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技术探究: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技术要点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煤矿开采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煤矿机电设备安装的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才能够为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有效性提供一定的保障,对此本文分析了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技术要点。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技术要点 引言 我国的煤矿企业分布较广泛,这几年发展很快。但是大部分煤矿无论在技术装备,还是在管理水平上与先进水平仍具有一定差距。由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存在,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再加上各个煤矿的地质环境存在差异,所以,在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或避免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 1、煤矿机电安装工程的基本特征 现代化煤矿企业严重依赖于矿山机械,机电安装工程基本覆盖所有机械化采煤工序,因此研究矿山机电安装工程具有现实意义。机电安装工程表现为复杂性和系统性。一方面,它是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数字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技术、机械工程及仪器仪表等学科的交叉运用,涉及的知识较多;另一方面,由于机械制造水平与日俱增,矿山机电设备的精密程度也愈来愈高,更新换代速度也非常迅速,安装工作流程也要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因此增加了机电安装的难度,这需要机电安装人员适应时代的发展,努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电气特性作为矿山机电设备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电安装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矿山安装作业中常用电气标准来指导安装过程,倘若与电气标准背道而驰,则可能会引发电气安全事故,造成机电损伤,耽误矿山正常生产。 2、加强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分析据统计,当前煤矿企业机电设备投入资金是矿井生产总成本的2/5,可以说,在煤矿机电设备投入金额方面是非常大的。一旦出现了管理失误,有可能给煤矿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若缺少完善的管理程序来管理设备,将会误使用一些不合格的产品,为后续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由此看来,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与使用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项工作。 3、煤矿机电设备安装的技术手段 3.1、对设备进行核查 在满足设计需求以及要求的前提下,在完成设备购买后,首先要进行设备验货。对于设备建设方、施工方以及供应商三方,他们各自的相关设备管理人员,都要对设备整体与其零部件开展逐一清点以及认真核查的工作,同时做好有关记录。此外,对施工过程起到关键作用或精度要求高的那些零件,要按照相关的质量管理标准,对其开展质量检查与验收,只有设备达到标准时,才可以对其签收确认。 3.2、对机电设备进行基础质量验收 设备基础需要达到的标准如下:首先,使地脚螺栓表面以及设备基础表面保持清洁,预埋螺栓时,一定要一次性并且精确无误;其次,一定要保证设备质量合格,设备的表面不能有明显缺陷存在,例如不存在空洞、掉角以及裂纹等非常明显的质量缺陷,要想查看基础表面是否有破裂现象,可以对其进行敲击实验;最后,对于非常关键的设备,要对其进行强度以及压力的测试,进行测试时施加的最小预压力,需要是基础运行状态满载时所承受的一切压力之和。 3.3、对设备进行基础放线 对设备进行基础放线时,一定要依照设计好的详细安装图纸。对建筑物的轴线进行仔细观察,它可以为基础确定控制轴线,同时通过水准仪,实施设备标高的重复检验以及核对工作,并且同时做好记录工作。 3.4、设备就位安装 在完成设备基本安装以后,需要开展的是设备就位安装工作,便于进行后续的施工工作。已经确认好需要安装设备的标高以及地点以后,就可以将适应厚度的垫铁放置在设备底座与基础的中间位置,其中必须要精确调整垫铁的厚度,确保安装设备的基础标高以及水平高度达到施工与设计的要求。在进行设备的就位安装时,可依照要求的标准高度以及测量点间的实际距离,然后通过粗略确认后的平稳位置,确定安装的正确位置,最后再进行平稳位置的精细确认,找出最准确的安装位置。 3.5、控制施工精度 通常情况下,对设备安装精度产生影响的原因如下:进行加垫铁时,对安装位置发生质量或偏差问题以及实际需求都没有考虑到、基础设备的内在化学以及物理特性、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人为的操作过程、安装过程中地脚螺栓的质量控制以及位置处理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对设备安装的精度产生影响。因此,按照标准以及以往经验来说,应该降低客观因素和人为因素产生影响,同时与设备自身固有特点相结合,确定最合适的安装过程,然后对其加以有效调整,消除累计的误差,实现最精准的设备安装效果。 3.6、进行安装后试运行 进行完所有安装过程后,就要对机电设备开展验收工作,也就是试运行检查工作。这一阶段,需要对传动装置或转轴开展试开机检查工作,对其运行的可靠性程度以及灵活度进行观察,一旦有滞卡或是不正常运转的现象发生,需要马上停机然后对原因进行核查,在排除了故障以后,再恢复运行。此外,要根据相关的技术要求以及标准,检验电路设备线路是否完好,是否符合预先的设计以及规格,在完成所有检验之后,启动工作才可以进行。同时在进行日常施工时,维修检验人员需要经常进行设备的质量检修以及维护保养工作,使故障发生概降到最低,这一点至关重要。 4、机电设备安装常见问题及改善 4.1、机电工程安装项目施工有周期长且涉及面较广的特点,涉及到的学科和专业较多,包括工业、民用、公用工程中的各类设备、给排水、电气、采暖、通风、消防、通信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虽有它的固有特征,但其通用性也很强。其施工活动从设备采购开始、涉及到安装、调试、生产运行、竣工验收各个阶段,最终是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为目标。 4.2、机电设备常存在的问题包括设备连接方面的问题、设备振动方面的问题、超电流中的问题、电气设备中的主要问题。电气设备中的主要问题又包括在机电设备对隔离开关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存在动、静触头接触面积和接触压力不足等问题,断路器的弧触指以及触头的安装上存在一定同期性、接触压力、插入行程以及分合闸速度不达标准等情况,这就容易致使触头出现过热、熄弧出现时间延长的问题。提高机电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保证好安装前的采购和查验工作,安装调试中要进行复查和验收,强化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管理方案的执行是改善机电设备安装出现问题的良好措施。这样才能保证机电设备的良好运行,确保工程的卓越实施。做到不断创新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4.3、机电设备不仅被应用在建筑行业中,更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种高要求和高劳动性行业中,并被人们普遍的认可它的重要性。这是因为机电设备能够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并且能够节省人力资源,减少工程的成本支出。对国家来说,它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衡量的重要标准,直接影响着国家国防实力。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煤矿企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也在不断提高,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机械化运行过程中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工程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加强对其的研究是迫在眉睫的,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技术探究:煤矿机电设备安装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 摘要: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质量问题,直接影响着整个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以及企业的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增长。所以,各煤矿机电安装的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职工的施工技术力量,强化管理,不断地研究并制定出更加合理、科学、规范的施工措施。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煤矿机电设备安装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改进措施 1、当前煤矿机电安装工程的特征分析 1.1、多样性 在机械化程度日益增高的今天,煤矿安装工程中涉及的机械品种、类型以及生产流程各不相同。目前,全球生产煤矿机电产品的厂商较多,最著名的有美国的久益(Joy)公司,日本的东芝三菱、德国的艾柯夫等公司,而三一重工、中煤科工集团等则是国内煤矿机电制造行业的佼佼者。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功能和操作方式各不相同,这就要求从事煤矿机电安装工程的人员具备多方面技能,必须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 1.2、施工量大,技术要求高 煤矿生产工业化的属性决定了煤矿生产所需劳动力的庞大,人工劳动力已经不能满足煤矿产业的需求,机械化工程的投入,能使煤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节约了煤矿产业在人力上的耗费。因此,机械化工程成为了煤矿生产的主要劳动力。煤矿生产是在一个不稳定的环境下进行,其生产过程中存在多种危险因素,为保障在安全环境下保持生产顺畅,必须保证煤矿生产中的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量大,而要保障机械能长期有效工作,就要求施工时的装配技术、检测方法相对较高,能够适应煤矿生产过程中的需要。 1.3、机电设备更新较快 如前所述,最近几十年采矿技术的进步主要是靠机电设备的进步推动的,机电设备更新速度很快。最典型的是支架,煤矿开采中最早使用的是木垛支护,后来改用金属摩擦支柱,接着是单体液压支柱,再后来,四柱式液压支架问世了,它的使用也标志着综采技术时代的到来。液压支架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很多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满足不同类型工作面的需要。液压支架支撑高度的不断增加,使得采高不断增大,于是,大采高综采技术就出现了。 2、煤矿机电设备安装的主要故障问题 2.1、螺丝联接问题 螺丝联接问题已经成为煤矿机电设备安装阶段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螺丝本身具有固定设备和联接主要零件的作用,如果螺丝出现联接问题将会导致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零件松动现象,从而引发机电设备故障,影响了煤矿的正常生产。同时机电设备进行螺母联接时,要对电流运转情况给予密切的关注,因为电阻增大时,会导致机电设备由于电流的作用而产生大量的热,其不仅会对机电设备造成破坏,而且还会引发接地短路现象。 2.2、煤矿机电设备开关问题 在进行煤矿机电设备开关安装时,由于操作人员疏忽大意和安装接触面过小,非常容易导致设备开关接触面温度过高,与空气发生氧化反应,最终诱发短路故障,此过程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一旦机电设备开关出现安装问题,应当立即切断电源。引起煤矿机电设备开关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煤矿机电设备电压不足或电压不稳,导致电压不足及不稳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是因配电室及变电所运作阶段电压输送不稳,输电线路过长等。 3、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故障的原因分析 3.1、短路故障的原因分析 在煤矿机电设备运行时,经常会发生短路故障,这主要是因为在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时,没有做好绝缘保护,经常会将一些杂物渗入设备内部。通常情况下,完成机电设备的安装以后,工作人员一定要清理干净设备内部的所有杂物,随后一定要检测是否绝缘,这样做可以使短路故障的发生概率得到有效降低。一旦短路故障出现,必须将原因及时查明,将其尽快排除。 3.2、开关故障的原因分析 如果煤矿机电设备出现开关故障,主要是因为设备中的电压不足。可以从两方面对这种故障进行考虑:一方面是因为供电线路从变电所至配电室的距离过长,造成输送的电压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电阻值偏大,造成位于电动机机端的电压偏低,缺少转轴力度,负荷转动难以克服,然而电流保持相对稳定,就会造成系统保护失效。 4、煤矿机电设备安装的改进措施 4.1、宏观方面的对策 (1)制定合理的制度,并认真落实 治理国家,需要靠法治;管理企业,需要靠制度。搞好机电安装的管理工作,保证一切活动有序进行,首先必须制定切实可行、奖惩合理的制度规范,然后再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得这些制度能够得以顺利执行。就机电安装工程而言,制度的制定应该明确每个部门、每个个人的职责,让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各就各位。同时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对于做得好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反之,对那些失职的部门和个人予以惩罚。 (2)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储备,提高安装水平 施工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对于安装质量有重要影响,要想提高安装水平与质量,必须从“人”的因素上面下功夫。首先,要搞好人才的引进工作,从本科以及大专院校引进一些高素质的大学生,作为机电安装的技术人员。其次,要搞好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于新招进来的大学生,要搞好培训工作。因为大学生在学校里学的都是理论知识,与工作岗位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培训的过程就是让他们迅速熟悉岗位上的工作,迅速进入角色。二是对操作工人也要加强培训,培训他们有关的操作规范,培训他们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 4.2、微观方面的措施 (1)做好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说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对于煤矿机电安装来讲,也是一样的。需要安装的各个煤矿矿井地质条件不同,矿井的开拓方式不同,企业内部管理能力和运输能力也有差别。在进行设备安装之前,做好充分的调研和沟通,合理选择设备。在选择设备时,既要考虑企业当前的需要,又要考虑到企业未来数年内的发展情况,即设备的性能需要预留一定的储备空间。另外,还要注意尽量不要选用冷门设备,以防止未来需要维修时无法找到合适的配件等问题。设备采购好以后,在安装之前要做好维护和检查工作,如果发现设备存在任何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 (2)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并分清主次 由于机电设备安装环节较多,过程颇为复杂,涉及的人和物都比较多。在工作计划中,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根据各设备的特点和用途安排好安装顺序,方能在安装施工中做到有条不紊、事半功倍,否则的话,安装过程可能会比较混乱,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般来说,机电设备安装工作首先需要电源和动力源,来确保井架和提升绞车的正常运行,然后再安装其他设备。 (3)安装结束后的检查与调试 煤矿机电安装工程实体安装完毕后,安装工作还没有结束。这时候首先要做的时清理场地,然后再次对各设备进行仔细检查。首先是初步的检查,然后再对各设备通电运行,看其各项功能是否正常,一旦发现有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知道所有设备都能很好地运行以后,整个安装工作才宣告完成。 总之,煤矿行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机械化程度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渐渐提高,安装设备工程是其运行的基础,它会对煤矿的生产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然而,在进行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时,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不少问题,对煤矿的生产安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煤矿管理者非常重视的问题,也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技术探究:浅析煤矿机电设备安装和质量控制管理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矿机电工程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日常进行煤矿生产时,正常安装煤矿机电设备,并且改进安装技术,既能够使煤矿的生产效率提高,又能够使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大大降低。基于此,本文就煤矿机电设备安装和质量控制管理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煤矿;机电安装;质量控制 引言 我国煤矿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不断采用和加强机械化生产方式,这对增加其开采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安装煤矿机电设备的工程是煤矿企业实现机械化运行的前提,直接影响着煤矿企业的正常生产。然而,在目前的煤矿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安装和运行煤矿机电设备时,往往会由于操作不当或管理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一些不同程度的机电事故发生,严重影响了煤矿企业的正常安全生产。 一、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技术要点 (一)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清点与记录 建设、施工单位和机电设备供应商需要在机电设备到货后,一同对其和相关零部件进行检查和清点,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此外,还需严格按照有关质量标准对机电设备中较为重要的零部件进行检查和验收,在确定合格之后再进行签收。通常情况下,可以在机电设备卸车时就对其进行开箱验收,机电设备移交完成后,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签字并做好记录。 (二)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基础验收 在机电设备基础验收的过程中,机电设备基础需要遵守的要求和标准包括。 1.机电设备基础的外表不能有较为明显的诸如掉角、裂纹、空洞等的质量缺陷。 2.在机电设备基础的表面及地脚部位存在的螺栓预留孔中,不能有如泥土等杂质,若是被用来放置垫铁的,那么机电设备基础表面应该做成麻面的,并同时确保一次性预埋的地脚螺栓位置是正确的,露在外面的部分长度需要符合有关要求和标准。 3.在浇筑机电设备基础时,应该预留出50mm左右垫铁高度的承重面,在二次灌浆完成之后,垫铁高度应该达到有关的设计要求和标准。 4.对地脚螺栓进行安装时,其位置的混凝土强度也要符合有关的要求和标准。 (三)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基础放线 机电设备的基础放线需要按照机电设备安装的设计图纸和建筑物的轴线来进行,与此同时,还需要采用水准仪对机电设备的标高进行复核与检验,并同时进行相对应的记录。 (四)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就位与安装 机电设备就位以后,在设备的底座和基础之间放置垫铁,并调整其厚度,使机电设备安装的水平度和标高符合有关的设计要求和标准。 (五)对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进行精度控制 影响机电设备安装精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机电设备基础的施工质量、垫铁的质量和安装的具体位置、地脚螺栓安装的质量和位置、机电设备的内应力、组装设备精度和安装技术的水平等。在避免以上因素对机电设备安装造成影响的同时,还要依据机电设备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对安装和调整方式进行合理有效的选择,以防止在对设备进行安装时出现累计误差现象。 (六)对煤矿机电设备的运行进行检查 机电设备安装完成并检查合格之后,需要对其进行试运行,也就是检查机电设备的运行是否正常。在进行试运行时,需要对转轴传动装置进行重点检查,该装置的运行应该是可靠和灵活,若是在试运行中有滞卡现象,则需要马上停止运行并查找原因,在问题解决之后再继续运行。此外,还需要对机电启动设备进行检查,检查设备的规格与设计要求是否一致,以及设备的线路是否完好,检查合格之后才能开始运行。 二、煤矿机电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一)加强建设质量标准化体系 在矿井机电设备安全运行的过程中,质量标准化是基础,为此,煤炭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质量标准化体系,同时组织成立质量标准化领导小组,制定质量标准化具体措施。建立质量标准化奖罚制度,开展质量标准化竞赛活动,树立质量标准化样板机房硐室、机道,推动质量标准化工作全面开展,提高全体机电人员的质量标准化意识,严格按标准化要求开展机电工作。 (二)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机电专业人员素质 在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人才的作用,特别是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稳定性,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和主观能动性,以及对于煤矿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首先,要提高技术人才的待遇,建立健全人才考核机制,做到奖励和惩罚公开透明,提高人员的积极性。其次,还要经常组织员工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培训,使维修人员整体的技术水平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紧跟时代的步伐。此外,还要加强设备维修检测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其对设备的操作流程充分掌握,对于设备性能和设备原理能够十分熟悉,当出现设备故障时,可以进行快速的判断和处理,进而带动机电维护和机电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科学合理地制订职工教育培训的工作计划,根据煤矿企业各部门的分工不同、人员的职责不同,来确定培训的内容,针对企业中层领导和设备管理人员选择合适的培训课程。对于处于生产一线的计划和调度人员,应该注重提高其质量和安全意识,加强其成本控制的能力和水平。针对生产中的重要岗位、特殊工种,要进行资格培训。对于特种作业人员,则必须通过资质考证培训,严禁无证上岗。采取一级培训和基层部门二级培训有机结合的方式,聘请各学科、各专业的学者和教授,为员工进行培训,强化师资队伍。 (三)重视管理,提高机电管理水平 对于机电管理,矿井主要负责人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在日常工作中,多听汇报,多提工作建议,要定期不定期的深入井下一线,组织机电管理专题质量标准化现场会。同时及时修订完善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不合理的制度,进一步确保制度的全面性、有效性。在运行全过程中,机电设备侧重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最大化。因此,需要从技术、经济、组织等方面进行管理。 (四)加强执行力建设,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对机电设备实施管理,其中规章制度是准则,同时为做好机电工作提供纪律保证。矿井在生产过程中,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设备作为矿井机电管理的主要对象,制定、落实规章制度的目的就是对机电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加强执行力建设,重点落实好机电管理人员责任制,使各项规章制度按规定操作、按流程操作。 (五)明确目标,全面完善机电管理考核机制 矿井机电管理的目标是确保设备安全运行,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使设备综合效率最大化。完善机电管理考核机制,要根据各项技术指标制定考核细则,设置不同考核小组,按照设备工作运行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落实到人,不定期进行抽查验收,真正确保设备安全有效运行。考核部门旬、月、季、年都要组织考核,奖优罚劣,促进机电管理上台阶,提高设备利用率,推动矿井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六)保持设备改造与企业发展要求同步 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先进的机电设备,但是各种设备的日渐更新的速度很快,企业的发展并不能全靠电器设备的重建,更多的是要将注意力放在生产技术的改造、企业结构的完善以及扩大再生产等方面。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谁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而生产装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并举将能有利于煤矿工作区的管理无疏漏,安全生产无隐患的良好局面的实现。 结束语 煤矿机电设备安装工作,不仅具有技术性,而且具有风险性。为了减少煤矿矿井灾难发生的次数,必须要对设备安装工作引起高度重视,为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负责。因此,这就需要全体职工都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其中设计施工人员在施工的全过程都要谨慎施工,同时管理人员必须要认真管理并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技术探究: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技术的探讨 摘要:煤矿机电设备质量的好坏,在以后煤矿施工过程中,会直接影响到施工人员的生产作业效率。所以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技术在企业制定的整体规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对煤矿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分层次的对整个安装技术措施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煤矿机电设备安装的开展起到积极而长远的意义。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设备安装技术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矿行业也随之快速成长,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煤矿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其运行的基础就是设备安装工程,它的使用直接关系着煤矿的正常运行。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煤矿的机电安装设备出现的很多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煤矿的安全生产。这也引起了煤矿管理者的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1、煤矿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1.1煤矿机电设备常见故障 ①超电流故障。设备安装不规范,电机负荷大、机械陈旧、间隙调整不合适都会导致超电流问题产生; ②短路、漏电引起的电气设备故障。这种电气设备故障问题导致的后果比较严重,更有甚者会引起难以控制的爆炸事故; ③人为操作不规范引起的螺栓连接故障和振动故障。人为操作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将螺丝拧紧,就会造成连接在一起的金属也会产生松动现象,进而导致其他的部件也得不到很好的固定,最后致使生产设备的不正常运转。 1.2产生故障原因分析 一般问题产生都可以追本溯源,其中施工技术首先是设计,再是施工,而伴随着施工的有管理方案和政策。分析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①设计没有实际可操作性。没有根据具体的环境和情形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导致施工过程中,无法按照有些设想的方案进行施工。设计没有达到可操作性的要求,就会导致机电设备正常运行受阻,同时带来安全隐患。②施工技术没有达到要求。施工技术不先进、施工方法不规范就会造成机电设备安装过程出错,也为后续煤矿的开展过程带来阻碍。③管理措施不严。监督和管理措施没有到位,也是机电设备安装质量不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管理者由于自身的技术和知识水平有限,又或者是玩忽所以,导致监管工作没有得到落实,这样也会导致设备故障的产生、生产运行受到影响甚至是威胁到今后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2、提升煤矿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为了降低煤矿矿井发生安全事故的机率,也为了减少煤矿机电设备安装问题和故障产生的可能性,需要促进技术措施的落实和加强管理措施的实施。 2.1落实技术措施 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要对每一个过程进行技术措施的落实,展开严谨和认真的工作,才能实现提高煤矿安装质量的目标。 ①核查设备。根据设计需求和要求,在购买到设备后,要对设备进行验货。由设备供应商、施工方和建设方,这三个方面的设备管理相关人员对整体设备及其零部件进行认真的核查和逐步清点,并且做好记录。其中,对于精度要求高或者在施工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零部件要根据质量管理的相关标准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只有达到标准的设备才能进行签收确认。 ②对机电设备进行基础质量验收。设备基础应该满足以下标准:一是保持设备基础表面和地脚螺栓表面清洁,螺栓预埋确保一次性精确无误;二是设备质量应该得到保证,表面没有明显的缺陷,比如没有裂纹、掉角、空洞等等明显的质量缺陷,也可以进行敲击实验,看基础表面有没有破裂现象;三是在基础浇筑时,预留五厘米的地铁高度给承重面,在二次灌浆后,使其满足设计标高;对至关重要的设备,还需要进行压力和强度测试,测试时,使用的预压力最小应该为满载运行状态时基础承受的所有压力之和。 ③对设备进行基础放线。根据已经设计好的详细安装图纸,对设备进行基础放线。观察建筑物的轴线,以其为基础,放出控制轴线,并利用水准仪对设备标高实施重复核对检验工作,记录工作要同时进行。 ④设备就位安装。在基本的设备安装完成后,就需要进行设备就位安装,以便后续开展施工工作。在需要安装的设备已经确认好地点和标高后,可以在基础和设备底座的中间位置放置适应厚度的垫铁,垫铁的厚度要经过精确的调整,使得安装设备的水平高度和基础标高满足设计和施工的要求。就位安装的过程中,根据测量点间的实际距离、要求的标准高度,可以运用先粗略确认平稳位置找出正确安装位置,再进行精细确认平稳位置和正确位置的方法,进行设备安装检验,最后完成安装过程。 ⑤控制施工精度。一般情况下,影响设备安装精度有几个原因:基础施工不到位、在加垫铁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实际需求或者安装位置出现偏差和质量问题、基础设备的内在物理和化学性质、外界温度和环境的大幅度变化、散装设备在组装过程中的精细程度、地脚螺栓在安装过程中的位置处理和质量控制、人为操作过程和自身技术水平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到设备安装精度问题。所以,根据经验和标准,需要避免人为因素,减小客观因素的影响,并且结合设备自身固有的特点,选择最适宜的安装过程,并进行有效的调整,最终实现累计误差的消除,达到最精确、最精准的设备安装效果。 ⑥安装后试运行。在上述所有过程都安装完毕之后,要对机电设备进行安装完成后的验收工作,记性试运行检查。对于这一过程,应该对转轴或者传动装置进行试开机检查工作,观察其运行的灵活度和可靠性程度,如果出现运转不正常或者滞卡现象,应该进行立刻停机并核查其原因,进行故障排除后,再恢复运行。 另外对电路设备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检验设备线路是不是完好,并且规格和预先设计的是不是符合,在所有检验过程都完成之后,才能进行启动工作。并且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检验维修人员应该不断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质量检修工作的实施,最大程度的降低故障发生几率,这也是相当重要的。 2.2实施管理措施 实施高要求管理措施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机电设备的安全质量。为了加强监督和管理工作,需要从人和事两方面开展工作:其一,监管安装单位。对设计施工图纸、方案、技术和人员进行审查,并且审核其是否符合安装技术标准。其二,监管安装质量。对施工过程、作业流程、安装环节等等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管和控制。 在施工管理的工作中,既要关注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问题,也不能忽略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的消除问题。安全隐患要从细微处抓起,既要在施工过程中管理好日常的安全工作,还需要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措施体系,对施工相关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讲座,使得人人都关注安全问题,确保大家的生命财产受到健全体系的保护。进行责任绑定制度,哪项过程出了问题,需要哪个相关人员负责,就严格执行下去,从而确保安全事故趋零化。 3、结语 众所周知,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是一项既具有技术性,又具有风险性的工作,如果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那么到最后产生煤矿矿井灾难时,就会追悔莫及。本文首先讨论了影响煤矿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因素,再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提出了提升安装质量的方法和措施。总的来说,需要施工设计人员的全面考虑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加上全体人员对安全知识问题的重视、高素质施工人员全过程的谨慎施工、管理人员认真的监督和管理,还有其他一些方面,才能确保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提高,也提高了今后煤矿生产效益,最终提升经济效益。 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技术探究:煤矿机电设备安装中问题和应对策略探析 摘 要: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各种新型的机电设备被开发,并且被广泛的应用在煤矿企业中,机电设备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但是,机电设备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其工作环境相对复杂多变,导致对机电设备的安装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并且在机电设备安装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将会对煤矿以后的正常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文章对煤矿机电设备安装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煤矿的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安装;问题;应对策略 前 言 煤矿资源是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等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对我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机电设备被广泛的应用在煤矿中,合理的机电设备能够显著的提高煤矿的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我国的煤矿开采逐渐的走上自动化的道路。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工作,是保证煤矿生产质量与效率的重要工作,并且也是保证人员生命安全的重大举措,应该引起煤矿相关人员的重视。 1 煤矿机电设备安装中存在的问题 (1)煤矿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施工过程技术水平低是煤矿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由于煤矿机电设备安装工作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施工企业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但是许多煤矿企业的机电设备安装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达标,并对于安装过程中突发的技术问题往往不知所措,甚至是安装过程中的重点技术部位出现问题,对整个煤矿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技术水平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此外,机电安装的质量相对较低,还会降低企业的信誉,,严重的阻碍了煤矿机电设备安装企业的稳定发展。 (2)煤矿机电设备安装和煤矿土建工程不协调。通常状况下,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工作是介于煤矿生产与土建工程环节的重要工作,在进行煤矿机电设备安装的过程中,必须根据煤矿土建工程的具体状况,选择合适的安装方式,做好煤矿机电设备与土建工程的衔接工作。但是,通常状况下,煤矿机电设备安装和土建工程不属于同一个工程,隶属于不同的施工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隶属两个公司的施工队伍在施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摩擦,也很难保持在相同的施工进度进行施工作业,这就导致煤矿机电设备在安装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给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 (3)煤矿机电设备安装企业缺乏科学的内部管理规划。在进行煤矿机电设备安装之前,施工安装企业应该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相应的安装施工方案,然后才能进行施工作业。但是,一些企业并没有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研究,在没有制定施工作业方案的前提下,仅凭自身的工作经验处理安装工程中的相关问题,缺乏合理、科学的管理工作,很可能导致机电设备安装人员并没有科学、全面的了解煤矿机电的安装技术要点,影响煤矿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 2 煤矿机电设备安装问题的应对策略 (1)合理的选择生产设备。设备是煤矿机电安装工程的核心内容,合适的选择符合煤矿实际条件的机电设备,是保证煤矿正常生产的重要手段,因此,选择合适的设备至关重要,例如通风机的选择,在选择风机时,首先应该考虑煤矿的实际通风需求以及矿井的通风风压,根据风机的具体性能选择通风机的型号;采煤机的选择,在进行采煤机的选择时,应该根据煤矿生产的规模,在满足煤矿生产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采煤机。 (2)做好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煤矿机电设备安装之前,应该强队化安装人员的培训工作,保证安装工作人员全面的掌握机电设备安装的所有操作规范,并且在设备安装之前,安装人员还应该充分的了解设备的性能特点,这样才能保证安装工作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能够顺利、快速的进行。 (3)建立机电设备安装监督体系,强队对煤矿机电设备安装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由于煤矿机电设备安装的工作量宏大、管理范围相对较广,建立健全的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监督管理制度,强队化煤矿机电设备安装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势在必行。在煤矿机电设备安装的过程中,根据《机电设备安装方案管理规章制度》、《机电设备安装注意原则》以及《机电设备安装的制度规章》等,制定符合煤矿机电设备安装企业实际状况的监督管理体系,保证机电设备的安装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严格的根据规章制度进行机电设备的安装工作,保证机电设备安装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4)强化煤矿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管控力度。煤矿机电安装工作有轻重和主次之分,首先应该进行电源的安装,其次是进行动力源以及提升设备的安装,创造能够保证施工人员安全的工作环境,最后进行机电设备的逐步安装。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应该强化质量管控力度,对安装环境进行设施完善,改善施工环境,保证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做好安全撤离通道,当发生意外事故时,施工人员能够顺利、有序的撤离,保证施工安全。此外,在机电安装的过程中,还应该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其不但是提高煤矿机电设备安装质量以及提高机电设备使用质量的要求,也是提高机电设备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为了提高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应该大胆的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技术,不断的提高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保证煤矿生产能够顺利的进行。 (5)强化对机电设备的检测工作。在进行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施工中,当重要部件的安装工作完成后,需要对安装工艺进行实时的检测,以此保证重要部件的安装质量,如果在检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中检测出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这样能够将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尽可能的降低问题带来的损失。当煤矿机电设备安装完成后,还应该对机电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整体的检测,然后再试用阶段再进行一次整体检测,以此保证煤矿机电设备的整体质量。 3 结束语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的机电设备被开发和应用在煤矿企业中,并且机电设备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并且逐渐的成为支撑煤矿企业生产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进行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应该正确、全面的分析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煤矿企业的具体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妥善的处理机电设备安装的每一个环节,以此保证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进一步保证煤矿生产能够稳定、快速的发展。
绩效审计问题篇1 国家分拨一笔资金给政府作为财政专项资金。这笔资金用于城市的建设、居民的保障,以及项目的成本投入等。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模式向来是专款专用,有明确的管理要求。在使用过程中,考察模式十分严格,对使用去向的审计工作也有着一定的要求。例如,事业保障专项资金就专门用于事业人员的工作保障,基础设施维修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设施保养维修。以上说明,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广泛,用途管理严格,审计工作有一定的要求。下面对加强审计策略方式进行分析。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行为规范 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的过程中,注意对审计环节进行规范。设立审计目标,制定详细审计计划,按照审计计划循序渐进地从事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在进行财政审计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整个审计流程公开、透明,严格按照程序执行。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有效性以及合法性才能达到审计的初期目标,离最终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需要用开阔性的思维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对审计工作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规范。这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与探索,稳扎稳打,不断进行策略分析。进行财政审计时,最终目的是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去向进行监管,对资金的流动性、高效性、效果性进行考察,保证专项资金在流动过程中合理合法,专款专用。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设计的特点 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使用原则。财政专项资金数量有限,所以专项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合理分配至关重要,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保证专项资金的公平使用是绩效审计的原则,绩效审计的效率决定了审计工作的进展情况。(2)结合目前的财政资金调配方式以及绩效审计状况建立工作体制。对专项资金进行科学应用,对调配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准确核算出所需资金数量。对于专项绩效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每笔资金的流向合理。(3)将专款专用的思想贯穿于整个绩效设计工作中,保证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并达到预期效果。在使用时,贯彻严格管理、公平使用的管理方针。(4)使用范围。将建设项目进行等级评定,针对优质项目,调配专项财政资金进行建设。在审计的过程中对审计内容按等级划分,设计通过后将审计绩效划入考核范围。(5)审计工作的变通方式。进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时,需要注意对审计工作的变通。工作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保证审计效果的前提下,需要对工作环节进行完善、优化。 三、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资金绩效目标模糊 针对财政专项资金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了解专项资金特点,是进行该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审计过程中,政府专项资金审计部门与单位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模式,信息交流闭塞,影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部分地区使用专项资金的操作程序不合理,对资金的使用范围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设计过程中对审计环节和审计目的的理解出现偏离。专项资金的使用是为了达到更高的建设目标和使用效果。在对资金的审计过程中,整个设计流程将审计工作重心放在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上,而忽略了对专项资金使用项目的审计要求。 2、设计标准不统一 执行审计工作过程中,对审计标准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设计模式的不规范容易造成管理漏洞,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财政审计部门是一个重要的部门,有严格的审计要求和审计执行标准。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审计模式缺乏客观性和规范性,各项资金的指标没有进行恰当的管理,这就对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严重时造成审计结果出现偏差。3、审计评价指标不明确专项资金的审计需要明确设计指标,从而防止产生资金挪用现象。财政专项资金的最大特点就是专款专用。但一些地区在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没有真正落实相关规定,存在违法挪用现象。这就造成专款得不到专用,影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 四、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策略 1、建立统一的财政专项资金制度 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建立统一的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财政审计部门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合理的沟通,用科学的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准确的审计考核,制定明确的资金调配模式和审计研究标准,保证审计过程中的审计绩效和审计工作质量。制定完善的审计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审计工作过程进行整理规划,研究分析审计数据,及时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专项资金的审计数据调研 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结果进行调研,可以有效地弥补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建立审计目标,设计程序以及评判标准,对审计的组织结构进行明确划分,合理把握审计力度。在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使用合理的财务管理手段,采用高效的资金使用方式,并对审计结果进行相关反馈。要对财政专项资金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审计评定。根据公众满意度考核审计工作和审计结果。 五、结束语 政府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的调配工作愈来愈重视,绩效审计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对审计策略进行研究分析,提高重视程度和工作水平,会对今后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起更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胡博 单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绩效审计问题篇2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上级人民政府拨付给本行政区域以及本级人民政府的专门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经济建设等政策补贴的专用资金。它是国家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运行率、提高资金的经济性成为财政专项资金持有单位重要的工作内容。而事实上也证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何分配以及管理专项资金,缓解财政专项资金的供需矛盾,发挥专项资金的重要作用,将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各方面均衡发展的重点。 1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涵和特点 1.1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建立逐渐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规模占比也不断变大,这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而言,带来了较大的工作难题,如资金挪用等情况频出,资金利用率低等问题。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监督管理意识的觉醒,使得社会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自此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现有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可知,绩效审计主要侧重于对专项资金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等进监督检查,确保财政专项资金在项目建设中能够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预防、控制、监督和评价,确保专项资金能够发挥到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的重要作用,缩小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1.2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展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能够最大化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当前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主要是因为:第一,财政专项资金的应用使用效益不高,如当财政专项资金的来源众多,数额巨大的情况下,如何展开资金的配置,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是工作的重点,此时即必须能够借助于绩效审计工作,从管理机制建设方面,确保每一笔财政资金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或者是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同其他的资金相互混淆,导致最后专项资金无法真实应用到专项项目建设中,甚至会出现一些贪污腐败的工作现象。第二,展开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还可以推动政府职能的优化升级。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能够为社会提供也公开、透明的资金使用情况,从而有利于政府树立公信力,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服务职能。 2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现实问题 虽然财政专项资金在政府发挥职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如何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积极作用仍未能够做好全面的统筹规划,这给财政专项资金的运行带来了较大的问题。通过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的现实展开情况作出总结,旨在能够尽可能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率。 2.1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具体问题 第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范围大,执行起来难度较大。在较多的行政单位或是人民政府中,近年来都比较重视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管理,但是由于审计工作的时间跨越度较大,从资金的拨付到项目的建设以及运用的具体情况都需要进行专业的审计管理,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的难度较大,因此整体上绩效审计效果不佳。第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不够科学,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涉及多方面,但是当前的审计人员只能够单纯的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安全性和合规性的监督,缺少对专项资金的效益性和效率性的统筹监督,同时审计监督多集中在事前和事中,无法展开事后的评估审计管理。第三,审计的工作缺少独立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必须是独立开来的,如此才能够确保其审计的科学性高,而实际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结果是同当地的人事等相互联系的,对此为了确保当地的资金、人事等的安全性,审计部门往往会对于审计工作执行不够彻底,从而隐瞒专项资金的运用情况,达到提高当地政府的政绩的目的。第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缺少专业性,对于不同的项目的专项资金的运用的审计管理,必须要依托于该项目的专业知识,如对于铁路、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专项资金的运用,审计人与必须要拥有这方面的技术水平,才能够从根本上发现专项资金的运作情况,其效益率等,但是目前基层的审计人员是通过普招的方式进入到审计部门的,缺少这种专业技术,而向外聘请专门的审计人才却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所以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在具体的落实中存在着较多的现实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2.2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外部环境问题 在整个大的社会背景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落实情况也不容乐观。第一,缺少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在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中的安全性、效果性,而专项资金达到的效果是怎样的才算是符合标准的,这就要求能够拥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如对于扶贫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工作人员要发挥怎样的工作职责;如美丽乡村专项建设工作,公共工程管理的法律是如何的,这些都需要拥有一个明确的审计环境来确定。但是事实上,由于我国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越来越多,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速度无法跟上标准,使得审计环境大大限制了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第二,缺少科学的规范的审计体制。不同的项目下的专项资金的审计的工作内容是不同的,对于财政专项资金不同的拨付对象而言,其审计对象、审计的工作情况也是不同的。如对于扶贫专项资金而言,其专项资金的使用对象为贫困乡镇地区,而审计部门主要的管理部门和自己所审计的对象是同一对象,这导致审计工作容易受到干涉和影响。更重要的是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对于扶贫专项工作资金使用情况的考评指标不够全面,导致不能够重点突出该级别的审计工作的重点,从而发挥审计对于专项资金使用效率的优化提升作用。 3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3.1优化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外部环境 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必须能够从优化其审计环境入手:第一,要求能够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的专项管理办法制度等,确保各个财政专项资金的运用项目能够根据自己的特殊性以及最新的理论要求等,做好实践创新。以扶贫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为例,必须能够落实《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中的政策内容,主动根据扶贫资金的实际运用情况做好创新优化,并且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专项绩效考评体系进行审计管理。第二,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即根据不同的项目来制定有所区别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到财政专项资金运用的特殊性。第三,建立健全审计工作的监督制度,从而才能够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如能够采用政府委托原则,通过设立审计专项资金的方式,由注册会计师等专业人员展开项目的审计管理。 3.2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专业性 在营造一个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良好的环境时,还需要从审计工作的内部影响因素入手,才能够避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出现不专业的问题。第一,要求能够正确对待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内容,如实现全过程的绩效审计,确保能够发挥事后审计的重要性,实现对项目的长时间的跟踪审计。如有的项目是延续了几十年,期间更迭了多个负责人,在审计工作中,仍要求做好跟踪审计,做出合理的评价,并且能够对于审计所发现到的问题进行严格查处,根据审计问题作出即时更改,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第二,要求能够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审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审计的内容和审计的目标要求,因此要求能够采用创新技术的方式,提高绩效审计的效率,确保审计结果的效益性,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展开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以扶贫工作为例,其审计的效益性和效率性涉及到多种数据、信息的统筹分析,要求对于所呈现出来的数据、情况展开预测性分析,从而才能够对于该项目的资金运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因此,需要构建项目资金决算系统和项目资金审计信息平台,通过对平台和系统提供真实的数据、信息,继而系统能够采用各项大数据核心技术手段,实时跟踪分析各项资金的统筹分配情况、项目的建设进度以及资金的监管情况。第三,实现对基层审计人员的专业化的提升,如在采用大数据技术展开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因此必须能够提高基层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需要采用业务培训的方式,对于该项目的审计人员先展开区分,从而展开专题培训的方式。如展开扶贫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时,对于审计人员关于扶贫审计工作内容、工作职责等进行培训,提高其审计的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可知,只有加强和规范财政专项资金应用和管理,才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而实现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针对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发现,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专业性、全面性不足,导致很多资金账户的来源多样,去向混乱;还发现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人员的专业性不足,导致审计工作效率低下;因此需要从加强制度化建设,强化专项资金的应用管理,并且配备教育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作者:徐士龙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街道办事处 绩效审计问题篇3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上级政府向其下辖的行政区域以及地方政府拨付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资金。此类资金主要用于经济建设、社会管理以及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通常需对财政专项资金实施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确保发挥其效用,并要通过绩效审计来衡量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对此,有必要立足于实践,积极探究有效对策,以解决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增强绩效审计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特点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与私有财产和一般公共财政资金相应的绩效评价不同,其主要具备如下特点:(1)对财政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前,要明确是否秉承财政资金使用相应的公平及效率原则设立专项资金。(2)对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的具体过程中,要与其设立之初制定的绩效目标实施对比,并对相关行业指标进行综合考虑,为对比分析提出更具参考价值的依据[1]。(3)要秉承经济性原则、效率性原则以及效果性原则,对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4)要严格遵循相关规定的具体范围,对专项资金进行使用,并遵循规定程序对专项资金实施变更,在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涵盖管理评价相关内容。(5)要秉承动态性原则,对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实时关注资金绩效评价呈现出的动态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另外,要注重考察相关政策的具体执行程度和实际效果。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全面的绩效审计 对财政专项资金实施绩效审计,要涵盖两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方面是配置效益审计;另一方面是管理使用效益审计[2]。当前,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片面注重对管理使用效益实施绩效审计,未能充分重视对配置效益实施绩效审计。这就导致难以对财政专项资金实施全面的绩效审计,进而无法实现准确高效的审计评价效果。 2.绩效审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不统一 当前,对财政专项资金而言,绩效审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不统一。审计部门未能参考统一的指标体系,对专项资金实施有效的绩效审计。通常,审计部门依据国家和政府对财政专项资金相应的行业指标以及各项管理办法,对评价指标进行选用,随意性相对较强,难以保障绩效审计具备良好的准确性[3]。 3.缺乏对评价指标的完整设置 当前,多数地区缺乏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完整设置,呈现出较大缺陷。对资金分配过程中具备的合理性缺乏相应的评价指标。从绩效审计实践看来,专项资金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违规挪用现象,且专项资金拨付缺乏规范性。我国审计部门发布施行的评价指标缺乏此类内容。对专项资金相应的决策过程缺乏科学评价,难以从根本上有效保障专项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且难以促进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大幅度提高[4]。对政策执行缺乏严格的审计和科学评价。财政专项资金具备显著的政策性特征,当前,绩效审计缺乏对政策执行的科学评价,导致专项资金难以体现其自身的专用效果。 4.缺乏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 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支出使用,应对资金使用的实际过程实施严格的绩效评价,有效保障资金使用具备较强的合理性。当前,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支出使用,通常由财政部门对相应申请进行审核,审核批准后,以使用用途作为依据,构建满足类型具体需求的财政专项资金,再由业务主管相关部门对之实施立项审核,对其使用途径以及金额进行确定,在此基础上,对专项资金进行支出使用。最后,严格审核专项资金实际使用情况,实现对专项资金实际使用效率的有效保障。然而,在实际中,对专项资金进行批复耗费的时间过长,且多层审核不仅对专项资金项目实际运行时间造成影响,且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益。究其原因,是由于缺乏对资金使用过程的严格监督,从而对专项资金实际使用效率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对策 1.强化全面绩效审计 强化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全面绩效审计,不仅要扩展审计工作的深度,还要扩展审计工作的广度。对审计工作的深度进行扩展,要强化对资金的科学分配,并增强使用管理的有效性。要立足于绩效审计现状,拓展延伸为对专项资金相应的配置效益进行审计,有效拓展绩效审计的工作深度,增强对专项资金科学立项和合理分配,促进绩效审计相关工作实现优化改进,并完善全面绩效审计[5]。同时,要扩展审计工作的广度,拓宽绩效审计的工作面,并增加审计项目的实际数量。 2.针对绩效审计构建统一的评价指标 审计部门对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要选用规范的评价指标。审计部门要与地方政府加强沟通合作,深入考察当地经济实际发展情况,针对绩效审计构建统一的评价指标,为绩效审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要注重增强评价指标的完整性,对评价指标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各层次相应的评价指标均应具备良好的评价依据。评价指标要涵盖两种形式,一种是定量指标,另一种是定性指标。前者要为绩效评价各项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后者要对定量评价形成的具体成果,实施严格审核和合理修正,有效保障绩效评价相关结论具备科学性、合理性。评价指标要兼具共性和个性,以有效满足各区域以及各类项目相应的专项资金所需的绩效审计评价需求。评价指标要具备较强动态性,将实际情况的动态变化作为依据,对自身内容进行更新,以有效满足各类绩效审计相关工作的具体需要。 3.强化绩效审计力度 审计部门要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合作,强化对专项资金的严格管理和合理使用,对绩效目标进行明确设置,对专项资金的科学设立和合理使用进行深入分析,以促进绩效审计的实际力度大幅度增强,提高绩效审计评价相关结果的有效性。 4.强化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 要强化对专项资金实际使用过程的有效监督,避免专项资金发生浪费。首先,在专项资金立项阶段,要重点对多报预算、重复申报等行为进行严格审核监督和有效控制,有效避免专项资金出现浪费及违规现象;其次,要严格监督并有效控制专项资金的实际使用过程,确保专项资金实际数量保持不变,并及时将足额的专项资金投入项目运行中,避免专项资金被违规挪用和减少;最后,要审核专项资金实际使用是否与绩效审计具体目标保持一致,促进专项资金实际使用效率大幅度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全面的绩效审计、绩效审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不统一、缺乏对评价指标的完整设置、缺乏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对此,要通过强化全面绩效审计、针对绩效审计构建统一的评价指标、强化绩效审计力度、强化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等对策,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光灿.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J].财会学习,2017,(16):161. [2]马瑞.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4):160. [3]刘玉冰.刍议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应关注的重点[J].财政监督,2018,(6):69-72. [4]赵晓侠.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20):126.[5]胡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策略研究[J].经贸实践,2017,(12):138. 作者:孙岩 单位:吉林省食品检验所
会计专业论文:关于高职会计专业行动导向课程的改革实践和探索 【论文关键词】 行动导向 工作过程系统化; 学习情境 【论文摘要】 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外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理论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我国实际,构建了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的建设方案,以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有所借鉴。 当前,以高职院校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正面临新的突破性发展。截至2006年,全国已有高职院校1 145所,在校生达800万人,从人数和规模上看,已占有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规模的扩张必须以质量的提高为基础,加强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改革是其中的基础环节。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正三角的课程排列顺序,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等问题(徐国庆,2005),已无法适应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2006年教高[16]号文件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对国外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研究,认为以工作过程为序化标准的行动导向课程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方向。 一、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理论内涵 “行动导向”一词来源于德语Handlungsorientierung,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教师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行动过程,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掌握职业技能、学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其最大的创新点在于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智力类型对学科体系的内容进行架构,并在此基础上依据职业情境,按照工作过程的序化标准重构了行动体系的课程内容,注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国内外基于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开发出不少成功的范例,其中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备受广大职教领域里的教师、管理者和研究人员的推崇,该模式由七个步骤及其涵盖的两个系统组成,具体见图1。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由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导出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分析,充分利用校内仿真化的实训基地和校外全真化的顶岗实习基地,积极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厂家课程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按照职业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整合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合理设计学习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和职业态度,通过反思性思维使其内化,转化为个人从业所必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获取自我构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二、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改革实践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行动主体,以职业情景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自我调节的行为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笔者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建设方案。 (一)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案 在前期对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需求的社会调研和对历届会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组建了由课程专家、行业专家、骨干教师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对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归纳,构建了会计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具体见表1)和相应的学习情境,实现了课程结构与工作体系的无缝对接,充分体现了课程定位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方案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是依据高职学生的智力类型特点,合理设计学习情境,确定课程单元所需传授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劳动态度,整合工作任务涉及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主要包括学习领域的名称和总学时、学习情境的名称和学时、学习目标、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教学材料、工具和媒体、学习知识和能力准备、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考核和评价等。笔者以《企业经济业务核算》学习领域课程中货币资金核算的学习情境为例,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具体见表2。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方案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步骤进行,其中:资讯是指获取信息,计划是指制定行动步骤,决策是指选择方式,实施是指付诸行动,检查是指审视过程,评估是指评价结果。主要内容应包括每个学习情境的名称、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场地、教学步骤、教学组织等。笔者以《企业经济业务核算》学习领域课程中库存现金核算的二级学习子情境为例,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实施方案设计,具体见表3。 三、结束语 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最新理论,依据高等职业学生的智力类型特点,通过营造仿真化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制定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的课程实施方案,创建了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相一致的学习情境,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整个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反思性实践能力,并将其内化为自我建构的过程性知识,积累职业经验或策略,突出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的企业化和教学内容的职业化的鲜明特点,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真正做到实践与教学零距离。 会计专业论文:试论新形势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论文摘要】本文是针对高职会计专业多年来开展会计实训课程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而提出的。怎样开阔思维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突破会计教学中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怎样紧跟会计实际工作中不同岗位对人才实践技能的需求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这些都是对高职会计实训课程提出的严肃命题。基于此,我们充分发挥了实训教学的威力,走上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改革的之路。 【论文关键词】高职会计;实训课程;实训方式;改革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初级财会人员还是中级财会人员,都必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目前,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实训课,通过实训课能使学生从中获得一些职业技能与动手能力。许多高职院校也对如何构建有效的实训体系和实训内容及安排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对实训课程体系进行了完善,应该说在学科型教学体系下已逐步成熟,但就其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训体系、内容及时间安排而言,研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这也是与实训课程的特殊性密不可分的。 一、高职会计实训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首先,对会计实训课程重视不足,课程设置上不可避免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理论重于实践”的现象在会计教学中同样存在,表现在会计实训课程中就是对会计实训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够,进而导致实训课程比重远低于理论课程,二者的结构失衡严重。案例教学采用的案例设计过于简单,有些案例设计只是将复杂业务分解、删除,其没有相应的案例背景及关资料,有些只是对课本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业务的举例说明,使学生很容易套用课本知识寻得唯一答案。而这样的案例教学无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案例的背景资料和个案所处环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实训教学内容和过程有待完善。很多学校的会计实训教学方式古板,倾向于机械借用理论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或者教条地照本宣科,导致了实训教学内容和过程中的许多问题。第一,实训教学不注重真实性,例如对于企业中各种角色的分工就不予考虑,经常是一个学生就完成了从填制原始票据到编制报表的一系列操作。这就导致对企业工作过程的完全忽略。第二,由于角色分工不存在,一个学生包揽实训全过程,所以不同流程间的单据传递根本无法实现。第三,强调核算有余而对会计管理监督重视不足。当前对于会计实训认识有所偏差,会计实训只是被当做对学生所学核算等工具性知识的运用和磨练,如填制原始凭证、制作会计报表以及填写账簿等,而对于学生的监督、审核能力却很少涉及。第四,会计实训设定的模拟实训环境过于具体,对于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锻炼不足。 再次,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与理论水平双优的教师。会计实训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当前会计专业教师很多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类型的教师。这就使得其对企业会计实际操作不慎了解,多走向照本宣科的误区。所以“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对会计实训课程的开展影响巨大。 最后,实训教学的硬件软件条件严重不足。当前我国较多高校存在教学设施建设的滞后,尤其是在会计实训课程开展所必需的种种硬件软件设施。会计实训课程需要尽量真实地模拟企业的工作过程,以促使学生尽快适应这种工作环境,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实训的目的。但很多高校的会计实训中心建设较为匆忙,要么设施不全,要么无法使用,以致很多需要真实实训环境的教学过程由于缺乏企业财务部门的气氛而使得实训学生难以进入工作状态,进而使实训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职会计实训课程改革的建议 鉴于高职开展会计实训课程多年来的经验,校内实训仍然是高职对会计专业教学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然选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室、机房等教学设施,施展多媒体、案例、演示教学等十八般武艺,对当前的实训课程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对实训方式的改革 1)继续推进会计分岗模拟的实训方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会计实训根据实践中企业会计工作的分工将其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能、工作范围、操作方式等进行各个岗位的教学。这种针对岗位进行的实训克服了原来的每个学生包揽会计核算全过程实训方式的弊端,可以增强学生对会计工作中各个岗位的认知。既然将会计实训按照会计工作实际分成了数种会计岗位,我们就需要在模拟这些岗位教学时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我们可以将会计实训分为会计主管、记账、制单、出纳、审核等多个岗位;当然在综合实训为了达到更加逼真的模拟效果可以进一步细化这种划分,将会计实训的岗位划分为会计主管、出纳、工资核算、往来核算、财产物资核算、资金核算、成本费用核算、收入利润核算、总账报表以及稽核等岗位。在实训中由学生轮换担任各种不同的岗位,每次都应选取不同的教学案例。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岗位认知和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都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学生通过模拟分岗实训不用出校门就能体验不同会计岗位的不同要求。另外,通过模拟分岗实训,可以起到增强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的作用,这些对于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将来的职业生涯而言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一方面,分岗实训方式可以应用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学中,有助于其更为深刻地体验会计工作的全过程和各岗位的工作职责,提高其会计工作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分岗实训也适用于综合实训。在这个阶段,会计专业学生对于会计专业的基本知识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分岗实训将之前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2)探索推进校企同步核算的实训方式 虽说校外实训的道路当前并不平坦,但会计专业的实训瞄准会计工作实践的定位是正确无疑的。实际参加校外企业的会计工作由于牵涉到企业的商业秘密等原因,企业不甚配合、积极性也不高,进而导致校外实训的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但我们可以探索另外一条道路,那就是在校内进行校企同步核算的实训方式。所谓校企同步核算的实训方式是指,我们可以将企业的财务核算全套部门搬进校园作为校内实训室,而学生将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经营活动同步地在校内实训室模拟会计核算过程。当然这种实训方式可以和上述的分岗实训结合起来,由学生担任同步核算对象——被模拟企业的财务核算的各个岗位职责。对于实训过程中涉及到的企业商业机密等企业不愿披露的事项,学校可以和企业签订保密协议,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保证金或者约定一定的违约金来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而且在使用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数据时学校应该做好相关的保密措施以确保万无一失。这种实训方式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单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企业的配合和校企合作政策的有力支持。 2.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1)在现有师资的基础上,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企业会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担任课程实训部分的教学任务,如在出纳业务操作课程的出纳实训中必须使用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来承担教学任务。 2)每年派出青年教师到企业会计部门实践或挂职锻炼,在具体岗位上锻炼教师自身的操作能力。一般而言,“从校门到校门”类型的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由于而实践操作能力不足,此项举措就是针对既有教师队伍的弊端而制订的。这项措施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还取决于学校与企业间是否具备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和信任。 3)运用相关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和专题调查,增强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措施对于企业和学校是双赢的,企业通过与学校的联合攻关,可以利用高校的高素质人才解决亟待解决的课题和专题调查,而高校的教师通过参与这一实践活动获得了相关的实践技能的增长。 3.实践环境建设 进一步扩大实训室规模,提高实训室的装备水平。由于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又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其建设必须符合专业教学的需要,符合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对于实践环境建设的具体举措有: 1)进一步完善实训室建设内容,新增软件,硬件升级,扩大会计模拟实验设备规模,将手工操作与计算机操作完全接轨; 2)选择符合要求的实训地点,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规模。 3)对已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条件成熟要使之规范化,并能进行科学的管理。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实行学院与企业共建,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并使其涵盖有代表性的各类企业,如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建立和完善实训基地教学评估体系,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不但为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指出一条可行之路,而且对于会计专业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也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另外我们相信通过改革会计实训课程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必将会成为社会经济的栋梁之才。 会计专业论文:浅谈中专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会计专业教学;就业形势;自主学习 论文摘要:中专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企业难以招聘到合格的会计人员,如何摆脱这种困境,让职业教育顺应就业形势,让我们的毕业生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是我们每一个会计专业教学者都应该深深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中专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困境 (一)学生起点低,学习能力差 众所周知,在目前学历普遍较高的时代,成绩好的选择了上高中考大学,而那些考不上高中的,年龄小就业太早,过早步入社会家长不忍心,中职教育成为了这些难圆大学梦的学子的首选。这些学生大多数几乎从不看书,在厌学情绪非常浓厚的环境下,学生不愿学习,也不知该如何学习。 (二)教育教学观念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不相适应 职业教育传统的教学理念是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检验,注重老师讲、学生听,忽视老师走、学生扔的现象,许多学生反映老师讲的时候懂了,老师走了,又忘了,课堂教学没有实现应有的目标,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不相适应。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不相适应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老师讲、写,学生听、记,教材一章一节地编,老师一章一节地讲,学生面无表情地听,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和疲惫,从而失去对会计学习的兴趣,与现代教育技术不相适应。 (四)课程设置不太适应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不能及时更新 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但以中专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不能很快成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为把我们的毕业生培养成掌握会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能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操作型、应用型人才。但在课程设置中所设置的《财务管理》等,让中专学生比较难以接受,从而容易对学好会计知识失去信心。规划教材的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而财经知识近来年来的变化很多,比如:2006年和2009年我国两次对消费税政策做了较大的变动,2007年对多个地方税种的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2008年对所得税进行了改革,但对口升学的指定教材依然是2002年的版本。 (五)教师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动手能力不强 很多会计老师只有较深的理论知识,从高校毕业以后直接进入中专学校任教,没有一天的实际操作经验,比如:对银行存款的对账教学,老师并没有实际见过或登记过银行存款日记账,也没有见过银行对账单,他也就没有办法教学生如何核对、如何查找未达账项,可想而知,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就不知从何处入手,束手无策。 二、中专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对策 面对中专会计专业教学目前的困境,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们的应对措施: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会计专业理论较多,初中毕业的学生没有什么生产生活和社会经验,对会计理论知识感到晦涩难解,因此,对会计知识的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学好会计专业课程,必须先要让学生对它感兴趣。比如:我在讲会计的概念的时候,不是先说书上的概念,而是让学生知道在《孟子正义》中的这句话:“零星之算为计,总合之算为会”,告诉学生会和计都是算,但我们没有把会计叫做算算的原因,是因为这两个算是两种不同的算法。逐步引入会计的完整概念,做到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剧增,学校的学习,只能选取最基本的知识,解决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要适应甚至领导快速发展的社会的脚步,仅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回顾我们实际用到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我们走出校门以后,通过自学得来的。所以,作为老师不仅要讲授课本知识,还要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二)更新教学理念,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用来指导实践,同时又可以为学生今后考会计职称,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但中专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能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操作型、应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时我们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也要重视实践教学,学以致用,并能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三)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校本教材建设 随着中专学生招生环境的变化,中专生的入学门槛变得较低,中专学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在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太相符,比如《财务管理》等课程,学生在学习时很吃力,而且,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存在浪费时间、浪费资源的现象。 随就业形势的变化,会计人员就业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学生不到毕业就提前就业,为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和能力,我们建议中专学校调整课程设置,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二年能参加当地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在考前完成《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及《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任务;为增强学生就业后的持续发展能力,建议在学生离校前的一学期,完成初级会计师的考试科目《经济法》和《初级会计实务》的教学任务。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就业服务的教育,但现行会计专业教材是根据会计制度及行业共性编写而成,这类教材具有普遍性而缺少用人单位所具有的特殊性,课程教学中忽视了地方经济特色对会计的影响,造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会计实务处理能力不满意,就业竞争力下降。为此,我建议应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现代企业中出现的新岗位和原有岗位的数量、质量和规格要求,以会计专业发展和从业需求为前提,紧贴学生的发展实际,及时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教特色的会计专业教材,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群的能力。 (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水平的关键措施。但从总体上看,中专学校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和整体素质与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为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各校可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培训措施和制度,鼓励教师报考在职研究生,鼓励教师取得双师证书,同时,选派专业教师到高校深造,提高专业素质;启动名师工程,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增强动手能力,或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收集教学案例素材,以充实教学内容;同时,也可聘请企事业单位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为兼职教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五)尊重学生个性,开展因材施教的多层次办学 鉴于职业中专在校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强弱不同,对未来的规划纷呈各异的情况下,我建议应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对未来的设计,采用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的多层次办学。 1. 开设自考班。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专毕业证书较难适应学生毕业以后的发展需要,老师应该尽到指导学生发展的义务,把学历对于学生今后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宣传到位。然后,让他们选择成人教育开展的学历教育,或是选择自学考试。对于选择参加自考的,我们可以开设自考班,助他们一臂之力,让学生在校期间,中专毕业证和大专毕业证一起拿,增强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 2.理论+实践班。对于学生中,成绩较好,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我们以理论为基础,以实际操作为手段,组成理论+实践班,用较系统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更深地理解、掌握理论,为今后的生存、发展奠定基础。 3.初级理论+实践班。对于基础较差又愿意学习的学生,我们从实践着手,通过动手操作激发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渴求,寓初级理论教学于实践中,为社会培养动手能力较强的操作型人才。对于这类班级,我们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压缩培养时间,成熟一批推向社会一批,这样,既可以缩短学生成长期,又可以压缩教育成本,提高效益。 4.德育班。对于任何老师上课都不听课的学生,我们可以尝试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这类学生一般思路开阔、头脑灵活、适应能力较强,所以,我们教育形式一定要多样化,要有针对性。我们可以将中央电视台的一些栏目如《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百家讲坛》等中的有关内容,让他们观看,然后通过写出观后感等形式,进行法律、道德等知识的教育;还可以开展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教会他们社交手段和社交知识等,为社会培养各类有用人才。 我坚信只要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经过我们所有热爱中专会计专业教学的同仁的共同努力,中专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一定能走出困境,迎来灿烂的明天。 会计专业论文:高职高专特色会计专业建设探析——浅析以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论文摘要:特色求生存、品牌求发展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发展的灵魂之所在,如何建设有高职高专特色的会计专业,运用SWOT理论,通过对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会计专业探析,提出加强特色会计专业建设基本要素、关键点、主要内容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特色会计专业;SWOT分析法;就业导向;课程体系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特色会计专业建设是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学校会计专业建设之灵魂,在加强高职高专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中,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O世纪8O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分析基本涵义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运用SWOT分析法可以客观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并通过对单位(集团)与竞争对手优劣势分析,制定出适应单位(集团)发展战略的基本方法。在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中运用该理论分析的基本思想,有针对性的将其主要来自会计专业建设内部与外部条件优劣势作明晰的思辨,找出解决办法,以明确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中的发展方向,促进高职高专层面的特色会计专业建设。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贵州商专)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个案优劣势分析如下: (一)会计专业属于老牌专业,专业建设根底扎实 贵州商专会计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它与学校发展史一样走过了60多年历程。从1947年创办的“贵阳市尚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开始,到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学校升建为贵州省商业专科学校,到1993年学校更名为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会计专业一直是学校的支柱专业。在从中专到高专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会计专业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会计专业到多元化专业方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经历了初级技能型人才到就业为导向的高级专门型人才质量的飞跃,为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培养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实用型会计专业人才。 (二)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在会计专业建设中,根据国家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开展经常性市场调研,从上世纪90年代未,逐渐将会计大专业细分为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资产评估与管理、注册会计师专门化等5个专业;主动适应区域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同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坚持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不断进行实践教学创新 通过会计课程实训教学、独立实习(实训)、校内外综合项目实训、社会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等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各类实习(实训)总学时占各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0%以上,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务实诚信态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初步建立岗位职业实践体系,并从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发展到会计电算化实践、ERP沙盘实践,不断加强与改善实验、实习条件创新;开创了多层次、多类型的会计实践教学新形式。 (四)依托职业资格证书,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构建教学计划的核心课程,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大大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及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最好衔接。 然而,在会计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竞争劣势与威胁,主要表现在: 1、特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鲜明。在省级众多的经济类院校会计专业办学面前,学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性、准确性不强,教学内容尚未体现出高职高专特色,在学科体系与实践环节上表现出“单一的中专技能+复杂式本科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与学制分配方案上未能真正体现高职高专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特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实习实训方案设计的针对性不强。 2、体现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课程设置不够突出。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虽然分离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但实质课程设置还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学科型”体系。公共必修课未能体现高职高专以“够用为度,运用为原则”;而专业基础课未能充分体现高技能型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强调完整性学科体系的多,体现高技能型课程体系的少;单项专业实训多,综合实践素质训练能力少。 3、科研不力,已有的前期会计专业特色流失。主要表现为一是校级与系级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目标管理标准和激励机制不明晰。什么是特色会计专业,如何加强特色会计专业建设,如何管理与考核特色专业,对此未形成标准与激励约束机制,缺乏制度支撑及基本标准,导致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不能高效进行;二是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会计、经营管理、统计”为一体的综合模拟实践性教学,没有很好地系统总结与发展,本世纪会计专业综合模拟实习失缺,以至于综合模拟处于退化停滞状态。 二、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基本环节与关键点 针对以上会计专业建设的优劣势状况,必须在专业建设环节中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本质特征。具体说,就是建立具有显著特色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等会计专业内涵特性,再造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几个主体框架,即: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方向、专业定位、专业建设内容等的独特性与独占性,使其显著区别与同类高等院校所办会计类专业。同时要根据基本框架,紧紧抓住会计专业建设以下基本环节与关键点: 第一,建立会计专业建设基本原则。首先,确定“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目标性明晰原则。全面提升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内涵性教学质量,明确高级技能性、综合运用型的人才目标。其次,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用一体化”动态平衡原则,加强课程体系的综合设置,优化会计课程体系,使之在会计专业设置上体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再次,大力推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突出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批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最后,建立合理的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吸收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在职在岗会计专业人才作为实践教师队伍成员,确立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第二,确定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6要素。根据国家高职高专教学管理要点、原则及基本内容,确定特色专业建设要素、规范会计专业建设基本流程管理,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与效率,加快专业改造与建设。通过基本专业建设的常规性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会计专业建设以6要素为研究对象,即,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管理方法等,在对这6要素内涵性深入研究下,形成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为引导,6要素特色会计专业基本架构和闭路循环管理体系(图1): 三、特色会计专业建设内容 会计专业特色建设是一个涉及会计知识体系与教育教学内容的系统工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围绕会计专业建设基本框架及内涵建设6要素展开,同时配置相适应的教学资源,以形成管理与教学有机体。 (一)特色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以就业导向、能力为本位”确定人才规格,以创新高素质技能复合应用型会计岗位的人才为目标。因此,各地区的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上,首先,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正确定位其人才培养特色目标,动态制定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培养目标要主动契合新兴产业和先进技术发展的需要,动态保持与现代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具有的知识相结合,体现跨学科交叉渗透、技能跨岗位的复合型智能的特点,调整优化专业方向,培养社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二)特色教学计划 特色教学计划即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特色人才的纲领性指南,要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流程。为此,在制定财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是以国家高职高专政策为指南,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定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由会计院系制定指导性动态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在专业建设委员会及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指导下,按会计岗位群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由各会计专业教研室制订特色教学计划,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实践与理论结合教学计划;四是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从必备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职业岗位技能三模块改革会计专业计划内容,使之体现计划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最后,经过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核批准,执行并反馈教学计划情况形成特色教学计划。 (三)特色教学模式 充分借鉴国外职业教育MES(就业技能模块培训的简称)、CEB(能力本位教学的简称)等教学模式,结合会计职业岗位对培养对象的要求,构建“需求一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4),从整体上构建高职财会教学模式,结合学校实际实施“宽基础+活模块+职业资格”式课程计划,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动态的安排教学活动;做好学生就业及升学的相关工作,推动专业建设,形成以培养适应需求为特色的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2+1(2年校内教学,1年校内外实践教学)“需求一能力”课程体系内容。首先,在课程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按会计这一职业岗位群设置需求能力的3大模块课程:基础内容模块、综合技能模块实践内容模块。其次,分析每一个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操作技术,确定“需求一能力”课程模块内容。最后,按照这些知识与技能的难易程度及逻辑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频率及重要性,加以系统地组织安排,形成“2+1”序列教学时间动态结构,构建职业能力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图2)。 (四)特色教学内容 特色高职高专的教学内容要真正体现会计复合性人才的“五力”发展,即“综合适应力+核心专业竞争力+实践操作动手力+关键岗位竞争力+专业特质表现力”。为此,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与内容改革,一是要以岗位能力群设置实践教学课程,从主办会计岗位、出纳岗位、费用核算岗位、到综合理财岗位,融人新的会计岗位元素。二是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从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到会计电算化实践、ERP沙盘实践设置实践课程。三是在教学内容上摒弃课程局限在某一狭隘的岗位技能范围内,做到既要按照就业岗位的要求配置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岗位要求“量身定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订单培养),满足学生未来从事多个相关职业领域工作的需求。四是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能力结合,内控与分析决策能力结合,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的趋势,将相关的会计核算与管理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相应专业技术领域职业资格培训内容融人教学内容中。 (五)特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既要坚持传统与继承,又要开拓与创新,在教学中要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理念,适应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与手段,充分开展项目导向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研究性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等。全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系列化的会计核心课程多媒体课件库、视频信息库、网上试题库,努力提高特色会计专业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 (六)特色教学评价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生源实际情况,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在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法等系列问题上建立特色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切实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重“就业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评价”为内容,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平价的一致性,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并举的评价指标。 (七)特色教学队伍 对于教师,只有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教学内容与自身素质的双重协调,才能使专业教学创新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只在会计专业上有熟练的专业动手能力,教学上有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新型教师团队。教学上体现为用而教,教有所效,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形成培养合力。 (八)特色教学管理 充分实施会计专业建设中的学分制信息系统规范化管理,建立“学分绩点”。在学校层面,赋予系、部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主权;如在办学资金投人、教师调研、外出学习等方面政策上的倾斜;而在院系层面,加快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结合,建立有利于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学籍管理办法,作好对学制“1”实践教学年实习学生的管理,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和安全工作,切实落实校系两级学分制管理。 四、特色会计专业质量控制 (一)建立特色专业建设的环境与质量控制制度 为了有效推进会计专业建设质量工程建设,学校与教学系部应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要素、结构、程序等内容,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控制制度,形成校系两级建设的标准,在制度框架范围内,有组织有步骤实施特色会计专业的活动。其次,系(部)各环节开展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基本要素建设活动,进行标准化建设活动各内容的分层分级组织实施。最后,定期进行会计专业建设主要环节、内容、活动的信息反馈与沟通,监督特色专业目标实现的偏差与活动调整。 (二)不断改进与创新会计特色专业建设的内部流程,再造特色会计专业建设方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中国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创建立信会计学校时关于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之方法:一要培养造就会计人才“适销对路”的过硬本领,接受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检验。二要打造老字号会计专业品牌,以会计专业为依托,进行会计专业的改造;三要深化会计教学内容改革,实现本土化与会计国际接轨的要求,加强中国特色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建设。四要不断创新会计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一流会计人才,培养合格的区域经济复合性会计人才。 (三)提炼创新会计专业特色 秉承会计专业建设中的优良传统,挖掘与提炼会计专业建设特色。首先,从高职高专多年的会计专业建设中,提炼出属于各地区、各学校具有特质的会计人才文化精神,固化一种“校训+系训”的专业理念,体现会计专业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的融合发展态势。其次,传承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精髓,坚守诚信,坚持以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为原则,确立会计专业人才目标;第三,与时俱进,创新实践。坚持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地合作”,充分发挥会计专业自身的特色资源和办学优势,以各种形式主动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界精英,真正实现与企业经济共同的“双赢”。 会计专业论文:探析探究式教学法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会计专业 教学探索 【论文摘要】探究式教学法是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重点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启发学生将学到的会计专业知识加以综合,并应用于实践,最终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以往的会计传统课是将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现象日趋复杂带来很多新的财务问题,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再是仅具有会计操作能力和学生掌握了多少会计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否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组织教学中,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吸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运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当前会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迫切需要。 探究式教学发重点放在会计专业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如何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并应用于实践,最终如何促使他们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一、学生的探究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1)探究性。问题具有探究性是指为课堂教学而设计的教学活动问题应该具有发展。题目设计时,可以从教材中延伸问题,也可以从社会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所提问题来。这些题目本身具有可探究的余地,在探究中能使学生得到新的发现,从而探究出有价值的东西。(2)创造性。探究问题具有创造性是指为课堂教学而设计的问题,对学生而言应具有一定的可自由发展的空间,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具有开放性的问题的学习,要是学生的发展更有个性特征,使学生更具活动力。 (3)实践性。在探究学习中,在学习中探究,教、学、思、做、合一,以达到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4)知识性。探究学习目的是能使学生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使学生参与解决方案的设计、实施及问题发生的全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掌握会计知识和会计方面的技能。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1)设立问题情景,教师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发展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2)合作交流,探索问题。在导出以上问题后,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课堂让充分展示自我,尽快在课堂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仍下“拐杖”,轻装上阵。(3)了解学情,调查研究,让学生思考。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去分析、交流、调查、思考,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中将问题用最快的速度进行反馈,使教师在参与中了解学情。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讨论,虚心、认真地听取学生各种见解,并做适当的引导与点拨,既要求同又要求异,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4)巩固知识,深化理解,让学生运用知识。通过探究学习,让学生们编织一张知识网形成规律,形成对知识的整体结构的理解,通过实验加深以知,有意记忆,使所学知识牢固掌握,促进知识迁移,并应用于实践之中。 三、探究性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思索 (1)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并不排斥传统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但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洁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识,同时,会计学科的探索必须建立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只有通晓会计政策,掌握会计方法,才有进一步探索的可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将所有知识点都通过探究性教学来传授,同样是违背教学规律的。(2)提出的问题应少而精,具有代表性。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主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提出问题,立足于通过问题表达自我,但如果在一味的追求问题的多而杂,参与人数的广泛而聪离实际,则容易演变成走过场,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说,语言表达思维敏捷的学生发言较多,而不善于言谈的学生则容易失去发言表达的机会,这样就剥夺了部分学生发言的权利,更谈不上学生之间的分享与贡献。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不应只注重量,更应注重问题的质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问题探究中去,才能最终让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都得到发展和提高。(3)探究的过程与时间应有一定的限度。课堂教学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时间的有限性使得教师必须考虑如何组织高效的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要准备小组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的同时,也要明确各过程是有时间限制的,这样不仅可以让大多教学生参与到探究的各过程中,而且也可以让那部分表达能力强,思维较开阔的学生得到更多的训练,还为表达思维迟缓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和学习的机会,参与探究和讨论的时间如何没有明确的限制。容易形成一部分学生思维离开课堂,而使另一部分学生失去参与机会。(4)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谁努力思考谁就有收获,谁积极参与谁的收获就大,性格开朗,交往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获得更多的机会,而那些腼腆、拘谨、文静、沉静、面对新的刺激问题反映并不强烈,喜欢沉思的学生可能容易成为“看客”。另外,有的学生可能对某一层面的问题感兴趣,而对其他的问题毫无兴趣可言,相反,有的学生全身心投入并积极参与提高参与的效率。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及时给予不同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真正能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当中去,进而真正体会到蕴藏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平等交流对话的真正魅力。 会计专业论文:浅谈改进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教学培训 会计实践教学 思考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鉴于中职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就业的困难形势,加强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培训,提升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及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变得极为迫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中、初级实用型会计技术人才,是摆在我们会计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而迫切的问题。笔者认为改变会计教育观念,加强和改进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是办好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教育、实现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 一、实践性教学是实现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特征是以培养中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等特点。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实践性教学是职业会计教育的重要特征,离开了实践性,什么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等,就无从谈起。作为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面对经济全球化、面对新的会计环境,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技能高手、管理高手。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会计专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实践性教学的好与坏,是影响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环节,是中职会计专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二、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尽管中职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中初级应用型会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的教学效果看,培养出的人才,在实践技能方面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甚至引起用人单位强烈不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尚未转变。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过度的重视会计知识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面对接受直接会计经验为目的.强调按照职业活动体系来组织会计教学强调会计知识的实践性、需求性和应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会计操作能力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 (二)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实践性课时偏少受过去计划经济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仍偏重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数偏低。职业教育强调的是‘‘用什么学什么”。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从事相应职业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能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然而传统的会计专业在教学计划上仍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不能满足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 (三)在会计实践技能的训练方式上,采用封闭式训练很多学校都配有专业的会计模拟实验室.采用封潞式的训练形式。即按着教学进度计划,首先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然后期中、期末或基础理论全部学习完毕后,利用一段时间在教室或模拟实验室完成所谓的实践技能训练,造成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际严重脱节,结果是既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又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光。 (四)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教师队伍的现状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大部分是普通高校毕业学生.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历,自身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中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有效的落实。 三、改进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会计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要获得良好的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必须首先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而当前的情况是,大多数中职会计专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综合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是提高会计教学水平的关键。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实习.建立教师实践基地。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运用已学知识等能力。比如,可以由教师限定阅读内容提出问题,或者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者阅读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引导等方式,达到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经济业务,如企业债券,可先让同学们讨论、分析、比较,最后教师参与,从而让学生分清区别和联系,正确处理经济业务。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一是将教材中抽象说法具体形象化;二是将难记的概念进行分解,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三)加强会计实践教学促进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会计职业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中职会计教育院校应该建立一个会计实习基地,模拟企业的经济活动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实际操作,既获得感性认识,又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实践能力。要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实践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实践操作的程序和注意事项,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指导老师根据实践操作的情况及实验报告评定学生成绩并记入档案。组织会计实践教育,应贯彻以下原则:(1)教学实践性原则。通过对某一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济业务的会计实践,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2)教学直观性、形象性原则。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技能和技巧,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3)教学系统性、一贯性原则。会计实践可以让学生从操作上把所学的知识回顾一遍,达到对会计核算各种方法的系统、连续地运用。 (四)改革课程设置将“双证”培训带入教学之中,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来说,学生除要取得会计专业的中专学历证书外,还要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而在此之前必须取得“财会电算化合格”证书或者“珠算五级”证书。这就意味着“双证”,即“学历证书”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走上财会工作岗位的“敲门砖”。因此,从事中等职业会计专业教学的学校,必须白上而下高度重视“双证”的教学与培训工作,加强对“双证”教学的思想认识,集中时间、人力、精力做好“双证”的教学,让学生在毕业时能取得教育部门颁布发的学历证书和财政部门颁发的“财会电算化合格”证书、“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为他们一毕业即到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工作做了良好的准备。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实践是辅助教学的最好方式,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可接触到仿真性的实物,并能亲自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既增加了对课程的感性认识,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会计专业论文:如何构建会计专业“三 化”主导型实验课程体系 【摘要】通过建立与会计岗位分工精细化相适应的单项会计实验体系,提高受训者的岗位意识和岗位适应能力;通过建立与会计工作知识综合化相适应的综合会计实验子体系,提高受训者的行业意识和行业适应能力;通过建立与会计实务操作电算化相适应的电算会计实验子体系,提高受训者的现代会计意识和电算化操作能力。本文就此作一阐述。 一、建立与会计岗位分工精细化相适应的单项会计实验体系,提高受训者的岗位意识和岗位适应能力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分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行业分工越来越细;二是岗位分工越来越细。会计行业亦不例外,会计岗位的分工呈现出精细化的特征。财政部有关文件中将会计岗位划分为负责人(主管)、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核算、总账核算、稽核、档案管理、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共十三个岗位。单项会计实验要体现仿真性,必须突出会计岗位分工,体现会计岗位特征,使学生熟悉各个会计岗位的业务流程,掌握各个会计岗位的业务技能。所以单项实验内容和流程应当是:(1)会计基础;(2)出纳岗位实验;(3)往来会计岗位实验;(4)存货会计岗位实验;(5)资产会计岗位实验;(6)收入与利润会计岗位实验;(7)会计报表岗位实验;(8)工资会计岗位实验;(9)费用会计岗位实验;(10)成本会计岗位实验;(11);涉税岗位实验;(12)财务分析岗位实验;(13)审计岗位实验。注:由于单项会计实验必须与会计理论教学课程同步进行,因而单项会计实验必须兼顾到教学进度安排。考虑到《成本会计》和《纳税实务》的开设均在《财务会计》之后,故将其相关岗位的实验放在比较靠后的位置。 各岗位实验内容及目的是: (一)会计基础部分 实验内容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日记账和明细账的登记,记账凭证汇总表的编制。 实验目的:初步掌握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结账与更正错误的基本技能。 (二)出纳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开设和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保管和签发支票,办理支票借用及报账,库存现金管理,填制结算凭证,办理日常转账结算,办理与银行的各种业务往来,办理各种报销业务,保管各种有价证券、印章、空白支票和空白收据,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出纳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货币资金核算的内容和操作技能;了解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及其有关规定。 (三)往来会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开设债券债务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根据发生的往来业务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债券债务总分类账及明细分类账。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往来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熟悉各种应收、应付款项账务处理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各种债权、债务的确认标准。 (四)存货会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存货的验收、入库、发出的计价、核算,存货的清查。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存货会计岗位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各种存货业务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存货业务有关规定和管理办法。 (五)资产会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固定资产取得的核算,无形资产取得的核算,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与核算,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固定资产改建扩建和修理的核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处置的核算,固定资产清查的核算。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资产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资产核算和管理的有关规定。 (六)收入与利润会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与核算,主营业务成本的计算与核算,其他业务收支的确认与核算,投资损益的计算与核算,营业外收支的核算,利润的计算与核算,利润分配的程序与核算。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收入和利润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收入、利润的形成及其分配的核算内容和操作技能;了解利润的形成和分配的有关规定。 (七)会计报表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编制资产负债表及其附表,编制利润表及其附表。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会计报表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程序;掌握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报表信息资料应用的操作技能;了解各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八)工资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工资的计算,工资的发放与代扣款项的结转,工资的分配,应付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住房公积金的计提与核算。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工资费用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工资费用的核算、账务处理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工资费用的构成和有关政策规定。 (九)费用会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营业费用的核算,管理费用的核算,财务费用的核算。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费用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费用账务处理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费用确认标准和计量方法。 (十)成本会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品种法下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以及相应的账务处理,分步法下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以及相应的账务处理,分批法下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以及相应的账务处理,编制各种费用要素分配表,登记有关总账及明细账,填制产品成本计算单。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成本会计岗位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产品成本的各种计算方法和账务处理操作技能;了解成本构成和确认标准。 (十一)涉税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计算增值税应纳税额,并编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并向税务机关提供资料,申报纳税,缴纳税款;计算营业税应纳税额,并编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并向税务机关提供资料,申报纳税,缴纳税款;计算消费税应纳税额,并编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并向税务机关提供资料,申报纳税,缴纳税款;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编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向税务机关报送相关报表并提供相关资料,申报纳税,缴纳税款。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涉税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各种税款的计算和纳税申报表的填制方法;了解我国税收征纳程序及税款缴纳方式。 (十二)财务分析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增长能力分析,财务综合分析及评价。 实验目的:全面掌握财务分析岗位的基本职责;掌握各种财务分析方法并能实际运用;了解财务预测方法。 (十三)审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流动资产审计,固定资产审计,长期投资审计,负债审计,所有者权益审计,收入与成本费用审计,利润形成及其分配审计,编写审计报告。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审计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各项企业内部审计方法和操作技能;编写审计报告;了解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的方法。 二、建立与会计工作知识综合化相适应的综合会计实验子体系,提高受训者的行业意识和行业适应能力 当今社会,一方面业务的知识综合化过程越来越深;另一方面业务的综合化、整体化越来越明显。综合化要求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交叉。会计学科当然也不例外。这就要求会计教育要不断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拓宽自身的业务技能,培养会计行业意识和行业适应能力,使之能胜任会计行业的相关工作,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多变的竞争环境。为此,构建整体手工实验模块应当遵循:实验内容真实、全面原则、实验素材选择恰当原则和实验角色清晰原则。 整体手工实验模块流程图1: 注:(1)原始凭证审核的教学内容中包括如何填制常用的原始凭证。(2)记账,凭证的审核应由会计主管审核,实际做时可在同学间相互审核;登记账簿注意明细账与总账,由不同的会计人员登记,以科目汇总表的账务处理程序为典型。(3)成本核算以计划成本为典型,并用到其他方法。(4)期末对账,包括银行对账单与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核对,总账与明细账核对,明细账与记账及凭证等之间的核对。(5)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其他报表,利润表要求理解所得税的金额调整。(6)成本核算主要完成制造业产品生产成本核算的实践操作,提高成本控制水平。(7)纳税申报主要完成企业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各种税金的计算与纳税实务。(8)财务分析主要是运用专门的财务分析方法,及时提供能够满足各种要求的财务分析报告。(9)报表审计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审计理论与方法完成常规的审计工作。 (一)手工实验模块核心部分的构建思路 手工实验模块核心部分的构建,要求能够充分体现会计核算工作的核心业务,主要是在完成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每章的知识点实验后,对一个企业一个完整的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一般对一个股份制生产企业12月份的业务为实验素材,掌握手工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做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核算过程中运用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材料的收发按照计划成本进行,掌握货币资金、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会计报表编制等内容的实践操作。手工实验模块核心部分的经济业务要能够覆盖日常会计核算的专业基础知识。在受训者操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启发式和扩散式思维,即在有多种备选方法的情况下,用其它的方法该如何处理,比较之下增强受训者的理解与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验过程中,为了避免受训者一人做所有业务而对岗位意识不清的情况,可采取将每4人划分为一个小组,交替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审核、编制会计报表等业务,使受训者完成不同岗位角色的转换,并培养不相容岗位不能由同一个人担任的专业意识。 (二)手工实验模块分支部分的构建思路 综合会计实验子体系以会计核算为主体,但会计核算并不是其惟一的内容。会计行业除了会计核算工作外,还涉及税务、财务分析、审计等其它相关的工作。为了提高受训者的行业适应能力,使受训者能够充分胜任会计行业不同的专业岗位,手工实验模块分支部分的构建内容应该包括成本核算、纳税申报、财务分析和报表审计。受训者通过手工实验模块分支部分的操作,完成会计行业相关各岗位的实践操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专业知识体系。知识层面的开阔使受训者的岗位选择更多一些,并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技能会使受训者走向工作岗位后很快进入角色,适应角色,并得到良好的职业发展。 成本核算实验内容主要完成制造业产品生产成本核算的实践操作,熟悉制造业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方法,在精确计算产品成本的基础上,完成成本控制与考核,提高成本控制能力。纳税申报实验内容要求受训者在熟练掌握税收实务的基础上,完成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各项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各项税金的计算与纳税申报的实践操作。财务分析实验内容要求受训者根据特定企业的相关报表资料和财务信息,运用专门的财务分析方法完成财务分析工作,并形成财务分析报告,以满足不同目的的需求。报表审计实验内容主要是运用专门的审计方法完成报表审计的相关工作,对所审计企业报表的真实性、一贯性和公允性做出合理鉴证,并最终形成审计报告。 三、建立与会计实务操作电算化相适应的电算会计实验子体系,提高受训者的现代会计意识和电算化操作能力 此部分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在构建电算化会计各模块子系统的基础上以一个核算单位,一个会计期间的完整经济业务为数据源,利用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财务一体化实验。 电算化会计是一种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会计工作的一种手段,电算化会计实施的前提是首先要有一套与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相适应的财务管理软件。以现代财务软件设计的主流思想来看,大多数财务软件都是以模块系统设计为出发点,结合财务工作的流程最终设计一套完整的电算化财务软件。因此“三化”主导型会计实验课程体系中电算会计实验体系的构建首要考虑的内容便是需要培养受训者哪方面的能力,在构建电算化会计各模块子系统时,我们只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即可。其次,为了能够全面培养受训者的会计意识和电算化操作能力,我们还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业务数据源。该经济业务数据源的建立应注意既要体现财务各分支子模块的实验内容,又要兼顾财务实验一体化的设计目标。 核心体系构建:根据电算会计实验子体系的设计思路,其核心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业务数据源。按照会计分期的基本假设及会计核算的特点,笔者认为虚拟一个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是可行的,并且经济业务应涵盖会计日常工作的内容,包括账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报表编制、纳税申报、财务分析等等。(2)各子模块系统构建及模块操作流程。从会计工作内容来看,电算化会计实验子模块应包括总账系统、应收应付系统、工资核算系统、固定资产系统、成本核算系统、报表系统、纳税申报系统及财务分析系统在内,各部分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总账系统。主要培养受训学生运用此系统进行账务处理的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总账系统的初始设置凭证处理出纳集成办公各类账表生成与查询账务系统期末处理。 (二)应收应付系统。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此系统进行应收应付款管理与核算的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应收应付系统的初始设置应收应付系统日常业务处理各种应收应付单据的查询与账表的设计与管理应收应付系统期末处理。 (三)工资核算系统。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此系统进行工资核算、工资发放、工资费用分摊、工资统计分析和个人所得税核算等操作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工资核算系统初始设置工资系统日常业务处理工资系统月末处理。 (四)固定资产系统。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本系统进行设备管理、折旧计提等操作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固定资产系统初始设置固定资产系统日常业务处理固定资产系统月末处理。 (五)成本核算管理。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本系统进行成本核算与掌控的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成本核算管理系统初始设置成本核算系统日常业务处理成本核算系统月末处理。 (六)报表系统。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本系统进行企业各种会计报表编制的操作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会计报表的初始设置会计报表的生成。 (七)纳税申报系统。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本系统进行各类税务报表的编制与申报操作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纳税申报系统的初始设置纳税申报日常业务处理。 (八)财务分析系统。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本系统对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未来前景做出评价的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财务分析系统初始设置报表分析与管理。 四、建立与集团公司会计网络化相适应的网络会计实验子体系,提高受训者的网络会计意识和网络财务处理能力 本部分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建立母子公司之间会计数据传递实验模块。其核心部分为一个集团公司母公司及几个子公司之间数据传递流程;其分支部分为公司内部各系统模块和各子模块之间数据传递和标准化接口流程。实验目标是:建立与集团公司会计网络化相适应的互动协作式网络会计实验子体系,实现电算化实验从单一企业实验向集团公司集中核算实验延伸,全面提高受训者的网络会计意识和网络财务处理能力。 (一)实验室设计 由各个独立的教学实验室构成网络会计实验子体系基本架构,各独立的实验室各自承担一个完整的会计账套。一个完整的会计账套包括总账系统和应收应付系统、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存货核算等等各模块子系统。 教学实验室的设计可以考虑“多层次,分级别”。所谓“多层次,分级别”首先是指独立的实验室各自承担的账套之间是多层次、分级别的,某账套可能是一个账套的上级会计主体,也可能同时是另一个账套的下级会计主体;其次“多层次,分级别”是指独立的实验室各自承担的账套核算的经济业务应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成几个层次、几个级别,较低级别的实现较简单的账套处理和账务核算,较高级别的实现较复杂的账套处理和账务核算。较低级别的按照实现情况可以随时向较高级别过渡。 (二)实验核心部分流程设计 建立一个集团母公司及几个子公司之间数据传递实验模块,实现各个子公司逐级逐层合并的网络会计实验子体系。按照“多层次,分级别”的教学实验室设计,各会计账套可以考虑按级次逐级逐层合并(由于受相关条件制约,目前还较难实现一次性并行合并)。具体各会计账套逐级逐层合并流程如图2所示。 考虑到合并本身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分层的时候安排三层比较合理,具体各会计账套中的经济业务应该涉及多个会计期间(一个会计期间为一个月),各经济业务包含的信息数据可以模拟母子公司实务中产生的一些往来业务,但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每个会计期间必须涉及较多的关联交易或内部往来业务数据,这些数据尽量包括股权投资项目、内部债权债务项目、存货项目、固定资产项目、无形资产项目、盈余公积项目、内部销售收入和成本项目、内部投资收益项目、管理费用项目、利润分配等等项目;二是其中的关联交易和内部往来核算之间的数据衔接关系;三是函数的引用和参数的设计,特别在集团多层级复杂的股权结构下;四是逐级分层合并下要保持合并会计政策的一致性;五是各账套报表格式的差异和调整;六是内部往来会计记录因科目的运用和时间的不一致导致不平的调整。 (三)实验分支部分流程设计 建立一个集团母公司及几个子公司之间数据传递实验模块,实现各个子公司逐级逐层合并的网络会计实验子体系,关键是处理好母子公司之间数据传递的具体细节。 首先,子公司要及时生成上报数据并完成相应的数据传递。这部分主要培养受训者提高函数的引用和参数设计的能力,理解子公司如何接收并生成上报数据等一系列数据传递关系。主要的操作流程如下所示:接收母公司下发的数据生成本公司个别报表数据及抵冲数据报表数据实现透视、排序、汇总等操作生成上报数据重新组织本公司各会计期报表对本公司个别会计报表制作分析图形。 其次,母公司要按照子公司上报的数据及时进行汇总合并。这部分主要培养受训者提高内部抵销分录的处理能力,理解各内部项目之间的数据衔接关系、各报表格式的差异和调整以及内部往来会计记录因科目的运用和时间的不一致导致不平的调整。主要的操作流程如下所示:设计合并报表格式定义抵销分录项目及抵冲分录数据调整各公司个别报表数据及抵销分录数据报表数据实现透视、排序、汇总等操作审核报表数据及内部交易数据的平衡关系,并显示错误明细抵销合并项目生成合并工作底稿生成合并报表查询以往所有报表对工作底稿、合并报表及个别会计报表制作分析图形。 最后,在具体母子公司操作流程的实现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完整的会计账套数据建立和个别报表数据的生成中所有信息数据要保持和电算会计实验子体系紧密相衔接。在安排具体账套及其核算的时候可以考虑将那些核算业务相对较简单的安排在较低层次,将那些核算业务相对较复杂的安排在较高层次。 第二,接收内部交易数据并调整个别报表数据和生成抵冲数据时要注意上下级账套数据之间的关系和格式的一致性,并可对本账套报表数据进行多区域透视、可变区排序和可变区汇总等操作。 第三,生成上报数据、审核报表数据及内部交易数据的平衡关系时要注意嵌入对象的数据格式要保持一致及平衡验证中的舍位平衡。 第四,在抵销合并项目之前,要设计合并报表格式,定义抵销分录项目及抵冲分录数据,这里要注意在格式状态下各函数的引用及其参数的设计,并保证引入过程中具体嵌入对象的数据格式一致性。 第五,制作分析图形,为财务分析和决策支持提供服务时可考虑电算会计实验子体系相配套。 会计专业论文:从会计专业角度探讨银行业务流程再造 近来,通过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来解决我国商业银行内控风险、提升管理效率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本文从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管理和效率管理的角度阐述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对提升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目前,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上海银行等众多商业银行都在进行基于数据大集中下的业务流程再造项目,以此实现由传统“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笔者有幸参与了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变革管理工作,对流程变革管理所产生的巨大变化深有感触。下面从会计专业管理角度来阐述业务流程再造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希冀能对拟进行或正进行业务流程变革项目的同行有所参考。 一、会计风险有效控制 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人员要及时参与到银行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过程中,要使依法合规经营原则真正落实到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乃至每一位员工。那么业务流程再造是通过怎样的变革来有效控制会计风险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了会计专业管理从分散方式向集中方式转变 国内商业银行案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总行对分行的风险管理控制权限过于分散,从而导致分支行有章不循、各自为政。通过上收分支行管理权限,对会计科目、会计报表管理流程和部分高风险业务集中作业等再造后,成功实现了从过去分散管理向现在集中管理方式的转变,有效地防范了会计风险。 一是会计科目管理集中化。会计科目的增设、修改、废止等管理全部上收总行,由总行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杜绝了作案人员通过会计科目管理漏洞作案的可能。通过分析以前发生的银行案件,我们发现很多是银行内部人员利用科目管理漏洞来达到作案目的。 二是会计报表管理集中化。在会计数据大集中的前提下,通过流程变革将会计报表出表路径由以前“自下而上”方式变为“自上而下”方式。变革后出表的具体路径是:由总行会计部集中提交产生全行及各分行的会计报表,各分行只能通过总行分配的权限查询本行及下级支行的会计报表。而变革前出表具体路径是:分行日结后将报表数据上传总行,总行收到所有分行的数据,通过一定的合并抵消处理来生成全行的会计报表,显然,变革前对分行的会计风险控制是被动的,所有的报表数据要先经过分行加工这个程序,结果是总行对分行进入数据库修改本地利润、隐藏风险等无法做到事前控制;由总行集中管理会计报表,分行人员不可能登陆到总行数据库来修改其会计报表数据。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核对报表数据发现很多分行的报表折算汇率维护出现各种错误,但由于没有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而暴露不了。这是因为在分散管理模式下,汇率的维护都放在当地各个分行,这样风险发生的概率自然就增加了。 三是将一些高风险的会计操作业务集中处理。在传统的运营模式下,业务的受理和完成都是在网点完成。尽管银行制定了各种业务处理规范,但在分支机构仍有自由操作的空间。分行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事后监督、检查辅导的方式对分行的风险进行控制,时效性和全面性都比较差。在业务集中模式下,分支机构只是业务受理机构,业务实际处理统一由作业中心按照标准的统一业务流程进行集中处理。通过在作业中心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授权和监控机制,可有效地控制银行业务的操作风险,实现了风险控制集中化。通过建立作业中心实现业务集中处理从而达到以下效果:银行的风险点控制由分散到集中;减低部分操作风险(如违规办理业务,柜员勾结作案,录入错误);运营风险得以有效控制。 (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了会计风险由人工控制向流程控制的转变 即使在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完成数据大集中的今天,中国银行业还是发生了一系列的金融案件,细查这些案件,不难发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涉案人员都包括会计人员,可以说没有会计人员的参与配合这些作案不可能成功;作案的手法上反映了我国银行业会计内部管理混乱的现状,很多案件都是在因为流程控制出现漏洞的情形下发生的。业务流程再造的重点就是对现有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梳理、理顺,通过流程控制来杜绝以信任取代制度,用道德软约束替代流程硬约束的混乱现象,以此达到会计风险控制的目标。主要体现在: 一是理顺优化流程。我们知道,银行基层会计管理主要包括授权管理、印押证管理、印鉴管理、对账管理、账户管理、档案管理、财务处理、会计检查与监督、现金管理、业务系统管理等十大方面,而这恰恰是会计内控管理的主要风险点。在绝大多数银行案件中,犯罪分子都是利用以上一个或多个会计管理薄弱环节而得逞的。通过流程再造对上述会计管理环节进行梳理、简化,重新组合,从而达到控制会计风险的目的。比如我们将对账管理、科目管理等内容都上收到分行管理部门,从而杜绝会计人员通过假造客户对账单或更改与人行存款调节表作案的可能。另一方面通过集中管理,为基层会计人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他们更专注于服务客户。 二是严格流程控制。流程变革后对业务处理采用前中后台流水处理的管理模式,这也是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先进银行采用的模式。前台处理业务,比如进行存贷款交易、债券买卖交易的处理;中台管理风险,比如对交易进行授权、对止损金额进行控制等;当该笔业务符合中台风险控制后,后台会计人员就可以看到该笔交易,并根据前台人员的交易单据进行复核,通过事前在系统中已经维护好的会计分录参数,该笔交易的账务处理自动完成。而变革前交易处理过程里中台的职能基本上由前台交易部门行使,交易授权、风险止损等控制也是由交易部门自己决定。后台会计人员只能根据前台交易单据的复印件进行手工复核和账务处理。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前台的交易没有一个独立部门进行风险控制和约束,后台会计人员无法判断业务的真实合法性,前台业务人员也无法确保后台会计人员是否进行了准确全面的会计处理,在整个业务流程处理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脱节,为风险管理埋下了隐患。 通过集中化管理和严格流程控制,改变了以前分行职能重合率高的“块块管理”的业务运行模式,集中了全行有限的专业力量,降低了会计操作风险概率和全行的成本支出。由总行各个部门来进行集中“条条式管理”,可以节省资源成本,有效防范风险。目前,国际上先进银行在会计管理上具有集权化程度高,机构布局侧重于总行的特点。以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纽约银行为例,其各个领域的业务主要集中于总行及总行直属机构,从而实现“管理和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和营销向下延伸”的管理模式。 二、会计管理效率有力提升 业务流程变革在有效降低会计风险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会计操作和管理效率,为银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资源。 一是账务处理参数化。业务流程再造改变了传统手工记账繁琐、量大的落后局面,通过分析不同业务特点,事先在系统中进行会计分录相应的参数化维护。业务人员只需要在系统中录入详细要素,无需人工干预,系统就可以自动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包括自动完成后续的贷款利息计算、债券摊销等处理;每日末时能够批量打印记账凭证。这点对广大基层会计记账人员来说意义特别重大。因为流程变革前他们的工作时间绝大部分花在记账和凭证处理上,变革后他们再也不需要考虑如何选择科目准确的记账,也不需要手工一张张的打印记账凭证。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他们从技术含量低、简单重复的日常工作中脱离出来,从而更加专注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也堵住了会计人员利用手工记账进行作案的漏洞。2006年10月发生的葫芦岛商行3.7亿元诈骗案中,就是会计人员利用科目管理的漏洞,将“委托理财”科目非法放在“同业存款”科目从而逃避监管数年之久。 二是会计报表编制参数化。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管理上形成了重核算、轻分析的思想,除了一些基本会计报表和监管统计类报表之外,涉及到分析的内容都是手工临时加工整理,这与国际银行先进做法是背道而驰的。国际上先进银行(包括企业)一般通过电子化会计核算进行自动处理,而投入大量的资源到会计报表数据分析上。流程再造加大了对这部分内容的变革,变革后各种分析报表都不需要通过专门开发程序来实现,会计人员可以随时通过参数来定义编制需要分析的报表,提交会计报表后可以直接输出分析结果。业务流程变革可以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为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决策服务,使银行的服务管理、营销管理、风险管理等达到国际化水平。 三是作业集中处理。在传统的业务处理模式下,由分支机构从头至尾处理完成客户提交的业务申请。但由于业务难易程度、流程、处理环节的不同导致分支机构营业网点的业务处理流程较为繁琐。业务凭证从前台到后台各个工作岗位的传递等也一般是采用传统的周转方式。在集中处理模式下,分支网点的前台柜员主要负责业务受理工作,然后将业务通过影响平台发送到作业中心进行集中处理。由于操作过程的简化、标准化、统一化,使得业务处理更规范化、程式化,效率更高。业务凭证的传递也实现了电子化的高效、准确传输。通过对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梳理,集中部分作业,可以实现以下目标:通过简化、标准化,实现工业化银行操作;促进分支机构业务处理向“小前台,大后台”模式的转变。 流程再造的变革折射出国内银行的理念正从传统的“以账户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当然,光有理念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在外资银行全面开放的今天,我们必须积极借鉴西方银行再造的经验,实施从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信息技术、银行文化到员工行为的全方面再造,以不断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会计专业论文:论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探讨 论文摘要:作为一所新建的地方高校,和其他重点院校和有悠久历史的院校相比,客观上存在很大差距,但在培养人才方面同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在结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分析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缺陷和解决方法,探讨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原则、方式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和体现,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我校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出什么样的会计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会计人才也成为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方面的缺陷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以确立科学的、正确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一、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目前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使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与会计职业界的需求相脱离,这些都与我国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有必要对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1.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关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国会计理论界和教育界不断进行了讨论,而且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其中代表性的有:1993年,张为国《深化会计教学改革的设想》;1995年,朱小平等《中国会计教学改革走向何处——关于我国会计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1998年,李心合《论会计教育目标》;2000年,阎达五、王化成《面向21世纪会计学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2005年,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他们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分析探讨了高职高专教育、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等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问题。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目标要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企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更为激烈的国内乃至国际竞争,迫切需要一大批不同层次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只有按照各层次会计人才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意识,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往往过高、范围过广,以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通才”为其目标,过分强调会计实务工作、教学和科研人才的培养。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大部分毕业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又缺乏实际工作需要的熟练技能,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则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并且满足了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强调高素质的同时,已渐渐突出“应用型”,注重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定位?应该是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的人才。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领导企业能力,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敬业精神。作为地方院校,理应以“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周边为目标”来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找准为地方服务的切入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有用人才。因此,“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我校会计专业的最终目标。 二、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国地方院校会计专业人员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相关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阻碍了高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定位过高,只注重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却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其结果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未能达到社会的要求,最明显和直接的就是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抱怨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才能委以重任。毕业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这无疑与其在校接受的实践教学有关。 2.课程设置体系不够完善。会计教学偏重于教育会计专业知识,往往通过设置一系列会计课程来完成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课较少,而且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而且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比如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等方面都存在内容交叉的现象,如何整合教学内容就成为必要的工作。课程体系安排的不合理,无形中就挤掉了实践环节的时间,因而总是匆匆忙忙走形式,实践环节效果也不好。 3.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陈旧。会计教学仍然采用板书为主的教学方法,即采用教师写、学生记或者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进行会计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动手特别是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不相适应。会计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同样是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结合案例讲解较少;或者集中进行会计理论的讲解,等理论讲完后再集中进行会计的实践教学,人为地割裂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4.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够。一支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俱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会计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前提保障。没有“双师型”的教师,就不会培养出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而实际的情况是:很多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自己缺乏实践的锻炼,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结合。因此,会计专业应着力培养具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三、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问题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跳出理论教学的误区,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避免不必要的空洞理论的传授,才能使学生具备真正的实践技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1.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007年教育部1号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及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2号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对加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方面作了重要规定,对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构建校外实习基地、校内模拟实验中心、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2.课程设置体系应突出重点。为了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理论教学体系。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并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重视学生手工模拟训练和电算化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人员的分工合作和会计核算过程,熟悉财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真正使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会计岗位都能快速达到岗位要求,胜任会计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曾提到:我们在课堂学了这么多知识,到社会上能用到多少?这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在现代的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是否应该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为此,我们学校也进行了探索,不仅在相关的专业课中安排了实训的课时,而且单独设置了一门课程《会计模拟实验》,学时为18学时。通过一年的实践,学生反映良好。下一步需要进行的是如何把手工模拟实验和电算化模拟实验进行很好的整合。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阐述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辅导与课外练习相结合,问题讨论与专题讲座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科学安排讲授与学生讨论,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并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操作,提高会计教学的课堂效率和效果。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会计专业建设应具有一支整体素质高、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既有扎实的理论素养、道德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加强会计教师的后续学习和教育,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定期到校企合作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学习指导,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担任社会职务。使其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双师资格,力争成为“双师型”的教师。 四、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会计专业作为我校的传统专业,随着我国逐步实现教育大众化,如何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充分就业,其根本在于进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其主要模式有: 1.走“校企联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现在人才市场的需求来看,更多单位注重会计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十分注重学生的经验积累。学生如果不经过产业实践这一环节的锻炼,就不可能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就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这种经验的积累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内实训来完成,而主要的可以通过走“校企联合”的路子。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地观察,增强学生对会计财务工作的感性认识;也可以请合作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进行不定期的讲座,结合其自身的行业特点、业务范围、生产经营状况和资金周转、纳税调整等方面的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感觉到学习并不是枯燥的事情,而是与将来的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我校已经建立的合作单位有:丰原集团、安徽华润啤酒有限公司、禾泉农庄、沁雅花园、华安证券公司等。 2.走“双证或多证”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大部分行业不同,会计行业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即所有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上岗资格证,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学校开设了证书培训课程,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和从业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连成一体。为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获得珠算等级、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等相关资格证书。为此,我校开设了会计电算化培训和ERP资格证培训。鼓励一年级的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考,二年级学生参加会计电算化的培训,三年级的学生就可以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了,然后就可以参加初级会计师的考试。这种以岗位技能训练和行业证书培训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取得良好的效果。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配合,任何一个要素得不到保障,都会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会计专业论文:高职高专特色会计专业建设探析——浅析以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论文摘要:特色求生存、品牌求发展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发展的灵魂之所在,如何建设有高职高专特色的会计专业,运用SWOT理论,通过对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会计专业探析,提出加强特色会计专业建设基本要素、关键点、主要内容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特色会计专业;SWOT分析法;就业导向;课程体系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特色会计专业建设是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学校会计专业建设之灵魂,在加强高职高专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中,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O世纪8O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分析基本涵义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运用SWOT分析法可以客观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并通过对单位(集团)与竞争对手优劣势分析,制定出适应单位(集团)发展战略的基本方法。在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中运用该理论分析的基本思想,有针对性的将其主要来自会计专业建设内部与外部条件优劣势作明晰的思辨,找出解决办法,以明确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中的发展方向,促进高职高专层面的特色会计专业建设。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贵州商专)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个案优劣势分析如下: (一)会计专业属于老牌专业,专业建设根底扎实 贵州商专会计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它与学校发展史一样走过了60多年历程。从1947年创办的“贵阳市尚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开始,到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学校升建为贵州省商业专科学校,到1993年学校更名为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会计专业一直是学校的支柱专业。在从中专到高专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会计专业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会计专业到多元化专业方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经历了初级技能型人才到就业为导向的高级专门型人才质量的飞跃,为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培养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实用型会计专业人才。 (二)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在会计专业建设中,根据国家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开展经常性市场调研,从上世纪90年代未,逐渐将会计大专业细分为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资产评估与管理、注册会计师专门化等5个专业;主动适应区域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同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坚持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不断进行实践教学创新 通过会计课程实训教学、独立实习(实训)、校内外综合项目实训、社会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等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各类实习(实训)总学时占各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0%以上,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务实诚信态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初步建立岗位职业实践体系,并从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发展到会计电算化实践、ERP沙盘实践,不断加强与改善实验、实习条件创新;开创了多层次、多类型的会计实践教学新形式。 (四)依托职业资格证书,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构建教学计划的核心课程,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大大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及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最好衔接。 然而,在会计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竞争劣势与威胁,主要表现在: 1、特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鲜明。在省级众多的经济类院校会计专业办学面前,学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性、准确性不强,教学内容尚未体现出高职高专特色,在学科体系与实践环节上表现出“单一的中专技能+复杂式本科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与学制分配方案上未能真正体现高职高专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特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实习实训方案设计的针对性不强。 2、体现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课程设置不够突出。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虽然分离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但实质课程设置还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学科型”体系。公共必修课未能体现高职高专以“够用为度,运用为原则”;而专业基础课未能充分体现高技能型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强调完整性学科体系的多,体现高技能型课程体系的少;单项专业实训多,综合实践素质训练能力少。 3、科研不力,已有的前期会计专业特色流失。主要表现为一是校级与系级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目标管理标准和激励机制不明晰。什么是特色会计专业,如何加强特色会计专业建设,如何管理与考核特色专业,对此未形成标准与激励约束机制,缺乏制度支撑及基本标准,导致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不能高效进行;二是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会计、经营管理、统计”为一体的综合模拟实践性教学,没有很好地系统总结与发展,本世纪会计专业综合模拟实习失缺,以至于综合模拟处于退化停滞状态。 二、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基本环节与关键点 针对以上会计专业建设的优劣势状况,必须在专业建设环节中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本质特征。具体说,就是建立具有显著特色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等会计专业内涵特性,再造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几个主体框架,即: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方向、专业定位、专业建设内容等的独特性与独占性,使其显著区别与同类高等院校所办会计类专业。同时要根据基本框架,紧紧抓住会计专业建设以下基本环节与关键点: 第一,建立会计专业建设基本原则。首先,确定“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目标性明晰原则。全面提升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内涵性教学质量,明确高级技能性、综合运用型的人才目标。其次,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用一体化”动态平衡原则,加强课程体系的综合设置,优化会计课程体系,使之在会计专业设置上体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再次,大力推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突出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批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最后,建立合理的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吸收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在职在岗会计专业人才作为实践教师队伍成员,确立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第二,确定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6要素。根据国家高职高专教学管理要点、原则及基本内容,确定特色专业建设要素、规范会计专业建设基本流程管理,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与效率,加快专业改造与建设。通过基本专业建设的常规性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会计专业建设以6要素为研究对象,即,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管理方法等,在对这6要素内涵性深入研究下,形成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为引导,6要素特色会计专业基本架构和闭路循环管理体系(图1): 三、特色会计专业建设内容 会计专业特色建设是一个涉及会计知识体系与教育教学内容的系统工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围绕会计专业建设基本框架及内涵建设6要素展开,同时配置相适应的教学资源,以形成管理与教学有机体。 (一)特色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以就业导向、能力为本位”确定人才规格,以创新高素质技能复合应用型会计岗位的人才为目标。因此,各地区的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上,首先,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正确定位其人才培养特色目标,动态制定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培养目标要主动契合新兴产业和先进技术发展的需要,动态保持与现代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具有的知识相结合,体现跨学科交叉渗透、技能跨岗位的复合型智能的特点,调整优化专业方向,培养社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二)特色教学计划 特色教学计划即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特色人才的纲领性指南,要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流程。为此,在制定财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是以国家高职高专政策为指南,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定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由会计院系制定指导性动态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在专业建设委员会及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指导下,按会计岗位群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由各会计专业教研室制订特色教学计划,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实践与理论结合教学计划;四是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从必备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职业岗位技能三模块改革会计专业计划内容,使之体现计划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最后,经过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核批准,执行并反馈教学计划情况形成特色教学计划。 (三)特色教学模式 充分借鉴国外职业教育MES(就业技能模块培训的简称)、CEB(能力本位教学的简称)等教学模式,结合会计职业岗位对培养对象的要求,构建“需求一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4),从整体上构建高职财会教学模式,结合学校实际实施“宽基础+活模块+职业资格”式课程计划,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动态的安排教学活动;做好学生就业及升学的相关工作,推动专业建设,形成以培养适应需求为特色的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2+1(2年校内教学,1年校内外实践教学)“需求一能力”课程体系内容。首先,在课程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按会计这一职业岗位群设置需求能力的3大模块课程:基础内容模块、综合技能模块实践内容模块。其次,分析每一个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操作技术,确定“需求一能力”课程模块内容。最后,按照这些知识与技能的难易程度及逻辑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频率及重要性,加以系统地组织安排,形成“2+1”序列教学时间动态结构,构建职业能力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图2)。 (四)特色教学内容 特色高职高专的教学内容要真正体现会计复合性人才的“五力”发展,即“综合适应力+核心专业竞争力+实践操作动手力+关键岗位竞争力+专业特质表现力”。为此,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与内容改革,一是要以岗位能力群设置实践教学课程,从主办会计岗位、出纳岗位、费用核算岗位、到综合理财岗位,融人新的会计岗位元素。二是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从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到会计电算化实践、ERP沙盘实践设置实践课程。三是在教学内容上摒弃课程局限在某一狭隘的岗位技能范围内,做到既要按照就业岗位的要求配置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岗位要求“量身定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订单培养),满足学生未来从事多个相关职业领域工作的需求。四是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能力结合,内控与分析决策能力结合,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的趋势,将相关的会计核算与管理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相应专业技术领域职业资格培训内容融人教学内容中。 (五)特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既要坚持传统与继承,又要开拓与创新,在教学中要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理念,适应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与手段,充分开展项目导向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研究性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等。全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系列化的会计核心课程多媒体课件库、视频信息库、网上试题库,努力提高特色会计专业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 (六)特色教学评价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生源实际情况,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在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法等系列问题上建立特色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切实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重“就业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评价”为内容,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平价的一致性,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并举的评价指标。 (七)特色教学队伍 对于教师,只有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教学内容与自身素质的双重协调,才能使专业教学创新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只在会计专业上有熟练的专业动手能力,教学上有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新型教师团队。教学上体现为用而教,教有所效,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形成培养合力。 (八)特色教学管理 充分实施会计专业建设中的学分制信息系统规范化管理,建立“学分绩点”。在学校层面,赋予系、部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主权;如在办学资金投人、教师调研、外出学习等方面政策上的倾斜;而在院系层面,加快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结合,建立有利于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学籍管理办法,作好对学制“1”实践教学年实习学生的管理,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和安全工作,切实落实校系两级学分制管理。 四、特色会计专业质量控制 (一)建立特色专业建设的环境与质量控制制度 为了有效推进会计专业建设质量工程建设,学校与教学系部应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要素、结构、程序等内容,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控制制度,形成校系两级建设的标准,在制度框架范围内,有组织有步骤实施特色会计专业的活动。其次,系(部)各环节开展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基本要素建设活动,进行标准化建设活动各内容的分层分级组织实施。最后,定期进行会计专业建设主要环节、内容、活动的信息反馈与沟通,监督特色专业目标实现的偏差与活动调整。 (二)不断改进与创新会计特色专业建设的内部流程,再造特色会计专业建设方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中国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创建立信会计学校时关于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之方法:一要培养造就会计人才“适销对路”的过硬本领,接受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检验。二要打造老字号会计专业品牌,以会计专业为依托,进行会计专业的改造;三要深化会计教学内容改革,实现本土化与会计国际接轨的要求,加强中国特色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建设。四要不断创新会计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一流会计人才,培养合格的区域经济复合性会计人才。 (三)提炼创新会计专业特色 秉承会计专业建设中的优良传统,挖掘与提炼会计专业建设特色。首先,从高职高专多年的会计专业建设中,提炼出属于各地区、各学校具有特质的会计人才文化精神,固化一种“校训+系训”的专业理念,体现会计专业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的融合发展态势。其次,传承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精髓,坚守诚信,坚持以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为原则,确立会计专业人才目标;第三,与时俱进,创新实践。坚持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地合作”,充分发挥会计专业自身的特色资源和办学优势,以各种形式主动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界精英,真正实现与企业经济共同的“双赢”。 会计专业论文:会计专业人员的职业生涯设计模式解析 论文关键词 会计专业人员;职业生涯设计;模式 论文摘要 本文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分析、探讨会计专业人员如何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来帮助自己在事业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从而让人生更加灿烂。 世间万物,犹如宇宙中的天体一样。都有自己运行的轨迹。人作为万物之灵。也有自己的发展道路。职业生涯设计在专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道路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制约着一个人在事业发展上的高度。会计专业人员由于自身专业性强的特点,事业发展道路尤为重要。如果能借助人力资源学科中的职业生涯设计内容对自己的人生、事业进行很认真的设计,就会有助于会计人员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妥,发展得更快,人生更加辉煌。否则,很有可能由于认识的局限性、盲目性和从众心理,错失良好的发展机遇,留下终生遗憾。 一、职业生涯设计相关理论 “职业”一词有多种含义。从最常用的意义上说,它可以指发展(他的职业生涯进展良好)、专业(她选择了从事会计工作的职业)或终身工作的历程(他的职业历程包括了在6个不同组织中承担12种职务)。我们这里使用职业(career)这一概念,是将它定义为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 职业生涯设计有两种实现的途径:组织为员工职业发展进行的设计和员工自身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本文主要指后者。如果员工个人对自己的发展道路进行很好的设计,不但有利于组织和社会。而且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能够采取一种长远的眼光,不为短期利益所迷惑,为日后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 “无边界职业”是指员工职业的发展、对组织的忠诚度、重要技能的形成以及市场价值,是由个人而不是组织决定的。 “横向发展”,今天的职业生涯已经不同于过去。“传统观点认为,职业生涯是在1-2家企业中所实现的直线式向上进步过程,或者是在一种专业领域中获得的稳定就业机会。” 现在,人们的职业生涯倒更像是“由个人推动的而不是由组织驱动的。并且还会随着雇员个人和环境情况的变化。由雇员个人重新对其进行设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雇员之间的心理契约发生了变化。过去,雇员们是在“用忠诚交换获取工作保障”;而今天,随着竞争的加剧,环境的动荡,“雇员们是在用自己的工作绩效来换取有助于保持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的一系列培训、学习及个人发展机会”。这样,不但员工的行为符合组织的利益,而且符合员工的长期利益。从而使员工能够发挥他们的自身潜能。 “全面发展”。马克思在论述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时认为:人所追求的社会进步归根到底在于人本身的发展,它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前提的。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个性的丰富性和能力的多样性。它使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应付自如。显示出更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因而就更为自由。 “学习理论”。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吸收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提出了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就是“善于不断学习”,主要包括四点: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保持学习能力。 人力资源开发,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和个人的未来工作绩效,因而开发实际上是挖掘雇员的超出当前工作需要的潜力,使其具有适应未来需要的技能和能力。 二、会计专业人员特点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与表现出的特点,传统观点与现代观点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 (一)传统观点 人们传统上认为会计人员固执呆板、保守、精于计算、缺乏灵活性。这可能与会计准则中某些原则对于会计人员的观念与行为有着严重的制约作用有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如社会大众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人员往往概括出刻板印象,如医生应该是细心、认真的,演员应该是活泼、善于表现的,等等。无独有偶,西方发达国家对会计人员的认知与中国人非常类似。在霍兰德的职业个性与工作环境匹配理论中,对会计人员个性有如此的描写:顺从、高效、实际、缺乏想像力与缺乏灵活性。总之,优点与缺点集于一身。 (二)现代观点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竞争。对人才的竞争也更为激烈,对人才也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会计人员不仅是专才,而且是通才,要一专多能;不仅能做好企业账目。及时提供各类报表,而且能为企业筹资、融资出谋划策。为企业高层提供专业化建议。因此,要求企业会计人员不但对自己的专业要非常熟悉,而且还应具备企业管理相关知识,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与社会经济、金融改策的变化动向等。 三、会计人员的职业生涯设计 根据相关的职业生涯设计理论和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特点,笔者为会计人员设计出三种发展道路模式可供选择。 (一)纵向发展模式 这是一条传统的发展模式,是指会计人员从助理会计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会计师(主要有ACCA与CPA两种)逐步晋升的专业发展道路。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助理会计师与会计师人数众多。而注册会计师与国际注册会计师人数很少。国际注册会计师在我国影响较大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CPA)与英国特许会计师(ACCA)。每一种会计师都有其特点,适应不同类型的人员。第一类,助理会计师与会计师。优点是考试相对容易,但缺点是要求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且收入有限,属于一般专业人员,而且在成为助理会计师之前需要通过各省组织的会计证考试;第二类,注册会计师,就业方向面向上市公司和会计事务所,优点是收入较高且容易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但缺点是考试难度大。每年考试通过率不到10%;第三类。国际注册会计师其职业选择是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优点是收入高、待遇好,缺点是除了要求很强的会计工作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很高的英语能力。因此,每一个人应根据自身的能力与潜力选择不同的专业高度。 在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会计人员的学习能力,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变化会成为永恒。比如,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电脑的普及以及新会计准则的颁布,都要求会计人员根据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成长的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更新自己知识结构。与时俱进,促进自身与企业的和谐发展。再比如,平衡记分卡有四个衡量指标:财务、客户、业务流程和企业的成长。要想企业不断成长,首先需要员工不断成长,员工要成长就需要具备永不枯竭的学习能力。 (二)横向发展模式 这是一条更有挑战性的现代模式,是指会计人员在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技能之后转向管理岗位的发展。从纵向发展模式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对有些人未必合适。它需要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比如,注册会计师要求通过难度较大的考试,国际注册会计师需要扎实的英语功底,这样,就 制约了一部分会计人员的发展高度。从前面的理论分析中,可知,会计人员还可以选择横向的发展道路。如果某个人知识渊博、人际关系能力强、观念新、点子多、敢冒风险、善于创新,向管理岗位发展则更适合。他(她)可以充分利用自己以前的会计知识与能力来做好企业管理工作。这样,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不但发挥了原有的技术优势。而且在新的发展时期,会计人员运用技术优势拓展知识和专业技能领域,扩大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如果会计人员成为管理人员,就能很好地实行成本控制,充分运用投资、筹资功能,很好地为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在现代500强企业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还有,在中国人理财意识已然苏醒的形势下,对理财人员的社会需要将会以几何式的速度递增,会计人员可以传向金融、家庭理财管理等方向,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三)斜向发展模式 这是一条更为灵活的发展模式,是指会计人员既不走自己专业化道路。也不走管理化道路,而是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因为专业化道路有限制条件,而公司的管理岗位也是有限的,还要涉及到是否具备管理技能。企业调动或者个人自动寻找在自己原来的职业生涯道路上没有发展空间时而选择从事另外一种工作,这样的选择不但有助于企业降低人力成本,也会有助于员工个人成长。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能力工作匹配理论和组织行为学中的发展员工多种技能以激发工作热情的动机理论告诉我们:人要做的第一个关于职业的决定就是职业选择。理想化的职业选择,就是你想要从生活中得到的以及你的兴趣、能力等与市场的机会保持最佳的匹配。良好的职业选择,应该能给你带来一连串的机会,让你不断找到能很好表现自己的职位,从而使你一心想保持自己所选的职业,并感到工作带给你的高度满意感以及工作和私人生活之间的恰当平衡。一句话,匹配得当的职业是那种会使你产生一种积极的自我概念,诱发你去做认为很重要的工作,并使你过上所渴望的那种生活的选择。 四、结语 平衡记分卡有四个衡量指标,其中之一是企业的学习与成长,要想企业具有学习和成长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先使员工不断成长,具有永不苦竭的学习能力。无论是纵向发展、横向发展还是斜向发展,人总是处于一种变化中,不断地调整自我,不断地适应变化的环境,使企业永葆基业长青。也使自己的事业永葆青春。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告诉我们,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个性、挖掘自身的潜能,拓展自己能力的多样性,在多变的世界中应对自如,促使企业与社会、个人与企业和谐的发展,提高人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达到人的自由的、和谐的、全面的发展。 会计专业论文:浅析职业教育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专科会计专业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职业资格证书;专科会计专业;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探讨了专科会计专业培养的目标与重点,提出了应该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探讨了如何通过“考证”提高专科会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推进会计教学与考证“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专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人才市场社会需求调查,认为构建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专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要求,以培养经济单位第一线高素质应用型电算化会计专门人才为目标,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依据教育规律,科学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二、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全面推进教学内容创新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应主动适应考证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重组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调整、压缩理论课程教学时数和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制定了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实践教学大纲。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基础培养和专业培养相结合,课程板块整体优化、循序渐进。基础培养以公共基础课和职业基础课为主体,重在夯实职业理论基础;专业培养以职业主干课和职业能力延伸课为主体,确定专业口径,突出个性发展。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有关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整合。对“Excel2000”“数据库”等课程经过专家论证,认为与学生的就业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决定停止开设,并新开设了“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税收筹划”等课程。 三、“考证”是手段,培养动手能力才是核心 会计专科教育应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教学思路,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的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人才。通过考证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现代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懂得会计准则等法规,会计凭证的编制、会计报表的分析等基本内容和操作方法。真正的“实战”经验还是来源于各种形式的实际操作训练。实践教学采取三结合,即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手工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相结合。会计业务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如果脱离企业,会计就不存在,如果学生对企业的情况不熟悉,那是很难理解会计相关概念,及其处理原理的。通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企业了解企业经营模式,让学生了解熟悉公司运作,熟悉公司经济业务,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编制模拟公司概况,模拟公司经济业务。培养专业兴趣。手工操作实训中,学生明确了工作身份,由无从下手,看不懂原始凭证,到得心应手,编制记账凭证。逐渐进入会计工作状态。还有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通过加强上机操作,让学生在会计电算化教师指导下,在完成手工账的同时,学会使用各种会计软件同步完成“证—账—表’,全盘账务的上机操作。通过模拟实训的实践,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方法及步骤,增加感性认识,以一套完整的会计实务账作为原始资料输入电脑,从建账、输入凭证、记账直到输出会计报表。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 四、全面推进会计教学与考证“融合” 教师水平的高低,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应提倡“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立一种会计职业界与教师界的联系与交流机制,保证教师投身会计实践,了解会计实际问题,掌握会计实践技能,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鼓励教师在校外从事技术兼职,以增加教师阅历和实践知识,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师、税务师等兼职教师,进行实训业务指导。真正做到“教师与师傅的融合;学生与徒弟的融合;教室与车间的融合;作品与产品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学院与社会的融合”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师资队伍,促进考证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 推进会计教学与考证“融合”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实际需要,编写模拟实习讲义,革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行“三段式”(概念讲授、实际操作、交流提高)教学模式;推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各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并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展示各种凭证、账页、报表,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等,对探讨性的理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点评,这样举一反三,使理论掌握的更为扎实。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财务公司进行业务实习;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以及进行必要的考证模拟测验与考试分析,各种教学方式相互融合,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会计专业论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 〔摘 要〕目前,各高等职业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比较强,深受用人单位一线人才引进的需要。但是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强调学生就业的同时,应该注意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这样的想法,针对会计专业的特点,主要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为例,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的观点。 〔关键词〕就业 导向 高职 发展后劲 《都市快报》2006年11月21日以非常醒目的标题《495万大学毕业生明年找工作》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也是历史上毕业人数最多的一年。11月19日,2007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首场招聘会在郑州中原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此次大会有260多家用人单位招贤,但前来应聘的大学生却超过了3万人,其中包括研究生。由于现场人数太多,电梯被瞬间挤得变了形。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以使毕业生能顺利实现就业,并不断挖掘其发展后劲,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一、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分析 1、传统观念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影响了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社会认可度的提高 目前,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些人总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不仅轻视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而且对近几年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持轻视的态度。有些人认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一般是第五批招生,生源肯定不怎么样;而且,学生在学校中也不好好学习,混个文凭而已。长期以来,认为记帐、算帐、报帐是会计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把会计工作当作一种被动性服务工作。毕业之后,学生缺乏发展后劲。有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分配到生产一线工作,待遇不算低,但是后来他辞职了,因为他看到分配到研发部门的同学就心理不平衡。职业教育从它登陆中国的那一刻起,便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情结的左右。 另外,社会上对高职教育还有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部分人误认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就如同一些培训学校,仅仅为了收钱,给一些下岗职工或者民工进行培训,其教学质量有待观望。目前,高职生普遍的外语水平比较差,而且尽管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一线的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提倡“来之能干”,但不可忽视的是,高职生现在的社会地位仍不高,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与“应用型白领”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样,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曲折的路要摸索,高职教育培养体制还有待成熟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2、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大发展,使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加强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2004年4月2日,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文件;2005年11月7日,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讲话;2005年11月9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年12月14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刚刚出台。在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同时,高职教育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同时也逐步改变了传统观念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偏见。 另一方面,近年来高职毕业生相对较高的就业率,使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除了学院领导重视外,主要的原因是历届学生专业技能突出,工作作风扎实。不少用人单位反映高职毕业生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流动性小,要求条件也低一些,比较好用,很受他们的欢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按照学院提出的“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困难、关心学生就业”的“三关”学生教育服务体系理念,用科学全面的人才观看待学生的成才,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有差异的学生。历届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社会反响良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 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的重大意义 1、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 本文开头出现的“2007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首场招聘会,电梯被瞬间挤得变了形”的情形足以说明了这几年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之大。面对如此大的就业竞争压力,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因此,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根据市场情况,建立了以订单个性化培养为载体的 “三个零”的培养模式,即“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使学生的就业率大幅度提高。 2、内涵建设与质量管理,要求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 高职教育也应打好金字塔塔基,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学生毕业了,但是学校教育远远没有完成。笔者认为,学校不能放手不管,学校教育要能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提升和发展,并能很好地工作。学校教育应该承担起这份社会的责任,而不是把这份责任抛给社会,由社会去承担。笔者认为,这也是现阶段提出的“和谐社会”中学校应承担的责任。因此,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发展后劲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这也是高职教育提出的“内涵建设”和“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年代,学校培养学生应把目光放至学生整个人生道路,对学生负责,这也是对我们整个国家民族负责。反过来,这也为学院今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几年来,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为学院示范性院校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高职会计教育应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和“培养学生发展后劲”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以就业为导向是前提,培养学生发展后劲是重要保障,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发展后劲意义重大。简单来理解,那就是,学生毕业后要有工作做,并且在工作岗位上要有所发展、有大发展,成就一翻事业,成就一片天地。 三、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的有效措施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重要创新及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强调创新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现代企业会计、现代银行和农村金融所需要的业务知识,掌握会计和柜员所必要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未来提升能力。具备包括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客观公正的职业意识,开拓进取的职业精神等人文素质,成为适应现代企业、现代银行和农村金融等基层一线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创新,其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进程表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向为前提,以实施订单式和个性化培养为路径而编制的。第一学年以专业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二学年以各专业为基础进行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第四学期完成订单班的组建工作,学院与用人单位根据行业背景、岗位业务标准操作系统、企业文化、特殊知识能力要求及职业资格考证等方面共同制定第五学期教学,进行订单式培养。对于其他学生,则充分尊重其意愿和就业意向,学生可以选择本专业方向深化模块进行个性培养,也可以选择一个非本专业的从业模块进行学习,即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以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个人意愿为基础,进行订单式和个性化培养;第二学期主要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毕业与上岗零过度”。 (二)毕业设计方面突出三种能力 1、沟通表达能力。会计数据需要通过大量的书面形式进行传递,书面表达能力强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优势。一份毕业设计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答辩的口头表达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口舌表达能力。会计是“商业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沟通工具,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具有了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将会计数据组织起来并通俗易懂地报告给利益相关者,就会在经济工作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2、智力能力。毕业设计从选题、开题一直到答辩完成的过程中都面临不熟悉环境下如何解决非结构性问题。如果能够选择一个较好的题目,则说明该学生看问题有较强的敏感性,所以在选题上,他们反复强调题目的学术性和新颖性,强调内容的职业性和实用性,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要求选题进行毕业设计。然后是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根据提出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最优方案尤为重要。会计实务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性质上是基本相似的,能够独立自主解决毕业设计的问题,相应也就能够独立自主解决会计实务中的问题。 3、人际交往能力。笔者认为,目前如何协调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已成为会计人员工作的核心内容和提升价值之所在。企业有很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会计人员需要平衡和协调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必须运用较强的技巧来传递企业信息。学生在答辩的过程中也需要说服答辩委员会相信自己提出并进行过论证的观点,由此也能够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学生活动方面体现专业特色 1、实施“三大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再塑造 高校不仅仅是教学的场所,更应当是培养人的乐园。高等学校培养社会有用之才,就必须使其培养的学生既有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心智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又有厚实的专业知识。教师要成为“学生欢迎之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需求和健康全面发展需求两个维度。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创新育人新机制,在大一学生中实施“美育教育”,在大二学生中实施“心智教育”,在大三学生中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并且与专业教学紧密融合,聚集专业教师和管理教师两支队伍的力量,全面推动专业教学。在“三大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他们开展了“生生结对工程”、“情感结对工程”、“优秀名生工程”、“温暖基金工程”等活动、设立了“美育教育基地”、开设了“职业道德素养”课程,将“三大教育“落到实处,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和谐健康发展,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举办“三个班级”,促进学生能力再提升 当前高职专业学生的社会认可度不是很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比较欠缺的,而就业压力之严峻,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实际,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既举办了“岗位适应能力提高班”、“动手操作能力尖子队”、“人际沟通能力训练营”,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再提升。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方向主要是银行和企业,因此他们主要针对专业要求,让技能训练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会计专业的传统和特色;开设了技能特色班,营造技能训练的氛围,鼓励学生加入勤练技能的队伍中来。通过参加“岗位适应能力提高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长和所愿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岗位适应能力。一技之长能让学生在就业时处于优势地位。只有拥有过硬的岗位适应能力,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为自己某得一份满意的工作,也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会计专业从“岗位适应能力提高班”中挑选一批学生成立了“动手操作能力尖子队”,努力培养高技能会计人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学生毕业时基本上具备了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其岗位适应能力也较强。考虑到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弱、学生多为女生且性格大多内向、不善言词、缺乏交往技巧等弱点,该专业以市场对人才素质需求为出发点,为推动学生将来更好地、高质量地就业,高水平地发展,成立了“人际沟通能力训练营”。每次训练分两个环节:主题讨论和趣味游戏。主题环节将围绕一个“会计热点或经典”话题展开讨论,自由发表意见,从发言、辨析、联想、思考、判断中提炼学生对事物、问题及现象的看法和观点。通过“人际沟通能力训练营”的开展,为学生增添了不少乐趣、在个人素养上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会计专业论文:试析高职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渐进式推进探索与实践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国际化人才需求与日俱增,本课程的改革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顺应时展而变化。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双语课程《西方会计》的前身是《会计英语》,2009年教学计划更改为《西方会计》,成为我校财经系各个专业的双语课程之一。本文对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双语课程《西方会计》,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的选用以及考核方法六大方面对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论文关键词:西方会计;双语课程;教学设计及实践 财经系生源主要来自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毕业后主要是在该地区从事财务会计的相关工作。作为高职学生,很多毕业生受英语能力的限制,毕业后会选择中资企业就业,对于外资企业望而却步。而双语课程的改革以及推进,将为我校学生叩响外资企业的大门奠定良好的基础。《西方会计》作为财经系双语课程之一,必将为我系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作出一定的贡献。 一、课程定位 作为双语课程,《西方会计》的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都随之发生变化。本课程是我院会计类专业培养财务核算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是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大学英语》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促进学生提高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提高涉外财务的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的定位如下: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涉外财务处理能力。 (二)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要求。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会计实务的英语词汇、英语表达以及中西方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并具备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在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注重英语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悉专业英语在财务会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上岗能力,为毕业后实现零距离就业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能力目标: (一)具备财务岗位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能对财务会计的基本业务进行必要的口头沟通,专业英语表述得体。 (二)具备会计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对财务会计的基本业务进行必要的书面沟通,能准确地理解和翻译专业术语。 (三)具备涉外会计的实务操作能力,能运用英语进行账务处理,能运用英语编制财务报表并进行报表分析。 (四)具备判断中西方会计准则差异的能力,能正确地对中西方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进行账务处理。 三、教学内容 《西方会计》以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相关规定为导向,选取了西方会计概论、会计循环、会计要素、会计报表及会计报表分析四大模块作为主要内容。选取的内容由易到难,遵循了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过程。 选取内容与学习资源建设中,遵循以下原则: (一)突出能力培养原则 本课程在“任务引领教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模块式教学的设计思路,突出会计实践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及使用英语处理西方会计相关工作的能力。 (二)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原则 本课程同时按照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设计相关理论知识部分,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辅助。英语作为一种背景能力,是学生进行涉外商务活动的工作语言,在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从事涉外商务工作。因此,在理论教学中,注重案例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所采用的案例充分考虑工学结合的需求,采用了中西方典型的案例,便于学生对比学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创新性和技能型的人才,改革课堂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来,废除“满堂灌”的方法,《西方会计》教学组织总体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教学部分,注重案例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所采用的案例充分考虑工学结合的需求。课堂讲授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启发引导、讨论辩论、中西方会计处理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重在应用。 实训教学倡导以项目任务的教学途径,主要通过分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方法进行。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完成一定的知识学习后,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有关西方会计业务的处理。该活动要求每组学生将完成的项目以模拟公司的形式汇报总结,需要以小组演讲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向同班同学及老师汇报,接受老师及同学就其报告内容的评价。这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改变了以往有些同学只是“抄作业”的敷衍态度。 (二)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充分积累课程资源,有效拓展课堂信息量,适当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努力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切实提高本课程的学习效果。 2、网络教学。网络课堂将为同学们提供简单、有效并且实用的理论知识,其中包括各大会计要素的概念;会计科目的英语表述;相关的英文会计分录;西方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例如财务比率分析法等,让学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处理涉外会计业务。 通过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沟通。目前《西方会计》的网络课程正在建设中,将于下学期投入使用。 五、教材的选择 《西方会计》教学团队的老师,根据高职学生特点,自编了双语教材《西方会计》。由孔韬,陈汉平担任主编,杨立艳,王祺担任副主编,该教材于2010年8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已经投入使用,受到学生的好评。 该教材是“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教学”为特点的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之一,主要特点如下: (一)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 (二)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 (三)基于工作过程,构建知识体系。 (四)通俗易懂,突出应用性。 六、考核方法 《西方会计》建立了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专业应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核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包括平时布置的项目任务、课堂提问,出勤状况等都作为期末成绩鉴定的一部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过程考核包括:教师评价、个人自评、小组成员互评。 教师评价部分主要通过作业记录、课堂参与度、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占评价成绩的60%。个人自评和组内成员互相评价部分可以从纪律、参与情况、组内成员协调情况、工作态度、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占评价成绩的40%。 会计专业论文:论财务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 [摘要]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一个新的热点话题,高等财务与会计教育也不例外。本文首先从高校、社会和学生个人三个角度阐述了加强对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探讨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对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严峻。财会职业是人才市场出现频率较高、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很多综合类院校、理工科院校不顾师资力量,纷纷增设财会专业,造成财务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因此,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应引入创业教育,让学生尽早做好择业与就业的心理准备,鼓励毕业生创业开办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形成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进出通畅的双赢局面。 引入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长远任务。通过教育使学生在了解社会产业状况与前景的基础上了解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掌握基本从业、创业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基础上,树立服务社会的职业理想与创业意识,使教育造就的高素质财会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为社会的稳定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这是高校财会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 (二)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以适应时展的要求。而入世后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这需要更多的人投身于创业,才能将众多的投资机会转化成社会财富。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这些指示精神要求我们实施就业创业教育,使教育更好地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主动地促进全社会就业形势的改善,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作出贡献。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美国,高校的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在创业热潮中,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引人注目,当代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利用风险投资创造出来的。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生创业上,中国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在我国,发展中小企业同样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学生创业的气候,将会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创业,这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并将有力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创业素质是人的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接受创业教育,财会专业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大大提高,他们不仅具备财会知识,而且有经济管理能力,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就业融入到自己的创业活动中,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拥有主动权,既可应聘就业,也可以走上创业之路。而一旦创业成功,那么对个人的发展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既实现自身价值,又为社会创造财富。 二、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 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联系最密切,财务与会计专业教育在引入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该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创业和经营企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如何等措资金和进行资本积累;如何分析市场销路和成本核算;如何运用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及财务和税务的规则;如何进行商品销售,账款核算,货物盘点,记账,核算利润;如何进行有效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等。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与财务管理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经营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与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产不断增加的目的。会计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由此可见,财务与会计知识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各行各业只要有了懂财会、会管理、精核算的人才,创业行动就会少走弯路。 目前,我国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扶持和鼓励兴办个体私营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颁布了《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资企业法》等法律,对个人投资办企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是对设立非法人企业也没有明确注册资本金的要求,为普通人创业降低了门槛,提供了创业的法制通道。各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也提供了优惠政策。无论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均有机会创业。 三、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整合教学计划,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 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设《中小企业创业指导》课程,课程侧重于系统介绍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该课程,让学生了解现代创业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现状,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成长经历及其特征;使学生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组建创业团队的重要性以及创业团队具备的特征,创业需要的环境和条件。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让学生了解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案,向每位学生印发《创业教育指南》,指南的内容应包括: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措施、创业教育课程安排、创业教育途径和方法、创业教育指导小组的联系方式等。 二是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财务与会计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中,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整合和优化,使各课程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创业教育的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不仅懂得资金使用的规划、预测、控制、考核、评价等,而且学会规避风险的方法,市场分析的方法,经营管理的能力等,并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方式应体现创业教育特色 先进的教学方式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是运用模拟企业等新型教学方法,通过设置ERP实验课程,加强ERP实操,让学生分组练习,分别循环扮演企业中的不同角色,以增强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和掌握,加强学生职业经验的训练;二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将叙述讲解性与互动练习性结合起来,发挥互补效应和立体效应;利用电视录像及其他媒体,播放一些企业家报告会实况,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调动他们的潜能。 (三)整合第二、三课堂,培养学生的创 业能力 第二、三课堂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邀请一些中小企业创办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开展一些模拟创业活动,如跳蚤市场与财会实务大赛、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等,激发财会学子的创业热情,同时使学生积累制定创业计划书的经验。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其他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事态度、正确的行为方式、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定的自信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协调控制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紧密性等心理品质。此外,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成立创业教育网络服务中心,建立财务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网,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心得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四)注重创业实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全社会创业资源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可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应积极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形成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种创业资源。因此,高校应主动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让学生参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会计咨询和服务等工作,训练他们的职业经验。与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等合作,共享信息与资源;成立创业者校友联合会,设立专门的创业风险基金,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延伸社会服务职能,成立立足于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管理咨询机构,密切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开展财务管理、可行性分析、项目策划、市场调查等方面的咨询和策划服务,不断积累、丰富创业教育的案例。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关键所在。因而必须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造就一支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的探索精神、开阔的人生视野、扎实的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一是要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国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条件;二是选派有潜质的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水平;三是可以聘请一些有学术背景的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到创业基地任兼职教师,或作为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四是要建立宽松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与教师“对话”,形成互动、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过程中不致于处于被动的状态,不易于形成自卑的性格和唯唯诺诺的处世态度,以利于学生今后的创业。
西方经济论文:关于瑞典学派对西方经济学理论贡献的思考 [摘要]瑞典学派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派之一,其宏观动态经济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混合经济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就瑞典学派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贡献进行评述,并对成因加以分析。 [关键词]瑞典学派;宏观动态经济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混合经济理论 瑞典学派又称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是对当今西方世界尤其是北欧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学流派之一。该学派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当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已经建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十分尖锐,又爆发了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毁灭性打击的1929~1933年大危机。面对长期的经济萧条和严重失业,传统的新古典理论既不能在理论上给予解释,又不能提出相应的对策。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瑞典学派形成了,并且在战后得到迅速发展。瑞典学派的创始人是威克塞尔、卡塞尔和戴维森,为该学派的真正建立做出贡献的代表人物是缪尔达尔、林达尔和俄林,作为后继者的第三代主要代表是林德伯克。瑞典学派既不同于新古典学派,也有别于凯恩斯学派,有自己独特的理论特色。该学派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有宏观动态经济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混合经济理论,它们是瑞典学派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宏观动态经济理论 瑞典学派的宏观动态经济理论起源于威克塞尔的积累过程原理,后经林达尔和缪尔达尔等学者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为瑞典学派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成为瑞典学派鲜明的理论特色。 瑞典学派的创始人威克塞尔(1851~1926年)所处的年代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发生,严重困扰西方世界。威克塞尔通过研究发现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性波动总是与价格和利息率的波动相伴。于是他提出积累过程原理,试图通过对利息率和价格运动的研究,给经济危机一个合理的解释。 威克塞尔的积累过程原理是在批判旧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首先将利息率分为货币利息率和自然利息率,前者指借贷资本的市场利息率,即实际利息率。后者指在假定没有货币参加的实物经济中,借贷资本的供求相一致时的利息率。其次,威克塞尔认为自然利息率和货币利息率的差异对价格起着渐进的和累积的影响。当货币利息率低于自然利息率时,由于生产资料的需求和生产扩张、信用膨胀、投资大于储蓄、货币所得增长,从而导致物价水平累积性上涨的经济扩张过程。反之,则出现物价水平累积性下降的经济紧缩过程。当自然利息率与货币利息率相一致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此时的自然利率也称正常利率或均衡利率。因此,只有使两种利率保持一致,才能实现物价稳定和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最后,威克塞尔认为货币利率对于价格变动的影响要大于自然利息率,因此主张政府应通过利息率的调整来干预物价变动和经济波动,从而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 当然,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积累过程原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只强调货币因素对经济周期运动的影响,完全忽略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矛盾这一根本因素的作用,因此,无法对经济危机的根源加以科学的解释。其次,受传统经济学的影响,将充分就业作为假设前提,进而把经济危机看作是价格波动,而不是就业和产量的波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针对威克塞尔理论的上述缺陷,林达尔(1891~1960年)和缪尔达尔(1898~1987年)不断对其加以修正,为宏观动态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瑞典学派的真正建立做出了贡献。(1)林达尔在把失业均衡当作“特例”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了总量分析法。他一方面指出消费品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变化决定物价水平的变化,另一方面还考察了物价、就业、产量和利息率等的一些社会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虽然林达尔并未试图解释产出和就业的变化,但他的综合分析所取得的成果对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2)将时间因素引入经济分析中,将静态均衡理论发展为动态均衡理论。缪尔达尔提出了时点和时期分析方法。他认为时点分析是围绕一个均衡点展开的分析,它对于研究静态均衡是重要的。时期分析是对两个时点之间的间隔的分析,它着重研究的是动态发展问题。缪尔达尔还提出了“事前”和“事后”的概念,从而为解决西方经济学中的许多纷争提供了简单的途径。很多人认为,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所提出的储蓄与投资相等之所以令人费解,就是因为凯恩斯没有明确说明储蓄与投资虽相等,但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才能达到事后均衡。后来,林达尔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序列分析法,使经济分析更接近于现实。(3)进一步提出新的货币政策目标。林达尔认为威克塞尔的货币政策目标不易实现,他主张将调整物价使其与生产力的变动成反比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缪尔达尔认为应该将完全消除或者最少是缓和价格、产量和就业等经济因素的波动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这是从否定威克塞尔的充分就业假定得出的必然结论,标志着瑞典学派宏观政策的新发展。 瑞典学派的宏观动态经济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1)传统经济学把货币视为覆盖在经济活动之上的“面纱”,将货币因素排除在实际经济运动的分析之外。威克塞尔将货币利率的变动和经济均衡联系起来,将传统的经济理论与货币理论融为一体,弥补了传统理论的缺陷。(2)瑞典学派注重时间因素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克服了静态研究的局限性,使经济分析更接近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现实。但其动态均衡理论仅注重经济运动扩张、收缩时序先后的数量分析,忽视对运动过程质的分析,这是片面的。(3)传统经济学信奉“萨伊定律”,认为总需求永远等于总供给,因此只注重研究微观静态均衡,无从建立宏观经济均衡体系。威克塞尔的积累理论认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以及价格的震荡是常态,从而将微观静态均衡分析转为宏观动态均衡分析。但由于威克塞尔的宏观分析只说明了生产的扩大和收缩的趋势问题,没有阐述总产量和就业量的变化及决定问题,因此只是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体系的雏形。(4)在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占主流的条件下,瑞典学派主张国家干预经济,这是难能可贵的。 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1890年以后,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已取代劳动价值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但劳动价值论仍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支配地位。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就是为迎合这种“改革”的需要提出来的。俄林在综合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和陶西格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基础上,在老师赫克歇尔(1879~1952年)的鼓励下,创立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又称作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俄林也因此而获得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生产要素禀赋论理中,俄林认为贸易的首要条件是商品在地区间存在价格差异。这种价格差异从需求的角度讲,由消费者的欲望和生产要素所有权(这影响消费者的收入)来决定;从供给的角度讲,由各地生产要素的生产规模决定。在各地对商品的消费偏好相同,需求状况不变和各地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下,俄林认为区域贸易的‘充足’条件是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平等。由于每一地区的出口商品中含有较大比例相对丰裕而廉价的要素,从而这些要素变得比以前稀缺了。而进口中包含着很大比例的稀缺要素,从而这些要素就变得不那么稀缺了。因此区域贸易的后果是使商品价格均等化,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有趋向均等化的趋势。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开辟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开端,后来很多经济学家对要素票赋理论不断进行验证和发展,出现了里昂惕夫之谜和林德尔的需求相似理论。 (一)里昂惕夫之谜 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对此进行了验证。他于1947年和1951年先后两次借助于200个行业的投入产出表,对价值160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所需要的资本和劳动的比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低于进口替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即出口商品是劳动相对密集型的,进口替代品是资本相对密集型的,与俄林的理论正好相悖,这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认为矛盾的根源在于美国劳动者素质较高,单位时间的劳动是其他国家的若干倍,若经一定的折合计算,结论应与俄林的理论相符。里昂惕夫之谜引发了人们对人力资源问题的广泛关注。凯南根据这一理论对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资本与劳动的比率重新进行计算,结果发现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完全正确,里昂惕夫之谜根本不存在。 (二)林德尔的需求相似理论 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虽可以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初级产品的贸易格局,但无法解释战后工业品贸易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格局。林德尔从需求的角度出发认为,人均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需求结构也相似,成为贸易伙伴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战后工业品的贸易主要在人均收入水平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展开。林德尔的需求相似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俄林只从供给角度解释国际贸易问题的不足,但林德尔只从需求的角度或者说仅从人均收入的角度来说明问题也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一国的需求结构,除了受人均收入的影响,还受风俗习惯,产业结构和生产的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美国的经济学家弗农还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放弃了俄林学说中关于各国生产技术水平都相同的假设,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了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了俄林的学说。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对西方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俄林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李嘉图认为最有效和最合理的贸易原则是各国只生产自然条件较为有利、成本较低的商品并进行交换。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各国的比较成本具有差异,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其次,俄林认为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弥补了各国在生产要素方面的先天不足,使双方在贸易中获利。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俄林的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国际和国内市场均处于自由竞争状态、各地对商品的消费偏好相同、需求状况不变等假设与现实相距甚远,使理论不能真正地解释现实世界;只强调供给因素,忽视需求的作用,导致该理论无法解释二战后出现的工业品的贸易格局,降低了该理论的应用价值。 三、混合经济理论 瑞典混合经济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以私有制为主体,实行部分国有化。瑞典学派从威克塞尔到林德伯克都十分注重对混合经济理论的研究,林德伯克的研究尤为深入。 林德伯克的混合经济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当时美国出现了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批判的新左派思潮。林德伯克站在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立场上,首先从经济制度的分析开始,对新左派思潮进行评论。林德伯克反对把经济制度划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传统方法。他将经济制度定义为为完成生产、投入和消费决定而实行的一整套的机制和组织机构。林德伯克之所以放弃传统的经济制度的划分方法,而将经济运行的方式,即经济模式称为经济制度,将瑞典的混合经济模式称为混合经济制度,目的在于从更深的制度层面为瑞典的“第三条道路”寻找理论依据。 林德伯克根据上述标准,将所谓的经济制度(实际是指经济模式)划分为三种类型:以瑞典为代表的西方混合经济模式、以原南斯拉夫为代表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和以原苏联为代表的中央集权经济模式。林德伯克对混合经济模式表示赞同。他的混合经济理论主要内容有:(1)保持权力分散化和集中化两者平衡的决策结构。(2)保持市场调节与中央计划结合的资源配置机制。(3)坚持以私有制为主体,实行部分国有化。(4)强调经济刺激与行政命令相结合的激励机制。(5)各个不同决策单位应保持竞争与垄断同时并存的关系。 混合经济理论对瑞典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该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实行部分国有化。这一理论是国家作为资产阶级总代表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瑞典在50、60年代摆脱了贫困落后,并一跃成为西方“福利国家”的典范就印证了这一点。但是也应该看到,混合经济理论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瑞典70年代出现的“瑞典病”即高通胀、高税收和低效率就是明证。 四、瑞典学派理论贡献的成因初探 瑞典学派的三大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瑞典学派成为当今西方世界主要经济学流派奠定了基础。瑞典学派为什么能在经济学理论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出现和时代潮流的发展呼唤新理论的出现。瑞典学派的宏观动态经济理论是在新古典学派面对频繁发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而无能为力的条件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俄林的生产要素理论是在均衡价格论已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但劳动价值论仍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支配地位的条件下,为迎合“改革”的需要提出来的。混合经济理论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展开说明。总之,正如戈登所言:历史事件的结果常常向理论家提出挑战,并将理论推翻,从而导致新理论的出现和发展。 第二,瑞典具有特殊国情,为瑞典学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瑞典经济对外高度开放,国际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当世界性经济危机或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时,瑞典经济在劫难逃。宏观动态经济理论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就是为应对这些对经济发展不利的因素创立起来的。同时瑞典又是一个社会民主主义传统浓厚的国家,工会、雇主协会和政府是瑞典三大权力中心,同时作为长期执政党的社会主张经济平等和民主,致力于消除贫富差距。这些为瑞典推行混合经济模式,即以私有制为基础,实行部分国有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三,瑞典学派注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三大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无不集中了几代人的智慧和努力,使得理论的研究具有继承性,也可能向纵深推进和有所创新。宏观经济理论的创立者是威克塞尔,林达尔和缪尔达尔对威克塞尔的理论从假设到分析方法都加以修正,尤其是对动态分析方法的不断完善,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在对瓦尔拉斯-卡塞尔模型加以修正的基础上提出的。林德伯克也是在继承瑞典学派传统理论的基础提出混合经济理论的。 第四,瑞典学派重视与政府部门合作,使彼此理论和实践优势互补。他们注重从理论分析中引出政策建议,供政府部门参考,其主要成员还直接参与瑞典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工作,从而实现了理论和实践互动的良性循环。 瑞典学派理论成就的取得对我国的理论发展不无借鉴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加之中国国情复杂,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很不均衡,这些既给理论创新带来挑战,也给理论发展带来机遇。希望经过中国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创立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派和经济理论。 西方经济论文: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道德理性的培养 大学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为了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对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不是单纯凭高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学生在掌握德育课程上所授道德行为标准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大学所授各科人文课程理论,结合自身经历体会,形成道德理性,自觉做行为道德的人。 西方经济学是大学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主要基础课之一,同时也成为许多高校面向所有专业开展的素质选修课。本课程不但给予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提供理论基础,还能帮助学生建立经济理性以指导日常行为选择。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正确引导,让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一致,将使道德教育事半功倍,而如果让学生形成道德行为不符合经济理性的认识,道德教育将前功尽弃。 一、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最终将成为社会各部门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我国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道德教育,在大学入学第一个学期就为学生开设了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并且是作为必修课。大学第一个学期是学生从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向大学的能力教育的转折点,是学生在高考指挥棒下的被动学习向社会就业导向下的主动学习的转折点,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点。高校期望大学第一学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课态度消极,思想道德教育课成了逃课重灾区,即便教师采用点名、随机提问、留作业等方式将学生强留在教室,学生听课并不认真,至于将思想道德教育课上灌输的道德理念深入思想内部并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则更无从谈起。 在国家教委颁布的德育大纲中,德育基本上都是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的,这种目标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无法让实现这种目标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这使得大学道德教育很难实现其既定目标。 科尔伯格指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既不是灌输特定的学校、教会和国家的固定习俗,也不是向学生传递道德相对论,而是为了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学校德育的关键,也就是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朝更成熟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对普遍公正原则的明确而清晰的理解[1]。但目前国内高校开展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教师经由课堂教学讲解教材内容,关于什么是道德行为是由教材给定的,至于为什么书上给定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或者为什么书上认可的行为才是合适的行为,学生很难自己找到答案,自然很难从内心深处接受书上的道德指引。 “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人的本能性的适应活动,它必须以一定道德认识为基础”,[2]这种道德认识需要大学生结合自己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认知共同支撑,要使道德行为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就必须让学生认同道德行为是理性行为。道德教育和所有教育一样,需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大学生的智力发展与道德发展,决定了大学道德教育更应该侧重道德理性的培育[3],而学生道德理性的形成无法单凭思想道德教育一门课程的教学实现。 二、西方经济学理论对大学生道德行为选择的影响 经济(econom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oikonomos,它的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经济学家研究如何让人们作出决策,试图告诉人们什么样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也包括该不该去帮助一个人,该不该为了别人更多的利益部分牺牲个人利益。 关于如何选择首先要给出选择的标准,西方经济学里选择的标准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也就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关于市场行为主体“经济人”的假设:人是有理性的、利己的,人从事经济活动的目标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常常被肤浅地简化成“人是自私的”,也因而常常被人诟病,“利己自私的人性假设解释不了现实生活中的利他行为”,以此为基础,人的道德行为也就成了非理性行为。一些经济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面对这样的疑问选择回避,蒋满元、唐玉斌将此解释成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建立在资本主义唯心分析基础之上,在我国社会主义唯物基础上并不完全成立,[4]这样的解释如同思想道德教育课堂上将书本上认同的道德行为灌输给学生,并不能让学生从心底接受。如果关于“经济人”假设的理解需要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础的话,西方经济学的其他理论又该如何取舍?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慈善行为并不比我国少,如何解释?这将使学生陷入更深的困惑中。将 “经济人”假设 跟道德行为统一起来是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里效用理论是解释人的理性行为选择的重要理论,用来解释人们如何分配有限的收入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在这里效用被定义为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满足感,理性的消费者在分配自己的收入时应该满足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消费者在花掉其全部收入的情况下,使花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所提供的边际效用都相等,即mux/px= muy/py =muz/pz=……。消费行为选择只是人们生活中要做的无数行为选择的一种,但消费行为理论很容易延伸到其他行为,几乎所有行为的目的都能够归结于为了获得满足感。依此理论,诸如捐助之类的道德行为看上去是非理性的,因为人们无法从捐助行为中直接获得效用。教师在教授消费行为理论时需要作出适当的解释让学生认同诸如捐助之类的道德行为在一定层面上符合经济理性。 博弈论是经济学学科新拓展的领域之一,几乎所有的经济学教材在编排博弈论的内容时都会提到经典的囚徒困境模型:两个嫌疑犯曾经共同犯过一次大罪,因为一次小的犯罪被抓,警察对他们犯过大罪只是怀疑但没有证据,警察决定将两人分开审讯,如果两人都抵赖,则因证据不足每人各只判1年徒刑,如果一人坦白一人抵赖,则坦白者免罪释放,抵赖者被判8年徒刑,如果两人都坦白则两人都判3年徒刑,两人都不能确定对方会如何选择。 在该模型里面,理性的两个囚犯的最佳选择都是坦白,结果是两人都被判3年有期徒刑,但很显然,两人都抵赖是比都坦白更好的选择。人们在采取道德行为时同样面临这样的情景,每个人都很清楚,如果大家都能无私助人的话,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但是如果自己无私助人,在自己需要帮助时却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那自己的无私助人就是非理性的了,道德行为受到严峻的挑战,经济学教师在讲解博弈论时必须对此做出回应。 三、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统一 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完全可以统一,但对于初学经济学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并不能自觉认识到这一点,需要经济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引导。通过经济学的教学不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理论框架,还能引导学生在经济理性的基础上建立道德理性,在生活中自觉实施道德行为。 对“经济人”假设的诟病,根本的原因是武断地将“经济人”假设所说的“个人利益”物质化,忽视作为社会人的人们,生活中除了物质利益之外,还有精神利益。“经济人”假设里的“经济人”是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所阐述的商品提供者所具有的自利特征的高度概括。但亚当·斯密也承认:“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个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事 情”[5]。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人们在“关心别人的命运”时自己感觉更好,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精神利益,实施诸如帮助他人之类的道德行为跟“个人利益最大化”并不矛盾。通过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展开讨论,在理解“经济人”假设里所说“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考虑精神利益,能够让学生明白实施诸如帮助他人之类的道德行为是符合经济理性的。 钟生根在《群体意识与经济人利他行为选择》一文中考虑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利他行为并提出用“价值”来衡量不同利他行为使行为人“变得更好”的程度,人们在实施道德行为时自己内心会得到充实,这种充实跟人们在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一样能给人们带来满足感,这时我们能够相应地得出人们在决定生活中如何分配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时遵循的原则是“个人价值最大化”,也就是“个人满足最大化”,[6]通过这样的延伸,使学生能够理解道德行为同样是符合理性的。在课堂上,通过向学生提出“列举自己生活中实施的一些道德行为”,并要求学生对“为什么会这么做”展开讨论,强化学生对道德行为的认同,并能够充分意识到道德行为的合理性,帮助大学生建立道德理性。 博弈论囚徒困境模型之所以出现损人损己的结果是因为模型完全没有考虑人性,事实上如果该情景出现在现实中,结果并不必然是两人都选择坦白。笔者在课堂上实施了一个情形类似但更接近学生生活现实的调查,结果显示道德本性存在于多数同学心中。 调查模型设计如下: 调查一:假设你是一个七人小组的成员,成员互不相识,小组每人拥有600元人民币。如果你选择将你的600元捐出去的话,其他6个人将因为你的这个行为每人增加200元收入,你将失去这600元。当然如果其他成员也选择将他们钱捐出去的话,每有一位成员捐出,你将增加200元,如果其他6位都捐出的话,你将增加1200元收入。你选择捐还是不捐? 对模型的分析显示:如果大家都捐,每个人的收入都达到1200元;自己不捐,其他人全捐将使自己收入达到最大的1800元,其他人的收入1000元;而如果自己捐,其他人都不捐,自己将一无所有,别人的收入达到800元。如果决策时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收入变化,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激励不捐,博弈的结果是每个人的收入都维持在600元,这个结果比大家都捐更糟糕。 调查的结果显示,67%的同学选择不捐!结果跟模型预测的基本一致。 当把模型条件稍作改变,结果出现巨大变化。 调查二:在调查一的基础上附加一条件,假设被调查学 生知道另外6人当中有一个是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结果65%的同学选择了捐! 这说明同学们的本性中是愿意帮助别人的,也就是说只要别人有需要,自己可以冒着面临损失的风险去帮助别人,这恰恰是人们实施道德行为时需要具备的基本特性。实施道德行为通常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道德行为通常会对别人、对社会带来好处,但这种付出并不必然收获有形的回报。 当把调查模型里的条件改成其他6人都是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时,选择捐的同学没有显著地增加,仍然有大约30%的学生选择了不捐。这表明不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愿意冒着自己遭受损失的风险去帮助别人,这也充分说明实施道德意识引导的必要性。 通过在课堂上实施这样的调查,并当众统计、公布调查结果,让学生意识到道德意识是多数人心里都拥有的。一方面,强化具备道德意识的同学的这种意识。另一方面,也能够唤醒部分同学内心更深处的道德意识。让同学们在掌握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建立道德理性。 经济学课程因为理论分析的需要,不能考虑到现实人性,让人浅显地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不符合经济理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人的本性还原到经济理论中,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道德行为是符合经济理性的,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从而培养道德理性,自觉实施道德行为。 西方经济论文:当代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探索:以“西方经济学”教学为例 当代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探索:以"西方经济学"教学为例 一、 引言 当代大学教育范畴主要体现在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两个维度上。而大学课堂教育作为大学生学习通识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主要方式,其课堂授课质量的好坏对于大学生接受、领悟及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及技能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此外,由于中学授课模式多体现为低参与的被动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往往体现为被动接受知识、机械性记忆以及潜意识的学习抵抗。大学生初入大学阶段,往往需要重新适应大学课堂的授课模式。而如果大学课堂教学不能有所创新,将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其对本专业的怀疑甚至排斥。因此,高校教师应当从学生立场出发,有机结合其所授课程的内容,不断探索出一条从适合形式到理念上吸引大学生聆听、主动接受知识的课程教育新模式。 二、 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教育以人为本"作为高等院校培养大学生的根本标准,应当契合当代大学教育主体的合理诉求。当代大学生作为朝气蓬勃、活跃积极的人群,有着对新知识及新鲜事物的无限渴望及探索求知欲。大学生人群在经历了青春期叛逆的阶段,对于其在中学时代所熟知的"满堂灌"式的授课模式具有一种先天性的抵触及心里反抗。因此,如果在大学课堂教育中仍旧沿用这种落后的授课模式,则很难达到预定的授课目的及取得相应的授课效果。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探索应当从大学生的视角出发,深入了解及倾听大学生对于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诉求,通过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摸索创新大学生教育新模式。 (一)创新教学手段 随着高等院校教学硬件的不断提升,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高科技的教学手段,不断得到了高校教职人员的青睐。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避免因黑板书写、教学音量等方面的先天限制所导致的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此外高校教职人员还能通过多媒体教学,从声、图、视频等多种教学素材纳入课堂,很好地调动大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提升教学品质。然而,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也是存在的。比如教师一成不变地使用相同教学课件可能导致课堂生动性及知识的传播效率受到影响;大量图像、影音等生动性教学元素的运用将引致喧宾夺主的负面效果,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本研究认为,积极探索多媒体教学的新模式并非是在授课中过量地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相反应当借助这种先进的教学工具,通过多媒体恰如其分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授课生动化的主旨,有效调动大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二)革新教学方式 本研究认为大学授课质量的高低与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比于中学教学模式的低参与率甚至零参与率,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搜寻学习知识是当代大学课堂教育所应达到的主要目的。高校教职人员应当通过拓展与革新教学方式,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这样不仅能够使得课堂气氛得到活跃,而且也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大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实现其对课堂知识的深入了解及掌握。 笔者曾在大学课堂上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通过亲身实践,总结出了一些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参与率的方法。比如,通过在课堂上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发言及小组之间关于某一经济问题的不同理解进行辩论,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其对相关知识的深入认知和深刻记忆。笔者作为裁判,会依据学生各自的课堂表现奖励以相应的课堂平时成绩,从而很好地激励和调动了学生们的发言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外,笔者也曾借鉴现如今电视传媒节目中广泛运用的智力问答题节目形式,通过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相互计分问答的游戏竞赛,从而敦促学生在课下积极学习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源学习本门课程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与时俱进 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大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彻底摒弃那些陈旧的观念及说教方法,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强化自己对新事物的认知及当下潮流的把握,结合自身所授课程的相关知识,不断更新授课内容,从而更好地使自己从教与学的对立面,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走进学生的内心,成为他们的授业导师、人生导师。笔者在课堂讲授《西方经济学》的效用论,则会完全摒弃教科书中黄油与大炮的经典例子,而会以ipad和iphone作为效用论中消费选择集的例子。此外,笔者会从西方经济学的市场均衡讲解大学校园恋爱的匹配度,从博弈论的角度阐述大学生作弊与监考老师反应的问题。这些细微的教学改变能在很大程度上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逐步放下抵抗,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实现高校课堂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 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前瞻 总而言之,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并非是要求教师一成不变、年复一年地照本宣科,也并非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标新立异、舍本逐末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在不断探索创新高等院校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始终需要保证"一切为提升教学质量"服务这一原则,高校教职人员则应根据各自学科的特殊性,结合当地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探索和拓展其教学模式,以期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西方经济论文:当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矛盾冲突与特点分析 一 可以说,在关于经济人的理论中,功利主义思想包括了,自由、平等、效率和自由放任的思想,这是近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遗产。而当代西方的经济伦理思想又主要是在上述思想的社会实际运用过程的矛盾冲突中发展和衍变的。具体地说,在当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中,表现出以下突出的矛盾。 (一)经济人假设的立论基础——“利己”与“利他”、“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矛盾 经济人假设的历史背景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文明的出现。这一假设首先肯定了两个伦理前提:一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正义性,因而肯定人们遵守这一制度是所谓理性的表现。二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合理性、正义性,因而肯定人们在道义上追求自身满足的天性。 在古典经济学那里,“经济人”假设下的“利己”准则与“利他”,个体效用最大化与社会整体效用最大化是统一的。到了二十世纪,人们开始对经济人出于自私的利益最大化追求问题提出质疑。反对者认为,追求最大利润这一假定既不符合实际,也不可能实现。1947年,西蒙在《管理行为》中对经济人的假设提出更强烈的批评,他认为,与其说经济人的自私出发点和理性规定是人们真实行为的写照,还不如说它只是“具有很大的智慧和美学魅力”(注:[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杨砾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页。)的形而上玄想。 自从七十年代琼·罗宾逊宣布“第二次经济学危机”以来,在重建经济学基础的争论中,经济人的立论问题又引起人们的关注。保罗·斯诺维克(paul slovic)和萨拉·利切坦斯泰因(sarah lichtenstenion),通过“偏好颠倒”(perference reversals)企图证明即使在最简单的人类行为中,也不存在任何最优原则。尼尔森和温特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阿马蒂亚·森则在八十年代指出,如果重新考察亚当·斯密讲述的屠夫和面包师的故事,就发现古典经济学从未单独把自利作为经济人的立论假设,他说:“亚当·斯密恰恰明确地站到了另外一边,他并没有满足于把经济拯救建立在某种单一的动机之上。”(注:[印度]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8页。) 由经济人的争论还衍生了制度经济学关于人们接受经济伦理规范的个人主义或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基础的争论。所谓方法论个人主义,是指人类个体行为是社会行为的前提和出发点,所有社会或集体现象,诸如制度,都有待内生制度和制度变迁。与此相对照,整体主义关注对个人行为发生的社会影响。个人被看成社会化的人,已经将自己身处其中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内生化。整体主义者集中考察社会“力量”(制度、社会惯例)如何制约个人行为。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将个人行为摆在第一位,而后者认为社会或制度整体高于一切。 尽管波普尔通常被看作是个人主义者,尽管他对整体主义的其他方面也有批评,但他仍指出,“社会群体大于其成员的单纯加总,也大于其任何成员任何时刻存在的诸多个人关系的简单总和……成员的个性可能对群体的历史和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但这并不妨碍群体有它自己的历史和结构。也不妨碍该群体对其成员的个性产生强烈影响。”(注:[美]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陈建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5页。)这种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的争论是十分激烈的,塔尔科特·帕森斯声称:“个人主义者”“要么根本不承认,要么从未公正对待过”下列事实,即经济行为发生“在一整套规则框架之内,不依赖于签约各方直接的个人动机。”(注:[美]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陈建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而海萨尼则反驳道,帕森斯的立场意味着“放弃根据个人目标和社会个体成员的利益来解释这些社会规范自身存在的任何可能。”(注:[美]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陈建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当然,这种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布坎南曾说:“在作为一种推导出社会组织原则的方法的个体主义与作为这种组织的一个描述性特征的集体主义之间,不存在任何逻辑上的不一致。……给定一些有关人类行为模式的基础性假设,以及一种特定的道德伦理立场,即可以根据个人选择的计算而将集体主义的政治经济秩序理性化。”(注:[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陈光金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8页。) (二)功利主义与非功利主义的诸正义形式伦理的矛盾 功利主义是经济学说史中最重要的伦理基础。熊彼特曾指出:“首先,它是一种人生哲学,展示了有关‘最终价值’的图式。……功利主义,特别是边沁的功利主义,是某种新东西,与旧体系是根本对立的。……其次,功利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法律倾向的体系。……在这一原则中,平均主义要素与幸福要素同样重要。”(注:[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朱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版,第204-205页。)在熊彼特那里,功利主义受到了批判。他说,“第一,功利主义的假设对于解释经济史,对于解释经济的推动力毫无价值。第二,功利主义的假设对于解释所有涉及实际动机的问题,例如对于解释遗产的经济影响问题,要比没有价值更糟糕。第三,功利主义的假设实际上只对经济理论的一部分即通常所谓的‘福利经济学’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第四,在最狭义的经济理论领域内,功利主义的假设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注:[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朱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版,第206-207页。)熊彼特对功利主义的批评并非是全盘否定福利主义的经济伦理观念,而是认为这种功利主义过于工具理性化,并没有明确指明一种社会形态的合理的经济伦理理想。 功利主义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表现为集合理论。为了使总体行为正确,不同的个人利益必须以产生全体人员的最大幸福或满意为目标而叠加到一起。功利主义者时常指出这一点作为其理论优越性的一方面。它所运用的是一种实践合理性的简单模式,由于这种模式是我们在个人层次上自然而然地接受的,所以可以恰当地转换到社会层次上来使用。 但是,批评者认为这种推论是荒谬的。罗伯特·诺齐克指出,“因为并不存在为它自己的利益而愿承担某种牺牲的有自身利益的社会实体。只有个别的人存在,只有各不同的有他们自己的个人生命的个人存在。”(注:[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1页。)如果一个人决定牺牲某些自己的利益,那是因为他能够从中受益,因此这种牺牲可以被证明是合理的。然而,在功利计算中被弃之不顾的个人的利益只是一种牺牲,牺牲者往往得不到任何补偿。“人类”或“社会”并不是做这种决定的单一行为者,不是牺牲或受益的承受者。这样决定的结果只是一些人受损而另一些人受益。用罗尔斯的话来说,“功利主义观点的突出特征是:它直接地涉及一个人怎样在不同的时间里分配他的满足,但除此之外,就不再关心(除了间接的)满足的总量怎样在个人之间进行分配。”(注:[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以罗尔斯一贯的观点,他认为功利主义无法最大限度地弥补社会个人由正义原则导致的差别,功利主义的最大幸福论既损害了社会正义的本质,又损害了个人的利益。 从功利主义与非功利主义的矛盾冲突中,还衍生了对福利经济伦理观点的批判。福利主义经济学并非没有确立伦理的基本出发点,问题在于福利目的的伦理出发点,反而损害了与经济学的结合,并由此忽略了伦理学,影响了自身的发展(注:[印度]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89页。)。 尽管福利主义思想受到抑制和批评,但它却还在顽强地发展和发生影响。其中帕累托学派的福利经济伦理思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取得了重要的地位(注:[荷]汉斯·范登·德尔、本·范·韦尔瑟芬《民主与福利经济学》,陈刚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3-34页。)。然而,即便是在适合帕累托最优实现的条件下,这一支撑福利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也忽视了公平。因为这里不考虑收益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状态,更不涉及公平与效率间的相互作用。正是这种传统与公平目标之间发生着深刻的冲撞。 (三)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的矛盾 1926年,凯恩斯发表《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一文,批判了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主义的哲学基础——“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他在批评自由放任的经济伦理原则的同时,又提出了国家干预的新主张。他说,“在我看来,资本主义在高度有效的管理下,与我们目前为止所看到的任何别一制度比较,的确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经济目的;不过就这一制度本身看来,有许多方面是极端要不得的,是应当反对的。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努力设计出一个社会组织,与我们所满意的生活方式的观念既不致发生抵触,而效能则可以尽可能地提高。”(注:[英]凯恩斯:《劝说集》,谢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42页。)除了凯恩斯之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家也津津乐道着这样的一种理性假设:即“由于私人市场经济呈现不完善的特性,所以从效率的意义上说,中央计划经济能够对资本主义做出改进。”(注:[英]j.r.沙克尔顿、g.洛克斯利编著:《当代十二位经济学家》,陶海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01页。) 尽管自凯恩斯以来,国家干预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它却受到哈耶克、斯蒂格勒等人的强烈反驳。哈耶克提出,“中央计划者没有得到必不可少的信息。为有效地配置各种资源所需要的价格和成本信息,只有通过市场过程本身的运转才能获得。实际上,在奥地利学派‘市场过程’模型中,‘成本’是主观的东西:它不是用来生产某种商品的看得见的货币支出,而是被放弃的从同样的资源的其他可选择的使用中生产出的价值。但是很明显,在经济过程中,只有行为者才知道这种选择。竞争市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优点在于,在这样的市场上,每个人仅须意识到影响他个人的事情;而从个人行为中产生出来的‘制度’不带有任何个人的意图,这种市场制度是未经设计而产生的社会制度的典范。”(注:[英]j.r.沙克尔顿、g.洛克斯利编著:《当代十二位经济学家》,陶海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02页。) 信奉国家干预者的理由是,一切完美的经济秩序必定是设计的产物,是理性合理化的过程。哈耶克则反驳说:“如果我们想取得进步,我们就必须为不断改进我们的观念和理想留出空间。”(注:[英]迈克尔·h.莱斯诺夫:《二十世纪政治哲学家》,冯克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00页。)进步是不能事先进行计划的(能够进行计划的信念,正是理性主义狂妄态度的极端事例),一个不断进步的社会,肯定也是一个建立在自发秩序上的自由社会。 (四)经济公正与政治公正的矛盾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各样的规范、制度和原则构成的契约组织。这些规范、制度和原则中包含了法律的、经济的、文化的和道德的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人类的传统、历史和发展。所谓公正,是指等利(害)交换的行为,公正一开始就是与人类的经济活动相关联的,是人们经济利益分配的基本要求,罗尔斯反复强调:“社会正义原则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一种合作体系中的主要社会制度安排。我们知道,这些原则要在这些制度中掌管权利与义务的分派,决定社会生活中利益和负担的恰当分配。”(注:[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 经济学家往往就事论事,他们所言公正和平等,可以是一次经济活动中的交易价格和交易机会,或者是由此在统计上归纳出来的制度和规则。但是哲学家往往反驳道,把公正定义为等利(害)交换,岂不将公正局限于经济领域,因而定义过窄?公正作为人与人平等的一个原则,只有当他得到他应得的、或别人欠他的,或他有权利索要的东西时,才算公正。 关于经济公正与政治公正的矛盾冲突,可以从罗尔斯和诺齐克的理论中窥见一斑。根据罗尔斯的看法,“社会是一种对于相互利益的合作的冒险形式,它却不仅具有一种利益一致的典型特征,而且也具有一种利益冲突的典型特征。”(注:[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不平等在任何社会的基本结构中都不可避免”(注:[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问题在于明确这些不平等怎样才算是公正的,或是否能够做到公正。罗尔斯认为绝对的平均是对效率的极大损害。但是他苦心积虑建立的公正原则,是想在一般经济公正的基础上设定一些特殊的或优先的或称之为差别原则的前提;罗尔斯认为虽然经济不平等不可避免,但是公正的不平等则可以做到。因此,只有当更有能力的人也让更不幸的人获益时,他们从这种能力中获益才是公正的。 诺齐克则对罗尔斯公正的不平等提出质疑,他认为:“任何国家制定的外在的规范必然侵犯人们的道德权利,因此,本质上说是不道德的。”(注:[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页。)他反对那怕是最小国家(minimal state)实行富人对穷人的再分配,认为那样侵犯了个人的权利。他的论证可以称之为经济公正论(the theoy of economic justice),也称之为“资格理论”(entitlement theory)(注:[英]迈克尔·h.莱斯诺夫:《二十世纪政治哲学家》,冯克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39页。)。诺齐克从维护自由的伦理原则出发,强烈反对罗尔斯的正义补偿的预设性伦理原则。与罗尔斯相比,诺齐克的观点,表现了对资本权利和效率的更多的维护。 二 如果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学科形式的经济伦理学在欧美诞生,它的研究范围基本界定在经济学意识到在经济行为的伦理、文化的观点消失之后,因市场失灵而带来的道德限度问题,那么,二十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企业伦理的社会契约论的问题,经济主体的超规范和道德自由限度,全球化和普世伦理的可能性、现实性,生态伦理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扩展了当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研究范围,使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固有矛盾冲突得以在更宽泛的社会现实背景下展开。 总体来说,当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在上述矛盾与冲突中体现了如下突出的特点: 首先,上述矛盾冲突更明显地体现在企业这个经济主体层次上。在经济主体问题上,西方经济学作了拓展研究,由对狭窄的人、集团、阶级的研究发展到企业的研究。就企业而言,经济伦理学指的是为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换过程中的适当行为确立界线的原则。作为经济主体,企业的伦理特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表现,一是在社会契约中显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二是企业的道德自由空间的限度。这一经济主体的拓展不仅仅带来固有矛盾范围的变化,同时也带来相应的道德冲突问题。许多经济学家发现,要想出一种能够明确地解决企业的伦理两难问题的办法十分不易。 其次,当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矛盾冲突在更宽泛的背景下展开,常常与法律、政治、文化的冲突交织一处。最近几十年,西方探讨经济伦理思想的矛盾冲突往往在综合的背景下展开,如贝克尔对家庭、婚姻、性别歧视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布坎南的立宪民主的经济学研究,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学中的伦理规则的研究和方法论基础的研究,伦理学家对伦理法的研究,罗尔斯、诺齐克等人的政治伦理思想在经济活动中的拓展研究,西蒙、福山等人对文化因素、管理因素在经济伦理思想冲突中作用的研究等等。尤其是文化沟通与文化信任问题,日益成为跨国公司的经济伦理战略组成。企业家和学者们都认识到文化差别造成经济主体遵守信用以及其展示道德自由空间的方式上的差别,例如弗朗西斯·福山看出,一个社会中的信任水平与积聚资本和有效地发展技术之间存在一种关系。他论证说:“由于不信任而造成分裂的社会,以阶级、种族、亲属或其他因素为基础,在采取新的组织形式时会遇到额外的障碍。”(注:[美]托马斯·唐纳森、托马斯·邓菲:《有约束力的关系》,赵月瑟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页。)值得一提的还有经济伦理思想与法律的相关影响的研究,正如法律对伦理行为和道德准则的进化有明显的影响一样,有关道德的态度也可能经常间接地、有时甚至直接地影响法律准则的进化。 第三,虽然当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冲突,但仍运行着社会普遍遵循的经济伦理规范。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普遍经济伦理规范之上,在经济政治全球化的视野之下,西方社会有一种强要发展中国家认同的超规范理论倾向。而这些超规范说白了,就是所谓跨越主权的人权思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比如说关于剥削,西方经济学家仍然回避或淡化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结论,他们对于贫困线和贫困度量的研究,只是用人的生命权、自由权等抽象概念做一些超规范的警示。再比如效率超规范,它被用来指导现代企业面对的诸如环境问题、知识产权问题以及贿赂问题等,其中最明显适用的一个是环境问题。历史上对环境关怀感觉迟钝的企业,被保罗·斯泰德尔迈耶称为“前生态经济主义”,其特征在于相信技术,以及认为在生态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无法解决的冲突。这种态度把生态放在第二位考虑,显然与效率超规范的含义不符。前生态经济主义认定的正是效率超规范正式驳斥的东西,即效率仅仅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高度来衡量。相反,效率超规范意味着,在我们把供不应求的自然资源的价值计入经济大方程之前,我们对社会效率的衡量都是不充分的(注:[美]托马斯·唐纳森、托马斯·邓菲:《有约束力的关系》,赵月瑟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页。)。换言之,效率不仅仅要置于公正及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伦理规范的权衡之下,而且要在更宽范的超规范的普世伦理及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之下。 三 从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角度来分析,首先,西方当代经济伦理思想依然具有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利益辩护的基本特性,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的批判依然适用于当代西方经济学,马克思说:“庸俗经济学所做的事情,实际上不过是对于局限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中的生产当事人的观念,教条式地加以解释、系统化和辩护。”(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3页。)资产阶级企图用一种超越性的同一关系解释经济伦理关系,似乎已有的伦理关系已经天然合理了。马克思批判道,“堕落的最新经济学,……它企图证明,经济关系到处都表示同一些简单规定,因而到处都表示交换价值相交换的简单规定中的平等和自由。……这种归结法是把包含着发展的差别抛掉,使一切都归结为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单从这点来说,它至少在形式上也是不科学的;何况它是时而抛掉这一方面,时而抛掉那一方面,以便时而从这一方面,时而从那一方面来制造同一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2-203页。) 其次,当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方法论有着明显的形而上学倾向。马克思虽然认为,在商品经济中,买卖双方只顾自己,使他们连在一起并发生关系的唯一力量,是他们的利己心,是他们的私人科益;但是马克思反对经济人的假设。在他设想的未来社会所有制形式下,人们之间的经济生产活动根本不受这种利欲之心的驱使。无论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还是整体主义,制度经济学的一个理论基本点是,由约束、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活动和交往关系等组成的制度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这与韦伯将资本主义宗教伦理精神看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样,都有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中反复批判的“头脚倒置”的嫌疑,与马克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有着根本不同。当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往往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过是体现一种“历史主义”或“经济决定论”;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7页。)恩格斯的话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制度的产生及形成,不仅有经济发展本身的因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观念以及道德文化传统等也是促成其变化的重要原因。 第三,当代西方经济伦理的终级关怀和理想,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李普森曾说:“这两个理想是我们的基本观念,其重要性凌驾于其他任何理想之上。将生气勃勃的精神注入我们的民主政制,使它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以及使它与其他制度不同的,主要就是这两种价值观。如果要将民主制度的特征以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可以这样说:民主制度就是尽可能使其人民同时获最多的自由和最多的平等的政治制度。”(注:[美]李普森:《民主的基本原理》,引自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22页。)马克思经济伦理理想并未排斥自由、平等,但与资产阶级相比,前提是不同的。马克思的经济伦理理想是建立在“重建个人所有制”基础之上的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自由、平等的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不揭示自由、平等的阶级立场,其图景必然是迥异的。 西方经济论文:西方经济学辩论教学中教师任务角色谈 摘要:辩论式教学法是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良好教学方法。要使该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应该履行自身的任务角色:辩题确立者、技巧传授者、过程点评者和成绩评定者。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辩论教学;任务角色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西方经济学课程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作为一名任教多年的西方经济学教师,笔者一直在不断探索和思考辩论教学方法。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明白,教师在辩论教学中至少应该充当如下四个任务角色: 一、辩题确立者 确立科学的辩题是一场辩论赛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性是辩题的生命力。“科学性”的内涵应该包括: 一是辩题内容的针对性。西方经济学原理很多,可供选择的辩题很多。在选择辩题时,要尽量选择针对性强的辩题。它们应该是针对某些经济学原理而设计的,不能偏离学科体系。例如,笔者曾经设计过辩题:中国是否应该抵制日货。该辩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辩手可以运用经济学中的国际贸易原理展开辩论。教师在确立辩题的时候,应该思考辩题是不是能够找到经济学的辩论根基。 二是辩题内容的时代性。经济学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学科。时代性要求教师在确立辩题时,尽量选择那些热点问题作为辩题,避免那些与实践相差太远、理论性太强的辩题。试对比如下两个命题:“中国是否应该抵制日货”与“国家是否应该大力发展国际贸易”。从时代性要求出发,后者比前者略逊一筹,前者更适合作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辩题出现。 三是辩题内容的可辨性。要尽量避免选择具有明显“正误性”的辩题,而应该选择有“辩点”的辩题。辩点越多,则可辨性越强,辩论的价值越大。举个例子。如果教师确立如下辩题。正方:国际贸易分工主要是出于比较优势原理;反方:国际贸易分工主要是出于绝对优势原理。该辩题的可辩性不敢恭维。因为经济学界基本认同国际贸易分工是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基本事实。面对可辨性的要求,任课教师应该仔细思考:辩题是否具有显而易见的答案?正反双方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展开辩论?只有当辩题并不具备明显的正误性,可以从很多角度展开辩论的时候,它们才是可辨性强的辩题。 二、技巧传授者 西方经济学课程一般被安排在大一和大二。此阶段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参加过辩论赛,对辩论的技巧了解甚少。任课老师有必要就辩论过程中的基本技巧向辩手做简单交代和传授。这些技巧包括: 一是开篇阶段和总结阶段的陈词技巧。正规的辩论赛都有开篇陈词和总结陈词。开篇陈词主要是构建己方的逻辑框架,相当于建筑房屋时给整个房屋打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很多学生由于缺乏技巧,不知道如何去构建自身的逻辑框架。其后果就是,不但评委抓不住其逻辑要点,而且对方辩友也不好寻找自身的逻辑错误。所以,教师应该举具体的例子,联系具体的辩题,教导辩手应该从哪些方面构建自身的逻辑框架,如何充实每一个子框架,使逻辑体系有血有肉。至于总结陈词阶段,教师要告诉辩手,这是一个对对方辩手的逻辑错误做出总结,重新提炼升华自身观点的阶段。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如何去归纳对方的逻辑错误,如何升华自身的观点。这些技巧的学习有很大的难度,教师在辩论赛展开前应该悉心教导。如笔者在辩论赛前,先设计几个辩题,要求每个同学起草一份开篇陈词稿,收集起来后,对那些有代表性的稿件做出评价。 二是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技巧。提问和回答问题是辩论赛中不可回避的,两者的基本要求是简洁、有力、巧妙。简洁,亦既不能给人一种懒婆娘的袜子又臭又长之感。有力,亦既要切中对方问题要害,不能隔靴捎痒。巧妙,亦既能四两拨千斤,避其锋芒。这些要求是辩论实践中提问和回答问题所必须具备的,初学者不容易把握。教师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如笔者在西方经济学课程辩论中,针对辩题“中国目前是否应该全面放宽二胎生育政策”,要求学生思考两分钟后提出三个有价值的问题。然后针对每个问题,谈谈它是否是一个有价值的提问。针对那些有价值的提问,再指定学生如何回答。通过多回合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的提问技巧和回答技巧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三、过程点评者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辩论过程中,辩论态势 息万变,作为身处其中的辩手往往应接不暇。面对这种局势,作为评委和旁观者,任课教师理应对每场辩论赛的完整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点评。 一是对学生角色的点评。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自身在辩论赛中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没有强烈的角色意识。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四辩身上。不可否认,四辩的主要任务是最后总结陈词。许多学生对它的理解过于狭隘,认为四辩就是最后出场做一下总结陈词。在这种角色意识指引下,他们在自由辩论阶段,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直到辩论快结束的号角吹响的时候,才姗姗出现,做一个要么不伦不类、要么事先准备好的所谓总结陈词,真是大煞风景。这是对四辩角色的误解。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笔者都会对四辩手进行点评。几乎每次辩论赛,笔者都要针对辩题的要义、针对对方的弱点、针对自身的逻辑等告诉四辩手应该如何做出点评。实践证明,笔者的点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许多学生茅塞顿开。 二是对整个辩论环节的逻辑体系进行点评。辩论最讲究逻辑的严密性。教师应该仔细倾听整个辩论的逻辑构建。气势庞大、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的逻辑框架是取胜辩论赛的首要前提,而这个任务是由开篇陈词来完成的。但许多学生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在构建自身的逻辑框架时,显得条理混乱、乏力。不但评委抓不住他们的逻辑要点,也会令对方辩友不知道从哪里着手与他们展开辩论。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该在事后全面指出这种逻辑乏力的弊端。例如,在辩题为“中国目前是否应该放开二胎政策”的课程辩论赛中,正方辩手能够从人口老龄化的危害性、计划生育对人权的侵犯、人口红利的消失等几个方面提出自身的观点,每个小的论点都有恰当的论据作为支撑。这是很成功的例子。但面临同样的问题,有一些辩手显得手忙脚乱,层次不清,看上去有血有肉,实质上貌合神离。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及时纠正错误。 四、成绩考核者 为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课程辩论的积极性,应该将辩论表现与课程成绩挂钩。教师应该设计相对完善的辩论成绩考核体系,并严格执行。作为成绩考核者,教师应该在两个方面完成自身的任务角色。 一是辩论成绩评定方案的设计。在辩论成绩评定上,笔者任教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具体考核方案是:辩论环节占整个平时成绩分数的30%,约12分。每个学生的具体占分视其辩论表现而定。胜方的最佳辩手得满分,即12分,其他辩手在8~10分之间。负方的最佳辩手得10分,其他辩手在6~8分之间。 二是辩论成绩评定方案的执行。在方案执行上,为了尽可能公平地评定辩手的成绩,笔者一贯坚持发扬民主作风。每场辩论赛中,我都会指定班级学习委员到高年级同专业兄弟班级邀请两位有经验的学长和我组建评委团,严格按照正规辩论赛的评分要求逐项打分,再根据平均分确定胜负结果。为了尽可能完美地完成自身的任务角色,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发扬民主的作风,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地评分。 总之,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辩论教学是一种很好、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优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完成自身的任务角色。这些任务角色包括辩题确立者、技巧传授者、过程评价者和成绩评定者等。 西方经济论文: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基础性必修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掌握程度。然而当前一些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对该课程进行科学革新,更好地发挥其基础性地位,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西方经济学因其并非中国土生土长,而是引自西方国家而得名。它是对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性概括和抽象式描述。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被引入中国,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教育部指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全国各个本科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课中普遍开设。它不仅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同时还是服务于其他专业的经济学相关理论学习的有力工具 [1]。 二、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应实现的几大目标 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的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以外,还应着重实现下述目标: 1.帮助学生形成经济学的思维习惯。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之余,能够做到活学活用。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要的是教师自己要养成经济学的思维习惯,并在授课过程中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经济学思维习惯的优点以及经济学思维习惯的形成方法。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日积月累,最终学会用专业思维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经济学及其相关专业知识,也是保障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的有效手段。 2.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是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2]。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应做到能够与时代并进。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获得自身水平的提升,也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帮助学生实现专业课程间的融会贯通。西方经济学与其他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共通性。经济学的基础性地位更加说明了在这种共通性之中,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主动向其他课程渗透是首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穿插引入其他课程的某些元素,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的方法去解释其他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可以用其课程的知识和观点来解释经济学课程学习中的一些问题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其所学的各门课程,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三、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理论性强导致趣味性不够。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中包括大量的概念、定律、原理的阐述,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对于初学者和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说,会存在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较强的理论性也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充斥着资料性信息,导致课堂气氛的轻松性不够,也减少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令教师无法及时得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不利于其对教学方式的及时调整。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与教师进行很好的交流,导致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数学化倾向导致理解力不够。西方经济学知识阐述的一大特点就是要借助大量的图形、表格、数据、数学公式及西方经济学专业术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抽象枯燥和难以掌握。近年来,经济学界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越来越注重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能够增加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严谨性。然而,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推导很容易令人忽视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牵连性。在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中,不应因数学方法本身而强调数学方法,而应加强对基础理论的定性分析。因为数学的方法只是西方经济学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不是它的全部。 3.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从当前西方经济学界研究的实际情况看,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成分比较多见。目前中国选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版本大都以主流经济学为主。如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来源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早期版本,宏观经济学来源于凯恩斯的理论观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未能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得到反映。教材中还缺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的分析。即使学生课堂上能够记住一些抽象的理论、模型、案例、图表和专业术语,但由于现实性不够,学生不仅不能将所学知识牢固掌握更不能实际运用 [3]。 4.教学手段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目前在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中,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教学的主要方式局限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普遍缺失。学生大都是被动地听,而没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而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三大能力”,即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培养成为一句空谈。而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完全抛弃课本和教案。少数教师甚至跳过了备课环节,直接从互联网下载教学课件,上课时对着课件“照本宣科”,时常出现讲授思路不清、逻辑混乱、知识点错误等情形,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 四、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增强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适宜性。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法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势,将图、文、声、像高度集成于教学活动之中,改善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如可将传统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以及其他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融合,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集合优势。例如在教学中适当使用黑板板书介绍关键概念或推导重要数学模型和公式,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强化教学效果,或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和增强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2.增强理论与现实的贴合度。在教材使用方面,应尽量选择精练易懂、所举实例符合中国现实的教材。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自主编写适合本院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之外,应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西方经济学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际操作条件,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实践热情。 3.增强教学体系改革的有效性。西方经济学内容纷繁复杂,流派林立,观点各异。容易令学生把握不清其基本知识体系。教师要把握住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条主线,通过两条主线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如微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就是总供求的平衡。在讲授时,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侧重点。如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适当简化模型化的经济理论的阐述,着重培养其思维方式。 4.增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进一步推进,经济理论界对知识的时效性越来越注重。一些不合时宜的理论在时代的变迁中被淘汰,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论在时代的呼唤中应运而生。西方经济学教学不能忽视现实经济的这一重大的时代特征,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前沿理论的研究,促进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授课教师也应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紧跟经济学界的最新研究动态,适时向学生介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重大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帮助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西方经济论文:浅析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应用问题探讨 论文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多媒体教学 传统教学 教学手段 论文摘要: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与创新是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出发,从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角度提出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原则与注意问题,以期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条件下如何配置和利用稀缺的社会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需要的科学。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及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西方经济学中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控手段的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而成为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最重要核心专业基础课。由于西方经济学在学术规范上采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现象,提出经济理论,是最偏重于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其繁琐的假设条件、抽象的概念与内涵、复杂的数学推导和几何图形、使得老师和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难教难学,因而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中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梳理保证其基础性与前沿性的基础上,重视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手段与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完美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效果良好的解决路径。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把文字、数据、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合成处理并组成一个交互系统的技术。把多媒体技术引人课堂教学之中,使我们得以突破传统教学中“黑板+粉笔”的局限,在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现已成为高校教师包括经济学教师普遍应用的教学模式之一。要想使多媒体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表现优势、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需明确一个关系、遵循两个原则,注意一个问题。 一、明确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凭借广泛的集成性、灵活的控制性和信息的多维化等特色,成为一种现代化的新型教学手段的典型代表,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的模式,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然而无论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多么优越,也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其优势在于信息的大容量与影音图像的动态表现力,但也不可避免的具有局限性,其最大的不足是由于使用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进行教学而产生教学过程机械化、教学内容固定化的弊端,对教师的思维是一很大的束缚而难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同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多媒体教学课件仅是辅助性的工具,无论多媒体技术如何先进、功能如何完善,它也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工具,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与完善,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传统教学,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尤为如此。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是内容广泛、理论抽象,有大量的数学推理和图形分析,单纯依靠多媒体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只有两者充分结合、优势互补,方能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应用原则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两者是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在应用时不能绝对化,应注意遵循两大原则。 1.内容决定形式原则 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一种形式,而内容决定形式。用不用课件什么时候用课件是由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基本经济理论的文字演示、数学公式的推导、图表变化的演示和教学案例的播放,构成了两大内容体系:一是以文字为主的理论体系(包括案例),二是以数学公式和几何图形为主的模型体系。内容的差异决定了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手段也应有所不同。 (1)理论内容课件具有教学优势 多媒体教学在文字性的教学内容时具有不仅具有信息容量大、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更能通过文字、影音、图像的有机结合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直观、形象、较之传统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在课件设计上,首先,内容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不能把教科书搬到课件上,其次课件层次要清楚,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思路西方经济学特点之一是内容广泛且前后内容关联性强,因而在课间制作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超链接功能,实现各内容板块的适时转换,实现逻辑结构的清晰。再次,课件设计应追求简洁明快,色彩要搭配合理,既增强视觉刺激,要避免课件太花太过凌乱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2)模型部分板书具有教学优势 数学模型的推导与几何图形模型的演示方面板书具有相对优势,如果教师的板书功力较高的话,可以通过一遍讲解一边书写、画图的形式带动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用多媒体,教师一定要在课件设计上下功夫,使其服从于教学需要。例如在利用图形讲解某一内容时,最好是对图形进行几何分解,讲一条曲线,就现“画”一条曲线,一边“画”,一边讲,这样将一幅图分解完成,同时也将分析问题的思路展示给学生,效果会比较好。 2.以人为本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贯彻以人为本为本的原则。 (1)注意节奏,忌放电影模式,跟着课件走 新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中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是完全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机械地点击鼠标完成所有工作,教师的思维限制于课件中。教学过程是老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互动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面部表情呆板茫然、说明学生没有理解领会该部分内容,教师就应该调整教学节奏、必要时重复梳理教学内容,不注意这一点,即使课件做得很新颖,效果亦未见得好。 (2)充分发挥教师得主观能动性 如果说备课、制作课件是一次创作过程,那么讲课就是教师的二次创作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会有即兴激发的灵感与火花进发出来,这是传统教学过程优于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前备课的作用,更应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思路连续清晰、课堂气氛活跃的有机整体,如此方能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完美结合。。课堂教学即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体现在教学过程本身尤其内在的规律性,教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其主管能动性;艺术性表现在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知识积淀的展现与个性的张扬,正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正如一千个人教师就有一千种西方经济学。 三、注意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其它教学方法的匹配问题 多媒体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还有其他许多教学方法,如案例法、讨论法、实验法、双语教学法的匹配问题。西方经济学课程与其它课程一样,力求将探究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经济学实验等各种先进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融为一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贯穿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之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使它们在教学中产生1+1 2的效果,也是我们今后应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西方经济论文:浅谈 西方经济学 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考试内容 考试方法 改革 论文摘要;作为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的《西方经济学》在考核时,往往侧重于对学生记忆力、对教材内容、对学生试卷成绩的考核。在对其考核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时,应注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通过多样的考核手段和统一的考核标准,全面考查学生的整体素质。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测量和监控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工具。它通过对学生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水平等方面的测量,甄别和评价教学效果。考试的内容和考试方法的选择将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行为方式,最终影响培养人才的能力结构综合素质。因此考试必须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服从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对经管类本科学生而言,《西方经济学》通常包含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分两学期授课,属于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以下将结合黄河科技学院自身做法,对《西方经济学》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进行探讨。 一、常用的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 1、闭卷考试 闭卷考试是我国高校大部分课程主要采用的考试方法,也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最常用的考试方法。它着重检验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和理解知识的程度,侧重于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注重知识的再现水平而忽视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具有命题简单、阅卷准确方便、易于组织考试等优点。 2、开卷考试 开卷考试是允许学生带与该课程相关的资料进入考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的考试形式。开卷考试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考试内容多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性试题,这种考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 3、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考试方式 闭卷考试的内容与开卷考试的内容各占一定比例。考试时先做开卷考试,然后收开卷部分答案,再做闭卷部分试题。闭卷部分侧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卷部分侧重考查学生利用基本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4、撰写小论文 这种考试形式要求学生写出一篇学科论文,题目既可自拟也可由教师出题,教师根据学生书写的论文质量评定成绩。有时在学生完成论文之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答辩。书写论文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阅大量资料,对知识进行理解吸收,并加以分析、综合,所以这种考试方法不仅是对知识的综合考查,也是促进学生增强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种有效手段。 5、实验操作考试、技能操作考试 这种考试形式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或技能操作,其考查的重点是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包括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西方经济学》课穗现行考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重记忆,轻运用 从我校该课程的考试内容看,主要侧重于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题型上多为名词解释、判断、选择、简答、计算和论述。前5种题型应该是检验学生对概念掌握的准确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的,但经常所命题目在课本上能找到现成答案,学生只要背下来即可。而论述题重点体现的是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命题中所占分值也不高,最高只有10%。因此,从整体上看。对学生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中问题的能力缺乏有效的考核。而实质上,我校采取的这种考试模式,考查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谁的记忆力好,谁的成绩就好,使学生形成了考前背一背就能顺利通过考试的习惯,很难将学生学习的优劣真正的区分开来。 2、重教材,轻就业 尽管《西方经济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考研的必考科目,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来看,考研率和录取率比较低,更多的学生在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因此,在考试内容上,应该注重与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相联系。但从我校该课程的考试内容上看,主要侧重于对教材内容的考核,尚缺少对技能和能力的考核。目前我校《西方经济学》课程在开设时设置6个学时的实践课时,但这种实践并不能体现于就业方向的联系。在就业日益困难的今天,若所学内容和考试内容若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内容,就会与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相脱节,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将该课程与学生今后的就业联系起来,仍然需要进行深入探讨。 3、重卷面成绩考核,轻素质考核 在我校,该课程的考核主要通过闭卷考试,以成绩来衡量优劣。卷面成绩一般占学期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30%。卷面成绩主要依据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主要通过平时作业来衡量。这种相对单一的考核形式使得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依靠考前背一背,作业抄一抄来获得成绩,考试的导学、促教功能难以发挥,学生上不上课与期末考试学业评价的关系不大,导致学生缺课、逃课,甚至忽略学习的规律,造成知识的掌握不牢,基础不稳,也难以全角度、全方位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4,重结果,轻过程管理 在我校,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涉及到多个专业,通常是多名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使得在过程管理中存在着对学生考核标准不一致的问题。不仅是平时成绩的考核项目、评分标准不一致,在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也出现不一致。这种过程管理的不一致,使得很难真正公平的考核学生。 三、《西方经济学》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改革 1、由注重理论考核向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考核转变 《西方经济学》的考试不应该仅仅是对书上某些问题的照抄或者照搬,也不仅仅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的考核,而是要在考核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考查学生对当前相关经济现象或者经济热点的分析能力,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出考题时,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适用性的原则。考试的内容要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符合培养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二是可操作性的原则。无论在考试的内容上或手段方法上,都应既有科学性,又简便易行,便于操作,以反映和掌握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为目的。 2、由注重知识考核向注重实践能力考核转变 尽管《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程,但在注重知识考核的同时,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实践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1)做社会调查,形成调查报告。调查的内容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书本知识的拓展;能锻炼学生。(2)组织课堂讨论。就书上某个知识点或者经济现象进行讨论,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在具体操作时,可以采用事前准备或者即兴发挥两种方式。事前准备给学生较长的准备时间,主要考察学生利用查询到的信息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即兴发挥则侧重考察学生自身学识素质、语言组织及逻辑分析能力。(3)撰写小论文。可以采用自由选题或者指定选题的形式,借助于资料的查阅,通过自我的理解、吸收和分析,形成一篇小论文。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3、由相对单一的考试向多元化考试形式转变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在期末采取闭卷考试的同时,要尽量丰富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对平时成绩的评定除了将作业作为一个考核项目外,还可将出勤、课堂讨论、撰写小论文、平时测试、调查报告等作为考核项目。此外,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不以一次考试的优劣来评判学生,将对学生的考核在一个过程管理中体现出来,全面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 4、考核标准由相对随意向统一性考核转变 对学科性质和地位基本相同的《西方经济学》的考核,应该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1)统一命题。打破谁上课谁命题、同门课程不同专业各自命题。(2)统一平时成绩的考核标准。组织该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进行讨论,确定平时成绩的考核项目、评分标准。(3)统一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分值比例。任课教师共同确定两者之间的适当比例。(4)集体阅卷。保证阅卷过程中的公开性和公平性。 作为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的《西方经济学》,如何能够真正的实现对其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西方经济论文:浅谈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论文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环境教育 必要性 [论文摘 要]西方经济学作为大学经济学及相关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之一,始终博得人们的广泛关注。但随着人口数量膨胀与资源稀缺之间地矛盾锐化,其所蕴含的传统经济学理念无法跟上时展,更无法对现在盛行的循环经济体系给出合理解释,呈现出一种与生态文明渐行渐远的趋势。而环境教育的多学科渗透特性可以弥补传统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弊端。因此,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本文在阐述目前大学西方经济学概况的基础上,指出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并给出几点建议。 一、西方经济学概述 西方经济学被西方国家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其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我国各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一直将此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管理类专业也纷纷将其视为专业基础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研究的角度,此门课程受重视程度都逐步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开设了本门课程。 对于西方经济学的介绍,国内出版过多种图书。在大讲意识形态的年代里,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批判,因此在介绍时,一般是为树立批判的靶子,甚至断章取义,改革开放之初,虽然我们开始强调有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但由于从主导思想上否定市场经济,所以对可供借鉴部分的分析很不充分。80年代中后期,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忽视国情、盲目照搬西方经济学的倾向又有所抬头,一些在西方国家也存在很大争论的理论和主张,诸如凯恩斯主义的用高消费和高投资及温和的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发展的主张等,被不加具体分析地应用到中国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之中,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并给实际的经济运行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我国大学现行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使用的课本极其多样化,但均由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组成。目前我国大学广泛使用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经过以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为代表的“家计管理学”以及早期重商主义者安·德·蒙克来田、亚当·斯密主张的“政治经济学”逐步演变而成。西方经济学的诞生是以19世纪微观经济学从经济学的阵营中独立出来为标志,并由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综合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最初形成西方经济学的完整体系。此后西方经济学学术成果辈出,并对整个世界经济格局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在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就会日陷浅滩。为此,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表现在: (一)弥补课程自身缺陷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自身缺陷,总的来说就是传统经济学理念的缺陷。从经济理论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只有进入市场体系的资源才是真正的经济资源,才具有经济分析意义。那些市场上难以计量的东西,如环境服务、自然资源、生态功能等即使很重要,但由于无法通过价格机制进行配置,就无法进行经济分析,也就当然被排除在经济理论考察范围之外了。这种观念从斯密、李嘉图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之中。在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的许多有影响的经济学家的观点中,他们无不忽视资源与环境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只是根据报酬递减现象进行表面化的经济分析,只注重对资源与环境可以纳入市场核算的经济价值部分分析,从未深究报酬递减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对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过度使用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边际报酬递减现象。[1]而自然力服务并非是通过狭隘的经济核算就可以完全计量的。很显然,在西方经济学狭隘地崇尚市场机制的视野内是无法看到自然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的。为此西方学者埃尔斯曾经形象地比喻道:“看不见的手,没有绿拇指”。[2]因此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能有效促进新时期课程发展。 (二)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3]如果人们的过度生产、消费超出环境承载力,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就会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经济”。为此,西方经济学的覆盖范围应从原有的人与人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平衡,也就是偏重于循环经济、稳态经济研究。循环经济是指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以达到节约资源成本目的。稳态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完美境界,指物质、能量能够得到无浪费的充分再利用。 在21世纪,这个提倡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应将环境教育融入到西方经济学课堂中,使学生懂得人类如果过度破坏、利用环境,就会造成人类发展的不可持续。 三、在西方经济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建议 西方经济学课程分为微观、宏观两大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中主要讲授关于供给与需求、消费者行为、生产、成本、生产要素定价等理论问题。宏观经济学则主要介绍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等理论问题。那么如何在这些复杂的经济问题中渗透环境教育,使新型的西方经济学可以弥补对于解释循环经济、自然环境与资源稀缺性等方面的缺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微观经济学层面渗透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单独个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层面: 1.企业层面,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供给需求、生产、成本等内容。教育者可以以一个企业为例,将循环经济的清洁生产观介绍给学生。比如丹麦的瓦伦堡工业园区的建设:这个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好循环。通过对瓦伦堡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一系列具体数据的换算,学生可以轻易的得出哪种生产模式更节省成本、更环保。从而让他们受到很好的环境教育。 2.个人消费层面,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所介绍的消费者行为强调“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理念。而通过渗透环境教育,我们则要求学生理解适度消费、层次消费理念。从而使学生建立起一种新的消费观念,这种消费观念应该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绿色消费观。 (二)从宏观经济学层面渗透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学现象,主要包括gdp、经济政策两方面内容。 1.关于对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了解应更上一个层次。不能凭借传统的思路,一味的追求gdp的盲目增长。在传授与其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引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gdp概念,使学生在接受传统经济理念教育的同时可以认识到它的非决定性。 2.关于宏观政策方面,可以联系下新制度经济学的内容,让学生们在了解传统的经济政策同时,也能了解些关于政府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循环经济的决心与方针政策。 西方经济论文: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西方经济理论分析 哈罗德—多马模型及资本形成分析 哈多模型强调资本的重要性。这种模型由于忽视技术进步、知识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适合落后地区。此时,资本内含了技术,机器设备与经过培训的人力相结合,就可以生产出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落后地区缺少技术、人才、资本,必须吸引外来资本与人才,营造生产要素良性聚合机制(赢利企业)。资本形成,即实业投资,是人力资本、先进机器等的集合。 对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后发劣势。类似德国崛起、日本崛起等以重工业崛起为特征的后发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不存在。例如,在软件业领域,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美国手中,我国的应用软件开发一直跟在美国的后面;钢铁、水泥、重化工等产业现属夕阳产业,污染高、能耗高、产能过剩、利润空间少,且对环境影响大。后发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都存在劣势,且经济资源外流,还要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如果这些地区不找准、不培育自己的竞争优势,地区发展将不可持续。我国西部地区的主要优势是矿产资源优势和旅游优势,主要劣势是市场容量不大,人口不多,人力资本不足,资金、技术不足等等。 总之,从资本形成角度来看,我国西部地区实现持续发展的难度相对较大。在先期大规模投资的基础上,最终经济能否实现腾飞及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前期投资的利用率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培育与保持。 索罗-斯旺模型及分析 模型分两种情况:一是当不考虑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时,主要结论有:人均储蓄率越高,人均投资越高;人均投资越高,人均收入越高,但人均收入随着人均投资的增加边际递减;投资越高,折旧越高;存在一个最佳的投资规模,此时,长期可持续性消费水平达到最大化。二是考虑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时,主要结论有:人口过快增长降低了人均资本,从而降低了人均收入;在人均gdp不变的情况下,经济达到稳态时,人口增长带动产出总量增长,这也是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资本需要更高的产出率(折旧率与人口增长率之和)才能维持可持续的最大消费能力;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源泉。 索罗-斯旺模型存在诸多不足。一是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假设。在该假设下,穷国应该比富国增长得快,这个推理结论与现实并不符。穷国比富国增长快是有条件的,必须打破穷困恶性循环、低水平均衡陷阱、循环积累因果效应,或者对多个互补的部门(主要是基础设施和轻工业)在政府主导下同时“大推进”(p.n.rosenstein rodan,1945),并要达到“临界最小努力”(利本斯坦,1957)。二是模型忽视了市场问题。西方经济学普遍忽略市场问题,似乎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自动销售出去。实际上,市场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英国、德国、日本的崛起都是从国内市场保护开始的。中国对外开放市场,只是因为这个市场非常大,容纳了大部分华商企业、欧美跨国公司,还有国内的中小企业。 索罗-斯旺模型告诉我们:一是在人口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人口增长是经济总量增长的促进因素。人口密度低的我国西部地区要制定一系列人口政策,想尽办法吸引外地人口与优秀人才,重视利用市场手段笼络社会稀缺人才。二是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故应利用金融、财政甚至非经济手段,促进技术进步。三是对应于长期最大可持续性消费的资本存量有一个最优值。 另外,也要注意市场问题,注意通过配套政策与机制、投资驱动等来打破穷困恶性循环、低水平均衡陷阱、循环积累因果效应。主要方法有:培育外部市场,通过人口政策培育内部市场。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起因于经济学家不满足于索罗-斯旺模型将技术、储蓄等作为外生变量而提出的一整套思想。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开放、劳动分工、技术进步、知识溢出、边干边学、人力资本投资等有利于经济增长。它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所有地区和国家最终经济增长率趋同的思想。由于人力资本等要素的引入,改变了过去资本边际收益率下降的传统经济学假定,知识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率。 内生知识增长理论强调教育投入和专利技术发明的重要性。对于基础性研究,由于需要更大、更长期的投入和更高智商的人才参与,越来越呈现被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发达国家占据了知识的源头,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下游有所作为的难度越来越大。即使日本模拟技术在20世纪60-80年代风光过,90年代在数字技术上也无法与美国抗衡。 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军事科技往往是技术革新的源头,美国新技术的起源就在于军事技术革新转民用。对于中国来说,加大军事科技立项和支持力度,是哺育民用技术的一条综合效用很高的道路。科技研发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影响因素众多的系统工程,难以短期见成效。这种情况下,我国西部地区引进国际人才,特别是留学人才归国创业,是比较现实可行的路径。我国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如导弹、芯片都离不开归国的留学人才。 要争取研发基地、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人才落户到我国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对于落后地区来说,技术引进和消化是最好的选择。此外,大力发展教育、开发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都是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选择。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 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者克鲁格曼2008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反映了经济地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西部地区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理论研究自然要考虑到经济地理的作用。经济地理在地理学里与政治地理、城市地理等学科同处于人文地理学的范畴(见图1)。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各有侧重。区域经济学更加理论化、抽象化,经济地理则更加实用化、个性化;区域经济学涉及到的学科主要是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则涉及到多个学科,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地理学等。经济地理学的地理思维过程大致是:针对具体区域,从具体条件出发,深入分析研究诸地理条件,再结合经济思维,从而形成对区域的正确认识。 西部地区的经济地理特点:旅游资源丰富。矿藏资源丰富。长期被边缘化,一直是发达地区的原材料产地、劳动力来源和市场。一般有广大的山地为腹地,盛产水果、中药、林木等。生态脆弱,如果被破坏,恢复困难。 鉴于上述经济地理特点,我们认为:一是与发达地区存在协作的可能,例如,可以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国家要把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避免在东部地区内部转移。二是因本地市场空间不大,西部地区的产品主要应销往内地、珠三角或国外。此时,市场将成为巨大制约因素。三是西部地区初期应主要依靠本地优势资源发展经济。四是应注意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渔业产品的深加工,很可能会由于沿海钢铁产业带来的污染而受到重创。新经济地理学强调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小区域循环经济。因此,钢铁产业、镍加工产业要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不可破坏环境。五是经济起飞过程中,投资规模、产业规模、集群规模都要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才有可能实现规模报酬递增。没有发达的工业,就不可能有现代服务。要在现代工业的基础上,配套现代服务业,如金融、教育、高科技、研发、咨询、销售等。 增长极理论及分析 增长极理论主要分为三个学派:一是“法国学派”,其主要观点是在落后地区建立大型推进型工业,以此作为“增长极”来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二是“美国学派”,其主要观点是区域发展计划应围绕着城市之建立来进行,以使城市成为所在区域的“增长极”;三是“联合国学派”,其主要观点是,增长极在区域发展中不应仅起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而应起综合性的发展中心的作用。实际上,法国学派推崇的是增长极的产业涵义,美国学派推崇的是增长极的空间地域涵义,联合国学派则重点强调的是增长极的作用,三者并不矛盾。 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增长极作用机制的两个方面,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技术的创新与扩散。二是资本的集中与输出。三是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四是经济集聚效果。西部地区要关注中心城市和产业园区的技术创新与扩散、资本集中与输出、规模经济效应以及经济集聚效果,这是增长极的核心思想。要从这四个维度去培育增长极,力求避免“拉郎配”。 产业集群的区域实践、转移及升级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政府为之提供一系列的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区域发展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的集群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供电设施、通讯设施,以及其他一些配套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产业集群之所以能比单个企业节约成本,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各企业的集中,可以共享集群中的各项基础设施。地方政府在为产业集群提供服务时,要着力于提高集群内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建设水平;二是完备的信息咨询等服务设施,政府要支持和鼓励集群内信息服务组织和网络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尽可能完备的产品供求、政策导向、新技术的更新等最新消息,减少企业在这些方面所付出的搜集成本;三是培育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当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一些公证、仲裁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人才交流中心和各种机构就可以在某些方面代替政府发挥作用;四是健全的产业配套体系,包括政府为企业举办的贸易交流会、与国外市场互动的交流访问等。 我国第一产业集群如云南的花卉产业集群、普洱茶产业集群、山东寿光的蔬菜产业集群等。而分布最多、最广的是第二产业集群,特别是制造业,并且绝大部分都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低端的生活消费品产业集群,产品附加值不高,且主要集中于轻工产业领域的化纤纺织、服装、机电、家具等和重工业领域的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等。这些产业集群的产品主要是最终消费品,其中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纺织产业集群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且主要都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来获取竞争优势。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只分布在几个高科技园区,规模和数量都十分有限,发育比较滞后。第三产业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金融、物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但发展情况不理想。如文化创意产业等,现在还只分布在较少的一部分城市中,如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深圳等。金融服务业集群虽然这几年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也仅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数量较少。 原来的一些劳动力和土地密集型的纺织服装、家电、陶瓷水泥等产业集群,包括一些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资本需求但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在收益结构中仍占主要比重的产业集群,如电子制造、机械制造等相对成熟的产业集群,开始向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融资能力差、资本积累不足、缺乏规模经济、信誉不高,转移较为困难。 这种转移要积极主动地完成,否则,可能会造成东西部双输的局面。第一,由于欠发达地区收入增加缓慢,消费结构的变化缓慢将减缓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第二,发达地区较早地享受到了政策优惠,现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期望如果得不到尊重,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矛盾将会加剧,同时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发达地区将更加雷同,整个国家的产业布局效率下降甚至出现紊乱。 在发达地区将过去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同时,本地产业要进行产业升级,包括过程升级(生产过程更加效率)、产品升级、功能升级(改变价值链中自己的位置)、价值链升级等。 其它经济发展理论 (一)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该理论研究经济的起飞准备阶段和起飞阶段。其主要方法是在投资驱动下,主导部门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率,产生新产业,扩大出口,并在投资乘数作用下带动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发展。如广西北部湾产业规划通过钢铁、冶炼等巨型企业的引入,配套基础设施,带动配套企业发展,从而带动地方就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其它产业的发展。这种规划是合理的、可行的。这种投资的主要特点是生产对先进设备的高度依赖,技术蕴含在设备和生产流水过程中,对工人和管理层的创新能力要求不高。但是,其前提条件是发达地区对该产业的主动放弃。对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经济已经到了服务业占主导的阶段。但是,对于大多数东部地区的城市来说,轻工业与重工业都不发达。中部地区,如安徽也在吸引水泥、核电等大型企业入驻。 (二)二元经济理论、三元经济理论 二元经济正视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并存的经济现实。传统部门包括自给自足的农业,简单的、零星的商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是维持生计的产业,主要存在于农村地区。现代部门包括技术较先进的工矿业、建筑业、近代商业、服务业、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主要存在于发达地区。传统部门工资低,现代部门工资高,剩余劳动从传统部门流向现代部门。三元经济理论引入了知识经济的概念。传统部门要么主动升级,要么被挤占或淘汰。 (三)大卫·李嘉图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李嘉图坚持认为报酬递减规律约束了利润增长,从而制约了投资增长。边际报酬规律只有人力资本或者技术革命能够打破,技术革命能将边际报酬放到另一个轨道上,实现报酬递增的飞跃。按照这种规律分析,美国现在如果能够领导高科技革命的话,就不会发生金融危机了。 世界性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结构失衡的现实与原有世界秩序发生了矛盾:中国在现代工业领域进步太快了,而美国的高科技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却相对不足。美国的国策似乎就是制约中国这种快速发展势头,以给美国高科技更多的缓冲时间。因为信息技术只是知识经济的敲门砖,美国从信息技术中获得的利益并不足以维持目前的世界旧秩序,其地位相对于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来说,已经衰落了。而基因技术、海洋技术、现代医学技术的巨大市场空间将远远超过信息技术,美国还觉得自己很有希望。美国未必愿与中国一战,但是使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符合它的利益。中国要摆脱在目前世界格局的不利局面,技术上一定要后来者居上。同时,我们要强调,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处在中国大发展的背景下,一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必然受到涉及。因此,可以说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仰仗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 (四)新制度经济学 gdp不仅要有量的增加还要有质的内涵,即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政治制度创新要在坚持党的领导的情况下,有所思考和创新。电子政务与网上监督、政策公开、投诉解决机制等结合起来,执政水平还可以上一个台阶(北京经验)。新制度经济学的公共品供给、寻租、法的经济学分析、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有限理性等概念与思想对我们有一定启示。但是,要在私有化基础上解决我国公共产品(如医疗和教育)供给的问题,是注定要失败的。我国构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元素目前主要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培育了国民的自私自利、破坏规则、没有道德底线等性格。“物欲横流”的西方文化风格与中国国家整体利益不合拍。中国要成为世界超一流强国,“文化力”、“制度力”、“管理力”必不可少。 (五)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指导金融与经济关系理论的基石 在2008世界金融危机中,中国损失最小,是与中国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等分不开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金融与经济关系上,经济始终第一性的,金融则是由经济所决定的,并为经济服务的。因此,在本部地区发展经济与金融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第一位,并以实体经济的发展带动金融业的发展,否则,金融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另一方面,也应当充分重视金融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力发展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结论 (一)西部地区的人口、资本、市场都依赖外部环境 人口数量与质量是本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移民政策、人口政策、人才政策、教育政策是解决劳动力质量与数量的一揽子政策。西部地区必须借助外来资本,因而资本净流入是经济腾飞的前提条件。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市场往往在外地,因为本地市场规模容纳不了大规模产业投资所对应的市场扩张。 (二)扬长避短、扎实推进 以重大军事科技立项、军用技术转民用、归国留学人才创业等手段来推动知识内涵式增长。西部地区往往拥有一些国家重要的军事工业,须做大做强,以点到面,带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这个切入点要比笼统地投资高科技产业园区更加可行。以地产为驱动力的高科技园区建设,与高科技的内在规律恰恰是矛盾的。这是我们的高科技园区不“高科技”的内在原因。 经济在起飞准备阶段需要主导工业部门实现规模经济。要把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办成技术密集型产业,延长产业链,并争取形成具有一定特点的垄断优势。西部地区发展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有优势,但前提条件是不能污染环境。旅游业季节性明显,且难以维持长期稳定的增长率,故可以惠民,但难以富民。 (三)相关方法、原则和条件 “大流通、大工业、大市场”以信息社会为背景,是解决小农社会意识与生产方式的重要武器。产业集群的软硬基础设施需要政府进行投资,巨额的资金缺口迫使政府不得不调动民间私营部门的积极性。政府对私营部门要真诚,讲信用,互利多赢。西部地区要从技术创新或扩散、资本集中与输出、规模经济、经济集聚等维度培育经济增长极。规模报酬递增的科技革命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决定了中国今后几十年的走向。它必须能够控制源头性创新,并能够不断衍生新技术应用。 西方经济论文:简析西方经济学素质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本文从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上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入手,以转变教学角色、教学观念、教学模式、重视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法为切入点,论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办法。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西方经济学;大学生;改革;实践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改革思路和方向,已经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正在逐渐影响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和各项活动中,缓慢然而深刻地改变着固有的一切观念、体制和行为,中国的教育正孕育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如果只在家里闭门造车,而不下去接触实践,就不可能有如今的素质教育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使素质教育进人主阵地,如何以全新的视野、从新的角度、在新的经济学背景下更好地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与操作实务来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何把“两全”落实到每个教学岗位,使课堂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罗诞铖老师说,现在的大学生由于从小学到高中的“被安排”与“被考试”,绝大部分学生已将考试作为奋斗目标,将“被安排”作为常态,失去了独立发展思想的能力与意识。到了大学,突然面对一个相对“不被安排”和“不被考试”的环境,对生命与人生的追问被迫来到眼前。很多大学生迷惘了!面对这样的问题,在授课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就谈不上学到知识,更谈不上创新。 另一方面我还发现当前部分大学生对认知思想道德理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排斥心理。其原因:一是由于社会浮躁情绪和功利化趋势的影响,导致大学生不愿意静下心来学习思想道德理论,探索理论真谛,而只热衷于对浅层次的“技巧性”知识的掌握,存在着“理论无用论”的倾向;二是社会舆论对思想道德理论教育不加区分的一些负面评价,把思想道德理论教育等同于脱离实际、等同于“假大空”、等同于枯燥的说教,这种先入为主的评价,导致了部分学生对思想道德理论的逆反心理。 二、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上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西方经济学》课程从其结构体系可分为三大部分:即理论知识、管理和实践。理论部分主要有:供求价格理论、消费者和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ad—as曲线和国际收支理论等。管理部分主要有:市场失灵管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失业和通货膨胀治理等。实践部分主要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业务、资本证券业务、金融衍生业务、外汇业务以及国际结算等。这种结构体系要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完成教学内容,从而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1.转变教学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显,渴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破除师道尊严,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把课堂的主发言权归还给学生,为学生搭建一座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大胆发言、踊跃发言,勇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与主张,让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尽量做一位忠实的听众,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不惟我独尊,允许不同见解的存在,更要欢迎独到见解的出现。当然我也要发表个人的见解评论,不要强人所难,要以理服人,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努力与学生达成共识。当问题较难时我还采用定向点拨、转换点拨、启发思维、联系迁移、挑战诱导等方法,力求实现由“教师”向“导师”转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一个发展的空间,用他们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审美观,自己的表达方式去掌握知识。 2.转变教学观念。面对第四版的新教材,需要在备课上花不少时间,充分掘展教材资源。因此我觉得教师必须学会解放自己,不要再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对某一点知识的逐一过关上,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纯粹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注重的应该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过程的探究,充分用好课堂50分钟。知识在成倍增长,现在即使背了不少知识,日后不一定就会用到,但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却能让他们终生受益。有这么一则故事:一位仙人会点石成金,他遇到一位牧童,要送一些礼物给牧童,随手点了几块石头变成了金子送给牧童。牧童不肯要,仙人问他想要什么,牧童想了想说:“我想要你的那根手指。”这个牧童很聪明,他知道金子很快就会花完,如果拥有了仙人的手指那财富就会无穷尽。作为升达的一名教师,我不会吝啬于给学生那根”手指”。 3.转变教学模式。教学不仅是知识的再现,而且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展现,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科学的教学方式绝不能仅限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与灌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科学知识的时代内涵,领略科学探索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启迪学生的科学创造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主要体现这样的教学模式——⑴创设问题情境:上课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熟悉的情境,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陌生,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增。例如联系2010年中国实际gdp和人均gdp的具体数值是学生更好的理解国内生产总值;⑵安排活动探究:教材中有不少很有价值的活动与探究栏目,我们可以选择性的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体知识的生成过程,既启迪思维,又加深记忆,当然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盲目探究,也不能因为探究耗时就不探究,有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例如可以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国民收入核算以后去探究均衡国民收入的产生及意义。 4.重视课堂讨论。上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上好课。课堂讨论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很重要的。自如驾驭课堂讨论课的教学进程,需要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在课堂讨论课的教学中,必须满足一般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即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紧凑。 5.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每一章的教学中.寻找结合教学内容的真实事件进行分析解释,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训练学生分析和解释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经典的“大炮与面包”等案例已深入人心。案例教学能把生活中一些活生生的事实摆在学生面前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经济理论的理解。但是,仅仅分析那些西方经典案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西方经济学与中国本土经济相融合,适当地引进一些现实中的案例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解释,这是因为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帮助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素质教育观念已深人人心,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素质教育实践已从宏观走向微观,深人到课堂教学领域等诸方面。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有许多课题需要研究。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对劳动者的素质有了新的要求。西方经济学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课程,更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既要突出其基础理论的地位,又要避免其内容越来越宠杂的倾向。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基本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这应是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与目标。这就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务实,探索。既不能脱离实践,也不能离开理论的指导。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 西方经济论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兼评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定义 【内容提要】 政治 经济 学 涉及的对象是物质生产。在马克思已经严格区分了物质生产一般和物质生产所采取的特殊 社会 形式的今天,重新混淆二者,把生产关系淹没在生产力合理组织中,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今天应主要放在生产一般和社会 市场 经济一般上,那在理论上就是一种倒退了。要讲“选择”,必须包括两个方面的选择,即资源在不同人们之间的分配和资源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配置,二者缺一不可。 【关 键 词】物质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选择 【 正 文 】 在我国建设有 ,认为 政治 经济 学 的研究对象今天应主要放在生产一般和 社会 市场 经济一般上,那在理论上就是一种倒退了。 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关系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开辟了揭示人类 历史 发展规律的新天地,使人们有可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有在与生产力的紧密联系中对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研究,才能揭示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和它的经济运动规律,这当然有助于人类自觉地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如果更多的人掌握了这一科学思想,必将大大加快社会的进步,使全人类受益。恩格斯曾说过,马克思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人类历史因他的存在而缩短了。这一评价得到历史的印证,也得到了全世界无偏见的学术界的认可。在本世纪末的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于9月举行了一次网上选举“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投票活动,马克思列在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之前,高居榜首,被选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三、资产阶级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英国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奠定基础的。他们把政治经济学看作是研究如何增进国民财富和发展 资本主义 生产力的。凡是影响和破坏国民财富增长和生产发展的,他们都反对,凡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增长的,他们都勇敢地加以维护。他们确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最能推动财富增长的。 由于他们生活的时期还属于阶级斗争尚不发展的时期,这时还允许这些资产阶级的代表无顾忌地科学地涉及资本主义社会各方面经济关系并进行客观研究。他们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各个阶级之间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马克思指出:“它的最后的伟大的代表李嘉图,终于有意识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当作他的研究的出发点,因为他天真地把这种对立看作社会的自然规律。这样,资产阶级的经济科学也就达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6页。) 随后一个时期,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夺得统治地位,阶级斗争也采取日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具有威胁的性质。这时要求资产阶级客观地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运动和发展已不可能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就敲响了。问题已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一直发展到只偏重于在不危及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探索如何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效率的提高以获得最大的利润。 这样,政治经济学从斯密、李嘉图以来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着,一是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科学方面,即劳动价值理论和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的内部结构的深入研究,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指出了它的发展趋势和历史局限性。二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开始,经过马歇尔、凯恩斯到当代的萨缪尔森,是研究财富生产一般的自然规律和现代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穆勒1848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是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走向庸俗化和教科书化的时期的标志。因为这个时期资产阶级与工人队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经济虽尚未爆发重大危机,但社会问题已相当严重,批判资本主义弊病的空想 社会主义 思想也相当流行了。穆勒为维护资本主义的利益,企图把这两种对立的利益加以调和。 穆勒首次按照生产、分配、交换这样的顺序安排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它的根本缺陷就在于把斯密和李嘉图开创的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政治经济学转为研究物质生产一般,把生产关系撇开了,把生产看作是决定于一般的自然规律,与社会形式无关。他把生产与分配割裂开来,认为生产决定于一般自然规律,与社会经济关系无关,分配不是由生产决定的,而是由社会 法律 和习惯决定的。从穆勒开始的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规定,一直支配着以后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当代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第12版)中对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是这样表述的:“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这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主流派的具有代表性的教科书的观点。从他们对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规定来看,与19世纪的约翰·穆勒的表述基本是一致的,从内容上看,基本上属于生产一般或市场经济一般,都是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隐蔽起来。 我们看一看西方经济学所规定的研究对象“如何选择”问题。这种说法的缺陷的根本方面,仍然在于它只局限于属于物质生产一般的资源配置的如何选择上,而回避了资源在人们之间分配的“选择”,即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而这个方面同样是物质生产得以发生的根本前提,没有这个方面,物质生产就像一只缺腿的蚂蚱,是跳不起来的。没有生产要素在人们之间一定的分配这个前提,资源在各类生产间的配置是不能实现的,也就不会有物质生产。 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他的《经济学》中提出的选择:“为什么曾经被用来种庄稼的土地又用来造工厂?为什么在仅仅几十年间,用来造马车的资源又用来生产汽车?为什么自动机床代替了铁匠?”(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11页,北京, 在 资本主义 社会 里,一切关系都表现为一种商品关系,一切联系都借助 市场 联系起来。 社会生产关系还表现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等。社会生产关系还包括生产部门、商业部门、 金融 部门、 农业 部门等等之间的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所有这些方面的总体形成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 经济 结构,即有 法律 的和 政治 的上层 建筑 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社会生产关系既然在生产和社会发展中有着这样重要的地位,因此,今天的政治 经济学 仍然应当遵循《资本论》指出的研究方向。这不仅对深入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一切事物是必要的,对我国建设有 西方经济论文: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探析 摘要:本文在分析高职西方经济学偏离其应有定位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必须紧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因材施教,要注重发挥考核评价的全面衡量和激励功能,充分运用好讲授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探讨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不仅是极好的发展机遇,更是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但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重专业/职业技能的训练、轻素质的培养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德国,高职教育不仅有专科、本科和硕士层面,甚至联合培养博士;也不单单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能够进行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研发、优化等。发达的高职教育成就了德国的制造强国,一点也不夸张!因此,高职院校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既要抓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抓专业理论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既要满足当前就业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持续提升和全面发展。显而易见,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全面素养是不可或缺的。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的构建,以及专业思维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在专业基础理论的支持下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在专业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一些高职院校,由于教学定位模糊、课程地位和作用不被重视,西方经济学在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作用也显得无足轻重。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视角,探讨高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定位不准的成因分析 (一)缺乏对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准确理解,致使高职西方经济学课程定位偏低,其地位和作用被弱化 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基本沿用理论和推理的一套做法,授课方式以讲授和练习为主。而高职课程设置标准是根据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显然,目前的高职西方经济学课程目标和所培养的能力,在职业岗位上难以体现,其地位和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与其同时,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上非常重视基本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尽力把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职业岗位标准匹配起来,主动满足行业和职业岗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但是,作为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很难简单地与职业岗位的技能相匹配,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经常遭遇“课程可有可无,课时可多可少”的尴尬。此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采用模块化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但高职西方经济学很难进入模块化教学的设计之中,课时被压缩很难避免,这必然影响到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质量,进而不同程度地影响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缺乏对高职学生基本情况的准确把握,因材施教没有落到实处,致使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欠佳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向是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理论性强,加之有大量的数学推导、计算以及配合模型的解释和应用,课程内容较难理解。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目前我国的高职学生属于专科层次,数理基础较弱,逻辑推理和分析思考能力远不及本科学生。尽管他们对于该课程的重要性深信不疑,但面对数理分析和模型,常有畏难情绪,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此外,西方经济学知识点多、涉及面广,需要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据笔者的抽样调查,清楚表明,高职学生习惯选择记笔记并课后整理、认真观察和思考记忆、认真做作业等学习方法。而课前预习、使用工具书、自学、寻求新旧知识的联系、关注专业咨询等,很少被采用,而这些方法恰恰有利于自主学习和研究的。可见,高职学生仍以被动型学习为主。西方经济学课程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悟性、举一反三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被动型学习方式致使他们不善于总结,缺乏独立思考以及学习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更谈不上触类旁通,因此,在理解经济原理、分析经济现象和讨论经济问题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大受挫伤,学习效果往往不佳。 二、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法初探 基于以上一些浅显的分析和思考,笔者在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了一些新的尝试,在此做一简要的梳理。 (一)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法实施的基本要求 1.要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对西方经济学课程进行合理定位,确定其课程培养的能力和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创新体系日益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经历了技能操作型人才,到复合型技能人才,再到目前的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等几个阶段,根本目的就是适应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和提高的需求。知识型技能人才就是目前高职院校所要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方面,作为知识工作者,必须自我管理,自主确立目标,不断创新,不断学习,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另一方面,不仅掌握技术,而且了解技术背后的理论,适应岗位和技术更新的需求。知识型技能人才要注重通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许多创新都来源于一线生产和作业的灵感,一线技能型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创新力量。 西方经济学教学目的是让学习者能够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看待个人与社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注重研究个体和社会如何管理稀缺资源,包括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通过掌握和运用经济规律来指导个人生活和企业的经营;通过对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来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提前做好风险防范等,在此过程中,分析人们如何权衡利弊和对激励做出反应等。可见,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对知识型技能人才的能力培养作用不容小视。但是,西方经济学内容面广点多,高职学生完全掌握有一定的难度,且部分内容更偏重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确定西方经济学培养目标和能力,以够用为原则,对内容和知识点合理取舍,将知识点和现实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同时,通过知识点的任务设计,促使学生运用知识点解释和讨论经济现象和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工作责任感。 2.考核评价既要准确衡量,更要激励学生按要求完成课程的培养目标合理的考核评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核指标设置得当对于学生完成课程目标有事半功倍之效。比如,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占比;灵活运用课前预习、小组作业、辩论赛、课堂发言、课堂讨论、专题报告或论文等形式,促进学生及时消化所学内容,激励学生更加主动、更有目的、更有效率地完成学习计划,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考核评价要尽可能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对学生总结评价,包括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建设性意见。二是学生自评,以认识自己的优势、不足和潜力。三是组长评价,要客观反映小组成员各自分工、完成任务和配合情况。最后是组内成员互评,包括参与程度、合作沟通能力、贡献率等。 (二)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采用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高职学生数理基础较为薄弱,社会经验和阅历相对缺乏,在学习和理解西方经济学中大量的数学模型、计算、图形以及抽象的现象分析时难度不小。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补充数学基础知识;导入案例教学,包括中西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个体和总体应用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成功与失败的实例。案例教学有助于将理论知识点和难懂的模型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既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现实感受,又提高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信心和兴趣。一般分为三步实施: (1)课前准备。提前把相关资料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做好准备。各章节讲授的案例在授课前一周印发学生。案例紧扣学习目标,并布置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推荐相关的参考材料,要求学生课前整理成简单的脉络,以便课堂讨论和分享。课前小组交流讨论,不同观点的碰撞可以加深对经济现象的理解,增强对知识点的认识,为课程教学提供铺垫。 (2)课堂讲授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系统讲授概念、原理和数学模型推理,并结合课前案例导读,有助于高职学生对复杂抽象的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案例分析过程中,针对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步步跟进,深入思考,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案例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案例所涉及的现实问题,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对接起来。 (3)巩固知识。相关章节讲授结束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当前时事经济热点问题,选取适当的案例,并给出分析思路和查找资料的路径,通过有效方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忆,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知识点,并检验学生对其掌握的程度,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小组成员讨论、分析,在课堂上演讲,并当场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教师给予现场点评;以及学生根据相关知识自拟题目,完成课程小论文等,都是十分有效的形式。 2.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它是以任务为出发点,通过小组合作,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带着任务目标主动探究、分享思路、归纳总结,使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更为直观,更易理解。完成任务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效建立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任务驱动教学法特别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工作责任感的培养,对于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工作能力和素质十分有效。——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学模块构建和设计。应考虑三个要求: (一)模块的选择要考虑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成性。 (二)西方经济学知识点必须具备可以转化为实践性的任务,适合模块内容的构建。 (三)模块内容构建必须考虑高职学生实际水平,包括认知能力和理解范围。 在教学模块内容(任务)设计方面,每个模块内容都有一一对应的实训任务和课程培养目标。任务的内容和环节设计必须具备实用性、适应性、时代性和趣味性:任务的内容和完成过程的思路与处理方法,贴近现实生活和工作,使学生能在工作岗位上运用这些经济学知识;任务的操作过程所需要的调研、讨论、合作、分析、计算、报告都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容易产生激励,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内容能反映现实的经济社会生活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让身临其中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乐于迎接挑战的心情;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每个环节中,这些任务环节的要求参照职场的标准,包括工作态度和工作完成的质量,让学生尽快适应职场的工作模式和素质要求,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任务内容趣味化,结合一些有趣的案例和事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模块和对应任务实施的过程与目标的控制。首先,学生必须明确任务及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任务要有明确的操作指导书,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完成任务的要求、工作流程和方法;任务所要达到的目标,考核重点与评分点。其次,教师对于任务的每个重要环节要把关。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模块任务的内容和难度。同时要对任务中每个环节的进度和质量进行把关,主要做法是:每个小组推选一个组长负责督促完成任务,保证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外通过小组合作的束缚和压力参与到实训任务中去。教师对组长工作进行进度和质量把控,在每个重要环节上都要求组长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任务完成成果,汇报小组的工作进度和每个成员具体工作情况。对于偏离任务目标的小组,教师将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适当引导,使之回归正确方向继续完成任务。最后,尽可能让每位成员有机会代表小组发言、回答同学的问题等,通过此举,教师可以把握每位同学在任务完成中的基本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总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除了技能的锤炼以外,夯实专业理论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否则,高职学生的不断提升和持续发展终究是一句空谈,如此下去,也必将影响到高职教育自身的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准确理解高职教育“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真正意涵。 作者:卢秋欣 单位: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西方经济论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 【摘要】经济学研究范式作为研究经济学领域的一种独特概念范畴和分析方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种不同的范式。对于具体经济现象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采用的研究方法各有不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差异性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以“解释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完整而系统地显现。第一,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个自然史的过程”,他认为,“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么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机制,揭示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规律。第二,抽象分析的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经济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不可以用化学或物理实验去研究,不能靠单纯地感性直观,只能借助思维的抽象力去分析。马克思的抽象分析方法不是一种先验的或纯粹思辨的,而是历史的,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历史性和暂时性,深入分析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一般规律。第三,研究与叙述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到:“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种研究与叙述相统一的方法和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方法又是统一的,研究的方法就是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叙述就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的具体,这两种方法在形式上有差异,但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第四,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逻辑的方法是从最简单和最抽象的概念范畴出发,在思维中具体化,即就是从抽象到具体;历史的方法是从事物的实际发展顺序去研究,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逻辑与历史是相统一的。 二、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研究个人、厂商、政府或其他组织如何进行现实生产的选择,使得资源高效利用,以较少的投入获取最大化的回报。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是科学主义,在实际的经济学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分析方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法是西方经济学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规范经济学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在具体的经济活动行为过程中会依据价值判断来做出理性的经济行为选择。实证经济学是采用像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把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具有一定数量关系的函数关系,构建一定的经济模型,通过这种模型进行一定分析来证明经济活动选择的可行性。第二,均衡分析法。在西方经济学中,均衡分析法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分析是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去分析某一时间点、某一特定市场中的某一商品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一般均衡分析是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的所有商品的价格决定。考虑到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在现实经济活动分析中常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法。第三,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完全抽调时间及其相关的变动因素,静态地进行经济现象的分析;动态分析法与静态分析法相反,是对经济活动变动的过程进行分析,比如分析某一时间内有关经济总量的变动以及相关经济总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第四,经济模型分析和边际分析法。经济模型分析法就是运用经济现象中的数量关系来建立一定的经济模型,然后去分析经济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边际分析法就是运用微积分方法去分析经济活动中的某一经济增量的变化,用以说明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变化过程,其结果可以用因变量的变化率与自变量的变化量的比率来表示,可以分析出不同经济变量之间的依赖程度。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差异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研究范式,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各不相同,也是两种不同阶级的经济学说,本质上是为不同的阶级服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无产阶级在经济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无产阶级服务;西方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学说,为资产阶级服务,使得资本家利润最大化。第一,本质研究与现象描述的差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重大的不同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善于通过对经济现象的分析,深入到经济现象背后去探索事物的内在本质,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象背后本质的分析,最终得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和必然灭亡性,并且通过对资本家的具体的生产过程的分析,最终发现资本家所获得利润本质上是对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榨取;然而,西方经济专注于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描述,而不探究其生产过程的内在本质,不考虑为谁生产,只考虑怎么生产和利润最大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着重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维度去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去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研究;而西方经济学企图通过对资源配置、需求满足或效用性的分析来掩盖资本主义的本质,这就是两种研究范式最大的不同。第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注重对经济现象的性质分析,用科学的抽象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抽象,抽象出一般的概念范畴,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说明整个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和活动性质。例如,马克思发现了抽象劳动,用以说明劳动的二重性质,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当然,西方经济学也进行了一些定性分析,比如投资、消费、供给、需求等概念,用以说明经济活动主体在具体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选择或经济现象中数量关联。西方经济学注重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运用经济模型、边际分析和量化分析等方法去研究经济活动过程中不同数量之间的关系,为如何做出经济选择提供参考。当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采用了一定的定量分析,例如在对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和社会再生产等环节的分析就广泛地运用了定量分析。但是,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采用的是定性分析法,而西方经济学主要采用的是定量分析法。 作者:张启森 单位: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西方经济论文: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心得浅谈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高校经管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共性的方面可以参考。一是需要深入理解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和理论;二是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际问题更好地结合起来;三是要引导学生从模型的角度来理解理论知识。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经济理论;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经管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如何把这门课教好学好,让学生真正掌握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至关重要。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大量图形、表格、数据、数学公式以及经济学专业术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抽象、枯燥难懂并难以掌握。通过几年的教学工作,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总结,并结合与其他相关老师的交流,提出在讲授该门课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一、深入理解概念和理论 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在大学期间较早接触的经济类课程之一,其中的很多理论甚至概念都是初次碰到。对于这些理论,不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而是要理解,这是关键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认为它与其它一些纯粹文科课程一样,通常背背其中的内容就可以。但是这样下来,往往很快就忘记了。在每个学期的讲课过程中,总会有同学反映,很多概念自己能听得懂和看得懂,但是题目做不出来。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这些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理解的东西。比如,在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的需求部分,有两个概念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指的是由商品本身价格之外的其它因素的变化,带来的对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而需求量的变动指的是由于价格变化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尽管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引起变化的原因却有本质差异。在做一些题目,很多学生无法正确区分它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概念的解释,力争让每个同学都能理解并接受。同时,在课堂上及时讲解相关的一些题目,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感受如何把概念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二、适当地采用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生带入典型案例的特征事件中,从而进行案例的分析。通过学生的思考,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能有效地体现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或思考方法,是如何来分析具体问题的。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经济学功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案例的选择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如果在刚开始的阶段就选择比较复杂的案例讲解,教师需要解释很多相关概念和理论,而学生听起来也会比较吃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烦躁的感觉,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2.要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在经济学教学中,理论的学习在课堂中仍占主要地位。如果教学过程过多强调以案例为主,会造成学生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理解比较到位,但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案例教学作为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可以起到传统教学很多起不到的作用。 3.与实际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与西方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等背景紧密相关的。在此方面,我国的情况与它们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一方面要引用西方国家的现有案例,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洋为中用。另一方面,也需要收集以我国经济发展为背景的本土经济学的成熟案例,更多地关注我们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这样,才能较好地将经济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 三、经济模型的使用 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通过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其中,图形就是一种常见的使用方式。与数学方程以及文字对相关理论的描述一样,图形也是表达模型思想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同学对于教材中大量出现的图形感到恐惧,不愿意进一步随着教师的分析思路走下去。比如在宏观经济学中,在分析产品般均衡并推导IS曲线时,如果从数学表达式来推导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当把这个过程用图形来表达时,很多同学觉得不好理解。对于这些图形,只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数学知识,比如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导数的概念,应该是不难理解的。当然,还需要同学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因为这门课实际上研究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的,尤其在图形中大多数是使用英文符合来表示。具备这两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后,接下来的就是如何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来读懂图形。教材中的大部分图形是在二维坐标上表示的,需要知道坐标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颠倒了,则结果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只有从图形的演变过程中深入理解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才可能对基本的经济理论有深刻的掌握。最后,在掌握了相关经济理论后,需要把现实的经济现象及经济问题联系起来。也就是说,需要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用理论来解释我们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这才是我们学习经济学的最终目的。 作者:李怀建 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审计专业判断与分析 一、分析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运用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 识别公司盈余管理内部控制是伴随着现代化企业规模的管理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注册会计师在利用内部控制制度对被审计单位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判断时,要认真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从管理当局的思想和经营方式、单位的组织结构、审计监督体系、公司的治理结构、人力资源政策、职权的划分和责任分配、外部影响等因素来考查公司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粉饰财务报表与管理当局一定的动机有关。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一般包括管理当局谋取私人利益动机、筹资动机、债务契约动机、避税动机,政治成本动机等。注册会计师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研究和评价时,要综合考虑管理当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压力、自身的素质、公司结构治理、职责划分情况及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分析公司盈余管理的内在动机,为进一步进行审计的实质性测试提供相应的探索。 二、利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为注册会计师识别公司盈余管理提供相应的判断线索 注册会计师利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分析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比率或趋势,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据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帮助注册会计师制定有效的审计计划,为实质性测试提供线索指引,判断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分析性复核》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计划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提出了法定要求。在审计的各个阶段合理利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效率。而在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时,常常面临潜在的专业判断,注册会计师要利用这种专业判断来识别公司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 一是对上市公司重要的敏感信息资料进行判断。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非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应该有足够的敏感,包括被审计单位的人事变动、事务所的变更、关联方交易、特殊事件的发生、非常收益、销售增长、报表使用者对公司业绩的期望、会计年度最后一季的会计数据大幅度变化、盈利指标的变动幅度等。对这些敏感信息注册会计师要有充分的职业关注,要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业务经营范围的变化、经营环境的改变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如公司已有的人才优势、市场竞争状况、经营价格优势、新产品的特点等,分析公司优厚盈利能力是否为公司盈余管理的结果。 二是当注册会计师发现客户存在非预期的重大差异时,应该调查这种重大差异产生的原因,此时注册会计师首先应该判断差异可能存在的各种原因,然后根据审计测试确定这种差异的合理性。当注册会计师不能识别差异发生的原因时,应重点关注是否为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从而确定审计实质性测试阶段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三是运用相应的财务指标对公司盈余管理进行职业判断。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时,注册会计师还应结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等会计报表项目数据,运用系列财务指标来识别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及结果,从而判断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 三、利用截止测试判断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注册会计师除了利用上述两种方法对审计单位进行判断外,截止测试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截止测试作为一种常用的具体审计技术,其目标在于确定交易是否记入恰当的会计期间。在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常常发现被审计单位将应记入本期或记人下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往来款项、存货等项目,推迟至下期或提前至本期入账,其目的就是人为地调节利润、虚增资产,从而粉饰会计报表。 截止测试主要用于现金、银行存款、往来账项、主营业务收入、存货、长期投资、短期投资以及期间费用等会计报表项目的审计。应用此方法时,可采用顺查法和逆查法,按照会计的核算顺序依次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资料,以原始凭证为出发点,从报表日前后原始凭证审查至记账凭证与账簿的相关记录,确定已登记原始凭证的经济业务与记账凭证是否在同一会计期间确认并记录,并查明有无漏记经济业务的现象。同时也可以按照与会计核算程序相反的顺序依次审查会计报表、会计账簿至会计凭证,以账簿记录为起点进行截止测试,从报表日前后若干天的账簿记录查至记账凭证,检查发票存根与发运凭证,从而证实已入账收入是否在同一期间已开票并发货等,有无多记收入的现象。 上市公司由于经营失败或出于特殊动机,往往人为地调节收入、费用、成本等项目的入账时点,扰乱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报表的时点勾稽关系,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在审计实务中,注册会计师运用专业判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检查现金、银行存款、往来账项、主营业务收入、存货、长期投资、短期投资等项目在会计报表日是否有异常的变化,如有重大变化,应结合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各种动机,分析其变化的原因,进行相关实质性测试;(2)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发票领购和使用情况,分析其是否存在低估收入的情况;(3)检查会计报告日金额为零的相关项目,若在会计报告日后这些项目又发生变动,则应分析其变动的合理性。 四、通过查阅公司以前年度审计工作底稿及相关中介机构的公告进行专业判断 与公司盈余管理相关的交易往往涉及几个会计年度,中介机构有关的公告中也可能会涉及本期盈余的事项。注册会计师通过对以前年度工作底稿及中介机构公告的查阅,并进行判断,也可能发现一些本期公司盈余管理的线索。 总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审计,需要从完善现阶段的审计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经验的积累、业务素质的提高、审计市场的规范等多方面进行建设和规范,从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基于虚拟公司的工商管理专业课堂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工商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文章提出一种虚拟公司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以“虚拟公司”为平台,构建了包含专业必修课、能力构建课、管理综合模拟课及毕业论文写作的工商管理专业课堂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虚拟公司 工商管理 课堂实践教学 一、引言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认为:大学应传授能力非理论知识。然而,传统教学的瓶颈就是无法将理论知识转换成为能力。目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差、适应能力差、实践能力差的“三差”现象。因此,在高校教学的理论体系和课程结构中,加强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这不仅因为实践教学的设置深刻地体现着一种教育指导思想,更在于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尤其应当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本领以及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针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迫切。 目前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实习、综合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和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并与经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的地方;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由于时间过于集中,形式单一,往往无法引起学生兴趣。社会实践当然是实践教学最好的方式,既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又能使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会促使学生重新认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但目前在高校扩招背景下.受教学经费的影响,相对于学生数量。校外实习基地数还少些。另外,企业处于经济利益考虑,一般也不愿意承担额外的负担,由此实习基地很难接纳较多的学生。即使接纳了一部分学生,也对实习学生不重视。不安排实际工作,学生也就失去了实践学习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加强课内实践教学,可行性更强,效果更好。 二、基于“虚拟公司”的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一种虚拟公司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模仿实际公司的情景.创建虚拟公司,在教学中贯穿能力培养的思想和理念。 1 基于“虚拟公司”的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本文设想,以“虚拟公司”作为课内实践改革的平台。开展虚拟公司实践教学不只局限于某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或者某一个实习实训环节.而要把虚拟公司实践教学贯穿到大学生活的始终。在专业必修课内。结合虚拟公司的具体岗位,进行岗位训练;能力构建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可操作能力;再以学生虚拟企业作为管理综合模拟课程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发现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最后,在毕业实习阶段,通过在现实企业的锻炼。既检验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又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中,尽可能做到应对真题,即结合实习单位实际要解决的问题。 2 基于“虚拟公司”的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思路。 (1)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旨在形成工商管理学科核心基本理论与基本管理知识,了解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各方面理论、知识及能力与素养。 为了进行课内实践教学,首先需要联系一家企业作为伙伴公司。通过参观等方式。让学生大致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然后以这家企业为参照在学校建立虚拟公司,设立各个业务部门和工作岗位,并根据伙伴公司提供的真实的市场资料进行模拟商务活动。它涉及到与工商管理专业关系比较紧密的市场调查、商品采购与销售、进销存管理、财务核算、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活动。对应地设立营销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以及进行综合管理的经理部。 教师在相应的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具体岗位的职能及一般的工作流程,然后学生在实践环节,以企业模拟实际的业务流程作为牵引。针对一个特定企业的业务,由学生模拟该工作岗位,独立完成业务处理,目的是熟悉企业的职能作用,明晰不同类型业务的处理流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 (2)能力构建课。能力构建课旨在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与实际的动手能力。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拟分为各八周的两个阶段,上半个小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而下半小学期则停课进行集中实践训练。 教学环节主要训练学生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企业生产运作的基本活动进行合理诊断的能力;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对新项目进行组织策划的综合能力。 在实践环节,学生成为虚拟公司的“正式员工”,根据工作能力竞争上岗,参与虚拟公司的各项模拟业务过程。随着各项工作的开展,学生会逐渐体会到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及自身工作能力的匮乏,并进一步思考未来就业岗位对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3)综合模拟课。综合模拟课旨在培养学生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独立思考问题的综合能力。该课程拟在工商管理专业高年级(第六或第七学期)开设,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部分专业课程,有利于学生利用综合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系统教学的需求。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使学生对整个公司的运作及管理有个全面的认识。学生在实践环节,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虚拟公司,按照公司运作的完整程序.制订出商业计划书和具体的实施细则。 具体实施步骤:一是学生根据优势互补进行分组。以6人左右为一个小组;二是组建虚拟公司,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三是制定计划。由学生按公司运作方式制定一份包括企业概述、业务与业务展望、风险因素、投资回报与退出策略、组织管理、财务预测等方面内容的商业计划书,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四是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虚拟企业内的分工以相应的岗位职责,并确立相应的工作步骤和工作程序。五是项目考核,以创造性能力考核为主,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测试。 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各门课程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能够打通不同课程之间的脉道。使之能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上下和横向沟通的能力,以及观察和思考问题时的全局观念。 (4)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个环节。它是课程教学环节的延续,也是以前所学课的一个总结性的成果体现,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毕业论文教学比专业课程的教学更重要。 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设在大四第一个学期.通过学科文献读写议课程提高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所需的读、写、议能力。实践环节主要是通过毕 业实习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熟悉企业的运作过程和各岗位的要求,并将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运用掌握的理论或方法加以解决。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能力在现实环境的综合检验。 三、基于虚拟公司的工商管理专业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1 注意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和紊质培养。当前,高校教学更多侧重于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过于关注一些直接的目标,如学生的考试成绩、考级、考证、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就业率、毕业生攻读研究生的比例等,从而忽略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逐渐地从重视知识转向重视综合素质。人们已经认识到,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统一的人才。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素质是根本。因此,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是高校教学的三大目标。 本文提出的基于虚拟企业的工商管理专业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便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岗位操作能力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等,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一套基于感知的“源于实践,归于实践”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学课堂应是学生乐于参与、勇于争论、善于反思的场所。可目前高校课堂上,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积极的参与。通过对笔者所在的浙江树人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各年级学生的调研发现.造成此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所学的课程不够了解,不清楚所学知识的用处,导致学生对学习无所谓。 工商管理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目前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偏少、实践内容不充实.课内缺少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感性认识与实践机会,课外缺少使学生理解社会、理解专业、理解知识运用的途径。使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学生虚拟企业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通过学生在岗位模拟过程中产生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进而主动地去探寻需要的知识,这样就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很好地发挥内隐学习的能量。 3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质量和效率的能力,是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表现的一种职业素质。教师的教学能力影响着教学效率,也制约着受教育者的能力结构。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意识,首先是教师要拥有这种培养的能力。但目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的实践教学水平不高。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创办虚拟公司以及指导学生创办虚拟公司.能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实践教学的能力。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基于“虚拟公司”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树立起“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能力。“虚拟公司”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实践教学的全新尝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关于建立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可行性分析与政策建议 确立中国现代企业年金制度的两个《试行办法》(以下简称20和23号令)颁布3年以来,中国企业年金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企业年金制度框架雏形已见;企业年金基金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市场运营机制初步建立;资产规模不断发展扩大,企业年金资产积累迅速,截止到2006年底,有2.4万多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达964万人,积累基金910亿元,其中,按新办法管理运营的企业年金基金已达160亿元。 但是总的来说中国企业年金制度仍需不断完善,市场仍处于幼稚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关键和最主要的问题是受托人“空壳化”与市场角色“分散化”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导致派生出一些其他次要矛盾,制约了企业年金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受托人“空壳化”与市场角色“分散化” 1、当前外部受托模式中受托人出现“空壳化”现象,核心作用难以形成 上述分析的受托模式现状可以得出的结论有二:第一,就内部受托与外部受托二者来说,当前市场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外部受托上;完善外部受托制度较长时期内既是需要解决的主要市场矛盾,也是企业年金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第二,就外部受托模式的4个市场角色来说,当前主要矛盾集中在受托人身上:受托人的核心地位受到撼动,出现“空壳化”趋势,难以承担起信托制企业年金架构中赋予的法律责任。当前外部法人受托模式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权利与义务不对称,实力与权力不相符,市场资格与实际地位不对等,商业利益与法律责任不匹配,导致生计难以维持,作用难以发挥,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理想与现实相背离。所以,如何将四对矛盾结合起来,这是当前外部受托模式的主要难题。受托人是信托型企业年金的核心概念,是企业年金的第一责任人,是企业年金基金的治理主体,作用十分重大,它包括选择任命、监督管理、评价更换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以及相应的所有中介服务商,负责制定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策略和与委托人的沟通;在长达几十年的受托基金资产管理中,受托人全程承担上述服务提供商出现的任何违约或过失造成的法律责任的最终后果。但是,按照23号令的规定,受托人提取的管理费不得高于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资产净值的0.2%,这个比例仅占企业年金管理总成本的1.6%左右,比美国401(K)的受托费少一半左右,加之在恶性竞争中他们不得不压低收费标准,甚至象征性收费的现象比比皆是;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建立管理平台的一次性投入很大,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但如此低价运行不仅不能维持运转成本,而且还难以体现受托人的核心地位,影响其履行正常职责。 第二,受托人数量有限,单一牌照难以生存,甚至“受托+账户管理”的双牌照机构也自身难保,市场核心作用受到严重影响,受托人机构事实上形同虚设。在目前的5个受托人中,1个单牌照的机构和2个双牌照机构(受托+账户管理)利润空间十分有限,积极性不高,难以发挥年金市场上的主导作用。只有另外2个双牌照受托人(受托+投资管理)由于其具有投资管理资格而情况稍好,脚跟稍稳,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和市场推动作用。就是说,单牌照的“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捆绑式受托人处于同样的两难境地,难以统领“其他人”,受托人的行业信誉和应有的法律地位远没有树立起来,受托人地位被“虚置”起来。 第三,受托人“软骨病”导致恶性竞争,动摇了以受托人为核心的信托型年金市场结构。在信托型企业年金的市场链条中,由于受托人的核心地位几乎是形同虚设,所以,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不得不纷纷撇开受托人,径直追随委托人或企业主,直接与之打交道,拉客户,甚至出现个别“程序倒置”的现象即由其他已经“拉到客户”的市场角色反过来推荐和指定受托人,或者,企业雇主绕过受托人直接指定其他市场角色的现象也不鲜见,这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失去市场核心的信托制必将导致市场秩序的极大混乱,其他3个角色各自为战,相互残杀,恶性杀价,自毁长城;长期看,受托人作为治理主体的缺失必将导致长期内对其他市场角色的监控力度下降,蕴藏着极大的资金安全性风险和金融市场风险。 第四,大多数受托人目前处于勉强维持状态,推动年金市场的龙头作用不尽人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年金市场的发展。除上述制度设计原因以外,似乎中国的法律文化也可能是导致受托人空壳化的一个环境原因。受托人法中有两个最根本原则:忠诚原则和谨慎原则。忠诚原则要求受托人管理信托的唯一目的是保障受益人的利益,这就要求受托人在管理信托资产时不能自我交易,以防止任何利益冲突;谨慎原则要求受托人负有谨慎管理的义务。目前中国受托人的窘境已明显构成其对受托人忠诚精神和谨慎精神的严峻挑战,甚至有可能导致继受商事信托传统进程的夭折,因为在任何国家,养老金信托都是其最典型、最成功和最广泛的商事信托的案例代表。 2、受托人缺位导致恶性竞争,市场角色分散导致超低收费,这就是所谓“机构热”的主要原因之一 受托人软弱与市场角色分散既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是互为因果;市场角色过于分散导致受托人虚置,受托人软弱又导致对其他角色监管的放纵,进而导致恶性竞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目前市场尴尬局面可以将受托人弱化与市场角色分散看作互为因果的同一件事的两个侧面。23号令规定,受托费是0.2%,托管费0.2%,投资管理费1.2%,账户管理费每户每人不超过5元。但实际情况却是,市场各个主体的取费现状远远低于上述标准:投资管理费根据投资产品的不同,常常在0.4%-1%之间;托管费大多在0.05%-0.15%之间,账户管理费也是象征性的,大型企业每人每月往往在1元以下;受托费则大多数只在0.05%-0.1%之间。 目前,企业年金市场群雄角逐,恶性厮杀,自毁长城,犹如春秋战国。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初次投入巨大,出于稳定客户的考虑,以大大低于运营和服务成本的价格“硬撑”下去是出于无奈,他们的希望只能寄托在扩大当期市场份额以摊薄成本上,寄托于未来扩大客户来源以期尽早收回成本上,他们强烈地期待着市场的扩大与繁荣,拼命地跑马占地,这就是所谓当前“机构热”的原因之一。于是,恶性竞争和价格战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个别零收费现象,在表面上看,机构显得“越来越热”,而在本质上,受托人越来越受到挤压,难以形成专业化和职业化,进而又加剧了市场角色之间的价格战和低收费的无序竞争。 当前,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下的受托人十分重要的市场地位只停留在理论上,现实中的景象是,外部受托人既面临着自我生存的考验,又面临着市场的严重挤压;外部受托人既是中小企业举办企业年金的必由之路,又是目前的一个瓶颈。 3、受托人“空壳化”和市场角色“分散Pc"~利于 中小企业参加集合企业年金,这就是所谓“企业冷”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一,受托人“空壳化”不利于生产集合年金产品,不利于中小企业参加企业年金。众所周知,企业年金目前的举办人都是垄断性行业和高盈利性国企,这种被媒体称之为豪门盛宴的现象广受诟病,而占GDP55%和占全部就业人口75%的230万家中小企业则与之无缘,举办年金的不到100家,仅占0.4%,资产总额不到1%。中小企业站在企业年金门外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例如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多为非国有企业,规模有限,缺乏集体协商机制,强资本弱劳工现象较为明显,利润率不如垄断性国企高,经济实力难以允许他们向员工提供足够的福利待遇,等等。国际经验告诉人们,克服这些困难的一个途径在于由市场为他们提供一些专门设计的“集合企业年金计划”;一般来说,提供这些产品的供应商是受托人或其他服务商。但是,在当前受托人空壳化的市场条件下,在“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窘境下,他们不可能有足够的动力和财力投资开发集合年金计划,换言之,专业化程度较低的受托人在实力和能力上都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市场的这个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说,这是目前中小企业难以举办企业年金的一个重要原因。 规模经济效应是指由于规模的扩大导致年金计划本身长期平均管理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经济效率和收益的不断提高。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管理成本的高低与公司规模的大小成反比,公司越小,参加企业年金的管理成本就越高,这是中小企业站在企业年金门槛之外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美国低于100人的小型公司401(k)计划的管理成本占到全部资产净值的1.4%,甚至1.6%,比正常的平均值高出62%左右,而较大型公司只有0.5%-0.8%左右。 外部经济效应是指无须增加管理成本而对其他年金参加者产生的外部经济收益,因为在年龄结构、收入水平和缴费能力等很多方面具有一定同质性的中小企业可以由受托人建立一个“资产池”,建立一个集合计划,这有利于保障集合年金计划对参与职工公平和效率预期的实现。所以,对中小企业来说,加入集合年金计划会降低单位管理成本,使受益人的福利增加;对监管部门来说,监管部门由监管数个主体变为主要监管一个集成的主体即“资产池”,监管成本得以降低,监管效率将会提高,监管便利性也大大增强;对运营商来说,管理运营联合企业年金计划这个“资产池”,将有利于其规模经济的实现,大幅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管理的收益和便利性。 第二,市场角色“分散化”不利于集成信托产品的市场供给,不利于企业年金市场的深度开发。市场角色的“分散化”,致使外部受托人“空壳化”,进而导致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管理环节多、流程长、效率低、成本高,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既不利于启动企业年金市场,又不利于中小企业参加集合企业年金。这便是企业年金“企业冷”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法人受托模式开发集合企业年金计划的方向应主要是“前端集合”计划:参与计划的成员企业,须接受受托人统一制定的集合年金计划,与单雇主法人受托模式相比,集合计划法人受托是一种“标准化”的计划,在国际上它包括多雇主企业年金计划、区域联合企业年金计划、联盟企业年金计划等,最典型的集合计划是香港强积金的“集成信托计划”,它允许接受多个企业的信托,在这个意义上讲它也是一种“零售年金”计划,可对小企业甚至自雇者开放,一般来说企业员工在受托人统一制订的产品清单中享有选择产品的决策权。所以,从国际上流行的集成信托计划上述“前端集合”与“零售年金”这两个特点来看,其提供商一般来说是不同角色捆绑程度较高的受托人。简化市场角色,打造具有投资资格的捆绑式专业化受托人,并不排斥投资管理人的重要作用,恰恰相反,可以促其提升供给集成信托产品的能力。投资管理人的直接客户本来就不应是委托人即企业主,而应是受托人。但在受托人“空壳化”的情况下,投资管理人只能绕开受托人,这不利于投资管理人对集成信托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不利于投资管理人企业年金的投资功能的正常发挥,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降低了专业基金投资公司的产品供给能力,因为受托人的品种开发不是万能的,需将相当一部分投资外包给投资管理人,投资范围和品种的限制使之只能自行开发设计特定的某些产品,而大量的集成信托产品只能来自外包。 二、建立“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当前改革的思路是:垂直整合市场主体资格,建立以受托人为市场核心的养老金管理公司 如前所述,市场呈恶性竞争带有某种必然性:第一,一方面在市场启动初期,过于分散的角色划分自然导致过低收费竞争和市场价格扭曲的倾向,另一方面非专业化的受托人作为市场角色之一同样受到价格扭曲的挤压,难以发挥信托型年金市场中的核心作用,进而加剧了市场无序竞争;第二,一方面非专业化受托人不能发挥集合年金市场的拉动与主导作用,只能被动地围着那些经济效益较好的大型国。企和集团公司转,甚至听命于其他市场角色的摆布,另一方面受托人没有能力开发潜力巨大的集合年金市场的资源,加剧了不断增加的市场主体对市场份额的无序竞争,这又进一步压低了市场价格;第三,一方面中小企业进入企业年金的门槛太高,集合企业年金难以在市场产生,进而减少了受托人的市场资源,另一方面受托人不能成为中小企业进入市场的主渠道,作为年金市场主体的中小企业面临无“人”开发的市场断裂态势,进而导致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不高,新的市场进入者不是非常踊跃,市场年金存量还主要以历史遗留下来的行业年金为主导,“豪门盛宴”的诟病难以消除。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外部受托制度当前存在的诸多矛盾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受托人资格成为一个弃之不舍但又食之无味的“烫手山芋”。解决这些矛盾的焦点在于强化受托人的核心功能,具体思路是叠加资格牌照,使受托人逐渐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捆绑型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 对此,劳动社会保障部已注意到这些问题,表示进行第二批机构认定时将不再单独设立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资格,而试行“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并考虑“托管人+账户管理人”的2+2模式,这充分说明,下次资格审批将有可能成为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史上一次重要转折,促进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2、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是实施信托制企业年金的一个制度创新 无论从国外的经验教训看,还是从国内的市场前景需求看,受托人的发展方向应予以强化,应考虑到专业化和职业化问题;专业化和职业化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赋予其更多一些的功能;较多的市场资格的捆绑,其直接途径就是建立真正的养老金管理公司;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是实施信托制企业年金的又一个制度创新。 根据国外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实践,养老金管理 公司作为一个外部法人受托人,其核心要素在于其具有投资管理(包括其分包)功能的一体化,就是说受托人资格与投资管理人资格是捆绑在一起的,这既是受托人在市场上的生存之本,又是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本质特征之一,更是养老金管理公司得以发挥其核心作用的关键所在。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的运行模式与现代信托理念不仅不是相悖,恰恰相反,而是对坚持信托制的一个创新:早在20多年前拉丁美洲十几个国家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成功实验、中国香港地区7年前强积金的正式运转和澳大利亚超年金近年来取得的业绩,都是对盎格鲁、撒克逊信托传统的发扬广大,其他欧美许多国家捆绑式受托人的诞生也是一个明证。 3、建立捆绑式的养老金管理公司制度安排完全符合现行政策的规定 一部三会共同签署的23号文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明确提出了“养老金管理公司”这个概念,并将之规定为受托机构之一,这是建立养老金公司的基本政策根据。第23号令第十条明确规定:“本办法所称受托人,是指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的企业年金理事会或符合国家规定的养老金管理公司等法人受托机构”。 所谓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制度安排就是指“捆绑式”服务,也称之为“一站购齐式”或“全天候服务提供商”,在国际实践中,就是指市场不同角色和机构功能的垂直整合,即由一个金融机构同时兼有多种市场角色或功能,包括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等,在有些国家和地区甚至还包括托管人的资格。两个部令规定中只是提出投资管理人与托管人。不得为同一人兼任。将投资管理人资格捆绑在受托人之内,在首批机构中已经有过实验,2年来的结果证明,这个实践基本是成功的;这说明,它不但没有超出23号部令关于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法人受托的捆绑规定,而且也符合国际发展的潮流,适应目前中国促进企业年金市场的需要。 4、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符合中国的国情 建立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之所以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和年金市场的需求,是基于以下几点分析的: 第一,捆绑式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建立,可以降低我国企业年金的运营成本、管理成本和沟通成本,提高各个环节的服务效率和准确性,有效克服提供商各自为政、片面宣传和误导委托人和受益人的现象,以“一站购齐式”全天候服务商的方式和专业化的产品设计,推动集合企业年金的发展,提高中小企业进入市场的积极性和热情,成为拉动企业年金市场发展的旗舰和综合服务管理的核心平台。 第二,纯粹的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除具有一揽子综合服务能力以外,还具有对资本市场与年金市场二者关系充分理解和深入研究的专业结合能力;在资本市场上,养老金产品设计是最人性化、离资金源头最近、游离于其受益人(账户资产所有者)时限最长的金融资产;以受托人为核心的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无论在投资管理系统还是在其他各项专业服务上,都可通过及时把握和监督具体的市场运作来识别每一个市场主体的运行准确性、收益合理性及其价值内涵。 第三,在缺乏信托精神的大陆法体系下,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可弥补单一资格受托人短视的缺陷,这是目前中国坚持和推动信托型养老金的一个捷径,因为它可克服仅从表面投资结构和收益数据来分析判断投资管理人的肤浅判断,能够避免单一提供商容易陷入程式化管理的误区;个性化的方案设计和收益回报的长期性,既是养老金投资与其他基金投资之间最大的区别,也是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受托人)与其他投资公司之间最大的区别。 第四,毫无疑问,“分拆式”存在一些优势,也是“捆绑式”所不可比拟的,例如,价格是透明的,责任是清晰的,主体是确认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任何带有利益输送和损害受益人利益的决策倾向都受到各司其职的市场主体的监督和审议等等,但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例如,不同行业和不同机构之间的分工合作问题,不同市场主体价值链的成本收益平衡问题,尤其是受托人成本收益低下导致的核心作用缺位问题,等等,反过来,“捆绑式”的优势也是“分拆式”所难以替代的,例如,它的成本相对比较低,信息相对来说是对称的,成本可以内在化,可以避免受托人法律地位的弱化及其责任重大与盈利空间狭小的矛盾。 换言之,分拆式和捆绑式之间的分析比较显示,他们各有春秋,问题仅仅是个选择的问题,即哪一个模式更适合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发展阶段。权衡利弊,在当前阶段,打造几个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明确受托人法律地位和市场作用,可起到推动市场发展和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的作用。 5、国外“捆绑式”养老金受托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按法律组织性质,受托人可分为内部理事会受托制和外部法人受托制;按受托人与其他市场角色的组合形式,可将其分为分拆模式和捆绑模式;分拆模式是指受托人将账户、投资、托管人角色(部分)分给其他个人;捆绑模式是指受托人将其他市场角色集为一身,为计划发起人提供“一站购齐式”服务。 法人受托捆绑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成明显不同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个法人受托捆绑模式,另一种是传统的金融集团下的捆绑模式,即服务提供商均属同一个金融控股集团。9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第三种新型的介于分拆和捆绑式两个极端之间的捆绑模式即“法人受托联盟模式”,这是受托人与其他专业法人机构以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共同提供服务的一种折衷方式,是在法人受托模式下引入的一种变通的分拆模式的做法,其目的在于以分成和提成为基础,为市场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单个法人机构捆绑模式中,国外目前主要存在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强势金融机构为轴心建立的捆绑模式,例如以投资管理能力强大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为核心的机构,这些机构作为受托人提供捆绑的一站购齐式服务;另一种是80年代以来在拉美十几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出现的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这些公司大多根据法律重新组建的专门养老资产管理公司,是一种崭新的全天候的一站购齐式捆绑模式。 以拉丁美洲国家的养老金管理公司为代表的高度捆绑模式和以中国香港地区的单一金融机构为捆绑模式是企业年金受托管理的最新模式。这个模式随着DC型计划数量的膨胀和DB计划的衰落,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壮大,金融机构开始倾向于提供捆绑式服务,并逐渐成为养老计划信托管理的一个主流模式,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捆绑模式开始逐渐取代分拆模式的主导地位。 三、中国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基本原则及其政策建议 1、中国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定位 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重要目的或最大特征应该是,它是专门致力于两个部令规定的企业年金这个第二支柱资产的专业化公司;客户群既包括广大的中小企业,为其提供集合年金计划产品,又可 为大型企业提供综合服务的一揽子业务,这既可体现政府的社会责任也可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是因为,培育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就意味着培育这个市场,就意味着为企业和市场服务,为国民福祉服务。 2、中国组建养老金管理公司完全符合国际惯例和历史潮流 毫无疑问,前文论述的是旨在推动面向中小企业的集合计划的拉美国家建立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香港强积金计划捆绑式受托人和澳大利亚等案例,其实,即使在被称之为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联邦政府也不遗余力地通过修改立法等各种手段,采取提供捆绑式一站购齐的服务方式,向中小企业提供价格低廉和手续方便的集合计划和零售产品,最典型的就是前文所述的“简易职工养老金计划”和“简易个人退休账户”;对此,美国联邦政府是通过修改《税收法》第408(k)条款的方式建立起这种简易的捆绑式服务养老计划的,以便为中小企业举办简便和低价的退休计划提供法律根据;所以,该项捆绑式的简易计划普遍被学术界看做是政府与市场通力合作的结果,看做是联邦政府对中小企业潜在需求快速反应的结果。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联邦政府为高度捆绑式的专业金融机构担当受托人设置的门槛很低,规定凡是具有提供年金产品资格的银行、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均可担任受托人。 3、中国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目的在于构建“三层级”的市场结构,优化市场资源 第一,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与目前的双牌照和单牌照提供商之间的关系不仅只是竞争性的关系,他们之间还具有互补性和不可替代性。建立养老金公司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构建一个“三层级”的市场结构:单牌照与双牌照提供商-金融控股集团背景的提供商-捆绑式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以发挥不同市场主体的优势,达到优化市场结构和提高市场效率的目的;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实现构建“三层级”企业年金市场的制度创新;通过专门化的道路,把企业年金市场带动起来,对做大做强养老金管理公司进行试点,使之成为企业年金市场中的旗舰。 第二,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与发展金融控股集团旗下企业年金供应商角色可齐头并进。在考虑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同时,要采取紧急措施,继续推动金融控股集团旗下的受托人为开拓市场发挥作用。金融控股集团旗下金融机构作为企业年金服务提供商目前存在一定优势,在集团内可形成明显的价值链,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较高的投入成本可以受到一定的补偿。发展金融控股集团旗下的企业年金提供商与建立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是并不矛盾的,他们具有一定互补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是拉美26年来实践养老金管理公司的一个重要结果:拉美国家养老金管理公司的股东大多都是金融控股集团(例如:BBVA),但这些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的专有性、专业性、信托性和捆绑性等特征,是其金融控股股东所无法可替代的。 4、应合理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国情,吸取所长,为我所用 从宏观上讲,中国香港和拉美的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建立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新生事物,他们是强制性第一支柱基本社保制度的产物,参与率有法律保障,能够“吃得饱”,与中国自愿型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制度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但是,在微观操作层面却具有较多的可比性,可资借鉴的东西较多,尤其在风险控制方面。 第一,在高度捆绑模式下,应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托管人的监管作用。香港强积金条例规定合格的受托人可以兼任托管人,对此我们应采取更为严格的态度。2004年两个部令规定,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不能兼任,受托人和托管人也不能兼任。在制度设计上,这些规定是发挥托管人对捆绑式公司的监管作用和对资金安全的保障作用的重要法律保证。托管人以外部第三方的角度对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合规性的监督是企业年金监管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势在于,托管人的外部监督可以从安全性和专业性上起到审计部门难以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有效规避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在受托和投资这两个程序在同一个法人主体中的道德风险。 第二,要加强公司治理和完善风险内控机制。在养老金管理公司架构下,按照信托管理模式,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严格的隔离制度,保证在同一法人体系内受托职能与其他管理职能的共存,加强风险内部控制,对受托资产与自有资产实行有效隔离,对受托人内部和外部管理的独立性进行有效的监督,保障受托资产安全,避免利益冲突。对此,在拉美国家养老金管理公司运行的26年中,人们几乎从未发现由于投资管理功能与受托功能捆绑在一起而导致的资金安全性风险的记录,他们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中国的基金管理公司在这方面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并总体来说是成功的,良好的治理结构和透明的运行机制使利益冲突得以避免,这是近年来基金管理公司数量膨胀速度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投资工具和品种要做出某种适当的安排与限制,以防止“权力滥用”,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拉美国家总体来说对其投资管理外包没有任何硬性规定;考虑到现阶段中国的市场环境,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应对其投资功能设立某种比例的外包最低限制,对不同产品品种的外包数量设置某种外包最低限额,甚至对金融控股集团旗下的投资管理也须设立类似的外包比例下限。对养老金管理公司财务透明性问题和利益冲突等潜在风险,须通过行政与财务上的独立核算予以规避。 5、养老金管理公司与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关系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的性质与企业年金账户资金虽然都具有强烈的私有性,但还是存在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国家举办的强制性基本保险,国家应承担一定的补偿责任,应建立一定程度的补偿机制,制定一套相应的政策,对投资机构国家要做出一定的制度安排,对受益水平应承担一定财政责任。而企业年金则不完全如此;按照国际惯例,企业年金作为自愿型补充保险,应完全进行市场化营运;作为DC型信托制,目前阶段无须建立官方的补偿机制。鉴于此,养老金管理公司的任务应是专营企业年金资产,基本养老保险账户资金应由中央政府另行单独制定投资管理政策,在管理营运上不应与企业年金合二为一。 6、关于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待遇补偿机制 国际惯例显示,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可以建立某种补偿机制,但在实践中各国采取的做法各有不同,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四种情况:一是以立法的形式强制性从自有资产中扣除一个比例,建立风险基金,例如,智利法律要求养老金管理公司从自有资金中提取养老基金净值的1%,以此建立一个储备金,并允许将之与养老基金资产一起进行投资。二是强制性从运营商管理的基金资产中扣除一定比例,例如,香港强积金条例规定,为保护受益人的利益和弥补受益人的潜在损失,香港强积金管理局在受托人管理的强积金资产中强制性扣除0.03%,将之作为一个补偿基金,以弥补受托人由于不法行为 和违规操作所造成的损失;法律还规定,当该补偿基金的数额不足以弥补损失的时候,财政司将有可能提供相应的援助和贷款。三是强制性要求受托人购买保险公司的责任险。澳大利亚的实验具有一定启发意义:为建立一个补偿机制,澳大利亚引入了商业再保险机制,强制性要求受托人必须购买“受托人保险”,以补偿当受托人在履行其职责时可能发生的经济责任,但规定对受托人发生欺诈行为或民事判决的罚款处分行为,保险公司则有权不履行赔偿责任。四是强制性对投资回报率做出最高限额,超出部分作为风险储备金予以提取。例如,智利在做出上述扣除一定自有资产的规定的同时,还规定养老金管理公司实际投资回报率必须要达到一个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对于超出最高标准的部分予以强制性提取,据此建立一个“利润储备金”,用于以丰补歉,以弥补实际投资回报率与最低投资回报率之间的差额。 鉴于商业保险的国际发展趋势和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可以考虑澳大利亚的补偿思路,将养老金管理公司的补偿机制与商业再保险机制结合起来,采取市场化的方式,由保险公司设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特种“受托责任险”。 7、对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进行立法 与美国非常成熟的资本市场条件相比,为保证企业年金资产的安全性及其受益职工的权益,推动和规范受托人提供商市场的有序发展,中国应尽快立法,加快建立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步伐;这完全符合国际惯例,也是中央政府应该承担的一个社会责任。 四、中国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根本障碍在于监管体制关系不顺 1、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法律依据与立法缺位 2004年两个部令允许养老金管理公司模式的捆绑式制度安排;2004年6月29日国务院令第412号的《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保留并设定行政许可500项,其中第92项为劳动社会保障部负责“补充保险经办机构资格认定”。这是劳动社会保障部审批企业年金营运商牌照的法律依据。 但是,发放牌照不等于审批机构,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审批主体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在“一部三会”(劳动社会保障部、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监管制度安排下,养老金管理公司作为一个信托性质的机构,其审批似乎应由银监会负责核准,但由于种种原因,意欲建立专营企业年金的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愿望却未能实现,所以,他们只能“曲线救国”,转向保监会审批建立“XX养老保险公司”。众所周知,在世界各国“职业退休金计划”近百年的实践中,职业退休金计划的融资工具主要有两种:“养老信托基金”和“养老保险合同”。2004年两个部令的规定十分明确,中国实行的是属于盎格鲁一撒克逊传统的“养老信托基金”,而不是“养老保险合同”;“养老信托基金”与“养老保险合同”之间的本质区别就是资产型与负债型、信托型与公司型、市场型与合同型、DC型与DB型之间的区别;2004年两个部令确立的中国职业退休金计划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而冠以“XX养老保险公司”字头的营运商尽管签字画押,但仍有兼营后者之嫌,不利于企业年金由养老金管理公司名正言顺、堂而皇之地专司其责。 2、养老金管理公司“难产”的关键在于企业年金监管机构关系没有理顺 根据企业年金“谁监管、谁审批”的国际惯例,企业年金的监管机构与审批机构应为同一机构。例如,在拉丁美洲,养老金管理公司由政府行政监管部门审批成立,如在智利就由“养老金监管局”批准建立,墨西哥是国家退休储蓄计划委员会审批,在性质上它是公共有限责任公司,并要符合这些国家的“公司法”的相关要求,拉美的养老金管理公司监管机构一般都是独立自主的,向上对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负责,向下对养老金管理公司实施监管和注册审批的职能。香港强积金制度实行的是牌照审批制度,受托人的审批发放机关是其行政监管部门强积金计划管理局,只是在审批强积金中介机构和强积金计划及其产品时,则由强积金管理局、金融管理局、保险业监督和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联合执行。澳大利亚政府对经营超年金业务的机构实行的也是经营许可证制度,由“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负责审核批准经营执照。 劳动社会保障部作为企业年金行政主管部门,要同时成为其行业监管和机构审批的主体,最好应将监管部门单独设置,予以实体化,扩大和强化监管队伍。这样的监管改革思路是符合目前中国金融监管总体框架的,也符合企业年金的监管体制。目前世界上企业监管模式大致有三种:第一是“联合模式”,即由一个机构负责监管所有金融部门,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等,德国、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等采取这种模式。第二是“半联合模式”,即只有保险资金和企业年金这两部分资金由同一个机构联合监管,其他金融部门由其他机构负责监管,捷克、波兰、西班牙、葡萄牙和比利时等采取这个模式。第三是“专业模式”,即设立多个监管机构同时专门从事企业年金的监管,整个监管过程涉及到三个以上的监管机构,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和爱尔兰等。 3、将企业年金监管机构实体化,符合国际惯例和制度属性 目前我国的监管模式采取的是“专业模式”,即由劳动社会保障部负责监管,证监会和保监会等相关部门予以协同监管。企业年金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金融行业监管,这完全符合企业年金的市场发展要求。要达到上述目的,改革企业年金监管体制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在目前阶段充实监管力量,扩大监管队伍,逐渐使企业年金监管专业化,建立一个类似美国劳工部下辖的“雇员福利保障局”;第二步是在条件成熟时将之单独设置,成为一个单独设置的行业监管和机构审批的实体部门。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县电力公司信息通信专业融合管理实践 摘 要:为了在电力公司更好地做好通信与信息专业融合工作,更好的发挥信息通信技术支撑作用,文章从班组建设角度阐述目前现状和专业管理举措,通过对设备可持续性的改造,加强班组运行资料管理,提高运维人员技能培训,加强班组制度管理,提倡一岗多能及专业融合等工作,提升工作效率,更好地适应信通专业运维工作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电力公司;信通融合;专业管理 引言 随着“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县公司信通管理机构调整,信通运维班作为新成立的班组,人员来自原通信班和信息班,班组人员技术素质参差不齐,运维人员紧缺与运维工作量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主动适应新的运维管理体系,创新管理举措,提升专业管理水平,全面做好技术支撑和优质服务,是目前信息通信专业必须解决的课题。面对此课题文章提出创建学习型班组,提倡一岗多能及专业融合,保质保量把各项工作做好。 1 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1.1 加快传输网络工程改造,全面提升传输网络硬实力 江阴电力通信网最早是在2002年开始建设的,采用东信光传输设备建设统一的光通信传输网。设备至今连续运行时间已达12年,故障频繁发生,导致运维压力大增,同时因厂方备品备件储备不足,严重影响到本地区通信网络的可靠运行。根据江苏省网络归并方案的要求,江阴地区结合十二五规划,对现有光传输网进行了逐步调整,组建以中兴设备为传输主体的光通信传输网络。 1.2 加强班组运行资料管理,提升班组管理软实力 开展传输设备的技术改造是确保网络稳定运行的硬件建设,那么准确完善的运行资料就是提升班组运维管理的软实力。信通设备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的数据系统工程。班组近年来在运行资料的管理方式上作了很大的努力和探索,专设专业资料FTP服务器,实现资源的共享。建立并及时更新所有信通设备台账,做到对信通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积极推行设备状态检修,确保设备运行的可控在控能控,有效促进设备健康运行水平。进一步加强班组运行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各类图表资料做到绘制精细化,修改滚动化,现场同步化,大大提高了班组运维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全公司提供一个安全可靠高度稳定的通信平台。 1.3 加强运维技能培训,创建学习型班组 根据统计,公司从事通信专业人员无论从年龄结构,还是学历层次、职称级别、技能等级来看,均处于弱势地位,整体技能素质偏低,制约公司信息通信运维创新的发展需求。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有效途径,来切实提高运维人员的综合能力和通信网络的运行管理水平,确保电力通信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 在制度上,将标准化班组建设与学习型班组建设有机结合,以班组建设系列管理标准规范和统一班组各项管理要求,搭建交流共享的学习平台。构建班组内丰富的图书资料库,建设开放的学习分享模式,广泛收集积累外、内部信息和知识,讨论分享,在班组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培训工作,确保班组全体运维人员了解并掌握先进的技术。同时班组建立常态岗位练兵运行机制,深化培训,通过班务活动和民主生活会加大学习理念的宣传教育力度,采取问答、考试、比武的方式,激发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同时,高起点全面规划搭建运维实训基地平台。在现有较小规模的通信运维实训平台基础上,完善配置,逐步组建功能强大的信息通信运维实训平台。实训平台设备宜选配系统在线运行主流设备,并适当选用部分超前设备。通过实训基地平台的建立,运维人员不仅能及时掌握传输、交换、电源、光缆维护等信通各分支领域的相关原理和技术,还可以全面掌握信息网络交换数据配置、信息安全运维等必备技能。通过实训基地,有效模拟故障现象,查找现场罕见告警,确实提高运维人员的动手能力,提高对实际设备的应用能力、操作水平及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电力生产。 1.4 完善班组管理制度,提倡一岗多能及专业融合,全面提升工作效率 1.4.1 制定分工制度,责任到人 文章首先梳理了信息通信两个专业的主要工作方向,主要有光缆、电源、电话、网络、计算机、服务器、系统、抢修等不同分工,而整个班只有11个人,还有3个值班人员,4个50岁以上人员,为了协调好11个班员的工作责任性和积极性,通过沟通,首先取消了值班制度,这样富余了3个人员,可以参与更多工作.然后针对每个人员的特点进行工作分包,50岁以上的负责一项工作,50岁以下的负责两项工作,这样可以保证每项工作都有人负责。 1.4.2 制定结队制度,不同分工签订结队合同 确定了分工,不是说只要对自己的分工负责就可以了,还要对其余相关的工作进行辅助,签订结队的人员要进行专业帮带,负责结对人员对自己分工的熟悉及运维,负有连带责任.确保每个分工至少有1人精通,1~2人熟悉。 1.4.3 制定轮训讲学制度,全面提升运维技能水平 在确保分工,签订结队合同后,班组还制定了讲学制度,利用周五安全活动的时间,开展分工技能大讲堂活动,在活动期间,轮训人员需要对自己的分工进行基础普及,运维技能讲解,并进行测试,每人两周时间,一周讲堂,一周测试并讲解。经过基础知识普及,运维技能测试的过程,班员的各方面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4.4 制定阶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度 班组引导员工在客观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定个人愿景及阶段性的职业发展计划。每个人员都需要制定1~3年的阶段性职业生涯计划,做到近期有目标,长期有愿景.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设计辅导、沟通交流及定期检验活动,促进员工在日常的积累进步中实现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 1.4.5 制定绩效考核制度,鼓励技能提升,专业融合 针对分工完成情况,结队帮带效果,技能大讲堂测试成绩,职业生涯规划完成情况,班组制定了确实可行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每项制度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当月完成情况好的给予绩效加分,与工资奖金挂钩,鼓励员工对各项制度的落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行专业工种的融合,全面提升班组运维技能水平。 2 结束语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信通运维班人员已经进入各自的角色,每项工作既是信息又是通信,进行了真正的专业融合,各项指标有了很大的提高,班组现有人员11人,人才当量密度为0.96。双师型人才共5人,占总人数的45%;技师8人,占73%;党员5人,占45%,高级技师1人,高级工程师1人。 信息通信专业融合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历持续发展完善的过程,涉及对环境、网络、系统、业务等各层次的管理,以及对人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为此,需要进一步深化信息通信一体化管理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信息通信系统运维水平和工作质效,确保信息通信一体化管理体系在电力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看到成效的同时,也看到自身在班组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差距。主要体现在班组年龄结构分布不均,平均年龄超过46岁,有14年未进新进员工,与日新月异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无法同步,技术更新存在一定难度。信通运维班应迎难而上,继续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不断持续深入的把专业融合工作做好,为公司发展提供高速稳定可靠的网络传输平台。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四化”管理体系在保定供电公司电力保障专业的初步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市场不断变化,近年来电力保障作为新兴专业直接以电力市场“延伸服务”的新姿态登上了舞台,体现了国家电网公司优质服务的理念。由于电力保障是改革后的新兴专业,没有具体的管理体系可循,本文通过对电力保障在成立之初的现场情况调查和情况分析,提出“制度化、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四化”管理体系,让电力保障高效、有序的运转,保证电力保障有章可循。 【关键词】电力保障;制度化;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一、前言 电力保障专业是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后营业及电费部新建专业,重点负责66户高危及重要客户;重大政治、宗教活动场所以及其他高压电力客户电力保障工作,电力保障专业是公司为了维护正常的供用电秩序,保障供用电安全,以国家有关电力供应与使用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电力行业标准为准则,对用电客户的安全、经济、合理、可靠用电实施专业性检查的全过程。 二、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市场不断变化,电力客户已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导,通过供用关系,使电力用户能够使用安全、可靠、合格、经济的电力商品,并得到周到、满意的服务。电力企业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力营销策略实施的结果。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一强三优”的总体工作思路,明确了“须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来适应电力市场的快速发展”这一要求。建设高效、严谨、灵活的服务体系也是现代电力企业适应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应对各类电力市场变化的有效途径。继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实行后,电力保障作为新兴专业直接以电力市场“延伸服务”的新姿态登上了舞台,体现了国家电网公司优质服务的理念。 由于电力保障是三集五大后的新兴专业,没有具体的管理体系可循,电力保障作为公司营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服务面广、点多,既包括高危及重要用户;人员密集型企业如商场、医院;重大政治、宗教活动场所,还包括急难险重突发事件如救灾、抢险任务。二是电力保障用户设备复杂多样性,各种设备新旧不一,为电力保障接入造成困难。三是电力保障专业成立时间短,保障队伍年轻、经验少,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工作实践较为缺乏,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如何在管理制度一片空白的情况下让电力保障高效、有序的运转成为当务之急。 三、主要做法 电力保障是顺应电力客户服务发展趋势,在有重大政治活动、重大宗教活动、突发事件过程时为客户提供应急电力保障后备支持,一旦发生停电情况零间隙提供电力支持,保障客户重要负荷。即电力保障是供电企业安全可靠供电的有效延续。 在成立之初经过现场情况调查和情况分析,致力于提高电力保障管理水平,提升人员素质,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管理创新之路,提出“制度化、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四化”管理体系,即保障管理制度化、资料管理科学化、人员管理精细化、物资管理规范化。让电力保障高效、有序的运转,保证电力保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序、安全、高效的服务客户。 1.以制度促管理,以考核促工作,推进电力保障管理制度化 以制度促管理。首先在成立之初,撰写了编号为BDG07-2301-2012的《电力保障管理》。管理中从电力保障客户端管理中的接受保电任务到下达保电任务,到客户端安全检查,到制定方案,到现场落实保电措施,到最终资料归档,都具有详细的制度规定,并将其流程化。 其次应急电源车是电力保障班的生力军,在重要保电情况下必不可少。确保应急电源车可以稳定运行是电力保障工作的核心,针对应急电源车的使用制定了《应急电源车使用管理办法》,办法中从应急电源车的型号、工作方式、安全守则、到应急电源车的常规检查、应急电源车的管理职责分工、应急电源车使用要求、到应急电源车的保养和维护及考核,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为应急电源车的使用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 以考核促工作。根据“工作项目化、目标责任化、责任考核化”,制定绩效考核制度,积极探索精细化考核工作。按照日常工作项目,将其分为7项:保障次数、保障质量、培训、资料整理、安全、创新、5S物资管理,针对每一项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见图1)。将保障质量纳入考核之中,不能光凭保障次数的多少来判定员工工作的态度,而是以完成质量的高低来衡量,以此鼓励员工工作积极性,高质量完成保电任务;用绩效考核的方式来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创新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员工素质的提高,这种细化的考核制度为工作的全方面进行提供了制度保证。 图1 绩效考核表 2.资料管理科学化 以资料完善为基础,以信息共享为保障,促进资料管理科学化。 (1)以资料完善为基础。对经常保电或有可能保电的重要客户进行统计分析,依照客户类别及重要程度分为政治活动一级保电、政治活动二级保电、突发事件保电、抢险救灾保电和生产保电,完备对重要用户信息的搜集。资料的完善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下面一一介绍。 一为最优路径的完善。应急电源车体积较大,驾驶起来较一般车辆较为困难,如果路况好,更有利于车辆的安全和保养,且若为非紧急保电,保电的时间确定,只需在定点时间以前赶到即可,但是,突发事件发生时,需争分夺秒,因此如何安全、快速的从应急电源车位置出发到达用户地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此情况,特成立“路径优化小组”,对在册的每个重要用户进行实地考察,按不同时间段车辆拥堵情况不同来制定不同的路径选择,将详细路况备案,完善到用户资料夹中,以备查用。 二为保电方案的完善。保电方案包括用户配电室位置、应急电源车停放位置、重要负荷大小、接线柜位置等,都影响着电力保障完成的质量。在非紧急电力保障情况下,可提前勘查现场,向用户配电室工作人员了解相关知识,为方便下一次保电,在每次保电后,对保电方案进行整理,将用户配电室位置、应急电源车停放位置标记清楚,记下重要负荷大小,需要接入的柜号,电缆型号等,完善到用户资料夹中,以备查用(如图2所示)。 图2 保电车辆位置图 三为用户配电室资料的完善。对重点用户应当掌握用电设施基本情况,建立并及时更新变(配)电设备清册、电气接线图、设备试验报告、二次设备整定参数等档案资料。重点用户应当根据电力安全保障工作需要,明确工作目标,制定重大活动期间用电设施运行方案等,明确活动期间用电设施操作要求、巡视检查规定、自备应急电源运行方式,保证用电安全。同时建立用户电工或管理人员的电话号码簿,以方便具体联系,第一时间掌握用户现场情况。虽然完善了重要用户的资料,但是对用户情况最清楚的还应该是用户的电工或值守人员,能够随时与用户联系,掌握用户情况建立联系人档案是必要的。 四为应急预案完善。针对突发事件,形成应急预案,以备不时之需。构建完备的应急预案流程。根据“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的原则,统一编制了包括1个总体应急预案,4类突发事件,健全应对各类事故的应急预案流程,从预控、预警、响应、恢复、总结改进5个应急阶段,建立了灾害预警机制,健全应急预案流程,确保应急工作“反应快速、运转高效”。实战出真知,把重要用户按重要程度分成不同的小组,以此按不同周期排出应急演练次数,制定应急演练方案,定期进行应急演练,从实战案例、案例研讨、持续改进3个方面,做好应急实战工作,快速应变、确保安全。 (2)以信息共享为保障。现实中用户的配电室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用户用电量的需求而不断变化的,对此,提出与用电检查专业形成信息共享。因用电检查专业需定期对用户配电室情况进行检查,对用户情况的了解具有时效性,而电力保障专业对用户情况的了解比较全面,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对信息进行共享,及时对用户情况进行更新,为资料的完善提供保障。 有了资料的完善,使得资料的管理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真实有效的管理手段,打破了原有用户提供资料的单方面壁垒,主动收集用户资料,使得用户资料具有完整性,而信息的共享,使用户的资料实时更新,不等用户提供,就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这种科学化的资料管理,促使用户资料具有时效性与完整性。 3.人员管理精细化 以专业培训为抓手,以专业技术人员上讲台为亮点,依靠信息化建设手段,鼓励技术创新,全面推进人员管理精细化。 (1)以专业培训为抓手。为人员细化层次,针对每个人层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因电力保障专业担任着社会应急抢险的工作,当发生应急突发事件时,有人员可用、有技术可循是关键所在。而电力保障为新兴专业,专业人员较少,特建立以电力保障班人员为主,以高低压检查班人员为辅的人员保障机制。针对保障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特制定培训计划,将人员分为三类,一类是专业电力保障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技术熟练;第二类是后备电力保障人员,经验不足;第三类为用电检查人员(即紧急情况下辅助保电人员),电力保障经验相对缺失。根据这三类人员的情况,以第一类为主导,一对一帮扶第二类人员,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现场经验为主导,加强与第三类人员工作的交集,每两周一次技术交流会,为保障人员开辟二次学习的机会,积极拓宽电力保障专业技术水平。 (2)以专业技术人员上讲台为亮点。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专业知识固然重要,现场经验亦不可忽视,独自探索很久,不如专业人员的一句点睛之语。对此,提出把讲台让给专业技术人员,每周一安全例会后,请电力保障经验丰富的员工,为其他员工授课,此外针对电力保障人员不太熟悉应急电源车车况的问题,特与厂家联系,邀请专业人员到现场指导培训,对应急电源车的基本操作、日常保养、注意事项等一一进行了讲述,并将指导培训过程录制下来,作为课件定期培训,使保电人员更快掌握应急电源车的操作使用及日常保养。“上讲台”这一举措,激起了学习的热情,为技能鉴定人员提供了学习的便捷途径,定期向学习人员征集问题,针对这些常见问题来做讲授,使得讲课有重点,有针对性,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专业技术人员也提出了挑战,要上讲台就要求“讲师”不光要会干,还要会说,为了能给“学员”们讲清楚问题,讲师们也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拓宽视野,提升境界。 人员管理精细化,为电力保障人员提供了再学习的平台,查漏补缺,蓄力未来,潜心内练,不断提升电力保障专业水平再上新台阶。 4.物资管理规范化 在具体操作中彰显规范化,在实际效果中体现规范化,在不断完善中注重规范化,全面推进物资管理规范化。 (1)在具体操作中彰显规范化。以5S管理为标准,整齐清洁的物资摆放,是提升员工士气,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将电力保障专业物资库按类别摆放物资,把常用物品和应急物品分开,定期打扫,并制定管理规范:电力保障班人员负责库内应急抢修工器具的保管和出入库记录工作;要掌握应急抢修工器具的用途、性能及相关情况;要对库存应急抢修工器具建立《应急抢修工器具出入库记录》,要认真登记,做到帐卡物相符,坚持日账日结,月账月清;按月对常用应急抢修工器具盘点,逢季对重点应急抢修工器具盘点,每半年对所有应急抢修工器具全面盘点一次;应急抢修工器具要定置摆放,整齐有序。 (2)在实际效果中体现规范化。制定了防风、防水、防干旱、防洪涝应急工具表,明确应对各类突发应急事件的急应物品清单;制定了应急装备配置标准,明确个人、车辆、班长的必备应急物品名称和数量;针对电力保障的工作性质,应急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建立个人快速取用物资库。个人物资库为个人常用及应急抢险必备物品库,方便个人取用,以最快速度取得所需物品及安全工器具,为突发事件提供便捷条件。在电力保障班库房内开辟一排储物柜,为每个电力保障人员准备一套安全工器具及应急必须物品,除按照安全工器具的正常检查周期检查外,对所有工具物资进行定期检查更换。如有突发应急事件发生,可以第一时间取得所需物品,缩短应急处理时间,为有效保障电力提供便利条件大大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制作应急工器具厂家联系表,方便随时与物资配送厂家联系,及时做好应急物资的维护与补充,为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提供有力保障。 四、结束语 保障管理制度化、资料管理科学化、人员管理精细化、物资管理规范化,这四化管理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构建起了科学统一的电力保障管理体系,确保了电力保障高效、有序的运转。自“四化”管理体系实施以来,电力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者简介:董楠楠(1984―),女,河北承德人,国家电网保定供电公司电力保障员。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专业贸易公司视角的客户管理系统优化分析 摘 要:随着国际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国内专业贸易公司普遍性的遇到了利润下滑、市场萎缩的经营困局,在此条件下,本文结合专业贸易公司的业务特征,对贸易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核心部分客户管理进行了分析,在提出当前我国专业贸易公司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构建高效客户管理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贸易公司;供应商;客户管理 作为专注于进出口贸易的专业贸易公司,随着近年来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对贸易商服务要求的提升,都使得传统的基于信息优势的贸易中间服务其获利空间日益逼仄,业务规模不断萎缩。 一方面,贸易公司的主要服务对象―跨国企业为进一步压缩成本均加强了制造中心的采购端伙伴关系建设,将采购链逐渐延伸到了生产企业,同时进一步调整了全球产品价值链分配格局,利润向设计、包装和运输环节集中的趋势愈加明显。这使得专业贸易公司基于信息优势的采购优势难以维持,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另一方面,作为本土制造企业,也在成本上升、利润微薄的背景下纷纷引入供应链管理措施,缩减了产需端的对接流程,同时压缩了贸易中间环节的可分配利润水平。两方面作用下,作为专业贸易公司,其既不能从生产制造环节上节省开支也不能在销售环节上完全掌控市场,难以再通过常规的方式和路径保持业务规模和利润水平。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尝试结合当前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和格局特征,立足于专业贸易公司的供应链管理现实,从贸易公司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客户管理上,分析和阐述贸易公司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病。并为公司建立专业贸易服务型高效供应链管理体系提出优化措施,为我国众多贸易公司降低经营费用、增加效应规模,形成行业优势竞争力提供帮助。 从目前我国众多专业贸易公司的业务实际看,其供应链管理中客户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过分强调价格优势的供应商选择标准 目前贸易公司的供应商选择过程中,虽然引入了信用评价和供应商风险识别系统,但是在具体业务的供应商选择上,依然以价格最低化和利润最大化的选择标准为最高追求,而总是有意无意的淡化风险、信用、综合资质等方面的选择权重。或者说,一般的贸易公司尚缺乏一套对供应商信用、价格、供应能力、应急能力的综合评价系统从而实现合理价格选择,特别是供应商的价格、信用与供货能力等相关参数出现矛盾时,公司现有的评估体系尚缺乏一种科学的综合分析能够在多家供应商中进行识别与选择,这使得供应商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同时处于供应链内的各企业,由于作为合作伙伴的加工贸易企业与供应商,为了各自企业的利益,在价格和信息方面经常处于搏弈状态且存在利益冲突,也容易积累违约风险。 二、贸易公司海外分销的终端需求客户培养能力偏弱 一般的贸易公司依托本土化优势,在国内直接需求客户的挖掘与关系网络建设方面均表现出较强的能力与经验,但是在相关产品的海外分销上,由于对市场的熟悉程度差、资金投资能力限制、海外贸易服务竞争优势较弱等原因,贸易公司在出口贸易中往往愿意选择海外贸易商进行产品海外渠道销售,而很少能够直接针对海外终端客户进行贸易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销售速度与资金周转速度。但是以国外贸易商为主构建海外销售网络,会因为贸易商的竞争激烈、价格波动巨大等原因导致销售网络的稳健性极差,同时即使选择进行分销,也往往由于国外贸易商处于买方市场,而难以签订到符合公司预期的长期合同。或者说,国内的贸易公司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一种良好的模式,能够直接发掘海外终端需求,这与一般公司长期以来忽视海外终端客户培养有关,当然也与国外产品销售市场渠道销售模式的根深蒂固有关。 三、共赢为基础的伙伴关系有待强化 贸易公司的供应链由于其业务特征决定了供应链模式属于共生网络模式,其客户较为松散,在此条件下加强伙伴关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就是公司与客户间共赢机制的形成。从这一点上讲,当前贸易公司业务中,为客户提供增值能力而体现公司核心价值的服务尚相对缺乏,公司服务的可替换程度高,无法体现出独有优势。共赢机制的缺乏,使得公司业务部门和高管必须拿出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与客户关系的经营中。多年前高管满天飞拜访客户、靠人际关系维持伙伴关系的经营模式依然是公司的重要方式。公司高管疲于奔命,而客户流失度依然较高。 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和相关伙伴关系管理理论,未来国内贸易公司提升客户忠诚度,扩大客户网络覆盖能力的关键点就在于建立高效供应链模式下的客户管理体系,具体的方向可归纳如下: 1.建立基于供应商综合评价的选择模式 以往以价格为标准选择供应商和采购商的策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最大化利润的经济目标,但是这种策略选择会形成一种相对松散和碎片化的供应商网络,特别是在供应商的价格、信用、应变能力、技术能力等指标存在差异的条件下,以价格最优为标准在可能造成违约风险的同时,难以培养客户的忠诚度与粘性,也不利于建议一种长期伙伴关系,难以保证供应链的稳定与客户网络的成熟。 因此,国内贸易公司应该将供应商选择的重心从价格策略向价值策略转移,加快建立能够综合反映供应商情况的评价系统。对供应商的选择,不但要审查所提供产品的价格、合格率、交货期、合作态度,还要了解供应商经营产品的状况,经营效益,生产设备、技术水平,服务状况,市场占有率,发展潜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还需要注意企业文化是否有冲突,合作的积极性等,并构建能够综合评估供应商的评价体系。评估体系可参考“Q.C.D.S”系统,即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四维评估系统,供应商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可按表1设计, 通过该评估体系企业对所有供应商有一个公平、客观、统一的评判标准;然后在优选出来的供应商中与他们签订长期合作合同,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Supply Chain Partnership),并对企业内部不合理的购流程进行优化,加强公司供应链系统的协调性、集成性、同步性。 当然,上述综合评价体系在执行初期存在一个较高的信息搜寻成本,需要公司对具体供应链的信息做全面了解,这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可以考虑综合系统与现行系统实行并行运转一段时间再实现全面过渡。 2.加强供应商管理,提升供应商粘性 在科学选择供应商基础上,公司应进一步重构贸易供应链中的伙伴关系模式,与经过综合选择评价后遴选出的目标供应商签订合同后,应致力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持多层面的信息共享,通过高效信息网络的有机连接,使得供应商能够及时使用相关信息来协调他们的供货与买方的需求和计划相匹配,以实现信息对接的无缝一体化,加强企业供应链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可以参考的策略包括: (1)长期合同管理 与优选供应商签订一份较长期合同。长期合同的签订使得供应商把公司的生存与自己的公司联系在一起,可以为公司储存一部分原材料,不会因为原材料涨价,找不到货源,而影响供货。供应商也不会担心产品滞销的现象出现。如有一些产品市场需求量不是很大,公司也可以先不进行提货,暂时存放在供应商处,以节约库存成本。 (2)引入竞争机制 有意识地引入竞争机制以加强供应商管理强度。因为考虑到只选择一家目标供应商,一旦出现不可抗力因素,唯一的一家供应商无法供货,公司将出现违约与资金损失,因此常规产品与销量大的产品的目标供应商可以选择2-3家,这样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还可以有一家备选供应商。而且可以战略性的让供应商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努力提升技术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 (3)建立供应商长效沟通机制 公司可以根据往年的销售记录,在年初制定全年的采购计划,并把这一预测报表分享给供应商,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做好准备提高产能。并在每个月月底与供应商开电话会议,对每月的购量进行总结,比较全年采购计划。对供应商在技术,生产方面的问题给予支持如产品更新等,这样不仅显示了对供应商的高度信任,而且公司也最大程度的掌控了市场,提升了采购效率。 (4)建立积极有效的供应商绩效考核体系 公司应该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系统绩效考核分析,考评周期可以设计为一年两次,考评内容包括来货批次合格率、来货抽检缺陷率、来货使用报废率、准时交货率、交货周期、订单变化接受率、采购价格成本率、表现的合作态度、参与本公司的产品改进与开发项目、售后服务等,对考评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问题点,分析不可控因素。对于需要改进的问题提出限期改进意见。通过绩效考核,不断改善整供应商管理强度,增加T公司与供应商的紧密度。 3.加大与客户间的双赢分享强度 在公司的共生网络供应链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共赢机制的建立,提升客户忠诚度以保证伙伴关系网络的稳定。公司应该高度统一思想,特别是高管层,要有意识的进行共赢机制建设,要能够接受暂时的利润下滑和出让,应该从总经理高度制定与客户与供应商的双赢分享机制,并有意识的加大分享的强度和范围。通过加大分享,形成适当的供应商激励,提高客户忠诚度,刺激供应商与T公司合作的积极性,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具体的激励措施可以考虑价格激励、订单激励、商誉激励、信息激励、淘汰激励、新产品、新技术的共同开发激励等方面(详见表2)。 4.拓展海外终端客户的销售网络 海外分销环节终端客户开拓能力不足,意味着海外分销网络的不稳定和利润水平的相对较低,这既不利于T公司提升竞争力与利润水平,也无法为国内客户提供有效的销售渠道从而降低服务质量,T公司应该有意识的加大海外终端客户的培养,可以考虑通过海外供应商网络实现对销售网络的推广,加大终端客户订单的利润分享强度,借助于国外市场专业渠道开拓商的能力加大分销网络建设,也可以针对重点市场和重点产品通过设立外国分公司实现国外市场的本土化,以提高对海外市场的熟悉程度。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关于专业化分公司项目部信息化应用的管理创新 摘 要:中央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深度融合和深化应用为主线,以企业管理提升活动为契机,以强化信息安全为保障,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中交路桥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已趋于成熟,但集团内部分公司架构发生变动后,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覆盖不到新增的专业化分公司项目部层级,为了保证公司对生产经营情况的全面了解,同时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保证专业化分公司项目部实现信息化管理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专业化分公司项目部;信息化应用;管理创新 1 实施背景及面临的问题 1.1 建设原因 1.1.1 配合国家部委对信息化提高的需要 《关于加强“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国资发〔2012〕93号)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底中央企业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信息系统要实现所有层级和主要业务的全覆盖;系统集成、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化与战略决策、经营管理、生产过程、风险管理深度融合;组织体系、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运维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提高;大多数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达到A级,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1.1.2 实现信息化建设全面覆盖、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从2008年开始,中交路桥已经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经过5年时间的发展,项目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风险管控系统等管理系统正在普及,信息化的工作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华北公司专业化公司成立后,相应的也需要有一种针对专业化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也对华北公司整体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面临的问题 1.2.1 中交路桥已经拥有成熟的项目管理系统,但原有信息管理系统为三级管理模式,即集团总部-分公司-项目部。现分公司成立专业化分公司后,整个集团的管理模式相当于变为四级管理模式,即集团总部-分公司-专业化分公司/项目部-专业化分公司项目部。因此,现有的项目管理系统并不能实现对专业化分公司的信息化管理。 1.2.2 为了保证公司生产经营进度,专业公司成立后业务急需展开。已经习惯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各层管理人员,没有信息系统不能及时掌握和批复专业公司各项业务信息,在影响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管理风险。 1.2.3 由于专业化公司的性质决定建设信息系统的预算不会太多、建设的时间不能过长,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投入和规划来保证专业化分公司实现信息化科学管理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2 解决思路及应对措施 2.1 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路及目标 2.1.1 思路 以PDCA模式、全面预算和“六个集中统一”管理思想为指导,以现场实际情况、施工设计图纸和业主合同条款为依据,进行项目总体策划,按合同工期制定项目管理的质量、工期、安全、成本等计划目标,并将其各项指标量化后输入信息系统。 2.1.2 目标 (1)实现数据集中、工作标准统一、业务规范统一的目的。 (2)通过该系统的建设,建立平面透明的监管和考核机制,实现了从上到下的规范、透明化管理。 (3)通过信息系统的实施,对专业化公司业务的全过程进行了更为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2.2 信息系统主要构架及功能 系统技术构架:系统开发架构采用J2EE技术,开发平台采用eclipse框架,配置连接mysql数据库系统,采用了一个三层结构的分布式的应用程序模型。该模型具有重用组件的能力、基于扩展标记语言(XML)的数据交换、统一的安全模式和灵活的事务控制。 系统主要功能:专业化项目管理系统从业务功能角度主要划分为五大模块:合约模块、物资模块、技术质量模块、工程进度模块、安全管理模块。每一个大模块下又细分为一到三个不等的子系统模块,实现对施工项目各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 2.3 系统建设的关键保障措施 (1)成立了高效的系统建设团队,吸取现有信息系统的建设经验,缩短系统调研、测试、实施等过程所需的时间,保证系统建设进度。 (2)采用与现有系统相同的技术构架和代码,大大减少重新开发软件和实施所需的时间及费用,同时为系统集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3)选择有技术、有实力,熟悉现有系统的软件开发商,缩短系统开发周期。 (4)建设新系统的同时,对原有系统的组织机构程序进行了优化,遵循唯一性原则,共享一套人员数据库,有效地消除内部存在信息孤岛、数据不一致等问题。 2.4 上线测试、完善功能、优化程序 2.5 集中培训、全面推广 系统启用后,为了保证能够顺利推广使用,召开系统启用动员会和推进会;定期召开信息化工作例会,各业务部门在会议上汇报阶段性工作进展及成果,同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内容,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6 加强系统运维管理,促进管理提升 根据各公司的反馈意见、管理需求不断的完善信息系统,使信息系统真正成为提高公司管理水平的工具。 3 实施效果及创新结果 3.1 管控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立,促使管理信息的处理方式向业务处理集成化、业务流程标准化方向转变,极大的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3.1.1 业务处理集成化 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建立,使业务处理集成化成为可能。业务的集成化处理,节约了大量人力,使管理人员从大量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以更多的精力从事数据分析和其他管理工作。 3.1.2 业务流程标准化 业务流程标准化不仅是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的前提,也是管理制度规范化的必然结果。在分包管理方面,从分包单位的选择、分包合同的审批、分包结算的审核及审批方面均设置了相关流程,必须在流程全部通过、且根据修改意见修改完善后项目方可进行实施,否则该业务将无法进入下一个环节。通过业务流程的审批及锁定功能,实现了公司对项目管控的无盲点覆盖,有利于管理层及时发现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干预。 3.2 成本管理能力得到加强 3.2.1 材料管理方面 信息系统统一规范了材料管理流程和材料消耗出库成本单价计算方式,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系统通过统一的材料管理流程最终可以自动生成各种管控表单,支持项目管理者或被授权人实时掌握整个项目的材料物资收入、发出、结存及材料用量节超等信息。 3.2.2 合同管理方面 分包合同签订后,合同单价被自动引进分包单价资源库。该数据库经授权给项目相关人员,当项目进场后需深入了解某一区域分包单价的行情时,只需进入资源库进行信息检索即可获得详细信息。一方面大大缩短了分包成本测算的时间,另一方面可对同区域内分包单价进行对比分析。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中央结算公司纪委书记、资金管理系统负责人梅世云:全力打造专业、先进、安全的资金业务管理系统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央结算公司,下同)作为中国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和运营者,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于2012年岁末向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推出了一套满足于众多金融机构资金管理业务的应用系统。该系统目前已在河北银行成功上线并平稳运行,并引起广大市场成员的广泛关注和兴趣。为此,《债券》杂志专访了中央结算公司纪委书记、资金管理系统负责人梅世云,请其畅谈系统的开发初衷、功能架构、作用特点等。 《债券》:中央结算公司为广大金融机构建设了这套满足机构内部资金管理业务的应用系统,请问贵公司开发系统的初衷是什么? 梅世云:近些年来,以商业银行、农信社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资金业务不断发展,尤其是以债券为主的投资、理财业务发展迅猛,与此同时金融市场新品种、新业务不断推出,为金融机构资金营运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渠道。然而,目前很多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型金融机构,内部资金管理仍然处于人工操作、手工复核、层层文件审批的阶段,一方面效率较为低下,另一方面内部风险管理薄弱、人才和经验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业务的发展。而不断涌现的金融产品的推出,又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新的技术要求,提出了新的课题。我公司在近两年的直联客户端推广工作中,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非常愿意与我公司进行系统直联,但由于自身没有一套独立的资金业务管理系统,如果单独开发或外购,成本昂贵,加上自身对业务流程的理解、需求撰写及系统的总体设计能力有限,可以说,还不具备独立建设一套业务系统的能力。在多次直联推广工作会议上,这些金融机构非常希望市场上能推出一套价格低廉、功能丰富的标准化系统,同时认为中央结算公司作为中介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在市场上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由我公司为市场建设一套包括债券、票据、同业等金融市场全业务的资金管理系统最为合适。 中央结算公司一直秉承“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从满足金融机构需求的角度出发,也为了配合国家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及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要求,全力打造出一套将集合债券、票据、同业、理财、衍生品等金融市场相关业务为一体的标准化资金业务管理系统――“中债金联系统”。 《债券》:中债金联系统的总体目标和功能架构是怎样的? 梅世云:中债金联系统的总体目标定位于满足客户资金管理业务的多方面需求,建设一套既融合了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又具有本土化特性,功能全面、过程覆盖、控制风险、有助提高效率的金融机构资金业务管理体系。 中债金联系统在功能方面,立足债券业务,涵盖了现券、回购、公开市场业务等几乎所有债券业务品种,并将逐步扩展至票据、同业、理财、衍生品等金融市场其他资金业务;流程方面,涵盖了资金业务的前台交易、中台风控、后台结算和会计核算全过程;风险控制方面,机构可以依托系统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系统解决方案;在效率方面,可以有效解放人力,减少手工操作,提高业务处理的电子化和自动化程度。 《债券》:听您刚才的介绍,中债金联系统功能涵盖了银行前、中、后台,那么,这些功能具体是如何实现与运转的? 梅世云:目前每种业务的工作任务都可以在机构内部前、中、后台部门间自动流转,实现了过程的全覆盖和业务数据的共享。为了有效控制风险,系统对权限管理、审批流程设置、持仓管理、风险参数检查、界面要素录入合法性都实现了电子化和参数控制,避免操作的随意性;对余额对账、会计分录的生成、计提和摊销等工作量大、易出错的后台核算相关功能,系统进行自动处理,避免了人工操作的风险。 考虑到在资金业务共性原则下各机构自身的特点,中债金联系统功能设计上适当地考虑了灵活性和可配置性。机构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交易场所和结算模式,个性化设置前、中、后台的岗位功能权限、审批流程、业务限额、会计科目和会计分录等参数。此外,由于系统实现了电子化和参数化管理,使得机构前、中、后台的协作突破了地域的限制,部门之间甚至部门内部都可以实现异地办公。例如,中台人员可以在千里之外对前台业务的授权、审批进行实时动态管理,后台人员也可以在另外一个城市完成债券交割和记账,而系统依然能够实现工作任务的实时流转和完整记录。 《债券》:中债金联系统在业务操作及系统功能上具备哪些显著特点? 梅世云:中债金联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融入中央结算公司的各项业务服务。客户无需进行二次开发,就可以不断分享中央结算公司各项服务所带来的便利。包括以下主要特色:第一,系统率先实现了与中央结算公司系统的直联,债券业务数据从交易商到我公司实现“不落地”处理,客户在系统内部即可进行相关的指令确认、查询、撤销等操作;第二,系统可以自动进行结算指令要素的比对和持仓债券的对账,从而减少手工干预,大大提高了业务处理效率和准确性;第三,依托中央结算公司的资源,客户可以通过直联接口自动获取中债价格产品、债券资料等及时而全面的资讯。第四,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系统运营模式和灵活的收费方案,以满足客户需求。同时,中央结算公司还成立了专门的专家委员会、智囊团,通过系统建设进一步传播科学、先进的资金业务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 《债券》:您刚才提到不同的系统运营模式和收费策略,请问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梅世云:为了满足市场上不同客户的需要,中债金联系统提供了两种运营服务模式,分别是分散部署、独立运行模式和集中部署、托管运行模式。 分散部署、独立运行模式是指:资金管理系统的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由客户购置并部署在客户本地。客户负责系统的硬件、网络运维,并在中央结算公司的配合与支持下完成系统应用部署及运维。客户通过直联接口机与中央结算公司直联服务器进行通讯,完成直联业务的办理。 集中部署、托管运行模式是指:资金管理系统的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均由中央结算公司提供,系统硬件集中托管于中央结算公司,由中央结算公司负责系统的硬件运维、应用部署及升级等操作。客户只需在本地部署客户端程序,通过网络专线与置放于中央结算公司的服务器进行通讯,完成业务办理和系统操作。 针对不同的运营模式,我们为客户制定了不同的收费方案,并提供了租赁方式便于客户使用系统,使客户在选择产品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量身定做、灵活的选择适合的服务模式。 《债券》:您在介绍中还提到了专家智囊团,请问智囊团是由哪些专家组成的?他们对系统安全性、稳定性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梅世云:为使系统功能更加贴合国内外金融市场业务的通用、具体规范和市场需求,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理念、经验、技术,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中债金联系统根据专业性与权威性相结合、机构代表性与重要性相结合、业务与技术人员相结合、中资机构和外资机构相结合的原则,邀请了来自主管部门、政策性银行、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省农信联社、外资银行、投资基金公司等机构的30余名领导和专家,组成了一个经验丰富、专业性强、覆盖面广、阵容强大的专家委员会,建立了经常性的专家咨询、论证制度,为系统的建设工作提供了强劲的政策指引、业务指导和智力支持。专家智囊团对系统设计、构建提出了许多好的设想与建议,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先进性、专业性、安全性和通用性。专家智囊团的认可也证明了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去年首家客户河北银行的顺利上线运行,标志着中债金联系统在服务金融机构资金管理业务、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事业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近期已有许多机构联系,计划、安排采用该系统,完全可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能够通过中债金联系统这个平台共同分享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关于县公司安全管理专业化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为贯彻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切实做好县公司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探索和实践县公司安全专业化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县公司始终把安全稳定和优质服务作为检验和衡量建设成败的重要指标,通过开展分析调研、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以及进行专业指导等多种措施,切实确保安全生产、队伍稳定、优质服务,确保工作不断、秩序不乱,不断加强县公司安全专业化管理工作,提升县公司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词】三集五大 安全管理 专业化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改变机制,构建专业化管理新模式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县公司安全监督管理的职责从综合办公室整体划出,与生产技术部合并,组成安全运检部。市公司营销(农电)、调控、运检、基建等部门作为安全保障体系成员,将安全管理范围延伸至县公司,实现了对县公司安全垂直管理,充分利用市公司的管理优势,不断提高县公司的专业管理水平。县公司亦对应成立安全运检部、发展部、调控中心等专业管理部门,原供电所分离为供电所、配电检修中心,并作了具体的职责分工,组织机构上满足了安全生产专业化管理的需要。 (二)深入调研、分析县公司安全管理现状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后,市供电公司制定《“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安全保障工作方案》等3个方案,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管理缺失风险、安全管理弱化风险、员工注意力分散风险、常规安全生产风险及其他不可预知的安全风险逐一分析评估,确定了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以安全责任为主体,县公司对涉及机构调整、人员调配等可能影响电网安全和队伍稳定的问题,加强宣传和风险防控工作,按照“不立不破”原则,超前分析试运行阶段人员思想动态变化,逐步开展业务交接,杜绝管理真空;按照“现任负责制”、“工作随职能走”及“责任追究”三原则,全面梳理各专业部门需移交的职能及业务,出具书面交接清单,明确交接的权限、职责和工作内容。 (三)完善制度框架,统一制度标准,打造一体化制度体系 由于历史原因,县公司安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县公司缺少清晰有效的规程制度体系框架,二是市县公司之间、各县公司之间规程制度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公司组织市、县公司开展安全规程制度的梳理工作,及时公布有效的规程制度清单。针对市县公司和各县公司规程制度差异性较大问题,启动了县公司安全规程制度标准化建设工作,先后组织制定并了《县级各类人员主要安全生产岗位职责》、《县级供电公司安全工器具管理细则》、《县级供电公司安全稽查管理规定》、《县公司调控中心标准化工作细则》等规程制度,明确了一批可直接适用于县公司的规程制度。在制度规范化中,突出安全管理的同质化,市、县公司在管理的流程、执行标准、档案资料等方面均按统一模式执行,最大限度减少制度执行的差异性。 (四)强化监督、提升对县公司安全风险管理能力 市供电公司将县公司的安全管理与市公司基层部门同等对待,在安全监督管理中全面覆盖县公司。市公司每月组织开展对县公司的安全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和考核,对严重违章现象组织召开现场会,而且邀请其他县公司相关人员共同分析讨论。在各类安全专项隐患排查、监督检查活动中,如外包工程、防误闭锁装置、安全工器具管理督查等方面,市公司对县公司按同步督查、同步通报和同步考核的原则进行监督管理。 市公司运检部每周组织县公司参加的生产协调会,统一审查县公司生产计划的科学性和作业风险点及预控措施,并协调相关问题;市公司安监部每月组织县公司参加的隐患排查例会,各县公司按模板汇报隐患排查工作开展情况及隐患的管控、治理措施,推进隐患排查工作在县公司的常态开展。 以完善预案体系为渠道,县公司对四大类的32个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方案进行编制,建立起简便、实用、可操作性强的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方案体系。在“三集五大”导入磨合期间,为及时、准确、有效地让一线员工了解“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情况,确保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县公司利用网络,实施飞信群发信息的方式,发送以“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期间员工思想动态、“事故案例分析”、“施工现场危险点、危险源辨识”“争创文明员工事迹”等为内容的信息,将班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并使此法常态化、经常化,以每日一温馨提示,极大带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效避免了各类事故的发生。同时公司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共开展应急演练12次,参演人员300余人,查找出“安全生产”、“交接工作”、“人员失误”等9大部分12个风险点并同步制定了应急措施,为降低电网安全风险打下坚实基础。 (五)开展培训工作,提升县公司安全管理水平 针对“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后,县公司安全组织机构和监督管理人员变动较大的情况,市公司积极开展县公司专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县公司安全管理水平。以培训为先导,致力夯实安全“内驱”。县公司累计参加安全教育培训536人・次,开展全员安规考试,合格率100%。进入新模式导入阶段后,县公司编制了《“三集五大”体系全员岗位适应性及转岗培训考试实施方案》,开展适应性及转岗培训考试,培训计划完成率100%,培训覆盖率100%,考试参与率100%,实现了三个百分百目标,有力保障了“五大”体系导入新模式后相关生产工作流程的安全实施。 市公司制定调度监控人员的持证上岗管理办法,规范市县公司监控人员的上岗培训和考核。市公司调控部门组织开展了县公司调控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和持证上岗考试工作,选调县公司方式人员到市公司进行轮训,取得了非常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县公司安全管理专业化的思考和建议 (一)县公司安全监督和保证体系划分不够清晰 “三集五大”后,县公司组织机构设置将安全与运检部合并为安全运检部,造成实际工作有交叉情况,不利于安全监督人员独立行使监督管理职能。(原因是县公司都有内部考核机制,如监督人员发现了保证体系的问题,自己所在部门被考核,自己亦受牵连。往往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实际工作中,安全监督的外因作用倒逼安全保证体系的内因作用,甚至有的人既从事生产管理工作亦从事安全监督工作。(安全运检部副主任兼安监员) 建议:县公司设置独立的安全监督部门。 (二)专业化管理尚需更加细化的清晰的管理界面(职责分工) 从大的层面看,县域110千伏变电站、110KV线路资产上缴,资产界面清晰,县公司营销、生产管理界面亦明确,但真正实现安全的专业化管理,很多细节的管理界面还需明确。如:目前县公司10千伏及以下电网设备运维管理采用营配分离模式进行,即配电检修中心负责10千伏线路和配变运维管理,供电所负责低压线路和客户运维管理,但对于高低压同杆架设线路电杆的运行、检修管理,配电变压器与JP柜的运维,实际工作中存在交叉或真空管理。又如:110千伏变电站上缴后,县公司运维的10千伏\35千伏线路的运行、检修、故障处理,负荷转移,专线用户供电方案的制定等问题与市公司的流程衔接都存在问题。 措施:进一步讨论、分析,科学制定流程,再培训实施。 (三)农网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点多,管控难 这些年,县公司所承担的农网工程任务十分繁重,安全风险凸显。一方面,工程进度要求加快,另一方面,物资供应不及时(原因是一个项目物资往往来自不同供应商,供货时间相差很大,材料不齐又无法施工)、民事协调越来越难。施工队伍为了减少成本,造成工程集中赶工期、短期抢进度,甚至不按照县公司统一计划施工,便失去了监控。因而出现无票工作、监护不到位,许可手续、停送电联系缺失等严重违章现象。 建议:参照基建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办法,形成一环套一环的科学管控机制,立项、可研(设计)、招标、施工等环节要能衔接,特别是解决好材料供应难题。 (四)现场作业标准化差距较大 近些年,省公司花很在力气推进现场作业标准化,对规范现场作业行为,控制作业风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通过对县公司作业现场的检查来看,离标准化差距还很大,如标牌、围栏设置不正确,安全交底不开展或留于形式,工作监护人参加工作失去监护,三措一案编制留于形式,倒闸操作中单人操作、唱票复颂不进行、解锁随意等。这些违章现象在安全规程、制度中都有明令禁止的规定,但就是不能完全执行,究其根源,还是专业化管理开展不深入,需要在实施专业化管理时推进标准化作业,达到规范化目的,从而杜绝违章现象。 措施:将安全规程、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梳理,制定标准化作业的指导文本,再进行培训、推行,特别是在配电线路、台区的工作,要结合县公司的现状,做到可操作、易执行。 三、结束语 近年以来,县公司强化“大安全”意识,全面搭建起覆盖“全业务链”的“大安全”协同管控机制,首次将安全管理从传统的保电网安全、人身安全、设备安全为主,扩展到安全生产、建设质量、队伍稳定、优质服务、依法治企及品牌建设六大领域,渗透到电网规划建设、生产运行、经营管理、营销服务和队伍建设各方面,实现安全管控覆盖“全业务链条”,构建起安全稳定立体防线,以“全”保“安”。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模拟公司”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应用 [摘要]“模拟公司”是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工作经验的有利“武器”。本文从“模拟公司”的起源与涵义出发,叙述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用“模拟公司”的意义,并提出了设置突发事件、发行虚拟货币、联系其他模拟公司、轮岗、聘请顾问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开拓眼界,累积经验,与社会和酒店用人单位接轨,以此来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的竞争力。 [关键词]模拟公司 高职 酒店管理专业 经验 在“重经验而非学历”的服务行业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应聘时,并没有突显出足够的优势。“经验”是每个应届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的巨大障碍,而“模拟公司”就是解决这个障碍的有利“武器”。 一、“模拟公司” “模拟公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1993年由于欧共体和德国政府资助的“欧洲模拟公司”的成立获得世界性影响。[1] 所谓“模拟公司”,是指该公司除赢利是虚假的以外,其余都与真实公司相同。[2]学生在“模拟公司”和在真实公司一样工作,承担公司所有的业务往来,“模拟公司”要像真实公司一样办理注册手续、交纳税收、依法为雇员投保,与其他公司做合作,进行业务往来。其主要目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参与商务活动,提高学生能力。 “模拟公司”主要通过实践来强化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沟通等能力。“模拟公司”还与多家真实公司合作,从真实公司那里获得行业信息和设备援助。同样,“模拟公司”在模拟市场上为真实公司广告,宣传品牌。这样的合作,也使学生与各公司建立联系,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应用“模拟公司”的意义 酒店服务业的产品主要是“服务”,这种产品非实态、不可储存、不可转移,其特殊性更要求服务人员的应变能力和正确处理突发性事件的敏捷度,这更需要处理人经验的积累,这也是酒店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重经验而非学历”的主要原因。但在校的高职酒店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很难兼顾到工作经验的获取。即使是利用假期的时间到酒店实习,也很难找到短期的实习单位,而且实习时间短,实习岗位单一。 “模拟公司”更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这是真正的“做中学”。学生在“模拟公司”中工作,不仅可以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也可以在不同部门,甚至是不同的管理岗位轮换,这促使学生有更多经验的积累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更可以促进学生在处理事情时的多角度思考,提高事件处理的完美程度,更有利于学生更快的适应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三、“模拟公司”的应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作为公司的模拟形态与真正的公司相比,“模拟公司”的环境与存在更加灵活,限制条件也相对低一些,所以更适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模拟公司”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存在形态可以是多样的,比如模拟餐厅、模拟宾馆、模拟咖啡厅、模拟康乐等。 (一)人为设置突发事件,训练学生应变能力 “模拟公司”的常态经营只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该职位的工作职能和熟练工作技能。更多的人为添加突发事件,更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虚拟的世界不怕失败,失败远比成功给我们的更多。这样的教训使学生在进入到真正的工作中时,处理事情更得心应手。 (二)发行虚拟货币,与其他的“模拟公司”进行工作往来 其他的“虚拟公司”不仅仅是本校或本行业的。现实的公司也不可能脱离其他而独立存在,与其他公司的联系可以使学生对其他行业有所了解,开扩视野,加大挑战。 (三)定期轮岗,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 在“模拟公司”中,学生定期轮岗,有利于学生在各部门的经验积累,以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还有利于学生了解各部门的工作状态,快速的给自己将来进行工作定位,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补正,缩短学生寻找工作的茫然期,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四)聘请酒店行业的资深人士为“模拟公司”的顾问,参与考核 聘请酒店行业的资深人士来指导“模拟公司”的经营,有利于“模拟公司”与社会和行业接轨。以酒店用人单位的标准来培养学生,更有利于酒店用人单位对未来人才的发掘和选用。 其实,高职毕业生是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学生的培养更需要学生、学校、社会和用人单位等多方的努力,学生在“模拟公司”里获得的经验,更需要用人单位的检验和认可。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浅谈“公司制管理模式”在中职电子专业教学中应用 【摘 要】“公司制管理模式”对于重视加强和改进中职教学工作,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引导中职教学沿着正确的科学的方向迈进。对于创建中职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中职的教学质量,促进中职学校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相结合,促进中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司制管理模式;中职;电子专业;教学 “公司制管理模式”适应金融类、机电类等理论性强、技术含量高、实践性强的专业,在某些层面上完善了“半工半读”的教学方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实行公司制管理和教学,把学习、实习、工作融为一体。时下,有关“公司制管理模式”的话题不断,各个职业学校也相互仿效,互相竞争,以下就是本人对“公司制管理模式”在中职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而提出的一些个人想法。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促成“公司制管理模式”的产生 2007年3月5日,国家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一时间,实行校企合作,建立“订单式”教学模式,成为了各职业学校探索的方向。 近年来,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本科生就业不如高职生,高职生就业不如中职生”。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在75%左右徘徊,而中等职业学校(含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早已突破95%。中职学校针对企业生产一线培养的有技能“蓝领”成为就业新宠。有些中职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与大学生“就业难”截然相反,中职生就业出现了越来越吃香的趋势,这就要求中职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突出能力培养。进而“公司制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二、“公司制管理模式”是一种什么模式? “公司制管理模式”是一种将公司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劳动计酬、劳动合同关系等因素与学校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量化考核相结合的创新教育形式,在这种模式下,每个班级为一个小公司,在公司中班主任是公司总经理,而每位学生都是这个公司的员工。学生每天面对的不再是老师和同学,而是公司的领导和同事,学生每天要做的也不是简单意义的上课听讲,而是要认真地操作手中的“业务”。 学校完全模拟公司操作,各公司设立了员工考勤卡,教室里的摆设也以公司部门为单位。另外,学校特别设置了“实训币”,“公司”里所有“员工”都按标准薪酬制度进行考核。 三、“公司制管理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实行“公司制管理模式”,是为了通过“公司制管理模式”,让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公司制管理模式”最根本的好处就是可以吸引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对文化、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工作纪律观念。学校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学校与用人单位针对性地开展毕业前岗前培训。这种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并让学生积累到了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中,技能性专业占据了大部分如:机械制造、计算机、机电类、酒店服务类专业等,这种边工作边读书的方式深得人心,而且十分有效。 “公司制管理模式”的应用更积极地调动了学生干部有效地管理好班级,学生们被分配到“公司”各个岗位,亲身体验做为经理、业务员、培训师等负责公司经营和管理,每个学员都可以尝试到各个岗位,这样,一旦真正地踏入社会岗位,就能轻车熟路,立刻进入到岗位中去了。经过公司制管理模式实训,上手快,实践能力强,而且对各个岗位都有认知,节约了公司的成本和时间。 四、“公司制管理模式”在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种管理模式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积累、总结,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才能最终建立起较为完善、较为合理的模式。“国有国情、校有校情”,每所学校有自己办学的特点和特色,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专业也有不同,笔者就“公司制管理模式”在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1.专业教师、专业班级班主任要进企业 学校与企业联系后,专业教师、专业班级班主任相继到企业里去培训和学习。一来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增进了交流,使学校真正迈出了“校门”;二来让教师了解企业的文化制度,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了班主任的管理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专业教师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掌握了更好、更多的技能技巧,尤其是最新技术更新、新型产品研制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电子专业,现在社会,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稍不留神,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专业老师需要时刻关注企业,关注社会。 2.建设一批实训基地,进行模块教学 为了探寻新的模式,促进学生就业,学校需要建设一些集多重业务功能于一身、学生可操作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工作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具备从学生到员工角度转变所必须的实践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学生们进入实训基地前已经在学校本部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理论知识,这是实训基地行公司化管理的前提条件,没有理论基础的实践是没有潜力的。经过实训基地的有针对性的实训,学生们毕业后进入公司,便没有了转变的过程,可以直接上岗,从而为公司节省了培养时间。 实训基地实行模块教学,每个大模块由多个小模块组成,实训基地除了要安排教师指导学生实际做业务外,实训基地还要聘请一些业内专业人士现场指导学生做业务,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通过这种方式训练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用企业进行二次培训,节省了用人单位的时间、人力、财力、物力。 3.组织开展技能比武、评比“优秀公司”等各项活动 技能比武,是展示学生技能技巧的舞台,体现学生精神风貌的舞台。既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得到加强,又是经过了一次人才选拔的比拼,看到自己的不足与长处,增强了竞争意识。每个班级为一个小公司,学校每学期会从各公司的盈利以及员工的基本素质等方面来对各个公司进行排名比较,“爱拼才会赢,竞争才会进步”,这样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能力的提高。 同许多新事物一样,“公司制管理模式”在刚开始推行的时候,也遇到了较多困难。但职业学校“公司制管理模式”的可以突出职业技术学校的特点,丰富学校办学的内涵,强化专业的专业程度,真正让学生能够“走”得出去! 作者简介:肖娟(1985—),女,毕业于淮阴师范学院电子专业,助理讲师,江苏省涟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团委书记,主要从事电子专业教学研究工作。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电信企业集团下属专业公司预算管理问题探讨 摘 要 本文从预算管理的内涵和作用入手,分析了电信企业集团预算管理的闭环管理模型以及模型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并从该闭环管理模型上分别指出目前电信企业集团下属专业公司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 电信企业 预算管理 闭环模型 一、预算管理的内涵与作用 预算管理是全面落实企业战略目标的具体行动方案与控制制度,是对未来的一种管理,预算管理的思路是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导向,是按企业组织架构的具体形态,将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分解为由不同层级、不同部门来共同承担的多个子目标,这些子目标都是以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为最终的导向,通过使用预测、协调、控制、分析和考核等手段来实现对企业各战略目标的全面控制和管理。 预算管理对企业的经济运行的意义是很显著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理想工具。预算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管理水平。通过预算管理的运行,将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以预算的形式,从各个细节层面上来体现和进行控制,从而使得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为企业管理层考核各责任部门提供了定量的参考指标,是企业单纯的战略宏观管理和细节管理之间的桥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可以实现出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制衡,预算来自企业的战略导向,也就成为出资者授权的形式。 二、电信企业闭环预算管理模型 从预算管理的内涵和作用的角度看,目前大多数电信企业均采取的是闭环的预算管理模型,该模型包含五个基本部分,居于中心位置的是企业的战略目标,该目标是基础、是导向,其他四个部分是围绕这一中心目标而展开,包括:经营计划、预算编制、预算跟踪分析和报告、预算绩效考核,之后又回到企业经营计划,由此形成一个闭环的运行模式,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协调。1战略目标:是企业根据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状况以及外部环境,为求得企业生产和长期稳定发展,并为不断地获得竞争优势,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以及创造长久价值的总体谋划。企业战略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定位、是一种商业模式、是高层领导人的一种价值观、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创新、同时也是一种行动计划。2经营计划:企业经营计划是围绕一定时期内的企业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具体框架和实施计划,是对一定时期内企业战略目标的分解,是预算编制的基础。这一部分的工作涉及到电信企业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对企业运行数据的分类整理、对完成既定目标所需资源的预测、对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和分析、对具体方案实施细节的规划与管理,如市场推广计划、成本与费用的管理计划、财务管理计划等; 3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是建立在经营计划之上的,预算编制既是对经营计划提供资金支持,又是对经营计划以数据的形式来进行资源配置。这一阶段的管理内容包括:构建企业预算组织体系、预算制度体系、预算指标体系、某一时期的预算指引、预算表格等,同时通过预算布置会、预算讨论会、预算质询会确定年度预算; 4预算跟踪分析和报告:是对预算实施情况的反馈和管理,主要针对预算使用情况的核查和企业现金流的管理和监控,并在此基础上编制预算分析报告,为企业管理层提供适合其既定目的准确而完整的信息,支持管理层决策和对营运活动及业绩的监控; 5预算绩效考核:预算考核是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选择合适的绩效考核指标和总体评定指标,对预算责任部门进行考核,以此来作为未来编制企业规划、经营计划、全面预算以及对部门与员工奖惩措施的可行性参考。 三、电信企业集团下属专业公司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电信企业集团虽然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时间不短,但由于电信企业是个集团企业,有很明显的行政区划特征,大的主体是以省为预算单位,该编制主体相对比较成熟,业务比较类似,集团比较重视,预算指引也一般针对的是该类主体,但除此之外,电信集团还有很多的下属专业公司,由于各专业公司开展的业务各不相同,差异较大,很难用统一的预算指引指导编制工作,使得在这方面的管控力度较小,现从预算的闭环管理模型上分别指出目前电信企业集团下属专业公司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战略:存在集团战略与下属各专业公司战略不相协调的矛盾。集团战略制定后需分解到各下属企业,但往往存在上级对下级企业战略的指引力度不够,下级对集团战略的领悟和分解能力不够。战略激进点的,将配置较多的资源,而战略保守点的,资源配置上也会相对保守些,一旦基础确定,将影响到后续几年的发展,战略定得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企业规划和经营计划:没有理清与预算编制的内在关系,存在预算编制在先,规划和经营计划制定在后的矛盾。往往企业预算启动时,企业的规划和经营计划还未制定,有的甚至将预算编制的数据作为制定企业规划和经营计划的参考依据,这将导致预算的编制缺乏合理的指引性规划,编制依据不足,主观性较强,大多是参考历史数据,而依据该数据制定的企业规划和经营计划显然不具科学性和持续发展性。 (三)预算编制:主要表现在:1集团预算与下属专业公司预算的矛盾,集团是统筹整个预算的集合体,每年都会根据战略、计划以及国家政策导向,确定来年的预算编制指引,因电信集团各专业公司业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域也不同、企业的性质也不同,不能完全靠单一的原则分配各项资源,而在总盘子确定的前提下,如何均衡各企业的资源分配成了集团预算应重点考虑的问题。2大多采用的是增量预算编制。企业往往很重视第一个年度的预算编制和使用的情况,长期采用此方法会导致鼓励将当年的预算全部用光以便明年能保持相同或更多的预算,同时不能激发企业降低成本的动力,也不利于业务与能力等各方面的创新。3企业管理层重视不够,预算宣贯力度不够,各部门参与不够,编制依据不充分。预算应是全员参与的一项企业管理工程,但大多数企业认为预算编制、汇总、汇报是财务部的事情,各部门只需要将各自的预算数据上报即可,数字背后的支撑证据不充分,存在拍脑袋现象,第一版上报的预算数据跟最后定稿数据能相差30%~60%。4在预算目标值确定的前提下,预算成了财务与各部门的博弈,而财务缺乏足够的业务知识,不能真正起到预算审核及决策的作用。财务审核预算往往仅从趋势分析和对比分析来判断,或做简单的汇总上报企业管理层决策,这将导致部门在实际使用的时候会有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况,使预算可操作性不强。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旅游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公司化运作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多渠道整合资源建设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等生产经营过程,使基地实现经济效益,并通过该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具备两个目标:经营目标和实训目标。经营目标是实现企业的自主经营、优化组织结构、实现最优成本控制、保证服务质量、实现利润最大化。实训目标是提供具有真实而综合的职业环境,按照专业岗位对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要求,使学生得到实际有效的操作训练。而要有效地完成这个目标,实训基地必须能够自给自足,积极参与市场活动和经营,这样才能提供真实的、可持续的项目供学生开展实训。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具有企业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开展公司化的运作。 一、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历程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度重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态势,我院理工科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成效显著,但经管类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于资源有限,发展相对缓慢。从2006年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共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开设了微格实训室。在这一阶段,仅能利用现有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为学生进行导游模拟讲解、能力测评提供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交流、观摩的机会,无法达到真正的实际训练的目的。二是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组建了海联旅行社营业部,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环境的实践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的机会。但企业偏重经营与生产,生产实训质量难以保证。三是旅游管理专业于2011年8月成立了途乐旅行社有限公司。这是学院独立出资,具备完整的公司组织架构,能对外独立承接业务开展活动的独立法人实体。该旅行社自成立至今,共承接了学院近20次旅游培训活动,创造营业收入近20万,实现了盈利。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经营的问题 该旅行社考虑到经营与管理成本问题,无任何专职人员,所有员工均由专业教师兼任,因此对外开展业务不多,主要依赖于学院的业务。为了兼顾企业利益,保证对客服务质量,实训教学的灵活性相对较小,对于学生的实训目标完成有限。 首先,由于学院设置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目的更侧重于完善教学体系,借助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一载体,传授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职业思维,慢慢养成职业行为,而在真实的企业经营中,更强调效率,在具体的岗位,只要求员工会操作,因此,企业侧重培训,不断地训练动作,不允许出错,也无法承受出错。这两种制度的不兼容,导致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不敢让什么都不懂的学生贸然操作。因此,借助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大多仍然停留在假想状态。 其次,公司组织结构单一,能提供实训的有效岗位不多。考虑到经营与管理成本,公司的组织结构非常简单,无任何专职人员,总经理由专业教师兼任,并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和业务拓展。财务由专业教师兼任,负责公司的日常财务管理和税收登记。其他的市场、外联、计调、销售岗位均无明显设置,由于学生并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为了保证对客服务质量,维护企业利益,在开展业务的时候,大多数情况采用发包的形式,外包给其他公司进行操作。目前,旅行社为学生提供了较多实训机会的岗位,集中于全陪、地陪岗位,而由于业务量有限,这些岗位的实训也不能实现人人顶岗。作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所需要的市场、外联、计调、销售岗位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训目标的完成。 最后,缺乏市场意识,业务量不稳定。即便组织结构完善,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给实训机会,还需要持续的业务。而目前,旅行社的经营基本仅能解决温饱问题,所有的业务量均来自院方的支持,而且院方对旅行社管理者并没有给出任何业绩压力,企业管理制度对于业绩开发也无相关的激励措施,因此,企业业务仅局限于整个学院的旅游培训活动项目。这些业务大多集中在7、8月份和国家法定假期,在2、3、11、12月旅行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无任何业务开展,更无法保证以业务开展为项目的实训课程的正常进行。 三、生产性实训基地公司化运作方法 要达成实训目标和经营目标,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参与市场竞争,实现真正的公司化运作。在主动参与市场活动,打造企业品牌,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将企业规模化,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员工,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真正实现实训目标。 首先,让学生成为公司主体,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控制。当前旅行社业务量少,专职人员不多,这看似是个问题,实际上,学生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让学生成为公司的主体,鼓励学生创业,各个岗位的具体工作完全由学生负责进行操作,专业教师起场外辅导作用。安排一些学生能够做得比较好的岗位,接到项目后,由1―2名同学负责,安排导游过程的各项事务,结束后,形成书面的实训体会报告。专业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指导和控制。在把主要工作内容让与学生负责的同时,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可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之间推行梯队负责制,“老带新”,“师傅带徒弟”,对岗位新进学员的培训辅导本身也是学生实训锻炼要考核的重要能力,通过责任制,保证工作的延续性,一旦学生毕业离职,该职位不会出现断层或缺口,借此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其次,以业务为教学项目,按真实工作过程和任务开展教学。传统的实训,大多数因为缺乏真实感,学生无任何压力,得过且过,因此,很多同学反映自己毕业后在公司待1个月比大学3年学的东西还多。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以业务为教学项目,将真实的工作过程细分成教学模块,为《导游实务》、《旅行社管理》、《市场营销》、《计调实务》等课程提供教学辅助,为学生提供顶岗实践的机会。因此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以企业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融合,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致性。以市场活动营销模块为例,教学课时2课时,实训课时8课时,4个课时用于策划方案的制订,学生按项目分成小组,当了解到具体的业务信息后,以团队的形式形成策划方案,在团队间进行评比,推选最优的策划方案;4个课时用于市场活动的实施,让学生在公司现场进行一边学习,一边顶岗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直接对客服务,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专业教师对发现的问题随时给予解决,实现教学做合一。因为企业规模较小,岗位有限,可将学生分成团队形式,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岗位的顶岗实习,各个团队实行责任制。团队内部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每2个月对岗位进行一次轮岗培训,保证每个学生对每一个岗位和职级有一定认识和体会。 最后,实行课程考核与工作表现相结合。课堂教学以学习成绩作为考核结果,而企业经营以业绩作为评价指标,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想持续发展,两者必须兼而有之。课程考核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评价结果的可比性与可靠性。以《导游实务》课程地陪服务规程为例,前期准备、接站服务、入住服务、核定日程、参观游览、送站服务、善后服务8个步骤的考核,从工作态度、工作任务完成度、工作能力、合作精神4个方面实行专业老师考评与客户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完成度和量的考核。专业老师占60%,客户考评占40%。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鼓励创业,学生既然作为企业员工,应同样纳入企业的考核,享受企业的奖励。如果在企业工作过程中,注重企业品牌推广、接待服务、成本控制、设备保养等方面表现突出,能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为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做出了较大贡献,给予实际的奖励,如业绩提成或者是课程考核A等。 途乐旅行社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必然要担负起生产和实训的双重责任。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公司化模式运营,实现教学合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教改中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讲解 摘 要:股利政策一直以来都是财务管理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虽然存在诸多的股利政策理论,但是中国上市公司实际的股利支付情况如何?哪种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现实中的股利政策?应该在财务管理教学改革中突出和重点介绍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理论分析和理解现实。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改革;股利政策 股利政策的研究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是迄今为止,理论界和实务界尚未取得一致认可的结论。正如Black(1976)所感慨的那样,股利政策仍然像谜一样,人们难以寻找到它的真实答案。一直以来,股利政策的内容也是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重点,对于本科生而言,虽然可以较快的掌握和接受相关的理论,但是真正能够利用这些理论分析和深入理解中国公司的股利政策却并不容易。因此,需要从理论背景和内容讲解,现实中的股利政策特点,以及对目前国内公司股利政策的评价三个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 1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股利政策讲解存在的问题 1.1 股利政策理论背景的介绍不够 现代意义上的公司股利政策理论,始于1961年Miller和Modigliani的那篇著名的“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股价”的论文。此后,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引发了财务学界对股利政策理论的全面探讨,包括MM无税理论、税差理论、追随者效应理论、信号模型、理论、迎合理论等。国内的教材虽然在课程内容上都涵盖了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和基本结论的归纳,但是却很少提及股利政策理论的沿革与发展的内在逻辑,这在很大程度上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使得他们仅仅只是形式上记住了这些理论,而没有真正理解股利政策理论之间的逻辑承继关系。 1.2 现实中公司股利的派发特点和趋势讲解内容不足 从财务管理学科的教学特点来看,对本科生而言最好是通过演绎的方法讲解理论。那么,在介绍了相应的股利政策理论之后,就需要从两个层次上讲解现实中的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以及在一定的时间区间内股利政策的变化情况,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比较现实中股利政策的变化与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但是,目前国内的教材往往忽略了现实股利政策的内容,既没有详细和深入的介绍西方发达市场中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也没有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进行可靠和详细的数据统计,造成了学生理论学习和现实情况分析相互脱节的结果。 1.3 缺乏对现实中公司股利政策的评价 对本科学生而言,应该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对理论内容的掌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遗憾的是,在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中仍然缺乏对国内公司股利整体评价。 2 财务管理教学改革中股利政策授课内容的变革 2.1 增加股利政策理论背景的介绍 首先,财务管理理论从根源上来讲,源自于经济学的学科内容。在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上,财务管理论也多借鉴经济学。因此,每一次经济学理论的突破和革新都会带来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内容的变化。其中,股利政策的研究就非常多的引入了每一阶段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从股利政策理论的内在逻辑性来看,从MM股利无关理论、税差理论、追随者效应理论、信号模型、理论以及迎合理论,基本上契合了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发展。其次,从股利政策的假设条件来看,理论的沿革是在逐步放松假设条件的情况下对公司股利政策做出解释的。例如,MM股利无关理论在无摩擦以及无税的条件下,提出了股利政策对公司价值并无影响。但实际上,MM股利无关理论的假设与现实情况相差甚远,这也直接导致了该理论的解释和预测股利政策的效果。股利政策理论研究假设的逐步放宽,使研究变量更接近于实际,从而能够更好地对现实中公司的股利政策做出解释。 2.2 增加现实中股利政策特点和趋势的介绍 毋庸置疑,股利政策理论是基于现代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股利政策的讲授应该关注到现实中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以及在不同时间段中所表现出的趋势。 一方面,增加对西方发达资本市场股利政策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的内容介绍。实际上,西方发达市场的公司股利政策具有以下特点:(1)经营稳定的大公司常通过发放现金股利和股票回购的形式分配其可观的公司盈利;(2)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发放现金股利始终是公司分配盈利的主要形式。股票回购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才成为相对重要的形式;(3)在采用现金股利形式分配盈利的公司正在逐渐减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多数首次以现金股利形式分配盈利的公司也正在转向更多的采取股票回购形式(Fama和French,2001);(4)处于较高税率的个人在获得可观现金股利的同时,也为这项收益支付了相当可观的税收;(5)与公司的盈利情况相比,现金股利政策一直较为平稳,而股票回购却不那么稳定;(6)对于股利和股票回购的增长,市场往往会有正面的反应,但是削减股利却会引起市场的负面反应。通过对西方发达资本市场几十年来股利政策的特点,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对现实中股利政策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同时,结合股利政策的变化趋势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股利政策理论研究的沿革、变迁过程。 另一方面,增加对我国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的内容介绍。中国资本市场的表现与西方发达市场相比,存在迥然的差别。首先,国内上市企业很少派发股利或以非常低的比例派发股利;其次,高额派现的背后往往是公司大股东利用控制权进行利益的攫取;第三,一些上市公司派发现金股利的目的是为了再次融资而满足监管层的派现要求。通过总结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可以使学生对比西方和我国上市公司在股利政策方面的差别,引导他们思考和运用理论分析这一现象。 2.3 增加对现实中公司股利政策的案例分析与评价 案例教学无疑应该在财务管理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利用案例分析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认识,是需要在财务管理教学改革中重视和思考的问题。根据一些媒体报道和文献研究的结论,可以有针对性的结合如驰宏锌锗、用友软件、五粮液等案例,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案例企业在股利派发过程中的背景和动机。这样一来,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紧密的结合了股利政策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案例了解上市企业派发股利的真实动机,使学生将委托理论、成本等理论应用于现实中公司行为的分析。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模拟公司教学法在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类专业传统教学过程中重理论,分割式的模式和流于形式的商务实习使得学生在工作之初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工作的需要,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相差甚远。本文系统探讨了“模拟公司教学法”在管理类专业高职教育中的意义,并从实际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探索了这种职业教育的新模式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模拟公司 行为导向 一、模拟公司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一)模拟公司教学法的发展概况 “模拟公司”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德国,是指模拟真实企业,在仿真的商务环境中,由受训学生自主组建公司并作为公司的雇员开展工作。公司的业务也可以模拟一家真实的企业(称为背景公司或赞助公司)来进行。在一个封闭的网络中,学生可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和弄清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又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风险。根据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定位,学生在此可以进行工商注册、人事管理、营销、财务、金融、贸易、税务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高等职业学校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相继建立了财会模拟实验室、商务模拟办公室等,引入了“模拟公司”这一实践教学的新形式。 (二)模拟公司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行为导向的教育思想 行为导向是一种指导思想,培养学习者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的行为。在教学中,行为导向意味着:知识的传授和应用取决于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媒体等因素的重组,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质上创造出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社会交往的仿真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从而产生一种行为理论的假设。“模拟公司”的建立正是为了创设有助于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他们通过反复练习,进而会预期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即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得到发展。 2.“模拟公司”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模拟公司”运作的基本方式是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习,采用的正是行为导向教学常用的几种方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表演和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等。 上述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有三个: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订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 教学组织形式采取自我控制的独立作业、小组制订计划独立作业,以及小组作业等多种形式,具体采用哪种形式要视培训目的、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任务的不同而变换。例如,要突出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则要求较多地采用小组作业形式,这样可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使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合作、如何解决矛盾,等等。 3.“模拟公司”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劳动现场等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模拟公司”就是从改善教学环境入手,达到教学目的的。建立“模拟公司”首先要考虑环境布置问题,应尽可能使学生感到真实。 (三)模拟公司教学法与我省高职教育结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向基层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学生的现实操作能力是其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条件,而实践教学模式也成为高职教育有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主要手段。通常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可在一体化教室、实验室、工厂、车间等实际操作环境中进行“手脑并用”的学习,以此提高操作能力技术水平。但管理类专业因其特有的学科特点难于开展卓有成效实践教学,适合其教学的实践场所在现实中很难找到。而社会对熟悉商务活动运作、能够熟练处理商务活动各环节具体业务的各级应用型、技术型人员的需求日益旺盛,同时企业为回避因人员经验不足而导致的经营风险,更是强调员工的上岗能力。如何培养高层次的商务应用型人才,成为高职教育管理类专业亟待解决的课题。将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尝试与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相结合,是探索改革的可行之路。 二、模拟公司教学法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一)模拟环境的建设――建立“现代商务技能实训中心” 模拟公司教学法实施的首要问题是教学环境的建设,应尽可能使学生感到真实,环境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以此达到教学目的。为此,我们成立了“工商管理系现代商务技能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建立就是要通过提供仿真的业务活动环境,为受训学生的各种模拟职业行为建立劳动组织依托和归属感,促使受训学生把模拟公司当成真正的经营机构。在学习商贸规则,熟悉市场机制,追求公司最大利益的同时,受训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实训教学目标所预期的职业角色。 (二)模拟公司实训教学方案 1.编制实训教学讲义 模拟公司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是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不足的现实问题。结合我系的专业设置,我们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实训内容,并编制了部分教学讲义。现有讲义共分绪论、模拟公司成立、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商品销售、财务管理六部分。绪论部分内容包括模拟公司的概念、发展介绍,以及这种教学方法的介绍,目的在于帮助阅读者对课程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其他五章则针对模拟公司的运行并结合我系所设专业设计了相应内容。 2.模拟公司实训课程教学安排 “模拟公司”实训教学方案应充分体现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即行为导向思想和注重职业性要求。其关键点是:注重职业经验的直接获取和职业能力的实践培养。为充分贯彻这一思想,结合我系的专业特色,我们在探索中尝试实训教学方案的设置。 实训时间为期四周,受训学生自主结合创建模拟公司,行业不限。 受训期间学生应根据“模拟公司工作流程”,并依据指导老师的教学安排完成工作。 实训第一周,首先帮助学生理解模拟公司的意义与实训课的形式,其次要完成模拟公司成立的部分内容。重点在于学生对模拟公司的理解,对自身及教师身份转换的接受。在此教师是实训教学的咨询者、指导者,受训学生是模拟公司实训教学的主体,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或决策者。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讨论是实训教学的重要形式。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是受训者形成良好自信的商务习惯的重要条件。基于此,学生应以积极、自主的心态对待实训课,破除在传统理论课中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实训第二周设置了两项内容:完成模拟公司的建设,并进行组织架构建设和人力资源的配置。为营造课程环境的真实氛围,组织学生到河南省工商注册大厅观摩学习,并将这一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在第二部分中,各公司要根据业务开展的需要设计组织结构图和职位设计书。 实训第三周要求各公司完成有针对性的营销策划案,熟悉市场调研、营销策划的内容与程序,能够独立设计调研方案并实际实施,在此基础上熟悉各种营销策划的实际操作技能,掌握策划书的撰写要点及技巧。 实训第四周设置了两项内容:第一部分进行不同公司间的决策对抗,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在仿真经济环境下的经营决策能力。第二部分进行成果汇报,各公司将实训期间的工作展示回报,并回答指导教师及其他公司成员的提问。 受训期间的工作过程要求进行文档表述,按照《模拟公司文档管理制度》的规定,以公司为单位进行文档管理。该制度的建立对提升学生办公自动化的应用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各个模拟公司在受训期间要制定相应的人员管理制度进行自我管理,开展团队文化建设,提升团队凝聚力。引导每位团队成员以模拟角色尝试与其他成员协调关系,从而更好地实现公司运营的目标,提升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 3.建设仿真教学环境――模拟教学软件的应用 “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我国推广已有多年,许多经贸管理类的职业技术学校都在不断尝试,却也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仿真性差。市场背景、工作环境完全是虚拟的案例,没有创造一个真正的企业工作环境,学生很难进入角色。二是规范性不够。各个公司都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机构设置、运作规则等方面各行其是,缺乏统一性。三是局限性较大。每个公司都局限在校内公司间的交易,外部交易(校与校、不同地区间的“模拟公司”)无法进行,没有统一的“模拟中心”进行协调。而模拟公司教学实训方案的实施对建设仿真环境要求极高,国外成功的案例往往建有模拟公司网络,其职能是使模拟公司之间互为模拟市场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可以进行联络协商与虚拟谈判,最终进行交易。受限于我国现状,依靠规范的“模拟中心”建设教学环境暂不可行。为此,我们选择了利用教学软件营造仿真环境。 实训课程选择了两套软件:一是竞争型的企业经营决策平台――企业经营管理电子沙盘,营造各公司间的仿真经营竞争的博弈式教学环境。二是流程化的企业办公管理平台――ERP教学模拟系统,对真实企业的经营流程进行模拟,营造模拟的企业运作环境,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日常运作,培养操作能力和决策能力。 教学软件的应用较好解决了仿真环境的建设问题,对模拟公司实训课程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三、前景展望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些国家近年来培养职业行为能力的有力措施,以“模拟公司”的形式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是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成功探索。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培养商务实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任务与挑战。模拟公司教学法正是探索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行之路,其在我国的探索与应用必将拥有一个广阔的前景。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新时期做好石油化工项目建设管理的几点建议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的发展导致我国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资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因此,在新时期加强我国石油化工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有效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的总额当中,石油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同时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石油化工项目的建设管理,能够促进我国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 石油化工 项目建设 管理模式 建议 一、前言 新时期,为了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人们的需求,我国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了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管理。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促进我国石油化工产业不断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做贡献的基础。在进行石油化工建设的项目过程中,加强管理能够提高工程质量,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减少经济损失,是我国石油化工项目工程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 二、我国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现状 同其他的建设项目不同,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有自身的特点,该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存在更高的危险系数,同时一旦发生事故,所带来的经济和人身损失是难以弥补的。近年来发生的安全事故当中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因此加强对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重视是非常重要的。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公司在进行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都采取粗放的手段,这种管理方法不够细致,导致施工过程中风险系数增大,进行施工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也只是表面的现象,没有将工作落实到实处,致使安全管理措施也无法真正发挥职能。同时,进行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公司领导安全和管理观念的薄弱,导致安全管理措施没有真正实施。再加上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他们没有安全意识,导致工作过程中安全隐患大量存在等。[1] 三、影响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安全因素 (一)人为原因的影响 加强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该工程管理层对于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管理人员不重视安全问题,就导致他们下发的命令不能够被及时有效的执行,采取的措施无法落实到实处。还会导致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缺少安全意识,从而在工作中失误操作较多。[2] (二)工程自身特点的影响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和方面的影响。例如,吊装作业、高处作业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难度大又复杂,给安全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阻碍。[3] (三)自然因素的影响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大型机械进行日常的工作,然而这些机械在运转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大风和雨雪天气下会导致工程无法进行,同时大型机械会受到潮湿的影响而发生故障等。 (四)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现场,除了以上难以管理的种种因素外,还有一种影响因素往往是导致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那就是人为因素。例如,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不足,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搭建脚手架不够规范、不系安全带进行高空操作、不正规的电源接引和继续应用已经损坏的施工用具等现象。这些不正规的操作方法导致石油化工工程建设过程中到处充满着安全隐患。 四、石油化工项目建设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安全管理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 科学和完善的制度是保证工程安全的重要基础。因此,要想加强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中的安全管理,首先要制定和建立起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施工单位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度的建立,企业领导层各个级别的管理者都要能够明确自身的安全管理责任。安全责任制的核心应为该项目工程的经理,之后是对施工监理、管理者及承包商进行责任分配,促进各方团结一致进行安全管理工作,以最大的努力将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种种安全隐患降到最低。[4] (二)注重安全课程培训 提高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一定要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才能够提高整体的安全意识,才能促进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互相监督,不断提高整个工程的安全度。加强安全意识培训,首先,要从工程施工的方面入手,提高施工方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操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通过培训,使他们的操作技能更加专业和熟练,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问题。其次,安全意识和素质的培训。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技术的提高,还要注重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只有在意识上和心理上提高了对安全的重视程度,才能够在工作中更加的遵守操作规则,提高警惕,也更有利于领导下属单位安全措施的执行。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将其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械以及专业的操作水平相结合,能够促进施工过程中安全性的提高。 (三)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单独靠安全防范措施或者制度是难以实现工程的安全管理的。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在工作中共同努力,及时发现环境变化给安全带来的威胁,并及时进行处理。要建立专业的项目安全管理小组,对工程进行监督,工作中及时检查各项工作的是否达到了要求,同时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安全检查和防范。安全管理制度和手段也应该在该小组完成实地勘察过后来进行制定。例如,识别临时用电的危险因素的时候,该小组通过对施工现场线路和环境的考察,制定出与事实相符的管理方案,采用神门杨的电器元件和架设设计都要根据考察结果来制定,严格要求承包商的管理标准,同时,在日常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及时结合实际,将管理措施当中不够完善的地方进行整改。 (四)完善管理秩序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开发商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加快工程进度等现象,将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严格要求开发商按照工程安全管理程序进行工作,不得省略其中的步骤。开发商将开发方案递交到上级机关的时候,上级机关要提高重视程度,严格审查开发方案,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能够严格的检查记录和相应的措施等步骤,将监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在传统的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安全管理过程中,安全记录这一步骤常常被忽视和省略,施工过程中只是进行口头上的记录,这就为接下来的安全事故问题的责任查处增加了难度。因此,在加强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完善安全管理秩序,促进安全管理各项工作按照顺序进行,是非常重要的。 五、结论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加强安全管理工作要促进工作能够以动态和灵活的形式进行,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完善,提高工程承包商和建设单位及各项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在工作中实现共同监督和管理安全问题,将安全制度和措施进行完善和充分执行,才能够逐渐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 (作者单位为中国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关于加强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我国石油产业是基础、支柱型的产业,而石油化工是其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对于石油化工建设项目而言,其投入比重较大、项目规模宏大、施工周期较长,同时,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具有极强的专业特征,需要很多相关学科知识进行辅助,严密的工艺要求也必不可少。因此,对于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要注重对行业风险的有效防控,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这是实现石油化工产业有效发展的前提。本文主要分析了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管理的特征,具体指出了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前言:随着现代工业发展速度的加快,石油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而石油化工对于促进整个石油产业的进步至关重要,是重要的推动方式。因此,石油化工建筑工程项目本身决定了对其进行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借助施工管理,能够极大促进石油化工工程的发展,实现石油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特征 在工程整体规划中,项目管理至关重要。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对整个施工过程的有序组织、协调和控制。工程项目管理极具复杂性和系统性,专业性极强,涉及诸多组织和部门。在各个工程环节中,存在部门之间协调不一致、沟通障碍的问题,对管理存在严重的随意性和自主性。鉴于工程项目的实施主要借助合同管理,因此,各项管理项目都要以方案和计划的形式体现,按照设计,严格执行,责任到人,实现风险的有效缓解。部门和机构之间要形成密切的联系,为施工顺利进行扫清障碍。当前,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迅速,相应的石油化工项目的规模和数量都在扩大,在项目管理上,对于方式的模式的选择显得极其重要。对于项目管理的重视,能够降低投入和支出,提升工程效率,使得工程管理彰显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如何提高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2.1 针对工程项目的特点,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组织结构,形成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 对于石油化工建设项目而言,施工周期较长,因此,需要针对项目,建立具体的、全面的项目组织结构的体系。任何活动的基础多是组织,因此,在项目团队形成之前,要保证管理团队的专业性和经验性。对于这个团队,最基本的就是要深入了解石油化工的行业知识,保证专业性,同时,掌握相关的石油化工技术标准和要求。一个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了其在活动中核心项目的成效,只有专业性高,才能为管理活动提供优质的智力援助。在重视组织建设的同时,要重视对规则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结合项目特征,形成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对项目的权利和责任进行合理划分,保证各个职能部门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实现内部控制有效性【1】。 2.2重视工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为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针对较大规模的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对于前期的准备工作,是保证整个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主要涉及人员的调配、具体设计、技术工艺、规划以及诸多合作等内容。在前期工作中,要对各个施工环节进行全面分析和掌握,制定合理的时间表,保证环节和流程之间的关联。在石油化工建设工程中,技术标准和要求较高,一旦发生突发事故,必须将前期工作进行细化。 2.3 对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控制贯穿于整个施工全过程,彰显管理的计策性和动态化变化 在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实施进行中,要做好对整个过程的控制,保证严谨性。针对项目周期性、专业化程度高等特点,要求在具体建设中,要端正管理态度,保证专业性,具有专业精神。在开始施工之后,要重视对内部和外部管理的控制,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施工计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针对施工用料,要保证符合石油化工工业的要求和标准,做好质量把控,降低风险系数。对于施工现场,要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一旦出现设计标准和方案变更的情况,要对更改计划进行严格的审核,保证流程正确,也就是要使整个流程彰显石油产业的专业标准。在具体管理中,要将动态和静态进行全面融合,保证对工程进行全面校验和审查。 2.4重视合同履行审查制度的建立,全面做好招投标工作的管理 在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管理中,涉及诸多学科的知识和内容,参与的单位也较多。工程的确定主要以合同和协议为施行的基础。项目在执行的进行中,要严格按照合同的具体要求进行执行,将合同作为施工行为的约束力,因此,要全面建立合同履行审查制度,尤其是在招投标管理上,要保证选择的单位具有针对性,只有资质符合施工标准,才能开展施工活动。同时,加大对建设方的审查和管理,注重监管。 2.5 提高安全观念,对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和管理 对于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对安全方面的要求较高,同时,石油化工项目具有较强的特性,安全隐患较多,容易发生事故,因此,在具体管理中,要重视制度的价值,彰显专业化特征,全面体现科学化。在具体施工进行中,要成立全面、有效、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机制,一旦发生任何意外事故,要保证能够快速地采取应对、处理措施。在安全管理中,要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同时,保证全体相关人员都具有安全思想和安全观念,强化安全管理,这是保证保障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的关键。 2.6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形成科学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对于任何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对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在石油化工建设项目中,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诸多人才,发挥人力资源对施工管理的重要指导作用。针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形成具有现代意识的管理制度。重视人才的选择,做好人员考核,奖罚分明,全面引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实现与企业自身情况的融合,形成全面、完善的管理模式。对于表现好的单位,要给予积极的支持,而对于操作失误,造成损失单位,要进行惩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中的动力作用。 2.7重视对石油化工项目的投资控制 对于工程项目,主要的负责人为项目的经理人,要全面发挥其作用,实现对权力的行使和责任的承担。对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要保证严格按照施工程序进行投资的全面监控,保证动态趋势。借助招投标的方式,实现对物料、相关企业的选择。对于项目投资,要注重信息的实时监控,做好全面分析,将投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一旦投资管理出现不足或问题,需要快速做出反映,实现对问题的准确处理。另外,要以项目的总体目标为基础,确定目标管理的方向。可以针对项目特征,进行项目的逐一分解,保证各项工作都责任到人,便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对责任进行全面划分。要重视项目前期的工作,发挥其对投资产生的影响,尤其做设计和审核工作。 结束语:综上,与其它建设施工项目相比,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更具特殊性,为了实现项目的顺利施工,要保证施工项目方案的科学性。当其,石油化工项目发展具有良好的趋势,必须不断加强对工程项目进行的有序管理,这是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必然,将项目管理运作的更加专业化,形成全新的管理思想,进行科学的管理,这也是我国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浅析石油化工设计变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摘要】石油化工设计变更是该行业工程建设中的常见问题,设计变更对工程有着直接影响,包括影响工程进度、施工方案、成本预算等。若变更不合理还会造成严重的工程建设损失。本文对石油化工设计变更的影响展开分析,旨在通过对石油化工设计变更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论述,为今后石油化工设计变更提供参考。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计变更;工程施工;安全性;生产运行 石油化工建设与生产过程中常因工程变动及相关需要而进行设计变更,这种设计变更主要包括两类:一种是针对工程项目进行设计变更,如改、扩建变更等,另一种是对运行投产现状进行变更。设计变更对工程建设有多方面影响,包括对工程进度、成本、安全等都有直接关联作用。本文将针对石化设计变更展开分析。 一、石化设计变更的重要性 (一)工程建设变更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一些因素可能产生工程变更。为此,需要进行变更设计,以此完成对工程的有效开展。工程变更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包括对合同、方案等的修缮与完成。工程建设的复杂程度造成了项目施工的诸多不可预见性,为此可能在建设过程中发生变更。 (二)生产运行变更 生产运行变更多发生在项目建设生产阶段,此过程中由于工艺与技术水平问题可能出现局部变更。机械设备等的变更或是设备与技术之间无法匹配等都需进行变更设计。总之生产运行变更会令生产阶段的相关工序技术与设备发生变化。 二、设计变更产生的主要原因 设计变更产生的主要原因有设计自身原因:设计漏项、错误和改进;非设计原因:业主或监理要求、业主采购订货、上级部门提出的要求或设计条件发生变化等。 (一)设计自身原因 设计漏项,如:某装置采样器新增循环水地管、气封冷却器循环水管修改。设计错误,如:某装置钢框架2.5m-33.4m斜梯位置调整;催化剂加料间屋面抬高。设计改进,如:某装置管道与楼梯间斜撑相碰;修改消防水阀门井。 (二)非设计原因 业主要求,如:某装置新增轻柴油回炼设施;设置增产汽油、航煤措施;板式换热器入口增加过滤器;加热炉风道增加人孔;分馏炉增设在线切出流程;新增隔离液充灌站等。业主负责的采购订货,如:某装置压缩机干气密封电加热器增加控制柜,修改电源和控制方式;某单元配电设备布置调整;到货压缩机水站与图纸开口不符;两相流空预器控制流程中部分仪表未带需增补等。专利商等提出新要求或设计条件变化,如:引进技术专利,外方在现场检查报告中要求设计完善内容等。 三、设计变更产生的影响分析 工程变更属于工程施工风险,变更管理从本质上看属于工程施工风险管理。风险问题在HSE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风险形成会造成事故,进而引起人员伤亡与经济环境的破坏。为此,在工程施工阶段提升风险控制意识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的一种共识,石油化工厂建设及生产等方面的变更管理控制更加重要。 现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某项目进行人工挖孔桩施工,相关生产单位进行设计变更,预计K5孔要进一步挖深7m,过程中发生坍塌,造成孔下3人被埋,并在淤泥中窒息死亡。根据设计要求,该工程下部需采用逆作法施工,通过人工挖地下桩实现成孔,并采用混凝土护臂定型方式支护浇筑。基于明确的人工挖孔要求,在开挖深度达1m时效果最好,随后每多挖0.9~1m左右就需进行钢筋混凝土浇筑。为确保施工安全采用钢护筒进行保护。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对设计方案自行调整。将方案中应用混凝土护臂浇筑定型部分换做竹篾护臂,造成施工中坍塌事故出现。从发生事故的结果看,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将施工内容进行变更,是造成事故发生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原因。从管理的角度看,施工单位进行工程变更,未得到设计单位及业主与监理部门的批准。施工单位单方面的设计变更,并未对变更部分进行危害评估,未形成有效的控制风险措施。与此同时,施工单位相关现场管理人员针对施工中存在问题也没有及时遏制;施工技术交底时,没有将现场情况进行明确,相关安全员及现场管理人员对作业人员工作当中不安全因素未能纠正与监理。属于制止违章不力,是此次事故的另一重要原因。当然,建设单位未对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提出建立、实施HSE管理体系要求,自身对该工程项目的变更没有及时进行监管,也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 需确保生产运行变更的安全性。1974年英国一家己内酰胺工厂发生因一台反应器设备腐蚀,改流程用一条500mm管道临时跨接。检维修人员未进行管系计算也没找到原设计所需的管材,焊接后直接投入生产,在多次出现环已烷泄漏后最终发生了重大爆炸。这次事件造成了28人死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四、石化设计变更管理 在石化设计变更中,无论是工程项目设计变更还是生产运行设计变更,都要做好变更方案制定,在工艺方案中保证石化装置正常运行。提高石化项目设计质量,实现设计与投资经济效率提升,需加强设计变更管理。要依据设计变更相关管理程序,对设计变更提出相应要求;同时应阐明设计变更原因,例如工艺流程改变及产品质量方面的影响等。需要对设备选型与更改等方面进行阐述。项目变更要有归口负责管理部门,严格按设计变更管理程序和审批制度控制设计变更,严格按照一般设计变更或重大设计变更、设计原因变更或非设计原因变更进行分级审查确认,确保符合工程设计规范和工程设计统一规定、各阶段设计审查批复内容。 对设计过程中产生的漏项、错误等情况,需对原设计进行变更,以实现工程设计质量管理。通过设计单位质量体系的执行、设计自查和复查、业主组织审查、设计过程质量巡检和设计成品质量检查等手段,尽量减少设计原因变更。 业主与监理单位等都需要对施工质量负责,此过程中一旦发生变化或因施工条件等问题造成非设计原因的变更,也需根据实际进行技术变更。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和管理规定的审批程序执行,严格控制设计变更数量,防止投资浪费。 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一定数额且影响工期的变更应按照审批程序归口管理。重大设计变更造成工程费用大幅增减的、超出设计审批内容、涉及总图布置、建设规模、工程范围、工艺路线、关键设备及主要材料变化的设计变更,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及管理规定的审批程序,经由相关部门的联合会签审核后最终形成专门文件上报审批。 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油化工设计变更对工程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无论从工程进度、施工现状看,还是从工程安全、生产运行看,都有着直接关联性影响。在今后石化工程设计变更中,要加强对设计变更的管理和控制,各部门人员要统一研究和分析,在设计变更前要做好相关变更知识了解,以保证变更对工程发展影响的有效控制,促进石化产业长远发展。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管控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业的不断发展,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增多,那么对于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问题也就越来越重视。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造价,就是建设工程项目投资过程中的固定资产投资部分。整个工程额度就是从筹划建设到建成,以及竣工验收这整个建设过程中花费的资产和投资的总额。本文通过分析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造价管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理石油化工工程造价的必要性和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原则,最后提出石油化工工程造价的控制的举措。 【关键字】:工程造价管控、策略分析、工程造价、索赔 1、引言 石油化工工程造价的管理,是结合科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在目标统一的前提下,为保证石油化工工程的收入利益和其他各方面的经济效益进行的对工程造价全方面的,全过程的和符合政策以及客观规律的业务行为和组织的一些活动。造价管理在石油化工工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要对工程造价的相关管理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从而施工造价可以有效地得到控制,与此同时可以编制完善相应的造价文件。紧跟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工程造价控制中慢慢出现了相应的新问题,新状况,目前最重要的就是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对工程造价造价管理一步一步向法制化、系统化、规范化道路迈进。 2、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造价管控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目前石油化领域采用的模式和分析方法可以总结出两个方面:一是,工程造价分析方法比较单一。造价分析方法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按照时期、区域进行相互比较的分析方法,不能很好地形成由不同部分和其他不同方法组成、能全面准确反映造价信息的一个有机整体。二是,工程造价分析管理工作还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即使,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经营开始注重造价管理,但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石油化工还是成立了工程造价管理中心。从此可以看出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的周期性和规模性很大一部分决定了工程造价的形成具有多次性,因此对工程造价问题的分析也应该分层次分阶段的展开实施。 2.1、工程建设前期 (1)虽然石油化工工程造价问题在整个工程中都有涉及,但是在决策过程中每个项目技术的决策对整个项目的工程造价的影响占绝大一部分,其中特别是对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以及建设地点的选择,设备的选用等等,这些都是直接影响石油化工工程的造价。而且项目业主的兴趣都不尽相同,有的项目业主对有关可行性的研究缺乏科学的认识和论证,并且还出现把可行性研究变为可批性研究的这种现象,还有的直接向上级虚报投资额度,改编工程的有关功能。然而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立项的基础,所以人为的增加投资概算或者是减少概算都会给项目以后的顺利进行留下后患。 (2)石油化工工程的设计质量在整个工程建设费用中当中占很大的分量,它既决定了工程的技术水平,还影响了工程的造价问题。所以把握好这个环节相当的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在工程造价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是在设计市场方面缺乏竞争,大部分设计人员只对技术负责而缺乏经济方面的观念,而是一味的过高的追求安全系数使用高新产品,甚至还故意的不选择经济技术方案;二是有的项目业主过高的追求高标准,就会在设计阶段违背批准的立项文件以及扩初设计方案来满足自身的利益;三是按照造价比例计取的标准设计收费标准,来使得设计单位对任意提高设计标准的现象随波逐流,最终就会出现设计概算超标的现象;四是勘察设计力度不够,存在缺项、漏项以及前后设计不连贯等等众多问题,以至于出现了工程造价难以控制的局面。 (3)合同签订不规范。首先,一些石油化工企业的合同法律观念淡薄,风险意识差,在合同签订的同时普遍缺少对对方资料的详细调查,没有审查对方的法人营业执照或者法人身份证以及法人授权委托书。其次,一些合同的文本不规范,条款过于简单和模糊,一些合同简单的以“协议书”,“意向书”等简单的命名,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它们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所以,表达的法律效力也是有所差别的。最后,合同的效力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一个问题,合同的生效不同于合同的成立。一般情况下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等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才能够成立。有些合同约定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但是合同上仅有盖章和签字。殊不知签字盖章的意思是法定代表人或者授权委托人签字加单位公章。还有一些合同没有明确合同的履行期限,这就给合同安全埋下了隐患。 2.2、建设工程施工阶段 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要求相当严格,虽然在施工方面主要的设备、材料、机械、人员都在施工阶段全身心投入,但是通过施工措施节约投资的可能性才仅仅10%左右,在这一阶段的控制重点是避免增加工程预算外的开支。这其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一是监督机构不够完善,人员素质不高,还有就是监理制度难以运行,而且现在在我国普遍存在只有技术监理而没有造价监理;二是少数承包商在材料、设备的选择上选择那些廉价的货物,偷工减料以假乱真钻设计和施工合同的空子,使得工程在施工阶段暴露大量的问题;三是一些承包商通过各种关系获得大量的更改、签证资料,任意扩大工程量,弄些假的冒充,其中一些隐蔽工程或者前期拆迁、临时建立的项目更是没有任何头绪可以查证,从而加大了控制造假的难度;四是有些重点工程大多是业主、设计施工、建设管理、质量监理为一家,像这种现象的频繁出现一旦监督不严格不一视同仁,就会必然导致腐败行为的出现。 2.3、建设工程后期 在建筑施工的后续阶段,主要就是指工程竣工验收、结(决)算审查阶段,它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最后一道关卡。工程结算书上的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甲乙双方的经济利益。结(决)算审查人员是以施工合同、招投标文件或标底为参考依据,综合考虑设计的更改和现场签证的一切情况,是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 工程施工中可能发生的索赔内容 第一,不利的自然条件与障碍引起的索赔,不利的自然条件是指施工中遇到的实际自然条件比招标文件所描述的更为困难和恶劣,这些不利的自然条件或人为障碍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导致施工单位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费用,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可提出索赔要求。第二,工期延长和延误索赔。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建设单位要求延长工期,二是施工单位要求偿付由于非承包方原因导致工程延误而造成的损失。一般这两方面的索赔报告要分别编写,因为工期和费用的索赔并不一定同时成立。第三,因施工中断和工效降低提出的施工索赔。如果由于建设单位的原因引起施工中断和工效降低,特别是根据建设单位不合理的指令压缩合同规定的工作进度,使工程比合同规定日期提前竣工,从而导致工程费用的增加,施工单位可提出由此造成人工费用、设备费用、材料费用增加等所带来的整个施工成本增加的索赔。 3、管理石油化工的工程造价必要性 3.1、防止资产流失 由于我国的许多的承包单位善于法律的空子,所以对于石油化工建设的造价管理机构不重视,甚至有时候不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管理。导致有些承包商捞取大量的资金,是项目资金大量的流失。所以合理控制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造价是非常重要的。 3.2、建设单位盲目压价造成质量隐患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的数目远少于施工企业单位对工程任务的需求。如果资金投入过低势必会出现石油化工工程质量低劣的问题,投入资金过多,经济效益不高。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必要的管理和控制,那么会出现很多单位攀比现象,和竞相压价的现象,以及偷工减料的现象,这些都对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影响,使石油化工工程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隐患。 3.3、建筑产品价格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的有机结合 在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使用的材料种类较多,价格也相对较高。所以对于材料单价有必要实行监督。对这种产品应该采取宏观调控和微观相结合的模式,从根本上杜绝建设投资的浪费和流失,杜绝价格交易过程中的腐败现象。 4、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原则 4.1、必须做好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设计阶段在石油化工建设工程中影响着整个工程的造价,只有在工程前期做好相应的措施,科学合理的投资以及在设计阶段合理控制造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整个工程的造价,从而使得工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控制整个工程的造价做了良好的铺垫。 4.2、强化工程造价的主动控制和动态管理 在石油化工建设的过程中,控制工程的造价不仅要反应出设计和施工的造价,还要反应出工程造价的主动控制,从而,通过主动和动态的造价控制来实现对投资决策,设计以及施工形成一定的影响。 4.3、技术与经济充分结合 在石油化工建设过程中,结合技术和经济在进一步进行对造价的控制会显得更加有效。具体的就是从组织、经济、技术等多方面进行着手,制定出相应的合理措施。从组织方面来看,应该构建相应的项目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明确分工,从而来落实造价的控制。从技术方面来看,主要就是对设计所采用的选择措施,我们可以采取总体设计多方案选择,然后在对每个设计的环节,例如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等从相关技术领域方面来进行严格的监管,做到节约的最大化;从经济方面来看,应该对工程造价的预算和实际的投资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同时还要对费用的支出做出严格监督,购买性价比高的材料和设备,当然,还可以采取相应的奖罚措施来针对造价的控制。 5、石油化工工程造价的控制举措 5.1、优化方案、做好市场调研 首先设计人员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且要对施工工艺的技术熟悉,对自己的设计要有比较明确的方向,才能结合自身的能力,这样才有用多种方法进行经济分析比较用哪个方法比较划算,也为工程造价的减少做好了铺垫。做任何方案之前我们都知道只要把方案优化好,才有可能使用更简单的施工工艺流程,合理的选用配套的设备,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即使做好了优化方案,也要虚心认真的做好市场调研,了解国内外的需求状况以及是否有类似的建设项目,吸取它们精华,也要时刻关注国家对于该项目是非有扶持政策,以及此项目的发展趋势怎么样等等。 5.2、加强设计、招标投标阶段的控制 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还是很重要的,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要对设计单位给出的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外部监督,争取把图纸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与此同时也要规范设计方法、制定相对的限额标准,也应该有相应的奖罚;其中对于设计图纸被审查通过后,可以确认为优秀的设计作品,就应该适当地给设计人员一些奖励,从而可以唤起设计人员的激情,也是对设计人员为工作的认可。同时在招标过程中,应当加强招标投标的工作的监督,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到人人平等;提高招标投标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编制质量,严格打压低价抢标或者压标的行为。还要加强技术以及技术措施方面的改进。 技术措施中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对现在的施工方案进行持续优化。所以,施工过程中必须采用最好的施工方案才能够最大额度的降低石油化工工程的造价。在对方案进行优化的同时应对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考虑:首先,确定具体的施工方法、选择合适的施工设备、并且合理的安排施工流程以及组织流水施工。其次我们还要科学的把握造价控制以及和其它方面的联系,必须对过程具体质量以及工期和其他方面的安排有一个最优化的计划与控制,才能够避免由于现场布置与进度不理想而导致的造价上升,因为在这整个过程当中造价控制是施工工程的核心。 此外还应该加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信息管理在高效管理方面占据很大地位,因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较好的解决各种企业业务之间问题,辅助企业各个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采集各种数据信息,来传递业务中的信息来实现业务流程;并且对数据中隐藏的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可以通过这些信息解决具体的造价问题。 5.3、施工、竣工阶段的控制 首先要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来控制工程造价,没规律的对工程造价的目标值和实际值进行比较,并要分析出原因所在找出误差,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控制,保证在第一时间控制好工程造价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原材料的价格在整个建设成本中占主导作用,因此,控制好原材料的价格是降低工程造价的最好方法,严格把关,丝毫不能疏忽,把原材料在保障质量上同时价格也能控制到最低。若整个工程竣工后,要将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整理、归集,计算出整个工程项目的事迹总费用,并且在结算时重新进行汇总,按要求编制竣工结算,做个总结。 6、结束语 总而言之,石油化工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造价管控是整个工程项目非常重要点一部分,它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并且综合性很强的一项工作。从项目开始到项目结束,这整个过程都需要造价管控这一环节。在整个石油化工建筑工程中实行全方位的管控,使投资额度降低到最少,让造价管控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造价的作用,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只有共同协作,才能够实现施工企业的最大化利益。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管理与控制 摘要:在当前的投资领域之中,项目管理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基于此,本文论述了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管理以及控制措施。 关键词: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管理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进程的加快,石油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石油化工是促进石油产业有效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的内涵决定了在石油化工工程建设项目上,必须要实施完整的项目管理。通过项目管理促进石油化工工程的进步和增长,实现石油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管理概述与意义 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工程管理是根据项目开展的实际情况对建设项目施工整个阶段所需要的造价,而采取高效的控制与协调、计划与组织的一系列造价管理活动,造价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项目的最大效益。对于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建设项目前期的决策、设计、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这些环节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都需要进行相应的造价管理,必须在化工建设项目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实造价管理,才能够实现工程最大效益。对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工程施工进行造价管理与控制,是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石油化工建设项目作为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在石油化工建设项目施工前对各环节进行造价管理能够减少工程资金的投入,同时还能够保证施工质量达到相关要求。 二、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工程的管理现状 1、管理能力有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传统化的项目管理观念已不再符合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且还对项目工程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阻碍。首先,在石油化工行业,就项目投资及工期方面而言,所采用的管理模式不仅没有创新,还停滞不前,既没有从自身实际出发,也没有结合现代化技术。然后,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制度与要求出现了不相符的情况,两者之间的矛盾就使得项目的投入资金并没有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从而大大阻碍了工程项目的进度。最后,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的不明确,这样一来,不仅会导致工作缺乏目的性、针对性,还会严重影响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效果。 2、项目管理存在风险 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石油化工行业,针对建设工程项目,风险识别主要是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基础上,通过规范化的运算,对影响项目工程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然而在现阶段,我国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管理中存在着较多风险问题和不足,最普遍的问题便是辨别能力较差。企业并没有加强对风险识别的重视,虽然具备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但是却缺乏专门化、系统化的风险管理模式以及管理部门。在施工技术方面,不仅缺乏重视,还缺少管理队伍。 三、提高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 1、加强企业设备管理 石油化工企业中化工设备对于生产是至关重要的,是石油化工企业开展日常工作的基本工具,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石油化工设备的日常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好的设备管理效果,能够有效的避免因为设备自身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生产事故,最大程度的保证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石油化工生产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安全管理,而设备管理又是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质量,有助于提高企业整体的生产管理水平和质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社会各个环节都在向着正规化方向发展,石油化工企业也不例外,设备管理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运行可靠性、维修费用以及减少经济损失这几个方面。 (1)、提升预知维修设备水平 所谓的设备预知维修水平,指的是对设备出现故障前某些物理表征的准确判断,对于设备的管理不能等设备出现故障后再去处理,要能够对故障作出一定的预先判断,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的频率,实现设备管理工作的实际价值,这就要求设备管理人员要注意多观察和记录设备出现故障时的物理表征,定期做好设备的检查和维护工作,强化自身责任意识,提高对设备维护和保养的质量。 (2)、设备管理制度要注重实效 石油化工企业从生产性质上来说,属于危险系数比较高的企业。因此制定严格的生产制度对保证石油化工企业正常生产是至关重要的,设备管理制度的制定不能只是走形式,一定要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切忌照搬照抄,设备管理制度是经过长时间的实际生产才产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设备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企业管理人员要下基层了解实际生产状况,随着设备的更新,管理制度也要不断的完善,这样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企业要定期对员工进行设备管理制度的培训和考察,将员工对企业设备管理制度的了解程度与其奖金挂钩,提高员工对企业设备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并且设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那些不按照制度生产的员工,要严肃处理。 2、加强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 企业要搞好安全,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必须达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共识,使员工能够把安全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企业在充分发挥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作用的同时,要想方设法让全体员工都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安全工作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对现场的作业人员、设备状况给予静态的控制和动态的预防,切断和制止有可能发生事故的根源,明确和约束作业者的责任和行为,实现作业人员之间的自保、互保和联保,极大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安全管理其实就是对人的作业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制定出企业职工作业行为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等。建立切实可行的新型管理模式,不断学习安全理论知识,加强岗位安全技能培训,改正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不规范、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就是要把有效的工作方法贯穿到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同时安全管理不仅仅是安全环保部门的事情,必须党、政、工、团等各个部门齐抓共管,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将安全管理辐射到企业生产的各个方位,从上到下,纵横结合,形成厂、车间到班组的三级安全网络,从而确保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安全规章制度的真正落实。 3、项目管理中合同管理的应用 合同管理是通过建设工程中的不同参与方所应该履行的义务以及所具有的的权利来进行责任分配的一种管理方式。通过合同管理,可以更好地明确建设工程中每一个具体项目的负责方,将保证施工的成本、进度以及质量具体到每一个工程参与方。目前石油化工建设工程中参与方可能涉及到的合同包括设计合同、承包合同、分包合同等等,这些合同在签订于解除的过程中都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应,加强合同管理是提高整体工程质量,实现工程参与方利益共赢的必要手段。 4、项目管理中信息管理的应用 信息管理是在新时代高科技发展背景之下兴起的一种管理方式,通过信息手段,实现建设工程的高效系统化管理。在石油化工建设工程中,信息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类信息管理、经济类信息管理、技术类信息管理、政策类信息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多种信息的综合管理,可以很好地实现对建设工程中成本、进度、质量等目标的有效控制,让石油化工建设工程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 5、从风险角度出发 加强对石油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风险管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管理人员应以质量安全为切入点,通过加强监管,全面促进员工项目风险意识的提高。尤其是技术人员,技术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了,工作效率、产品质量才能有效提高。提高项目管理的风险意识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规范业主行为。通过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加强对业主行为的规范,从而使业务管理规定化、具体化。然后,加强员工的风险教育。通过加大项目风险的教育力度,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将项目风险渗透到石油化工企业的日常生活中。最后,完善风险管理制度。通过企业风险管理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不仅能有效提高工作质量、效果,还能促进石油化工企业的良性发展。 6、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是任何一项工作的核心力量。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对人才的需求很大。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才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管理要积极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在人才选拔、考核、奖罚机制上,引进先进的理念,与自身企业特点相结合,建立完备的管理模式。对于项目执行好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奖励,对于有失误造成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你处罚。将人力资源管理当成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7、建立工程项目的组织体系,完善工程项目的规章制度 石油化工建设项目一般要持续很长时间,这么长期的工程项目必须要建立项目的组织体系。组织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在项目团队的选择与建设方面,要建立专业性的管理团队。这个团队必须要掌握石油化工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石油化工技术标准。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是影响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可以为管理活动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在抓好组织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根据石油化工项目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划分项目管理的权利与责任,发挥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内部控制。做好工程建设项目的基础性工作,为工程顺利进行提高良好的前提条件。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的规模大。这就要求在实施之前,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是实现工程建设项目顺利进行的基础。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技术标准、人员分配、项目规划、总体部署、质量认定、部门合作等多方面内容。在前期工作中,要明确各个环节的关系,在时间上制定推进表,使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较高,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必须要把前期工作做好细致明确。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项目管理的水平取得了很大程度上的进度。随着科技技术的逐步完善,许多高科技手段在项目管理中的逐渐应用,石油化工建设工程中的项目管理将会达到一个全新的台阶,在现代项目管理的调控与影响下,石油化工建设工程将会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浅谈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管理 摘要: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建设工程造价控制工作方面也相应的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发生大量的工程投资失控情况。所以,应采取对工程造价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起科学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严格控制现场变更,推行采购和施工的招标工作等一系列的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为确保项同施工过程中的造价控制,掌握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招标、竣工决算等的造价控制,是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关键。 关键词:石油化工 , 生产装置,建设工程 , 造价控制 1造价管理的控制原则 1.1全过程造价控制是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石油化工生产建设工程造价控制始终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施工前控制造价的关键在于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当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 1.2工程造价控制是动态的、主动的。石油化工生产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不但应反映设计、发包以及施工,被动地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更应能动地影响投资决策,影响设计、发包和施工,主动地控制工程造价。 1.3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建设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要有效控制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建设工程造价,应从组织、技术、经济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从组织上采取的措施,包括明确项目组织结构,明确造价控制者极其任务,明确管理职能分工;从 技术上采取措施,包括总体设计多方案选择,严格审查和监督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深入技术领域研究节约投资的可能;从经济上采取措施,包括动态地比较造价的目标值和实际值,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采取对节约投资的 奖励措施等。 2石油工程造价分析体系建立 石油工程造价分析体系是由不同部分和各种方法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造价管理过程上分为实际结算与投资计划对比分析、工程造价定额结算分析以及结算收入与实际成本的对比分析,具体从专业上又可分为石油专业工程造价分析和石油地面工程造价分析。每一部分虽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具体的分析重点和分析指标的选择也不尽相同,但采用的统计方法基本类似,整个完整的体系可以分成三个等级,一级分析是综合分析,是从总体上对石油工程造价进行分析。二级分析为分类分析,主要包括石油专业工程分析和石油地面工程分析。三级分析是在二级分析的基础上,具体结合石油专业工程和石油地面工程,有针对性地运用总量分析、指标分析和因素分析等方法展开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2.1石油工程造价综合分析。石油工程造价综合分析是从总体上对石油工程造价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石油工程造价总量分析,主要内容有:实际结算与计划投资对比分析、石油工程造价趋势分析、实际结算与实际成本对比分析、施工队伍能力和劳动效率分析等。二是综合指标分析,主要内容有:新建百万吨产能投资分析、新增亿吨探明储量投资分析、老油田投资效益指标分析等。 2.2石油工程造价分类分析。包含两个部分:石油专业工程定额结算分析和石油地面工程预结算分析。石油专业工程定额结算分析是对石油专业工程实际结算情况、重要指标、造价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做出正确评价,反映石油专业工程造价的内在规律。主要内容有石油专业定额结算总量分析、石油专业定额结算因素分析、石油专业工程定额分析。石油地面工程预结算分析是指对石油地面工程造价的概算、预算及结算进行对比,并对造价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科学、准确、全面反映工程造价的内在规律。主要内容有:石油地面定额结算总量分析、石油地面定额结算指标分析、石油地面重点单项工程造价分析。 2.3石油工程造价具体分析。石油工程定额结算分析和石油地面工程预结算分析中具体采用方法,比如工作量分析、因素分析和指标分析方法等。 3 加强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思考 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从组织措施、技术措施以及经济措施等方面来阐述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改进措施。 3.1 组织措施方面的改进 首先,应该引入项目经理负责制,以项目经理作为造价控制体系的要素与核心。通过这种制度,使工程的项目经理能够全面负责与管理一项具体工程项目的进度、成本。只有选择一个具有技术水平与管理经验的项目经理,才能更加有利于工程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 其次,应确立具体的项目成本核算机制。从而在企业内部确立成本核算意识。必须承认的是,当前依旧有不少施工企业存在大锅饭现象,为能从根本上重视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制度,其后果是,一方面没能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另一方面为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形成掣肘,无法实现施工造价控制。 此外,应构建科学合理的造价目标责任制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将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是进行造价计划的编制,并在计划中能够体现目标。这一阶段是分成细目造价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确定了工程项目的目标成本,才能对工作效果和效率进行评估与判断。第二阶段是分解目标成本,即根据企业的现状与具体项目成本的组成,对目标成本进行细化。第三阶段则是造价控制与监督,主要是结合施工管理情况,动态调整计划,进行造价过程控制。 3.2 技术措施方面的改进 对现有的施工方案进行持续优化是技术措施中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实现了施工方案的最优,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在方案优化时应对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考虑即:确定具体的施工方法、选择合适的施工设备、合理安排施工流程以及组织流水施工。 其次还应科学把握造价控制与其它方面之间的关系,造价控制是施工的核心,只有对过程具体质量以及工期和其他方面的安排有一个良好的计划与控制,才能尽可能避免由于现场布置与进度不理想而导致的造价上升。 此外应该加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实现高效管理和工程造价控制,只有规范的管理才能使施工企业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管理系统能够较好的解决各种企业相关业务问题,在支持领导决策的同时,辅助企业各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采集各种数据信息,通过传递业务中的信息来实现业务流程;对数据中潜在的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提供领导管理决策时的数据支持,利用这些信息解决具体的造价问题。3.3 经济措施方面的改进 在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中,经济措施的运用不能局限在财务部门,经济措施是施工成本管理目标的关键措施,是企业所有员工都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首先,企业应结合具体的施工计划来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这是保证资金科学运作的基础。在资金计划的编制中,应充分结合施工小项的缓急程度而制定,编制之后也应结合过程的实际进展动态进行调整。 其次,应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效力,对材料和工具进行大规模采购,通过规模来降低成本。 此外,应着重构建合理的监督体系与激励机制。石油化工建设工程施工方对于企业中不同层级的角色均需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将企业的造价控制需求与员工的个人利益联系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与奖惩措施使员工的努力方向与企业既有目标协调一致,从而保证企业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 4 结束语 总之,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业主方在对工程造价的管理上始终应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在实践中,造价管理人员必须与设计、监理、施工等各有关方密切配合,共同把关,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时时要有控制投资的经济头脑,充分利用和认真分析建设周期中的重要信息,把握住市场经济的脉搏,减少或避免建设资金的流失。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 摘要: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随着需求量的增大,各种石油化工建设项目也越来越多。但是石油化工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时刻面临着火灾、爆炸、泄漏和中毒等安全事故,石油化工行业的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时刻都伴随着高强度和高风险。为了改善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状况,主要从两方面出发,首先是在日常的生产管理过程中加强安全管理,其次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保证工程质量,从源头上降低危险发生的概率。本文所讨论的就是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问题 石油能源是目前人类使用最多的能源,也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一直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其生产中存在大量的危险作业,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石油化工工程的安全生产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环境安全。 一、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现状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与其他项目建设有所不同,施工作业具有自身特殊性,大量危险作业特别容易引发重大事故,并且事故造成的危害性和损失相对来说是较大的,有可能会造成人员的群伤群死,所以在施工安全的管理上必须谨小慎微、时刻提高警惕,否则一旦事故发生,严重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 从石油化工企业的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现状来看,大多数企业在实际管理中存在对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因素识别与控制工作相对粗放,缺乏细致的管理,对于施工风险评估也只是形式上的事情而已,因此导致对安全管理采取的措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工作中主要表现在小事故和未遂事故发生率相对较高。由于项目承包商们的安全意识薄弱,措施落实不到位,在安全监管上存在诸多的问题;施工人员安全素质低、安全意识不强,最终导致施工建设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由此来看,企业必须加强和重视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 二、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在我国的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现状来看,我国石油化工企业普遍存在着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这些都为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石油化工企业在面对安全事故时,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尤其是在施工中,安全防范措施投入不足,问题比较多。 1、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管理不到位 一般来说,生产建设企业出现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主要都是人为原因,人是生产建设中最主要的因素。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中,导致工程项目建设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安全管理不到位。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危险作业,比如高空作业、吊装作业、用火用电作业等,再加之作业的环境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在施工中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另外,很多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往往会出现不安全作业,比如有的施工人员在进行高空作业的时候不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甚至徒手进行高空作业。还有的施工人员肆意破坏施工设备,或者使用有危险的施工设备不做安全防护,这样的行为都会给施工带来不安全的影响。有些施工管理人员不能按照规范、标准对施工各工序、各阶段进行检查监督,使构筑物、建筑物的隐蔽工程、管线及设备焊接安装等存在施工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整改消缺,存在安全隐患。 2、职责分工不明确,监管不到位 在很多情况下,石油化工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着员工职责和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在进行工程建设时,有很多工程施工人员不清楚自己的岗位职责,各工序各专业相互衔接脱节、交底、会签不清,在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扯皮,不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工作效率低下,导致工程施工建设的进度和安全不能得到保障。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人员在监管的职责分工不明确,管理出现 “空门”“空挡”。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石油化工企业工程项目建设存在安全隐患。 三、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措施 石油化工企业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生产关系着石油工程的生产安全甚至人们生活的环境安全。因此,加强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安全管理和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在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纷纷思考提高安全生产的措施,并积极进行安全生产和安全建设的研究探索。 1、健全安全管理机构 首先,石油化工企业必须要健全安全管理机构,提高安全管理整体水平,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危险性同其他行业相比要更高,因此,在安全管理方面也应该更加严格,管理部门也必须更加完善,包括决策机构、职能部门以及管理部门,决策机构负责对企业的生产安全、环保、卫生等多个环节进行审查和评估,并指导其他部门相关工作的开展;职能部门,负责完成决策机构所下达的安全管理事务,并制定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以落实和监督;管理部门则主要负责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具体落实,主要由企业车间的安全员组成,做好生产工作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 2、构建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 科学、高效的安全管理模式是确保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理的安全管理模式,并加以完善和改进,使安全管理模式能够充分适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节奏。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应该由过去的事故管理逐渐转变为隐患管理,加强对生产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安全隐患,并制定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进行隐患的消除,避免相关问题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企业损失,确保正常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3、提高安全意识,降低工程风险 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工程建设,因其有着大量高危作业而更需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其后果不堪设想。石油化工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时,首先要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强化施工人员在安全意识与安全素质方面的培训,确保施工人员按照相关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施工作业。其次,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前,对施工工程现场要进行严格检查,排除不安全因素,在施工防护措施和防护工具上要加大投入,尽量保证安全生产建设。 4、加强工程安全监管,明确岗位职责 石油化工企业在进行石油工程项目建设中,由于其特殊的危险性,更要做好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监管工作。在工程项目建设之中,工程监管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标准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加强监督管理。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中,有时细微的施工作业也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工程监管人员不但要加强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的安全管理,还要在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上加强监督管理,确保细节上也要符合施工要求和工程标准。 5、加强企业安全培训工作 首先,企业应该针对企业员工开展安全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员工安全意识,杜绝个人因素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目前,我国部分石油化工企业职工生产技术方面和个人素质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问题,违规操作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企业在安全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制定详细的安全培训计划,帮助企业员工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做好员工的生产技能指导工作,使员工掌握正确的生产技术,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同时,企业还应该帮助员工掌握对一般生产事故的处理方式,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降低生产事故的影响。此外,石油化工企业需要加强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工作。石油化工企业属危险系数较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同专业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对专业性人才的引进工作,以提高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水平,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开展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时,需要有针对性,帮助管理人员了解和掌握正确的管理方法,如何进行安全隐患的排查,针对常见安全事故如何进行预防和处理,并帮助安全管理人员及时补充安全管理知识,了解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结语 总之,为了加强建设项目施工的安全专业管理,首先要制定完善的设计方案,施工单位要严格的按照设计方案来施工,强化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并进行严格的安全培训和管理,保证施工质量,只有保证了建设项目的合理和施工质量,才能够从源头上控制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事故发生率。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加强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要:石油化工产业作为我国的能源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的复杂性以及高成本投入的特点,对于其工程项目管理也有很高的要求。文章主要对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管理进行了思考,分析了其相关的管理现状,并对如何加强项目管理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可作为同行参考。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管理;目标控制 前言: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石油化工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目前,我国对于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尤为重视,同时也为石油化工工业的建设倾注了很大的技术与资金支持,而对于石化企业来说,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项目管理尤为重要。石油化工项目建设需要执行严密的工艺标准。加强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就是要从根本上防控行业风险,建立适合项目存在和发展的管理机制。做好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是实现石油化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管理者应结合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特点以及实施不同的管理政策,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以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管理概述 工程项目管理是实现工程建设总体规划的重要手段,而工程项目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控制与协调。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是相对复杂的管理活动,所涉及的部门较多且涉及的内容专业性强。对每一个环节的执行中,都会出现各部门之间的脱节现象,以及管理自主性强的矛盾。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主要依赖于委托协议及合同管理,所以对于工程管理的各项内容都应由业主制定必要的方案,并严格依据方案来执行。明确职责,也要承担风险。各部门与各机构之间应建立密切的联系,以保障项目工程按时完成。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进步,我国在石油化工方面建立了很多大型的项目,这些项目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项目管理上,应该采取哪些方式,采用哪些管理模式,是对新项目的重要考量。加强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可以节省投资,提高工程效率,实现工程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当前我国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管理现状 目前石油化工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更加倾向于合同管理以及项目管理的一体化模式,项目管理的协调能力与难度越来越大。应加强协调与规范相关单位的行为,有效改善监督管理机制,鼓励约束机制的发展,更好的规范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的行为。 (一)管理水平与实际脱节 当前的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已无法满足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更加难以有效推动工程项目的发展。在多数的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中,对于投资与进度等方面的管理,目前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未能与时俱进,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所以无法有效的对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的进行科学管理。管理制度与管理要求之间相互冲突,致使项目的投资未能被合理使用,从而对项目的进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与自身职责与工作程序不够明确,致使工程建设的进展受到影响。 (二)管理层次不够明确 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项目管理的运行机制出现层次分离的情况。即施工作业层、决策层与项目管理层,这三个层面对于企业来说均十分重要,因此应协调好各方关系。在石油化工企业工程建设中,对于投资一般都是有集体来做决定的,对于最终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决策层手中,并以决策层的意志为主,然而一旦发生投资失误的情况,各层级之间便会相互推卸责任,就会难以对责任方进行确定。 (三)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存在风险 对于石油化工工程项目而言,其存在的风险除了项目建设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还有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同样应该引起重视。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属于项目风险的一部分,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当前,在我国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对于风险的辨识意识能力较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识别,一般均采用科学的技术与手段经过合理的运算分析,进而得出工程项目的投资质量与工程进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对于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风险识别能力较差,也未将风险识别作为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虽然已有许多应对风险的管理措施,然而却缺乏系统的管理模式,以及未成立项目风险管理部门,对于施工技术也不够重视,同时也缺少专业的管理团队。 三、提高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 (一)建立工程项目的组织体系,完善工程项目的规章制度。石油化工建设项目一般要持续很长时间,这么长期的工程项目必须要建立项目的组织体系。组织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在项目团队的选择与建设方面,要建立专业性的管理团队。这个团队必须要掌握石油化工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石油化工技术标准。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是影响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可以为管理活动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在抓好组织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根据石油化工项目队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划分项目管理的权利与责任,发挥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内部控制。 (二)做好工程建设项目的基础性工作,为工程顺利进行提高良好的前提条件。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的规模大。这就要求在实施之前,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是实现工程建设项目顺利进行的基础。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技术标准、人员分配、项目规划、总体部署、质量认定、部门合作等多方面内容。在前期工作中,要明确各个环节的关系,在时间上制定推进表,使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较高,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必须要把前期工作做好细致明确。 (三)保证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全程控制,体现管理的计划性和动态性。在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对全过程的严格控制。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长期性和专业性,要求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保持始终如一的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工程实施以后,就要严格把握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根据制定的计划,对具体问题加以控制。例如,在材料使用上,就要选择符合石油化工工业要求的材料,严把质量关、风险关。对现场管理要实施全方面的监控,对设计更改和审批程序,要执行有利于石油化工产业的标准进行。管理要实行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实现工程质量的全面检查与审核。 (四)制定科学的合同履行审查制度,做好招投标活动的管理。石油化工建设项目涉及的专业较多,所以与之合作的单位也较多。任何一项工程都是以合同和协议为执行前提的。项目执行一定要符合合同的具体要求,在执行时以合同为约束。企业要建立科学的合同履行审查制度。特别是招投标管理上,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合作单位,合作的单位要有资质进行施工建设活动。对承包工程建设的一方,要加大审查和管理,随时做好监督和管理。 (五)加强安全意识,规避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安全性要求是非常高端的。石油化工项目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容易引起事故。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把建立把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对工程项目的整体实施过程,都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一旦事故发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应急措施。在安全管理上,建立专人负责,全员联动的机制。加强安全管理,是保障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的关键。 (六)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是任何一项工作的核心力量。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对人才的需求很大。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才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管理要积极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在人才选拔、考核、奖罚机制上,引进先进的理念,与自身企业特点相结合,建立完备的管理模式。对于项目执行好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奖励,对于有失误造成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你处罚。将人力资源管理当成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四、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的目标控制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是项目的目标控制,而目标控制主要包括建设工程项目的费用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等。 (一)资金控制 对于工程项目来说,项目经理是项目投资控制的最重要的责任人,应充分发挥其作用,行使其职责与权利。各个管理层必须严格依据基本建设程序对项目的投资采取全过程动态控制。利用招投标,对施工以及设备材料的建筑商、供货商进行合理选择。实时统计分析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保证投资在可控范围之内。当项目投资管理中出现问题,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问题的控制。此外,还应该按照项目的总体要求,对目标管理进行确定。项目经理应对项目进行分解,把目标切实落实于各个负责人,促使其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并进行责任的划分。项目的前期工作对投资的影响关系重大,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必须加强可研、基础设计的审查工作。 (二)进度控制 在项目管理中所发现的进度偏差,应采取调整关键线路、非关键工作时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主要表现在对项目的控制与计划的设立层面上。其主要的目标是在满足约束条件限制的情况下,进行资源的合理安排,进而确保项目能够顺利的完成。工程项目建设的初期须编制出完整、并可行的工程建设总体计划安排,并详细编制工程建设的总体运行时间表。在建设工程项目的承包合同中,需要设立项目的运营表与总进度表,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根据项目进度表的要求对项目进行进度控制。对于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可分为横道图进度计划与工程网络计划两种方法。横道图进度计划采用了最广泛的传统进度计划,主要是用于小型项目或者大型项目的子项目中。由于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控制是一个动态的控制过程,为此在进行进度计划的执行中,对于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应定期进行跟踪、整理、分析及统计,同时依据分析的结果及时对工作项目进行增减,并对逻辑关系等措施进行调整,以实现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的进度目标。 (三)质量控制 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中关键环节,建立并完善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地潜在的质量事故进行预防与处理,确保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稳健运行,从而有效实现项目的质量目标。施工质量计划是施工企业对业主表明质量的管理目标与实现的方法,也是对业主质量责任的承诺。施工企业的质量控制主要分为对施工中生产要素、施工准备工作以及施工过程中作业等的质量控制。施工生产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培训及选拔施工人员,对施工建材、建筑构配件以及设备质量等进行严格控制,可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工作的奠定基础。 五、新型管理技术的应用 (一)SHE管理 SHE管理是指职业健康、安全及环境的一体化管理,主要是由工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环境与污染控制、场所与生产过程安全、技术安全以及防火安全等方面组成。在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中,职业健康与工业卫生是指应最大程度地防止及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确保员工的安全及健康,避免由于项目管理不当而造成对员工健康与安全的危害。SHE管理中较为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环境与污染控制,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为有效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所建立起来的管理制度。环境与污染控制主要是通过对环境管理的目标与方针政策的建立,分析、比较并识别潜在的危险源,对可能出现的环境影响因素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纠偏与控制。SHE管理是新时代下企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健康安全以及生存环境的保护提供可靠保障。 (二)信息管理 进入新世代以来,互联网等应用信息技术开速发展,科学合理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可有效提高工程项目的生产效率,进而实现现代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信息管理是指在项目管理中,进行有效地组织及控制项目管理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与处理,进而实现工程项目建设增值的目的。在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中,所产生的信息主要有管理类信息、组织类信息、技术类信息、经济类信息以及法规类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组织和控制,可有利于从宏观上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进行有效地控制。 结语:综上所述,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相比于其他的工程管理项目有很多不同,其不仅具有工程建设项目的普遍特征,又具有石油化工的自身特征。为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顺利进行,就应该建立与自身项目相适应的计划与方案。近年来,我国石油化工项目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进一步提高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也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在石油化工的建设项目中,实行新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方法,已成为现代化工业的重要标志。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试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的控制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石油化工行业也不得不面对,所以,石油化工建设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自身持续稳定发展,一定要确保石油化工工程的施工质量,加强对石油化工工程的质量管理。 关键词:石油化工;建设项目;质量管理控制 一、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特点 (1)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复杂性。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常常存在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现象,而且施工过程可变因素众多:高空、立体交叉作业多、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高温高压介质多、施工程序复杂等,这些复杂的工况,成为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显著特点。这种复杂的工况贯穿于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常常因放松警惕性而产生重大的事故,并带来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2)大量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不断用于工程,工程技术发展迅速。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大量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不断用于工程建设,如超大型设备的吊装、特殊材料的焊接、联锁系统、控制系统的调试等等。近几年石油化工行业引进以及自主研发了许多尖端加工工艺和生产技术,这些新技术和新的应用,对设备的制造、安装、调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适用于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标准、规范也更新得非常快,一些重要的设计和施工验收标准在近两年都已经更新。因此,只有专业化的工程施工队伍和管理队伍,才能跟上技术进步和发展的步伐,才能承担起石化工程的施工及管理任务。 (3)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投资规模大,投资管理水平要求高。随着世界经济竞争的加剧,石化装置规模化、大型化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乙烯装置正从80万-90万吨/年向100万吨/年以上推进,新建炼油厂均为1000万吨/年以上的规模。建设大型的生产装置,投资规模大,各阶段节约投资的空间很大,对投资管理水平要求高。 (4)工程涉及专业多,施工队伍多,质量要求高,现场管理难度大。石油化工工程一般都包含土建、钢结构、动静设备制造安装、管道安装、电气仪表、地下管网、防腐保温等专业,参加建设的施工单位多,同时石油化工行业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的特点又决定了工程建设质量必须按高标准的要求完成。在施工高峰期间,各施工队伍同时立体交叉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难度非常大。 (5)石油化工工程建设集成创新应用广。随着创新技术的不断成熟,在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中也逐渐应用了集成创新手段来进行项目管理。EPC模式、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集成创新能够把集团化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科学发展观和优秀人才相结合,彻底改变了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传统局面。 二、当前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现状 (一)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 石油化工建设企业在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过程中,由于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石油化工工程的施工质量。因为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就降低了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无法达到工程质量管理要求。与此同时,工程建设企业过于追求工程进度,而忽视对工程质量的管理,导致工程质量管理非常混乱。 (二)工程质量控制和管理力度不够 石油化工建设企业在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过程中,建设企业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力度不够,没有规范的市场主体行为,工程质量管理、监督和控制制度以及相关措施无法有效的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只是一些表面形式,导致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无法起到对工程施工质量监督和管理作用,并且,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也不能正常运作,就会严重影响石油化工工程的施工质量。 (三)工程监理的作用无法发挥 在石油化工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控制受建设单位的制约无法发挥其职能,并且有些监理人员在工程质量控制过程中不能严格履行监理职责,导致工程质量不能得以有效控制。在工作中监理与建设企业质量管理职责不明确,导致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工作效率较低。对于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更是马马虎虎,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的关键环节的监理不够严格,从而影响石油化工施工企业的工程质量。 (四)实体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 建设企业在石油化工工程施工过程中,在实体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不够认真,对工程的监督不够严格。导致在实体质量方面经常出现结构、管道焊接坡口不打磨,焊条不烘烤、错边量超标等隐形质量问题。这样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人员管理不力,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工作职责,导致工程质量存在问题。 三、新形势下加强石油化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质量理念 因为对于石油化工企业来说,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意义非同寻常,所以要积极树立质量第一的正确理念,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来普及质量管理的相关观点和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视:一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要结合实际,积极的为业主提供工程建设上的好的意见和建议以及相关方案。二是在施工过程中要把为业主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作为工作的目标之一,在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业主的要求以及要想招标、施工设计资料。三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善于转变观念,灵活运用,勇于接受挑战。四是要在工程质量上精益求精,不放过任何一个瑕疵,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思维,建设质量最优的项目。特别是在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上,要积极考虑到这个行业的实际特点,在发挥自身能动性的基础上,激发相关施工的创造性,确保建设质量最优的工程项目。 (二)提高先进技术应用能力 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施工质量,关键是要能够充分的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用先进的技术来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这里讲的技术因素包括了装备、检测检验技术、信息、人员素质等等多个方面。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只有充分的贯穿于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最终才能创造出质量最优的效果。所以说,在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工程质量。与此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保证工程质量,要将考核机制引入,以科学的质量标准、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以及先进的施工技术贯穿与整个施工过程,从而从根本上保证施工质量。 (三)完善质量管理责任制度 提高石油化工企业施工质量,从制度层面上来说,要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通过严格考核、奖优罚劣,才能够确保工程质量,才能够把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利益,与工程质量紧密的联系起来。质量检验和工序管理是奖罚制度的两个方面。工序管理主要是对工艺规律进行规范,并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点,充分的消化工艺文件,做好工艺分析,对环境、人、机器等因素进行管理。质量检验主要包括了对设备、材料和半成品的检验。在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运行时,要树立相应的质量管理目标,使人人身上有目标、人人身上有责任,每个人都要对企业负责、对质量负责,对所有的员工负责。 (四)加强质量监督机制建设 首先企业要把提高各级一把手的质量意识放在首位,发挥技术负责人和总工程师的重要作用,建立以总工程师全面负责、经理为第一责任、各级质量监督部门和技术、质量管理部门共同实施的监管体系,培养一批管理和监督、内审等专家队伍。其次是项目监督管理部门应熟悉相关设计文件,并针对施工难度、业主工作要求及工程特点,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完善项目管理机构的监控体系,明确工职责,制订出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和则管理规划,配备工程所需的检测设备,订出监控的措施、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为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再次是坚持隐蔽验收和“三检制”制度,任何分项、分部工程进行质量评定时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使施工现场处处、事事、人人、时时都严格按照规程、规范和质量管理制度办事,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贯穿于工程开工到竣工验收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保证项目质量目标顺利实现。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施工企业起来,做好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人才是根本,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能够使各项措施、各种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才能够有效的保证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质量。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养,在全面考察其工作作风、思想觉悟的同时,还要对基本素质、思维能力、知识素养、工作能力和社会经验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要进一步的加强培训工作,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对所有员工来说,培训工作至关重要,要对各个岗位的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人员队伍素质,与此同时,要不断的完善培训系统,形成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对于表现突出的员工,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给予奖励,提高其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能够有效的为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结语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具有工程项目涉及专业多,施工现场管理难度大、工程投资规模大、工程管理水平要求高、工程技术发展迅速以及工程质量要求严格等特点。提高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管理与控制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提高管理意识,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才能使石油化工工程建设水平全面提高,增强竞争力。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关于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在企业适应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安全文化建设是生产的保障,石油化工企业要依据其安全文化固有的特征,来建构企业安全文化的模式。 关键词 石油化工企业 安全文化 结构模式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是员工在从事生产作业及相关活动中,为实现安全生产与环保,识别、避免、预防、控制、消除其危险及事故的企业安全观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文化。 一、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内容体系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管理包括安全制度文化建设管理、安全行为文化建设管理、安全精神文化建设管理、和安全物质文化建设管理,其中安全精神文化建设管理是核心,安全物质文化建设管理是表象。 (一)安全制度文化以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为主要内容形成安全制度文化,它不但是安全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而且体现了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安全行为文化以规范员工安全行为,提高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为主要工作,形成安全行为文化。规范人的行为,提高其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是控制事故的有效途径。 (三)安全精神文化以正确的安全观、恪守安全信念和价值标准为主体形成安全精神文化,包括安全最高目标、安全哲学思想和安全文化伦理道德。 (四)安全物质文化以各类安全设施配备到位,安全管理方法先进有效为主要目标,形成安全物质文化。它是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安全文化的外部形象,是安全文化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易被大家感知和评价。 二、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的特征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着明显的特点,概括起来,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人本性。安全文化是保护员工从事生产作业及相关活动的安全与健康,保护员工的生命权、劳动权、生存权,维护员工应当享有的安全生产的合法权益。 (二)时代性。安全文化的发展要受到时问、地点、当时政治背景、企业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科技进步等影响,也受到世界科技进步、国内外市场经济竞争的影响。 (三)实践性。安全生产活动的经验和理论经过传播、继承、优化和提炼,又反作用于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实践活动,指导实践,升华和发展为新的企业安全文化内容。 (四)多样性。安全文化既有安全生产领域的,也有安全生活领域和安全生存环境的。这就形成了人们安全文化知识和素质上的差异,成为安全文化多样性的根源之一。 (五)系统性。安全文化内涵丰富,涉及领域广泛,不仅是文化学与安全科学的交叉与综合,还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综合。 (六)创塑性。文化是可以继传、吸收的。任何单位、群体,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继承自身好的文化外,可以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塑造和创新符合时代进步的先进文化,显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形象。 三、关于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建设的负责机构和负责人员做好作业日程安排,形成安全文化体系建设规划,即按照有计划、有步骤、深入浅出、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建设程序,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方面整体推进、系统运作,基本建立起适应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符合发展战略,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安全文化体系。 (二)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让每个员工深刻理解“全面安全管理”的内涵和重要性。只有安全生产,个人的健康和生命才有保障,家庭才能幸福、美满,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才不会受损。只有安全生产,才能提高士气,提高工作效率。树立百分之百安全生产的责任感,使百分之百的员工成为抓安全的主人。 (三)班组及员工在安全文化建设实施过程中,既要运用全员教育、持证上岗、班组安全活动、操作规程演练、作业前风险识别分析活动、安全管理人员现场监护、指挥、有效的安全文化实施手段,又要推行现代的安全文化实施手段。 (四)建立明确的安全基准和安全测评制度。每个员工都可以把自己的行为、工作与之对照,从而知道自己做的好还是不好,而且这种标准要以一种制度形式切实付诸实施。 (五)建立一套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大家能够按照此方法及时解决问题,而不是相互推诱或手足无措。管理层要强化全面安全管理、责任制、监督制、常规的经济手段、定期检查制、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积极实施意识及管理素质教育,无隐患管理法,系统科学管理,目标管理法,人、机、环境设计,应急预案对策,事故保险对策,系统安全评价,三因(人、物、环境)安全检查等。 (六)建立安全小组。安全小组可以由不同角色的人员组成,生产作业现场的各个系统和环节,负责发现安全问题,讨论解决方法,提出实施方法。安全小组建在基层班组更直接、有效。在生产现场设置事故警示牌、安全标语、安全标志(指令标志、禁止标志、警告标志)等,强调技术及工艺的安全化等。 四、结语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安全文化建设是生产的保障,石油化工企业要依据其安全文化固有的特征,来构建企业安全文化的模式。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论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 摘要:石油化工项目不同于其他工程,具有自身特点,属于高危行业。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石油化工工程的安全生产,为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作出努力。目前在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还存在着很多漏洞,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还有明显不足,因此,加强我国石油化工企业施工安全管理迫在眉睫。但是石油化工建设不单单是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还有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安全管理着想。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安全管理 引言 石油化工行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所占的位置至关重要,对于我国各行各业的能源供给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加强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到其高危行业的属性,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给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对环境产生的破坏几乎不可逆转修复。因此,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与环保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1、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管理不到位 一般来说,生产建设企业出现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主要都是人为原因,人是生产建设中最主要的因素。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中,导致工程项目建设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安全管理不到位。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危险作业,比如高空作业、吊装作业、用火用电作业等,再加之作业的环境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在施工中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另外,很多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往往会出现不安全作业,比如有的施工人员在进行高空作业的时候不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甚至徒手进行高空作业。还有的施工人员肆意破坏施工设备,或者使用有危险的施工设备不做安全防护,这样的行为都会给施工带来不安全的影响。有些施工管理人员不能按照规范、标准对施工各工序、各阶段进行检查监督,使构筑物、建筑物的隐蔽工程、管线及设备焊接安装等存在施工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整改消缺,存在安全隐患。 2、职责分工不明确,监管不到位 在很多情况下,石油化工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着员工职责和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在进行工程建设时,有很多工程施工人员不清楚自己的岗位职责,各工序各专业相互衔接脱节、交底、会签不清,在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扯皮,不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工作效率低下,导致工程施工建设的进度和安全不能得到保障。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人员在监管的职责分工不明确,管理出现“空门”“空挡”。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石油化工企业工程项目建设存在安全隐患。 二、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措施 1、抓好设备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 (1)抓好安全管理的意识教育。意识的一切工作的前提,作为石油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来说,首先要让所有工作人员都有安全的意识。要以血的事实警醒员工。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生了太多因为安全管理不当引发的人员财产损失,因此,要在安全管理教育中总结案例,做成图片、文字和板报的形式,在安全教育课中进行讲授,用真实的事例告诫员工。要以责任状约束员工。无论是石油生产、运输和售卖,对于每一个工作岗位来说,都应该牢牢树立“一岗双责”制度,即既要完成岗位职责,也要牢固树立安全管理意识。通过签订责任状的形式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班组个人和班组签,班组和车间签,车间与部门签,部门与公司签,公司再与总部签,明确目标和责任,层层到位、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2)抓好安全管理的知识培训。加强知识培训,指的是执行安全管理教育的相关规定,做好安全教育培训。一是要做好强制性教育。根据国家安监局颁布的安全管理培训规定,安全生产单位的员工安全培训应在32学时,因此,必须严格执行到位。同时,对于一些特殊岗位如信号操作工、焊接等特殊设备操作的工种,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并在日常工作中进行考核。二是要做好创造性教育。除了硬性规定的安全教育外,为加强设备安全管理,企业应该在安全管理的教育中根据生产设计,设定一些新颖的教育方式,如,每个季度设定一个设备安全管理日,开一些设备安全管理、保养的知识探讨或者技术比武、演讲比赛等等,将安全管理知识深入人心。 (3)抓好安全管理的执行考核。做好设备安全管理,还在于抓好安全管理的监督考核。一是要进行日常工作考核,每个设备操作班组和个人都有一套操作规范,并做好相应的操作记录。设备安全管理部门,要定期与不定期的对安全操作记录进行查验考核,对于不执行规定动作的个人要进行停岗教育等处罚,切实做到安全第一。二是要对开展的安全教育进行考核,特别是对于上岗的新人,一定要上足安全教育课。三是要抓好事故处理的后续考核。对于出过设备安全事故的班组或个人,要针对其后续的处理、经验吸收等方面进行考核,确保不再发生类似事故。 2、做好设备的防火管理 纵观石油行业的设备安全事故,火灾是比较容易发生的,有一半以上的事故都是火灾,这也是因为石油的易燃易爆性决定的。所以,做好火灾的预防,是设备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1)设备安全事故导致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引发火灾的设备通常是电气设备,这在石油行业当中运用较广。在火灾引发中,有短路电流和外接电压等几种常见原因。一是电流过大导致火灾,在一些电气设备的电路中,一些电气的电阻过大,电流保护器失效,导致线路被切断后产生电火花,引发火灾。二是接线端子引发,在发生接地故障后,电阻大,导致电气保护起效慢,接线端集聚高温产生电弧或电火花,产生火灾。三是维修是产生高电压。在进行设备维护是,由于外壳有电压,在与外接工具接触之后容易产生火花引发火灾。 (2)预防设备火灾的措施。设备火灾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有设备自身和操作不当的原因,因此,为做好预防工作,也应该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把好设备选用关。对于电气设备,一定要绝缘,要符合设备规范。要尽量不选择油化设备。这是因为,如果是有油设备,在发生故障时如短路,则会伴随高温、火花的产生,那么油料就会因为高温升华并分解,产生甲烷、乙烯等可燃易爆性气体。要有防飞弧装置,防止电弧现象。二是要把好导线关。一定要根据设备的功率,选择功率大的导线,确保在发生故障时不容易发生熔断等事故,防止机械损伤。三是要把好保护关。电气设备一般功率较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单用电路,如果不能,则应该设有单相电路的保护装置,保证在发生事故保护设备能够及时发挥作用。 3、加强企业安全培训工作 首先,企业应该针对企业员工开展安全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员工安全意识,杜绝个人因素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目前,我国部分石油化工企业职工生产技术方面和个人素质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问题,违规操作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企业在安全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制定详细的安全培训计划,帮助企业员工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做好员工的生产技能指导工作,使员工掌握正确的生产技术,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同时,企业还应该帮助员工掌握对一般生产事故的处理方式,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降低生产事故的影响。 结束语 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保证,但是石油化工的生产是非常具有危险性的,所以完善安全管理的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工程的管理人员要将工作落实到位,并且要严格的对工程进行监督。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工程造价管理在石油化工建设项目中的应用 摘 要:市场经济随着社会的变革在不断发展,并且,市场经济也向着全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石油化工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则是由于工程投资失误。所以,针对石油化工建设工作,必须进行造价管理方面的改革,以此建立起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从而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管理,对现场变更进行严格管理,通过招标的方式进行工程的采购以及施工,从而对投资的成本以及风险予以控制,提高企业的可得利益。 关键词:工程造价;建设项目;阴功;管理 一、造价管理 1 投标中的工程造价管理 过去对于建筑市场,主要依赖计划经济进行指导,而现在的建筑市场的主导则是依赖于市场经济,基于激烈的竞争,工程竞标已经成为了当代建筑施工企业进行项目竞争的主要方式,所以,中标几率的提高,必须依赖于高质量、高规范化的标书。 首先,应当对工程信息进行充分的了解,通过信息的搜集,为中标打下基础,这是因为信息获取是工程投标的前提。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施工企业应当选取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建立起一支技能高潮的高素质造价工程师队伍,从而提高自身对于造价管理的能力。 另外,投标时,对于所有的投标文件需要进行编标,另外还有一个答疑过程,最后才进行定标。答疑主要在投标前进行,投标方需要对招标文件以及相关的图纸资料进行了解,从中找出自己一伙的地方进行询问。而编标则是通过专门成列的小组人员,分工进行标书的编制,其中要求编标人员必须高度负责一丝不苟。并且有需要将工程量准确的计算出来,从而确定工程报价准确可靠。另外,在报价过程中需要依照经验进行估算或者报价相对较为模糊时,可以向一些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人员进行意见的征询,或者搜集相关资料,不能擅自主观臆断,导致报价过高或者过低。另外,还需要依照实际情况进行标价,并且还要做到知己知彼,了解其他的竞标对手的情况,以企业实际利益作为出发点,确定报价。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报价的过程中,可以相对的将标价降低一些,从而可以增加自身的中标几率。 2 施工中工程造价管理 首先,施工中对于成本的预算核心应当是造价管理,而其管理原则则是对成本的降低,这就就需要技术、机械人员相互之间相互配合,并结合材料的应用,不能够单独的将任一环节分离出来,一旦配合不紧密就会导致材料以及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施工过程中的索赔问题也是成本控制的核心问题,施工企业必须加强索赔观念的形成,并清楚的认识和了解索赔程序和其意义。 二、控制分析方法 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需要依照工程项目的实际特点,而针对成本的管理业应当以工程实际特点做为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对项目成本进行监控并在事前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而有效管理项目价格的活动。工程项目成本是影响企业利润的又一因素,因而对成本的控制能够令施工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已经逐步的成为了当前施工控制的重要内容,其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够获得的利润大小。而成本的有效控制方法则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对工程进行成本控制的最佳时期应当是施工前,即目标成本管理。对目标成本进行管理主要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对目标成本进行确定,其次预测成本并编制计划。企业对于生产经营中的各项活动都应当进行监孔,如若发现成本控制的相关问题应当及时的予以补救,从而对整体范围内的预算进行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也就是成本执行过程中的管理。其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耗费、人工耗费的控制,以及对现场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安全的控制,和其他费用的控制等内容。首先,要加强业内管理。在工程项目开工的时候,应认真做好对图纸的审计工作,要仔细看透图纸,以方便施工,也可以提出修改意见,确保工程的安全展开又能降低资源的消耗。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优化,也是控制成本的一个有效办法,选择适合的施工器具,使其既能满足施工的要求又具有经济性。其次,对生产资料的耗费企业也可以进行控制,在项目生产的过程中,机械设备和材料成本的使用大概占了成本的65%,因此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采购制度和收发料制度,在不影响正常施工的前提下,应当适当减少材料的储存量,以加快资金的流转。采购材料也应货比三家,选择质量好单价少的商家,遵守专家的采购原则,即应派出由相关经验的专业采购人员进行采购。同时也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建立严格收发制度,收料时要认真地检验、保证质量,发料时严格按照计划发出。同时,对于材料的余料应当进行充分利用,坚持回收、废物的再次利用,这也可以减少一定原料的成本。对于机械的充分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既要合理调度也要充分利用,提高机械的使用率。对于机械设备也要进行定期的查看保养,以确保机械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事故,降低机械采办的成本。 对成本核算工作予以加强,通过在竣工后对工程的所有成本进行结算,从而全面掌握工程的施工成本,这一环节必须在竣工后及时开展,成本核算工作能够对成本控制进一步加强。 最后应当对造价管理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和归类管理。工程造价相关资料主要是针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做的现骨干记录以及施工中使用到的材料以及材料的单价和施工消耗物资的价格,最后还包括竣工的结算内容。作为造价生产的重要依据,工程造价资料的搜集以及整理必须按照类别进行管理,后期的造价管理以及分析会以此作为基础依据。 结语 总之,在工程施工中,工程造价问题会贯穿始终,因而工程造价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并且其涉及内容相对较多,综合性较强。因而企业负责人必须对成本控制予以高度重视,同时企业中相关部门也要予以积极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为工程成本控制提供一个有力的条件,才能最大程度的为企业创造利益。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关于加强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石油化工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对于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非常重视,一直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对石油化工工业进行建设。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管理对于石化企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管理者应当根据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特点实施不同的管理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石油化工工程项目进行管理,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关键词: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管理 引言 为适应全球一体化的竞争,全国各地投资兴建了大量的石化建设工程项目。石化建设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高、投资成本高、风险大、施工周期长等特点造成了建设工程项目的异常繁杂,故需要引入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只有引入并采用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才能对工程项目进行总体的控制和协调,才能保证工程项目高质量、高时效的完成。而如何更好地运用工程项目管理,是当代石化企业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我国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1、新增地面建设环境比较差 随着当前油田开发工作的不断推进,新增产能的地面建设环境逐渐变差,使得投资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在一些老区内建筑物十分的密集,与油田生产设施交织在一起,新井的建设面临着征地难的局面。另外,很多的外围新区建设地点一般是位于沙滩、耕地或是林地的复杂环境,随着征地补偿的逐渐增多,地面建设投资控制的难度逐渐增大,经过努力才降低的地面建设投资被补偿的费用所吃消,影响了工程的进度。 2、思想重视程度弱 建设项目实施过程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工序环节繁多,专业复杂。参建各方尚未形成一个点点必查、环环创优的思维理念,尤其是部分管理者认为一些细小环节不会影响整体施工质量,从而疏于监管,最终导致实体质量缺陷的产生;建设各方对施工质量重视程度不如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工作,工作发生冲突时经常是质量让路,导致一系列质量问题的发生。如勘察设计不细,图纸缺项、变更频繁,各专业不配套,技术交底、图纸会审不具体,不具备条件就开工,盲目抢进度,质保体系不完善,施工起步低标准,现场监管和制度执行不力,操作工人教育管理不严等。 3、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 是指企业以工程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把组织内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一切因素统统控制起来,形成的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包括人力资源分配、设备质量、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一个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必须是科学合理的,按部就班的按照整个体系进行操作和实施。但是在石油化工实际工程建设中会经查发现各个分系统的不健全,从而无法保障检测质量。如制度的不健全、管理人员执行不力、不同工种之间的协作出现问题、技术工人专业知识差、盲目追求施工进度、各个分系统的指导性文件缺失或不清晰等,这又是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一大因素。 4、信息化管理相对滞后 当代计算机的普及,加上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全球信息化的蔓延,石化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必然离不开计算机,离不开互联网,离不开信息化。而在我国,对于工程项目的分类、查询及检索技术等,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都还很不完善。我们必须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工程项目的管理当中来,加强建设工程项目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流通,即采用新型的信息化来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二、加强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分析 1、制定详细的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的总体规划 进行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的规划工作的难度比较大,要做到协调配合,实现近期和远期相结合,并且以近期规划为重点,体现规划的可操作性。随着石油化工的开发和地面工程的投产,需要根据现场的勘探开发的变换情况对地面规划进行及时的调整,按照年度实施规划的内容。制定工程建设的标准,使得今后的工程建设项目能够实现标准的统一,控制工程的投资,确保安全生产,提高石油化工工程的建设水平和经济效益。结合新的工艺,对油气集输系统进行相关的调整。对于老区地面建设选址选线难的问题,要积极开展同类设施空间整合的探索,最大限度的节约土地资源。 2、做好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 质量的好坏与企业发展的好坏密切相关。工程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才能保证工程项目目标的顺利,因此,必须加强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工作,提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唯有这样,才能完成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 为了做好项目的质量控制,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业主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前期的质量管理策划,并建立系统化的质量管理机构,把工程的质量管理责任细化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确保责任个人追究制,并对相关负责人定期进行质量管理检查和考核,对于工程质量过关的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应于工程质量出现纰漏的个人给予严厉的惩罚,并责其改正。其次,在选择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公司时,必须注重其技术设计素质、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措施,确保其设计、施工的资质,以防为了追求低成本而选择那些技术不过硬的承建公司。最后,必须严格遵循和执行制定好的工程项目计划,加大对工程项目质量的检查。 3、对于石油化工项目的投资进行控制 对于工程项目来说,项目经理是项目投资控制的最重要的责任人,应充分发挥其作用,行使其责权利。各管理层应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对项目投资进行全过程、动态控制。通过招投标,选择施工、设备材料的建筑商、供货商。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进行实时统计、分析,确保投资在可控范围内。项目投资管理出现问题时,需要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问题进行控制。除此之外,还需根据项目的总体要求,将目标管理进行确定。项目经理可将项目进行分解,将目标落实到各个负责人的头上,使他们更好的开展工作,且能够对责任进行划分。项目的前期工作对投资的影响关系重大,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必须加强可研、基础设计的审查工作。 4、加强信息管理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等应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以提高工程项目的生产效率已然成为现代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信息管理,就是指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有效地组织和控制项目管理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以达到为工程项目建设增值的目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主要有组织类信息、管理类信息、经济类信息、技术类信息和法规类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组织与控制,有利于从宏观上对建设工程项目实施有效地控制。 5、做好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管理内容,是项目的不同参与方经济往来的介质。在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根据项目的不同参与方可能会涉及到设计合同、施工承包合同、咨询合同和分包合同等等,但对这些合同的管理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即通过对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等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明确合同相关方的权利和义务,是确保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和成熟,加强合同管理既是对项目不同参与方的管理需要,也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结束语 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质量安全、工程投资以及项目进度都能够对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管理产生影响,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项目管理必须贯穿于整个工程中。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试论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石油化工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石油化工相关生产设备因为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等特点,所以加强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显得尤其重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对材料的要求,还是对人员素质、技术能力的要求,都是十分的严格的,本文针对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实际,提出了加强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对于实际应用来说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程建设;质量管理 1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中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不顺,质量监管工作不够 目前中国石化集团对各工程质量监督分站由质量监督总站(代表总部)负责监督各分站的业务,而分站的其他管理则由所在企业负责,这种模式被称为“双重领导”。过去,此模式在工程建设监督管理体制下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现在已无法满足中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个别分站不愿意或不主动去发现工程质量问题,处于一线的个别质量监督分站的作用弱化。 1.2建设工程监管力度不够,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 由于建设工程制度、措施落实不到位,监督管理力量薄弱,直接影响公平、公正、公开、有序竞争的市场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导致工程监督工作不能够规范运作,发挥不出监督作用。 1.3监理受到建设单位的制约多 由于受到某些建设单位的制约,监理其职责不能完全到位,监理作用发挥不出来,监理行为自然不规范,工作程序不严格,旁站到位不扎实;与建设单位的管理职责划分不清,导致工程质量监督检查时互相推委扯皮,工作效率不高;对工程前期工作不能很好的参与,对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关键部位、关键工序不能进行严格的全程监理。 1.4设计标准不达标,勘察设计缺漏项较多,施工图纸设计不完善 工程开工建设后,设计修改较大,变更较多,既影响施工质量和进度,同时给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增大了工作量。 1.5实体质量方面经常出现一些低老坏问题,如焊缝咬边、混凝土厚度不够、飞溅清理不净、成品管线护不好,等等。 综上所述,以上已成为近些年石化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中主要问题,项目执法的监督职责与其他参建责任主体的质量管理职责分拆不清,导致某些质量行为违法违规不能及时被查处,建设过程违反程序规定不能及时被制止,检查验收不按规范标准执行不能被及时纠正等现象。 2加强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措施 按照国家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根据中国石化工程建设管理改革的需要,对石化工程质量监督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理顺组织机构,明确监管职责,延伸监督范围,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和创新工作理念,完善公共财政保全机制,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完善的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体系。 2.1建立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监督管理体系 要确保石油化工工程质量,就要使质量监督部门相对独立。具体的来说,应将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变性质,与生产管理单位区别开来,科学地将其界定为行政执法机构,成为为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综合性执法组织,赋予独立的执法主体地位,并且在机构、职能、经费,编制等方面达到相对的独立,以方便日后监督工作的开展。剥离国有企业的“工程质量监督”职能,实行工程监管统分结合、条块结合基础上的属地管理;同时,积极推进组织机构改革和调整,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设在各单位的分支机构接受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的垂直领导。 2.2质量行为和实体质量监管并重,强化双重职能 双重职能是对现代质量监管部门的新要求。除此之外,国家对工程质量监督还有其他具体的要求,主要为:以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为依据,对各参建主体的质量行为进行监督。质量监督总站通过对静态质量行为(如各参建主体和人员的资质情况及各种质量管理和检查制度的建立等)和动态质量行为(如各参建主体各种质量管理和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等)的有效监管来构建良好的工程建设质量环境,从而保证石化工程建设项目的实体质量。具体到石油化工的建设,质量监督部门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坚持对工程项目实体质量与参建责任主体质量行为并重的监督管理原则;第二,要采用日常监督管理与综合质量大检查、专项质量大检查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模式;第三,要强化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质量监管。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中石化质量监督部门监管和检查的职能,并确保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2.3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基础工作 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监督等单位都要加强质量管理基础工作,促进质量管理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每个单位都要动起来,每项政策都要落实到位。 2.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施工企业起来,做好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人才是根本,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能够使各项措施、各种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才能够有效的保证石油化工工程建设的质量。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养,在全面考察其工作作风、思想觉悟的同时,还要对基本素质、思维能力、知识素养、工作能力和社会经验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要进一步的加强培训工作,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对所有员工来说,培训工作至关重要,要对各个岗位的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人员队伍素质,与此同时,要不断的完善培训系统,形成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对于表现突出的员工,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给予奖励,提高其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能够有效的为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2.5完善石油化工工程监督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 要是制度得到顺利执行,必要的法律法规必须完善。具体到中国化工工程建设上,应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全面修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使其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适应政府职能和行政许可制度的改革,明确执法主体及各方面的责任,和工程建设标准的体系和地位,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的规章制度,加强标准体系的建设,为工程建设管理提供技术经济支持和保障;除此之外,还有要积极研究制定《工程质量法》、《化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石油化工建设工程监督管理工作中的保障作用。 2.6开创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新模式 要依法行政,除了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外,客观上还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在服务中监督,在监督中指导,在指导中执法,尽量运用事前告知、事中抽查、事后审查和惩治违法的工作方式,通过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用市场的力量解决市场的监管问题;改变原有的对不同企业、不同工程均实施单一的、无区别质量监督模式,应集中资源解决影响最突出的问题,抓住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实行差别化管理;为确保石化工程建设质量,石化质监总站的质量监督检查范围在现阶段应逐步做到向炼化的大检修、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体系、设备制造过程三个方向延伸;同时,大力发展预警机制,建立预见性的质量监督模式,做到服务与执法有机结合。 结束语 总之,做好石油化工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必要从行业的实际出发,针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点有针对性的完善相关措施,同时,积极发挥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在施工过程中不断的完善相关手段,应用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提高石油化工工程质量,这样就能够有效的保证企业的利益,实现长远的发展。 石油化工建设论文:高职石油化工类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文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石油化工类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对石油化工类专业的专业建设体系、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构建、青年教师培养以及校企合作等五方面进行了探讨及总结。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石油化工 专业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石油化工行业是,更是需要大批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1] 。位于西北能源基地的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和财政部2006年首批的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示范高职有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主动融入区域经济产业,提升社会服务辐射能力,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优势,利用好在师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优势[2]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作为学院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持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建设,该专业已经从最初的学院“特色专业”发展建设成学院的“强势龙头专业”,专业建设积淀了深厚的建设经验,积累了精良的教学资源,形成了突出的办学影响。 1 立足校企合作,科学的构建专业建设的模式。 高职院校应以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职业岗位群,体现行业特点,适时开发行业和社会需求度强的新专业[3]。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做到与时俱进。以提高办学质量为中心,围绕社会发展的需求,坚持“发挥优势、注重效益、保证重点”的原则,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形成办学特色,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4]。按照石油化工产业链结构,石油化工产业分别由石油开采、石油炼制、石油化工、高分子合成、高分子材料成型五大模块组成。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是产业链的核心。专业建设以行业核心岗位群为专业建设立足点,凝练出专业建设的五大核心建设体系的主要内容,即: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和质量评价体系。形成了“58433”石化类专业建设模式,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道路。 2拓展综合性专业实训平台建设,构建能力递增型实训基地。 由于石油化工产业集约化、流程化的发展,学生在石油化工企业现场很难得到深入一线的考察与学习机会,因此,校内石油化工实训基地建设是石油化工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5]。利用装置现场操作和仿真软件操作两种技能培训手段,构建了真实和虚拟结合的立体化学习情境,搭建起基础化学实训平台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平台综合性专业实训平台的能力培养递增型三大实训平台。基础化学实验技能训练和化工单元设备操作训练培养通用专业操作技能,小型化工装置侧重体现真实化工过程,化工生产装置仿真软件反应真实工业生产操作控制过程,与生产操作最接近。在综合性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注重共享性实训项目的建设,兼顾各专业的个性实训项目建设,既要体现专业特色又要考虑专业拓展。根据各专业的核心工艺,通过小型生产化工装置和典型化工装置仿真软件,进行专业综合技能培训。石油化工实训基地是以石化、炼油专业为核心,兼容高聚物生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煤化工、精细化工等诸多个专业的综合性实训平台体系,为石油化工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切实保障,同时强化实训基地管理,提高能效,为化工类专业群的快速协调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图1能力递增型实训基地建设 3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构建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建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该遵循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原则[6]。从对应国家职业标准入手,通过深入企业专业调研,分析生产过程职业岗位群组成,从职业岗位能力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将其提炼转化成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构建为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石油、化工产品成千上万,究其生产过程均可概括为:原料准备原料预处理化学反应后处理产品。不同生产装置仅处理原料和加工工艺过程不同,设备都是通用的。基于工作过程,从职业岗位能力的知识和技能出发,构建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适用于化工类各专业。 4系统设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通过实践历练培养专业骨干。 高等职业教育在对教师的要求方面,既有教师的普遍性要求,又有特殊性的要求。在教师的培养上,不但要重视特殊性要求,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更要重视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满足教师普遍性的要求[7]。一流的教学团队永远是人才质量的切实保障。培养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教学一线的主力军,才能促进教育教学事业健康发展。从高技能人才培养实际出发,经过对 “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及素养的全面分析,结合专业建设实际发展要求,探索提出了“九位一体”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通过九方面具体的锻炼与实践,系统全面地提高了整个教学团队的综合实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图4青年教师培养培养模式 5实施服务前移战略,从10个方向切实有效落实校企合作。 重视和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客观要求[8],职业院校必须坚定不移的校企合作。在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从浅、中、深三个层面,沿着10个方向逐步地落实,即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企业订单培养,企业员工岗前(岗中)职业培训,学生毕业顶岗实习,企业兼职教师聘任,教师下厂锻炼,教师参与或承担企业技术研发,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带动专业内涵建设、服务社会的同时,有效地推动了产学研协调化发展,促进了办学水平的逐步提高;在赢得了服务企业的好评的同时,提高了学院办学声誉,扩大办学行业影响力,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 作为一所闻名国内的石油化工高职院校,我们在石油和化工类专业建设虽然取得一系列的成绩,但是,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的骨干特色专业,探讨如何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提高教育质量,是每个职教人的责任,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
数理统计论文:数理统计课程分层次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通过分析独立学院的教学现状,结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并试行了概率统计课程的分层次教学改革,分别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通过所在学院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这项教学改革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独立学院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本科院校面向理工科和经管等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数学基础课程,是学生在本科阶段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研究随机现象和统计规律的一门课程.随着科学的发展,在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理论的推动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想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地渗入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1].如何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将概率统计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充分体现出来,是独立学院概率统计教学改革中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1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生力量,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数的进校分数介于二本院校和专科院校之间.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生自控力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且比较随意.与社会整体认知有所差异的是独立学院中也会有15%左右的学生有一定数学基础,学习认真;此外还有5%左右的学生由于偏科或考试发挥失常导致高考失利来到独立学院.这些学生往往是独立学院参加各学科竞赛的主力,他们不仅有较强的数学基础,而且学习积极主动,经过一定的训练在某些知识的应用方面甚至会超过一本、二本的学生.因此需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在保证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适当增加一些实验实践课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3-4]. 2分层次教学实践 与其他课程不同,概率统计研究的对象为不确定现象.因为不确定性,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大量概念很难理解.同时,作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课,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有很深入的体现,尤其微积分,基础是否扎实直接影响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因此,对不同数学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分层次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并非简单地将学生按成绩分成不同等级,而是让学生在对自身数学基础有全面认识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班.分层次教学主要包括3个层次,即基础层、提高层和探索层.前2个层次为课内教学,分别在普通班和提高班进行.普通班与提高班人数按4∶1进行分配.第3层次结合网络平台及课外学习小组面向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更多兴趣,且希望进一步学习实际应用的学生展开. 2.1分层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普通班和提高班学生在数学基础和学习主动性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又是很多专业及后续课程的基础,根据这种情况,分别对普通班和提高班编写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从教学学时来看,普通班学时是50学时,提高班是64学时(54+10),其中10学时的实验.从教学大纲内容来看,普通班重点突出对知识背景和统计思想的掌握,重视体验数学和实验数学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删除了大数定理与中心极限定理的理论部分,取而代之的是要求在讲授概率与频率、二项分布和正态分布时分别回归到实际背景,利用多媒体课件及计算软件(Excell,Matlab等)进行随机模拟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参与到实验中,直观地得出相关结论.考虑到普通班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对于高维随机变量的相关复杂计算也降低了要求.而把重点放在了一维和二维随机变量的简单计算上,要求学生进一步加强基本积分求和计算的基础训练,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内容和计算方法,为学习后续相关课程提供必备的数学素养.此外,在统计部分,统计量、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都存在大量的公式,由于手工计算的局限性,大样本数据的处理过程无法贯穿整个课堂,往往使得学生对于结果感到很茫然.在实际应用中,绝大部分统计公式是可以实际查表计算,甚至可以通过一些应用软件直接得出统计结果[5-7].因此,在普通班的大纲中降低了对公式的记忆要求,而把重点放在了应用案例的分析和统计思想的理解上,让学生明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用途及如何应用.相比于普通班,提高班的教学大纲在理论教学部分与普通本科要求一致.同时增加了10学时的实验课程.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熟悉软件操作,又要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实验化,对于数学基础较弱的普通班学生来说可能会力不从心.因此,只面向提高班开设.实验课程主要是将普通班没有进行理论授课而改为课堂教师实验展示的部分,改为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加深对相关现象、概念和公式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值计算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利用网络实现第3层次的教学 互联网+课堂已成为现在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增加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使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跳出课本,贴近生活是建立第3层次——探索层的主要目的.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指导的教学理念.结合课堂学习内容,利用网络平台,组织课外学习小组,让学生参与到一些实际课题中,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相关应用案例[8]做进一步探索.如让学生对某次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假设检验了解成绩的分布情况,同时可以利用2个正态总体的假设检验对2个不同班级相同课程的成绩进行比较,最后深入到班级同学中进行抽样调查,并分析差异原因.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统计案例分析中,如经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考虑人寿保险费额确定的案例,这样既练习了概率中的期望、方差和中心极限定理的运用,同时也学习保险数学的相关知识;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建筑工程公司投标的决策分析案例中,不仅对期望、条件概率和贝叶斯公式等会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同时可以学习投资项目的风险决策问题;工业和经管等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质量控制图,通过计算机对所获得的工业产品的质量数据进行测定,复习并深入体会数理统计中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有关知识及相关的应用.通过这些课题的参与,学生自己动手采集数据,建立模型,进行统计计算以及提交分析报告,不仅体会到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实际应用,尝试了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还开阔了视野,增添了自信和成就感.从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同时对所学课本知识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2.3分层次的考核方式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期末考核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对学生学习程度的检验,更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检验.因为存在不同层次的教学大纲,所以对学生的考核也分多个层次进行.对于基础班学生,卷面考试以基础题和简单计算为主,占总评成绩的70%,此外是参与第3层次学习情况作为加分项占总评分10%的额外加分.通过加分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动手实践中去.对于提高班学生,卷面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实验部分占30%,除了对软件的基本命令和操作的考核外,还增加了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综合应用题,以及实验报告的写作.既考核了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还考察团队合作精神.此外第3层次的学习情况依旧作为加分项占总成绩的10%. 3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效果和意义 独立学院的教学目标是面向地方和区域,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人才.由于生源在数学基础上存在着一定的层次区分,各专业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要求也各有差异.因此,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进行不同教学重点的区分,分层次教学,使得教学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整个教学的实践效果来看,课堂气氛有了明显的改善,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加入到课堂演示的过程中,作业的完成率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实践作业.普通班的学生不再为复杂的计算感到迷茫,学习主动性显著增强,相比于以往不愿跟教师交流,现在很多学生课后愿意跟教师一起探讨随机试验和统计思想.提高班学生学习的内容则比以往更加充分,实验课程的学习使其对软件的掌握更加灵活,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同时也增强了动手能力.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更愿意参与到与自己专业有关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题中,而课题中所要用到的知识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认真地去学习.此外,通过各专业后继课程教师的反馈,分层次教学所学内容为学生后继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保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所学内容无法应用,同时因难度过大,导致学生成绩不佳,失去学习信心,影响后继学习的情况.分层次教学的开展是对独立学院教学方式的有益尝试,对独立学院的数学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软件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实验演示过程,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对抽象理论有了直观感受,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扩展了学生的数学视野.注重概念与思想的渗入,而降低对计算技巧的要求,既照顾了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又加深了学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加牢固地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较好的数学基础.此外,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参与课外案例的分析和解决,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架起了数学与专业之间的桥梁. 4结语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分层次教学是我院对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部分,从实践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师生广泛的好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在分层次教学中,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将会进一步融入到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中来,为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现场工程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娅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数理统计论文:工科研究生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针对工科研究生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尝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研究和实践探索,包括更新教学理念,扩充教学内容,引进案例教学,统计建模等,使学生学会使用统计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其专业对统计方法的科研要求。 关键词:数理统计;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统计建模 数理统计课程是我校工科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一门必修学位基础课程,学习该课程的工科专业研究生在其课题研究中要求具备较高的统计分析水平。然而,由于受计划学时少、教材内容偏理论、统计方法繁多、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价值取向差异大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缓慢,影响了学生统计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在在近几年的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中,尝试更新教学理念,扩充教学内容,引进数学实验技术,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研究和实践探索,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现代数理统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树立统计建模思想,学会使用统计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其专业对统计工具的科研要求。 一、变革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生的知识需求 目前大多数工科研究生的数学素养现状并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新技术的需要,他们在本科阶段的数学基础仅限于微积分、线性代数、初等概率统计的范畴,对现代数学知识知之甚少,计算机工具的运用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了他们在专业研究中的能力发展。所以研究生阶段的数理统计课程在某种意义上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锻炼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重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更新教学观念,强调理论与应用并重、研究与实践并重,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以素质培养为中心,把课程重点放在素质培养上,而不是放在知识的简单灌输上。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概率统计思维是一大难点。在教学中我注重对每一种统计方法的思想进行详尽解读,力图使学生真正掌握统计方法的内涵。比如,假设检验包含了非常重要的统计思想,其思想原理几乎贯穿整个统计领域。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利用简单的实际问题从直观角度引入假设检验的思想,推断依据原理,可能存在的风险,各种不同假设下所得结论的关系和区别等问题,然后再上升到理论层面,给出正态总体各种情况下参数的检验模式,再进一步深入学习非正态总体的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其它统计方法,并且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如果前期的基础比较扎实,学生对后续的各种统计方法掌握起来就顺利很多。在教学内容上,针对学生知识层次不齐,需求各异的特点,改变教学思想,在教学内容上淡化理论、强化统计思想和方法,重点讲授统计方法的内涵、特点和限制、统计建模和求解、结果检验及应用等。对理论性较强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而对应用性较强的内容进行了补充。例如压缩了参数点估计的有关理论,加强了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的教学,并布置了相应的大作业进行案例讨论,强化其应用。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还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建模能力。大部分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受过建模的训练,几乎不知各种建模工具和建模步骤,更谈不上灵活应用。所以我经常选择与工科专业有关的实际案例,融合多种统计方法建模,配合统计软件的应用,并且对分析结果重点解读,效果很好。 二、采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工科研究生的数理统计课程是在研一开设,几年的教学下来就发现一个问题,在研一时学生学的还不错,然而等升到研二、研三开始进行课题研究时,却不知怎么着手进行数据分析,经常有学生再回到教室旁听,或找老师求教。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学到的仍然是书本知识,缺乏对实际问题的深入分析,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够很好地把所学知识用到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在教学改革研究过程中,我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收集了数十例与研究生专业领域有关的案例,如环境、生物、经济等领域,编写成文档与学生共享。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采取互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寻求最好的解决问题途径。在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大致分两类:一类是成熟的数据案例,比如教材中或已发表文献中的案例,只需要对案例涉及到实际问题进行分析,适当抽象后选择合适的统计模型,求出其模型中的参数,检验,应用即可;还有一类是往届研究生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的问题,经过加工整理后形成的案例,更像是数学建模训练。比如,河道水质治理,企业污水净化、空气质量监测、经济数据分析等,这些案例都有可能是他们日后面临的问题,因此更具有实际意义。在这些案例的研究讨论中,更侧重整个工作流程,在制订试验设计方案、收集试验数据、数据分析、计算机求解、研究结论与应用等每个环节,初步帮助学生了解利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经过这样的训练,不少研究生的统计分析水平和数据计算水平有极大提高,不但在研一阶段就开始申请到校、省级科研项目,而且积极参加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取得了不错的战绩。还有一类案例是反面的案例,我们收集了部分错用统计、误用统计、恶用统计的例子,有已经发表在正式刊物的论文,有网络文章,有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等等,借用这些反面问题警示学生,在使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慎重,要善用统计,用好统计,正确利用统计方法提高自己的统计分析水平。 三、利用统计软件和计算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统计分析水平 目前许多统计软件都能够方便、快速、有效的处理数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统计软件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加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挖掘出教材文字达不到的直观、动态效果,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形象化、生动化,并且为学生以后的研究发展提供统计处理技术手段。对于工科研究生来说,应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至少要掌握一种软件工具帮助其计算,比如,Excel,SAS,JMP,SPSS,Eviews,Minitab等,除Excel外,其它的统计软件都提供了方便的菜单式操作,便于学习和应用。为方便学生学习和掌握,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不但介绍常用统计软件的特点,而且对所有例题都至少使用一种统计软件进行求解演示,同时要求研究生在案例分析研究中,使用统计软件完成计算,并给出软件输出结果的合理解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许多学生不但理解和掌握了统计方法,也掌握了数据分析计算工具,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统计分析水平。 四、建立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灵活持续的知识学习和交流平台 我们利用学校天空教室网络课程系统,建设了工科研究生数理统计网络课程,为学生营造一个持续的知识学习辅助教学环境,以及师生课余时间的交流平台,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从而适应不同专业学生对统计知识和方法的需求。在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中,我们不但设立了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课件等常规教学资源的节点,还设立了统计软件学习、案例讨论、大作业、阅读等拓展类节点,同时网络课程平台还有通知、留言、在线答疑、论坛等互动窗口,方便研究生课后学习、交流和研究。网络课程运行三年来,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和好评。同时也有不少研究生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希望能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加大交流互动的力度,增加更多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学习。 五、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综合考核评价系统 数学课程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一般是闭卷考核,评价内容主要以记忆性知识为主,对于培养创新性工科研究生的数理统计学习目标来说并不适合。工科研究生学习现代数学的特点应体现应用和创新,因此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就是必然。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进度,适时安排课堂作业、大作业、案例讨论、读书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练习,建立综合考核评价系统,采取多项加权的考核评价方式,结合期末的开卷考试成绩进行加权综合评定。平时的多种形式的考点为如何运用已掌握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对于给定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筛选、抽象、建立模型、计算或软件应用、检验及结论解读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要求以科研小论文的形式提交电子文档,相当于撰写科研论文的模拟训练。期末考核则是综合性的开卷考核,题目多样化、灵活化,重点考核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所掌握知识的扎实程度。总的来看,重视统计思想的教学,加强统计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是工科研究生数理统计教学中的一项长期重要内容和任务,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统计知识的能力、提升研究生在所研究专业中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李晓莉 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数理统计论文:案例教学法在数理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作为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重要数学分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本文笔者将在充分结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从具体教学案例出发,深入探究案例教学法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旨在为促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借鉴。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研究;应用 作为研究社会随机现象、统计普遍规律的重要数学分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相关理论其方法被普遍应用于社会科学发展、生产生活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从子弹的命中率问题、航天器的碰撞概率问题到硬币投掷问题、彩票中奖问题都需要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解答。正如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曾所言:“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其中绝大多数在实质上只是概率问题。”可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高等数学中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要充分结合本学科特点,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学习质量、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他们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然而,我国当前部分高校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讲解、轻实践操作,重技巧应运用、轻数学思维”的现象,使学生花费大量精力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相关理论知识后,即便是得到较高的书面分数,却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而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的培养及提高,而且还会因为枯燥的课堂教学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思想的指导加强实用性教学。而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有代表性的、学生感兴趣的、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的实际问题,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分析和讲解。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相关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征及优势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引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实际问题,并将其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并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等相关能力的不断提高。与其他数学课程一样,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也具有理解起来难度高、理论内容丰富抽象、相关试题复杂多样等特征。基于这些数学学习特征,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而且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积极的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结合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以最终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实际问题中,加深对抽象、难懂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学生还可以在具体案例的讨论分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更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以最终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全面提高。从教学的层面而言,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是沟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重要桥梁。 二、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 再好的教学方法都应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相一致,案例教学法同样也要满足这些要求。因此,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案例的选择。要选择与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密切且难易程度适中、便于学生理解的案例。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案例,还要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和拓展性,让学生一方面可以在生动有趣的案例中,提高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以在经典案例的指引下,开阔思维、拓展视野。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发展史上,有很多像“平分赌金”一类的经典案例。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专业背景、社会趋势的具体变化,审时度势地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案例,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最终实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不断提高。 2、案例教学的具体组织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案例引入的时机和方法。教师要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先为学生设下悬念,以调动起他们的学习欲望。然后,再带领新生开始了解和认识新知识,等他们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结合之前案例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自由发言。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巡场指导和问题解决工作;在学生发表观点后,教师要及时地就发现的问题做深入的分析和解答,帮助学生建立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思路和有效方法。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对课堂时间的整体把握,要把握好案例讨论和观点表达的时间,要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声音、图像、视频等方式,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为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深入探讨奠定基础。 三、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实例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从每道例题到专题讨论都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下文笔者将结合几个具体案例,对案例教学法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应用展开分析。结合经典的“平分赌金问题”,引入数学期望和古典概率的相关知识。 案例1: 保罗和德梅尔是两个赌技术相当的赌徒,现他们各出六个金币做赌注,赌前约定:谁先赢三局,就可以拿走所有的12枚金币。而已知共堵了三局,保罗一胜两负,但由于特殊原因要结束赌博,问如何分配这十二枚金币,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公平。在引入这一案例后,教师可以留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用于思考和讨论,并表达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发现大部分学生是根据已经比赛的结果来对金币进行分配,即保罗可以拿到1/3(4枚金币),而德梅尓可以拿到2/3(8枚金币)。在同学们表达完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来分析这种分法是否正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再赌两局会有以下四种结果:德德,德保,保德,保保。前三种情况都是德梅尓先胜三局,那么他就可以获得12枚金币。只有最后一种情况是保罗先胜3局,可以得到12枚金币。因此,整体看来,德梅尔和保罗能分别获胜的概率为 和 ,那么该案例中金币合理的分配方法应该是,德梅尓得到 (9枚金币),保罗得到 (3枚金币)。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接着这个案例再进步一步引出古典概率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如果,引入一个随机变量 ,用来代表再继续赌两局后德梅尓所得,则 的取值为0或12,概率分别是 和 。因此,德梅尓的期望所得为: 。接下来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出的 期望值就是 可能值和其概率相乘的累加,并引出“数学期望”的相关概念。此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还有经典的“三门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三门问题”的引用,以加深学生对概率统计原理和思想的认识及理解,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案例2: 美国二十世纪70年代有一个电视节目中有三扇门,在这三扇门后面有且仅有一扇门有奖品,节目参与者可以在这三扇门中任意选择一扇门,主持人把另外两扇门中没有奖品的一扇门打开,然后问参赛者:“是否要换另外一扇门,还是坚持选择最初的那扇门。”这时大部分人凭直觉认为,剩下两扇未被打开的门中,有奖和没奖的概率都是50%,因此没有必要再做改变。然而用概率论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却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原因是在最初参与者进行选择时,能选中有奖门的概率为 ,其余两扇门的中奖概率是 。然而当主持人打开确定没有奖品的门之后, 的概率都集中到另外一扇参与者没选的门上,而不会与参与者最初所选进行二次概率分配。也就是说如果参赛者能坚持最初的选择,那么中奖概率仅为 ,而如果参赛者改变选择,中奖概率为 。因此,主持人打开一扇门之后,如果参赛者改变最初的选择,则会提高中奖概率。 数理统计论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浅谈 【摘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实际生活和工程应用中都有重要意义的课程。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了解本门课程的实际意义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实际课堂教学中的经验,以几个实际案例为例子,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 国内多数高校工科本科生都开设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1-2]。该课程无论是在经济、管理、力学、军事科学等众多学科和实际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且是控制、计算机等一些专业课的基础课。但是作为一门数学专业课,学习有一定难度,如果不注意教学中的方式方法,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难懂,失去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当对工科学生讲授这门课程时,应尽可能丰富教学方式,让学生多了解这门课的实际意义,并更多地亲身参与到教学当中。本文就此问题,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做几点探讨。 1启发式教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有较多的公式推导,如果单纯采用板书或ppt推导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很容易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比较好的方式是逐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进行思考,由此体验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以几何概型部分的布丰投针问题为例。公元1777年的一天,法国科学家布丰邀请很多朋友一起做了一个实验:纸上预先画好了一条条等距离的平行线。接着他又抓出一大把原先准备好的小针,这些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间距离的一半。把这些小针一根一根往纸上扔,记录了所有人的投针结果,共投针2212次,其中与平行线相交的有704次。总数2212与相交数704的比值为3.142,即π的近似值。这是古典概型的经典应用。在课堂上,在古典概型部分的最后讲解这个例子,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体验数百年前科学家的思想。首先让学生考虑将这个实验抽象成数学问题,大致可以总结成为:设平面上画着一些有相等距离2a(a 0)的平行线,向此平面上投一枚质地匀称的长为2(ll a)的针,求针与直线相交的概率。而这是一个典型的几何概型问题。根据在此之前所说解决几何概型问题的关键方法,要找到几个自变量,使得它能够用来刻画整个实验过程。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看清楚针与线相交与否在几何关系上的差别,此时学生一般能够逐渐想到除距离外,针与线的夹角也是重要的参数,因此,需要用距离和夹角两个自变量来刻画整个试验。完成这一过程后,再让学生利用这两个自变量,分别给出试验的几何度量和事件(针与线相交)的几何度量。这样通过较简单地积分计算即可得到本问题要求的概率,即π值。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逐步体会古典概型中较难解决的几何概型问题的求解过程,避免教师一言堂,单纯语言叙述和公式推导的枯燥乏味。 2在教学中增加互动 除了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独立思考外,在课堂中设置一些互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也有利于让学生更深刻体会教学内容。例如,曾在美国多次引起大范围讨论的“三门问题”[3]。该问题亦称为蒙提霍尔问题,出自美国一个电视节目。有三个门,其中两个门后面是羊,一个门后面是汽车,参赛者选中其中一个门后,主持人开启剩余两扇门中一个后面是羊的门,此时参赛者可以选择换另一个门。主持人是知道每个门后面的情况的,那么参赛者选择换门是否可以增加得到汽车的概率?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参赛者不换门,得到汽车的概率是1/3,而换门后得到汽车的概率是2/3。大多数人直观的感受是换门与不换门的结果不应该有区别的,即各有一半的概率。因此本问题是数学上直观感受与理论分析明显不相符的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而且本问题可以从概率论的多个角度去分析,如可以采用穷举法、古典概型的基本算法或条件概率等不同的角度验证。因此有利于学生展开大范围讨论并结合概率论中的多种知识去思考,让学生熟练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而且,在讨论结束后,本问题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实验来验证。可以找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比如选择两黑一红三张扑克牌,抽到红色牌算是中奖,模仿三门问题的抽奖过程,如此反复进行实验30-50次并统计结果,即可明显看出换牌与不换牌中奖概率的差别。在这方面类似的问题如“三张卡牌的骗局”等等不再赘述。如此让学生从多方面参与到教学当中,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采用案例教学方法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可以找到应用,让学生了解这一点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知识真正应用于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用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例子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著名的美国橄榄球运动员辛普森杀妻案的庭审中,就在很多处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有重要关联[4]。例如,在庭审最初阶段,控方反复强调辛普森曾有家暴现象,因此有杀妻的动机。而辩方的律师引用数据显示,有家暴的男性中,最终杀妻的比例不足1/2500。但是,如果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辩方的论据与实际问题是不相符的。辩方所说的是丈夫有家暴前提下杀妻的概率,而实际的问题应该是:在丈夫有家暴且妻子死于谋杀的前提下,妻子是被丈夫所杀的概率。通过当时的数据统计显示,有43位被家暴且被谋杀的女性,其中40人是被丈夫所杀,即丈夫有家暴且妻子死于谋杀的前提下,妻子是被丈夫所杀的概率高达93%!这就是一个标准的条件概率问题,尽管算法并不复杂,但是认清条件和事件是问题的关键。另外,尽管众多证据显示辛普森是凶手的可能性很大,但是由于本案仍有一些疑点显示辛普森也存在被人陷害的可能,根据美国法律疑罪从无的思想,辛普森最终被判无罪释放。这是本案最终受到大量争议的关键之一。而这种疑罪从无的思想,与数理统计中假设检验中降低受伪错误的思想是类似的。既然在已有条件固定情况下,受伪错误(将无罪的人判为有罪)和去真错误(将有罪的人无罪释放)不可以同时降低,那么如果为了保护人权想尽可能降低受伪错误,那么有较高的去真错误也就无法避免了,美国法律即是如此。假设检验的理论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因此在理论讲解中引入类似的实际案例进行类比,有助于学生较快的理解。 4结语 综上所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在工程和生活中的实用性较强,对工科学生普遍开展本课程有重要意义。但是本门课在很多部分较难理解,有必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让学生学习将这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真正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作者:刘雪峰 常冬梅 单位:中国民航大学航空工程学院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市高速切削与精密加工重点实验室 数理统计论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探索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课程划分成为若干部分,明确若干小目标,学生利用课前教师备课过程中的核心知识点进行预习,课上进行内容的深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应用迁移的训练。它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开放的网络资源,将原来课上的理论教学,由学生在课堂外提前完成知识的建构,课上教学时间则用于教师答疑解惑、学生互助探讨来深化知识的学习。它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为主模式的颠覆和翻转。学生摆脱了被动接受的现状,完成知识的自我获取,自我练习与自我强化,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翻转模式作为个性化教学的实现,有利于学生提升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一门基础课、必修课,既能够展现基础学科特色,又能兼顾专业课程的实践特色。学生可以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与练习,提高基础理论的逻辑分析以及专业理论的基础实践,是学好后继课程的重要理论保障。因此,基于教学翻转模式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就显得意义重大。 一、教学改革设计思路 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翻转为主要手段,以一个具体教学单元为周期,构建翻转模式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教学实践,以自主学习为线索,以课程学习为主线,以在线测试为评价,以课堂交流研讨为反馈,精心设计契合课程特点,兼顾理论与实践的新型教学体系,同时衍射至传统课堂,基于新型教育教学评价,最终实现教学翻转模式下课程教学效果的探究。 1.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的重新设计 从专业角度出发,调研专业学生能力特点以及专业课程需求,重新审阅课程教学大纲,针对专业特点,学生需求,根据“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分层次、分模块,多角度的设计新教学模式下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以知识点来制作“微”课视频,按照知识点进行分类教学,既有知识点的理论教学,又有结合专业实际的操作演示,最大程度上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尽量做到与专业课程的有效无缝衔接。 2.新型教学模式的尝试 在试点专业实施教学翻转全新教学模式的尝试,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为课上讨论课下自主学习、线上交流线下实践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下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观看微课视频,学习掌握知识要点,并找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通过微信、QQ群以及教学交流讨论区等多种网络方式与同学交流或者请教老师。然后,在视频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完成视频最后布置的针对性练习。课上,教师集中回答问题,讲解习题答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全新的教学内容,融入任务驱动教学、主题构建教学等多样教学方法,兼容概念理论、逻辑分析、实践操作于一体,构建了全新的教学翻转模式。 3.考核方式的创新 传统期末闭卷考试的课程考核方式非常单一,难以从多角度全面评价学习效果。“翻转课堂”模式下,我们采取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学习平台上记录的微课学习时间、在线作业完成情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况等数据;课堂教学中记录的课上提问交流情况、分组研究问题情况;学期内课题研究,教学实践结果,研究报告或论文等。这些都是我们评定成绩的来源。我们以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促成团队协作与个人创新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单元,以日常在线测试评定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以线上交流讨论以及经验报告评定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以团队研究成果评定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科学全面、公开公平的全新考核方式。 二、翻转教学组织运行 翻转模式在课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中在协作探究中促进知识的消化吸收。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资源的提供者,引导学生向探究的深层思维发展,以挖掘学习者学习的潜力、发挥学习者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注重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翻转教学组织与运行模式主要包括课前资源监控、课上翻转反馈、课后统计分析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1.课前资源监控 课前为不同基础的学习者准备了丰富的教学基本资源和扩展资源,按照知识点制作了大量的微视频,由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上传至网络平台,方便学生下载。教师提前将章节学习任务明确给学生,学生自学完成后,教师要统计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解答,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掌握学习进度和接收程度,进行统计汇总。学生要按照安排的学习任务,充分掌握视频内容,有能力的同学可以继续学习扩展资源,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教师。学生可以通过该方式,结合自身情况选择资源和自定时间,实现个性化学习。 2.课上翻转反馈 翻转课堂的课上教学主要包括知识要点导读、学习信息反馈、作业互评、个人展示与团队协作五个环节,教师可以结合知识掌握情况安排任务,然后团队合作研究。教师为各个团队在研究阶段遇到的不同问题进行解疑答惑,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指导。各团队同学结合指导,总结收获,巩固课程重难点,加强与其他团队间的交流,提供自己遇到的难点和注意事项。教师集中讲授重点问题与知识,系统化梳理整节课内容,对课程进行总结。最后进行反馈评价,教师从各角度对课程进行整体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内容复习。尤其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的积极探索,交流协作,提高学生自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统计分析 每一次翻转课堂结束后,教学小组会及时进行总结交流,根据课堂导学实录了解学生活动,反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课前统计的在线测试知识要点评测信息,分析出学生接受程度;根据课堂评分表记录的课堂学生表现评测结果,反馈课堂组织形式与学生活跃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结合反馈信息,教学小组及时调整与修正下一周期的资源配置方案与课堂组织形式,保证翻转教学运行有条不紊的同时,教学设计体系精益求精。 三、教学翻转模式效果反馈 我们采用主观阶段性调研与客观数据分析两种方式,对课程翻转效果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评价。两阶段翻转课堂效果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针对课程翻转教学模式下所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分析与实践能力、与他人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养成及提高。客观考评成绩分析显示,翻转教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比较理想。运用“教学翻转”手段,验证了新型教学模式对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初步解决了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下几点问题: 1.以教学内容改革解决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衔接问题 基础课程作为后继专业课程的理论支撑,一直以来是构成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石,但各专业在设计课程体系往往存在两种课程教学内容上的重叠或断层,致使学生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翻转教学通过重新制定教学翻转模式下新型教学大纲,尽可能多的兼容我院金融、保险、管理等专业特色,实现与专业课程的有效无缝连接。 2.以教学方式改革剔除基础课程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传统教学方式下,基础课程往往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空洞乏味的教学方法无法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为考而学的思想已然根深蒂固。引入教学翻转模式,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自身学习潜能,促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剔除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3.以考核方式改革进一步促成教育公平 教学翻转模式下的考核方式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削弱卷面成绩的同时,以多样的竞争机制,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构成多维度的综合成绩,既能考核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又能评价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实践创新能力以及自我发展意识,鼓励协作、看重优秀,进一步促成教育公平。 4.以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融合实践教学,促进学、研一体 基础课程往往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实践教学,原因在于抽象的理论概念充满了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长,翻转模式下的教学由课上转为课下,完全由学生自发的完成理论知识学习,运用更为实际的例子、论题引导学生逐步完成自我发展,这一过程中必然促成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学习研究一体化。 四、教学翻转模式改革继续建设方案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比如无法兼顾不同基础学生,微课视频需进一步提高质量等问题。基于上述存在问题,我们将在下一步开展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中,围绕以下两方面继续进行建设: 1.完善教学体系,形式多样化 进一步完善翻转教学设计体系,对现有体系精加工。对学习资源模块进行扩充,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更有吸引力的在线资源,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外延;学习日志中典型例题分析将区分不同难度、不同侧重进行分层标示,以便不同基础的学生选择性学习,能力拓展模块将增加更多贴近生活、贴近专业的问题。 2.拓充学习素材,精化现有资源 进一步利用网络平台,吸收整合精华,拓充资源数量,拓展实践资源涵盖领域,尝试开发设计课程讨论区,为学生搭建更宽广、更便捷的立体化学习资源体系。在第一轮制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现有的微课视频、参考资料。教学小组进一步审核研究原有微课视频,除完善美观设计外,重新规划部分内容的视频设计,优化内容,精炼语言,尽量保证视频间的相对独立性。教学翻转模式完全契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它转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观念和习惯,以学习主题任务、综合实践项目和系统考试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灵感,提高了学生逻辑判断、综合分析、团队协作和自主探究能力。翻转课堂成为一个学生发挥创造力,展现才智的表现场,在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武萌 尹亮亮 刘晓霞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基础部 数理统计论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易混淆概念教学方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数学学科,概率统计的思想与方法在社会各个领域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理工科各专业的必修课,学好这门课程显得非常重要.但该课程有概念多、公式多的特点,学习该课程时,学生普遍觉得难度大于其他数学课程.笔者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易混淆的几个概念,阐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探讨了这些概念的教学方法. 1几个易混淆的概念 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关键,尤其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种概念多的课程.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易混淆的概念主要有:(1)不可能事件与零概率事件;(2)随机事件的互不相容与相互独立;(3)条件概率、无条件概率与交事件的概率;(4)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 2教学方法的设计 对于以上易混淆的概念,在教学中,根据各概念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明白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正确理解概念. 2.1从易混淆的原因入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设计教学时,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找到易混淆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以不可能事件与零概率事件为例来说明.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零,反之,如果某个事件的概率为零,它却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根据是:在“连续型随机变量”这部分内容中,可以计算随机变量X取得某点x0的概率为零,而随机事件(X=x0)却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可是学生往往不理解,经常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零,为什么还可能发生呢?学生不理解的主要原因是对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个概念的定义与功能缺乏准确的认识.事件的概率是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量描述,概率值大,就意味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反之,概率值小,就意味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概率的统计定义来解释这一问题.概率的统计定义是: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做n次试验,事件A发生的频数为m,频率为mn,当n很大时,mn在某一常数p附近摆动,且一般来说,n越大,摆动的幅度越小,则数p称为事件A的概率.从这个定义,我们知道,随着n的增大,频率会稳定于概率.对于概率为零的事件来说,随着试验次数n的增大,其频率会在0附近摆动,这种事件可分成两类:一类是频率恒为零的事件,频率恒为零,说明不管试验多少次,事件总是不会发生,这类事件自然是不可能事件,另一类是频率有时为零,但不恒为零的事件,正是因为频率不恒为零,说明在试验中,事件发生过,只不过发生的次数极少,这种事件是几乎不发生,但又不是绝对不发生的事件.例如:测量某零件的尺寸,“测量误差为0.05mm”就是概率为零的事件,测量误差正好为0.05mm的情况虽然有,但是很少见.一旦学生理解了这两个概念,就不容易犯类似于“因为P(AB)=0,所以AB为不可能事件,从而A与B互不相容”的错误. 2.2应用身边的实例来区分概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数学学科,在教学中,从概念的直观背景入手,精心选择一些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而又有趣的实例来讲解基本概念,不仅能让学生很快地掌握概念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条件概率是概率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它与无条件概率、交事件的概率相混淆.设A,B为两个随机事件,P(AB)指的是A,B都发生的概率,是交事件的概率.P(A|B)是在事件B已经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是条件概率.而无条件概率P(A)指的是在没有任何已知信息的前提下考虑事件A的概率.在教学中,可通过抽奖这个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引入概念.10张奖券里有两张是中奖券,现有10人依次随机从中抽取一张奖券,问第二人中奖的概率是多少?然后又提问:已知第一人中奖,此时第二人中奖的概率又是多少?从这个实例中引入条件概率的定义,让给学生初步了解条件概率与无条件概率的区别,然后再设计如下例题来巩固概念:例某班100名学生中有男生80人,女生20人,该班来自北京的学生有20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8人,从这100名学生中任意抽取一名,试写出P(A),P(B),P(AB),P(AB),P(B|A).解设事件A表示抽到的学生是男生,事件B表示抽到的学生是来自北京的.易知总的基本事件的个数是100,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是80,事件AB是指抽到的是来自北京的男生,它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是12,所以P(A)=0.8,P(AB)=0.12,而P(A|B)=0.6,这是因为在事件B已经发生的条件下,样本空间发生了变化,样本空间变小了,此时总的基本事件数缩减为20,即为B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而在此条件下,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仅为12.类似可得,P(B)=0.2,P(B|A)=0.15.通过这个例子,不仅可让学生容易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而且容易从中验证乘法公式:若P(B) 0,则P(AB)=P(A|B)P(B);若P(A) 0,则P(AB)=P(B|A)P(A).为接下来的乘法公式教学做铺垫. 2.3通过做实验来区分概念 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难,但俗话说:眼见为实.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区分概念,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两个事件A,B互不相容指的是A,B不同时发生,即AB=覫,两个事件A,B相互独立指的是A,B中任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否对另外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即P(AB)=P(A)P(B).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清楚,容易将这两个概念混淆,事实上,相互独立是从概率的角度来说的,强调B发生与否对事件A发生的概率没影响,而互不相容是事件本身的关系,不存在同时属于这两个事件的样本点,强调两事件不能同时发生.这是两个不同属性的概念,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学生往往会用已建立起来的互不相容概念来理解相互独立,错误地认为相互独立的两事件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因而是互不相容的.为了使学生不混淆,在教学中可以举例如下:有一个质量均匀的正四面体,其第一面涂红色,第二面涂白色,第三面涂蓝色,第四面同时涂有红,白,蓝三色,以H,B分别记抛一次此四面体,朝下那一面出现红色,白色的事件,则易知P(H)=P(B)=0.5,P(H|B)=P(B|H)=0.5,P(HB)=0.25,所以,P(B)=P(B|H),P(H)=P(H|B),这说明:事件H,B相互独立,但是事件H,B可以同时发生,即HB≠覫.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两个概念.可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个这样四面体来做实验,记录事件H与B发生的频率,当试验次数充分大时,利用频率稳定于概率来验证结论. 2.4注重讲解概念之间的区别 统计推断的基本问题是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学生在学完参数的区间估计和参数的假设检验后,发现这两个问题中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要选用统计量,都要用到分位数等等,但又弄不明白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他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事实上,它们都是基于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的性质,但他们之间又有区别.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以下两点:第一,它们的目的不同,参数的区间估计解决的是根据样本估计未知参数的范围问题,参数的假设检验则是根据样本判断假设是否该接受还是拒绝的问题.第二,两者对总体的了解程度不同,进行区间估计之前不了解未知参数的有关信息,而假设检验对未知参数的信息有所了解,但做出某种判断无确切把握.在实际应用中,假如我们对未知参数有很多的了解,或掌握了一些非样本信息,这时,采用假设检验的方法合适,如果我们对未知参数除了样本信息之外无其它信息,则宜采用区间估计. 3总结 学生对基本概念,特别是一些易混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设计各种教学手段及时讲解课程中容易混淆的概念,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各个概念,而且可以让枯燥的概念学习变得有趣、丰富课堂教学. 作者:肖海霞 胡政发 喻方元 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理学院 数理统计论文:课程教学改革数理统计论文 一、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 教师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在教学改革中十分重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是进行一切改革的前提。所以,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改革和实践才能在教育改革中取得大的突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改变实际教学体系中的不足。把讲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念、思想方法以及它们的应用背景当作当前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思维的特点,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想,并试着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教学内容的改革 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精简和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改革主要是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由此可以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革。但应看到,我们用的教材的例题、习题都与实际缺少联系,或都是经过了编者加工的,并非真正的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做如下改革:淡化复杂的理论推导,注重介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特别是介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物理、力学、经济学、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应用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知识传授型是以往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而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教的过程,而忽视教学是一种教与学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方法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对学生少于启发,疏于引导。久而久之,使学生满足于机械地接受所授知识,而惰于思考、懒于动手。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学能力,也要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内容抽象、枯燥,这就需要想办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的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要注意介绍所学理论的实际背景。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对学生普遍反映难度较大的知识,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用具体实例引入,使学生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就不会再感到枯燥乏味。 3.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手段方面,长期以来,大多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普遍存在着填鸭式地将概念、定义、定理、证明和例题灌输给学生的现象,很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着手将现代化科技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引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由于方便、快速、生动形象、信息量大的优势,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欢迎与普及。然而,目前我们大部分的教学仍是采用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约大量的教师的板书时间。对于较容易理解的题可直接解题,而对于较难的题目,教师详细讲解解题过程,将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更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芮文娟 刘海媛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数理统计论文:数理统计交叉口人车穿越行为研究 1数据采集点的选择 为了研究机动车和行人的相互穿越行为,需要选择无特殊地理因素、机动车和行人的交通流量大、相互之间穿越活动多,且便于摄像机拍摄的地点.根据这些要求,本研究选择了马鞍山市中心某繁华路段上的一个无信号交叉口作为实测地点.该交叉口人行横道的长度(南北)为13.6m,宽度为4.2m.在主干道湖北西路上行驶的机动车主要是公交车和小型汽车,该交叉口周围有学校、医院、商场、社区及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人流量和车流量均较大. 2无信号交叉口人车穿行行为研究 在交叉口,行人和机动车驾驶员的相互穿越行为对双方而言均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行人过街和路段通行车辆发生冲突的区域主要是人行横道,行人和上游车辆的互动关系,形成了动态博弈,同时也会造成行人的过街行为的变化.人、车交通流,哪一方形成连续队列,则自然构成对冲突空间的占有,当随机到达时,主要是双方对到达冲突点的先后的判断决定各自的行为.然而由于目前国内大部分行人及机动车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还比较弱,加之人们的从众心理,所以目前在无信号交叉口行人和机动车互相抢道的现象仍然比较常见.前段时间网络上热炒的“中国式过马路”,即是从行人角度对该问题的反映.因此,本研究将在大量统计实测交通流数据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无信号交叉口处人车穿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2.1人车穿越时机选择 由于目前大多数城市车流量比较大,且行人在上学、购物、游览及其他行为时均有结伴而行的习惯,所以多数的人车穿越行为并不只是发生在单人单车之间,而是行人流和车流之间的穿越.然而行人大部分以车流头车做为是否穿越的评判标准,机动车同样选择排在最前面的代表个体作为是否穿越的评判标准.因此本文把人车之间的穿越均视为单人单车之间的穿越.根据分析,我们把交叉路口可能出现的人车穿越类型分为四类,分别为:人让车、车让人、人车互让和人车冲突.我们的实测统计数据表明,在所有可能发生人车冲突的情境中,车让人(行人先行通过)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62%,人让车(机动车先行通过)的比例达到将近35%.而人车互让和人车冲突的情况发生的机会则极少,根据本次数据采集得到的结果,这两类现象发生的概率之和仅为3%左右,且观察显示,这两类情况主要发生在行人抵达路口时距车流头车距离较近(小于20m)且车流头车车速较慢(小于10m/s)时,此时行人与机动车驾驶员同时选择穿越或同时选择避让的可能性较大.由于这两类情况得到的样本数较少,不具备较强的统计意义,所以在此不作进一步探究.由于行人在穿越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研究发现,行人到达路口时距离车流头车的距离和此时的车速是决定行人是否选择穿越的主要因素,其中行人与车流头车的距离对行人作出决策的影响尤为明显.我们得到的不同距离情况下选择穿越的行人比例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行人到达路口时发现车流头车离自己30米以上时,选择穿越的概率极大,在一定范围内近似成正比.当距离较近时仍有部分行人穿越,这类人我们称为“冒失者”(多为青年人);当距离大于50m时,超过90%的人会选择穿越,此时仍有一小部分人选择避让车辆,我们称这类人为“谨慎者”(多为老年人).综合考虑人车穿行行为与彼时行人距车流头车距离和头车速度的关系,我们统计出行人和机动车的穿越行为选择.总体来说,车让人的情况发生的更多,特别是行人到达路口时距离车辆较远或者车辆速度较慢时,绝大部分人会选择穿越.车让人的情况(中蓝色散点表示)发生比较密集的区域对应的特征是行人距离车流头车较近且车速较快,行人初步判断该道路情况下可提供的穿行时间小于安全穿越所需的时间,因此绝大多数人选择路口等待避让车辆. 2.2人车穿越相互干扰分析 以往的研究中,多把行人作为车辆交通的干扰因素.现今我们国家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混合交通流中的行人交通就不可忽视,不能看成是车辆交通的干扰因素那么简单.当人、车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有各自的交通需求时,从理论上讲,机动车和行人的通行权力是平等的,机动车和行人在无控制人行横道处的运行是相互之间寻找空挡穿越并相互干扰的过程.由于人还有车的相互干扰势必将同时造成双方的延误,本文将基于视频数据统计探究路口处人车干扰分别对行人和机动车造成的影响并得出相应的干扰程度.定义交通流干扰程度为路口内交通流依据一定的交通控制模式行进过程中,在干扰区域内,由于人机相互之间的穿越行为而造成的时间损失占正常通行所需时间的比率.这里正常通行所需的时间取在没有干扰情况下一定样本量的机动车或行人通过干扰区的平均时间。我们首先研究路口行人流对机动车的影响及干扰程度.利用SPSS软件分别统计得到有干扰和无干扰情况下的机动车和行人穿越干扰区所需的时间.计算得到,行人流对机动车的干扰程度k1=0.40,即由于行人流的干扰,大部分机动车会减速或者绕道避让从而导致时间上的延误,穿越时间比无干扰时增加40%.同理,机动车流对行人的干扰程度k2=-0.16,即当路口有车流干扰时,大多数行人会选择加速甚至跑步穿越并导致穿越时间比无干扰时减少16%. 3结论 本文对马鞍山市中心城区某无信号交叉口进行了混合交通流数据采集,从数理统计的角度入手对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处人车穿行时机选择进行研究,并得到了人车干扰对双方穿行造成的延误程度.结果表明,行人到达路口时距离车流头车的距离是决定行人是否选择穿越的最重要因素,在距头车30米以上时,不管车速多快,行人穿越的概率极大,建议机动车驾驶员主动减速,在规避自身风险的同时提高行人穿越的效率和安全.此外,统计结果表明由于车流的干扰,缩短了行人穿越时间,提高了穿越效率;而行人对车流的干扰会导致车辆减速,带来消极的延误,降低了通行效率.研究成果能够为完善无信号灯控路段人行横道行人交通研究提供参考,并对道路交通安全、交通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作者:刘丹丹 单位: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数理统计论文:数理统计课程实践成绩评定方法 一、实践成绩评定的原则 (一)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实践成绩的过程评价是在学生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表现状况等方面的评价。结果评价是对学生完成实验后最终得到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解决问题所用方法的合理性、创新性等的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学习状况。 (二)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 相对评价是指在评价的对象的集合中,以它们的平均状态为基准,或者选取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对象为基准,去比较其他对象所在的位置,从而评价某一对象的级别和状态。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处,确定一个评价标准,称为客观标准;在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是否达到标准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将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使评价更客观,更合理。 (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基本的价值取向在于,对评价信息的收集、整理与评价结果的呈现都充分发挥教育主体自身的投入,并以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评价的内容与结果。定量评价方法是通过把评价指标量化,并采用模型和数学统计方法对评价对象作出数量的价值判断的方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全面收集评价信息,更好地进行成绩评定。 二、基于模糊综合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践成绩评定方法 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模糊数学基础上的一种定量评价的模式。它是应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基于多个因素对评判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的方法。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建立评价模型一般要确定4个要素:因素集U,评价集V,判断矩阵R,权重集A。 (一)建立因素集 U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实践成绩评价指标为:(1)学习态度,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实践过程,包括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其对整个实践活动完成的贡献度;(3)实践结果,包括实践方法和实践结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实践报告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二)建立评价集 V由于实践时间较长,参与学生较多,难以收集清晰的定量信息;因而,笔者采取等级评价制,确定评价集V={v1,v2,v3,v4,v5}={优秀,良好,合格,较差,很差}。 (三)建立判断矩阵 R因为每一个被评价的对象确定了一个从U到V的模糊关系R,从而得到单因素评判矩阵: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践教学中,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每次实践活动中教师、学生按照评价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参与情况,对每个成员(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利用各指标各种等级出现的频率,构造判断矩阵。 三、结语 目前,新升本科院校正面临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问题,很多高校加强了实践课程教学的力度,对实践课程的开展和评价也引起广大教师的讨论。本文结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要求及其实践课程的特点,引入模糊综合评判法,合理地对学生实践课程成绩进行评定。在模糊综合评判法中,确定权重集A非常重要,它影响着评定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确定权重集时,可使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各因素两两比较求出权重系数,得到客观合理的权重集,从而提高模型的可信度。 作者:卢钰松 张志敏 单位:河池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河池市金城江区东江中学 数理统计论文:数学建模概率论数理统计论文 一、将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融入到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的教学课堂上 1.教学课堂中注重实例的讲解 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课程上,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基本内容中加入更多的实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记忆。例如:在讲概率学中最基本的加法公式时,加入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利用俗语“三个臭皮匠”的相关内容作为教学实例。俗语中有三个臭皮匠的想法能够比的上一个诸葛亮,意思就是说多个人共同合作的效果比较大,可以将这种实际中的问题引入到数学概率论的教学中,从科学的概率论中证明这种想法是否正确。首先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想要证明三个臭皮匠能否胜过诸葛亮,这个问题主要是讨论多个人与一个人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是否存在较大的差别,在概率论中计算解决问题的概率。用c表示问题中诸葛亮解决问题的能力,ai表示其中(ii=1,2,3)个臭皮匠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臭皮匠单独解决问题存在的概率是P(a1)=0.45,P(a2)=0.6,P(a3)=0.45,诸葛亮解决问题存在的概率是P(c)=0.9,事件b表示顺利解决问题,那么诸葛亮顺利解决问题的概率P(b)=P(c)=0.9,三个臭皮匠能够顺利解决问题的概率是P(b)=P(a1)+P(a2)+P(a3)。按照概率论中的基本加法公式得P(b)=P(a1+a2+a3)=P(a1)+P(a2)+P(a3)-P(a1a2)-P(a2a3)-P(a1a3)+P(a1a2a3)解得P(b)=0.901。因此,得出结论三个臭皮匠顺利解决问题存在的准确概率大于90%,这种概率大于诸葛亮独自顺利解决问题的概率,提出的问题被证实。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建模找到学习的乐趣,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到了基本的概率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这一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2.课设数学教学的实验课 一般情况下,数学的实验课程都需要结合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将各种数学软件作为教学的平台,模拟相应的实验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应用到教学中已经越来越普遍,一般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中的计算都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进行计算。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软件有SPSS以及MABTE等,对于一些数据量非常大的教学案例,比如数据模拟技术等问题,都能够利用各种软件进行准确的处理。在数学实验的教学课程中,学生能够真实的体会到数学建模的整个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自发的主动探索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的相关知识内容。通过专业软件的学习和应用,增强学生实际动手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数学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取得较高的教学效果,这种传统的教学也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的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讲述教学与课堂讨论相互结合,在讲述基本概念时穿插各种讨论的环节,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对新的知识内容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觉探索新的知识。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证明,这也是在概率论中融入数学建模基本思想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新的知识概念时,首先引入适当的教学案例,并且,案例的选择要新颖具有针对性,从浅到深,教学的内容从具体到抽象,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启发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开始主动探索,案例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概率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发散思维,并利用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的基本内容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只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够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 4.有效的学习方式 对于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的相关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而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需要多种技能的相互结合,综合利用。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一味的参照课本的内容进行教学,而是引导学生学会走出课本自主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背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前,教师首先补充一些启发式的数学知识,传授教学中新的观念以及新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进行课后的习题练习时,教师需要适当的引入一部分条件并不充分的问题,改变以往课后训练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在得到基本数据后,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专题讨论的内容,鼓励学生能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改变以往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验证自己的想法。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将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融入课后习题中 课后作业的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过程。概率论统计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更多的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实际应用所学的知识。对于课后习题的布置,可以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其中,并让这种思想真正的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在实践中学会应用,不仅能够巩固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课后的习题可以布置为测量男女同学的身高,并用概率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分析身高存在的各种差异,或者是分析中午不同时间段食堂的拥挤程度,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或者是分析某种水果具体的销售情况与季节变化存在的内在关系等。在解决课后习题时,学生可以进行分组,利用团队的合作共同完成作业的任务,通过实践活动完成训练。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领会到了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还能够将概率统计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问题中,并通过科学的统计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实际操作的综合能力。 二、总结 综上所述,将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融入到概率统计教学中,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课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随机想象的相关理论知识逐渐被广泛应用,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课程的学习也变得越来越实用,在概率统计中加入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概率统计具有的实用性,并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改革,这种教学方式也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将概率统计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都琳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数理统计论文:抽样分布数理统计学论文 一、数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 对专门从事相应的统计工作的人来说,有效掌握最基本的统计方式对其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并且数理统计这门学科不同于一般统计形式,数理统计更加注重应用随机变化的方式。在实际环境中允许的观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数理统计中占据的份额非常小。在数理统计学中仅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观察研究,这样就能够获取推断的总体,并且这也是数理统计中较为基本的方式。数理统计的研究形式,主要是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形式发展逐步扩大的,将其有效概括起来就能够被分为两种:一种是研究怎么样对随机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实验,这样就能够获取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就是描述统计学;另一种就是统计推断的内容,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已经获取的抽样内容进行整理分析,之后就能够推测其规律性,这一部分实际上属于推断统计学。推断统计学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中涉及的概念较为广泛,并且研究对象是随机抽取完成的,其应用概念较为新颖,不仅涉及各行各业的发展问题,并且应用的数学知识较为广泛,大部分初学者并不能够找到较好的学习形式以及解决方式,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想要有效掌握数理统计学知识内容并不容易。 二、数理统计学的主要内容与研究形式数理统计学中推断 统计学内容被分为两个方面内容,其中一项就是抽样分布,在这一部分中首先需要研究抽样分布,弄清楚抽样分布的基本概念,也就是总体、样本以及统计量方面的内容。并且推断统计中常用的分布形态有t分布、F分布等,后面分布内容主要是受到正态统计影响的,这些内容都是随着变量函数分布变化的。在抽样分布状态中一定要有效领会它们之间的概念,掌握各种分布曲线状态特点,熟练概率分布表的使用;其次,就是统计估值以及假设检验,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数理统计学习中重难点问题。并且统计估值主要包含区间估计与点估计方面的内容。假设检验中包含的内容较多,就能够将其划分为非正态总体与正态总体方面的内容,就其划分内容包含总体参数与概率分布方面的内容,并且这两个总体中包含多个总体假设检验,概率检验分布也分为不同发展形势,从这一点来看,其内容较为繁杂,不容易进行改良。但是,在现实生活环境中,一些随机现象对应产生的随机变量大多数都是服从正常分布状况进行,对于一些不能够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来说,其对应大样本也能够依照服从正态分布状况进行。 三、总结 通常情况下,点的估计主要是对总体均值、方差的计算,这其中涉及的计算公式较多,其应用难度并不大,并且区间估计是能够被归结为假设检验内容的。针对这样的发展状况,只要深入有效学好相应的假设内容就能够获取较好的学习效果,并且这也是研究的正态总体内容,但实际上检验正态总体假设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能够应用概率分布以及总体参数的假设形式进行,并且参数检验又能够被分为多个总体、两个总体或者是一个总体的形式。但不管是何种检验形式,其发展的基本思想都是相同形式,并且这种应用形式大多带有相应的假设性质。在检验某项假设是否成立的时候,可以先假设这一假设项是成立的,假设这一假设导致某一不合理状况出现,这样就能够表明这一假设是不成立的,这时候我们就能够判断这一假设项是错误不成立的。并且假设这一状况不会出现的时候,就能够确定这一假设项是正确的,这里尤其需要注意的内容就是其解题内容与纯粹的数学理论是不一样的,它并不是形式逻辑中绝对矛盾,是基于人们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并且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是在观察环境中基本认定为不会发生的,因此不能够保障结论不会出现错误。在进行假设论证的时候,主要能够分成下述四个步骤:首先,提出假设;其次,经由给定的样本值,就能够统计出计量的数值,之后在假设成立环境下,促使统计量能够服从常态的发展趋势;再次,给予检验标准,依照正常的函数表格,确定临界值;最后,将样本统计的量值与临界值进行比较,之后就能够得出较为准确的数值。 作者:杨槟单位:山西西山晋兴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斜沟煤矿 数理统计论文:概率论数理统计论文 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现状 一是课时设置较少,而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加快速度,知识点没办法讲细,势必会造成学生“贪多嚼不烂”;且课程内容较多,如果老师本身的知识结构沉淀不够,只是“照本宣科”,简单介绍概念、定义、理论和方法,缺少对实际的概率统计背景知识及发展现状的介绍,忽视对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所教知识、方法不能被学生接受、及时掌握。二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思维固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过关,对于考试涉及不到的课程知识,就只是简单了解或干脆不学,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注重课程思想方法的领悟,只是忙于做题,把学习的目标仅仅定位于能看懂例题,会做课后习题,只关心具体解题的步骤,从而去模仿解题,而不是领会课程知识所呈现的方法。三是教师忽略与相关学科间的关系,只进行单一教材的课堂教学,没有适当穿插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学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教材比较陈旧,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实例较少,即使有一些联系实际的实例,也不涉及到当今科技信息,导致了学习与实践的脱节;教师在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理论与实际联系少之又少,即使有,表现的应用背景也被形式化的演绎一带而过,学生“雾里看花”,难以琢磨、难以理会,畏惧心理滋生。同时,教材中都是一些联系很紧凑的理论,以及简化了过程的证明和计算,学生感觉不到学习乐趣,意义就更谈不上了,这也是造成很多学生放弃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只背重点、记忆模仿解题应付考试的重要原因。 2问题的解决方案 2.1从整体内容上把握教材 根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该课程整体上是讲述三个大的问题:一是概率论部分,介绍必要的理论基础;二是数理统计部分,主要讲述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并介绍了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三是随机过程部分,在讲清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主要讨论了平稳随机过程,是随机变量的集合,能完全揭示概率的本质。课本上的很多问题都是围绕这三个问题来讲述的,因此,要打破“重理论,轻应用”“重概率,轻统计”的教学思想,且从整体上完整地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讲授。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点多而零散,初学者对知识点不容易全面系统地把握,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复习回顾,从而使学生能够高效而快速地理解所学知识,系统掌握这有机结合的三部分内容。 2.2在讲授中要有其客观背景 很多学生虽然在中学接触过概率知识,但那只是皮毛,大学更注重的是思想的培养,而且本课程从内容到方法与其它数学课程都有本质的区别。因此,老师在讲解基本概念时,一定要把来龙去脉讲清楚。比如在评价棉花的质量时,“既需要注意纤维的平均长度,又需要注意纤维长度与平均长度的偏离程度,平均长度较大,偏离较小,质量较好”,这些常识性知识容易理解,学生也有兴趣听,然后就此引入概念———这是由随机变量的分布所确定的,能刻画随机变量某一方面的特征的常数统称为数字特征,它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都很重要。由此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数字特征、数学期望、方差、相关系数和矩,这样学生就很好地理解了概念的实际背景。也就是说,在概念定理的教学中,首先应该在概念、定理产生的背景上下功夫,找出每个概念的实例,用大量事实来说明提出这些概念定理的客观依据是什么,它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意义。比如,一个随机变量由大量的相互独立的随机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而且其中每一个个别因素在总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都是微小的,这种随机变量往往近似服从正态分布,那么这种现象正是中心极限定理的客观背景;再如,在介绍随机过程时,不妨从随机过程实例出发,如股票和汇率的波动、语音信号、视频信号、体温的变化等等。如果忽视了概念与定理产生的实际背景,离开实际去讲概念和定理,学生会觉得学习内容枯燥,而且也很难理解,更不会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发挥该课程的功能。 2.3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主角是学生,通过学生之间对概念、定义、定理、标注、例题积极主动的讨论,以达到更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在教学中引入的案例,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如何选取案例,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当中多花时间找资料、思考,在教学案例中尽可能选取社会热点、先进的科技信息为案例素材,尤其财经类院校应尽可能编写一些涉及财经信息方面的案例。比如,讲到随机变量内容部分,定要在金融经济学中编写涉及到的随机变量的案例;讲到中心极限定理部分,投资学中期权定价理论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讲到参数估计和评价时,保险精算中对平均寿命函数的估计和评价则是很好的案例;随机过程部分,分数布朗运动投资组合的风险度量都是很好的案例等等。如此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讨论中逐步体会基本概念、定义、定理的来龙去脉,实现了有效学习,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 2.4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思考性和启发性都很强的问题,让学生分析、研究和讨论,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要自觉要靠自己,不是由教师牵着走,而是由教师引导走,“授人与鱼,只供一日之炊;授人与渔,使人受益终身”,所以教师应多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比如,教师在每次课结束前5分钟进行下堂课新知识的介绍时,对本堂课学的知识点和前面学过的知识做个串联,最好能随手画出知识点“网络状”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引出下次课要讲的内容,勾起学生的预习兴趣。再如,在讲课时,教师可以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链”,用“问题链”带动和完成课堂教学,可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讨论、做出结论,从而逐步地使教学由“灌输式教育”向“创新型教育”转变,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同时,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有兴趣地去学习知识,引导和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大胆的猜想,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鼓励学生动手探究和创新,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明显。 3结语 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思想,了解课程的客观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性思维,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财经类院校设置该课程的目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它更是一门艺术,是需要反复思考、反复提高的艺术。教师需精心备课,充分准备,始终以教学目的为中心,争取上好每一节课,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的改革始终是各高校非常重视的一个焦点,也是需要每个教师反复思考、改进的重点,我们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紧跟新的科技信息的步伐,努力寻求一种新的突破。 作者:丁立旺黄娟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数理统计论文:命题转换数理统计论文 1运用实例说明概率问题理性求解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接触的主要是确定性事物,对于不确定性事物的认识非常有限,学生有关概率与统计的认识大都来自于个体的一些零碎的、不成熟的经验.尽管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增加了概率与统计的内容,但其教学目标定位于感性和定性认识的水平.因此,学生对许多问题还无法进行理性判断,往往只能借助于已有的经验或先前概念(学生在未学习严格定义之前就有的概念)来进行判断.例如:有5个足球迷欲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谁获得唯一的一张足球赛入场券,为此设有5张卡片,其中只有一个写有入场券字样,5个人依次从中抽取.对此类问题有不少学生认为,先抽取的人比后抽取的人得到入场券的可能性大.但是,概率的确定却不依赖直觉,通过事件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公式严格的推理可以证明:在抽取过程中,不论先抽还是后抽,抽到的概率都是相同的,均为15.学生在作业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错误,当一个事件的概率为1时,如P(A)1,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写出结论:ABB或者ABA.在这里学生犯错误的原因仍然是直觉判断,很多学生认为概率为1的事件一定会发生,从而是必然事件,因此得出错误结论.其实在讲概率的几何概型时,可以通过向边长为1的正方形内投飞镖的试验,说明概率为1的事件不一定会发生. 2注意数学命题的转换命题转换 简单地说就是把一个命题转换为另一个命题.命题转换本质上就是变换问题,通过改变问题的叙述和形式,改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角度,使问题呈现出新的面貌,引发新的思考和联想,从而使问题获得解答.命题转换是数学命题理解的一种重要方法,对数学命题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命题转换不仅可以深化对原有命题的理解,优化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数学素养的形成.在概率统计的教学中,有时需要将严谨的数学语言转换成通俗语言.如在讲授参数估计中点估计问题时,教材是这样描述的:所谓点估计问题就是要构造一个适当的统计量12ˆ,,,nXXX,用它的观测值12ˆ,,,nxxx来估计未知参数.通过提问发现,学生对点估计并不十分理解,但看了例题后不用知道这个概念也会做相关习题.其实完全可以将点估计概念换一种方式叙述,即所谓点估计就是通过构造样本函数的方法将未知参数的值估计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对点估计理解就会很容易了.由于形象记忆比抽象记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有时也需要将代数语言与几何语言做转换.如在讲授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的性质时,概率密度函数有2个基本的性质:转换成几何语言就是:概率密度函数f(x)几何上表示一条位于x轴上方的曲线并且此曲线与x轴之间所围图形的面积是1.如果学生能记住这样一个几何印象,那么对于概率密度函数的性质就会牢记于心了.另外,在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中有时也需要注意数学命题的逻辑转换.如在讲授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的性质时,有命题:如果2个随机变量X和Y相互独立,由于原命题与逆否命题是等价的,因此,则一定可以推出随机变量X和Y不独立.数值反映了随机变量X和Y之间的某种关系,这就是后面要学习的协方差概念. 3注重对概念的正确理解 数学学习的关键是理解,概率统计的学习也不例外.理解与记忆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就一本教材而言,它的内容无非主要是概念、性质以及例题和习题等.其中,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是第一步的,是理解性质、例题和习题的基础,如果对概念能正确理解,那么对性质、例题、习题的理解也会融会贯通.相反,如果学生从一开始就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把概念记下来,那么学生就只能从头背到尾,无法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如在讲授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方差时,随机变量X的方差D(X)定义为:随机变量X的期望E(X)表示随机变量X的平均取值,这样2(XE(X))的大小可以表示随机变量X的取值与其平均取值的偏离程度,再取期望后偏离程度就变成平均偏离程度了,因此随机变量X的方差2D(X)E(XE(X))表示随机变量X的取值与其平均取值的平均偏离程度.在讲授点估计量的评价标准时,课本对有效性的定义为:设1ˆ和2ˆ都是参数的无偏估计量,则称1ˆ较2ˆ有效.在讲完有效性定义后,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称一个方差小的无偏估计量比方差大的无偏估计量更有效.这时有的学生就会觉得这个问题有些奇怪,因为他们觉得这就是一个定义没有为什么.在他们看来定义就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其实不然,作为教师应该向学生阐明定义总是有根据的,既然称1ˆ较2ˆ有效,就一定有其缘由的.方差刻画的是随机变量取值偏离其平均取值的平均偏离程度.由于1ˆ和2ˆ都是参数的无偏估计量,故1ˆ和2ˆ的平均取值都是参数的真值,所以方差小意味着其与参数的真值偏离来得小,从而方差小的无偏估计量更有效.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对这个定义的理解就相当透彻,也无需刻意对这个定义进行记忆. 4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和互相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并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并不是把案例的解决方案直接讲述给学生,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应用性较强,因此教师应注意收集与本课程相关的案例,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有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经典案例是赌徒梅累向数学家帕斯卡提出的合理分配赌金问题.具体问题是这样的:甲、乙两人进行赌博,各出赌金a元.若每局各人获胜概率都是12,约定:谁先胜s局,即赢得全部赌金2a元.现进行到甲胜1s局,乙胜2s局(1s和2s都小于s)时赌博因故停止,问此时赌金2a元应如何分配给甲乙两人才算公平.对于这个问题出现过种种不同的见解,有人提出按12s:s的比例分配,有人提出按比例分配,也有人提出按比例分配,还有人提出按比例分配,当然这些解法如今看来都不正确.其实解决此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假定甲乙两人赌博能继续进行下去,各人最终取胜的概率.按照这个出发点,此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当然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的案例有很多,如在讲解古典概型时,可以选用彩票问题或生日问题;在讲解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时,可以选用血液检测问题或狼来了的故事;在讲解常见随机变量分布时,可以选用考试中的运气问题或招聘考试录取问题;在讲解随机变量数字特征时,可以选用卖报问题或分组验血问题;在讲解中心极限定理时,可以选用人身保险问题;在讲解参数估计时,可以选用敏感性问题的调查等. 作者:徐相建单位:南通大学 数理统计论文:数理统计与概率统计论文 一、教学改革成果 长春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工、理、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的省属多学科重点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则是培养人才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内容紧密地与各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对全校各专业进行了调研,了解了各专业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需求,及时修订、调整和更新了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增加了突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例如,在经管学院各专业,我们增加了统计内容的学时,达到64学时,有利于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在社会工作专业,增设了概率论这门课程,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共有80学时,学校开设过本课程的双语教学,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使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曾将本课程分成“概率论基础”与“数理统计”两门课开设。本系教师在上数理统计课时给学生讲了一点SAS软件和SPSS软件知识,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之后由于课程整合的需要又合并成一门课程。经过多年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结合长春理工大学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1997年开始使用学校自编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目前课程组成员编写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01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新教材在本校已经使用了3年,效果很好,2013年获得兵工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同步练习册每年发行一次,做到实时更新。在校园网上建立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精品课网站,同学们可以下载与课程同步的PPT、往届的练习题,还可以在网上留言,解决疑难问题。在该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分类教学改革成果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对理、工、文、经、管、法等不同专业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分类教学还缺乏反馈信息;有些院系缺乏本课程的实践环节,不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信息化背景也给教师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对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的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解决信息化背景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统一。下面从三个方面说明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分类 教学与课堂教学改革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理、工、经管、生命、社会工作等不同专业的分类教学,针对不同专业采取不同学时、内容有所侧重的分类教学模式,加强统计方法的应用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分类教学进一步进行探讨。 (二)进一步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精品课网站的建设定期对全校各专业进行调研,了解各专业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的反馈与需求,及时修订、调整和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目前长春理工大学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省级精品课,为了更好地顺应信息化大环境的需求,学校会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网站的建设,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便捷。 (三)增加课程设计、计算机实践环节 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课程设计、计算机实践环节,结合较多的应用实例,留一些开放性的案例,要求学生做案例研究,写出合格的研究报告,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参加数学建模竞赛。通过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提供一个学生、教师课后交流的平台,吸纳部分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当中,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数学理论与方法,而是通过教学,在传授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使学生更多地领悟该门课程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促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总结 总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到本课程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本课程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近几年来,通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了长春理工大学创新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这对于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施三支李延忠马文联成丽波孙艳闫丽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理学院 数理统计论文:独立学院数理统计论文 1独立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 1.1学生生源分析独立学院是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环境下衍生出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是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它以母校为载体,又借鉴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培养除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近几年的发展非常迅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调查分析显示,独立学院很多学生“偏科”现象严重,有些数学成绩很好,有些数学成绩极差,高考数学成绩普遍低于二本学校,相当一部分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数学的兴趣、态度和主动性都不高。致使目前大部分学生对高等数学课程学习状况不理想,进而直接影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1.2教师教学分析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由于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很多课程都采用大班教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也不例外,在各系部,一个专业或几个专业百人以上一起上课的现象很普遍,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压力,因为在同一个教室上课的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的需求也不一样,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要求不尽相同,有的学生要求简单一些,讲的慢一些,有的学生要求更加深入一些,觉得简单了,这种情况的出现会让老师无所适从,久而久之会影响教学质量。另外,学生人数多,使得教师工作量激增,整体忙于备课、上课、改作业、答疑,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长期以往,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教学总是按部就班,理论偏强,实践过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总之,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单一,教师主要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忽视了教学互动,不能把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激发出来。 1.3学生学法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有着其特殊性,在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上与学生以前学过的其他数学课程不一样,概念高度抽象,理论体系的逻辑严谨,很难以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及时转变思维方式,缺乏自信。而且,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接受者,在学完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后,觉得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应用,就是做不完的题海,依然觉得数学课程枯燥无味,害怕数学,厌恶数学。老师布置作业就做一点,不布置作业,就不会主动去做,普遍存在抄袭作业的情况。特别是很多学生高等数学就学得不好,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大量用到高等数学的知识,比如定积分、二重积分等,这样使得一部分学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更加茫然、畏惧和排斥,影响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真的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就会觉得高等数学都没有学好,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就更不会了,他们就会理所当然的直接放弃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学习。 2独立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思考 2.1教学内容上合理优化传统模式为了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达到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想并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虑到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注意概念的直观化和模型的形象化、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独立学院以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加强与实践的联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例题的分析,尽量做到举一反三的作用。针对不同专业,结合相关实例进行讲解。结合具体的知识点引导就生活中的实例或简单的数学建模竞赛题目进行建模,培养学生应用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数学建模竞赛。 2.2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近年来,独立学院的课堂教学已经作了一些改进,有的课程增加了课堂提问,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及时做到师生互动;有的已经引进实践内容;有的实行在课堂讨论环节,等等。所有这些方法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生的学习被动性。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进行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案例式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有一些内容可以类比教学,大多数有相同的思想,逐步渗入的特点。从而,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比如,一维随机变量和二维随机变量的教学,置信区间和假设检验的教学。有一些内容可以进行研究式的教学,比如: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的一门学科,那我们可以问怎么研究随机现象,从而引出随机试验的概念,我们通过随机试验研究随机现象,在可以问,随机试验研究什么啊,引出随机试验的所有结果组成的集合为样本空间,等等。这样一步一步就引出许多新的概念。而具体到案例教学,就有很多实例,比如,我们在银行接受服务等待的时间,买彩票中大奖,买到不合格产品,消协怎么认定,扔硬币为什么出现正反面的概率是二分之一等,我们都可以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加以验证或解释。通过改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来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的介绍要做到能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能灵活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增强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3全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知识的掌握;二是综合能力的养成,能做到学以致用。对于第一个目的,可以通过平常教师的讲授、自学、()答疑等紧密配合,最终达到目的。对于第二个目的,可对学生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各自专业学科中的知识背景,消除学生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盲目性,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介入到知识的创造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提交数学建模报告,以规模较大,与专业课相关或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为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分组,相互讨论、分析、寻求解决的方法,得到相关结论,写出完整的报告,这样,学生亲身体验,每个人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课后多与老师交流,使学生巩固应用知识,及时解决疑难杂症。与学生的交流可能通过网络交流,打破传统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尽可能高效、快速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使学生课后的学习能得心应手,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加强与拓展。 3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概率统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3.1授课不能太快,太全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忌“快”。本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内容就比较抽象,难懂,一旦上课讲的很快,学生就更不能理解。同时,多数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注意力不是特别集中,一旦很快,学生会抓不住课堂重点,反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忌“全”。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内容比较多,但是,相对的课时比较短,这就要求我们讲授内容不能太全,针对不同专业要有的放矢。比如,数理统计部分内容比较难学,很难理解。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章节,难度较大,再讲解中可以简单介绍,只讲一个总体的问题,两个总体可以不讲。 3.2学生在学习中要多练大量的练习是熟练掌握、运用所学知识的必要过程。很大一部分学生学得不好,主要是只听不练,或练得特别少,老师讲解能听懂,轮到自己就不会做。所以,大量的练习是有必要的,只有练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什么地方知识掌握的不好。最终,通过练习,能透彻的掌握知识,从而,才能运用到实践中。总之,独立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方法研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随着教师经验的积累和学生新想法的提出而与时俱进。课程改革涉及多方面内容,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下定决心,坚定信心,我们一定会做好这项工作。 作者:蔡高玉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电力施工论文:电力安装施工管理问题与对策探究 摘要:当前经济发展的飞速时期,电力的系统化应用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活离不开电力,发展更与电力息息相关。换句话说,确保电力工程的有效运转,加大电力施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就是确保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在电力施工管理中,电力安装的施工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电力安装人员必须认真对待此环节的工作内容。本文在分析把握电力安装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电力安装的施工管理提供理论上的借鉴,进而促进电力安装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电力 安装 问题 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电网规模不断扩大,国民对电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电力已然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在这种大背景下,各项电力安装施工工作纷纷展开,规模也不断扩大。那么,如何保障电力安装施工的顺利进行,确保安装过程的可行性、安全新、节能新以及高效率性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一方面的意义也赋予了我们研究它的价值。 一、电力安装施工管理中的问题 电力安装作为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项目,涉及的资金、技术、人员以及设施设备和工具的选用方面,都有着其特殊的要求。其中,若某一方面不符合需求,都将对电力安装工作带来不利的后果,严重者可能引发事故。 首先,材料方面的问题。这里的材料包括安装施工中的构配件、半成品和设备等。电力安装过程中离不开材料的应用,材料是工程实体的重要组成本分,是电力安装施工的基石,是决定电力安装施工好坏与优劣的关键性因素。有关进场、施工的材料是否符合国家产品质量标准或行业内的规定、是否附带有相应的合格证明、技术说明书和实验报告等文件、是否与该电力安装的具体施工工艺和要求相符合、对材料费用的把握是否在可控范围之内、对材料的贮存与保管是否合理得当都是材料方面需要斟酌的问题。假如材料不符合相应的要求,那么电力安装的整个工程就可能出现种种的弊病或瑕疵。因此,必须认真严把材料的质量关,其质量应从采购、加工制造、运输、装卸、存放、检验、使用等方面进行系统地全过程地监督与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从基础上促使整体工程的高质量、高效率的进行,促进投资与进度的良好平衡,保障施工的正常运行。 其次,人员方面的问题。这里的人员包括电力安装施工管理中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施工人员。这些人员的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和施工者的技术和素质是保障电力安装施工质量的核心要素。只有高素质、高水平、有能力、有技术的人员,才能带领电力施工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反之,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组织协调指挥能力较差的电力安装施工管理队伍,是不能促进电力安装事业的长远发展的。当前的电力安装、我们不能否认某些人员存在徇私舞弊、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不法行为,也不能否认存在着不思进取、敷衍了事、“一退六二五”的不良行为,然而,这些行为的产生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找出这些原因,进而将之解决,才是一名理性人的做法。因此,在电力安装的施工管理,必须注重人员方面的管控。 再次,机械工具方面的问题。在电力安装的施工中,施工人员需要借助一定的机械工具来保证安装的精确度与合理度。施工的技术人员离不开工具的辅助,而不同功能、品格的工具需要安装人员进行选择,哪些工具操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哪些工具的性能更加稳定持续、何种类型的机械更加符合该电力安装的施工需求、何种仪器更能发挥施工工艺的潜力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机械工具在选购时应予以着重考虑的问题。另外,还要根据具体的施工条件和环境等因素,结合多方面条件从优选择机械工具,以达到电力安装施工的高效、高质运行。 再次,施工方案制定方面的问题。电力安装的施工管理中,需要一套设计合理、考虑周全、工艺科学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是电力安装的向导,是指导施工人员科学、有效的开展施工的指导性文件。好的施工方案不仅能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而且对于整个工程的有序开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换句话说,它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将会影响工程进度、降低工程质量、加大投资成本,致使事倍功半的不利后果发生。因此,施工单位必须综合考量施工的实际需求,施工人员的技术、工艺水平、管理的方式和操作手段以及工程项 资金的基础上制定施工方案。 最后,工程项目资金的管控问题。电力安装也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保障,资金链连接不上就会对安装施工的进度产生阻碍。而且,不合理支出、过度支出、收支不均衡而导致的项目资金超出预算也是易发的情形。 二、电力安装施工管理的对策 电力安装施工管理中问题的多样化、复杂化,要求电力安装施工管理中的对策也要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唯有坚持“质量第一,效率兼顾”的理念,秉承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科学思维,运用科学的方法,严格把控管理环节中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才能确保整个工程质量。 首先,要加强对施工材料和设备工具的管理。安装施工的现场材料管理中需做好领材料、用材料和退材料的环节,对材料的计划、验收、储存、保管 、领发、使用监督以及回收等工作进行严格管理。在坚持节约、环保的理念下,不断研究创新经济实惠的材料存储方式、采购方式,筛选出最佳的材料存储的总量比。在选购施工材料、设备器具时,要尽量贴合实际的施工需求,做到用多少、买多少,实现小用途大利用的目的。采购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沟通能力,能在诚信采购意识的指导下,在采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价格低、质量优的材料和设备。选购后的施工材料等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存储,要定期做好相关设施设备的保养维修工作,实行专人负责、专人操作的制度。 其次,要加强人员方面的管理。通过定期开展培训课、专业知识讲座、技能知识竞赛等方式,来提高一线施工人员的技能和专业素质,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在技术指导、施工组织、协调与施工方案的制定、目标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促进他们认真遵守有关电力安装方面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事实电力安装工作和管理工作。另外,还要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鼓励他们要从全局出发,立足于消费的基本需求,坚持服务为本、贡献社会,不断调动他们工作的热情,不断激发他们潜能,促进电力安装施工管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再次,要加强资金方面的管理。对资金管理中资金的收入、支出、收支对比、筹措、使用等管理需要等要做到细致而规范。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要有节约意识和资金管控意识,防止资金的过度运用和铺张浪费。在开展项目之初,相关责任人员就应对项目所需的资金数量有一个合理的预算,该预算应该考虑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可能产生的浮动范围,例如工人工资的支出、材料采购方面的支出、物资的存储费以及施工的管理费用等等。所以,开展项目所需要的资金应该预留一部分活动资金。 最后,要建立严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责任制。通过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的形式使电力安装施工管理中的各项任务有所明、有所晰,防止责任的相互推诿的现象发生。以每个工程项目的不同特征为依据,来制定具有针对性、可实施性的质量保证计划,在此计划的指导下再在制定合理的质量控制目标以及科学的施工方案。另外,施工单位要注意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和使用,以科学完善的质量考核制度来最大程度的保障安装工程的高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安装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影响因素,比如施工工艺是否科学、施工设计是否规范、进场材料或机械设备是否合格、施工技术人员的素质是否高水平、技术手段是否过硬、施工的投入是否在可控的范围之内等等。对这些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找出对策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并以期对我国的电力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电力建设提供些许借鉴。 电力施工论文:电力施工成本控制及其工程造价管理 摘要:电力施工企业的施工项目大部分为电厂等国家投资项目,因而比一般工程项目投资更大,建设周期更长,更难管理。文章分析了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 及其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理解。 关键词:电力施工;成本控制;电力工程造价;管理 一.工程建设中的成本控制内容 (1)合同成本 电力建设施工企业所签订的合同主要有施工承包合同、劳务分包合同、专业分包合同以及物资采购合同等。企业往往只重视中标后的合同会签,但工程开始前及过程中对合同管理不够重视,造成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被动及效果不佳。应当充分重视合同的重要性,合同成本控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工程量核定方式:工程款支付方式;违约责任及索赔规定 因此企业及项目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开工前的合同分析,全面理解合同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合同交底。在整个工程过程中使项目管理人员始终清楚地了解合同实施情况,对合同实施现状、趋向和结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设置专人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定期检查合同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防止自身违约情况发生,同时及时发现合同对方违约情况,收集资料为施工索赔及时提供相关证据,用合同赋予的权利合理增加收入,减少支出。 (2)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是保证施工项目按期完成,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节约工程成本的重要措施。进度控制主要包括进度计划、计划执行、进度统计、进度跟踪、计划调整几个环节,进度计划是龙头,必须先行和及时调整,它是其他计划编制的依据。应高度重视进度计划的编制工作,由于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涉及多个专业,因此,编制时要考虑施工方案、施工队伍施工能力、机械能力、天气等因素,在充分理解合同、施工图纸的基础上由项目经理会同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编制,确保编制的进度计划完整性、准确性和可行性。 (3)技术管理 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施工现场的布置,为减少浪费,节约开支创造条件;依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尽可能扩大成本控制的范围和深度。技术人员在整个项目成本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施工方案、材料消耗计划、机械使用计划等技术工作的结果,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成本消耗。 (4)质量成本和安全管理 质量成本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建设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费用之和。必须加强质量成本核算、分析及控制,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及工程技术规范办事,加强对施工人员、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方案、施工作业环境等方面的控制,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使因质量不合格而造成的各种返工、返修及停工损失等减少到最低限度。电力建设工程项目中存在高空立塔、基础人工挖孔桩以及带电调试等危险性很高的作业,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必须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及应急方案,使施工过程避免人身伤害、设备损失。 (5)机械管理 根据工程的需要科学、合理地选用机械规格型号,通过技术经济对比分析确定采用购买或租借机械设备方案。机械管理内容包括机械和消耗材料2个方面,建立各自管理流程并实施规范化管理。要充分发挥机械的效能,合理安排施工段落,以期提高现场机械的利用率,减少机械费成本。定期保养机械,提高机械的完好率,为整体进度提供保证。对于必须外租的机械设备,要搞好市场调查摸底,着重考虑使用计量方式和费用结算方式对成本的影响。 (6)材料管理 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材料成本占工程成本很大的比例。材料采购要遵循。质量好、价格低、运距短的原则,进场材料要正确计量,认真验收,最大限度地减少采购过程中的管理消耗。根据施工进度计划科学组织材料的使用计划,避免停工待料。材料的领用应严格控制,定期盘点,随时掌握实际消耗和工程进度的对比数据。对于周转材料要及时回收、整理使用完毕及时退场,这样有利于周转使用和减少租赁费用,从而降低成本。 二.加强前期规划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1)确定好项目的建设规模 近几年来,电网项目呈现高电压、长距离、大容量、多回路的建设趋势,从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地区经济发展和用电负荷日益增长的需要。但盲目建设和超规模建设的现象也屡有发生,我们认为一个地区的电网建设一定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用电负荷相适应,不能一味追求“多”和“大”,要因地制宜的建设一批适应性强的中小项目,大力推进项目改造,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在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建设成本,而且要考虑运行成本,也要考虑社会效益。 (2)确定好项目的建设标准 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项目可行性研究和投资估算的重要依据。建设标准是否合理,对控制工程造价有很大影响。建设标准应根据技术进步和投资者的实际情况制订,标准订得过高,只能无谓地增加造价,浪费投资;标准订得过低,达不到先进适用、高效运行、安全可靠的技术标准,不利于技术进步。因此,现阶段大多数建设项目应采用中等适用、适当超前、安全可靠、运行经济的标准,既要考虑现时投入,又要考虑长远效益。 (3)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及投资估算 项目的决策依据是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是确定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总投资的限额。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必须达到初步设计的深度和细度,不仅要分析评价项目是否可行,更重要的是对多方案进行优化论证,投资估算必须准确且能满足限额设计和控制概算的要求。初步设计概算是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必须控制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范围内。因此,决策阶段应保证投资估算的准确性。 三.加强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1)优化设计方案,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为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我们应该注重设计优化工作的管理,采取全过程、全专业的优化措施。 (2)实行限额设计,加强投资控制力度。为了控制工程投资,我们要严格实行限额设计。初步设计是以确定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为依据,以建设投资估算为限额。施工图设计是以初步设计审定的主要工程内容为依据,以批准的概算投资额为限额。在限额设计过程中,要做到对投资分解和工程量控制,按批准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将投资和主要工程量先行分解到各单项工程,然后再分到专业,实行限额设计。 (3)严格设计审查,合理确定工程投资。为了提高建设工程投资效益,保证建设工程质量,确保工程设计技术先进可靠、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必须对初步设计实施审查。设计审查应实行分级审查、归口管理,初步设计未经批准的不得开展施工图设计、不得擅自开工、不得签定设备购置合同。 四. 结束语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上讲到的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在使用时需要灵活运用,实际操作应因地制宜。不同的工程规模、不同工程特点、不同的电力建设企业、不同的管理体制都有差别。总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和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否,它与质量、工期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具有同等地位,二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相辅相成。随着中国电力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电力工程建设中来,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和工程造价管理将会进一步凸显其管控效能。 电力施工论文:电力施工企业发展战略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行业保护及地方政府保护将逐步被更完全的市场竞争所替代,电力施工企业将面临新的生存、发展问题。本文以贵州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为例,提出了企业内外部发展战略。 关键词:电力建设 施工企业 进入2009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增长速度也进一步减缓,这些因素导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在2008年11月,中央正式出台了关于宏观调控的“4万亿”的调整计划,加大了对投资的力度,特别是基础建设的投资。在此契机下,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为了承担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企业就要思变,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基础上,要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开拓新的市场,发展生存下去。 一、保持在主业中求发展战略 1. 管理创新战略 电力施工企业应该实现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这是施工企业在今后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工程项目是企业效益的源头,也是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管理应以项目管理为主线,项目管理应以贯标和成本控制为切入点,走质量效益型之路。要积极推行成本核算制,优化企业劳动定额,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目标考核、监督体系,使目标成本处于受控状态,严格管理,努力实现按期、优质、安全、高效的项目管理目标,最终是完成企业管理模式由生产经营型向创新型转变。 2. 科技为本、人才战略 施工企业应积极推行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要根据自身的规模和经营范围尽量采用先进的设备,生产工艺和施工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工程质量,提高技术含量,加快工程进度,改善劳动条件,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企业灵活、高效的管理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高新技术的运用需要掌握高科技的人才。企业应把科技、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提高到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根据近期和长远的发展目标,按照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科技奖励办法,引导鼓励员工学科学、用科学,积极开展科技攻关,解决生产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一是要加大投入,完善教培体系,多出人才、多出精品;二是要下决心培养高层次、多技能复合型人才,造就一批经验丰富、才德学识俱佳、懂行能干的优秀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三是开展基础培训,提高全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一个高、中、低各层次合理配置,知识结构齐全的宝塔人才结构。另外,企业还应改善用人机制,在各方面创造良好的环境,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潜能,使之为企业做出贡献。 3. 市场优先和全国化战略 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市场的开发与占领是企业能否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深入研究市场,在市场开发上下功夫。企业除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强项,以自身的技术优势站稳已有市场外,还应积极开发相关领域,拓宽经营领域,形成以电力行业建设为主,相关产业多业并举的多元经营格局,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产品附加值较大的上下游产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效益增长点,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省内、省外两个市场,遵循电力建设行业规则,参与国内竞争,将成为对国内电力建筑企业的基本要求。 4. 创精品工程战略 由于电力施工企业产品的特殊性(先交易,后出产品),建筑市场上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企业信誉的较量。随着建筑市场的法制化、规范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信誉越来越重要,信誉不良的企业,会被市场无情淘汰,其中工程质量的高低,是企业信誉的首要标志,创优质工程应成为建筑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建筑企业应强化全员质量意识、信誉意识、精品意识和效益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质量意识教育,使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思想,进一步摆正质量与进度、效益、企业发展的关系。 二、积极涉足其它领域 公司1000多名员工中,除了专业的汽机、锅炉、电气这三个行业特有工种外,还有很多社会通用工种,比如起重作业、电工作业、焊接与热切割作业、高处作业等,这些工种在社会中的可用之处非常多。而且公司为了自身发展还配备了许多大型机具,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给企业减负,为员工解忧。 1. 成立商品砼公司 作为电力建筑施工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离不开电厂房屋建筑的基础浇筑,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砼来完成。从模块的检验、试验合格到砼的生产、浇筑,公司具备着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能力,所以在当今国家大力加强基础建设投资的有利条件下,完全可以发挥这个优势成立一家商品砼供应公司。这样不但解决了大量的建筑专业处的员工的待工状态,也为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开辟一条路径。 2. 组建物流公司 物流公司的发展在当今社会是日新月异,特别随着国家公路交通的改善,高速公路网的建设,物资的运输已经大量地依靠公路这一块了。我们公司的运输部门在几十年的工作历程中,不但有着丰富的运载大型设备的工作经验,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很多运输任务,而且还具备车辆维修的能力,这些都是成立物流公司的有利条件。 3. 对外进行设备租赁 由于工作的需要,公司目前配备了许多大型机械设备,但在工作量减少的情况下,设备的使用率就大幅减少。而社会中很多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没有配备相应的起重机械设备,与其让这些设备在家赋闲,不如将它们进行对外租赁,这样既不会让设备由于长期不用而导致毁损,又提高了利用率,公司得到了经济效益。 4. 向房地产进军 公司中的大多数员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改变居住环境,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企业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大家只能把目光投向外面,于是在贵阳市的许多楼盘都出现了他们的身影。其实我公司具有多年的建筑施工经验,在房屋建设中占有优势,完全可以组建自己的房产企业,在解决内部员工的需要的同时,可以积累经验,毕竟房地产的投资回报是相当高的。 总之,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电力施工企业应认清形势,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不断充实调整,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电力施工论文:浅论电力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控制 摘要: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使电力施工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除了政策、市场等外部因素外,电力施工企业自身管理薄弱,控制手段落后,材料浪费严重,是造成成本失控,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根本原因。因此项目成本控制在整个项目目标管理体系中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实施成本控制,对降低工程成本,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劳动积极性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施工等方面也有深远的意义。加强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既是企业积极适应wto的规则要求,又是向科学管理要效益的具体举措,经过对目前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如何在项目实施阶段进行成本控制,消除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局限性,通过组织结构、生产流程、材料采购、质量成本、安全成本、风险成本及维修成本等各个环节的控制管理,全面推进目标成本管理,将各项成本控制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提升电力施工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能力,以期达到项目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 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 一、绪论 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厂网分开后,逐步打破了电力建设市场的格局,电力施工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受政策、经济、市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上企业管理不善、历史包袱过重,使越来越多的电力施工企业举步维艰。投标市场的无序竞标加速了恶化的进度,使电力施工企业生产陷入困境。对目前的一些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进行了调查,发现除了政策、市场等外部因素外,许多电力施工企业自身管理薄弱,控制手段落后,材料浪费严重,是造成成本失控,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根本原因。如何加强项目实施阶段的成本控制就是解决成本失控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对象与决策对象不配比 在承接工程项目之前,电力施工企业往往根据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工程所在地的预算定额和收费标准计算工程造价,决定工程项目的报价、预计工程项目未来成本。而在项目成本控制中却只把工程项目所消耗的直接费用作为成本考核对象,将与项目直接相关的经营费用、管理费用等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使项目核算的成本与预算费用不能相互对比,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准确了解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的真实情况。 2.控制范围狭窄 成本控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直接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项目上,未能将与工程项目有直接关系且能够按受益对象进行划分的期间费用、风险成本、安全成本和质量成本纳入项目成本控制的范围。使一些企业将管理费在工程项目上随意列支,歪曲了工程项目的实际盈亏状况,不利于企业在宏观上对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水平进行考核与控制。 3.控制手段落后 由于目前的成本控制对象仅限于产品的直接成本进行控制,因此其相应的手段,也仅限于采用制定标准成本和财务预算、成本预测、差异分析等方法。 4.责任部门范围太窄 成本控制的职责主要集中在财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包括技术部门、安全部门、经营部门、人事部门等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 由于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在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技术上的,也可能是安全方面的或现场人事变动等,所有这些因素发生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生产成本。 5.未建立灵活的成本控制体系 目前许多电力施工企业一旦采用某种控制方法和控制标准,就长期保持不变,没有考虑到市场环境的改变对成本控制的影响。事实上,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原先所采取的控制方法和控制标准有可能不太适应。企业应当不断地对目前所采用的各种标准进行可行性和符合性评审,以确保这些标准一直保持合理有效。 三、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工程项目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成本控制: 项目跟踪与投标时的成本控制,制定施工组织及技术方案时成本控制决策,材料采购及存货管理阶段成本控制方法,生产过程成本控制,工程竣工及质量保修成本核算与控制。 成本控制的对象包括:组织结构、生产流程、材料采购、质量成本、安全成本、风险成本及维修成本、管理职责、纠正措施、技术方案等。 (一)目标成本的管理 目标成本的管理主要包括确定目标成本和进行成本预测,参与经营决策、编制成本计划,建立责任成本中心、实行成本归口管理等内容。对各项生产活动进行具体指导,限制和监督,及时发现偏差。采取纠正错误的措施,使各项具体的和全部的生产耗费控制在原来规定范围内,确保规定的目标成本。 ⑴建立责任成本中心、加强业绩考核 建立责任成本中心,是工程成本控制行之有效的经验。是指具有一定的管理权限,责、权、利相统一的,对所发生的成本费用能够加以控制,并承担相应经济责任的企业内部单位。组建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果负完全责任。按照不同的成本要将目标成本进行细分,分解落实到每个阶段,纵向分解到各施工班组,横向分解到项目部领导、职能部门,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目标责任制体系,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项目成本管理格局。严格考核、奖罚分明。通过分解成本指标,可以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缺点和薄弱环节,以便总结经验克服缺点,提高电力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 ⑵确定目标成本、进行成本预测 施工预算是项目成本目标。工程中标后,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进行评估。根据项目合同条款,施工条件,各种材料的市场价格等因素,测评该项目的经济效益。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在不断优化施工技术方案和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的基础上,通过人材机消耗分析和制定节约措施之后,制定现场的目标成本。施工预算成本总额应控制在责任目标成本范围之内,并留有余地。并应确定目标利润,施工预算与投标预算进行对比,其差额实际就是计划施工盈利。为了编制合理的施工预算,可根据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材料市场价格变化等因素进行分析,也可制定内部施工定额。同时还要编制施工管理费支出预算,严格控制分包费用,避免效益流失,项目预算员要协助项目经理审核和控制分包单位的预算,避免“低进高出”,保证项目获得预期效益。 (二)成本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管理 成本计划执行过程,实际上就是工程项目从开工到竣工的生产全过程,成本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管理是对照成本计划进行日常控制。其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资料耗费的控制、人工消耗的控制和现场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的控制,以及其他管理费用的控制等内容。 ⑴加强业内管理 工程项目开工时,认真做好图纸会审工作。在图纸会审时对于结构复杂,施工难度高的项目,要认真仔细看透图纸,从方便施工,有利于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又能降低资源消耗,增加工程造价等方面考虑,积极提出修改意见。及时调整和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也是工程成本有效控制的途径,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细化优化,选择适合的施工机具,满足施工的同时又具经济性;合理调度周转材料,精心布置现场施工图;合理分配工作面,既能加快工程进度,又能确保工程质量。编制出技术上先进,工艺上合理,组织上精干的施工方案。项目部位严格按照合同条款抓质量、安全、进度,施工现场技术管理人员责任到人。按合同约定按时编制进度计划和进度款报表。对于工程变更,应及时出具工程变更联系单并请监理、甲方签证工程量及价款。由于不可抗力影响,导致工程停工应及时进行工期签证。由于开发商原因造成工期延误及损失,应及时办理书面签证手续。加强内业管理是成本计划执行过程中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⑵生产资料耗费的控制 在项目生产过程中,材料成本和机械设备使用占整个工程成本的60%左右,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往往在其他成本出现亏损时,要靠材料的节约来弥补。因此,建立完善的采购和收发料制度十分必要,一般在不影响正常施工的前提下,减少材料储存量,以加速资金周转。材料采购应通过市场调查,论质比价;对于耗量大,价款总额较大的材料应采取招标方式,公开竞价,择优选定。这样做,既有利于保证质量,又有利于杜绝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同时,要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材料,减少二次搬运和摊基损耗。并严格收发料制度,进场要认真点验、保质保量,发料要严格按照计划发放,做到帐物相符,台帐清楚,特别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对周转材料,如:钢管、扣件、方木、九夹板等应包死基数、实行限额领料。对余料坚持回收、废物再利用,这也是材料成本不可忽视的最终环节。设备管理部门要根据工程质量、进度和设备能力的要求,合理地配备机械,外租机械设备,如:塔吊、吊车、发电机、施工电梯等,分别采取按台班,按工作量或包月等不同的租赁形式进行租用。要按油料消耗定额进行抽查。并合理安排机械设备的进、退场时间,合理调度和充分利用,提高利用率。自备小型机具,也要合理使用,减少机具闲置。对于机械设备应建立日常定期保养和检修制度,确保机械设备的完好,杜绝机械事故的发生,努力降低机械使用成本。 ⑶分包成本及人工成本的控制 分包成本本着“量入为出”的原则,分包单位的选定可进行招标方式,对分包项目结算,严格按分包合同执行;各专业分项工程都需经过各责任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结算。对于包清工,工程项目应选择实力强、技术精、工人素质高的队伍。其中低值易耗材料、零星材料等采取一次包死的办法。无论是专业分包还是包清工,合同的签订都应详细、严谨、奖罚严明。同时,为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开展技术比武,加强劳动纪律,改善劳动组织,把施工人员的劳动成果与经济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智能与潜力,节约劳动消耗。还可学习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的先进经验,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劳动者的技术装备程度、操作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全面提高项目施工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 ⑷向工程质量、安全、工期要效益 “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电力施工企业要想从工程项目的建设中获得利润,必须在保证安全、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严格实行成本控制。管理者要找到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在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又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安全是职工的生命,项目的生产,首先要加强防患意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保证参加工程建设的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避免安全伤亡事故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工期管理也是合同管理的环节之一,寻求最佳工期点成本,如何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为了保证工期而采取技术措施,必然增加工期成本,但由于延误工期而导致违约,必然被索赔。一般来说,工期短,成本小,但当工期缩短到一定限度时,再要缩短工期,所采取措施的成本则会急剧上升。因此,在确保工期达到合同要求时,尽可能降低工期成本。切不可为了追求市场竞争力而盲目赶抢工期,否则,不但增加技术措施费用,导致工期成本超支,还会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⑸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其他方面的控制与管理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强化经济观念,树立全员经济意识,狠抓思想作风,注重廉政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节约现场管理费用,精简管理机构,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强化索赔意识,抓好索赔工作,找准索赔的切入点,抓住在规定时间限度内提高索赔的详细额外费用计算清单和资料,据理力争,提高索赔效果。因此,索赔也是相对降低成本的措施之一。 (三)及时竣工结算、加强成本核算 技术资料及时交付甲方和归档,及时竣工决算和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加强项目成本核算是建筑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要求,也是建筑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重视项目成本核算、分析,为成本控制提供数据和依据,为成本预测和计划提供信息。 ⑴技术资料的准备与竣工决算的管理 合同条款对工程竣工验收有十分明确的界定,因此,要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归档,以确保工程竣工时技术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技术资料是否齐全、是否及时交付甲方和归档,将影响工程的竣工决算。在竣工决算阶段,项目部将有关决算资料提交预算部门,对中标预算,材料实耗,人工费等进行分析、比较、查漏补缺,确保工程竣工决算的正确性、完整性。 ⑵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 工程竣工后要及时进行结算,以明确债权、债务关系。项目部要专人负责与开发商联系,力争尽快收回资金,对不能在短期内清偿债务的甲方,通过协商签订还款计划的协议,明确还款时间、违约责任等,以增强对债务单位的约束力。 ⑶成本核算、分析与考核 强化成本核算管理,坚持预算成本核算原则,坚持实际成本核算的原则,提高核算质量。通过对工程项目成本构成和影响成本因素的分析,弄清未来成本管理工作的方向和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根据项目部制定的考核制度,对责任部门、相关人员地进行考核,实行奖优罚劣的原则,以提高成本的节约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电力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在整个项目目标管理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实施成本控制,对降低工程成本,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劳动积极性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施工等方面也有深远的意义。加强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既是企业积极适应wto的规则要求,又是向科学管理要效益的具体举措,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自我完善,增强企业的生命力,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持续发展。 电力施工论文: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 摘要:电力行业的改革,使得电力施工企业被剥离出来,由于电建这一行业技术水平要求高,仍然具有垄断性。目前,大多数电力施工企业已经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根据市场要求,通过投标获得各发电企业投资的电厂工程建设任务。因此经过施工企业自身努力已经成功地在市场立足。但由于电力建设市场还不规范,企业间过度竞争造成施工企业利润空间很小,基本上是在保本经营。所以,电力施工企业如何做好成本控制是关系到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一、电力施工企业的发展 目前,大多数电力施工企业已经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自行投标获取工程。因为电源建设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全国各大发电集团公司,而不在电网公司,所以,可根据市场要求,通过投标获得各发电企业投资的电厂工程建设任务。虽然电力施工企业剥离在即,但是就电建这一行业而言,由于技术水平要求高,仍然具有垄断性,因此经过施工企业自身努力已经成功地在市场立足。 电力施工企业为国家电源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发展也必然要同经济发展相适应,所以电力施工企业进行行业整合成立集团化公司是电力施工企业改革发展的最佳模式。集团化有利于把电力施工行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集团成员企业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对于大型项目自己没有能力完成的,特别是开发国外项目。可以由集团组织进行建设,在电力市场低谷期,通过集团开拓国外电力工程是电力施工企业应对生存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目前电力施工企业发展态势良好的情况下,还必须看到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不能获得成本降低优势,则企业的长远发展会受到影响。 二、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成本控制思想的制约 电力施工企业大多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已形成了一种不太符合市场经济的模式。计划经济时代,工程不需要投标竞争,所以,也就没有制定成本预测的动力,企业在成本预测方面的能力不足,而在目前的市场竞争条件下,首先要做好成本预测进行竞争报价,报价过高揽不到工程,报价过低又会使企业利润空间太小。 电力施工企业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从范围上看,局限于施工领域;从内容上看局限于施工成本;从时效上看,局限于事后成本控制。管理者较重视施工成本的控制而忽略成本预测以及对设计成本、营销成本和服务成本的控制;忽视以全局的高度来审视企业成本;成本分析的方法对没有纳入会计核算范围的成本行为缺乏分析等。 (二)缺乏高素质且具有长远眼光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 好多电力施工企业为了取得工程的承包权在竞标阶段成本预测做得很好,然而,一旦拿到工程,成本预测和成本实施就脱钩了,使得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不能有机融合。 有的电力施工企业甚至在成本管理方面没有制定相关的企业战略,缺乏成本管理的长远规划,容易导致短期行为,不能形成企业长期的成本优势,阻碍了电力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如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突发性问题,在问题处理上可能仅仅就事论事,而忽略了对企业的长远影响。特别是一些责任赔偿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信誉,从而使得以后的工程竞标难度加大,业主可能宁愿把工程承包给报价虽高但信誉好的企业。 (三)成本考核机制不科学 电力施工企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企业跟着工程走,可能同一时间同时进行几个工程项目,也可能同一地域同时进行几个工程项目,并且各工程项目的工期不同。所以,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要有自己的特点,实行项目成本责任制管理。完整的成本管理应该包括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成本内控制度及台账的建立、成本核算及成本信息系统、成本监督与反馈、考核兑现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按事前、事中、事后进行控制管理。整个体系的建立对企业责任成本管理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但目前不少电力施工企业成本考核机制不科学,没有按照工程项目进行责任成本控制,或者虽建立了责任中心,但未对目标成本进行有效分解,造成责任成本管理在企业流于形式,起不到成本管理的作用。如企业总部费用与具体的工程项目费用不分,在对以某个项目作为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进行业绩考核时,把其不能控制的总部费用列支在内,使得业绩考核不公平,起不到应有的促进积极性的作用。 (四)受网络财务发展缓慢的影响,信息处理不及时,使得成本决策滞后 由于电力施工企业自身的特点,即全国各地都有工程项目,各工程项目的财务人员在网络财务不发达的情况下。很难确保该项目的成本发生情况及时汇报给总公司,况且还得考虑财务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性,使得公司总部不能及时顺利地做到总成本的优化和决策。 三、应对策略 (一)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原则 1、全员参与原则。不管是对公司总部还是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有利于整个企业的一项活动,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企业成本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指标,涉及公司总部、项目组的各个部门和单位的成本的所有要素,因此,要降低成本,实现成本计划,就必须充分调动每个部门、每个员工控制成本和关心成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全员控制成本。 2、工程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原则。针对于具体的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要做到善始善终,从项目投标到中标的成本预测,进入实施阶段后要经过施工准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回访保修等几个重要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人力、物力的消耗及费用的支出,所以,成本控制工作也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过程。 (二)具体的成本控制策略 1、实施科学的工程项目责任制成本管理。以具体的工程项目作为一个责任中心,进行成本控制,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体系,更好地运用项目经理制,项目经理就是成本控制的责任人,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各个管理层和施工班组参与其中,从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到现场管理人员都必须落实成本管理责任,明确职责,并且成本控制体系应根据工程的进展和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 建立工程项目成本风险控制预警机制,强化财务监控功能,虽然各工程项目空间上与总部有一定的距离,但总部应随时派人跟踪项目资金流向,或者使各项目财务负责人轮岗,以减少资金流失的可能。加强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风险的监管和控制,以指引企业经营活动、预警资金流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始终处于可控、在控状态,有效提高企业防范各种财务风险的能力。 加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协助总部及项目领导层及时做出决策,协调资金供求平衡,化解财务风险,优化资本结构,为决策层调整经营策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加强安全管理,尽可能避免事故损失。近年来,安全事故发生频繁,尤其是作为安全事故高发行业的施工企业,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以及财产损失一般都较为严重,一旦发生将使成本及剧增加,还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企业对于安全生产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开工前进行安全技术检测,环境合理度检查。施工过程中进行安全文明检查,安排专人负责整个工期的安全施工。用料结束后要清理现场残料,一是可以使得工程更顺利地进行,二是可以出售残料降低成本。工程结束后,要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保证产品的最后把关工作。同时,注意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工作,定期检查考核,实现环境卫生的一贯化,从另一侧面保证了安全施工。 3、加强质量成本的控制。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也就意味着花费更高的成本。质量成本管理的关键就是要在质量和成本之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成本控制者应深刻理解并分析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加强质量管理,避免因工程质量不过关而带来的损失。质量不过关和安全事故不同,前者的发生更多的是因主观因素,而后者的发生更多地与操作失误等非主观因素有关。企业不能因为节省成本,就偷工减料产生豆腐渣工程。 质量成本是指工程项目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费用之和。质量成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因偷工减料而引起的故障成本,包括施工项目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另一类是控制成本,包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属于质量保证费用,是正常成本,与质量水平成正比关系。鉴定成本即质量检验费用,该项费用是不可避免会发生的,应按有关规定办理,质量预防费用即对事故要做好预防措施,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将事后控制转为事前控制。 4、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员工成本控制意识。成本意识是指控制成本的观念,包括注意控制成本,努力使成本降低,设法使其保持在最低水平。树立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使得员工以主人翁的心态时时做好成本节约的工作。只有树立起员工的成本意识,才能建立起控制成本的主动性,才能使降低成本的各项具体措施、方法和要求顺利地得到贯彻执行和应用。因此,员工良好的成本意识是成本管理的必要前提条件。 四、结论 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企业应建立工程项目责任制成本管理系统对成本进行控制;通过对项目可控成本的分析考核来达到整个企业成本控制的目的。成本预测是基础,成本管理和分析是手段,成本控制是目标,这三者是一个反复、交错、综合运用的过程。只有做好成本预测,并不间断进行成本分析,加强施工项目管理,才能控制项目成本,从而控制整个企业的成本。 电力施工论文:电力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探析 摘要:作者结合电力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经历,对电力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管理要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加快应收账款周转,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建议。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传统的电力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电力施工企业都面临“干工程难,催要工程款更难”的双重困境,一方面,为在竞争中抢占市场,广揽活源,企业需要垫付大量的资金来承揽项目;另一方面,电厂业主由于融资问题等种种原因拖欠工程款,占压电力施工企业大量流动资金,使电力施工企业面临巨大的商业风险。积极而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将有利于加快企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有利于防范经营风险,维护投资者利益,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电力施工企业已经意识到应收账款的重要性,应收账款管理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电力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水平。 一、电力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不健全 有些电力施工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缺乏规章制度,或有章不循,形同虚设。财务部门不及时与经营、合同结算等业务部门核对相关数据,工程结算收入与核算脱节,出现问题不能及时暴露,有些电力施工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账龄老化,却任其发展,无人问津,对应收账款管理责任不清。 2. 考核制度不健全,片面追求经营收入 部分电力施工企业负责人只重视施工产值的增长,将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工资报酬与施工产值相匹配,忽视了将能否收回所欠工程款及回收应收账款的质量纳入项目管理的相应绩效考核中,使得项目管理人员只重电力施工产值完成的多少,而不考虑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由于对应收账款管理的不够重视,企业往往存在应收账款责任部门不明确、对账不及时、催收不力的现象,从而导致企业应收账款负担沉重。有的电力施工企业负责人对有关债权的法律知识欠缺,对应收账款管理各环节重视不足,致使应收账款的追讨甚至出现过了追溯实效等不正常的情况;甚至为了政绩及个人利益,将其他一些不应计入应收账款的项目通过应收账款科目核算。 3. 应收账款日常疏于管理 部分电力施工企业对应收账款方面的管理不严密,或者疏于对往来帐款的管理,不定期与相关单位核对帐目,长期下去欠款企业对债权人的对帐要求持抵触情绪,不愿意对账,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往来帐款帐目不清,为以后的催收,清理工作带来困难。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要求公司应该有严格的应收账款管理政策,如果平时企业催收力度不够,欠款企业时间一长就理所当然的拖欠货款。大量工程应收帐款的发生让这些企业终于知道了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性,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不仅需要管施工,财务同样需要严格管理,科学的管理制度必不可少。 4.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一方面当前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采取垫付资金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这就造成企业间相互拖欠应收账款的现象更加严重;另一方面是很多企业故意拖欠账款,即使有钱也不还,社会普遍缺乏诚信。 5. 施工企业过渡依赖人情收款 部分施工企业过分依赖人情回收工程款,缺少相应的管理程序,在遭到长期拖欠工程款时,碍于面子或靠虑到以后还想合作,长期不采用法律手段回收工程款,导致应收账款日积月累,以致到最后企业无法正常运作。 二、提高应收账款管理水平的途径 1. 建立应收账款内控制度,从源头控制应收账款额度 一个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包含很多内容,但是对于应收账款管理来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施工和收款缺乏责任制就会导致盲目施工,比如内部控制制度不和理或是不严密,施工和收款的责任权限不明确,出了问题没人负责,或是有问题没人处理等都会造成施工的盲目、客户的选择不合理、货款的难以收回等问题。部分施工企业对应收帐款的管理缺乏规章制度,或者有章不循,形同虚设。施工企业要建立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对应收账款的账龄要及时进行分析,及时调整企业的信用政策。账龄分析就是根据客户所欠账款的时间长短,分析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及金额。具体就是看有多少应收账款是在信用期内,有多少应收账款超过信用期,将所有逾期的应收账款编入账龄分析表,这样就可以很清楚的获得关于应收账款的重要信息,并结合对客户资信情况的调查,据此调整企业的信用政策,努力提高应收账款收现率。 2. 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动态分析跟踪管理 企业应收账款发生后,电力施工企业不能去消极等待业主付款,而应对应收账款进行动态分析管理。加强日常监督和管理,以便随时掌握应收账款的情况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的决策。首先,应收账款发生后,企业的财务部门应隔一定的时间,以文书、表格形式向有关领导、相关业务部门和经办人员传递应收账款的动态信息,定期进行通报,督促业务部分进行催收。其次,要密切关注业主的经营状况,加强日常询证。施工单位要随时了解业主的经营、财务状况及人员的变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防止由于对方的突变或经营决策及有关人员的变动可能造成应收账款无法回收的风险。项目经理部的财务人员要定期对应收账款向业主发出询证函,核实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完整性并确保诉讼的时效性,防止应收账款体外循环发生,堵塞违法违规行为及防止法律诉讼收债的失效。再次,要明确应收账款中工程预收款、进度款、质保金等各环节的责任人,相应的责任部门要在施工过程中切实负起管理责任,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 3. 适当引入外部催款力量,加大催款力度 对应收账款的催收可以适当聘用有经验的人员和律师进行清欠也可以聘用企业内部或外部人员(有经验的财务会计、营销人员和律师等)进行应收账款的清收,按应收账款的额度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约订清收应收账款支付相应劳务报酬,进行清收。 电力施工论文:浅谈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 企业管理是实现经营活动、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企业管理是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的可靠保证。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动员和组织企业全体人员,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力求以最少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 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施工是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的重要阶段之一,而施工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力项目建设的一系列过程中,企业做好成本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成本是体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综合指标。企业成本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控制: 一、从源头抓起,做好施工图预算,合理控制企业成本。 施工图预算是指在设计施工图完工后,计算高设计施工图的工程量,根据施工方案,套用现行工程预算定额及费用定额、材料预算价格等,编制的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建设费用的经济文件。 要完整、正确地编制施工图预算。首先,必须熟悉本专业施工图纸表达的工程内容和工程量计算规则;其次,是掌握实施该工程对象的施工方案或方法;第三,是全面理解和执行现行预算定额等规定;第四,是根据施工图计算的工程量计算定额直接费;最后是根据定额直接费或其中人工费,计算应计取的其他各项费用和工程造价。 施工图预算所确定的工程预算造价是建筑安装企业产品的预算价格,企业在施工图预算的范围内加强经济核算,以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施工图预算是加强施工企业实行经济核算的依据。施工图预算的目的是控制工程投资、编制标的和控制合同价格。根据施工图预算拨付和结算工程价款。 二、做好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其他方面的控制与管理。 (一)工期影响。电建项目施工中常常会出现计划工期与实际工期不一致的情形。主要原因是:由于电力建设项目具有庞大、复杂、周期长、相关单位多等特点,影响进度的因素很多。在执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情况,难以按照原定的进度计划执行。例如:业主使用要求改变或设计不当而进行设计变更;设计、施工中采用不成熟的工艺、技术方案失当;材质、构配件、机具、设备供应环节的差错,品种、规格、数量、时间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突发事件影响,如恶劣天气、临时停水、停电等。 企业应合理控制好工期,使项目成本与工程进度同步。为了便于在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中同时进行进度与费用的控制,掌握进度与费用的变化过程,可以按照项目工程的施工横道图进行分析处理。 (二)工程变更。当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与招投标时的工程情况相比发生变化时,就意味着发生了工程变更。设计变更是工程变更的一种,是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图在技术交底会议上或现场施工中出现的由于设计人员构思不周,或某些条件限制,或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某些合理化建议,经过三方(设计、建设、施工单位)同意,而对原设计图纸的某些部位或内容所进行的局部修改。由于设计变更,将会导致原预算书中某些分部分项工程量的增加或减少,合同价的调整,从而引起工程造价的增加或减少。 工程项目开工时,企业应认真做好图纸会审工作,认真仔细看透图纸,积极提出修改意见。及时调整和优化施工组织设计,选择适合的施工机具,满足施工的同时又具经济性。 (三)质量管理。工程质量标准一般可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优良工程是通过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合理的施工组织以及良好的设备保证和品质优良的建筑材料来实现,而不合格工程则相反。优良工程、合格工程、不合格工程还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并引起连锁反应,其最终的成本必然影响到施工价格的变动。 安全、质量管理是电力企业的生命,同时,抓好质量管理也与企业成本管理密不可分。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把工程质量关,各级质量自检人员定点、定岗、定责、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自检,把管理工作真正贯彻到整个过程中。采取防范措施,消除质量通病,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造成因不必要的人、财、物等大量的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 (四)工程物资材料的控制。材料费是构成工程成本的主要内容。由于材料品种和规格多,用量大,所以其变化的范围也较大。施工单位能控制好材料费的支出,就掌握了降低成本的主动权。在施工的各个阶段,施工现场需要多少材料进场,应以保证正常的施工进度为原则。 建立物资使用台账,将施工图材料计划与实际使用材料进行比对。工程终结时,对该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了解工程工量及材料使用情况,做好物资计划与实际使用情况的对比分析报告。根据材料对比情况,合理分析,控制好工程项目的物资,从而节约企业成本。 三、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将企业基础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 成本管理与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密切相关。重视公司程序文件的落实。公司有一套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的程序文件,《项目管理程序》、《物资管理程序》等。依据企业程序文件,严格把关项目物资的编、审、批等一系列手续,规范项目管理工作。 成本管理要注重全员原则。参与成本管理的人员也不能仅仅是专职成本管理人员,应包括各部门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人员,并要发动广大职工群众,调整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降低成本的潜力,提高企业整体成本管理水平。成本管理活动是整个一个大循环,并通过持续改进以改善成本管理、减少或杜绝资源的浪费和损失、使成本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成本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选择正确的成本管理手段,辅之以良好的管理基础体系,长期坚持方可实现最终的低成本运行。 电力施工论文:电力工程建设高压电缆敷设安装施工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也对供电质量及安全有了新的要求。在整个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高压电缆安装占有重要地位,高压电缆安装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供电质量。因此在安装过程中,安装人员应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及条例对高压电缆进行安装,以此保证工程施工与管理有效进行。 【关键词】电力工程建设;管理;高压电缆敷设安装 随着人们对供电需求逐渐增加,使得高压电缆的应用日益普及,安装范围也逐渐广泛,因此为迎合科技时代的具体要求,电力设施安装人员应增强自身专业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合理设计安装方案及电缆排列,同时施工单位应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的管理,督促电力设施安装人员高效完成安装工作。本文将根据实际情况,对我国电力建设过程中高压电缆敷设安装施工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保证我国电力系统安全运行。 1电缆敷设的安装方式 在电力工程建设中高压电缆敷设安装施工过程中存在多种安装方式,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①直埋敷设方式。直埋敷设是电缆敷设中较为简便的一种施工方式,在进行直埋敷设施工的过程中,应注意控制电缆沟的深度与结构,深度应大于等于0.8m且电缆沟底部要进行夯实工作,同时还要注意施工环境,由于直埋敷设方式对周围环境要求极为严格,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格外注意施工环境,避免因环境问题给施工质量带来影响,这种方式通常被应用于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电缆安装。②电缆沟敷设。电缆敷设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是电缆沟敷设,该种方式需人工建设电缆沟同时将金属支架预埋在电缆沟内部。在进行电缆沟敷设施工时,应注意将低压电缆和高压电缆设置在不同的电缆沟内,且要控制电缆与电力电缆的设置位置,尽量安放在不同电缆沟两侧,若只能同时安放在一侧,需要将电力电缆设置在控制电缆上方与金属支架间距为1m的位置上。③电缆排管敷设方式。在电缆敷设过程中,对于电缆排管敷施工应注意以下几点:a.应将铅丝从管内穿过,然后将相应电缆拉入管内;b.在施工阶段,应格外留意穿插电缆过程,应使用PVC过度防护套再拍关口对电缆进行保护,防治电缆受到刮伤保证电缆安全。④电缆架桥。目前,电缆架桥具有结构简单、安装快捷、耐腐蚀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在石油化工、机械军工等行业,而在建筑工程方面仍处于初级萌芽阶段。 2对电力工程建设中高压电缆敷设安装施工与管理的具体分析 2.1施工方面分析 2.1.1电力电缆敷设 充分了解设计图纸及现场情况,结合这两要素对电力电缆走向进行分析,同时根据丈量获取的路径长度决定生产电力电缆大小,通常要预留出1~2m的长度,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挖掘电缆沟,挖掘电缆沟时应注意角度,应进行垂直开挖、两侧按比例放坡的施工方式,方便后期回填工作。 2.1.2电缆的牵引敷设 ①应使用搅磨机械进行牵引放线工作。人为按照电缆长度拖放出一根牵引绳,通过滚轮送至电缆盘处,运用电缆拉帽将牵引绳与电缆进行连接,使得电缆绳受力过渡到电缆保护套上,然后对电缆拉帽与卷扬机进行连接,利用机械动力使电缆在预设滑轮上滚动,完成牵引绳展放工作。②制作电缆牵引头。由于电缆受皱折波浪式铝外壳保护,使得电缆的安装过程受到一定阻碍,为了保证电缆不受外力破坏,通常采用强度和安全性较高的电缆机械拉帽,充分保证电缆在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此外,在加大转向弯曲半径、匀放多组滑轮车进行减小侧压力的同时应安排专人配合厂家对安装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安装工作顺利完成。以某110kV电缆敷设安装工程为例进行探讨研究。电缆线路约5km长,在整个安装线路中有五处要穿越顶管,电缆外径约10cm,共需制作14个接头,其中中间接头12个,室内外接头各一组。根据施工情况选择合适的管道输送机,可输送电缆外径为8~11cm,同时配备分控箱及总控箱,进行人控拉力展放工作时配置拉力为1t的牵引机选择5轮液压式电缆放线架再配置滑车20个、转弯滑车10个,井口配置四轮滑车,然后按照相应的工作顺进行施工,首先清理好电缆沟、排管内的杂物,决定好电缆排列顺序及走向,利用牵引机对电缆进行展放,再使用输送机控制电缆走向,为避免电缆外套受损应制作专用橡胶垫底对电缆进行保护。 2.1.3电力电缆安装施工要点 在进行电力电缆安装施工应注意以下几点:在安装之前应对电缆质量充分检查,查看是否有受潮现象,可使用火烧法或油浸法;电缆不宜进行大角度弯折,因此在安装过程中,弯曲半径应大于等于电缆外径的10~20倍;在电缆需要通过有震动或承受压力的地段时注意进行穿管保护,使电缆垂直在距地面2m至地面以下0.2m之间;在直埋电缆徐璈要与道路、铁路交叉时,所穿保护管应伸出1m左右的距离。 2.2管理方面 2.2.1充分做好事前准备工作 在进行电力电缆安装施工前,首先应根据施工图纸,对到货电缆的长度进行审查,查看电缆规格是否符合设计图纸及定货长度的要求。在进行敷设工作前,应对电缆沟及排管内部进行及时清理,以防止沟内排管内的碎石、硬块等坚硬的物质对电缆外层保护造成伤害,同时应准备好照明通讯设施,根据具体地形布置好合适的牵引机、电缆输送机以及电源箱。对施工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如遇到电缆线路过长分区较多的状况,应采用“先中间、后两边”的施工顺序,为后续接头安装工作的打下良好基础,减少因电缆长度误差给电力电缆安装施工带来的施工困难。 2.2.2对安装施工过程进行严格控制 在电力电缆敷设安装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电缆长度及排列顺序、拐弯转角及上下竖井等问题。对于口前高压电力电缆的安装,施工方主要有三种方式:机械敷设、人工敷设及人工机械结合,应针对具体情况选择安装方式。由于现场地形地质环境较为复杂、环境多变,在进行口前作业时大部分施工单位会采用人工机械相结合的敷设方式,即头部牵引技术,通过利用多台电缆输送机同步对电缆进行输送工作,然后人工对电缆的展放工作进行调整。在电缆进行敷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输送机在输送电缆时要同步进行,在输送机控制箱转弯处及牵力向上时须有专人监控同时保持通讯畅通,防止因输送机工作不同步引起的电缆受力变形。在隧道上进行电缆敷设工作时,应注意由热胀冷缩引起的电缆上隆或下滑现象,应采用蛇形敷设法对高压电缆进行安装,防治因电缆错位移动造成的保护套损伤现象,保证电缆施工顺利完成。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电缆线路的支持,只有充分保证高压电缆安装工程顺利进行,才能使确保电力在输送过程中安全无虞,为社会生产提供不竭动力。因此,国家应重视高压电缆敷设安装工作,以保障人们用电安全畅通。 作者:曾超 周铁 单位:湖南宝源电力实业有限公司 电力施工论文:农网电力施工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我国的电网建设工作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电力工程的安全问题不仅与施工进度息息相关,还对有关人员的生命安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由此看来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活动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据此,以我国的电力工程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对施工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同时对改善的措施也做出了研究。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问题;安全问题;对策分析 0前言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电力工程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也因此迎来了较好的发展机遇,从而使得电力工程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用户负荷也在随之增多,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活动的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相关工作人员提高对自身工作的高度重视,并增强自身的责任感,积极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不仅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管理工作的更好发展。 1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性分析 在目前我国电力工程发展过程中,施工安全作为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这项工作不仅影响到施工进度,还对整个工程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发挥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所电力工程的管理人员要将施工安全作为重点任务来完成,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积极的推动整个企业的稳定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电力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专业人士表示,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不仅为有关管理人员制定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等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还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所有员工和管理层的利益,为内部人员的人身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上,为社会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服务,帮助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这也成为整个电力工程发展中的无形资产。由此看来,施工安全对电力工程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施工中安全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 2.1对安全施工的认识不足 只有先提高对安全知识的正确认识,才可以确保安全管理有关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在目前某些电力工程的施工中存在人员的安全施工的认识不足,对手工过程的安全问题不够重视等情况,导致了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从而造成在施工活动中出现了分散作业,施工流程不规范,操作步骤不正确等现象,这种情况的发生不仅影响到施工活动的有序进行,还给安全管理活动增加工作量,对施工质量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2.2操作标准不明确 由于员工对自身工作不够重视,不明确自身职责,因为对施工流程不够熟悉,从而导致施工效率不高,操作不标准,从而引发了安全事故。比如在某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发现,李某对施工活动的操作流程不熟练,本来一个小时能够完成的任务,这些人员却花费了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同时还出现了不按照标准步骤进行操作的情况;某员工在施工前未及时对安全措施进行检查,从而在施工过程中使用安全绳索的环节发现绳索断股,由于安全防护工作不到位,因此未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本职工作,这样一来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对整个电力工程的施工进度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引发安全隐患。 2.3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不到位 专业人士指出,管理工作不到位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目前在我国电力工程施工中经常出现管理工作不到位的现象。特别是在人员用电要求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施工安全成为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但是某些管理人员对自身具有的安全管理职责不够重视,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流程的安全管理不到位,使得员工的积极性不高,忽略了安全问题,存在某些员工不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的情况,直接导致施工质量不过关,存在安全隐患,从而进行返工,这样一来,不仅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工,还造成了设备,材料等浪费,增加了施工成本。 3确保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的对策分析 3.1提高对施工安全的认识 提高对施工安全的认识是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主要保障,对电力工程来说,只有具有较强的责任心,重视自身的工作,才可以实现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由于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目的是,更好的保障人员的健康和生命,有效的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在此过程中我国某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员不仅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积极做到以身作则,严格的要求自己,并根据电力工程目前发展的实际状况,及时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问题,并采用请教资深人员的方式,正确的认识自己,从而发现自己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改正。另外还采取专家讲座,专业知识讲演等方式来提高员工对安全施工的认识,提高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深刻的认识到施工安全在电力工程发展中发挥出的重要作用。鼓励员工积极的树立质量第一,安全施工的原则,并在施工活动进行前对施工用具,设备,材料等有关物资做仔细的核实,将检查的重点集中在施工设备的带电性,防护措施,如果在检查中发现有施工设备不符合安全施工相关标准,一定要第一时间进行更换,并认真做好不合格设备更换记录,同时将这些不符合规定的施工用具摆放在规定区域,以此方便管理人员进行核实。 3.2确定安全施工操作准则 为了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作为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员必须先从思想上提高对管理工作的认识,并将安全管理相关任务得到有效的落实,在此环节需要认真做到以下几点。(1)构建网络化的安全教育平台,同时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在安全教育过程中需要利用互联网给员工播放有关的安全施工视频,图片等,以此方式还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员工的主动性,使员工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安全知识的学习中,从而将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积极开展安全宣传活动,比如采用员工手册,印制宣传册,报纸,互联网消息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施工活动中安全知识的宣传,打破传统的那种固定的发传单的方式,丰富安全宣传活动形式,在此环节,管理人员有必要指定专人来对这项活动进行实时的监督,从而有效的避免滥竽充数现象的出现,确保管理工作的严肃性。(3)加大对安全文化的教育力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严格的要求自己,并鼓励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企业安全文化的教育活动中,并发挥好自身的引导,带头等积极的作用,给施工人员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使他们可以提高对阿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有助于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尽职尽责。 3.3加强对施工现场的严格管理 对电力工程来说,施工过程是整体施工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施工人员一定要认识到这点,并积极配合安全管理相关工作,同时安全管理人员也应该加大对施工过程的投入力度,从而有效的提升施工过程安全保证。例如某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员非常注重员工的落实情况,为了全面的掌握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主要采用了不定时抽查的方式进行管理,以此来提高施工人员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并在检查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施工人员正确的指导,帮助员工解决问题,这样做有助于将故障问题的发生率降到最小,最大限度的防止了施工环节安全事故的出现。要求员工在进入施工现场之前认真检查各种防护措施,比如检查防电鞋,安全剪,电胶带,安全帽,安全绳索等是否准备得当,并检查安全绳索是否存在断股的情况,如果发现有这样的情况,一定要进行及时更换,并做好登记。另外还要根据目前的施工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施工管理制度》以及《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标准》,使管理制度对员工产生一定的约束力,并将各个员工的职责进行明确,可以以部门,个人,班组等为目标,更好的体现安全管理的全面化和制度化。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施工安全监督体系》,积极的构建网络化的安全监管平台,同时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等步骤,不断加强对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监督体系的完善,对施工流程进行严格的控制,要求员工必须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如果有不按照规定施工的人员以及行为,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并对这些人员进行严厉的处罚,从而将安全隐患的发生率降到至最低,避免事故的发生,切实的保护了人员的生命安全。 3.4制定危险预控措施,从源头落实好安全管理 管理人员应该让员工意识到防患于未然的必要性,加强对施工活动中危险点的深入分析,比如在此过程中可以采取定期开展危险点调查的方式,同时还要自觉的编制危险点的清单,制定危险点防控措施,并通过采取隔离,消除,疏散等方法来最大限度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从根源上加强控制,防止事故的发生。加大对危险点消除工作的管理力度,主要对重点步骤,主要操作环节进行实时的监控。另外积极的制定事故应急措施以及救援方案,进行反事故的演练,以此方式来提高员工对安全施工的关注程度,同时也积极的促进施工人员紧急事故的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3.5加强对人员考核制度的完善 在安全管理相关工作中,需要将安全生产责任制作为重要依据,同时严格的执行各项施工活动。在年终考核工作中,有必要对员工是否重视安全管理进行调查,有助于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并鼓励员工自觉、积极的落实自身的职能,在此环节要检查员工的会议记录,工作内容记录,并将其作为员工年终考核主要依据,从而将考核的最终结果及时纳入部门年终考评管理体系中,使其和电力工程的经济效益紧密的联系起来。 4结束语 如上所述,施工活动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安全管理有关工作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所以相关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的要求自己,自觉的遵守安全管理标准,加强对每个施工环节的重视,认真,努力的做好本职工作,同时管理人员要加大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力度,有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如此一来,才提高员工专业操作技能的同时,积极的推动电力工程的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沈建荣 单位: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苏州市吴江区供电公司 电力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浅析 【摘要】电力设备的安装工程,是指工程项目逐步落实的阶段性过程,因此,此阶段对产品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对电力设备工程进行严格的监控,能够有效的提高电气设备安装的质量。本文针对如何管理把控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如何选择设备所需裁量,人员分配等相关技术及管理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电力设备;工程安装;产品质量 引言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较为复杂,对质量的把控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设计、工艺、操作、措施等多个相关层面。在电力设备安装的过程中,不允许出现任何细微的波动或差异,否则将对产品质量造成事故性的影响。此外,电气设备在安装完成后,如发现问题在进行拆卸,将会带来极大的损失,并且对电网运行、工作人员安全等方面的安全性形成危害,由此可见,电力设备安装过程的质量把控的重大意义。 1对电力安装工程形成质量影响的主要因素 1.1人为因素 人工是电力安装工程的执行安装因素,人工的工作过程,对整体工程质量带来直接的影响。每一位电力安装工程中的人工环节,都对工程结果的质量有着直接、间接的影响,因此,着手提高人工素质对提高整个工程质量有重大的作用。 1.2施工材料因素 工程质量的基础,在于施工材料的质量,要求工程质量达标,首先要对施工材料质量是否达标进行严格把控。施工材料达标,才可创造出正常的施工环境。在电力安装工程中,施工材料用量大种类多,如施工材料出现质量问题,将对整体电力安装工程质量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严格把控施工材料的质量,是有效提升、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 1.3施工方案因素 施工方案对于整体工程而言,是直决定工程进度、质量、投资三大目标控制能否实现的因素。错误的施工方案,往往会带来进度减缓、投资增大、质量不合格等相关影响。因此,在制定施工方案时,要从技术、组织、管理、操作等相关方面全面考虑,以达到经济合理、操作方便,符合工程质量等方面为目的,制定出提高进度、控制成本、施工步骤完善的施工方案。 1.4工程机具设备因素 机具设备在电气安装工程中,起到施工生产的作用,机具设备的全面质量优劣,会直接对整体工程大部分工程步骤造成影响,因此,对于机具设备质量把控,也是电力安装工程至关重要的关键点,对于机具设备质量要求,应当参考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维护修复是否简便等相关条件选择。 2电力安装工程质量把控建议 2.1对施工人员筛选及培训需严格 施工人员对施工质量、产品质量有相对的意识,对于管理流程、工程质量把控等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因此,对于整个电气安装工程而言,施工人员的筛选及培养显得及其重要,因此,依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应当使施工人员树立五大观念:质量第一、为用户考虑、社会及企业效益、预控为主、数据代表成绩。另外,对于施工人员的技术培养要着手技术操作是否熟练、可操作技术是否全面及技术更新,对于施工管理人员,应当培养工作组织,技术指导相关能力。 2.2材料质量及设备质量把控 对于材料及设备质量的把控,首先需要对采购人的产品质量认知培训,采购人员需要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以便对采购物品质量有相对的坚定能力。另外,对于采购人员的全方位素质也应当培养,确保工作过程中不出现人工事故。 2.3施工阶段质量强化监控 施工阶段是实现工程设计方向的最终途径,对于工程产品质量以及工程项目价值而言,也是重要的实现阶段之一,因此,强化对施工阶段的监控,将对整体施工工程实体形成,有良好的帮助。例如:对于资源投入、条件质量、生产过程等多方面都起到垫基的作用。 2.4着手提高质量把控水平的管理 质量的控制欲技术层面的因素密切相连,而技术因素除了人工技术水平以外,还对装备、检测技术、数据等相关。作为一个工程,要保证质量,首先就要提高质量的水平,相关应当向新工艺、新技术方向着手发展。对于把控的制度,也应当严格化,对于工人的技术素质等需要不断的更新培训,以此来确保工程产品结果的质量。 2.5关于监理目标及责任制定 监理的目标、进度机会以及人员物料等计划,都应带按照工程规定来严格制定,必须使监理明确清楚自己责任以及目标。如监理必须清晰工程每个步骤、每个设备及设备部位、各阶段的质量等标准,对于验收成果也要有清晰的规范。 3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步骤及标准 3.1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准备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阶段中,首要的是施工准备,准备标准包括技术准备、材料准备、场地准备、工作人员准备、机具准备等。技术准备主要包括工作人员施工前对工程图纸审查,确保对工程意图的特点、意图及步骤清晰明了,对工程的难点与重点分析出相对应的合理解决方法,以此来确保工程整体质量结果。 3.2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材料准备 因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材料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工程中所需要的施工材料,都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标准来进行采购,并要有相关合格证书,对于材料的领取制度,也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实际工程进度能够满足期望进度。 3.3人员准备 工作人员需有合格技术水平、技术素质及人员素质,对于工作人员的技术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审核,必须严格制定及执行,要求确保人员技术能够满足工作进度,人员素质能够保证工程质量是否达标。 4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设备安装标准 4.1电力相关设备安装 电力设备安装时,应当先由相关工作人员对设备开箱做好检查及记录,检查标准为:高低压开关柜是否对应工程要求型号、数量是否齐全、部件是否出现损坏等相关合格标准。设备检查完毕后,需要对设备进行运输,运输过程中,应当减低不必要的震动,如可以使用木箱等装载器具放置,减低设备受损伤的概率,搬运过程中,物件倾斜角度应当保持在15°。 4.2配电室管道安装标准 管井施工主要步骤分为土方、钢筋、模板、混凝土等工程。在实施土方工程中,应当对管井及管埋入的大小及位置,进行严格的检查;钢筋工程应当选择表面光滑且无污垢的钢筋材料,对于钢筋焊接施工人员必须要求有相关从业资格;模板工程需要确保,模板在施工完成后不会出现弯曲的现象,拼接不会出现漏浆;混凝土需要避免漏振等现象,应当注意分层下斜、分层捣实等相关步骤的实施。 5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安全质量措施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安全的标准控制,也是对工程整体质量有间接的影响。在繁琐且长期的工程中,工人的安全问题,也是工程质量的关键,如出现人员受伤等相关现象对财力、工期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对工程质量是存在极大的隐患,而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人员常处于高空等(如图1所示)危险条件下工作。因此,工程中的安全问题,也必须要重视,必须严格、全面的为工作人员的安全考虑,制定出合理化、符合施工现场条件的最佳安全方案,以此来确保工程的建设能够顺利开展,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结果。所以,应当有相关人员给施工人员进行安全质量措施培训,培训内容必须包括,施工人员的安全操作水平、自我保护能力、对环境安全隐患排查能力,是工人行为能够严格按照规定来进行。 6结语 电力行业的发展,使整体电力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对于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个电力设备安装企业,如想在行业竞争中出类拔萃,对于加强对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管理控制就是必须落实。因为,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庞杂,施工过程必须需要认真落实。对于整个工程而言材料、方案、设备、人员安全等等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当施工过程出现问题,极易导致施工中断,甚至对工作人员的生命产生威胁。所以,工程质量的达标,一套合理可执行的质量管理措施是必备步骤。 作者:张弘 单位:合肥电力安装有限公司 电力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浅析 【摘要】电力设备的安装工程,是指工程项目逐步落实的阶段性过程,因此,此阶段对产品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对电力设备工程进行严格的监控,能够有效的提高电气设备安装的质量。本文针对如何管理把控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如何选择设备所需裁量,人员分配等相关技术及管理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电力设备;工程安装;产品质量 引言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较为复杂,对质量的把控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设计、工艺、操作、措施等多个相关层面。在电力设备安装的过程中,不允许出现任何细微的波动或差异,否则将对产品质量造成事故性的影响。此外,电气设备在安装完成后,如发现问题在进行拆卸,将会带来极大的损失,并且对电网运行、工作人员安全等方面的安全性形成危害,由此可见,电力设备安装过程的质量把控的重大意义。 1对电力安装工程形成质量影响的主要因素 1.1人为因素 人工是电力安装工程的执行安装因素,人工的工作过程,对整体工程质量带来直接的影响。每一位电力安装工程中的人工环节,都对工程结果的质量有着直接、间接的影响,因此,着手提高人工素质对提高整个工程质量有重大的作用。 1.2施工材料因素 工程质量的基础,在于施工材料的质量,要求工程质量达标,首先要对施工材料质量是否达标进行严格把控。施工材料达标,才可创造出正常的施工环境。在电力安装工程中,施工材料用量大种类多,如施工材料出现质量问题,将对整体电力安装工程质量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严格把控施工材料的质量,是有效提升、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 1.3施工方案因素 施工方案对于整体工程而言,是直决定工程进度、质量、投资三大目标控制能否实现的因素。错误的施工方案,往往会带来进度减缓、投资增大、质量不合格等相关影响。因此,在制定施工方案时,要从技术、组织、管理、操作等相关方面全面考虑,以达到经济合理、操作方便,符合工程质量等方面为目的,制定出提高进度、控制成本、施工步骤完善的施工方案。 1.4工程机具设备因素 机具设备在电气安装工程中,起到施工生产的作用,机具设备的全面质量优劣,会直接对整体工程大部分工程步骤造成影响,因此,对于机具设备质量把控,也是电力安装工程至关重要的关键点,对于机具设备质量要求,应当参考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维护修复是否简便等相关条件选择。 2电力安装工程质量把控建议 2.1对施工人员筛选及培训需严格 施工人员对施工质量、产品质量有相对的意识,对于管理流程、工程质量把控等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因此,对于整个电气安装工程而言,施工人员的筛选及培养显得及其重要,因此,依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应当使施工人员树立五大观念:质量第一、为用户考虑、社会及企业效益、预控为主、数据代表成绩。另外,对于施工人员的技术培养要着手技术操作是否熟练、可操作技术是否全面及技术更新,对于施工管理人员,应当培养工作组织,技术指导相关能力。 2.2材料质量及设备质量把控 对于材料及设备质量的把控,首先需要对采购人的产品质量认知培训,采购人员需要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以便对采购物品质量有相对的坚定能力。另外,对于采购人员的全方位素质也应当培养,确保工作过程中不出现人工事故。 2.3施工阶段质量强化监控 施工阶段是实现工程设计方向的最终途径,对于工程产品质量以及工程项目价值而言,也是重要的实现阶段之一,因此,强化对施工阶段的监控,将对整体施工工程实体形成,有良好的帮助。例如:对于资源投入、条件质量、生产过程等多方面都起到垫基的作用。 2.4着手提高质量把控水平的管理 质量的控制欲技术层面的因素密切相连,而技术因素除了人工技术水平以外,还对装备、检测技术、数据等相关。作为一个工程,要保证质量,首先就要提高质量的水平,相关应当向新工艺、新技术方向着手发展。对于把控的制度,也应当严格化,对于工人的技术素质等需要不断的更新培训,以此来确保工程产品结果的质量。 2.5关于监理目标及责任制定 监理的目标、进度机会以及人员物料等计划,都应带按照工程规定来严格制定,必须使监理明确清楚自己责任以及目标。如监理必须清晰工程每个步骤、每个设备及设备部位、各阶段的质量等标准,对于验收成果也要有清晰的规范。 3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步骤及标准 3.1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准备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阶段中,首要的是施工准备,准备标准包括技术准备、材料准备、场地准备、工作人员准备、机具准备等。技术准备主要包括工作人员施工前对工程图纸审查,确保对工程意图的特点、意图及步骤清晰明了,对工程的难点与重点分析出相对应的合理解决方法,以此来确保工程整体质量结果。 3.2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材料准备 因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材料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工程中所需要的施工材料,都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标准来进行采购,并要有相关合格证书,对于材料的领取制度,也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实际工程进度能够满足期望进度。 3.3人员准备 工作人员需有合格技术水平、技术素质及人员素质,对于工作人员的技术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审核,必须严格制定及执行,要求确保人员技术能够满足工作进度,人员素质能够保证工程质量是否达标。 4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设备安装标准 4.1电力相关设备安装 电力设备安装时,应当先由相关工作人员对设备开箱做好检查及记录,检查标准为:高低压开关柜是否对应工程要求型号、数量是否齐全、部件是否出现损坏等相关合格标准。设备检查完毕后,需要对设备进行运输,运输过程中,应当减低不必要的震动,如可以使用木箱等装载器具放置,减低设备受损伤的概率,搬运过程中,物件倾斜角度应当保持在15°。 4.2配电室管道安装标准 管井施工主要步骤分为土方、钢筋、模板、混凝土等工程。在实施土方工程中,应当对管井及管埋入的大小及位置,进行严格的检查;钢筋工程应当选择表面光滑且无污垢的钢筋材料,对于钢筋焊接施工人员必须要求有相关从业资格;模板工程需要确保,模板在施工完成后不会出现弯曲的现象,拼接不会出现漏浆;混凝土需要避免漏振等现象,应当注意分层下斜、分层捣实等相关步骤的实施。 5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安全质量措施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安全的标准控制,也是对工程整体质量有间接的影响。在繁琐且长期的工程中,工人的安全问题,也是工程质量的关键,如出现人员受伤等相关现象对财力、工期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对工程质量是存在极大的隐患,而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人员常处于高空等(如图1所示)危险条件下工作。因此,工程中的安全问题,也必须要重视,必须严格、全面的为工作人员的安全考虑,制定出合理化、符合施工现场条件的最佳安全方案,以此来确保工程的建设能够顺利开展,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结果。所以,应当有相关人员给施工人员进行安全质量措施培训,培训内容必须包括,施工人员的安全操作水平、自我保护能力、对环境安全隐患排查能力,是工人行为能够严格按照规定来进行。 6结语 电力行业的发展,使整体电力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对于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个电力设备安装企业,如想在行业竞争中出类拔萃,对于加强对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管理控制就是必须落实。因为,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庞杂,施工过程必须需要认真落实。对于整个工程而言材料、方案、设备、人员安全等等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当施工过程出现问题,极易导致施工中断,甚至对工作人员的生命产生威胁。所以,工程质量的达标,一套合理可执行的质量管理措施是必备步骤。 作者:张弘 单位:合肥电力安装有限公司 电力施工论文:电力工程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工程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电力工程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充分认识高压输电线路的重要性,不断加强质量控制,从而能够更好的确保高压输电线路的有效运行,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保障电力工程质量。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电力工程高压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 关键词:电力工程;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 正文: 1.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工作的分析 1.1管理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用电量不断增加,国家也加大了这部分的研究,对于电力的输送方面也作出了相关规定,并不断加强质量控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电能输送过程中高压输电线路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都在进行实际应用的时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优化设计方案,并有效的结合施工工艺,合理选择施工方案。在整个过程中加强高压输电电路施工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施工进度,有效的控制成本,更好的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因此也是越来越受到重视。电力工程属于劳动型,密集型的工程,为了更好的促进高压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控制,需要不断的进行施工总结,从而能够更好的判断施工目的,即提高施工质量,不断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1.2管理原则 对于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需要在确保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有效明确施工人员责任和义务,合理的落实相关责任和施工分配,从而能够更好的保障施工管理工作质量。不仅如此,在开展施工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一定的的原则,即应将“安全为首、预防为主、综合控制”作为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工作的原则,同时重点加强安全质量问题,从而能够更好的确保施工安全。 1.3高压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 1)施工组织设计。进行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的时候施工组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各个方面的规划和设计工作。2)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对于一项工程具有健全的施工管理制度非常重要,其能够有效的确保施工管理过程的顺利开展,防止引发一系列问题。另外对于这个过程需要重点明确施工质量要求,同时对于施工进度方面还需从多个方面进行控制,从而达到其母的。3)施工培训。在工程开始之前,需要重点加强相关培训工作。主要是针对施工过程的施工技术人员参考使员工熟练的掌握相关技术,并能够严格的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施工,从而能够更好的确保施工质量。 2.电力工程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以及质量控制 2.1基础施工管理 高压输电线路工程施工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其中的基础部分主要是承担线路中的荷载,确保基础以上的荷载能够有效传递到地基中,更好的确保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基础工程质量的达标情况直接影响着输电线路的安全,因此也是越来越受到重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基础型式主要有掏挖式基础、板式基础、人工挖孔桩基础、灌注桩基础等,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施工方案的选择,从而能够更好的确保后续工作的开展。在进行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建设的时候,被广泛应用的是人工挖桩基础,对于该技术施工难度比较大,工艺也相对简单,在进行施工的时候需要人工挖孔成型,同时根据图纸的要求进行,在进行挖孔的时候需要设置护壁,护壁混凝土通常范围控制100~150mm,每节的高度范围控制在10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桩身是一样的。基坑主柱在进行挖掘的时候为了有效的确保桩垂直度,在每挖3m后,需要在坑的中心吊一垂球检查中心位置、垂直度及主柱直径一次。目前桩位的偏差范围是控制在五毫米左右,垂直度的偏差是在百分之零点五左右。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的高压输电线路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经过很多的复杂地形,对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土质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并做好相关施工记录,确保基础施工能够满足相关条件。 2.2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施工 在进行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施工的时候会将其分为两组,即整体组立施工和分解组立施工。在进行施工的时候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包括:(1)进行设备的选择的时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主要是起吊设备、绳索规格、起吊方案的选择及起吊现场的布置等。每个施工都必须严格的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其是符合相关相关法律法规的,当厂家的规定和国家的标准出现差异的时候主要是根据国家规定进行,从而能够更好的保障工程有效开展。(2)在起吊杆塔的时候需要缓慢的进行操作,有效的防止出现杆塔倾倒现象。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变形情况,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可以选择使用双观点的方式,从而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另外,在整个过程中需要确保挂点和设计的位置统一,防止出现大的偏差情况,确保工程的质量。(3)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杆塔组立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特殊现象,例如组立角钢塔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大的尺寸误差,不能正常进行安装,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及时和加工单位联系,解决问题。 2.3高压输电线路工程防护控制 当完成工程后,根据合同相关要求做好保修工作,例如工程竣工、验收移交前,需要安排相关人员进行路线的防护。目前主要是从以下几点进行防护,即:山体滑坡、基面回填土沉降、塔位地面变化(结构变形);耐张、转角塔超偏、塔材失盗、螺栓松动;在整个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就需要及时上报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另外还需要不断的开展优质服务,提高质量整体水平。总之,高压输电线路施工在电力系统中的意义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怎样保证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的进度和质量,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作者:张博 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黑龙江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电力施工论文:电力工程施工企业人工成本的控制 【摘要】针对电力工程施工企业人工成本管控相关问题,从人工成本控制现存问题入手,做了简单的分析,提出采取加强人工成本精细化控制、完善人工成本管理体系等措施,来提高电力工程施工企业人工成本管控效率。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企业;人工成本;管理体系 在智能电网建设与新时期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基于发展角度,电力工程施工企业要不断地加强成本管控,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1人工成本内容概述 从人工成本构成角度来说,主要包括职工工资总额、福利待遇费用、保险费用等。人工成本效益衡量,主要是利用人事费用率与劳动分配率等指标。落实到实际,电力施工企业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强人工成本控制,以实现稳定发展。 2电力工程施工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现状 电力工程施工企业人工成本的控制,存在着以下问题:①管理方法落后。在市场环境下,电力工程施工企业若不加快成本管模式创新,依旧延续传统的管理方法,则难以适应市场环境变化。②管理意识薄弱。部分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开展人工成本控制,采取事后总结的方式,不注重事前与事中管控,极易产生无效人工成本,影响企业盈利能力。③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电力工程施工企业人工成本控制需要各个部门协同配合,部分管理人员认为人工成本控制是财务部的工作内容,对本部门人工成本控制不重视,使得人工成本控制工作效率低下[1]。 3电力工程施工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策略 3.1充分利用政策优惠 随着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的全面落实,各地政府不断推出优惠政策,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为其提供了极大的支持。电力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人员要充分的利用政策优势,利用营改增政策优惠,控制人工成本,同时要及时掌握政府对于减轻电力工程施工企业社保负担与住房公积金负担等政策,以便能够通过政策降低人工成本压力。这需要管理人员能够及时跟进各项政策实施情况,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由财务管理人员加强营改增优惠政策的研究,力求在确保职工利益的前提下,降低企业人工成本,以减少不良影响,避免采取不当的控制措施,引发企业内部恐慌。 3.2创新管理制度 电力工程施工企业人工成本控制,要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加强管理力度。为了能够企业自身的效益,保障职工的利益,稳定企业生产经营,电力施工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从管理到生产各环节,加强技术改进,强化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强化会计信息、资金、物流的控制。电力工程施工企业要健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以及时掌握财务情况,合理的预算财务业绩。同时需要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基于企业工程项目资金运用情况,来制定管理制度,以确保资金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实现资金利用效益最大化。除此之外,还需要完善财务审批制度,加强对各项支出的管理力度,保证每笔资金的利用均有相关人员负责,做好层层把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做好监督工作,确保各项支出均合理合法,实现依法治企。 3.3推行精细化管理 基于精细化管理理念,电力工程施工企业人工成本控制要加强责任成本管理,构建完善的管理责任体系,采取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将目标成本进行分解,分为横向与纵向管理目标,将目标成本分解到对应的施工项目,或者分解到项目经理部,实现纵向分解。将目标成本分解到企业各职能部门,实现横向分解,形成全方位管理。采取精细化管理方式,来转变以往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对强化人工成本控制,有着积极的作用,电力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人员需要积极的引进科学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企业自身存在的人工成本控制问题,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以提高管理效率。 3.4完善并落实人工成本管理体系 电力工程施工企业人工成本控制,要健全人工成本管控体系,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将人工绩效考核制度纳入到人工管理管控体系内,通过加强人力资源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提高人工成本管理效率,同时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职工能够始终和企业保持相同的奋斗目标,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效率,进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职工素质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与人工成本控制的效果,因此需要企业管理者注重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不断提升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以此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工程项目施工的人工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益,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4结束语 电力工程施工企业人工成本控制,需要有效协调与平衡人员利益与企业利益,在不伤害职工利益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管理,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人工成本控制,力求实现双赢局面,为企业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同时获取更高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蒋美兰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衡阳供电分公司 电力施工论文:电力工程自动化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由于时代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力工程已引入了大量的新型科技。有着那些新科技的帮助,极大地促进了电力自动化的发展进程,而且使得我国的电力发展更加迅猛。然而,有优势必然也会有劣势,在电力工程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棘手的问题。比如,施工中的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就受到了大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仔细探究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以求能将这些问题连根拔起。如此一来,便能很好地为我国电力工程的自动化建设铺平道路,打下稳定的基础。 【关键词】电力工程;自动化;施工管理 引言 由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人们的生活已基本温饱无虑。各企业随之进入了高速发展时代,所以电力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普及是如今势在必行的事情,它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与企业的生产水平[1]。电力工程的自动化发展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网络工程都密切相关。然而由于我国发展时间起点较晚,一味追求速度,导致我国目前的电力工程自动化施工管理中存在多种问题。本文作者结合电力工程全局来看,指出了各个相关问题,同时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措施。 1电力工程自动化施工管理中的几点问题 在电力工程自动化施工管理过程中,需要逐步积累经验。只有经验的递增与科技的进步两两相结合,才能使管理水平日益提高。然而,由于管理水平的提高,造成了工程自动化项目不断地增多,那么紧接着又会给电力工程建设与施工管理带来难题。当然,最终影响到的,还是电力工程自动化施工管理本身上。电力工程的自动化项目之所以会急速增多,是因为当前我国经济也正处于蓬勃发展中。而且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这大大增加了电力工程施工的复杂性与技术性[2]。在这样子的高要求下,若还能保证施工质量,是非常艰难的。我们都知道,数量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质量的变化,如果有多个工程项目需要同时完成,那么每个项目的完成质量必然会不如专心做一个项目后的完成质量。如此,便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收益情况。如今,电力工程的自动化项目已增加到了空前的数量,这给设计单位与承建企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这样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这样一来,设计单位所给出的设计方案就很有可能不会那么的详细,很多细节都模棱两可,会给施工现场带来安全问题。同时,还会使建设质量大打折扣。为了能满足企业对电力工程建设管理设备的需求,那些设备生产企业就会扩大生产量,生产量的扩大直接导致了生产质量的降低,面对庞大的设备数量,生产单位中的质量检测者不可能对每一个设备都做到巨细无遗的检测,必定会有次品的出现,影响施工质量。这样的话,承建企业就会将责任落在设备生产商的身上,阻碍了设备生产企业的发展[3]。一个好的电力工程,就一定会有一套高水平的自动化施工管理措施,然而任何问题都会影响管理效果,管理水平的低下,既不利于开展工作,又容易忽视某些安全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到了电力行业的发展。 2应对电力工程自动化施工管理问题的对策 2.1加强质量管理监督 质量问题,不论在任何建设工程中,都是需要被重视的一点,当然包括电力工程中的自动化建设。在该建设中,需要对各个设备的质量都进行严密的质量检测,同时这也是整个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部分。自动化施工管理中的质量管理环节是由管理质量与管理方案等来组成的,像这样一套综合的管理手段,能有效提升管理效果,对施工建设也有极大的正面影响。在进行施工管理时,需要对质量管理这一环节的工作进行正确规划,并且要对质量管理引起极大的重视才行[4]。所以说,在电力工程自动化施工管理时,首先应善于利用法律手段,以法律为基础进行工作。除此之外,还需结合建设合同及工程建设安全性等相关文件来展开管理工作。这样的做法才是严密的,才能确保高质量。另外,管理人员的工作素养和工作水平也有待提高。优秀的管理人员能确保电站机组在第一次就成功点火,并且能顺利持续运转。而且在电厂管理中可以有效地利用该机组,这样便能提高电力工程自动化施工管理的质量与效率。除了法律政策、工作手段之外,一个高质量的施工管理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帮助。当然即便如此,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仍旧会出现不少棘手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监管机制,利用监管的方法对那些突发问题进行探究研习,分析其原因所在,并且时刻监测管理水平有无达到标准,以便能够及时作出改善。这样有目的地去工作,也能够使工作人员的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并且自动化建设质量也能有所提高。充分处理好管理与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充分处理好管理与质量间的关系问题并认识到其相互存在的重要性,是工程能更好发展的前提[5]。但由于在现实中,企业总是把管理与质量两者间进行位置交换,误以为质量管理比质量更重要,导致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又会增加质量管理的麻烦,使管理工作不能落实到实处,反而影响到了电力工程的发展。 2.2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电力工程自动化施工管理中包括成本管理。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整体局势有着很好的掌控。电力工程建设这一项目,会有一个招投标时期。如果有哪个企业愿意投标的话,那么就需要按照电力工程建设的要求来做事,要仔细准备建设工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等,之后还需对这些材料进行周密的计算并建立起一套材料管理方案[6]。另外,还需要设计出工程建设的方案,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等。最后,要结合以上的材料准备、方案设计等来预算出该工程所需要的成本,并对该成本进行相关的管理措施。在一个初步的成本预算形成之后,就需要对该成本进行分析探究,将所得成本细微化来看其合理性,以保证在施工质量较高的前提下,还能做到成本的恰当管理。 2.3对安全性管理给予一定的重视 电力工程自动化施工是一项具有高危险性和高特殊性的工作,施工人员不仅涉及到带点作业,有些甚至还需长期处于高空中来施工,可想而知它的不安全性是有多高。所以说,为了能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必须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企业需要对施工的安全管理给予一定的重视程度,这不仅有利于施工人员,而且也能在确保施工管理安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施工质量。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其安全性也相应地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其实非常有利于电力工程自动化的施工管理,有着极大的正面影响。因此可以看出,对于施工安全的管理有多重要[7]。在实施安全管理的过程当中,相关的管理人员首先需要仔细勘察施工环境,在发现有安全隐患时,必须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绝不能因施工时间短缺而将问题搪塞过去。这样才能使其安全性得到应有的保证。 2.4建立科学统一的自动化运用系统 外在环境对于电力工程自动化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系统平台,将目前的各种先进技术都运用进去,进而实现系统的科学化管理目标。在测试、开机、运行等各个环节都以更加高效的工作模式来完成。并且还需要将这些先进的设计思想都用在实际的管理系统中,能最大程度地完成系统的开发利用,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 3结语 如今,电力资源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发展中,而且其地位也是越来越重要。然而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样在电力工程自动化施工管理中仍旧存有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亟待于用科学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只有把问题解决了,才能使施工更加有效,才能使电力工程自动化施工管理的发展继续向前进。 作者:牟兵 单位:国网四川荥经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施工论文:电力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安全管理现状 摘要:电力工程施工作业是我国基础建设行业的重点,它的施工安全直接关系到家庭的美满,也与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俗话说的好“电力生产、安全第一”,整个工程建设也关乎着施工人员的安全。近年来,由于电力施工现场作业不规范行为造成的问题较为突出,不仅导致资金的浪费,还会造成人员伤亡。为了避免电力施工现场作业出现的问题,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就必须强化管理,在现场规范好作业人员的操作行为,并制定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维护好人们的安全生产。 关键词:电力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安全管理;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企业和居民用电需求量不断增多,电力的安全、稳定运行就显得尤其重要。据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由于现场作业不规范、人为因素引起的电力施工不安全现象时有发生,且大多数受伤的职工都是操作人员。作为电力施工的第一要义,必须要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性,防止由于操作不规范和安全意识问题引起的事故。对此,我国电力施工单位必须转变固有的理念,重视安全工作,健全管理体系,并完善安全保护措施,切实保证电力施工现场的安全处于可控、能控、在控状态。 1电力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情况以及不安全的行为 目前,社会经济迅猛发展,随着企业和居民用电量的增大,电力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需求量的扩大,对生产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防止现场发生不安全事故(件),就必须落实好管理。现阶段,我国电力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安全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 1.1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电力施工是技术工种之一,相关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业务技术水平。可是部分企业,特别是分包商,为了节约资金,常常选择素质不高,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的农民工进行作业。他们对安全管理缺乏意识,安全观念落后,文化水平也较低,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很容易引发不安全事故(件)。 1.2安全教育工作缺乏 安全教育是电力施工现场作业能够保证安全的关键之一,也是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的有效办法。虽然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开展安全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育的过程,在安全教育上形式却较为单一,内容陈旧,没有贯彻好定期培训。与此同时,教育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安全培训常常成为走过场,施工作业人员的技术无法落实到实处。 1.3班组安全建设管理不严格 电力施工现场作业基本上都是以班组的形式进行,每个班组成员在班长的带领下自行组织安全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减少事故发生可能性的方式。然而,很多班组长对安全管理重视度不高,实际管理也不严格,管理方法单一且落后,作业人员经常违规操作也不制止。 2电力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安全管理的对策 2.1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设置机构,配备安全员。在安全生产中,安监队伍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设置独立的安全监察机构,配备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安全管理人员,保证安全生产监督体系的正常运行。施工方在选择作业人员的时候,要选择接受过专业学习的人员,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教育和考核,开展岗位聘用制,建立权责明确的管理体系,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 2.2坚持“人本原则”来抓好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不是一句口号,它是施工现场能够有序开展的核心。因此,电力施工企业必须坚持以“以人为本,把抓好安全素质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强化人们的安全意识。具体而言,在施工现场可以张贴条幅、标语,开展现场安全规范教学,将不规范行为编成小册子警醒施工人员。当然,还要适当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学习,用良好的技术规范降低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树立人们的安全事故理念。 2.3强化过程控制,加强现场安全管理 做好过程控制的良好运行是降低事故发生可能性的有效办法。因此,企业要落实全员参与的原则,要求施工现场的每一位经营者、管理者、操作者都必须参与安全管理,自觉按照安全管理流程和有关安全生产规定、制度办事。领导干部要带头,重视安全投入,确保隐患整改、安全防护措施以及安全经费的落实,克服侥幸心理和短期行为。另外,针对不同的施工作业种类,还要分类强化管理,保证每道工序开展的规范性,开办“违章人员”学习班,考试合格后上岗,不合格者继续学习,从而杜绝“三违”行为发生。通过适当的引进竞争机制,可以对现场管理进行强化,组织好工作开展的计划,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实现全过程管控。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施工作业现场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人身安全风险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的强化安全管理,落实科学的管理制度,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有效途径。因此,电力企业要对作业人员展开积极的教学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并落实好安全防范措施,只有认真按照工作流程做好每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使安全管理工作达到应有的效果,才能使安全投入有所回报。 作者:苏坤云 单位:国网四川邻水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刍议历史对戏剧人物形象设计的重要性 一、论历史知识对我国戏剧人物形象设计的意义 (一)隋唐五代时期,《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中均有规定和记载。化妆出现了具体步骤,先扑粉、涂胭脂、描眉、贴花细、描斜红、画唇脂,眉型丰富,樱桃小口的唇形。除红妆外,还有黄妆、斜红、花细、面靥、点春、眉黛等多种化妆风格。隋代是简单发式盘编,唐朝注重华美的饰品,将头发向上梳理成高耸的刀形发髻。隋初服饰较朴素,唐代则袒胸、男装、高腰、明服、胡服、时世装等。以“武则天”为题材的舞台剧、影视剧各式各样,但都结合盛唐时期女性形象的特点,设计出武则天这个拥有美貌、智慧、欲望与权利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如20世纪60年代李丽华版本的《武则天》,整体造型都是戏曲的扮相,戏曲妆的油彩,夸张的造型、浓重的色彩,戏曲中的“贴片子”,头发高高堆起,像是唐朝妇女高高的双环型发式。延续了唐代的眉黛和黄妆的化妆风格,浓眉大眼,在柳叶眉的眉心中一点朱砂,在戏曲中这种眉的画法是聪慧、易发怒、威严的象征,这与一代女皇的特征相吻合。 整体形象要突出她是一个风情万种、温柔似水的女人,又是一个权倾朝野,威严霸气的女人,又有母仪天下的形象,要将她塑造的极具风骨,尽显历史中的博大和张力,这与一代女王不可一世的地位特征相吻合。在第63届戛纳电影节上,影视巨星范冰冰身着明黄色“鱼尾”式龙袍礼服,佩戴卡地亚千万珠宝出现在红地毯上,其形象成为了众人的焦点。龙袍是每个皇帝的正装,是中国皇权的象征,是中国龙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盘领、右衽、黄色,龙数一般为9条龙,前后身各3条,左右肩上各1条,襟里藏有1条,这样的设计正背面各显5条,意为“九五之尊”,这种文化一直延续至今。而范冰冰的这次造型,龙袍礼服绣有两条高高跃起的飞龙,礼服下身长而拖地,绣有许多翻滚的似满耳波涛汹涌声,有“万世升平”的波浪。龙纹中绣有五彩云纹,寓意祥瑞之兆。加上半露香肩,左肩耸肩连袖,低胸、修身、包臀的西方设计概念,加上复古的盘发搭配,沉重典雅的妆容,使整个造型在追寻西方文化时尚的过程中,不忘中国文化特色,展现了华美的东方神韵。 (二)宋辽金元时期,民族大融合,汉族、西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相继登上历史舞台,人物形象设计也千姿百态,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争奇斗艳。《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等历史典籍中都有相关的记载和规定。“髡发”等民族装饰形式在许多戏剧影视作品中出现。中国戏剧的奠基人关汉卿在对封建社会的礼教和腐败的批判中成功塑造了典型形象,《窦娥冤》中的窦娥被无赖诬陷,同时又被官府错判误斩的冤屈故事。我们今天要塑造好这个形象,就要了解当时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三)明朝时期,女性的妆面没有唐朝时期的艳丽,走清丽秀美的的造型,发型上出现了鹅胆心髻、盘龙髻、灵蛇髻等。男性的服饰依照唐宋的传统,穿着袍衫。官服、朝服依旧冠冕制度。女性服饰大多仿照唐宋的习俗,衫、背子、裙子、袄、比甲等。 (四)清朝时期,《清史稿》等历史典籍有丰富的记载。受西方影响,形象是柳叶弯眉、细眼、薄小唇部。满族女子将头发梳成长形的一字头,即旗头发髻。汉族女子梳有“荷花头”、“牡丹头”等。服饰上穿着旗袍、大褂、宽松口裤、宽褶裙、大衫、花盆鞋。男性露出前额,留有长长的堕马辨,穿着长袍衫。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造型主旨可以归纳为两个字:清,雅。衣服装饰属于浅色调,主色调为白,蓝,粉红三色,目的就是为了表现剧中角色的个性之纯澈。衣着装扮花样简单而不失优雅,梅花冷艳,兰花馨雅,所以选梅兰,体现黛玉性格倔强又整个人清新优雅。衣服料子纱,多数用的是绢,丝,绡等轻薄料子,体现人物角轻盈飘逸。发型饰品非常精致,样样都是精品。杨树云教授在曹雪芹的人物造型基础上,为每个人物形象化上了装。把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化好了,这个人物基本就成了。史料中只有《十眉图》中的含烟眉,曹雪芹有个好朋友诗中写道“遥看丝丝罥烟柳”,三四月份在西湖拍戏,看着柳树新出的柳芽,在远远的晨雾中呈灰青颜色,找到了感觉,试妆时化了淡淡的、虚虚的、轻轻的,补上她欠缺的那几根,把其它杂的拔掉,又做了一个轻轻的牵引,把眉毛和眼梢都牵上去,梳上头发,穿上服装,这个人物就活了。他分析过传世佳作《簪花仕女图》中五名宫廷贵人,一名宫女。大致一看全晕宽粗眉,但仔细观察能看出眉式为“垂珠眉”、“五岳眉”、“含烟眉”。王熙凤也是典型形象,但她的眉眼确实给杨树云一个难题。黄宗英的电影《乌鸦与麻雀》中侯太太的一对弧度很夸张很大的眉毛和《雍正十二妃》中第七妃上挑的眉毛给了他灵感,在王熙凤的脸上出现了一双高眉弓,弯度大的柳叶眉,将内眼角加强,外眼角拉长,并在鬓角两侧编织小辫子,来刻画出王熙凤对人不屑,傲慢的性格特点。在历史的启发下,忠于原著的思想下将《红楼梦》中不同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出来。 再如《甄嬛传》中丽妃的形象十分显眼,她出身卑微,不受重视,不断隐忍,却能在深宫中独占鳌头很多年。在塑造戏剧中这一人物时要阅读大量的历史文献,掌握同类人物许多事件,加以概括集中。“缓缓一袅楚宫腰”,由一个少女当上了一国皇后。前段是一个少女少不知事,天真烂漫的爱情描写;中间则是知晓真相后失心的出走,并在此期间把心交付给另一个人;最后为了仇恨和责任,不得不放弃爱人回到深宫中,最后当上了皇后。甄嬛的性格在剧中的转变可谓相当鲜明,在初进后宫时的柔柔弱弱,避免纷争小心翼翼,离宫时的果断坚决,到最后与皇后斗智斗勇的果敢辛辣,都通过人物形象表现出来。华妃是年羹尧的妹妹,而年是社稷重臣,权倾朝野。华妃漂亮跋扈,由专宠、遇皇后对抗、残害莞贵人的孩子到被贬为答应,最后自残于宫中,暴露了雍正年间官僚的骄奢淫逸,勾心斗角,并延伸到后宫的荣宠斗争中。华妃的头饰,耳环、妆容以及服装的设计,鎏金凤彩,相相辉映,鲜艳明亮,手工精制,镶金滚边,针脚细腻,颜色考究。这些形象设计都烘托出了华妃的性格特点以及在后宫中的奢华地位。戏剧人物形象设计是要依据历史背景,时代气息、剧情需要以及角色的性格等并结合语言、动作、神态、面部表情等全方位的创作结合,设计者在进行人物形象设定的同时也要考证历史。 (五)民国时期,随着进一步开放,传统服饰逐渐被西装革履所取代,各种官服、军服、警服、校服和行业服装,各种时尚的发型、头饰各领风骚。如电视剧《逃之恋》中的小凤仙,化妆师依据剧作家的提示,以“情貌并兼”手法,把年近半百的刘晓庆塑造成十几岁的如花似玉的少女,显示出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想象力和很深的艺术造诣。面部底色以粉红色为主调,酷似水蜜桃般肤色,深紫色口红,两腮用了极微妙的淡粉红色,发式上佩带一朵紫色肚丹花,服饰上以粉红、紫色为主调,以达到整体协调,既有风骚妖艳华贵的一面,又有温柔质朴富有正义感与激情的一面。再如《茶馆》里的王利发,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同时也是贯穿整个剧情的关键人物,继承父业,学习了很多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却又具有小精明与些许的干练。尽管他们小心翼翼,但是历史没有对他们心慈手软,恶势力并没有放过他们,最终他们也没有逃离破产的厄运。这是旧中国广大市民命运的真实写照。塑造这个人物形象,需要了解从清末到解放前,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这时期的人民三座大山的压迫,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的历史,才能再现历史人物。 二、论历史知识对西方戏剧人物形象设计的意义 (一)古埃及无论男女都会佩戴假发来保护头部,女性头发末端修剪得整整齐齐,和肩部平齐,与假发相结合。典型形象埃及王后,头部装饰有兀鹫,是最高权威的象征。男性也要描画眼线,涂抹油膏,穿戴假发。服饰在早期古埃及是奢侈品,王室和贵族才能穿戴,奴隶只是裸体。女性穿着紧身的丘尼克,男性上半身裸体,下半身穿着胯裙,款式根据地位制作。西方影视古装巨作《Cleopatra》(埃及艳后),描写克丽欧佩特拉七世,即克娄巴特拉,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法老,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著名人物,一位利用美貌、情欲和智慧治国安邦的传奇女人,保护了埃及不被罗马帝国吞并。而好莱坞再现了古罗马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展现了埃及艳后的经典形象,验证了当时埃及的艺术文化:刘海和头发的末端修剪得整整齐齐,长发垂肩,假发是根据佩戴者的性别、年龄、地位以及不同场合,搭配不同服饰所用。 人物形象设计遵循了古埃及史,时人崇拜太阳神,喜爱带有光泽的饰品,化妆和服饰耗费了194,800美金,艳后有65套戏服,其中一套用24克拉的黄金布料制成。埃及艳后的造型在历史和1961年人们的审美观的基础上展现出来。所有的头饰、假发都镶有黄金装饰,如艳后劝说凯撒统领整个帝国时所佩戴的一顶深褐色波波头的假发是采用真发编制,辫子上有金丝和金色珠子装饰,显现出女王的地位和埃及人的喜好。浓烈粗黑的眉毛,浓黑粗重的眼线,突出双眼皮,使整体感觉强悍而高贵。在不同的服饰搭配下变换不同的妆容,但都以高贵,华美为主。这些都是以埃及史料中记载的化妆艺术为基础的。 (二)古希腊。上层女性开始使用化妆品和香水,画红棕色的眼影,一条翡翠绿的眼线延伸至眼角。眉毛描黑,将两条眉毛连接在一起,看起来是一条眉毛。脸颊两侧涂铁红粉,唇部为红色,妆面显得格外艳丽。男性系扎留有波浪的长发,或编发辫盘在头上,后以卷曲的短发为主。古希腊的服装是用布料绕过前胸,披挂、缠裹或系扎成悬垂褶皱的宽松形态,用装饰的扣针来固定,布料一边搭在左肩膀上,留出右手方便活动。面具则是古希腊戏剧中的象征,每个演员都会带有用亚麻或软木制成的独特面具,喜剧中所使用的面具的表情都是微笑的,或是带点邪恶的意味,而悲剧中的面具是痛苦或哀悼的表情。西方许多影视剧中出现的《荷马史诗》中的阿基琉斯、奥德修斯,《埃涅阿斯记》中的埃涅阿斯等,人物形象不胜枚举。 (三)古罗马。女性化妆技术已经成熟,脸部涂抹厚重的白粉,眼影、腮红,涂抹浓密的睫毛、鲜艳的唇色。为遮住面部的斑点,会粘贴月牙小片在脸上。发式起初非常简单,到帝国时期,女性将头发以缠绕的方式来变换,当时的发型以金属框架支撑最为流行,发梢做成短卷,前额的造型是棚架式,头发边缘卷成小卷紧密排列,在头顶将发髻盘成圆锥状。男性则烫成小短卷。罗马服饰延续了古希腊的服饰特点,面料为厚重的毛织物托加和丘尼卡。在服饰上缝两条紫色的带子,以鉴别身份地位。 (四)中世纪。5世纪—15世纪的戏剧人物形象设计分为拜占庭时期、罗马式时期、哥特式时期。受基督教影响的中世纪戏剧人物形象设计出现了掩盖形体和显露形体的两大倾向,认为自然才是上帝创造的杰作,人为的美则是出自恶魔之手。到哥特式时期,女性青春洁白的容貌是贞洁的象征。女性时尚的特性是将眉毛修成细线状和丰厚的唇部。留有长发,额头高秃,为了显现出额头的宽大,剪掉了遮住额头的头发,并拔掉了眉毛,男性而是留有体现青春的长发。人们为了体现轮廓美,男性是紧身的的衣服,裤子;女性是注重腹部,以达到上窄下宽的轮廓。人们很注重头部的饰品。 (五)16世纪。在文艺复兴的舞台上,人们在戏剧人物形象设计上开始对审美尺度有了标准化。女性妆容清淡,她们开始使用口红、胭脂、水彩化妆品、香水等。女性将头发染制成金色并梳理成心型。男性则剪成短发。贵族女性和男性一样,将一种褶皱的环状的领子戴在脖子上,来改变颈部的比例,束腰的紧身胸衣,下身是下摆宽大的裙撑架。而男性下身着突出下体的裤装。这一时期,人们会用大量的珠宝来装饰,陆续出现垂式耳环、阳伞、扇子、手表、手套、手绢、长筒袜等服饰装饰品。 (六)17世纪。人们热衷于化妆品,女性在脸颊两侧使用红色胭脂涂成圆形,脸上用树脂贴上黑丝绸和黑天鹅绒的不同形状的小片,称为“美人斑”。男性会在脸部涂抹白粉,留着“八字胡”。欧洲的发型师开始有了一定的地位。荷兰女性梳着整齐的发辫或者系装饰有蝴蝶结的发鬓,男性留有披肩发,也有人戴上了假发作装饰。服装开始初露个性,现代式的套装诞生,造型上也开始变得随意,宽松低领代替了环状领和紧身胸衣,领口有花边点缀。男性服饰较为朴素,将蕾丝和缎带装饰在服装上来突出柔性形象,男性的三件套服装的诞生奠定了现代男性礼服的基础。长臂手套、阳伞、扇子、耳环、戒指、胸针、领带、领结开始流行。 (七)18世纪。欧洲女性为了突出身份,白色白粉打底,脸颊到太阳穴的位置涂抹上棕色染料、将嘴部涂亮,红色的胭脂涂至眼部,面红也不仅限于两个圆形。男性开始剔除胡子,依然有涂抹白粉的习惯。女性的发型以最高达三英尺的夸张的假发高发鬓出现,也出现了许多特制的造型。男性普遍使用假发,以中分的长发为主,后来演变成两边卷发,后面长发梳成辫子并绑上发带。上流社会的女性穿着飘逸、宽松的波浪裙,后来演变成法式裙。18世纪末,随着巴士底监狱的瓦解,女性的红色胭脂也逐渐消失,开始强调雪白的肌肤和深邃的眼睛、淡红的胭脂、细长的眉毛、蓝色眼影、唇彩。女性发型也演变成不受拘束的形象。男性结束了假发时期。服饰也被革命解除,开始发展现代化的服装。 (八)19世纪。受社会的变化的影响,女性更加重视形象,用粉遮盖面部的疤痕或斑点,发型也出现了不同的款式,中分,头发紧贴头皮,在两边留有卷发并编麻花状的辫子,后来将发髻挽在脑后。服装普遍使用束腰、裙撑、臀垫来体现形态。男性则留有络腮胡来体现刚强挺拔的气概,穿上了笔挺的服饰,戴上高耸的礼帽。美国音乐剧《猫》的造型极为经典,被称为世界仿生造型设计的范本。在历史形象化妆的演变中得到启发,运用了面具化妆、戏剧化妆的原理使剧中的猫群形象各异,采用特制的染色毛发钩织出猫的头型,或连着身毛,面部用油彩根据角色的不同来画出不同的猫脸,头部装上耳朵,或佩戴有象征性的饰品,用合适的布料制作紧身服饰,使其形象栩栩如生。 三、论历史发展对戏剧人物形象设计的启发 戏剧人物形象设计需要历史知识的指导。影视剧人物形象的设计,作者依据历史资料进行塑造。我国戏剧人物形象设计经典的艺术形式是戏剧戏曲形象,是中国独有的。戏曲化妆、脸谱是中国戏剧戏曲上的象征。以涂面化妆和面具化妆为主,在唐宋涂面化妆的基础上进行演变的,而唐宋的化妆是从早期的面具艺术那里发展来的,戏曲化妆延续了古代的白粉、面红、勾画眉眼的化妆手法,每个形象都有自己的讲究,例如略施脂粉来达到美化的效果是生、旦;要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造型突出的是净、丑;包拯性格正直为黑脸;曹操面容忠厚内藏奸诈为白脸。戏曲的化妆分为美化化妆(扮俊)、情绪化妆(变脸)、性格化妆(脸谱)、象形化妆(动物象形脸)。戏曲舞台上的《大闹天空》,孙悟空的造型上延续了中国戏曲化妆风格,结合了脸谱和动物象形化妆的手法,用油彩在面部进行涂面化妆,将面部化成动物的面目,加上鲜亮戏曲服饰,将戏曲人物展现得淋漓尽致。 现代形象设计有舞台妆、舞台剧造型、影视造型、戏曲造型、创意造型、T台造型、生活妆、新娘造型等,其中这些戏剧人物形象设计都是依照远古的形象演变成现代时尚元素。现代很多时尚的化妆手法就是根据中国的戏曲文化演变而来的,像腮红就是根据戏曲化妆的面红进行改变加上创意,红唇也是延续着远古人们的化妆习俗,眉毛的画法也是古代留下的化妆精华,发式也是通过以往历史的编制手法进行创意,服饰无论是在材质上还是款式上都仿照其特点,化妆品的研制成功更是历史遗留下的智慧。现代社会的人体彩绘艺术由文身演变而来,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和古埃及,被认为是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随后发展成为一种原始的装饰、一种宗教的吉祥物、一个部落的标志。如今已成为世界文采艺术。历史知识是戏剧人物形象设计发展的基础,历史发展是对戏剧人物形象设计演变的启发。人物戏剧人物形象设计并不仅仅局限于适合个人特点的发型、妆容和服饰的搭配,还包括内在性格的外在表现,如气质、举止、谈吐、生活习惯等。而戏剧人物形象设计师针对演员与生俱来的人体基本特征,及人的面容、身材、气质及社会角色等多方面综合因素,通过专业诊断工具,测试出最佳色彩范围与风格类型,找到最合适的服饰色彩、染发色、彩妆色、服饰风格款式、搭配方式,并根据个人的社会角色需求、职业发展方向和场合规则要素来建立和谐完美的个人形象。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戏剧人物形象设计师需要具备色彩、风格、整体搭配等专业技术,还需要掌握较高的专业修养和文学修养。集美学、心理学、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美容、发型设计、造型设计乃至形体礼仪、个人气质、文化修养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艺术戏剧人物形象设计应运而生,成为社会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历史剧中的某个人物的形象要表现出历史的发展与真实性,所以这就特别要求每个戏剧人物形象设计人员对这段历史有所深刻的了解,尤其是中国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例如:鲁智深、孙悟空、唐僧、霍元甲、这些艺术形象属于比较通俗的文学作品,如果我们戏剧人物形象设计人员对其人物的历史背景不够了解,是很难刻画出历史人物在当时所处年代的历史形象的。从最早的洞窟岩画可以知道,人对自身的关照,是最原初的本能。从最正宗文学艺术中看,史诗也好,小说也罢,多数作品均会以人物为核心,这也就是我国文学艺术界曾一度流行的“人物形象”说的源发。戏剧人物设计的要素包括服饰,化妆,灯光以及效果,这些都是构成一台好的戏剧的必备条件。对于这些要素,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进行设计,更不能凭空臆造。只能根据丰富的文史资料进行挖掘、提炼、筛选,从而设计出合乎历史事实的人物形象来。 首先了解剧本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和情景,拟定人物角色,认真读剧本了解编剧的想法。还要认真分析剧本,确定剧本里所描述的时代背景,故事讲述发生的年份(朝代、年、月、日等);故事讲述的地点(国内、国外、城镇、乡村、北方、南方、具体的某一地方);剧本中一共有多少角色(主角、配角、群众演员、男、女、老、少);剧本总共多少场戏(时尚、战争、宫廷、会议、劳动场面等);剧中的镜头(特写镜头,如愤怒的眼神)。根据那个时代情况,合理运用造型的技艺和专用的物质材料,画出所需的角色,使剧中人物更加真实化生活化。尤其是在跨年代的影片里,通过化妆造型,来改变演员所扮演的角色中性格、身份、年龄、民族、职业等重要的特点,又不能被看出人工痕迹。具有一定的绘画、摄影、以及色彩搭配、服装的流行趋势和发型整体设计,还有民俗学、历史学等等,都是剧作家和戏剧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作者:张红星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探求人物形象设计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人物形象设计教学的方法及步骤分析 1.分步教学法的应用及其步骤分析 学生需要以教师的具体要求为基础,带有创造性的进行实践设计与训练(此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发挥辅助操作只能);最后,教师需要选取学生练习当中的典型案例(可包括成功的案例、以及失败案例),对这部分案例进行单独分析(可采取的分析方法包括学生自述、学生互评、教师讲评等方法)。 通过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对分布教学法的合理应用,能够更加关注的接受能力较慢学生的知识吸收情况,使学生均能够通过自身的能力,完成同等难度的人物形象设计任务。 2.案例分析法的应用及其步骤分析 在人物形象设计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应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的方式,使学生对于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更大的激发,同时,此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当中的创新性能力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在人物形象教学课程当中,教授一些典型、成功的人物形象设计案例。 以眼妆课程为例,教师可以收集整理时下流行趋势引导下,比较典型的眼妆设计图案,分析设计方案与人物整体造型之间的关系,从而是学生能够着眼于人物特点,以此为中心的开展形象设计工作。同时,在案例分析法的作用之下,学生需要完成教师所规定的操作任务,并将此环节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操作任务完成程度、完成质量等指标作为学生综合成绩考核过程中的关键评估指标。 3.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及其步骤分析 在人物形象设计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善于应用各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需要采取电子教案与多媒体课件资源充分结合的教学方式。除向学生阐述形象设计的操作要点以外,还应当尽量通过视频展示的方式,将形象设计中具体的操作步骤以及要点呈现在学生面前。借助于此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对人物形象设计的全过程有一个充分的认知,同时,也可实现对学生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创造性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结束语 当前存在于高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在于:一方面,高校人物形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大多另行择业,真正从事该专业的人才数量比较有限;另一方面,整个社会范围内对于人物形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极大,且多以创造性、复合性人才为主。 这就要求,在开展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岗位需求为中心的培养原则,合理应用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本文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各方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作者:赵泓森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小议人物形象设计中色彩的运用 一、人物形象设计的主要原则 (一)整体性设计原则 人物形象设计要切实遵循整体性的设计原则,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理念、行为与视觉上的整体性,人物形象设计理念是其中的灵魂,向行为与视觉设计方向不断扩展,以上三者彼此影响和作用,从而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总体。然而,一些设计者在设计时将重点放在对外观所进行的设计上,却忽视了行为设计以及思想升华,这肯定会降低人物形象设计的总体表现力。二是人物内心活动与其对于周围环境所具有的整体性。由于人物形象设计是对个人形象加以改变与再创造,肯定会引起理念转变以及重新进行定位。人物形象设计将个人理念切实转化为外在行为以及视觉上的表现,这些均需得到人们的理解与支持,让人物形象以整体性概念出现。 (二)协调性设计原则 协调性主要是指有机整体中子部分的相互协调,这是通过各子系统彼此配合与共同作用之后的结果,因而具备了十分深刻的内涵。人物形象设计之中的协调主要有两个层次:其一是外观协调,比如,化妆与服装搭配等的相互协调,要依据个人自身条件来进行搭配,让人能够有赏心悦目的感觉,从而有效弥补自己的缺陷,实现协调美之目的。其二是行为举止协调,这是指行为和思想上保持一致,从而体现出个人形象的最理想效果。当然,人物形象设计假如只注重协调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努力促进和谐,让人物形象设计与自身所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保持一致,以实现和谐美。 二、人物形象设计和色彩之间的关系 人物形象设计和现代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其形成与发展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早在19世纪的法国,人物形象设计的概念就已被提出,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尚处在萌芽阶段。实施全面人物形象设计不仅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人物形象设计运用对个人外表所实施的重新修饰,融入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以及礼仪学等诸多学科知识,让各类因素在整体中得到协调表现,让整体达到了实用性和审美性的良好结合。人物形象设计不仅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而且又增添了自身的个性化内容,是社会发展之后的必然产物。在如今的实际生活之中,人们常常是通过人的外在形象来决定是否值得与其进行交往与沟通。因此,对人的认知,往往取决于其外表形象设计,而人的外表形象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色彩。在实施人物形象设计时,服装、化妆、配饰等均无法离开色彩。所以说,人物形象设计之中的色彩是展示人的个性的关键环节,也是施行外表形象塑造的重要前提。 三、设计者在人物形象设计中把握色彩的思路 (一)设计者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决定其用色之冷暖 色彩的主要属性由色相、明度及纯度等三个部分组成。色相为色彩的最基本相貌,是某一色彩有别于其他色彩的重要标志,和色彩名称直接相联,比如,红色、黄色与蓝色等。色彩相貌和色彩冷、暖感觉直接相关,红色、橙色和黄色等属于暖色,而带有黄色味道的黄绿色、丁香紫色等颜色也给人们带来较为暖和的心理印象,这些色彩系统称暖色系。同时,以蓝色为代表的颜色被称为冷色,给人们以遥远与寒冷之感觉,一切具有蓝色味道的蓝绿色、深紫蓝色等色彩则被统称为冷色系。 在实施人物形象设计之时,只要能区分出冷色和暖色,就能了解其性质与差异,并妥善处理其相互间的关系。一切具有黄色意味的暖色调都显得热情而活泼,因此可以在人物形象设计时把具备温暖、运动、活力、发展等心理印象的暖色系使用到相关人士身上,就能将其性格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产生理想的造型。一切带有蓝色意味的冷色调显得低调而内敛,因此可以将具备冷静、理智、平和、倒退等心理印象的冷色系使用到相似性格人士身上,也能较好地体现出这类人群的性格特点,实现较为理想的色彩搭配设计成效。 (二)设计者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决定其用色之明暗 明度也是色彩十分重要的属性之一。明度主要是指色彩的明暗度。一切感觉到明亮的颜色均是在纯色之中加进了白色,而感觉到深暗的颜色则是在纯色之中加进了黑色。蓝色加上白色成为浅蓝或者淡蓝,红色加上白色成为粉红或者淡粉,以上色彩具有了比较高的明度值,因此可将此类型色彩统一称之为明亮色调。由于以上色彩为纯色加上不同白色来进行转化,所以也就具有了一致的心理象征意义。可见,明亮色调的象征意义源自于白色。比如,我国的观世音菩萨均披白纱,象征着初始和美好、理想与希望,而一切内含大量白色内容的明亮色调同样具有以上象征意义,故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明亮色调人士一般都是那些具备美好希望的青年人群,性格特点是对未来充满希冀,觉得今后充满了无限希望。 纯色一旦加进黑色就会变得较为暗沉,例如,纯红色如果加进了黑色会成为暗红色或者枣红色,而橙色一旦加进黑色就变成咖啡棕色或者深咖啡色,故此类色彩被称之为深色调或者暗色调。暗色调都是纯色加进程度不同的黑色而产生的,所以也具有一致的心理象征含义。暗色调的主要心理象征意义源自于黑色,象征着神秘、郁闷与尊严等。所有物质在消亡之后都会变成黑色,因此黑色又和虚无、死亡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暗色调给人以高贵、稳重的心理印象,另一方面则会让人觉得沉闷、僵硬与缺乏生趣。所以,在实施人物形象设计的过程中,应用暗色调的人士主要是具备稳重、成熟、尊严等性格的,能够很好地把暗色调色彩的正面意义加以阐发,体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气质。一旦混淆了暗色调和明亮色调间的区别,把暗色调用于适合明亮色调的人士身上,那适合于明亮色调的人士就会展示出暗色调所具有的负面含义,显得十分沉闷。同理,一旦把明亮色调用于暗色调人士身中,则会出现轻浮与愚蠢等不良印象。有鉴于此,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假如错用了色彩群就会产生非常强烈的不和谐感,以至于还丑化设计师所设计的对象。 (三)设计者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决定其用色之艳浊 色彩的第三个基本属性则是纯度。纯度主要是指色彩所具有的饱和度,即鲜艳度。高纯度色彩尚未加入黑、白、灰等色彩,显得明亮而鲜艳;低纯度色彩加入黑、白、灰等色彩,所以也就变得不够纯正与饱和了,尤其是在加进灰色之后显得极其混浊,因而低纯度色又被称之为为浊色。纯色调由于纯正而艳丽,故被称之为鲜艳色调。高纯度、鲜艳色调色彩群代表了活力、动感与饱满等,在设计者进行人物形象设计时主要用在鲜艳色调人士身上,此类型人士主要具有精力过人、个性鲜明等性格特征。纯色由于加进了黑、白、灰等颜色而变得浑浊起来,其心理意义源自于灰色。灰色作为黑色和白色的中介,是一种黑、白间的过渡性色彩,因此,灰色显得顺从而又缺乏个性,让人们觉得郁闷而压抑,比如,灰尘就让人感觉到肮脏。灰色的象征意义会影响到全部浊色色彩群,所以,浊色不管什么具体颜色,往往会给人们以安静、陈旧和单调之感觉。设计者在实施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浊色调人士主要具有宁静、保守及懦弱等气质特征,同时这些人也无法适用于鲜艳色调。一旦用鲜艳色调加以体现,就会让人觉得慌张而愚蠢,甚至产生弄巧成拙的反面效果。当然,假如把浊色调用在鲜艳色调人士身上,就会显得精神颓废。可见,对不同人士实施形象设计时一旦外在形象和其内在气质不符,不仅难以展示其内涵,反而会被曲解甚至被丑化,和设计者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大相径庭。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物形象设计可谓是判断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能够反映出某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人物形象的好与坏,能够通过很小的侧面体现出当时社会的总体文化素质以及当时人们对于生活所持的态度。人物形象设计是否取得成功,主要是看设计者对色彩之选择与把握是否恰如其分。有鉴于此,必须在对色彩进行全面而充分的了解基础之上,结合所要设计人物的个性特征灵活地加以应用,才能让人物形象设计展示出更为出色、更加完美的效果,以实现形象设计和色彩之间的和谐统一。 作者:张璎琪 单位: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探求人物形象设计教育近况及发展 一、我国人物形象设计教育发展概况 人物形象设计在国际发展较快,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也涌现出不少从事人物形象设计的人员,这些人员们大多逐渐从业余到专业,从擅长美容、美发、化妆等一门发展到整体,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随着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和市场需求的扩大,人物形象设计教育在我国发展业越来越热。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人物形象设计教育的发展,一方面由于社会需求的增大,另一方面由于其相关教育层面的空白,这就给该专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由于该设计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新兴专业,专业的教育和发展需要自身去探索。在不断摸索的途中,逐步完善培养方式,逐步转向更有特色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变。 2005年我国成立中国形象设计协会,2006年国际形象顾问协会中国分会筹委会正式成立,这都预示着中国的形象设计行业正逐渐走向规范化发展。在高等教育方面,国内的上海戏剧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多所高校在艺术系里设有相关学科,但由于发展时间短,还有待完善,需要时间在市场需求下共同进步。据网上最新调查,我国形象设计教育由于受到教学条件和师资等诸多条件的多种制约,使学生在毕业后所具备的业务水平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这其中涉及以下发展瓶颈问题:如由于受到教学现状的制约,很多高校的人物形象设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没有更多针对性的课程设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再如,由于该行业信息更新速度快,需要掌握及时的时尚前沿信息并及时地传道授业解惑,因此造成与现有教学发展水平差异;最后,谈到其与社会的接轨问题,由于该专业和其他专业性质不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环境的要求很强,对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很强。但是我国当前该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教学环境上还有待完善,不能大范围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和应用技术,以至于日后会发生与先进技术脱轨的现象。 二、我国人物形象设计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1.人物形象设计教育素质教育化 人物形象设计教育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家庭是困扰学生素质提升的主要原因,社会环境的因素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果社会展现出繁荣、兴旺、向上的艺术文化,那么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就会不断提升。这也将是我国未来人物形象设计发展的趋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化教育,将素质化教育融会贯通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人物形象设计教育中融入素质教育,首先要做到,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的艺术,怎样去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在不断的鉴赏中提升境界,从而产生对设计艺术的一种追求,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便可拥有全面的内在素质;其次,应加强学生的整体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文化知识和能力。通过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有趣,通过寓教于美,为学生营造美的情景,通过寓教于德,全面育人。总之,要想在人物形象设计教育中融入素质化教育,就要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抽象概念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激发欣赏艺术的热情,从而主动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2.人物形象设计教育国际化 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一方面是面向世界,汲取先进理念和外国之所长来完善我国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另一方面是要立足于民族根本,发扬本土特色,走向世界,这是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内涵。在未来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中,学生通过吸收先进的创新理念,结合本民族自身的特色,推出自己的设计品牌。通过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推动人物形象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3.人物形象设计教育民族化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它是具有自己国家情感的共同整体,是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经济的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具有相同的历史渊源、生产生活方式、民族风俗习惯、心理认知等。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人物形象设计教育将朝着民族化的方式迈进。通过自身设计,使人物形象设计更具本民族的特征,让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本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设计文化,这不但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也可以在国际交流中,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体会中国化人物形象设计的鲜活生命力。 这一切都反映出人们对自我价值的高度追求,也正是人们的需求不断引导并催生形象设计教育的发展。我国人物形象设计正在向素质化、国际化、民族化的潮流中迈进,不仅需要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形成行之有效且权威的体系观念和执行方法来解决大众的需求,更应紧随时代时尚发展潮流,勇据前沿,做艺术领域形象设计的排头兵。 作者:赵泓森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设计系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中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师资近况研讨 一、研究数据分析 1.教师基本信息 从性别结构来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女性骨干教师比例高达到98%,由此可见,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是一个女性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专业。从年龄结构来讲,35岁以下的青年骨干教师占31%,其余均为35岁~50岁的中年骨干教师。这主要是因为骨干教师在学历、经验、实绩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具备一定的学科地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相较其他专业,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骨干教师的年龄结构更趋于年轻化。从学历结构来讲,该专业骨干教师的学历层次以大学本科为主,占到教师总数的88%,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以下则各占6%。从职称结构来讲,高级职称教师占19%、中级职称教师占73%、仍有8%的参培教师仅为初级职称。从教龄结构来讲,这些教师的平均教龄为14年;其中教龄5年及以下的有3人,占总人数的6%;5到10年的有10人,占21%;占73%的35名教师的教龄都在10年及以上。可见他们的教学经验还是非常丰富的。从职务结构来讲,专业带头人比例占15%、教师比例占81%、还有4%的参培教师主要在学校担任行政管理职务。 2.教师专业背景 为了系统地了解教师的专业背景情况,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师本人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对口就业行业企业的岗位胜任力要求为主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2.1全日制教育专业结构情况 被调查的教师中,仅有4%的教师所接受的全日制教育专业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包括艺术、医学在内的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相关专业的整体比例也仅占25%;绝大多数从事该专业教学教师的全日制教育专业都与执教专业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见图1、图2)。 2.2参加专业相关培训情况 教师在岗期间所接受的专业相关培训总人次仅为56人次,其中1周的培训为7人次,占13%的比例,美发项目是为期1周培训的主要项目。4周的培训为16人次,占29%,在不同时长培训中位于第二位,美容师项目培训是构成该部分培训的主要项目,占该部分培训总人次的近一半。5~12周的培训位列第三,占26%,美容师项目依旧是人次贡献第一的项目,占该部分培训项目总人次的三分之一。12周以上时长的培训项目参培人次为所有时长培训项目中最多的,达32%,与之前时长的培训项目不同,美发师项目的培训人次最高,美容师项目位列第二。从所有专业相关项目的培训人次比例来看,按照降序依次为美容师17人次,占30%;美发师16,占28%;化妆师13人次,占23%;个人形象诊断6人次,占11%;美甲师3人次,占6%;美容指导师仅有1人次,占2%(见表1)。 2.3行业实践工作经验情况 数据显示,以人次为计量单位,有57%的教师具备行业实践工作经验,美容师岗位、化妆师岗位和美发师岗位是教师行业实践的主要岗位,比例相当。按行业来分类,具备美容行业岗位即美容师和美容指导师(美容顾问)岗位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最多(见表2)。 2.4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持证情况 项目组根据不同类别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持证级别情况对教师进行了调查,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上述数据显示,以人次为计量单位,教师平均持证比例达到85%,所持证书中高级以上证书的整体持证比例达到71%,这些都体现了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证书持证意识。美容师证书的持证比例依旧位于首位,占44%;美发师和化妆师各占34%和22%;其余工种则没有教师持证。 2.5职业技能大赛获奖情况 共有17人次的教师本人获得职业技能大赛的相关奖项,奖项主要集中在化妆师和美发师的职业技能大赛上,越是高级别的大赛,获奖人次就越少,亚洲大赛仅一人获奖(见图3)。这与行业内组织技能大赛的主要类别有关,受观赏性的限制,目前来讲,技能大赛主要也是集中在美发师和化妆师这两个岗位上。 3.教师专业教学情况 (1)执教专业课程情况 教师执教科目情况显示,有37人(77%)的教师是由其它课程转至本专业课程教学。在现执教情况中,仍有38%的教师未参与到专业教学中,执教1门专业课的占19%,执教2门专业课的占25%,执教3门和4门专业课的分别占15%和3%,平均执教2门专业课(见图4)。 (2)职业技能大赛获奖情况(教师与学生对比) 相对于教师本人获得各级别职业技能大赛的奖项人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获奖人次多于教师本人的获奖人次(见图5)。 (3)关于学生实习就业情况 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倡导的一种教育形式,在此次接受调查的学校中占54%。学生留在实习企业就业的占20%,对口行业就业(非实习企业)占20%,高达60%的学生毕业后改行。对口行业就业的主要方向为美容相关企业,占比高达60%,美发、美甲及婚庆企业各占10%。 (4)专业培训进修需求 专业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进修需求比例相当;整体造型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比例较高;其他类别需求分布得比较平均。从开放性问题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希望增加在企业实践机会的教师人数非常多,且希望实践的目标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容、美发企业。 二、结论及建议 1.结论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得出以下四个结论。 (1)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骨干教师队伍是以中年女性教师为绝对主体的,他们都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 (2)现有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存在严重的专业不对口问题。执教相关专业的岗前及在岗进修培训也存在时间短、系统性差的缺陷,培训集中在美容、化妆、美发三个工种。超过一半比例的教师具备行业工作经验,依旧集中在美容、化妆、美发三个工种。教师职业技能证书的持证比例较高,但技师及以上等级的持证比例较低,专业相关技能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美甲部分是该专业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仅有3人次接受过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其它项目均为空白。 (4)现有专业执教教师绝大多数是由其它专业转至本专业教学,专业教学时间短。执教的专业课程种类的均值也在2门以上。教师自身对每门专业课的掌握深入程度存在较大的不足。从教学结果来看,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水平,相对于教师而言,参加大赛的获奖情况较好,说明教师借助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一定的专业教学成果。美容行业是该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但值得思考的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比例不高。 2.建议 (1)相关主管部门应重视引进专业对口教师,同时借鉴高校访问学者制 随着行业的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等院校人物形象设计、医学美容专业日趋成熟,也培养出了越来越多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的人才,中职院校也应将专业背景作为人才引进的重要条件。同时,针对现有师资,可借鉴高校访问学者制,每年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到高校、科研单位开展专业研修。 (2)专业教师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分阶段达到岗位胜任力的要求 专业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还应该成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导师。基于对中职学校教师职责的观念转变,根据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复合性较强、对专业教师的能力要求呈现多维度的特性,每位专业教师应该分层次制定自身阶段性的专业能力提升计划,分阶段实现岗位能力的提升,这种提升更是一种实践层次上的提升,通过大量的实践达到不同阶段实际岗位胜任力的要求。 (3)相关部门应致力于架构具备一定柔性的专业教师分类培养体系 柔性的专业教师分类培养体系应该以“人性化”为标志,依据信息共享、差异互补的原则,为本专业教师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以满足专业教师不断变化的培训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学习、着眼未来作为培训的基本职能,从而适应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潮流性的发展特点,避免培训落实等于过时的局面。只有建立良好的培训体系、不断加强师资培训,中国的职业教育才有可能发展壮大。在这一体系中,除了现有的为大家熟知的渠道与方法外,借鉴企业培训设计,站在企业的角度获取最新的市场化信息尤为重要。 (4)师资队伍的培养应坚持能力本位的原则,以职业能力为依据设置专业教师培训课程内容 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既是教授者、也是指导者、还是学习者,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脱节的问题,专业教师应主动了解学校与企业价值目标追求的差异,避免由于观念滞后而造成专业教师培训内容不切实际的现象。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在师资培养上应鼓励学校与企业建立联系,加大产敎、校企结合的力度。作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师,应该把企业实践视为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同时真正深入到企业岗位,以普通员工的心态来从事岗位工作,体会不同岗位工作的价值与困惑,掌握不同岗位工作的实践技能。 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方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管理需要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安排困难,教师方面还是可以根据相关企业的运营特点,提出合理需要,并在为企业提供价值的基础上获得企业的最新经验与技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取得,只是专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作者:宋晓蕾 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人文与国际交流学院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茶元素服装在人物形象设计的应用 摘要:结合服装这一元素的价值作用看,融入茶元素的价值,其能够完善提升人物形象设计的品质内涵。本文拟从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认知分析入手,结合茶元素服装的具体建设机制,通过融入人物形象设计的影响思路认知,从而具体探析茶元素服装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当然,也尝试性提出茶元素服装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机制。 关键词:茶元素服装;人物形象设计;表现状况;应用思路 人物形象在进行具体设计中,外在服装和内在精神都对整个人物形象有着重要影响和推动力。而茶元素服装作为一种融入了具体茶文化理念和生态绿色茶元素的服装,其中所蕴含的精神理念和价值思维能够被我们成熟、系统化融入到当前所开展的形象设计过程中。 1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认知分析 茶文化元素在具体发展的过程中,其之所以,能够实现全面传承和深度融入,其关键在于其中包含全面而系统化的文化要素,同时在于该文化艺术元素在发展应用过程中,其最大价值在于融入了时代化的特点和价值内涵,因此更有应用必要性。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如果能够将茶元素服装的价值内涵与该设计体系全面结合,从而实现整个人物形象从内到外的全面提升。同时更关键的是,茶文化元素中所具有的情感理念和价值内涵,也让我们了解整个茶文化体系,形成了具体支撑,茶文化理念内涵对人们的影响是多元化的,尤其是其能够对理解和认知该文化体系的人予以行为上的全面支撑。尤其是随着该文化体系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其中所蕴含的茶元素内容值得被我们应用,当然茶元素与服装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结合度也实现了具体而全面化的提升。 2茶元素服装的具体建设机制认知 茶元素服装作为融入完善茶文化元素基础上的服装设计活动,其在当前整个时代背景下,有着重要应用价值。而围绕茶元素所形成的一系列复合型元素内容,其不仅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特征,同时,实际上也展现和诠释具体的理念内涵。茶元素服装就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通过对茶元素服装的设计思路及制作工序和价值内涵进行具体剖析,可以看到在这一元素中,其中不仅是对茶文化理念的传递和表达,同时更重要的是茶元素服装的制作工艺和具体方法,实际上,也成为我们了解茶文化体系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当然,该服装元素在融合过程中,其不仅内涵上的关联和影响价值,同时也是具体情感的诠释和表达。事实上,结合当前人物形象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看,想要实现其最佳设计效果,就必须选择合适的元素予以支撑,尤其是通过融入必要、合适的设计理念内涵,特别是精妙人物形象设计方案的整体融入,从而满足人物形象设计的具体化诉求。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其形成的特征,以及其中所孕育的内涵,都表达了一种成熟的认知观念和文化思维,极具现实意义。茶元素服装在应用过程中,其从表面上看是具体元素的应用,但是从本质上看,实际上是茶文化与服装设计活动具体结合的中要求诠释。 3人物形象设计的影响思路认知 实际上,人物形象是什么?是具体的人物风格,还是其语言方式,乃至行为特点等等。客观而言,人物形象的整体内涵是复杂的,可以说,我们无法用某一种具体、客观的理念或者观点来对其形成全面、精准的概括。但是在整个人物形象进行外在展现和诠释表达时,其使用的服装特点,尤其是服装造型、服装的色彩搭配等等,都能对人们理解这一人物特点形成全面、直观的认知印象。在认知任何一个人时,其前提就是对其客观外在进行精准和直接认知。从服装的出现及应用状况看,服装实际上是人们生活理念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而且在社会生活日益发展背景下,尤其是随着社会大众生活品质感不断提升,服装生产、设计水平也实现了全面而具体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服装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元素,其在人们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而全面的应用。当然,虽然从表面上看,服装只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元素,但服装从出现到如今的成熟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体而完善的文化体系。从服装设计到元素筛选,乃至客观、具体的搭配,实际上都是一种文化诠释和表达。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具体认知和理解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将外在服装打扮与具体的人物形象形成全面而具体的关联。可以说,在社会大众的审美理念和传承思维中,其往往会将衣着服装状况,与人物形象之间形成直接关联。当然,对于人物形象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影响因素是多样化的,但是很多因素无法直接具体的予以变革,但是相对而言,只有做好服装设计活动,并且将其与人物形象搭配之间形成具体关联,从而才能实现整个人物形象设计活动的最佳效果。 4茶元素服装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在服装设计与应用过程中,茶元素也有着合适完善的应用表现,无论是茶服加工制作,还是茶服元素的融入,都是传统茶文化应用优势的集中表现。尤其是随着当前茶叶产业科学水平不断提升背景下,茶叶产业元素内容认知不断成熟,特别是很多服装在制作过程中,其将茶染技术和材料应用到整个服装设计过程中。正是茶元素内涵与服装设计活动的具体结合,从而实现了整个茶元素服装设计活动的价值呈现。实际上,认知人物形象是从精神层面来具体认知该活动的具体过程,而想要展现良好的精神形象,离不开具体情感内涵的诠释和表达。当然,想要实现整个服装元素价值应用的最佳效果,就必须注重在选择合适的元素基础上,注重恰当情感的诠释和表达,通过多样化思维的集中融入,结合与人物形象具体展现之间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整个人物形象设计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不同的服饰色彩,乃至服饰的具体款式,甚至是服装的特点和内涵都对整个形象设计有着重要影响,结合茶元素服装的具体内涵和价值理念看,系统化、全面化的服装设计思路,能够在展现独有文化理念的基础上,提升社会大众的具体全面认知。客观而言,人物形象设计是一种基于具体理念和价值定位基础上的活动,完善的设计理念不仅能够让我们品味到其中所具有的积极影响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茶元素服装设计活动中,所融入的生态理念和价值内涵,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让人们准确认知整个设计背后所具有的独特内涵。 5茶元素服装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机制 随着当前社会发展不断成熟,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服装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和价值元素,其中所应用的色彩搭配理论和价值内涵,甚至是服装设计方法等等,都有着系统化的价值内涵。当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服装对人物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就当前时展状况看,形象要求,尤其是良好的形象要求日益重要。可以说,做好形象设计,其不仅是服饰搭配的要求,同时也是从外在形象美与内涵精神美的全面融合。在现行社会中,人物形象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而想要做好人物形象设计的妥善开展,外在服装的应用与提升有着重要价值。在人物形象设计活动中,服装元素有着重要影响力,服装中所表现的艺术张力和具体情感内涵,都发展成为人物形象表现过程中的载体,而在服装元素价值应用发挥过程中,其需要在注重设计定位的确定前提下,合理选择设计元素,特别是通过将具体的人物形象设计要求与整个服装色彩及内涵完善融入,从而传达出整个形象设计过程中所融入的情感内涵和价值特征。可以说,服装也是一种具有语言说服力和情感内涵的载体,而对于人物形象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应用好服装元素,也能帮助我们塑造更为丰富、立体化人物形象,进而实现价值元素之间的全面融合。 6结语 在茶元素服装应用到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我们对服装的要求和价值认知,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外在服装,更重要的是服装中所具有的品质和内涵,更是具体设计情感的诠释和表达。因此,在当前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想要更好应用服装元素,就必须确保整个服装的品质内涵与具体的人物形象特点之间形成合理匹配和全面结合,只有气质与特性相匹配,才能确保茶元素服装应用与人物形象设计活动开展的全面结合。 作者:许阳 刘晓阳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人物形象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 【摘要】在我国艺术设计中对人物形象的设计正处在发展的初期,对人物形象设计的改良和提升,需要我们进行创新和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元素与人物形象设计的融合能够满足创新的需求,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传统文化;元素;融合 在我国,人物形象设计是一个新兴行业,打造出具有传统元素的优秀的人物形象设计作品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一、传统文化元素在人物妆型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的人物形象设计中,可以充分与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例如,在我国古代妇女对脸部妆型极为重视,已经形成了胭脂水粉、眉妆和红妆、粉脂妆等修饰方式,并且经过发展,又出现了花细、额黄和面靥等技术,其中,花细不管是修饰在脸部的额头上,还是在眉心处,都可以为人的脸上增添更多的光彩,体现出女子美丽的一面。这些传统的妆型元素,在现代人物形象设计中可以进行借鉴和改进,使之更符合现代的审美。作为妆容设计的一部分,服装上的图案也是我们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之路的一个要点,在这方面,很多艺术类型都有可借鉴的珍贵经验,比如在黄梅戏电影《朱门玉碎》中,人物设计者就在传统的孝服基础上为女主角朱玉倩的孝服加入了霞帔造型以及云朵和莲花图案,使孝服变得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无疑是一个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意识的妆容设计!再例如,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对演员的妆型设计中,就很好地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显示出了中华儿女优雅的古典气质,并且透出我国多民族融合的韵味。对于传统的文化艺术散发出来的魅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设计师可将这些丰富的资源作为创作灵感的来源,努力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的象征吉祥美满的图案设计,设计师可以选择祥云、凤纹等进行恰当的修正,然后呈现在人物妆型的设计中。如果使用得当,不但能够展现出人物的尊贵和高雅,对人物的性格展现也具有增光添彩的效果。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人物发型设计中的应用 对于人物发型的设计,如果能够恰当地结合传统的文化元素,将会是对人物形象设计的一个巨大提升。在我国古代,女性的发型和发饰种类繁多,而且呈现出的风格也不同。在汉唐时代,发饰以花朵为主,到了宋代,发展成为丝绸和玉器,等到了明清年代,更多的是金银珠宝等发簪。当代的发型设计中,我们对人物形象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仅发髻的造型种类就有近百种,并且配合不同发髻造型的发饰更是缤纷多彩。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风格的晕染、凤纹等造型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结合,符合众多群众的口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所注重的是借助形象设计传达出美好的寓意,彰显出优雅气韵。因此,在与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的现代人物形象设计中,我们要充分体会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吸收其精华,去除与现代形象设计不相适应的部分。在这方面,传统戏曲人物造型为了更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目光,而对剧中人物的发型设计进行改良,设计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在黄梅戏电影《龙女》中,龙女的发型设计就在传统女性发型特点上,特地增加了一条小小的银龙造型发饰,这无疑是一个绝妙的设计,使现代观众一下子就能从发型发饰上直观地辨认出龙女的身份和地位;而当龙女变化成人之后,观众又从堕云髻和凤钗上立刻了解了她身份的转变。对人物发型的设计,一方面要根据个人的爱好而定,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通过大胆尝试来寻找灵感,促使我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在现代人物形象设计中大放异彩。除了对发饰的设计,我们对发型的设计也完全可以根据传统文化元素的特点进行融合。而且我国自古代开始对头发造型设计就比较重视,尤其体现在皇家和富贵人家的发型设计中。特别是女子的发型,自古至今衍生的发型种类更是丰富,因此在现代人物发型的设计中,根据场合的要求和对流行趋势的考虑,我们可以适当地引入古代的传统盘髻、束髻的造型,同时对其进行创新,既要体现出传统文化元素,又不失现代流行的韵味。例如有的人喜欢浮夸一些的发型设计,设计师就可以设计一些造型较为夸张的发髻造型。而有些人喜欢简练但是又与众不同的发型,设计师就可以结合现代的染发技术对传统的发型造型进行改造。 三、传统文化元素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谨慎运用 在现代人物形象设计的过程中,与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能够显示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美丽,为现代人物形象设计增光添彩。但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需要我们进行谨慎的考究与选择,只有选取了合适的元素才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为此,我们要谨慎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在传统文化元素中存在一些具有较高适应性的元素,例如汉字和图形。汉字作为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经过历史的演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进行人物形象设计的时候,汉字元素能够以其独特的形象魅力征服欣赏者的审美。而且汉字具有图形以及符号的特点,能够传达出一些特定的含义,并且能够激发人的思考,这是人物形象设计所表达的更加深层的含义。除了汉字,还有传统的图形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图形元素极为丰富,而且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色。在人物形象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图形元素的准确应用能够提升设计效果,显示出设计师的独特眼光和能力。例如,彩陶艺术上的图形、壁画图形和瓷器上的图形,在人物形象的设计中都可以进行应用,但是需要设计师具有较强的艺术感。在人物形象设计中应用最多也是最容易把握的传统文化元素就是汉字和图形了,在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之下,一定可以让传统的文化元素与现代人物形象设计得到充分的融合。比如黄梅戏当代题材电影《山乡情悠悠》中,环境背景中的“状元坊”牌坊,就运用传统的建筑文化元素——牌坊,向观众侧面展示和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男主人公方心龙就是新时代的农家“科技状元”。这个隐喻因为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而变得既委婉又贴切,实在是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人物形象设计的完美结合典范!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人物形象设计的融合也是一个过程,需要经过设计师的潜心研究。而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灵感,对各种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使用得当会给人带来惊喜,使用不当则会让人物形象大打折扣。我国民族众多,不同区域的传统文化元素也各自具备不同的特点,在与现代人物形象设计融合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进行设计。这样能够使传统文化元素有效地与现代人物形象设计融合在一起,也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例如,藏族和蒙族的传统文化元素更加适合藏族地区和蒙古地区的人民,如果要将其运用到适应性更普遍的人物形象设计中,需要设计师根据不同地域的人物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改造,设计师最主要的是要抓住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和特点,这样才可以进行更好的改造。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的审美水平越来越高。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也被寄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能够为人物形象设计带来新的血液,在设计师的努力下,人物形象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一定会呈现出更大的魅力。 作者:桂晓沁 单位: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人物形象设计在动漫游戏的应用 摘要: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对动漫产业关注越来越重视,人们对动漫形象的设计有了更加立体和多元化的要求。由传统的简笔画人物持续发展延伸到如今更加生动形象的3D人物形象,动画师如果需要设计出优质的动漫和游戏形象,需要对动画脚本与人物性格有着全面的思考,对人物所处的地域特点也要考虑周全。早期的动画与游戏的制作过程中人物形象的设计通常都较为单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动漫游戏中对于人物形象的构思和设计变得更加丰富与多样化。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动漫游戏;现代;时代性 前言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为了缓解工作的疲惫,放松一天劳累的心情,游戏成为了现下十分受到大众青睐的解压和娱乐方式。作为动漫产业重要的构成部分,电子游戏有着空前巨大的市场发展和提升空间。随着国家对动漫游戏产业的扶持程度大力加强,近些年来国内研究动漫游戏的企业单位百花齐放,在市场发展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核心地位。动漫游戏产业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优秀的动漫游戏作品中少不了人物的塑造,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是制作优秀动漫和游戏作品的重要基础。 1现阶段我国动漫和游戏产业的发展情况 制作出一部优秀的动漫作品或一款优质的游戏作品,离不开美术设计。在动漫游戏市场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其市场方向越来越趋于国际化,学习国外优秀的动漫游戏作品的内涵变得非常必要。现阶段我国动漫和游戏产业发展所遇到的主要瓶颈问题是缺乏高水平高能力的人物形象设计人才。随着世界各地文化交流方面原来越频繁,各行各业人员的往来也十分方便快捷,外来文化与专业动漫技术人员的引进为我国动漫游戏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推进了这一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加强了动漫游戏人物形象的创作技术水平,给国内动漫和游戏产业的进步空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动漫和电子游戏产业虽然相对来说在我国起步落后于日本、美国等国家,但在短期内便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傲人成绩。以往的游戏多半局限在电脑端的网络或单机类游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主机游戏、手机游戏、街机游戏等游戏平台如雨后春笋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流传开来,这些平台的游戏形式成为了电子游戏产业的主力,是人们茶余饭后、工作休息期间缓解疲劳和压力的必备产物。[2]随着电子技术越来越发达,动漫作品和游戏的画面质量也不断提高,大量3D动画作品和游戏作品诞生,让受众群体能够切身体验作品中的气氛,增强了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性。除此之外,动漫和游戏作品类型的多种多样也是当今动漫游戏产业的一大特色景象,以往的电子游戏种类单一,经过不断的开发和进步出现了多种不同种类的游戏,增强了互动性和可玩性。动漫和游戏市场的人气让许多企业加强了这方面作品的开发制作,动漫游戏的市场竞争力逐渐变强,其人物形象设计也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衍生出来了各种相关的周边产品,动漫游戏产业的持续进步依然爱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3] 2当代动漫和游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2.1人物形象的夸张性 动漫和游戏是影视艺术中的一个分支,对卡通人物的形象进行制作和设计是一部作品的重要内容,人物形象的设计蕴含了设计师丰富的创造和想象力,让动漫和游戏作品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也极大地发挥了艺术性的创造。比如汤姆和杰瑞这对欢喜冤家,作为天然的对手,《猫和老鼠》的喜剧感非常浓烈,这正是由于作者在对汤姆和杰瑞这两个动画角色进行创作的时候给了它们人类的情感,让它们有了能够和人一样思考的能力,配上风趣幽默的剧情演绎出它们的喜怒哀乐。这种突破传统猫和老鼠的形象设定让动画作品具有充分的趣味性和可看性,让人们在观看过程中会心一笑,忘却学习和工作带来的疲惫。在众所周知的网络竞技游戏《英雄联盟》(LeagueofLegends,简称LOL)中,设计者将符文之地作为游戏剧情的整体背景,加入了丰富的魔法元素,在这个游戏当中,魔法不再是神秘的虚拟能量,而是符文之地的生存法则。这种游戏之所以会受到当代青少年甚至中年人群的关注,正是因为在游戏中实现了现实生活无法做到的事,并且有着较强的竞技性,吸引了玩家的目光。[4] 2.2人物形象的多样性 在动漫和游戏作品当中,其剧情通常由善恶、美丑等矛盾贯穿起来,这决定了对作品当中人物形象的设计条件。在动漫和游戏作品的剧情中,每一个角色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无论正面人物还是反派人物都是不能够被其他人所替代的。例如热门动漫作品《海贼王》(ONEPIECE,简称OP),在整部作品中出场的人物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和超能力,每个人物说话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2.3人物形象的时代性 在对动漫和游戏作品进行人物形象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动漫游戏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充分的考虑和剧情的需要,比如《真•三国无双》这款风靡全球的掌机游戏,根据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并配以音效,最大程度对游戏剧情进行渲染丰富,极大地提升了可玩性与趣味性,让玩家在体验游戏的过程中代入角色,切身体会游戏的魅力。 2.4人物形象的文化性 在动漫和游戏产业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以特有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不同地域之间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风俗信仰,那就是文化产业。[5]在《天涯明月刀》这款3D武侠题材的MMORPG(MassivelyMultiplayerOnlineRole-PlayingGame,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网络游戏当中,故事背景来自北宋年间的乱世,游戏角色所穿着的服饰与游戏内相关的虚拟道具都突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中华正统的武侠文化作为基本创意,完美地还原了中华文明的壮丽河山,让玩家在感受游戏玩法的同时欣赏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文明。 3结语 动漫游戏以其独特的个性在当今日常生活中出现在各个角落。其中,动漫和游戏的主要受众群体多为青少年或青年,让这部分人群在动画作品的观看和游戏的体验中除了获得身心上的放松,还要潜移默化地体会动漫作品与游戏中所传达出来的文化内涵。动漫游戏产业的工作者要坚持寓教于乐的发展精神,将加强国民精神修养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制作健康、积极的动漫游戏作品。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会有更多二次元爱好者加入到动漫设计与制作的队伍中,动漫与游戏产业的发展前景也会越来越好。 作者:赵越 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本文以湖北省艺术职业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为研究对象,对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通过对毕业设计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整体优化,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在选题、作品创作、过程管理、答辩和设计作品展出等环节进行创新,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的复合人才[1],我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通过院团合作、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多种方式,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形成了集产、学、研、练、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设计是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之一,也是进行专业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加强对本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提供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极其重要。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能创造性地解决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实践问题。此外,还要注重服务于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主动将人才培养与地方文化产业对接,实现艺术类高职院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本文针对我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新时期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建设和人才发展需要的毕业设计模式,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毕业设计作品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毕业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崔宏巍等人[2]通过构建四位一体化毕业设计的创新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崔苏卫等人[3]通过建立顶岗实习网络平台,将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实现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的一体化,形成了“产学结合,学做合一”的特色培养模式。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在毕业设计改革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部分指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制度、监督机制以及评分标准不健全的现象普遍存在;毕业设计选题传统单一、缺乏变化,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专业发展前沿脱钩;毕业设计的教学时间安排与学生的求职时间相互冲突;缺乏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展示和对外交流。特别是在毕业设计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不够,很多选题只是对往届作品和文献的简单重复,缺乏创造性和个性元素,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团队协作意识缺乏,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毕业设计是人物现象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在此期间,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展现完整的设计作品,是学生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示设计个性与风格的重要平台,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要求的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长期教学任务。 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人物形象设计是一个新兴行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立足湖北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结合学院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产学研工作,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舞台影视化妆技术为特点,开设戏曲化妆、舞台影视化妆、配饰设计、立体剪裁、创意化妆等特色课程,构建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与地方文化企业紧密结合,通过解决企业在文化创造和形象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既加强了学校的产学研工作,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加强制度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的质量是评价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4]。我们通过加强毕业设计的质量管理和评价体系,努力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首先,我们在毕业论文选题上要求必须具有创新性和综合性,在课题的选择上采用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其次,我们加强对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指导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课题调研、方案设计、效果图表现、论文答辩。作品汇展,学生也要独立认真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的调研和作品设计。院系两级督导专家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答辩等环节进行定期督查。此外,我们组织答辩小组,制定答辩评分标准,真实客观地对毕业设计作品进行评价。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设计是学生整个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习环节的总结性艺术实验活动,是学生对艺术思维、艺术表达以及艺术技法的一次最好的诠释。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学生可以有效地、自觉地将团队协作精神融入到形象设计创作过程的实践中去,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能够在项目制作中采用新的方式、方法及途径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就无形中使得学生用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经过毕业设计,学生具有独立艺术创作的能力,并在创作过程中凝聚自己的创新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 4.开展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展。毕业设计展是高职艺术类专业特有的教育实践模式,我们鼓励学生以作品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为主题,既突出专业,又紧密联系生活,以多元化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展出。我们以实践实训案例作品露天展示及影像播放为主,配合用人单位校园现场招聘会以及教学研讨会,将教学成果展示、学生就业、专业建设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在展出现场公开考评作品成绩,并将优秀作品制作成电子册在学院网站上,扩大毕业展的宣传工作。例如,2015届毕业生毕业作品展我们以“视•界”为主题,共展出120多个学生的优秀作品,并邀请了武汉顶层全案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市相互广告有限公司等近20家企业进行现场校园招聘,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高度评价。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针对目前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建立了新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虽然我们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完善,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为社会培养兼具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晶晶 陈敏 单位:湖北省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发展探索 摘要:人物形象设计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等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包含文化修养、心理要素、外表设计、化妆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新时期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文化交融的社会大背景下,人物形象设计也开始走向多元化,它在立足民族性的同时,还应该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文章探讨目前我国人物形象设计的内涵,以及实现国际化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民族化;国际化;艺术;审美 人物形象设计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它结合了艺术、美学、设计、创意等多方面的内容,对设计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人们对人物形象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如何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保持一种独立的审美姿态,实现民族化和国际化的结合,是目前我国人物形象设计的关键所在,这不仅仅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对设计者提出了考验。 一、人物形象设计中的民族化和国际化 (一)人物形象设计中的民族化 民族化,即扎根于本民族文化的一种文化表征。民族文化作为当代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的是一种以世界上不同民族原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将民族化的概念抽象出来,体现为一种包含独到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形式,可以是民族情感、民族文化符号等。对于人物形象设计而言,民族化的人物形象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这对于集中展现民族风貌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1]由于人物形象设计与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现实需要紧密相联,因此其形象设计必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色,这就是民族性的集中体现。 (二)人物形象设计中的国际化 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是设计和制造容易适应不同区域要求的产品的一种方式。它要求从产品中抽离所有与文化相关的元素。国际化不仅仅是某一种文化对另外一种文化的影响,而是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人物形象设计实现国际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人物形象设计的发展,通过结合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把握文化潮流发展趋势,实现我国人物形象设计理念的创新和进步。[2] 二、人物形象设计中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关系 (一)民族化是国际化的基础和前提 从人物形象设计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关系来说,民族化是国际化的基础和前提。对于人物形象设计而言,无论是体型要素、发型要素、化妆要素、服装款式要素、个性要素、心理要素、文化要素等,它的出发点必然是以地域性和民族性为前提的,如果缺少了民族性的考究,就很难实现最有效的国际化交流。[3]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物形象设计,就必须保持良好的民族性。 (二)国际化促进了民族化的进一步发展 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从根本上促进了民族化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人物形象设计进行不同文化之间的切磋和交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文化多元化局面的产生,从而实现文化本身的创新和发展。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审美的认知不同,导致了人们对于人物形象设计认识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将此融合到人物形象设计中去,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三)民族化和国际化相互促进 人物形象设计的民族性和国际性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全球化的趋势,必然要影响不同民族及文化背景的人们。民族文化在这种浪潮中不可能固步自封,与世隔绝,不论是冲突还是融合,都必须做出一种选择。这一过程事实上是加快了文化之间互相流动的速度,扩大了民族文化的空间,使民族文化显现于一种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4]人物形象设计的民族化和国际化的互相发展,对于人物形象设计内容的丰富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也实现了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这对于社会发展潮流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促进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发展的途径 (一)深入开发、挖掘本土化的民族元素 要想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发展,就要不断地深入开发、挖掘本土化的民族元素,在进行人物形象设计的时候,要结合本土化的地域性、人们的审美特色、心理需求、价值取向等要素,从根本上实现具有民族性的设计。同时,善于实现人物形象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比如可以借助于绘画理念、戏曲人物设计等相关理念来进行合理化取舍,并将其成功运用到人物形象设计中去,不断实现真正具有民族性的人物形象设计,提升其价值品位和审美特色。 (二)结合时代潮流及审美趋势进行人物形象设计 实现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发展,必须结合时展潮流及审美趋势,提升人们对于人物形象设计的认同感。目前的人物形象设计主要呈现出两个特征:第一,生活化特征明显。目前,人们越来越多地将形象设计应用于生活中,生活化特征要求更加明显,相对来说较少关注创意化。这就要求设计者能够合理设计,突出生活化的基本特点。第二,在文化多元化和文化融合的社会大背景下,韩日文化、欧美文化越来越多地在社会上流行,成为当今社会最大的流行趋势,对于人物形象设计来说,也应该加大重视度。 (三)提升设计者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面 提升设计者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面,是实现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的关键所在。人物形象设计其本质还是一种文化形式,要做到对于文化的把握,就应该提升设计者的文化视野,不断掌握人物形象设计创作的专业技能和技法,具有独立进行人物形象设计实践的基本能力;掌握美容、护肤的专业理论及技能;有较敏感的时尚流行感觉和较强的时尚分析、判断能力。除此之外,更要锻炼和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不断地实现最有效的人物形象设计,从根本上促进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发展。 (四)进行专业化的人物形象设计培训 进行专业化的人物形象设计培训是推动人物形象设计走向国际化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要强化设计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首先,设计者应该掌握人物形象设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深入研究化妆、色彩学、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个人的设计能力和鉴赏力。其次,走专业化的道路,制定人物形象设计师培训制度,对于培训合格者给予相应的资质证明,从根本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物形象设计,提升设计者的设计水平,并将我国人物形象设计推向国际化,设计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和国际气息的作品。 (五)把握文化发展规律,进行设计创新 实现真正意义上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发展,要充分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不断进行设计上的创新。人物形象设计是一门视觉艺术,在形象塑造上,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同时,它要求设计者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因此,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物形象设计,就要充分地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不断进行文化元素之间的融合和创新。人物形象设计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趋势变化的,因此立足于民族化基础之上进行合理化创新,不断地实现国际化发展,对于人物形象设计的创新和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实现,要想推进我国人物形象设计,就要立足于民族化基础,实现国际化发展。人物形象设计必须深入开发民族元素,结合时代潮流及审美趋势,不断提升设计者的文化视野,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来进行创新设计,以此来实现真正意义上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推动人物形象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栀梓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人物形象设计与服饰关系分析 本文以人物形象设计与服饰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简要地阐述了人物形象设计和服饰融为一体是提高人物形象美的前提。详细地分析了只有具有一套完善的设计理论及方案,才能将人物形象表现的更为具体,揭示了人物形象与服饰之间紧密联系的关系,深入地探讨了和谐的人物造型给欣赏者带来的美感。本文将对人物形象设计对服饰的影响进行研究及分析。人物形象设计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中,人物形象设计已经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服饰上的要求也越来越讲究,人们对整体形象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在个人形象越来越注重的现代,更加注重服饰和形象的统一,人物形象设计也是对个人的评价和印象。只有将服饰风格与人物形象设计统一、协调,这样才能体现美感。 一、人物形象设计与服饰风格 1.人物与服饰的风格 在人物形象设计中,人物轮廓在服饰设计中起到很大作用,主要分为:脸部轮廓、体型轮廓;首先,虽然脸部轮廓的在身体比例中占很少的位置,但是却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人们往往在第一印象中,对脸部是最为看重的,从此就可以看出脸部的重要性。在人物设计中,脸部决定了个人的主导风格,从而决定了个人风格的走向。在进行人物设计时候,应该注意人物脸型,从而决定搭配服饰的风格。服饰也是分为曲直,从服饰风格角度看,直线的服饰是通过直线裁剪环节进行裁剪,分割线也多为直线型。如:西装、军装等就是直线型;曲线型就是通过曲线的裁剪方式进行分割,有很多的褶皱,和叠加层。如:长裙、百褶裙。其次,体型轮廓就是真整个身体的曲线走向,可以分为直线体型和骨骼体型,可以通过一个人的体型进行分析,看看人物是适合哪种着装风格。 2.人物质感与服饰风格 在人物设计中,人的体感是指脸的大小,及身体骨架的大小。在面部中五官与脸的比例关系,直接影响到人物形象设计的特点。主要是观察面部,给人是成熟还是幼稚的感觉,将一目了然。五官紧凑面部量小的,常给人一种阳光年轻的形象。服饰的量感主要是看服饰的款式,有领子、袖口、口袋、等决定,领口的深浅也决定了量感的大小。服饰面料方面的区别,就是看服饰是轻盈、柔软、飘逸来看区分。在服饰的花纹图案来看,大图案就代表图案量感大;小图案就代表图案量感大。从选择服饰方面来看,大量感的服饰将表现的比较夸张、醒目、大气,如果选择小量感的服饰,就显得比较小巧的感觉,如果穿错了服饰,将会给人一种不配的感觉。 3.人物体型与服饰风格 首先,骨架宽大的人,会给人一种量感比较大,给人一种成熟的印象,所以在选择服饰的时候要选择质感偏大的,量感大的曲线型服饰是给人一种干练、中性的感觉。其次,骨骼比较小、纤细的人,给人一种玲珑、小巧的印象。所以在选择服饰方面,就应该选择相对甜美、可爱的服饰。所以判断一个人可以通过穿着风格进行评判。 二、服饰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作用 1.服饰影响人物形象 人的穿着打扮在生活中起到重要的地位,对人第一影响是从穿着来判断,服饰成功塑造了一个人的形象。往往是从穿着开始描绘,然后就是表情。比如“看那个穿蓝衣服的女孩是谁啊”这就说明服饰设计在人物形象中的作用。这就是人们在对一个人物判断时,服饰首先成为被关注的点。从而可以看出服饰直接影响到人物的形象。 2.人物形象设计中各个要素 人物形象设计中,不仅仅是服饰起的作用,还由其他条件决定,比如发型、妆容,也是共同制约人物形象设计的因素。人物整体形象设计需要从人身上不同元素进行协调,从而打造出完美的人物形象。服饰要素的视觉效果具有强烈的冲击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通过不同的设计样式,对服饰的颜色、图案、做工等方面进行设计,体现了人物的气质和内在美。在服饰的搭配上,还要注重对体型、款式、发型进行全面的考察及搭配。 3.服饰风格影响整体形象设计 一个人的服饰风格,直接表现了自身的实际情况,服饰的风格是人物自身意识的表现,即可表达人物的性格爱好,还可以判断人物做事风格。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设计风格来体现自己的独特。 4.性格定位影响服饰风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性格将会直接影响到服饰风格,与性格相联系的内在特质将会在服饰中表现出来。在根据人物性格选择服饰中,人的性格特征决定了服饰的选择。在形象设计中,必须考虑内在因素、外在轮廓、量感等因素,结合人物的特点进行把握。 5.服饰风格定位 服饰风格定位是根据:时间、地点、对象进行判断的,也就是通过人物整体形象进行对服饰的判断。在人物待定的一个时间场合中,由特殊的事情和需要,对服饰进行特殊的搭配,在确定人物基本的风格后,将会根据时间、地点对人物进行服饰样式选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物形象设计与服饰风格是紧密联系的,社会特征将用人物形象具体的在服饰上展现了出来。在人物形象设计中,服饰风格是重要的内容,随着现代社会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我形象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完美是现代社会重要的需求,针对不同场合的需求,必须合理搭配服饰,提高个人整体形象水平,这将成为人们生活水平的重点需求。只有掌握合理的搭配技巧,人物形象才会鲜明地体现出来。 作者简介:许阳(1980-),女,汉族,籍贯:辽宁,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人物形象设计、化妆造型设计、发式造型设计、皮肤美容学;刘晓阳(1970-),男,汉族,籍贯:辽宁,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物形象设计、化妆造型设计、发式造型设计、影视造型设计。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中民族元素的融入 摘要:民族元素是一个国家文化与艺术的精髓。将民族元素融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能最大程度的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推动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保护传承,更能实现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内涵化与特色化的发展。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教学改革;民族元素;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肖宇强(1985—),男,湖南长沙人,讲师,主要从事服装与形象设计的教学与研究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办专业,由于在我国存在的时间不长,所以其办学宗旨、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等都还是依据国外的教学方案或是从相近的服装设计、舞台美术设计、化妆设计等专业借鉴而来,没有形成我国的艺术特色与体系,即没有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较好地结合。不可否认,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根基,是宝贵的人文资源,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科技与信息世界,尤其需要重新拾回我们的民族记忆。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来看,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与人物形象设计的教学相结合,是人物形象设计教学追求的目标。 1人物形象设计与民族元素的亲缘性 人物形象设计与民族元素具有相当的亲缘性。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会使用兽皮、树叶、贝壳、兽牙等穿戴身上,装饰自身。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出现了氏族与部落,各个氏族与部落之间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如一些部落的居民们会在脸上进行彩绘、在身上进行文身、刺青、刻镂、并用鲜艳的动物的羽毛或皮毛作为私密部位的装饰等。随后民族开始出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宗教信仰,表现在形象上,即不同的民族会有自己独特的服装、饰品、发式和审美情趣。所以,形象设计是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民族的演变所形成的,是原始艺术与民族文化的产物。 2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中民族元素的融入 从大多数开设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高校来看,其课程主要设置有: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速写、构成、图案等;专业课程,如化妆、美容、发型设计、服装设计、饰品设计、整体造型设计等。[2]此外还有一些实践课程,如写生、采风、毕业设计、实习等。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中,主要是建立以表现形和色的技术构成、培养灵感的思维构成和完善主题的概念构成的三大知识构成模块。[3]为了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初期就建立起保护与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的观念,教师可以邀请一些少数民族的模特着少数民族的妆容、穿戴本民族的服饰、头饰进行展示,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此模特面部五官表情或妆容特征,并牢记这一民族人物形象中的细节标志等,以素描和速写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色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讲解民族民间器物及服饰中色彩的配置要点及文化内涵,并要求学生对一些常见的民族服饰、头饰、手工艺品进行色彩写生,然后将完成的写生作业进行构成的练习转变,如提取民族服饰中的图案、色彩完成图案设计、色彩构成,提取民族服饰的造型和工艺品完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到民族元素的中的形、色、质、点、线、面,还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将这些元素进行提取与重塑,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积累素材。 在专业课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民族元素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与提炼,即探索民族元素的文化内涵及意义。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中,张艺谋导演就设计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进程展示。在这些展示中,一个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断涌现,如汉服、唐装、书法、水墨画、卷轴等,让人目不暇接又记忆犹新。在《中华礼乐》篇章中出现的着半臂、襦裙、飘带的“唐代仕女”就格外引人注目,这一表演以中国唐朝仕女图中的仕女形象为元素,演员们圆润的脸庞、头上精致的花钿、小巧的红唇,把人们拉回到了大唐盛世。这种用现代方式塑造的古代人物形象为我们专业的教学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即在中西方形象设计史、服装设计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熟悉各个年代、不同地域环境的形象设计发展史,以及对不同民族的人物造型、服饰风格与色彩进行辨识与学习。教师还应该定期带领学生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地进行实地考察与采风,让他们亲眼看见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的特点,拍摄相关素材,做出一些梳理和分析。如长角苗是苗族的一个分支,其女性的发型较有特色,她们把头发留得很长,然后系扎起来进行捆绑,形成中间宽两头尖的牛角型固定在头顶,并在牛角型的头发上缠绕白色布带作为装饰。为了对这一形象进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寻找当地捆绑头发技艺最好的人,讨教捆绑牛角型发式的方法与技巧,并了解这一形式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信仰,回校后引导学生对牛角型发式进行探讨,并以此为灵感,结合当代的流行趋势,设计一些新的发型创作。 毕业设计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最终的实践课程,也是检验大学期间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妆面、发型、服装、饰品。学生要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包含妆面、发型、服装、饰品四个方面的整体人物形象设计作品,并通过静态摄影和动态走秀的形式来展现。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创意,但创意不是简单的假想和思考,以设计美学的角度来看,创意应该是一个带有策划性的系统思维和结构体系,包含了设计师对琳琅满目的艺术形式与生活素材的挖掘和感悟。我们身边的每一件民族元素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能不断的激发创意灵感和创作热情,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化石”。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中,教师可以多用民族元素和文化为题材要求学生进行创作,并尽可能将毕业设计选题细分,以点带面。例如,“侗族织锦色彩与纹样在形象设计中的运用”、“土家族傩堂戏面具形象在舞台人物造型中的应用”、“传统发饰在现代人物形象设计中的价值研究”等选题都能展现一个民族的某个特色元素,学生也能通过这些主题去搜寻和了解一个民族或一种造型元素的起源、发展、演变和文化内涵等,并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赋予这些元素新的思想与创意。 3结语 民族元素与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深厚底蕴的体现,也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资源。将民族元素融入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掌握民族元素的创新设计的方法,还能借助高校文化传承的职能,充分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推动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作者:肖宇强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特色与实训模式分析 一、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特色 (一)实践性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是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后,在追求精神生活的同时产生的一个专业,属于艺术类的专业之一,与美术、音乐等专业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美术、音乐等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以此来达到预想的效果。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也是如此。该专业的学生必须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如色彩搭配的技巧,人物性格与发型、服装的搭配等,都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亲身实践,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在授课时,应增加一定的实践操作内容,使学生知道如何才能正确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课后,学生还应该举一反三,熟练实践内容,增大实践难度,强化理论知识,并在实践方面总结经验,这样才能成为综合型、全能型的人物形象设计人才。 (二)审美性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还有一大特点,即对于艺术的审美要求。该专业对于人物的塑造,与艺术类其他专业对于作品的塑造一样,都需要给予人和谐、唯美的感受,这样才能激发人们心灵上的碰撞与沟通。简言之,如果设计师审美能力极差,不仅不会创作出有美感的作品,而且还会引起受众的反感。所以,审美性对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极其重要,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具体而言,审美性与时尚同步,并与当代的流行趋势紧密结合,持续发展,永不间歇。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引领学生具有艺术的审美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并使他们具有审美眼光,能够与时俱进,用开阔的眼光接受新的文化,将人物设计与时尚元素紧密结合。 (三)系统性 现在,我国的授课模式多集中于分模块授课。学校往往根据每位教师的优势进行课程安排,将化妆、发型、服装、佩饰等分开授课。一方面,这样的授课模式有其优点,每位教师都能针对自己的优势和长项进行授课,学生可以学到最精湛的化妆、发型、服装和佩饰知识。但是,另一方面,也会产生问题。“穿衣、打扮”本是一家,这样强硬地将一个整体的流程分开,其缺点也不言而喻,即学生不能将整个流程融会贯通,在进行整体人物形象设计时,会出现无法将化妆、发型、服装、佩饰结合起来的情况。总之,分模块授课,让每个模块都各有特色,符合审美需求,但整体来看,就显得有些累赘和单调。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分模块授课时,不仅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还要贯彻到整体的形象设计流程之中,培养学生整体的美感,使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和具体。 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实训模式的类型 (一)名师工作室模式 现在,随着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号召力,教师规模急剧增长,众多的形象设计工作室也相继成立,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实践平台,能够让学生将学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有助于其日后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物形象设计师。该平台能够将教师、学生和企业有机的联系起来,由企业出资筹办,在提高教师和学生形象设计能力的同时,为企业获得收益。这种新型的工作室模式是培养学生形象设计技能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项目体验式实训模式 另一个实训模式,是项目体验式的实训。教师通过项目体验式的实训,在真实情境下对具体的人物形象进行设计,并在过程中贯彻相应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学有所获。具体而言,如“一场晚会的举办”就是一个项目体验式的实训过程。教师可通过对晚会中不同人物、不同角色的扮演,为他们设计最为恰当的舞台形象。主持人端庄大气,舞者青春活力,歌唱者或柔和婉转、或富有爆发力等,通过化妆、发型、服装、佩饰的合理搭配,产生晚会需要呈现的效果。 (三)顶岗实习式实训 除了以上几种实训方法,顶岗实习也是一种重要的实训方法。顶岗实训与以上两种实训方式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仅要求学生表现出人物形象设计的能力,还要求学生表现出在岗位上处理工作的能力,以及协调、沟通的能力。学生在顶岗实训期间,能够获得除了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能力,对个人综合素养的提高十分有利。 (四)产学研学生实训模式 当今,在高职院校人物设计专业实训模式中,最为全面的是产学研的实训模式。就学生而言,不仅能够学到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在实践中增强竞争力。就学校而言,不仅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而且还能创造经济效益。就企业而言,雇佣学生能够减少企业的开销,同时扩大企业收益。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产学研的实训模式具体措施是:双导师制和工作小组制。双导师制,即每个学生都有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适当加入实践部分,校外导师则是负责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授,长此以往,学生就能较好的独立完成一个对象的形象设计。工作小组制,指的是将学生分小组工作,可以通过比赛、奖励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设计和创新热情,提高他们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就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而言,在众多实训模式中每一种模式都是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一方面对学生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行了锻炼和检验,另一方面对学生管理能力也有了促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原汁原味工作岗位的一系列流程、要求,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作者:熊雯婧 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我国人物形象设计教育发展简述 “人物形象设计”这一专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我国,最开始阶段人们的认识停留在把美容美发等同于“人物形象设计”,认为是影视、文艺等行业的专属,只有影视明星才享有这一特殊待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物形象设计”已被越来越多的寻常老百姓所接受,市场对形象设计需求不断扩大,个人用于形象设计的费用日益提高,集美学、心理学、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美容、发型设计、造型设计乃至形体礼仪、个人气质、文化修养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人物形象设计应运而生。最新的调查表明:化妆师和形象设计师将成为未来最受欢迎的八大行业之一。2004年8月20日,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了形象设计师这门新兴职业。2005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形象设计协会,2006年国际形象顾问协会中国分会筹委会正式成立,这都预示着中国形象设计行业正逐渐走向规范化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对于形象设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中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并成为我国近几年发展速度最快的热门专业之一。至今为止,许多中高职院校都设有相关的学科。由于这是一门新兴专业,发展时间短,再加上受到教学硬件设施和师资软件等诸多条件的制约,毕业生的业务水平在刚步入社会时并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造成这一现象正是当前我国人物设计专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该行业是一个信息更新速度极快的行业,需要及时掌握时尚动态,设置更多针对性课程,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人物形象设计教育跟上时尚的变化,符合市场的要求。由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操训练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理论素质。所以,它的特性决定了该专业的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生硬的学习,还需要注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兼顾整体造型知识的灌输以及沟通和服务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一定要注重其系统整合性。 二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一)中职学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课程体系应以开发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来开展 从中职一年级的文化基础课到专业技术基础课,再到中职二、三年级的专业技术课,现在多数中职学校还在沿用这种三段式的课程排列,其后果是造成知识前后不衔接,学生容易在学了技术基础课程后一年再来学习专业技术课时,之前的学习内容都已经忘记而影响学习效果。这样的课程模式固有的缺陷在当前社会人才缺乏的环境中日益暴露出来。所以,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就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2中职对文化基础课程不够重视 在对高职的调查中发现,中职毕业生相对普高学生来说,在文化基础课学习上比较困难,主要集中体现在语文、数学、英语这类课程上。这种情况反映了中职学校对文化课程的不重视,同时也没有顾及到有升学需求的学生。由此可见,中职和高职在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和要求上还存在一定的脱节,没有构建能有机衔接的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体系。 3中职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设置的中职课程重点培养中职学生的就业技能,而容易忽视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是设计类行业的灵魂,没有创新精神,就不能走在时尚前沿,无法推动行业的发展。而中职教育中容易忽视的审美能力也是该专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专业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在课程体系制订时候的弊端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每年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设置教学课时,都希望每门课程能安排较多的学时数,让学生充分掌握每门课程所必学知识。可是总学时数是固定的,这就导致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课时很紧张。近几年似乎专业课时还在不断减少,学校只有从每门专业课程里面去挤压课时,压缩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无法按质按量完成课程教学,学生也学不到完整的知识。这样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每门课都学了一点,却没有一门是精通的。 2课程的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课程是紧跟市场需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要关心时尚流行式样、市场的技术和材料的更新,根据这些来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由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技能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既要有审美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又要具备造型技术能力,同时最好还能有经营管理能力。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该专业开设的课程并没有紧跟市场,更新技术,更谈不上引领潮流,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 3课程体系缺乏特色 课程体系的建设最好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为区域经济服务。在调查中发现,普遍有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高校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化妆、服装、发型课时安排比较平均。这样容易导致培养的学生技能方向都差不多,很难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课程体系要与地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针对我省电视湘军的优势,开设一些符合我省经济发展特色的课程,比如重点开设影视类的人物造型设计,为湖南广电的电视台和电视剧组输送人才,让学生能尽快成长为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 4职业实训课程的设置孤立单一 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主要是培养应用型设计技术人才。众多高校在强调应用型技术人才时,会考虑通过实训课程的安排来实现。于是就出现了某些高校在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的课程中设置一些就业实训课程要素,作为步入社会的前奏,来与社会的工作岗位进行对接。而实际上这种效果不好。职业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技能的方式。实训项目课程体系就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若能将培养某种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进行整合重组,构建新的职业实训课程体系并贯穿到整个高职学习当中,让学生能提前进入情境,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社会中的工作岗位,就能争取实现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三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脱节的原因 由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从以上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的对比观察中就可以发现,中高职院校在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衔接上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中高职院校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部及各级教育部门对于人物形象设计这一专业没有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及分类课程标准,在这种缺乏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中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沟通整合机制。高职院校在建立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上并没有充分考虑中职学校同一专业的课程安排和实训项目,中高职院校在人物形象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就存在较多的重复现象,造成了学生重复学习消费和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了学习效率。例如:中高职的人物形象设计课程里都开设了专业化妆、美发技术等课程,这些在中职阶段就已经学习过的课程在高职又需要重修,这种重复学习既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高职的教师也不能组织有效的教学,对教学进度与教学目标的达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这些课程专业技能实训项目上的重复支出又给学生带来了不必要的消费。通过对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进行比对,重复率达50%。 (二)中高职专业技能实训项目设置错位 一是高职院校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是在理论课程学习完之后,在短期实习中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培训。甚至有些高职院校是在近几年才开设该专业,急急忙忙打着牌子开始招生,其实硬件软件都没准备好:实训设备不足,专业教师严重缺乏,这些都不能将一个技能型专业办好。相反,一些中职学校经过漫长的办学历史积累,将专业通用技能、专业专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三个模块组成实践技能实训,并贯穿到整个中职学习过程中,这种专业技能实训项目的设置就导致了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的错位。再者,中职与高职对于课程设置沟通太少,大家在专业设置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都从自身出发,而没有充分调查市场需求,忽视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更没有从职业教育体系这个宏观角度去思考不同教育层次课程设置该如何衔接。由此可见,在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有必要明确具体教学内容与实施方法,使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更具有操作性,让中高职院校的课程能有效衔接。 (三)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分析 1从审美性来讲,如何让这样一个具有很强审美要求的专业紧跟时尚的步伐,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中职学校在课程开设上更偏重如何适应就业岗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造成了学生审美眼光不高的后果。 2从实践性来讲,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开设了化妆设计、服饰设计、美发设计、整体造型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对动手能力要求极高,同时还需要学生多进行观摩,拓展视野,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在这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学习前期进行了较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训的时间安排上比较集中在后期的短时间实习中,缺乏贯穿始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3从整体性来讲,中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时候是将人物形象设计中的发型、化妆、服装三大块进行分开教学,每门课程安排几十个课时分别进行讲授,有些学校甚至还细分出三个不同的专业。但实际上这些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是为整体造型服务的,如果将其分开教学,培养的学生比较容易在设计表现作品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所以,在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在进行某一学科的教学时,还需要兼顾整体造型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从中高职院校教育体系衔接上来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专业设置上存在着一定距离,课程衔接的融入上存在一定的缺口。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中高职课程体系建立上缺乏统一课程标准。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尤为突出,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在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以及必修课上都没有形成科学化的模式,中高职教育衔接不是单纯的学历嫁接,而是有步骤、有目标的提高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建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能根据市场需求增强自己的沟通能力和服务能力,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出色人才。 作者:何娟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人物形象设计论文:构建高职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定位不清晰,过分追求全面 长期以来,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将美容、发型、化妆、服饰作为课程体系中的四个同等比例部分,力求培养真正全面的人才。但是,一方面教学硬件设施、师资条件、实训实习模式等并不能完全达到对应要求;另一方面,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相关的行业从早期的美容美发行业到现在的时尚产业、婚庆产业,乃至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市场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与整合中,且不同区域间的格局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化妆品制造与销售份额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浙江省的影视基地带动影视形象设计产业链独具特色,江苏省的婚庆产业市场成为全国第二大市场。忽略行业的区域发展差异性,统一设置的“一把抓”和培养“面面俱到”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并不完全符合市场的具体情形。 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内涵与意义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涉及三个重要元素“,‘岗’指本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课’指本专业完整的课程体系‘,证’指获取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融通即三个重要元素之间相互衔接、相互贯通,即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将本专业课程内容与所要求取得的资格证书内容相结合,三元素相互协调且互为贯通的课程体系。在整合该专业课程体系以及设置各课程门类时,必须结合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岗位需要以及相关等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要求,实现三元素之间的有效对接和全面融通,使相关岗位职责和岗位任务体现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设计中,最终让学生在结束专业课程的学习后,能够履行岗位职责,具备职业岗位能力,积累经验,提高就业能力。“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十分契合国务院关于现代职业教育“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改革原则,是切实“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的路径 1.建立结合区域经济特点、以行业市场需求为调节机制的课程开发体系。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相关的行业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且差异性十分明显。应充分考虑不同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着眼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紧贴行业市场的需求,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优势,统筹开发和就业渠道相吻合的课程体系。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在办学初期借鉴了北京、四川等地的化妆学校的课程,主要设置了美容护肤、发型设计、新娘化妆、影视化妆等,但由于常州乃至江苏省与北京、四川的行业市场差异十分巨大,主要是民用市场,而不是影视、明星的特定形象设计,一方面学校无法提供学生影视化妆等课程工学结合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学生在本区域经济圈就业后,所学影视化妆等课程的内容几乎无用武之地,造成了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近年来,我校重新审视常州市乃至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增速在全国位居前列的优势,对区域婚庆、美容市场进行调研论证,与省、市婚庆行业协会、美发美容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瞄准行业市场,紧贴婚纱影楼、化妆品公司、美容机构对化妆师以及美容导师的旺盛需求,开发与企业相配套的课程体系,使得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市场的实际需要相衔接,更好地适应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麦可思公司针对我校2009届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就业对口率达85%,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上升到92.3%,且该专业的就业对口率与就业竞争力指数均位居学院30多个专业之首。 2.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构建具有职业岗位针对性的新课程体系。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相关岗位工作中,设计和实施的整个过程是与消费者直接面对面、一对一进行,以人作为设计呈现的载体,服务性与实践性是其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区别于其他设计类专业的最大特点。核心岗位化妆师和形象设计师不仅需要较强的设计与操作专业技能,还需要有严格的个人仪表、服务礼仪与动作规范、安全卫生处理等详细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要求。因此,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建立在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以岗位技能的培养为核心,针对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对应岗位群的职业要求和相关技术要求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课程体系,培养能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的一线人才。具体而言,应该根据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领域对应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制定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线来设置课程的内容与结构,从而形成工作岗位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及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3.以职业资格认证为载体,建立课证融合的新课程体系。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在发展初期,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仅美容师、美发师,而受当时行业发展的影响,这两种职业由于社会准入门槛较低,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等因素,社会认可度与影响力较低,加之其职业资格认证的内容局限在美容、发型方面,无法代表和体现人物形象设计涵盖的确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标准融通方面遇到障碍,无法深入推进。近年来,随着行业市场发展进程不断规模化与国际化,行业形象快速转型与提升,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推出的“时尚创意会”“时尚中国”等系列化妆与形象设计师电视大奖赛,使得化妆师、形象设计师、色彩咨询诊断师等新兴时尚职业逐渐被人们熟知和认可。从职业资格认证的规范与质量提升层面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技能鉴定中心的大力推动也使得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相关的新兴职业工种成为具有含金量和竞争力的就业砝码,得到了市场的宠爱。基于这样的发展转变,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要跟进发展,参照新兴的形象设计师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将其相关要求内容融入新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一边完成学历学习,还可以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将岗位需求的化妆师、形象设计师、色彩咨询诊断师等核心职业资格证书的全部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中,充分考虑课程与这些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的关联度,针对有关证书的鉴定考核内容设计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学习与具体的岗位资格要求相一致,以考取该职业资格证书代替课程考核,实现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互相认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使学生真正具备就业所需的岗位职业能力。江苏省在2010年出台了新兴职业工种——化妆师的职业资格鉴定统考标准以及要求,同年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即在江苏省率先进行了化妆师职业资格的鉴定,参考一次性通过率达90%。根据我校对企业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化妆师职业资格证书社会认可度高,持有该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更富有就业竞争优势,发展前景更加广阔。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经历初级阶段的个别院校的开创性时期、中级阶段的探索性成长,目前已进入理性思考时期。到2014年,全国开设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已达110所,专业方向也从最初的美容美发,扩展到化妆造型、形象策划等多个方向。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如何满足行业现有市场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推动行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动力,势必要求课程体系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前瞻性。构建“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岗、课、证”三元素共融贯通,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现代职业教育“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办学目标。 作者:朱琴
平面设计专业论文: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革新 1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缺乏创新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同样也要不断发展和创新,摒弃旧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然而,当前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缺乏必要的创新,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摆脱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调动不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授课内容主要围绕着课本中色彩、版式以及字体进行,与社会需要脱节。第二,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在教学期间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任何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广告学专业的平面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也不例外。目前,高校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人才的培养过于强调专业素质,忽视营销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专业的学习。 1.2缺乏专业的广告学专业平面上设计教师 广告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兴起比较晚,很多广告设计的教师都是纯艺术或者工艺美术出身的,尽管他们拥有高超的审美品位和扎实的艺术功底,但是,他们中绝大部分都缺少广告学平面设计的实践经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广告运作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没有说服力,而且也缺乏广告面向市场的商业解读水平,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对受众心理以及什么需求的分析不够,很可能会过分强调唯美的意境的塑造而忽视了受众心理、投放方式以及广告调查的研究,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2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2.1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观念 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要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首先要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感受多元化视角下的符号、元素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信息理念和受众需求将不同符号应用到广告设计的能力,要做到这些需要打破原有的教学观念,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2.2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传统广告学平面设计过于强调理论的灌输,长此以往,学生不免感到乏味、枯燥,调动和不起学习积极性,因此,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应该由理论转化为图形以及符号的欣赏和创意方面。通过多媒体播放幻灯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欣赏中外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优秀作品,感观刺激让学生感受色彩、图形、结构的组合以及变形,通过平面、二维、三维图形的一次展示,让学生体会混维空间在广告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引导学生大胆创意,灵活运用多种材料、形式以及肌理来加强视觉冲击效果。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营造宽松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空间内。肆意展开灵感的双翅。 2.3调整教学安排 传统平面设计基础课程过分强调学生对于平面设计韵律以及色彩组合规律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生创作的生动准确性、完整性以及严谨性,但是,从另一个层面说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时期平面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在设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要侧重学生对于图形的感受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广告学专业的特色为基础,并立足于与社会现实发展需求,不断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素养和综合素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本文作者:陶柯 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平面设计专业论文:平面设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浅谈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平面设计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加,推进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平面设计专业的应用。本文通过对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实施现状,结合实际教学对一体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 当今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高技能人才短缺是现在面临的紧迫问题。所以,实施一体化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时代与社会的需要。因此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在平面设计专业中开展一体化教学实践,笔者就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教法与心得与大家共同探讨,为培养出适应时展,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较高实践水平的技能人才而不断探索。 一、一体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的符合职业教育目标需求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教学体系就是一体化教学体系。 二、平面设计专业示意图 平面设计专业就如同一棵大树一般,美术基础就像树根一般是树存活的根本;而设计基础就好比树干,它的作用是连接和传输;最枝繁叶茂的树冠就是平面设计的核心课程所在。 三、在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融入一体化教学实践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平面设计专业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为重要。平面设计人才不应该只学会书上的理论知识而不懂实际设计制作,也不能只掌握后期制作而忽略理论知识对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所以要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知识作支撑,用实际设计去验证理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如同我们人类要依靠两条腿配合行走一般。一条腿好比是理论,而另一条腿好比是实践,两条腿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走好路。例如:在平面设计专业的《包装设计》课程中,纸盒结构设计是比较困难的。包装纸盒成型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一件包装设计成品的最终效果。如果盒型制作不完善就无法加工成为一件合格的成品。如何使学生通过包装纸盒成型这一技术难关呢?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包装纸盒结构的理论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如各部分结构的名称、成型工艺、设计制作时的注意事项等)。对后期制作、工艺流程和安全知识学生都要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开始,以为只要稍作讲解就可以,但是没想到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在制作纸盒成品时,怎么也折叠不成一个完整严密的纸盒。所以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讲解和现场演示制作。让学生清楚知道包装纸盒结构的位置、角度、尺寸、比例、裁切制作方法,让学生逐个对各个部位进行折叠实践操作,结合理论指导,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制作完成一件合格的包装纸盒成品。不难看出平面设计课程是门实用艺术,实践性较强,但理论仍然是基础,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设计创意的理论先于设计实践存在思想中,而后才能指导设计实践行为。 2.运用多媒体教学。 平面设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便于实施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的使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加容易,记忆也更牢固,同时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增强了学生的感知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笔者所在的学校计算机机房装有多媒体教学设施,上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将设计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步骤演示给学生们看,学生可以一边听教师讲授,同时使用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实现学练结合。大大增强了学习效率,充分实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加上与一体化教学的紧密结合,体现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重要性。由于采用了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自由,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运用直观教学法。 一体化教学是最有效的直观教学,使学生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学用合一,实现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直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由于平面设计专业的自身特点,要求设计者具备空间思维能力以及美学素养,所以需要在日常中对感性认识有一定的积累,教师应善于营造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创设情境学习。如在学校中开辟优秀的作品展示窗;开辟学习交流专栏;带学生到企业中去观摩。教师在学校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中新的设计成品作为实例进行教学引导;也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实践。直观教学应注意:一是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也是最有效的直观教学。二是,直观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要求适时恰当,例如在讲设计草图识图时,过早或过多出示直观成稿例图,不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要边讲边展示分步图,易于教学目的的到达。三是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数字化教学技术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面设计专业一体化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思维,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师都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和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设计基础课时可借助实物、图片、模型与多媒体教学进行具体形象地教学方法,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既符合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讲授每门核心专业课时,总是运用一些与课题有关的小故事轻松的将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所要讲的课题上来。例如,包装设计导入第一课时,为引起学生们对包装课程的兴趣笔者借用了一个《买椟还珠》的故事:有一个楚国商人在郑国卖珍珠,郑国人因为非常喜欢盛放着珍珠精美的盒子,于是花重金买下了珍珠,而只留下了装饰精美的盒子却把珍珠归还给了楚国商人。学生们听的很认真,借此时机强调包装的作用,引出包装设计的概念。为了提高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对课程进行重新编排、整合,突出实用性。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加强内容与技术能力培养的关联,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就感,消除厌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5.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 技工院校的大部分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无美术基础、缺乏设计意识、没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要将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才,技工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与能力:一是高尚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以及心理学知识。三是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包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研究创新的能力等。四是敏锐的时代意识,教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创造才能。 6.知识结构的创新。 知识结构是指我们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的联系和结合,也就是一个人知识层面的构成情况。任何知识只有当它们处于一个相互联系之时,才能发挥其功能。随着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就要求教师的知识体系进行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构建立体化的知识框架。才能在实际教学中突出一体化教学,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目前,平面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由于教材具有相对地稳定性,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发展,且新的设计方法与风格的不断涌现。所以,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了解平面设计的最新动态,并且能在第一时间将这些新知识的讯息及时传递给学生们。那么作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应注意给学生介绍国内外平面设计界的最新动态,使学生及时了解设计界的前沿信息,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指导作用。②应该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制度和市场需求,将新内容及时贯穿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③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在教案中及时补充专业的最新动态。 7.加强实训教学指导。 职业教育包括了教育和技能两部分。职业教育的双重性决定了实训教学在教育中不容忽视,是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实训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在安排实习教学时,通过实际操作可以巩固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以企业的需求来实施教学,既保证实训课题的顺利进行,又使学生了解到企业职工应具备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使学生适应今后在企业的工作,为学生将来顺利进入企业就职搭建平台。笔者学校为了跟踪反馈实训教学效果,创建专业实训微信交流平台。既实现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指导教师能够及时听取学生们的意见和要求,便于更好的帮助学生们解决一些实训中的困难和问题。所以从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企业要求等方面,都要求实训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校学习与实训工作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8.顶岗实习教学。 顶岗实习教学可以让学生们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们的协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在企业环境里,通过实际操作可以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还可以让他们获得在书本上不易了解和不易学到的实践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锻炼。总之,在平面设计专业中一体化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构建技工院校教育的必经之路。一体化教学为今后的职业技能发展与提高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技能人才。 作者:杨玉洁 单位:沧州技师学院 平面设计专业论文: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素描教学论文 一、平面设计与素描的概念 1.平面设计将多种符号、图形和文字组合起来,并在二维平面上将这些视觉感觉表达出来称为平面设计,因此,平面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视觉传达设计。中职院校中的平面设计专业设置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和企业形象设计等课程,学生除了要掌握这些专业课程,还应该学习相应的美术基础课程。在所有的课程中,素描是基础课程。 2.素描作为基础造型的一种绘画形式,素描的作用是把三维物体在二维空间中形象地表达出来。素描课在平面设计专业的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也要求学生对于素描课程要有充分的理解和学习。 二、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素描课的重要性 对于一名平面设计师来说,拥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是很重要的。素描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素描训练的过程中提升感受美、创造美和发现美的能力,从而成为一名真正的平面设计师。 1.素描教给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当看到一幅优秀的素描作品,首先欣赏者会感受到这幅作品的整体美,然后会感受到这些美的来源。当素描作者真正体验到物体形态和本质中的美时,就是他们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开端。好的素描作品在让人发现美的同时还能给人带来愉悦,使欣赏者更加容易接受作品。 2.素描给予学生发现美的眼睛作为多种美的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描能够用单色将物体中的空间美表现出来。素描主要是通过各种构图和造型技能表现美,户外广告和标志的设计都对构图要求很高。将画面中的元素有效组合起来,就能使作品更具吸引力,使欣赏者有深刻的印象。学生要在掌握线的运用和画面整体关系处理等造型技法的基础上掌握素描技能。 3.素描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只有抓住平面设计的关键,才能创造美。利用好的形式将立意表达出来就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而每一幅优秀作品中既包含丰富的内容,也蕴含丰富的思想。这种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需要不断积累。 三、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改革建议 1.校方予以足够重视如果学校及任课教师没有对素描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会导致学生也不重视素描课程,因此校方应当认识到素描对于平面设计专业的重要性。学校的重视不仅仅要体现在态度上,更要体现在对于软硬件建设的支持上。在软件上,美术教师的搭配要合理,形成一个具有核心力的美术教学团队,并且不断提升团队教师的专业素质。在硬件上,素描画室、灯光、桌椅等设施应该供应齐全。学校的重视还应体现在对素描课程的管理上,并要有展示学生成果的平台。如很多学校通过艺术展厅向学生展示优秀的作品,以激励学生。 2.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教师要让学生理解素描课程对于所学专业的重要性,明确打好美术基础是成为一名设计师的必经之路,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只有拥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才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面对困难时才可能主动克服、不断创新,并在学习中不断培养兴趣。 3.提升素描教学管理的效率在素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白素描作为平面设计的基础技能,是为平面设计服务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高效率,提升学生的素描技能。第一,整合教学内容。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中虽然包含素描课程,但是由于时间有限以及课时较少,学生并不能充分学到素描的所有专业技能,无法全面掌握素描的基本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如在选择教材上,要注意选择那种强调简单基础训练的。第二,将课内外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在完成课上训练的同时要在课外进行相应的训练,自己准备素描本在课外完成相应的训练任务。具体的临摹对象可以由学生自主确定,这样可以使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将课内外训练结合起来,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习专业课程,也可以在课后自由发挥,这样增加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优秀学生作业的管理与展示。教师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学生的作品分开存放,及时记录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过程,并经常奖励一些进步快的学生,将他们的作品进行展示,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如组织一些优秀作品展,当学生看见自己的作品被当做优秀作品展出时,更会激发学习热情。 笔者在对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不断研究中发现,素描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师要时刻将设计的理念贯彻于教学当中,注意专业与时代的结合,不断推动素描教学的革新与创造,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平面设计人才。 作者:晁先翠单位: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 平面设计专业论文: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摄影课程研究 一、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系和艺术设计系都开展了平面设计专业。对于计算机系中的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倾向于计算机的学习,给学生设置的软件课相对较多,因为本系教授艺术方面的老师较少,所以计算机系中的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对于艺术领域的知识吸收太少,设计的作品大多缺乏艺术性,也使学生形成一个错误的概念,就是我是计算机系的,会软件就行。相反,艺术设计系中的平面设计专业学生接受了很多的艺术领域的课程,甚至按照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进行课程的设置,艺术基础课占用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使这部分学生毕业后不知道自己的就业方向,搞纯绘画艺术还是作为一个设计者。 二、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摄影课现状 1.没有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适合平面设计专业摄影课的教学大纲,不明确教什么 不管是计算机系的平面设计专业还是艺术设计系的平面设计专业都开设了摄影课,但是同其它的课程一样,目前只是照搬普通艺术高校摄影专业的大纲。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还有一部分是没有艺术基础的学生,所以直接和有艺术基础的学生一起直接进入专业摄影课的学习是非常吃力的,只能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 2.师资不足 从事摄影专业的教师大都没有平面设计的经验,这就使摄影和平面设计脱节。摄影教师单纯讲的只是摄影知识,但是没有与平面设计结合。又有一些搞平面设计的人才又对摄影有一定造诣,但是他们又无缘讲台。 3.硬件设备不足 不是摄影专业的学生很少会为了摄影课去买昂贵的器材,有些高校也不重视,没有给摄影课准备影棚。教师无法要求自备器材,学校又没有准备影棚,就是使教师无法进行教学。另外对于数码时代,扫描仪,打印机等也是很重要的摄影课所需设备。 4.课程设置不合理 有的时候学生大一就开设摄影课,但是学生还没有学习电脑软件,只是学习了绘画基础。摄影课老师并没有时间讲解软件的使用,拍完照片只是摄影的一部分,数码暗房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设置教师就没办法给学生讲解更多的后期处理的技巧方法。 三、对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摄影课的几点建议 1.制定同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教学大纲 想要避免计算机系的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学习过于侧重计算机,艺术设计系平面设计学生学习过于侧重绘画艺术,就要制定适合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对于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摄影课,侧重摄影后期是非常必要的。讲解摄影基础知识的同时把每个单元增加摄影后期的课时,把后期制作和平面设计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凸显摄影课给平面设计带来的效果。学生在学习摄影的时候提高了审美,提升了构图能力,软件使用的能力等等,真正的能学到对专业有帮助的知识。 2.加强师资建设 目前,由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是只能上讲台讲课的教师,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同样要有在企业就职的能力。而担当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摄影教师,一定要有平面设计专业的经验,不能是单纯搞摄影的教师,这样才知道怎么和专业知识结合,不是脱离了设计而学习摄影。在探讨高职教育师资的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先后提出了“双师型”和“三师型”教师的概念,并陆续在实践中进行了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也应该是“双师型”或“三师型”教师,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在企业的融入,教师可以把学生真正带到企业去。 3.加强设备硬件建设 摄影课要用到的设备主要有相机、影棚、用于后期制作的机房。由于平面设计专业类的学生并不是单纯学摄影,所以他们也不一定自备相机,也不能要求所有学生花大量的钱去买相机,高职院校可以购进一批相机,供学生上课使用。一定要建设一个影棚,主要是用于进行广告类摄影的拍摄,对于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广告特别重要。机房是每个系里都有的,摄影课的时候一定要给教师安排机房,以便于后期的讲解与制作。 4.合理的设置课程 平面设计类的学生第一年应该学习已经基础知识,构成表现比较重要,第一年下学期开始学习软件,所以摄影课安排在第二年的第一或第二学院比较合理。这个时候有一定的构图能力,还有图片处理的能力,可以在学习摄影的同时又把之前学的知识巩固一遍,这样也有助于教师集中精力给学生讲解摄影和平面设计结合的知识,避免基础知识不会而影响了教学。总之,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开始摄影课是非常正确并且非常必要的,只要稍加探索,总结出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摄影课方法就能使学生真正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与实践经验。参考文献: 作者:王帆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平面设计专业论文: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革新 一、平面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 1.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设计学科的边缘性要求设计人员必须是综合性人才。在现代社会中,平面设计人员扮演的不仅是传达信息的角色,而且担当着传达思想的重任。因此,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样可以使得学生清楚地了解到平面设计是艺术、技术以及社会生产力交叉而产生的学科。与此同时,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技能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如,设计师要具备超高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灵活的构思等能力。 2.不断加强平面专业实训教学 高校模拟对口企业真实工作现场的实训教学,要根据社会需求以及平面设计专业的特点进行,从而使得学生与工作现场的心理距离得以消除。如,教师在讲解包装设计课时要充分利用超市这个大展台,让学生对包装材料的知识有清楚的认识,明白各种类型的产品包装所使用的不同材料。教师通过实训教学,不仅可以使得学生能够巩固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得以增强。高校要为用人单位提供适合的人才,这样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能够使得学校的知名度得以扩大,最终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高校在推行实训教学的基础上,要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进行加强,而且要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学校在完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过程中,要根据市场、企业的用人要求,使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校期间,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要通过培训以及考核等方式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二、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1.不断建立学生的心理成就感 通过建立学生的心理成就感,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造潜能得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成就感就是指满意自己的能力以及表现,从而产生自我肯定的情感。学生在专业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之后将大大提升学习兴趣。 2.对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图形创意进行开拓 在现代视觉设计过程中,要重视图形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在视觉设计过程中,图形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也是现代设觉设计中基本的要素,与此同时图形也是最根本、最高级以及最深层的表达方式。通过图形可以将图形的内涵、意念以及本质表现出来。高校平面专业课程设置要改变基本图形的训练,不断开拓新的表现手段,从而丰富设计语言。 3.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中的“计划式”与“即兴式” 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教师要将培养目标划分出不同的课程,并且在编订计划的时候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而在编制教材的时候要按照课程进行,从而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结语在平面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并且要确定这一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最终使得学生很好地适应社会。 作者:刘萍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明达职业技术学院 平面设计专业论文:平面设计专业教学革新探究 一、确定培养目标,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笔者进行了大量走访,目前在广告、装饰公司、出版社、影视动画、印刷厂等单位需要大量的图像处理及平面设计人员。对于中职阶段平面设计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平面设计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一定的平面广告设计能力,培养出图像处理和平面设计中、高级技术型人才。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对原来教学课程不断整合、完善,制订出具有科学与实际性的教学计划,打破以往“学习———实践”的教学体系,构建一个从“学习———实践———学习”的一个循环性的教学新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激发学生学习与参与的积极性。 二、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平面设计专业是技术与艺术双并重的一门学科,通过对教学模式、教学体系、课程设计的改进,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平面设计的技能,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1.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关键条件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从艺术设计和技能操作的实际出发,引入一些实际应用作品讲解,培养他们对平面设计的兴趣。在新生入学时,邀请校企合作的公司,包括与校方有业务往来的单位,如学校企划公司、设计与印制宣传招生简章的公司等,到校进行平面行业特点与所需人才介绍,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大的广告、网站、印刷公司,让学生认识平面设计这个专业在社会上实际的地位与应用。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邀请一些公司平面设计专业技术骨干到校开展技术讲座,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掌握平面设计的理论内涵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兴趣。 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增强专业学习的信心一节课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方法,心理学一般认为“听觉+视觉+说+做”的学习方法,可以让这个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效果达到90%。笔者认为,德国教学法中的行为导向教学———项目法、小组练习法,头脑风暴法、辩论法,在平面设计专业中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它们同样在这门学科中适用。教师可采用全班讨论、同桌活动、小组互动、采访介绍等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时时感到有新意,使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例如,在平面设计软件课程(如photo-shop、coreldraw)中,可以很好地引用项目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包装袋(例如学生生活中的零食包装:糖果、花生等),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项目设计,以此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沟通交际能力、社会能力等。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增强学习的信心。 3.模块化中的分层次与阶梯式教学依托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这是从古代到现代教学所崇尚的一个教育理念,也是对目前中职生学习瓶颈的一个突破。实行宽基础、活模块,对学生进行模块化中的分层次与阶梯式教学(见下表格)。每个模块既是独立又是相连的,每个学生能力与个性都不同,有的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强,有的美术能力强,有的整体能力较强,因材施教,让学生按自身优势,重点掌握好切合自己能力的模块,教师依照学生能力与学习过程表现的情况,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模块的学习。 4.课堂教学的时间与时效性平面设计专业的设计课程一般都在电脑室进行,笔者在教学一线岗位上工作多年,也有着和大多数在机房上课的教师一样的苦恼,学生一进电脑室,就爱玩电脑游戏。而现在的中职生自制能力普遍较差,有部分特别爱玩游戏的学生痴迷于游戏世界里,学习完全不顾。在讲究课堂时效性的今天,笔者觉得,课堂的45分钟里,如果有的学生只要花30~35分钟就要可以掌握,剩下的10来分钟学生自己安排,不是不可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推崇的课堂时效性。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学习的任务,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把剩余的时间奖励给学生自己掌握。但每节课不能剩余太多时间,大概10分钟左右。让学生感觉自己的学习任务完成得很好,想玩游戏的心理又得到满足,增加了专业学习的自信,加大了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 5.平面设计专业课程实用化改革传统的平面设计专业课程内容细分,与企业的最终产品相距甚远,这种系统的学习已不能适应中职校的实际需求,现对专业课程进行实用化改革。以前的学生每个平面设计软件都有学,学得多,但不精。改革后,要求学生会使用多门设计软件,但要精通1~2门设计软件(如Photoshop或coreldraw)。在课程改革中调整了教学计划,设计软件课程进行了2个学期学习,目的让学生精通掌握一门设计软件。在此基础上,引入实际项目(商业产品设计等)到课堂,聘请公司技术员担任技术顾问,让学生在项目制作过程中,完成“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商业运用”的过程,将所学专业知识真正应用到社会生产中,全面提高专业素质。平面设计作品往往有涉及印刷,印刷会产生变色、偏色,可打破以往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开设到印刷厂去,将课堂所学与实际所用很好的相结合。在专业课程的改革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综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图形图像制作”认证。 6.加强相关理论、关联性课程教学,提高个人综合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按目前中职生现状,让60%~70%学生掌握专业已是理想值。30%~40%的学生对自己本专业学习并不感兴趣,他们因为一些外在因素,而选择了这个专业,所以在中职教育阶段中,注重技能培养之外,教师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关联性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衍生学科兴趣的培养,让部分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的同学未来能胜任相关行业的工作,例如平面广告营销等,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首先,在专业课全程过程中,课堂教学中加入德育教育,加强学生的劳动纪律观念培养,让学生在学会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其次,平面设计专业涉及到新闻传播、社会学、心理学、营销学等,多方位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它能影响到学生未来的从业与个人职业发展。大家都知道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他并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但他完成了英语到网络再到物流行业的完美转身。最后,多开展一些营销学、心理学讲座,这对学生未来从业或与他人交流是具有极大的帮助的。 7.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多元对接,通过实施“按需施教”订单人才培养,把企业的工作室开设到学校,引进企业带设备、技术、人员和项目进驻学校。顶岗实习,进行专业对口,并启动企业参评制。邀请企业负责人到校与学生、老师座谈,这样有便于我们更能了解学生到企业所出现的问题,对我们教师在未来教育教学上所需的改进与努力的方向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参考。另一方面,依托企业合作学校,开展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活动,促进教师与专业最新技术的接触。总之,在中职阶段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上,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制订好与现阶段相适应的教学计划与大纲,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推进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创新素养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 作者:虞美霞单位:福建第二轻工业学校 平面设计专业论文:平面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高校平面设计专业中,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点,校外环境中所包含的平面设计知识丰富多彩,同时学生在校外环境中实践可以获得更有价值的指导和培训,所以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建立以校外环境为主的实践教学基地,不仅可以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提供基础保障,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与校外企业的高度配合与融合。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毕竟校外企业是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基础的,校外基地建设不论是在合作伙伴上还是在合作模式上对校外企业、高校都是有挑战性的,因此校外基地的建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校外基地对合作企业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一方面要保障学生可以在校外基地中得到很好的锻炼,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提供合适的岗位,帮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由此高校与企业才可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第二,注重合作企业的内在素质。部分校外企业看重高校专业人资的丰富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导地位,导致学生在校外基地刻苦实习但是并没有取得任何效益,滋生消极情绪,这对企业和高校都是不利的,因此高校在进行校外企业合作时,一定要注重企业的综合素质。在学生在校外基地实习期间,高校应采取跟踪服务的措施,确保学生在校外基地中可得到专业的平面设计指导,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第三,校外企业合作模式的选择。校外企业合作模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的教学模式,另一种是学生的管理模式。学生在校外基地的教学模式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制订。如,某些平面设计企业有淡季、旺季之分,高校可与企业商讨,在校外企业业务的淡季,可在职场中对学生进行集体培训,促使学生在适应企业环境的基础上学习到专业的知识;在校外企业业务的旺季,初期可挑选比较优秀的学生首先进入工作岗位,然后逐渐将所有的校外基地实习生安排到岗位中。学生的管理模式是企业与高校共同决定的,可采用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管理模式,如学生在校外基地的工作内容由企业管理,而其生活、学习方面由学校管理,双向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社会对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而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如此才可促进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社会对高校平面设计专业给予了高度的期望,高校应培养高素质的平面设计人才。 作者:庞迎庆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艺术设计学院 平面设计专业论文:平面设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摘要:在新形势下,培养优秀的平面设计人才是技工院校设计专业发展的关键。本文根据平面设计专业的特点,结合长期教学实践,探索了该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新方向,主要对《图形创意》、《版式设计》、《书籍装帧》等课程尝试了创新性的改革实践,对技工院校开展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创意产业体系的发展,平面设计与社会发展的结合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广泛(邱剑飞,2017)。技工院校的主体定位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培养理论扎实、实操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邓泰,2011)。笔者长期从事平面设计类教学,对如何做好设计类教学工作拥有丰富的经验。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平面设计类教学的实践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平面设计类教学的创新性和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提供经验。 二、平面设计类教育的现状 平面设计类的教学具有一体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教学的方式也适合多种形式,因此可以对其改革,让其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传统上,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的专业课主要有:标志设计、VI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版式设计、网页设计等。这些专业需要的软件包括Photoshop、Coreldraw等。 三、技工院校平面设计教育存在的不足 目前,大多数技工类院校均开设了平面设计专业,但该专业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显示出许多不适宜的方面:第一,学生综合能力的塑造不足。平面设计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操作能力,目前仅注重软件类的教学和设计程序的传授。许多技工类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都忽略了对设计思维的培养,违背了设计类专业教学的本真[1]。第二,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不足。设计类教学是启发性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动,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渠道是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的关键。目前大多数教师仅以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欠缺,而且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也不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多局限在课堂(严慧仙,2006)[2]。第三,学科属性发挥不足。艺术灵感的培养和审美观念的培育是做好平面类学科建设的关键,但目前平面设计教学的特殊性不突出,没有将设计教育同其它类型的教育区别开,导致专业教育的独创性低,特点不鲜明[3]。 四、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 根据平面类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结合课堂实践,笔者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方式: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沟通为融合。这种方式既能保证教师的引导、解惑、督促作用最大化,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第一,市场模拟实训小组教学法。本教学方式针对《图形创意》专业课。围绕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定位,使学生走出课堂。将学生分组实训,每组按照公司模式进行运营(分设设计与执行总监)。以《图形创意》课程为例,在课程规划时便引入互动模式,将平面的图形创意表达融合到实物作品中,如手绘鞋、手绘T恤、手绘包等。作品完成后,学生走出课堂进行销售,在校园集市活动中,此类作品深受同学们的欢迎。这种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增强了沟通协调能力,老师在他们创作过程中给予充分的指导,保证项目完成质量,推动学生提前与市场接轨,为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第二,针对性的工作室教学法。本教学方式针对《版式设计》、《网页设计》和《包装设计》等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项目来强化技能,是将工作室方式引入到平面设计教学的一种新尝试。以我校为例,在技师研修室中,学生承担大部分的实际业务,教师起到指引和把关的作用。我系的学生工作室承担了校宣传栏、系报、系刊和各系网站等的设计。在《版式设计》课程中,承担系报的设计工作,根据资料设计版面,既要保证系报的设计特色也要符合版式课程所学习的设计原理。这种方式针对性强,是进行平面设计教学实践的模拟场所。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实际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第三,项目、课题情感整合归一教学法。本教学方式针对《VI设计》和《书籍装帧》等课程。该教学方法是突破传统的先讲后练的单元制授课方式,将实践与教学结合,实现融会贯通、整合归一。教学前期学生先欣赏优秀案例,对课程形成表观印象,然后将学期的课程整合为一个或几个项目推进实施。在《书籍装帧》教学中,每位学生均需独立完成书籍的整个装帧过程。书籍的素材可不拘一格,内容也可以自由选择,如许多学生均有记录自己内心世界的微信或微博,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这些记录生活点滴的文字编辑成书。本教学方式以情感实验课题训练为主导,让学习的目的性更清晰,依据情感所趋选择立题方向,避免了枯燥的教学训练,使学生的设计与生活契合。 五、结束语 笔者根据在一线从事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实践,逐渐形成了本文的几点经验。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利用课程改革的四点原则,即任务为主线、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互助教学。其次,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以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本文提出的课程改革思路,与学生学习的特点与兴趣是相吻合的。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此类课改思路比较适合职业院校的教学环境,能够将专业教学的内容融汇到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邱剑飞,2017)。因此这些成果或方式对指导技工类院校平面设计教学的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作者:李雨潼 单位:宁波技师学院应用设计系 平面设计专业论文:中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中翻转课堂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院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对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中职院校一直都是我国向外输出人才的重要平台,在新形势背景下,也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特色,对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创新,这样一来,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们专业水平的增长,为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在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中,教师引进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也是极为有利的。本文首先就翻转课堂的相关概念进行了一定的论述,然后阐述了中职课堂和学生之间的特点,最后论述了翻转课堂的具体运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职;平面设计 目前,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深水区,各项事业进行一定的创新改革,维护自身的发展。各个院校也在转变自身的发展模式,加快发展的步伐。翻转课堂引入我国之后,在各个课堂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翻转课堂强调的是,先学后交,因此,学生们在课堂上拥有较多的主动权,学生通过在课下预习的方式,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们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中职学校的平面设计专业,以动手实践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主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对于学生们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运用此种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时效性,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为学生的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翻转课堂的概述分析 翻转课堂的含义:调整课堂的内容,提高学生们的主动性,提升课堂效率。翻转课堂首先在西方国家兴起,并且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近几年来,此种课堂的模式,在我国得到了传播与发展。此种课堂模式,不仅能够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对提高课堂质量水平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占用课堂的时间较少,大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另外,教师利用先进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通过播放视频等,进行一定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很多地方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将翻转课堂、微课、慕课运用到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中,不仅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对于提升学生们的专业技能也是非常有利的,更加显突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而且,学生通过相关视频能够了解当时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利于学生就业,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二、课程和学生的特性分析 1.课程的特性分析 中职平面设计课程,更加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的平面设计专业,走在全省艺术教育的前列,引领着中高职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该学院的院训更是“用手去思考”,这足以说明中高职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明显的特点——动手能力、自主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运用先进的教育手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专业水平,对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也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方式,向学生们讲述绘画基础、设计原理、专业软件,演示设计过程。学生通过网络系统、微信、QQ等平台进行学习,更加有效地强化知识技能。平面设计课程,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在翻转课堂中间,学生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自己练习,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学生特点分析 中职学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基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小部分学生基础较好,而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因此,教师如果按照同等的进度,进行一定的教学,部分学生有可能会存在跟不上的情况。尤其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部分来自偏远地区学生计算机的基础较为薄弱,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困难。教师在利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具体而言,主要有提升学生们的兴趣,使学生爱自己的专业,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的时效性。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实践,让他们明白自身上的不足,以后的努力方向等。 三、翻转课堂模式在平面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1.课前应用分析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平面设计课程中,设计的难点较多,因此,课前教师需要将相关的知识点整理、连同视频一起上传,如此一来,学生在课下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学生如果遇到难点,也可以参照视频,自己操作,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水平,对于专业水平的提升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学生们运用网络进行的习,提升自身的主动性。而且,这也比较符合翻转课堂的特点,它强调的是先学后交,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们通过在课外的学习,提前掌握相应的知识,将遇到难点加以记录,在课堂上进行集中的讲解,这样来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上也是极为有利的。 2.课堂教学分析 在翻转课堂上,课堂学习主要是一个集中解惑和交流的过程,首先,教师就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集中的讲解。另外,课堂学习也是一个交流的过程,这里的交流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对个别表现良好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也应该给个别基础不好的学生,进行辅导,让他们不要有心理上的负担,解答他们的疑惑。同时,教师也可以推荐这些学生读相关的书籍,打好专业基础,提升专业水平。 3.课后学习分析 设计软件课、广告设计课课后学习主要涉及到实操复习和加强训练的相关过程,教师需要将此课堂重点难点、课堂中出现比较多的问题进行归纳,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复习,这样一来,才能够真正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尤其是对于中职学生而言,部分学生本身的基础较差,若是仅仅依靠课堂的学习,可能会导致他们的知识体系存在着漏洞的情况,因此,这就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课下复习。综上所述,平面设计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模式,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对于提升学生们的专业水平也是极为有利的。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占用课堂的时间较少,大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并不是教师的角色被淡化了,也不是教师的负担减少了,翻转课堂对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教学组织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合理利用先进技术,设计项目,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通过播放录像视频、微课等,因此,中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专研教学,在课堂练习、实训内容上狠下功夫,借助翻转课堂模式努力创新,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作者:陆文婷 单位: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 平面设计专业论文:中职平面设计专业产教结合教学实践 摘要:中职专业课程教学的主导性思想是产教结合的方式。平面设计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要求产教相结合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方略。目前总结中职平面设计专业内产教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力争为平面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行性建议,这对提升平面建设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职平面;产教结合;教学实践;探析 服务是中职教育专业的前提基础,要求以就业为教学导向,走产学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型应用人才。但当前受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中职平面设计专业学生无论是技能或是行业实践方面都有待提升,展现出的问题是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不能满足市场现有需求。故此产学结合中,岗位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中职平面设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必然发展要求,通过优化产教结合的方式,改变现有的教学状况,可以提升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成效。 一中职平面设计产教结合的现状 (一)校企合作模式结合的不好 平面设计下产教结合的方式分为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校外企业合作的模式。虽然也开设部分校企合作模式,取得初步成效,但存在很多问题。如:校企合作不到位结合不紧密,深层次的校企合少,很多合作都是“走过场”合作。即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来企业参观,但是却不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造成学生只能通过看的方式了解企业的生产全过程,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另外,合作多是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搭建的人才输送通道,企业却很少有机会参与到专业化建设以及课程开发中,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很随意,多是学校自己一厢情愿的进行课程制定,很少与企业之间形成交流和互动,校企合作存在随意、不稳定的局面,所以这种合作方式缺乏育人的功能性,导致企业与学校间的对接不好,因而企业参与积极性也就随之减弱。 (二)缺乏项目实践经验和专业化教师队伍 学校内的平面设计教师,多是专职教师,他们常年从事平面设计教学工作,接触外界的机会较少,故此讲授的课堂内容多为理论知识,能够跟学生分享的经验部分较少。故此,现在学校的资深教师,掌握的知识和观念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速度;选用的青年教师虽然理念较为先进,思想比较开拓,教学过程也具有开放性的教学理念,但教学经验不足,很多问题能够提出,却不能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所以课堂教学仍旧不能紧跟时代变化发展要求。另外,很少有平面设计教师愿意参与企业的项目实践活动,一方面受到繁重的教学任务束缚;另外一方面项目实践耗时较长。这就导致教师缺乏校企合作的经验,让项目教学与实践教学最终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三)教学模式陈旧忽略学生自主创造性 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的模式单一和陈旧是不可避免的。上课过程中教师讲授是学生模拟训练是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实践教学过程,会略讲和不讲解理论,这将忽视开发学生的设计理念和思想。此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学会软件的操作技巧,但也只能是机械的模仿和复制,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创设自己的产品。当前选用的教学模式能够适应工具学习和训练,对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严重不足。 二中职平面设计专业产教结合教学实践探索 (一)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校企双方的教学资源 为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使用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型,针对性培养企业的专用人才。学校为让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了解,可以聘请专家组成指导委员会,与学校一同制定人才培养方略,构建平面设计的课程教学体制,开发课件和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方案。开发具有实训性质的教材和课件,让学生快速的由学生过渡到企业内的工作人员,从而让企业和学校实现人才无缝对接。学校可以将企业的专家聘请到学校,为学校搭建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实训基地,尽量模拟教学工作场景,企业的场景融入到学校的环境内,能够利于毕业生快速适应企业生存环境,适应公司发展的新需求。 (二)打造师资队伍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处于指导者和执行者的地位。产教结合的优质与否与教师质量有着紧密联系,学校需要把教师的教学水平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培养双师型和技术性教师。组织学科的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要求他们利用假期期间积极参与到企业的设计和生产中,将吸取到的经验融入到教学中,安排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到企业实际生产中,从基层工作开始熟悉,这样能为学生传递出更真实有效的工作经验,这对于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计划也有着积极意义。另外,需要聘请一线的设计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人员到校讲学和指导教师教学,或者聘请优秀的设计人员和教师到校做兼职教师,这样可以为学校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型教师队伍。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推进 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前提和目标,结合岗位能力需求,将具有代表性的实际任务看成是单位实训模式的实用性前提基础。模块驱动要作为具体的推进手段,整合所有的模块,设定典型工作任务时,教师以及平面设计人员要编写实训项目指导书和任务书,在突出职业教育技能的前提下,提高实用性操作技能。满足一体化教学模式,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就借助于民间美术元素创造这一角度探寻问题,现代的平面设计中,如商品包装、书籍装帧中,都要体现出实用性功能,在审美能力中,要将民间美术构成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其中,并将其借用到现代设计中,这样民间美术造型元素可以被看成为创作的原素材,直接应用到实践中,让平面设计更能彰显出艺术的民族性特点。由于民间美术更多追求“求全求美”,所以审美上原则性较强,特别是现代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如,果汁包装上就比较有创意,图案上面是两个小男孩在打果子,一个小女孩在旁边用布兜接果子的场景。这个设计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原因是对象和形象较为完整,并且全部场景十分欢快,给人以收获的快乐,画面整体运用中国的水墨画形式,人物描摹的不是很细致,但却很古朴,面部表情刻画的较为生动,让人看见以后也会融入到快乐的打果子场景中。消费者看到内容详实,动感的画面,就开始憧憬生活中快乐的场景,因而该包装给人更好的视觉呈现,让人有购买的欲望。结合上述的案例,能够看到民间美术中质朴的审美理念,对现代设计有较大的帮助,且在运用民间美术造型元素时,要做到求美,这样才能突出主题元素。并将现代化的设计风格与传统设计理念融为一起,追求独具一格的同时,让两者和谐统一。运用模块驱动教学模式,不但能够巩固学生的岗位熟练程度,更能提升学生的职业化技能,这样能为学生顺利开展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三结语 中职平面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并在创新和发展中,能调整和完善现有教学内容,提高平面实际专业的实训性,让学生毕业后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中职平面设计专业开展产教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不但能打造实践性针对性较强的项目内容,也能在创新教学模式的推进中,带动模块化实训的前行。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探寻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模式。 作者:王倩 单位: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 平面设计专业论文:高职高专平面设计专业色彩教学 摘要:色彩是平面设计中的重要因素,各个院校的平面设计专业已经开设了设计色彩课程,但传统的色彩绘画教育 已经难以满足艺术设计的需求,为了避免学生的设计色彩知识与市场脱节,学校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实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就高职高专平面设计类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高职高专;平面设计;色彩课程 一、设计色彩课程特点及其课程要求 平面设计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前景的专业,色彩是平面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因素,设计色彩课程是平面设计专业的必要课程,通过专业的色彩构成训练,学生能系统学习色彩理论知识,了解人类的色彩知觉、心理规律,色彩设计既有感性的部分也有理性的部分,受许多因素影响,学生在设计工作中如何把握色彩设计的核心,确保设计出来的作品既有独特风格,又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是色彩学习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色彩学习过程中牢牢把握平面设计的特点,分清各个设计要求之间的主次关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能始终围绕核心知识进行课程训练,重视色彩知识在平面设计中的实用性。我国高职高专平面设计类设计色彩课程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教材繁多,包括美术专业色彩教材及艺术设计类实用教材两种,美术专业色彩教材以人体、风景、静物写生为主要教学内容,希望能从绘画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色彩设计能力。但从设计专业来说,这一类教材对于学生色彩设计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太大帮助,而艺术设计实用类教材过分偏向色彩基础、色彩度比、光于色、色相对比、色彩心理等色彩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一个疑问,即“如何在设计实践中应用这些理论知识”,色彩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色彩、线条等要素的合理搭配,传达出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主体思想,理论知识只是为色彩应用奠定基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忽略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设计色彩千变万化,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创作有意义的作品。因此,学校必须改进当前的教学方法。 二、高职高专平面设计类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方法 1.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色彩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实际的教育工作应具备鲜明的职业性,应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开展教育工作时必须明确市场对设计人员的职业要求,在此基础上整合、归纳色彩课程内容,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新的色彩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色彩表达能力、创造能力。 2.与专业方向结合 设计色彩教学必须与专业方向结合起来,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教师应注意设计色彩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而是提高学生的色彩应用能力。具体的教学应将原本的“色彩构成”“静物色彩”“场景写生”等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新划分为“色彩表现技法训练”“色彩基础理论”“色彩专业方向技能训练”等模块。在色彩专业方向技能训练中,教师可以根据景观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专业分别讲授色彩介绍,进行色彩结构训练,使设计色彩教学更具针对性,与专业内容练习更加紧密。不同专业的效果表现技法存在一定区别,色彩应用训练必须与其结合起来,做到目标明确,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体现高职高专特点的色彩课程教学方法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大多有一定的艺术功底,教师要结合这一实际情况,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通过讲练结合、示范模仿、讨论启发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艺术设计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以往的高考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专项设计专业化。由于色彩课程中实践比重本身较大,教师必须重视色彩训练,训练的内容应该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装饰绘画的画面效果、平面制作材料的应用等,以理论知识为导向,实践训练为重点,让学生体会到设计色彩的实际应用方法。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变革示范的教学方式,采用讨论、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讨设计色彩的表现方法,交流学习体会,探讨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创造出不一样的作品,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教师要重视作业的讲评及总结工作,师生共同参与作业评讲,总结、归纳每个阶段的作画体会、技法经验,分组评价其他同学的作业。由教师挑选不同层次的绘画作业,学生自己提出优点及不足之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并提出对应的改进意见。任何技巧的训练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层层递进,初始阶段选择优秀的设计色彩作品供学生临摹,然后开展色彩实训,待学生掌握一定专业技巧之后,再让学生自主设计作品,从浅入深,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 作者:陈权 单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学院 平面设计专业论文: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素描课程评价探索 摘要: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新的素描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需要突破传统素描教学的固有模式,通过多种形式的基础和思维训练,拓宽以往的临摹和写生教学套路,探索一条多样式的,综合性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加以配套的教学评价方式,让学生参加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创新性探索学习。 关键词: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素描课程;课程评价 一、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素描课程教学现状 高职设计类专业沿袭传统的固定教学模式,把素描作为主要的基础教学环节。课程的设置主要以结构素描和明暗素描两种形式呈现,即一种以徐悲鸿为代表强调通过光影来表现物体体积、质感、虚实等的解剖性教学体系;另一种以追求写生过程中的现实性和生动性结构表现。这些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特别重要,特别是对于大多数没有素描基础的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更需要严格系统的打基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今天的素描教学被赋予更新的时代使命,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传统与现代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并存,促使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创新和发展,都为素描提出了新的探索需求。目前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的素描课程评价方式存在着几个显著的问题:1)评价观念的落后。平面设计专业的素描课很多是由设计专业老师直接跟班带上,课程的命题和考核有一定的传统模式性,学生的表现方式要么被动要么太随性,目的性也不明确。在评定作业时,教师往往依据自身的经验和喜好打分,随性较大,缺乏科学理论的规范性和专业性的交流。2)评价方法单一。素描课程作为平面设计中的基础教学,门类多、课程时间有限,教师一般以学生的平时课堂课后作业和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四六评分,打分的依据主要以作业的数量、对基本技法的掌握程度和画面的最终效果等,缺乏深入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和平面设计的专业诉求,自然学生在其中的素描表现能力无法根本性提高。3)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素描课程一般以临摹和写生相结合,而评价的依据来自学生课堂的练习和期末的考核作业等,以四六或者三三六的比例得出最终学期分数。这个评价体系不够全面,准确,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创造性、专业前沿性等综合客观的评定。 二、培养素描的视觉形式语言 1、自然之眼 所谓自然之眼,即在艺术形式上能够准确地再现客观自然形态的素描形式,也就是授课中常用的用全因素的明暗关系再现物体的结构和形态。而素描教学也应该考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性,特别是高职学生一进校园就选好专业,目的性明确,所以在平时的基础素描教学中除了运用以往的技法传授方式,还需要思维的引导和传授。而评价的标准也应当如此,既要考虑到实物观察的方式也要培养学生练习的目的性,从而引导学生在练习中通过观察挖掘艺术表现力。具体的探索形式可以从两方面来体现:第一,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方式,如画人眼睛,从整体运用几何石膏分析结构,再到细节小的体面转折描绘。第二,加强学生对于实物本质的探究,激发学生好奇心,产生质疑,而后主动性探究学习和探索,而非一味的深入研究技法表现。 2、艺术之眼 所谓艺术之眼,即在认识到自然秩序之上,用艺术形式记录认知的形式法则。这需要学生学习中西方的民族文化知识,掌握东方艺术用知性之眼来概括视觉对象。如中国山水画艺术形式的表达是对山水观念认知和感性认知相互渗透所形成的,即是此山又非此山的审美感悟。而西方艺术之眼则具有从古埃及的观念之眼到古希腊的理性之眼再到文艺复兴的视觉再现,再到印象主义的视觉实现以及现代艺术表象之眼的复合式发展历史。①教师通过带领学生看当代艺术作品和设计作品,开拓视野,激发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的创新性想法,工具和创作手法都可以学习和再现。教学在此过程中担当质疑和答疑作用,质疑产生于学生训练过程中,通过主观寻求答案来感受艺术的不同表达形式,这是个开启思维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和积极引导学生寻找答案。新的思维方式和一些现代的艺术作品的引导,让学生产生疑问和思考,进而萌生灵感而创作,这是个有效地答疑过程,学生乐在其中,受益匪浅。 三、素描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1、评价原则 首先要在遵循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将传统的全因素明暗的素描表现形式与结构素描和线描等多种表现形式相结合。结构素描能帮助学生抓住物体内外结构,线描能以简练的形式概括出物体的表面结构,多种形式的结合为以后的平面设计课程打下衔接基础,在具体教学中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其次新的素描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推动教师授课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②再者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很多入校前未有过规范的基础美术学习,且年龄在16岁左右,他们对于平面设计专业的学习有一定的新鲜感,但是缺乏耐力和挫折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方式方法引导学习。 2、评价方法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一是明确学生课题作业的完成形式及量化评定标准;二是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表现,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三是不仅重视学生完成课题作业的能力,而且重视完成课题作业的过程。而作为教研组应该组织老师对整个过程进行整体的了解,统一评价内容,规范授课计划和授课方式,综合进行打分。 3、举行教学成果展 这是美术类学院教学比较传统的学习交流方式,也是教学评价最有特色的环节,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展览形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课程评价的教学改革。特别是一些“破而后立”的个性化设计素描作品,能激发学生的内心需求,冲破对于素描原本僵化模式的理解。综上所述,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新的素描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需要突破传统素描教学的固有模式,通过多种形式的基础和思维训练,拓宽以往的临摹和写生教学套路,探索一条多样式的,综合性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加以配套的教学评价方式,让学生参加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创新性探索学习。这一系列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的努力,共同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跟上设计领域的新时代步伐。 作者:钱蒙 单位: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平面设计专业论文:中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中微课堂的应用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各地兴起了教育改革的新风潮,各种教学方法、教学媒介在课堂里不断活跃起来,为我国的教育带来了新的面貌,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率。就微课堂进行介绍,并对微课堂在中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做了探讨。 [关键词]微课堂;平面设计;教学应用 随着时代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中职教学课堂中进行微课堂教学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微课堂是在新课程理念实施后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平台,它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课堂,将传统课堂中教师主角的位置交还给了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上可以轻松地调整自己学习的时间、内容、进度等,更大程度上方便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一、什么是微课堂 微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管理平台,是在课堂中采用微课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手段。微课主要是指以视频进行教学,但是这个视频不是教师随便在课堂上给学生放一个视频,而是由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制作的一个小视频,它播放的时间较短,但是里面包含的知识都是精华,通过这个视频可以快速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二、中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 平面设计专业是中职课堂教育中一门很受欢迎的且非常重要的专业,它包含着多种知识点,动手实践能力极强。据调查,目前我国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学方式单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很多中职课堂在平面设计专业课上仍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演示如何画图、如何制作,学生聚拢在一起观摩,然后再动手练习。这种教学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其教学效果却不明显,没用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2)理论知识强忽视实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平面设计课程时,经常采用的方法是以讲授课堂理论为主,在整堂课中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都只是在强调理论课程,而没有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主观性得不到发挥,缺乏实践操作能力。(3)教学内容不全面。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中包含着多种知识,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每一个知识点,然而在很多中职课堂的平面专业课程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对素描、平面构成等方面的教学比较重视,而像色彩的运用、Photoshop的教学则在平面设计专业课上所占的比重很小。 三、微课堂在中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中应用的策略 (一)做好微课导学视频 导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部分,做好微课导学视频,可以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关键点和进程一目了然,让学生在课文开始前就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效率。在传统的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只能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来撰写教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运用微课堂教学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点,微课的导学视频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难点专门制作的教学小视频,通过这个内容全部是精华的小视频可以让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因为视频教学的方式具有可观看性、动态化,因此很多学生都是非常乐意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做好微课导学视频是微课堂开展的关键点,因此在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精心做好微课导学视频,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融入平面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二)利用微课堂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平面设计是一门综合化的学科,它里面涉及的理论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不断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去学习,还有敏锐的观察力、色彩认知能力和搭配能力等。开展微课堂教学可以很好地将抽象的物体具体化、可视化,让学生学起来更方便。例如,平面设计中的服装设计课程,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时装周的视频,让学生观看一下大师们的设计精美之处在哪里,在设计中如何能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通过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能够有效地设计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利用微课堂进行科学的教学 虽然微课堂已被广泛运用到各大院校的教学课堂中,但是教师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直使用微课堂进行教学,而是要将传统的教学法和微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化。平面设计课程是一门动手实践能力极强的课程,因此在平面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有效利用微课堂教学外,还要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都能全面系统地有效掌握,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中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成果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作者:盛松 单位: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 平面设计专业论文:平面设计专业办学思考 摘要:近年来,贵州省经济快速增长,广告业出现了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为顺应经济的快速发展,贵州省很多中职校纷纷开设平面设计专业,培养平面设计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中职校在开设平面设计专业的过程中,面临一些困惑,教育者需要积极寻找机会,解决困惑,助推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中职校;平面设计;办学;困惑;解决 在西部大开发政策与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的指导下,贵州省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同时我国广告业的迅速发展,为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种形势下,贵州省中职校顺应时代需求,积极开办平面设计专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特别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具有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广告业人才,中职学校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不断完善,以适应企业设计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改革中职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培养出来的部分学生在实习或实际工作中还需较长的适应过程,不能实现“零距离”上岗。基于贵州省县级中职校开设平面设计专业存在的困惑,笔者进行如下探析。 一、困惑 第一,贵州省一些县财政收入较低,难以满足中职校学生技能培训硬件设施完备建设的经济投入。这些财政收入进行二次分配后,用于中职校建设的部分往往难以满足中职校教、学、练一体化教学设备建设的需求。第二,贵州省一些县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中职教育办学思想的认识仍存在不足,影响了中职教育的推进。一些县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教育政策倾向于普通高中的建设与投入,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判,基本上依据学校每年的高考成绩,忽视了中职校的建设和公平评价。由于受重视不够,一些中职学校的经费投入不如普通高中。第三,部分家长、教师受惯性认识的影响,对中职教育存在偏见。在一些县区家长的观念中,上中职校的学生是因为考不上高中才去读中职。而一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也带有一些消极思想,影响了教学质量。第四,师资水平不高。据调研得出的数据,贵州省县级中职校部分教师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技术技能实践水平往往不高,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训指导或专业拓展的要求,甚至对进入实训室指导学生实践存在畏难心理。有的教师甚至连正常的教学也不能顺利完成,或是边学习边讲课。第五,课程结构不合理。根据笔者对贵州省15所开设平面设计专业的中职校调研所得到的课程安排数据,大部分课程是根据在职教师的特点开设的,专业课程较为单一,创意课程仅有构成设计这门通识基础课程。 二、解决办法 第一,深入贯彻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深入贯彻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积极转变办学思想,努力创造条件,做好中职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的支持。改善办学中实训场所及设备不足的现状,完善办学条件。第二,建设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建立一个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是做好该专业建设的前提,也为学生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校以后的建设树立良好的口碑。一些县级中职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建设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较为人性化的中职校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能有更好的发展,能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这样才能培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第三,积极寻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合作办学。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贵州省县级中职校平面设计专业应积极在当地寻找一些专业对口企业进行合作,签订一些相关企业作为联合办学的合作单位,既使学生在校外得到实践锻炼,又便于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合同后,教师也有机会到企业里实践训练,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或最新设备的使用等,再将接受的新知识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接受企业最新的知识,也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更为清晰的工作思路,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第四,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技能水平。教师技能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水平的高低,也影响到学生以后的素质发展。在要求学生之前,教师应先对自身的知识能力提高要求。教师技能的提高,有理论知识的提高,更强调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校可以聘请一些企业的能手到校进行实践教学指导、授课或开讲座,将新知识带进学校、带进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进步。首先,提高师资队伍的技能水平。教师开阔视野,了解新工艺、新方法;更新理念,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其次,促进学校学风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力;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 三、结语 贵州省县级中职校平面设计专业当前办学虽然面临一些困惑,但随着职业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贵州省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平面设计专业从业人员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中职校平面设计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应不断剖析自己,解放思想,主动查找原因,敢于解决办学中存在的内部、外部矛盾,真正将职业教育做实做好,如此,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作者:杨昌洪 单位: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研究篇1 引言 《政府会计制度》对我国现阶段高校的核算模式进行了重新构建。在传统的高校会计制度中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模式,但在《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之后,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和责权发生制的新型会计核算模式,对高校的财务工作产生了影响。 一、《政府会计制度》概述 (一)意义 第一,强化单位资产和负债管理。在《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单位资产负债的核算范围不断变宽,资产负债核算工作能够帮助单位领导更加真实有效地把控单位资产情况,并对单位所有资产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单位资产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财务会计风险防范对策,从而增强单位的资产和负债管理水平。第二,加强政府部门的廉政建设。《政府会计制度》改变了原有的会计计算方法,并对现阶段的会计计算方法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从而提高政府部门财务数据的公开性、透明性以及有效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够加强政府部门的廉政建设,并预防政府部门出现贪污腐败和徇私舞弊的现象。第三,优化成本核算工作。因为《政府会计制度》采用的是责权发生制度中的会计核算模式,并对财务工作中的计算口径以及计算标准进行了统一。新增了经济业务事项,并加强了各政府部门和单位会计信息的比较性。在这样的基础上,只有采取双功能、双基础和双报告的会计计算方式,才能够更加真实有效地反映出政府部门的实际经营管理的成本状况和财务情况,使成本核算工作更加完善。 (二)特点 第一,拓宽了财务会计核算功能。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增加了预算控制功能,这就对单位的年度营业余额和年度预算余额的差别作出了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扩大了双分录的界定范围,提高了核算资产负债会计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内容规定应该严格将单独核算的基本建账按照规定的日期和要求列入单位的大账之中,并在大账上设置新的基建项目,基建项目主要包含项目的编号、名称、负责人以及类型等。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对基建核算工作的流程进行简化,还能够保证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完整性。第二,更新了会计要素和科目。预算会计要素作为《政府会计制度》中的新增内容,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5+3的会计要素模式,使得财务工作的科目设定更加全面。例如:增加了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等。在财务工作的科目设定中,高校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运行特点对科目进行健全。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够将新会计制度和旧会计制度连接起来,并在新旧会计制度过渡的过程中进行全面分析和比较。第三,对往来款项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对往来款项进行清算,并对往来款项的类型进行区分和细化,例如:对押金质保类型、暂收付类型以及其他收付类型进行有效区分。在区分这些类型和科目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其是否为委托代理商,如果是委托代理商就应该切换成委托代理负债科目进行核算工作。与此同时,还应该按照部门和项目细分的未还清暂付款和未抵销暂存款,并在负责计数的单位中增加澄清义务和债务等一系列规定。一般来说,临时存款和临时付款主要包括通信部门和负责人的信息,并查清现阶段的付款情况,使其能够应用在付款和催款工作上。 二、《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财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 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会计制度,只有不断完善高校的财务制度,才能使其适应《政府会计制度》。在新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财产状况和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及时登记和更新,使高校能够发现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往来款项等,并按照高校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修改财务管理制度。与此同时,高校领导和管理人员还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对财务人员进行有效监督,并整理现有的业务活动,重点掌握高校双记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例如:设定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科目是否存在问题、高校的年度财务报表是否正确、高校的年度财务报表是否与科目相匹配等。除此之外,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还应该对新制度和旧制度进行比较,例如:应该对高校的往来款项进行精准有效的清算,并做好固定资产折旧工作,帮助高校在《政府会计制度》下顺利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二)随着高校记账方式的改变,报表编制也逐渐复杂化 第一,高校的记账方式比较复杂。在《政府会计制度》的背景下,真正实现了双记账的模式,从传统的单一记账模式转变成双重记账模式,记账方式也逐渐复杂化、繁琐化。这种模式也要求将责权发生制度和收付实现制度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高校财务人员应该具备过硬的业务技能和浓厚的理论基础知识。高校会计工作人员的核算工作量以及工作难度也逐渐增加。第二,在《政府会计制度》的背景下,高校的财务报表编制也逐渐复杂化。一般来说,记账凭证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两个重要部分构成,高校应该在细化财务报表编制工作的前提条件下,根据《政府会计制度》的基本要求,明确财务报表编制的责权发生制度,并逐渐完善收付实现制度。 (三)更新财务人员的财务理念 因为我国现阶段在《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实施平行记账的方式,真正实现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功能。然而,这种方式要求高校会计人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理论基础,并及时更新高校财务人员的财务理念。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高校财务的预算信息和数据,高校会计人员应该定期接受财务学习和培训,认真学习财务理念,并根据权责发生制度开展高校核算财务会计工作,并按照收付实现制度完成高校预算会计工作的核算。如果高校的财务工作人员没有正确认识和了解《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的一系列财务工作方式,仍然使用传统的财务理念开展工作,就无法适应我国现阶段《政府会计制度》下的新型会计系统。 三、《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高校财务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做好精细化管理 高校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最关键途径,就是加强成本核算工作。只有充分认识到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才能促使高校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这也要求高校在运行过程中要重视资金的来源、增强养成成本的绩效思维、提高高校内部资源配置使用的合理性、压缩业务活动中的非必要支出、对高校运行中的大额支出展开分析和判断、对成本管理工作进行严格控制,从而达到节约高校运行成本的目的。高校还应该形成科学合理的年度资金使用和规划方案,对资金的使用和配置渠道进行调查和分析,在既定方案的前提下对高校的资金进行合理分配,使高校的资金能够得到针对性的分配和应用,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通过对《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工作进行实践可以得出,《政府会计制度》的基本目标主要表现在高校财务状况的真实清晰以及高校资产和资金的应用和强化上。尤其是在高校中无形资产资料和固定资产管理上,更应该做好无形资产摊销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才能够有效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并提高自身财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和控制水平。同时,高校还应该加强对财务部门的专业财务知识培训,保证高校内部财务人员和教职工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主动配合高校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从而达到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因为高校领导和管理人员的成本核算理念对财务工作的开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高校应该以成本效益的评估结果作为参考依据,积极引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保证高校资金的高效利用。 (二)对高校财务的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做好资产交接工作 在《政府会计制度》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传统的财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高校开展财务工作的更高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应该对自身的财务制度、资产管理制度以及预算制度进行科学有效的修订,保证在《政府会计制度》的背景下,高校各个阶段的财务工作能够得到统一管理和规划,从而完善和优化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高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应该对财务业务流程进行完善,并对财务工作进行优化和升级,促使高校财务工作从核算型职能朝着管理型职能转变。我国现阶段很多高校对财务记账系统进行了更新和升级,更新后的财务记账系统能够实现双分录的记账模式。并且,高校财务部门有效区分财务会计工作和预算会计工作,并根据高校内部财务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对高校会计核算流程进行有效规划。例如:高校可以将财务会计凭证的编制工作交由核算部门完成,并将编制好的财务会计凭证交给预算部门,这种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减轻核算部门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并保证财务会计工作和预算会计工作的协调统一。除此之外,还应该在《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完善高校财务系统和资产系统的对接工作,真正实现财务工作中摊销和折旧的自动计提功能,保证高校财务人员工作的真实性和准确度。 (三)提高高校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养 第一,高校中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财务制度的实施和管理的效果。高校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认真学习《政府会计制度》,最大程度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和管理水平,只有这样,高校财务人员的水平才能够有效适应新的财务会计制度。第二,高校财务人员需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将先进的知识理论与实际工作内容相结合,不断全面更新自身的财务工作管理理念。并且,还应该促使财务人员在完成交易的过程中,对各项数据信息进行检查和分析,并明确平行记账的内容。同时,高校财务人员还应该具备过硬的会计业务技能和财务分析管理技能,并定期组织高校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为高校财务人员营造最佳的学习环境,最大程度提升高校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四)加强高校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评价工作 我国现阶段的高校财务工作实行的是收付制财务会计,而在《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的财务会计则实行责权发生制,并在该制度中加入了成本核算的相关概念。这种方式能够体现高校的实际经营和运行成本,并推动高校对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进行完善。在高校财务会计制度下,因为高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对绩效考核评价的结果不会过多关注,这就使得相关工作人员仅仅关注预算编制工作的数据,忽视了绩效管理工作。除此之外,在《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以后,高校不仅要关注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还要关注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综合考虑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从根本上反映高校财务管理中预算工作的执行情况。 (五)加快高校会计信息系统的升级 在《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对高校的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型的会计制度并没有完全采取收付实现制,但新型会计制度也具有一般会计制度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修改和弥补收付制度产生的问题。然而,我国现阶段《政府会计制度》实行收付和权责发生两种制度,这种双行的制度无法直接在高校财务工作中使用。并且,因为高校产生的资金规模比较大,使得高校的支付数据也非常大,直接导致高校需要在资金收取的高峰安排多名收银员进行数据录入工作。但这些收银员在庞大的资金和支付数据面前,工作效率仍然比较低下,造成高校财务系统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资金结算数据不能够有效共享和连接。如果相关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技术实现高校财务系统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对接,不仅能够减少财务工作的出纳和高校资金结算数据的记录量,还能够提高财务数据的准确性。所以,为了有效解决高校财务系统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连接问题,高校财务工作人员不仅要加强对业财融合的动态关注,还应该加强财务工作信息化的发展。可以说,要想改变高校中传统的财务工作方式,就应该满足高校财务数据处理会计业务在《政府会计制度》实行后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并充分结合高校中的财务和非财务类数据信息。与此同时,还应该在高校财务工作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促使高校财务工作开展过程中,财务管理活动与其他经济业务的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够对各类信息系统和共享数据信息进行对接,并立足于技术管理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六)规范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在我国现阶段高校会计制度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对高校的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例如:高校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没有进行折旧,这就使得会计核算工作不能客观有效地反映出整个高校的运营成本。在《政府会计制度》的背景下,责权发生制是其最基本的要求,需要对高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出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并将其填写在高校的年度财务报告中。可以说,高校的财务工作是现代化全面实施大学振兴战略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高校还应该在开展财务工作的过程中贯彻《政府会计制度》,并更新自身财务管理观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证高校财务工作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政府会计制度》的背景下,我国的市场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政府会计制度》的全面实施,不仅能够保证高校财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还能够保证高校各项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才能够加强自身的公共服务质量和安全,保证高校财政支出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作者:海巍 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研究篇2 引言 对于不同的事业单位或者企业而言,财务会计工作都是需要高度关注的重要内容。为确保财务会计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不同的企业或单位还应当注意密切关注相关的政策或者制度变化情况。2019年1月1日,新《政府会计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予以施行。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下,实现了对原有政府会计的较大改革,构建起新型的政府会计核算模式与相应体系。这一制度开始实施之后,对众多高校的财务工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一背景下,高校财务会计该如何予以实施,以及一些实务实践工作的具体开展方式与开展效果等,也开始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的高校会计概述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 对于不同的政府部门而言,在开展财务会计管理的时候,所依据的主要内容是政府会计。在我国,政府会计主要包含了两个部分,即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政府会计相关结构情况如图1所示)[2]。其中,在财务会计相关处理操作过程中,在开展预算会计处理的时候,应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在财务会计中,则选择应用权责发生制来完成相关的会计核算工作。具体来看,新《政府会计制度》具有以下一些特点:首先,在制度中,统一规范了现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为这些单位的会计工作提供了较为规范的依据[3]。其次,在这一制度模式下,选择将基建会计并入到大财务之中。同时,在《政府会计制度》模式下,还应用了双主体的核算模式。这一模式下,那些需要进行预算会计核算的业务大多仅限于在部门预算管理范围内涉及的现金收支的业务[4-5]。因此,单位在开展大多数会计业务的时候,往往只需要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另外,参照具体的《政府会计制度》内容,单位会计信息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在对各种科目设置的时候,也进行了合理的调整,进一步细化了相关的科目,为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诸多便利,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与精细性[6]。与以往常规的高等院校会计制度相比较,《政府会计制度》在各种相关科目的设置方面表现出较大的改革。总体来看,在所设置的科目方面,数量有多增加,与以往的科目设置相比较呈现出较为细致和科学的特点。例如,在存货方面,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中,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科目,并赋以相应的代码。《政府会计制度》科目与高等院校会计制度科目的名称与代码情况比较见表1。 (二)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的高校财务会计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是中央深化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新《政府会计制度》中集中体现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7]。对于高校而言,应借本次《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契机,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益,推进学校运转科学化、规范化,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8]。2020年,教育部直属各单位顺利完成“双报告”首编任务。在财务会计中,通过一定的会计处理和实操,可以获得完整的财务报告。结合财务会计的相关要素,在最终获得的财务报告中,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了资产负债表、附注等内容。在财务报告中,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相加之后,可以得出具体的资产。如果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相加之后得到的数目与最终的资产数目保持一致,则证明相应的财会核算是准确的,所获得的数值是正确的。在财务报告中,还可以通过一定的附注来对财务报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说明,以更好的披露出一些单位未显现的财务状况,提高整个财务报告的完整性。 二、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会计实务实践 (一)高校收入的会计账务处理 在高校的财务会计工作中,涉及多种不同类型的收入,在具体的财务工作中,在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需要针对相应的收入详情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在对不同收入予以确认的时候,高校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详细了解不同收入的具体情况,结合其具体类型实施针对性的处理[9]。从业务性质角度进行分析,在高校的财务收入方面,所涉及的类型主要包括教师申请课题所取得的横向课题经费收入以及高校对房屋等固定资产进行出租所获得的租金收入等等。在获得上述收入的时候,需要给付款方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为此,高校在对这些收入进行财务处理的时候,便需要考虑到收入确认以及增值税相关问题。 1.课题收入的账务处理 在高校的工作中,科研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高校的科研小组经常需要完成各种课题的研究,这一过程中,对资金有着一定的需求。为满足资金需求,教师往往会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流程进行相应的经费申请。在申请获得批准之后,经费提供方会将相应的课题项目经费打至学校的特定账户上。高校在收到这一经费之后,需要向经费提供方开具增值税发票。在这些科研课题项目经费拨到高校之后,负责对这一经费进行统一管理的部门为学校的科技处。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的教师需要制定出详细的课题预算方案,并将方案提交给科技处。在完成一定的科研活动之后,对于在开展这些活动中所消耗的资金,教师们在汇总和整理后,制作为具体的报账清单,并在财务处进行报账[10]。在高校中,为各项科研课题活动的开展提供所需资金支持的组织或者企业等有很多。这些企业或者组织在对相应的科研课题提供资金支持的时候,会将一定数目的资金打到高校的特定账户上。高校在接收到相应的资金之后,学校的财务处需要按照所收到经费的具体情况向对方开具增值税发票,并支付给税务部门的增值税。在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记账过程中,“借”方分别为银行存款,以及从资金结存中去掉货币资金的部分。而“贷”方则是指在学校的事业收入中减去科研事业所获得的相关收入,以及将科研事业所获得的相关收入从学校事业预算收入中剔除之后的部分。这一过程会产生一定的税费,即一定数目的增值税,按照高校的规定,相应的增值税需要对不同科研课题的负责人自行负责承担。因此,在会计工作中,还需要对这一部分的税费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具体来看,对应的会计处理中,“借”方为将科研事业支出从学校事业支出中减去的部分,对应的“贷”方为资金结存减去货币资金之后的数目。在对所产生的增值税进行上交的时候,相应的会计处理中,借方指的是从应交增值税中减去未交税金的部分,贷方指的是银行存款。在预算会计方面,则不进行分录处理。 2.高校对租金收入的会计处理 除了科研课题经费收入之外,高校自身所获得的租金也是十分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具体来看,租金收入指的是高校与一定的承租方签订租赁合同,将学校的房屋等固定资产出租给承租方。之后,按照双方所签订的租赁合同,每月获得承租方所支付租金的一种收入类型。这一模式下,高校可以定期获得一定的租金收入。在签订租赁合同的时候,学校会与相应的租赁方签订一定的合同,并对具体的租金数目,支付租金的方式,以及支付租金的时间等内容进行事先的约定。之后,租赁房屋的一方便可以按照所约定的条款内容,定期将一定数目的资金打入到双方之前约定的账户之中。学校在收到这笔款项之后,需要开具对应的增值税发票。在对租金这一项目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需要进行双分录。具体来看,对应的会计处理中,“借”方为银行存款,对应的“贷”方为高校在租金方面的收入。对于资金结存的“借”方,对应的“贷”方为高校其他预算收入中去掉租金预算收入的部分。 (二)款项退回时的会计处理 在高校的财务工作中,一些款项在支付之后,可能无法顺利地进入对方账户,而被退回。分析相关的款项被退回的原因,主要包括收款人名称出现错误或者账号出现错误等情况。对于这些被退回的款项,在对其进行相关会计处理的时候,还需要精确的分析不同款项的支付时间点。并按照支付的具体时间,结合其在整个年度中所处的位置,对比分析之后,结合具体的时间点,进行相应的处理。其中,如果被退回的款项是在年末的时间点支付的,同时,学校在开展预算收支管理的时候,已经将这一款项列入管理工作之中,则该款项发生退回后,需要在学校下一年度的财务工作中予以处理,实施重新汇款。预算会计处理时则需要对原来的支出进行冲减,并在下一年度进行重新汇款时将支出列出。如果支付纳入预算管理的款项还未跨年度,则可以将其当作暂时款进行处理。按照这一方式对该款项进行处理之后,学校需要进行财务会计分录处理。针对该款项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处理时在“其他应付款”下进行明细科目设置。例如,可以设置一个名为“待处理”的科目,将该款项列入这一科目之中。之后,在财务部门进行重新汇款操作的过程中,再对该“待处理”科目进行冲减处理。 (三)工资的核算会计处理 高校拥有大量的教职工,在高校的财务工作中,需要定期进行会计核算,按月为教职工发放工资。在预算会计下,对于工资中的代扣代缴项目,包括个人所得税与住房公积金(个人)以及社会保险费(个人)等项目,没有予以体现,反映出的只有最终的实发数。我们以XX高校为例,对其X月应发放的工资情况进行分析。XX高校在为教职工们发放薪酬的时候,涉及多个不同的项目,在基础工资之外,还涉及一定的津贴补助,以及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等。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在对不同教职工工资情况进行核算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不同科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具体的会计分录中,“借”方为高校业务活动费用,对应的“贷”方为应付薪酬。如果“借”方为高校的应付薪酬,则相对应的“贷”方为高校的资金结存。如果“借”方为高校的事业支出,则对应的“贷”方为高校的财政预算拨款收入。如果“借”方为银行存款,则对应的“贷”方为其他应付款中去掉工会会费与公积金以及社保的部分。 三、结语 总之,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背景下,高校在开展财务工作的时候,对于《政府会计制度》的结构与具体内容,以及相关要求等,高校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并在具体的财务工作中进行参考。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对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关结构和内容进行了概括,分析新环境下高校的财务会计工作特点。之后,结合高校财务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研究。在完成本文的研究之后,我们不难发现,高校在开展财务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及时关注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变化情况,并及时的作出反应,以不断提高自身的财务工作水平。新《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对高校财务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不同的高校而言,可以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进行会计工作改革和创新,持续构建信息化平台,以不断提升自身的财务工作水平。 作者:李志远 周奕池 单位:保定学院 财务处保定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研究篇3 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推进,高校的账务处理不规范得到很大改善,高校账务处理更加精准。着力解决新旧制度带来的账务衔接等问题,有利于高校在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下财务工作的顺利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技术在高校财务核算过程中的不断发展,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核算的精细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找准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全面推进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建设的关键点,推进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规范高校的财务行为,为高校的良好发展助力。 一、现状分析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施行情况 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初始阶段,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相互融合的核算模式是新政府会计制度得以施行的有力保证。实际工作中,高校执行政府会计制度首先是资产负债表核算的范围扩大,这样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资产情况、负债情况等内容;其次,高校财务核算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结合,更加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高校的各项财务状况,对于收入支出的现金流情况也更加能反映全貌。另外,高校可以结合推行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这一新契机,重新规划、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更进一步提高高校财务核算的水平和效率。 (二)高校财务信息化现状 现阶段,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以及信息化的不断融入,各高校也都在不断通过优化更新相关财务核算软件,但这一举措并不能称为财务的全面信息化,高校的财务信息化之路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改进之处。财务云、云会计、云核算等一系列现代信息化与财务融合的相关概念,自出现以来多见于企业财务核算,但高校财务核算工作在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与完善也必定是大势所趋。政府会计制度的出台对高校财务会计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会计核算模式产生了一定影响,使会计功能进一步加强。可高校财务核算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财务核算思维的影响,信息化对高校财务核算产生的影响进展缓慢,以致财务核算流程的优化再造影响微乎其微。同时,由于双轨制的账务核算工作量翻倍,限制于高校人事制度困扰,人员增添困难。在人员没有很大变化的情况下,为了减少“平行记账”所增加的工作量,实务中预算会计的记账分录都是通过财务软件系统自动生成的。这样虽简化了工作体量和难度,但由于预算会计分录自动生成,导致高校在日常会计核算时都将重心放在财务会计上,对预算会计基本是一笔带过的状态,长此以往预算会计的地位易被忽视。另外,高校财务作为服务性部门,为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则需要不断地提升服务水平,但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由于核算的复杂性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财务工作效率,从而降低财务服务质量。高校应当结合推行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这一新契机,重新规划、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更进一步提高高校财务核算的水平和效率。 二、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点 在信息技术未对高校财务核算产生影响之前,高校财务核算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绝大多数的财务工作者的财务核算习惯还是基于传统的手工核算。如何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高校如何更好地进行财务信息化的建立,可以将研究的关键点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全面信息化财务核算模式的建立是基础 新政府会计制度是顺应高校财务核算发展产生的。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新要求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处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双基核算的新要求,于是新的全面信息化财务核算模式应运而生。目前高校的财务信息化建设进度相对缓慢,为有效融合高校内部的会计业务,强化核算规范,建立全面的信息化是新政府会计制度在高校财务核算中广泛实施的基础。全面信息化的建立需要遵循上级相关部门的政策要求,贯彻上位文件要求,在政策上“吃透”;在学校范围内立足于全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立体系,在核算范围上“全覆盖”;全面认识技术的革新,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新变化,制订相对应的财务相关制度,规范内部控制的流程,在核算时做到“有据可依”;最后,在校内不同部门之间通力合作、数据有效对接的状态下,要加强与校外各单位信息有效对接,实现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数据融通,不再“闭门造车”。于是,建立以政策为导向,以体系为框架,以制度为约束,以内外界联系为纽带,形成“政策-体系-制度-联系”的全面信息化的财务核算模式的框架,这将是财务全面信息化的基础。 (二)财务人员的信息技能提升是保障 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毋庸置疑对财务核算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知识技能和专业技能不再是衡量高校财务人员是唯一标尺,懂计算机数据处理、数据库应用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结合会计专业技能和信息技能者才是综合全面的衡量标尺。但长期以来,高校财务人员对传统记账模式的依赖也对信息化时代的财务核算造成一定影响。只记账、不分析,是高校财务人员的习惯,但当面对新技术、新制度时,不主动改变财务习惯,不建立与时俱进的知识更新体系,很难将财务核算工作推进到财务管理的高度。于是一支过硬的财务管理人才队伍的建立是财务全面信息化的有力保障。 (三)核算重点工作的有效处理是核心 以往我国高校财务核算立足于实付实现制,旨在体现预算收支平衡即可。现在权责发生制的并入,使高校财务核算的侧重点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财务处理的难度。首先,新制度更新给财务核算具体工作带来巨大变化,例如“资金结存”账户,它与基本户的银行存款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下对结存类会计科目的调整,重新确认登记新账的一系列总账及其明细进行调整。再比如“在建工程”账户,新制度转制时应当在原账户并账后的余额、差额需要分别转入新的账户。还有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增加,差减值概念的引入,这些具体核算过程中的新问题依托于信息化的财务核算系统,能大大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其次,为有效地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就要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有机对接,实现数据推送和凭证产生,实现资产精细化同步管理。还有高校的财务预算职能不再游离于财务核算体系之外,是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做到预算和决算的信息化对比,更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于是财务核算过程中一些重点工作的信息化处理得当是财务全面信息化的核心。 三、研究思路 在背景及关键点分析的基础上,需要建立完善的研究思路,坚持信息化为导向,找准新制度变化的主线所在,将切实提高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建立财务信息化的持续性、有效性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确定明确的研究思路,为确定全面推进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举措打下坚实的基础(见图1)。 四、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全面推进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举措 信息化背景下,新政府会计制度在高校的全面施行必将与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如推进过程中尝试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必定能从很大程度上有效推进高校财务核算更加顺利进行。 (一)着力解决全面信息化财务核算模式的建立存在的问题 第一,推动高校财务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在教育部相关的文件中对财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有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议,但至目前为止并没有出台更加细化的指导内容,这对于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全面推进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难度。高校业务类型本身就具备多样性的特征,于是在实施过程中,大多高校都是基于自身实际,与软件公司进行研究设计出各自的信息化建设方案。由于缺乏规范的上层政策指导,各类高校在建设中如何使信息化起到的作用最大化,成为建设中的首要问题。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不再仅仅是为了促进财务核算,不仅是为财务记账带来便捷,更重要的是为提升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于是,在全面认识政府会计制度全新变化的基础上,需要从各自校情出发,结合上级有关部门出台的新要求,全方位诠释信息化手段,着力打造以财务管理为目标的业财融合一体化。第二,统一发展、整体规划高校内部信息化建设。新政府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系统的升级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不再是高校财务部门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需要整体学校的信息化全局发展。近些年,随着高校整体信息化建设意识的提升,高校内部各部门均在不同程度地进行着信息化建设。各部门均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但在单位层面缺乏整体规划,于是出现了财务信息化建设重复且效率不高的问题,内部各部门的信息互通也频繁出现系统接口等问题,使内部信息系统缺乏有效的协同管理。从学校层面做好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将办公系统、科研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高校常用的信息平台整体规划,实现数据的对接,最终达到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财务部门作为财务信息化的核心部门,主体作用更应体现,着力使财务相关的核算系统、报销系统、收费平台等进行统一整合,实现财务数据的无缝衔接。第三,加强外部联系,提升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财务领域的电算化核算进程发展已有较长一段时间,运行前的调试安装、运行中的维护,后期的系统完善,大多依赖于财务软件服务的管理,软件服务商的服务将直接影响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但软件服务商并不是高校内部管理部门,应加大对软件服务商的监督力度,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最初的财务计算机处理都是单机软件版本,这种封闭内部模式虽能避免网络安全可能存在的隐患,但与信息化的发展理念相背。另外,信息化最终实现财务数据的共享,还需要与内外部系统间实现最大可能的数据交换,网络安全风险较大。这就需要财务人员首先树立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做好个人网络安全防范的必要措施;内部机房等信息服务中心需要参与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对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有力监督,从而最大程度地做到网络安全防范。 (二)着力解决财务人员的信息技能提升的问题 第一,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解决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对高校财务人员的财务专业技能提出了高要求,财务信息化的建设更需要财务人员需要具备网络信息的知识背景。现有财务人员对于大多都是会计专业出身,本身每年专业知识都需要进行继续教育的知识更新,都具备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对日常的财务核算处理能应付自如。但随着财务信息化的全面发展,也需要对高校会计人员从信息技术角度进行考察,参加各类型的业务培训进修,逐步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二,强化财务人员在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全程参与度。由于财务人员相对于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计算机处理等技能的薄弱,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容易过度依赖信息化建设的校内外部门。在信息化建设的事前、事中、事后强化财务人员的全程参与性,将会从很大程度上提升财务人员的信息化处理水平。建设初期,财务人员对各模块功能基于业务角度进行精细设计;建设过程中,财务人员结合各模块数据共享所需要达到的效果与信息技术人员充分沟通,全程参与,甚至与信息技术人员共同定制开发软件;建设完成后,共同参与验收使用,并及时将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信息技术人员沟通,使信息化的应用最大化。 (三)着力解决核算中重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校应将预算资金管理融入财务信息化建设范围。从提高预算管理入手,以提高高校预算资金绩效管理为出发点,有效提升新制度下高校会计核算水平是新制度下高校资金最优化管理的目标。财务预算核算管理一体化有利于高校预算、决算财务数据对比分析,尽快查找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分析查找原因,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与信息化结合的预算管理可以将预算指标按经济分类进行精细化分类,对于加强预算执行的推进将很有益处。第二,重视新制度下的高校财务业务核算的信息化处理。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形式、内容,会计报告都发生了变化,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工作量加大,核算难度加大;两种会计要素的存在模式,双分录的处理方式也使核算工作量加大;两套报表之间很好的过渡衔接、相互补充说明,使财务报告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大。除此之外,新制度实施所带来的一系列核算业务具体工作,将更需要借助于信息化的处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更好地对会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从而确保高校财务核算工作的及时准确。第三,将高校资产管理与高校财务核算信息化有机融合。很多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在资产管理过程中,会受到原来的会计制度的影响,从而不能有效按照新制度要求进行资产管理,特别是对于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的处理、资产入账价值的处理问题上需要进一步更新。在新制度下财务信息化提升的同时,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相关信息的更新,引入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并做到财务核算信息的时时对接,将日常资产管理与财务核算相互融合,使资产信息更加完整。事实上,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与完善将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会计核算效率。随着财务部发行的《政府会计制度》在高校的贯彻落实,更需要充分借助于信息化技术的创新与驱动,在完成财务核算职能的基础上,完善财务管理水平,确保实现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作者:季文 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矿山安全论文:矿山安全生产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 摘要:作为我国被广泛使用的能源之一的矿产,在发掘与生产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工作人员安全一直受到企业以至于社会的广泛关注。矿山安全生产也直接关系到员工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相关事故也层出不穷,这不仅仅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经营,还将影响到矿工的整个家庭以及企业的社会口碑。对于矿山安全生产事故的防范不仅仅需要企业职工自身的注意,还需要企业在相关环境的把控以及政府的监督等多方的合作。主要分析了矿山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原因以及相应可行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矿山;安全生产;事故;原因;预防措施 人身安全是一个人所应拥有的最基本的权利,而企业在雇佣工人的同时也应对职工的生命安全做出应有的保障措施。矿工作为一份危险性较高的职业,如何更好地在环境及设备等方面对矿山安全生产事故做出防范对于一个企业甚至是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从人的方面,加强生产工作安全意识,增加矿工安全方面常识;设备方面,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对环境进行进一步改善及加固也有助于对相关事故的预防。本文从矿工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入手,提出相关建议,从而更好地预防和保障矿工作业安全。 1原因 1.1秩序混乱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大大小小的矿山企业层出不穷。而其中的某些小型企业实则是不一定具备相关安全生产资格的,存在大批量的非法开采行为。与此同时,这些企业的开采环境也可能存在十分严重的安全隐患,秩序混乱,没有良好的管理机制及合法流程,对于单个企业以及整个矿业开采行业都是十分不利的,这也是近年来发生众多矿山生产事故的原因之一。 1.2法制不完善 法律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拥有着规范人类行为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矿业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全,将导致对于相关从业人员的监督不完善,会出现各种不安全的环境搭建以及作业流程。对于矿山安全生产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并没有及时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法制意识单薄。与此同时,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不高,导致监管工作中存在很多的管理问题,使得监管工作无法落到实处,直接影响了对相关问题的监督工作。 1.3安全意识不足 矿工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工作人群中处于较低的位置,他们对于自己工作时的安全意识也不够高,安全生产的意识也并未时刻放在首位。且从近年来所发生的相关事件可以看出,许多的原因都是由于矿工自身的相关知识不足,工作时的疏忽大意而导致的,为实际的生产工作留下了隐患,进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1.4安全设备落后 矿山本身便属于较为危险的山体地带,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为矿工的生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矿产开采的技术要求也较高,在工作的过程中稍有一点不留神就可能引起重大的开发事故。而企业在为矿工准备相关工作环境及设备时,时常为了削减经费而选择较为落后的生产设施,使得安全设备不完善,这就更加增添了矿山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措施 2.1完善相关法律 增强执法监督检查,保证矿业公司的安全标准,保障矿工的安全生产,通过法律的途径约束相关企业工作规范。在监督执法的过程中,体现执法的强制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为矿业的安全生产营造一个靠谱、合理、健全的监督机制,同企业一起保障矿山的安全生产,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督促企业设立相关规章制度保障矿工的基本权利,避免秩序混乱的状态和情况。特别是对于较小企业的监督及管理,一定要落到实处,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的作业基地,坚决杜绝商政勾结等情况,给予每一个旷工人员安全的生产环境。 2.2培养安全意识 作为危险工作的实施者,矿工本身的安全意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定期设立矿业开采安全讲座,发放矿山安全生产手册,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等,都有利于提升矿业工作者的安全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在安全的前提下保证企业相关工作的正常、高效执行。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实行有效的监督,从而为安全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 2.3改进作业环境 安全的工作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改善生产条件等,都有利于解决原来的安全问题。安全的矿山生产与相关设施和工艺是密不可分的,唯有对这些方面的投入增加,才有助于从根本上保障员工的安全。与此同时,对于施工环境及设备也应该定期检查,避免因使用过久而出现老旧或是故障的情况,从而更加有效地保障正常的生产活动,提高矿山企业的生产效益。 3结语 安全保障是保证矿山企业正常高效运营的必备条件之一,必须贯彻落实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才能让员工更好地全心全意投入到矿业生产工作中,提升公司的盈利情况。在矿山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原因方面,主要需要注意到秩序混乱、法制不完善、员工安全意识不足、安全设备落后等四个方面,而在进行相关预防措施时,要特别考虑完善相关法律、培养安全意识以及改善作业环境等三个方面。此外,还可以通过调动公益组织、媒体、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一同为矿业生产提供更加有保障的作业环境,避免相关事故的发生。 作者:苟大彪 单位: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 矿山安全论文: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要点研究 摘要:对我国非煤矿山而言,安全生产是项重要基础工作,同时也是项重要管理内容。本文首先说明了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详细阐述了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要点。 关键词: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开采技术;安全保障体系; 1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矿山开采技术混乱 矿山开采技术混乱是当前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很多非煤矿山在进行开采时缺乏详细开采设计和方案,有些具备开采设计方案的再开采时也完全不照方案要求进行。集中表现在超量开采和越界开采上,有的非煤矿山在取得开采权后并未自行进行开采,而是将开采权非法转交其他承包人进行开采,对承包人开采资质审核极其不严格,导致无证开采和滥采现象泛滥,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带来很大困难[1]。 1.2矿山布局不够合理 非煤矿山在布局上也存在不合理问题。非煤矿山在布局时并未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导致很多大矿小开,无疑对资源是极大浪费。近年来经国家专项整治,许多不符合开采资质的非煤矿山被关停,但现阶段仍存在为数不少的布局不合理的小型非煤矿山,这些小矿山大多存在开采技术不规范,严重浪费资源。针对小矿繁多问题,国家采取“合小为大”政策,实际整合中也是困难重重。 1.3开采管理难度大 当前对非煤矿山开采管理存在较多阻碍因素。有很大部分非煤矿山业主对国家政策认识十分不到位,他们大多认识不到国家对矿山资源的所有权问题,而采取十分狭隘的观念,直接导致管理难度加大。另外有些业主会主动进行非煤矿山开采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办理,但因办理时间长、程序较复杂,很多业主会采取边办理边开采方式,使矿山生产长时间处于合法与不合法尴尬境地。 2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要点 2.1强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安全是一项所有工程最基本的问题,只有做好安全工作,才能进一步的进行工程项目实施,对非煤矿山的相关管理人员来说,建立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规章制度体系刻不容缓。安全生产以责任制为核心,这就要求在生产工程中,工作人员要把安全意识深入内心,严格遵守相关规范,明确岗位职责,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找到相关负责人解决问题;相关部门也要常组织定期的安全生产和设备正确使用的培训工作,对设备定期维护和更新等措施,来预防安全问题发生。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非煤矿山生产是项涉及到众多生产人员的大型系统工程,相关管理人员要协调好机构以及环境等和工作人员的优化配置,因此建立全方位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培养专业性和有足够经验的监管人员是必要的。监管过程中不仅要明确岗位责任制,还要定期对监管人员进行考核,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发挥自身应用作用。在非煤矿山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使其符合新时期发展需求,为飞煤矿山生产安全提供有效保障。建立持续提高全员安全素质的教育培训体系:非煤矿山生产安全问题主要是针对参加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人员来说的,相关部门要据实际情况,总结正确生产经验的同时,规范生产人员的安全行为,要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培训并进行定期考核;指定健全的奖惩制度,提高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强化安全文化建设。除此也要定期指定不同生产人员分享自己的安全经验,全员参与,互相交流,提升安全生产在工作人员心中的分量。 2.2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强化安全管理机制建设 建立完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安全管理群防群治机制:非煤款山的发展以科学发展为基础,在生产过程中抓管煤矿生产的党政部门要建立相应安全管理机制,进行全面的宣传与教育,高度重视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做到群防群治,并结合生产过程中个环节的特点进行改善。各级领导、组织也要以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以安全为核心,营造良好的生产氛围。建立完善风险预控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和本质安全管理:非煤矿山生产本身的风险性极大,且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的风险预防管理机制已逐渐面向淘汰,风险的类型也在发生的变化,我们只有积极的探索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及途径,抓住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才能更加全面的去推进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质量。建立完善事故应急救援机制,不断提高事故应急救援能力: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没有特定性,但一旦发生却是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安全上的问题。需要建立一套能够应急救援的机制,预防在发生事故时,可以全面快速的做出应急救援的措施方案以及全面控制局面,减少资源的浪费。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演练事故发生时的应急救援演练,提高生产操作人员事故应急救援能力,为非煤矿生产安全方面做到预防控制。 3结语 总结以上分析,在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影响安全的因素较多,首先人员众多,且分散,作业程序也较分散,再加上生产环境足够复杂及恶劣,都会影响到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着重结合实际工程情况,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组织应急救援的预防策略,日常工作中要做到严格的控制和监管,对各个岗位的人员要多做定期培训与考核,及时补充安全意识的培训,着力构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作者:周凯 贾彦州 单位:山东烟台鑫泰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矿山安全论文:矿山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论文 1基于计算机局域网络的监控监测技术在矿山安全救援中的应用 当前,矿山的生产建设基本上都实现了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矿山安全生产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保障,特别是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在矿山的应用,不仅为矿山的生产带来了经济效益,更为矿山的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所以,在实际地矿山生产中,要充分利用好局域网监控监测的优势,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在事件发生之前做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工作,有序地开展对应的应急救援方案,在整个过程中基于制定的应急管理预案,充分汇集分析各类信息数据,形成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做好事故应急响应工作。与此同时,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要立即响应,并启动既定的应急方案,借助于监控画面和探测技术积极开展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降低生命财产损失,并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展,保证相关的救援以及后续生产工作得以正常开展。 2信息及网络背景下矿山安全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交换平台、计算机局域网络、监控监测画面跟踪以及远程控制技术等为打造现代化矿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问题的存在也是在所难免的。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①信息交换平台下的矿山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还处于实验式的管理阶段,主观性特点较为明显,在组织应急管理工作中主要是基于经验、教训来进行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安全管理所发挥的作用仍然存在覆盖不到的地方;②大部分矿山对信息化状态下的安全应急管理的认识已经有了对应的深度,并且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取得了对应的成效,但是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全员参与的网络信息交叉系统,所采取的管理措施依然以事后分析为主,预防工作依然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充分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部分信息通信功能进行预防性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判断;③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随着生产日趋机械化、系统化以及网络化,智能化的通信、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员素质问题日益成为了当前生产以及应急管理工作过程中的短板,培养引进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矿山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措施 3.1构建完善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平台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平台的一个重要功能即实现对整个生产环节的有效监管,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监督,保证安全隐患得到有效处置,最终逐步实现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体系,其主要构成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完善的安全生产监控管理系统。安全生产监控管理系统不但包括生产监控、调度以及综合管理几个主要功能构成部分,同时还包括井下人员管理、瓦斯监控等工部分。其整个系统通常包括井下和井上两个部分构成。例如,瓦斯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井下数据采集以及地面数据监控和分析两个部分。通过设置在井下的瓦斯传感器采集对应的数据,并通过对应的通信网络将信号传送给地面的数据分析与监控中心,能够达到及时预警的目的。(2)井下工作人员定位管理系统。考虑到生产的特殊环境,井下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位置以及区域等不能及时地反馈至地面管理中心,当出现突发事故之后会给应急抢救工作带来一定的不便。因此,基于信息通信技术构建对应的井下工作人员定位管理系统,能够通过信息通信网络实时的将井下人员活动情况上传至管理中心,为日常生产工作的安排以及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人员搜救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3)可建立完善的广域网络动态多级监控系统。所谓的广域网络动态多级监控系统即是指“数字安全”监控系统,是通过综合网络信息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基于远程数据通讯技术,建立的一个一个多级、大规模、大范围的互联网,实现对几年瓦斯的浓度、风机开停状况以及设备工作状况等的实时监控,并能够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整和预警。 3.2构建完善的应急管理体制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当前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成功技术以及相关经验,建立一整套涉及信息搜集、数据传输、指令反馈,区域安全监控以及突发事件预警和调度指挥的信息管理中心。应急管理中心部门应该在自身的行政职能范围内,依据相关的规定,开展应急管理以及事故灾害救援工字钢,结合应急体制集合程度、规模以及应急运行体制等实际情况,将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划分成为四个基本的模式:集权管理模式、授权管理模式、管理模式以及协同管理模式。其中,集权管理模式因为管理体制统一,且采取集中指挥的形式,能够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便于提高应急管理的响应速度,提高指挥的精度,因此大部分企业可以采取该种应急管理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应该基于扁平化的基本原则,在企业管理体系中设置综合管理中心、协调调度中心以及现场救援中心等部门,保证指令传达的效率和速度。 3.3基于信息通信技术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协同能力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协同管理的方式在安全生产中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了可能。因此,借助网络通信技术,提高管理工作中的协同能力是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加强组织指挥、运作管理、资源保证以及应急预案制定之间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隐性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加强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协同效应。在加强应急管理协同能力的过程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实施:①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同,这是企业内部协同能力的基础和表现,只有保证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同才能够使得在信息通信系统中的资源、信息得到充分整合,并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无阻碍的畅通流转,为应急管理的外部协同创造条件;②企业要与矿区、城区以及省区三个系统进行协同管理,达到指挥指令相互协调、应急资源有效整合以及应急管理信息充分共享的目的。 作者:汪洪奎 单位: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救护大队 矿山安全论文:构建物联网技术矿山安全管理系统 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矿山安全管理系统,将矿山重大危险源的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分析[5],然后将采集到的环境与设备的信息及时处理,实现矿山生产、安全信息的实时监控与管理,从而达到矿山安全管控智能化目的。本文提出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矿山安全管理系统主要是由三个层面构成:采矿现场和重大危险源的感知系统层、信息传输层和智能处理应用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感官,主要利用RFID标签和读写器、M2M终端、传感器、GPS以及其他感知设备感知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与采集各类数据,并通过通信模块将物理实体连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它是实现物联网全面感知的关键;信息传输层是物联网的神经中枢和大脑,主要实现异构网络之间信息的可靠传递,包括局域网、延伸网、接入网和主干网,可以通过电信网、互联网、行业专用通信网络实现传输;智能处理应用层提供物联网和用户之间的接口,它与具体的现实场景相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矿井环境监测及管理系统主要的功能模块为矿山资源监控运维平台、通风系统监测监控、视频监控、地压监测、系统管理、查询平台、统计分析平台和报表平台等。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矿井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由有毒有害气体监测、通风系统监测监控、地压监测和视频监控等4个部分构成。1)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矿井中通常含有很多有毒有害气体,其中需要监测的有毒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CO)、硫化氢(H2S)、二氧化硫(S02)、瓦斯气等,其中对H2S和S02的监测主要在深部中段。2)通风系统监测监控。对通风系统的监测监控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通风系统环境及其设备运行状态参数的监测,包括井下风速、温湿度、粉尘浓度的监测,主通风机的负压、电机温度、电流、电压监测,主通风机、局扇、辅扇的开停监测;二是对通风系统中主要设备的控制,如主通风机的开停控制、转速控制以及风机的自动轮换控制等。3)地压监测。为保证矿体开采过程的安全可靠,需对深部中段的地压实施监测。4)视频监控。井下视频监控的主要目的是对井下重要区域的可视化直观监视以及对井下工作现场生产情况的图像记录,使值班人员能够及时掌握现场实际情况,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并为事后分析事故或特定查询提供相关的视频资料。 通过矿山安全管理平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实现智能矿业、数字矿山。本技术具有如下特点:(1)实时性:矿山安全管理物联网能获取原始的采矿生产过程数据、生产安全信息,实现实时控制与管理;(2)可视化:通过安全管理平台,将生产安全管理有效数据可视化展现;(3)精准化:决策者通过对实时生产、安全信息数据的判断,实现精确化管理[6];(4)自动化:通过物联网功能,实现管理和决策的自动反馈与实施,从而提高矿山生产效率。 应用物联网技术完善矿山信息化建设,尤其是提高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己成为矿山开采者的共识。然而,物联网技术在矿山开采行业方面的成功的案例还比较少,相应的技术研究也较少,概念上研究多,实际应用相对来说较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矿山开采安全管理系统的感知、传输和智能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希望更多的人来研究和实现这样的系统,为矿山开采的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作者:时强 王国帅 单位:甘肃工程地质研究院 矿山安全论文:数字化矿山安全生产论文 1平台定位 安全生产运营指挥系统平台作为煤炭集团公司调度指挥中心的信息化支撑平台,承载着整个集团安全生产运营决策,以追求总体战略控制和多元协同效应的培育为目标,实现对涵盖生产、安全、非煤、经营等业务内容,起到“日常调度、应急救援、协同办公、分析决策”的目标。平台通过规范企业基础信息编码体系,集成各单位自动化、地理地测、调度管理及集团经营管理类数据,构建安全生产运营数据中心,实现生产调度管理、安全监测监管、自动化集成与应用、分级报警、远程故障自诊断、信息动态关联与决策分析等功能,在满足日常安全生产调度业务基础之上,实现运营决策分析,实现灾害情况下的基于集团层面的辅助协同应急救援,满足日常调度、定期运营会议、应急救援与外来参观等场景的应用需求,弥补了数字化矿山经营决策信息集成的不足,促使数字化矿山的常态化应用,实现对基层单位各自动化、信息化子系统建设作出规范与技术指引。 2分层设计 “安全生产运营指挥系统平台”主要由感知层、执行层、运营层、集中管控层、表现层5部分组成。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1)感知层:主要由现场大量传感器、工业视频前端摄像机、手持终端设备、RFID、执行器、电源以及相关的无线传输网络设备构成,实现感知环境安全、生产工况信息。2)执行层:指数字化矿山及所集成的各子系统,完成矿井原始基础数据的采集,承载了矿井基础信息数字化、生产过程虚拟化、管理控制一体化,为公司安全生产运营系统平台提供安全生产过程监测监控类、矿井固有空间基础等数据。3)运营层: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由平台主数据、安全生产监测监控数据中心、运营管理数据中心、空间数据中心组成,对执行层采集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在统一的编码体系的支撑下,进行了数据质量标准化治理,为管控层数据的利用奠定基础。平台主数据依托物联网编码体系,实现企业基础数据信息的统一管理,包含基层单位、部门、职务、人员、工作地点、子系统编码、传感器分类等,为业务应用提供共享共有基础数据;空间数据中心实现对地理地测类空间数据的存储,包括地面地形、井下地质、井巷工程、机组等信息;监测监控数据中心,实现对安全监测类、移动目标类、生产过程类的数据管理与存储;运营管理数据中心,实现对日常调度管理类数据的存储与管理,通过ETL抽取,实现经营类数据的集成,包括成本、人力资源、EAM、财务、运销、物资及行业信息等,。运营层将经营管理、安全生产、地理空间、经营决策等数据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企业级数据中心,更好支撑安全生产调度运营业务。4)集中管控层:利用编码体系与可视化引擎构建安全生产中心、应急救援中心与运营决策中心。安全生产中心,实现对矿井安全生产各子系统数据的总体集成与日常安全生产调度,实现对基层单位作业现场的实时监视与集中调度;应急救援中心,实现灾害情况下的应急救援流程化管理,构建“第一现场矿厂救援、集团公司资源调配与决策监管”的应急救援救灾体系;决策支持中心,将安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总体集成与综合应用,为企业安全生产决策提供依据。5)表现层:面向各级管理及业务处室人员,利用统一门户技术实现一站式登陆、应用集成及个性化工作台等功能,实现对基层单位重要作业环境、生产过程、经营管理的全方位、全视角的真实在线,满足计算机终端、大屏幕显示系统、移动终端的应用需求。 3实现目标和功能 1)建立开放性平台框架与集团级安全生产运营数据中心。平台以企业服务总线作为SOA双总线(基于SOA的企业服务总线和企业数据总线双线软件架构)的信息传输枢纽,负责各系统的服务和数据集成,采用TCP/IP分布部署方式,提升了系统负载均衡的能力,满足多业务、多数据的集成、处理、展示、挖掘等需求。按照主数据、监测监控、地理空间、管理业务等数据进行分类存取,满足基于OPC、WEBSERVICE、数据库、文本等多种数据接入方式,并提供统一的数据引擎及接口。2)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编码规范与数据集成规范研究。建立公司统一标准化的信息编码规范,实现基于物联网规则的信息编码字典,实现各类数据的规范与复用,便于对信息的快速检索。制订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提供多种交换方式,满足不同技术层次和途径的系统之间可靠的数据交换。3)构建集团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平台。根据公司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业务应用需求,构建对作业现场安全、生产、运营等状况的图形化实时监视平台,对异常情况实时跟踪与分级预警,实现对调度指令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对公司各项安全、生产、运营指标的统计分析,根据既定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对比趋势分析,为公司安全、生产、运营提供决策依据。4)建立集团级风险预控监管体系。实现从人员组织、政策法规、人机环管的实时监管、失控应急等方面实现对集团风险预控体系的标准化管理,包括风险基元库、质量标准化检查、隐患闭环处理、A级隐患挂牌跟踪、人员违章监察、在岗培训、领导带班等业务功能。5)建立作业环境参数异动报警和专家智能诊断模块。实现基于作业环境参数趋势分析和异动报警模型,以概率统计学理论结合矿井实际通风状况、近期历史数据,采用固定门限、均方差和分时均方差等三种预警模型对矿井各类环境参数的异动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实现提前预警,使管理人员尽早掌握作业环境异动情况。建立专家智能会诊平台,将隐患分析模型与日常专家经验结合,实现对各超限数据进行自动诊断,提供报警原因及处理措施,避免报警误判断。6)在线标校、计划性维检的管理。利用实时数据结合日常标校流程,正确的区分矿井传感器标校与超限报警,如周期性的一氧化碳、瓦斯传感器标校,实现日常标校精细化管理;实现日常系统维护记录的在线登记与管理,如工作面沿线、掐线、计划性升井更换维检、计划性停电等。7)建立可视化综合调度系统。将调度通信、工业视频、实时监测数据进行有机融合联动,实现与基层调度中心的一键通可视化综合调度。8)建立高效可视化的应急救援辅助系统。当发生事故时,矿井调度指挥中心作为应急救援第一现场,而集团调度指挥中心通过平台实时的掌握整个救援过程和救援进度,查阅包括该单位与就近单位救援物资储备情况、受灾区域人员分布、现场视频图像、图文图纸等信息,配合矿井进行协同救援,包括联系就近的医院、血库和救援专家、救援物资等,在救援结束时,进行本次救援的点评与事故通报。系统支持根据时间轴对救援的过程回放[5-7]。 4结语 平台研发完成后,在邢矿集团进行了工业性实验及应用,实现了老母坡、金谷两矿安全监测、人员定位、综合自动化、生产调度、工业视频,钾碱、硅业、天津电源、油脂公司工业视频、厂区环境、DCS系统数据的集成与应用,实现在公司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对基层单位作业现场安全生产运营状况的实时监视,提升了公司在运营战略管控过程中的基础服务及多元协同的调度指挥能力,实现了公司整体运营的精细化管理,对基层单位数字化矿山进行了有效的业务扩展与决策分析。煤炭集团公司安全生产运营指挥系统平台,梳理了集团公司安全生产调度信息化与数字化矿山的功能定位与建设思路,适应于煤业集团做大做强、跨区域、跨行业、多元发展的需求,构建了两级调度信息化协同办公平台,使得公司领导及调度管理人员即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作业现场环境安全与生产运营状况,便于及时和正确地协调指挥生产,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平台的建设拓宽了公司整体运维管控视野,提高集团整体管理水平、安全预警和调度指挥能力。 作者:阙建立 单位:冀中能源邢矿集团 矿山安全论文:矿山安全生产论文 1无证开采和乱采滥挖现象仍然存在 有些矿山分布在公路沿线、居民周边、高压输电路、通信设施等地段,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已不具备安全生产准入条件,但这部分矿山业主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不依法办理采矿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违规施工、非法开采,四处乱挖滥采,生产管理秩序较为混乱。还有的矿山分布在隐蔽山沟,监管缺失,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的违法行为。 2企业安全生产基础仍然十分薄弱 一是企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据调查采石场80%的负责人(老板)看不懂《非煤矿山开采设计方案》,企业安全员虽然经过专门组织的安全培训,但培训讲的都是最简单的安全常识和法律法规知识,根本满足不了工作需要。同时,安全生产专家严重不足,因为专家奇缺,专家支撑得不到满足。二是企业安全管理仍然十分原始粗放。企业员工大多数是季节性上班的农民工,素质不高,简单的培训和教育根本无济于事。企业日常安全工作仍然是习惯性管理,虽然政府有监管,作业有规定,但是,平时大多数时间是在没有检查、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仍采用“老方式”、“老方法”作业。安全隐患不愿查、不会查、不知查的“三不”现象十分严重,目前,地下矿山企业必要的图纸仍然没有,生产进度不能够及时测绘,指挥生产无的放矢,不编制作业规程、无措施施工是普遍现象,内部安全管理流于形式,管理仍然很落后。三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形式主义严重。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还仅仅是中介机构编制本子,套话连篇,评审机构走过场,截止到目前一些企业标准化仍然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干出来的。 3各级监管部门监管能力不强 一是专业监管力量严重不足。我市县以上安全部门负责非煤监管的干部只有10人,而且县区级都是一身多职,加上分管副局长才14人。尤其是乡镇均是兼职,普遍存在一岗多职、趋于应付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国家安全生产政策及上级工作任务部署的贯彻落实,出现严重的梗阻现象。基层安监部门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企业,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神经末梢”和前沿阵地,作用十分重要。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安排和部署从上到下也是一级传一级,最终在基层乡镇得到应验和落实。而监管力量却是倒“金字塔”型,很难满足工作需要。二是监管人员专业性不强,全市非煤监管战线上专门学习非煤矿山或者矿山安全的干部只有1人,其它都是学习中文、计算机、财贸等专业人员。三是由于我市的非煤矿山企业全部分布在县区农村乡镇的大山之上,路途遥远,加上监管部门受经费、车辆、装备以及时间精力上的制约,监管工作困难很大。如到东丰县横道河执法检查,去一个企业路程就需要大半天,再逐项检查,查出隐患再进行整改情况复查,一户企业一次闭合检查就要消耗2-3天时间。四是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之后,对非煤矿山关闭和整合重组扶持力度不大,2010年突然放开对采土场(砖厂)行政许可证约束,导致采土场安全监管难度加大,安全管理水平出现程度不等的滑坡,采石场安全生产准入条件的提高,没有相应的退出补偿机制,基层安全监管工作难度加大。 4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认识上存在误区。简单地说,企业老板对安全生产不重视,为数不少的老板总是习惯性地认为我是小企业,不过十几号人,出不了什么大事故,因此在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上总是能省就省,舍不得大投入,管理上不严格,侥幸心理占有主导地位,往往是等事故发生了,才知道后悔。二是属地政府违规支持企业带病运行。一些企业存在必要证照不齐等硬伤,但是,地方政府考虑要建设、要税收、要发展的因素,就睁只眼闭只眼、不顾企业带病而允许其生产。并且把责任和压力强加给执法监督部门。三是受利益驱动,一些企业经常挺而走险,非法生产经营,监管部门受条件制约监管乏力,加上个别监管干部与企业存在千丝万缕联系而打击不力。四是国家对非煤矿山整顿关闭和重组支持、扶持力度很少,企业自主整合重组受市场因素影响难度很大,因此,很难做大做强以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有的还在等待观望。五是全市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力量仍然不足,政府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存在非煤矿山企业人员少、出不了大事故的误区,因而力量投放不大。3对策和建议我市非煤矿山地面企业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小、安全基础薄弱,特别是企业经营者,大多文化素质和安全素质不高,虽然经过十余年的整治有了明显的改进,但是,总体感到安全生产水平仍然很低,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仍然不高。这是客观的实事。针对这种状况,我就今后强化非煤矿山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对策或建议:(1)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红线意识。为了巩固非煤矿山专项整治成果,防止关闭矿山的死灰复燃,有效遏制无证企业非法盗采国家资源,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行业管理部门应切实严格、认真履职尽责,促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轨道。(2)切实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力量。各级政府一定要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特别是在人员、经费、装备等方面的投入,把“金字塔”正过来,保证安全工作开展所必需。(3)建立激励机制,打击乱差小危。经过整合重组规划后,布局合理的非煤矿山企业,各级政府以及安全监管部门要从监管和服务的角度全力支持其安全发展,因为这些企业将支撑着地方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而对于那些规划以外,私挖乱采,管理落后,隐患严重,甚至非法违法生产的小石场、小砖厂坚决予以淘汰并严厉打击。也正是这些小、乱、差的企业不重视安全生产而只要经济效益才容易引发事故。国土、工商、安监等部门以及属地政府要联起手来,形成统一阵营,对那些非法违法非煤矿山企业综合施策。(4)强化责任落实,抓好“四化融合”。强调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企业经营者要承担起第一责任,要加大安全投入,要加强学习,学懂学会安全管理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各级政府安全监管和行业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坚持动态巡查,加大执法监察力度,持续坚持高压态势。同时,要抓好“四化融合”、“三位一体”的实施和推进,逐步提升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安全管理水平。(5)强化教育培训,提升意识理念。搞好安全教育培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矿山企业特殊性的需要,是提高矿山企业职工安全素质、增强职工安全观念的有力途径。大家知道:发生事故99%都是“三违”造成的,而“三违”又都是人所为,是因为人的无知。要树立“违章作业就是自杀,违章指挥就是杀人”的安全生产理念。只有认真抓好对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才能不断提高企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安全意识,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确保企业安全发展。另一方面是要加强专业技术教育培训,扩大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以技术能力增强安全技术管理,提高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6)加大考核权重,强化责任追究。要加大绩效考核和属地监管权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加大对事故企业负责人或企业实际控制人以及上级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要视情节追究当地及以上政府(部门)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强化打击非法生产的地方责任。总之,要做好非煤矿山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安全监管部门,国土、环保、公安、监察、工商等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共同努力,形成长抓不懈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同时,企业应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并坚决实施,加强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全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与整治,加大投入,有效防范,将安全生产的事故风险降低到可以容忍的程度,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才能取得本质改变。“一切工作,重在落实。” 作者:冯瑞 单位:吉林省辽源市安全监管局 矿山安全论文:矿山安全生产因素及管理对策分析 1缺乏内部的安全监督和管理机制 虽然国家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安全生产十分重视,对于其监督管理的投入也较大,但是毕竟从时间和空间上的作用是有限的。对于日常的生产来说,企业应当承担更多的安全监督和管理责任,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说,很多企业内部缺乏较为健全的机制,特别是对于安全隐患的防范和责任追究没有落到实处。 2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的管理对策 2.1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国家要制定专门针对金属非金属矿山地下开采的相关条例,为这一行业的安全生产提供法律支持;其次企业内部要把每一个系统和环节的规范性制度完善,并在实践当中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操作;最后是要改善管理状况,防止管理上出现盲区。 2.2严格按照井下矿床开采的标准流程进行操作 井下作业因为其环境的特殊性,对于操作的流程和细节要求十分细致和严格,比如竖井施工时,必须设悬挂式金属安全梯。安全梯的电动绞车能力不得小于5t,并应设有手动绞车,以便断电时提升井下人员;在地表陷落的地域要设立标志并禁止人员进入。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安全规程进行操作,特别是对于细节处更要认真执行。 2.3井下爆破必须严格进行 爆破作业必须有设计和作业规程;爆破作业人员需进行安全培训,持证上岗;严格按照《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爆破器材的生产、储存、购买、运输及使用。井下设有炸药库的要严格遵守《爆破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 2.4保障供电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 供电系统是地下矿区安全的重要保障,它为各项开采和安全设施提供动力,因此必须要建立一套合理且可靠的供电电网结构。在设计和改造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定使用两个回路分属两个电源的供电模式,要及时的优化内部线路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线路,缩小主变压器的负荷压力,使整个供电系统稳定有效的运行。 2.5保障排水和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 对于地下开采来说,渗水和空气流通不畅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保证防排水和通风是最重要的工作。在井下要设置能够满足需求的排水设施,必要的地方要有防水闸门;通风设施一定要结合实际进行设计和安装。防排水和通风设备一定要定期的检查,超过使用年限或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的要及时的更新淘汰,保证它们的正常运行。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影响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合理、工作人员是否专业、设备是否先进和稳定都决定了生产的安全性。要想降低和杜绝生产事故的发生率,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并深入落实;必须要加强风险的监控和防范;必须要注重整个流程中的各项细节。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要想达到零事故的目标,都显得任重而道远。 作者:苏国辉 单位: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1地质大队 矿山安全论文: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的研究 [摘 要]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的形式依然严峻,尤其是矿山,其各类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本文目的是围绕加强灾害事故的鉴定分析、灾害预防、安全技术的研究以及直接为国家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履行职责提供技术支撑等。 [关键词]矿山安全生产 技术支撑体系 1.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的意义 矿山在工业生产领域的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技术装备水平低,安全保障程度差,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不完善,存在着大量的事故隐患。建立非煤矿山完善的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就成为紧迫的任务,从政府监督管理、安全法制建设、安全技术装备保障、安全信息保障、安全投入保障、人力资源保障、事故应急救援、安全生产评估认证等方面来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 我国进入WTO后,全面与国际接轨,在我国原有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中,制约、支持、保障机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了促进安全生产,必须坚持监管、监察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为安全生产提供全方位服务和保障。 因此,需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后新形势需要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而支撑体系中其他工业领域安全生产技术保障系统,由于其涉及的行业广泛,主要危险源不突出,轻伤事故频发等特点已成为建立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的当务之急。 2.工业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的重点和难点 众所周知,矿山为企业事故多发行业。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领域的安全生产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个体矿山,种类繁多、分布广、规模小、户数多、基础差,一直是事故多发的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事故仅次于交通、铁路、煤矿、建筑之后,居第五位。近年来,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事故不断。2001年7月17日广西南丹县拉甲坡锡矿透水事故,死亡81人;2002年6月20日,山西繁峙县义兴寨“6・22”特大爆炸事故,造成38人死亡;2004年河北邢台“11・20”铁路特别重大火灾事故,死亡70人,直接经济损失604.75万元。2005年11月6日,河北邢台县会宁镇尚汪庄康立石膏矿发生坍塌事故,造成33人死亡,4人失踪。2007年内蒙古包头市壕赖沟铁矿“1.17”特大透水事故,29名矿工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420万元。2008年9月8日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塔矿业公司发生特别重大溃坝事故,造成271人死亡。 2001~2008年,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的事故起数呈现先升后降、趋于稳定的走势,2003年事故起数达到顶峰(见图1)。 金属非金属矿山事故具有以下特点:(1)事故总量近几年呈下降趋势;(2)事故类型主要是坍塌、物体打击、冒顶片帮、高处坠落、放炮事故、中毒窒息。这五类事故起数累计占总事故起数的77.8%。其中,物体打击事故占22%l冒顶片帮事故占l 7%;高处坠落和坍塌事故各占1 5%;放炮事故占8%。(见图2);(3)事故原因主要是“三违”、生产场所环境不良、安全设施缺少或有缺陷;(4)事故集中在非金属类和有色金属类矿山;(5)事故多发于非公有制小型矿山企业;(6)发生的事故的地区相对集中;(7)每年1、2月为事故低发期,12月为高峰期;(8)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 除此外道路交通、消防火灾、水上交通、渔业船舶(含其它船舶)、工商贸企业等共发生特大以上事故41起,这些高发事故的行业已经引起各级管理部门的重视,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和管理体系,而其他生产领域无一起这类事故发生,相应在保障体系的建立上也不完善。因此为了保障除矿山、交通、工商贸企业、渔业船舶(含其它船舶)、危险化学品行业、建筑业等事故多发行业或已经有较为完备的法律支撑的行业之外的其他工业企业的安全生产,建立矿山工业企业技术支撑体系中心就成为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的重点。 在建立矿山工业企业技术支撑体系中心的时候应考虑以点带面的建设方法,不按行业来划分,而是抓住矿山工业企业这个大范围内的主要危险源,事故的多发类型,即:抓住矿山工业企业存在的共同特点或者共同的危险源,以点带面来建立专门的技术支撑体系中心。 3.矿山工业技术支撑体系中心的目的和作用 建立矿山工业技术支撑体系中心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事故前的预防,为提前发现隐患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是事故后的处理,为已经发生的事故进行事故处理时提供科学的事故起因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事故的鉴定越来越需要更加科学、准确的技术数据来作为事故鉴定的依据,即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设备本身的安全性在大幅度的提高,同时设备本身的隐患也越来越隐蔽,仅仅依靠经验和判断很难准确的发现设备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因此为了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及时发现设备本身存在的隐患问题,就需要借助检测仪器的检验来帮助人们及早发现,以提前排除隐患。需要建立相应的专业监测实验室。 建立起的矿山工业企业技术支撑体系中心,作为矿山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技术支撑中心,在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实施监督管理的过程中,主要起到以下作用: (1)承担矿山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监管过程中必要的技术抽查与技术验证工作; (2)承担一般事故的技术鉴定与分析,为事故原因分析与处理提供技术支撑; (3)承担一般职业危害事故技术检测与分析工作,为事故原因分析和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4)负责建立并维护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和监控网络系统; (5)承担本辖区内安全设备、材料检测检验的技术服务。 4.矿山工业技术支撑体系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专业中心建设项目的建设框架共分为四个技术支撑中心,分别为: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其他工业生产领域生产公共安全技术支撑中心和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基础研究中心。 矿山工业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专业中心,要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其他工业生产领域生产安全技术支撑中心的建设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可考虑建立以下两个技术鉴定分析中心:其他工业生产领域事故预防与技术鉴定分析中心和职业危害检测与事故技术鉴定分析中心。其中其他工业生产领域事故预防与技术鉴定分析中心可建成两个实验室:其他工业生产领域生产事故鉴定分析实验室和其他工业生产领域安全设备与材料性能检测鉴定实验室;职业危害检测与事故技术鉴定分析中心可建成三个实验室:物理因素检测鉴定实验室、生产性毒物检测实验室和粉尘危害程度鉴定实验室。 5.结论与建议 建立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中心要以国家级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中心的建立为参考依据,与国家级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中心相对应。在国家级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中心所包含的四个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中心中,其他工业生产领域技术支撑中心所包含的生产领域最广,危险点最多,但高危险源点又较少,因此建立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中心应以点带面,首先确定这类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共性危险源,以此作为建立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建立适应省情的其他工业生产领域技术支撑中心,为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和事故鉴定提供重要技术依据。 矿山安全论文:矿山安全综合管理系统研究 摘 要:矿山安全综合管理系统以安全生产为核心,以隐患闭环管理、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和井下作业人员管理为主线,通过信息一体化,达到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掌握矿山动态信息,实现对矿山安全生产的多层次管理和监控。 关键词:安全隐患闭环管理;人员管理;系统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矿山采掘企业95%以上都是井下开采,开采条件复杂,随着开采深度和作业地点的不断增加,安全隐患不断增多,隐患如果未得到治理,重大隐患事故不能有效的遏制,企业安全生产形式依然严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1 隐患整改监管不到位 当前矿山企业每周、每月甚至每天都会有安全管理人员下井检查,但是查出的安全隐患不复查,隐患检查出来没有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落实不到位、整改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安全事故的发生提供的可乘之机。 1.2 安全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监察监管不到位 当前矿山企业规章制度已经涵盖了方方面面,但是由于没有实现有效的监管,违章违规的现象还是屡禁不止,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制度 “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这也是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现状,为了使企业经营更合理、管理更高效、管理更科学,研究和设计矿山安全综合管理系统。 2 系统研究与设计的目标 通过本系统,各级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掌握井下什么地点存在什么隐患,隐患治理到什么程度,谁是隐患治理的负责人,作业区域的人员情况,重点工程的施工情况,生产报表情况、井下作业地点是否安全、主要设备运行情况,人员违章情况,通过系统加强对矿山采掘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督促企业决策和消除存在的生产管理问题和安全隐患,适应了企业精细化的安全管理。 3 研究内容 设计了作业现场安全动态评估和管理功能,工程队管理人员根据现场情况在系统上填写,系统根据检查表法得出分数,通过分数来确定作业现场是否安全。 根据公司安全生产隐患等级分类,将安全管理中相关信息危险、紧急系数进行分级显示或预警。安全隐患信息处理过程直接显示为动态的图像,管理员可以很直观的对隐患进行各种操作。 本系统可以自动统计井下作业人员的相关信息(包括作业地点、工种)和违章情况,实现对作业人员的实时监管,同时对违章人员实施“红、黄、绿”牌管理,对红牌人员系统发短信或文本通知相关部门,提高了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目标、计划的确立和流程化处理,使各级人员的责任更加明确,同时各级参与者可以主动纠正自身所在目标、计划中的偏差,同时能对传入的目标、计划进行反馈处理,使目标、计划更高效的完成。 设计了矿区矢量地图,在线添加安全、生产信息,使安全管理信息展示更加形象和精准。根据矿区井下平面地图对工作中的生产作业面和安全隐患点进行管理操作,安全隐患点在地图上用小旗显示。 短信平台管理系统。本系统中的短信平台用来向相关责任人发送预警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平台向员工或者客户进行信息的传递,当系统检测到有隐患或者隐患未及时处理时,系统会将隐患信息及时发送给相关责任人,监督责任人及时整改。 开发了井下设备在线管理系统,从设备的购进,安装地点、使用责任人、检修、维修等相关信息对设备统计分析,加强了公司设备管理,同时也保证了设备使用的效率。 生产报表功能,生产报表查询系统主要是按照当天或历史类别查询产量、生产数据报表等情况。生产报表查询系统默认显示当天的生产数据报表,用户也可以选择其他时间来查看历史记录。 作业区域管理,将井下工作地点实施分区域管理,包括每个区域的管理人员、作业人员、工作地点名称、作业地点安全评估情况在矢量地图认显示,使管理层可以随时的了解井下生产状况,同时也可以查询该作业地点的历史信息。 系统不仅具有安全隐患管理、短信预警、人员管理等功能,还集成了设备管理、环境监测、视频监控、人员定位等管理系统,管理员的操作变得更加简单、快捷、有效。 生产信息管理。支持在线查阅CAD图纸和excel表格等功能,各级部门可以工程进度和相关生产的信息上传到指定板块进行展示,以便领导在线查阅。 信息中心。通知、通告,报警短信、相关的安全文件、内部信息的、下载及阅读。 4 结束语 矿山安全综合管理系统是与矿山隐患排查、人员管理、作业现场安全管理以及安全管控模式相结合,并结多年安全隐患管理实践,运用信息、网络和通讯等技术研发成功的一套矿山安全综合管理系统。从2013年赤峰柴胡栏子黄金矿业有限公司该系统以来,公司安全生产整体管理水平提高,其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矿山安全论文:试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 摘 要:非煤矿山企业本身就属于高危企业,矿山开采过程中会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危险因素,如不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如果抓住关键性环节,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设计环节、施工队伍管理环节等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的几个关键环节进行了介绍,仅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关键环节 据权威数据统计,我国因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事故,每年经济损失超过了10亿元。安全生产事故的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非煤矿山企业的深入的发展,这对我国矿业资源的开发也起到了消极的作用,因此必须采取一切有力措施,拒绝安全生产故障的出现。 1 设计管理环节 非煤矿山采选工程、公共辅助设施的设计社是保证非煤矿山能够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性环节。做好上述设计工作,工作人员才能够以此为依据进行选址,做好安全生产管理的论证工作。非煤矿山的设计工作是否达到优良的程度,直接关系到采矿工程是否达到了科学合理的状态。如果能够切实保证设计方案优良,则就能够从根本上杜绝非煤矿工程出现安全问题,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设计对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管理起着引领的作用。设计环节,设计者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1.1 测绘与安全预评价 非煤矿山基础建设项目是否合理,与地形测绘是否准确直接相关,为此,设计者必须要掌握地形的精准坐标,预先收集各种测绘材料,以此保证矿山设计顺利进行。设计期间,设计单位就需要对非煤矿山工程做好安全预评价工作,这既是国家法律的要求,同时也是采矿企业保证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举措。非煤矿山企业原本就是属于高危行业,矿山开发期间,各种各样危险因素都会对矿山开采产生干扰,对其开采矿预先作出安全评价,利于开采人员预先了解各种文献因素,就可以预先制定安全防护对策,这对矿山工程的科学合理是一种重要保障。安全预评价机构必须要有相应的资质,既要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又要有能力承担相应的后果。 1.2 设计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而且业绩突出 设计单位只有拥有设计资质,才能够从事非煤矿山的设计工作,这一点非煤矿山企业绝对不能退让,定要严防“资质借用”情况的出现。资质达到法定要求之后,非煤矿山企业需要选择高等资质、声誉优良的设计单位,尤其是一些重要、重要的非煤矿山工程更需要选择资质相符合的设计单位。企业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来选择设计单位,主要把好设计单位关,才能够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 1.3 做好安全设施设计工作,并且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核 我国相关法律中已经明确规定,对于非煤矿山的安全设施设计方案必须进行审核。此项审核工作也是有效避免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的重要举措。安全设施设计审核,能够有效的避免企业一切以利益为重,以矿石为重,从而忽视了设计方案本身的科学合理性。 2 施工队伍管理环节 2.1 把握好施工资质准人 施工队伍的资质等级是在审查其专业技术人员的质量、数量及历史业绩的基础上核定的,矿山施工总承包资质按不同等级规定了所能从事的工程范围,在工程外包中一定要保证施工队伍符合相应资质要求。对重大、重要工程严格按招投标程序,实行招投标准人,从源头上把握施工队伍的合法、合格。 2.2 签署履行好安全生产管理协议 根据《安全生产法》要求,在同一区域内有两个以上作业单位的应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业主方要肩负起统一协调管理责任。通过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职责、义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做好事故预防。同时,业主方可依据协议,对重大的安全生产活动、事故应急救援进行有效的统一协调管理,从而避免和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 2.3 对施工队伍进行有效质量监督 对施工队伍虽然实行了资质准入制度,但如果对其后续施工不进行监督管理,可能会出现人员配备不到位、施工质量达不到要求及施工组织混乱的现象,极有可能造成生产安全事故或事故隐患。所以对施工队伍的后续监督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一是必须按招投标时的承诺及施工合同要求,监督施工方将所需人员特别是技术骨干及机械设备配备到位,以保证施工力量和技术质量;二是对重大、重要工程聘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机构进行工程监理,以保证工程质量,防范工程安全隐患。 2.4 严格工程竣工验收手续 工程竣工验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手续,工程竣工验收必须按不同的要求(标准)按阶段逐层次验收,验收中施工方和监理方必有不同阶段的完善的竣工报告和监理报告,要将施工质量造成的安全隐患消灭在工程竣工以前。验收中对一些重要的矿山建设工程及安全设施,比如:井简、开拓平巷、斜井、及露天矿山的边坡角、平台、台阶高度、进出沟等的位置要对照施工图,利用精密测绘测量仪器进行检测、校核,力求保证施工图与设计一致,至少应保证在相应测量标准(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并提供相应的测绘数据报告。 3 完善“一岗双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3.1 理顺安全生产的责任体系 我国关于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实施意见已表达得非常清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生产经营单位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对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其他分管领导、各岗位负责人在履行本岗位职责的同时,应切实履行所分管领域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做到“一岗双责”。 3.2 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 根据“一岗双责”的层级安全责任体系,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将整个矿山的安全目标分解到每个领导、每个层次的负责人、直至每个员工,将各自责任以责任书的形式签字认可,让每一个员工都清楚自己在安全生产中的职责所在。 3.3 安全生产中的好坏及时给予奖惩 矿山企业应根据自己安全生产管理的特点,制定出目标责任制履行的奖惩办法和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中安全奖惩办法,并且奖惩要有一定的力度,让获奖的员工更有工作激情,让受罚的员工感到“心疼”。依据《奖惩办法》,对安全生产中的好、坏给予公开、公平、公证的及时奖惩,对每年的目标责任制进行认真考核,并兑现奖惩,从而提高各级员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非煤矿山开采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当,都会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为此,有关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把好设计关、做好施工队伍的管理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等。 矿山安全论文: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探讨 摘 要:非煤矿的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我国一直砸加强非煤矿山的安全监督管理,但依旧存在这问题,本文将就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非煤矿山;安全;管理;监督 一、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监督管理的现状 由于我国非煤矿山开采技术相对落后、装备水平低;矿业开采秩序混乱、非法采矿屡禁不止、乱采滥挖给国有矿山的安全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导致大量矿山灾害积聚、开采环境恶化,矿山灾害性事故呈上升趋势,隐患增多。全国非煤矿山每年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仅次于交通事故和煤矿安全事故,在各行业中居第三位。 现阶段我国的安全生产的突出特征,表现为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与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我们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差距和问题,认清安全生产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加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在这种情况下坐好非煤矿山的安全监督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安全管理措施 (一)强化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首先我们必须坚持把非煤矿山等方面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作为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其次,非煤矿山生产单位要根据《安全生产法》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保证必要的安全生产投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非煤矿山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培训,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最后还要建立和完善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建立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把安全生产纳入国家行政许可的范围,从源头上制止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进入市场。 (二)保障职工行使安全生产权利。我国《宪法》和《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作为法律关系内容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从业人员依法享有权利,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 (三)矿山企业必须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未经安全教育培训的,不准上岗作业;长必须经过考核,具备安全专业知识,具有领导安全生产和处理矿山事故的能力。 (四)矿山安全生产资金保障。矿山企业必须从矿产品销售额中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必须全部用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不得挪作他用。为确保矿山企业生产安全设备、设施的有效配置和安全技术的有效实施,矿山企业应建立安全专项资金的提取、使用制度。 (五)矿井水害防治。地表防水是指在地表修筑防水工程,防止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矿井,是保证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其质量好坏及布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矿井涌水量的大小和采掘工作能否正常进行。这种影响在雨季尤为显著。所以需要制定防水计划,建立防汛组织,合理确定井口位置,填堵通道,整冶河流,修筑排(截)水沟等措施来方式矿井水害。 (六)冒顶片帮事故及其预防。原岩体中的岩石在上覆岩层重量以及其他力的作用下,处于一种应力平衡状态,岩体被开挖以后,破坏了原岩应力平衡状态,岩体中的应力重新分布,产生了次生应力场,使巷道或采场周围的岩石发生变形、移动和破坏,处理冒顶片帮事故需要:1、探明冒顶区范围和被埋、压、截堵的人数及可能的所在位置,并分析抢救、处理条件,采取不同的抢救方法。2、迅速恢摹冒顶区的正常通风,如一时不能恢复,则必须利用压风管、水管或打钻向埋压或截堵的人员供给新鲜空气。3、在处理中必须由外向里加强支护,清理出抢救人员的通道。必要时可以向遇险人员处开掘专用小巷道。4、在抢救处理中必须有专人检查和监视顶板情况,加强支护,防止发生二次冒顶;并且注意检查瓦斯及其他有害气体情况。5、在抢救中遇有大块岩石,不许用爆破方法处理,如果威胁遇险人员则可用千斤顶、撬棍等工具移动石块,救出遇险人员。 (七)边坡事故的预防。确保露天矿边坡安全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包括确定合理的边坡参数,选择适当的开采技术和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1、确定合理的台阶高度和平台宽度。2、正确选择台阶坡面角和最终边坡角。3、选择合理的开采顺序和推进方向。4、合理进行爆破作业,减少爆破震动对边坡的影响。5、矿山必须建立健全边坡管理和检查制度,当发现边坡上有裂陷可能滑落或有大块浮石,必须迅速进行处理。6、矿山应选派技术人员或有经验的工人专门负责边坡的管理工作,及时消除隐患,发现边坡有塌滑征兆时有权制止采剥作业,并及时报告。7、对于有边坡滑动倾向的矿山,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 三、保证安全生产的原则 (一)“安全发展”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要把安全发展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 (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和行政手段,解决深层次问题。 (三)用科技教育引领支撑安全生产。坚持“科技兴安”,开展安全科技攻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强培训,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全民安全素质。 (四)依靠人民群众,形成广泛的参与和监督机制。加强安全文化和舆论阵地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生产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结语 为了加强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工作管理必须要加大源头治理力度,遏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要加强对各类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健全重大隐患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完善预报、预警、预防和应急求援体系。依法加强监管,严肃查处安全生产事故。 矿山安全论文:非煤地下矿山安全整改技术要点探讨 [摘 要]地下矿山开采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地下矿山开采规模越来越大,伴随而来的是灾害发生频繁,安全生产形势相当严峻,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本文说明了地下矿山开采技术的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加强管理改善其安全的必要性,保证采矿事业的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对于保护人们和国家的财产安全都是很重要的。 近年来,虽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地方及有关部门围绕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统一部署,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全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也得到一定好转,但非煤矿山领域的整个安全生产状况仍不乐观,一直是事故多发的重要领域,依然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严重制约了非煤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行之有效的对策解决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问题,保证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十分必要,这也是非煤矿山企业当前必须考虑和重视的问题。 一、非煤地下矿山安全问题的提出 中国改革开放促进了采矿业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各地矿山普遍出现乱采乱挖现象,由此既造成国家资源的大量浪费,又使得矿山开采险象环生,事故不断,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后,有关部门加大对矿山安全整治力度。目前,多数矿山的安全状况已经得到很大改善,特别是大中型矿山,已基本走上了规范化开采的轨道,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小型矿山其安全状况尚令人担忧。 二、常见事故类型及原因分析 1冒顶片帮 在井下采矿活动中,冒顶片帮事故是最常见的事故,约占采矿作业事故的40%以上,引发冒顶片帮事故的主要原因有: 1.1采矿方法选择不合理,顶板管理方法不当。采矿方法不合理,采掘顺序、凿岩爆破、支架放顶等作业不当,都易引起采场或巷道冒顶片帮事故。 1.2缺乏有效支护。在采场和井巷开掘中,遇有岩石情况变坏、有断层破碎带时,如不及时加以支护,支护方式不当或支架数量不足,均易引起冒顶片帮事故。 1.3地质条件不良。矿岩为断层、褶曲等地质构造所破坏形成压碎带,或者由于节理、层理发达,裂缝多,再加上裂隙水的作用,破坏了顶板的稳定性,改变了工作面顶板正常压力状况,容易发生冒顶片帮事故。 1.4地压活动的影响。在开采后对采空区未能及时有效地处理,随着开采深度不断增加,矿山的生产区域不同程度地受到采空区地压活动的影响,容易导致井下采场和巷道发生大面积冒顶片帮事故。 1.5其他原因:检查不周和疏忽大意,没有认真执行“敲帮问顶”制度;不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发现险隋不及时处理,工作面作业循环不正规。 2透水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地表水、溶洞裂隙水、含水层、断层水、封闭不良的钻孔水、采空区形成的“人工水体”均是矿井主要的突水水源。导致透水的因素有: 2.1采掘过程中没有探水或探水工艺不合理。 2.2钻孔、爆破时揭露水体,地压活动揭露水体,地表水体与矿井的意外连通。 2.3无排水系统或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或运行不良。 2.4未及时发现突水征兆,或发现突水征兆后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5降雨量突然加大,造成井下涌水量突然增大。 3中毒和窒息 井下由于爆破及火灾事故等原因,可能产生多种有害气体,常见的有二氧化碳、氮气、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当井下可燃物着火时,由于没有足够的氧气供应,燃烧不充分,容易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将会发生中毒窒息。此外,爆破后通风不畅,炮烟易造成井下人员中毒和窒息。引起中毒和窒息的主要原因有: 3.1违章作业。爆破后通风时间不足即进入工作面作业,人员未撤离到安全区域。 3.2矿井通风系统设计不合理。如设计的风量、风速不合理,使炮烟长时间得不到足够的新鲜风流稀释。 3.3采掘作业时没有充分进行通风或通风时间过短。 3.4意外进入通风不畅或长期不通风的老硐、老采空区。3.5出现意外情况,如物体燃烧、火灾、意外的风流短路,以及人员意外进入炮烟污染区并长时间停留等。三、安全生产事故预防控制 1安全技术措施 1.1冒顶片帮事故的防治措施:选用合理的采矿方法;做好地质调查工作,当采掘作业通过地质构造带时采取可靠的安全技术措施;加强工作面顶板的支护与维护,及时进行永久支护和临时支护,杜绝空顶下作业,及时更换或维修弯曲、斜歪和变形的支架;严格顶板监测制度,及时处理采空区;坚持正规循环作业。 1.2透水事故的防治措施:合理确定井口位置,井口标高必须高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或修筑坚实的高台,或在井口附近修筑可靠的排水沟和拦洪坝,防止地表水经井筒灌入井下;填堵地表水可能渗入井下的通道;排水疏干地下水;做好矿井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观测工作,查明地下水源及其水力联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进行超前探放水;对矿井水进行隔离和堵截,在井巷内设置防水闸门和防水墙;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配备足够数量的井下排水设施、设备。 1.3中毒和窒息事故的防治措施:建立全矿机械通风系统,保证矿井风流畅通和足够的新鲜空气;掘进工作面和通风不良的采场,应安装局部通风设备,独头工作面有人作业时局扇应连续运转,确保空气质量满足作业要求;采取湿式凿岩作业,爆破后和装卸矿(岩)时应进行喷雾洒水;及时密闭采空区;配备足够数量的粉尘、气体测定分析仪器;经常维护主要进风巷和回风巷,保持清洁和风流畅通。 1.4安全避险系统措施:安装使用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即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技术装备,并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各系统正常运行,提高矿山安全防范水平。 2安全管理措施 2.1建立健全非煤矿山安全管理体系.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主体,因此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是必须的工作,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生产水平,有效地保护非煤矿山职工的人身安全,不危害生命也不造成财产损失。具体的管理制度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a.安全生产操作规程;b.安全生产操作规程;c.安全生产和岗位责任制;d.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e.从业人员安全管理制度;f.安全例会制度;g.安全培训和教育学习制度;h.事故处理应急预案;i.设备管理制度;j.安全生产奖罚制度。 2)安全教育培训。非煤矿山管理中安全教育培训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主要有以下5 项指标:a.所有职工每年的安全教育与培训不小于20 小时;b.对安全知识和管理能力定期进行考核;c.特种作业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资格证;d.按有关规定对新职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并且考核应合格; 2.2加强安全专业管理,配备通风、采矿、机电、地质及测量等专业技术人员,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强通风、提升、爆破、顶板、地压、探排水等专业管理。 2.3加强井下现场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处理安全生产隐患。 2.4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2.5强化人才培养和安全教育。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采矿、机电、地质、通风、安全管理等专业人才和生产一线急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加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防止产生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的重要途径,提高矿山安全管理水平。结语: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地下矿山开采的安全生产问题因其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切实的解决,这就需要相关单位和个人努力执行相关规定,不断的加强地下采矿技术管理工作,加强地下采矿技术方面的创新,从而确保地下采矿事业的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 矿山安全论文:非煤地下矿山安全现状综合评价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加大,从而带动了地下采矿技术的发展,但由于采矿业经济效益极高,导致乱采乱挖等现象大量出现,不仅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人民的人身安全。当然,相关部门也颁布了相应的管理条例,加大了不合理采矿的整治力度,截至目前为止,大多数地下采矿的矿山安全得到极大改善,尤其是大型矿山效果卓著,已经基本走在新技术管理的轨道上,但有很大一批小型矿山的安全状况不是很理想,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 非煤地下矿山;矿山安全;现状分析;评价 从严格意义上说,非煤矿山山井里的生产流程及生产设备通常包括供水供电、气压设备、通风防尘、提高运输效率等几个子工程构成。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出发,整个生产流程概念下的几个子项目在相互联系的前提下又相互独立,它们能否正常运行直接制约着非煤矿山山井的工作安全与整体利益。 一、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问题分析 非煤矿山是指开采金属矿石、放射性矿石以及作为石油化工原料、建筑材料、辅助原料、耐火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煤炭除外)的矿山。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还存在许多问题,致使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从总体来看,造成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存在思想认识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非煤矿山企业对矿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认识严重不足,放松了宏观管理,安全投入不足。而且对矿业的税费太高,超过了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税费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加重了非煤矿山企业的负担,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2.安全生产法规体系不健全 虽然我国的矿山安全立法工作启动较早,已经颁布10年多,如1992年11月颁布的《矿山安全法》,2002年6月颁布的《安全生产法》,等等,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一直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法规体系,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规模。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矿山安全法》等一些法规也不能满足当前形势的要求,特别是某些矿山安全技术标准和程序,迫切需要修订和补充。 3.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 全国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中,矿业涉及的行业最广,管理最复杂,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矿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变化最大,至今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缺乏安全监管机构,同时专职从事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的人员非常少,缺少高素质的安全生产监管队伍,监管力量较差,致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 另外,目前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也较低,劳动生产率低,技术力量薄弱,质量不过关,难以形成综合生产能力,使得各类事故频繁出现。由此,在这方面也需改进。 综合上述,当前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问题还十分严重,要改善非煤矿山企业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必须大力提高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水平,努力改善非煤矿山安全经营环境。 二、对非煤地下矿山安全整改的要点分析 1.完善矿井开拓等主要系统。矿井开拓运输、通风、排水及避灾逃生等系统的建立直接为矿山开采及安全生产服务,贯穿于矿山开采的全过程。每个矿山都应该为实现自己的开采目的、确保安全生产建立合适的开拓及相关系统,并应在系统形成后方可投入生产,生产中亦应随时保持其正常的运转。但目前仍有为数不少的小型矿山,开拓及相关系统特别是通风、排水、避灾逃生等维持矿山安全生产的主系统尚未形成即边建设边生产,或投产后不重视相关系统的使用及维护,留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由于通风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而发生的中毒窒息事故时有耳闻,排水能力的不足常造成淹井等事故的发生,逃生系统的缺陷更是使得事故发生时井下人员无处逃生,危害极大。 有关部门针对矿山开采的共性问题制定了确保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程、标准。这些规程及标准,是人们长期生产实践经验及血的教训的总结,认真遵照执行将可极大地避免事故的发生。那些不按科学规律办事,不规范自己的建矿行为,不发生事故只是暂时的、侥幸的。矿山企业应自觉按相关规程及技术标准要求建设并完善矿井的安全生产系统,确保在紧急状态下的正常有效使用。 建立和完善矿井的安全生产系统应是矿山深入整治的工作重点,是矿山实现本质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 2.重视矿房布置、开采顺序及相关结构要素的确定。地下开采矿山大量人员集中的主要作业场所及事故高发地点均在于各开采矿房,矿房布置、开采顺序及相关结构要素确定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矿山作业的安全。 采矿工程不同于工厂生产,而应根据每一个矿山的具体情况确定所采用的采矿方法及相关工程布置。资源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各个矿山所应采用的开采方法、开采顺序、工作面布置等各不相同。即便同一矿山,在不同地点,采矿工艺及矿房结构参数亦有较大差异。技术人员对现场应勤观察,多探究,及时发现每一个细微变化。生产中应参照设计所定基本原则,根据开采作业地点矿层产状、岩石结构、构造及工程地质等情况的不同,调整矿房布置及其结构要素等局部作业方案。切不可以不变应万变,凭直观、想当然或死搬硬套设计中确定的工程布置,都会对矿山的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解决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问题的对策 1.进一步提高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 我国非煤矿山从业人员极多,矿业及其相关产业对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国家经济管理部门要充分考虑到国民经济的整体格局,考虑到矿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严格制定矿业开发计划,以增强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其次,要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实行保护政策,加大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投入。此外,还需要对矿业税费制度进行改革,减少非煤矿山企业的负担,使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得到提高,使其走上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良好循环轨道。 2.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立法工作 根据当前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状况,其立法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展开:第一,确立非煤矿山安全法规体系。应通过全面、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生产立法制度,覆盖对非煤矿山的整个法规体系,以确保可操作性、实效性,使之成为一个闭合的系统。这就要求结合非煤矿山的实际,确定法规体系框架,明确制定出安全立法规划。第二,我们应该清理现有法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起草新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修订《矿山安全法》、起草与《安全生产法》的配套规章,如安全生产法实施条例、矿山安全规程、矿山事故应急预案规定等。 3.完善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为了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规范化,使之能够持续稳定地进行下去,就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所以,第一步应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我们要积极推进地方特别是市、县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的建设,力求在机构、人员、资金及设备等监管力量上做到位,从而更好地与监管任务相配合。第二,我们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业务精良且作风过硬的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具体地说,首先要把好入门关,对所有从业人员实施国家资格认证制度,以确保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从业者都是具有一定知识结构、技术知识和职业素质的专业人员。其次,为了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安全监管队伍,还应保证所有安全监管人员的业务知识及时得到更新,使之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最后,还可以建立非煤矿山安全监督执法队伍,并实施特殊岗位津贴,鼓励安全监管人员深入矿山一线,以更好地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结语 在小型矿山大量存在的今天,进一步深化非煤地下矿山安全整治工作,要重视开拓运输及安全生产保障系统的完善,重视采掘要素的合理确定,积极推进矿山企业与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的合作,倡导小型矿山联合改造,走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从而实现矿山本质意义上的安全生产。 矿山安全论文:探讨提高非煤矿山安全水平的关键性问题 摘 要: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资源耗损大国,同时也是能源开采大国,截至目前我国已登记在案的非煤矿种已经多达180多种,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也给我国煤矿开采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做好矿山开采安全相当重要,它对矿产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稳定有着保驾护航的作用。本文从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现状入手,简单的阐述了非煤矿山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并结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提出关键性处理意见。 关键词: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安全体系 矿山安全是矿山得以高速、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繁荣的关键,安全问题在矿山生产中由来已久,是矿山企业面临的头等大事。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矿山事故的时有发生,煤矿安全生产已成为影响我国矿产行业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矿山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为了寻找出非矿山事故的发生原理,指导我国非矿山安全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这里我们有必要对非煤矿山安全事故发生原因和有关应对建议进行分析。 1 非煤矿山安全管理现状 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背景下,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矿山生产安全问题也逐渐被人们关注,成为人们一度关注的热点话题。矿山安全本身是一个涉及民众生命安全,牵扯各方利益甚至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因此一直深受人们重视。但受到国内矿山数量多、分布面广且小矿山比重大、管理制度欠缺的特征,使得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自从法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受到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影响,我国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这种市场条件下逐渐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矿山安全管理机制,也对过去国有矿山管理机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此时,国内各地的私营矿山企业不断产生,各种开采技术和设备不断增加,由此导致了各种灾害隐患的频频发生、开采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恶劣,使得各种矿山生产灾害事故不断发生,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自然环境破坏。近几年来,国内非煤矿山企业不断涌现,各类矿山安全隐患显著增多,其中以冒顶、塌陷等问题表现的尤为明显,已成为煤炭矿山仅次于交通事故和煤炭事故的第三大安全事故,是国内高危行业之一。 1.2 法律体系不健全 虽然截至目前我国政府已经颁布了许多有关非煤矿山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也制定了多种管理文件,这些文件的数量种类多达数百个甚至还有更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是就这些法律法规的应用而言还存在众多问题,各种法律制度不完善、重复以及操作性不强的特点突出。 1.3 安全生产意识浅薄 受到我国当今粗放型产业布局和跨越式经济发展现状的影响,非煤矿山企业的结构布局计划严重欠缺,国内众多非煤矿山企业结构布置不合理。尤其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新时期,社会各行业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提升更是让非煤矿山生产安全报经考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非煤矿山的施工、管理以及运输等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各种安全管理制度严重欠缺、生产技术落后现象表现的尤为突出。 2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优化意见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非煤矿企业生产安全不容乐观,各种安全问题十分严峻、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以及各种事故灾害的应急和防范能力也极为脆弱。特别是对于那些深层次、历史性以及复杂性的问题而言,很难在短期内将这些问题处理和改善,虽然国家已经制定出一大批的政策及法律,但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因此,要想做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我们还需要在安全事故发生根源上下狠功夫,要在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分析,从根源上杜绝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这里,我们就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技术的优化与改革策略做了简单分析。 2.1 加大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科技投入 安全管理技术落后是造成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而安全管理作为保障非煤矿山生产安全的关键,只有在工作中科学决策、有序组织和计划,才能将一些安全问题的发生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从根源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但非煤矿山企业作为我国矿产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生产中安全生产投入与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合理的配置相关资源,优化安全管理方案,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在保证生产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安全管理质量,让非煤矿山生产水准达到科学化、系统化管理要求,进而保障非煤矿山系统的本质优化安全。 为建立和完善非煤矿山科技人才`队伍,必须要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只有通过科研项目的支撑,让从事矿山安全科研的科技人员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科研环境,才`能首先稳定住科研队伍,也只有通过科研项目的实践,才能促进科技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在稳定科研队伍的基础上,加强人才的培养和优秀安全科技人才的支持,努力创造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在矿山安全科技方面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合作,鼓励和扶持有突出成绩、有组织能力的技术骨干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科学研究合作项目。实施科技奖励政策,对在安全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2.2 加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 总体来看,尽管非煤矿山企业事故总量过高,有形式上的直接原因,有管理上的间接原因,有历史的原因,有发展中的原因,更有经济增长方式落后、行业管理弱化、监管体制机制不完善、安全方面欠帐严重等深层次原因,但其中最关键的还是人的因素。从国内外的统计分析资料来看,90%以上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这些不安全行为具体表现为“安全知识不够、安全意识不强、安全习惯不良”。 第一,通过培训,学习安全生产理论知识、安全信息、安全技能、操作技术、实践经验教训,熟悉安全生产法规,掌握安全生产方面的技术知识,进而提高安全生产的意识,增强安全操作技能。 第二,安全生产的培训,是提高所有从事与安全生产工作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素质、防止产生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的操作失误的重要方法。 2.3 注重企业激励机制建立 激励机制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激励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主动性,为企业安全管理打下坚实基础。激励方式一般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合理的激励机制关键在于把员工得到的报酬(物质报酬、精神报酬)和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对等起来,实现奖惩分明。 结束语 目前,我国部分发达地区的职工伤亡事故己经出现下降的良好趋势,其成效来之不易。其经验和做法,是我国矿山行业经历伤亡事故频发、矿业秩序混乱之后的正确选择。当然,涉及安全问题的诸多社会体制的深层次矛盾和技术性的瓶颈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只要我们勇于突破,大胆创新,我国矿山行业的和谐氛围和本质化安全生产的目标必将实现。 矿山安全论文:论述矿山安全形势和安全管理的具体方法 摘 要: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上涨的今天,人们对于安全生产的意识已有所提高,但是每年我国因矿山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比例却依然不容乐观,这不仅极大的影响了矿山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较大的困扰。因此,本文简单介绍了当前矿山安全的形势,通过对安全事故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安全管理方法,以便于更好的促进矿山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矿山;安全形式;影响因素;具体方法 1 我国矿山安全形势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1.1 我国矿山安全事故与现状分析 我国矿山事故大多数发生在中小型矿山,约占事故总数的82%以上。在安全事故频发的现状下,各部门的技术人员也做出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不仅加大了安全管理意识的宣传,同时在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上也予以了应有的重视,配套的设备更新及采集技术的改进也发挥出了较强的作用,但是这些依然无法满足不同地域下的安全管理需求,需要在后续的工作中持续的加以改进。 1.2 矿山安全的影响因素 1.2.1 自然环境的影响。对于矿山采集而言,周边的地质、水文环境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并且不同地区地质构造及地下水的分布也各具特点,因而极大的提高了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如巷道掘进工作中,褶皱、断层的分布对于其工作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如果分析的不够全面或者支护技术应用不当会引发较大的安全事故。同时,矿井作业一般都是在地下进行的,如果水文因素分析的不全面也会给矿井作业造成较大的困扰,如巷道的掘进、通风、支护等,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及时的进行详细的分析,避免倒灌现象的出现。 1.2.2 作业技术的影响。规范化的作业对矿山安全管理也十分的重要,但是各种技术的选用也会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就爆破技术而言,该技术的应用在矿山的开采中比较常见,但是其带来的安全隐患也是比较大的,经过剧烈的爆炸必然会给周边的环境带来较大的冲击,影响到周边岩层的稳定性,极易引发各种安全事故。同时,围岩技术的有效性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它涵盖了各个阶段的支护及治理工作,是保障各环节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需要在矿山的管理中予以重视。 1.2.3 主观因素的影响。安全管理制度对于矿山安全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该制度必须非常的细致、全面,并涉及到具体作业的方方面面,同时较强的执行力及配套的奖惩制度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业前的安全培训、规范化作业意识的培养及作业护具的质量都会影响到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这些都需要在具体的管理中逐步的落实下去。 2 矿山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全面考量企业资质,严格控制开采权限的发放 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非常的不均匀,因而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中存在较多的困难,所以政府将部分小型矿山的开采权进行下放,允许企业进行资源的采集,但是受企业自身实力的影响,在缺乏系统性采集技术的前提下无法保障矿山资源的充分开采,同时也无法保障施工的安全性。部分企业在相关证件过期之后依然持续营业,极大的降低了作业的安全性。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加强资质的审核,并且不定时的进行安全质量的抽查,并将其作为企业信用度的审核标准之一,以此来确保矿山开采行业的有序发展。 2.2 做好开采前的准备工作,确保施工的安全性 加强对矿山自然环境的考察与勘测,为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较为全面、真实的数据分析,也为各项作业技术的选择提供相应的指引。详细的地质分析必须准确的估算出岩层的分布及走势,同时也要包含该区域周边地下水的含量及分布,为施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有力的支持,要做好系统性文件档案的整理,为安全事故的分析提供详细的资料。 2.3 重视安全施工意识的培养,建全企业安全管理制度 受矿山工人文化程度的影响,其安全意识较差,且部分中小型企业将效益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因此在安全意识的培养上存在较大的漏洞,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制度也存在些许的不足,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无法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重视岗前培训,重视专业性人才的引进与设备的更新,通过多种途径将安全意识贯彻到具体的工作中,确保各项工作的标准化、秩序化,可以通过技能竞赛及模拟演练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重视护具的采购及管理,为作业人员的安全施工营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2.4 加大安全投入,引进先进技术装备 2.4.1 泄漏电缆通讯。同轴电缆是一种特制的电缆,由内导体和外导体两部分组成,外导体嵌套在内导体的外边,并与内导体处于同心圆(同轴)状态。这种新型的电缆传输衰耗小,抗干扰能力强,在信息传输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泄漏同轴电缆是一种在同轴电缆外导体纵长方向,以一定的间隔和不同形式开槽的特制同轴电缆。该技术非常适用于矿山作业,并且在该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极大的便利日常的通讯,帮助管理者第一时间获取作业人员的动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在系统维修及数据的传送上也具有较大的优势。 2.4.2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中都展示出了较强的实用性,同样对于矿山企业而言也是如此,在监控系统的使用下可以便于进行工作中的调动,实现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实时的记录各环节的作业情况,这对于确保其作业的规范化也十分有利,同样对于安全施工的管理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以进行广泛的运用。 2.4.3 微地震监测技术。采用微地震系统监测矿山围岩状态,可以分析生产活动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确定顶底板围岩稳定性等开发的微地震三维模型,并能显示信息,合理预测前方的地压情况。通常在矿山周期来压或即将发生岩体失稳事件时,都会在局部区域群发大量的微地震事件,通过微地震监测就可以及时预警,撤出井下人员、设备,确保安全。因此,微地震监测技术可用于研究事故发生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在外加干扰条件下的响应过程。 3 总结 在和谐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下,矿山企业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安全才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首要前提,人们开展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更加便利的生活环境,如果人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的更无从提起。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矿山企业及时的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及相关制度的更新,重视人才的引进及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此来提高其生产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矿山安全论文:试论采矿技术人员在矿山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采矿行业获得了飞速的进步,但是在矿山的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正在逐步的上升,这给我国的经济和公民的人身安全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矿山生产的过程中,采矿技术人员可以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产生。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对矿山生产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总结了采矿技术人员在矿山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采矿技术人员;矿山安全生产;安全事故;作用 引言 在我国现阶段,随着人们精神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时得到飞速的发展,在社会中的各行各业中,“有的放矢,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正在不断地被贯彻落实。但是在实际的矿山生产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安全事故,这些安全事故严重的威胁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大大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在这种情况下,采矿技术人员在矿山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就获得明显的突出。由于采矿技术人员的存在,矿山的生产不仅保证了采矿的质量以及效率,并且还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一、矿山生产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分析 在我国的西北部由于地质因素的影响,采矿人员在进行生产时,往往会由于地广人稀以及气候干旱的影响,导致矿山的开采区域出现倾斜的现象。经过长期的调查和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几条矿山生产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一)工作人员不按程序进行采矿作业 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矿房与向天挖掘的天井等一些空气流通困难的区域,这些区域的通风条件的不足导致了通风程度相对于标准的采矿通风程度来说严重的短缺,但是在这些情况下,一些采矿工人仍然进行矿山的开采,此时由于采矿人员长时间在这些环境下作业,因此已经习惯了这种环境,但是长期的在这种环境下作业就会导致采矿工人的身体受到严重的损害,甚至会出现中毒乏力的现象,严重危害了采矿工人的人身安全。 (二)开采不合理或者巷道设计不合理 在矿山生产中,在进行必要的巷道设计时,对于巷道的转弯角度,很多的相关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的考虑矿车在转弯时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从而也就忽略了重力加速度的原理数据,所以这就造成了矿车在这些巷道中角度较大的转弯处容易发生脱轨现象,从而产生严重的矿车脱轨事故。同时,在一些巷道尺寸较小的位置,由于矿车与放矿漏斗之间的间隙较小,那么就会造成采矿工人在运送煤炭的过程中出现夹伤的安全事故。 (三)冒顶石块的危险 通常情况下,当采矿工人完成采矿作业后,往往对巷道以及矿房顶部的石块没有进行及时的清理,同时在打承重柱时也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施工,所以这就容易发生严重的石块降落的现象。冒顶石块的存在严重威胁了采矿人员的安全,同时还会出现严重的漏顶面积过大的现象,最终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 (四)设备机型与实际的施工现场环境不匹配 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许多的采矿企业为了降低矿山开采中的施工成本,往往会使用一些劣质的施工设备,这些劣质的施工设备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老化速度十分快,并且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故,所以如果在矿山开采中使用这些与实际施工现场不符合的施工设备就会导致矿山安全生产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二、采矿技术人员在矿山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矿山安全生产的设计 在对矿山的安全生产进行设计时,如果生产成本允许,那么我们就必须加强对生产过程中各种安全因素的研究。采矿技术人员在实现矿山开采的最大化利益以及成本最小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如果在实现矿山开采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追求成本的最小化,那么就会导致矿山开采过程中出现许多的安全隐患。 (二)加强采矿设计在实施中的监督检查工作 在矿山的生产过程中,有时虽然采取了一定的安全措施,但是有的工人却不能严格的按照措施进行施工,所以这也就导致了采矿作业中的安全问题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比如说在采矿作业中的二次破碎环节中,人们一般都会认为这项工作也施工的安全工作没有什么联系,所以对待二次破碎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同时矿山生产中的安检员也只是偏重解决矿房中的浮石而忽略了二次破碎对整个矿山生产的影响。但是实际上如果采矿过程中的一些体积较大的石块没有经过二次破碎,就会导致在矿房中形成悬拱空洞,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会对采矿工人的人身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采矿技术人员可以对采矿人员的工作进行技术的监督和检查,及时的发现采矿工人容易忽略的一些技术问题,然后要求他们进行及时的改正,保证矿山生产作业安全、顺利的进行。 (三)为矿山的安全生产提供合理的建议 在矿山生产过程中,采矿技术人员可以对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及时的向矿山的管理者提出一些安全生产的合理建议,从而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产生。例如:通常情况下,在矿山开采的前期,残采现象发生比较少,因此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比较的低,但是在矿山开采的后期,由于残采现象比较多,这就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增加。 (四)加强和安全人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通常情况下,矿山生产中的人员中除了一些安全人员对采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之外,其余的安全人员都缺乏对采矿知识的了解以及掌握。安全人员对矿山生产的安全性进行监督时,通常只是单纯的检查采矿人员是否佩戴安全帽等基本的安全规范,但是对于一些隐藏的安全隐患并不能做到有效的监督,这也就决定了并不能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采矿技术人员的存在可以加强与矿山开采中安全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同时还可以向这些安全人员讲解一些矿山开采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安全问题,这样就能保证安全人员在进行矿山开采作业的监督时及时的发现一些隐藏的安全隐患,最终提高矿山开采时的安全性。 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采矿技术人员不直接参与矿山开采的安全工作,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采矿技术人员在矿山的安全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采矿技术人员来说,应该增加自身的责任感,确保矿山在开采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高的安全保障。同时作为采矿企业来说,在进行矿山开采时同样应该吸取一些优秀的采矿技术人员,从而保证矿山的安全生产,最终在保证采矿人员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矿山安全论文:政府采购矿山安全检查的可行性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下矿山进行安全检查的实际经验,总结分析了政府采购技术服务对矿山进行安全检查的可行性。 [关键词]矿山;安全检查 2013和2014年,笔者作为专家组的组长,接受山东省某市安监局的有偿委托,为其辖区内地下矿山进行安全检查,对这种新的形式,进行一下工作总结。 具体做法是:专家组由不同专业人员组成,经县区安监局委派的工作人员进行引导和监督,对矿山企业进行现场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出具隐患和整改建议,县区安监局同时据此出具执法文书。最后专家组编制完善的诊断评估报告,提供给市安监局。 一、这种方式的必要性 传统的矿山安全监管检查,主要是安监局执法队伍和业务科室进行的日常检查或专项检查,由于安监局人员的数量和专业所限,检查的频次和深度很难满足矿山这类高危行业的需要。 一名县级安监局矿山科科长说,他们县辖区内的矿山企业上百家,矿山科一共3人,即使什么工作都不干,这些企业跑一遍都要半年,所以肯定存在检查监管不到位的地方,可一旦发生事故,又要承担监管的责任,想跟领导要求补充人员,又受到编制的限制。所以如果由第三方进行检查,他们就可以不申请增加人员,也有精力干好除了检查之外的工作。 另外监管队伍里很多人都不是矿山专业的,去了现场只能看到表面上的问题,深层次的隐患很难发现,所以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自我感觉企业做得很好,可省市级专家一来检查,每个系统都存在隐患,有的还很严重,所以急需专业的安全检查力量支撑。 另一方面,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安全检查也是其法定义务,但是现阶段,其主体责任意识又尚待提高,如果单纯依赖企业自身的完善,很难避免事故的发生。所以政府出资聘请专家,进行诊断检查,是现阶段一种较好的方式,既不增加企业负担,又体现了监管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二、实施中的好处 1、此次诊断检查的企业都进行过安全评价和安全标准化评审,但是在本次检查还是发现了很多隐患,这些隐患既有生产过程中变化新增的,也有一些是固有的老隐患。既然进行了安全评价和标准化评审,这些问题为什么没有消除?因为中介机构都是受企业委托,所以不一定做到客观,而专家作为第三方接受政府的委托,与企业没有利益关系,更能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先诊断,不处罚,整改不达标才处罚,这种诊断检查方式比政府执法检查更温和,使企业更容易接受,也不会隐瞒隐患,愿意敞开让专家检查,可以把政府例行检查不容易发现的问题暴露出来,有利于安监局有的放矢地进行监管。 2、专家现场检查时,要求企业指定陪同人员,发现的隐患直接交流,并告知问题的解决方法,比政府单纯的执法检查更有助于解决问题。由于参与检查的专家都是行业专家,检查的同事也给矿山的技术人员提供了一次学习机会。基建矿山受益更明显,本次诊断正好帮助企业查出与验收达标的差距,为企业竣工验收提供了技术支持。 3、安监局的工作人员陪同现场诊断检查,也能第一时间了解到矿山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矿山企业整改的困难程度,在听取了专家和企业的意见后,对矿山的情况了解更清楚,有利于以后的监管。对于基层的非矿山专业安监人员,也是一次和专家交流学习的过程,他们有的参加过矿山知识培训班,此次现场诊断检查现场跟随专家就像是一次完整的实习。 4、最重要的一点,是这项工作从一开始的隐患诊断,到矿山对隐患进行整改,再由专家进行复查的工作流程,使该市地下矿山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了一个水平。这次诊断结论中,共对17个矿山提出了限期整改的建议,对2个矿山提出了停产整顿的建议,对2家整改无望的矿山提出了关闭的建议。出具这样的结论既需要客观的态度,也要有较强的技术水平。 这次诊断里边有一家老矿山,正在进行改建,准备年底申请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经过本次专家诊断,发现其提升设备、水泵房和供配电系统都不符合要求,要想通过验收至少还需投入160万元,这家矿山本来资源量少,矿石品位又低,铁矿石市场价格又很低迷,企业经过我们的诊断后,几个股东协商后决定知难而退,放弃建设,申请关闭矿山。企业对验收标准把握不准,一直以为自己矿山改建不错,盲目自信准备验收,如果没有我们及时的诊断和把脉,企业还会坚持投入,到时候验收也不一定达标,落得鸡飞蛋打。 三、结论 矿山安全生产是动态的,其安全管理也是动态的,所以要持续保持和提高矿山的安全生产条件,主要有三种方法:行政许可、执法检查、第三方服务。其中行政许可需要的安评报告和检测报告,都是企业付费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的,因为中介机构与企业有利益关系,所以有的中介机构很难完全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执法检查受制于执法队伍的专业技术力量的限制,也很难发现深层次的隐患,同时企业的抵触心理有时也会对执法检查设置障碍,对隐患进行隐瞒,致使有时检查不到位。所以,在目前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意识还有待提高的阶段,这种第三方服务性的诊断检查是优选方案。在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有能力的地区,这种政府采购有偿性诊断检查可定期实施,或大力推广到其它行业。 四、问题与建议 这种安全检查方式的缺点是需要政府支出费用,增加了财政负担,为了节省费用,建议政府进行采购招标,招标的对象应该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中介机构。由于中介机构的选择和专家的水平是成败的关键,所以建议采用邀请招标,邀请本地区或相邻地区,行业内技术力量雄厚、口碑好、对本区域熟悉的安全评价机构、设计单位或科研院所参加。 矿山安全论文:探讨如何发展露天矿山安全管理工作 摘 要:矿山安全管理工作一定要自始至终的坚持统一的方针和原则,即“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综合治理”和“装备、管理、培训并重”,从而真正落实好矿山安全工作。除此之外,借助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管理和实施,来对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严格的落实,确保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各项生产,从而将一个安全、和谐和健康的工作氛围营造出来。 关键词:矿山安全;管理措施;开采制度 矿山的类型主要有煤矿、金属矿、非金属矿、建材矿和化学矿等,矿山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采矿车间,或者是称之为矿井、坑口和露天采场等,还包括一些辅助车间。矿山开采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方式之分。露天开采针对的是与地表靠近以及埋藏很浅的部分,较深的部分则采用地下开采。要想保证矿山能够正常开采运营最关键的就是要搞好安全管理工作,一定要将“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综合治理”的总方针坚持到底,将安全管理工作视为最为重要的事情来做。对于一些安全隐患要进一步加强排查和整改的力度,将各项矿山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将安全管理责任重点落实到各环节的施工中来,本文着重介绍露天矿山。 1 严格遵守开采制度,强化现场安全管理 露天矿山开采用到的是深孔爆破技术,坚持“采剥并举、剥离先行”[1]。开采按照分台阶的方式来进行,根据开采方案,自上而下的进行。如今考虑到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现状,确实加强安全现场管理是很有必要的。现场管理是矿山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进入开采工作区的现场工作人员一定要将安全防护措施做好。进入采区的工作人员禁入危险区,诸如悬空和危石作业等。要于坡地将相关标示标清楚,严禁任何人停留于此。与此同时,为免坡面出现落石,在进行爆破作业或装运作业的时候,应该配备专人来监护开采现场。坚决杜绝“掏底开采,一面坡”开采形式。 2 规范爆炸物品管理,完善安全管理设施 将《民用爆炸物品领用、退库管理制度》、《爆破安全规程》[2]等制度规定严格、认真落实。对于爆破器材丢失、爆破作业等可能发生的事故要进行专项治理。对于领取、存储和清退爆炸物品的相关程序都要坚持严格的检查和登记。库房不允许一人单独进入,必须双人双锁。库房实物数量和账单、票据等台账信息都要保持一致。爆破作业人员应持有专业培训合格的爆破员证才能作业。小型的露天矿开采爆破则可以外包专业民爆队进行填药爆破,矿山应有专人监督、监护爆破作业。 3 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力度 为尽可能排除安全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隐患,应该将整改工作和考核工作认真贯彻下来,就需要进行安全矿长和专职安全员的设立。在健全组织形式的同时,不断完善制度,同时对于安全责任隐患排查要逐层签订责任书,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对于牵涉到安全生产的每一项工作都要落实好。对于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要进行及时查处,加强指导监督,将潜在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隐患检查出来,从而做好及时的预防。针对事故发生单位和个人,应坚持“四不放过”,针对排查出来的安全隐患,应由主管领导严格监督落实整改措施,还要将经验教训的总结工作做好。 4 认真落实安全制度,强化车间内部管理 对于矿山车间的相关安全管理规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将正确的安全理念树立起来,积极融入安全管理。在生产过程中,促使车间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加强。第一,坚持三级安全责任制,个人要对班组负责,班组要对车间负责,车间又要要对个人负责。与《矿山车间安全管理制度》结合将三级安全责任制和联保制度落实下来。第二,对车间设备管理台账进行不断修订,规范管理;第三,针对矿点安全加强跟踪管理;第四,针对安全制度要进一步深入落实,针对车间和班组的职工,还需要持续的加强和改进其安全培训工作和教育工作,从而促使将正确的安全意识真正树立起来,安全防范水平也不断增强;第五,安全工作的责任应当落实到人;第六,车间班组的核算工作中也要涵盖安全管理内容,并积极开展车间、班组安全活动,做好安全防范教育工作。 5 强化员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将有关安全的培训工作做好,这样员工安全意识才能进一步加强,对于提升队伍整体素质而言,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对于员工培训工作,管理层务必要给予应有的重视,坚持“管理、装备和培训”并重的原则[3]。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开展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加强安全培训,将这项内容归入工作计划。以计划安排为依据,在“送进来”的同时坚持“走出去”,两条腿同时走路。对于新员工更要进行严格的三级安全教育,上岗人员无上岗证坚决不准上岗。对于相关的作业规程,矿山要科学制定,并积极采取严密的安全措施,而新员工对此务必要加强学习,培训部门也要加强考试检查力度,对于考试没有及格的新员工一定要重新学习,等到真正合格了才可以正式上岗。 6 结束语 总而言之,安全管理工作需要长期重视,一定要坚持齐抓共管,强化认识,要层层落实好安全责任制,进行持续性的安全管理,严格操作,坚决将人员、设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杜绝掉。将一个安全、和谐和健康的工作氛围营造出来,打好基础,促进矿山的长远发展。 矿山安全论文:人工神经网络对矿山安全状态的评判能力分析 摘要:人工神经网络在处理无法使用简单规则或公式进行描述的大量的原始数据的问题时,以及在处理规律不清楚的问题时,其具有较大的优势。本文就人工神经网络中的网络结构设计与原始数据的准备进行分析,并研究人工神经网络对矿山安全状态评判能力的训练以及仿真测试,以便提高人工神经网络对矿山安全状态的评判能力。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 矿山 安全状态 评判能力 通过改变神经网络训练样本等方式,对神经网络不同训练样本的反应能力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人工神经网络对矿山安全程度评价的适应性。为了有效的提高人工神经网络对矿山安全程度评价的能力,可以通过改变神经网络的神经元数目以及初值赋值的方式来测试不同的结构,从而得出不同参数下神经网络对相同训练样本的评价结论,以便提高其评价能力,在矿山安全状态评判中充分发挥出人工神经网络的作用。 1 人工神经网络中的网络结构设计与原始数据的准备 本文中主要采取如1所示的神经网络结构,根据测试目的的差异性,其测试过程中神经网络的部分性能也就不同,但是对整个网络结构的性能不会改变。 这种神经网络的主体结构是单输入、三层式BP的网络结构,输出连接、目标连接、输入权重连接、偏置连接以及层权连接等是其主要的连接方式。各层神经元的分类包括:第一隐含层有8个正切S型神经元,第二隐含层有8个对数S型的神经元,输入层有4个元素,输出层有一个线性神经元。其网络函数主要包括训练函数、初始化函数、性能函数以及各网络层的层初始化函数。其训练函数需要采取TRAINLM回转方法来运算;初始化函数需要采取逐层初始化的方法运算;性能函数需要采取均方误差法来计算;各网络层的层初始化函数需要采取优化规则的方式计算,有的时候还需要采取INITWB的方式进行运算。各个权阈值的初始化需要采用RANDS方法来计算。在人工神经网络训练的原始样本数据以及期望值中,这些数据主要是用来评价地质因素对矿山安全影响程度的原始数据。当训练完成之后,需要对其各种数据进行仿真测试,以便评断这种人工神经网络结构在矿山安全状态中的应用价值与能力,并对其不足之处以及缺陷问题等进行分析,以便寻找出更加优化的方案,从而提高人工神经网络在矿山安全状态中的评判作用与能力。 2 人工神经网络对矿山安全状态评判能力的训练以及仿真测试 对矿山安全评价的方法较多,但是能够较好的应用于矿山安全评价的方法却很少,例如事故树分析法、概率风险评价法以及事件树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均由于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的确定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导致运用于矿山过程中的安全评价效率不高。另外,在矿山安全状态评价的过程中,其安全检查表、专家评价方法等存在一定的缺点与不足,其在评价的过程中,主观性较强,受到个人意识的影响较大。综合指标评价法由于其指标间的逻辑关系,指标的权值与指标的量化等问题,从而导致该方法难以在矿山安全状态中进行准确的评价。只有能够更好的适应这种复杂的动态系统的安全评价方法,才能够将其更好的应用在矿山安全状态评价中[1]。 其中人工神经网络在处理无法使用简单规则或公式进行描述的大量的原始数据的问题时,以及在处理规律不清楚的问题时,其具有较大的优势。也正是由于这种方法能够对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适应,才能够使其在矿山安全状态评价中得到引进与推广。将人工神经网络对矿山安全状态评价能力的训练进行仿真实验,在每次实验检测之前,都需要对同一神经网络进行重新初始化,之后需要运用相同的训练样本数据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以便达到训练要求后对网络进行仿真测试,训练性能函数的误差需要保持在10以内。其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是网络在初始权阈值的基础上,对其权阈值进行不断的修改,以便寻找出它们之间的某种联系,使得输入的整个训练样本集数据经过网络的运算之后,其输出与相应的目标数据差别能够满足性能函数的要求。因此,在人工网络对矿山安全状态进行评判的时候,即使所有数据与性能均符合要求,但是由于在训练的时候就被赋予了不同的权阈值,训练之后得到的权阈值的最终组合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神经网络对矿山进行安全评判的目的在于运用神经网络总结分析数据,对矿井各个致灾的贡献率进行分析,进而对矿山的安装状态进行评判。从神经网络的角度来分析,通过运用网络的运算功能对训练样本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从中找出满足目标值以及性能要求的权阈值组合形式,从而通过仿真方式来评价矿山的安全状态。 3 结语 通过对人工神经网络在矿山安全状态的评判能力进行训练以及仿真测试后,发现人工神经网络与人类评判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对人工神经网络在矿山安全状态中的评判能力进行不断的优化与改进,以便更好的适应矿山安全状态的评判,在矿山安全状态的评判中充分发挥出人工神经网络的作用,从而更好的确保矿山生产与经营的安全性。 矿山安全论文:金属矿山安全管理体系的探讨 【摘 要】根据金属矿山生产工艺的危险源的分类特点,从矿山的管理制度、矿井通风、供电、爆破、矿井开采和运输等方面对矿山安全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金属矿山;安全管理;生产工艺 由于矿产企业开采矿藏的大多是人烟稀少、周围环境恶劣、交通非常不方便等地方,如果没有一个非常完善的矿山安全管理体系,将会留下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旦矿山出现问题,那将会直接威胁到矿山工人的生命安全,所以矿山的安全管理系统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矿山工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为了保护矿工们的生命安全,也为了预防矿山灾害事故的产生,应该从改进和完善矿山安全管理体系这一方面出发。 矿山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是人员的管理制度方面,管理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矿山的安全;二是爆破方面,如果在炸药的安装与运输方面不小心的话,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三是矿井的通风方面,由于矿工们工作地点的特殊性,矿井的通风方面也将是影响矿工们的生命安全的一个重大因素;四是矿井开采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事故;五是矿井下的供电与通信方面;六是开采出来的矿物质的运输与提升方面。这六个方面是产生矿山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主要在这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1 矿山安全管理系统的建立 1.1 管理制度方面 制定的矿山管理制度应该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行业所制定的行规等,因为它的主要作用是保证矿工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以及减少矿山企业财产的损失。矿山企业的管理制度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 1.1.1 安全管理机构 金属矿山安全管理机构应该符合国家相应的管理规定,而根据国家对管理机构的主要指标有:(1)依法建立安全管理机构,设定监督安全管理的专职人员;(2)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负责人必须持有安全资格证书;(3)如果是特种作业的人员,必须要经过培训,并且取得相应的证书;(4)矿工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方面的培训,达到相应水平。 1.1.2 个人防护用品 国家规定,在工地上工作的矿工个人必须要有相应的个人保护用品,比如:安全帽的使用、发放相应的工作服、口罩的更新以及照明设施的配备等。 1.1.3 安全培训 根据国家的相应规定,矿工们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训,而培训时间的长短、培训的内容以及最后考核的形式都要符合国家的规定。 1.1.4 事故预防措施 矿山的事故预防措施应该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比如:制定合理、有效的紧急援救预案;在作业时,对各种有可能产生事故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对已发生的重大灾难事故要到相应的部门备案。 1.2 爆破方面 爆破是矿山作业的重要程序,它是凭借起爆的瞬间所释放的能量来进行开采和掘金的。但是矿山的爆破过程要用到很多的炸药,所以在炸药的安装、运输和起爆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事故。因此,人们要对矿山爆破提起足够的重视。 1.2.1 爆破器材的管理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爆破器材的管理不仅包括爆破所用炸药的购买与运输,以及爆破过程的流程,还包括爆破器材所存放的位置是否安全和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等。 1.2.2 爆破作业的管理 爆破作业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并且在爆破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比如:爆破说明书必须是国家审批的;在爆破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应的指示;最后爆破员必须要填写爆破记录等。 1.3 矿井的开采 矿井开采是矿山作业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和复杂的工序,它是掘进、运输、安全技术等科学技术的综合体现,为了保证开采的安全性和顺利性,开采的过程必须按照相应的国家规定来,以减少矿山事故的发生。 1.3.1 安全出口 开采过程中,安全出口的管理与运行是至关重要的,必须严格的按照国家的相应规定来,比如:人员的配置、安全出口的选择、相应的标志等。 1.3.2 防水和排水系统 矿山在作业过程中不仅要有相应完善的防水和排水系统,还要应对突发事件的防水和排水的备用系统,并且所有系统都要符合国家规定。 1.3.3 采矿与掘进 采矿与掘进是矿山开采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它的设计与运作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1.4 矿井通风防尘 矿井通风包括井下空气、通风系统的好坏、局部通风是否顺畅、有没有相应的防尘措施以及相应的防火措施等,这五个方面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矿井通风的好坏以及矿工们生命安全是否得到保障。具体安全对策措施如下: (1)应根据生产变化,及时调整矿井通风系统,并绘制全矿通风系统图。通风系统图应标明风流的方向和风量、与通风系统分离的区域、所有风机和通风构筑物的位置等,必须建立通风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通风技术人员和测风、测尘人员。 (2)采场形成通风系统之前,不应进行回采作业。 (3)采空区应及时密闭。采场开采结束后,应封闭所有与采空区相通的影响正常通风的巷道。 (4)掘进工作面和通风不良的采场,应安装局部通风设备。局扇应有完善的保护装置,严禁无风、微风、循环风冒险作业,风筒应采用阻燃风筒。 1.5 供电与通信 供电与通信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矿山作业能否顺利完成,为了确保矿山作业的顺利完成,将供电与通信系统进行独立管理。它包括电源电压的管理、保护接地的保护措施、电缆线路的设计与铺设和井下照明通信的设置等。 1.5.1 建设要求 (1)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应根据安全避险的实际需要,建设完善有线通信联络系统;宜建设无线通信联络系统,作为有线通信联络系统的补充。 (2)通信联络系统应进行设计,并按设计要求进行建设。鼓励将通信联络系统与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建设。 (3)通信线缆应分设两条,从不同的井筒进入井下配线设备,其中任何一条通信线缆发生故障时,另外一条线缆的容量应能担负井下各通信终端的通信能力。 (4)严禁利用大地作为井下通信线路的回路。 (5)终端设备应设置在便于使用且围岩稳固、支护良好、无淋水的位置。 1.5.2 维护与管理 (1)应指定人员负责通信联络系统的日常检查和维护工作。 (2)应绘制通信联络系统布置图,并根据井下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布置图应标明终端设备的位置、通信线缆走向等。 (3)系统维护人员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4)应定期对通信联络系统进行巡视和检查,发现故障及时处理。 (5)系统控制中心应有人值班,值班人员应认真填写设备运行和使用记录。 1.6 提升与运输 为了保证矿山所开采的矿物质能有效的从矿井下运出来,在提升与运输时要主要关注提升装置的应用、钢丝绳的选取与应用和运输工具的应用这三个方面。提升运输单元主要对策措施如下: (1)同一层罐笼不应同时升降人员和物料。升降爆破器材时,负责运输的爆破作业人员应通知中段(水平)信号工和提升机司机,并跟罐监护。 (2)罐笼的最大载重量和最大载人数量,应在井口公布,不应超载运行。 (3)提升钢丝绳的检验,应使用符合条件的设备和方法进行,升降人员或升降人员和物料用的钢丝绳,自悬挂时起,每隔六个月检验一次;有腐蚀气体的矿山,每隔三个月检验一次。 (4)罐笼提升系统设有能从各中段发给井口总信号工转达提升机司机的信号装置。井口信号与提升机的启动有闭锁关系,并在井口与提升机司机之间设辅助信号装置及电话或话筒。 2 结束语 金属矿山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是为了保障矿工们生命安全,还减少了矿山企业的财产损失,除此之外,更是矿山企业和安全管理人员在管理安全问题意识的很好的体现,只有使安全系统更加的规范和标准化,才能全面保证矿山企业在作业时的安全。
浅谈石油化工设备的维护及检修:石油化工设备检修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 摘要: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石油化工企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石油化工设备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着石油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关乎到石油化工企业的企业效益。在石油化工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化工原料常常具有较强腐蚀性、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特点,且容易残存在石油化工设备中,因此设备检修人员在对设备进行检修的过程中就存在着安全隐患。本文先分析石油化工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希望能为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做出相应贡献。 关键词:化工原料;石油化工设备;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石油化工企业作为国家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其是否健康有序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石油化工设备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效率,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成本。因此及时对石油化工设备做好检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设备检修过程中尤其要做好相关安全防范措施,以防出现安全事故。 1石油化工设备的特点 石油化工是一个需要许多复杂技术的行业,其生产工作条件要求较高,整个生产流程较为复杂,同时也涉及到很多石油化工设备,其主要类型有加工炉、换热设备、反应设备、储罐以及各类仪表装置等等,这些设备通过各种管路、阀门连接起来,从而组成了石油化工设备系统。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是连续不间断的,其设备还具有联动性的特点,各个生产设备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一个环节出现故障,甚至会影响下一个环节的设备运行。再加上化工原料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等特点,使得石油化工设备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设备损坏而造成泄漏、爆炸等事故。 2石油化工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石油化工企业其生产设备多具有规模大、自动化、复杂化等特点。因此设备检修人员对石油化工设备进行检修的过程中就经常存在任务重、时间紧、危险性高等问题。危险性高主要是由两方面带来的。一是设备内作业,二是动火作业[1]。设备内作业主要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有: (1)设备内通风不好或含氧量不达标,容易导致设备检修人员窒息。 (2)设备内的易燃有毒气体没有清理干净,容易导致设备检修人员中毒。 (3)设备检修之前,设备检修人员没有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工作,比如没有按照规定穿戴好相关安全防护用具等从而导致中毒或灼伤。 (4)进入高深容器检修作业之前,没有做好相关安全措施,可能遭受物体坠落打击事故。动火作业主要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有: (1)动火作业负责人监督责任失职,没有充分辨识危险源,没有认真贯彻落实相关安全措施,没有向设备检修人员做好安全交底工作。 (2)设备检修人员安全意识、安全技能不高。 (3)动火前未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可能导致火花溅落到四周从而引燃易燃易爆物质,进而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 (4)进行带压不置换动火[2]之前,没有做好动火系统内部的含氧量控制工作,没有确保设备内部始终处于正压状态,从而导致可燃气体从设备内部泄漏出来,再加之没有做好前期动火点周围滞留的可燃气体含量检测工作,在动火时就有可能引发火灾。 (5)动火作业完成后,没有做好现场遗留火种检查工作。 3应对设备检修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可行防范措施 3.1构建完善的设备管理机制 要避免检修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首要之重就是要做好石油化工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从源头减少石油化工设备的故障出现率。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必须针对企业生产设备构建一套完善的设备管理机制和三级考核制度,以此来加强设备的维修保养。首先,严格贯彻落实设备管理机制的相关规章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查以及维护保养,并填写设备维护保养记录。其次,企业要提高对设备维护保养的重视程度,坚决杜绝“以修代养”,对设备保养工作要从人力、财力、物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再次,车间管理人员也应当参照企业设备管理机制,制定本车间生产设备保养计划,监督操作人员按照保养计划对生产设备进行保养工作,并填写完善的设备保养记录。最后,严格落实三级考核制度,公司每月定期对全公司石油化工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进行检查,车间每周定期进行检查,班组每日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月底考核,确保三级考核制度落到实处。此外,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以及生产设备安全运行的前提下,石油化工企业还应当尽量采购标准型号的零部件以及结构较易维护保养的设备。同时,在选购备件、备品的时候,也要对备件、备品的生产厂家、性能、型号、规格等重要指标予以充分了解,要去专营经销商处进行采购,防止不合格产品被安装到生产设备上。如此,不仅降低了设备成本,而且方便维护保养,减少了检修次数,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3.2做好事前准备工作 首先,在对生产设备进行检修之前,一定要对设备进行认真细致的清理工作。对于设备里的易燃有毒气体,可以利用水或二氧化碳等惰性物质与易燃有毒气体进行置换,从而将之排出。如果是采用氮气进行置换,氮气应当从设备的上方入口进入,下方出口排出,且用量体积是被置换气体的3倍。[3]如果是采用水进行置换,水应当从设备下方入口进入,上方出口排出。置换之后,还要将设备里残留的化学物质进行彻底清理,可以适当采用化学清洗、物理冲洗等办法,对于顽固的化学残留物质,可以运用高温蒸汽法来祛除。其次,动火作业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责,充分辨识危险源,认真贯彻落实相关安全措施,并向设备检修人员做好安全交底工作,监督设备检修人员是否穿戴安全防护用具。再次,在进行动火作业前一定做好相关防火措施。比如做好检修现场周围易燃易爆物质的清理工作,以防检修过程中,火花溅落到四周从而引燃易燃易爆物质,进而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进行带压不置换动火之前,一是要做好焊前准备工作,要对焊点周围母材的厚度予以检测,确保在施焊的时候不会熔穿母材。二是控制好动火系统内部含氧量[4]。必须了解且分析系统内部的气体成分,确保系统内部含氧量在安全范围以下,才能实施下步检修工作。即使在检修过程中,也必须多次对系统内部气体予以检测,对其含氧量情况予以随时掌握,一旦发现含氧量升高,则必须立即停止检修,直至查出原因,排除故障,然后才可继续实施检修工作。三是确保设备内部始终处于稳定的正压状态[5],这是由于一旦出现负压,空气就会被吸入设备内部,进而引发爆炸事故。由于很难以确定数值控制压力大小,因此一般以不“回火”和猛烈喷火为原则。四是做好动火点周围滞留的可燃气体含量检测工作。因为一些比空气重的可燃气体很容易滞留在动火点四周的低洼处,如果没有进行含量检测工作,一旦实施动火作业,将会引发火灾甚至爆炸事故。总之,当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后,才可以进行下步检修工作。最后,动火作业完成后,再次检查动火作业周边环境,确保无火种遗留下来。 3.3引进先进技术 石油化工企业还应当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利用远程监控和无损探伤来对生产设备进行故障检测,无需拆卸设备机箱,就能实现对设备的检测工作,进而避免检修不足或过度检修的情况出现。当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能够凭借离子焊、粘接、热喷涂等先进技术对故障设备予以快速修复。利用先进技术,不但能提高设备的维修效率,减轻检修人员的劳动强度,延长设备的寿命和高效使用性,还能减少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维修费用,确保石油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提升企业现代化水平。3.4加强人员培训工作在整个设备检修过程中,设备检修人员作为行为主体,是确保安全检修的最重要一环。因此石油化工企业一定要不断强化安全技术管理,通过各种途径来做好设备检修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以及技术培训工作,使设备检修人员在熟练掌握各项检修技能的同时,更要充分意识到安全检修的重要性,从而充分了解和掌握检修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各项安全注意事项,进而在进行设备检修的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要求,确保设备检修的准时性、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石油化工设备在检修过程中的防范措施,对促进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在充分认识到设备检修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同时,应当积极探寻可行途径来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本文先简单分析了石油化工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构建完善的设备管理机制,做好事前准备工作,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人员培训工作四个方面提出应对防范措施,希望借此给予其他石油化工企业化工设备安全检修方面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为促进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张泰 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 浅谈石油化工设备的维护及检修:探讨石油化工设备的维护及检修 [摘 要]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这就需要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能力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石油化工设备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石油化工设备的优劣和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到石化企业生产装置的安全稳定和长周期运行,也影响着石化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石油化工 设备维护 安全 检修 1、石油化工设备的特点和维护的基本要求 1.1 石油化工设备的特点 石油化工是一个技术相对比较复杂的行业,涉及到的石油化工设备也较多,其主要有反应类设备、换热类设备、储罐、炉类设备、塔类设备等,通过阀门、管路等把各类设备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石油化工装置系统。石油化工生产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容易中毒的特点,同时伴随着复杂的传热过程。加强石油化工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并且强化可靠性,对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1.2 石油化工设备维护的基本要求 (1)为保证石油化工设备的正常运行,必须严格执行石油化工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度。 (2)减少腐蚀性物质与石油化工设备的接触,经常清理设备表面的污物,使设备长期保持清洁,为石油化工设备的正常运行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外部环境。 (3)减少物料消耗和能源损失,防止由于物料泄漏造成爆炸、火灾、环境污染等重大事故的发生,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控制管路连接处的泄漏,通过采取措施把泄漏损失降到最低。 (4)石油化工设备若突发故障,应及时进行维修,要做到维修不过夜,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设备恢复正常运转;同时制定相关的检查制度,严格按规定要求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化工设备检修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与其他类型的生产相比,石油化工生产设备检修是一项高频率、高风险且复杂的技术性工作。 特别是石油化工生产区域的设备布局较为集中,局限了检修的场地,而对设备进行内外部以及高空检修作业时,动火、高空、容器内、起重、拆装作业等会同时进行,交叉作业多,若缺乏严密的施工组织和不周全的施工计划加之麻痹大意,非常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2.1 动火作业的危险性 检修前,生产设备系统介质清理不彻底、盲板安装不到位、阀门内漏等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时,必将增加生产系统检修的危险性。 许多易燃易爆的介质容易在设备、管道内壁形成积垢层,如果清理不彻底,置换不到位,动火作业时,非常容易引起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 2.2 高空作业的危险性 高空作业时,可能存在的危险性主要是由于脚手架的搭设不规范、 稳定性差造成的高处坠落事故;同时在高空作业时,可能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有毒气体的散发,引起检修人员造成中毒,致使高处坠落事故发生; 若未按照要求办理登高作业票证、未系安全带、未佩戴安全帽,易造成检修人员高处坠落。 2.3 管理的不规范 企业若在管理上出现疏忽,比如不按照规定办理动火证、未采取必要的动火安全防护措施等,都非常容易造成火灾、爆炸事故;未按要求对有毒有害介质进行清洗、置换以及合格性分析,会诱发中毒事故;若容器内含氧量不达标,检修人员进入作业,则有发生窒息的危险,或者受限空间通风不畅也会造成窒息事故; 在容器内使用的照明灯具、电动工具的安全电压不符合要求,或者电源线保护层出现了破损未采取措施,则会造成触电事故;若未按照要求佩戴防毒器材进入有毒、有害区域或者防毒器材存在缺陷等,均会造成中毒事故的发生。 3、强化设备维护及检修的措施 3.1 实现检修的协同与同步性 一般在设备运行一定周期之后,应该对设备进行定期停车,然后进行系统内部检修与维护。由于石油化工设备布置密集而且数量较多,所以在进行检修时所耗费的时间长,就算经历了长时间的检修也不可能完成对所有设备的整修,主要还是受到检修力量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对石油化工设备检修时,应该根据不同类别设备的特点,选择检修时间相近的设备进行分批检修,避免其他设备参与停车检修。而对于检修周期较短的设备,则应该采用协同方式来进行检修,这样能够降低由于设备检修时间长,对企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3.2 加强巡回检查,保证设备可靠运行 一般石油化工设备,都是设备与设备串联在一起的,如果其中一台设备出现问题,将会对其他设备的运行造成影响,所以在设备维护检修过程中,应该采用巡回检查的方法来弥补监控缺陷,从而对设备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巡回检查一般分为操作人员、区域维护检修人员、现场技术管理人员的巡检,是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主要任务就是对设备进行调节、维修,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为石油化工生产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 3.3 创新检修管理方式,提高检修管理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石油化工设备在不断的更新升级,所以必须强化设备的自动化系统。传统的设备检修管理系统已经落伍,为了适应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备检修管理方式必须先进、科学、合理。并且同时提倡预防性维修理念,能够对问题及早发现、及时解决,提倡对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材料合理应用,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保证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正常运行。 3.4 强化日常设备维护与保养,有效的预防安全事故 根据发展趋势以及实践经验,各石油化工企业必须注重生产设备的预防性维护,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确保设备的良好性能与工作状态。 在石油化工设备巡回检查过程中应该做好细节工作,对于设备出现的零件松动、异常声响等情况,应该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维修处理,将设备的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加强设备日常维护与保养,能够有效的预防安全事故,能够确保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 3.5 重视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员工是石油化工设备维护与检修的主动力,他们的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设备维护与检修的质量,所以强化石油化工生产企业员工的综合技术素质是必需的。首先要组织和吸收责任心强的维修人员,不断的完善维修队伍;其次积极的开展业务培训工作,组织相关专家对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技术授课,讲解设备的结构组成、运行原理、维护重点等。不断拓展员工的知识面,提高业务素质,能够使员工的设备维护与检修技术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 4、结语 石油化工行业是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石油化工设备是石化企业进行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设备状况的优劣直接影响企业生产装置的安全稳定和长周期运行,所以石油化工企业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高度重视设备的保养和检修工作。 浅谈石油化工设备的维护及检修:浅谈加强石油化工设备检修 摘要: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工作条件苛刻,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其物料还具有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具有腐蚀性等特点,并且设备具有大型化、自动化、工作周期长等特点,很容易发生设备的损坏而导致泄漏、爆炸等事故的发生。本文对化工设备检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化工设备 检修 因素 措施 维修 一、化工设备检修存在不安全 大规模化、自动化和连续化是石油化工生产具备的特点的特点,因此,化工设备的检修存在时间紧迫、任务重、危险性高的问题,石油化工设备造成大型的事故是在高危险性下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化工设备检修人员在检修过程中特别是动火作业、设备内作业和不停车带压密闭作业等危险性较大的这几个方面必须严格进行。 1.化工设备动火作业 在禁火区进行焊接与切割作业及在易燃易爆场所使用喷灯、电钻、砂轮等进行可能产生火焰、火花和赤热表面的临时性作业被称为动火作业。石油、天然气是石油化工生产的原材料,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完成的。它的生产工艺操作繁杂、连续性强,原料和产品大多具有易燃易爆、毒害和腐蚀性,生产具有高温、高压、深冷的特点。为此在设备检修的动火作业时候,很可能会引发火灾爆炸事故。主要不安全因素有: 1.1动火人员无证操作,动火手续不齐全,不执行动火证规定,安全技能不高、安全意识不强和野蛮施工等。动火项目负责人监督失控:危险源辨识不充分、安全交底不清、安全措施未认真落实以及动火结束后没有组织确认现场无遗留火种等。 1.2动火前,监火人员未对动火点周围及下水道存在的易燃物品进行清除或采取其他有效的安全防火措施,消防器材短缺不足,动火时监护不到位,导致火花落到周围的空洞、阴井、地沟以及取样点、排污点和泄漏点等处,引燃易燃易爆气体等物质,引发火灾爆炸事故;动火作业前所需工具设备未经认真检查确认:有的机器设备未有效接地,导线金属芯外露或接地线连接处松动造成与设备发生打火现象,氧气瓶、乙炔瓶存在缺陷或摆放间距不足或摆放在热源或不通风的地方,氧气瓶沾染油脂、乙炔瓶横卧滚动后即刻使用等。 2.设备内作业 进入化工生产区域内的各类塔、球、釜、槽、罐、炉膛、锅筒、管道、容器以及地下室、阴井、地坑、下水道或其它封闭场所内进行的作业。在设备容器内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 2.1设备内的氧含量不合标或通风不好,致使作业人员窒息; 2.2设备内有毒有害气体未经清洗置换及分析,可能造成中毒、爆炸事故发生,或因作业时间间隔太长,在停复工时未再次进行气体置换、分析,很可能会造成作业人员中毒、窒息等事故; 2.3检修时,作业人员未按规定穿戴好防护用具,或防护用具不合格等造成中毒事故; 2.4设备内使用的电源不符合有关要求,或电线破损裸露等,都可能造成触电事故; 2.5进入高深容器作业时,安全措施不完善,可能造成物体打击事故。 二、不安全因素的应对措施 通过对设备检修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发现,应对措施应主要对人员管理、制度管理、技术管理三方面进行,针对这些不安整改。首先,人员管理。要求属于特殊工种的作业人员必须持有《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对于参与设备检修的作业人员,应全面掌握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技能,并通过单位近代安全教育培训,增强自身的安全防范以上和自我保护意识。其次,制度管理。企业应具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加强考核。检修前,单位应制定施工方案,落实安全措施,并在检修作业期间,根据工作内容的变化,及时调整检修内容、方案,凡是动火作业、设备内作业、高处作业、吊装、破土、探伤、用电作业一律办理相应作业票证,检修现场应悬挂明显的禁动标志牌,停车检修等醒目标记,检修负责人应密切注意检修现场周围情况的变化。并落实安全检查制度,配备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督查,及时发现与纠正不安全行为。对于那些明知故犯的违章、图省事、怕麻烦的现象,应采用加强监管,加大处罚力度等方法来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 最后,技术管理。在开始检修前,对要检修的设备及检修过程中应用的工具应进行仔细的分析清查,加强检修的技术管理,如:电焊机应有效接地、脚手架搭建要符合规范、吊具要合格、备品备件的质量要合格等。检修结束后做好现场的清理工作,做到工完料清。认真落实设备停运、置换、清洗和隔离措施。 三、设备故障预防与维修 预防及维修的技术基础是对设备运行状态监测和故障的诊断。运用此项技术在机器运行时从各个方面进行状态监测,掌握机器运行状态。重点对诸如机械状态量的监测,状态特征参数变化的辨识,机器发生振动进行检测。同时要在机械损伤时做好原因分析、振源判断,机械零部件使用期间的可靠性分析和剩余寿命的估计等。选择设备维修策略的一般原则是:通过维修恢复设备规定的功能,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或者消除设备维修前存在的缺陷,并充分利用零部件的有效寿命。 根据不同的故障要采取不同的维修对策,以达到经济适用、有效安全的目的。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定期维修与状态维修。定期维修也称计划检修,它是根据设备磨损的统计规律或经验,事先确定检修类别、周期、检修内容、检修备件及材料等的检修方式。定期检修适合于已知设备磨损规律的设备,以及难以随时停车进行检修的流程工业、自动生产设备。 事后维修是当设备发生故障或其它失效时进行的非计划性维修。在现代管理设备要求下,事后维修仅用于对生产影响极小的非重点设备、有冗余配置的设备或采用其它检修方式不经济的设备。有时候需要按固定的时间间隔应用新产品或部件,更换旧产品或部件,保障产品或部件的可靠性。
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建议: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摘要: 影响小私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其中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因此本文笔者分析了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研究了其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建议。这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小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内部控制 前言: 加强小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于保证其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潜力、增强竞争力、抵御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主题也正在于此。本文将结合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供小私营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参考。 一、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小私营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小私营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体制的影响,小私营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遇到了阻碍。例如,政策的“歧视”使小私营企业和大型企业不能公平竞争;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大量的干预,使小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短期化;财务管理受企业领导的影响过大;等等。 二、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投资规模小,自由资金有限,企业经营管理层次低,产品科技含量,员工素质不高,市场竞争力有限。这是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几个问题! 1、缺乏科学性的投资能力 一是追求短期目标。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二是投资盲目性,投资方向难以把握。 2、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财务管理职能作用不大 小私营企业在发展初期,人与人的关系基于血缘关系和地缘联系,对团体以外的人天然的不信任。在财务这一敏感部门,用人标准多为“家天下”的传统观念。“忠诚度”成为用人的重要标志,无血缘、乡缘关系的财务管理能人群体很难与家族势力平衡。所以,在小规模低层次的私营企业,真正的财务专业人才很难留住,财务人员大多未经正规的专业培训,缺乏财务管理的能力,难以为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 3、融资困难,资金不足,阻碍企业规模壮大 目前我国小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其主要原因:第一,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是小私营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小私营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银行即使同意向小私营企业贷款,也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小私营企业融资的成本。第二,国家没有专设小私营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私营企业倾斜,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第三,大多数小私营企业是非国有企业,有些银行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对其贷款不够热心。第四,中介机构不健全,缺乏专门为小私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 4、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一方面,小私营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三、加强小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加强资金管理 在加强预算管理方面,财务部门应在每年年初编制资金预算计划;在资金的风险管理方面,小私营企业应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调查论证,项目评审做到科学化、专业化,尽量把预计风险发生的概率控制在最低程度。一般小私营企业在同城结算业务中主要以“贷记凭证”、“转账支票”为结算手段,在实际工作中“贷记凭证”是一种更为安全的结算手段。资金的或有风险主要是公司为其他公司提供担保而形成的或有负债,包括贷款担保和业务担保等;在资金的日常管理方面,公司应定期、不定期地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钱出去、货进来、货出去,钱进来,把坏账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全员的财务管理意识 目前,不少小私营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为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3、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主要需要做到三点:首先要确定公司内部行政领导和各职能部门拥有的职权和应承担的责任,以及据以确定的他们在处理经济业务时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明确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处理程序和手续;第三,要明确处理每一项经济业务的人员之间相互制约的方式,相 互之间能否形成制约关系,每一人员是否置于他人的监督之下。 对小私营企业而言,应当制定严格的帐务处理程序,使操作者有章可循。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规定,公司内部会计制度包括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其主要内容有:会计科目及其明细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会计凭证的格式、审核要求和传递程序;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账簿的设置;编制会计报表的种类和要求;单位会计指标体系。通过以上这些制度的制定和认真执行,就可保证会计工作的规范运行。 4、积极利用Internet,发展网络财务 网络财务的最显着特点是实时报告(real—time reporting),企业可以进行在线管理。网络财务的前景是诱人的,他也并不是大中企业的“专利”。小私营企业在财务管理人才到位的前提下,发展网络财务,可更大的获得网络资源信息与电子商务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这有利于小私营企业在自由资金有限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与回报率。 四、结束语 总之,小私营企业要树立财务管理的观念,重视资金的管理,真正把资金视为维护企业的生命线,讲求资金的使用效果。企业领导者应重视财务管理,懂得财物管理,抓财务管理,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地用到生产中去,实现企业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使企业健康发展,从而最大化的提高经济效益,把企业规模发展壮大! 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建议:新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财务管理;应对策略;环境与趋势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经济结构和管理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使我国的财务管理同国际接轨,如何通过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还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财务事业的拓展,也为财务实践和理论提供了发展余地,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变革时代,加入WTO,跨国经营趋势又在客观上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司财务是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一种经济管理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财务管理的内容和职能也在不断扩展。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影响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经营、销售和企业的人事任免等,因此,可以说,抓住财务管理,就抓住了企业的主线。 一、新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 面对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与电子商务等对国内企业旧的财务管理观念和方式的冲击,当代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经明显不完全适应21世纪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在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实务方面捉襟见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当代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工业经济、以有形资产管理为主的基础上,而目前全球正大步跨向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无形资产比重逐步上升,有的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已经大大超过有形资产的价值。(2)当代财务管理的手段落后,随着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财务势在必行。(3)当代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范围狭窄,仅限于财务风险,而对于风险投资的管理极少论及。(4)现行财务制度呆板,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等、不相容等等。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分析 任何企业的财务活动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这些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受环境影响和制约的。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即理财环境是指对财务活动及其管理产生影响的内、外部各种条件或因素。在这些条件或因素中,一部分是属于企业内部的、可控制的,主要包括内部的组织形式、治理结构、管理制度及人员素质、会计信息系统等;一部分是属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更多的只能是适应它们的要求和变化。这部分主要包括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税收环境、宏观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 1.经济全球化浪潮 近20年来,在技术进步与各国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规模扩大,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新特征:一是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业市场继续扩张,己经形成的时间上相互连续、价格上联动的国际金融交易网络,随着交易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交易量迅猛增长。二是跨国公司己突破反垄断法约束,全球购并将涉及更多领域,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又将使生产、营销、消费日益具有全球性。 2.知识经济的兴起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并对“知识经济”下了明确的定义,即“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这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不断升级;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美国又称为“新经济”,认为美国近十多年的经济持续稳步的发展,主要归功于“新经济”,而“新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从而建立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对企业财务管理来说,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改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那么,对于知识资本如何进行确认、计量和管理又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3.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电子商务是由美国IBM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的,是计算机技术和 通信技术两者结合的成果。与传统商业模式相比,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也演化到网络财务时代。网络财务的最显着特点是实时报告,可以进行在线管理。网络财务的前景是诱人的,但它引起的安全问题同样让人担心。 4.企业重构 企业重构自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兴起以来,愈演愈烈,现已成为席卷全球的浪潮。从它的外在形式和历史演进看,它分为3种形式,同时也是3个阶段:(1)80年代的公司内部重构,即压缩管理层次,使管理更灵活机动,剥离公司非核心业务,增强公司核心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公司的全球竞争能力。(2)90年代公司之间的购并与重组,这次公司购并浪潮与20世纪前几次购并浪潮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跨国购并呈上升趋势;二是购并集中在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3)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虚拟企业。有人认为虚拟企业就是网络公司,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网络公司仅仅是虚拟企业的一种。所谓虚拟企业,按照德国斯图加特大学H.J.Bulllger教授的解释:“虚拟企业是这样一种网络组织:由于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发达,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突破传统的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如合资企业、跨国公司等等,而通过网络,应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分散的互利的合作,一旦合作的目的达到,这种合作关系便宣告解除。因此,这是一种暂时的、空间跨度很大的合作形式。 三、新环境下应对企业财务管理挑战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 研究未来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对21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也同样是为了进一步改进与创新当前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财务管理实务。我国理论界对于21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①财务管理理论研究附属于会计理论研究,财务管理实务仍处于一种无序状态;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缺乏;③我们目前企业组织结构正处于大变革阶段,缺少比较成熟规范的企业改制、公司改组、兼并与收购、跨国经营等财务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但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从无序走向有序,财务管理也越来越受重视,企业管理也将由原来的“生产导向型”或“市场导向型”为中心,转移到以“财务管理导向型”为中心。因此,对于如何发展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对策:①建立一支稳定、高水平的财务管理研究队伍,倡导财务管理理论研究;②切实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加快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③理论界与实务界合作,开展企业财务管理调查研究工作,进行案例研究,共同促进财务管理发展;④进行科研攻关,加强对企业改制、公司改组、兼并与收购、跨国经营等财务管理专题研究。 2.新形势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保证,合理配置企业集团资产,发挥集团优势,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企业集团公司对集团内成员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可分为“集权式”、“分权式”和“集团总部指导下的分散管理”三种。 第一,“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采用本模式的企业集团,财权绝大部分集中于母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采取严格控制和统一管理。集权式的特点:财务管理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子公司只享有少部分的财务决策权,其人财物及供产销统一由母公司控制,子公司的资本筹集、投资、资产重组、贷款、利润分配、费用开支、工资及奖金分配、财务人员任免等重大财务事项都由母公司统一管理。 第二,“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采用本模式的企业集团,子公司拥有充分的财务管理决策权,而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以间接管理为主。分权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在财权上,子公司在资本融入、投出和运用,财务收支费用开支,财务人员选聘和解聘,职工工资福利及奖金等方面均有充分的决策权,并根据市场环境和公司自身情况做出更大的财务决策;在管理上,母公司不采用指令性计划方式来干预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而是以间接管理为主;在业务上,鼓励子公司积极参与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在利益上,母公司往往把利益倾向于子公司,以增强其实力。 第三,集团总部指导下的分散管理。绝对的集权和绝对的分权是没有的,集团总部指导下的分散管理模式是强调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是一种集资金筹集、运用、回收与分配于一体,参与市场竞争,自下而上的多层决策的集权模式。此模式既能发挥集团母公司财务调控功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经营者及子公司风险,有利于克服过分集权或分权的缺陷,有利于综合集权与分权的优势,是很多企业集团追求的相对理想模式。 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建议: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浅析 [摘要] 中小企业作为当前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不足问题已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应当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从管理观念、管理目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内容、信息披露的创新、财务监管活动的创新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小企业的财务目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创新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有效的财务创新能够在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快速有效地整合财务资源,适时调整投融资方案和营运资本管理策略,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小企业的财务目标。处于企业管理中心地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顺势而为,进行全方位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谈谈浅见。 一、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 中小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必须居安思危,并能把危机感转化为具体的创新策略。可以这样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最重要的就是财务管理创新观念。 1.人本化理财观念。传统的财务管理是以资金为中心,而在当今时代,重视人的管理与发展观,已成为现代财务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应把对人的激励与约束放在首位,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调动人的创造性、主体性和自觉性。 2.动态管理观念。在当今时代,企业经营随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变化因素的挑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服从竞争需要,立足未来,根据市场信息及企业实际不断比较、分析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平衡点,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管理效率。 3.风险理财观念。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任何一个市场主体客观上都存在着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与可能,即不可避免的承担一些风险。这种风险会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增长。因此,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的预测。有预见性地采取各种措施,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最低。 4.信息理财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息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从而使交易、决策可在瞬间完成,经济活动的空间变成了所谓的“媒体空间”和“网上实体”。这就决定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地树立信息理财观念。 5.融资第一的观念。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是自有资本的发展和延续,以自有资金为核心。市场经济下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已不再是单单的自主理财,而是资本运营、培育和扩张。因此,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应树立融资第一的新观念,优化资源结构,顺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企业效益;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物质资本的地位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相对上升。这一变化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已不再仅仅归属于股东,而应归属于“利益相关主体”。企业是利益相关者契约集合体。企业要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理应维护契约的公平和有效性,使“集合体”中的各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创新,必须由单一的面向股东转为面向多元利益主体,由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转为满足多元主体利益目标。 三、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出资人的财务管理可分为投资者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者财务管理,由于两者管理目标存在差异,就必然要求企业创新管理模式。 1.融资活动的创新。传统的融资活动主要是财务资本的筹资管理。在知识经济环境中,知识成为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知识资源的拥有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财务人员应把对知识资本的培育作为重要的理财活动。企业不仅要筹集物质资本,还要筹集“知识资本”或者说“智力资本”,甚至筹“知”或筹“智”重于筹资。 2.投资活动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投资的重点由有形资产转为知识资产、无形资产。因此,中小企业投资活动应更加注重投“知”或投“智”活动。二是应加强风险投资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使风险投资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加强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并改进无形资产价值的补偿方式,以控制投资风险。三是克服中小企业投资的盲目性。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容易一人说了算、造成投资的盲目性。因此,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化改造,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设立董事会促进企业决策科学化,严格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使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3.财务分配活动的创新。在工业时代,物质是第一生产要素,谁拥有了物质资本,占有了生产资料,谁就享有收益的分配权。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因此,按“知”或按“智”分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 四、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网络财务 知识经济是知识化、信息化的经济,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传统的桌面式财务管理将逐渐向网络式财务管理变化。网络财务系统突破了空间局限,使物理距离变成鼠标距离,使管理能力能够在网上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节点。众多的远程处理功能得以实现,例如: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强化了主管单位对下属分支机构的财务监控。网络财务的远程处理和协同业务能力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向集中化管理跨进。网络财务在时间上,实现了会计核算动态化、实时化,使得财务管理从静 态走向动态,极大地增强了财务处理活动的及时功能,提高了会计的价值。我国中小企业应牢牢把握住网络财务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机遇,使企业管理实现数字化、信息化,促进中小企业经营更上一个台阶。 五、风险管理方法创新 风险是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本经营呈现出高风险性,表现在: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及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的运用,使得资本流动加快,使货币风险进一步加剧;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不仅加大了存货风险,而且加大了产品设计、开发的风险;企业内部财务结构和金融市场的变化使财务风险更为复杂,如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殊使用寿命,知识资产摊销方法的选择,会使现有资本结构不稳定,技术资本的泄密、流失、被替代或超过保护期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是作为知识资本重要构成要素的企业信誉、经营关系等变化,使企业名誉风险突出。由于上述原因,迫切要求中小企业必须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强风险管理,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建立风险的计量、分析、报告和监督系统,以便采取恰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合理规避风险。 六、信息披露的创新 企业会计信息是否对外公开,主要取决于其社会影响。中小型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大部分进行了审计,从增加企业社会信用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出发,有必要建立如下披露体系: 1.小型企业可自行选择是否对外披露,若披露,对外披露的报表必须接受外部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披露时间比中型企业可更长,此外,还应加强企业社会信用的宣传,造成披露信息的企业具有良好信用的氛围,给予纳税或银行信用方面的便利或优惠,促进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 2.建立地方性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媒体和渠道,如工商、税务系统的出版物或网站,可供社会公众随时进行查阅。 3.强调对成长性的披露。一般来说,中小企业板的公司通常盈利现状不太理想,但成长潜力较大,同时公司的风险也大。为了减少风险,必须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发展前景进行披露。通过对成长性披露,也可以让一批质地真正好的公司受到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青睐,求得发展。 七、财务监管活动的创新 中小企业约占40%的比例都是兼职会计,还有约10%的比例是会计记账机构记账,大多仅限于简单记账的财务管理。这都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中小企业自身财务总监管理的基础上,应设立政府管理的公共财务总监机构(第三方内部审计部门),根据中小企业的行业分类,由专门的财务总监(专家团队)定期对中小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社会化监督管理,参与中小企业重大投资、经营的决策,进行行业性的财务分析,提出财务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方案。 现代社会已进入创新时代。可以说不创新则停顿,不创新则衰退。加强财务管理的创新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必然选择。 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建议: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摘 要:文章以建中公司财务管理为实例,阐述了科学的财务预算和财务参与决策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并提出了如何加强财务管理的几条措施。 关键词:财务管理 企业决策 经济效益 一、科学的财务预算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依据 实践证明,以财务预算为财务管理前提,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可通过编制预算来分析效益目标和财务指标,也可通过预算来对此检查实际的执行情况,还可通过预算分析来寻找挖掘潜力、降耗增效的途径。 建中公司全面推行财务预算管理已有几年时间。在层次上实行分级预算,总公司及下属各企业及单位都要自行编制年度财务预算,使预算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并严格根据预算按季度编制预算指标完成情况表,把实际与预算相比,根据实际执行情况,一方面提出绩效考核意见,配以适当措施进行激励或惩罚。另一方面分析主客观原因,提出对策,及时解决问题,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顺利完成。 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督,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按照经营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的保证,也是企业能够真实地反映经济效益提高的状况的重要条件。建中公司已逐渐在85%以上的下属公司及单位中实行财务主管委派制,形成了经营者按照总公司下达的效益目标自主经营,财务主管对经营者进行量化监督的组织体系。财务主管即要在本单位协助经营者当家理财,组织实施财务业务,又要对整个企业的经济运行进行监督管理,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对上一级委派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使总公司全部资产都处于受控的动态监控状态。公司在财务监督机构中,单独设置了内部审计室,由总公司总会计师直接领导,还在财会部设置财务稽查科。每年对下属各公司及单位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的常规、离任、专项等方面审计,或对财务规范化工作以及对财经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形成了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得总公司能更详细地了解下属部门的财务管理情况,有利于总公司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动态控制。 二、财务参与决策是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中,面对各种经济信息数据,如何进行科学分析,制定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如何利用财务杠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如何正确估计资金风险;如何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目标最大化等,都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大问题。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直接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管理和决策,顺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方面。财务参与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直接参与研究有关的经济信息,制定经营的财务指标和确定实现经营目标的措施等。 财务参与决策除在经营目标开始之前,也可以在经营目标执行的过程中,后者往往是发生了原来制订经营任务时所未料及的情况变化。财务管理人员有掌握着经营活动中的丰富数据与各部门都发生密切联系的特点,因而可以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局或从某一局部提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措施方案。 公司成立了以总会计师牵头,财务负责人及主管部门人员参加的企业管理办公室。主要任务是根据财务信息和有关数据由单位历史的实际情况以及同类企业的经营情况,分析制定当年经济任务指标,并以每月考核报表形式掌握全公司经营动态,考核下属各公司及单位的经济责任承包的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将有关经济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后上报企业主管领导,以助其经营决策。由于财务管理的参与及决策,并对下属公司及单位进行定期检查及监督有力,经营目标制定科学合理,从而不断激发了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活力,使得公司近几年的经济效益得到大大提高。 三、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加强财务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1.加强岗前培训和后继教育。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后继教育,及时补充和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专业管理水平和技能。 2.强化考核,完善用人机制。对从业人员进行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政策水平和职业道德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专业技术职称的聘任、行政职务任免、奖金发放等挂钩,形成完善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财务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大处罚力度 1.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是当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举措,是各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重要基础,也对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经营管理,控制经营风险,起着重要作用 2.继续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内部审计是强化单位内部监督不可缺少的制衡机制,一方面它能够保证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另一方面追求通过其对经济进行全面、经常及时的监督,保证单位内部控制逐步完善,通过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常规、离任、专项等内容的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企业会计核算、会计资料、财务收支、经济活动中的一些不合规、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况,有利于维护国家财经法纪,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保证财 务信息的真实。(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应以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建章立制、规范运作、财务委派、动态监控,确保了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坚持财务管理,充分发挥其预算、监督、考核、控制、分析、反馈等职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确保最大经济目标的实现。 轻的注册会计师,调整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的年龄和人才结构,给事务所注入新的血液。同时,为适应拓展业务范围的需要,事务所还应广泛吸纳注册资产评估师、税务师、律师等多种人才。另一方面,事务所应尽快更新完善现有员工的知识结构,加强业务知识及岗位技能培训,特别要对有潜力的人员加紧培训,使其尽快通过国外注册会计师考试,为拓展海外业务打基础。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与国际知名会计公司广泛开展项目、培训合作,选派人员到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学习锻炼,邀请境外优秀培训专家来传授经验技术,通过多种方式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从业人员。 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建议: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与变革 WTO的加入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带来很大的影响,我国企业在这变化着的环境中如何适应和发展,是我们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的财务管理应如何调整、变革以适应未来这一形势,是值得人们深思的。本文现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作简要概述与分析,对WTO对我国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作必要展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迎接未来挑战的对策思路。 一、现状分析与思考 为探讨WTO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及对策,首先需要对财务管理现状做一些了解和分析。下面笔者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财务与会计》杂志1985年至1999年各期关于企业理财工作先进经验的报道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务发展前沿的研究,了解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一般状况和发展动态。 通过对《财务与会计》在该期间的223个有效样本的考察,可基本把握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各项内容及其变迁情况。从下表可知,在资金管理中,资金结算管理比例最高,为70.0%,以后依次是应收账款管理53.4%、存货管理53.4%、采购与付款管理39.0%、计划控制38.1%、资金筹集22.9%、资金投放18.8%、财务分析14.8%等。现金管理、税金管理、金融风险管理和保险管理这几项所占比例很低,均低于5%。由于应收账款、存货和采购付款管理都属流动资金管理范畴,因此从总体上看流动资金管理比例很高。 企业财务管理各项内容及其变化研究 我们将1985年一1999年划分为三个时间段。从时间段上看,流动资金管理和结算管理都占有较大比例,尤其是后两个时间段。在后两个时间段,资金的计划控制、财务分析、资金筹集、金融风险管理、税金管理和保险管理等内容有所增加。此外,我们还发现,从1985年到1989年,非银行信贷筹资方式非常少,1988年出现过一次国际银团贷款和补偿贸易引资。1990年后,情况所有改变。1990年——1994年,债券筹资和职工集资情况增加。1995年以后,则以股票筹资方式为主。此外,在非信贷等资中,贸易融资比较突出,有补偿贸易、出口信贷和押汇融资等,占整个非信贷筹资方式的25%。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有两个特点。第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如资金筹集方式的多样化改变,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保险管理和税金管理等陆续出现。第二,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在投资、筹资以及收益分配等主要工作上比较薄弱,日常财务管理一直是资金管理的“主旋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与企业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有关外,可能与认为投资、筹资以及收益分配等是涉及企业经营发展的大事,单单依靠财务部门很难完成有关,因而在所考察的样本中较少述及。另外,也可能与有些人把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混淆起来有关。 二、WTO的影响以及未来对财务管理展望 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各方面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企业理财环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从企业外部金融市场发展情况来看,WTO的加入,将使我国金融市场更加开放,发展的速度将更快;从企业内部来看,加入WTO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企业财务管理而言,加入WTO之后外部金融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入世”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速度将加快,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全面可兑换将指日可待。这是因为,当今世界金融自由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利率放开和外汇管制解除、货币实现自由兑换,是为许多国家经验证明的一条必然的发展道路。利率市场化和货币自由兑换,意味着企业外部金融风险的加剧。如何加强金融风险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第二,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将带进许多先进的金融服务项目,包括各种新型金融工具。国际金融业竞争的加剧,是各种新型金融服务产生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各种新型金融服务的出现,对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它意味着企业将获得更方面、更全面、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金融服务,满足企业理财活动的需要。这意味着企业财务管理将面临更多的选择。 WTO的加入,将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生存压力增大。这一切都将迫使企业调整和转变过去陈旧的管理观念,对企业财务管理也将提出新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WTO的加入,意味着我国企业将有更多机会走向国际,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服从企业的这种战略发展,因此,财务管理也应从国际化的角度来审视自己。譬如,筹资和投资的国际化、合法运用国际避税各种方法等。其次,市场竞争的加剧,经营风险的加大,必然要求财务管理要谨慎控制财务风险,恰当选择资本结构,重视资产负债上的风险收益匹配管理,使企业财务状况一直保持良好态势,以增强对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抵御能力。再次,企业生存压力的加大,必然要求降低各项成本,包括资金成本。同时,为争取顾客、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还可能运用多种财务手段达到这一目的。例如,企业将向顾客提供各种信贷以促进产品销售。因此,如何充分运用资金,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最后,为接受“入世”后的挑战,企业必然加强内部各项管理.财务管理的计划、控制和评价工作必将大大加强。因此,财务分析、预算、规划以及业绩评价等,也必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发展与变革的对策 比较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和加入WTO之后对财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不难发现,两者间的差距还较大。前面的分析是以已取得良好业绩的企业作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务现状研究的基点的,由此可以推想,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务发展的一般水平还远未能达到适应“入世”后变化的要求。但是,这也给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适应“入世” 后经营环境的变化,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应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知识和人才上进行必要的积累。财务管理观念的变化和新技能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入世”后我国金融市场以及产品市场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财务管理将在许多方面增添新的内容,如金融风险管理、税金管理、保险管理等。同时,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国际化,给了财务管理较大选择空间。从我国实务发展现况来看,这方面工作在有些企业已开始了,但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还都显得非常“稚嫩”。因此,企业从现在开始注意在知识和人才上进行这方面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 2、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层次。我国企业目前的财务管理是以营运资金管理为主的日常性财务管理,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企业筹资和投资、企业资本结构、财务风险控制以及财务分析等所占比例较低,使人感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层次较低,不能从大局上把握。然而,“入世”后的环境却要求财务管理特别注重以上几方面的工作。因此,从现在开始,注重财务管理的大局,提升财务管理的层次是很有必要的。 3、夯实财务管理工作基础。从发展现状看,涉及现金、应收应付、存货等的营运资金管理是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的“主旋律”。然而,尽管如此,这些工作在目前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一些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例如,存货管理中“压储”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方法,ABC分类和经济订货量等较为科学的方法运用反倒不多。另外,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催收”方法很常见,但信用分析、账龄分析却很少。这说明,虽然日常工作比重大,但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否则,要想在“入世”后的环境中做到防范财务风险、控制现金流量、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将会很困难。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析 【摘要】本文在学习借鉴了新加坡南阳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的实际运作之后,结合我院金融保险专业的实际,积极践行该种模式,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本文在第二部分总结了我院金融保险专业实践“太平人寿电销班”的经验,并且最后提出要进一步巩固与完善“教学工厂”模式的措施与保证。 【关键词】金融保险 教学工厂 实践教学 一、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 教学工厂(公司)模式最初是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创立,该教学理念是实现教学课堂与企业的一体化,将生产车间(公司)直接安置到校园,破解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困境,以企业实际项目为依托,学校实现科研、培训、教学、企业服务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该模式采用阶段递进式的“2+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的专业基础教学和后一年的企业项目研究与实习实训,值得一提的是,从大三阶段有半年的时间从事企业项目研究、实验实训以及毕业实习,这个阶段的实习成绩将成为考量学生的重要指标,学院与一流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一流的企业真实项目和实习机会。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课本知识,不再只是模仿模拟,而是让学生投入到真实工作场景,将学生所学紧密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同时由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来参与项目,学生在项目教学中不仅能拓展专业知识,更能够充分将管理、财务等知识充分实践,完全等同于真实公司运作。“教学工厂”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鼓励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及深化学院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如下图所示: 新加坡在实践“教学工厂”模式中,采用“双轨系统”方式,即将同专业学生分成A和B两个教学小组,又将同一学年中的课程划分成两个相独立、互不干扰的课程组合1和课程组合2,分别在同一学期同时开课,到了第二学期互换对调,在三年中都采用这种双轨制教学模式。当A组在第一学期进行课程专项培训,下学期学习课程组合2课程(企业实习和项目实习),而B组则在上学期学习课程组合2课程,下学期学习课程组合1课程。 采用这种系统教学方式能是使学院的教学设备、师资和企业得到充分利用,灵活安排课程,使综合效益最大化,随时可以保证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开发与研究,确保企业项目的完成和企业实习岗位的分配,能充分保证“教学工厂”有足够的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工厂能够正常经营。 “教学工厂”理念是由模拟到模仿到融合的三个步骤,通过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其中,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是“教学工厂”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 二、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工厂”模式之实践――太平人电话营销班的运作 我院金融保险专业自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从2012年以来,我院金融保险专业与中国太平人寿正式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开设“太平人寿轮训班”和“太平人寿订单班”交替运作的方式将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正式引入到实践教学中。根据保险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公司环境,在校内建立全真职场,由太平人寿公司讲师担任培训和指导讲师,学生可以足不出户感受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实践公司业务。在实施过程中,采用轮流训练的方式,每期学员30人,采用“公司培训+指导+赠险拨打”的方式让学生在两周的短期训练中学习电话赠险的拨打流程和技巧,通过两周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可以进行体验式营销的尝试巩固和提升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在短期的实训中,学生可以充分走进行业,认识今后的职业及岗位要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接触。在二周的培训过程中,由保险公司定制课程并承担主要教学任务: 同时,公司通过与学校合作设立订单班的模式,循序渐进的“培训+实训+培训+实习+就业”五阶段的逐层递进,选拔部分学生参加订单班学习,每两周一次的培训课程,并将学生在订单班期间的培训成绩及实训成绩相结合进行考核。学生通过这种逐层递进的模式实现专业水平和技能的进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接受由公司专业讲师提供的培训,又可以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同时能够阶段性的参加公司的实习及实训,做到学习实践两不误,保险公司从参加培训的学员中根据学员的专业课程成绩、培训成绩以及实训业绩评定奖学金,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并有机会进入公司正式就业。 三、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公司”模式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教学工厂”模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已被许多高职院校学习、效仿,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惑与瓶颈,笔者认为,要突破这些瓶颈,关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师资团队的建设 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教职员工技能转型计划,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是破解教、学分离的当务之急。在实际操作中,应该:(1)加大从企业招聘实践指导老师的力度;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提升是实现人才转型的重要途径,定期地派专任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学府进修学习,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并且实行轮换制;(2)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水平,既可以保证企业项目开发的连续性及与企业合作的延续性,使教师能力多元化,以适应新领域及多岗位的工作需求,以实现教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3)应改革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评体系,不再沿用普通高校对教师以科研为主导的考核方式,构建以实践教学、项目化教学为重的高职教师考核体系,以与普通高校相区别,建立薪酬考核机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重视企业兼职及培训,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化运作,这样的教师团队才能满足日益竞争激烈的职业教育需要。 (二)课程体系的校企接轨与校企课程的开发 国内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还是照搬本科教学课程,以金融保险专业为例,基本是本科课程的压缩版,与职业教育的本义有较大差距,课程设置与金融机构的一线需求存在较大脱节。课程可以说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血液与灵魂,没有与市场相衔接的课程,“教学工厂”将难以实施。高职院校课程的开发一方面应满足专业教学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更应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依据经济发展,着眼于未来并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规划开发专业、设置课程。根据用人企业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开发课程前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然后成立有公司人员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实施课程开发;在课程开发工作完成后,要提请有行业资深人士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院专家进行审批。这些措施保证既能课程内容能够满足公司岗位需求,又能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在课程实施之后,还应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研讨,随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修正。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开发与研究,是“教学工厂”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工程师与教师、学生合作研究项目,使教学与项目相对接。通过项目研究,为教师提供与企业沟通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参与企业项目开发的机会,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企业前沿技术,积极超前地进行专业开发准备,在最短时间内迅速进行新专业与新课程的开发,同时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可使学生体验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使学生得到真实工作环境的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作意识与创业精神。 (三)加强校企合作管理 实训基地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经营管理实训要有经营业务,生产、科研实训要有企业项目或研发项目,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公司的经营、销售和管理,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工作环境中,确保有关培训课程与公司需求紧密挂钩。这样才能为公司提供最具潜力的人力资源储备,保证学生在未来日趋严峻的金融行业中始终具备竞争优势。 (四)拓展与企业合作的宽度与深度 从新加坡的经验来看,“教学工厂”模式的成功实施关键因素在于新加坡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世界一流外资企业,并且由于新加坡属于弹丸之国,高等院校数量并不多,所以理工学院(高职院校)具备非常大的与这些世界级优秀企业的合作空间,包括微软、花旗银行等在内的世界五百强均与这些理工院校合作。从这一点来看,国内的高职院校并不具备这样的优势,大量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不是合作企业的层次还是合作的深度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因此,下一阶段各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出路在于拓宽思路,拓宽深度与宽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依存度,提升教师的科研、社会服务能力,才能吸引企业与院校合作的动力。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上,可以立足实际,选择当地一些发展情况良好,合作意愿较高的中小企业,建立真实合作项目,寻求合作空间;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放长眼光,将学生培养、人才储备作为自身的社会责任与并与企业长远发展为挂钩。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基于工作流程的金融保险专业课程体系探讨 摘要:如何创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保险企业的需要,积极促进学生就业,已成为我们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此,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岗位所要求的素质为重点培养目标,建立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是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工作流程;职业岗位;承保理赔 金融保险专业根据岗位实际需求,采用灵活的实践教学形式,充分开展行业授课、顶岗实习,学生参与实战经营;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岗位所要求的素质为重点培养目标,培养素质全面,适应力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与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养,掌握保险基本知识,具备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实务经营能力与基本技能,能在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保险公司从事业务拓展、查勘定损、核保核赔、客户服务等实务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一、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 培养素质全面,适应力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养,掌握保险基本知识,具备保险业务经营能力与专业技能,能在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从事业务拓展、查勘定损、核保核赔等实务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保险一线人才。 工作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如下: (一)保险营销 工作任务有:1.开拓客户,确保销售目标的达成;2.进行增员招聘、团队建设、业务辅导;3.协助客户进行理赔、给付、保全变更等服务;参加公司安排的各项业务培训。 (二)保险承保 工作任务有:对承保标的进行筛选、对承保标的的费率或者价格进行确定、对客户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等。 (三)保险理赔 工作任务有:确定理赔案件、查审证明和资料、核定保险责任、履行赔付义务。 (四)保险客户服务 主要工作任务有1.通过电话、电邮、柜台等多种方式为客户及人提供投保、理赔等方面的专业咨询及业务处理;2.负责保单及相关材料的纸制文档及电子文档的档案管理工作;3.记录、跟进客户及人的诉求,转呈相关部门落实客户需求。 (五)综合内勤 工作任务有1.帮助业务员解答与条款与契约相关问题;2.按照业管规则进行保单填写与初步风险核保;3.负责与业管部门进行保单、产品资料交接;4.负责发票等重要有价证券的管理。 二、职业岗位要求分析 按照保险公司的工作流程设计专业岗位分别有:保险营销、保险、保险承保、保险理赔、保险客户服务、综合内勤岗位等。 (一)保险营销 是开展业务,特指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开展保险业务。保险营销岗位工作要求:1. 开拓客户,确保销售目标的达成,正确选择保险营销渠道;2. 掌握社交技巧方法和营销手段,对保险商品进行促销;3. 正确计算保费;4.具备沟通协作、服务创新的能力;5. 协助客户进行理赔、给付、保全变更等服务;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对应开设课程主要有《保险营销技巧》、《保险客户心理》、《保险营销礼仪》、《保险产品分析》。 (二)保险 保险岗位要求:1.依据确定目标市场的调研目的,用问卷、电话、访谈等方法进行调研;2.能与被调查对象进行有效沟通;能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述保险条款的内容,熟悉保险的专业知识和一切客户可能提出的相关问题的解答。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详尽、准确、通俗易懂地解释保险条款。具备较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灵活运用营销和社交技巧、方法;4.能用电脑进行文字输入,并熟练使用office软件;5、能按照公司的要求填写固定格式的投保单,并建立相关数据档案;能按照保险公司和银行的要求开立保费帐户;按照保险公司要求领取保单和收据;及时交给客户并介绍收据的作用和理赔程序、变更告知和理赔通知;6.具有金融财务知识注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能正确计算保险费;会在银行开立账户;7、时刻遵守职业文明礼仪规范;语言规范,举止得体;8、能吃苦、耐劳,有持之以恒精神、工作踏实、认真、谨慎,积极主动;具备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9、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具备抗挫折能力;具备及时总结自己工作、改正错误、补救失误的能力;10、遵守相关法律(保险法\民法通则),有商业道德,保证最大诚信。需要取得《保险从业资格证书》。 (三)保险承保 将投保单资料输入保险公司内部计算机承保系统;搜集风险信息,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根据核保政策对投保人提出的投保申请进行审核;决定是否承保并做出承保决策;缮制保险单证 保险承保岗位要求主要有:1.熟悉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政策;2.较全面地掌握保险基础理论、核保专业知识;掌握保险条款、保险合同、实务处理方法及基本原理,熟悉保险核保业务管理的政策、流程及服务标准,并能正确贯彻执行核保方针、政策及制度;3.熟练运用办公系统软件,掌握统计和量化分析方法;4.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5.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有团队合作精神;6.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能力;7.人寿保险要求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财产保险要求具备一定的机动车辆相关知识(车险)、进出口贸易相关知识(水险)等。 所开设课程主要有《保险承保》。 (四)保险理赔 保险理赔岗位要求了解保险理赔的相关知识;能够协助理赔员为客户提供理赔服务。 1、掌握接报案、查勘、定损的方法,及时进行手工登记立案。 2、根据立案通知书,及时登录未决赔案,准确选择出险原因,准确录入预估赔款金额。 3、收集或催收有关索赔单证。 4、缮制理赔案卷,对于拒付的案件,能够做到向客户合理解释拒付原因,并能妥善处理与客户的纠纷。 5、及时通知客户领取赔款。 6、按有关规定装订、保管理赔案卷。 7、按月编制理赔业务报表说明;编制季度、半年、全年理赔分析报告。 所开设课程《人身保险理赔》、《财产保险理赔》。 (五)保险客户服务 保险客户服务岗位要求有: 1、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客户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2、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客户满意为目的的为客户服务。 3、多次沟通,稳定并拓展客户,做好后续跟踪服务。 4、运用互联网、电话、传真、信函等多种途径与客户沟通。 5、熟练运用office等办公自动化软件,业务系统操作熟练;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工作主动性较强。 6、有较好的服务意识和沟通技巧,聆听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7、坚守保险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抗压能力强。 所开课程有《保险客户服务》等。 (六)综合内勤 综合内勤岗位工作任务有出单及核对保单,提醒外勤续保、录入与存档业务相关的资料、配合内勤主管进行单证整理对应开设课程《计算机基础》、《保险客户服务》、《保险产品分析》、《保险承保》、等。 三、学习领域构建 校外实训大致包括:一是到保险公司业务管理中心、财务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实地演练,熟悉业务操作流程;二是到各类保险标的责任事故现场、汽车修理厂等,培养现场查勘、核定赔偿责任、分析理算保险赔款的能力。三是到保险公司营销部参加晨会、夕会、业务培训,随保险业务员走访客户,掌握陌生拜访、约访、条款解释、拒绝化解、业务谈判、促成签约等营销技巧。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 [提要]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保险专业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原则,以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为引领创新实践校企合作机制。本文阐述该专业在校企合作实践创新过程的主要工作内容,论证已经取得的实践成效。 关键词: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 本文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最有效模式,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保险专业在省示范建设过程中重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办学活力,实现行业企业与专业建设的互相促进,在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目前,金融保险专业已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订单培养、工学交替、课程开发、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师资培训、技术交流、社会服务、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合作,总体来说成绩是显著的。 二、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通过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灵活多样,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 (一)重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金融保险专业于2011年末重组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高管、行业协会及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加入,校企合作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完成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定专业发展规划研究专业调整与建设、研讨课程开发与建设促进教学管理、协调学生实习、实训顶岗与就业、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不定期举行研讨会,就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展开卓有成效的讨论,委员们对课程的开设门类、职业素质与能力的构造、校内外实习实训等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重组对金融保险专业更好地为产业服务搭建了平台,也有助于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 (二)创办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 1、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成立。2011年11月4日,学院领导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总经理共同为“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揭牌,当两位领导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顿时引起台下一片掌声。这一刻不仅标志着学院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友好合作又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为学院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添写了浓重的一笔,更为学院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2、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章程。为明确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规范学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合作双方起草并通过了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章程。章程由总则、组织机构、工作内容与形式、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经费来源与财务管理、附则六部分内容构成。 3、企业参与课程考核与评价。为了让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要求,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金融保险专业聘请了紫金保险公司淮安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及销售部、客服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高管作为金融保险专业兼职教师,参与财产保险、保险基础等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课程教学的部分内容转移到了紫金保险公司实地进行,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现场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实地学习表现提供了考核评价意见。同时,紫金保险公司还接纳了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班学生到公司顶岗实习,几位高管还兼任了顶岗实习毕业生的实习指导及论文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表现提出了考核评价意见。由于紫金保险公司兼职教师在考核评价上更重视对学生工作能力与素质的评价,使金融保险专业借助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这个平台丰富了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更趋全面系统。 4、青年教师到紫金保险挂职锻炼。在校企合作交流过程中,金融保险专业有数名青年教师在紫金保险公司挂职锻炼、实践实习。在实习挂职期间,通过轮岗学习,分别实习了前台业务、销售业务和理赔业务等,提高了自身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了教学水平。 5、开设员工培训班。金融保险专业与紫金公司共同开设了两期培训班,开展对紫金保险公司员工的培训,讲授风险与保险、财产保险、汽车保险知识,进行保险营销技能培训,培训后紫金保险员工参加的保险营销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100%。 (三)与中国工商银行共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2012年11月27日,学院领导、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及淮安分行领导共同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揭牌。“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的成立,是双方共青团组织积极探索服务青年大学生的新途径,是为促进青年员工立功建业、帮助青年学生增加实践机会的益事,也是工商银行和我院金融保险专业深化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共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以来,淮安市工行工作人员多次走进校园为师生宣传金融知识、释疑解惑,免费办理网银、手机银行等业务;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也多次赴工商银行城南支行体验金融产品,熟悉岗位流程,提高职业能力;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将会为培养优秀人才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中心建设。近两年来,金融保险专业改扩建了原有的模拟银行、证券实训室、保险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建成了“仿真、集成、开放”的金融实训中心。以金融行业一线操作、客服及营销类岗位作为人才培养定位,本着专业建设服务产业的宗旨,金融实训中心设有银行仿真实训室、银行综合技能实训室、保险仿真实训室、保险综合技能实训室、证券交易实训室等八个实训室,同时在建设规划中的还有理财实训室和货币博览馆。金融实训中心配套了银行柜台综合业务、银行信贷业务、保险综合业务、证券投资业务、银行卡业务、理财规划业务等实训教学软件,充分满足学生职业素养训练、业务流程操作、岗位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培养的需要;实训中心充分模拟职场环境、营造职场氛围,实现专业教学过程的“理实一体、学做结合”。金融实训中心同时可用于企业员工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终身学习培训,集成多种功能,是服务社会的基地,是金融保险人才培养的摇篮。 2、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功能。通过成立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密切了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合作关系。同时,金融保险专业与中国人寿淮安公司签订了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向中国人寿公司输送即将毕业的学生参加暑期工学结合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中国人寿对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学生也对这样的校企合作内容非常支持,他们说这样的暑期实践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减轻了家庭的负担。目前金融保险专业已拥有15家校外实训基地。 (五)工学结合,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一体化教学就是说将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课堂与职场环境一体化。在金融保险行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核心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进行工作项目与工作任务分解,形成符合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标准体系,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仿真或真实环境,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金融实训中心的建设,重组教学环境、重设课堂氛围、重设教学评价等,重构课堂教学,全方位改造原有教学情境和场所,将课程教学设置在学做合一的实习实训场所,实训中心充分模拟职场环境、营造职场氛围,实现训练的仿真,教学的一体。以实训室为教学场地,开放课堂,以专题培训的方式请学生走出教室,将操作性很强,如银行柜台业务、产品营销业务、客户服务业务、证券经纪业务、现场查勘业务等,转移到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实地上课,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学习和工作零距离结合,切实做到工学交替。 (六)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吻合金融保险行业企业的需求,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与邀请金融保险行业企业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明确金融保险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明确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课证融通,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并在此基础上,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业务骨干携手共同开发建设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商业银行信贷实务、金融产品营销、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证券投资实务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在校企共建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共同开发校企双向使用的项目化教学(培训)教材,教材内容选取金融企业真实业务,反映“理实一体、学做结合”的培养理念。 三、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的主要成效 通过全面校企合作,广泛搭建产学结合的职教平台,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办学模式的创新,增强办学活力。 (一)创新了人才培养。根据建设行业特点,金融保险专业创新了“课证融通、工学交替、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金融保险专业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校企合作发展,工学交替,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开展了分段式教学、仿真模拟实训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开放见成效。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在充分听取和吸收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必备的专业应用知识、职业核心能力、职业主要素质,从而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了“学做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同时,加强了课程开发与建设力度,与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开展课程建设,成果有省级精品课和院级精品课、优质课、达标课等。 (三)教师素质得到提高。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按照“能工巧匠进课堂”的要求,初步建立起一支职称、学历、双师、专兼结构合理,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等全面发展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四)实训基地建设多样化。为加强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遵循“校内建企、企内建校”的思想,充分利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资源和紫金保险学院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了多模式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学习性实训基地。如与紫金保险合作建成保险仿真实训室、与工商银行合作建成银行仿真实训室;在紫金保险、海通证券设立驻企工作站等。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关于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 要】文章具体分析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职业岗位发展的方向,对专业建设特色情况进行说明,最后提出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具体建设目标。 【关键词】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思考 有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大约有金融人才300万人左右,无论从数量上、结构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将来的发展需求。我国相关部门在对未来10年亟需的12类人才进行预测时,银行、保险类人才位列其中。金融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金字塔”式结构。一方面是随着业务的多元化和专业化,对中高端人才迫切需要,如金融分析师、基金经理、证券经纪人、保险精算师、投资管理人才等六类金融人才炙手可热。 另一方面,随着业务网络的扩展,对基层一线岗位人员的需求增多,如银行业的柜台人员、客户经理、理财顾问,保险业的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内勤人员等。市场对专科生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许多单位认为专科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比较踏实肯干。尤其是经过院校培养的训练有素、技能扎实的大专生更是大受欢迎。 一、职业岗位发展调研分析 根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发展金融业,围绕建设中部地区金融机构聚集区,推进金融一体化建设。加快发展湖北银行、汉口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交银国际、长江证券、合众人寿、长江保险等本土金融机构,培育农村金融机构,引导和支持在武汉新设和迁入国际国内金融机构总部、地区总部、分支机构。重点打造汉口建设大道、武昌中南路金融产业及金融总部聚集区和武汉光谷金融港,将武汉打造成全国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培育优质后备上市资源,支持和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推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积极发展债券市场。鼓励产权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发展,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金融租赁、信用贷款等产品创新,推进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进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尤其是经过院校培养的训练有素、技能扎实的大专生更是大受欢迎。争取相关期货交易所在我省设立稻谷、玉米、钢材等期货品种的现货交割仓库。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发展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再保险和保险中介市场。大力发展产业、创业、股权等各类投资基金。积极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争取国家批准武汉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为了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要,要大力发展建设金融类专业。 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熟练掌握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具备一定金融保险理论知识和理财技术、能够熟练掌握金融保险业务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技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金融保险专业岗位发展一览表 二、专业特色建设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以市场导向原则。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生命力所在,市场需要什么专业人才,学校就办什么专业,紧贴市场需求。我们拟以主干课程为主导,以行业实际要求为主要内容来编写实操性更强的教材,根据金融保险职业具体运作过程建立模块化的教材体系,从而使学生“所学”在毕业后马上就能有“所用”。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主要表现在不断加大实践课时的比重,很多职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转变为主要在实验室完成教学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为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实验室教学也要由“放羊式”相应转变为实行以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以“导”为主的教学模式,真正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更多地考虑学生个体的需要而不是群体需要。 (三)树立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监督的新理念 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所在,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不仅仅是对教学结果的监督,而应体现在对教学环节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监督,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落实的监督、教材编写或选用的监督、任课教师任职资格和授课效果的监督、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实习实训环节的监督等方面。 (四)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实行“双证书”制度,具有多种技能鉴定与考试认证资格 实施“双证书”制度,让学生不仅有学历证书,还至少要有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将本专业的专业岗位技能证书考试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应考,同时注意教学内容与考证的对接。坚持应用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为本位,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素质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双证书”制度,把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之上。 (五)坚持校内校外实习实训 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教育和岗位“零距离”。本专业的实训由校内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二部分组成。通过校内实训,能实现部分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都是带有营销和服务性质,其实践教学需要有一定的现场作业流程和特定的商业环境。高职高专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主要依靠实训训练。武汉市金融业发展迅速,从理论上来说,为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能提供很有力的支持。始终坚持不懈与金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经过面试的应届毕业生到保险公司、银行、证券公司进行定岗实习,同时专业教师跟踪指导。这种定岗实习把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实到实处,切实从根本上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水平,真正实现毕业直接上岗。同时我们还是需要考虑国有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特殊性,其审批程序非常复杂,因此,我们的思路保持,“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主,校外实训基地为辅”,一方面,通过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观摩学习,加强其对实际业务的感性认识,而实训课程的模拟操作主要得靠仿真度较高的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同时通过聘请富有本专业工作经验的专家、能工巧匠做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及兼职教师,以缩短与实际的距离。 (六)德育与体育、心理健康、法制、安全、礼仪、就业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从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视角把握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就是“综合素质合格+特长”,针对当前高职生存在的脆弱、傍徨心理,教师开展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培养他们诚信、务实、勇于进取,有责任心,吃苦耐劳的性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行为调控能力。同时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增强安全意识。总之,职业教育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专业建设目标 1、大力开展课程建设。构建银行柜台业务、证券期货投资业务、保险经营与经销业务三大技能模块课程体系;建成一个共享型、教学互动的专业资源库;出版融技术先进性、教学互动性、实践标准性、内容科学性为一体的专业系列特色教材。 2、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个人金融业务的最大特点是客户量大、分散,在满足顾客在消费金融产品的同时还需要为顾客提供投资理财等相关的咨询服务。目前银行业最缺乏的是德才兼备的客户经理。作为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经理必需具备过硬的专业、行业知识,要能精通银行各类业务。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教学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调整教学思路,在保证学生专业教育质量的同时,切实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金融产品的营销能力。 3、加大订单式人才培养力度。通过继续与各省市地的金融机构签订订单式培养计划,学校和企业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一起组成教学团队、一起编制教材、授课资料、实训资料、一起对学生进行授课和管理,企业和订单班的学生提前签订就业协议,学生学习结束后可直接进入该企业实习和就业。 4、在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注重培养学生技能操作力、岗位适应力、创新应变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并重,即在注重“职”的同时不能忽略对“高”的教育引导。扩大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增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以社会需求作为参考来确定教学,以教学来促进社会需求。积极的为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正面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引导,促使其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的全方位发展,使之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之才。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教师企业行活动初探 【摘要】分析了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教师进行企业行活动的意义,并以到保险公司进行实践锻炼为例,有针对性的谈到了企业行活动的心得体会和作用。 【关键词】高职 金融保险 企业行 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职教育发展也呈现良好态势。由以培养综合素质为导向的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就业为导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由以学科为本位过渡到以能力为本位。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校企之间的合作,促进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我校也积极响教育厅号召,按照湖北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的精神,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教师企业行”活动。 一、意义 (一)深化教学改革。 要使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中具有竞争优势,所培养的学生就必须与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在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具体岗位的实践以及与同事们的交流,在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的同时熟悉具体岗位的职责分工,有利于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及对本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这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 (二)有利于更新教育观念和培养人才。 在企业实践锻炼时,教师可以与公司业务专家进行交流,可以对以往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开展专业调研活动,亲身体会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真实需求,了解专业岗位群的具体要求及发展趋势,获得企业对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课程体系,在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更能有的放矢,并根据市场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措施,把企业用人的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适应市场需求,进行大胆改革,努力解决目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适应市场,受到市场的欢迎。 (二)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桥区合作。教师赴企业锻炼增强了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创造了学生实习、就业的良好条件,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同时通过教师的企业锻炼也有利于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人才储备和发展、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同时,教师赴企业锻炼也进一步推动了校企间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构建,实现校企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教结合,加深了校企间人才供与需的紧密性和一体化。 二、实践内容 2014年7月我作为一名高职金融保险的专业教师,来到中国平安金融集团第八营业部进行实践锻炼,从事的岗位是讲师助理,其工作职责主要表现为:协助讲师完成上级公司下达的教学培训任务、公司各项业务培训任务以及支援系统内各公司的业务培训;协调并完成课程方案计划;课件设计及维护;参与研究、开发、编写培训课程及教材;参与制定各级公司培训计划,包括参与公司组织的课题调研活动,广泛了解销售人员的培训需求,撰写市场调研分析报告和培训需求分析报告。每天早上八点半,所有的保险同仁都会在聚龙部进行晨会。首先由全体参会人员起立唱司歌、读公司训导口号,接着是营业区业绩战报、人力战报、最新险种及咨询分析以及各项通知,最后是各个部门的二次早会。二次早会的内容主要是保险产品分享,即由最近已签单的保险营销人员分享自己的经验体会:介绍客户背景、签单背景和促成要点分享。这对于每一个上台发言人来说,都是一份荣誉。另外是本部门陈总监的分享。我将保险行业的晨会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开展了“45分钟保险晨会”的活动,将金融保险12301班分为了五个项目团队,每个团队由七个人组成,每个团队一周组织一次早会,早会由敬业时间(考勤)、晨曲、信息窗口、经验分享、游戏互动和经理时间组成,取得的效果良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了他们的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令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平安保险公司的处世哲学:做人有情有义、工作有声有色、生活有滋有味。保险营销已经到了一个境界:不是产品的营销,而是人的营销。陈总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把人做到位了,还怕产品销售不出去吗”?“敬人就有人缘,敬业就有业绩”,他们把客户当作是朋友、亲人甚至是家人,对客户的关心是无微不至,而且做得非常细致,有时候是一句嘘寒问暖的贴心短信,有时候是一份用心的生日小礼物,让你倍感温暖。处在这样一种工作环境使我深受感染,这个对我以后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是受益不浅的。另外一点另外印象深刻的就是平安保险公司有着非常发达的培训体系,令人叹为观止。众所周知,他们有一所平安大学,培训分为师范类、营销类和管理类,整个培训系统非常完善,部门里有新人岗前培训、新人钻石沙龙、“麒麟营班”、主管模压训练、雏鹰特训营等等,非常注重对员工在不同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一)有助于转变观念,提升专业教学。 专业教师通过在企业实践锻炼,更新了知识结构,提高了实践技能。教学中能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不断向学生渗透企业新的用人标准,新的规章制度等,能避免空洞的说教。在此期间,我多次与同事们交流、探讨高职应届毕业生的表现情况,包括专业知识、技能、从业态度、职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等,站在学校的角度,为了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给企业输送更优质的人才,有哪些建议。针对保险行业,企业更亲睐的人才要满足这些条件:即自信、有明确目标、能吃苦耐劳、沟通能力强、具备一定抗打击能力,而且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在保险业留下来并能走得更远。很多应届毕业生到了实习单位,感觉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觉得要放低姿态,有这样一个心理准备:社会也是所大学,自己在这所学校才从零刚开始,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抱着学徒心态,空杯心态、海绵心态。你是在学习,哪怕你第二天就从这个单位辞职也不应放弃之前每一个值得学习的机会。一个良好的工作心态比任何一个好工作都更为重要。步入社会后,没有人有义务来教育你,要从以前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用所学的书本知识适应工作的实际情况,并能融洽地协调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对企业的正常运转担负起自己的岗位责任。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培养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设置研究 摘 要:对于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工学结合为原则,并且以保险为典型的工作任务。本文通过围绕培养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详细研究,因而形成了实践性的教学体系,最终建立起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金融 保险专业 实践能力 课程 设置研究 对于高职教育而言,要想成为职业教学界的共识,首先要做的就是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建立起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是在专业论和应用论的基础上树立起来的,并且是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从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中产生的,而是要在对问题批判、解决和转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在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学生要在各种复杂的职业境界中进行交往,从而可以使自己的行为在复杂的环境中获取一定的经验。对于这一点,在教学课程的体系上,对学生的实践性教育是必须进行的任务之一,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实践性教育的教学体系。 一、对于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所包含的内容 1.对所就业的岗位要有一定的认知实习。为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在以后的就业方向上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应让学生对金融保险专业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有着初步的了解,并要求对专业的各项工作所在的岗位业务流程和职业能力所规定的要求做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实现学生对专业和岗位目的的充分认知。 2.在社会体验中得以实习。通过社会体验实习可以使学生的社会能力得以培养,为锻炼和提高学生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增强岗位上忍耐与抗压的能力,提高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同时理解奉献与价值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应对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充分的利用。学生在第一学期结束后,送到企业中进行社会体验实习,时间长达三个月,最终实现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并且在实习过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3.对专业课程的实习。对于专业课程的实习而言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理实一体课程的实训和对岗位仿真的实训课程。而对于理实一体课程的实训来说,是指在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实训内容进行一定的设置,并且以实现学生在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两方面得以加强为教学目标,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以及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结合成一体的教学法;在岗位仿真实训课程中,主要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建立与岗位仿真实训相关的项目,在实训过程中,对于这些不同的教学项目要求学生必须亲自来完成,最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4.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的综合性实习。在同专业相结合的综合实习过程中,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的金融保险实训室,通过实训使学生在金融保险业务方面的处理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为了毕业生毕业后直接能够顶岗、就业打下基础。实训室应该配有专门的电脑及教学软件,有专门的综合实训资料。其中综合实训资料可以由在校教师和保险行业专业人士共同来编写。通过学生的上机操作也提高了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和软件操作能力。 5.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对于毕业生的毕业实习而言,原则是安排在教学的第六学期,所进行实习的时间应是半年。而在实训上主要是以两种形式进行的,分别为:(1)毕业实训单位由学生自己主动联系;(2)毕业实习单位由学校统一安排。对于毕业实习的学生要制定相关规定,比如要求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工作,以及所接受实训的学生要完成一份具有质量保证的项目专题报告,并且此报告要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相关,学生通过运用毕业实习和市场的实战经验来完成。 对于以上进行的各项实训项目,学校都应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所规定的实习指导和考核标准来进行,同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习指导服从学校所要进行的相关考核,进而使实习实训的质量和效果得以保障。 二、实践教学的实施所需的一定条件 1.在“2+1”培养模式下进行的实践教学。对于“2+1”培养模式而言,是指在三年制的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为两年,剩下的一年时间是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以及相关实训项目的实施。为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无缝隙的衔接,应依据工学交替理论和实践结为一体。当前金融保险产业人员综合能力的开发主要是由“2+1”培养模式来起作用的。为使“2+1”培养模式在学校和企业间实施,必须以工作过程中的应用技能作为主要的路线,进而实现教学资料的整合。在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中,“2+1”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实践教学有了一定的时间保证,并且落实了各项实习实训相关项目。 2.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对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能有效地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此场所的建立主要是提供学校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社会体验实习、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结合教学等实习实训项目进行实施的,同时它也作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应用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主要基地。在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为实现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就必须在思路上进行拓宽,同时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并且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仅是弥补校内实习实训的不足,它对创建出一种教与学双向之间的互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社会职业情境中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给以锻炼、培养,最终实现学生顺利地完成 “学校人”转化为“社会人”这一过程。 3.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建立。为保证教学体系可以顺利地实施,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是有必要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必须对实习实训项目的过程管理进行相关规范,进而建立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质量检查、监控、保障体系是在实施实践教学前所必须进行的。对于各项实习实训项目都应建立不同的实施方案和所要规范的实施细则,并制定相关的考核和惩罚制度。譬如在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实训过程中,应建立相关的实施方案对此进行管理,在毕业实习结束之时,学生应向学校提交相关实习文件,如毕业实习的协议书、毕业实习任务书、毕业实习指导任务书、毕业实习安排明细表、毕业实习周记等等。 4.建设“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师团队的建设要有一定的要求,进而创造出一个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两方面均较高的教师团队,其中包括专兼职教师,同时也可以称之为“双师型”教学团队。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能够不断地提高,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应要求有合理学历和技术职务以及技能结构的教师来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指导。“走出去,请进来”并行的策略是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上应该坚持的,从而做到走专兼结合的道路。为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应对专职实训的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在学生实训过程中,应聘用专业水平比较高的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尽可能地实现工作与学习无缝隙的对接,从而实现教学、学习融为一体。在聘用兼职教师的过程中,应严格要求、认真选择、科学管理,从而实现兼职教师的职责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结束语 总之,对于金融保险专业而言,它属于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在金融保险专业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实践性教学对于高职教学的工作者来说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艰难的挑战。但是,只要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产学研相结合”的策略,使教师可以充分地发挥其自主的主动性,并积极思考,同时面对问题可以灵活变通,最终将会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并且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进而达到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培养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的途径 摘要:文章阐述了培养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的必要性,并对提高学生关键能力的途径进行探索,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职业发展能力。 关键词: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关键能力;就业 作者简介:皇甫红琴,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保险。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对策探究”(编号:2013B265)的成果之一。 我国保险行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对高素质的保险专业人才需求巨大,应该说在保险行业工作的人员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经过调研,发现保险行业员工存在“高流失率”、毕业生难以在保险公司生存等现象,这已经成为行业和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达到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除了要对在校学生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外,还必须依据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即关键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将来能在企业中生存,并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关键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972 年德国的梅腾斯Mertens首先提出“关键能力”概念,并于1974年进一步将“关键能力(Schlucssclkompetenz)”定义为:关键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更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各种变化的能力。[1]目前一般认为,关键能力包括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二者与专业能力共同构成综合职业能力。 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院长李德威在哈尔滨举办的国际职业教育论坛上提出:“面向全球的职业教育,要培养符合现代化要求的职业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表现在掌握企业所要求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关键能力’”。 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测评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同时,在教育部与其他部委的相关文件中也一再强调学生及职业人士的职业核心能力,即关键能力的重要性。 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当代国际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流趋势,还是国家倡导的能力本位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 二、提高“关键能力”的途径 1.巩固专业思想,坚定信念。前些年,保险行业虽然人才需求量大,但需求短视,需要的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外勤员工。人才缺口巨大而员工供应不足,造成保险业进入门槛过低,外勤员工整体素质不高且缺乏专业知识,导致人们对商业保险的评价不好,行业社会形象大打折扣。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招收的是“四批二”的学生,大部分来自郊县和农村,对保险行业缺乏认识。 保险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保险教育工作非常重视,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保险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和引导作用,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全民风险和保险意识”。如今,《保险伴我一生》知识读本已出现在中学课堂上,为造就具有较强保险意识的公民奠定了基础。而以房养老政策、银行倒闭政策、国家将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提高至大专等举措,均为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国保险市场的迅猛扩张为保险公司对大专及大专以上人才的需求注入了活力。因此,新生入校要做好以下两件事:第一,必须对学生进行金融保险专业思想教育,使之初步认识保险,了解保险的意义和功用;第二,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使之明确奋斗目标。学生除了明确学习知识的目标,还要明确“与人交流、沟通、分析与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方面的目标,即在校期间努力培养关键能力,以提高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2.构建“关键能力”培养的内容与方式。在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按照学科体系讲授基本知识、方法和原理,帮助学生弄懂重点与难点。但在高职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必须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方面加强专门技能与职业核心能力的整体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同时得到关键能力的训练。因此,专业教学团队首先应依据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核心能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做到专业与产业(岗位)对接。教师应根据保险实务优选教学内容,融入保险从业资格证考核的内容,做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以学生为主体,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行动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主,以实际保险工作任务为驱动,围绕保险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角色体验等教学方法,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强化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训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笔者承担的是金融保险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实践将教学内容分为3个模块:第一块是理论知识,第二块是素质培养,第三块是保险实务。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分组教学法,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探究互助、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渗透素质培养,按6个模块“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实施,分别是职业核心能力全国统一测评大纲八项职业核心能力的前6个。[2] 针对高职保险专业生源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开口说话开始进行关键能力训练。例如,安排学生根据案例表演小品,以培养合作意识;给学生布置收集保险公司招聘信息的任务,以了解保险业、保险公司的状况;要求学生会运用PPT宣讲、会从网上选择每周经济新闻、分享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等。在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能发挥创造力,又可提升思维,经常有创新带给大家欢乐和启迪。在保险实务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采用案例教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特别是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教学章节,如《人寿与健康保险》中讲到具体的险种,可邀请保险公司的兼职教师参与教学,介绍最新的险种;也可邀请保险公司的专家来校开展讲座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还可安排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参与保险从业资格证考试,并在业余时间跟岗,为逐步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对接做好准备。 摘 要:中国雕塑的写意,实质是在写实与抽象之间。既不算深奥也不算浅显单调,通过它特有的风格帮助人们从中寻找共鸣,从而更全面的感受作品,从整体到局部,本文通过对雕塑作品的介绍来展现中国雕塑的写意精神。 关键词:中国雕塑;写意精神;分析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033-01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写意”是我国艺术领域的灵魂,雕塑艺术也不例外。在传统文化和独特的民族艺术创作理念的继承中,雕塑的写意精神传承至今,是造型艺术中的精品。中国古今,从政界到生活,到独立的物象雕刻,有不少写意精神饱满的雕塑作品。 一、雕塑的写意精神 中国传统的雕塑风格有原始朴拙意象风、帝陵程式夸张风、民间朴素表现风、秦俑装饰写实风等,这些不同风格的雕塑有一个相同的精神特征就是神、韵、气的统一。另外雕塑同其他造型艺术界的作品一样,拥有独特的“写意精神”。“写意”,其实是有意在前,写在后。雕塑艺术中的“意”是与“象”相关联的,可以说是“意象”,就是通过艺术的“象”来呈现其“意”。那么“写意”就是通过“写”来表达艺术的“意”。 雕塑的写意有三方面的特征:形态的夸张意象、人物瞬间神态的意象和形体外观隐显的质感意象。旅法雕塑家熊秉明的“牛”系列雕塑作品,有着刀削的累累痕迹,但是在作品的整体看,就包含着一种氤氲之气,充满活力,凝固的熔岩仿佛要涌出一般。熊秉明的雕塑作品中包涵着中国的哲学、书法、诗歌和西方哲学、雕塑视觉构成的融合体,既深刻理性、又优雅富有诗意。此外,田世信、孙家钵、刘焕章、贺中令、邢永川等雕塑家的作品也有着一定的写意性。这些大家将中国雕塑的写意精神传承,使我国的写意雕塑资源取之不尽。但是对当代的雕塑家来说,把雕塑艺术中的写意精神弘扬和深化也有着很大的挑战性。 二、西方的写意与中国的写意区别 西方的写意注重雕塑作品的造型。看西方人的教堂,是一种升向天国的建筑结构,都来源于他们的意志和信仰。所以说西方的造型艺术家是在理性的基础上锤炼出一种看得见的“精神”。这种精神趋向于人的主观,远离或解构对象,例如罗马尼亚雕刻家布朗库西,它的作品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例如《睡着的缪斯》打破了人物雕塑的常规,只有一个头部来代表缪斯,眼睛、鼻子和嘴巴也只是轻轻刻出,但是还是很合理的将女神的主要特征凝聚起来,表现她沉睡的神态,其余的部分就留给了欣赏者去幻想。因此西方写意雕塑的形体塑造大都是“形而上”的。 中国的写意雕塑不同于西方,中国的写意雕塑有一个理论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作品更注重生活的原型,注重表现在生活中的感受,把无形的感受渗透到有形的雕塑中去。作品的生成往往是急速的,有着发散状的外形,而不是看上去循规蹈矩的几何组合体。除此之外,中国的写意雕塑还注重“神”的写意,着重刻画作品对象的某一个定格的神态表情,并且在刻画时会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造”,即把某种神态表情夸张、委婉、更具有表现力地刻画出来。例如我国民间泥塑中的汉俑,汉俑造型较为生动,其中洛阳东汉墓出土的乐舞百戏俑,形体较小,姿态传神,有着优美的舞姿,其动作和表情都是略微夸张;山西三门峡东汉墓土中的武装部曲俑,手中都握着强硬的弩弓,控制着弩弦做准备发射的姿态,形态极为鲜明生动,这些都是古代雕塑艺术精品。 中国的写意雕塑并不是雕塑者对着实物对象进行创作,而是靠雕塑者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以及对雕塑对象赋予的强烈的感情来进行创作。所以中国的雕塑作品在外形上看不到雕塑者眼睛里存在的对雕塑对象的解构,雕塑对象所呈现出来的是变形后的实物,这些变形的元素,就是雕塑者感情的载体,作品似是非是,又富有饱满的感情,风格中庸化。中国雕塑的写意理念很符合齐白石的一句话:“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 三、中国当代的雕塑写意精神出现的问题 如今我国的雕塑艺术越来越“求新求变”,雕塑家抛开了传统的规范限制,大大弘扬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在艺术界形成了一种开放自由的写意雕塑系统。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问题――过于将西方潮流作为参照。雕塑家要意识到一点:国际化的优秀雕塑作品,并不能反映中国的艺术理念。一些雕塑家倾向国家化的创作方向,在国际的作品群中成为“泛滥元素”中的一颗,在国内又缺乏代表性,得不到认可,所以成为毫无营养的作品。即使得到了西方人的认可,也是在西方人的普遍思维中得到的认可,并不是因为作品本身。所以目前我国部分雕塑家没有将传统放在创作的主位上,盲目的进行写意创新,形成“风头主义”。 四、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但不能盲目创新,雕塑家在创作时要注意保留民族文化,雕塑总体来说还是要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这种对传统的重视,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认可,是对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保障。吸收外来艺术营养进行创新的同时,还要积极地将中国雕塑的写意精神融入到国际艺术的队伍中。展现雕塑艺术中写意精神的独特魅力。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河北省金融保险专业社会背景与人才需求调研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只有金融业的高度发展才能又好又快地推动其他产业发展。本文主要对河北省金融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调研,并对金融保险人才市场及需求调查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金融保险 人才市场 需求 一、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调研 近年来,河北省委、河北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河北省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3)》、《河北省金融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河北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河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对如何壮大金融主体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思路,并就这个主题提出了金融环境建设的具体举措。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就是希望通过壮大金融主体,发挥其资金积聚效应、税收效应、相关产业带动效应,推动河北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时,根据石家庄的“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今后五年将大力发展省会服务业,增多做强金融市场主体,积极引进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落户石家庄。做大做强市级投融资平台,促进产业发展与金融发展良性互动。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等行业,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到44.5%。着力加快改革开放,在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基础上实现新突破,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创建资本要素市场,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我国保险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保险的市场格局,险种体系基本健全,保险公司多极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截至“十一五”末期,全省共有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47家,其中,财产险公司22家,人身险公司25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105家,保险兼业机构5723家。保险业从业人员20余万人。根据《河北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到2015年末,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达到80家,分支机构达到4500家以上;设立地方法人保险机构1~2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数量达到120家。根据我们的市场调查和业内专家保守预测,未来5年内石家庄市将增加各类保险机构和营业点50个,需要新增保险专业理财顾问、经纪人、理赔定损员、寿险训练师、基层团队管理者等文化素质较高的各类保险从业人员至少1万人,由此推及河北省需要新增5万余人。而在河北省57所高职类院校中,有18家院校开设有金融保险专业,每年培养600名左右的金融保险人才,市场需求缺口很大。 “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险业年平均增长率较为可能的浮动区间为9.5%~17.6%,保险公司体制改革与机制转化将继续推进,国有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革将不断深入,保险公司处在从规模扩张向追求效益的转型期,对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将日渐提高,保险业发展需要一大批精通金融保险专业知识的人才,特别是基层的保险销售、基层管理人员以及内勤人员。此外,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成为一种趋势,银行、证券及保险业务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单纯学习金融某一分支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现代金融保险业需要不仅要掌握保险知识,又要对银行、证券、投资理财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的保险与金融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二、金融保险人才市场及需求调查情况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资本市场的建立,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管理工具的快速发展,企业迫切需要进行项目投资融资、资本运作、税务筹划、成本控制等相关的战略规划及运作、参与并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金融保险的专门人才;另外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和金融操作的日益现代化,使企业的财务活动以及与各方面关系将越来越复杂。对专业化的金融保险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一)金融行业“钱”景广阔 金融专业毕业生其平均起点工资和平均定级月薪分别为2000元以上和3700元以上,与其他行业相比,明显处于较高水平,对毕业生来说十分具有诱惑力。在具体薪酬方面,金融高端人才年薪都在15万元以上,八个城市的基金经理平均年薪为21万元左右。按照自身的条件不同,能力、学历、经验和背景的差别,往往同一岗位的人员所获得的薪酬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别,其年薪为15万~100万元不等。 (二)金融类人才缺口巨大 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这几个省市对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些省市金融机构相对集中,发展态势良好,尤其是对金融行业的中高端专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目前企业需求量与人才的供应量比例已经接近9∶1。这也直接导致金融行业人才求职活跃,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员会主动出击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专家表示,因为金融行业总体上人才缺口较大,企业的招聘职位和数量都比较多,对个人而言可选择的机会比较多,因此人才的流动率也较大。与上海、北京相比,石家庄的情况稍微平和一点,但有向这些大城市靠拢的趋势。随着商业银行、外资银行进驻石家庄以及越来越多的准金融机构(如私募基金之类)在石家庄发展,金融人才,尤其是高端金融人才的缺口将越来越大,石家庄金融类人才的流动性和薪酬水准也会向上海这些大城市靠拢。而且现在不少国有银行也开始转变观念,委托猎头公司寻找相关人才,人才的争夺将进入白热化。 (三)金融类人才压力也不小 据了解,金融行业的企业目前招聘的职位主要是销售类、金融类、保险类和经营管理类等人才。从金融行业人才的职业分布情况来看,保险类的供求比例差距比较大,企业对保险类人才的需求较多,而市场上该类人才的供应量又相对较少。此外,金融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格外强劲,企业需求较多的典型高薪职位包括基金经理、高级投资咨询顾问、投融资经理、金融分析师等。这种需求也不断造就业内高端人才频繁流动,据资料显示,在基金经理炫目的光环背后,是年均30%的淘汰率和年均54.3%的变动率。近年众多明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行业也令金融领域人才紧缺的困境越加明显。与此同时,企业在招聘金融行业高端人才时,大多数对工作经验都有严格要求,通常要求有5~10年及以上工作经验,并且能够熟练运用或精通一门外语,系统学习过一定的财务、金融和管理等专业知识,对相关的理论有较深入的研究。有些岗位甚至还要求候选人有过上亿资产运作经验,熟悉资金运作程序以及有海外资金渠道等。因此金融行业的高端人才往往在市场上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各大企业纷纷以高薪和各种附加福利待遇来吸引人才。” (四)人才需求调查结论 根据本次调查,结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一份针对高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和培养现状的权威报告显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社会对经济类、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意愿仍然很强烈,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的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意愿相对更强烈。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之我见 教育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把职业教育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提高教育质量将作为职业教育今后的工作重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职业教育应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及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但职业教育中的金融保险专业因其相关职业的特殊性,在培养人才中校企合作模式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如何加深与金融企业合作,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发挥作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将成为该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提高和发挥金融业的功能和作用对促进各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金融业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将金融产品、理念渗透到各行各业、社会各个领域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进一 步发挥金融业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为适应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我国相继有多家高职校院开设金融保险专业。 1.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范围广 多数院校以培养面向银行、保险、证券、信用合作社等各类金融机构,从事金融产品营销、客户服务、维护与管理工作,以及从事银行、保险、证券等公司的柜面工作的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型人才。 2.培养目标行业的特殊性 金融保险专业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难度较大。原因有二,其一,金融,广义上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三类,金融涵盖面广。过去,为降低经营风险,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单个业务利润下降,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意味着,培养的人才既要具备的经济、法律知识,又要全面了解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面的相关知识。其二,依据金融业的服务属性,金融人才要将抽象的金融理论转换成具体的金融服务操作、产品组合设计,为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而提供的多样化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因此,对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要求更高。 3.教学重点转移:从重理论到重实践 在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发展必然趋势的大背景下,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都要有所改革。从人才培养规格看,由重视理论向重视实践转变;从教学模式上,由学校教学转变为校企合作模式。 以培养适合客户经理为岗位人才例,在个人理财规划中,客户需要储蓄、信贷、保险、证券、期货等各种金融产品的一站式服务,教学中从银行、保险、证券等方面的法律进行讲解,实践中还需要掌握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金融产品的特征,需要客户经理熟悉各种金融业务,拥有丰富的金融从业经验,具有优良职业操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真正能满足金融机构需求的一线岗位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培养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和金融职业素质,校企合作显然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是,简单的校企合作模式起不到教学的作用。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经过各大院校的实践,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的必然趋势。 但就目前的校企合作方式而言,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1.目前,校企合作方式 (1)专业建设委员会。由专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与专业密切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等组成,共同制订与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岗位技术标准与专业技术核心课程建设工作,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2)专家讲座。专家介绍所在金融机构的发展史;宣讲目前金融企业、行业的发展现状;预测未来企业、行业发展趋势;提出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并针对不同岗位 指明职业生涯的规划。 (3)认识实习。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初步认识和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各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范围及工作职责等。 (4)校内基地实习、实训。根据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工作范围、工作职责、业务流程模拟实训。 (5)企业提供岗前培训。介绍岗位工作定位,工作流程,工作技巧以及职业道德。 (6)入企业顶岗实习。学生进入实习企业全真实习。 2.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范围局限。开设金融保险专业的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立之初都考虑到金融行业涉及的面比较广(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面向银行、保险、证券、信用合作社等各类金融机构,从事金融产品营销、客户服务、维护与管理工作,以及从事银行、保险、证券等公司的柜面工作的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同时,考虑到银行门槛较高,证券公司要求的人才层次较高,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将重点倾向于保险。就合作意愿而言,银行、证券公司与院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该专业与银行、证券公司校企合作的机会很少,保险公司的合作意愿很强烈,但合作也仅限于保险销售方面的学习,校企合作的范围比较局限。校企合作的真正意义在于不仅培养金融人才熟悉某一个特定岗位的实务能力,还全面了解金融机构运规则、金融业务基本操作流程和管理流程并且理解其运作原理,明白特定岗位在整个流程中的独特地位及与其他环节的关系。该专业目前的校企合作方式所达到的效果甚微。 (2)校企合作未形成长效机制。能够进行校企合作院校,又因为合作缺乏长期方案、计划的指导,合作经常终止。在校企合作实施阶段,企业由于到月末、季末或任务攻坚或者经费问题而未能按教学计划实施实践教学,导致实习计划中断;或因企业人事变动导致校企合作取消等等诸多原因导致校企合作未能真正实施。 (3)校企合作动力不足。校企合作中,学校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企业的合作意愿的积极性并不高。并且在大多的校企合作中,企业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原因有三: 第一,各地的金融保险机构基本上属于该地金融保险公司的销售机构,主要强调业绩的完成,学生参与实习也主要是从事销售或理财性质的工作。企业培养出一个优秀的销售或理财人才非常困难,但不能保证其效力实习单位,实习企业付出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第二,带学生实习,加大金融保险企业员工日常的工作量及工作压力,却无任何资金补助,学校和企业缺乏经费支持; 第三,未找到合作的共同利益点,例如:高校的人才、技术、科研、培训等资源的共享。 综上所诉,企业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校企缺乏长期、有效、深度合作,根本原因缺乏共同的利益点和动力机制。 三、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如何维系校企合作,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成为关键!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在于挖掘校企合作的共同利益点以提高企业长期合作的积极性;建立制度以维护合作;争取政府经费以支持合作。 1.合作共赢,助威解困 以与保险企业合作为例,针对保险业目前发展的现状:一保险市场极具潜力,但保险单品单一,保险产品需创新;二保险企业人力资源匮乏处于瓶颈时期,更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并需要高学历人才向保险企业聚拢;三缺乏宣传;而学校与险企的合作正好迎合这一需求。 校企对金融保险人才的共同培养不仅能满足保险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 需求,同时可以对在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风险管理、财务、核保核赔保险营销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学生到社区社会实践,可以进行保险产品市场调查和保险知识宣传,以此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优秀者险企优先录用。利用学生反馈的信息,险企与学校专家可以在产品或服务上做出创新,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校企合作不仅完成对金融保险人才的培养,间接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还有可能会为企业带来盈利,基于这几点,合作必然可以长期进行。 2.制定合作制度 为规范合作,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制定出双方的人员架构、合作方案、执行流程和利益分配标准。 (1)人员架构。人员架构分为三方面:一制度顶层设计人员;二组织人员;三方案执行人员。 (2)制定校企合作制度制定校企合作制度是有效深度合作的前提,包括: 制定和划分学校、企业、行业的职责; 制定校企合作的实施方案和执行流程,例如:针对学生在校学习哪些课程;学生在分别学校和企业学习的学程和学分的制定;在企业的哪些岗位学习哪些业务内容,如何实施等方面制定方案和执行流程。又如:对企业在职员工的继续教学实施方案的制定等。 制定质量监督评价体系。 有明确的质量标准,进行全程监控实践教学过程和质量,评价做到有据可依。 3.寻求政府或企业经费支持 校企合作寻求到政府或企业经费的支持(包括金融保险知识宣传普及推广、公益广告、科研等方面),深度合作的程度更高。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方式,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校企合作,合作必将远行!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如何加快金融保险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摘要】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技术教育的属性,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形成具有人才培养周期短、教育实施灵活的特点。金融保险专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实施个人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和生存能力,从而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由“工业经济”逐步迈向“知识经济”,可见,高新技术在各个经济领域广泛运用,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了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只有统一思想,加强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提高金融保险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把个人教育和培养生存能力真正落到实处。因此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积极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改善技能型人才结构,促进劳动者就业,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的教育体系。 一、科学的定位与培养目标是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基础。准确定位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是河北省较早开办金融保险专业的高职学院之一。我院金融保险专业自2006年创建以来,我们一直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原则,按照复合型和应用性人才要求,以河北省金融保险业为依托,以石家庄及周边地区金融保险行业为辐射区域,培养和输送中高级金融保险人才。按照这一定位,我们确定了金融保险人才培养目标,这就是培养适应我国保险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要求,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养,掌握金融保险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外语和计算机技能全面,具有市场营销、理财规划能力和业务办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在各类金融、保险企业从事金融保险业务“社会需要、行业认可、企业能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加快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保障。专业培养计划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实施专业教育、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性指导文件,也是组织专业教学的基本依据。为了办好金融保险专业,几年来,我们贴近现代金融保险业对人才的需求,依托我院财会优势,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上积极探索,根据“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践、培养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在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从2006年第一个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来,先后六次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修订。为了使专业培养计划更加科学合理,我们大胆摸索和改进制定培养方案的方式,改变“闭门造车”的固有思路,即在制定本专业培养计划时,不仅借鉴兄弟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先进的教育经验,同时对河北省尤其是石家庄地区的金融企业进行多轮深入的调研,还邀请金融保险业的专家及高管人员参与我院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研讨会,广泛听取他们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尤其是对金融保险业的人才规格要求和最新人才需求的信息,进一步完善本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另外,根据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完善教学方法,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强化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教学内容,从而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贴近金融保险行业发展和保险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实践平台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重要环节。为了确保金融保险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金融保险业务时间训练平台。首先,将社会调查、专业认知、金融保险专业业务流程、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立体交叉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训练,确保了培养质量。其次,构筑三个实践平台:一是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系与河北天宇通信有限公司在我院内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实地得学习保险业务技能和了解金融保险行业提供了稳定性平台,同时通过组建专业实验室,购置金融投资、保险业务教学软件,构筑本专业业务模拟实验平台。二是在现有的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寻找新的实习、实训基地即与石家庄市多家保险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校企互动交流平台。三是努力搭建学生与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交流的平台,即定期邀请实践基地技术人员或行业专家到学院为学生学期授课或作专题报告,使学生能与行业专家或技术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组织学生参与金融机构的一些真实工作场景、业务流程,对于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对本专业的认知度从而提高其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以及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三个实践平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满足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锻炼的需要。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关键环节。课程落后,源于师资的匮乏。目前我院金融保险专业的师资大多来自于本科或研究生刚刚毕业,理论知识丰厚,虽然大部分教师已到企业进行过实践,但是在实践技能操作上还是略差一些,即“不熟悉保险公司、证券、银行的基本业务,怎能培养出适合该行业需求的人才?”所以,我们需制定相应的师资培养政策和计划,加大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的力度,以增强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另外,还要寻找并创造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或技术人员的交流的机会,搭建教师为企业提供服务和解决难题的平台,并把它作为一项重要、长期的工作来落实。同时,建立企业教师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系统方案,以保证企业教师到高校参与教学的数量和质量。当然这就需要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 综上所述,金融保险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就有独立创新、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成为深受行业、企业和社会欢迎的有用之才。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基于素质目标的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具体分析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以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培养目标,据此对高职金融保险的人才培养定位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有针对性提出加强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高职金融保险培养目标人才定位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对教育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关于最新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2006年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是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什么是“高素质”?文件中进一步解释为具有“社会适应性”和“终身学习理念”,能够“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的人才。这表明目前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意在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企业岗前培训相区别。一般地,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并不把短期就业能力放在首位;企业岗前培训把短期就业能力放在首位,强调使受教育者在短期内成为某一特定岗位的初级工,甚至是熟练工;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既强调学生的短期岗位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还强调具有长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即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适应未来岗位的变化。毕业时它可能只能成为某一岗位的初级工,但是它具有快速成长为熟练工的能力,并具有从一个岗位向另一个岗位转移的能力,或者在行业内多次转移基至是跨行业转移的能力。 一、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 据此,大多数高职院校将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银行、证券、保险等金额领域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或岗位群能力。其原因或许是受招生压力的影响,各高职院校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就业率,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可以让学生很快适应岗位要求,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可以使原培养学校拥有较高就业率。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就它同就业和经济进展的关系而言,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愿望。”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仅仅定位在“胜任某种岗位”、“具备胜任某种岗位的能力”,显然是不适应这一规则要求的。 如今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更新飞速进行。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 90%的知识需要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来取得。因此任何教育都不可能教给学生终生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教育只有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才能实现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短期就业与长期就业的相结合。放弃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专注于单一岗位技能的培训,也许会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问内适应对应岗位的工作,并使期培养学校得到较高的就业率,但是如此培养的学生必然会在长期的就业竞争中败下阵来,从而反过来影响原培养学院的声誉。高职院校要想使自己在市场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首先使自己培养的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严伟、黄晓兰在《建立素质本位的高职金融保险课程体系》一文中用实证调查得出相同的结论:金融专业偏向技能本位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企业看重的是综合分析素质能力。所以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界定为为整个金融保险领域服务,培养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人才。 二、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的人才定位 高职高专教育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除了需要普通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基本办学条件外,还需要建设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实验、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投入、维护管理、实训耗材等成本费用很大。相关文献表明,高职高专生的生均培养经费投入应该是普通高校的 2.5倍左右,然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各地在教育投入上往往偏向于本科教育,没有给高职高专在内的职业教育以足够的重视。同时由于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产业从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遇到困难,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吻合性差。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整体认同度偏低,据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的学生家长调查显示:有 65%的人认为包括高职高专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低一个档次;53%的人承认在与孩子谈理想时,会轻视职业教育。 随着国内“金融保险热”的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金融保险,然而很多人误以为金融保险很时髦、很神秘,认为金融保险是一个高工资和高就业率的专业。这种误解造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现象。实际上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必须先就职于金融保险一线岗位,积累经验,才能发展成才。很多人对金融保险一线岗位操作的实际情形缺乏了解和认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和期望值过多过高,对未来的工作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定位于高职高专类,学生毕业后的学历相当于专科学历。根据调查,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毕业后被金融中介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录取,大多从事接待和服务之类的工作。 从金融服务机构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来看,国内银行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传统银行业务为主,发展基本稳定,对金融人才会有一定量的需求,但一般对学历要求较高,而且数量不会太大;而中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般只设一个支行或分行,业务也主要是以对私高端客户和公司的理财为主,储蓄业务有限。随着业务的发展,这些银行未来会增设一些分支机构,从而会增加对柜员和精通理财、信贷等业务客户经理人才的需求;其他银行如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随着业务的发展,对于柜员的需求量会比较大,而且这些银行对于所需人才的学历不会做太高要求,主要要求精通、熟练业务;小额贷款公司和信用担保公司业务主要与信贷有关。这两类公司需要一定数量的精通信贷业务的金融人才。以上其他银行和信贷公司、担保公司是未来高职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从保险业来看,各大保险公司对于保险人才的需求数量很大,要求的起点也比较低,而且人才需求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保险公司主要需要的是保险客户经理,随着保险公司业务开展的不断规范,保险公司形象的好转,人们对于保险公司认识以及保险观念的转变,保险市场人才需求潜力很大,而目前人才供给市场短缺,所以保险专业的高职教育大有空间。 三、加强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高职教育要有自己的特色 高职教育要发展就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生命。特色体现在高职教育办学的各个方面,包括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校管理和人才规格与质量等,在整个办学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办出自己的特色,要充分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在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学校中,办出一流水平,创出自己的品牌。同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和差异性,而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高职院校金融保险课程应结合院校所处的地区及本校实情,从现实出发,找出自己的优势及不足,体现出自己的特色,重点提高课程设置的弹性和适应度,以确保课程设置的质量。 (二)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课程 上面已经谈到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包括信贷)、柜员服务和保险客户经理等一线具体工作。可根据这些岗位设置相应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课程。专业基础课包括金融基础、点钞技术、会计基础等课程系列。此类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素养,为专业核心能力与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个人理财、商业信贷业务、银行卡业务、保险营销、证券投资实务操作等课程。此类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金融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即基层金融人才必须具备的临柜交易、服务营销和理财三种能力。综合能力培养与训练主要通过专业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方式进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在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注重培养学生技能操作力、岗位适应力、创新应变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并重,即在注重“职”的同时不能忽略对“高”的教育引导。扩大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增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以社会需求作为参考来确定教学,以教学来促进社会需求。积极的为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正面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引导,促使其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的全方位发展,使之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之才。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个人金融业务的最大特点是客户量大、分散,在满足顾客在消费金融产品的同时还需要为顾客提供投资理财等相关的咨询服务。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银行业最缺乏的是德才兼备的客户经理。作为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经理必需具备过硬的专业、行业知识,要能精通银行各类业务。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教学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调整教学思路,在保证学生专业教育质量的同时,切实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金融产品的营销能力。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中国金融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金融保险从业一线的专门人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保险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准确确定专业定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创新“课证融通、工学交替、个性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对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与核心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证。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金融保险 人才培养模式 1 概述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质为高端技能型人才,这就是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是要使学生即具有专业较高业务知识与业务技能,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的技术操作能力。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省级示范院校,我院金融保险专业办学历史悠久,1977年开始招生,2004年转型高职办学,学制三年,现有在校生196人。 人才培养目标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依据。确立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市场经济的需要,通过调查问卷、走访企业、组织座谈会等形式进行社会调研,我们将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概括为:立足地方,面向区域,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地方金融服务重点产业,以商业银行综合柜员、金融产品营销员、保险公司客服、证券公司客服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地方金融保险机构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 “课证融通、工学交替、个性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2.1 推进“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双证书”教育是使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进入岗位的通行证,即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教育使学生具备岗位工作能力或资格,可以快速地适应岗位工作,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就业率。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可以选择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有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保险人从业资格证书和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分别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保险业协会和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考试,参加金融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是从事金融相关职业的“敲门砖”,金融从业资格证同时也被称为金融行业的准入证。因此将金融从业资格考试的科目与专业课程教学相互融合,辅助学生考取从业资格证书,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的目的。 2.2 校企合作发展,工学交替,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 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根基,是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工学交替是指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企业学习和在学校学习交叉交替进行,实现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工学交替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反复的实践、直观的现场教学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扎实有用的技能,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岗位技能的有效途径。 2.3 推进素质教育,重视人才个性发展 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涉及银行、证券、保险三个职业方向,虽然此三者共属大金融类,但在职业素质甚至从业人员性格特征上都有不同要求,所以“个性发展”的培养模式就是通过合适的素质延展课程设置与企业联合设立订单班,帮助学生做好细类目职业方向选择,充分展示个性特征,深化匹配性职业素质培养,优化职业生涯方案,提升就业质量。 3 “课证融通,工学交替,个性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 3.1 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 金融保险专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诚信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和职业基础素质,注重对学生个性培养,根据学生素质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见表1) 3.2 重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在系校企合作理事指导下,重组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政府主管部门有关人士、行业协会、企业专家参加,集合“政行企校”四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完成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研究专业发展规划、专业调整与建设、教学管理、学生实习及就业、课程开发与建设等工作。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 3.2.1 专业建设工作组 成员由企业专家、行业管理专家组成,对专业建设、专业发展、课程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等进行研究和指导。把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重点,使专业教学要求和岗位技能要求一致。 3.2.2 课程开发建设工作组 成员包括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及业内知名人士。主要通过市场需求分析、职业技能分析和课程体系分析,对课程的开发进行指导和评估,确保开设课程与用人岗位紧密联系,以保证课程质量。 3.2.3 企业实践与就业指导工作组 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主要对学生顶岗实习能力、就业能力和企业用人情况进行研究,为课程建设工作组提供课改支撑,为学生成功就业寻找合适的用人单位和岗位,形成“双导师”育人评价机制,积极推进“学生带薪实习制度”实施“模拟招聘大赛”活动。 3.3 深化“课证融通”的教学改革 深入推进“双证书”制度,深化“课证融通”的教学改革。将银行、保险、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科目融入教学内容,采取“以证代考”的方式,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例如通过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个人理财》科目的可免考《个人理财》,通过保险人资格考试的可免考《保险基础》。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获得1本职业资格证书,方可取得毕业资格,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使学生能充分掌握从业知识,达到从业标准,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3.4 分段教学、开放课堂 实施“定活两便”的人才培养,分段教学、开放课堂,在第3、4、5三个学期,选取一些课堂讲解较抽象的职业技能课程,采用一段时间集中授课,一段时间完全开放课堂,以专题培训的方式请学生走出教室,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之上,将操作性很强,如银行柜台业务、产品营销业务、客户服务业务、证券经纪业务、现场查勘业务等,转移到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实地上课,分段时间由课程性质决定,实现学习和工作零距离结合,切实做到工学交替。 3.5 校银校险订单培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在第4、第5学期,通过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订单培养的方式,实现人才个性发展。根据教学的内容性质和金融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及工作任务的不同要求,教学工作在学校和用人单位两个教学地点交替进行,校企共同教书育人。实行“整存整取”方式,根据金融企业人才需求数量,确定订单班人数,根据任职要求,确定订单期限,“存入”订单班的学生到期由企业“取出”,正式顶岗,达到学习与岗位直通。建设期内,与紫金保险公司、江苏银行、太平人寿等6家金融企业签订订单协议,订单人才培养学生数占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30%。 3.6 培育产学研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当人们强调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时候,不能忽略一个基本的事实: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实施是以一批高素质高职院校教师的存在为前提的。很难设想,没有一批高素质的既懂教学又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的专业教师,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产学研结合的教育实践的时候,必须首先培育教师的产学研结合意识。具体地说,一个真正合格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一般教师的职业精神,还必须具有把握专业领域内技术进步总体趋势的能力;具备把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具备与时俱进的专业技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产学研结合“双师型”教师。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广泛吸收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才能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并联合企业培养职教师资,进一步提高教师全面素质。如:每位专业教师定点挂靠一个企业,进行现场锻炼,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并及时跟踪学习现场的新知识、新技能、新设备,使教学更好地贴近生产现场。专业教师在学校工作一段时间后,再送到企业培训,使之确保能跟上企业新技能、新思路的发展;对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的青年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安排到企业进行现场锻炼,并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对他们进行技术等级鉴定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使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浅析《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对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 【摘 要】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主要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理财行业等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技术应用型、技能型金融人才为目标。《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是直接对应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工作岗位,强调仿真教学模式,逐步加大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能力 随着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金融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职业教育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方向是针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各金融行业输送基层从业者,是合乎市场要求的金融业务人才。《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作为金融保险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培养学生能够较快掌握柜面业务的操作要领和规章制度,并能在反复练习后达到相应的操作标准,为其将来去银行一线岗位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以市场为导向,明确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需求 以金融企业岗位设置的层次特点来看,目前占有较大比重的仍然是操作应用型一线员工。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迎合市场的需求,便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准确定位,深入行业,全面强化职业,促进优质就业。因此,高职毕业生的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和专职性.其普遍任职于证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一线技能型服务人员。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培养适应市场需要,既懂金融,又懂营销、会理财、善管理并具有一定后继续发展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基层技能型人才。其中商业银行一线综合柜员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包括:熟练掌握各商业银行及其金融机构临柜交易、客户服务营销、业务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作,能够全面、系统、规范地处理银行个人储蓄业务、银行卡业务和客户经理业务。 二、以岗位职业标准为核心,明确《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教学目标 《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是金融保险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必修课程,课程直接对应从事银行柜员、理财经理等岗位,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指向的最基本的岗位并符合金融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1)《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概况。《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是以完成商业银行柜台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紧扣职业专项能力培养的需要;根据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岗位的工作内容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商业银行综合柜台岗位处理业务的工作程序来组织教学过程,以具备商业银行营业部工作环境并配备银行营业部相同设备和软件的实训室作为上课场所;以具有商业银行工作经历的教师参与组织教学。(2)《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设计思想是通过仿真的商业银行工作场景和仿真的商业银行业务软件进行大量仿真的商业银行操作,可以训练学生熟练从事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的职业能力,同时对应银行柜台服务客户、面对客户的特点,本课程亦能促进学生形成优良的服务理念和职业素养。其教学目标是在学生掌握初步的金融理论知识和经过基本的财经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立足银行柜员的基本知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基本规定、基本规程,在教学中突出对学生的业务规程的教学和训练,通过在仿真的商业银行工作场景中运用仿真的商业银行业务软件进行仿真的商业银行业务操作,训练学生熟练从事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的能力。(3)《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的整体设计。《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的整体设计在于每个工作项目的学习与实训都按以标准业务操作流程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每一项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每一工作任务模块都按照业务操作的流程顺序逐项学习各项临柜业务的操作要点,借助模拟银行仿真操作设备、仿真业务凭证、业务印章、业务操作程序,通过设计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等实训练习,结合真实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胜任银行综合柜员岗位的职业能力。运用科学的课程开发方法,实现了课程体系的整体重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三、以《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确定其能力培养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与银行一线柜员实务操作紧密联系的课程,因此银行柜员的业务操作过程具有较好的可模拟性和可移植性,这为在教学中实现工学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了突出该课程专业课的应用性和操作性,除保留传统的课堂系统讲授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方法上做一些创新,灵活采用项目小组工作法、分角色实训法、专家讲座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实践、积极达成项目训练目标。(1)教师课堂讲授法。课堂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作为基本知识、技能的传授方式,课堂讲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的讲授是利用多媒体设备和银行柜面操作系统软件及银行柜面用具,老师介绍每种业务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向学生展示每个项目每个模块的基本流程,具体的业务操作由学生自己先摸索、先思考,老师再解答学生动手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使学生对每个业务的系统操作有个更深层次的认识。(2)项目小组工作法。项目小组工作法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在应用中学习,在实践需要时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攀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程度,从而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可以抽出大量的时间帮助程度比较差的学生,有利于进行“因材施教”。(3)场景模拟法。《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的主要学习工作任务就是在课程教学中,完成“个人储蓄业务”、“对公存款业务”、“贷款柜面业务”、“银行卡业务”、“结算业务”、“中间业务”等多个教学工作项目。利用模拟银行的仿真环境,根据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运作的程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柜员和客户,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业务模拟操作,要求不同角色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变换角色,最后形成业务操作报告,并将其作为该门课程成绩的考核内容之一。利用仿真现场教学,让学生与仿真的工作环境零距离接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学生身临其境,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较大提高。(4)学生实训比赛法。在教学过程中,布置几个实训任务,然后限定时间,让所有的学生开始实训比赛,比赛考核以完成的时间和完成的质量为准。每次实训比赛结束,作好成绩登记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5)专家讲座。定期邀请银行工作人员给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可就柜面操作、信贷业务、内部机构服务、金融产品营销等各方面,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举办这样的活动,可以让信息更为畅通,为学生了解更多银行 实际状况,也为学生熟练走上工作岗位做铺垫。 《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作为金融保险专业核心课程,通过从教学整体思想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仿真模拟银行环境中实施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高等职业教育最终能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以金融保险专业为例谈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 要:在全面分析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及学校经管类专业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不足的基础上,以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例,对经管类专业如何构建“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基础、以校内实训基地为支撑、以校外实训基地为拓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出了设计与规划。 关键词:高职经管专业;金融保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相对于理论教学体系而言,更注重高职教学的实践性。实践教学体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支撑体系构成的整体;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则特指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它是在教学计划中体现的、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合理的教学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本文探讨的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以狭义概念为主,兼论广义概念。 1 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 明确高职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是构建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 1.1 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的基石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构建适用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实践教学,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提升离不开实践教学,高职学生双证书的取得离不开实践教学,构建此教学体系的重要性日益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受到重视,同时也提高了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在此契机下,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发展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跟上社会需求,进一步与企业融合、共同发展,最终满足社会需求,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1.2 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决定着高职经管类专业特色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特征是由其学科的性质决定的,经管类学科既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又具有典型的社会科学特征,因此经管类专业教学具有双重性,而这种双重性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才能体现出来,在不偏废理论教学的同时,合理地开展实践教学可以加强经管类特色专业的建设,突出经管类专业教学的双重性。 1.3 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在行动中树立学习的信心。 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乐学”“学会”和“会学”不同层次的目标。“乐学”即对学习感兴趣,实践教学强调学生行动与思维的参与,与理论教学相比更能使学生投入其中;通过动手、实践和体验,各类复杂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掌握,即“学会”;同时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也在实践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会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我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 从全国范围来看,近年来实践教学对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其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的教学中所占比重已经超过35%。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正朝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突出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发展。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理论界对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机制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管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对我校经管类专业来说,明晰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迫在眉睫。因为学校目前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殊性挖掘得还不是很深入;贴近社会需求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到位;对经管类各专业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探讨得不够;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可操作评价分析不多。这些问题和不足集中体现在: (1)经管类专业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程度不高,依然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开展得比较被动,实践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紧凑,教学效果不突出,缺乏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重计划而轻具体措施。虽然在教学计划中有明确的实践教学内容,但在实际组织过程中却未能全面实施。 (3)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理念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经管类专业教师对组织实践教学兴致不高,一部分教师将实践教学变相为在实训室组织理论教学,使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 (4)目前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以模拟软件训练为主,部分在企业开展的实践教学由于难以评价,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5)社会、企业对经管类实践教学认可度低,往往使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混为一谈:片面地认为只有工科类专业学生进入企业生产流水线生产产品、实际操作使用机床等才是实践教学,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因而,经管类专业开展的实践教学往往被忽视,专业技能在实践教学中得不到提高。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汽车保险与理赔》中的教学方法 摘 要 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应针对本专业学生特点,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运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综合法,交替使用,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汽车保险与理赔 教学 方法 《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是一门既有理论深度,又要求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的职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众多的知识点,不仅涉及到保险法,合同法,等法律知识,还涉及到汽车车身的结构等;既有保险的基本条款,又有汽车的承保,出险以后具体的查勘、定损及赔付等实际应用的内容,由此,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并重。 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一般在二年级开设。学生已学过了保险学、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保险营销学等课程,他们此时对保险法较熟悉,所以对本课程的前六章学起来较容易。但由于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文科生,缺乏必要的物理、化学知识,因此在交通事故鉴定与现场查勘、损失费用的确定、赔款理算等章节的学习过程中觉得非常困难。针对本专业学生特点,应当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其一,讲授法。讲授法是目前各国都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原因就在于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相当多的知识,虽然它也经常由于教师的误用而受到人们的批评,但这种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能很快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对完成教学内容非常适用。本文以张勇等编著的《汽车保险与理赔》为例,我们在第一章我国汽车保险现状、第二章汽车保险的基本险与附加险、第三章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中用此法较多。 其二,案例教学法。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从日常生活中,从网上、书上、报刊上、保险公司查找适合案例选取包含着本质或基本因素的典型事例来进行教学。案例的运用不重视是否得出正确答案,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案例作为个人反思的催化剂,是通过不同观点的撞击、不同角度的论证,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升华。案例不强调难度, 而强调有普遍的代表性, 让学生利用个人的亲身经验和知识的获得,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来进行学习, 以达到为实践行为做准备的目的。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其程序主要是案例与背景资料的提供;学生的阅读和分析思考;教师对讨论流程的设计;学生研讨活动的展开;教师对现场的控制、对活动的回顾与点评。 其三,讨论法。讨论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另外,这种方法对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对某些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后,非常愿意把自己的观点、意见讲出来,与其他人交流、探讨,这就为讨论法提供了条件。从组织形式看,讨论法可分为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其要点,一是对事件的定性;二是分析题及关键性问题是什么;三是研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四是谈有哪些启示,或进行质疑与答疑;五是教师的归纳与总结。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垄断发言者、沉默不言者、离题闲扯者、交头接耳者、表述不清者、固执己见者要有不同的处置方法。 其四,项目教学法。这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实行的教学行为。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来源于德国职业教育成功典范的行为导向教学理念正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而作为实施该教学方法的重要形式之一的项目教学法也为广大教师重视,许多人在教学过程中开始了有益的探索。在汽车保险投保实务、汽车承保实务、理赔实务等章节的教学中用的即是此法。 其五,现场教学法。课程第七章:交通事故鉴定与现场查勘,是教学的难点。我们采用现场教学法,就是教师和学生同时深入现场,通过对现场事实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从事实材料中提炼出新观点,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场教学具有现场、事实、实践者、学生和教师五个要素。现场教学法的根本特征体现在现场成为课堂、事实成为教材、实践者成为教师、学生成为主体、教师成为主导;其教学功能主要在于亲临实践现场、直接认识事实,面对事实讨论、掌握规律,启发拓展思路、提高实际能力;其操作流程一般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其六,综合法。课程第十一章:汽车保险理赔典型案例分析,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采用讲授法教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我们用的是综合法,具体步骤是:(1)分四组布置任务:第一组任务是第一节关系到保险单证的理赔案例;第二组任务是第二节车辆损失险的理赔案例;第三组任务是第三节第三者责任险的理赔案例;第四组任务是第四节、第五节驾驶员资格问题导致的理赔及其它理赔案例。(2)规定时间分组学习、讨论、准备(课外)。(3)每组代表发言。代表发言内容:案情介绍,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案情分析,得出结论。形式:可用PPT(换灯片)、表演形式、演讲形式、其他形式。时间:每组45分钟。(4)学生评议。内容:给每组评分;评议每组的得与失,发表个人观点。(5)教师小结。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再到理性的认识,结合具体案例,合理运用保险理赔程序,可以加深对枯燥知识的理解,增强对实际问题的诊断、分析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作者: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教学方法)
规划设计论文:电力工程规划设计论文 1、前言 为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先行建设电力工业是其必要的保障。一般来说电力工程设计当中电力系统设计是在中期电源建设基本确定以后才能进行详细设计。所以说电力建设工程中规划设计是其很重要的一个前期程序,如果想要做到能源优化配置,以便减少风险损失和降低资源应用的成本,就应该充分的来进行前期考察和综合性系统分析。 2、电力建设项目中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研究,对于论证电力建设项目有无建设需求的必要性,也为电力工程师在进行单项电力工程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单项电力工程在进行设计时,其系统规划设计涉及到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下面几点。 2.1预测和分析电网中的电力负荷 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对拟建电力工程区域的用电负荷进行预测和分析,主要针对10年以内的中短期电力项目中用电负荷进行预测分析。它是围绕着当地居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运行而展开的。对于电力工程用电负荷预测工作除了承建区域,还要在其他方面进行详细考察和分析,例如该电力建设项目区域内后期是否有类似或者重复的电力建设项目规划和施工计划。如果说有相关电力建设项目正在规划或者施工,那此时应该考虑已实施的项目和正在规划项目有没有互相影响和冲突状况出现,各方面的影响都要全面考虑。 2.2电源出力和其规划情况 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中,电源规划是其整个电力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单项电力工程建设是否必要的重要论证依据就是对周边情况进行资料收集整理。为了方面规划设计和分析电量输出情况,需要对规划项目周边的电网情况进行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对于电源来讲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国家统一调度电源和地方调度电源两种。其中归国家电网协调统一调度的各类大型发电厂为统一调度电源;一些地方企业或地方建立起来的发电厂则属于地方调度电源,包括小型水电站,垃圾焚烧发电厂,以及企业自备的电力发电设备等产生的电源。在水电当中不管是大型水电站也好,还是小型水电站也好。每种电源因为依赖水文等自然状况发电,水文期间发电量等出力情况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对不同电源间如何合理科学的分配出力情况,来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2.3电力电量平衡 电力电量平衡需要注意研究和分析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要想维持好电力系统状态运行良好,首先是发电厂的装机容量需要确定,然后在年度计划安排中规划和调整发电设备的装机容量增减量。(2)充分利用自然水电资源,降低燃煤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使燃料消耗更合理更环保,并计算系统需要的燃料消耗量。(3)为了满足设计年内不同季节不同状态下的的系统调峰需要,还要确定系统的调峰容量。(4)不同系统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的电力电量交换情况也要做好相应分析工作。 2.4接入系统方案 电力建设项目在论述接入方案时,对于发电厂的接入网系统,出线与回路电压等级的选定,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种因素。(1)对系统安全稳定水平的影响。(2)为了最大限度降低传输过程中电量损耗,应减少电路回路数量和电压等级。电厂的主接线要进行简化处理,尽量不要电网结构复杂化。(3)出线与回路电压等级的选定还需要根据发电厂规划装机容量大小,输电方向和回路,距离远近等因素相关。 2.5电气计算 第一,在电力系统设计中最基本的计算就是潮流计算,想要采用最直观的方法来比较电力工程各接入系统方案是否优劣,这就需要来进行潮流计算。如果想了解功率和电压在电网中的分布情况,这就需要我们来进行潮流计算。潮流计算不仅能准确的检查出电网上各设备元器件是否满足电网正常运行的要求,还是确定电力系统网络的运行方式得重要依据。第二,潮流计算为后面的电网中电流稳定计算提供了基础,在单项电力建设工程设计中稳定计算经常用到的计算项包括电压稳定的计算、系统暂态计算、和频率稳定性计算等。这些计算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校验各接入电网的可选系统方案参数能否正常运行,是否满足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要求,在必要的情况下提出安稳策略和保障措施。第三,短路电流计算,其验算的主要是在电网元器件当中由于故障短路所产生的不正常电流数值。电力建设项目工程当中每个系统接入节点处会出现各种情况的短路电流,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准确计算出电流范围数值,这些数据是电气设备选型的重要依据和指标。电力网架结构和电力运行系统方式在能够确定的情况下,还能进行电气设备得校验。这样也可以让我们选择符合要求的继电保护器,以确保在发生电气故障时能迅速切断电流,最大程度上降低短路电流所造成的损失。第四,对电网采取补偿无偿功的措施,采取这种措施的主要原因是可降低电网中各类元器件因电能的输送无用功所造成的电能不必要的损耗。因而我们可以先前向电网中提供与其相应的无功功率,这样降电能损耗降到最低。而在实际电网中是否有需要来进行无偿功的平衡措施,主要是根据电网中负荷的变化来决定的。 3、结语 电力建设项目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带动作用。一个好的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对整个项目的优化和提升作用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对电力系统设计也更加严格。科学分析地区之间的电力负荷与传输,以及不同电力系统间电量融合并网情况,才能够更好的对电力建设项目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规划。 作者:涂程长 单位: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论文: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论文 1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特点 1.1以自然为主,减少人工痕迹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其主旨就是尽量以自然为主,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让植物自由生长,然后根据植物的特点进行利用加工规划,并设计出最适合的植物景观,尽量不去破坏植物间原有的特色。杭州西湖园林的规划设计就是根据植物之间的特点,结合植物自身的生活习性以及身边环境的特点,保存植物原有的生长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设计,将山水树木灵活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减少了人工雕琢的痕迹,从而让杭州西湖拥有了很好的自然景观,也让杭州西湖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得十分完美。 1.2景观特色明显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有独有的特色,每个植物景观的规划都要有鲜明的特点,可以让观赏的人们清晰地知晓此景观的寓意,并且能够很好地带动观赏人进入意境,进而舒缓身心。杭州西湖中这类植物景观设计就很有特色。像曲院风荷花园、花港观鱼公园等等,每个景观都有独特的景观特色,而且十分的鲜明,很容易让观赏的人们感受到景观的寓意及特点。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公园就是通过连绵不断的荷叶,远远看去就像与天接壤一样,在荷花盛开的时节,让人眼中全是优美的荷花,整个曲院风荷公园就是以荷花为主,简单地人工辅助一些绿色草坪,最大化地将景观的特点呈现出来,从而让观赏的人们感受到景观独特的魅力。 1.3植物间的特点 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利用植物间的特点不同,来设计景观的特色,利用植物生长特点不同进行景观针对性设计,对于空旷的景观地点,多多利用高大成林的树木来更好地映衬景观的大气,有些景观比较紧凑,就尽量使用密集生长型的植物进行装饰,从而更好地将景观呈现出来。 1.4颜色搭配合理 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植物间色彩的搭配合理,并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植物色彩及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气候时期,呈现的颜色是不同的。要尽量设计出景观四季颜色都要保持鲜明,像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公园,大量利用荷花的同时,还注重草坪的种植与养护,可以在荷花凋零的季节,依然使此景观的颜色不至于枯燥,还能够保有一丝绿意,充分保持了景观的游览性与观赏性。同时,在同一季节,也要保证一个景观内的颜色搭配要合理,各植物间的颜色不要过于统一,这样很容易让观赏者出现视觉疲劳,要合理地搭配植物色彩,呈现景观应有的特色,吸引观赏者的眼球。 2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 2.1丰富植物的种类 现如今,我国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上植物种类较少,各地景观的植物景观规划经常会出现一些重合的地方,这就使得各地的景观缺乏特色,从而让观赏者失去欣赏的意愿。如杭州西湖的景观设计,就只是大量利用了当地的一些植物进行设计,而没有去丰富植物种类,使得一些景观过于类似,出现审美疲劳,因此,在对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去丰富植物种类。 2.2区域特色 在我国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每个区域都要保持自己本区域的特点,以此来规划设计植物景观,以更好地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植物景观。像杭州西湖植物景观设计时,就充分利用起当地的植物特性,以及其独有的特点来设计景观,从而更好地凸显了杭州西湖植物景观的特点。 2.3提升设计新意 在进行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去提升设计的新意,不断去创造出更好的设计理念,从而将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做得越来越好。而杭州西湖植物景观的设计,也是经过了许多设计工作者的不断创新与研究,从而将杭州西湖打造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园林景观。 3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杭州西湖园林景观的分析,清醒地看到,现如今我国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进行更多的特色设计,并且更好地去利用植物间的特点,不断地丰富植物景观中的植物种类,使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越做越好。这不仅能够很好地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很好地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缓解精神疲劳。 作者:廖哲峰 单位:葛洲坝(上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论文:购物中心规划设计论文 【摘要】在商业地产中,购物中心的形式往往是最为复杂的,因其功能相对多样,所以在对其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购物中心的规划和设计还将直接影响到其将来的运营效益,合理地对于购物中心进行规划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就对于购物中心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购物中心;规划设计;商业设计 1购物中心的概念 所谓的购物中心,实际上就是指由多个建筑所构成的一个群体,它实际上是组合在一起的商业设施,虽然其由很多建筑共同构成的,但是在对其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建筑单体的设计,更需要注重的是对整体规划的设计。在对于购物中心的类型进行细分的时候,依据其建筑、设施以及形态的不同,又可以将其进一步细分为Mall和带状中心。严格来讲,购物中心并不仅仅是一种商业业态,同时它还是一种有计划地实施的全新商业聚集形式,组织化程度较高是其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而且购物中心往往也融合了许多的功能,并不仅仅局限于购物,而为了使得这些功能能够更好地实现,就必须要对于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及加以完善,而这就需要通过规划设计来实现。 2购物中心规划设计概述 购物中心的规划和设计实质上是其建设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开始对其进行建设之前,必须要先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对于购物中心的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进行购物中心规划设计,主要就是需要解决购物中心风格如何营造、建筑单体如何设计以及建筑之间如何有效地进行联系等一系列的问题,之所以要对于这些问题加以考虑,主要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进而使得购物中心的价值能够得到有效地体现。在进行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时,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购物中心是为谁而设计的,只有明确了这一个问题,才能够依据目标群体来对其进行设计。一般来说,可以将购物中心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划分为三级,其中第一级是投资者,第二级是商家,第三级就是客户。其中客户对购物中心价值的决定往往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要想使得消费者能够认同购物中心,就必须要对其合理地进行设计。而影响消费者对于购物中心认同感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①商家的素质;②消费的氛围,而通过对于购物中心有效地进行规划设计,就可以实现对于购物中心消费氛围的打造,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购物中心规划设计的要点 在对于购物中心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投资商的要求以及购物中心所处的位置还有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等一系列的因素来进行,掌握相应的规划设计要点,从而使其能够更加有效地得以建设。3.1由策划引导设计。在对于购物中心进行规划设计之前,必须要对其有效地进行策划,然后再依据策划的结果来进行规划设计,通过策划来对于购物中心的市场定位加以明确,从而更好地确定投资和建设规模,然后再以此作为依据来对购物中心进行有效的设计。所以为了更好地对于购物中心进行策划,可以通过专业的策划公司来进行策划,由策划的结果来引导购物中心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3.2注重购物中心的选址。在对于购物中心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选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选址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招商和经营的效果。所以在对于购物中心进行选址的时候,往往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①要将购物中心的位置确定在一些人气较旺且商业氛围非常浓厚的城市中心,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证购物中心的人流;②还必须要将其选择在交通较为便利的位置;③在进行购物中心选址的时候,还必须要同城市的发展相结合,使得购物中心能够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节点,从而进一步保障购物中心的商业发展。3.3必须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在对于购物中心进行规划和设计的时候,还必须要使其能够较好地满足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在对购物中心进行总体布局的过程中,必须要使其能够有效地和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实现对接,同时还必须要严格遵循土地价值利用最大化的原则,使得土地价值能够得到最大化的体现。3.4必须要具有易达性。就购物中心来说,在对其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保证其具有易达性,所以就需要有效地进行交通组织设计,同时还应该对于停车位进行合理地规划和设计,对于不同的交通工具合理地进行交通组织和停车方式进行规划设计,从而更加便于人们的出行。3.5具有合理的空间形式。一般来说,在对于购物中心进行规划设计时,常常会用到的空间形式有四种:①室内大开间,在这种空间形式之中,没有街道的存在,同时商铺之间也不是完全隔开的;②露天步行街,这种形式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在其上空是不存在顶棚的,而且整体的空间也较为开敞;③回廊式步行街,在这种空间形式中,在步行街的两侧或者一侧是回廊的形式,同时也不像露天步行街一样是完全开敞的,而是在局部地区进行了遮盖;④室内步行街,这种步行街是位于室内的,而且其顶部是被完全遮盖的。购物中心较为青睐于采用步行街这一种形式,因为步行街是一种线状的建筑空间,这样就更加有利于消费者的购物、休闲以及娱乐,而且还能够使得购物中心的商业氛围更加繁荣,同时也更加有利于管理。步行街又可以分为室内步行街和室外步行街两种,对于室外步行街,其使用面积有效率往往能够达到75~80%,而室内步行街的使用面积有效率就要低得多,往往只有45~65%。所以出于对使用面积有效率的考虑,在进行购物中心规划设计的时候常常都会采用室外步行街这一种形式。3.6内部动线组织要具有引导性。在进行购物中心规划设计的时候,还必须要保证其内部动线的组织具有引导性,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①应该要以主力店来对于人流进行引导,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把主力店的位置安排在动线的终端,从而使得购物中心的人流通过线能够被有效地延长;②还应该通过有效地局部造景和中厅来对于人流进行引导,从而使得人流能够更好地在这些部位得以聚集。同时还可以通过对于餐饮休闲娱乐区进行打造来引导人流。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持人流量的均衡,还可以对于出入口数量和位置进行合理地设计。所以说内部动线组织的引导性也是购物中心规划设计的一个重点。3.7合理应用店招和标示。在进行购物中心规划设计的时候,还必须要对于其室内、外立面进行有效地处理,这些位置是进行宣传的绝佳场所,可以通过对于店招和标示的合理利用来营造出更加浓厚的商业氛围。在购物中心的屋顶和外立面,可以合理地对于店名招牌广告位加以设置,这样既能够有效地对购物氛围加以营造,同时还可以获得可观的广告位出租收入。另外还可以在建筑的细节部位融入一些标志和图示,这样也能够使得商业氛围更有效地融合到建筑之中。3.8必须要进行无障碍设计。由于购物中心是面向所有人群开放的,而在这些人群中,不乏残疾人、老人、孕妇以及儿童等弱势群体,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这些弱势群体的需求,同时也更好地体现出购物中心的人文关怀,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来进行无障碍设计。比如说设置自动步道、平进平出出入口以及自动门等,通过对于这些细节进行设置,能够更加便于弱势群体获得更好的消费体验。3.9内部绿化景观。在对于购物中心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还必须要注重内部的绿化,因为通过对于购物中心内部加以绿化,可以为消费者创造出一个更加舒适和休闲的购物空间,使得消费者在购物中心能够感到更加的放松。同时通过对于绿化景观进行设计,也可以使得购物中心内部更加地生动活泼,避免了在购物中心内部显得过于压抑的情况。3.10合理设计商业灯光照明。在对于购物中心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商业灯光照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一方面,在一些光线较暗的地方必须要进行照明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而另一方面,通过对于商业灯光照明进行合理的设计,也能够更好地对于购物中心的氛围进行营造,有效地改善购物中心的空间感。从而使得消费者能够在一个更加温馨的环境之中消费。 4结束语 当前在城市之中,购物中心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地产形式,购物中心不仅仅对于人们的生活形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其对于城市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进行购物中心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购物中心能够更好地吸引消费者,使其成为城市中居民休闲、娱乐和购物的重要场所。 作者:陈炫武 单位:深圳市华蓝设计有限公司南宁分公司 规划设计论文:信息时代下城市规划设计论文 摘要:我国的经济在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后,现在发展更加趋于平稳,这对于国内的一些城市基础建设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所以,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也是近些年以来重要的项目之一,城市规划设计的质量也受到了较为广泛的重视,其中对于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能力也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应加强对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进行研究,所以,论文中着重对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信息时代;城市;规划设计 1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也发展迅猛,信息技术也随之得到较为全面的实施与实践,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在质量上不断发展,持续提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在文中结合城市规划设计实际,从其中的缺陷入手,对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2信息时代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分析 2.1城市规划设计规范性的建立 信息化的平台建设使得信息化时代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我们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可以在网络的平台下得到更多的规划评价,使得城市内的使用者可以对其规划的前景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并且可以对其规划的目标提出自身的一些见解。这就使得很多的规划信息在信息化的平台下得到了汇总,这时规划的开发者会根据汇总的信息与地理的特点进行规划方式的汇总,制定出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规划设计,以此来指导其规划的方向与内容,加快城乡规划建设的脚步,避免建设中的不合理与重复之处,减少问题的发生。 2.2控制城市的盲目扩张 我国目前的城市建设中,因为利益的诱惑,一些城市在其规划时盲目扩张建设,这与城市规划的内容是相违背的。这时,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就必须对其管理的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并加强建设,对于各个阶层管理机制的控制项进行完善,使得城市进行盲目扩张的行为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城市内土地不会遭到浪费,使城市的全面发展得到保证。 2.3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我国现有的城市环境建设中存在许多的环境问题,其一是城市内的水环境污染,其二是城市内的水资源浪费严重。这两种现象虽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也一直在督促其进行整改,但是因其各机构间目标的不一致,直接导致了各自为政的现象,无法对其整改的计划加以有效的实施。如果将其中所涉及的各部门进行有效的统一,然后对些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那么对于城市规划建设时的环境保护问题就更加容易处理,就能促进城市建设规划的综合性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3我国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发展现状 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有着近20年的发展历程,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时的编制、设计、管理等多个方面具有信息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我国目前有200多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定位的管理系统。有300多城市建成了城市规划审批的业务管理系统,对其进行管理时初步达到图形数据管理数字化建设成果,而且将其可视化的成果进行网络上的展示。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政府与规划部门,建立建全政府各部门间的专业的网站,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建设政务工作的可视化与网络化与图文一体化的公共平台,通过此平台将政府与公众的沟通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法》的颁布与实施,对我国的城市规划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对其也提出题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我国的规划信息化建设发展所面临的新的发展与机遇。 4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 4.1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现代的信息化平台下,我们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规划的设计,并且通过使用GPS技术可以对城市内的地理信息进行汇总,使得城市的规划者可以在计算机的平台中对城市的地理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对其中一些基本的信息有一个更加细化的分析,而且运用计算机计术手段可以使得我们做出的城市规划设计图更具有美观性,可以提前对规划完成后的效果进行模拟。还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让规划时的设计人员对城市的地形与地貌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对城市内的交通与标志性的建筑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划。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多年,基本涵盖了城市内的地理信息,为城市规划设计人员进行规划设计提供了较为完成的地理信息数据系统,以及空间模型,从中可以计算出城市内多种交通路线的长度与位置,并助推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信息化建设。 4.2信息技术的影响 现代的信息技术具有智能化、自动化、高速化的特点,主要是使用计算机代替传统的人力,可以实现更加高效的运算方式,而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更应该将信息化平台引入其中,实现信息处理时的高效性。利用信息化提高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的水平,对于城市规划时的设计需求提供技术支撑。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其规划设计的方案进行处理,使得操作者可以通过计算机对其灵感进行更加便捷的表达,不用再进行繁琐的画图,就可以将设计意图完整地表达出来。网络技术的兴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也是信息化崛起的标志。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将自己想法与规划设计人员进行沟通,使得市内生活的人们参与到城市规划的设计当中,而且城市规划的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征集一起优秀的规划设计方案,使得城市中每个角落内的人群都可以进行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心声表达,这样可以使城市的规划设计更加人性化,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规划建设完成后,与大众的心理与审美需求更加密切。 4.3信息时代的促进作用 我国的规划设计专业人才稀缺,而一些进行设计的人员也缺少专业知识,这就使得设计人员与从业人员需要进行更加密切的沟通,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心得与体会进行交流,从而更好地体现城市规划设计内涵,这时信息化的平台就成了二者间沟通的桥梁。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网络交流的平台,行业内的人员都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交流,一些行业内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可以从平台上进行传播,使得一些城市规划的相关人员可以更好地对其规划的新成果进行了解,丰富城市规划的内容,也从另一方面促进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4.4促进规范性的建立城市的规划设计需要更多的参与,所以城市规划的管理者需要通过网络的平台规划的具体信息,使得城市规划的设计方案可以接受更多大众的评价,从而了解方案设计中的缺陷,并且更好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保证城市规划完成后,不会出现不合理现象,避免城市建设中的重复建设,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更加的规范化与合理化的基础条件。 5结束语 根据以上研究可以得知,城市规划设计是我国城市基础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建设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提升其信息化的水平,对城市规划的后期信息化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城市规划设计时不同的规划设计情况应使用不同的设计手段,必须认真切实地对信息时代下的城市规划设计水平进行提升,才能有效保障城市规划设计的信息化水平。 作者:曹威 单位: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设计论文: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大力发展农业促进我国的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同时我国的水利工程的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助力。因此我国水利工程对于农业的发展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进行详细的阐析和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阐析和论述,我国的农业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能够更好的发展和创新,同时也为我国的农业进步贡献力量。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设计原则;重点 我国水利工程中有很多主要的设计部分,但是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对工程现场进行规划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对现场的地区特色给予最大限度的保留,同时还要根据相关的水利工程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准确并且科学的对现场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同时还要有非常合理的布局。优秀的工程规划设计对于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我国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都有非常好的存进和推动。最重要的是合理的规划设计能够保障我国的农业健康的发展,并且有助于农业生产有效的抗击旱涝等自然灾害。 1简要叙述我国水利工程中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关于我国水利工程中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的阐析和论述,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析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从全局的角度来统筹规划,同时按类分配进行设计。第二个方面是在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集思广益,有效的调动设计人员全员参与设计规划过程中。第三个方面是在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有限的工程资源进行整合在分配,不断的优化规划设计。第四个方面是在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整个设计进行连续的有效工作,保障工程的连续性。下面进行详细的阐析和论述。 1.1原则一:在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从全局的角度来统筹规划,同时按类分配进行设计。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对于整个工程的整体布局和建设便利一直是规划设计的一项重要设计内容。在规划设计中要结合农村的经济条件和地形情况来进行针对性设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水利工程真正的融入农田水利价值中去,造福当地人民。在规划设计中要有效的利用水资源,同时还要科学的设定工程的整体规模,对于工程在实施阶段采取的实施手段也要给予考虑。在规划设计中,统筹规划是要结合当地的水土资源来进行工程的设计。要让当地的自然气候作为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符合当地农业的水利建筑工程,造福当地。提升农业的生产能力。 1.2原则二:在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集思广益,有效的调动设计人员全员参与设计规划过程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很难做到凭借一己之力完成整个设计过程,一个人的能力和经验毕竟有限。因此为了保障设计过程中的完备考虑,充分认清设计中的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调动参与设计项目的工作人员参与到规划设计工作中。规划设计要站在非常宏观的角度看待整个工程的规划问题,因此全面性是非常必要的,全员参与的规划设计能够有效的规避重要因素的遗忘,保障整个规划设计的全面性。 1.3原则三:在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有限的工程资源进行整合在分配,不断的优化规划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利用有效的资源来进行整体的规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效合理的规划,对于水利过程的后续施工工作也是一种帮助,在农业生产这讴歌就是由于分散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才导致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不高,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进行必要的水土资源整合非常关键,规划的合理有效能够提升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能够节约资源。 1.4原则四:在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整个设计进行连续的有效工作,保障工程的连续性。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还要坚持的原则是保持整个工程的连续性,要让整个工程从设计阶段就有一种前瞻性,保障工程的使用寿命和性能。对于工程中的水利设施的选择也要想着长远的角度来分析选择。尽量避免工程的时效性不长的问题,这样会严重的影响农业的生产,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 2简要叙述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重点设计内容 关于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重点设计内容的阐析和论述,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析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规划设计时要对工程用地有效合理的进行分配,做到土地资源的合理节约使用。第二个方面是在规划设计时要注意整体工程的总投资,要切合实际的进行规划设计。第三个方面是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整个工程的重点问题重点设计分析。下面进行详细的阐析和论述。 2.1内容一:在规划设计时要对工程用地有效合理的进行分配,做到土地资源的合理节约使用。我国虽然国土面积较大,但是伴随着我国的人口不断增多,导致了我国的土地面临着紧张的境地。因此在进行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节约用地的问题,有效的进行所有涉及资源的分配。在设计中,要有相关的合理资源利用的相关技术要求,要尽量的高效使用土地资源。 2.2内容二:在规划设计时要注意整体工程的总投资,要切合实际的进行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不可缺少的就是资金,因此我们在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根据资金投入来进行规划设计,要切合实际的进行设计,不能够为了追求使用性能或者是工程规模盲目的扩大工程规模,这样反而会导致工程不能树立的完成,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使用。 2.3内容三: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整个工程的重点问题重点设计分析。关于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整个工程的重点问题重点设计分析的阐析和论述,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析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对整个工程的抗洪排涝性能和抗旱灌溉性能给予优化提升。第二个方面是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有效的预见水利工程设施的维修和更新问题,提前进行设计准备。第三个方面是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做到水资源的高效使用。下面进行详细的阐析和论述。 2.3.1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对整个工程的抗洪排涝性能和抗旱灌溉性能给予优化提升。在设计的过程中要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来有效的选择工程中的侧重点。对于旱情较重的区域我们要增大工程的抗旱能力,反之对于水量充沛的区域我们要增大工程的抗涝能力。同时对于工程的性能给予全面系统的优化升级。 2.3.2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有效的预见水利工程设施的维修和更新问题,提前进行设计准备。水利设施正常的发挥作用是离不开技术设备的,这些设备由于处在不间断的工作中,承受着较为严重的腐蚀,为了保证不影响作用的发挥,就要做好维护以及更新。 2.3.3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做到水资源的高效使用。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相对匮乏,很多地区已经不能满足农行生产的需要,灌溉水存在的浪费问题也是一个普遍的困扰,农田水利规划中,应注意提高节水灌溉的能力,关于如何提升节水灌溉的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技术应该有效的加以利用。(3)简要叙述在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关于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阐析和论述,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析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规划设计时,没有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致使整个规划设计的过程存在盲目设计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在规划设计时,对于工程中的水利设施没有充分的考量,导致了工程整体性能到不到工程的整体要求。 3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重点设计措施 3.1问题一:在规划设计时,没有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致使整个规划设计的过程存在盲目设计的问题。缺乏有效的调查研究,工程建设就会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导致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 3.2问题二:在规划设计时,对于工程中的水利设施没有充分的考量,导致了工程整体性能到不到工程的整体要求。经调查发现部分县有效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45%左右。而且从调查中发现存在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已建几十年,甚至部分工程是边规划、边设计、边建设的“三边”工程,造成工程老化、退化、失修严重,效益显著衰减。 作者:董跃明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水利勘测规划院 规划设计论文: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市政给排水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在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建设过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必须要对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思路进行整理。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水,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并且给排水工程对于我国城市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当前为了确保城市供水的水质、水量和水压,我国已经设置相关部门对城市的给排水工程做统一规划。但是,由于城市市政给排水是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复杂工程,只是简单的规划和部署远远不能够做好城市的给排水工作,城市给排水建设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正视在过去城市发展中给排水规划和建设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找到规划思路,并付诸实际行动,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市政给排水的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市政给排水面临的问题 1.城市给排水技术水平问题 在进行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施工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专业素质及业务水平有限导致在施工中不能够按照预期的工程质量进行建设,这给后期市政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带来相当大的难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的给排水工程的数量激增,在城市给排水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质量和数量均有不足。由于市政建设对于给排水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在招聘过程中往往忽视对施工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一味地填充人数,导致施工质量不高。而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一大部分人员不能够真正掌握设计的宗旨和城市发展的规划,使得在建设初期就出现了许多错误意识,而给后续的市政建设带来隐患。 2.城市市政给排水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过程中,每一项施工程序都有着明确的操作规范。由于一些施工人员缺乏一些必要的素质和意识,导致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出现纰漏,忽视了具体的规范要求,从而引起施工安全隐患。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管理人员监管不到位。一些施工工地管理人员不会出现在施工现场,不会对安全问题和技术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因而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由于缺乏经验、知识和技术会造成不规范、错误的操作,且无人纠正。(2)监管机构不到位。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监督机构往往不能够发挥其监督作用,没有切实有效的方法对施工单位进行科学监督,从而造成安全隐患。(3)施工时没有做到全盘规划。例如,有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临时铺设管道。如果缺少详细周密的统筹规划会导致管道铺设的深浅不合适、线路不合理等现象。而在北方城市如果不考虑天气的影响,往往会造成管道冻裂现象,使整个工程存在安全隐患。 3.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问题 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不是单独进行的。作为市政工程的一部分,在规划过程中,势必会与其他专业相互影响,而产生一定的冲突和矛盾。例如,排水管道一般为设置在道路下的重力流管道,其管径的确定不仅与流量有关还与坡度有关。在城市规划中如果没有详细的道路标高,很难准确地计算管道坡高,这都需要与城市规划进行协调。 二、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思路 1.提高给排水技术水平 在城市市政给排水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施工图会审及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之前要做好整个工程的设计和资金投入审核工作。要切实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在引进人才时必须严把质量关,同时定期设置专业的技术培训班,培训一些施工人员。同时,注重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例如,城市给排水管道施工时多采用开槽的方法来铺设预制成品管,这是当前国内外应用最为普遍的地下管道工程施工方法。施工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这种方法,提高施工的技术水平。 2.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机构 在市政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建筑单位需要设立专门的负责人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切实分析工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避免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同时,施工单位要不断地完善工程的安全管理机构,切实加强安全管理机构对给排水工程的安全管理质量和效率。配备专门的安全监管人员,时刻注意工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力争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 3.加强沟通,协调城市的各个规划 为了充分协调城市给排水规划与城市其他的规划,就必须要加强不同规划方案之间的沟通。因此,首先就需要采用系统分析法对整个城市的各项工程进行科学的规划。所谓系统分析法就是针对系统的各个要素和系统外部条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在分别研究和解释各个系统元素的基础上,找到各个系统元素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方式,优化和协调各元素之间的关系,使整体系统达到最优状态。市政工程就是这样一个要采用系统分析法进行科学规划的系统,而城市市政给排水和其他市政工程则是不同元素。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只有利用系统分析法协调给排水工程和其他市政工程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达到最优状态。同时,还需要以变化的眼光看待整个工程的规划,而不能只是把眼光滞留在当前。要及时根据系统的发展模式,来适时适度调整规划方法和规划理念,从而不断地完善城市这一系统工程,为城市的发展增添动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是一项涉及到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其规划具有前瞻性、长远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在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过程中,面临施工技术水平、施工安全以及城市规划协调等方面的问题,文章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总之,只有首先具备了长远规划的理念,才能从该角度出发与时俱进地考虑问题,并且及时地调整规划方法,协调好城市各个规划,才能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才能够真正促进城市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小敬 刘中厚 单位:济宁市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论文: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居住环境以及居住的舒适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城市居住园林规划不仅要满足人们基本的居住需求,更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也是目前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本文首先对当前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有效的设计策略,供相关行业人员参考。 一、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园林规划作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走进人们的生活,在现代城市居住区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传统的城市居住区设计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的基本居住需求,而居住区园林规划则更多体现了生态性与舒适性,是对传统城市居住区设计的突破。然而在当前的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大部分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单纯为了绿化而进行绿化设计,一些草坪、花坛等尽管能够美化环境,然而周围都有栅栏围挡,人们的活动场地十分有限,这些园林设计难以发挥实用价值。其次,当前的居住区园林规划缺乏创新性,降低了其审美价值,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另外,园林景观设计方面存在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不协调的现象,难以给人舒适感以及美的享受。这些都是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亟待改进的问题。 二、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1.注重景观环境共享 当前,人们对居住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居住区园林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园林景观效果,能够为人们营造一种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区域环境条件,将现代人工景观设计理念渗入其中,使小区内的各个住户都能够享受到舒心的生活环境。另外,小区的空间范围比较广,要对这些空间进行科学设计,对各个领域进行有效划分,提升层次感,为人们创建能够活动、交流、沟通的场所,使居民能够在享受美好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增进联系,满足人们的审美与社会交往需求。 2.渗入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在城市居住区的园林设计中也有着广泛地应用,因此,在园林规划中,可以深入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增强园林设计的艺术性。尤其要注重与城市历史文化的结合,当地涌现的一些历史名人或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可以运用到园林设计中,这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而且能够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播优秀的历史文化。另外,也可以在小区园林建设中设计假山、水景以及凉亭等,在假山上刻古代文人的名作,增强艺术气息,而且凉亭等设计不仅可以作为观赏的艺术建筑,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为人们提供了休息、娱乐的场所,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提升了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艺术性。 3.体现园林设计功能性 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不仅要具有观赏性,更要体现一定的实用价值,能够为人们提供便利,在亲近自然、文明生态的基础上,增强园林设计的实用性。这在居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城市居住区的范围往往比较广泛,在对道路进行规划设计时,一方面要能够满足人们出行、车辆出行的需求,而且要规划合理,根据居住区的设计情况进行道路规划,车辆行驶道与人行道要明确划分。可以利用线性分割对道路功能区进行区分,不仅具有线条美,而且便于人们出行。在居住区园林道路的周围,可以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环境、吸收噪音,不仅能够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而且体现了一定的功能价值。 三、结束语 新时期,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增添了更多的内涵与时代意义,因此,在对园林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与时俱进,将生态理念、绿化理念充分融入到园林设计中,并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广大居民创建一个优美又具艺术气息的居住环境,这也是新时期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的一个方向。 作者:陈竞 单位:北京麦田国际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 规划设计论文: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电能作为是我国国民经济各领域发展的基础性能源,其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电力系统进行合理化的规划有利于电力工程质量的提升及满足人们的正常用电。因此,本文则主要就电力工程设计中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应用做详细分析,以期借此能够对实际操作起到一定指导作用,从而促进我国的电力实业发展,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力工程;应用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故此在用电需求上也得到了增加。为能够有效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可靠安全的运行,对电力资源最大化的得到节约,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就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这对整个电力工程的运行效率都会产生影响。故此加强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对实际有着重要的意义。 1.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及方法分析 1.1电力系统规划的内涵分析 现阶段我国对电力的需求及质量都有着要求上的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是保障人们正常用电的基础,所以对电力系统的科学规划就显得比较重要。而电力系统主要就是通过配电以及输、发电等环节所组成的电能生产及消费的系统,其主要功能就是将一次性能源发电动力装置转换成电能形式,在输电的支持下将电能供应给用户,所以它是我国国民经济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对其进行有效的规划就是结合某地区内人口、经济和工业发展规模等实际情况,进行对电力的负荷加以预测,同时对各分区进行电力电量的平衡分析,对可能出现的盈缺情况加以预测。然后论证规划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对相关的设备等一系列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实施。 1.2电力系统规划的方法分析 电力系统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对原始资料进行的,任何设计规划不能一次性就设计出最佳的方案,是在不断的完善改进过程中进行的。故此对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也如此,要能够将前期的工作基础做好,将电力负荷的相关资料进行详细的搜集,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规划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将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效果以最佳形式呈现出来。 2.电力工程系统设计规划注意事项及应用分析 2.1电力工程系统设计规划注意事项分析 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规划正不断的扩大规模和完善,其中的系统电压在不断提高,以及电源的容量也得到了全面上升,这些方面的变化使得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就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在规划设计的初级阶段要能够将准备工作完善做好,对数据的收集以及数据库的建立等,都要能够加强力度,这些也会之后的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对相关的基础性数据的建立是一项长期工作,同时也是整个系统规划设计的导向,这就需要在这一方面的网络基础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更新,并要形成规划的相关报告,如此才能够设计的更加科学化与合理化。 2.2电力工程设计中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应用分析 针对电力工程设计中的系统规划设计可将其分为长期与中期电力系统发展规划类型,具体的规划设计当中,主要有近区电网电源规划情况和出力分析,以及工程所在区域电力负荷预测及特性分析等。在电力负荷预测及分析层面,对拟建电力工程附近片区进行电力负荷预测以及分析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电力工程的设计主要进行十年以内的中短期负荷预测,也就是围绕着国民经济运行及发展所进行的。非负荷进行预测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其中的专家系统和模糊理论等新的方法所起到的作用比较关键。另外从电源的规划层面来看,这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一个核心内容,对拟建工程周边电网电源规划进行统计以及对电源的出力情况进行分析是论证单项电力工程建设必要性的重要依据。从实际情况来看,电力电源的类型主要有地方电源及统调电源两种,所谓的统调电源主要是大型的发电厂对电网调度的统一所使用的电源,而地方电源则是一些比较小型的水电站。具体的规划过程中,新建电源机组会出现逐年投产的情况发生,这就需要对电源的出力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统计。再者就是电力的平衡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当中的约束条件,这就需要结合前面的负荷预测及电源出力的情况进一步的对电力工程的布局和规模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对电力电量平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分区间的电力电量交换也要进行充分考虑。为能够说明电力系统当中项目工程的地位及作用,要按照工程所在地网络特点及负荷分布等情况,在经了政府部门的审批之后接入系统就能够被提出,同时运行方式和供电电压的内容也要得到充分考虑。还有就是对电力系统规划设计中的电气计算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包含着几个重要层面的内容,也就是稳定计算机潮流计算和务工补偿计算、短路电流计算。然后通过各种电气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项目接入方案安全性及可靠性等,对设计的方案进行比较择取最佳方案。对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方案过程中的准备阶段主要是了解在大网地区基本情况和特点加以了解,对现有的统调电源及线路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将其作为电力电网现状设计的基础数据,接着就行调度。通过对电力系统中发电动力装置的转化,再进行输电及变电和配电等程序。对电力系统的细节进行设置,保证输电稳定性,在规划的重点上要得到重视,主要就是规划周期,规划设计成本,安全这几个重要方面。例如在规划设计的成本方面对电力系统规划时,对元件以及电缆和设备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过程的规划设计就需要对电力系统功能方面都要达到相关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将投入实现最小化。电力网络的基础数据对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有着比较重要而对意义,所以要不断的更新及完善基础数据,这样才能够更加有利于电力工程设计的科学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作用及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也将对电力工程的设计起到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的电网电压及电网的规模不断扩大,也需要更加科学的电力系统布局。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够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设计规划,注重人才的培养,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如此才能够最大化的提高电力工程的设计质量和水平。 作者:谷卓木 单位:国家电网哈尔滨分公司黑龙江瑞腾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论文: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论文 摘要:现如今,房价是人们所密切关注的,而居住区房价又与其绿化相关联。此论文主要以社会现状、地理环境改造、绿地规划创新为结合,弥补以前的缺点,加上人文文化。诠释出健康、生态、阳光的居住区绿地环境。 关键词:创新健康生态 一、项目背景 西部地区是多民族交汇杂居,具有文化的多样性和习俗的丰富性;并且地广人稀,地形多为高原(黄土高原)、山川或者山地;河流是城市、村庄建设的主要依据,植被大多沿水生长;由于城市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城市多为川道型,中小城市发展缓慢,地域特征明显。此次规划设计就是围绕甘肃省平凉市的东拓东苑小区绿化为基石,加入创新的绿化理念和生态、人文为元素设计规划。 (一)项目特征。分析该项目有以下两处特点:该项目处于城市高等交通交错处,交通便利;处于远离繁华的僻静安逸处,有利益居民的休闲娱乐。 (二)文化特征。平凉市是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为陕甘宁交汇几何中心“金三角”,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皮毛集散地,甘肃省主要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史称“西出长安第一城”。 (三)居民区绿化改造项目设计 3.1设计构想。(1)居民小区绿化主题的确立:由于近几年平凉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很多人慕名而来中华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因此东苑小区居民区绿化不仅面向居民本身,更要考虑到外来游客的审美需求,在做设计时不可盲目地堆砌民族东西,也不能单纯复制利用古老文化,这样就缺乏了时代感、设计性和趣味性。一味地追求民族元素与乡土文化虽然会使设计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绿化设计,但是从设计的角度来讲会使设计失去个性,缺乏创新与创意。在利用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时需要巧妙地加入符合现代美学与艺术的思想与设计,要做到不落俗套,别具一格,打造具有现代感的多元化、多名族的生态绿化区空间。(2)绿地设计细节的风格:以乡土树种为主,再增植一些高大乔木,进一步来增加绿化景观的层次感。在座椅树池路灯等硬质配置方面做到设计独到时尚简约并且融入一定的民族文化元素。在铺装方面可以利用鹅卵石等进行代表地方文化的图案纹样的铺设。 3.2东苑小区绿化改造总平面。平凉市位于黄河中上游,黄河被誉为母亲河,常年奔流不歇,哺育了一代代的居民。所以我以母亲为题,在其中心的布局设计了母亲的图腾,并且进行了一定的艺术抽象化处理。在小区右侧是主要居民活动区以及主入口,植被搭配丰富有致,给居民一种身临自然的舒适惬意。在主入口的正前方设置亲水平台,象征平凉市经济的繁荣不息,与居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在小区左边中间部分是一个小型的水车音乐水池广场,在这里人们可以放松自我,欣赏自然绿化带给我们的安逸与放松,完完全全地释放自我。在水车之后就是一个圆形健身区域和树阵广场,在这个区域居民可以休闲散步、健身。在设计铺装图形纹样的时候,利用到了许多民族图腾,将当地各个民族传承下来的图腾融入到铺装的纹样设计里面,增强了绿化的独特性,给人一种新鲜的美感。 3.3功能分区。在功能分区上更加明确了绿化的功能性,并且考虑到所服务的人群不同而设置了动、静区及过度区的不同游览景观绿化。在动态区域设置的是活动广场及群体健身区域,在过渡区是休闲观赏区域,安静区多数是做的植物绿化以及座椅等设施,方便散步居民安静休憩。在小区四周宜建立隔音带,使小区中心与各组团之间闹静分区,既满足中心活动要求,又不至于影响周围居民的休息。绿地内设施以老人及少年儿童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兼顾青少年及其他人使用。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设置文娱、体育、游戏、观赏等活动设施。同时,设施的布置要考虑到避免相互干扰和使用方便,动静分开,活动区包括游戏场、健身场地等,安静区包括休息与观赏绿地,阅览和宣传等用地。 (四)居民区绿化细部设计 4.1小区道路的铺装及绿化。铺装在绿化设计中为一个重要要素,它在带给人们视觉感受的同时也伴随着触觉感受,材料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两大类。根据道路的主次、走向、住宅建筑的排列形式情况,采取不同的植物配置法。南北走向的主干道,为打破楼群间平直的建筑轮廓,可采用自然式的植物配置,乔、灌、花、草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绿化带。东西走向的主干道,因为直接与住宅门户或公建入口相通,可采取自然式和规则式结合的植物配置手法。支路和小路的路旁绿化,要考虑到夏季遮荫和冬季不挡阳光的因素,即做到春有新绿、夏有浓荫、秋有色叶、冬不遮阳。在绿化设计中,无论草坪、走道或者休息区甚至是护岸等空间都需要进行铺装来满足人们的使用及观赏需求,铺装的材料、肌理和图案设计都影响着整个绿化的效果。 4.2设施设计(1)长花架。为了增强绿化的美观性,在走道设置一些简约的木质花架无疑可以为绿化增添不少的观赏性,而且考虑到居民在散步过程中可能需要一处景逸惬意的闲谈之地,而花架上攀爬的浓密植物正好可以起到遮阴且封闭的安静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人性化的方便之处。(2)亭子。在东苑小区绿化设计中,亭子的设置不能多也不能少,满足居民的需求即可。亭子的设计要具备可识别性与地方特色。 二、结论 居民区绿地规划设计是近年来热门的话题,受到了城市规划行业的关注。目前在我国西北地区,居民区绿地规划设计还处于初级阶段。西北地区城市居民区绿地规划设计依附于城建与开发商的双重管理,双方尽管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去制造不少的绿地设计,可是最终结果不尽人意。观察后感觉缺乏地域性设计,不能足够体现西北地区居民区绿地设计的美丽风貌。因此探索符合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居民区绿地规划设计的路线,建立正确的西北地区居民区绿地规划理论,编制出适合西北地区居民区绿地规划设计的标准,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美好的风景总是能令人身心愉悦的,潺潺的流水总是能带走城市的喧嚣,黄河哺育了沿河而生的人民。在奔腾激流的冲击下,造就了许多的传奇历史文化,同时,随着历史的推演,很多民俗文明也被沉淀了。如今,为了提倡打造平凉市生态居民名片,修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西北居民区,故对东苑小区绿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设计,挖掘不同理念的地域特色化设计。 作者:贾姣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规划设计论文: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促进了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使得我国居民小区住宅需求悄然发生转变。传统的小区住宅正在向着生态型住宅小区的方向转变,做好城市、小区的生态建设,提高居民的小区居住质量是现今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住宅小区发展的重点。本文将在分析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特点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 做好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是国家发展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向,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建设好生态型小区最主要的是要做好小区住宅的节能,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住宅能耗占国家能源总能耗的20%以上,同时这一数据还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做好小区住宅构造节能的规划与设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促进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建设高效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方向,是现今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小区住宅设计中的重点。 1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的特点与功能分析 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相较于传统的住宅小区在注重居民居住舒适性、健康性的基础上重点还应体现出其良好的生态效益,并呈现出一种新型的人类生活方式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新思路。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具有的功能与特点如下: (1)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绿化覆盖率大幅提高,这种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绿化率的提高不仅仅是简单的栽花种草,而是在结合生态学、建筑与美学、生物工程学、地理学、城市和小区环境规划、水资源等学科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分析与论证妥善处理好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做好对于住宅小区的绿地建设的合理规划设计。 (2)实现了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节约了土地资源。做好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能够有效的提升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3)节约水资源,水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是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水资源是小区住宅中应用较多的资源,但是相较于国外的住宅小区我国住宅小区在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方面远低于西方国家。做好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的规划与建设对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节约用水,促进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4)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通过将生态设计引入到住宅小区的设计中,做好住宅小区的生态系统的建立,各中生态系统都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物质循环方式与途径,通过在小区住宅做好能源的合理利用,从而极大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浪费。可以通过加装太阳能发电、热能循环以及节能设备的使用等都能够优化生态型住宅小区能源结构水平。 (5)实现对于住宅小区垃圾的分类处理,“垃圾是防错位置的宝藏”通过在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做好对于垃圾的分类处理,促进垃圾的回收利用对于实现绿色环保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2做好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 住宅是由墙体、屋面、门窗、地面等围合起来的空间,也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空间结构。其内部根据活动功能的不同分为休息、起居以及厨卫服务等几大区域。同时各部分之间的分工更为明确、合理。其中,住宅中的卧室也不再是多功能区域,而是被重新定义为休息区,其主要实现居民休息、衣物的存放等功能。住宅环境节能性能的优劣与自然环境和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的高低及住宅构造的合理性密切相关。在住宅能耗中主要分为传热能耗的和通过门窗缝隙能耗两个方面,其中传热所带来的能耗占据整个能耗的70%以上,因此,在小区住宅构造节能的规划与设计关键是要做好对于住宅围护保温结构的构建,做好住宅的隔热、防湿、防结露等,防护的主要功能是做好住宅的热防护,减少住宅冬季和夏季的热量损失,现今在小区住宅构造节能的规划与设计中普遍采用的措施是在住宅构造中加设住宅保温层,通过在住宅外墙使用热导率较低的材料来阻隔住宅内的热量损失,从而实现对于住宅内部的节能保温。 2.1小区住宅构造节能的规划与设计 在小区住宅构造节能的规划与设计中做好对于保温层的构建对于实现住宅的构造节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今,在住宅围护中设置保温层构造保温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单设保温层是在小区住宅构造节能中使用较多的保温层布设方式,采用此种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出轻质保温材料的绝热性能和结构材料的强度,同时,使用此种结构形式施工较为方便,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2)封闭空气间层保温,将空气层封闭能够得到良好的绝热效果,为达到此种效果,需要在住宅的围护中设置4cm~5cm厚的保温层,同时为了提高保温效果,层面件需要采用强反材料。(3)将保温与承重相结合,在小区住宅构造节能设置中通过采用空心板、多孔砖等的结构,在墙面间加入了空气隔层可以使得住宅保温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同时采用空心砖等材料既轻便、保温性又高,采用此种结构形式不但构造简单且施工较为方便,在结构上采用较多的常常是混合型保温构造用以提高保温效果。同时在墙体保温时还应进一步推广空心砖墙和复合墙体技术。 2.2做好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空间结构层次的划分 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原则之一就是要做好小区空间的合理利用,从小区住宅内部的空间到小区外部交流空间以及公共绿地等都属于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所需要考虑的范畴,通过做好空间的合理划分与构建,从而实现在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内部构建起功能齐备、适宜居住的居住环境。 2.3做好自然环境的改造与搭建 仅仅合理的利用自然环境是不够的,在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对自然环境进行再造和搭建,在其中加入人文环境,使得两者之间互相包容、提升是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另一个重要方向,需要在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3某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实例 某小区规划占地面积约6万多㎡,小区中的建筑以多层和小高层的住宅为主,此小区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定位为现代生态型的高档住宅小区,注重居住质量的和居住品位,对于设计的要求较高。 3.1做好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的规划组织形式 整个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对于建筑采用的是南北朝向的建筑布局结构,在小区内部环境的构建上着重突出自然、舒适、宜居型景观营造,对于小区中的重点位置,依照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的概念来进行小区的规划设计,同空间层次的搭配组合,形成东西合围、高低错落的整体布局,构建起别具特色的、向心围合的、开敞多用途的绿色大宅院和住户日常生活是最直接贴近的交往、休息、活动空间,而且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条件,使得用户户外活动空间大为增加。 3.2小区绿化系统的规划 在绿化系统的构建中,注重小区内的点、线、面之间的有机结合,在小区内部主干道主要栽种常绿树木。减少行车等造成的噪音污染,并在小区内部构建空间绿化网,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相互穿插,并通过灌木、花草等填充中下层绿化空间,构建起完善、合理的小区整体绿化系统。 3.3做好对于小区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水系统是小区规划设计中的重点,此项目设计是通过人工引入河水,并在小区中心形成一个人工湖泊,并通过运用点、线的方式连接小区内的各个景观点,将水、绿、路等有机联系起来,构建典型的江南水乡特点,同时对于给排水、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时建立起中水回收处理系统,将其应用于小区绿化、景观等方面,在设计做好对于雨水的合理利用,通过合理规划雨水径流途径、设置多种渗透设施等措施,充分利用雨水,从而为小区内大面积绿化和景观水体提供了大量的生态用水。 3.4做好小区内照明系统的构建 小区照明根据空间层次分为高位、低位和公共三个部分,在主干道采用高位照明,并对不同的照明用途设置不同的照明亮度,通过三者之间的合理搭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同时在建筑住宅的墙面屋顶上可以通过加装太阳能板的方式增强对于太阳能的利用,将发出的电能利用与小区的照明和公共设施用电,同时在夏天通过太阳能电池板还能更好的进行隔热。 3.5做好小区人文系统的规划设计 在小区公共设施的构建上,不仅仅要强调其使用功能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同时还需要注重与环境的和谐,在配合广场休闲绿地适当安排中小型雕塑,提高小区的文化品位,增强小区内的艺术氛围。 4结语 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对于住宅小区已不满足于居住功能,现代小区需要实现居住、娱乐、环境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是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实现小区建筑的合理布局以及绿色生态系统的建设,在提高小区居住舒适度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者:鲍捷音 单位:北京鑫海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电气运行论文:浅析热电厂电气运行中常见故障及应对措施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电能需求量不断增加,这就使热电厂内的电气设备一直处于持续运行的状态,连续的电气运行必然会导致故障发生率增加,从而对热电厂稳定的供电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针对热电厂电气运行中一些常见的故障进行分析,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放,以便于提高热电厂电气运行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热电厂;电气运行;故障;应对措施 热电厂中电气设备主要以变压器、用电和配电装置、变电站设备等为主,在电气设备安装和运行过程中,需要能够有效的满足供电和配电的需求,以此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用电。为了保证电气设备运行的稳定性,电气需要对电气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并对电气设备的运行进行必要的监控,及时发现电气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隐患,并进行排除,从而保证电气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在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电路电源和发电机极易发生故障,会对热电厂电气正常运行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电气运行一些常见故障,保证热电厂电气运行的可靠性。 1 电气运行概述和常见故障原因分析 电气系统作为热电厂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发电机、变压器、开关设备、配电设备及主接线等,在热电厂电气系统中,主要以厂用电流程和供用电流程为主,因此对电气系统工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要保证电气系统具有良好的操作性能。 在热电厂电气系统运行过程中,为了保证运行效率,其中的电气设备需要长时间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由此会对电气设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高速运转会导致电气设备的零部件间摩擦增大,在发热的状态下,会增加磨损的程度,在磨损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不仅会降低运行效率,而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生产过程中,对于隐蔽部位而言还容易积存大量的污垢,污垢长期得不到清理,会对电气设备产生一定的腐蚀、发热等现象,由此导致故障的发生。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相关零部件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空隙,由此导致设备运行中发生振动,所以会降低设备的运行性能,并且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所以在热电厂的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由于发热、污垢、振动、磨损等原因,都会对电气设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降低设备的运行效率,引发安全事故,所以要加强对故障处理措施。 2 热电厂电气运行中存在的主要故障 2.1 备用电源故障 备用电源作为发电机断电或是故障时的供电电源,主要以高压和低压两种为主。热电厂在备用电源数量确定时,需要根据厂内发电机的数量和控制形式来对所需备用电源数量进行确定,同时备用电源还需要具备自动切换功能,在当处于切换间隙过程中,电气设备运行速度会减慢下来,与正常运行速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在备用电源切换完成后,电气设备会受到突然电压的冲击,从而对电气设备使用寿命带来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容量较大的发电机,电源切换对其所带来的影响更为严重。一旦备用电源切换时间过长时,电气设备极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时还会导致电气设备无法再次启动。 2.2 发电机电压故障 为了保证用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发电厂需要保证输出电压的稳定,避免出现电压过高或是过低的现象,确保电压能够维持在规定的区间内。通常情况下,热电厂为了保证电压的稳定性,往往会通过增加励磁来达到保持稳定电压的目标,但在增加励磁过程中发电机工作温度会上升,增加铁的损耗量,加快了绝缘老化速度,导致发电机运行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从而影响发电机运行的功率。 2.3 电气接地故障 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用电量不断增加,为了满足用电需求,热电厂发电机一直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下,这也导致电力设备运行过程中极易发生短路问题,电气接地故障十分常见,多以交流接地故障和直流接地故障为主,交流接地故障多是由于电机壳和绕组受潮而导致的,直流接地故障发生时需要及时进行处理,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接地短路故障发生,从而保证电气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2.4 发电机工作温度过高 热电厂运行过程中,发电机一直处于高负荷状态下运转,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会导致发电机工作温度升高,不仅会加速发电机绝缘体老化速度,而且还会对发电机正常运行带来较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发电机冷却系统充分发挥出重要作用,一旦冷却系统无法对铜耗产生的热能进行有效缓解时,则会导致发电机运行温度无法降下来。 3 热电厂电气运行故障的应对措施 3.1 加强备用电源的设备维护 当对备用电源进行切换过程中,切换的间隙是故障高发阶段,而导致切换故障发生的原因多是由于发电机内部存在问题,因此作为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电气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性能,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预防和避免备用电源切换故障的发生。 3.2 加强日常电压监控 在电气设备运行的过程中,如果电压不稳定,会导致电气设备出现很多的故障,所以应该加强对电压的日常监控。在电气设备运行的过程中,随时检测电压运行状态,发现异常要及时调整。可以通过安装电压保护装置的方式来稳定电压,当电压超出规定的限值时,保护装置就会采取预定的保护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电气设备处于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 3.3 设计更加合理的接地线结构 接地线故障也是引发电气设备故障的主要形式,所以应该加强对接地线的合理设计。设计人员可以根据热电厂的实际状况设计合理的接地线方式,一般为了避免直流接地和交流接地故障的发生,会采用环路的方式。此外,还可以安装接地线报警装置,以此提高接地线的安全性,为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创造有利的条件。 3.4 使用冷却方法解决发电机发热问题 发电机发热问题的解决可以采用冷却的方法来有效的降低发动机运行温度,通常采用的冷却方法有水内冷却法、氢气冷却法和密闭空气冷却法,在这几种冷却方法,水内冷却法应用最为广泛,而且冷却效果也最为明显,在一些环境较恶劣情况下,通常会采用密闭空气冷却法,而氢气冷却法由于氢气自身易燃易爆的特点,使其在日常应用中很少被采用。 4 结束语 电气设备作为热电厂的主要设备,其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热电厂的经济效益。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受设计和施工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一些常见故障,从而导致发电机无法保持稳定的运行状态。因此在热电厂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及时发现电气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加以排除,有效的提高电气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电气运行论文:开展电气运行操作竞赛防止误操作事故发生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行业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高。目前人们最关注的就是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它是保障生活秩序正常运行的有效方式。而电力误操作作为一种常见的事故发生原因,给工作人员和整个电力系统都带来了不可预估的损失,它甚至会阻碍企业的工作效益,使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减慢。所以,本文以防止误操作事故的发生作为前提,探讨开展电气运行竞赛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电气运行;操作竞赛;误操事故 前言 电气运行操作竞赛是防止误操事故产生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保障电气安全性的有效途径。但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最终的操作目的是确保每一项任务、指令得到规划性的制约。传统的电气操作中产生失误的原因是非常多的,主要表现为操作人员的行为不规范、违规性现象严重等等。想要令这种情况得到改善,就必然要将电气运行的操作竞赛进行到底。 一、产生误操作事故的原因 (一)电力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差,责任心不强 产生误操作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其中最关键的则是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差,责任心不强。许多电力厂中的值班人员对操作规则都不太熟悉,整体流程也没有弄清楚就上手操作,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之一。具体表现如下:值班人员搞不清各类设备的具体功能,对于其中的一些操作要点也十分含糊。在培训时期对操作执行手册也没有认真的阅读,导致了操作的间断与不连贯性。第二,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一些值班人员认为电力操作只是流于形式,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并不明显,他们对自己的基本岗位没有一定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也本着一知半解的思想来进行。所以这一系列的现象都使得误差状况频发。 (二)运行人员习惯性违规 运行人员习惯性违规也是产生误差的具体矛盾之一。习惯性误差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对电力调配的指令不认真执行。第二,对审核性的操作票据不重视,认为这不是一个会出错的环节,所以运行人员根本就不认真的进行填写。或者是有了票据的划分区域也不执行,单纯的为了省事儿应付检查。有的票据的编号甚至都相当混乱,操作人员对这些事件并不重视。第三,操作前没有按照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模拟,导致产生的操作行为与实际情况相违背。模拟图纸要根据运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许多操作人员并没有去认真执行。第四,操作行为的监视功能没有得到体现。一些监护制度应该是操作人员和监管人员的双重执行,但是到了实际情况中,往往只有单人进行操作,许多实施者没有履行好他们的义务。第五,一些电力操作人员在运行之前没有对相关工具进行检查,可能在此过程中会有一些失灵或者损坏的物质,这样则会影响整体执行情况的发展。第五,操作人员没有对各部件的位置进行核对,造成零件与条件不对应的情况,所以执行者也无法将整个操作过程进记录。 (三)操作人员的精神不佳 少数的操作人员在工作时并没有将精力百分之百的放在上面,不能以最饱满的工作热情迎接新的一天。如果在操作人员的值班期间没有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体力来完成既定任务,那么出错的情况则会很常见。反之,只有将自身的工作状态保持在一个平衡的条件中,才能使其的做错间隔、失误频率减少。可能无法有人做到“零失误”,但是操作人员最起码要保证以饱满的精神,积极但是工作状态、良好的工作热情去对待自己的事业。如果一旦自己的身体状况出现了一些突发性的问题,我们也不倡导“带病坚持”,可以在调整好精神后再上班。这样对工作者和电力的安全保障都是一件好事。 二、开展电气运行操作竞赛的具体措施 (一)开展千条无差错竞赛 开展千条无差错竞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失误性操作。电力管理人员可以分别开展单人的千条无差错竞赛与小组内部的无差错竞赛。首先,以个人为单位,以月内操作次数为期限,如果在千条操作执行中都没有发现一次失误情况则可以进行个人奖励,以300元-500元不等的钱数奖赏员工。如果再有一千条无差错执行情况,则在此之上进行成倍数累加。第二,将员工分成几个不同小组,进行组内、组外竞赛。在组内,主要是将成员作为竞争对手,看同一组内的员工的失误率最小,在横向进行对比。在组外,实行组内成绩累加制度和连坐制度。成绩累加制度指的是将各组员工在一个月内的失误次数进行累加,失误次数最高的一组要进行惩罚。而失误次数最低的一组则进行奖励。连坐制度指的是就算是个人在月内期间没有失误,但是小组内部的成绩最低,也要对此员工进行惩罚。这样能够使小组成员形成一种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在对他人产生连累的同时员工也会形成一种负罪感,促使该名员工积极进取,减少失误情况的发生。千条无差错竞赛是目前许多电力企业都愿意使用的方式,它对防止失误情况的产生起到了深刻的影响[1]。 (二)加强安全意识培训,实施安全竞赛 针对电力操作的失误行为,其安全意识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操作人员的失误情况增加就是因为其安全意识不强所导致的,所以管理人员要重视对其进行培训。第一,要熟知电力操作的理论内容。就如《电业安全工作流程》,它是操作人员的立身根本,也是确保安全的有效措施。所以,管理者可以将操作人员分成几组,每组成员内部可以进行互相学习,在组内间对此流程进行探讨,交流背诵经验,理解性的把其中重要的安全点记住。随后,电力部门可以开展“安全理论知识竞赛”,管理者提出不同的问题来考察操作人员,以十道简答为基础,其原则是问题一定要具有广泛性,涵盖的方面要相对齐全。这样才能完善操作人员的执行手段,使得出错现象减少。在考核结束后,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评定,对成绩优异的人员予以奖励,对知识点混乱,结构内容不清楚的人员进行批评与二次考核,直到他把安全理论全部掌握为止。第二,对于安全性的实际操作,管理者可以电场内部设立竞争平台,使操作人员在专业指导者的监督下具体执行,作为他们的考核的一部分纳入成绩管理系统[2]。 (三)开展技术竞赛,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最后,企业也可以开展规范化的技术竞赛,提高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控制失误现象的发生。竞赛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使操作人员掌握“三熟、三能”,三熟指的是熟悉电力操作的基本流程、熟悉电力操作的安全准则、熟悉电力系统各部件的分类。三能指的是操作人员能够独立完成基本任务、能够做到月内零失误水平、能够将操作安全放在首位。企业要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竞赛式考核。第一,展开基本能力操作测试,在这个环节中,操作的要点都是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如果成绩不合格,管理人员要直接予以开除。第二,重点、难点技术竞赛。操作人员根据不同的执行内容将实际情况划分为小的模块。看哪位操作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整个流程顺畅的完成,以计时的方式进行比拼,为用时最短且没有失误的员工颁发证书,予以奖励[3]。 结论:综上所述,在电力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安全性是我们最重视的一点。而误操事件的产生极大程度上阻碍了电力部门的发展。所以,操作人员要做到对工作认真负责,提高执行能力,发挥其技术性的优势,尽量减少误差情况的产生。而电力企业也要开展电气运行竞赛,在制度上进行严格约束,全面促进我国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电气运行论文:探讨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的故障原因及对策 摘要:火力发电厂运行期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容易出现电气故障,注重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故障的原因分析,对提出针性对策,保证火力发电厂稳定运行意义重大。本文在认真分析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故障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 电气运行 故障 对策 众所周知,火力发电厂中有很多类型的电气设备,其中任何一台电气设备出现故障,均会给其正常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对火力发电厂电气故障的分析,受到业内人士的热议。 一、火力发电厂电气故障原因分析 结合在火力发电厂多年工作实践,对电气故障类型及原因作如下汇总: 1.发电机电压高于预定范围 发电机电压处于预定范围对保证电能的稳定供具有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发电机电压允许在预定电压值上下波动5%,超过这一范围会给发电机的性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电压值高于预定最高值会使发电机容量的稳定性造到破坏,导致转子电流量增加、温度升高、内部元件老化,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当电压低于预定值时发电机运行处于不饱和状态,增加定子绕组铁芯失步、震荡机率,大大降低设备工作效率。 2.发电机升温快、温度高 火力发电厂发电机需长时间工作,但受一些因素影响会出现升温快、升温高的不良现象。众所周知,发电机电气元件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不仅性能下降,而且老化速率大大提高。发电机温度的迅速升高原因可能由以下因素造成:发电机工作时间较长;铜铁具有较大热损耗;发电机制冷系统性能下降。 3.备用电源自动切换异常 当原发电机受多种因素发生故障,此时需要启用备用电源以保证发电工作的正常进行。但启用备用电源时常会出现自动切换异常现象。原因在于备用电源正式启动前,与母线相连的电气设备会不断减速运行。当电源与母线相连时,电压会迅速增大会大大增加备用电源启动失败、启动时间长发生机率,增加发动机二次启动难度,严重着会导致其无法运行。 4.发生电气接地故障 为保证火力发电厂正常运行,确保工作人员安全,通常需对电气设备进行接地处理。但为满足市场需要,发电厂发电量不断增加,使得发电电流及电压级别得以提升,给电气设备及工作人员人身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尤其当电气设备外壳与绕组设备接触,或绕组受潮,会发生交流点接地故障。 二、火力发电厂电气故障的改善对策 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故障原因复杂,需工作人员结合电气设备所处环境及工作条件加以认真判断,尤其应注重故障排除策略的总结,提高电气设备故障排除效率,缩短故障时间,为电能的正常供应奠定基础。 1.稳定电气设备电压 稳定电压有助于电气设备稳定的工作,减少因电压不稳导致热量增加,加速电气元件老化情况的发生。因此,火力发电厂工作人员应注重电气设备运行时电压的监控。即,结合火力发电厂电气设备布设情况,在关键位置及线路上安装监控设备,实现对电气设备电压的实时监控,以及时掌握电压变化情况。当电压监控设备报警时,工作人员可结合线路节点进行认真分析,对故障位置加以准确定位,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排除,提高故障排除时间,最大限度的降低电压不稳给电气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 2.防止电气设备过热 电气设备运行中温度过高是引发故障的重要原因,因此,工作人员应将防止电气设备过热当做重要工作加以处理。首先,认真分析电气设备工作特点,明确容易发热的电气设备,分析发热原因,为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提供依据。其次,选择合理的电气系统冷却方式。目前,电气系统冷却方式有水冷却、氢气冷却、强制环境通风冷却等,其中不同的冷却方式用于不同的电气设备,如发电机定子绕组适合运用水冷却;发电机内部转子、定子适合使用氢气冷却;如电气设备所处的环境比较复杂,此时可考虑采用强制环境通风方式进行冷却。因此,应根据不同电气设备采取针对性冷却方式,以有效防止电气设备温度高于允许范围。 3.加强电气设备维护 实践表明,加强电气设备维护能及时发现电气设备潜在故障,及时进行排除可防止故障的进一步蔓延,降低其造成的破坏及影响力。首先,火力发电厂应构建完善的电气设备维护体系。一方面,组建电气设备维护工作小组,明确电气维护内容及维护计划。同时,明确相关负责人,做到责任到人,为维护工作的进行铺平道路。另一方面,结合电气设备工作实际,制定严格的维护制度。尤其应注重制定上岗制度、监督制度、奖罚制度,借助制度对电气设备维护工作加以约束,防止维护工作中违规操行行为的出现。另外,注重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及考核。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开展电气设备维护知识培训活动,传授新的维护思想与方法,不断提高电气设备维护工作水平。 4.合理布置地线 火力发电厂发展迅速,对接地处理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为避免电气设备故障的发生,工作人员应确保布线的合理性。首先,根据不同电气设备接地要求,严格按照布线说明及相关规范进行接地处理。同时,加强接地电阻的测量,确保阻值在合理范围内,以保证接地质量。其次,明确直流接地及交流接地的区别,掌握两种接地方式注意实行,根据电气设备实际进行直流与交流接地的处理。最后,注重接地质量的检查。接地处理完成后应注重接地质量的检查,尤其对于接地连接位置,应保证接触牢固,充分发挥接地保护性能。 三、结论 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影响因素较多,采取针对性对策,防止故障的发生,对火力发电厂服务质量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火力发电厂电气设备故障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的电气设备发生的故障类型及原因有所不同,要求工作人员有针对性的加以分析,有区别的加以对待,以提高故障排除质量及效率。 (2)实践表明,注重电气设备电压监控,注重电压的稳定,做好电气设备温度升高的防范,尤其认真落实电气设备维护工作,可有效降低电气设备故障发生率。另外,还应做好电气设备的接地处理,以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 电气运行论文: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故障原因及应对措施 摘要:当前,电气事故时有发生,除了对火力发电厂本身带来的影响,严重的事故还可能对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重大威胁。文章针对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的故障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对解决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的故障、提高生产效率具有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各行业产业以及居民用电量都有了明显的增加,2015年我国全社会的用电量约为555000亿千瓦时。市场经济体制下,有需求就有市场,我国各个地区的火力发电厂不断涌现,电气设备规模和使用率也不断提升,火力发电厂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发电厂内电气设备的容量逐步增大,电气设备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越来越多。这就要求相关的机组功能不断强大,电气设备的运行、管理与维护成为保证火力发电厂高质量工作的有效保证。但是现阶段在实际的设备运营中,由于设备运行维护人员素质偏低、设备运行制度不健全等原因,电气设备在运行、管理和维修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火力发电中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和技术性令人堪忧,这些问题对于发电厂和电网来说都是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相关人员应当提高设备安全操作意识,充分认识设备运行中常见的故障,提高对问题设备故障及时进行检测和处理的能力,有效保证生产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全。 1 火力发电厂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管理的意义 电气设备作为火力发电厂主设备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火力发电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火力发电厂的电气设备配备相关的机组,情况往往较为复杂。首先,电气设备工作状态和设备的性能出现问题时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发电厂的发电效率和发电量,增加发电厂的成本,难以保证发电厂的生产工作正常进行,最终会制约火力发电厂的经济效益,甚至重大的安全事故还会给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造成消极影响;其次,电气设备从引进、安装、运行到检修和维护过程都比较复杂,给企业带来了较高的操作难度。所以火力发电厂的相关工作人员要通过科学的方式积极对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进行维护和检修,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保障设备性能的充分发挥,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企业 效益。 2 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出现故障的原因 2.1 发电机电压值超出允许范围 发电厂发送的电压不稳会对电力用户及发电厂本身造成威胁,电压过高或者过低也是一样。因此要对火力发电厂的发电机在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地确保其工作状态的稳定性,以稳定电压,保证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转,电压上下浮动要控制在额定电压的±5%以内,否则将会对电气设备运行产生巨大的影响,降低电力系统稳定性。电压过高,甚至超过发动机的容量,发电机为保证自身正常工作,其转子就会转速加快,增加转子的发热,更容易造成设备的元件老化;反之,电压过低,发电设备运行状态和性能会大打折扣。 2.2 发电设备温度过高、温度大范围波动 火力发电厂为保证电网安全,发电量会随电网负荷的高低而增减。高负荷时为提供足够的上网电量,厂内的电气设备和发电机往往会短时间处于过负荷运行,而火力发电厂作为当今电网的调峰机组,负荷的大幅调整也成为新常态,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发电设备的高损耗和温升高,加快设备元件的老化,降低发电效率,使用寿命大大缩短,进而导致电气设备在运行中出现故障。 2.3 备用电源出现异常切换现象 现阶段,在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火力发电厂都会设置一些备用的电源设备来避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电机突然断电、失电、电机损坏问题,为发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准备好“替补”。火力发电中备用电源,多是一些自备的柴油发电机、蓄电池、外接电网的高压厂用备用电源等;柴油发电机其作用即是当机组发生事故失去电源后,其快速自启动保证机组安全停运;蓄电池是保证厂用电失去后对DCS等系统的紧急供电;厂用高压备用电源是对机组停运后厂内用电的电力来源。这些备用电源的异常切换均有可能对正在运行的发电机组造成安全隐患,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进而影响电网的安全运转。 2.4 电气接地问题 电气接地问题也是造成电气设备故障的常见因素之一。在火力发电厂中,电气接地通常分为直流系统接地和交流系统接地两大类。我们知道,用电量越多,用电负荷就会越强,电压也就会越高。因此现阶段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我们往往必须提高电流来与之协调,而过高的电流就会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直流接地事故发生时,电气系统没有形成短路,往往还会继续运行,如果此时工作人员没有留心注意到这种情况,极易操作失误,随之产生严重的后果。而交流电接地问题则主要表现在电机的绕组可能会接触到电机外壳,进而造成绝缘区域的老化现象。这些都对电气设备接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气设备接地时必须要尽可能地保证电厂内人员安全,正确的接地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发电厂经济效益受损及保障居民安全用电。 3 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故障的改善途径 3.1 稳定电压 火力发电厂发电不稳的原因繁多复杂,不管是为了延长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还是为了减少电气设备故障,电气运行相关管理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电压,尽可能避免电压不稳造成电气设备故障。电气设备管理人员通过安装各种保护装置,利用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电气系统的整个运行线上或者是关键节点进行“布控”,即安装一些监控机电设备,这些设备往往精密性高,能够做到实时、全方位的监控,这样就可以有效确保电气设备在运行中电压是否稳定,一旦出现电压不稳或者过高、过低现象,监控机电设备就会自动报警,提醒设备管理人员进行及时、有针对性地检修,提高了管理和维护效率。如果遇到电压过高的情况,可以切断一部分的电源,来保证电气系统安全顺利地运行。 3.2 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发电机及其他电气设备的过热 火力发电设备在长期的运行中难免会产生大量的热,如果不能够快速及时地将这些热量想办法排出去,就会给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我国火力发电厂对于电气系统的冷却方式选择主要是强制环境通风冷却、发电机的氢气冷却和水冷却。强制环境通风冷却能够对处于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发电设备的运行环境进行有效降温;氢气被用作发电机内部定子铁芯和转子表面的通风降温;发电机定子绕组采用水循环内冷却。针对发电机温度过高的问题,可以通过运用高效的自动冷却手段解决。维护好冷却系统的自动准确是关键,不管是氢冷还是水冷都要严格监视其温度在允许范围内 工作。 3.3 做好电气设备检修和维护 要做好电气设备的检修工作,火力发电厂应当建立完善而系统化的设备检修制度体系;结合火力发电厂的实际情况,定期、定量、定点地对电气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并且应当权责明确,责任到人。尤其是对于一些贵重或者重要的电气设备,应当安排技能素质水平较高的专人对其进行运行、检修和维护。并要求对每次检测或者维修做好记录,以便于更好地分析电气设备故障出现的原因或对检修效果进行有效监督,这些数据对于促进电气设备维修和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对发电过程中电气系统的运行进行全面的掌握控制与管理。此外,在利用计算机点检系统或者其他科技设备对各电气设备进行检修时,还应当通过人工分析对其进行有效判断,多种方法并行,然后再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设备中的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帮助电气设备管理人员有针对性提出检修措施,提高检修效率。对火力发电厂电气系统和设备的维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设备管理人员充分提高其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保证火力发电系统在长期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避免在电力运行的过程中出现故障。 3.4 合理设置地线 科学合理的设置接地处理是确保火力发电工作人员安全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对火力发电厂的电气设备进行接地保护时,环路式的接地线类型一般能够有效降低电压,大大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在火力发电厂地线设置中被广泛采用。另外,火力发电厂的厂用电电气系统应当具有可靠的交直流接地检查设备系统,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保障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 4 结语 总之,火力发电厂的电气系统是较为复杂的综合体,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错误或者操作不当,都可能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造成不利影响,更埋下了安全的隐患,极易造成电气设备故障,威胁工作人员及整个发电厂的安全性。因此,相关人员一定要提高对电气设备的检修重视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并做好数据反馈,以便于今后遇到类似问题能够更快速有效的处理,确保火力发电厂内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 电气运行论文:热电厂电气运行中故障及应对措施的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无论是人们的日常活动还是工业生产工作,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持。这种情况就要求,热电厂持续运行工作供电。但是长时间的持续供电,导致了热电厂电气运行过程中易出现故障,严重威胁了热电厂持续供电的稳定性,限制了人们的行动及工厂的生产。针对这一现象,就需相关工作者可以迅速发现电气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故障。笔者就热电厂电气运行中故障的产生原因,以及消除故障的应对措施,阐述自身的几点观点。 关键词:热电厂;电气运行;故障;应对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的应用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社会需求的供电量持续增多,热电厂电气运行中故障频繁发生,这些故障不仅严重阻碍了热电厂的正常工作,造成经济损失,并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及工业生产情况。因此,为解决热电厂电气运行中的故障,就需要综合考虑故障产生的原因,结合故障表现特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保证热电厂电气运行的平稳性。 一、导致热电厂运行中故障的原因 长时间的实践研究表明,热电厂电气运行中的故障产生原因有很多方面。首先,在机组运行过程中,发电机常处于高转速运转状态,这种状态就易造成滑环情况,加之长时间运行致使刷头受损严重,刷架积聚了大量残留污垢,这样就会导致碳刷因震动幅度过大而发生偏离集电环的现象。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就容易造成设备起火事故。除此之外,在电气系统运行中,压簧也会导致故障的产生,这是因为压簧的使用时间和出厂日期不同,压力也不同,当有大电流经过滑环上的碳刷时,就极易损坏压簧,情节严重时就会产生电火花,引起火灾,造成电力系统的瘫痪。 二、热电厂运行中故障的种类 (一)发电机电压故障 发电机在热电厂中是最重要的基础设备之一,其主要功能为保障系统输出电压稳定,既是确保人们正常生活及工业生产的需求不受影响。电力系统输出电压稳定的意思,并不是电压值等于某一固定值,而是电压值在某一允许区间内可以上下波动,是相对动态平衡。大量的事实表明,过低或过高的电压都会对人们正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在热电厂常通过增加励磁的方式,来维持电压的稳定性。但是,增加励磁的后果就是发电机温度的上升,温度的上升加快了绝缘体老化的速率,增加了铁的损耗,不利于发电机的正常运转,最终造成发电机的工作功率降低。 (二)备用电源出现故障 备用电源在电气系统运行中经常被使用,其主要功能是避免发电机运转时出现断电状况,当断电情况发生时,备用电源可以及时发挥功效,给发电机供电。 低压电源和高压电源,是热电厂使用的备用电源的两种主要形式,热电厂需结合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发电机的形式与数量,标明配备多少备用电源,自动切换功能是选取备用电池时需着重注意的。在切换电源时,发电机必将出现转速降低的情况,这样就与正常工况产生巨大的落差,一般在切换完成的瞬间,设备会受到较为强烈的冲击,严重影响了设备的正常使用,并且有些备用电源切换时间间隔较长,这样极易对设备造成损伤,甚至导致设备不能再次启动的情况。 (三)电气接地出现故障 由于社会各方面用电量的不断增加,热电厂发电机长时间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这时电力设备在工作运行中就容易出现短路问题。就电气接地出现故障主要是交流接地以及直流接地两种形式。其中,交流接地故障主要由于,在电机壳和绕组间发生受潮情况造成的,而直流接地故障则是因为,电力系统发生接地,但是没有产生短路引起的。如果发生了直流接地,却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就会演变成接地短路,从而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产生不良影响。 三、热电厂电气运行中故障的应对措施 (一)定期对备用电源进行维护 备用电源的故障常发生在备用电源切换的间隔,其主要故障是由于发电机的内部产生损坏造成的。这种故障虽然并不经常发生,但是仍需工作人员保持关注,需要检维修人员定期的检查和维护电气设备,以确保发电机等电气设备可以正常运转。只要设备得到检查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备用电源故障,这种故障属于较为容易预防的,因此,热电厂应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不遗漏任何一台电气设备。 (二)严格监控日常电压变化 电压是否稳定不仅影响着热电厂辐射区域的电力使用情况,更会对热电厂的发电机产生巨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多种因素都可以到时电压不稳的情况,故而在热电厂日常工作中,需严格监控输出电压,如有电压不稳的情况,一经发现及时上报管理人员,及时安排检修工作。同时,合理使用电压保护装置,例如安装继电保护器,也可以有效地维持电压平稳。只有加强对电压的监控并采取有效的电压保护措施,才能实现稳定供电。 (三)优化接地线结构 接地线是每一个电力企业都不能忽视的设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故障的产生。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教导我们,在电力系统工作运行期间,科学合理地架设接地线,有助于维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尤其对于保护操作人员人身安全有重要意义。将以往传统的接地方式改变成环路接电线,并设计安装警报装置,可以有效避免直流接地以及交流接地故障的发生,不仅增强其安全性能,还可以防止因接地故障对电力系统造成更大的影响。 四、结语 经实践探究可知,多种因素都可以导致热电厂电力系统产生故障。总结故障发生的原因,可发现其主要故障因素分为两种,首先是对于电机设备的日常巡检工作不认真,其次是接地线的架设方式不合理。这两点因素造成了,热电厂日常工作中的故障纷繁发生。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给出相对应的预防措施,第一,加强对于电气设备的巡检工作;第二,严格监控日常输出电压变化,保障输出电压的稳定性;第三,优化接地线假设结构,避免接地故障的发生。这些方法都是简单易行且切实有效的,防治电气故障的方式。热电厂只有参考故障预防措施,制定相应的制度,才能有效减免电力系统运行中的故障问题,确保人们的生活活动以及工业生产不受影响。 电气运行论文: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故障原因分析及改善措施 摘要:当前,我国火力发电厂在电气运行中存在很高的危险性,且近年来各种电气事故时有发生,该问题不仅影响火力发电厂的正常运行与安全生产,还对人们的正常 生活造成很大威胁。本文主要对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的故障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故障原因;改善措施 前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用电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发电厂不断涌现。新建电厂的大机组电气设备普及率高,这样一来对电厂的技术要求和设备管理就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电气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转,就成为每个电厂发展的第一要务。火力发电厂的事故损害及后果都是不可估计的。因此对电厂电气运行的故障分析尤为重要,以 便于找到问题根源,铲除安全隐患,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 一、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存在的主要故障与原因 1、发电厂电机温度过高的问题 火力发电的最大特点就是发电机运行时间较长,这就会使其在运行中产生各种各样且不同程度的损耗,例如铜损耗、铁损耗等,而这一过程会将损耗的能量基 本转化为发电机本身的热能,致使电机温度急剧上升。导致发电机温度上升过快、温度过高的原因就是在长时间的运行过程中,电机上的铜和铁损耗较大,从而使电 机获取大量的热能,电机的温度过高,且长时间得不到良好的释放,电机的制冷设备不完善,且运行状态不佳,最终导致机电设备的温度长时间过高,降低了电机的 工作效率与使用寿命。 2、发电机电压超出允许变动的范围 电压是供电质量的标准之一,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用户、电力运行系统以及发电厂带来影响。具体来说,当电压较高时, 发电机容量不能保持稳定的状况下,必然要增加发电机的励磁,即增加转子电流,这样会使转子绕组的温度升高,加快它的老化,高压超过额定值还会使铁芯温度升 高,加快铁芯的耗损。而当电压过低时,就会降低发电运行的稳定性,使发电机定子绕组铁芯在不饱和状态下运行,容易造成震荡或失步,严重的低压还会影响并列 运行的稳定性,使其负责带动的常用机械设备转速下降、做功下降,有时电压较低还可能使定子绕组的温度炒货允许值,电压再次价高时还可能会造成定子绕组温度 异常。 3、电气运行中备用电源的切换问题 火力发电厂在电气运行中发电机都有必要的备用电源,其主要作用是防止原发电机在长时间的运行中发生突然断电、没电、电机损坏等现象。火力发电中备用 电源的数量和高、低压情况与电厂中机电设备的台数、单机运行的容量、接线形式、电源的控制方式有关。但当机电系统接通备用电源后,系统突然接收到一个高电 压,该加压过程必定会对系统的电机造成极大影响,且系统中不同电机容量的发电机组受到的影响也会不尽相同。 4、发电机的滑环碳刷故障 发电机在高速运转时,经常会出现滑环碳刷失火的状况。这时如果不及时的发现并参取措施,任火势蔓延,若整个碳刷环将全部着火,就会导致发电机在高速状态被迫停机,这样不仅损失巨大,还会使发电机机身造成重大损害。 5、发电厂电气接地情况 在火力发电厂中实行电气接地操作是确保工作人员生命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电力行业不断发展,火力发电厂中电流 负荷量增加,电压等级显著升高,增加了发电系统故障情况发生,如短路情况,严重威胁电机设备安全使用和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接地故障发生类型主要有交流和 直流接地故障。交流接地是指绕组接地,也就是电动机接地。出现故障问题是因为绕组出现潮湿情况,或是电机外壳和绕组设备出现接触等情况造成。直流系统出现 某些部位接地时,因为尚未导致短路情况,此时熔断器没有发生熔断,还能继续工作。若技术检验工作者工作过程中不仔细,遇到故障情况没有及时解决,容易出现 接地短路现象发生,引发严重安全事故。 二、改善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存在故障的主要措施 1、为发电机选择有效的冷却设备 为减少发电机组在运行中产生的热量,降低电机的损耗,就必须将大量的热能释放掉,以保证发电机的绝缘系统可以长期处在许可温度范围内。当前,我国机 电系统的冷却工作一帮采用三种方式,分别为水冷却、氢气冷却和密闭式空气冷却。对于大型的发电机组建议采用水冷却的方法,散热速度快、效果明显。对于发电 机组的通风损耗建议采用氢气冷却,氢气可以有效提高发电机组的通风效率。对于环境恶劣的火力发电厂建议采用密闭式空气冷却方法,该方式可以避免发电设备与 空气相接触,降低堵塞的影响,但该方式的耗费成本较高。发电厂应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来科学选择冷却方式。 2、严密监视,果断避免电压不稳问题 发电机电压不稳会严重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电压不稳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解决电压不稳是个 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在日常火力电厂工作中对电机要进行严密的监控,保证电压在正常的情况下工作,一旦出现电压不稳问题应当立即检查电机运行情况和各个设 备的运行是否正常,必要时可切断部分负电荷,以此来恢复电压,当切实有必要时,应采取紧急拉闸措施,以保证发电厂的安全运行。另外为了保护电压的稳定还应 当充分用好各种保护装置,发挥保护装置的有效作用,当保护装置启动条件成熟时应当立即启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加强设备检修,保证电气设备正常运行 发电机自动跳闸,甚至切换到备用电源状态,对电气设备运行来说都是一种很大的损害,一般情况下在运行过程 中不会经常出现这种问题,但有时会遇到跳闸的情况,这样的问题一般是由发电机发生内部或外部故障造成的。发生这种情况时,工作人员应详细的检查电机的一切 设备,如果未发现问题可恢复主电源供应,持续升压,正常使用。如果发电机是出于外部设备因其保护,待发电机与故障隔离后,即可将发电机正常运行。此外,还 应要求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避免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 4、密切的关注滑环碳刷的使用情况,使碳刷能够平稳的运转,让电量分配达到均匀的效果。防止碳刷的磨损造成摆幅过大,震动摩擦也是诱发起火的原因,要避免碳刷的振荡。另外注意及时清洁转轴周围的油污,有过多可燃物的堆积也是极易起火的。 5、设计电气设备的接地线,保证工人安全 火电厂电气设备的接地线可以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当电气设备带电时,工作人员会与接地线形成并联电路,如果接地线的电 阻较小,流过人体的电流也就会较小,这样就可以起到保护人身安全的作用。因此,当发电厂设计接地线时可以选择环路式的设置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 对地电压,提高接地装置的可靠性,即便是某处的接地线无法正常使用,也可以将系统的危险降到最低。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应时刻注意接收系统的报警,一旦发生 事故,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作出准确的判断,降低发电厂的损失。 三、结语 火力发电厂的电气系统十分复杂且非常庞大,一旦操作不当,在运行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应加大对电气设备的检修工作,分析发生电气故障的具体原因,并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确保发电厂的电气系统正常运行。 电气运行论文:如何加强电气运行管理的重要性 摘 要:本文介绍了电气运行管理在电力生产中的重要性,电气误操作在电力事故中占较大的比例,消灭这类事故是搞好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也是每个电气运行人员的重要职责,以及防误操作的一些对策,措施。 关键词:电气运行;操作事故;对策;防范措施 电力生产的高度连续性及发、输、变、配、用电的同时性,决定了电网的任何部门或任一工种发生事故都将影响全厂乃至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及供电质量,随着大型火电机组不断投运和现代化的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加强运行管理,在企业各项工作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管理,电气人员对电气设备的一、二次接线、各种倒闸操作、岗位参数、异常信号分析处理及事故应急处理等的熟练程度,决定了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发供电企业的电气运行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改变系统运行方式或在事故处理中进行倒闸操作,操作的正确性将直接影响发供电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及人身安全。多年来,电气误操作事故在电力事故中仍占较大的比例,消灭这类事故是搞好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也是每个电气运行人员的重要职责。 1.电气运行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现阶段,电厂企业在实际的管理工作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电厂电气系统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建立其更加严格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加大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充分做好电厂发电机变压器系统的日常养护检修工作,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确保各个生产环节有条不紊的进行,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在电厂发电机变压器系统运行过程中,电气运行作为其中核心的重要部分,更是提高电厂现代化水平,确保其安全管理的基础条件。只有科学合理的利用电气系统,才能有效的提高电厂机组的安全性能,以此来降低电厂人员繁重的工作量,进一步实现节省成本的目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加强对电厂电气高效稳定运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更是促使电厂机组安全运行的必要前提。 2.某电厂从机组调试投运以来,发生的有代表性的电气事故 2.1走错位置.误操作机组打闸停机 某厂发生一起由于运行人员误将运行中的#2发电机出口隔离开关拉开,造成运行中的#1机组甩负荷,汽轮机被迫打闸停机事故。事故经过:某厂#l机组运行、#2机组在检修发电机做开关分合闸实验,根据值长命令,16时20分,电气运行班长安排操作人、监护人到#2发电机小间拉开#2发电机出口隔离开关,两人拿着操作票,但却走到#l发电机小间,没有核对设备名称、编号,也没有进行唱票和复诵的情况下,将#1机出口隔离开关拉开,造成#1机组脱网,汽轮机被迫打闸停机。 2.2设备不核对,真空断路器触头过热烧坏 某厂发生一起6kv真空断路器触头过热烧坏事故。事故经过:对高压室6kv的高压开关柜进行改造调试中,某柜断路器手车因合闸机构损坏,运行人员将另一台备用柜手车推入该柜,合闸半小时后,高压手车出现焦糊味,立即断电进行检查,发现真空断路器触头过热烧坏,原因是手车真空断路器外形尺寸一样,容量不一样,触头直径有差别,形成虚接,过热而烧坏。 2.3增减磁错误.发电机主开关跳闸 某厂因运行人员调整功率因数,增减磁操作相反,造成发电机过负荷,发电机主开关跳闸事故。事故经过:2010年3月2日中班约20:33时左右,当班电气运行监盘人员发现发电机功率因数从0.8降到0.75时,按红色增磁按钮,进行调整在20:35时发电机过流I段动作,发电机主开关跳闸,造成锅炉压火汽机停机,经过系统检查后重新启炉开机,于23:23并网。本次跳机的主要原因是:运行人员在调整功率因数时,增减磁操作相反。通过以上这些事故可以看出加强电气运行管理的必要性,迫切性。分析原因,主要有:安全意识差;执行安全规章制度不严;不遵守倒闸操作规定;有交叉作业,忙中出乱;责任心不强,存在习惯性的违章;“两票三制”执行不严,运行操作的过程控制不严;防误闭锁装置不完好等。 3.加强防范的措施 (1)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操作票制度、工作票制度,认真召开班前班后会,并把当班运行中发生的情况及处理结果交接清楚。正确填粟、审票,办理工作票要到现场实际核对,严格把关。 (2)操作前首先执行模拟操作,操作中要严格执行唱票复诵制,认真检查设备状态,看清操作方向然后再操作,倒闸操作要严格执行:“四查:查工作票全部终结;查安全措施全部拆除、回路符合运行条件;查检修单位有书面交代;查运行值班记录”、“六清:接受命令清、布置任务清、操作联系清、发生疑问要问清、操作完毕汇报清、交接班 清”、“六核对:核对工作票、核对按地线登记簿、核对模拟图、核对接地线悬挂处、核对接地线存放处、核对交接班记录”。 (3)加强安全教育,增强责任感,事后在出事地点悬挂警示牌,做到警钟长鸣。 (4)开展安全生产大整顿,从人员安全 思想意识、规章制度、执行规程、设备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查找问题,举一反三,剖析原因,制定对策,消除安全隐患。 (5)加强操作的过程控制,加强危险点分析及控制措施的落实,确保安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的落实,真正做到安全生产的预控、可控、在控。 (6)切实开展好“大型操作评价”和“运行操作无差错竞赛”活动,严格执行标准,不摆花架子,实实在在地在安全运行管理上下功夫,提高运行操作质量。重大复杂操作有关管理人员和领导,不但要到岗,更要到位,真正起到监督作用,及时制止和纠正习惯性违章行为。 (7)加强“两票三制”管理,杜绝习惯性违章。切实落实“操作票”和危险点分析预控制度,操作员按操作步骤严格操作,值班员要复述操作命令,监护人要监护到位,杜绝无票操作,打手势传达命令,传达命令不报姓名等习惯性违章行为。 (8)加强人员管理。要了解值班人员的精神状态,提高工作责任心,真正做到精心监护,精心操作,及时发现异常现象,采取对策及时处理,防止因操作人员一时“糊涂”,酿成事故。 (9)加强培训。加强运行人员的现场培训和岗位操作技能培训,采取现场考问、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使培训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提高运行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0)电力企业还应该加大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建立相对应的班组管理平台,这样就能够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同时,在每次电气设备启动之前,工作人员要对其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与调试,并做好各设备的信息登记记录,这样就可以更加全面的掌握电气设备的使用状态与质量,通过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人到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从而真正实现电气设备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目标。 4.结束语 加强做好电气运行安全管理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更是电力企业各项生产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应当引起电力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电力企业只有真正意识到电气运行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相关的电气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真正确保电厂电气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作为发电厂的电气运行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事故处理原则与程序,正确、果断、快速地处理电气事故,将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尽快恢复发供电。 电气运行论文:试析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的故障原因及改善策略 【摘要】火力发电厂属于我国重要发电来源,其生产系统较为庞大,相对应的运行程序也很复杂,拥有多种操作环节,这样也就导致电气运行故障频发,影响火力发电厂正常运行,情况严重的还会出现重大事故,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将重点研究导致火力发电厂电压运行故障的主要原因,并采取合理策略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故障原因;改善策略 前言 在我国,80%以上的电力来源与火力发电,火力发电厂也就成为了促进国民经济总值增长的重要力量,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尽管火力发电具有多种优势,但在其实际运行中却经常出现故障,故障发生以后不仅在短期内难以完成抢修,还给发电厂和用电用户带来不小损失。因此需要研究导致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故障频发的主要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这种故障发生的策略。 1 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导致故障出现的主要原因 1.1 发电机允许电压值超标 在供电过程中,发电机允许电压值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保证正常供电,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导致电气运行故障的原因经常是发电设备允许电压值超标。通常情况下,电气设备电压值的浮动范围应在规定值的正负5%以内,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就会导致用电设备出现问题。如果电压值过高,发电机容量的稳定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发电机的励磁强度会加大,转子电流量也会升高,这样就会促进电气设备迅速升温,设备也很容易老化,从而缩短了设备使用年限。如果电压值过低,电气设备就难以稳定运行,一旦电压值在额定电压的90%以下时,发电机就会处于不饱和运行情况,其定子绕组铁芯也会出现震荡或失步现象,严重降低电气设备工作效率。 1.2 发电机升温过快 电气设备一旦投入使用就会处于长期不间断工作状态,在长期连续工作中,发电机的温度也会升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铜铁损耗了能量,致使能量转变为热能。长期高温工作,发电机的绝缘材料也会出现材料老化情况,而老化的速度也会与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从而影响发电机安全运行[1]。通过研究得知,导致发电机温度上升的主要因素不仅有长时间工作和热能得不到及时释放,还有冷却发电机系统不够完善。 1.3 备用电源异常切换 备用电源主要是为了防止设备因长期工作而出现故障或断电情况时,能够及时取代原发电设备进行工作,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影响生产效益。火力发电厂所使用的电气设备在运行时,有多种因素在影响备用电源使用数量。如果高低压电源出现故障而发生断电情况,那么在备用电源正式启动以前,这些电机设备就会出现减速情况,其运行速度也逐渐降低,当备用电源接通以后,瞬间增加的电压也会影响电气设备。 1.4 电气接地出现问题 电气接地设备主要是为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生命不受威胁。随着人们对电力需求的增加,火力发电厂的电压级别和电流负荷也在增加,这样就为工作人员的安全埋下巨大隐患,严重影响到工作人员生命安全与电气设备的正常使用。在火力发电站厂中,常见的接地故障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流接地故障,而另一种则是交流接地故障[2]。如果发生直流接地故障,但却未出现短路情况,主要是由于电容器未被熔断,因此发电机也还可以正常运行。当发生交流接地故障时,基本是由于绕组受潮,加之绕组设备与机电外壳相接触引发故障。 2 改善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故障的主要策略 2.1 防止电压不稳 电压不稳会直接影响到电机设备使用年限。在我国电力行业中,现有技术条件可以顺利解决电压不稳情况。因此,对于火力发电厂来说,一定要应用现代先进科技不断提升机电设备的使用年限,保证所使用的设备具有良好的严密性与实时监控性,并保证电气设备一直处于良好运行环境中,这样就能使其运行更为安全,也有效减少了机电电压不稳情况[3]。对运行电气设备进行监控,可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有危险存在,设备也会自动发出警报,方便相关工作人员及时抢修。如果出现电压过高情况就要及时将部分电压切除,并对时段电压进行调整,确保电气设备运行安全。 2.2 选择合适的发电机冷却方式 为确保发动机组能够及时将热量释放,应防止机组在运行中产生大量热能,降低电机损耗,确保绝缘系统一直处于安全温度范围。现阶段主要用于冷却机电系统的方法有三种,分别为氢气冷却、水冷却以及空气密闭式冷却[4]。氢气冷却通常被应用于发电机组通风损耗,这样也便于提升氢气通风效率。水冷却一般适用于大型发动机组中,这种冷却方式具有散热快、效果明显等优点。而空气密闭式冷却更适于火力发电厂使用,不仅可以防止发电设备接触到空气,还能减少堵塞情况,但这种方式也有一定不足,即消耗成本较高。因此,发电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冷却方式。 2.3 重视电气设备检修工作 如果电气设备一直处于正常运行中,那么出现自动跳闸的机率就会很小,但发电机自行跳闸或启用备用电源进行切换,就会严重损害电气设备质量。为了提升机电设备运行效率,应经常检修电气设备,相关工作人员也要进一步深入了解电气系统容易出现的故障,确保电气设备正常运行,同时防止故障发生。一旦出现发电机组出现跳闸情况,就会严重损害电气设备安全运行。因此,一定要做好日常维修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此外,应严格要求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依照规章制度办事,严禁出现违规操作行为,确保人机安全。 2.4 做好接地线设计 由于人体电阻与接地电阻具有并联关系,因此一定要做好接地线设计工作,防止工作人员受到电击。当电气设备是使用中一定会存在带电情况,对于分别流向接地导线和人体中的电流,一般都与电阻成反比关系。当接地线电阻小的时候,经过人体的电流也会很小,这样可以保证人身安全不受威胁。因此,在火力发电厂中,通常都使用环路式接地线作为主要接地装置,不仅可以减少对地电压,还能有效提升其可靠性,如果一处接地线不能正常工作,那么也可以确保其故障处于最小程度[5]。同时,应保证交流系统能够与直流系统构建良好关系,这样也会使电气系统能够在安全状态下运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相关工作人员也要重视接地系统报警工作,及时发现其中的微小变化,并采取措施加以判断,做到防微杜渐,从而有效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结论 火力发电厂属于我国电能主要来源,但其电气系统却十分复杂,同时又较为庞大,但由于发电厂电气系统所处安装环境不同,因此引起事故发生的因素也就不同。电气设备是发电厂不可缺少组成部分,一旦其在运行期间出现故障就会影响整个地区供电情况,因此,确保其安全运行也就成为火力发电厂重点关注内容。为保证火力发电厂正常运行,一定要增加电机组设备数量,并做好安全运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安全事故发生,这样也会更有利于发电厂发展,同时也能减少用电用户损失,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 电气运行论文:电厂电气运行常见故障及应对策略 [摘 要]电厂电气运行效率直接影响到电厂的生产效益,也决定电厂的发展效率。在电厂电气运行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故障问题的时常发生,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做好电厂电气运行的日常维护工作,避免电厂电气运行故障的发生,这样才能确保电厂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电厂;电气运行;常见故障;应对策略 前言 电厂电气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故障,如,电气设备的运行故障、备用电源故障、发电机故障等,电气运行故障的发生,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甚至会损毁其他的电气硬件设备,更会影响到电气系统的稳定运行,不利于电厂的稳定发展。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本文主要针对于上述几个方面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 1 电厂电气运行常见故障分析 1.1 电气设备的运行故障 电厂电气运行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台并且功能不一的电气设备,这些电气设备的种类繁杂,在运行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运行故障问题[1]。例如,发电机是电厂的重要电气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生温度过高的情况,当温度超出安全运行温度后,将会使发电机的运行性能降低,甚至会引发发电机故障,影响到电厂的正常生产。 1.2 备用电源自动切换的常见故障 众所周知,电厂的发展需要具备备用电源,一旦电源出现问题,可以切换到备用电源,从而保证电气设备的稳定运行,避免电源问题而影响到电气设备的运行效率[2]。然而,从电厂电气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备用电源在自动切换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故障,这些将直接影响到备用电源的使用质量,如,电厂发电机设备在断电需要切换备用电源的情况下,如果备用电源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发电机的正常运行。 1.3 电厂发电机滑环碳刷冒火故障 发电机是电厂电气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电机运行稳定性也将直接影响到电厂的运行效率。当前发电机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滑环碳刷冒火的故障,影响到发电机的正常运行,甚至会造成发电机烧毁等严重事故,影响到电厂的生产效益。 2 电厂电气运行常见故障的应对策略 2.1 电气设备常见故障的应对策略 发电机具有较大的作用,在电力生产中应用频率非常高,只有保证发电机运行的可靠性,才能保证电厂运营的稳定性。而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发电机在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下,经常会出现运行故障,如,受到运行环境的影响,自身因素的影响。另外,发电机长时间处在高温状态下运行,会加速发电机的老化和损坏,因此,针对此类电气设备常见故障,必须及时拟定应对方案,才能确保电厂的稳定发展[3]。首先,电厂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好电厂电气设备的修理和检查工作,及时发现电气设备运行异常、运行故障等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将故障损失降至最低,这样才能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其次,应加强对电气设备故障问题的深入调查,如,发电机运行的温度过高问题,要深入了解引起发电机运行温度过高的主要因素,同时应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可以采用冷却的手段来预防发电机运行过热的问题。另外,为了避免受到运行温度过高的影响,还应对电气设备的运行环境进行改善,尤其是要做好运行环境的散热工作,如,采用氢气冷却法、密闭式空气冷却法、水冷却法等。再次,由于每台电气设备的运行都是有着一定的电压规范,一旦电压超出这个范围,将会影响到电气设备运行的稳定性,甚至会给电气设备带来严重的损害,因此,要避免电气设备故障的发生,还应做好电气设备的运行电压监控工作,一旦发现电压不稳定或是超出规定范围,应及时切断电源并查找其根源,另外,也可以充分运用保护装置来实现对电压的控制,确保电气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 2.2 备用电源故障的应对策略 备用电源是电厂电气系统运行的备用保护装置,一旦电源出现问题,可以直接切换到备用电源,确保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而在备用电源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将会直接影响到电厂电气的运行效率,因此,需要结合备用电源故障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样才能确保电厂的稳定发展[4]。一般情况下备用电源的自动切换主要分为慢速切换、快速切换等两种,慢速切换顾名思义是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而快速切换则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是遇到电源切换问题,将很难将备用电源的作用发挥出来,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根据备用电源切换形式,对备用电源的常见故障主要采取两种应对措施:①针对电厂电气运行的备用电源慢速切换故障所采取的应对策略: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电厂电气系统的各项信息材料,应结合电厂实际的运行情况,搜集电气系统运行的相关信息资料,并根据这些信息资料来完善备用电源的切换方案,确保备用电源切换符合电厂电气运行的要求,这样才能将备用电源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另外,在设计电厂电气备用电源切换装置的过程中,应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以及专业的单位进行,确保电厂备用电源的切换能够一次性完成。②针对电厂电气运行的备用电源快速切换故障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应根据电厂电气的实际运行情况,尽量缩短电源切换的时间,可以采用先进的快速切换装置,确保备用电源的快速切换能够顺利的完成。 2.3 滑环碳刷冒火故障的应对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电厂发电机在运行中,很容易出现滑环碳刷冒火的故障,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实现电厂的长远发展[5]。如,应统一电厂各个电气设备的压簧,采用相同规格、相同质量的压簧,并统一调整各个压簧的压力,确保电气压簧所受到的压力在同一水平上,另外,要统一各个滑环碳刷的阻止,切实有效地避免电厂发电机运行故障。另外,工作人员应加强对电气设备的检查,一旦发现有磨损的滑环碳刷,应及时进行修理和更换,尤其是处在恶劣环境下的滑环碳刷,如果发现有污垢沉积的问题,要及时对沉积的污垢进行有效的清理,切实有效地避免电厂电气运行故障,确保电厂电气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此外,相关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测发电机的压簧以及滑环碳刷是否存在发热的情况,一旦出现发热的问题,应及时检查引起发热问题的主要根源,并及时对其采取有效的维修措施,确保发电机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这样才能促进电厂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在电厂电气运行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故障,而这些故障将会影响到电厂的正常工作,甚至会引发一定的硬件故障,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重视电厂电气运行的常见故障分析和处理工作,这样才能保证电厂的稳定发展。本文主要对当前电厂电气运行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剖析,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提高电厂电气运行的效率,从而保证电厂电气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促进电厂的可持续发展。 电气运行论文:配合营口电厂600MW发电机进相试验的电气运行措施 [摘 要]本文主要讨论了营口电厂600MW发电机进相试验的电气运行。 [关键词]电气运行 措施 一、试验前的准备 1、试验机组应装设双向无功表;检查发电机的无功表量程应符合要求 2、试验前与继电共同检查机组故障记录装置完好并正常投入使用。 对发电机各部温度测点进行核对并重点监视定子铁心端部结构件,如:边段铁心、压指、压圈等可能因漏磁增大引起温度增高的测点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值长和试验负责人。 3、试验前应双机稳定运行,发电机励磁调节器应由自动班按要求整定好并向运行交代:发电机低励限制线按照表1中“预计深度”(400MW,-70MVar;300MW,-85MVar;)整定,低励限制改信号,并保证失磁保护不先于低励限制动作。 4、检查厂用电备用电源快速切换(自动投入)系统安全可靠。 5、调整6kV、400V母线负荷,使各段母线电压基本平衡。 6、认真执行试验限制条件 试验期间的系统结线方式、设备的接线均按照常规结线方式安排,为保证被试发电机进相运行时的安全可靠,确定按以下限制条件进行试验: a.发电机功角:按照省调要求的进相范围确定,δ≤70°(带AVR) b.定子电流:Is≤1.05In,即不大于20207A; c.机端电压:Us≥0.95Un,即不低于19kV; d.厂用电压:Up≥0.95Upn,即不低于5985V(厂用电压6.3kV)。400V电压不低于375V e定子铁心端部结构件温度限值:依据各机组技术说明书要求确定,一般情况下限值为: 边段铁心 ≤120℃ 压 指 ≤120℃ 压 板 ≤200℃ f..试验时,低励限制单元根据试验要求调整整定值。 7、做好试验中机组失磁的事故预想及处理预案。 二、配合试验的技术措施 1、按照电科院要求请示调度在系统电压较高,电网低谷负荷等对试验最有利的运行方式下进行,系统有足够的无功储备,防止因试验扰乱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2、试验前将6kV、400V系统负荷调整平衡。防止某段负荷过重电压偏低。 3、试验前对有关保护、励磁调节器等装置等进行检查。试验过程中,需要重新设定励磁调节器低励限制定值时,自动班人员应在调整前得到值长同意以便运行人员加强监视做好失磁跳机的事故处理准备。 4、试验过程中,严格控制各项试验条件不超过允许范围。发现任何不满足试验限制条件时立即汇报值长和试验负责人。同时,加强对另一台机组的监视,防止其过励、过负荷、超参数。 5、机组出现滑极失步情况时,即使保护不动作,也应迅速手动增加励磁电流直至恢复稳定,一旦出现无法恢复稳定情况,应立即手动解列机组。 6、发生机组失磁情况时,失磁保护动作于跳机,试验停止,并需查明失磁原因。 三、组织措施 1、在试验指挥组的领导下由当班值长和电气运行人员负责试验中的有关运行操作。 2、值长和运行人员都要认真学习电科院编制的试验方案和我厂的运行措施值长、电气主值应通晓全部试验内容及要求,汽机与锅炉专业应了解试验基本内容以便配合。 3、试验过程中的一切操作应由指挥组通知值长,值长下令,运行人员操作。设专人负责试验机组和另一台机组的监视调整工作。 4、试验期间如发生电网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试验,机组运行方式由调度决定。 5、试验期间,负荷调整由指挥组决定并下达,其他任何人员无权指挥或改变,故障或事故情况时,按照事故预想处理方案由当值人员处理。 6、一、二期、网控都要加强监视,#2机设专人监盘,发现无功变化及时汇报值长并通知二期电气主值。#2机转子电流按3300A监视。 附:发电机失磁的事故处理 发电机失步、失磁等事故处理预案 事故前运行方式: 500kV Ⅰ母线:#3机、电渤#1线;Ⅱ母线:#4机、电渤#2线; 母联5012开关合入中。 1 发电机失步 1.1 现象 1.1.1 有功、无功显示时大时小。 1.1.2 定子电流剧烈变化,有可能超过正常值。 1.1.3 定子电压剧烈变化且降低。 1.1.4 转子电压、电流和励磁电压、电流显示波动。 1.1.5 失步发电机数据变化与其它发电机、线路数据方向相反。 1.1.6 发电机发出呜声,数据变化与呜声相呼应。 1.1.7 强励可能动作。 1.2 处理 1.2.1 应增加发电机无功,降低有功负荷,以利同步。 1.2.2 若发电机强励动作10秒内,运行人员不应干预,如果强励不动作,应手动增加励磁电流。强励动作10秒不返回,应手动减小励磁电流,如果手动干预无效,由保护动作跳闸发电机。 1.2.3 上述处理经2分钟后,发电机仍未恢复同步,则应将失步发电机与系统解列。查明失步原因,处理正常后重新并入系统。 2 发电机失磁 2.1 发电机失磁现象 2.1.1 转子电流、电压到零; 2.1.2 定子电压降低,电流增大, 2.1.3 发电机失磁保护动作跳机。 2.2 处理 2.2.1 完成跳闸机组的正常停机工作。 2.2.2查明失磁原因。 2.2.3 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跳闸机组是否重新启动。 3 系统事故 如试验中发生系统事故按调度令执行。 作者简介 慈福坤(1971-),男,汉族,辽宁省营口市人,辽宁省营口市,本科,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气运行论文:针对发电厂电气运行相关问题的思考 [摘 要]电力是维持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之一,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力系统的稳定发展小则关系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大则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电力的供电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当今电厂电气设备的现代化程度较高,但也难免出现基于安全性能方面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哈尔滨第三电厂电气设备存在的相关安全问题引发思考,意在通过思考和研究,为确保电厂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支持。 [关键词]电力系统 发电厂 安全运行 前言:近年来,随着发电厂建设速度的加快,发电厂的规模逐渐的扩大,发电厂电气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也逐步的提高。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发电厂仍然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这不但不利于生产安全,更不利于电厂的经济效益。我们十分有必要建立发电厂电气安全运行体系,在确保设备本体安全性的同时,辅助安全管理、相关制度以及检修安全方面的内容。 1 发电厂电气设备运行的管理现状 由于火力发电厂输出的电压相对较高,因此对发电厂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有着极高的要求。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会产生巨大的电流,造成难以估量的灾害。随着当今社会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电气设备运行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的需要,不能够为安全生产提供保护,所以,电气运行的相关方面正迫切的需要成立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安全运行管理人员,安全运行管理设备,安全运行管理三个方面。只有这三个方面协调发展,发电厂的电气运行才能达到安全运行的最终目的。 2 发电厂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相关问题的思考 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发电厂在电气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管理系统不科学、数据分析不科学等问题。因此,要不断完善发电厂电气运行体系结构和相关制度,不断强化发电厂电气基层班组的安全管理,不断加强发电厂电气设备硬件的安全管理,通过高新技术简化检修方案,提高检修效率。只有这样,发电厂的安全生产才能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体系。 2.1 不断完善电气运行体系结构和相关制度 完善发电厂电气设备运行体系的规章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发电厂的电气运行体系缺乏统一的规章制度,工作人员的工作分配不够科学,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发电厂的电气运行体系一定要适应发电厂的实际生产需要,以确保高效的完成生产任务。从发电厂的运行体系结构来说,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应该分为三级。第一级,中心站。中心站的职责主要负责落实各级部门的工作,保证各部门能有协调有序的开展工作。第二级,生产技术部、安监部及发电部。这些部门主要负责本部门的相关工作,也是所有生产的中心环节。第三级,检修部、运行部及安全员。这些部门是保障电厂安全生产的支柱,要切实做到安全生产大于天,增强自己的安全意思及责任意识。 2.2 强化发电厂电气基层班组的安全管理 基层班组是电厂运行中的基础,对电厂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基层班组的安全意识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发电厂电气系统的安全水平。但在实际的生产中,受着基层班组人员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在安全意识的认知水平上参差不齐。有些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水平较低,不能够认识到微小失误对整体安全的厉害程度,固执己见,甚至抱有错误的安全认识。因此,要加大对基层班组的安全认知教育,结合班组的生产实际,将更多理论上以及实践中总结的安全经验传授到基层中去。 2.3 加强发电厂电气设备硬件的安全管理 电气设备硬件上的安全管理是发电厂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人们对于发电厂电气运行安全问题的探讨,狭义上来说指的就是电气设备的安全管理。虽然安全管理包含很多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电气设备的安全管理仍然是所有安全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方面。电气设备的安全管理主要包括电气设备的采购、安全检查及使用中和使用后的检修和维修过程。在采购环节需要注意的主要是要建立数据库,严格的记录相关数据,实行信息反馈机制,及时的反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今后设备的安全排查提供便利条件。 2.4 通过高新技术简化检修方案,提高检修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可以代替人脑进行数据的检测和记录。电脑应用到发电厂的电气运行体系当中去,就是要发挥自己的数据记录和智能检测功能,将一切的可能性设备问题防范于未然。由于传统的机修流程过于繁琐,而且频繁的机修工作会造成设备的损耗,不但耗费聚大的人力物力,而且实际的工作效率极低。将电子计算机应用到检修工作当中就能够对电气设备的故障进行预测,对设备的故障程度进行判断,在障碍产生之前就能够采取相关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通过电脑储存的检修记录和数据,对设备的使用状况得出科学的判断,有目的的进行处理和维修,这是一个节省物力、人力、财力的好方法。 结束语 关于发电厂电气运行的安全体系是一个囊括诸多方面的十分复杂的大体系,它不仅要求电气运行设备的安全性能,同时需要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和安全认识能力。只有这几方面协调进行,才能确切的保证发电厂的整体安全。在实际的生产中,要灵活的运用安全管理方案,结合具体的生产实际,找到解决方案,杜绝一切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电气运行论文: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故障产生原因与应对措施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电力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目前国内采用的火力发电机械设备大部分是大机组类型,这大大提升了电厂总发电水平,但另一个方面也给大机组设备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使大机组容易出现故障。一个大型火力发电厂是一个系统庞大、运行复杂、操作环节众多的工程,因此在运行过程中故障及异常时有发生。这些故障及异常都会对电厂的正常安全运行造成一定影响,严重者还会导致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本文主要对电厂在运行中发生的一些故障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故障发生的影响因素,然后针对这些故障综合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应对措施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也变得日新月异,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引进到电器设备中,将电器设备推到了现代化的水平。随着发电厂中各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出现,这些设备及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就对电气设备各种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设备的检修与维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厂电气运行的过程中出现各种故障,我们不仅要找出其中的故障原因,还要对继电保护以及运行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最终确保电厂设备的正常运行,实现预期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二、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存在的主要故障与原因 1、发电机发热。发电机组是电气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发热现象。主要是由于发电机在运行中会产生铜和铁的损耗,并转化为热能,如果冷却系统不能及时带走热量,则会导致发电机迅速升温。如果电机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下工作,其使用寿命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导致系统的安全故障事故发生,极大的危害到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 2、发电机电压波动。电压不稳定或超出了供电指标的范围是电气系统常见的问题,给广大用户和发电系统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比如过压会造成线路短路,欠压会导致供电不足等。在实际生产运行中,发电机电压值会时常超过额定值的正负5%,当电压超过额定电压时,会增加发电机的励磁,转子电流随之增加,转子绕组的温度升高,绝缘体迅速老化;当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发发电机定子绕组处于不饱和的运行状态,容易造成振荡或失步,严重影响到相关联负载设备的做功效果。 3、电气接地问题。电气接地是电力系统保证设备人员安全的最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火电行业的快速发展,火电厂用电负荷不断增大、供电电压等级的明显提高,使得火电厂电力系统短路故障电流也相应增大,对设备和人员易造成较大伤害。其中直流接地故障和交流接地故障是接地故障中最主要的两种。当直流系统发生某一点接地情况时,由于没有造成系统短路,熔断器不会断熔,仍可继续运行,如果检修人员操作不慎重,没有及时处理情况,很可能构成接地短路,从而造成严重后果。交流接地主要是指电动机的接地即绕组接地,由于绕组与电机壳的接触或是绕组受潮,绝缘老化击穿接地等问题引起。 4、备用电源自动切换。备用电源是紧急情况下接入系统使用的电源,比如主电源发生故障、线路分压、电路断电等情况,主要是为了防止母线上电气设备断电。当高压、低压电源故障停止工作后,母线上的电气设备进入减速运行的状态,当接入备用电源并启动后,母线上突然增加电压,给减速运行的电机组带来强大的冲击力,特别是过高的电压对电机可造成的影响更严重。同时备用电源启动时间过长会造成发电机组转速过低,影响发电效率,甚至会导致发电机组启动困难而停止工作。 三、火力发电电厂电气运行中故障的应对措施 1、合理选择系统发电机冷却系统。火力发电过程中,发电机在满负荷条件下运行必然会因内圈的损耗而发热,而过多的热量不能及时被带走就会造成发电机升温,继而加大发电机内圈损耗,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实践生产中,应当加强冷却系统的冷却能力,通过降低电机温度来减少内圈的损耗,提高设备的使用性能。目前火力发电厂发电机采用的冷却系统包括密闭式水内冷却、空气冷却、氢气冷却等三种,其中水内冷却利用水与发电机的温度差来达到降温的目的,具有冷却效果显著的特点,通常被应用于大型发电机;空气冷却方法是采用空气作为介质,通过抽风机或鼓风机的作用,将发电机的热量带走而达到降温的目的;氢气冷却是目前我国大型火力发电厂中最常用的冷却方法,其冷却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的减少发电机的损耗,提高发电效率,但由于氢气是易燃易爆物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且成本较高。在实际生产中,电厂应当结合生产的情况和设备的规格选定最合理的冷却系统,才能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2、及时处理系统电压波动。在实践生产中,电压经常受各种因素的干扰造成波动,比如过压或欠压,极大危害发电机的使用寿命,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电气系统的稳定运行。解决电压不稳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电力工作人员应当严密监视系统的各项控制指标,全面掌控系统的运行情况,一旦出现严重的电压波动,立即判断造成波动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比如电路负荷超出限定值,造成电压升高,可以采取切断部分负荷的办法,减少电路负载达到降压的目的。另外出现紧急情况时,可以采取紧急拉闸的措施保护系统的安全。 3、科学合理设计内接地线路。接地线之所以能够有效保护电厂工作人员的安全,就是利用了人体电阻与接地电阻的并联这一原理,在电气设备带电的情况下,流向人体的电流和流向接地导线的电流与各自的电阻成反比,当接地线的电阻比较小时,流经人体的电流就会相对变小,所以能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因此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应该采用环路式接地线,可靠性就变得相对较高,可以降低对地电压,如果某一接地线出现问题不能工作时,可以使故障程度减到相对较低程度,此外保持直流系统和交流系统的可靠才能保证电厂电气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工作人员还应该重视接地系统的报警,及时排查处理微小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避免酿成大的安全事故。 4、加强系统设备维修和保养工工作。在电气运行过程中,由于电气设备故障、线路短路、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线路跳闸,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电厂应当建立设备安全运行责任制,完善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同时明确每台套设备的负责人,负责设备的保养、维修、运行跟踪、排查隐患等工作,确保设备安全运行。当电气设备出现故障时,电力工作人员应当认真检查并分析设备故障的原因,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抢修,如果发现是由于外部原因引起保护装置跳闸,则可将故障电机进行隔离后即可恢复电力系统的运行。 四、结术语 火电厂发电机组要想实现稳定运行就必须避免电气系统发生故障。电厂的设备维护部门必须采取分级处理的办法维修电气故障并使相关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把预防性维护理论作为电厂电气系统维护的指导思想。此外,因新技术不断出现,应制定出长期的维护人员专业技能培训计划,不断提高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让维修工作者全面了解在电厂实行发电机组技改后新增的设备,为电厂设备维修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发电机组常见的电气故障应作阶段性经验总结及探讨。对于易损零件损坏造成的故障应采用预防性维护理论实行提前更换,以减少机组受到的电气故障影响,提高火电厂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电气运行论文:电厂电气运行安全管理策略探讨 [摘 要]电气设备是电厂正常生产的基础,需要采取措施来确保其可以持续稳定运行。但是就电厂生产现状来看,经常会因为各项因素影响,导致电气运行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产生各类故障,而限制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基于此就需要对电厂电气运行特点进行分析,确定各类故障发生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风险识别与处理,提高电气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本文对此方面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电厂电气;运行风险;安全管理 以提高电厂电气设备运行安全性为目的,对常见各类故障进行分析,确定其发生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优化。电厂发电机变压器系统中,电气运行为核心部分,其在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受各项因素影响,导致系统运行风险增大,如果不及时采取处理,不但会降低生产效率,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安全事故。因此,必须增大对电厂电气运行安全性的重视,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控制。 一、电厂电气运行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电厂电气安全运行是保障生产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的关键因素,由于电厂生产系统所需设备数量、种类众多,并且为满足社会生产生活需求,电厂生产系统规模不断加大,结构也更为复杂,相应的管理难度也就更大,使得电气运行安全管理已经迫在眉睫。虽然现在逐渐有更多新型技术被应用到电气运行管理中,但是受传统意识限制,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管理信息落后、定额标准不统一以及数据分析不完善等。现在很多发电厂,电气设备管理层存在严重信息落后问题,对系统运行信息收集不及时、不完善,数据处理结果不可靠,相同数据不能进行统一,导致信息可利用性降低[1]。统一定额标准是保证电厂发电设备安全运行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不能有效统一,也会对基础数据管理产生不良影响。 二、电厂电气运行所存安全风险分类 1.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电厂电气运行必然存在的,由自然或者人类活动引起,通过自然生态环境来对设备以及人员等产生一定安全隐患。从物理方面分析,风险主要包括设备设计缺陷、粉尘、设备运行噪音等;从化学角度分析,风险主要包括易燃易爆物质、腐蚀性物质以及有毒物质等;生物角度分析,风险主要包括病微生物以及有害动植物等[2]。环境风险不但会对设备运行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操作人员产生威胁,导致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 2.设备风险 设备风险需要从技术角度分析,常见的如高压高温管道、电气设备、转动设备以及控制系统等故障,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与损失。例如高温高压管道泄露,迫使机组停运,或者是管道爆破造成设备损坏以及人身伤亡。而风机运行时转轴裸露部分很容易绞住,存在较大安全风险。磨煤机运行时转动设备故障,也会造成人身伤害。控制系统系统是电厂电气运行关键部分,如果其出现保护误动、拒动等问题,会造成设备损坏或者停运,而电气绝缘故障发生后,很有可能会造成电弧烧伤,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3.人为风险 主要即工作人员心理意识以及生理行为所造成的危险,对于很多电厂电气操作人员来说,其安全意识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达标,在正常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因为误操作而存在风险。其中,专业技能有限,决定了其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隐患,对存在的问题也不能有效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三、电厂电气运行安全管理优化措施 1.建立完善管理体系 电厂需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完善,针对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分析,做好风险规避方案研究,最大程度上来避免各类问题的发生。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为核心,以满足安全管理为目的,对常见安全问题进行研究,确定各类问题发生原因,有针对性的做好风险识别、评价以及处理,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将风险影响降到最低。应对电气运行做好信息登录,随时掌握不同分项运行状态,做好电气设备使用以及闲置状态的分析,并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与以往管理经验相结合,编制出操作性最高的风险规避方案[3]。 2.优化电气管理方式 现在电厂电气设备规模不断加大,且结构更为复杂,为减少运行故障的产生,提高其运行安全性与稳定性,就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对设备管理方式进行优化,进一步促进电气系统升级。应合理划分电气设备类型,分析不同设备运行故障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与控制。技术人员应结合不同类型设备运行特点,合理划分了设备等级,对整个电气运行系统进行分级管理,减少设备故障维修频率。另外,还应选择先进的故障诊断方法,对常见的设备故障进行有效诊断,然后以此为依据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将故障信息进行统计,做好不同类型设备故障的总结分析,争取不断提高电气安全管理效果。如变电室故障一般集中出现在二次回路与互感器部位,伴随放电、冒烟等现象,一旦发现问题需要与监控部门取得联系,并及时切断供电电源,控制安全事故发展事态。 3.优化设备故障处理措施 3.1绝缘层故障 要求技术人员在对电气设备以及电气线路进行敷设时,要严格按照专业要求来进行,避免违规操作对设备或者线缆造成损坏,同时还应做好防潮、防晒、防腐等保护措施。另外,还应设置双电源供电,可以实现双电源的自然切换,避免电厂突然断电,而对设备运行安全性造成影响。电气设备大多为金属外壳,为提高其操作与运行安全性,还需要对其进行接地保护,避免电气设备接地出现短路故障[4]。在设备运行过程中,能够及时关闭电功电源,减少因为短路故障造成的高温高热。 3.2电弧与电火花故障 如果在电厂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状态下出现电弧或者电火花问题,操作人员需要在设备安装阶段就做好管理,将此部分电气设备与易燃易爆区域分开。技术人员应在日常生产中做好各电气设备状态的分析,确定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部分,在出现电弧或者电火花故障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控制影响范围。 3.3温度过高故障 对电厂电气系统设置信号装置与保护装置,一旦电力电路或者电气设备出现运行故障,以及电力负荷过大情况是,保护装置可以及时动作,对故障部位进行有效切除,控制故障影响范围,并及时发出告警信号,提醒工作人员及时采取处理。 结束语 以提高电厂电气设备运行稳定性与安全性为目的,需要对电厂电气设备运行特点进行分析,掌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并以此为基础来制定完善风险规避措施,建立安全管理体系,降低各项因素的影响,减少设备运行故障的产生。 电气运行论文:电厂电气运行故障及处理方法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电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也积极地进行了电网改造以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同时也使得电厂实行了市场化的改革。电厂实行市场化经营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供电服务,但是同时也使得电厂之间的竞争加剧。要想使得电厂能够提供更好的供电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要对电厂电气运行故障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电气运行故障将大大影响供电效率,只有保证电厂电气设备得以安全稳定的运行,才能够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因此本文对电厂电气运行故障及其处理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电厂;电气运行;故障;处理方法 电气设备是电厂的主要设备,如果离开了电气设备,电厂将无法正常运行,电能的产生及输送都是依靠的电气设备,所以电气设备对电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电气设备运行出现了故障,将会影响到电厂的发电及输送电,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用电。但是当前在电厂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电气运行故障,这些故障的产生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用电,所以对这些故障的解决措施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排除了这些电气运行故障,才能够保证电厂的正常运行。 一、 电厂主要电气运行故障 (一) 导线故障 导线故障是电气运行的主要故障,导线故障主要可以分为电气设备绝缘层短路故障和导线温度升高故障。在电厂中,导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电气主接线,它是连接电厂电气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电厂的环境较为复杂,如果导线受潮或者遭到磨损,将致使导线的绝缘层出现脱落等情况,一旦导线的绝缘层脱落,导线就被暴露在了外面,十分容易与其它的导线之间出现混线的情况,从而造成短路。一旦导线短路,将对电厂的正常供电造成严重的影响。而导线温度升高故障主要是由于电气设备的规格过小造成的,当电气设备所承载的负荷超过了其最大容量时,导线的温度就会大大升高,导线温度升高又会进一步使得电气设备出现故障,从而影响整个电厂的正常运行。当导线温度过高时,还可能会引发火灾,给电厂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 (二)定子端部处紧固件的绝缘发生磨损 当前国内电厂基本上都是采用的汽轮发电机进行发电,定子绕组是汽轮发电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要保证汽轮机能够正常工作,必须要确保其定子绕组的固定性。但是当前许多电厂中汽轮发电机在使用年限过长之后,其端部处的绕组就会出现磨损的情况,而这些绝缘一旦发生磨损,将严重影响汽轮发电机的正常运行。 (三)发电机刷环碳刷冒火 在电厂运行过程中,还有一种常见的电气运行故障,那就是发电机刷环的碳刷出现冒火的现象,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消除,将有可能进一步形成环火,而环火的形成将会使得发电机出现严重的故障,尤其是氢冷发电机,如果出现环火,极有可能导致发电机停运,给电厂和发电机本身都带来严重的危害。之所以会出现发电机刷环碳刷冒火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第一,碳刷的质量和规格问题。当机组在运行时,所使用的压簧和碳刷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些压簧压力是有所不同的,而且对于不同的压簧而言,其使用时间的长短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就会使得滑环与碳刷之间接触点的电阻出现不一样的情况,进而会使得压簧严重地受损变形,然后产生火花;第二,碳刷阻值的问题。虽然同一机组所使用的碳刷的型号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些碳刷的阻值却是不一样的,由于阻值的不一样,所以可能使得电流分配不够均匀,进而产生火花;第三,碳刷磨损过于严重。由于碳刷在工作的时候,是在刷盒中不断摇动的,而摇动就会使得刷块边缘出现脱落的情况,而这些脱落掉的部分就十分容易造成碳刷冒火;第四,工作人员的检查失误。工作人员定期会对机组进行检查,但是许多工作人员在进行检查的时候并没有及时地发现部分碳刷严重过热的情况,使得这些过热的碳刷仍然在继续运行,从而就使得滑环碳刷出现冒火的情况。 二、 电厂电气运行故障处理办法 (一) 导线故障处理 导线故障是电厂电气运行最常见的故障之一,针对导线故障,主要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案:第一,针对导线绝缘损坏的情况,在对设备的线路进行铺设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保证导线是铺设在环境较为良好的地方,尽量使得导线避免受到腐蚀和雨淋,这样可以有效延长导线的使用寿命。同时为了有效避免因为突然停电对导线造成严重的损害,应该事先准备好备用电源,当停电情况发生时,要能够做到电源的及时自动切换,从而有效避免导线出现短路的情况;第二,要给导线安装合适的信号装置以及保护设备,安装信号装置的目的是为了监测导线的使用情况,避免导线的负荷过大从而使得导线出现短路等情况,而安装保护设备则是为了使得导线在负荷过大的时候能够及时被切断,从而尽可能降低导线故障所带来的损失。 (二)定子端部处紧固件绝缘磨损故障处理 当定子端部处紧固件出现磨损的情况时,首先要对紧固件进行细致的检查,从而确定其出现磨损的原因,如果是压簧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压簧更换。如果是端部紧固件的结构出现了问题,进而使得绝缘磨损,则应该对结构进行及时的改造。对于定子端部处紧固件绝缘磨损故障的处理,必须要首先找到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然后再根据原因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三) 发电机刷环碳刷冒火故障处理 如果发电机出现了刷环碳刷冒火的情况,有可能是由上述原因所造成的。首先,如果是因为刷环的质量和规格问题而引发的刷环冒火,则应该将刷环上的所有压簧都予以更换,将其换为同一型号统一规格的压簧,并且保证压簧的压力保持在基本相等的状态;其次,要定期的对发电机刷环进行检查,只有保证定期的检查,才能够及时地发现隐患,从而有效避免故障的产生;再次,对于新的碳刷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检测,在进行碳刷的更换时,必须要确保新碳刷和旧碳刷的电阻值是一样的,所以必须要测定新碳刷的电阻值,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因电阻值不一致而导致的碳刷环冒火问题;最后,在电厂的运行主控室内必须要配置足够的碳刷,并且每一个碳刷都应该标明其电阻值。 电气运行论文:中职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在行业专家和企业领导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充分吸纳用人单位、毕业生和社会的反馈信息,根据职业岗位和企业的要求,结合省中等职业教育“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于本校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并具体结合本专业的实际特点,使培养的人才从单纯技能型像技能、管理复合型转变,突出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中职; 电气运行与控制; 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全面发展优秀毕业生,他们要求能够从事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生产管理以及供配电系统、电梯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安全意识,拥有从事电气技术岗位必需的职业能力和理论知识等综合能力,能够胜任企事业从事生产、管理与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就业范围宽,毕业生可以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就业,就业前景良好。我校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过程中,深入“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职业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分析,根据职业(岗位)面向和我校实际情况,构建了具有我校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一、探索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职业能力要求 根据职业(岗位)面向,在行业专家和企业领导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充分吸纳用人单位、毕业生和社会的反馈信息,根据专业岗位和企业的要求,深入探索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职业能力要求如下: 1. 行业通用能力 (1)具有识读一般电气原理图、安装图,绘制一般电气控制图的能力。(2)掌握电子、电工、机械等基本知识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了解常用电气控制元器件和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具有正确选择和使用常规电工电子仪器、仪表及辅助设备的能力,会使用常用专业工具,具有熟练的专业基本操作技能。(4)具备阅读和理解电气设备的安装、使用、维修与保养相关说明书的能力。(5)具有解决本专业的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6)具备使用常用电气CAD的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操作。 2. 职业特定能力 (1)电气控制系统运行与维修:能识读电气原理图;具有安装、维护低压配电、动力和照明线路及其他电气设备的能力;能进行较复杂机械设备配电板的配线以及电气设备的电气安装工作;能诊断、排除中小型电动机及控制系统的电气故障;会维护保养工具、仪表;能进行电气设备的推广、应用及售后服务。(2)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安装高低压柜等电气设备;安装调整机床装备;能对自动化生产线进行装配、测试、维修等;能组装、拆卸、检修各种控制电器;能安装、调试、维修各种机床控制电路;会维护保养工、夹、量具和仪器仪表,排除使用过程中的故障。(3)供用电系统运行与维护:能进行变配电室(站、所)的安装与调试;会检修送电、配电线路及设备,排除设备故障;能进行高压设备检修及常规试验;能进行10KV以下线路的施工、维护;会排除使用过程中的故障;能完成倒闸作业等变配电室(站、所)常规的值守工作;能正确填写值班日志。 3. 跨行业职业能力 (1)具有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2)具有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基础能力。(3)具有工作创新和创业的基础能力。 二、构建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通过对电气专业岗位职业标准的分析和技能型人才职业专门化方向分析,构建由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两部分组成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并依据岗位职业道德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每个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 公共基础课程学习体系建设 通过分析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现状,结合我校该专业的特点,并借鉴省人才培养指导性方案和兄弟学校的专业建设之长,建立公共基础课程学习领域,包括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如表1所示: 2. 专业技能课程学习体系建设 专业技能课程对该专业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中,我们坚持专业理论“够用”原则,加大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比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基本达到2∶3。同时,理论课程设置中注重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细化;专业技能课程里又有基本技能课程、专项技能课程、综合技能等,在知识结构层次上具有一定的梯度和难度。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积极实施项目组织教学、任务引领驱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项目实施、任务引领、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学习领域的设置如表2所示: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所设实验、实训、实习内容占总学时的60%。专业技能核心课程教学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真正实现教学项目化、知识任务化,与企业岗位实现零距离。 三、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中职毕业生,更好地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创设尽量真实的、贴近生产实际的工作环境,除配备电工、电子基础实训室、照明线路实训室、PLC实验室、电机实训实训室外,还需按照专业系统教学模块需要建设仿真教学实训室、供配电实训室、自动化综合实训室作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场所。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实习、实训基地的开放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双元化和课程建设综合化,大大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四、成绩考核机制 根据专业课程建设体系和学生在校的实际周数,有计划地安排好本专业的教学进程,并规定必修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为考试科目,通过书面考试来评定成绩,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按2∶3∶5的比例进行综合评价。对专业技能课程的考核采用行业等级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校成绩考核主要由实习教师对学生平时实践过程的表现、学生在完成一个项目的成功率及检测排故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本专业的学生还必须参加行业组织的考核,并获得计算机应用等级证书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相应专业方向中级工等相关专业的资格(等级)证书。学生必须在必修课程全部考核合格,并通过相关专业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毕业证书。 五、结束语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理念。并突出: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强化校企融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培养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才提供科学而合理的参考依据。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新时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薪酬激励 薪酬激励是激励机制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激励措施。员工为了薪酬而辛勤劳作,员工在工作的时候为了得到更高的薪酬而努力的发挥潜在能力。薪酬激励的方式有年薪制、考勤奖励、销售激励及利润分享等,除了以上的激励方式,同时还要注重对职工的工作态度及行为方式等进行综合评估,考虑员工的行为模式在薪酬分配中所占的比重,避免单一依赖工作业绩来评定薪酬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新时期中小企业里那些尽心尽力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职工,不仅宣扬了公司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而且对企业的发展存在着潜在的推动作用,如果他们的付出得不到回报,那么将会打击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企业运用薪酬的诱惑使得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努力实现工作目标,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最终促进整个企业的发展。达到企业盈利的同时,可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二、培训激励 培训激励对员工的教育和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的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的提高员工知识水平。激励有助于提高培训效果,很多员工在进行企业知识培训时心不在焉,学习态度不认真,使得培训效果不是很好,激励可以使培训得到持续发展,企业进行培训的对象是员工,如果员工没有学习欲望自然培训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企业使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员工学习积极性,对学习充满热情,主动参加企业培训,最终收到培训的预期效果。新时期中小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科学的、有效的培训激励机制,以解决员工培训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制定符合企业特点的培训体系。 三、绩效激励 公平有效的绩效评估可以充分的发挥人力在资源利用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同时能达到企业各项能力与资源的整合,提高组织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目标、促进共同的发展,所以,绩效评估旨在起到一种杠杆作用来达到激励效果。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不仅是企业能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能否充分发挥有人力资源潜在优势的保证。 四、奖罚激励 奖罚激励也是中小企业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激励措施,奖罚形式通常有:表扬、赞赏、晋级和批评、处分、开除等。对工作表现好的以及为公司做出贡献的员工要加以表扬,管理人员对员工的赞赏会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对那些在工作中消极怠慢的人要加以批评,处分。奖罚措施应用得当,将会发挥较大的激励能力中,但是如果应用不当,就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和怨恨,以及行为上的消极对抗。 五、信任激励 新时期中小企业对员工的信任可以唤得员工的忠诚度与创新动力,企业通过信任、鼓励、尊重、支持等情感对员工进行激励,信任激励是最持久的激励措施之一,管理人员一个期待的目光,一句信任的话,一次真诚的帮助,都能使员工自信起来,走上成功的道路。员工能否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地工作,与管理者的信任程度密切相关,管理人员只有相信每位员工,帮助员工树立自信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员工的绩效水平。 六、结语 有效的利用激励措施可以充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工作效率,新时期中小企业应当针对自己的情况,制定激励机制措施,利用各种激励措施来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使得企业能够留住那些优秀的人才。新时期中小企业也有义务公布有关激励机制的相关规定,在对员工进行考核时,要使用具体、量化及通用的考核指标,使得激励措施实现公开与公平,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与积极性,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作者:毛媛 单位:山东法因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与对策 摘要: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作为中国经济构成中重要组成部分并解决了80%以上就业的中小企业面临沉重的成本压力和经营管理困境,但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如何在当前复杂困难的情况下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化挑战为机遇,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着重分析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新常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对策 0引言 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人力成本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普遍遭遇经营管理困境,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既有管理模式和思路提出了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便结合人力资源各大模块实际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1新常态下研究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逐步放缓,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可取,可持续的绿色环保健康的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中国经济正逐步转换增长动力,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转入创新驱动型的经济新常态。一些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将会大量涌向,这些机会将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和增长点[1]。中央提出“十三五”规划,引入“互联网+”、“双创”、“制造业2025”等概念,对于数量众多,且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广大中小企业而言,新常态无疑是一道新的考题。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小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研究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考量因素,而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所有生产要素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2]。尤其在当前新常态的大潮下,更具有研究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当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2.1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企业面临用工荒 传统人口红利在逐步消失,劳动力要素配置在发生转换,“刘易斯拐点”正在到来。中国就业数据显示,从2013年开始,中国劳动力供给开始绝对地减少,而劳动力供给的总量,预计到2020年的战略节点上,这个数值会减少到9.16亿人[3]。根据2015年最新的城镇流动人员统计数据,首次录得城镇流动人口增幅下降。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得出结论,以往传统的通过人口红利支撑的高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当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一方面订单下滑,业绩难以提振;另一方面亟需的各类人员难以招聘的尴尬局面,这一现象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尤为突出。 2.2中小企业人力成本压力大,缺乏有效的成本管控手段 受生活水平提升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人力成本不断攀升,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劳动力成本10多年来大幅增长近4倍,单位小时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美元增加至2013年的3.2美元,已相当于菲律宾的2.6倍、印度尼西亚的3.6倍。面对高企的人力成本增幅,在资源、资金、人才、管理上都不占据优势地位的中小企业感受尤为艰难。另一方面,企业“五险”费率居高不下,已达工资总额近四成。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险发展报告》(2014)称,无论是与OECD(经合组织)这类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主要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养老金费率均“处于全球最高水平之列”。由此可见,高昂的制度成本,阻碍了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其中民营企业和科技企业的创新动力和能力。 2.3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造成的困境 中小企业,由于体量普遍较小,平台规模不足,发展空间有限,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具有先天的不足。尤其当企业发展进入瓶颈期或外部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中小企业往往最先感受到寒意。在当下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各地中小企业倒闭之声不绝于耳,如此境遇下,断尾求生、减员增效成了很多中小企业的不二的选择。然而,在目前的法规环境下,要想通过减员来增效或者控制成本也成为一个难点。按照200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细则,企业在减员过程中需要背负极大的补偿成本,即使是对于工作表现及业绩表现无法达到企业要求的员工,企业也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与《劳动法》相配套的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不够健全,有关劳动者保护、薪酬工资发放标准、社会保障、解决中小企业劳动争议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无法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相关法律保障[4]。同时,随着全面放开“二胎”等政策的推出,对拥有大量女职工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服务类企业,造成了更加严重的人力成本和用工压力。使得中小企业在如何既能保障岗位用工又能控制人工成本两者间徘徊,无所适从。 3中小企业如何适应新常态,化挑战为机遇 3.1采取灵活多样的用工形式,化解用工难 中小企业应主动适应新常态,针对自身行业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用工形式,有效缓解用工难题。充分运用组织结构扁平化,层级少,机制灵活的优势,对不同岗位和需求的员工设置多种就业形式,合理利用第三方社会资源,通过人事外包、人才租赁、灵活就业、弹性上班、季节用工、校企联合等多渠道、多途径吸引和引入所需的劳动力和人才。同时,制造企业还可以通过引入工业机器人等技术手段,解决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3.2建立“互联网”+和“双创”思维,通过革新克服人力成本困境 传统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单一,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企业人力资源发展需要。如何破局?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建立起互联网+思维,在当前电商大举进入传统行业的背景下,勇于创新,将传统业务与电商相结合,用互联网高效快捷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减少中间环节,优化企业岗位设置和配比,有效控制人力成本。笔者供职的物流企业,就将企业原有的内部ERP系统与自建的电商网站互联互通,实现客户在线下单,在线查询,在线跟踪,从而大幅度减少了企业客服人员的工作量,原有的客服团队规模得以合理控制,在不影响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了人员和办公成本。同时,传统企业网络化运作,也对人员的引进和管理提供了更多和更灵活的方式,虚拟办公、加盟合作等以往因人员管理难度大而较难实现的经营模式,在互联网+的时代都已不再是困扰人力资源经理的难题。 3.3新常态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的应对策略 3.3.1招聘模块 可更多的尝试网络推广及手机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新渠道,变守株待兔式的被动招聘等人上门为积极主动向更广泛的潜在适选人群推送公司的招聘信息,适应时下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更好的提升招聘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基于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及通讯技术手段,可进行更大范围的网络视频面试和在线测试,在较短的时间内在更大的范围上面试更多的应征者,提高人才引进的成功率和效率。 3.3.2培训模块 以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最为头痛的问题之一就是培训,由于企业资源有限,对于培训工作往往有心无力,无法做到面面俱到。随着互联网在各行业的深入应用和发展,目前市场上已普遍建立起各类成熟的网络教学和视频会议系统,培训资源相当丰富,使远隔千里的不同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可以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统一实现网上视频授课和培训,并能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培训效果的考核检测及员工反馈汇总分析,极大提升了中小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培训效果。 3.3.3薪酬和福利模块 薪酬和福利政策,向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企业管理者及HR最为关注和感到棘手的模块。研究表明,报酬的取得是否公平公正,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非常大,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薪酬的发放制度显然没有经过管理者的用心琢磨,薪酬结构单一,福利更是分不出层次。没有考虑到一些无形的智力和精神因素,使员工懒于改变,惰于创新,且无法留住知识性优秀人才[5]。在新常态下,多种灵活就业形式的采用和不断产生的新商业模式,为中小企业的薪酬和福利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向优秀的业务人员、研发人员提供更多的薪酬福利解决方案和分配模式,有效的缓解企业改革创新过程中,因为薪酬福利制度瓶颈或天花板造成的矛盾或劳资纠纷阻碍,引导企业摆脱内耗和恶性攀比的束缚。 3.3.4绩效模块 中小企业中由于组织结构扁平,人员整体素质相对不高,为避免繁琐的考核制度带来的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绩效的设计和考核往往更多依赖“人治”,尤其在驻外机构和人员的绩效管理上存在诸多不足。通过引入ERP系统和实时通讯技术手段,中小企业HR完全可以实现更大的管理幅度,无论是考勤管理、业绩数据的传输汇总、各期总结的汇编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归总和梳理,极大提升了人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尽可能规避了管理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使绩效设计和实施更加客观公正和透明。 3.3.5劳动关系模块 中小企业往往不太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或者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企业宣传栏里挂的各种口号和企业的实际作为大相径庭。在创业阶段和经济繁荣时期,精神建设的匮乏被良好的业绩所掩盖,一旦繁华落去,面对严峻的市场,各种潜藏的劳动关系风险和冲突便不避免的爆发。企业唯有踏踏实实的做好企业文化的建设,赢得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和认同,才能有效把控劳动关系风险,减少因劳资纠纷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员工士气影响。 3.3.6人力资源规划和战略模块 中小企业大多在人力资源规划和战略上缺乏明确的目标,政策的制订和施行取决于企业当下的需要居多。在“互联网+”、“双创”的大潮下,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大举进入传统行业,这就要求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互联网+时代的思维特征,即不断的创新、求变,所谓变则通,通则达,一味抱残守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最终将被时间所抛弃。因此,新常态带给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启示就在于必须重视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和战略,必须建立由领导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各个部门经理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分工负责开展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并不断的进行沟通和调整[6]。没有先人一步的眼光和胸怀,就很难在行业中有生存的空间和土壤,迫使企业管理者和HR不得不重视到规划和战略的重要性。 4结论 总而言之,新常态下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部环境因素与企业内部需求的叠加,要求中小企业管理者及HR必须将互联网+思维引入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战略,并将其深入运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中去,为企业在经济转型的大潮中求新求变求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苏丹 单位:深圳市森邦国际货运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成分之一,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有利于科技创新并推动地方经济的提高。然而,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更加的突出。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的现状,从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以希望可以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1前言 在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中小企业管理的基础,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成功与失败。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对国民经济所做的贡献也是很大的。但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依然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叶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所以,要从当代的人力资源的新特征与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就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合理的、有效的解决对策,促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当前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并且加入到国际竞争的行列,必须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来加以对待。 2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情况比较复杂,问题也比较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小企业受传统人事制度的影响颇深,所以很难将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过度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轨道上来。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普遍规模都比较小,各职能部门和岗位的划分也不像大型企业那样的细致,而且人力资源管理的专员数量也是有限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将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工作交于几个人事干部去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且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一个部的事,它需要整个企业共同承担,由于中小企业人员数量有限,各个部门之间很难做到相互协调、互相合作。中小企业要想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最主要的还是要听决策层的指挥以及各个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否则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工作是无法顺利进行下去的。 3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3.1人员管理方面。 对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并不像大型企业那么完善,而且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数量较少,人数一般不会超过两个,且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比较匮乏,经验也不足,在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方面还能够简单应对,在一些比较复杂的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方面则无从下手。在现代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大多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培训上的投入还是比较少的,他们不仅担心不仅在人力财力上的投入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还担心如果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可能会给别的企业公司做嫁衣,所以意识上是不在乎让员工的知识技能与市场接轨的。 3.2管理方法方面。 很多的中小企业只关注的是他们所获得的利益最大化,很少从本质上去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像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展才会有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保证它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充分发挥等等问题。 4解决问题的对策 要想解决中小企业的这些问题,还需要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哥哥环节逐一击破。梳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好,才能真正的从传统人事管理国度到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来。 4.1建立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对于一个要做大做强做好的中小企业而言,企业的当前状况是什么,企业需要哪方面的人才,以及如何引进这些人才都是一个企业所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个企业发展好坏的基础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完整与否,没有人力资源支持的企业战略往往就是一个空壳。因此,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就要注意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史融为一体的,二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优秀的人力资源的规划一定是能够能够让企业和员工共同进步的计划,将企业的目标和战略转化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可以使企业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同时,还应该建立各种规章制度,通过规范各种制度使得企业内部有着良好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进一步规范管理模式。 4.2人才的引进与培训。 中小企业的人才招聘是企业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的第一道门槛,新员工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是否具有培养价值主要取决于这个环节的把握。不同的岗位考核的指标是不一样的,而且,不是能力越高越好,学历越高聘用的可能性就越大,应该根据不同的岗位层次采取不同的招聘条件,不仅关注应聘者的外在条件,更多的是关注内在道德素质。加强中小企业的培训学习工作对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的培训要采取内外兼修、双管齐下的方式,不仅要出去像一些先进的中小企业学习,而且还要定期的请外部专业人才到公司进行培训。 4.3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 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绩效考核的重要性,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去制定考核的标准,不管是哪个层级的人才都要进行考核,督促员工了解市场、提高专业知识以更好的服务企业,提高企业效益。同时考核的结果还应与薪酬福利挂钩,考核通过的员工可以加薪升职,考核不通过的员工扣薪资甚至辞退,这样可以激励员工努力认真的工作,增强他们的干劲,并且监督员工提高他们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企业一起共同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作者:康祝婷 何帆 孟亮 单位: 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探析 1建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1.1有助于企业未来战略的发展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数量非常多,企业在进行经营的过程中,应该要清楚地知道,企业的总体竞争力不仅仅是看目前企业的发展状况,对于企业未来的战略方向和企业未来的竞争实力也需要深思熟虑。而绩效管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推动企业未来战略的发展。第一,绩效管理可以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可以推动企业战略可持续发展。第二,好的绩效管理体系,能够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向非常具有组织性和系统性的传递企业发展理念,保证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够了解企业战略目标。第三,绩效管理不仅是评价员工的有效手段,而且是衡量个人价值的一种方法,并可以通过绩效管理将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和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具体到每一位员工身上来实现,促使他们更有效地履行使命,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1.2有助于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 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和运作的前提都是企业文化,绩效管理会对企业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长远来看,绩效管理中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可以进一步具体和强化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管理观念;另外,绩效管理是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主观能动性、开发团队和个人潜能、使企业文化不断深化和优化的管理方法。比如把员工《工作日志》的完成情况与填写质量列入员工的关键绩效指标当中,就有助于让员工在每日的工作中形成多思考、多总结的好习惯。另外,绩效管理可以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满意度,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形成和谐友好的工作氛围,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 2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 科学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是客观地、公正地评价员工个体的劳动成果,促使员工共同朝着企业的目标努力的必要条件,也是保障企业顺利进行员工考核工作的基础。目前,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在绩效考核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考核目的,不知道绩效考核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再加上我国中小企业自身资金少、规模小、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理念落后的特点,使得这些企业在绩效考核体系设立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多误区。首先是考核指标与企业目标相关度弱,指标过于笼统,重点没有突出,对企业绩效的提升、支撑起不到任何作用,绩效管理也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其次是考核标准不明确,考核缺乏客观衡量标准,不能具体、准确操作,定性判断多,定量判断少。 2.2待遇和奖惩不合理 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合理的待遇和奖惩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待遇和奖惩是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手段,更是提升企业生产和经营效率的重要方式。然而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还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见:其一,分配的待遇是不合理的,就中小企业而言,企业是最具活力的经济体,经营方式也比较灵活,经济效益虽有较大的波动,但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对员工的短期吸引力较大。而从当前的状况来看,很多中小企业对员工的待遇分配并不合理,一部分员工的收入难以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工作信心,同时限制了员工的发展,不利于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其二,奖惩制度缺乏,很多中小企业在工资发放上管理不善,无论付出多少的劳动,工资都难以有明显的差别。如果长期这样的话,就会使员工形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绩效观。员工的工作热情大减,最终将导致企业效益也大为下降。 2.3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缺乏有效的绩效沟通 绩效沟通不仅是绩效管理的核心,而且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中小企业却往往忽视绩效沟通,因为迫于市场压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总是忙于处理各项事务及拓展业绩,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拓展市场上。受上层管辖者的影响,他们自己部门工作人员或团队工作人员也会遵循“一切凭业绩说话”的思想路线,把其所有精力放在开发市场、寻找更多的客户源过程当中。这样一来,就会导致管理者忽视其部门员工的绩效沟通,从而造成企业绩效管理目标的偏差。另外,不难发现,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绩效沟通机制还不健全,绩效沟通的对象、活动频率、渠道选择仍然缺乏明确的制度,没有了制度的规范与约束,员工评价就会有失客观性、全面性和合理性,因而员工与主管间经常会因为绩效的考评结果发生矛盾。 3完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有效对策 3.1设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在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过程中,为了使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得以提升,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势在必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绩效考核能否实现导向作用。所以说,在企业正常运行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要尽可能准确地考核员工的个人业绩,这样有利于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与战略目标。企业人力资源绩效指标的制定,应该摒弃原来传统的由上级直接下达命令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企业管理者应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协作,多多倾听员工的心声,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员工的自信心和企业归属感。同时,在设置绩效管理考核指标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抓住重点与关键,无须设置与工作内容关系不大的指标,另外要减少含混不清的或主观性强的内容。在权重设置上,不能单凭自己的臆断,应通过具体的分析,来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给出相应的权重。总之,在绩效考核体系制定中,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依据其他企业成功的案例分析,制定出适合自身企业稳定发展的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3.2构建完善的绩效工资制度 中小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内部考核指导工作,做好内部考核指导工作,要求中小企业制定全面、科学的员工绩效考核实施办法,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还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建立健全职工绩效工资制度。企业绩效考核应该与工资制度相结合,提升绩效是考核的目的,但是,仅仅依靠考核是无法实现这个目标的。只有将考核结果与被考核员工的个人利益相挂钩,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所以,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员工发放工资的时候应该坚持“优绩优酬,多劳多得”的原则,避免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公正、合理地对待企业的每个员工。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应该加大对员工奖惩的力度,只有真正把员工的职位升降和绩效考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并且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地工作,也就说明企业在绩效管理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3制定绩效沟通战略,完善沟通渠道 任何企业的成长都离不开沟通,尤其是绩效沟通,沟通是企业绩效系统的生命线。中小企业若想加强沟通,保证绩效管理的客观性、公平性和有效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为了保证整个企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企业必须拥有明确的、统一的绩效沟通战略。从本质上讲,企业绩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沟通问题就是因为缺乏沟通战略,而沟通战略恰恰可以为沟通行为提供方向和动力。另外,为了从全方面提高企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水平,在制定绩效沟通目标战略时,可以将管理人员、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等诸多方面结合为有机整体。第二,企业的沟通渠道要完善。企业在实行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绩效沟通的渠道,这些渠道有些是正式的,有些是非正式的,并且各有各的优缺点,不同渠道所适应情景也有所不同。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必须知道应当通过哪些渠道来提高沟通的效果,也要让员工知道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确保员工和管理层间的沟通无障碍,保证沟通渠道的完善性。除此之外,企业可以运用正式与非正式沟通等多种方式来实现绩效沟通渠道的多样化。还可以增加一些新型的、快速的、容易被工作人员接受的沟通渠道,同时考虑不同渠道所具有的互补作用。 4结论 中小企业没有大型企业规模大,且资金不足,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另辟蹊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实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好方法。因此,中小企业要想不断地发展壮大,就需要员工和领导者齐心协力来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系统。 作者:张锦锦 单位:新疆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外部协调性 中小企业在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操作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中小企业内部自身的协调,更应该注重中小企业与外部社会整个系统的融洽性,这就要求中小企业不断通过培训和开发提升员工的能力进而与行业标准保持高度一致。 培训与开发在提高中小企业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上,开发主要是针对那些对未来有明确构想的管理人员,而培训更多地关注近期目标,一般用来提高非管理人员在现在岗位上的知识和技能。然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导思想是提升所有员工的能力,因此上述划分过于简单。所谓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与开发既包括追求多种技能和灵活的经营方式,也包括这样一种认识,即人力资源的价值甚高,中小企业要留住员工,保持他们对工作的热情与责任感,就必须注重员工的全面发展。如果一个组织将员工视为人力资本,那么培训与开发就代表着这些资本的持续投资和对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预期,为了使人力资源能够保值并且增值,就必须建立中小企业系统的培训体系。此外,管理人员也应随时随地接受培训,因为除了与管理发展有关的素质(如创造性、综合性之抽象推理和个人发展等)以外,他们还需要掌握现行的经营技能。制定培训战略与规划包括四个明确的步骤:需求评估、设定目标与方法、实施培训以及进行培训评估。 第一步是需求评估,指培训的背景及其必要性。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分析:组织、任务、个人。在组织层面上,需要考虑培训与组织目标是如何相关的;培训对日常的工作场所有何影响;培训成本与期望收益是什么。任务层面的评估是指检查分配在不同职位的明确的责任与职责以及完成任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类型。在任务层面上需要考虑职位的责任;成功的绩效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工作如何给员工提供直接反馈等。个人层面评估主要考虑将要参加培训的员工。在设计中需要分析员工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员工喜欢的学习方式;员工的特殊需求等等。 第二步是设定目标与方法,设定培训活动目标时需要紧密结合组织绩效管理系统的数据,特殊的培训目标可以从绩效反馈中得到。 第三步是实施培训设计,需要考虑两个问题。首先是干扰,如果先前的培训或固有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成为阻碍,就产生了干扰。在现实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由于先入为主,在行为的某些方式上越有经验的人,就越难以改变他们惯有的做事方式。第二个是转化问题。因为员工的培训环境和真正的工作环境大相径庭,很难转化。在尽可能模拟真实条件的环境中进行培训,转化相对较容易些,但显然不能适合所有的工作。所以,中小企业在进行培训时要因地适宜,量体裁衣,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培训方案。 第四步是评估。评估的标准应该在培训实施前就确定下来,这样便于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考察,保证员工的培训结果得到强化。许多培训在设计时都认为很必要,很切合实际,但培训完就如同走马灯,只是走了走过场。这就需要中小企业采取措施来加强,比如和绩效挂钩,和薪酬联系起来等等。 二、中小企业内部协调性 攘外必先安内,要想让中小企业之树常青,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就必须使中小企业内部先行协调发展。 1.薪酬体系 谈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我们就无法回避薪酬体系这个无论对国外还是国内中小企业和劳动者来说都最敏感的问题。薪酬制度是中小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完善的薪酬制度,对调动中小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中小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薪酬表达这样一个含义,即中小企业对它的员工给中小企业所做贡献,包括他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技能与创造所付给的相应的回报或答谢,其实质是一种公平的交换或交易。 2.绩效管理 战略人力资源的绩效既包括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本身的管理绩效或实践绩效,又包括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中小企业运营的贡献绩效。前者主要是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方法实施评估,用以不断地提高人力资源的作业效率,而后者则是通过对组织环境的评估,务求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成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贡献者。二者相互连贯、相互制约,共同促进战略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系统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战略人力资源不但要与外部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契合,而且还要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部的各组成要素相契合,即战略人力资源应该具有系统的集成性。例如,在战略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体系中,首先是依据中小企业整体经营目标,进行目标分解,划分到各部门,形成部门目标,然后基于部门的绩效指标和各岗位职能职责,确定个人的关键绩效指标,从而将个人绩效同部门乃至组织绩效挂钩,使员工利益与中小企业捆绑在一起。 3.文化建设 中小企业文化是中小企业成员共同享有的内在化的信念和价值观。其内容主要有三个来源:中小企业环境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创立者、领导人以及员工在加入中小企业时带进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成员在实际工作中用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至于中小企业文化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除高层管理人员的理念、期望和选择等与中小企业文化有互动的关系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本身的内涵或活动,显然一方面受中小企业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会经由活动的结构而影响中小企业文化,两者是在相互牵制和相互促进的情境中不断的发展。 三、结束语 采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不应生搬硬套,而应采取消化、吸收、利用、改进创新、再总结、再利用的策略。任何一项管理实践或管理理论均是在一定的情境和环境背景下产生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也一样。那么采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应消化吸收其理论,弄清该理论的适用背景、含义及如何操作,结合中小企业实际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当然重要的是要不断总结经验,以利于中小企业以后的管理实践。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有效地开发和管理企业人力资源,是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突出,企业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设计员工职业生涯和人力资源的规划,优化人员招聘策略,加强组织培训。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人才的竞争。美国《商业周刊》2000年特辑《21世纪的公司》中指出:“21世纪的经济是创造力经济,创造力是财富和成长的源泉”。创造力从何而来?创造力来源泉于人才,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员工的素质与士气的高低,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企业只有取得了优于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能量,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并保持其优势,因此,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 虽然绝大多数企业领导普遍重视人才,但由于他们专业背景的限制,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及其战略价值缺少认识,将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传统的人事管理,看成是无需特殊专长的事务性活动。由于领导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很多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设,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战略高度与企业决策和有效开展活动缺乏组织保障。许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人力资源部门或职位,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仅由其他部门人员兼任,即使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内容也仅限于招聘、工资发放、档案保管等行政事务性工作。 2用人机制不规范 我国中小企业在人才选拔上往往重视人的资历,轻视人的能力;重视人的稳定性,轻视人的创造性。高素质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造成人力资源大量闲置浪费。在干部使用上不是任人唯贤,更多的是任人唯亲,形成“能上不能下”的用人机制,对企业干部的选拔、使用、考核目标、方式、手段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中小型国有企业,往往采用行政式方式选拔人才,人为的主观因素较多,胜任与不胜任界限模糊,最终导致有较高素养、开拓创新的人才被淹没和流失。 3对人力资源规划重视不够 很多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出于现实业务的急迫需要。而不是人才储备的战略。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人员积压和人才匮乏的现象在企业内部经常出现,许多工作难以持续有效开展。由于知识、能力的形成具有特殊的路径,和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心智模式有很大关系,员工能力、创造精神是难以复制的,因此关键岗位上高素质人才的缺失往往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据有关资料显示。企业流失一名重要岗位核心员工,至少需要投入2个月的时间,4个月的薪酬才可能找到新的合适人选,而且需要3~6个月的培训时间,新员工才能适应工作,发挥作用。这样的代价对于快速发展的企业来说可能是致命的。 4企业招聘工作有待改进 招聘到优秀的、理想的员工能够切实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核心工作。但现实中许多中小企业的招聘工作有流程、无方法,特别是招聘和甄选缺乏理论的指导,基本依靠招聘人员的经验,面试缺乏精心设计。在选聘观念上主要考虑应聘者的学历、经验和资历,较少考虑应聘者的动机、态度和组织文化的认同。这给员工人职后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5培训机制不健全 目前,中小企业的培训工作通常是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分离的,一般都由各业务部门分别举办短期培训班,这种培训仅限于岗位培训,常着眼于当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还没有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制定培养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潜质的核心技术人员和经理人的规划。就目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看,职工自身素质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人才得不到发掘。更谈不上人才的储备。 6缺乏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 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对员工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没有将人才职业生涯规划纳入企业人才管理,也没有认识到人才职业生涯管理的投资价值。企业员工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员工不可能了解企业所有岗位,不可能了解各岗位所需要的条件,也不知道自己需要满足何种条件才能晋升。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员工在企业中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发展。直接导致员工缺乏学习动力,扼杀了员工的潜质,又使企业的整体素质难以提高。 7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分配制度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目前,虽然企业有了较大的分配自主权,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缺乏科学系统的分配方法和严格的考核实施办法,造成工资政策执行缺乏活力,特别是国有中小型企业吃“大锅饭”问题表现突出,待遇上拉不开档次,干得好与干得不好在薪酬分配上体现不明显,平均主义现象严重。对一些知识型员工缺乏多元化的、多层次的激励设计,使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的人才,而在职人员也难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8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脱钩 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具有统一的思想、意识、精神、信仰和价值观。企业文化所蕴涵的管理哲学和企业核心价值形成的企业人格,对于企业的经营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领导喊喊口号、贴几张标语、弄几场文体活动,就这样算事了。根本原因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未把企业文化的建设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振兴功能、协调功能和辐射功能没有被很好的挖掘出来,没有被作为经济发展本身的一种科学规律加以总结和应用,以致员工缺乏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 现代管理学认为,人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管理活动必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在人才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一个组织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队伍整体的情况,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打造人力资源的优势,进而维持组织的竞争优势,是组织持续成长的重要法宝。因此,企业要始终将员工放在核心的位置,把员工当作企业的主体,确立员工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把企业所有成员都看做待开发的资源,挖掘人的潜力。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尊重职工的劳动、尊重职工的人格、尊重职工的民主权利、尊重职工的创造精神,把人用好、用活、用到最适宜发挥作用的地方。制定与之适应的制度,兼顾不同方面职工的利益。尤其是公平、公正的员工评价、激励和约束,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调动各类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创造潜能。例如,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和有意义的工作,提供更多的学习成长机会。采用工作丰富化,给予更多的自主权,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平台,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自在的发展,使企业目标和员工的发展目标达到一致。 (二)建立健全科学的用人机制,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建立能上能下的岗位竞争机制和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首先,要建立公正、公平、择优的员工竞争上岗制度,惟才是举,不看学历、资历,关键看实绩;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以员工的业绩作为岗位调整的依据;再次,创造人才发挥效能的环境,对有能力、有特长、有突出业绩者委以重任,将他们安置到适当的位置上,使其聪明才智得以施展。通过科学的用人机制,既可以做到人尽其用,又使人才发挥专长,激发人才工作兴趣,增强人才工作信心,使其以积极和热情的态度投入工作,以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实现企业目标,也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所谓员工职业生涯是指员工个人职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职业生活的方式、内容和职业发展的阶段,它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每一个新员工都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抱有一定的愿望,并为自己制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阶段性的目标,同时,会积极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标创造条件。只有当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时,个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应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为员工创造一切必要条件,形成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与创业发展互相匹配、共同推进的局面,使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确定了员工职业生涯思想,才能充分挖掘每一个员工的潜能。因此,企业要为员工搭建一个能够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同时要善于引导,让员工在企业中能够找到一条发展道路,给员工提供在企业内部成长的空间和选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设计职工职业计划表,绘制企业中的各项工作职位及人力资源情况表,为员工提供清晰的路径,让员工清清楚楚地知道每个工作岗位说明和工作分析,明白做这个职位需要什么条件和能力。企业还要为员工提供管理线和专家线两条晋升通道,由员工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选择在不同的发展路线,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三)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规划工作 中小企业要兴旺发达,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由于企业规模扩张、人员流动、新业务增加及技术改进、产品更新等原因,企业内部的人员需求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应该定期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和现有人力资源的能力状况进行审查,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按照美国詹姆斯·迈夫的分类,员工一般分为四类:(1)核心员工。比如带有项目研究成果的研究人员和有经验的管理者。(2)耗费企业很大代价才可替换的人员。比如有良好顾客关系的营销人员。(3)可替代的人员。(4)可随时替换人员。对于第一二类员工,属于稀缺资源,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不能亡羊补牢,在没有空缺时就应该建立人才库和后备人才梯队。这样,可有效地避免人员跳槽带来被动的工作局面。 (四)优化人员招聘策略 企业为了获取优秀的、合适的人才,必须改善人员招聘工作。一是要改进选聘的方法,重视对面试等环节的设计。招聘方法的选用一定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既要考虑招聘人才的成本,又要考虑如何招聘到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面试工作是招聘人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面试时不能一味强调人才的工作经验,从事本项工作的年限,而应该将经验与潜能、学历与能力、职位与才干等方面综合考虑。将不同层次的人才招聘到不同层次的工作岗位上,以免大材小用,高才低用,造成人才浪费。二是重视人才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避免盲目追求高学历。应注重考虑员工的价值观念、职业兴趣、综合素质、潜能、道德责任感等因素和企业的文化价值观。三是在招聘的方式上,应重视内部员工的推荐。因为内部员工最清楚公司的文化和需要,对应聘人也较为了解,所以这种方式不仅成本低,而且非常可靠。例如,uT斯达康有着“全员猎头”的传统,50%的员工是由内部员工推荐而来,在研发人员中这一比例更高。而对于举荐人,公司设有伯乐榜和信息奖等物质奖励。 (五)有效开展组织培训,帮助员工提高职业发展能力 对企业而言,企业在进行员工培训时要认识到员工培训的投入不仅仅是一项成本,而且是一项开发人力资源的投资。是能带来更大回报的投资。对员工而言,企业员工也必须正确对待培训,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为员工个体提供了生存空间,企业发展同样也给员工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员工素质和技能提高来支撑。这就要求员工在对待培训问题上要处理好个人成长与组织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企业培训与自我学习之间的关系。 在培训的组织和实施上,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要注意结合企业的需求和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对高层管理者和核心员工以外部训练为主,可选送外出深造和交流,以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对一般员工的培训以在职培训为主,如鼓励职工参加自修或函大、夜大学习,聘请大专院校学者和企管专家作辅导讲座,以降低培训成本。中小企业还应重视“干中学”和员工交流的培训作用,通过建立坦城开放、互动学习的文化来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和能力提升。对新人职员工可以建立“导师制”,通过导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加强新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对企业的认同与归属感。增强他们对自己在企业内发展前途的信心。 (六)完善企业的薪酬福利体系,实施差异化的激励机制 1实行差异化的薪酬制度。实行效益工资与岗位工资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同时把奖金、培训等多种奖励项目纳入报酬体系,建立差异化的薪金制,适当拉开差距。而员工报酬主要取决于任职岗位、业绩水平和企业效益。在满足不同需求的层次上,将福利、带薪培训等奖励方式有机地纳入薪酬体系中,使员工、管理者、经营者能各得所需,使薪金制有更大的灵活性。 2实行差异化的晋升制度。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高层需要更多的来自于工作的挑战性,其核心在于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程度,随着管理层次的升高,权力的需求欲就越强,所以对于管理人员而言,晋升的需要还是很重要的激励因素,因此,建立通畅、差异化的晋升制度,是留住优秀人才、核心员工的重要保障。 3实行差异化的奖金制度。奖金的分配基数和比例等必须制度化,而奖金的发放是建立在严格的考核制度基础上。激励的范围也不能过于狭窄,不能只注重对于企业紧缺人才和核心人才的激励,对于普通员工,工作表现突出的。也应该奖励。奖金分配是随企业的经济效益、工资总额、员工岗位调整及工作业绩变动而变动的。 4实行股票期权的激励制度。股票期权是指企业给予高级管理人员或核心技术人员的一种权利,他们可凭借这种权利在一定期限内(如3年或5年)的某一时间,以预先约定的某一价格购一定数量的本企业股票,并在他们认为合适的价位上抛出。这种价值分配制度充分体现了优秀人才所拥有的知识对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贡献。在股票期权制度的激励下,创业不久的新兴公司也能够吸引到优秀人才和大公司展开竞争。 (七)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 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共同愿景”。著名管理思想家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中认为,愿景是人们心中一股深受感召的力量,如果这种愿景是组织成员共同认可的,它的力量之大简直无法想象。一定的企业文化。展示了企业的管理方式、用人策略,在当今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市场竞争中,它能作为薪金的补充,吸引企业所需要的高智能个体加入,提高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因此,企业文化的构建并非只是一句空话,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通过激励手段,营造和推进“文化管理”,使企业员工得到一种感召,有一种利益趋同的影响力,减少或者消除企业成员间的冲突,更好地促进企业成员间权、责、利的一致性。企业各层次员工不同的需要满足了,就会把自己的发展同企业的目标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全身心地投入企业工作和事业中去,达到企业的和谐。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议 摘要:文章从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出发,阐述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人力资原管理缺少规划和战略目标不明确等方面,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是量大、面广、起点不高,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面对新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经济转型的两大挑战,其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才。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普遍提高中小企业劳动者素质,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应该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人力资源管理缺少规划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少规划。由于中小企业一般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计划,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在缺少合格人员时,才考虑招聘,在人员素质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时,才考虑培训。招聘公司急缺人才时,任意调整公司薪酬制度,提高薪酬水平,吸引人才。有闲置人才时又找借口,任意降低薪酬,减少经营风险。由于缺少规划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使得人员流动性较大,最终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二)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未得到充分利用,人力部门仍忙于日常事务 很多企业虽然建立了企业局域网,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连通,但很多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和员工还不习惯通过网络完成传统的管理互动内容,网络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这些企业的人力部门而言,就意味着难以从事务性工作中脱身,无法集中在核心事务上,效率不高。我国已加入WTO,借鉴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一整套技术和方法,对企业内部中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二次开发、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积极“补课”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组织中角色的战略转移,成为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当务之急。 (三)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缺乏实际经验 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或相关专业近期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有十分活跃的头脑,敢想敢干,可塑性十分强。这些人士分布在各种类型的企业中,特别是外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聘用的较多。但是,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知识与经验并重的工作。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要懂得专业知识,还要十分熟悉劳动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政策,更要有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刻苦钻研和积累才能掌握。 (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不足 由于中小企业多数处于资金积累的成长期,而且大多数从事薄弱的传统产业,资金积累是~个漫长的过程,对外融资又非常困难,所以资金实力相对薄弱。在引进人才上,和大企业引进人才时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年薪相比,往往显得无能为力。比如你让一个小规模的加工厂拿出几十万年薪去聘请一个职业经理人来运营企业,是很不现实的。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年薪甚至就是一个小企业的年度纯利润。要企业拿出大比重的资本来引进这些高层人才,也会为企业的运营带来较大风险。在培训人才上,中小企业也很少投入。很多企业根本没有开展培训工作;即使有,也是对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技术进行临时培训。 (五)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失严重 当今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得大中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源竞争空前激烈;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等方面不完善,造成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人事任用不当,绩效考核体系、员工报偿制度、激励机制有缺陷不公正,培训缺乏效用,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滞后等问题,这些都会造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严重流失。 (六)公司战略目标不明确 人力资源部门必须结合企业战略的实施予以人力资源的支持和保证。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中,应从战略目标出发,以战略为指导,确保人力资源政策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因此,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是企业发展与企业战略首先要明晰,而后才能分解到人力资源方面,随后才会有人员需求计划、招聘计划、薪资福利计划等与之相配套。而中小企业一般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尤其在快速扩张阶段,往往涉足于不同的业务领域,其中不乏许多新兴产业。而这些新兴产业在研发、营销、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尤其是一些新开拓的项目,定岗定编工作不像传统业务那么成熟。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规划,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确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 建议由劳动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岗位供求、岗前培训、持证上岗等进行一次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和掌握中小企业在改革和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面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以此确定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战略目标。 (二)配备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并提高其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比较陌生,它的引进也只是最近几年的事。即使有人来担任此职位却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陌生的管理方式被引入到企业必须有熟知它的人才能将它落实到实处。所以,企业要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素质。首先可以采用内部培训的方式,为他们购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书籍、资料,以增加他们的知识。其次采用外部培训的方式,组织他们到有这方面经验的公司去学习交流。再则可用外部招聘的方式,聘请有这方面经验的人来担任此职务,并鼓励其将所掌握的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传授给经验不足的管理人员。 (三)加强企业学习氛围及员工培训 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企业,知识上的落伍,将直接导致企业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且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员工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度是非常大的。定期学习和培训是他们最为看重的两点。为了公司以后的持续发展,为了吸引和挽留优秀的员工,必须要加强企业的学习氛围,加强对于员工的培训。此外,加强上下层之间的经常性沟通,使员工释放挫折感和不满情绪。加强同级之间的自由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互补,获取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四)解放思想,合理放权 中小企业领导要解放思想,相信下属,在做好企业的整体规划时,不断地给别人机会,合理放权。同时老板要以德管人,用德来影响别人,力争像王石、张瑞敏一样地成为思想家,要让自己的员工心甘情愿地为企业奉献。 (五)利用网络促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 充分利用网络,企业可以更好地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培训,高效地完成招聘计划。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化的最大优势就是使企业内部血脉通畅,信息传递迅捷,焕发活力,成为大网络组织中的一个信息灵通的活跃结点。具体地说,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建立聊天室、公告栏、建议区、个人主页等,每位员工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部门或个人进行横向、纵向的交流。这样,传统的科层制度也被流程式、矩阵式等以网络为依托的管理方式取代。 (六)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首先,中小企业应树立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观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企业战略性管理的观念。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部门应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同时应纳入企业经营总战略和总决策中。其次,树立人力资本观念。人力资本理论的先驱者——西奥多·舒尔次也认为“人力资本是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质量的提高对经济成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新形势下,这种对管理要素、技术要素资本化趋势的认同就是最大的创新。企业应注重人力资本的作用,在企业中建立利益共同体,让员工分红入股,让技术创新者凭技术入股,让职业经理人以管理股的形式拥有企业的产权,使员工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存共荣,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努力工作。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防范措施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作为企业单位运营过程中的一项新型管理模式,对解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状来看,能够有效规避风险,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无论从意识形态上的认知,还是外包机制都有所欠缺。文章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原因和风险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了几点改善措施,切实希望有助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防范。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对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既充满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又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中小型企业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特质所限,存在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差,企业管理方法不够科学,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来有效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目前相关人员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主要是将企业的边缘化业务转接给专门的外包公司去运作,通过二者的相互配合,形成的一项新型管理模式,目的是提升企业管理能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规避运营风险。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1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的来源及成因 1.1中小企业选择外包公司存在根本性风险 以我国目前的市场形势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仍处于发展性阶段,相应的体制建设还不够健全,因此,中小型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公司时,通常存在根本性风险问题。根本性风险是指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管理阶层对外包服务的认知程度不够,对外包公司的管理能力、运营状况和合作信誉等层面的考察不够深入,导致选择了不合适的外包服务商,无形中增大了企业运营的风险。 1.2中小企业选择外包公司存在选择性风险 外包服务模式的崛起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量外资企业注入中国市场,带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同时,极大地冲击了国内中小型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所以,中小型企业迫切地寻求服务质量好、专业性较强的外包公司,但是这些高水平的外包公司通常是以国外公司为主,存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与国内的中小型企业服务对接困难。 1.3中小企业选择外包公司存在操作性风险 中小型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从侧面反映出自身管理能力不足,规避风险能力差的现状。某些不正规的外包公司会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暗自进行操作,使企业的外包过程存在隐患。造成这种操作性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企业管理层在考察外包公司时不够细致,没有制定出详细的项目预案,在签署合同协议时考虑不周全,存在漏洞;其次,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过程中,必然会提供给外包公司一些机密信息,例如职工信息、运营方针和发展策略等问题,都容易被某些不法外包公司所利用。 1.4中小企业选择外包公司存在合作性风险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过程中,企业和外包公司处于长期的合作模式,二者在合作期间难免会遇到各种冲突和纠纷。造成这种合作性风险的原因主要是涉及到双方利益分配和风险责任分担问题。首先,不同企业和外包公司的运营理念、招聘标准、价值理念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交流和沟通的冲突;其次,企业虽然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给服务商,但是并不是将所有的管理权限交给对方,因此,就会导致外包公司在进行服务过程中遇到职能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在产生运营风险时可能会发生推卸责任的风险。 1.5中小企业选择外包公司存在缺乏法律保障风险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属于一项新型产业模式,在国内相应产业链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来自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等体制建设还不够健全。企业与外包公司之间的利益纠纷和责任分担问题没有权威的条例法案进行仲裁审判,导致了国内外包服务市场异常混乱,企业难以得到权威性的法律保障。一旦在运营过程中出现风险问题,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企业的合法权益将无从保证,如果出现外包公司逃避责任,推卸责任的情况,中小型企业难以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经济利益。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的防范措施 2.1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管理能力,提高对外包服务的认知程度 想要从根本上防范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同时企业的领导层要提高对外包服务的认知程度,清楚外包服务流程和细节,明确外包服务的内容。对外包公司的管理能力、运营状况和合作信誉等层面要进行细致的考察,最大程度上利用外包服务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2.2谨慎选择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外包模式和服务公司 中小企业与外包公司合作过程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外包模式和服务公司的选择问题,对外包服务的效果有着决定性影响。以目前的市场经济形势来看,企业与外包公司之间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过去委托的关系,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战略性合作的关系。因此,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选择时,必须从专业方向、招聘准则、用人理念和公司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外包公司进行评定,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外包模式和服务公司。 2.3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事项和内容 企业在与外包公司签订合同协议的时候,要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事项和内容,包括招聘原则、用人标准、运营理念、薪酬待遇,企业和外包公司双方之间的利益和责任分配,都要细致地讨论。而且要将企业的职位信息、发展战略和奖惩措施等重要信息酌情透露给外包公司,但是要保护好企业最核心的机密信息,防止被不法公司窃取。通过企业的信息资料,外包公司可以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为企业招聘更为优秀的人才,全面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质量运行。 2.4加快推进外包服务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制建设 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对外包公司的监督力度,签订规范的合同协议来约束外包公司的行为,但是一旦发生风险问题,而外包公司拒绝承担相应责任的时候,仍然需要国家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外包服务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制建设,积极整顿外包服务市场,使外包产业逐步形成一条高质量、高素质、高专业性和高信誉度的优质服务产业链。 2.5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公司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给服务公司,实际上是把人才管理环节交给了外包公司,这就要求外包公司自身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任何企业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高端专业人才的管理,要想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服务质量,必须加强外包公司的团队人才建设,才能为企业挑选出具备优秀品质、专业技能强和综合素质高的人力资源。 3结论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过程中存在着不同层面的风险。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加快企业建设,企业要尽量避免外包期间的隐患。通过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管理能力,提高对外包服务的认知程度,谨慎选择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外包模式和服务公司,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事项和内容,加快推进外包服务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制建设等措施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成效。 作者:吴昊 周靖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需求调查 摘要:我国的中小企业因具有经营范围广、行业齐全、市场适应性强等特点,所以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明确的要求。与此同时,昆明市作为云南省“桥头堡”的战略布局中心,其发展日新月异。基于此,本文针对昆明市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提出了相应对策,同时也为该专业的在校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指导。 关键词:昆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需求 本次调查基于昆明市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素质需求的实证分析,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将昆明市中小企业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旨在借此了解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1昆明市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1.1中小企业的定义及特点 中小企业,又称中小型企业或中小企,是指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在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上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中小企业具有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强、经营范围广、行业齐全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差、资金薄弱、筹资能力差等方面的不足。 1.2问卷调查的基本信息 在本次调查中,总共发放问卷150份,实际收回问卷15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为38.67%。从企业的规模来看,在调查的企业中员工数量大多集中在500人以下,约占68.96%,其次为公司规模在500~2000人的企业,占调查的22.41%。 1.3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素质一般可以划分为身体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知识素质五个方面。在调查中,问卷设计主要针对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素质需求收集信息。通过调研发现,昆明中小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人员的需求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数量方面,对于人力资源岗位需求增大,市场前景普遍较为看好。在所调查的共计116家昆明中小企业中,有92家(占82.8%)中小企业对于本公司未来五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需求明确,表示公司已设立或即将设立相关的人力资源岗位。 (2)在能力要求方面,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转变。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高校毕业生每年接近饱和的人数供应,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人才需求更加倾向于复合型人才,同时对于应聘者的责任感、诚信精神、敬业精神等也作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涉及问卷问题“贵单位招聘人才时,最注重的个人能力是:(多选题)”。 (3)企业更重视实操能力而非证书越多越好。中小企业普遍要求岗位人员持有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书,但有66%的企业对于应聘者是否持有其他证书无特定需求。而这一调查结果却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观念想法迥异。在问及对大学生求职困难的看法时,企业普遍认为应届毕业生的吃苦精神、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欠缺并亟待提高。 2建议和对策 2.1对满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需求的建议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应立足现在、着眼将来,其准确性对人力资源规划的成败有决定性作用。故对中小企业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现昆明市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处于较为落后的粗放状态。企业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无论是人力资源工作者还是领导者都要懂得了解职工的需要、需求及其心理变化,从而激发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推动企业发展。 (2)提高人才素质。加强人才培训,不断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投入,构建学习型企业,营造终身学习氛围,同时通过定期组织技能培训或是外出学习、交流等活动,让员工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行业发展的新动态,从而更好地开发员工的潜能,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长效的人才支撑。 (3)积极有效地引进人才。首先企业要根据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特点,对行业市场变化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并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对人才需求进行科学的预测,明确人才发展趋势,对人力资源进行战略性部署,并贯彻落实。人力资源部要做好人才的招聘和管理,为企业吸引和留住那些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综合性人才。 2.2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建议 在高校本科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通过制订基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培养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探索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故对学校提出以下建议。 (1)以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从人才的市场需求导向出发,116余家企业和用人单位明确提出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目标应该包括:第一,全面发掘和培养学生各种管理实践能力;第二,努力提高学生各种技能,即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 (2)制定适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应立足市场,不断更新和调整培养方案。社会在不断进步,各种新技术的应用都使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面临着更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3)创建校企联合培养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据调查,在中小企业人才引进方式中校企合作受到重视,通过校企合作,构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有利于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性教学指导。 2.3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建议 对于未来准备从事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的人力专业学生,就要求在大学期间,对照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注重提升自身的通用技能及专业技能。 (1)对专业前景树立信心。根据调查显示,随着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日益科学化与规范化,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的重视也趋于明显。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努力夯实专业知识技能,今后为企业所用。 (2)重视个人品德修养。首先,据调查了解到,个人忠诚度是现在大部分企业最关注的。其次,认真负责,诚实守信。拥有诚信、认真负责的态度,能使自己的人际关系保持良好,建立广泛而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最后,增强自信心,适应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3)提高个人能力。首先,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能使自己脱颖而出的利器在于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其次,提高个人的沟通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工作绩效的提升。最后,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学习能力,在面对新技能新知识的需要时,才能通过学习得以补充进步。 作者:陆子娟 刘茜茜 廖康 单位:昆明学院社会管理学院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机制 摘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激励机制的构建及应用是企业员工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参考标准。胜任力是企业员工工作能力的主要指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机制的建立应将员工胜任素质的提升作为最终目标。本文就胜任力模型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机制的建立及完善措施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胜任素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机制 中小企业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谋求经济效益的增长,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狠下功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制度及薪酬激励机制是员工的关注焦点,如何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使员工的胜任素质能够稳步提升,就成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需探究思考的一个新课题。 一、胜任力及胜任素质的基本内涵及其基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胜任力最早是由美国的研究人员提出,胜任力从内涵上看涉及到个体的工作绩效及由此延伸的个体工作技能、知识水平、动机心理等多个方面,简单地说,胜任力及胜任素质就是个体在工作岗位上获取优异工作业绩的能力和潜质。胜任力在特点上具备了工作绩效的区分性、工作岗位的差异性、个体素质的变化性,是一种动态的衡量个体工作能力和潜力的模式,被社会各行业所广泛采纳应用[1]。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引入胜任力这一概念,可以提高中小企业在产品及服务方面的质量及效率,应对更趋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薪酬激励机制中,在胜任素质模型的参与及引导下,可以在员工的选聘、员工的分配、员工的流转及员工的管理等多个方面发挥作用,从而优化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格局,让员工在健康的竞争环境中不断进步,最终内化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障企业的平稳高速发展。 二、胜任力及胜任素质分析研究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机制的关联 胜任力及胜任素质的分析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机制的作用及关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胜任力的分析研究是对员工的个体素质及发展潜力的客观描述,可以为员工的工作考核提供参考及依据,从而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激励管理及薪酬等级划分制定了较为公正透明的衡量标准。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看,胜任力模型与薪酬激励机制的有机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热情[2]。其次,胜任力及胜任素质分析研究是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实施及中小企业员工获取职业晋升的通道之一。中小企业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和决策,要做到强有力的执行及落实,需要员工的配合及参与,而胜任力及胜任素质分析,可以使员工认识到自身的素质能力与企业发展目标之间的匹配程度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从而为其工作动机的矫正及工作能力的提高指明路径,最终反映到自身的职业发展前景及职业晋升实践中。 三、构建基于胜任素质提升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机制的措施途径 1.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体系加以完善及改进 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在设计企业员工的薪酬时,要以胜任素质考察分析为基础,秉持公正公平及透明的原则,根据企业员工工作岗位及所担负的工作职责来确定相应的薪酬等级及薪资水平,既推进中小企业员工薪酬的差异化及层次化,又讲求差异化及不同薪资层次的科学性,合理性。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看,其中存在的员工工作动力不足,工作职责模糊不清等现象,从侧面也反映出中小企业薪酬体系的不合理性及滞后性,由此带来的员工心理不均衡现象,又进一步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施加了不利影响。这就启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基于胜任素质提升的考虑,对中小企业员工从事的工作内容、工作岗位、工作职责、员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专业知识进行全面评估,从而使中小企业薪酬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及完善。 2.把握胜任素质的动态变化性,丰富薪酬激励的方式方法 在充分借鉴及采纳胜任素质模型,并将之用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机制建设中时,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胜任素质的动态变化的特点,注重通过薪酬激励方式的多元化,调动不同层次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及进步欲望,跳出传统的过度依靠物质奖励的薪酬激励方式。在薪酬激励的方法拓展上,一方面可以加大对中小企业员工精神激励的实施力度,让员工能够感知到自身基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和地位,增强其工作的归属感,使员工感受到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弹性,增强其挑战工作困难的决心,为其胜任素质的提升做好铺垫;另一方面要做好中小企业企业文化的培育及员工培训福利的供给,让员工在参与到企业培训的同时,能够对自身的胜任力变化情况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为中小企业制定员工的薪酬分配方案提供参考借鉴。 3.建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上,要确保薪酬激励机制的正常运转,需要以制度作保障,让员工明确激励与制度之间的关系,为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保驾护航[3]。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制度的建立及完善上,要着重做好奖惩制度、岗位制度、竞争机制及目标激励等层面的制度建设,通过奖惩,使正激励及负激励都能够发挥出其应有作用;借助竞争,让员工能够感受到自身的工作压力,明确自己与优秀员工之间的胜任力素质上的差距;依靠岗位制度及目标激励,使员工能够在保持原有岗位胜任力的基础上,在向目标进行迈进的过程中,激发自身的工作潜力,带动其胜任素质的稳步提高。 四、结语 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上起到保障及助推作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机制要在与员工胜任力素质提升的有机结合下,通过薪酬体系完善、薪酬激励方法拓展、薪酬激励制度跟进等方式,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体系。 作者:唐玉芳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的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在日渐增加,这就造成了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强,而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与进步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本文就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便各企业进行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对策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落后的管理理念。 目前,我国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传统的“人事管理”,这种浅薄的管理理念只是将企业员工当作是静态的,以至于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此外,在这种古板的管理模式下,企业在人才方面的观点比较片面,企业只注重引进技术型人才而忽略了对综合型人才的重视,这种管理模式只会让企业管理者看到目前暂时的利益,并不适合企业的长久发展。总之,落后的管理理念是无法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的,它只会使企业的发展越来越滞后甚至停滞不前。 2.不完善的管理制度。 虽然我国企业数量在逐渐增多,企业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力度还不够,这进一步导致了企业在管理时往往会遇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虽然有的企业进行了很多种的尝试,但是收效甚微,追根究底就是因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出现的问题,导致这种管理只能约束员工与企业的行为举止,却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也无法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管理与战略规划不匹配。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其战略规划是有关联的。但是很多的企业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当前的一些企业仍然坚持独立的企业战略,而将人力资源战略放置于一个辅佐的位置。 4.不充分的人才培训。 由于很多企业还没完全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这种不重视的行为主要体现在了企业的人力资源人才稀少,很多企业会认为对这方面的人才的培训不仅费钱还费时间,而且也无法尽快的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所以就完全舍弃了这一项,这种观念对企业的发展进程造成了很大的妨碍。 二、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 1.从人力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选择。 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活动的评价方式之一就是分析其人力资源管理。其分析内容有很多,比如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将其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总结出来。另外,在选择管理模式前,要先分析企业目前的管理状况,然后找出企业在管理中暴露的问题,使其能够成为企业进行选择的凭据。 2.从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进行选择。 企业在选择时,要先深入了解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针对其影响再剖析原因,最后对比综合影响因素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关系,挑选出一个适合该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3.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来进行选择。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在选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后要设立相关的部门单位,然后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此加强对企业的有效管理。每一个成功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都是在有效的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决策 1.明确思想观念。 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战略理念,由于当今社会企业的竞争其实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再延伸开来就人才的竞争。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先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要发展全面、综合型的人才,以此推动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2.健全完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对企业以及员工言行的一种规范与标准,其主要目的就是对企业以及员工进行管束。当然,对于不同的管理时期企业的管理制度也要做相应的改动,换句话说,在对企业的人才选拔以及鼓励人才等方面要设计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并且还要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身上,让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3.建立匹配的管理与战略规划。 首先企业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战略规划与管理相一致的重要性,实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规划的相得益彰以及平衡发展。 4.加强对人才的教育与培训。 人力资源的发展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而人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管理者首先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素质方面的综合培训,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才。总之,能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看企业管理者是否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是否明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企业需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建立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作者:翟小倩 单位:天津泰达水业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其他经济群体的发展,这些经济群体中最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当属我国的中小企业。我国的中小企业极具发展优势,但随着我国社会政策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国家招商引资政策不断出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大批的的外资企业不断涌现,这些使我国的中小企业遭受着日益沉重的压力,越来越严峻的市场挑战,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企业中的人力资源方面也显示出很多的问题与不足。因此,如何促进,帮助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健康持续有效的发展便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这也是本文展开的话题。 关键词:我国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日益灵活多样,民营小企业也随之诞生。我国的中小企业极具发展优势,但随着我国社会政策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国家招商引资政策不断出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大批的的外资企业不断涌现,这些使我国的中小企业遭受着日益沉重的压力,越来越严峻的市场挑战,使得我国的中小企业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和缺点。例如忽略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等问题。因此如何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优势 中小企业诞生于新时代,自然就会具有新生代的特点与风采,的确如此,不说其他方面,单说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就具有它自己的独特优势。首先我国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所以极具灵活性,当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是如此。我国中小企业在任用人才方面极具优势,而且其选拔机制独特而有效。这样既可以给年轻人、有才之士发展的机会,也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良好持续发展。其次,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一般的综合素质较高,因为中小企业在经营方式上不同于其他大企业,它采用经营权与所有权二者的统一,这样可以保障不论是管理者还是经营者都会真心实意的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减少了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投入。第三,中小企业因其规模较小,人数很少,这样的话企业的领导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更紧密,联系也比较密切,便于开展工作。这是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三个绝对的优势。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之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外加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经济调控的双管齐下,使得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外界日益沉重的压力,越来越严峻的市场挑战,使得我国的中小企业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和缺点。 1、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少科学的管理方式 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方式上不同于其他大企业,它采用经营权与所有权二者的统一,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我国中小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二者之所以统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大多数是家族企业,这些家族企业在某种意义上极具优势,但是不得不承认,他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家族企业大多都是“自己人”,而这些自己人大多又都是通过熟人介绍过来的,员工与员工,甚至是员工与老板之间的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利于企业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会导致企业的信誉问题在外界的评价中偏低。其二,通过介绍过来的熟人员工很难对他们在技术上有严格的要求,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不言而喻,只会是限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三,这种中小企业在用人方面的局限性很有可能导致他们具有排外性,对外来员工的不友好甚至是排挤,这些行为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也都是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极其不利的,很难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健康持续运营。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少长期高效的薪酬激励制度 在我国中小企业中人力资源的工资主要采用基本工资加提成组成的,这种方法灵活高效,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效益。但因为缺乏一个系统公平的考核机制,很难对员工的贡献成效做出一个科学合理,相对公平的考核,尤其是当企业规模扩大之后,这种工资模式会造成企业内工资机制的混乱。另外,这种单一的薪酬体系不仅不能有效公平的衡量员工的贡献量,也不能满足员工需求的多样化,因此原来的薪酬体系必须根据公司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说在进行员工薪酬评定时,考虑到他们是否可以给公司里的核心员工持股的机会,多创造一些员工外出参加培训机会,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完善的五险一金福利制度已成为社会的大势所趋,另外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工作氛围都是公司应该进行提倡并改善的。 3、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严格的规范和标准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是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这种管理观念在思想上束缚了中小企业管理层的思维,他们认为员工是一种成本,而非一种投资。中小企业管理层不仅不重视人力资源工作,也不支持相关的人力资源活动。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其中的潜力,只是简单的认为提高收益的方式就是提高公司的生产量和销售量,所以他们不愿意用更多资金和时间来支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然而企业家们并没有发现。当中小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不完善时,就会导致企业管理定位的不明确。因为没有专业的人员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所以员工之间就会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更不应说细致清晰了。因为中小企业管理层没有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这导致企业在用人选才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例如,对于企业里的一些内部岗位来说,因为在用人方面没有明确的标准,更没有公开公平有效合理的相关的人才选拔程序,只是凭借第一印象或者是短暂的相处,亦或是熟人之间的信任来安排岗位,这导致招聘到的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运营,更不用说创造效益了。 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措施 通过上文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的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造成其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没有得到及时更新,甚至有可能因为中小企业管理层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不够,不能结合企业的现状,有的放矢地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因此企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少科学的管理方式这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应该针对管理层开展一些培训活动,让其知道了解现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更新观念,把它们从传统的人事制度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了解知道中小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起与现代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同时也要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认识到员工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要加大对员工的投入,提高企业员工的的人文素养,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在奖励制度方面,企业应该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激励机制,要根据不同岗位的特殊性质、职责等制定出相应的奖励机制。四、结论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开展对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我们要在中小企业的管理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前进,不断改进并建立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一些有效机制,并且通过发挥人力资源效用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经济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孙颖娜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绿色环保论文:绿色环保项目投资论文 一、绿色环保项目投资理论概述 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绿色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绿色环保项目的投资要符合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经济效益和公平正义的原则要求,从而达到绿色经济效益、环境环保效益和社会发展效益的协调统一,从而最终实现我国绿色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环境保护原则环境保护原则是指在绿色环保项目的投资活动中,把环境保护作为首要遵守的原则,使投资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而不是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投资主体在做绿色环保项目的投资决策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因素,在投资开发和进行生产时,采取措施避免对环境的严重干扰和破坏,从而做出科学且正确的预测,在生态与武慧张之宸罗晚军湖南工业大学412000环境自身恢复能力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2、资源节约原则资源节约原则是指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要求,节约资源和对物质进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便保护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条件。节约原则要求投资主体在进行投资时,本着资源节约、合理利用的要求,投资于非再生资源耗费少、资源利用率高、能够重复利用、少投入多产出的产业,同时也要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 二、我国绿色环保项目投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绿色环保项目投资渠道单一 我国目前的绿色环保项目投资渠道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投资体制改革而逐步形成的。主要有基本建设项目“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投资、城建环保投资等。环保投资渠道的形成,顺应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绿色环保项目投资总量较少 目前,我国绿色环保项目投资的总量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若不创新现有的投资机制,未来的需求缺口会更大。导致投资不足,除了与经济发展水平直接有关外,更重要的原因:一是重视不够。二是民间环保投资的积极性没有得以很好地调动,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效应特点使得私人资本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介入该领域。 三、改善绿色环保项目投资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前述分析,我国绿色环保项目投资的可持续发展,还需积极拓展创新性的投融资思路,提出的对策与建议如下: (一)投资主体绿色环保事权划分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独立承担绿色环境保护事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将退出生产投资和经营决策领域,企业和个人的作用得到加强。企业的环境保护事权是在治理环境污染,采用清洁生产工艺,节约资源和能源,同时承担投资经营风险,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直接消减产生的污染或补偿有关环境损失;个人的环境保护事权应该是有偿使用环境资源,监督政府和企业行使环境事权。 (二)建立规范化的效益评价体系 绿色保护项目投资效益评价是指在绿色环保投资项目建设之前和完成之后对其可能的和实际已经取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估,从而判断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结合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国情特点,应当分别建立综合性和分行业、分地区的投资效益评价标准。对国民经济急需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可以适当放宽评价标准;急需治理项目的评价标准可以相对低于普通项目标准;近期效益低但有长远环境的项目应当积极鼓励。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环保意识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绿色环保产业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绿色环保项目投资是一项收益率较高的投资,从现有实施的环保项目投资来看,绿色环保项目投资不但能获得显著的环境效益。合理分析环保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在国家决定启动市场杠杆共同参与环保投资的形势下,促使更多的投资者进入绿色环保投资的行列,促进我国绿色环保产业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积极而迅速的实施可持续发展经济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武慧 张之宸 罗晚军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绿色环保论文:绿色环保机械的优化设计 一、人性化元素的引入 自动化控制设计,应用计算机智能控制,实现自动感应、自动配置、自动控制操作提高安全性能。可靠性设计,避免过多的更换零部件,提高整机可靠性能,减少污染,符合人性化的设计原则。润滑系统设计,采用多级防尘设计结构,防止异物进入,应用自动加注润滑设施,高效集中润滑,定时定量,减少成本,环保方便。 二、绿色环保机械的优化设计 (一)材料选择 在材料选择上要尽量考虑可再生利用的资源,选用可回收、易分解、可再生且环保的材料,尤其是结构件的设计要满足无毒、对环境无害的选配要求,以提高机械材料的再生率为宗旨。基于低能耗、长寿命、无污染的原则,尽可能提高耐久性能,实现机械化高效率。 (二)电机选择 在选择电机的过程中,要选择低油耗、低排放、低噪声的低公害电机,采用先进的科学发展技术,降低污染,减少噪声影响。比如,环保型水冷增压柴油机,噪声小、排放低、油耗小,运行安全可靠。 (三)优化技术改进 1.降低机械产品的振动和噪音影响 机械振动和噪音是机械设计中的焦点问题,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降低噪声不仅体现了环保,也贯彻实施了人性化的设计策略。例如,在主机系统设计中可采用液压马达驱动代替发动机驱动冷却风扇,不仅达到了降低噪声的目的,还可以降低液压油泵振动、油管振动产生的噪声。又如,在装载机设计中,采用双向减振悬挂系统克服整机动力传动系统与车架间的共振及动力系统的磨损。 2.液压系统的清洁和防渗漏改进 注意保持液压系统的清洁对机械工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液压系统设计阶段要特别的精心,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高端的设计,这样不仅可以除去油液中的垃圾,还可以减少机械部件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做好液压系统保洁可以避免油温升高过快,延长更换机油的时间。比如,采用增压液压油箱,可以防止灰尘和水分的进入,达到液压清洁的目的。因此,采用耐腐蚀、优良性能的液压管道,再加上精心的设计,是防止渗漏污染,保持液压系统清洁的有效结合。 (四)节能设计 绿色环保是当前机械工程发展的新要求,是符合人性化追求的设计宗旨。低消耗、无污染是机械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机械系统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高效节能的设计。在设备选材过程中选用节能发动机,可以考虑采用双泵分合流技术、液压负荷传感技术和静液驱动技术等设计方式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实现环境的有效保护。 三、总结 随着机械自动化进程的加快,设计人员创新的设计理念的应用,使得我国的机械工业的发展得到突飞猛进的提升。本文对绿色环保机械的设计进行了探究,以人性化的角度对环保机械的设计进行了全面分析,人性化设计理念和环保创新理念是现代机械工业设计的重要理念,机械工程设计也会沿着这一趋势向前发展,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研制环保型节能机械是机械工程产品今后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作者:蔡君军、张骞、李碧强 单位:江苏南方涂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绿色环保论文:绿色环保在建筑室内装修设计的应用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和发展,在满足了人们日常的基本需求之后,人们对物质水平的质量、要求越来越多,日常的社会活动也在不断的增多,这对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环境都产生了影响。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应减少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现在的自然资源逐渐匮乏、消失,因此在我们的建筑室内装修时,要尽量减少使用自然资源,有节制的使用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确保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绿色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应用 1室内装饰中绿色环保设计概念 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物质水平的享受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居住环境也更加注重。在进行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不仅对局部设计要求是绿色环保的,对与整个核心系统的设计要求也必须是符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规律的绿色设计。通过现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大多数的室内装饰公司在进行设计时,已经逐渐脱离简单设计装修的理念,更多的去结合不同的色彩和风格以及绿色环保的设计概念,用来实现、提升整体装修的层次感。在进行实际的设工作时,室内装修设计人员需要结合业主对家居的意愿,在确保可以使用先进的艺术风格进行设计装修时,还要保证其的绿色环保的性能。最终为达到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为主,提升明显的居住质量,让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在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形式下继续发展。 2室内装饰中绿色设计原则 现在人们为了追求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不断的提高室内居住的标准,但是这样以来却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损失和消耗。如今为了适应现在社会的绿色环保要求,应该加大对于室内装饰绿色设计的考虑。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绿色设计要在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的前提下进行,要遵守科学合理、简单实用、能源节约、建立生态环境的基本设计原则。我们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可以着重侧重自然色彩以及对自然材质的使用,以达到给居住者放松的状态,使其始终处于空气良好、环境健康、体感舒适的室内环境中,可以然居住者更加贴近自然,感受大绿色的自然环境,实现室内居住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因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室内“绿色设计”的目标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目标,也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3室内装修装饰设计中的污染方面 3.1生物污染 一般的生物污染主要有两方面:真菌类和细菌类。长时间接触会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容易发生一些比较恶劣的传染性疾病。这些细菌在接触人体之后会容易大量繁殖,隐藏的较深,不容易发现。产生这些细菌的原因有很多种,影响也很多,衣物在接触自然环境后带来的细菌;食品、蔬菜、垃圾变质后生长出来的细菌;宠物自身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 3.2化学污染 化学污染在整个室内建筑装饰装修中是污染最严重的也是危害最大的。在进行室内装修过程中比较容易使用到一些化学材料,而且使用量比较大。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具有一定毒性的,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一旦这些有毒物质的材料和空气发生化学反映之后就会产生有毒的气体,散播在空气中,例如常见的甲醛、一氧化碳等,都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还有的建筑材料会在高温或是低温下与空气发生化学反映,比较容易造成空气污染。 4室内装修装饰设计的绿色环保措施 4.1在进行装饰装修设计方案中多多融入绿色环保理念 在进行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之前,大量融入低碳、环保、绿色的设计理念,坚持以绿色设计为基础。根据实际的装修情况,结合建筑物的构造和室内的实际情况仔细调查,科学合理的进行设计规划,尽量选择绿色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进行房屋内部的装饰装修。 4.2采用绿色的节能装修材料 建筑装修使用的材料绿色装修的基础,装修过程中使用最多的,同是也是体现绿色环保理念最多的地方。在进行装修材料选择时,首先要了解材料的性质以及性能,综合选择,这样装饰工程完成后,就不后对居住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和影响。而且,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型的装饰材料在不断的开发研制之中,不但可以增加室内装修的特色,还保证了人们的居住健康。 4.3合理的规划布局与环境质量检测 装修时,充分考虑到各个空间的构造,在设计时要考虑到美观以及实际的使用性能,减少不比要的空间浪费。装饰完成之后,要进行室内的环境检测,达到居住标准后,在进行居住。与此同是,还要进行不定期的环境检测,防止有毒物体的滋生或其它污染物的进入。 5结束语 绿色设计已经是日后社会发展的必然形式,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的增强人们对绿色环保设计的理念,在保护自身环境的同时,保护好我们居住的生态环境。 作者:张啸 王瑶 单位:中建七局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绿色环保论文:建筑装修设计的绿色环保设计分析 摘要:建筑装修设计是对空间结构、空间形态的一种创造,肩负者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使命,现代文明史中绿色环保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在建筑装修设计中开展绿色环保设计成为全面践行绿色生态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段。而设计又是一种破坏,在其对空间进行创造改变的过程中,不仅严重浪费各类自然资源,破坏了人居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为倡导国家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原则,满足现代人追求绿色建筑的需求,绿色环保设计成为未来建筑装修设计发展的主要目标。文章主要针对建筑装修设计中绿色环保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将绿色环保理念与建筑装修设计相结合所带来的改变。 关键词:建筑装修:设计;绿色环保 1绿色环保设计应用的重要性 1.1缓和能源紧张现象 尽管我国能源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能源的利用也随之提升,不仅如此,当前我国能源分布非常不均匀,突出能源与其他国家相比较非常少,我国主要以煤炭能源为主,能源利用紧张。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普及,能够让我国在未来的几年之内有效的缩减四亿吨煤炭的损耗,缓和当前的能源紧张现象 1.2对大气污染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 造成城市大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就是大量煤炭的燃烧,目前,我国很多城市中的SO2以及烟尘都处于超标状态,尤其是北方污染更加严重。建筑采暖所出现的污染问题是整个城市大气污染问题的主要来源。为了能够真正的实现节能损耗目标,必须在建筑采暖方面施行绿色节能技术,以此改善大气污染。 2建筑装修设计中绿色环保设计现状 2.1资源消耗现状 建筑装修设计中的绿色环保理念提倡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主张一切设计围绕绿色、节能以及环保理念展开,不可脱离中心理念。但从目前我国建筑装修设计中绿色环保理念的应用现状来看,理念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力,仍旧有大量建筑设计单位在选择材料时,选用高能耗、污染物严重超标的材料,大量有毒物质以及化学污染的释放,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对周围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打破了自然界生态平衡。对此应尽量选择一些环保型的节能材料,并且设计师作为建筑装修设计的主要策划者及实施者,有义务向消费者讲解最新装修设计理念,促使其全面认识绿色环保设计,以期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高能耗材料的应用。 2.2施工技术现状 单一化一直都是我国建筑装修设计中施工技术的显著特点,除了施工方式单一之外,施工技术过于滞后,缺乏创新性、科学性及现代性,由于技术层面的落后,导致在工程项目完成后,不断有质量问题显现。大部分施工部门在人员配置上缺乏合理性,装修市场的扩大化,人才需求量逐步提升,各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投入,未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筛选,大量非专业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由于受自身专业素质的影响,导致施工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此外,部分建筑装修设计单位没有明确的施工标准以及施工规范,在实际装修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未能按照统一的施工流程操作,仅凭自身经验判断,省略大量施工细节,为建筑装修工程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 2.3装修设计现状 传统装修设计观念认为,装修设计只是设计师单方面的设计活动,只要设计方案满足生活追求,达到观赏性、美观性以及个性化即可,但建筑本身的使用性以及功能性必不可少。目前建筑装修中风格、美观已逐步将建筑的功能性削弱,建筑设计采用统一实际手法,并在空间结构上以特异造型为主,过于重视建筑形体,而忽视了建筑使用价值的挖掘。 3加强建筑装修设计中绿色环保设计的有效方法 3.1采用绿色节能的装饰装修材料 在绿色环保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建筑装修设计应当遵循生态、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及时尚化的装饰需求。在显示设计品味与设计风格的前提下,迎合现代市场的需求,相应建筑装修设计中绿色环保理念的号召,淘汰落后的传统装修材料,将环保性、生态型以及自然性,纳入建筑装修设计中,尽量采用具有生态功能的新型绿色装饰原材料。例如选用含毒成分较低、对人体无直接刺激性以及无放射性的纯天然石材以及木材,或者将室内设计中常用到的壁纸材料以及其他装饰性材料,有可再生材料以及可循环利用材料所代替。此外,在选择装饰材料时,一定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特点的材料,并且学会善于利用装饰材料的特质,将材料与空间的功能需求完美融合,杜绝对装饰材料盲目的堆砌,不仅有利于装饰材料最佳功能的发挥,同时创造出更加舒适的室内空间环境。 3.2绿色施工技术的资源节约 必须要把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工程施工中有目的的制定施工策略,提升资源利用率,尤其是在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施工材料在装修工程施工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对装修工程施工材料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其选择的科学性与利用的合理性。在提升材料使用率的同时,尽量减少施工材料浪费现象的出现,以此实现建筑装修工程中绿色环保理念。 3.3注重生态设计 绿色环保设计理念在建筑装修设计中的应用,除了装修材料与施工技术以外,还可以通过绿色生态植物与建筑相结合的形式。作为生命的象征,绿色植物是真正的空气调节器和净化器,在建筑空间内布置绿色植物,相得益彰组成有机整体,不仅能够改善建筑内部空间环境以及使用效果,极大地缩短了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距离,并且绿色植物所释放的二氧化碳,能够有效调节建筑内部空间的温度、湿度,充分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以及减少空间内有害空气的传播。建筑装修设计中的绿色植物主要是作用是改善空间的视觉效果,通过以不同的颜色、形态以及魅力,吸引空间内每个人的眼球,且绿色植物可在空间中进行垂直、边角及背景布置,根据室内整体装饰风格,不同部位选好相应的植物拼色,进行合理布置,给人以协调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行业的持续化发展,绿色环保问题更是受到愈来愈多人的关注,并逐渐成为建筑装修设计中最主要部分。绿色环保设计理念不仅能够解决当前自然能源与建筑之间的矛盾,而且在材料使用以及装修施工技术等方面都能够有效的降低资源损耗,对于提升建筑节能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征 单位:河南省城乡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绿色环保论文: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同时还伴随着能源短缺,这对我国建筑业造成很大的打击,而且传统的建筑行业有着高污染高耗能的特点,对当前的环保理念不相符合,建筑行业想要可持续发展,应跟随潮流,走环保路线。目前我国进一步的深化了建筑行业中环保产业的改革,对于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应用及发展对构建绿色建筑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环保;建筑材料 1引言 能源一直都被人们所关注,而且目前中国的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差距。随着环境的恶化,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对环境破坏的严重程度,所以必须全面的进行环境保护,而在建筑行业中已经进行推广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并且绿色环保材料将成为建筑材料发展的一个重大方向。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的运用,对人体有利,同时也促进了材料企业的发展,以绿色为主,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绿色环保材料拥有的特点 环保材料耗能量低,在工程生产的过程中,可以作为一种较为良好的生产工艺,同时对周围的环境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并且在生产的过程中应对所学的材料把控好,同时注意废气与废渣的排放,确保有害污染物质不会被排放出去,对于一些重金属污染物,则需进行检测。对于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设计及生产所使用的都是可再生的资源,利用天然资源的次数不多,所以要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减少环境中的废弃物,在使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时候,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还能够做到抗菌等作用,而且绿色环保材料还可以循环使用,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循环使用率。 3绿色环保材料发展的必然性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而且对于身边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为了全面的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需建设一些相关的建筑,而在建设的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为全部能源的四分之一[1]。使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来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使用量,来提高对环境的保护。而且绿色环保材料在研究和设计上提高了一定的强度,不仅节约了资源,还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感。 4发展绿色环保材料的方法 4.1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对于环保材料的发展,应加大对其宣传,让每个人都能够对其进行详细的了解。可通过多媒体来结合环保建筑材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来吸引人们进行关注的同时增加人们对环保建筑材料的理解。同时将绿色环保材料做好全面的推广来促进其发展。在对建筑材料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先考虑绿色环保建筑材料,达到多次使用的效果,从而降低传统材料的使用量。 4.2建立健全的体系 对于我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使用及发展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对其进行研究开发相应的体系,并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对我国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定一个目标。同时,国家需要对建材质量制定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确保建材安全、环保,从生产、制作、销售、施工环节制定一系列措施进行严格监督,制造符合国家标准的建筑材料[2]。来推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 4.3对旧设备及技术及时改进 在生产设备中存在的设备及技术落后的情况,不采取完全摒弃的做法,根据环保建材材料的需求,对落后的设备及技术来进行改正,并对传统的建筑材料生产商来进行技术性的培训,并组织与现代新型的环保材料生产商进行学习,通过对技术落后进行培训和设备落后进行改造,从而将绿色环保建筑融入其中,促进其发展。 4.4加强信息工作 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使用过程中,信息工作具有指导的作用,并且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库,并对信息的服务质量不断的提高,以此来确保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对于信息工作的重视,能够确保我国环保建筑材料的创新以及发展。 5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社会资源短缺、全球变暖等情况围绕在我们身边,人们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对绿色环保建筑材料也有了认知。而绿色环保、无污染、无毒害、无放射性的建筑材料成为当前绿色环保节能材料的趋势[3]。而且绿色环保资源的重复使用,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随着科技的发展,多种散热防晒等材料被应用到建筑中,这不仅降低了材料的耗能,同时对建筑空间的使用效益提高了。对于我国目前建筑材料的发展情况,将绿色环保建筑材料进行扩大宣传,从而来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对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在降低资源浪费的时候对低碳、环保的建筑施工理念来实现。并且通过对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分析和环境进行分析,能够得到一个可观的答案。通过高技术人才来进行创新,并采用合理的方法来进行管理,以此来促进绿色环保材料的开发利用及环境的保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环保建筑材料与环境的结合,给人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作者:黄修奖 单位: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绿色环保论文:绿色环保理念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体现 一、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绿色环保理念 (一)节约理念 节约理念即充分的节约能源和资源,使资源和能源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建筑行业也得到飞速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中流砥柱,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建筑行业还处于粗放型,能源的消耗率较高,不利于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同时污染也较高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将节约理念贯彻入现代的建筑行业中非常的重要。因此在具体的操作当中要量体裁衣,因地制宜的坚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降低能源的消耗,研发新的可再生的能源去替代不可再生能源,同时利用建筑业本身的优势设计和建造有利于资源利用的建筑和设施,真正做到资源和能源的节约。比如H3AR设计的集雨摩天楼,该建筑大楼利用外部造型,将雨水收集起来流入处理厂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用于生活中比如冲马桶,浇灌以及洗衣物等,达到了节约的效果,将节约理念合理的运用到了建筑设计当中。 (二)环保理念 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向前推进,建筑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关注实用和美观,而且还将环境保护的概念融入了其中,提高了建筑的环境特点,这将成为建筑设计的新走向。因此如何实现建筑物在原有的实用和美观基础上将环保因素融入其中成为了设计师们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设计师们充分了解并理解环保理念的重要性,并对环保理念进行全面的把握,使环保理念为自己所用,真正增加建筑设计的环保性,使建筑的功能更加完善。 二、绿色环保的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原则 (一)整体关联原则 在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建筑是与我们人类密切相关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以及使优美的自然同样造福于我们子孙后代,在对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是否会威胁到我们的生态环境,不能仅仅满足我们贪婪的欲望,而破坏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生态环境,以此为代价换来对建筑的使用,是有违建筑师的道德的。要从我们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角度出发,与大自然互惠互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经济高效原则 长时间以来,房地产行业一直是利润率较高的产业,对我国的GDP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一直以来建筑行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虽然利润率高但是对社会生态造成的破坏严重,所以要进行绿色建筑,但是如果绿色建筑使开发商无利可图,必然造成建筑行业热情不高,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要遵循经济高效的原则,使用节约型建筑材料降低成本,达到建筑行业既环保又经济高效的目的。 (三)健康舒适原则 环保高效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固然非常重要,但是若降低了其实用价值,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对健康舒适的要求,那这样的建筑设计必然也是不合格的。因此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在保证绿色环保的基础上,要运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去保证人们的舒适度。 三、绿色环保理念更好的体现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建议 (一)提高建筑外表的隔热保温性能 在建筑物外表皮设计中,外表皮的隔热保温是减少能耗的一个重要因素。夏天时外表隔热功能可以使外界的高温被隔离在外面,减少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开放时间,节约电能的耗费。在严寒的冬天又可以将外界的寒冷抵挡在外界,保持室内的温度不被散发到外界,节约煤资源的消耗。对于隔热保温性能的提高上不仅要从外表皮的材料上入手,设计师也要从结构上设计使建筑更大限度的提高性能,这样不仅能够使建筑看起来更为美观,而且使建筑物的使用价值和环保价值大大提高。 (二)提高建筑物对自然光的利用 在建筑的设计当中不仅要注重隔热保温性能,对光的利用性能同样是绿色建筑装饰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目前来说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自然光的享受,自然光不仅光线明亮舒适,同时也节约了对电能的消耗,因此在建筑的设计中要注重对采光的要求,同时过多的光线射入也会造成室内温度的上升,这种情况对于夏天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这与光线的照入也会形成一定的矛盾,这就需要设计师们找好角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达到节能高效的目的。 四、结语 基于绿色环保的理念,为人们创建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是建筑设计师追求的目标,将功能与美观结合减少对自然的索取。绿色环保理念是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上的新方向,把握好这样的方向才能使我国建筑行业更好的向前发展。 作者:毕慧欣 绿色环保论文:谈建筑室内装修装饰设计与绿色环保设计 【摘要】在住房方面,建筑室内装修装饰设计一直都是一个永恒的存在主题。室内装修装饰不仅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住房舒适的要求,还可以通过发挥才智或借助各种途径为住房打造一款美观的外表、营造一种温馨的环境。但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可持续理念的推动,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的绿色环保设计。绿色环保设计对于居住者而言更健康更科学,也能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但目前的绿色环保技术还尚未成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建筑室内装修装饰设计中的绿色环保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地分析,并谈了谈绿色环保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和一些必要的运用举措。 【关键词】室内装修装饰设计;绿色环保设计;存在问题;设计原则;运用措施 1引言 建筑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们对住房稳定的基本要求,但人们也在不断地追寻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室内的居住环境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室外,好的建筑风格可以给人们提供满意的视觉效果,选择优异的装修材质可以降低室内装修给人们带来的伤害。绿色环保这一设计理念刚好可以同时满足人们对美观和健康的要求,遵循绿色的环保设计理念还可以减少污染和资源的浪费,迎合时展的趋势,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优质的保障。 2建筑室内装修装饰过程中常见的污染类型分析 室内装修装饰过程中能够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威胁和伤害的污染类型主要有两种:①看不见摸不着但威胁无处不在的生物污染;②装饰装修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化学污染。 2.1生物污染 建筑内部的生物污染主要是由人们的室内装修和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所引发的,无形、无色、无味,但悄无声息的潜伏在人们的居住环境中,威胁并伤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生物污染不具备直接危害人体的功能,但它们可以通过依附于细菌、真菌和其它微生物等载体在室内环境中传播病毒,而且它们在舒适的生存环境中以令人发指的几何倍数繁衍扩散。生物污染产生并聚集的地方主要包括堆积起来未及时处理的垃圾堆里,叠放的衣物和家纺用品中,花卉、宠物等自带生物污染,附着在室内建筑装修装饰材料上的生物污染等。 2.2化学污染 用于建筑装修装饰的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经历了繁琐的化工、提炼、加工等工序,因此这些装饰装修材料不可避免的残留着诸多明显的化学作用性质。室内建筑装修装饰材料残存的化学污染遇到空气极易挥发,而且材料在被使用时会因切割、加热等施工方法而破坏其原有的稳定结构,会发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影响健康。常见的含有化学污染的建筑装修装饰材料有明显的刺激性气味,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气、甲醛等。装修装饰材料含有的化学成分经过高温加热会引起材料的物理、化学反应;家具残遗的油漆等刺激性气味;外部的环境污染等都是施工过程中威胁和影响人身体健康的主要方面。 3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的绿色环保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总体而言,建筑室内装修装饰设计主要遵循健康、经济效益、生态、能源节约、美观化的原则。一个居住环境若能同时满足上述原则要求,可谓真的达到了室内建筑装饰装修的绿色环保设计的最高境界。 3.1健康原则 健康原则是建筑室内装修装饰设计要遵循的首要原则,也是最实用的原则。健康原则的宗旨是择优选择低能源耗损、有绿色环保标志、无有毒有害成分、无污染的新型、节约型材料,材料选择到位,才能做到为住房人的住房舒适感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营造温馨的居住氛围。 3.2经济效益原则 住房的目的是舒适安稳,经济效益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进行建筑室内装修装饰设计时从自己的实际财力出发,选择恰当的装修装饰方案,不盲目追求华丽,也不过分节约,以经济成本最低而且保证装修装饰的无毒害、生态、节约能源、艺术美观为目标。 3.3生态原则 随着时代的进步节奏,人们追求的是绿色环保。在建筑室内装修装饰时也遵循绿色环保设计理念,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选材要有节制,尽可能的多运用循环、生态的材料。 3.4节约能源原则 尽可能的做到物尽其用,降低消耗,减少成本,不可过量利用天然资源,使用天然材料时还要尽可能保持“资源再生化”。例如在灯具的选择上,放弃或减少使用荧光灯产品,更多的选用LED灯。 3.5美观原则 健康、实惠而后才能谈美观。美观固然重要,蕴含着特殊的审美意蕴,切忌贪图美观,忽略了健康、经济、生态、节约资源的原则。 4建筑室内装饰装修的绿色环保设计措施 4.1把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到装饰装修设计方案中 方案设计是建筑物室内装饰装修施工前必须要做的首要任务,在充分了解建筑工程的大概情况之后,要结合绿色环保设计理念进行方案的确定。这样就从源头上开始确定了具备绿色环保特点的装饰装修风格,也便于选择绿色环保材料,大大减少了建筑室内装饰装修施工过程中的铺张浪费。 4.2选择绿色环保的建筑室内装饰装修施工材料 绿色环保本身就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生态平衡的行动准则,它可以促进生活品质与健康的协调发展。室内装饰装修是一项耗材耗资的工程,这就更需要在选材时有意的减少铺张浪费。将绿色环保设计理念应用到选材过程中,就要认真研究各种施工所需的材料和设备,选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对外界无污染的材料并列出相应的清单,对于含有甲醛的贴面板、粘胶剂、夹芯板等材料要尽量弃用或少用。选用材料时可以转换思维方式,创新使用天然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海边捡拾的贝壳、手工制作的小零件、田野里捡拾的麦穗都可以作为室内装饰装修的材料,既能达到赏心悦目的美观效果又接地气,还可以减少施工成本。 4.3科学的在室内放置绿色植物 要真正实现绿色环保这一设计理念,改善室内空气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举措。种植摆放适宜的植物不仅可以吸收室内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少人体吸入的有害有毒气体,还可以达到美观的效果,整个室内增添绿色自然的气息。例如桂花可以吸收灰尘,玫瑰和月季可以吸收二氧化硫,铁树和常青藤可以吸收苯等。随着信息化科技时代的到来,电器的普及会带给人们各种各样的辐射,放置一些吸收辐射的植被,对居住者而言也是一种良好的保护身体健康的措施,比如在书房里或者电脑旁边摆放一些造型好看的仙人掌或仙人球。 4.4装修装饰中的灯光设计要节能 过去人们在装修装饰中对灯光的设计并不重视,仅仅满足于可以照明。但随着新型技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现代的灯具少了有害物质的排放,更能够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在室内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环保意识,根据室内特点进行设计,强调自然光和节能灯的运用,例如LED灯不仅可以节电还不会产生任何的有害物质,促进室内灯光设计达到环保的效果。 4.5规划布局要合理 在房屋规划布局时,大到要考虑住房的通风、向阳等问题,小到对室内的每一面墙、每块地板的设计,制定恰当的设计方案和选择最佳的装修装饰材料才能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还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环保的搭配问题,室内环境要重视环保性、美观性、实用性的协调统一,尽量少用或弃用含有甲醛等有害成分的材料,要想达到绿色环保就多采用麻墙纸、草墙纸、生物乳胶等天然材料,同时这些材料还具备除湿、驱潮、除虫等功能,对于居住者来说这样的材料是很好的选择。 5结束语 大气环境越来越恶劣的情况下,我们提出了有益于人体身心健康的绿色环保设计理念,绿色环保设计不仅仅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考量,也是对人们对待环境的观念上的改变。所以在室内装修装饰设计时,要尽可能多的选择造型简洁大方、温馨美观、材质天然无污染而且可以循环再生的材料,将绿色环保理念渗入室内的角角落落,同时代的发展节奏保持一致,也为自己的身心健康营一份保障。 作者:郝建伟 单位: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绿色环保论文:室内装饰绿色环保设计研究 【摘要】室内环境是人类生活以及工作的基本和重要场所,它对人类的生活是否健康具有很大的影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建筑行业日渐发达,人类的生活水平也随着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当前来说,绝大部分人都明白装饰材料中具有很多的化学元素,对于人的身体健康会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在选择装饰材料时,要考虑材料的环保性以及美观性。 【关键词】室内装饰;绿色环保设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的得到了提升,消费观念也随着改变。而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又比较严重,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升。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室内装饰也要求绿色健康,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设计出既美观又环保的室内装饰。 1绿色环保与室内装饰之间的关联 当前的室内设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设计本身,然后对空间环境进行深化和完善。其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多,所以,进行室内装饰时一定要从整体的需要来进行考虑。绿色设计与室内的装饰设计存在着很重要的联系,它们相互之间影响,统一而又矛盾。进行室内设计是创造出一个安逸的室内空间,为了人类能够更好的生活和下作,要想达到这一口的,需要对现有的技术、设备进行合理的运用,节约资源川。进行环境保护,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可持续性的发展,营造绿色的自然环境。从技术上来说,绿色设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会让其受到限制。然而绿色设计与室内的装饰设计都是为了能够给人类创造出更好的条件,可以进行相互的协调。 2室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当前很多室内的设计追求奢侈,在设计的过程中,对大理石、铝等不可再生能源进行大量的运用,从而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使得设计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2人下环境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的威胁 在现代的室内装修过程中,更广泛和更普遍的是运用了人下的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拉大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如人下空调等。这不仅需要很多的能源,也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比较大的危害fzl所以,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人类创造出适合的环境,最大限度内采用自然光、自然通风,创造绿色的自然景观,降低能耗。 2.3安全的防范意识比较差 很多的建筑下程的装修人员对于很多的建筑知识认知不足,在进行装修的过程中会出现拆装墙的现象,这会造成对承重墙的破坏。随意打孔使得钢筋断裂,这此都会使原有的力学结构得到破坏,增加了房屋的安全隐患,降低了室内居住的舒适度。 3室内装饰的绿色环保设计 3.1运用环保材料 当前,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使得很多生态型环保性的装饰材料一朝着清洁生产的发向发展,并且努力做到在应用的过程中不对人体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造成负面的影l]向。室内装饰更新会出现很多的旧材料一,这都要作为可再生的能源进行回收和利用,从而加下成新的产品,这是装饰材料一发展的趋势。而无毒材料一的再生以及广泛应用,对于建筑下程的绿色环保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当前这个阶段,很多的产品都达不到标准和要求,所以在进行装饰时要选择无毒和无刺激的材料一。3.1.1运用少加下和多自然的材料-在建筑设计中,很多建筑师为了能够设计出比较节能的建筑,通常都会要求装饰的下艺比较简单、使用的生命周期长,这样才能够实现室内设计结构的独特性。在进行设计时,要利用藤材作为装饰性的材料一,其具有一定的生态效应,有一种独特的亲和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人的身体不被化学的物质伤害,对于人们的生活环境进行了极大的改善。3.1.2环保的绿色材料-建筑的装饰下程中,应该利用环保型的建材来作为装饰的材料一,这样能够降低能耗,达到节约资源的口的。绿色的装饰材料一无毒、隔音、杀菌,对于甲醛等有害气体具有很强的防护作用。基于其众多的优点,应该进行广泛的运用,为人们构建舒适的生活环境。 3.2运用绿色节能技术 在进行室内的装饰过程中,要选用比较新型的环保材料一,并且在装饰的过程中对施下的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积极的运用新型的下艺,要做好室内的防水、焊接下作,提升下艺性3.2.1增加窗户玻璃的层数建筑的设计中,为了能够尽可能的采取自然光,往往是通过大窗的方式来进行。但是普通的玻璃保温的性能比较差,造成室内冬季比较冷,夏季比较热,不能够保证室内的舒适度,只能运用空调来进行调节[s7。这就需要增加玻璃层之间的层数,这样能够提升玻璃的热阻值,为人们营造良好的室内环境。3.2.2选用隔热性能比较好的窗框材料-窗口框架的才智对于建筑节能的效果具有直接性的影响,是窗户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窗框的材质有铝、木、钢等,就节能效果来说,铝合金、玻璃钢等几种复合型的材料一,导热的系数都比较低。就当前来看,铝加下的技术比较成熟,也比较适应建筑行业的变化,在当今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是建筑外的主流。 4结语 口前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进行室内的绿色环保设计是非常必要的。需要从理念以及技术上都进行改变,就当前的设计下作来说,要谨慎挑选装饰的材料一,运用新型的下艺,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做好室内的检测下作,从而为人类营造良好的室内环境。 作者:刘和俊 张川湘 单位: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绿色环保论文:室内装修设计的绿色环保设计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文化理念得到了显著提升,就我国建筑行业而言,人们在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上也有了极大的进步与优化。尤其是在空间设计中已经从传统的纷繁雍贵向现代简约与环保转变。对此,本文就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的绿色环保设计进行简单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与措施。 关键词:室内装修;装饰;绿色环保;设计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身居住环境的环保与舒适。尤其是在国家环保理念的影响下,生活品质与质量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建筑室内装饰装修作为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条件,人们在美化室内环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其健康性与环保性。 1室内装修设计的主要污染来源及成分分析 1.1室内装修设计主要污染源 (1)化学污染。建筑装修材料大多都是经过化工处理而提炼而成的,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在建筑装修材料下保留着大量的化学成分,在具体的设计及施工当中经过摩擦、加热、切割等施工必然会导致施工材料发挥出大量的化学成分,进而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当前在建筑材料装修中主要含有甲醛、甲苯、二氧化碳等化学污染成分及气体。另外需要提到的是,装修设计中所产生的空气污染主要有高温加热材料所产生的物理反应、建筑材料有害化学成分、外部环境污染及建筑材料化学反应后挥发的有害气体等。 (2)生物污染。通常情况下建筑内生物污染的问题不仅仅会因室内设计装修而产生的,即使在人类日常的生活当中也会成为室内生物污染源。在人们生活当中,生物污染同其他污染内别相比它并非像光污染、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对人类产生直接的危害,生物污染的传播途径主要依靠真菌、细菌作为媒介在人类生存环境当中传播,由于很多病菌都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一旦人类长期处于此种环境中,不仅病菌数量将会呈几何级倍增同时也会诱发各种疾病的出现。 1.2室内装修设计污染源成分 (1)甲醛。在室内装修中建筑材料普遍含有甲醛这一有害成分,甲醛无色无味人们通过嗅觉很难区分,而且甲醛在常温状态下只能够通过空气的流动与传播缓缓挥发,如果人们在不知不觉当中吸入大量甲醛气体那么则很容易导致癌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就现阶段我国建筑装修行业而言,甲醛的污染及防控主要是我国建筑装修行业的首要目标,同时也将甲醛气体纳入到空气质量检测的重要标准。 (2)苯。苯是建筑材料中含量最多且最为常见的有害气体之一,苯具有微弱的芳香味因此也被人称为芳香烃。通常芳香烃主要存在于建筑材料中的粘合剂、油漆及墙体涂料当中,如果人们长期处于芳香烃的环境中,将会严重影响到人体血红蛋白的合成,轻则会麻痹人体神经、重则会导致人体患上各类血液病或癌症问题。 (3)氡。氡是少见的惰性气体之一,无色无味大多存于建筑石材或大型的建筑材料当中,虽然氡作为惰性气体且在装修中含量极少,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氡气在挥发过程中长时间同人体接触,势必会导致人体出现刺激性反应。长期影响下人体血红蛋白会出现异化,人体肺部、呼吸粘膜等功能性器官在长期处于暴露状态下也会导致众多呼吸道疾病的出现,甚至会引发癌症的发生。 (4)氨气。建筑材料中氨气作为常见的化学成分应用较为广泛,它不仅具有极强的刺激性气味同时也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氨气一般处于建筑装修中的胶水、添加剂或防冻液等材料当中。由于氨气遇水即溶,因此氨气浓度一旦达到比例后遇水极易形成氨水,氨气对于人体的呼吸道粘膜及呼吸道壁具有极强的刺激性,一旦过量很容易造成整个人体呼吸系统的瘫痪,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呼吸器官衰竭及人体中毒的问题。 2室内装修设计的绿色环保设计 2.1绿色环保设计 (1)培养室内环境意识。在室内设计工作中设计师必须要具备充分的室内环境意识,例如有不少消费者在装修中都选择了环保材料,但装修设计完成之后仍然会出现室内空气污染的问题,其实深究这一问题不难发现,之所以出现空气污染主要是由于室内装修设计方案选择的问题。上文所提到的设计主要是对于室内的整体结构布局及材料设计,例如地面材料、墙面施工及家具用料搭配等,但不论如何在确定装修设计方案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材料的预留量、使用量、材料使用量以及室内的通风、采光水平。 (2)合理计算空间承载力。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中90%以上的材料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有害气体附着的问题,也正因如此在室内设计中如何合理的计算空间承载能力尤为必要。例如在儿童房的设计当中,设计师设计一个儿童床、衣柜及书桌之后就已经足够,但如果在增添一些其他的物体则会给人超载的感觉。 (3)合理搭配材料使用量。地面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要尽量避免单一,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由于地面材料使用比例足底啊,因此如果选用单一的建筑材料必然会导致室内空气中某一气体含量严重超标的问题,此外如果能够选用多个类型的材料不但可以稀释同时也能够提升空间设计的格调。 (4)确保室内新风量。就我国现行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而言,空间设计中必须要达到30m3/h的通风量。就厨房通风与卫生间同分而言,务必要避免阻挡室内通风的问题。其次,对于室内空间较大或经济较为宽裕的业主而言,可以通过装设中央空调或通风机的方式来解决室内新风量的问题。 2.2室内装修材料选择 (1)室内装修选材。在室内装修的选材上必须确保所选用的材料符合绿色环保的标准,同时设计师也应该鼓励和引导业主购买无污染、绿色、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例如不含纤维材料的石膏板、不含苯的墙面漆、不含甲醛的添加剂等材料,这对于提升室内空气质量水平非常重要。其次,材料选在还应该选用资源能源较为节约、资源可重复利用的材料,比如可以利用复合板替代实木地板;选用可以再生和再次利用材料,比如玻璃、铝板、铁构件等;其他材料也可以选用资源消耗量较小的材料,例如密度板、管材、石材及原木等建筑材料。 (2)选用绿色饰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绿色饰材就是在遵循环境资源保护与节约这一概念而设计出的无害无毒无污染的装修材料。绿色饰材主要是依据国家规定的标准所生产的,同时会对系列产品进行检测与控制,并以图形或其它方式告知消费者。需要提到的是,我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是认证绿色材料及授予环境标志的唯一正规机构。 3结语 总而言之,室内环境的改善与优化、室内污染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能否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对于确保人类居住环境的健康与舒适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当前科技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工作、生活的转型使得人们越来越多的留存于室内环境中,因此确保室内空气质量标注达标则就非常重要的。但作为影响和威胁人类健康的室内装修设计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因此在室内设计中必须要予以充分重视。这对于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及装饰行业的发展、整个行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也非常关键。 作者:汪伟亮 单位: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绿色环保论文: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绿色环保模式探索 摘要:无机化学实验是师范院校化学专业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实验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环保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无机化学实验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实验室污染不但严重威胁着师生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周围环境的污染,因此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推行绿色环保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在向学生灌输环保意识的同时,通过改革实验内容,使用低毒或无毒药品,采用微型实验、连续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以及改革实验考核方式等改革措施来预防和减少实验室污染。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绿色环保模式;改革措施 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实验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室造成的污染也逐渐加重,当前无机化学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而几乎忽略了环保意识的培养。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伟大使命,因此在无机化学实验中推行绿色环保模式,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显得尤为重要。 1.努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当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将来大部分是未来的中学化学老师。在实验中给学生灌输环境保护的知识和理念,使他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学会正确处理实验中产生的“三废”污染,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下一代。因而对于21世纪的青年大学生,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加强环保意识培养至关重要。[1] 2.跟随时展,改革实验内容 目前我们所用无机化学实验教材中的内容和形式过于陈旧,重复内容多,试剂消耗大,实验时间长,学生兴趣低,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利于绿色环保理念的渗透。因此有必要合理调整实验内容,认真选择实验项目,淘汰一些对环境污染较大的实验项目,如硫化氢、氯气等的制备实验,毒性大的含汞试剂的性质实验,尽量选择低毒、污染小、价格相对便宜的试剂为原料的实验。在锻炼学生综合实验技能的同时,节约大量实验药品和实验经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减少污染源。另外教材应紧跟时展步伐,可以涉及一些纳米材料合成的实验。例如,以FeCl3为原料制备纳米氧化铁(Fe2O3),再进行纳米材料与普通材料的对比,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纳米技术的好处,也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精神。另外还可以增加与生活相关的实验。例如,可以做生物体中几种元素的定性鉴定实验。 3.要正确处理实验中的“三废” 对于H2S、HCl等酸性废气,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用碱液吸收,而NH3等碱性气体用稀酸吸收,可以用点燃大量CO气体转化为无毒的CO2再排放。在密闭体系内做有毒气体实验时,在通风橱气体出口处加装多孔性固体吸附剂,将有害物质吸附处理后再排放到大气中。[2]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实验室种植一些吊兰、虎皮兰、芦荟等能净化空气的绿色植物。无机实验中的废渣主要是一些制备实验的产物,应该集中在一起尽量回收利用,或者统一深埋处理。如,碱式碳酸铜可进一步进行热分解反应和制备其他铜盐。[3]无机实验室中产生的“三废”污染最主要是废液。要有效处理每次试验中产生的大量废液,我们可以在分类回收的基础上,做一个处理有毒废液的知识库,这样可以提醒学生在做完实验后还要做好后续工作。例如,在做ds区金属实验时,镉、汞元素的废液都是有毒的,因此实验后废液应倒入回收瓶,再进行处理。含汞盐废液应先调pH至8~10,然后先加过量的硫化钠,再加硫酸亚铁,这样就可以使汞沉淀下来,过滤分离。[4]再如,我们在实验室常用的铬酸洗液失效后可以用高锰酸钾氧化法使其再生,重复使用。 4.使用药品要绿色化 在使用药品时,我们要遵守5R原则,即减量(reduction)、重复使用(reuse)、拒用(rejection)、回收(recycling)、再生(regeneration)。[5]使用反应物时要尽量选择无毒或毒性小的试剂。例如,可以用双氧水、臭氧代替氯气做漂白剂或氧化剂,硫代硫酸钠代替硫化氢气体做还原剂,用铜离子、锌离子、氢氧根离子和硫离子代替毒性较大的铅离子、银离子、铬酸根离子做沉淀剂,[6]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萃取实验常用乙醚萃取乙酸水溶液中的乙酸,但是乙醚沸点低,易挥发燃烧,安全性低,且用乙醚做萃取剂,用量大,成本高,易污染环境。若用水做萃取剂,从乙酸乙酯—乙酸混合液中萃取乙酸,实验效果也很好。 5.进行微型或半微型实验 微型实验是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一种国际上公认的可以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化学实验的新方法新技术,其实际用量是常规的0.1%~10%。[7]这样一来,与传统实验相比,消耗的药品减少了,节约了开支,节省了时间,减少了污染。例如,在做Cu2+的鉴定实验时,传统实验为取一滴0.5mol/LCuCl2溶液于试管中,加一滴6.0mol/LHAc溶液酸化,再加一滴0.5mol/L亚铁氰化钾溶液,实验结果为有棕红色沉淀产生,表示有Cu2+存在。我们只需要将普通试管换为小试管(10mm×75mm)即可做微型实验:取一滴0.1mol/LCuCl2溶液于小试管中,加一滴2.0mol/LHAc溶液酸化,再加一滴0.1mol/L亚铁氰化钾溶液,结果同样为产生明显的棕红色沉淀。[8]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微型实验所需药品浓度降低很多,这样节省了药品,减少了污染,而且不影响实验结果。但由于所用的试剂很少,实验中很小的误差便会给实验结果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大一新生,基本操作还不熟练,所以实验时必须加强指导、认真仔细检查,尽量减小误差。 6.采用连续实验的方法 这是指将实验顺序做一个调整,将同一元素的实验放在一起做,使前一反应的产物作为下一反应的反应物。将原来的产物转化为反应物,不但减少了有毒物质的排放,还节约了时间和药品,实验的连贯性也增强了,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构建知识框架。例如,实验课本中将第一过渡系元素的性质实验放在了重铬酸钾的制备、高锰酸钾的制备、二氧化钛的制备、钴(Ⅲ)配合物的制备实验前面,我们可以调整实验顺序,将这些物质先制备出来再进行第一过渡系元素的性质实验,也可以在制备好一种物质时就直接做这种物质的性质实验。[9]再如,在铜的氢氧化物实验中,可以将生成的氢氧化铜留着,接着做氧化亚铜的生成和性质实验。 7.采用全封闭的实验系统 现在我们做有关硫化氢、氮的氧化物、氯气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对于废气通常都是未经收集处理便直接由通风橱排入大气中。这虽然能减少对实验室的污染,但却给大气带来污染,危害周边居民的健康。若我们采用全封闭系统,可以把这些有毒气体收集起来,进而转化为无毒气体,或者用试液吸收这些有毒气体。例如,在注射器内进行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将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收集在注射器内,再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这样就解决了有毒气体随意排放的问题。再如,做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的还原性试验时,由于氯气、溴蒸气对人体气管、肺部、眼、鼻、喉都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所以我们应在全封闭的体系内做实验,收集废气,然后用NaOH溶液吸收。 8.计算机模拟实验 在当今计算机水平如此发达的时代,化学实验中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技术来帮助我们学习。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对于元素性质验证实验。元素实验所需药品种类繁多,产物种类多,废液废渣不易处理,再加上由于做实验人数多,时间长,有的药品由于放置时间过长而被污染或失效,从而使得实验现象并不明显。但若借助计算机教学,学生通过声音、动画、文字等,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这样学生会加深印象,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例如,在刚进实验室的第一节课,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学习无机化学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和错误操作,以加深印象。再如,在做ⅠA、ⅡA元素的焰色反应时,要求用到铂丝,但由于铂丝价格昂贵,难以实现。但若用铁丝代替则影响实验效果,这时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观察LiCl、NaCl、KCl、CaCl2、SrCl2、BaCl2溶液在氧化焰中灼烧的火焰颜色,这样观察起来结果清晰、准确。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实施计算机模拟实验,做到了零污染、零投入,对于那些毒性较大、易燃易爆、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9.改良实验考核方法 合理处理“三废”是山西师范大学现在比较薄弱的一项工作,应该在每次实验时都强调这一点,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传统的考核制度并没有将学生对“三废”的处理情况列入其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应将“三废”尤其是废液处理情况也作为考查内容之一,占到总成绩的10%。这样无形之中学生便会自觉处理废气、废液、废渣,营造一个好的实验环境。随着绿色化学概念日益深入人心,无机实验的绿色改革也迫在眉睫。建设绿色化学实验室、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需要对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对仪器设备的改进,需要加强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绿色化观念的灌输,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作者:沈俊菊 绿色环保论文:建筑室内装修设计的绿色环保设计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室内装饰装修中绿色环保设计的内涵和意义,之后分析了当前在室内装饰装修中存在的主要污染,提出了绿色环保设计的原则以及具体的绿色环保设计措施,旨在为当下我国的室内设计提供参考,使环保设计更加的合理化、人性化,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态的需求。 关键词:建筑;室内;装修设计;绿色环保 前言 室内环境是人们工作生活的基本空间,其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的健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升高。人们从以前只是一味地追求居室装饰的美观性,已经有所转变,人们认识到了装饰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对人类身体引起了危害,所以对居室装饰材料的考虑,除了其美观性之外,对材料的实用性、安全性、环保性也是十分重视。追求绿色、环保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表现出时代进步的特征,充分将这一理念融入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室内建筑材料中大量的危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巨大影响,其危害性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合理地进行绿色环保的室内装修设计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建筑污染的问题,并能有效节约自然资源。呼应世界对绿色环保以及节能的倡导,建筑装饰中环保材料的应用必定是将来的市场的趋势。 1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绿色环保设计的内涵 在进行绿色环保设计中,应全程贯彻环保理念,利用环保思维进行室内装饰装修设计,营造出一种健康、生态的居住环境。全面考虑室内装修的季节周期,尽量减少装饰装修给附近环境带来的污染,同时,还要节约水能与环保建材。紧跟时代潮流,利用绿色环保技术的先进成果,在设计中运用绿色环保技术和节约能源技术。目前,绿色环保建设与评估在许多国家得到发展应用,我国在室内装饰装修方面也应重视绿色环保理念,以满足人们对于绿色环保的要求。 2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进行绿色环保设计的意义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为追求个性化的空间以及对健康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对室内装饰装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装修过程中为满足人们的要求,需要运用油漆、涂料等化工原料,这些原料会释放出有害气体,进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些天热原料(如石材)具有一定的放射性污染,某些家用电器还会产生大量的噪声。作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以及休息的场所,人们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室内,如果室内的环境不够健康,就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因此,要做好建筑室内绿色环保设计,采用绿色环保材料,为人们创造舒适、健康的环境。 3室内装饰装修中的污染分析 3.1生物污染 生物污染主要是指以真菌、细菌等方式进行的污染,长时间居住在细菌较多的环境中,会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空气污染不同,生物污染是不断的进行繁衍,这个过程中细菌在成倍的增长,对室内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①家纺及衣物发霉而产生的微生物;②生活垃圾长期放置产生的细菌;③人体和宠物自身做携带的细菌;④建筑材料中所附着的微生物;⑤室内花卉所带来的污染。 3.2化学物的污染 由于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是经过化学加工而成的,本身的化学成分会具有一定的污染,装饰装修材料与空气接触,会产生甲醛、氨气、一氧化碳等污染气体,影响人体的身体健康,部分化学材料在高温环境下产生反应,加大对空气环境的污染。 4室内装饰装修中绿色环保设计的原则 在室内装饰装修中,要想做好绿色环保设计,应遵守以下原则,具体如下:①无害原则,指装饰物对室内环境及人的无伤害,其重点体现在对建材的选择上,绿色材料选择上应优先选用“绿色十环”的标识、低能耗、无污染、无毒害的节能材料。有毒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可以分为4大类:刺激性物质:一进屋就感到闷,呼吸道、眼睛受刺激,手、皮肤出现红斑。过敏性物质:如家具漆最常用的是聚氨酯漆,主要含2-异氢酸甲醛酯,具有典型的致敏作用,会引起支气管炎或哮喘。致癌物质:如塑料酯类涂料内含有的甲醛,长期低剂量吸收数年至十余年,易致肺癌。生殖毒性物质:如醇醚类涂料,含有甲醚、毒乙醚,可令男性精子数量递减,精子存活率和活力降低,使怀孕妇女产下畸胎儿。②生态化原则,绿色环保的概念就是着重对于环境而言的,保证环境的生态平衡,维持其正常健康的发展机理,节约现有的资源,对废物进行重复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研发,这都是生态化原则所要涵盖的内容。③节能原则,建筑室内的一切材料和物质尽最大限度地利用,以减少消耗,降低成本。例如:灯具的选择应该选用LED等节能产品,放弃或少用荧光灯产品。④美观化原则,由于现代人生活压力日益剧增,室内装饰的满足不仅仅在装饰风格上具有艺术性更要达到使人置身其中有全身心放松的体验!故在心灵上完成绿色装饰的目的。⑤经济原则,经济原则在满足无害、生态、节能、美观化原则的基础上,力求经济成本最低。 5建筑室内装饰装修的绿色环保设计措施 5.1在装饰装修设计方案中融入绿色环保理念 对建筑物室内进行装饰装修前,首先要进行装修方案设计,设计方案之前要充分了解建筑工程大概情况,再想办法站在装修设计角度融入绿色环保理念,进而在源头处减少室内环境受到的污染。设计房屋装修过程中,需要组织设计人员深入探讨房屋整体结构及主要装修材料,例如:墙面装修运用墙纸还是刷涂油漆,地面装修运用地板砖还是木地板,这些布局与规划均需要在设计房屋装修方案时确定下来,尽量选择环保型材料来装修房屋内部,设计房屋结构过程中要保证房屋具有良好的通风性,以防止产生过多狭小空间。 5.2采用绿色节能的装饰装修材料 绿色环保的装修理念秉承以人为本、生态平衡的原则,注重品质与健康的相互协调。装饰装修施工本身消耗的材料以及资源都比较多,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就应该要加强绿色理念的运用,对各种所需的材料以及设备进行研究,列出相应的清单,选择一些可以循环使用的绿色节能以及环保的材料进行环境设计,严格按照国家要求,采用对外界无污染的安全材料。要尽量选择不含甲醛的贴面板、粘胶剂以及夹芯板等材料,防止材料中甲醛过度。同时在稀释料和石膏板材的选择上也要注意选择不含苯的材料,保证在装修完成后空气质量符合要求。最后,还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利用复合式的材料代替传统的实木材料。比如密度板、塑料管材等。在装饰材料上,要严格检验,防止有害物质在材料中超标,壁纸、油漆、防水卷材等要符合环保标准,避免漆层脱落产生有毒物质。创新天然材料进行使用,比如将稻草进行碾压后制作原色的书橱或者木桌,或者采用稻草本身天然的黄色,将部分家具刷成稻草的颜色等都能给人带来舒适的感官体验。比如设计地中海风格的家居时,充分利用贝壳及卵石等原材料,在周围再加以描绘便可创造出海洋感觉的地砖或是墙面。天然有机材料一般需要就地取材,这就使室内设计具有地域性特色,使设计的室内环境有个性特色。 5.3室内科学的放置绿色植物 如果在室内装饰装修时不能确保其实现真正的绿色环保设计,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改善室内空气的质量,以减少有害气体危害人体。种植适宜植物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最佳措施。有些绿色植物,既能吸收室内里的有害气体,还能发挥美化效果作用,使室内装修美感增强。有些植物利于净化室内空气,例如:桂花能够吸收灰尘;雏菊和万年青可以除掉三氯乙烯;玫瑰和月季能够吸收二氧化硫;薄荷能够杀灭细菌;铁树和长青藤可以吸收苯。 5.4装饰设计中的灯光设计 只有切实注重新型技能、技术的运用,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比如,在室内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重LED灯的运用,这样不仅可起到节电的作用,还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物质,从而实现室内灯光设计的环保模式。在建筑工程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灵活运用灯光设计,这是因为灯光设计是建筑工程节能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设计人员必须提升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根据建筑室内的特点进行设计,注重自然灯光,可进行直接照明,并选用节能灯具,淘汰现有的白炽灯,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标。 5.5合理的规划布局 ①要对房屋的结构进行细致全面探讨,结合其空间分布,对屋内的通风、向阳等多因素进行全方面分析,并对室内墙面、地板等作出设计蓝图,要避免在设计中出现密闭的狭小空间。②要严格按照室内通风设计标准,保证室内正常的通风。一般而言,要求建筑内房屋的通风标准高于每人每小时30m3,在特殊区域更要加强通风的流畅,完善通风设施,确保室内空间的通风良好。③要注意环保的搭配,在室内装饰中,不仅要减少甲醛等危害材料的集中使用,还应该有效利用环保材料进行搭配,比如麻墙纸、草墙纸、生物乳胶等。这些材料环保无污染,而且还具备除湿、驱虫、除潮等功能,合理与室内设计相搭配,将很好地促进室内环境环保性、美化性与实用性的协调统一。 5.6做好环境检测工作 装修新房和购买完家具后,需要聘请专业的室内环境检测人员对室内环境进行检测,听取检测人员的意见,在合适时间安排入住。购置家具过程中,要选择具有良好空气净化能力的设施,具体要按照厨房、卧室及卫生间的不同污染程度来选择,例如:厨房油烟较大,排油烟机必须具有非常好的通风能力。装修完成后,坚持选择合适开窗时间给室内换气通风,并防止室外受污染的大气进到室内。 6结束语 绿色环保设计在我们大气环境越来越恶劣的情况下提出是十分有必要的,绿色环保设计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考量,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改变。在当前的建筑物室内装饰装修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所运用材料,装饰装修工程满足绿色环保的要求,进行绿色环保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设计装修方案,科学选择施工材料和种植适宜植物,还要做好室内环境检测工作,才能保证人们身体不受到危害。 作者:聂子程 单位:广西高艺工程有限公司 绿色环保论文:室内装饰装修中绿色环保设计的应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地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设计已成为人们对建筑室内装修的基本要求。在室内设计中引入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能有效提高室内的环境质量和安全性,并在节约能源的同时减小了对人体的危害。 【关键词】室内装修;绿色环保理念;设计 作者简介:蓝志军,硕士研究生,南宁学院讲师、工艺美术师 常用的室内装修[1]材料中都或多或少含有一定的化学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隐患,因此,人们在进行室内装修时更倾向于环保、安全的室内装修设计。绿色环保设计不仅是建筑室内装修设计的发展趋势,还是为人类创造舒适、安全、环保的生活环境的关键。 一、室内装修绿色环保设计的含义 在室内装修中采用对人体的危害小、污染程度低的装修材料,把室内的污染度降到最低,此为建筑室内设计的绿色环保理念。绿色环保理念[2]以生态环境及资源的保护为重点,在室内装修中引入绿色、节能、环保的理念,确保资源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通过科学的室内设计方案,减少对能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生活中出现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因此人们对绿色环保设计有了新的认知,绿色环保理念由此而来。合理正确地运用绿色、节能且环保的建筑材料及技术,不仅能有效提高装饰装修设计的水平及建筑室内环境质量,还能为人们提供了简洁、绿色、环保、舒适的室内空间。 二、室内装修绿色环保设计的运用原则 (一)生态原则。现如今已是一个全民提倡环保的时代,在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引入生态美学无疑已是时下最为流行的室内装修设计理念。在追求美学在室内装修设计存在的原理以外,还强烈提倡与生态美学相互结合,以人与自然环境为本的原则。由于许多材料的不可再生性,所以应对自然资源节制使用。 (二)适度消费节约能源原则。近几年,随着高额房价的不断攀升,与房屋相关的一切材料物料以及人工费用也在持续上涨。室内装修设计理念中又重新引入了适度消费原则,反对铺张浪费,追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物料并对其有所把控,从而实现降低消耗,减少成本。 (三)安全健康原则。建筑室内是人类生活、办公的主要场所,所以在室内装饰装修物料方面应以健康为出发点,选择低能源消耗、具有绿色环保标志、无毒无污染的节能型材料,以提高装修后室内的空气质量。 三、室内装修中绿色环保设计的应用措施 (一)室内灯光照明的设计。在室内照明设计上,充分利用灯光光线对空间进行加工,通过美观的视觉效果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是现代室内照明设计的核心关键。以自然光源与照明光源相结合的原则,保证照明设计艺术性的同时,也应考虑节能原则。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如今生产出了多种新型材料,如吸热玻璃、保温墙体等,这些材料不仅能具有采光和保温的双重作用,还具有节约能源的作用,且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符合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 (二)室内墙面的设计。出于对户内运动功能和安全性的考虑,室内墙面应平直光滑,选择隔热耐温的材料,减少户内热能的损失。进行房间隔断时,为了避免热量从一个房间传递到另一间无需进行控温的房间,则需要在隔断材料中填充隔热原料,从而最大化地防止热能的室内传递。 (三)室内污染物质的把控。因目前各种的装饰材料都会释放出一些有害气体,所以准确计算出房间的承载量和把控装饰材料的使用量是很重要的。并且对购买的家具和装饰用品的污染量进行预估,如果室内空气中各种污染物质的累加,达到了国家标准后再购买家具或装饰物就会造成室内污染物质超标,对人体产生危害。[3] (四)装修材料的选择。室内装修中材料的选择上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选择绿色环保且安全的材料。选择材料时应注意是否由正规厂家生产,是否拥有权威机构出示的安全监测报告,判断有害物质是否超标,以保证装修后空气的质量。 (五)室内绿色植物的运用。根据目前室内装修技术水平和材料的现状,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设计是很难的。但是我们,通过种植绿色植物吸收室内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还能起到美观的视觉效果,增强室内装饰美感。 四、结束语 在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的形势下,绿色环保设计在室内装修中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师应全面提高环保意识,必须要更多地去考虑室内的安全性,合理运用绿色环保的理念,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在节约能源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 作者:蓝志军 单位:南宁学院 绿色环保论文:室内装潢中绿色环保设计论述 绿色是生命和健康的象征。“绿色设计”,就是减少破坏地球资源的,将自然界的元素和素材,科学地、艺术的引入室内,创造出充满自然风情和美感,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的绿色设计,要求从室内的规划设计,到工程施工,到运行维护等一切的活动都以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室内绿色设计是生态环保节能设计,今后室内设计的发展潮流和趋势,必将是绿色设计。 一、室内装潢绿色环保设计的基本特征 1.装修材料要求绿色环保,突出以人为本室内装修材料严禁使有害有毒物质。例如,人造板材中有甲醛、油性彩色涂料含有甲苯和二甲苯,这些有害物质在室内通风不畅的情况下,就会不断积累,对人体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在对室内环保设计选择的装修材料首先选择对人体无害的材料。其次,尽量选择节能材料,如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保温墙体等新型材料。此外,在室内装修中尽量选择一些节能灯具、节水部件等也能节约常规能源。2.使用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天然能源(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的使用,能减少大气污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它既能不影响生态自然环境,又能提供可持续使用能源。风能是因为空气流动做工而提供给人类的一种可利用性能量,风能量是丰富、近乎无尽、广泛分布、干净,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温室效应。太阳能:自地球上生命诞生以来,就主要以太阳提供的热辐射能生存,太阳能普遍、无害、巨大、长久,目前已成为人类使用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热能、沼气等绿色能源也能在室内中得到较强的应用。3.合理布置室内空间,突出科学创新意识室内设计意味着我们将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空气流通非常有限的空间里,空气流动相对较弱,在设计中,我们需要意识到,但凡能有藏污纳垢的角落最终都会变成室内污染源,充分运用室里灯光、向阳和背阳等情况下造成温差促进空气流通的知识,保持室内空气流动,形成自然带进新空气,排出有害气体,减少使用排气设备,降低能耗,同时有利于人体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绿色理念。 二、室内装潢绿色环保设计原则 1.无害化原则安全是任何室内设计首先要保证的,无害化原则要求室内装修设计和装修物对环境和人都无害。具体表现在室内设计前评估对该设计该项目施工完成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然后对周围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补救。装饰物的无害化主要是指选择的装饰材料如家具、电器、植物、花卉等对人的身体健康没有影响和伤害。2.生态化原则生态化原则主要是要求室内设计不影响周边自然生态平衡,能够节和循环利用各种资源具体体现在,首先室内设计要求能有效的、合理的、循环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然后是降低材料消耗,尽量重复使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加强对旧材料的第二次利用,事实上许多的废弃的配件、家具设备、砖石材料都只需要简单的加工,就能应用于建筑装修中,而且还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3.节能化原则节能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以绿色环保为原则,在设计中尽量减少取暖、通风、空调、照明等耗能严重的设备。设计能循环利用的的材料和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在室内陈设中多使用自然元素和天然的装饰品,装饰应贴近自然,拒绝过度装饰,减少一些无谓的装修材料。建筑室内平面规划的要求是根据建筑的朝向、日照等条件,能充分利用自然光的能量,避免风漏斗现象的产生,尽量利用建筑外界面的反射原理来减少夏季的炎热。采用浅色系的地板、釉面砖等具有反光感的材料来增加室内的采光。同时适当的重色系的材料能与浅色系材料形成鲜明的对比,能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合理的使用隔墙和屏风,能增加室内空间,冬天的时候能降低冷风的速度,减少室内的热量损失;夏天通过屏风对室内空间进行组织能形成良好的过堂风。传统单一的墙体材料已经不能满足节能的设计需要,采用复合的材料能使各种材料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例如墙体材料可采用板材、浆料、块材等组成的复合材料。这种材料既能保温又能防潮防湿和防水,进而起到节能的作用。门窗的能量损耗在一般清情况下要远远的墙体的损耗。因此我们要提高门窗质量,贴加密封条或控制窗墙比来减少冷风的渗透。使用高性能的玻璃如Low-E玻璃来改善窗户的保温性能。采用新方法如遮阳或导流翼板来控制室内外温差,此外还可根据不同环境的采用不同薄厚、浅深来的窗纱来满足需要,也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 三、室内绿色植物的选择的一些方法 室内环境通常光照不充分,空气条件差同时湿度相对较低,温度较为恒定,因此,在选择室内绿色植物时要选择喜阴、耐阴的植物。科学研究表明从植物的习性出发,考虑到室内的环境情况下,大多数的观叶植物都能在室内有散射光和半阴的条件下生长。绿色植物的选择原则是“以人为本”,要根据居家主人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来选择。新装修的房屋可适当选择一些能减少装潢造成的空气污染的植物如菊花、芦荟、吊兰等。另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展示居家主人的追求和性格的植物如具有坚忍不拔风骨的竹子、具有超凡脱俗气质额兰花、志存高洁的菊花等。还有,在不同的季节要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如春花秋实,夏绿冬叶。 四、现代室内植物基本摆设手法 室内空间,是人类居家生活的重要环境,在室内选择和摆设不同的植物能形成不同的景观,这些景观能够清雅俊秀,也可以五彩斑斓,还可以枝叶婆娑。一两盆精美的花木,可具有“画龙点睛”之妙,几盆恰到好处的鲜花,又可给人万紫千红,姿态万千感。现代植物摆设手法常见的有:仿照大自然的景观,结合雕塑、喷泉或花坛、水池、堆砌山石等,将种植容器制作成各种形状,镶嵌在柱子,墙壁等竖向空间上,然后在其上栽种柔软的植物,装饰成一幅幅精致的“壁画”的镶嵌式;利用各式吊篮栽植蔓生植物或花卉,悬吊于室内的天花、墙壁窗或柜上,引人注目的悬垂式;在阳台、墙角或楼梯处摆放攀援植物,造成扶疏绿叶布满墙壁或天棚之景的攀援式。 五、结语 在建筑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的设计理念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绿色环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肩负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绿色环保概念的设计也将成为今后室内设计方向。作为设计人员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意识,把绿色环保理念和工作,贯穿于整个室内装潢各项工作中,融入到每个人生活中,为造福环境,造福大家而努力。 作者:谭铿 绿色环保论文:绿色环保视阈下机电安装工程论文 1绿色保温材料概述 绿色保温材料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环保性能及其资源的节约性,在当前各行各业的使用都很普遍。绿色保温材料分为有机和无机的,均以其自身的导热系数低、密度小、柔韧性高、很好地防火防水等多重性能而广受大家的欢迎。它以无机类的轻质保温颗粒作为轻骨料,加由胶凝材料、抗裂添加剂及其他填充料等组成的干粉砂浆。 2机电安装工程中绿色保温材料所发挥的作用 2.1导热系数小,延长机电寿命 由于绿色保温材料正常工作环境下的平均导热系数0.12w/mk,相比较传统的保温材料导热系数低了很多。在机电中,机电的正常工作是靠电力带动的,电力做功必然发热,如果材料的导热系数太高,较长时间的运用将很大可能会烧坏内部的电路系统,导致正常的机电不能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相对降低了机电的使用寿命,而且增加了用户的消费成本。 2.2重量轻,适合搬运 在当前绿色保温材料所运用的机电行业中,家用电器所占的比重较大。绿色保温材料因其有较轻的重量,通常的保温材料的密度要小于400kg/m3,这是传统的保温材料远远不能赶超的。在机电行业的搬运中,对于一些小型的家用电器可能影响不是很大,可是对于那些大型甚至是超大型的机电,无疑会使它的搬运难度下降了许多。重量轻型的机电,一方面可以减少机电零售行业对工人数量的需求,减少工人工资成本,另一方面,轻型的机电有利于居家内部的搬移,特别是在搬家方面。 3我国目前机电安装中绿色保温材料使用的现状 机电安装工程中绿色保温材料的使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使用可能较晚些,保温材料的研究仍然处在起步阶段,仍要继续摸索更加科学、环保的保温材料。纵观这几年机电安装中绿色保温材料的使用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对绿色理念的误解 目前许多的机电行业所认为的绿色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也就所谓的小投入和大收获。其实,绿色中资源的节约,不等于资源的节省,而要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循环使用。在机电的安装中,绿色环保材料的使用,一定要注重材料的质量,既要使所使用的保温材料能够不对人体产生伤害,也要让保温材料能够长久地被人们所使用,实现保温材料本身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一味地节省材料,降低成本,这样所达到的绿色是错误曲解的绿色,没有认识到绿色的真正含义。 3.2保温材料选用不当 机电安装中的保温材料的选择不是随意的,它具有针对性。这种针对性是要根据具体的机电而言的,在材料选用的当时要考虑到该机电的用途、该机电的工作环境、该机电的负荷时间等多重因素。在机电安装中,保温材料的选择对于机电的绿色环保将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4保温材料在机电安装中的具体运用领域 绿色保温材料因其所具备的特性,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可分为软瓷保温、墙体保温、硅酸铝保温、外墙保温、酚醛泡沫性材料的保温以及膨胀玻化微珠等几种。而在我国当下的机电安装工程中,保温材料主要运用于保温板和保温外壳两个领域。 4.1保温板 在当下的机电安装中,比较常见的保温板有这么几种,如聚氨酯保温板、水泥发泡保温板、膨胀聚苯板、岩棉板、新型保温板等。每种保温板由于它的性能不同,所适应的环境也就不同。如聚氨酯保温板,其所采用的发泡剂在导热系数方面,与空气比较,相对更低,所以有较佳的保温性能。再加上特有的高抗气体扩散性以及闭孔性等特点,让此种保温板的隔热性能可以保持二十年至五十年,甚至更长。 4.2保温管壳 在保温管壳中,聚氨酯保温管壳是运用的最为广泛的,它一直以一种优良的绝热保温材料而得到迅速运用。它以自身独特的优点,如施工方便、导热系数小,大量地运用于各种供热、制冷、输油、输气等各种管道中。因此,其在各种管道中的运用,不仅方法简便,而且还可以起到保温隔热,有效防止地气、水分、气体的渗透以及微生物的滋生和发展。 5机电安装中绿色保温材料的运用的注意事项 5.1保温材料的对象要定位准确 目前,我国的机电行业对绿色保温材料的重视力度不足,这对于想要壮大我国的机电行业的远大目标来说还有很远的一段路需要走。当下出现的保温材料较多,但是并不是在保温材料的选择上可以不加挑选。如PET塑料、橡胶海绵、离心玻璃棉等,它们是当下使用最广的几种主要材质,但它们自身的特点却不相同,这决定了它们被选为保温材料时所使用的领域要有所区别。 5.2保温材料的选择方法 在机电安装工程中的绿色保温材料的选择中,除了要关注所选择对象保温材料本身的特点外,还要讲究一定的技巧与方法。第一,要看材料的性能,如吸湿率、防火、吸声、机械强度等。作为绿色保温材料,每一个性能应该控制在合理的数据值内,有一个标准的性能指标。第二,要考虑材料对人与环境的长期影响,因为环保是最终的出发点。第三,绿色环保材料不仅要考虑到它的节能、环保的方面,经济适用性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指标。这三者是环保材料选择过程中应该掌握的科学方法。 6结语 在目前的机电安装工程中绿色保温材料的运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为国家所号召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供出了一份力。但当前对保温材料的研发投入力度仍然不是很理想,这在以后的研究中要加快步伐。 作者:盛露 单位:南京市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阶段项目成本控制的对策研究 摘要: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增加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施工阶段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在分析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施工阶段;成本控制;进度控制 一、概述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料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以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为中心,项目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基础和核心,是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在组织和控制措施上给予高度重视,以期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中国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造价控制的技术方法,更多的是以事后管理为特征,以控制工程结算为目的的方法,实行的是投标报价—中标价—进度款结算—竣工结算的管理模式。这种方法主要体现在对工程项目成本静态的、孤立的被动管理,很难从根本上达到控制项目成本。工程施工管理涉及面广,成本控制的因素错综复杂,而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关系到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工程竞标的主要因素。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控制工程造价,降低项目成本,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成本控制意识及制度因素 1.对成本控制不够重视,没有严格执行成本控制的总目标或者成本控制的总目标不明确。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对成本控制重视度不够,认为成本控制没有必要,没有制定切实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和成本控制的总目标,成本控制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成本管理意识不强,缺乏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没有合同观念。技术部门成本意识淡薄,在制定施工方案时过于注重施工工艺和质量,不考虑成本,造成成本加大。 2.责任主体不明确,权责利未落实,项目组织机构不完善。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各部门、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但在实际情况中往往责任主体不明确,追究责任时各部门相互推诿。 3.重视材料消耗控制,忽略人工、管理费用等其他方面的控制。材料费约占工程直接费的70%,是构成工程成本的主要内容,大多数施工企业对材料费用的控制比较重视,在实际中也做得较好,但忽略了人工费、管理费等其他费用的控制,造成用工计算不准确,出现工人扎堆窝工现象,这不但增加人工费用,还损害了农民工的利益。而处于管理层的各部门也是人浮于事,增加管理费用,其中最主要的是办公费、差旅费和业务招待费严重超支,最终造成利润微薄甚至亏损。 4.重视直接、事后开支控制,忽略事前、预防控制。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包括项目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即动态控制,施工前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定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纠差,也已来不及纠正,所以加强事中控制尤为重要。 (二)成本控制人员能力及素质因素 1.成本控制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有的成本管理人员能力有限,文化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具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及成本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不多;尤其是有的成本管理人员不能适应成本控制发展需要,不能主动充实成本管理的新知识、新经验、新技术。 2.成本控制方法原始落后,未利用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和手段。在施工现场,各种工程数据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还很盛行,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的工程资料没有有机结合和归类,施工全过程所产生的工程经济技术资料不能形成一个统一体,一些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手段难以或者没有推行,如全面成本控制方法,动态控制方法和项目成本控制软件,导致不能从这些经济技术资料中看出成本控制所产生的问题和控制重点,不能起到历史经验数据的作用。 (三)控制手段、条件与时效因素 1.材料管理不严,浪费现象严重。材料费用约占工程直接费用70%,材料费用的盈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盈亏。有些项目部没有严格执行领料用料制度,失窃严重;材料消耗随意性强,无计划控制,限额领料制度无法实行,导致材料浪费严重;材料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对材料进行量与价的统计分析,都是竣工阶段的事后核算,过程中不控制或无控制手段;有的下料计算不准确,损耗率超标。 2.成本核算流于形式。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将成本预算和成本核算结合起来,没有阶段成本分析,没有分部分项成本分析,没有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计划成本的比较,因此对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指导意义不大。加上奖励机制不健全,奖罚办法不落实,成本超支与大多数人的个人收入无直接挂钩,因此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情况并不十分关心。 3.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不能合理地配置人力、材料、设备等资源,导致窝工浪费;部分工序的施工安排不合理,能够一步完成的,实际进行了二次、三次才完成,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工费支出。盲目购置、从其他项目部调入或者从外部租赁大量设备备用,有的能租赁的设备反而去购置,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机械费用支出。 4.财务管理混乱。所有亏损的项目部,其财务管理无一不存在混乱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想怎么开支就怎么开支;二是货币资金管理混乱,开设多个银行存款账号,但又不及时核对清理,导致银行存款和现金账款不符;三是债权债务的确认不准确,结算不及时,导致多付货款和工程款,应收款无法收回;四是收入、成本的计算不准确,导致成本不实、盈亏不准;五是会计基础工作较差,没有固定的财务人员,项目经理随意指派人员管理项目部的资金,账物不符。上述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到成本信息准确性,继而造成项目部亏损。 三、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对策 施工项目部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中心,是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者,也是项目成本的直接控制者,同时又是形成和完善企业定额的数据源头。为此,加强项目部的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关键。成本控制的方法很多,针对具体情况,需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控制手段和控制方法。 (一)完善项目组织机构和制度,提高人员素质 1.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责任,规范成本核算。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而成本控制的各项指标有着其综合性和群众性,所有的项目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都要按照自己的业务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只有把所有的参建人员组织起来,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因此必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项目经理负责制是项目管理的特征之一,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就是要求项目经理对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全面负责,特别是要把成本控制放在首位,否则难以完成预期的成本目标,必然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 2.提高成本控制人员素质,建立和完善奖惩制度。成本控制人员作为项目成本控制的具体实施者,他们自身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项目成本控制的效果,所以应选择那些有着丰富的成本控制经验、有较高成本控制意识的人员,并定期组织他们培训和学习,掌握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将成本控制效果同业绩考评、薪资奖金相结合,定期对各部门、各班组和相关责任人的成本控制具体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核实,对执行效果好的实施高额奖金,而对执行不力的处以重罚,实现奖惩分明,提高项目全体人员加强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二)从节支角度加强成本控制 1.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工程施工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确定工程造价的依据。工程造价的高低除了与工程实体有关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组织设计的先进与否。在工程项目中标后,根据施工合同要求和工程项目的特点,结合企业现有技术水平、工艺装备、组织水平和施工能力等情况,在标前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上,做好优化细化工作,编制出技术先进、工艺合理、组织精干的施工方案,并充分利用“四新”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及合理化建议,优化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和措施费用,达到节约工程成本的目的。 2.工程直接费的控制。工程直接费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直接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和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各种费用,它包括材料费,人工费和施工机械使用费。材料费用的控制。材料费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两方面。材料用量的控制包括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费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鼓励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对工程进行功能分析、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力求用价格低的材料代替价格高的材料;认真计量验收,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料耗水平;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材料价格控制包括买价控制、运费控制和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等。人工费的控制采取与材料费控制相同的原则,实行“量价分离”。人工用工数通过项目经理与项目工长的承包合同,按照内部施工图预算计算出定额人工工日,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定额工日的一定比例一起包给项目工长。机械费用的控 制。要控制好机械费用,应重视机械设备的合理选型,优化施工项目的机械配置方案,推行机械设备的计划保养、计划维修,保证机械设备良好的技术状况。 3.管理费用等间接成本控制。企业管理费是施工企业为组织施工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管理费用。管理费用的控制主要是精简项目机构、合理配置项目部成员、降低间接成本,项目机构的设置要根据工程规模大小和工程难易程度等因素,按照组织设计原则,因事设职,因职选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4.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质量成本。工程质量是建筑产品的最基本要求。它要求在竣工后建筑产品应达到设计图纸的技术要求,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要求,在工程施工中把好质量关,可控制和降低工程的质量成本。要熟悉质量规范要求的内容,控制和监督每一道工序,从而减少质量问题而造成的一切损失,因此要加强质量意识,抓好过程控制,避免返工或返修带来维修质保成本的增加。 5.安全成本与环境保护成本控制。近年来,在施工工地出现了很多安全问题,这是由于企业在进行施工生产过程中,忽略了生产安全设施的配置。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流程,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扬尘和噪音污染,减少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干扰,正确处理工地产生的生产生活“三废”,防止行政罚款的产生。 6.施工进度控制。施工项目进度控制与投资控制和质量控制一样,是项目施工的重点控制之一,它是保证施工项目按期完成、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节约工程成本的重要措施。进度控制主要采取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经济措施和信息管理措施,对进度动态控制,对施工进度的跟踪检查。 (三)从开源角度加强成本控制 在成本控制的具体实施中,施工企业除了从节支角度加强成本控制,还应从开源角度增加项目收入。无论是节支还是开源,其根本目的都在于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企业盈利,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所以“开源”也是施工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的重要方面。 1.抓好工程技术设计变更并及时签证。由于建设工程施工周期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可预见的情况而产生设计变更。工程变更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工程造价的变化,为了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无论是任何一方提出的变更事项,现场造价管理人员均需及时找业主或监理方工程师签发工程变更令,确认变更的合理性。工程变更资料要有专人妥善保存,保证各项变更费用顺利结算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2.强化索赔观念,加强合同管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施工企业面临着施工风险,特别是承包国际工程时,更离不开索赔。通过索赔,以弥补承包商不应承受的风险损失,使承包工程的合同风险分担程度趋于合理。为此应强化索赔意识、合同意识、时间和成本观念,培养索赔的管理能力,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3.用好调价文件,正确计算价差,及时办理结算。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种价格要素由市场调节,在工程建设活动中,价格变化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工程结算时必须及时、客观、全面地予以考虑。如果事先确定好调价公式中的各种价格指数及各种可变因素和不变因素的调价比重,则是一种潜在的、比较客观增加额外收入的方法。 四、小结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企业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要做好成本控制,就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的成本控制体系;制定和完善成本管理责任制,制定出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成本控制的责任落实到施工管理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人;掌握科学、合理和实用的方法,对建筑工程施工成本进行全方位动态控制。“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是每一个企业的共同特点,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和完善成本控制的方式和方法,以保证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并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 摘要: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是指为了预防、恢复或补偿因其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环境损害而引起的资产的流出或价值的消耗,对其控制就是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环境成本控制应遵循三个重要原则,并根据煤炭化企业环境成本的产生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同,从环境成本产生前、产生过程中、产生后处理三个阶段分别采用超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方法。 关键词:环境成本控制;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煤电化企业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煤电化企业 煤电化企业就是指利用当地煤炭资源优势,将煤炭资源转化为煤电产业化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企业。就黑龙江省而言,煤电化企业主要包括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大煤城的煤电化企业。黑龙江省实施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战略,将使“四大煤城’的煤电化企业卸掉包袱创造财富,由粗放型转为质量效益型,成为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2.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是指企业为了预防、恢复或补偿因其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环境损害而引起的资产的流出或价值的消耗。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将环境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对策成本,包括预防、去除和净化环境污染与资源保护两个方面,即内部环境成本;另一类是环境损失成本,指由于造成环境污染,受害者或第三方要求予以赔偿、恢复等支付的成本,即外部环境成本 3.环境成本控制 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组合。 二、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原则 环境成本控制是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成本管理成败的关键。因而,环境成本控制在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其控制活动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1.总环境成本最优原则 煤电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由于电能的生产消耗煤炭资源而发生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二是由于生产经营过程中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而发生的污染损失成本。这两种环境成本可归为“损失成本”。通常,损失成本随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污染物排放的增加而增加,而控制成本则随控制量(污染物减少量和自然资源恢复量)的增加而增加,随自然资源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的增加而减少,两者呈一种互为消长的关系。 如图1所示,mac表示边际控制成本,mfc表示边际损失成本。从左向右表示更多的污染排放量,更少的控制,从右向左则表示更多的控制,更少的污染排放。mac从右向左看,mfc从左向右看。最有效的控制或污染排放量是总成本(损失成本十控制成本)最低的控制或污染排放量,w左边的点(更多的控制)不是最有效率的,因为控制成本的增加超过损害成本的降低。因此,总的环境成本会上升。同样,低于w点的控制(w右边的点)使控制成本降低,但增加的损害成本会更高,从而使总环境成本上升,所以w点是最有效率的。可见,在环境成本控制企业中,最优污染水平不是0,即彻底消除环境污染是不经济的。企业既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生态效益而放弃经济效益,也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企业应该追求总环境成本最优。 2.预防性控制原则 环境成本控制应符合典型的1-10-100法则。在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的支出中,环境失败成本(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往往占用很大比例,是一种事后成本,处理时常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来补偿。根据1-10-100法则,如果环境问题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阶段解决,则只需付出1份的代价;如果在企业内部解决,上升为内部失败成本,则需要付出10份的代价;如果在企业外部解决,上升为外部失败成本,这时企业将付出100份的代价。1-10-100法则告诉我们,企业要控制环境成本的支出,就必须从源头开始控制,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的选择、原材料的选择等,尽可能将环境影响问题控制在污染产生之前。 3.全过程控制原则 环境成本的发生主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引起的,这种影响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包括从产品研究开发、材料采购、生产制造、销售使用及回收处置等一系列过程。这就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以“末端治理”为主导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实施企业全过程的环境成本控制。环境成本全过程控制的方式不但增加了环境成本的控制面,扩大了环境成本控制的基础,而且可以通过产品概念阶段面向环境成本产品设计、原材料选择的工作,极大地减少环境成本产生的源头,实现企业的低环境成本的管理目标。 三、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 按煤炭化企业环境成本的产生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同,可从环境成本产生前、产生过程中、产生后处理三个阶段分别采用超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方法。因此,全过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通过超前控制的方法,从源头控制环境成本的产生来控制企业的环境成本;第二阶段主要通过事中控制法来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第三个阶段主要通过事后控制的办法,在污染物被排放到外界环境之前,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污染的排放量。 1.生态设计——超前控制 生态设计是指利用生态学思想,在产品开发阶段综合考虑与产品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将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安全意识有机地融入其中的设计方法。其基本理论基础是产业生态学中的工业代谢理论与生命周期评价。从环境成本管理的角度讲,生态设计就是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思想,综合考虑产品生产、使用、报废处理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成本,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替换环保材料、进行可循环利用设计等手段,来减少企业环境成本的产生。产品生态设计主要包括产品需求分析、产品设计、绿色制造工艺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四个部分,其流程图可用图2所示。环境成本的超前控制是综合考虑了产品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然后对各项可能方案进行价值评估,筛选未来现金流出量最少的方案来实施,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该方法力求达到控制环境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的均衡。 2.清洁生产——事中控制 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并给出了如下定义:清洁生产是一种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 企业清洁生产工作程序一般要经过准备阶段、审计阶段、制定方案阶段和实施方案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宣传动员和培训、领导决策、组建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和物质准备;审计阶段包括制定审计对象和实施审计两部分;制定方案阶段包括征集方案、筛选方案、可行性分析、选定方案四大部分。 事中控制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和工艺,选择环境负荷低的替代材料成本,尽量回避和减少扩大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成本,并且要对煤电化企业各生产环节影响的因子进行跟踪监测,特别是对排出的废弃物进行把关,尽量作到达标排放,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损失或罚款成本,适当处理企业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废渣等。环境成本的事中控制办法主要可以采用清洁生产的方法来实现。 3.污染综合治理——事后控制 在经历事前规划和事中控制两个阶段后,煤电化企业活动所产生的大部分环境影响基本被消除。但是,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企业彻底清除环境影响所涉及的经济性问题,企业产品生产出来后,往往还有一些“三废”的排放。这就需要企业采取另外的措施进行污染治理,可以采用“大企业独立模式”来进行污染综合治理。 “大企业独立模式”就是对于盈利能力强、环境污染集中的煤电化企业,成立自己的环境处理中心。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有关设备投资、年排污量等数据,建立起相应的环境污染成本函数,求解出适当的污染预防水平的数值。另外,出于商业机密考虑,企业可以为初始排污物质成分保密而建立自己的排污处理中心,甚至可以处理其他企业排出的废物,获得环境治理效益。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建筑施工成本控制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成本管理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就成本管理的完整工作过程来说,其内容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 关键词:成本控制;节约;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它主要通过技术(如施工方案的制定比选)、经济(如核算)和管理(如施工组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等)活动达到预定目标,实现盈利的目的。本文以长江大学修建14号教学楼成本控制为例,从施工中成本预测、成本控制、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三方面加以阐述。 一、搞好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 成本预测是成本计划的基础,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因此,成本预测对提高成本计划的科学性、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成本控制,首先要抓成本预测。成本预测的内容主要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中标价根据各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 (一)工、料、费用预测 1.首先分析工程项目采用的人工费单价,再分析工人的工资水平及社会劳务的市场行情,根据工期及准备投入的人员数量分析该项工程合同价中人工费是否包住。 2.材料费占建安费的比重极大,应作为重点予以准确把握,分别对主材、地材、辅材、其他材料费进行逐项分析,重新核定材料的供应地点、购买价、运输方式及装卸费,分析定额中规定的材料规格与实际采用的材料规格的不同,对比实际采用配合比的水泥用量与定额用量的差异,汇总分析预算中的其他材料费,在混凝土实际操作中要掺一定量的外加剂等。 3.机械使用费。投标施组中的机械设备的型号,数量一般是采用定额中的施工方法套算出来的,与工地实际施工有一定差异,工作效率也有不同,因此要测算实际将要发生的机使费。同时,还得计算可能发生的机械租赁费及需新购置的机械设备费的摊销费,对主要机械重新核定台班产量定额。 (二)施工方案引起费用变化的预测 工程项目中标后,必须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技术上先进可行和经济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经济、自然地理条件、施工工艺、设备选择、工期安排的实际情况,比较实施性施组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与标书编制时的不同,或与定额中施工方法的不同,以据实作出正确的预测。 (三)辅助工程费的预测 辅助工程量是指工程量清单或设计图纸中没有给定,而又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例如,混凝土拌和站、隧道施工中的三管两线,高压进洞等,也需根据实施性施组作好具体实际的预测。 总之,通过对上述几种主要费用的预测,即可确定工、料、机及间接费的控制标准,也可确定必须在多长工期内完成该项目,才能完成管理费的目标控制。所以说,成本预测是成本控制的基础,长江大学14号教学楼的建设正是采用了上述方法大大节约了成本。 二、围绕成本目标,确立成本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实施过程中对资源的投入,施工过程及成果进行监督、检查和衡量,并采取措施确保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 (一)以施工图预算控制成本支出 在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中,可按施工图预算,实行“以收定支”,或者叫“量入为出”,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体的处理方法如下: 1.人工费的控制。假定预算定额规定的人工费单价为13.80元,合同规定人工费补贴为20元/工日,两者相加,人工费的预算收入为33.80元/工日。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经理部与施工队签订劳务合同时,应该将人工费单价定在30元以下(辅工还可再低一些),其余部分考虑用于定额外人工费和关键工序的奖励费。如此安排,人工费就不会超支,而且还留有余地,以备关键工序的不时之需。 2.材料费的控制。在实行按“量价分离”方法计算工程造价的条件下,水泥、锶材、木材等“三材”的价格随行就市,实行高进高出;地方材料的预算价格二基准价×(1+材差系数)。在对材料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中,首先要以上述预算价格来控制地方材料的采购成本;至于材料消耗数量的控制,则应通过“限额领料单”去落实。 3.钢管脚手、钢模板等周转设备使用费的控制。施工图预算中的周转设备使用费=耗用数×市场价格,而实际发生的周转设备使用费=使用数×企业内部的租赁单价或摊销率。由于两者的计量基础和计价方法各不相同,只能以周转设备预算收费的总量来控制实际发生的周转设备使用费的总量。 4.施工机械使用费的控制。施工图预算中的机械使用费=工程量×定额台班单价。由于项目施工的特殊性,实际的机械利用率不可能达到预算定额的取定水平;再加上预算定额所设定的施工机械原值和折旧率又有较大的滞后性,因而使施工图预算的机械使用费往往小于实际发生的机械使用费,形成机械使用费超支。 (二)以施工预算控制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消耗 资源消耗数量的货币表现就是成本费用。因此,资源消耗的减少,就等于成本费用的节约;控制了资源消耗,也等于是控制了成本费用。具体实施步骤和方法如下: 1.项目开工以前,应根据设计图纸计算工程量,并按照企业定额或上级统一规定的施工预算定额编制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预算,作为指导和管理施工的依据。如果是边设计边施工的项目,则编制分阶段的施工预算。 2.对生产班组的任务安排,必须签发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并向生产班组进行技术交底。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内容,应与施工预算完全相符,不允许篡改施工预算,也不允许有定额不用而另行估工。 3.在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执行过程中,要求生产班组根据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和实耗人工、实耗材料做好原始记录,作为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结算的依据。 4.任务完成后,根据回收的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进行结算,并按照结算内容支付报酬(包括奖金)。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生产班组能按质按量提前完成生产任务。因此,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不仅能控制资源消耗,还能促进班组全面完成施工任务。 三、寻找有效途径,实现成本控制目标 降低项目成本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可以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管理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控制。 (一)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首先,明确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明确处、项目经理部、公司或施工队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项目经理部是作业管理班子,是企业法人指定项目经理做他的代表人管理项目的工作班子,项目建成后即行解体,所以他不是一经济实体,应对处整体利益负责任,同理应协调好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责、权、利的关系。 其次,明确成本控制者及任务,从而使成本控制有人负责,避免成本大了,费用超了,项目亏了责任却不明的问题。 (二)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采取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等。 (三)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工程质量关,始终贯彻我局“至精、至诚、更优、更新”的质量方针,各级质量自检人员定点、定岗、定责、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自检和管理工作真正贯彻到整个过程中,采取防范措施,消除质理通病,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造成因不必要的人、财、物等大量的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 (四)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工程成本 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项目施工合同管理的时间范围应从合同谈判开始,至保修日结束止,尤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合同管理,抓好合同管理的攻与守,攻意味着在合同执行期间密切注意我方履行合同的进展效果,以防止被对方索赔。每个工程项目的施工,都要突出强化施工现场管理这个重点,将文明施工贯穿施工全过程,加强档案管理等基础管理工作,把每个员工的工作意志和行为规范始终统一和约束到企业管理的各项制度中来,以优质、快速、安全、低耗的产品形象和成本控制,力争提前竣工交验,并按合同约定及时竣工结算和财务结账,做到工完、场清、料净,以确保工程款资金按时回笼,防止成本流失。 综上所述,经过反复实践,我们就可以比较科学地把握住自主投标报价尺度和工程成本控制目标,逐步适应承包国内外工程的报价竞争。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中国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现状综述 【摘要】文章对我国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归结为四个研究方向,并指出了现有研究成果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中国;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现代物流理念引入我国虽己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但物流真正为中国企业所重视,被提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则是进入21世纪才刚刚开始。 目前,物流成本管理应用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缺乏规范的核算,但近几年有不少企业己在探讨和摸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理论界也在积极探讨关于建立统一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的问题。通过对物流成本的管理来改善物流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己经成为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国内外己提出了“物流冰山说”、“第三个利润源”、“黑大陆学说”和“效益背反论”等理论。近年,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一、物流成本财务模式论 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中,物流成本没有进行单独核算,而是分散到材料采购、管理费用、制造费用、产品销售费用等账户。我国对物流成本的界定、形成机制及其构成尚未定论,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一般综合国内外新观点和管理经验,如借鉴日本对物流成本的界定与分类方法和美国物流成本计算的范围与方法, 研究物流成本的范围、形成机制及其构成, 认识和把握物流成本的本质。 物流成本的核算体系研究是整个物流成本控制的基础,其中既包括对物流成本的构成研究, 更为重要的工作是物流成本、物流活动之间的关系机理研究。 当前,我国理论界对于物流成本的构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以美国的标准分为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有的按功能分为仓储作业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也有的学者按物流活动的范围进行成本分类,分为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退货物流成本和废弃物流成本。也可按照财务会计中的费用分类方法对物流成本进行分类计算,大体可划分为运输费、仓库保管费等向企业外部支付的费用和人工费、材料费等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费用。 物流成本控制以物流成本的数量为依据,而物流成本的多少决定于评价的对象——物流活动的范围和采用的评价方法。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例行的物流成本管理方法。目前国际上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大致有三种:形态类别物流成本控制、功能类别物流成本控制以及适用范围类别物流成本控制。 代坤(2003),王炜,陈俊芳,张平(2004),李建华,顾穗珊(2004),王春华(2006)等提出我国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类:(1)统计的方法;(2)会计的方法;(3)作业成本法。 由于物流成本属于间接费用,对物流成本的控制,首先要克服传统成本计算的缺陷,而要用新的方法来计算和控制才能找出问题,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业成本法(abc 法)是适合于这些目的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物流成本模型控制论 近年来,我国的学术界综合集成国内外有关物流成本计算的模型和新型理论方法, 应用abc 成本法、聚类分析法等物流成本测算方法,研究物流全过程,开发可操作性强的各类物流成本测算模型: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模型、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规模的测算模型、物流业成本水平的测算模型、物流成本节约效果的测算模型等。 张令荣,杨梅(2005)提出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法分析一体化物流成本的数学模型。可以根据各项作业在价值增值过程中贡献比例的历史数据以及生产作业的流程分析,详细确定各个矩阵,输入有关决策结果,以此预测或模拟成本数据,并通过有关矩阵对应的变量,求取较优解或最优解,以便于进行物流成本控制。但此模型仅仅是理论上的假设,有待进一步的分析和实证。 李慧(2004)对物流作业成本法中的物流成本与作业量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引入线性回归预测与控制原理对物流作业成本预测和物流作业量的优化控制,提出多作业正态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实证了利用线性回归原理为物流成本计算、预测和物流作业量的优化控制提供一种新的管理和决策手段。但是,在实际应用线性回归模型时,由于物流成本计算、预测和控制是一个系统工作,涉及物流运作的方方面面。作业成本法本身在分析成本动因时就不可能做到全面化,况且在财务上成本与费用又没有一个绝对明确的划分标准,这限制了该模型的普适性。 柳键,马士华(2004)从供应商缺货对购买方的影响为出发点,引入有效库存水平的概念,构造了在供应和需求都不确定的情形下仓库和零售商的库存模型。提出了安全因子整体优化的思路和方法。但局限于对两阶序列供应链的安全因子整体优化进行了研究,并且基于需求和提前期都服从正态分布,且采取定期检查补货模式,待补定货在后续各期中补足的假定。 三、物流系统成本控制论 物流系统成本的提出基于物流的不同环节的成本具有效益背反的特性,系统化是解决物流成本效益背反的关键。这要求物流一体化,用系统化的观点管理企业的物流业务。物流系统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物流的各功能即运输、储存、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有机组合、协调运行并共同产生出的新的总功能;二是供应链内部各企业物流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物流系统化是物流的本性, 它强调物流综合成本的降低和综合效益的提升,强调用系统化观点来研究物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挖掘潜力,降低物流成本。因此,把物流的各环节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物流总成本最低”为系统目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整体上谋求总成本的最低化。物流成本控制的对象应为是物流总成本,而不是功能成本。 物流系统成本论的研究分为物流供应链优化技术研究和物流成本控制策略的绩效研究两方面。 物流是供应链管理(scm ) 的一部分, 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行为来控制成本, 既是必然的选择,也是涉及到多方利益共存、风险分担的合作机制的深层次问题。物流供应链优化技术研究从供应链库存优化、供应链的延迟化、供应链环保支持、供应链敏捷化技术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 张余华,翁君(2006)认为供应链物流中,物流作为整个供应链子环节,其决策最终必须服从供应链,单纯对系统自身优化具有很大局限性。供应链背景下,物流系统优化将会遇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合作伙伴关系与激励问题、快速准时交货问题、信息问题以及绩效衡量问题等都加剧了优化的难度。 张网琴,孙进(2006)提出精益生产方式下的目标成本管理应是以价值链分析作为起点, 客户价值增值为导向,融合精益采购、精益设计、精益生产、精益物流和精益服务技术, 结合精益管理思想与成本管理思想, 从设计、采购、生产和服务上全方位控制企业供应链成本, 不断消除不为客户增值的作业, 杜绝浪费, 从而降低供应链成本, 提高效率, 以达到企业供应链成本最优的目标。 田肇云(2006)提出挖掘逆向物流潜在价值的策略。指出有效的逆向物流管理能够减少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成本、增加利润,改善企业的现金流,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并为企业赢得信用和品牌形象。 容榕,邢相勤(2004)提出基于3pl 和信息技术的现代供应链企业库存和运输管理优化模型,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将运输与库存外包给3pl,来降低供应链企业的库存和运输成本,从而降低本企业所在的供应链的运营成本,使供应链企业能够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物流成本控制的运作一般是从系统的角度,依照企业的特点对物流成本进行分类来确定企业内部不同成本的控制指标和控制策略;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模糊分析法等对物流成本进行归因分析,建立成本控制模型等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从物流成本的降低与控制策略的成本两个方面进行绩效的综合评价;通过各种控制策略的优化组合,选择有利于整个物流过程的总成本最小的控制策略。 石明虹,滕芳(2006)提出制造业企业内部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内部物流成本控制能力、库存物料管理能力、内部物流布局能力和内部物流管理成熟度四个方面构造。 刘高常(2005):利用模糊分析法对一个企业9个物流基本业务流程进行物流成本控制分析,寻找出成本控制点,便于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控制。但模糊分析法一般适用于评价和选择不完全信息的事物,其前提条件是对评价和选择的事物其评价指标必需可分解,分解到最后的指标因子要能感知或计算其重要性。 王瑛,孙林岩,陈宏(2003)提出基于两阶段的物流系统综合评价dea/a hp 法的模型,并建立由运输、仓储、库存管理、信息化水平、企业发展潜力5 类指标组成的物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每种类型中又分为生产率指标和质量指标进行评价。评价指标比较全面,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由于关于供应链物流绩效衡量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统一的定义,大部分研究以物流运作效率和物流服务为考核指标,而关于物流成本、物流经济效益以及物流发展潜力方面研究得较少,供应链物流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绩效衡量指标基本原则。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衡量定义理解不同造成的。由于对物流绩效衡量研究侧重点不同,导致在建立物流绩效衡量指标时,依据不同基本原则选取的衡量指标,没有横向纵向的可比性,难以真实反映出不同活动状态参数结果。当前关于供应链物流绩效衡量标准,主要还是集中在以活动为中心的横向衡量和纵向衡量两个标准,对企业市场适应能力方面,还缺乏对应的一个客户适应度满意度衡量标准。虽然有些标准已经对其三者有了相关介绍,但运用过程中也经常出现缺位现象,衡量标准科学性不强,对操作层面的认识相对肤浅。 现有的物流绩效衡量方法主要是对复杂科学原理的运用,这不仅需要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极强的数学功底,在衡量模型的建立时,其过程相对复杂,这更是加大了理解和掌握的难度。现在的研究大都没能很好结合具体实践进行实证研究,对物流绩效衡量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很不健全,存在一定的技术性障碍,这也是存在于绩效衡量中的问题。 四、物流成本控制措施论 现代物流成本控制是企业全员控制、全过程控制、全环节控制和全方位控制,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结合的控制,是经济和技术相结合的控制。进行物流成本控制,应在物流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其事先进行规划,事中进行指导、限制和监督,事后进行分析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不断采取改进措施,使企业的物流成本不断降低。微观层面,通过对物流成本现状特征分析和物流成本过高的原因分析,探索一系列有效措施,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控制物流成本,如制定物流成本控制目标及具体实施细则;加快物流资源整合,构建物流运作体系;物流技术的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化; 依托第三方物流机构,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等。 柯尊海(2005)提出物流成本管理应从战略的高度与战略目标相结合,使物流成本管理与经营全过程的资源消耗和资源配置协调起来。制造企业应从流通全过程、平衡生产物流、信息化投入和合理化的商品配送降低物流成本,通过供应链管理削减物流成本。 易华(2005)指出物流成本控制普遍采用的方法:标准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 王小玲,李华军(2004)提出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运用线形规划、非线形规划、储存论等数理分析方法优化物流过程,减少完成某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或耗费;通过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与外界相关作业的成本比较,选择成本最低的作业;通过作业链——价值链分析,消除某些不增值的作业;企业的供应、生产和销售的物流部门应尽量实现作业共享,降低资源耗费;利用系统原理协调好构成物流系统的各要素(物流作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与整个物流系统的关系,实现企业物流总成本最低的目标。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浅议建设工程造价及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建筑项目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实践经验,详细分析探讨了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特点及主要控制措施,为实现项目成本控制的总体目标。本文进行了具体总结。 【关键词】建筑工程 工程造价 控制措施 过去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一直在项目的实施阶段,而实践证明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对投资的影响程度都有很大的差异。工程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的整个施工周期,从施工准备开始,经施工过程至竣工移交后的保质期结束。在整个过程中分阶段进行目标成本、实际成本的实际对比,对各阶段目标成本完成情况进行差异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使实际成本接近或控制在目标成本之下。笔者曾参与多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与成本控制与管理,现就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1 施工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 施工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是指工程施工过程中,把控制成本的观念渗透到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施工管理的措施中,通过技术、方法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施工费用控制在成本控制方案的范围之内。 1.1运用目标管理控制工程成本目标,成本是按单位工程施工图测算,并根据预期目标确定的,工程利润按公式:利润=工程造价-目标成本-税金。在确定每个单位工程的最低利润额后将项目目标进行公开招标,用合同方式代替行政命令。 1.2在纵向上实行四级承包,项目经理按核定利润(中标利润)与公司施工部门签订包工期、质量、安全、成本为主要指标的分项工程承包合同;各工长将承包指标,以施工任务书形式落实到施工队(班)组;各施工队(班)组以定额工日为依据,对施工小组(人员)逐日下达施工任务。 1.3在横向上,项目经理以公司法人委托人的身份与公司内、外部生产、施工、经营单位签订构件预制件、配件加工、材料采购、外包工程等经济合同,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规范项目经理部与相关单位的责任,紧紧围绕实现项目成本目标开展管理工作。加强基础管理确保成本目标的实现加强基础管理,应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1.4要有明确的组织结构,有专人负责和明确管理职能分工;技术上要对多种施工方案进行选择;经济上要对成本进行动态管理,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采取对节约成本的奖励措施等;合同措施主要是收集、整理设计变更、工程签证、费用索赔、决算书发文等。 2 施工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特点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2.1项目部是成本控制中心,其成本核算对象是项目部的各个单项工程成本项目成本控制包括成本预测、实施、核算、分析、考核、整理成本资料与编制成本报告。成本控制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2.1.1由工程部会同项目经理部、预算、财务等部门相关人员共同确定项目成本计划; 2.1.2项目经理部、预算部门编制目标成本; 2.1.3项目经理部实施目标成本; 2.1.4工程部会同财务、材料物资、生产计划、造价管理、预算等部门共同审定项目成本报告,监督目标成本的实施情况; 2.1.5项目经理部、生产计划、造价管理、预算、财务等部门对反馈的工程信息进行分析考核,具体程序如下:项目部在承揽工程后,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组织设计,由造价编制人员编制人工、材料、机械的成本计划,对该工程进行成本预测,并将成本计划报预算部审验备案;项目部根据计划成本,按成本项目制定出目标成本,财务部门会同生产计划、预算和造价管理等部门以计划成本和目标成本为依据对成本实施控制。 2.2建立严密有效的项目成本内控体系 成本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3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项目部及造价编制人员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二个层次是在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实行各职能部门签认制,专业岗位应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将监督的过程和结算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的负责人。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由公司直接领导并独立审计项目部的审计小组。审计小组通过内部常规稽核、项目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会计报表等手段,对项目部实施成本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3个层次构筑的成本控制体系对项目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项目部的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2.3项目成本控制重在落实 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项目施工的全过程,要逐项循序地进行落实,责任到人,按照制度和有关章程办理,努力抓出实效。在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主要注重以下内容: 2.3.1掌握工程基本情况 决策层及工程造价管理人员要通过调查而了解该项工程的标书编制情况。定额的费用、取费标准、中标价、主要工程量、施工现场的周围环境、掌握进入现场施工队伍的技术状况、人员素质、设备能量、工程工期以及要求的开工竣工时间、工程施工的难易程度,制定出科学的施工方案和有效的施工方法。 2.3.2分解成本控制指标,高度重视主要成本项目 在工程施工中,主要成本项目是工程直接材料,它在直接成本中一般要占60%以上,所以,造价管理与控制人员应高度重视该项目的成本控制,它是降低成本潜力最大的成本控制项目,要从价格上予以控制。 2.3.3机械使用费的控制 造价管理人员合理确定机械台班定额,把单车、单机核算落实到机型和操作者个人,做到事前测算、事中控制、事后考核,提高机械使用效率,争取超额完成台班定额工作量,同时,注意控制机械设备的维护成本。 2.3.4控制人工费成本和现场经费 一方面抓好人员编制,定岗定员,工程项目组织结构要精干、高效、尽量缩小中标人工费与实际工资标准的差距。另一方面注意间接费用的控制,保持一支笔审批经费制度,特别控制招待费、差旅费、办公费、电话费、低额耗品的耗用等杂项开支。 2.3.5项目总工期与总成本的关系 工程活动的成本与它的持续时间的关系:随着活动持续时间的延长或缩短,成本会相应的变化。这样不同的安排,就会有不同的总工期,就会有不同的总成本,由此引起项目总工期和总成本之间复杂的关系。对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要精确地绘制上述曲线是不可能的,这由于工期压缩可选择的方案较多,而方案的组合更不计其数。可以设计几套方案,如模板方案、设备方案、组织方案,以得到工期与成本关系的几个点,可以大致确定工期与成本的关系走向。 3 施工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措施 施工阶段应在满足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条件下,加强成本控制。施工阶段是一个经由投入资源和条件的成本控制进 而对施工工程及各环节进行材料、人工、机械的控制,直至对所完成的工程产品的质量检验全过程的控制。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项目成本的有效手段,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把控制项目成本的观念渗透到各项施工措施之中。 3.1编制目标责任成本和目标责任预算 工程中标后开工之前,造价编制与管理人员应指导项目部确定工程的目标责任成本,项目部应根据目标责任成本编制控制计划。在中标额的基础上调整预算以确定工程项目的预算成本,即从中标额中减掉间接费用、利润等项目;在确定预算成本中的税金时,如果其数额高于或低于向业主收取的数额,要按实际应交数予以调整;现场经费中的临时设施费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先将中标价中的临时设施费减掉,再将施工现场实际产生的费用计入预算成本。预算成本是项目部成本的最高限额,严防突破。根据本工程的合同承诺、工程所处环境、人才机的配备及市场趋势分别控制定出材料费、机械费、人工费及数量比较大的材料单价控制表,并制定出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责任预算。项目部以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实物量为基础,按照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分工进行分解,形成各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责任成本,为以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项目经理对各工长签订以考核工期、质量、安全、成本为主要指标的分项工程承包合同,各工长将承包指标以施工任务书形式落实到施工队组,各施工队组以定额为依据,对施工小组逐日下达施工任务。 3.2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的控制 在人工费控制上实耗工日数不得超过定额工日数,并结合实际发放工资与定额工资的情况对各工种直接费用进行控制。为防止“窝工”,项目部很有必要培养、配备一批一专多能的技术工人,便于调节各工序人数松紧情况,这样既能加快工程进度,又能节约人工费用,材料控制上应着重把好价格关和数量关,实行材料台账管理。材料采购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或直接从厂家进货,拉大与预算价的降幅,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实现工程项目的低成本目标控制;材料采购数量原则上不得超过预算数,实耗数与预算数有差异时,应认真进行分析。如有正式设计变更或口头变更应及时签证补充预算,按时计算进度款和价差。关于施工机械费的控制,施工企业要切实加强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对确需租用外部机械的,要做好工序的衔接,提高利用率,促使其满负荷运转;对于按完成工作量结算的外部设备,要做好原始记录,计量准确。同时,还要按月做好成本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正确计算月度工程成本,并按照目标责任预算考核要求按分部分项工程分析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差异,以防止对后续施工造成不利影响及成本失控;对盈亏比例异常的现象,要特别引起重视,及时准确查清原因,使成本管理朝好的方向发展。在项目总成本上,造价编制与管理人员应负责各工种直接费的审核和汇总,项目财务部门可以采取定额包干的形式对各种费用核算,进行控制。 3.3做好工程量的编制与审核,把好结算关 在工程结算阶段,项目经济效益的好坏,还与最后阶段工程结算编制的正确、完整与否息息相关,工程项目做得再好,如少算,漏算,那都是白算,包括对前面的一切的成本控制所采取的措施,一切的努力都将会付诸东流,所以最后的汇总也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中标价加上各种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费用便形成了最终结算额。在向业主提出最终结算额前,造价编制与管理人员必须与财务人员进行认真全面的核算,如发现实际支付和应收入二者之间有差距,应查明原因。 3.4做好其它成本控制工作 在现行招标项目中广泛采用的最低价中标原则使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盈利往往占很少的一部分,利润的获得很大的一部分往往需凭借费用的索赔、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所以,施工企业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动态,收集资料,争取更大利益的索赔和签证,如因业主原因导致的停工损失,场地狭窄而发生的材料二次倒运费,设计变更的增加费用等。处理好进度与成本关系的分析与控制,如生产组织人员为了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其结果必然会导致窝工现象发生而浪费人工费,应予以制止。造价编制人员要与项目经理密切保持交流,对于项目经理提出的管理决策,应从控制成本的角度提出其是否可行。例如,按照合同规定该工程只要合格即可,但项目经理却无视合同的存在,为了个人的业绩,一味的要求创杯,这样势必增加该工程的成本,对工程成本控制不利,应明确制止。另外,经济上也要对成本进行动态管理,严格审核各项费用的支出,采取一支笔审批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节约非生产成本开支;现场所有的经济活动造价编制与管理人员都应参加,并审核,方能实施。 4 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工程造价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价格形成的机制有其固有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因此我们要根据其特点和运行规律,认真作好建设工程的价格计算和控制,提高竞争力,既要保证工程在招投标活动中中标,又要保证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综上所述,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在整个项目管理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造价编制与管理人员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对控制工程造价,增加经济效益,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积极性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施工等方面也有深远的意义。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关于3C框架下制造成本控制的研究 [摘要] 3c框架一个理论创新,针对我国企业当前的制造成本控制的现状结合3c框架理论,本文提出了利用3c框架理论,完善企业外部环境控制及完善企业内部制造成本控制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 3c框架 制造成本控制 2006年3月3日,在“全面控制与风险管理高层论坛”上,中天恒会计师事务所推出了一种全新的“中国式全面控制框架”(即chinese complete control,简称3c框架),引起了与会计界的高度关注。 所谓3c框架,就是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中国企事业单位实际情况,从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的高度,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对企事业单位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控制。也就是要坚持“立足国情、借鉴国际、有取有舍、为我所有”的原则。全面控制,是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的控制,包括人、财、物三维之间的“无缝”整合。从范围看应当包括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突破了以往的思维定势。它是由中国式概念、目标、内容、方法、标准、指标等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战略—目标—风险—控制,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模式,永远是多模式并存,适应企业控制需要的模式就是最好的全面控制模式。其实质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控制,是持续的动态监控。 3c框架的提出对促进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为了尽快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本文进行了3c框架下制造成本控制的研究。 目标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产品的成本应达到的标准。目标成本控制是根据成本计划所确定的目标,以及成本核算提供的实际数据资料,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资源的耗费进行监督,并采取相应措施,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指导、调节和限制的标准,使产品成本被控制在预定的目标成本之内。根据3c框架理论,对于制造成本的控制应该从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两个方面来实现。 一、完善企业外部环境的控制 社会和政府都应该发挥一定的作用,主要是政府,应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明确国家宏观经济战略,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各种经济发展目标,评估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风险,完善经济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对企业外部环境的控制,也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控制规范和控制机制,以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并推动企业的内部控制。 1.政府制定有关产品成本确认的标准,以及出台对于企业生产过程控制的一些规定,并保证有关规定的持续有效性,起一个有效的指导作用。 2.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市场交易的真实性和竞争性,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的商品,以及坑蒙拐骗的行为,严惩内幕交易,从而保证了企业采购的材料的质优价廉。 3.加强社会教育程度,提高人民的文化和道德素质,促进并维持社会民众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高度关注与监督,建立和谐社会,保证了企业负责任、高水平合格员工的来源。 4.加强社会信息化建设,大力提高电信企业的竞争强度,保证一般企业信息化成本的降低,利用网络化保证各种商品和供求的透明度,促进社会交易效率。 5.加强外部审计建设,保证政府审计与民间审计的深入与透明,保证审计人员的尽心尽责,保证结果的真实可靠。 二、完善企业内部制造成本的控制 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制订有关企业发展的战略,并进行相关的风险评估,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从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 1.在产品设计阶段,将成本控制作为重中之重 产品成本的70%左右通常是在设计阶段就可以确定,产品设计成本的控制是成本控制的首要环节,是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就是运用价值工程分析等技术对产品的功能需求、设计和定型、设备和材料的选用等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成本功能分析,选出最佳方案,其重点是首先做好市场调研,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明确新开发产品的价格底线并据此制订出合理的消耗定额和目标成本,力求设计方案能真正做到完美无缺,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达到规定的最佳设计要求。每个设计方案完成后都要进行成本论证,将产品构成材料的各种替代品进行比较,将可能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和改进,尽量将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之下。在产品投产以后仍应该注意新的材料的优质或等质的替代材料的出现和及时应用,保持其前瞻性与持续性、动态性。 2.在材料采购阶段,控制材料的采购成本 生产企业的成本的构成要素中,直接材料通常占到50%~70%,抓好材料采购的控制,成为成本管理的关键。采购成本一般占产品总成本的主体地位,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供应链的发展与外包的深入,这一比重还将上升。据有关专家统计表明,采购环节每节约1%,企业利润将增加5%~10%,采购环节成本管理的好坏,已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益的一个关键因素。 (1)构建采购情报系统。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材料采购情报系统,在网络化的今天,首先可以利用各种价格信息网和商品信息网,收集有关材料价格和质量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当前钢材和原油价格猛涨的情况下,有关企业寻找质优价廉的替代材料及其开发情况则更是迫在眉睫;其次是建立价格查询模块,通过对同类产品及材料的价格走势分析,确定产品的价格上下限,制订出合理的目标成本,并进行持续生产的可行性论证,进行动态的管理。 企业存货的管理也应该实现电算化,应该具备如下功能:实时显示各种材料的入库、出库、节余及相关的责任人情况,并自动警示各种材料的库存数量的超高超低情况;实时显示超长期未领用的积压材料的情况;各个车间的材料申购情况(包括材料名称数量、规格、预计领用时间等信息),便于利用规划求解等工具进行采购行为的优化组合,降低采购成本。 (2)选择合适的采购人员。为了杜绝采购回扣现象,维护企业利益,选择忠诚、廉洁奉公、尽心尽职、积极进取、办事可靠的采购人员是非常重要的,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平时要注意持续的教育与培养,让成本控制意识深入人心。 (3)建立良好采购的竞争机制。利用企业(联盟)网站,对外公开采购消息,主动发送有关信息给相关的材料供应商,采用密封招标机制,争取最质优价廉的材料,并不断考核供应商的表现,给他们评级并有一定的奖惩措施。在同等条件下,应该优先考虑原来的、表现优秀的供应商。内部应建立一个专业的“砍价小组”,由会计、设计、生产和纪律检查等人员组成,以应对突然发生的或不重要的采购。 (4)建立良好的人员轮换与监督机制。从采购及时性、合格率,采购价格的合理性等方面考核材料采购人员的采购效果,并适时进行岗位轮换,可以是内部的轮换,也可以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岗位轮换,并对企业内部采购人员进行不定期审计,对于企业内部人员和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与提议也应该大力鼓励。 (5)合理考虑采购半径,压缩物流成本并节约运输时间。 (6)尽量采用有利的赊购方式。争取较长的信用期间的赊购,并尽量在信用期的最后支付欠款,压缩流动资金量,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变相降低了采购成本。 3.在产品生产阶段,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目标成本控制 在进行目标成本的可行性论证之后,将目标成本进行分解,落实到有关的责任中心,最终将细化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甚至个人,并不断进行考察和纠正,实行岗位竞争,工资奖金应该和生产的效率、质量相结合,实现人员配置的最优化。 将固定成本进行分解,将可控固定成本落实到有关的责任中心和岗位、个人,其指标为前几期的平均移动的发生额(可以有一定的波动范围)。将变动成本分解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各项变动费用,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岗位和人员,节约有奖。 鼓励工作创新,包括工艺的改进建议与试验、操作方法的改进等,只要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或者增进产品的功能、或者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就可以,让目标成本控制深入人心。 4.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应该各个部门协作,财务和审计部门应该重点挑起“内部会计控制”的重担,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根据3c框架理论,其他部门应该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相互监督与控制,对于制造成本的控制,关键还在于多方协调,尤其是生产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与协作。现阶段要外部审计对全面控制尤其管理控制的可靠性做出保证的要求也是不现实的,是超出外部审计人员能力的。 总之,在应用3c框架理论对制造成本控制的过程中,涉及到了管理学、法学、人力资源、伦理等多种学科,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不断的努力。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不确定需求下的库存成本控制研究 [摘要] 本文阐述了供应链的不确定的根源和具体的表现形式,进而在不确定需求的条件下进行库存成本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对企业的库存控制有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 不确定需求 库存控制 库存成本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化市场逐步形成,企业面临着在全球范围内竞争资源与市场。供应链管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随着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提出,传统的库存控制理论面临着挑战,由于企业组织与管理模式的变化,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问题和传统库存问题相比有许多新的特点和要求,这些不同点正体现了供应链管理思想对库存管理的影响。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也存在需要解决的新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需求变异,放大现象(即牛鞭效应)以及由此引发的库存异常波动问题。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有几种新的库存策略,包括供应商管理库存(即vmi管理)、联合库存管理以及多极库存的优化管理。其中,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个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不确定的来源和表现形式 1.供应链不确定的来源 (1)供应商的不确定性。供应商的不确定性表现在提前期的不确定性,订货量的不确定性等。供应不确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供应商的生产系统发生故障延迟生产,供应商的供应商的延迟,交通事故导致运输延迟等。 (2)生产者的不确定性。生产者的不确定性主要缘于制造商本身生产系统的可靠性,机器的故障、计划执行的偏差等。造成生产者生产过程中在制品的库存的原因,也表现在其对需求的处理方式上。 (3)顾客不确定性。顾客不确定性原因主要有:需求预测的偏差,购买力的波动,心理和个性特征等。通常的需求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特征,但是任何预测方法都存在某些缺陷而无法确切地预测需求的波动和顾客心理性反应,在供应链中,不同的节点企业相互之间的需求预测的偏差进一步加剧了供应链的放大效应及信息的扭曲。 2.不确定的表现形式 (1)衔接不确定性。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不确定性可以说是供应链的衔接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interface),这种衔接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合作性上,为了消除衔接不确定,需要加强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的合作。 (2)运作不确定性。系统运作不稳定性(uncertainty of operation)是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所导致,控制失效是组织管理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的根源。为了消除运行中的不确定性需要增加组织的控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三、供应链库存成本的降低措施 1.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选择供应商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产品质量,其次考虑的是供应商交货是否准时的品质,最后才是产品价格,三者缺一不可。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对于企业减少库存占用资金以及库存成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推行jit采购方式 jit采购方式也叫准时采购法,是一种为消除库存和不必要的浪费而发明的先进的采购模式。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从上游成员企业向下游成员企业提供恰当的产品。它可以协调供应与制造的关系,使供应链得以准时响应顾客需求,大大缩短提前期,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库存周转速度。 3.实施“连续补货”方式 所谓“连续补货”是供应商与零售商建立伙伴关系,两者共享零售商的库存数据和销售信息,供应商根据这些数据和信息来对零售商进行补货的过程。具体方式包括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联合库存管理(jmi)以及合作计划、预测与补给(cpfr)。 4.采用“直接运输”策略 供应链上的各个组织或部门为了保证其在供应链上的利益不受意外干扰,往往要设置一定安全库存。安全库存降低了缺货成本却又增加了储存成本。为减少安全库存和缩短提前期,以制造商为核心企业实施的供应链管理则可以采取“直接运输”策略,即商品直接运送到零售商,而不经过销售商、批发商、配送中心等中间环节,而以零售商为核心企业实施的供应链管理则可以采取“直接转运”的办法,商品从制造商经仓库送达客户。 5.实施延迟化策略 延迟化策略是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柔性及快速响应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基本做法是让产品在供应链的终端—顾客附近最后成型,处于供应链前端的工厂生产基础样式的产品,运送到顾客附近的存储设施,根据客户的订单加工为最终产品 6.加强供应链企业信息共享 通过信息共享,供应链的每一阶段都可使用最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数据来进行更准确的需求预测,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下游企业发出的订单。同时,由于实现了信息共享,企业可以清楚地了解各供应商的备货情况,消除了企业的市场预期对需求量的影响。因此,信息共享可以有效控制牛鞭效应,抑制需求放大。 7.寻求更广范围的合作 由于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各领域人们的重视。同样,在降低供应链库存成本中,也应当考虑到这一点。这就不仅要求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涉及到的企业之间要合作,而且还需要同类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合作。 四、结束语 本文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供应链不确定的原因和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供应链库存成本的几种措施,希望能对企业降低供应链库存成本有所帮助。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研究 摘要: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从价值创造出发,终于使顾客价值最大化——成本投入为了创造价值,而创造价值又必须投入成本。这一变化使得企业成本控制应该从价值链分析出发,首先确定其成本定位,进而从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三个不同的视角进行成本控制,从而实现“价值创造——投入成本——创造价值”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价值链理论;成本控制;实际应用 一、从价值链角度看当前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驱动因素单一,成本信息不全面 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认为成本项目是由料工费构成,只将产量作为计算成本的唯一驱动因素。实际上,成本动因是多样的、多层次的,如企业的规模、整合程度、地理位置、产品的复杂性、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等等都是影响企业成本的关键因素,这些却是传统成本控制未能考虑的因素。同时,传统的成本控制提供的信息主要是财务信息,忽视了隐含的成本信息,如市场开拓、内部结构的调整、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等,所以没有能够全面地揭示出企业成本的真正构成,这样的成本信息有形无形地阻碍了管理者的视野,影响了其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二)偏重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消耗 传统成本控制只注重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其着眼点在于购买与销售之间生产制造的增值最大化。这种模式使成本管理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对企业供应和销售环节中发生的成本不予重视,对于企业外部环境更是视而不见,这就使得成本控制与战略管理极不适应。战略管理强调的是知己知彼,即在开放型、竞争型的市场环境中要关注自己,又要去了解别人。企业展开这些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成本信息,仅靠传统的成本控制系统是不能满足要求的。 (三)缺乏对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分析和研究 传统的成本控制未能对竞争对手的成本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而对处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企业来说,要发展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取得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必须通过分析自己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竞争态势来确定竞争战略,来明了自己在整个行业中的优势和劣势,这将有助于企业进行战略调整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企业在了解国内外市场的情况下,模拟计算竞争对手的成本,确定在市场竞争中,自身所处的相对成本地位,为制定成本控制方案提供依据。 二、成本控制新视角——价值链成本控制理论研究 (一)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概念及内容 所谓价值链成本控制是基于现代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研究的基础。它主要指近些年来流行的价值链分析法降低成本的成本控制,它通过价值链分析、优化企业价值链以达到控制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内容不同于其他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以企业价值链来归集和分摊成本,制定价值链成本计划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中成本的归集和分配的对象是价值链,以企业现有成本水平为基础,以价值链分析为依据,对每项价值活动的成本按照价值链进行归集,然后再按照不同方法分摊至各项价值活动。确定通过价值链优化后价值链的总成本水平和构成价值链的各类作业以至构成各类作业的各项具体作业的成本水平。 2.价值链成本核算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要求价值链成本核算必须反映每类、每项作业的成本,以便对每类、每项作业的成本进行控制考核,并为价值链优化方案的设计提供财务评价数据。价值链成本核算可以通过按作业类别(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开发、采购等四类辅助性作业和内部后勤、生产、外部后勤、营销、服务等五类基本作业)设置一级账户以及在一级账户下按每项具体作业设置二级账户或明细账户的方法进行,传统的成本信息可以在价值链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通过二次归集提供,如产品成本可以在作业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采用“作业基础成本法”取得,而且这样得到的产品成本信息更加准确。 3.识别影响企业成本的结构性因素,将企业自身价值链扩展为产业价值链 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对企业的价值行为发生着影响,并进而影响着企业的成本。但也应看到没有哪一种因素能成为影响企业成本水平的唯一因素,即企业成本是一个多元函数。分析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企业从来源上判断其成本行为,并对如何改变其成本行为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因而,结合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众多企业成本管理实践,分析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显得非常的必要。 (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价值链分析 1.价值链分析的概念 价值链分析是基于价值链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价值链分析不仅要研究企业本身的价值链,还要分析研究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以及行业价值链。分析研究竞争对手价值链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深入调查,摸清竞争对手产品的差别化优势或成本优势的来源,从而借鉴竞争对手的经验、方法,采取措施,优化本企业的作业和价值链,使企业赶上或超越竞争对手,而对行业价值链进行分析研究则是从战略上明确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分析和优化本企业价值链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渠道)价值链的关系,促进成本的降低或差别化,调整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与范围,把握成本优势或差别化优势。 2.价值链分析的思想内涵 传统成本分析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的价值链进行,分析范围从采购开始,到产品销售为止,而且将重点放在制造环节上,对行业内各环节的联结了解不够,很少考虑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这些都限制了传统成本分析方法发挥作用。在战略成本研究中,主要是利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分析企业的成本行为,通过它来挖掘成本和差异化及潜在来源。价值链分析方法为成本优势分析提供了一种基本工具和框架,将企业的经营过程分解为既分离又相关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及影响活动的动因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从顾客价值出发,尽量消除不增值作业,加强能增强差异化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正因为价值链分析方法极大地克服了传统成本分析存在的种种弊端,使得企业在明确了自身及竞争对手的优势及劣势基础上,通过比竞争对手更节约或更好地开展这些战略上重要的价值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 三、价值链成本控制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一)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解决成本控制问题。 企业内部存在许多价值链,既有各业务单元(如各分厂和车间)之间的价值链,也有各业务单元内部的价值链。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是相互依存的活动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价值活动之间存在着内部联系,这种联系通常可以用一种活动和成本的改变来影响另外一种活动和成本的改变。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识别企业自身价值链及其优势和劣势,从而构建或重构支持企业价值链定位的企业内部价值链。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步骤:第一,确定企业每一种价值链的范围。单一产品经营的企业,主要从生产经营流程和相关的辅助活动来确定其价值链的范围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除了确定每一经营领域的价值链范围外,还应找出每一价值链各种价值活动的协同关系。第二,将各项价值活动分配相应的成本。企业在分解价值链之后,根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将成本分摊到价值链的各项价值活动中去,分摊的目的是产生一个反映成本分布的价值链,比较各价值活动的成本的分布,从而找出可以改善成本的突破口。第三,识别并评估内部价值链环节间的联系。识别价值链环节间的联系对于认清竞争形势非常重要,各种联系的确认就是探索每种价值活动影响或被其他活动影响的一个过程。只有认清了这些潜在联系,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联系,在进行优化和协调时不至于顾此失彼。 (二)行业价值链分析——确定企业的产业定位 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处于行业价值链中的一个或多个链接,仅仅考虑企业自身的价值链是不够的,各价值活动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也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价值链中包括多方面的相互联系,例如,原材料供应过程中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企业经营过程中内部各单位或部门之间的关系;产品销售过程中与顾客的关系等等。行业价值链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它是从最初原材料投入到最终用户产品形成之间的所有价值形成和转移环节所构成的全部的价值活动。行业价值链中企业一般可以分为上游企业(供应商)、经营企业以及主要竞争者、下游企业(购买商)三个主要链结。行业价值链分析就是将某一经营企业的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和同业竞争者列出,并对主要供应商、购买商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从建立成本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确定企业的整合战略。通过行业价值链分析,可以确定在行业价值链中哪一部分的耗费较大,了解自己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考虑是否可以利用上、下游价值链进一步降低成本或调整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及范围,以取得成本优势。 (三)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发现与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的就是为了揭示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相对成本地位。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需要测算出竞争对手的成本水平、成本构成与成本支出情况,与企业的产品成本进行比较,揭示出决定竞争优势的差异所在,以明确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即同竞争对手相比是处于成本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从而采取一定的战略行动,消除成本劣势,创造成本优势。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的基本步骤是:(1)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2)评估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3)将竞争对手的成本优势准确地定位于价值链之中;(4)采取消除成本劣势,创造成本优势的战略行动。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的关键在于确定竞争对手在价值链活动中的有关成本动因及其相对地位,然后运用成本动因的性态估测竞争对手的成本差异。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服装企业“成本控制与绩效管理”的研究与分析 [摘要] 成本控制与绩效管理中的每一个指标,对服装品牌企业的绩效管理,都可以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通过目标量化管理模式,制定各项工作岗位的业绩指标,使服装品牌企业中的营销人员、设计师、制版师、都明确自己的业绩指标和个人薪酬、奖金的关系,使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实现业绩指标的行动中去。岗位业绩指标,是衡量企业每一个员工能力的标准,制定恰当的奖惩制度,是完成企业年度绩效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对企业每一个员工和每一个经销商进行优胜劣汰的衡量标准。 [关键词] 绩效管理 成本控制 奖惩制度 一、引言 在绩效管理中,成本控制与绩效管理中的每一个指标,对服装品牌企业的绩效管理,都可以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操作起来也简单易行,能大幅度的提高服装企业的绩效管理效率和执行力。 无论您的企业是大是小,建立成本控制与目标管理模式是您的当务之急。世界优秀企业的发展共同验证了一个实践的真理,绩效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与绩效管理模式是所有企业的终极管理模式。 二、服装产品的成本控制 服装的成本由材料成本、生产成本、开发成本、销售成本、四个部分组成,合理的成本控制是实现服装品牌企业绩效管理的根本保证。 1.材料成本控制 材料成本的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面、辅材料的价格控制;二是降低材料消耗。成本应控制在产品出厂价的50%左右。 服装材料进货价格的控制属于控制管理的范畴,降低材料消耗是属于技术管理和技术革新的范畴,主要是通过采用新技术来降低材料的使用量,根据笔者调查郑州服装品牌企业的技术现状来看,材料消耗的浪费率占材料成本的5%—15%之间。正常情况下材料的消耗率应控制在3%以内,因此降低材料成本,是提成本控制和高绩效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生产成本控制 生产成本控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水、电、设备折旧等物理成本控制;二是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减少生产、管理人员的数量。成本应控制在产品出厂价的20%以内。 物理成本的控制靠的是严格的管理制度,生产效率靠的是工艺流程的改革与创新,根据笔者调查郑州服装品牌企业的工艺流程现状来看,生产效率的潜在提升幅度在30%—50%之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也是提高利润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3.开发成本的控制 开发成本的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产品开发数量和外出考察两项费用的控制;二是设计师、制版师和样衣工的人数和薪酬、奖金控制。成本应控制在产品出厂价的5%以内。 4.销售成本的控制 销售成本的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物流成本和差旅费用的控制;二是营销人员和物流人员的人数和薪酬、奖金的控制。成本应控制在产品出厂价的5%以内。 三、服装企业生产计划与销售任务的控制 企业的年度生产计划与销售任务的控制是企业的年度战略规划,一般有以下二个部分组成。 1.以产定销 以产定销,是根据企业的生产规模来制定企业年度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例如:一个小型女裤企业,在正常情况下每天能生产500条女裤,考虑到因上新款造成的生产效率不稳定等因素,每月按25天计算,月产量为1.2万条左右,考虑到因销售淡季员工放假等因素,一年按10个月计算,年生产能力约12万条左右。年产量12万条女裤,需要年销售能力平均达到2万条女裤的经销商6个才能完成年度销售计划。 2.以销定产 以销定产,则是根据经销商的销售能力来逆向制定企业的年度生产计划。从全年12个月的销售业绩的曲线分析,2月、7月是销售低谷,10月因换季也是一个小的销售低谷,企业经销商的整体销售能力不同,销售峰值也不相同,用销售峰值的系数x年生产任务=月销售任务。分析企业往年的月销售业绩的峰值,制定今年的月销售任务,调整今年的月生产计划与方案,是实现女裤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 经销商的年销售任务也要随着企业每个月的销售峰值来计算每个月的销售任务,对经销商的业绩评价也随峰值的变化而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标准。 四、企业的薪酬政策与奖惩制度 岗位业绩指标,是衡量企业每一个员工能力的标准,制定恰当的奖惩制度,是完成企业年度绩效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对企业每一个员工和每一个经销商进行优胜劣汰的衡量标准。 对于中小型服装品牌企业来说,薪酬政策应该采用低底薪高提成的薪酬政策,底薪的比例占薪酬的三分之一;提成的比例占薪酬的三分之二。提成的比例按完成销售任务的百分比来计算。如果企业老板很难兑现提成比例的话,建议不要采用这样的薪酬政策。 企业给每一位营销人员和设计师制定季度任务指标,任务指标的衡量标准就是销售业绩,并进行任务分解,连续三个月只完成任务60%以下的人员,按自动离职处理;连续半年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晋级奖励或物质奖励。 五、营销人员与设计人员的业绩指标与奖励 1.营销人员的业绩指标与奖励 企业的产品从设计属性上来说基本分三种:(1)是设计师的原创性设计;(1)是根据其他产品进行改良性设计:(3)是抄袭性的产品。这三类产品的提成的标准要有所区别,企业要用较高的提成标准鼓励设计师搞原创设计,使企业尽快形成自身品牌的产品设计风格。 在营销人员的业绩指标有两个方面组成,一是产品的销售业绩;二是商发展的质量与数量。在销售业绩指标的指定中,对原创性设计的产品,销售提成的比例要高,这种激励措施有利于减少员工之间矛盾,激发设计师和营销人员的团队凝聚力,因为他们的业绩和奖励他们共同的努力是连在一起的。发展商的数量;甄别商的销售能力是销售人员的主要任务,也是衡量企业稳定发展的主要指标。销售人员应该根据企业年度销售曲线的峰值分解出月销售指标,及时调整和补充商的数量和质量,确保按时完成企业制定的年度销售任务。对超额完成任务的销售人员应给予晋级和奖励。对连续三个月完成指标60%以下的营销人员,应实行末位淘汰制度, 2.设计师与制版师的业绩指标与激励 新产品的开发数量和企业的生产规模、经销商的数量以及计划上市的款式数量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企业计划每个月保持15个新款式在市场销售,设计师和制版师要根据经销商的销售信息反馈,及时淘汰滞销款式、推出新款式刺激市场销售,确保企业产品的设计风格和市场销售的正常运转。 设计师、制版师的业绩指标是和产品的设计属性、提成指数、销售数量相关联的。例如:一个设计师的平均每个月的业绩指标是3千条女裤,原创性设计的提成指数为1.2;改良性设计的提成指数为1.0;抄袭性设计的提成指数为0.6。根据产品的设计提成指数,设计师和制版师每个月的业绩考核指标的计算公式为:月平均指标/设计指数x月销售峰值 = 月业绩指标。 对超额完成任务的设计师和制版师应给予晋级和奖励。对连续三个月完成指标60%以下的设计师和制版师,应实行末位淘汰制度, 六、结束语 总的来说,成本控制与绩效管理是衡量企业管理人员工作业绩的一个宏观标准。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降低材料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是大幅度提高企业利润率,实现企业年度战略目标根本保证。目标量化和激励是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工具,它提供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奖罚手段。它更重要的意义在提高员工的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最终实现服装品牌企业的年度战略目标。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标杆管理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文章介绍了标杆管理的涵义和实施流程,提出了基于标杆管理的企业成本控制的两种模式,以指导企业在物价上涨、成本高昂的背景下,如何从战略层和战术层,实施标杆管理,进行成本控制。 【关键词】 标杆管理;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 一、文献综述与应用现状 (一)文献综述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对标杆管理的定义:“标杆管理是一项有系统、持续性的评估过程,通过不断将组织流程与全球企业领导者相比较,以获得协助改善营运绩效的咨询。”该定义揭示了标杆管理的本质问题:向组织外部参照物学习的价值;使用结构化、正式的流程进行学习的重要性;持续地进行组织自身与一流实践比较的重要性;驱使改善绩效行为信息的有用性。此定义被国际100多家大型公司所采用。 坎普(1989)提出“标杆管理是组织寻求导致卓越绩效行业最佳实践的过程。”该定义强调卓越的绩效,指出惟有最佳实践才能产出卓越绩效,不同水平和不同类型的标杆管理活动均可应用于跨国度、跨行业的产品、服务以及相关生产过程。此定义为国际标杆管理中心所采用。 综合这些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定义。笔者认为标杆管理的内涵是通过比较,不断发现企业内外、行业内外的最佳理念或实践,是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或其他业务活动过程与最佳部门、竞争对手或者行业内外的一流企业进行对照分析的过程,是一种评价自身企业和研究其他组织的手段。是将企业内部或者外部企业的最佳做法作为自身企业的内部发展目标,并进行改造的系列措施。 在当前面临国际次货危机、国内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的多重压力下,尽管有部分企业基本具备抵御系统风险的能力。但从整体而言,我国多数企业的管理水平与世界先进管理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抵御通货膨胀风险的能力还较弱,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我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标杆管理思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 (二)应用现状 迄今为止,有不少行业基于标杆管理思想对照优秀企业的成本控制模式,将成本指标分解细化。从1999年开始,国内钢铁行业开展了以降低钢铁成本为目的的“对标挖潜”活动,例如,鞍钢新钢铁公司把“对标挖潜”与全面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层层分解、落到实处;国内供电行业开展了“成本倒逼”活动,要求企业实施“三核对”(即日核指标,周核成本,月核利润)动态地跟踪每日的售电量,每周的成本费用,每月的售电收入和利润,按照自身的目标利润、目标成本,及时、主动地控制成本。标杆管理的实践证明:企业通过实施标杆管理,改善了成本控制水平,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因此,标杆管理是企业提高成本控制工作的有力武器。 但是,企业在应用标杆管理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标杆管理认识简单化,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成本数据和成本指标方面,未搞清数据的真正来源。二是标杆管理缺乏系统性,很多企业把标杆管理理解为一段时间内降低成本的突击活动,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三是标杆管理缺乏科学规范的指导,在实施标杆管理的过程中,部分企业缺乏科学规范,或者仅仅注意别人的客观条件,而忽视对其主观因素的分析,遇到困难易产生抵制情绪。 由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法体系。第一,成本控制必须与企业战略相匹配,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分析,现代的成本管理并不是一味地降低成本,必须根据企业战略选择相应的成本战略。第二,成本控制的内容所延伸至研发、技术创新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这些环节在成本管理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与此有关的管理成本、智力成本、学习成本以及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有关的知识成本、信息成本等也应该成为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第三,成本控制的范围要延伸。第四,成本控制的层次应有所深化。 (三)标杆管理的实施流程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标杆管理已经为国外众多企业所采纳,并作为一种重要的常规管理工具。因此,很多企业都在长期的标杆管理活动中摸索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虽然不同企业的具体做法和步骤会有所不同,但是这种不同通常只是在文字表述上的差异,其共同的实施流程,见图1。 二、基于标杆管理的企业成本控制模式研究 本文给出战略层面和战术层标杆管理两种成本控制模式。此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前者是后者的目标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和支撑。 (一)战略层标杆管理成本控制模式研究 战略层标杆管理成本控制模式是分析竞争对手,研究标杆企业的战略和战略性决策,寻找成功的关键战略要素以及成功经验,为企业的总体战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战略性指导。(见图2) (二)战术层标杆管理的成本控制模式研究 战术层标杆管理的成本控制模式主要指在作业成本方法的基础上,研究标杆企业的管理过程和作业过程,包括基于作业的成本计划、成本分解、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以及其它作业成本控制技术。通过比较分析企业中影响成本的关键作业差距来提高成本控制水平,是成本控制技术和方法的具体应用。 三、基于标杆管理的企业成本控制模式案例研究 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建于1935年,是国有独资公司制企业,集炼钢、连铸、轧钢生产工艺为一体的国家大型企业,是全国冶金系统 46 家重点企业之一。近几年,公司积极实施更高起点的飞跃,进行“结构调整、东移改造”,东移工程历时3年,于2006年5月3日全面建成投产。 (一)战略层标杆管理成本控制的应用研究 天钢集团炼钢厂以企业战略为起点,基于企业纵向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筹建、生产经营到退出),并在与其对应的价值链过程(研发、供应、生产、销售和组织管理)中均采用标杆管理法。具体方法为:第一,明确谁是企业真正的竞争对手。第二,明确竞争对手所采用的基本竞争战略。第三,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成本动因,并与自身进行比较(企业成本战略选择、价值链管理、成本动因分析、成本优势比较分析),以期找到自身不足或者发现自己的竞争优势。 实施结果表明,在低成本竞争战略的指导下,天津炼钢厂通过与竞争对手的比较,利用战略成本控制的技术方法,在整体战略上立足于炼钢厂全局,从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出发,做到了知己知彼,建立了稳定、可靠的供应商、用户和公司合作关系,更好地确保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二)战术层标杆管理成本控制的应用研究 该企业应用战术层标杆管理——作业成本标杆管理法,对基础作业层(市场需求、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质量检验、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相关作业)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的成本控制。其实施步骤:第一,进行内部分析,确定标杆管理内容。在企业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企业成本控制状况,明确需要改善或者提高的环节,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标杆管理内容。第二,选择标杆管理对象。由于企业可能会在成本控制的某一方面进行改进,因此利用作业成本信息,选择那些在这些方面优秀的企业作为标杆管理对象。第三,搜集信息、分析差距。首先识别主要作业活动;其次建立主要资源库,在此基础上,确定成本动因,将成本分配至每项作业,计算单位作业成本;最后与标杆企业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实践证明,基于作业成本动因的评价是发现与标杆企业差距的有效途径。第四,识别改进机会,制定改进措施。通过综合分析,识别可能的改进机会,并利用标杆企业的相关成本指标为目标,运用有关作业的成本动因和成本信息,将成本控制指标细化到各个动因数量和动因费用率的变化上。 实施结果表明,经过对标分析,在不改变工艺过程的前提下,该厂制定了相关措施,通过加强管理、改进工艺来降低钢铁料的消耗,实现了提高成本控制水平、降低成本的目的,见表1。 (三)实施作业成本标杆管理中的关键因素分析 首先,通过对标分析、价值链分析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寻找影响钢铁成本最重要因素——钢铁料消耗量(约占钢铁产品成本主体的80%以上)。钢铁料消耗也是炼钢厂生产中一项重要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炼钢厂技术操作和生产组织的水平,直接体现了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和科学管理水平。降低钢铁料消耗,有利于降低钢铁成本,是当前炼钢厂加强管理,完善管理体系,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次,考察钢铁料消耗量评估指标——出坯率,出坯率高表示吨钢生成成本低,反之吨钢生产成本高。再结合技术标准,在投入铁水和废钢重量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确定提高炼钢出坯率的主要途径,尽可能减少损耗的钢水的重量。为此,该企业在不改变工艺过程的前提下,制定相关措施。 四、结论 本文认为,标杆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企业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标杆为参考系,找到自身的差距或优势,企业可采用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两种模式实施标杆管理。前者的重点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具体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方法。案例分析表明,天钢集团炼钢厂通过实施基于标杆管理的成本控制模式,成本降低了20%,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使得公司每一个岗位员工逐步形成了自我的成本标准控制意识。因此,促进标杆管理与成本控制活动相结合的研究,对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搞要】 根据施工 企业 现场情况,从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等工序上来研究分析成本、从成本构成因素上来研究分析成本。 【关键词】 成本 控制 方法 企业的成本控制是指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大体上说,它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六个环节。这些环节按成本发生的时间先后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进行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对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提出要求;事中控制进行成本的过程控制和成本核算,为分析、考核提供依据;事后控制进行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对预测计划提供反馈情况。这样,一个环节推动一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全面成本控制,使整个成本控制工作有序进行。其中,成本的事前控制对企业成本控制的整体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企业进行成本与费用决策及其它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可以为成本费用管理工作提供明确的奋斗目标,增强预见性,减少盲目性,从而有利于企业建立成本费用管理责任制和实行目标管理,推动企业增产节约、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与费用水平;其次,它可以为企业未来的筹资活动提供依据。 随着国家加入wto步伐的加快,以及国家投资结构的调整,全国建筑承包市场竞争愈演愈激烈,全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因此,要想立足于建筑行业,关键在于如何把成本降低到最满意的地步,因此研究成本降低的方法成了很多企业的工作。笔者认为,降低工程成本的方法关键在于搞好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一、事前计划准备 在项目开工前,项目经理部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选定先进的施工方案,选好合理的材料商和供应商,制定每期的项目成本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1.制定先进可行的施工方案,拟定技术员组织措施 施工方案主要包括四个内容: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的组织。施工方案的不同,工期就会不同,所需机具也不同。因此,施工方案的优化选择是施工企业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途径。制定施工方案要以合同工期和上级要求为依据,联系项目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现场等因素综合考虑。可以同时制订几个施工方案,互相比较,从中优选最合理、最 经济 的一个。同时拟定经济可行的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列入施工组织设计之中。为保证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的落实并取得预期效果,工程技术人员、材料员、现场管理人员应明确分工,形成落实技术组织措施的一条龙。 2.组织签订合理的分包合同与材料合同 分包合同及材料合同应通过公开招标投标的方式,由公司经理组织经营、工程、材料和财务部门有关人员与项目经理一道,同分包商就合同价格和合同条款进行协商讨论,经过双方反复磋商,最后由公司经理签订正式分包合同和材料合同。招标投标工作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招标书要求密封,评标工作由招标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参加,不搞一人说了算,并且必须有层层审批手续。同时,还应建立分包商和材料商的档案,以选择最合理的分包商与材料商,从而达到控制支出的目的。 3.做好项目成本计划 成本计划是项目实施之前所做的成本管理准备活动,是项目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根据内部承包合同确定的目标成本。公司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和生产要素的配置等情况,按施工进度计划,确定每个项目月、季成本计划和项目总成本计划, 计算 出保本点和目标利润,作为控制施工过程生产成本的依据,使项目经理部人员及施工人员无论在工程进行到何种进度,都能事前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标成本,以便采取相应手段控制成本。 二、事中实施控制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按照所选的技术方案,严格按照成本计划进行实施和控制,包括对生产资料费的控制,人工消耗的控制和现场管理费用等内容。 1.降低材料成本 (1)推行三级收料及限额领料 在工程建设中,材料成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比重最大,一般可达65%左右,而且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往往在其他成本出现亏损时,要靠材料成本的节约来弥补。因此,材料成本的节约,也是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组成工程成本的材料包括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主要材料是构成工程的主要材料,如:钢材、木材、水泥等,辅助材料是完成工程所必须的小型材料,如:氧、乙炔气、锯、砂轮片等。对施工主要材料实行限额发料,按理论用量加合理损耗的办法与施工作业队结算,制定切实可行的奖罚方案,节约时给予奖励,超出时由施工作业队自行承担,并且还要进行罚款,从施工作业队结算金额中扣除,这样施工作业队将会更合理的使用材料,减少了浪费损失。 推行限额发料,首先要合理确定应发数量,这种数量的确定可以是以国家或地区定额管理部门测定的数据为准,也可以是施工作业与项目定额员共同测算并经双方确认的数据。总之,要经过双方的确认。其次是要推行三级收料。三级收料是限额发料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施工作业队对项目部采购材料的数量给予确认的过程。所谓三级收料,就是首先由门卫的收料员清点数量,记录签字,其次是材料部门的收料员清点数量,验收登记,再由施工作业队清点并确认,如发现数量不足或过剩时,由材料部门解决。应发数量及实发数量确定后,施工作业队施工完毕,对其实际使用数量再次确认后,即可实行奖罚兑现。 通过限额发料、三级收料的办法不仅控制了收发料中的"缺斤短两"的现象,而且会使材料得到更合理有效的利用。 (2)组织材料合理进出场 一个项目往往有上百种材料,所以合理安排材料进出场的时间特别重要。首先应当根据定额和施工进度编制材料计划,并确定好材料的进出场时间。因为如果进场太早,就会早付款给材料商,增加公司贷款利息,还可能增加二次搬运费,有些易受潮的材料更可能堆放太久导致不能使用,需重新订货,会增加订货成本,仓储成本;若材料进场太晚,不但影响进度,还可能造成误期罚款或增加赶工费。其次应把好材料领用关和投料关,降低材料损耗率。材料的损耗由于品种、数量、铺设的位置不同,其损耗也不一样。为了降低损耗,项目经理应组织工程师和造价工程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与分包商确定一个合理损耗率,由其包干使用,节约双方分成,超额扣工程款,这样让每一个分包商或施工人员在材料用量上都与其 经济 利益挂钩,降低整个工程的材料成本。 2、人工费用的控制方法 人工费用的控制主要包括人员队伍的控制和单个人员的工资控制。一、人员队伍的控制:项目开工后,根据计划部门提供的施工方案和进度计划,组织上队伍,在选择队伍时,必须通过多方面的考察,选择精干的队伍。然后在人员的数量上搞好控制,开始不可以多上,只可以少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确实缺少人时,再组织上人,尽量做到不要浪费劳力,同时也必须满足施工的需要。二、单个人员的工资控制:通常这是一个非常难控制的问题,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时间,工序难度等。在一年的施工中,冬季施工是比较难的,而且干的工作量相对来说比较少,一般的作法是工资开得比较少,这样容易是很多人员感觉到工资太少,缺少动力,于是有很多人员解决合同,因此在 计算 工资时要考虑到下一年招工难的问题,所以可以适当提高一下冬季施工人员的工资,同时,在夏季施工时,往往工作量比较大,工资相对来说比较高,此时也要考虑到冬季施工的特点,可以适当的减少工资以利于弥补冬季施工的约点。但是也不能太少,毕竟干的工程量多了很多。所以必须把握一个正确的度。在施工工序中,一个活干下来,有时工序简单,这时的工作量一般来说比较大,因此工资一般比较高,但是在遇到困难的工序时,完成工作量相对来说比较少,此时的工资一般比较低,遇到这种情况,也必须通过管理人员来协调工资比例。 3、机械费和管理费的控制 一般来说,机械费、管理费用在成本中占的份量不算太大,但是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对机械费用的控制,首先必须选技术熟练的工人,然后再选取诚信可靠的人员来进行管理,登记机械台班,进行不定期抽查,核实其工作的准确性。也可以根据油料的消耗定额来核算工作台班,据此计算机械费用。避免那些不负责任的人员夸大工作时间,捞取额收入,从而增加公司机械费用。二、对管理费用的控制,公司必须采取承包的方式,先制定出承包控制标准,由项目经理负责,然后每月进行分析考核,得出哪项费用超标,哪项费用节约了,最后针对实际发生情况和预算目标做出可行性决策,根据实际发生费用与目标费用相比较,节约费用的根据考核办法给予奖励,反之给予相应的处罚 三、事后成本分析 当一个项目竣工后,应该对该项目的成本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具体方法是比较法,比较法是指一项工程,在工程开工之前,计划部门根据施工图纸计算出一个详细的责任成本,然后待工程结束后,把实际发生成本与责任成本相互比较的方法。通过二者之间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实际成本中有哪些是超标了有哪些是节约了,再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得出一个有益于以后工程的结论。让管理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多注意容易超标的成本部分,吸取教训。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方法应用研究 [摘要]项目成本控制已成为建筑施工 企业 经营管理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标志和不可缺少的内容,研究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对完善投资体制改革、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概念及意义,分析了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项目成本 控制 改进 一、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概念及意义 1.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概念 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必要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对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进行严格组织和监督的一个系统过程,即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企业应以施工项目成本为重心进行成本控制。 2.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意义 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1)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项目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施工项目成本的降低,表明施工过程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节约。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可以及时发现施工项目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措施,充分利用人力和物力,降低施工项目成本。 (2)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有利于项目经理项目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项目经理项目承包责任制中,规定项目经理必须承包施工质量、安全生产、施工工期、文明施工和项目成本五大约束性目标。其中成本目标是 经济 承包目标的重点和综合体现,因此,项目经理要较好地实现经营承包责任制,就必须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市场机制,管好项目,控制投入,降低消耗,将质量、工期和成本三大相关目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控制。 (3)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增加企业利润、扩大社会积累最主要的途径。在施工项目价格一定的前提下,成本越低,盈利也相应地越高。施工企业以施工为主营业务,因此其施工利润是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企业盈利总额的主要构成部分,故降低施工项目成本即为施工企业实现盈利的关键所在。 二、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经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行业在计划经济的时候利润比较高,所以施工企业只是需要完成指令性任务,很少考虑和核算项目投资的解节超问题,对工程项目成本也不需要太多的重视。所以在完成工程项目的时候,只管干,不管算。但是随着近几年本行业的企业不断增多,行业日益成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好多建筑企业感觉到了危机,所以开始注重对项目成本控制的加强,然而,一种观念的转变要很长时间,以至于在具体的项目管理控制工作中仍然存在思想上的不重视现象,造成企业利润点下降的结果。 2.组织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从项目的组织管理上看,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有:首先是缺少拥有权力,承担责任的成本管理部门。目前,我国施工企业通行的管理做法是把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的主要任务委托给财务部门。事实上,成本是一项综合指标,它以货币形式表现,但不是纯财务问题,它涉及到项目施工的每一个阶段,涉及技术,施工组织,核算,管理等项目每种活动的各个方面,因而,仅仅依靠财务部门并不能有效的解决成本控制;其次在成本控制上,缺少系统管理和对项目施工各个阶段成本支出的系统控制。 3.施工方案上存在的问题 工程项目中标后,必须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技术上先进可行和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目前,在我国的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中,不少工程项目都不进行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即使比较也只是在技术上进行比较或者是根据经验在局部方案上进行比较,这种情况是因为我国施工企业的人员知识结构和考虑问题的习惯有关系,因此,要有效的,系统的控制项目成本首先要从项目施工准备阶段做起,制定出最佳的施工方案。 4.成本控制的方法与手段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成本控制的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制定出的制度是严格的,但是,实施的效果都不理想,其原因之一是缺少一套系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和先进的手段。没有先进的成本控制手段,项目施工过程中大量的数据信息就难以及时地进行收集,传递,处理和储存,从而就不能及时掌握项目成本的变化情况,成本控制也就失去了依据,更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降低成本,保证企业的利润的最大化。 三、建筑施工 企业 成本控制方法的改进措施 1.建立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保证体系 (1)目标方针体系 在企业经营整体目标指导下,通过成本的预测、决策和计划确定目标成本,目标成本再进一步分解到企业各层次、各部门,生产各环节,形成明确的成本目标,层层落实,保证成本管理控制的具体实施。构成了成本管理保证体系中的“计划”环节。 (2)成本控制体系 围绕着工程项目,企业从纵向上各层次、横向上各部门以及全体人员根据分解的成本目标,对成本形成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即相对于施工过程对招投标过程中成本预测、决策和计划的事前控制,对施工阶段成本计划实施的事中控制和交工验收成本结算评价的事后控制。 (3)信息流通体系 是对成本形成过程中,有关成本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的系统。企业各层次、各部门生产环节,对成本形成过程中实际成本信息的收集和反馈,用数据及时、准确地反映成本管理控制中的情况,就是成本管理保证体系的“检查”环节。 2.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保证体系的实施 (1)目标方针体系的实施 工程项目成本目标化以后,由于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层次或部门都不可能单独完成对成本的管理控制,只有企业各层次、各部门之间围绕工程项目成本的优化进行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发挥各自在成本管理保证体系中的不同职责,才能在整体上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实现成本的优化目标。这体现了系统管理的整体原则和能级原则。因此,成本目标必须从纵向上对公司、项目承包班子、施工处、作业班组、个人进行分级分解;从横向上对劳资、计划、生产、财务、材料、质量、安全、政工、后勤等进行分工分解。同时分解还要结合优化施工工艺和施工组织;人工、材料机械费、管理费的节约;质量、安全的管理等降低成本途径进行,使每一层次、每一部门以及每一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责任成本,形成一个矩阵式的成本管理保证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发挥企业各层次、各部门和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控制与协调、 教育 与激励、指导与服务的成本管理控制功能,使各级、各部门为工程项目的服务落实到实处,切实有效地控制施工成本,不断优化目标成本。 (2)成本控制体系的实施 成本管理保证体系中对成本目标的控制,最终都要落实到施工现场上来。施工组织设计要根据计划成本目标,按建设项目、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编制分级 网络 计划,以网络计划为基础编制相应的劳动力、材料、机械需求计划、施工组织准备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加强现场管理人员的网络计划意识。在优化的网络计划控制下,实现劳动力、材料和机械等资源成本目标的优化,以及质量成本、技术成本、安全成本和管理成本的优化: 材料成本的控制主要从订货、采购、运输、人库、保管、加工、利用、回收和维护等环节人手,根据施工组织计划下达的工程量和定额领料数量等一系列控制参数,保证适时、适地、按质、按量、成套齐备地供应,以节省材料的采购保管费,减少损耗,合理使用材料,降低成本支出。 人工成本的控制关键在于提高工效,节约劳动消耗量,这就需要根据施工进度组织劳动力,保持生产的均衡度,减少劳动力不足或窝工现象,减少不必要的人工开支。同时还需要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和人工费审核制度,合理编制定员,进行劳动组织,加强职工的技术水平,提高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减少民工的使用,从而降低人工成本。 根据机械设备的最佳 经济 寿命,使用机械时,要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决定购买还是租赁,充分利用自己的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搞好维护,合理选配机械设备,充分发挥机械技术性能,以控制机械成本的支出。 (3)信息流通体系的实施 要做到成本信息反馈的高效和灵敏,必须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严格划分成本的开支范围,完善各种经济责任制,健全各项消耗定额指标的编制和管理工作,做好各级成本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成本管理机构和有效的项目管理台帐,应用管理的“新老七种方法”进行原始数据、资料统计、整理和分析、及时准确地为成本控制提供准确的信息数据。 工程项目成本目标的确定是一个反复过程,由于建筑企业处于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里,企业要生存 发展 ,获得一定的利润,成本决策必须要反复比较多个根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作预测而得到的方案,从中选择一个最优的成本目标,并经过分解,落实到企业各层次、各部门、生产各环节,做出成本计划。在施工中对成本目标实施控制,还需要通过信息系统随时掌握执行情况,通过收集和分析各项生产费用的形成、变动和影响因素,核算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及原因,及时准确地反馈到生产过程中,采取措施,纠正己经发生的偏差,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在竣工阶段,根据整个工程的变化情况调整有关目标,得出实际成本和工程实际造价以利于最终结算, 总结 经验,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指导下一次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工作。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物流运输的成本控制研究策略 [摘要]运输功能是整个 现代 物流七大基本功能之一,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运输成本在整个物流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运输成本的有效控制对物流总成本的节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物流 运输成本 控制 随着物流成为获取利润的“第三源泉”,物流的功能和作用也开始被 4.运输成本与运输方式的关系 合理选择运输方式是保证运输质量,提高运输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不同特性的物资对运输活动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当同时存在多种运输方式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就有一个选优抉择的问题。选择运输方式是一个非程序化决策问题,要制定一个统一规定的标准是困难的,只能在组织货物运输时,按照一定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进行。 二、控制运输成本的措施 1.合理选择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率 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在目前多种运输工具并存的情况下,必须注意根据不同货物的特点及对物流时效的要求,对运输工具所具有的特征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作出合理选择运输工具的策略,并尽可能选择廉价运输工具。采用零担凑整、集装箱、捎脚回空运输等方法,扩大每次运输批量,减少运输次数。采用合装整车运输、分区产销平衡合理运输、直达运输、“四就”直拨运输等运输形式,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2.强化运输成本的核算和考核 要树立 现代 物流理念,引进先进的物流运输管理和优化方法,结合 企业 自身实际,寻找改善运输管理,降低运输成本的最佳途径。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建立物流运输管理专职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应用物流作业成本法(物流abc),把反映物流运输成本的数据从财务 会计 的数据中准确剥离出来,统一企业成本 计算 的口径。在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同时,加强预算管理,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实行定额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进行成本控制目标分解,明确责任,实现责、权、利结合,加强成本核算和考核。 3.整合自身运力 通过整合运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运输成本消除由于企业内部各部门间壁垒、企业之间壁垒、区域壁垒造成的物流运输资源浪费现象和对效率的影响。企业内部实现信息化管理,企业间尝试通过综合信息平台的建立,加强横向沟通和信息共享,改变以往的相对封闭状态和“各自为政”、“小而全”的运作方式,共享资源,实行物流外包。这样可以减少企业间的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现象,优化社会和企业资源配置,减少企业投资,降低运输成本。 4.消除运输中不合理现象 物流运输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在组织运输时,要对运输活动及涉及到的其他环节要 科学 规划,统筹安排,尽量压缩不必要的环节,减少个别环节所占用成本。对有条件直运的,应尽可能采取直达运输,减少二次运输。同时,更要消除对流及隐含运输、迂回运输、重复运输、过远运输等不合理现象。 成本控制研究论文:加强工程成本控制的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分析了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项目成本控制的措施研究,对于指导施工 企业 开展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工程成本控制 问题研究 1 前言 随着我国投资结构的调整和建设行业的市场化,施工企业的竞争愈演愈烈。目前,有些施工企业因底子薄,冗员多,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境地。由于承接任务后施工组织、施工方式、资金运用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给成本控制带来了许多新课题。一个施工企业只有通过充分发挥自身在资金、人才、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从技术、 经济 、管理等方面做好施工组织工作, 科学 有效地配置施工企业的资金、人才、设备等资源,降低工程成本,以提高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的生存和 发展 创造广阔的空间。 2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 任何管理活动,都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成本管理也不例外。成本管理体系中项目经理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其它业务部门主管以及各部门管理人员都应有相应的责任、权力及利益分配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加以约束和激励。现行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制,没有很好地将责、权、利三者结合起来。有些项目经理部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成本管理主管,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和相应的成本管理制度。 (2)忽视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质量成本”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发生的一切必要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蒙受的经济损失。“片面强调工程质量,而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增加了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质量成本,使经济效益不理想,企业资本积累不足;项目经理部却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会产生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质量成本,既增加了成本支出,又对企业信誉造成很坏的影响。 (3)忽视工程项目“工期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所谓“工期成本”是指为实现工期目标或合同工期而采取相应措施所发生的一切费用。有些项目施工前期忽视工程进度,虽然工程进度不紧凑,但并不意味着工程成本就少发生,前期施工设备进场没有完成计划任务,造成机械设备的浪费及劳动力工作效率不高等情况,真正等到业主要求工期的时候,又不得不出现大干的情况。后期由于受到业主的硬性规定,又要采取特别措施赶工期,施工成本往往多于或倍于常规施工成本。 3 加强项目成本控制的措施研究 (1)优化施工工期降低工程成本 在合理工期下,项目成本支出较低。工期比合理工期提前或拖后都意味着工程成本的提高。由最优的施工方案来 计算 的工程项目的工期以及各单位工程施工所持续的时间就是工程项目的合理工期。在安排工期时,要注意处理工期与质量、成本的辩证统一关系,应按合理的工时、工期进行劳动力的安排、材料的供应和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施工组织实施时应该做到材料齐备,人员、机械到位时再施工,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要求进行施工,避免不顾工程质量而盲目加快进度的现象。 (2)科学控制材料费用降低工程成本 材料的费用在建设中占的比重很大,约占建筑安装费的40%~50%,有的高达70%左右。所以,材料价格对工程成本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材料价格受材料的产地、运输方式、运距长短、运价高低等因素影响,因此,选用材料时应采用招标的办法,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根据材料不同产地的价格、运输方式、运价计算出不同供应方式的材料价格,再 参考 当地的市场价格货比三家,选用最实际、最经济的方案。 4 施工方案的优化降低工程成本 施工方案的优化选择是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途径。施工方案是否先进、合理不仅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也必然会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目标成本和工程项目的利润。按照最优方案施工可以降低成本、加快进度、保证质量和安全,实现工程项目投入少产出最大、提高 经济 效益。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除了应组织专家对投标文件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外,还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施工方案进行比选,应用价值工程等方法对项目做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分析,努力挖掘节约工程投资的潜力,从而达到控制工程成本,获取更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比如,每个工程项目建点初期,都要涉及临时设施搭建问题,对临时设施可以采取自建、租用、自建与租用相结合等方案,每个方案成本投入是不同的。对工期较长、人力较多的项目,一般以自建为主,对工期较短、人力很少的项目,则以租用为主。在施工机械和设备的选择上,更需要有一个方案比选问题,机械费用比例很大,购买或租赁要经过充分论证。 5 加强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这个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阶段,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好坏与最后阶段的工程决算编制完整、正确与否息息相关,特别是完整性。一般来说,由中标价加上各种变更及签证费用(包括索赔)形成最终结算额。在编制决算时不能遗漏每一张联系单。平时要把联系单当成支票、现金那样重点保管,有些分包的决算应与专业分包单位核对后,再纳入总包决算。最终向业主提供决算前,项目部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一次成本分析,决算数是否大于财务成本,决算上的材料数量、价格与实际耗用量、采购价是否基本吻合。 6 作好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 制定落实责任成本,搞好施工前的成本预测。工程签约后,首先应开展编制施工预算、成本计划、再结合现行、当地人工、材料、机械的市场价,测算出工程总成本。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合理地界定项目部的责任成本范围,把可控制成本作为项目班子的项目承包基数。项目承包基数的测算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首要环节,在测算过程中必须慎重合理,考虑影响成本的多种因素,例如工程价款、工程本身的特点、项目班子的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以及主要材料的市场情况和工程合同的有关条款等。公司与项目部在项目承包合同中,应对项目承包基数、质量、工期、安全、文明施工、奖惩等详实约定。通过合同的签订,确保项目部和 企业 总部责、权、利分明,双方按合同中的责任,自觉地履行各自的职责,以保证项目施工顺利完成,在 科学 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成本管理的有效化。 项目部对成本指标进行合理分解。项目部签订承包合同后,可根据目标成本计划,按照工程项目部、工种及成本内容,对目标成本进行指标分解,将目标成本分解到人,确保目标成本的归口管理。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火灾特性与处置对策 摘要:石油化工火灾因其火灾荷载大、现场情况复杂、影响因素多,易发生爆炸、爆轰等恶性火灾事故,事故同时会造成生产停滞、环境污染、群体恐慌等次生灾害。在分析当前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火灾形势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石油化工火灾的处置难点,探讨了石油化工火灾的处置对策,为消防部队灭火救援提供参考。 关键词:石油化工;火灾风险;处置对策 我国是石油化工产业大国,主要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据公安部消防局石油化工行业火灾防控情况调研小组2015年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共有炼油企业240余家,炼化一体化企业23家。其中,建成千万吨级炼油企业28家,百万吨级乙烯企业16家,以及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一体化企业14家,炼油、乙烯及芳烃联合生产企业9家。从规划布局来看,以进口资源为主的炼油、乙烯等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以国内资源为主的炼油、乙烯等产业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东北地区。但是,全国除西藏、贵州、山西、四川之外,其他各省市均建有炼油企业,“多、小、散、乱”的产业格局现象仍然突出。与石油化工产业高速发展相比,我们的安全防控水平没有同步跟进,导致潜在的事故风险不断激增,石油化工行业已经成为安全生产事故的高发区、重灾区,灾害性后果呈现逐年增多的特点,并于近期形成了事故集中井喷的严峻局面。深入研究石油化工火灾事故处置对策,提升消防部队应对此类火灾爆炸事故的能力极其重要。 一、石油化工企业火灾形势 国家新型产业调整,伴随石油化工企业发展突飞猛进,科技迅猛增长与安全生产之间的矛盾凸显,石油化工火灾爆炸事故呈现几何规模上升,生产工艺的复杂性、物料储运的集中性、生产规模的聚合性直接导致火灾危险、火灾荷载陡增,处置过程稍有不慎,连锁事故随即而发,造成人员伤亡、环境污染、财产损失。[1]近年来全国多发恶性石油化工火灾事故,从2004年起,每年较大以上等级事故发生次数均在30起以上,死亡人数占工伤死亡总人数的13.8%,高居第一位。其中2001年至2014年发生512起重大事故中,造成2320人死亡,伤者不计其数。从发生的数起重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看,石油化工企业在规划设计、标准制定、安全管理及应急处置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是企业的规划布局存在风险,工艺设计本身存在缺陷,本质安全要求缺失,安全设防水平偏低,消防设施的设置不能满足石化行业发展需求,单位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应急处置灭火救援能力欠缺。石化产业的诸多问题是以安全隐患的形式存在,并将通过火灾、爆炸等极端形式暴露,消防安全现状不容乐观。2015年以来福建漳州“4·6”PX爆燃事故、江苏南京“6·12”德纳化工爆燃事故、山东日照“7·16”液化烃罐爆燃事故,天津滨海新区“8·12”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山东东营“8·31”爆炸事故的集中爆发,直接造成大量消防官兵伤亡。对消防部队综合应对能力直接敲响警钟。 二、石油化工火灾处置难点分析 (一)生产工艺复杂 近年来,随着能源利用率不断提升,充分利用石油资源,发挥物质最大效能性,生产能力不断加大,提油率不断增加,使得原有的加氢裂化工艺更为完整,随之引入的高温、高压反应链更是加大了容器的操作极限。在资源整合性方面,原油利用率不断提升,产能不断增大,单套常减压装置年加工能力由数百万吨陡升至数千万吨,生产模式由单一炼化型向炼化一体化进行转换,工艺流程更多、环节更精细、集成度更高。而技防规范的滞后性在发展上与规模产能却大相径庭,无法适应多单元、高密集的需求。同时,衍生石油制品催生民营精细化工业的发展,危化品种类和数量的急剧增加,造成火灾的危险和危害性大规模提升,给灭火救援工作带来巨大考验。 (二)储存量越来越大 根据公安部消防局石油化工行业火灾防控情况调研小组2015年对辽宁、浙江、山东等省调查统计,发现我国油品及液体化工品总储量已达240万m3,单罐储量:固定顶已达3万m3、内浮顶已达5万m3、浮顶储罐普遍达10万m3,液化天然气储罐已达16万m3,最大可达20万m3,球罐直径已达65m,原油储罐更是没有设置单罐存储上限。大连中石油“7·16”爆炸火灾事故,10万m3原油储罐全液面燃烧,事发地大孤山半岛油气总储量1600万m3。石化企业多数在集中区域设置,事故发生后,辐射、冲击波,以及原油的沸溢和喷溅作为灾害事故扩大的第一要素,集中区域可直接导致连锁性灾害。事故发生过程中的风力导向,灭火药剂的使用以及灭火用水的流经,又对事故区域造成次生影响,处理稍有不善,造成灾害升级和问题遗留。[2] (三)燃烧形式越来越复杂 石油化工储罐区和生产装置区一旦发生火灾事故,由于具有低闪点、高热量、大冲击等特点,往往伴有爆炸发生,在冲击波和气流作用下,造成现场大面积破坏的连锁反应,可能形成储罐火、地面流淌火、沟渠流淌火、生产装置火、管线喷射火等多种燃烧形式,以及重油沸溢喷溅会带来的重大人员伤亡。火场温度高,液体随地形肆意流散,临近装置和设备由于工艺失压、辐射影响造成的物理和化学连锁爆炸,造成灾情扩大,救援队伍无法第一时间接近火场进行有效控制。 (四)消防设计与企业发展不适应 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装置、储罐、输油管线密集化、集成化程度不断提升,由于先进工艺技术引进的同时应跟随更新的规范和安全系统不能同步,造成预案想定火灾规模仍停留在小装置小储罐时期,防火间距、安全距离不足、单位总体储量过大、单罐储值无上限、多种类别化危品混存、灭火用水量延续时间不足、泡沫系统设置范围偏小、设计储量不足、远程控制系统失控漏管等现象,均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火灾扑救工作。 (五)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滞后 石油化工企业在进行改(扩)建追求产能和效益的同时,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同步发展,使得石油化工产业发展与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一些大中型石化企业虽然设置了企业消防站,但是却缺乏统筹考虑设置公共消防站,造成消防站数量和布局不合理,况且在改(扩)建时没有充分考虑消防车辆装备的种类、数量,没有按照企业的发展配置和调整,造成种类单一,数量缺少,能力不足;在消防供水方面,大部分没扩建原有的消防水池、没更换原有的供水管网,造成供水不足。 (六)火场形式多变、应对困难 石油化工企业发生火灾后,由于高温造成设备装置损坏(基本都是钢结构),一般化工厂发生火灾时,设备基本都处于运转状态,常压、减压、裂化、催化、蒸馏、冷却等设备都在正常运行,某项工作装置的故障或发生火灾、爆炸,将会导致连锁反应链中断,造成局部物料和压力发生改变,反应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反应不全或反应过度容易造成装置破裂、损毁,造成更多的易燃易爆及毒害物质泄漏,引发连锁爆炸扩大灾害,DCS控制系统失灵、反应失控,设备的进一步破坏将导致灾难性事故。在储存区域,连锁爆炸和辐射影响,也会导致管路损坏。前期灭火救援作业时,如射水方向错误,药剂投射失误,同样也会导致浮顶油罐出现卡船、沉船以及边缘罐壁融化包裹等现象,灭火救援处置应对困难。 (七)力量调集难、现场处置慢 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较为集中的沿海地区,由于灾害多发,多种形式组成的消防队伍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公安消防部队也作为消防安保和灭火救援的重中之重;但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由于需求量较少,石油化工企业布局相对边、远、散,而灭火救援力量多集中于城市,针对城市火灾。[2]对于大型石油化工火灾的准备工作只能停留在理论和推演阶段,从事灭火救援工作的人员没有实际控火经验。但是,小概率不等于不发生,这类场所一旦发生灾害,在力量调集、装备集结、药剂运输方面将会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局面。虽然内陆省份的石油化工企业厂区、库区也设有专职消防队,但由于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装备种类质低量少,造成预警不及时、联动不配套,无法通过工艺连锁控制火势蔓延,移动设施成为企业应急处置的主要手段,未形成工艺控制与消防技战术的有机结合。由于平时会同公安消防部队、社会联动单位开展的综合应急演练较少,部分单位也因石化单位发生火灾概率小,而忽视应急准备和灭火器材、装备、药剂的储备。事故发生后,指挥者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处调集,造成到场较慢、器材种类、药剂不足,随之也会引发现场混乱、配合不好、协同不到、通信不畅等问题。欠发达地区发生的石油化工灾害事故,一旦达到一定规模,事故可控能力极差,引发的次生灾害更多,损失更大,造成事故处置滞后。 三、扑救石油化工火灾的措施 (一)科学调度、整合资源 石油化工火灾扑救应基于水冷却和泡沫窒息灭火,可配合使用干粉抑制火场自由基,应优先调集大流量、大功率消防车辆、消防水(泡沫)炮,确保灭火药剂射流能够到达燃烧和指定区域。同时,要将重型水罐车、高喷消防车、照明消防车、防爆通信消防车、侦检消防车、化学事故救援消防车、干粉消防车、泡沫消防车、灭火机器人、供水车组、移动充气等车辆充分调集到现场。设备冷却方面:应尽量采用便携式自动灭火设施,如遥控水炮、大力自摆水炮、灭火机器人等。灭火方面:合理选择泡沫发生装置,利用射流泡沫发生器、流淌泡沫发生器对地面流淌火实施作业,利用高喷消防车、车载泡沫炮、移动泡沫炮对储罐区和装置区进行灭火。如:大连“7·16”新港油库火灾,一次性调集14个公安消防支队、4个企业专职消防队、348辆消防车到达事故现场,同时动用飞机调运500t泡沫到达现场。福建漳州“4·6”PX项目爆炸火灾事故,一次性调集福建本省9个支队248台消防车,跨省调集广东总队38台消防车,共计286台消防车投入灭火战斗;并从山东、江苏、江西、广东等省调集泡沫1000余吨,福建境内调集泡沫600余吨。 (二)确保现场药剂输配不间断 扑救石油化工类火灾,应综合考虑水和其他灭火药剂的整体消耗,组建供水和其他药剂保障分队,科学拟定供水和其他药剂调集方案。火场前沿应尽量减少主战消防车辆,使用水泵流量在200L·s-1以上的大功率消防车,分干线、分段设置灭火作战区域,设置分区指挥员,确保灭火指挥和药剂保障的独立性。在药剂输配方面,应综合考虑固定消防设施、市政管网和天然水源,使用泵浦消防车就近取水,使用供水编组从天然、大型水源远端取、配水,选取60L·s-1以上流量的消防车作为长时运转的供给保障,干线消防车应配备备用消防车,防止车辆故障造成的供液中断,供水干线应尽量配备直径在150mm以上的抗压水带,有效减少输水压力损失。 (三)科学设置指挥部 按照垂直指挥原则设立总指挥、前沿指挥部、后方指挥部。前沿指挥部包含作战指挥、安全观察指挥、侦检指挥,后场指挥部包含供水指挥、通信指挥、战勤保障指挥、联动单位指挥。两个指挥部在总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要形成独立指挥向统一指挥梯次过度,相互协作、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为确保指挥独立性和权威性,应坚持令出一人,分级落实,避免多人下令造成火场混乱。 (四)强化侦检,全面掌控 有效利用各种侦检方法,充分掌握现场情况,了解现场工艺流程,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科学开展施救。侦检组要优先取得企业储罐、生产装置的设备安装图、单位平面图、工艺流程图、道路交通水源图等图纸资源;会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迅速查明事故区域、灾害类型、灾害点位置、储罐直径、压力、储存物料理化性质、最坏结果影响等,共同商讨科学合理有效的处置办法,可优先考虑采用工艺进行控制。针对储罐区重油火灾还应重点掌握水垫厚度,可考虑使用热成像仪掌握热波传递情况。同时要对周边环境和重点保护区域进行划定,为指挥部提供设立安全观察哨的位置,对事故征兆和撤离做好预判,确定进攻和撤退路线。 (五)合理选用战术措施 扑救石油化工火灾,现场控制应优先考虑工艺控火,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施救,采取“以固为主、固移结合”的战术指导思想,着力进行“补位思考”,即移动消防力量重点部署在固定消防系统因火灾爆炸损坏而无法发挥作用的部位。要依托“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战术原则,重点防止临近部位的烤燃、烤爆。坚持“工艺措施和大流量枪炮配合使用”的方法,石油化工火灾的蔓延发展紧扣物料根本,有效控制物料流动、泄漏和流量,合理采取“冷热交互”降低物料温度、“关阀断料”切断物料供给、“输转倒罐”减少物料总量等方式进行合理搭配,最终有效扑救火灾。 作者:刘彦海 单位:黔西南州消防支队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质量控制研究 摘要:本文就针对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质量控制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质量控制 铬钼钢材料具有良好的性质,在石油化工的管道施工中应用广泛,但是近些年来,在石油化工的建设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的铬钼钢管道焊接质量问题,大多都是由于焊接裂纹导致开裂,在铬钼钢管道焊接过程中没有做好质量的控制与管理,从而导致在石油化工中出现铬钼钢管道焊接质量缺陷。本文就针对石油化工中铬钼钢管道焊接的质量缺陷进行产生条件以及原因的剖析,从而加强对过程的质量控制,找到质量控制的措施,提高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的质量。 1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施工中常出现的裂纹质量缺陷与控制分析 在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施工中,常见的质量缺陷就是裂纹的产生,在冷裂纹中最常见的就是延迟裂纹,一般都是由于在铬钼钢管道焊接后会冷却降温到最低温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应,会出现一些延迟的冷裂纹,随着时间的增加会不断的扩大增多。导致铬钼钢管道焊接出现延迟裂纹的条件有三个,分别是铬钼钢管道焊接接头受到的约束应力的作用,铬钼钢管道焊接接头所含扩散氢的数量,铬钼钢材质的淬硬程度,这是造成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出现延迟裂纹的三个产生条件。 1.1铬钼钢管道焊接接头约束应力的形成以及控制的途径 铬钼钢管道焊接接头的约束应力主要是由在石油化工焊接过程中的三种应力的共同作用产生的,主要包括:在进行铬钼钢管道焊接前的不合适预热,以及焊接过程中的不均匀加热导致在焊接冷却时产生的热应力;在铬钼钢管道焊接过程中会产生热循环过程,从而由于相变而产生的组织应力;受到铬钼钢管道焊接自身结构的约束作用所产生的应力。在铬钼钢管道焊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拘束应力,在实际的焊接过程中,不能消除,只能针对拘束应力产生的条件进行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铬钼钢管道焊接的应力大小,比如,在进行管道焊接前,要进行合适的提前预热,在焊接的过程中,注意焊接的顺序与流程,从而降低铬钼钢焊接结构的拘束力,也可以在焊接后进行热处理,从而降低焊接的组织应力。 1.2铬钼钢管道焊接接头所含扩散氢的来源及控制途径 在铬钼钢管道焊接的过程中,焊接接头处会产生扩散氢,主要是由于铬钼钢焊接材料中含有的水分,焊接表面存在一些污垢等,还有焊接施工现场的环境潮湿度,这些都是焊接接头扩散氢的来源。想要控制铬钼钢管道焊接接头处的扩散氢,可以采取一些控制的措施,比如,降低焊接钢材的冷却速度,将焊接材料在高温中多停留一段时间,使氢能够大部分的扩散逸出,从而降低氢的产生,降低扩散氢在焊接缝隙中的含量。 1.3铬钼钢材质的淬硬倾向程度发生条件与控制途径 铬钼钢材料硬度较大,具有一定的淬硬倾向,这大多都是由于铬钼钢材料所具备的化学成分与性质,钢种的壁厚,铬钼钢管道焊接的工艺水平以及焊接后的冷却环境条件等造成的。其中铬钼钢材料的化学成分与性质、壁厚等都是不能外力改变的,所以想要避免钢种产生淬硬倾向,可以通过焊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以及焊接后冷却环境条件来控制。 2导致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出现裂纹质量问题的原因剖析 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之所以会出现延迟裂缝这样的质量缺陷,大多都是由于在焊接的过程中没有做好质量的控制,分析铬钼钢管道焊接出现延迟裂纹的原因,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质量控制,以下就对产生质量缺陷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 2.1铬钼钢管道焊接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进行铬钼钢管道焊接前,要对焊接人员以及热处理人员的素质进行审核,因为焊接工作需要专业的技术能力,在进行焊接时,要严格的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很多焊接施工人员的技术专业素质不过关,就会导致在焊接时出现质量问题。 2.2铬钼钢管道焊接的材料因素 造成焊接裂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扩散氢含量,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焊接材料没有进行完全烘干处理,导致材料中的含水量比较大,导致焊接时出现扩散氢,严重时就会导致焊接裂纹的出现。因此在处理焊接材料时,要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 2.3铬钼钢焊接前的预热问题 在进行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预热,提前预热可以提高焊接接头处的韧性,防止焊接裂纹的出现。但是在实际的焊接过程中,施工人员在预热时往往没有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出现不适当的预热,极大的降低了预热的质量水平,导致焊接质量裂纹的出现。 2.4焊接后的脱氢处理方面的问题 为了防止焊接裂纹的产生,一般情况下,在铬钼钢管道焊接后需要进行热处理,进行脱氢处理,热处理的时间要尽量长一些,以便焊缝里的氢能够最大限度的逸出,从而降低铬钼钢管道焊接接头处的扩散氢,进行热处理还可以降低焊接接头的冷却速度,避免钢种出现淬硬倾向,但是在实际的焊接过程中,施工人员往往不能及时的进行热处理,很容易因为扩散氢含量的增加导致质量裂纹的出现。 2.5焊接后的热处理问题 在铬钼钢管道焊接后进行热处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不仅可以降低焊接接头处的材料硬度,还可以提高韧性,改变铬钼钢材的组织结构,消除焊接应力的残余量,提高变形能力,避免出现淬硬倾向,但是在实际的热处理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很多的焊接施工单位在评定焊接工艺时仍然按照原先的标准,使得焊接接头的硬度与标准不符,甚至还存在有一些施工检测单位并没有进行焊接接头的检测,就出具检测报告,使得检测报告严重的失真。其次,在铬钼钢管道焊接后应该立即就进行热处理,但是在实际的焊接工程中,一些施工单位为了利益,往往都是先进行无损的检测,再进行热处理,避免返修后还要再次的热处理,采用这种方法很容易掩盖接头裂纹,使得焊接的质量存在较大的质量与安全隐患。 2.6没有对铬钼钢焊接的缝隙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 在铬钼钢管道焊接后,还要进行焊缝的无损检验,铬钼钢管道焊接后很容易出现裂纹等质量缺陷,但都会经历一段时间,所以我们要完成热处理后才能够进行焊缝的无损检测,往往在实际的检测中,检测过早而导致裂纹并没有被发现,在检测后,要搁置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测,确保焊缝的质量。 3加强铬钼钢管道焊接质量控制的措施分析 针对铬钼钢管道焊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以及对这些质量问题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的分析,我们可以对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的质量控制提出几点建议措施。具体如下:(1)要做好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的质量管理,从焊接的施工单位,到过程的质量监理,以及石油建设单位等,都要做好质量体系的管理,要求焊接过程中要有专业的技术人才,从而做好整体焊接过程的质量控制。(2)要审核好每个铬钼钢管道焊接施工所提供的工艺评定的报告,与实际的焊接施工情况进行对比,查看是否符合真实的要求,要严格的遵守规范的标准进行焊接施工现场的控制,进行质量验收时也要严格控制,认真执行标准要求。(3)要对铬钼钢管道焊接的全过程进行工艺流程的控制,特别是那些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施工环节,要进行重点的管理与控制,对铬钼钢管道焊接前的预热,焊接过程中的热处理等都要重点选择措施进行控制。在进行铬钼钢管道焊接施工后的无损监测工作时,一般都是由焊接施工单位进行,但是为了保证焊接的质量,在完成后还要对焊接工程进行抽样的质量检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焊接的质量。 4结束语 总之,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比较多,需要注意的环节比较复杂,我们要做好焊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提高铬钼钢管道焊接的质量。 作者:范伟敏 单位:九江石化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的设计思路 摘要:设置管架作为管道工程中一项重要的环节,对于装置管道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般来说,管道工程图只绘出了管架符号、示意图及其具体位置。文章针对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设计思路的构建,从管道支吊架的类型、选用支吊架应遵循的原则、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位置的确定及其设计思路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设计 在石油化工装置中,有很多不同类别的管道,在具体使用中,种类不同的管道使用方法有一定差异。管道支吊架在石油化工装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进行设计思路的构建时,必须按照不同的种类所遵循的原则实行。为此,本文对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设计思路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管道支吊架的类型 一般依据支吊架的不同作用,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承重支吊架、限位支架与防振支架。 1.1承重支吊架 承重支吊架就是来承担管道的重量及其它持续性的负荷,并布设在管道系统中,从而避免超出管道负荷承受力而造成破损,确保管道及相关装置的安全。并根据支吊架的承重的特点,又可将其分为刚性支吊架与弹簧支吊架两种。 1.2限位支架 所谓限位支架,就是用来限制管道系统的位移变化。由于受热力的作用,石油化工装置的管道系统在进行运作时,会产生一定的位移,而导致系统不安全。而限位支架就是按照不同的使用效果分为固定支架、导向支架等,这些支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系统的安全。 1.3防振支架 在管道进行运行时,会有振动现象的产生,在这种状态下,就需要设置防振支架,能够将往复式机泵进出口管道进行有效地控制,并可以控制地震、水击等所排出的反力产生振动。 2选用支吊架所遵循的原则 支吊架主要在管道无垂直的位移位置进行使用。比如:对支架与管托进行移动,或是对支架与管托进行滚动等。而对于高度或是长度能够调节的支吊架,则作用于管道的无垂直位移。因此,支吊架所遵循的原则如下: 第一,确保管子在支架上固定好,不能产生任何位移。这种支架就是固定支架,主要的作用是将补偿器之间管道的热伸长进行平均分配,从而使支架上的管道无任何移动;由于此种支架的受力比较复杂,因此不仅仅要承受管道的重量,而且要对管道轴向压力所产生的反力加以承受。 第二,在支架上安装好管子。在热胀冷缩的影响下,管子与支架产生相对位移时,这种支架就被称为活动支架,具体分为两种,即滑动支架、滚动支架。使支架与管子产生相对运动的是滑动支架。此类支架有着较大的摩擦力,但制作相对简单,应用也更为广泛。而所谓滚动支架,就是将滚珠或是滚柱加入到管道滑托与支架间,使管子与支架产生相对运动,最终将滑动摩擦力转为滚动摩擦力。具体特征是有着较小的摩擦阻力,主要用于大管径,高介质温度且无横向位移的管道中。 第三,在管道有轴向位移的支架,对两侧装置钢挡块,确保在进行轴向运动的过程中,不偏离管道的轴线,此类支架是导向支架适用于管道作轴向位移,而不会在管道的轴线上产生偏离。第四,在有较大的垂直热位移,或是在管道应力与设备受力由于支吊架处过大的热胀力而超标的情况下,要使用弹簧支吊架。但应注意的是,弹簧支吊架不宜用于转动机器管口附近的管道。 3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位置的确定 为了确保管道的挠度、弯曲应力和剪切应力适中,必须对管道上的法兰、阀门等部件集中载荷的作用加以重点注意。对于垂直管道支吊架,也要对间距进行把控,避免因为多种载荷组合作用而使管道产生过应力。而水平直管道的支吊架的间距应符合如下要求:第一,强度要在管道持续外载当量应力所承受的范围内,一般来说不高于16MPa;第二,其刚度应保证管道自重的弯曲挠度是管道疏放水的实际坡度的四分之一,从而使其在安全范围内正常疏放水。而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管道如有抗震效果,则应按照振因来将其管道的挠度加以控制,从而在适当范围内保证管道的固有的频率,一般而言,应小于2.5mm。第三,在对弹簧进行选用时,要保证荷载变化率在25%内。在弹簧的荷载变化率大于25%的情况下,要用两个弹簧进行串联。而所选用的串联弹簧要具有相同的荷载,并根据每个弹簧的最大压缩量的比例、总位移来来进行分配。一般通过计算刚度条件来确定管道所许可的跨距,并通过强度所支持的范围进行校核,取二者中的最小值。在计算刚度条件时,要将管道假定为一单自由度振动系统,为保证管道由于轻微外力而振动的不明显,应使装置内管道的固有振动频率在4Hz内。第四,在确定固定支架的位置时,要遵循方便石油化工管道的运行,并遵循管道安全的原则。一般来说,可以将固定支架分为L型、U型及T型等多个管段。并要坚持固定点间管段可以自然补偿的原则,设置在需要承受冲击载荷或限制管道振动等地方。 4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的设计思路 首先,支吊架的位置设计除了依据最大跨度所允许的范围外,还应在下列位置进行设置:一是连接管系与设备的过程中,在适当的位置进行支吊架的设置,从而保证所受到的外力与力矩加以减少,并为了偏心荷载与弯矩得以减少,要使支吊架靠近集中荷载处。二是在有阀门或小型管道设备的管系中进行集中荷载时,为了偏心荷载与弯矩得以减少,应使支吊架靠近集中荷载处。三是应注意弯管附近、大直径管三通及分支管处的支吊架设计。四是对于有着垂直管段的管系,应将承重支架设置在垂直管段的上下部,并在较长的垂直管段中间设置符合规定间距的导向支架;此外,还要按照支点的垂直位移量,在水平敷设的管道向垂直管段转换的拐弯处,设置弹簧支吊架。 其次,要对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作为支吊架的生根点,但要对生根点所可以承受的荷载进行核算,在一定条件下,还应将跨距减少来使生根点的荷载减低。再次针对复杂的管系,为了使应力分析得以简化,要遵循方便石油化工管道的运行,并要遵循管道安全的原则,将管系用固定支架分割成能够自行补偿的若干管段。一般来说,可以将固定支架分为L型、U型及T型等多个管段,并将承重支吊架或导向支吊架设置在两个固定支架间,使其能够承受冲击载荷或限制管道振动。还有,当管系的热胀方向正对敏感设备的借口时,要设置止推支架。此外,当大刚度管道产生强大的推力时,也可以在合适的位置设置止推支架。 最后,管道在与设备进行连接时,支吊架要设置在利于设备检修与阀门操作的位置,还应注意的是,在设备进行检修或是设备移走时,临时支吊架的地方不需要设置。此外,还要注意不可以将焊接型的支吊架设置在时常拆卸维修及清扫的部位。 5结语 对石油化工管道支吊架的型式与位置的设计思路进行确定,能够确保管道工程的顺利运行。一般来说,对管道设计进行评价时,不但要看布置的合理性、美观度及操作检修的便捷性与一定的柔韧性,而且要看支吊架型式与位置的符合度。本文为此对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的设计思路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与阐述,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作者:李坤 单位:天津辰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管理要点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化工产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力推动了石油化工设备的生产和应用。但是由于石油化工设备对安装技术要求非常高,加大了施工难度,这就要求加强施工管理,避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文从石油化工设备的特点及我国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施工管理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设备安装;问题;要点 引言石油化工生产系统是非常复杂的,一般有多个化工设备相连接而成,对原材料进行多次加工,形成最终产品的一些列设备的总称。在石油化工建设中,如果石油化工设备安装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安装过程中的问题或设备质量本身存在隐患,就会影响整个生产系统的顺利进行,因此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必然造成一定损失,严重考验着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管理。 1石油化工设备科学安装的意义 1.1决定企业效益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石油化工产业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石油化工设备的机械化程度得到了提高,石油化产品要求越来越高,导致设备构造也越加复杂。现代工业已不能简单的以劳动力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了,企业主为了适应市场变化,高效益、高技术、可靠性稳定的石油化工设备成为其降低成本的主要变革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可靠性且技术含量高的石油化设备可以提高产量及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第二,可靠性好且技术含量高的设备,可以长时间运行,避免闲置,提高生产效率。第三,科学安装石油化设备,可以降低维修费用,减少企业费用支出。 1.2为施工人员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 生产安全性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并成立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严格对生产企业进行调查,尤其是存在一定危险性的化工设备更为重视,如若不能进行科学管理,将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石油化工行业,为了安全生产,在石油化工设备安装阶段应予以重视,加强管理,使设备正确组装且运行,严格检验各部分环节衔接是否正常,阻止爆炸及火灾事故的发生。企业石油化设备的安装过程,是安装管理的重要环节,应提高其安装的准确及可靠性。 2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特点 2.1综合性强 石油化工设备涉及到的工种是复杂的,有电气仪表、机械、工艺安装及土建等多个专业,在安装过程中,这些专业知识缺一不可,需要生产、建设、施工、监管等单位的共同协作,相互协调,综合性极强。 2.2技术含量高 现代石油化工产品丰富多样,而各个产品对生产设备的要求各不相同,如设备结构、耐热性、耐压性、耐腐蚀性等,制造技术要求高。石油化工设备的超大、超重、超高、自动化程度灵敏性高的特点,使其在安装、调试、操作过程中十分繁杂。安装的合理及科学性对整个工程是否正常运营安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风险大 石油化工设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安装周期过长,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加大,所以在安装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很容易出现不必要的问题。一些超高、超重的设备在运输上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另外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时,返修时间过长,维修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因此在石油化设备安装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验收工作,实时监测每一个环节安装情况,做到投入与产出成正比,杜绝可以避免的资金浪费现象。 3我国设备安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安装前准备工作不到位 石油化工设备特殊的服务对象,决定了其在使用过程中要承受一定压力,并且其运行环境相比普通设备而言,比较恶劣。例如,当石油化工设备在高温、高压、通风效果不好的环境下工作时,恶劣的环境因素对设备的各个零部件的协调能力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对目前大多数的石油化工企业来说,采购质量不合格及不符合对应产品生产要求的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和施工地选着随意性,是出现问题的关键因素所在。归结到低就是在安装前,企业准备工作不到位。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必须提前认真完成,不能马马虎虎。不合理的机械设备在安装、运行过程中不仅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故障,影响正常生产的进行,甚至还会引发某些不可挽回的事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3.2安装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 一个工程的实施,要想顺利进行且减少问题的频繁出现,不能缺少监管部门的配合。针对石油化工设备,尤其是组装设备,组装耗时长,任意零部件质量出现问题,都会延长设备的正常运行,导致工作停滞不前。目前就我国大多数的石油化工发展状祝来说,基本都缺乏比较完善的设备安装监督体系,对于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在安装过程中质量的控制还不能达到要求,没有明确监督的职责是什么,一般都根据项目本身制定,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这直接影响了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不利于石油化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3设备安装人员流动性大、技术水平低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需求,尤其是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复杂性,使化工设备安装的一线工作人才十分紧缺。针对我国目前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情祝来看,从事安装设备的相关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对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基本原理及技术要求等不熟悉,存在一定局限性,这对安全的进行设备安装造成了阻碍,而且为后续生产管理埋下了隐患。不利于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4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管理要点 根据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特点和我国目前设备安装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要点: 4.1做好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准备工作 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分三点,第一,设备安装前,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技术协议及合同,因为他们是设备验收是否达标和施工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后期处理合同赔偿及维修等的重要依据。因此,这就要求参与者认真阅读设备相关合同等内容,熟悉其性能保证、质量要求、交货条件、保修期限等合同条款.为设备的验收和安装等工作做好准备。第二,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为设备安装提供适宜的场地是设备安装施工的前提,要保证施工现场地面平整,运输及消防通道畅通,有完善的水、电、气设备,另外防御措施要做到位。第三,设备验收。验收是设备安装前的必要步骤,由于其石油化工设备的复杂性,验收工作务必严禁。为了保证使用者的利益,使用者在接受设备时,应有买方、厂家、商检局等共同验货,对于有包装的设备要检查其包装是否有损,包装外型号等内容是否符合合同要求;对无包装的设备,外观要进行仔细检查,并对其各不分的零件进行清点。对进口设备要进行全面开箱验收,每一检查环节按照合同技术要求进行备案,若发现问题,应尽快与责任方联系,按照合同要求进行交涉。对于解体设备,收到货后,要尽快组装,严格检查、试验。开箱时要严格记录好箱号、箱数、设备名称、规格、型号等资料收集归档。 4.2建立完善的安装质量管理体系 石油化工设备综合性强的特点,要求项目实施前设立统一的领导小组,协调各方工作,抓好设备安装质量管理。首先,要加强施工队伍建设。施工队伍是整个施工项目是否能正常顺利进行的关键,在石油化工行业领域,对施工队伍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求施工队伍吃苦耐劳,更要求施工队伍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管理者要具备设备安装施工经验,掌握先进的技术,能独立管理好团队,从看图纸到安装完成的一系列过程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在此之外施工团队要严格按照管理的规章制度加以实行,确保整个安装过程谨慎操作、认真负责,重视监督和管理。其次要做好安装过程中的质量把关工作。一方面在项目管理中心要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项目部、施工队和作业班三方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要深入现场,确保每一环节的质量检查,及时掌握安装动态,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找出问题点予以解决,从而提高设备安装管理效率。再者要抓好作业技术交底工作。作业技术交底可以节约安装时间,避免资源金浪费,是对项目施工方案的细分化。如安装前对整个工程的施工方法和质量技术标准进行恒定,对施工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可预料的以外事故有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对安装设备试运行。 在合同保修期内,要加强运行频率,使整个安装设备磨合到位,在发现问题时及时与厂家联系。针对进口设备,由于涉及到外事工作和技术服务合同规定天数的限制,所以进口设备的安装是很复杂的。因此在进口设备安装及调试过程中,外商技术专家到现场进行指导,施工管理人员应做好现场协调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要根据施工现场制定详细的安装方案和安装计划,协调好外商专家进场时间,且将翻译好的技术资料交给相关部门,做好安装准备工作。其次在外商技术人员到场后,与外商技术人员协商安装和调试时间等。要定期在现场召开会议,对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探讨和解决。要对每天施工中存的问题、解决方法、设备运行情况等做好中英文记录,相关方签字认可。最后在整个合作流程中,双方要互相配合,建立友好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调动外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为顺利合作奠定基础,避免合作纠纷、阻碍项目工程的进行,促使安装质量的提高和进度加快。在安装流程中,由于进口设备维修消耗时间过长,我们在外商技术人员在场时,应及时提出技术疑问,现场解决和实地实验,吸取外商技术经验,确保后期设备正常高效运行。 4.3提高安装人员技术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技术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是石油化工安装施工企业,施工人员是否具备技术要求严重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必须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力度,加大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提升整个施工团队的技术水平。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企业领导者要在内部制定奖励措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要他们100%的投入到工作中,从而降低人才的流失率。另外,由于我国石油化工安装技术性人才缺乏,为了满足石油化工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相关部门应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人才,带动提高企业内员工的管理水平和安装技术,为行业发展提供动力。 5结语 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管理在整个石油化工生产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抓好安装前后的一些列工作,严格依据国家法定标准严格审核,才能有效避免不必要安全事故,更好促进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另外随着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石油化工建设工程日益复杂,对技术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相关工作人员在安装过程中要做到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安装前做到预防为主,避免经常性问题的发生,要时刻积累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做出贡献。 作者:李希会 单位: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工艺蒸汽管道配管设计要点 摘要:本文介绍了石油化工装置的基本概念,并就蒸汽管道的设计模式予以深入分析,得出在蒸汽管道配管设计过程中,需要警惕的设计要点,旨在提高我国石油化工工艺装置中蒸汽管道配管设计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艺;蒸汽管道配管;设计要点 在我国石油化工领域中,石油化工装置主要以石油为原料,并利用化学原理,实现化工产品的生产,其中,蒸汽管道在石油生产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蒸汽管道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着石油生产是否能够正常进行。因此,在石油化工生产中,相关施工人员需要对蒸汽管道配管设计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明确装置位置,通过模拟的方式,对管道模型进行测试,以此来实现装置安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从根本上保证了相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1蒸汽管道中的设计模式 1.1蒸汽管道中的配管装置 为了确保蒸汽管道的安装符合国家施工标准,施工单位需要对配管装置的应用范围做出说明。通常情况下,施工单位利用塑料材质对管道进行配置,在施工操作之前,需要对施工周边环境进行全面仔细的勘察,使各个装置角落具有一致性,确保施工环境符合操作标准。在装置被广泛认可后,市面上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装置,主要特点如下:第一种是压力较大的蒸汽;第二种是高超压力蒸汽;第三种是中等压力蒸汽;第四种是低级压力蒸汽。在具体蒸汽管道施工中,需要将具备以上特点的压力蒸汽管道分散于施工场地的各个角落,以此来确保管道配置操作的有效性和便捷性。由于在管道施工过程中,管道内部温度远远高于外界,因此,需要利用小型补偿设备,对管道内部膨胀性能进行消耗。需要注意的是,要将小型补偿设备与管道之间的的距离进行精确计算,以此来确保吸收效果的增强。一般情况下,设备与仪表线路处于相同位置,这就需要利用温度的变化对管道安装中的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将压力蒸汽管道之间的距离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此来确保整个蒸汽管道的正常运转,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在工业发展领域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2装置压力蒸汽管道的排液设施设计 在装置运行中,压力蒸汽管道可能会产生排液体,因此,这就需要在压力蒸汽管道安装过程中,选用配置较低的管道设备,也就是小型的补偿设备,并将其放置于蒸汽管道配管的最低点,在此基础上,设置好相关的管道排液设施。针对型号超高压力蒸汽管道来说,排液体的处理要根据排液设施进行分析,主要是为了实现以下功能:一是由于与主要管道距离较近,需要对根部阀采取准确有效的控制,实现良好的排液设计;二是将排液设备与根部阀的距离拉近,确保液体不会外泄。处于低级压力蒸汽管道中,由于其特殊性,在正常运输中,不可能出现排液的可能。由此可见,当蒸汽管道处于低压位置时,在装置输送中就不会有排液现象的出现。 1.3关于布置压力蒸汽管道 一般来说,压力蒸汽管道的布置中,该管道与配管之间处于同一范围内,在蒸汽管道的装配中,在排液体之上安装一个小型补偿设备,为了防止水锤现象的出现,将其与补偿设备装在统一水平线上,或者配合科学合理的角度实现管道的高效利用。之后,施工人员需要对压力蒸汽管道进行全面观察和分析,并对装置疏水阀渗漏的液体予以检测,确保排液体自动回收于蒸汽管道之中,再停止相关操作。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排液体回收时,设备之间的回收要应用法兰方式进行连接,并将其安装于接入口之内,确保管道形状的合理和正常。当排液体回收时,出现高温状况,施工人员需要利用多种方式进行疏水,并在其后方辅以止回阀,确保排液体的合理回收。一般情况下,水平方向进行的管道连接,与止回阀进行接触时,要采取法兰形式,实现排液体的回收。 2蒸汽管道配管设计要点 在蒸汽管道配置中,需要将管道的直径予以合理设置,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和要求采取相关措施,达到蒸汽管道直径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当直径范围较大时,施工成本在无形中增加,热量也会有所消耗,冷凝水的回收质量也会削弱;当直径范围较小时,蒸汽在管道中的流速变大,蒸汽压降还会不断增大,可能会导致提供蒸汽的一端出现缺压现象。一旦出现水锤现象,在蒸汽管道的安装中,管道直径的选择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管道直径适中即可。在管道安装过程中,需要根据压力的具体需求进行蒸汽管道设计,避免蒸汽管道不必要的损坏。针对小型补偿设备而言,其推力设备的固定位置需要符合安装标准,将设备连接口与集箱压管道进行连接,以此来提高压力蒸汽管道的高效设计,有利于施工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最大限度的防止水锤现象的发生。为了避免水锤现象的出现,在连接分管道时,利用主管道最顶端的蒸汽管,以此来实现石油化工工艺装置蒸汽管道配管的设计,从根本上实现石油化工产品生产的质量和水平。 3结语 总的来说,由于在石油化工工艺装置中,排液体的温度处于流动状态,温度较高。因此,在压力蒸汽管道的设计中,需要考虑管道设备的外观和形状,各项施工操作要符合相关的管道施工标准,通过科学精确的计算和分析,利用模型进行测试,以此来确保整个压力蒸汽管道设备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进一步促进我国石油化工领域的蓬勃发展。 作者:陈瑞娣 单位:茂名瑞派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措施 摘要:石油化工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化学工业中的基干工业,其生产的物品多具有易燃、易腐、易爆炸以及有毒性等风险特征,易引发安全事故,因而合理有效控制石油化工安全生产中的风险因素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旨在探究石油化工安全生产中的风险控制措施。 关键词:石油化工;安全生产;风险控制 石油化工是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化学产品的化学工业,安全生产时石油化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关系到国计民生,而在现实石油化工成产中,由于相关工作人员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意识薄弱,没有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要求,石油化工企业在化学药品开发、煤矿开采等方面发生的风险事故较多,给国家和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加强石油化工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显得尤为必要。 1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概述 石油化工属于高危行业,发生安全事故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严明的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控制生产流程,规范操作,可将风险发生率降到最低。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安全生产风险控制:第一,人的安全可靠性。对于生产过程每一个环节,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规范操作,保证自身安全;第二,设备的安全可靠性。设备是石油化工顺利生产的重要决定因素,因而需要时刻保证生产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第三;环境的安全可靠性。保障设备、人员所处环境的安全性,避免因环境因素引发安全事故;第四;制定合理的生产管理制度,纪律严明,避免因管理不当而引发安全事故。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价报表,制定并落实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从而将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1]。一般风险控制措施包含两个方面:第一,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即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做好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第二,控制故事损失扩大的措施,即在事故发生以后,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挽救措施,将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从而降低损失。 2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措施 2.1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措施内容 第一,采用先进工程技术手段实现安全生产,控制生产风险。工程技术措施是解决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优化方案,主要通过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来控制安全生产中的风险因素。例如,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易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可采用防火工程、消防技术等先进技术措施,做好风险控制管理,从而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第二,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人为因素在石油化工安全生产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安全管理,制定标准设备管理制度、员工行为准则和岗位职责制度,实现一体化的管理,从而提高化工生产安全性;第三;提高操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影响石油化工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企业需要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和职业道德素质,以此降低安全生产风险。例如,企业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讲座、讲坛等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优秀石油化工生产人员的工作事迹,以此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员工的责任心;第四,加强个体防护措施管理。 2.2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安全生产控制措施是将风险程度作为参考依据,风险程度一般分为轻度风险、中度风险、重度风险。在制定控制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到控制措施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安全性和合理性。针对轻度风险,风险控制措施为:保持石油化工生产现状,检查生产设备,找出风险原因和解决方案,并作好记录;针对中度风险,一般根据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控制风险;针对重度风险,首先要整理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清单,清单中需要包含风险名称、风险现状、风险级别、责任部门和相应的风险改进措施。同时,还要制定包含风险名称、改进目标、改进指标、改进投入资金、实施时间和负责部门等条例的风险控制方案,严格按照风险控制方案执行风险控制措施,保证责任到人,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控制措施落实到位以后,还需要由该项目的负责人对实施结果进行审核评定,主要审核指标包括技术措施完成进度、完成质量和资金投入等,确保风险控制措施落实到位。 2.3风险信息更新 石油化工生产工艺繁多复杂,生产过程存在易燃、易腐、易爆炸以及有毒性等风险,易引发安全事故,因而企业要及时更新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信息,以便做好防控风险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率。例如,企业每年定时对常规化工生产活动进行一次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2],主要审核过去的风险评价是否完善、是否全面包含企业生产各个环节以及相应的风险措施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扩充等,进行必要完善后制成风险评价报告。针对非常规性、作业复杂、危险性较大的生产活动,在每一次开工前就需要对生产活动进行风险评价工作,确保生产设备安全可用、生产环境适宜等,并将其制成可行性报告上报给上级领导,得到审批后才可作业。 3结语 石油化工属于高危行业,也关系到国计民生,因而加强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可以从采用工程技术措施、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高操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加强个体防护管理等方面来提高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控制。针对轻度风险、中度风险、重度风险等不同风险级别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并定时进行风险信息更新活动,以此降低企业化工生产风险发生率。 作者:杨建伟 单位:玉门油田分公司炼油化工总厂空分车间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设备检修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 摘要: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石油化工企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石油化工设备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着石油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关乎到石油化工企业的企业效益。在石油化工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化工原料常常具有较强腐蚀性、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特点,且容易残存在石油化工设备中,因此设备检修人员在对设备进行检修的过程中就存在着安全隐患。本文先分析石油化工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希望能为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做出相应贡献。 关键词:化工原料;石油化工设备;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石油化工企业作为国家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其是否健康有序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石油化工设备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效率,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成本。因此及时对石油化工设备做好检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设备检修过程中尤其要做好相关安全防范措施,以防出现安全事故。 1石油化工设备的特点 石油化工是一个需要许多复杂技术的行业,其生产工作条件要求较高,整个生产流程较为复杂,同时也涉及到很多石油化工设备,其主要类型有加工炉、换热设备、反应设备、储罐以及各类仪表装置等等,这些设备通过各种管路、阀门连接起来,从而组成了石油化工设备系统。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是连续不间断的,其设备还具有联动性的特点,各个生产设备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一个环节出现故障,甚至会影响下一个环节的设备运行。再加上化工原料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等特点,使得石油化工设备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设备损坏而造成泄漏、爆炸等事故。 2石油化工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石油化工企业其生产设备多具有规模大、自动化、复杂化等特点。因此设备检修人员对石油化工设备进行检修的过程中就经常存在任务重、时间紧、危险性高等问题。危险性高主要是由两方面带来的。一是设备内作业,二是动火作业[1]。设备内作业主要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有: (1)设备内通风不好或含氧量不达标,容易导致设备检修人员窒息。 (2)设备内的易燃有毒气体没有清理干净,容易导致设备检修人员中毒。 (3)设备检修之前,设备检修人员没有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工作,比如没有按照规定穿戴好相关安全防护用具等从而导致中毒或灼伤。 (4)进入高深容器检修作业之前,没有做好相关安全措施,可能遭受物体坠落打击事故。动火作业主要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有: (1)动火作业负责人监督责任失职,没有充分辨识危险源,没有认真贯彻落实相关安全措施,没有向设备检修人员做好安全交底工作。 (2)设备检修人员安全意识、安全技能不高。 (3)动火前未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可能导致火花溅落到四周从而引燃易燃易爆物质,进而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 (4)进行带压不置换动火[2]之前,没有做好动火系统内部的含氧量控制工作,没有确保设备内部始终处于正压状态,从而导致可燃气体从设备内部泄漏出来,再加之没有做好前期动火点周围滞留的可燃气体含量检测工作,在动火时就有可能引发火灾。 (5)动火作业完成后,没有做好现场遗留火种检查工作。 3应对设备检修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可行防范措施 3.1构建完善的设备管理机制 要避免检修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首要之重就是要做好石油化工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从源头减少石油化工设备的故障出现率。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必须针对企业生产设备构建一套完善的设备管理机制和三级考核制度,以此来加强设备的维修保养。首先,严格贯彻落实设备管理机制的相关规章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查以及维护保养,并填写设备维护保养记录。其次,企业要提高对设备维护保养的重视程度,坚决杜绝“以修代养”,对设备保养工作要从人力、财力、物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再次,车间管理人员也应当参照企业设备管理机制,制定本车间生产设备保养计划,监督操作人员按照保养计划对生产设备进行保养工作,并填写完善的设备保养记录。最后,严格落实三级考核制度,公司每月定期对全公司石油化工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进行检查,车间每周定期进行检查,班组每日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月底考核,确保三级考核制度落到实处。此外,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以及生产设备安全运行的前提下,石油化工企业还应当尽量采购标准型号的零部件以及结构较易维护保养的设备。同时,在选购备件、备品的时候,也要对备件、备品的生产厂家、性能、型号、规格等重要指标予以充分了解,要去专营经销商处进行采购,防止不合格产品被安装到生产设备上。如此,不仅降低了设备成本,而且方便维护保养,减少了检修次数,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3.2做好事前准备工作 首先,在对生产设备进行检修之前,一定要对设备进行认真细致的清理工作。对于设备里的易燃有毒气体,可以利用水或二氧化碳等惰性物质与易燃有毒气体进行置换,从而将之排出。如果是采用氮气进行置换,氮气应当从设备的上方入口进入,下方出口排出,且用量体积是被置换气体的3倍。[3]如果是采用水进行置换,水应当从设备下方入口进入,上方出口排出。置换之后,还要将设备里残留的化学物质进行彻底清理,可以适当采用化学清洗、物理冲洗等办法,对于顽固的化学残留物质,可以运用高温蒸汽法来祛除。其次,动火作业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责,充分辨识危险源,认真贯彻落实相关安全措施,并向设备检修人员做好安全交底工作,监督设备检修人员是否穿戴安全防护用具。再次,在进行动火作业前一定做好相关防火措施。比如做好检修现场周围易燃易爆物质的清理工作,以防检修过程中,火花溅落到四周从而引燃易燃易爆物质,进而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进行带压不置换动火之前,一是要做好焊前准备工作,要对焊点周围母材的厚度予以检测,确保在施焊的时候不会熔穿母材。二是控制好动火系统内部含氧量[4]。必须了解且分析系统内部的气体成分,确保系统内部含氧量在安全范围以下,才能实施下步检修工作。即使在检修过程中,也必须多次对系统内部气体予以检测,对其含氧量情况予以随时掌握,一旦发现含氧量升高,则必须立即停止检修,直至查出原因,排除故障,然后才可继续实施检修工作。三是确保设备内部始终处于稳定的正压状态[5],这是由于一旦出现负压,空气就会被吸入设备内部,进而引发爆炸事故。由于很难以确定数值控制压力大小,因此一般以不“回火”和猛烈喷火为原则。四是做好动火点周围滞留的可燃气体含量检测工作。因为一些比空气重的可燃气体很容易滞留在动火点四周的低洼处,如果没有进行含量检测工作,一旦实施动火作业,将会引发火灾甚至爆炸事故。总之,当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后,才可以进行下步检修工作。最后,动火作业完成后,再次检查动火作业周边环境,确保无火种遗留下来。 3.3引进先进技术 石油化工企业还应当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利用远程监控和无损探伤来对生产设备进行故障检测,无需拆卸设备机箱,就能实现对设备的检测工作,进而避免检修不足或过度检修的情况出现。当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能够凭借离子焊、粘接、热喷涂等先进技术对故障设备予以快速修复。利用先进技术,不但能提高设备的维修效率,减轻检修人员的劳动强度,延长设备的寿命和高效使用性,还能减少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维修费用,确保石油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提升企业现代化水平。3.4加强人员培训工作在整个设备检修过程中,设备检修人员作为行为主体,是确保安全检修的最重要一环。因此石油化工企业一定要不断强化安全技术管理,通过各种途径来做好设备检修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以及技术培训工作,使设备检修人员在熟练掌握各项检修技能的同时,更要充分意识到安全检修的重要性,从而充分了解和掌握检修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各项安全注意事项,进而在进行设备检修的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要求,确保设备检修的准时性、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石油化工设备在检修过程中的防范措施,对促进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在充分认识到设备检修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同时,应当积极探寻可行途径来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本文先简单分析了石油化工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构建完善的设备管理机制,做好事前准备工作,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人员培训工作四个方面提出应对防范措施,希望借此给予其他石油化工企业化工设备安全检修方面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为促进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张泰 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的维护措施 摘要:对于石油化工企业来说,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就重点针对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运行维护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供电系统;运行管理;维护 1运行与维护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对于石油化工企业中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使用来说,其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进而才能够保障其运行管理和维护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1)经济性原则,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说,经济性依然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指标和管理任务,这一点在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中也应该得到一定的体现,这种体现主要就是体现在运行管理的能耗降低方面,采取恰当的措施来降低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运行的能耗,保障其节能目标的实现,当然,也不能够为了实现这一经济性原则而导致其运行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 (2)安全性原则,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这一类危险性较好的企业类型来说,在针对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必须要格外注意其运行的安全性,一旦其存在安全隐患,不仅仅会导致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出现问题,甚至还可能导致整个石油化工企业出现更大的危险事故; (3)创新性原则,即在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运行管理和维护中,应该加强相应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创新,不断引入一些新型的技术手段来提升其运行管理和维护的水平,保障其运行的规范性。 2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运行维护措施 2.1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运行管理措施 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的使用来说,其运行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具体来说,这种运行管理主要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首先,在运行管理中必须要切实加强对于相关电气设备参数设置的关注,保障其参数设置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我们都知道,对于任何电气设备的使用来说,参数设置都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方面,一旦参数设置出现了问题,不仅仅会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导致其无法正常生产,还有可能会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性产生一定的威胁,因此,加强对于这些参数的监控和把关就显得极为必要,并且这种控制和管理应该落实到每一天的日常管理中去,加强实时控制,避免其参数超出管理人员的控制;同时,利用电力自动化系统,实时动态跟踪数据内容的变更和报警,针对监控反映出来的具体状况进行相应的分析,然后如果发现存在一定问题的话就给予报警处理,保障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 (2)其次,有效落实好相应的巡视检查制度也是保障其运行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基于整个系统中所有的电气设备进行全面的巡视检查是极为必要的,在当前很多石油化工企业运行中,其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的运行巡视检查都已经实现了较高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巡视检查的难度,但是仍然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提高注意力,密切关注其特殊状况的出现,避免运行故障的出现;这种日常巡视的存在其实也就是预防性维护,在预防性维护工作中,合理的应用各种现代化仪器是极为必要的,比如红外成像检测仪就是代表性比较强的一类设备,采用该设备能够针对系统中相关设备的温度进行有效监测,进而便能够发现故障元器件,并且进行报警处理; (3)最后,保障故障处理的及时性也是当前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运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要求,因为故障的存在是威胁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原因所在,只有保障这些故障得到了有效地处理才能够确保其运行的稳定性,而处理的及时性则能够尽可能的避免出现设备运行的中断,把因为故障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就当前的故障处理现状来说,继电保护装置的使用是极为必要的,其对于故障处理及时性的贡献是比较关键的,并且还具备一定的安全保障价值。 2.2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维护检修措施 对于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的维护检修工作来说,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首先,必须要切实保障维护检修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即针对所有的电气设备以及供电系统制定合理有效的维护和检修规划,尤其是对于维护检修的时间间隔必须要进行合理的制定,进而避免出现因为长久不进行维护而导致一些故障问题的出现,而对于检修维护的实效性来说,则应该重点加强全面性,确保每一个电气设备及其供电系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维护,避免出现遗漏现象; (2)其次,必须要重点加强相关维护和检修工作的安全性控制,因为对于石油化工企业来说,其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的运行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切实保障维护检修工作的安全性就显得极为必要,这种安全性既是指具体维护操作的安全性,也是指必须要保障其后期运行的安全性,这也是其维护检修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所在;对于这种安全性控制工作来说,切实做好工作票制度的落实工作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当前应用效果比较理想的一个工作制度; (3)最后,为了更好地保障其维护和检修工作的效果,还应该着重加强对于相关检修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因为对于石油化工企业中应用的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来说,其复杂程度是比较高的,包含的具体设备也是极为繁杂的,这也就对于具体的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切实具备相关的技术能力和检修水平才能够保障其维护检修工作的执行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方面,也是保障其生产效率的核心内容所在,基于这一点来说,加强对于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修就显得极为必要,尤其是针对这些电气设备正常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故障问题来说,切实有效的排出故障问题所在,保障其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是极为关键的一环。 作者:王诗煜 单位:丰益精细化学(连云港)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总承包项目的物资管理控制 摘要:基于物资管理与控制在石油化工总承包项目中引起的越来越高的注意,分析了物资与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石油化工;总承包项目;物资管理控制 一直以来,石油化工工程是一项工程投资大、设计建设环节复杂、技术要求高、人力物力储备格外丰富的项目,它相比于其他工程,专业化、标准化、模块化要求更高、实施更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石油化工的物资管理与控制引起了业界越来越高的重视。 1物资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 在总承包项目中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材料和设备是贯穿项目整个过程不可或缺且不容忽视的一项,尤其对于采购和施工环节,材料和设备更起着主导影响作用,做好其管理与控制,对整个工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1物资管理与控制是采购控制的重要途径 采购是总承包管理项目施工建设的首要一步,跟整体工程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制定出严谨的采购进度计划和采购技术,采购管理得当,是工程建设成功的基石。采购过程无非就是对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它们的采购成本一般占工程建设采购总成本的一半以上,因而加强材料和设备的管理与控制,严格把关采购目标、采购规格、采购数目、采购时间、采购地点、采购价钱等事项,就能保质保量有效进行采购控制。 1.2物资管理与控制是控制工程投资的基础 材料和设备的采购是采购投资的主导部分,而采购投资又是总承包项目建设总投资的主导,采购投资大约占工程建设总投资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同时材料和设备的数量与工程建筑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费用也成正比例关系,不必要的材设的增多必也使得施工投资增大。因而严格管理控制材料和设备的投入成本,不随意增设设备、添加材料用量,是控制工程总成本的重要手段。 1.3物资管理与控制是工程施工进度的保证 材料与设备的增多会导致工作量加大,会导致仓储压力过大,同样的道理,如果材料和设备供应不及时或者材料和设备准备不齐全、材料和设备到厂时间拖延,就会导致工作量不足,该完成的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在石油化工项目建设中,材料和设备种类多、要求高,施工还要保证专业化、模块化,材料与设备的供应管理更应做到有效的控制,才能保证石油化工工程施工有条不紊的进行。 1.4物资管理与控制是工程质量的基础 物资管理与控制不仅仅体现在对材料和设备的采购、数量上的控制,还要控制材料和设备的质量,设想一下,如果某个石油化工厂的材料设备质量上不过关,就算再优秀的设计再精锐的施工力量也不能保证项目的安全性,更不说经营运行了。 2有效进行物资管理与控制 如前所述,材料和设备的采购、质量、管理对采购控制、工程投资、施工进度以及工程质量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材设的管理与控制势在必行。针对如何在石油化工总承包项目中有效进行物资管理与控制,本文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并针对性地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组建专项物资管理组 可以成立专门物资管理控制小组,小组由控制经理、材料控制工程师、采购经理、采购计划工程师、费用控制工程师、催交员、仓库管理员、材料质量检测员等组成,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石油化工项目对物资需求不一样,小组成员视情况而定,但必须保证分工明确,责任分担合理。 2.2严格采购阶段物资管理 材料和设备要经历请购采办生产运输验收存库出库施工使用一系列阶段,设计广、时间空间耗资多、风险承担大,采购处于最前期阶段,如果材料和设备在采购阶段就遇到问题,则整个流程都将被迫受限或者停止,根本进行不下去,继而影响整个项目的建设。因而有效进行物资管理与控制,首要一步就是在采购上做到严格管理,采购管理中,可以建立材料和设备采购专项管理体系,比如依照石油化工项目设计进度,制定材料和设备的请购进度体系。 2.3严格施工阶段物资管理 施工阶段的物资严格管理也是重要的一步。石油化工总承包项目中,物资种类复杂繁多,材料管理不当就会造成浪费、设备使用不当就会加快损坏,浪费施工费用,影响施工质量,因而,必须要做好施工阶段的物资控制,根据施工进度安排物资供应,学会现场变通,根据不确定因素以及突发情况做到材料与设备的平衡使用与控制。3结束语总之,材料和设备的管理与控制对项目的投资控制、工程的进度保证、工程质量验收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进行物资的管理与控制将是石油化工总承包项目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张鹏宇 朱闫丽 单位:海工英派尔工程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仪表及系统接地设计 摘要:针石油化工仪表及控制系统接地的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石油化工;仪表防雷;控制系统;接地设计 21世纪以来,DCS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和技术都得到较大程度的突破,因此仪表系统接地的问题也受到相关人员较高程度的重视。虽然,我国早在多年以前就仪表系统接地问题进行研究和规范,并通过明文对仪表以及控制系统的等电位接地问题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和详细说明,但仍有许多项目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未能按照标准执行,尤其是项目单独设置仪表接地极的问题,不但给项目的具体实施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也不符合我国在仪表系统等电位接地问题上所制定的规范和原则。 1仪表系统接地分类 1.1保护接地 保护接地主要目标是为了保障人身的安全和设备的稳定运行。因为通常状况下,仪表和控制系统都会存在外露的导电部分,而这一部分会因为故障或是不正常运行导致高危电压的形成,给工程现场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这类设备需要进行保护接地。除此之外,由于现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有时甚至会出现仪表导线附带高于36V的电压的情况,因此,处于安全性的考虑也会给仪表外壳进行保护接地。 1.2工作接地 工作接地作为保障仪表数据的精确度和可靠度的重要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了信号回路接地、本质安全系统接地和屏蔽接地三种情况。信号回路的接地处理需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当信号系统处于非隔离情况时,通常将直流电源的负极进行接地处理;反之,若是隔离的情况,则会由于信号本身就处于绝缘状态,因此,可不实施接地。而屏蔽接地主要是为了防电磁干扰,因此大多数会在控制室进行接地处理。本质安全仪表系统由于安全栅类型的区别而划分为隔离式和齐纳式两大类。隔离式安全栅由于自身的特性无需接地,而齐纳式安全栅电路则需要在控制室采用同一接地体。 1.3防静电接地 防静电接地处理需要在没有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时进行。而且接地的标准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特性来划分,每一类建筑物都有特定规格的保护器。 2仪表及系统接地的设置 2.1接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接地系统包含了导线、铜板、电极。导线起连接功能,贯通各处。然而,接地导线需要根据使用途径、连接部位、数量和长度的区别选择合适截面积的接地导线。通常状态下,需要设置三块接地铜板:第一块是工作地的汇总铜板;第二块是保护地的汇总铜板;第三块是总接地的铜板。这三块铜板都需要进行绝缘固定,而且这些铜板厚度都存在严格的要求(不小于6mm),而尺寸则需要根据需求情况进行确定。 2.2接地系统的设计原则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接地设计原则是防电位差,因为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选择多个接地点时,接地点会产生电位差,从而影响仪表系统正常运行。正常状况下,仪表盘、控制柜内因为同时存在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两种接地类型,因此需要分别接入两种接地装置专属的汇总铜板。而其中的本安仪表接地、屏蔽接地、信号回路接地需要先接入到各汇流条后再接入工作接地的汇总铜板。接地电阻值作为关乎评价接地情况符合标准与否的重要指数之一,对接地效果的反映非常直观和准确。设计师在进行接地方案的设计时,不但要对接地电阻值进行考虑,还要对接地连接电阻值进行充分的考虑。连接电阻值指从接地端到总接地板这两者之间的电阻值大小,而且需要保证这一电阻的数值始终保持在0~1Ω以内,除此之外,还需要将仪表接地系统的电阻控制在4Ω以内。因此,对接地电极、接地导线截面积、连接方式的选择等方面都会对接地电阻值产生直观的影响,会直接影响接地电阻值。因此,各线路之间连接与导线和铜板的连接都需要采用铜接线片和镀锌钢质螺栓的方式,或者采用焊接。除此之外,接地总干线和接地电极连接还需要进行热镀锌的处理。 3结束语 仪表及控制系统唯有利用科学合理的接地保护才能让仪表及控制系统进行稳定持续的运行,才能防止各类型的干扰。尤其是在DCS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必须对现场可能出现的干扰情况进行防治型接地处理,不然很难保障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一般的工业现场环境都十分复杂,为了保障仪表及控制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不但需要制造商进行改进和调整,提高系统的抗干扰程度;还需要工程设计者在设计方案时就考虑好系统接地的工作实施。 作者:张宪发 单位:中石油中国昆仑工程公司大庆分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要:石油化工产业在生产中需要用到水资源,也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如果不及时处理污水,将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石油化工企业将会投入大量治理污水的成本,对于企业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对于石油化工产业的污水综合处理刻不容缓。 关键词:石油化工;污水处理;发展趋势 石油化工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该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其健康发展又关系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在石油生产中会消耗大量的污水,如果污水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将会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不便。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生态环境却遭到了破坏,为此举国都在进行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针对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正在加紧在技术方面的研发,力求将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以此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1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概述 石油是石油化工产业的主要原料,在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之后才能最终被人们所用。其产业加工过程复杂,需要经过很多生产工艺流程,也会使用到很多生产装置,排出的污水也会随之增加。除此之外,生产企业所使用的成分不尽相同,其污染物种类也会有所不同,更加复杂,在众多的污染物质中还有对人体有害的有毒物质的存在,为污水处理增加了难度[1]。伴随现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有所下降,对于环境不加以保护,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中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忽略环境效益,没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能协调发展。从目前现状来看,建设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2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分析 2.1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 2.1.1含硫量不断增加 含硫量的不断增加是目前影响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受到国际油价的持续波动影响,油价忽高忽低,油价在上涨的时候,高、低硫石油的产量与贸易差价存在很大差距,低硫原油量开始下降,而高硫原油量却不断上升[2]。 2.1.2处理及回用的难度增加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水加工产业蓬勃发展,水质也发生了变化,传统处理方式不能满足于污水处理的需要,难以达到国家标准。有些企业进行深度处理时明显出现了不足之处,面对水资源紧张的现状,不能加以回用,很难达到通过污水重复循环使用来节约资源的目的。 2.1.3水质更加复杂 近些年来此产业出现了较为少有的石油变重、品质下降与杂质等现象,我国是一个对石油需求很大的国家,重质与高稠原油产量在持续上升,催促了产业深加工能力的提高,各种因素对于炼化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操作步骤增加,相对于以前略显繁琐复杂,这就增加了污染物种数量,增加了处理的难度[3]。 2.2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污水含硫量逐渐增多,对于含硫量过多的污水进行处理是重点解决的问题,我国对于含硫物质的污水处理主要采用碱吸收法与氧化法,石油化工产业采用的是气提法与氧化法,我国还发明了物理除硫的方法,通过氧化处理,还能够起到除臭的作用;纯净新鲜水资源的一部分少量成分能够以蒸发形式清除,但是其他绝大多数水中成分需要在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因此达标排放成为污水处理回收利用的发展方向。 3结束语 通过本文论述可知,石油化工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污水处理是其产业日常管理运行中的重要管理内容。污水处理不仅只与企业有关,更重要的是坚持建设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的重要体现,更关系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对于污水处理绝不能含糊,要充分认识到处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整体行业的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正确协调处理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 作者:李恺翔 单位: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项目的设计进度管理研究 摘要: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设计进度管理有以下几个特点:工程投资巨大、工艺复杂、建设周期长、设计的材料复杂等,本文对石油化工总承包项目的设计进度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计;进度管理 1石油化工设计进度管理的特点 1.1石油化工涉及专业广泛 石油化工的设计进度管理不光是工艺上的问题,结构、电气、管线、机械等都需要复杂的设计过程。他们之间有了较为复杂的逻辑关系,把他们串联整合到一起才能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如果有一个节点出了毛病,将会影响到其他的环节。这就要求项目管理负责人需要有强大的思维逻辑能力,分清主次,对实际情况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对于计划跟实际情况不符的时候,需要管理人员制定措施并纠偏。 1.2设计的进度滞后 设计阶段的工作,往往影响到后续更多的工作,项目设计无疑起着龙头作用的。一旦设计的进度滞后,会消耗更多的成本和时间,再设计完竣工时间的时候,就希望尽快投入建设,没有详细的规划会给施工单位带来无形的压力,这样的施工质量是无法保证的。有时项目的延误不光是现场的技术失误造成的,往往是由于设计进度没能按时详细的完成造成的[1]。 1.3设计文件的质量问题 设计中各个专业相关性不能保证,没有专业的技术作为指导,凭空想象,缺乏高质量的审核,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更多不良后果。出现设计变更时,需要尽快修改,严重情况下,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修改,造成更多的浪费问题。对于设计时,出现的关键问题的参数时应该进行论证,对于新技术或者新设备更应该进行详细研究。 1.4容易出现偏差 1)项目管理计划忽略了实际情况,盲目照搬前人经验。2)项目管理人员经验不足容易导致估算错误。3)执行者与设计者协调不一致,导致交流方面的隔阂,延误进度。4)设计管理人员对于相关专业不熟悉导致了盲目增加工程量,不能量力而行。 2设计进度管理内容 2.1设计、采购、施工与管理的结合 一个完整的项目需要设计、采购、施工按顺序依次完成。设计阶段是进行图纸设计,通过方案对比到施工图完成,需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判断;采购阶段,从资源选定到进行价格商定,最后的采购需要合理的计算;施工阶段是最关键的阶段,石油化工的技术涉及范围广、工期长需要更加细致规范的管理来进行保证。三者与管理相结合,相互依存,理清关系,以完成相应的目标。设计、采购、施工三者需要高度的衔接才能保证与管理计划同步。把握三者之间的联系,需要项目计划管理统筹进行分析。首先是提前进行项目的策划,包括编制实施计划书、设计进度计划书、项目责任书、鉴定报告等等。其次是考虑穿插在其中的任务,保证在履行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利润问题,这些都是承包商关注的问题。 2.2设计进度计划编制 石油化工总承包的设计计划需要分为四个级别,由总体到分散,由具体到详细。第一级是项目总体的计划,主要包括项目总体进度的关键日期,项目在某一时间段需要达到的理想效果,项目需要在每一阶段具体落实的事宜。第二级是在第一级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将总体项目分为几个分工鲜明的单位,每个单位需要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将设计、安装、施工集为一体安排规划。第三级是详细进度的计划,每单位在每个工期的详细内容和目标。第四级计划在第三级计划上进一步的细化,具体到每一天的工期,主要包括图纸目录和工作量清单。在三、四级计划上,需要各个专业的负责人进行编制,各个阶段的衔接必须保证科学合理性。 2.3进度管理的跟踪 当项目计划制定完成后,则需要开始正式的实施阶段。计划配合项目施工,难免有问题产生,这就需要进行管理的调整。每个单位每天都需要进行项目的进展跟计划的进度比较,发现其中的差距,分析产生落后或者超前的原因并上报。每周进行提交包括施工图纸交付状态表、设计采购表、人力统计表、资源开发表等内容。月报则是对每个周的总结。这样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适当调整,使项目于施工中业主、监理和承包商三方进行相互协调,保证项目平稳进行。 2.4现代工程设计集成化系统 现代工程设计集成化系统是以数据库和网络为核心技术,贯穿于整个工程设计中的全过程。以三维模型设计为新的工作方式,实现集成化的设计思想。对于管理计划根据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由计算机进行分析模拟,管理人员只需要在几个方案中优化出最有效的一个,通过数据模拟,将一个项目每一个步骤完整的串联起来,提高设计的准确度,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计划进度管理对于技术复杂、投资巨大、工期长久的工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带动整个工程协调有序的进行建设。现阶段的项目计划显然不会一直延续下去,也会在以后的建设中暴露出弊端。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石油化工建设事业的重要战略时期,面对巨大的挑战,应该去努力摸索更符合国情的项目管理计划。 作者:张鹏宇 朱闫丽 单位:海工英派尔工程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仪表及系统接地的设计 摘要:针石油化工仪表及控制系统接地的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石油化工;仪表防雷;控制系统;接地设计 21世纪以来,DCS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和技术都得到较大程度的突破,因此仪表系统接地的问题也受到相关人员较高程度的重视。虽然,我国早在多年以前就仪表系统接地问题进行研究和规范,并通过明文对仪表以及控制系统的等电位接地问题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和详细说明,但仍有许多项目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未能按照标准执行,尤其是项目单独设置仪表接地极的问题,不但给项目的具体实施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也不符合我国在仪表系统等电位接地问题上所制定的规范和原则。 1仪表系统接地分类 1.1保护接地 保护接地主要目标是为了保障人身的安全和设备的稳定运行。因为通常状况下,仪表和控制系统都会存在外露的导电部分,而这一部分会因为故障或是不正常运行导致高危电压的形成,给工程现场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这类设备需要进行保护接地。除此之外,由于现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有时甚至会出现仪表导线附带高于36V的电压的情况,因此,处于安全性的考虑也会给仪表外壳进行保护接地。 1.2工作接地 工作接地作为保障仪表数据的精确度和可靠度的重要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了信号回路接地、本质安全系统接地和屏蔽接地三种情况。信号回路的接地处理需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当信号系统处于非隔离情况时,通常将直流电源的负极进行接地处理;反之,若是隔离的情况,则会由于信号本身就处于绝缘状态,因此,可不实施接地。而屏蔽接地主要是为了防电磁干扰,因此大多数会在控制室进行接地处理。本质安全仪表系统由于安全栅类型的区别而划分为隔离式和齐纳式两大类。隔离式安全栅由于自身的特性无需接地,而齐纳式安全栅电路则需要在控制室采用同一接地体。 1.3防静电接地 防静电接地处理需要在没有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时进行。而且接地的标准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特性来划分,每一类建筑物都有特定规格的保护器。 2仪表及系统接地的设置 2.1接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接地系统包含了导线、铜板、电极。导线起连接功能,贯通各处。然而,接地导线需要根据使用途径、连接部位、数量和长度的区别选择合适截面积的接地导线。通常状态下,需要设置三块接地铜板:第一块是工作地的汇总铜板;第二块是保护地的汇总铜板;第三块是总接地的铜板。这三块铜板都需要进行绝缘固定,而且这些铜板厚度都存在严格的要求(不小于6mm),而尺寸则需要根据需求情况进行确定。 2.2接地系统的设计原则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接地设计原则是防电位差,因为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选择多个接地点时,接地点会产生电位差,从而影响仪表系统正常运行。正常状况下,仪表盘、控制柜内因为同时存在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两种接地类型,因此需要分别接入两种接地装置专属的汇总铜板。而其中的本安仪表接地、屏蔽接地、信号回路接地需要先接入到各汇流条后再接入工作接地的汇总铜板。接地电阻值作为关乎评价接地情况符合标准与否的重要指数之一,对接地效果的反映非常直观和准确。设计师在进行接地方案的设计时,不但要对接地电阻值进行考虑,还要对接地连接电阻值进行充分的考虑。连接电阻值指从接地端到总接地板这两者之间的电阻值大小,而且需要保证这一电阻的数值始终保持在0~1Ω以内,除此之外,还需要将仪表接地系统的电阻控制在4Ω以内。因此,对接地电极、接地导线截面积、连接方式的选择等方面都会对接地电阻值产生直观的影响,会直接影响接地电阻值。因此,各线路之间连接与导线和铜板的连接都需要采用铜接线片和镀锌钢质螺栓的方式,或者采用焊接。除此之外,接地总干线和接地电极连接还需要进行热镀锌的处理。 3结束语 仪表及控制系统唯有利用科学合理的接地保护才能让仪表及控制系统进行稳定持续的运行,才能防止各类型的干扰。尤其是在DCS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必须对现场可能出现的干扰情况进行防治型接地处理,不然很难保障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一般的工业现场环境都十分复杂,为了保障仪表及控制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不但需要制造商进行改进和调整,提高系统的抗干扰程度;还需要工程设计者在设计方案时就考虑好系统接地的工作实施。 作者:张宪发 单位:中石油中国昆仑工程公司大庆分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中水质检验数据误差的处理方法 摘要:石油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其产品质量生产的好坏离不开所使用的化工工艺。石油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对污水水质进行准确的检验,能够有效降低污水排放量,降低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因此,本文着重介绍了石油化工污水水质的基本特征,石油化工水质检验中数据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减小或消除水质检验中数据误差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石油化工;水质检验;数据误差;处理方法 1石油化工污水水质基本特征 石油化工生产以石油为主要原料,经过裂解、分馏、精炼、重整等一系列化学加工工艺最终将石油加工成多种有机物质。这一过程需要的生产装置众多、且生产周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所以产生的污水水量大。通常,石油化工污水中含有硫、氰化物、氨氮、酚等常见污染物[1]。但不同的石油化工企业因生产的石油类产品不同,所以污水中含有的污染物存在一定差异,而由于石油化工采用的是化学加工法所以该污水中还含有多种与有机化学产品相关的污染物,如芳香胺类化合物、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等。这些污染物种类繁多,且有一部分为有毒物质,导致污水水质结构复杂,不便于处理。 2石油化工水质检验中数据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2.1系统性误差 系统性误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误差,造成这种误差产生的原因是由某些固定因素所致,这就使得在一次水质检验过程中可能出现多次系统误差[2]。这些固定因素具体包括分析方法选用不合理、检验仪器精密度达不到检验要求、试剂材料纯度不够高、检验人员出现误操作等。例如,检验材料的称重。在称量前,检验人员可能没有将砝码进行校正。 2.2偶然性误差 与系统性误差产生的原因不同,偶然性误差产生的原因并不是由固定不变的因素造成的。在石油化工水质实际检验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是一直变化着的,且检验人员每一次具体的检验操作与具体步骤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都会导致水质检验偶然性误差的产生[3]。例如,检验过程中的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等。 3减小或消除石油化工水质检验中数据误差的有效处理方法 3.1采用数字检验方法 要想提高石油化工水质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尽可能避免误差产生与减小误差对水质检验结果的影响,就需要根据在总结与利用以往检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并继续积累经验与方法,对现有检测方法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与改进,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水质检验方法与仪器设备,在对自身检验方法进行改进的同时,发挥自主创造能力,努力研制出属于自己的高效实用、精确的水质检验方法。实践表明,数字化处理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水质检验的准确性。所以,水质检验人员应在借鉴其他检验数据误差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对石油化工生产的污水进行水质检验,并根据石油化工污水的特征确定最佳水质检验数据误差处理方法[4]。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安排三名以上工作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准确读取与记录,聘请相关专家对检验所得数据及其之间关系进行处理与分析。在读取滴定管数据时,应严格按照有关注意事项规定进行,具体包括所读取的数据应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以提高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有效性;读取时,工作人员的视线应与滴定管中的水样凹面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此外,由于在实际读数过程中,数据小数点后两位往往会存在一定偏差,因而为保证所读取数据的准确可靠,检验人员还可以采取多次读取策略。通过多次读取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进行对比,取这些数据的中位数,可以大大提高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2处理结果分析 在石油化工水质检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符合预期结果的异常数据,对这些异常数据出现的原因、过程等进行分析,有利于检验人员发现所用检验方法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或意识到自身出现的错误操作,从而通过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来降低异常数据出现的概率,降低数据误差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对于数据读取与记录环节,为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检验人员应尽可能进行5次以上的检验,最少不能低于5次,并且还要保证读取与记录数据的有效性应大于80%。目前,对于石油化工水质检验数据误差的处理采用的主要是数值比较法,即在排除检验过程中的异常数据后,求出剩下数据的平均值与平均偏差,然后计算出检验数据与平均值之间的绝对值和两组数据之间的比值,最后将该比值与4进行比较[5]。如果比值小于4,则对相关检验数据予以保留;反之,则排除相应的异常数据。 4结语 由上文分析可知,石油化工水质检验会产生多种数据误差,有些误差可以通过规范操作来进行规避,而有些误差则需要借助相关技术进行一定的处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误差不可能完全消除,所以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数据误差处理技术等措施来提高水质检验的准确性,提高检验人员对水质检验的重要性认识。 作者:崔玲 单位:山东省东营科技职业学院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计算机控制在石油化工生产的应用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是石油化工生产向着自动化和规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本文以石油化工生产中的计算机控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计算机控制在石油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石油化工;生产 1计算机控制在石油化工生产中的作用 1.1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对市场份额的竞争愈演愈烈,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各个企业都在从多方面不断的改善自己。就石油化工企业而言,如何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如何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控制来协助生产过程,如何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自动化控制是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方向,好多企业是借助过程控制仪表来完成工业生产过程。 1.2生产装置安全性、高可靠性的要求 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高温高压的生产环境为安全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的生产装置是石油化工生产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在计算机控制下开展的生产过程具有高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充分满足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2控制仪表的发展过程 控制仪表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在控制仪表出现的初始阶段,最为常见的控制仪表就是就地式仪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第二代DDZ电动单元仪表正式问世。又经过了大约十年的时间,人们又开发出了以DCS过程控制系统为核心的第三代计算机控制系统。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又对第三代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不断的改进,进而开发出了第四代智能控制系统,也就是现在非常常见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3DCS在扬子石化生产装置上的应用 3.1什么是DCS DCS的全称是DistributedControlSystem,中文的意思是集散控制系统,属于计算机控制系统。DCS的主要作用是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管理和分散控制。一个DCS系统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操作员站、工程师站、上位管理机、通信网络以及现场控制站。在上述五个部分的协调之下,DCS系统才能实现其功能。 3.2DCS的特点 3.2.1监控操作方便在工作过程中,DCS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保证生产过程处于正常状态。一旦出现意外情况,DCS系统可以进行报警处理,及时提醒工作人员解决生产过程遇到的问题。 3.2.2控制功能丰富 DCS系统的控制功能十分丰富,DCS可以借助各种复杂的控制算法和逻辑运算实现多种控制功能,包括预警功能,监控功能,连锁保护功能等等。 3.2.3信息和数据共享 尽管DCS系统拥有多个相互不影响的工作站,但是不同的工作站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共享。 3.2.4系统扩展灵活 DCS系统具有扩展灵活的特点,不同的生产过程需要的DCS系统是不一样的,相关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DCS系统进行配置。 3.2.5安装维护方便 就硬件而言,DCS系统的硬件设备都属于标准化的设备,在安装时是非常容易的。就软件而言,DCS系统的软件功能非常强调,可以进行有效的自我诊断,及时发现软件在运行时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将问题反映给相关人员。 3.2.6系统的可靠性高 DCS系统中的微处理器有效的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了系统的危险性。此外,DCS系统中冗余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系统的整体可靠性。 4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现阶段,微处理器的体积逐渐变小,性价比也越来越高,现场检测仪表和执行器也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21世纪初,IEC提出了61158标准,也就是现在非常常见的现场总线标准,简称FCS。 4.1基金会现场总线FF 基金会现场总线简称为FF,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现场总线。基金会现场总线通常被安装在生产现场的最底层网络,总的说来基金会现场总线是一种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总线。基金会现场总线的主要作用是度量生产过程中的变量,并对生产过程的相关信号进行控制等等。基金会现场总线具有下述优势①较高的系统开放性,可以和任何具有相同标准的设备兼容;②智能化程度相对较高;③系统结构具有高度的分散性,从而使得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更高;④抗干扰能力相对较高。 4.2PROFIBUS总线 PROFIBUS是ProcessFildbus的缩写,PROFIBUS总线也是使用范围很广的一种现场总线,PROFIBUS总线的提出者是德国西门子公司。PROFIBUS总线主要包含三个部分①PROFIBUS-DP,也就是外围设备;②PROFIBUS-PA,也就是过程自动化;③PROFIBUS-FMS,也就是报文规范。 5结束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社会前进的步伐。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已经融入了多个领域,就石油化工领域而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是石油化工生产向着自动化和规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农业类论文:农业类企业资源性资产会计 关键词:农业企业资源性资产会计 一、问题的提出 2000年12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了《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以下简称IAS41),已于2003年生效。IAS41的得到了一些国家、地区的好评和积极响应。借鉴IAS41,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规范与农业活动相关的生物资产和农产品以及农业企业社会性收支的会计核算办法近日即将由财政部正式。但是,对于同样与农业活动相关的土地(已列为固定资产)、滩涂等稀缺自然资源的会计处理,由于不适用于办法所规定的范围而未能对其作出规范。作为资源性资产的土地是农业活动不可或缺的,是农业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依法保护国有农场土地合法权益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8号)强调指出,国有农场的土地是国有农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2年12月制定的农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虽然将农业企业使用的土地明确为固定资产,但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其会计处理、列报和披露,均未能作出规定,因而只能在账外造册登记,即仍然未能完全摆脱传统自然资源价值观的影响,因而未能将土地资源的价值量化并真正上升到资源性资产的阶段。显然,时至今日,现行农业财务会计制度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的处理,已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党的十六大强调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在我国不同所有制的农业企业即将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专业核算办法之后,借鉴国内外资源资产理论研究成果,按照我国有关法规的要求,尽快制定《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资源性资产(探讨)》(以下简称探讨办法),采取资产化方式来经营和管理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从实物管理过渡到价值管理;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的会计处理、列报和披露作出规范,从会计核算制度的层面上防止土地等国有资源资产的流失,就显得十分迫切。可以说,这也是首先在农口将资源性资产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一次创新性的尝试。但是,探讨办法的制定,既涉及资源资产理论和会计技术问题,也涉及相关的法规问题,尤其是现行的《土地管理法》正在拟议修改中,所以,必须广泛征求意见,使之切合我国各地农业企业的实际情况,更具有合规性和可操作性。 二、资源性资产的定义 要制定好一项会计核算办法,首先要对办法所依赖的基础性概念作出科学、准确而明晰的定义,并从经济学、会计学的角度给以界定。探讨办法应该遵循《企业会计制度》和生物资产办法的有关规定,需要作出补充界定的只是“资源性资产”这一概念。在探讨办法中我们拟将“资源性资产”定义为:指农业活动所涉及的具有稀缺性和不可移动性的人工开发自然生成物,包括土地资源资产、农田水利资源资产、其他农业资源资产等。 这里我们先把这一拟定的定义与生物资产办法中的生物资产定义作一比较。该办法将“生物资产”定义为:“农业活动所涉及的活的动物或植物。”而“资源性资产”,则是指“农业活动所涉及的……人工开发自然生成物”。这样下定义,与“生物资产”概念一样,首先,抓住了资源性资产的本质物征,是人类劳动参与的天然形成的自然资源,比如,大自然恩赐的土地须经过开垦才能成为农用地。其次,从经济学、会计学的角度,将其限定在农业活动范围内,即既将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明显非农业活动适用的资源性资产排除在外;也将不须对其进行生物转化管理(指人为提供营养、湿度、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促成或加强转化的发生)的天然生物及其衍生自然物,即虽属于自然生成物但不属于农业活动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包括林区内的森林、林内动植物以及森林环境等)排除在外,同时,也为“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办法”的制定留下了空间。再次,自然生成物属于有形资产,这样定义也就把通过国家出让、补地价方式取得或通过市场交易取得以及接受投资者投入等作为无形资产入账的有一定使用期限的土地使用权排除在资源性资产之外。 再看这一定义对“自然生成物”的两个限制性定语,首先是“具有稀缺性”,稀缺性是资源成为资产的必要条件,比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太阳能等资源,显然不能成为资产;而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的土地资源就可能转化为资产。其次,“不可移动性”将农业活动不可或缺的、同属自然生成物的水资源资产也排除在外,因为水资源具有流动性。 总之,我们设想这样定义,既能揭示农业活动所涉及的资源性资产的本质特征,又将其限定在土地资源资产、农田水利资源资产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农业资源资产的范围之内。 但是,这一定义是否与《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固定资产准则)的有关规定存在交叉甚至重复的情况呢?不错,《企业会计制度》和固定资产准则的有关规定都涉及到土地,但上述制度和准则都仅在固定资产折旧的有关表述中提到了土地,并规定: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不计提折旧。《企业会计制度讲解》在固定资产的分类中也提到土地,并指出:土地,主要是指已经估价单独入账的土地。因征地而支付的补偿费,应计入与土地有关房屋、建筑物的价值内,不单独作为土地价值入账。可见,《企业会计制度》和固定资产准则所提到的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一般指已估价入账的建设用地或拟改变土地用途的农用地;而探讨办法所要对其会计处理作出规范的土地,是指按现行农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仅造册登记而未入账且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即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探讨办法所要对其会计处理作出规范的土地资源资产,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中,与《企业会计制度》和固定资产准则的有关规定,并不存在交叉或重复的情况。 应该强调的是,列入资源性资产的土地必须是依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向当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并完成了土地确权与登记、发证工作的农用地。 按照拟定的资源性资产的定义,资源性资产一般包括农用地、水库、水渠、已开发用于养殖的滩涂等;至于湿地,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看,应强调其生态价值与环境价值,不宜将其开发列为其他农业资源性资产。对于国有农场目前账外的防护林等人工林资产,有的同志主张也应作为资源性资产入账,但考虑到因其非属人工开发自然生成物而符合生物资产的定义,故应适用于生物资产办法。此外,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租赁》的有关规定,涉农企业向国有农场或农民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农用地也不能列入资源性资产。至于农业企业建设的机井、水泥晒场、养殖池、公路、桥梁、输变电线路等,因其不符合资源性资产的定义,可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和固定资产准则或社会性收支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三、资源性资产的会计处理 资源性资产的会计处理拟分别从确认、初始计量、后续支出、折旧、处置、减值准备、会计科目等方面予以表述。 1.资源性资产的确认 资源性资产应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因过去事项而由企业所控制;与该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产的入账价格能够可靠地计量。 确认的第一个条件,之所以不提“由企业拥有或控制”,而仅提“由企业控制”,是因为企业拥有,一般是指企业拥有该项资源的所有权,但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我国的资源产权采用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二元结构的公有资源产权制度。如《土地管理法》规定,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因此,农业企业,如国有农场,对土地的实际控制,体现在依法确认其国有土地使用权并据以获取经济利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指出:在确定资产的存在时,所有权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企业控制了得自不动产的利益,则该项不动产就是一项资产。再者,“控制”这一概念的外延比较宽广,在这里,可以涵盖了“拥有”,因此,《框架》在阐述资产的定义时,也是仅提“由企业控制的”。同时,明确必须“由企业控制”,对于自然资源来说,强调对其产生利益的控制,也是资源转化为资产的必要条件。因为,资源如果没有特定主体控制,比如太阳能、空气,是无人控制的共享品,显然,这样的自然资源也就不可能转化为资源性资产。 资源性资产确认的第二个条件,是与一般会计学上所说的资产确认共性的条件,不需赘述。至于第三个条件,由于国有农业企业使用的农用地,通常都是通过行政划拨方式依法无偿取得的,因而其入账价格如何可靠地计量,既是资源转化为资源性资产必须解决的难题,也是探讨办法会计处理的难点,以下将在初始计量部分进行探讨。 2.资源性资产的初始计量 作为自然生成物的资源性资产的计量,与一般会计学上所说的资产的计量不同,由于其稀缺性、非交易性,其计量有一套特殊的方法体系,理论界往往采用收益还原法、成本法、市场价格法、剩余法等基本方法对其价值评估,或构建边际机会成本模型和模糊数学模型等数学模型的方法对其价值计量;此外,对于单纯性资源,如土地资源的价格,理论上还可以采用马克思的地租资本化价格法,即: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但是,上述理论评估、计量方法,大部分还只局限于学术交流阶段,认知程度较低,距离可实用性还有相当的差距,这也正是将资源性资产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困难所在。 我们认为,对于资源性资产的初始计量,既要考虑资源性资产的特点,更要从我国国情出发,遵循相关的法规。如对于资源性资产中的土地,根据我国土地管理的法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交易,因而土地使用权存在市场价格;而法律规定不准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因而土地不存在市场价格。那么,应如何确定农业企业通过行政划拨取得农用地初始计量的入账价格呢?由于土地资源资产入账后将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资产列示,因此,在确定土地资源资产的入账价格时,就应该考虑到因国家建设(如国家修建高速公路)的需要,农业企业使用的国有土地经批准可能会被“征用”(即指国家收回土地使用权;对于国有农场历史上场队合并或以场带社并进来或带进来原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征用”则是指土地由集体所有转化为国家所有),此时须将其从资产负债表中注销,并将处置而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在利润表中确认为收益或费用。显然,土地资源资产的初始计量不可能按照土地中介服务机构对土地(使用权)的评估价入账,也不能采用上述理论界对资源资产评估或计量的结果作为初始计量的入账价格。但是,我们注意到,农业企业使用的国有土地被征用时,可按照有关法规的规定得到相应的土地补偿费。如《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经批准使用国有农、林、牧、渔场的土地,……应当根据原使用单位的投入情况,按不高于征用集体所有土地的同类土地补偿费的标准给以适当补偿。依照上述法规,我们设想,土地资源资产初始计量的入账价格可以参照《土地管理法》和各省、市(自治区)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关于征用农业企业土地时应给以补偿的标准确定。我们认为,对于土地资源资产,采用征地时的土地补偿费作为初始计量的入账价格,既具有可实用性、可操作性,又具有充分的法规依据;而且,在理论界,这也是得到认同的。 至于土地资源资产以外的其他资源性资产,可按其建设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如水库建设的支出,滩涂开发修建挡潮闸等支出作为初始计量的入账成本;其所占用的农田水利用地和养殖水面另按土地资源资产确认和计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土地以外其他资源资产自然生成物部分的价值。为了与现行农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相衔接,1993年以前建设的水库、水渠,因其实际成本难以可靠地计量,宜仍按现行制度有关规定处理。 3.资源性资产的后续支出 与资源性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因对低产田改造提高了土地的肥力、使其单位面积产量有实质性提高,或者因水库的扩建增大库容而改善了农业的水利条件、增加了旱涝保收的农田面积,则应将这些后续支出资本化,增加该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此外的任何后续支出都应该费用化,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 这里之所以未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IAS16改进后对初始成本和后续支出运用单一确认原则的做法,主要是考虑到遵循固定资产准则的相关提法,同时这样规定也更适应资源性资产后续支出的特点。 4.资源性资产的处置 资源性资产转让、报废、毁损,或由于国家建设需要被征用时,应将其从资产负债表中注销,并将处置收入,包括企业获取的征地补偿费等补偿收入(在补偿成为应收款项的期间)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差额作为损失或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将与划出土地资源资产对应的土地资源资本转入其他资本公积。 后续支出已资本化的农用地在被征用时,其资本化价值应体现在据以计算该幅农用地征用补偿费平均年产值的相应增加值上。 5.资源性资产的折旧 理论界对资源性资产的价值及其服务功能的补偿称为折补。“所谓资源性折补是指为了维持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功能恒定而进行的价值、技术等方式的补偿”(姜文来等,2003)。对于农业企业资源性资产中的土地资源资产,从其特性来看,虽然具有质量的可变性,但从其可永续利用的自然属性看,通常具有无限的使用期,且只要利用得当,可以使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功能恒定”;从有关法律规定看,国有农业企业的农用地,其使用也不存在期限。因此,土地资源资产可不计提折旧。 土地资源资产以外的其他资源资产,由于其初始计量的入账价值是按其建设过程的实际成本,因此应当对其计提折旧,折旧方法可采用固定资产准则所允许的年限平均法等折旧方法。 6.资源性资产是否计提减值准备问题 考虑到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以及我国法律关于“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不准买卖土地等有关规定,资源性资产中的土地资源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其他资源性资产,由于其可收回金额在现阶段难以可靠地计量,也拟不计提减值准备。 7.资源性资产核算的会计科目及账务处理 为了规范资源性资产的会计核算,拟增设“资源性资产”,“资源性资产折旧”“资源性资本”三个一级科目,分别核算各类资源性资产的原价、折旧和土地资源资产的资本来源。同时,在“资源性资产”科目下设置“土地资源资产”、“农田水利资源资产”、“其他农业资源资产”等三个二级科目,分别核算土地资源资产、农田水利资源资产、其他农业资源资产的原价;在“资源性资本”科目下设置“土地资源资本”二级科目,专项核算土地资源资产入账价值形成的国家权益,以明晰土地资源资产的国有产权。土地资源资产初始计量入账时借记“资源性资产—土地资源资产”科目,贷记“资源性资本—土地资源资本”科目;处置时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资源性资产—土地资源资产”科目,同时借记“资源性资本—土地资源资本”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土地资源资产以外的其他资源资产,其资本来源仍然在原有的所有者权益科目核算。 四、资源性资产的列报和披露 农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和会计报表附注中列示和披露下列与资源性资产有关的信息。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资源性资产的原价、折旧应分别归并在资产负债表的“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项目中反映,同时,在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原价”项目下,增设“其中:土地资源资产”项目,反映企业土地资源资产的账面余额;企业“资源性资本—土地资源资本”应归并在资产负债表“资本公积”项目中反映,同时,在“资本公积”项目下,增设“其中:土地资源资本公积”项目,反映“资源性资本—土地资源资本”的账面余额。将企业“资源性资产—土地资源资产”和对应的“资源性资本—土地资源资本”的账面价值单独列示,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农业企业资产构成的分析,也有助于各级国资委对国有农业企业经营者及管理层考核指标依据的确定和对其国有资产占有量构成的分析。 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农业企业还要披露资源性资产的分类、计价依据和折旧方法;土地以外的其他资源性资产的使用寿命和折旧率;已报废、处置和准备处置的资源性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需要进一步向信息使用者披露的相关信息。 农业类论文:农业类企业资产会计处理 关键词:农业企业资源性资产会计 一、问题的提出 2000年12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了《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以下简称IAS41),已于2003年生效。IAS41的得到了一些国家、地区的好评和积极响应。借鉴IAS41,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规范与农业活动相关的生物资产和农产品以及农业企业社会性收支的会计核算办法近日即将由财政部正式。但是,对于同样与农业活动相关的土地(已列为固定资产)、滩涂等稀缺自然资源的会计处理,由于不适用于办法所规定的范围而未能对其作出规范。作为资源性资产的土地是农业活动不可或缺的,是农业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依法保护国有农场土地合法权益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8号)强调指出,国有农场的土地是国有农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2年12月制定的农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虽然将农业企业使用的土地明确为固定资产,但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其会计处理、列报和披露,均未能作出规定,因而只能在账外造册登记,即仍然未能完全摆脱传统自然资源价值观的影响,因而未能将土地资源的价值量化并真正上升到资源性资产的阶段。显然,时至今日,现行农业财务会计制度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的处理,已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党的十六大强调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在我国不同所有制的农业企业即将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专业核算办法之后,借鉴国内外资源资产理论研究成果,按照我国有关法规的要求,尽快制定《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资源性资产(探讨)》(以下简称探讨办法),采取资产化方式来经营和管理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从实物管理过渡到价值管理;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的会计处理、列报和披露作出规范,从会计核算制度的层面上防止土地等国有资源资产的流失,就显得十分迫切。可以说,这也是首先在农口将资源性资产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一次创新性的尝试。但是,探讨办法的制定,既涉及资源资产理论和会计技术问题,也涉及相关的法规问题,尤其是现行的《土地管理法》正在拟议修改中,所以,必须广泛征求意见,使之切合我国各地农业企业的实际情况,更具有合规性和可操作性。 二、资源性资产的定义 要制定好一项会计核算办法,首先要对办法所依赖的基础性概念作出科学、准确而明晰的定义,并从经济学、会计学的角度给以界定。探讨办法应该遵循《企业会计制度》和生物资产办法的有关规定,需要作出补充界定的只是“资源性资产”这一概念。在探讨办法中我们拟将“资源性资产”定义为:指农业活动所涉及的具有稀缺性和不可移动性的人工开发自然生成物,包括土地资源资产、农田水利资源资产、其他农业资源资产等。 这里我们先把这一拟定的定义与生物资产办法中的生物资产定义作一比较。该办法将“生物资产”定义为:“农业活动所涉及的活的动物或植物。”而“资源性资产”,则是指“农业活动所涉及的……人工开发自然生成物”。这样下定义,与“生物资产”概念一样,首先,抓住了资源性资产的本质物征,是人类劳动参与的天然形成的自然资源,比如,大自然恩赐的土地须经过开垦才能成为农用地。其次,从经济学、会计学的角度,将其限定在农业活动范围内,即既将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明显非农业活动适用的资源性资产排除在外;也将不须对其进行生物转化管理(指人为提供营养、湿度、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促成或加强转化的发生)的天然生物及其衍生自然物,即虽属于自然生成物但不属于农业活动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包括林区内的森林、林内动植物以及森林环境等)排除在外,同时,也为“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办法”的制定留下了空间。再次,自然生成物属于有形资产,这样定义也就把通过国家出让、补地价方式取得或通过市场交易取得以及接受投资者投入等作为无形资产入账的有一定使用期限的土地使用权排除在资源性资产之外。 再看这一定义对“自然生成物”的两个限制性定语,首先是“具有稀缺性”,稀缺性是资源成为资产的必要条件,比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太阳能等资源,显然不能成为资产;而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的土地资源就可能转化为资产。其次,“不可移动性”将农业活动不可或缺的、同属自然生成物的水资源资产也排除在外,因为水资源具有流动性。 总之,我们设想这样定义,既能揭示农业活动所涉及的资源性资产的本质特征,又将其限定在土地资源资产、农田水利资源资产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农业资源资产的范围之内。 但是,这一定义是否与《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固定资产准则)的有关规定存在交叉甚至重复的情况呢?不错,《企业会计制度》和固定资产准则的有关规定都涉及到土地,但上述制度和准则都仅在固定资产折旧的有关表述中提到了土地,并规定: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不计提折旧。《企业会计制度讲解》在固定资产的分类中也提到土地,并指出:土地,主要是指已经估价单独入账的土地。因征地而支付的补偿费,应计入与土地有关房屋、建筑物的价值内,不单独作为土地价值入账。可见,《企业会计制度》和固定资产准则所提到的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一般指已估价入账的建设用地或拟改变土地用途的农用地;而探讨办法所要对其会计处理作出规范的土地,是指按现行农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仅造册登记而未入账且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即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探讨办法所要对其会计处理作出规范的土地资源资产,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中,与《企业会计制度》和固定资产准则的有关规定,并不存在交叉或重复的情况。 应该强调的是,列入资源性资产的土地必须是依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向当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并完成了土地确权与登记、发证工作的农用地。 按照拟定的资源性资产的定义,资源性资产一般包括农用地、水库、水渠、已开发用于养殖的滩涂等;至于湿地,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看,应强调其生态价值与环境价值,不宜将其开发列为其他农业资源性资产。对于国有农场目前账外的防护林等人工林资产,有的同志主张也应作为资源性资产入账,但考虑到因其非属人工开发自然生成物而符合生物资产的定义,故应适用于生物资产办法。此外,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租赁》的有关规定,涉农企业向国有农场或农民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农用地也不能列入资源性资产。至于农业企业建设的机井、水泥晒场、养殖池、公路、桥梁、输变电线路等,因其不符合资源性资产的定义,可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和固定资产准则或社会性收支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三、资源性资产的会计处理 资源性资产的会计处理拟分别从确认、初始计量、后续支出、折旧、处置、减值准备、会计科目等方面予以表述。 1.资源性资产的确认 资源性资产应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因过去事项而由企业所控制;与该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产的入账价格能够可靠地计量。 确认的第一个条件,之所以不提“由企业拥有或控制”,而仅提“由企业控制”,是因为企业拥有,一般是指企业拥有该项资源的所有权,但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我国的资源产权采用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二元结构的公有资源产权制度。如《土地管理法》规定,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因此,农业企业,如国有农场,对土地的实际控制,体现在依法确认其国有土地使用权并据以获取经济利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指出:在确定资产的存在时,所有权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企业控制了得自不动产的利益,则该项不动产就是一项资产。再者,“控制”这一概念的外延比较宽广,在这里,可以涵盖了“拥有”,因此,《框架》在阐述资产的定义时,也是仅提“由企业控制的”。同时,明确必须“由企业控制”,对于自然资源来说,强调对其产生利益的控制,也是资源转化为资产的必要条件。因为,资源如果没有特定主体控制,比如太阳能、空气,是无人控制的共享品,显然,这样的自然资源也就不可能转化为资源性资产。 农业类论文: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 摘要:目前我国在进行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分类时,依据的资料主要包括《中国水土保持概论》、《旱农学》等。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分类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对其分类方案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分类研究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在水土保持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得到了水土保持学的高度关注,还与旱农学、耕作学和作物栽培学等存在紧密的联系。但因专业、学科之间的不同,一些基础技术措施的分类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方便我国水土保持农业方面的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与统一。 1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分类 1.1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在《中国水土保持概论》中的分类 在《中国水土保持概论》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属于耕作技术措施,并且将其进一步划分成改变小地形、增加地面覆盖、改良土壤耕作措施。其中,改良小地形耕作措施又可细分为沟垄种植、区田等。而增加地面覆盖、改良土壤又可划分为草田带状间作、间作套种等措施。 1.2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学》中的分类 在《耕作学》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被划分为土壤耕作技术、栽培技术与养地技术三类。养地技术的运用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建设、保护农田与土壤。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果有需要,还可将其进行进一步细分。 1.3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在《旱农学》中的分类 在《旱农学》中,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被划分抗旱节水播种和保苗技术、土壤耕作技术、抗旱品种鉴定和栽培技术、集水和节水技术。其中,对于抗旱节水播种和保苗技术,还可将其细分为打垄添墒播种、坐水添墒播种等技术措施;对于土壤耕作技术,还可将其划分为浅耕及中耕、覆盖耕作法等技术措施;抗旱节水播种和保苗技术还可划分为作物栽培技术与轮作技术,栽培技术为作物栽培技术和轮作;对于集水与节水技术,可进一步细分为等高耕作、等高带状间作等技术措施。 1.4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在《水土保持学》中的分类 对于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在《水土保持学》中的分类,具体如下:第一类为改变微地形,如果有需要,还可进一步划分为沟垄种植、等高耕作等耕作技术。其中,沟垄种植还可更进一步细分为平沟起垄、水平沟种植等耕作措施;第二类为增加植物覆盖,在此类技术措施中,间作、混种、套种、等高状间作、草田轮作等是此类别中较为主要的措施;第三类则为增加地面覆盖,若有需要,还可细分为秸秆覆盖、青草覆盖等措施;第四类为改变土壤物理性质,此分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少耕与免耕,而少耕还可细分为少耕深松、马尔采夫耕作等措施。 1.5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在《中国水土保持》中的分类 对于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在《中国水土保持》中的分类,具体为:农牧复合系统、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水土保持改土培肥措施、水土保持集流节水农业技术措施。其中,对于水土保持耕作措施,还可细分为保护性种植法、保护性耕作法以及复式水土保持耕作法。对于水土保持改土培肥措施,如果有需要,还可将其进行进一步细分,主要包括坡耕地平衡施肥措施与新修梯田改土培肥措施,而其中的新修梯田改土培肥措施还可进一步划分为深耕松土、有机肥增施等技术措施。对于水土保持集流节水农业技术措施,该技术措施是通过结合水土保持、旱作农业措施而形成的,可细分为覆垄微集流栽培技以及隔坡梯田集流技术。农牧复合系统本质上是指在既定土地范围内,将木本植物、牧草类植物进行有效的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多重保护措施系统。近年来,我国诸多行业的专家学者虽然对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分类进行了一些研究与分析,但依据存在一些分歧,这主要是因为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现如今还在不断的发展与统一。基于横向的研究可以发现,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近年来正在从狭义上的耕作技术措施逐渐向广义上发展。此外,基于纵向的研究可以发现,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逐渐由原先的单项技术措施向复合式技术措施、区域性农业发展模式上发展。 2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方案 基于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理念,该技术措施主要由耕作结合、少耕作或者是不耕作的方式,实现改变小地形、提高土壤抗蚀能力等目的,满足农业蓄水、保土要求,并在此前提下,进一步改造、利用水土资源来保证粮食等作物的高产与稳产。基于此,水土保持技术措施还可依据其落实方式、作用与目标,并在对耕、种与收等农业工艺进行有效结合的前提下,进一步划分为以改变微地形为主要措施的蓄水保墒技术,实现提升土壤抗蚀能力目标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及以增加植物覆盖为主要技术措施的栽培技术。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 3结语 通过合理的、科学的将各种类别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进行分类,可形成统一的分类系统,此系统可为业界专家学者、有关工作人员就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研究与分析提供有效的、宝贵的参考与依据。因此,有关人员应对当地农业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真正实现因地制宜为目的,采用适宜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进行农业作业,确保水土保持与农业增产。 作者:张兴娥 涂金斌 单位:思南县文家店镇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类论文:农业类大学科技创新管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形态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依赖度日趋提高。农业高校作为农业科技和农业科研人才的集合体,是支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主体。为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生态文明等,农业高校正积极主动日益提高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服务社会,努力为建成高水平的农业类大学而努力。正如南京农业大学秉承百年优良办学传统,在2011年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制定实施“1235发展战略”,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和青年教师,积极推进科研组织创新,优化资源统筹配置,发展势头良好,综合实力稳步上升。同时,农业类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培养创新性人才和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重任。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在推进大学建设与提升发展水平的过程中,发现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才是强校之路。不管是社会外部要求,还是自身内在需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成为最有效的战略抓手,提高科技管理水平,构建适应农业类大学发展的科技管理体制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农业类大学科技创新、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因此,现通过调研、论证,开展一场“科技创新大讨论”,共同研讨制约发展的瓶颈和破解发展难题的路径,谋划新一轮学校发展的新突破、新跨越。 1方案设计 1.1指导思想与目标 围绕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建设目标,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明晰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过程中学校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为重点,以完善与研究大学建设相适应的学校科技管理体制为抓手,以“更新观念、完善制度、优化资源、提升能力”为目标,充分尊重和调动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与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系;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学校科技资源,形成有利于构筑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和培育大成果的人文、制度和政策环境,全面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1.2主题与内容 大讨论的主题是进一步认识科技创新在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提升的路径和举措。主要内容包括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的培育、科技创新队伍和条件建设,尤其要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实施科技创新要靠人,要建设一支符合研究型大学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师队伍。同时,加强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科技创新大讨论,作为开展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一个阶段,其基本内容包括:总结回顾过去的科技工作;分析找出科技工作的不足;明确今后科技工作该怎么做,如何把科技创新工作做得更好。 1.3实施步骤 创新大讨论主要分3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动员部署,学校正式发文启动科技创新大讨论活动,并以分级动员形式部署科技创新大讨论工作。同时邀请部委领导和兄弟高校领导来校作报告,介绍高校面临的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指导科技大讨论工作。第二阶段是讨论交流,围绕科技创新大讨论主题,学习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本学院科研工作实际,与国内外有相同学科的高校对比,按照建设研究型大学和研究型学院的要求,以外出调研与内部座谈相结合,把握学校、学院目前科技工作现状,找出制约学校、学院科技发展的关键问题和关键环节,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探讨学校、学院向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学院转型过程中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谋划学院、学科的科研交叉领域和科研新的增长点,提出发展思路、发展规划、保障措施。讨论交流分为3个层次进行:各学院组织座谈讨论,大学科组专题研讨,相关产业链内相关学科交叉研讨。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交流,各学院、各部门形成总结报告,并在全校大会进行交流。第三阶段是总结提升,学校根据科技创新大讨论取得的成果,制定、修订相关管理制度、科技政策,将科技创新大讨论达成的共识物化为科技管理文件,逐步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为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及培育大成果提供基础保障,进一步推动学校向研究型大学转型。 2实践成效 1)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学校工作主线,是在新形势下适应国家和学校发展需要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对加快推进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切实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对学校整体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 2)清晰地认识到学校自身科技工作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增强学校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和使命感、危机感、责任感。学校提出“重点突破”的战略思想,符合南京农业大学实际,也符合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要求。 3)人才、平台、团队是提升学校创新能力的三要素,对学校发展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紧迫,应成为学校资源配置的方向和重中之重。通过重点投入、政策导向和体制制度创新,使这些群体和平台能加快出人才、出成果,同时培养出一大批创新能力突出、学术思想活跃、发展潜质明显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或骨干。 4)切实加强制度创新,逐步建立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政策和制度体系。制度创新是关键,是落脚点,科技创新,制度先行。制度创新既包括科技管理制度创新,也包括学校其他管理政策和制度创新,要形成“教学”和“科研”并重的管理政策和制度。 5)科技创新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学校应营造良好的、长期的、宽松的科研环境,不能盲目追求短、平、快,要让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教师能潜心自己的研究。学校要以各种方式和渠道弘扬和倡导科研过程中年轻人尊重老同志,老同志爱护、提携年轻人的风气。各个学科要选好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使其成为团结和调动其他教师的核心力量,形成一个有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团队。 3思考建议 3.1加强顶层设计,实现重点突破以人才、平台和团队建设为抓手 选好主攻方向,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等平台建设不同层次的创新团队建设,以及在拔尖人才培养引进方面做好整体规划,集中优势资源,通过前期投入和政策引导,争取有重大突破。 3.2凝练研究方向,争取大项目,产出大成果 围绕当前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获得一批高水平、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积极加强前期策划和主动设计,选择和凝练若干重大研究方向,加强先期培育,加快形成优势和特色,提早确定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的培育方向和培育对象,为争取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做好战略储备。 3.3加快研究型学院建设,促进学科交叉创新 各学院要结合实际,加强科技战略研究,制订并明确学院科技发展规划、目标和具体措施,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围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以产业链为导向,积极推进自然科学学科和人文社科学科的交叉,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内部学科以及与加工、工程学科间的交叉,通过有效组织和政策引导,组建新型创新组织,凝聚新的研究团队,创新协作机制,培育新的创新领域和研究方向。 3.4按照循序渐进、统筹兼顾、重在激励和方便管理的原则核定和计算科研工作量 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学校拟增加若干科研工作量核定到各学院,由学院按经费和业绩分配给教师。同时,拿出部分工作量统筹使用,作为院科研秘书、科辅和青年教师的工作量补贴。 3.5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对外科技服务持续发展 拟对学校横向项目管理办法和经费支出比例进行调整,即研究类项目的管理费与纵向课题相同,转让类项目适当增加课题组的绩效支出。3.6提高科技平台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创新管理政策和管理方式,实行服务型管理和全方位有偿开放,促进平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平台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建立一支责任心强、实验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实验技术人才队伍。设立平台开放运行专项基金,对实行开放共享的平台基地在测试费、维修费和开发费上给予适当补贴。 作者:姜爱良 朱新星 陶书田 农业类论文: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论文 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面对的群体主要是我国农村的广大农民,做好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活跃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各地的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普遍存在着优质节目少、播出频率低等问题,在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做好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现状以及如何做好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现状 (一)优质节目少,播出频率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3以上,农村就成了我国最大的电视受众市场。但针对农村、农业、农民的优质农业类电视节目数量匮乏。一方面各地电视台特别是城市电视台电视节目大多走的是城市化、娱乐化的路子,娱乐性节目及各类电视剧充斥荧屏,从而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就稀缺、报道频率低。另一方面农村的传输资源处于劣势地位。一些现有的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不能很好地为农民收看到,特别是在许多偏远的地区,一些优质的农业节目农民都收看不到。因此,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农民观众数量很多,但是,真正属于他们的农业类电视节目却相对较少。 (二)农业类电视节目缺乏实用性 我国的农村观众大多数没有读报纸和杂志的习惯,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广播电视。目前,农业类电视节目普遍存在着节目形式单一、呆板,缺乏灵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播出频率不高等问题。多数电视台自办的农业类电视节目,没有深入了解农民朋友的需求,只是停留在农业新闻和科技信息服务的较浅的层面。再就是很多的农业类电视节目策划者不能够深入到农村、农民当中去,无法获得第一手的受众资料,这样做出的节目就脱离了实际需求,缺乏针对性与全面性。而且这类节目数量少,档次不高,所以就造成收视率不高。随着党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网络传媒的普及,农民的收入逐步提高,他们的思路和眼界越来越开阔,一些制作水平低、较为单纯的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已经无法满足新型农民的需求,因此,将农业电视节目向关注农民、服务农民的更深的层次延伸,便成为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必然选择。 (三)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在节目编排上存在问题 近几年随着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与一些政策的落实与执行,使得整个农村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基本的生活规律依然没有改变,因此,在农业节目编排上就要充分考虑这一规律。然而,目前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编排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当的情况。农村观众大多数有“早起早睡”的生活习惯,所以作为农村观众的黄金收视时间应该集中在晚上7点到10点之间,但是各地的电视台在这个时间都没有相应的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可供收看。 二、如何改变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现状 (一)打破思维定势,转变观念 1.节目要注重内涵要有新意。中华民族有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史,劳动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用汗水浇注出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如果以农业文化为基础,一定会让更多的受众接受。同时,节目要注重文化内涵,要推陈出新。 2.要力争做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农业电视节目。能否制作出好的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是关系到能不能被农民喜欢和接受的大问题。由于历史、地域条件的限制使得农村观众的综合文化素养不高,这就要求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在策划时就要注重实际,紧密联系农民群众的生活。要注意研究农民朋友想看什么题材、什么类型的节目,做好栏目策划与制作的统一性与连续性。大数据媒体曾经对“什么样的电视节目最受农民欢迎”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党和国家对农村的各项政策、农民发家致富的各类信息、农民身边的新鲜事,这些最受农民欢迎。所以,当前的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也应该重视对农村农业政策的宣传,把国家的一些好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到农民群众中去。另外,农业类电视节目在做好政策宣传、信息服务、科技传播的同时,还应该及时地反映农民的心声,积极搞好舆论监督。 3.报道要采用平民化的视角,加大情感含量在我国的一些偏远的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农民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电视。要真正做好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就必须在“走转改”上下功夫,扑下身子,深入到农村、深入到农民当中去,与农民朋友平等交流,语言一定朴实,要有亲和力。当前一些省市台的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他们没有用农民的视角与农民对话,在电视荧屏上出现时显得高高在上。其实,农民更爱听的是最朴实的语言,所以,报道要采用平民化的视角,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样农民朋友才会喜欢。 (二)要加强服务意识,千方百计为农民群众做好服务。 1.指导农民做好产业结构调整总理在农村工作会议中曾经提过:“调整种养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可现实是一部分农民在种植养殖调整上,跟风盲目的上,看到别人种什么他就种什么,不好好考察市场,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农民朋友迫切需要电视媒体在报道中能科学地分析,指导农民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多与农业专家交流,多了解农业市场行情,围绕市场做出科学的分析,为农民朋友提供指导。 2.为农民科学种养提供指导当前,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完善,广大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很难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强化农业政策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推广手段的提升。农业电视栏目策划者应该平时注重收集相关的技术资料,在科技推广实践中把农民与科技工作者联系起来,实现通过电视节目让科技示范户面对面、手把手地开展指导服务,使理论知识得到更新和丰富,沟通能力,推广技术得到提高,增强入户指导的信心和能力。农业栏目成为一座很好的沟通桥梁。 (三)在栏目的“新”“活”“快”上下功夫 1.深入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生活。作为新形势下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立足服务“三农”,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投向农民。深入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生活。做出的节目多带有泥土味,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农民,吸引观众。 2.语言要朴实,形式要灵活。当前,在新的形势下,随着广大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对国家的政策、对市场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农业类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语言要朴实,形式要灵活。主持人的语言都应该通俗易懂,用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语言,节目形式上要不断创新,体现多样性,贴近农民,贴近生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段来服务农民,指导农民。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农民喜欢。 3.在节目中要学会讲故事。我国的广大农民有喜欢听故事的传统,从这个层面来说,要使农业类电视节目真正吸引农民,就必须通过一个个真实、鲜活而富有典型性的生动故事来吸引农民接受新事物,接受新观念。讲述故事是一种手段,传播科技信息、科技知识才是真正的目的。也就是说,用一些真实的事例,特别是发生在农民朋友身边的真人真事作为知识的载体,通过生动的叙述让观众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自然就掌握了知识。比如,中央电视台第七套播出的《致富经》栏目,就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个个曲折但成功的人生经历来感染观众,向他们传递致富信息,教他们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抓住商机、发家致富。节目平中见奇,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学到了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为保证传播效果,要力求使节目形式多样,增加节目形态,如纪录片,访谈类节目等。比如,可创办一个农民企业家风云榜节目,以访谈的方式介绍率先致富的农民的亲身经历,创办打工见闻录,以纪录片的形式反映在外打工农民的所见所闻。 作者:尉增 单位:莒县广播电视台 农业类论文:生态农业层次聚类区划思考 1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域划分指标体系的构建 1.1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域划分原则 1.1.1生态关系原则。生态关系是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组成成分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生态农业系统是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也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其中各个组成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人为设定的,人为设定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功能实现的程度,并最终影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挥[11]。不同的生态条件下,采用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是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必然有所不同。在生产实践中,经常采用增加食物链长度及数量的方法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在进行生态农业分区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生态农业系统中的各种不同的生态关系。 1.1.2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出的农业区域内必须注意其内部各单元间的一致性,包括自然资源、农业生产结构及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条件等。要求区域间差异最大化和区域内各单元差异最小化。当然,不存在完全相同的生态环境单元,一致性是指在“一定水平”上的相似,因此也称为“相对一致性原则”。至于保持多大相似程度,则要根据区划目的、分区对象、区域分异程度、分区等级体系等因素确定。 1.1.3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进行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及其综合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使用综合性原则,目的是要保证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综合体。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再确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原则强调选取反映区域分异主导因素的主要指标作为确定区域划分的主要根据。 1.1.4共扼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划分出的区域是连续的地域单元,不能有空间上存在于某区域之外,但又属于该区的分区单元。 1.1.5保持行政区界的完整性。在许多自然地理区划中,行政区划作为一个“人为”的现象。是许多地理学家在进行研究时不予以考虑的。但在许多经济现象的研究中,行政区划往往占有重要的位置。农业生产是在自然过程和人类社会双重作用之下进行的,因此,在进行区划时应该尽量保持行政界线的完整,便于正确的管理和规划,避免产生纠纷。由于本文研究范围较大,同时又考虑到绝大多数县市生态环境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首先考虑保持县级行政范围的完整性[12]。 1.2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原则,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突出东北地区的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分异的特点、人类活动强烈程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数据的可得性与可靠性,从自然条件、生态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等三方面设计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划的评价指标体系。 2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层次聚类分析法是聚类分析法中比较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对一组样本或变量进行层层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基本思想是,首先在聚类分析的开始,每个样本自成一类;然后,按照某种方法度量所有样本之间的亲疏程度,并把其中最亲密或者最相似的样本首先聚成一小类;接下来,度量剩余的样本和小类间的亲疏程度,并将当前最亲密的样本或小类再聚成一类;再接下来,再度量剩余的样本和小类(或小类和小类)间的亲疏程度,并将当前最亲密的样本或小类再聚成一类;如此反复,直到所有样本聚成一类为止。对样本距离测度方法是采用欧氏距离(EuclideanDistance),即两样本(x,y)之间的距离是各样本每个变量值之差的平方和的平方根(k个变量)。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划的具体路线如下:①根据东北地区平原、丘陵、山区分布特征,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不同组合以及农林牧副渔发展水平,较均匀地选择了41个单元(县、市)作为一级生态农业区划分的代表样点,在定性和定量基础上,将样本粗分为K类,计算每一类的聚类中心。②应用欧式距离模型:EUCLID(x,y)=∑(xi-yi)2。计算其他各县市到聚类中心的距离,根据判别函数逐个将各县市样本归入与其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③计算新类别的聚类中心,如果与原聚类中心相近,则聚类完成,否则回到第二步重新进行。 3评价结果分析 3.1与稳定的农业分界线划分的东北地区农业地域格局基本一致 东北地区比较稳定的农业分界线有:①东北、北部山区与半山区之间以及半山区与中部平原之间的分界线;②中部平原和西部半干旱区之间的分界线;③三江平原分界线以及以热量为主导因素南北分异的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的分界线[13]。由这几条分界线可以把整个东北区域大致分为东部山区—半山区农业区、北部农业区、三江平原农业区、中部平原农业区、西部半干旱农业区、南部农业区。其中北部生态区由大、小兴安岭地区和小兴安岭南部过渡区共同组成。这与由层次聚类法划分的东北生态农业划分基本一致。 3.2区域特色明显 东部生态农业区主要指东北地区东部的长白山区,是山区、半山区林、粮、药混作生态农业区。三江生态农业区主要是三江平原地区,是以农为主的农林综合生态农业区。中部生态农业区主要是指东北平原主体区域,拥有自然肥力高,土层厚的黑土层,这为种植业的大规模经营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北部生态农业区是指黑龙江北部的大小兴安岭山区及部分周边地区,为我国独有的温寒带冷凉湿润或半湿润林区气候,是典型的冷凉生态农业区。南部生态农业区主要指辽东半岛以及辽河三角洲等地区,是多雨渔、果、粮复合生态农业区。西部生态农业区主要包括黑龙江三省西部地区和蒙东地区,是半干旱生态农业区。 4结论与建议 东北的振兴绝对是绕不过农业的复兴。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农业发展不仅要面临来自生态、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严峻挑战,而且还将经受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只有充分发挥地域生态优势,打破国际农业贸易绿色壁垒,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把东北地区建成我国最大的优质农产品基地,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也是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发挥区域生态优势,实施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管理。东北地区土地、水、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地貌和气候差异比较大,导致区域生态环境多样,具有突出的区域组合优势,开展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管理,运用生态农业、生态经济、农业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东北区进行整体化及层层优化设计,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使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建立在和谐与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上,对于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虽然东北地区农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却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而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开发农业自然资源潜力,发展集约、高效农业经营是东北生态农业的一个首要问题。建立起具有相当规模的专业化、区域化农产品生产带[14]。 第三,在振兴东北的历史机遇面前,东北农业发展要破除省、市、县等行政区划的界限,把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发挥各地区位优势,整合农业资源,建设以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业为标志,以粮食、畜产品及其加工业为载体的现代农业,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国家粮食安全基地与绿色农畜牧业基地。 农业类论文:郊区休闲农业园发展分类 1引言 休闲农业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农业和农村为载体,集休闲、观光、科普、示范、旅游于一体的新型产业,是传统农业内涵的充实与外延的扩展。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项目发展迅速,休闲农园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休闲农业园建设的数量、质量和效益直接反映着一个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好坏。休闲农业园的称谓很多,如观光农业园区、都市农园、农业园、都市农业园、农业观光园、休闲农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名称都是从不同角度对休闲农业园的理解。学者们分别从不同侧重点和不同深度对休闲农业园进行定义,学界尚未形成公认的、统一的定义,但普遍认为休闲农业园是以农业为基础和核心,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集观光采摘、科技示范、休闲度假、农业教育于一体的特殊农业形态。休闲农业园大多位于大都市郊区,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建立起来的有明确空间边界、以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辅以农村观光游览以及与之有关的旅游经营、旅游服务等内容,为游客提供具有乡村特色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服务和和农业科技示范、青少年农业教育等服务,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观光娱乐的需求。休闲农业最早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它是适应现代人逃避工业城市的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而发展起来的。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休闲农业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并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我国的休闲农业是在市场需求促动下,在农业发展急需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大都市区休闲农业园经历了萌芽和初期发展阶段,现在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种类型农业园区就有3000多个,遍布全国31个省市[1],这些农业园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区域环境、经济条件、民俗习惯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因此其发展模式、内容、形式都呈现出多元化、多类型的趋势。不同分类模式可以把休闲农业园划分成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园区发展路径、发展重点、优化途径不同。对这些类型繁多、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园进行类型划分、分类分析和分类管理,可以深层剖析休闲农业园的本质和特点,可为休闲农业企业发展提供宏观决策依据,根据现有条件和客观需求分类制定发展战略和扶持政策,也可为相关部门决策和园区建设提供较为科学的参考[2],避免出现类型趋同和产业同构。对于类型的研究大多可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以宏观视角出发(自上而下)[3-5],采用一定的指标、方法,如特尔菲(Delphi)法、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类型划分;第二类是以众多零散的样本发展轨迹为素材(自下而上),依据一定原则、标准进行归纳,以期获得不同的发展模式[6]。休闲农业园由于开发时间短,尚未规范发展,数据获取较困难,因此休闲农业园的类型划分较少采用第一类方法,主要是通过定性归纳出不同的类型,如学者根据研究需要按分布地域模式、资源属性、发展阶段模式等几种分类方法对休闲农业园进行类型划分,但较少对此进行不同分类方法的归纳总结并进行类内对比分析。该文归纳总结前人按不同分类方法的休闲农业园类型划分,结合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近几年的具体建设实践,补充休闲农业园类型划分方法、完善类型组成,并分析不同类型休闲农业园的特征并进行类型间的比较,以期对大都市区休闲农业园区建设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休闲农业园的类型划分 由于休闲农业园所处的地域不同,经济条件、民俗习惯、区域环境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因此,其发展模式、内容、形式都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国内外对休闲农业园的研究中对其分类模式也是多种多样,大致有按资源属性[7-9]、开发内容[10-12]、发展阶段模式[13]、分布地域模式及服务类型等几种分类方法,现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适用于不同的需要,对休闲农业园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 2.1按照阶段模式分类 将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描述为自发式、自主式和开发式3个阶段,通过北京休闲农业园建设与实践来看,休闲农业的发展开始向集业集群的阶段发展。自发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位于市郊农村的许多农户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等农业资源,利用区位优势,自发开展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活动。如北京郊区农村利用农民自家住房开办的农家乐、农民自家果园引入的采摘活动。自发式的休闲农业园经营和开发各自为政,普遍规模小,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卫生环境差,管理比较混乱。自主式:自发式休闲农业园经营和开发过程中暴露出的经营、生产和管理问题,以及农业旅游需求多样化使得休闲农业园有强烈的自身整合、自我发展的需求及意愿。20世纪90年代以后,很多休闲农业园调整园区定位,丰富农业旅游产品内容,增加农业文化内涵,注重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如北京、成都、广州等大都市区周边开展的采摘游、民俗风情游等活动。开发式:21世纪以来,随着休闲农业旅游的兴起,一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到休闲农业园的建设之中,在明确的主题定位、策划下进行园区规划和建设,资金投入大,配套设施完善,并且,企业灵活高效的运营机制为休闲农业园提供了有效的经营管理保障。如成立于1998年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走的是“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农户参与”的开发经营模式。集群式:经过休闲农业园几十年的实践发展,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要求[14],从相互独立的休闲农业园单一的产业局部空间聚集升级到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的农业产业链互补、集群式发展的模式,是现阶段最高级的休闲农业经营阶段,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延庆县小丰营村的延庆蔬菜产业群具备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雏形,蔬菜协会联络蔬菜市场和各个蔬菜园,为蔬菜园提供技术培训、信息收集与分析、信用社贷款以及运输、肥料种子供应、包装等,另外,蔬菜产业群的发展也促成了休闲农业旅游和民俗旅游的发展[15]。从发展阶段模式来看,休闲农业园已经经历了自发式、自主式和开发式3个阶段,处于产业集群的初期阶段,随着休闲农业园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将会出现很多涉农企业,延长、拓宽农业产业链,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与区域内的二、三产业交织、融合,形成关系错综复杂的地方产业群网络体系。 2.2按照地域模式分类 地域模式代表的是同一阶段休闲农业旅游在不同地域空间上的表现,它反映了开发者的区位与市场策略[13]。舒伯阳[13]通过对不同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项目的对比,将主要类型可归纳为依托自然型和依托城市型。通过分析北京市休闲农业园近10年的多元化发展,按照休闲农业园地域模式进行分类,可分为依托城市型、依托景区型、依托传统农区3种类型,其中依托传统农区型又可划分为依托区域传统民俗、依托区域特产两种类型。 2.3按照经营主体分类刘洋[16] 认为休闲农业园存在分散农户、企业集团、政府3种经营主体。综合北京休闲农业园的经营实践,其经营主体有个体农民、村集体、企业、科研院所、大学或事业单位、政府五种经营主体。 2.3.1个体农民为主体 专业种养大户在自家承包地,或以转包、租赁、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鱼塘、林地)得到承包经营权的土地上开发的休闲农业园。个体农民为主体开发的休闲农业园占地规模相对较小,几公顷至10hm2;由于个体农民资金有限,贷款途径不畅,园区投资少;园区渐进式建设;园区配套设施简陋,接待能力差。如北京庄户人家种植园,占地面积6hm2多,园内建有阳光温室大棚3座,面积约6000m2,大棚内设有餐厅、客房、会议室等。 2.3.2村集体为主体 村委与涉及自愿流转土地的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再将流转出的土地承包给村内外专业种养大户,同时,以园区为依托,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乃至周边村民共同致富。一方面通过村集体参与入股、分红,解决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另一方面,村民以保底收入、盈余分红形式入股休闲农业园,村民还可承包园区内的农业项目,也可以在园区就业或加入合作社,也可外出打工;同时,投资大户也拥有了更为广阔、更加坚实的发展空间和管理基础。北京市双河果园是顺义区南彩镇河北村的村办农业园,果园总面积67hm2、果品产量50万kg的一个综合性果园,供采摘品种有30多个。 2.3.3私人企业为主体 园区规模较大,资金投入多;产业链向上游延伸,经营效益明显增加;园区经过前期策划和规划,分期滚动建设;园区配套设施齐全,接待能力强。蟹岛产业集团是北京一家集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品牌企业,旗下有北京蟹岛种植养殖有限公司、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有限公司、北京蟹岛开饭楼餐饮有限公司、内蒙古赤峰蟹岛龙凤农产品有限公司等子公司。还有一部分休闲农业园区作为企业土地战略储备,园区作为企业招待客人的私家会所,经营效益不佳,很多园区需要企业贴钱维持,维持不下去就关门或卖出。 2.3.4科研院所、大学或事业单位为主体 以科研院所、大学或事业单位为主体的休闲农业园区并非以经济效益为经营目标,更重要的职能是新品种引进、培育以及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四季青果林所樱桃观光园隶属于市农科院果林所,位于北京西郊风景区香山脚下,占地14hm2,是集大樱桃研育开发、精品高效生产、良种苗木繁育、栽培新技术推广、产品苗木营销及旅游、观光、采摘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集体企业。观光园主要以大樱桃生产为主,兼种有杏、油桃、海棠、枣等其它果品,先后引育国内外樱桃品种百余个,园区强化了早中晚品种的配套,延长了园区樱桃的成熟期。 2.3.5政府投资主办型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管委会+企业的运行模式,园区设立管委会作为主管机构,利用园区自身的优势资源和优越区位,借助园区管理机构的土地、税收、租金等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进行开发经营。政府作为开发建设的主体,政府负责园区规范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建设,园区内部招商引资,政府为农业园区的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后勤等服务。园区设立管委会作为主管机构,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其主要职能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入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对园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负责整个园区的未来发展,协调企业与周边村镇、各有关部门的关系,吸引更多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入区。例如北京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2002年11月,为加快首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有特色的首都现代农业经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决定“委区共建”北京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以“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专家参与、农民受益”的模式发展。经过近10年时间建设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集现代农业展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青少年科普教育和农业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形成了以畜牧籽种、精品花卉、树木种苗、旅游观光、物流配送和信息服务为主的产业群,入区企业已达26家。 2.4按照产业结构分类 刘慧平[17]、郭焕成[9]和辛国荣[18]认为按照农业结构可将休闲农业划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畜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观光生态农业6类,其中的“观光生态农业”着力强调林果粮间作、农林牧结合、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的概念,通过对北京休闲农业园的调研和分析,发现在“绿色”和“生态”概念日渐普及的今天,食用安全无污染、高品质的食品已成为众多消费者的共识和追求,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已经成为“绿色经济”大背景下休闲农业园的必然选择,几乎所有的休闲农业园都提供“不施农药,无公害”的绿色、无公害、有机产品,因此,生态农业成为所有休闲农业园的共性,不适宜单独成为一个种类。北京市休闲农业园的主导产业按照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划分为以下5类。 2.4.1观光种植园 指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以种植、展示观赏价值较高的农作物品种或新颖的栽培技术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园区。如北京通州区的观光南瓜园种植展示280多个品种的南瓜,在此可以欣赏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观赏南瓜。 2.4.2观光林业园 指合理开发森林(如具有休闲观光功能的人工林场、天然林地、果园等)的旅游功能和观光价值,为游客观光、野营、探险、避暑、科考、森林浴等提供空间场所,融农林业和旅游业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区。如四季青果林所樱桃观光园以樱桃生产为主,兼种有杏、油桃、海棠、枣等其它果品。 2.4.3观光牧业园 指将农牧业生产、农牧产品加工、新技术应用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区,如牧场、养殖场、狩猎场、森林动物园等,开展草原放牧、马场比赛、猎场狩猎、挤奶和制作奶产品等参与养殖业生产及加工的体验项目。如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以畜牧业、种植业、休闲农业为园区三大支柱产业,通过牛胚胎工程产业化、转基因动物产业平台建设发展畜牧业。 2.4.4观光渔业园 指利用滩涂、湖面、水库、池塘等水体,开展水产养殖生产、科研、教育等活动,并利用渔业进行垂钓、捕鱼、餐饮、休闲观光等活动的农业园区。如朝阳水产科技园占地28hm2,拥有养殖水面17hm2,是水产养殖、孵化基地,兼有垂钓、娱乐休闲功能,鱼的种类有鲤鱼、鲫鱼、草鱼、鲶鱼、蓝鲨、彩虹鲷、武昌鱼、罗非鱼,其中淡水鲨鱼已被市农委定为本市重点推广养殖品种。 2.4.5观光副业园 指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及其加工制作为经营特色,开展可观光、参与的观光副业园区,如观赏或参与研习农民画、刺绣、土布纺织、草竹编织、木雕、竹根雕、石雕、制陶手工艺制作技艺,购买旅游纪念品。观光副业园一般不单独作为一个休闲农业园出现,而是作为综合性休闲农业园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北京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中的神笛陶艺村,游客在此可以参观陶瓷艺人精湛的表演,还可以亲身感受拉坯、手捏、刀刻、浮贴、肌理、着色等制作工序。 2.5按照功能类型分类 目前,大都市郊区休闲农业园的功能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因此,按照休闲农业的功能进行分类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舒伯阳[13](1997)、郭焕成[9](2000)将之划分为7类———观赏型休闲农业、品尝型休闲农业、购物型休闲农业、务农型休闲农业、娱乐型休闲农业、疗养型休闲农业、度假型休闲农业。傅琴琴[19]从休闲农业的实践出发,认为休闲农业可以分为休闲型、体验型、教育型、贸易型、节庆型等5种功能类型。刘洋[16](2010)从休闲农业的功能出发将之分为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娱乐型、参与型、科普型、度假型、疗养型8种类型。刘嘉[20]根据主要服务内容分为务农型、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娱乐型、疗养型和度假型等7种基本类型。综合以上分类方法,并结合北京近10年的休闲农业园具体实践,归纳休闲农业园的10种功能类型)。 2.6按照产业数量分类 如果休闲农业园以单一功能类型组园,就是专业型园区;如果休闲农业园将多种不同的功能类型按照功能分区组织在一个园区内,就成为综合性休闲农业园(表3)。 2.7按照资源属性分类 根据休闲农业园的资源属性,可将休闲农业园主要分为资源特色型休闲农业园和文化特色型休闲农业园。 2.8综合休闲农业园的规模、功能和特点进行分类 有关中国休闲农业类型划分的研究主要有:根据德国、法国、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范子文[11]认为规模较大、对市民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主要有休闲农业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农业公园、休闲农场、森林旅游、农村留学、民宿农庄、民俗旅游9种类型;韩丽[22](2000)认为规模较大的主要有观光公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5种类型;殷平[23](2002)认为我国休闲农业园根据性质、定位、经营情况等可划分为高科技休闲农业园、“农家乐”形式的观光园两类;郭春华[24](2002)认为,根据各地的条件,采用相应的开发方式,可形成生态农业村、旅游农庄、休闲农业园、科技农园4种类型的休闲农业。袁定明[25](2006)认为,规模较大的有农业公园、观光休闲农园、教育与科技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五类;从休闲农业建设实践出发,陈彪[2](2009)将休闲农业划分为观光采摘园、教育农园、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农家乐、生态农业园、市民农园、森林公园、休闲农庄、民俗文化村9类;在调查了多个休闲农业园和参考相关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休闲农业园的功能和特点,郭莉[26]将北京市的休闲农业园主要分为观光采摘农园、农业科技园、休闲农业园。以上各位学者对休闲农业园的不同分类各有其标准和角度,但仔细探究,发现在休闲农业具体实践中,有些类型是休闲农业园中普遍具有的功能,不应单独成为一种类型,所有类型的休闲农业园对于不谙农事的城里人来说都具有教育意义,教育农园不应单独成一类。农家乐和民俗村属于农业观光和农业旅游产品,但不应归入休闲农业园范畴。森林公园可作为农业公园内的一类,不应单独成类。依据北京休闲农业园的经营实践,休闲农业园主要有观光采摘园、农业科技园、市民农园、休闲休闲农业园、生态农业园、文化创意农园和农业公园7种类型。 3结语 不同分类方法得出不同的休闲农业类型,其特色和主题各不相同,服务对象、目标定位和构成元素也各异。因而,休闲农业园类型是休闲农业经营业主对园区发展的具体发展定位,它将决定休闲农业发展建设的内容和发展趋势。该文综述按照发展阶段、地域模式、经营主体、产业结构、功能类型、产业数量、综合规模、功能和特点对休闲农业园进行的类型划分,补充完善类型组成,并分析不同类型休闲农业园的特征并以表格对比形式进行类型间的比较、举例,为下一步对不同类型休闲农业园进行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以期对休闲农业园区建设开发提供参考作用。由于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和无法穷尽性,任何分类方式都无法覆盖或涵盖休闲农业园的全部资源类型。由于该文是基于北京休闲农业园案例研究进行的休闲农业园分类模式和类型研究,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待将来通过对其它城市休闲农业园的研究来充实和完善其分类模式和不同类型。 农业类论文:综合类农业学术期刊半衰期研究 1数据采集方法 具体的数据采集方法是:登录中国知网首页,点击“评价”进入评价中心,选择“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并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对18种综合类农业学术期刊的下载量逐一检索并汇总。需要说明的是该数据库只提供2006年至今各期刊的下载量统计值,因此,本研究的下载量半衰期的统计数据是2006年至2015年的数据。其它文献计量学指标,如复合他引影响因子、期刊他引影响因子、复合即年指标、期刊即年指标、基金论文比、引用半衰期、被引半衰期、Web即年下载率、总下载量等,均是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6版)》。 2期刊下载量半衰期计算方法 期刊下载量半衰期是指某种期刊的所有论文被下载的总次数中,较新的一半是距离发表当年多长一段时间内累计达到的,其计量单位为年其中:HD是指所求的下载量半衰期,X为累计百分比小于且最接近50%的年份序号(统计当年年份序号为0),A为统计年至X年的下载量累计百分比,B为统计年至X+1年的下载量累计百分比。以《中国农业科学》为例(表1),其具体算法如下:HD=2+(50%-49.77%)/(61.29%-49.77%)=2.02003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采用的统计学处理软件为spss18,下载量半衰期、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数据正态性检验采用单样本Kolmogoro-Smirnov检验,三者的差异性比较和多重比较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各指标间的相关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综合类农业学术期刊 2015年下载量半衰期及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的比较据统计,18种综合类农业学术期刊的总下载量达170.66万次,Web即年下载率为44次/篇,基于下载量的半衰期HD(Half-lifePeriodofDownloads)的范围是2.0359~3.4167年,极差为1.3808年。由附图可知,在被统计的18种期刊中,2<HD<2.5的有4种,2.5<HD<3的有8种,HD>3年的有6种,可见有44.44%的期刊HD集中在2.5~3年之间,有33.33%的期刊HD分布在3~4年之间,其中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的HD值最高,达3.4167年。 4下载量半衰期与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的比较 引用半衰期的范围是7.2~9.1年,均值和中值分别为8.261、8.200年;被引半衰期的范围是5.1~10.4年,均值和中值分别为8.317、8.850年;下载量半衰期的范围是2.02~3.4128年,均值和中值分别是2.8560、2.9185年,可见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的值均明显高于下载量半衰期,平均高出5~6年。该结论符合人们引用文献的习惯。如在综合类农业学术期刊中较有影响力的《中国农业科学》,其下载量半衰期为2.02年,被引半衰期为7.0年,相差5年左右,说明《中国农业科学》的文章从被读者下载到被学者引用大约需要5年的时间。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文献被引用从下载到引用,需要一定的沉淀,而下载是整个过程的开始,也是最能较快反应期刊以后被引情况的重要指标,因此,该指标被用于期刊评价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5下载量半衰期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相关性检验 期刊下载量半衰期与复合他引影响因子、期刊他引影响因子、引用半衰期、Web即年下载率、复合即年指标、期刊即年指标、总下载量等均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下载率半衰期越小,以上文献计量学指标值越大。但除总下载量p值和被引半衰期小于0.05外,其他p值均大于0.1,说明除了总下载量和被引半衰期,上述其他指标均与期刊下载量半衰期的相关性不显著。由表3还可看出,期刊下载量半衰期与基金论文比、被引半衰期成正相关关系,特别是与被引半衰期,r值为0.681,p值为0.002,说明期刊下载量半衰期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且相关性显著。 农业类论文:农业科普类期刊的生存与发展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9月的新闻出版业统计公报得知,我国于2015年共出版农业科技类期刊565种,总发行数1351万册,与2014年相比,种数增长0.13%,总发行数下降7.78%。其中农业科普类期刊为49种,总发行数为118万册,较2014年,种数增加0.02%,总发行数下降8.85%[1]。这仅仅是近两年的数据对比,自出版业改革以来,我国农业科普类期刊发行数量已连续下跌,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1农业科普类期刊生存危机产生的原因 我国大多数农业科普类期刊创办于改革开放之前,公有制体制下,国家的资金支持是期刊社生存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所有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运行,期刊社不能继续依靠国家资金进行运转,不得不通过增加广告版面、扩大期刊发行量等途径来维持自身的生存,许多期刊社由于经营不善而面临倒闭的危机。农业科普类期刊面对的受众主要是农民。虽然我国农民人口众多,但是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收入水平低,很少主动阅读和订购农业科普类期刊。加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涌入城市,重视农业生产的农民越来越少。农业科普类期刊的次要需求者是需要职称评定的人。但是随着职称评定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少的工作单位或学校认可农业科普类期刊的论文资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科普类期刊的发行量造成了冲击。当前,我国农业科普类期刊共有49种,除西藏自治区外,几乎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1种,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拥有2种或2种以上。这些期刊之间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且均向全国发行,几乎面对同一消费群体,这必然加剧市场竞争程度。由于市场份额稳定,且难以开拓,经营不善的期刊社很难存活下去。在信息载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智能电视、智能手机等媒介可以迅速地将农业科学知识传送到农民手上。除被动接受新兴媒介传送的信息外,农民还可以主动通过互联网搜索、电话专家咨询等途径快速地获取需要的农业科学知识。这对于农业科普类期刊来说,确实望尘莫及。 2农业科普类期刊发展对策 期刊社应充分调动编辑人员的主动性,实行采编合一的机制,精简人员,保留能力强、办事效率高的编辑;裁撤或合并不必要的行政、人事机构,提高期刊社运行效率。通过精简人员、缩减机构这一措施,可以达到减少期刊社工资开支的效果,最大效率地保证期刊社的资金运转。 增加推广路径,拓宽发行渠道 若农业科普类期刊想要为人所知并订购,必须通过有效的推广途径,向受众宣传期刊的价值。除借助互联网、报纸、电视台等传统途径进行宣传外,还可以通过举行座谈会、农机展等活动扩大期刊的知名度,增加期刊的影响力。关于发行渠道,期刊社应综合运用多种渠道进行发行。除线下的邮政、书店、农业协会、报业集团发行站、农家书屋等方式外,也应采取线上的互联网发行渠道。 提高内容质量,优化期刊差异 内容质量是期刊的生命,没有质量,就得不到受众的认可,没有受众就会减少发行量,发行量减少则会减少广告收入,期刊社便会陷入到生存危机之中。在农业科普类期刊内容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如何做到差异化是“求生”的重要方向。期刊社应努力做到与同类期刊的差异化,如求“新”,向受众提供新技术、新品种、新经验、新信息,提高时效性、可读性、针对性便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实行媒介融合,丰富渠道媒介融合,即同一内容 通过多种媒介推向受众。农业科普类期刊在保留纸质期刊的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将内容同时推向PC端和移动端。如期刊社可以通过自身的官网,电子版期刊;通过微信订阅号或服务号,推送期刊精选内容等等,以此弥补纸质期刊信息传播的滞后性。 3启示 农业科普类期刊作为出版业的“弱势群体”之一,除了期刊社自身进行“自救”外,政府也应大力扶持。“农家书屋”或许是一个很好的扶持项目,但力度明显不够,许多农业科普类期刊社并不能享受“农家书屋”的优惠,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对期刊社进行精准扶持。 农业类论文:农业耕作机械主要类型与特点 近年来,我县农业耕作机械的发展十分迅速,加快了机械深松联合整地、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作物秸秆和根茬粉碎还田等先进技术的推广,汤原县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实力和水平居全省的农业大县之一。其中旱田作物机械播种面积接近100%,水稻机插占30%以上,机械中耕、深松100%,机械深施化肥90%以上,机械根茬粉碎还田90%以上,机械化连片整地50%以上,伏秋整地60%以上,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直接的贡献。 1主要机具和机型 当前农业生产上主要机具和机型包括:1LXX-435型新型悬挂四铧犁;1GHL-280A型松旋起垄机,1GSZ-210/280型组合式旋耕多用机,1GZJ-210型旋耕灭联合整地机、1GSC-4型灭茬耕作机、1FCH-4型根茬粉碎整地机,1LZGH-6型根茬还田部件,1DZG-195型大垄灭茬深松改垄机,1GL-4.2型大小垄灭茬深松改垄机,1GSC-4型灭茬耕作机,1GQN-210型多功能旋耕机,1GLT-4型松旋灭茬起垄通用机,1GQN-280D型灭茬旋耕多用机,1GS-210型组合式高速旋耕多用机、GZM-2.1型悬挂式耕整灭茬机,1DL-3型大垄耕作机,1SQ-350型全方位深松机,1ZS/3.700-2.1、1ZS/2.975-1.95凿齿式全方位深松机、1S-4.5双翼型超深松机、1ZSB-2.4(B)、1ZSB-2.4(X)凿齿式全方位深松耙茬机,1FS-470/935型深松施肥机,1LZ-770B型悬挂式垄作七铧犁Ⅲ型,1GSZP-2.1/2.8型大垄整地铺膜机;2BT-6型大豆精量播种机,2BQS-4型气吸式精密播种机,GBL-4型耕整播种联合作业机;1QF-2型轻便粉茬机,GZM-1.4型悬挂式多用耕整灭茬机,1GH-2A型根茬还田机,1GD-70型根茬切碎还田机;3WQ-200型气压式喷雾机;小四轮拖拉机轮距变换装置;2BMS-1(2)型大垄滤水覆膜精播机,GTX-2(3)A型通用耕作机,2BYD-190型大垄玉米播种覆膜机,2BQS-2(1)型气吸式精密播种机,2BQS-2型气吸式精量播种机,2BT-2(3)B型通用精播耕作机,2BYD-1型大垄玉米播种机,BJ-4型精播机,2BJ-2B型精密多用耕播机,2BJD-1型大垄双行精密播种机,GBX-2型小型通用耕播机,2BT-1型单体通用播种机,2BT-1A型大豆精量播种机,2BT-1B型通用单体播种机,2BN-2型穴精播机等。 2我县农业机具的主要特点 2.1种类较多,功能较全 耕整地、播种、中耕、植保等主要作业环节都有代表机型。既有组合多项作业功能的联合作业机具,也有单一用途的机具;既有常规垄距作业机具,也有大小垄通用的机具。播种机中,既有机械式、气吸式播种机,也有适应抗旱灌水的滤水覆膜播种机。尤其是旋耕机、根茬粉碎还田机和精密播种机所占比例较大,达到64.9%。 2.2组装多项农业先进技术,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在大型联合作业机具中,GBL-4型耕整播种联合作业机是黑龙江省目前新一代大型联合作业机具。该机一次进地作业即可在原茬地上完成“旋耕灭茬、垄体深松、多层施肥、开沟精播、覆土镇压、喷洒农药”等多项作业;另外通过更换工作部件可实现根茬还田、深松施肥、起垄镇压、中耕趟地追肥等多项或单项作业,具有一架多具、一机多能、节本降耗等特点。在小型机具中,2BMS-1(2)型玉米大垄滤水覆膜精播机独具特色。它与安装有轮距变换装置和JS-650型多功能节水灌溉机的8.8kW小四轮拖拉机配套,一次作业既能完成玉米大垄双行深施化肥、开沟、滤水、精播和覆膜联合作业,也可进行常规垄距联合作业和起垄、中耕、松土等多项或单项作业。该机体现了专利技术的集成,采用了黑龙江省农机工程科学研究院的五项专利技术,即齿翼垄作犁体、内充式精密排种器、防风排肥器、、钢丝螺旋镇压器以及为解决播种灌水时种子飘移而专门设计的分隔滤水开沟器。 2.3传统作业机具性能有所提高 1LXX-435型新型悬挂四铧犁,是在已应用多年的老式机具牵引式五铧犁的基础上,对总体配置加以改进,重心前移,而其犁体与原机通用的新型机具。由于消除了偏牵引,平翻时使拖拉机始终走在未耕地上,消耗功率少,作业效率高,制造成本低,几年来已有几百台投放市场,受到一致好评。引进外省市技术生产的1SQ-350型全方位深松机设计独特,其梯形框架式深松部件,具有阻力小、深松效果好、促进耕层蓄水保墒、不打乱土层、保护地表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等特点,是对我县传统深松机具和工作部件的重大突破。 2.5旋耕机和根茬粉碎还田机形式多样,应用广泛 目前,全县旋耕机和根茬粉碎还田机形式多样,应用广泛。在多种机型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机具:一是1GSZ-210/280型组合式旋耕多用机,可一次完成深松、旋耕、起垄、施肥作业,可组成组合式旋耕机和作畦旋耕机两种状态。二是1GLT-4型松旋灭茬起垄通用机,通过更换一对锥齿轮改变刀辊传动速比,实现旋耕与灭茬兼容,明显地提高了机具利用率。三是小型根茬粉碎还田机,如1QF-2型轻便粉茬机,灭茬部件采用新结构,作业阻力小,工作质量好。 作者:姜兴和 单位:汤原县太平川乡农机站 农业类论文: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方法 摘要:我国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体系,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进行分类,有利于推动设施农业工程的建设工作,促进农业工程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文章分析了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分类方法及其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农业工程;设施农业;分类方法 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一直是我国发展社会经济的长期战略任务,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发展设施农业。数十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研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从简单的工程技术,一直发展到如今的系统性强、科学、合理的综合体系,并在其中融合了多学科、多门类科学知识,作为我国设施农业技术发展的战略指导。尽管我国大部分学者归纳和综合研究设施农业技术,但是对于其充分把握的程度还是比较低,无法更加完整和深入地研究整个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体系。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进行分类,能够充分掌握其中存在的规律,为建立完善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学科体系打好基础。 1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含义 所谓设施农业工程是指综合工程手段和某种保护设施,合理控制和调节农业环境因素,为农作物改善和创造合适的生长环境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率和产量。设施农业工程技术选用的都是先进的农业技术、新型的生产材料,以及优良的工程技术措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作为主要生产能源,调节和控制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如光照时间、环境温度、湿度、营养等各种条件,实现设施农业的优质高产高效生产。 2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的概念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可分为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和工程技术,但这一分类方法是根据技术的类型进行划分,只能体现出宏观层面的特征,不能够充分体现设施农业技术中更深、更细的层次结构、时代特点等各方面的特征。所以需要在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广义概念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设施农业工程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以其包含的要素也具有一定的广义性,不仅需要根据农业工程的生产工具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根据生产者、生产对象以及生产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和分析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广义要素,有利于构建一个联系性强、相互作用的以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作为主体的有机整体,其主要内容涉及到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人文技术等多种社会学科内容,形成合力的技术系统,并有效体现系统的人文科技精神。所以总的来说,要充分发挥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提高农业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增强生产者的综合素质,才能有效促进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发展方式的转变,并随之解决转变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3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的主要特征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实际上是一个繁杂的技术系统,系统内部的各项技术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性,既能够相互作用,也能够相互影响,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特定功能就体现在这些技术相互作用下,所以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进行合理的组织结构,能够有效放大各项技术的功能,所以在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进行分类时,应注意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主要特征:3.1层次性复杂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由多个小系统组合而成,所以在进行分类时,需要通过解释不同层次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之间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完善研究内容,同时提高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层层递进,从低到高逐渐增加分类的层次。3.2稳定性分类时,全面根据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情况、技术创新的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系统结构的独立性、长期性和基础性,放大细分技术的功能,提高系统的功能水平,充分发挥设施农业工程技术。3.3开放性开放性是推动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分类工作的本质要求,能够有效长期保持技术系统的动态性和成长性。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体系,是一个融合了多领域科学知识的应用型交叉社会学科,确保技术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有效保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运用的动态平衡。其次,还可以帮助技术系统不断吸收新的技术环境积极因素,提高系统自身的组织水平,增强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进步的效率,但要注意的是,在吸收新型设施农业工程技术时,不宜分层太多,要注意为每一层次预留更多的延伸空间,避免降低技术系统的稳定性。 4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方法 设施农业工程是一门典型的交叉社会学科,所以其技术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为了帮助我国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适应技术环境的多变,尤其是合理的分析和总结某些高新农业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等新兴技术,然后根据结果进行分类。4.1横向分类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功能运行,主要是在农业产业链有效运转的基础上,同时也是我国设施农产品使用价值的重要体现,所以实现我国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目标,实现和发挥农业工程技术功能作用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设施农产品商业化,把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内容覆盖设施农业产业链的全过程,并根据这一特征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横向延伸,丰富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的层次内容。4.2纵向分类进行纵向分类层次,能清晰、简介地解释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我国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常用的纵向层次划分方式是线分类法,根据所选定的属性或者特征分次把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成相对应的类目,然后排成层次性强、逐渐开展的分类体系。一般可以分成4层,分别是大类、中类、小类以及子类,能够有效反映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链条、技术环节、技术功能以及具体技术和措施等属性。4.3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定位方法采取这一分类方法,需要根据分类工作的稳定性特征和原则,鲜明地体现不同层次上的技术内容的特点和功能,在横向发展的同时形成并列关系,所以这种分类方法的依据是农业工程技术的主要属性和功能作用,便于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为农作物改善甚至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 5结语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所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更,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动态性、成长性以及开放性必定会越来越鲜明,同时作为农业学科研究和建立完善学科体系前提,技术分类方法会随着社会农业工程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累积不断提高,逐渐体现出设施农业工程技术集成化、手段人文化等多种现代特征。在进行分类工作时,要充分尊重农业工程技术的特点,在动态组织中把握其功能和特点。提高对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水平,能够有效揭示存在技术系统中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同时还可以为我国的农作物改善其生长环境,提高我国的农作物生产质量和效率。要不断地发展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就要不断地推进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和合作机制,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实施大项目,有效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有效促进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协同创新,从而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不断提供先进可靠的设施装备和科技支撑。科学合理的技术分类,可以在专业设置、研究方向把握、复合型科研教学人才培养方面提供全面系统的指导,特别是通过分类过程中揭示技术内在的矛盾关系,对解决不同的学科间融合与支撑的难题、形成设施农业大学科格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晓敏 单位: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农业类论文:管理类农业经济论文 1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分类 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打破制约农业经济管理的各种瓶颈,对于调动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作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要创新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分类和科学化管理,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1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的影响是最大的,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创新,实现农业经济的分类管理是经济管理的根本任务,也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自从改革开放实施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一直都是处在较平稳的状态下,但在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还处于比较薄弱的位置,我国对农业科研人员以及农业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业科研人员的工资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对农业科研设备的投入也较少,使得我国的农业研究和设备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这一系列现象的存在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要对农业研究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对农业的资料投入,提高农业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地顺应时展的需求,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1.2对农业管理进行创新 要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就要对科研单位管理的内容进行创新。一是要对农业科研单位的条件和资金的管理进行创新,农业科研单单依靠国家给予的资金来对农业进行研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科研单位要拓宽农业科研资金的来源,保证农业科研的研究有充足的资金来运转工作,加大对农业的科研力度,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通过新产品的上市和推广来获得部门经费。通过这样的形式,才能实现农业科研经费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农业科研单位的正常开展和运行,确保有足够的经费来购买新的科研设备,为科研工作人员对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保障;二是要加强对信息管理的创新。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更新较快的时代,科研单位也要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利用当今时代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以及高效化。于此同时,农业科技研究工作人员还应该加强对技术方面的创新,科研单位要对科研人员进行适时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先进的高技术知识,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含金量。 1.3在农业经济管理中渗透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农业经济创新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对科研人员工作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因此科研单位要努力营造出人性化的管理氛围,让科研人员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进而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和分类管理。 2结语 在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对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让我国农业经济跟上时代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水平的距离。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支持,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孙玉成 李冲 单位:榆树市环城乡经管站 农业类论文: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论文 一、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类型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中国人民发挥聪明才智,不断创造、发明并对农业工具进行改进和改良,在制作材料、造型、使用功能、动力和机构等方面由简单到复杂不断丰富发展。同时,人们发明创造了大量造型丰富,适合各地地理、地质、气候条件的农具类型,与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农业产区生产要求以及当地物产条件想匹配。其中既有以曲辕犁、龙骨车、耙、耖、耘荡为代表的适合水田稻作的工具,也有耧车、麦钐、麦绰、麦笼、耙耱等适合旱地麦作的工具,有以、稻床、连枷、等为主的收获农具,以砻磨、碓为代表的加工农具,也有与滨海地域风力资源丰富等自然条件相适应的风车机械,与水网密集相适应的筒车灌溉工具,还有适合淡水养殖、捕捞、水上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相适应的鱼船、渔网等渔业生产工具,适合陆地运输的板车等。此外,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创造发明出独特的农业生产保护辅助工具,如秧马、竹马甲等。概而言之,中国传统农业工具经过长期的发展改进,基本形成了北方以旱地耕作为主的耕-耙-耢农业工具体系,南方以耕-耙-耖为主的水田农业工具体系。同时,在西部多山地区林业工具类型品种较多,在北方畜牧业发达地区分布有丰富的畜牧业工具,在沿江、沿海及水网密集的江南地区则发明使用了大量的淡水渔业工具、海水渔业工具。按照其功能和使用范围,实物形态的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大致可分为17类(表1)。 二、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 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及其不屈不挠改造世界的精神,具有重要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机器大生产的发展进步虽然让传统农具在生产中走向衰落,逐渐退出舞台,许多传统农耕器具被废弃、毁坏、消失,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此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却不会因为其逐渐远离农业生产而有所削弱,相反,它在农业文化遗产的宝库里散发出愈加迷人的光彩。它们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又具有良好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经济、教育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 传统农业工具的发明和进步,反映出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生态状况、生产力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反映出人类认识水平和创造能力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夏、商、西周时期,农业耕作逐步摆脱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进入粗放耕作阶段,人们发明出了木榔头、石刀、杵臼、青铜犁、锸、耒、耜、铚、镰、铲、锛、钁、斨、桔槔、戽桶、吊桶等。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逐步走向精耕细作,制造农具的材料从非金属转为金属,铁制农具以其特有的坚硬、锋利、易造型特点,逐渐取代了木、石材料的农具。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农具的种类增加,全铁农具代替木心铁刃农具,出现旱地整地工具耱、耙、碌碡、石磙,中耕的锄、铲,收获的钩镰等,功能不断细分和专业化,形成比较完善的农具体系。西汉时,发明出世界上最早的条播工具———耧车、碓和磨替代杵臼成为重要的加工工具。工具的发明使得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等自然力被应用到生产加工过程,出现了辘轳、龙骨水车、借助水力转动轮轴汲水的高转筒车等。宋元之后,中国农业工具的发展在动力的利用、机具的改进、种类的增加、使用的范围等方面日趋成熟。元代《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详细记载的农具达105种。农具进一步细化,出现了适应区域耕作的的专门工具,如江南水田平土用的刮板和中耕农具———耘荡,播种和施肥联合作业的下粪耧种,由麦笼、麦钐、麦绰3部分组合成的收割作业农具,高效的耧锄,以及一机多用的水轮三事等。一些农具附件的发明扩展了农业的动力来源,使得畜力、水力、风力在灌溉、排水和农产品加工中得到普遍运用。明清时期,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程度愈来愈高,农具得到新的改进发展,一方面,发明出新的精细区分功能的工具,如明末的代耕架、北方的露锄、南方的塍铲、虫梳和除虫滑车等。另一方面,随着钢铁冶铸技术的发展,既有的农具相关部件的质量也不断改进。早期简陋农具的发明让人类告别依靠采摘和渔猎生存的生活方式,传统精耕细作农业时期的精细农具则让人类的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农业工具不仅适应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的需要,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历代劳动人民的勤劳、聪明与智慧,是记录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提高繁衍生命能力,形成人类文明的重要记忆载体,这类农业文化遗产积淀深厚、内容丰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艺术审美价值 人类为生产而发明的农具同样也体现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认同。在各类展览馆、博物馆中,无论是古代的壁画、画像砖、陶器表面的纹饰,或是绘画、诗歌、文学作品,或是缩微工艺品等,大量的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美感被广泛运用,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心理的美好感受。一方面,农具丰富的造型、材质、色彩、工艺、功能等,体现了其所在区域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其简练优美造型、美观大方的样式,与当地的文化风格相吻合,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美感。另一方面,农具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生活方式紧密联系,与各地区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相适应,代表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强烈的乡土审美取向。如江南地区木质的水车、风车、船型的秧马;中原旱地农业区的三脚耧车、木质平板车;山区的水磨、水碾、水碓等,无不具有鲜明的地域美感。《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器用编·工具卷》中收集有大量农具实物图片,较为全面地记录和反映了农具的美学鉴赏价值。农具体现出朴实、低调、不张扬的美,它与现代文明的时尚美、潮流美不同,内敛而沉着、质朴而灵动,它象征着农耕时代人们恬静、自足的生活状态,能使人体会平静、悠远与和谐的心境。 (三)文化旅游价值 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参与体验性、农耕象征性等,与旅游活动的“游、购、娱”三要素充分契合,体现出丰富的文化旅游价值。传统农具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展示农耕文明、参与农事操作等,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多彩的旅游体验。例如灌溉用的脚踏水车、手摇水车,整地的曲辕犁、铁搭,平整水田的耙耖,插秧的秧马,除草的草鞋耙,保护用的竹马甲、蓑衣斗笠等,不仅制作精巧、造型独特、富含智慧,也适合作为旅游活动的参与项目进行开发,这也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难得的优势资源。利用农具优美的造型制作旅游购物品,丰富旅游购物活动是农具文化旅游价值的又一体现。农具象征着与人们渐行渐远的农耕文明,农具造型的工艺品具有良好的纪念价值和审美价值,开发与农具文化遗产相关的工艺品,可以使传统技术能得到传承,产生经济效益。如,山东临沂一家传统农具工艺品厂,把过去的农具按照比例缩小成微型工艺品,然后推向市场,让这些土掉渣的传统农具工艺品走向了全国。[1]一些微缩农具还可以作为幼儿玩具、教具、收藏品、旅游纪念品、展品等等,成为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研究、保护,以及弘扬当地农业文化的良好载体。旅游业是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的新型产业,也是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实现其重要经济价值的领域。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都应该在确保文化遗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进入市场,并通过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完成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潜能的开发”[2]。通过开发利用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价值,可以实现保护和经济开发的良性循环。 (四)教育传播价值 传统农业时期,农具充分考量了特定历史时期农业生产的宏观环境、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的审美旨趣、使用人群的生理特征以及农具自身发展的历史等诸多综合因素,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科学知识、艺术审美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传播价值。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历史文化遗产为客观载体,是弘扬民族精神活力不竭的源泉,以传统农具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农耕文化,凝聚了传统农业文化的精华,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通过参观历史文化遗产展览,认识掌握传统农业工具的使用方法,可以从中了解历史、陶冶情操,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劳动人民创造的精巧农业工具文化可以广泛用于个体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传统农具的设计理念,精巧构思可以为启发现代农业科技教育提供思路。近代以来,随着以机器生产为主的现代大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工具在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实际功能已经逐渐衰退甚至消失,一些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贡献的农具,如风车、水车等,由于体积庞大、功效有限,很难跟上工业时代的农业生产步伐,在生产中逐渐淘汰,但仔细考察农书著作,如《耒耜经》、《王祯农书》以及相关其他考古记载,人们发现中国古代农具设计蕴含着朴素的生态自然观思想,在设计制作上表现为追求易于使用、从已经认识的自然界中寻找动力代替或减轻人的劳动、就地取材、仿生设计、融入自然等一系列“天人合一”的理念特点。[3]所有这些传统农具中体现的低碳环保理念、广泛的材料和动力源利用思路等,都可为人类设计制造出新的科学、环保、高效的现代农具带来启发,提供借鉴,其现代教育传播价值依然丰富。 三、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方式 目前,收藏和展示农具实物、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作农具艺术品、在相关的节庆活动中展示利用等,成为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与利用方式。 (一)博物馆、农具馆、私人藏馆收藏传统农具 实物类的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主要分散在“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村)”“馆藏文物”等各个彼此不同的遗产保护体系中。博物馆及园区展示式保护是目前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利用方式之一。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和乡村集体等是这些机构的主要建设主体。除中国农业博物馆(约有藏品10000余件)、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有古代农业生产工具1000余件)外,政府和集体在贵州、云南、广西、内蒙古等省、区建立了10多个生态博物馆[4],同时还建有农耕文化博物馆、农耕文化生态园、农具博物馆、农具展览馆等项目(表2)。其中,农业发展较早、经济较为发达的华东、华北地区的农具收藏保护机构较多。这些机构通过建造博览园、文化生态园等方式集中保护和展示农业文化遗产,把农具展示与旅游休闲活动紧密结合,将“固态”的农业文化遗产加以“活化”。此外,在工具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过程中,一些热心文化事业的个人积极参与保护,其中既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也有关注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社会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的收藏家,还有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农民个人,他们在全国各地收集、保存了大量农具实物,并开展专题性遗产展示(表3)。如,农业考古和茶文化专家陈文华在江西婺源上晓起村发现并建立了传统水力捻茶机园[5],江苏盐城风车展示园复制展示已失传的16部大风车、牛车、踏水车等传统农业生产工具,让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得到从实物到制作和使用技艺的系统保护和传承。 (二)政府部门将部分农具制作技艺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多个省市区的文化厅、文化局设置非遗处、非遗科,并在下属机构设立非遗保护中心。一批有关农业工具的制作工艺被列入全国及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蒙古族勒勒车、拉萨甲米水磨坊、兰州黄河大水车和竹编、柳编、木船制作、马具制作等农业工具制作技艺入选名录(表4)。此外,入选各地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传统农具制作技艺还有:木船、乌篷船、渡水腰舟、木帆船、桷蓬、桦树皮船、哈萨克族“独木船”、羊皮筏子、撒拉族皮筏子等水上交通运输工具及船模;柳编、竹编、草编、篾编、蒲编、藤编、竹芒编、柳荆编、条编、杞柳编、苇编、蒲苇编、瓷胎竹编、竹麻编扎、旺草竹编、竹木编、朝鲜族稻草编、玉米皮编织、麦草编等编制农用工具;鱼簖、渔网、鱼叉、渔灯、船用绳结等渔具;风车、水车、龙骨水车、戽桶、手摇水车、吊乌、维吾尔族库甫(水瓮)、水力机械、天车等工具;斗笠、马尾斗笠、瓦寨斗笠、凉帽、蓑衣、草鞋、棕衣等劳动保护工具;木垄、木犁、谷桶、麦梗、麦梳、耙、箍蓝、桑杈、飏车、石碾、水磨、石磨等农业收获加工工具;太平车木制四轮车、古马车、大轱辘车、风匣、俄式马车、木轮牛车、达斡尔车制作、爬犁等陆上运输工具;马具、驼具、畜力车套具、驴套具、马鞍具;镰刀、双王镰、猎刀、阿昌刀、藏腰刀等刀具。一些富有地区特色的农业工具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莛子编织、麻绳制作、藤甲胄编织、鱼囤子编织、糜子笤帚扎制、麻鞋编织、箍桶技艺、风箱制作、铁器铸造、橡木酒桶、酒篓制作、弹棉花工具、匏器制作;糊仓技艺、竹扎技艺、制缸烧造技艺;连杆、扬叉、钎棍,扁背、短打杵,塘窝、簸箕等。广西南宁市隆安县的那桐农具节、山西繁峙耕作工具交易大会、云南保山市丙麻犁耙会有三大农具节也被列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对传统农具进行艺术品制作 农具艺术作品的制作体现了普通民众的创造力,也是对农耕文化的记录,主要包括实物或微缩农具模型制作、农具工艺品制作、农具绘画、农具的制作使用专题记录片、农具图鉴绘制等。小农具模型制作是指以模型的形式将传统农耕时期使用的农具进行缩微艺术制作,既可用木、铁,也可采用其他工艺品材料如竹、芦苇、稻草、铸铜等。通过制作微缩农具模型,一些地方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如海宁市将小农具模型制作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平湖市新埭镇鱼圻塘村退休老教师于照发利用编织条、稻草、竹子等废弃物精心制作70多件农耕器具模型,自发办起一个古农具模型展,传承农耕文化。重庆市合川区退休工人刘池明制作千件农具模型予以集中展览。另外,通过绘画或视频的方法,将一些传统农业工具的结构、使用方法、美术和工艺价值等进行完整的展示和呈现,这些画作和专题片成为一种新的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载体和方式。如山东济宁市农机所周昕编绘的《中国古农具图鉴》百米长卷,在“首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进行了展览,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和好评,被誉为科技与艺术合一的巨幅古农具科技图谱画卷。深圳地区的老木匠文业成在空闲时间把自己用过、做过、见过的老宝安地区的传统农具样式及其制作方法一一绘制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材料收集,制作出一部分老农具,举办农具展览。2011年“农业遗产的启示”专题片中也有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制作使用的动态展示。 (四)通过节庆活动对传统农具进行活态化保护 农具是生产工具,与农民的生产、生活高度关联,百姓在农具的制作、卖卖、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地方习俗也是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内容,单独举办的农具文化节庆,或与各地农耕文化节庆、开耕节等结合起来的农具节庆活动等,均成为对传统农具文化进行活态化保护传承的主要形式。各地开展农具节庆活动的内容、方式和重点各有不同。始于唐代的广西桂林灌阳“二月八”农具文化节,起初民众只是相约二月初八到灌阳县城赶庙会,并借此机会进行各种农具交易。随着参加庙会的人越来越多,逐渐演变成农具及农副产品交易会,农具节也因此形成并于清朝达到顶峰,形成灌阳一道独有风景[6]。农具文化节上,不仅有专门的农具实物展示,还有农具使用竞技活动,如扭扁担、板鞋竞速、挑担子比赛等。广西隆安县那桐“四月八”农具节是明朝万历、天启年间古骆越人举行“石铲祭祀”活动的延伸,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该节庆活动集民俗、文体、商贸活动于一身,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农具节上安排独特的“祭石铲”“祭稻神”“招稻魂”“驱田鬼”“求雨”等一系列娱神文化活动,将稻作农具的使用与稻作文化融为一体,成为节日的核心活动。云南纳西族棒棒节是丽江的传统节日也是竹木农具的交流会,各种竹、木、铁农具品种繁多,既展示了当地的农具文化,也促进了农具的进化发展。在一些综合性的农耕文化节中,农具文化遗产的区域特色展示成为重点内容,如北京密云农耕文化节、甘肃庆阳农耕文化节、湖南耒阳农耕文化节等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农耕文化节,这些农耕文化节有各自的区域代表性,展示的农具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密云以北方农耕文化为主,庆阳以西北农耕文化为主,耒阳以南方农耕文化为主。再如,浙江云和举行云和梯田开犁节,有大量江浙地区的农具实物和农具使用的展示,反映出云和梯田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遗存,提升和丰富了云和梯田的文化品质。随着时代的进步,农具节活动也增加了现代元素,如浙江余姚农机博物馆每年举办农机文化节,有百米长卷现场作画、农机文化探源及体验实践、农机知识竞赛、收割机操作技能大比武、“农机杯”中国画大奖赛、“农机杯”征文比赛等[8]。这些都是对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进行活态化保护传承的新方式。 四、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改进 近年来,政府和公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开始关注农业文化遗产,有关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研究也正逐步展开。文化主管部门、科研机构、旅游经营管理单位、村镇集体、村民个人等,都在不同层面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保护活动,推动了对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然而,工具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存在途径方法单一、缺乏系统性等问题,突出表现在保护对象偏重器物层面,开发利用形式过度依赖旅游业。提高对此类遗产的保护利用的能力和水平需要从工具收集、制作到理清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深入挖掘其历史和区域特色,同时,要将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融入到农业遗产保护的整体体系中,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避免过度依赖旅游。 (一)深入挖掘时代和区域特色 中国传统农业工具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农具造型、功能各有千秋。从石制农具到铁农具再到风力、水力、畜力工具;从点播棒到三脚耧车;从杵臼到碓臼再到石磨;从“二牛抬杠”到直辕犁再到曲辕犁,中国传统农具的改进发展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这其中包含着大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值得深入挖掘和梳理。在区域特色方面,中国南北农具、水旱农具特点鲜明,如,南方农具经过长期的改良发展,逐步适合江南水田耕作的地理、地质、气候条件,发明了江东犁、龙骨车、稻床、连枷、砻磨、风车等,种类齐全、数量众多,自成体系,极具典型的区域文化特色。而北方旱地农具、滨江滨海地区的渔业农具、草原牧业农具等都同样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区域特色明显,但由于文化生存的土壤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异,原本突出的特点和优势也逐渐消失。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摆脱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众多传统农具被现代生产所淘汰和丢弃,在生产中难寻其踪;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温室、保护地生产技术的发展,现代农具的改进使用等都使得农具的区域特色不再明显。目前,各地的农具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由于大多停留在器物层面,缺少与农具发明使用地区区域文化的结合,因此,保护和利用好此类农业文化遗产,需要深入梳理挖掘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的时代和区域特色,还原和再现农具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制作、使用、改进和传承,在注重农器实物的收集的同时,对制造工艺、名称演变、使用范围、使用特点、对区域农业价值,以及人们在使用农具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信仰进行同步的整理、提炼,才能达到系统保护利用的目的,从而让各地的农具文化的光彩再现。 (二)多途径、多方式保护利用,避免过度依赖旅游 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既是一种文化资源,又是一种经济资源,在以文化事业和旅游业为代表的社会事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工具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寻找出更广的途径、更优的方法来解决保护方式单一、保护手段单纯的问题是目前研究者主要面临的问题。目前,乡村旅游中的农具展馆和与农具相关的节庆活动是我国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的两类主要形式。笔者发现,在走访调查的30多个有代表性的农具馆、农具博物馆过程中,绝大多数保护者注重对传统农具实物的收集、收藏,却缺少对农具的制作技艺价值、生态价值、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关注与保护。一些农业文化爱好者和投资者主要从工艺美术的角度关注传统农具,对其造型价值的认同远高于其他文化价值。保护形式也多以建设展览馆、农具馆、博物馆收藏展示农具实物本身,而对农具的制作过程、使用方法、使用特点缺乏了解,更遑论整理和保护,一些特殊的农具制作使用的技艺甚至面临失传的风险。甚至一些部分已开发的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因其利用方式单一而处于进退维艰的境地,一些工具类农业展览馆因游客稀少而出现难以维持的状况。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有利于激发人们的保护兴趣,延缓传统农具实物因农业转型而不断消失的速度。但过度依赖旅游业对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带动作用,会容易忽视遗产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生态价值、科学价值,让这类遗产的保护陷入唯经济利益是从的误区。保护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要拓宽视野,放眼教育、科技、生态等领域,把保护与利用上升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度,多途径、多方式发掘和保护其具有的多种价值。例如,可以建立农业生态教室,把农具的使用与农事活动结合起来,打造立体的农具文化空间。可以更为广泛地应用包括制作模型、数字化演示使用在内的保护技术,如3D再现制作技术、虚拟成像技术等,将高新科技运用到保护与利用活动中,为未来对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系统保护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我国对农业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科学研究起步较晚,发展缓慢。2012年4月,农业部才首次在《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和濒危性等特征,并对“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完善的知识技术体系,较高的美学和文化价值,以及较强的示范带动能力”进行保护。[9]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公共文化事业,需要庞大的组织力量和社会资源才能系统完成,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保护与利用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我们既要充分考虑到、并且积极维护当前受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影响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同时也需要我们考虑后代子孙拥有同样公平的享有农业文化遗产权益的权利,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实现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丁晓蕾 王思明 庄桂平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遗产研究室主任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农业类论文:农业类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研究 1结果输出 运用SPSS19.0输出结果,得到主成分特征值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如表2所示,并对成分矩阵进行正交旋转得到旋转成分矩阵如表3所示,运用回归法对因子得分计算得到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 2结果分析 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特征值大于1的条件下,可提取四个公因子,且四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2.585%,丢失的信息较少,可以用它们来替代原有的指标变量进行农林渔牧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分析.通过表3可以看出,公共因子F1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精力润增长率上载荷值较大,体现的是公司的盈利能力,F2在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总资产增长率上载荷值较大,体现的是公司的偿债能力,而F3与F4在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率上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载荷值较大,体现的是公司的运营能力。 3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就是把某一个对象划分为若干个组的过程,使得同一个组内的数据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聚类分析主要有二阶段聚类,即K中心聚类和层次聚类.而本文对我国农林渔牧业上市公司将采用K中心聚类.所谓的K中心聚类就是事先指定类别数K,然后不断的调节分类中心,直至收敛。根据因子分析结果有4个因子,故类别数K的取值为4,把数据带入SPSS19.0结果如表6与表7所示.本文来自于《陇东学院学报》杂志。陇东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4结束语 通过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对我国农林渔牧业上市公司综合业绩的评估,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公司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与运营能力等各项指标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登海种业、开创国际、壹桥苗业、百洋股份股份等公司存在较强的盈利能力;福建金森、天山生物、神农大丰和大康牧业有较强偿债能力;而中农资源、万向德农的公司运转能力较强.第二,结合表6与表7,可以看出类别4在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与净利润增长率等方面得分较高,可以推断出这类公司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而这类公司在42家上市公司中占到33家,这表明我国农林渔牧业上市公司普遍具有较高的盈利水平,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投资者可以结合自己的投资偏好,根据表5中的综合排名选择投资对象.第三,类别1,即国联水产、民和股份、敦煌种业、香梨股份四家公司在各项指标中的得分都较低,这类公司不管是在盈利、偿债、还是在运营能力方面都表现较差,表明公司的经营状况不太理想,从表5的排名中也可以看出这四家公司排名都比较靠后,因此此类公司并非理想的投资对象。 作者:黄培根 廖宜静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高中地理小论文:高中地理实施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要]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关键词]高中地理;分层施教;分层提问;分层考核 分层教学体系的执行,其根本在于学生本身呈现出的潜在能力、学习能力、知识累计的程度等多方面的潜力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将学生科学合理地分层、分批地划分教学,但是和其他教学的根本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能够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加优秀。分层教学是依据学生为基础中心,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的一种策略。 一、提出问题 (一)地理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由于初中地理教材难度不大,侧重于记忆,学生易于接受,而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许多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大、方法新,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较高。从而两级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特别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对这些变化往往不能很快适应。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显得极为必要。分层教学使得教师能够针对一小部分学生的比较独特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整,使教师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并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往的高中地理课堂上,由于班内学生人数比较多,教师未能进行分层教学而导致其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陈旧,教学氛围显得沉闷,这种现象几乎是每堂课上的常态。但是近年来随着分层教学的运用和推广,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数教师能够做到依据小部分同学的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教授与辅导。 2.分层教学对成绩不太理想的小部分学生来说是极为有益的,在分层教学的课堂上他们能够吸收到各自最需要的知识营养。针对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教师就应该引导其将学习的重点放到教科书中的基础知识上;而对于那些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学生,教师就应该将其重点放在怎样提高学习能力上,可以提供稍难的题型让其进行解答,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促进其长远发展。教师通过分层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小部分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的教学氛围也就会因此而活跃起来。 (二)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通过以上对分层教学的分析,在认真分析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将结合地理教学的特点,更进一步地探索分层教学的课堂合作模式,使这种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形成最佳的结合点。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研究的具体任务是:(1)确定分层方法和措施,使之与学生学习效果形成最佳平衡;(2)探索分层教学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防止学生成绩发生严重分化,学习困难学生流失;(3)探索分层教学方式对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二、理论构造 (一)分层教学的涵义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指教师针对全体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所采取的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上课之前依据学生的最近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创设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环境(如可以分层提问、分层布置练习等),上课结束之后,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可以采取作业分层、检测分层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与教学要求能够互相适应,使最大范围内的学生得到最好的听课学习效果。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等特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很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讲课手段和方式比较陈旧落后,已不适合当前学生的发展。 1.课堂上学生听课死气沉沉,情绪比较低落,学习效果不好高中地理本身是一门同时具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科,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一方面要有比较强的记忆、观察、读图、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但是纵观近年来不少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师并不侧重于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而是很重视学生对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死记硬背。一堂课几十分钟过后,学生除了满脑袋不知所以然的知识和原理之外,其他内容所剩无几。学生虽然名义上学了地理,但并不真正了解地理。由于学生对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来源不清楚,只是机械地进行复制、记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显得捉襟见肘了。我曾对所教的高一四个班级的196名学生地理学习状况做过调查,结果如下:认为授课内容简单,有时无所事事的占4%;认为课堂教学内容适中,有些内容学起来相对容易的占11%;认为课堂上内容虽听得懂,但较难理解,不会运用的占72%;认为课堂上根本听不懂,或注意力不集中,理解不了老师所讲内容的占13%。以上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确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高中学生普遍认为地理的学习是很枯燥无味的,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因此大大降低。 2.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无法适应学生需要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的第15个年头了,然而仍有为数不少的高中地理教师沿用自己或者是自己的老师在上个世纪所使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一贯一言堂,从来满堂灌,学生、教师之间几乎不存在互动。教师仅仅凭借一本参考书将书上的所谓重点一一誊写到黑板上,让学生将这些重点、难点死记硬背下来;从来不针对学生在课上的反应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只是把学生看作为考试而考试的工具而已。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教师没有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而是过分夸大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学只是教师的教,至于学生怎么学与教师没有什么关系。[1] 三、分层教学的实践 (一)以班级为单位分层进行地理教学 主要根据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的能力和潜在学习能力的高低进行分层教学,但在体现差异性的同时,不能以“好学生差学生”的眼光来看待不同的学生。另外,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也应当配置不同类型的教师。因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适合不同类型的教师,比如脾气比较急躁的教师应当配置能力较强的学习优秀的学生而不是理解速度较慢的学生,而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应当配置有耐心的教师。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配合合适的教师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我校所倡导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的教学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差异进行分班,将知识掌握程度相当的学生分到一起,比较容易安排适当的教学任务。知识水平相当的学生在同一教室一起上课,不会因彼此的差异而感受到压力过大。分层教学,有效地应用在地理教学的实践教学中,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问题。除此之外,学校在进行分班的工作中还应当注意保持学生个性,分班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的不同,综合考虑后再作出科学合理的分班计划。分班之后根据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需求选用适合他们学习理解的教材进行教学,这能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科学合理的分班制度能够让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业上有适当的压力,同时这样的竞争环境还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对于学习热情的保持,分层教学同时也保证了不同知识程度学生对于知识的不同需求。 (二)以每个学生学习阶段分层进行地理教学 随着分层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深入,分层教学的任务还应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在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来进行教学任务的安排。合理的教学任务分配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亦使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保持进步的势头。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分层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的一系列细节问题,分层的地理教学工作内容应当包括: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地理课堂上进行分层教学,安排不同难度的学生作业,课后分层进行对应的学习指导,分层进行不同难易程度的测验。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利用好分层教学带来的优势,能够有效地保持资质较好学生持久进步的势头,而对知识理解较慢的学生,分层教学模式也能够保证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2]针对以上内容可以简单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我根据学生自评、平常上课表现、考试成绩、完成作业等情况分别进行打分,将全班学生划为A、B、C三个层次。A为优秀生:态度认真、基础扎实、兴趣浓厚、思维敏捷、上课积极。B为中等生:态度较为端正、自觉性不太强、成绩和兴趣不太稳定。C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例如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水的运动———世界洋流”时,我把教学目标分层如下:对C层次学生,要求掌握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洋流的分类和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B层次学生,在前一目标的基础上,不仅要求绘制洋流分布模式图,还要记住主要洋流的名称、分布;对A层次学生,在前两级的目标基础上,能熟练运用本节知识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如最佳航线的选择,航海时间的选定等)。实施这一环节时应注意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体现出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目标,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又能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使他们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究”,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地理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是被实践证明的结果 1.心理学的分析表明,知识的获取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递进式循环的过程。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解方式各不一样,高中地理的分层教学正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差异,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因材施教的科学教学模式。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有效地给学生提供了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为学生保持学习动力与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 2.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分层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着重解决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学习障碍,并通过合理的分层教学方式加以解决。高中地理教学的分层教学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部分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基础地理知识较差、理解能力较慢、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在教学过程当中能够给予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多的帮助和照顾,培养建立起友好的师生关系。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是解决如何缩小学生间成绩差距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当中存在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这一客观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增长和全面发展都极为不利。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服务才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以学生为根本,更重要的是给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传授其理解能力范围内的知识,保证每个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工作能够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建立起很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能够更好更充分地发挥授业解惑的作用。希望分层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学的教学质量,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地理小论文: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媒体浅谈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有限的地理课堂上要实现这样的高目标,难度可想而知。 一、改革传统课堂势在必行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机械训练,学生死记硬背;只注重知识传授,不注重能力培养;只注重应试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借助的教学手段和工具比较简单,课堂枯燥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有多途径、多手段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扩展知识面,锻炼能力,培养兴趣。传统的课堂模式显然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改革传统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二、新课程地理课堂实施中的误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多媒体教学进入了课堂。多媒体课件有着传统板书无法比拟的优势,大大扩展了知识容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声情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深受学生喜欢。一时间,兴起了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热潮。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运用这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就代表已经实现了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多媒体的大量使用,使得板书被忽视,甚至出现了黑板无人问津的情况,这既不利于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也使得学生无法抓住学习重点,学生的注意力只被那些新颖的动画、生动的声效所吸引,忽略了内容本身,往往一节课下来,看上去课堂很热闹,但并没有多大收获。 三、新课程地理课堂模式下需要借助工具 要实现新课程目标,教师必须要有充足的准备。要通过设计一些查阅、思考、讨论、合作、表达等活动环节来使学生自主分析,探究出结论。多样灵活的教学设计,更需要多种教学媒体与资源的协助才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主要的教学媒体与资源 1.媒体素材(教具)。地理图像教具如黑板、教学挂图、图片、幻灯片、投影片、录像片,电影片等,地理实物标本如植物、动物、矿物、岩石、土壤标本、各种工艺品和土特产品、国旗、国徽、纪念品等,地理模型如地形模型、地质构造模型、资源模型、农业区划模型、农田水利建设模型、工程建设模型等,地理仪器如三球仪、地球仪、经纬网仪、地动仪、日照仪、风速风向仪、以及雨量器、蒸发器、区时计算器、测角器、日晷和天文望远镜等。 2.课件。围绕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体现教学策略,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软件。 3.试卷。用于进行多种类型测试的典型成套试题。 4.网络课程。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通过多媒体表现的,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 (二)处理好多种教学媒体与资源的关系 这么多种教学媒体和资源不可能同时运用,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实现最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因“材”施教。 1.黑板和粉笔是教学手段的基础。板书能够揭示内容,体现重点,是每节课必不可缺的部分,但需要简洁明了,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挂图、标本、模型、地理仪器等的使用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动手能力。教学挂图比普通的地理图册更清楚,地理标本可以让学生有三维的认识,地理模型可以模拟实际的场景,地理仪器可以演示和观察过程……在教师的演示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地深入理解,甚至可以一起制作简单的教具,这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这类教具在对自然地理的教学中使用效果更好。 3.多媒体课件中插入文字、图片、视频,声形并茂,更能启发学生学习热情,丰富知识内容。这种手段可以用在需要大量资料补充,而板书无法呈现,或者为了让学生更生动地了解某一地方的自然、人文情况,或者课堂习题和训练的展示等等。 4.试卷作为对知识的复习和考核必不可少。例如每节课对于重点内容制作小测验卷,利用课堂几分钟时间,在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也不忽视对知识的掌握。 5.翻转课堂属于网络课程的范畴,教师可以将课堂上一些主要的知识点、习题、案例分析过程甚至没有完成的部分,通过软件制作成网络视频,同时配以语音讲解,方便学生在课下学习。教学媒体与资源还有很多种,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课型、教学目的要求,恰当地进行选择,力求使它们成为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实现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工具。 作者:王玲 单位:长春外国语学校 高中地理小论文: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策略探析 摘要:高中地理教学的案例就是将一些地理理论和解释该理论的方法相结合的具体事例。在本文中,详细介绍了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概述、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理论依据及其开发原则、最后是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策略 现代世界要求呼吁科学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地认识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其中包括人类和自然资源、人类和环境、人类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协调的发展关系。让人类明白,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科学的发展,给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概述 1.1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概念。 地理教学案例是指具有特定具体的地理学科内容的教学案例。地理案例就是用于地理知识有关的事例,对地理理论知识进行具体的解释。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它一般是按照描述式或者叙述式的格式进行介绍。二是在案例中不会出现具体和详细的相关原理的概念,只是在其中隐约地包含着。三是地理学科的教学案例出了具有真实的特点以外,还会引起学生的探究精神,因为案例会引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是每个案例都是独特的,这样让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案例中学到不同的知识,了解到不同的地理环境。 1.2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意义。 案例教学的发展对学生和老师都具有极大的意义。首先,它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充分的发展。因为案例可以使非常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容易,深刻的理解知识。案例可以使外部的地理知识变得内在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可以终身的利用和学习知识。案例使相似的地理知识形成清晰地知识结构模式化,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式和科学观念。案例可以引出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可以带动老师专业化的发展。老师参与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有利于提高老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使老师的地理知识结构更加的完善。简言之,案例教学可以增强教师专业能力。 1.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现状。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现状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首先,案例开发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教材,教材之外范围涉及很少。这样还是无法带领学生脱离教材的视野。其次,接近教学的案例使学生所认知和熟悉的,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案例开发都是由老师整理的,缺少学生的参与,所以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2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理论依据及其开发原则 2.1理论依据。 首先,因为案例就是为了更好的讲解教材知识,所以还是要根据教材进行教学案例开发,要注意教材知识结构的核心层次特征。这是必要条件。但是也要注意教材只是一个素材,要加入问题的设置,引起学生的兴趣。案例开发的活动也要符合认知规律———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其次,要发挥“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要注意加入学生的参与,这样才会更加的符合学生的学习角度,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要注意案例开发的系统化。系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整体性,然后构成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相关的联系。教学案例的开发要注意各个组成组分之间的联系,使得各个知识形成系统的框架。 2.2开发原则。 首先,要开发地理教学案例就得具有地理特点,所以要符合地理性原则。其中案例素材要有地理意义上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要能够客观的反应地理规律,反应地理现象和地理样貌之间的关系。其次,要符合参与性原则。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性和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所以对于开发案例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参与,才会达到预想的效果。再次,要符合教学性原则,要注意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开发。开发的案例必须适合学生的学习,更好的完成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符合教材的设计和教学内容,拥有多样性。最后,要符合“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即可行性原则。要注意案例开发的可行性,因为不能浪费学生的时间,但也不能随便找一地方进行简单,粗略的研究,那样得的数据是不准确的。 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策略 3.1了解开发主体是开发的必备起点。 高中生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参与地理案例开发的前提。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指他对案例教学所持的比较持久的内在反应倾向,它由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构成。它既是先前地理案例教学的结果,也是后续参与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前提。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有效参与案例开发的保证。学生已有知识必然会影响到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只与原有背景中的某些观念相联系,才能够被保持并加以利用。学生优化的智能结构决定参与的最佳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能结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开发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智能结构,组织相应的活动或设置会发挥其优势。 3.2明确开发目标是开发的必要前提。 首先,案例开发目标的确定要依据学生特点。其次,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开发目标。最后,依据教学目标制定开发目标。总之,地理教学案例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要符合地理知识的逻辑要求,同时还要符合教学规律。 3.3熟悉开发渠道是开发的重要途径。 开发渠道的多样性,有利于增强案例的真实性。渠道包括: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辅资料、乡土地理资源、报刊杂志和网络及其它信息化资源、社会资源。这样可以提高案例的可靠性,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4掌握开发方法是开发的有力支撑。 这种方法的信息是师生从现有的资料中直接搜到的,由于所搜集的信息是现成的,因此成为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最容易实施的方式。其次,社会调查法。这种方法是指运用社会调查获得地理信息材料,编写教学案例,再用案例分析来进行地理原理学习,一般侧重于社会性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课题。最后,地理实验观测或野外考察法。地理研究离不开科学地观测,所以需要这两种方式进行科学地研究。 4结束语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地性质,地理案例开发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育科研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案例开发的行动研究有益于教师专业化,对于促进学生更充分的发展,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重要作用。所以进行案例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规划,争取发挥案例开发最大的效果。 作者:乌日娜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 高中地理小论文:高中地理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本世纪初,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适应时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各种基本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师生互动,避免出现形式主义的互动教学。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高中地理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仍需在实践中加以总结和提高。 一、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系统性 互动教学是一种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系统性教学模式,它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问答,同时还涵盖了书本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系统性工程。在进行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了解,并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加强与学生的情感纽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运用的能力,营造一种生动、有趣、开放、愉悦、自由、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教师必须注重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体现出互动教学的真正价值。 (二)特殊性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互动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特殊性的特征。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课堂的组织纪律性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体现的是学生与老师双向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其中,学生扮演主要角色,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幅提高,学习中也会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学生和老师的双向交流,不仅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它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的教学,而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互动不是指形式上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而是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的一种深刻的互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主动性 互动教学具有明显的主动性。其主动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方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偏低,在课堂教学中显得比较被动。而互动型课堂教学大大改善了这一现状,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平等性 相比传统教学来说,互动教学体现出了一种更加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往往认为自己就是课堂的权威,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按照自己规划的教学进度来讲课,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了解,学生有不懂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在课堂学习中极其被动。实行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后,教师不再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可以和学生建立友谊。这样可以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上帝”,而是朋友。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内心爱上学习并主动学习。 二、高中地理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只追求互动的形式,忽略了互动的实质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高中地理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还普遍存在着只重形式的问题。尽管在互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突出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合作学习的机会,但是忽略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许多学生往往将课堂上的疑问寄托于合作讨论,而不对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停留在一种浅层次的阶段上,对于学生的帮助并不大。在经过小组讨论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比较多,最终也得出了问题的答案,但是这种形式上的互动在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逐渐失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长久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教师在师生互动中没有明确的角色定位 师生互动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互动教学法。这种互动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是由于长期处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指导下,许多教师都不能在师生互动中对自身角色进行明确定位。整个课堂教学完全是围绕着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展开,教师并没有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挥导向作用,导致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讨论的问题没有实际价值,根本不能达到互动教学的目标。有的教师虽然对学生合作学习活动进行了一定的指导,但是对他们的讨论结果没有科学有效的评价、点拨和建议。这实际上是一种放羊式的互动教学管理模式,活动形式过于轻松,最终导致学生的放任自流,其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必然会大打折扣。 (三)互动形式单一,师生互动多,生生互动少 高中地理教学本身是一项灵活性较强的教学任务,因此,课堂互动形式也必须灵活多样。然而,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课堂互动形式单一。大多数教师都倾向于选择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而很少设置生生互动的教学环节。采用课堂问答的形式来实现学生和老师的互动,这种互动形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一些教师对课堂设问的环节不够重视,提问水平偏低,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大。 三、改善高中地理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做好互动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 高中地理课堂互动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做好互动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其主要包括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两项内容。对于教师来说,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课前准备工作:第一,教师应在教案设计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第二,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新的教学理念。着重联系实际生活,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并发现地理知识,从而增加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第三,教师应在课堂上留出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调整教学进度。对于学生来说,其课前准备工作主要是对课本的预习,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必须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现并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为课堂互动活动打下基础。 (二)完善互动教学的指导策略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学习情境。 对于当代教育来说,素质教育观念已经得到普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课堂氛围的创设,摒弃传统的教师权威观念,主动与学生交朋友,创设出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民主。对于高中地理互动教学来说,良好的学习情境也是必需的。只有在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能真正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高中地理教学涉及到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因此,教师必须运用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设计便教利学的问题情境。 合理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提高互动教学的质量,首先必须重视课堂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生活化和难度适宜的特点。例如,在讲解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分布规律时,教师可提出“为什么南侧的雪线低于北侧雪线”的问题,然后提示雪线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让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答案。总之,高中地理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改善教学策略,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互动型课堂教学的目标。 作者:付桂军 李玲 单位:广饶县第一中学 高中地理小论文:高中地理教学学生地图技能浅谈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离不开对地图的运用,地图也是中学生有效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工具。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各种山脉、河流、地形地图的多种多样,而且地图可以突出、详尽地直观表现出许多地理知识,甚至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文字的表述,是地理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也是中学生地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所以,对于中学生读图、析图、画图等地图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 1、训练学生读图 读图是中学生地图技能的基础和需要培养的基本习惯。地图是地理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直观、详尽的包含地理知识的形式。学生们在学习各科知识中基本接触的都是课文,所以养成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习惯,不太习惯也不能很好地掌握读图的技能。教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加强学生们的读图能力和习惯,在地理课上经常指导学生们去读图,将地图作为课文和图像结合的桥梁,尽量使学生们将地图中包含的信息与课文中的知识点对应起来,并鼓励他们去发现地图中包含的课文中没有的知识点。除了地理课本中包含的地图,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去阅读其他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地图,加强他们对地图中直观语言的认识理解,养成读图的习惯。针对有些同学对读图“一窍不通”的现象,教师要有意识地、详尽地训练学生们读图的技能。例如,在读一张全国地图时,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先整体地看这张地图,了解我国的版图面积和形状,然后在一一仔细观察每个省的分布情况和形状,记住每个省的方位,最后,观察各个省的山脉河流分布情况,从整体到局部地阅读这张全国地图,从中发现关于地理的知识。 2、引导学生析图 析图就是分析地图,从地图中提炼地理特征分析地理结构规律、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析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读图能力和养成的读图习惯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呈现各种地图,以达到以图思文的效果,这要在学生熟练掌握析图技能之后才能达到的效果。分析地图的能力,单靠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掌握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项技能。教师首先要诱导启发学生去析图,在经过了读图技能的训练后,学生其实已经有了初步分析地图的能力,但这还达不到析图的能力。教师还要教导他们分析图像的技能和技巧,比如,在分析山脉图时,教师要教导学生先分析了解各个大山脉的分布,然后再通过这些大山脉的分布将那些与大山脉相邻的小山脉指出来,进一步了解所有山脉的分布位置,在头脑中构成山脉的分布图,最后,再去了解记忆各山脉的特点。或者,也可以让学生们从大到小地分析各个山脉,自己给这些山脉排个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这样利于学生们对山脉图的分析和记忆。析图技能的掌握,可以使学生们明确地图中包含的地理知识,将这些知识点一一地送入自己的头脑中进行加工分析,总结出地图中的地理特征和规律,加强对地理的学习和掌握。析图技能的掌握,除了教师对析图技能技巧的教导外,还需要学生们大量地分析锻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自己分析地图,锻炼自己的析图能力。在地理课程中,遇到教材中的插入地图时,教师不要急着帮学生们分析地图,提炼地图中的知识点,而是引导学生们运用自己教授的析图技巧自己去分析该地图。比如,遇到地图后,教师设计问题来让学生们回答,教师询问学生们在地图中可以得到哪些地理信息,然后提问不同的学生,直到他们将地图中的地理信息补充完整,最后,也可以请学生们谈谈自己是怎样在地图中分析出那些地理信息的,以供其他同学学习借鉴。 3、教导学生画图 当学生们掌握了读图、析图的能力后,就已经基本掌握了利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但这还不够,还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巩固掌握,这就需要掌握画图的能力。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在地图技能的掌握中同样适用。学生们掌握了读图、析图后,只是对地图中的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记忆,过段时间肯定会有一些遗忘,不看地图时,也不容易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地图”。针对这样的现象,还需要对学生画图技能的培养。如果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地画出地图,那他们的头脑中肯定就可以呈现地图了,也就基本完成了对一些地理知识的记忆。教师要教导学生画图,让学生试着绘画自己头脑中的地图,并对他们所画的地图进行指导纠正。比如,在学习了地球六大板块的分布情况后,请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六大板块的分布,并在图中标明各板块的名称。然后,根据学生的画图情况纠正他们的错误,包括板块相对位置的错误、板块大小的错误等,强化学生们的记忆。对中学生地图技能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的习惯养成和技能掌握。综上所述,中学生地图技能的培养基本可以分为读图、析图、画图依次递进的三方面的培养,这三方面的培养也要建立在学生们养成利用地图学习的习惯之上,地图在中学生的地理学习中是有巨大优势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作者:吕伟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第二中学 高中地理小论文:高中地理教学备课方式和技巧 【摘要】新课标实施以来,给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也给高中地理备课提出新要求。本文简单的介绍一下备课要求。和大家分享教学备课新方法和技巧,以期为新课标实施提供帮助,为同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集体备课;信息化 备课就是为上课做准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从学生角度出发,收集、处理资料以及设计方案的过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历来重视备课,有“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工”的说法。本世纪初,我国推出第八次基础教改,随着这几年的教育改革和试验,新课标已经真真切切地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这为我国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以前教师备课,地理教学大纲明确了学生的必学内容和详细的知识点,规定了教学内容的最高要求(即不超纲),它对一线教师教学实践具有直接指导作用。而现行教材为教师备课、教学留下了更大的空间,新课程教学淡化了应试教育,全面强调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尤其在学生的信息来源广泛的情况下,高中地理教学备案就需要顺应新的形式,新的要求。本文提出几个新的备课方式和技巧。 一、备课要求 1.备知识: 新标教材里面知识点少了,文字表述少了,可是,提问多了。老师备课时需要把自己备成一个湖,备成一个泉。新教材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框架。至于每节课上,你怎样组织材料和实现教学目标,就交给教师自己去施展,这就要求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通过备课创造性成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1] 2.备心态: 新课改的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放下“为师独尊”的观念,以学生为主题,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 3.备课标和教法 新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师还是需要明确每堂课要实现哪些课程标准,把握好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重点 二、备课方法 1.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有其许多作用。集体备课有利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较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搞好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进行教学研究和讨论,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利于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凝聚教师的工作合力,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也有利于遏止应付式备课、抄教案甚至补教案的无效劳动现象。[2]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发挥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在上级主管部门安排下,进行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设计质量高和实效性强的教案。集体备课的最大特色在于“集体”作用的有效发挥———凝结集体智慧、共享集体经验、探究集体问题和实践集体成果,以此促成集体进步。 2.基于信息技术的备课。 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是最大的信息资源。一些强大的搜索引擎会让你搜索到你想要的一些。文字、图案、视频都能给你意外惊喜。比如,有的老师在讲下册“日本”时,采用不同的搜索关键词,如武士道、樱花、人口、战争、经济等搜索日本,获得了丰富的资源,为课堂上的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采用电子备课: 传统意义上写教案成为备课的代名词,费工费时,而且单一。新的教学条件提高,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使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的备案等到实现。这种方法丰富课堂,更好的引发学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要采用电子备课。运用熟练后,工作效率高,便于修改、更方便在集体备课展示。 4.课后备课。 传统观念,教案形成备课就算完成。从成长的角度要求,我们要事后反思,吸取经验,获得成长和发展。新标的的开放性也增加了课堂的突发性,更加需要我们及时总结。所以,课后备课成为种方法和必须。 三、备课的技巧 有位学者提到现在高中地理的教学存在:有地无理、目中无人、心中无数。根据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谈谈备课技巧。地理必修1侧重于自然地理,重点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必修2侧重人文地理,主要阐述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人口与城市”,“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等。地理3是在地理1和地理2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样备课时就应该多联系实际、联系当前的信息,给学生新鲜感、增加吸引力,引起学生共鸣。所选的案例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总之,老师要做到有效备课,认真琢磨设计让学生“动”起来方案,学生就易于掌握知识充满自信,培养其终身学习地理的方法。,老师要不断探索、改革、创新,才能跟上课改时代的步伐,提高备课方式和技巧,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作者:魏鹏鹏 单位:内蒙古乌海市第一中学 高中地理小论文:高中地理教学中低碳理念渗透 摘要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环境恶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教育领域,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的意识已经普遍存在于学生心中。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贯彻低碳理念能够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强化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关键词高中地理低碳理念环境保护 低碳理念是全球普及的环境保护观念,不管在哪个领域或者哪个地点,低碳理念都作为一种文明理念贯穿在整个社会发展中。低碳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是一种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渠道,能促进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 一、遵循自然规律 地理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概念,高中地理的学习并不能把地理知识全面覆盖。然而在有限的高中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地理分析思维、地理环境意识、抗灾防灾技能等各种观念和技巧,所以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并不是毫无用处的理论,而是能够激发学生思考或者可以调动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做出行动的催化剂。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以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这篇课题,阐述了自然资源提供给人类便利的同时,人类也应该合理运用自然资源。这里就联系到“遵循自然规律”这个观念,也是低碳理念的重要方面。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对自然资源的类型和分布范围进行讲解,比如以煤炭资源为例。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燃料。然而人类不断开发与攫取,使得煤炭资源量大量减少且在开发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教师对煤炭资源的讲解,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自然资源的规律性”这个观点,煤炭的形成处在一定的规律之中,所以要遵循自然,合理开发。这是把低碳理念渗透到地理课堂的一方面。又比如学习“探索海洋资源的奥秘”,教师除了要讲解海洋资源外,也要结合“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的内容来将低碳理念贯穿在地理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海洋内部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拥有着复杂的地理特征,所以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最大可能性地避免海啸、海洋污染等生态环境灾害。学生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灾害的了解促进了其自身环保意识的提高,这也是低碳理念渗入地理课堂的重要表现。 二、坚持统筹兼顾 低碳理念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如资源合理利用、计划生育、城乡问题等,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都关系着低碳理念。所以教师将低碳理念渗透在课堂中时,也要将各个部分统筹了解,践行人类活动“统筹兼顾”的观点。例如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的“人口与地理环境”这个单元,人口是环境容量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依此结合“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可以看出人口数量和人口区域分布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从而对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也有着直接影响。结合“统筹兼顾”的观点,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是一个生态整体中的两个方面,人口影响着环境,环境也影响着人口。所以环境恶化会导致人口问题的恶化,而合理处理人口问题才能保证环境的正常运转。“统筹兼顾”的观点可以从中体现出来。又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这节课题,城市的区位、体系、空间结构与城市化进度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在人类活动过程中,人们就应该考虑到这两个方面的“统筹兼顾”性。城市的合理规划能促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又能通过城市规划的表现体现出来。学生对这种“统筹兼顾”观念的理解就是对低碳理念的理解,从而让他们在自身生活行动中做出改变,环保出行,低碳生活。 三、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不管是对环境发展还是对人类发展都是一个长期有效的观念,践行低碳理念也是为了可持续发展,为了生态环境更加舒适,人类生活更加美好。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也要将“可持续发展观”渗入到学生脑海中。例如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的“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区域内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特殊性。当前,人类开发活动不断加强,导致地理环境发生改变,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出现。比如原先的湖泊区,人类进行填埋后用来进行农业生产,这种行为改变了原先的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导致环境灾害问题;又如在森林地区进行工业生产,大量伐木、燃木,破坏土地,污染空气……这些行为都违背了“可持续发展观”,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更销毁了后代人的生存资源,阻碍了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教师在教课时也要强化“可持续发展观”,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去践行“低碳理念”。 四、结语 总之,低碳理念对现今人类的生活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低碳理念作为一种环保理念,应该渗透在每个高中生的脑海中,这样高中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才能时刻保持低碳理念,甚至去传播这种环保思想,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从地理教学角度来看,低碳理念的渗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将环保理念间接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和更多的群体中。 作者:张群良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 高中地理小论文:高中地理高效教学浅谈 一、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一大部分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所学习的知识,有些教师也只是机械地重复课本,不能做到勇于创新,这样一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降低了,对于地理的兴趣和热情也就失去了,因此地理也就脱离了现实,脱离了生活,地理就会变得枯燥乏味。二是现在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学习了知识之后,都用在了大量的作业和习题上,没有仔细思考把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因而忽视了地理在生活中的实践。这样不但不利于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有违学习地理的初衷。 二、对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的一些建议 由此看来,改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任重而道远,这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地理教师不断地努力和探索,下面就我在实践中的体会,谈一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些方法。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的乐趣,方法之一就是使地理生活化,就是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例如老师可以让他们去探索身边的地理,在活动地点的选择上,教师可以与专家进行探讨,选择一些十分安全,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行地理探索,在旅游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运用查看地图的能力,又能够学习各个地域的气候,这些对于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机会,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当作课堂进行地理实践,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思路。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一些实际存在的例子来进行地理教学,这也十分符合人教版教材的思路。对于一些十分重要的地理案例,学生又不可能亲自去考察,案例教学就成了一个值得采取的方法,教师应该精心准备和挑选案例,这些案例应该是源于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能够想象到,理解清楚。与此同时,教师在讲解时应该抓住案例的要点与特色,激起学生的兴趣,师生之间要相互沟通,帮助学生了解案例中的地理知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为学生构建一个展示自我、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交流活动,让学生表现自我,进行知识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对于地理方面的许多知识了解得并不是很多,因此,教师就要让他们以课本为起点,联系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互交流提问,让学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实践来回答和解决问题。当学生进行过许多次交流活动之后,可以适度地让他们探索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古今中外的许多地理未解之谜,比如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等。虽然问题不一定能够得到解决,但是通过激烈探讨,他们可以学习到许多的知识,这对于学生整体地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这也能提高他们的口才,培养他们的演讲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地为生活化地理而努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创新和研究教学方法,善于与学生沟通,除此之外,学生要善于大胆地运用地理知识,善于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去探索地理知识,更要善于与老师不断地讨论所学习知识的疑难点,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虚心请教懂得的人,共同培养一种地理学习的氛围。只有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为地理教学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者:王志军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第二中学 高中地理小论文: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性探析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地理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和前提条件。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融洽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感觉到家的温暖,学习时就会变的轻松自如、自由发挥,从而建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氛围。教师只有对学生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在学习上给予指导,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会对老师产生良好的印象,进而产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高中地理教师,从学科的实际情况出发,去理解、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尊重、信任、理解与呵护,便于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沟通、交流。师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默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生动形象的地理教学语言,是构建地理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教学语言作为教学信息的载体,是师生沟通交流的第一通道。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对地理教学任务的完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地理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信息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运用语言传递地理知识,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对教学语言的特殊要求。精心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形成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语言的恰当运用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地理教学本质在于学生在教师的语言叙述帮助下形成地理表象和地理概念,掌握相关的地理常识,然后达到认知符合地理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地理教学语言实际上是一种地理学、教育学和语言学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语言。通过形象生动的地理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积极活动,起到语言的交际作用,使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飞跃,切实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优化、整合教学媒体资源 地理科的趣味性较强,大部分的地理知识可以使用多媒体,生动、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很多地理现象也可以使用flash动画来模拟展示。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以让学生形象、直观的认识地理现象,调动起学生多方面的感官,科学形象生动的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提高了地理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和推广,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趣、更丰富,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尽量把最生动的知识传达给学生。只要教师恰当的使多媒体教学技术,实现多媒体教学与教材完美的结合,我们建构的地理课堂才更有实效性。 四、“授之以渔”,重视地理学科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改变高中地理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有效掌握地理知识是很重要的。地理知识内容广泛,丰富多彩,如果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就变得事半功倍了。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很重要。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学生学会读书是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前提和途径。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内容,理顺地理知识结构,搞清重点地理知识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其次,要教会学生读图、用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特色,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学生会读图、用图就可以应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地图、掌握地图的语言。再次,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事实上地理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做到学以致用,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建立开放性、探究性的课堂,实现课堂与生活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及时将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好方法。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创设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使用生动形象的地理教学语言,优化、整合媒体教学资源,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扎实上好每一堂课,使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质的飞跃。 作者:李静 朱松梅 单位:昌邑市第一中学 高中地理小论文: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探析 一、传统的教学弊端 包括地理教学传统的教学是把成绩放在第一位,强调的是教师努力“教”,学生多读、写、背,学习的主体是老师,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忽视。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国家通过高考选拔的人才是会考试的人才,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几乎没有得到培养,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高中生课本知识学得很好、考得好,但与国外同龄人相比动手能力差很多的原因。传统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三个弊端: 1、课前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预习课文,导致不能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因为应试教育下,为了高考分数,大多数学生必须面对更多的试题和需要背诵的知识,每天疲于应付,所以没有时间也不会主动地预习,这是第一个弊端。 2、课堂上以教师的“讲”、学生的“听”为主,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实很好学生一开始对学习积极性挺高的,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没有得到尊重,慢慢地学生就习惯了听,而不会提出一些问题。 3、课后教师是以大量的题目来巩固知识,而不是实验实验应该是能直观、有效的提高学生兴趣和成绩的一个好方法,但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还很落后,这样做的结果是老师和学生为了成绩做了很多试题、背了很多知识点,但成绩没有明显提高,身累心也累。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是提高了的,传统教学强调老师的“教”,而新课改强调的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学,以学生的“学”为主导。这就是新课改的一个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要求老师从心理上接受并付诸实施。教师在接受新课改观念时应该做到三个转变: 1、思想上的转变 认识到学生的“学”是主体,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只有认识到这点,教师在平时的备课或者是设计课堂的时候都会注意这个终极目标,要让学生以自我学习为主,首先是要老师的观念改变,因为老师才是学生自学的引导者。高中地理的学习尤为如此,现实中地理教学在初中是不太受重视的,很多初中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可能都不会开地理课,所以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几乎为零,这对我们高中地理学习来讲老师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因为你的任何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都是终身的。所以对于我们高中地理老师来说,转变思想观念非常重要。 2、教学过程的转变 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即实验高中地理有很多知识的讲解都可以借助实验来完成,增加课堂的学习氛围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挺抽象,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讲得如何的天花乱坠,学生学起来都是一头雾水,我一般会在这里做一个实验:用一堆沙子表示地表的起伏,用一个漏斗放在沙堆上方表示地表径流,当把水从漏斗中倒下去时水就会把沙子从顶部往下流,沙堆顶部的沙子就会被水流带走形成明显的侵蚀地貌,而水往下流的过程中就会演示流水的搬运过程,最后在沙堆的底部形成堆积地貌。老师只需在旁边提醒学生注意那些过程就可以,学生看了实验以后对侵蚀、搬运、堆积就会有很深刻的印象。最主要的是这个实验老师做完以后可以让学生重复多次再做,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3、素材积累的转变 在生活中积累素材我们很多地理知识是可以解决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的。比如在学习城市商业网点时,理论上是人口越密集地区商业网点的密度越大、其服务范围越小。我们可以举例市中心的商业网点的密度确实比郊区的大,这样学生就有了感性的认识,对这块知识应该是印象深刻了。人们生活中所碰到的事情无外乎是衣、食、住、行,这是人类的立足之本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人类的教育实际就是把积累的知识不断传给下一代,但随着时间的演变,老师教育的知识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就要不断地创新,让学生学习更新的更实用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总结 生活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代替者。教师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重于知识。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其实可以有一番作为!起点就是教师从改变自己开始。 作者:汪冬秀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新建二中 高中地理小论文:高中地理分层次教学实践问题探讨 1.概述高中地理分层次教学的相关理论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采取分层次教学方法而言,有着自身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模式。以下就对高中地理分层次教学的相关理论依据和基本模式进行阐述: 1.1高中地理分层次教学的相关理论依据 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都是不相同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之所以要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也正是鉴于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所谓的分层次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本地理素养、地理学习的特点为根本出发点,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同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高中地理教学之所以要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模式,主要就是因为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充分地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教学理念。也正是通过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模式,不但能有效地顾及到学生的基本学习特点,同时也能达到每个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学习到知识,使得教学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分配。 1.2高中地理分层次教学的基本模式 就分层次教学而言,目前已经成为了很多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模式,就是为了有效地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目前,正在实践和应用中的分层次教学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分别是:一是分层次交叉教学模式。也就是在一个班级内,将学生分成能力均等的一个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里面都有学习优秀的学生,也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将学习小组作为整个地理教学对象,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同的教学方法;二是班级内层次教学模式。也就是根据全部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分成一个个不同的层次,并且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以地理教学目标为依据,再次对地理教学目标进行细致的划分,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保障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习到知识;三是分层次走班教学模式。也就是对全校每一个班的学生进行统一的分层和划分,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适当的教师进行教学,将属于同一个层级的学生统一集中到一个教室里学习知识。目前,采取这种分层次走班教学模式的学习还是比较少的。 2.高中地理分层次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 2.1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不足 对于分层次教学模式而言,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不同层级上的划分,但是,在划分不同层级学生时,所遵循的标准却往往是相同的。在一些学校,地理分层次教学模式所采取的分层次依据就是,学生的地理考试成绩。但是学校忽视了考试成绩并不是能完全代表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这一客观事实,进而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即使有些学生的考试成绩很高,但是却还是“低能”的学生。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时候,每一个层级学生真正的学习需要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这种现状在高中地理分层次教学实践中已经屡见不鲜,也正是分层次方法的不恰当,使得分层次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效果也不理想。 2.2教师准备教学时压力过大 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而言,高中地理老师需要在准备教学材料和教学设计的时候,更多地考虑不同层级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所以,在这种分层次教学模式下,有很多的高中地理教师感觉到教学压力巨大,最终使得教学活动也变得很困难。 2.3分层次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很多学生经过分层之后,会感觉自己不如学习好的学生,进而心理上产生了自卑感。而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言,通过分层次感受到自身的优越感,进而逐渐放松对自身的要求,渐渐学习成绩受到了影响。 3.解决高中地理分层次教学实践问题的相关策略 一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分层方式。由于每一个学校的教学环境不相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地理素养也是不相同的,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时候一定要科学谨慎。同时还要与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有效进行分层次教学。二是不断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为了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应该积极支持地理教师进行深造学习。对地理教师自身而言,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学习充实自己。三是注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学校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使得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努力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老师要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平等对待,不能歧视学习困难的学生。使得分层次教学模式能在一个和谐平等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4.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学要想有效实现分层教学的效果,就必须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这样,高中地理分层次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作者:吴嘉达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唐江中学 高中地理小论文: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不仅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全面发展,社会才能进步。不论是信息技术,还是地理教学,其目的都是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将二者整合具有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促进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必要性入手,具体探讨如何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信息技术和社会的发展。 1.将信息技术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1.1有利于引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自身生活经验相结合起来,只能通过想象对知识加以理解,这样枯燥的学习只能使学生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重难点知识简化,创设地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2有利于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 高中地理理论知识较深入,大多是文字描述。地理本身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但书本上的知识理论性较强,知识太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地理教学中,能够将原本抽象且难以理解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不仅仅学会知识,更懂得如何真正地将这些知识合理的运用在具体实践中。 1.3有利于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落实到具体教学中 高中地理课本内容主要是围绕人地协调的理念而展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明白技术运用的真正目的,并通过对地理知识的深入掌握,能够从中领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4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地理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理解,更多的是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从而学会分析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能从中明白知识所带来的真正的意义。 2.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2.1将多媒体与地理教学有效结合 绝大部分的高中地理教学方式都是通过老师的讲述从而获得理论知识。但是这样只能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必须将多媒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简单易懂,学生才能够深入掌握地理知识,对地理学科真正地产生兴趣。多媒体包括很多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既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新鲜感。比如,在讲到人地关系的矛盾时,可以考虑给学生播放一些由于人地关系不协调导致的一些灾害,在观看视屏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对接下来的人地关系知识产生兴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2有效地对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和教学方式的专业化进行培训 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一个新技术的出现伴随着另一个新的技术的产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信息技术远远落后于新兴的科学技术。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首先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只有树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才能够实现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学校要注重对教师的信息技能的培训,让教师在培训中真正学到新的技能,学会新的方法,并将所学方法和技能有效地展示在课堂中。在实际生活中,教师要细致观察学生感兴趣的地理内容,多渠道地搜集相关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积极思考怎样将抽象深奥的地理知识转变为简单易懂的并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轻松地学习。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自己的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当代社会高中政治教学的需要。 2.3促进学习资源有效合理地共享 高中地理教材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原本枯燥的文字和图片通过音频或视屏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通过网络工具,实现互动式教学。在网络上创建一个分享平台,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地理教学心得体会分享在网络上,或者录制微课,让教师之间实现教学上的互动,互相学习教学方式,教学工具的运用等。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促进地理教学的发展。应注重培养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去学习地理课本知识的能力,系统深入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将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在学习中的参与度,促进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能够对社会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办法;这也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能够自我思考,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促进自己全面发展,实现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作者:肖镇铭 单位:江西省定南中学 高中地理小论文:高中地理教学中自主学习途径探析 高中地理学习对学生而言不仅要求其掌握普遍的地理常识,而且也是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应用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可以完成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所以高中地理教师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一改过去的教学模式,努力思考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方法,寻找提升自主学习的途径。 一、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随着高中学生年龄的增长,其更加希望获得来自教师以及同学的赞誉和关注。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地理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尊心,要让学生在获得尊重的前提下进行自主学习,然后通过自主学习来进一步巩固自尊。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平等、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可以更轻松地融入到高中地理学习的课堂中,让学生获得与教师同等的地位,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教师要一改过去那种死板而又机械的教育模式,不能对学生进行标签化定义,对待优等生、学困生都需要一视同仁,不仅要表扬优等生,还需要鼓励后进生,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增长信心,激发他们自己想要学好地理的热情,让他们转变学习思维,改变学习态度,从“要我学习高中地理”变成“我要学好高中地理”,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出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最终达到锻炼他们自主学习高中地理的能力。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教授世界气候类型与特征的时候,对那些记忆力较差的学生,要想让他们快速掌握所有的内容是不可能的,但是地理教师应该既不放弃他们,但也不能逼迫他们,而是为他们提供关心,倾听他们遇上的困难,记忆的难点,让学生在愉悦中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最终转化为高中地理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就好比网络上流传的那位宁夏“最牛地理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记忆中国地理,徒手绘制中国地图,通过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学生自然就会迸发出超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设计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 通过设计自主学习的活动也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以前的稿子地理教学过程中其实是有这个环节的,就是课堂提问,这就增加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但还不够。改革后的高中地理教学需要借鉴正确的思路,但仍需要将思想发扬光大。例如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前,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预习,教师要结合教材以及备课内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造出自主学习的环境,设计出适合他们自主学习的活动,这样让学生在课前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思考,而且在思考以及学习中还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对课堂知识更加憧憬。另外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创造出自主学习的活动,比如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来充当教师的角色,让他们走上讲台,不仅激发他们写学习动机,而且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更加努力,更能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会比一般的教师授课更加有效果,而且也符合趣味性课堂的要求。 三、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努力创造自主学习的活动,那么在课堂之外高中地理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造出更多自我学习的机会,这样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学习的意识,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能配合课堂教学的进度,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例如在学习地质结构方面的知识时,因为这些知识比较生涩,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所以理解和感知方面较弱,高中地理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向学生积极讲解,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亲自带领学生去到郊外进行考察,让学生拿着实物进行比对,在这期间还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地理兴趣,更愿意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加大他们自主学习的范围与力度,有利于他们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在学习高中地理时,还可以为学生订阅一些优秀的地理杂志,如《国家地理》、《华夏地理》等书籍,既可以帮助学生更透彻掌握地理知识,而且可以让他们更愿意去自主探索其中的奥秘,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四、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索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对学科的热爱之情,最终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教学模式,以适应时刻变化的教学要求。合理运用合作教学的模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或者与教师之间共同合作,最终掌握高中地理知识。例如在教授“太阳系中的地球”时,地理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先自行收集资料,小组成员合作构造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与环境,这样每个小组都会有一个太阳系的模型在头脑之中,不论对错,最终在课堂上进行终极大比拼。虽然会有同学出现错误或者不完善,但是经过这样自主探索的过程,学生对错误和正确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更能掌握正确的知识,而且自主探索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所以也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五、结束语 不论采取哪种途径来培养学生高中地理的自主学习能力,都会涉及到以学生为中心这一重点。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制定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和途径中,都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内在潜力,让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是解决高中地理问题的一大法宝,自然就会有意识地去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钟其建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一中学 高中地理小论文: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途径分析 高中地理不仅涉及基础地理常识,同时还加入了各种基本的人文地理知识,是中等教育阶段对地理学科的综合性梳理。虽然高中地理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在知识深度上相对浅薄,但复杂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所组成的地理知识体系,仍是高中生的学习难点。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基础性学科知识的地位,还在于地理作为研究社会、人文、自然、生态环境等综合性学科,与人类的生活、生存、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求 1.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由于初中教育阶段地理教学内容的局限性,部分学生极易形成地理即是自然地理的片面观念,这对于地理教学与地理研究来说是错误的认识观念。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以正确的地理观念作为基本教学任务,确保学生掌握全面的地理知识内容,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2.丰富地理实践、探究活动 地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地理知识进行实践应用,而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有关实践、探究等活动长期缺乏,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新课改背景下要求高中地理教学通过教学活动的调整使地理实践、探究活动的比例得到增加、类型得到丰富,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加多元化的地理知识。 3.加入差异化教学理念 地理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复杂性,尤其是在人文地理方面,各种复杂的地理因素对人文生态形成的影响都是地理教学应当关注的内容。对于不同的地理现象或发展,学生不仅会有不同的认识与观点,在现实中更会因各种影响因素的细微差别而存在多种变化。所以,教师应当建立起差异化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与接受能力,制定出分阶段的教学要求,对不同地理学习水平的学生依据其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4.加强信息化资源与技术应用 信息化时代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不掌握信息化资源与技术必然无法寻求发展和提升。地理研究更需要诸多信息化资源与技术的支持,无论是GPS技术与定位系统、还是卫星遥感探测,都是地理研究中必要的应用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这些信息化资源和技术,必然无法与当前时代的地理研究水平同步,即使完成了优秀的基础知识学习,也缺少足够的应用能力。 二、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理论 高中地理生活化是指通过生活化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实践探究能力,并且形成对地理的生活化意识。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生活化情境的构建将教学活动转变为与生活贴近的活动,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够将复杂的地理问题转变为生活化现象,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目标是通过生活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加强对地理学科的全面认识,并能够将地理学习内容与生活有机结合。通常而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原则主要有三点,即开放化教学原则、课堂交流原则以及以人为本原则。首先,课堂开放化就是将地理知识作为一种能够被任何人运用的能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语言环境,使每一位学生能够发表个人认知看法和观点。其次,坚持课堂交流是基于学生特点的多元化提出的原则,每位学生都会对同一件事物或问题产生不同观点。而这些观点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得到融合统一,学生与教师之间应当建立多元化的课堂交流模式,如此才能使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核心要求。任何一种教学途径或方案,都应当保持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从学生特点出发设计适合的课堂教学方案。 三、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现状 1.生活化教学发展不均衡 针对目前我国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生活化教学的广泛推进受到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城市地区的生活化教学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配套设置都高于农村水平,而农村地区作为教育提升的重点区域,生活化教育发展水平不足,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升。2.生活化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在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资源分配上不仅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同时也表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情况近似的配置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学方法、生活化运用范围、实际教学效果等几方面。教学方法是由教师的生活化教学水平决定的,许多地区具有专业地理生活化教学水平的教师数量缺乏,教学设施和设备数量、质量不足,这些都对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形成了制约。 3.生活化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有的教师选择生活化教学时选择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虽然其中加入了部分与生活化相关的情境设计。然而仍然由于课堂的局限使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生活化教学所传达的地理概念与规律。 四、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现途径 1.合理创设生活化情境 通过合理的情境创设、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丰富的教学设计,再将多元化的地理知识加入到情境创设中,就能够建立起完善的生活化情境,并将学生带入到设计好的情境中,在生活化乐趣的体验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生活化情境创设过程的关键是对学生兴趣点的把握,不仅要符合学生兴趣,还要适合学习需求以及大部分学生的特点。同时,教师还应当加大提问式引导的力度,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思考,增加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如对“我国气候区图”的生活化教学设计,主要通过两步完成。备课过程需要教师搜集学校所处区域的气候信息以及不同类型的季风气候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并安排学生通过观察环境气候变化来总结气候特征。正式授课的时候,首先通过对“我国气候区图”的阅读了解我国气候类型、大致分布等基本情况;然后使学生提出学校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与特点,并结合日常观察所得对本地区气候的现象、特点作出描述;最后可根据学生自身对其他区域气候的经历或了解发表各自观点,加深对气候类型、分布、特点等基本知识的形象记忆。 2.以教材结合生活 高中地理教材中会有许多实例来对基本的地理规律或概念予以说明,但这种说明偏于文字性,如果能够以更加形象的生活化资源加入课堂教学,实现与教材的结合,就能促进学生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实现教材作用的充分发挥。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的结合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结合与学习任务相关的时事课题展开教学,也可以通过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应用来使教材的理论表达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如在“地震的成因与预防”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就可选择时事课题来开展生活化教学,分析2014年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地震,从地震成因的分析上就可以进行地形分析,结合地震断裂带分布图,得出因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活动而形成地震灾害的结果。同时也可讲授地震预防措施,还可加入地震学习,提高学生对地震预防措施的认知。 3.以生活解释教材 生活中许多内容相对教材中的地理知识来说更具趣味性和灵活性,而教材中的内容由于偏向复杂和枯燥,往往无法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生活化教学可通过生活化语言和方式来解释教材中地理知识的途径。如在“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教学设计中,虽然太阳光直射点的移动知识理念介绍非常简单,但对于学生理解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形来解释。首先在同一时刻不同季节光线照射的角度不同,这是学生都能够认可的,教师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光照角度,并以图示解释呈近似球形的地球在某一区域、同一时刻、不同季节光照角度的差别。如此就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4.强化生活经验的总结与应用 生活经验的总结与应用是生活化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当学生通过地理课堂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得出了经验总结后,不仅能够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工厂、居民区、商业区选址”这一课,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能够了解到居民区与商业区呈何种状态分布才能达到便于生活的目标,或者通过对当地气候和风向的分析,提出工厂选址的最佳方案等。 五、结束语 地理本身就是一门能够与人们的生活、生存联系起来的综合性学科,在地理教学中加入生活化途径不但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其教学效果,还能够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通过与生活的结合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要求,高中地理以生活化教学模式入手,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 作者:刘明珠 单位:江西会昌中学 高中地理小论文:高中地理教学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对策 学习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理念,通过任课老师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认真把握每个知识点,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为促进该目标实现,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有效对策的应用。下面将探讨分析该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教学工作提供启示。 一、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意义 学习能力是每位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能力不仅能增强学习效果,还能让学生更好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视该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1.更好地投入地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让他们更好地投入课堂学习,融入学习状态,达到有效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 2.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要想牢固掌握高中地理的知识点,学生应该掌握正确的方法,构建地理知识结构体系、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有效掌握所学内容。 3.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掌握所学内容,认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并且牢固掌握每个地理知识点,进而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策 虽然很多任课老师认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意义,但由于思想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为转变这种情况,结合地理教学内容和目标,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对策进行完善。 1.构建地理知识结构体系能力。 任课老师应该综合采取有效方法,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促进知识结构系统化,有效理解并牢固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区域地理知识比较零散,学习中应该将不同知识点有效结合起来,区域地理通常包括纬度和海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要将这些内容联系起来,构成知识结构体系,加深印象,掌握这些内容。同在掌握这些内容的前提下,还能分析各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掌握分析地理知识的基本原理,形成分析问题的思维和习惯,遇到类似问题时提高解题效率。通常河流下游为平原,土壤肥沃、降水丰富、河网密集、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而河流上游多为高山峡谷,落差大,水能丰富,适合修建水电站,满足中下游的用电需求。工业发展需要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合理布局厂址,自然条件需要考虑矿产资源和地理布局,社会条件包括工业基础、劳动力、交通运输、资金、技术等。通过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不仅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还能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2.培养学生设计地理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设计问题的能力,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解答。任课老师要加强指导,让学生掌握提问技巧,逐渐培养设计问题能力。例如,世界地理“美国”这节内容学习时,根据章节安排和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以下问题:美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有何特点?地形气候有何特点?与中国的地形气候有哪些异同?主要矿产资源有哪些?发展工农业的区位优势在哪里?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习和掌握所学内容,并且以后在学习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地理知识时,也可以根据类似结构设计问题,将类似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比较异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增强知识获取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 3.增强学生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发现地理之美,获取地理信息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任课老师要加强引导,让学生收集信息,提高地理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例如,在洪涝灾害这节内容学习时,让学生收集我国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总结成因,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对策。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学生总结知识和分析问题能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4.培养学生地图阅读和应用能力。 地理教学和学习离不开地图,培养学生地图阅读和应用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要让学生认识地图的重要性,养成善于利用地图的习惯。例如,学习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工农业发展状况时,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来找出四川盆地所在的经度和纬度范围,先利用地图获取信息,然后对照课文,从而加深印象,调动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地图设计问题,例如,给出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大致经纬度范围,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区域发展工农业的区位优势。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高中地理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还要注重采取有效对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更好获取和应用知识,认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确保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吴立军 单位:江苏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行政管理本科生就业倾向综述 一、调查方法 本文采用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两种形式。本文采用的直接调查方法有问卷法(合理设计问卷,采用开放式,封闭式或混合式问卷收集信息),文献法(通过书面材料,统计数据等文献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调查),访问法(通过交谈获得资料),观察法(现场观察,凭借感觉的印象搜集数据资料)。除上述方法外,还采用了间接调查法,如电话访问、上门访问、即时通讯、电子邮件、数据统计、文献整理等调查方法。 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倾向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我们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7份,调查对象为2011级、2010级、2009级、2008级行政管理专业在校学生。被调查学生占行政管理专业总人数的77%,其中2011级78份,占总问卷29.2%;2010级80份,占总问卷29.96%;2009级55份,占总问卷20.6%;2008级54份,占总问卷20.2%。分析结果如下:第1题:您当初选择行政管理专业的原因是什么?总体来看,最初选择行政管理专业的原因中,因为喜欢而报考所占的比例较大,每个年级几乎都是35%以上。被调剂到本专业的学生也占有一定比重,说明当初招生的时候,行政管理专业并不是热门专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以兴趣报考和被动调剂而来学生的不同,有针对性的指导其学习、使这两类学生都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将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专业特点。第2题:您认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主要优势是什么?从上图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人认为行政管理专业在考公务员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理论上或者表面上也许是这样,但是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我们通过对近几年国家招录公务员情况的观察以及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级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目前的公务员考试科目的设立与专业教育的脱节问题造成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公务员考试中无任何优势,而且招考职位中对行政管理专业的需求并不是很大。 三、启示与建议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市场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已经确立,大学生择业和单位选人的自主性都增强了。所以,学校要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找准定位。1.充分认识自我,做好就业决策。大学生在择业前应对自己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擅长什么,想干什么。注意学以致用,尽量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和形象、气质、性格、语言表达能力等非专业优势。2.确立合适的就业目标。在选择职业和确定目标单位之前,应从环境分析、企业分析等方面评估职业和目标单位的各种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4]。“顺从”社会劳动力的流动分配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切忌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挑选就业地域和企业类型。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民经济比较吃紧的社会环境里,应当理智的把握“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灵活的处理面临的机遇。3.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大学生必须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主动出击,把能够证明自己才能的各种软硬件拿出来,自我推荐,这样才可能被“伯乐”相中。如果一味的“等、靠、要”,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4.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5.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6.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5]。当前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和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7.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用各类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主动大胆地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作者: 王永明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民办本科院校行政管理论文 一、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民办高校是把“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决定了学校必须高度跟随社会人才需求情况,重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而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基本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实践性是该专业的基本特征,在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引入实践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职业素质为基本的目标,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行政管理方法和工具。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繁杂的系统性工作,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基本的分析工具和办公辅助工具,能够掌握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为此,通过对行政管理专业引入实践教学,教授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数学、统计与社会调查等定量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整理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逐渐积累,不断提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就业后的工作要求。 2.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公众服务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行政改革制度的不断推行,服务型政府、企业的建设步伐加快,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服务业意识都有较大的改善,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而实践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系统理论知识,更是要把这类基本理论内化为进行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同时通过实践的锻炼,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形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如何在职场中言行得当,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举止得体,能够为公共管理事业尽职尽责,只有形成了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才能在行政管理岗位上摆脱“官僚”意识,向合格的管理人员角色转变,并实现由传统的“行政”向现代的“管理”、“治理”角色转换,才能符合服务型政府、企业的要求,满足群众的愿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3.培养具备行政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作为地方民办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目的是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科,不仅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大门类学科,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调查研究、策划组织、协调交际等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综合能力要求较强。这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传授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真实工作场合中体会,才会清楚自身缺点,发现问题才能具备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真正去解决问题。 二、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是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的教学过程,优化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坚持两条腿走路: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交流;设立四个实践教学板块:专业实践、课堂实验、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采用六种实践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科研课题、基地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1.教学。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实现形式是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方法模拟重现典型事件的场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讲解、启发、归纳总结,让学生讲所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实现学以致用,并从实际的案例中获得启发,学会归纳总结基本的知识规律,得以把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化为内化为发现问题的认知思维,分析问题的推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判断思维。案例教学法主要运用于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在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教师应当做好做足课前的功课。同时,要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包括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消化和运用,启发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对案例的探讨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表现,善于表达。 2.实验。实验室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实践来检验某种理论和假设。实验教学主要在限定的条件下进行模拟,主要包括电子政务实验、情景模拟实验。电子政府实验主要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手段,模拟政府结构组织和工作流程,形成精简的政府运作平台,帮助学生了解电子环境中政府组织的基本结构和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以及政府通过网络平台能够实现的基本职能和工作方式,并掌握相应的处理方法。情境模拟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充分利用所学的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知识,身临其境,或者担任模拟情境中的某个角色,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情景模拟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 3.实习。实习分为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学年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阶段,毕业实习是大四阶段安排。学年实习主要利用寒暑假,或者学生课程较少的学年进行,毕业实习则是整个大四阶段学生自主选择合适时间自行完成。实习是学生在教师或者具备深厚实践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员指导下,直接参与行政管理事物的具体工作,并从中得以感受、体验工作氛围,验证和修补课堂所学知识,收获相应工作感受,从而调整自身工作态度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时间教学方式。实习要求学校提供丰富的实习基地,并安排专人对实习进行跟踪指导,制定实习后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 4.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阶段最重要的实践课程。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回顾和总结,它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目的,通过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联系具体实践,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是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出相关结论的重要学习反馈方式。 作者:梁妍婷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改革研究 一、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 从贵州省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毋庸置疑,它已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是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发达省份。极大的差距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欲求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任重道远。总体来看,贵州农业生产方式原始,工业发展落后,城镇化建设水平低,信息化建设滞后,经济发展面临着全面挑战。“十二五”期间,在以交通、水利、通信、能源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民生问题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人才严重匮乏。同时,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在非公有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现代物流、旅游开发与管理等方面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 (二)地方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一定意义上说,长期以来由于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原因,贵州省是传统社会特征保护完好的一块土地,但这也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保守性和封闭性,民族间的交往受惯例的影响还比较强,严重制约着省内外信息流通与技术推广,使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停留在传统秩序之内。但在近几十年来,受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各民族原有的社会秩序也受到了极大地冲击,民族间原有的不和谐因素沿袭下来,新的不和谐因素也凸显出来,从而导致构建新型的、健康的民族关系秩序成为地方社会建设所需。 (三)地方民主政治建设的需求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期推行的村民自治制度,双重自治制度使贵州省民族地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表现出特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在维护政治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地区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同时对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贵州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亟待规范和加强———明目张胆的贿选现象,民族势力、宗族势力干预选举的现象,无序参与的现象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诸多现象表明地方民主政治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需求:第一是基层民众的政治素质普遍有待提高,公民参与教育严重缺位;第二是缺乏有政治远见的领导人,缺乏有组织、协调和团结能力的地方精英;第三是体制弊端尚未消除。 (四)地方生态建设的需求 贵州省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地表崎岖而且卡斯特地貌占有相当比例,加之近年来在实施“跨越式”发展规划过程中,“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比较普遍。正如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所看到的盘县煤矿开采对森林田地的破坏、龙里县发展工业造成的空气污染、凯里矿产资源开发对水资源的破坏等都是鲜活的例子。上述事实充分表明了贵州省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同时也说明贵州省生态建设难度大,生态保护的难度更大。一方面需要研发新技术,制定科学规划来改造自然面貌,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培育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五)民族文化保护的需要 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对于贵州省来说也是现实之需,至于说保护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在此姑且不论,仅仅针对我们在调研中所看到的具体事实作以说明。近年来,贵州省已经在逐步实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计划,以此来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此项工程的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如下一些制约因素:第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第二是专任教师缺乏;第三是学校、家庭、社会及各主管部门配合程度低;第四是各主管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我们调研的惠水县好花红小学、麻江县的下司小学、花溪区的孟关小学均存在上述问题,尤其表现在师资方面,在这些学校民族民间文化虽然排进了课表,也走进了课堂,但却没有专任教师,往往都是学校临时聘请的民间艺人在承担此项工作。同时,各主管部门职责不清的现象普遍存在,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任务究竟由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民族宗教事务局还是由学校来负责,各单位或部门分别承担何种职责,发挥何种职能,这些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六)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近几年贵州省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才缺口大,根据贵州省“十二五”人才开发研究报告获知,2008年贵州省人才总量已达到192.39万人。按照人才类型分解为:专业技术人才78.22万人、技能人才52.78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7.54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7.59万人、党政人才16.26万人;预计到2015年人才总量将达到249.52万人,上述各种类型的人才将分别达到85.29万人、70.73万人、51.17万人、22.74万人、19.35万人,人才总缺口为56.89万人;预测到2020年人才总量将达到307.02万人,上述各种类型的人才将分别达到91.3万人、88.1万人、79.41万人、28.2万人、20.1万人,人才总缺口为114.63万人。上述数据显示在未来5~6年时间内人才总量缺口超过百万,而贵州的实际情况表明,本省人才外流严重,弥补人才缺口的现实途径主要是依靠引进,而依靠引进必然加大财政负担,从而导致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紧张。缓解这种紧张的理性选择是,一方面适量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本土高校的潜能,通过改革创新培养方式、改革教学模式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在贵州省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生态建设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各方面都存在极大的需求,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需求都是地方社会自身难以满足的,必须求助于各级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尤其是地方发展对人才和各种技术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高等教育来实现,依赖于有现代观念和技能的人才来实现。 二、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省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状况 贵州省民族院校共有4所:贵州民族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更名为凯里学院)和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其中有三所高校设置了行政管理专业:贵州民族大学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1988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每年的招生规模在50人左右;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本科专业设置在管理科学系,2001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每年的招生规模为在50人左右,该校还设置有行政管理成人教育专业,招收本、专科学生,招生规模每年在100人左右;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在政治历史学院,但是只有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由上观之,贵州省设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民族院校共2所———贵州民族大学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每年的毕业生为100人左右。 (二)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招生、轻培养。 由于现代高等教育直接与学校的经济利益挂钩,招生数决定了财政拨款额度,所以各高校普遍在每年招生时的力求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更多招生指标,但是学校的配套设施、配套管理远远达不到现代高等教育要求,致使学生、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低。贵州省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分别设置在二级学院,但是二级学院没有独立的财政支配权,致使真正的教学机构常常处于尴尬境地,很多创新计划和方案难以实现。 2.重理论、轻实践。 “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教学”是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培养模式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贵州省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也不例外。有些高校的学生进校四年时间从来没有过一次真正的实习、实训或实践,以至于他们毕业之后不清楚各级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能配备、财政预算、中长期规划等,他们的知识只是停留在教材之中。以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便是考取了公务员或者是选调到各级地方政府,他们也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期,去学习、熟悉老一套的地方政府管理,更不用说创新地方治理模式。 3.重教学、轻教研。 虽然目前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都设置有教研室,但这些机构基本上从事的是一些常规性的工作———编写课程计划、征订教材、安排教师课程、检查教师撰写的大纲讲义、了解学生对老师授课评价、组织命题评卷登分、组织听课评课、撰写学年工作总结等,而在教学团队建设、教材体系建设、课程体系梳理、衔接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地方努力不够。其结果是没有成型的教学团队,教师授课杂乱,难以对相关课程进行深入研究;教材体系设置不科学,有些学校甚至在行政管理专业开始物理、化学课程;有些相近科目由于是不同教师讲授,某些章节内容重复教学现象普遍;照本宣科,不注重学科前沿、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诸多现象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挂科现象普遍。 4.重学分、轻能力。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按照课程性质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按照规定要修满170学分左右才能毕业。前三种课程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学》《管理学》《行政组织学》《管理心理学》《西方管理思想史》《社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政府经济学》《地方政府学》《政府政策研究》《行政案例分析》《公共部门决策理论与方法》《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贵州省情》《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研究》《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研究》《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研究》《政治学原理》《比较政治制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法学概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宪法学》《行政法律法规》《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社会统计学》《基础写作》《秘书学》《公文写作》以及一些公共课,修完这些课程加上毕业论文等基本上已经足够修满学分,专业选修课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重心基本放在理论课上,一种象牙塔式的教育模式,难以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 5.重目标、轻激励。 在对教师的管理方面,通常强调的是是否有大纲、教案、讲义,是否按照教学进度授课,是否给学生安排有作业,是否完成规定听课评课数量,是否按时授课,是否有旷课、迟到、早退现象,是否完成了教材安排的全部教学内容,完成了这些指标,没有出现所谓的教学事故,则年度考核就在合格及以上等次,年终可以全额领取绩效奖,而且有些学校的绩效奖是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的“大锅饭”式的奖励方式,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差异不大,人为控制现象严重。这样一种管理模式对教师激励严重不足,致使教研、教改、创新教学几乎陷于停顿。这种管理模式无法使教师获得成就感,无法使教师把教育教学作为自己毕生最热爱的事业。 三、行政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行政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在于:通过改革使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能够适应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服务于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改革。 (一)更新教学理念,创新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以后,地方院校的管理权限从中央部委下放到地方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地方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地方院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取决于各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和水平。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必须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总体目标,把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作为专业综合改革的关键。在管理体制方面,秉承民主管理理念,坚持调动师生参与教学过程和环节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 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课堂丰富多彩,轻松愉快。在培养模式方面,改革传统封闭式、填鸭式的象牙塔培养模式,采用“5+3+2”的“理论学习———实践运用———科学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本专业学生四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安排50%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安排30%分时间和精力进行实验、实习、实训,安排20%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团队 由院系领导牵头,由教研室主任负责,认真梳理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征和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删减一些课程或重复的章节,增加一些前沿性的、实用性的、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根据行政管理专业特点,可以将开设的课程科学而又合理地进行分类,使之形成课程群。具体分类如下:管理学课程群(包括《行政管理学》《管理学》《行政组织学》《管理心理学》《西方管理思想史》《社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政府学课程群(包括《政府经济学》《地方政府学》《政府政策研究》《行政案例分析》《公共部门决策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民族学课程群(包括《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贵州省情》《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研究》《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研究》《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研究》等课程);政治学课程群(包括《政治学原理》《比较政治制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课程);法学课程群(包括《法学概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宪法学》《行政法律法规》等课程);现代技术学课程群(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社会统计学》;写作学课程群(包括《基础写作》《秘书学》《公文写作》等课程)。在此基础上组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团队协调教学内容,这样既有助于课程体系建设,也可以避免重复教学的问题。 (四)开辟实习基地,提升实践能力 根据行政管理专业特点,尤其是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主要是民族地区各级地方政府,所以应该在民族地区广泛开辟实习、实践、实训基地。贵州省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还有其他市的自治县和民族乡,可以为行政管理专业师生进行教学实践提供很好的平台。基地建设应该采取共建的方式,由各校行政管理专业所在院系与地方政府共同负责,而且要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第一是要定期开展活动,让该专业师生参与、了解、学习地方政府的运行过程,研究地方政府面对的改革与创新难题。第二是要将研究的结果、方案反馈给当地政府,以便为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通过基地建设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把握学科前沿,加强科学研究 在专业综合改革阶段,还要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项目研究,聘请知名专家来学校指导科研和专业建设,选派贵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到合作学校考察学习。力求通过交流学习,进一步深化合作领域,拓展合作范围。同时在专业综合改革阶段,还要不断扩大合作学校的范围,尤其是加强与国内民族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各民族院校的资源,组建跨校科研团队,建立合作机制。 (六)广开就业渠道,引导学生分流 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带来了一定的就业压力,学生毕业之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培养阶段就要本着“统一培养、分类指导、注重能力、合理分流”的原则,科学预测,合理培养,便于分流。结合贵州省“十二五”规划对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实际,特别是随着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战略的展开,大批企业迫切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广大农村迫切需要技术服务与管理人才。因此,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按照“4+3+2+1”模式引导毕业生分流比较合理的,即:40%的学生进入各级各类公务员队伍,30%的学生进入各种企、事业单位,20%的学生进入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行列,10%的学生考取研究生。 作者:饶义军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研究 摘要:以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目标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其实施效果,得出本科院校应健全行政管理专业化培训制度,完善人才绩效评价制度,摒弃教管兼任教学方法等。 关键词: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 我国教育领域不断强调大众教育的重要影响力,本科院校在不断扩大其规模的同时,提出以实现管理效率、成果最大化为开展行政管理的主要目标[1]。由于本科院校在发展历程中所包含的内部结构趋向于复杂化,使得行政管理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加之大部分本科院校仍然存有“教师乃立校之本”的传统观念,致使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比重较低,且许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受自身工作经验的制约,在未能充分掌握高层次行政管理工作内涵与规律的前提下,贸然开展日常管理工作,造成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能力与学识无法满足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实际发展需求与未来发展方向。 1专业化发展目标 对于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而言,专业化的本质为发展历程中展现的动态性特点[2]。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目标包括:其一,建立、完善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组织机构,实现该组织机构的深度成熟。其二,明确行政管理人员从业要求与标准。其三,确保行政管理人员拥有一定程度的专业自主权。其四,引导行政管理人员严格遵守自身行业的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其五,促使行政管理人员掌握本科院校(独立学院)教育管理技能与理论知识。其六,接受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及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行政管理专业培训与教育。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要求行政管理人员成功进入“专业化管理者”的行列,并促使行政管理人员在不断科学认识所属职业本质与特殊性的基础上,增强其专业理论素质、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等等,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稳定性。 2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专业性。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人员自身具备的知识体系协调性差,无法满足本科院校对行政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知识底蕴的实际要求。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较低。在我国,制约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瓶颈在于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不高[3]。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此类问题多表现为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现有的行政管理机构存在设置重复、层级多等现状,致使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清、分工不科学,并且仅强调经验管理的意义,而忽视了合理管理、系统化管理的现实作用。第二,缺乏岗位专业化发展意识。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在自身对工作满意度低等情绪的影响下,存在离职意愿,其中,拥有处级及以上职务、拥有硕士等高等学历的行政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大,而其出现离职意愿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薪酬待遇等无法满足其对职业生涯的渴望。目前,我国部分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实施现状不尽合理,尽管培训项目较多,但其主要集中于政策与教育理论的探索层面,而尚未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课程,诸如沟通技巧培训、礼仪知识培训、文件整理能力培训、公文书写能力培训,等等,所以,此类本科院校的现有行政管理人员逐渐失去了对自身工作岗位的兴趣,无法在日常工作中激发其自身的工作热情,造成行政管理工作处于低效率、低质量、低专业化的状态。第三,教管兼任问题大。受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任务、行政管理工作内容脱节的影响,部分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在优秀教师中挑选能够兼任行政管理人员的教师,而此类教管兼任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行政工作或教学工作中,致使本科院校无法及时实现改革目标。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教管兼任的教学方法能够保证行政管理人员同时完成管理任务与教学任务,但是,随着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管理内容和涉及范围日益复杂,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之间经常发生角色冲突,使得教管兼任教师的精力较为分散,无法提升教学质量与行政管理水平。 3专业化发展策略 第一,健全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培训制度。推行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认证机制,保障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高素质与专业性。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化、充足的培训机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人员培训机构,激发行政管理人员获得更高学历的积极性。可采取建立行政管理学科的方式,相应提升其在行政管理实践等方面的培养力度,即在实施行政管理人员高学历化制度的基础上,确保行政管理人员拥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完成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攻读。为了提升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培训制度的有效性,院校管理人员需在此方面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增强专业化培训课程的目标性、系统性与计划性,以自身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与资源条件为基础与前提条件,综合考虑培训效果与人才培养的现实作用。其二,实现培训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开展的专业化培训课程需同时涉及人际沟通、礼仪知识、管理方法、公文写作等不同层面,以确保行政管理人员具备多种工作能力与素质[4]。第二,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价制度的完善与推行,有助于行政管理人员在增强自身专业化程度的同时,发挥保障与引导作用。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本质特征要求行政管理工作具有职业性,需要各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与人员准入制度,并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于入岗前参加系统培训,只有在完成规定的学习课程之后,才拥有基础的任职资格。以本校的发展需要、规模与未来发展方向为立足点,将管理、科研、教学任务作为有效依据,在可操作、实际、透明、科学的原则下,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价机制的应用效果,确保薪酬待遇等能够与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技能、知识水平相吻合[5]。第三,摒弃教管兼任的教学方法。为减少教管兼任教学方法的消极影响,应适当减少或消除教管兼任现象,促使教师能够专注于研究与教学。首先明确教管兼任现象出现的前提条件,诸如行政管理人员暂时性缺失等,不可将此种教学方法发展成为普遍现象[6]。对于涉及学术范围、发展方向较小的部门或岗位,需注重聘用专职员工,以便提升学术研究教师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在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进程中,本科院校还需充分重视学术委员会的中心管理作用,充分发挥其监督、提醒行政管理人员管理行为的效用[7]。 4结语 在推动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健康发展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尽管本科院校面临内部结构日趋复杂化的现实条件,亦需注重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应根据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引导行政管理人员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充足的专业化培训机遇,在健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人员聘用机制的基础上,督促、保障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进程,有助于实现增强综合教学水平的目标。 作者:唐成龙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1996-1997年,教育部将行政管理专业从政治学大类变为隶属于新设立的公共管理学大类,并改名为行政管理。这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更名和更改隶属关系,行政学偏重理论分析,行政管理学则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而且更偏重实践性。然而,在行政管理实践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措施,不断完善。 一、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行政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型非常强的专业,国外的行政管理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的学生一半的时间在校外实践学习,加拿行政官员培训学院的学习计划超过70%安排在校外。而我国大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偏低,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导致实践教学很难落到实处,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实践能力也不高。不仅如此,实践教学体系在我国还不是很完善,如实践教学缺乏整体规划,需要什么建什么,缺少针对性的环节,毕业实习、专业实习过于单一且流于形式,实践经费支持不足等。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意识不足、动手能力较差。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 2、缺乏有力的实践教学措施 许多学校为了加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特意制定了相关制度和措施,但这些制度和措施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认真的贯彻落实,执行力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过程管理难度大。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是教学主体,而教师起着从旁指导的作用。无论是实践、实验还是实训,学生在完成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没能给予相关信息的支持,最终容易导致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的失控。二是实践教学监督管理难度大。在许多学校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管理多为“放羊式”管理模式,学生误认为实践教学就等同于放假,这种现象是缺乏实践教学监督和责任机制直接造成的。三是实践教学考核难度大。行政管理专业对学生实践教学情况的考核往往是通过报告的形式进行,很多学生都是互相抄袭或网上下载,在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大一统”和“一刀切”的不良反应,最终导致实践教学考核停留于纸面,起不到实际效果。 3、缺乏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众所周知,任何专业的实践教学都需要健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制度作保障,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也不例外,当前,我国很多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缺少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实践、实验和实习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学习规范建设,这是很多学校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一些学生会选择网上下载、抄袭或闭门造车的方式来完成实践教学的报告或设计,最终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运作效率,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教学目的[1]。二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缺少足够的工作人员来保证校外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常见的现象是一个老师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教学基地完成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很难保证学生实践教学质量,并且加大了教学管理和控制的难度,实践教学目标的落实存在一定困难。三是缺乏物质基础和财力资源。许多学校增设行政管理专业的一个原因是该专业运行成本低,几乎不需要建设实验室,不需要承担校外实习费用,然而,过去传统、落后的教育条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专业发展要求。 4、缺乏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建设,并保持相对稳定,没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实践效果就难以保证,虽然许多高校充分意识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与政府、企业和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校外实践基地往往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一是合作单位“不需要”,由于实习时间短,只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学生到实习单位不能帮太多忙,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给实习单位增加“工作量”,因此,很多实习单位不愿意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二是学生到合作单位学不到“真金白银”,很多合作单位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到企业进行的实践,只让学生做一些基本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对于一些行政事务的核心很少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参与。 5、缺乏优质的实践教学师资 目前,各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在开展实践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影响了实践教学成效。一是专职教师缺少实践经验。许多院校的专职教师是刚毕业的应届硕士和博士,他们学历高、理论功底扎实,但是没有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工作和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教学意识,实践教学能力和策略有待提高。二是有经验的兼职教师偏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聘请校外有经验的实践教学教师的制度还未健全完善,经费没有保障,导致聘请不到优秀的兼职教师,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三是实验人员人手不够。各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层次的实验人员稀缺,很多实验室是一人身兼数职,既是实验老师又是技术员,还同时是管理员。这些都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行政管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 二、完善行本科院校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思考 1、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各学校应通过深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学校要摈弃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强化实践教学意识,与时俱进,树立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多角度的把握实践的内涵,树立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各种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实践教学活动。学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指导意见、考核标准、奖励措施等规章制度。再次,将实践教学活动贯穿于课程体系中,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体系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时间和进度[2]。总之,学校要结合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特点,制定完善具有鲜明辨识度和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 2、细化实践教学措施,注重人才培养效果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实践教学应该建立健全实践教学措施,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控制和管理,坚决杜绝“放羊式”的管理模式,改善“网吧式”的机房环境,遏制“茶馆式”的教学课堂,不断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实施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注重人才培养效果。一是要进一步规范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加强学生的学习管理措施和责任追究办法,规范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生的实践行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二是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客观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实践教学评价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找到一个实用型、创新型的考核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考核效果,达到实践预期目标。通过考核来调控实践教学。 3、强化实践教学保障,夯实实践教学物质基础 强化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是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前提,也是其有效运行的关键,具体来说,应从经费投入、组织机构、实践基地等方面提供可靠地、充足的支撑保障。一是要加大对实践教学财力和物力资源的投入,落实分级投入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资金投入比重逐年增加。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提供教学保障基础。二是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主抓实践教学工作。该机构作为常设机构,要全面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过程监控、实效评价和经费使用等。 4、升化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行政管理是一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相结合的学科,在实践教学中,要建立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校要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方针,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与校外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逐渐形成稳定性强,类型丰富的实践教学基地群,不断满足学生社会实习的需要。同时,要切实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作用,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此外,也要鼓励教师深入实践基地,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更好的开展本职工作[3]。 5、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组建一支思想作风硬、业务素质强、理论素养高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是制定教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通过改善工作量计算方法、更新薪酬分配制度、优化职称评定政策,对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二是建立完善高校与合作单位的交流机制。学校尽量多推荐骨干教师到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学习和挂职锻炼,并参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业务流程,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三是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公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开办讲座,或者以导师的形式承担一部分实践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结语 总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还存在诸多问题尚未解决,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努力学习国外的优秀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教学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号入座,争取早日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需要各高校人才管理和培养者敢于突破与创新,在学校、社会、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会逐步加强,实践教学的教育效果将越来越好。 作者:刘武阳 江毅 单位:湖南警察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探索 一、许昌学院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概况 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8年设立,围绕学校“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理念,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定为:立足许昌、辐射周边的行政管理方面理论研究的“领头羊”、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实践改革的“助推器”,为许昌市及周边地区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政府改革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根据许昌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扎实的行政管理学专业知识、良好的政治理论素质、科学的管理理念、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科研机构从事行政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行政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9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助教4人,50~59岁1人、40~49岁3人、30~39岁5人、20~29岁3人,教师的学科专业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经济学、社会学等,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人员稳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较强科研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有效保障了本专业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于2008年9月开始招生,首届招收学生67人,专业开设7年来,共招收学生381人,已毕业学生265人,目前在校学生116人。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并以河南省内招生为主,生源较为充足,一志愿上线率较高,近年来招生规模较为稳定,一般在40人左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为考取研究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以及在企业从事行政、文秘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工作。 二、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具体,缺乏专业特色。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定义为: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这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是一种指导性意见,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简单照搬照抄了这一意见,使得培养目标与规格表述不够具体。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设立之初,也采取了同样的阐述方式,使很多学生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性质和特征、自己应掌握的专业技能、毕业后可从事的职业等问题缺乏清晰的认知。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忽视核心能力。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设置一般都是立足原有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一是存在着“面太广、量过大”的问题,即课程涉及管理学、行政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看似知识覆盖内容丰富,实际上却挤占了专业核心课程;二是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即概论和原理类理论性课程开设的比例过大,而诸如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等操作类实践性课程开设的比例很低。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开设之初,而由于师资力量有限,缺乏对口专业教师等原因,部分专业选修课并没有开设起来,使得学生选择余地很窄。 (三)教学方式不灵活,脱离社会现实。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且创新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陈旧和教学方法的单一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过于依赖教材进行课程基础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科和专业发展动态的引入,使课程教学缺乏深度和前瞻性;忽视了现实行政实践的发展,不能做到课程知识讲授与行政管理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教师理论讲授的方法,形式较为单一。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也曾存在上述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专门增设了专业见习、行政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还选派教师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四)实践教学不系统,影响专业技能。行政管理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实现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而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实践教学不系统是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二是实验室数量少,阻碍实践教学的开展;三是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存在类型单一、数量不足的问题,部分学校只是在学校所在地的政府机关开设了实习基地。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加强的过程,在制度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方面逐年加强。 (五)师资力量不雄厚,制约专业发展。很多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配备,多采用原有专业教师代课的形式或聘请其他院系的教师授课,导致授课内容与行政管理专业的结合不紧密。很多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直接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经历,在贯彻落实实践教学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开设之初,专业教师只有4人,一些专业课程由法学、思想政治等专业的教师授课,而文秘学、电子政务、经济学等课程则聘请文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相关专业教师授课,目前仍缺乏有行政实践经历的教师,仅有两位教师具有高校行政工作经验。 三、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进行定位。要理清培养思路,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形成清晰准确的专业定位,即明确行政管理究竟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当具备哪些专业知识与能力,行政管理的专业优势体现在哪里,学生毕业后具体可以从事哪些职业、做什么工作等。在具体的目标表述上,在贯彻国家对行政管理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加以明确和细化,从思想观念、理论基础、职业技能和就业方向等方面进行补充和完善。详尽的培养目标不仅为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指明方向,还可使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清楚地知道需要学习哪些知识,未来何去何从,对自身发展有更合理的规划和认识。 (二)立足区域发展,培育专业特色。国外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大都注重突出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国内部分重点高校也开始着力打造本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特色品牌。新建本科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起步阶段就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充分考虑到自身的资源优势,立足区域发展,合理定位专业建设目标,并以此为方向在学术研究与特色课程建设方面有所侧重,突出自己的办学优势,打破“千人一面”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提高学生的竞争力,顺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办学特色建设需要长期的发展过程,要避免因刻意追求特色而违背教学规律的偏执做法。 (三)优化课程设置,完善知识结构。要重新审视区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原有专业课程进行编排与整合。一方面要把握住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方向,不断补充反映学科发展方向的前沿性课程,逐步形成重点突出、知识全面、前瞻性强的理论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不断整合、精简与强化,进一步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知识和专业竞争力;此外,要适当增加行政法学、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等内容,尤其注意与行政管理课程的衔接与结合,并加大工具类课程的比重,强化学生专业方法与技能素质的训练,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四)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能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要在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一是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说教式的传统授课模式,积极探索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保证实习质量,要加强校内实训场所和实验室建设,以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见习和实习机会,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稳定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加大师资建设的投入,着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是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任务。要积极引进行政管理专业及相近专业的教师,尤其是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知名度、科研成果显著的骨干教师,充实教师队伍的同时,提升教师队伍发展的潜力;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攻读博士学位或开展课程进修,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要加强与党政机关及企事业的联系与合作,聘请有行政管理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派遣教师外出参加挂职锻炼,努力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 作者:张磊 单位:许昌学院法政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一、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问题 1.专业定位与实践相脱节 狭义的行政管理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运用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解决公共问题、保障公共利益、满足公共需求的一种最为广泛、最为经常、最为直接的国家行为。而广义的行政管理则指一切社会组织,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在职能范围内所进行的一切组织活动。目前从学科角度而言,将行政管理作狭义的理解具有普遍的共识,即将行政管理定义为政府机关的管理行为。但我国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即公务员的选拔制度却与此专业定位有着严重的滞差。无论是2005年的《公务员法》还是2007年的《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都明确了进入公务员系统只能通过统一的考试制度。以目前的考录比例,绝大多数的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都从事专业以外的工作。因此,许多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持较为悲观的态度,因找不到努力方向而迷茫。由于不能深刻领会专业的学科内涵及涉及领域,因而学习的积极性亦不高,甚至认为专业理论只是高谈阔论,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学校品牌对生源及就业的影响较大 行政管理专业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在中国高校恢复设立的,其学科体系相对而言并不成熟。而各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近十几年从地方政府所属的专科院校发展而来,其知名度及社会认可度均不高。行政管理专业在这些院校又多为新设专业。这些因素导致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对考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考生报考不积极。以笔者所在的金陵科技学院而言,其行政管理专业的多数生源来自于校内调剂。而在就业时,多数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还是倾向于录用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校毕业生。严峻的招生及就业形势,使得这些院校的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培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3.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缺乏足够的实践环境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单纯来自教师的讲授。实践是学生消化、吸收及运用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实践的地位及形式不明确。虽然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十分强调实践性,但从课程的设置而言,理论类课程所占比例较高,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面的课程比例则明显偏低。另一方面,实践课程的形式亦比较单一。课内实践主要体现为案例分析,虽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引入案例,但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这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课内实践。而所谓课外实践,由于受到实习基地等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并不能在实际岗位中真正得到锻炼,社会调查也不能充分展开,只停留于利用图书资料及网络资源完成实践报告的阶段。 4.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行政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但该专业绝大多数均为教学型或研究型的教师,并未有行政机关的实践经验。对于不以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研究型大学而言,似乎问题并不是太大。但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师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就存在着不少的困难。由于专业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的经验和能力,不能了解行政管理的现实,因此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方面捉襟见肘,从而导致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实习制度不健全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普遍现象。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合理设计 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目标,而评价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则为就业率。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必须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如果仅从学术角度对行政管理作狭义的理解,那么毕业生的就业将以考公务员为主,这就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而现实中的情况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极少数在行政机关工作,而大多数却在企业中工作。根据这一特点,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既能胜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第三部门中公共行政管理的工作,又能在企业中从事企业行政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由于企业行政管理属私人部门,政府行政管理属于公共领域,因此企业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则是充分协调企业与公共部门(政府)之间的关系,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就要求在专业定位中,除了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的夯实,还要突出公文写作、信息处理、组织协调、政策分析等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培养。 2.重视专业的品牌建设 专业品牌的提升在于教师整体科研水平及对外开放的程度。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起点较低,绝大多数的专业教师基本都是在校园内进行封闭式的科研和教学,缺乏学术活动的参与和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因此,一方面要积极进行学科的人才建设,大力引进学术界有影响的专家及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努力增加专业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逐渐积累专业教师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3.强化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一方面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力求课内教学实践的成效。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判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思考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在课堂中多引入一些具有时效性、积极意义的案例,如以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组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中国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以美国政府的“停摆”事件组织学生讨论行政权力与立法权力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行政管理专业的特征与功用,使学生认识到行政管理并不空洞,是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一门学问,从而重拾对专业的兴趣与热爱。但案例毕竟还是一种间接的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酌情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更加逼真的手段,增加学生对行政实践的感性认识。这有赖于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完善,如电子政务实验室及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等,学生在课堂内就可以进行模拟实践,模拟政府机关的运行和操作流程,熟悉和掌握常用的办公设备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就是要将学生的课外实践落到实处。课外实践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为保障课外实践的效果,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时间是必须的。不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将实践安排在大四,并采取“放羊式”的自主实习方式,这造成了学生的就业、考研与实践相冲突,影响了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的接纳程度。因此,课外实践的安排应该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为宜,且应由学校组织正规的专业实践,多联系实习单位,由实践指导教师带队实习,并进一步明确实践指导教师的责任。教师要积极与实践单位沟通,鼓励引导学生去独立解决和处理问题。包括批发文件、操办会议,甚至独当一面地协调部门关系等。对学生而言,从这样的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既提高了行政管理机能,又了解了当前社会的用人趋势,发现自己与实践所需能力的差距,提早认清就业形势,为顺利就业创造条件。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还要将课外实践常态化,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或利用假期做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总之,这些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体验是校内学习不能得到的,学生要通过一切实践机会使自己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4.不断优化实践型师资结构 优化的途径就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要走出去,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公共部门的联系。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有计划地聘请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资深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有针对性地实现行政理论与行政实践的对接;教师应有意识地参与政府部门的公共决策过程。目前,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趋势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而民主化的社会参与度越来越高。各级政府亦应积极为此创造条件,重视决策过程中专家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创造条件,让行政管理的专业教师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如此,既为社会服务,又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此外还要加强与公共部门的合作,积极承担公共部门的横向课题。因为这些研究项目最直观地反映了我国行政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教师通过研究,为理论向现实的转化创造了条件;学校还应有计划地派遣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去行政部门挂职锻炼,或联系相关部门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将实践成绩纳入教师的职务晋升及职称评定体系。 作者:刘霆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思路 一、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讲,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作为专业办学理念的具体载体和实践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它是制定专业教学大纲、设置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方式的前提与基础。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其必然性的。 (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和社会全面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这也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思学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作为最早开展公共管理教育的美国,将现代公共管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为公民社会的管理培养专职的优秀管理和研究人才”。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也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二级学科)归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并更名为“行政管理”。这不仅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归属上的变化,而且有着更深刻的内涵,意味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①。由此可见,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是国际通行做法,抑或国家政策层面的推动,作为我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成为必然选择。 (二)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所在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需要和政府支持,地方本科院校得到较快发展。然而,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属于教学型院校,受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师资水平、设备条件、经费支持和生源质量等历史及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和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进行竞争。因此,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的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当前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新技术并能熟练运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高水平研究型高校不同,又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高专类院校不同,体现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这是地方本科院校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本质特征。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在中国行政管理教育体系中的处境,与地方本科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处境基本相似,这也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必须遵循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关键,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上围绕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展开。 (三)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的扩招以及高校合并潮后行政管理专业的大量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不断攀升,而市场上的行政管理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步增加,供需矛盾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就业压力日益显现的同时,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知识基础薄弱、适应能力不够、应用能力较差等成为许多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通病。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令人担忧的学生就业能力,如何适应就业市场的新形势、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议题。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所拥有的,别人不具备或无法在短期内具备的,包括学业、技能、理解能力以及个人品质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态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衡量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水平的核心指标。当前市场中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是那些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熟悉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和其运作程序,能够针对行政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应用型人才。根据“需求决定教学”的思路,行政管理专业应从社会需求考虑,构建应用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比重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本科院校更应该以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比较优势。 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还没有形成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导向不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确定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改革的重要依据。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为适应计划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其表现之一就是高等学校实行统一的专业目录和人才培养目标,导致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样、相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样,严重制约了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应用性导向不明,其与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无二致,即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这一界定如果说对一些重点大学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话,那么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则显得十分模糊、空泛。实践中,许多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虽然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并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是照搬了教育部和一些重点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做法。 (二)课程体系设置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缺乏专业特色从现实情况来看,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系统设计和全盘思考,存在课程设置单一趋同、体系庞杂、层次混乱等问题,导致其人才培养缺乏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1.政治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在国家的专业设置目录里,行政管理专业被安排在法学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在1997年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行政管理专业从政治取向转为管理取向,但行政管理专业是从政治学母体中分离出来的,在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延续性使得行政管理专业学习的内容还是以政治学理论为主,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政治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管理类、经济类、定量分析类课程比例较低,行政管理专业出现了戴着“管理的帽子,却主要学习的是政治学方面理论知识”的尴尬状况。2.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尽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设立为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课程设置中大量增加了企业管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却使行政管理专业出现了“大而全”的局面,在几乎相当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定位下,知识杂而不精,缺乏专业性,直接表现就是课程结构不合理。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类课程所占比例为50-60%,明显偏大,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专门化知识技能课程不到20%,明显偏小,课程针对性、实用性不强②。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甚至出现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深度、理论扎实程度不及政治学专业学生,管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又不如其他管理专业学生的困境。3.课程设置趋同且随意。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虽然拥有的资源不同、条件不等,但基本都遵循原国家教委统一的专业规范甚至照搬某些重点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地方本科院校之间以及与重点大学相比,所开设的课程基本雷同,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作相应调整。而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受制于师资条件,其课程设置甚至视师资情况而定,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波动性较大。 (三)教学方式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不足 教学方式是学科建设的具体手段,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单一,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显然不利于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1.教学方式单一,以“灌输式”为主。长期以来,在“以校园教师为环境、以任课教师为中心、以纸质教材为工具、以强制灌输为手段、以试卷考试为结构”的教学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采取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讲解片面追求知识的全面性、理论的系统性,忽视了该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不重视案例教学,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的运用。2.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行政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性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特征,“它是实际的、应用的、具体的……实践性是行政管理学的生命力和效用性的基础。如果不能从实践中发掘课题和解决课题,行政管理学就失去了现实意义”③。同时,作为基本的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实践教学被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加之教学资源的限制尤其是实践教学师资短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和课时较少,实验教学开展滞后,实习基地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三、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路径选择 现有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求其必须立足于自身特征与优势,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上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一)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我国公务员实行“凡进必考”制度,且每年公务员招录数量有限,明确要求只限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报考的职位更是少之又少,竞争异常激烈,仅有很少部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有幸考入公务员队伍。因此,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相对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而言,就业市场对于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这注定了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将更多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在企业里从事执行性综合管理与专门服务的行政管理人才。根据目前就业市场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重点培养两种类型的人才:一是培养能满足企业需求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如行政助理、文员、秘书、公关人员等;二是培养能够胜任市、县、乡镇、街道工作的公务员或城市社区人员、村官,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山区所需的行政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执行性综合管理、应用写作、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网络操作、办公自动化应用、公共关系、会议活动组织管理等专业核心能力,使学生能够善于运用办公软件、财务和统计软件,熟练处理文件、报表等相关事务,能够作为得力助手有效地辅佐领导实现科学管理。 (二)优化教学内容 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在遵循国家规定的主干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自主性,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使课程设置与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目标相符。1.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宽基础”就是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通才”教育的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活模块”就是以学生能力培养尤其是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使学生具有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技能,具体做法是建立一个基础模块和几个方向模块(如企业行政管理方向模块、公共事业管理方向模块、公务员考试方向模块等)。同时,课程设置要体现动态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降低政治学类以及管理学基础方面课程所占的比重,增加与当前行政管理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的课程,如增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电子政务、公共部门预算管理等技术性课程和一些社会统计、社会调查等方法类课程。2.课程设置应突出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突破传统的统一设置课程的思路,除了按专业性质要求和学科发展规律设置课程外,应结合地域特色,整合优势学术资源,突出自身的课程特色和办学优势,确立不同的学科取向。如财经类院校突出政府经济管理,理工类院校突出电子政务管理,农林类院校突出农林管理,海事类院校突出航运管理,矿业类院校突出矿山安全管理等。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在非主干课程或选修课程方面应体现自身的专业特色,设置一些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逐渐形成不同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以特色创品牌,以特色求生存。如管理学取向的院校突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概论等课程;经济学取向的院校突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务管理学、政府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 (三)加强实践教学 针对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弊端,必须丰富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1.丰富教学方式,注重案例教学。首先,要取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加强启发式教学,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开放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并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调动学生积极性。其次,要特别注意案例教学在教学方式中的运用。案例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被视为是未来大学教改的重要方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要加强案例教学的理论探讨,抓好案例库建设,建设高水平的案例教学室和案例实验室等。2.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可采取的措施有:(1)在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必要的实践课程和课时量。要鼓励教师结合所授专业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2)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及实验软件建设,如推进公共管理综合实验室、情景模拟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决策分析模拟实验室等建设,并购置相关课程管理、应用软件。(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推进“校府合作”、“校企合作”。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寻求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学生岗位实习、挂职实习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是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瓶颈。因此,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地方本科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师资建设和发展规划中,应凸显对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教师通过挂职、实习、交流等方式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岗位上进行培训和锻炼,参与政府行政管理相关课题研究和企业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行政管理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丰富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聘请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素养的政府官员、专家和企业家为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讲学、专题讲座等活动。 作者:张玉磊工作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是全面实现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但在许多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却非常薄弱。本文重点论述了该类课程实验教学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意义,剖析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社会调查与统计”课程为例,对实验教学环境进行设计,提出相应的教学保障措施。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 大数据时代,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培养愈益重要,但定量分析类课程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甚至实验教学缺失,在许多高校是一个常见现象,这极其不利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培养目标的达成[1]。 一、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的意义 实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设计,对实验材料(数据)进行操作处理,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以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2]。它对培养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的一般是文科生,定量分析类课程理论教学中的一些公式、定理对他们而言,常常显得晦涩枯燥[3],而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据处理和计算机操作中,看到分析结果,容易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2.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定量分析的理论知识对多数文科生而言是深奥的。一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强记硬背,是一种机械式记忆,并没有很好的理解、掌握。通过实验教学中的实例分析,结合案例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4]。 3.有助于收获新知识。课堂讲授的知识往往来自教材,而将知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实验教学,常常会让学生学到一些教材中没有提到的知识点[5]。例如,统计课程教材主要介绍一些公式和推导过程,但实现统计分析的实验教学软件往往拥有更多信息,会让对知识充满好奇心的学生进行补充性学习,获得课本外的知识。 4.有助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定量分析过程诚然可以按照理论通过手工计算得到一些分析结果,但这在大数据时代越发显得不具可行性。实验教学一般是借助一些数据处理软件来分析实际问题,有助于将研究设想变成现实,对学生论文报告的撰写和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有巨大帮助[6]。 二、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环节缺失。据笔者对所在城市八所部委属高校的调查,只有两所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对个别定量分析类课程开设了实验教学,其他学校都是理论讲授。由于地方高校在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上相对薄弱,可以预见其他高校该类课程的实验教学难以令人满意。 2.实验教学所占课时比例过低。本地区开展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的一些学校,其课时量最多占该课程整个课时量的四分之一。在和同行交流时,笔者发现,多数教师认为实验教学课时量不足,很难保障学生的学习时间。 3.实验教学内容随意。目前,管理类定量分析教材较多,也有一些分析实例可供学生操作学习,但结合某一专业针对性较强的实验教学内容却非常缺乏,由此导致准备一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 4.实验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行政管理专业定量分析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往往安排在机房,由于机位有限,为了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常常会安排一个专业的学生集中在某一时段上机实验,容易导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并不连贯,出现所学理论几乎忘了时才被轮到上机实验的尴尬情形。 5.缺少对实验教学学业表现的有效考核。由于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难以简单地采用笔试方式来考核学业的表现。一些教师对这一环节的学业考核要么忽略,要么简单化,如完全依据出勤率来评定,不能准确地衡量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6.实验教学并未延伸到知识运用环节。定量分析类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突出,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检验这类课程学习效果的指导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考核,都难以真正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在课业评定时,到实验教学考核就算结束,难以督促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形成定量分析能力,全面达成教学目标。 三、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与统计”课程实验教学设计 1.教学计划中科学设定实验教学课时比例。为了让实验教学有稳定且充足的时间,在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要设计一定比例的实验教学课时。一般而言,至少占到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 2.准备好系统化的实验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在开课之前须充分备课,根据单元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选择有关素材和实验数据,形成一个与理论知识匹配、与专业联系紧密的系统化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3.在相对独立的理论教学单元后及时开展实验教学。教学时间安排上,避免前期集中理论授课、后期集中实验教学“两张皮”的教学计划。在排课时,应统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进度,做到理论学习后尽快实施与之相关的实验教学,保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连贯性。 4.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学业表现评价办法。实验教学学业表现既要看结果,但更要看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学生出勤、实验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果主要看编写的实验报告,它们在实验教学学业评定中所占比重分别是20%、40%和40%。 5.完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考虑到“社会调查与统计”课程的考核包括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能力、实际调查研究能力三个方面,其成绩评定应由对应的理论考试成绩(闭卷)、实验教学成绩、调查实践成绩(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构成,分值分别占到40%、30%和30%。 四、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的保障措施 1.严格对教学计划的执行进行督导检查。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如果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就如同一纸空文,因此,学校应健全教学督导检查制度,对实验教学和日常课堂教学给予同等重视程度的督导,保证教学计划全面落到实处。 2.加强实验教学硬件建设。实验教学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对实验室的资源要求较高,这需要学校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3.建立促进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激励机制。实验教学一般是小班制,所以在计算课程工作量时,要将大班制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区别对待,适当提高实验教学工作量核算系数,激励教师积极开展实验教学。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研究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中国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但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困难重重,其中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关键。通过借助双因素理论的分析框架,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如下:完善保健因素,稳定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加强激励因素,提升行政管理人员水平。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即“激励保健理论”,该理论认为影响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而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这一理论是当今管理学领域的激励理论的代表之一,已经被广泛运用,对创新高校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行政管理人员普遍出现职业倦怠 新建本科院校人员编制不足,行政管理更是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许多新建本科院校抢抓国家高校大扩招的机遇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普遍从三五千人扩大到了一万甚至两万人以上。在办学规模翻番的情况下,师生比是办学的硬性指标,教师数量一定要保证,而行政管理人员数量没有标准,因此几乎没有增长,但因为学生和教师数量翻番带来的各项事务性工作也必然大幅度增加,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因为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干部队伍建设缺少规划,制度建设滞后,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也较为落后,这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人岗不能相适应、人员内部流动不畅不能人尽其才、绩效考核方法落后不能实现奖优罚劣,导致行政管理人员普遍工作动力不足,职业发展期望渺茫。不管是年龄一般在50岁左右的升本前的老职工,还是年龄一般在35岁左右的升本初期聘用的新职工,都不同程度出现了职业倦怠。 (二)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发展路径狭窄 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年龄分化严重,50岁左右和30岁左右的占了绝大多数,其中30岁左右的多是升本初期规模扩招之后录用的。随着规模稳定之后,人员更替日趋缓慢,特别是因为年轻人多,每年退休的人越来越少,同时上升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不少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也加入到行政管理部门领导的竞聘中来,使本来就有限的中层管理岗位更加稀缺。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职员制在新建本科院校普遍没有实行,因此行政管理人员只有职务晋升一条发展路径,但处级和科级岗位都很有限,行政人员的发展路径非常狭窄。一大批工作年限在10年左右的研究生还是普通工作人员的情况在新建本科院校很常见,职业发展受阻不仅影响了工资待遇的增长,也导致了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或离职现象。 (三)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发展路径不畅 自从新建本科院校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要求不断提升之后,新进的人员一般都是硕士,偶尔也有博士(包括一些人通过在职进修获得博士学位)。相对于本科毕业生,硕士、博士专业性比较强,因为毕竟接受了至少6年以上的专业学习与训练。但现实中,新建本科院校在招聘行政管理人员或辅导员(不少行政管理人员是辅导员转岗的)时并没有严格的专业限制,导致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专业众多,五花八门。而比较对口的专业,比如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人员比例较低,一般不足30%,并且存在专业与岗位不匹配的情况;另外大量专业不对口的行政管理人员也有专业发展的要求,希望在原有的专业上有提升、有建树,但存在需要阻碍因素。比如读博,许多学校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要结合工作需要;比如评职称,行政管理人员(“双肩挑”的除外)只能评教育管理研究系列的,成果也需要以教育管理研究为主,这就让那些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园林、计算机等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们非常为难。同时,高校的不少行政管理工作技术含量低,属于简单重复劳动,对不少博士、硕士来说没有挑战性,也很难有成就感。 二、双因素理论视域下的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对策 根据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抱怨,减少消极懈怠和职业倦怠,这也是保证每一个组织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对高校来说也是如此。这些保健因素包括学校的人事管理制度、政策,如绩效考核、薪酬待遇、岗位调整、进修深造、轮岗挂职等;也包括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如上班地点的便捷、办公室的舒适度、办公设备的现代化、校园环境的整洁、同事关系等。而激励因素可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因素主要涉及工作本身,包括工作岗位职责、工作的挑战性、工作的成就感、工作成绩的认可、工作的自主性和职权以及职业发展等等。这些因素得不到满足会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效率和工作表现。 高校要有一流的管理才能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否则再优秀的教师与科研人员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甚至会不断流失。许多国有企业的衰败就是最好的证明,它们不是缺人才、缺技术、缺品牌,而是缺管理,特别是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高校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而高校的内部管理将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快推进综合改革,积极创新内部管理的体制机制。 (一)完善保健因素,稳定行政管理人员队伍 保健因素是稳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在高校的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的情况下。保健因素旨在给予员工归属感和安全感,也就是使员工愿意留下来工作而不跳槽,因此要体现“以人为本”和“一视同仁”。具体来说,首先,高校要依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改革原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现法治性、竞争性和公平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破除编制管理的歧视性和打破绩效考核的平均主义。核心工作是建立体现工作业绩导向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待遇制度以及职务晋升制度。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当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两个突破分别是实现编制管理备案制和实行职员制。其次,高校要积极构建安全、稳定和舒适的工作环境,特别是为长途奔波的教职工提供交通班车和临时宿舍。再次,高校要为教职工提供专门餐厅、托儿所、哺乳室、健身房、心理咨询室等,建立提供培训的员工学校和丰富业余生活的俱乐部等,也可以借助自身优势与政府部门共建幼儿园、中小学,方便教职工子女入学。最后,就是针对青年行政管理人员收入低而房价高的现状,积极向政府争取廉租房或者经济适用房,或者提供集体公寓作为过渡。 (二)加强激励因素,提升行政管理人员水平 激励因素是提升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水平的关键,也是提升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利用效果如何,是许多复杂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管理的激励作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激励,就是充分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就是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当前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一般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工作人员比例越来越高,他们是知识型管理者。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最重要的激励因素是自我实现,即通过工作获得成功和成就感,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赢得应有的社会认可,这些是超越物质需要的更高追求。在高校,普通行政管理人员不仅工资待遇比专业教师低,社会地位和认可度也比专业教师低,而且专业发展和职业选择也比专业教师狭窄很多,他们更需要自我实现的平台和机会。为此,新建本科院校需要不断加强制度性激励,给予行政管理人员更多的工作自主性和工作岗位的选择性。 新建本科院校人事管理部门要对各个行政管理岗位进行职责梳理,编制岗位说明书,特别是要依据工作需要明确学历、专业要求,避免一刀切,特别是本科生能做的工作就不应该非要硕士、博士来做,否则既是人才浪费,也会让招进来的新员工很快就产生厌倦。高校的行政管理岗也要进行轮岗,一方面涉及人财物的关键岗位必须轮岗,一般5年要轮岗一次;另一方面一直从事同样工作,包括从科员晋升为副科L或副主任科员等但工作职责变化不大的工作人员也应该轮岗,轮岗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一般8年左右,不超过10年为好。新建本科院校要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荣誉体系建设,及时对做出贡献、业绩突出或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荣誉感、责任心和成就感。同时,及时了解行政管理人员的诉求和对高校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体现了高校领导者对普通工作人员的尊重,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行政管理水平。此外,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也是自我实现的关键问题,尊重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我选择和进行适当引导是最好的方法。给予行政管理人员平等的发展权利,在职称评审、进修深造方面给予和专业教师一样的机会,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当前最好的政策选择。 三、结语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加快进入普及化阶段,重点大学无论在学科专业建设水平还是在内部行政管理上都比新建本科院校要高很多,而新建本科院校要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必须依赖内部行政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此情形下,不断提升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水平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更加紧迫和重要。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摘要:鉴于目前国内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重视不够这一问题,本文试图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入手,积极探索引入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包括案例教学、专题讨论法、换位教学法等,同时对积极打造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应用型;模式 从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看,普遍存在注重课堂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由此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缺乏实际竞争力。而目前社会层面需要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既应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更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注重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积极探索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创新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在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方面,我们应突破传统单一的课堂传授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由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20世纪20年代运用于哈佛商学院。目前案例教学法已经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应用和推广。美国芝加哥大学公共行政学院资深教授小劳伦斯?E?列恩指出:“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们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因此,案例教学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典型问题为起点,以探寻问题解决的对策为主线,以相关专业知识的思考和应用为载体,以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标共同构成了案例教学的核心理念。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模式不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课堂主体,案例则成为教学的客体。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学生通常成为关注的中心,在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上教师和学生享有共同的控制权,甚至学生的控制权更大一些,教师经常作为辅助人员处于次要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角色重新定位,教师可以扮演“导演”的角色,不采取直接讲授理论的传统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观点和看法作出评价,并且采用适当的方式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案例教学法的推广和实践中,美国始终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在美国高校案例教学和模拟案例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治学院有1400多个案例,每一个案例都是教师精心选择、精心制作的,这已成为肯尼迪政治学院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精心选择典型的案例,最好能自己根据实际需要制作案例。案例的选择应紧扣教学内容,通过设计围绕具体案例的特定情景,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导入具体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考和分析具体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和他人的沟通和合作,进而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题讨论法。除了典型的案例教学法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专题讨论法。教师可以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列出一些与理论相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学生们可以自行组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广泛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各个小组形成讨论稿。在教师专门安排的课堂讨论中,由各小组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阐述观点,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这样的课程讨论一般每门课可进行2~3次。在培养公共管理创新人才中,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新的探索式学习方式,从传统的“知道什么”到“怎么知道”转变。在这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导读”小班课程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见下表。 根据上表的数据,我们了解到在1999至2000学年,斯坦福大学总共开设了5735门本科课程,其中21%为只有1名学生开设的课程,52%为只有8名及不到8名学生开设的课程,75%为只有15名及不到15名学生开设的课程。这种以小班教学为特色的课程创新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所喜欢学科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教学课程。而在我国的许多高校,小班课程常常因为教育投入和成本的原因被取消。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教育部门反思。 3.“换位”教学法。“换位”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之间、客体与客体之间的换位思考。具体表现为:教学中的主客体即师生间的换位;教学客体之间即学生与行政管理者之间的换位。作为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着去扮演老师的角色,从实践中去体验接受知识的乐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积极创造机会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等实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去扮演行政管理者的角色,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积极打造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行政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它产生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又服务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因此,目前国内外各高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了更好地实现行政管理专业提升学生实际能力的目标,国内许多高校从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规划、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的筹备、实验室的建设等各环节入手,为开展实践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目前,许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毕业时实践环节的学分须达到总学分的30%。学生的实践教学集中在社会调查、电子政务实务、人才招聘模拟训练、大学生心理和性格测评、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模拟、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实习等方面。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借助实验平台来进行电子政务等模拟实验。由于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具有实际操作、互动体验、学以致用等特点,对提高学生借助电子政务平台处理政府事务能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购买电子政务教学实践平台的相关软件来实施操作。通过模拟体验,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政府电子政务的具体运作流程,同时也能体验现代信息技术给政府管理流程带来的便利和高效。 2.倡导双循环教学模式。由于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非常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的操作技能,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双循环教学方式。“走出去”是指专业教师可以到政府部门、企业、公共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与教材相匹配的生动教案,更好地丰富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可以通过见习、教育实习等方式参与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然后在实践中带着具体问题来学习和思考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这样会使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效的结合。在这一点上,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做法值得借鉴。为了鼓励教师结合所讲授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比较政府》课程的主讲教师带学生到厦门市监察局开展调研,实地了解现实政府运作流程,取得了非常好的实践效果。同时,有一些高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定期邀请一些政府官员或者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到学校来授课,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和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和沟通,以此来向学生传授政府组织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学校也可以就目前专业培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和政府、企业部门的管理者进行沟通,使学校未来培养的专业人才能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3.组织开展适合专业需要的社会调查活动。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把课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用到实处。如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先后组织学生围绕“转型时期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改变”、“乡镇行政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其解决”、“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等课题先后在厦门市、福建省、广东省及其他相邻省份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并写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论文。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样的实地调研收获很大,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国外,无论是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自称是“三无”学校――无文凭、无教材、无专职教师。该校强调为用而学,学生在2年零2个月的学习过程中,一半时间是在校外学习。加拿大行政官员培训学院,更强调实践教学,其中30%在课堂内,70%在课堂外,其教学原则就是培养会做事的人。英国伯明翰大学在长期的公共行政教育过程中,形成了更强调实践导向,更注重政策实施的管理和评估,由重视知识到强化技能的特点。由此可见,高校应积极寻求与当地政府、企业的积极合作,积极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理论,又能迅速把学到的理论付诸实践,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就无从开始。对专职教师也可根据需要选送一部分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去进行挂职锻炼。同时,高校还应鼓励和选派有潜力的教师去国外的大学访学,也可以去国外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进行实地的调研,使教师既通晓理论又能增加实践经验,这样即可更大程度上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众所周知,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师教育的角色正在被逐渐弱化。由于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得许多教师忙于科研项目的申报、忙于科研论文的撰写,因为如果这些科研硬指标完不成,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岗位聘任,最直接的结果是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不能得到晋升。而被我们认为教书育人的真正角色定位反而出现错位。如果长期以往势必会对学生的专业培养造成影响。以下表格数据或许能让我们看出一些其中的端倪。通过对上表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高校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分配与他们的学历水平、职称高低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真正应该扮演的教书育人的角色正逐步被过渡到边缘地带。这种角色错位最终可能会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流于形式。因此,当前我们应积极促进高校高学历的优秀杰出教师、知名学者、教授向教育者角色回归,使大学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科学研究的角色实现融合,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当我们把目光投入国外的公共管理本科教育时,确实国外的一流大学都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美国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教师,由在研究、教学和行政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人担任。据有关资料介绍,在美国著名大学中,教师中有的当过白宫顾问,有的曾担任过政府部门长官或州政府行政长官,有的至今还是联邦政府某个改革委员会的委员等。这些教师既对公共管理理论有着很深的造诣,同时又有非常丰富的公共管理实践经验,这一切都为培养出高质量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渗透实践教育的理念和逻辑,将实践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切实采取有效的整合方法,把实践教育纳入培养方案中,并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师资配备、资金支持、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上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唯有此才能逐步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策略 摘要:随着新建本科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高校内涵建设的需求,对本科院校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管理人员是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尽快适应学校的发展及需求。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个人素质亟待提高。本文在分析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建设的现状与目标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策略,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本科院校;行政管理;素质提升;策略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校在办学定位和教育目标上都在不断适应社会新需求,如亲产业化、产学研合作、高素质人才培养等。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 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1]高校的行政管理是实现其教学、科研两大社会功能的基础。近几年,我国涌现出不少新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诸多问题,使得新建本科院校的快速发展质量和办学效果受到了影响。如今,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教育改革正向较大规模和较深层次转型,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在此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应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以适应这种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队伍建设也成为高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建设的现状与目标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学校有三要素――行政管理、教育和研究。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改革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高校内涵建设的需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也需要与之匹配。高校行政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只有全面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有效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2]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教师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对高校教育目标和办学理念的实现影响更为重要,是支撑学校发展的支柱。在当前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面临着自身素质提高的需求,如需要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应变能力和政治素质,需要具备新理念和掌握新的信息管理工具。而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初期发展基础薄弱,教师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参差不齐,影响到高校工作运转的效率和执行力,甚至影响到高等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水平建设。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和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现代化进程。[2]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应在高校教育大目标下,立足于高校办学目标和行政管理要求,以效率、质量、专业为目标,以业务、服务为导向,构建开放性、特色型、服务型、专业性行政管理队伍。 二、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与原因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时间短,发展之后又面临着办学困境,在科研能力方面难以和研究型大学相比,在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方面难以和高职院校相比,在办学质量提升、特色凝练、人才培养、教工队伍建设、转型升级等方面面临许多现实性问题。在新形势办学目标下,应不断深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改革,提升行政管理人员办学理念和创新理念,紧跟时展和办学目标需求,是新建本科院校提升竞争力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4个方面: 1.管理方面如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参差不齐,管理队伍建设水平低下,管理效率低下,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为招揽人才,纷纷打出解决人才家属的招聘条件,将人才家属放置在行政管理岗位,导致行政管理人员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到教学、科研和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贯彻执行。 2.观念方面如在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理念滞后,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制约了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与企业相比,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薄弱,业务专业化程度不够,服务意识改革和理念更新相对比较落后,这与高校的竞争环境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心态有关,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机构,高校和企业面临的环境有很大不同,也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缺乏以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变革,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发展和需求 3.激励问题如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待遇与贡献不匹配,行政管理人员岗位工资细化程度不够,行政管理权力泛化、存在双肩挑的行政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待遇与教师差距较大,与新的办学理念有差距等等。这些问题客观上影响了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改善的动力。 4.业务问题如行政管理人员缺失专业系统学习和知识培训,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业务技能不足等,影响了高校整体办学目标的发展。 三、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策略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校办学理念的社会化和市场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是世界各国高校建设的一种必然趋势。如今的高校办学,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在不断上升,因此,新建院校的办学初期就应重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以提高办学管理水平和办学的经济效益。 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该系统涉及目标层、建设层、实施层和评价层。其中,提升策略对应实施层,是一种带有具体操作的提升策略,受到目标层和建设层的指导,应以评价层为依据和信息反馈,使提升策略更加有成效。 依据图2,本文提出具体的以下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1.建立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 以办学目标为要求,以分类管理为出发点,构建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当前,新建院校在薪酬激励机制方面都沿用高校的旧体系,导致对行政管理人员激励不足,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使薪酬体系与行政管理人员的水平、能力、责任和贡献相挂钩,注重行政管理服务薪酬水平与学校发展水平、地方政绩的协调增长,对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分类分系列制定岗位责任、业绩、贡献挂钩的绩效薪酬,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尝试推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种薪资体系并存的工资体系,增强薪酬待遇的吸引力,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素质。 2.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的保障机制 黄剑青指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存在的困境有:“行政管理工作本身缺乏吸引力、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社会地位不高以及考核机制不健全。”[3]保障机制的构建应立足长远,强调行政管理人员的长远性发展和整体素质提升,因此,前期投入成本可能会大,这就对高校提出了一些新要求,要制定长远计划安排,以保障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如带薪培训、绩效福利等,甚至脱产学习,从而为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水平提升解决后顾之忧。 3.引入企业式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新建本科院校应以企业为师,不断增强竞争服务意识,重视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和专业化水平提升,可以逐步推行资格要求和岗位证书制度,如轮岗制、带薪培训、资格认证考核,对优秀贡献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奖励,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以企业式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素质。 4.加强岗位聘用和岗位考核制度建设 以岗位聘用和岗位考核为基础,加强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人员聘用、考核、评价机制等改革,突出业务服务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以岗位职责为核心实行目标管理,树立以业绩、成果、贡献、能力为导向的岗位考核意识,采取差异化行政管理人员评价方式,建立岗位适应的多系列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分级流转、优胜劣汰的动态聘任管理机制。慎重引入行政管理人员,除了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外,新建本科院校还应该重视对行政管理岗位的资格要求,严格考核新聘行政管理人员,而不是将行政管理人员简单地作为一种招聘教师的附属搭配,从而降低了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总体素质。 5.加强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满足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要求 当前,信息管理成为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新建本科院校应不断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水平,注重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发展,实施岗位轮换和业务交流,加强行政管理绩效考核的评价标准和实施量化管理,提高信息化能力,适应高校信息化管理要求,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能,建立多目标的激励和管理发展机制。 6.推行基于业务内容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 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考核是激励机制的关键,应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推行基于业务内容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分系列管理制度,明确各系列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择优聘任,竞争上岗,实行不同内容的支持模式,鼓励行政管理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岗位作用。 四、结论 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需要从激励机制、培训方法、管理体制、保障机制、考核机制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系统性改善和提升才能取得效果。基于此,本文从建立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基于业务内容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企业式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策略、岗位聘用和岗位考核相结合、信息管理能力建设、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保障机制等多方面,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归因与解决策略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其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给高校正常的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本文列举了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行政管理人员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从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了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应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1999年至2007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08所普通本科院校,占全国740所本科院校的28%。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高校相比,发展历史短暂,经验不足,而且同类院校数量很多,一起步就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环境,竞争日趋激烈,既要逐渐缩短与老牌高校的距离,又要在与同类院校的比拼中取得先机,不落下风,因此,必须在办学资源、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文化底蕴、行政管理体系等各方面加大改革力度。[1] 其中,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首当其冲,而在改革的过程中又存在着多方面的因素,这一切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群体的心理冲击较大,他们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效调适或解决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归因 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特指高校专职从事行政工作的并不包括“双肩挑”的校领导或校部机关、二级院系中层领导(因这些人本身就具有专任教师职称)。[2]新建本科院校基层管理人员在学校跨越式的发展中,工作超负荷运转,心理压力逐渐增强,由此产生了种种的心理健康问题。 1.1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一般是指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存在的情绪消沉、焦虑、恐惧、人格障碍等心理状况。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倦怠心理、焦虑心理、压抑心理、压抑心理、吃亏心理、嫉妒心理、依赖心理。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自我价值感弱化,自我价值认同感降低,难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因为自己的岗位带有明显的服务性、从属性、辅助性,认为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自我价值”无法实现,自惭形秽。 (2)倦怠心理。倦怠心理主要表现为职业枯竭。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长期从事简单、繁琐、枯燥的事务性行政工作,使得无法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对自己长期从事的职业产生一种疲倦感,具体到工作中,表现为常常会抱怨有干不完的工作加不完的班;会抱怨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会觉得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等。[2] (3)焦虑心理。焦虑心理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急躁烦郁,甚至出现易激动、爱发脾气等过激的心理反应。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拍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而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工作量大,时间长,工作质量要求高,基层行政管理人员长期处于紧张焦虑之中,极易产生焦虑心理。 (4)压抑心理。压抑心理表现为情绪低落,态度冷淡,工作缺乏主动和热情,长此以往则可能发展为郁郁寡欢,使人变得颓废、沮丧和消沉。新建本科院校枯燥乏味、循规蹈矩的基层行政管理工作限制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体自由和创造性,极易产生压抑心理。 (5)吃亏心理。有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看到同等学历、同时参加工作的同志因从事专任教师工作或从事其他岗位很快就晋升高一级职称或提拔了职务,而自己则是“原地踏步走”,经济收入微薄,生活清苦,认为自己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上吃了亏,心理上产生一种不平衡感,进而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工作缺乏积极性。 (6)依赖心理。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习惯于长期形成的“按部就班”、“惟上是从”的工作方式,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被动与主动的辩证关系,依赖领导,一味地顺从、盲从,即使有不妥之处也不提出异议,工作毫无创造性。 (7)嫉妒心理。嫉妒心理多半是自己与周围环境失衡,某种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迁怒与自己年龄、文化、能力和地位等条件相似,而在某些方面却优于自己的人的消极情绪。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嫉妒大都发生在同事之间,如同事取得成绩,受到表扬,得到提升等,不是见贤思齐,而是把自己的过失与不利归咎于同事,进而产生嫉妒的心理。 1.2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消极影响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提高工作效率、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发挥个人创造性、保持个人身心健康的必备条件之一,反之则会对个人的工作、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 (1)降低工作效率,影响工作质量。非正常的心理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发挥。心境不好,人的思维活动就会凌乱无序,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工作热情,失去内部动力,工作处处被动,不仅工作质量低下,还容易给单位工作造成重大的失误。 (2)影响个人与其他同事的关系。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容易自我封闭,把自己围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与周围环境“隔离”起来。遇到困难和失败不能冷静对待,不能认真地剖析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而经常迁怒于他人。不能正确、诚恳的接受领导的批评,误以为领导求全责备,对待自己极尽苛刻,长此以往,必将形成一段“离心力”,损害自己与同事、与领导之间那种真诚的情谊。 (3)影响个人创造性的发挥。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自身特点是琐碎、繁杂、程序性强,长期从事这样工作的人会处在既紧张心理压力又大的环境中,如不能及时缓解由各种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就很容易对工作的厌倦和怠慢,逐渐消退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期望,导致工作创造性不足。 (4)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一个人如果整天沉闷在焦虑压抑、忧郁愤懑、自轻自贱之中而不能自拔,不仅精神上萎靡不振,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会趁虚而入,最后结果必然是身心俱衰,越来越不适应于工作需要,既是对个人事业的损失,也是对单位发展的损失。 1.3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归因 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工作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首先是有着诱发各种群体心理问题的共性因素,也有新建本科院校特有的客观环境因素,同时也有处于特定环境中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这一特定人群自身的因素。 (1)队伍构成复杂,人际关系复杂。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多校多层次合并升格的地方院校,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原地方性师范院校升格而成,升入本科院校后以教师教育为主;二是由多个高职、专院校合并后组建的综合性新建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队伍基本上为合并前各类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这些行政管理人员结构复杂,有的是原大专层次学校的行政人员,有的是原低层次办学实体的内部员工,有的是教学岗位的转岗人员,有的是引进人才的随调家属,随着学校的扩招,还有一批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跻身行政管理工作队伍行列。[3]这几种类型的行政管理人员自然而然的分成几个群体,因学校合并、升格后的利益调整不自觉地割裂了上述几个群体,人际关系复杂,带来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不和谐。相对而言,原办学层次较高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占据了较大部分的中层干部岗位,脱离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岗位行列,而一些原来办学层次较低的行政管理人员本来是原学校的中层干部,但合并升格后却成了一般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以上种种使得部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滋生了吃亏心理、嫉妒心理和压抑心理,懈怠消极地对待工作中常带有不满情绪,影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2)官本位意识较强,职位晋升较难。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在地方政府行政扶植下组建的,特别是属于“省市共建,以市管为主”管理体制的学校往往被当地市委市政府当作是一个工作部门,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管理中保留了比较浓厚的政府机关行政管理痕迹。[1]对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而言,他们晋升科级、处级职位与专任教师晋升讲师、副教授的道理一样,是解决待遇的唯一途径,许多老牌高校都建立了科学化的制度,使行政人员晋升职位规范有序,充满人文关怀。但是,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的干部选拔机制忽略了高校的特点,按照地方政府干部任用的理念及方式选拔任用学校的干部,使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晋升难度增大,变数增多,同时,部分学校由于干部职数问题没有与地方政府理顺或是学校组织工作没有常态化,有的学校居然数年时间里没有一名科员晋升科级职位,有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尽管工作出色,但由于组织耽搁,到了准备提拔的时候已经超龄,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使他们产生了压抑失落、愤懑倦怠的心理。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等级分明,在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上投下了“上尊下卑”的阴影,没有争取到一官半职的觉得低人一等,导致自卑心理较重,自我价值认同感降低。另外,由于自觉位卑言轻,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也容易形成依赖心理,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重教学轻管理,缺乏认可与尊重。新建本科院校“重教学科研轻管理”倾向较之老牌高校更明显,一些人认为行政管理是简单的事务性工作,人人都能做、会做,甚至认为只有无法胜任教学、科研的人员才去做行政,对行政管理工作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缺少认可与尊重,从而使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认为自己在高校里只是附属品,不过是服务于人的配角,缺乏职业认同感、工作安全感和满足感。 (4)分配政策不均,工作地位与薪酬待遇低。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是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学校在分配制度上向教学人员大比例倾斜,地方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提高专任教师待遇的政策,教师与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社会上,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如专任教师和中层管理干部;在学生眼里,他们的地位和专任教师也大不一样的。这使得他们心理不平衡,难以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5)体制改革步伐加大,工作压力大。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步伐较大,原有的人员结构已不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各高校对机构、人员进行了精简,推出竞聘制度,实行双向选择,优胜劣汰。一方面基层行政管理人员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极易产生焦虑心理,另一方面,有些人不能正视现实,保持良好心态,就会情绪低落、失落迷茫,注意力分散、工作热情减退。[2] (6)岗位考核不合理,挫伤积极性。新建本科院校许多都处于制度建设中,由于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许多高校关于教学、科研的奖励办法或条例不断推出,却难看到与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相关的奖励制度。行政管理岗位考核上长期以来一直延用着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考察,过于单一笼统,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存在着“大锅饭”或“轮流坐庄”的现象,考核效果大打折扣,严重挫伤勤勉工作的行政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吃亏心理和倦怠心理,整体工作效率降低。 (7)重使用轻培训,工作能力欠缺。新建本科院校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来自于不同层次的学校,许多人没有系统地接受高校管理方面的教育,而学校的进修培训、继续教育的重心都放在专任教师身上,普遍不重视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和进修。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学历、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既不能适应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发展的要求,也不能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4] (8)角色认知不准确,自我调节能力低。新建本科院校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对行政工作的服务性、从属性缺乏正确的理解,对个人的角色定位不准确,有的人过分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当自己的某种需要(如尊重需要、待遇需要、名誉需要等)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产生心理落差。部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自我调节能力低,不善于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做出正确分析,不够淡定,对诱惑的东西缺乏免疫力,心理容易被影响,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能及时调节心理以适应客观环境。 2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策略 针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出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学校领导层面必须充分重视、寻找根源,制定对策;同时,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也要立足于自身,在不断增强政治理论水平、完善知识储备结构、增强办事能力的同时,努力做好自身的心理调适,培养健全的心理品质、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健康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校的改革发展大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2.1学校层面的解决策略 (1)优化学校环境,畅通晋职渠道。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是多所多层次学校的整合,因此要兼顾多群体的利益,平衡好各种利益关系,形成相互尊重、彼此关心、增进了解、共同成长的良好学校环境。建立符合新建本科院校干部队伍实际的干部选任机制,畅通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晋职渠道,以人文关怀的精神解决干部选任工作的历史遗留问题。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心理压力。学校要发挥高校在心理学科方面的优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适时为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举办心理健康系列讲座,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及时有效的宣泄渠道,让他们正确认识压力,学会一定的解压技巧以及策略,让其不良心理得以化解。 (3)合理提高经济待遇,改革考核制度。新建本科院校的分配制度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也在不断的完善中,新的分配制度改革要顾及到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这个群体,合理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缩短与专任教师的距离。在干部队伍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新建本科院校学校应对行政管理人员实行职级制,逐步向专业技术系列靠拢,淡化以官为本的思想。学校要依据工作性质、工作层次、工作特点的差别制定明确、具体、量化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制度,坚持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体现岗位与职责挂钩,业绩与待遇挂钩。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综合素质。新建本科院校的基层管理人员结构复杂,层次参差,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根据行政管理人员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抵抗心理疾病的免疫力。 2.2个人层面的解决策略 (1)建立正确的角色认知,增强职业认同感。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许多来自较低层次的学校,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有一个重新认识和熟悉的过程,因此,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要建立正确的角色认知,认清自己的角色位置,深入认识行政管理工作的性质、职责和任务,增强职业认同感。 (2)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新建本科院校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来源多样,利益诉求多元化,人际关系复杂,因此,要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缓解心理障碍和压力。在工作中,同事之间的摩擦、误会是不可避免的,对此应该表现出一种宽大的胸怀,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要团结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同甚至相反的人一道共事,以锻炼自己求同存异的能力。 (3)科学调节不良心理,保持良好心态。不良心理一旦形成,应采取科学的方法加以调控和转化。一是转移弱化法,即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令人愉快和高兴的心情上来,弱化、淡化不良心情;二是娱乐对抗法,即适当参与一些唱歌、跳舞、体育活动等娱乐性活动中来,促使不良心境自然消失;三是超脱升华法,即跳出原有的圈子,以更高、更广、更远的角度对导致不良心理的心情做出新的理解,使自己的精神得以解脱,并利用新的情绪冲动,把它引向积极有益的方向;四是自我宣泄法,即合理宣泄、自我安慰,及时把自己从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氛围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相对处于组织的底层,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在正视现实中学会放弃,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善于把握自己的情感心态,学会在竞争中生存。[5] (4)广泛汲取各种知识,形成健康情趣。常言道:无知滋困惑,有识养精气。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要通过学习充实自己,增长才干,开发潜能,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博学多采,广泛汲取知识营养,培养各种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较好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挑战,才能树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康的情趣。健康合理的情趣一旦形成,就会对自己起着定向和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对工作产生积极、稳定、持续的影响。 3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跨越式的发展,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他们的工作压力,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而,有必要更多地关注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学校要及时出台合理有效的措施,以此提高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其缓解和消除压力,使其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有效地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效率和质量。而行政管理人员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角色认知,增强职业认同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独具魅力的个性和坚强的心理品质,以开朗、稳健、幽默、自制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心理调节能力,去迎接和适应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力地推动学校健康、有序、和谐地发展。 本科行政管理论文: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摘 要:在高校各项专业教学模式不断改革以适应社会变化的形势下,笔者主要阐述了在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改革中出现的培养人才目标及课程设置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教学模式可行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行政管理;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一、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国家教育部曾经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定性为:培养具有行政管理能力,具备政治、法学理论的专门人才,能够在事业单位、国家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多以理论教育为主,轻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1]。 2.培养的人才社会适应性差 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办学方针较为一致,只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而没有强调培养学生的技能。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在进入社会后针对具体的问题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无法适应社会需求,这就让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认可程度不高。 3.课程设置不合理 据统计,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中80%是理论类教学课程,而技术培养、操作能力类课程不到20%,行政管理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而忽视实用。课程设置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如此比例不协调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对理论知识掌握不错,但是动手能力极差。 二、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1.优化教学内容 教育内容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教育目标进行,积极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精选主干课程,保证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设置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优化课程设置有利于完善教学内容,所以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会出现强调课程设置改革却忽略教师授课内容方法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及经验水平制定有重点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讲授课理论与研究相结合,让学生学到更专业的知识;结合国外优秀教学理论,及时向学生讲述国外科研最新动态;并且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 2.改革考核方式 以期末考试作为每学期的学习成果考核往往存在着偏重考核书本基础理论的问题,这样的考核办法不能对学生学习成果起到真正的检测作用。 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2]。完善期末考核试卷的试题内容,强调试卷考核的信度以及区分度,试卷考核应综合涉及认知、理解、应用以及分析综合等各方面内容。平时考核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平时作业布置设计要具有科学合理性,尽量布置具有实际性和研究探讨价值的论文。 3.创新教学方式 采取案例讨论法以及专题谈论法开展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案例讨论法是要基于基本原理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理论运用能力。在充分讨论中促使学生对具体问题深入挖掘,对知识熟练掌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专题讨论法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讨论结束之后老师要对观点给予总结归纳,巩固课堂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制定实践课程计划,联系实践教学基地,给学生实践提供平台;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形成调研报告后让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聘请机关工作人员举办专业讲座,讲述在企业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和通过何种途径解决问题的具体案例,普及实践知识。 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仍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因此现有的教学模式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实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从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目标出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铁路工务大修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措施探讨 [摘 要]随着铁路行业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铁路的安全运行,铁路局工务段正是对铁路进行维修保养,保证火车安全运行的保障部门,工务段大修是工务段工作的重中之重,工务大修的施工安全也是人们非常重视的问题。重视施工安全不仅仅是让整个铁路网的运行有保障,也是对铁路工作者的人身安全负责。本文主要研究了铁路工务段大修施工时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保证工务大修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铁路施工 工务大修 安全管理 施工安全 安全事故 一、前言 火车的运行离不开铁轨,而铁轨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乘客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物的安全。工务段正是保障火车安全运行的部门,铁路工务大修也是保证线路质量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也是确保线路安全通行的重要措施。铁路工务大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的工作量大,作业面广,工作地点不是局限在某一个点上,而是整个一条线路,工务大修的完成质量直接影响着铁路的安全运营,所以,大修过程中的安全施工问题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一定要重视工务大修的安全施工,保障铁路的安全运营,也要保障铁路工作者的人身安全。 二、工务大修施工中存在的隐患 1.安全风险控制不到位 铁路工务大修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复杂的问题,施工的种类也是各种各样,比如需要对损坏的铁轨进行人工更换,或者对老旧的道岔更新换铺等,这些工程的工作量虽然不算大,但是却有着很大的风险,有时候对铁路工作者的人身安全有着很大的威胁。一旦出现了事故,如果没有及时的风险应急预案,或者对风险的预测不到位,轻则造成工期延误,耽误火车运行,重则造成大额财产损失,甚至出现人员伤亡。 2.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在铁路工务大修的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施工的管理和教育,积极推行责任制,实行责任管理。但是现阶段在我国的铁路工务段有些部门对安全施工并没有重视起来,也没有相关的安全责任制度,这也就导致了在施工过程中对安全施工的重视不够,出现安全事故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实行一对一责任制,对安全责任进行明确的分工,如果出现了安全问题,能够准确的找到负责人,从根本上解决施工中的安全问题。 3.盲目追求施工进度 在铁路工务大修工作过程中,有些时候可能会出现施工任务过重,施工工期紧张等问题出现,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盲目的追求施工进度,将安全施工的规定抛之脑后,造成了施工过后出现了一系列不合格的问题,增加了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4.施工队整体素质下降 由于我国现在铁路事业蒸蒸日上,对铁路工作人员数量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这也就造成了一些铁路施工的队伍良莠不齐的现象出现,某些施工队大部分施工人员都是农民工,他们没有足够的安全施工的意识,这也大大增加了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的几率。 三、工务大修施工现场安全施工措施 1.将安全管理严格落实,责任到人 在任何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安全事故,有些安全隐患是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无法避免的,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降低安全隐患所带来的后果。施工单位必须对员工加强施工安全方面的管理,将安全施工问题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时刻保持着对安全问题的重视。要将施工中的安全责任分配到各个管理部门,精确到每个人,确保每一个施工环节都有人负责安全问题。假如真的出现了问题,可以精确的找到这个环节的负责人。要加强对负责人员的教育和监管,提高他们的安全责任意识,只有只有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监管,才能让施工中的安全事故大大减少,保证每个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2.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没有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会增加发生安全事故的隐患,也会造成安全管理的失误,所以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有关部门也要深入施工现场,加强安全管理的力度。在铁路工务大修施工中,在一些施工条件危险的地段,一定要加强安全管理。例如跨度大桥、对讲盲区、桥梁隧道等地段,更要严格遵守,拟定出规范的安全管理计划,并且必须要跟进作业和按期的检查。各等级要正视施工的安全管理,依照要求建立专项的安全监督机构,培养专门的安全监理人员,建设完整的安全监督管理保障体系。 3.加强安全教育 对于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安全教育,因为施工人员本来就以农民工为主,他们的知识水平不高,接受教育的能力也比较差,所以更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指导,提高他们的安全施工的意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同时要有完整的安全方案,每个工作人员都要落实安全责任,工作前,工作人员也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试检查,工作后也要按期的进行培训和考试检查,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对于铁路工务大修施工现场的安全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 4.安全责任落实到位 想要安全意识得到重视就必须要保障落实安全责任,在铁路工务大修的施工时,一个不起眼的地方都会有危险,所以在工作中要牢固安全意识,平时的会议也要提倡安全管理,对危险时刻保持警惕,正视工作,一旦发现问题监管人员要立刻进行补救措施,不能亡羊补牢。 监管人员也要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深入施工现场,了解现场具体每个环节的施工情况,多与施工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对施工人员也要经常灌输安全施工的思想,让安全施工的理念融入到每个施工人员的生活中来。只有保证施工过程中不出现安全问题,才能保证工务大修的顺利完工。 四、结论 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大修施工过程中问题出现在施工现场的安全责任落实不明确、对人员安全教育不合格、工作人员没有安全意识这三个方面,相关解决方案主要有加强施工现场的风险的掌控、加强人员的安全教育、人员安全责任的分配和改善现场工作的安全管理体系。铁路行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所以,一定要加强对铁路安全运行的管理和保障,对铁路工务大修的安全施工问题提高重视。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增强认识 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生产 【摘 要】 铁路安全对我们的生产如此重要,我们应该以对人民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通过对铁路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以及铁路发生事故所带来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分析,对产生问题的事故原因中的职工素质、职工责任心、作业标准化、设备问题、站段管理手段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 安全生产 事故 违章违纪 作业标准化铁路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现代化统一运输网中的骨干和中坚,它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安全是铁路运输的生命线,长期以来,铁路在运输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下面我想从安全的重要性,造成事故的原因、对策及其思想意识转变等方面谈谈自己对如何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的认识。 1 铁路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1.1 铁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对国民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在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如果发生事故,特别是发生重大、大事故,造成行车中断、车毁人亡的严重后果,会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严重损失,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还可能引发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还会酿成社会动荡,甚至影响国家的声誉和形象。 1.2 事故对经济的影响 对铁路来说,事故是最大的浪费,安全是最大的节约,只有尽量减少或消灭事故,铁路的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提高。无数事例证明,一起重大、大事故除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设备破坏外,还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万、数十万,数百万、甚至数千万。 1.3 安全是铁路各项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 铁路运输生产的特点是点多线长,分布广泛,而且是由机务、工务、电务、车辆、水电等多部门共同完成的,他犹如一架巨大的联动机,昼夜不停地转动,每个工作环节必须紧密联系,协同动作;各部门、各单位、各工种必须安全、准确、迅速、协调地进行生产活动,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往往影响一线或一片,甚至涉及整个运输生产。因此,没有安全就没有正常的运输秩序和生产秩序。在运输生产活动中,各部门、各工种人员只有真正负责、遵章守纪,才能确保旅客和运输安全。 1.4 安全是铁路运输产品最重要的质量标志 铁路运输的产品是“位移”,其计量单位是吨公里、人公里或换算吨公里。产品质量特性包括安全、准确、迅速、经济、便利和文明服务,其中安全最为重要。货物如果在发站、到站或运输途中因安全得不到保证,发生事故,导致货物损毁,不但损坏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得产品,铁路运输部门本身得产品也失去了意义。因此,在发展运输产品质量特性中,安全是最重要得质量标志。 2 发生事故原因分析 2.1 职工整体素质较低,应急能力差 当前,在生产一线,作业人员队伍结构主要由招工、顶岗、退伍兵几类人员组成,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专业知识主要依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获得,边学边干或以干代学。 2.2 职工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淡薄,违章违纪严重 在一线队伍中青工占绝大多数,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在基层工作是一种社会地位低、工作条件差、劳动负荷大、安全系数低的工作,许多人不安心现状,当作一个工作经历来进行过渡,总想凭各种关系、各种办法调离到工作条件好的岗位,想改职提职到高一级职称上来。 2.3 逐级负责制落实不到位,现场作业控制差 多数调车作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不能落实安全生产逐级负责制,现场作业不能有效监控。 2.4 管理不严,形式主义问题突出 在一些地区和部门重大、大事故之所以屡禁不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表面上看是职工的纪律松弛、有章不循造成的,但深层的原因是某些领导干部作风不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好人主义比较严重,其中形势主义问题尤为突出。 2.5 安全基础工作薄弱,设备问题突出 这主要表现可归结为人员素质便低、设备不良、环境条件较差和安全管理薄弱。其主要表现为不少主要行车工种的职工文化、技术素质差,对基本制度不熟悉,非正常情况下应急和故障处理能力较差;规章制度不完善、不配套,有的规章制度不随设备、作业条件进行及时修改,甚至与《技规》相抵触;一些行车设备失修,维修费用不到位;新上设备缺乏完善的修、管、用制度,责任不落实等。 2.6 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不落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不断深入,铁路运输组织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铁路部门安全管理还是习惯搞“人海战术”,派工作检查组。 3 对策与措施 3.1 坚持政治思想教育与业务培训并重,促进职工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加强业务教育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综合素质是确保调车作业安全的决定因素,要保证调车作业安全,就必须建立一支思想政治素质、技术业务素质都过硬的职工队伍。 为促进技术业务的学习,铁路各部门应紧密结合实际,广泛开展练兵活动,举办各种形势的技术表演赛,对成绩优异者进行表彰、奖励或晋级提薪。 职工在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也要坚持思想教育。 3.2 增强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 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就是要求在进行铁路运输生产的同时,全路各单位、各部门,党政工团各级组织,强化安全意识,端正指导思想,坚持安全第一,把安全生产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安全工作防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安全作为铁路运输工作的永恒主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作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安全第一不动摇。 3.3 严格管理,强化现场作业控制 确保调车作业安全,首先,必须严格调车作业的管理,建立、健全、完善调车作业各项制度,用制度管人、用制度考核人。认真执行安全作业标准和各项有关调车作业的规章制度、措施和办法。其次,中间站站长必须从自身严起,责任心强,作风扎实,按照逐级负责制的要求,对安全生产负起高度的责任,“沉”在生产一线,“沉”到每一次作业中去。对违章违纪敢动真格,通过严格的管理,严格的要求,严明的纪律,使广大干部职工养成勇于负责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4 思想意识的转变 我们知道在现场管理中,有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一方面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方法单调,态度粗暴,而被管理着,则是采用一种领导者在一个样,领导者不在又是另一个样,是一中消极的态度。我想要改变这种不利的状态,我们在管理中应该在思想上实现以下几种转变。 4.1 总体思路上由主抓违章到主抓素质 这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素质与基本技能并没有得到“质”的提高。故此,下一步就需要把标准化工作重点突出放在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上,这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一个长期战略,既然我们的工作有赖于较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那就应在设法培养这个队伍上去下真功夫。 4.2 职工意识上由怕事故到怕违章 违章违纪是安全生产的大敌,发生事故不但要给国家造成损失,而且还会给自己和家庭造成严重影响;我们认为,根本地是现场管控不够得法,是机制上存有不适应的问题,因此,下一步工作就应围绕“将强化作业标准进一步与劳动用工制度结合起来”这个主题来做。 4.3 技术培训由单打一到重技能 考察车务系统一段时间以来的培训教育工作.其不足的是单纯强调了对规章学、背、考,而汉化了技能提高,以至造成部分人员说起来标准、干起来违章问题。为此,下一步培训重点亦应放在提高职工标准化作业的技能上。 4.4 现场控制由盯着干到自觉干 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从强化职工队伍基本素质人手,通过不断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核、有效激励,以使人们从开始的不自觉、到逐步习惯、再到比较自觉,最终达到按标准在岗、尽责。 4.5 日常工作由主管抓到全员抓 就一个时期以来的安全工作模式而言,从分局到站段大相都有一个安全主管系统,专门从事具体事宜,再到现场则成了干部一把抓。如果站在强化现场角度讲,这个模式确实存在一定缺陷,一旦处理不好,主管往往就成了独管,现场随之便演化成失管。要扭转这个局面,首要的应在管理格局上做一改造。 4.6 现场管理由随意性到规范化 针对这个问题,下一步的整改思路是,首先要健全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与程序,作为贯彻落实作业标准的核心部分,具体地:一是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一律要立即纠正、当场上账.严格对照标准进行班后分析,坚持原因不清、过程不明、问题不准坚持不放过;二是针对问题及分析结果并根据标准规范进行分层定责,逐级、逐个明确主要、重要、次要和关系责任者,同时明确各自所承担的具体责任;三是依据标准规范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期限,把责任落实到人,同时还要进一步建立起跟踪盯落实制度来强化对整改的考核;四是严格兑现考核,要按班通报检查发现问题情况,按月公布考核排队结果,把考核评价作为奖惩分配和清算工资的主要依据,以切实向规范化管理真正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5 结语 铁路安全对我们的生产如此重要,我们应该以对人民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和经济意义,提高做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当前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分析 摘 要:铁路工程建设的不断增加,铁路运输线路也相应地被开发,运输任务明显增多。由于铁路运输的时间比较长,运输任务量大,因此,在管理方面就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工务线路设备方面的管理,更是需要及时解决,加强对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的管理,能够提高铁路运输安全性和铁路运输顺畅性。为了进一步促进铁路运输的发展,需要工作人员对工务线路设备方面加强管理,并对其安全生产的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铁路 工务线路 设备管理 安全生产 作用分析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成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备,交通的发达程度也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对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的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视。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主要包含台账、技术资料、病害等方面的管理。对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保障铁路的生产安全。 1 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对安全生产方面的作用 1.1 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的特点 由于铁路运输的路程、耗时比较长,工作量也比较大,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而且人员流动性比较强,因此,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与其他工程施工的特点不同。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工作需要严格细致,尤其在线路的运输管理方面要非常得负责,如果在线路设备方面出现问题,将会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1.2 工务设备检查的监测制度 随着我国铁路行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地铁路工务设备监测制度,进一步推动了铁路工务设备检查工作效率的提升。在铁路工务设备检查中,我国主要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动态的检查主要指通过添乘仪、轨检车等方法对铁路线路设备进行检查;静态的检查主要指通过对铁路轨道、路基和桥梁等方面的检查和养护,它主要是日常检测[1]。在检测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要对铁路设备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仔细检查,同时还要定期进行专项检查,以此确保铁路工务线路设备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也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性。 1.3 作业与安全管理制度 铁路工务设备方面的检测和维修工作与铁路运营的安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为了确保工作人员在作业中能够按照要求作业,在工务设备中要严格遵守安全维修养护工作的规则,根据操作规则进行作业,然后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如果发现数据有差异,应该与相关部门联系,让相关部门进行分析判断,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2]。 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的管理与安全管理紧密相连,在安全管理中,主要分为人身安全和行车安全两方面。在行车安全中,需要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为了确保我国铁路运营的安全性,在铁路全线设置了高端的测量技术,主要有对跨桥异物的防侵害系统技术,同时也有对自然环境现象(风雨雪)的检测系统,同时还在关键地点安装了视频检测系统。对工作人员实施了作业登记制度以及责任明确到人的管理办法,从而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也确保了铁路设施的安全运营。 2 提高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的措施 2.1 提高线路设备的质量 对于铁路运营线路的设备,需要对质量具有严格的要求,主要对设备进行科学化地管理,并对其进行科学养护。对于设备病害的整修和检修工作要不间断地实施,确保铁路工务线路设备作业的质量达到优良标准,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强化铁路轨道的稳定性。在工务线路设备检测结束后,可以根据检测的结果制定修整计划,从基础上保证线路设备的质量[3]。 2.2 加强制度的落实工作,并不断地完善 在任何行业,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以此确保行业发展的顺利进行,而在铁路运营中,作为国家的运营机构,为了确保运营的安全性,也应有它的制度,需要工作人员和乘车人员去严格遵守。铁路运营制度是由它的特殊性决定的,为了让管理制度能够落实到位,需要铁路运营部门提出相关的落实办法。首先,让铁路运营工作人员参加“讲纪律、守规矩”的活动,铁路运营企业的相关部门制定为期一个月的“自觉管理”活动,让全体工作人员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同时安排一部分监督考核人员,对每个员工进行全面的监督观察,进而确保员工在工作中都能够自觉遵守规则。每天及时填写上班记录,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并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找到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4]。通过监督考核,对于表现相当出色的人员给予丰厚的奖励,以此激励更多的员工。 对于设备的管理制度,更需要严格落实,因为设备与铁路运输的安全紧密联系,设备的安全性能够促进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在设备维修部门的管理中,要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对于每天负责检修人员的工作时间、地点、负责的项目进行详细地记录,以便出现问题可以直接寻找第一负责人,同时也能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此外,还要在设备检修工作中提供相应的操作工具,为了减少对操作工具的浪费,也要提倡工作人员要节俭,培养工作人员节俭的意识。 2.3 提高养修工作的效率 由于铁路运输线路的跨度比较长,运输量比较大,在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各种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为了增加铁路运输设备的使用寿命,需要工作人员采取合理有效的养修技术和操作手法。同时,还需要在速度方面进一步提高,如果发现线路设备出现了问题,就要在最短的时间去维修,防止受损部分因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而引发其他的问题[5]。在有效的养修工作中,需要坚持落实各种检修的操作规则,让检修操作规范化,提高检修的效率。 2.4 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由于我国铁路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开通的运输线路也越来越多,那么,就会出现工作人员不足的情况,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在人员比较短缺的情况下,招收工作人员时,限制条件就会比较宽松,这就使得招收的工作人员在专业技能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在作业检修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技术操作问题。由于铁路线路设备的管理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对于一些室外作业的工作,要靠工作人员的自觉性,但是,部分工作人员在作业的过程中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因而工作的质量无法保障。 为了提高铁路线路设备管理的有效性,需要铁路运营相关部门对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加强训练。铁路运营单位可以与铁路专业对口的高校合作,高校为铁路运营单位提供学习的环境,铁路运营单位定期输送人员去学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学习与铁路线路设备管理有关的新的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让员工“走出去”,在开拓思维眼界的同时,还要将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引进来”,从而全面促进铁路运营线路设备管理的发展。 3 结语 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人们关注的重点也有了很大变化。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对于铁路工务安全生产管理而言,是一次发展革新的好机遇。在国家注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各种新的技术不断运用在各个行业的领域,在铁路工务线路设备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中,铁路工务部门面对的既是机遇,同时又是挑战,需要铁路工务部门在运用先进技术的同时,在安全管理水平方面不断提升,同时还要优化铁路工务部门的组织结构,从而降低铁路工务线路设备检修管理的成本。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浅谈当前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 摘 要: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铁路线路的运输任务也在不断增加,管理模式也随着铁路的发展而不断地摸索提升。铁路工务线路的设备管理工作对于铁路的运输安全和顺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安全生产;作用 0 引言 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的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本文简要探讨了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的方法,包含铁路设备的台账管理、技术资料管理、病害管理等内容,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项目设备的管理水平,保障铁路生产的安全。 1 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 1.1 铁路工务设备管理的特点 在铁路工务设备管理中有很多与其他工程施工不同的特点,不仅涉及面较广,工作量大,并且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由于铁路线路是运输的关键因素,所以工务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严格细致,一旦出现问题将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为此必须对铁路工务设备管理提高重视,综合铁路线路特点进行铁路工务设备安全管理综合的安排工作。 1.2 工务设备检查及监测制度 我国铁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铁路工务设备的检查和检测制度,基本上我国的铁路工务设备以动、静态检查为主,而两者检查相互结合,严格执行铁路维修规则,采取几何尺寸与直观项目同时进行检查的方法,通过对轨道、路基、桥梁、周边环境等关键部位进行详细的检查和养护,其中静态检查主要是日常对设备的检查,而动态检查是通过添乘仪、轨检车等方法对线路设备进行相关的检查。另外对设备的薄弱处还需要进行更为特别详细的专项检查,从而保证工务设备时时处于优良状态。 1.3 作业管理制度 铁路工务对设备的维修和养护工作通常在天窗点内进行,在工务设备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安全维修规则之规定,根据工务设备作业管理,严格制定维修施工作业方案。通过对相关数据分析和现场设备检测来保障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4 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在工务系统来讲是首中之首、重中之重的工作,而安全管理又由人身安全和行车安全两部分组成。翻阅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记录来看,为了保证运营的安全性,进行了全线安装上跨桥防异物侵限系统、风雨雪检测系统、关键地点视频检测系统及封闭栅栏等。正式运营之后,又建立了上道作业登销记制度,每日垂直天窗检修等制度。上述制度及设施基本上确保了铁路的安全运营。 2 提高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的措施 2.1 线路设备质量的提高 对于线路设备质量的提高,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和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对于设备质量必须严格轨控标准;设备的维修和养护要依靠科学进行养护;设备病害要及时进行整修和维修;线路动、静态检查不能松懈;作业后质量回检和设备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返工整修,达到优良标准,同时不断对轨道框架的稳定性进行强化;对于站专线存在的设备病害,经过统计分析后制订合理的整修计划并进行整修,综合各项工作实现线路设备质量的提高。 2.2 制度的落实和完善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对于铁路部门来讲尤为重要,是由铁路的性质决定的,作为工务部门来讲,出台了开展“讲纪律、守规矩”的活动。并制定了触犯“红线”管理考核办法。之所以制定以上的规矩和考核办法,是因为一些管理人员视安全生产而不顾,违章蛮干酿成重大事故后,进行制定约束的。针对线路设备质量的提升需要相关设备管理制度作为基本保障,在设备管理制度的落实工作上需要全面建立相关制度,尤其是针对岔区和曲线的问题,建立设备病害整治的管理内容,真正从全方位对设备质量的管理和维护做出制度上的有效保障。 2.3 有效的养修工作 线路设备质量的保障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与时俱进的养修工作,线路设备不可避免的是会出现问题的,出现问题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地进行养修工作,提高设备质量的保障水平,在修养理念上要坚决贯彻落实专业修、机械修、集中修、记名修、轨面修、预防修、主动修、超前修、标准修、以静态保动态、以标准保质量、以质量保达标、更要重视整治小病害。 2.4 基层人员素质的提高 基层人员的线路维护技能对于管理工作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作为工务系统管理的重要参与者,人员的素质提升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需求,对于技能教学要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例如,可以推行现场实际教学,加强线路钢轨和道岔现场打磨技术和操作技巧训练,不定期地联合设备厂家到现场详解钢轨修理性打磨原理及实作要领。通过提升业务技术本领,真正实现线路质量的提高和保障。 2.5 科学的设备整治工作 在设备整治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总公司关于深化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总体部署,解决近年来维修体制和安全管理中日益凸显的问题,实行“检、修”分开是线路维修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是保证设备有效检查和监控、切实提高维修质量的新生产模式,是生产关系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深化工务维修修程体制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作业流程合理、管理规范有序、专业分工适当”为原则,坚持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强化现场控制为核心,以强化车间生产组织功能、完善生产组织“五个环节”控制、建立各种流程和工作标准为重点,以全面提升车间生产管理水平,实现线路设备质量优良保持为最终目的。 2.6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随着科技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铁路工务信息管理系统不断的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尤其是在静态数据的处理方面,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数据管理、统计、查询等功能。以我们现使用的轨道精细分析系统,可将轨检车检测数据、轨检仪检查数据、车载、便携式检测数据、人感晃车导入该系统进行分析处理,还可根据各种检测数据分析出不同长度的线路最差地段,为维修车间、班组提供维修选择地段。基本形成检测监控―设备病害数据分析―设备病害整修―设备病害销号―利用分析系统监控分析整修质量―达到线路检查与销号闭环管理流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但就如何实现数据分析的共享和资源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首先需要我们加强铁路工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探讨,对于数据的积累和利用要通过信息系统有效地应用到生产和工务管理工作中去,为工务管理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铁路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铁路工务线路的设备管理工作,实现铁路运营的高效安全的发展的目标。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切实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生产与管理 【摘要】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其安全生产不同于其他行业。而电气化铁路是现代化新型的铁路运输工具,顾名思义其所用能源即为电能。同传统的燃油铁路相比具有技术上、经济上的诸多优势。但其安全环境受到复杂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电气化铁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位,可见我国政府对于发展电气化铁路的重视和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现阶段取得的骄人的成绩。铁路的供电系统为电气化铁路的机车提供能源,所以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也因此有必要对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进行认真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电气化铁路,铁路供电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引 言 铁路供电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安全生产,建成后是否能够安全高效的投入使用以及该体系的管理模式都成为了建设者,领导阶层关心的话题。 近几年我国铁路事故频发,温州动车事故让我们每一个人痛心!实现铁路系统的安全生产就显得至关重要,而作为铁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应用尤为突出。牵引供电系统需要完整的、体系化的管理模式,需要一批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业性人才。本文从铁路供电系统的重要性和如何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生产和管理这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铁路供电系统的重要性 1―1,解决能源危机。 传统的火车是燃油动力和蒸汽动力,目前后者已经被淘汰。但是燃油机车对于柴油的消耗量很大,而柴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且柴油机的效率很低,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传统的机车速度提升空间小,运量小,经济成本高。而电力机车所用的能源是电能,我国有大量的水力发电站,电力优势明显,而且电力资源属于可再生能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发展电气化铁路是符合我国铁路事业发展实际情况的,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的能源危机。 1―2,扩大铁路经营收益。 由于电力机车具有速度快,成本低,运输量大等的优点,所以发展电气化铁路有利于扩大铁路经营的收益,尽早收回投资成本,实现正增长收益的目标。 发展铁路的电气化首先需要完善铁路供电系统的建设,而建设现代化的铁路供电系统所需成本极高,需要国家政府大力支持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现在的电气化铁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而且已经在五年之内偿清了所有的贷款投入,实现了经济收益的正增长目标。开展铁路电气化是目光长远的决策,做好铁路电力供应系统的工作是发展电气化铁路的前提保障! 二,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生产 2―1,安全施工的规章制度的确立。 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生产首先需要确立安全施工生产的规章制度和完整科学的施工规范。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规范操作,确保工程符合安全的标准要求,经久耐用。还要设立巡查组,认真检查工程施工中的不规范操作。同时建立个人工作责任制,将任务明确分配至单位个人,使个人承担起责任,促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2―2,施工设备,建设用材的安全检验。 铁路供电系统在施工过程中危险系数高,需要高质量的施工设备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承建单位在购进相关的设备时要认真负责,对设备的安全性要有较高的要求。此外在铁路供电系统的建设中应该使用高质量的钢材,高质量的塑胶等用材。严防以次充好,严防偷工减料。铁路供电系统关系重大,关系到了重大的国民财产和人身安全,一旦因贪图眼前的小利而铸成大错,后果将不堪设想。 2―3,生产建设的技术安全系数。 切实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生产需要加强生产建设的技术安全系数。提高技术安全系数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工程师的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工程师要综合多种方案,慎重考虑,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施工建设方案;二是对施工的工作人员有较高的要求。铁路供电系统的建设具有很高的技术性和危险性,所以一定要有经验,有技术,有相关知识的工作人员进行施工;三是对施工材料的要求,要保证材料的高质量,高性能和高品质。 2―4,应对各种意外,突发状况。 铁路等重大的工程在建设时需要考虑应对各种意外,突发状况的能力。铁路供电系统慎重全面的考虑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状况对于铁路供电系统的影响,提早预防,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季节性安全,例如雷电、鸟巢、大风、洪水、雾霾、冰雪等自然因素对铁路供电系统的影响,造成铁路供电系统设备损害或停止工作,影响正常行车,严重时导致塌网,造成列车车体损伤甚至脱轨。自然灾害和突发状况是人类所无法具体预料到的,但是从事铁路工作的领导阶层应该事先考虑到潜在的危险可能性,及时作出防范措施。 三,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 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工作是一整套分工明确,复杂的管理体系。需要各个方面的相互配合。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及专业知识的培训教育。 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要对体系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极其认真的工作态度。铁路供电系统中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各方面要求都很高,所以一定要保证他们的思想境界符合工作的标准。 良好的业务素质是保证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根本。从事铁路供电系统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铁路供电系统应建立系统、良性的人才学习、培训、选拨、奖励机制,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并根据现场需求适时添加一些新型专业。 3―2,对铁路周边的居民进行守法,安全宣传。 铁路供电系统最担心遭到破坏,偷盗。虽然我国对相关行为有严酷的法律规定,但是一些无知的文化程度低的平民并不知道破坏或者偷盗铁路供电系统将要承担多大的刑事惩罚。所以相关部门为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工作一定要在铁路的周围加强普法宣传以及素质教育宣传。 3―3,严格的检查制度确立。 铁路供电系统需要确立健全完善的检查制度,对铁路沿线的供电系统定期进行严格的检查,排除风险,保证铁路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工作。只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确立,才能保证规范的操作定期进行,才能够为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工作加上一把保护伞。 3―4,全面进行安全评审。 为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需要定期开展全面的安全评审工作。安全评审工作主要是针对铁路供电系统中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工作能力的评审,确保他们有娴熟的技术,强硬的心理素质等等。其次还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工作业绩的评审,奖励先进个人和集体,对疏忽大意犯下错误的个人或者集体予以警告或辞退。最后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工作常识,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进行评审,提高他们的认识和能力! 3―5,采用铁路安全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既有铁路的大面积提速、高速铁路的不断投入运营以及既有线大力发展重载运输,铁路供电系统安全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风险种类、水平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只有进一步提升和改进安全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才能确保铁路供电安全持续稳定,才能切实解决铁路供电安全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所以,铁路供电系统开展安全风险管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铁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迫切需要。 铁路供电系统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就是结合铁路安全工作实际,以夯实安全基础建设为前提,以规范安全管理和落实作业标准为重点。通过风险辨识、评价、控制等系列活动,努力做到超前防范、过程控制,达到防范和降低安全风险的目的。 结束语 为了适应时展的潮流,电气化铁路必将会取代传统的燃油铁路,成为铁路交通运输的新宠。电气化铁路具有运输量大,快捷,实惠等诸多优点,为了保障电气化铁路的快速发展,我们就需要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建设。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生产与管理是最需要重点关注和加强的。笔者在本文中所提的观点认识不足以全面涵盖铁路供电系统安全生产与管理应该注意的方方面面,仅供大家参考,交流!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实施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铁路运输站段安全生产的稳定发展 摘要:要确保铁路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关键是确保职工队伍的稳定,千方百计增强职工抓安全生产的意识,本文从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激励与约束入手,首先阐述了铁路员工的特点,重点分析了铁路运输站段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利于员工激励与约束的因素,提出了解决的思路,从几个方面阐明如何最大限度激发与约束员工,促进铁路运输站段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关键词:企业员工;激励;约束;需要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员工激励也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努力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目标。 所谓约束就是缠缚、束缚的意思。对员工的作业行为进行限制,规范其作业程序和作业标准,从而实现企业的安全目标。 管理是企业的核心,而激励与约束又是管理的核心。 一、当前基层站段激励与约束机制中各因素存在的缺陷 1.员工总量偏高.人员结构和分布不均衡 当前的运输基层站段,冗员过多,劳动效率偏低:同时中、初级人员多,高级人才奇缺:工务系统综合机修等后勤车间超员,而偏远地区的一线线路维修人员缺员严重。人员结构和分布不均衡,激励与约束员工的政策较难细化到每个员工。 2.处罚额度太大.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目前,职工家庭负担还是比较重的,特别是工务职工,沿线的老职工家属基本没有工作,孩子在上学,部分职工还面临购房还贷的压力,一旦出现D类安全事故,待岗三至六个月,c类安全事故则更长,待岗期间只享受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或最低生活费,职工的生活压力非常大。 3.员工安于现状.文化素质偏低 基层站段员工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文化水平低。特别是行车主要工种存在业务素质不高,个别职工甚至连对一些简单的设备故障处理都不掌握,与近几年大量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很不适应。 4.缺乏科学的晋升渠道 晋升是核心的激励。但由于晋升渠道不畅,造成铁路运输基层站段部分员工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完善的淘汰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部分管理人员安于现状,不求进步:二是岗位晋升渠道有障碍,有些肯学习、肯吃苦、工作能力强的职工,由于受身份的限制,多次失去晋升机会,失去激励动力。 5.奖励制度有待完善 重视物质奖励,但随着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入,脱离物质的精神奖励如光荣榜、证书、奖状等,逐渐被人们冷落了,缺少对员工的精神奖励。 二、铁路运输站段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原则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应有利于工作绩效与劳动报酬的挂钩,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有利于选才、用才、育才、留才。要达到激励与约束的目的,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作任何工作,必须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各类管理人员要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尊重职工的劳动成果,尊重并容纳有个性,有特点的职工。 2.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在实施奖励与约束机制中,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能凭个人的主观偏见、个人的喜好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而是通过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公证的制度,规范的测评标准,切实做到才尽其用。 3.坚持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对员工来讲同等重要,有不可替代的互相促进作用,工作好坏不仅关系到职工的票子,更要关系到职工的面子,关系到职工的位子。 三、运用现论。改革铁路运输基层站段激励与约束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管理、引导员工,向一定目标奋斗,激励与约束是主要手段,而员工追求目标的形式有赖于一定的刺激与约束,能力的发展也有赖于外界的激励与约束。济南工务段近几年在管理机制上不断深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 1.运用“公平理论”,实现同工同酬.完善内部分配管理 所谓公平,就是要使职工的劳动报酬更有合理性、公平性。员工不仅关心自己所获得报酬的绝对数,还关心自己的付出所得与他人的付出所得之间的关系。同工同酬则心理平衡,表现积极稳定,反之则心理不平,表现消极,波动。 济南工务段多年来积极探索内部分配的方式方法,在原来滚动升级的基础上,2000年又进行岗效工资改革,具体做法是“档案工资封存、按岗定酬、挂联考核结果”的模式。从2005年至2013年,段又出台了《职工待岗及处罚管理实施办法》、《干部安全管理失职渎职行为问责办法》、《管理岗位人员风险抵押金考核办法》等制度规定,使员工的工作业绩与劳动贡献挂钩更密切,充分调动员工立足岗位保安全、创效益的生产积极性。 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不断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铁路运输站段除重视物质刺激外,还应努力强化精神方面的激励。近几年来,济南工务段逐步认识到精神激励的重要性,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适当降低处罚额度,在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1).对工作能力表现出色,具备管理素质的工、班长,提拔到管理人员岗位上,先后近40名工人身份的同志走上管理岗位。(2).对取得突出贡献的员工和在部、局取得技术能手称号、及在各种竞赛取得好名次的员工给予一次性重奖的同时,优先推荐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试。(3).开展“讲身边事、赞身边人,寻找最美班组长(职工)”活动,充分挖掘、宣传一线班组长(职工)的感人事迹,在全段上下积极营造弘扬正气、崇尚先进、鼓舞士气的良好氛围。 3.充分考虑员工个体差异,实施差别激励 济南工务段近几年制定奖、罚机制时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对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员工优先考虑其工作环境,对31-45岁之间的员工优先考虑其工作稳定性。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员工考虑自我价值的实现;学历相对较低的员工考虑其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也考虑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不同需求。 4.千方百计,挖掘职工的潜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人员培养工作 近几年来,济南工务段在强化新进大学生的培养方面,采取加快他们成长的措施,对适应管理岗位的人员,先挂职工区副工长,在一线工区进行安全生产锻炼,再提拔到管理岗位上;对适应技术管理岗位的大学生,优先为其提供再教育机会,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对大专生,挂职班长进行锻炼,每年选拔出部分人员列入后备工长,进行重点培养,遇有全段工长空缺时,直接下令任用:对肯动脑子,专心学技术的,培养其走技师、高级技师这条发展路子。只有设计多条通道,让技术、管理、业务方面有专长人员不必挤“独木桥”,得到相应的晋升渠道,做到量才适用,各得其所,最大限度的发挥激励作用。 5.疏通岗位晋升渠道,发挥激励与约束作用 岗位升降机制必须坚持正确的任用方针,唯能是用,德才兼备。济南工务段在2008年制定颁布了一整套竞争上岗和配套方案,4-6月份对超员的济南桥、泰山桥、综合机修车间进行竞争上岗,通过竞争上岗,解决了部分车间超员及偏远支线车间缺员问题。2011年又修订《干部失职、渎职行为问责办法》,近2年先后有8名干部因失职、渎职被免职、撤职,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先后有20名工人身份的职工走上管理岗位。 借鉴各种激励与约束理论,制定灵活多样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才能充分调动铁路运输基层站段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生产几个因素浅谈 摘要:安全管理在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各施工单位要确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加强管理,积累经验,完善管理措施,做到铁路施工安全高效完成,交出质量合格的铁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主要对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生产几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加强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在铁路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工程安全事故也在不断增多,这不仅给铁路施工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而且也对铁路在今后运输的过程中埋下了安全隐患,同时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目前,铁路施工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也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要想解决好铁路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就必须加强铁路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在现有的施工技术条件和施工人员的素质基础之上,采用合理恰当的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的有关措施,减少或杜绝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重视铁路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保证施工质量,对于减少施工中的安全问题、节约施工和运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一、铁路工程概述 1、我国铁路工程特点 首先,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地势西高东低,铁路网跨越整个国土。甚至到达青藏高原、新疆等地质条件和气候恶劣的地区。这也决定了我国铁路建设穿越各种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条件,经历多变的气候和不同的人文。其次,铁路工程量巨大、施工工期长、投资大、面对的条件复杂,容易遭受各种未知和不可抗力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具有较大的风险。再者,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材料和设备的供应,还要保证施工人员始终处于合格的工作状态。这是一件任务艰巨的工作。需要保证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和设备供应单位,当地政府和沿途居民之间密切配合施工工作,解决施工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并且,铁路施工建设是露天作业,施工环境受天气影响很大,条件艰苦,尤其是在气候和地质条件恶劣的地区。这就要求施工人员有较强的忍受能力,能抵抗恶劣的天气,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保证铁路工程的顺利完工。 2、铁路施工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铁路在整个工程的进行过程中,面临的安全风险众多,各种风险因素贯穿整个铁路项目的施工建设过程中。铁路的安全管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所以决策单位、施工单位、当地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重视,使安全降低到最低。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减少经济损失。在事故发生前,能够有效地识别出事故,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能够增强工程施工方的安全管理能力,面对问题时的应变能力,并为行业提供有效的经验和解决方法,为以后的安全施工提供可行的防范措施。其次,能够明确工程目标,高效有序地进行施工,降低成本,节省工期,保证铁路工程的质量,使每个工程参与者都具备强烈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确保工程顺利完工。 二、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生产的因素 1、管理环节薄弱 近些年,我国对铁路施工单位的基础管理越来越重视,给与了更多的投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如此,我国铁路施工单位的管理环节仍然比较薄弱,主要原因还是实行建设项目管理的时间较短,理论体系不够成熟,实践方面还没有明显的成效,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举例说明,一些建筑企业为降低劳动力成本,用人偷工减料,管理人员往往一人身兼数职,由于人的技术特长存在差异,个人精力也有限,就造成一些管理岗位的工作不能完成。再如,有的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方面的管理缺乏重视,缺乏安全生产的监督,甚至为减少部门设置,不设立安全监察机构。还有一些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没有做好紧急预案,对安全事故的发生缺乏充分的准备工作,管理不到位,以致于开工以后出现紧急事故难以应对。 2、安全意识淡薄 安全管理,意识先行,铁路施工安全作为铁路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意识上引起相关人员足够的重视。鉴于铁路施工安全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以及铁路建筑施工本身投资大、工期长、时间紧、人员分散的特征,施工单位必须树立安全责任重于天的思想,提高安全意识,并针对铁路施工的特点明确责任划分,勤于管理,避免责任叠加产生互相推诿的弊端,不管是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以及配合单位,还是监管部门都要担起各自责任,树立安全意识。否则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后果难以预料。 3、人员素质偏低 铁路施工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需要管理部门、勘探部门、安全部门、施工部门各个部门的合作,涉及到人员的整体素质的高低关乎到整个工程的质量的好坏。尽管近些年铁路施工单位在提高施工人员素质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和心血,但成效不佳。在铁路施工行业中,仍然缺乏高素质人才,尤其是缺乏身兼技术、管理、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没有人才也得开工,毕竟铁路工程现今面临工程量大,施工任务多,时间又紧迫的形势。这种情况下,一些施工单位开始招募缺乏系统的安全生产与技能培训的民工,这些民工充斥在施工队伍,导致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三、加强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1、在铁路施工前期严格做好准备工作 充分做好铁路施工前的各种准备工作,是保证工程顺利完成施工目标、确保工程运输安全的前提条件,所以就要求施工企业要提前制定好合理的施工程序,采取有效的施工技术,在工程施工前,对所有参加作业的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搞清楚工程作业中存在的疑点,严禁带问题进行作业。同时,铁路运输企业也要针对施工过程中运输组织的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运输事故等,制定合理的应急处理预案,成立领导小组,搞好施工协调工作。另外,铁路运输企业还要同有关的运营线路作业的单位,签订相关的施工安全协议,明确各自的义务与责任,同时对施工的关键内容进行核对,确保施工过程中采取的相关安全措施准确到位,保证施工安全。 2、建立完善的施工监督检查责任制 这就要求铁路施工单位同有关的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理的公司、进行铁路运输安全监管的人员,各自明确其责任,各司其职。若质量监理公司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以及不符合工程质量标准的,要及时向铁路施工单位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同时,有关安全监理的人员一旦发现工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也有权利要求施工单位停止施工。如果施工单位不能及时停止施工,对各种问题进行整顿的话,那么之后发生的安全事故则由施工单位一人来承担后果,但是对于因监督不力导致的工程事故,就要由有关安全监理的人员来承担其责任,另外,如果由于铁路交通质量埋下的交通事故隐患,引起交通事故的,就要由施工单位和质量监理公司共同来承担责任。 3、进一步强化铁路施工中各单位和部门的整体配合 目前,在我国的铁路建设工作中,存在施工企业与相关管理部门“脱钩”的现象,由于各方立场不同,所以对问题进行考虑的角度也不同,铁路施工企业通常重视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施工方便,而对于铁路运输企业来说,则重点考虑减少施工过程中影响其正常运输的因素,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双方企业的要求,就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最优施工方案。在铁路的施工过程中,要涉及到施工、设计、建设、监理、供电、电务、工务、机务、车务等大量单位,这也需要各部门能够在统一指挥下,树立保整体、促大局的意识,不随意拖延时间,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完成施工任务,确保施工可以更加有序、安全地推进。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浅谈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 【摘 要】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是全方位、多方面、立体的活动。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特点决定在其活动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误区,从而产生事故隐患。项目安全生产管理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弥补现在的不足,形成行之有效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关键词】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改进措施 前言 当前,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实施情况与期望的目标值偏差较大,涉及的管理问题较多。作为普通的现场安全管理者,简单总结出现阶段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了解相关信息,让更多部门、更多专业人士参与进来关注安全,抓好安全工作。加强对安全管理的认识,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寻求更好的安全生产管理思想和方法来指导实践。 1、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概述 1.1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概念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施工企业及有关单位对铁路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监督、协调和改进等一系列致力于满足生产安全管理的活动。 1.2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特点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大,周期长,涉及面广,从立项到投产运营后的整个周期中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各种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就施工阶段而言表现出以下特征:(1)风险存在的普遍性。(2)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3)风险发展的渐变性。(4)风险表现的多样性。 1.3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原则 (1)“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它体现了安全和生产的统一,生产和安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不能分割更不能对立。在生产过程中必需建立事事有人管,人人抓安全的工作机制。 (2)“安全具有否决权”的原则 在对项目各项指标考核、评优创先时,安全指标没有实现,其他指标顺利完成,仍无法实现项目的最优化,安全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 (3)“坚持动态安全管理和全过程控制”的原则 生产活动中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安全管理,时时刻刻关注安全。 (4)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 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整改预防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责任领导不处理不放过。 1.4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 目标可分为:识别项目的各种风险;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害;总结风险带来的教训。 2、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2.1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问题 由于施工单位处于主体和核心地位,因此安全问题主要出在施工单位身上。具体表现: (1)项目管理模式上。铁道部一致要求推行架子队扁平化管理模式,而从根本上没有解决工程分包问题,导致了施工管理不严格,安全培训不到位和安全投入不足或基本没有等情况。 (2)施工单位成本管理。施工单位为谋取效益,在施工过程中低单价操作,而包工头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会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导致安全事故的不断出现。 (3)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力度薄弱,管理体系不能正常运转。项目部、分部安质部缺失作业队的安全管理,这恰恰是安全管理末端重点,违章作业、违规施工、违章指挥频繁发生。 (4)施工安全设施不够完善。临近既有线施工的安全警示设置不规范、不标准,基坑、高空作业等临边的防护不到位等现象较多。安全措施费的投入未真正落实安全生产上,致使安全工作实施困难。 (5)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由于施工现场人员流动性大,队伍多,人员统计与培训工作难度大,未经培训上岗作业的人员较多。 2.2勘察设计单位主要安全管理问题 勘察设计单位不按要求进行勘察或设计,使勘察设计结果存在缺陷,缺少现场调查,安全措施设计考虑不周全,不能保证铁路工程和施工人员安全。在施工配合过程中,需要设计出方案解决的安全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错失良机,安全风险问题恶化。 2.3监理单位的主要安全管理问题 未独立建立安全监理工作体系,缺少一套有效可行的、具有操作性的安全监理工作方法,缺少成熟的验收标准。目前唯一套《铁路工程基本作业施工安全技术规程》及各专业施工安全技术规程,未引起各参建方的重视,甚至没有推广使用。目前安全管理都是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文件性质工作要求,针对性和具体操作性不强,安全管理工作大部分停留在了书面管理上,监理现场实施安全管理难度大,执行效果不好。监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安全管理理解和思想认识有很大的差距,想要达到一个较高层次的水准,落实人人管安全、人人抓安全存在一定的难度。 2.4建设单位的主要安全管理问题 由于建设单位没有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和系统的工作方法,针对现场管理随意性很大,更多的是无纸化管理或转发文件管理,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不严格。 2.5政府法律和监管不到位,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滞后,管理出现真空 政府的安全生产管理监督行为流于形式,检查停留在表面问题上,深层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起不到监督检查的效果。 2.6缺乏适合市场经济的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铁路工程建设投资规模和体制发生变化,安全生产管理与之不太相适应,因此政府主导安全监督管理出现管理漏洞,加之铁路施工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监管效率低,致使安全管理不到位,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并行的市场管理体系未形成。 3、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改进措施 3.1加强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的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优势在于使人们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受他人支配的管理,激发人们的活力,用目标来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现在项目安全工作开展更多是被动的的开展,由上往下强压,安全意识不强,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着侥幸心理。所以要实现目标管理就必须完善目标体系,层层制定目标,全员参与,注重实效,重视职工的培训教育,完善目标的评价制度,激励和处罚并举。 3.2加强铁路工程安全生产检查 铁路工程建设生产过程中检查并消除生产过程中因设备、人员操作、材料使用、工作环境等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的作用。安全检查时对组织者和参与者要求较高,根据规定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熟悉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认真检查。检查内容要分等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做好检查结果的处理,明确整改内容、期限、负责人和整改结果的验收。 3.3落实铁路工程安全生产责任 建立健全自我约束,安全目标责任,安全目标考核,安全目标管理监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将安全生产责任分解到部门、岗位、人员,在责任层面上分析和把握安全生产的存在问题,并对安全生产活动进行严格检查、考核、奖罚。 3.4加强铁路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以改善员工的安全行为,通过定期的的培训和内部教育,对施工单位的主要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其他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了解安全生产的意义和危害性,掌握安全生产知识,辨识危险源即采取的预防措施,熟悉岗位职责以及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劳动纪律等。 3.5安全生产监管应是全方位,多方面,多层次,突出安全生产工作立体效应 (1)树立安全也是经济效益观念,摆正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认识不到位是一切工作不到位最为深层次的根源。施工单位领导认识不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重经济发展、轻安全的现象依然存在,对安全生产工作消极对待或被动应付,没有把安全生产摆上重要位置,只把安全工作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这种管理思想观念是不成熟、不可取的。 (2)树立安全管理不能只盯着“不发生事故不死人”的观念 当前一些领导把“不发生事故不死人”当作安全生产工作的成效和目标,而这只是半截子工程。提到安全生产,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爆炸等恶性事故,然而安全生产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不能忽视,那就是生产在一线的工人们他们的安全健康。 (3)树立安全管理不能片面搞“整改事故隐患”的观念 只有运用系统原理,从整改事故隐患中及时做出了如何避免类似事故发生的具体措施,才能既治标又治本。因此,在工作实践中,要辩证地看待“整改事故隐患”,不能搞形而上学,要科学取舍。片面搞“整改事故隐患”,还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倾向。 (4)树立立体效应观念,多部门群策联防,综合治理 在安全生产管理概念中提到安全生产工作涉及众多的部门和相关主体的利益,日常的协调工作量非常大,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企业、工人环环相扣。安全生产工作问题,单靠哪一家的力量都很难解决,必须各方面齐抓共管。 (5)运用科学发展观理念,不断改进安全监管方式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目前许多安全生产监管部门都处于疲于应付的局面。要运用科学发展的理论,从以往重点对具体隐患的检查,转变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为主,查找企业的管理薄弱环节,促进安全生产体系的完善,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从以往重点以告知形式的检查,转变为随机抽查、暗访及巡查为主。坚决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以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安全监管人员成为企业安全员的不正常现象。对安全责任不落实,致使隐患加重、甚至发生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严肃追究责任。特别是要加大对责任人的处罚,确保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实。 3.6解决安全生产管理深层次的问题,坚决取缔违法分包、层层转包行为 铁路工程建设实行架子队管理缺乏相关的强制性保障,未得到有效推行。名义上是架子队,其实质上是分包,出现了包而不管的现象,安全管理工作交给包工头管理,岂能落实好?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体制问题,强化各个职能部门审批把关制度,使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实施有效地运转,才能真正落实全生产管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4、结束语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与生产是紧密联系的,因而管生产必须重安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艰辛的过程,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在我们能力范围内齐抓共管,认清安全高于一切,安全就是生命极端重要性。相信在今后的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通过努力一定能够实现安全工作目标。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创造学》在铁路安全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 【摘 要】本文阐述了铁路维修企业推广应用《创造学》的方式方法及所取得的创新成果,提出了《创造学》是人们创新的有力工具和解决难题的有效手断,其全新的思维方式是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关键词】推广应用;《创造学》;为安全生产服务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以加速度进行更新,铁路新设备、新任务迫使人们去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技能,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创造学》是人们开发智能、开发创造力的一门新学科,而且由于它好学、易懂,方法简单多样,适应范围广,能够立见成效。对于铁路基层站段、车间在安全生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方面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多年来,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金温铁路工电部内积极推广应用《创造学》,大大提高了职工的创造力和现场技术攻关能力。几年来职工共提出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一百三十多件,解决生产关键问题二十一个,完成技术革新十六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职工技术业务素质和设备维修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在安全生产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截止2014年2月28日,工电部实现无一切行车事故4986天,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1 《创造学》的推广与普及 《创造学》引进我国已有几十年了,但推广普及面还不够广,对铁路企业来说,推广应用《创造学》也可以说是起步比较晚,特别是基层站段,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创造学》了解不多,应用更少。多年来,“创新”一词使用率很高,大到国家级的科学技术、治国理念、经济体制的创新;小到铁路站段、车间、班组的维修管理体制、检修方法的创新;从站段管理层到班组员工都想提高自己的创造力,都想为企业出谋划策,都想为企业创新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但苦于找不到创造的对象和方法。那么《创造学》可以帮助您解决这个问题,会使您受益终身。如果全体员工都普遍掌握创造技法并用其去指导我们的工作,开发出我们每个人的潜在的创造力,那么我们的企业就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有可为,永远立于不败这地。 多年来,我部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实际,在职工中组织学习、推广和应用创造学,深受广大职工的欢迎。五年前,在通信专业率先举办了第一期《创造学》培训班,概括讲解了《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紧接着详细讲解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国内外应用创造技法所取得重大成果的实例,很受职工欢迎,特别是一些现场技术骨干,对此很感兴趣,要求学习一些具体的创造技法。根据职工的要求,我采取了边学习、边应用、边进行智力训练的方法。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就利用所学的“缺点列举法”解决了生产关键问题3个,提出合理化建议13项。 推广普及《创造学》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必须结合安全生产实际和本单位人员素质情况进行。培训的内容、方式应有所不同,应因人而异。 如推广普及的对象是现场工人,在学习的内容上,应选择那些简单易懂,在实际生产中能经常用到的创造技法进行学习。在培训的方式上要选用直观的教学方法,结合生产实际去讲解,使他们觉得《创造学》并不深奥,距他们每个人都不遥远,只要努力学习,都能掌握,都能出成果。如:现场老工人葛春荣,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在学习“缺点列举法”、“和田十二法”等常用创造技法后,针对金温公司原有铁路道口电话的问题,利用“缺点列举法”,找出了原道口电话的5项缺点,又用“和田十二法”中的“加一加”技法,在原有的道口电话机上加装了受信放大、交流电铃、自动转换备用电源、电子振铃器等。研制出适合多台电话并接的道口专用电话,克服了原来通话声音小、振铃电压低、呼入铃声小的问题,提高了道口电话的运用质量,保证了行车安全,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 如果推广普及的对象是管理人员,在学习内容上,应重点学习“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团体创造活动及其组织技法”。如果推广普及的对象是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的重点应是“创造性思维和新产品开发”技法,使他们学有所用。 2 创造学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推广普及《创造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创造学》为企业安全生产服务。宣传普及是应用《创造学》的过程,而应用《创造学》解决实际问题则是推广普及《创造学》的目的。多年来,创造学在我部应用的范围不断拓展,从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到经营管理和目标决策,从安全管理到安全基础建设上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长期以来,铁路基层站段、车间在一些安全管理、技改项目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往往是主要领导召集各科负责人,开会研究讨论。有时由于意见不统一,会相互指责,领导很难下最后决定,造成时间的浪费和时机的流逝。主要领导苦于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通过学习《创造学》和智力训练,使我部员工在在传统思维方式上有了新突破,拓宽了思路,掌握了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如:我部开展的“四个一”安全活动办法,就是利用创造技法中“缺点列举法”、“头脑风暴法”制定出来的。通过对前几年一直延用的安全活动办法进行缺点列举,共列举出7条缺点,然后又组织相关负责人、技术人员、现场工人共8人,利用“头脑风暴法”,召开智力激励会议,由办公室主任召集,明确议题,并要求在会议期间不能对别人提出的方案、意见进行批评和否定。无论职位高低一律平等,为与会者创造一个平等、自由、敢想、敢说、畅所欲言的宽松环境。经过1小时的热烈发言,共提出各种创议26条,记录员全部记录下来,经会后整理、筛选、归纳,最后形成了内容充实、形式新颖、简单适用、深受职工欢迎的“四个一”安全活动办法。该办法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受到职工的一致好评,因活动效果好而受到浙江省国资委的表扬。 随着《创造学》在职工中的推广和应用,职工应用创造学的愿望月十分迫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引导,为职工提供施展创造才能的机会。部每年给各车间下达技术创新计划,要求职工利用创造技法自选项目。由于职工已经初步接受了创造学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技法,大大扩展了思路,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在设备大中修、技术改造、病害整治中,都能把所学的创造技法与生产任务紧密联系起来,解决了一些生产关键问题。如:为了解决山区铁路通信不畅的问题,我们采用了“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技法,用其它通信运营商已有的设备为自己服务,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为金温铁路建立了一个可靠的“立体通信网”,使金温铁路通信从单一脆弱的一条线,变为能与移动、联通、铁通互通、有线和无线互通,在几乎不投入资金的情况下,实现了金温铁路移动虚拟网手机直拨金温铁路自动电话的功能,同时也实现了机车与机车、机车与车站、机车与调度的长途无线通信。当金温铁路没有环保护的光缆中断时,可确保金温长途通信不中断。又如:局电务处要求通信部门要配备多台事故障救援电话,当铁路发生事故时要在第一时间赶赴事故障现场,及时接通电话。接电话需要电话机、电话线、照明灯、雨伞行等备品,其重量超过80公斤,且携带不便,浪费事故救援的宝贵时间。针对以上不利因素,我们在重量上用了“减一减”、在外型上用了“变一变”、在体积上用了“缩一缩”、在功能上用了“加一加”的思路提示法,研制出携带方便、组合式、功能齐全的“便携式事故障救援电话机”。在金温线“10.8”事故障救援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受到现场指挥的表扬。《创造学》不仅仅在通信专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工务、路桥、信号、电力等专业也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大大促进了安全生产。 多年来,创造技法已被我部员工所接受,并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应用。通过推广应用《创造学》,使我们认识到:创造技法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有力手段和创新工具,其全新的思维方式是我们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创造学》好比是种子,职工群众好比是沃土,只要我们把《创造学》的种子播撒到职工中去,就会结出丰硕的创新成果。我们相信,全面推广应用《创造学》的群众性创造活动将不断兴起,将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就会在生产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将有所收获。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融合“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 提升铁路安全生产管理能力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特有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对鼓舞人、凝聚人、塑造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工作方式是用理性疏通人、用亲情教育人、用关爱接触人、用热情帮助人。在路局党委提出这一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后,在一年多的实践中显示出的它的强大生命力,在安全生产中显现出良好地实践效果,今后在推行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 党政 价值观 一、“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让铁路职工参与铁路安全管理“主人翁”地位理性回归 以往,我们铁路沿线小站的许多职工退休的时候都是卷卷铺盖就走了,对自己奉献一生的两根钢轨有着无限的不舍情怀,有着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回忆,但是这一切又有谁愿意聆听?工区的劳务工每天被泥水和汗水涔湿透衣服,冬天在湿寒中等着下一个作业天窗,夏天冒着烈日施工,他们何时又曾被我们记起过?他们捣固的道床,他们更换的轨枕,他们在荒野深山中看守着危石落岩,却都是我们安全的基础。如南宁、百色工务段党委给刚退休离开工作岗位的职工召开座谈会,领导干部亲自参加,回忆退休职工功绩,肯定退休职工贡献,让退休职工深情满怀回忆美好从前,寄予晚年祝福,给披红带花,真情感人。他们还给劳务工同样的政治待遇,职工开会同时参加,对有工作奉献的劳务工一起表彰,一起奖励,让在岗职工、退休职工、劳务真切感受这是我的家,我是这的主人,我要为我们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主人翁”地位理性回归,“让安全理念成为行为习惯”,把“要我讲安全”真正转变为“我要讲安全”。 二、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唤醒铁路职工真诚热爱安全管理的良知 铁路沿线大部分地区环境艰苦,文化生活匮乏,位于南昆线上的板其车站就是这样一个小站,来到这个小站,给人第一眼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四面环山,车站“吊”在一座大山腰上,两头隧道一夹,在偏僻的山沟里进也进不来,出也出不去,与世隔绝。站长梁忠华没来以前,这个站的职工心是死的,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是厌恶、憎恨但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干的态度,更不用说对安全管理是真诚热爱的了。这种工作态度的最直接表现就是,车站值班员在给列车放通过信号时是坐在椅子上歪斜着身子用棍子捅控制台上信号按钮,每当接到外边打进的电话时,开口就说“板其监狱”。他们对工作岗位热爱,被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得不到“亲情”关爱所埋没,于是他们在拿岗位消遣,拿安全开玩笑。正是站长梁忠华来后,用热情营造幸福环境,用激情点燃事业希望,用“亲情”帮助后进职工找回爱岗敬业良知。从此这里成了爱岗敬业乐土,成了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业典范,成了南昆线上的先进站。每一个正常人都有正常的良知,“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帮助职工把埋没很久的敬业爱岗良知给找回来,当敬业爱岗良知给找回来后,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岗位、重要项点还怕没有人去落实吗? 三、 “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调动铁路职工克服安全管理工作困难的力量 南昆线冗百线路工区管辖的线路,小半径曲线多、伤损钢轨多、失效枕木多、线路几何尺寸变化快,生活条件困难,经常持续缺水,生活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保障线路安全的任务虽然艰巨,但他们却充满干劲十足,充满信心,因为他们有着他们的好兄弟汪伯华,大家信服他,愿意跟他干。他业务不仅熟,工作带头,对每一名职工,他都当成兄弟姐妹,张哥李姐地称呼他们。他们也把他当成知心人,大事小情都愿意和他说一说。有时候干活累了或发奖金了,他会在收工后自己掏钱买来酒菜,在宿舍和大家聚一聚,聊一聊,讲讲工作中的问题,说说下一步的干法,融洽职工之间的感情。沙厂坪工区有位职工原来一心想调走,和汪伯华干了一段时间后,段里要调他到条件好的工区,他死活不愿意走。后来,汪伯华因为工作需要调动时,职工们都流下了真情挽留的眼泪。2006年以来,汪伯华同志先后把5个后进工区带进全段先进班组行列,被誉为“后进班组的119”。为了全面掌握工区线路设备质量,别人每月检查一遍,他往往要检查几遍,确保不漏一个病害、不留一处隐患。几年来,他所在工区负责维修的线路设备质量始终排在全段前列,线路质量优良率达95%,合格率达100%;他所带的沙厂坪、冗百工区多次荣获南宁铁路局先进班组、标杆班组和铁道部工人先锋号等称号。他时时处处为职工着想,每年春节、“十一”等长假,总是主动提出留在工区值班。职工们都说:“跟着这样的工长干我们没的说,这样的共产党员我们打心眼里佩服。”他真正做到用真情把人心拢起来,确保线路安全。 四、“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能让“严格管理”与“亲情关爱”和谐配套 铁路企业的“半军事化”属性注定铁路企业需要“严格管理”。但是光又“严格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容易陷入被动、机械管理状态中,让职工在机械状态中抵制管理。单纯的“严格管理”可以让职工怕,但却不能让职工服。职工在抵制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是“劳资交换”的态度,即,给多少钱,干多少活。既没有为企业尽职尽责的主动性,更没有工作幸福、幸福工作的归属感。无论科学技术多么发达,人还是操控机器设备的主体,是生产劳动的主要动能,想单纯依靠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来取代人工发展生产的想法至少现阶段是不可行的,离开了人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主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没有办法实现。只有让“严格管理”与“亲情关爱”和谐配套,才能抓住人这一主导安全风险的核心要素,实现安全风险管理的科学发展。 五、小结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摒弃那种“非敌即友”、“非正即反”的两极化思维,坚持“注重典型开路、注重领导方法、注重干部作风、注重职工想法、注重营造氛围、注重方式方法”的“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将“严管”与“关爱”和谐统一,以实现铁路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浅谈铁路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 【摘 要】 针对当前的铁路施工,本文从铁路安全管理认识、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安全管理的四点措施及安全管理具体做法。 【关键词】 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铁路建设得到了蓬勃发展,由于安全管理跟不上规模的扩大,对新技术的安全特性认识不足,以致新运营的线路屡次发生故障、事故。为了有效的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将事故控制在最低限度,必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方针,通过几年的铁路建设安全管理工作,笔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安全管理进行了思考。 一、铁路安全生产管理的意义 铁路安全生产就是运输系统运行秩序正常、旅客生命财产无险、货物和运输设备完好无损的综合表现,是在运输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上述目的而进行的全部生产活动协调运作的结果。铁路运输生产的根本任务就是把旅客和货物安全、及时地运送到目的地。起作用、性质和特点,决定了铁路运输必须把安全生产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而安全管理,就是直接控制和保障安全实现的有力工具。它是稳定运输安全局面的手段。如果安全形式不稳,不断发生事故,势必打乱运输秩序,干扰总体部署,分散工作精力,社会舆论也会反映强烈,铁路工作会处于被动状态,铁路改革与发展就会失去了重要前提与基础。因此,稳定运输安全格局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没有良好的运输安全环境,一切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谈起,为保证铁路改革与发展顺利进行,必须把安全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二、铁路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随着铁路快速发展,因建设造成的重大生产事故和运营事故不断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危害,当下的安全生产管理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一)当下的安全管理它不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安全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现阶段我们强调了“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在安全生产责任制中规定了各个阶层、部门、各级人员应负的职责,但实际上抓安全的除去专职的安全干部外,其他工作人员很少对安全工作去系统地贯彻。 (二)当下的安全管理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大部分停留在口头上。安全工作很少讲经济效益,很少与经济效益挂钩。施工中发生伤亡事故,到底造成多少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没有认真去统计。 (三)安全工作着重于对已经发生的伤亡事故的分析处理,而对事故前的预测、防范工作却欠缺,即属于事故管理型的,而不是事故防范型的,没有真正做到“预防为主”。 (四)安全认识不到位,重生产轻安全,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缺乏法律观念和意识,逃避承担法律义务和责任;没有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安全意识谈薄。甚至有“死人算什么,施工哪有不死人的,不就是赔几十几万嘛,有什么了不起”的非人道的错误思 (五)安全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管理手段落后;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安全管理大多以罚代管,忽视设备和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忽视安全设施的建设;有些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目的不是用于管理而是应付检查,不仅不重视制度的建设更不重视制度的贯彻落实。 (六)事故应急预案和预案的实施有明显不足,在诸多的事故救援过程中应急救援响应的启动迟缓,应急救援预案的实施错杂无章。充分显示了应急救援工作重视不足,应急救援演练华而不实。 三、铁路安全生产管理的四点措施 (一)统筹全局,实行系统安全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导致发生灾害性事故的原因是很多的,包括人、设备和环境等因素,如人的误判断、误操作、违章指挥及违章作业,设备缺陷、安全装置失效、防护器具的缺陷、作业方法及作业环境的缺陷等。所有这些因素又涉及到设计、施工、操作、维修、贮存、运输及经营管理等许多方面。因此,安全是同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环节和条件发生联系并受其制约的,不考虑这些联系和制约关系,只是孤立地从个别环节或在某一局部范围内分析和研究安全保障,是难以奏效的。 (二)落实“预防为主”,进行预先安全分析与评价 预防事故的关键在于认识危险,进行危险性预测,运用科学知识和手段,对施工中实际存在的危险及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其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和推断,进行危险源辨识,明确施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危险所在并进行预防,同时也可对各种设计方案能否满足施工安全性的要求进行评价,作为制定措施的依据。 (三)对危险性施工进行归拢统计定量分析 安全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界定的问题,也就是界定是否安全,可行与不可行的界限。对危险性施工进行归拢统计定量分析,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研究故障和事故同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揭示其规律,就可以 对危险性等级及可能导致损失的严重程度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为选择最优的安全措施方案提供依据。 (四)落实安全投入,把安全与生产统一起来 安全生产费用的足额使用是施工过程中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物质保障,安全生产费用的足额、合理、科学使用才能保障施工的安全性、可靠性(安全性是指没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把可靠性、安全性和生产稳定三者结合起来,是施工决策与施工管理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则。 四、安全生产管理的做法 (一)形式多样的进行宣讲、培训安全知识及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生产管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放在重点位置;在教育途径上要多想办法、要多管齐下。不仅要通过安全培训、常规性的安全教育,还要充分发挥安全专题会议、安全画报、宣传条幅等多种途径的作用,不断加强宣传效果; (二)“以人为本”是安全管理的核心 施工生产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者、被管理者、管理的初衷及最终目的都是人。 安全生产管理人是最根本的,需要重视人、激励人,就要在管理方式上实行民主化。一项决策做出之前,应把方案拿出来,项目经理组织一线施工人员逐层进行讨论,做出反馈意见,必要时可以跨级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正确和实施的顺利。 (三)加强安全考核 一是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安全考核达标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数额必须大; 二是评选安全标兵、安全先进生产者,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充分发挥“形象激励”、“内在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的激励作用。 (四)安全管理要全员、全方位管理 所有施工生产过程都会存在不安全因素,都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危险性。所以生产过程中,必须考虑其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必须工程技术、物资设备、工程试验、综合管理、商务合约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严格要求,从而确保安全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五)安全管理要常抓不懈,建立长效机制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从一个项目进场开始,要一直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直到竣工。在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安全管理,检查、监测、识别、评价并控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总之,施工过程中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和现场安全检查,严格按有关规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要及时查出隐患,认真进行整改,制定安全防范措施,保证安全生产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防止出现新的事故隐患;要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得安排没有取得特种作业资格的职工从事特种作业;全面推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浅谈铁路工务物资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 【摘 要】 线路设备及其零配件等物资是工务段完成铁路线路与桥梁养护和维修任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其管理水平及关系着列车行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是工务段实现其节约型运营模式的关键。本文从物资管理对铁路安全生产的意义出发,针对当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提高铁路工务物资管理水平的具体方法。以期在确保物资供应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消耗,实现铁路整体的安全、高效、及节能运行。 【关键词】 物资供应 铁路 规范管理 采购计划 1 工务段物资管理对铁路安全生产的意义 作为铁路系统的基层单位,工务段担负着线路与桥梁设备等的养护和维修任务,其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对铁路道口的看守和巡道等确保线路安全、顺畅的运行。而在确保铁路安全生产的工作中,作为线路日常养护与维修的物质基础,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线路设备及其零配件当然是不可或缺的。线路设备及其零配件主要包括钢轨、轨枕、曲线、道床、防爬设备及连结零件等。这些设备与配件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线路结构,在承接机车荷载的同时,为列车运行提供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结构部分满足相关的强度和稳定性标准要求,各部分之间连结紧密顺畅,才能保证列车按照既定速度平稳、安全、连续地高效运行。 一方面,随着铁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路设备及其配件的技术革新也不断涌现,如何应用强度高、韧性好、使用寿命长的配件,使线路的维修养护工作上升到更高的技术水平,已经成为了摆在工务段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线路维护所需的大量设备和配件成本高、占地多,特别是在经营自主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物资材料成本已经成为了工务段运营中的主要支出,因此,采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做好线路维修计划和设备台账的标准化,使线路物资的管理紧跟现场,推进节约型工务段的建设工作,也就成为了工务段管理的重中之重。 2 当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问题的发生,主要是受到了传统铁路物资管理体制的影响。与其他行业相比,铁路物资的设备及其配件多为专用器材,往往由铁路局本身负责组织供应,其管理的统一性和集中性非常大。传统的分配供应体制在国家批准物资申请后,统一分配,造成了供应机构重叠、储备分散、成本提高、管理绩效不理想等问题。而随着铁路经营改革的推进和铁路局市场主体地位的落实,各铁路局、各工务段也开始转变观念,开展精细化管理以促进成本节约型运营模式的实现。然而在合理控制开支的过程中,工务段的物资管理也呈现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需要引起相关管理者充分的重视。 首先,在构建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落实物资采购审批、执行等制度时,常存在因管理者责任心不足而导致的违规现象;其次,目前一些工务段提出了“零库存”的物资管理目标,以期通常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来提高铁路设备与配件的利用率,但落实到实践中,就变成了无计划的随买随用,无法发挥预算管理体系的优势;再次,虽然各工务段都建立了物资管理台账,但台账登记的不够规范和及时,导致台账形同虚设,未能充分实现其管理职能;此外,各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操作系统未统一、监督机制不健全等情况,也都是目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3 提高铁路工务物资管理水平的具体方法 3.1 建立可追溯机制 切实落实管理制度 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及其执行力的提高是铁路工务物资管理增效的先决条件。在制度的制定环节,应首先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删除其中与现代铁路企业经营不相符合的条款,增加新体制下需要落实的项目,并重视对约束不明条款的细化和明确。而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则应通过有力的监督,建立“谁经办、谁负责”的可追溯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将员工在采购渠道、配件质量、供应时效、工作程序等方面的工作绩效与经济奖惩相联系,并通过使用责任追究警示板、红黄牌警告的形式,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警惕感。 3.2 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与“零库存”目标的实现 预算管理系统的建立应以切实掌握现场维护工作所需物料的现状为前提,科学测定能耗指数,完善费用标准体系,对不同部门不同季节需要采购的物资、数量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管理,提高计划的准确性;通过强化物资采购计划审批制度,确保计划的实施兑现;并优化库存结构,合理定量储备设备、配件,并根据各仓库日常消耗数量,正确分配到各仓库。此外,还应依托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建立一个规范、有序、可靠的信息化平台,从而提高核算的准确性。 物资管理“零库存”的目标是通过减少库存而增加工务段资金的流动性。因此应在预算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对部分常用物资和配件,实行“以厂代储”、“以用定购”、“以店代库”、“零距离供货”等管理措施,“以厂代储”和“以用定购”是指将没有使用的配件物资作为供应商产品存放在物资仓库内的,由材料科暂时负责保管,不形成购销关系。“以店代库”则是指对于金属类、工装设备配件等的供应,通过合理的程序,在本地区选择一家供应商,机务段采用“以用定购”、“代保管”的形式对其产品进行使用和保管。上述办法的实施,有效减少了流资的占用,并通过供货距离的缩短,缓解了物资供应压力,确保了物资供应的及时性。 3.3 台账的规范管理 为使现场数据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在台账及其他技术资料中,工作中应要求所属各车间、工区保管好上年年末的配线图、综合图、道岔铺设图、以及道口登记簿等技术资料;对于钢轨、成段更换轨枕等的维修更换与钢轨、轨枕、道岔等的大修更换应及时填写设备变更通知单,并上报线路技术科,所在工区一并修改钢轨轨枕台账,确保各类台账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以现场的技术数据为准,做到技术资料与现场技术数据相符。确实要对技术资料进行变更时,必须书面提出设备变更申请,上报线路科,接到线路科下达的变更通知后,方可进行设备的变更,并应填写设备变更通知单。当年大机作业后的技术资料应及时修改现场技术数据,做到资料与现场技术数据相符。此外,台账的填写必须依据相应的填写规范,填写并整理完成后应妥善保管,并须采取定期与随机两种方式进行抽查和检查,确保填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 结语 从工务段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看,目前的物资管理水平还未能满足现代化铁路企业的组织需要与列车行驶的安全需求。有鉴于此,工务段管理人员应对物资的采购、储备、供应等经营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根据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力求以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机制确保各种设备及其配件供应到位,并以有力的监督,达到物资供应质量提升和成本消耗降低的效果,最终实现铁路系统的运行安全。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浅谈铁路工务物资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 摘 要:线路设备及其零配件等物资是工务段完成铁路线路与桥梁养护和维修任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其管理水平及关系着列车行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是工务段实现其节约型运营模式的关键。本文从物资管理对铁路安全生产的意义出发,针对当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提高铁路工务物资管理水平的具体方法。以期在确保物资供应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消耗,实现铁路整体的安全、高效、及节能运行。 关键词:物资供应 铁路 规范管理 采购计划 1 工务段物资管理对铁路安全生产的意义 作为铁路系统的基层单位,工务段担负着线路与桥梁设备等的养护和维修任务,其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对铁路道口的看守和巡道等确保线路安全、顺畅的运行。而在确保铁路安全生产的工作中,作为线路日常养护与维修的物质基础,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线路设备及其零配件当然是不可或缺的。线路设备及其零配件主要包括钢轨、轨枕、曲线、道床、防爬设备及连结零件等。这些设备与配件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线路结构,在承接机车荷载的同时,为列车运行提供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结构部分满足相关的强度和稳定性标准要求,各部分之间连结紧密顺畅,才能保证列车按照既定速度平稳、安全、连续地高效运行。 一方面,随着铁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路设备及其配件的技术革新也不断涌现,如何应用强度高、韧性好、使用寿命长的配件,使线路的维修养护工作上升到更高的技术水平,已经成为了摆在工务段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线路维护所需的大量设备和配件成本高、占地多,特别是在经营自主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物资材料成本已经成为了工务段运营中的主要支出,因此,采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做好线路维修计划和设备台账的标准化,使线路物资的管理紧跟现场,推进节约型工务段的建设工作,也就成为了工务段管理的重中之重。 2 当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问题的发生,主要是受到了传统铁路物资管理体制的影响。与其他行业相比,铁路物资的设备及其配件多为专用器材,往往由铁路局本身负责组织供应,其管理的统一性和集中性非常大。传统的分配供应体制在国家批准物资申请后,统一分配,造成了供应机构重叠、储备分散、成本提高、管理绩效不理想等问题。而随着铁路经营改革的推进和铁路局市场主体地位的落实,各铁路局、各工务段也开始转变观念,开展精细化管理以促进成本节约型运营模式的实现。然而在合理控制开支的过程中,工务段的物资管理也呈现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需要引起相关管理者充分的重视。 首先,在构建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落实物资采购审批、执行等制度时,常存在因管理者责任心不足而导致的违规现象;其次,目前一些工务段提出了“零库存”的物资管理目标,以期通常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来提高铁路设备与配件的利用率,但落实到实践中,就变成了无计划的随买随用,无法发挥预算管理体系的优势;再次,虽然各工务段都建立了物资管理台账,但台账登记的不够规范和及时,导致台账形同虚设,未能充分实现其管理职能;此外,各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操作系统未统一、监督机制不健全等情况,也都是目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3 提高铁路工务物资管理水平的具体方法 3.1 建立可追溯机制 切实落实管理制度 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及其执行力的提高是铁路工务物资管理增效的先决条件。在制度的制定环节,应首先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删除其中与现代铁路企业经营不相符合的条款,增加新体制下需要落实的项目,并重视对约束不明条款的细化和明确。而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则应通过有力的监督,建立“谁经办、谁负责”的可追溯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将员工在采购渠道、配件质量、供应时效、工作程序等方面的工作绩效与经济奖惩相联系,并通过使用责任追究警示板、红黄牌警告的形式,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警惕感。 3.2 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与“零库存”目标的实现 预算管理系统的建立应以切实掌握现场维护工作所需物料的现状为前提,科学测定能耗指数,完善费用标准体系,对不同部门不同季节需要采购的物资、数量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管理,提高计划的准确性;通过强化物资采购计划审批制度,确保计划的实施兑现;并优化库存结构,合理定量储备设备、配件,并根据各仓库日常消耗数量,正确分配到各仓库。此外,还应依托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建立一个规范、有序、可靠的信息化平台,从而提高核算的准确性。 物资管理“零库存”的目标是通过减少库存而增加工务段资金的流动性。因此应在预算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对部分常用物资和配件,实行“以厂代储”、“以用定购”、“以店代库”、“零距离供货”等管理措施,“以厂代储”和“以用定购”是指将没有使用的配件物资作为供应商产品存放在物资仓库内的,由材料科暂时负责保管,不形成购销关系。“以店代库”则是指对于金属类、工装设备配件等的供应,通过合理的程序,在本地区选择一家供应商,机务段采用“以用定购”、“代保管”的形式对其产品进行使用和保管。上述办法的实施,有效减少了流资的占用,并通过供货距离的缩短,缓解了物资供应压力,确保了物资供应的及时性。 3.3 台账的规范管理 为使现场数据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在台账及其他技术资料中,工作中应要求所属各车间、工区保管好上年年末的配线图、综合图、道岔铺设图、以及道口登记簿等技术资料;对于钢轨、成段更换轨枕等的维修更换与钢轨、轨枕、道岔等的大修更换应及时填写设备变更通知单,并上报线路技术科,所在工区一并修改钢轨轨枕台账,确保各类台账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以现场的技术数据为准,做到技术资料与现场技术数据相符。确实要对技术资料进行变更时,必须书面提出设备变更申请,上报线路科,接到线路科下达的变更通知后,方可进行设备的变更,并应填写设备变更通知单。当年大机作业后的技术资料应及时修改现场技术数据,做到资料与现场技术数据相符。此外,台账的填写必须依据相应的填写规范,填写并整理完成后应妥善保管,并须采取定期与随机两种方式进行抽查和检查,确保填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 结语 从工务段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看,目前的物资管理水平还未能满足现代化铁路企业的组织需要与列车行驶的安全需求。有鉴于此,工务段管理人员应对物资的采购、储备、供应等经营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根据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力求以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机制确保各种设备及其配件供应到位,并以有力的监督,达到物资供应质量提升和成本消耗降低的效果,最终实现铁路系统的运行安全。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加强山区铁路中间站安全生产的研究 摘要:本文对通过山区铁路中间站在接发列车和调车作业的程序、作业方法、作业人员素质与安全生产的关系,探讨山区中间站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并对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方法。 关键词:山区中间站 安全生产 接发车作业 调车作业 改进方法 1 山区铁路中间站技术设备、车流特点、运输作业情况简介 中间站是设置在铁路区段内的车站,办理列车接发、会让作业及摘挂列车的调车作业。中间站办理的技术作业主要是接发列车作业和摘挂列车摘挂车辆的技术作业。山区中间站设备规模较小,在我段皖赣、铜九铁路沿线中、小城镇和农村中遍布,在发展地方工农业生产、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中起着很大作用,在山区中间站可分为两类:①无摘挂作业的中间站;②有摘挂作业的中间站。 2 运输安全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山区铁路中间站的分布在远离市区、县城所在地,绝大部分中间站处于山区中的乡村,职工大部分跑通勤,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基本上不满意,思想负担较重,由于车站所在地人烟稀少,发生非正常作业往往都要靠在站当班职工自己控制,对他们的业务素质是个考验。 山区中间站运输安全工作分为接发列车作业安全、调车作业安全、客运、货运安全四个大的方面。每一分支中又由作业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管理、作业环境四个环节有机结合,才得以确保安全生产,所以要对各个环节加以研究: 接发列车作业安全,分为正常情况下,6502电气集中联锁设备正常,由于接发列车受联锁关系制约,可以集中办理行车闭塞、排列列车进路,故作业效率高,即使作业出错,也会受到联锁关系制约不能开放敌对信号机或排列敌对进路,从而较好地控制了闭塞关、进路关且具有较高的作业效率,运输安全情况较稳定。这时如果区输安全出现问题,必然是在人员、管理、环境三项中发生了问题。而当6502电气集中联锁设备故障及停电时,行车闭塞、列车进路均由作业人员人工操纵,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扳道员任一环节出错,均可导致运输事故。 调车作业中也分为设备正常和非正常,当设备正常时,要重点注意人身安全、连接员和调车长的配合,人员进入车档作业的防护,摘挂作业的程序,本务机牵引、推进的速度,严防超速。非正常作业中,车列压不死轨道电路造成调车进路不能随车到的移动出清后解锁,值班员不能确定车列运行位置,也就是联锁失效,这种情况一定要采用问路式调车方法。 从车务段近十年发生的事故案例来看,事故从时间上看易发生在夜间和正午,原因是作业人员易盹睡、夜间照明不好、能见度低。从作业上看易发生在非正常作业和调车作业中,这两种情况,因为6502电气集中联锁设备失效,行车凭证、列车进路均由作业人员掌握、作业环节多,调车作业中机车车辆是运动的,一些易想不到的有害情况会随时发生:如车辆溜逸、连挂超速,道岔转换不及时、轨道电路故障等。从行车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可知,事故的预防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严格执行接发列车的标准化作业程序,特别在非正常行车作业中,更要严控凭证、进路、信号关,通知列车调度员和车站站长,对关键岗位及行车凭证要双人双确认。班前一定要认真间休,保证班中充沛的精力。执行车站调车作业标准,对于调车进路,要严格问路式调车,出路、进路均要认真要道还道,对停留车辆要严格执行防溜措施。 3 加强山区铁路中间站运输安全的对策建议 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及调车现状分析 3.1 非正常接发列车安全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近年来,由于天气变暖,温差变化大,行车设备易发生故障,防洪防汛工作中设备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春夏之交的雷雨、夏季汛期的洪水、秋季的迷雾、冬季的降雪加上线路大中修,山区中间站非正常情况下办理接发列车明显增多,与正常办理接发列车相比,安全风险明显加大: 3.1.1 是联锁形式发生了变化。正常的信联闭设备停用或故障后,闭塞、进路、凭证等联锁制约关系,全靠人工操作控制,特别是作为单一指挥者的车站值班员,除了通过电话听取汇报外,对现场实际情况,几乎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解掌握,现场任一环节失误,均有可能导致险情。 3.1.2 是对作业人员技术业务要求更高。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对山区一个车务段来说几乎天天都有,而对某一个职工来说,有时一年就经历一、二次。俗话说“拳不离手”,难得一遇就显得生疏。且不同的施工内容,其行车组织办法也不一样,这对施工组织管理工作及作业人员业务能力带来了新的考验。 3.1.3 是非正常接发列车作业环节多、干扰大。要做到设备施工与列车运行兼顾难度很大。确保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安全,特别是确保旅客列车的绝对安全,任务异常艰巨。 3.2 中间站调车作业的安全特点 在山区中间站调车作业中,直接占用正线进行作业的占20%左右,占用到发线或与到发线相衔接的专用线、货物线上的作业占三分之二,也就是说:中间站调车作业的特点是:安全风险大,作业难度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首先,由于作业性质特殊,需利用列车运行间隙进行作业,稍有闪失将对正线及客车安全构成直接威胁。特别是如果因轨道电路出现失常或人为操作失误,在机车车辆占用的情况下转换道岔,出现的结果将不再是挤岔,而是车辆脱轨中断正线,安全风险大,影响面广。 其次,山区中间站无专职调车组,兼职人员业务水平、应变处理能力及作业经验均与专职人员有较大的差距,人员素质方面的差距只能通过强化相应的控制手段来进行补救。 3.3 确保非正常接发列车及山区中间站调车安全的有关对策: 3.3.1 从技术管理入手,不断严密现场安全的防范体系 通过多年的探索总结,中间站已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非正常接发列车控制手段,概括地说就是坚持两个“流程”。即:有计划施工中间站站长坚持“阅读施工计划-制定接发列车方案-方案报段审核-组织班组学习-召开协调会、预备会、点名会-现场组织把关-小结”的施工组织管理流程。遇设备临时故障按非正常办理接发列车时,车站值班员必须执行“派人现场检查-通知工电部门-汇报站长和列车调度员-站长现场把关-固定接车进路―双岗确认进路位置”的应变处理流程。 为确保中间站调车安全,应长年坚持以下四项基本管理制度:《未设调车组的车站调车,作业计划站长审核签字制度》;《调车作业站长现场把关制度》;《要道还道的问路式调车制度》;《停放车辆,对车辆的防溜及防溜措施4-6小时检查制度》。通过严密的控制手段,使作业安全可靠度不断提高。 3.3.2 从强化培训入手,不断增强作业人员的业务技能 根据熟练性工种技术培训的特点,应坚持反复抓、抓反复:首先,每年分批分期安排计划,组织非正常接发列车、调车实作技能“人人过关”培训,使作业人员的基本技能不断得到巩固;其次,根据现场具体需要组织实用技能培训,小站兼调车的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需要调车实用技能。 3.4 从分层管理入手,不断实现现场安全的有序控制 遵循逐级负责的原则,在安全关键控制上下功夫: 班组――按“安全自控形班组”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自控互控。如非正常接发列车,扳道员汇报进路未讲明道岔开通位置,车站值班员就必须进行追问,车站值班员填写好行车凭证在递交前,助理值斑员必须进行复核,从而在作业程序上相互“补位”。 中间站――按《中间站管理标准》及上级有关要求,遇有非正常接发列车及有关调车,站长必须立即赴现场把关;对有计划施工应认真做好有关组织工作;对停留车辆必须按规定检查安全距离及防溜措施。 车务段――在做好非正常接发列车及中间站调车有关组织培训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安全小分队全天候对中间站调车各关键环节、作业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巡查,对各中间站长非正常接发列车及调车作业现场控制到位情况进行抽验。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生产几个因素浅谈 摘要:本文通过对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生产几个因素的分析,探讨了铁路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一些方法,以此促进铁路施工在大型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关键词: 影响 安全生产因素 铁路施工企业是高危行业之一,其危险性主要集中在施工现场,要实现安全生产,就必须从现实和深远的战略角度看待安全生产,找出铁路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提高安全认识和加强领导,落实文明施工,实现安全生产。 一、目前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生产的因素 1、监督检查 由于铁路施工单位日常的安全监督检查体系不完善,安全监督检查体系运转存在问题、专职安全监督检查人员不足、安全监督检查措施力度不够、安全监督检查手段落后,难以适应铁路建设高速发展的要求。 2、人员素质 目前,铁路施工企业架子队中,作业人员80%以上是农村劳动力,特种作业人员缺乏。作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民工占的比例较大,其安全防护意识和职业操作技能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偏少;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更少,业务素质低,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往往在安全事故面前束手无策。 3、安全技术手段和安全教育 铁路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科技相对落后。近年来,随着科技含量高、施工难度大以及施工危险大的工程增多,大断面隧道、高墩大跨桥梁比例增大,大型桥梁制、运、架设备的大量使用,安全隐患越来越多,这就给施工安全生产提出新的难题。 高校中设立施工安全有关的学科非常少。农民工由于局限性,对安全知识的了解有限,有些施工单位农民工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和岗前安全培训往往流于形式。 4、安全防护 安全设施和安全防护用品是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铁路施工企业的个人安全防护除了常用的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等安全防护用品外,特种作业的安全装备质量低劣,且配备严重不足。很少有哪个工地普及了安全鞋、安全眼镜等安全防护用品。 5、铁路施工安全危险预测和评估 对铁路工程施工中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和评估,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大部份铁路施工的安全危险的预测和评估机制很不完善,对安全隐患排查基本流于形式,专项安全检查和专项安全技术方案的制定和审批也在走过场。 6、诚信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 由于市场经济的需要,为建设安全工程、精品工程,铁道部对铁路施工企业进行信用评价制度,这就使铁路建设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对铁路施工企业的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的诚信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是铁路施工生产安全的对策,在促进施工安全生产和维护社会稳定都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二、铁路施工安全生产的控制 1、保证企业信誉与安全生产相统一 信誉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施工安全是关系着企业的信誉。一个信誉好的企业必定具备完善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铁路施工企业是一个高危行业,施工现场是一个各种危险因素多、事故发生概率较大的地方,是一个对内构成安全威胁、对外则是自毁信誉的地方。因此,铁路施工企业必须要从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重视安全工作,以企业信誉为大局,以施工安全为大局的大局。 2、认清施工安全与企业创利的关系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创利。效益是人创造的,而人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铁路施工安全先要维护人的安全生产劳动,进而才能创造效益。铁路施工是人与材料、机械反复交往的过程。施工人员频繁地在这种地方活动,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事故,对此不仅要提高人的安全防护意识,还要增加安全防护设施。有必要的投入才可以换来安全,才可以换来安全的施工局面,短期的利益行为会留下安全隐患。安全施工的资金投入一定要与其创的效益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创效益。没有对施工安全的投入,就不会有稳定的施工环境,创效益也只是一句空话。 3、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在发生的安全事故中,大部分都是在现场作业过程中发生的,在施工过程中人起着主导作用。人的行为是可控的又是难控的,人员安全管理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难点。因此,对施工现场的人和环境系统的可靠性,必须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分析、判断、调整,强化动态中的安全管理活动。 3.1 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意识是作业人员认识事故危害和安全价值形成的自我保护意识,它是作业人员学习安全技能、生产安全心态、支配安全行为的思想保证。只有通过对作业人员的行为控制,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技能,让作业人员保持良好的安全心态,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正确的安全行为,才能达到预期的安全效果,才能促进安全生产而获得安全效益。 3.2 奖惩激励法:精神激励是重要的激励手段,它通过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在较高的层次上调动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让员工参与各种安全活动过程,让他们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参与决策,吸收他们中的正确意见。要求作业人员严格按照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作业,杜绝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发生。对安全生产的好人好事可采取评先进、发奖金、树立榜样等进行奖励。对违纪者的可采取罚款、通报批评、警告等处罚,奖励或处罚应按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处理。 3.3 管理制度控制法:安全生产管理是依靠安全生产机构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办法,直接对作业人员的行为实行管理。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并合理分配不同层次安全管理岗位的权力和责任。在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时,应考虑每个人合适的控制跨度,以确保每个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作业人员的作业过程进行监控,从而确保对自己负责范围内安全生产情况的有效控制。 4、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 由于物的能量可能释放引起事故的状态,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所有物的不安全状态,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物的不安全状态既反映了物的自身特性,又反映了人的素质和人的决策水平。 4.1 设备的本质化安全:是指操作失误和设备出现故障时,设备能自动发现并自动将其消除,从而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安全装置是在设备性能结构中保证人机系统安全,而给主体设备设置的各种附加装置,是保证机械设备安全运转和保证在可能出现危险状态下保护人身安全的安全技术措施。 4.2 加强施工设备的安全管理:控制设备最终因素是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可通过技术手段缓解和通过人的管理改善。设备的安全管理贯穿于整个设备的选择购置、安装调试、操作运行、维修停用等过程。主要包括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的安全审查与验收;安全操作规程规定;安全运行检查;维修保养、报废;安全检测、监控、检验档案管理等。 5、改善作业环境 5.1 科学的施工平面布置: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科学合理地规划、布置施工现场平。在施工实施阶段,根据要求设置施工便道、组织排水、搭建临时设施、堆放材料和设置机械设备、临时用电与出入口位置等。做到分区明确,合理定位。 5.2 施工现场根据施工项目的要求,划分为生产区(辅助作业区)、材料堆放区和办公生活区。生产区与办公生活区分开设置,并保持安全距离。对危险区域应设置防护措施,划分隔离,以免人员误入造成安全事故。对功能区的划分还应考虑交通、水电、消防和卫生、环保等因素。 6、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施工现场,需要大量有着高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安全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也不断提高,应用安全科技成果和产品,改善施工环境和条件,有效地保护施工生产过程中作业人员的安全。 7、提高安全认识 施工安全生产与安全认识的关系涉及企业的三个层次,即领导层、管理层、作业层。目前经常出现一些领导层、管理层说多做少、作业班组则听多做少的现象。三个层次的人员不单要认识事故的危害性,还要认识安全的必要性。首先领导要认清自身的责任,管理层要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操作员工要认识到安全给自身的益处。企业可以通过新工人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其中包括一些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举办安全知识技能培训班,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人施以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培训,以提高企业全体员工对安全的认识,要让员工做到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要让员工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安全文化知识和具备一定的安全技能。只有认识提高了,政策法规就能落实,安全制度就可以执行,进而才能实现安全生产。 8、加强领导 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加强领导即把与安全生产有关的责权利、人财物加以综合考虑,并实现安全生产目的。加强领导首先要领导层有法制观念,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要有责任感,要有及时、正确的安全决策;其次,加强领导,要统一思想、认识,确保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再次,领导本身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动员工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还要依照法律法规来管理,对查处事故要铁面无私,公正廉明。 9、文明施工和标准化工地建设 文明施工和标准化工地建设包括广泛的内容,如施工现场布置、工地整洁程度、材料堆放、各种标识标牌、员工生活风貌以及企业文化等。这些方方面面很多都是以安全为前提实行的。安全与文明施工是一件相互的关系,只有做好了安全工作,文明施工才能得以真正实行,而反过来,文明施工又可以促进安全施工。从某种意义来说,文明施工带来了安全,安全又保证了文明施工,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能给铁路施工企业带来实在的利益。 10、结束语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劳动者在经营活动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关心和维护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权利,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没有安全的保障,便没有员工的高度积极性,就没有施工生产的高效益。因此,安全生产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也是非常严肃细致的一项工作。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城市道路规划景观设计论文 一、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景观设计 (一)城市道路规划 城市道路规划是城市建设与未来发展的主要项目,在城市规划与管理设计中,管理辖区与具体的区域划分都要按照道路为标准进行划分,进行交通区域的运输网络项目规划和具体细节的设计,将一系列的城市道路组成部分进行联系,并相互协调,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加强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可以帮助城市美化环境,提高城市艺术设计风格,提高城市美化效果,让一个城市展现出其魅力与特点。城市中的道路规划与道路系统设计需要针对城市具有使用和功能组织情况进行细节划分,制定城市发展特殊的规划布局,城市道路系统中,满足城市交通的设计需要,形成良好的城市发展面貌,对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形象设计都有很重要的影响。通过道路规划与设计,提高对城市道路的设计需求也很有必要。加强城市道路规划的秩序,改善城市道路规划的整体布局,按照一些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标准化建设。其要求为:①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和合理的交通运输网;②满足、适应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③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结合具体城市的用地情况组成不同的道路系统;④充分利用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合理规划干道路线走向,减少工程量;⑤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⑥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地铁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二)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景观设计、人文景观设计、创意景观设计等内容。在景观设计与规划道路的过程中,生态景观的主要内容要满足地理、文化、区域等因素的标准,满足现实需求。在不同学科中研究城市景观设计,要满足城市园林景观的需求,要满足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的要求,在自然景观中,主要包括自然景观设计内容,其中有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构筑物、广场等。这些景观要素为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必须对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组织,并且结合风水使其形成完整和谐的景观体系,有序的空间形态。在城市景观设计的内容中,主要的景观设计价值在于城市景观设计的服务能力。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考虑将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相互结合,将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和城市公园规划形成配比,加强城市内公园规划、滨水绿地的相互规划,加强旅游度假区和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国传统符号种类很多,有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凤、貔貅、双鱼、蝙蝠、玉兔等;有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还有中国传统的宝相植物:牡丹、荷花、石榴、月季、松、竹、梅等。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采用以上传统符号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运用形式多种多样,可镶刻于景墙、大门、廊架、景亭、地面铺装、座凳上;或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出现;或与灯饰相结合。(三)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城市道路规划指的是城市交通、休憩道路详细设计、建造、使用、反馈的整体过程,然而城市景观设计包含在城市道路规划的建设项目中,城市景观设计更多的指的是城市公园、绿化带、湖边、河边的一系列绿化景观设计。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通过城市绿化本身与城市建设本身结合在一起,为了帮助城市道路建设更好的完成绿化覆盖,保证城市道路的使用美观效果,城市景观设计必须要保证持续改进道路规划的细节,改进绿化与休憩带的细节处理,设计更为人性化的城市道路空间,保证城市景观设计的创新性设计和发展。在道路上拥有不同的种植林木、丛林设计要有层次感、例如在混凝土浇筑的树木景观,灌木丛设计,人行道树木等等,丰富了城市的面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要符合城市的整体规划目标,这样才能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二、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创新策略 (一)重视道路规划的前期分析 在进行城市道路的规划中,需要重视道路规划的前期分析,在注重分析的前期准备过程中,要做好各项工作的准备工作。在设计阶段要了解好施工和城市规划的方向,掌握具体的成本投入以及损失数量,从而对即将施工的道路建设成本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在具体的前期规划内容中要注意几个工作内容:第一,充分了解城市规划的整体状况以及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在其中的定位,这样在进行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才能够从全局出发,掌握相关资料与信息,为今后的设计工作打下基础。第二,对进行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城市进行详细的了解,其中包括历史文化、人文环境以及建设条件等。城市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就是这一城市形象的展示,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各项因素,并将相关信息融入到设计之中,从而展现出城市特色。 (二)坚持最优化设计 在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第二个重要创新,是要掌握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包括对最优化设计和科学设计的重视。要考虑到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等城市道路规划的新趋势,在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重点工作中,认识到低碳节能的重要性,要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本地的地理风貌和环境因素,考虑到具体城市中的一些特殊情况,考虑到多层次、多种类的植物群落的设计,要符合本地区的要求,还要考虑到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创新的规划,营造出一个新的设计方向,在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中根据绿化情况实事求是。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也是最能体现城市文化的设计,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与城市特色等因素,不然所有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都一样,那么就无法展现出这个城市的独特风貌与文化特色,也就失去了设计的意义。坚持最优化设计除了让城市环境达到最美的效果外,还要让城市具有活力,展示出城市的特色和地理风情,改善城市本身的风貌除了在道路傍边的园林设计上进行创新外,还要在人文、历史角度进行本土化改进。 (三)加强关键设计点的监督 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准确掌握设计要点,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要充分考虑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周围环境,城市道路的设计是离不开城市环境的,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其设计是否与周围的建筑与环境相协调,是否能达到良好的比例关系。要配合之间完整的协调关系,加强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创新的合理组成,从形式上规划道路的布局,随着城市车辆的增加,道路的创新规划要保证车辆和人之间的分流,要完善通行效果。在视觉效果上要让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融合为一体,让城市道路规划成为一条动态序列的景观廊道。第二,确定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结合生态建设风格,让道路规划与绿色景观设计形式结合在一起,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设计,根据不同城市规划的地域特点,确定绿化形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规划中加入景观设计因素,提高了城市化道路建设与规划创新,改善了城市居住环境,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动力,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创新就是利用两者相互结合,不断加强城市道路建设与规划的可行性与科学性,让城市景观设计更加完美与科学。 作者:张旻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美术学院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论文 1道路景观设计调查分析——以长沙市为例 通过对长沙市市区主要道路景观进行调查,从道路绿化、道路铺装、道路附属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1)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长沙市道路绿化树种整体选用香樟、海桐、红花继木、杜鹃等长沙常见植物进行美化。长沙道路绿化景观大体采用乔木、灌木、绿篱等形式结合。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是道路景观的重点,既要考虑艺术效果,又要考虑功能效果。在树种的选择上应以适应当地生态环境、无臭味、无飞絮、寿命长为主要依据。在植物配置上,应以乔木为主体,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实现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适当点缀花草,利用植物本身的形态、色彩、季相等特点,按照反差、对比、渐变等美学原理构成绿化带,形成多层次的道路绿地景观。 (2)道路铺装设计。 长沙市道路铺装色彩繁多、形式比较丰富。长沙道路铺装主要采用方形、条形、弧形等各种形式。城市道路铺装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影响着城市的风景。因此,道路铺装设计在考虑了材料的环保性、排水透气性之后,应注意与周边环境调和,运用有地域特色的铺装材质,丰富地面铺装,有效实现视线的引导,起到地面标识的作用。色彩、形式与质感是道路的表现手段,而这三者也一般是衬托风景的背景,因此在铺装设计时,色彩的选择应是沉稳而不沉闷,鲜明而不俗气;形式上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因场所不同而各有变化,起到点缀装饰的效果;质感以粗糙、坚固、浑厚者为佳。不同的色彩、形式、质感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因此,在铺装设计中,有意识地利用这三者的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空间的气氛。 (3)道路附属设施设计。 长沙市道路附属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市民活动的需要,但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就是将各个不同的道路附属设施,通过整体统一的风格定位,创造出与城市整体环境相呼应的新景观。城市道路中的附属设施以其服务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供人们欣赏的双重功能,方便人们和美化着城市,同时也传达当地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表现城市的气质与风格。在对附属设施进行设计时,应注重与人的对话,即应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体现人性化、人文化,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同时还应结合设计美学,活跃思维,将形式设计充满情趣化、生活化,要充分体现时代感,蕴含现代的文化氛围。在材质选取上,应采用现代技术合成类材料,体现科技含量,彰显时代风格。 2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与道路性质和功能相协调,做到人工与自然紧密结合,使“人——城市——自然”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1)安全性原则 交通安全是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尽量用绿带隔离或利用高差来转换,车行道两侧视线范围应考虑司机的可视度。在车辆转弯处,不宜种植大乔木,以防影响视线,造成交通事故。同时,道路景观设计应考虑消防安全的需要。 (2)功能性原则 城市道路主要给人们提供生活、工作、休闲、车行的需要。在对道路进行设计时,在功能达到的基础上追求装饰性。车行道要求考虑其承重能力。人行道应充分考虑其便捷性。 (3)原真性原则 城市都拥有它独特的历史个性,记载着丰富的历史特征。道路景观设计中要融入每个时代的元素,不能一味地追求创新,保留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符号,可以将每个时期影响力颇大的人物雕塑布置在道路绿地中,体现不同的个性。例如,长沙望城雷锋大道上某交通岛布置了一处关于雷锋同志的雕塑,将历史性与个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4)整体性原则 道路不是单独存在的景观要素,道路景观设计要结合周围的建筑、植物、小品、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例如,道路的色彩与建筑相协调,道路的尺度满足人流车流的需求,道路的铺装材质与城市历史文化相结合。道路不仅是车行人行的工具,更是与大环境融合的一种景观。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从多方面考虑。道路的视觉景观要丰富,给疲惫的司机和游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道路的布局应随地形而变,与周边环境风格统一,融为一体。分布在道路上的植物景观也要因地制宜,考虑视线需要,多选择乡土树种,结合道路形式选择适合的种植方式,尽量营造步移景异的景观。道路灯光照明设计要兼顾白天与完善的视觉,同时考虑功能与装饰的融合。公共设施和小品要注重细节设计,统一呼应主题,提升形象,塑造个性。 3结束语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道路中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以及人对更高层次精神境界的追求,都应遵循安全、功能的原则,从行人的角度和心理需求出发进行城市道路设计,将人、车、路、景高度统一起来,构造出良好的整体空间景观。道路环境的改善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美感。 作者:陈利辉 单位:长沙县职业中专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道路景观设计要素简析 1道路交通设施与景观设计 交通设施是交通安全畅通的保证。交通设施与景观设计是对立统一的,交通设施布置合理可以增强道路的景观效果,反之则会产生破坏作用。一般情况下,标志、标牌不宜采用门式框架,宜以附着式为主,以增强视觉空间。另外,交通信息标牌可在机非分隔带外侧,靠近机动车,以方便驾驶员及时、清晰地分辨交通标志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城区应强化标线来引导交通流的功能。总之,交通设施的设计需要从引导功能和景观要求两方面综合考虑。 2植物配植与种植方式 根据不同的种植目的,道路绿化可分为景观栽植与功能栽植。(1)景观栽植,不同的植物配置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整体效果,也会直接景观道路的景观。道路植物的配植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①孤植,指单一树木的栽植;②丛植,指把二至九株树木不等距离地种植在一起或形成整体,一般用于较为宽阔的道路绿地;③群植,以灌木和乔木搭配,组成树木群体,适用于郊区公路旁或较宽的路侧绿带;④林植,种植具有一定密度和群落结构的树林,主要以乔木为视觉中心的树木聚合;⑤列植,以等距离或在一定变化规律下沿直线或曲线的栽植方式。这是运用范围最广的栽植方式,如路侧绿带、行道树、分车带、停车场等处;⑥环植,指在同一视野内明显可见、树木环绕一周的列植形式,常应用于树坛及整形水池的四周;⑦篱植,指行列式密植的类型,根据树种、高度、生物学特性立体布置矮篱、中篱和高篱,多采用常绿、半常绿、落叶以体现四季和谐统一。这种栽植方式多布置于道路分车带、花坛、停车场等处,多为绿地的地缘界定。(2)功能栽植是通过绿化栽植以实现某种预定的功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主要包括:①遮蔽式栽植,其功能体现在遮挡视线,如街道某处景观不好,需要遮挡,以展现更好的一面;②遮荫式栽植,其功能体现在遮挡阳光照射,在我国夏天比较火热的地区,采用树枝茂密,树叶肥大等遮荫效果好的树种,多布置在人行道两侧;③装饰植栽,其功能为界限的标志,防止行人穿过、调节通风、防尘、遮挡视线、日照等,如建筑用地周围或道路绿化带、分隔带两侧作局部的间隔与装饰之用;④地被植栽,种植具有面上扩张能力,能覆盖地面的植物。 3道路节点的景观设计 道路节点位于道路的相交处,是空间特征的视觉焦点,它构成了道路的特征性标志,景观的“突出点”。道路节点的景观要考虑车辆快速通过时的整体效果,也要满足人们停留时的细部效果,另外,节点位置是交通导向的重点,要重于标识性,着重与周围环境协调。节点整体性主要体现在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景观元素,按照一定的尺度、比例色彩、质地、线形、形态、韵律、节奏等基本法则进行空间构图;细部设计主要体现在地形营造、植物配置、景石布置、街景小品、观景路线等方面,力求简明、小巧、别致、富有意境特色,以期对城市道路的景观要素构成补充,而获得更丰富的空间内容。 4结语 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与城市的整体交通道路行车舒适性和服务功能息息相关,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人的愿望。道路景观设计要注重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以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为主要设计指导,采用大手笔的方法,使道路能保持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展现城市时代特色和个性。 作者:何小艳 单位:双流兴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城镇道路景观设计探微 减少环境污染 道路景观的设计要尽量减少废气、废物以及交通噪音对环境的影响。在合理的位置设立隔音板与净化空气等措施,同时,加大对飞机场等重要位置的绿化设计,形成合理的无污染建设。 合理规划道路系统 设计一个道路景观建设的骨架,能从整体形成一个大政方针,将道路的一切景观建设统一相结合。选择合理的道路结构,如环形式、扇形式、放射式等,不能套用、乱用,造成城镇景观的破坏,要进行合理的探讨,选择适合的结构建设。因此,道路结构的规划及选择都要结合城镇建筑物的用地,地势高低的程度,水潭绿地的面积,还有装饰物的背景设计,采取不同的设计手法,烘托出设计的美感,让人有视觉享受。 创新城镇景观设计 对于城镇的景观设计一定要加强创新,不能照搬模式,要有创新性、独特性,有自己的设计风格与建筑模式,设计师们要对景观设计有极高的热情度,这样才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富有平面性、立体感 要求照明路灯的设计都要具有光感,道路的十字路口在注重功能的同时还要有艺术感,要对每个细节精心打造,处处都透着诱惑与灵气。在公共用的地方,例如,公园、广场、步行街、厕所等地方,结合人流、车流出现的不同时间和空间位置,进行细节化的景观建设,创造出人性化的建设结构,营造出节奏感的生活体验。 突出人性化设计 从不同层面入手加大对道路景观的人性化设计,例如,路面、交叉口、绿地、水体等,让道路设计更加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能够更好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 道路景观设计要遵循的规则 1生态环境平衡 道路建设一定要以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建设中要保证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城镇建设要有机的与生态环境相结合,追求和谐发展。 2景观多样化 景观建设不能单一,要保持一定的多样性、创新性以及独特性,这样才能使老百姓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更加整体性的对城镇建设有所认识。 3具有本土特色 发展本土结构建设,展示当地的人文素养,要以人的活动为依据,充分考虑人们的感受,设计出有特色、有个性,并富有人性化的道路景观设计,使人们的生活和城镇建设达到和谐。 结语 道路景观的设计反映了一个城镇的人文面貌,展示了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路景观设计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享受,而且能使城镇建设步入更高的阶段。 作者:温兆博单位:大连六环景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道路景观设计的探新 景观设计理念所涉及的方面 树立什么样的设计理念来正确地指导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工作,是设计的关键所在,而设计理念它所涉及的方面是必须要把握的。只有遵循这些核心内容,才能将高速公路景观的设计成果变为一件真正的艺术品。主要有以下内容: ①对于高速公路这样已经按技术标准完成的建筑物,在景观设计上就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方案多样、反复对比、综合选优的理念,要充分利用沿线原有的地形、地质条件,了解土质的分布与结构情况,路基边沟外与隔离栅之间的范围可用面积;路堑边坡的坡率及长度等所有能进行绿化和景观设置的可用土地。因为有了这些基础资料才能开始进行设计工作。 ②以表现地域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特征作为设计中考虑的一项因素,高速公路在大地上延伸,将经过不同的城市和乡村,穿越不同的民族聚集区,各地的民俗、民风与传统文化都有着一定的差别,各地在政治、经济上的发展也有其独到的一面,在设计中就要结合上述特征,尽可能地将具有代表性的内容通过附属设施的外形表达出来,也可采用制作雕塑的方式来体现各地的风情。 ③要对沿线的气候条件有一个清楚的底数,对当地适宜种植的树种、灌木等易生长的植被有全面的认识,多与本地林业部门沟通,掌握好种植的方式、条件及成活率这些基本情况,必要时可选择本地有经验的林业技术人员参加到景观设计中来,发挥他们在这方面的专长,使景观设计工作更稳妥、更合理。 ④与沿线各地的绿化总体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高速公路是国家发展经济、壮大国力的强大支柱系统,对于带动和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个地方在绿化布局的整体规划中,往往把高速公路周围的绿化作为一个重点来安排。依托高速公路这条绿化的大主线来扩大区域的绿化规模和生态景观。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工作时,多与当地的城建、林业、绿化等部门取得联系,征求他们的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更便于完善我们的各种实施方案。 ⑤不论什么形式的景观设计方案,必须要服从确保行车的安全性这一原则,不能有任何影响、干扰、误导、遮挡行车视线的因素存在,中央分隔带上绿化树种的高度、密度就要保证不管是在冬季还是夏季,都能满足对向灯光不会透过来弦目的要求。 景观设计包括的内容 从目前景观设计的具体实践上看,在内容分类的划分上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大致可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别,有按高速公路全线路段考虑的;有按立面和平面设计形式考虑的;还有按照软景观与硬景观相互配合来设计的;还有采用按宏观景观布局后,再以微观景观点缀和补充方案的。总的来讲,要从高速公路所处的地域特点出发,运用科学、完善、美学和经济的方法来完成此项任务。 ①按高速公路全线不同路段所处的地理条件来进行设计时,就要首先调查清楚平原区、山岭重丘区路段在全线各自的长度和土壤、山岩性质的分布情况;路堑的段落和累计长度;填方路基的高度和总长;直线段与曲线段分别处于的地形特征;哪些路段穿越人口居住的密集区,哪些路段位于人烟稀少的荒凉地带,根据以上基础资料来经济、合理地设计沿线的景观。譬如在邻近城镇的路段上,就要把景观做得好一点,在线型不一样的路段上,可选用不同的树种来绿化,以提高对行车视线的引导作用。 ②当从高速公路全线可供景观设计的平面与立面面积来作设计时,就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全面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风貌。这种设计思路往往是基于平原区地带,又是处在具有丰富自然景观的区域中,在这个前提下,一般互通立交的设计规模都较大,景观设计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这部分平坦地方。各个匝道圈内的空间,为景观的平面设计布局提供了充足的条件。而立面的景观设计位置,就是放在了中央分隔带这一块范围,可设计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山区的立面设计要放在路堑的边坡上,这部分立面上,绿化的基础条件有差别,对土质边坡,可直接种植草皮或是低矮的灌木;对于石质的边坡来说,最好采用喷浆固坡的工程方法,把整个坡面全封闭起来,然后再挂网,栽种具有攀爬性的草本植物,使这些边坡的景观改变成一个新的模样。在路基两侧的地带,要本着与中央分隔带景观设计造型相协调的观点来布设。 ③若按照硬景观与软景观的设计构思来搞景观的设置,先要搞清楚它们的含义是什么,所谓硬景观,是指采用各种不同的材质,依靠人工雕塑、组装、凿刻的形式,而形成外部造型艺术化的具有工艺性质的物件。软景观的实际内容就是各种植物的绿化。这两样不同类别的景观物源是高速公路常用的。一般来说,硬景观的设置主要考虑放在人烟较为稀少、地形基本位于山岭重丘区的地方,我国西部地区普遍干旱缺水,植被生长的环境与条件较差,所以用硬景观来布置沿线路景,不但能起到消除旅途寂寞感、单调感的作用,而且还减少了相应的维护保养费用。在水土条件好些的地区,往往是以软景观为设计主导的。因此,在软、硬景观的布设选择上,就要充分了解和调查好高速公路所经沿线地域的自然地理与气候条件,合理加以安排。 ④从宏观布局与微观点缀的设计总基调来做景观设计时,应该从全线总体的景观宏观掌控上来科学地安排,这个宏观上的考虑基本上就是把整条高速公路划分成几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景观带,让使用者通行在路上时,每隔一段时间就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每一段景观带都能呈现出一种自然的美景,或者是突出代表了本地历史文化的人文理念,能感受到来自不同文化特色的熏陶,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旅途的生活内容。譬如,在南方地区的高速公路两侧,可栽种茂密的竹林,在竹林形成的绿带中穿插点缀几个小草芦,就更能引人入胜,有一种恍如来到远古民居,将身心置于其中的情趣。 总而言之,把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做完美了,就能让原本呆板、固化、缺乏生机的建筑结构变得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除了带给出行者旅途的愉快感觉外,还会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正因如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公路工程管理工作的经验,将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作了一个初步的探讨,以供同行借鉴。 作者:李文章刘荣华单位:北京正立交通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内蒙古交通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城区人行道路景观设计论述 人行道路的视觉景观设计 由于道路是提供通行路径的空间,大多数使用者只是匆匆而过,不会长时间停留,因而人们对其空间环境的感受是动态的,不刻意追求静态的细节,而注重行进中的体验,其中视觉体验是最直接的一项.因此在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街道设施与绿化,并采用借景、对景等多种手法来丰富其视觉景观. 1道路两侧的视觉韵律美 道路旁的设施与绿化不仅是限定空间的重要因素,也是营造良好道路空间环境,形成优美视觉景观效果的主要因素,其美观与否直接影响整个道路空间的视觉质量.例如,可以将不同色调的植物配置在一起,利用其色彩的反差和对比去丰富空间层次,以创造良好的视觉效果.以绿化带的设计为例.据有关研究,人需要5s注视时间才能获得景物的清晰印象.对于步行者,其行进速度较低,平均为4km/h,那么5s的视野为5.56m,因而种植作为点景之用的植物时,它们之间的间隔需要在此距离以上.同时,在此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就可以利用美学的原理综合考虑植物或植物组群的高度、形态、色彩、质感等不同因素,去创造美观的效果. 2采用借景手法丰富道路空间环境 若要获得良好的道路环境景观,仅凭借绿化带的处理是不够的,还应结合道路平面形式有意识地引入或创造一些景观因素,丰富空间景观.比如当道路一侧有成片的良好景观时(如水面等),就可以利用道路绿化带或设施布置形成“洞口”,将良好景观引入道路空间中.重要的是,“洞口”的设置要保证让路上的通行者能够进行有效观望,这就需要把握朝向景观处的植物种植间距与高度问题,从而使其不会有所阻隔.目前对此方面的研究产生了一个公式:式中,W表示树木间距(m);U表示观测者速度(m/h);T表示时间系数(1.2~1.5h).根据上面公式,步行速度为每小时4~5km时,行人所需要的眺望距离应为4.8~7.5m,也就是说,在此间距内应设置高度不会遮挡视线的植物或设施,从而保证行人在不需停留的情况下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与间距眺望到良好的景观,使道路空间有借景的可能. 人行道路的人文景观设计 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主要方面即在于其自身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特殊性.城市人行道路亦是如此,因而人行道路的人文景观是其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如青岛八大关十条马路的人行道树各异,与城市道路一起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丹东百年银杏树与城市道路一起共同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在这里,我们从建筑、标志标识与雕塑小品等几个主要要素的设计出发,考虑人行道路人文景观特色的构建. 1建筑的设计 建筑除了作为街道空间尺度的重要限定因素之外,其自身的造型、风格、色彩、质感等方面也同时对人行道路的人文景观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设计时首先要注意建筑群应具有一致的风格特征,反映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等信息;其次要根据与人行道路的相互关系详细考虑其设计要点,如远视时人们所关注的是建筑的形体轮廓、整体色彩,距离拉近时则为建筑的立面风格与比例,至更近距离时起到主要视觉作用的则是建筑立面的用材、质感等. 2标志标识的设计 人行道路上的标志标识既是一种起到警示、引导、说明、指示等提示作用的工具,也是道路与使用者进行心理交流的媒介,是直接面对使用者,传播人文、宣传地方特色的载体,从景观设计角度来说,它同时也是道路环境布局的重要环节,是营造风格、塑造文化的重要因素.在标志标识设计的时候造型的创意与设计要根据文化的定位来寻找其切入点,并且应该最终在整体上充分反映特定的文化信息.标志标识系统的色彩也要紧密围绕文化和风格来定位,它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意识和感觉.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都有其用色习惯,都会受到其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的影响,为营造文化风格,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深入了解. 3雕塑小品的设计 在构建人行道路的人文景观时,对于雕塑小品等的设计主要应该考虑两个方面.首先是在设计风格方面,雕塑小品等作为人行道路中人文景观塑造的重要要素,其造型、尺度、色彩等方面是相对灵活多变的,但无论如何进行设计,都须遵从道路景观的总体风格与定位,与其他要素共同作用,反应特定的人文景观.其次是位置设置方面.一般来说,可利用道路的平面特点,对道路转折、交叉处予以分析,重点考虑在道路交叉口特定位置设置强化主题的要素,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图1).总之,虽然人行道路景观的设计因素众多,相互作用较为复杂,但只要在满足功能性的基础上把握空间与视觉景观效果、人文景观设计三个主要方面,就能够创造出以人为本的良好景观效果. 作者:曲薇单位:沈阳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剖析 摘要:道路绿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很早就开始在路边种树,有了道路绿化的意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就命令在所有街道旁都要种上树,地方官吏就遵旨在他出巡行进的道路上,清水泼街,黄土垫道,在道路两侧种植树木。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早在元朝建大都之时,就在“市”的道路两旁种植树木;随着“三海”水系的形成,在河岸路旁也植了树,初步有了绿化与湖光山色相辉映、游乐与园林景观相交融的景色。栽植树木不仅给道路增加了艺术感染力,丰富了道路的园林景观。我国道路绿化为适应新的功能要求,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提高,出现了一条又一条绿化带宽阔、层次丰富、林荫夹道、景观多样、芳草如茵、行车通畅、行人舒适的现代化城市道路,形成了多行密植、层次丰富,落叶树与常绿树相结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用大树绿化城市道路的特点与特色。 关键词:道路绿化;种植;植物选择;植物配置 1道路绿化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功能及在大园林中的作用 (1)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密集、人工设施的充斥、机动车辆的增长、自然环境的污染等这些对环境的人为改变,使原有区域的碳氧平衡、水平衡、热平衡等因素随之改变。平衡被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在越来越突出地凸现出来。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要在接受大自然赠与的同时,必须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城市中,特别是车辆拥挤的道路、立交桥和交叉路口等这些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大量种树、栽花、种草能起到人为强化自然体系的作用,利用绿色植物特有的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功能;吸收有害物质,减轻空气污染的功能;除尘、杀菌、降温、增湿、减弱噪音、防风固沙的功能等等生态效益,应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 (2)道路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空间环境,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kevinLy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把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分为五类,即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并指出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具有主导性,其它环境要素都要沿着它布置并与它相联系。从物质构成关系来说,道路可以看作是城市的“骨架”和“血管”;从精神构成关系来说,道路又是决定人们关于城市印象的首要因素。正如《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街道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城市人文精神要素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构成区域文化表象背后的灵魂要素,上海浦东的世纪大道、南京东路步行街、外滩滨江路景区、苏州观前步行街都是成功的范例。因此,加强道路建设,讲究道路空间的艺术设计,追求“骨架”与整体的平衡和谐,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可以初步得出以结论:?? 城市道路是现代化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是现代化城市必备的重要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在满足交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搞好道路的绿化美化,能起到防眩光、缓解驾车疲劳、调节心情稳定情绪等作用。所以说,有良好绿化美化的园林环境和赏心悦目的道路景观,也是现代化城市道路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道路绿化就是实现这一功能的主要手段。 2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 2.1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主要考虑艺术效果和功能效果 2.1.1乔木的选择?? 乔木在街道绿化中,主要作为行道树,作用主要是夏季为行人遮荫、美化街景,因此选择品种时主要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株形整齐,观赏价值较高(或花型、叶型、果实奇特,或花色鲜艳,或花期长),最好叶秋季变色,冬季可观树形、赏枝干; (2)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便于管理,管理费用低,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 (3)树木发芽早、落叶晚,适合本地区正常生长,晚秋落叶期在短时间内树叶即能落光,便于集中清扫;(4)行道树树冠整齐,分枝点足够高,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不小于30度,叶片紧密,有浓荫;(5)繁殖容易,移植后易于成活和恢复生长,适宜大树移植;(6)有一定耐污染、抗烟尘的能力;(7)树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不太缓慢。目前在河北省唐市应用较多的有雪松、河南桧、西安桧、法桐、国槐、合欢、栾树、垂柳、馒头柳、杜仲、白蜡等。 2.1.2灌木的选择?? 灌木多应用于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车行道的边缘与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化带),可遮挡视线、减弱噪声等,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枝叶丰满、株形完美,花期长,花多而显露,防止过多萌孽枝过长妨碍交通; (2)植株无刺或少刺,叶色有变,耐修剪,在一定年限内人工修剪可控制它的树形和高矮; (3)繁殖容易,易于管理,能耐灰尘和路面辐射。唐山市应用较多的有大叶黄杨、金叶地被植物的选择。目前,北方大多数城市主要选择冷季型草坪作为地被植物,根据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草坪草种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多种低矮花灌木均可作地被应用,如棣棠等。 2.1.3草本花卉的选择?? 一般露地花卉以宿根花卉为主,与乔灌草巧妙搭配,合理配置: 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只在重点部位点缀,不宜多用。 2.2道路的植物配置?? 主要有两类:整齐式行道树类型;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 整齐式行道树类型:(1)乔木为主、配以草坪:高大的乔木不仅遮阴效果好,还会使人感到雄伟壮观,但较单调。 (2)乔木和灌木:既可增加景观和季相的变化,又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3)常绿乔木配以花卉、灌木、草坪、绿篱(或色块):这种形式既可四季常青,又有季相变化,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形式;另外,若条件允许可多行布置,既可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水平,又可大大减少噪音,这也是将来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2.3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 在繁忙的道路两侧设置自然式的园林道路即林荫路(具有一定宽度又与街道平行的带状绿地,其作用与街头绿地相似,有时可起到小游园的作用),尤其是居民分步相对较密集的一侧,既可方便居民自由出入林荫带散步休息(不必穿过交通繁忙的街道),又有效防止和减少车辆废气、噪音对居民的危害,这种形式在各个城市较为普遍。 3道路绿化景观的营造 (1)满足城市道路主要功能原则。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道路空间是提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相互往来与货物流通的通道。在交通空间里,有各种不同出行目的人群,在动态的过程中观赏道路两旁的景观,产生了不同行为规律下的不同视觉特点。我们在设计道路时,须充分考虑了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觉特点,不同速度,不同栽植方式,将路线作为视觉线形设计的对象。提高视觉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设计中,应以不遮挡视线为标准,同时又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譬如,在拐弯处不应种植大灌木或小乔木。又如,在隔离带的种植时,一个标准端的长度就应考虑到车速,行人速度等问题。道路绿化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遮荫、降温。四季的变化使植物的外观形态随着发生变化,尤其是落叶植物。炎炎夏日下,行车和行人需要一个宜人的交通环境,浓郁的绿荫能使人感到丝丝清凉,烦躁的心情可以得到舒缓,有利于交通安全;当叶落的时候,冬日和煦的阳光带来几分暖意。所以说,植物不同的习性奉献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嗅觉上的享受,还有心灵的慰藉。 (2)道路绿化的生态原则。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它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竖向的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因此,在各路段的设计中,注重这一生态景观的体现。植物配置讲求层次美、季相美,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设计中这一原则的运用应当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切实的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要有长远观点,绿化树木不应经常更换、移植。 (3)科学性与艺术性原则。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习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即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四大原则。因此在配置上应考虑道路长度,不同道路形式,同一条道路以不同的区块重复,以一种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达到心境的平和,符合道路的景观要求。道路绿化设计与一般的绿地设计有所不同,它是动态绿化景观,要求花纹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作为街景它更要求色彩丰富,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使旅客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良好感觉。 (4)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根据本地区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树木,以利于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抗御自然灾害,保持较稳定的绿化成果。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强健、管理粗放的植物。例如,行道树树种选择的一般标准:①树冠冠幅大、枝叶密;②抗性强,耐瘠薄土壤、耐寒、耐寒;③寿命长;④深根性;⑤病虫害少;⑥耐修剪;⑦落果少,或没有飞絮;⑧发芽早、落叶晚。公路绿化带采用大手笔、大色块手法,植观花、观果、观叶植物,适应不同车速的不同绿化带,空间上采用层次种植,平面上简洁有序,线条流畅,强调整体性、导向性和图案性,形成舒展、开敞、明快的风貌。选择多种植物创造不同氛围,体现植物生长的多样性和植物的层次性与季相性。新晨 4结语 优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道路绿化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工细琢的园林式的道路绿化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再创造,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是衡量现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道路绿化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运用植物生态功能的生物措施是取得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循环的根本出路。 建设园林化的道路应采取大手笔、大色块的绿化手法,主要道路绿化带的理想宽度至少是30m,才能有效地发挥植物材料的生态效应,只有树立大园林的观念,克服以往的“一条路,两行树;绿化小打小闹”的做法,才能使城市环境面貌跃上一个新台阶。 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单靠道路绿化是不够的,还必须建设“点(公园绿地)”、“线(道路、河流、铁路)”、“面(单位庭院、居住区)”、“带(城市环型绿化带)”、“网(郊区农田林网)”、“片(城市隔离片林)”,等多层次、多结构、多组团城乡一体化的大园林绿化体系。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谈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摘要】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一些缺陷加剧了城市污染以及雨洪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当前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中需要使用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我国道路排水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四种新型雨洪控制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达国家道路设计中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对我国的启示,促进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与新型雨洪控制技术相结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型雨洪控制;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城市中对雨水的控制措施经过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注重对于水量的控制,其次是水质管理,直到当前的可持续发展阶段。新型雨洪控制的内涵就是通过减少雨水陆地聚集为目的,使得雨水更容易进行下渗,汇聚到地下水进行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地下水的补充以及城市水循环系统的修补作用,促进当前城市水文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新型雨洪控制理论 1.1最佳管理措施 BMP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采用雨水径流污染治理以及城乡雨水系统控制的最优管理方式(BMP),并且随后从现实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进行改进。对于BMP的确切概念和内涵,美国水文管理部门有着自身的独特看法,他们认为BMP没有确切的技术限制,只要是能够减轻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或者对此有预见性的技术手段、方式方法等都是BMP。当前,美国BMP的技术性设施主要有过滤设施、植被控制、渗透设施和调蓄设施[1]。 1.2水敏感性城市设计 WSUD水敏感性城市建设理论是由澳大利亚提出的,该理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形成一个同样具有水文价值的景观,主要是从人工建设开发前或者依托于技术手段进行维护的两种水资源处理方式[2]。当前主要有三种方式:①通过减轻污水和给水的排放量,使得水循环量减少;②注重保护开发前水径流的水体质量和数量;③通过对城市雨水的高效利用。主要的技术手段有调蓄塘、浅沟、雨水池、植物过滤带等。 1.3SUDS(可持续排水系统) 可持续排水系统是应该采用的一种可行性较高的排水类型,是英国对于新型雨洪控制理论的重要实践。可持续排水系统通过减轻径流量的排放,对雨洪的流速进行了控制,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更加高效、科学地促进雨水的过滤和沉积。此外,还对已经流入地下的径流进行了处理,从雨水的源头进行径流污染减轻控制,较少地表径流汇聚的设计方式,配合一套污染治理策略的技术手段,形成了SUDS。常见的使用方式主要有绿化屋面、植被浅沟、过滤带、渗透铺装、人工湿地、雨水塘等。 1.4低影响开发 LID低影响开发(LID)是新西兰对于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的发展,这种理论吸取了BMP的优势,与之共同组成了排水系统[3]。LID技术以城市水文为切入点,注重对城市自然排水系统的建设,致力于减少城市建设阶段对于水文环境的影响。但是与BMP技术有差别的地方在于,为了促进所建设区域更加靠近自然的水循环系统,LID技术对雨洪暴雨所导致的污染和径流进行明确的规范。不同于其他的管理系统,LID技术使用更加小规模和更为分散的源头进行统一把握。在LID技术中,经常采用的技术方式有绿色街道、生态植草沟、生态屋顶、可渗透路面、雨水花园等。 2发达国家道路设计中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的启示 西方国家对于城市雨洪的研究开始比较早,相关的理论也较为成熟,在使用新型雨洪控制方式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建设效果。在城市雨洪控制方面,已经逐渐形成了适合国情的水文治理措施和技术手段等体系。这些国家的实际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如何使用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管理城市建设中的雨洪问题,促进我国城市道路建设中排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1实现道路设计者角色的转变 新型道路排水设计是对过去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和补充。以往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使用新型雨洪控制技术是一个跨专业、跨学科的问题,需要道路设计人员扭转自身的角色,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理论、技术方式,应用到道路设计、规划的过程中,促进不同专业间的交流和渗透,共同服务于城市道路的水环境、资源功能以及通行功能的实现,促进城市道路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2.2加强研究与推广新型道路排水系统 在城市道路建设和设计方面使用新型雨洪控制技术在我国尤为必要,但是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4]。因而,当前需要加大研究力度,结合我国不同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地区条件,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指标进行综合考量,从而研究出适合我国城市道路雨洪控制的技术规范,促进我国城市建设中的排水系统与道路设计相结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3转变我国城市道路排水设计的相关理念 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新型雨洪控制技术的研究,很多国家都已经采用了一些新型雨洪控制技术实现对城市水文系统的管理,并将其随时用在道路排水设计中。但是由于我国当前道路排水问题大部分是使用管道、暗沟、明渠等设备进行快捷的雨水排除,导致没有对城市道路的水径流的减排、截流、控污等进行明确的控制,与国际较为先进的雨洪控制技术手段较为脱节,使得我国从城市道路设计中较少使用新型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手段,影响了城市供排水系统的科学发展。因此,当前我国的重要任务是逆转城市道路设计中的相关理论,将其与城市道路径流和排水的水量、水质进行控制,促进城市道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5]。 2.4政策、法规的制定 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城市雨洪控制技术的研究已经经过了40多年的历程,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政策制度。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我国的雨水利用政策法规发展很不完备,只有在北京等城市了相关的措施,但是没有与新型城市雨水控制利用技术相结合,不能适应当前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6]。因而,为了促进城市的系统化建设,应该逐渐完备现代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技术的相关制度规范,使得新型城市道路建设理念与雨洪控制技术相结合,促进城市道路的发展建设。通过政策规范引导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技术在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提供规范措施,从而促进其在道路施工项目的使用,应对我国当前城市雨洪灾害频发的问题。 2.5道路排水设计手册和规范的制定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他们的城市雨洪控制技术与城市道路建设理念相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英国的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以及美国纽约的道路设计手册,都对城市道路建设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我国城市道路设计指导手册还没有充分结合新型城市雨洪控制技术,因此我国应该在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型雨洪控制技术手段为我国城市道路建设所服务,调整其在实践项目中的使用,减少由于规范设置或者技术资料所引起的误差,促进我国城市道路建设的稳定发展。对于我国城市道路设计中新型雨洪控制技术的使用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结合不同的学科研究,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在综合国内相关领域的建设成果以及技术发展的情况下,通过学科间的优势互补促进我国城市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的发展,逐步推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毕然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浅谈道路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 近几年,随着长兴岛大开发,长兴岛将建设成独具特色的景观旅游岛,目前正在规划集农业、林业、果园和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郊野公园,一期面积达5km2。目前,长兴岛的绿地系统也将进行合理规划,营造岛域生态园林和富有特色的标示性园林景观,不断的调整优化岛域绿化布局。 1、现状分析 本项目位于长兴岛主干道潘园公路前卫段,是连接前卫支路与丰福路的景观大道,总长约900m,两侧规划红线平均宽50m。设计内容主要以绿化为主,并结合园路、广场、休闲亭、亲水平台、网球场地等配套功能于一体,整个绿化面积约9万m2。 2、现代道路景观存在的问题 现代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依然过多地注重使用功能而缺乏精神层次的追求、一味的模仿和拷贝西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作品、简单的挪动和照搬、盲目的拿来主义、使我国多数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作品大同小异,丧失民族本身具有的城市景观记忆和城市景观风貌。另一方面,城市道路景观建设质量远低于配套绿地建设质量,道路的尺度和空间也越发缺少人情味,驻足停留、长时间交流的放大空间日渐缺乏,游客游览的疲惫不堪,也很难找到一个落脚处,没有观赏点,没有真正体现出城市道路的生态、景观和服务功能。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现代的城市道路景观应着重解决一下问题:一、围绕生态景观下功夫,改变传统机械式的绿化布局;二、植物配置与当地环境有机结合,达到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三、要达到在人们未经介绍的情况下,就能体验到该绿化的设计观念的效果。 3、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3.1设计理念 潘园公路道路景观的设计定位不仅仅局限于乔、灌、草营造组合的绿化景观大道,而是以“自然、生态、野趣”为理念,采用原生态的景观创意和手法,通过突出岛屿生态特色景观轴线,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充满野趣、和谐统一的、独具特色的景观旅游大道。 3.2道路分块景观设计 围绕生态景观下功夫,根据景观旅游大道的功能定位和未来几年将崇明、长兴、横沙三岛联动,建成杉树王国的目标定位,分别从道路两侧绿化带、中央分隔带和机非带三部分阐述该道路的景观设计理念。 3.2.1两侧绿化带 道路两侧绿化带具有美化城市、改变道路的空间尺度,使道路空间具有良好的宽高比作用。此外,还有净化环境、滞尘、减弱噪音、吸收有害气体、防风沙、调节小气候、消除司机视觉疲劳等作用。潘园公路两侧绿化带与道路平行,平均宽50米,土方造型平均填高3.3米。绿化设计形式多样,植物配置色彩丰富,有一定高度变化,通过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充分考虑岛上自然条件,选择适合的树种,将设计和施工达到完美结合,使整个公路空间充满了活力。潘园公路两侧的绿化带在植物配置上下了很大功夫,既要注重植物的布置和搭配,以形成合理的植物群落,同时,还要保证好看的景观,难度系数自然也就大了,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我们根据历年种植经验收集了符合种植要求的各种植物,以榉树、喜树、重阳木、南酸枣、朴树、白玉兰、杉树、无患子、香樟、广玉兰、榔榆、合欢等乡土树种为主,用色叶树乌桕、栾树、朴树、银杏等乔木点缀,按照地形高处种植高大植物的方式,营造出变化较大的林冠线。用垂丝海棠、腊梅、桃树、瓜子黄杨球、石楠球、木本绣球、红花继木球、红枫、红叶石楠、金边黄杨、南天竺、金叶女贞等大小灌木及花境落叶树和常绿树,演绎永不褪色的“碧玉”之颜,叶色搭配丰富,在四季轮回的春夏秋冬次第绽放自己的独特魅力,同时,竖向斜纹满铺的青砖园路贯穿东西、曲径通幽,与绿化带的自然、野趣亲切贴合,在园路入口处自然坐落几块平石,可供人们驻足休息;在道路人行道与小园路之间,按照草-灌-乔-灌-草的低高低变换方式种植,并对苗木进行精挑细选,选出造型独特,生长姿态优美的苗木,进行组团种植,保证了色彩的变换和四季的效果;在两侧小河边配植了大量的湿地植物,在选择湿地植物时充分考虑到湿地植物的种植与水面以下等高线的关系,配置了宿根及常绿地被、色叶花灌木、水生植物和观赏草等,主要品种有二月兰、美丽月见草、红王子锦带花、蜀葵、大滨菊、吴风草、水果兰、银姬小蜡、毛地黄钓钟柳、黄菖蒲、蜘蛛兰、银边芒、金边阔叶麦冬、扶芳藤等植物,焕发出了色彩斑斓的花境,让河滨充满了诗情画意,偶有花香乘风袭来,或浓或淡、或香或甜,逗留蔓延、消散在这沿河风光带。根据地形营造景观小品,将观赏木亭融入绿化带的比例关系处理得极为恰当;在河边铺设亲水木平台,可供人们垂钓、游玩,在亲水平台上眺望徜徉,犹如置身江南,葱郁的花草、树木间不时可听见鸟儿的叫声,让人流连忘返。还建造供人们休闲活动的网球场、小广场、休闲座椅等,整个设计充分突出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遵循绿化造景为主,建筑组景为辅的原则,重点在“人”和“自然”及其互动的生态关系上做文章。以生态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性和表现手法的艺术性,充分展示“自然、生态、野趣”的长兴岛绿化特色。 3.2.2中央分隔带绿化 中央分隔带绿化作用一是有防眩功能,二美化环境,三减少噪音。因此在植物配置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现有行车要求、交通安全、环境状况、自然条件及后期养护等问题。同时要坚持公路绿化与防护功能并重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防护功能与观赏性相结合考虑,还要注意中央分隔带景观的视觉效果变化和开口处的视线问题。潘园公路延伸段中央分隔带绿化平均宽6m,绿化设计充分考虑了植物的多样性,做到乔、灌、草合理配置,以高大乔木做骨干构成绿化骨架和基调,使其挺拔雄伟,四季有绿,主要品种有香樟、无患子、栾树、朴树等乡土树种,种植方式为各品种交叉片植,使景观富于变化,达到春季梢头嫩绿、花团锦簇;夏季绿树成荫,浓影覆地;秋季色彩斑斓、果实累累;冬季片片翠绿.白雪挂仗的绿化效果。在乔木中间种植一条宽三米的红叶石楠色带,以“S”型种植,修剪方式是“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循环模式,其中最低处在30cm以下,最高处1.5m以下,打造竖向的“S”型,通过造型、色彩,使她赋予了“节奏”与“韵律”的动观效果,充满了生机和美感,犹如一条红丝带镶嵌在道路中央,极具观赏性,突破一条路两行树的呆板模式。地被植物选择多年生的美丽月见草,月见草秋季开花,花期较长,并且具有见效快、寿命长、养护方便等优点,使中央分隔带没有土地裸露,绿化覆盖度达到100%。 3.2.3机非带绿化 机非隔离带绿化具有实现交通、组织街景、改善小气候和满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车安全等功能。在机非带上种植绿化,可增强道路的空间围合感,并为两侧通行的机动车和自行车、电动车、三轮车等提供树荫。根据未来几年将长兴岛建成杉树王国的目标定位,潘园公路的机非隔离带的乔木均选择杉树,由于此段隔离带的宽度为3米,可以确保树木的健康生长,并且杉树树干笔直、株形整齐、观赏价值较高、它的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具有较强的耐污染、抗烟尘的能力、寿命长、生长速度快、易于成活、易于管理等特点,根据生态美学原理采用双排错位种植的方式。为保持视线通透,机非带没有种植遮挡视线的灌木类植物。地被用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便于管理,管理费用低的麦冬满栽,不让土壤裸露。机非带绿化苗木品种的选择从适时适地的角度出发,体现出了它自身的特色。 4、结语 长兴岛潘园公路街心花园前卫段景观设计,采用原生态的景观创意和手法,始终贯穿“自然、生态、野趣”的理念,将生态美学和植物配置融入到道路景观设计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打破脱离实际的主观创造,改变了机械式的绿化布局,设计中尽量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现了植物配置因地制宜的特点,以高标准、严要求打造出了更富色彩感、更具创意、更具活力的城市道路景观。 作者:李亚云 单位:上海农工商前卫园艺有限公司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道路景观设计方法与思路 摘要: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作为城市的骨架,是城市系统中容易识别和被人们所关注的系统,道路绿化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景观风貌。道路绿化赋予城市线型生机,本文以太原市环湖东路道路景观为例,探讨城市线型生态系统的构建以及道路景观的设计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绿色;生态太原市 环湖东路项目总体绿化景观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体现道路与景观、人文、生态有机结合的理念。结合上位规划及现状提出布局合理、概念新颖的景观构想,按照“绿化、美化、文化”的建设思路,将人文、自然及新技术融入道路景观,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晋阳文化特色的高等级道路景观典范。 1.项目概况 新晋祠路(冶峪沟一蒙山大街)道路位于太原市河西南部地区,它东临滨河西路,西临晋阳湖,是晋阳湖片区的一条重要的南北向主干路。新晋祠路南起蒙山大街北至冶峪北街,全长约4.26公里,道路红线宽50米。标准断面形式由东向西为:人行道(3米)+非机动车道(4米)+机非分隔带(2.25米)+机动车道(13.75米)+中央分隔带(4米)+机动车道(13.75米)+机非分隔带(2.25米)+非机动车道(4米)+人行道(3米)。本次绿化设计范围为4米中分带,两侧各2.25米机非分隔带以及两侧各1.5米宽行道树绿带。道路景观标准横断面周边规划主要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住宅与工建混合用地等,结合上位规划以及该路段优越的区位及交通条件,该区域将汇集购物、餐饮、娱乐等消费人群,同时吸引、聚集大量市民,成为未来新区人们使用频率较高的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休息,游憩,康乐等空间。 2.设计思路 2.1发掘当地特色——充分发挥当地自然环境、生态价值以及历史文化、民风乡俗等人文价值 2.2引导城市生活——运用景观设计手法,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城市景观风貌,设置城市开放空间,聚集居民休闲游憩。 2.3打造活力景观——营造若干区域景观节点,丰富植物四级景观,活力、康乐元素贯穿设计区域。 3.设计方法 3.1采用“露、透、封、诱”的设计手法,巧妙安排路侧植被,突出自然景观。3.2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既提高道路绿化质量,又要考虑总造价的平衡,力求低的造价,创造出最佳、最美的公路景观。3.3以植物分段落遮掩而设置“景观窗”,满足视觉效果。 4.方案设计 本项目涉及景观断面宽度50米,红线内绿化宽度共11.5米,绿化率达到23%左右,道路西侧为晋阳湖公园,景观条件得天独厚,通过西侧大面积绿地可阻隔来自于机动车行驶带来的粉尘、噪音、以及其他污染;东侧为商住用地,机动车行驶会对东侧片区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设计中会重点利用路侧绿带,种植抗风、滞尘、吸音等抗性强的高大乔木,并以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过滤种植方式阻隔污染同时打造赏心悦目的生态廊道。般情况下,快速路上的机动车1分钟大约会行驶1400m,而驾驶人员每3分钟适宜转换一个视觉形式,以缓解驾驶人紧张的精神状态,同时也可以防止由于顺直路段导致的心理方面的单调感。为使驾驶人员视觉心理特性与景观设计结合,方案对道路绿化的景观元素加以组合提炼,形成大体量线性模纹,突出道路景观主题与地方特色。充分尊重、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以“绿色”为基调,“彩色”为点缀,营造生态空间景观,利用本土植物资源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区道路景观,打造优美宜人、低碳环保的道路环境,形成春赏鲜花烂漫,夏观叶子花红,秋看彩叶飘落,冬望松柏常青的景观效果。 4.1标准段绿化景观设计标准段运用“大手笔、小尺度” 的相结合设计手法,景观处理是“以人为本”,客观的分析“人”的视觉感受。大手笔,强调微观多样并与宏观控制相结合,创造出绿色、动感的人本道路绿化景观,且符合步行、骑行等欣赏要求;小尺度,在重点部位配置的点状景观组合,烘托氛围,并结合南北两侧大面积绿化及慢行系统进行总体设计考虑。将灌木绿篱植物可修剪为色块的表现形式与动态特性的关系运用到道路景观设计中。以太原市市树国槐作为行道树,树干挺拔,树冠饱满,夏季庇荫冬季落叶;分枝点高度容易控制在2.8m—3.0m之间,可确保行车安全。侧分带,以紫叶小檗与金叶女贞相搭配修剪成曲线造型色块,榆叶梅、珍珠绣线菊、连翘等灌木形成高低有致,色彩丰富的线形引导。中分带以丁香最为上木,配合紫叶小檗金叶女贞修剪成篱,运用大尺度的模纹效果形成色彩亮丽,层次丰富的道路景观。 4.2人行道铺装设计 4.2.1多重探究道路功能、环境景观的因素,根据实地的需要,则要选择适用的铺装材料,如古建筑周边道路适用古朴、天然形成的石材,园林小径则适用自然气息浓厚些的卵石,而道路两侧的人行道、商业街道路则适用人工化地砖的铺砌。 4.2.2不同的材料、尺度、质感、色彩进行合理搭配,可形成简洁统一并能突出重点的铺地图案。4.2.3硬质铺砌、软质景观的协调统一。铺地、绿化精巧的结合,彼此的穿插,符合整体环境的需求特征。树篦子是人行道铺装、装饰的一部分,在对铺砌景观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4.3自动喷灌系统 喷灌是将灌溉水通过喷灌设备组成的喷灌系统或喷灌机组,形成有一定压力的水,由喷头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的水滴,并均匀喷洒在土壤表面,为植物的正常生长提供水分,且可用的一种先进灌水方法。与传统地面灌水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节水、节能、省工和灌水质量高等优点。一个完整且规范的喷灌系统设备应该包括首部枢纽,喷头,水源,管网,控制柜等组成。设计合理的喷灌系统在满足植物需水要求的同时,还可满足景观环境效果。精心设计的喷灌系统,通过正确选择并进行喷点的布置,不仅可满足绿地需水,而且在灌水时还可形成水动景观效果,提高植被的利用率和观赏价值。 4.4雨水收集系统 雨水利用可实现节水、水资源涵养与保护、控制城市水土流失和水涝、减轻城市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减少水污染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目的,而道路雨水收集则是城市雨水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雨水利用首先可以保证快速排走路面积水,减少路面滑溜性污染,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其次,道路雨水利用考虑绿地的就地利用,涵养地表水,对不透水性路面进行欲说的收集、处理以及存储,用作枯水季节的绿化用水。北京位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这种气候的特点决定了将于主要集中在夏季。故雨水的直接利用不能满足作为唯一水源的要求,应与其他水源互为备用。在雨季收集、处理雨水,当水质达到绿化灌溉标准后存储,在枯水季节利用,实现以丰补枯,减少绿化对水资源浪费的作用。 5、结论 太原市晋阳湖区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背景和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在规划结构中将成为太原城市休闲活动空间的重要节点。新晋祠路西侧紧邻晋阳湖,是构建河西路网格局,服务长风片区、奥体片区及规划晋阳湖片区的一条重要的南北向主干道。本项目道路绿化,呼应晋阳湖公园,以生态自然为主要设计原则,力求打造舒适宜人并具有晋阳湖片区特色的道路景观环境,本文从生态、功能、景观灯多方面对道路绿化设计思路进行探讨,以期对城市道路景观项目提供参考。 作者:崔潇 单位: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示范园区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方案 摘要:文章以六安集中示范园区内金寨路、瑞安路、一元大道、二元南路、新阳大道和皋城路6条道路绿化设计为例,探讨工业园区道路绿化的规划设计,在保障道路绿化功能的前提下,景观设计富有地域特色,提升了园区的整体形象,最后总结出工业区道路绿化的设计原则和内容。 关键词:城市道路;生态;植物配置;季相变化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地处江淮之间。六安集中示范区紧邻省会合肥,距合肥市区39km,距六安市中心城区10km,是六安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合六工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规划控制面积140km2,园区产业初具规模,综合配套完善,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承接条件。为了给园区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园区内金寨路、瑞安路、一元大道、二元南路、新阳大道和皋城路6条道路绿化的景观设计显得尤为迫切。 1现状分析 1.1道路两侧植被 这几条市政道路工程虽然已经完工,但仍处于未使用状态,隔离带绿化和行道树绿化种植正在进行中,道路两侧的绿地尚未规划设计。 1.2隔离带现状 瑞安路和一元大道的隔离带绿化尚未设计。 1.3高压走廊 一元大道东侧绿地上空有高压走廊,设计时需要注意避让。 2工业区道路绿化规划内容 此项目规划中的金寨路是园区东西走向的主干道,是联系整个园区的重要走廊,其中一元大道、二元南路、新阳大道和瑞安路是南北走向,金寨路和皋城路是东西走向(见封三彩图1)。根据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除瑞安路和皋城路两侧为工业用地外,其他4条道路两侧用地以居住为主,设计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别设计,同时塑造整体特色,使得此次规划道路绿化景观成为向游客展示六安集中示范园区的重要风景带。 2.1总体设计理念 2.1.1引入“城市森林大道”的概念在道路绿化设计中引入“城市森林大道”的概念,运用多种乡土树种创造不同的生态景观,通过乔灌草的植物配置方式,形成简洁、大气的群落植物景观,通过此搭配方式有效地隔离噪音、减轻工业区有毒有害气体,达到吸收、吸附、稀释的目的;同时可调节气候,营造一条“车在树中行,路在草中延,人在花中游,鸟在林中飞”的城市绿色廊道。2.1.2季相景观的塑造根据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六安属于气候四季分明的城市,植物的季相变化比较突出,因此,在示范园区内的道路隔离带以及两侧20m宽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设计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进行色彩组合与协调,以植物的季相变化为依据来搭配植物品种,创造出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观。2.1.3景观节点的构想从这6条景观道路的整体规划考虑,将重要道路的十字路口景观空间作为景观节点。考虑到行车安全性和视线诱导性,在十字路口处采用丰富的植物色带点缀草花、低矮花灌木与景石自然搭配,小巧别致,增加街口的人性化氛围。局部重要路口以地方文化为背景,点缀景观小品。 2.2设计主题 此次设计的4条道路是以G312为轴线分布于两侧,设计将金寨路、一元大道等6条路段以不同季节的不同植物表现来突出特色主题。设计时对道路绿化景观元素进行控制,有利于更好的体现设计中所明确的各段道路景观主题与特色。(1)梅香樱艳,花海融春。一元大道是园区内南北走向的重要道路,中央隔离带和机非隔离带分别为7m和3.5m宽,再加上两侧的20m宽绿带,就其规划级别来看,必将成为园区内亮眼的景观大道。设计将隔离带和两侧绿带统一规划,该路段两侧规划多为居住用地,为了加强对两侧地块的隔离围合,也为进一步发展道路绿化净化空气、美化居住环境的功能,20m宽的绿带塑造了最高可达2m的地形。绿带景观以表现春景为主,同时兼顾四季景观变换。主要选用大规格的早樱和红梅为主调植物,搭配金钟花、白玉兰等开花植物,渲染春季花团锦簇的景观效果(见封三彩图2)。(2)清风竹影,绿茵滴翠。瑞安路位于园区东侧,根据控制线详细规划,该路两侧规划多为工业用地,故该路段的绿地以功能防护为主,同时作为工业板块的先行者,道路景观也是必不可少的。该路段设计范围为两侧20m宽绿带+行道树+1.5m宽隔离带,运用现代设计方法,以流畅几何线形,强化带状空间的纵深和扩展感;用生态学理论来指导景观设计,通过合理的布局增加道路的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设计以各类竹子为主调植物,以高耸的刚竹结合精致的佛肚竹、米竹等,搭配色叶乔木和花灌木,营造丰富的林冠线和流畅优美的林缘线,给司乘人员和路人欢快愉悦的视觉享受(见封三彩图3)。(3)银杏婆娑,凝霞金秋。金寨路位于园区中部,是东西向交通的大动脉。该道路的隔离带和行道树已在建设中,此次设计范围为两侧的20m宽绿带。设计采用有规划的单元组合,以现代与自然相结合的景观肌理,达到自然、美观、经济的目的。该路段以银杏为主调植物,选用树形优美的直生银杏和嫁接银杏,巧妙搭配,结合常绿乔木作背景。同时前缘选用垂丝海棠和红枫等观花观叶灌木,营造绚烂大气的以秋景为特色的景观大道(见封三彩图4)。(4)桂花飘香,落英缤纷。二元南路位于园区西侧,此次设计范围为两侧的20m宽绿带。该道路的设计以革命纪念为主题,六安市鄂豫皖苏区核心地区,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诞生地。植物的设计立足于地方文化,一方面选用的植物多为地方乡土树种和在本地常用的植物品种,另一方面选用的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植物品种。该路段20m宽绿带以六安市市花“桂花”为主调植物,搭配榉树、红叶李、大红枫等色叶植物,营造一条花香四溢的林荫大道(见封三彩图5)。(5)枫林爱晚,万紫千红。皋城路位于园区西侧,此次设计包括两侧20m宽绿带、隔离带和行道树。该路段的设计以枫林秋景为主题,在隔离带中以新品种北美枫香为主调植物,20m绿化带里结合地形种植三角枫、元宝枫、五角枫等枫树品种,前缘搭配红枫、青枫、羽毛枫,打造一条群林尽染、万紫千红的生态走廊(见封三彩图6)。(6)春花烂漫,繁花似锦。新阳大道是园区内南北走向的主干道,该道路两侧20m宽绿带的景观设计是以营造春景为主要表现效果,选用樱花、垂丝海棠、加拿大紫荆和桃花等春季开花植物,植物群落前面以绿岛的形式如同明珠般镶嵌在绿带中,营造一条春花烂漫、繁花似锦的生态走廊(见封三彩图7)。 3工业区道路绿化设计的体会 3.1功能性上进行整体把控 道路景观的构成与城市道路的功能、性质相适应,起到实现交通、组织街景、改善小气候的目的,道路绿化在满足功能与技术的前提下,以生态原理为基础,组织各式景观。 3.2因地制宜显示地域特色 根据园区内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划分,道路绿化因此进行区别设计,注重常绿和落叶相互搭配,运用合理的配置方式,形成优美、自然的道路景观。(1)适地适树,道路绿地选择适应道路环境条件、生长稳定、观赏价值高和环境效益好的植物种类。(2)道路绿地植物选择应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尽量丰富植物材料,在工业用地附近的道路绿化配置中重点选择滞尘、防尘、抗污染的树种。(3)植物配置上大量采用项目区域环境内应用较为成功的植物品种,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大大增加植物成活率,同时还满足了观色、观花和观果等不同功能。 3.3提升生态功能 在构建道路景观的同时,充分考虑道路绿化在净化空气、减弱噪音、滞尘、改善小气候、防风、防火的环境功能,构建绿色带状生态环境。 3.4根据道路景观,考虑安全因素 基于本次规划设计的几条道路都属于快速干道或者交通干道,具有较高的设计车速。设计时对交通安全的考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防眩光:隔离带灌木的合理配置,可以遮挡住对面车道迎面车灯光,避免眩光效应,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2)视线诱导:沿途的花木绿带可以显示道路的线性变化,有助于引导驾驶员视线,预判前方道路线性,利于安全驾驶。 4结语 好的工业区道路绿化不仅能修复道路的生态功能,还能体现出区域的地方特色,把园区的区位优势变成区域优势,给整个示范园区以崭新的面貌。因此,在工业区道路绿化设计中,应充分做好基地现状的勘察工作,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因地制宜的进行道路景观设计,充分展示该工业区的优势,使之成为工业区的靓丽名片,为招商引资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 作者:潘春联 单位:上海金山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探究 在我国长远发展中,道路景观贯穿始终,同时道路绿化理念从未停止发展。绿化人员除了需要对绿化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还应加强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所以,只有合理应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才能保证城市实现美化和绿化的目的。通过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特点,吸收车辆释放出的二氧化碳,进一步降低空气污染,使道路景观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防噪音以及防风等作用,从而符合人们审美要求。 一、我国道路景观主体因素 一方面,内在因素。将道路景观依据功能进行划分,可以具体划分为实用性、审美性以及视觉性三方面。实用性:主要包括路障以及垃圾桶等,这些景观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审美性:如喷泉等除了这些户外艺术,还包括地面艺术等;视觉性:在道路交叉处等位置,由于需要安放安全标志,因此,为体现道路标志的可识别性,可以选择与环境色有差异的植物进行种植,使其形成更好的对比。另一方面,外在因素。对于道路景观来讲,道路景观背景的建筑物属于外部因素关键所在,通常来讲,选择建筑设计,对景观进行上下分层设计,例如:高楼住户与标准楼层住户的观赏视野不同。就道路两侧来而言,建筑在视觉印象和物质功能等,直接影响着道路的整体特点,所以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应重点考虑建筑颜色和高度等,确保道路具有一定辨识度。 二、对道路绿化的景观设计进行分析 第一,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要坚持遵守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相互结合的原则,实现共同发展目标,在道路设计中,应把自然生态和设计规划进行融合,把破坏环境降至最小。第三,连续性。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这一原则具体表现在视觉和时空两个方面,只有将两个层次中风格和色彩以及自然变化等进行优化设计,才能实现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连续性原则。第二,美观性原则。对于道路景观设计,应实现创新性特点,利用个体植物和整体植物之间的协调步调,使道路环境能够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求。从本质上来讲,关于道路景观设计主要以大色彩、大组团为主,其中人行道设计中,可以对花灌木与乔木进行多层次运用,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为散步人群提供休息空间,还应让人们感受清爽清新的环境。 三、道路绿化中景观设计的应用 1车行道路 在对道路进行绿化设计时,车行道路经常会受到城市用地的限制,结合传统景观设计经验,能避免出现整体环境不和谐的情况。而对建筑进行实际设计时,要重点关注建筑尺寸和快速公路之间的关系,由于快速公路具有交叉口少和形式单一的特点,极易出现单调和乏味的现象,因此,在地标建筑设计中,避免人们出现视觉疲劳,确保整体的和谐性,针对空间较大的车行道路,可以选择自由式图形进行,例如:选择灌木和乔木进行搭配。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过程中,为体现景观错落有致的特点,并适当地对植被的种类进行选择。利用攀援型植被、地被植被之间的混搭方式,在体现不同景观感受的同时,提高道路周围面积的综合利用率。另外,应选择花期不同、欣赏价值高以及适应强、成活率高的植被,降低车辆行驶对环境以及道路的污染。例如:在植被选择中,应选用发芽早、落叶时间晚的植物,避免因秋季发生植物枝叶脱落,为城市的美观而减分。在春季期间,可在道路周围种植丁香花等;夏季期间,可种植凤仙;秋季期间,可种植凤尾兰;冬季期间,可种植腊梅或报春花。 2人车道路 由于人车道路主要是以交通和生活为主,其中交通道路设计景观时,要符合人们在观赏和安全等方面的特点。在对绿化进行实际设计中,可以选择草坪和花坛等形式,并且适当保持树木间的距离,避免行人、车辆受到视线干扰。生活道路主要是以行人为主,并且在建筑场所和活动内容上较为丰富。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道路的功能性,选择花坛和灌木等进行具体绿化,同时结合绿化灯光效果,预防夜间道路过于漆黑。在绿化色彩设计方面,利用色彩的搭配,体现视觉的层次感,选择色彩鲜艳的栽植,从而引导人们视线。在道路中央、两侧的分车带处应用的栽植,主要为矮树和绿灌木为主,将对向车流之间产生的眩光进行有效隔离,但是在对植物栽植进行选择时,禁止使用颜色较为鲜艳的颜色,重点为绿色。 3步行道路 所谓的步行道路主要是指步行街,其主要是对商业娱乐进行展现的街道,所以,在对其进行设计时,要坚持以休闲和娱乐为设计原则,使建筑物的沿街具有一定的色彩和质感,有效改善步行道路的景观个性。为更好展现出步行街所存在的繁华特征,不建议选择高大树木作为材料,并且种植的密度影保持适合,避免影响人们的观赏视野。在行人休息的场所和广场等区域,需要种植能遮阴的树木,这一景观设计,在夏季到来时能起到良好降温效果。结束语:综上所述,道路绿化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还属于道路生态的一项关键举措。而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原则,只有基于持续发展的目标,坚持遵守“以人为本”理念,才能把自然环境、艺术环境进行有效结合,为人们创建更好的生活环境。由于道路属于线性结构的一种,因此,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重点考虑粗线条和流畅美等之间的融合情况,保证道路绿化整体的自然融合。 作者:尹姝敏 单位:山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城市道路动态园林景观设计要点探讨 摘要:分别叙述了动态园林景观设计特点、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当前盛行的动态园林景观设计趋势以及动态园林景观设计方法,以期能进一步地推动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发展。 关键词:城市道路;动态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1动态园林景观设计特点 动态园林景观不同于静止的园林景观,静止的园林景观是以公园景观为代表的静态物体。但动态园林景观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其具有相对性,道路两旁的景观静止不动,但道路上行使的车辆和人员却运动着,参考系的不同给与了运动者对于静态园林景观不一样的享受美感。 2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 2.1动态美学 通过陀螺在静置和旋转不同状态下观看效果的对比试验,很好地诠释了有关动态美学的原理。影响动态美学呈现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运动者的运动速率,既包括速度也包括方向2方面,这是由于速率直接关系到对于静态景观的视觉变化速度。因此,在进行动态园林景观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本路段的平均车速和实际行驶方向等问题。 2.2安全导向 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要遵循不妨碍正常行驶的重要原则,要时刻考虑正确的安全导向,以人为本。道路两旁的园林景观可以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正确导向,有效减弱汽车眩光,降低司机的驾驶疲劳度等,创建舒适宜人的行车与人行的道路环境,体现人文关怀。 2.3因地制宜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多利用本地的树种进行栽植。 3动态园林景观设计趋势 3.1植物选择多样化,推动可持续发展 动态园林景观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生态效益更为主要。因此,正确的植物树种选择很关键,要遵循多样化和时效化特点。众所周知,乔木的日常维护和种植都很简单,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但对于中小型乔木来说,要少修剪、少移植、扬长避短地发挥其生理优势。植物选择多样化可发扬其茂盛的生长效果,又可降低远期的养护成本打造节约型社会。 3.2设计与环境相适应,最大程度促进生态效益 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不但要以美的显示为目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适应与融合当地自然环境。生态景观的设置,要选择多种植被来进行构建,要以此形成混合的植物空间结构。不同形状、不同花色、不同造型的树种都是进行全面美化的参与者,通过此起彼伏、高低错落、疏密相间等方式来突出城市的生态与景观效益。 4需要注意的设计误区 4.1重视生态效益忽略经济效益 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要充分发挥生态效益,但不意味着要不惜消耗巨大的经济效益。城市生态效益的发展要依靠植被等自然资源的完善,要充分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不要为了生态而毁坏生态。 4.2美感不等同于生态 在设计领域普遍存在着美感胜于一切的观念,在于平面、产品的设计环节正确,但在实际的动态园林景观设计上却存在缺陷。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是为了给城市增添美感,但要建立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5动态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5.1景观分段 景观分段是为了更好地从宏观上对长距离的景观进行分界,按照实际的地理环境对景观进行段落式的划分。各个路段上的景观配置要遵循整体的设计主基调,虽然每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整体上要具有一定的景观连续性。 5.2景观定位 5.2.1城市景观大道:城市景观大道的车速大致为<60km/h,是城市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重点。一般来说,城市景观大道在设计过程中,要选择观赏性较高、大小相对适宜的植物,园林乔灌草立体结合及垂直绿化的有机配置设,体现一个城市的园林风貌与景观特色。 5.2.2城市快速道:城市快速道的车速大致为80km/h。在设计环节与上文提到的城市景观大道存在很大的差异,城市快速道的设计前提应该是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不是观赏性,植物配置强调大尺度的变化,使其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绿化效果,形成一种整体的景观基调。5.2.3一般道路:道路在城市中处于次干道的地位,设计时速不高,除非特殊要求,观景要求一般不高,因此园林设计应满足安全与生态的要求。 6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简要叙述了动态园林景观设计特点、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当前盛行的动态园林景观设计趋势以及动态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希望通过本论文能进一步的推动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发展。 作者:闫雪峰 单位: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城市河滨道路景观设计论文 1城市河滨道路景观设计项目概况 崇阳溪流域内植被良好,河流含沙量小,水质清澈,水草丛生。设计区域内地形较复杂,水面与道路高差较大,枯水期水面与路面最大高差达12m,能抵御50年一遇的洪水。基地与水面之间有约高出4m的自然生态驳岸和大量的河道滩涂,沿线自然风光质朴生态丰富。 2城市河滨道路景观设计理念与主题 通过对地块的现场踏勘,地方历史文化的解读以及相关部门的意见及对问题的思考分析,提出了武夷新区滨江西路景观带的设计应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具备交通与防洪功能;生态功能和休闲价值;地域山水特色、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设计上应充分考虑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挖掘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创造一个由乡土植物构成的景观基底,有城市生活气息,可听、可感、可游、可赏的景观环境。将滨江西路景观带的设计主题定义为:“水墨淡彩滨江路、纵览古今武夷魂”,即在保证崇阳溪的防洪要求上,让整条滨水景观带具有参与性和观赏性,为市民提供一个散步、散心的休闲空间。把武夷地方特色的文化融入到滨河景观中,让文化的传承和宣扬在景观元素中得以展现。 3城市河滨道路景观设计 3.1整体设计 3.1.1景观功能分区 根据地块的特征,以现状及规划桥为分界线,将整个地块分成3个区:崇阳溪大桥至南林大桥为城市生活休闲区、南林大桥至渡头大桥为古韵民俗体验区、渡头大桥至林后大桥为生态绿廊游憩区(图1)。城市生活休闲区结合周边商住区及万达等商业地块的性质,设置公共活动广场,满足附近市民跳舞、健身等户外活动,丰富周边居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并在该区放置了一系列情景雕塑,为美丽的滨水景观增添情趣。古韵民俗体验区以尊重历史文化为原则,体现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特色,结合当地传统民俗文化,采用雕塑小品、景墙等方式再现当地历史民俗文化。生态绿廊游憩区利用现有的地形与植被,秉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的基本原则,在现有的生态自然景观中适当增设一些节点广场及园路,进行有限度开发利用。 3.1.2典型断面 整体断面结合道路交通系统,主要为:2.5m人行道+1.5m绿化带+7m车行道(部分含有中分带)+7m车行道+2.5m绿化带+3.5m非机动车道+1.5m绿化带+2.5m人行道+一定宽度缓坡绿地+2.5m休闲步道(自行车道或休闲广场)+一定宽度缓坡绿地(或钢便桥或园路)+2.5m亲水步道(或滨水绿化带),通过这种多层次不同功能的交通系统与绿化带的设置,形成了丰富的道路景观。 3.1.3道路系统设计 (1)车行交通系统。滨江西路设计为双向4车道,设计时速为40km/h,通过这样的车行道设计,为司乘人员创造良好的观景时间和空间,可以欣赏到滨河美景,带给他们美好的视觉享受。 (2)非机动车交通系统。靠滨河一侧,特别设计了非机动车道,并且采用红色陶瓷颗粒作为其面层铺装材料,使人感觉像是红色的彩带镶嵌在景观带上。 (3)步行系统。人行系统主要有人行道、休闲步道、自行车道、亲水步道几个部分组成,局部位置通过节点广场或台阶梯道等方式,形成了网络状步行系统,为游人驻足或漫步观景提供了便利。自行车道创造性地加入了曲钢便桥,并采用绿色2cm厚PU聚氨酯塑胶面层,自行车或人行走在上面,给人别样的感受。 3.2详细设计 3.2.1驳岸设计 驳岸是水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区域,不仅要承担一定的防洪功能,还要满足生态功能以及人们的亲水需求。驳岸类型大体分为人工驳岸和自然驳岸,根据崇阳溪的情况,以防洪功能为前提,设计重点考虑以自然驳岸。主要采用以下处理方法如下:保护利用原有自然岸线形式,对植被良好的驳岸适当加以修整。对原有的滩涂采用抛石的方式,形成自然的卵石滩,局部位置设置卵石汀步,在常水位或较低水位时可以在卵石汀步上行走,体验亲水的乐趣。并对滩涂种植耐水湿植物,对不具备种植条件的,则通过抛石或打杉木桩排桩方式护脚,创造绿化空间,营造湿地景观,体现生态型郊区驳岸的效果。尽量避免采用直立式驳岸,对有需要采用人工构筑物处理的,则采用具有较强抗风浪、抗水击能力的荣勋生态挡墙,坡面种植水生植物等植被,既可美化环境,调节净化水质,也可保持水土流失。在驳岸边侧设置2.5m宽亲水步道,局部位置有亲水平台,既可以休闲漫步,也可以停留亲水或者驻足远眺,沐浴清新的江风。 3.2.2节点设计 (1)崇阳溪桥下广场。将崇阳溪桥下设计成一个休闲广场,给市民提供了休闲纳凉的空间,同时利用桥台背及侧边混凝土挡墙,创造性设计成浮雕景墙,把武夷山景区的风貌如大王峰、玉女峰等景点以一幅花岗岩浮雕生动展现出来。 (2)竹排广场。这一节点采用了武夷山大家所熟知喜爱的特色旅游产品———竹排漂游九曲溪作为设计元素,采用青铜制作的竹排和划竹排人物,以玉女峰为造型的花岗岩整石作为背景,雕塑下方用花坛来衬托,周边以武夷山特色的建筑材料青瓦做成屏风门洞造型,烘托这组雕塑。 (3)宋慈情景雕塑广场。通过把宋慈圆雕活灵活现展示在这个节点中,以一扇屏风作为其背景,雕塑下方通过植被衬托,体现了宋慈一生求实、求真的态度,用自己的行为和科学著作提倡求实求真的唯物主义思想,无不体现了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对后人的影响有着积极意义。 (4)朱熹情景雕塑广场。通过朱熹人物铜雕像展现其在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讲学的情景,以石雕书卷为背景,把南宋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的朱子呈现在后人面前,表述了朱熹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和儒家人生处世的规范。 3.3绿化设计 植物配植遵循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通过具体的乔、亚乔、灌、亚灌、地被等相互间的搭配,来突出各季的特色景观,打造出“春花含笑”、“夏绿浓荫”、“秋叶硕果”、“冬枝傲雪”的四季植被景观氛围。 3.3.1中分带 中分带绿化设计,通过群落式组合,使其形成了良好的防眩及景观功能,在道路的端头及调头区,采用五针松桩景,配以千层石,下层种植红叶石楠球、金森女贞球,南天竹、毛杜鹃、红花继木,形成了很好的效果;中间段落,通过香樟、造型红叶石楠、速生紫薇、海桐、金森女贞等,营造了不同的景观效果。 4.3.2侧分带 侧分带的绿化设计,主要通道乡土树种,广玉兰或者无患子作为行道树,配以苏铁、毛杜鹃、龟甲冬青等形成了整齐规整的效果。 3.3.3休闲景观带 侧分带通过有缩有放的空间组合,开阔空间通过草坪与银杏、白玉兰等孤赏树,体现了开敞之感;密植的空间,通过香樟、四季桂、落羽杉、福建山樱花、乌桕、红叶石楠、红花继木球、含笑球、棕竹、南天竹、八角金盘、麦冬等高中低等多层次的植物搭配,形成了“密不透风”的视觉效果。 3.3.4滨水绿化带 滨水绿化带,通过水生植物再力花、旱伞草、花叶芦竹、水生美人蕉等的种植,既有效地净化水体,也为微生物、鸟类等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空间。 4结语 从已建成的城市生活休闲区景观来看,得到了广大市民和领导的高度认可,成为市民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也为市民提供了跳广场舞的好场所。夜景灯光的亮起,与溪水交相辉映,成为崇阳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滨江西路的建设,必将对发展武夷新区水岸经济,生态环境保护起着示范作用。 作者:池长加 单位: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诠释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周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道路早已不仅是城市交通的通道,而且作为城市居民购物、娱乐、散步、休憩等诸多功能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因此,城市道路除了交通功能性规划设计外,还应该引入城市设计的概念和方法,进行道路动态视觉艺术环境的设计———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1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与城市景观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道路的详细规划设计、城市历史文化环境保护规划相结合,与道路性质和功能相协调,做到人工与自然紧密结合,使“人-城市-自然”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1.1满足城市道路主要功能原则。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道路空间是提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相互往来与货物流通的通道。我们在设计道路时,须充分考虑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觉特点,将路线作为视觉线形设计的对象。提高视觉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设计中,应以不遮挡视线为标准,同时又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1.2尊重历史的原则。城市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也要向前发展。 1.3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主张不为局部的和短期的利益而付出整体的和长期的环境代价,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运用规划设计的手段,结合自然环境,使规划设计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降低到最小,并且对环境和生态起到强化作用,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1.4保持整体性原则。从城市整体出发,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体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从道路本身出发,将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统一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街道设施、色彩、历史文化等,避免其成为片段的堆砌和拼凑。 1.5连续性原则。道路景观的视觉连续性可以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建筑布局、建筑风格、色彩及道路环境设施等的延续设计来实现。城市道路记载着城市的演进,反映出某一特定城市地域的自然演进、文化演进和人类群体的进化。道路景观设计就是要将道路空间中各景观要素置于一个特定的时空连续体中加以组合和表达,充分反映这种演进和进化。 1.6个性原则。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变化的地形,生活休闲习惯的差异、地面的特殊质感、特别的布光方式、植被的独特样式、气味等,都能使道路景观呈现个性化的差异。 1.7人性化与艺术化相结合。照明灯饰、休闲座椅、饮水装置、通讯设施、卫生设施、停车和防雨设施、安全护栏、娱乐设施以及公共视觉导引系统这类场所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设施的设计和设立,并非仅仅注重应用性的功能要求,而是要求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有机的结合。 2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是城市居民活动的重要公共空间,城市道路往往容易形成一种单调呆板的形象:一条笔直的、无尽头的车行道,有快速而拥挤的交通流穿过,缺少绿化的单调的人行道,被一个接一个的建筑立面所限定,建筑轮廓透视线都集中于地平线的灭点。因此,街道景观的组织与设计,不仅包括建筑群和路旁空间的组织与设计,还包括通过道路的选线,进行街道景点和景观环境的动态组合,从而创造一定的街道景观气氛。 2.1道路视觉景观设计应和道路平、纵、横及道路结构等设计相结合。道路平面线形、竖向设计和横断面布置要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的变化,力求做到道路线形、分隔带、绿化、边坡等连续、平顺、自然且通视效果好,与周边环境色彩协调、风格统一、融为一体。切忌把道路拉直推平,导致视觉单调乏味。机动车道路面尽量采用柔性路面结构,减少光污染和噪声污染;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以及路旁景观的设计皆要注重材质和颜色的选取合乎道路景观风格定位并和周边的环境相协调。 2.2在材料选择上,地域的不同也有不同的选择。如南方炎热多雨,应选用吸水性强、表面粗糙的材料,在雨季起防滑作用,而北方寒冷地区应选择吸水性差表面粗糙且坚硬的材料,防滑防冻、不易损坏。另外,铺装材料材质的选择、色彩的设计能够强化商业街的景观形象。沿线的立交桥和人行天桥景观注重墩柱、主梁和栏杆造型,必要时对桥型的选择和桥梁的外观颜色也加以斟酌。道路挡墙、护坡对景观的影响较大,宜用绿化种植遮蔽。 2.3道路园林绿化设计要求选用的树种大小和布局都要充分研究。要结合道路景观风格、沿路建筑以及气候及地方特点将道路绿化作为道路景观整体的一部分来考虑,以达到车移景异、富于变化的景观效果。同时城市道路绿地设计应考虑到城市土壤条件、养护管理水平等因素。总之,道路绿地的规划设计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保持道路景观的长期优美。 2.4灯光照明可以塑造道路绚丽多彩的夜景。照明设计时可以考虑道路照明、建筑物泛光照明、广场绿地照明的综合照明效果.照明灯具的灯柱选择除满足亮度要求外,造型非常重要,要兼顾白天和夜晚的视觉效果。 2.5道路公共设施和小品应满足道路作为市民公共活动空间需要的多种使用需求。在小品的设计上,题材可以来自城市的历史、文化、典故、事件等,能够起到强化空间环境、文化内涵、渲染城市的人文色彩的作用,使人们在购物、观景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道路公共设施和小品的景观设计应着重在“型”的处理上,对公共设施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出匠心独具的形态,对景观小品进行细部刻画,细致地反映一定的文化主题,既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又有利于塑造道路的特色风格。 2.6步行道路的出现给城市带来了很多生机。其景观设计应格外强调个性化、人性化、趣味性、亲切性。在步行商业街与步行交通为主的商业街,因其多数在传统的商业街区,对继承城市的生活方式,保护古建筑、改善城市环境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宜全面考虑,使其充分体现文脉精神。 3结论 总之,城市道路设计工作者应重视景观设计在道路设计中的作用。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遵循系统规划的基础,结合自身特点,注重地方性与自然性、科学性与艺术性,构建多层次、多观赏效果的道路绿化体系。要以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基础,把“以人为本”的原则作为景观设计的关键,体现出对“人”的关注与尊重,将人、车、路、景高度统一起来,构造出良好的整体空间景观。
网络营销论文:房地产企业的网络营销之路 一、房地产顾客购买行为的特殊性 房地产作为商品具有其特殊性,如位置固定、生产周期长、非标准化、对环境和区位的要求程度高、价值高额等,并且房地产商品的价格比较高,一般来说,消费者在购买时都会进行较多的理性思考,因此房地产作为商品是一种理性商品。消费者在购买这种商品时会采取一些比较特殊的行为。一般来说购房者在购买房地产这种商品时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1、确认需求水平,制定购房预算。购房者一般都有自己的目标商品,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和负担水平,在考虑可获得的各类贷款和借款等因素的基础上,来估算自己的实际购买能力,确定可能购买的房屋类型。 2、收集房地产商品信息。购房者一般在确定了购房意向以后,就将着手开始收集房地产商品信息。一般是通过以下几个渠道来获得:一是媒体广告,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广告等;二是亲友介绍;三是开发商或商邮寄发送的宣传资料;四是现场售楼处的资料及现场周边的广告;五是房地产交易会;六是通过互联网检索;七是通过其他渠道。 3、进行实地调查。购房者在选定了几个目标后,进行实地调查,以比较各个项目之间的优劣,以及房地产的各种资料,如产权情况、环境情况、物业情况、价格情况、配套设施、交通情况、户型、面积、工期、建筑质量、装修情况、朝向、通风、采光等因素。 4、签订认购书、房屋购买或租赁合同。购房者在确定了最终的购买目标后,将进入购房的实质操作过程。在此阶段,购房者要交付定金,提供自己的资信和收入证明,交付首期款,并办理金融贷款。 5、入住并体验。签订合同以后,开发商应严格地按照合同规定,按期提供房地产商品,购房者也会按期入住,在入住期间,购房者会对自己以前的决定进行验证,他会拿自己的居住感受跟供应商的说法相对照,这是整个购买过程的延续。 在这些过程中房地产提供商就可以在一定的环节和阶段采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例如在市场调查、广告传播、营销组织管理、营销效果评价等过程,从而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改进传统营销的不足之处,并且将那些适合在网络上进行的一些管理过程和交易过程通过网络来进行,可以缩短交易过程、减少交易手续,节省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二、房地产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基本过程 房地产企业为了更好的应对其所面对的顾客的特殊性,就应该引入网络营销的理念,利用先进的技术为其顾客提供商品。具体来说房地产企业进行网络营销时应经历如下过程: (一)做好基础工作 为了很好的将网络优势与房地产营销过程结合起来,企业必须做好以下基础工作: 1、建立企业局域网络应用系统,实现公司内部信息交流网络化。具体来讲,是建立公司自己的网站、主页及项目信息库,开发企业的MIS系统,实现公司内部的信息共享。 2、积极应用现有网络技术平台的现有服务,如各个ICP服商和ISP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如各个房地产网站和综合型网站。由于他们具有各种专业的网络技术服务能力,能够发挥聚集效应,使得房地产企业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同等的服务。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在一个网站上就可以查到更多的房地产信息,这大大提高了信息检索的全面性,降低搜索的时间。 (二)制定网络营销总体战略 房地产企业在制定网络营销战略时应考虑:网络营销目标;网络营销的管理部门和财务预算;网络营销方案的设计及执行;反馈信息的管理;保持企业网上形象的一致性等。一般而言,房地产企业应该结合自己的产品特点来确定合适的网络营销目标,网络营销目标制定要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所定的目标来确定网络营销预算,在营销部门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或协调人员来进行营销信息的控制和客户管理。在此基础上,制定网络营销计划。网络营销计划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进行网络营销对本企业意味着什么;二是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网络营销;三是企业如何进行网络营销。一个企业在回答了以上的问题后,就可以着手进行网络营销战略计划的制定,以及组织和实施等工作了。 首先,要制定好市场营销总体战略,企业必须进行市场调研。利用网络进行市场调研具有一般媒体调查无法比拟的优势,这是因为网络在市场调研方面具有信息的及时性和共享性,便捷和成本低,样本容量大等特点。利用网络进行市场调研,其基本过程与原来的市场调研并无多大的差别,同样也具有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的确定,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数据结果整理分析,形成调查结果等过程。与传统的调查方法不同的是,利用网络进行市场调查,可以将调查问卷设计成电子表格的形式,由网页的浏览者或访问客户填写后提交,自动地存储在计算机的数据库里,调查结果直接存入电脑,免除了传统的调查问卷的人工输入数据的处理过程。而通过编写好一定的程序或利用现有的统计分析软件即可以自动的进行有效问卷的筛选,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调查结果。由于调查过程采取在线的方式,甚至可以超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省却了大量的人工 劳动,调查成本大大降低。 其次,要制定好市场营销总体战略,企业还必须确定目标客户。在目标客户的定位问题上,运用网络提供的针对性强、筛选速度快、能够判断被调查者的来源地等技术手段可以迅速地应对市场的变化,甚至可以将市场细分到更小。针对某个特定年龄、某个特定社会阶层、某个特定职业、某个特定区域甚至某个特定家庭提供个性化极强的房地产产品。例如,专门针对22-27岁量身定做的单身公寓、针对广告人、自由职业者等设计的办公居住和二为一的单套居室住宅。 (三)确定网络营销基本策略 在具体的营销策略上,房地产企业也可以从网络技术上发现巨大的能量。 1.网页宣传策略 房地产企业或房地产项目的网页,可以涵盖项目书的全部内容,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地介绍项目的情况。一个完整的网页应该包括文字介绍、图片、声像等内容,具有信息检索、信息拷贝下载、信息在线打印、提问、转发、下载有关法律合同文书、在线预订等功能。例如:在介绍项目的网页中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某个房间一天24小时的光线变化情况,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可以360度地展示项目周边的实际情况。可以说,网页技术可以弥补纸媒介的不足,能够更加逼真的显示项目的真实情况,并且所提供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 2.网络公关策略 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阶段,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来开展网络公共关系:一是建立企业自己的平台或应用现有的网络平台企业消息;二是设立专门的制度,由专人负责网络公关,或拓展现有的公关人员的业务内容;三是利用网络无地域限制的特点,与各个门户综合型知名站点、房地产网站、新闻媒体、网络社区开展信息互换、共享服务;四是建立反馈意见处理制度,在了解顾客评价的基础上,改进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五是不定期的举行网络活动,激发访问者参与的积极性。 3.网络广告策略 房地产企业的网络广告策略首先要明确企业网络广告的标。不同的目标对应的广告策略、广告设计和广告预算都不一样。其次,要确定广告的互动程度,即广告设计成是单向还是双向交流,一般而言,网络广告大部分为双向交流。最后要确定广告的形式和整体方式,企业常用的网络广告形式有网页、专业销售网、旗帜广告(Banner)、视觉广告(View)、三维动态广告、文字链接和电子邮件等。 对房地产企业而言,网络广告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可实现多种交流功能,例如查找、咨询、提出意见等,其针对性大大高于一般的传统媒体。同时,网络广告还具有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多种表达方式,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网络广告的成本低,效率高,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几乎可以影响到每一个有购买欲望的消费者。 三、房地产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好处 网络营销改变了传统营销中信息的“推送”(Push)方式,而提供了一种“牵引”(Pull)方式,网络上的消费者既可以是信息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发送者,营销信息针对的消费者可以有很大的主动权,可以自主决定在什么时候浏览、到哪个网页去浏览、浏览什么内容的信息。另外,消费者如果对互联网上的房地产广告感兴趣,可以点击相关的内容,得到更加详细的资料,这样营销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房地产企业利用这种新型的营销方式可以获得如下的好处: 1.节省营销活动的费用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时如果采取建立互联网上的WEB站点方式,其成本主要包括设立站点的成本、网络服务器软硬件费用、网络使用费和日常维护费用(包括网页的设计和维护费用),这些与开设专门房地产销售店面的昂贵的租金、装饰费用等相比显得很不起眼。如果直接应用已有的房地产网络信息服务商(ICP),或利用网络服务提供商(ISP)租赁网页空间,则成本更为低廉,同时房地产企业在互联网上从事有关房地产营销活动,参与服务商提供的各种营销工具,也将大幅度降低房地产广告信息制作和成本。 2.提供24小时不间断营销服务 以网络为媒体的专事营销服务的计算机系统能实现24小时服务,3W(WORLD WIDE WEB)站点能够全天24小时,全年365天不知疲倦地持续工作,随时响应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球的消费者的要求,这给平时白日工作繁忙的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们可以下班以后在家里连接互联网络,浏览房地产网站内容,了解房地产信息,选择自己需要的房地产。 3.消费者可以互动地参与营销活动 在精心设计的网络站点上,消费者可以方便地把自己的意见及时反馈给营销者,可以在网页上留言,可以填写网页上的市场调查表格,进行购买要求登记。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在网页上得到他所需要的详细资料,同时,营销者也可以收到各个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并相应地调整网上的营销行为,使网上的营销活动更有效。这种沟通是双向交互式的,在给予消费者有关房地产商品信息的同时,也回收了消费者的反馈信息。 4.利用多媒体的功能全面介绍房地产项目 与昙花一现的电视广告片段、小篇幅的报刊广告相比,房地产的网上营销可以做到立体式的全景信息展示,能更加充分生动地表现房地产的特质,作到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现在互联网的软件技术能集现有各种媒体的功能于一体,利用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表达形式来传递信息,甚至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让消费者能“身临其境”地体验自己所选房屋的大小、光线明暗、周围环境等。因此,精心构思和设计的3W站点会给每一位访问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记忆,激发每一个潜在的购房者的购买欲。 5.网络营销突破房地产营销的地域界限 由于房地产为不动产,具有地域的固定性,因此传统的房地产营销活动一般在房屋所在地进行,而今后商品房的出售,特别是高档别墅的出售,往往打破了地区的界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房销售对象不再局限于某些地区和某些部门,因此,房地产企业要想把自己建造的各类商品房让全国各地的,甚至境外的购房者都知道,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这种远程信息传递形式。通过详细地介绍商品房设计方案、装饰材料、设施功能、交通环境、价格、付款、购买方式等内容,到营销房地产的目的,及时连通国际市场,让原本地区性极强的房地产营销活动的空间拓展到全球范围,突破房地产营销活动的地域界限。这一点尤其有利于开发档次高、目光远大、营销定位目标高的房地产企业 四、房地产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可能遇到的障碍 前面已经分析了网络营销的基本过程以及优点,下面将对目前房地产网络营销和网络交易中存在的一些障碍加以分析。 1、安全障碍 网络交易安全是制约着网络营销和网络交易发展的最大障碍。网络营销的安全障碍主要来源于网络的安全漏洞。网络技术最初设计时采用的是开放性的设计标准,所采用的TCP/IP协议最初是建立在可信环境之中,在局部范围内应用的,而后来的全球化推广却忽略了这一点,造成对网络安全方面的考虑不足,形成了安全隐患。虽然后来人们采用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但是效果甚微。 网络营销要在解决安全性问题的同时,还要解决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数据完整性,交易的不可抵赖性以及身份的可确认性等问题,这样才能保证网络交易活动的顺利完成。 2、交易制度和交易政策上的障碍 目前关于电子商务交易的法律法规,在理论上还落后于实践。一些网络交易的税费收取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需要尽快制订出一个符合网络营销发展规律的管理办法。同时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网络营销的管理、安全、保密、认证等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网络营销的发展。 3、法律障碍 世界各国至今还没有制订出 有关互联网方面的完备的法律。传统上的贸易合同都采用书面合同的方式签订,或通过手写签名和印章来辨别。但在网络营销活动中,电子货币、电子签名会使与有形合同相关的法律很难再适用于网络交易,因此,网络合同的权利、义务和法律效力尚待进一步明确。 4、基础设施障碍 网络营销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企业网络化、商业网络化、金融电子化、以及政府电子化等。在大规模的商业网络、金融网络和政府网络形成之前,网络营销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整体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的快慢,影响着网络营销发展的步伐。 5、网络支付障碍 目前,国内的银行业务虽然在技术上已经实现了互联互通,但是在用户的利润分享和资源的使用调配等问题上,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方法。通常是一个消费者同时拥有各大银行的信用卡,却无法统一使用,本来应该是很方便的信用卡,反而不是很方便;而且国内的各个银行的网络应用平台与世界其他国家银行的不统一,更加不利于银行之间业务的互联。 6、消费习惯障碍 网络交易不直观,气味、光、风景等无法亲身体验。尤其是目前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仍然是实地消费,这种多年来的消费习惯和购物心理已经根深蒂固,一时还无法逆转。培养和建立新的消费方式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7、信用障碍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个人信用体系,与此有关的法律法规也未制订。个人信用难于评估,而且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使网上交易的成功充满了疑问。此外,企业之间的信用体系也不完善,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用机制也不健全。 五、房地产企业网络营销的理想模式 在上述问题解决后,房地产企业就可以采用B2C的网络营销模式来开展网上营销业务,办理网络交易。房地产企业实施B2C网络营销的完全模式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 房地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网络营销模式 图中各个步骤的具体内容是: 1、消费者在房地产网站(企业自建或房地产网络服务提供商提供)查询房地产品信息。比较后,发出购买请求,并通过网络银行在线支付首付款。 2、网站把消费者支付信息发送到电子货币网关上加以验证。 3、网站在验证后向消费者发送支付首付款确认信息。 4、由支付网关将支付信息发送到房地产企业开户行。 5、企业开户行接到信息后向发卡行发出确认请求。 6、发卡行转帐到企业开户行。 7、消费者将必要的资料及贷款请求发送到提供房地产按揭贷款的银行。 8、提供按揭贷款的银行对资料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做出答复。 9、消费者将该答复信息反馈到网站,由网站将信息传递给房地产企业。 10、直接将该信息传递给房地产企业。 11、房地产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到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办理房屋交易手续。 12、房屋土地管理部门提供产权登记证书。 13、房地产企业将产权证书信息传递给提供按揭的银行。 14、按揭银行根据收到的证书及有关资料,向企业开户行转帐。 以上是理想的房地产网络营销的流程,消费者可以完全的通过网络,以在线的方式完成交易。在目前实际的经济生活中,由于存在有网络安全性、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消费习惯、网络信用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原因,距离这样的理想状态还很遥远。特别是我国消费者比较喜欢亲身体验,拥有“眼见为实”的消费习惯,使得房地产在线销售困难重重。但是,我们可以积极的探索传统的房地产业务中哪些部分是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的,从而充分利用网络工具,促进房地产品的生产和交易。 总之,网络营销在我国任重而道远,房地产商品网络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尤其复杂而艰辛。但是我们相信这个过程不会很久。现在,企业就应积极的调整经营思路,探索那些可以适合在网络上开展的业务;同时,政府要积极地加快相应的立法工作,建立统一的标准,促进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网络营销论文:浅议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战略 摘要:笔者结合传统市场营销理念及互联网技术,论述了网络营销的方式,并就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战略 1.网络营销的内涵与特征 1.1覆盖区域非常广泛 传统的市场营销往往受到地域限制,很多好的产品由于种种原因局限在生产地周围的市场,无法被更多的人了解并购买。国际互联网无国界与区域的限制,因此,网络营销轻而易举就打破了地域限制,是一种极其开放的、覆盖范围极其广泛的营销活动。企业的产品推广可以通过网络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网络用户终端,吸引其注意,从而扩大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挖掘出更多的潜在顾客。这样,企业的市场就成为真正的全球化市场。 1.2传达信息非常迅捷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中,企业要将新的产品信息或企业新的动向等传达给消费者往往要经过比较繁琐的程序,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因而时效性会差一些。而网络营销在传达信息方面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轻松地将需要传达给顾客的信息及时地让顾客了解到。比如,在2007年购买基金的热潮中,基金公司就是有效地利用了互联网,将各种信息及时给受众,使受众在第一时问内对相关情况有所掌握,从而指导自己的下一步行动。 1.3能够与顾客有效互动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中,顾客往往处于被动接受企业产品的地位。企业得到的顾客反馈不足,与顾客互动性较差。网络传播不同于纸质媒介或是音频视频传播,网络传播的一大特性就是信息沟通的双向性。网络营销中,既有企业而向顾客的信息传播,又有顾客对企业的信息反馈。这样的双向沟通无疑会使顾客加深对企业产品的了解程度,同时也使企业更有效地掌握顾客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营销“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目标。 1.4大大降低交易费用 在传统的营销方式中,产品从生产到宣传包装再到市场流通,其中环节较多,附加的成本也就较大。 相比较,网络营销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通过网络营销,商品交易得以直接进行,交易环节大为减少,交易成本随之降低。例如某些网上卖书的网站,不用在全国各地租场地,不用大量的人力实地卖书,其图书就卖到了全国各地。这其中场地费、人力费以及相关损耗费大为降低。而且,读者不用出门,采取货到付款的方式,在家就可购得所需书籍。这对于读者来说,既省去了出门选书的时间和路费,还可享受到低于市场价的优惠,无外乎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于网上购书。 1.5提出个性化生产需求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中,企业的营销产品往往是大规模生产的同类产品,用以满足一个相对顾客群体的需要,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 网络营销使企业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成为可能。通过网络,顾客可以把对产品的要求及时告知企业,然后再通过网络向企业下订单,企业再根据订单的要求进行生产。比如戴尔电脑公司就是由顾客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网上自主选择所需要的电脑配置,然后公司根据顾客所需,安装电脑并送货上门。 2.网络营销的几种方式 2.1利用网站营销 这是网络营销最基本的方式。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在网上宣传自己的优势产品,形成网上品牌。企业的网页在制作上要能够吸引人,内容应时时更新,在宣传自己的同时可为顾客提供与产品相关的小知识等,丰富网上内容。同时,开设专门的与顾客互动的版面,更好地倾听来自顾客的声音,还可以与其他网站做友情链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2.2利用搜索引擎营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信息浩如烟海,访问者要想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常要依靠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一种网络站点推广工具。企业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在搜索引擎上注册排名靠前的关键字。这样,访问者在使用搜索引擎时,就会比较容易看到该企业的相关信息。企业的网站建设得再好,若没有好的引擎把访问者引进去,该企业网站的点击率必然会受到影响。 2.3利用电子邮件营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邮件成为很多单位和个人与外界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电子邮件具有方便、快捷等优点,因而,很多企业已经把电子邮件作为营销的一个手段。企业在出售产品时,可以在客户资料栏中留下客户的电子邮件,这样,企业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把新产品的介绍发给顾客,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对顾客作回访,从而有效地与顾客沟通。比如,有一家生产家电的企业,定期向顾客发送有关产品的信息,在节日的时候还会通过邮件给顾客发送问候。时间久了,顾客不由自主地就会对这家企业产生情感依赖,从而更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 2.4利用博客营销 博客是一种新的网络传递工具,企业可以试着用博客来进行营销,博客具有自主性、共享性等特点。企业的博客内容应以知识性、引导性为主,同时将顾客的反馈在博客上。另外,企业可以利用他人的博客为本企业宣传。比如,可以在本行业专家的博客上附加自己企业和产品的信息等。 3.网络营销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网站维护跟不上顾客需要 目前,很多企业虽然开设了自己的网站,但由于观念及人才等原因,网站后续建设及维护跟不上。打开网站,仅仅有企业的介绍,内容过于单调,没有新闻版块,没有与顾客互动的版块,没有相关链接,顾客能得到的有效信息少之又少。这样的网站对于营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对策: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部门,由专业的人才负责网络维护,时时更新内容,并配合其他部门做好接收顾客网上订单和网上购买的工作。 3.2受众群体层次不够广泛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还无法在全体人群中得到普及。最明显的表现是中青年上网者居多,老年人上网者居少;城市人群上网者居多,农村人群上网者居少。也就是说,上网比例较大的人群集中在城市里的中青年中。因此,企业在行网络营销时一定要考虑受众群体的特征。 对策:企业在布署网络营销战略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如果企业的生产产品是老年人的保健品或农用产品,就不适合在网络营销上大下功夫。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营销只是一种很不重要的附属营销手段,企业仍应以适合本企业的传统营销为主,待互联网进一步普及之后,再逐步加大网络营销力度。 3.3网上购物顾客支付比较难 目前,网上购物的支付手段有:邮局汇款、开设网上银行、货到付款等。由于种种原因,邮局汇款仍然是主要支付手段。对于顾客来说,这在无形中又加大了顾客的购买成本,容易让顾客产生抵触心理,对于企业的营销会有不利影响。 对策: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创建让顾客感觉更为方便的支付方式。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银行的电子化发展。企业可与银行加强合作,在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找出便捷而有效的支付方式。 3.4顾客疑虑心理较重 俗话说眼见为实,消费者在进行网上购物时,通常会有疑虑心理,这个产品真的像介绍的一样好吗?把钱汇出后能不能按时收到货呢?种种顾虑使得消费者还是愿意亲临商场购买,图个心里踏实。 对策:企业首先要通过传统营销方式建立企业的品牌形象,通常名牌企业更容易让人相信,从而可以 减轻顾客的疑虑心理。 其次,企业在网上宣传介绍产品时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辞,让顾客产生不符合事实的过高期望值,期望值越高越容易失望。一次失望就会影响到下一次的购买。再次,及时做好网上订单的处理工作,企业内应该有专人来负责处理网上交易这方面的工作,接到订单后不能耽搁,货发出后要及时与顾客联系。 综上所述,网络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方式,企业一方面要创新营销理念,积极发展网络营销;另一方面,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要结合本企业实际进行,以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网络营销论文: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网络购物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网上商店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网络营销的关键在于网上商店是否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为此本文拟从顾客价值的角度,构建了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的理论框架,并提出具体的网络营销策略。 关键词:顾客价值;网络营销;理论框架;策略 据艾瑞咨询统计显示,2008年以来,我国网络购物市场发展迅速。2010年网络购物市场的交易规模达到4610亿元,较2009年增长了75.3%,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2010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48亿人,占互联网民规模的32.9%。网络购物的蓬勃发展蕴含着巨大商机,网上商店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构建完善的网络营销体系,怎样采用有针对性的网络营销策略使网店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也成为了业界关注的话题。由于网络营销弱化了地域、时间的局限性,更加注重于顾客需求个性的回归。因此本文拟以顾客价值为重心来研究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的策略。 一、顾客价值 根据伍德罗夫的顾客价值理论,顾客价值是顾客感知到的对产品属性、属性偏好以及使用后可能对顾客目标的实现起阻碍或促进作用的结果的评价。基于此理论,伍德罗夫提出了目前延用比较多的顾客价值层次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1 伍德罗夫顾客价值层次模型 根据顾客价值层次模型,可将网上商店的顾客价值分为3个层次,分别为商品属性价值、商品结果价值和商品目标价值。其中商品属性层次包括商品的具体形式、质量等;结果层次是顾客使用商品的效果,包括正负两种效果;目标层次是顾客价值的最顶层,包括使用者的核心价值、目的和目标,是顾客使用的最终结果。 二、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理论框架 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策略理论框架,包括网络营销的内容、功能和目标。营销要素不仅包括4P,同时根据网络营销的特点增加了过程营销、商品展示等。营销策略框架的核心是顾客价值,外层是各要素的营销策略,多层模型中各子功能模块界定了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策略的实施过程。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的投资配置应重视开发新顾客和维系老顾客,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宗旨。同时,建立起畅通的营销实施反馈、评估机制,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营销系统,切实提升网上商店的综合竞争力。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2 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理论框架图 三、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策略 (一)网上商店产品营销策略。基于顾客价值网上商店产品营销首先应根据顾客需求,对于商品质量进行保证。据2011年艾瑞咨询《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行为研究报告》,70.6%的潜在用户不在网上下单的原因是担心商品的品质。顾客在网购商品后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商品质量上,观察使用效果是否预期一致,能否满足他最终的购买意图,并以此来判断以后是否会重复购买。因此,商品品质是网上商店产品营销的关键。同时由于网上商店众多,网上搜索功能极为简便,使得同质产品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要让顾客体验到更高的使用价值,就要有独特的网上商店品牌风格,塑造个性的网上商店形象,以传递商品的价值和理念。此外,由于网购商品都必须通过物流才能到达顾客手中,物流环节的服务给予顾客的体验也十分重要。目前仅有一部分实力雄厚的网上商店能够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大部分的网上商店都依赖于第三方物流。此时,商品的外包装就显得格外重要,商品的保护性外包装必须强化,以确保商品能完好的到达顾客手中。 (二)网上商店价格营销策略。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价格策略就是要求网上商店运用各种调研手段及销售经验,尽可能的搜集同类商品的顾客认知价值,从而为制定顾客认可的商品价格提供客观依据。据2011年艾瑞咨询《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行为研究报告》,51.8%的顾客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是比实体店便宜。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网店售价与实体店的售价进行比较,会给顾客超值的购买感受。通过随机抽样商品进行网络搜索调查发现,同一商品中,销售量最大的往往不是标价最低的,销售量大的商品其售价往往比最低标价略高一点。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虽然低价促销策略仍然有非常良好的市场效果,但并不是唯一有效的竞争手段,网上商店无需片面的追求最低销售价格。 (三)网上商店过程营销策略。网络通讯的发展为网上商店与顾客的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性。网上购物过程中,顾客由于不能亲自看到商品实物,会对产品的细节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因此网上商店销售人员与顾客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销售人员正确的引导能够帮助顾客建立合理的购买预期,并协助顾客购买到最符合自身购买意图的商品,从而产生较高的顾客价值。同时网上商店提供的“商品评价”、“分享”等功能,也为顾客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便利。前期顾客购买商品后的评价往往是新顾客进行购买的重要判断标准,因此,网上商店也要注重对于顾客互动环节的引导,鼓励顾客进行较详细的商品评价,及时处理一些负面评价,维护顾客之间积极正面的互动。 (四)网上商店人员营销策略。网络购物虽然是顾客对着电脑进行购物,但网上商店与顾客之间的互动必不可少。网上商店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在线销售人员。网上交易虽然突破了时间限制,但根据艾瑞咨询的监测数据表明,顾客网购时间基本集中在9∶00至22∶00之间,10∶00与20∶30左右是一天中的两个购物高峰时段。网上商店可以根据自身的销售规模在以上时间段内合理配备在线销售人员,以满足顾客的咨询需要,并协助顾客顺利完成购买过程。同时,由于销售人员直接与顾客产生互动,销售人员的素质与精神面貌也非常重要,网上商店要重视对于销售人员的“人本管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与服务意识,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与顾客进行沟通,展现店铺的销售文化。 (五)网上商店关系营销策略。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旨在从顾客角度出发,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以吸引顾客进行重复购买。因此,网上商店维系与顾客的良好关系非常关键。除了通过销售人员的服务有效满足顾客的购买需求外,还要配备相应的售后人员,来处理顾客购买后期问题,解决顾客抱怨,进行售后补救。顾客抱怨往往产生于商品缺陷或商品与购买期望不符。网上商店可以通过善待顾客抱怨,分析原因,进行及时补救。这样,不仅留住了顾客,还能让顾客对网上商店产生更高的信任感。反之,如果对顾客抱怨置之不理,或者推卸责任,就可能会永久的失去顾客。网上商店还可以利用相应软件工具建立客户关系数据库,对重要顾客进行必要的信息完善,在能力范围内,给重要或全部顾客以一对一的销售服务。客户关系的维护能有效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大量的回头客不仅能为店铺带来更多的效益,同时顾客的信任也是一笔无形的商业财富,有利于店铺的可持续发展。 (六)网上商店商品展示。由于网络购物过程中,顾客无法亲身体验商品,因此商品的页面展示就是顾客了解商品细节的主要途径。在商品展示的页面,网上商店需要提供图文并茂的商品介绍,同时提供该商品细节的关键数据和合理的购买建议,以供顾客参考。在进行商品介绍时,不宜进行过度的商品美化,以免顾客产生过高的购买预期,以至进入商品使用情境时,无法达成顾客满意。除了商品展示页面,为了配合品牌建设,满足 顾客购买的个性化需求,网上商店同样有必要对店铺页面进行个性化的装饰,以突显店铺个性,与顾客潜在的审美需求产生共鸣,使其对店铺产生认同感,以达成愉悦的购物体验。同时,如果网上商店销售的商品种类繁多,就有必要对商品进行科学的分类陈列。合理的商品分类能够便于顾客快捷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如果寻找过程困难,顾客往往会选择离开店铺,重新回到网络平台进行搜索。 由此可见,适宜的商品展示不仅方便顾客深入地了解商品,同时还能传递网上商店的特色和文化,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 作者单位:南通职业大学 网络营销论文:谈博客营销在企业网络营销中的作用管窥 论文关键词: 博客营销 网络舆论 搜索引擎 论文摘要: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博客(BLOG)提供了一个迅速成长的成熟环境。而企业在网络营销业务中的博客营销则是一种基于包括思想、体验等表现形式的个人知识资源及它的网络信息传递形式。这种网络营销工具已在企业网络营销业务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0引言 博客营销是通过博客网站或博客论坛接触博客作者和浏览者,利用作者个人的兴趣和生活体验等传播商品信息的营销活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博客这种虚拟社区的特性,对特定博客的受众进行“人际传播”,并运用博客开展事件营销和公关活动,以引起受众高参与度。 1博客营销的主要特点 由于博客营销的目标相对精确,而且营销成本低廉,所以博客营销的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 1.1 细分程度高,广告定向准确博客是个人网上出版物,因而每一博客都有其不同的受众群,其读者往往也是一群特定的人,细分程度远超其他形式的媒体。细分程度越高,广告的定向性就越准。 1.2 互动传播性强,信任程度高,口碑效应好博客在广告营销环节中同时扮演了两个角色,既是媒体又是人,既是广播式的传播渠道又是受众群体,能够很好地把媒体传播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放大传播效应。 1.3 影响力大,引导网络舆论潮流实践证明,博客作为高端人群所形成的评论意见影响面和影响力度越来越大,博客渐渐成为了网民们的“意见领袖”,引导着网民舆论潮流,对企业品牌造成巨大影响。 2博客营销对企业网络营销的价值和作用 2.1 博客可为企业直接带来潜在用户博客内容在托管网站上,如新浪网属下的博客频道(//.cn/)等,这些网站往往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吸引大量潜在用户浏览,达到向潜在用户传递营销信息的目的,这是博客营销最直接的价值表现。 2.2 博客营销可大大降低网站推广费用通过博客的方式,在博客内容中适当加入企业网站的信息,达到网站推广的目的,这样的“博客推广”成本极低,降低了一般付费推广的费用,同时在不增加网站推广费用的情况下,公司网站访问量大大提升。 2.3 博客文章内容使用户可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多渠道信息传递是网络营销取得成效的保证,通过博客文章,可以增加用户通过搜索引擎发现企业信息的机会,这里所谓搜索引擎的可见性,也就是让尽可能多的网页被主流搜索引擎收录,并且当用户利用相关关键词检索时,这些网页出现的位置和摘要信息更容易引起用户的注意,从而达到利用搜索引擎推广网站目的。 2.4 博客文章可方便地增加企业网站的链接数量获得其他相关网站的链接是一种常用的网站推广方式,但是当一个企业网站知名度不高且访问量较低时,往往很难找到有价值的网站给自己链接,通过在自己的博客文章为本公司的网站做链接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拥有博客的资格增加了网站链接主动性和灵活性,这不仅可为网站带来新的访问量,也提高了其在搜索引擎的排名,因为一些主要搜索引擎把一个网站被其他网站链接的数量和质量也作为计算其排名的因素之一。 2.5 博客是建立权威网站品牌效应的理想途径之一作为个人博客,如果想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自己的BLOG。如果他坚持不懈的博客下去,他所营造的信息资源将为其带来可观的访问量,在这些信息资源中,也包括收集的各种有价值的文章、网站链接、实用工具等,这些资源为自己持续不断地写作更多的文章提高很好的帮助,即可形成良性循环,这种资源的积累实际上并不需要多少投入,但回报却非常可观。对企业博客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坚持对某一领域的深度研究,并加强和用户多层面的交流,对于获得用户的认可和品牌忠诚创造了捷径。 3如何提高企业博客营销平台的访问量 3.1 访问量的关键是高质量的内容企业博客只有向目标受众提供充分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引起受众的深度参与,进而收藏公司博客。 3.2 站点的定位定位不清很难吸引固定的用户群,甚至因此妨碍已经到来的用户。为了营销的最终效果,有时放弃部分不合适的用户是必要的,例如,某博客定位于向高端消费群体产品信息,即使引起了低端用户的充分关注,也不能为此改变初衷。 3.3 保持适当的更新频率更新频率不可太频繁,也不应该很久都不更新。更新频率和博客性质相关,如果是评论,1天或者2天1篇是不错的频率,很多朋友都喜欢每天看到新内容。 3.4 吸引读者回复和交互质疑和分享是引发讨论最好的方式,朋友们都很真诚,愿意贡献出自己所学。此外,还可设计隐含话题,或是用一下故意发表有争议的意见,但在没有很大把握的情况下,保持真诚至关重要。 3.5 搜索引擎优化在博客服务提供商限定之下,还是可以进行搜索引擎优化的。首先,可以在文章中使用较热的关键字,还可以增加站点内在的链接。如果企业使用的是独立的博客服务器,那么能做的就更多了,静态化页面,优化博客内部的结构,都是有效的方法。 3.6 广加链接广泛的使用友情链接和交换链接,交换链接越多,企业博客就越容易被访问。而且,企业博客与客户与受众的链接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在互联网中的重要性,链接越多,站点就越重要。所以,作为正在进行网络营销业务的企业,认识到博客营销的价值和作用,并利用好博客营销,对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网络营销论文: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网络营销 [摘要]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电子商务应用步伐的加快,社会跨入了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规则、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社会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利用网络营销系统整合企业营销资源,提高营销效率,提供灵活、主动的网络营销系统是现在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网络营销系统研究,针对我国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系统的构建。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网络 网络营销系统 一、网络营销的定义 网络营销的产生是随着Internet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的新营销方式。网络营销是新的营销形式,简单地讲:网络销是指利用Internet等电子手段进行的营销活动。网络营销是指企业借助机网络、计算机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即用计算机通信系统和在线网络,进行产品设计、制定价格、促销和分销的一列活动,它是有效地识别和满足客户的具体需求,以达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方式。 二、我国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系统存在的问题 1.支付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支付的技术手段尚不成熟,安全通用的电子货币尚处于研究认证阶段,网络交易成了“网上订货,网下付款”的四不像交易方式,极大影响了网络营销系统的发展,这对于提高网络营销系统的效益和水平是不利的。从技术上讲,网络营销系统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就是交易的安全性,如资金安全、信息安全、货物安全、商业保密等:而由于Internet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和流动性,使网上交易面临着种种危险,如网络泄密、网络欺诈等。企业害怕出现商业泄密,以及虚假购物,而消费者则担心虚假交货、货不符实等情况的发生。网上支付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网上交易的信任度,制约了网络营销系统的发展。 2.网络营销系统与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集成问题 大多数企业极为看重网络营销系统与订单处理、库存与供应链管理及结算等原有业务系统的集成。但现行网络营销系统解决方案,大多采取了独立的应用系统模式,无法实现与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有机集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营销系统的发展。企业之所以忽视了网络营销系统与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集成,依然是由于缺乏对网络营销系统全面的认识,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营销工具,独立于企业其他系统,没有注意到网络营销涉及的范围很广,系统集成和信息集成是网络营销系统有效运作的基础。 3.营销沟通问题 从传统的大众媒体广告为主要方式的大众营销沟通发展到今,沟通的方式和渠道已经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在向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由于沟通不顺畅是导致用户不满意的主要原因,这是典型的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服务承诺的沟通失败、用户期望的沟通失败和用户教育的沟通失败。企业在多次尝试多种网络营销手段时,经常发现不完全奏效。 三、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系统的构建 1.网络营销系统框架 网络营销系统由五个子系统组成:品牌管理子系统、营销沟通子系统、网上销售子系统、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营销绩效评价子系统。从总体上说,整个网络营销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接口信息处理层、事务逻辑层、支持层。 接口信息处理层是网络营销系统获取或输出信息的接口,可划分为数据接口和用户接口。事务逻辑层是执行网络营销系统基本功能的各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包含若干业务,这些业务可构成业务层,业务层之间是有顺序的。支持层是指网络营销系统所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及应用支撑软件平台、网络与硬件基础设施平台等,是保证整个网络营销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 2.企业网络营销系统的功能结构设置 (1)品牌管理子系统。品牌管理子系统完成宣传介绍品牌的功能,通过企业介绍、产品介绍,以及服务规范、品牌宣传,使顾客充分了解企业产品及服务、企业现有政策和活动,使得顾客获得大量的信息与知识,培养顾客的信任感、认知感。企业利用此系统达到宣传企业形象、树立名牌产品的意图,并通过详细的企业品牌目录、产品目录和品牌策划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 (2)营销沟通子系统。互联网最大特点是可以进行双向沟通,设置营销沟通子系统,主要是企业通过选择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把广泛的、迅速和连续的信息传达给顾客,促使用户从认知阶段逐步过度到感知阶段,最后推向准备购买的行为阶段。建立顾客自由参与讨论的虚拟社区,顾客发表对主题的看法,系统通过引导、发起顾客对企业的讨论,了解消费者对企业及产品的看法,更好地深入消费者心理,研究市场和消费者行为,也吸引顾客对系统的参与性,留住顾客。 (3)网上销售子系统。网上销售子系统满足用户网上交易(物品为标准产成品)的需求,系统设置订单处理、支付处理、物流处理和售后服务等功能模块。 (4)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实现对客户销售、市场、支持和服务的全面管理。该模块能够实现对客户基本数据的记录和跟踪、对客户订单的流程追踪、对客户市场的划分和趋势研究、对客户服务数据的分析,进行数据挖掘和在线联机分析以提供决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脚]。并将客户信息进行 统计分析、分类,提供不同的顾客以相应的服务。在此系统中还对顾客的意见进行反馈,给顾客以即时的信息,形成良好的互动。 (5)营销绩效评价子系统。营销绩效评价子系统通过一套定量化和定性化的指标体系,对开展网络营销的企业从各个方面(包括营销理念、网站访问量、顾客服务等)进行客观、科学的综合评价。通过对企业网络营销绩效进行评价,掌握企业网络营销的运行状况,了解企业网络营销的运行效果,为企业的网络营销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网站效果绩效评价:网站效果指标主要包括网站设计、网站性能、网站推广、网站流量。网络营销效率绩效评价:反映企业网络营销系统中人、财、物、信息的利用效率。其主要指标有销售效率、分销效率和广告效果三类指标。网络营销效益绩效评价:网络营销效益评价反映了企业网络营销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竞争力、服务水平、公众影响力和经济效益。营销效益类指标包括竞争效果指标、服务效果指标、公众效果指标和财务绩效指标。 (6)数据库及支撑平台。网络营销系统的数据库及支撑平台主要是为各子系统提供一个性能良好、使用可靠、开放的和易于扩充的支撑环境。随着Internet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迅猛发展,以及新一代企业级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立,企业对数据库软件的新要求使得数据库分布式应用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四、结论 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正以其成本低、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域限制、形象生动、可双向交流、反馈迅速等特点显示出传统营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网络营销将成为全球企业竞争的锐利武器。网络营销的特点决定它在营销战略、营销策略、经营方式,以及营销手段等方面对传统营销方式产生了冲击。但这并不是说,网络营销完全取代传统营销,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本文分析了网络营销系统的应该具备功能,设计了该系统的五大功能模块和系统框架。 网络营销论文:分析服装电子商务中网络营销策略 一“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的产品策略 一.一“网络原创品牌”的什物产品策略 跟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糊口水素日益提高,对于于物资以及精神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也在晋升,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出现多元化。跟着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心理的进1步加深,产品将被更深层次的细分。“网络原创品牌”的商家不但要出产出适销对于路的产品,同时还要建立优良的品牌形象,塑造企业文化,这样才能培育出虔诚度较高的目标消费群,以保证企业不乱、延续的销售量。传统营销模式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归纳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减退期4个阶段。“网络原创品牌”商家若要维持延续的生命力,必需源源不断地更新产品或者服务,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任何1种新产品的开发对于“网络原创品牌”都拥有其显明的周期性,企业依据不同产品、不同阶段适时地做出策略调剂,以匡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一.二“网络原创品牌”的服务产品策略 服装网络市场的日益饱以及,传统品牌线上销售的竞争加重,“网络原创品牌”市场占有率难度加大,这驱动“网络原创品牌”努力调剂其服务产品策略,建立优良的品牌形象、树立富有吸引力的企业文化,以培育企业的潜伏消费群体,提高顾客的虔诚度,保证其销量延续、不乱的增长[二]。优良的网络服务产品策略主要从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3方面着手。“网络原创品牌”售前服务是指企业把新开发的,详细,能够代表优良的企业文化的产品信息通过互联网推行给网络目标消费者。如服装产品的作风、号型、购物指南等等。售中服务则主要包含消费者发生购买念头后,协助消费者完成订购、付款等相干流程的服务。售后服务是指商家针对于消费者收到货品后的1系列行动,如对于所购买产品不满意,可协助消费者在规定时间内退、换货。针对于消费者在施行购买行动进程中存在的疑难,商家客服人员通过专用的实时聊天工具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就消费者提出的疑难解答,以匡助消费者消除疑虑完成订购。当订购完成后,消费者可以应用发生的订购单了解货品即时状况。“网络原创品牌”企业在网络营销流动中不但应注重产品策略以及服务策略,还应当注重对于网站信息的保护,建设优良的购物环境。网络营销流动中,优质的产品质量以及服务理念是企业胜利施行网络营销流动的症结因素。只有保证了以上两条基本前提,才能让顾客的虔诚度成为“网络原创品牌”可延续发展的首要保障。网络营销的虚拟销售环境与传统的营销流动相比存在更多的不肯定性。如干扰信息对于顾客判别力的影响等因素,只有靠企业加强施行信息产品策略,才能较好的保护顾客的虔诚度。展开网络营销流动时,应遵循顾客对于产品、服务、信息、形象和环境的满意度原则。只有以此为网络营销流动的基础,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提高企业的顾客虔诚度,从而建立优良的品牌形象,保证企业的销售量。 二“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的网站销售策略 品牌网站是其展开营销流动的平台,是提供产品服务的载体。胜利的“网络原创品牌”网站触及市场、采购、销售和客户服务等内容,不单是宣扬的平台,更是综合性的门户,利便商家、顾客、合作火伴接洽,实现网络营销流动的各项基本职能。 二.一网站购物指点 购物指点对于每一款出售的产品都会附上详细介绍,顾客可以看见产品的平面效果图、模特试衣图、产品搭配效果图,及产品示用意等。顾客可依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购买。 二.二实时对于谈服务 顾客通过购物指点的阅读,对于产品还存有疑虑,可以通过阿里旺旺等在线对于话软件与客服进行实时沟通,讯问产品的详细信息。 二.三完美的售后服务 顾客可通过“网络原创品牌”网站提供的售后链接,表达对于本次购物的真实感受。即货品评价包含什物与描写的相符度、服务质量评价、物流评价等。如果消费者对于所购买的产品不满意,也可通过售后链接申请退换货[四]。 三“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的渠道管理策略 三.一“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渠道的功能“网络原创品牌”的网络营销渠道以互联网作为支持,其完美的线上销售渠道主要有依照货品交易的前后顺序顺次为定货、结算和物流配送3大功能。定货系统通过店铺网站给消费者提供货 品信息;同时,也能借此及时了解到顾客的需求,以到达供求平衡。商家公道地整合网络营销渠道,加强供应链管理完美定货系统,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库存,节制运营本钱以到达利益最大化。顾客对于所选商品进行付款时,可采取的主要结算方式有“支付宝”、网银、信誉卡以及快捷支付等。通过店铺网页胜利订购并且完成结算后,店家主要是以快递的情势将商品配送给购买者。 三.二“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渠道的特色 “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渠道的主要特色为:1、减少产品从出产商到顾客的中间环节,缩减了销售本钱;2、单1化的销售渠道,供应链管理更加完美;3、配送简单化,产品由仓库直接发至顾客手中;4、依据顾客订购量进行出产,减少库存积存。 三.三“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渠道的建设 “网络原创品牌”在建设该企业的销售渠道时,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设计销售渠道,充沛斟酌网络消费环境中“虚”的特色,营建出让消费者易于接受的网络销售环境;其次,简化网络定货系统,减少消费者定货进程中的繁琐环节,保证店铺定货系统的易操纵性以及产品信息转达的准确性;再次,“网络原创品牌”商家应当设置多种结算方式供消费者自行选择。同时,还应保证结算系统的安全性及保密性,防止结算进程中的风险;最后,与安全可靠的物流公司合作是建设便捷、有效地配送系统最直接的保障。 四“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的促销策略 公道地施行促销策略是企业拓展市场的首要手腕之1,企业可以通过选择适合的促销策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网络原创品牌”商家应当加强与出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制订出适合的网络营销的促销策略[五]。 四.一“网络原创品牌”网络促销的主要情势 “网络原创品牌”商家在进行网络促销流动时,必需保证其促销策略是切实可行的。“网络原创品牌”施行的BtoC营销模式事实上是商家对于个人的1种个性化销售,所以选择出适合的、行之有效的促销策略是网络营销流动获得胜利的症结。网络促销的情势1般可以分为拉销、推销以及链销等3大类。 四.二“网络原创品牌”网络促销的主要策略 在传统的促销流动中,促销分直接促销以及间接促销。直接促销包含了推销员、售货员及销售服务;间接促销包含广告、销售增进以及公共瓜葛。促销策略主要包含了网络广告、站点推行、瓜葛营销和销售增进4个大类。 四.三公道地施行网络促销策略 商家在做出促销决策以前首先应分析其促销流动的目标消费群,才能保证促销流动能够行之有效。商家所选择的促销对于象应当是成心愿在网络市场购买产品或者服务的目标消费群体和潜伏消费群体。设计公道的促销组合对于商家极其首要,1般以网络广告促销以及网络站点促销为主。企业根据广告促销以及站点促销两种方式的特色结合本身产品的优势以及特征,依据该企业产品的实际市场情况、促销对于象的情况,公道组合,取长补短,到达最好的促销效果。商家在展开促销流动前,首先应制订出适合的预算方案,相对于于传统的促销流动来说,网络促销属于1种新型的促销模式,促销产品的价格等因素都需要企业不断的试探,在实践中比较、学习、总结经验。促销流动到达了必定阶段以后,商家应该针对于已经执行的促销流动进行评价,衡量此次促销流动是不是已经到达预期成效。及时对于促销进程中的数据进行统计,这些数据包含企业站点走访人次、点击次数及千人广告本钱等。“网络原创品牌”商家适时地对于正在展开的促销流动进行有效地衡量,能够确保企业促销流动的顺利进行,当其偏离预期效果时,应依据实际情况对于其进行适量地调剂,确保整个促销流动的连续性与成效性。 五结语 “网络原创品牌”务必继续维持其线上的销售市场,保留原本的顾客资源,发展潜伏的消费群体,不断完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旨在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产品质量以及服务,晋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起丰厚的品牌文化以及企业内涵,为线下营销渠道的扩张打下坚实的基础。期待“网络原创品牌”在新型营销渠道中取得有效的出路,丰厚我国服装产业的营销模式,推动我国服装行业的进1步发展。 网络营销论文:电子商务形势下网络营销方式改革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电子商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网络经济较之于传统经济的优越性越发显着,其应用规律与模式也逐渐被我们熟悉和运用。网络营销的出现和发展对传统营销模式造成颠覆性的冲击,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随着电子商务环境的逐渐成熟,网络营销模式的改革创新也势在必行,二者相得益彰。 1电子商务及其特点 电子商务是指交易当事人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进行的各类商务活动,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等[1]。电子商务是一种采用最先进信息技术的商务方式,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它所强调的是网络环境下实现的贸易过程的电子化,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商业有机结合的产物,而非纯粹技术问题。电子只是手段,商务才是根本。网络经济有着不同于传统经济的规律与模式,电子商务也体现出了自身强大的优势: 1.1 经营成本低 电子商务是提供给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一个平台,它的高效率低成本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网上商店不需要传统商务中那么多的营业员,不需要实体的店铺,并可以提供全天候的服务,提高销售量和企业的知名度。企业所有商品信息都可以在网上,有了快捷的信息反馈可以实现零库存,没有店面租金成本和商品库存就可以最大化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开支。 1.2为客户提供便利 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各种消费和服务,传统商务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框框被打破。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虚拟的全球化贸易环境,大大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企业可以实现跨区域、跨国界经营。客户不再像以往那样因为受到地域的限制只能在一个区域内购物或者选择交易伙伴,甚至只能在有限的几家商场内购物。当把这些实务转移到互联网之后,过去需要大费周折才能获得的服务现在很方便地就能得到。例如网上转账和支付、寻找购买不常用的稀有商品、查询货物的收发情况、利用搜索引擎货比三家等,都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迅速地完成。电子商务提供的客户服务使消费者和企业都能从中受益。 1.3支付手段安全性 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主要通过技术手段和安全电子交易协议标准来保证的。对于客户而言,这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随着安全套接层SSL协议和安全电子交易SET标准的推出,以及安全技术包括加密机制、签名机制、分布式安全管理、防火墙等技术的应用使网上支付手段在高度电子化的同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可靠性。 1.4高度集成性 电子商务中采用了大量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新技术。电子商务系统可以实现对事务处理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它能规范处理事务的工作流程,将人工操作和电子信息处理为一个整体,提高对客户服务的效率。例如在收到客户订单后,服务器可自动汇集客户信息到数据库中,并对订单和意见进行分析整理,寻找突破点,引导新商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即提供交互式的销售渠道,商家能及时得到市场反馈,改进自身工作,减少流通环节,增加了客户和供货方的联系,使得双方均可获得最新数据,加强彼此间合作,提高服务质量。 2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 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关键环节,是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它不仅改变了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而且对传统贸易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信息社会的网络市场蕴藏着无限商机,网络营销便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它的发展带来了营销观念的变革。 2.1网上销售迅猛发展 企业将商品和服务用多媒体的方式通过互联网给全球消费者浏览和选购,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在线经营的方式。顾客虽然无法实现亲临现场的购买体验,但是通过商品的图像、文字、技术指标等参数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决定购买与否,大大节省时间和精力。这种消费模式很快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我国网络市场规模以2008年的1218.8万国家注册域名量傲视全球。 2.2网络营销应用提速 网络购物是互联网作为网民实用性工具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整体网购环境的改善,网络购物市场的增长趋势明显。目前网络购物用户数量已经超过6339万人,经济发达城市的网购普及率更高。根据CNNIC的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另外,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娱乐化倾向继续保持、沟通和信息工具价值加深的特点。2010年上半年,大部分网络应用在网民中更加普及,各类网络应用的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其中,商务类应用表现尤其突出,网上支付、网络购物和网上银行半年用户增长率均在30%左右,远远超过其他类网络应用[2]。 2.3网络安全技术更加成熟 目前,信息认证技术、信息加密技术、网络防火墙技术、密钥管理技术等正趋于成熟,这将有助于提高网络系统在产品销售方面的安全与效率。随着电子现金、电子钱包、智能卡、借记卡、电子支票等支付工具的安全推行,网络消费者以前所担心的网络支付的安全问题迎刃而解。CA认证体系的引入,使支付手段在高度电子化的同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可靠性,使得信用度大大提高,也增强了国家对市场的调控能力。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变化,也使得网上购物拥有无限前景。 2.4消费者决策理性化 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消费者不再满足被动地接受产品,而是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参与到产品的形成和使用的过程中,对产品的个性化服务要求不断提高。个性化服务在改善顾客关系、培养顾客忠诚度以及促进网上销售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个性化服务是实现网站商业利润的关键,是电子商务成功的秘诀。但在过于分散的个性化服务也会增了服务成本和管理的复杂程度。个性化服务受个人信息保护的制约,不可能要求顾客提供非常全面的个人资料,否则会引起抵触情绪,用户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是有限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个性化服务都有价值,个性化服务不应强调形式,服务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3网络营销模式的创新 从上述网络营销模式和理论的发展来看,网络营销强化了企业与用户的互动性。网络营销不再是单一的企业制定和执行的业务活动,而是有消费者参与的营销活动,从而使网络营销更容易实现个性化和定制化的 特征。专业化趋势。网络营销最主要的趋势是更加注重客户的需求和体验,真正的逐步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迈进,企业网络营销的竞争将以吸引、维持顾客群和经营顾客关系为主要目标[3]。 3.1精准营销 精准营销就是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公司需要更精准、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需要更注重结果和行动的营销传播计划,还有越来越注重对直接销售沟通的投资。精准营销是以Web2.0为技术背景而产生和运作的。Web2.0是2003年之后互联网热门概念之一,是相对Web1.0的新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的主要特点是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精准营销通过新的网络技术深入洞察消费者的兴趣和需求,把营销信息制作成消费者“想要的信息”并传达给目标消费者。2005年菲力普?科特勒最早提出了精准营销的概念。其本质特征在于强调要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价格,通过恰当的渠道,向恰当的客户提供恰当的广告信息。 3.2搜索引擎营销 搜索引擎营销是根据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习惯,采用付费形式或者技术手段,是网页在关键词搜索结果中排名靠前,引导用户点击,从而达到品牌展示和促进销售的目的。搜索引擎营销模式通常采用免费登录分类目录、搜索引擎优化、收费登录分类目录、关键词广告、关键词竞价排名等方式来争取消费者的忠诚。随着我国搜索引擎运营商逐步开放API数据,第三方公司将开发大量搜索引擎营销技术工具,广告主可以在本地系统中完成统计、分析、修改等管理功能。随着搜索引擎用户的不断增长,搜索引擎将逐渐成为细分覆盖最高的媒体。虽然还是有企业把网络营销、搜索引擎营销和传统营销在经营思想上分开处理,但是无论中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在关注网络营销和搜索引擎营销,他们积极与技术先进的第三方公司合作,完善他们的搜索引擎营销服务体系,共同驱动未来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 3.3博客营销 博客营销就是利用博客展开网络营销,是一种基于个人知识资源的网络信息传递方式,开展博客营销的基础问题是对某个领域知识的掌握、学习和有效利用,并通过对知识的传播达到营销信息传递的目的。博客营销可以直接带来潜在客户、降低网站推广费用,为用户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信息提供了机会,方便地增加企业网站的连接数量,可以实现更低的成本对读者行为进行研究。博客在我们的广告营销环节中同时扮演了两个角色,既是媒体又是人,既是广播式的传播渠道,又是受众群体,能够很好地把媒体传播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通过博客与博客之间的网状联系扩散开去,放大传播效应。 3.4许可E-mail营销 许可E-mail营销是在用户事先许可的前提下,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目标用户传递有价值信息的一种网络营销手段。许可E-mail营销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成熟。但是在我国各个企业在利用E-mail营销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时存在很大的误区。E-mail营销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品牌形象、产品推广、网站推广、顾客关系等多方面。E-mail营销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减少垃圾邮件的影响,提升企业E-mail营销营销的专业化程度。 4结语 网络营销要获得预期的效果必须进行精心策划,而网络营销模式的选择是企业获利能力的关键。企业要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情况进行充分地调研,用科学的方法高效、系统、有目的地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从而能够有效地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适合企业的营销模式。 网络营销论文: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的研究 1、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 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平台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专业、专1。就是指集中全体的资源以及气力重点打造专业性的网络商品销售信息平台,主要是以本身行业为发展特点,对于某1类商品行业重点做全面的钻研,例如鞋子、衣服、电器等。②深刻、深层次。这1主要发展方向也是其主要的特色之1,拥有至关独特的专业性质。它是在专业销售的基础之上再更为深层次的钻研。由于专业、专1是垂直型网站做好发展的条件前提,而深层次的进1步发展是为了能够晋升产品的服务品质以及提高商业盈利。在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的影响下,不少的企业以及网站都开始与1些知名品牌的出产商进行沟通与合作,不但可以化解渠道商的利益冲突,更可以不断的扩展产品线与产品系列,以便更好的完美交易平台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并提供更为多样化的商品交易支付方式。图(一)为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示用意。 2、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利用现状 从二0一一年的时候,我国的电子商务逐步开始了高速发展的历程,尤其是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模式。许多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相干企业借此机遇患上到了很大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企业经济效益。像国内1些比较知名的网购企业:京东商城,凡客诚品,梦芭莎,唯品会等网上商城,都吸收了大量的资本融资,发展速度极快,几近带动整个垂直B二C商务行业的集体升温。然而,因为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模式平台在面对于泛博消费群体的时候,拥有相对于的服务狭隘性,所以就致使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站平台对于技术的开发程度请求不是很高,这也使患上不少商家以及企业在技术本钱上的投入远远比那些综合类、平台型的B二C网站少良多。①垂直型的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市场拥有狭隘性、不乱性这类狭隘性是相对于而言的,由于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平台自身面对于的就是1个相对于单1的产品市场。就以凡客为例,其主营衣饰服装类的产品服务,所以它的消费者群体也拥有相对于的单1性,通俗点说,消费者就是为了这1类产品才来你的网站进行购物。所以说垂直型B二C是1个相对于狭隘的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网站平台。 正由于如斯,现在愈来愈遭到综合型B二C商务模式的冲击以及要挟,但因为自身就有好的1面,所以泛博的消费群体及其消费念头在选择上面仍是很明智的,这类好的方面就是提到的不乱性。不乱性表现在消费者群体的不乱性,市场的不乱性,垂直型B二C商务企业在保护消费者瓜葛以及管理方面拥有不乱性,同时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进程中的商品价格相比较综合型拥有必定的价格优势。②垂直型B二C商务网络营销具有庞大的客户群体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产品服务,必然会累积庞大的消费群体,尽管在网络营销进程中会大量的流失部份客户,然而,靠着垂直型B二C平台本身的优势以及特色,提高销售及服务质量,不断的去知足消费者的需求,将会争夺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可是,当前许多垂直型企业在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需要改良以及立异。③物流管理体系不够成熟这也是因为我国当前的物流现状抉择的,尽管我国物流业的发展速度无比快,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展,然而,因为起步时间比较晚,所以许多物流产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尤其是在互联网电子商业模式高速发展的大环境违景下,缺少高效的现代化物流管理技术以及物流体系,这也就直接的影响到了垂直型B二C的物流进程。 由于以及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1样,他们都有1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流配送。物流配送更是垂直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进程中的1个极为首要的环节,因为我国的物流体制不够健全,物流速度常常很慢,就会有可能致使顾客的物品在运输进程中造成破坏。简单的举个例子:101黄金周的时候,网上购物交易量显明增添,造成许多电商企业的物流公司呈现爆仓现象,就会造成货物配送速度无比迟缓,严重的影响着消费者的情绪以及购物心境,最后成为制约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发展的首要不利因素。④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模式中的本钱优势不管是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仍是现代的电子商务模式,其网络营销的最大特色以及优势就是低本钱。也就是说,垂直型B二C商家以及企业可以不受空间时间以及地点的限制,只要自己有足够的货物以及商品,均可以放在B二C网络营销平台上供顾客进行选择。像咱们最熟识的全世界最大的商品零售商沃尔玛,它就至关拥有本钱优势,然而在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平台上,其本钱价格远远的低于现实糊口中的沃尔玛。跟着互联网客户对于垂直型B二C商务企业的走访量激增,那末企业的边际本钱将会出现不断降落的趋势,从而让企业的利润空间到达最大化。⑤发展进程中缺少立异我国目前的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缺少相应的技术以及管理体系的立异,基本上还停留在对于国外1些先进的电子商务经营管理模式的模仿水平上,就国内许多的电子商务模式而言,多数都是对于国外先进的商务模式的移植。比如国内的1个典型代表,“易趣网”。易趣网站的经营模式基本上是模仿国外的eBay,像铛铛网也是对于国外的先进商务管理模式进行的移植。 3、发展以及立异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 ①口碑营销跟着电子商务市场的竞争不断剧烈化,同时互联网与消费群体的糊口各方面之间的瓜葛更为深刻、更为亲密,所以,在这类情况下,垂直型B二C商务企业应当更为重视互联网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互相瓜葛。与实际糊口中1样,在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进程中,每一1个商家、企业的形象、信用、口碑是无比首要的。也就是进行口碑营销。口碑营销体现在:商家的信用、商品的质量、服务态度的优劣等多方面。所以,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商家以及企业应当在“专”以及“深”的基础之上,更为的重视产品的服务质量,以便在竞争剧烈的市场环境下为自己营建1个优良的口碑。②加强商品供应链的管理1般情况下,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企业商家更为重视商品的本钱价格,通常都是以低价的方式来到达迅速占领市场的目的。尽管应用低价格的营销方式可以在短期内占领1部份市场份额,然而要想到达终究的网络营销目标是不现实的。由于低本钱、低价格的网络营销战略其实不安全,1旦遇到“资本寒冬”,这类低价格网络营销策略完整没有“抗寒”的能力。 所以,为了不这1问题,就必需正确的处理好商品本钱与供应链管理的问题。所以,在垂直型B二C商务营销模式中结合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不但不是退步,更是1种进步,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可以很好的增进品牌建设。③树立专业的仓储以及物流体系在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进程中,物流配送是1个首要的中间环节,可以说物流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群体对于垂直B二C商家的印象。树立健全仓储以及物流管理体系最症结的就是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就是指在商品供应链的管理以及总体服务功能方面,知足物流组织以及物流管理所需要的1些功能以及作用。在垂直B二C商务平台中,像1些大型的、有必定范围的产品出产企业应当树立并健全企业本身的仓储以及物流体系。这样不但可以 大幅度的降低商品的本钱和运作本钱,而且在产品以及服务上构成有竞争优势的范围效应。④立异运营以及营销模式前面也提到了,我国的许多电子商务模式几近都是从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中移植过来的,缺少立异意识。由于我国在电子商务网站领域的立异能力比较弱,正由于如斯,更应当加强立异建设。应当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具体情况,让电子商务模式与消费市场紧密联络在1起,只有实现电子商务模式的技术立异,才能够充沛施展其优胜性。当前,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运营模式包含两个方面:平台型B二C;独立性B二C。 4、总结 全文主要针对于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进行的钻研以及论述,共分为了3大部份进行探讨以及分析:①对于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进行了简单的介绍。②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的发展以及利用现状。③关于如何更好的实现以及施展垂直B二C营销模式的价值,提出了1些建议。 网络营销论文: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营销的模式和优势 网络技术的发展令传播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互联网驱动的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在媒介传播中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多种媒体之间通过互动和互融,逐渐形成了开放式的连锁链条,这样的媒介生态对于营销来说也是颠覆性的,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营销呈现出新的活力。 1 新媒体时代网络营销的特征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营销有其区别于传统媒体营销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多点对多点的模式 网络传播颠覆了传统媒体中一点对多点的单向度传播,实现了多点对多点的传播。这种模式下的营销更加注重受众接受,注重受众的接受体验。正因如此,营销也由广播变为“窄播”,针对受众的需求,通过双重互动,为其量身打造适合其个性的服务。 1.2 点播模式 点播模式的发展是适应受众对内容需求而诞生的。这种模式有效地为客户呈现更多的传播内容,提升用户的黏度。 1.3 时空超越性 网络媒体超越了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在时空上更具灵活性,而且内容承载量更多,传播途径更广更便捷,传播范围更大。这保证网络营销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更好地深入到人们需求之中。 1.4 双向互动模式 互动形式网络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网络营销中,可以通过诸多社交手段实现双向互动,促进信息的收集,保障信息的及时精准反馈。另外,网络上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不仅可以传播文字和图片,而且还能传播视频和声音,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具有交互性和趣味性,增加了营销看点。 2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营销模式 2.1 社交媒体营销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传播作用越来越凸显,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营销的趋势十分明显。在微博和微信上已经聚集了一大批商业号和营销账号,他们就是利用社交媒体的互动属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营销。在这个平台上,受众也通过转发点赞等行为积极地参与到营销中来,相对应的则可能在营销中获得一定收益,这样受众又成了生产者,既能够有所收益,又促进了品牌的营销。 2.2 搜索营销 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举足轻重,虽然现在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搜索引擎的春天已经过去了,但是搜索引擎在营销上仍然占据很大份额。通过搜索可以快速搜索到需要的信息,而在搜索引擎中的排位和关键词,则是营销的重点。企业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精细化管理,根据大数据信息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增加产品浏览量,或者寻找合作对象,使得自己的产品迅速成为耳熟能详的品牌。同时还能够进行持续的营销方案优化,不断根据市场情况的改变来调整营销策略,这已经成为网络营销的常备手段。 2.3 视觉化营销 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络视频用户突破3个亿,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在网络上观看视频,特别是年轻人,有部分已经不再开电视,电视不仅收视率下降,开机率都在下降。因此通过网络视频进行营销是很好的营销策略,既能自由发挥,又成本低廉。而且最重要的是网络视频具有社交互动的功能,能够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很多消费者会通过分享行为来进行无意识的营销,有些甚至干脆就把广告拍成很有创意的小短片,其广告形式更加灵活多变。 3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营销的优势 3.1 减少企业的营销成本 营销方式的多样化并不是新媒体时代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它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营销的整体花费。以往企业进行传统营销需要实物作为载体,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但是网络营销则减少了这一花费,新媒体营销则把这项花费降到最低。新媒体时代企业甚至不需要自己再搭建官方网站,只需要在已有的成熟的社交媒体上注册一个账号,通过免费开放平台不断地进行信息推送和资源共享,通过有质量的内容聚拢人气,吸引消费者。例如,在微博上建立加V账号,在豆瓣建立专属小站,在QQ上建立自己的品牌粉丝群,在微信上建立自己的公共号,而这些营销都是免费的。 这些成熟的新媒体传播平台虽然成本低廉,但是需要内容的支撑,可谓是真正的内容为王。只要传播的内容有创意或者对受众来说有价值,就有受众帮你进行继续传播。最重要的是,这些成本消耗只是在信息的一瞬间就完成了,剩下的传播成本都是由受众自己来承担的,这样就把受众变成了新一级别的传播者,这种传播效应呈指数级增长。从理论上来说,这条传播链能够无限延伸,呈现出爆炸式和病毒式的传播效果。 多点对多点的模式所造成的指数级传播是传统媒体所不能相比的,其传播效果也令人惊讶。这正是互联网营销的媒体,随着社交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就像六度空间理论一样,一个人认识六个人就能认识全世界,这样的传播速度是以往所有媒体都无法做到的。在当今金融危机的余威下,使用这种经济便捷的营销手段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3.2 提升广告创意含量 在新媒体传播中,数据库营销、病毒营销、互动体验、口碑传播、精准营销、事件营销等新型营销手段和广告模式变换花样出现。这其中的要点就在于创意,一个好的创意能够让新媒体营销发挥出一个广告公司的力量。一但有了好的创意,那么再通过有理有据的营销,积极促进受众参与和反馈,营销效果将大大增加。 创意是营销内容的关键,但创意的应用需要好的平台和人才。互联网上的信息爆炸一方面令信息冗杂,另一方面大量的信息也为新媒体营销注入了更多的元素,只要能够创造性地整合这些元素和信息,就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创意经济的真意,因此创意成为当今企业发展和产品竞争中最关键的环节。 3.3 自主选择和有效互动 在新媒体产生如此巨大影响之前,营销主要是一对多的硬性单向度营销。网络营销使得消费者与企业的沟通更加流畅,互动效果明显,对企业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具有显着成效。在网络营销中,更需要确定目标用户,根据目标用户的需求,引导其进行自主选择,并在互动和口碑中获得品牌价值,使其品牌价值融合于口碑之中,变成传播源头进行扩散,使得营销效果倍增,这就是病毒式的营销。 但是,互联网的信息爆炸导致信息泛滥,人们无法辨别冗杂信息,决策成本不断提高,因此,简单的传播内容已经不适合网络营销的需求,应该让受众积极参与到营销规划之中来,变成营销病毒的宿主,与其一起完成整个营销过程。通过受众的参与,企业收集更多用户信息,实现与用户的良性互动,让占据主导地位的消费者感受到自己私人化、精细化的需求已经被满足。这样的自主选择和有效互动能够有效提升营销效果。 3.4 链接用户,企业和用户共享利益 新媒体平台能够引导其中的用户参与营销过程,成为产品和品牌的传播者和营造者。因此,一旦企业与用户链接到一起,使得企业和用户实现利益共享,则营销效果会翻倍。 例如,APPLE公司的线上商城就是这样的例子。苹果公司的APP软件语言是开源的,苹果公司允许用户上传自己写的APP,但是APP需要由线上商城统一进行管理,其销售和下载都能够为作者分得一定的利益,而苹果公司的线上商店既丰富了品种,也获得了比例分成。这就是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双赢。根据2014年苹果线上商城的数据,目前苹果线上商城中经过官方认证允许下载的APP已经超过30多万,下载次数超过15.9亿次。就这样,苹果 靠开源软件的开发赚得不少利润。 企业为用户提供营销平台和营销推广,而用户则创造产品和内容,二者通力合作,实现利益共享。这种模式在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多样性的前提下,还提升了用户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为什么苹果用户如此忠诚如此具有用户黏度的原因。最终,在用户的病毒式传播中,为其提供平台的企业成为了最大受惠者。只要能管理好一个平台,让平台良性运转,就能够聚集人气。新媒体的用户也乐于接受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给用户带来的参与感和荣誉感令传播呈指数级传递,甚至成为展现个性、实现自我的平台。可以说,企业在进行传播营销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大方地对用户的参与和贡献进行付费,这种物质激励将能够更好地提升营销效果。 4 结语 各种新媒体的应用令人目不暇接,昨天还火热的一个新媒体产品可能今天就已经被新的产品所代替。新媒体对个人和社会的渗透是方方面面的,每个人都逃不过互联网这张大网,新媒体在给平民提供展示自己舞台的同时,也赋予大众更多的自由权利,这深刻地改变了用户的思维习惯。相信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成长,信息传播和网络营销将会更上一层楼。 网络营销论文:对房地产网络营销的冷思考 大多数房地产企业触网的主要目的是试图以互联网作为交易平台,扭转传统的售房方式,应用互联网信息传递量大,传递速度快的特色,促使房地产商品能够快速、有效地知足消费者的需求。实际上就是以网络营销接替传统的销售方式。但“中城房网”,“搜房网”等大型房地产网站展开的网上房拍、网上房展等流动的收效却微不足道,因而咱们不能不对于此作1番沉着思考。 1、我国现实国情难以支撑网上交易 中国的网络经济的发展模式很难说不是鉴戒美国的经验。但是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至关程度上与美国是不可比的。我国的人均CDP只有A百美元,而美国则高达3万美元;中国并未完整脱离工业时期,而美国已经到达后工业时期的顶峰……种种差异使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模式与美国的现时状态其实不类似,因此咱们不可能使网络经济在中国的定位与美国相同。 此外,不管是从互联网的普及状态以及发展电子商务所必需的信息系统、支付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来看,目前网络经济在中国其实不具备发生显明效果的基础。据二000年七月二七日 CNNIC(中国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讲演显示:截止到二000年六月 三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 一六九0万,其中专线上网的用户约为 二五八万,拨号上网用户人数约为 一一七六万, 同时使用专线与拨号的用户人数约为二五六万,尽管上网用户总人数每一年以近乎一00%的速度高增长,但就 一六九0万的上网用户而言,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一.三%,如斯低的比例如何能够支撑电子商务的发展? 而且据CNNIC的统计讲演,上网用户中 一八-二四岁的网民占四六.七七%,而一八-二四岁的这个阶层在消费上是1个无比不成熟的群体,特别对于于房地产商品,这1用户群根本不具备消费能力。 因而,不管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大环境仍是从现时网络普及率及用户层次的小环境来看,房地产网络管销在现阶段都难以施展作用。 2、网上支付难题,安全隐患难以解除 房地产商品销售环节的网络化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价款的支付问题。目前我国加入互联网,设立网上银行的金融机构还很少,还不能知足网上交易支付的需要,而且就现有的网上银行而言,因为社会信誉体系还不够完美,使用者的数量还很少。至关1部份的消费者即便有心网上购买,也因无力解决支付问题而作罢。另外一方面,各商业银行的金融电子化采用了各自为政的方针,造成目前技术不统1的凌乱局面。最先推出网上支付业务的招商银行采取的是SSL标准,而中国银行采取的则是更加高档的SET标准。这类缺少长远计划的行动使网上金融的总体服务效力比较低下,并终究侵害到消费者的利益。这无疑在至关程度上阻碍了房地产网络营销的展开。 另外,网上交易的安全性问题是房地产商品网络销售推动的又1障碍。因为房地产商品价值量大的特色,网上交易1旦成立,就会发生大额资金的流转,但因为我国现阶段网上银行的支付体系其实不完美,尚无树立网上支付工具的自动化监控以及管理体系,不能进行严格的监督以及调和。因而用于网上支付的信誉卡。电子支票、智能卡等工具的信息很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不能保证支付的安全性。安全的网上交易系统必需拥有1个安全可靠的通讯网络,以保证交易信息安全。迅速地传递,同时必需保证交易数据库服务器的绝对于安全,避免网络黑客闯入窃取信息人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状态来看,解决这1系列问题还需要至关1段时间。 3、网上交易的合法权益不能患上到保障 因为房地产商品固定性的特色,房地产商品交易实际上就是有关权属瓜葛的活动转移。因此做为普通消费者对于于所购的房产的权力归属问题是至关看重的,特别在我国的住房按揭市场构成以后,这1表现尤为凸起。但网上交易自身的不可见性以及因为交易双方相隔较远而发生的交易双方身份的不肯定性使患上大多数消费者对于网上交易发生的有关权力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而且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正式出台有关网上交易规则的法律、法规。尽管合同法中规定电子合同与书面合同拥有平等的法律效率,但其中的许多枝节问题还有待进1步明确。此外,网上交易所带来的税费的收取问题也没有肯定的标准。这样看来,网上购房其实不能真正到达消费者购买“放心房”的请求。 4、房地产商品的独特性难以发展网络营销 因为产品自身的特性,房地产销售的网络化将带有自己显明的营运特征。首先,它必需具有相对于于其它产品较高的技术支撑,比如高宽带的连接普及,语言通讯以及视频传输的流畅自若。由于房地产不似书本或者电脑,有标准的模式以及统1的评判尺度,它是1件扑朔迷离的产品,对于它的表达将更为难题。而房地产网络销售的展开又必需树立在详实描写的基础上,使消费者能够充沛了解所购房产的位置、环境等系列状态。即便是同1环境,同1栋大楼的两个单元,房屋的地点1样,建材1样,房型面积也1样,但它们的朝向、楼层可能不同,视线景观也可能不平等等。这些抉择着消费者终究购买与否的“细微”差异,常常是繁杂的,即便用常规的手腕也难以表达,更不用说通过网络加以形象描写了。同时,现在的网络,不用说即时的在线交谈与什物图像的传输,即使简单的王维影像的制作以及输送也不很便捷。 另外,房地产是1件高价值的商品,它常常是1个人,1个家庭积蓄几年,10几年,乃至几10年的劳动所患上才能购买的。因而,几近所有的购买者在抉择购房以前,总有1个漫长的比较选择的进程,他们不可能仅仅依托网络,将大笔的款项托咐给小小的鼠标。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的感性理念有关,尽管网络的大信息量以及快捷的特色能够将购买者的选择进程简洁化,效力化,然而购买者对于房地产的现场感受以及感性决定则是网络自身没法取代的。要在短时代内扭转消费者的传统消费观念决非易事。 网络营销论文:对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之探究 摘 要:新形势下,因为旅游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具有一定的优势,网络营销已成为当前旅游企业营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尽管我国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论述了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竞争优势,分析了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中存在的 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企业 网络营销 企业战略联盟 所谓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主要是指旅游企业将网络技术作为基础的一种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方式。引入各类高科技营销手段,其目的在于传播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推介本企业的各类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品的交易,进而助推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实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网络用户了解旅游信息之需求,切实增加旅游目的地所具有的吸引力,进而扩大旅游企业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或者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还可运用网络的可记忆性功能,从网络用户中获得客户的相关信息与需求,以便于合理地调整本企业的旅游产品或者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同时还可依据网络用户之要求,为其量身定制旅游类产品,以求实现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同时还可减少各类中间环节,节约一定的人力资源,实现降低成本之目的。 1.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竞争优势 一是成本经济。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能够从多个方面切实降低交易的成本。不仅能够极大地降低信息成本,让信息通过网络迅速、便捷和大范围传输,以切实降低时空成本,而且还能减少费支出。买、卖双方以网络为载体开展商务交流,不需要中介参与其中,从而减少了旅游交易的各个环节,减少了交易所需的费用。同时,旅游企业通过网络开展产品的介绍与宣传,从而节约了运用传统方式制作广告与分发印刷品等所产生的大量费用,同时还不需要雇用专职销售人员,能够极大地降低销售方面的费用支出。二是信息高效。实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之后,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开展信息的交换,并且跨越时空进行交易,让任何一家旅游企业均能全天候、全方位地展示营销方面的信息,从而提升旅游信息的传播成效。网络所具有的多媒体功能还能让旅游企业网络营销集中图像、文字、声音等多媒体传播形式,创设出虚拟化的环境,更加立体化地传播各类旅游信息。借助于网络,旅游企业还能储存与分析各种市场信息,向客户所传送信息精确度也大大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媒体。同时,网络信息的传输速度非常快,即便双方进行的是跨国交易,也能够在同一时间开展交流,直至成交。三是双向沟通。旅游客户可以通过网络积极主动地和旅游企业销售人员进行交流,了解自身最为感兴趣的产品以及服务,并且提出相应的反馈意见。旅游企业应当在和自身关系最为密切的消费者群体进行对话与沟通的过程中,依据客户的细微差别,将其进行细分,以求正确地得出客户相应的需求,传送更为准确的广告信息,推出让消费者群体更加满意的旅游产品。这种营销沟通形式,能够让沟通的过程更富有效率,也使沟通的结果更让人满意,其结果肯定是旅游客户与旅游企业实现双赢。 2.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水平总体上依然比较低,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依然处在起步阶段。通过分析,笔者觉得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旅游企业的网络竞争意识不够强。体现在一些旅游企业对于旅游网络营销的重要意义没有清醒的认识。当前,依然有大量旅游企业并不关注网络营销工作,还是死守着传统意义上的销售方式停滞不前。二是网络营销旅游产品过于单一,存在着网络资源的浪费现象。如今,大量旅游企业网站只是将网络看作是介绍本企业以及常规旅游路线的一种工具,只是把一些传统的旅游产品放到了网络中,并没有依据网络营销的特性质来开发与设计新的旅游产品。如此一来,非但导致旅游营销的效果相当有限,而且还浪费了一种非常好的获取客户信息,进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方式。三旅游企业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匮乏。企业中拥有不仅懂得旅游知识和营销知识,而且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旅游类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在现实中,符合以上要求的高素质网络信息技术人才极为匮乏。 3.加强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工作的对策 3.1致力于提高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意识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旅游市场发展的空间已经渗透到网络之中。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营销也顺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了。网络营销是一种新型企业营销方式,目前已经逐渐发挥出其所具有的良好商 业价值。网络已经为旅游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向旅游客户介绍自身产品以及服务的良好载体。在现实的经营环境之中,企业所具有的社会关系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而且运用传统的营销方式来传递信息,不仅速度较慢,而且时效性也差。旅游企业在开展了网络营销之后,不但能够有效地降低营销的成本,而且效果还要好于传统意义上的营销手段。这是因 为网络营销的对象面向的是全世界客户,而且还不存在时间之限制。同时,旅游企业网络营销还能在效果上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做到精确化。例如,可以检测出当天共有多少人浏览了本企业网站,这些人分别是在哪里上网的,他们在网站上浏览最多的是哪些页面。这样一来,企业工作人员还可对其中具有意向的客户实施长期跟踪式回访等。运用以上精确化检测方式,企业还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到旅游产品推广费用的价值和回报等。而传统意义上的营销方式就难以达到这种精确程度。所以,旅游企业应当切实树立起良好的营销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网络营销,更好地运用网络方式来推广本企业的产品与服务。 3.2全面应用现代网络营销手段 在提高对网络营销认识程度的同时,旅游企业还应当使用先进的网络营销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整合企业的内部与外部信息资源,持续提升本企业在旅游市场中的占有份额,进而在日益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为此,企业应当精心建设本公司网站,在技术的层面上应当着力解决网站内容、技术手段、宣传等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网站内容安排上,应当全面考虑网站的访问者或者潜在客户所具有的需求。立足于提供更加全面的旅游信息,从而切实树立起较好的企业形象,不断增加企业对于潜在客户的亲和力。同时,要积极运用网络所具有的交互式特点,更加积极地和客户进行交流,认真回答客户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个性化要求,从而实现争取客源之目的。二是在企业网站的设计与开发上应当运用好视频技术与色彩技术等手段,把自 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旅游接待设施等比较直观和动态地展现在广大客户或潜在客户眼前,从而切实增加旅游企业所具有的吸引力。在设计与制作企业网页之时,应当更加巧妙和恰如其分地应用好各类色彩,不断增加企业网站的美感,让浏览者能够更加地感觉到赏心悦目,从而提升本企业网站所具有的吸引力。三是要很好地运用搜索引擎和旅游行业网站实施宣传与推广,从而让更多的客户能够了解到本企业,从而优先选择本企业推出的产品与服务。 3.3培养更多更好的复合型网络营销人才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科技含量更加高,专业要求上更加严格,从事本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旅游行业要依据本行业之特点,结合企业自身需求,更好地承担起此项工作,这就需要拥有不仅懂得营销知识和网络知识,而且又要精通旅游业相关知识的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具有收集、整理与分析各类信息之能力,而且还应当具有十分强烈的服务、沟通、协调能力。从当前来说,这一类人才的数量并不多,所以,旅游企业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人才招聘、在职培训以及远程教育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不断提高网络营销人才的业务能力以及服务成效。 3.4运用网络健全完善企业战略联盟 鉴于网络具有良好的跨时空性,因此,旅游企业可以能够地实现跨地区经营,而不必只考虑到某一个具体的客源地市场。同时,这一特性也能很好地节约企业进行市场扩张的各项成本,这是由于企业不需要在每个客源地市场中建立起相应的分支机构,也不需要再开展大量的宣传。同时,因为网络具有链接功能,所以,浏览者在每个网站中选购产品与服务之时还可通过点击网站中的超链接以登陆其他网站或者选择与其配套的产品或者服务,进而实现各家旅游企业利益的共享,这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在不同旅游企业之间设立企业联盟的可行性。 3.5健全完善现有的网络营销法律体系 要通过健全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以保护旅游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的安全性。为此,一是要抓紧制定落实电子商务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切实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防范网络欺诈以及不讲求商业道德的相应行为,保障旅游企业网络营销能够实现良性发展。二是要制定涉及网络交易安全的规范,运用加密技术、ID认证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等,以确保交易过程的信息传递能够确保安全与合法,并且防止信息为第三方所非法利用,切实保护企业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为不断发展的旅游产业提供了更大的机遇与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旅游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怎样应对好这一重要挑战,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是每一家旅游企业管理者都一定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发展网络营销是每一家旅游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能够将旅游网络营销切实做大做强,就一定要将旅游网站建立完善起来,并且从专业化角度来整合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多层次的全方位服务,唯有如此,旅游企业才能在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处于不败之地。 钟小东(1973-),男,籍贯:海南万宁人,职称:讲师, 学位:学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酒店管理。 网络营销论文:企业网络营销危机避免的对策 一、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 对企业来说,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以营销为例,在200多年前,企业要想把产品卖给更多人,必须飘洋过海长途跋涉;100多年前在电气化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只需用一个电话就可以将自己的产品信息到各个地方。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络为媒体,以新的方式、方法和理念,通过一系列网络营销策划,制定和实施营销活动,更有效的促成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实现的新型营销模式。①它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或者部分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国际互联网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作用,纷纷挤占这一科技制高点,并将之视为未来竞争手段的主要武器。在我国,网络营销起步较晚,但是现在我国企业信息化意识明显提高,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企业信息化工作在提高生产率和企业竞争力方面正在形成巨大的潜力。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仍停留在起步阶段, 二、网络营销的风险分析 1.安全风险。对于这种以计算机为平台的虚拟交易市场,最大的风险就是交易的安全性。安全将成为制约网络营销发展的主要因素。造成安全风险的因素很多,既有人为的也有系统自身缺陷造成的,其中主要包括:信息传输风险、数据交换风险、信息确认风险、交易者身份不确定风险。 2.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企业在网络技术不成熟和与之相关的技术手段不稳定,而给交易双方带来的风险。在我国,网络发展水平不高、网络基础设施差、线路少、安全性不高,这些都导致一切技术上的不稳定,从而造成上述混乱情况,技术原因形成的风险对网络营销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3.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网络营销发展中的主要障碍,这是因为网络营销是以信用为发展基础的,即交易双方相互信任,信守诺言。买方假设卖方的商品合格没有缺陷,卖方假设买方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双方都会履行交易时达成的承诺。但在目前“假冒伪劣盛行,欠债不还有理”这样一种缺乏信任的经营环境中,如果没有任何信用保证,网络营销是难以开展的。信用风险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网络营销的发展。 4.法律风险。互联网是跨地域、国界的全球性信息网络,在这个网络上无法向现实空间那样规定国家和地区的界限,传统的地域管辖方法难以施展于网络空间 5.物权转移风险。物权转移中的风险是买卖双方都应十分注意防范的一种风险。尤其是在网络营销中,物权转移过程中的风险更大,更加应该提防和警惕。如款到无货或货到无款、无保障的定金交易等,都将加大买卖双方的风险。 6.产品识别风险。网络提供了快捷、便利的信息传递手段。当双方捕捉自己所需要的目标产品信息时,都会很高兴,但往往忽略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而造成了潜在着的产品识别风险。 三、网络营销风险的规避策略 (一)强化企业制度建设以规避网络营销中的风险 1.人员管理制度。明确权责范围,规范员工行为,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2.风险控制制度。为企业在风险决策、交易管理、危机应急等状况下提供规范的处理方法和操作机制。 3.监督制度。通过严格的监督监管,保证各项制度措施能够顺利实施并充分发挥效用。 4.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预防机制的建立,虽然需要企业先期投入一定资本,但是完善的预防体系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规避风险,避免网络营销风险给企业带来现实的损失。 5.企业建立专门的网络营销部门。企业应建立专业的网络营销部门而不是将网络营销与普通的营销合并在一起因为网络营销不同于普通的营销,它自己具备一系列的独立机制和方法。 (二)政府在网络营销风险规避中的作为 1.政府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要防范网络营销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必须加强网络技术研究,改善网络基础设施,全面提高网络的运行速度,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及时与安全。同时,要尽量降低网络的使用费用,普及电脑及网络知识,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加入网络营销,以扩大网络营销的覆盖范围。 2.加强对网络营销的信用认证。加强在网络商场的市场准入制度,网络交易的合同认证、执行和赔偿,反欺骗,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征管,广告管制,交易监督,以及网络有害信息过滤等方面制定规则,为网络营销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一个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最大程度的降低网络营销风险。 3.完善网络交易的法律法规。无论网络安全、网上结算还是货物配送,都涉及法律法规问题。只有健全法制,严惩违法者,才能保证网络营销的正常运行。因此,国家必须在立法和执法上加大力度。 4.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究。网络营销要适应市场全球化的新形势,信息安全至关重要。加强信息安全研究是我国发展网络营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5.国家应设立网络监管部门。国家设立专门的权威认证中心,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估,合格者颁发证书并在网上公布。同时,为企业提供信用保障,或由保险公司设立专门的信用保险,尽可能把信用风险降低,促进网络营销的健康发展。 网络营销论文:浅析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 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了以因特网为基础的网络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当代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也给企业的营销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网络营销是适应网络技术发展与信息网络时代变革的新型营销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营销理念、营销策略、营销手段和方式,将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的主流。与传统营销相比,网络营销显现出更为广泛性、实时性、经济性、交互性等特点。 目前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上网用户人数总量比较大但普及程度并不高,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现状也不太令人乐观。通过比较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网络营销规模、企业拥有网站数量等一系列问题,发现我国网络营销总体水平还较低,制约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障碍和主要问题如下: 一、制约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障碍 网络营销属于企业自身的管理活动。企业网络营销的开展,必须积极适应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变化,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发展障碍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包括企业在认识、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障碍。 1.认识方面的障碍 这是我国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最大的障碍。目前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对网络营销的过分神化,一种是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不足。可以说,这两种对网络营销的认识都是片面的,对企业的网络营销实践有着巨大的危害。 2.管理方面的障碍 当前我国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在内部管理的三个层次: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高层管理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目前,国内一些企业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没有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属于被动反应型,随着新问题的出现,由管理者制定新的措施,却很少考虑新制度是否适应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等问题。导致管理制度呆板僵化,制度之间的系统性不强。 3.人才方面的障碍 人力资源始终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开展网络营销,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具备全新信息观念和新型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中坚力量。目前,国内企业在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等方面,与国际企业相比,都极其匮乏。 二、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具体问题 1.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我国的通信业虽经连续十余年的大发展,尤其是通信网的建设,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奠定了网络基础,但这与流通网络化的未来发展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不同的地区,在网络营销发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企业网络营销人才缺乏 人力资源始终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开展网络营销,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具备全新信息观念和新型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中坚力量,而我国企业恰恰缺少既懂技术又熟悉营销业务流程的综合性人才。一来大多数企业只会用人,而没有培养人的观念,二来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3.安全、方便的网络支付机制欠缺 在网络上直接进行支付就离不开银行信用卡方式。目前,我国网络支付的技术尚不成熟,虽然银行卡在线支付已在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实现,但我国银行的电子化水平普遍不高,安全性又差,银行网络之间相对封闭,尚不能承担起支付网络电子交易费用的任务,无法在网上实现交易的全过程。因此,目前在网络安全支付方面存在的技术和观念问题是网络营销发展的核心与关键障碍。 网络营销是新世纪市场营销的必由之路,它给广大企业带来了历史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鉴于我国网络营销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应采取如下对策: (1)树立正确的网络营销观念。坚决摒弃原有的几种不正确认识,结合企业自身行业及产品特点,结合企业文化,结合企业营销管理模式,树立符合企业需求的网络营销观念。 (2)加强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网络营销活动的对象是网络用户,所以网络用户的数量也是网络营销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Internet的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很多。上网人数的多少受到网络运行速度和上网资费高低的制约,而网络运行速度和上网费用受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鼓励国内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网络软硬件产品,改善目前的网络环境。 (3)加强网络营销立法与监督。无论网络安全、网上结算还是商品配送,都涉及法律法规问题,只有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严惩违法者,才能保证网络营销的正常进行。因此,国家必须在立法和执法上加大力度,在网络市场准入制度、网络交易的合同认证、执行和赔偿、反欺骗、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征管、广告管制、交易监督,以及网络有害信息过滤等方面制定规则,为网络营销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一个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 (4)培养网络营销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引发的一系列商业革命已经如火如荼,网络营销需要具备全新信息观念和新型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实施网络营销的中坚力量。网络营销对人才的要求很高,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需要懂得电脑、互联网,还要精通金融贸易、物资经营管理,并且要将这几方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必须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引进并合理使用好一批素质较高、层次合理、专业对口的网络、计算机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网络营销是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营销不断发展和提高的产物,网络营销正是在与传统营销的结合和相互促进中使其日益成熟。我国政府和企业要各司其职,认真研究对策,从不同方面促进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在营销策略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实时性等特点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情况的网络营销新方式、新策略,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网络营销论文: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网络营销的探索 摘要:网络信息时期的到来,给企业营销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彻底扭转了咱们对于传统企业营销所持有的某些旧观念以及旧模式,不管是在出产、营销、管理等各方面都遭到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现阶段,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首要组成部份,咱们颇有必要对于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做进1步的钻研。 症结词:网络营销;电子商务 网络营销发生于二0世纪九0年代,发展于二0世纪末至今。网络营销发生以及发展的违景主要有3个方面,即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消费者价值观扭转、剧烈的商业竞争。 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络为媒体,以新的方式、法子以及理念,通过1系列魅力网络营销策动,制订以及施行营销流动,更有效的促成个人以及组织交易流动实现的新型营销模式。它是企业总体营销战略的1个组成部份,是为实现企业整体或者者部份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腕营建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流动。 网络营销概念的同义词包含:网上营销、互联网营销、在线营销、网路行销、口碑营销、网络事件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微博营销等。这些辞汇说的都是同1个意思,笼统地说,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腕展开的营销流动。 一、展开网络营销违景 “王婆卖瓜”的观点在现在日益剧烈的商业竞争中愈来愈患上以承认。对于于众多的商家来讲,更多的顾客了解公司的产品就象征着企业将取得更多的利润。而互联网所带来的但愿就是,网络具备了1种能够将个人电脑变为每一位居民的广告亭的潜力。 在我国,互联网营销的费用呈逐年增长趋势。据统计二00七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范围达一0六.一亿元人民币,并预测到二0一一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范围将到达三七0亿元人民币(《二 00七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份额讲演》,iresearch)。尽管,并无比传统广告主要媒体(电视、报纸、杂志、播送)的费用高,但从其高速增长的情况可以看出愈来愈多的企业正在使用网络营销。促使企业在互联网展开网络营销的缘由有良多。(一)许多电视观众迁移到互联网。大多年青以及收入较高的群体休闲时间更愿意上网而非看电视,这类发展趋势还将继续,尤其是跟着网络手机的普及利用。(二)企业没法对于电视以及印刷广告的效果进行评价,节目收视率等1些数据对于于了解广告效果而言只是1种猜测。而互联网可以通过1系列的软件利用,反馈更多的信息给商家。(三)网络营销本钱较传统方式廉价,而且情势更丰厚以及个性化。如:可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集为1体,面向特定群体或者个体进行互动式交换等。由此说明现代企业应将网络营销视为企业总体营销战略的1个首要的组成部份。 二、网络营销方式——企业门户网站 企业网站是企业架构在互联网上的1个门户,是企业网络营销流动的首要组成部份。在企业网页上输入企业需要向消费者宣扬的信息,这是进行网络营销的基础。因为企业网站容量不受限制,产品资讯、图片……企业任何想要给客户的资料均可以放在企业网站内。同时,作为企业文化延伸的方式,企业也能够通过企业网站,向员工以及客户灌输企业的经营理念,打造企业形象。企业还可以通过门户网站为客户、采购商、供应商等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并可以以及他们获得沟通,及时患上知客户的需求,展开有特点的网络促销流动为客户提供更切合的服务。 三、电子商务企业网络营销模式 最近几年来,我国传统企业对于电子商务愈来愈注重,而企业网络营销更是为众多企业所运用,企业网络营销主要有几种法子:网站建设、供求信息、E-mail营销、搜寻引擎营销、博客营销、网络广告、通用网址、企业黄页、域名注册与虚拟主机、短信平台等。 据钻研,网站建设、供求信息、E-mail营销等法子都是企业普遍采取的企业营销法子,将近七0%的企业建设过企业网站,六0.九%的企业过供求信息,也有五一.三%的企业采取过E-mail营销法子;网络广告、企业黄页、搜寻引擎营销法子也逐步普遍成为企业的营销法子。对于于有必定范围的传统企业来讲,搜寻引擎营销以及登陆电子商务平台是收益较高的电子商务法子,1些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等都执行搜寻引擎优化与搜寻引擎营销。我国电子商务网站或者多或者少地针对于Google、Baidu、Yahoo搜寻引擎执行优化,试图通过企业网络营销,潜移默化终究消费者,可以说SEM是无比有效的直销情势,因此搜寻引擎成为商家必争之地。其缘由有2个,1是Google、Baidu以及Yahoo3个搜寻引擎占搜寻市场的九二%以上,其中百度盘踞六二.一%,Google占二五.三%,yahoo占四.八%;2是搜寻引擎已经经成为第2大网络任务,据调查,七九%的用户上网时使用搜寻引擎,这1数据仅次于电子邮件使用,九三%的网民采取电子邮件功能。SEM中还有1首要行动,就是竞价排名Baidu以及Yahoo都展开这1业务。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企业新的专利产品的推出,借助搜寻引擎来营销还是企业上佳的选择。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营销可操作性解析 有价值的信息于企业来讲无异于财富,电子商务时期,企业可以在阿里巴巴或者其它网站上利便快捷地发掘到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包含专利、新产品、竞争企业国内外资讯、政策划向、管理前沿等,这些信息大大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但是,如果企业内部信息保密工作做的不好,就颇有可能泄漏商业秘要,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风险,有时这类风险对于于企业来讲是致命的。电子商务竞争惨烈,众多企业登陆阿里巴巴,同行的企业就成为了“冤家”,网络生存者永久会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以及物流快、售后服务好的企业,于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竞争白热化,对于企业文化、理念、管理、产品等提出更高的需要,企业从此告别暴利时期。由于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物流,全世界市场已经经客观上融为1体,商业竞争也从区域转到全世界,在剧烈的经济竞争环境下,优越劣汰已经经成为必然。 企业在经营进程中,承当着巨大的技术风险,电子商务环境前提下,这类风险更为凸起。阿里巴巴上的所有会员可以执行网上支付,尽管利便了企业与消费者,但企业不能不增添安全方面的投入,他们要购买防火墙、杀毒软件、通过CA安全认证、防备钓渔网站,以防范可能的技术风险。事实上,阿里巴巴在网站上就安全问题专门开拓了专栏、并与杀毒厂家合作,预会员同享安全技术,同时推行安全证书来保证企业与个人在交易进程中规避网络上的风险。 阿里巴巴将所有会员纳入诚信管理,企业视诚信度以及好评为自己的生命,事实上也不为过。给人好评或者差评不只是负责任的问题,你必需客观地评价你的合作者,否则你的合作者可能带着证据来投诉你。诚信度以及好评率较高对于于企业不利于1笔无形资产。而诚信度以及好评率较低对于于企业就是负债,有时可能致企业于死地,显然,消费者不愿与信用差的企业合作。 五、结论 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展开,为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做好 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的网络营销流动已经经是企业展开营销业务的发展趋势。但其实不等于网络营销能够完整取代传统营销。因为互联网笼盖的群体、消费者的购物方式、消费观念等各种缘由,使患上网络营销不能够完整取代传统营销,应与传统营销相辅相成,互相增进,构成相符企业特点的整体营销策略。 网络营销论文:网络营销策略和方法在淘宝店铺经营中的运用 淘宝网是一个电子商务的运营平台,是企业可利用的一种重要的现代信息网络资源。现在,在淘宝平台开设店铺已成为企业网络营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开店过程中,除了掌握必备的技术、熟悉淘宝规则之外,更应懂得相应的经济和商务原理。若想店铺开设成功,还应熟悉市场运作的方法与技巧。 淘宝店铺经营目的就是能在淘宝这个大平台上销售产品,而在此之前则要经历产品开发与选取,市场与目标客户分析,组合产品与定价,网络平台选择,产品宣传与推广等这样一个过程。各个环境联系紧密,缺一不可。本文所举例是青川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在淘宝网取得成功的过程,海伶山珍官方淘宝店将其家乡的土特产销往了全国各地,其个人也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获得了多项荣誉。接下来是对海伶山珍官方淘宝店的运营及其产品销售过程中采取的网络营销策略进行的分析。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反思,并认真体会,举一反三。 一、产品开发与选取(项目选择/产品策略) 产品开发与选取是淘宝创业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对产品成功设计来源于精准的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前应认真系统地对消费者进行分析:网购者都是什么人?他们需要什么?我销售的产品或服务怎样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并让他们产生购买的欲望?此外还需要了解消费者的以下情况:(1)消费者特点;(2)消费者的购买习惯;(3)消费者的购买类型。在此基础上用心设计自己的产品。以农产品为例:要突出特色,以质量取胜,宁可少卖,不可贱卖。 海伶山珍市场策略设计:市场细分:食品中的土特产,土特产中的青川野生土特产。目标市场:对生活品质和食品质量有着比较高要求的人。市场定位: “野生”和“只卖山里人的货”。 产品和项目的选取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目标和方向选定了,其他环节工作才能事半功倍,顺理成章的进行下去。 二、产品定价 常见的网络营销定价策略有低价定价策略,个性化定制生产定价策略,使用定价策略,折扣定价策略,拍卖定价策略等。针对不同情况和产品,可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如新品为打开市场,刚开始可采用付邮试用的方式;而对于一些稀有珍贵的农产品,则可采用高价甚至拍卖定价的方法。 短裙竹荪这一产品采取的是高价定价策略。能采取这一策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由短裙竹荪其中一个天然属性决定:物以稀为贵;(2)海伶山珍给店铺注册,走品牌化道路,拉高了竞争门槛,避免店铺陷入同质化、价格战的混战中。(3)赵海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如开通博客,把每次进山取货的照片一一拍下来,把进山取货的经历和图片放到博客中,同时也放在店铺的首页和宝贝详情页。获取了大量的关注,也得到了顾客的认可和信任。网络营销过程中,对产品的定价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要紧紧围绕产品的定位,结合目标市场的特点,对比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特征及价格,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合理定价。 三、渠道设计 渠道的两个重要指标里面,一个是宽度:同一层次中间商的数量,通常指终端零售商的数量;另一个是长度:产品流通经过的中间环节的数量,通常分为直接渠道(直销)和间接渠道两类。 淘宝渠道设计可长可短,短的比如像工厂店,长的有批发或者零售等;在宽度上也可设计为密集、独家或介于二者之间。 再比如农产品,在渠道设计时就可以考虑是独家销售还是可以找其他店铺?是否应结合其他平台?如微信平台等。青川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网络营销渠道包括:(1)青川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2)青川海伶山珍-淘宝网;(3)青川海伶山珍的官方微博;(4)青川海伶山珍的微博_腾讯微博;(5)青川海伶山珍的空间;(6)海伶山珍微信公众平台。 网络营销渠道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是否能够方便的找到商家,是否能够方便的浏览、询问与购买,谁能最大的给消费者带来方便和良好的体验,谁才能最终抓住消费者。 四、产品促销、推广 到这里,我们采取一个倒推的方式: 先看四种活动:(1)包邮;(2)赠送礼品;(3)捆绑销售;(4)付邮试用。这是常见的四种淘宝店铺活动方式,属于销售促进,又叫营业推广,用于提高转化率,提高成交量。 这种活动的前提是得有人进到店铺,人不来,成交无从谈起。问题是,人如何来?这就是网络营销中解决潜在顾客看得见,找得到的问题。靠的就是推广,引流。 海伶山珍开始推广只能靠亲朋好友的推荐和在外青川人的搜索购买,一点点地积累客户。在还不是特别熟悉淘宝运营和推广的时候,海伶山珍靠主要还是老顾客的口碑传播。“买过我们店铺产品的顾客,基本都会再来买。”据赵海伶介绍,店铺的回头率相当高。 网络营销推广常用的方法或工具有:供求平台,分类广告,邮件列表,社区营销,搜索引擎,病毒营销,网络广告等。而引流常用到站内(淘宝)搜索,微博(已被淘宝收购),微信朋友圈等。 各类工具和方法侧重点不同,效果各异,且难易程度有较大差异,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辨别和使用,争取能发挥其最大的功能,为商家带来更多的效益。
护理综述论文:胸腔镜手术室护理体会综述 随着外科胸腔镜显微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腔镜由于其无创、美观以及术后恢复时间快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胸腔镜手术过程中,由于需要多种器械以及护理服务相互配合,常会导致患者对手术室及其室内环境产生紧张、陌生和恐惧等心理情绪,因此加强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对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1]。本文对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心胸外科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28例患者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护理经验,旨在为今后胸腔镜手术的护理提供参考依据。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心胸外科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30~79岁,平均年龄为(53.5±10.8)岁,原有疾病包括肺大泡10例、肺结核8例、胸膜病变5例、纵膈肿瘤3例、周围型肺肿瘤1例、肺癌1例。所有患者均在胸腔镜直视下进行手术治疗。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护理术前第一天巡回护士深入病房,与责任护士和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患者病情及心理变化情况,仔细查阅病历资料;同时向患者详细接受手术室内环境、麻醉情况、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耐心回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术前30min手术室护理人员开启层流净化装置,并调节温度和湿度,以便维持温度在25℃和湿度为50%,安排专门人员准备手术过程中需要的设备和器械,除常规设备和器械外,需准备胸腔镜、专用剪刀、分离钳、电凝钩和持针器以及各种型号的电凝线,器械均应在2%戊二醛溶液中浸泡10h后方可使用,并对其所有设备和器械进行仔细检查,确保设备和器械均能正常运行。1.2.2术中护理手术室护理人员需在门口热情迎接患者,消除患者对室内环境的恐惧和陌生感,协助护工将患者移动至手术病床上,患者取90°侧卧位,患者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在其腋窝下放置一软垫,在胸部两边则各垫上长型纱袋,两腿间放置一软枕头,患侧腿弯曲90°并固定,健侧腿则伸直,保证患者体位舒适,协助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核对患者信息,并主动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情况;同时为患者开放静脉通道,协助麻醉师进行麻醉;帮助手术医师摆放体位,并准备和连接各种设备和器械,护理人员将需要使用的器械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待用,安装胸腔镜等仪器设备;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手术结束后,卸下胸腔镜镜头,并进行清洗和擦拭,仔细查阅有无损伤,并将其放置专门储存的盒子内,同时核对手术物品及器械的数目,详细做好记录,护送患者至病房与责任护士进行交接班。1.2.3术后护理术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随访,及时了解尿量、切口疼痛和康复情况,查看是否出现手术并发症,指导正确排痰,病情条件允许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训练;同时护理人员应积极鼓励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为患者列举相关康复病例,消除焦虑、悲观和抑郁等不良情绪,树立其治愈疾病的勇气和信心;针对具体病情情况和心理情绪,提供个体化的健康知识宣教;指导培养合理、科学的饮食习惯,嘱咐患者及其家属给予患者适当探视,充分满足其精神、心理和社会等层面的要求。 2结果 2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平稳,无皮损、压疮和其它意外发生,经过有效护理患者均康复出院,且无皮下水肿、肺气肿和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出现;患者对手术医师及护理人员服务满意度为100%。 3讨论 胸腔镜直视下行手术治疗围手术期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服务要求不相同,由于患者对胸腔镜手术的治疗存在着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情绪,因此加强胸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患者护理服务对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康复十分关键[2]。整体护理主要是以现代护理观念为指导原则,以患者为中心,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生理、精神、社会等层次方面的护理,加强护理服务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3]。随着医学技术发展以及护理方式的转变,整体护理方式不仅仅存在于临床护理工作,且逐渐的被应用于手术室的护理服务中,将手术室护理服务逐步延伸至病房,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本文对胸腔镜手术治疗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强调术前心理指导和健康知识教育,消除一系列负面心理,术中重视人性化护理,同时术后给予患者随访和康复训练指导。结果显示,2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平稳,无皮损、压疮和其它意外发生,均康复出院;患者对手术医师及护理人员服务满意度为100%。综上所述,加强胸腔镜手术治疗患者整体护理,提高护理人员技术和管理水平是确保手术成功以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作者:孙华 护理综述论文: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综述 1实施科学护理管理 一是完善护理质量三级管理体系。⑴完善组织构架。2015年把大科护士长纳入护理部行政管理,分设临床保健护理、质量控制、毕业后教育三个专业质控组,逐步实现精细化护理管理,强管理保安全。⑵明确各级护理管理岗位职责。建立护士长行政管理考核机制,持续提高我院护理管理水平。二是推进护理人力资源科学管理。(1)实施护理人力资源全院调配。成立应急机动护士库,全面实施N2级以上(包括N2级)临床护士轮岗转科强化培训,在提高护士个人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满足院内紧急情况下的护士调配需求,提升个人职业价值。实行新进护理人员先在院内各护理单元轮转,一年后确定科室制度。(2)深入贯彻落实《卫计委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不断完善我院护士岗位管理相关规定。(3)完善并实施护士定期考核制度。包括护士的工作业绩考核、职业道德评定和业务水平测评。护士的个人收入以护理服务质量、数量、技术风险和患者满意度为主要依据,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并向夜班、工作量大、技术性难度高的临床护理岗位倾斜,体现同工同酬、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激发每一位护士护理服务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三是着力护理安全管理。(1)认真落实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做到发现一例、报告一例、处理一例、整改一例,人人得警示受教育。(2)加强核心制度的落实和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物、薄弱时间段的管理。(3)完善护理查房、会诊、病案讨论制度并作为今年每月护士长管理重点检查项目。四是优化培训。(1)加强护理管理人员培训。年内完成所有科室护士长省级管理岗位培训,以提高他们业务能力。(2)加强专科护理、急诊急救技能培训、应急预案演练。年内拟组织精神科、老年科、急诊、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新生儿监护理专科技术等护理人员参加省级专科护士培训。(3)加强新护士、在岗护士培训。护理部年组织对新上岗护士和在岗护理进行实岗前培训、岗位规范化、三基三严培训。(4)不断更新护理新知识,了解行业新进展,有计划的选送部分护士参加省级专题学习和参观学习。 2多举措持续改善临床服务 一是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1)加强服务意识教育,提高人性化主动服务的理念。以单位为家,视病人如亲人,让患者及家属切身感受到、享受到与其他医院不一样的、一流的温馨的家的服务。(2)加强优质护理内涵建设。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扁平化责任制整体护理。逐步完善护理人员分级管理机制,明确分层设岗以护士能力为主要评价指标,同时参考护士的工作年限与学历、技术水平,使真正有能力、有水平、有潜质的护士脱颖而出,使合适的人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3)提高专科护理水平。临床护理服务充分突出专科特点,各护理单元执行专科护理常规,专科护理技能运用专业技术知识,对患者开展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指导进行康复锻炼,促进功能恢复,提高专科护理服务水平。(4)创新护理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延伸护理服务和有保健特色护理服务。A、优化门诊导医服务,将有一定急诊、急救识别、处理能力、熟悉院内科室设置、诊疗、检查、出入院等流程的护理人员调整到门诊医导岗位,对医导护士进行相关培训;护理部将医导质量纳入管理。B、实施由病区科主任及护士长随访出院患者及家属,进行服务满意度调查,邀请患者家属参加“优护明星”选举。C、通过网络平台,为服务象提供更多、快速、直接医疗保健护理服务。D依托我院健康体检专科特色优势,开展“家庭式护理服务”不断提升我院知名度。二是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质量。(1)落实《四川省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试行—2014年版》包括通用标准和专科标准2个部分共36项标准要求,指导和规范今后一段时期内院护理质量管理与质量改进。制定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质量标准、考核标准、考核办法、重点部门管理标准与措施,对其执行落实情况定期检查、分析、反馈、评价,不断改进工作,切实保证护理质量。(2)改进质控方式。实行护理三级管理、三方评价和临床护理质量控制手册管理。《标准》中36个质控项目,每月按自查、讲评、总结、改进的流程进行科内质控,护理部进行终末质控,督促科室自查整改,按PDCA程序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3)落实医疗保健机构优质护理评价细则要求。实现优质护理全覆盖。继续开展优护先进科室、优护明星等评选活动。⑷改进护理部工作作风。认真执行主任联系科室蹲点制度,深入科室,指导督导工作,帮助科室及时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各项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作者:蒋琼华 陶姝君 单位: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 护理综述论文:护理的风险管理综述 1方法 首先分析评估护理风险相关因素,回顾本院近年发生的护理缺陷案例,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并吸取教训,针对每位患者可能出现自杀、自伤、暴力、跌倒等相关因素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所得护理风险相关因素,提出并实施相应护理风险对策。 2护理风险相关因素及防范对策 2.1护理风险因素2.1.1患者及家属因素:①精神患者受精神症状支配,随时可能发生自杀、自伤、冲动伤人、毁物、逃跑等行为;②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医院实行封闭式管理的缺陷,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机能逐步减退而引发各种躯体疾患;③由于精神疾病特点,部分患者出现躯体疾病时不知主诉或不能正确表达不适感受;④康复期患者病情好转,自知力恢复,进而引起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思家心切,想念亲人,又怕家人社会不接受,从而产生自卑、绝望心理,经常为了达到自己的一些不良目的而设法获得工作人员的信任,使工作人员放松警惕;⑤患者及家属精神卫生知识缺乏,对医护人员告知不配合,趁探视私自带打火机、指甲剪等危险品给患者,对患者过分溺爱迁就,降低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或嫌弃、畏惧、放任不管,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⑥患者之间相互嬉戏、打闹而致打伤或跌倒受伤。2.1.2护理人员因素:①法律风险意识薄弱,工作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有调查[3]显示,在形成的护理缺陷原因中,未执行护理制度居前位。例如把钥匙交给患者;让患者掏自己口袋拿东西顺便带走钥匙;带患者外出时使其离开视线;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导致配、发错药,输错液;交接不清楚;未及时巡视;观察病情不仔细;长期面对康复期患者思想松懈、麻痹大意;②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全面,操作技能不熟练,缺乏预见性,缺乏处理精神科应急事件的技巧和方法,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就惊慌失措,无法应对;③与患者家属沟通不良,未能得到家属的理解、支持和信任,进而引发医疗纠纷或增加护理缺陷事件的发生;④态度不端正,对患者嫌弃厌恶,态度凶狠粗暴,对患者乱发脾气,使患者产生报复心理。某些护士认为待遇较差,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工作时消极怠工。2.1.3管理方面因素:①护理人员编制不足,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精神科护士心理压力大,长期超负荷工作,身心俱疲而疏于防范;②对新护士、低年资护士、护工等未进行严格的培训、带教和有效管理;③对病房护理工作安排不妥,未能认真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和岗位工作落实情况,特别是夜间、中午、节假日等人员较少时段,一些重要环节如洗澡、开饭、外出检查未能加强管理和增派人手。2.1.4环境设施因素:病房环境设施不符合精神科的要求,窗台、墙壁、桌面有棱角;门、窗、锁损坏,未及时检修;厕所、浴室、走道地面太滑、未保持清洁干燥;病房患者拥挤、密度高,容易引起碰撞、摩擦和纠纷;未做好危险物品的管理,使患者能够轻易获得。2.2护理风险防范对策2.2.1护理部风险管理体系:①本院实行分管院长领导下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3级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成立5个质控小组,由资深护士长担任组长,每个病区由高年资护士担任组长,采取病区内个人自查、互查横向检查和护理部、科纵向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病房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和风险监测,病区护士长对质控结果及时反馈并改进;②护理部积极争取增加护理人员编制,由于本院近几年发展迅速,护理人员还是显得相对缺编,在现有条件下,护理部根据急性病区和康复病区需求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护士老中青进行搭配,尽量保证满足各科护理人员的需求;③护理部制定自缢、噎食、跌倒、烫伤等应急预案,并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④护理部、护士长定期召开休养员座谈会,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出护理工作中的不足。2.2.2强化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注重人文关怀: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强化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提倡慎独精神,加强安全管理,实践以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理念[4]。要求护理人员对新患者、“五防”患者、年老体弱患者、有躯体并发症的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将其安置在监护病房,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钥匙等危险物品的管理。每周对患者的床铺、物品、门窗等进行安全大检查,每日小检查,开饭、洗澡、发药重点环节确保人员到位、分工明确,保证每个患者药服下肚,对于年老体弱、易噎食患者,撕碎馒头、去除骨刺、专人看护,患者餐座相对固定。重病患者洗澡时专人协助,发药处置时严格三查七对。每周召开安全管理会议,对病房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让大家共同分享经验和教训。同时,注重对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注意调节其不良情绪,关心其工作生活,注意公平、公正原则。善于挖掘每位护士的长处和优点,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使其主动、积极为患者服务。2.2.3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新护士进行为期3个月的岗前培训,考核达标后到病区由高年资护士带教,1年后单独值班。在职护士根据工作年限分层次进行三基、精神科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考核达标。护士应学习精神症状特点、如何接触患者、沟通技巧、保护约束患者的技巧和方法、如何预防患者自杀、伤人以及工作人员自我保护、职业防护、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各种精神科应急预案操作流程、护理文件规范书写方法等,提高其正确识别和有效抵御护理风险的能力。另一值得重视的是护工问题,由于文化水平、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且来去频繁,在病房工作中时有差错事故的发生,因为应加强对护工的风险意识教育和业务培训非常重要。为此,本院护理部多次组织对护工进行岗位责职、规章制度、业务知识、相关操作技能的培训,在临床工作中,护士长和护士加强对其进行带教、督促和管理,加强了护工的风险意识和工作能力,降低了护理风险系数。2.2.4规范履行告知义务,维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5]:中国目前的医疗纠纷中,绝大多数纠纷不属于医疗过失,而是部分民众对医疗风险不认识、不承担的反映[6]。护理人员应知晓加强护患沟通、为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履行风险告知是自身义务,因此对患者要热情、周到、耐心、细致,主动向新入院患者及家属介绍住院环境、主管医生及护士,履行保护约束等强制治疗的知情同意,签订可能存在风险的住院协议书,告知探视制度,嘱危险品、贵重物品勿交给患者。治疗护理中介绍相关疾病知识、药物疗效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各种特殊检查与治疗存在的风险、出院后复诊时间、相关注意事项等,营造和谐的护患关系,从而得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建立起护患双方抵御风险的共同体[7]。2.2.5改善病房硬件及环境设施:根据专科医院的特点,本院对精神科大楼重新装修,门窗重新更换,所有管道内置,墙角、窗台、桌角采用弧形设计,厕所、浴室、洗漱间增加了防滑垫,为重病患者准备了坐便器、适当降低了床的高度,对病房大门、厕所、饭堂、走道、重病患者房间等高危地点安装闭路监控系统,方便护理人员对整个病区动态监控。医院还安排护士长充实到总务后勤管理岗位,每周进行护理部和总务后勤部门联合查房,对病房门、窗、锁、环境等安全隐患及时检修,以保证安全。2.2.6根据患者疾病各期特点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急性期着重注意患者的症状护理、各种治疗检查的配合,满足机体营养的需要,促进患者病情好转,保证患者的安全。恢复期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安排好患者的休养生活,在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技能训练的同时,组织形式多样的娱乐体育活动,根据患者自身爱好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激发患者的兴趣和爱好。 3结果 2009年、2010年护理缺陷事件发生情况见表1,结果显示2组护理缺陷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4讨论 风险管理是确保护理安全的前提,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8]。风险管理在研究风险发生规律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来控制风险,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9],同时还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识别和防御能力,有效降低了护理缺陷事件的发生率。从结果可以看出,2009年、2010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这都是护理风险管理的成效。此外,从数据中也看出,骨折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分析原因可能是本院是江苏省民政厅优抚单位,有200张左右床位,收治全省复退军人,这部分人绝大多数长期住院,再加上社会上的患者,本院长期住院床位达350张左右,这些患者年龄逐渐加大,加上封闭式管理、患者人数多、病房拥挤、饮食搭配欠合理,均可导致患者骨质疏松容易骨折。对此,在加强患者营养、增加外出活动时间、多晒太阳、适当锻炼的同时,本院正积极准备扩建,以改善康复病区优抚对象的休养环境,同时缓解急性病区的压力,预计此情况将来会有所好转。加强护理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是护理风险管理的重点[10]。无论是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的教育还是各项规章制度、岗位工作的检查落实情况、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落实和改进,都要求护理管理人员先知先觉,敢抓善管,尤其要充分发挥基层管理者护士长在病房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本院经常安排护理管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最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提高护理管理人员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这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前提。 作者:葛网平 单位: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 护理综述论文: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综述 1专业技术缺乏 有些护士专业技能、业务知识缺乏、经验不足。观察病情不仔细,对疾病变化发现不及时或缺乏预见性;对突然出现的病情变化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对抢救设备和仪器使用的不够熟练,耽误治疗时间和抢救时间;技术水平低或不熟练、操作失误或操作错误等均可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 2用药因素 消化内科的患者用药种类比较多,用药的比较复杂,有些药物需要餐前服用如:硫糖铝片、吗丁啉等,枸橘酸铋钾在餐前半小时服用,因为此药只对酸性环境中才会起作用[3];有些药物需要餐后服用如:氢氧化铝凝胶,而且避免与酸性饮料同时服用。又由于老年患者大多会伴有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等疾病,所以用药则就会更加的复杂,如果不了解每种药物的作用及其服用时间和方法,造成服药无规律、乱吃药,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3护理对策 (1)加强护士对护理安全的认识,护理人员是从事护理工作最直接的执行者,提高护士的个人修养和素质,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敬业的精神至关重要。认真做好护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和细节,不可随意简化操作流程,无论在哪一项护理操作中都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执行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提高护士的急救水平,减少急救风险,确保抢救药品完善和抢救设备完好。积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并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培训,有计划性地进行专科理论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科室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2)加强护患沟通:在对患者进行各种操作前、各种医疗检查前与患者及其亲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及告知,必要时给予签字;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加强病情观察、提高安全预见性评估能力,对存在安全隐患病人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告知义务及责任并书面签字。对存在的疑问给予耐心的解释,以提高患者对我们工作的满意度。(3)认真书写各种护理记录单:要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文件书写重要性的认识,如实填写患者的各种病情变化以及所采取的措施,要求书写要清楚、严谨,不留任何隐患。(4)熟练掌握本科室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联合用药的禁忌,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作用和副反应。指导患者或家属正确用药,将所有的药作用于副作用想患者交代清楚,必要时将饭前、饭后的药分开放置,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时,告诉患者服药的先后顺序及间隔时间,避免发生多服和漏服的现象。 4结语 护理安全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前提,综合分析护理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能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预见性评估能力,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或避免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王春梅 冯文鲜 张红艳 单位: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护理综述论文:护理药学中心的做法和意义综述 1质量控制 对于各项新增药物,应在各科室开始应用前至少24h配送药物相关说明;每周至少进行1次临床科室用药检测,且应涉及护理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全方位,每次所抽查的科室、护理人员以及患者不应低于总数的30%;在每个月的月末,均应组织召开药学会,同时应确保会议内容具有针对性,以全面指导和督促临床用药工作,对于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用药问题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上述质检内容均应由各科室的护士长直接向护理部反馈,并由护理部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对各科室进行不定期抽查,将抽查结果在药学会上公布出来,并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形成一个循环改进的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提高临床用药质量。 2组建护理药学中心的必要性和意义 2.1组建护理药学中心的必要性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约有20%的医疗差错与药物治疗错误相关,提示护理人员药学知识的掌握度直接关系着用药安全性[2-3]。近年来,医源性非故意伤害以及死亡率有增加的趋势,其中因药物原因所致事故占有较大的比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护理人员缺乏药学基础知识有关[4]。护理人员作为医嘱直接执行人员以及合理用药最后也是最关节环节之一,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大意义。要提高药物疗效,全面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就必须提高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明确药物的药理作用、用药方法、途径、剂量、可能不良反应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等。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疗服务理念的转变,临床用药种类日益增多,且药物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组建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已经成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虽然药物配置中心能够对药品进行统一的配置和管理,大大提高了配药和用药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但临床用药仍然需要由各科室护理人员完成。因此,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组建护理药学中心非常必要。 2.2组建护理药学中心的意义 2.2.1提高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护理人员不直接接触配药过程,对于药物来源不明确,其对于药学知识的了解往往来源于临床经验、文献报道等。组建护理药学中心,专业组编、装订和配送药物说明,不仅包含了药物相关药理知识以及用药注意事项等,还可囊括药剂师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总结、经文献资料中关于新药用药方法及可能不良反应等的总结等,能够使护理人员更直观、快速、全面地了解专业、实用、准确的药物知识,不仅节约了护理人员的时间,使护理人员能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操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及效率,还可使患者最终受益,提高用药安全性以及有效性,降低用药差错率和医疗纠纷[5]。2.2.2提高临床药物宣教的准确性由药学中心发送详细的药物说明,可便于各科室根据科室具体情况编制适合本科的药物宣教手册,再由医疗护士负责按照手册内容及规程针对患者的实情合理进行用药宣教或者更改药物宣教,使患者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说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相关注意事项,从而积极地配合治疗和遵医嘱用药。且在更改用药时,使其能够及时地了解更改药物的名称、原因以及目的等,有利于患者更好地理解用药的目的及获益,并将用药反应及时地向医护人员反馈,可减少不良反应以及医患纠纷的发生。2.2.3促进配置中心的良性运行药物配置中心护理人员通常不直接接触药瓶的审方及配置过程,主要工作内容为药液的摆放、加药以及遵医嘱处理等,每日的工作较为单一重复,且不接触患者,容易产生倦怠、厌烦等情绪。组建护理药学中心,增加配置中心护理人员与各科室之间的互动质控工作,有利于增强配置中心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以及工作责任心,并提高其工作含金量,体现护理核心价值。同时,组建护理药学中心能够更好地了解临床需求,提高配置中心的工作预见性及目的性,促进配置中心的良性运行[3-5]。2.2.4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通过组建护理药学中心,提高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掌握度,能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医生的用药合理地提出建议,并更好地对患者进行用药知识宣传和指导,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进展,并降低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2.5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通过药物的集中配置以及护理药学中心的药学知识完善,可实现护理人员药学知识的集中优化,并将各个病区的药物配置操作集中在一起,并由护理药学中心集中配送相关的药学手册及说明书,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可使护理人员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到对于患者的整体护理之中,并加强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等,可使患者的获益更多,对于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小结 护理人员不仅是医嘱的直接执行者,也是合理用药以及用药后监护环节的关键,在用药全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直接关系着用药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提高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可有效降低医源性非故意损伤以及死亡率,降低医疗纠纷。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组建护理药学中心,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指导、协助并监督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医院药物管理质量,值得深入开展。 作者:王小英 李彩霞 曾谦 蒲香君 单位:湖南省儿童医院 护理综述论文:精神科安全护理管理趋向综述 1护理安全对策 1.1打破传统,创新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管理理念和方法必须更新。积极将人性化服务、开放管理等理念应用于精神科临床是现代护理发展需要。人性化管理模式是现代管理模式的升华,它将现代管理与人的情感进行了有机整合,对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效率与工作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11]。在精神科护理领域,有多项报到[12、13]得出:人文管理能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对精神病患者加强人文关怀,能改善患者焦虑等情绪,密切护患关系,避免因沟通不良引发的护理纠纷。朱士皊[14]等报导,精神科封闭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能有效降低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张海林[15]的“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引入循证思维的做法与体会”一文中得出:护理安全管理中引入循证思维能为护理管理者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从而显著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但是,在推行新的护理方法过程中又会出现新的安全问题,因此,护理工作中,不断探索适合护患双方需要的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对减少安全问题,促进护理工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2针对患者需要,优化管理制度 制度是质量的保证,精神科安全管理同样离不开科学的制度约束。好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制度无疑是质量的生命线。古人云,动则变,变则精。不断改革管理制度有利于改进工作方法。对于已经背离现实需要的制度要改革,突破条条框框的约束。如,对于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执行多年后有研究发现,上报不良事件要受处罚的规定使基层出现瞒报现象,造成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于安全质量提升不利。徐亚金[16]等研究探索对不良事件上报实行无惩罚制度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发现无惩罚上报制度比较有惩罚上报制度更具优势,能规范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统计和应对策略,提升护理安全管理水平。此项研究表明,在护理安全管理过程中应针对新问题不断调整工作思路,优化管理制度。 2加强护理安全教育与培训 吴晓静[17]等调查发现,护士对其所在病房和医院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的认知度不高,不够理想,而这与护士所受的教育体系和医院管理体系有关。陈刘莺[18]等的调查也提示护理老师、护生、在职护理人员,这三大群体对护理安全的重视程度均不是很高。如何有效培训新护士的安全意识与行为,是每位护理管理者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抓好护理安全工作必须从源头做起,从在校学生接受护理安全理论教育做起。据了解,目前大多数护理学校并没有开设护理安全相关课程,学生的护理理论知识体系存在缺陷,与临床实际护理工作需求脱节。呼吁各大专院校尽快设置护理安全课程,编写或选用权威教材,预先在学校给学生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其次,学校需要与医院联手,邀请临床护理管理者定期到学校授课或专题讲座,讲解临床医疗护理安全现状,早期培养学生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19]。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着直接联系,是维护安全护理最重要的基础。因此,通过教育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对护理安全质量至关重要。医院护理安全教育要注重三个方面:临床老师的胜任能力培养、不同层次教育和新护士教育。根据医院护士队伍的文化结构,划分不同层次人员,制定相应教育计划,选择教育方式。 3营造护理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文化的构建有助于增强护士的安全意识,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只有将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去认识,依靠安全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和影响护士对护理安全的意识和态度,以促使护理安全行为的养成,实现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20]。将安全文化视为一种管理思路运用到护理管理中,可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21]。培养护士安全意识,主动识别并规避护理风险,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是维护医院形象、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患者安全、确保临床护理质量不断提高的根本保障[22]。 4护理安全展望 比较国外系统化、专业化安全管理体系和防范风险的新方法、新理念。我国这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目前,在人们维权意识加强、法律逐步完善的前提下,有必要建立权威的护理安全组织,大力营造护理安全文化,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完善制度体系,研究建立护理安全管理指标体系,确立医院内部影响护理安全的各级因素,体现系统管理的安全理念,优化护理安全管理模式,为建立患者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可操作的管理工具,也为今后构建“以患者安全为核心”的医院护理质量评审标准提供内容依据和量化标准[23];研究制定护理安全管理评价体系,确保护理安全管理程序化科学化;研究建立护理安全教育体系,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知识水平。总之,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要转变护理安全管理理念。护理安全管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持续进行质量改进,不断完善护理流程。将护理安全管理机制纳入医院工作计划;健全护理安全管理方案,将安全危机干预工作同日常护理安全工作相结合;加强护理安全评估和监督管理,利用患者、行业和政府部门的协助,推动护理安全工作的提高。 作者:梁可美 护理综述论文:妊娠期胆管结石术中护理综述 1临床资料 妊娠20~36周,平均(29.2±4.6)周,手术时间19~21min,平均(20.0±0.8)min,术后住院2~6d,平均(3.5±1.7)d。患者在清醒状态下施行ERCP术。手术体位采取左侧卧位,在无X线辅助下,进行选择性胆管插管,回抽时为胆汁则确认胆道内,保留导丝,网篮取石或循导丝置入一体式塑料支架,见胆汁引流通畅。 2护理方法 患者准备体位时,告知患者无X线ERCP可避免ERCP术中对胎儿的暴露问题,而且操作是由非常熟练的ERCP医生进行,手术全程进行吸氧、心电监测、胎动监测以及产科的协助,解除其思想顾虑,快速完成手术[3-4]。进镜时可在患者的肩部、腰背部垫软枕减轻患者的不适。术者与患者不断沟通,讲解手术进度、配合要领以取得患者配合同时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痛苦。如患者轻度疼痛可伸1根手指表示、如若疼痛较重可用2~3根手指表示,如若忍受不了可伸4根手指表示,护士在操作中注意观察。防止发生严重的恶心及疼痛反应,以免刺激孕妇,引起早产、流产等不良事件。取石结束或置入支架后快速撤镜。操作过程中,护士送入导丝时注意速度及进导丝的深度,如果导丝进入过深,同样会导致患者疼痛,可嘱患者采取伸手指的方法表示。 3结果 本组4例患者中,2例行支架置入,2例取石,术后复查肝功与B超,均恢复良好;2例支架置入患者生产后取出支架行X线辅助下ERCP术。术后分别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 4讨论 在妊娠期合并疾病会增加孕妇的心理负担。在妊娠的前3个月,因并发症而要求采取干预措施时导致的早产率可达20.0%,低出生体重率达21.4%,足月产率只有73.3%,而妊娠第4~6个月最安全[3-4]。所以ERCP选在妊娠的第4~6个月最安全[1]。也有研究证明妊娠的前9个月行ERCP是比较安全的,不会给孕妇及胎儿带来致命的影响[4]。无X线ERCP操作难度大,对术者技术要求高,加之妊娠患者的特殊身份,术前保大人保胎儿的矛盾心理,对术者及配合护士提出了孕妇及胎儿均需安全的要求。操作中护士应准备好切开刀,将切开刀递于术者,注意勿使导管打折,待导管送出内镜先端,术者在11点方向将导管插入胰胆管后,快速回抽,抽出物为胆汁,确认导管在胆管内时,使用取石网篮取石或借助导丝置入支架。插入支架时,切勿将侧翼方向放反,不要把支撑管全部放入胆道内。因此术前做好充分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术中保障患者及胎儿的安全,准确快速地配合手术,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创伤完成手术。 作者:惠娜 岳金萍 加雪梅 李靖 卢敏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病医院 护理综述论文:食管癌术后口肠内营养护理综述 1规范肠内营养输注护理 1.1肠内营养液输注速度及量的调节 (1)采用肠内营养输注泵匀速输注。采用肠内营养输注泵能克服因患者体位改变或输注管扭曲导致的输注速度的改变,提高输注质量,减少肠内营养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营养液的耐受性。同时也有利于血糖控制[2]。(2)小剂量、慢速过渡到全量、快速输注。一般第一日以20~40mL/h速度开始输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500mL,或营养液总量的1/4,第2天增至总需要量的1/2,第3天或第4天加至全量。滴速为每24小时增加20~30mL/h,但不能超过100~150mL/h。 1.2肠内营养液输注温度的控制 为确保输入患者体内的肠内营养液的温度适宜、安全,我们采用输液加温器控制肠内营养输注温度在37℃~40℃,温度过低,可造成肠黏膜微血管收缩,肠蠕动增强而引起腹痛、腹泻。温度过高可烫伤肠黏膜,甚至引起黏膜溃疡[3]。在营养液输注过程中的加温效果会受以下三因素的影响,一是恒温器夹持在输注管上的位置,二是EN液的输注速度,三是环境温度和营养液温度。因此,我们在操作中根据输注的速度而定时更换恒温器夹持在输注管上的位置,而不是固定不变在某个具体位置。具体为:当输注速度为25mL/h时恒温器夹持在距输注管末端7cm处;当输注速度为100mL/h时夹持在输注管末端(0距离);当输注速度为50mL/h时夹持在距输注管末端10cm;当速度为75mL/h时夹持在距输注管末端5cm,温度可保持在37℃左右。 1.3肠内营养喂养管道的护理 (1)防止管道输注错误:错位输注EN所造成极其严重的并发症,实质上是严重的违规操作的结果[4]。在临床操作中我们采用专用的肠内营养输注管(紫色),导管标识醒目、清晰、准确[5],且肠内营养泵与静脉输液泵不混用,输液架放在两边或头尾,做好静脉用和肠内营养用的标识,并且严格按照标识悬挂相应的液体,杜绝了管道输注错误的发生。(2)防止堵管:在每次输注肠内营养前后均用温开水20mL冲洗管道,连续输注时,每4~6小时冲管1次。有研究显示脉冲式冲管优于直冲式冲管[6]。冲管时我们借鉴PICC导管冲管方法,采用脉冲式方法冲管,即用注射器接营养管轻轻注入少量,确认通畅后冲一下停一下,如此反复冲洗形成涡流,至注射器内的生理盐水冲完,能使管壁冲洗得更干净,防止营养液或药物微粒沉积在管壁。肠内营养输注管每24小时更换1次。本组患者中未发生堵管。 1.4腹部空肠造口部位护理 空肠造口术后,营养管固定于腹壁处,应避免牵拉、折叠、滑脱,在固定盘片与腹壁之间衬以薄的开口纱布,再用胶布将其固定于腹壁皮肤。术后第1周内,每天更换敷料,观察置管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热、痛、分泌物及消化液外渗等情况,防止感染。1周后视具体情况更换敷料。记录造口管置管长度及局部有无渗液情况,同时造口管上粘贴有红框的高危标签,每班做好交接工作,本组患者未发生空肠造口部位感染。 2关注患者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及时处理 肠内营养耐受性差是影响肠内营养顺利实施的关键,依据肠内营养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将耐受性分为3个等级:(1)完全耐受:没有任何不耐受症状出现;(2)中等耐受:出现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任一症状,经过改变速度或配方等仍能坚持肠内营养者;(3)不耐受:出现上述症状经过相关处理症状仍严重而停止肠内营养者。我们采用叶向红等[7]设计的经空肠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表进行临床观察处理。该评分表从腹泻、腹痛、恶心、呕吐、腹高压、误吸、肠鸣音等方面进行评分。(1)≤4分:继续肠内营养,可增加量;(2)5~7分:继续肠内营养,维持原速度,对症治疗;(3)8~12分:继续肠内营养,减慢速度,2h后复评;(4)≥13分:停止肠内营养,症状改善后复评(注:任意两项以内相加≥9分,立即停止肠内营养)。本组66例中耐受性良好患者50例,耐受性中等患者16例,不耐受患者0例。16例(24%)至少出现1次胃肠道反应,合计26例次。其中腹泻13例次,腹胀10例次、腹痛3例次。由于所有患者在空肠喂养的同时采用胃肠减压,因此没有患者出现呕吐、误吸等并发症。通过调整输注速度后,大部分患者缓解,其中1例患者由于白蛋白低,导致腹泻,补充白蛋白后,患者好转。全组患者胃肠道反应随喂养时间延长逐渐恢复。 3动态监测患者血糖,随时调节 食管癌术后患者由于手术创伤、精神紧张、麻醉等因素,常出现应激性血糖升高,导致体内糖代谢紊乱。肠内营养期间,由于吸收不均衡,易造成患者血糖水平波动,因此,在肠内营养初期应采取积极措施监测和控制血糖。初始阶段监测血糖每2小时1次,控制血糖范围6.1~10.0mmol/L,待营养方案和血糖稳定后每6小时1次监测。若患者连续2次血糖>11.2mmol/L,遵医嘱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50U胰岛素加入50mL生理盐水,以4U/h速度输注,胰岛素的剂量根据监测的血糖值调整。同时,在减慢或暂停肠内营养输注时,及时调整或暂停胰岛素用量,防止低血糖发生。有研究显示消化道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滴速为110mL/h或以下时对血糖影响较小,即使出现血糖增高,也可以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亦较小[8]。因此,本组内5例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肠内营养输注速度控制在70~110mL/h,同时动态监测血糖水平,随时调整胰岛素泵入水平,患者未发生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相关并发症,血糖水平控制稳定。 4小结 食管癌术后早期经空肠造口肠内营养患者,通过规范肠内营养操作,关注肠内营养耐受性,调整输注速度,动态监测血糖水平并随时调节,给予针对性处理,可确保患者肠内营养顺利安全输注。 作者:管金梅 刘春丽 符卜乐 孟爱凤 护理综述论文:护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综述 一、人力资源的人才开发 1.护理人力资源的招聘。招聘是人才选取的重要手段,招聘的人才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护理人力资源的发展,应该对空缺的护理职位进行新的人才招聘。招聘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监督制度,防止弄虚作假的发生,保障招聘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地顺利进行。 2.护理人员的选拔。人力资源中的人才选拔,为了发现人才、利用人才,提高护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在选用护理人员的时候采用的是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通过笔试和面试,建立综合的人才提拔评价考核体系。最大限度发挥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水平,建设成高质量的护理队伍。 3.护理人员的编排。要想做到人尽其才,人才辈出,就要合理地安排人员的职务,按照实际情况的需求对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通过对不同资历的护理人员安排相应的岗位,在选拔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每个人员的优势,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采用激励措施,落实责任制,激发起潜能,对护理人员要进行人员在职培养教育。护理人员是医疗卫生强有力的保卫军,是我们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好护理人员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4.护理人员的人才优化。通过精心的合理选人,选出和企业战略相关所需的专业人才,在成本最优化的前提下进行选择,要坚持以人为本,进行人性管理。对人员进行精心的培训和教育,要做到不因人设岗,要进行因事设岗,人岗相符。发放任务是要和人员的能力相符,才能让员工充满自信,从而让人员不断地进步和完成任务。随着企业的业务变动,要进行人员合理的调动,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发挥其才能。通过公开透明的量化标准进行绩效考核,让人员努力争取,做到人尽其用。 5.多方面留住人才。经验告诉我们,要想留住员工必须从多方面出发,可以在薪酬和福利待遇上建立待遇和能力相适应的报酬制度。人是情感的的动物,可以在情感方面给予员工精神上的帮助。在事业上和员工共成长,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共同努力。同时领导作为企业的领头羊,在很多时候员工的离开与领导有关系,领导要给员工一个好的印象,首要要自己管理好自己,走进员工,凝聚员工各方面的力量。对于公司的环境氛围也很重要,好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有归属感,更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人力资源日常管理 1.分层管理护理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分配,在缺乏护理人员的今天,如果进行整体护理,一定会造成人员浪费,造成人员严重不足,为此应该招聘更多的护理人员或聘用临时护理人员,对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进行技术职务上岗,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可利用性。 2.护理人员的成本控制。护理成本和其他成本原理是相一致的,是指提供护理服务中所消耗的护理资源,意思是指人们在提供护理过程中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的消耗货币价值。在这过程中要重视成本的管理和计算,把成本理念融入到护理人员的平常管理和培养工作中去,防止护理过程中造成没必要的花费和超量损耗,实现高效、低损耗,提高护理管理的效力与水平;制定护理管理体制,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尽量节约社会成本,降低或者杜绝没必要的物件消耗和浪费,把物体尽量用到实处;加大对护理工作中的设备的监管力度和维护管理,防止设备的破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做好护理工作中的相关财务管理,防止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同时利用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患者的护理费用进行及时的了解,对护理工作的成本进行适当的预算,为了防止患者护理费的漏费和逃费,应该对护理收费进行合理化。 三、护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保障制度 1.保障制度的作用。制度的建立是方案执行的一个强制性手段,为了确保方案和决策的顺利实行提高了基础保障。21世纪的今天,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乃至全世界,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拥有了发言权,就会赢得机会。所以如何留下人才,也是当今管理者的一大难题。要想把握好人才,就要拥有优越的保障制度。要想充分发挥人员的积极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注重人才培养,制定出一套能抓住、留住人员的保障制度。 2.实质性奖罚和保障制度。人类参与社会劳动就是为了交换生活资源,实质性的奖罚才能吸引留住人才。实质性的保障制度主要有薪酬保障制度、工作奖罚制度。第一,薪酬保障制度。薪酬是人才参与护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所以必须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好薪酬制度,保证护理人员的劳动付出与薪酬收获的合理化。第二,工作奖罚制度。奖罚制度也是对护理人员工作的一个促进制度,在一定时间段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后,对工作表现突出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奖励,对表现散漫或者不能完成任务的护理人员进行规定的处罚,严重者直接淘汰。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和国民对医疗卫生越来越重视,护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护理作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疗事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护理人员直接关系到医疗工作的服务质量。因此,合理进行护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势在必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作者:秦芳 肖瑶瑶 屈小金 单位: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一科 护理综述论文:护理人文教育问题与措施综述 1护理人文教育的意义 1.1加强护理人文教育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护士既要护理病人的疾病,又要兼顾心理、社会因素对病人的影响。这就要求护士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能真正从身体、心理等方面对病人进行高质量的护理。 1.2加强护理人文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和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 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增多,一方面是由于医疗工作的繁重和病人的不理解,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引起的。加强护士人文素养培养,有助于护士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护士沟通能力,从而改善医患关系,进一步营造和谐的社会关系。 2目前护理人文教育的误区 2.1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忽视人文知识学习 各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少,开设形式不合理,课程设计不齐全[1]。首先是因为校方原因,护理人文课程设置的科目少,大部分是选修课,学时安排不足,人文课程教师缺乏,有的人文课程由于没有师资根本无法开设;其次是因为学生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及其家长认为护理就是纯粹的技能操作,因此,只满足于学好专业课,而忽略了人文素质培养。 2.2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不能很好地融合 人文课程教师缺乏医学知识,只是单纯地传授人文知识,枯燥乏味,导致学生虽然学习了人文知识,却没有人文精神。专业教师人文修养不够,无法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专业课程只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了情感、态度、道德、合作能力等的培养。 2.3人文教育的方法不够有说服力 许多人认为人文教育就是多学点文、史、哲、艺术,请几个专家作讲座。其实最有效的人文教育就是学校教师、实习带教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学校、实习医院的人文氛围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3加强护理人文教育的措施 3.1合理设置人文课程,改进考试方式 不能把所有人文课程都设为选修课,因为学生对选修课不够重视。此外,还要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的学时。人文课程考核不能只采用笔试形式,还要采用口试、面试、讨论等形式,全面考查学生应用人文知识的能力,并且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增加人文知识的分量。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融合 通过讲座、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促进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人文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多引用与医学相关的例子,以增加人文课程的趣味性、实用性;专业课程教师要将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达成知识、技能教学目标,还要注重情感目标、态度目标的实现。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将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相融合的重要教学方法,在分析案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比如,学习妇产科护理学“正常分娩”章节后,许多学生会问:“分娩那么痛苦,为什么还要孩子?”这时,笔者就会和学生一起分享著名作家张晓凤的文章《初雪》,通过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医学专业知识,还从更深层面理解了生命的珍贵,母爱的伟大。 3.3加强学校、实习医院人文环境建设 学校、实习医院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为学生着想,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其创造一个优美、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实习医院环境布置要注意体现时代气息,突出人文思想。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理念[2],全面营造人文教育氛围,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作者:韩瑞兰 姜春华 单位: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青州荣军医院 护理综述论文:远程急诊护理模式构建与实施综述 一、方法 (一)基于移动通信短信业务的远程急诊护理模式的构建 1远程急诊护理系统组成 远程急诊护理的技术方案主要由急诊护理专家指导数据库、通信技术和信息学技术组成。急诊护理专家数据库,是专门为提供高质量护理方法提供的技术储备。通信技术是利用现在广泛使用的移动通信网络的短信业务,有条件还可使用3G网络提供可视化视频服务。信息技术采用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及硬件完成信息处理、转换及发送。 1.1急诊护理专家指导数据库建设 创建急诊护理指导数据库,为急诊护理做储备。由医院院领导专人负责,统一指挥,组织各科室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和护理专业人员,分配任务,专人专项负责。主要包括儿科急诊急救护理、心脑血管急诊急救护理、急性创伤急救护理、物理化学性损伤急救护理、产科急症急救护理、急危症急救护理、各种危象急救护理、中毒急救护理等,如急救护理专家指导数据库模式见样表1。 1.2远程急诊护理指导短信生成与发送 1.2.1系统构建 系统由计算机、手机模块和专用AT指令下的编码软件组成。当接到120求救信号时,由值班人员询问清楚患者情况,将相关信息输入计算机,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的急诊护理指导内容,计算机自动生成符合手机模块要求的编码信息,传送给手机模块发射出去。系统自成体系,和手机一样使用,只需SIM卡就可联网,简单实用。 1.2.2AT指令 AT指令是计算机和手机模块通信的专用指令,通过AT指令即可完成计算机和手机模块的相关操作,如短消息指令、GPRS指令等。AT指令集属于第3层的手机通信协议,其功能十分健全,通过PC机串口各类支持串口通信软件与手机模块通信,下达指令或上传信息,即可完成短消息的发送与接收。 1.2.3短消息编码 短消息编码是以PDU模式工作的。PDU模式表面上是一串ASCII码,由数字和字母组成。PDU串不仅包含可显示的消息本身,还包含很多其他信息,如SMS服务中心号码、目标号码、回复号码、编码方式和服务时间等。短消息编码由专用软件GSMMODEM测试软件VER1.0自动生成。 1.2.4短消息生成与发送 打开GSMMODEM测试软件VER1.0,软件初始界面见图1。如要发送短消息为“护理指导”,就可以在软件栏中输入电话号码和“护理指导”信息,由计算机自动生成AT格式下的编码信息,传送给手机模块发射出去。中文短信发送界面见图2。 (二)基于短信远程急诊护理的实施 定位室接到120急救电话,值班人员除及时安排出诊外,耐心询问报警人员关于患者的现场情况,并快速录入相关信息,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相关急诊护理指导方法,并通过相关软件以手机短信方式发给报警人员,告诉报警人员,在医护人员到达前按照短信提示进行处理,同时,积极与现场人员保持联系,了解护理情况和患者情况,不断修正和指导,争取更好效果,为医护人员到来做好诊前护理和辅助工作,积极争取时间,拯救生命。 二、效果 我院急诊科近几年的急诊远程护理指导的开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深受广大民众赞誉,取得了很好效果。典型案例如下。 (一)案例1 16岁学生溺水,同伴打120求救,离城20km。护理指导短信:①立即清理呼吸道,上提患者双足,按压腹部,排除体内水分;②双乳头连线中点做胸外按压;③保暖;④头偏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结果20min急救车赶到,立即展开有效抢救,患者生还。 (二)案例2 山村一38岁农妇因夫妻吵架,喝农药乐果自杀,家属及时发现后求救,患者神志尚清楚。护理指导短信:①让其喝大量清水后催吐,以减少体内毒素;②清洗全身皮肤,更换衣物,防止毒素经皮肤吸收;③头偏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结果:由于及时按照护理指导短信采取了催吐等急救护理,患者喝的农药大部分吐出,有效减少毒素吸收,缩短疗程。 (三)案例3 一工人从楼顶坠落,自诉腰部疼痛难忍,打120求救。护理指导短信:①慢慢躺平,不可随意搬动;②硬板物体固定身体。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后,用铲式担架搬至救护车上,转运途中选择平坦的道路,减少颠簸。结果:患者系腰椎压缩性粉碎性骨折,因规范搬运有效降低脊髓再次受伤,减少了并发症,后期疗效良好。 (四)案例4 偏远农村一老人煤气中毒,家属发现时已呈浅昏迷状,打120求救,离城30km。护理指导短信:①立即将患者移至户外或通风处,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②保暖;③开窗通风以免家人中毒。结果:因现场处理及时,有效争取了抢救时机,患者疗程缩短,恢复快。3讨论急诊护理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专业性等特点,简单依靠现有护理人员的技术指导,有时会产生失误;当远程指导为非专业人员时更容易产生指导不确切、抓不住要点等错误[1]。因此,建立一套专家护理数据库系统,由计算机根据现场患者及家属提供的病情情况,自动生成急诊护理自救处理,对争取时间,拯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远程护理是指应用远程通信技术、信息学技术和医学护理技术,通过传输数据、文字、视频、音频和图像等形式,为远程服务对象提供护理指导等服务。远程护理拓展了医疗救治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地域造成的时空障碍所带来的诸多弊端[2-3]。远程急救护理更重视急救的及时性。基于短信的远程护理的及时性,解决了急救工作因地域偏远而丧失救治良机的难题,手机短信业务的广泛普及,也是这一技术应用的良好基础。通过我院几年实施,得到了很好佐证。这一方法真正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许多实例表明,由于采取了及时有效的短信护理指导,积极的诊前自救护理,为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保住了生命。此方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深受广大民众赞誉。在大力普及120急救服务宣传的同时,积极宣传护理常识,介绍我院开展的各种服务内容,对后续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许多患者经常主动联系120,获取健康指导。使用此管理后为很多路途遥远的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机,也使广大基层民众得到了许多医疗健康信息。 作者:胡小娟 刘虹燕 熊国庆 单位:勉县医院急诊科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职工医院 陕西理工学院 护理综述论文:循证护理对外科患者影响综述 1观察指标 根据NRS疼痛评分标准评价患者的疼痛严重的程度,0级:患者没有疼痛的症状;I级:患者有轻微的疼痛症状,但能够忍受;Ⅱ级:患者虽然能够忍受疼痛,却影响了患者的睡眠质量;Ⅲ级:患者的疼痛逐渐强烈甚至剧烈难忍。观察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心理状态及患者的满意度[5]。 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均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结果 观察组术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3两组住院时间和心理状态和患者满意度比较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和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4讨论 循证医学的定义简单说来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也就是说,医生在做出诊断、开具处方、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护士在实施护理保健措施时,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都应当采用系统研究的证据,并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患者的价值与愿望相结合,作出决策[6]。循证决策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系统评价的外部研究证据,决策者个人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患者的价值观和知情选择,三者缺一不可。证据获取的情景分析包括对象的特征、代表性,干预措施的方案,结局评价的指标,在综合考虑之后,决定面对的患者的情况是否与证据研究的情景相符,切忌盲目地、不加选择地应用。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遵循五个基本步骤:根据对患者医护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把它转化成为一个清晰的、通过研究可以回答的临床问题;针对该问题检索相关的文献,获取临床研究文章;严格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可用性;有机、灵活地使用临床证据;对使用证据后的医疗护理的质量,即患者的结局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7]。以循证护理为基础,加强个体化护理外科患者病情轻重不一、症状复杂,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高,需要根据不同病情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护理[8]。而普通护理忽略了个体化护理,干扰了患者的独立性。循证护理学的基本原则就是把可得到的最好证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患者的需求和意愿以及护士的知识和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护理方案[9]。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个体化治疗的难题。虽然目前的实际情况离这样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随着循证护理方法学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距离这样的目标将越来越近[10]。作者在普外科手术患者中应用循证护理方法,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本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者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取针对疼痛的护理措施确实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普外科开腹手术组术后并发症较多,主要表现在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方面,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的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患者并发症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样随之减少,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本临床研究发现,循证护理能够显著减少普外科开腹手术患者的并发症,降低疼痛程度,改善患者是心理状态,从而有效地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立凤 李子英 刘新新 单位:枣庄市皮肤病性病防治院 护理综述论文:精神分裂症的护理进展综述 1术前护理 在为患者进行手术前,护理人员要认真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教,详细地把定向手术的疗效、方法、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客观实际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从而使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思想准备工作,一起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减少各种意外的发生,保证治疗的效果。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手术前1天为患者备皮,在手术前的8h内不要让患者进食任何食物,术前的4h内不要饮水,术前的半小时为患者通过肌内注射方式给予应用阿托品0.smg,手术进行前,为患者取下随身佩戴的各种金属物,如皮带、手表、假牙以及项链等。若患者不配合术前准备工作,应采取强制性的措施以保证完成术前准备工作,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 2术中护理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容易受到妄想以及幻觉的支配,其自身不能很好地控制身体,再加上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切皮、钻孔以及切开脑膜等,患者也会因为疼痛而产生躁动,从而对患者的定位和头颅的固定产生影响,此时,如有必要可为患者给予适量地西泽等镇静剂。由于穿刺、射频毁损以及脑室造影等操作会使患者呼吸的幅度、节律以及频率等产生改变,所以护理人员要认真观察患者术中的血压和呼吸变化情况,准备好抢救物品。由于定向手术持续的时间较长,故在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情况下,可为患者改变体位以尽量使患者舒适,从而使患者愿意配合手术的进行。在手术结束后,将头架取下,并用0.5%碘伏为患者的钉眼进行消毒处理,然后用无菌纱布对钉眼按压一会儿,待没有出血后,再为患者进行包扎,最后将患者送至病房。 3术后护理 术后一般护理:a.生命体征的监测:术后嘱患者取平卧位,并认真观察患者术后的体温、血压、呼吸、意识、瞳孔以及脉搏的变化情况,做好观察的记录。在术后24h内,要每小时监测和记录1次,24hJ琶,若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可改为2hl次,稚hJ琶,若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可停止监测。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要立即向医生报告并进行处理,从而防止患者发生颅内血肿等术后并发症l4]。b.心理的护理:手术结束后,一些患者容易产生迟钝、懒散、主动性下降以及嗜睡等表现,此时护理人员要积极调动患者周围的气氛,运用娴熟的沟通技能与患者取得良好的关系,运用各种方法积极调动患者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主动性,从而促进患者社交功能的恢复,提高其劳动技能l5]。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时,要多关心、体贴和同情患者,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引导患者积极面对现实,指导患者做好恢复的准备,使其能够具有平稳的心态和心境。。安全的护理:在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时,应严格区别患者出现的变化是由患者病情的变化而导致,还是由手术引起的并发症。因为术后患者会有多种异常表现,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缓慢搓被角或床单,这种情况的出现多是由于手术对其杏仁核产生了刺激而引起,一般会在患者水肿消退后消失。因此,应保证患者周围时刻有人陪伴,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若患者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可适当约束其四肢,从而避免患者因为抓挠而造成其伤口的感染,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增加临床护理难度。dt体温的护理:患者术后容易发生手术反应热,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为患者进行特殊的治疗和护理,但若其体温达到38.5℃,可使用冰袋或温水浴为患者物理降温,若体温达到39.8℃,必须为患者进行降温处理,如可为患者进行酒精擦浴或用阿斯匹林+冰生理盐水低压灌肠,并通过肌内注射的方式为患者应用安痛定ZmL。。.饮食的观察与护理:手术结束1天后,可为患者适量进食食物,一般需要每4至6h为患者喂水和喂饭1次,并多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植物纤维、营养丰富的饮食,以保证营养的供给,增加机体抵抗力。喂饭时患者取半坐卧位,以防止呛咳引发吸人性肺炎,尤其注意保持患者大便通畅,防止便秘时用力导致颅内压增高,进而出现脑血管意外l6]。f皮肤的护理:加强皮肤护理,每Zh翻身1次,并给予按摩。每天对患者皮肤的颜色及弹性进行认真地观察,经常为患者换洗衣服和床单,保持床单干净、整洁。若患者嗜睡,应为患者应用防褥疮气垫,避免患者产生压疮。②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应用射频对颅内核团进行毁损时,毁损程度与强迫症状改善密切相关,由于毁损后局部脑水肿的出现,在术后2d出现一些暂时性的并发症,恰当的处理是患者术后平稳恢复的关键。常见的手术反应与并发症如下:at脑水肿的护理:部分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容易产生颅内压升高症状,如恶心、烦躁、眼底视乳头水肿以及头痛等,据曹伟新l7]研究表明,患者出现此症状的原因可能是在手术过程中反复穿刺射频电极和微电极套管造成的。一旦患者出现此种并发症,应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并尽量使患者安静卧床,将其头部抬高,快速为其静脉滴注甘油果糖或甘露醇等脱水剂,从而有效地减轻患者的脑水肿症状,避免颅内压过高。若患者出现烦躁症状,可为患者给予应用适量的镇静剂。bt颅内出血颅内血肿:在手术结束后的24礴sh内,患者容易出现颅内出血症状ls]。该症状的出现,多是由于在手术过程中为患者进行穿刺时对其血管造成损伤的缘故,或者是射频电极尖端与患者脑组织发生粘连所致,也可能是患者具有动脉硬化、高血压以及便秘等疾病l9]。由于出现损毁的部位位于脑深部,比较接近脑部重要功能,故当患者即使出现5一10mL的出血量,也可导致患者出现偏瘫、烦躁以及语言障碍等临床症状。在为此类患者进行护理时,要求患者一定要卧床休息7d,并于患者麻醉清醒后,将其床头抬高30。左右,从而促进患者颅内静脉血管的回流,保证每半小时左右对患者巡视1次,每次巡视时应认真观察患者血压、瞳孔、呼吸、意识以及脉搏的变化情况。另在患者手术前,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宣教工作,尽量消除患者的顾虑,保持患者的情绪稳定,防止不良情绪对其血压的稳定产生影响。另外,护理人员要按照医嘱为术后患者应用激素药物、脱水药物及止血药物,若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的24h内发生肢体障碍或瞳孔及意识障碍,要立即报告医生,并为患者重做头颅CT,及早将其颅内血肿清除!l0]。。.感染: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的3一sd,容易产生脑膜炎或切口感染症状,其临床表现是:患者术后外科热消退后,会再次发生高热症状,并同时具有呕吐、头痛以及意识障碍等,严重中可出现抽搐和澹妄。预防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方法是:护理人员要认真检查患者伤口是否有渗液、渗血以及敷料脱落情况,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应立即为患者更换敷料。患者发生术后感染后,可按照医嘱为患者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加强患者病室内的消毒工作,每天用2%“84”消毒液为患者的病房地板进行消毒,用0.5%“84”消毒液为患者的病房内的柜子或床头及其他物品进行擦洗消毒,并严格限制陪护患者的亲朋好友,经常测量患者的体温,每天至少为患者测量4次体温lll]。dt脑脊液外漏:让患者取半卧位,使用无菌枕巾为其作枕垫,及时为患者浸湿的无菌枕巾和敷料进行更换,尽量不要进行连续咳嗽或打喷嚏,经常保持大便通畅,并不要在排便时用力过大,防止颅内压急剧增加,引起感染或外伤性气颅。认真监测患者的体温,每天至少测量4次,直至患者脑脊液外漏症状消除。 4小结 虽然脑立体定向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术后仍有2%左右的患者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或死亡!‘2]。因此,在为患者进行护理时,应提高思想认识,杜绝麻痹思想,认真观察患者,了解其心理特点,为其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了解患者异常情况可能导致的结果,积极做好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工作,准备好抢救工作所需的物品,防止延误患者疾病的治疗时机。 作者:郝风华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 护理综述论文:护理医学教师临床实践综述 1有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专职教师如果不走出校门,与临床接触少,就不能很好地发现临床工作中的难题,也不能很好地开展具有临床实际意义的科研项目。医学基础课教师只有通过临床实际的观察和调查,与临床医护人员加强沟通,才能够发现临床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科研课题的立项提供素材和思路;教师也可以带着任务、带着科研课题进行临床实践,征求临床医护人员对课题提出的建议,加强学校和临床领域的信息双向交流,使研究方向不断开阔,临床实践内涵不断拓展。 2参与临床实践的模式 由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各地的护理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目前国内关于教师参加临床实践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医学基础课教师不要盲目地去参加临床实践,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实践模式。为了建立合理的实践模式,对于参加临床实践的领域、临床实践的时间、参加实践的教师、选择实践的科室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2.1实践领域 传统的思维模式认为教师参加临床护理实践就应该从事护士的工作,而没有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医学基础课教师参加实践的目的。临床护士多以重复性、体力消耗较大的护理工作为主,相对忽略了对疾病的认识思考,缺乏评判性思维。所以教师到临床,就不能只熟练各种护理操作,更应该注重参与查房、病案讨论等,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所见结合起来分析,不但有助于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可从专业的角度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自己的见解,把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进一步丰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2.2参加临床实践的时间 多数学校过于强调实践的连续性,每年集中几个月时间安排教师参加临床实践。这种安排虽有利于医院的管理,也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但缺少灵活性。教师参加临床实践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需要随时到临床上去收集最新的信息。因此临床实践应该贯穿于教学工作当中,学院应多为教师提供自由安排临床实践的机会。 2.3参加临床实践的教师 授课教师都应积极参加临床实践,不同层次的教师应提出不同的实践要求和目标。对于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缺乏的不仅是临床经验,更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在积累临床经验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提高理论授课能力的基础上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中、高年资的教师参加临床实践,应该以更新临床知识,提高科研能力为目标。 2.4实践科室的选择 由于医学基础学科涵盖的范围较大,不同学科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选择对口科室参加临床实践。比如针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学科特点,教师除了参与临床各科室的护理实践外,也可以到检验科室(如免疫检验、细菌室等)、供应室及防疫站等相关科室参与临床实践,以收集到更全面的临床信息。 3存在的问题 虽然多数医学基础课教师已经认识到了临床实践的必要性,但目前教师参与临床实践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与医院协调不够,自我定位不清楚,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和自己的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学校缺少有效地评价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政策。多数教师由于教学、科研任务重,缺少临床实践时间等。综上,医学基础课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模式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临床实践模式,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个体化需求,制定相应的临床实践目标,合理安排实践时间,提高医学基础课教师从事临床实践的积极性,需要护理教育管理者及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作者:蒋莉莉 杨华山 单位:郑州大学护理学院 护理综述论文:急诊科护理管理流程综述 1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系统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差异进行t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均数均用(x±s)表示。见表1。实行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的接诊时间为(1.2±0.6)分钟,无护理差错、医患纠纷,311份护理记录完整,319例患者满意。未实行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的接诊时间为(4.1±1.2)分钟;3例出现护理差错(其中1例因医护人员经验不够,造成输液错误;2例因为基本操作不够熟练);2例发生医患纠纷,均是医护人员因为紧张、服务态度不好;182份护理记录完整,178例患者满意。 2讨论 医院在实施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之前,先开展了接诊人员培训工作。以自愿参与为原则,向全院招收接诊学员,进行统一培训,最后进行实例模拟考试。依据能者居上的原则,选取可以快速正确评估患者病灶、病情,并且面对意外可以从容镇静处理的医护人员。医院内接诊救护人员应与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及时联系,询问患者病情、症状以及将要到达的时间,可以在患者运送到达医院之前就做好患者所需药品、仪器的准备,减少患者进行交接时所需时间[3],也减少医护人员在进行交接中出现慌乱的情况。开设了绿色通道,当危重患者运送到医院后,医院等待的医护人员将患者从绿色通道送入抢救室,节省患者进入抢救室的时间,及时挽救患者生命。本资料中的接诊时间,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关键环节管理流程可有效提高抢救效率。在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中,医院会制定统一的表格[4],医护人员按照表格项目填写患者情况,交接时如实记录并签字,使医护人员加强对患者以往病情的了解与关注,也避免医护人员之间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发生。本资料中,观察组医患纠纷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完整记录份数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医护人员交接时记录及签字的流程模式具有良好效果。本资料中观察组护理差错率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推测可能与护理记录表的运用有关。患者入院后,接收双方的医护人员根据护理记录可以快速评估诊断患者病灶与病情,准确用药,减少了错误的发生率。签名制度会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感,避免了医患纠纷。护理关键环节管理的流程模式的顺利进行与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是密不可分的,[5]资料中采用的流程模式是经过本院资深急诊科医护人员总结自身丰富经验与抢救护理知识编制而成,其实用性非常高。能够参与流程模式研究的医护人员均为本院优秀的医护人员,参加培训教学以后,又经实例模拟考试合格后才进入此次研究,所有医护人员对急诊护理质量流程已经非常熟悉,应变能力均较强。此次研究能够顺利进行与医护人员自身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说明急诊科护理与医护人员的培训与选拔也有一定关系。 3结语 本资料中320例患者经急救后均脱离危险,在患者有自主意识并可以自主填写意见时,采用匿名方式收集患者的满意度调查表,结果观察组满意度高达99.69%,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及时就诊率,有利于患者早日脱离危险,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有效减少医患纷争,值得临床推广施行。 作者:陈丽 陈薇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第二医院 护理综述论文:分娩心理护理运用综述 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以行动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1]。在分娩过程中,产妇的心理状态与分娩疼痛有着密切关系,疼痛程度往往随着心理状态的改变而变化。妊娠期妇女复杂的心理变化中,紧张、焦虑最常见,尤以孕晚期发生率较高。在产程中,孕妇过度紧张、焦虑,与某些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上,护理人员对入院孕妇只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而对有过度紧张、焦虑倾向的孕妇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由此导致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胎儿窘迫、难产、产后出血、剖宫产等发生率增高[2]。为此,通过心理护理的鼓励方法,帮助分娩,调查心理护理对产妇分娩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2011年4~10月收治通过检查,以头位能够分娩的初产妇40例,实施心理护理鼓励方法,帮助分娩。方法:在分娩过程中为产妇营造温馨而轻松的分娩环境,运用语言安慰、精神鼓励等方法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为其消除思想顾虑和紧张、恐惧心理,配合医护人员操作,顺利完成分娩过程。①创造温馨而轻松的待产环境,实施人性化护理,不限制产妇自由活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静脉用药和检查,指导产妇适当活动。②在产妇分娩的全过程中都由一位富有爱心、态度和蔼、善解人意、精通妇产科知识的医护人员陪伴在产妇身边,充当导乐。这位医护人员在整个产程中给产妇以持续的生理、心理及感情上的支持,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向产妇介绍分娩知识,回答产妇及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讲解分娩的生理过程,为产妇进行心理疏导,让产妇树立信心,消除顾虑及恐惧,降低疼痛的感觉,帮助产妇度过生产难关。③可让丈夫陪伴,指导其丈夫给予帮助,如进行肌肤接触,抚摸额头,轻握双手,按摩腰骶部,说鼓励性语言,在情感上给予支持,减少心理负担。④劝导产妇少量多次进高热量、易消化饮食,给予充足的能量供应,保证分娩时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⑤产程中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随着宫缩的加强,如排便样向会阴部屏气,宫缩间歇时全身肌肉放松,充分休息,下一次宫缩时再采取同样的方法。 2.结果 40例产妇中,顺产34例,剖宫产6例。通过对40例产妇实施产前心理护理,其焦虑、抑郁及选择剖宫产率均低于常态值,对自然分娩自信心提高。证明通过对初产妇实施心理护理及分娩教育,可以减轻孕妇紧张、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其对自然分娩的自信心,促进孕产妇身心健康,有效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顺产分娩率,提高产科质量。 3.讨论 临床观察和研究表明,实施心理护理有利于缓解产妇产时疼痛。产妇在临产前的疼痛、焦虑及压力,会引起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因而降低子宫血流量及子宫收缩的效能,致使产程延长。因阵痛、焦虑会产生呼吸急促,造成过度换气,使母亲体内的二氧化碳减低,造成子宫血管收缩,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若给产妇适当的心理安慰,可使疼痛减轻,对母亲及胎儿都有好处。 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产妇顺产率,不良情绪可使产妇体内氨茶碱的分泌增加,使宫缩不协调,阻碍产程进展,增加难产机会,使剖宫率增加,因此,助产士应该严密观察产程进展,使整个产程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 心理护理还可缓解产妇心理焦虑,分娩顺利与否与产力、产道、胎儿、精神等因素有关,实施产前心理护理,在整个产程中给产妇持续心理、生理及感情上的支持,使焦虑、紧张因素减少,产妇的疼痛感相对下降,有助于产程顺利进行。
实用管理学论文:实用仪器分析方法、质量保证及实验室管理 本书综述了分析化学中各种重要的仪器分析方法,使学生能掌握独立开发分析方法的技能,并让学生懂得分析工作者就是针对客户的具体问题寻找答案的人。本书包含了分析化学实验课中的16个实验:色谱分析、原子光谱分析法、传感器、场流分级(field flow fractionation)、流动注射分析以及凯氏氮测定法等。本书是2009年出版的德文版的英译本,英译版中增加了不少新的分析方法及实验。 本书共8章:1. 引言:介绍了分析化学的历史以及它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2. 质量管理导论:论述了质量管理的历史背景,容差、标准、控制过程、指导方针以及质量管理的系统要求等;3. 统计学基础:论述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重要术语及各种测量偏差的计算法,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确度,以及回归分析等;4. 分析过程:介绍了分析过程的整体范围,设计、取样、分析、评估及验证等过程及方法;5. 验证策略的实例:以测定工业废水中苯酚为例,讲述了验证分析方法的途径,包括对精确度、准确度、校正函数、测量的不准确性、耐用性等的测量;6. 教学实验室章程中的组织实用规则:论述了建立这些章程及规则的目的及内容,包括实验室的安全性、实验项目的工作流程、准备工作、实验室纪录本及报告等;7. 文献:讲述了引用的文献、推荐的标准、校正、内部测试及质量管理等;8. 课题:以工业生产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分析课题,系统地讲解了色谱、光谱、电泳分离、流动注射分析、质谱、凯氏氮测定法、溶解氧测定法以及场流分级等分析方法。每章的结尾有参考书目,本书的结尾有6个附录,最后是主题索引。 本书著者Keling Liu是瑞士苏黎世应用科学大学的副教授,是该校化学和生物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实验室导师。他长期在实验室从事教学和实验工作,在很多国际杂志上发表过大量论文。 本书在向学生系统地讲授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同时,通过一些分析实例向学生灌输了以下思想:分析方法是学习化学和物理学的基础;分析过程从订单的输入开始,到分析报告的打出结束;分析工作就是一种服务。本书可作为化学系大学生实验课的教科书、研究生或分析化学领域工作者的实验室参考书。 刘克玲,退休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实用管理学论文:豫西地区桃树9月生产管理实用技术 摘要 从采后及时补充营养、树体修剪、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豫西地区桃树9月生产管理实用技术,以期为该地区桃树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桃树;9月;生产管理技术;豫西地区 桃树生长进入9月,正是树体营养积累和花芽分化的关键时期,因此,在生产管理上应以果后保叶为重点,只有保好叶,才有利于桃树第2年的坐果和提高果实质量。在豫西地区,9月正是一年中降水高峰期,低洼或排水不畅的桃园应注意及时排除园内积水,谨防长期积水造成根系腐烂引起死株。 1 采后及时补充营养,促进树势恢复 桃树在果实膨大和着色过程中消耗大量树体营养,造成树势衰弱。因此,在晚熟品种果实采摘后应及时补充营养,尽快促进树势恢复,延长叶片功能期,确保树体营养积累和花芽分化,为第2年丰产打好基础。一般来说,盛产期树每株施复合肥250 g,可结合雨后或灌溉浇施,施肥时间应在采收后10 d之内进行,幼年树或强旺树可以不施肥。采果后结合喷药进行叶面补肥,一般喷布0.3%磷酸二氢钾,促进枝条成熟和花芽分化。 2 树体修剪,优化枝条结构 2.1 郁蔽桃园的修剪 对郁蔽严重的桃园应及时对徒长性果枝进行适量疏剪,疏剪量以树而定,不宜过大,适当减少枝量,优化果园通风透光环境,提高果园叶片光合速率和花芽分化质量。对旺长树的不停长虚旺枝进行摘心或适当短截,以抑制其生长,促进枝条的养分积累,使枝条充实、饱满[1-2]。 2.2 果实采摘后的修剪 桃树新梢在9月伸长生长处于半停止状态,树体对修剪的反应不敏感,新梢顶部的嫩绿部分还在继续生长,不断消耗老叶制造的养分,剪掉当年生枝的嫩绿梢部,可节省营养,促进枝条自身的充实和加粗生长,促进花芽、叶芽组织发育和充实。修剪时应掌握对徒长枝在梢部1/3处回缩,对外围遮光的过密枝适当进行疏除,打开光路,促进内膛枝条发育充实,对大剪口涂保护剂促进愈合。 3 土肥水管理 3.1 中耕除草 桃果采摘后,及时进行果园中耕,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实际操作时应根据自身果园的实际情况而定。清耕果园,在桃树果实采摘后及时进行全园中耕;自然生草和人工种草果园,在果实采摘后及时进行割刈,割刈的草覆盖在中耕后的树盘上,如生草或种草历期超过3年,草的生长势明显衰弱,应进行行间中耕,中耕后趁墒重新播种。桃树属于浅根系树种,中耕深度一般为6~10 cm,过深伤根,对果树生长不利,过浅则起不到中耕的作用[3-4]。 3.2 秋施基肥 秋季基肥一般在10月底前进行,越早越好。早施,外界温度高,土壤微生物活跃,有利于肥料的分解和被根系吸收,施肥过晚,气温和土温较低,肥料分解慢,根系吸收能力降低,达不到秋施基肥的目的。一般成龄树每株施有机肥30~50 kg、尿素0.5~1.0 kg,磷、钾化肥的用量以氮肥为基础,按氮、磷、钾养分比为1.0∶0.6∶1.0的比例进行计算,幼树适当减少施肥量。用放射性沟施或环状沟施法,沟深40~50 cm、宽50 cm,沟长依树体大小和肥料多少而定。施肥时将表土与有机肥、化肥充分混匀,施入沟底,再将底土覆盖其上,略压实。施基肥后最好进行1次灌水。 3.3 清沟排水 北方地区8月进入雨季,果园土壤含水量较高,为防止桃园积水,需继续做好桃园沟系清理工作,保证降雨时园区内不积水(积水24 h以上可导致树体死亡),以免影响桃树根系的正常生长及对养分的吸收,减少对翌年桃树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5-6]。 4 病虫害防治 4.1 果园清理 对残留在树体上的废袋、病僵果、枯死的枝条、被梨小食心虫等危害的残梢及时进行清理,并刮除树干上的病斑,集中烧毁,减少病源基数。 4.2 梨小食心虫 9月上中旬是梨小食心虫4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可在高峰期喷施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200倍液+25%灭幼脲三号悬浮剂1 200倍液,做到速效与迟效相结合。 4.3 桃潜叶蛾 8月下旬至9月上旬果园中易形成高温高湿的小气候,有利于桃潜叶蛾的发生发展,为此应做好防治工作。药剂与防治方法同梨小食心虫相同,喷施1次,可以收到兼治效果。 4.4 细菌性穿孔病 种植密度高、树冠郁蔽、树势差、排水不良的桃园会引发此病大发生。可通过喷施1∶1∶200的硫酸锌石灰液来防治,不能与其他杀虫、杀菌剂混用。 4.5 桃锈病 桃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黄褐色粉状物覆满叶背, 易导致叶片早落,影响树势和产量。应根据果园观测实际情况,在病害流行前喷施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14.0 kg水加入药剂11.7 mL),或博邦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14.0 kg水加入药剂11.7 mL),交替喷施2~3次,前密后疏,注意喷匀喷足。 4.6 桃树流胶病 桃树流胶病主要危害桃树主干、主枝及枝杈等部位,严重时小枝条和果实也可被害。采取刮涂结合可有效控制该病发生危害。刮除病斑后用50%超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70%超微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涂抹病斑消毒。 4.7 桃树天牛 一旦在桃树主干或主枝上发现新鲜虫粪,就要坚决铲除,人工用尖硬的钢丝将幼虫挖出。 4.8 桃树褐腐病 桃树褐腐病近几年发生危害比较重,多数果园未能进行有效防治,严重影响了桃果的产量和品质。进入9月以后,果农应把所有病死枝条全部剪除,病果摘净,带出园外挖坑进行深埋处理,能有效地降低病原菌的基数,减轻翌年发病危害。 实用管理学论文:安乡县北部金银花的栽植和管理实用技术 【摘 要】本文介绍了安乡县金银花的栽种情况与栽培管理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银花;栽培技术;管理技术 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系忍冬科忍冬属忍冬种,生长于山野,也可人工栽培。金银花是国家管理的38种名贵中药材之一,其茎、叶、花均可入药,味甘微苦,性寒无毒,具有生津止渴、清热散风解表等功效。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安福乡从山东平邑引种了1种树形四季金银花,适种约40hm2,通过2年的栽种,树形四季金银花在安乡长势良好。但要想获得高产,还需掌握以下栽培要点: 1 栽植 树形四季金银花适用性很广,在荒地、坡地、沟渠地、河边、地边、房前屋后等均可栽植,于早春萌发前或秋冬季休眠期前栽植最好,在整好的栽植地上按行距1.5m、株距1m挖穴,用均匀的肥土填穴,栽下苗后一定要压紧踏实并浇透定根水。若想节约土地,可将1333地的苗假植在667地里,等到第二年或第三年在隔行、隔株移出,效益会有很大的提高。 2 除草 树形四季金银花除草简便易行,早春萌芽前后和5~8月份中耕时均可以除草。在杂草滋生季节可以使用化学除草,但绝不能留药害在金银花枝叶上,3年大苗之后只有少量杂草时便不能使用化学除草。中耕时,近植株处要浅耕,以免伤根,行间稍深。 3 追肥 安乡北部种过棉花的田地本身就很肥沃,一般每年追2次肥即可,第一次在早春萌芽前后进行,以后在每次花蕾采收后看苗势进行追肥,施用人畜粪肥或硫酸铵、尿素等氮肥,开沟散入,覆土盖肥。进入高产期后,每年冬季需要施用过冬肥;其次,每年冬季还要看苗势进行叶面喷肥。 4 修剪 修剪是四季树形金银花种植的关键,分为栽植修剪、幼时修剪和盛花期修剪,目的是整理好树形以提高产量。栽植时修剪可将基本树形进行确定,为第一、第二年的整形修剪打好基础。每年的修剪可分为冬剪和夏剪,冬剪的原则是旺枝轻剪、弱枝重剪、枯枝全剪、枝枝都剪,对所剩下的枝进行全部短截;夏剪的原则是剪荫蔽枝、细小弱枝、旺枝短截、去徒长枝,进入高产期的树势夏剪则为打尖清膛、去弱留强、掰净土叶、通风透光、疏枝成墩、树形似伞,一般保持树高1.3m左右以便采摘为宜。 5 病虫害防治 以防为主,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尽量避免开花期使用农药。四季树形金银花的病虫害较少,但周边环境的病虫害影响需要防病治虫。安乡北部一般有蚜虫和棉铃虫为害金银花,病害一般有白粉病和炭疽病。现在农药品种很多,需要注意农药的真假与质量,按农药标签上说明的标注进行施用。 6 采摘 采摘适时能够提高质量和价格,花开放后才采摘则质量差,采摘过早则产量低,因此,在花即将开放的当天采摘最好,以上花上部膨大但未开放且呈青白色时采摘最为适宜。 实用管理学论文:项目化管理模式在动画实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针对动画专业就业不容乐观的现状,分析其原因,提出将项目化管理模式引入动画人才培养中,从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师队伍和学生团队的建设以及考核体系和科研项目的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以陕西科技大学为例进行了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 关键词:项目化管理模式;动画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 项目化管理模式是上世纪中期提出的管理理论,以系统论为指导,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项目,按项目进行过程管理,同时,运用项目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加以解决,实现项目概念阶段、规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收尾阶段全过程的综合动态管理。目前动画公司采用项目管理的模式,由一个个项目经理分别组建自己的创作团队进行项目的完成,项目组成员各自精通并最好地完成项目的某一个环节,然后由项目经理统一把关,最后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动画项目,在这个工程中,将一个项目所需要的各种技能进行了分类,根据团队成员的特长进行分工,需要团队共同的合作才能完成。这种模式是一种能综合利用资源,进行高效工作的方式,也是市场的需求,高校动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对于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动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目前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动画专业就业问题。2012年6月,中国第三方高等教育质量测评与评估权威机构麦可思研究院了《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高校动画专业成为连续三年上榜的红牌专业。究其原因,并不是动画产业人才饱和,相反,动画企业人才匮乏,而学校培养的学生企业能用的不多,最终导致供需双方相互失望的状况。本论文针对动画就业不容乐观的现状并结合多年来校企合作的经验,提出将企业项目化管理模式引入动画人才培养中,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使得学校教育能向着实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 二、基于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动画实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1.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构建。了解动画企业的项目化管理模式和项目制作中对于人才的需求,从而制定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一方面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围绕企业项目制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分阶段、分层次来构建,注重动画设计的方法和创意;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环节围绕一个个独立项目展开,将企业动画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纳入到教学当中,按照企业项目的管理模式指导学生完成完整的动画片,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各个环节的操作技能,提高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增加实战经验。 2.教师队伍建设的项目化管理。走访、调查国内知名动画企业,常态性地组织专业教师下企业学习,使之成为制度性的教学行为,每一位专业教师每年至少需要在企业培训三个月以上,可以在正常的教学期间轮换外出学习,也可以在寒暑假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对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学生团队建设的项目化模式。鼓励学生组织动画创作团队,参与国内外动画大赛和承接企业动画制作任务,在团队中,各个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动画流程中的某一环节,作为负责人负责这一环节并精通,这样使得学生既可以明白整个动画设计流程,又能对某一环节熟练掌握,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用人的需求,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 4.考核体系的项目化模式。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借鉴企业某一项目制作的管理机制,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转化制定相应的项目管理与评价机制,使学生在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中既具有压力又具有责任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科研项目的设置。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和校级学生科研资助项目的设置,可以为动画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和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实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项目化管理模式在动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的实践 为了提高动画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让其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教师深入国内优秀动画制作公司,了解动画行业的实际生产、制作流程和人员分布、管理机制,收集资料,成立动画教学团队共同探讨和研究,制定适合我校特色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参考实践教学的特点,综合考虑动画行业的特征及我院动漫专业的实际情况,对本专业的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基本原则:(1)以就业作为第一原则,以动画的实际制作流程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依据动画的设计、制作流程及各工序之间的衔接顺序,设计课程模块,安排教学进程,使得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顺序和动画的实际制作流程基本保持一致,学生在学过了相应模块的课程之后,就能了解整个的动画制作流程并掌握了相应的基本技能。(2)根据学生综合能力差异,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就业的需要及学生个人兴趣和基础能力的不同,设计2~3个可由学生选择的课程学习方向,进行专项技能培养。例如陕西科技大学从2008级动画专业开始,将以前的动画方向分为新媒体动画方向和数字动画方向,新媒体动画方向强调二维动手能力,数字动画方向强调三维动画运用。紧密贴近动漫行业细分变化,设计多个动漫在不同行业应用的课程分支方向,进行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及行业应用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使得学生毕业后,不但具备动漫从业人员必须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其中的一个主要就业方向上具备工作所必须的专业能力,达到动漫企业用人要求。(3)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实际项目制作紧密结合的原则。引入真实应用案例、营造真实工作的氛围,进行知识、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具备相应岗位的制作能力,在就业后,能够迅速的适应工作岗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陕西科技大学在2008年电脑动画技法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将设计企业动画实际项目引入课堂,课程负责老师与西安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中国交通部第一公路勘测设计院,完成太白盛世广场、西安市体育健身中心等9项实际动画虚拟表现项目,深受合作企业好评,动画专业学生在课堂演练了动漫企业的真实工作流程,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提高了专业学习的兴趣。 实用管理学论文: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实用价值评述 【摘 要】 运用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进行财务决策业已成为现代财务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部分企业主观忽视、中西方市场差异、企业内在差异、苛刻的运用前提条件及繁杂的财务数据处理过程等多方面原因,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在我国的实用价值低、运用效果差,严重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益。应加强财务模型的实用价值研究,并依据现有财务模型的实用性差异分类研究:剖析低实用价值财务模型的缺陷,不提倡使用;研究高实用价值财务模型的适用条件,指导企业恰当运用;对可修正的财务模型进行实用性改进或修正;对需变通运用的财务模型进行变通运用方法研究,指导企业灵活运用。 【关键词】 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 实用价值; 评述; 运用 一、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的发展概况 (一)国外发展概况 财务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分配活动,但财务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只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美国审计师Thomas L. Greene1897年出版的《公司财务》被公认为最早的财务管理学著作,之后,Mead,Dewing和Lyon等学者陆续出版的一系列财务著作,标志着财务管理学的初步形成。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产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发展推动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对资金需求显著增加,故最初的财务管理以筹资管理为核心,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地筹集资本,以资本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注重筹资方式的选择。这些著作的写作形式以情节描述为主,即将大公司的财务管理实务(侧重于公司生产经营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条文化。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财务管理的核心转移到资产管理,主要研究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资金,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几近崩溃的资本市场促使人们开始探讨证券内在价值与其价格变动规律,经济计量技术由此被引进财务理论研究中,期间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包括1934年B.Graham和D.L.Dodd的《证券分析》、1937年J.B.Williams的《投资价值理论》和1938年A.S.Dewing的《企业理财政策》。这些著作不再局限于描述性的写作方法,不仅关注概念,而且注重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投资分析,强调方法和原理。同时,企业内部控制也需要通过各种定量方法来实现,各种计量模型逐渐运用于财务管理,财务计划、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逐渐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复苏,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加大了投资风险,投资决策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资金运用效益,财务管理的核心开始转移到投资管理。主要研究科学的投资决策方法和完善的投资决策程序,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都实现了重大突破,新的财务计量分析模型层出不尽,标志着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本形成。投资决策方面,1951年Joel Dean在《资本预算》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投资决策的内部收益率法,同年F.Lutz和V.Lutz在《企业投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净现值投资决策方法,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在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静态分析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等动态分析指标。1955年J.Lorie和L.Savage发表的《资本限额的三个问题》及1958年J.Hirshleifer发表的《最优投资决策理论》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同期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投资组合理论、资本结构理论、证券市场效率理论等,都不同程度地运用到定量分析模型,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 (二)国内发展概况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基本上没有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的自主权,财务管理的作用淡化,仅体现在对流动资金的管理和对成本费用的控制,其定量分析也仅运用于对国家下达的各类计划指标完成情况的分析。 1978至1991年,我国开始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随着国家的逐步放权,企业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财务管理从成本管理逐步发展到资产运营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投资管理和小范围的筹资管理,并开始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但在实践中的运用极少,因为中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环境存在巨大差异,我国宏观上还没有解决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企业无法完全按市场规律有效配置和使用资产。 1992年以来,中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生产经营走向市场,投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恢复和发展,企业融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发展成为集融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产运营管理和收益分配管理于一体的全面的财务管理。西方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结构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股利分配理论等一系列财务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引进,人们在消化吸收西方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始运用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解决我国财务管理实践问题。 21世纪的世界经济是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向企业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财务管理作用更加凸显。现代财务管理已发展成为全方位的财务管理,从管理内容上看,涉及到企业筹资、投资、资产营运、成本、收入、分配等方面;从管理方式来看,采用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分析、监督等方式;从管理的技术方法来看,需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业已成为现代财务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财务几乎所有方面、所有环节的管理都离不开定量分析模型。如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应该始终遵循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原理;筹资管理需要进行资金需要量预测、资本成本计量和杠杆效应分析;项目投资决策需要进行现金流量估算、投资风险评估和净现值等一系列财务评价指标的测算;证券投资决策需要进行证券估价;营运资产管理需要对最佳现金持有量、应收账款投资效益与成本、存货成本等进行计量分析;企业重组与兼并需要进行资产价值评估;财务分析需要计算各种财务指标等等。显然,定量分析结果已成为企业进行财务决策、组织财务活动、进行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模型分析、实证研究更是当今财务理论界最受推崇、最热门的研究方式。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财务管理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财务数据的取得和计算更加快捷,从而使各种定量分析方法得到更多的运用和更快的发展,运用定量分析模型进行财务决策业已成为现代财务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实用状况及成因分析 (一)实用状况 现代财务管理理论是在市场经济的土壤中发展起来的,我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财务管理的作用和地位才得以凸显。我国大量引进和吸收西方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也开始运用定量分析模型解决我国财务管理实践问题。然而,西方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虽然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使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在短期内得以快速提升,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但由于我国财务管理的发展历程短,与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加上我国经济相对落后,资本市场不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固有差异等原因,使得我们从西方照搬过来的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并不完全适用,有的甚至误导了企业财务决策。因此,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财务管理发展相对落后,对定量分析模型的运用效果差强人意。总体情况是运用程度低、运用效果差、实用价值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益。 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运用定量分析模型的基本状况大致可分为如下四种情形: 1.灵活运用。极少数企业能积极吸收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注重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但不全盘照搬,对西方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只是有选择性地灵活运用,对完全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型弃而不用,对选择使用的模型也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对分析结果加以适当修正,财务管理成效明显。 2.照搬照用。企业遇到相关的财务问题时,都会用照搬过来的模型计算分析一番,但极少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对结果进行修正。表面上看采用了先进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其实质上因分析结果偏离实际而利用价值极低,为分析而分析。 3.少量运用。企业只进行常规性定量分析,如对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指标的计算、计算银行贷款成本等,其他方面如营运资本管理、投资决策等却很少用到定量分析模型,更多的是凭经验而不是凭数据决策,财务管理方法落后。 4.形式上用。企业除了进行常规性定量分析外,在一些项目投资决策分析中也计量分析净现值等一系列财务评价指标,但这些分析是为了在项目申报时做给相关部门看的,为了获得项目审批,这些指标往往做得很漂亮,其预期经济效益严重偏离实际情况,误导了投资决策。 事实上,在上述四种情形中,少量运用和形式上用的企业占绝大多数。 (二)成因分析 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在我国的运用程度低、运用效果差、实用价值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中西方市场差异。根本原因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固有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企业差异、中西方资本市场差异,加上国民观念素质差异,使得一些西方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在我国企业的实用价值受到质疑。实践中我们的确发现:并不是所有“舶来品”都适用于我国企业,我国有的带普遍性的财务现象无法用西方财务理论解释,用照搬过来的定量分析模型作出的财务决策有的是错误的。有的企业因此对西方财务定量分析模型持怀疑态度并抵触。 2.苛刻的假设前提条件。财务学者在建立一些财务分析模型时,为了简化问题,往往设立了许多苛刻的假设前提条件,这些假设与实际条件的巨大差异使得这些模型本身就存在先天性实用缺陷,它们只能用来解释特定条件下的某种财务现象,不能直接用来指导企业的财务决策。 3.企业内在差异。经济现象是纷繁复杂的,不仅仅是中西方企业存在差异,国内企业也千差万别,事实上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定量分析模型,因此对财务模型的简单套用是没有多少实际价值的。 4.财务数据繁杂。有些财务模型在运用时需要进行大量的财务数据处理和计算,在缺乏计算机软件系统支持的情况下,依靠手工操作的工作量太大,其实施的繁琐程度让许多财务人员望而生畏。 5.主观忽视。一些中小企业还存在主观忽视财务管理,混淆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职能的现象,极少运用财务分析模型,其财务管理水平低下。 三、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实用性研究的基本思路 要提高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益,必须改变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总体运用程度低、运用效果差、实用价值低的现状。针对现有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我国众多财务学者已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近期的研究如:夏红雨(2009)对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成本分析模型和存货模型提出了修正意见;赵晓龙(2009)对现金持有量与上市公司价值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陆志鹏、王洁方、刘思峰和方志耕(2009)研究了区间DEA模型求解算法及其在项目投资效率评价中的应用;吕(2009)论述了EVA在证券投资分析中存在的障碍;王欣兰和甄立构建了全程应收账款管理模式;赵峰(2009)探讨了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公司价值比较法等等,但现有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我们需要在吸收西方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针对财务模型在我国企业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研究如何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改进或修正,建立适用于中国财务管理环境,能有效指导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系列定量分析模型。这是我国财务管理实务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众多的财务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共同努力。 笔者拟对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实用价值研究的重点对象、重点内容及方式方法选择等提出一些思路,供相关研究者参考,以期能对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在我国企业的普及运用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重点研究对象选择 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很多,近年来,许多财务学者还在不断地研究提出新模型。基于以下三方面的理由,笔者认为应将目前财务管理教科书中涉及的定量分析模型作为实用价值研究的重点对象。 1.这些模型涉及到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财务管理教科书中的模型通常包括筹资管理、项目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及证券投资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决策分析模型,而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筹资管理、项目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及证券投资管理,这些模型是企业最为常用的模型,最需要解决实用价值问题。 2.这些模型基本上得到了财务界的普遍认可。财务管理教科书中的模型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通常是已经得到财务界普遍认可并基本达成共识的模型,具有推广应用价值。而一些仅代表某学者个人观点的模型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其本身的科学性还有待研究。 3.这些模型为众多财务工作者所熟悉。财务管理教科书中的模型是几乎所有财务管理工作者都曾经学习过的内容,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正在运用的是这些模型,他们在运用中感到困惑的也是这些模型。对这些模型的实用价值进行研究,能够解决大多数企业在财务管理定量分析中遇到的难题,具有普遍性。 (二)重点研究内容及方法选择 研究者首先应该从深入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入手,对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运用现状及其成因进行调研分析。通过到一些企业实地调研,了解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被重视的程度及企业实施财务管理的模式,了解财务模型在企业各环节的财务管理实践中的利用程度及运用效果。学习和总结运用成效好的企业的经验,寻找少用或不用财务模型企业的原因及其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探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与财务模型运用情况的相关性,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为后续研究搜集充分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实地调研人们会发现,各种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的实用状况是有差异的,研究的侧重点也应各不相同。依据各财务模型的实用性差异应该分类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1.剖析低实用价值财务模型的缺陷,不提倡使用。一些财务模型本身的缺陷是影响其实用价值最主要的原因。有些模型为了简化需要考虑的因素,建立在大量的假设前提之上,而实践中完全符合假设条件的完美状况几乎不存在,当现实与假设偏离太远时,运用此类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会严重偏离现实。与之相反,有些模型为了将影响因素考虑得尽量周全,运用了较为深奥的数学知识建立起非常复杂的财务模型,人们或者因为难以理解,或者因为分析过程过于繁琐而弃置不用。研究者需要通过研究论证,剖析这类财务模型的低实用价值缺陷,告诫企业不要盲目运用,以免误入歧途。 2.研究高实用价值财务模型的适用条件,指导企业恰当运用。每一个财务模型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事实上并不存在在任何经济体制下、任何类型的企业都普遍适用的财务模型。对那些有较高实用价值的财务模型,研究者也需要对其适用条件及不可套用的情况进行研究说明,指导企业在适当的条件下参照运用,避免一味地照搬照用。 3.对可修复的财务模型进行实用性改进或修正。有些财务模型在设立时由于考虑的因素过于简单,或者忽略了某些关键要素的影响而存在一些缺陷,这类缺陷有的是可以修复的。研究者需要在原财务模型的基础上,研究被忽略的关键要素的影响,对模型进行改进或修正,其实用价值将得以提升。 4.对需变通运用的财务模型进行变通运用方法研究,指导企业灵活运用。经济现象是纷繁复杂的,各企业有着自己独特的生产经营方式,也有着自己特有的财务管理环境,不可一视同仁。对于同一财务事件,各企业关注的侧重点可能不同;对于同一财务要素,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也可能不同。因此,当我们运用同一财务模型分析不同企业同一财务事件时,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究者需要对一些财务模型在有一定代表性的几种不同情形下变通运用的方法进行研究,以指导企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最后还需要研究开发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计算机系统。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建立后,实际运用时需要进行大量的财务数据处理和计算,完全依靠手工操作的工作量太大,且难以精确、高效地进行定量分析,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为此,研究者还需要将具有实用价值的财务管理模型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研究开发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计算机系统,将复杂而繁琐的数据处理工作交给具有强大数据处理功能的计算机完成,只要财务人员录入相关的财务数据,即可获得相应的定量分析结果,使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在企业的运用更方便、更快捷,进一步提升其实用价值。 总之,研究者应该始终围绕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践需要开展研究,密切联系我国企业的理财环境分析现行财务模型的实用价值,进而构建有更高实用价值的新财务模型,提升财务模型的整体实用价值,以期能有效应用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此外,构建的新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是否具有较高实用价值,还需要在企业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实用管理学论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用软件技能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在分析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学生兴趣导向的基础上,提出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用软件技能培养的多模式(单独设置课程讲授、依托相关课程设置教学模块、课外引导型教学模式)观点。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用软件技能;培养模式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相应地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起初,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阶段,人们追逐利润的方向是第一利润源――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物化劳动消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获取利润的源泉来自“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活劳动消耗”,即第二利润源;之后,在降低制造成本已经有限,提高劳动效率也出现瓶颈,人们渴望寻求新的利润源,于是在1970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物流冰山”学说之后,物流作为人们追逐利润的新领域而获得广泛关注,并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由此,开启了物流研究与应用的热潮,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将物流成本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用于衡量发达的程度。尤其是近年来,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量的物流需求,从而导致物流成为众多行业的纽带及瓶颈。这些都表明对物流人才需求旺盛,尤其是专业化、高水平的物流人才供不应求[1]。鉴于此,当务之急是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物流管理类人才,而综合素质过硬的物流管理人才离不开高等学校教育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的合理及优化设置[2]。本文主要以理论教学为准绳,实践教学为落实来重点分析、探讨物流管理人才实用软件技能的培养模式,以期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物流之所以成为第三利润源,这是因为物流所囊括的诸多环节需要合理的规划及设计,需要进行复杂的建模及优化及考虑存在效益背反效应的诸多环节间的协同,从而带来成本的降低,实现获取利润的目的。而这些都是需要有合理的理论来指导物流运营管理,或者说需要更多的定量分析结果来说明方案或决策的合理性、优越性。而培养学生实用软件技能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落实能力。 一、基于承上启下和实践理念的课程设置分析 在笔者多年指导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具有较好的对物流优化问题的建模能力,但是在对问题的求解能力以及详细深入的数据采集、处理能力方面稍显不足。例如,针对物流当中普遍存在的优化问题――物流配送车辆调度、库存控制、生产计划等。学生在经过管理运筹学及物流系统工程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基本能够独立完成问题的分析及建模,但是在问题优化求解时还停留在手工计算(这对于稍大规模的优化问题显然不切实际)或者基于C/C++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结构化程序设计来求解。但是在教育部要求减少学分、压缩学时的大背景下,学生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C/C++程序设计语言,大型数据库开发等计算机相关课程学习明显欠深入。这些课程的学时基本都在48学时,甚至32学时,因而学习内容篇幅可能存在不完整或者实践环节偏少的情形[3]。此外,对于C语言而言,诸多数据结构的程序细节都需要学生独立完成,而C++虽然有设计好的模板类可以调用,但这些基本属于C++高级部分,在少学时的课程中一般没有介绍。这就造成非计算机类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学过之后,难以理论指导实践――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此外,导致学生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弱的原因是有些偏向开发的课程往往是需要很多交叉知识的,例如大型数据库开发往往需要学习很多面向对象软件程序设计知识及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本身,那么这些承上启下的课程知识如果交由学生自学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去掉传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课程C/C++程序设计,改为具有友好的可视化界面的软件工具,例如Visual C#、基于JCreator或JBuilder或Eclipse的JAVA,这些相对新颖的工具基本具有现成的成熟的数据结构,例如java.util包中包含了诸如数组排序等诸多函数的功能模块,从而减轻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开发这类程序功能的负担。与此同时,学生在学型数据库开发及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时就具备了可视化软件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一定的软件开发自学能力,学生完成简单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及实现的能力或自学能力将会有一定的提高。这就是笔者所倡导的循序渐进、承上启下的课程设置理念。这样对于专业核心课物流信息系统,我们可以形成如下的循序渐进教学课程体系:JAVA基于SQL Server的大型数据库开发物流信息系统(嵌入JAVA中学习过的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概念及新的UML建模教学内容)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利用物流信息系统中所需知识进一步实践以强化学生面向对象分析、设计及程序设计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物流优化建模的能力,以管理运筹学、物流系统工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以使学生在学习物流中心设计与运营、仓储管理、企业采购与供应管理、多式集装联运、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课程当中具备相应地基础建模及优化知识。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管理运筹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之前开设“MATLAB基础及应用”这样的课程以及在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中开设诸如LINGO、CPLEX等教学模块,并进一步在专业课程中布置设计实用软件使用的课外作业以强化学生的实用软件使用技能。 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管理科学的知识,设置了这样一条学习主线: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物流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含Eviews软件教学模块)电子商务(重点包含商务信息检索,存储,商务信息处理及分析)。 最后,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笔者更倾向于开设模块化能力非常好的成熟的通用软件,例如MATLAB,SPSS,R,Eviews,LINGO,CPLEX,Flexsim,Extend,Witness,Arena,Netlogo等成熟的科研软件,既让学生学会了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让学生种下了科研分析的意识种子,从而很好地引导他们更多地主动学习新领域的新知识,同时也为将来有一部分学生走上研究生学习之路做了更好地铺垫[4-5]。 例如,数学规划软件LINGO(嵌入了分支定界算法)对于一个整数规划问题,可以利用简短的几行语句完成求解及灵敏度分析,这样学生就不用从头开始写经典的分支定界算法的程序,从而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求解的乐趣,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及进一步自学的兴趣。 综合以上分析,针对物流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及在课程设计中所表现出的动手解决问题――给出定量结果及分析能力不足的现象,提出物流管理类专业实用软件技能培养目标及新的组合式实用软件技能培养模式。 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用软件技能的培养目标 (一)信息搜索能力 在日常学习及毕业设计过程中,如果学生具备非常好的搜索技能,那么学生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资料、工具、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对于信息搜索能力,首先,学习常用的搜索引擎(Google,Baidu,Sogou),了解每个搜索引擎的优势及特点,例如,Google搜索引擎提供的子功能Google Scholar可以提供学术资源的查找与搜索,尤其是英文学术资源的查找;其次,了解学校电子图书馆提供的电子资源概况,以及如何获取和使用这些资源,包括学习使用一些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如NoteExpress,EndNote等;最后由专业课教师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或者在新生专业介绍会上列出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常用社区、论坛或微博网址,如了解与管理、经济等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大型学术网站――人大经济论坛。 (二)信息存储技术 21世纪已经进入大数据的时代,如何采集数据,利用数据挖掘出数据背后的有用信息是非常有潜力的一种管理模式。例如著名的尿布―啤酒故事就是典型的购物篮分析所带来的好处,而没有大量历史数据的使用与存储,购物篮分析又谈何容易。而大量的数据从各种链接、免费数据库、商业数据库采集时,需要考虑采用何种方式存储这些数据,以及如何管理并利用这些数据,因此,我们应该学习有关信息存储技术。学习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对一些分散的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三)信息处理能力 在收集好数据之后,对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是获取信息价值的必要途径,给学生介绍相关数据信息处理软件:Excel,MATLAB,SPSS,R,EViews等。这些软件都比程序设计语言处理数据要更加易于学习和使用,而且对于数据的可视化都较其他程序设计语言工具方便得多。此外,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还可以借助诸如Oracle、SQL Server这样的大型数据库。 (四)问题建模及求解能力 对物流管理专业类学生而言,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的概念已经通过很多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而深深映入脑海,那么思考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挖掘第三利润源,也就是采取何种策略降低物流成本,使得物流冰山下的成本得以不断减少,从而达到追逐并获得第三利润源的目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优化问题,即如何建立优化模型,例如建立模型优化生产调度策略,优化车辆配送路径,优化物流配送车辆装载率,优化供应链的库存,对供应链订单进行排序等,这些优化模型构建的相关基础知识在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管理运筹学里都有详细的介绍,但是对于求解的方法基本都是介绍的经典理论且是对非常小规模的问题进行处理,然后用手工计算的方式进行求解。为此,我们提出介绍一些建模优化软件如LINGO、CPLEX、MATLAB等来对问题进行求解,从而实现所解决的问题更接近实际情况。 (五)结果展示能力 当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建模并求解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展示,其中包括数据可视化的展示,即图形化表示,为此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这个任务可以通过学习Microsoft Visio及Excel的绘图功能来完成。此外,我们需要对相关结果形成正式的报告或文档(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报告),这个任务可由微软办公软件WORD来完成,即学习WORD中的一些高级排版技巧(自动生成目录,自动公式编号等)。最后,学生可能需要在一些公开场合(例如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答辩会)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成果,这时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多媒体功能。 三、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用软件技能的培养模式 (一)单独开设相关课程 对于某些应用范围大、处理能力强的通用软件或开发软件应单独开设系列课程,例如对于在诸多场合(优化、数据处理等)都非常实用的软件MATLAB可以考虑单独开设课程来讲授,以使学生在后续课程当中可以不断地使用该软件解决课程作业及进一步解决更加实际的问题。这些软件技能的培养对于其他课程能起到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的纽带作用。 (二)依托相关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设置教学内容模块 对于某些学习难度不是太大的实用软件技能,采用随堂教学的方式依托相关课程设置一定学时的教学内容模块来实现软件的普及入门。例如EXCEL、WORD、VISIO的学习可以放在校必选基础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里,而对于LINGO可以放置在“管理运筹学”课程里,而且从2012年开始,兰州交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选用由李引珍教授编著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管理运筹学》已经将LINGO列入了每一章的讲授内容[6]。此外,基于Logware软件的供应链仿真建模分析也在相关课程设计中得以运用[7],即对于依托相关课程实施实用软件技能培养已迈入了实质性的教学阶段。 (三)设置引导型教学模块 考虑到总学时的限制,教师在讲授某些主干课程的同时,指出要求学生自学的实践内容,即开展引导型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达到延伸、扩展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这部分内容可以由教师指出学生自学的提纲,内容,自学的方式、方法以及自学的资源(推荐书籍,推荐学习的工具、学习网址),由学生课后业余时间主动学习。而且对于引导型教学模块的内容,还可以设置自学应该达到的目标,考核的方式(例如做一次汇报)及手段。 通过这些实用软件技能的培养,起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自学习惯的兴趣,及对自学方式、方法,自学能力的培养,实现抛砖引玉的目的,为学生展现更广阔的学习空间[8]。而且这些实用软件包的使用技能对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生也是非常有益的科研学术工具,有利于继续深造的学生打好一些科研学术基础,起到了在本科教学中加强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基础性训练。 实用管理学论文:网络组建和安全管理的实用技术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在个人生活和企业运营中起到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网络的设计和组建的有效性以及网络管理的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视。本文将从实际出发,对网络组建过程中需要的基本技术进行介绍,并从网络设计角度对网络安全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具体技术进行阐述。 【关键词】虚拟局域网 拓补结构 网络组建 网络安全 防火墙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网络技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更加注重对先进和可靠的网络技术的研究和使用。多个独立子网通过中间网络设备相互连接组成的互联网,能够覆盖更广阔的范围。网络互联技术意指产品、工业、过程等,这些技术面临着建立和管理互联网的挑战。可以将局域网类比为文件服务器,能在小范围地理区域里使多个用户进行信息共享。局域网通过电话线连接形成广域网,可以连接地理位置分散的用户。 1 组建局域网 1.1 选择交换机 目前的规划,主干一般都是千兆的,到达PC机都是百兆的。这里讲的主干指的是交换机到服务器是千兆,从一台交换机到另一台交换机是千兆。在用户终端节点较多时,就要对使用交换机的类型和数量进行考量。 1.2 虚拟局域网的划分 虚拟局域网的简称为VLAN,在用户网络中,如果终端节点较多,就需要依据管理需求把部门和地域的终端节点进行划分,从而形成VLAN。 对网络进行VLAN划分,可以带来以下好处: (1)提高宽带:虚拟局域网可以屏蔽网间信息,过滤掉大量广播信息,从而起到增加宽带的效果。 (2)提高灵活性:虚拟局域网是根据逻辑划分,是通过软件配置实现的,在软件配置中可以对虚拟网络中的成员进行增、删、改等操作,以改变虚拟局域网逻辑结构,大大提高了局域网使用的灵活性。 (3)提高安全系数,方便管理。 2 广域网的建立 2.1 租用线路 现阶段,我国提供广域网线路企业有中国卫星通讯、中国广电、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等4家运营商。因为发展的较早,所以中国电信在PSTN网、ISDN网、帧中继分组交换网、DDN网等网络的接入上较其他企业有较大优势。而在宽带接入方面有优势的要数中国广电和中国联通。而民用网络对于中国卫星通讯来说是刚刚拓展的业务,所以它的民用用户比较少。 2.2 设备选型 通常情况下,一台Cisco2621路由器就可以满足配置需求。这种路由器一般有1个模块插槽、2个卡插槽,两个以太网接口,且都是10/100M型号的,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个NM-8AM模块,就可以实现对八个远程拨号的同时接入。 3 建设网络管理系统 网络管理系统由3方面组成:网管软件、网管工作站、网络设备。其中网络设备有包含交换机、路由器等以SNMP协议为工作协议的设备,还有支持IP协议的PC机等节点设备。 网络管理范围的大小受网络设备种类和数目的影响是极大的,而且对网络设备的选用也深刻影响到对网管软件和工作站的选取。通常情况下,在对网络设备进行监管时,需要选用设备厂商开发或出售的配套管理软件。通过管理软件,工作人员可以实现对拓补结构图的整体把握,掌握整个广域网的运行状况,及时并迅速的对连通性故障进行排查;可以将多种网络事件记录到网络日志中,以协助对网络故障的排查和定位。 4 网络管理安全的建设 4.1 潜在威胁 网络管理中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三点:(1)用户在局域网内部的非法访问。(2)PSTN公用网中存在的非法侵袭,使用PSTN公共网的接入局域网的用户容易受到一些非法用户的入侵,从而使局域网内部网络遭到破坏或是信息被盗取。(3)每个互联网用户都有可能是潜在的侵入者,这是由互联网的特性所引起。 4.2 问题解决方案 NetEye VPN产品是以IPSec协议为基础研发出来的,能够为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和机密性提供良好的保护措施。这种产品使用的是IPSec协议,使用的密钥管理架构是在PKI基础上建立的,这种架构可以大大增强系统的灵活性,便于管理和拓展。它把流过滤防火墙技术与IPSec隧道加密技术融合了起来,提高了信息加密功能,与此同时,增加了用户身份识别功能和防火墙功能。 在对应用级插件进行设计开发时,可以使用流过滤防火墙这种独具匠心的功能技术,这样能够确保避免各种攻击和入侵,为网络供应多种应用级协议的保障服务,如FTP命令级控制、URL阻断、过滤垃圾邮件等。这样的防火墙和加密卡的集成方式,可以大幅度提高对时变的应用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NetEye VPN具有其独特优点,其技术优势包括: (1)在使用上“一点即联”的特点与“One-Click”的智能技术,提高了对VPN网络进行管理的便捷性。 (2)其网关具有经济实用和方便灵活的特点,结合了VPN网关和流过滤防火墙技术,易于操作,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方便网络管理,且具有低成本的优势。 (3)是在PKL密钥管理架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使用的是密钥管理流程,具有很高的严密性,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4)具有实时监控和链路映射功能技术的安全隧道,让管理员对VPN网络的硬件设备拓补结构以及设备运行状况的了解更加清晰。 (5)集成强大的防火墙功能,采用透明的流过滤技术,兼具包过滤的性能以及防火墙的安全性。 5 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网络组建方面会有新的技术涌现出来,更多的解决方案会被提出,在未来提出的解决方案中大致也会从上述的广域网和局域网的建设、网络安全性和专家库的建立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要创建一个好的网络,就要考虑到网络的安全性问题,所以在这一创建和维护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并研发更先进的技术。 实用管理学论文:桃树6月份生产管理实用技术 摘要 从肥水管理、修剪、病虫害防治、及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桃树6月生产管理实用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桃树;生产管理;实用技术;6月份 6月份桃树新梢进入旺盛生长期,果实进入迅速膨大期,这一时期树冠迅速扩大,各类枝条快速伸长,果实膨大加快,常出现树体郁蔽、通风透光不畅、脱肥脱水现象,严重影响到花芽分化,导致翌年产量降低。 1 肥水管理 1.1 施肥 6月桃树树体生长、果实膨大、花芽分化等所消耗的营养多,地下部根系活动活跃。必须及时补充营养,确保树体的健壮生长和花芽分化的顺利完成。根据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一般在6月中旬进行地下施肥较为适宜,此期施肥以磷、钾肥为主,适当补充氮素肥料,早熟品种施复合肥0.5~1.0 kg/株,中、晚熟品种施复合肥1~2 kg/株;也可采取等量施肥,施入45%等量氮磷钾(15-15-15)复合肥600~750 kg/hm2。应注意在地下施肥的同时,结合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或钙肥,为果实膨大及花芽分化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防止裂果[1]。 1.2 浇水 6月份桃树树体对水分十分敏感,是桃树需水的临界期。连续降雨或大水漫灌对桃树的生长和花芽分化均不利,水分过多,枝叶生长过旺,影响坐果,甚至导致裂核,营养生长过快,不利于花芽分化;相反,田间缺水会引起大量落果,影响当年产量,同时也对花芽分化不利。因此,这一时期如降雨过多,应注意及时排水,如土壤缺水干旱也应及时灌水,但注意不能大水漫灌,或采取浅浇,或采取沟灌[2]。 2 修剪 2.1 人工修剪 除萌抹芽主要针对剪口萌发的无利用价值嫩梢,其目的是节约树体养分,避免树冠郁蔽影响光照,确保树体通风透光,方法是及时抹掉萌芽。摘心的对象是向上斜生的新梢,目的是促进枝条充实、饱满和花芽分化。摘心后新梢上着生的副梢可用于培养结果枝组,方法是待向上斜生的新梢长到20 cm时进行摘心。对于主枝上着生的直立枝,如所处位置有空缺,将其在半木质化时扭梢,削弱其长势,转而培养成结果枝;如直立枝所处位置枝条较密,从基部疏除。同时疏去衰弱枝、病虫枝、交叉枝[3]。 2.2 化学调控 对幼旺树和不结果旺长树,在6月下旬叶面喷施多效唑200倍液,控制营养生长,减少了营养生长对养分的消耗,起到促进果实膨大、增糖增色、防止裂果的作用。 3 病虫害防治 6月上旬喷施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农用链霉素800倍液+氟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1 000倍液+磷酸二氢钾1 000倍液,如有蚜虫发生,加上10%吡虫啉乳油3 000倍液。15 d后喷施阿维菌素2 000倍液+吡虫啉2 000倍液+肟菌酯+戊唑醇5 000倍液+汽巴瑞培钙4 000倍液。 3.1 黑星病 桃树黑星病除危害果实外,也可侵染叶片和新梢。果实发病时多在肩部产生暗褐色小圆点,逐渐扩大至2~3 mm,后呈黑色痣状斑点,严重时病斑聚合成片。病菌扩展一般仅限于表皮组织。当病部组织坏死时,果实仍继续生长,病斑处常出现龟裂,呈疮痂状,严重时造成落果。枝梢发病,病斑暗绿色,隆起,常发生流胶,病健组织界限明显。叶片发病开始于叶背,形成不规则多角形灰绿色病斑,以后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严重时引起落叶。叶脉发病呈暗褐色长条形病斑。谢花后20 d至6月底,喷洒2~3次杀菌剂。常用药剂有5%己唑醇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42%三氯异氰尿酸可溶性水剂3 000~4 000倍液、80%代森锰锌粉剂800倍液、12.5%腈菌唑3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3 000~4 000倍液、50%氟硅唑可湿性粉剂8 000倍液等[4]。 3.2 桃蛀螟 桃蛀螟以幼虫蛀食桃果,造成流胶,果实变色脱落或果内充满虫粪,不堪食用,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6月上旬是桃蛀螟蛀果为害的关键时期,可用H8 4 000倍液、3.2%甲维盐+高氯微乳剂1 000倍液、5%啶虫隆1 000~1 500倍液、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也可通过套袋措施防治危害。果实套袋对阻隔桃蛀螟的危害效果好,建议有条件的桃园可通过套袋控制桃蛀螟的危害。 3.3 桃潜叶蛾 桃潜叶蛾以幼虫在叶片内潜食叶内,造成弯曲迂回的蛀道,叶片表皮不破裂,从外面可看到幼虫所在位置。幼虫排粪于蛀道内。在果树生长后期,蛀道干枯,有时穿孔。虫口密度大时,叶片枯焦,提前脱落。6月中旬后,桃潜叶蛾1代成虫大量发生时,应及时进行防治,常用药剂有5.5%阿维杀铃脲悬浮剂2 000倍液、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20%杀铃脲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等。试验表明,3%啶虫脒乳油2 000倍液、40%毒死蜱浮油1 500倍液防治桃潜叶蛾的卵和幼虫效果良好,且具有高渗透作用。 3.4 桃粉蚜 以成虫和茧虫群集叶片为害,被害叶增厚,叶色灰绿,叶面尤其虫体集中处常有大量蜡质白粉。6月上中旬仍应注意防治,可选用10%吡虫啉乳油3 000倍液、0.6%苦参碱水剂1 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等药剂防治。 3.5 桃小食心虫 桃小食心虫危害桃果,被害果一般在幼虫蛀果后不久从入果孔处流出泪珠状的胶质点,胶质点不久就干涸,在入果孔留下小片白质蜡质膜随果实的生长,入果孔愈合成小黑点,周围的果皮略呈凹陷。“猴头”果幼虫在发育后期,食量增大,并排粪于果实中,形成所谓豆沙馅,使果实完全失去食用价值,造成严重损失。5月底至6月初降雨量超过2 cm或浇地后就会形成桃小老熟幼虫出土高峰,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倍液喷施地面,或桃园选用3%辛硫磷颗粒剂15.0~22.5 kg/hm2与细砂土225 kg混匀撒入树盘,然后浅锄混土。再需强调的就是喷药时一定要避开高温天气,不要随意加大用药浓度。 4 及时收获 4.1 采收期的确定 进入6月后,早熟品种陆续成熟,桃果的风味、品质和耐贮性与成熟度关系极大,故应适时采收。由于桃果实有后熟期,采摘过晚果实已完成后熟过程,果肉变软,不仅风味不好,易受机械伤害,极易腐烂,也给运输、贮藏带来困难;果实采摘过早,会降低后熟后的风味,且易受冷害。果实的采收成熟度既要根据果实本身生理成熟度判断,又要根据采收后的用途、市场的远近、加工和贮藏条件等决定。采收后立即销售的可以在完熟期采收;如果市场较远,需长途运输或进行长期贮藏,要在桃7~8成熟时采收;当天加工的果实,可9成熟采收;需待一段时间加工的果实,可在8成熟采收。采收时间以在天气晴朗、气温较低的早晨为好,采摘后及时入库。阴雨天会增加果实病害,最好停止采收。 4.2 采收方法 目前,鲜食果品仍旧是手工采摘。采摘的顺序是先上后下、由外而内。采收时要轻拿轻放,防止机械损伤。桃果在树上成熟有先有后,同时采收会使果实整体品质差异过大,为提高优质果率,应分次精心采收。一般品种分2~3次采摘,少数品种可采摘4~5次。首次主要采收树冠外围、上部个大、着色好的果实;然后再采摘树冠内膛、中下部的着色较好的果实。分期采摘时,要注意不要碰伤或碰掉留在树上的果实。采摘时要剪手指甲,准备好盛果容器,将果实带果柄一起采下。指甲伤和无果柄都会给果实造成伤口,增加病菌侵入的机会。不准用手压果面,不能粗暴强拉果实,一般每一容器(箱、筐)盛装量以不超过5 kg为宜,太多易引起机械损伤。将采下的桃果立即装入周转箱,运往分级包装场地。 实用管理学论文:浅谈管理中有效沟通的实用方法 摘要:结合沟通理论的学习,结合企业管理实际,总结出有效沟通的9字法,即“说”清楚 、“听”明白、“达”共识,并具体阐述了“有效沟通”做法及其效应。 关键词:管理沟通 有效沟通 方法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沟通无时无处不在,有效的沟通往往是我们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如何做到有效沟通呢?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和探索,我们概括起来三步九个字,即“说清楚”、“听明白”、“达共识”。 一、“说清楚” “说清楚”是有效沟通的第一步,这里的说是一个广义的说法,是指把事情表达清楚,而表达可以有多种形式,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种常见的形式: ①书面:如目前常用的邮件、传真、信件、电报、微信、QQ等 ②口头:如面谈,访谈,电话,对讲机等 ③信号类:如旗语,红绿灯,信号弹,各类警铃声等 ④肢体语言:眼神,脸部表情,手脚的动作等 以上种种,均是我们日常进行交流的方法,但要做到一口气表达清楚,一定要抓住要点,对于前两种表达方式“书面”与“口头”。当你表述完一件事情时,你可以思考下,以上四要素是否齐全,如少了是否造成语意模糊,语意不清就一定要将要素补足。 譬如公司的物流是通过叉车来完成的,共有二部叉车,有一次早会上,三个部长反馈关于叉车的情况,第一个人说:“一台好的,一台已坏了一天,无人修”;第二个人说:“二台都是好的,没有坏的”;第三个人说:“一台好的,一台正在修”。实际上是一台叉车是好的,另一台叉车是有问题的,但这台有问题的车早上在修,中午用了一会,下午又修了,因此三个部长的反馈会不一样,且都是对的。因此很多时候,大家在表达一件事情的时候,不是故意弯曲事实,而是没有表达出关键之处。 对于信号类和肢体语言类的表达方法,我们这里也提出一个理论:“约定法”。很多信号类的表达方法,是运用事先约定好的规定来达到一个有效的沟通的,如交通信号灯,“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古代的峰火台,现代的信号弹,军事上的旗语,体育比赛中的哨子声,都是事先约定好的规定。 对于肢体语言的方式,则一定要通过面对面的沟通来实现。完全靠肢体语言来完成沟通的,目前只有聋哑人,其它的人只是将这种方式作为特定情况下的一种辅助沟通方式。而这些表达方式,都有它的共性,事前约定,这样才能沟通有效。 以上阐述的是“说清楚”,主要有“要素法”和“约定法”。 二、“听明白” “听明白”是有效沟通的第二步。同样,这里的“听”不仅仅是“听”,而是广义的听,即信息接收明白。对于听明白也有一些方法。 1.“要素法” “要素法”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有人往往在别人表达清楚以后,抓不住重点,提出的问题是别人已经叙述过的,这样会让我们的沟通在无畏的反问中更加复杂。因此除了要抓住要素外,我们还要学会一些聆听的技巧,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些常见的技巧: 2.“倒豆子法” “倒豆子法”即瞬间让别人表达完意思,然后再提出问题,不要中途打断别人的表述,如在法庭上的辩护中,法官是决不允许一方律师打断另一方律师的辩护的,为什么,就是要一方明确表达完自己的意思以后,另一方“听明白”后才开始下一个问题的辩护,否则就成了泼妇吵架,难以解决问题。 3.“角色转换法” “角色转换法”在别人表达意思的时候,把自己转换到对方的角色,这样有助于理解对方的意思,让自己听明白。倘若有一天,你的孩子(十岁)告诉你,他(她)要请同学吃饭,如果你不能站在她的立场,只是站在自己处理与客户请吃饭的角度上来思考这个问题,你也许会得出一个结论:小不点儿,别瞎搞,请什么请,又不在谈生意。实际上,他们也是在建立一种人际关系:单纯的同学友情,没有任何商业气息。 4.“小本子法” “小本子法”就是将接收到的信息用小本子记录下来,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好几个信息,时间长了会忘掉一些,那么在我们最初接收这个信息时,就必须养成一个好习惯,边听边记录。因此我们制造业的管理者,必须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三、“达共识” “达共识”是有效沟通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任何没有达成共识的沟通是无效的。 如何才能做到呢?有以下几个具体方法: 1.“换位思考法” “换位思考法”当你的想法与别人不一致时,你可以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理解对方,同样,你也可以尝试着引导别人换位到你的位置上来思考问题,句俗话“将心比心”就是要我们能站在别人的位置上去考虑问题,尽量达成共识。 2.“求同存异法” “求同存异法”在很多时候,我们在商量一个问题时,往往很多大事都已谈妥,只有一二个细节没有达成共识,这时全盘否定,则会对双方造成很大的损失,不如我们先将大的达成一致的意见成为共识,小的争议先搁置一旁,往往这些小事在大事成功后就迎刃而解。 四、结束语 以上“说清楚”、“听明白”、“达共识”九字方针,是我们结合实际工作总结归纳出来的一些心得,如果人们在管理工作乃至生活中真正做到这几点,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也会在最短时间内得以解决,对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减少人际关系矛盾冲突有所裨益。 实用管理学论文:农业机械实现高效实用和管理的有效措施 摘 要:为了提升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自从运用农业机械后,我国农业额生产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不仅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还较少了农民的劳动力。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提升农业机械的使用和管理方法,我们应该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指定合理的实用和管理措施。 关键词:农业机械;管理;使用;问题;措施 农业机械是指在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农业机械包括农用动力机械、农田建设机械、土壤耕作机械、种植和施肥机械、植物保护机械、农田排灌机械、作物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和农业运输机械等。 1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来看,取得了积极效果,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受到农业机械自身特点及使用管理手段落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业机械设备在使用中老化速度较快,维护保养费用高 由于农业机械设备均属于大型机械化设备,在使用时间上又相对集中,导致农业机械设备在一段时间内使用频率过高,对农业机械设备的零配件造成了严重损伤,致使农业机械设备老化速度加快。同时,农业机械设备的零配件价格较高,维护保养费用较高,频繁的维护和保养会增加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成本,降低农业机械设备的整体使用效益。 1.2 农业结构单一,农业机械设备闲置时间较长 目前农业生产中,使用农业机械的周期主要是在春播和秋收这两个季节,其余时间农业机械均处于闲置状态。由于农业机械设备有较强的针对性,除了进行春播和秋收作业之外,不具备其他功能,难以在农业生产的其他领域发挥作用,由此导致了农业机械的总体使用效率不高。但是考虑到农业机械设备的特点,即使不使用,也要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无形当中增加了农业机械的日常维护成本。 1.3 农业机械管理手段欠缺,难以实效有效管理 目前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混乱的状态。春播和秋收等农忙季节,农业机械的使用频率较高,但是缺乏整体的安排,导致农业机械设备一方面处于高强度的使用状态,另一方面又存在衔接不好的问题,制约了农业机械设备作用的发挥。从这一点来看,农业机械管理手段的欠缺,难以实现有效的管理,使农业机械设备的作用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2 农业机械实现高效实用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考虑到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农业机械的自身特点,要想实现农业机械的高效实用和管理,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农业机械的整体使用效果。 2.1 合理安排农业机械的使用时间,避免农业机械的疲劳使用 考虑到农业机械具有使用时间相对集中的特点,在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我们应对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和优化,既要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又要保证农业机械设备有合理的休息时间,可以采用间歇作业和轮值作业的方式降低农业机械的使用强度,避免由于农业机械的疲劳使用给农业机械设备带来损伤,从而增加农业机械的维修保养成本。为此,我们应认识到合理安排农业机械使用时间的重要性,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具体的使用计划。 2.2 恰当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正确操作农业机械 根据具体情况,发现,农用机械普遍有使用不良、寿命不长的问题,同时也经常会出现安全问题,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威胁。究其原因是机车手安全意识太差,没有严格执行说明书要求以及操作规程。操作规程对于一个机车手的作用无疑是很大的,因此,应该根据说明书制定合理的操作规程并组织机车手学习运用。 2.3 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合理配置农业机械设备 目前由于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单一,农闲时间较多,导致了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率不高,造成了农业机械设备的不合理闲置。为此,我们应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合理配置农业机械设备,增加农业机械设备功能,尽量选择多功能的农业机械设备,使农业机械设备在农闲时间能够从事其他农业生产项目,保证农业机械设备得到合理利用,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整体使用效益,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同时,发挥农业机械设备的作用。 2.4 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农业机械的适应性 其一,加强对现有技术的改造,可以选择本区域的一定范围作为示范地,不断实验新技术,找到一种适合本地区的可以提高效益的农机改造方法,然后再普及开来。其二,相关部门在技术服务工作中要紧抓新技术成果并及时运用。 2.5 优化农业机械管理手段,加强农业机械的综合管理 除了采取上述两项措施以外,我们还要积极优化农业机械管理手段,加强农业机械的综合管理,建立农业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根据农业机械设备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农业机械设备管理和使用计划,使农业机械设备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保证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3 结论 从本文的分析可知,农业机械对于农业生产来讲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做好农业机械的使用和管理工作,就要从合理安排农业机械使用时间、合理配置农业机械设备及优化农业机械管理手段入手,保证农业机械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实用管理学论文:教材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功能设计与实现 摘 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度发展,学校的各方面管理也步入信息化。教材管理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最基础工作,也都实现了各种不同的信息化管理,本文针对教材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B/S架构下采用Apache+PHP+MySQL平台设计教材管理信息系统。本文将对系统中实用的功能做详细的设计和实现研究。 关键词:教材管理;信息化;B/S架构;PHP 一、 引言 教材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它的工作准确性高低、工作效率快慢直接影响学校教学秩序。单机软件管理方式、教材管理子系统远远不能适应管理要求,现有的网络管理软件在很多方面也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本文基于B/S架构下的Apache+PHP+MySQL平台,设计开发一套网络教材管理信息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使用教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教材管理工作的准确性、推进教材管理工作无纸化进程、提高教材管理工作效率、加强教材管理工作的信息公开、用户可以快捷查询教材库存信息和个人使用教材明细、规范教材管理工作并完全符合财务和审计的要求等作用。文章将对系统实用部分的设计和实现给予详细的阐述。 二、系统功能整体设计 文章首先根据教材管理工作的实际业务需求,设计系统整体功能,包括教学任务管理、教材管理、后台管理三个子系统,共13个功能模块,分别是教学任务管理、教学任务分配、填写教材信息、教材信息审核管理、教材征订管理、教材入库管理、教材分配管理、教材出库管理、教材库存管理、教材费用统计、日志管理、权限管理、用户管理。教材管理信息系统总包图如图1所示。 三、系统实用功能设计 针对大部分网络教材管理系统不能处理或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功能,本节阐述了实用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1.教学任务管理子系统模块 教学任务管理子系统模块功能主要为了保证管理系统数据的准确性,避免管理工作中的教材漏订、错订和少订的问题,为管理系统做好最基础的数据准备。此模块分为教学任务管理和教学任务分配两项功能。 教学任务管理功能是实现学期教学任务的生成,教学任务可以成批从现有的教学管理系统或电子表格的教学任务导入数据,操作包括教学任务的添加、删除和修改。 教学任务分配就是教学任务通过教务处、教学系部、教学团队、教师不同的管理所属层层分配,把具体的教学任务分配到具体的教师,操作包括任务分配、修改分配和任务导出,其中任务导出功能是指把任务分配工作完成后的所有信息导出满足用户对数据的使用需求。 2.填写教材信息模块 填写教材信息模块主要功能是教师接到教学任务后为教学任务添加教材信息。在一般的教材管理系统设计中只考虑到常规的教材,但由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自编教材、校企合作教材、讲义等非常规教材使用的数量不断增加,所以增加对其它教材的处理是必须的。 教师登入系统后,可以通过“计划教材”和“其他教材”两个入口添加教材信息。计划教材是教师为接到系统分配给自己的教学任务添加教材信息的入口,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教材入口添加教学任务以外的如教师用书、自编教材、教辅材料、组合班教材等非常规的教材信息。操作包括添加、删除、修改、提交审核。 3.教材信息审核模块 教材信息审核功能主要是确保教材信息的准确性和选用教材的先进性,教师在系统中提交的教材信息要经过所属团队负责人、系部负责人、教务处负责人的层层审核。 教材审核分为计划教材和其他教材的审核,这两项与教师填写教材信息时所提交的相对应的,两种审核中分别都有待审核和已审核两个页面,待审核页面是显示通过系统提交到管理用户的未审核教材信息,已审核页面是显示已通过管理用户审核的教材信息。如果审核过程中某一级管理用户审核未通过时,教材的审核状态将回到未提交状态,并通过系统给出未通过的原因及系统短信通知相应的教师修改教材信息。操作包括审核、修改和提交审核。 4.教材征订管理模块 教材征订管理模块是指教材管理员对已经通过最高审核权限的管理用户审核的所有教材信息进行征订的处理。教材征订管理模块分成计划教材和其他教材征订处理,继承了审核的两项内容,为避免出现教材漏订情况发生,在两项征订中都设计了订单和征订确认两个功能来完成。征订页面显示的是通过审核的教材信息,管理员通过相关检索选取要征订的教材后进行打印输出,同时在确认征订页面生成一个订单,而订单页面就不再显示已经征订打印的教材信息。征订确认是管理员对已经报送教材供应商进行教材采购的教材征订单做确认的操作,管理员在此页面还可以完成订单的打印输出功能。操作包括打印输出、确认征订。 5.教材入库管理模块 教材入库管理模块是对所有经过管理员进入教材管理流程的教材及教学辅助材料做入库登记。教材入库管理分为计划教材入库、其它教材入库、单独入库和已入库信息四项内容。计划教材入库和其它教材入库都是通过系统的填报、审核、征订过程的教材的入库处理,默认显示的是待入库的征订单的教材信息;而单独入库是针对没有经过系统流程的教材及辅助材料入库;已入库信息是显示所有已经入库的信息,可以根据条件进行检索相关教材的入库信息。管理员做教材入库处理时可以检索相关教材、供应商等信息做入库处理。如果入库的教材数量少于征订数量,按实际数量入库,剩余数量未入库的教材将保留在相应的待入库信息内。操作包括确认入库、修改入库、入库检索。 6.教材出库管理模块 教材出库管理模块是对教材管理过程中教材及教学辅助材料统一发放及用户领用的出库登记。教材出库管理模块包括班级出库、组合班出库和多对象出库三种方式的出库。在教材出库之前要进行教材分配操作,如果教材分配管理里的学生教材还没有分配完成时,操作教材出库时,系统会给出提示,提醒教材分配工作还未完成。 班级出库是指在开学前按班级一次性统一发放的所有教材的出库管理,班级出库的默认显示所有通过系统征订的计划教材同教材分配功能分配到班级的教材的合并信息。 组合班出库是指教材分配功能分配到组合班的教材出库的管理。 多对象出库是指学生或教师在教材工作流程以外的单独的出库管理,包括学生出库、教师出库、出库打印和出库确认四项内容。 操作包括出库单打印和出库确认,出库单打印不同的出库方式打印相应的出库单,通过打印的教材信息不再显示在出库教材信息中了;出库确认是对教材真实出库后教材管理员通过系统对出库单做确认操作。 四、 系统技术实现 本系统采用当前主流的B/S架构,无需另行安装客户端软件,后台服务器使用PHP技术,核心数据存放到MySQL开源数据库,所有的用户操作都在浏览器完成,并通过PHP实现数据的记录和存储,同时将操作结果实时反映到用户界面。每个用户的权限通过后台进行分配,实现学生、教师、团队负责人、系部管理者、教务处负责人等各个级别的用户都有不同的权限。 整个系统采用MVC(模型Model―视图View―控制器Controller)设计模式,实现用户界面、业务逻辑、底层数据操作的分离,便于升级和维护。整个系统有一个统一的入口作为核心路由,根据用户访问的URL来加载不同的控制器,由控制器负责页面的请求处理和View加载。在用户客户端主要使用浏览器访问系统,页面采用Javascript结合Ajax实现页面无刷新,增加用户体验。 五、结束语 本文对基于B/S架构的网络教材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用功能做了详细的设计及实现研究,这些实用的功能对提高教材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增强教材管理工作的信息公开化、实现教材管理过程无纸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用管理学论文:如何建立实用有效的企业绩效管理体系 摘要: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之一,建立实用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是落实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本文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如何建立绩效管理理念、动态指标体系、绩效管理流程,以及如何发挥沟通在绩效管理中的作用,营造有利于开展绩效管理的企业氛围方面,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和建议。 关键词:绩效管理 体系 绩效管理是对绩效实现过程各环节、各要素的管理,是基于企业战略的一种管理活动,强化和完善绩效管理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一个实用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通过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来提高企业或者团队的绩效,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二是能加强并促进企业良好的沟通。一个具有良好沟通功能的绩效管理系统,能让各层级人员为达成最大的绩效而努力减少各种屏障,能为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公司、部门和员工多个层面的业绩,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等提供必要的依据。下面就结合作者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经验,就如何建立实用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进一步阐述。 1 建立适应公司发展需要的绩效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指导,不同的理念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并产生相应的结果,一个企业的成功首先是理念的成功。因此,要建立实用有效的现代企业绩效管理体系,首先要围绕保障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形成清晰的绩效管理指导思想、目的和原则。 1.1 指导思想 以公司价值创造为核心,使业绩透明化和管理系统化,把工作绩效与团队、员工的回报相结合,保证公司整体战略目标得以层层分解、贯彻和落实,同时不断促进员工成长进步。 1.2 目的 通过绩效管理的实施,达到建立内部科学、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促使各团队、员工从不同角度将自身业绩与公司短期利益、中期利益、长期利益相关联,提高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实现公司战略经营管理目标,分享公司发展成果。 1.3 原则 战略导向。绩效管理工作要紧密围绕公司战略目标实现开展。公平、公正。绩效管理的过程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强调沟通。团队、员工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始终以沟通为前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目标制定、考核评估、改进提高等绩效管理各环节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2 建立反映公司发展战略要求的动态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绩效管理实现的基础和保障。有了指标,也就有了绩效考核的依据和标准,有了标杆和衡量尺度,从而明确了绩效主体努力的方向,所以指标体系是绩效管理导向的核心,如何建立至关重要。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要以实现战略目标为导向,兼顾当期和未来的需要,不仅要求完成当期的目标任务,还要求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并根据发展战略的调整而动态调整,引导各团队和员工避免短期行为,从长计议,加强能力体系建设,快速成长发展。 3 建立以过程管理为核心的绩效管理流程 绩效管理的目的不是秋后算账,而是为了达到企业战略目标而将过程打造得更加“持续高效”,所以只有建立包括目标制定及分解、计划实施、绩效指导、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绩效改进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才能有力推进公司整体绩效水平的提升。 3.1 建立公司战略 周期性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确定公司的发展方向、目标和措施,这是整个公司绩效管理的依据。 3.2 绩效目标的制定及分解 3.2.1 制定公司年度经营管理目标计划。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制定经营策略并界定重点任务,以年度报告的形式提出公司年度经营管理目标计划。 3.2.2 制定团队年度绩效目标计划。根据公司年度经营管理目标,公司与各团队责任人讨论、沟通,将公司目标分解成为各个团队的目标,达成一致后确定团队年度绩效目标,签订年度目标任务责任书,作为团队的年度考核标准和依据。 3.2.3 制定员工年度绩效目标计划。根据团队年度目标任务,团队责任人与员工双向沟通,将团队目标分解成各个员工的目标,达成一致后确定员工年度绩效目标,签订年度岗位协议书,作为员工的年度考核标准和依据。 3.2.4 各团队绩效目标计划按时间分解,落实到人。年度目标任务责任书签订后,由团队制定实施计划,把年度绩效目标分解到季度,作为季度考核的标准和依据。 年度岗位协议书签订后,由员工制定实施计划,把年度岗位绩效目标分解到季度、月度,作为季度、月度考核的标准和依据。 3.3 绩效目标计划实施、辅导及检查 各团队、员工按绩效实施计划开展工作,自我不断总结,查找问题及原因,努力完成绩效目标。绩效实施过程中,公司对团队的绩效目标进展情况进行跟踪、辅导,提供所需的信息和资源,有问题及时沟通、解决,通过例会、专题会、经济活动分析会等定期检查,确保绩效目标的完成。团队责任人及各级主管领导对员工的绩效进展情况进行跟踪、辅导、检查,提供支持和帮助。 3.4 绩效考核 3.4.1 团队的绩效考核。团队绩效考核的周期为季度、半年、年度,内容为年度目标任务责任书中的各项目标任务、实施计划中的分解目标以及绩效指导意见的落实情况。公司根据各项考核内容对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完成难易程度等设定权重,按计划开展考核评价工作。 3.4.2 员工的绩效考核。员工绩效考核的周期为月度、季度、半年、年度。 月度、季度、半年的考核内容为年度岗位协议书中的各项目标任务、实施计划中的分解目标以及绩效指导意见的落实情况。 年度考核的内容除岗位绩效目标外,还应该包括日常行为因素,以了解员工的优势和短板,考核方式采用全面综合考核办法,既有上级主管的考核评价,又有部门内外的横向互评,也有员工自己的总结述职和自评,是对员工本年度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考核。 3.5 绩效反馈 根据考核情况,各级主管领导与团队、员工进行沟通,不仅要告知结果,还要将绩效好、坏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改进意见。团队、员工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对绩效考核结果不满意可以按规定程序申述。 3.6 绩效改进 根据绩效考核反映出的差距不足和日常工作状态,在沟通、指导、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公司与团队达成共识,提出绩效改进计划并实施;团队责任人及相关主管领导与员工达成共识,提出绩效改进计划并实施。 4 将沟通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 沟通是绩效管理不可或缺的要素,缺少了持续有效的沟通,再好的绩效管理体系都不可能获得成功。建立实用有效的企业管理体系,重点要做好以下三面的沟通工作: 4.1 对整个绩效管理过程进行动态跟踪和指导 在整个绩效实施过程中,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要定期就工作进展及结果进行沟通、评判、反馈、指导,在公司内部建立促进绩效提升的有效沟通平台。 4.2 强调双向沟通 在目标制定、实施、评价、反馈和改进的各个环节,不仅明确提出公司的要求和意见,也要重视团队、员工的思路和想法,通过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机制,达成一致,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绩效目标的实现。 4.3 以对员工利益和成长负责的态度开展员工绩效沟通 沟通的出发点要真正兼顾公司和员工利益,不是单纯地代表公司对员工进行核查、质询、评价,而是把他们当成有效资源进行深度发掘和培育,最后达到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目的。 5 注重建立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强调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 要重视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坚持以绩效为导向,建立“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回报与价值创造挂钩”的配套激励约束机制,将绩效考核结果进行使用。对绩效结果好的团队、员工加大激励力度,在工资总额分配、薪酬分配、岗位聘任、创优评先、培训培养方面进行充分考虑;对业绩不佳的团队和工作表现有差距、绩效考核结果低于规定等级的员工也要严格兑现。 6 建立重视绩效、崇尚进步的良好企业氛围 企业氛围是机制政策能够在一个组织内生根发芽、发挥作用的土壤。国内企业从国外引进了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政策,但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水土不服的案例,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营造一种有利于该理念和政策落地的企业氛围,绩效管理体系也是如此,企业想要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就必须在全公司范围内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机制,形成以追求高绩效为导向、“比学赶帮超”、合力同行、合作共赢的良好氛围。 实用管理学论文:论衡水当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发展的实用性研究 摘 要:在当代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我们遇到许多困难,将来同样也会遇到许多的挑战。不同地区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平均水平不同,同一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也不尽相同。衡水当地有衡水老白干酒厂、中铁建集团、邯钢集团衡水薄板分公司、衡水市冀衡化工厂、还有衡水的私营企业项目如:橡胶产业的宝利橡胶,丝网产业、毛皮产业、医疗器械等都是支柱性产业。 关键词: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 中小企业 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衡水市当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许多问题,又通过一些资料总结了这些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缺少规划。 一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中小企业将会缺乏规划,因为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所以企业也就不重视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了。 2、缺乏理性和科学的人才引进的方式和手段,缺乏培训和开发体系。 企业需要在人才市场招人,结果往往使多次到人才市场找到所需的人才,这样费时又费力,招聘成本过高。由于较大的工作量,每个员工在中小型企业本身没有参加再培训的时间和精力,安排培训随意性较大,因此工作人员普遍缺乏提高和学习的机会。没有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系统性,持续的培训机制。 3、缺乏绩效考核机制和快速的信息反馈渠道,缺乏有效的个体激励机制。 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确保工人发挥其作用并是个人工资收入的必要条件,激发个人的努力。一个反馈的原则即绩效考核的原则,即考试主管应与各评估对象的反馈面谈,不但指出了优点和缺点,更重要的是把改进计划落实到书面上。 但许多公司高管一方面缺乏沟通技巧,所以反馈的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该负责人不能持久。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是需要吸引和留住更多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本,但是人力资本是最根本的特点,可以鼓励,但不强制。影响因素不仅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外部因素主要是企业文化的影响。 4、缺乏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发展。 民营企业需要的人才一般都可以在三个方面取得: 培训、留用、和引进。对于民营企业,其相对有限的资源,由于其在就业市场上相对弱势的地位,难以吸引到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培训自然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式,以提高员工的素质,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但员工培训状况不容乐观,如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短缺,训练理念落后。很少有系统的培训。 下面我们以衡水老白干集团为探讨对象。 衡水老白干始建于1946年,是衡水市的支柱企业,其前身是衡水老白干酒厂,由当时政府收购的十八家酒坊组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衡水老白干已成为河北省白酒的骨干企业,并且于2002年成功上市,现如今,衡水老白干拥有员工近4000人,占地2000余亩,每年生产能力达到5.5万吨,年销售收入20多亿元,年利税2.5亿元。衡水老白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衡水老白干得到快速的发展,从年销售1.8个亿的小企业迅速发展到现在年销售收入 20多个亿的省支柱企业,这与衡水老白干的积极革新是分不开的,同时,在衡水老白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其中企业自身的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不高。 近年来,衡水老白干的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也已形成有效的条文,并且已经传达到各地的办事处。但是衡水老白干的现实执行当中却是存在着很大的漏洞,衡水老白干的监察与监督部门的监察力度不够,导致企业的管理制度在各地办事处只能是一纸条文,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各办事处的人员比较懒散,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了解,办事处内缺少一种凝聚力,不能形成有效的战力。这些都将成为企业向前发展的阻碍。这个问题在企业的扩张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这是企业高层管理与下级组织配合的不协调的体现。 二、过分强调人治。 衡水老白干是衡水市的支柱企业,作为衡水市的主要企业,衡水老白干为衡水市解决了很大的社会问题,但是这些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衡水老白干的顺利发展,衡水老白干在用人方面无法做到任人唯贤,而是一种裙带关系,现在,衡水老白干的经理层以上人员无一不是衡水籍,甚至有些人员在企业内无所事事,什么作用都没有,甚至会对公司任务的完成起到不良作用,但是当企业有升迁机会时,这些人会被优先安排到重要职位上,这样的用人制度让很多人在明白了之后依然选择离开。 三、企业策略与市场信息的不平衡。 衡水老白干由于其用人制度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对市场信息的变化不能及时掌握,这就导致了企业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营销策略,营销策略与市场需求不能达到平衡状态。衡水老白干的企业策略与市场信息的不平衡,就导致了消费者对于衡水老白干的消费需求下降,直接影响衡水老白干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美誉度。 可以看出作为衡水当地的代表性企业――衡水老白干集团在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同样出现较大的问题,企业并没有将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重视起来,从而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所以,我们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对策如下: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因此,民营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开展以人为本的工作。拓展人员招聘渠道,将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结合起来,利用网络、报纸和大型招聘会等方式吸引人才。其次,在选拔的过程中应根据岗位的需要设计科学的选拔方法。[1] 第二、企业文化与价值提升的工作人员。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企业的社会形象,企业信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民营企业应该将注重团队精神和激情的工作,并着重塑造领导者的魅力,提高的整体人员的质量。使优秀员工的自身价值得以体现。 第三、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做好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未来劳动力需求预测,内部劳动力供给预测和外部劳动力供给预测。 第四、建立企业的激励机制。 民营企业对员工的激励要注重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结合。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必定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我们管理者必须正面面对,科学的处理。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浅谈“卓越计划”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改革 摘 要:该文分析了目前培养模式下课程的基本情况,提出了基于“卓越计划”的课程改革内容及思路,对培养“卓越计划”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的知识储备及实践能力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卓越计划 水利水电工程 课程改革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创新型国家,我国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1]。 为提高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计划”创立高校与行业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要求学生在企业学习一段时间[2]。本科采用4年学制,推荐“3+1”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进行企业学习和毕业设计。 笔者学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于2013年被列入教育部“卓越计划”培养行列,学生有1年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实践,因此需要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在符合基本教学规律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压缩部分课程的学时学分,让学生能尽快地到实际工程中学习锻炼。现以《水电站建筑物》为例,浅谈在“卓越计划”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改革的问题。 1 课程介绍 《水电站建筑物》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开设于第7学期。教学环节主要由课堂教学(36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课程设计(2周)、实习(2周)四部分组成。该门课程主要介绍水电站输水系统、水电站厂房两大部分设计理论,涉及水电站进水口、渠道隧洞、压力钢管、水击与调保计算、调压室以及厂房布置设计等设计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有关水电站建筑物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方法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打下基础。 考虑到水电站建筑物课程需要大量的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为先导,又为基础课尤其是技术基础课提供应用对象,增加这些课程的活力,将其结合起来,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亦将大大节省学时,解决学时不够的问题。为此,将水电站建筑物课程划为两块,由浅入深穿插在高低年级授课,课堂讲授、课程设计、实验教学、生产实习4个环节交替进行,从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目前的培养方案中,关于水电站的课程有两门,即《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和《水电站建筑物》。《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为专业基础课,开设于第6学期,32学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根据水电站基本资料选择合适的水轮发电机组,确定水轮发电机组参数,进而确定水电站厂房尺寸。《水电站建筑物》为专业核心课程,两门课程各自教学内容完整,教材经多次修编,基本满足了教学的需求。 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仅仅服务于《水电站建筑物》厂房布置设计的内容。《水电站建筑物》厂房的布置设计内容中,需要根据水轮发电机组的参数确定厂房尺寸。前期学习过的《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就是为了确定水轮发电机组参数。由于《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目的单一且明确,单独开设,当学生在第7学期学习《水电站建筑物》厂房布置设计时,水轮发电机组参数确定等内容时已基本忘完了,需要重新花时间来讲解回忆,知识学习过于零散,不便于相关知识的结合运用。为了增强系统性、可用性及实用性,将《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整合到《水电站建筑物》中,将《水电站建筑物》归纳集中为三部分内容:水轮机、水电站输水系统及水电站厂房,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知识的整体性。 2 课程改革内容 (1)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特点,将专业核心课程资源《水力C械及电器设备》和《水电站建筑物》两门课程进行整合,编写新教材。 在强调课程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增加最新工程实例,注重水利专业培养体系的完备性及课程教学知识的系统性。将两学科(或多门相关学科)最新科研成果融进教材,使课程内容具有前瞻性、新颖性;增强这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注重知识的相互渗透,提高课程的综合化和系统化程度。 (2)加强专业导论、水利工程概论等概论课。 《水电站建筑物》课程的一部分内容不需要许多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知识,但可为某些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提供一定的工程背景。其教学方法可与认识实习结合,采用大量的现场教学及课堂讲授中穿插投影、幻灯、录像等多媒体方式授课,把水电站建筑物的概貌形象生动地授给学生,提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这部分内容可划进土木工程概论课及专业导论课,在低年级进行。因此,加强土木工程概论课及认识实习是水电站建筑物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 (3)提高水电站建筑物基本理论的授课水平。 由于将水电站建筑物课程中大量的关于“分类”“特点”“优缺点”之类泛泛叙述剔除,移入专业导论课,变为低年级的生动活泼的现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使水电站建筑物课程的理论分量增加,平淡叙述减少。同时,删除过时的和繁琐的内容,腾出学时系统讲授水电站输水系统、水电站厂房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力求讲深讲透,使本课程的授课水平得以提高。 (4)形成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大纲、教学周历等基础性教学资料,对课程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按照“理论够用、强化实践、综合提高、全面发展”的教学思路,以改革考试内容、考核形式和考核评价体系为核心,探索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即在以往考虑实验成绩、考勤、作业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比重,增加综合性课外训练、分知识单元阶段性考核及平时课堂讨论等考核形式,形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考核模式。 3 课程改革思路 (1)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在沿用主流的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工程意识,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可以在讲授完一个章节后,给学生布置综合性的大作业,培养自学能力;或者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对比总结不同建筑物之间的差别与联系,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2)采用高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通过收集、制作动画、图片、录像等资料,使抽象、复杂的建筑物结构、工作原理等内容形象化,进一步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 (3)建立课程网站。 将教学大纲、教学周历、多媒体课件、课后练习共享在网站上,便于学生课后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同时,可以在网站上设立互动渠道,通过网络答疑等措施,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4)实践教学改革。 《水电站建筑物》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工程实践,实践教学的新鲜感、生动感是多媒体教学所不能代替的。针对目前该课程实践教学效果不良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3种措施改进。 ①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每年安排1~2名教师利用暑假等空余时间到设计院、施工单位进行锻炼,丰富、补充自身的实践经验,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也可以不定期邀请设计院、企业等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家到学校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进一步加深理解所学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②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学校每年给实验室拨发的年度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购置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加强实验教学硬件环境,增加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可操作实验设备及实验项目,从而提高实践教W的质量。 ③增加经费,巩固和加强认识实习及课程实习。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建立稳定的现场教学点和生产实习基地,加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低年级的认识实习以及《水电站建筑物》课程实习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4 结语 在现有“卓越计划”培养目标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改革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先导,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善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水利水电专业女生求职技巧 摘要: 本文从水利水电专业女生求职难这一现实问题出发,分析了水利水电专业女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求职的建议,对水利水电专业女生求职有一定的参考和启发作用。 关键词: 水利水电专业;女生;求职 0引言 在今天求职择业上,女生比男生面临更多的困难,尤其是水利水电专业的女生,事实上,女大学毕业生择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难!找份好工作真难!许多女生求职时常常这样抱怨,男女待遇之别、脸蛋与学历、家庭与工作,这些隐形的羁绊让女大学生一路辛苦地走在求职路上。水利水电专业女大学生如何正视社会现实,正确分析自身优势及不足,主动迎接挑战,以赢得择业的成功呢?对此本人谈点看法。 1水利水电专业女大学生择业难的原因 水利水电专业女大学生择业难的问题既有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从社会历史原因分析,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男尊女卑”等传统思维仍有一定影响,一些水利用人单位片面地认为“女子不如男”,将女大学生拒之门外;二是水利单位流动性大,工作环境差,且经常要出差,且水利工程大都有在偏远山区,女生的确不太适合。用人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在挑选毕业生时要求毕业生不仅要素质高,而且还要尽可能地为本单位创造效益。而女职工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结婚、抚养孩子和照顾家庭,其生育期间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主要由所在单位负担,导致许多单位不愿接收女生;三是现行的大学毕业生择业政策和市场运行机制缺乏保护女大学生择业权利的具体措施。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男女平等,赋予女性和男性同等的权利、义务和地位,这其中包括升学、择业和工作的权利。但是随着择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择业逐步变成了一种市场行为,用人单位有了很大的自主权,而保护女大学生择业的具体措施和法规又尚未建立健全,因此,水利水电专业女大学生择业难的问题,将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存在。 从水利水电专业女大学毕业生自身情况分析,也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心理因素。不少女大学生存在诸如自卑、依赖等消极心理,缺乏自主自立能力和竞争意识;②择业观因素。一些水电专业女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只向往大城市、大企业,追求高薪水、高待遇,不喜欢水利水电专业,更不愿到水利基层、到需要水利人才的地方去建功立业;③自身素质因素。部分女生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而是把时间和精力过多地用在衣着打扮,恋爱闲聊上,怕苦怕累,在择业时,往往因自身专业素质不高、能力不足而缺乏竞争力。 2水利水电专业女大学生的优势 据我的调查,水利水电专业女生偏少,且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生活朴素,能吃苦是她们的最大优点。女大学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2.1 思维能力的优势女性形象思维明显高于男性,思考问题也普遍具有细致、周全的优势。女性的记忆力强,贮存的大量信息易激发她们思维中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女性在担任水电工程设计、制定工作计划、构思规划方案等方面,往往使人感到优美、典雅、直观新颖。 2.2 语言能力的优势女性的音质悦耳,音调柔和,总体上女性运用语言的能力强于男性,并有较好的语感和外语接受能力。因此,从事水电专业翻译、编辑、文秘、公关以及教育工作正是女性发挥特长的好选择。 2.3 忍耐能力的优势忍耐力强使得女性在相对水电施工环境下仍能孜孜不倦地长期工作。女性的忍耐力还表现在当工作、事业面临紧急、不可预料的情况时,有时甚至比男性更坚强、冷静。 2.4 交际能力的优势女性普遍具有态度温柔和蔼、感情丰富且善于体谅别人的处境和困难的优势,在社交场合或工作协作中能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更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因此,女性从事水电工程项目联系、签订合同等工作有较大的优势。 2.5 管理能力的优势受过良好的水电专业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个人修养好,善于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并认真分析、采纳,同时女性温和、谦逊的品格使她们易于与人共事,友好相处。加之人际交往方面的特长,更能够在水利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利作用更加突出,社会上对“水”的认识和“水利”意识得到加强,女生择业时,很多单位都可以考虑,如水务部门、自来水公司、农业、气象部门、国土部门等等。还可以选择铁路桥梁,结构,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相关单位,水利水电专业学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CAD绘图等等和其他相关专业都是一样的,我们大多数人头脑中都想着毕业后一定就离不开水利专业的,其实不然,很多基础设施相关的土建行业我们是都可以选择的,而且很可能比水利行业前景和待遇要好!女生不要以为只有男生才适合。其实只要有真才实学,女生也一定表现得很优秀,一样可以成为工程师,总工程师。 3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大学生的就业前景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大学生的就业前景究竟如何呢?特别是女生的就业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总体看来,水利水电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这么几个去向: 3.1 设计单位市县水电设计院。由于近几年水电开发高潮,这些单位,设计任务较多,待遇不错,但工作辛苦。 3.2 业主单位譬如省水电总公司、水务局、水电厅局、中南水电院、三峡开发总公司、各流域水电开发公司等。这些单位的待遇相对较好,工作轻松,但是同样是在工程现场或者是在水电站,远离城市的。 3.3 监理单位由于水电项目的特殊性,国家强制规定必须要有监理。监理单位的人也是常年呆在工地,但是工作相对施工单位较轻松。 3.4 施工单位各水电工程局等施工单位也是大部分水利水电专业毕业生去的单位。这种单位工作辛苦,待遇较低,但是由于是处在水电建设的第一线,接触到很多工程实践,所以很容易积累大量经验,而且这些具有大量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正是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所需求的,上面几种类型的单位就是水利水电专业毕业生的主要选择,但是由于大学扩招,大学生过剩,一般来说本科生想要到业主、设计单位是比较困难的,监理、施工单位是主要选择。 4几点求职建议 对水利专业女大学生来说,择业更比男生难,的确是一个现实问题,要突破难关获得成功,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4.1 四年精心打造自卑是女生走向成功的大敌,没有应有的自信,就不可能有竞争的勇气,从而失去择业竞争的主动权。应该看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水利水电专业女生的择业领域会更加宽广,关键是女大学生自己应树立起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抓住大学四年宝贵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 既要有专业知识上的提高,又要有为人处事知识的储备,语言沟通、制图、写作能力也要有目的的练习,在毕业之前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还尽量考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资格证。如监理、CAD制图,预算等与专业相关的证件。我对毕业生的要求是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副好图(CAD工程制图),讲得一口好话(善与别人沟通);水电专业的女生能歌善舞,能言善辩,更是不可少的素质。 4.2 塑造良好形象四年的大学生活,女生更应注重自己的形象培养,工科的女生一般比较朴素,不太注重打扮,既是优点也是不足。在职场上,我们看到一些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手拿着应聘材料前来应聘,给人的感觉有些不好意思,特别是当递上应聘材料,面对招聘人的提问时,更是一问脸就红,回答问题时连抬眼看人都不敢。试想,如此“羞答答”的表现能给招聘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吗?在求职面试过程中,每个毕业生都不能忽视仪表和举止,而女大学生在应聘中的外在表现更为重要,而其总的原则是热情、大方、端庄、优雅,体现形象美、涵养深。要注重仪表,选择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内部气质相符合的衣着打扮;要表现出良好的风度,落落大方,表现自然;要谈吐得当,充分发挥语言表达上的优势,女生要敢于和“陌生人”说话。总之,一切行动都应体现出内在的修养和自我的个性,给人留下美好的形象。 4.3 准备好一份精美简历个人求职简历是求职的敲门砖。对用人单位而言,个人简历材料意味着对求职者的筛选,所以,一份好的个人简历应该是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是推销自己的广告。因此,必须精心策划和写作,以期引起对方注意,从而做出积极的评价,产生再次见面的欲望,引出下一个求职的关键环节:面试。如何写?重在精、简,你的专业课成绩,你的英语是否过四级或六级,你的优点有哪些?你适合于做哪些水电工程方面的工作,假话空话不应有,要具体,实实在在,自己的不足也要实事求是写清楚。简历内容一定要真实客观,不掺水分。绝不要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而虚构自己的经历和才华。如果用人单位认为你在说假话,对你的人品产生怀疑的话,那么他肯定不会录用一个在 “德”上有疵点的人。女生更应突出自己的性别特点和优势,千万不要写得让对方觉得你是男生。 4.4 如何发求职电子邮件在充满求职竞争的今天,靠关系、走捷径,对自己的成才、择业都是极为不利的,女大学生只有摆脱依赖心理,牢固树立自主、自立意识,才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才会让用人单位更信任你并录用你。有些女生毕业之际外出寻找工作,既不经济,也不可靠,盲目性很大,其实发电子邮件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许多同学喜欢在人事网上寻找大型水利单位招聘信息,然后将求职信发过去,殊不知,这样求职效果并不好,因为这样的信息,浏览量大,对个体求职价值就不大了。即使得到了工作,待遇可能也并不好。因为一般大单位招的人多才会信息,有些小的水利行业的单位,如县水利局、设计院,水电职业学院,由于招的人少,可能只要一个或两个水电专业的毕业生,也许根本就不会在网上招聘信息,如果你上其单位网站主动给人事部门发一封求职信过去,也许那个工作就是你的了!我总是建议毕业生往一些不同省市地区及县级水利部门或其它与水电专业相关部门(如自来水公司、市政排水处等)多发求职信,尽管可能会石沉大海,但机会总还是有的,并且自已主动和用人单位联系,从中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不难。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浅谈水利水电专业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覆盖土木工程专业下属的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方向。同时,也是我院水利水电专业必开的专业基础课。本文针对土力学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强化实践性教学在土力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土力学;课程改革;实践能力;实践教学 1土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土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本门课程主要讲述土的形成和分类方法,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土的物理指标含义与换算,土体渗流理论,土的压缩固结理论和强度理论;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土体渗流计算与分析、地基应力计算与沉降计算、地基承载力计算、土压力计算和进行土坡稳定分析;掌握常规的土工试验技能和确定计算参数的方法,达到能自由运用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中与土体有关的稳定、变形和渗流等工程问题,最终要求学生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1.2 传统土力学教学目标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课程教学目标十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则稍显薄弱,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土力学教学仍然以课堂为主,教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土力学理论教学方面,而轻视或忽视了与实际工程的联系与教学。由于学生很少接触岩土工程实践,对与专业有关的工程实践内容比较陌生,所以他们感到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非常抽象。教学计划中开设的试验课时又相对比较少,有的学期甚至没有开设试验课,这样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内容严重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 2土力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2.1 教育理念的转变在专业课教学中我总发现有些学生认为在大学所学到的东西并不一定就能够直接用于工作中,因为大学的学习不只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再三提醒学生:“在大学,学习知识是一方面,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更重要”。在讲课中我一般都按照“教、学、做”这条线进行讲授,学生的思维将能够从听课中一次次得到锻炼和加强。学生在大学里既有较宽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走出校门,无论参加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性大还是小,都能很快胜任。 2.2 教学方式的改革土力学课程知识点多、重要公式多、复杂例题多、图形图表多,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由于板书速度慢,很多重要的内容、复杂公式的推导、例题的讲解都很不方便,课时少、内容多、内容复杂与以板书为主的课堂教学手段表现力差使土力学教学面临尴尬。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可以使用声音、视频等特点,表现力丰富。对于加大教学信息,解决教学难点、重点十分适宜。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把大量的文字、图形等信息的输入工作从课堂上写板书移到了课前,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土力学教学中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在土力学课件制作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在教学中将工程图片、施工过程、土力学模型、模拟实验等用动画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课堂讲解需要的插图、繁杂公式的具体推导过程等可以用多媒体课件一步步展现出来,这样课堂上就不用再写,直接演示讲解即可,可以增强趣味性和形象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可节省大量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但我们同时强调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应该有选择性地去利用,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宜用多媒体教学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方法。 2.3 教学内容的改革更新现有教学内容也是更新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土力学这门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教学内容主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教材,为了增强土力学教学的时代性,力求教材版本新、质量高,我院学生现在使用的教材是高职高专水利水电类专业规划教材,是我院教师针对土力学课程改革编写的教材,教材将工程案例、土力学基本理论、土工试验、土工技术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充分体现本学科的实用性。每一章内容相对自成体系,与其相关的理论、试验到土工实践的知识可以独立完成一项土工任务。同时,各章节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共同形成完整的土力学知识框架,使知识内容系统化。教师在教学中力求结合教材从土工实用技术返塑理论支撑点,从土工理论、土工实验、土工设计和施工技术三方面入手讲解,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这个领域的兴趣。 土力学是一门与工程实践结合较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应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要求,在努力抓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一是组织学生在学校土力学实验室开展“土的含水率试验、液塑限实验、渗透实验、压缩实验、直接剪切实验和三轴实验”等室内实验,实验中做到每人必须动手操作,边做实验边讲解基本原理;二是组织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和工程设计项目,并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讲解设计和施工的技术要点,让学生熟悉图纸,以便对实际工程有较好的感性认识,同时,注重结合书本知识促进相互的理解;三是组织学生到生产设计单位以及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和毕业实习,我院曾组织水利水电专业学生参与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施工,学生在第五学期去企业顶岗实习,实习过程中请企业里有经验的工程师“传”、“帮”、“带”,提高了学生现场工程技术水平,然后让学生独立负责现场技术问题,并在现场工程师和教师指导下对新技术新问题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增强了理解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而言之,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专业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学生自身能力等各个方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加强与科研生产设计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加强土力学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的提高,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我院水利水电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浅谈高职学院水利水电专业土力学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工程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十二五规划又将水利事业放在了国计民生的重要位置,所以说水利水电工程事业又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然而,随之而来的将是水利人才的紧缺现象,抓好人才的培养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试图就土力学教学改革作一较为全面的阐述。 研究土力学教学改革,首先要研究土力学理论与专业课教学的关系,土力学课程的教学要根据学科特点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根据高职院校土力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从土力学的特点、土力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方面探讨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土力学是一门涉及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市政工程等多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是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水利水电枢纽建筑和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工程、岩土环境治理、工程管理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土力学课程特点是理论多与解决实际问题有关,具有理论繁多、应用具体、实践性强、内容的连贯性相对较差、应用公式多、推导公式的假设条件多等。土力学.研究对象复杂,土是长期自然风化的产物,具有不均匀性、多相性,其物理力学性质不确定性大;土工实验所占比重较大。由于土的过程性质千差万别,必须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实验测试土的各项物理性质指标和力学指标。土力学理论是随着工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工程应用性强;因此,土力学有很多半经验、半理论的知识内容,理论知识与实际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职土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基本概念,弱化公式推理、注重工程应用。教师如何把握高职土力学课程的特点,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高质量的完成土力学的教学任务,这对高职院校土力学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实践的课题。 针对土力学的特点,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特点,需要将课程内容按照土工技术的要求进行优化整合,使其符合高职教学的特点,是教师教好这门课的前提。首先要为学生选用或自编优秀教材,并配备各种教辅资料(包括工程实例、工程录像、工程图片以及教辅课件等等)、习题以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定有效的文献资料等。其次教师必须吃透教材,能够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教师要参阅大量的参考资料,掌握教材的实质,弄清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来龙去脉,做到融会贯通,讲课中先提出问题,后给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思维方法,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然后引导其转入工程应用。高职院校教学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教师本身就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传统的教育方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保证学习效果。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要尊重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启发式教学首先体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的整体设计上。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握内容的脉络,突出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站在学生的角度自问自答,课堂自始至终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在讲清课程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思考寻找答案。同时,注意各章节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掌握要点。再通过基本原理的工程应用或工程实例,引导、启发学生向更深层次、更宽范围思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将实物模型和挂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能够加强学生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并且使课程教学的组织、设计多样化,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如:将收集整理的工程图片、资料加入到所讲的理论知识中,将枯燥的理论转换为直观形象的图片,也可把一些实验制作成录像。会大大方便教师教学,也可供学生反复学习。 随着校园网络的发展普及,学生可以在不同时间地点触及到网上的信息资源。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课件、难点剖析、实例讲解、专题讲座等各种资料制作成播放软件,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复习,随时解决学习中的难题。除利用教材后的练习外,还要增加土力学单元测试题。练习的题型多种多样,同一个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提出,做到举一反三。学生的基础不一,理解能力参差不齐。为了让每个学生跟上课程进度,可对其进行强化练习,这将有助于保证整体教学质量。营造开放实验室,加强实验教学,学院要建设完善的实验室,试验仪器设备配比情况符合本校学生的需求。将固定时间、固定实验的这种实验上课模式调整为开放的、自由的上课模式,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营造开放的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修课时间及自身的学习情况自愿组合并选择实验项目,然后与实验室老师约定实验时间。这种模式学生既可重复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实验,也可拓展教学大纲以外的实验项目。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协助他们进行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设计,并对实验操作加以辅导,对实验成果进行整理,并且在试验结束后,针对报告中的试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教学,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师是否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是高职土力学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专业技术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各个方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针对土力学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灵活应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能力;加强土力学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的创新意识。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浅谈关于高职学院水利水电专业《土力学》学科理论知识的教学问题 摘要:土力学是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重要技术基础课,关于土力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说法繁多,莫衷一是,通过对土力学教学改革课题研究与实践,认为如何有效地处理好土力学学科理论学习内容和方式是课改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处理好技术技能点、理论知识点、技能操作点之间的关系,对课改成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土力学;理论;教学 土力学学科是水利水电专业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采取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将结合的方式,主要教学思路还是基于学科体系的发展脉络,而与水利水电专业实务技术还有相当的距离,学生结业后还不能直接将其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生产实践中,目前倡导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正好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土力学的教学方式将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而有所改变,下面就从工作导向教学角度谈一下高职学院水利水电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土力学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问题。 工作导向教学的要求是理论知识的学习都要以实际工作需要而定,所学到的知识应该是综合全面而适用的,一般按照适度够用的原则,将理论知识与实用技术将融合,充分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意义,就土力学学科来说,在生产实践中与其密切相关的技术领域主要是土工技术方面,涉及到工程地基基础、基坑开挖等工程构件的设计和施工等,所以,土力学教学应该将土力学理论知识与土工技术密切相关,学生应该通过土力学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够运用学过的书本知识去解决实际土工问题,具有工程实践的操作能力。我们在高职学院土力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中,本着这样的观点,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有效的解决了土力学学科理论知识的教学问题。 首先,从土工技术体系角度进行分析,将土工技术细化分解并且提炼技能知识点。土工技术自成体系,是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按照土工施工技术特点,可分成土的鉴别和命名技术、防渗技术、防冻技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基坑开挖技术、挡土工程技术、加固技术、填筑技术、灌浆技术等等,土的命名技术是基本的技术,只有先对土的性质和特性有所了解,才能更好的掌握土的用途,其包含的土力学原理主要是依据土的颗粒组成、结构和性质,具体方法主要是通过实验鉴定,所以要先介绍土的物理性质及其控制指标,以及土的性质指标参数的测定方法,而后再进一步学习土的工程分类、命名及鉴别技术;水利水电工程离不开水,防渗技术就显尤为重要,主要解决土的渗透破坏问题,解决土工建筑的安全问题,主要包含的土力学原理就是达西定律等原理,所以教材中以介绍土的渗透原理为切入点,同时着重介绍土渗透指标及参数测定实验,防渗技术中还同时包括土工材料技术、灌浆技术等,而这些内容与土力学原理关系较远,所以在土力学课教材处理上只是粗浅介绍,而在施工课中再做重点研究。防冻技术是专门针对北方地区而设立的一项专门技术,水利水电防冻技术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各科知识综合力强的技术,目前我国对冻土的研究水平相对还比较高的,尤其是青藏铁路的修建,在冻土领域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在土力学课堂上要结合气象、气候、地质等相关科目内容和相关科研院所成果对防冻技术做进一步阐释。第二,按照技能知识点为核心进行组织教学。技能知识点是连接土力学学科理论与实用技术的纽带,比如说土的渗透一章,就要按照以上提炼出的知识点,从土的渗透原理入手,揭示达西定律,突出几个关键渗透指标如渗透系数、临界水力坡降、渗透力等等参数的物理意义及确定方法,明确其在工程技术中的指导意义,从中可见,以技能知识点为核心展开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效果,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第三,按照技能操作点组织实训,吃透知识点。单纯的课堂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教育的需求,纯粹的理论知识又显抽象难懂,尤其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犹如天书,但学生多数动手能力还可以,所以说以必要的操作实训手段是可行的,我们的做法是找准技能操作点,还拿土的渗透来说,结合配合理论教学,先做土渗透指标测定实验,比如渗透系数的测定实验,组织学生在实验室操作,测出某土样的渗透系数值,在做实验过程中,使学生深化理解土渗透系数的物理意义;在介绍土工防渗技术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组织学生参观和现场操作演示等,比如在铺设土工膜、铺粘土、安装止水等教学项目情景过程中,使学生深化理解土渗透原理的指导意义。通过技能操作点深化理论,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最后,按照技术流程将土工技术与土力学知识全方位内化。还拿土防渗技术为例,其技术流程为根据基面情况选择防渗材料、铺设安装、衔接收尾等工序组成,所以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后,应该在工程现场按照技术流程顺序完成一项土工项目的防渗设计和施工过程,在实际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掌握土工防渗技术,在掌握技术过程中更加深入理解土工原理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通过所学到的土工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有效融合,可以使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去学会学习和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去做实务运作,从而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 以上是笔者通过一年时间的努力,通过科研课题研究得出的粗浅认识,难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能够与广大教育同行共同切磋探讨。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非英语国家留学生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要: 以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留学生专业课程英语教学实践为背景,通过调查和分析非英语国家留学生的学习现状,探讨了母语非英语的留学生专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了教学内容,并对常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进。安哥拉班和厄瓜多尔班的教学实践表明,所做的教学调整切实有效,可供其他院校在非英语国家留学生类似专业课教学实践中借鉴。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非英语国家;留学生;专业课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的热点之一。中国是水利大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力发电工程和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以三峡、锦屏、南水北调等为代表的一批巨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成和运营,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勘探、设计、施工技术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1]。 水利水电国际化市场也随着国内的水电建设高潮退去而向外拓展,走向世界。目前,中国的水利水电建设技术输出主要面向东南亚、非洲和南美等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水电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但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落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人才匮乏,需求旺盛,在进入当地的中国施工企业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中国来交流学习,特别是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的一些母语非英语国家[2]。因此,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母语非英语国家留学生专业课教学的思考与总结,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形象均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大学作为百年名校,早已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发展定位。2000年12月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水力发电工程系、水利工程系、水资源与河流工程系及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整合组成。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现已成为综合实力突出、享誉国内外的水利水电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目前,整个水利行业高等教育国际化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培养母语非英语国家留学生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安哥拉留学生是由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委托武汉大学培养的60名留学生,由武汉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和水利水电学院联合培养。分为2009级和2010级两个年级,土木工程和电气工程两个专业。厄瓜多尔留学生班是2013年1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与水利水电学院联合举办的厄瓜多尔共和国流域和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培训班,对来自厄瓜多尔的30多名工程师进行相关专业培训,内容涵盖水文水资源规划、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等内容。 笔者从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施工课程教学多年,近5年来先后承担了两届安哥拉班、一届厄瓜多尔班和国内学有余力的学生组成的全英文班的水电和土木工程施工专业课教学,现将教学实践中的想法和认识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一、非英语国家留学生教育现状 (一)存在语言障碍,学生背景千差万别 目前,对学历留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普遍采用“趋同管理”的理念,即学历留学生进入各自院系,按照中国学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培养[3]。虽然在相关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双语教学(英语和汉语),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来自母语非英语国家的留学生,英语水平一般有限。来华前无汉语基础或没有接受过正规汉语教育的留学生在入系开始专业学习之前,一般进行了为期一年左右的汉语预备学习(如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招收的安哥拉留学生),目的是使留学生具备能听懂用汉语讲授的专业课、看懂相关书籍,能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理工科专业课程,尤其是土木、水利类专业,专业性强,专业术语多,表达方式也较日常汉语晦涩难懂。很多学历留学生对以汉语为教学语言的专业课学习的困难程度估计不足,在预备学习阶段,很多学生只满足于日常生活的简单交流,却没有进行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汉语知识的预备学习。由于对困难估计不足,很多学生没有充分利用好一年的预备学习时间,导致在专业课的学习中遇到诸多困难[3-7]。 部分留学生自身素质较高,学习主动,能够用英文进行学习、交流和生活[1]。但多数留学生属于被动学习,英语水平不高(汉语水平也有限),上课基本听不懂,因此出现迟到、旷课行为,自暴自弃、随波逐流,导致跟不上教学进度,形成恶性循环。 (二)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差异很大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是留学生融入整个教学环节的一个障碍。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背景、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也存在差异,学习目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更是千差万别。2013-2014学年,笔者同时承担了学院开办的安哥拉留学生班和厄瓜多尔留学生班的专业课教学工作,对此体会颇深。留学生往往表现为课堂思维活跃,在行为方式上比较开放随意,经常在授课过程中提问,打断教师的教学思路,课堂气氛热烈,甚至混乱。留学生在学习的行为方式上比较随意,如果对所听课程没有兴趣,缺课现象很常见,或者对教师授课不满意,会随时离开教室,这是令国内教师比较尴尬的情形。按照西方大多数国家大多数人的思维,课堂表现随意热烈并不意味着对教师的不尊重[4],而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小心翼翼,不敢随意对教师发问,这种尊重在留学生看来只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交头接耳、吃东西,甚至传纸条等,在西方留学生看来则是有违社会公德的现象。 (三)缺乏合适的教材 全英语教学模式是国际高等教育的潮流,母语非英语国家留学生一般具备用英语进行日常沟通的能力,而汉语基础一般比较差,尽管有的学生接受了半年或一年的汉语培训,具有一定的日常汉语交流能力,但远不能达到专业学习的要求。因此,选择了全英文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和依据,适宜的英文教材是进行高质量全英语教学的重要基础。一本好的全英文或双语教材不仅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流畅自如,也使学生的预习、学习、复习有了基本依托[4]。目前,国内尚没有统一的全英文教学的《水利工程施工》教材,现有的教材、大纲等都是汉语版,没有对应的英语教学材料。从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找到的一些资料过于零散、不成体系,代表性不够。另外,留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文化背景与中国学生差异很大,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很不一样,这些根据中国学生特点编写的教材和大纲,其体系和重难点选择上不适应外国留学生,再加上语言障碍,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此,急需针对非英语国家留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重新编写教材。 (四)缺少合格师资 对母语非英语的留学生,英语成为学生教学中师生交流的唯一工具,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留学生授课的教师除了具有本学科的知识、技能外,还需要具备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及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8]。 由于中国英语教学长期处于应试模式,一些教师在这种教育下成为所谓的“哑巴英语”者,即英文阅读、写作游刃有余,但是听说能力较弱[4]。加之非英语国家留学生英语发音并不标准,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在与这些非英语国家留学生的交流中,中国教师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教师必须具有充分的语言水准,能够比较流利地进行日常的口语与专业术语表达,可以流利运用英语授课,甚至可以按照英语思维习惯理解问题。 此外,教师还应对留学生的母语的简单词汇有所了解,课堂上适当穿插,活跃气氛,使学生有亲切,拉近彼此的距离。教师还应对留学生的表达习惯和他们国家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二、教学内容规划 (一)课堂内容宜精不宜多 受语言障碍的限制,留学生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的速度远远慢于中国学生,如果教师保持原有的教学速度,会导致教学“有数量没质量”。留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也与中国学生不一样,中国学生习惯于被动,将教师所授的内容牢记于心,最后所学大而全。虽然中国学生在应用和主动思考上稍显不足,但随着理解的深入和实践的积累,则可融会贯通;而留学生则喜欢挑战权威、提出质疑,喜欢在讨论中深入学习某个知识点,学的少而精,所以面对非英语国家留学生,教学内容宜精不宜多,应重点突出,选择专业课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 此外,授课内容也应根据不同国家或背景的留学生有所侧重和调整。如对安哥拉留学生,他们的母语是葡萄牙语,来到中国后仅进行了一年的汉语培训,日常交流尚存在较大问题,在汉语环境中学习的困难更是可想而知。对安哥拉班的学生,笔者在教学时,针对他们汉语和英语词汇量均有限的特点,课前将部分专业词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列出,上课时先解释词汇,再开始常规教学。而对厄瓜多尔留学生,虽然他们的母语为西班牙语,但英语在其国内也较为流行,且厄瓜多尔班的学生大多为工程师,有的在国内已经从事相关工作数年,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且英语水平大大优于安哥拉留学生,因此,这些学生的专业课可以讲得稍微深入。 (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留学生在来华之前的学习背景、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为了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教师需要介绍专业大背景,使他们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水电工程专业的留学生大多以工程师为培养方向,应该重点学习与应用相关的知识点,所以对于每门课程,教师应花较多的精力介绍专业背景知识,便于不同文化背景和专业背景的人理解。小处着手,即讲课的内容应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牢牢把握核心知识点。 (三)注重工程实例教学 合理选择工程实例,以工程实例为基础开展重要知识点的教学。例如,现有的《水利工程施工(第五版)》教材以中国广西红水河上龙滩水电站工程为例讲解大型地下厂房的开挖。按教材的编排,是先讲完本节的所有内容,再讲工程实例,以便让学生融会贯通。在留学生班教学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背景,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先抛出工程实例,提出相关问题,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解决问题。此方法在拆开讲解各种规模隧洞的施工方法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结合安哥拉或厄瓜多尔的工程实例介绍和讲解,或者选择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工程为背景,是减少语言障碍,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留学生们来华之前就对这些工程有过一定了解,甚至到实地参观过。这样在教学中就有了师生双方都熟知的主体,大大降低想象的难度,提高教学速度和质量。 三、教学方式改革 由于留学生群体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必须要结合留学生自身的特点,发展和创新现有的教学方式[6]。 (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是目前国内外普遍应用的教学工具,它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4]。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中英文课件,使用中英文双语教学;课件尽量减少文字,多配插图和动画,如果有视频教学材料,效果尤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编写适合双语教学的教材,以供留学生预习、复习使用。 购买制作教学模型,尤其是一些特种、专业设备或建筑,如水工混凝土拌合系统、大型岩石铣挖机、大坝混凝土浇筑缆机、门机及塔机等。 (二)组织课堂讨论,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 组织课堂讨论,避免填鸭式教学。相对于中国学生,留学生思维敏捷、善于思考、表现欲较强。上课时,他们喜欢与老师互动交流,及时反馈自己的想法、困惑、感兴趣的问题等[5]。由于留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思维积极活跃,教师要因势利导,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式,鼓励留学生踊跃发言,积极与授课教师沟通,实现教与学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7]。 留学生教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量体裁衣,根据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目前,国际上甚为流行基于解决问题作为基础的学习方式(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设计一系列问题,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9]。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将“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中获取知识”的主动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其获得大量应用知识的机会。 笔者在安哥拉班及厄瓜多尔班教学过程中,尝试使用了该方法,组织了多次重点内容交流讨论会。对核心内容,请每个学生制作图文并茂的PPT,通过演讲与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同时,通过PPT的制作,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活学活用。通过学生的演讲,教师也理解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这对改善日后的教学大有裨益。 (三)组织实践参观,增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实践是水电工程专业学习中的重要一环,是理论联系实际,理性认识结合感性认识,从而加深知识理解的重要步骤。由于语言、教材等多种因素影响,留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及中国学生,这时实践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应当更多地组织留学生参观实验设备和实际工程,在不涉密的前提下,通过实践环节来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 四、结语 留学生教育是一个学校发展壮大、日益国际化的具体体现,其数量的逐年增长也是中国在世界舞台影响力的体现。虽然目前中国的留学生教育存在缺少高水平留学生教学师资团队、缺乏合适的教材、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合理等问题,尤其是非英语国家留学生,还存在较大语言障碍,但是留学生规模越来越大的趋势不会改变。 因此,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顺应专业发展的趋势,结合陆续开设的安哥拉、厄瓜多尔等留学生班,一方面加大安排教师出国访学进修的力度,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启动了有针对性的教材编写工作,改革了教学方式,有效保证了留学生的教育质量,为加快中国大学教育的国家化进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摘 要:水利水电工程在我国农业和工业以及生活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当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也逐渐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在实际的建设中对施工企业而言,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关系到了建设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本文主要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设置的必要性,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设置必要性;人才素质要求 在很多高等院校尤其是理科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都有水利水电工程的造价管理专业,它要求对学生相关专业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培养该专业学生的预算和编算的能力,还要完成相应的施工分析,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其在学校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充分的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在自己的工作当中。 1 水利水电造价管理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 按照教育部的相关标准和要求,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是水利专业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在教育部所设置的水利水电工程在家管理和工程造价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是在很多高等院校中,很少有学校设置这个专业,主要是在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培养目标要更加的明确,而且专业性也更强,在就业时也会涉及到水利的相关工作,而且在实际的工作中会涉及到很多的内容,这些工作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都非常高,就业面明显没有工程造价专业的就业面广,所以很多院校也只开设了工程造价专业,而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学校开设了该专业,其他的高等院校都没有开设本专业。 2 设置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必要性 我国的水利部门和教育部门在近几年的工作中制定了水利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意见,转让个文件中明确的规定了水利专业培养人才的相关要求,初步的计划是到来年,我国的水利专业毕业生能够到达15万人,在这15万人中很多人都是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但是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从事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人员是学习建筑或者是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学生经过转岗考核上来的一批专业性人员,但是毕竟是转岗,这些人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憾,这些人员中很多人都没有在上岗之前非常系统的学习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建筑工程主抓的是建筑,电力工程主抓的是电力,但是在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中主要是水利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在这些人员上岗之前只是学习了一些比较基础和浅显的知识,在水利知识上还没有深度和广度,专业性也要差很多,所以,高等院校一定要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的重视,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人才的专业性,普及和开展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就能够很好的解决相关人员在这方面的欠缺,从而也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与进步。 这个专业中要涉及的知识包含了很多层面,对造价的控制也相对比较复杂,在造价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对价格机制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也能够更好的提高造价管理的质量,从而使得工程的投资方能够有较高的经济收益,所以这就需要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价格机制,在管理的过程中还容易出现管理不规范、管理成本预算部准确的现象,这也对我国的造价管理工作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从而也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而且在成本管理中它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如果在一些方面出现了问题也没有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实际的工作中影响工作的效果,所以为了培养更具专业性的人员,高等院校开设这一专业是十分必要的。 这些学校现在只开设了工程造价专业,该专业同时培养建筑工程造价、水利水电工程造价、市政工程造价多个方向,学生所学的课程多,但是每个专业造价方向又学得不够精,不能从基础到专业非常系统的进行学习,开设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之后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的专业人才可以在本专业培养,建筑工程造价在工程造价专业培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对造价专业的人才需求。因此我院设置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可以完善我院的专业设置,突出学院的水利特色,避免工程造价专业同时为水利和民建两个方向培养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培养出的学生专业面广而不精,毕业就业遇到水利类单位和建筑工程类单位都觉得培养深度不够的尴尬局面,使每个专业更有特色,同时完善水利类专业,突出水利特色,更好地服务水利事业发展。 3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人才素质培养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需要水利工程管理的综合素质,不仅懂得水利工程造价管理的知识,还需要懂得水利工程施工与组织、水工建筑物、水工建筑材料的综合素质。因此传统的工程造价专业是无法提供这些水利工程的综合素质的,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可以根据新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从而确定有别于传统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培养出适应现代水利发展的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的综合素质人才。 水利水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基于高职高专以及本科水利传统院校的特点,寻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资源来建设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建构具有校本特质的比较稳定的水利文化、学科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德育体系。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要紧跟新时代脚步,把培养动手能力强,与工程零距离接触的理念融人实训场所建设。师资的培养与引进通过课程渗透、活动体验、环境熏陶、学校管理等多种途径,发挥水利文化德育对师生价值观的导向功能,通过引进工程一线专兼职教师,补充师资力量。专业教材尽量校企合作开发,借助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为水利部示范建设专业的平台,充分发挥水利资源,校友资源,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我院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能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水利水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更好的服务社会需求。重点培养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围绕水利造价设置相关课程与教学标准;(2)以项目驱动改革教学方法;(3)以能力培养与训练为主突出教学内容和要点。 结束语 实际上,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是存在着很大区别的,二者所属的门类就有很大的差别,前者所属的是水利范围,后者所属的是建筑工程范围,所以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高等院校一定要在课程设置中做出相应的调整,促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状况分析研究 摘要:通过对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毕业本科生6届845毕业生的整体调查,从就业去向、职业取向、求职指导与信息、期望薪资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了一些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生在这四方面的趋势和规律,并提出了相应问题的解决思路,可以作为以后此专业在招生人数、学生培养方面进行改革重要参考依据,以便更好地培养人才。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本科生;就业状况 0 引言 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近六年保持了相对稳定学生就业率,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左右。1999-2009年为我国水电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水电工程技术人员需求远大于供给,基于此全国各大高校纷纷设立水利水电工程相关专业,培养出大批该专业学生导致该专业大学生过剩。自2009年大中型水电项目筹建和在建项目缩减,中水各工程局也逐渐将市场由原来的水电建设为主转向工民建和其他市政基础建设,华能集团、金沙江中游公司等业主单位、各大设计院、科研所招聘水利水电工程毕业生也逐年减小[1]。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依托水电施工和设计单位为就业主体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基于此,本文于2010-2015年连续6年对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本科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通过就业去向、职业取向、期望薪资等方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发现问题,为今后的招生规模、学生培养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探索解决思路。 1 样本研究 在2010-2015年,课题组选取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简称昆工水电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6年共调查本科生845名。样本情况详见表1。 2 调查结果 2.1 就业去向 ①工作落实率。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昆工水电毕业生毕业时的状况,本次调查将近6年的就业状况分为4类:1)已经签约;2)升学、出境;3)自主创业;4)未就业。 2010-2015年,昆工水电本科毕业生签约率呈整体下降趋势,尤其是近4年下降明显,而未就业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加(表2)。这说明水电行业整体处于下坡趋势对水电本科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直接的影响。自主创业一直未实现“零突破”,体现出水电本科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较弱。 ②已签约毕业生去向。 第一、按就业地区划分。近6年,已经签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排序为西部、东、中、北部地区,留在云贵川等西部地区工作认识毕业生的首选。纵向分析发现,到西部地区就业毕业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由2010届的97.66%下降到2015届的80.00%,而到中、东、北部地区就业毕业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分别由2010届的0.78%、1.56%、0.00%上升到2015届的4.14%、11.03%、4.83%,其中到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增幅最大,6年间增长了11.03%;在2015届到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稍微有点下降,但近6年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表3)。 第二、按就业地点划分。近6年,已经签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地点排序依次为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大城市、省会以下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到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大城市就业仍是学生的首选,但比例呈下降趋势,由2010届的70.31%下降到2015届的47.10%;相应的到省会以下中小城市的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由2010届的25.00%上升到2015届的43.15%,增长了18.15%,增幅较大;到乡镇、农村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较低,且变化不大,尤其是到农村就业的毕业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表4)。 第三、按就业单位性质划分。国有企业、私有企业、事业单位是水电毕业本科生就业的主渠道(表5)。尽管在排序上稍有变化,到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下降,到私有企业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另外到事业单位、升学就业的比例波动较大。 2.2 职业取向 ①择业时考虑因素。通过对水电专业毕业本科生择业时考虑的因素进行调查,6届毕业生在选择个人职业时考虑最多的是“个人是否适合该职业”,“薪酬收入”,“个人今后发展”和“行业发展前景”各因素排序在近6年内是比较稳定的。6届毕业生对比,考虑“薪酬收入”和“行业发展前景”的比例是逐年增加的;考虑“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下降(表6)。 ②理想工作单位。通过对水电专业毕业本科生择业时理想工作单位进行调查,6届毕业生理想工作单位排序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排序在近6年内是比较稳定的。6届毕业生对比,选择“外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比例是逐年增加的;选择“科研机构”的毕业生比例较为稳定(表7)。 ③自主创业的意愿。通过对水电专业毕业本科生自主创业的原因进行调查,2010-2015届毕业生有有意愿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加。对于选择自主创业的原因,感觉“创业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工作时间自由”和“偶像崇拜心理”排前三位,其中“偶像崇拜”占有很高的比例,而且呈上升趋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被迫创业比例逐年增长(表8)。 2.3 求职指导与信息 ①就业指导。根据问卷调查,从就业指导内容上看,“就业面试技巧指导”一直是毕业生最需要的,但所占比例在逐年下降,由2010届的46.09%下降到2015届的23.97%;而“行业形势发展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2015届比2010届分别高出11.86%、10.49%(表9)。 ②就业信息。“学校、学院就业部门”、“老师推荐”和“招聘会、双选会”是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6年的排序比较稳定。近6年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获得就业信息的毕业生占到70.00%以上,最高的一年2010届有82.82%的毕业生通过上述三种方式获得就业信息(表10)。 2.4 期望薪资 期望薪资是指求职者在应聘时预设的一个最低“工资水平”,当单位给出的工资水平低于期望薪资时,一般求职者会拒绝接受这个职位[4,5,6]。分析6年来调查问卷,本科生择业时要求的期望薪资呈上升趋势,2015届较2010届高471.19元。不同性别、不同就业地区、不同就业地点的毕业生最低期望月薪存在差异。男生期望薪资高于女生;就业到东部地区毕业生期望薪资高于中部、北部、西部地区;就业到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大城市毕业生期望薪资高于省会以下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当期望薪资达不到个人要求时,愿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期望薪资人的比例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说明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门本科生愿意根据就业市场的要求来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表11) 3 结论 第一、水电毕业生就业率相对稳定,但下滑趋势明显。高校应主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走出行业局限、面向相关新兴行业就业。 第二、毕业生眼界不宽,扎堆严重。学生就业仍偏向于中、东部地区,省会城市以及国企,传统水电行业,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薄弱。高校因引导学生分层次、分类就业。加强职业生涯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树立学生正确就业观;做实国家“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等专项工作,扎实推进学生到基层就业;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引导,大力扶持,鼓励和帮助毕业生自主创业。 第三、毕业生对个人待遇过于看重,个人职业取向太过功利,超前意识不够。对于高校,要合理引导,告诫学生要结合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来理性看待薪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第四、有70.00%以上的水电本科毕业生需要学校、学院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单位引导作用还应继续强化,形式也应该紧跟社会发展,更加多样化。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 专业认证对于确保工程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引导专业办学模式由重规模的外延式发展向重效果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应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通过与用人单位共同商讨明确专业目标,制定合理培养方案,依托区位优势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可以全面提升水利水电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水平的水电工程师。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培养模式 0 概述 专业认证是指专门职业或行业协会、专业学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和相关企业专家针对高校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旨在为相关技术人才进入工程界执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教育部于2006年正式启动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并聘任了工程教育界和企业界的专家组。2013年6月19日,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在韩国首都首尔召开,接纳我国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2016年6月2日,在吉隆坡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国家重点发展和培育的本科专业。三峡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源于1978年原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1998年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水利工程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2014年被批准新设水利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进一步提升该专业工教育质量,学校于2014年决定申请专业认证,并成立了专业认证工作领导小组,即将迎接2017年专业认证复评。本文阐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专业认证前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浅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水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建设水平及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1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必将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从业者具有广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动手能力,其核心工程能力包括:资料分析能力、简单的计算能力、绘图和报告编写能力、施工方案制定与施工组织管理能力、施工质量控制能力等。该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国内外各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及基层水利管理等工作。其中从事施工的毕业生包括施工员、测量员、质检员、材料员等;从事监理的毕业生就业岗位是监理员,主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质量、进度、合同、造价等进行管理;从事工程管理的毕业生就业岗位是管理科员。 2 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自设立以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水工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人才,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行业的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强应用能力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使该专业毕业生将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是该专业在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重要且具体现实意义的课题。我国的教育教学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则被动地按着教师的安排学习,这种模式基本忽略了国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的初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应用能力日趋降低。因此,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这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所在。 3 专业认证背景下水工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工科中最强调学生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专业之一。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应以学生为主体,学校、教师只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这种理念下,学生要具有清晰的水工创新发展方向,进而获取创新方法、途径的能力。对于以专业为特色的院校来说,专业认证意义更为重大。专业认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领悟认证标准,扎实推进工程教育专业建设,通过专业认证,可以更加明确和细化针对工程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需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并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师工程教育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图1)。 图1 专业认证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 3.1 综合考虑各方期待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需要在培养方案中予以明确,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国家及社会需求、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学生发展及家长校友期望的实际情况明确专业定位。三峡大学作为水利部与湖北省共建、以湖北省为主的水电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须认真调研师资和生源情况,从而明确水工专业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增强能力为核心,以提升素质为宗旨,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科和人文社科基础,具备较强的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国内外水利及相关行业从事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建筑和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3.2 面向目标精心制定培养方案 在明确培养目标后,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工程化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准绳,结合水利水电工程用人单位需求,对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充分听取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的意见,认真考虑企业技术领域的要求,设置具有水电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具体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重组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增强人才培养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 3.3 依托区位优势,培养水电英才 三峡大学坐落于湖北省宜昌市,宜昌市是世界水电之都、三峡工程和葛洲坝工程所在地。学校水电特色鲜明,周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星罗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工程有长江上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清江上的水布垭、隔河岩、高坝洲水利枢纽工程,黄柏河上的西北口水库等,水电总装机容量超过3 000万kW(见图2)。距离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仅2.0 km ,距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仅40 km。同时,宜昌有三峡集团公司(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长江电力)、长江水利水利委员会(三峡勘测研究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宜昌设计院、清江水电开发公司、葛洲坝集团等大型水电开发的业主、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单位。因此在实践方面学校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而且学校还聘请了葛洲坝、三峡集团清江公司的具体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定期来校开设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这种举措可将水工专业的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对培养用型人才极为有利,这也是三峡大学发挥独特的区域优势、突出水电特色的体现之一。 图2 学校周边大型水利枢纽分布图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分为三个层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认知实习针对水工专业的大一学生,以短期定点参观形式进行,至少要参观三种不同类型的大坝,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水利工程的基本概况,获得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性质和方向的感性认识。生产实习主要针对大二、大三学生,毕业实习针对水工专业大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后,结合实际工程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毕业后尽早熟悉工作岗位。为使学生有稳定的实习场所,学校从2005 年开始陆续与三峡集团公司、葛洲坝集团公司、清江水电开发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立了实践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在以上实习基地进行学习,接触到工程实际,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4 结束语 专业认证对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用途,学校应以专业认证的理念明确专业定位,制定合理培养方案。在学校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突出水电特色,加强水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进而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培养高水平的水电工程师。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除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在强调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今天,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特点,如何设置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水利水电工程专门人才,促进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值得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去认真思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它要求大学生能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中去,它着力于培养学生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着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很多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还较为缺乏。[1] [2] [3] [4] [5] [6]本文基于我校多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谈谈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与思考。 二、水利水电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实验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本上都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来组织教学工作。我校虽然已经建成了水力学、土力学、水泵及水泵站、水工建筑物模型、灌溉排水、工程水文等10个实验室,实验用房达1120m2,室验教学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实验开出率也达到了95%,室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实验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并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学生主要依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实验内容一致,结果唯一。学生虽然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验仅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学生“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 2.实验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我校该专业的实验教学大多处于演示型实验,而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创新型实验较缺乏,仿真实习技术也较少,学生无法产生真实的企业运行过程的临境感受,实验教学基本上还是处于“看”实验而不是做实验阶段,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二)专业的特殊性,导致实践教学难度加大 实践教学需要理论与现场指导相结合,需要协调与校内、校外各有关单位的关系,从实验设计、准备到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的批改,以及学生衣食住行的安排都要做周密详细的安排,工作组织起来较为复杂,实践教学难度较大。 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省内的有韶山灌区、岳阳铁山水库、长沙航电枢纽等,省外的有四川和云南境内在建的大型水利枢纽、三峡枢纽和葛洲坝电站等,大多是较为偏远地方的在建或已建的水电工程,三四个老师带着上百个从没体验过施工现场的学生,不仅要经历路途遥远的巅跛,而且在那些深山僻水、飞沙走石的窄小施工现场,面对各种大型设备以及立体式的高空、地下作业,学生的交通安全、实习现场安全问题就变得尤为突出,一旦出现问题,老师无疑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无形中加大了实习组织工作的压力和难度,也使得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当好安全员和保姆,而把传授知识放之其次,这不仅限制了教师能动性的发挥,也降低了实习教学的效果。 (三)难以参与生产环节,学生对课程实践兴趣不大 我校水利水电专业的相关课程都安排有实践教学,但大多数实践特别是校外实践,由于专业操作的危险性,实习单位一般不可能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环节,仅仅是让他们做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了解,学生实践操作得不到保障。加之,我们对专业实习计划要求较为笼统,缺少专业特色,学生无法了解自己本专业的较为具体详细的实践操作,很多专业实践仅仅是走走过场,应付过关了事,这都影响到学生对课程实践的兴趣。 (四)实习基地建设不足,实习场所联系困难 我校水利水电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很少,使得学生的毕业实习必须自己去寻找实习单位,而大多单位又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导致有的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而为了应付学校只能开假实习证明蒙混过关,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的培养便是一纸空文。就目前而言,这是多数水利水电专业的学校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找不到实习单位,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实践操作,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这已经成为实践教学顺利完成的一个重要“瓶颈”。 三、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抓好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目前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极大的培养和锻炼。 (一)统一认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作为学院各级管理部门的领导,应及时地关注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胆鼓励老师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到施工现场去学习当前施工工程中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生,要认识到,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只有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才有利于今后的就业和工作。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改革 面对新世纪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及社会和科技发展,我们在抓好理论教学的同时,要以提高本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为中心,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特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采用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实验测试技能、工程实践初步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大体系,由“社会实践与调查报告、基本实验教学、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科技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校内工程实践”等实践教学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不同年级段,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科技创新活动三大平台,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对各模块设置了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各个阶段都能得到严格的良好实践训练,把创新型教学思想贯穿始终,使学生获得水利工程实践能力、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加深对专业、行业、社会的认识,掌握工程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土工和水力基本参数测试等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相关工作的能力。 (三)全面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全方面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更新实验教学模式。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可以尝试将具备条件的课程实验从理论课程中分离出来,将课程实验改为实验课程,或者将几门相关的课程实验综合为一门实验课程。例如对灌溉排水工程学等试验学时较多的课程实行单独设课,单独记成绩,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我们进行了实验内容、方法、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改革,注意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设立了实验库,供学生进行“点菜单”式的选做,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实验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实验。同时,实验库要不断更新内容,而老师只需要告诉学生相关实验知识、操作规程的使用即可,让学生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去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实验原理、目的、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写出实验报告。这既可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也最大限度地强化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强化了独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丰富第二课堂活动,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综合校内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搭建成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以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社会服务和学术活动,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研究活动,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建立起科研创新的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生产实践活动,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五)加强校内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 在校内教学实践基地这方面,学院要考虑水利水电专业的教学模式及特点,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着力搞好水利实验室、土工实验室、水泵实验室的建设,并创建坡面径流试验小区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基地、水工建筑物、实验教学实习基地。例如可以构建水利工程模型实验室,通过沙盘模型将各种典型水利工程、水工建筑物、灌溉排水工程等反映出来,使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均可观看、思考,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要购进一些仿真实验设备,例如水力学小型自循环等,把演示实验更新为验证试验、综合实验及设计创新型实验,有利于学生今后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分析、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单项实习和综合实习。 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这方面,除了目前我国已公布的50个国家级专业实习基地(如三峡水利枢纽等)外,学院可与相关单位(如水文勘测局,水利管理局等)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共建单位,与实习基地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全方位开拓实习、实训基地,并以产、学、研结合为发展方向,以校企合作,顶岗实训等方式扩大实习范围。[7]其次,也可与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建立企业合作关系,建立随企业流动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六)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水利水电专业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学院要在最大限度上为专业教师创造条件,加强对专业课老师的工程实践锻炼,要求凡无工程实践经历(包括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的新进老师,必须到施工单位或生产单位锻炼至少半年,提高他们的实践业务水平,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 与此同时,聘任校外专业技术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的实习基地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创造条件。 四、结语 总之,在强调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今天,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特点,如何设置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水利水电工程专门人才,促进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值得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去认真思考。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水利水电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与探索 【摘要】水利水电专业英语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所修的一门专业课,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及施工的日益国际化,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也愈发突出。在阐述专业英语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最终考核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更好完成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专业英语 水利水电工程 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对外交流的需要,中国工程企业参与的涉外工程日益增多,国内水电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逐渐将企业发展重点涉足海外市场[1]。水利水电专业英语是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所修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如何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水平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结合笔者多年的专业英语教学经验,在阐述水利水电专业英语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最终考核方式、教学模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更好地完成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 1.水利水电专业英语的特点 与基础英语相比,水利水电专业英语语言相对周密严谨、逻辑性强[2],具有如下特点:(1)词汇专业性强,派生词较多,存在大量前后缀词汇、缩略词和数学公式表达符号;(2)遣词造句被动语态使用较多;常使用分词短语代替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使用不定式短语代替各种从句;大量使用后置定语、介词短语、形容词及短语;(3)专业英语书写没有冗余和过度的修饰。 2.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水利水电专业英语涵盖的内容较多,涉及水工建筑物、水文地质、水力发电、水力机械、地基处理、施工机械等多个方面,学时数在24~36之间。教学实践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设置相对滞后; (2)专业英语师资力量相对缺乏; (3)大班教学问题严重;(4)教学方法相对单一,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3.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探索 (1)教学模式探索。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提前布置下节课要讲授的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同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要首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初步讲解与分析,包括专业词汇、难句等,扫除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障碍;为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遵从先举手先回答问题的原则,让学生先朗读英文原文,再进行中文翻译及解释,作为老师,要对本次学生回答问题的效果进行一次成绩记分(可以分为A优、B良、C中、D及格等几个级别);对于比较难理解的部分,可以让多为同学进行朗读与翻译,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这样到学期末考评时,平时成绩的给定就会有理有据。 (2)教学方法探索。专业英语的流利阅读与交流首先必须解决专业词汇问题,丰富专业词汇量。专业英语词汇大致可分为三类:“记忆”型单词、“认识”型单词和“不做要求”型单词。“记忆”型单词数量较少,必须牢记。“认识”型单词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这类词的构词法及其特点,能够通过字型和上下文理解词义及整体含义并做到融会贯通与熟练应用。对于构词复杂生僻的专业词汇,则为“不做要求”型单词。 为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走到学生中去。实践证明,教师与学生越近,学生课堂的专注度越大,课堂学习效果越好。同时,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对话水平,缓解课堂翻译的疲劳效应,可以选择专业相关的外文音像给学生看。 分组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与学习方法。分组采取教师调配与学生自愿组合相结合的方式,并任命小组长来负责每个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与监管工作。在此基础上,由教师根据水利水电专业的内容需要,结合当前水利科学发展情况,提出3-5个专题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题并查阅英文文献,制成PowerPoint 以便进行课堂交流和讨论。教师在小组汇报后马上点评,或者邀请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专业英语的考核方式。语言学习必须重视学习过程,在第一节可时就要告诉学生平时成绩将按一定的比例(20-30%)计入期末总成绩。专业英语课学习应重在平时,所以在考核方式上要采用多种形式。既有最后考试卷面成绩,也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如学生的出勤、平时小测试的成绩、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小组成果汇报情况等,这些都可作为考核的一部分。 在水利水电专业英语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最终考核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可为水利水电专业英语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省级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依托四川水利职业教育集团和四川水利职教大校园,深化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创新育人机制,探索出了“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入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一、引言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作为水利类高职院校的主要专业,其教育模式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和制约学院的发展。多年来,发现在专业教学中,教育模式传统,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法单一,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日益突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程度不够,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不能致用,毕业后不能适应岗位需求,这样发展下去久而久之便会导致学生的就业率逐步下降,从而影响专业和学院的发展。因此,探索出一个能适应当今社会和高职学生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在现在的教育领域中,办学层次、形式、模式堪称丰富,而每个层次的教育模式根据自己的教育目标均不一样,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我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区域需求,一直在不断探索着符合职教特色和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下: (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合作育人机制 1.深化校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1)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制订共建专业、共育人才的管理细则,校企共同研讨论证专业定位(含服务面向定位、职业岗位群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标准等。 (2)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在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的指导下,聘请行业和企业的专家以及能工巧匠组建本专业兼职教师团队,与专职教师团队共同研讨本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教材、参与教学活动。 (3)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发挥企业优势,接纳在校学生开展跟岗实训和顶岗实训,并依托企业建立毕业生的就业平台。四川都成泽源工程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与我院共同建设水利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双方共同完成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实习实训项目开发和实习实训文件编制等工作。 2.设立水利工程系校企合作部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相关制度 依托四川水利职教集团和水利职教大校园,在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和教学工作委员会引领下,设立水利工程系校企合作部和水利工程系专业建设委员会,由水利工程系主任担任部长和委员会主任,实训教研室主任担任副部长,下设行业单位合作室和企业单位合作室两个机构,分别负责与行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合作联络。在组织完善的基础上,制订了《水利工程系校企合作部管理制度》、《水利工程系校外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制度》、《水利工程系校外实训基地管理运行制度》等一系列校企合作规章管理制度,保证了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顺利推进,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二)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水利工程系校企合作部和水利工程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立以后,校企共同研讨和创新了本专业“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入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立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对接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群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实现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三层次训练;紧跟市场需求,适应不同岗位需求,设置重力坝设计与施工、土石坝设计与施工、渠系建筑物设计与施工、水闸设计与施工、水电站厂区建筑物设计与施工五个模块实施选择性教学;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实施认岗、跟岗与顶岗实习,进行进阶入岗。其模式构架见图1。 三、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一)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入岗”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定下了基调,我们以此为导向,校企合作,广泛调研,专家论证,依据岗位群所需的专业能力,按照各专业能力的工作过程确定行动领域,从而明确学生所需的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最终确定相关课程,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见图2。 根据新的培养模式建立的课程体系有如下的特点: 1.以项目化教学完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第五学期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课程分列为五个教学项目,即重力坝设计与施工、土石坝设计与施工、水闸设计与施工、渠系建筑物设计与施工和水电站厂区建筑物设计与施工,利用真实的典型工程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体现学生认岗―跟岗―顶岗的岗位训练过程 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安排学生到典型水利水电工程现场进行认识实习,实现认岗;利用第一、二学年暑假集中到企业进行跟岗实习,实现跟岗;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锻炼工作实践能力,实现顶岗。 3.课程排序符合职业能力递进规律 《水利工程制图与CAD》、《工程测量》和《水工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等课程完成对学生制图能力、测量能力和检测能力等通用能力的培养;《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和《水利工程管理》等课程实现对学生设计、施工和管理等专项能力的培养;《重力坝设计与施工》、《渠系建筑物设计和施工》等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4.“双证融通”体现职业成长规律 将国家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在我院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技能训练后考取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发的钢筋工等工种的中级工证书,在四川省水利厅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考取施工员等管理岗位证书。 5.职业素养养成贯穿整个课程体系 任务驱动的教学将法律法规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成本意识、责任意识、可持续发展、系统思维等职业素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 水利水电建筑专业的人才培养具体的实施过程见图3。 (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2012级和2013级分别选择了一个试点班用于践行“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入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12级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达到81%,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3.75%,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和团队意识等均明显强于原有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语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有自己独特的要求,有别于其他任何形式和层次的教育目标,研讨和创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极具意义也是极为重要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完成高职教育的任务,达到高职教育的目标,我们在这方面做了粗浅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该项工作的结束,我们会紧跟社会和专业的发展,不断改进、完善甚至继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它能更地好适应社会和岗位新的需求,同时,我们认识到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仅仅有一个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够的,还必须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不断调整课程体系,逐步加强实训条件的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内涵建设,最终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岗位需求。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拱坝设计》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中的指导心得 摘要:《拱坝设计》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精神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为了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本文从设计任务书编制和指导方法两方面提出了指导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拱坝设计;水利水电工程;指导实践;心得 水利水电工程(简称水工)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在水利、水电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实现该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修静力学、动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水文学、工程材料等基础课程,以及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工建筑学等专业课程。然而,如何检验学生能否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呢?毕业设计无疑是一块重要的试金石,并且毕业设计的选题是重中之重。《拱坝设计》就经常被高等学校的水工专业选为毕业设计的课题,一方面,拱坝是一种经济性和安全性都比较优越的坝型,我国已建或在建了一批世界前列的300m级拱坝[1];另一方面,拱坝结构复杂,在设计过程中牵涉的知识点多,能将水工专业毕业生所学课程有机结合。因此,《拱坝设计》作为水工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不仅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2]。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时间是有限的,通常为14周,要在14周的时间内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拱坝设计》,并重点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绘图和写作实践能力,就得在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和指导方法上下功夫。笔者结合《拱坝设计》指导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在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和指导方法两个方面分享一些心得体会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设计任务书的编制方面 1.设计任务要明确且工作量合适。目前《拱坝设计》的设计要求如下[3,4]:对水库进行洪水调节计算,确定坝顶高程及溢洪道孔口尺寸;对可能的方案进行比选,确定枢纽建筑物型式、轮廓尺寸及水利枢纽布置方案;通过比较确定坝的基本剖面与轮廓尺寸,拟定地基处理方案与坝身构造,进行水力、静力计算;对拱坝进行设计:选择建筑物的型式与轮廓尺寸,确定布置方案;拟定细部构造,进行水力、静力计算;决定枢纽的施工导流方案,安排施工的控制性进度。上述可见,目前设计任务不仅包括坝体以及泄水建筑物的轮廓尺寸确定,还包括细部构造的拟定和施工导流方案的选择,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建筑物尺寸确定和细部构造的拟定部分学生们普遍做得较好,而施工导流方案部分则因为时间关系,鲜有做出细致方案者,基本流于泛泛而谈,因此,可把施工导流方案的确定和施工进度安排任务删减。这是笔者在任务书编制方面的建议之一。另外,设计坝体尺寸时,通常是先根据拱冠梁尺寸对坝体轮廓进行初步设计,然后对其进行应力和稳定验算,以便确定最终尺寸,在学生们的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力验算环节有的学生采用电算方法,有的采用手算方法。电算法利用计算机程序能够快速得到计算结果,但是具体计算步骤由于学生没有一步一步操作,会造成计算原理的不甚明了;手算法是学生一步一步进行计算的过程,加深了计算过程中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但在计算机程序方面的锻炼欠缺。为了既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又提高其计算机语言方面的能力,笔者建议在任务书里明确需要采用电算法和手算法两种方法分别进行验算,这也是笔者在任务书编制方面的第二条建议。 2.原始资料编制要详细具体。拱坝设计通常是设计一座具有防洪、发电、灌溉、渔业等综合作用的大坝,为此需要给出相应的自然地理、工程地质、筑坝材料、库区经济等方面的原始资料,主要包括流域概况、气候特性、水文特性、库区工程地质、坝址处工程地质、砂石料、库区作物种植情况等。目前这些原始资料的编制已较为详细,只是有些图(包括水位―容积关系曲线、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和设计洪水过程线图)的坐标刻度偏于稀疏,致使学生在读图时存在较大误差,从而影响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这一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在任务书所涉及的图形资料制作时可以尽量缩小刻度使得图形更加详细,以方便学生读取数据并减小误差。 二、指导方法方面 1.引导适度重在启发。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指导教师顾名思义是对学生起指导作用的教师,而具体指导时也存在“度”的问题。设计之初,如果只是给学生下发设计任务,不进行讲解,学生难免会出现“面对原始资料和设计任务,不知如何下手”的情况,这不仅会浪费时间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假如直接告诉学生采用何种方法通过哪些步骤进行设计,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不到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作用。只有循循善诱的给学生讲解设计任务和原始资料,使其对拱坝设计有清晰的认识,并激发其兴趣,才能调动学生进行设计的积极性。设计之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自己思考、钻研,便起不到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反,只是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看似解决了,但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不一定能很好地解决。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逐步给学生讲明问题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切实参与其中进行思考,并给予适时地启发,才能使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更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比如,针对拱坝设计时泄洪方案的选取问题,首先和学生探讨泄洪方案有哪些,该工程坝址处的地形地质条件如何,初选的泄洪方式是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发问与思考,可以初步设计为坝身泄洪方式,而细化到坝身泄洪的具体形式,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是利用表孔还是浅孔,抑或是中孔进行泄洪,这些又需要根据什么确定,使学生在思考之后能自然想到“泄洪量”这一概念,它是由调洪演算得来,用于泄洪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起着贯通前后的作用。那么,思考到这里思路就明朗了:先进行调洪演算求得设计水位下的下泄流量;根据坝址处地形地质条件初选坝身泄洪方式;利用已经求得的下泄流量设计孔口尺寸,并对表孔泄流、中空泄流等方案进行比选,最终确定泄洪方案。综上所述,适度引导和重点启发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还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其创新潜能。因此,笔者建议在拱坝设计时指导教师引导适度、重点启发,这种方法除了能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还能在实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严格要求重在培养。《拱坝设计》涉及静力学、动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水文学、工程材料、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工建筑学等课程知识,设计内容不仅包括枢纽建筑物的总体布置、拱坝剖面尺寸设计、泄水建筑物设计等计算内容,还包括设计说明书的编制,以及设计图纸的绘制,所以,拱坝设计是一项艰巨的毕业设计任务。但是,在实际的指导过程中发现:尽管设计任务相对较重,最终学生们还是能够圆满完成了设计任务。笔者认为这与平时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重视对学生的培养是分不开的。这里的严格要求主要包括考勤严格、计算严谨、图文规范等方面。学生的出勤率反映了其认真刻苦的程度,所谓天道酬勤,只有脚踏实地付出努力,才有可能收获胜利的果实,尤其是对于普遍认为艰苦的水利行业,艰苦耐劳是一名优秀的水利工作者应有的重要品质。水利工程的设计经常需要“经济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只顾经济性可能会导致工程存在不安全的隐患,然而太关注安全性,又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得所设计的工程经济性不够,只有对各种方案进行“经济性”和“安全性”方面的比选,才能寻找出最优方案,而这个过程离不开缜密的思维和严谨的计算,所以严格要求学生计算严谨也有着重要意义。在设计说明书编制时,严格要求学生采用统一、规范的格式,这也是写作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内容,而在图形绘制时更应该规范绘制,这样才能方便读者查阅。由上可见,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不仅在于做好《拱坝设计》本身,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将其培养成一名优秀的本科毕业生,进而为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拱坝设计》对水工专业本科生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可用于检验并提高水工专业本科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绘图写作实践能力等方面。然而,由于《拱坝设计》涉及知识点多,设计内容丰富,对于学生和指导教师而言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结合《拱坝设计》的指导经历,总结一些心得和建议,希望能为高等学校相关学科的教学指导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探析 [摘 要]作为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要求非常强的一个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本文首先阐述了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细致的阐述了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希望能够为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工程能力,培养体系 作为工科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工程能力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决定着所教育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能够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加强工程能力培养已经成为一些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1、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来说,其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勘测设计、组织、施工等各种能力,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其一必须切实加强理论教学,其二还必须开展实践教学,两者有机结合。首先,对于应用型与研究型人才来说,工程能力属于两者的明显区别,对比来说,前者的工程理论与实践水平相对较强,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与思维能力。其次,工程能力是教育改革成果的一项关键参数。这方面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理论的积累,所以,必须注重理论教育,然而,理论唯有与实践结合才可以上升为人的能力。再次,工程能力是当前企事业部门亟需的一种能力。多少企事业单位反馈,面临非常严峻的问题:缺乏足够的技能人才,同时由于相关工作条件特殊,人员技术工作起点低等,因此,需要培养工程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与操作能力。 2、培养体系的构建 2.1制定科学的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学生不但必须具备现代工程技术理论,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服务精神,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工作与管理能力。因此,具体教学时应当:首先,应当注重教学的前瞻性、连续性,不断改善课程结构,努力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积极主动的向其他做的比较好的院校学习借鉴,同时还必须广泛搜集广大师生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其次,应当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充分融合,把两者放在一样的高度;再次,应当将基础知识灌输当做培养能力的前提条件,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打造一个能够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教学体系。 2.2不断改善教师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教师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理念逐渐得到改善,同时相关技术逐渐升级,因此,学校必须具备大量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这样才可以将学生打造成该领域的工程师。首先,引导教师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其次,规定他们深入到实地培训以及相关公司(例如建设单位、设计机构等)进行实践锻炼;再次,学校应当积极主动低聘请项目一线经验丰富的技术员,来学校授课,并且安排学生到现场观摩,掌握许多课堂中学不到的内容;第四,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并且严格执行,切实加强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组建专门的考核领导小组,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及时反馈考核结果,并与教师针对考核结果进行沟通。对表现突出的教师,适当的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激励,例如奖金、奖状等,同时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职务升迁等方面还需要与考核结果挂钩。对于表现相对较差的教师,根据严重程度,做出相应的惩处。通过这种方式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研能力;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团队。 2.3不断提升广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能力 学生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校以及教师的付出,只要学校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同时教师以身作则,加强教研工作,才能够为学生工程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所以,应当注意做好下列几点。 首先,切实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我们知道,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来说,其特点非常突出:工期相对较长,中间涉及到诸多工种同时施工,与此同时所处的现场环境十分繁琐等,然而,由于受到教学计划的影响,为充分确保教学秩序,课堂教学一般无法实现与实践教学的同步进行,并且学生在校一般是四年时间,但是许多工程项目的时间跨度往往是几年甚至十几年。所以,对于学校来说,非常有必要优化专业,切实加强实验室建设。为专业实验课的顺利进行提供条件,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为学生开展一系列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提供便利,例如,学校可以选择开放实验室或者课后集中实验的运行模式,以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其次,注重专业实习或课程设计。学校应当为学生安排课程实习与设计等方面内容,适当地提高课时比例,为他们提供机会,使他们亲在参与到项目设计之中,使他们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工程意识,并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再次,创设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通过自己建立或者与公司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方式,为培养学生工程能力提供良好的场所,把课题教学拓展至实践之中。这样,利用基地的培训与实践活动,使得广大学生可以将自己在书本中学习到的理论应用到施工之中,上升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能够使自己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然而,现实状况不容乐观,一般的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施工时间相对较长,正是上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学校为了保证学生安全,以及学校经费的制约等等因素,使得基地的实训活动始终无法取得较高的质量。因此,今后需要学校切实加强与施工企业、设计机构以及监理公司等各个相关方的合作交流,适当提高实训课时。 最后,加强毕业实习教学管理。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内容之一,毕业实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得到锻炼。通常情况下,其主要包括分散与毕业集中实习两种类型。对于前者,某校通常是在大三课程完成以前进行,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在没有老师现场指导的条件下自己到企事业部门实习,基本上通过他们自己与企事业部门联系,再就是实习过程中通过单位技术人员为他们提供指导,该模式大体上和岗前培训相当,归根结底,学生其实是在进行顶岗实习。所以,他们往往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单位与工作,为此,他们会非常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工作之中,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该种模式具有十分不错的效果。然而,其中仍然具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于改善,这种模式并无法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学生也无法掌握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状况。所以,学校必须还应当将这个方式与集中实习进行结合,以进一步锻炼他们,使他们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3结语 总之,某校在构建起该培养体系以后,积极实施,严格按照相关制度与规程开展教学,在实践中取得非常不错的成效,所培养出的学生深受各界的好评。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农业院校水利水电专业毕业设计的创新实践 摘要: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选题方式、管理过程以及答辩与质量评价等方面,分析了农业院校水利水电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总结了毕业设计实施情况及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些创新方法与实施措施。 关键词:农业院校;毕业设计;水利水电专业;创新性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和具备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水利水电专业学生由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桥梁和过渡。因此,毕业设计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无论从占用的教学时间,还是所占学分的比例来看,都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比拟的。省属农业院校在实施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既有其普遍性,又存在其特殊性。 一、水利水电专业毕业设计质量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以农科为优势学科的省属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工科类专业毕业学生,尤其以工程类为主的专业,在办学历史、师资力量、基础实验条件、学术氛围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许多明显不足,如何提升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一)专业设置历史短,社会认可度与可利用资源有限 高等农业院校设置工程类工科专业,其办学历史相对较短。湖南农业大学水利学科类专业是1999年经湖南省教育委员批准设置,同年开始招收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并在2003年调整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连续招生仅11年历史。虽然用人单位对我校培养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质量逐步获得了认可,但是水利行业对我校水利专业建设的直接支持仍然有限,校企合作项目不多。 (二)高校连年扩招,师生比例过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1999年以来,高校招收人数迅速增加,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一个教师指导的学生过多,导致精力投入不足,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另一方面,教师面临着晋升压力,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情况下同时还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加上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相对集中,导致老师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时间、精力也有限,这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三)指导教师工程实践缺乏,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为应对高校师生比例增大的问题,高校大量引进高学历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但此类人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学校对教师业务能力培训、实践锻炼与积累方面重视不够;地方院校待遇不高、人事体制僵化,很难从生产单位引进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高职称、高学历人才。诸多因素直接导致现有教师工程实践不足,科研能力有限,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四)学生就业压力大,毕业设计投入时间少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和扩招人数逐年增长,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而他们在寻找未来出路时投入的精力也随之增多。我校毕业设计大都在第七学期末布置,第八学期完成。但是,这时候正是毕业生寻找就业或继续深造机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为寻找一份如意的工作而四处奔波,造成毕业设计精力投入不足。另外,有些与用人单位已签约的学生提前上岗,致使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设计。部分参加考研、考村官、考公务员的学生为了应付接二连三的笔试、复试等相关事情,毕业设计被搁置拖延。 (五)毕业设计执行程序过于繁杂,过程监控制度僵化 学校管理层为了应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逐步下滑的局面,出台了较多管理条例和规定,尤其在高校评估期间相继出台《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手册》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从选题审批、选题论证、开题论证、中期检查、评阅、答辩、成绩评定等多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格式规范、形式要求和时间控制,涉及填写的表格多达7个之多,需教师和学生签字多达7处。这些规定和要求对规范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因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脱离实际情况,毕业设计一味强调标准化,不但大大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还忽视了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毕业设计缺少灵活的过程监控体系,毕业设计内涵质量上并未显著提高,反而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 二、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一)设计题目来源和管理模式 毕业设计的选题和内容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好的课题是毕业设计工作成功的保障。 1.结合毕业实习和就业自主选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选择工程实践题目,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借助老师、校友、亲戚朋友关系等多渠道,协助学生联系毕业实习单位;指导学生结合他们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寻找题目来源,作为毕业设计选题。这种方式选题针对性强,避免重题现象,学生通过实践更容易理解题目内容,也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和毕业设计质量。因学生居住在工地现场,缺少教师面授机会,我们可采用网络、电话等通讯方式指导学生收集、消化工程资料;当学生返校后,进一步集中指导和完善。 2.指导教师指定选题。对于参加研究生考试或其他公务员、选调生、村官等一系列就业类选拔考试的部分毕业生,指导教师选用一些较成熟的毕业设计题目分配给学生做,或直接要求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来完成其毕业设计。针对这类学生的毕业设计管理,我们通常采取间隔固定时间、集中面授指导等手段,及时解决毕业设计中的相关问题。 (二)毕业设计答辩与成绩评定 答辩是毕业设计质量把关的最后一道环节,是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学校和学院制定了指导教师评价意见表、评阅人评价意见表、答辩记录及评分表,并附评分细则,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按百分制分别评分,加权平均得到总分,再折算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或不及格,最后由系答辩委员会审核。这样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得到全方位的评价,最后成绩评定结果与学生综合能力和所付出的时间相符合。 (三)毕业设计质量与效果 1.题型与题目。题型和题目可以反映毕业设计选题来源真实性、合理性和规范性。表1显示了近12届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情况。从表1可见,毕业设计(论文)可分为设计题型和论文题型两大类;毕业生的设计题目绝大多数来源于生产实际,实践与教学结合更加紧密。虽然毕业论文数量在减少,从毕业论文内容看,论文质量逐年提高,大而空的题目逐年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来源于指导教师的国家级、省厅级科研课题的试验研究论文数目增多。 根据12届毕业设计题目来看,毕业设计题目逐步规范,符合我校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随着专业办学历史延长,毕业生选题的渠道逐步拓宽,来自生产实际工程的设计题目逐步增多;另一方面,也显示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以农业水利工程设计为特色的培养模式逐步凸显,与国家水利建设行业的投入方向关系密切,也充分证明了近几年国家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小型水库塘坝出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 2.毕业设计完成效果。近年来,通过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管理措施的系统实施,毕业设计取得了以下较好的成效:(1)实现了“三年不重题”、“真题真做”,缓解了毕业学生数量多与教师资源有限的矛盾;(2)毕业设计质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评分科学、合理;(3)毕业生的CAD绘图和文字处理水平显著提高;(4)毕业论文题目与导师科研项目结合,解决了毕业论文经费不足问题,提高了毕业论文质量;(5)“就业与毕业”得到了较好兼顾,实现了“毕业设计质量不下降,就业不落后”的局面。 三、结论 毕业设计改革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1)加强以学校为主导,与校外签约的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联系,既可以解决大部分毕业实习问题,又可弥补教师社会资源有限的局面,同时拓宽了学生就业机会。(2)制度保证、监管落实教师指导学生数量,保证教师指导时间,提升培养质量;(3)加强指导教师团队建设,结合教师研究方向,组成团队进行指导,既有利于教师间交流,又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4)在集中完成毕业设计时间减少的情况下,可尝试把部分毕业设计任务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综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之中。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业主方项目进度管理探讨 1引言 电力是国家的基础产业,电力工程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具有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结构复杂、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及相关单位多等特点,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多阶段的复杂过程,科学管理对工程的成功实施起关键性的作用。工程项目管理是以进度管理为主线,通过计划、组织、控制与协调等管理手段,有序推动工程建设,全面实现项目建设目标的过程。在项目管理的进度、安全、质量、投资4方面控制中,进度控制是导向旗帜的管理观念,是保证项目按期完成、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节约工程成本的重要措施。建设工程进度控制是指对工程项目建设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根据进度总目标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编制计划并付诸实施,然后在进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偏差的情况进行分析,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后再付诸实施,如此循环,直到建设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电力建设工程进度管理应遵循项目建设的客观规律和基本程序,科学编制工程建设进度计划,开展进度计划全过程管理,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实现基建工程依法开工、有序推进、合理工期、均衡投产的总体控制目标。业主是工程建设的主体,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总策划者、总组织者和总集成者。业主方的项目进度管理是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核心,涉及项目实施阶段的全过程。电力建设工程中基建部门行使管理职能,业主项目部负责具体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和参建队伍管控,实现工程建设的进度、安全、质量、造价、技术管控目标。 2电网建设进度计划的编制 电网建设进度计划是指各级基建管理部门组织,相关管理部门协同,根据职责分工,对输变电工程项目前期、工程前期、工程建设、总结评价4个阶段关键节点的时间安排。 2.1进度计划的编制要点及措施 编制进度计划时,基建管理部门需掌握所有可能影响工程进度的如土地许可、穿跨重要设施许可、停电计划、物资供应等项目信息,从项目实施难度、地方支持程度、负荷紧急程度等方面提出计划安排的建议,合理制定节点计划,确保计划的可实施性。建设管理单位应积极同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沟通,了解电网建设项目依托的市政配套工程、远景规划工程、政府承诺事项的进展和后续建设计划;重点关注处于政策处理敏感区的变电站站址和线路通道,提前明确政策导向;土地性质不符或用地指标未落实的,要积极同国土部门沟通,明确土地手续办理时间;站址及附属物存在拆迁的,要考虑相关手续和费用情况。建立横向沟通机制,基建管理部门要与发展、财务、物资、运检、调控、营销等部门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可研批复、项目核准、项目预算安排、采购供应计划、电网运行方式、停电计划安排、业扩工程进度等情况,及时通报工程前期进展、可研批复方案复核、站址路径落实,以及对电网方式影响较大的停电方案和工程过渡方案等情况,涉及电网安全运行、迎峰度夏、用户接入受限等项目要安排好开工、投产时序,协同做好进度计划编制工作。 2.2重点工程的进度要求及计划编制 对于电网加强工程、新增城农网工程、“低电压”治理等配电网工程,要会同物资、运检部门,进一步细化物资供应计划、调度停电计划;对于电铁配套工程,要深入掌握铁路调试、通车用电时间要求,及时了解有关动态,合理安排投产计划;对于重要电厂送出、新能源送出工程,要加强与电源建设方沟通,掌握送电计划需求,加强建设协调,确保送出工程先期投产,满足电源送出需求。重点工程的开工、投产时间计划,要尽量满足外部需要(社会需要、电网需要、客户需要);抓好工程建设进度计划与投资计划、年度预算安排的紧密衔接,抓好工程前期计划与项目前期计划、招标采购计划的紧密衔接,抓好工程建设进度计划与物资供应计划、停送电计划的紧密衔接,做到工程前期各环节有效衔接,计划编制严丝合缝;配套工程进展缓慢的,要提高关注,及时沟通,了解对侧项目建设难点及推进情况;民事问题复杂、跨越协调困难的,要合理安排协调时间。 3电力建设工程进度计划的执行 建设管理单位细化下发工程建设进度计划,业主项目部编制工程进度实施计划,确定关键节点计划并严格执行,建设管理单位负责监督实施。 3.1落实标准化开工条件,履行相关开工手续,依法开工建设 工程开工前必须完成项目核准等相关手续办理。已下达投资计划;已取得初步设计批复,完成施工招标,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已组建施工项目部,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已审批;施工图已交底与会检;变电工程已完成“四通一平”、线路工程已完成复测及满足连续施工条件;施工人力和机械设备已进场。基建管理部门应严格执行工程建设进度计划,推进工程前期工作,督促发展部门尽早取得国家有关部门核准电网建设项目所需的用地预审、水保、环保、规划选址及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支持性文件,并做好项目前期成果移交接收。在开工之前,业主要切实做好自己应做的各项施工准备工作,为开工后的施工创造有利条件,保证施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如进行场地平整,完成施工用水、用电及场外道路等外部条件,尽快办理各种施工手续,请城市规划部门现场实测定位、测放建筑界线、街道控制桩和水准点交给施工单位进行测量放线,准备开工。 3.2建立“一口对外”“统筹资源、属地协调”工作机制,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成立以公司领导任组长的“一口对外”协调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公司整体优势,统筹协调电网前期、建设中的涉外相关事宜,与地方政府重点部门(发改委)、铁路局、高速管理局建立协商机制,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协调电网建设的受阻情况,优化外部环境。统筹资源,建立工程建设外部协调属地化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供电公司及供电所的作用,提高建设协调效率,确保工程按计划实施。 3.3强化专业部门协同,实现横向专业无缝衔接 加强基建管理部门与各相关专业部门的协调沟通与工作衔接。建设部门应与物资部门开展物资招标、非物资招标计划上报协调工作,联系物资部门与物资供应商开展设计确认、物资交货等协调工作,特别是对于影响项目进度的物资催交工作协调;与调度部门开展停电计划协调工作,统筹合理安排基建工程停电计划;与运检部门开展项目验收安排等协调工作,对于进度安排较紧的项目,与运检部门协调开展随工验收。利用基建月度协调会机制,加强内部协调,重点解决工程建设共性问题和重点工程协调问题。对内部协调存在困难的工程提前梳理、预警,在协调会上及时反映,确保公司各部门间协调畅通,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3.4以工程为中心,推进不同计划、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之间有序衔接 根据工程建设进度计划,业主项目部组织有关参建单位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招标需求计划、设计进度计划、物资到货计划、停电计划等,实现各项计划有效衔接,按计划有序推进工程建设。业主项目部重点审查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进度计划,审查施工工期与合同、施工顺序与施工工艺,保证资源供应均衡,各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相互协调,专业分工与计划衔接、业主负责提供的施工条件(包括资金、施工图纸、施工场地、供应的物资等)在施工进度计划中有明确合理的安排。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个多专业、多方面协调合作的复杂过程,业主项目部应做好日常协调工作,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对电力基建工程中土建、电气等各施工专业交叉作业、各工序交接的管理,可采用行政干预法,它更多地强调对设计、施工、监理各参建单位的协作管理。业主方在工程整体的立场上,本着公正合理的原则,利用各种行政方式对不同单位、不同专业、不同工序间的问题、矛盾予以协调、解决,实现不同专业之间的有序衔接,保证工程整体的顺利进行。业主项目部应加强工程现场过程管理,将进度计划执行的责任落实到各参建单位,加强各阶段和节点的进度管控,推进不同阶段工作的有序衔接。明确设计工代,做好设计交底和施工图会审;物资协调联系人动态跟踪设备、材料的生产进度和供货情况;授权监理“四控二管一协调”;施工项目经理加强施工组织设计,严格落实施工进度计划;业主方加强关键节点管控,如投产送电前倒排工期时间节点,督促各参建单位严格参照执行,确保顺利启动投产送电。 3.5分析进度偏差,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 业主方通过收集进度报表资料、现场实地检查工程进度、定期如开现场会议,及时统计分析所辖工程的建设进度计划执行情况,当项目进度偏离计划进度时,分析进度偏差是否影响到其后续工作和总工期,采取调整工作顺序、缩短某些工作的持续时间等有效的纠偏措施。 4结语 为进一步加强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控制,加强输变电工程各阶段和全过程关键节点的进度管理,必须强化业主方项目管理意识,对参建各方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工程进度可控、能控、在控,确保顺利实施、按期竣工。 作者:李莉 单位:湖北省孝感供电公司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进度管理探讨 1引言 当前,电力行业竞争激烈,要想保证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工程建设过程进行严格把控,获得大众的认可,方可拓展市场。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安全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等。当前,人们对于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视度较高,因其与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利润息息相关。但是安全管理和进度管理同样重要,其对工程建设质量和经济效益也有所影响,因此,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2电力建设工程安全、进度管理概述 2.1安全管理含义 所谓安全管理就是指对安全对象进行管控,其作为一种管理模式时,主要是对管理对象的安全本体活动进行控制,可通过安全管理理念和具体方法实现,在具体操作时需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特定条件下,作为管理实践者,需要严格遵循安全管理的设定目标和管理理论进行操作,通过对客观规律的探索,采用系统科学的管理方式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合和利用,并且对安全本体活动的每个环节进行管理,这样便可实现危险预知和消除危险。固有或者是潜在隐患、危险均都存在于预知安全活动范围内,基于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将安全隐患等消除在萌芽状态,从而有效保护安全本体。特别是在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制定对工程活动的安全计划,并深入现场进行指挥与调度。在现代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工作中,安全管理的功能不仅体现在消除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危险,还体现在集合现代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安全生产的基本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可通过建立与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相符的安全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管理效果,达到安全生产的最终目标。 2.2进度管理含义 电力工程进度管理控制就是指对电力工程项目建设阶段的工作程度和持续时间进行统一规划,并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比对等。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控制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在项目建设之初,需要制定进度计划,在项目投入建设后,需严格按照进度计划执行。若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进度偏差,则需要对出现偏差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并及时修正和调整,以保证工程可以按时完工。电力工程进度管理的主要作用为可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建设任务,并且有助于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3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安全和进度管理措施 3.1安全管理措施 3.1.1构建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体系 ①工程建设安全责任体系。站在基本的安全管理责任角度,电力工程建设安全责任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将安全管理制度作为重要内容,其对于工程施工作业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意义。需要将安全管理落实到个人,有利于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可以根据相关管理标准对管理过程中的具体管理职责进行划分,这样有助于管理部门安全管理责任的划分。②工程建设安全监督体系。安全监督体系的建立需要根据电力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将安全监督体系落实到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可从日常的安全巡检和安全监督日志的完善出发,为安全监督管理提供保障。电力工程安全监督体系和安全评价工作密切相关,所以安全评价工作也就成为了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构成,其可辅助工作人员正确认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自身的职责。③建立奖惩考核体系,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促进安全目标考核工作的实施,有助于实现安全管理目标。 3.1.2建立安全培训机制 通过建立安全培训机制,对员工进行有序的安全培训工作,通过安全教育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安全教育工作是贯穿于工程建设始末的,在安全交底和技术交底的基础上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对安全生产任务进行合理规划。另外,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根据管理人员岗位的不同和管理范围的不同做好岗位安全培训和专业培训工作,提升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在相关制度的引导下,工作人员可以形成正确的工作理念,明确安全管理目标,有效约束自身行为。3.1.3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在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前期,需要结合各个分部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现场,需要对临时设备、消防设备、施工材料等进行确认,同时需绘制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站在安全角度,需要合理规划建筑垃圾掩埋池以及危险品库。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需对危险品进行隔离存储。在现场设计安全使用时,需结合电力工程的实际特征,依据具体要求完成集中接地体施工作业后,需立即进行接地体电阻测试,且必须符合安全规范。 3.2进度管理措施 3.2.1明确进度管理目标与内容明确施工进度的管理目标与管理内容成为当前施工进度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树立进度管理目标可促进对电力建设工程相关数据信息的汇总,可对电力项目的建设规模布置形式、地形特征、地基处理、线路长度和架设方式等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电力建设工程的进度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明确进度管理的具体内容,有利于协调进度、成本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3.2.2制定科学的进度管理计划科学、合理地制定施工进度管理计划是做好施工进度管理的基础,所以,应该予以高度重视,项目进度计划制定流程如图1所示。通常情况下,制定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进度管理计划需要依据不同的管理岗位和职责进行分解管理,如里程碑(表1)、一级、二级、三级等进度计划,需要结合工程建设的规模、建设标准、现场环境、建设难度、资源配置和停电安排等诸多因素设置最佳工期,尽量在满足建设标准以及工程建设质量要求的基础上加快进度,缩短工期。在工程建设时,可依据工程进行的实际情况对管理计划进行调整。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进度管理计划能够有序落实,需要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明确管理部门的责权以及个人的管理范围,对各个建设阶段涉及的进度控制内容予以确认,并明确管理要点,可制定相符的评估指标进行评价。 3.2.3做好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只要在工程建设之初做好准备工作,才可保证电力施工进度任务的顺利进行。所以,在完成电力施工进度计划过程中,需要在工程投入建设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①为电力建设工程设立专业化的作业队伍,对施工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以提高作业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助于进度计划的完成。在培训过程中,需要注重进度控制管理意识的贯彻,在熟练掌握施工技术要点的同时,还需严格遵循进度管理计划进行操作。②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其与周边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要想弱化工程建设产生的灰尘、噪音等对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需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设立相关隔音设施等,也可通过政府的协调作用,就土地拆迁赔偿问题进行妥善处理。然后,深入施工现场对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进行全面勘察,避免在恶劣天气时造成不必要的设备损坏,影响工程整体进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行业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贡献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安全与进度管理,则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和进度管理的进行有助于实现项目建设规划目标,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证工作人员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作者:翟淑宁 单位: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管理探讨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电力需求的依赖也在逐年增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力建设工程已经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1]。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部分的施工具有资金投入量大、施工技术复杂的特点,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严重时不仅会影响到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也会影响到电力建设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因此解决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土建施工管理问题,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电力企业进行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现阶段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管理中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应当看到,在现阶段的电力建设工程中,针对土建施工部分的管理已制定出一系列地相对合理的措施,其中大部分措施已在实际施工管理中得到了验证并取得相当的成效。但不可否认,即使有这样的成绩在前,仍不能掩盖在在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中的土建施工管理部分仍有一些环节存在问题或缺陷: 1.1人员管理环节 由于电力建设工程的特殊性,在工程项目施工时相对的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和项目组人员是固定的,而参与实际施工建设过程的人员却是流动量较大的[2]。且电力建设工程往往规模较大,所以涉及的施工人员量会很大,无形中对施工管理带来困难。另一方面,由于施工人员数量多,而人员素质不一,对新入行的人员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以确保其可以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这也会造成人员管理上的复杂和困难。 1.2施工作业环节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的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环境相对较恶劣,且施工技术又往往是很复杂的,在外部施工时受施工场地所处天气、环境的共同影响,如存在连续的高强度作业,则会使参与施工的人员产生疲劳感,故而在这种状态下势必会使施工现场的管理出现难度。 1.3施工安全环节 在实施工程施工过程中,在施工的现场常会存在多部门交叉施工情况,这时由于施工设备多且相对较集中,故而使得安全隐患也较集中存在,导致极易出现安全事故,再加上前文所述的施工人员的素质不一,没有形成较强的安全意识,如果相关的培训再存在缺失,则面对突发事件时不能形成有效的应对,也会造成土建施工的安全问题。 1.4工程配合环节 电力建设工程是一个涉及各分项工程并要求各分项工程互相配合的工程项目,土建施工是其中的一个环节[3]。在电力建设工程中由于土建施工部分与其他普通建设项目存在较大差异(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是确保电力设施安全的基础,也是确保电力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故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往往会对土建施工给予特别多的重视。所以在土建施工管理时要做到并实现与其他电气工程项目的相互配合,确保达到与电气安装项目施工进度的协调一致。但在实际施工时,一旦存在土建施工的不当管理,使土建与电气配合出现偏差,就会影响到电力工程的稳定运行。 2提升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管理水平的措施 2.1做好土建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因为土建工程施工对电力建设工程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是确保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保障。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从管理人员到施工人员都要对质量管理有着明确认识并给予重视。即在具体实施电力建设工程时,要对土建施工的管理工作制定出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并全员培训宣贯到位,施工中层层把关,及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完善调整土建施工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出现的问题制订相应的措施并严格执行,以真正实现对施工质量的全方位管理。 2.2做好土建施工的成本管理工作 成本管理是土建施工管理的根本,这是因为只有做好做到位对土建施工成本的控制,才能真正实现提升土建施工的成本管理,也才能确保土建施工的每一环节都在设计可控方案内。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方首先要对土建施工的成本进行测算和分析,然后根据施工需求,制订出相应奖惩机制,以此来促进土建施工管理的顺利开展[4]。另外在成本测算的基础上,从土建工程的设计、材料采购、验收以及使用等环节,把土建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最终达到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2.3做好土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近几年由于全国用电量每年都在飞速上涨,为此各地方都把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列入重点工作内容中。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任务繁重,而在这繁重的施工任务中如何确保土建施工的安全性则显得尤为重要[5]。通过多年的施工实践,想要做好这项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工程施工前要加强对施工人员以及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诸如可以结合相关安全事故的案例,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通过这类形式的培训帮助施工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树立良性安全生产意识,从而使他们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能实现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的目的。二、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任何制度的制订一旦缺少了后续的监督都不可避免会产生执行上的偏差,对安全生产来说,监督机制的重要性更加强烈。通过前期的安全意识培训,使施工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在发现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时,会及时通报给相关的负责人,而良好的监督机制可以确保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准确的处理,从而为电力建设工程的土建施工工作提供一个安全的施工环境。 2.4加强过程监督监控和安全意识培养 在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督监控和施工、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可以有效消灭产生问题的根源。在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中,当有施工人员或现场技术员发现存在问题隐患时,及时响应并上报,就会实现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目的。同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真正把安全生产落到实处,以此来保证土建施工管理的有效性。此外,针对施工现场过程中存在的施工作业环节交叉的现状,电力建设工程的承包方在施工前就应做到严格按项目设计标准和施工程序开展作业活动,合理梳理建设环节,减少交叉作业,确保在施工程序中每道工序结束后再进行下道工序,也是提升土建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3结束语 综上,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对整体建设质量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我国电力工程建设的发展和进步,土建施工对电力建设工程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和突显,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针对土建施工易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通过提高安全、质量意识,合理降低施工成本、减少施工质量问题都是提升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管理水平的途径。 作者:丘韶梅 单位:广东省韶关粤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监督探讨 摘要:工程质量监督是当前电力建设工程中尤为关键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建设工程质量的提升。为此,本文从健全工程项目质量监管管理体系、提升监督人员与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改进并完善工作方式与监督手段、落实档案管理工作四个方面探讨了提升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水平的对策,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监督 作为基础产业,电力行业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对工程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高水平的质量监督管理对于提升工程质量及促进电力企业发展意义非凡。为此,就电力企业而言,必须对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提起高度重视,深入分析当前的质量监督管理问题,并就如何提升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水平提出有效对策。 1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问题分析 1.1一味重视建设进度而忽视工程质量 一项电力工程项目要经过申报与下达之后才能开始实施,因此,在工程建设之初,就已经对竣工时间做出了规定。但是,在实际的工程施工阶段,往往会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存在而导致工期拖延,出现不能按期完工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很多施工单位一味重视建设进度而忽视工程质量的问题,增加了工程事故的发生率。 1.2电力市场约束能力弱 良好的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需要强有力的电力市场约束方能实现[1]。然而,从当前的电力市场建设来看,对电力企业的规范化约束能力明显不足。同时,还有一些项目建设是企业通过非正规渠道获权的,缺乏法律保护,工程质量也因此难以保障[2]。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项目招标不规范、项目审批手续不全等情况,极不利于质量监督管理。 1.3施工技术人员专业素养普遍偏低 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然而,从当前的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团队来看,施工技术的专业素养明显偏低,施工企业也未重视对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由此就出现了较多的不规范施工行为,对工程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1.4电力市场监督力度有待加强 就当前的电力市场监督工作来看,存在着监督力度不足的问题,尚未建立较为严格的监督机制,如没有强有力的执法手段惩治电力市场的违规行为,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工程问题,未形成较为强烈的电力建设质量监管管理意识,由此导致电力市场建设质量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2提升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水平的对策探讨 2.1健全工程项目质量监管管理体系 2.1.1强调科学监督管理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规范化的电力市场,需要政府按照相关法律规范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在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政府机关应立足于维护公共利益的角度,转变职能和观念,在不干涉企业生产经营的情况下明确指出当前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性质,对监督机构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促使其更好的开展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2.1.2有效强化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力度 对于电力建设工程,不仅要做好电力工程项目施工中的质量监管,对于事前和事后的质量控制同样要提起重视。创建集体监督机制,指派专业管理人员,严守上岗制度,通过互相制约、协调作业实现公平化、公正化的质量监督管理[3]。2.1.3完善建设市场的质量监督机制当前,我国建设市场的质量监督机制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极不利于质量监督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此,必须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有效补充和完善,以国际惯例为依据,进行电力市场安全运行机制的构建,扩大管理规模,对管理手段进行优化,力求与国际接轨。 2.2提升监督人员与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 2.2.1管理能力的自我提升 在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质量管理人员是代表政府进行工程质量监管的,必须树立监督职能的权威性。因此,质量监督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专业的质量监管理念和有关政策理念,还需要加强对业务的学习,提升管理能力[4]。 2.2.2实践能力的自我提升 就质量监督管理人员来讲,想要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拥有丰富的质量监督管理实践经验,能够把握各种质量监督管理问题的处理思路,并通过有效手段解决问题。为此,在工作中,质量监督管理人员需要做一个有心人,对自己严格要求,注意发现问题,并立足全局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寻找有效的办法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并积累实践经验。除此之外,针对当前施工技术人员专业素养普遍偏低影响工程质量提升的问题,电力企业还需要对此提起重视。在选择施工单位时,需要从多个方面考察其施工资质,确定其施工团队有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5]。而在施工单位而言,还需要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安全培训,做好质量与安全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升其专业素养,从而为工程质量提供保障。 2.3改进并完善工作方式与监督手段 电力行业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行业发展背景下,提升监管工作质量仍然是重中之重[6]。为此,需结合时代潮流及行业发展需要,对工作方式及监督手段加以改进并继续完善,摒弃传统的工作方法,引进先进的工作方式,借助科技含量高的检测工具进行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同时,还需进行网络信息平台的搭建,实施现代化的质量监管操作,逐步提升监管能力[7]。 2.4落实档案管理工作 在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要对各种材料进行记录,及时对这些材料归档,能够对后期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提供极大的参考。为此,提升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水平,必须深入落实档案管理工作,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丰富,利用这些信息的延续性和时代性,更好的开展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在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落实过程中,尤其要对档案编制与档案管理这两个环节提起重视,制定必要的考核制度,提升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3结语 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不可忽视的内容,对于工程质量影响巨大。从现阶段的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来看,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对此,必须通过等有效对策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水平,从而更好保证工程质量,促进电力企业进一步发展。 作者:梁建文 单位:国网四川蓬安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研究 摘要: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是指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全体工作人员及施工现场进行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好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能够确保施工建设的顺利完工,为电力工程带来效率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要突出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强化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组织机构的建设,改善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模式。 关键词:电力建设;电力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制度;组织机构 任何工程的建设都必须强调安全生产的问题,因为安全生产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命脉所在。随着国家电网结构的改革,电力建设工程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因此电力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近些年,我国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水平一直在不断突飞猛进,极大地促使电力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为优质的工程建设打下了牢固基础。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存在于发展的道路上,需要进一步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促进电力建设工程的长远发展。 1安全监督管理概述 1.1安全监督管理的内涵 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安全监督管理是指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全体工作人员及施工现场进行的安全管理工作。电力工程施工现场是一个复杂混乱的场所,人员流动很大,工作场地十分宽广,存在许多临时性的工作搭台,施工用到的物资、材料都会临时存放在施工场地。所以,施工现场存在许多安全隐患,需要加强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以保障电力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1.2安全监督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建设工程是一项复杂的、流动的、密集的和危险的工作。我国的国土辽阔,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各地区存在许多的差异性,必须要根据当地实际的情况来决定安全管理的工作。而且一项工程一般都是由多个承包商共同完成的,这就存在了多个安全经济责任人,安全管理工作有很大的难度。另外,电力建设工程有时会在高空作业,施工的环境太差,工作的强度也很大,具有很大的危险系数,所以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对电力工程的建设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1.2.1做好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能够确保施工建设的顺利完工。在施工过程中,时刻提高工作人员施工安全的防范认知,严格控制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流动,拒绝非工作人员出现在现场,以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1.2.2做好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能够为电力工程带来效率保证。安全问题是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石,只有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的建设才可以保证有质量、有进度、有效率,进而才可以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促使电力企业的良好发展。 2电力建设工程中安全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安全生产的监督制度不够完善 不得不承认,电力工程建设中安全监督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是一个非常现实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是在电力工程建设实践中摸索着逐渐形成的初步制度体系,还应当在今后的工程建设中不断去完善和改革。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中,最主要的是对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的设定,它关系着电力工程建设中施工工作是否具有被约束力,能够杜绝施工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只有制定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才可以保证电力工程建设有章可循,为违法违章的行为提供惩罚的依据。比如,施工中,工程现场有些施工人员不遵守安全工作的规章制度,不佩戴安全帽,登高作业时不佩戴安全带。另外,工程监督管理人员开出违反监督制度的质量监督报告等,这些行为都属于违法违规的行为,应当受到严厉处罚。 2.2安全生产的意识薄弱 目前电力建设工程的工作人员都十分缺乏安全生产意识,工程的管理人员认识不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就会导致工作人员也不重视安全生产,容易造成电力建设工程出现安全事故。电力建设工程中,施工工作的管理层缺乏安全责任意识,就不能有效地制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一部分管理人员眼中只有经济利益,却没有一套高效率、高安全系数的管理方法,安全防范工作不到位,容易引起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由于领导的不作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不及时、不到位,电力建设工程中有许多短期的工作人员,有时会忽略对这部分工作人员的岗前安全教育培训,为电力工程埋下了安全隐患。 2.3安全监督的力度不到位 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安全监督是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手段,电力工程建设中出现安全问题,主要是监管部门工作出现了漏洞。在项目施工工作中,负责监管的领导和小组成员基本上都还能有责任心地去监督管理施工工作,紧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但是,由于施工工期时间较长,工作内容又非常繁杂,有些时候一些监管人员就会慢慢放松懈怠,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防范措施布置不到位,出现失职现象,容易造成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事故。还有一些监管人员出于情面或是卖人情,帮助有过失或是触犯了监管制度的工作人员遮盖违反规定的事实,没有起到真正的监管作用。 3做好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策略 3.1突出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建设 国家对于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已有基本框架体系,但是到了具体的项目建设上,还应当更加细化法规制度,与电力建设工程具体实施项目相匹配。 3.1.1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组可以对工程项目的施工环境制定安全评估方法。安全评估的目的在于检测施工现场及周边有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危险源,提前制定有效的防范方案,杜绝工程中的安全隐患。一般情况下,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的现场环境各有各的不同,潜在的危险源也不尽相同,所以安全评估方法的制定要具体细化,与存在的危险一一对照。对于不能通过安全评估要求的地方,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组要对具体负责的工作人员予以批评,情节严重的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并且记录在工程日志中。 3.1.2制定现场处罚条例。细化安全监督管理制度之一就是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就地解决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切实保护施工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规范施工现场的行为,改变执法守法随意性的现象。制定处罚条例时要注意:一是处罚违章事情必须有确凿的证据;二是处罚要公平公正;三是处罚中要以教育警戒为目的,而不是为了罚款而惩罚。 3.2强化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组织机构的建设 电力建设工程中安全监督管理组织机构的好与坏决定了安全监督管理的力度和效率。安全监督管理机构的建设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完善: 3.2.1建立一支业务精良的管理队伍。在整个组织机构建设中,安全监督管理的队伍建设是关键。无论在电力建设工程中使用什么样的科技技术,最终的决定性还是在操作使用的人。面对繁杂的项目工程工作,顶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需要参与管理的人员具有超强的能力,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并且要求管理人员在处理安全事故时秉承公平公正的态度。 3.2.2创建安全教育的培训机构。在电力建设工程开工前,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参加岗前的安全教育培训班,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明确自己所担负的责任。不能因为安全培训需要支付费用或是耽误开工时间而被省略,不能为电力工程建设埋下安全隐患,要努力增加工作人员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3.3改善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模式 3.3.1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在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政府部门应当发挥积极的职能作用,尤其是现在,政府部门正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做好电力工程的安全监管工作是政府职能的最好体现。政府部门要转变以往的工作作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同时要奖罚并举,光有惩罚没有鼓励不利于提高安全工作的积极性。 3.3.2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内部的监督管理。电力工程的安全监督除了依靠政府部门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电力工程内部管理人员的有效管理。所以,一定要充分发挥工程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管理作用,明确他们的管理职责,摆正他们的工作态度,监管工作中不能讲私情、留情面,切实做好监督管理的检查。 3.3.3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管理。在安全监督管理上应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利用新闻媒介的力量,大力宣传安全生产重于泰山,曝光以往电力工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营造一个人人抓安全的良好环境,提高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督水平。 3.4加强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的科技创新 在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中加入科学技术的创新管理,能够降低工程的成本,提高安全监督的管理水平,减少电力工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施工中可以利用物联网数据同步传输技术,实现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现代化管理。在工程的施工地点安装安全监控平台,对施工地实行远程监控,这些高科技的安全监管配套设施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提高安全监管的工作效率。目前这一高科技技术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利用和推广,得到了安全监督管理系统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 4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对电力建设工程具有重要意义,而安全工作是一项永不停止的工作,需要人们长期的坚持和重视。无论是从政府的职能部门,还是到电力工程的内部管理层,还是到社会中的普通民众,都应当肩负起各自的安全监管重担,树立安全责任意识,时刻不能松懈,这样才可以保证电力建设工程顺利竣工,工作人员都平安健康,从而促进电力事业的良好发展。 作者:常亮 单位:国网宁夏电力公司宁东供电公司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质量和进度管理 1电力建设管理中做好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1.1对人力资源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在电力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是执行各项工作的主体,因此,做好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管理部门可以派遣专业的质检人员,对购买的材料质量以及施工设备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验,只有检验结果符合标准才能将材料和设备投入使用,这样可以从基础上做好电力建设质量管理工作。另外,管理部门还应该安排工作人员驻守材料供应点,对材料的储存数量以及可供应时间进行掌握,然后将其通过报告的方式上报给项目部门,让项目部门可以对材料供应情况进行有效地掌握,进而确保电力建设质量,避免因施工质量出现问题而拖延施工进度。 1.2对工程采购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在电力建设过程中,各项物资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很多物资需要进行采购,在这一过程中,若是采购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将会对整体的电力建设质量管理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工程采购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是势在必行的。管理部门可以在进行采购工作之前,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物资供应商,并签订物资质量保证协议,与此同时,还应该对质量争端进行明确的规定,在实际采购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管理部门应该针对两者的关系,对质量计划中涉及到的各项活动进行明确的检测,并做好检测记录,相应的技术人员应该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工作,对施工中出现的数据进行准确的记录,从而确保施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3对工程责任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电力建设工程的工期较长,并且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对工程责任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施工中涉及到的内容,对其进行明确的划分,让每个部门以及工作人员都知道自身的职责,实现责任到人,自然可以提高工程质量。电力建设工程的第一责任人是项目经理,在项目经理之下,还有很多责任人,这些责任人承担的责任是层层递减的,而且,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经济利益是有关联的。项目主要负责人虽然可以获取的利益比较大,但其承担的责任也比较重,若是工程质量不符合标准,主要负责人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另外,管理部门还应该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将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中,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水平,督促工作人员按照规范的流程开展施工,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加快建设进度。 1.4对工程自检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想要提高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相关部门就应该做好自检工作,并按照专职检以及抽查相结合的质量检验制度开展检验工作,从而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应该做好施工记录工作,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另外,管理人员还应对施工中的原材料以及半成品质量进行检验,若是质量不符合标准,就不能使用质量差的原材料和半成品进行施工,在进行施工交接时,若是施工质量存在问题,就不能进行交接工作,应对质量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当质量没有问题之后才能进行交接工作。 2电力建设管理中做好进度管理的具体措施 2.1甘特图方法 电力建设管理部门想要做好进度管理工作,可以采用甘特图方法。此方法具有制作简单的特点,其主要适用于工程规模建设较小的项目中,不适用于工程规模较大的项目。另外,当管理部门拟定的施工进度和实际的施工进度不相符的时候,可以通过使用甘特图方法对其进行改进,从而确保拟定的施工进度方案和实际情况一致。 2.2行政干预法 所谓的行政干预法,就是指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单位的领导以及上级领导可以通过使用行政能力对其施工进度进行调整,或者是利用监督、鼓励以及督促等手段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的方法。行政干预法强调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此方法适用于电力工程中的交叉作业以及工序交接时的管理。例如:由于电力施工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所以需要很多部门共同进行工作,这些部门专业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在工作中会产生一些摩擦,若是各部门之间不能友好合作,将会对施工进度管理造成不利的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应用行政干预法是非常有效的,电力建设工程的上级领导是站在全局的角度,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进行干预的,通过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促使各部门可以放下成见,协同合作,共同为建筑工程的建设而努力。 2.3网络计划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电力建设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制定电力建设项目的网络图,这样就会促使项目的执行更加顺利。网络计划技术在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可以对项目施工进度进行合理的安排。项目网络图可以将工程中的开始时间以及结束时间进行显示,并对每项工作的负责人进行标明,这样即使不是原有的项目负责人,也可以在仔细观看之后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网络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将电力建设项目中涉及到的所有工序时间计划参数计算出来,还可以对出现进度偏差的项目进行及时地调整,从而确保电力建设工程进度的管理质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做好进度管理和质量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还可以确保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电力建设工程质量和进度管理工作仅依靠一人之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完整的团队协同合作,因此,是一项社会化以及系统化的工程。想要提高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水平,就需要项目领导和工作人员对这两项工作高度重视,不断改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加深对施工质量管理的认识,从而确保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的质量。 作者:杨德嵩 单位:国网南平供电公司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探析 摘 要 本文在介绍电力行业安全生产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实施监理安全工作的必要性,并对电力工程安全监理的要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 电力工程:安全监理;监理要点 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曾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讲到安全生产工作时更是强调,“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具体到电力行业,就是要在电力建设任务中保证安全生产。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电力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既是建设和谐电力的头等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一名专业的监理人员,做好电力安全监理,责任重大。本文针对电力建设工程的特点和施工阶段安全监理的要点进行阐述。 1 电力安全生产主要特点 1.1 公用性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重要的公用事业,电能是一种高质量的能源形态,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电能,电力安全上的任何问题都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各种不良影响。 1.2 特殊危险性 电气设备多、热机设备多、高速旋转机械多、易燃易爆有毒物品多、特种作业多、人身和设备事故并发等电力生产特点导致电力生产潜在危害性加大。 1.3 同时性 电能的发、输、变、配、用是同时完成的,电网上任何一个设备或任何一点发生故障,都可能造成整个电网系统的巨大危害。 1.4 密集性 电力生产具有技术密集性、资金密集性、设备投资比例高等特点。 1.5 群众性 职工对电力安全尤为重要,人员、设备、管理、环境中容易产生种种不安全因素,只有全体职工群策群力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 电力生产的如上特点,不仅决定了电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也决定了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的重要性。 2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监理的重要性分析 所谓安全监理,是指对工程建设中的人、机、环境及施工全过程进行评价监控和督察。并采取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证建设行为符合国家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止建设行为中的冒险性、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效地把建设工程安全控制在允许的风险度范围以内以确保安全性。安全监理行使国家有关安全法规和委托方赋予的职权,属于安全技术服务,通过各种控制措施,实施评价、监控和督察,降低风险度。安全监理这一概念在我国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起步较晚,人们对安全监理的认识存在着可有可无的误区,进而导致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对此,为了保护电力建设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财产安全,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加强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监理,意义重大。 2.1 是实现电力建设工程目标系统的需要 电力建设工程的重要目标是高效、安全,由于超高压电力建设大多在荒郊野外,施工条件复杂,加之施工单位受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动,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增强施工安全的管理力量。工程监理单位是代表建设单位对工程承包单位在安全、质量、进度、投资等方面实施管理的,其职责就是对工程施工各个环节进行“把关”控制,消除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防止或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2.2 是提升电力建设施工行业生产管理水平的需要 电力施工单位在施工安全生产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其往往为了经济效益最大化,不愿在安全生产上下功夫,普遍存在安全生产观念淡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安全管理不到位、作业人员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就上岗、生产过程中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问题严重等现象,给安全生产留下隐患。实施工程安全监理,可以通过监理工程师对建设工程施工单位进行督促检查,促使其改善劳动作业条件,提高安全技术措施,保证建设工程施工安全,从而提升电力施工单位自身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2.3 是实现电力工程投资效益最大化的需要 建设工程的四大目标为:安全、质量、投资、进度,工程的质量、投资、进度这三大目标的控制与实现与安全目标密不可分。一是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质量隐患往往导致安全事故,而不安全因素又可能为质量事故埋下祸根。其次,施工安全与工程进度和投资效益密切相关,要提高建设工程施工安全要求,必须加大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从而增加工程总投资。 3 电力工程安全监理要点 一般来说,监理安全工作包括监理部内部安全控制和所监理工程的安全控制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1)监理内部安全控制 (1)建立以总监为监理部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监理部专(兼)职安全监理员、监理部其它监理人员构成的监理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 (2)建立监理安全职责制,明确安全监理工作不仅是总监、专(兼)职安全监理员的事,也是全体监理人员的事,把安全监理工作溶于日常监理工作中,并结合每月安全大检查,确保安全得到有效监控; (3)按照工程特点,据安全有关规定给监理人员配备适宜的安全防护用品,如海上(水上)监理工作配备救生衣、高空监理检查配戴安全带; (4)配备针对工程特点的安全规程、规定等工具书: (5)做好监理部办公和生活场所的防火、防盗工作; (6)监理部总监要每月主持1-2次安全会,针对当前工程安全状况,研究监理控制措施,学习相关安全规定的章节,以提高监理人员安全控制的水平。 2)工程监理安全控制 (1)施工准备阶段安全监理 ①熟悉工程设计文件、了解设计构思和质量要求,对图纸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及环节或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特殊结构的工程,要求设计单位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防范安全事故的措施和建议。并审查中标单位资质和相关证照,减少非安全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 ②审查施工安全技术方案是否成熟,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安全施工方案的个案是否有针对性、可行陛和可操作性。 ③督查施工单位使用安全防护设施的落实情况。首先,确保安全网、安全帽、安全带、漏电保护开关、配电箱、脚手架连接件等防护用品合格;其次,检查施工现场总体布置是否合理及场地是否有利于安全、文明施工,地下工程、地下管线是否探明并标注清楚,施工机械的状态是否完好,设备的类型、规格是否符合施工组织设计等。 (2)施工过程安全监理工作 ①巡视。监理工程师要经常到施工现场进行巡视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五大方面:施工单位安全教育和安全措施落实情况;燃易爆物品是否按规定存放和管理;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施工机械和设施是否状态良好;施工人员是否在按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 ②旁站。在施工过程中,对于重大危险源,监理工程师必须实行旁站监理,对于已识别的重大危险源以及相关的重点部位,如地下暗挖施工、深基坑施工、高大模板施工、整体式脚手架升降、临近带电体施工等,都要求监理工程师亲临现场或安排熟悉操作规程的监理员进行旁站监理,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③督查。监理工程师应根据安全施工计划,组织定期安全检查和专项安全检查。重点检查内容如下:脚手架、洞口、高处作业、安全网架设等防护装置和危险部位的警示标志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起重机械、设备的保险和限位装置是否可靠;消防安全、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一旦发现有安全事故隐患,必须及时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则需暂停施工,并以书面形式下达整改通知单。 ④安全啦理资料的收集。负责安全工作的监理工程师每天负责填写安全类专项监理日记,其他监理人员协助提供基本资料;在监理月报中增加本月安全工作报告,向建设单位反映本月工程安全状况,并提出安全建议;监理例会上,监理机构应通报安全现状、存在隐患及工作的不足,并督促施工单位改进,以及将会上分析讨论安全的内容写入会议纪要。负责安全工作的监理丁程师对重大安全隐患,可进行影像记录,并作为监理月报和《监理工程师通知单》的附件使用。 ⑤安全事故的处理。安全事故可分为重大事故和一般事故,若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要协助相关单位做好事故现场控制并及时上报,等待相关部门进行处理;若是一般安全事故,监理人员要协助做好事故调解和善后处理。同时,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数码相机和摄像器材对事故现场进行取证,利用安全例会通报正面典型和曝光安全责任事故,加大安全教育力度。 4 结论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电力需求日益增长,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对电力建设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理企业及全体安全监理人员必须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观念,切实加强安全监理工作,在电力发展的新形势下不断探索安全监理的科学方法,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进一步提高监理工作水平,力争使安全监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浅谈当前电力建设工程档案的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电力建设也在飞速的发展,电力建设相关的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管理、利用等方面也也日趋复杂与专业化。现就如何去做电力建设工程档案的管理粗略的谈谈我的想法。 关键词:工程档案;电力工程建设;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 随着电子系统自动化设备水平和业务建设的网络化、数据处理的电子化水平不断提高,电力建设工程已经逐步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网络化设计作业。 一、电力建设工程档案 (一)工程档案工作简介 电力建设项目档案工作是一项以项目管理为中心内容的专业性和服务性的工作,是实现电力建设科学管理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工作。它随电力建设项目的开始而建立,又随电力建设项目的竣工投产、交付使用而告终,与工程项目建设的进程同步。电力建设工程档案是电力企业基本面貌和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综合反映,是一份宝贵的资源。档案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一项维护企业经济效益、合法权益及记录企业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基础工作。 (二)电力工程档案资料的管理 由于零星的项目有工期短、施工项目细琐,施工分散等特点,其记载和反映工程建设的档案,也变成周期短需及时积累、整理材料、共用立项、审批文件和典型设计图和数目多的特点。而大的电力基本建设项目则从酝酿到决策到竣工投产有着工程建设周期长,施工单位多,工程复杂和专业性强等特点。因此记载和反映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工程档案,也就有与工程一样的形成周期长、专业复杂、成套性强和数量大的特点。 档案的管理人员要善于与工程项目管理部门、施工部门等进行沟通,并在做好档案室内部工作的同时,要求档案工作与建设工程同步进行。在项目一开始就要对工程档案进行统筹规划。及早参与工程建设活动,及时了解工程建设动态,参与工程建设项目的单项工程验收、评审活动,按档案的要求对工程中所有的资料进行核实,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整改要求,积极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程档案收集工作。最后把好电力建设工程档案的质量关。 电力建设工程档案的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质量,二是案卷质量。内容质量是指电力建设工程档案所反映的数据的准确性。案卷质量是指电力建设工程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规范性程度,其档案要求外观与内在质量统一,而档案的内在质量重于外观形式。电力企业档案人员只有真正融入企业管理,主动关心企业发展,以知识与创新为导向,不断更新知识,档案工作才能与企业同步发展。 二、电力建设工程档案信息化 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就是融入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这无疑将极大地提高上程档案的利用效益,初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将很多重要的东两输入计算机内,一方面方便管理人员查找;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后期的查阅,直接就可以在计算机内查找。所以,利用计算机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于是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和应用,使档案快速向数字化发展和积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推动了档案室的数字化建设,为档案信息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历史数据从文、图、影、像等多方面更形象地展现出来,所以电子文档的前期收集工作就显得相当重要。 目前档案管理的模式主要是工程设计工作电子化进行、档案工作的手工进行的方式,包括档案的收集、接收、整理、保管、利用等,在保管电子档案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同时手工整理实体档案归档。当前的电子工程设计档案仅支持以纸张为主要的存储介质,这从根本上阻碍了档案的利用率。做好对计算机系统及数字设备中形成的电子文件(数据)的采集、归档、存储和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中应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纸质载体向数字栽体的转化,并能够在网络中传输,完成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档案集中存储并借助数据库技术进行集成整合,将原有不同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成数字化信息,对已有纸质、照片及声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工作,为企业提供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建立科学适用的文件归档,保管和利用管理系统,坚持档案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步的原则。 三、结论 一份真实、完整的工程档案是一个工程全过程的反映,是一项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为强化管理,实现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应在工程建项目档案管理中不断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及时研究解决重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有计划地对各工程项目的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并有效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工程档案进行录入、整理、存储。并使档案资源的存储数字化,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建立起各类规范化、标准化、可共享目录,彻底改变存储和利用方式,让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化。做到电力工程档案管理要立足于长远、立足于企业需求,立足于制度创新,立足于以人为本。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浅谈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全过程造价管理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基本建设的飞速发展,电力建设也在快速发展。电力工程造价上涨较快,资金筹措难度很大,工程造价水平已成为影响电力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全过程的造价管理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在电力建设工程全过程各阶段中为了实现项目管理目标,对工程进行造价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和控制。 关键词:电力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 一、电力建设项目全过程的构成 按照电力建设程序,电力建设工程从项目建议书提出,历经项目选择、可研、核准、勘察、设计、发包、施工、验收、使用等各个有机联系环节构成了建设项目的总过程。其中每个环节又由诸多相互关联的活动构成相应的具体过程,因此,要进行电力建设项目全过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必须掌握识别电力建设项目的过程和应用“过程方法”。 二、电力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控制 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拟建项目所做的投资估算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一个电力建设项目投资控制要求做到预算不超概算、概算不超估算,由此可见,投资估算对一个项目投资控制的重要程度,而要提高建设投资估算的精确度,一明确投资估算的内容。估算的费用要包括项目从筹建、设计、施工到竣工投产所需的全部费用。二确定投资估算的主要依据。不仅要依据项目建设工程量、有关工程造价的文件、费用计算方法和费用标准,我们还要在参考已建同类工程项目的投资档案资料基础上,充分考虑影响建设工程投资的动态因因素,如利率、汇率、税率资金等资金的时间价值。三为避免投资决策失误,必要时要对项目风险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四必须加强对投资估算的审查工作,以确保项目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和估算质量。 三、合理的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 据统计,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主要阶段是工程设计阶段,约占工程造价的70% 。因此做好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尤为重要。从总体规划到总体布置,就是控制造价的起点。要紧紧抓住设计“龙头”,深入开展设计优化。一是实行设计招标投标,引入竞争机制,谁的设计方案更能体现设计中技术、经济、安全指标的,更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就采用谁的设计方案。二采用限额设计这样做能增强设计人员的经济观念,在设计的全过程中考虑工程的成本。设计出符合要求且确保质量造价又最低的方案,以此来达到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目的。三是确立经济适用、系统简洁、安全可靠、高效环保、以人为本的设计优化原则;四是积极推广成熟可靠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在满足安全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对不同方案加强技术经济比较,优先采用投资少的方案。 四、施工阶段是电力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 (一)招标投标阶段 设计完成后就能准确地计算出工程造价,而施工费用占整个工程造价的60%左右,因此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大,此阶段对项目的管理和工程造价的控制重点应放在招标投标活动上,投标单位应严格按招标文件要求和规定计价方式进行投标报价,招标、评标实行合理低价中标。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即由招标人按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并提供工程量清单,为了中标,承包商会自觉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降低工程造价,从客观上保证了以最少的投资收到最大的效益。 (二)合同管理阶段 强化合同风险的分析及预控管理。尽可能细化合同条款,明确范围和标准,增强合同的可操作性和执行的刚性,同时,全面分析、预测合同执行过程中可能引起索赔的各种因素,保证合同条款的严密性,减少结算时索赔事件的发生;合同履行过程中,主要合同要有分析记录并针对性地提出风险预控措施,加强市场风险预测,及时、正确处理和化解承包商履约风险。 (三)严格设计变更 在电力建设项目中设计变更往往不可避免,但应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尽量降低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设计变更是工程变更的一部分。因而P系到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损失越小,反之越大。要加强设计变更管理,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初期。特别是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设计变更,要先算账后变更,应严格控制因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设计变更发生后,审查尤为重要,无论由哪方提出变更,均应由监理部门会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协商,确认后由设计部门发出通知,并由监理工程师办理签发后实施。 五、把好结算审查关 (一)工程量审核 工程量计算是件繁琐的工作。既要细心又要耐心,需要熟读施工图纸、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并应写出每项工程量的计算式、防止错算、漏算或重复计算、审核时要关注虚增工程量问题,在隐蔽工程中应尤为注意。 (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审查 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工程,结算时首先重点审查工程量。结算的工程量应以合同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为依据,考虑变更工程量,审查时要熟悉图纸、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并对整个工程设计和施工有系统的认识。其次审查变更工程或增加工程的单价组成,由于变更或增加的工程在原投标报价中无参考单价,严格审查那些部分单价的组成与合同及招标投标文件是否相符。 六、结语 总之,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电力建设项目造价管理模式,它是一种用来确定和控制电力建设项目造价的管理方法。工程造价控制需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和控制,只有在项目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做到有始有终,实现技术与经济的积极渗透和紧密结合,才能达到控制程造价的目的。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浅谈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土建施工管理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于电力工程的建设要求更为严格。为了提高电力工程的施工效率及质量,从而保证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处于正常运转状态,进而为施工单位节约更多成本,因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分析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管理措施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电力工程的建设水平取得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满足电力工程的建设需求,电力工程的工作重心逐步向土建施工管理转变。其中,电力工程,从狭义角度来看,又称输变电工程,指与电能分配、输送及生产相关的工程;从广义角度来看,指动力及能源的应用工程[1]。土建施工指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涵盖范围广。鉴于此,本文针对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管理的研究具备显著价值作用。 1.树立土建施工的安全监管意识 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树立工作人员土建施工的安全监管意识,不仅降低施工事故的发生率,还解除其他安全隐患,最大程度保护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2]。因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排查土建施工现场的隐患,及时上报,将隐患扼杀在摇篮状态。在土建施工的管理过程中,强化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组织相应的安全知识培训,严格落实土建施工流程,为土建施工管理提供保障。 同时,针对施工现场存在操作流程错误的情况,要求工程承包方,在施工前期,结合工程的质量要求,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选择适宜的施工技术,不断优化施工操作流程,避免交叉作业,便于解决在实际施工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施工的管理效率。 2.保障土建施工的安全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用电量的不断增加,社会对于电力工程的建设要求更为严格,电力工程项目逐步成为主要工作内容,造成电力工程的建设任务繁多。如何保障电力工程土建施工的安全性,是电力工程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重点问题[3]。因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强化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特别是工程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组织相应的专业知识培训,例如:以安全事故为培训内容的切入点,丰富培训活动的形式,有助于树立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有利于养成严格落实管理制度的工作习惯,降低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同时,逐步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土建施工监管评估体系,特别是土建施工管理一旦缺乏健全的监管评估机制,不仅直接影响电力生产的安全性,还可能埋下其他隐患,造成不可预估性损失。工作人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转变传统理念,积极上报施工现场的隐患,及时处理,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与监管评估体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为电力工程的土建施工条件提供保障。 3.控制土建施工的成本投入 成本管理作为土建施工管理的核心环节,工作人员必须加大对于土建施工成本的控制力度,提高土建施工成本的管理效率,最大程度保障土建施工的成本投入处于可控范围内。因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施工前期,分析电力工程的作业量,初步估算力工程的成本投入,再结合电力工程的具体情况,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责任机制,制定相应的成本投入方案,最大程度保障土建施工处于正常运转状态。 同时,以电力工程成本估算为基础,从电力工程的竣工验收、材料采购及基础设计等环节,加大对于成本投入的控制力度,满足效益最大化的经济需求。针对少部分“分包”的施工环节,要求分包承建方,签订相应的施工进度合同,提出相应的赔偿要去,明确规定电力工程的施工进度,选择适宜的施工技术,提高施工的作业效率,做好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 4.加大对于土建施工质量的重视程度 土建施工质量与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存在着密切联系,为电力工程处于正常运转状态提供保障。因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土建施工的管理过程中,加大对于土建施工质量的重视程度,树立质量第一的工作理念。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制定相应的土建施工方案,确定土建施工的质量目标,严格落实土建施工的作业流程,组织相应的作业知识培训。同时,结合电力工程具体情况,优化土建施工的作业流程,积极引进科学的管理理念,与现有的施工方法相融合,便于解决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逐步形成系统化、高效化及集成化的施工作业模式。 5.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工程的数量不断增多,电力工程的建设水平逐步成熟,为了提高电力工程的施工效率及质量,加快土建管理技术的变革,分析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管理的措施,具备显著价值作用。因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电力工程的具体情况,转变传统理念,加大对于土建施工质量的重视程度,控制成本投入,保障施工安全性,逐步树立安全监管的意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研究 摘要:本文从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含义和原理出发,对电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的原则、机制、工程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通过理论和实际相合,研究电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可行途径。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 1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含义 根据GB/T19000-2008(idt ISO1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质量术语――质量管理:是指确立质量方针及实施质量方针的全部职能及工作内容,并对其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的一系列工作。质量控制,是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一系列相关活动。 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涵括:采取的电建管理活动和作业技术。作业技术是直接产生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条件;但并不是具备相关作业技术能力,都能产生合格的质量,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还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来组织和协调作业技术活动的过程,以充分发挥其质量形成能力,实现预期的质量目标。电建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是在明确的质量目标条件下通过方案和资源配置的计划、实施、监督检查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 因此,电建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包括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安装及监理、质检、竣工验收等阶段,均是围绕致力于满足业主要求的质量目标而展开的。 2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原理 2.1 PDCA循环原理PDCA是目标控制的基本方法,通过按照PDCA循环原理来实现预期电建质量目标,如图所示。 ①计划P(Plan)。在电建工程项目实施中,“计划”指制订实现电建项目目标的行动方案,确定质量控制的组织制度、工作程序与业务流程、技术方法和质检要求、不合格处理等管理措施。②实施D(Do)。根据“计划”进行方案交底,并执行工程作业技术实施,努力实现预期目标。③检查C(Check)。按“计划”要求开展项目质量自检、互检和专检,以确保“计划”在执行和执行中发生变化时,执行的结果均满足标准要求,并对此进行确认、评价和总结。④处置A(Action)。对质检所发现的质量问题或不合格,及时进行原因分析,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纠偏和预防,确保项目质量一直处于受控状态。 通过实施PDCA这四个阶段,不断改进,项目质量控制在螺旋向上发展,确保实现电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和控制的目标。 2.2 三阶段控制原理三阶段控制原理就是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这三阶段控制构成了质量控制的系统过程。 事前控制内涵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强调工程质量目标的计划预控,二是按质量计划进行质量活动前的准备工作状态的控制。事中控制包含自控和监控两个环节,关键是自我行为约束,其次是电力质监站和施工企业的质监,以及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的监控。事后控制包括工程项目成果质量的评价认定和对质量偏差的纠正。以上三个阶段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结合PDCA循环原理,在每一轮的实施循环中不断提高质量,达到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持续改进。 2.3 三全控制管理三全控制管理源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同时兼融ISO9000标准管理体系,指电力建设工程应是全面、全过程和全员共同实现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全面质量控制应包括建设工程个体与主体(如业主、监理、勘察、设计、施工、材料供应等)的质量责任实施的全面控制。全过程质量控制指按照建设程序,工程项目从策划、可研、决策、立项、勘测、设计、发包、施工、验收、使用等各关联的有机环节构成的总过程应用“过程方法”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全员参与控制是实现质量目标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全员包括无论任何岗位从下至上,个体到团队所有人充分发挥自己作用,保证实现自己所承担责任的质量目标。 对以上三项原理,在工程质量监控的实施中,如对设计图纸、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监控,应在有关分项施工前进行,这样能更好地实现事先控制。 对于在施工中容易产生的质量,则应重点加强过程中的监控,做到随时发现随时纠正,真正做到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有些分项工程虽然已经完成,但离整体交工尚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对产品若不注意保护,则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应实行监控,直到交工为此,如地面面层、油漆、表糊等等,这些属于分项完成后的监控。 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随着的必然会越来越完善,逐步走向系列化、科学化。然而当前我们应充分发挥传统的和现有技术、质量管理方法,把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达到监控目的。在实践中应抓好下列几项工作:①技术复核:重点应放在定位、引测标高、轴线、各层标高、成品、半成品的选用等方面。②隐蔽工程验收:是监控的主要手段,凡属隐蔽项目,必须进行全数监控,如地基验槽、桩基、钢筋、地下混凝土、地下砖墙、防水层、平顶吊筋、保温层、暗埋、管线、电缆、下水道等。隐蔽工程验收应按有关规程进行。③材料试验: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除应检查出厂合格证外,尚须按规定抽样检验。砖可检查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其它一般材料检查出厂合格证。④抽检:随机检查,它灵活,不受时间条件限制,容易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早,整改方便,提检频率也不受限制,是监控的一个有力手段。⑤班组自检:班组自检是保证质量的根本,只有每个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认真自检,认真把关,质量才算有了扎实基础,因此要牢牢抓住,不应忽视。⑥设置质量管理点:质量管理点可用于多种环节,如推广新技术、质量难点、薄弱环节,要求达到高质量的分项等等,在质量控制的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上设置质量管理点,采取事前控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看来是个薄弱环节,但由于事前采取了措施,设置了质量管理点,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设置质量管理点是质量监控的一个有力手段。 3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系统有效运行 3.1 电建工程质量管理系统建立的原则通过组织论分析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组织论是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式、组织分工和工作流程组织,它是与项目管理学相关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用于特定工程项目、具体质量标准和评价要求等,根据不同实施主体或子系统,管理与控制的内容和专业各不相同。在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中,往往同时存在着运行管理和项目管理这两种主要的管理模式,一些经营管理活动经常采用项目的方式来实现,因此项目管理本身的组织管理方式必然要受到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影响,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不同的项目组织方式,在项目管理上都有不同的特点。就组织系统而言,一般可以认为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职能的划分方式,每一职能部门对应一种专业分工,或者对应一条产品线;另一种是基于项目的,每一个部门或项目组负责一个或一类项目,其责任随着项目的开始而开始,随着项目的结束而结束,这种模式在建筑行业比较典型。 为此,电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可参考运用:分层次规划的原则、总目标分解的原则、责任制的原则和系统有效性原则等,确保系统各方运行有效,质量目标的实现。 3.2 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是电力建设工程的生命,机制缺陷是造成工程运作无序、失控的重要原因。为此提出,对电力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系统中,必须注入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反馈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推动工程价值增值链合理关系,实现各方自我约束与外部监控效力,保证及时准确掌握工程一线的第一手资料,加强重点和特殊的质量控制,并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的控制能力和控制水平。 3.3 工程质量统计分析方法工程质量统计分析方法有分层法、因果分析图法、排列图法和直方图法四种。分层法又叫分类法,是对工程的质量状况进行调查和质量问题的分析,找出质量问题及其原因。因果分析图法是系统整理分析每一质量特性或问题,并逐层排查找出其主要的原因。排列图法是质量管理过程中,通过抽查检查或检验试验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或偏差、缺陷、不合格等统计分析,以及造成质量问题和原因的统计数据分析排列出问题的累积频率和频数,得出因重点管理、次重点管理和适当加强控制的问题,又称ABC分类法。直方图法是观察与分析项目过程质量是否处于正常稳定和受控状态以及质量水平是否保持在公差允许的范围内。同时可通过质量数据特征值的计算,估算施工生产过程总体的不合格品率,评价过程能力等。 通过工程质量统计分析方法,准确有效地找出工程项目存在问题及原因并及时解决,确保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有效运行。 4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在以上理论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我认为《南方电网工程施工工艺控制规范》为电力建设企业提供了一份电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可行途径的样本。 《南方电网工程施工工艺控制规范》的电网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技术水平领先于国内同类技术,且有所突破创新,编制的技术立足于几十年的电网工程施工经验积累,以及南方五省(区)已得到广泛应用的先进电网建设工程技术及施工工艺技术的成功实践。 该《规范》的工艺要求精细,图文并茂、简洁直观地表述相关工程施工过程和成果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提供直观的、可借鉴的规范图解,具有较好的现场指导作用。《规范》编写框架有:施工准备质量控制、施工工艺流程管理和质量控制要点、质量检验标准。《规范》促进电建企业形成了科学、严谨、有序的管理机制和施工秩序,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统一规范电网施工技术标准和质量检验标准,加快工程建设设备安装的速度,有效降低工程施工事故率。 《南方电网工程施工工艺控制规范》自推广运用以来,各应用单位均认为该规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并得到了建设、施工、监理、质监等单位较好的评价。随着《规范》的推广应用,在今后一段时期,本工艺控制规范还将继续对南方电网建设工程施工工艺质量提升发挥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同时通过本规范的交流学习,也使南网系统内各家送变电工程管理和施工企业取长补短,了解和掌握了其它单位好的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平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内业资料管理 摘 要:文章结合我国的电力基本建设工程内业资料管理工作的现状,旨在解决低电压等级工程项目内页资料管理水平偏低的问题,创新建设使用“基本建设工程内页管理系统”,全面提高基本建设工程内页资料管理整体水平。 关键词:管理系统;特高压;创新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清洁可靠的电力能源供应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截止至2010年底,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回路长度133.7万公里,变电容量36.2亿千伏安。特高压技术的研发、应用、投产彻底解决了用电“卡脖子”问题。电力建设作为电力发展的基本点,其建设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发展格局。电力基本建设工程的管理正在从粗放型向精益型模式转变,随之而来的电力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内页资料管理水平问题成为了电力建设人研究的新的课题。 1 目前电力基本建设工程内业管理背景 1.1 工程数据信息量大 电力基本建设工程中,工程内业资料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工程的重中之重,数据量大,而且不同数据资料分别在工程各参建单位间传输。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工程整体项目从单项工程至检验批,从开工准备到工程竣工验收投产的全过程,内页资料的质量、流转审批的及时性、资料归档的规范完整性已经成为了电力基本建设工程中的重要工作。 1.2 工程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根据电力基本建设工程的特点和经验,随着工程电压等级由高到低,工程建设内业资料质量标准呈线性由高到低排列。因为传统的基建管理人员较多的依靠管理者自身能力经验进行管理工程,而且往往电压等级低的电力工程,特别是农网工程,参建单位的管理人员水平低。严重的影响工程建设工期,资金投资管理,工程造价控制,甚至影响工程施工质量。分析其原因,工程内业资料质量是影响以上的重要因素。 1.3 大型电力基本建设工程管理水平比较高 在电力基建工程过程中,每一个分部工程的工程准备及施工过程都与“人、机、料、法、环”密切相关。其中先进的施工方法和管理方法,能够高效地运用这些生产要素,科学可靠地解决好要素之间的关联工作。进而提高工程建设进度、质量,降低造价,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工程使用功能。这些信息、资料汇总形成的工程项目的档案资料将成为工程达标、创优等检查依据。以220千伏以上电压等级项目为例。各项目部工程管理技术人员配备,从人员数量、学历、学术水平、工作经验、管理水平达到最佳组合,水平高。通过何种手段,将好的经验做法运用到低电压等级工程管理中去,减少管理人员客观因素影响,提高其内业资料管理水平成为了我们新的研究课题。 1.4 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直接影响工程整体评价 在工程的不同阶段,如中间验收、质量监督检查、安全检查、流动红旗竞赛、竣工验收、达标投产、优质工程创建中。不同工程项目内业资料管理水平差距巨大。工程的内业资料虽通过施工单位、监理、建设单位等的层层检查。但检查的结果仍不尽人意。研究开发新的管理系统规范内业资料的管理,将全面提高内页管理质量和水平。其标准、规范、齐全的工程内业资料会成为工程竣工投产后,达标、创优检查的靓点内容。 1.5 电力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的重点 在大力发展电网、配网、电力营销和其他管理密切相关的信息网络以及各种应用系统的同时,建设面向工程各参建单位项目部的电力基本建设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将为电力建设提供了先进、快捷、可靠的内业资料管理手段,并促进电力企业基本建设管理的信息化进步,同时与现有的电力基建工程管控系统接轨,电力基本建设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系统的运用势在必行。 2 电力基本建设工程内业管理系统内涵、做法 2.1 系统的构成 该系统分为六个终端子系统。既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运行、档案六个子系统。其中每一个子系统分别包含项目管理、安全、质量、造价、技术五大模块。以计算机数据库及其网络系统为依托,开发应用软件。工程各参建单位通过系统完成日工程全过程内业资料管理工作,依靠系统软件强大的“工程内页资料模板”能力,以及通过工作人员的人机对话完成项目策划、安全、质量、造价、技术等的管理工作。不断减轻基建工作人员管理工作的传统工作量,弥补了因工作人员经验不足而造成的方案深度不够,安全、技术措施不详尽、引用法规过期等内页资料管理质量通病等难题。 2.2 系统的建设 系统的建设,依托省公司基建部组织基建专家进行系统基础资料的收集准备工作。以国家电网公司项目部手册、现行优质工程评选管理办法、流动红旗评比办法,工程档案管理办法等文件为依托,以省内各电压等级流动红旗优秀项目内页资料为蓝本,构建工程内页资料数据库模板,与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配套软件系统。软件系统资料生成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将工程各个阶段各个节点内页资料模板化,内业管理人员只要根据工程情况输入相应数据、基础资料等动态元素即可生成高质量内页资料,即该系统具有“卡片照相机”的特点,彻底解决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2.3 系统的运维 该系统初步开发为单机版系统,仅需要普通配置计算机即可安装使用。系统从保护知识产权角度进行加密管理,安装系统软件后需插入加密钥匙解锁后方可使用。常规的工程内页资料管理方法,新的工程一般套用旧的工程的资料模板,在其电子文稿上修改。易发生引用“过期标准、目标、措施”等内业资料“质量通病”。使用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系统版本不定期升级的手段彻底避免“引用文件过期等质量通病的发生”。 2.4 系统的使用 举例说明,某工程业主项目部编制某电压等级的“项目管理纲要”,该项目部前期协调专责可以直接调用系统相应电压等级项目管理纲要模板,通过人机对话窗口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编辑,因模板中“工程建设依据文件标准、框架、措施等内容”按照相应电压等级已经固化,只需要填入本工程基本信息、目标等内容,短时间即可生成高质量的“项目管理纲要”工程管理文件,方便、快捷、实用性强。 3 电力基本建设工程内业管理系统实施效果 3.1 系统的先进性 将填补目前国内电力基本建设领域现场内业资料管理软件这一空白,彻底改变常规管理模式,避免了人为因素影响。从现场应用的层面出发,完成信息数据的采集、传达、汇总,为工程现场管理层提供详实、可靠、准确资料。 3.2 系统的价值 该系统的投入使用,将实现基建工程内页资料管理与项目实体施工管理同步化、标准化、规范化。进一步实现了基建工程内页资料规范管理,避免了突击补充工程内页资料情况发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减少了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内页资料方面的工作量,使管理者有充足的时间用于工程实体管理和外围协调,为工程创优提供了坚强的支撑。随着系统的不断应用、推广、完善。系统生成的内页资料将作为基建管控系统的文件资料库,保证了内页资料上传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3 系统的发展方向 系统按照基建管控模块特有“标准化管理、过程管控、智能化管理”三大功能特性。解决了内业资料管理水平不平衡的难题。在工程项目的使用过程中,不断的完善成熟后。通过档案模块最终实现工程电子档案管理的无缝集成,管理精益、效果显著。最终系统将成为国家电网公司基建管控系统的强力支撑模块,系统内全面推广应用。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基于工程量清单的电力建设工程投标报价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种类和数量日益繁多,电力建设工程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样的,电力建设工程之间的项目竞争也更加激烈,为此许多企业纷纷采用了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投标方式,以提高企业竞标能力。本文主要阐述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电力建设工程投标概念,并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 电力工程 投标报价 一、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各行各业对于电力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建筑工程中的电力工程建设也日益重要。然而电力建设工程的投资成本巨大,为了能够有效减少电力建设工程的资本投入,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同时实现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的规范化,基于工程量清单的电力建设工程投标方式必将成为未来电力建设项目招投标的主流形式。企业在对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招投标工作时,对于工程造价必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并且应该参考其他优秀的工程项目,仔细研究和分析,借鉴其优点和经验,总结出适合本企业发展进步的工程量清单报价模式,促进我国电力建设工程的发展。 二、电力建设项目工程量清单计价概念 电力建设项目的工程量清单计价主要是由招标单位提供工程量的相应项目清单,投标企业则依据清单列举项目进行费用合计的一种计价方式。这种计价方式将传统项目工程报价中的量与价进行分离,投标企业需要通过招标单位在招标的文件中所提供的工程消耗与措施消耗的项目数量,依照企业自身的施工水准、资本实力、以及管理能力等进行作为报价。投标企业在进行具体的投标报价时,应当认真考虑电力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以及技术要求,结合企业自身机械力量,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并参考企业或电力建设的主管单位所规定的消耗定额,工程造价机构的市场价格情况,在对施工项目现场进行充分调查之后进行报价。而招标单位可以依照预先所制定的详细评审标准,对投标企业择优录取,之后再确定工程项目的相关费用,并签订详细的施工项目合同。 三、电力建设项目工程的投标报价 (一)招投标概述 招标单位依据招标的内容制定招标要求,设计相应的项目图纸,并且根据规定的施工项目总量进行统一的划分,对于工程项目的各项施工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同时对招标工程的项目施工内容提供子项目等其他明确清单。投标单位必须依照国家及行业规定,结合工程项目具体情况、电力行业自身情况以及投标企业的资本情况等,充分考虑在招投标的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并进行规避,对工程量清单中的项目内容需做出相应的补充和调整,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做好评估,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合从而得出投标的最终报价。 (二)投标报价方法 1、浮动报价方法 就电力建设工程而言,电力企业在进行投标报价时不应只考虑企业的自身情况,更应该考虑投标项目的实际情况,投标项目的不同也会导致报价方式与结果的不同。对于投标项目中施工场地条件比较恶劣、对施工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对工程期限有一定限制或者是港口和地下等特殊环境的,投标企业可以适当的提高报价,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对于投标项目中施工环境较好、投标对手多竞争较为激烈、工程量较大或是对投标项目没有特别严格要求的情况,投标企业为了提高竞标成功的机率,则应适当降低报价,但在降低报价的同时也应考虑工程质量情况和自身的经济效益,切不可为了竞标成功而导致工程项目质量不达标或是企业亏损。针对投标项目实际情况,对具体报价进行上下浮动的报价方法即为浮动报价法。 2、差额报价方法 差额报价法主要针对工程量清单中的具体项目报价做出细微调整,是在投标项目总体报价已经确定的前提下所采用的报价方法。对于能够提早完工的工程项目、支付能力较好的招标单位项目、工程量有所变更的项目等,可以使用差额报价法。通过对工程施工中各子项目实际产生费用进行核算,对于部分工程量报价进行适当的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反之,若是出现工程量减少的情况,施工企业也应适当减少资本投入,并减少投标工程子项目的工程量,减少企业不必要成本损耗,保证企业正常收益。 (三)基于工程量清单的投标报价意义 传统的定额报价方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价格模式,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管理体系,其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同时由于定额报价在合同内容、责任划分以及风险承担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阻碍了电力建设行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下所产生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投标方式。 实行工程量清单的投标方式有利于深化电力建设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为电力建设行业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合理分担风险,强化投标企业的责任意识,提高电力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投标企业在针对工程量清单的各项目进行报价时,通过对施工方案、施工成本以及工程利润等深入分析,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从而确定资源的合理分配,严格控制资本投入,加强技术革新,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电力工程作为社会发展的重点工程,其建设与发展也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实行基于工程量清单的投标报价,可以使电力企业在适当高于生产成本的情况下中标,在保证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有效保证投标项目的工期和质量。随着工程量清单计价投标模式的逐步深入和普及,电力行业也将获得更加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探究电力建设工程合同中承包模式的完善 摘 要:在电力工程中,总承包管理模式广泛的运用到工程建设管理中,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电力行业市场不断的扩大,在实际工程管理中应用总承包管理也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电力工程合同承包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对电力工程实际应用进行有效分析,针对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同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总承包管理;应用分析 我国电力建设行业近年来不断的发展,对电力工程管理模式也逐渐发展起来,但是现在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电力发展策略就是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加强自身管理模式。在我国电力工程中,合同承包模式要对工程的价格和工期进行确定,并对性能加以保证,这样电力建设就会有了更高的管理水平。 1 电力工程中总承包管理的应用重点 (1)掌控好电力工程设计。首先要对电力工程设计进行重点设计,将整个工程成本降低,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在电力工程建设准备之前要对建设工程进行设计工作,保证设计科学合理性,对电力工程设计技术进行有效的完善。同时在对施工工艺中使用先进技术,对整个工程的结构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实际空间布置进行有效的完善,科学调整及优化,进而有效的减少工程机械设计费用成本,充分的利用机械设备尽量的建设设备的使用数量,从而达到一定程度上成本费用的控制。其次,还要对各个部门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保证整个电力工程顺利进行,在实际工程管理中,还要对设计方案进行重视,设计方案的质量可以有效的降低施工中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对工程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及时的改进。因此,为了有效的避免电力工程施工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错误,我们一定要对设计方案的整体性进行分析研究,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确保电力工程承包中出现的错误,从而保证电力工程施工进度顺利进行,降低施工材料的浪费。 (2)质量安全的管理。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承包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也是工程建设整体安全性的重要保障,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质量安全体系,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还要设立专门部门对其负责,还要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对自身的职责进行明确,保证监督落实到位,设立一定的监督管理制度,然后将制度落实到实际中去,真正保证电力工程整体的质量。 2 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承包管理模式的认识不够清晰。目前,对于承包管理模式在认识上还没有很透彻,导致很多管理人员在理解上存在很多的误区,一些人员认为,合同承包管理就是对施工成本和管理成本进行控制,这样的认识就是通常提到的“皮包公司”的行为。对于承包管理中没有正确的认识本质上的作用,也就不能将其进行彻底的贯彻实施。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市场不断的转型,其中也具时代性的标志,也是一种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市场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国外竞争不断的进入国内,导致市场管理水平不断的降低,也给电力工程建设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2)设置不合理的管理结构。由于电力建设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市场的影响,我国电力企业已经不断进入企业社会化地步,目前很多的电力企业管理人员都不是很专业,在电力施工建设中的施工,这些外行人员导致整体管理水平降低,不能更好的满足电力建设的需要,导致建设管理水平减低的原因,其电力工程的建设和发展都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对承包管理模式不断更新,提高电力企业不能很好的理解的管理方案,因此设置了不合理的组织结构,不但施工企业没有得到建设承包的主动权,却使工程管理在总承包的模式下变得更加混乱。 (3)自身所处位置认识不够清晰,法律定位不清楚。市场工程管理模式中,形成规模较大的承包管理模式,在管理中没有一个承包商具有完善、专业的施工队伍,他们只是将整个工程在分包给各个不同专业的小的承包商。但是在我国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工程主体的架构必须由总承包商进行施工建设,如果进行分包后就会对整个项目的建设,以及分包规范化市场的形成,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和制约。 (4)综合人才的缺失。电力行业中很多专业管理人才,但是对于这些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相对较低,要求管理人员既要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又要懂法律、外语、管理人力强的综合性人才相对比较短缺,所以在实际的电力工程建设中就要提升整体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保证工程承包管理为电力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根据目前市场是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人才形成相应的竞争局面,而在实际的法律规定中,也没对其进行较为明确的规定。 3 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方法 (1)把管理组织建立成阶梯性。专业化程度也是承包管理模式的重点,在对项目进行承包的时候,电力工程建设管理要提高承包商的整体能力,想要有效的提高管理水平,就要建立高校的管理人员,而总承包的主要模式就是将电力建设的主动权交给工程的施工人员。所以,在合同承包的新模式下,电力管理建立了阶梯性的管理组织对所有项目进行分层管理。在对这种管理模式实施的过程,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分级承包的控制,还可以对管理项目的效益不断提高,从二使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2)对专业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养。对于电力建设管理中,需要对电力企业制定专业的管理模式,这也就需要管人员的素质要非常高,管理人员要有清晰的思路和管理目的,在对建设管理任务进行交接的时候,需要高新招纳管理人员,但是这也不能从实际上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因此,承包管理中要使电力工程建设的使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提升自身素质。可以从企业内部建立管理学习团队,对整体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在高新招纳人员的基础上开展一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道路,是电力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4 总结 总体来说,电力工程承包管理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工程建设的水平。在实际管理中,我们要不断的加强设计方案和管理水平,制定合理的方案,有效的降低了电力工程的整体成本,并且 还要增强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提升电力工程可以顺利的进行。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体系的不断健全,我国的电力建设工程体系不断优化,在此过程中,电力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电力建设工程的开展,比如安全监理问题。本文就电力工程的安全监理环节进行分析,进行其理论基础的深入分析,进行电力工程建设体系方案的优化,实现电力建设工程监理体系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从而满足我国电力工程的工作应用需要。 关键词:电力建设;安全;监理;电力事业;安全技术方案;施工质量 一、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的重要意义 1. 为了保证电力建设工程的稳步发展,必须要实行电力建设工程整体应用模式的优化,保证安全监理体系的健全,从而提升现代电力建设施工行业的管理效益,满足我国现阶段电力施工工作的要求,受到我国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诸多的电力公司,缺乏强有利的电力安全监理体系。这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缺乏健全的安全生产制度,相关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低下,不利于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通过对电力工程安全监理方案的优化,可以提升电力企业的整体安全技术应用效益,满足现阶段电力工程建设工作的要求。 通过对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模块的强化,可以实现电力工程的最大效益化。在工程实践建设过程中,安全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是电力建筑工程的4个关键部分。这四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工程实践操作中,电力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不能保证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就容易出现一系列的人身安全事故,从而影响到电力工程工作的正常开展,进而导致电力企业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施工安全关系到企业的综合效益,通过对施工安全的保证,可以有效提升对工程进度的控制,能够满足电力企业的日常施工要求,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必须要进行资金的有效控制,确保基础设施体系的健全,确保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实现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 在电力工程应用中,确保整体工作的安全性、效益性、科学性是必要的。诸多的高压电力设备都需要建立在郊外地区,其施工环境比较复杂,一旦出现监理上的疏忽,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问题。为了保证电力工程施工安全性的提升,必须要保证工程施工各个安全质量模块的控制,避免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隐患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安全事故率。 二、我国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1. 为了满足我国电力建设工程的应用要求,必须要保证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体系的健全,这首先需要进行相关规章制度的健全,只有保证监理安全制度的健全,才能为企业的安全稳定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在电力建筑工程应用过程中,通过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强化,可以有效约束施工过程中的不良工作行为,有利于促进不同工作岗位的协调,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违规行为,有利于规范电力工程的施工工作,提升整体施工工程的应用效益。 在电力建设工程应用中,诸多的施工企业缺乏对规章制度的重视,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安全生产制度,但是这些制度缺乏深度指导性,在实际施工中,未必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在工程实践施工中,员工的一些较大的安全规章行为不会违法,但会出现一些细节性的违规行为,比如施工时不戴安全帽,这些细节性的制度规范往往被当事人及监理人所忽略。 2. 在电力工程建设应用中,其施工人员的工作素质高低不齐,电力企业也缺乏定期的安全教育培训。施工人员的知识水平比较低,很多的施工人员没有上过高中,均是低文化水平,其缺乏专业性的技术,缺乏工作上的综合能力。正是由于这些良好工作素质的缺乏,员工缺乏对电力施工安全性的重视,容易出现电力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的安全事故。 3.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所谓的安全隐患就是会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对于周边环境及财产等造成的危害。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针对机械伤害、高处作业伤害、触电伤害等进行预防,避免出现一系列的交通安全事故、人身安全事故,保证安全监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工作实践中,要针对项目可能出现的重大危害状况进行分析,做好重点性的控制工作。在工程实践中,不同的施工程序各自具备自身的特点,每一种施工程序都存在各自的风险。在基础施工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施工设备伤害、施工用电安全防护问题、深基坑施工问题。在立塔施工过程中,高空作业施工可能出现高处坠落状况,在施工过程中,可能由于吊装装置的不稳定性、过大的抱杆倾斜度等问题,出现施工物体高空坠落状况。比较常见的其他问题状况有不标准的地锚埋设,压接操作的过载操作,不规范的消防设施等,如果不能针对这些问题做好相关的监理措施,就可能导致电力建设中安全问题的产生。 4. 为了做好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理工作,必须要针对常见危险源进行重点安全控制工作。要做好日常的施工安全技术审查工作,保证施工技术安全体系的健全,保证各个工作程序的落实到位。在安全巡视过程中,监理人员需要进行施工单位工作方案的重点审查,避免出现违规操作的状况。 在工程实践中,要将安全检查工作与质量巡视工作串联起来,保证安全工作及其质量工作的协调。在材料进场检测工作中,要做好见证取样检测工作,保证质量工作及安全工作的共赢,只有工作质量提高了,才能确保工程安全的提升,这两者是密切联系的。在工程监理过程中,要保证安全巡视检查记录体系的健全,做好不同工作阶段的安全巡视检查工作,针对可能出现的隐患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记录及上报。 为了有效提升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性,必须严格落实项目质量控制制度及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对施工现场管理方案的强化,实现对安全事故发生率的有效降低,保证电力施工建设项目的良好开展。在施工过程中,要保证现场管理体系的健全,确保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施工现场管理中,要保证好施工现场监理工作的良好运作,相关工作任务的监理人、负责人,都需要重视现场监理模块,不同的管理机构及负责人之间要相互协调及配合,保证工程建设监理环节的优化。在一些重要工作安全问题上,建设单位需要和电力施工单位进行协调,保证施工现场的强有力的控制,要切实提升施工人员的自身安全意识,保证其文化素质的提升,从而满足工程实践过程中的安全监理工作的要求,确保电力施工安全监理方案的及时更新及应用。 5. 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监理体系是比较复杂的系统,为了确保该系统的稳步运作,必须要坚持正确方针及思想的应用,按照正规化的途径进行施工,保证电力工程建设整体安全监理体系的健全,促进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保证电力工程安全监理体系的优化。在电力工程安全监理过程中,要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威胁状况进行安全应急方案的制定。要保证电力工程员工的工作培训开展,定期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培训活动,从而有效提升员工的自身安全意识及工作能力。要保证电力工程的有效监督、指导及检查工作,要保证对危险作业、危险场合等的强化管理,电力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要做好施工安全问题的总结及分析工作,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电力企业要健全监理工程师体系,电力监理人员需要做好施工现场的巡视及检查工作,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隐患进行治理及预防。电力监理人员需要落实好相关的监理方案及技术规范,保证及时发现问题,保证及时解决问题,要保证电力监理工程体系的健全,实行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监理工程师需要根据实际工作的要求,保证施工计划体系的健全,进行安全检查工作的定期开展,保证专项安全检查工作的开展。针对那些安全事故隐患,做好及时地修改及整顿工作,针对那些特别严重的施工安全状况,必须暂时停工整顿。电力监理的负责人必须要落实好施工的现场监理工作,做好现场的监理技术指导工作,保证旁站监理工作的良好开展,确保电力施工安全体系的健全,确保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保证安全施工效益的提升。 6. 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要进行队伍安全知识培训工作的定期开展,保证安全教育及岗位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确保员工安全素质及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企业要针对典型事故案例定期展开教育,实现不同工作部门的安全教育强化工作,保证各种违规现象及行为的避免,保证电力工程监理工作的良好开展。 结语 电力工程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恰当而有效的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电力工程监理体系的细节性工作,提升电力工程的整体监理效益,从而满足现实电力工程的发展应用需要。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摘要]水利水电是国民的重要工程,也是保障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工程。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现状,从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前、中、后监理几方面对工程进行质量控制,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监理工作;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也在不断的推进,因此难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如工程质量、工程安全等方面的问题,给水利水电工程安全隐患和风险,同时也制约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发展。因此,为使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通过引入监理制度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行有效监督,是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的基本保障。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状 1.1监理工作不能及时跟进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大多较为复杂,且涉及面广,施工周期长[1],需要多部门合力完成,在遇有问题时,需要各个部门间的相互沟通,特别是监理部门与施工单位的沟通,共同找出问题的疑点,并加以解决。但在实际工程实践中,由于监理制度的不健全,监理人员不能及时跟进,导致很多施工企业把重点放在工程款上,忽视了对工程质量的把控,如在施工前,对施工区域的实地勘察不到位,施工中,又不按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进度安排进行,从而使施工进度和质量都出问题。总的来说,由于监理缺少责任约束,再加上施工企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监理人员不能及时跟进也就成为必然。 1.2工程设备和材料监管不到位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好多施工企业由于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不善,经常出现一些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情况。特别是在施工前大量的材料和设备采购进场期间,很多商家为了得到合作机会,私下贿赂施工企业相关负责人,提供一些质量不合格的材料和设备,以次充好,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质量,为工程埋下不可挽回的安全隐患。 2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工作要点 2.1工程施工前的监理质量控制 (1)在水利水电工程招投标阶段,监理就得展开工作进行投标企业的资质审核,同时对承包商的信誉、技术、资金等方面作出评判,并结合工程实际与承包商的条件对工程施工标准作出一个相应的评判。假如承包商条件不符合,及时向水利水电工程主管部门汇报,取消其投标资格,从源头把握好水电工程的质量与安全。(2)在工程施工前,监理要对工程设计和施工图纸以及有关资料进行严格审查,假如图纸有问题,及时和设计单位沟通,作好图纸修改工作。(3)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测量过程中的监理监督工作,要从水利水电工程的测量开始进行,在测量前期准备时,监理要对测量企业的资质和测量仪器设备进行条件符合性检查。结合工程设计方案,对工程的原点、控制网等作出全面检查,确保实施中的工程标准与设计文件相符。(4)对施工单位的审核,主要对其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人员进行的严格审查,确保工程质量得以实现。(5)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环境,监理要对施工现场的水电畅通情况、地面平整度、砂石堆放合理性等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做好施工应急预案,避免施工过程中的突发事件。(6)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要进行严格有效的剖析,精准找出工程要点,消除安全隐患,使监理在施工整个过程中都能抓住重点。 2.2工程施工中的监理质量控制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是监理质量控制的重要部分。在施工过程中,监理要对施工方案、工艺、管理等方面作出全面监管[2]。(1)监理要对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目标从定制、开展过程、目标实现三方面全面进行控制。(2)监理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应不断分析工程质量存在的原因,同时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工程施工中,监理要严格检查签证制度,严格执行施工标准和把控施工进度,只有每个工序都完全符合要求后,再进入下一到工序。(3)在施工现场,监理要随时进行工程监督,尤其是重点施工部分或隐蔽性较强部分要进行重点监督,如发现质量问题,马上整改。如遇到比较严重的问题,影响到项目整体方案实施时,需马上通知,立即停工,检查问题的原因,制定并实施应急措施。待解决问题后,由监理复查,在能够保证整个项目施工安全后,再恢复施工。(4)为使监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的顺利开展,应定期举行沟通会议,要求施工单位报告项目详细的施工进度情况。同时监理要制定完整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防止各部门推诿责任,使各部门积极协调交流,把工程项目的质量影响因素一一消除,保证施工的顺得开展。 3工程施工后的监理质量控制工作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监理的管理是复杂工作,从施工前、中、后监理都要展开有效的监督及管理工作,那么施工后的质量控制监理工作十分重要[3],这是工程完工后消除安全隐患的关键环节。工程施工后的质量控制有:对施工单位交上的竣工报告进行审核,严格审核检测报告及质量报表等相关资料。同时,对施工单位的质量检测报告,要认真核查其真实性,对检测数据、手续和标准是否与行业规范相符。通常应用平行工程质量验收,待项目所有施工资料和合同验收后,监督施工企业将水利水电建设资料整体入档,以备随时查询。 4结语 综上论述,水利水电工程监理质量控制是整个项目的重中之重,对工程监理管理制度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增强监理质量控制的管理力度,提升工程质量管理的效率,方能进一步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管控好水利水电工程投资,发挥出强有力的工程效益。 作者:任玉平 单位: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完善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我国的市政工程和水利水电等基础建设工程也在快速的发展建设当中,其是居民日常生活和城市发展的标志。从近年的发展来看,其建设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其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制度,只有在施工过程中做到了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才能解决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才可以保障广大民众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本文基于此问题,阐述了市政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管理方面的问题以及对其完善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完善措施 1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特点 随着民生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的市政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等基础设施也在不断的建设完善中,而在其工程的建设中,高质量的管理制度是整个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市政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是否能顺利进行以及后期其对广大民众的利弊,都取决于其施工管理。就我国水利水电施工中来看,因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其的施工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施工前期的工作准备 很多市政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通常是会选择在较为偏远的地区进行施工,其交通条件较差,其施工环境的艰苦大大的增加了施工的难度,这也使整个工程的施工前准备更加困难。正因为施工环境条件的有限,所以在进行施工前,更应该合理的进行工前准备,制定详细的规划,比如:道路修建问题、施工单位的基础服务、办公用房以及生活住宿等。所以,合理的工前准备有利于后期施工的进度、投资成本、建筑基础的稳固。 (二)繁多的工程施工工作种类 在我国市政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不只是单单选择在一种类型的地区,也会选择在水中、山中或者很多施工中都会设计到的爆破工作。而在一般工程施工中,这些工作有时却需要同时配合进行才能完成整个工程的施工,这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上都加大了工程施工管理的安全难度,所以有效且合理的施工管理制度是工程施工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三)艰苦的施工环境 在工程的施工中,可能遇到地质问题、水文问题、和区域性气候问题等直接影响的因素。所以,可以说在程的整个施工过程来看,其施工的环境条件是尤为艰苦的,这里也不得不向广大的工程的工作人员致以敬意。以长江流域的三峡水库为例,在其的建设工程中不仅要考虑生态环境,还有其建设环境的建库以及对下游民众的人生及财产安全。 (四)较大的工程量 在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工种且施工的强度颇大,而在我国,很多的市政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中都是以单项工程为主,这就同时增加整个工程的施工量。而以上所诉的几个方面都会在施工现场布置较为集中的前提下因为地形条件、天气气候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施工前做好规划工作、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才能有效的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 2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前准备工作不足 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开展前期存在的为中,最为常见的便是前期准备工作的不足。很多工作单位会因为考虑费用的节俭问题从而在前期准备工作中缺乏对环境、地形、资源等可能影响施工建设因素的考察和分析研究。在工程设计中不负责任的利用以往已有资源和数据进行大概的对比和利用,而不是去进行现场勘测获取,从而导致了工程的缺乏准确的设计分析。 (二)工程建设的管理制度健全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各部门对责任的推脱和懒散的管理方法,使其管理的责任划分不明确,从而导致管理制度存在空缺、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进程和质量。正因为管理制度的空缺和责任的不明确,引起很多人的谋利私心,以工程建设为由,消减工程预算,降低成本,放低材料本质,从而才导致后期因建筑质量不合格而引发悲剧。 (三)对安全的重视度不高 工程施工的安全不仅仅只是施工中工作人员的安全,也是其施工中使用的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的安全,低劣的建筑材料也是工程施工管理中出现安全问题罪魁祸首之一。其质量的要求对整个工程的质量都起着非常决定性的作用。 (四)监督审核工作的不全面 我国大多数水利水电工程对施工期间的监督以及后期的审核和检验工作都严重不合格。不仅影响到工程本身的质量安全,也对广大民众的人生财产安全以及投资人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五)政府部门管理不善 市政工程的建设是对政府工作中的重要评价之一。正因为其的重要性,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因地其太过于重视,对其施工追求成效和进度,对质量要求不足重视。如:在未签订质量监理合同甚至施工合同的情况下,展开工程施工。 3完善措施 (一)建立合理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 为了提高水利水单工程的施工效率和质量,其首要任务便是建立合理且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其管理制度。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的施工管理制度,根据工程施工的现场需要,结合其所在环境和地理条件等因素,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有效且安全的管理制度。2.管理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为了应付上级管理的检查,而是实实在在的执行。因此,管理制度建立后的严格执行工作更是尤为重要。 (二)加强施工机械和设备的管理 施工设备的选取决定着工程施工的进度,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都应该对其使用的设备和材料加强管理。保证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和材料都是规划方案内的,且都检验合格,且对其进行合理的运用。 4总结 综上所诉,所有的管理人员都应明确在市政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所相对应的问题。只有在施工管理上不断完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问题。而加强施工方面管理不仅仅是施工单位的责任,而是政府等机构的相互监督与管理,在加强管理技术的同时加强安全体制的发展制衡,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安全意识。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截流工程施工技术 摘要:伴随着我国不断进步的经济水平,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明显的增强。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最基础的公共事业,在这样的经济快速进步的背景当中也得到显著的提升。截流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当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所以受到人们高度关注。深入对这项技术进行分析非常关键,要正确的使用截流施工技术,不但可以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同时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将工程建设效率提升,文中将重点对水利水电工程截流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水利水电;截流工程;施工技术 1前言 截流工程就是施工导流流程中,一旦导流泄水建筑物完成竣工之后,在比较科学合理的时间里,使用围堰堰体的一部分,将河床快速的截断,同时形成河流改道实现水流下泄的目标。作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当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的截流工程,分析截流施工技术对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品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截流方法分析 2.1立堵法.立堵法需要的各种辅助设施比较少,也是一种比较简易的截流方式。这样的技术由于使用的设备相对来讲比较简单,可是利用这种设备的种类非常少,所以施工当中节省了不少的资金。对于地质条件非常好的这种方式比较简单方便节约成本,同时在现实施工当中也是使用非常多的一种截流方式。立堵法这个方式首先在施工当中的河床一边或者两边都进行填筑戗堤,最好一边老堤,另一边填筑戗堤,为了能够将河床慢慢缩小,一旦河床达到一定的宽度就要停止,这个断面我们就称之为龙口。之后重点对龙口和河床进行防冲加固。在枯水期时施工,围堰堤顶超过水面0.2~0.5米即可实行封堵龙口,让戗堤更好的合拢。最终想要将戗堤漏水问题解决,需要设置防渗在迎水面当中,当出现截流之后,对戗堤进行加厚加高就可以修成围堰。在围堰内侧龙口位置要设置沉水井,用以观测龙口合拢质量,同时可将围堰内的水流集聚到沉水井中抽出,以利围堰内施工。因为立堵法拥有很大的优点,黄河在部分施工当中也使用这个方式。施工当中不必要架设浮桥,这就让总体施工流程变得很简便,大大的降低施工成本,将施工当中的各种人力物力节约,因此施工单位广泛使用。2.2平堵法.根据龙口的总体宽度进行投料抛投工作,同时确保全线抛投,一直抛投到抛投料堆积能够超出水面为止。利用这样的截流技术要提前进行浮桥设置,要在龙口处设置浮桥。因为这个技术根据全线龙口的宽度,作为一种平层抛投,所以均匀性非常好,截流当中单宽流量比较小、流量比较均匀,和单体抛投材料比较,平堵法要求的抛投材料质量比较轻。因为是作为全线抛投,所以施工效率非常高。 3截流技术的施工设计 3.1截流流量的设计就是水利工程施工当中所需要的时间里将截流流量设计。利用提前设计保证截流施工科学合理有效,满足施工标准。此外,设计截流流量要按照有关技术规定,符合施工现场,当中的自然环境因素包含了地形、地貌、地质遗迹自然气候。施工技术人员要更正水文气象预报,保证截流流量。可是确定截流流量记性办法不仅仅是改正水文气象预报的这一种,还要按照水利工程自身的特征以及现实施工情况来选择设计方式。3.2截流时间的确定。合理的选择截流时间对截流施工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截流施工之前要对泄流、空闲期、通航等的因素进行充分考量其影响截流时间的确定的长短。(1)拦河闸坝泄流对截流时间的影响截流时间确定之前,技术人员要对水利工程是否符合泄流条件进行勘察,同时可能是否将竣工投入使用的建筑物保证导流泄水作用正常,同时看建筑物是否符合泄流规定。(2)空闲期对拦河闸坝截流时间确定的影响空闲期进行截流施工工作,保证在汛期之前将截流工作完成,设置空闲期普遍来讲在水利工程汛期到达之前,再次确定通航对拦河闸坝截流时间的确定。(3)地区因素对截流时间确定的影响因为自然环境对截流施工操作影响非常大,在确定截流时间的时候,工作技术人员要充分将自然条件的影响因素考虑进去。 4龙口的确定 截流施工技术当中,工作人员要按照同行情况、河床地形条件等原因对截流戗堤轴线进行设置,要科学根据规定进行设置。同时龙口确定在截流施工当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设置龙口位置在截流戗堤轴线当中,所以设置龙口需要保证截流戗堤位置之后在进行确定。所以,在施工设计当中,设计人员要非常关注龙口预先留出的比较开阔的空间,同时保证龙口距离料场距离比较短,如果龙口位置距离料场较远,可先将抛投材料运输至龙口附近,更好的确保截流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可以及时快速的运送到施工现场进行截流作业,同时龙口和料场距离的缩小更加减少了材料运输成本,运输时间减少,施工效率提升。更好的确保水利工程稳定性,将危害工程的因素减少,将水流对龙口的冲击损害减轻,这一点技术人员要在覆盖层比较薄的地方设置龙口。此外设计人员还需要确定好主流地位,将龙口设置以及主流相对的位置,保证水流可以顺利泄出,同时保证施工的安全性能。 5截流所使用抛石材料 截流施工当中所需要的抛投材料大部分就是块石、土袋以及石串等等。现实施工过程当中,一旦遇到截流过程中水利条件比较恶劣,使用的抛投材料就是使用钢筋混凝土来进行构件、四面体、六面体的人工块体等。使用这种抛投材料非常容易出现良好的施工效果,而挑选抛石材料要有几个特点:一,必须具有非常强的透水性,同时和其他材料相比较非常容易进行输送以及起吊。二,选择截流抛物量的同时要按照截流物的运输情况,以及可能流失数量加上其他水文地质等其他原因综合规定,同时要根据适当的预先留下进行准备利用。同时在龙口段所进行抛投的钢筋混凝土混合物以及各种大石块要进行精确的计算,避免导致增加采购成本。三,在初期使用预进站段所利用的抛投物就需要挑选天燃料或者开挖的时候所出现的渣料。 6结尾 总之,水利工程项目的逐渐增多,社会上各个方面开始高度关注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质量出现了非常高的要求,作为水利工程施工当中比较重要的截流施工技术,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有关工作人员要不断的深入研究,更好的提高总体工程品质,保证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准的提升。 作者:朱传武 单位:常德市天恒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初探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是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建设工程,其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做好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以及进度。本文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管理;问题及对策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水利水电工程是维护现代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项目工程,所以其建设对于国家发展和人们生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的功能就必须保证其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性,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对于建设企业来说,通过高水平的管理工作可以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通过高水平的施工技术管理可以提高其质量和安全性,使其的使用价值得到显著的提高。 2优化完善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2.1施工管理技术优化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使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意识到偷工减料的危险性,从而认真工作。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量比较大,施工时间也比较长,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改变施工计划也是常有的事,因此施工管理技术必须要先进,以能够合理分配工作人员的各项任务,先进的施工管理技术这个可以向我国比较大型的公司请教,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就是在施工交底环节,这个环节也是非常的重要,施工交底是对水利水电工程整个施工的一个最后统计总结,这项工作必须要做好,这也就要求施工管理技术要很先进,因此需要加强使用云计算,施工交底所牵扯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只靠人工统计管理的话需要大量的时间,但是采用云计算,不仅可以进行效率很高的计算,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合理的统计,让施工管理人员,对施工的状况有个更清晰的了解。 2.2加强工程施工安全技术管理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一般都比较复杂,难度比较大,实施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所以在工程施工现场,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施工安全技术管理制度,确保工程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安全生产与专业监管相结合的管理体系,有关的管理人员要落实相应的工程建设安全生产责任制,对每一个工程的责任都要进行有关的说明,明确责任,加强管理。还要加大对于生产过程中的监督力度,完善相应的技术措施,增加一定的设备技术。对于部分设备还要进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加大一些安全事故生产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以及安全事故检查处的督导力度,从各个方面进行有关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安全项目实施。 2.3切实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管理 对于每一项工程项目来说,相应的施工周期非常的重要,如果周期太长或是因为了某些事情耽误了相应的工程,就会造成工程项目成本的增加或是有关资金方面的浪费,利润极大的降低。因此,为了保证项目可以顺利的进行,一般有关管理人员在工程进行以前就要制定进度计划。根据项目的总体目标,科学安排各种事项,控制关键部位,制定周密可行的进度标准。并且还需要与有关人员进行一定的统筹协调,参见各种关系,形成工作合力。保证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有关材料和人员、设备按照计划进行。根据不同的施工特点,制定施工组织管理体系,加快施工进度,做好征地拆迁工作,创造更加良好的施工环境。 2.4提高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进行高水平的施工技术管理的原因是为了能够保证施工质量,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管理。①要加强验收工作,对不同阶段的供需按照程序进行检查验收,并且根据相关文件进行比对,在质量验收合格后才可以进行下一个阶段的施工。②还需要有规范的操作规程,近些年来,由于不规范操作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工程,并且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保证他们施工的规范性。也要加强监督,对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及时上报进行解决。 2.5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 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技术对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具体施工过程当中,应该采用合理的方式加强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①必须强化企业的施工人员培训,树立质量严守设计标准的意识,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②要严格规范施工人员的操作流程,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监控力度,施工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国家以及企业规定的操作流程规范施工。③可以实施激励机制,对于那些认真工作技能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也不断上升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奖励机制,从而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2.6创新管理模式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技术管理滞后,技术引进等操作过程过于冗杂,整个过程不规范,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必须要建立现代化的先进管理模式。首先需要做好成本预算,在项目施工之前对现场进行准确的勘察,并考虑到机械设备施工人员以及施工条件这些因素来确定施工成本,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等情况,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可以为施工技术管理提供保障。引入激励机制也是现代化管理模式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对成绩突出、技术创新的人员进行相应奖励,可以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 3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在我国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活以及我国各行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可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创新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 作者:周斌 单位: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并逐渐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按照相关数据显示虽然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资规模正在成高速扩大的发展趋势,但是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当中仍需要对施工当中的危险性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做好对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当中的安全管理。基于此,文章就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当中的安全隐患和一些常见的施工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控制要点进行了论述,以期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控制 正文: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特点 和普通工程项目相比水利水电工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水利水电工程不仅工程庞大而且受到诸多环境方面的影响,总体来讲,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特点如下:(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不仅施工周期长而且工程量也很庞大,所以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当中会受到很多来自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之所以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大都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进行的,且这些山区和丘陵地带的水文环境和地理条件都比较复杂。因此这也就造成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周期很长和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工作内容。(2)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环境太过复杂,所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要想完成这些复杂的施工程序就必须要运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只有使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才能有效的完成工程施工当中繁琐的施工程序,才能确保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顺利的进行。(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因此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由于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大都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自然环境当中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造成溃坝或者高边坡失稳等工程问题。另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就是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当中还涉及到爆破、开山打洞等一系列施工问题,如果施工当中管理不到位或者是操作不当,同样也会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造成严重安全隐患和事故。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隐患 2.1工作环境方面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数量逐渐增多。但是由于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大都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自然环境较为复杂,所以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非常多。另外,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太过注重外在形象的新颖度和视觉感,在工程施工当中不仅增加了工程建设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当中的危险性。并在这些危险性还会随着复杂的施工环境变得更加复杂随着施工工期的延长而延长。 2.2施工人员、设备流动性强的原因 水利水电工程竣工之后,工程建设当中使用到的机械设备会被搬运到下一个工程现场,施工人员也会随着工程的变化而转移,在此期间,人员和机械设备的搬运转移很容易会出现一些安全上的问题。例如,机械设备在搬运转移过程当中由于操作不当造成设备损坏和人员受伤等问题。所以,在机械设备和人员转移过程当中施工单位一定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2.3工作人员本身的原因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工程量很大,施工人员只有具备较强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才能更好的胜任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工作。因此,加强对施工人员身体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非常重要。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环境对施工人员的影响很大,施工人员在精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施工很容易会造成疲劳,因此施工单位除了要给施工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外,还做好合理安排施工人员的作息时间,确保施工人员能够很快的恢复精力和体力。 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3.1加强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 (1)为了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安全性,管理人员在工程施工前除了要对工程施工当中所使用的主要机械设备进行严格抽检外还要对施工人员是否具有上岗资质进行严格检查,确保设备功能运行的完好和施工人员持证上岗。禁止非设备安装维修人员对电器电路进行安装维修。(2)加强对事故点的重视力度,对于易发生事故点位置给予足够的技术支持,通过对施工现场的巡视和监督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3.2落实安全管理意识 加强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管理当中的责任意识,全面落实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在施工现场采取引导和宣传的方式来提高施工人员对于安全管理和安全施工的重视。另外,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管理培训,严格执行考核制度,确保施工人员都能够通过考核并持证上岗。其次,在安全事故管理上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将责任落实到人。 3.3完善施工监管制度 做好施工监督管理工作是全面确保工程施工安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施工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施工的安全管理与监督,严格按照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的相关条款,采取强制性的管理措施,对于人员、机械设备、施工技术等进行有效监督,杜绝不配带安全帽进入施工现场,杜绝将各种危险品带入施工现场,并严查各种安全隐患以及问题,全面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3.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安全施工意识 在安全管理当中,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意识的培训以及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有效的确保施工人员能够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安全施工,定期对于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是重要工作,特别是对于从事特殊工种作业的施工人员,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技能培训,对施工过程中的一些违规操作进行事先说明,并反复强调安全施工的重要性;为了有效的规范施工施工现场,最好委派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特别是施工材料、安全通道以及施工安全规范等方面,要给予高度关注。 3.5保障施工安全,完善补救措施 有效的补救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安全事故的影响程度,因此,制定应急预案,做好相应的补救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针对于施工设备,要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修,在作业过程中一旦发生任何问题要进行及时的抢修,以免影响施工进度;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任何违规操作行为也要进行及时叫停,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立即整改;发生安全事故或者人员伤亡需要进行应急救援,将伤亡以及财产损失情况尽量降到最低。 4结语 由此可见,水利水电工程是推进国家经济以及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工程,为了有效的确保水利水电工程顺利有序推进,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全面提高其安全管理水平,采取有效地措施对于安全施工给予进一步的完善,虽然目前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以及不足,但相信,随着施工企业安全意识的不断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还将在未来有更加重大的突破与发展,为全面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有序推进做出重要的努力。 作者:卢政伟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及管理 摘要:在从事水利水电工程20余年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经验工作,结合自施工质量控制、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等几方面,就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做要点阐述,在此基础上,阐述对应的管理措施,以共同仁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水利;水电;控制;管理 1前言 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得到空前发展。而现阶段,能控制好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建设的好坏。由此,必须要做好施工质量控制,加强施工过程管理。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2.1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施工前的测量放线,是工程施工开工象征的第一步。测量放线准确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程实施的效果和质量。 2.2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原材料种类多、门类杂。由此,认真做好原材料质量检查,注意查验相关证明,能根据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试验,尤其一些易爆材料的检验务必严格,是关系到施工安全的关键所在。 2.3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浇筑质量,关系到工程实施的质量控制。一旦有失误出现,将导致整个工程施工的失败。由此,对混凝土材料配比、混凝土的运输、混凝土的振捣、浇筑工艺手段、施工人员数量、施工水平高低等等,都要进行最严格的检查,严格规定每个浇筑段的长度,注意处理好施工缝,做好每个钢筋连接位置的施工等等,通过规范每个细节的操作实施,最终确保施工的高质量。在施工基础面上,参考开挖混凝土断面的资料,由监理和工程设计的一方共同确认开挖面是否达到要求的建基面。保证混凝土浇筑面上的清洁,要做到没有流水,没有积水,没有油污,岩石屑。在施工的断层,裂隙和软夹层的清理要满足设计的需要。混凝土避免粗糙,没有污染的,在浇筑前被混凝土覆盖要保持12h以上的潮湿状态;混凝土模板的要求,模板加工车间或者施工现场对模板的制作误差再次确认,应符合国家的规范要求;模板要平整,完成,模板上无其他异物。保护模板,在模板上涂上模板油来保证模板的密封性,保证模板不漏浆,保证施工的顺利;再次检查模板是否坚固,确保模板在施工中不变形满足浇筑中发挥作用,模板与基础面的接缝要严密;对施工的钢筋也是有质量控制的。钢筋应光滑不剥落,无锈蚀,不结垢,没有污渍和其他异物损坏钢筋。钢筋的规格,柔韧度、焊接点必须满足施工规范的要求。在使用钢筋的时候,钢筋的间距,单位面积使用数量都要满足施工要求,偏差也不能大于图纸设计中对偏差的限制,钢筋的支撑方式必须获得足够强度,保证不变形。 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 3.1健全工程管理机制,提升工程施工质量 健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机制,早期做好施工规划审批,能根据审批组织开工建设。最后,严格交付业主的施工管理,组织更科学化的开展工作。施工管理过程中,更注意搞好宣传,实施科学化管理,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朝着规范化的方向走。 3.2严格工程投标制度,确保工程实施标准化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早期工程的设计,是很重要、很关键的。由此,要做好设计资质证,根据施工工程的规模,健全完善资质认证制度,通过工程招投标制度的实施,能聘请到更专业、更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参与此项工程建设。而且,经设计的图纸,要有资质证明的印章,严禁用无资质资格的设计单位,通过不正当的渠道获得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权利。 3.3规范施工监理机制,确保工程实施的高质量 给那些具有一定实力的具有水利水电建设技术和条件的,达到一定的管理水平的施工单位的业绩证明,只有这些单位才能进入水利水电建设工程中。这样就要求了施工单位要具备一定的实力,拥有技术人员,良好的生产设备和施工经验,进一步保证了建设工程的质量。更要选择信誉好的,管理规范化的,能满足施工要求的监理单位进行工程的全程监理。 3.4重视竣工验收管理,确保工程完工质量 工程结束后,施工单位将以报告的形式,将施工情况上报主管部门验收,以做好备案和保障。地方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职,组织人员对工程进行验收。 3.5政府发挥质监职责,切实做好质监工作 地方质量监督部门,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对工程实施进行强制监督。就此,做好质监工作,发挥其政府质量监督,加大执法力度,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切实做好质量监督建设。 4总结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质量的控制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该此项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相对要繁杂,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中不断的完善和健全。施工前做好测量放线工作,而其中涉及到的原材料种类多、门类杂。由此,认真做好原材料质量检查,注意查验相关证明,能根据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试验。同时,还应做好混凝土的质量控制。配合做好质监控制,更应注意:早期做好施工规划审批,健全工程管理机制,提升工程施工质量;严格工程招投标制度,健全完善资质认证制度,确保工程实施标准化;规范施工监理机制,重视竣工验收管理,确保工程实施的高质量;将施工情况上报主管部门验收,以做好备案和保障,确保工程完工质量;政府发挥质监职责,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做好质量监督建设。 作者:张德军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道真自治县水务局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在此背景之下,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数量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而现实的意义,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是保障整个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但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仍存在较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质量。本文主要从当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等方面就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关键点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一部分,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提高施工质量,从而实现预期的质量目标。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水利水电工程往往存在着施工工期长、施工地点固定、工序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导致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难度重重。而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不仅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因此,水利水电企业必须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质量管理意识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很多的水利水电企业在工程的建设施工过程中片面的追求工程的工期、成本等方面而忽略了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缺乏应有的质量管理意识。这种情况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缓解工程的工期和成本压力,但却可能带来一些质量隐患,对整个工程的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1.2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在这一领域仍存在在诸多问题,表现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1]。这就导致了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施工质量管理部门比较混乱,这些问题的存在无形中增加了施工质量事故出现的频率,降低了施工质量水平。 1.3缺乏专业的施工队伍,施工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在现实生活中,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队伍往往是临时组建的,这就会出现施工队伍的专业性不强,施工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施工队伍的流动性大,这些都给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除此之外,在施工队伍中往往缺乏专业的施工质量管理人员,使得施工质量的管理工作不能及时有效的开展,从而会导致施工质量问题频繁出现,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的质量难以保证。 1.4施工材料质量不合格 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来说,材料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材料的质量决定着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在实际的建设施工过程中,无论是材料的选购还是材料的运输和储存都会对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影响。而很多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多集中在交通不发达的偏远地区,为了节约施工成本,很多施工企业就会就近购买一些质量不合格的材料,给整个工程的质量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2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2.1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制定责任明确的网格化质量管理制度 产品质量是决定企业生存的根本因素,而质量意识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前提。为扎实推进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控制,首要任务是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制定责任明确的质量管理制度,实行网格化管理。首先,通过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使其意识到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制度。其次,要注重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专职质量检查员、施工队检查员等组成的网格化质量管理体系[2]。 2.2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首先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明确施工质量管理的各部门和各人员的职责,从而将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除此之外,还需要制订严格的质量标准,在检查过程中,严格依照标准检查,以检查促进施工质量的提升。 2.3提高施工参与人员的素质,加强施工的专业性 众所周知,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不仅涉及到水利、电力而且涉及到物理、建筑等领域,专业性非常强。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施工质量,降低施工难度就需要综合考虑地下管网、地质环境等问题,这就要求施工人员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预见并且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加强施工的专业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施工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所以,施工单位要重视提高施工参与人员的素质,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更新其知识储备,使其能够以更为专业、前沿的知识储备参与到工程建设,从而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 2.4加强对施工材料质量的控制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很大程度上与施工所用材料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提高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施工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施工材料质量的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严格选购,从源头上控制材料质量。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施工材料纷繁复杂,质量参差不齐,这就需要采购人员依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对不同的材料进行识别,选择质优价高的材料。②改进材料的运输和储存工作。材料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会因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使材料的质量发生改变。所以,一定要改进材料的运输和储存工作,降低其对材料质量的影响。 3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质量息息相关,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质量的好坏。因而,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施工质量的控制。为此,水利水电企业应从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素质,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建立责任明确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材料质量的控制控制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作者:刘欣 单位:四川华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探讨 摘要: 文章首先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具备的主要特性进行阐述,从工程管理职责缺少明确性、个人经验存在差异、缺少正确的技术指导人员指挥、现场施工测试不到位四个方面入手,对当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解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管理 0引言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来说,加强施工进度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时,如果没有按照施工期限结束施工,不但会给施工企业的外在形象带来影响,同时会降低工程投资效益,进而减少工程投资回报率。而水利水电工程属于一项基础工程,它背后通常会伴随着一系列产业链,水利水电工程在这条链接中起着核心作用,如果施工进度得不到保证,必将会形成连锁副反应,进而给整个产业链带来影响。因此,不管是政府,还是施工团队自身,都应该高度重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确保工程如期竣工。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管理的主要特性 1.1风险性 首先,施工期限长。通常情况下,水利水电工程从开始到竣工,并非一朝一夕,施工期限较短的是两三年,较长的可达十多年。其次,施工影响因素众多。特别是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天气、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一旦出现这些自然灾害,必将延长施工期限。最后,有关政策、资金、管理机制等因素的不完备,也会导致施工进度受到影响。 1.2艰巨性 一般情况下,水利水电工程主要集中在水流较大、水位差异性较明显的区域中,并且需要借助先进的施工工艺以及施工设施,但是因为施工现场场地面积比较小,施工进入道路过于狭小,一些大型施工设施不能应用,只有采用人力的方式落实,施工难度以及工程量非常大,在某种程度上必将会制约施工进度。 1.3多层次性 水利水电工程包括众多专业性施工环节,例如,土方施工、钢筋施工以及排水管道施工等,需要根据施工难度,对施工流程、施工工序以及施工时间进行合理配置,之后根据施工计划,有层次开展配制好的施工流程。只有如期完工,并保证每个小工程施工质量的条件下,才能确保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 2当前存在的问题 2.1工程管理职责缺少明确性 大多数水利水电工程在开展施工工作时,存在诸多问题,施工现场没有合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工作人员,并且分工缺少明确性,管理十分混乱,没有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监管和引导。因此管理工作缺乏合理性,使得施工质量存在较大的隐患,进而导致水利水电工程不能如期完工。 2.2个人经验存在差异 施工设计图纸,不仅是确保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依据,同时还是落实工程竣工质量验收工作的关键标准。在开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作时,必须要根据施工设计图纸开展。但是,结合当前情况来看,在进行施工时,难免会存在施工实际情况和施工设计图纸相违背的现象,一部分施工人员没有和施工设计团队协商,私自对施工设计图纸进行调整,从而使设计图纸和完工工程不一致,施工质量不符合施工需求,进而给施工工作有序开展带来制约。 2.3缺少技术指导人员指挥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而言,施工规模比较庞大,在开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时,如果施工现场专业人员数量比较少,不能及时对施工现场进行引导和管理,或者引导人员不具备专业性,引导不到位,使得施工质量不满足施工标准,进而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施工进度,严重者,还会出现返工现象。 2.4现场施工测试不到位 在开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时,需要定期对施工质量进行抽样检查,进而起到对施工质量解析的作用。但是,有一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追赶施工进度,没有对施工各个环节进行抽样检查,导致混凝土配比不满足施工要求、地基缺少平稳性、灌浆压力不充足等现象,这样不仅给施工埋下安全隐患,同时还给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3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合理分解施工项目 因为水利水电工程自身具备施工期限长、施工难度系数高、施工工序繁琐等特性,因此,在开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作时,需要根据一定标准,对施工项目开展配置工作,例如,根据施工时间节点实现配置、根据施工本质实现配置等。之后把配置完毕的工程项目利用合法渠道承包的方式,将其划分给具备施工资格的施工企业。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优化配置,可以使整个工程项目富有条理性,从而给水利水电工程如期竣工提供有利条件。 3.2分级控制施工进度 水利水电工程负责企业主要依据相关的配置标准划分施工项目,同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将工程划分给相应的施工企业,由施工团队结合自身管理特性落实施工项目。这时,对水利水电工程起监管责任的政府部门以及承包工程的有关单位和施工企业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管理链接。在进行施工进度管理时,应该秉持由上至下的管理流程开展,一级管理一级,如果不是特殊状况,不得出现越级管理。在开展水利水电工程进度管理工作时,需要实现分级管理,把职责落实到个人身上,并且秉持谁管理谁负责的方针,不但可以提升施工进度,同时还能保证施工水平。 3.3实现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协调发展 水利水电工程和一般建筑工程一样,都要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甚至水利水电工程对施工质量要求更为严格。在开展施工进度规划工作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带来的制约因素进行充分探究,尽可能提出优质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方案。此外,站在水利水电工程承包企业的角度来说,为了减少成本投放,首先要对自身施工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同时还要与项目施工难度进行比较,根据分析结果,再明确自己是否要承包此项目,坚决不能盲目承包。无论是承包企业,还是施工企业,在进行施工承包情况以及施工进度设计时,需要将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融合到其中,进而保证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的协调发展。 4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成本,受到社会上下的广泛关注。管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的企业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基础上,还要加大施工进度管理力度,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工程如期交付,同时还可以给水利水电工程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郑海平 高玲玲 王光英 单位:淮滨县水利局施工队 淮滨县水利局 河南省白沙水库管理局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 摘要: 水利水电工程一直是我们国家建设的重点项目,对于提高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都具有重要意义。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以及整体工程交付之后的运行状况,都与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目前水利水电工程虽然从总体上来说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和漏洞,这些都阻碍了水利水电工程以及其相关行业更好发展。文章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的相关问题做出了总结,希望能够对改善我们行业状况有所贡献。 关键词: 水利水电;质量控制;质量管理 随着21世纪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以及水电不断被应用到了各个行业之中,很多国家都意识到了水利水电工作对于本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建设。水利水电工程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首先应该清楚我们目前的工作在哪些方面还存在漏洞,例如质量安全的控制与管理等等方面。只有真正的完善好这部分细节,才能够适当的规避工作中的意外风险,保证工程总体的质量水平,减少安全隐患,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进而使得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人员素质落后,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水利工程建设从业人员的素质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总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所谓‘专业人员’不仅仅指的是具备专业的业务技能,还需要具备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巧,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目前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的实际状况来说,这样的人才是我们非常欠缺的。很多工程的管理者和一线施工的工人在工作思路以及管理经验上都非常落后,而且长期以来缺乏专业的指导,很多情况下都是完全依靠经验在进行工作,不仅个人的生命安全缺乏保障,也很难保证施工的质量。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当下国内对于这方面人才培养的措施有很大的关系,虽然相关的院校一直有开设这方面的专业,但是想要那些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就扎根到工程一线还是比较有难度的。但是为了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是有必要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 1.2质量安全意识不到位 除了缺乏专业的施工技能,在思想上这些工人也没有认识到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意义,这也是导致工程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的隐患之一。例如对设备进行定期维修检修工作等工作,很多工人觉得施工设备只要还处于规定的使用年限之中那么就都是安全的,因此在平时也就忽视了对于设备方面的维护工作。但是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极端的天气都可能会导致施工现场的设备罢工,而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必然会耽误整体的施工进度,后期想要追赶进度必然会放宽质量控制方面的标准。这样工程整体的质量自然会受到影响,除了对于设备的及时维护,认真按照相关的施工标准落实好施工监督工作的细节,也是保证工程整体质量的重要手段。 1.3水利工程的方案设计脱离实际状况 在水利水电工程正式开始施工之前一定要拿出完善的、经过详细论证过的施工方案,要确保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行的,这样才能够正式开始动工。而且在施工方案之中也应该对各个部门在施工过程中的工作职责做好明确的界定,这样不仅能够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更会让每一个环节上工作人员都清楚他们对于整个工程的意义。但是目前很多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单位都没有认识到这部分工作内容的重要性。在方案设计阶段没有经过实际的考察就草草的将方案定型,而且选择参考的数据过于陈旧,没有及时的进行更新完善,这必然会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工程方案不能只是追求美观大气,更应该注重的是实用性,但是很多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于注重外观的效果,从而忽略了其内在的稳定性,也就无法保证后期的工程质量与安全。下图就是一个常见的水利工程设计图。 1.4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工作 应该将风险评估工作落实到施工过程中的每个阶段,从选址、选材都应该时刻谨记质量至上的原则。但是目前很多施工单位都没有认识到这部分工作的意义,粗放式的风险评估,给工程的整体带来了很多质量安全隐患。随着近几年来竞争的不断加剧,也给水利水电工程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施工所需材料的供应商往往会选择降低成本来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可是这样会使得自己产品的品质大打折扣。不仅如此近几年在这个行业之中多了很多大小规模不一的施工团队,因此对他们的施工过程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与监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所以说需要改善目前风险评估工作落实不到位的现状,转变施工方的经营理念。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控制与管理的重点工作 2.1工程材料的质量控制 水利水电工程往往会需要用到大量的建筑材料,因为品种多、数量大,所以说为了保证工期往往同一个过程一般会选择多家供应商,但是供应商的数量一多,整体的品质就很难保证了。如果在这之中如果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不仅后期的材料备案和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也会给工程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应该对材料进行严格的把关,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进行必要的抽检,检查其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质量标准。这些工作都应该由专门的人员来进行,并且要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必要的监督。不仅如此对于材料的储存也要特别注意,要做好材料的防雨防潮工作,对于危险品要严格管控。避免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稳定,从而提高整个工作的总体质量。 2.2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可以说是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内容,在这之中要严格把握混凝土的混合比重。除此之外还要从整个施工现场的分布位置入手,对混凝土的搅拌设备以及人员进行合理的布局,保证各个施工点的混凝土供给。在混凝土浇筑之前要做好相应的检查工作,例如开挖面是否符合开挖的条件,这一细节一定要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实地确认。还应该查看浇筑面是否清洁,排除有松动岩石或者地表裂缝的危险施工区域,保证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混凝土施工过程的总体质量。 2.3完善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的具体举措 1)完善相应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很多的工作都需要制定统一严格的量化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明确他们的工作内容,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更能够保证工程的总体质量。但是具体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应该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情况,在这之中不能以偏概全,应该具体的分析某些特殊情况。例如地质地形特殊的施工区域质量管理制度应该更为严格,要让每一个环节上的工人都能够落实好自己的工作细节。就拿对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定期检修维修来说,应该提高检测的频率,扩大检测的范围,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在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方面更是应该如此,不能一味的降低成本就选择质量较差的建筑材料。应该在工作中时刻谨记安全质量,真正的践行施工质量安全原则和相关规定。 2)建立施工准入证制度 施工准入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施工工程和相关建筑单位的水平的标准,简单来讲准入证就是指的界定行业内具备施工水平和施工条件,并且有一定管理水平的施工单位,通过政策上的支持让这部分单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制度,首先就要求了他们要具备一定的技术人员和专业的技术设备,能够按照严格的工作标准完成施工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就科学的把一些施工水平堪忧、信誉堪忧的不良企业给排除在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程的施工安全,减少了意外事故的发生所带来的巨大损失。 3)建立竣工验收的备案制度 通常我们会以报告的形式向上级的管理人员汇报工程的相关进度,以此来通知他们进行工程的验收。同时施工的单位也应该提交一定的数据和施工保证资料,以此来进行备案。这一环节是不可少的,他们可以在意外事故发生时将这些资料作为相关的技术支持,更好的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不仅如此通过这样一种形式也可以时刻督促施工人员和施工方谨记安全意识,保证工程质量。 3总结 水利水电工程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其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一定程度上还是限制了水利水电工程更好的发展。只有完善好这部分细节,也就能够有效的规避工作中潜在的风险,进而推动水利水电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以上是笔者的一些经验和想法,希望能够相关人员一些思考和建议,也希望能够对提高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有所贡献。 作者:王员龙 单位:抚州市城市防洪工程管理局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探析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难度大、跨地区性强、技术难度高,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控制好工程质量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优质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控体系对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从业人员,我们应当积极探索、优化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方案,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紧急状况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效率、在保证施工效果的情况下节省相关人力和物资的开销。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是每个水利水电工程从业人员的立身之本。我们应该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通过分析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因素,以及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突出的具体问题,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出现的缺陷进行弥补,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从而推进水利水电工程发展,为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做出贡献。 1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具体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点多面广,施工区常常是在江河湖畔或远离村庄的山区,当地的水源、地质、地形、水流因素及季节条件给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用水、用电及材料运输带来了很大影响,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造成不小的难度。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季节条件,制定不同的施工方案,减小环境因素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影响。(2)管理因素和组织因素。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包含众多的施工项目和数量庞大的施工人员,项目繁杂,施工管理难度较大。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要应对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安全生产、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就需要组织一支专业管理队伍,健全优质的施工质量管控体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如果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督,就有可能造成施工效率低下,施工质量差,工期延长状况的发生。(3)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影响。混凝土浇筑技术的质量优劣,决定着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后期效果。混凝土浇筑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的成败,如果没有严格把控混凝土的原材料检测、备料情况和配合比例,在浇注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浇筑技术人员,忽略了混凝土浇筑细节,震捣不足或过于震捣,都有可能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4)施工前准备工作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前测量对于混凝土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混凝土的浇筑量、浇筑部位、水力条件、施工期的环境和天气情况、施工设备和施工用材的备料、价格等情况、我们都应该做出一个准确的预判。因此,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人员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之前,如果没有做好具体测量、放样工作,没有使用国家规定的校正测量仪器对施工点进行精确的测量,就会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效果,造成施工期延长,工程造价超过预算,施工质量不达标等情况的发生。(5)监督管理体系有待加强和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建设一般由建设、监理、设计、施工、质量监督、质量检测等单位参与,但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点多面广,建设、监理、质量监督等单位的监督管理人员也很难做到各个工作面都全程跟踪监督,所以施工过程中的主要监督任务还是由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承担,而各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也会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最终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监控的具体整改方案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工程质量,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人员数量众多,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部分施工工地由于施工人员的素质不足,导致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施工操作不规范、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由于部分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的建造知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在碰到一些临时出现的紧急情况和复杂的技术问题时,往往束手无措。因此我们要对施工人员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的健康发展。我们不仅要从技术层面锻炼施工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建造能力,还要从思想层面对施工人员加以引导,让施工人员清楚地认识到工程质量是脚踏实地地干出来的,也要让施工人员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和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提高他们的操作规范意识,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效率,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隐患。(2)加强和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虽然由建设、监理、施工、质量检测四方完成,但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点多面广,部分水利水电工程配置的监理人员和交通工具有限,满足不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需要,施工过程中的主要监督任务还是由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承担,监管漏洞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带来了一定的质量和安全隐患,所以必须加强和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分管落实到位、责任落实到人,对施工方的施工进程进行实时的监控,及时地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施工方尽快拟定出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整改。(3)控制施工细节。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要从控制点复测、施工放样、基础开挖、建基面处理、钢筋制作安装、模板架设支撑、混凝土浇筑等每一道工序严格检查,每一道工序都必须满足设计或规范要求,做到上一道工序不合格,下一道工序不开工。要学习最先进的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浇灌技术,严格把控混凝土配比和混凝土的原材料检测,明确规定混凝土浇灌的长度和深度,严格把控混凝土浇灌流程,对混凝土出现蜂窝、麻面、露筋等现象要进行详细的说明,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报质量监督部门备案。(4)出台严格的考核方案和奖惩措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众多,施工人员组成复杂,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和进度的因素繁多,需要建立完善的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测体系和责任追查体系,有效的排查分包资质,杜绝多次分包现象的发生。对每个施工环节进行及时的监控和管理,分析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奖惩措施,提高施工人员的紧迫感和工作责任心,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5)材料和硬件设备的管理。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和监管人员应该对进场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对硬件设备进行实时的排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设备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整体工程的施工效率,如果硬件设备出现安全问题不仅有可能造成施工质量不达标,也可能对设备操作员造成伤害。我们可以灵活利用当今的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电子软件,对硬件设备进行监控和调节,培养专业的设备检修员和网络电子工程师,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设备进行总体的整合和调控。在水利水电工程招标选材时,在注重产品性价比的同时严格把控材料来源和稳定性,不定期对施工材料进行抽查检验。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用材的抗震性和抗水压性,根据不同的地区和环境因素选择适合的施工材料。 3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程,我们要在工程的管理过程中,实行切实可行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和检查措施,在保证施工效率的同时,提高工程质量。推行更加人性化的工人考察标准,实现任务分配的合理化、责任化,杜绝分包现象的出现。想要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的发展速度,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对当今所出现的诸多施工管理问题进行弥补和修正,需要我们水利水电工程的从业人员进行积极的探讨,推进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罗化生 单位:红河州开远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队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措施 摘要: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认为施工过程中要从多方面对其管理控制,如严把原材料质量关,加强隐蔽工程的验收管理,严格施工单位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涵盖项目业主、设计、施工、监理、政府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等。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施工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也不断提升。但由于施工内容多、难度大等特点,导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多,施工质量问题时有发生。为此本文在总结多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就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及其改善措施谈谈几点建议。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特点 (1)施工条件恶劣,施工难度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大多在偏远的地区,交通不便利,施工条件及其恶劣,导致工程施工难度大,不仅会大大增加施工成本,还导致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多,施工质量难以把控。(2)施工工作量大,涉及专业多,专业性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作业的种类繁多,工作量大,不仅涉及到水上工程施工,如土方开挖、石方爆破、圬工结构物砌筑等,还涉及到水下作业;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专业多,有水利、电力、机械、交通等,这些专业的专业性都很强,需要很多专业的施工技术和管理人员来控制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1]。(3)不同工程之间的重现性较差,需结合工程实际做好施工质量控制。与大多数的土建工程施工类似,不同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条件相差很大,施工时虽有一些类似工程经验可以借鉴,但总体来说工程之间的重现性很差,几乎不存在两个一模一样的工程,为此大大提高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难度。 2常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问题 结构物强度不足,沉降过大引发的结构裂缝,甚至是结构物垮塌、堤坝决堤,地基承载力不足,机械设备质量不合格等是水利水电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质量问题。而引起这些质量问题的因素错综复杂,有设计方面的,如未能真实反映水利水电工程实际情况,结构方案设计不合理,受力分析有误;有施工作业方面的,如偷工减料,未能按设计图纸施工,任意改变施工作业顺序等;也有施工管理方面的,如现场施工质量管理程序不严格,对隐蔽工程等验收重视程度不足,业主盲目压缩工期,导致施工质量频出,不仅对影响了工程的顺利开展,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同时还给工程留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3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措施 3.1严把原材料质量关 钢筋、水泥、混凝土、石料等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常用的几种原材料,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这些材料的质量,禁止一切不合格材料用于工程施工中。要做到这点,首先,材料供应方在提交材料的时候要对每一批材料附有出厂检测报告;其次,施工单位在使用这些原材料之前应对每一批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抽检;再次,监理单位、业主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对主要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抽查检验,对于不合格原材料立刻叫停,以确保用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各类原材料质量能满足国家及行业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从源头上把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关。 3.2加强隐蔽工程质量管控 地基基础、钢筋等都属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隐蔽工程,这些工序施工结束,在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前,需要报监理单位对其进行质量验收,只有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方可对其进行覆盖。因为,隐蔽工程的施工是不可逆、不可见的,一旦隐蔽工程的施工质量不合格,会严重影响工程其他部位的施工质量。如,开挖地槽后,施工单位需及时通知监理单位、设计代表及业主到施工现场,认真比对现场的地质条件和施工图设计文件中的地质条件是否存在出入,查看现有的地基是否符合设计施工条件,是否需要对地基进行补强处理。再如,钢筋安装完成浇筑混凝土前,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基础上,需要报监理工程师检查,只有经专业监理工程检验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3.3严格施工单位的市场准入制度 施工单位的施工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一个好的、规范化得施工队伍是建造一项高品质工程的基础。因此,应严格施工单位的市场准入制度,尽可能选择一支品质优良、施工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如可以在招标文件中对施工单位本身、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设置相应的投标业绩要求和信用加分条件,来最大程度筛除市面上一些挂靠资质和浑水摸鱼的企业。 3.4建立健全全过程施工质量控制体系 任何一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都不能仅凭施工单位的现场施工就能完成,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由项目业主、设计、施工、监理、政府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从多个阶段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质量、施工原材料控制、隐蔽工程质量控制、主要结构物施工质量控制、工程交竣工验收、质量保修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4结束语 综合以上,水利水电工程是一个涉及多专业的基础建设工程,其施工质量受到结构设计、地质环境、原材料、施工过程的管理控制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需要认真对待。 作者:卢应洵 任铁 单位:贵州水利实业有限公司 遵义神禹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可视化研究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施工场地动态可视化管理,其次对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以期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可视化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可视化 1前言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可视化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可视化技术与管理科学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工程场地布置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的可视化管理目标,并且还可形象的、直观的展示项目施工进度,进而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提供全面的、迅速的信息支持与有力的分析工具,能够为工程施工管理提供有利的辅助,本文对该系统的设计思想、主要功能与部门关键技术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2施工场地动态可视化管理 2.1施工场地可视化布置 在采用GIS技术的基础上,对施工场地三维数字建模及可视化。通过建筑实体模型化输入工具,能够实现施工场地各类建筑物与设施的空间可视化布置目的,通常涉及水工建筑物、生产设备与生活办公设施等,并且还可输入或是链接对象的信息,例如所属标段、单位工程等属性信息以及有关的影像资料、图纸等多媒体信息等。此外,其还能够查询场地面积与生产系统生产情况、存料量等。 2.2工程信息可视化查询 对于空间信息查询模式,主要涉及图形—属性双向查询、条件查询与热连接查询,通过信息查询,能够及时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此外,还可以任意比例浏览工地地图、建筑物图形信息等多媒体信息等。 2.3施工场地三维动态演示 工程施工可视化管理系统能够依据项目施工进度计划,对施工现场布置的时空演变过程进行模拟,并且还可推演某一时间段施工场地的场景,实时生成动画,显示出施工系统的三维可视化表现与实时施工信息,尽量早的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项目场地进行合理的规划,最大限度的减少由于交叉作业等导致的场地拥堵、窝工等现象,确保施工的协调有序进行。 2.4施工进度可视化管理 工程施工可视化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实现一般计划管理软件功能,并且还可构建建筑实体数字模型,并且还能够与施工进度计划进行良好的衔接,构建施工对象、施工工序的时间对应关联,以动态的方式形象的展现出工程进度计划,系统可实现功能主要涉及以下方面:①施工进度控制数据输入、查询与修改。②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表,并且还可以多种形式显示,主要包括横道图、网络计划等不同形式。③依据新的条件数据对进度计划进行及时的修改与合理的调整。④依据工程项目施工实际情况编制相对应的进度表,通过比较实际进度与进化进度,探索出合理的修正或是补救的方式。⑤能够依据项目工期目标要求,及时优化工程进度。⑥可按照工程进度实况,预测工程施工变化趋势,为管理人员的管理决策提供帮助。⑦该系统可依据计划管理人员的需求,输出规范化的进度计划的横道图、网络图以及施工强度、工程投资曲线图等,并且还能够以图表或报表的形式输出。 2.5施工图文资料管理系统 依据项目施工档案管理规范化需求与实际要求,通过计算机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应用研究成果,研究开发施工图文资料管理系统,主要功能为:①统一的分类编号建设项目文件、施工文件等资料,以更好的满足档案管理工作需求。②可实现各类档案的编辑、登记等目标。③能够实现档案借阅、移交、销毁等管理的程序化目的。④可满足图文资料信息及有关实物之间的动态链接,并且还能深化对有关实物的认知,同时还能够检查有关资料的完整性。 3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 3.1施工场地三维数字建模及可视化 3.1.1数字地形三维建模 数据建模是GIS的基本功能,能够构建真实的、质量较高的、能够反映工程施工系统静态与动态时空信息的三维数据模型,可促进工程施工可视化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三维地形模型不仅具有可视化功能,还可对其进行空间分析与操作。所以,通过采取适宜的模型,可构建三维地形模型。数据地形模型能够描述地面特征的空间分布的有序数值阵列。地形模型有多种构造方式,不规则三角形网络模型(TIN)与规则格网模型(GRID)是常采用的方式。其中,不规则三角形网络模型(TIN)是通过分散的地形依据一定的规则形成的一系列不相交的三角形网,其能够充分体现出地形高程变化细节,能够在地形较复杂的环境中使用。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所处地区的地形较复杂,该项目采用TIN模型建立工程地形DTM,具体实现过程为:通过现场测量、既有地形图数字化或是摄影测量等方式,获得离散的高程数据点。转换、查错、简化离散高程数据。采用Delaunay三角形法构建TIN模型。 3.1.2三维地形模型的可视化 地形可视化目标主要通过DTM实现,所构建的地形模型主要采用OpenGL生成、显示三维图形。所谓地形模型的映射,主要是将DTM转化成OpenGL的计算模型,即为OpenGL的几何建模。OpenGL可提供点、线与多边形等基本建模原语,可将地形模型数据表述为点形的、线形的、多边形的原语序列。所以,TIN数据结构的DTM可直接采用OpenGL三角形面片原语描述。三维地形应当合理的显示出来,并且还要做好投影变换与视口变换操作。其中,对于投影变换,通常包含透视投影与正射投影,由于透视投影与人员观察客观世界的方式相类似,所以透视投影更加适用于地形模拟。视口变换主要目的在于将三维空间坐标映为计算机屏幕上的二维平面坐标。 3.2地物实体三维建模 在完成了三维地形数字建模之后,需要对水工建筑物、辅助设施等地物实体建模,以一般的几个建模不同,地物实体数字模型需要反映其属性信息。对于几何图形及其属性的对应关系,可通过GIS的空间数据组织结构构建。依据地物对象属性,可分别采用点、线、面、体等4类图形数据结构描述。其中,地形测量点属于点属性,道路能够表现为一定粗度的线,水面等则可以面表示,坝体、涵洞、闸室等建筑物实体均为体属性。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仅重视建筑物几何形状的描述,所以应采用基于面表示的面片结构与边界描述的建筑物三维数据结构,并且还可真实反映出工程施工动态过程,在数据结构中,不仅需要表述几何特征与属性,还需要全面体现出时间特征。此外,对于建筑物与设施的实体建模,可通过面向对象的参数化建模方式进行,即为采用相关几何关系组合一系列以参数控制的特征部件构造整体建筑物。例如坝体可通过布置参数与断面参数的方式确定。其中,对于布置参数,通常涉及中轴线布置参数、弯曲段的拟合精度等;对于断面参数,主要表现为断面尺寸参数等。在确定了上述参数之后,应按照几何约束与拓扑关联,通过相对应的计算模块计算出各各段起止横断面轮廓的控制坐标点,然后再依据点以及一定的顺序,生成坝体的三维曲面体模型。 3.3地形动态挖填方法 在工程施工动态过程中,地形填挖具有关键性作用,在实际施工中,不仅需要对地形开挖进行综合的考虑,还需要做好局部地形的填筑施工,例如施工长度、骨料生产平台等,此类填挖作业具有时间性,并且还会随着工程施工动态发生。从本质上来看,地形填挖是对数据地形模型的修改,并且可采用TIN表示DTM,由此可知,地形填挖即为对TIN模型的修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地形填挖操作可采用以下方式实现:①定义能够保证与地形原始TIN相交的足够大的开挖(填筑)初始形体面。②将其转换为TIN模型。③对该项TIN与原始地形TIN进行填挖计算,以生成相交边界。④在原始地形TIN上,沿着相交线切除填挖初始形体面涉及的地形区域。⑤以相交线为接线,在初始填挖形体TIN中切除多余的开挖边坡。⑥合并两个修正之后的TIN,形成经填挖后新的地形DTM。上述填挖计算原理为面与面求交的图元布尔计算,通过对两个曲面的交集进行一定的计算,可获得填筑区域表面积以及填挖体的工程量。 4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计算机可视化管理技术的合理应用,并且有效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运用GIS技术,能够为施工提供直观的、形象的管理工具,促进工程数据可视化形象表现目标的实现,为施工分析与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作者:韦金立 单位:广西河池水利电力建筑工程处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控制与优化 摘要: 水利水电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利国利民。在保证项目整体质量的同时,严抓项目进度管理。通过对施工进度管理的控制和优化,运用各种成熟的理论和技术,解决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提升管理水平,降低成本,确保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本文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控制与优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控制;优化措施 水利工程在进度控制管理方面要从施工进度计划方案的制定以及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实时检查两个方面着手,对工程进度进行确定和合理的调整,从而确保能够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按照施工进度完成水利工程的建筑;对施工质量进行实时检查,从而避免施工方为了自身利益而偷工减料缩短工期,进而防止工程返工而导致的工期延误。 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管理的特点 1、项目进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通常情况下,一个工程项目是由多个施工环节和部分组成,工程建设中所设计的专业领域范围较广,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共同运用。由于每一个项目工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工程建设当中,很难借鉴到以往的工程建设经验,在实际的建设当中,也常常会遇到很多突发事件,需要运用知识和技术来解决。根据这一不确定性特点,要对技术性能成本、工程施工进度等进行管理和控制,是一项难度较大,且复杂性较高的工作。 2、每个项目具有特定的管理程序和管理步骤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每一个施工项目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次性、单件性则体现出了施工项目的施工目标,因此在进行项目管理时,管理方向和管理方法要针对项目的具体施工目标来决定。另外,每一个施工项目的施工目标不同,都代表了其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施工流程和施工计划。 3、项目进度管理是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的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存在一定的危险程度,因此说明了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施工项目带有一定的危险和责任。管理方面也较为宽泛,其中包括人力、技术、设备、材料、资金等诸多方面,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保证管理的真实有效性,要任命相应的项目经理,负责主要的管理工作。可以授予项目经理应有的权限,在管理中能够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 4、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项目管理 在实际的工程项目建设中,善于应用型现代科学,将科学理论和技术与实际的施工技术相结合。也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将多个专业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结合在一起,将施工技术进行完善和改进,更加顺利、快速、优质的完成施工建设任务。这样也有利于工程项目的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管理。 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优化措施 1、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进度合同与安全的控制管理 施工进度合同是确保施工单位如期交工的重要合约,具有法律效用。对进度合同进行管理,研究施工进度合同也是施工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制定交接工期时,作为施工单位要充分考虑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意外情况,能够对各种影响施工进度的风险因素进行研究,保留一定的余地,制定工程交工日期。另外,要能够在合同中确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免发生纠纷。要做好施工安全管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以保障施工的进度,避免延误工期。 2、做好水利工程的实地勘查工作 在水利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风险因素,尤其是自然因素是不确定,不可控制的,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开始之前,就需要对施工地点,地段进行认真勘察,能够结合当地地理条件,地形地貌情况,结合当地的气候情况,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做好应急方案,合理地安排水利工程的施工进度,设计施工进度方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环境因素气候因素造成的停工情况的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的进度,使工程能够按计划进行建设。 3、科学设计施工进度方案 水利工程施工进度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大,施工进度管理的不确定性较强,因此,利用科学的手段对施工进度进行风险管理控制,进行施工进度风险分析是很重要的。采用科学的设计工程方案,帮助技术人员和管理决策人员选择分析方法与技术手段,对施工进度方法进行科学检测是很重要的。目前,采用科学的方式解决进度管理风险问题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比如,在处理进度风险随机性问题方面,采用蒙特克罗法和多目标遗传算法就能较为准确地计算出随机事件的发生概率情况,能够为工程施工进度设计提供依据,减少工程施工进度纠纷。因此,在工程施工进度管理要多采用一些科学的方式,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通过科学设计,提升施工进度管理的效果。 4、加强对材料设备的控制 首先,要对施工中所应用到的施工材料进行控制。根据提供的项目建设方案,对材料的质量、型号等进行检测,避免因材料质量问题对项目工程进度造成影响;其次,在材料的储存阶段要进行规范控制。在施工材料准备试用阶段,通常是进行集中储存,但禁止不同种类的材料混合堆放,避免因材质不同造成的相互腐蚀,对材料的质量形成严重影响;最后,工程项目施工当中如有需要使用材料的环节,要提前进行申请,并对申请的数量做出具体的估算,以免对材料的浪费。另外,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建设需求,来选择适合的材料和设备,实现机械化施工的同时,也可大幅度的提升施工效率,加快施工进度。 5、对施工质量进行实时检查以避免工期变化 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管理工作人员要与施工质量检查部门紧密配合,通过对工程质量的实时检查以保证施工行为不会因为质量不达标返工而浪费时间,从而能够保证工程的施建工作能够按照既定进度执行,进而保证在既定工期内能够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具体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工作建议参考以下几点意见。第一,在施工进度的控制管理工作中,在行政方面要与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保持联系,从而能够了解到施工质量对施工进度的潜在影响,一旦发现施工质量问题要及时处理,并对施工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第二,施工进度控制管理部门要对施工技术有广泛的了解,从而在出现突发问题对如期完成工程建筑产生影响时,能够群策群力,通过技术手段的提高来缩短施工用时,进而将耽误的工期及时抢回来。此外,施工进度计划方案要实行公开化,参与工程建设的各级工作人员都要对施工计划有了解,在思想上对施工人员进行影响,从而能够提高施工工作人员的务工质量。 6、加强施工安全 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工程建设当中的重点问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与此同时,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降低风险有着重要作用。在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将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规范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在实际的施工当中,如果有危险系数加大的施工环节,尽量减少人工施工数量,并进行机械协作;还要在带有危险性的地方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语,时刻提醒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 总之,正是因为水利水电工程能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科学的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进度的管理显得格外的重要。在实际的施工管理中,必须始终贯彻安全施工的意识,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施工制度和方案的制定,并对于各个阶段的施工步骤和要点进行明确,严格的按照这些施工方案来进行施工进度的控制,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进行调整。 作者:邱捷宁 程奉高 单位:四川添银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监理研究 摘要: 在水利水电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对安全监理这一职能并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甚至在有些施工单位并没有设立安全监理部门,这样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其管理和监督等机制就会造成影响,对其质量也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就以甘肃水利水电工程为例,对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理的必要性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起到推动性的作用。 关键词: 安全监理;水利水电;必要性 1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理的重要性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民生工程,对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对安全监理制度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对其工作职责进行了详细明确。水利水电工程一般都是选择地点相对较为偏远、地形相对较为复杂、环境质量较差等地点。甘肃省正是因为地理环境较为复杂,被我国有关部门化作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点地区。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的流程相对较为繁琐,规模相对较大,甚至将整个施工工程划分为好几个施工阶段,所涉及施工单位也相对较多,各个施工单位缺乏一定的联系,这样就会导致水利水电工程出现一些问题和不必要的争端。同时,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各个施工单位内部的管理较为散漫,施工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技术,这样很可能在施工的过程中造成一些安全隐患,对其质量也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将安全监理制度引进到其中,这样不仅仅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现场进行全面、严格的管理,同时也保证了整个施工项目可以顺利地展开。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安全监理制度应用,设置安全监理部门和工作人员,也间接地对安全施工进行了不断的加强。因此,施工单位可以有效地监理制度划分到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施工的领域内,这样不仅仅对其质量进行了全面的控制,与有效地避免了安全施工事故的发生,确保了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开展。 2加强安全监理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运用策略 2.1提高施工单位的安全施工意识,设立专门监理人员 一是施工单位正式施工之前,构建相对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意识,使工作人员对安全施工可以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样对建立安全监理部门,设立专门的监理人员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将其安全管理可以进行充分得体现。二是在施工单位对安全监理制度进行不断加强和运行的过程中,若是操之过急,工作人员会产生厌烦的心理,要将安全监理制度逐渐的渗透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使工作人员明白安全监理制度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性,这样对安全监理工作的开展无疑是最大程度上地帮助。 2.2对各个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进行明确 要想顺利、有效地开展安全监理工作,施工单位就要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各个施工环节进行详细划分,并对其安全监理工作进行明确,使安全监理工作内容更加的具体化。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施工进场、施工准备、施工阶段、施工结束检验等这几项施工工作。在施工单位进场的过程中,应当对其施工人员、设备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检查,对施工的安全协议和施工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检查。同时,在施工准备阶段,安全监理人员要对施工的项目、环节、施工人员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样对后期在监管的过程中可以起到重要的帮助。并且,安全监理人员也要对网络施工管理形式和各个施工环节的技术形式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施工现场的材料、设备等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此保证质量和运行状态,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质量,同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监理工作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3对安全监理人员的工作责任进行明确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监理主要分为监理员、专业监理工程师以及总监理工程师等。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监理开展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对其工作责任进行全面的明确,使每一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监理人员可以清晰的了解自己工作责任。 2.3.1对监理员的工作责任进行明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 监理员主要是负责施工现场的检查工作,对安全施工、施工质量、环境保护等各行方面进行监督,对施工隐患进行全面的检查,并向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监理工程师及时地进行反映。 2.3.2对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责任进行明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 安全监理主要是负责施工现场安全文件的预审工作,对施工人员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其技术使用的形式进行全面的监督,同时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的材料和设备进行详细的检验,确保材料的质量和设备是否正常的运行。另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监理对监理员所反映的情况要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判断,及时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使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监理工作可以顺利地开展,也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了有效的保证. 作者:董春娟 单位:甘肃省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咨询中心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设计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我国水利事业质量也快速提高,水利施工的组织设计也受到建筑行业越来越多的关注。施工组织设计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对整个工程进行规划、对人员进行管理、对造价进行控制等。文章通过对当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旨在借助施工组织设计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的造价管理。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策略 引言 近年来,水利水电项目变得越来越多,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的成本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以促进水利水电施工企业不断发展,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各项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随着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的深入推进,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变得越来越多,要想在该行业中脱颖而出,则应该要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与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就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可以对整个工程进行规划与统筹,从而使得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开展。比如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可以进行人员配置、材料的购买、成本的控制等。加强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的成本控制,是当前水利水电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基础和依据,对此要积极加强施工组织设计,对水利水电工程造价进行控制。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造价的重要意义 随着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水利建设以及水电安装的项目数量也越来越多,施工组织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水利水电施工组织的设计阶段应该要遵循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对水利施工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有助于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对施工组织进行协调以及动态控制。施工组织设计对于水利水电工程造价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一,施工组织设计是水利水电工程造价控制的依据,在进行造价控制的时候,必须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而定,施工组织设计是对整个工程进行梳理之后得到的一个科学的规划,因此可以作为造价控制的基础。第二,施工组织设计中采用新技术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量十分巨大,不仅需要人力物力,还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持。在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降低成本,加快工程进度,提高生产力,同时还能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所以,在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中应该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新技术的应用。第三,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质量是确定合理工程造价的关键。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时候,就会根据工程的情况进行认真的论证分析,从经济、技术等角度着手得到一个优化的施工方案,因此施工组织设计将成为工程造价是否确定的关键。 2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策略探讨 水利水电工程成本的管理不仅能促进企业的发展,还能促进水利水电行业的快速转型发展。在加强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要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管理和控制,以提高成本控制水平。 2.1加强对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视 造价管理是当前施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很多施工企业当前对造价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在进行造价管理的时候也是简单随意的管理,没有一些实际依据,最多是根据往年的一些数据来进行预算管理和造价控制,这对于施工企业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在很多行业中,造价成本管理都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员工的成本意识的培养,无论是施工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应该要具备一定的成本意识,要对水利水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进行成本控制,从而使得施工企业的付出成本与收入之间能够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能够帮助施工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是,在进行造价控制的时候,应该要根据施工组织这个基本的依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预算控制和管理,从而才能使得造价控制更有针对性,对材料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等能够进行有效的掌控。 2.2根据具体的施工项目制定合理的施工图 施工组织设计中,施工图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施工图是进行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的重要依据。在水利水电项目施工之前做总体预算,一般都会根据施工图来确定,施工图不仅能够反映出工程的基本情况,还要反映出整个工程的各方面规划。在施工图中就应该要反映出施工企业进行水利水电施工时所需要的成本,比如在施工图中要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计算出材料的多少、所需要的人员数量,从而使得企业在具体的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能够对项目中所需的各种人力物力进行配置。施工企业在进行水利水电的时候所涉及的施工图往往不止一份,应该要多设计一些方案,并且根据方案的优劣情况进行具体的选择,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方案,也可以选择多种方案中和,从而使得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的设计方案更加优化。基于施工图进行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应该要根据预算情况,对整个项目做好全面梳理,进行以造价管理为目的的全程预算,在保证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进度、材料等方面的事前控制,做好相应的规划,从而使得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能够按照设计方案有序推进,避免出现意外现象,而出现不必要的浪费。 2.3加强对各个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和管理 对水利水电工程成本进行核算以及监督管理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合理的成本核算,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成本分析与控制是无从谈起的,因此施工企业的造价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成本的核算工作。企业的各个部门成员应该要积极配合成本核算工作。在进行核算的时候,也要将施工组织设计当做核算的依据,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计算出的成本数量与实际成本数量之间的差异不能太大。在施工工程的推进过程中,对各种工程项目进行实施的时候,成本核算一旦出现了与预算不同的现象,则应该要及时进行处理,确保施工工程的顺利进行,以免耽误工期。 2.4结合施工组织设计的变化加强造价控制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突发状况,这些突发状况不仅有可能会导致工期延误,还会增加成本。针对水利水电施工组织设计出现变更的现象,应该要加强对各种突发状况的控制,对现场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对既定的组织设计进行修改、补充等,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的具体目标。除了进行动态管理,还应该要加强水利水电施工组织设计的分层管理。对于各个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推进,要将管理层与作业层进行分开管理,施工单位对工程的管理,要从传统的直接管理转变成为间接管理,明确不同层次实体的责任,促进水利水电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积极有效地发挥。在水利水电施工组织设计动态和分层管理基础上应该要加强造价控制,结合施工组织设计的变化,对工程造价管理的标准、内容等进行补充,从而使得工程造价管理也能实现动态化和分层管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成本的管理对于施工企业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促进施工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还能促进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造价控制的过程中,施工组织设计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内容,是科学合理的造价管理的基础。在进行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时候应该要积极加强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利用,借助施工组织设计实现高效的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 作者:钱丽 单位:德宏州水利电力勘查设计院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受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陕西地区的水利水电工程也在不断发展,但是工程的质量问题也是相关人员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工程的质量是决定工程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与日后的使用都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只有建立有效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监督制度,对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监控,才能有效保证陕西地区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近年来陕西地区经济在不断发展,其中水利水电工程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作用,重点发展水利水电工程,不仅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陕西地区的农业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发展提供了保障[1]。然而近年来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急速发展,导致工程中质量问题频发,为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此,文章中笔者针对陕西地区的水利水电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进行分析。 1陕西地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与其他建筑工程不同,无论是在施工过程中还是施工地形方面,具体来说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1施工地点的特殊性 与一般建筑工程不同,水利水电工程主要在江、河上进行施工,并且在其施工的过程中,还会受到周围水质的影响。另外,是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施工导流、基坑、排水等都是能够对于工程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正是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位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导致工程材料的采买与运输都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运输成本会比较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水利水电工程质量造成影响。 1.2施工建设面积较大 一般情况下,水利水电工程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其建设点较多,工程量、施工面积较大,水利水电施工过程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导致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反复的设计与完善,与此同时,相关人员还要及时考察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对其进行实时调控,以保证优化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 1.3施工建设难度高 因为水利水电施工主要是在江、河上进行施工,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有挖掘隧道、水上作业等难度系数较高的施工,所以相关人员必须要在水利水电施工的过程中注意施工的安全性。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所存在的不足 保证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便是施工过程中所应用的建筑材料[2]。因为水利水电工程和居民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紧密联系,例如堤坝的建设,能够为人们抵挡洪水的侵犯,如果在进行堤坝工程建设时,施工材料出现了问题,那么将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危害,现阶段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建筑材料质量不合格的现象,然而在建筑工地中因为施工质量控制松懈的原因,将一些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运用电到工程当中,因此造成严重的工程质量问题,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 2.2相关人员对于进行施工质量控制观念薄弱 现阶段,陕西地区在进行水利水电施工的过程中,一些建设单位一味追求工程所创造的效益、减少工程成本,而忽略了水利水电工程质量。而一些建设单位面对施工进度带来的压力,往往会在施工时间上下功夫,从而过于重视工程进度而忽略了工程质量。一般情况下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施工材料为混凝土结构,但是由于一些施工人员的错误认识,认为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混凝土结构不会造成工程质量问题,由此导致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 2.3施工过程中管理缺乏秩序,施工质量控制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在陕西地区的相关水利水电施工企业中挂靠资质的现象十分严峻,由此可能会造成水利水电施工企业资质低、专业施工人员缺乏配置。另一方面,水利水电施工质量控制机制不完善,因此会进一步导致施工过程中管理的无序性,对工程施工质量造成影响。 3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3.1加强建筑施工材料的监控,保证施工质量 陕西地区在进行水利水电施工时,因为钢筋、砂石等都是最为常见的建筑施工材料,因此为了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相关人员要在建筑材料使用之前将材料的抽样保存,并且进行检测,在保证材料符合标准之后才能进行使用。并且相关人员对建筑原材料进行检测时,要先检测建筑材料是否具有质量合格证,之后在进行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时,要针对材料的具体型号进行详细比对,例如水泥的具体型号,避免出现差错,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另外,在建筑材料在进行使用之前,相关人员要严格检查建筑材料的生产批号,以及建筑材料使用的稳定性,保证建筑材料是最近的出厂时间,在确定材料质量合格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使用。 3.2做好施工准备,强化施工人员质量控制观念 (1)陕西地区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时,为强化施工人员工作责任,要建设相关的工作责任制度,将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责任明确到人,强化进行工程质量控制的意义,同时要挑选责任感强、专业技术高的施工人员会成为工程建设的管理组织,同时聘请工作经验丰富、专业素养高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 (2)相关人员在审查施工图纸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图纸中理解模糊之处进行标明,再由图纸设计人员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以免在按照图纸施工的过程中因为模糊施工造成工程质量问题,影响正常的使用。 (3)相关人员在进行施工过程安排时,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调整,保证施工过程的有序性,以免出现由于施工过程不合理造成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问题。 3.3完善施工质量控制机制,强化工程质量管理 在陕西地区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施工过程,因此,相关人员在进行工程建设施工时需要对工程质量管理进行重视,强化工程质量管理,树立进行工程质量管理的观念[3]。 (1)优化水利水电施工过程,建立质量控制机制,在施工过程中按照施工之前、施工过程中、以及施工之后的顺序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控制机制的顺利运行。 (2)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法制观念,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3)保证施工过程的完整性,加强建筑材料使用的控制,根据施工图纸进行施工,避免出现施工人员敷衍了事的现象。在施工人员进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确保施工人员具有专业的建筑施工证书[4]。 (4)着重协调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相关因素,对进组材料、周围环境等因素进行有效协调,保证施工质量。 (5)强化施工检查力度,相关人员在进行施工质量核查时要对重要的核心技术进行重点核查,避免出现差错,影响工程质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居民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章中笔者针对陕西地区的水利水电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从加强建筑施工材料的监控,保证施工质量、做好施工准备,强化施工人员质量控制观念、完善施工质量控制机制,强化工程质量管理三方面对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陕西地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不足的分析,采用更加科学有效措施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从而进一步保障了施工过程的有序性,提高了施工质量,为陕西地区提供经济、环境效益。 作者:柴付才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方法浅谈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也正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水利水电工程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做好影响水利水电施工管理因素的分析,并提出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方法,对确保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促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良好发展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施工管理;管理方法 要想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良好开展,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水利水电的相关工作人员就必须不断的积累经验,提高自身施工技术与管理技术,尤其是做好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因素的探讨,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管理办法,也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良好发展,有效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效益与施工质量。以下笔者即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进行粗浅的探讨,以供参考。 1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因素的分析 我们都知道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对其施工管理尤为重要,可以说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成功与否。而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影响水利水电施工管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施工人员、施工机械、施工技术、气象条件、水文条件等。可以说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只有拥有高质量、高技术的施工人员,执行符合施工安全要求的施工管理工作,才能够构建高质量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尤其是在实际的施工管理中,还必须做好施工材料的管理工作,从材料采购、材料使用、剩余材料处理、材料检查等方面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把关,以避免不科学、不合理现象的出现。而在施工机械的管理上,则必须要确保操作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做好日常维护工作。这是因为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由于施工环境复杂多变,受气象、水文环境影响颇多,施工机械也面临着诸多环境因素影响。因此,依据施工环境特点,做好施工机械的管理与维护,为工程施工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可控环境,对提高施工管理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方法 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在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减低工程造价成本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正因如此,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则尤为重要。通过分析,我们都知道,在水利水电施工管理中,由于其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因此,也必须从多个角度入手进行考虑。第一,从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入手进行考虑。首先,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建立健全且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也就是说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为施工单位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质量施工管理小组,实施岗位承包责任机制,在施工作业时按照质量施工要求进行详细的检查,进而将质量管理工作分工明确,切实落到每一个施工人员身上,一旦发生施工质量问题也能够按照相应的规范、标准,制定质量管理方案,从而确保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质量;其次,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材料、施工人员、施工机械的管理工作。也就是说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原材料进行严格把关,对于没有合格认证的,没有通过实验检验的,没有通过相关建设部门认证的材料一律不允许投入到施工使用之中。同时,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定期组织员工培训、交流会议,并且请施工设计方面的资深专业进行培训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速递,同时也让大家在会议中交流、吸收经验,从而不断的完善自己;最后,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营造一个良好的施工质量环境。施工环境会对施工工程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就需要施工人员在施工前以及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的施工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从而采取必要的措施做好管理控制工作,确保工程质量目标得以实现。第二,从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入手进行考虑。安全管理不仅包括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管理,还包括对整个施工工程技术安全操作行为的管理。可以说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对促进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施工而言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些年来,施工安全早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重点所在。所以,如何做好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管理也成为施工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安全施工体系,实行安全岗位责任机制,充分发挥安全管理人员的监督作用。并且结合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周密的安全技术保障措施,尤其是一些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方更应该提前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在施工现场可以用悬挂安全条幅的方式,时刻提醒施工人员在施工中注意安全,树立安全生产意识。此外,对于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应用的一些新材料、新技术要结合施工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推广,妥善协调各个部门、各个工程之间的施工关系,以此来进一步确保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构建经济、安全、优质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第三,从加强水利水电施工成本管理入手进行考虑。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势必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做好水利水电施工成本控制,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施工成本也早已成为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所在。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施工设备、施工质量等会对施工成本产生影响因素的合理控制,并且做好对施工成本相关资料的掌握与了解,做好预算工作,制定成本标准,对施工过程中的成本变化进行及时的分析,使每一项施工成本都能够被严格控制在既定目标成本之中。第四,从加强水利水电施工进度入手进行考虑。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制定一个合理的施工管理进度计划,势必能够大大改善与提高水利水电的施工管理效率,管理质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结合水利水电施工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施工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所在,在平衡生产的重要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从而促进水利水电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 结语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中,不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而这就需要水利水电的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团结一致努力克服困难,并且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科学的施工管理办法,加强对施工管理体系的完善。也只有如此,才能够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良好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事业的不断前进与发展。 作者:张鹏举 韩笑 单位:.黑龙江省龙水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水利水电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分析与对策 摘要:本文就造成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问题因素进行粗浅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也希望通过本文笔者的阐述,能够为提高我国水利水电的施工安全做出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施工安全;安全问题;解决对策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环境十分复杂且施工工种繁多,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也往往存在着众多安全隐患,导致安全事故频发。也正因如此,如何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安全则尤为重要。以下本文就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进行粗浅的探讨,也希望通过本文笔者的阐述,能够解决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问题做出有益的参考。 1造成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安全问题的因素 1.1水利水电施工对象复杂多样 由于水利水电的实际施工环境、施工流程、施工操作复杂多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水利水电施工难度,同时其也是导致安全事故多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部分施工企业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爆破作业,以提高施工效率,而正是爆破作业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安全问题严重也严重影响了爆破作业效果;部分施工企业在洪水期进行水利水电施工,势必会受到洪水的严重影响,增大安全问题的发生;部分施工单位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基坑挖掘作业中,由于缺乏对基坑的有效支护,也加重了安全问题的发生,导致施工安全大打折扣。 1.2水利水电施工监督管理不到位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进行水利水电施工安全控制中,许多施工企业没有按照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执行监督、监测机制,尤其是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安全管理效率低下,安全事故频发。此外,部分水利水电施工企业仍缺乏监督管理机制且自身的监督管理意识缺乏,监督专业知识不到位,在施工安全中一旦发生安全问题也无法给出有效的指导建议,这也直接阻碍了施工安全的落实,造成施工管理效果的下降,给水利水电施工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风险。 1.3水利水电施工人员的安全技能素质偏低 水利水电施工人员安全技能素质的高度直接影响到水利水电的施工安全效益。然而目前有不少施工企业的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施工意识且安全技能素质低下,这不仅无法对自身的安全管理工作尽职尽责的完成,造成施工管理效率的直线下降,还会使安全管理工作大打折扣。与此同时,如若施工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且安全技能素质偏低,势必其执行能力、领悟能力也会随之下降,影响水利水电安全施工的实际效果。 2解决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问题的几点对策 2.1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 我们都知道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环境,也正因如此,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环境进行全面的控制,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安全质量,还能够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所以,在实际施工中,我们应该做好对施工环境的控制工作,对水利水电的施工环境采取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控制手段,进而构建完善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以及危险点,提高施工安全。同时,在企业中还应该加大对危险因素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危险因素的控制意识,进而提高对危险点的控制效果。 2.2加强对水利水电施工现场的安全控制 加强对水利水电施工现场的安全控制是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有效降低安全问题发生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应该对施工现场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施工环节进行全面的管理,对施工设备、施工材料以及实际的交付作业情况进行控制,以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同时,在实际的施工作业中,要严谨非专业人员进行水利水电安全控制操作,并做好现场安全的交接问题,以减少交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纰漏。 2.3落实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的责任机制 落实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的责任机制,并将施工责任人作为施工项目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效益,加强安全施工的落实效果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效果。也正因如此,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应该构建完善的施工责任机制,明确施工责任人,从而对施工现场进行充分的了解,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把握与控制,减低施工问题出现的几率。在实际施工前,施工企业就应该做好施工项目的分析工作,明确每一个项目的责任制,并指派专门的安全责任管理人员负责水利水电的施工安全管理。同时,施工企业也应该定期对施工安全责任人进行安全管理培训与经验交流工作,进一步明确施工责任人岗位责任意识的同时,强化岗位安全责任工作的落实效果。 2.4加强水利水电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素质 水利水电施工人员作为水利水电施工项目的直接执行者,其自身安全素质的高低势必会对整个水利水电施工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正因如此,在实际施工中,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应该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帮助所有的施工人员树立安全意识,不断的提高安全意识,严格规范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确保每一名施工人员都能够严格按照施工安全标准进行操作,在确保施工安全性的同时,提高施工项目的整体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问题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也希望通过本文笔者的阐述,能够让更多的同行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确保水利水电施工安全不仅能够提高水利水电施工效益,还能够有效促进水利水电技术的发展。也正因如此,在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单位更应该加强对施工安全的控制,落实施工安全制度,做好施工安全教育,从而使水利水电工作向着又快、又好的方向不断前进。 作者:张闻宇 姜平 单位:黑龙江省水利水电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水利水电施工质量管理在整个工程施工管理中尤为重要,并俨然已经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也正因如此,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早已成为当前所有施工企业共同关注的重点。本文笔者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进行简要阐述,也希望通过本文笔者的阐述能够为规范与完善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施工质量;质量管理 水利水电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其施工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应用性的有效发挥。因此,如何确保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则尤为重要。以下笔者就水利水电工程特点、施工质量含义以及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提出几点个人建议,也希望通过笔者的阐述,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提供有用的参考。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特点 现如今我们所说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其项目主要包括:水利水电枢纽建设、水工建筑物基础建设、水利水电机电设备安装、水工大坝工程、水利堤防工程以及河湖整治等。这些工程项目施工普遍存在建设周期长、施工强度大、技术工种多、地质环境过于复杂等施工特点。而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则是因为水利水电工程多处于偏远的山谷地区,且多在河道、湖泊、沿海等水域施工作业,因此,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以及复杂的施工环境势必对施工建设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挡水、蓄水、泄水又是水利水电工程所需承担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对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性、承压性、防渗漏性等性能就有着较高的要求,而这势必会加大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强度与施工难度。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含义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是指在国家水利水电现行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工程合同中,对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所要求的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美观性的综合体现。而施工质量管理则是指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的质量管理工作。在实际施工中,水利水电施工企业要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手段,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积极的做好量管理工作的落实与完善,进而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目前我国水利部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制定了一系列的施工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如:《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暂行规定》《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等。并以此为依据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给予指导与控制。 3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几点个人建议 3.1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 我们应该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工作,以此确保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得以全面落实。在水利水电工程的项目前期,施工企业应该建立施工质量检查体系,并根据工程的实际特点构建质量管理机构与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而在水利水电工程开工前,则应该根据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实际要求办理质量监督手段;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阶段,施工企业应该建设设计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做好设计文件的审批与会签工作以及技术交底工作;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施工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完善各个施工岗位,各个施工环节的质量责任,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机制与考核办法,认真执行“三检制”,进而确保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2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建立项目质量管理责任制。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建立项目质量管理责任制,由项目法人负责全面的质量管理工作,而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则按照工程项目合同及相关施工规定对各自应该承担的工作进行质量确认。质量监督机构在行使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职能时,不能替代项目法人、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所行使的质量管理工作。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的项目各方都必须承担水利水电施工建设的责任与义务,且各方的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有着领导责任,负直接领导职责,从而为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建设的基础。 3.3进一步强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质量监督制度。 在水利水电的实际工程施工中往往由政府实行监督机制,从而对工程质量行为进行有效的外部控制。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就应该进一步强化水利水电施工项目的质量监督体系。尤其是水利水电施工项目必须要执行分级管理制度,由政府行政部分授权的质量监督机构与工程质量检测单位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以及资质审查,并按照国家对水利行业的相关建设规定、设计文件实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进而有效约束工程质量形成。 3.4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并加强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应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要多采用技术先进、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和安全可靠的新材料,从而为工程质量的提高提供有益的铺垫。3.5增强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的质量法制教育。进一步增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的质量法制教育,是提高施工人员自身质量管理意识,质量控制行为的关键,也可以说是提高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正因如此,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还必须进行定期的质量法制教育,增强质量法制观念,积极的开展群众性的管理和合理化建设活动,为质量管理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从多个角度入手,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进行探讨,也希望通过本文笔者的阐述,能够让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从而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视,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笔者的建议,为广大同行在今后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上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作者:韩笑 张鹏举 单位:黑龙江省水利水电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龙水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摘要:水利水电施工技术作为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关键因素,其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正因如此,不断的加强对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完善与优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则尤为重要。本文笔者就几种关键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粗浅的分析与探讨,并提出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施工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坝体填筑 前言 现如今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现代化施工技术的应用,尤其是一些关键施工技术甚至决定了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影响着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建设。所以,不断的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与探讨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笔者即结合个人多年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实践经验与相关参考文献:,就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几种关键施工技术进行粗浅的分析与探讨,以此希望能够为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发展应用提供有益的帮助。 1.几种关键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 1.1坝体填筑施工技术 作为水利水电重要的施工技术——坝体填筑施工技术,其施工技术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坝面流水作业问题。因此,笔者结合实际施工经验及对水坝体填坝技术的掌握,将坝体填筑施工作业内容,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做好坝面流水作业方向、工作段大小的划分使其符合坝面面积,同时还要符合施工机械的正常作业要求,确保宽度在10-20cm;长度则在40-100cm;第二,要根据施工作业的实际内容,正确划分坝体的填筑工序,一般来讲填筑面积、铺料方式、施工强度、施工季节都是影响坝体填筑工序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对填筑土料应该做好其作业上的时间控制,进而避免因为季节不同,而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热量流失,使其在作业循环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的发生;第四,做好流水作业程序工序数目、流水作业单位时间的制定,并在确定流水作业完成以后,方可进行卸料与平料作业。 1.2上坝路面硬化技术 第一,路基的施工。首先,在路基压实上,可使用80HP的推土机,然后进行放线测量。并同时进行土方的回填、路槽的开挖工作,确保其参数能够符合铺筑泥结石的施工设计要求。路基在整理好之后,还应该做好现场监理检测报告的检测与核对,方能继续下一道工序。第二,泥结石路面的施工。在碎石的铺倒上,应该根据断面的实际比例,利用自卸汽车与人工摊铺二者相结合的模式,配合推土机进行摊铺。尤其是在整个摊铺过程中,必须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施工现场的指导工作,并且及时检查铺石的厚度,一般来讲,铺石的厚度不宜大于20cm。在整平以后,则可以运用厚度为6cm的土料进行铺筑。最后在路面上洒水,人工进行整平,并用15T的振动平压路机进行碾压。第三,砼道缘预制及埋设。在砼道缘的预制上应该根据道缘尺寸的实际设计要求,进行砼模具的制作,并且使用350L的砼拌和机在预制现场对砼进行拌合,并用1T的翻斗自卸车进行砼料的运输,后采取人工方式入仓进行收面。同时,还应该对所配送的材料进行详细的检验,检验合格之后方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予以使用;在砼道缘的埋设上,首先应该在泥结石路面的两侧做好放线测量工作,并利用人工进行挖槽,确保挖槽的开挖高度满足设计高度。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在完成打桩、挂线以后,才能够正式开始安装道缘。 2.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施工技术要点 2.1在土石坝施工中做好准备工作 做好土石坝的施工准备工作,对提高土石坝施工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做到此点,就必须从以下两点入手:第一,做好土石坝料场的规划工作。在土石坝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做好其料场的规划与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科学、合理的料场规划不仅能够影响坝体的整体施工质量,影响水利水电施工工期长短、施工造价的高低,更是因为料场规划与施工现场周边的农林业生产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进行土石坝施工前,必须要认真结合施工设计图纸,对所有的料场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从而做好料场的规划工作;第二,做好土石料的开挖运输工作。为了能够确保在土石坝施工的整个过程之中,各项配套机械能够各司其职,按照施工工序顺利开展,就必须做好料场的开挖、运输工作,为施工工艺流程的顺利进行,实现综合机械化施工奠定基础。 2.2在水利水电施工中做好土料压实工作 第一,对于防渗体等粘性土料而言,需要通过压实干表观密度与施工含水量,这两项标准控制压实标准。尤其是砂土、砂石又是填筑坝体、坝壳的关键材料,所以对填筑的密度要求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可选择孔隙率作为压实的标准;第二,在压实机械的选择上必须要以原状土的实际结构状态为基准,结合筑坝材料的实际性质、施工所需强度、作业面积等众多因素,对碾压设备的类型进行选择,以使其性能能够达到施工设计要求,实现施工质量标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对几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进行了粗浅的探讨,并提出了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项要点,旨在通过本文的粗浅阐述,让更多的人们清楚的认识到,水利水电施工早已离不开施工技术的运用,水利水电施工技术也早已成为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的关键所在。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更应该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且多吸取国外的先进施工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去完善我国水利水电施工技术,提高我国的水利水电施工技术,使我国的水利水电施工技术能够更上一层楼,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 作者:赵文君 贺岩 单位:黑龙江省水利水电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课程论文范文:排球专修课程体育教育论文 一、目前高校排球专修课程现状 1.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当前高校排球专修课程中,很多教师无法准确区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区别,以至于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出现问题。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标准,能够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及依据。所以,在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的内容及要求,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陈旧 高校排球课程的教学一直具有重技术、轻理论的特点。排球理论课的课时过少,致使在教学中缺乏理论指导,教学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把步法、发球、传球、垫球等基础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太过追求动作的到位及标准,忽略了动作的串联,从而容易使学生形成对反复练习的厌烦心理。 3.教学方法单一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沿用竞技方式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高度的规范化与统一化。这种教学方式大都采用示范、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处于一个被动地位,从而妨碍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因此,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对排球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4.考核方式不科学 课程的考核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部分,对体育教学具有指导性作用。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一方面能够促使教师改进教学,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当前许多高校在对排球课程进行考核时仍旧利用传统的评分方式,使用基本技术考核与日常表现综合等方法进行评定,这种达标技评的评价方式,使得量化考核目标颇多,不能真正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掌握情况,很难反映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真实情况,从而容易造成教学评价与课程目标脱节[2]。 5.师资力量不足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一直处于匮乏阶段,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及学校数量的增加,教师资源更加紧张。一方面,教师数量不足,一名排球教师不得不身兼多个班的教学任务,教学压力增大,容易影响排球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选取非排球专业的教师进行排球课程的教学,教师在对排球文化的认识、对排球运动的理解深度以及激发学生对排球课程兴趣方面都有待改进。 二、排球专修课程改革的要求 1.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现代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是教与学的双主体活动;第二,现代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内心探索活动,教师控制学生进行活动时能够有效关注到学生的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从而对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第三,现代教学方法应具有双型性特征,使学生和教师利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实现解决教学任务的目的。 2.遵循技能教学特点 体育教育专业技能教学的特点主要包括:①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技能教学的场地主要是体育场馆,这个环境是一个开放式的大课堂;②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实践性,技能教学主要是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来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巩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实现优化组合 对排球专修课程进行优化组合需要科学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将教学中的科技因素提高,从而促进教学方法实现全方位的科学化与现代化。教学方式优化组合要以多元化为主要途径,对各种方法进行潜在功能的挖掘,提高教学效果。 4.与素质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出,高质量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统一。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教育者的体验及内化过程,因此排球专修课程的改革要与素质教育思想相一致,应更加注重实践过程。 三、排球专修课程改革的方案 1.明确教学目标 排球专修课程教师首先必须明确体育课程的性质及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制订明确的排球教学目标,从而抓住排球教学中的重点,促进教学活动的组织,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2.丰富教学内容 一方面,对于排球文化的知识应在教学中得到适量的增加,以使学生能够在理念上对排球运动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与感受;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增加合适的比赛内容,将竞技技术加入其中,从而提高了教学的竞技性与娱乐性,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3.创新教学方法 在排球专修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放在排球教学的主体位置,不仅要教其基本的排球技术,还要注重技术之间的串联,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以竞技为主的排球教学模式,利用情景教学、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将教育、强身、娱乐文化等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显现出来,逐渐改变练习形式,设计多种培养学生兴趣的练习方法与比赛方法。 4.更新考核方式 首先,在评价主体上,必须让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以及相关人员都参与进来,让评价结果具有有效的使用价值,从评价中寻找问题,确定改进目标;其次,在评价内容上,要从当代素质教育对教学的需求出发,评价内容包含教师评价、教学过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学管理评价及课程评价几个方面,在不同的体育教育阶段,教学的内容与要求都是不同的;最后,在评价方式方法上,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特点,运用观察、访谈、表演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考核。 5.提升教师资源的专业性 目前体育专业教学在我国教学体制中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因此教学的积极性与学习的积极性都不高。在高校的排球专修课程中,学习应该重视排球课程的设置以及对排球教师的鼓励,通过设立体育奖学金、优秀排球教师奖、校际联赛奖金等,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专业课程培训,促进排球教师自身专业技能与素养的提高。面对目前高校排球专修课程中的种种问题,各大高校都应该转变教学思想、依据素质教学的要求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进行改革,促进高校排球专修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作者:张立滨 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课程论文范文: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体育教育论文 1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分析 (1)课程目标体系操作性不强。课程目标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内容不具体、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强;体育课教学质量缺乏国家标准、地方要求,质量总体不高。(2)对课程标准存在认识误区。如体育课为了突出“健康第一”,一些技能性要求较高和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没有运动价值和技术含量的内容,并被视为“快乐教学”。为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放松了对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要求,为了强调娱乐性、突出“合作意识”,田径、体操等锻炼价值较大的项目也被大量压缩,造成学生体质连年下降。(3)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仍旧不足。虽然有些省市中考增加了体育项目,但分数所占比例很小,且目前为止体育仍不是高考科目。在考试升学指挥棒的影响下,学校体育工作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师缺编严重,工作量较大,教师少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了解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造成教学观念落后,影响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2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影响 从2003年开始至今,新课标实施已超过十年的时间,这期间的学生已经进入高校进行学习,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 2.1技能课时减少 为了适应中小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一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也进行了改革。减少技能课的学时,尤其是减少了田径、篮球、体操等基础性、应用性很强的技能课的学时。田径、体操、三大球等项目,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增强学生体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这些项目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其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据调查,河北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体操项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普修学时为432学时,而现在最少的仅有72学时。缺少了教学时数和教学过程的保证,教师的教授只能停留在项目的简要介绍和练习,学生的学习也仅限于一般技术的初步掌握,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熟练掌握便无从谈起。 2.2运动技能掌握欠佳 由于受课改实施过程中淡化运动技能的影响,一些没有体育成分的内容被引入中小学体育课堂,造成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就没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进入到高校体育专业后相应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此外,一些地区的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缺陷,如河北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体育教育专业的高考测试内容就取消了专项,只考四项素质(100米、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推铅球、800米),学生为了考学,只练这四项素质,其他运动项目一概不练、一概不会,也造成了学生运动基础较差。进入高校体育专业学习后,学习各项运动技能都很吃力,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技术课教学造成了非常大的难度。 3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 3.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所练就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本领。教师应当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全面掌握教材,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的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体育教学所需的一些专业能力,如讲解、示范、纠错的能力,调动学生机体积极参与的能力,有效运用多样化的方法手段开展教学的能力,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向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体育教师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来辅助教学。 3.2育人能力 育人能力是体育教师教育职责的需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承担着学校体育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各项工作,体育课或体育活动多在室外进行,环境复杂多变,学生在遵循比赛(游戏)规则的同时也可能会充当不同的角色,这些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也就要求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具有独特性。因此,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善于抓住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手段,结合体育项目特点,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3科研能力 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多年来是我国体育教师的短板,但却是新课标对当代体育教师的现实要求,体育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与反思,以教材、教法和学生为对象深入研究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并互为促进。 3.4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受许多外界环境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体育教学的场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征等差异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如学生的过激行为、教师示范动作失败、外部环境的干扰、学生的意外伤害等。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师就必须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准确的判断力及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体育教师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关爱和了解学生的程度、教学责任心等因素密切相关。 3.5课外体育组织与指导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除了体育教学之外,还包括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体育宣传等工作。因此,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如有效组织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科学指导学生的课余体育训练,组织和筹备小型体育竞赛,以及宣传、推广、普及体育运动健康知识等等。 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措施 4.1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考虑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和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研究和调整。笔者认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熟知学校体育教育的工作规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运动技能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样才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等,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4.2学生要加强自身修养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作为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专门人才,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用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全的人。体育课程独特的室外活动环境和身体参与的教学手段,使得体育教学本身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如体育教师在运动场上展现的健美的体魄、娴熟的运动技巧、在比赛中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优良品质、集体项目中协作互助的团队精神等等,都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作为将来的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从现在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修养,提升人格魅力,以便将来能够充分利用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 4.3加强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体育课程性质进行了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高、跳远等田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体操中的器械体操、技巧等项目出现在了运动技能学习领域。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应深刻学习领会新课标,高度重视技能课程,增加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课时,特别是田径类和体操类项目的学习课时。在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强调运动技术的规范掌握和习得过程的掌握,强调运动技术的会做、会说、会教。 4.4重视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 体育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是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备技能。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重视提高学生专业教学技能。首先,应重视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保证一定的教学时数。其次,要加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等课程的学习。另外,要加强学生专业教学技能的训练,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课、微课、模课,或针对学生的某一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4.5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高等院校应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内外见习、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践课程可以使师生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同时,高等院校还应和当地的中小学建立合作联系,积极参加中小学的教研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观摩中小学体育课,增加对中小学体育课的感性认识。笔者认为,学生每学期到中小学见习应不少于2周,实习应为8-10周,才能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另外,还可以在校内组织学生进行看课、模课、评课等活动。根据学生的专项及兴趣成立各种社团或俱乐部,配以专业指导教师,社团或俱乐部平时开展各种学习研讨活动,还可以在校系体育比赛期间承担训练、组织比赛和裁判等工作,为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搭建平台。 作者:高亦扬 王宏革 杨学勤 单位: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 保定学院体育系 课程论文范文:课程教学广告设计论文 一.培养观察力 敏锐的观察能力能让我们获取灵感。正如一个好作家会感受人生百态,一个好设计师会从生活中找到设计灵感。敏锐的观察力意味着我们总能够及时迅速地在周围的环境中把握信息,发现平凡事物的闪光点,迸发创造力的火花。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手机去拍摄身边的事物、人,改变过去对周遭事物麻木不仁的态度,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不要仅仅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指导,也可以适当地走到大自然中去,带领学生写生、制作手工,从小事入手培养他们的创作激情。平面广告设计包含的内容广泛,那么课程教学形式也应当灵活,比如要设计一张农业博览会的海报,不妨把他们带到农场、农舍或者农家乐体验生活,鼓励他们对观察农产品、农业资源,寻找创意的元素。 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个设计师能否设计出好作品的关键。想象力作为思想的原动力,为创意提供了无限可能。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强大的学生总能在不经意间就获得灵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甚至将创造性元素重新打散进行组合。要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从这样这个方面着手:(1)多提出开放式的主题,让学生能够天马行空地想象,减少设计限制;(2)多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多提出假设性的问题,多样化的解决问题;(3)多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和大自然中开展教学。 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都有了,就是不知道怎么把脑子里的构思呈现出来,会导致构思和设计严重脱节。有的学生想法不错,作品却完全体现不出自己的设计理念,教师也只能表示遗憾。要改变这种状况,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要善于展现各种技术的巧妙应用,例如从具象的内容出发去展现技法,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文字、语言、图像和各种符号、构图、上色等等。当然,完美实现构想的前提是,必须具备高超的手绘能力、设计软件操作能力。多样化的手段和技术能保证学生实现创新,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四.准确的逻辑思维和评价能力 准确的逻辑思维和评价能力能促使学生充分分析、判断、筛选眼前的创造性元素,知道哪些是可以利用并整合的,哪些是不应当采纳的,提高创造力的发挥和把构想转化成为现实作品的成功率。学生在学习广告设计的过程中,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都得到了开发,才会激发创造力产生应有作用,例如新的解决办法,新的思考方式,新的技法等等,它们都是通过最初的逻辑思维和评价能力来实现的。没有基本的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想要从现有的信息和知识里寻找到创造性因素,不但非常困难,还很可能让它和自己擦肩而过。创造性设计能不能成功,逻辑思维能力和评价能力的高低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在课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多让他们进行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遇到问题多提问,对思考,并引导他们总结和概括一些事物的共同特征,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评价能力。 五.结束语 现代广告人才的需求特点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要。事实证明,只有和国际平面广告设计接轨,不断改善教学理念和模式,引入各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才能够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广告市场的平面广告设计人才。 作者:陈志宏 单位:广东岭南现代高级技工学校 课程论文范文:初中班主任管理课程改革论文 一、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工作管理的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班主任也要紧跟时展的脚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要在工作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形成适合自己教育并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管理理论。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作为班级管理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有符合时展规律的管理方法与教育理念。班主任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就是其教育管理水平,对班主任的工作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班主任要借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积极主动地接受新鲜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有些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时候的工作方式方法过于粗暴化、简单化,对于学生缺乏科学的认识,不能采用科学民主的方式方法开展管理工作,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不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的培养,不能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与学生对话,导致学生和班主任的关系不融洽、不和谐,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应试教育的思想仍主导着班主任整个教育管理工作,从而影响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重视 从对中国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和精神压力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教师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数据表明,在被调查的教师中有将近80%压力大,有将近40%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且独生子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初中班主任需要承受内外压力,工作任务很繁重,这就需要初中班主任及时调整自身心理状态,也需要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 二、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切实提高初中班主任的教育管理理论水平 初中班主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接受不断更新的教育思想,学习不断更新的教育理论,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理论水平。学校要组织初中班主任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组织一定的校本培训、专业技术培训,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主题研讨活动,把初中班主任日常管理教学工作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让理论和实践能统一起来,能在新课题改革下实现角色的转变,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由权威型转向民主型,使自己能在大的环境下真正成长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能接受各种挑战,能迎难而上。 (二)积极改进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性发育尚未成熟,且这个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初中班主任注意塑造良好的形象,注重心性的修炼。自身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班主任一定要谨言慎行,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要与学生真心相处,积极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内外活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学生在快乐中一起成长。要积极改进教育管理方法,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提高管理工作方式方法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使自身的管理经验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要能胜任自身班主任的角色,充满自信;要不断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三)要采用多种手段切实缓解初中班主任的心理压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班主任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班主任心理不健康,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心理,更有甚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书育人,健康的心理是首要条件。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周边的事情。班主任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去感染教育学生,才能培养出健康、自信、有爱心、坚毅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加强学生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要积极培养班级的学生干部,引导学生干部形成一定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让学生干部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学生干部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习状态。开展一些针对学生干部的主题教育活动,以此来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民主管理之中,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能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 (五)建立健全初中班主任绩效考核机制 学校对班主任的评价考核与认可程度能有效调动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新课题改革的大背景下,升学率不再作为单一的考核机制,而是转变为更加科学、更加民主的评价考核,切实加强初中班主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结束语 学生管理是一门很复杂、很深奥的学问,需要班主任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提高认识,加深觉悟,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管理水平,终身学习。在工作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把握新形势下的教育体制改革内涵,紧跟新课程改革的脚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促进教育方式的转变,更新教育管理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中华民族的合格接班人。 作者:张娜 单位:山东省济南育贤中学 课程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程改革论文 一、新课程改革下上好小学语文课的重要性 现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逐渐发展了自身的大众化特点,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有非常独特的重要作用。近些年来,由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沿袭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式,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难以提高,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上的需求。目前,教育新形势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已经逐步被引入到学校的教育章程之中,基于这种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小学语文课堂的改革在教育新形势的背景下正在展现出其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新形势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实行人本管理的课堂管理方法 所谓的人本管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本”在人本管理中实际有两方面含义,第一方面,目的和中心,也就是指学生本身是管理活动开展的主体,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核心来开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前提。第二方面是根本的意思,也就是说学生本身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所以,人本管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解放,包括学生的思想、性格等方面,意在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学校在实行人本管理时,首先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学生开展一些良性的活动,并且通过这些活动,以较小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实际效果,达到完善学生品格、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的最终目的。 (二)对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想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首先主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灵活运用课堂,增添小组讨论形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开展小学语文课堂辩论形式,促进学生主动投身于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来。其次,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指导学生学习为重点,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最新的现实生活案例,在教学方式上引领学生学习。同时在课上多注意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灵活地运用教学技巧,充分活跃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把学生放在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要想改变传统单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可以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开展热点话题讨论,并组织小学语文小组讨论会,增加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多选取贴近生活的小学语文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还要适当地活跃课堂氛围,改变传统的严谨教学风格,幽默和轻松的氛围更容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要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可以运用多媒体数学,例如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用画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建立适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做标准。传统的原有课堂评价体系无论在评价主体上,还是在评价的客观性方面,都相对不科学,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发展的要求。因此,建立适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尤为重要。新形势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堂评价体系要符合课程发展的要求。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参与者既要包括评价体系的研究者、教育管理机构,又要包括一线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评价体系要和小学课程教学的发展相适应。第三,课堂评价体系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不能一成不变,只有这样,才能为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更有效的参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以提高学生的本身素质为目的,使其具有正确的生活观念和健康的心理,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从而促进其在身体与心理上的良好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在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丰富了学生的内心情感,还拓宽了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的视野,使学生的日常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并且对丰富学生文化内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全面推进学校各管理工作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打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作者:李静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镇中心小学 课程论文范文:课程教学设计初中化学论文 一、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很有必要.只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化学课本中的很多知识都能够在生活实际中得到体现,还可以用于解释一些让学生困惑的生活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化学课程的这一特征,要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意思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参与的同时,也能够展开对于学过的知识的应用实践.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来找到最后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培养.例如,在讲“水的人工净化”后,我让学生自制简易净水器,我给了他们大约一周的时间.一周以后,每个学生都带来一个形式多样、取材各异的净水器.从学生的“作品”中,让我感叹他们的各种奇妙、独特的构思,学生还能相互讨论自制净水器的优缺点和制作心得.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都很有兴趣,动手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化学课程的学习乐趣.只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才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 二、鼓励学生探究学习 在合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凸显对于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会起到推动作用.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将知识的讲授甚至灌输逐渐过渡到学生自主的知识获取上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探究学习便是很好的途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疑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完成.无论是采取哪种教学模式,教师都应当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瓶碳酸饮料,随后提出疑问:你怎样确定其中溶有二氧化碳呢?这个问题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纷纷讨论起来.接着教师提问:由这瓶饮料,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经过分析后得出:既然饮料中可逸出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然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用了很多方法,如探究对比实验:取两瓶内盛同等量水的塑料瓶,一个瓶中充入二氧化碳,一个瓶中是空气,充分振荡,观察两瓶中的现象,从而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透过这种逐层剖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探究学习得到发挥,学生也在自主学习中深化了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三、深化实验能力培养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也应当在教学设计中得到体现.教师要鼓励学生更多地尝试自主实验,针对特定的教学主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来进行实验方案的探讨,实验过程的设计,直至最后将整个实验完成.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仅充分得到发挥,学生也展开了对于学过的内容的有效实践.只有这样,学生的实验能力才能够真正得到提升,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透彻.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我有意识地补充了氢氧化钠与CO2、S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我分别将充满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通过气球的鼓大和喷泉的形成,来证实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的反应,并让学生来思考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整个教学过程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能够与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透过这组实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演示实验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他们可以完成的自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仅是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良好巩固,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巧与实验能力. 四、结语 总之,要想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师就要从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做起,激发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兴趣.同时,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会起到推动作用.此外,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演示实验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的激发.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模式,透过这些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收获. 作者:郑一鸣 单位:江苏盐城市亭湖区桂英初级中学 课程论文范文:资产评估课程案例教学论文 1案例类型及案例的搜集 1.1例题型案例 实践性再强的课程也离不开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而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与领悟离不开一些简单案例的直接应用,笔者将这些简单案例称为例题型案例。即评估过程中相关的数据和分析过程都作为已知条件直接给出,案例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可以直接套用公式或知识点来解决问题。这种案例简单、直观、针对性强,答案可以说是唯一的,需要学生判断分析的环节很少。 1.2分析型案例 分析型案例是指来源于实际,并且有真实评估结果的案例。此类型案例将给出资产较多的背景知识和信息,需要学生结合老师所讲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与真实评估结果比较。在分析过程中,使学生明白书本上的知识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如资产类型的判断,与评估活动相关的资料如何搜集,如何根据评估目的、市场环境等合理确定评估基准日、评估类型及评估方法等。分析型案例相对复杂,综合性较强。 1.3开放型案例 开放型案例是指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上市公司的资料以及通过新闻信息,仿照分析型案例,研究、设计编写一个开放型评估案例。评估结果是开放性的。案例的对象可以是房地产、机器设备、无形资产、企业价值、流动资产等。开放型案例的实践可以反映学生对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评估实物能力、专业技能等。笔者将案例类型的划分由浅入深,具有层次性。同时案例的选择和搜集要具有科学性、实时性、系统性,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结合起来,要将案例与理论知识点系统有效地结合起来。各类型案例可以借助于老师和学生通过网络、文献、图书资料的渠道搜集,也可以引用相关企业或资产评估事务所的评估案例,但是要注意保密性要求。 2案例教学的课堂渗透 资产评估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方法和评估程序;各种基本方法在不同评估对象的应用;评估报告、资产评估行业的准则等3部分。在各部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像是“导演”,案例就像是“剧本”,学生就像是按照“剧本”的主题尽情发挥的“演员”,而“导演”要在“吃透”整个“剧本”的前提下对整个“表演”的过程进行组织、引导和驾驭,既要激发起“演员”表演和讨论的兴趣,又要控制整个课堂的有序进行,同时要在讨论结束后对“演员”的表现和观点进行概括性、专业性的评价和总结。所以,要达到案例教学的真正目的,拥有一批高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教师应考取CPV职业资格,积极参与到资产评估相关的社会实践中,成为“双师型”教师等。 2.1课时数及小组分配 各个专业开设资产评估课程的学时数有所差异,但为了保证案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和老师的案例讨论充分地发挥,笔者认为案例教学的课时可占总学时的2/3,必须留有一定的课时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的理论知识,学生才能看懂和理解案例的内容,这样的案例讨论也才有意义。教学中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案例的讨论,并给予学生公平的平时成绩,教师在分配每个小组成员的数量时,要注意与本学期分析型案例的数量相当,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同等的机会且至少有一次作为小组组长发言,并且每次小组组长的陈述和表现也与小组每位成员的平时成绩挂钩。通过这种方式的执行,可以激发起全体学生参与到案例搜集、分析和讨论中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2各类型案例的布置和实施 资产评估的三大基本方法(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是整本教材的重点,对这些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后续相关内容的基础。笔者认为在这一章采用例题型案例简单直观,方便解释和理解方法的基本原理,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各种基本方法在不同评估对象的应用内容中,也可以采用例题型案例作为过渡,在学生理解了不同评估对象评估的方法和特点后,再引入深层次的案例。例题型案例不需要提前给出,在引用的环节用PPT直接展示,引导学生全盘接受即可。分析型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重要部分,主要应用在机器设备、房地产、无形资产、企业价值评估及资产评估程序等内容的讲解中。在每个类型评估对象讲解前,教师通过各种渠道选择近期且有代表性的分析型案例,尽可能把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资料搜集完整,并详细准备一系列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如:资产评估师如何开展评估工作,执行评估程序;如何根据评估目的、资产自身的功能和使用状况、评估时的市场条件等选择评估方法;评估方法的参数如何获取等。教师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后,先提前把准备好的案例资料提供给学生,并简要介绍,让学生带着想法上课。然后随着知识点的讲授,适时提出准备好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提供路径让学生查找资料课下分析讨论。在了解学生讨论到一定程度时,及时将分析型案例的各个结果提供给学生,供学生参考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和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实际工作与书本所讲的是否存在差异,如果有差异,那么思考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实际案例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等。学生对分析型案例持着审视的态度来学习,不仅学习了评估师的评估经验,而且也丰富了自己的评估实践知识。 3开放型案例教学的目的 开放型案例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案例,作为成绩考评的一项内容。在3个基本评估方法讲授完之后就可将此项任务安排下去,让学生带着考评任务的压力听课,增强其学习的动力。随着不同评估资产的学习,自己或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评估对象(如果选择企业价值评估内容,则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因为企业价值评估是机器设备、房地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的综合体现,小组的每位成员负责一项资产)。选择好之后,仿照分析性案例的评估过程,进行搜集资料、确定参数、选择评估方法等一系列过程,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准备好PPT和电子文档用于课堂讨论和发言。同时学生要将自己选择案例的所有信息和结论提供给老师,老师在认真阅读和分析后,安排合理的时间和课时与学生一起讨论。讨论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演”的作用,并要对学生运用的理论知识、资料搜集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等进行综合评价,指出其存在的优点和缺点,给定分数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4结语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在资产评估课程中渗透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但是达到案例教学的完美教学效果,还需要解决很多方面的问题,如案例库的建设、资产评估软件的应用等。 作者:郭泽英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课程论文范文:课程设计需求分析商务英语论文 一、ESP需求分析理论与商务英语课程设计 需求分析理论是ESP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设置及教学方法选择的基础。ESP的发展经历了语义分析、修辞或语篇分析、目标情景分析、语言技能与学习分析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五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目标情景分析)是对学习者未来使用英语场景以及在此背景下的交际内容、方式、途径及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即将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与语言分析结合起来。目标情景分析即需求分析,是ESP产生并发展的动因,被称为ESP的源泉和精髓。目前在需求分析的大框架下,主要有现状分析法以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分析法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分析法包括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两方面内容,其中前者是分析学习者学习的目的及未来工作环境中使用英语的状况;后者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包括学习者欠缺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步骤及方法等。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构成了需求分析的主体内容,是ESP教学的核心。需求分析的关键是找出学习者现有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较之于社会和自身期望值之间的距离,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必须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在需求分析环节把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情况分析两种模式紧密结合起来,对学生本人的外语水平、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需求及期望,本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以及语言应用环境等进行需求分析,设置合理的课程大纲,并根据反馈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改进,以确保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二、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ESP需求分析的理论指导下,笔者对所教授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受试者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三年制经济管理班和市场营销班的大专学生,时间为2013年9月,共发放问卷58份,收回有效问卷55份。 1.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目前的英语水平);对商务英语课程的总体认知(学习目的、课程对实现目的的帮助程度、学习态度);对教学模式的意见(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对商务英语教材内容的意见(满意程度、学习中的突出问题)。 2.结果与分析。 1)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听、说、读、写、译能力)优良比例很少,只有6%;听、说方面最为薄弱,占学生总数的84%。因此,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较弱,尤其是听、说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多方面注重听、说环节的训练。 2)学生对课程的总体认知。 75%的学生认为商务英语课程有助于提高其就业竞争力,63%的学生想通过该课程提高英语应用水平,33%的学生对该门课程感兴趣。由此可知,学生大都认同课程开设目的,但是由于自身未将学习与将来工作需求相结合,导致学习兴趣不浓。因此授课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意见。 67%的学生认为需要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习方法上,84%的学生喜欢观看视频资料,47%的学生喜欢小组学习,33%的学生喜欢个人学习。可见教师对基础知识的详细讲解是必要的,在教学中可采用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任务教学法,另外应适当采取多媒体教学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 4)学生对商务英语教材内容的意见。 67%的学生认为现有的《经贸英语》教材与商务英语专业相关度超过70%,56%的学生认为教材难度适合现阶段自身英语水平,在回答商务英语学习中遇到的突出难题是什么时,有87%的学生选择了“商务术语词汇”,有76%的学生选择了“商务谈判突发情况处理及英文阐述”。这些反映了课程教师应当选择与专业及岗位密切相关的教材,并注重对词汇等教学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课堂情景模拟等方式。上述调查结果表明,本院经济管理班和市场营销班学生对商务专业英语教育的需求迫切,但大多数学生英语语言基础不扎实、英语听说能力较差。因此笔者建议在学生专业英语学习阶段采用既加固学生英语基础,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突出职业导向的ESP与EGP融合式教学方式。 三、高职商务英语的课程设计 商务英语ESP课程设计是建立在将学生实际水平、自身需求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笔者以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以2012级经济管理专业共29名学生为教学对象,在2012级的第三学期进行了商务英语课程实践教学。具体是将外经贸业务洽谈作为专业英语课程,选用《经贸英语》教材;在教学中采用基于需求分析的ESP与EGP融合式的教学方式,融合词汇讲解、文段阅读、翻译、情景模拟等环节。 1.注重专业词汇学习,打牢基础。 在专业词汇学习中,利用构词法知识引导学生学习EGP和ESP专业词汇中具有共核的多义聚合词;对于一词多义的词汇启导学生在专业英语语境下理解其含义。如promotion一词,在EGP中意思是职位的提升,但在外经贸ESP中却表示商品促销。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用了对比教学法,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外经贸ESP中的词汇和术语进行语义比较,通过了解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释义来加深学生印象,从而熟练掌握。 2.加强应用文写作,提高读、写、译能力。 在商务应用文学习方面,组织学生阅读、翻译并撰写商务英语所涉及的产品简介、招投标书、商务信函、商务报告、合同协议、申请书、报关单、产品或服务说明书等材料,以上材料来源于专业书籍及网络资源,在选择上注重了真实性,满足简单实用原则。在教学方法上不以传统的讲授语法知识为主,而是尽量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使学生乐于接受。 3.利用情景教学法,锻炼综合素质。 在情景模拟方面,采用以行动导向的任务教学法: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具体职业情景及任务设定,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从而使学生增加经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商务谈判实例,笔者指定一组学生提前一周按照场景做好相关文件及口头表达准备。先给学生提供一些该场景的视音频资料,让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吸收、进而模仿,然后由学生自主在课后参阅专业书籍、网络资料,请教专业课教师,分组讨论等,最后组织课堂实践。在课堂实践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商务谈判场景再现。通过场景教学,学生在教师传授、自主准备及角色扮演中培养了资料筛选能力、模仿能力、沟通交际能力以及专业实际操作及临场应变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地评价教学情况,并通过反馈合理建议来促进教学活动的良好发展。笔者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访谈、问卷调查和对比方式来分析ESP教学效果。 1.访谈及问卷调查。 访谈及问卷调查内容包括采用ESP与EGP融合式教学方式后的ESP课程满意程度,收获之处以及下步教学的意见建议。参加调查的教学实践班29名学生中有24名,即83%的学生满意这种教学方式,认为其紧密结合岗位实际,教材和案例资料针对性、实效性强,能够激发学习热情,提高主动学习意识。10%的学生认为收获一般,7%的学生认为没收获。学生提出的意见主要是英语听说训练中涉及到的商务术语难度较大,商务应用文种类繁多、行文要求不尽相同,不易接受,建议学习和训练材料应尽量简洁,难度适中。 2.教学对比。 将ESP教学实践班学生与2012级市场营销专业非实践班学生进行英语综合能力对比,结果显示前者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专业情景下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要好于后者。综上所述,高职商务英语ESP课程设计要以需求分析为牵引,采用ESP与EGP融合式教学方式,并在教学手段、学习模式等方面有所创新,从而不断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在实际商务活动场合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满足社会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 作者:杨嘉珈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 课程论文范文:课程教学改革下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已经被提到了战略的高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当前社会对高层次的人力资源需求量较大,但是由于“供大于求”,学过该课程的学生就业形势不尽人意,这就迫切要求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学习该课程的学生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并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理论,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要具有分析解决相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成为面向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高校就应着眼调整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性教学手段等,从而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以及加强学生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教学体制、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等方面不能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问题。本人通过调查研究,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与目前大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现状进行对比之后,发现大部分高校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课程形式单一,学生缺少实践经验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融会多种学科知识为一身的一种专业课,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比如以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各种知识理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得教师不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无法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目前在课堂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少能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仅仅停留在将基础概念解释清楚,将基本原理阐述明白的层面上,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理论与现实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大部分高校教师由于自身学习经历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的限制,再加上采用传统的教学环节,以教师的知识理论讲解为主,致使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理论如何指导实践的问题。 2.2课程传授的教学内容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管理模式也有了新的突破。但是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下,使得学生工作之后,发现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理论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差距较大,在课堂中所学的专业知识过于理想化,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导致课堂教学理论与企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2.3未能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缺乏实践教学基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实现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渠道,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缺少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可以说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用的教学基地。 2.4大部分高校教师缺少实践经验 我国高校不仅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而且教师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无法传授和市场紧密结合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案例分析。 2.5期末考试强调答案的一致性,无法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前的教学管理理念仍然是为了应对应试教育的需求,把考试结果当作教学的根本目标,只一味地强调答案的一致性,这种教学方法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有科学性、人文性的特点,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创新性,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思想,鼓励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三点建议 3.1精选教材,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教材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的条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材应该具有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与管理具体实务相结合的特点,即既具备知识理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同时又具有管理实践的例证性和参考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每一门课程订阅一本固定的教材,学生通常认为要想学好一门课程,只要认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即使教师提出课后阅读的书目,学生课后也很少主动去阅读其他相关资料。但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不断发展更新的学科,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都是来源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而教材编写的内容相对滞后,普遍存在教材内容与市场需求不相符、教材体系不够全面、教材缺乏实际案例等问题,所以精选教材、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添加紧跟市场需求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认真、详实地对比研究,选择条理清晰、知识体系完整、知识内容较新、实际案例丰富的新书作为学生的教材,在教学讲授的时候应该主动地传授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新理念,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科基础是管理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课程,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了解市场、掌握筹资、营运销售和商务等知识理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从整体上将这些知识理论融入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自主地将这些知识理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3.2完善课程教学方法 3.2.1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方法是结合高校大学生的特点,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弥补传统讲授方法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步骤是:教师提出课堂讨论的主题,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借助网络、电子阅览室等渠道查找资料,同时写出详细的讨论提纲,然后由教师安排小组讨论,教师进行综合评议,最后学生做总结,改进教学。比如在讲授绩效考评这一章时,在学生的资料准备阶段之后,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让学生明确了国内外绩效考评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掌握了绩效考评的诸多方法等。实践证明,通过师生一起的讨论,使专业课程从枯燥变得更加有趣生动,提高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式也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好评。 3.2.2案例分析教学法。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所以案例教学非常适合该课程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采用实际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方法的步骤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导出实际案例,同时提出让学生分析和解决的问题,再以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自由分析讨论以及选出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评议。该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选出有代表性的以及符合学生现有知识背景的案例,另一方面教师要能够有效地组织、引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不要急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辩论,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独立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指根据讲授的进程和内容,教师帮助学生模拟一个逼真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实践环节,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员工招聘这一章节时,就可以以班为单位开设模拟招聘会,让学生自由安排、组织整个模拟招聘会的过程,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如应变能力等。实践证明,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了实战演习的机会,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3.2.4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让学生扮演某个特定的管理角色,借助角色的演练来体验某种管理行为的具体实践,理解角色的内容,并对其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素质和能力的一种有效训练方法。采用角色扮演法的步骤是:教师设置扮演主题,由学生自由选择扮演的角色,然后教师要告知学生扮演该角色的目的,同时要对整个扮演过程进行把控,扮演结束后,要开展师生讨论,对每一个扮演的角色要进行总结。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从演员变成了导演,成为教学的主体,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 3.2.5社会实践教学法。 社会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处理管理问题的能力。一方面,组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教师团队。可以采用两种途径:一个是将知识理论扎实的教师“请出去”,让教师深入到企业实体中挂职锻炼,学习和积累各种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另一个是将企事业单位中较为优秀的管理者“请进来”,让他们充当学生的教师,开设部分主题教学,讲授学生在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可以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或者可以利用项目搭建实习基地,这样不仅有利于保证企业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源,而且也为学生的就业和实践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3.3改进考核方式 目前高校大部分的考试没有真正地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仍然停留在对学生识记能力的考核,无法考核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成为改革考核方式的重点。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考核中,应该加大平时实践环节的成绩在综合评定中所占的比重。比如,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各占5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到课情况、纸质作业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案例分析情况、情景模拟情况等。而对于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实习活动成绩单独计分。这种改革后的考核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既考察了学生掌握知识理论的情况、参与教学环节的情况,也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实践能力。 4结语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改革,应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体,同时突出教学环节的应用性、实践性与理论性,从教材、教学方法、考评手段三方面入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作者:王怡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课程论文范文:课程负责人制单元中教学管理论文 1课程负责人制实施的背景 面对国家新的要求,原来由教学秘书协助教研室主任统管教研室所有课程的管理模式,无论是个人的能力还是精力,都明显无法满足。我们在查阅文献、参考国内外其他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等学校课程管理的具体办法,结合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提出淡化教研室主任负责制,对高校院(系)所开各门课程均遴选课程负责人,由各课程负责人负责各自课程建设的所有事务。 2课程负责人制的作用 2.1提高课程组教师整体教学质量 课程负责人制的建立和实施对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负责人领导下的课程组立足于每一门课程,把每一门课程看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就课程本身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切实提高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组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围绕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设计与实施,相互监督,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课程知识的传授、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出谋划策,完善课程建设,从而形成课程建设强大的“合力”。只有这样,总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再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2.2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学的组织者、学习的促进者。因此,一门课程有无魅力、受不受学生欢迎,教师起决定性作用。一门精品课程,是教师的经验、知识、理念、追求和人格的综合体现。课程建设状况最终取决于教师,教师的教学理念、课程理念、课程组织方式以及管理机制,直接反映出课程建设的质量。通过实施课程负责人制,明确了课程建设的责任主体及岗位职责。课程负责人制使主要教学责任由主讲教师一人承担,因而主讲教师从接受教学任务的那一刻起就明白:这一班次所有学生学习的优劣完全系于一身。因此,他会千方百计地上好每一次课,精益求精,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期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当教学工作得到学生、领导及同行的肯定时,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的教师会有成就感,教学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2.3引领教师专业方向的发展 “授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任何一位教师都不是万能的,对每一门课程都有一个逐渐熟悉和掌握的过程,“现学现卖”既对学生不负责任,也不利于教师个人业务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每一门课程有一个稳定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首要保证。在课程组建中避免同一教师承担课程门数过多现象,课程组成员可以交叉,但不能过多,考试课的主讲教师不能交叉。这样可以使每一位教师有精力和时间在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作进一步研究,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专业方向的协调发展。 3课程负责人制的实施 3.1组建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课程建设牵涉面广,建设周期长,工作量大,必须加强工作的领导与组织。院(系)成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实行院(系)首长负责制,领导小组成员分别负责相关课程,并根据课程的类型组建课程组。本院(系)的课程组是由相近的几门课组成,由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共同进行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研究,有相对固定的基层教学组织。 3.2课程负责人的条件 课程负责人制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进学科、进课程、进课堂。因此,课程负责人必须具有较高学历和职称,热爱教学工作,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敬业精神。为完成课程建设任务,课程负责人应长期担任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相关学科研究和社会服务中有较丰富的经验,并有志于课程建设。 3.3课程负责人的选择 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在教学过程中仅由一名主讲教师全程负责,因此主讲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而主讲教师的选拔就成为这种教学模式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选拔和培养满足要求的课程负责人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以上基本要求,院(系)课程负责人的选择程序为教师申报—课程归口教研室推荐—学校教学督导组及教学管理部门审核确定。在确定课程负责人时,应该综合考虑职称、学历、教学效果、教学经历、组织能力等因素。这种选择方式,主要以对人才的感性认识和定性评价为基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项选择指标难以量化和标准化。有研究者采用属性层次模型(AttributeHierarchyMode,AHM)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定量评价系统模型,为我们选择课程负责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我们拟逐步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课程负责人的选择更趋合理。 3.4课程负责人的职责 课程负责人应在院(系)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管理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以下几方面工作:(1)组织制订课程建设规划,负责本课程的建设和日常管理。(2)组织课程组教师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程实施计划、课程考核等教学文件。(3)精心安排课堂讲授、实验指导、课外指导等环节的教学人员,并承担1/3以上教学任务。(4)组织听课评课,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5)负责本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至少在开课前2个月组成课程团队,完成教材选用、教学分工、开课试讲等准备工作,制订讲义编写、课件制作及集体备课等计划。(6)掌握本学科学术动态,组织课程教学改革活动和教学法研究活动,开展课程建设讨论,组织任课教师对本课程的理论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7)了解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情况的反应,并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 4课程负责人制的成效 4.1课程教学水平提高 实施课程负责人制的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增强,教师在超负荷工作状态下,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课程满意度明显提高。 4.2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高校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后,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动手能力提高,特别是实习生的动手能力在实习单位普遍受到好评。同时在校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利用课余时间投身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评价较高。 5存在问题及建议 5.1教师人数不足 目前,高等学校由于快速发展,师资尤显匮乏,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过多;课程组成员可以交叉,但不能过多,考试课的主讲教师不能交叉。因此要摒弃过去那种“人人都能上课,什么课都能讲,让讲什么课就讲什么课”的不负责任的做法,合理配置教师。 5.2缺乏有效激励和监控机制 虽然我们实施课程负责人制,但如果制度没跟上,没做到对课程建设成绩优异的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给予奖励,对未履行职责的课程负责人给予批评和处罚,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仅凭责任和使命感努力工作,长期以往会影响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积极性。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必须责权利明确。主讲教师必须直接负责大部分的教学工作,对教学质量承担主要责任,出现任何教学问题或授课考评没有达到一定要求,首要责任人是主讲教师,应给予相应的处罚。但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关键不应仅是职责或惩罚,还应包括权和利。权体现在全程负责教学、个人的教学设想和能力能够得以有效体现;利则体现在学校对主讲教师加大奖励力度,如可从经济上或其他方面(如晋职等)予以体现。适当的权利能有效刺激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因此,要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教学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课程教学质量,建立专门的考核队伍,定期检查和随机检查相结合,同时参考学生成绩综合评价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工作业绩。在课程建设中推行课程负责人制,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促使教师调整工作目标,向纵深方向发展,从而围绕优秀的课程负责人,凝聚起一支高素质的课程教学队伍和一个高水平的学科团队。当然,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宏观层面上对专业、课程把握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有待丰富,课程考核中如何全面衡量学生知识与能力掌握程度,如何选择符合本院办学水平、特色和优势的教材,如何开发立体化教材等。这些问题只能通过不断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加以解决。 作者:柳强 单位:徐州医学院 课程论文范文:基础课程资源共享机械设计论文 一、机械学课程资源共享的模块化建设 任何课程资源都不仅仅是课堂讲解这一个环节,还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教学指导文件资源、课前的预习及课后的学习指导文件资源以及课程的教学课件等一系列文件资源。总体上可分为用于理论教学的课程资源和用于学生自学、检测的辅助教学资源。课程组在进行机械学课程的资源共享建设时,将文件资源模块化,分别建立理论教学模块和辅助教学模块,从而将课程的整套文件资源系统地、完整地呈现出来。 (一)建立理论教学模块 1.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课程中所涵盖的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故在建立理论教学模块时,课程组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的课程将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作为共享内容,方便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于所学课程的教学大纲的意义并未有深刻的认识,故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自学甚至是学习时对课程内容的范围、深度的认知很模糊,从而使学生学习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课程组在对机械学课程教学大纲资源进行共享时,对其定义以及意义进行了强调,使广大学生在获取资源的同时对教学大纲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 2.课程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点繁多,各章节间知识内容的关联性低,学生在预习、学习以及复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点遗漏、抓不住重点”等现象。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经教研组老师的反复研究,根据知识点的重要性,将教学内容模块化,细化成若干知识模块,并将其整理成书面文件以及媒体文件加以共享。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于所学的每章内容的脉络都能得到很好地把握,同时也降低了教师讲授课程的难度。 3.课程教学日历。 为了提高机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除编排了各门课程相应的教学大纲之外,还提供了相应课程的教学日历,作为授课教师学时安排的参考,同时也为学生的自学进度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充分调研和多年的实践总结,并学习其他兄弟学校基础课程的成功经验,组织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了符合我校实际、又有实用价值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日历,并将其作为共享内容。这对教师讲授课程的学时安排以及学生自学进度把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教学视频。 教学视频是将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内容制作成视频形式,以辅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即帮助老师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在课堂上无法实际操作的内容,同时又真实的记录了教学内容,方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辅助工具。本课程组在多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聘请了有经验的教师,录制授课视频,以供广大教师、学生共享参考。 (二)建立辅助教学模块 1.学习指导与电子习题集。 机械学课程在机械类本科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学校都将其列为研究生招生的必考科目之一。随着教学体系的改革,虽普遍采用了CAI教学,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教学效果,但教学时数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因此,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帮助广大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和复习,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给予全面的指导,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在每章节中都列举了常见类型题,供学生在课下对本章节的内容作进一步地巩固强化,同时对学生的习题集作统一的参考答案,以便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组组织有实际教学经验的老师编写并分享机械学课程的学习指导和习题集,将其电子版作为资源加以共享。 2.CAI课件。 机械学课程CAI课件,结合教师授课、学生自学、研究生考试复习等功能于一体,重点在于对知识点的学习与考察,并结合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案例,通过对应章节的工程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打包整合,将CAI课件作为共享资源展示在教学网络平台上,为教师的授课以及学生的自学提供了帮助。 二、课程资源共享的互动 这就要求精品课程资源不仅共享,更要有互动。要建立起资源共享的建设者与使用者、建设者与建设者之间的交流、协作的枢纽。特别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资源共享建设,辽宁省开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理工科以及综合类院校众多,可定期开展兄弟院校之间课程的教学交流以及资源共享的研讨。同时,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建设还应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交流,并在网络中加以明确地体现。通过网络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角色关系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学校,而是跨越学校的多向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而对于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增加其知识的深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作者:陈晔 熊晓航 田万禄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课程论文范文: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论文 一、网络的特点与网络教育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网络以其自身的优势与各个领域相结合,加速了各个行业现代化的进程。 (一)网络交流的扁平化与良好的师生互动 互联网平台极大地缩短了不同区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距离障碍,做到信息的及时传递,使全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变得极为简单快捷。尤其,网络交流由最初的邮件发展到即时通讯,再到视频通话,使人们的通讯方式发生了极大的飞跃,人与人的交流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并能够实时看到交流双方的真实情景。 (二)丰富的网络信息与多样化的网络教学资源 全球只要有网络连接的地方,资源和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共享。因此,网络教育可以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使得各种优秀的教育资源跨越时空的限制,成为一种广泛的、辐射性的、开放性的教育。 (三)即时化的网络信息与网络教育资源的不断更新 网络平台信息传递的快捷使得全球各个角落的信息都能够非常迅速地呈现在浏览者的面前,即时资讯使得学习者能够非常准确地把握前沿动态,做到及时跟踪和反馈,从而吸收最新的知识,更新视野。 (四)高端的网络技术与自主化、个性化的网络教育 网络技术应用于网络教育中,使学习者不再受时间、地点、课程进度的影响,在学习模式上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充分满足了学习者现代教育的需求。此外,在网络教育中,运用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互动功能,系统可以记录每个学习者的个性资料,并对其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做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亦或是对不同学习者提出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五)强大的网络信息处理功能与网络教学媒介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强大的网络信息处理功能使得网络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网络教育不再单以文字材料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输的优秀教育资源融文字、声音、图形、视频等形式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 二、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网络教育的进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矛盾。如,在大量的网络资源中,如何甄别出适合学习者的教学资源?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由于无法进行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导致的交流情景体验的缺失又该如何处理?网络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对学习者形成直观的教育效果评估等。此外,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学仍正处于摸索状态。 据调查,高校英语专业依赖网络教育的主要为听力课程和口语课程。而这两门课程对于网络的应用并不充分,其课程的网络教育仍局限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电子教案、或听力、口语训练两个方面,而缺少对其课堂网络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尤其,网络广泛、即时的信息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地使用。 (二)师资队伍中,能有效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并与现实口语、听力课有机结合,需要教师成为复合型人才。 一方面,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要求教育者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具备较强的信息甄别、评价、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既懂IT技术,又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教师综合素质较低导致教师在实施基础课程网络教学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三)学生对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意识不强,重要性认识不足,自身知识建构能力较差。 从目前的调查资料来看,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重视度不够,总觉得在传统课堂上,他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更倾向依赖教师获得新信息与新知识,而对于自身利用网路教学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以及自身的知识建构并不是非常重视。 (四)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评估方法 。网络教学不同于现实课堂教学。利用网络数据库管理技术,网络教学可以对学生成绩进行记录,而其只能为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业进步提供参考,而不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三、开展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的建议 在网络飞速发展渗透至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能够迎接新的挑战,快速适应信息化的到来,做好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网络化的应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认可网络教育的地位,不断探索英语专业传统教育模式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不断的教育实践,来找到适合大学英语专业网络化教育的道路。第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整合网络丰富的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具有特色的教育资源,强化教育过程的生动性和互动性,同时,做到信息的及时更新。第三,强化教师网络教育新技能的培训,确保教师具备新时代网络教育的能力要求。 四、总结 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的发展是对传统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平台的教学很好的补充,前景广阔,但是,网络的迅速发展不断地挑战着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能够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断的调整、平衡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利弊,确保学习者能够在行之有效地教育模式中,获得应有的教育体验。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将会以网络为平台,在教育效果上发生质的飞跃。 作者:封杰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课程论文范文: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下课程设计论文 1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前期教学工作 (1)设计题目、内容不规范,要求不统一。 由于每届或每班的指导教师不同,设计题目、内容、要求、难易程度偏离太大。如有数控机床改造设计、伺服系统控制设计、交通灯控制设计等,要求、工作量也不相同。有的设计任务偏难,有的设计任务又太简单。 (2)设计资料缺乏。 由于机电一体化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和专业,这方面的知识内容都在相关的杂志刊物登载,书籍相对少一些。要进行课程设计,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较困难。没有现成的资料汇编及设计手册,学生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找资料,往往是教师帮助寻找资料。而且没有像机械零件设计那样的系统完整的课程设计指导书。在设计中盲目性较大。 (3)师资不足。 最早几年机电专业方向只有一个班或两个班,指导教师有2~4人即可。一般由主讲或熟悉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师指导。近几年随着学生的扩招,机电专业扩展到4~5个班,指导教师需要8~10人,明显不够,因此有必要进行培养。 2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改进措施 (1)编写合适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配齐设计资料。 到目前为止未见过公开出版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所以有必要编写合适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并收集较全的资料进行汇编,与指导书汇编成册。 (2)规范设计题目,统一要求。 规范设计题目不是整个设计都用同一个题目,而是在一个范围内选择题目,教师根据所选的题目按统一的要求下达任务书。设计题目一般以简易数控机床设计、数控机床改造设计、机器人及控制设计较为合适。在市场上可见的机电产品多得很,不是所有的机电产品都适合做题目,因其难易程度是不同的。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以机床设计、机器人设计控制为典型产品的,在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中要反映课程设置的内容。机电专业方向课程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器人导论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在电的方面主要介绍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机械方面介绍了机械运动、机械传动、机械结构及相关的标准部件,如滚动导轨、滚珠丝杠等。在选题及设计中要反映上述的内容。因此规范化的题目主要为数控车床(或铣床、钻床等)设计、车床(或铣床、钻床等)数控化改造设计、或是工业机器人及控制设计。这些都具有一定的机械部分内容,如数控机床进给轴传动部件,机器人的腰身、手臂运动部件及滚珠丝杠、导轨的应用等。电的方面包含数控系统电路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及对机械部分的控制;从而实现了机电结合。对规范化的题目、要求及上述设计内容都已编入指导书中。 (3)指导教师的培养。 首先被培训的教师可以跟班听课,熟悉掌握相关的课程内容,然后在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进行中跟班辅导,以培养出合格的指导教师。 (4)加强督察。 当指导教师接到指导课程设计任务后,首先拿到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根据要求写出课程设计任务书;并由教研室主任或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合格才可向学生下达任务。指导中,教师要填写指导日志,随时记录指导中的难点、及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进行小结,以便下一次指导时提高设计水平。 3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主要内容 3.1设计题目确定及要求 3.2总体方案确定 (1)总体方案设计; (2)绘制总体方案图。 3.3伺服系统机械传动部件设计 (1)切削力计算; (2)滚动丝杠螺母副的计算与选型; (3)伺服系统传动设计; (4)步进电机当量扭矩计算及选型; (5)机械传动结构设计(绘制一个轴的机械装配图)。 3.4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1)确定控制系统方案及绘制系统框图; (2)单片机的选用; (3)存储器的选用与扩展; (4)译码电路设计; (5)接口电路设计; (6)绘制控制系统硬件电路原理图。 3.5基本的参考图表汇编。 4近一届学生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进行情况 4.1教师配备 近一届机电专业学生,每届有四个班进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共配备6名教师;其中有四名为独立指导教师,两名为辅导教师,为培养新的指导教师储备力量。 4.2指导书的使用及设计过程 设计学生和指导教师每人一份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教师按照要求写出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任务书,并经研究所长审查后发给学生。设计题目主要有CA6140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设计、C6132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设计。在同一个题目的学生中,要求设计进给轴部件时,一部分学生设计X轴进给部件,另一部分学生设计Z轴进给部件。整个过程根据设计任务书的题目、要求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给出的设计步骤、方法,先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再进行机械传动部件设计,最后进行CNC硬件电路设计。整个过程经过了机械、电子两方面的训练,实现了机电结合,达到预期效果。 4.3填写指导日志 教师在指导设计的过程中,及时填写指导日志,记录设计中的难点、问题,并进行小结。 5本文总结 本项目对近几年进行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进行了总结,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找出不足;针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改正措施和努力方向。本项目完成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结合学生知识现状及专业学科方向给出了规范的设计题目,统一的设计要求,机械、电控两方面的设计方法、步骤及相关的图表资料等。设计内容紧密结合课程教学及学科前沿,加强机电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内容新颖、重点突出。近两届机电专业学生进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提高了设计水平,达到了预期效果。 作者:李天景 贲能军 陈安柱 钱宗仁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 课程论文范文:校本课程资源配置中学体育论文 一、中学体育校本开发与资源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各种资源的拥有量和实际使用率与资源发挥作用的大小,反映了中学体育校本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中学体育课程资源是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来源,是学校体育进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活动的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人、财、物的支持。根据学校学体育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来说,有形资源是硬件条件是可以通过经济的投入得以改善的,这些有形资源也是体育课程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基础和条件。无形资源就是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素质,这种无形资源的能动性和可塑性较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密不可分,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和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中,这两种资源的多寡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一个中学体育课程的质量和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潜能如何。当然有形资产也是无形资产得到有效发挥其最大能量的基础。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果要使得有形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就需要无形资产的关键人去组织、管理和操作与利用,才能更好的发挥有形资源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的作用。其次,无形资源的效益发挥无疑是依附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效应。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资源的保障,所以在确保有形资产为教学的基本环境提供便利的前提下,作为无形资产的主体———人可以通过自身在教学中能量的释放,更有效的运用于校本课程教学的进程中。因此,这两种资源之间的形态可以相互磨合和利用,使得有形资源的效益发挥到最佳,使之成为教学稳定和持续发展的资源保证。 二、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配置 体育课程与课程资源关系十分密切,没有体育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体育课程必须有体育课程资源的支持,才能实现体育课程改革。中学体育资源的配置,是指社会(国家政府、社会部门、工矿企业、私人资助者等)、教育的受益者和家庭对中学体育事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首先中学的体育资源是根据不同区域和学校的调控,学校的布局,等方面来进行的。其次,就是在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已经配备的情况下,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资源的管理来提高场馆、设施和设备的利用率。为此,从宏观层次上中学体育资源的配置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它的目标就是在于提高中学体育校本资源的利用率,使之在投入有限的资源下发挥其最大效能。从微观就是使无形资产如何发挥他们更大的优势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投入的有形资源能被利用发挥出最大效益。 三、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体育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所以,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配置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中学体育校本资源宏观层次的分配。根据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来看,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方式也同样有计划方式、市场方式和计划与市场的协调结合。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这几种资源的配置计划方式都是依据教育整体利益和发展的要求,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体育教学中的。这些资源配备的主体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由他们统筹安排分配到一定的地方去。另外,最重要的是计划方式虽然配置的时候信息准确并且完备,但在实际运行中往往由于一些人为的分配不当,使得资源使用效能偏低等一些弊病。市场方式是中学体育与市场经济互动的规律,有时候中学的体育资源可以凭借市场的调节将体育资源配置到最能发挥其效益和最适宜的地方。中学校本课程的配置在市场的调节机制作用下,对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作用不是单单靠挖掘自身资源来调节中学体育教学的供求,而是在除了校本资源以外的校外资源的数量、资源结构的调整和安排上,都必须考虑到校本课程的需求。另外,学校领导要重视并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确保场地、器材满足课程及体育活动的需求。因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涉及的是整个中学体育资源的优劣,并具有特定的资源使用范围,须通过校本课程的设置和课堂的教学来体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其效能的展现。这种表现形式就如同体育教学质量是否真正体现校本课程,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其二是中学体育校本资源微观层次的使用和再分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活动的过程,这个活动的结果是开发出的校本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资源被利用整合到课程的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活动中,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的交互作用中对这些人群发生作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相关的机构统一计划配置后,通过与社会等资源的互补和利用,最终把这种资源的服务于学生,充分利用体育场馆、运动设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如校园足球的开发、新兴项目的引入、各项小型比赛、举办校园体育节等。另外,通过企业、个体及有关部门会为中学体育提供赞助,增加运动设施,使中学体育资源配置上更加优化。为此,任何一种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都要从资源的计划经过运行,再到其使用的条件和基础。由于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点不一样,计划方式强调“最重要”和“最适宜”,所以这种资源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强调的是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发挥能量,这样的资源配置显然最关键的是要使得中学体育课程内容上的“有板有眼”必须要解决好教育资源的有限和教学需求的无限这一对矛盾。现在随着我国城乡大搞基础建设,部分中学体育用地面积缩水,不能满足大部分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开发体育课程,合理利用有限的中学体育资源,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办出学校特色,将是近些年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追求的目标。 四、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资源配置的原则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资源配置的相互协调是为了避免中学体育资源的浪费,保持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得有形资源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良好的教学硬件基础,更能促使无形资源为推动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发挥更大的能量。 1.坚持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开发有形资源,拓宽体育资源来源渠道,拓展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坚持教育可持续发展,本质上就是根据可持续发展需要而推行的教育,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来看,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发现,首先要制定出适合本区或本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总体方案,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质。二是重视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把兴趣、爱好作为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驱动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把体育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之一,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还要保持诸如保护环境、低碳课堂的内容设计、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等,应强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和本学科领域的课程建设,与终身体育意识挂钩。开发有形资源,提高中学体育设施场馆的利用率,利用节假日期间的体育场馆有偿经营,举办体育竞赛,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拓展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应积极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过程中,增强应用探究的实用性,并对体育资源的供给渠道通过加强校园建设和投入,利用各种校园活动、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和宣传体育文化的机会在节约型学校建设的同时,拓展实用性强的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的有效性,提高办学效益。 2.提高无形资源的潜能,注重校本课程开发的有的放矢 无形资源的潜能要从多途径地加以培养和提高,如加大体育师资的专业素质培训、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为体育教师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制定惩奖机制,提高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个案:宁夏银川金凤良田中学:《开发民问跳(踢)方活动的研究》、福建厦门市二外国语学校:《开发乒乓球校本课程的应用与研究》,等等。这些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教师把课程开发当做课题来研究,从课题的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的确立———评价体系的制定,各类无形资源都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中。也为该项目在当地的各中学推广提供了经验,并为开创各类体育协会、团体与学校合作开发体育项目提供了条件。对中学体育校本开发和体育活动实行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合理组织和利用两种资源,运用先进的教学、训练手段使之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无形资源能量得到充分发挥和释放等等。这样既体现了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构成,反映了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的可适用性、实用性。同时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应,从而节约资源和减少损耗。 作者:潘雅梅 单位:淮北市教育局 课程论文范文:精品课课程建设儿科护理论文 1指导思想 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争经三年内建设出符合中职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临床要求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要突出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与针对性。 1.1职业性。 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开发,构建基于临床标准,针对特定职业岗位,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 1.2实践性。 引进临床儿科护理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弥补教材置后问题,减少学生适应实践的阻力,以临床路径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践,学做一体,深化学校里建“病房”,病房里设“课堂”,实现学校与医院文化融合、课堂与病房融合、课程与岗位融合、学业与职业融合的总体目标。 1.3针对性。 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本位,形成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师共同参与,共建、共育、共管的教育体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达到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和让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五个对接”即: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 2建设目标与思路 2.1建设目标。 (1)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整体教学水平。(2)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儿科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3)具有一套体系完善、内容先进,符合培养目标、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4)具有完备的教材体系,编写出与精品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总之,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我们课程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深、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能满足各层次学生需要的精品课程。 2.2建设思路。 (1)行业专家与本校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儿科护理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首先进行护理工作岗位分析和各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形成整合后的工作任务即学习项目。(2)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过程实施教学。在分析护士工作岗位的基础上,结合医院真实项目任务,建立学习情境。以工作岗位的流程为依据,融“教、学、做”为一体,在“仿真临床环境”中,开展情景化教学。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现在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开展情景化教学方法。力求达到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的目的。(3)编写学习指导等学习资源。根据学习任务,编写电子教案、实训指导、学习指南、练习册等学习资源。(4)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在传统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力争利用视听资料、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开扩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就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5)创新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学校、行业、医院、家长、社会形成综合评价体系)。 3建设内容 3.1创新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实训操练、假期见习同步进行,理论、实训、临床三结合工学交替模式。(2)课程设置中,以岗位需要为导向、职业标准为主线,同时兼顾护士执业资格证的考取,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3)教学实施过程体现模拟和再现任务所需要的场景和工作过程,坚持教学任务实施的教、学、做三个环节。 3.2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法,网络互动教学法。(1)情境教学法,教学实施过程体现模拟和再现任务所需要的场景和工作过程,病例导入,创设护理情境,角色扮演,坚持教学任务实施中的教、学、做三个环节。将教室与实训室合二为一,形成仿真的工作场所,实施教学、实训一体化。(2)网络互动教学法,建立儿科护理网络平台,向学生提供教学内容、网络课件、电子教案,学习辅导资料、电子书籍、应用资料、网络链接等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网络答疑、专题讨论学生意见反馈、教学情况调查等教学辅助工作,教师教学资料亦已挂在网上,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及时快速地更新,满足了本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 3.3创新评价模式。 采取课堂实训和岗位见习实训相结合的校企共评的教学评价模式。学生在寒暑假到医院见习,课堂实训学分由专业教师评定,岗位见习实训学分由企业教师评定。 3.4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 资源库包括:(1)教材;(2)电子教案;(3)典型情景案例库;(4)多媒体课件库;(5)教学录像;(6)素材及素材网站库。 4建设计划 4.1课程建设步骤。 建设目标。三年内把《儿科护理》课程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深、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能满足各层次需要的精品课程,成为“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 4.2三年内课程资源全部上网。 5经费使用 这是经费预算表,主要用于企业调研论证、教师培训考察、教材编写及出版、案例手册编写、教学录像、网站开发和课程网站建设方面。 6保障措施 学校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定校内精品课相关文件制度,确保经费、技术、师资和组织保障,鼓励教师教育和教研积极性。 作者:孙晶波 王迎 单位: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浅谈酒店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在酒店管理中人性化管理的应用 [摘要]在现代酒店管理中,人性化管理已逐步上升为主流的管理理念。现代酒店的人性化管理,一方面要顾客满意,强调以顾客为中心;另一方面,要把员工满意放在重要位置,强调酒店要以员工为本。提出“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的管理理念,也就是说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宾客。本文建议将人性化管理理念引入到对员工的管理中,达到实现员工满意,提高酒店服务质量,从而让顾客更加满意、酒店更快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员工管理;员工满意;顾客满意;人性化管理 前言 酒店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它所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是无形的,就是为宾客提供服务。而员工的素质、服务态度、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有密切的直接关系,它直接关系到宾客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否享受到或购买到了高质量的服务产品,从而关系到酒店的经营成果。因此,酒店经营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如何把员工管好,而对员工管理的目的在于 “得”人,在于实现人与事的最佳配合。随着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宾客对各类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酒店没有优质的、高标准的服务,就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所以,酒店的一切管理工作均应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做好员工的工作为根本,酒店对员工的管理就是对服务质量的保证。与传统的管理相比,人性化管理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更有利于酒店的生存与发展。 一、人性化管理概述 人性化管理是以人性为原则、为基础的管理,强调组织管理应以人为中心,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重要的组织资源,一切管理活动应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展开,管理中应充分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对其从各方面予以关心、爱护,使他们在工作中体现归属感、价值感,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人性化管理大体包括: 1.情感管理,就是注重人内心世界,根据情感的可塑性、倾向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去进行管理,其核心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消除其消极情绪。管理者应尊重下属,善于沟通,对下属员工宽容、仁慈,慎重对待下属提出的要求。 2.民主管理,就是让员工参与决策。管理者做出决策前,应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性,还能提高员工的士气,使决策更易于彻贯彻执行,更能让员工接受。 3.自主管理,可以说是民主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其大意是:员工根据组织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自主制定计划实现目标,即“自己管理自己”。这样可以把员工的个人意志和组织的统一意识结合起来,从而使每位员工心情舒畅的工作。 4.文化管理,这是人性化管理的最高层次,是管理的最高境界。通过培育组织文化,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组织文化而非制度对员工实施管理,并在组织和成员间建立起富有意义的伙伴关系。 人性化管理强调尊重人性,但并不排斥制度,它不能脱离制度而存在。所以文化价值等人文因素统摄物质、制度等理性因素和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以人性充实理性,使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在更大程度上塑造人的自觉性和自我激励,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住企业管理的核心。 二、人性化管理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 在酒店管理中,人性化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人性化管理应用到酒店的实际管理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树立人性化管理理念 酒店中的一线员工,直接为客人服务,实际上是酒店的形象代言人,代表酒店去接待宾客。如何使员工能轻松地、愉快地扮演好这个角色,为客人提供发自内心的微笑服务、尽善尽美的个性化服务以及物超所值的高标准服务,这就要求酒店在经营管理中,加强管理者人性化管理的意识。在管理中,酒店要从以管理者为中心向以员工为中心转变,无论考虑问题,还是处理问题都不能脱离这个中心。酒店的计划、决策、指挥、控制、协调、激励等管理职能都要以人为本,兼而重视情感的投入。具体地说可以设立总经理信箱或总经理接待日,给员工一对一提意见、建议的机会:设立“员工建议奖”,鼓励员工提合理化建议,重视员工所提建议;管理者深入基层,切实体会员工的意愿和需要。关心员工、尊重员工、无论是近期措施还是长远打算,都要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酒店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规范酒店的各项制度 任何管理都离不开规范的制度。人性化管理也必须以规范的制度为基础。如果忽视了制度化,就会出现无原则而只讲人情或裙带关系的情况,就难以在管理中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就会挫伤广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缺乏规范制度,人的行为不能规范,人的弱点和非理性行为就得不到约束,必然导致管理的混乱和工作的无序化。人性化管理需要制度,但这个制度的制订必须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精神和理念。有利于管理的人性化,不能只重于惩罚,有效的人性化管理应该是人性化与制度化的有机融合,制度是一种理性化的规范,而人性化是一种对人有激励效能的管理艺术,将人性化与制度化和协统一起来,员工才能为客人提供高质量的规范服务。 3.重视员工培训 培训员工,不仅能为酒店带来更高水平的服务绩效,还可帮助酒店吸引和留住最好的员工。一些有志于有酒店业发展的优秀员工,他们会选择能给予各种培训,从而促进他们事业发展的酒店。只要酒店重视员工培训,把员工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把培训和发展视为酒店在员工身上投资的一个持续过程。员工就会把酒店作为自己发展事业的广阔天地,他们就会努力工作。同时,通过培训,能增强员工对酒店的奉献精神,能接受酒店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观念。因此,对酒店也有着短期和长期的积极影响。 4.对员工进行情感管理 (1)与员工建立新的伙伴关系。 酒店要适应现代化市场机制下的激烈竞争,重要措施之一是要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酒店除了为员工提供满意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劳动报酬外,还要使每位员工相信自己拥有与酒店“荣辱与共”的重要地位。这样,员工才能积极主动地向宾客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宾客接受这样的服务后,也更容易与酒店建立信任、持久的关系。 改革开放前的酒店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员工几乎没有发言权。改革开放后,在新的市场机遇和竞争中,酒店业有了大跨度的发展,经营管理理念也随之有所更新。员工已不仅仅是获取工资和报酬的工作者,而更重要的是成为积极参与酒店经营的伙伴。那么酒店应如何建立这种新型的伙伴关系呢?重要的是要在管理理念上尽量地消除管理者与员工由于职位不同而产生的隔阂。一方面,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加强管理技能和技巧的学习,要礼贤下士,心胸豁达,充分重视员工的智力成果,平衡自己的心态,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的一员,真正的与员工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加强员工培训工作,在思想上提升主人翁意识,让员工将自己真正融入到酒店的经营管理中。 (2)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在酒店的管理工作中,加强与员工的沟通能极大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酒店沟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信息共享。其主要表现为:员工应熟悉酒店的整体运营方针、经营目标、新技术信息等,这不仅可以确保酒店内部信息传达的顺畅和及时,同时也成为员工为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依据。与员工的沟通包括倾听、疏通与指导三个方面。倾听可以让管理者了解酒店员工的思想动态;疏通是为了消除障碍,让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顺利地完成面客服务工作;指导则要求管理人员不断地与员工沟通酒店的核心价值与目标,同时让员工更深刻地认识到什么对酒店更重要。在实际操作方面,酒店可以采用召开班前会、例会等一些传统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达。另一方面,管理者也可以通过巡视管理,深入现场等方式来及时地协调、解决酒店经营中的各方关系及出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深化与员工的沟通。酒店也可以多关心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经常组织一些有益于员工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这也是加强与员工沟通的一个方面。通过在各种活动中各级员工的言论或讨论来及时了解酒店情况,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在活动中也可以及时与员工进行思想交流,倾听员工的心声,了解员工的需求,从而尽可能地满足员工在工作与生活各方面的需要,增加员工对酒店的满意度,从根本上实现对员工的有效沟通。 (3)授予员工一定的权限。酒店一线员工直接对宾客提供服务,与客人面对面的接触最多,当宾客有什么不满意或是有什么要求时,常常要求从直接服务的员工那里得到快捷满意的答复。而传统的金字塔形的管理组织结构中,一线员工要层层向上汇报,再层层听从指挥。在相当长的一段汇报、指示过程中,宾客会认为只是一件小事也无法立刻得到答复,他们对酒店的工作效率就会产生质疑,就会影响到酒店的形象。如果酒店能授予接待人员适度的权力,在接待宾客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相关的员工就可以在职权范围内快速给宾客回复,灵活地为宾客解决。这样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维护酒店形象,做到宾客与酒店的双重满意。在授权的过程中,酒店也不可盲目和缺乏规范,应做到适度授权,并要遵循一定的准则,即因事择人、视能授权。对被授权者必须给予有效的指导和监督,规范权责管理。在员工出现工作失误时,直属领导要承担连带责任。 5.加强酒店文化建设 酒店本身要注重员工与酒店的自愿合作,其工作方式也更多地强调团队协作。因此,用酒店文化来提高酒店的凝聚力、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尤为重要。酒店文化是酒店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的并得到全体成员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传统风俗和礼仪等内容组成的有机整体。以加强酒店文化建设来实现人性化管理,主要通过加强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物质文化层三个方面的建设来实现 。 (1)酒店要加强精神文化的建设,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理性、健康的理念。员工追求的不仅仅是一份理想的工作,更是一项有发展的职业和事业。只有真正重视人的发展,在经营管理中突出“人本”思想,建立独特的酒店文化,才能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精神文化这种理念在酒店的成长与发展中潜移默化的发挥着最持久的作用。好的精神文化层是酒店无形的资产,它不仅能挖掘出每位员工的潜能,激发员工的士气,而且是酒店内部团结的纽带和沟通的渠道。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旺盛的活力。 (2)制度文化是酒店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这些规章制度所要遵循的理念等。在任何一个社会或组织中,制度的作用不可替代。酒店员工处在企业文化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约束下,使员工产生自控意识,达到内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培育员工高度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发自内心的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3)物质文化包括店容、酒店标识、文化传播网等。加强酒店文化建设也可通过这些措施加以进行。例如实行人性化管理,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非常重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酒店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酒店在经营管理中重视人性,将人性化管理理念应用到对员工的管理中,这才是酒店在竞争中获胜的有效途径。 浅谈酒店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酒店管理中人性化管理的运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在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酒店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近几年来,酒店行业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服务上都越来越正规化,这与酒店实施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是密不可分的,本文首先介绍了人性化管理在酒店管理中的重要性,然后介绍了人性化管理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酒店管理;人性化管理;应用 酒店行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也促使了酒店管理的不断改革与完善。目前,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的企业之中,酒店行业也不例外,将人性化管理越来越深入的运用到酒店管理之中。 1.人性化管理在酒店管理中的重要性 酒店管理要实现持续的完善和不断的改革,要从管理角度为切入点,以人性化管理模式为主进行酒店综合管理的提升。所谓人性化管理模式,就是围绕“人”这个中心所开展的管理模式的其中一种,以员工的利益为出发点,激励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提供能够使顾客满意的主动服务。人性化管理要求对每一位员工的受教育程度、成长文化背景、爱好、特长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岗位安排,尽量为每一位员工安排适合的工作岗位,为每一位员工提供更大的上升空间和展现其综合能力的平台,以此来激发工作热情和主动性。酒店高层管理人员,整理归纳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改革意见,及时调整酒店日常管理的相关制度,这样既能让酒店得到持续的发展,同时又能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对酒店的忠诚度。人员流动性大是酒店行业的一大特点,这与酒店的传统管理模式有着密切关系。留住人才的最根本办法就是让酒店的每一位员工都成为“自己人”,想要让员工的归属感与酒店的发展目标一致,人性化管理的改革就势在必行了。 2.人性化管理如何在酒店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应用 2.1员工培训 员工培训,包括对基层员工,中层员工和高增管理人员的培训。每个员工不论职位高低都希望自己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有进步,能够创造越来越多的业绩和更大的劳动成果,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有了这个前提,这就要酒店能够为员工提供多个方面的培训机会,虽然培训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效果也非常明显,酒店的综合服务水平跟随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自动升华。所以,从员工的个人发展的视角来分析,定期的员工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酒店企业的人才队伍的壮大以及在激烈的人才竞争方面使酒店占据优势,使酒店企业在持续发展变化的经济环境中屹立不倒。 2.2形成人性化管理理念 酒店企业作为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立身之本。而酒店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的高低,最重要的因素是为顾客服务的基层员工的自身素质。所以,酒店要从基层员工开始普及人性化的理念,从根本上发挥员工作为服务提供者的高水平的综合能力,轻松愉快地为顾客提供超值服务。以人为本,从每个“人”的角度出发,广泛接纳基层员工意见,鼓励员工对酒店管理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尤其要注意对普通基层员工提出可行性方案要进行嘉奖,同时要引起高层管理人员对这类员工的关注。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具体做法,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基层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尊重基层员工的建议和诉求,与员工无障碍沟通,从酒店企业自身开始人性化服务,这是管理层对基层员工的“服务”。所以,在人性化管理模式下,领导管理层是为基层员工提供服务的,将人性化服务基础的基础夯实,才能真正凝聚基层员工的力量和智慧,为酒店企业的发展做出个人贡献。 2.3不断优化酒店管理制度 酒店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需要依靠一定的规章制度才能是的日常的管理运行工作顺利进行,人性化管理也同样需要管理规章制度的加持,如果没有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为基础,就会导致在人性化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情感因素、裙带关系这一类负面因素的影响,严重的话甚至导致日常工作不能开展和管理方面的紊乱。人性化管理需要制度加持,而制度的内容又要体现人性化理念,二者并不矛盾,且应相辅相成。制度是理性化的代表,但人性化管理更多地体现在感性方面,把这两方面融合,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酒店的管理目标趋同,通过具有制度化特色的人性化管理实现员工和酒店企业的共同发展,同时为酒店企业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 2.4加强酒店企业文化的建设 酒店文化一般是由酒店经过长期运营而自然积累下来的一种无形理念,分别从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逐步提升酒店的人性化管理水平。物质文化通常是指酒店标识、酒店装潢及家居用品还有文化传播网络等方面。以向员工提供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从软硬件等多个方面积极为员工提供有利于发展的工作环境;制度文化一般是指酒店自身的管理规章制度和相关体制体系的建设,任何团队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都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管理体系,所以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也是酒店行业人性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精神文化通常情况下指以“以人为本”最为理念基础,在此基础上探索实践人性化管理的发展路径。 3.结束语 酒店行业推行人性化管理是当今时代酒店行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根本,使员工切实得到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满足,自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日常工作,推动酒店地稳定发展和长足进步。所以,要推广人性化管理在酒店行业运营管理中普及和应用,配合设立合理的人性化管理体制,保障酒店企业的顺利运营和发展。 作者:张巍巍 单位:唐山学院 浅谈酒店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酒店管理中人性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 要】人性化管理已逐渐提升为在现代酒店管理的主流管理理念。现代酒店的人性化管理,一方面强调以顾客为中心,满足顾客的需求;另一方面,强调酒店要以员工为本,要把员工满意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对人性化管理的概念阐述,针对酒店管理中人性化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从用人机制、薪酬制度、培训、授权、与员工的沟通等方面提出了酒店管理强化人性化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员工管理;员工满意;顾客满意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人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酒店管理中开始积极引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人力资源开始进行合理的管理,在强调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开始注重酒店员工的人本关怀,积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企业内核凝聚力,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团队,为完成酒店的经济效益提供有力保障。 1.人性化管理概述 人性化管理是以人性为基础原则的管理,强调组织管理应以人为中心,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重要的组织资源,一切管理活动应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展开,使他们在工作中体现价值感和归属感,人性化管理大体包括: 1.1民主管理 就是让员工参与决策。管理者做出决策前,应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性,还能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便于决策让员工接受并彻贯彻执行。 1.2情感管理 就是注重人内心世界,根据情感的特征去进行管理,其核心是激发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消除其消极情绪。管理者应善于沟通,尊重下属,对下属员工仁慈、宽容。 1.3自主管理 可以说是民主管理的深入发展。主要思想是:员工根据组织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自主制定计划实现目标,即“自己管理自己”。这样可以把员工的个人意志和组织的统一意识结合起来,从而使每位员工心情舒畅的工作。 1.4文化管理 这是人性化管理的最高层次。通过培育组织文化,使员工形成共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主要依靠组织文化对员工进行管理,并在组织和成员间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 2.酒店管理中人性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对员工信任不够,授权机制不灵活 信任是最好的管理。但国内也有一些酒店对员工信任不够、信心不足,管理者往往审视员工,将员工的缺点无限放大,稍有失误就严加训斥处罚,全然不顾员工的内心感受,使员工心怀不满,最终离开酒店。 在授权机制方面,酒店的管理人员却往往忽视培养服务员工有效运用权力的能力、激发员工工作动力以及员工的心理感受的重要性。没有创造一个增强员工的心理受权感的企业环境,员工并不一定能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2.2薪酬制度不合理,用人机制不完善 酒店忽视质与量的协调,造成了员工只顾量而不顾质,从而引起消费者投诉,影响了酒店声誉。给实习生的薪酬偏低,导致有一定熟练技能的实习生人才流失。 在用人机制上,存在短期行为,员工离职率高。多数酒店在员工招聘时过于注重其婚姻状况及年龄,即使是在职员工(尤其是女性),到了婚育年龄时也面临被解聘的危险,因此,很多员工把酒店当作一个跳板,一有机会就另谋他就。 2.3缺少必要的培训,员工的发展空间不大 新员工被招进以后,只是进行简单的培训就上岗了。更少见有以领导人才的培养为目标的员工深造。这使得员工的工作热情减退,看不到未来,因而加剧了人员流动。由于酒店不肯在员工培训上花费精力,导致酒店员工整体素质下降,从而不能适应酒店长期的经营发展。 2.4缺乏有效的沟通,对员工关注不够 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管理人员只看重员工的工作表现,对表现不好的员工一味地批评,没有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其原因。另外,酒店对员工工作的满意度关注较少,重视度不够。经过调查发现,一方面,由于酒店的激励体系不合理,工资待遇缺乏行业竞争力,员工的培训和晋升机会少。另一方面,员工对酒店工作不满意,感受不到工作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对工作的不满意而产生倦怠情绪,从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酒店管理中强化人性化管理的对策 3.1规范酒店的各项制度 规范的制度是人性化管理的基础。如果忽视了制度化,就难以在管理中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削弱广大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性化管理需要制度,这个制度的制订必须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精神和理念。有利于管理的人性化,不能只重于惩罚,有效的人性化管理应该是人性化与制度化的有机融合,而人性化是一种对人有激励效能的管理艺术,将人性化与制度化和谐统一起来,员工才能为客人提供高质量的规范服务。 3.2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用人机制 薪酬问题对酒店员工来说是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所以高薪是留住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酒店管理者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尽可能地提高员工的工资。同时,要正确对待实习生,酒店要真正获取高额利润,只在减少员工的薪酬投入上下功夫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酒店在用人方面,应减少实习生的比重。对录用的实习生也应像对待正式员工一样,给予合理的工作安排和薪酬。 对饭店内有发展潜力的管理者、年轻的业务骨干和掌握专门技术的特殊人才加以培养。在饭店内部建立起真正的“能上能下、人尽其才”的机制,最终使“不断追求更好”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由此提高客人的总体满意度。 3.3重视员工培训 培训员工,不仅能为酒店带来更高水平的服务绩效,还可帮助酒店吸引和留住最好的员工。只要酒店重视员工培训,把员工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员工就会把酒店作为自己发展事业的广阔天地,努力工作。 3.4对员工进行情感管理 3.4.1与员工建立新的伙伴关系 在现代化市场机制的激烈竞争下,酒店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要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酒店除了为员工提供满意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劳动报酬外,还要使每位员工相信自己拥有与酒店“荣辱与共”的重要地位。这样,员工才能积极主动地向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 3.4.2加强与员工的沟通 为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酒店应加强与员工的沟通能极大的。与员工的沟通包括倾听、疏通与指导三个方面。倾听可以让管理者了解酒店员工的思想动态;疏通是为了消除障碍,让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顺利地完成服务工作;指导则要求管理人员不断地与员工沟通酒店的核心价值与目标,同时让员工更深刻地认识到什么对酒店更重要。 3.4.3授予员工一定的权限 酒店一线员工直接对宾客提供服务,与客人面对面的接触最多,当宾客有什么不满意或是有什么要求时,常常要求从直接服务的员工那里得到快捷满意的答复。如果酒店能授予接待人员适度的权力,在接待宾客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相关的员工就可以在职权范围内快速给宾客回复,灵活地为宾客解决。这样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维护酒店形象,做到宾客与酒店的双重满意。在授权的过程中,酒店也不可盲目和缺乏规范,应做到适度授权,并要遵循一定的准则,即因事择人、视能授权。对被授权者必须给予有效的指导和监督,规范权责管理。在员工出现工作失误时,直属领导要承担连带责任。 4.结论 酒店管理中人性化管理仍然处在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要实现这一目标,真正突出人本地位,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归属感,必须要企业内部,员工自身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和谐、人文的氛围。
地质勘察论文:地质勘察工程中标准贯入试验的应用分析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标准贯入试验的定义及适用范围,随后分析了标准贯入试验的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最后由标准贯入试验实例研究了地质勘察工程中的标贯试验的应用。 关键词:地质勘察;标准贯入试验;应用 1 标准贯入试验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1.1 标准贯入试验的定义 标准贯入试验又称为spt,它是一种动力触探,其通过一定的锤击动能将某种规格的对开管式贯入器打入到钻孔孔底的土层中,并由打入过程中的贯入阻抗来对土层的变化以及地质情况进行判断。一般可以用打入土中30cm的锤击数n来衡量贯入阻抗。标准贯入试验需要与钻孔结合进行,目前国内统一使用的钻杆直径为42mm,国外的钻杆直径还有50mm和 60mm两种类型。标准贯入试验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而且其适用于砂土、硬粘土及软岩等多种土层。此外,通过对贯入器带上的扰动土样进行分析,就可以直接得到土层的鉴别描述信息。 1.2 适用范围 标准贯入试验目前在地质勘察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其应用范围包括: (1)用于检查勘察地区的土层剖面和各土层在水平及垂直方向是否均匀、是否存在软弱夹层。(2)用于地基土的变形模量、承载力、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等建筑物设计所需参数的确定。(3)用于单桩承载力的预估、桩尖持力层的选择以及旋喷桩直径的估算。(4)用于施工监测以及检验地基土的加固效果。(5)用于砂土和轻亚粘土在地震条件下液化可能性的判别。 2 标准贯入试验的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 2.1 钻进方式的影响 标准贯入试验的钻进过程中要尽力保持钻孔底部的土层不被扰动,因此不宜用冲击式和水冲法钻进,而应尽可能地使用回转泥浆式钻进方法来最大化地保持孔壁稳定(特别是在砂层钻进时),并减小孔壁的摩擦。此外,钻孔的直径不能过大,一般限定为不大于100mm,若直径过大将会造成50%的锤击数减少。 2.2 土层深度的影响 在spt进行过程中,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土的有效上覆压力和侧压力都会随之增加,从而造成贯入阻力加大,最终使锤击数增加。因此,需要对锤击数进行深度修正。 2.3 探杆偏斜影响 标准贯入试验的实践表明,探杆与钻孔的孔壁摩擦会随着探杆的偏斜而增加,导致有效锤击能量减小,从而影响锤击数。因此,要保证探头、探杆以及导向杆的垂直度,防止锤击偏移和晃动。 2.4 试验前的准备 在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前,应先钻几个钻孔,对所要勘察区域的地层分布情况以及地质情况进行大概了解,为标贯试验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根据钻探情况,要在不同和相同土层的不同钻孔间做系统性的试验,同时进行土工试验,然后将两种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同一土层中试验次数不能少于5~6次,或者在深度上每隔1~1.5m进行一次试验,这样可以有效了解透镜状或薄层状土层的情况。 2.5 试验数据的修正 对于标准贯入试验的锤击数是否需要进行杆长修正,根据实践经验,可以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 7-89)中的规定来对锤击数进行校正,经过校正后的修正值与新的设计规范吻合度较高。 3 标准贯入试验实例分析 本次标准贯入试验实例为广东省某一商住大厦的地基基础勘察工程,由于该工程为高层建筑,所以对于地质勘察的要求比较严格。该商住大厦建于厚度在11~12.5m的回填土上,回填的时间已经比较久远,在回填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了分层压实处理。在制定勘察方案时,分别在每个钻孔的不同深度设计了系统性的标准贯入试验,并在土层中进行标贯试验的同一位置取原状土样作土工试验分析,以便与标准贯入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本次勘察工程共钻孔28个,并进行了58次标准贯入试验。勘察结果表明,现场的回填土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物质成分和物理力学性质并无太大变化。因此,在进行标准贯入试验结果统计时,在垂直方向上以2m为级数进行统计单元的划分,其统计结果见表1。 本次勘察地质条件为厚层状回填土,其物质成分组成主要为呈土状的强风化花岗岩和强风化砂岩。而在钻孔过程中,还发现了少量的16cm×12cm的强风化岩石碎块,因此标准贯入试验的离散性相对比较大,所以在对标贯试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采用去掉最大和最小值的10%,然后再按最小平 均值法统计的方法。完成数据统计后,可以对试验的高值以及低值作详细分析,出现高值是因为在贯入过程中碰到了较大的强风化岩石碎块,而出现低值则是由于回填土局部存在松散的现象。高值与低值出现的频率都不高,且并无规律可循。统计数据与土工试验的结果较为吻合,而开挖基础进行验槽测试的结果也与统计数据相吻合。 结语 标准贯入试验的用时短、费用低,是一种行之有效、应用范围非常广的原位测试手段。标贯试验的关键问题就在于试验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要对试验结果进行合理科学的统计与分析。特别是在对漂石、块石等含量较多的砾砂卵石层或不均匀系数较大碎石土进行标贯试验时,试验的数据将明显偏高,而且试验也会受到机械设备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也更为明显,需要配合其他土工试验手段,来对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地质勘察论文:试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 论文 关键词:公路工程 地质勘察报告 报告编写 论文摘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公路路基、构筑物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关的工程地质资料,做到内容齐全,论据充足,重点突出,正确评价公路构筑物的场地条件、地基岩土条件和特殊问题,为公路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合理适用的建议。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公路路基及构筑物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 经济 合理。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下面谈一谈有关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 一、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内容 1.路线工程地质勘察。主要查明与路线方案及路线布设有关的地质问题。选择地质条件相对良好的路线方案,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重点调查对路线方案与路线布设起控制作用的地质问题,确定路线的合理布设。 2.路基、路面工程地质勘察。在初勘、定测阶段,根据选定的路线位置,对中线两侧一定范围的地带,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路基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3.桥涵工程地质勘察。按初勘、详勘阶段的不同深度要求,进行相应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涵的基础设计提供地质资料。一是对各比较方案进行调查,配合路线、桥梁专业人员,选择地质条件比较好的桥位;二是对选定的桥位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梁及其附属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要的地质资料。 4.隧道工程地质勘察。隧道多是路线布设的控制点且影响路线方案的选择。通常包括两项内容:一是隧道方案与位置的选择,包括隧道与展线或明挖的比较;二是隧道洞口与洞身的勘察。 5.天然筑路材料工程地质勘察。筑路材料勘察的任务是充分发掘、改造和就近利用沿线的一切材料对分布在沿线的天然筑路材料和 工业 废料,按初勘和详勘阶段的不同深度进行勘察,为公路设计提供筑路材料的资料。 二、报告的编制程序 1.外业实物工作量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试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工程地质平面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试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试验资料相矛盾。 3.对整个报告进行框架结构规划。由于公路工程地质有其特殊性,属于多专业合作工程。因此,对整个报告提前进行整体框架结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4.编绘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柱状图中标明各层的地质年代、成因类型、承载力基本容许值、摩阻力标准值和地下水位及地质描述。 5.划分岩土工程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另外应注意,工程地质层的划分,不是越细越好,当然也不是越粗越好,除了遵循一般的划分原则之外,还应结合工程对象进行划分。在正确划分出工程地质层后,编制分层统计表。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查算分层承载力。 6.编绘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和其他专门图件。公路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是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着重要意义。 7.编写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量。 8.编写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总说明书是报告的核心框架,它全面地分析了整条路线的工程特征,是设计人员掌握全线地质情况的指南。 三、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个完整的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应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1.前言:要叙述工程概况、勘察的目的和任务,勘察依据、勘察的方法和完成的工作量。本部分重点要注意的是:公路的等级,勘察所属阶段,编制报告所使用的规范、规程一定要保证是现行版本,已经废弃的规范不能作为勘察依据。 2.工程地质条件: 自然 地理、气象和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区域地质构造、区域地层岩性、工程地质分区。地震活动性和抗震设计主要参数、沿线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问题、水文地质特征。 3.岩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本部分主要是把整条路线的岩土参数,按照岩土形成时间、成因及性质进行数据分类统计分析,然后依据分析结果对各类岩土进行概括性评价。 4.工程地质评价:包括勘区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重点工点工程地质评价和路线方案评价。对于路线方案的比较,主要根据各路线方案所经地区的地质情况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推荐出地质情况相对较好的路线方案。 5.沿线天然筑路材料:取土场要依据有关规范的要求,根据土料强度cbr、含水率w、液限wp、塑性指数ip等参数对料场质量进行评述。 6.结论及建议:结论是勘察报告的精华,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区域地质构造单元、地震参数和建筑适宜性的评价;(2)勘区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的分布及地质灾害对工程影响的大小;(3)重要构筑物的地基情况、基础形式及其他处理措施;(4)勘区内的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腐蚀性评价;(5)路线方案的评选;(6)其他需要专门说明的问题。 7.附表及附图: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的附表和附图主要包括:完成工程量一览表、地震液化判别 计算 表、水质评价表、水质分析报告、路基分段说明表、不良地质地段表、区域地质构造图、路线工程地质平面图、路线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取土场工程地质柱状图、路基工程地质柱状图等。 四、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 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地质条件、工程特点等具体情况确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拟建工程概述,介绍拟建构筑物的地理位置、中心里程和规模。 2.勘察方法和勘察任务布置,介绍本工点所使用的勘察手段及布设工作量的多少。 3.地质地貌概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1)地质结构。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岩石)、岩性、厚度;构造形迹,路线所经地区的构造状况,构造与线路关系及影响程度;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程度;(2)地貌。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3)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潜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 4.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这一部分是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着重论述的问题,为工程地质评价、基础类型和地基处理方案建议提供基础数据。下面介绍分层的原则和分层叙述的内容: (1)分层原则。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岩层按岩性、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厚度小、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处理,厚度小而反复出现可作互层处理。 (2)分层编号方法。常见三种编号法:第一,从上至下连续编号,即①、②、③……层;第二,土层、岩层分别连续编号,如土层ⅰ-1、ⅰ-2、ⅰ-3……岩层ⅱ-1、ⅱ-2、ⅱ-3……第三,按土、石大类和土层成因类型分别编号。如某工地填土1;冲积黏土2-1、冲积粉质黏土2-2,冲积细砂2-3;残积可塑状粉质黏土3-1、残积硬塑状粉质黏土3-2;强风化花岗岩4-1,中风化花岗岩4-2,微风花岗岩4-3。目前,大多数分层是采用第一种方法,并已逐步地加以完善。总之,地基岩土分层编号、编排方法应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以简单明了,叙述方便为原则。 (3)分层叙述内容。对每一层岩土,要叙述如下的内容: 分布:通常有“普遍”、“较普遍”、“广泛”、“较广泛”、“局限”、“仅见于”等用语。 埋藏条件:包括层顶埋藏深度、标高、厚度。 岩性和状态:土层,要叙述颜色、成分、饱和度、稠度、密实度、分选性等;岩层,要叙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风化程度、岩心完整程度;裂隙的发育情况,要描述裂隙的产状、密度、张闭性质、充填情况;关于岩心的完整程度,除区分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外,还应描述岩心的形状,即区分出长柱状、短柱状、饼状、碎块状等。 取样和试验数据:应叙述取样个数、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对叙述的每一物理力学指标,应有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 原位测试情况:包括试验类别、次数和主要数据。也应叙述其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 承载力:据土工试验资料和原位测试资料分别查算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和摩阻力标准值。 5.地下水简述:地下水是决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报告中一般涉及有关地下水的参数有:(1)地下水埋藏条件:是孔隙水,或是裂隙水,或是岩溶水;是承压水,或是潜水,或是滞水,或是层间水,含水岩组的岩性,渗透性大小空间分布特征。(2)地下水的动态:水位水量随年度、季节等时段的变化 规律 和幅度大小,水质变化情况,径流方向的变化。(3)补径排条件:补给区在哪,补给量多大,补给范围多大;径流区在哪,径流量多大,径流方向如何;排泄区在哪,排汇量多少。(4)水质特征:一般性指标,腐蚀性指标,特殊指标(如矿泉水)。 6.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场地稳定性评价主要是选址和初勘阶段的任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1)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有无活动断层通过,附近有无发震断层;(2)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3)场地所在地貌部位,地形平缓程度,是否临江河湖海,或临近陡崖深谷;(4)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其 发展 趋势如何;(5)地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地基土中有无软弱层或可液化砂土;(6)地下水对基础有无不良影响。报告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的同时,应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增强建筑物稳定性方面的措施提供建议。 7.其他专门要求,论述的问题对于设计部门提出的一些专门问题,报告应予以论述。 8.结论与建议。一般来说,上列概述、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简述和结论与建议等四项,是每个勘察报告必须叙述的内容。总之,要根据勘察项目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报告内容齐全、重点突出、条理通顺、文字简练、论据充实、结论明确、简明扼要、合理适用。 9.对于公路工程中的收费站及服务区的勘察及报告编写,属于 工业 与民用建筑范畴,要依据现行版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地震设计规范》和其他相关规范。 五、工程地质图表编制要点 1.综合工程地质平面图,在总说明中的附图,要求提纲契领,应纲要性标出各种工程地质现象,或可作专门图件,不能图省事以“路线工程地质平面图”来替代“综合工程地质平面图”。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勘探点平面布置图是在地形图上标明工程构筑物、各勘探点、各现场原位测试点以及勘探剖面线的位置,并注明各勘探点、原位测试点的坐标及高程。该图应在较大比例尺的工程地质图上进行编制,地形地貌复杂时应专门作测绘工作。 3.钻孔柱状图,反映场地的地层变化情况,在图上应标明地层代号、岩土分层序号、层底深度、层底标高、层厚、地质柱状图、钻孔结构、岩心采取率、岩土取样深度和样号、原位测试深度和相关数据。在柱状图的上方,应标明钻孔编号、里程、坐标、孔口标高、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施工日期等。柱状图比例尺一般采用整比例,如1∶100或1∶150。 4.工程地质剖面图,此图是作为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图件。其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剖面线的布设是否恰当;地基岩土分层是否正确;分层界线,尤其是透镜体层、岩性渐变线的勾连是否合理;剖面线纵横比例尺的选择是否恰当。理论上剖面比例尺的选择,应尽量使纵、横比例尺一致或相差不大,以便真实反映地层产状,但由于公路工程中的构筑物一般呈条带状,如大中桥等,致使纵、横比例尺一般相差较大,一般横比例尺采用(1∶2000),受报告篇幅影响,纵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1∶500),具体比例要按钻孔的深度而定。在剖面图上,必须标上剖面线号,如6-6′或f-f′。剖面中各孔柱,应标明分层深度、钻孔孔深和岩性花纹,以及岩土取样位置及原位测试位置和相关数据。在剖面图旁侧,应用垂直线比例尺标注标高,孔口高程须与标注的标高一致。剖面上邻孔间的距离用数字写明,并附上岩性图例。 5.土工试验成果表,主要有抗剪强度曲线、压缩曲线等,一般由土工试验室提供。 6.现场原位测试图件,包括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的成果图件。 7.桩基力学参数表,如果建议采用桩基础,应按选用的桩型列出分层桩周摩擦力,并考虑桩的入土深度确定桩端土承载力。除上述附表之外。有的分层复杂时,应编制地基岩土划分及其埋藏条件表。 8.其他专门图件,对于特殊地质条件及专门性工程,根据各自的特殊需要,绘制相应的专门图件等。 六、结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制方法,由于公路工程的勘察阶段较多,线路工程所跨越的地质单元繁杂,一般每个工程对报告的编制都会有特殊的要求,因此本文很难将各种情况一一尽述,更详尽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论述。 地质勘察论文:浅析水利水电枢纽泄水输水建筑物冲刷地段的工程地质勘察 摘要:冲刷与地基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因此查明冲刷地段的地质条件,既是进行工程地质评价的前提,也是为水工模型试验和结构专业进行消能防冲设计提供可靠地质资料。 关键词:泄水输水建筑物;冲刷;影响因素;工程地质评价 1 泄水输水建筑物的工作特点和冲刷地段 水利水电枢纽中常见的泄水建筑物如溢流重力坝、溢洪道、泄洪隧洞、泄水闸等;输水建筑物如渠道等,各建筑物具有不同的工作特点,不同建筑物的各组成部分与水流接触的地基或边坡一般要经受水流冲刷。冲刷破坏程度主要与水流和地质两方面因素有关,根据破坏程度的差异,可分为一般冲刷地段和严重冲刷地段。但仅就水流方面而言,溢流重力坝下游河床及两岸、溢洪道泄水槽和消能段、泄洪隧洞出口段、水闸下游连接段、渠道落差建筑物陡坡、消力池段水流急,甚至为高速水流,单宽水流所含能量大,多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冲刷破坏,属于严重冲刷地段。而建筑物的其余组成部分起到引水、导流作用,或将水源区水流平缓地引入主控段,或将消能后水流平稳地泄入原河道,水流流速均不大,属于一般冲刷地段。[1] 2 冲刷引起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高速水流具有较大能量,长期冲刷将会引发多方面的工程地质问题:①水流冲刷两岸岸坡,造成大量塌方、滑坡。②射流跌入水垫后形成回流,剧烈冲刷坝脚,导致地基及建筑物失稳。③冲刷坑形成后,上游坡溯流 发展 ,危及坝基稳定。④冲刷坑的不断加深,切断坝基下的软弱夹层、缓倾角断层,形成临空面,可能引起深层滑动。⑤泄水输水建筑物本身受高速水流冲刷而破坏。 影响冲刷的因素很复杂,外因主要为水流特征、下游水深、水舌入射角、冲刷时间等,另外还包括水库调度时间、闸门运行方式等运行管理方面;内因为冲刷地段的地质条件,是影响地基抗冲刷稳定性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软硬状态、风化程度、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裂隙等构造发育程度、产状、性质及相互组合形式等。[2] 3 冲刷地段的工程地质勘察 冲刷地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目的和任务是查明影响冲刷的地质因素,进行正确的工程地质评价和决策,为水工专业和水工模型试验提供相应的工程地质模型,为结构专业进行消能防冲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3.1 勘察内容 这里所述的勘察内容仅是为查明影响冲刷的地质因素,对某些冲刷地段而言,还存在渗漏、渗透变形和稳定问题。 土质地基:①查明地形地貌特征、微地貌类型;②查明第四系成因类型和分布,特别注意软土层、粉细砂层、膨胀土层、湿陷性黄土层、冻土层、易崩解土层、盐渍土层等;③查明各类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岩质地基:①查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②查明软岩、易溶盐、膨胀性岩或夹层的分布及其性质;③查明岩体的风化程度;④查明主要断层、破碎带、缓倾角断层、裂隙密集带的性质、产状、规模、延伸情况、充填和胶结情况,进行节理裂隙统计,分析各类结构面相互组合形式,进行岩体结构分类,评价冲刷对地基及两岸边坡的影响程度。[3] 3.2 勘察方法 ①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与各泄水输水建筑物一致,若各建筑物距坝很近时,应与坝址工程地质测绘范围连接。②一般冲刷地段,勘探剖面线应结合查明其它地质问题沿建筑物轴线布置,钻孔深度以查明其它地质问题所需要的深度为准。③严重冲刷地段,如溢流重力坝、溢洪道下游河床,可结合横向围堰、导水墙等导流工程,也可专门布置勘探工作,宜采用钻探和物探进行综合勘察,钻孔深度须进人最大冲刷坑底以下适当深度;当存在软弱夹层、缓倾角断层,冲刷坑的形成可能切割夹层、断层影响坝基、建筑物地基或两岸岸坡稳定时,应结合地形布置竖井或大口径钻孔。④对冲刷地段岩土体,应分层取样,进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⑤加强冲刷地段的施工地质工作,根据施工揭露情况及时核对、调整有关参数和 计算 成果。 4 冲刷地段的工程地质评价 若冲刷坑边坡切割缓倾角断层、软弱夹层等结构面,还需专门对坝体或相关建筑物进行地基或边坡稳定评价。拱坝溢流一般有向心集中作用,应重点考虑冲刷坑形成后对坝肩稳定的影响。另外,还可用岩土的抗冲刷流速作为评价标准,若岩土抗冲刷流速小于水流流速,则会产生冲刷破坏。[4] 地基冲刷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地质上需综合分析岩体结构、泄流特征、模型试验、简易估算并结合工程经验作出判断。但在高应力地区,泄流冲击力与高地应力解除的叠加组合作用,如何判断其对岩体的冲刷破坏尚无良策。而高落差高速水流的水锤效应,它象震动传到岩体上并渗入裂隙内,并象爆炸一样急剧地降低岩体的有效应力,以破坏其稳定性,问题相当难解决。因此,冲刷评价应注意留有余地,同时在工程运行期间,对严重冲刷地段必须加强安全监测。若地基存在冲刷地质问题,地质方面仅需提出消能防冲建议,具体采用何种措施由结构专业根据地质资料、水工模型试验成果经技术 经济 比较后确定。 5 结语 泄水输水建筑物是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十分重要的水工建筑物,水流冲刷作用会产生诸多地质问题。冲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质和水流两个方面,其中前者是根本。目前冲刷坑计算采用的是建立在室内模型试验和原型观测成果基础上提出的经验公式,最终冲刷结果还需通过水工模型试验予以验证。地基冲刷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地质上应综合分析和评价,注意要留有余地。同时在工程运行期间,对严重冲刷地段必须加强安全监测,为枢纽的正常运行提供安全保障。 地质勘察论文:工程地质勘察探讨 摘要:介绍了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以及决定勘察任务的因素,具体阐述了工程地质勘察流程,包括前期准备、各阶段勘察内容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以期指导相关人员正确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为设计施工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目的;任务;勘察报告 建筑是建在地面以上的,地面以下土层的分布,土质的疏松、强度,地下水的深度等都会影响到在建建筑的安危。所以,为了确保建筑及其地基设计的准确性,就必须有建筑场地的地质资料作为科学依据。只有对建筑场地的地质资料有个全面的了解、准确把握才能更好的对建筑及其地基进行设计。 一、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 工程地质勘查的主要目运用坑深、触探、钻探等勘查手段和方法,对在建工程的场地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的地质资料。 二、决定勘察任务的因素 (一)建筑场地的复杂程度 根据建筑场地的地形情况将场地复杂程度分为三个级别:简单场地,对建筑地基影响不大;中等场地,对建筑的地基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复杂场地,对建筑的地基存在很大的影响。 (二)工程所在场地地质条件的研究机当地建筑工程经验 比如,在某一陌生区域,对当地的地质条件缺少研究,则勘查工作量就有加大;相反,如果在此地有工程施工经验,则花费时间及工作量都会减少。 三、建设规模及建筑物等级 依据所建工程类类型,建筑地基负荷大小、建筑地基损坏后造成建筑整体后果的程度等,可将建筑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建筑物,主要指的是关键性或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破坏后果很严重。二级建筑,主要指的是地基负荷较大的建筑物,破坏后果严重。三级建筑,主要指的是建筑地基负荷不大,破坏后果不严重。 勘察工作的准备。1)接受工程地质勘查任务书,结合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制定相应的勘查工作计划;2)建筑规模较大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场地,应当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并实地观察场地地质情况;3)设置勘查点和勘查线,采用各种地质勘查手段或方法探明场地地质情况,并取得地质试样;4)对取得地质试样进行物理力性测试和水质分析测试。 四、地质勘察各阶段的内容 (一)选址勘察 1.目的 选址勘查是指对工程场地的地质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评价。 2.选址阶段的勘察工作 1)对工程场地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地震、矿产资源和工程地质信息以及气候、自然条件等信息进行收集;2)工程现场实地踏勘,初步了解场地的土层结构情况,形成原因和大致成型年代,主要土层、地下水位等情况。3)对附近区域的建筑物规模、结构、地质资料等情况有所了解;4)工程场地地质情况复杂,现有资料不能不能准确反映地质信息,应当进行必要的地质测绘及勘探工作。 (二)初步勘察 1.目的 1)对在建建筑的地基稳定作出评价;2)为建筑的总体平面提供必要信息;3)为工程的主要建筑地基施工发案提供参考资料;4)如遇不良地质现象提交防治方案。 2.主要任务 1)对场地地质初步了解。2)对地下水水位和冻结深度有个初步了解3)查明场地中不明地质现象,范围,对工程项目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三)详细勘探 1.目的 1)从工程地质角度评价建筑地基,提出相应建议;2)为建筑地基设计提供详细的地质工程资料;3)为建筑地基的加固和处理提供工程资料支持;4)为不良地质情况的防治提供地质资料。 2.主要任务 1)详细勘查主要采用的手段以原位测试、勘探和室内试样检测为主。2)复杂场地或一、二类建筑物,详细勘探点宜按主要柱列线布置;对其他场地和建筑物可沿建筑物周边或建筑群布置;对重要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3)要以地基主要受力层为原则钻探勘探孔深度。如果地基需要进行变形验算,部分勘探孔可以底基层压缩深度。4)对场地进行详细勘探时,原位测试井、探孔数量级所取地质试样,应依据地质的复杂程度、建筑规模或类别进行确定。取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部位,应依据设计要求、地基情况进行确定。 (四)施工勘察 1)对较重要建筑物的复杂地基需进行验槽。验槽时应对基槽地质素描,实测地层界限,查明人工填土的分布和均匀性等,必要时应进行补充勘探测试工作。2)基坑开挖后,地质条件与原勘察资料不符,并可能影响工程质量。3)深基坑设计及施工中,需进行有关地基监测工作。4)地基处理、加固时,需进行设计和检验工作。5)地基中溶洞或土洞较发育,需进一步查明及处理。6)施工中出现边坡失稳,需进行观测及处理。 五、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一)文字部分 1)勘查工作的任务和概况;2)是否存在影响建筑物地基不稳情况存在及其影响程度;3)工程场地的地质土层结构、强度及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4)低下水位的深度、水质情况、变化情况及对建筑材料的腐蚀程度;5)在地震设防区划分场地类型和场地类别,并判别饱和沙土及粉土;6)对建筑地基基础方案进行分析,提出经济可行的设计方案意见,尤其对地基设计和施工中需注意的地方检出建议;7)当工程需要时,尚应提供:深基坑开挖的边坡稳定计算和支护设计所需的技术参数,论证其对周围已有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影响;基坑施工降水的有关技术参数及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议;提供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 (二)图表部分 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2)工程地质剖面图、综合工程地质图或工程地质分区图; 3)土的物理力学性试验总表。重大工程根据需要,绘制综合工程地质图或地质分区图、地质柱状图或综合地质柱状图和有关试验曲线。 地质勘察论文:水利工程坝址选择的工程地质勘察探析 【论文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 水利工程 坝址选取 【论文摘要】通过结合工程实践表明,工程地质勘察人员不仅要了解地质也要了解设计,同时应当对工程地质的相关问题提出分析,并结合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而选取合适的坝址。 1.引言 水工建筑物不同于其他建筑物,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水工建筑物的建成,而使广大范围内的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可能引起水库岸坡再造、水库渗漏、水库淤积和坝下游河床冲刷等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勘察、设计、施工全过程,否则,后果极其严重。在坝址选择时除了考虑主体建筑物拦水坝的地质条件外,还应研究包括溢洪、引水、电厂、航闸等建筑物的地质条件,为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2.坝址选取的工程地质勘察 在自然界中,地质条件完美的坝址很少,尤其是大型的水利枢纽,对地质条件的要求很高,更不能完全满足建筑物的要求。所谓“最优方案”是比较而言的,最优坝址在地质上也会存在缺陷。所以在坝址选择时,应当考虑不同方案,并采取改善不良地质条件的处理措施。因此,地质条件较差,预计处理困难,投资高昂的方案,应首先被否定。坝址选择时,工程地质论证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稳定性、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物理地质作用以及建筑材料等,还要预计到可能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处理这些问题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等,下面分别论述。 2.1 区域稳定性 区域稳定性问题的研究在水利水电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围绕坝址或要开发的河段,对区域地壳稳定性和区域场地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是一项战略任务。特别是地震的影响直接关系着坝址和坝型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地震烈度由地震部门提供,但对于重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要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因此,对于大型水电工程,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组织专门力量解决区域稳定性评价。 2.2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条件是确定坝型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它对工程布置和施工条件有制约作用。狭窄、完整的基岩“v”型谷适合修建拱坝,宽高比大于2的“u”型基岩河谷区宜修建混凝土重力坝或砌石坝。宽敞河谷地区岩石风化较深或有较厚的松散沉积层,一般适于修建土坝。不同地貌单元,其岩性、结构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河谷开阔地段,其阶地发育,二元结构和多元结构往往存在渗漏和渗透变形问题。古河道往往控制着渗漏途径和渗漏量等。因此,在坝址比选时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条件。 2.3 岩土性质 岩土性质对建筑物的稳定来说十分重要,对坝址的比选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在坝址比选时,首先要考虑岩土性质。修建高坝,特别是混凝土坝,应选择坚硬、完整、新鲜均匀、透水性差而抗水性强的岩石作为坝址。我国已建和正在施工的70余座高坝中,有半数建于强度较高的岩浆岩地基上,其余的绝大多数建于片麻岩、石英岩和砂岩上,而建于可溶性碳酸盐岩、强度低易变形的页岩、千枚岩上的极少。通过结合工程实践,根据不同成因类型岩土的建坝适宜性及其主要问题作简要概述。 (1)侵入的块状结晶岩体,一般致密坚硬、均一、完整、强度大、抗水性强、渗透性弱,是修建高混凝土坝最理想的地基,其中尤以花岗岩类为最佳。这类岩石需注意它们与围岩以及不同侵入期的边缘接触面,平缓的原生节理,风化壳和风化夹层的分布,选坝时避开这些不利因素。 (2)喷出岩类强度较高、抗水性强,也是较理想的坝基。我国东南沿海、华北和东北有不少大坝坐落在这类岩石上。喷出岩的喷发间断面往往是弱面,存在风化夹层、夹泥层及松散的砂砾石层,还有凝灰岩的泥化和软化等,对坝基抗滑稳定性的影响不可忽视。此外,玄武岩中的柱状节理,透水性很强,在选坝时也须注意研究。例如:桑干河干流上的山西省册田水库大坝坝基为新生代的玄武岩,柱状节理极发育,坝基及绕坝渗漏严重,影响着水库效益。 (3)深变质的片麻岩、变粒岩、混合岩、石英岩等,强度高、抗水性强、渗透性差,也是较理想的坝基。但是在这类岩体中选坝址,必须注意片理面的各向异性及软弱夹层的存在,选坝时,应避开软弱矿物富集的片岩(如云母片岩、石墨片岩、绿泥石片岩、滑石片岩)。在浅变质岩的板岩、千枚岩区,应特别注意岩石的软化和泥化问题。 (4)沉积岩中,以厚层的砂岩和碳酸盐岩为较好的坝基。这类岩石坝基较岩浆岩、变质岩的条件复杂。这是因为在厚层硬岩层中常夹有软弱岩层,这些夹层力学强度低,抗水能力差,易构成滑移控制面。碎屑岩类如砾岩、砂岩等,强度与胶结物类型有关,一些胶结物在水的作用下可能产生溶解、软化、崩解、膨胀等。在构造变动下往往发生层间错动,经过次生作用易于发生泥化。在坝址比选时必须十分注意这一问题。此外,碳酸盐岩的岩溶洞穴和裂隙的发育,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渗漏。 另外,在坝址比选中,河床松散覆盖层具有重要意义。修建高混凝土坝,坝体必须座落在基岩之上,若河床覆盖层过厚,就会增加坝基的开挖工程量,使施工条件复杂化。所以当其他条件大致相同时,应将坝址选择在覆盖层较薄的地段。有的河段因覆盖层过厚,只得采用土石坝型。比选松散土体坝基的坝址时,须研究渗漏、渗透变形和振动液化等问题,而且应避开如淤泥类土等软弱、易变形土层。 2.4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在坝址选择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对变形较为敏感的刚性坝来说更为重要。在地震强烈活动或活动性断裂发育的地区,选坝时应尽量避开或远离活断层,而位于区域稳定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上。在选坝前的可行性研究时,应进行区域地质研究,查明区域构造格局,尤其要查明目前仍持续活动或可能活动断裂的分布、类型、规模和错动速率,并预测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及震级。国外有些水坝就因横跨活断层而坝体被错开或致垮坝。地质构造也经常控制坝基、坝肩岩体的稳定。在层状岩体分布地区,倾向上游或下游的缓倾岩层中存在层间错动带时,在后期次生作用下往往演化为泥化夹层,若有其他构造结构面切割的话,对坝基抗滑稳定极为不利,在选坝时应特别注意。因为缓倾岩层的构造变动一般较轻微,容易被忽视。陡倾甚至倒转岩层,由于构造形变强烈,岩石完整性受到强烈破坏,在选坝时更要特别注意查清坝基内缓倾角的压性断裂。总之,要尽可能选择岩体完整性较好的构造部位作坝址,避开断裂、裂隙强烈发育的地段。 2.5 水文地质条件 在以渗漏问题为主的岩溶区和深厚河床覆盖层上选坝时,水文地质条件应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从防渗角度出发,岩溶区的坝址应尽量选在有隔水层的横谷、且陡倾岩层倾向上游的河段上。同时还要考虑水库有否严重的渗漏问题,库区最好是强透水层底部有隔水岩层的纵谷,且两岸的地下分水岭较高。当岩溶区无隔水层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坝址应尽可能选在弱岩溶化地段。这就要求仔细分析研究岩层结构、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 2.6 物理地质作用 影响地址选择的物理地质作用较多,诸如岩石风化、岩溶、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但从一些水库失事实例来看,滑坡对选择坝址的影响较大。在河谷狭窄的河段上建坝可节省工程量和投资,所以选择坝址时总希望找最窄的峡谷段。但是,峡谷地段往往存在岸坡稳定问题,一定要慎重研究。如法国罗曼什河上游一坝址,地形上系狭窄河段,河谷左岸由花岗岩和三叠纪砂岩及石灰岩构成。右岸是里亚斯页岩,表面上看来岩体较完整,后经钻探发现页岩下面为古河床相的砂砾石层,表明了页岩是古滑坡体物质,滑坡作用将河槽向左岸推移了70m。因而只得放弃该坝址而另选新址。 2.7 天然建筑材料 天然建筑材料也是坝址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坝体施工常常需要当地材料,坝址附近是否有质量合乎要求,储量满足建坝需要的建材,如砂石、黏土等,是坝址选择应考虑的。天然建筑材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开采条件及运输条件对工程的质量、投资影响很大,在选择坝址时应进行勘察。 3.结语 从实践表明,选择坝址是水利水电建设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工程地质条件在选坝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选择一个地质条件优良的坝址,并据此合理配置水利枢纽的各个建筑物,以便充分利用有利的地质因素、避开或改造不利的地质因素。 地质勘察论文: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不容忽视 内容摘要:往往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文地质问题常常被忽视,本文从以往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被忽视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做出评价其危害给工程带来的不便。 关键词: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危害 实践证明,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但也是一个易于被忽视的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地下水既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岩土体工程特性,又是基础工程的环境,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至于容易被忽视,是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在勘探成果内因为很少直接涉及水文参数的利用,水文地质问题往往只被认为是象征性的工作,在勘察中大多只是简单地对天然状态下的水文地质条件作一般性评价。在一些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区,由于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研究不深人,设计中又忽视了水文地质问题,经常发生由地下水引发的各种岩土工程危害问题,令勘察和设计处于难堪的境地。为提高工程勘察质量,在勘察中加强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工程勘察中不仅要求查明与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及其影响,更要提出预防及治理措施的建议,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以消除或减少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1、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在以往的工程勘察报告中,由于缺少结合基础设计和施工需要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作用和危害,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今后在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应考虑以下内容: (1)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2)工程勘察中还应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3)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天然状态和天然条件下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分析预测在人为工程活动中地下水的变化情况,及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反作用。 (4)应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 2、重视岩土水理性质的测试和研究 岩土水理性质是指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各种性质。岩土水理性质与岩土的物理性质都是岩土重要的工程地质性质。岩土的水理性质不仅影响岩土的强度和变形,而且有些性质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往在勘察中对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比较重视,对岩土的水理性质却有所忽视,因而对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 岩土的水理性质是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显示出来的性质,而地下水在岩土中有不同的赋存方式,不同形式的地下水对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而且影响程度又与岩土类型有关。 结合水是地下水在粘性土中的主要赋存形式,在砂土中含量甚微。结合水尤其是弱结合水与粘性土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性质如可塑性、膨胀性、收缩性等归为粘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因其受强力束缚,活动范围极为有限,对岩土的动态水理性质影响较小。 3、全面了解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和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地下水位变化可由天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但不管什么原因,当地下水位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引起危害又可分为三种方式: (1)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①土壤沼泽化、盐渍化,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 ②斜坡、河岸等岩土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③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 ④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 ⑤地下洞室充水淹没,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 (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3)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 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不仅使岩土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进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轻型建筑物的破坏。 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微弱,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在人为工程活动中由于改变了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在移动的动水压力作用下,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如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的形成条件和防治措施在有关的工程地质文献中已有较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水文地质工作在建筑物持力层选择、基础设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其必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将对勘察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地质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的地位 摘要:水文地质勘查在岩土工程建设的项目中占居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对岩土工程的勘察过程当中水文地质指标参数,其会直接的影响到整体岩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文章重点研究分析了水文地质勘查过程中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地位,而且详细的分析了其占居的重要意义,并且具体的论述了水文地质勘查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勘查;地位;内容 岩土工程勘察不但包括岩土的物质勘察,也包括水文地质勘察。其发挥着在建筑领域的重要性指导的作用,其中的水文地质勘查在岩土工程勘察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1水文地质勘查的概念 作为岩土工程勘察中主要构成环节的水文地质勘查,重点研究水文地质在工程建设中所起到的影响作用。重点是在前期的水文地质数据作为基础之下,采用合理的比例进行有效的科学验证,采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及勘察技术对水文地质的各项指标作出详细的分析研究,比对出影响水文地质勘查的各种因素,并对水文地质的每个参数变量作出其对整个岩土工程的影响范围。 2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查的地位 2.1水文地质勘查影响建筑的基础埋深 地基的埋深程度和水文地质的情况紧密相关,地基根据水文地质前期的每个参数进行分析后才掌握其深浅的数据,然后划分地基埋深的最付款范围。对水文地质的动态数据了解全面后,再通过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环境,对建筑物作出埋深尽寸的合理判断。岩土工程的实际施工设计当中要对静态地下水位作出准确的勘察。通常的情况下,建筑物埋深的标准是在地下水位之上,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建筑工程地下水位比较高,这就需要地基的基础埋深要符合其区间范围的要求,其建筑物埋深的位置标准要在地下水位之下,在施工的前期,可以使用先进的技术来降低其水位,从而保证地下水的深度不会影响到埋深的位置。另外,地下水流会影响到土壤的软硬程度,这样岩石层就会也现软化的现象从而出现岩石干裂,这对地基的埋深影响非常大,所以必须要保证埋深处于岩石层之上。 2.2建筑工程的质量受水文地质影响 许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地下水位,从而产生水位或高或低出现不稳定的水文现象。建筑工程中水位的高或低都会直接影响其发展。细致研究发现,所有的土壤中都含有酸碱,其只有保持平衡,土壤才会相对的稳定并保持其坚硬度,但是水位出现上升时就打破了岩石的平衡,同时地下水中含有的盐性物质可以腐蚀建筑材料,这样就会降低建筑物基础的承载能力。同样的如果水位上升也可以使暗河产生积水的现象,建筑材料会非常容易的产生裂缝,这样安全上就产生了严重的问题。 2.3建筑工程支护效果受水文地质影响 处于良性循环的地下水动力循环,受到地质以及自然条件的干预下,一直处于平衡的水动力循环状态,如果受到人为因素,平衡的状态将无法保持,建筑工程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包括工程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比如,现阶段我国人口不断的增长,使得土地的开发也出现了局限性,同时制约了土地的使用权限,所以采用的解决办法就是建造更多的高层楼房。楼层越高其地基就需要更加的埋深,其中位低水位的方法就是直线开挖或抽水,这样就人为的破环了地下水动力。从而改变了地下水处于的地质环境,岩层也随之出现了空心现象,大大的降低了岩土工程后期建设的整体质量,同时也降低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3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查的内容 3.1自然地理条件 影响勘察的重要因素就是自然的地理条件。岩土工程勘察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对自然地理条件的客观勘察,从而使水文地质勘查项目能够有序的进行奠定前期基础保障。其自然地理条件的勘察内容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的层面也比较大,其中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及水文等。 3.2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的勘察是水文地质勘察中的主要勘察内容,其构成的内容主要包括岩石的性质和地质的特征以及基底的构造等等,探索研究岩土工程地处区域中的地质环境,探索研究岩层在水作用情况下其能承受的抗压能力,同时对岩层所受到的腐蚀程度进行详细的测定,同时作出对岩土工程建筑物的耐久程度的具体且有效的判断。 3.3地下水位的具体情况 岩土工程中地下水位对其影响非常大,建筑物地基是否稳定坚固水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水文勘察内容的重点之一就是地下水位。另外,水文勘察内容还包括水位变化的情况以及水位上升与下降的特点,岩石环境范围内的水补充作用,同时分析研究地下水在岩土中的排泄是否正常,在历史方面也需要进行仔细勘察其特点,通过仔细的研究分析,掌握历史高低水位产生的主要原因。岩石层面上的物质中其性质都各有不同之处,而地下水蕴藏的多少也各不相同,其中水文勘察的内容就包括了水的流速以及水的类型两个方面。分析研究动态水位,这在岩土工程中基底的调整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及时有效的调整及改进基底。与此同时勘察地下水的过程当中,可以用不同的测定方法来对地质水系进行合理有效的测定,例如可以采用探井和钻孔等一些方法进行水位上的测定;另外在进行水位的测定同时要注意时效性的测定,其必须要在静止的地下水位条件下进行一定时间的测定,探索出地下水的渗透情况及其存在的状态。 3.4含水层以及隔水层的情况 水文勘察内容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含水层及隔水层,建筑物地基结构的层次及稳固程度受其直接的影响。勘察隔水层及含水层的内容重点包括以下方面:每一个含水层的埋深水位与其条件,其中主要的水层水位的具体情况和水层厚度的具体分布情况,每一个水层的地下水类型以及其水流的方向,水流的速度和水位动太的具体情况。进行地质水文勘察的过程当中,首先要考虑到岩土工程中建筑材料对于水的敏感程度后,通过结合现代科学合理的应用地下水的渗透系数,同施工现场的具体地理环境相结合,认真仔细的研究出每一个水层对建筑材料所能够腐蚀的情况,然后再进行岩土工程的材料设计。 4结束语 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水文地质勘查,同时岩土工程建设过程当中的安全性以及质量都受勘查质量高低的直接影响。因此,地质勘察人员必须要掌握水文地质勘查的具体内容及其地位,为水文地质勘察工作能够有效的实施奠定基础。 地质勘察论文: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的实践 摘要:本文仔细研究分析了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关于岩土工程勘察的实践与研究,通过这个研究,简要概述了岩土工程勘察重要性和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中出现的问题,在最后也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岩石工程勘察的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为相关领域及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关键词:复杂地质;岩土;工程勘察;实践与研究 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工程迎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因为我国的地形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质比较复杂且多样化,要想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进行工程的建设是比较艰难的,这无疑给工程建设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施工的过程中,有一些地形复杂的地区容易发生事故,因此,为了更好的保障人们以及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施工前以及施工过程中都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是极有必要的。除此之外,由于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所以能否有效的做好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并且具有决定性作用。勘察数据将直接影响着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数据的偏差时常会发生,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状况,但是好在这种问题是可以通过使用新科技新技术避免的,随着新工程的发展以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完善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所使用[1]。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关于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的实践与研究对其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简述复杂地质条件 从当前的岩土工程勘察标准来看,如果从地质条件来进行划分的话,一共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三级、二级以及一级。三级是这三类里面最为简单的,一般是指勘察地区的岩土种类相对比较单一,也没有明显的性质变化,同时它也不会受地下水的影响;而二级地质条件属于普遍的类型,主要是指勘察地区的岩土种类较多,存在一定的性质变化,且工程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地下水影响,但是有办法进行化解;与其他两类地质条件不同的是就是一级地质条件,也就是复杂的地质条件,它的一般特征表现为地质灾害发育强烈;地形与地貌类型复杂。地质构造也相对复杂,它的岩土性质与外貌形态都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不良;它的地质与水文条件都不好,并且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加上本身就有的多年冻土、湿陷性、膨胀性、盐渍性岩土,所以处理难度较大并且需要经过特殊处理。而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岩土工程勘察主要需要做的是:首先要去搜寻与勘察地区相关的资料,包括气温、冻土层深度、地温、降雨量等气候状况,然后再把找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继而进行研究分析该区域的土质构成和下伏土层的分布区域、土层性质以及形成原因等;除此之外,还要检查该区域的地下水类型,仔细研究当地植被生长状况等[2]。 2岩土工程勘察重要性 岩体工程勘察对整个工程建设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在进行工程施工前进行岩体工程勘察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它的重要性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区域的水文情况。在工程建设前调查好区域周边水文地质状况可以更好的分析工程情况,可以更好的判断区域周边的水文情况是否会影响工程施工或者对施工会造成多大的影响,继而更好的为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并考虑其可行性。②区域的地下情况。由于岩土工程勘察可以探测到工程区域周边的地下存在的各种物质,从而更好的判断这些地下的物质是否会给工程建设造成副作用,如果结果是显示是有影响,那么就要提前采取措施,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避免给工程施工造成更多的困扰。③区域的数据收集。对勘察地区的地形地貌进行研究,得出并记录下相关的数据,继而进行仔细分析,然后得出施工区域的地质变化情况,这样可以更好的为工程施工及时的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④区域的施工可行度。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是建立在工程建设区域的周边岩土参数基础上,在这个基础上再与施工的其它要求相结合,为工程的施工可行度提供参考建议,减少不良影响的发生[3]。在施工前期与施工过程中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可以更好的把握工程区域周边的影响因素以及各种地质灾害情况,这样就能在工程建设初期建立相应的解决措施,避免一些影响施工的因素的发生[4]。 3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存在的问题分析 3.1野外勘探工作不到位 在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由于没有深入和明确的了解勘探区地层以及工程结构和功能,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①勘探点间距和深度问题。一些施工人员在实际勘察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加密勘探点,加之现场记录人员工作记录不仔细,比较随意,所以经常会发生相邻两个勘探点之间地层相差过大的情况;除此之外,由于事先对勘察区域的岩土特性不了解,没有仔细分析岩土是属于哪一等级,所以在采集岩土时,由于受盐渍土、湿陷性土等特殊的岩土的因素所影响,导致地基等级发生变化,最后就会发生勘探点间距不合理的情况。②原位测试的问题。如果在勘察的过程中发生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就会导致最终采集的数据不准确的情况,特别是在冬季与夏季,触探指标会出现更加明显的差距;除此之外,在使用标准贯入试验时,孔深和杆长的校正也会出现偏差,孔底存在残留和缩径,没有及时的发现标贯器以及下落到测试位置,这样就会使标贯击数出现严重偏差。③地下水位测试和试样采集问题。在进行地下水位的测量工作时,需要量测钻孔水位,如果对区域周边是否有滋出地下水的陡壁和抽水井的情况没有进行调查的话,就极有可能给地下水位的测量带来困扰。如果在数据的采集过程中不严格遵照相关的标准,就会很容易发生原状样密封不到位、高度不够以及数量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含水量出现散失的状况。 3.2资料缺乏与报告不准 尽管当前国家已经对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引起重视,建设部门也在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仍然存在较多弊端,对各个区域的地质研究不够,经常会出现建设区域在进行施工过程中找不到相应的参考数据,继而导致工程不能正常进行。而岩土勘察工作的重要作用就是要提高有效的参考数据,建设单位需要根据岩土勘察工作提供的资料与数据来选择合适的基坑围护方式、基础形式以及相应的持力层,这样才能帮助施工单位可以更好的根据资料去编写施工计划与方案。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大的问题就是施工单位在进行岩土勘察工作后,它的勘察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的偏颇,因为很大一部分的岩土勘察人员比较随意,结论比较马虎,走形式。这给建设单位、施工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在没有事实可以依据的前提下,很多的施工计划方案完全没有参考工程的勘察报告。 4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在复杂地形中的应用措施 4.1加强管理监督 由上可知,因为工程勘察工作发展时间较短,所以要想有效的规避上述工程勘察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就是要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的工作人员加大管理力度,加强监督力度和频率。管理人员还要努力向优秀的单位进行学习以不断完善自身。除此之外,由于工程勘察工作的性质是多变的,所以管理人员不仅仅是根据规章办事,还要懂得变通,根据实际情况处理突发事件。也不仅是完善岩土工程勘察监督机制,还要把责任分配到个人头上,这样出现问题就不会产生纠纷。监督管理人员还要定期去到施工区域进行监督,只有自己亲自了解清楚施工情况,才能有助于在施工时做出更正确的选择,另外,监督人员还应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案。 4.2采用创新先进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 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一般为粉细砂状态相对比较松散,如果直接进行施工,就会导致上覆建筑结构后期运行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为了更好的保障施工安全与质量,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时需要对区域地基进行适当的处理再施工[5]。如果可以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引进先进的勘察新技术,提高勘察水平,在处理勘察点布置的随意性问题时就可以对勘察点进行勘察时采用克里格法;在对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的过程中,要想更好的提高精确度,可以利用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和高密度点法;为了对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进行准确的确定,可以采用回归分析法;整理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结果的准确性,使用计算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5结语 在进行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勘察工作中,需要使用更先进的技术,同时勘察的工作人员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专业知识,全身心的投入到勘察工作中。充分了解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保证工程的安全与质量,以期促进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飞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三一〇核地质大队 地质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地质运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岩土工程勘查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工程地质勘察的发展。在进行实际勘察的过程中,随着基础地质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使得岩土工程的勘察质量和施工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本文对基础地质和岩土工程勘察概况进行分析,对岩土工程勘察中基础地质应用技术进行叙述,研究了基础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为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基础地质;岩土工程勘察;应用 1引言 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各种工程施工,而在工程项目进行施工之前必须要对岩土工程进行勘察。通过对岩土工程的地质进行勘察,才能够获得施工地区的地形环境和水文环境资料,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高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基础地质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了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确保了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2岩土工程勘察中基础地质应用技术 2.1钻探技术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运用钻探技术对地下岩层和土壤进行勘察,可以对工程建设的地下岩层和土壤等信息进行了解,有利于工程的顺利开展。在进行钻探之前,要根据勘察现场的地形地貌等实际情况对地层土质进行初步了解,选择合理的钻探方法和设备。 2.2槽探技术 在地形情况较为复杂,例如陡坡、险道和悬崖峭壁等地区,无法运用钻探技术进行勘察,一般选择槽探技术进行岩土工程勘察。运用该种技术,可以使勘察人员直接到工程内部对勘察内容进行观测和取样,有利于获取一手的勘查数据信息,从而使勘测人员获得更准确和丰富的信息,保证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 2.3地探技术 地探技术对需要的技术仪器和操作水平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要根据地探技术的种类选择合理的技术仪器。地探技术分为物理探测和化学探测两种,探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层岩土波速、电阻率、辐射参数、弹性动态和循环性以及土壤的金属含量等。根据不同地质在测试仪器中的不同反应,对该区域的实际地质情况进行查明,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技术性。 3基础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对岩土勘察认识不足 野外地质勘查是获取一手资料信息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室内勘察报告的质量,为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奠定了基础。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岩土工程勘察中,勘察人员由于缺乏对野外地质勘查工作的认识,并不重视野外勘查工作的开展,仅仅将野外勘察工作作为一项任务,并不指派专业的勘察人员进行。导致野外勘查工作的质量不高,数据信息等资料不准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由于勘察人员对岩土工程勘察的认识不足,导致勘查技术的选择也较为不合理,勘查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增加了后期施工的安全隐患。 3.2岩土工程勘察不规范 目前,我国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相关规范还不完善,勘察的流程和环节还不明确,导致在进行实际的勘查工作时,一些工作人员的操作不科学,并不能按照相关流程进行,导致岩土工程勘察的结果不准确,影响勘查工作的质量。另外,一些管理人员对岩土工程勘察的认识也不够,使得监督工作的开展没有落到实处,管理效率较低,使得勘察报告中的信息数据不准确,不能为后期的施工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我国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只有部分人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大部分勘察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都不足,导致勘查结果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价值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3.3室内测试结果不准确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室内测试形式,将岩土样品及时的送达,按照相关标准和操作要求进行室内测试实验,保证室内测试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但是由于目前的室内测试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工作人员,并没有认识到岩土样品及时性送到的重要性,土壤样品得不到良好的保存,导致经常发生室内测试的结果不准确的情况,从而导致工程的施工设计出现问题,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带来不利的影响。 4基础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4.1在野外勘察中的应用 野外勘查是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野外勘察,对岩土工程的整体情况进行探测和收集,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研究和分析,对该地区的地质和岩层分布情况进行总结,为工程施工提供依据。在进行野外勘查时,要注重以下几点:①要对勘察工作进行分层,对探测到的信息根据所分的层次进行记录,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②在利用钻机进行钻孔勘探时,应该对钻孔进行集中勘探,记录勘察的结果;③在进行原位测试时,应该严格根据相关规定的标准和流程进行。进行静力触探试验时,为了降低零漂现象的发生概率,减少试验所受的外界干扰,应该确定好探测的深度,并及时的记录温差情况。在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时,根据规范校正杆长和钻孔深度,确定具体测试位置,对标准贯入下降情况进行检测,保证贯入到勘测的软层中,确保勘查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2在资料收集中的应用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由于不同工程的岩土情况也各不相同,且一些岩土结构较为复杂,所以,很难通过短时间的勘察获得所需的数据信息。因此,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必须通过岩土工程勘察搜集与地质相关的信息。在勘察后期的搜集资料是为了保证勘察工作的准确性,避免由于勘察错误影响施工的质量。因此,资料搜集是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对基础地质技术勘察的补充和完善。例如,在野外勘察工作的后期,应该对基础地质进行划分,搜集勘察后的相关地质资料。由于在进行野外勘察时,是多台钻机同时进行勘查工作的,因此,应该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资料搜集工作。在进行静力触探试验时,温差的大小对触探指标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分析后期的地质资料,排除其中不确定的因素,对其中的软土信息进行确定,避免后期施工中出现岩土坍塌和变形。 4.3在室内测试中的应用 在进行室内测试时,为了避免因为样品放置时间过长而导致的样本性能变化,因此应该在获得样本的最短时间内对样本进行测试。现阶段,我国在进行原位测试时还存在压力值不标准和数据重复、冲突等情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进行室内测试时,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不断的提升室内测试的准确性,降低岩土工程勘察的成本。根据实际的岩土结构和性质,选择合理的采样设备。例如,收集硬质岩土采用单动或双动二重管区取土器,收集软土样本采用薄壁取土器,在进行样本的收集时,应该保证岩土样本的完整性。因为不同的岩土具有不同的性质,在进行室内测试时要充分的考虑岩土的性质。例如,软土的抗压力较低,含水量较高,在进行测试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两个性质;黏土的测试应该考虑黏粒含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在进行剪切时,应该将渗透系数控制在6~10cm/s以下,进行快剪试验。表1为某工程基础地质工作内容表。 5结束语 我国土建工程的快速发展促使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现阶段我国基础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以促进基础地质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岩土工程勘察的顺利开展。在进行实际的岩土工程勘察时,应该根据勘察地区的地形地貌等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勘查技术和勘查设备,提高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效率,保证勘察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 地质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浅议 摘要:在各类土木工建筑程项目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并且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提升勘察质量和勘察效率,这样可以更好地对于水文地质情况进行了解,及时和提前发现各类问题,提升后续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各类返工和质量问题的出现。作为土木工程的基础,岩土勘察工程本身实现了对于地下水文等相关信息的有效判断,这些判断也让后续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具备了一个可行的执行方案数据保障。因此结合实际情况,对岩土工程勘察中需要解决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岩土工程;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程施工;建筑工程 1引言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建筑行业也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类工程项目建设活动的开展,也对于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和挑战。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水文勘察工作的有效开展,积极推进相关调查工作,这样才能为工程项目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2岩土工程中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要影响 在当前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形势下,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这一阶段中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各类建设行为也受到了各类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多地震、台风、泥石流、洪涝灾害等,都与地下水文问题密切相关。地下水文和岩土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和影响,同时本身一旦出现了地下水文地质问题,也会很有可能引发各类严重的地质灾害。第一,工程整体影响。对于土建工程来说,水文地质问题本身对于工程的基础工程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如果地下水文对于地基造成影响,那么就会导致建筑本身的地下室潮湿、土壤盐碱化等问题,建筑物本身受到严重的腐蚀作用,从而引发各类问题。在工程施工之前,应该在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对于地下水对基础工程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切实有效地分析。第二,基础埋深的影响。岩土工程在实际施工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其应该对于地下水文地质的动态和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同时也要对于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进行掌握。如果存在地下水,那么基础埋深则应该对于地下水位高度进行考虑,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对于水位进行控制和降低。在基础埋深过程中,也要对于承压水进行考虑,避免开挖过程中出现承压水冲击的问题。一般来说,在工程施工中为了节约成本,其往往会利用天然地来进行施工,同时这种天然地本身的施工也较为方便。但是,如果其本身地质情况不够稳定,存在一定的基础沉降问题,那么其就很难对于工程设计方面的需求进行满足。这时候,应该在岩土工程勘察完毕之后,结合实际情况,对于地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保障承载力符合工程施工要求和标准,确保抓好质量符合施工标准。同时也要对于后续开挖工作中土地转化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这也需要技术人员予以重视和关注。第三,支护方面的影响。在现代城市发展建设中,城市中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也为工程施工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在一些具体的施工环境下,垂直开挖往往成为了工程开发的重要选择方式。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很多情况下都会结合实际第二次情况来选择抽水的操作方式,对于地下水位问题进行控制,进而控制土侧压力问题。但是,如果在实际开挖的过程中对于地下水位的控制不到位,那么就会造成如果水位突然下降,从而同时引发一些沉降和变形等问题的出现。在实际施工之前,应该展开全面有效地勘察。水位地质问题对于工程的整体施工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工程的耐久性和稳定性。我们必须要重视勘察工作,并且确保勘察质量和效果,这样后续施工才能得到更好地保障。 3岩土工程勘察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第一,明确勘察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勘察工作的充分准备。水文地质本身和岩土工程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一些特定区域,其水文地质情况十分复杂,如果前期不够了解,那么后续的施工就会受到影响。为了让工程施工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我们就应该重视对于各类水文地质灾害的有效预防。在建筑工程施工开始前,必须要做好施工地点的岩土地质勘察工作。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建筑工程岩土地质勘察要点对岩土地址进行全面的检查,准确的反应现场地质情况,并对地质情况来选择适合的勘察方式,让勘察的效果得到有效的保障,同时也为后续地基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具体勘查工作开展落实中,首先要进行初步勘察工作,这一阶段应对施工地点内的不同位置进行稳定性评估,同时探讨地基的岩土状态以及技术条件的合理性,并且为建筑的布置以及地址问题解决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对工程区域地层的结构特点以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解与把握,在对不同深度岩层采样样本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保障岩土勘察当中的指标能够测定的更为顺利、有效。在勘察工作开展之前,相关施工单位要对施工地点的施工可行性进行勘察,分析当地的岩土地质环境是否适宜建设建筑工程。在进行可行性勘察时,要注意搜集施工地点内的所有地质资料,如地形地貌、地震情况以及附近建筑地质条件等讨。第二,勘察自然条件。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各类土木建筑工程和岩土工程开展的基础,是对于岩土数据进行提供的必要保证。我们应该从更加科学的角度进行勘察,同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一般来说,自然条件的勘察应该对当地有地下水文、地形地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给予后续施工一个有效地勘察方案保障,做好对自然条件方面问题的充分理解。第三,勘察地下水位。地下水位问题直接影响了建筑的安全、地基的施工,是非常重要的勘察资料和内容。在实际施工之前,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应该重视对地下水位的勘测,同时了解最近几年期间施工区域的水位变化情况,同时对于最低水位和最高水位也要进行标注。地下水勘测的过程中也应该对于一些不排水关系进行充分的掌握。第四,勘察含水层和隔水层。含水层和隔水层本身在勘察过程中,应该及时掌握地下水的流向、类型、变化幅度、水位等多信息,并且结合所掌握的情况,通过分析和计算,为后续水文地质问题对于建筑材料本身产生的腐蚀作用进行分析和判断。第五,勘察工作的开展为基础施工的有效准备。对岩土勘察工程施工来说,充分的了解地质条件是非常关键的这对于地基阶段的施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若勘察数据本身不够准确,那么后续地基施工就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建筑的耐久性和安全性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针对基础施工的实际需求,勘查工作的开展也应该围绕其需求进行调整,并且有侧重点地对于地质构造特征、基底构造、地层岩性、构造运动等进行了解,确保勘查效果和有效性。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建筑工程项目投入建设和使用。在各类建筑通风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的有效发现依赖于勘查工作的有效开展落实。我们应该提出有效地方式进行应对和解决当前勘察工作开展中的问,这也是确保工程施工效果和质量的前提保障。我们应该重视岩土勘察工作,并且从更加科学的角度入手,确保勘察工作开展质量与效果。 作者:周闽敏 单位:温州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地质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研究 摘要: 通过分析水文地质对于岩土工程勘察的影响,研究了目前对于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的应用,最后为更好的利用水文地质,尽量避免它在岩土勘察中的危害,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 随着经济的发展,从商业住房到基建工程,建筑行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岩土勘察作为建筑工程中重要的部分,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有很多的影响因素,目前实际操作中最容易忽视水文地质的勘察工作,导致危害的发生。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地下水质情况也是十分复杂,所以再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中对水文地质进行勘察是十分有必要的。 1水文地质对岩土工程勘察的不利影响 地下水文地质与岩土工程勘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建筑工程进行基础埋深时,必须先勘察地下水,如果有地下水的存在,那么基础埋深必须要在地下水位以上,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就必须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而在这个同时要考虑地下水压力对地基的影响。突然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岩土压力,地下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在地基层内部发生渗流,必定会对相邻的建筑物产生一定的影响,很容易引起地面沉降等事故发生。地下水不仅对地基产生影响,对地面上方的建筑物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当地下水面过高时,建筑物会很容易潮湿,同时,地下水会增加土壤的盐渍化,从而增强建筑物自身的腐蚀,减少建筑物寿命,威胁建筑物安全。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但是在建筑工程中,如果对地下水文勘察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可能发生地面沉降、流砂、基坑突涌等问题,可以说地下水直接影响着岩土工程的施工环境和建筑安全等,所以在岩土勘察中我们必须要考虑到水文地质的不利影响并且尽力去避免。根据地下水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地下水分为留滞在上层的地下水、承压水和裂缝水三种。而地下水对岩土工程勘察的不利影响主要来自地下水位的升降和水力作用。 1.1地下水升降对岩土工程勘察的不利影响 地下水的上升原因有很多,自然降水和人为的灌溉都会导致地下水位一定量的上升。地下水上升容易导致岩土层的软化问题,从而引发滑坡等灾害,严重威胁中建筑工程安全。而地下水位的下降大都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人类滥用地下水源,导致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表干裂,带来地面崩塌等灾害,同时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其次,地下水位频繁的升降会导致岩土层不均匀的胀缩,从而导致岩土变形、软化等,降低对建筑物的承重力,严重威胁着建筑工程安全。 1.2地下水力作用对岩体工程勘察的不利影响 一般在天然状态下,地下水的压力很小,不会造成什么不利的影响。但是人为活动导致地下水压力发生变化,破坏了天然的平衡,在这样的变化中往往很容易导致基坑突涌和流砂等灾害。地下水在地下流动的过程中,会带动地下岩土层中的岩土颗粒的流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引起能量的损失,根据能量守恒和作用力相互性原理,水流动的过程中地下水给了岩土颗粒作用力,而岩土颗粒也会给水流带来阻力和拖拽力,同时这种力量也被称之为地下水渗透力。由于渗透力的存在,给岩土层内部的压力带来了不小的变化,对岩土层的稳定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2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勘察主要内容 对于地下水文地质对岩土工程勘察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通过全面的水文地质勘察来避免和解决。了解并预估水文地质可能对建筑工程产生的影响,并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查明相关的水文地质条件,包括该地区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勘察、隔水层和含水层勘察等。尤其要重视和重点勘察水质,掌握建筑工程区域的水质变化和升降变化,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来保证岩土层的稳定性,从未维护建筑工程的安全。最后要预测到地下水对岩土工程所带来的影响。总而言之,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勘察内容主要就是考虑地下水对岩土工程施工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比如地下水活动对基础持力层所带来的影响;地下水位改变亦或者是人工降水,对地表沉降所带来的影响等等。 3防治水文地质对岩土勘察的不利影响的措施 利用回灌系统和降水系统设计,在地下水位过高的时候利用降水系统设计来把水位降低至基坑底面以下,在地下水位过低的时候利用回灌系统设计对岩土层进行灌水,使得岩土层保持压力平衡。还有抗浮设计等。同时,按照不同的情况对重点的水文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比如,对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中水对混凝土以及混凝土内钢筋的腐蚀性,对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建筑场地,应该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上述岩土体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作用;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粉土时,应预测产生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 作者:徐伟 单位: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地质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参数测定 引言 在近些年中,水文地质问题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水文地质问题能够有效的加强工程施工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而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各类水文地质问题到相关参数进行全面的勘测,并以勘测结果为基础对某一区域岩土工程的实际情况作出客观而正确的评价。 1岩土工程勘察中重视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要意义 水文地质问题是工程前期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两者之间具有较大的联系,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水文地质问题是工程基础环境和岩土体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地下水的具体情况能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就现阶段而言,我国部分工程在实际勘察过程中,其勘探结果极少涉及水文参数的有效利用等方面,同时,水文地质问题仅仅被看作一个象征新的工程程序,因此,水文地质在很多工程勘测活动中仅仅停留在对某一区域水文地质做出一个简单的评价,但值得一说的是,在部分地区停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山地区域,因为忽视了水文地质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地下水倒灌等工程问题的发生,导致了工程停工。因此,岩土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视从一定意义上而言是对工程质量的重视,重视工程中水文技术问题,可以对工程中潜在的隐患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提出相关的处理措施。在有效减少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地下水引起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地下水位的升降以及地下水动水压力的变化而对岩土工程的危害,地下水位的变化一般包括了地下水位的下降、地下水位的上升、地下水位频繁升降,地下水位频繁升降最终会引起建筑物发生膨胀性岩土膨胀变形等问题,地下水动压力作用会引起管涌、基坑突涌、流砂等工程危害的发生。 3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的相关要求 岩土工程勘察必须对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条件进行勘察,对这些方面的具体数据进行全面的收集。 3.1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在一般情况下具体包括了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特征等方面,地形地貌具体是指工程区域周围平原或者高原特征、水系特征等等。气象水文特征,具体是指工程所在区域属于哪一地带的气候。 3.2地质环境条件 地质环境条件,具体包括了工程所在区域的基底构造、地质构造特征、第四系厚度控制、新构造运动、地层岩性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3.3地下水位情况 而对于地下水位情况的具体要求是需要勘测工程所在区域2~5年左右的最高地下水位、最低地下水位、对水位变化趋势加以了解,同时对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地下水补给关系、地表水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等等,值得一说的是,地下水位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对岩土工程造成直接的影响,其也是工程勘察的主要内容之一。 3.4各类水层埋藏条件 各类水层埋藏条件一般指的是各个含水层、隔水层具体的埋藏条件。包括地下水的具体类型、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向、地下水位的变化、主要含水层分布区域、含水层厚度、含水层埋深等等,以上各个方面都必须经过现场试验测定水文地质参数以及测定地层渗透系数等等。以此来判定该区域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冲刷性等等。 4案例分析 4.1案例概况 本文以某市工程建设为例,对岩土工程中水文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介绍。该市此次工程建设以地下水形成自然条件以及水文地质特征为基础,将其封为两个不同类型的水文地质单元。即便是地台区以及原平原区。无论是平原区还是台地区,其大部分区域都被第四系松散堆积层所覆盖,在平原区,地下水类型是松散堆积砂卵砾石层孔隙潜水,其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厚度较大,分布较广。而台地区既然埋藏较浅、局部地区基岩出露、地下水类型白垩系砂泥岩裂隙孔隙水,台地区上层覆盖着少量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其主要是粘土。在此次工程中,因为勘查区域仅仅是该市区西部的小范围勘察,同时因为地下水用藏条件不高、水含量较小,因此,在本文中主要分析平原区含水层。 4.2含水层埋藏分布条件 在该市的此次工程中,工程区域第四系孔隙潜水分布较广,及各个区域地质透水性均不相同,其具体是具备统一水力联系的孔隙含水岩为主要组成部分,含水层主体经过勘查得出具体由上更新统上段主要是含泥沙粒卵石层以及之下的上更新统下分段风化泥砂卵砾石层构成。且该施工区域的河渠故道呈现出条带状,和叠加在河渠故道的全新砂卵砾石层共同构成了施工区域内土地四系孔隙含水岩组,以松散堆积成因类型、相互叠置关系、形成时代为基础,可以把平原区松散堆积孔隙潜水具体划分为冰水流水堆积成含泥沙卵砾石层孔隙潜水、平原河间二级接地。一级阶地冲洪积层卵砾石层孔隙潜水、河道漫滩。施工区域内地下水具备水流交替循环强烈、水位恢复较为迅速的特征,摆在该区域含水层西面较厚东面较薄,北面较厚南面较薄的特征,因此该区域的富水程度随着含水层的厚度减小而减小,工程区域内部既然主要组成部分是砂质泥岩、泥质砂岩、紫红色的泥岩等等。都是该区的地下水赋存在于基岩风化裂隙之中,其含水量不高,其含水量不高较为破碎的地段,有很大概率会形成局部富水区域,最后勘测得出,该区域渗透系数为0.027~2.011m/d,平均为0.441m/d。属于弱中等透水层。 4.3地下水条件 在此次工程中地下水条件具体包含了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排泄、迳流等方面。在该区域地下水补给主要是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侧向迳流补给。因为该是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终年湿润,四季较为分明,年平均降水量保持在947mm上下,年降雨保持在150d左右,因此,该区域降雨入渗补给的水量是该区域地下水补给总量的25%上下,值得一说的是,该区域的地貌、地形、包气带岩层裂隙性、岩层厚度都会对降水入渗补给产生一定的控制作用。台地区多为粘土,结构较为紧密,孔隙少,因此降雨入渗系数也随之变小,降雨一般情况下都会转化为地表径流,渗入地下的水量少之又少。而平原区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降雨入渗。而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主要是平原区地下水径流运动的方向是由西北向着东南流动,东部山区基岩裂隙水是台地区地下水主要的侧向补给,而地下水径流以及排泄可以该市地下水的特点为基础分析得到结果。该市西北部以及北部处在冰水流水堆积扇地下水所在的径流带以及排泄带过渡区域,因此,如果在天然情况下,地下水等多部位水位线部分必定会和河流流向实现正相交,部分区域的地下水开始微凸,同时向上流动,其水力坡度平均值具体是2.6%上下。该市在近些年的发展中,河道区域均采用条石浆砌进行加固,其河道抗洪能力较强,河流排泄地下水量大幅度减小。 4.4地下水动态特征简析 经过此次的工程勘测,该区域的地下水水位呈现出东部埋深较深同时其水位变幅较大,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西部水位埋藏较浅,水位变化幅度较小。总体而言,施工区域的地下水水位沿河岸一带水位较高、河中间区域较低,其水位西北较高东南较低,区域内地下水位变化幅度在1.0~3.0mm,其具体埋深为3.0~5.0mm左右。同时该区域的地下水会受到大气降水入胜以及农业回灌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周期性较为明显,例如,在每一年的1~4月份,该施工区域内地下水位呈现出下降的特征,而从5月份开始,其地下水位开始受到降雨的影响缓慢回升,在7~12月份之间,农业大春回灌期和汛期相互叠加,该区域的地下水位达到顶峰,之后又开始缓慢下降。 5结语 综合全文而言,水文地质问题一直以来是岩土工程勘察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具体工程中,必须要对工程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如此才能有效的保证工程质量。 作者:樊俊锋 陈红磊 单位: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地质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与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摘要: 作为岩土体中的重要部分,地下水不能仅看作一种环境因素,它还能对岩土体性质造成直接影响,继而威胁到整个岩土工程。因此水文地质问题是实施工程项目时必须重视的环节,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必须保证资料的准确获取,通过对关键因素的把握,提高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效率。文章对水文地质影响岩土工程的因素,勘察时的重点,以及提高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水文地质 实地调查、资料获取和研究是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基本内容,以对工程施工区域的水文地质结构有充分的把握,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地下水类型;地下水位;含水层的分布;地下水补给等。 1水文地质影响岩土工程的主要因素 1.1地下水下降 在实际工程中,地下水位的下降或将造成非常巨大的影响,比如导致地层、岩层出现悬空状况,让原本岩土工程结构的支撑力逐渐失去,继而出现一系列的地质问题,如地表下沉和崩塌等,对整个施工结构造成很大的威胁。不仅如此,当地下水位出现下降情况以后,会直接增大施工区域内沉降和地裂的幅度,加上严重的地表塌陷情况,将对整个土层基础持力造成影响,大大降低施工结构的稳定性。 1.2地下水上升 在施工建设中,地下水上升也是一种常见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地质的降水、地质的变化,以及其它不确定因素等。当岩土工程出现地下水上升时,其会出现如下问题:①下降地基的承载力,因为土质的力学性质、物理性质都将因为水位的上升而遭到破坏,出现土地的软化和饱和情况,继而下降岩土结构的承载力;②岩土极易出现崩塌和滑移的可能,当下降地基承载力以后,本土会因此产生形变和滑移的情况,继而出现更多不可预估的地质问题;③在不断加剧施工主体沉降的条件下,岩土结构的强度会因为黏土地基,以及砂性地基出现再次降低的情况,这样不断累积沉降量,将会使地表出现盐碱化和池泽化。 1.3地下水反复升降 通常情况下,地下水的流动都是具有一定规律的,其大多顺着通道或者轨迹进行,这也将导致升降反复问题时常出现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当出现水位上升时,会膨胀土体和区域内的岩土,而当下降水位时,则会收缩本土和岩土,这种反复的升降会直接减弱岩土层本身具有的弹性恢复功能,并直接影响到整个施工建设的质量。同时,地下水的反复升降还会对岩层中的胶结物造成影响,使其逐渐缺失,长期以往会导致土体和岩石层出现松动的情况,继而出现变形。加上进一步加大土体间的含水孔,会对岩土层本身具有的承载力造成影响,最终产生一些不良现象,如管涌、流沙、突涌等。 2岩土工程勘察与施工中的重点内容 在进行岩土勘察时,施工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必须有效把握,勘察过程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水文情况的有效性。在勘察设计时应当逐一勘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状况、地下水以及地下水位。其中,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勘察的是地形地貌和水文特征,包括施工范围内的气温、湿润度等方面;地质状况包括地层的构造运动、基底结构、地质岩层、地质构造等;地下水会对整个施工项目造成重要影响,也是勘察设计的重中之重,必须对可能影响项目工程的相关因素进行着重分析,其中包括含水层的厚度、富水层系数等方面;地下水位勘察需要对施工区域内水文情况最近五年的资料进行整理,特别是它的最高水位、补给等,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影响、规律进行判断,并对地下水位可能产生的变化情况进行预测。水文地质情况不仅会对施工项目的可靠性、稳固性造成重要影响,还会直接影响到它的耐久性。因此岩土工程的勘察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以发挥出水位地质工作的意义。在岩土工程勘察中,评估水文地质是一个关键问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地质结构的全面掌握,来保证防范措施的细密安排。同时,在计算岩土工程时必须谨慎仔细,避免人为计算失误而造成误差。如果遇到地质结构、参数等比较模糊的情况下,必须再次做好实地勘察工作,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实施策略 3.1施工前期准备 在项目工程实施以前,对范围内的水文地质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和分析,以此来考虑可能影响到建筑工程的不良因素,并提前将防治计划做好,保证整改措施的准确制定。不仅需要对天然因素进行充分考虑,还需要对人为因素、工程因素造成的地下水变化问题进行充分考虑,并对岩土层和施工项目可能遭遇的反作用进行评估,以将防御计划进行清晰制定。一般对岩土工程中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勘察,应分清楚建筑物的使用特性、建筑类型等。在建筑施工的要求上,结合区域内的水文信息,将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的区域内进行反复、仔细的勘察,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取样和实验分析,以实现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在项目开始以前,必须彻底确定水位、水位变化、地下水类型、地下水变化幅度、土质的渗透性等,以准确判断可能出现管涌、流沙等问题的大致区域,从而减少地下水给建筑物中钢筋、混凝土等材料造成的腐蚀性。 3.2提高施工质量 要将水文地质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其可以从施工角度来着手,比如地下水位中隐藏的一些基础建筑,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防腐蚀处理。为了避免建筑钢筋和混凝土出现胀缩、软化等情况,可以选择膨胀土和软质岩层来进行,以提高基础持力层的质量。如果地基基础压缩层土质出现饱和松散时,必须对接下来可能出现的管涌、潜蚀情况进行及时预估,并将防治措施进行制定和落实。同时,相关人员需要有效的计算,并评估含水层在基坑挖掘后产生的数据,对基层底板可能被承压水破坏的几率进行预测。另外,可以通过富水实验和渗水实验来进行准确的预测,了解建筑基体在人工降水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以此而采取准确的措施,保证施工范围内土体的稳定结构。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中,有关于水文地质的相关参数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获取和分析,并作出准确的评估,其是保证项目工程质量的关键原因。同时,在进行勘察设计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谨慎对待,通过准确、全面的勘察,以保证设计方案的准确性。 作者:袁明 单位:建材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 地质勘察论文: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探讨 摘要:介绍了地质勘察的概念,从岩石水理性质、地下水污染与过度开采等方面,分析了常见的水文地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同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水文地质,地质勘察,地下水,岩石 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建筑业、工程地质灾害和地质勘查工作中,水文地质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迅速的发展,也使得地质勘查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水文地质的勘察工作中,实际情况永远都是一切工作考察的前提,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在实际的工作中,要以不同的地质条件为准,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以保证地质勘查工作可以顺利的完成。 1地质勘察的相关介绍 地质勘察就是对地质进行勘测。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采取各式各样的手段,通过不同的方法,确定合适的持力层和地基的基础类型,之后通过一定的参数计算,确定适合地基的承载力,然后确定相应的措施进行施工。简单来说,地质勘察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内对其地质等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对这个地域中的岩石、地层、构造等相关信息进行总结和分析。从应用上来讲,地质勘察的应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古生物的检测和化验,化石煤矿的探测和确定等等都在地质勘查的应用范围之内。 2水文地质简介 地下水的各种变化、运动、分布的规律和其化学物质成分、物理性质以及如何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这些都是水文地质的研究内容,通过了解水文地质条件,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是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主要目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主要是在野外进行,根据水文地质勘察目的、要求和范围的不同,将其分为综合性的水文地质普查和专门性的水文地质勘探。 3常见水文地质的问题 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给岩石工程基础建筑的处理带来了极大的麻烦,甚至会对地面建筑物的稳定造成影响。为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对于每项工程,必须加强水文地质的勘察工作。而在现如今的水文地质勘察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岩石水理性质 现如今,大部分施工工作进行之前对水文地质的勘察仅仅是对岩石的勘察,而不包括对岩石层的勘察。岩石具有水理性质,即当岩石遇水之后会被软化。在地质勘察工作进行时,地下岩石水理性质对于岩石的物理承受力的影响不仅应该被考虑到,而且岩石本身的物理性质也应该是其考虑的内容。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基坑材料是以软质岩石为主,那么应该注意的首要问题便是地下水对岩层的软化甚至解崩,为了保证地上建筑物的稳定性,对地下水进行勘测则是必要的。若在施工前未进行勘察,当建筑工程已经进行或者已经竣工时,为了防止掩饰软化崩塌现象的出现,对地下水的治理和地基的加固工作一定要及时进行,以免造成地面建筑的坍塌。 3.2地下水的污染与开采过度 水是生命之源,地下水是人类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其洁净是人类健康的根本保证。常见的水文地质问题中,地下水的污染与开采过度已经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很难被发现,也就难以及时进行治理,而且地下水流速缓慢,自净能力比较差,被污染之后很难进行自我净化;再者,地下水流动性较强,污染之后很可能快速扩散。另外,对于地下水的开采问题,尽管人们清楚的知道开采地下水过度之后,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但是生理的需要,使得人们在即使知道后果的情况下也不断地对地下水过量开采。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导致地面的干裂,塌陷与下沉;地下水位下降后,会导致岩土工程的收缩变形,地面上的建筑物特别是小型建筑物会受到严重影响。针对以上问题,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地下水水流速度缓慢的特点,与时间赛跑,在被污染的地下水大面积扩散之前,及时将已经被污染的地下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加以净化。其次,我们应该对地下水污染和过度开采带来的危害进行宣传,积极地普及地下水的保护知识,提高全民保护地下水的意识。 3.3地质勘察中其他水文地质问题 除了地下水污染和过度开采的水文地质问题之外,水文地质问题还包括土地沼泽化,盐渍化。土地的盐渍化,会增强土层对地下建筑物的腐蚀能力;而土地的沼泽化,会导致地下水进入地下楼层。上述水文地质问题即使具有区域性和时间性,但在岩土工程施工时依旧有可能会遇见,我们应该对水文地质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将水文地质勘察工作顺利进行,为每一项岩石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4地质勘查中常见水文地质问题的解决措施 4.1加强对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学习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地质勘察工作已经具备了完善的规范体系。作为地质勘查人员在实施工作时的主要依据,这套规范体系明确的说明了地质勘察的目的,对地质勘查所要运用的方法和评价都做出了可行的规定。所以,在地质勘查技术人员开展相应工作之前,对规范的内容,要求以及施工方法都应该进行了解,在进行施工时,应该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在对该类规范进行学习的基础上,技术人员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实战水平。 4.2重视水文地质问题对地质勘察的影响 在水文地质勘察的过程中,地下水位的下降、潜水位上升的幅度变化、地下含水层的厚度分布情况以及水压力的分布情况等都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考虑到地下水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的顺利进行以及在后期对工程质量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在水文地质勘察中,应该对其做出详细评价,包括对于上述的岩石水理性质以及土地沼泽化问题等等,都应该做出详细说明,以引起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并且要根据所做评价中的问题,制定和采取一系列可行的措施和方案,将水文地质对工程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 4.3重视地下水埋藏状况的调查 在进行地质勘察时,对于勘察目标一定要时刻明确,必要时设置相应的勘察体系,明晰地下水埋藏的情况,对于地下水的类型、流向要有明确的判断,当地下水位有所变化时,根据其变化幅度,分析评价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程度,对于可能出现的突涌、流沙等一系列有可能对工程质量造成威胁的情况制定相关的防治措施,避免水文地质有可能给工程安全带来的隐患或者将其降低到最小。 5结语 在地质勘察的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不容乐观。由于水文地质勘查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再者,在施工的过程中,地形的复杂性使得一些隐患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和解决,所以经常会出现地下水渗漏的问题。地下水渗漏对施工工作的影响极大,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甚至可能造成停工,对物力、人力和财力也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浪费。地下水的开采过度,也使得地面下降严重,地上建筑变形,甚至导致地上建筑的崩塌。对水文地质问题进行研究刻不容缓,对岩石层以及地下水文地质相关情况掌握得越充分,则施工时产生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小,工程的质量和进度都会得到提高。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洁净的水资源,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以及过度开采会对人们日常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威胁。面对以上水文地质问题,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分析问题,而且应该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防御以及治理措施。 作者:许晶晶单位:山西省煤炭地质水文勘查研究院 地质勘察论文: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监测探究 摘要:在岩土工程建设中,勘察工作是保证工程顺利施工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水文地质监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需要工程勘察人员的重视,充分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对于工程建设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本文结合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内容,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强化水文地质监测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工程勘察;水文地质监测;强化措施 前言: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各类岩土工程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地质地形,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保证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做好工程勘察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水文地质监测是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测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需要勘察人员的重视,构建科学合理的工程勘察系统,确保工程项目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1、水文地质监测的内容 在岩土工程建设中,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其监测质量直接影响了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需要勘察人员的重视。通常来讲,在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监测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地理条件,包括了施工区域的地形地貌以及气象水文特征等;(2)地质环境,包括工程施工区域内的地质构造、基地构造、地层岩性等方面的内容;(3)地下水位,包括最近几年内区域地下水最高水位以及水位变化情况、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排关系,以及气候因素对于地下水位的影响等;(4)含水层和隔水层,包括埋藏条件、分布状况、地下水类型、水位、流向,结合现场试验,测定地层渗透系数等参数,判断地下水对于建筑材料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等。 2、水文地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一直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但是很容易被忽视的角色,工程勘察的成果往往很少涉及对水文地质参数的利用,将其当做是一个象征性的工作。在一些水文地质状况比较复杂的区域,如果忽视水文地质监测,地下水很容易会对工程造成各种各样的危害,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和使用安全。水文地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于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水文地质监测无法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无法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则必然会影响到工程勘察的进步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 2.2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勘察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对于水文地质监测工作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而从目前来看,高端技术人才缺乏是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许多从业人员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岗位培训,没有能够熟练掌握专业勘察知识和技能,对于水文地质的认知也没有及时更新。另一部分勘察人员虽然实践经验丰富,技术熟练,但是缺乏理论知识的配合,难以有效满足现代水文地质监测的要求。不仅如此,在人员之间,没有建立互帮互助、紧密联系的团队体系,缺乏相互沟通和配合。 2.3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没有建立专业的水位地质监测体系,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缺乏科学的管理,技术力量薄弱,加上人员的监测观念落后,导致水文地质监测工作的安全缺乏保障,影响了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4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在工程勘察中,并没有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导致水文地质监测缺乏政策性保障,缺少法律依据,导致水文地质监测没有能够满足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相关准则。 3、强化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监测的有效措施 3.1做好地下水风险预测 在岩土工程施工前,勘察人员应该明确地下水可能对岩土体和建筑材料的危害,预测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设置相应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地下水对于工程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地表建筑的危害,如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表塌陷,造成建筑物出现应力裂缝、结构变形乃至倒塌;二是对地基工程的危害,如地下水较多且流速大,可能会导致地基岩土松动流失,影响基础的稳固性;三是对基坑工程的危害,如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通常都需要通过抽水的方式,适当降低地下水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了解地下水的具体情况,就可能导致基础部分土层的突然下沉,影响施工安全。在水文地质监测中,岩性是划分地下水类型和含水层的基础,通常一定类型的岩石,会赋存对应类型的地下水,不同类型岩石赋存的地下水类型如下表所示。通过对岩土密度、地下水位等的综合分析,结合相应的计算结果,可以对建筑材料的性能进行合理选择,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 3.2对岩土层水文地质进行监测评估 勘察人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物象对于水文地质监测的要求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勘察过程中,应该对当地水文地质的相关历史记录进行查询,找出影响水文地质的因素。应该加强对于水文地质有关的建筑物和岩土层的监测和评估,结合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制定严谨的预见方案,将其作为后期工程的参考依据,并在施工中,对方案进行不断调整,预测水文地质可能对工程建设造成的影响和危害,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3.3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体系 水文地质监测体系直接关系着工程勘察体系的整体效益,是一项比较复杂和繁琐的工作,而对于勘察人员而言,要想保证水文地质监测和合理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水文地质监测的作用,就必须确保监测体系具有法律层面的约束力和规范性。在制度上,应该从人员、设备、技术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例如,对勘察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必备能力进行限定,保证检测人员能够满足相应的岗位需求;立足水文地质监测工作的要求,提升设备的现代化水平,确保监测任务的有效实施;在技术层面,要求监测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能够满足勘察工作的实际要求。 3.4明确监测任务 在进行水文地质监测的过程中,应该对监测任务进行明确,从监测内容出发,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利用各种各样的监测工具,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和安全。而在后期监测任务中,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应该服从上级部门的管理,主动接受审核,同时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维护,确保水文地质监测工作的基础条件能够符合现代化的要求。 3.5强化监测人员培训 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不断涌现,对于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文地质监测工作需要更多的综合性人才。在人员配置方面,必须重视技术人员的采用,设置相应的专题讲座和技能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同时对其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等进行考核与评定,不断提升监测队伍的整体素质。不仅如此,还可以邀请专家,对员工进行相应的技能指导,以及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指导,加强员工之间的经验交流,创设相应的学习环境,促进水文地质监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另外,还应该加强安全教育,引导员工树立相应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使得其能够主动关注自身安全和工程安全,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6将工程勘察与水文地质监测结合起来 在岩土工程建设中,应该结合水文地质情况以及具体的工程项目,选择恰当的水文地质监测材料,避免因材料选择不当而导致监测结果出现误差的情况。同时,应该对监测设备与工程勘察设备存在的互通之处进行有效把握,在设备使用过程中,适应彼此的操作流程,对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有着不同的工程勘察方法和监测方法。 结语: 总而言之,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一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勘察人员应该充分重视起来,不断对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术知识进行完善,探索更加有效的处理措施,对水文地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工程建设的稳定健康发展。
计量课程论文:基于文献计量的MOOC课程文献综述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计量法,对2012―2015年间国内关于MOOC课程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分别阐述了MOOC课程在某一学科和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状况、MOOC课程的设计及结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MOOC课程的建议。 关键词:文献计量;MOOC课程;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与方法 MO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简称。1962年,美国发明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向斯坦福研究中心提出一个研究“扩大人类智力之概念纲领”,并在其中强调使用电脑辅助学习的可能性。2007年8月大卫・怀利在犹他州州立大学教授早期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其被称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原型。2011年秋超过160000人透过赛巴斯汀・索恩新成立的知识实验室参与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这使得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有了重大突破。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Coursera、Udacity、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2013年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与美国公司Coursera合作,加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MOOC凭借其工具资源多元化、课程易于使用、课程受众面广、课程参与自主性的优势,挑战并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竞争激烈的高校知识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信息化知识共享方式也给高校知识资源整合与共享带来了新的启示。 2013年被称作是中国MOOC元年。北大和清华于2013年5月加入了EdX,复旦和上海交大于2013年7月加入了Coursera。2014年4月1日和4月8日,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分别有2门和1门课程相继亮相Coursers平台,与全球学习者见面。2012年4月,由上海市教委发起、上海30多所高校加盟的“上海高校课程中心”平台建成。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研究对象,检索途径:分别用“主题”、“篇名”、“关键词”的方式进行检索,检索词“MOOC课程”,从2012―2015年所有文献检索,对检索结果去重筛选后共获得331篇相关文献。 二、文献数据分析 (一)年代分布 通过中国知网上收录的关于MOOC课程的文献时间分布数量,可以分析出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发展速度。根据图1,2012―2015年间,中国知网上有关MOOC课程的文献共331篇。2012年之前基本没有文献发表,2012年后文献的发表数量开始逐年增加,说明2012―2013年对MOOC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在2014年数量达到了一次小的峰值,数量为115篇,通过比较也可以发现2014年的文献增长量最高,其增长量为95篇。在2015年年文献数量快速增长并达到了最大峰值为195篇,这一阶段的增长是由于MOOC课程已经席卷全球,掀起了新的学习模式,各高校纷纷开始进行教学课堂的创新。此外,政府颁布一系列教育政策,鼓励与支持各高校之间资源优势互补,更多学者开始对MOOC课程进行研究。 (二)期刊质量 经过查询,核心期刊有关MOOC课程的文献共25篇,其中发表于《图书情报工作》、《教育发展研究》的文献均为4篇,这2种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占总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量的32%。发表于《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的论文为3篇,在《电化教育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上均数为2篇。此外在《出版发行研究》、《兰台世界》、《图书馆学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情报理论与实践》、《外语电化教学》、《煤炭高等教育》、《中国成人教育》、《大舞台》、《科技与出版》上发表的论文均为1篇。这些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占总样本容量的8%,说明了对于MOOC课程的研究还很不成熟,知识理论不深入。同时在其他学科领域的非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MOOC课程的文献数量较多,这说明MOOC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三)作者及研究项目资金资助情况 1.作者发表文献量。经统计发现:2012―2015年 间,共有320位作者发表了MOOC课程相关的文献,其中有300位作者只参与发表了1篇文章,占到了作者总数的93.75%,发表文献2篇的作者有18位,占作者总数的5.6%,其中发表文献最多的只有3篇,有3位作者,占作者总数的1%,这说明多数作者对MOOC课程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作者群的统计分析,能反映出文献作者与文献量的关系,同时能预测、估计和揭示作者的研究能力,对进一步了解MOOC课程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2.资金资助情况。如表1所示,作者文献基金资助来源是国家级别的比重为3.6%,省级的为3%,校级的为30.8%,其他的占比高达63.1%。可见,这一研究领域并没有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相比较而言,高校重视较多。 三、主要研究内容分析 (一)MOOC课程在某一学科上的应用 阿孜古丽・艾山(2015)[1]、黄海瑛(2014)[2]、覃新和(2015)[3]通过分析MOOC课程教学的优缺点,对该环境状态下的文学类课程建设进行设定和研究,为这类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实用的理论依据。 朱青生(2014)基于建设“艺术史”MOOC课程的实践思考,从MOOC课程的背景、内容、平台、教学设计、问题和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梳理,阐述了对MOOC课程进行研究与思考的教育观点[4]。 傅霖、曾飞云(2015)以MOOC平台上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使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任务完成、视频观看、访问、讨论、作业和考试等学习行为进行分析,研究MOOC学习的实际状况,在此基础上,总结MOOC课程的学习现状和特点,对相关因素和改良措施进行了思考[5]。罗芳、杨长兴、刘卫国(2014)以“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分析MOOC课程的学习过程,课程视频、随堂小测验、交流讨论3个方面总结MOOC课程的特点[6]。徐晓飞(2014)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我国大学通过MOOC促进教育改革的途径,并着重从MOOC建设、利用、改革、联盟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途径[7]。 胡杰辉、伍忠杰(2014)通过对学习者调查反馈的定量和定性数据分析,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指出MOOC和翻转课堂教学的协同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外语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式学习潜能,适应学生的需求[8]。徐卫红(2015)将MOOC课程证书引入“会计学”学历教育,并在学分替代、学费收缴标准、证书颁发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及能力[9]。 (二)MOOC课程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 杜光宇(2015)[10]、刘晓鸥(2015)[11]重点探究了高校图书馆在新形势下通过提供版权清理,制作MOOC课程,改革资源利用模式,推出衍生服务等措施来积极参与进MOOC中,更好地为我国开放教育资源提供借鉴和指导。 付希金、刘青华(2014)指出图书馆应积极创造优雅的MOOC信息共享空间,配备适应MOOC环境的学科馆员,为专业资源的利用提供指导服务,利用图书馆拥有的本校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资源,参与开发MOOC课程[12]。魏江辉(2015)着重从版权保护咨询、MOOC课程长期保存、学习知识库建设、技术支持服务的提供等四个方面对图书馆的功能定位进行深入阐述[13]。 李英孝(2014)重点探究了公共图书馆通过支持馆员参与学习MOOC课程,加强资源本土化建设,纳入馆藏资源,指导使用MOOC平台,创建一门图书馆的MOOC,宣传推广MOOC等方式参与到MOOC创建活动中[14]。康红梅、何雪琴(2015)图书馆员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的发展与需求,主动参与、团结协作,及时掌握MOOC的发展动态,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图书馆的服务创新[15]。 于爱华(2014)[16]、马秀娟(2015)[17]提出公共图书馆应嵌入MOOC课程之中,成为课程内容以及辅导资料的提供者、版权顾问、信息素养培训师以及学习空间的提供者。王媛媛,包海燕(2015)介绍了MOOC网络课程和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分析了基于MOOC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混合式学习[18]。 (三) MOOC课程的设计及结构 张梅琳、黄丹(2015)在MOOC的课程设计方面,对课程介绍、课程结构、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及学习评价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在学习支持服务方面,对学习团队服务、学习工具服务、时间管理服务及其他服务进行了分析,得出有效的在线课程学习必须基于精心的课程设计和全面系统的学习支持服务的结论[19]。 刘慧婷、王珊珊(2015)系统实现了视频上传和管理、作业评分、云部署等功能,解决了当前MOOC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20]。刘丽波(2014)在论述了量规的定义、作用和开发步骤的基础上,初步开发了一套基于MOOC的学习行为评价量规,并阐述了量规的评价指标设置、权重和评价等级划分,探讨了网络学习行为评价量规的开发途径和方法[21]。 卢加元、吴鑫(2015)介绍了MOOC课程平台的设计思想,讨论了MOOC课程平台功能框架设计内容,并介绍了其所在单位MOOC课程平台的几个主要功能模块[22]。李崇鞅(2015)将基站建设与维护实训课程的各个实训项目,按照学生训练学习的规律,分解成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MOOC课程体系[23]。 李跃民、赵生慧、徐志红(2015)以自己的摄制经验和MOOC课程教师的教学实践,探讨提高学生观看视频效果的MOOC视频的制作方法,以及摄制过程中的六个环节和注意事项。为了进一步分析视频拍摄效果,建立了MOOC视频教学效果评价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了视频制作各环节影响教学效果的权值,证明了各个环节的重要程度[24]。吴淑苹(2013)在对MOOC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云学习环境为切入点,阐述了MOOC对云学习环境建设的影响,并提出了MOOC模式下的云学习环境框架[25]。万海鹏、李威、余胜泉(2015)基于学习元平台,从学科知识语义关联与进化、基于学习活动的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知识地图的可视化呈现三个环节出发,构建了面向学习者和教师的知识地图[26]。 刘建(2015)在MOOC课程的适配、出版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引发了一系列版权归属问题。只有合理地解决现存的版权归属问题,才能协调实现新式课程价值释放与高等教育教学更新的交互双赢[27]。叶文芳、丁一(2014)以版权基本理论为出发点,对MOOC课程的版权归属、合理使用在MOOC中的适用性、学生作业等成果的版权获得问题做出梳理,归纳社会公众对MOOC课程侵权行为的范畴,有利于加强对MOOC的版权管理[28]。 沈昊宇(2014)提出教师在MOOC课程中要更多地扮演课程发起人和协调人的角色,而非课程的主导者,与传统课程相比,师生的关系更加趋于平等[29]。王宇(2015)认为MOOC课程通过实践共同体帮助教师实现可持续的专业发展,促进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并为持续性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30]。 李昕桐(2014)结合自己担任北大首批MOOC《民俗学》助教的经验,详细阐述了助教作为“中间人”的任务和职责[31]。范逸洲、冯菲(2014)系统地分析了优秀“MOOC助教”所具备的特点和能力,建立对“MOOC助教”较为全面的认识,并为“MOOC助教”的队伍建设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32]。洪亮、冉从敬、余骞(2014)指出增加激励机制以提高MOOC在线问答系统的实时性,为MOOC在线问答引入众包的激励机制建模[33]。 刘玲(2014)通过对北京大学的MOOC课程分析,分析了MOOC平台同伴互评功能的设计并提供合理的建议[34]。李科成(2015)阐述了MOOC校内小组协作学习的特点、学习模式与发展策略,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5]。 计量课程论文:浅议建筑工程计量计价课程的项目式教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计量计价》课程项目式教学的基本介绍,通过在项目式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总结了项目式教学的特点。 关键词:建筑工程计量计价;项目式教学;特点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较广泛的经济理论、经济政策、施工技术及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和当前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制订与执行,本文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精神,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项目式教学理论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以学校确定的教材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只能被动地按照既定的教材给学生上课,不用思考所用教材是否适应学生,是否与培养目标一致,过于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不太能够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教学要求,而且教材更新比较慢,往往很多年的教学一直沿用旧教材,很多新技术、新方法没有介绍,与社会脱节,学生毕业后去社会工作,很难适应工作单位的要求。为满足新时期下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要求,教学理念应该是强调综合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会思考、会实际操作,同时要不同于高等教育中的系统化的理论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根据将来就业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以专业技能为核心,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复合人才,以实际的工程建设项目为依托设置教学内容,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成为建筑工程行业中的熟手。它与现有的专业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打破了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根据各个工程实际的教学项目将应用到的理论知识分解后分配到各个教学单元中去,而把学生暂时还用不到的理论知识舍弃,从而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知识为技能服务的目标。 为了能够适应培养中等职业能力的教学主线,教学的理念应当是强调综合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就业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以技能为核心,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也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不同。 二、建筑工程计量计价课程的项目式教学尝试 根据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采用的项目式教学法,反馈学生学习后的总体效果比较理想,增强了学生综合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实际操作,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首先,从设计院或者建设单位取得一个相对简单的小项目的一整套施工图设计文件,例如可以是某某六层教学楼的施工图纸,或者是某某六层住宅楼的施工图纸,这套图纸就作为项目式教学的教学项目,配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按照工地现场实际的施工顺序,结合这套施工图纸,让学生先了解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广西境内较流行的施工工艺,教师可以在讲解施工过程的同时配合图片的展示、视频资料的播放等多媒体教学方法。 其次,先从计算建筑面积开始,教师可根据施工图纸先布置计算任务,分析该计算任务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施工图纸结合施工方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进行计算。接下来并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先进行思考和相互讨论,再自己动手根据施工图纸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中的计算规则进行计算工程量和直接费用,各小组计算基本完成后教师检查各小组的计算情况,展示正确答案并评价各组的计算结果。然后教师总结归纳该分项工程计算应该注意的事项、重点难点分析、易错部分分析等。最后是本教学单元的拓展迁移,根据本次课内容结合施工图纸布置课外作业。接下来是循序渐进地按照先前讲解的施工过程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完成土(石)方工程、桩与地基基础工程、砌筑工程、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屋面及防水工程、保温、隔热、防腐工程、楼地面工程、墙/柱面工程、天棚工程、门窗工程、油漆/涂料/裱糊工程等的项目式教学,至于模板工程和脚手架工程则在每个教学单元(分项工程)用到的地方一并讲解和计算。直到把整个项目的图纸工程量计算完成,直接费用计算完成,再根据计价程序计算该项目的工程造价。由于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模拟工程实际以工程实际项目为教学主题,引用大量图片、视频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主动参与其中,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枯燥模式,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提升了理性认识,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有裨益,让学生觉得这门课不是枯燥无味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建筑工程计量计价课程的项目式教学特点总结 通过项目式教学的体验与实践,针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式教学法有以下特点。 1.“以项目为依托、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2.对学生,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其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3.学习培训周期短、见效快,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习一般1~2年,而普通高等教育一般需要3~5年。项目式教学法通常是在一个短时期内(半年到一年)、较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进行的,并且教学效果好。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完成一个项目,必然涉及如何做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从原理开始入手,结合原理分析项目,解决实际项目问题,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总之,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项目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应更进一步总结提高并大力推广。 计量课程论文: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摘 要 国内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案例分析的不足,本文探讨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模式,分析了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出了基于问题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流程与具体方法,为加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提供积极的借鉴。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问题导向 案例教学 “计量经济学”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得到了迅速普及,不少学者也纷纷应用计量经济学先进分析技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计量经济学与现有的经济学、统计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密切相关但又明显不同,计量经济学技术的应用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功底,而且还要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解决现实问题是“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的。否则,即便理论上通过了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也无法真正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仍然缺乏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加强计量经济学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增强对实践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关键还在于对其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深刻反思,理论教学在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不同学科对其依赖程度不同。在传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学术功底常常成为其授课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国家提倡创新、创业的重要时期,“学以致用”正成为众多普通高等院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更应该具备对社会经济现实问题的敏锐发现能力与分析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常常放在教材分析,教学技巧研讨、课件制作规范,虽然也强调了课程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甚至对课后作业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但由于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应用分析,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有倦怠情绪,因为他们不知这些理论知识与实践到底在发生着怎样的联系。 因此,只有将社会经济问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以理论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在对问题的解析过程中融入理论教学知识点才能边实践边反思边研究,课程教学的意义才会明确显现。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问题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而言,计量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在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用?”的问题。 1 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1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有助于对经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传统理论教学往往从书本到书本,在注重概念掌握的同时忽略了理论知识之间的整体融合,使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被动地接受了知识却对知识的应用缺少兴趣,只为通过考试而学习,主动性不强,目的性不明确。而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就必须要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关注教学知识的应用,而案例教学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理论教学的这一缺陷,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自主地从教材走向实践,启发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提问,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 1.2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摆脱了传统理论教学的说教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大大增强,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一个问题的提出者转变,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情景进行分析的能力,否则学生将不会具备发现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敏锐眼光。而且由于现实情景往往具有复杂性,案例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答案,而是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模式训练以及尽力寻找多种可能存在的解释,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将极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1.3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由于受多年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学生常常养成机械记忆教材内容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临近期末通过大量的突击记忆知识应付课程考试的情景各大高校都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通过考试但其学习能力却大打折扣,机械式的思维模式固化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学生不敢去创新,不敢去思考。但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模式由于是对现实复杂情景的分析,“答案”并不唯一,并且还是开放的、动态的。 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本就要求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前提下再学习,而初次接触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往往因对社会经济现状认识深度不够而对课程开展的案例分析感到无所适从。因此,采用问题导向式的案例教学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在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方法提示关键词,引导学生分析、研讨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点评,这种方式有利于提出多种印证基本概念的不同的现实社会经济问题,从多个角度打通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渠道,通过对学生个体和群体思维的积极培训,激发学生最终实现印证基本概念的能力,这种经过反复多次积淀后获得的学习方法,无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种巨大的提高。 2 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与不足 2.1 “理论讲不清,学生听不懂” 财经类专业招生通常文理兼收,文科生与理科生均可入读经济类专业,甚至允许跨专业学生报考,这样造成的问题在于:文科生的统计学或数学基础较薄弱,部分教师授课偏重于数理模型与公式推导,这使文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感到困难重重;而理科生与跨专业学生由于在本科阶段缺乏经济类基础课程学习,如微、宏观经济学、中级经济学等,即便在研究生一年级补修了本科经济学相关基础课程,但由于时间关系,根本无法很好地消化吸收,这类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仍然比较模糊。这就使得计量经济学教学出现了“教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的情形。 2.2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脱节 计量经济学教学通常理论讲授设置在前,如果在后续授课过程中,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则实验教学往往时间很少甚至被忽略,其原因在于实验教学还需要相应的硬件支持,如果实验设施老化陈旧,则实验课的效果难以保证。其次,在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对需要实验的教学章节,教师必须安排好理论讲授、上机实验与案例应用的相互关系,但正是因为案例教学跟不上,学生在知道理论知识后无法去捕捉现实经济问题,只能是模拟课本例题,然后完成课后习题,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也使研究生无法较深入地理解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经济学涵义及其应用。 3 以树立问题意识作为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起点 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导向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自我反思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循守旧,既要结合经济理论对现实社会经济发展提出问题,又要对如何应用理论教学中的知识点不断进行反思,启发性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授人的行为动机相关理论之消费者追求最大效用水平时,理论上需要从典型的个人出发,从偏好到无差异曲线或效用函数再到需求函数,从独立决策的个人需求到市场需求,但在提醒学生思考时却应要求学生考虑以下问题:从决策和行为上,消费者能否与生产者截然分开?个人的决策是否独立?外部性的边界在那里?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将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从而从逻辑上建立对问题的完整认识。 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要求在不设置约束条件下让学生尽可能进行深入思考,层层分析产生问题的相关因素,在此过程中采用石川馨图能够加强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联系。能否提出高质量的实践问题也是考查教师能否正确反省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及教学效果重要依据。如果在案例教学中,课程教师未能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围绕教学内容广泛查阅资料,认真思考,否则学生将很难在案例课上得到实质性的收获。 4 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流程与具体方法 (1)理论启发与案例引导。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把握理论教学知识点与现实社会经济现象的联系,在讲解理论知识时采用启发式提问要求学生思考与该理论联系的社会经济现象,在时间维度上可以选择过去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是当前发生的事件,但尽量选择热点社会经济问题。如果学生之前从未关注过类似事件,那么在案例分析课时就要分配一定时间进行必要的案例内容陈述,以避免学生分析案例时的茫然感; (2)知识引入与分组讨论。是有效的案例教学方式,国外普遍采用simnar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术讨论,对计量经济学案例的分析讨论同样适合采用simnar方式,只不过为了有效组织教学秩序,学生应分成若干小组并且有组长负责组织讨论过程,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拆分,越细致越好,然后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构建步骤对问题进行逐一评价分析,教师则负责指导学生建立问题与理论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3)分组阐述讨论结果。学生分组讨论的结果由其他小组学生参与点评,最后由教师现场总结点评,此时的点评要结合理论知识点进行,点评完毕则要求学生继续修改完善小组的分析结果并以课程作业形式进行规范的书面整理; (4)各组整理书面作业。各小组对评论后的作业进行修改完善,教师挑选优秀作业留存为课程作业案例,作为对下一年级学生课程教学时的展示范本。高年级学生作业范本的展示有利于对低年级学生产生重要的鼓励效应,这种展示向低年级学生表明,不是不可能,也不是做不到,只要经过规范的训练和主观的努力就能够完成一份优秀的作业成果。 以问题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并未忽略对理论知识的重视,只是切合理论知识引入及采用启发式模式要求学生对现实热点社会经济案例进行分析,加强了学生的经验认识,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案例讲解相结合,在对实际社会经济问题提出和解决过程中掌握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更加贴近经济管理实际,生动形象而不枯燥,能够激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计量课程论文:高职高专《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文章所探讨的《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设计,以岗位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为引导,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题设计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 学习情境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是高职高专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随着建筑工程从业人员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对学生而言,学好这门课既能为将来工作打下基础,又能为参加各类注册考试打下基础。对教师而言,要教好这门课程,必须改变以往只侧重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要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执教理念,彻底进行课程改革。 一、学习情境设计 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学习任务,获取实际施工中最有价值的经验和开发技巧,《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以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设计了七个学习情境,分别是给排水工程计量与计价、采暖工程计量与计价、电气照明工程计量与计价、消防工程计量与计价、通风空调工程计量与计价、安装计量计价与综合实训。每个情境又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作为教学载体,每个项目又设计设备施工图识读、设备施工图定额计量与计价、设备施工图工程清单计量与计价三个进阶式的工作任务,任务过渡在知识要求上由旧到新,在技能要求上由简到繁,每一项任务都是一项完整的工作,学生利用学习指导书,教师利用教学设计指导书开展任务的教与学。 二、主要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一)第一次课设计 传统的第一次课都是介绍《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概述及相关概念,学生无法把握这门课的具体内容,不能将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因此,笔者第一次课就交给学生一套图纸――《学生宿舍楼卫生间的给排水系统施工图》,并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识图,计量,计价。通过这套图纸让学生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对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安装造价员、注册安装造价工程师)的讲解,让学生对该课程的岗位及能力要求有个清晰的认识;通过学习方法、考核方案的介绍,让学生对整门课程的学习有个总体的了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习情境及其对应项目的实施 每一个学习情境设置的项目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而学习情境之间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第一个学习情境给排水工程计量与计价,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结合工程施工图纸,依次讲解给水管道的识图,还会重点介绍定额计量与计价、清单计量与计价的方法,其中涉及管道、除锈、刷油、附件、卫生器具等工作的计量与计价方法。每个项目都有识图、定额计量与计价、清单计量与计价三个进阶式的工作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纯讲解计算规则,而是结合该工程的部分管道演示计算过程,同时辅以规则的讲解,让学生明白是怎样计量的,为什么这样算,然后由学生讨论完成教师没有计算的部分,最后进入计价模式的教学。为了学习的连贯性,应该结合前面学生已经计算过工程量的图纸为原型,依次进行定额计价,清单计价。当学生已经掌握了定额计价和清单计价两种模式时,教师可以给出另一套稍复杂的图纸,要求学生通过手工进行两种模式的计量与计价,进一步锻炼并提高学生计量和计价的能力。 这种以案例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过程与具体的工程充分融合在一体,围绕具体的工程组织实施教学,能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项目教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处理一个独立的项目。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资料收集、项目实施、自我及小组评价等任务。学生通过参加该项目,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仅仅是最终成果,更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知识点及技能,体验实践过程中的艰辛和乐趣,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现场示范教学法 对设计的各个阶段环节,部分采用课堂示范教学法,使学生直接了解和掌握各阶段的工作方法、流程。按照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进行演示、解释及操作,教师通过边讲解边示范操作,使学生熟悉安装工程的具体技法。 (三)机房实练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要求学生能够计算工程量,列出工程量清单。教师可以安排集中的时间组织学生到机房上机操作安装工程实训软件,使学生对安装的施工工艺和施工工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每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全过程考核,将学生个人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有机结合,全方位多层面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实现了评价主题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和评价的全程化。 这种以真实图纸为主线、能力为本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总之,将教学过程与具体的工程很好地融于一体,围绕具体的工程开展教学活动,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更好地实现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目标。 计量课程论文: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摘 要:文章从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其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学生为主导,尝试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工程计量与计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从2003年试行到目前的逐步推广使用,工程造价行业计量与计价需要执行新的规范,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的高校相关课程教学,其教学重心也必须随着本行业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 一、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相关课程联系紧密 根据工程造价行业的发展,工程量清单计价是目前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在定额工程量计价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初步的施工方案进行报价。在讲解工程量清单计价案例时,同一分部分项工程结合不同的施工方案,进行不同的组价,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综合单价组价的过程,与施工技术和组织课程联系紧密。学生在时间上并行或先行掌握施工技术与组织的知识,对本门课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有十分重要的铺垫作用。 (二)案例浅显,缺乏系统的讲解 本系列课程课堂教学随着《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推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从以往的定额计价模式向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逐步转变,在转变过程中,以定额计价为基础,逐步侧重清单计价模式,涉及的主要内容从以往侧重工程计量转变为工程计量与计价并重,工程计量涉及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和清单工程量计算规则,条条框框内容较多,仅对于工程量计算规则这一条,课堂讲解只能结合小小的工程样例进行讲解,深度较浅,与实际工程实例有一定差距。工程计价这一块内容,对每一清单项的综合单价的组价,不能在课堂上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完整系统的讲解,致使学生接受、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三)授课时数少 工程计价主要以综合单价组价为主,涉及定额计价部分,对于基础定额计价的展示,在课堂上不能够在讲解相关的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时进行充分展示,教师大多以口述的方式进行阐述,只能点到为止,且缺乏充分的时间对每一部分结合算例进行讲解。对于学生来讲,初步接触这部分知识点,仅通过基本概念理解是不够的,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导致教师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只能点到为止,无法结合案例充分展开进行深入分析。 (四)班额大,不适宜教学 工程计量与计价类课程,本着以此方向可以作为就业的目的,课堂教学需要结合工程实例进行探讨学习,通过讨论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理论,还能奠定实践应用能力基础。此类课程在本校开设一般是以2个自然班级为一个授课班级,人数在60人左右,对于需要结合工程案例或算例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的课程,课堂授课人数过多,不利于课堂的交流与讨论。 二、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行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课堂讲解,学生课后通过简单的例题对知识点进行加强巩固。由于本课程实践性很强,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有一定的缺陷。 (一)学生动手能力弱 此类课程实践性强,课程涉及的内容过多,按照教师的授课意图,简单介绍基础理论之后,在工程计量与计价部分,结合一个实际工程,针对每一个分部分项进行计量与计价讨论学习,基础知识不用专门花大量课时进行阐述,只需在案例中穿插进行,学生便可领会其概念及作用。但是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由于时间有限、空间限制,课堂授课内容基本是基础知识理论,授课内容深度不能过深,广度不能太宽,若完全展开涉及案例图纸、定额手册、图集等资料,课堂无法施展。因此目前课堂教学基本是了解各个知识点,对深度广度部分只能提纲挈领,依靠学生在课下自学,但是由于大部分大四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积极性欠佳,导致大部分学生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践能力不强。 (二)学生对定额缺乏深入理解,导致知识理解欠佳 工程计量与计价部分的学习结合定额学习是比较有效的,例如装饰装修部分套用定额,必须查看并理解定额的工作内容,才能正确完整地套用定额,但是在实际授课中,展示主要定额项受到限制,教师主要依靠口述定额让学生理解,学生不容易理解,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注意力容易分散,导致知识理解欠佳。 (三)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果不理想 此方向课程目前在本校针对大四学生开设,明显感觉到学生在课程进行到学期中间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原因是到10月中旬,学生开始着手准备做简历、找工作,面临就业、考研等压力,课堂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根据本专业相关教师的研究探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探索,以提高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效果。根据目前存在并热点研究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在家学习,到校作业,本课程教学学习完全可以借鉴翻转课堂的特点,让学生课前学习基本理论,课堂学习探讨较基础知识更深的实践应用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应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善学生学习效果。图1为教学模式改革思路[1-5]。 (一)改善教学条件是新模式实施的基本条件 此类课程如果从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条件改善是基本保障,包括硬件条件:电脑和网络的覆盖,从本校目前的基础条件来看,完全符合硬件条件。学生每人备有一台电脑,而且校园网覆盖每个学生宿舍。从软件方面来看:学生要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从本质上看,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决定教学模式改革成功与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已从以往较好的就业形势转变为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一定要正确面对目前的就业压力,以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弥补专业就业形势严峻的不足,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学生必须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另外,从就业方向来看,从事工程造价也是土木工程类学生的就业方向之一,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便能增加就业渠道。 (二)翻转课堂的试验与推广是工程估价课程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的,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教师的帮助与学生的协助而完成,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随着教学过程的颠倒,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角色互换是翻转课堂实施的保障。伴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和学生角色互换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保障,教师由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教师不再是知识传递中的主体,但必须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推动者。教师的传统教学技能随之发生变化,教师需要运用新的教学技术完成这一模式的转变,由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构建新的学习框架结构,作为知识构架者,必须向学生提供知识框架,分解框架结构中的每一部分作为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完成每一任务单的学习,框架中的细节知识学习由学生自行完成。学生转变成为学习主体,由传统的接受知识转变为先行了解、掌握每一任务单中的知识点,作为新知识的直接学习者,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节点约束下,可以自行掌握学习进度,自行掌握学习地点,自行查找学习资源,更好地为学习内容服务。当学生自行学习中需要指导的时候,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引导。教师除了引导外,还需要积极推进教学进度和检验教学效果,在一个任务单学习完成后,教师要设置检验环节,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给予及时必要的反馈,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掌握情况,除此之外,检验测评环节还利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做出及时调整,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更深层次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学习。 2.小班化教学是翻转课堂转变的有力组织形式。根据清华大学的《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在课程改革方面,我们提出“通过小班讨论课、助教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通识教育水平和课程质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小班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力的组织形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之一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前先行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之后,教师可在课堂上设置更深入的知识学习活动与学生充分沟通、交流,以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奠定其实践动手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奠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不能实现工程估价类课程的小班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基本就是空谈。因为小班教学的差别不仅仅是课堂秩序好一点,学生听得清楚一点,对于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而言,更重要的意义是师生可以在小班课堂上充分交流探讨,实现知识的更深入的交流。 3.阶梯式教学设计是翻转课堂的核心。此类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的安排是以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练习习题为基本模式,借助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将传统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安排,在本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采用“阶梯教学法”来安排教学内容,阶梯教学法又叫“阶梯式学习法”,是指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方法。该教学方法最初应用在英语课程中,即在认可每位学生个体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差异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使之建构起与自己能力相应的新的英语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达到个体知识与能力双赢的目标。本课程阶梯式教学设计的安排主要体现在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上,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进度的不同,由浅及深进行安排,同时对应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实施如下文所述。 (1)确定教学内容的总目标,并逐级分解。首先,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总体教学目标即知识内容总框架。应明确提出经过学习本门课程达到怎样的要求。其次,把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呈阶梯关系的部分,内容依次逐级深化。阶梯式教学内容的安排独立且相互联系紧密,涵盖完整的知识点,将每一阶梯划分为总体教学内容中的一个单元,将每一个单元中的内容再逐级细化到章节,形成总知识框架的支撑,但内容上是逐步深化,逐步接近学习目标。总体教学内容分解计划安排如表1、表2所示。 (2)对于不同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阶梯式教学内容的安排由浅及深,课前为基本知识,是学生现行自学的知识,以教师制作的教学任务单为指导,属于基础性知识,对应的教学方法以引导式为主;课中以应用知识为主,教师针对不同的任务单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以强化基础知识的应用,教学方法主要以讨论、研讨为主;课后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践模拟活动,深化基础知识的应用,教学方法以自学研究为主。 4.总结与反思。新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过程是漫长且艰辛的,其中必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个别学生课前不自学基础知识、课堂上不配合探讨以及如何检验学生学习是否行之有效,新模式是否比传统法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在教学模式改革中,教师应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 四、新教学模式的预期效果 (一)由学生掌控学习 应用以上所述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利用教学视频,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在学习过程中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记笔记,大大提高了自主性。此教学模式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并真正理解课程的内容,关键是让学生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争取完成的任务。因此我们着力于把课程变成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繁忙的工作。 (二)增加学习中的互动 新教学模式的最大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前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以及课堂上的互动,一方面形成互相学习的好氛围;另一方面,学生在交流中思维活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较好的学习风貌。 (三)构建新的评价指标 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成绩评价指标包括平时成绩(考勤+课堂交流+作业)和末考成绩,新教学模式下,评价指标中的平时成绩主要以课堂交流讨论为主,不再拘泥于考勤和作业,重在体现学生自我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计量课程论文:论技能大赛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改革的激励效应 摘 要:技能大赛多数是由地区或国家政府机构统一组织的,从综合层面考察人才专业技能与素养的比赛,对于高校教学而言,技能大赛既是对课程发展的补充,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通过工程算量技能大赛提高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改革力度,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技能大赛;计量与计价课程;建筑工程 一、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现状 计量与计价是建筑工程中的基础课程,随着社会发展,对于建筑的需求量以及精细程度都有所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建筑工程学科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学改革呼之欲出。建筑工程人才在社会实践中不仅在工程收尾的预算中发挥作用,在成本的预算中也能发挥作用,整体而言应用日益广泛。在这样的背景下,反观高等院校建筑工程教学,许多问题被暴露出来。 在当前建筑工程教学中,基本课程的计量与计价课程仍然存在着注重理论,忽视实践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关注学生理论水平以及对相应公式的记忆,忽视了实践的运用,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中稍有缓解,但在普通高等院校中仍然没有改善。与之相应的,应试教育下,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取决于考试成绩,而忽视了知识的应用,在最终走向岗位时难以胜任工作。加之教材体系更新慢,而社会发展迅速,许多新的知识与技术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接触到的。这些都是当前计量与计价课程存在的问题[1]。 技能大赛的展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挑战的形式激励学生进行学习的钻研。通常情况下,技能竞赛能够带给学生大量的实践例子,并且能够将先进的原理与应用引入其中,间接地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技能竞赛已经逐渐成为建筑工程学的一项补充,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工作者要根据技能大赛体现的学生的不足之处,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善。 二、技能大赛对教学发展的启示 1.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 技能大赛之所以能吸引很多学生的参与,很大原因在于技能大赛带来的荣誉与肯定。在高校教学中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能够激励学生不断地进行学习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与创新意识。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如奖学金、校内的小竞赛等,对学生进行激励,培养他们自觉进行实践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能力的养成,对于学生是可以受用一生的[2]。 2.在教学中融入实践的环节 建筑工程学科最终的目标就是应用,事实上,毕业后的学生大多都没有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更多的人要投入到社会的实践中,因此,要培养学生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一些新鲜的案例补充给学生,调动学生进行思维,对于学生的困惑,鼓励他们通过资料的搜集与团队合作进行自主的尝试与探究,避免形成对教师的依赖。 3.将先进的理论与科技成果引入教学中 近年来,建筑工程得到快速发展, 由于人口的增加,对于建筑需求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随时把握住时展、专业发展的脉搏,保证课程的与时俱进性。在不断补充新的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事实上,有些课本中的内容尽管并未完全失去作用,但在实际运用中与新的技术相比较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求,因此,将新的教学理论引入教学中能够及时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3]。 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改革的探索中,将技能竞赛中得到的启示进行延伸,不仅要教学生基础的课程知识,更要教学生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创新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终将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技能竞赛带来的最大的启示恰好也是创新精神与挑战意识,这是一种精神的内化。 计量课程论文: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计量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本文尝试将理论教学内容、生产实践、专业特点、科研项目有机地融入计量地理学课程的学习中,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来适应现代社会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与学的互动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数据统计分析和处理的上机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同时, 更加注重培养和提高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同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素质。从而有效地推动计量地理学课程体系向前发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量地理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顺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尽快将传统教育模式转变成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中,怎样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性课题。 今天的计量地理学,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量地理学了,而是将现代地理科学与数学模型、计算方法及3S技术结合在一起,以高性能计算机与网络计算环境为支撑,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针对“整体性”和“大容量”数据所表征的复杂地理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综合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学科发展的形势和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对计量地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计量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涉及数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地理学的定量化必须用到计量地理学的方法,所以计量地理学的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将多个学科、多门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强调统计的方法与技巧,更注重加强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项目教学法的计量地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内容 在计量地理学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通过选取项目来创设情境,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通过完成项目来达到意义建构,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其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又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素质。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点: (1)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项目和任务。 根据计量地理学教学的总体要求,以及培养不同专业人才的总体目标,在现有各种实验条件下进行项目设计,保证设计的项目具有价值性、开放性和探索性。 (2)引入GIS技术, 研究计量地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 计量地理学的实践教学是借助世界上著名的数据分析软件SAS、SPSS、浙江大学开发的DPS 数据处理系统、MATLAB 软件包,对计量地理学理论教学中的数学统计分析方法进行验证及理解,在此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数据资料作为基础,所以应补充适合不同统计分析方法的数据,建立传统知识、方法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研究计量地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 (3)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客观分析评价试验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试验不断优化组合适合于新教改精神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在加强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模式的创新研究。从每个项目组学生中选取一名学生,负责项目的指导与实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尝试,为本科生导师制的推广寻求切实可行的模式。 三、项目教学法的计量地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1)分析调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专业对计量地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资源情况,进行计量地理学的项目设计,确定项目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方案。 (2)结合科研课题,进行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引领学生构建科研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3)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和新教改课程体系及内容,制订完善相关教学文件,重点建设配套计量地理学实习指导书及相关数据库。 (4)学生根据专业特点来选择项目,利用现有的局域网和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进行科研创新、个性化发展提供培养基地。 (5)结合试验教学效果的分析研究,构建新的计量地理学教学评价体系。 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图 四、项目教学法的计量地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特征 (1)从培养目标出发,立足于现代地理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机地整合;以学生为主题,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活化教学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开展计量地理学教学。 (2)项目设计突出专业特色,不同项目设计的侧重点,以适应不同专业要求。 (3)通过项目教学整合教学资源,打破课程之间、专业之间的藩篱,克服学科教学所造成的知识与技能条块分割。 五、项目教学法的计量地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实践 根据社会发展与进步对现代地理学人员提出的新要求,作者基于调查研究传统地理学存在的问题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充分考虑专业(地理教育、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因素,确定具体的计量地理学教改方案(见下图)。 依据教改目标,优化组合新教改课程体系及内容,注重将传统的计量地理学方法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建立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试验班小范围内进行教改研究与实践,及时总结、优化和评价教改成果。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和新教改课程体系及内容,拟定新课程体系大纲,编写计量地理学教学实习指导书。实施新的计量地理学实践教学项目和方案,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师心得,及时总结优化和评价教改成果,进一步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和手段,修订和完善相关教学项目。 计量课程论文:工学结合模式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摘 要】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凸显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对于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课堂教学、企业教学、考评体系三个方面出发,论述了中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教学实施策略,以期为工学结合模式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给出一些借鉴。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 中职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教学实践 创新 一、引言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中职建筑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专业必修课程。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将工学结合模式引入到中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中,对于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中职建筑专业劳动者和技术性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更应注重实用性、专业性的渗透,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机制,创造一些新颖的、独特的教学体系,强化课程教学的岗位适用性和学习有效性,从而达到工学结合的教育目标。 二、工学结合模式概念的界定和特点 (一)工学结合模式概念的界定 工学结合模式指的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实践理念在于:将课堂学习与岗位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获得对所从事职业岗位的全面体验,从而提升自我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二)工学结合模式的特点 工学结合模式具有职业性、实践性、灵活性三个特点。首先,职业性。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相应岗位的需求应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即岗位工作内容”,以此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无缝衔接。其次,实践性。即:应以实训教学、实践教学作为主要的手段,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再次,灵活性。主要体现在考评机制灵活、教学方式灵活等方面。例如,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可完全以企业对产品质量、员工绩效管理的方法,构建学生的考评机制。 三、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和不足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课堂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的主要场所,具体来说,分为理论课堂和实训课堂。而中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师在学校课内教授《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时,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即:授课过程围绕理论书本或实训手册进行,或简单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很少有教师会引入企业实践操作内容,构建岗位化、实践化的创新性工学结合教学场景。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现代企业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实践内容基本脱节,不仅会对学生日后的岗位适应性带来负面影响,也完全违背了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目标初衷。 传统教学模式下,中职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办学,常常以“学生实习”“企业来校讲学”等形式完成,上述形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存在一些瑕疵。例如,学生的实习岗位与专业学习不对口、学生实习的内容与课堂教学无法形成双向激励反馈效应,如此一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大多流于形式。 传统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考评中,大多数中职院校采用“理论+实训”的考试方式,注重对学生课程理论掌握的考核,并以百分制的形式,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分。该种考评管理模式与应试教育如出一辙,无法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四、本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随着中职教育的不断改革,在提出工学结合模式教育理论下,本研究着眼于探索能适应《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五、工学结合模式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创新课内教学形式,导入“理论+实践”岗位实践模块 为了凸显《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效性,本校在教学过程中导入了一种“理论+实训”的岗位教学模块,在具体的实施中,根据课程的内容,利用双元课程体系。 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内容教学为例:在对本校13级(1)(2)班级教学中,我们打造了“理论+实践”的岗位案例教学课堂,而(3)(4)班级还用传统的模式教学,以(1)(2)班为实验组,以(3)(4)班为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首先,在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必要的“计价方式”“计价规则”“工程量清单计价与招投标管理”等理论教学后,教师引入本地企业的建筑施工项目模块化案例,例如,“为本地某企业建筑项目编订工程量清单计价表”“以工程量清单计价作为主导思想,为本地某建筑项目编订招投标管理方案”等。其次,在确定了岗位案例主题后,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要求每组同学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编订符合工程项目需求的计量与计价方案。最后,所有小组提交方案,由若干位专业教师和从企业聘请的专业工程师进行双向点评,并评出最优秀的3个方案,相应小组的成员可获得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性质的奖励。 在期末对现种模式下的学生进行比较,13(3)(4)班学生不仅在理论上一知半解,而且岗位实践能力更差;而13(1)(2)班学生的专业学习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融合,通过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案例计量计价方案的编订,他们的学习内容与岗位实践真正融合在一起,加之方案点评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联合完成,工学结合,凸显实用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完美展现。 (二)创新校企工学形式,构建“渗透+反馈”双元教学模式 在本校的教学中,我们探索了一种“应用+反馈”双元教学模式,以企业项目方案解决案例作为教学切入点,让学生提供专业解决方案,并将其应用到企业中,通过后期的反馈,评定学生方案的可行性,找出差距,不断完善自我。 在某建筑工程量计算与应用教学设计中,我们对13级(1)(2)班采用这种方法教学。让两班学生与校外建筑企业建立起校企合作关系,定期收集企业的一些在建工程案例问题,为其提供解决方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工程案例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提供专业化的问题解决方案。例如,该企业提供了一个问题案例:某卫生间平面轴线尺寸为1800*2400,墙厚200,多孔砖墙,层高2.8M,内贴200*300瓷砖,吊顶底距地面高度2.4M,该卫生间设有一门(800*2100),一窗(9000*1200),窗台离地面高度1.2M,要求根据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编制工程量装饰清单。在教学中,教师将上述案例分为若干个模块,例如,块料墙面工程量装饰清单计价模块、块料零星项目装饰清单计价模块等,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每一个人安排一个计算项目,并指导他们完成计算。教师将学生计算好的方案提供给企业方,由他们根据所需,将相应的方案应用到施工中,最后,企业方会定期反馈一份方案应用测评,对学生提供的方案的科学性、实用性进行评定,而校方则会根据企业反馈的情况,给予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13级(1)(2)班最后的表现,企业很满意,反馈都不错。 上述教学模式下,学生所学的专业能够真正被应用到企业项目中,通过企业反馈的方案测评,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情况,而学生本人也能够知晓自身在专业实践应用学习中的不足。如此“应用+反馈”的校企合作模式,成为工学结合教学理念应用中的创新点,而教学也真正实现了“边学习,边工作”“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合二为一”的目标。通过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本校建筑专业学生的方案编订合格率由最初的不足30%,实验组提升至75%,对照组则没有明确改变。实验组学生的动手能力、岗位技能得到了真正地提升。 (三)创新课程考评管理,构建“学校+企业”绩效就业模式 在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筑工程量计算与应用课程的考评管理也应凸显出工学结合的新意,打造实用性、工作性、学习性更强的“学校+企业”绩效就业考评模式。 例如,在对本校13级(1)(2)班考评中,我们以绩效就业管理为理念,采用“学校+企业”双效考评的方式进行。具体来说,课程的考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校方成绩。由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出勤、实践作业两个部分进行评定,不专设期末理论测试。在具体的测试中,引入现代企业的绩效管理方式――BSC模式,为每一位学生构建平时绩效、理论绩效、实践绩效、成长绩效四个评价层次,进行考评。第二,企业成绩。工学结合模式下,本校学生每学期都需要完成企业实习,而实习完成后,企业会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给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技能在岗位中应用的评分,该评分也将作为学生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成绩考核体系中。 此外,为凸显绩效就业模式管理的初衷,每一位学生的成绩都将与他们的就业分配直接挂钩,即:《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毕业推荐就业时,具有优先选择权、应聘权,以此彰显出“学校+企业”绩效就业考评模式的实效性。在2014年度的校外实习和2015年的毕业就业中,实验组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率也高于对照组。 六、结论 将工学结合模式引入中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管理中,打造一些新颖、实用的教学形式,对于实现课程教学的岗位价值、学习价值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各级中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可以以工学结合为理念,创设出更多、更好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的质量。 计量课程论文:高校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性教学路径探析 摘要: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和技术方法在经济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课程的性质非常适合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本科师生开展研究性教学。本文在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强化新生研究性训练、合理甄选研究性教学内容、主辅教材配套和案例选择、资源共享和“点-线-面”一体化架构等层面对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自主立项 一、引言 2世纪美国伟大的教育家、以倡导研究性教学闻名全球的博耶(Ernest L. Boyer)教授认为,“最好的大学教育意味着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训练有素的探索,使学生具有推理及思考能力。所有的教师都应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创造性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已经有一批高校从整体上推进实施“研究性教学”,已被证明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之一。众多高校老师、学者已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适合“研究性教学”相配套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创新学分制度等制度,为之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刘赞英等(2007)对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比,为我国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启示与借鉴[1]。刘智运(2006)认为,研究性“教”与“学”反映的是一种互动式师生关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现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研究和主动探索的情境,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思考和研究。同时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同时需要与教师展开及时的互动交流[2]。王岚等(2007)认为,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3]。龙慧灵等(2010)通过研究发现,研究性“学”要求学生在“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学生的研究与教师的研究有所不同,学生的研究更多的是强调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知识的学习,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的培养[4]。王锋等(2014)认为,研究性“学”与研究性“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内在联系通过“研究”这一纽带得以体现,并从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方法激励、教师团队建设、过程管理以及体系评价配套等方面提出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策略[5]。 此外,关于研究性教学模式,肖萍等(2005)、刘茂军(2005)、蒋乃华(2010)和李胜清等(2009)分别提出了“以课题为中心的模式”、“溯源法模式”、“‘一体两翼’模式”和“‘四位一体’模式”[6][7][8][9]。 三、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 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Clein说过:“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著名经济学家P・Samuelson也曾经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从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计量经济奠基人R・Frisch和计量经济建模之父J・Tinbergen以来,95%以上的获奖成果都与计量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体验性很强、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课程,跟高等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和宏微观经济学联系密切,Kennedy认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家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家缺乏充分交流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甚至不知所措[10] ”。Guy Orcutt曾说过,“做计量经济学就像试图通过播放收音机来研究电的规律”,足见其难度。因此,本科阶段的学习会更侧重于计量经济实证研究,其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很高,否则计量模型再完美,也只能是“垃圾进去,垃圾出来”,而收集数据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门艺术。 四、研究性教学的路径选择 1.强化大学新生研究性训练,为高年级研究性学习做好铺垫。《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果前期没有一定的研究训练,突然实施研究性教学会让学生无法适应,手足无措。因此建议一入学就给学生灌输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从传统教育模式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具体做法就是在大一阶段设立“新生讨论课”项目,由相关专业有经验的教师主持研讨课,课程围绕学科专业引导、开拓学生视野、激发科研兴趣的目的展开,重在让学生了解科研对于专业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尝试在学科基础课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等课程中适当介入研究性学习训练,使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所启蒙。用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查尔斯・韦斯特的话说,就是“尽可能尽早把年轻人引导到科研领域”。 2.合理的时间安排和针对性的内容计划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欧美高校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上普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特征,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基本上都会将计量经济学分解成几门更细的课程或者分成基础、进阶、高级等不同的层次。而国内大学普遍只单一开设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和国外相比我国各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笔者调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10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大学和西南财大、东北财大、上海财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5所财经类大学以及中国矿业大学、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6所地矿类、农林类专业特色突出的院校,发现该门课程的学时设置大体分为48学时和64学时,学分在3~4个之间。即便是一学期64学时的安排,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依然是非常困难的。从学期安排来看,除了个别学校安排在第四或者第六学期外,绝大多数高校安排在第五学期较为合理,一方面大二刚刚学完微观、宏观经济学和统计学原理,可以趁热打铁,有效降低遗忘效应,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中后段的社会实践乃至毕业论文(设计)打下模型和方法的基础。 教学内容的甄选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计量经济学应包括概述、经典单方程的简单线性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包括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和模型设定偏误)、联立方程组模型以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等板块。在概述部分,通过1~2篇尽可能涵盖全书主要内容的经典计量经济学学术论文介绍开始,让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并初步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体系中来。经典单方程线性回归模块,鉴于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已基本掌握OLS的基本方法,应侧重于剖析偏相关以及几大经典假定的阐述,这一部分以课内讲授、原理学习为主。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放在后面三大模块,尤其是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篇章中的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部分以及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篇章。 3.选择适当的配套教材,为实施研究性教学奠定基础。计量经济学的国内外教材非常多,笔者认为选取合适的教材和配套的参考书对研究性教学的效果有着相当关键的影响。教材在提供给学生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应给学生一定的面向经济实践的问题思考。因此,对该课程而言,最好能采取主、辅教材同步配套的策略,主教材以提供给学生基本理论与知识为主,在注意系统性的同时,要吸收前沿成果。辅助教材则尽可能囊括可以实时更新数据的案例为主,对经典案例的分析解读是本科生“模仿研究”的起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从最初教师主导的“理论模型方法阐述”到后来的师生交互的“计量模型+案例实践”,再到目前尝试探索学生主导的“研究性教学”,使用的教材也经历了反复的尝试和总结。建议主教材选择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的《计量经济学》或者西南财经大学庞皓教授的《计量经济学》,配套参考书选择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基础》或者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以及EVIEWS软件自带的《用户手册(User Guider I、II)》,这样的组合可以很好地满足研究性教学的教材需要。 4.多方配合和资源共享为实施研究性教学提供保障。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研究性教学对学校、学院以及课程教学团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要制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指导意见,专门组织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研究性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因为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两个学院、一两个专业或者一两门课程能形成氛围的,它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更是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理念革新的过程。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制度,用研究性的视野重新认识教学管理活动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管理创新,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创造自由、开放、宽容、友好的服务软环境。学院层面也尽可能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积极争取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支持并构建以精品教材为主干的教材体系建设,教育学生树立“研究为新常态”的学习观,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的研究问题的解决[11]。课程教学团队除了依托自身的科研项目,广泛吸纳本科生参与研究外,更要结合经济现实,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建立系统的课程项目库。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对全校范围的资源共享的要求也很高。数据共享、软件共享、图书资料共享要求完善健全的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除了教室和实验室以外,老师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数据库,下载更新数据,调用专业统计软件。加强改善教室、实验室、研讨间等研究性学习场所的建设力度,争取实现“小班教学”和“小组实验”,为研究性教学提供软件和硬件的保障。 5.以点串线、由线及面共同构建研究性教学的一体化架构。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经济学学科有各种不同的本科专业,以我校为例有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和国际经济贸易等专业,不同专业学生的性别比例、生源类别、学科基础和专业侧重均有所不同,相同专业的班风学风也不尽一致,因此可以选择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研究能力的任课老师选择相关专业学风优良的班级进行试点。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范围内选择相对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和相对“规范(或者标准)”的经济问题作为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起点。通过模仿标准案例,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各自选择一个研究项目,要求小组(项目组)成员统一拟定立项计划书,阐明研究背景、立项意义,梳理综述文献,设定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进行人员分工,最后进行研究成果展示,互相交流心得,教师在学生立项研究的过程中随时答疑解惑。这样,多个研究项目组合串联起来,就可以形成较为完美的“4线”:前因后果线、教研反馈互动线、理论实践融合线和课内课外互补线。这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立项研究学习的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全方位选择研究主题、多途径收集资料,既可以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补充信息,又可以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在项目负责人组织带领下,各成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既避免了搭便车现象,又可以极大程度上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项目的研究过程和最终效果也可以作为整个课程考核的重要环节,从而拓展考核的内容面。 五、结语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跟现实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课程,涉及的计量方法和模型在微观领域可以和家庭(或个人)的经济行为(收入、储蓄、消费、投资等)以及企业的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生产成本控制、营销策略制定等)等经济现象紧密结合,在经济增长、就业与通货膨胀、区域经济社会差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制定等宏观经济领域更是大有用武之地。既可以分析单一的横截面数据(或者时序数据),又可以研究混合数据(面板数据)。除了数值型数据,它还能对分类数据构建相应的计量模型。它不只研究经济社会的表面现象,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出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计量经济学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为方便学生选题、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可行性。 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应侧重实证研究,在很多情况下经济理论并不能给出相关经济现象的确切答案,而唯一可行的途径便是“仔细收集数据,深入实证分析”。对于初学计量的学生来说,通过立项研究,与真实数据交手是加深理解的重要途径。因此,实施研究性教学,“弄脏学生的手,弄乱他们的桌”才能真正学会实证研究,领悟计量经济学的真谛[12]。 计量课程论文:2013版清单规范下的建筑工程计量计价课程设计 【摘要】《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政策性特点。2013版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和计量规范的颁布,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对课程教学从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设计等方面做出调整和变革。 【关键词】2013版 工程量清单 课程改革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按照“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指导原则,将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建筑工程项目计量计价实践技能充实到教学中,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以土建造价员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分解和教学内容的组织,确定五大学习情境,以业主和施工企业两个不同职业角色完成工程量清单和清单计价任务的两条线路来构建课程内容,选取两个真实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文件、施工图纸作为教学资料。 一、加强校企合作完成工作任务分析 课程建设团队通过多次研讨,制订调研计划,选择调研企业,设计调研问题。邀请重庆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行业、企业专家和高校学者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变革和优化。在深入工程项目工地、对毕业生调研和充分听取专家学者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确定了本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业主、咨询公司、施工企业等单位造价员岗位的,具备在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编制工程量清单、清单报价文件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的课程总体设计 本课程基于“企业在清单计价模式下实现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的确定与控制”工作任务的实践需要,以土建造价员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为依据,以获得全国土建造价员执业资格为重要目标,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打破原有知识框架,针对建筑工程项目工程量清单编制和投标报价编制工作任务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或补充,突出教学重点。其次,以真实的工作过程来划分教学阶段和教学单元,以循序渐进、分层递进的螺旋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本课程教学采取岗位方向+实战演练方式,教学内容上围绕清单计价工作过程所需的技能建立知识模块,形成“仿真+全真”的教学模式。本课程的重点是工程量清单的编制、招标控制价与投标报价书的编制。难点是招标人项目特征的准确性完整性、综合单价的确定。本课程围绕双项目、六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双项目”是指在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用两套建筑工程施工图纸进行学习演练,将教学内容置于真实的职业岗位实践情境中,教师示范教学,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理论内容,并进行模仿训练,实现课堂与实际岗位的仿真学习。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是以模块、任务取代了章、节、目传统的做法。每个学习模块都相对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包含相应的工程量计算、工程量清单编制、清单计价。课程的施教过程也就是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过程,完成全部计量计价内容的学习,也就完成了完整工程的造价文件编制工作。 课程教学环节设计是按照以下的线路进行:教师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示范项目中以教师引导为主,在实战项目中将学习主动权交回给学生,小组互助,小组互查,小组共同提高,再经由师生互动反馈和总结来升华和拓展知识。 三、结论 在2013新版清单规范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市场对于造价人才需求不再是单纯从事纯粹的技术性事务性工作,不再是简单的要求造价人员能够根据图纸和计算规则算出工程量,然后套取统一的地区计价定额确定工程价格。清单计价模式下,需要造价人员根据施工企业自身的实际管理状况和技术条件来分析分部分项工程的综合单价,需要根据市场的动态指标来确定工程价格,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更多的体现了造价从业人员工作的复合管理性和协调性。因此,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时,需要走校企合作道路,加强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的紧密结合,探索出课程改革的新路。 计量课程论文:应用型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计量经济学是经管类本科生重要的必修课之一。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存在“重视理论教学、忽视理论联系实际,实验教学环节薄弱、效果欠佳,教材难度太大、不适合本科生以及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理论教学、培养应用能力,重视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条件,教学方式多样化、合理安排课程课时”等教学改革对策,来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加强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分支学科。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经济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第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萨缪尔森”。 从1982年我国开始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育与研究开始,至今几乎所有的大专院校均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1998年7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类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实证性研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量经济学学习对于掌握经济理论与方法、深入分析经济等问题至关重要。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研究中重要的数量分析工具,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推理能力与精确的表达能力。 一、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现状 应用型本科开设的课程更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而不是烦琐的理论推导。虽然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学的必修课程,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计量经济学在开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计量经济学是由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也是数理经济学、数理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三者的交集,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统计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先修课程,因此计量经济学内容丰富。其次,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的先修课程具有良好的基础,但对于经管类的学生来讲,大部分为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而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材过分注重理论推导,各种公式充斥着教材,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背景以文科为主,枯燥乏味的理论推导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畏惧感,甚至出现排斥的心理。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学各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理论课程过多过繁、实验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且不被重视、教学方法缺乏创造性等特点,容易造成学生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能力,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际应用能力的现象。对于经济类的学生来讲,经济类的专业都是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其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以实际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建立数学模型的讲解相对较少,课程更重视理论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理论方法的讲授,缺乏通过实验对计量模型的建模步骤、原理以及模型的局限性及前沿性的深入分析。教学中缺少经典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导致学生学完理论方法之后,不知如何用经济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也不知如何对模型的经济意义进行解释,这种教学方式也就失去了开设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意义。 (二)实验教学环节薄弱,效果欠佳 经济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以上机模拟的形式出现,总体情况不太乐观。原因是班级人数太多,往往是2~3个班的100~150人同时上机,教师在前面演示实验,很多同学看不清楚,并且人数太多,教师指导学生实验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材难度太大,不适合本科生 纵观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很多学校选择李子奈的计量经济学,这本书很经典,不仅适合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样适合。对于本科生而言,这本教材难度太大,其他一些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对于经济类的本科生而言,更需要一本适合他们自身知识结构特点的教材,理论上能够深入浅出,同时又能结合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使得学生避开烦琐的数学推理,掌握一些更实用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不合理 目前计量经济学安排为48课时,其中理论课为32节,上机课为16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很不容易。课程设置为前面16节课为纯理论课,后面32节课是一半理论课一半上机课,课时数偏少,加上理论的晦涩难懂,一些理论需要反复讲解,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改进理论教学,培养应用能力 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考试都是以理论考试、平时成绩、作业等为主,若将课程论文作为平时成绩,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站下载相关计量经济学的论文,并指导学生从统计年鉴下载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建立计量模型,估计方程并看懂相关统计指标的含义,并进行相关分析,为学生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条件 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课程而非数学课程,因此教学过程应当避免不必要的、烦琐的数学推理,重视理论方法,重点是思路而不是数学推理过程,要重视应用模型和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应当加强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加强演示实验,结合经济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演示实验步骤,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现在很多课程都是2~3个班合班上课,对于其他的课程是可以的,但是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来说,最好是小班上课。因为要通过软件演示实验,人数太多效果不好,并且在实验教学中,小班上课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面对面的指导,更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教师针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应当准确、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搜集实验资料,注重吸收其他课本的精华,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比如《Eviews统计分析与应用》这类书籍就有不少很好的案例和视频,可以借鉴过来,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结合SPSS和EXCEL,分析介绍Eviews和SPSS、EXCEL的功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软件的功能、操作,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根据所选教材,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学校组织教师重新编写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手册、实验教学案例等,安排学生在机房完成实验操作训练,并加强课堂交流与讨论。有效地将计量课程的专业理论、实验教学融为一体,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的撰写以及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课程课时 学校应当根据实际的课时总数合理安排课时,在讲述理论时可根据需要引入一些实验内容,加强演示联系,边讲边练,提高讲课效率,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计量课程论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摘 要】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本文基于项目化的设计思路,从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出发,探讨了该课程的宏观设计教学目标、具体设计与实施、考核与改革成效等问题。实践表明,该课程项目化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项目化教学;教学设计;课程改革 一、前言 为了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近年来,“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改革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重视,西职院从2012年上半学期开始对“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教学进行培训、指导、比赛、交流和实施。工程造价教研室教学团队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 二、课程设计过程 1、课程定位 组织专业教师进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确定本课程面向的工作岗位是工程造价员。专业教研室组织成立由丰富经验的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确定课程的技能要求是能够编制工程量清单、能够进行工程预算、能够使用造价软件。 2、课程目标 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编制建筑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2)能够编制招标控制价与投标报价;(3)能够熟练使用软件编制造价。 知识目标:(1)掌握建筑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的编制;(2)掌握招标控制价与投标报价编制;(3)掌握广联达软件编制工程造价。 素质目标:(1)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能够服从项目组长的统一安排,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在自己的项目任务完成的情况下,能够辅助其他成员完成项目任务;(2)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根据规则和定额独立完成造价文件的编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备吃苦耐劳的能力,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且经常进入施工现场,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能力;(4)具备独立自学和创新的能力,能够随着规范和定额的更新,通过自学完成造价文件编制,且勇于创新。 3、课程总体设计 构建“学、培、赛、训”四位一体课程教学总体设计,实现学生两年不断线的课程学习。 “学”:即课内学习,以能力目标为本位,对课程整体内容进行重新设计。通过课程调研,与企业专家设计课程项目,采用实际项目进行工程量清单编制及建筑工程造价的计算。课内学习安排在第3学期完成。 “培”:即技能培训,根据陕西省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消耗量定额和计价办法,按照初级造价员要求,进行岗位适应能力培训。通过技能培训,学生获得初级造价员职业证书。技能培训安排在第4学期完成。 “赛”:即技能比赛,我系每年举行广联达算量大赛,在比赛中选取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广联达算量软件大赛和陕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工程造价技能大赛。通过比赛,锻炼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的能力。技能比赛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 “训”:即综合实训,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实训内容和实训考核办法,根据实际工程项目,分组编制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或控制价。综合实训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 4、教学项目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来整体设计学习项目,确定本课程的项目一为西职院6号公寓楼工程量清单编制;项目二为西职院6号公寓楼工程造价编制;项目三为西职院6号公寓楼广联达软件造价编制。选取教学楼项目(框架结构)为课外拓展项目,成立兴趣小组完成实训楼项目(框剪结构)。通过不同结构工程的训练,掌握建筑工程工程清单的编制、工程组价和计价。教学项目设计进度图见表1。 根据设定的实际教学项目,进行每个项目的情景设计,引出项目任务,编制每个任务的子任务,并确定任务的目标要求。 5、教学实施 在“理论”够用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1]在全面把握课程和企业需求的前提下,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应用相结合。在本门课程教学中,我们将造价基础理论分配到各项目中,让学生在项目中掌握造价理论知识,学生在做中学、边做边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教学更接近工作岗位需求,做到了“课堂上练习的,就是将来工作的内容”[2]。 本课程教学中以校内建筑物作为教学和练习案例,使课程教学更具直观性、实操性和兴趣性。课内项目为我院6号公寓楼项目;课后拓展项目为3号教学楼项目;成立算量兴趣小组,完成实训楼项目工程算量与计价。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单因素到多因素,不断循环递进的教学方法。同时,我系每年举办一次工程算量大赛,并参加全国广联达算量大赛,使课程教学与技能竞赛有机结合。 6、课程考核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评价模式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模式。[3]课程考核分为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两部分,其中过程评价占60%,成果评价占40%,充分体现了过程控制的重要性,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三、改革成果 本课程通过几年的改革和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项目化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工程造价专业学生90%获得初级造价员证。在第五、六届全国广联达算量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在第一届陕西省工程造价技能大赛中获得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在第二届陕西省工程造价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与此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双师素质专业教师。 四、结语 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设计思想转变是前提,从传统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训练的转变;从传统课程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4]从传统的问答习题,向任务训练的转变。项目设计是关键,项目设计的好坏,很大程度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成败。“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基础。在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将职业核心能力(学习、交流、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数字应用、外语应用等能力)“渗透”到所有课程中。 计量课程论文:《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针对《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试方式上进行了全面的课程改革。鉴于培养施工企业的造价、施工等方面技术骨干人员的职业能力,课程教学实施“项目指导、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了立体化评价体系,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方法;课程改革 0 引言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是土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门课程主要研究供水供电、采暖等建筑设备与生产消耗之间的数量关系及价格的构成因素。 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鉴于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保证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不强调学生的设计能力,增加实践性环节,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设备工程、建筑施工组织等课程紧密联系,是一门综合性工程应用课程,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主要培养学生编制与审核工程造价标书的能力。[1]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涉及行业领域广,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课程内容除涉及安装工程定额与计价等造价相关知识外,还涉及建筑给水排水、建筑电气安装、通风空调工程、消防工程、安装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等专业基础知识。其次,实践性强,课程内容与实际施工图纸紧密结合,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要掌握编制安装工程造价的方法。最后,该课程在国家规范的指导下,及时调整课程讲授内容。 [2] 具体的教学改革方案如下: 1 教学内容 与《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有关的专业基础课有《建筑制图与识图》和《建筑设备》,这三门课程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安排教授课程内容时,首先,给学生们介绍建筑设备中关于给水排水、采暖空调和建筑电气的基本知识并结合施工图纸讲授主要的施工工艺。其次,在讲解工程量的计算规则时,可教学生灵活运用施工方案和施工标准图集来准确计算工程量。最后,安排学生们通过计算一套完整的水暖电施工图纸来练习和掌握工程量计算和计价方法。 在教学中,首先详细讲解计算规则,并结合实际工程的案例和图纸,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课堂上共同完成工程量的计算,既掌握了工程量计算规则,又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有助于建立团队合作的意识,为今后从事施工企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采用实物模型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专题设计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在参与中学习。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2.1 实物模型教学法 采用该教学方法,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相关教学内容,上课时采用实体模型作为教具,如讲授伸缩节工作原理时,讲解其理论工作原理后,上课时带上伸缩节的模型教具,实体演示工作过程,学生会很容易理解并深刻掌握该知识点。 2.2 案例分析教学法 课堂教学阶段中引入小案例教学,大案例分析,掌握计算规则。如在讲授管道的变径点时,先引入一条管道上有三处变径点并且管道布置均匀的例子来讲解,然后让学生们自己来分析沿墙体拐弯布置管道上方的四处变径点,试图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实际施工图纸为练习对象,学生分组完成图纸中给定的工作任务,促使学生形成赶、追、帮的良好学习氛围,并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促使学生掌握工程量计算和计价的知识。 例如:讲解室内给水工程管道工程量计算规则时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分析: ①学生初始能力情况:由于学生大部分在20-22岁之间,好奇心较强,但部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不是很强,相互间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学生对前面相关课程如《建筑设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知识的掌握基本能满足本课程的学习需要,但该班学生计算能力比较欠缺,且在学习过程中对计算性内容有时缺乏耐心。 ②信息素养: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收集和检索与本节课相关的信息。 ③效果对比分析:通过引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讲解相关理论内容,结合学生动手完成工作任务,加之课后检测题的练习,学生较好地完成本节学习目标。对比以往讲授本节课内容的情况,通过问卷调查,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后,及格率提高了34%,优秀率提高了22%。极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乐于主动思考问题,课堂效果良好。学生听课调查情况见表1。 2.4 教学组专题教学设计 该教学方法可以由讲授施工组织、施工技术、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设备的老师组成一个团队,讲授知识点可以由相应的课程老师来讲解,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每一位老师的教学特长,又可以调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气氛,教学风格多样化,避免学生产生视觉和听觉的疲劳。[3]经主讲教师的引导,学生容易保持学习的激情,提高学习效率。 3 教学辅助材料的建设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收集同类院校教学相关资料。[4]目前主要教辅材料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基本能满足目前课程教学需要。同时通过网络资源收集了大量电子版结构和构造图集,便于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演示,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 教学手段的改革 通过制作精美的课件,多媒体授课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施工现场的安装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施工技术。《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在校园网上建立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料在网络,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5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通过考核反馈信息,检验教学质量。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考核方面,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多为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定成绩的模式,不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采用过程性评价及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过程性评价采用随堂测验的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期末闭卷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初步应用情况。[5]两项考核结果能综合全面地反映日常教学过程的真实情况。具体见表2。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式,但是并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 [6]因此,考试的形式要尽量多样化,同时考试形式的多样化也是我们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一些概念、公式等知识点,可以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而对于工程量计算规则等知识点,可采用现场答辩、识读设备施工图及计算工程量等多种方式进行考试。学生最终的总成绩应该是本课程各种形式考核的综合结果。 6 “项目指导、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 针对《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实施“项目指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实际的工程案例为主线将整个课程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以重点知识所涉及的具体任务设计教学情境,学完了当即通过“做”来实践、验证,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的应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7 结论 为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工程造价的编制与审核能力为目标,实施“项目指导、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通过采用实物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组专题教学设计等方法,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主动思考问题,课堂效果良好。 计量课程论文:国际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计量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新时期,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给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相关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我校国际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对有效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教学改革;策略 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计量经济学》对于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较强的经济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旨在运用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对实践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分析,以研究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以及经济问题的解决办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贵州财经大学国际学院在开展《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等,都制约着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趋势,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实效性。 1 国际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 课程难度大,学生缺乏重视 《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三门学科的结合,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尤其是在经典线性回归理论部分,需要用到矩阵、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的大量知识,这对于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难度。相关调查显示,有超过90%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知识学起来比较困难。同时,目前还有很多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计量经济学不仅学习难度大,而且对以后的工作学习等都没有太大的用处,学不学都无所谓,导致部分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时功利性较强,为了考试而应付,投入的学习精力较少,严重降低了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 1.2 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实验教学内容不足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综合性学科,但是目前该校国际学院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上还缺乏科学性,过分重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没有设置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同时由于课时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的限制,导致《计量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基本数学模型分析以及检验推断等简单的实验内容上,只采取EViews经济学软件进行实践教学,严重影响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1.3 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 在国际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经典线性回归这部分内容,课程前后之间逻辑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较为注重课程内容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就会选择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填鸭式的传授,过于强调公式的推导和证明,的教学内容都在的过程中完成,忽视了这一过程中数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等的应用技巧,导致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课堂教学质量下降。 2 国际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2.1 重视实验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为了真正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实验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针对目前学校对《计量经济学》实践课程缺乏重视的现状,需要学校及教学转变观念,建立必要的《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选取适合本校相关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需要的经济学管理软件,除了EViews之外,还要在实验教学中增加。同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验进行充分的结合,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所学计量经济学知识对某一项目进行建模,进而锻炼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相关软件的操作水平,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对相关专业人才的要求。 2.2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为了切实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性,首先就要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设置实现多样性和层次性要求,满足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需求。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计量经济学又是集微观经济学、统计学、概率论、高等数学等于一体的学科,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一定要保证在做好先导课程的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使课程改革的实效性也得以提升。 2.3 改革教学方式 《计量经济学》本身教学难度就比较大,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将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比如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进行融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选择与课程内容及学生实际联系紧密的案例来组织学生研究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搜集数据并做具体的研究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强化学习效果。 3 小结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目前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和问题,进而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优化课程设置,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性,提升教学质量。 计量课程论文:计量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 要 通过分析翻转课堂的内涵,论述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并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为高校课程教学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翻转课堂;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推动了新一轮的教育变革与发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方式的兴起,有效地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追捧,由此引发了教育理念、手段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信息化环境下,知识的传播和获取将更为便捷,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可以利用网络开放资源进行自主、个性化学习,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探究者和建构者。翻转课堂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传统教学过程的知识传授阶段和知识内化阶段颠倒安排,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自己掌控学习的时间和进度,并寻求和获得教师的个性化指导。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因材施教,顺应了信息时代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要求。 2 翻转课堂的内涵 传统的教学流程是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完成知识传递,然后通过课外作业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翻转课堂则是对传统教学流程的颠倒安排,它将知识传授过程由课堂移到课外,让学生借助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课件或利用网络资源等自主、协作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则成为教师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讨论探究问题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的地方。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根本改变,教师由教学“主导者”和“控制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则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自主或协作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个性化学习。 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通过提供教学视频、课件、文本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主、协作学习,完成知识的传授,然后在课堂上通过答疑解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1]。翻转课堂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垄断,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动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技术发展推动教育变革的产物,被誉为预见未来的教育。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与传统教学有本质的不同。翻转课堂要想取得预期成效,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由学习者自主学习或协作探究去完成,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其次,由于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所以需要有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系统来支持,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自主、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再次,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教学视频、课件的制作以及各种系统工具的操作和应用,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2]。 3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准备 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将课程按知识块划分成若干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开发制作教学视频、课件、案例等模块化学习资源,简单的知识点一般准备课件或电子文本即可,重点或难点内容则有必要增加准备教师讲解的音视频,以便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准备好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 课前学习设计 在教学资源准备就绪之后,开始进行课前学习设计。在课前学习阶段,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设置学习活动,并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或网络开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探究,完成课前的学习活动和要求。在这个阶段,教师不急于解答学生的疑惑,要设计相应的单元知识测试和交流反馈方式,检验和了解学生的知识学习掌握情况。 课堂教学设计 根据对课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掌握情况的了解和反馈,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如集中讲授、答疑解惑、讨论探究、小组任务、实验实践、个性化辅导等,对课前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和梳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的交流探讨是翻转课堂取得成功的关键。 课后评价设计 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反馈,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的有效结合。在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生的个人讲述汇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活动,师生一起对学习过程和收获进行交流和评价。教师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的难易程度、独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小组学习中的个人表现、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平时的测验以及期末考试等情况。 4 计量经济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翻转课堂的教学理论,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进行翻转课堂可行性分析 学校具有Moodle网络学习平台,可在上面建设网络课程,用于课前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交流,Moodle平台教学功能完善,可跟踪学生的自学情况,方便教师跟踪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Camtasia Studio工具制作微课件,备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协助教师制作微视频课件,设有助教协助教师日常维护网络课程;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完善,校园实现无线局线网全覆盖,学生基本拥有笔记本、智能手机等联网终端设备;本次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准备教学资源,创建网络学习环境 在Moodle平台上建设计量经济学网络课程,课程资源包含电子课件、教案、微教学视频、推荐的专题学习文档和网站等类型的素材。将教学资源分为基础和扩展两个等级,为不同能力和需求的学生准备。其中,微教学视频的制作是教学资源准备中的核心内容。根据每节课的课堂目标,为学生精心准备1~3个微视频,每一个微视频只介绍一个知识点或者呈现一个案例。利用Camtasia Studio来进行微视频的录制与后期制作,画面清晰且操作简单。制作完成后,将视频和其他电子资源上传到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中,供学生网上观看学习。 设计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 班级人数为48人,将学生分为八个小组,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络课程自主、协作学习和探究。每小组设有小组长,负责总结和反馈本小组的学习情况。教师将教学资源给学生后,也将课前学习要求明确告知学生,并在学生自学完毕后设计适量的测试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利用Moodle平台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态。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要求,学习教师准备好的教学资源,完成各项学习活动和任务。学生通过自学或协作完成知识的学习,并小组交流讨论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由小组长将问题汇总后反馈给教师。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集中解答学生的疑惑或共同探究问题,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 1)合作探究:由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或任务,由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和学习伙伴讨论交流,探究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发表自己的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 2)个性化指导。个性化指导是教师为各个小组解答疑惑的过程。每一个小组在自主协作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所以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问题采取个性化指导,为每个小组解答疑惑,实现因材施教[3]。 3)总结点拨。由每个小组的代表总结本次课程学习的收获及碰到的疑难点,之后教师针对各个小组出现的问题将重点问题和知识集中讲解,对本教学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 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学习评价是课程的最后环节,教师从学生个人、各个小组以及整体的角度,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整体评价,重视评价的多元性和公平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以及协作精神的培养,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本门课程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包括学习过程中的个人表现、小组表现和成绩、个人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等。 5 结语 翻转课堂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日趋成熟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教学模式,其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在国内外多所学校的实践中取得极大成功。为此,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和应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