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论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建议 【摘要】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但建国以后农业增长倚赖资源的局面尚未得到有效改变,农业用地的无序开发利用,为了提高产量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工业化过程对农村环境的破坏和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国家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定一部全国统一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已成为必要。本文拟以农业生态保护立法为目的,从立法原因、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单行法 【正文】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三农”问题则是制约我国全面奔小康的瓶颈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业投入产出经济效益低下,我国农业表现出明显的弱质性。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大转型时期。传统农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难以解决大量人口的吃饭问题。为提高单亩产量,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产品上的残留和工农产品废弃物对环境及农产品的污染,从根本上危害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危害 (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在获得较大发展的同时却伴随着农业环境受污染和生态遭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1.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到2000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1%,仅水力侵蚀面积就有185万km2,数百万公顷农田、耕地正在受到荒漠化、盐碱化的威胁。根据最新资料显示,我国90%的草地已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中度退化以上的草地面积已占半数。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2.耕地资源迅速减少,土地质量下降 我国2000年人均耕地为0.101hm2,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且耕地利用程度较高,目前垦植率已达13.7%,超过世界平均数3.5个百分点。1986~1995年,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和灾害损毁耕地超过466万hm2,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200万hm2. 1998年,因非农业建设占地、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共减少耕地57.1万hm2.同时,我国耕地土壤质量呈现退化趋势,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严重退化。另外,受酸雨的影响,土壤酸化过程加剧。 3.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主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是乡镇工业的“三废”排放。近十几年来,由于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它们对外排放的污染物也在逐年增加,到1995年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2000年又有所回升 另外,农业本身生产过程的非点源污染问题也严重影响着农业生态系统,突出表现在化肥的流失对地面水、土壤、大气的污染和在食物中的残留。此外,大量的农膜及其它废弃物也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目前,我国农业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业污染量已占到全国总污染量 (指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及农业污染的总和)的1/3-1/2,不仅成为水体、土壤、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而且对农产品安全、人体健康乃至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污染问题。 (二)农业污染对农产品、人身健康、国民经济的危害 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尤其是农业环境污染,给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国民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主要表现在: 1.对我国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1/5,而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及畜禽粪便的管理不利造成的农业污染,致使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对我国的水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根据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陕西等地的600个地下水样的调查显示,我国一些地区地下水正面临被硝酸盐(硝酸盐是氮肥、动物粪便、动植物尸体等中所含氮化合物降解的终端产品)污染的严重威胁。另外,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湖泊、河流及东南沿海和近海海域都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且呈加重趋势。中国农科院的有关专家分析,在我国水环境中,来自农田和畜禽养殖粪便中的总磷、总氮比重已分别达到43%和53%,接近和超过了来自工业和城市生活的点源污染,不仅正成为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并且已成为我国水安全问题的重要隐患。 2.土壤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及污水灌溉等多种原因,一方面,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另一方面,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等物质的污染且情况严重。根据中国科学院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至少有1300-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农药的污染。在昆明市斗南镇,由于土壤被污染,种植出的蔬菜农药残留太高,无法食用,农民只好换土或改种园艺类作物。我国东北地区一些农场长期使用氮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由原来的5%-8%降到1%-2%.江西红壤表土ph值由5.0降到4.3,土壤板结普遍严重。一些地处热带的农田土壤受到严重破坏,有的甚至丧失农业耕种价值。虽然,对于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其他类型的土壤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难以估计。但是,土壤污染导致直接经济损失的严重性已是不争之事,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目前全国有1/5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每年因此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另外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3.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下降 目前影响我国农产品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残留和硝酸盐污染。2005年4月,农业部组织有关质检机构对我国37个城市蔬菜农药残留状况的监测结果:52种蔬菜3845个样品中,农药残留超标样品318个,超标率为8.3%.频繁过量施用氮肥,导致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某些磷肥含氟、镉和砷等有害物质,增加了蔬菜、粮食中氟和重金属含量。北京市农委资料显示,北京市市场(含超级市场)的叶菜类蔬菜60-70%硝酸盐含量超标,果菜类蔬菜20-30%硝酸盐含量超标,菠菜硝酸盐含量高达2358mg/kg,萝卜达2177mg/kg,大白菜达3225mg/kg,北京市民砷日摄取量已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标准的120%. 4.农产品出口贸易及农民增收受到阻碍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产品出口不畅的主要原因和影响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农产品的质量问题。 入世以来,先是欧盟对我国动物源性产品实施报复性禁 令,后是荷兰销毁我国的出口农产品,接着是其他国家针对我国出口的农产品提高了进口要求,强化了进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日本2005年建立了优良农产品认证制度,规定凡要求认证的农副产品必须正确标明该产品的生产者、产地、收获和上市日期,以及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名称、数量和时间,凡在生产过程中不当使用农药和化肥的农产品将被拒之门外。2006年5月29日,日本将实行《食品中残留农药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对734种农药、兽药和添加剂在农产品中的残留限定了标准。这表明,今后出口到该国的农产品将几乎不允许含有农药残留。我国有1/3农产品出口日本,近年来屡屡发生因为农药残留超标被退回事件,此次《肯定列表制度》执行后,生产企业必须尽快调整种植和加工的环节,以便适应新的需要。在短期内,对日出口必会受到影响。欧盟、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绿色壁垒。我国产品,特别是农产品不断遭到拦截,致使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下降。近年来,沿海地区由于出口的农产品因质量问题而产生的直接损失已达数十亿美元,并且造成了不良的国际影响。据联合国的统计,我国每年约有包括农产品在内的74亿美元出口商品因绿色壁垒而受阻。作为WTO成员国,在国际多边贸易中如何应对日益苛刻的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农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生产,一方面是大宗农产品相对过剩,价格低迷;另一方面,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却相对供应不足,制约了农产品市场的拓展和效益的提高。由于食品安全优质问题给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 (1)对人群恶性肿瘤发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目前,我国还没有直接的有关农村面源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报道。但是,现有可供研究的监测资料可以间接反映出农村生态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二十世纪70年代,我国恶性肿瘤的调整死亡率为84.85/10万,到90年代上升了11.56%,达到94.36/10万。城市人群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农村,胃癌等消化系统癌症农村居民高于城市。有些农村地区,由于过量施用农药、化肥,以及公共卫生设施落后,致使农村一些未经处理的农业污染物随意堆放或直接排入水体,一些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恶化,农村居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现出持续升高的趋势。目前,农村居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上已高于城市居民。 对比我国农村恶性肿瘤的高发病种,可以说与近年来农村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的趋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环境污染的视角看,不可忽视农业面源污染对人群恶性肿瘤发生的影响。 (2)加重当地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随着许多地方畜禽粪便直排水体,在加重水体富营养化的同时,也加重了当地肠道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2005年世界儿童状况》记载,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在全球排第87位,属偏高的位置。而肠道传染病高发是目前我国农村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之一。我国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等7省100多个县市,血吸虫病患者总数80多万人,生活在上述疫区的民众达6000多万人。而粪便的无害化管理和利用,对降低儿童死亡率和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都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 (3)婴儿发生出生缺陷的危险性提高 据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国从1996年至2000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农村高于城市。这种状况广泛存在于山东、湖南、湖北、广西、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宁夏和天津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中。尽管人类的出生缺陷与许多有害因素和生活行为、习惯有关,但孕妇接触农药与出生缺陷的关系已得到证实。有文献报道,农药与各类出生缺陷存在病因联系,孕期接触农药可使婴儿发生出生缺陷的危险性提高1.22倍。预防农药对出生缺陷的危害已是一个十分迫切任务。 6.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一些农业污染严重的地区,出现了农作物减产,质量下降,甚至传统农作物无法继续种植的现象。农业污染还造成渔业、畜牧业、旅游业的经济损失。据有关专家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水污染造成的工农业、旅游业和人体健康的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折合1995年的货币量为1428.9亿元,占全部环境损失的76.2%,占gdp的2.44%.1997年世界银行《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的报告估算我国每年因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330亿人民币,占该年gdp的0.44%.亚洲开发行认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国gdp的0.5%—1%之间。还有专家对我国2004年化肥生产的能耗数据进行了测算,结果是2004年我国因化肥利用率低而间接浪费煤炭2673万吨,天然气45亿立方米,重油168万吨,电158亿度,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4.1%、13.3%、0.96%和0.72%. 农业污染给本已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造成的严重危害,从现象上看,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从本质上看,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粮食安全、甚至社会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二、关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现状 (一)国外相关立法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制定了专门的环境法律或与之相关的法律。在这些法律之中存在一类规则,它们贯穿于整个环境法之中,体现环境法的目的,反映环境法的性质、基本特征,并能对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等活动具有普遍性指导作用。这类准则在环境法上被称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1992年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在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的基础上宣告了环境权利,如科学发展、科学保护环境、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合作、损害和风险预防、环境责任等27项与环境保护和发展有关的27个原则。由于该宣言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政治承诺,反映了国际社会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共识,因此,在可持续发展时代,这些原则对于指导各国环境法的制定和修订,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和其他的环境法律法规、判例,确认和体现了科学发展经济、科学保护环境、公众参与、环境责任、风险与损害预防、权益平衡与制约等原则。 美国、日本、欧盟 成员国等发达国家,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并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如美国,在1990年颁布的《污染预防法》中对可持续农业作出明确规定;日本在《新农业基本法》中充分体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欧盟成员国从1992年开始支持尊重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农业生产方式,推行农业可持续发展,如瑞典于1999年通过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将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主导立法思想。 在对农业污染的控制方面,各发达国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优先考虑环境效益”为立法主导思想,主要采取从总体上防治农业污染的综合立法模式。 (二)国内相关地方性立法 湖北省新修订的《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于2006年12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明令禁止在蔬菜、瓜果、茶叶、中药材、粮食、油料等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投肥养殖:禁止向农田或者渔业水域排放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的工业废水;禁止向农田和农用水源附近倾倒、弃置、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据统计,湖北省受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500万亩,增加到800万亩,每年因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10亿元,相当于每个农民平均每年增加环境污染负担25元,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1999年2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主要内容有:耕地使用者必须坚持用地和养地相结合,采取有利于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耕作制度和方式;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生产者依法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改造中低产田,开展小流域治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盐渍化和贫瘠化;禁止直接向农田排放工业废水和城镇污水。 《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自1999年8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第四条规定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农业生态环境是生态环境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统一规划、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实行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该条例主要内容有:鼓励、支持生产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绿色食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微生物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鼓励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递减化肥用量,保护和培肥地力;鼓励农业生产者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鼓励农业生产者使用易降解的农用薄膜等。 三、拟制定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的立法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 (一)立法基本原则 我国现有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规定比较零散,片面且适用性不强,缺乏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定,无法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就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加以探讨,以期完善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立法规定。 1.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优先原则 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优先原则,是指在环境立法中,应把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放在优先的位置加以考虑,在环境利益和其他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应当优先考虑环境利益。 我们认为,在环境立法中必须坚持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优先原则,严格禁止以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开发活动中,必须把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放在首要位置,防止经济开发变为环境生态的大破坏。该原则强调的是,在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与环境利益发生冲突即两个利益客观上不可能同时兼顾时,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利益,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护居民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只有在优质的环境中才能维持生命和健康。该原则的实质在于反对以牺牲生态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 日本现行环境立法遵循了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优先原则。日本于1970年修改《公害对策基本法》时,从立法目的中删除了“与经济调和”的规定,在日本环境立法中确立了“环境优先原则”。该原则的确立,使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环境法以求实现环境保护时,不必更多地考虑保护环境的费用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环境优先”原则在日本的各项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中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俄罗斯环境立法也遵循了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其联邦宪法、自然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中体现出来,具体内容包括: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居民生活、劳动和休息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的重要性;利用一种或几种自然客体,不应对其他自然客体和总体环境造成损害。 2.遵循生态规律原则 遵循生态规律原则,是指在进行环境立法时,应当遵循自然和生态演变的规律,把地球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原则作为制定法律及其法律规定确立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有如下一些基本规律:(1)物物相关规律。生态系统各事物在该系统的形成过程中,互相制约、互相依赖,改变其中一部分就会影响到其他部分甚至整个生态系统。(2)负载有额规律。环境对人类索取需求的承载能力以及自然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都是有限的,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导致生态危机。(3)多样稳定规律。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4)物质能量输入输出动态平衡规律。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无论是生物、环境还是整个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总是相对平衡的。 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按一定的规律,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再由各个不同的生态系统组成生物圈。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稳定的物质资源。倘若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引起生态失调,严重的时候就会导致生态危机发生,直接威胁人类生存。西部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荒漠化、近年来肆虐的沙尘暴,都是大自然对人类违背生态规律的惩罚。生态学基本原理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处理环境问题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制定环境与自然资源法律的理论基础。环境立法就是要通过制定法律规范人类的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系统不过分受到干扰和破坏。西部地区许多地方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在西部开发环境立法中,要认识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遵循生态规律,维护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性和运行的连续性,保持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特殊重要生境及生态脆弱带。 3.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原则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原则,是指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合理利用,提高利用效率,促使资源可持续利用,避免浪费。它包括有计划、有效率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以及维持现有的环境与自然资源品质。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由于对自然资源缺乏科学管理与合理保护,长期实行粗放式的高消耗、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过度开发,许多自然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浪费,资源开发总回收 率仅为30%,淡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仅为20—30%,直接影响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西部开发环境立法中,应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利用效率作为制定计划、安排投资的重要指标,强化对资源利用的计划监督,强化对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优惠政策,努力开展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应采取综合利用、最优利用、回收利用的方法,尽可能延长利用期限,提高利用效率。鼓励自然资源利用对象和利用方式的多样化,以减轻对某种资源的开发压力。例如,保留传统农业对多种生物资源的利用和广泛利用土着树种营造森林,防止遗传的均化。 我国目前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不完善,价格不合理,刺激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消费使用。在目前自然资源的定价中,往往只考虑资源的生产成本,而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消耗成本和环境污染成本,因而未对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西部开发环境立法中应该完善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合理的资源价格机制。资源价格的合理化有利用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资源的价格不仅要从其开发利用为社会增加的财富计算,而且还要从耗竭程度计算,以保证永续利用资源。符合价值规律的资源价格是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保证。 4.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原则 在环境保护中积极利用经济手段,不仅可以促进企事业单位的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而且能有效地降低行政管理的财务和技术负担,弥补我国目前的环境法以行政“命令——控制”手段为主的缺陷。 在我国西部地区,从经济、技术和行政管理能力而言,难以有效实施以复杂的环境监测和行政监督为基础的命令——控制制度,特别是面对众多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常常难以实施监督和管理。因此,在环境立法中,应采用一些征收和管理比较简单、更富效率的经济手段。我们认为,在西部环境立法中,应体现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充分运用经济手段调动各市场主体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改革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实施按污染物排放总量收费的办法,按照“排污费高于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现行收费标准;推行污水处理厂等公用设施使用收费制度,使每个设施使用者都应合理负担设施的正常运营费用;逐步引入污染税或环境税,可考虑把一部分排污费改为在原料和产品环节征收的污染附加税;在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领域,可逐步开展排污权交易。可以提倡在邻近的、情况类似的企业或新老企业之间实行联合治污;还可以采取许多国家环境法所采用的补贴手段,对符合大开发战略的生态建设、绿色产业和清洁生产进行财政补贴,其主要形式有拨款、软贷款以及加速资产折旧等。在许多国家,经济手段作用正在深化和扩大。在西部开发环境立法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还要结合西部各地的特点,勇于创新,让经济手段在西部开发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主要制度和内容 农业环境保护范围应该是农业领域,其保护内容应是农业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也就是农业用地、农业用水、天气和生物等。由于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因素众多,既有来自农业生产内部的活动,也有来自外部的活动。因此农业环境保护法的调整对象应是与农业有关的生产、建设、开发、科研和其他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为使我国农业环境做到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环境保护的规定中,须着重于对耕地的保护、水土流失的防治、乡镇工业对生态环境污染的防治以及农业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保护等作出规定。特别是在资源利用和开发方面,坚持使用和养护相结合,禁止掠夺性经营,规范农业生产活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此外,对基本农田区、农业环境综合整治区的设立、规划和管理应作出明确的规定。 1.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制度 《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18条规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指导农业生产者合理使用化肥,采用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使用微生物肥料,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保持和培肥地力。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未经国家或者省级登记的化学、微生物肥料。”第20条规定:“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使用农药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合理使用的规定,防止对土壤和农产品的污染。不得生产、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或者撤销登记的农药。对国家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的农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予以公布和宣传,并加以监督管理。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叶、中草药和直接食用的其他农产品。”第23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农业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检测工作。经检测农药残留量超过标准的农产品,禁止销售或限制其用途。” 《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12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微生物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鼓励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递减化肥用量,保护和培肥地力。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未经国家或者省登记的化肥、微生物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第13条规定:“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鼓励农业生产者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或者撤销登记的农药。对国家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的农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予以公布和宣传,并严加监督管理。使用农药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的规定,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叶、中草药和直接食用的其他农产品。” 《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11条规定:“对复混肥、配方肥、精制有机肥、床土调酸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产经营实行登记管理。申请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提供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出具的安全、卫生、环境影响等评价报告;不符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登记机关不予登记。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作为肥料的城镇垃圾、粉煤灰和污泥的,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不得提供和施用。”第12条规定:“使用农药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的规定。鼓励和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推广应用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禁止在蔬菜、瓜果、茶叶、中药材、粮食、油料等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国家明令淘汰和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农药品种目录。” 2.固体废弃物的运输、管理制度 《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25条规定:“不得擅自在农业用地上堆放导致污染或者改变土地用途的固体废弃物。确需堆放的,必须征得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同意,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土地管理部门审查批准,按指定范围堆放,并采取防 扬散、防流失、防渗漏、防自燃等措施。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农田灌溉水源附近堆放固体废弃物。”第26条规定:“在桑蚕集中产区从事磷肥、硫酸、砖瓦、水泥等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在桑蚕发育敏感期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严格限制氟、硫等有害物质的排放。桑蚕发育敏感期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核准并公布。”第27条规定:“专业从事畜禽饲养和农畜产品加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粪便、废水和其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避免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第28条规定:“不得擅自在农业用地上堆放有害固体废弃物;确需占用农业用地临时堆放固体废弃物的,必须经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按有关规定办理土地使用审批手续。对固体废弃物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扬散、自燃、渗漏、流失。”第29条规定:“专业从事畜禽饲养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对粪便、废水及其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避免和减少污染。”第30条规定:“提供给农业使用的城镇垃圾、粉煤灰和污泥等,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17条规定:“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兴办砖厂、灰窑或者其他危害农业生态环境的项目。禁止向农田和农用水源附近倾倒、弃置、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在其他农业用地修建处置、堆存固体废弃物场地的,必须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并征得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3.法律责任 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农业环境违法行为缺少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造成农业环境执法中“无法可依”的局面。因此,农业环境保护法必须对污染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规定,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从重从严处理,这是进行农业环境管理的重要保证。 农业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采用统一监督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我国的法律、法规和历次机构改革都强调,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管理。因此,在农业环境保护中,各级环境行政管理部门仍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权,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对本辖区的农业环境实行监督管理,即具有对污染和破坏农业环境的单位或个人的现场检查权,农业领域内建设的项目、技术推广项目对农业环境评价报告的预审权,以及组织开展农业环境建设、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业环境规划等的义务。 另外,农业环境是相对于整个大农业而言的,因此除农业部门外,各级土地、水利、林业、畜牧等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对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四、立法的启示 (一)为什么由条例上升为法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破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运用法律手段是进行环境保护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强化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立法,把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已迫在眉睫。 1.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护受害者权益需要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和时尚,这也就要求农业生产不仅要提高农产品的数量,而且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而健康卫生的农产品,首先是依赖于农业生产环境的质量,因此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法规,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具有了市场驱动力。 另一方面,加快农业环境立法也是保护受害者权益的需要。农业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多数是农民,他们自我保护能力差,不知道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制定农业环境保护法规,明确有关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使处理纠纷法定化、程序化,对于解决纠纷、维护受害者的权益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 农业生产既是一种依赖于环境的生物性产业,又是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品的生命性产业,因此只有一手抓农业生产、一手抓环境保护,才能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均资源相对匮乏,只有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而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必须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有必要制定统一规范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来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是由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地位决定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生活。农业是“露天工厂”,一方面直接干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工业等部门的生产开发活动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因此,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是我国政治经济全局中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但是,要使如此众多的农民及社会各界有组织有计划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单靠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来组织、领导和管理是难以实现的,还必须借助于法律手段。特别是当前的农业向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方面发展,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趋向多样化,农业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农业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显得愈加紧迫和重要。 4.现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由于不同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之间相互交叉,再加上立法技术的不成熟,使得不同的环境保护法之间出现了矛盾和冲突现象。这主要表现在: (1)不同的法律在涉及同一行为时,往往有不同的规定。例如,在草原上猎捕野生动物,按《草原法》的规定只要严格遵守当地人民政府关于预防疫病流行的有关规定即可,并没有关于狩猎的要求;然而,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必须取得狩猎证,否则就是违法。对于同一行为,两个法律的不同规定,无疑会造成某些矛盾的执法现象,结果使人们无所适从。 (2)对同一资源开发行为,有的法律要求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有的则不要求采取措施。例如,《水土保持法》第16条规定,在林区采伐林木的,采伐方案中必须有采伐区水土保持措施;但在《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却没有任何关于采伐林木时水土保持措施的规定。 (3)对同一违法行为,有的法律规定追究法律责任,有的则未规定法律责任。例如,《水法》和《渔业法》都规定了“禁止围湖造田”,《水法》对违反这一规定的行为规定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罚款的法律责任;而《渔业法》对违反这一规定的行为却没有规定任何法律责任。同一行为,在同一法律制度下,按照不同的部门法,却有不同的法律责任,其矛盾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我国《环境保护法》、《农业法》等法律、法规对农业环境保护做了某些原则性的规定,但由于对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不系统、不具体、针对性不强,在实行工作中难以有效实施。因此,尽快制定较为完整、具体、针对性强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对人们 的行为进行规范,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保护制度并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才能逐渐消除污染,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 (二)作为一个全国统一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发展迅速,农业环境监测体系逐步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取得新进展,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初步走上依法行政的轨道。但是,随着人口、资源、环境间矛盾的日益突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农业发达地区都面临着资源紧张、生态破坏的压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面临严峻挑战。作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环境受到人类不当行为的冲击越来越大。为保护农业环境,维护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加强农业环境法制建设已显得非常迫切。 建议尽快制定一部全国统一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保护制度并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有效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控制和治理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农业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与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环境论文:海南生态农业环境研究 一、环境资源优势 (一)气候资源优势 海南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10℃的积温为8200℃。充裕的阳光和热量,多雨湿热的气候条件,为海南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提供了“天然的大温室”。 (二)作物资源优势 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有“天然药库”之称。4000多种植物中可入药的多达2000余种,占全国的40%。药典收载的有500种,经过筛选的抗癌植物有137种,南药30多种。作物种类多、生长繁殖快、具有较强的稀缺性是海南省热带作物资源的优势和特色,也是海南省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所在。 (三)土地资源优势 海南本岛现有面积约3.40万平方公里,加上其他岛屿,全省土地总面积3.4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海南人均可利用土地面积约为5.32亩,远高于全国1.5亩的平均水平,而且地处热带,开发利用价值更高。 (四)水资源优势 海南本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有154条,其中集水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38条。地表水水质优良,根据2000年的监测,71.2%的河段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Ⅰ、Ⅱ类标准,11.9%的河段达Ⅲ类标准,16.9%为Ⅳ类标准,Ⅴ类或劣Ⅴ类水质未发现。 (五)生物资源优势 森林面积广阔,2007年高达19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7.1%,是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公布18.21%)的3倍多[2]。海南省植物种类繁多,是中国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原产地。 二、环境问题 (一)土壤破坏严重 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减少农作物损失,人们常为作物施一定量的化肥和喷洒少量的农药,但如果过量施用或不按照规定的方式方法施用,那么就会给土壤及作物造成一定的污染。土壤中大量残留的化肥和农药会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而土壤生物在分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会改变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土地更加贫瘠、耕地大量流失。使用农膜对作物早熟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因过量使用且回收率低,会在土壤中大量残留,从而严重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等物理性质,阻碍土壤中养分的迁移,并因此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畜禽动物的大量排泄物,如果不及时转化处理,也会对空气和水源造成污染;而且畜禽会大量啃噬植被,造成牧区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海南省水利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1年第三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海南省水土流失面积为437.7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9%[3],主要集中在海口鸭程溪、文昌宝陵河、澄迈黄龙岭及儋州蚂蝗岭一带。 (二)热带雨林破坏严重 世界热带雨林的面积仅占全球面积的7%,目前正以每年0.6%~l%的速度消失[4]。新中国成立之初,海南拥有天然林面积为120万公顷,覆盖率为35%。但国家“大生产”以及随后的建设需要,海南热带雨林遭到大量砍伐,到1956年海南天然林总面积为86.3万公顷、覆盖率为25.7%,1979年天然林总面积为38公顷、覆盖率下降到11.2%。海南原始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7.2%,到现在仅有4%。近年来,海南省制订并出台了一系列“退耕还林”、“退塘还林”的政策,但盗伐原生林、强砍海防林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热带海洋污染严重 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的大量繁殖形成的各种礁体,海南是我国珊瑚礁最丰富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南省珊瑚礁面积和长度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其中面积减少了55.5%、长度降低了59.1%。致使海水不断入侵,逐渐吞没沿海的一些村庄和树木,土地沙化变得更加严重。海南是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生态条件最好的地区,它是阻止海水侵蚀的天然屏障,是鱼、虾、蟹、贝等生物繁衍的场所和鸟类的乐园,是食蟹猴的栖息地,这些形成了海南独特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但因多年的乱砍滥伐,现在海南红树林面积只有3930公顷,是上世纪50年代初的1/3[5]。海水养殖业对红树林、青皮林等防护林砍伐和破坏也很大;同时高位池养殖投放在池中的饲料及鱼虾排泄物对周边的地表水、地下水及周围的耕地造成较大污染,严重影响居民用水和农业耕作;渔民使用的炸鱼、毒鱼等非法捕捞方式,也严重威胁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对海水造成严重的污染。 三、环境保护与生态农业发展建议 自1999年海南生态省建设以来,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突出抓好生态农业发展重点,促进了生态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生态农业立法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安全体系逐步建立,无公害生产基地逐步建立,沼气带动作用不断显现,畜禽产品品质全面提高。目前,海南省生态农业县和生态村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还处于初级阶段,生态示范点、生态村的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为加强海南环境保护,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结合海南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建议如下。 (一)提高公众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意识 发展生态农业,公众的意识很重要。要加强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公众对农业及农业生态环境的认知程度和紧迫感,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要改变以前“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老路子,转变长期以来单纯向自然索取而不重视维护、协调的观念,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发展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国际旅游岛建设时期,一定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单项与综合的关系,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任期行为”。在弄清整个生态环境允许情况下,掌握能够开发的农业土地现有面积、所占的比例以及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要充分考虑到土地过度开发可能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高度重视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的敏感和脆弱区域,切实发展好、保护好;同时还要加强水源地生态林保护、江河湖边林地林木保护,以及东寨港等生态自然林地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 (二)科学制定海南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要紧紧抓住国家重视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的基本国策 ,特别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等国家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发展现代热带农业、建设热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围绕确保热带农产品有效供给、热带农业稳定发展和热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需求,着眼海南经济建设长远需要,立足资源优势和发展实际,在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新需求,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力量,在各市县的具体生产实践中开展热带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研究。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细化海南生态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海南生态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具体应包括生态农业总体布局、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配套技术、综合效益分析、市场前景预测、组织管理形式、社会服务体系、产业化模式、区域协调以及生态农业制度创新等内容,这是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三)集成先进技术支撑生态农业发展 一是加强生态农业基础技术研究。加强科研单位与农业高校的联合、协作,组织科技攻关,重点是加强热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灾害防控研究,开展热带农林重大病虫草害流行规律及成灾机理研究,突破重要有害生物、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的有效监测、预警与防控等技术。开展转基因作物监测、监控与环境安全评价研究。开展生物灾害的生物防治研究,研发新型生物农药产品。创新热带农业产地环境的评价、污染监测与修复技术。合理开发利用热带生物资源应用于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和改善,建立基于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的农林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二是加强良种良苗工程建设。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以名特优新稀作物为重点,以优化品种资源为突破口,加快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和繁殖,加强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服务工作,推动生态农业高水平发展。三是加强农业先进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要激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主动走进农村,面向生态农业发展的主战场,通过开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试验示范,让广大农户和企业看到发展生态农业能够带来的效益。海南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为海南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海南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协调发展,需要大家在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不懈努力。 农业环境论文: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状况与进展途径 1引言 农业生态环境在广义上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农业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各种要素的总称,是农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原始农业时期、古代农业时期、近代农业时期以及现代农业时期。农业环境生态的总体演变趋势是不断的恶化,尤其是在近几十年来,由于我国人口剧增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导致我国国民需求和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农业的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因此,笔者认为,全面分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当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对策是非常有必要。 2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1)农业水资源问题。水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农业水资源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我国农业水资源主要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人均占有量较少、利用率低、用水浪费及水污染严重。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大约有3亿农民的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平均每年农业土地受旱面积大约有200万hm2。且我国水资源地区和时间上分布极不均匀,在东南沿海地区年降水量在1600mm以上,而西北荒漠地区年降水量低于200mm,南方的易旱山丘地区以及北方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耕地面积大约占全国的62%,而江河径流量却只占18%。水量年内和年际分布不均匀,旱涝灾害频发。由于农业技术缺陷和环保意识的淡薄,我国人资源利用率较低、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2)农业土地资源问题。耕地作为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是一种农业生产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我国耕地资源主要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耕地总体质量偏低和土地退化严重。由于交通运输业和工业等的快速发展,我国耕地的总面积在不断减少,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从1949的0.26hm2降低到2007年的0.092hm2,2007年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平均人均耕地面积的1/2。而且我国耕地质量整体偏低,我国因土壤肥力的低下或生态环境的恶劣而不能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约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耕地肥力水平总体偏低,51%的耕地缺磷,60%的耕地缺钾。我国耕地退化现象也很严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土地盐碱化形势严峻。 (3)农业生物资源问题。农业的生物资源对于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要想保证农业生产质量,就要控制好农业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降低会减少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缩小食物链,致使农作物对环境敏感度变强,抗逆能力变弱,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由于人为因素的长期影响,我国农业的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主要体现在:①农田物种减少,结构功能简化;②土地集约化利用和过度开发,耕地生态系统变得单调;③大规模机械耕作和农药的广泛使用致使某些物种消失。 (4)农业气候资源问题。当前,我国农业气候资源主要面临的现实问题是:①自然灾害频发。据统计,我国每年农业受灾面积超过5000万hm2,约占总耕种面积的30%,成灾面积约有3000万hm2,约占总耕种面积20%;②酸雨污染情况严重。2006年,我国酸雨的发生率超过5%的地区约占全国面积32.6%,而酸雨的发生率超过25%的地区约占全国面积15.4%;③气候因素不协调,比如东北地区水分、光照和土地条件都较好,而霜冻和冷害频繁、热量不足,西南地区水热资源很丰富,而光照条件较差,西北地区光热资源很丰富,而水资源匮乏。 3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发展观念,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建设,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因此,要想搞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干部和群众的认识。宣传教育的途径有:①印发学习资料,或以多媒体通过网络、电视等进行宣传;②召开培训会议,开办培训班;③聘请专家开展各种专题讲座。 (2)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农业法》等法律虽然已经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部分规定,但是这些规定较分散、缺乏针对性且不够系统和具体,很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所以,当前,我国急需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一套系统完善的农业生态环境专项保护法律和一系列标准,同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建立一支作风过硬、高素质的环境执法队伍,以提高环境执法的水平,强化环境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比严、违法必究。 (3)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大力推行生态农业建设。由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中土地、水、气候和生物等资源区域差异性较大,所以,各地区必须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自有利的条件,以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为指导,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优势产业,建立多种形式、各具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农业。 (4)控制农业用水。我国农业用水资源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同时我国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节水潜力巨大,所以,必须控制好农业用水,积极推广农业用水技术。目前,较常用的农业节水技术有集水农业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艺节水技术和生物节水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相互结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在农业实际生产中要因地制宜综合运用,以达到控制好农业用水的目的。 (5)加大投入、加强科研。目前,我国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投入仍不足,为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效遏制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各级政府要积极筹集资金,加大投入,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投入纳入到各级的财政预算当中,设立专项基金,统筹安排。此外,要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科研,不断完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技术体系,加强培养生态环境建设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农 业环境污染、土壤退化、农业生物多样性降低以及自然灾害等农业主要环境问题。 4结语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由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组成的开放、复杂的系统,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而由于思想意识和技术等多种原因,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引发了各种农业生态环境的灾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要加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力度,科学管理,扭转当前农业生态环境不良的现状,以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环境论文:浅析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摘要:伴随着社会 经济 的 发展 ,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农业这一基础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其对水资源的影响,大量的农业水利工程都或多或少的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合理的对其作出评价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关键词:水利工程项目;环境评价方法;生态效益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除了 工业 对环境的影响,农业的水利工程项目同样对环境产生影响,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子孙的长远利益,重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共识,怎样能准确的衡量这一影响,成为了当前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忽视水资源的载力问题。一定意义上说环境也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在短期内是无法恢复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上千年才能恢复。水资源自身的生态平衡也需要一定的水量,例如渗入地下的水、蒸发的水、排沙除淤的水、排盐碱的水、湖泊洼地的水量等等,一定要保留维持其基本平衡的水量。国外的研究表明,河道内径流为多年平均值的30 %,这是保持大多数水生生物有好的栖息条件所推荐的基本径流量。与大 自然 和谐发展,大自然才会给我们最多的回报,否则大自然的报复常常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沙尘暴已不再是距离我们很远的事,每年春季北京及 2.3环境影响的预测 环境影响的预测即预测工程兴建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影响。预测的结果一般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对一些能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作定量的预测估算。如预测水库建成后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和对水库水质、水温的变化影响等,已能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估算;预测水库对库区泥沙淤积和对下游河道冲刷的影响,多兼用数学和物理两种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对一些难以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则可通过类比分析或机理分析作定性的预测。如预测水库形成后对疾病流行的影响,多采取类比分析法,即选择与拟建水利工程具有相似 自然 、社会环境和水利工程特性的类比工程,进行对照并作出判断;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的影响,多采用生态机理分析法,即针对各类生物对环境要求和对环境变化的适用性,按工程兴建后的环境状况,预测分析其在数量上或种群、群落上的变化。 2.4综合分析评价 根据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将工程兴建对各个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或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工程对环境的综合影响,提出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和方案。由于水利工程对各个环境因子产生的影响错综复杂,环境效应之间又往往具有相关性,因此综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农业环境论文:基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探讨 [论文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立法缺陷 [论文内容提要]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目前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必要尽快修改和完善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大气、水和土壤对农业生产来说,既是资源,又是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条件良好,农业生产就发展;生态环境条件恶劣,农业生产就停滞甚至遭到破坏。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耕地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目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首先是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平方公里的安全上限。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之间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平方公里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2002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 另外因为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 其次是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县域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 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与乡镇企业存在类似污染问题的是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的集约化畜禽养殖。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对其规模和布局进行有效控制,没有注重避开人口聚居区和生态功能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且其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二、我国现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缺陷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生活。农业是“露天工厂”,一方面直接干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工业等部门的生产开发活动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因此,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我国政治经济全局中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但是,要使如此众多的农民及社会各界有组织有计划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单靠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来组织、领导和管理是难以实现的,还必须借助于法律手段。特别是当前的农业向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方面发展,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趋向多样化,农业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农业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显得愈加紧迫和重要。然现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存在不少缺陷: 第一,没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但此体系中没有综合性的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法规或条例。《环境保护法》对农业环境保护虽有涉及,但很简单,而且未能将农业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统一起来;《农业法》仅对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保护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农业技术推广法》中涉及到了农业环境保护技术的内容;《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也有一些有关基本农田环境保护的规定。这些环境法律法规都涉及了农业环境保护,对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未有直接涉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这就使得许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可依,不能开展。 第二,诸多农业生态环境管理领域尚是法律真空。虽然我国制定了很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但是,在公众参与、行政指导、行政强制、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等方面,还存在法律空白,还没有法律调整。这样不利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共同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共同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 第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缺少必要的强制手段和措施。法律虽然不少,但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法律赋予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部门的强制性手段和措施太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也不足以预防和制止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的发生。 第四,制度的配套性差,且有制度,无程序。法律尽管设立了很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但是,制度与制度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制度间配套性差。同时,就单个制度来讲,缺少落实这个制度的必要的配套制度和措施,终致生态保护制度无法实施、无法完全落实,生态保护制度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有制度却没有相应的程序,又使得制度很难得到全面贯彻执行。例如限期治理这个制度,很多法律都做了规定,但是没有一部法律规定实施限期治理制度的程序。这给执法人员执行这个制度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和不便。又如生态恢复补偿制度,目前还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因为这个制度的设计还有一定缺陷,而且实施这个制度还没有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和措施。 第五,现行法律有关破坏生态环境的法律责任的规定亟需加强。许多法律有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禁止性规定但无对应的法律责任规定,即使有规定对有关生态功能保护的违法行为处罚亦偏轻。如对许多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行为仅以罚款了之,且罚款数额偏低。还有一些对社会危害性大的行为,破坏草原等生态环境的行为,仅追究行政责任,未设置相应的刑事责任条款因而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这些缺陷使得现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既不足以震慑违法的当事人,也不能发挥以儆效尤的一般教育作用。 第六,执法主体被人为割裂。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涉及方方面面,涵盖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森林草原的养护、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土地的利用与保护、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防治等领域,伸展到天上、地下的几乎所有空间。无疑,这需要有一个权威部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然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都有相关职能,都是执法主体,而且地方的各个条例在相关执法主体的规定上亦不尽相同,使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陷入一个比较混乱的局面。又以即将施行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例,行动计划的推进机制是政府领导,环保牵头,各个部门共同推进,不同的部门都涉及到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领域,如农业部实施的沼气工程计划、水利卫生部门的改水、改厕计划等,多个部门共同实施,但现实农业环境保护状况常常是多头管理,结果是管理失灵,这样就极大地损害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完善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统一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 我国必须制定一部统一的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这既是依法行政的需要,也是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必须尽快列入国家立法计划,尽早制定实施。其中农业生态环境应该是指农业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各种天然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土壤、水体、大气、生物等。其立法思想应从传统的污染防治为主转化为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突出其生态保护功能。并且为使我国农业环境做到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定中,须着重于对耕地的保护、水土流失的防治、乡镇工业对生态环境污染的防治以及农业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保护等作出规定。特别是在资源利用和开发方面,坚持使用和养护相结合,禁止掠夺性经营,规范农业生产活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此外,对基本农田区、农业环境综合整治区的设立、规划和管理要作出明确的规定。 (二)加快农业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步伐,填补法律空白,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法规是规范、制约人们行为的准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也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我国应充分考虑当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加速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如《耕地污染防治法》、《农业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等法律规范和标准。 (三)修改完善现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范 我国应对目前已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规进行适当修改完善。首先应赋予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部门以相应的强制性手段和措施,使其能够预防和制止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的发生;其次,应修改完善现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例如为全面落实生态恢复补偿制度,应开征生态环境税、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实施绿色gdp制度、完善相应的程序制度等。 (四)完善农业环境标准 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环境标准,包括农业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标准,主要有:《渔业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等。对于现有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保护农业环境需要的标准,应当及时进行修订。同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些新的标准,如《农田大气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此外,还应根据各地农业环境特点制定地方环境标准。 (五)明确农业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农业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缺少有力的法律责任的规定,从而造就了农业环境执法中“无法可依”的局面。因此,农业环境保护法必须对污染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规定,并要求从重从严处理,这是进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六)建立有序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应采用统一监督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对本辖区的农业环境实行监督管理,即具有对污染和破坏农业环境的单位或个人的现场检查权,农业领域内建设的项目、技术推广项目对农业环境评价报告的预审权,以及组织开展农业环境建设、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业环境规划等的义务。 农业环境论文:农业环境责任保险承保范围浅谈 摘要:我国农业生产在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的背景下不断满足着社会大众的需求,与此同时也相应造成了诸多环境侵害问题,农业生产者在社会经济地位中往往是弱者,没有充足的能力承担相应的环境损害责任,需要建立和完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本文着重分析农业环境责任保险承保范围,为普通农民生产劳动者提供更加明确的范围界定,以寻求更适宜的环境侵权救济方式。 关键词:农业环境保险;承保模式;承保范围 一、农业环境责任保险基本问题认知 农业环境责任保险是指农业生产者作为被保险人依法对在农业作业中所面临的环境侵权及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进行投保的一种保险方式,从而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一方面保险人通过收取保险费来补偿农业生产者在进行相关环境作用所遭受的损失,提高生产者抵御环境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保险人一般以公司模式运营存在,相对来说拥有雄厚的财产支付力,有利于承担和有效弥补对受害者的赔付,及时解决环境损害纠纷问题。农业环境责任保险承保范围是指,当出现保险损害事故情形发生时,保险人根据与被保险人订立的保险合同约定向其承担环境侵权损坏问题补偿责任的规模限度。① 二、农业环境侵权救济制度存在的问题 农业环境侵权行为的复杂性和结果的扩大性等本身性质直接影响环境救济制度的形成和完备,普通群众缺乏对农业环境侵权问题合理准确的认识,农业环境管理体系不配套,同时现阶段环境问题监测技术滞后,导致环境管理者监管力度不强,农业生产者防范意识和能力程度高,农业环境侵权问题处理速度缓慢,效率低下,很大程度上破坏社会秩序。农业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部门因为上述因素,对环境纠纷根本原因的认知匮乏,不善于利用法律机制途径解决环境矛盾问题,最终无法从根本上进行责任追究。虽然存在采取国家赔偿的救济模式,但是国家赔偿诉讼难,执行难,受害者无法获得全面性和正当性赔偿,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国家财政压力。所以需要从新的角度出发寻求新的救济机制来应对复杂并带有隐秘特征的环境侵权问题。 三、农业环境责任保险的提出 农业环境侵权是指在农业生产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因自然环境自身性质损坏等现象而对他人人身或财产承担民事损害赔偿责任的行为。在现代社会,环境侵权责任风险愈演愈强,传统侵权救济制度不能够妥善解决对农业环境侵权受害人赔偿或补偿问题。需要完善责任赔偿适应新时代新社会的救济转变方式,进而更简便、迅速地赔偿或补偿受害者。所以我们在充分发挥传统民事救济制度的基础之上需要探索适宜社会发展的新类型责任保险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减少农业环境损害,保证社会生产的第一道门槛。 四、农业环境责任保险承保范围的确定 (一)一般类型的承保模式 农业环境责任保险的业务经营由政府创立专业保险公司承担,是现有保险模式中最普遍的一种,相对其他救济主体来说具有较为丰厚的后备基础力量和多种类的资源获取手段,有利于迅速地形成规模救济方式,加强保险基金的积累和责任分担的多元化,从而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但从中国农业国情来看,农业生产覆盖面广,且呈现地域分布不匀状态,须要积极拓宽农业环境基础服务渠道,以协助办理农业环境责任保险业务,充分调取农业生产者保护环境积极性,最终保障广大农民根本利益。 (二)承保农业环境侵权责任类型 农业环境责任保险的目的是预防环境污染,避免环境损坏问题的扩大以及给予受害人救助,一般情形下环境侵权风险主要分为突发性环境侵权风险和渐进性环境侵权风险。两种方式对农业环境都有不同方面和程度的影响,都需从制度层面加以规范,来实现农业环境的可持续保护和稳定发展。从社会生活实践来看,我国农业环境承保范围倾向于承保突发性环境侵权责任,一方面,我国大部分法律规定并没有就农业环境侵权以及农业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做出详细说明与解释,未将持续性的农业环境侵权保障问题纳入保险范围,只在部分相关方面涉及突发性环境侵权问题。如《侵权责任法》第65条规定:“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66条规定:“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环境保护法》第52条确实明确规定了国家中央政府积极鼓励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拓展。但并没有提供详尽的行为指导理论与概括方法,导致环保部及保监会等地方性组织大多着眼于一般性的规定,重点针对工业污染责任保险,在适用农业生产领域方面仍需调试。正因为此,群众在理解承保范围时大都局限于突发性环境问题。笔者认为针对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农业环境侵权自身的隐秘性,繁琐性等特征,急需在承担爆发性的农业环境污染责任基础上,逐步引入渐进性农业环境侵权问题,从而长久有效的保持农业环境健康稳定发展。多角度深入完善农业环境制度理论,加强执行力。除此之外,我国农业环境承保责任范围在某些方面包括承保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虽然法律并没有直截了当就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精神损害赔偿情形给予具体明确的规范。但法官可以依据最高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及规定进行自由裁量范围内的界定,适时提起精神损害赔偿。 五、明确农业环境责任承保范围界定建议 (一)完善承保模式 基于上文阐述仅仅依靠保险公司并不能为生产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本文倡导在我国农业生产点面不均,地域分布不广情形下逐步倡导在农村等地方健全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建立更多的组织形式简单、运营成本低的服务机构用以群众更方便办理、咨询保险业务,多方面保障保险服务的实现。在初步实行农业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时,由于农业环境风险的不稳定性以及农业环境的复杂性,使得责任保险在保险市场上竞争力严重低下。需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调节力量,适当引入强制责任保险机制,逐步促进农业环境责任保险可宝性的实现。 (二)扩大承保范围 承保范围需要根据实践的变化不断调整,现实中积累性、渐发性污染事故常常出现,这种类型的危害作用是长期的,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不可预料和忽视的,不能将其排除在承保责任范围之外,而是应该效仿法国和德,法国于1977年形成污染再保险联营机制模式,将渐进性污染事故纳入承保范围之内,德国于1965年开始规定了承保人对水体逐渐污染损害进行投保,扩大承保范围。另外我们可以效仿美国承保范围细分的方法,即环境损害则热保险和自由场地治理责任保险(当被保险人污染自己所有或者自己使用的场地时,承保人会按照约定在法定限额内承担相应的治理污染保险责任)②各种类型有各自的保单,各自的保单规定各自的条款,而不是混合在一张保单上。进而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配套制度的完善 环境侵权损害法律责任构成必须是明确、稳定的,其既能提供实现环保险责任制度的理论基础,又能方便保险人提前揣测被保险人承担农业环境侵权损害责任的范围和限度。③立法保障不够或者仅有简单粗糙的规定无法确定符合利益最大化的承保范围,最终不利于农业环境责任保险的实践应用,所以应培养善于借鉴外国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和丰富优秀管理经验的优良习惯,结合符合国情的法律规则加以认定,明确农业责任保险范围的构成要件,深入维护农业环境生产条件,引导农业生产环境健康发展。明确承保范围是完善农业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重要关键因素,过宽的承保范围一般情形下体现着保险人承担责任力度过高,长期以往会导致保险人利润收入低,亏损大,在量的积累作用下严重减弱保险人承保的积极能动性。④应当注重从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辩证角度突出农业环境侵权的一般性风险规律,寻找全新多面的思维模式全面促进农业环境责任保险方式的社会化救济功能。 (四)承保诉讼费用承担 我国《保险法》第66条规定:“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因给第三者造成损害的保险事故而被提起仲裁或者诉讼的,被保险人支付的仲裁或者诉讼费用以及其他必要的、合理的费用,除合同另有约定外,由保险人承担。”我国《保险法》第57条第2款规定:“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为防止或者减少保险标的的损失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由保险人承担;保险人所承担的费用数额在保险标的损失赔偿金额以外另行计算,最高不超过保险金额的数额。”财产保险责任赔偿所涉及的仅仅是财产保险,而不涉及责任保险⑤所以责任保险中施救费用的应单独计算,依据不同的赔偿风险类型而规定相适应的应用标准。在没有具体法律规范的情况下可由保险公司在合同中具体规定保险实践应用过程涉及赔偿费用标准问题。 六、结语 现代农业生产所面临的环境风险情况较为复杂,隐秘性较强,农业生产者救济意识薄弱,以现有环保体系难以完善保障农业环境问题的实质解决。再加上缺乏强有力的救济机制适应社会救济化发展趋势及欠缺转变环境损害救济模式新途径,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的健康,所以必须深入健全发展农业环境侵权保障机制,提供雄厚的后备支撑力量,完善农业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进而为农业生产者以及受害者提供有效的救济途径。在充分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践活动结合作用下加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积极有效维护农业生产者、侵权相对人利益,最终促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李英君 黄冰 单位: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农业环境论文:农村农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摘要:为解决农村发展、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提出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农村发展中,建立符合实际的区域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法律与管理体系。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管理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共同带动了农村的快速发展。但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与生态资源为代价取得的,产生了一系列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对农村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客观上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发展、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1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1.1农村发展模式粗放及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已逐步形成了“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的农业发展格局,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当前农村经济增长的特征是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和利用率低下,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小。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产量至少有1/4是靠化肥、农药和地膜等化学物品投入取得的。过量的农药、化肥等的投入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并已经成为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①种植结构的变动。传统的粮食作物施肥量稳步增长的同时,蔬菜、果树、花卉等新兴的经济作物已经成为化肥消费的主体和化肥消费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化肥施用水平和化肥流失率具有正相关性,因此,种植结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②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占农业的比重不断增加,由于设备落后,不能及时、合理地对畜禽养殖固体废弃物和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带来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并且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③盲目的调整行为。受利益的驱动,生态脆弱地区的大量林地、草地向耕地转化,造成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林地、草地大量减少,导致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大大降低,致使农村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1.2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的法制体系不健全 主要是:①环境立法很少涉及农村生态环境。②环保执法力度不够。 2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理念 应构建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农村发展中;建立符合实际的、激励和约束相容的区域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法律与管理体系。 2.1充分认识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区域和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已显得非常必要。发达国家成功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经验的共同点是:非常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将之视为环境管理的重要部分,非常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估。因此,应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提高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重要性认识,充分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将之作为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核心部分,并纳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加强对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和重点区域农村工业污染状况的科学评估,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监测监控体系,制定切实有效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政策。 2.2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当前粗放的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程度,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解决农业污染的关键是建立和恢复中断的农业内部物质能量循环流动的链条,减少农业生产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失。应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循环农业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利用”的要求,从投入端、中间过程、输出端3个有机的过程构建农业发展模式。把专业化的种植活动和养殖活动结合起来,实现种植和养殖两部门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区域性的种养平衡,减少环境污染。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保持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健康。对于农村工业发展,应将减少污染做为重要考虑因素,纳入到经济决策过程中,在农村工业发展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3构建完善的农村生态环境公共政策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 由于农村环境污染复杂,来源广泛、分散,种类繁多,表现为复合型污染,因此,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政策必须影响众多行为者,应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并通过“连锁”机制来激励相关行为主体减少污染排放。综合运用包括产权制度、价格政策、财政政策等多种政策及补贴、教育、激励和行为标准等多种政策工具建立起有效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机制。 2.4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法律体系 制定较为完备的、可执行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特别是对农村工业污染,农药和化肥的生产、施用,农村环境规划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定,并不断进行完善,规范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责任与义务。 作者:冶春莉 王聪萍 单位:陕西省三原县农业科技中心 农业环境论文: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研究 摘要: 生态农业经济是指农业再生产中生态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及相互结合的统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农业已经摆脱了过去旧的发展模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努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已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离不开农业生态环境的支持,但在现实中,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却正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形势和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并提出了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生态农业经济;农村生态环境;关系影响;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立国之本。农村不仅是农民进行生产、生活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人们食物的来源之地,是保证国家和谐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我国居民提供了良好、可靠的食物来源保障。但与此同时,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农村生态环境却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人口增长、环境污染、森林破坏、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使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才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生态农业经济的内涵 要正确认识什么是生态农业经济,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其主要是指合理利用经济学原理,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建设,将传统农业、现代科技和绿色发展理念有机结合,将农业向合理生态转化,农业回归自然,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与可持续发展兼顾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而生态农业经济就是以发展生态农业,使农村经济、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为基本原则,以不超出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为基本前提,以因地制宜、使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得到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为基本方向,在确保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生产过程和资源利用高效化,确保开发产品优质化、无公害化,促使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由生态经济的内涵我们可以总结出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包括:协调性,生态农业经济讲求的是农业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及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适宜性,生态农业经济是通过多种技术装备,使农业发展适应区域环境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以及当地发展实际情况,从而使区域各项资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使农业经济发展能够扬长避短,优势尽显;持续性,生态农业经济重视的是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讲求的是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的长期整体效益,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技术装备和发展策略进行不断的改进和调整,因此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持续性。 二、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研究 1.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 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生态环境的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耕地、水等资源,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农业生态环境中每一个因素的改变都有可能对整个农业生产系统产生各种影响,如果耕地和水土资源等被破坏、被污染,必定会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和农产品的质量;同样,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也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因此,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村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2.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在农业生态资源有限和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的前提下,短期内,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存在矛盾的,但从长期来看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的。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更好的资源条件,从而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农业在发展的同时,又会为农村生态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促使农村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因此两者是互为支持,互为促进的。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时候,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农村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才能使农村与农业长期健康发展。 三、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耕地资源紧张,耕地质量不断恶化。 耕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护耕地也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但我国当前却面临着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恶化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现有耕地1.26亿公顷,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的一半,且其中的13.3%属于坡耕地,耕地资源较为有限,并且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粗放的开发、过度地侵占滥用和各种污染问题,使得可用的高质量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仍然在不断地减少。 2.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外部污染和自身污染两方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和城市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也不断增多,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没有固定的垃圾倾倒区域和专门的垃圾处理措施,很多生活垃圾随意乱扔,生活废水不经处理就随意进行排放;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水也通过各种流通渠道对农村水体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和各种形式的污染,这些都属于外部污染的范畴。而自身污染则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过程中,随着农业生产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自身污染的情况也日益突出。自身污染一是滥用农药、化肥而造成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二是农业生产残留,如秸秆、畜禽类粪便处理不当而造成的污染。我国本身农业用水就非常紧张,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农村有5000万人口和3000万牲畜面临着饮水不足的威胁,受旱农田达到了3亿亩,而各种污染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活动。 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措施 1.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提高人们生态环保意识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关键。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需求,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理,并且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造成了农业资源的透支利用和破坏式的开发,使农业生产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虽然我国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花费了不少精力,但治标不治本,建设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因此,必须设法从提高环保意识入手,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虽然我国近几年来陆续颁布了一些涉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整体而言,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不十分健全,主要体现在监管制度不完善、操作性不强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难以及时跟进,使得一些方面还存在着法律空白。因此,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加强法律法规执行力度,才能从法律制度上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3.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相关投入。 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农村生态建设。兴修农业水利工程,促进水资源合理保护利用;加强垃圾回收处理和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改造,以及相关的资金和技术装备投入,促进环保技术装备升级改造,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有力支持。五、结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制约条件多。因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各种有利条件共同发挥作用,牢固树立起“既要农业经济发展,又要农村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真正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作者:张彩霞 冯俊霞 王尚 单位:河北省委党校邯郸站 农业环境论文:环境适宜性生态农业景观评价 摘要 如何建立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环境适宜性评价,了解各景观元素在生态农业观光园中的所发挥的功能与作用,建立完善的农业观光园景观评价体系。本文运用SD法,选取四个样本案例进行景观评价分析,并依此给出评价结果,论证评价系统的合理性。 关键词 生态农业观光园;SD法;景观评价分析 引言: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农业观光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园区模式[1]。它以农业环境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为基础,以农业生产和生态观光为主要功能,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景观设计学、经济学等原理对农业资源和景观资源进行开发和布局,集科技示范、生态观光、产业开发于一体[2]。因其独特的“农业”和“旅游业”双重产业属性,近年来发展迅速。关于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分析研究有不少,但从实例出发对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评价体系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南京巴布洛生态谷、合肥牛角大圩生态农业观光园、句容岩藤农场、台湾台一生态农庄为例,运用SD法,获取4个样本案例调查数据并分析,基于科学性,合理性,生态学原则,对四个样本生态农业观光园作环境适宜性评价[3]。 1.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评价模型的建立 1.1评价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SD法进进行研究,SD法即语义解析法(SemanticDifferential),简称SD法。简单来说,SD法是种心理测定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过程是运用语意义学中“言语”为量度对调查者进行心理感受测评,然后通过对各既定尺度的分析,计算出研究对象感受的定量化数据[4]。 1.2调查对象选取 在调查者的选取中,考虑到加权和概率分布影响,总计调查了50人,考虑到广大使用者的专业背景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使用者个体对于农业观光园生产性景观的理解和需求也各有不同,故选择非园林景观专业背景的人员,拟统计25人。其次考虑到非专业调查者对景观环境评价的片面性,需要从专业人士视角出发,以求获得更全面、更涉及到本质的观察,故这里选择具有园林景观设计专业背景的设计人员、研究人员,拟统计25人;考虑到被调查人群的行为能力、理解能力的不同,本次调查两组人群的年龄跨度在20-60岁之间,性别比例均衡,选定的评价对象共50人。 1.3确定评价尺度 根据农业观光园景观的特征,参考建筑、规划、园林等领域通过SD法进行美观、空间等评价所用到的形容词对,选择了18对正反义成对的形容词随机排列供被调查者主观印象描述。量化得到的调查数据,作为后期的分析依据,将本次调查评定尺度设定为5级,分值为-2、-1、0、1、2,以0为分界点。本次调查的形式主要采用的是以幻灯片播放照片的形式,即测试过程中将选取的农业观光园样本照片以幻灯片的模式播放给被调查者。 1.4样本采集 农业观光园地域性差异因素很大,因此为使研究更具客观性,本文选取合肥、南京、句容、台湾共4处规模不同、离市区距离各异的农业观光园作为样本材料。调查地选择主要基于显著性、多重性、大众性三个原则。所选四处观光园分别为合肥市牛角大圩农业观光园、南京市巴布洛生态谷、江苏句容岩藤农场、台湾台一生态农庄。 2.SD法调查结果分析 2.1调查结果评价 根据50组问卷调查信息回馈,对于两组评价对象,性别、年龄比例均衡。非专业组问卷对象职业分布全面,数据能反映真实情况。根据回收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EXCEL统计软件求得四处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样本综合平均值,根据得到的统计数据分别绘制出专业组和非专业组综合评价曲线图。比较专业和非专业组的两组评价曲线,四个生态农业观光园评价曲线变化大体相近,得到了较为相似的评价结果。其中个别之处也有所不同,非专业组整体在负分区评分较少,对四个样本的景观环境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从两张综合评价曲线图可以看出,四个生态农业观光园中台湾台一生态农庄评价最高,南京巴布洛生态谷次之,合肥大圩生态农业园与句容岩藤农场评价曲线较为接近。 2.2专业组分析 具有园林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对四个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评价态度分明,通过样本与综合平均值的比较,可知: (1)南京巴布洛生态谷:在吸引力,空间感、秩序感、亲近感、美感、安全感等方面都呈现比较高的评价,尤其在时尚感及清洁度方面明显高于其他三个样本案例;但是在植物丰富度、色彩丰富度、私密度等方面尚待提高。按评分效果由高到低排列各评价项目,依次为:吸引力、时尚感、空间感、清洁度、乐趣度、满意度、生命力、秩序感、美感、放松度、安全感、一般化程度、自然化程度、尺度感、亲近感、植物丰富度、私密感、色彩丰富度。巴布洛生态谷主要以葡萄产业园,现代牧场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因而其植物丰富度、私密度和色彩丰富度评分相对较低。各项数据表明,在满足葡萄、牧场、农业等产业的同时,巴布洛生态谷整体旅游体验都获得了调查者较大认可。 (2)大圩生态农业园:大圩生态农业园各项评价内容的分值也处于零点以上,说明大圩生态农业园总体景观评价是得到肯定的。按评分效果由高到低排列各评价项目,依次为:尺度感、吸引力、空间感、生命力、乐趣度、清洁度、满意度、自然化程度、放松度、美感、安全感、植物丰富度、秩序感、时尚感、色彩丰富度、亲近感、私密感、一般化程度。大圩生态农业园以蔬果采摘、科技农业、农场品输送为主体,在尺度感、吸引力、空间感等方面比较突出,整个园区融合采摘、体验、餐饮、观光、度假等多种活动为一体。在一般化程度、私密感、亲近感、色彩丰富度等方面有待提高。园区建设围绕传统采摘,农家乐,田园风光为主,缺乏时尚感,植物品种也以农作物为主,色彩丰富度较低。 (3)句容岩藤农场:该观光园各项评价内容的分值分布于平均值的两侧,评价对象对于岩藤农场景观的整体评分一般,按评分效果由高到低排列各评价项目,依次为:空间感、清洁度、吸引力、尺度感、放松度、秩序感、安全感、满意度、美感、时尚感、生命力、乐趣度、植物丰富度、亲近感、自然化程度、私密感、一般化程度、色彩丰富度。句容岩藤农场是以花卉苗木种植、瓜果采摘、农副产品养殖、观光休闲为主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在大尺度空间上有地理区位优势,花卉展览是其一大特色,但总体景观设计过于平淡,缺乏特色。 (4)台湾台一生态农庄:该观光园各评价内容的分值全都分布于零点以上,也高于平均值。这说明台一生态农庄的景观评价是得到认可的,明显高于其他三个样本案例。按评分效果由高到低排列各评价项目依次为:吸引力、满意度、自然化程度、植物丰富度、生命力、美感、空间感、放松度、清洁度、乐趣度、时尚感、尺度感、色彩丰富度、秩序感、一般化程度、亲近感、安全感。台一生态农庄是以酒店、休闲娱乐、农场品采摘、旅游度假为经营主体的农业庄园。从评价数据可以看出,台一生态农庄在满足经营特色的同时,能较好地为游客提供观光、娱乐及消费的场所,园区植被丰富,色彩艳丽,景观基础设施齐备,给前来观光的游客留下很好的印象。 2.3非专业组分析 不具有园林专业背景的非专业人员对各个生态农业园的景观评价曲线变动幅度较大,评价、评分大部分在零点以上,说明所选四个样本均得到较为肯定的态度。通过四个样本案例比较,可知: (1)巴布洛生态谷:从非专业组的数据可以看出,南京巴布洛生态谷各项评分除个别评价因子外,大部分都处在零点以上,说明非专业组对巴布洛生态谷的景观评价是积极肯定的。按评分效果由高到低排列各评价项目依次为:吸引力、清洁度、时尚感、空间感、乐趣度、满意度、生命力、秩序感、放松度、美感、安全感、一般化程度、自然化程度、尺度感、亲近感、植物丰富度、私密感、色彩丰富度。对于非专业人员,巴布洛生态谷优美的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能够给游客带去较为完美的旅游体验,所以在吸引力、时尚感方面都得到了较高的评分。生态谷以牧场、农业为经营主体,植物丰富度评价较低,只有单一几种经济作物品种。 (2)大圩生态农业园:非专业组对大圩生态农业观光园部分评价内容的分值为负值,说明游客视角对大圩生态园的评价是客观的。按评分效果由高到低排列各评价项目依次为:尺度感、吸引力、空间感、生命力、乐趣度、清洁度、满意度、自然化程度、放松度、美感、植物丰富度、秩序感、安全感、时尚感、色彩丰富度、亲近感、私密感。一般化程度。大圩生态农业园占地面积广,大圩葡萄在合肥市名气大,所以在尺度感、吸引力、空间感等方面评分较高,但整个园区的作物种植都依托科学技术。依靠温室大棚,因此景观效果比较差,亲近感、时尚感评分较低。 (3)句容岩藤农场:非专业组对句容岩藤农场有5项评价内容为负值,其他评价内容分值也明显低于平均分值,说明从游客视角对句容岩藤农场的景观整体评价一般。按评分效果由高到低排列各评价项目依次为:空间感、清洁度、吸引力、尺度感、秩序感、安全感、美感、时尚感、生命力、放松度、清洁度、乐趣度、植物丰富度、亲近感、自然化程度、私密度、一般化程度、色彩丰富度。与专业类人员类似,非专业人员对句容岩藤农场缺乏自然化、色彩化的景观表示遗憾。 (4)台一生态农庄:非专业组对台一生态农庄的全部评价内容均为正值,说明台一生态农庄在各项评价因子上均获得较大的认可,并且台一生态农庄的评分明显高于其他三个样本案例。按评分效果由高到低排列各评价项目依次为:吸引力、满意度、自然化程度、植物丰富度、生命力、美感、空间感、放松度、清洁度、乐趣度、时尚感、私密感、尺度感、色彩丰富度、秩序感、一般化程度、亲近感、安全感。对于非专业人员,台一生态庄园枝繁叶茂的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能够给人以和谐舒适的体验感受,他们能以游客的视角来享受这样的场景。 3.结论 在调查的四个生态农业观光园案例中,在专业组和非专业组中获得综合最高评价的是台湾台一生态农庄,台一生态农庄无论在整体吸引力还是植被丰富度、环境舒适度、景观私密性保护、景观美感度方面均表现突出。其次是南京巴布洛生态谷,巴布洛生态谷在吸引力、时尚感、一般化程度方面的评价都远超其他三个样本,说明巴布洛生态谷的时尚新颖的景观设计风格得到调查者的一致认可。其后是大圩生态农业园,无论是专业组还是非专业组对大圩生态园的评价处于一般水平,大圩生态园主要以大面积葡萄种植、农场品生产为主,所以在尺度感方面领先其他几个样本案例,在私密性、亲密感与美感等方面比其他样本较为落后。景观评价最差的句容岩藤农场,除空间感外其大部分评价因子得分在四个样本案例中均属较低水准,在乐趣度、满意度方面受到较低评价,究其原因是该园区管理粗放,景观节点设计单一所致。通过SD法对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进行数据分析评价,通过专业组与非专业组数据调查发现,运用SD法对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进行评价分析是行之有效的,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这种科学评价方式对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爱龙 朱瑾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农业环境论文:旅游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论文 一、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问题 纵观我国各个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基本上都是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来进行发展,虽然这是一个发展的基本路径,然而通过“圈地”等方式强占农田进行不合理开发,加上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就会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对于环境的破坏性大,二是项目自身的竞争力有限,生存期限有限。按照国际惯例,农业旅游区半径大于9.5公里的区域(面积)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而我国多个生态农业旅游是小于这个规模的,项目鳞次栉比、林林总总,不仅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效益低下,更是导致单位面积内环境的过载。除了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本身对于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之外,一个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开展之后,纷至沓来的游客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是目前项目所难以承担的。国人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加上旅游期间疲劳等问题,导致每逢节假日,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中都会留下诸多生活垃圾、餐厨垃圾,这些垃圾的存在本身就加大了地域的环境压力。我国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多数都是由农民转化而成,在兴办起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时,他们自身对于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问题根本不甚了解,造成在建设时期就缺失环保措施。而在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开展起来之后,又往往更加重视盈利而忽略环境保护,不注重保护环境,甚至为了满足游客需求盲目引进外地物种,这种思想与行为造成了诸多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所在地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外部物种入侵等环境问题。 二、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归因与对策分析 (一)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归因分析 生态农业旅游导致环境问题,直接原因在于政府对于生态农业项目的监管不到位。目前我国诸多生态农业旅游项目,都缺乏合理的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通常是在政府的提议下,在市场的催生中,由当地的农民自发的发展起来的。这种规划、建设通常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也没有进行环境评估,地方政府和农民本着“先搞起来再慢慢发展”的理念,先从资源下手,进行野蛮的开发,全然不顾环境承载力。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关键还是在于生态农业旅游的从业人员本身环保意识不足,以及其对于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诚然,我国近年来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发展使得部分农民转业从业人员赚得盆满钵满,然而这种经济利益并没有转变其思想,向环境要效益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而没有取得很好经济效益的项目管理者就更缺乏环保意识,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是能够主动牺牲环境的。归根结底,还是从业人员自身眼界与素质的问题,从业人员准入机制、环境评价体系的缺失也纵容了这些思想的蔓延。而我国游客本身的综合素质问题,也是导致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在特定时间出现严重环境问题的导火索。节假日比较集中、游客行程紧张放松对于自己的要求都是使得这一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游客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仅仅是游客单方面的事情,同样需要多方面来综合考量与处置。 (二)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对策分析 要解决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必须针对问题的原因来对症下药的解决。生态农业旅游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其牵涉到社会公德问题、政府管理问题、行业准入制度问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等,需要各个击破。 1.我国政府需要切实的对于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问题负起责任来。 在前期规划上,一方面,要加强对于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前期规划,保证其在建设初期能够考虑到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要将生态农业旅游划在环境保护区的红线之外,形成对于环境的有力保护。另一方面,要剪辑健全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准入机制,出台对于生态旅游项目的环境保护标准,隔绝一批不达到标准的企业,拒绝其进入本行业,同时要在准入机制的基础上加强追则,对于已经建立起来的相关项目不符合准入机制标准的,要一家家查并关停。如此,从事前和事后进行规范,则能够使得政府的调控功能发挥完全,形成有效的环保屏障。除此之外,为了给予从业人员提升环境保护硬件设施的空间,政府还应当在别的层面给予具有环保思想的项目以一定的政策、资金上的支撑。如日本制定了《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政府在硬件配套设施方面给予许多优惠政策,大大解决了休闲农业建园的资金成本;意大利对给予开展农业旅游的单位开辟通路,使其享受政府的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税收减免政策。我国政府可以政策和支撑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环保建设,帮助从业人员解决切实的困难。 2.针对生态农业旅游的从业人员本身环保意识不足的问题。 政府需要负起责任,对于从业人员进行管理和培训,在意识上对于其进行指导。而最为关键的是,从业人员需要从自身的角度来扭转思想,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要意识到,企业的长期发展不是靠消耗环境来进行的,而是要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谐发展才能够实现的。台湾休闲农业充分利用占全台面积50%以上的森林资源,融合当地自然、文史资源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等,在亲和自然的同时实现了很好的盈利。这一案例对于生态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启事是,相关从业人员还需要开拓眼界,要将具体的发展策略作更为细致、科学的判断,要主动降低自身项目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要逐步实现靠农产品和旅游服务实现效益,靠独特的旅游文化分为和旅游体验项目来实现效益,要真正将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向服务业转化,拜托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收”的思想理念。实现以上两点,最为重要的还是相关从业人员要加强学习和思考,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提升环保意识和发展意识,对于自身企业的发展也会有很有效的提升。 3.从目前造成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最直接原因———游客旅游导致的环境污染这一问题来看,解决需要的也是多方面的支撑。 一方面,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在规划时,就需要在硬件设施上考虑到普通消费者的需求,要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合适的地点放置足够的垃圾收纳器具,使得游客能够轻松的完成垃圾的分类、丢弃,不会因为客观原因导致对于环境的勿扰。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以及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本身,都要注重对于旅游文明、生态文明的宣传工作,例如,在环境周期间集中宣传旅游文明,或者在景区的导视系统、大屏幕上进行旅游文明、生态文明的宣传,要使得游客在出行的时候能够有一盏保护环境的明灯在于心中,在不断的提醒中加强对于自身的自律。在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数十年的当下,主动去污染环境的游客数量还是少的,只要景区服务到位,应当能够有效的环节游客旅游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结论 生态农业旅游本身就有“生态”二字,这种旅游项目本身来源于环境,同时也需进一步亲和环境,才能够实现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初期,出现一定的环境问题也是正常的,目前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为生态农业旅游本身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论文认为,生态农业旅游的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是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府管理问题,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政府、从业人员乃至大众媒体、社会大众的共同参与,方能够使得生态农业旅游环境问题逐步减少,使得生态农业旅游真正回归“生态”本源。 作者:刘传营 马丽卿 单位:浙江海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农业环境论文:农业环境污染对农产品的影响 一、存在问题 1.广大农民的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广大农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山西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不知道,或是不清楚,对农业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知之甚少,加之农产品基地受分散式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限制,因此,导致农产品安全生产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难度比较大。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资金缺乏,监管工作艰难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涉及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面广、量大、专业性强、工作量大、监管环节多,资金缺乏,全面抓起来确实有困难。 3.检测机构基础薄弱,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不适应 目前我市检测人员少,能力弱,仪器设备数量不多,相应的质量安全检验项目还不能检测。同时农产品监管站人员编制少。此种情况远远不能满足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安全监管和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需要。 4.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影响农产品 品质我市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工业的废水、废气污染,造成部分农产品不合格。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建议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工作 舆论引导、宣传先行,宣传是一种有效的监管手段,我们农业部门要不断拓宽宣传渠道和方式方法,力求达到多方参与,实现社会共治的良好效果。特别是深入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进行重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山西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既要对有质量问题严重的农产品和违法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曝光,又要定期展示安全优质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及有机农产品,通过展示,生产者的安全生产、商家的依法经营,消费者的科学消费意识明显增强,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新格局,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农产品生产安全和消费安全的良好氛围。 2.强化培训,严格抽检,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全市要加强培训,搞好农药与化肥的合理使用,我市在培训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县有灵石县和平遥县,灵石县2013年10月食安办组织全县领导干部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培训前邀请了晋中市有关专家就食品安全形势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系统专业的培训,共培训300余人,收效良好。平遥县农委于5月22日和2月27日分别组织召开了全县农药、肥料经营户培训班,在培训考试合格的基础上,核发农药经营许可证147户,并与农药经营户签订了经营承诺书。2013年深入农村组织开展培训40余场次,培训农民1.5万余人次,积极开展电视讲座6期,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和安全意识。县农委还会同工商等有关部门重点打击无证照生产的农资黑窝点,全年共抽检农药13个品种,对无公害标准化果园和无公害标准化蔬菜基地(园区)开展农药残留检测30余项,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均达到95%,另外,县农委还对全县农药经销户全部纳入监控范围,对蔬菜、果树农户全部建立起了农产品生产记录,要求农民对病虫防控实施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综合措施,尽量减少化学防治。要求生产者严格按生产技术规程操作,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喷施农药。让他们使用有机肥与沼气肥,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此举有效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对耕地的污染。 3.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强化了农产品质量速测工作 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编制、有经费,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队伍建设,加大对检验检测机构经费的投入,加强检测机构检验人员业务培训,检测部门要不定期对各生产基地的产品进行监测,及时将检测结果上报农产品质量监管部门,监管部门根据检测结果,深入到生产者基地,了解、询问、查阅有关生产记录或档案,发现违规生产,要及时予以纠正和处置,引导企业和生产者按市场需求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4.加强工业废水、废气治理工作,减轻“三废”对农业环境的危害。 加强对工业废水、废气的治理,严格控制污染企业废水、废气的排放,对农产品产地要实行定期取样监测,要配合环保局有关工作人员对查到不按规定排放废水、废气的企业施行重罚,多次不改的进行停产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从而减轻“三废”对农业环境的危害。 5.实行严格的质量追溯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为确保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农户编码系统和投入品记录卡制度,逐步做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实现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通过质量安全追溯编码,能够查到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哪些农药、肥料等投入品,以及生产者的基本情况。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编码印成卡片,或者印刷在产品包装箱上,随产品一同上市,消费者可在互联网上进行查询。一但发现质量问题,便于根据编码溯源找到生产者,有利于责任追究。 作者:薛彦棠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农业委员会 农业环境论文:农业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策略 一、综合治理措施 1.加强农药监管 近几年来,农业行政执法紧紧围绕全县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深入普法、强化执法,连续两年开展农药监管与法制建设年活动,开展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蔬菜、水果、茶叶用药专项整治,加强宣传引导和科学用药指导,作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1全面实施检打联动 根据我县作物布局及病虫发生特点,重点针对玉米、水稻、蔬菜、茶叶、果树等作物主要农药产品开展监督抽检,同时加大对非法添加农药隐性成分产品的抽检力度,依法公布监督抽查结果。根据监督抽查结果,组织开展假冒伪劣农药违法案件查处;组织开展全县高毒高残留、禁限用农药专项治理行动。加强了与工商、质检、公安、新闻媒体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并与周边县农药监管部门签署联打联防协议,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联合检查,提高对假冒伪劣农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1.2加强农药经营许可管理 全面贯彻落实《湖北省植物保护条例》以及《农药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加强农药经营许可管理。合法经营,守法经营,规范经营。 1.3加强宣传培训,提高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 组织开展对农业执法人员、农药企业和经营人员分类培训,促进农资监管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开展科普宣传,大力开展“农资打假保、春、秋冬播”送科技、送法律下乡活动,宣传普及农药禁限用规定、识假辨劣、科学选购、合理使用、依法维权等知识,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绿色防控,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在乡镇中心组学习、农业生产合作社、阳光工程培训作“珍爱自然资源优势,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题讲座,唤起全社会共同关注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安全。 1.4严格农资经营台账管理,完善农资经营管理制度 对农资经营单位实行“四制”,即购进备案制,经营专柜制,购销台账制,公开承诺制。要求制度上墙,规范经营。并跟踪检查,督促农资经营户建立和完善农资档案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使农资经营的各个流通环节来历清楚,去向明白,实行层层质量承诺,确保农资质量可追溯。 1.5突出查办大案要案 对日常检查、产品抽检、举报投诉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抓源头,端窝点,打惯犯。对已构成刑事犯罪的,坚决移交司法机关,积极做好两法衔接。同时通过重大农资违法案例和集中曝光假劣农资产品,公布依法惩处的结果,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近年来,查处重大违法案件3起,移送公安机关一起,单笔为湖北稻花香集团新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维权挽回特别重大经济损失550万元。 二、积极推广高效低毒生物农药 在县内主要茶叶、蔬菜生产基地开展高效低毒生物农药、频振式杀虫灯、杀虫黄板等系列清洁生产技术项目示范,使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通过培训、宣传和实际示范应用,让农民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低毒生物农药,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开展对比试验,让农民实际感受生物农药和绿色防控应用效果。 2.1开展重金属污染普查 争取并组织实施湖北省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通过对土样检验检测,对五峰县重金属污染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2.2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2.2.1发展循环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 a)推广农村能源综合利用工程,有效解决畜禽粪便和秸秆造成的面源污染。 b)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基地的建设,推广“四位一体”的庭院经济模式、生态等综合示范。积极引导和鼓励养殖场户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实行规范化、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c)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利用畜林、畜果、畜粮等农牧型生态养殖模式。一是利用大量的果、茶、竹等经济林资源,发展生态放养本鸡。二是利用大量的牧草资源和农作物秸杆丰富的优势,发展养殖牛、羊。三是利用玉米等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多,饲料粮丰富的优势,根据土地消纳粪便与规模养殖相结合的原则,发展养猪、蛋鸡生产。通过农牧结合型生态养殖,使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达到整体最优、协调共生、良性循环的要求。 2.2.2加强技术培训,推广土地的治理和修复技术 a)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培训,使各级领导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真正诠释生态是立县之本。同时使社会各阶层了解不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危害,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b)大力推广污染土地的治理和修复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3加大政策投入,建设美丽乡村 2.3.1争取领导重视,纳入资金预算 农业面源污染直接关系身体健康甚至生命,要真正摆上议事日程,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农业环保工作经费,以赢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2.3.2实施好农业环保项目,推动农业环境污染治理 积极争取农业环保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清洁生产工程、农业环境污染修复等建设项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长足保护。 作者:胡家慧 单位:五峰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农业环境论文:农业环境安全问题探析 1杭州农业环境安全现状 1•1农业资源环境 杭州的地貌类别多样,西部崇山峻岭起伏,中部丘陵河谷相间,东部水网平原广阔,构成了“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形格局。2006年底,全市有耕地面积18万hm2,其中水田15.47万hm2,旱地2.53万hm2。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光温同步,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1.2农业生态环境 杭州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环境建设,始终坚持“环境立市”的方针,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市,打造绿色杭州”的发展战略。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生态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政策指导、资金投入等方面关心支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近年来,杭州市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推广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大力提倡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尤其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复合肥料,并不断加强对农业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在禁止秸秆焚烧,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沃土工程,推广平衡配方施肥;开展土壤肥力监测和化肥、农药污染防治监测;实现老城区畜禽限养禁养,整治沼溪鸭子放养;探索生态种养模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3农业设施环境 随着杭州都市农业建设的推进,生态公益林、清水河道、农民饮用水、农村沼气等建设迅速发展,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创造了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农业机械化迎来了新的春天。到2006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00.83万千瓦,拥有各类农机具60.13万台(套),各类新增的农机具,充分注意了农机与农艺的配套,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中低产田改造成效显著。1997年至2006年底,全市共改造中低产田6.67余万hm2,其中市级示范方1.65万hm2,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将原来高低不平杂草丛生的贫瘠土地改造成优质高产良田。农田性能明显提高,示范方内速效氮、磷、钾分别比改造前增长16.2%、25.5%和10.2%,土壤地力等级提高,复种指数从139%提高到178%。农业设施栽培面积迅速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以钢管大棚和智能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已达0.87万hm2,与设施农业相配套的工厂化育秧、节水灌溉、大棚中耕机械等农机及农艺新技术有新的突破。农业设施环境的改善和提高,促进了标准农田建设,全市已建成标准农田11万hm2,较大地改善了农业设施环境。 2杭州农业环境安全的制约因素 杭州市在农业环境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纵观农业环境安全整体情况,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既有面上的问题,又有深层次的矛盾。一是农业资源贫乏,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2006年,杭州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仅0.04hm2,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而且地块较小,随着杭州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据国土部门调查,杭州市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可以开垦为耕地的后备资源则更少。二是生态环境恶化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长期以来,农业自然资源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不仅自然资源生态性能得不到恢复和提高,而且为了保持粮食等农产品的稳定增产,不得不增施化肥、农药等不利于改善环境的农业投入品。据土肥部门调查,杭州市化肥农药使用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农田整体隐患严重,铜、镉、铅、锌等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富集,而速效磷、钾等却低于临界值。种养业的发展,尤其是养殖业的发展与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发生了较大的矛盾。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生产和生活废弃物不断增加,点源污染、面源污染、立体污染并存。据气象部门的资料显示,杭州是全国三大酸雨城市之一,年降水平均pH值小于5.0,市区酸雨率自1992年以来一直处于增加的趋势。三是农业设施建设滞后。杭州市的大多数农田水利设施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农村实现联产承包以后田块变小,农田水利设施长年失修,基础老化,加之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土地使用性质变更,导致大田排灌设施破坏。四是设施种养业比重偏低。全市大棚等设施种养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3确保杭州农业环境安全的对策措施 3.1以政策保障农业环境安全 3.1.1制定农业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要抓紧制定农业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确立农业立体污染综合治理目标和阶段性、区域性、流域性治理目标,并将其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都市农业建设规划有机衔接起来,使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真正落到实处。要设立覆盖全市的农业污染观察点(站),掌握全区域污染的实际状况和变动趋向、主要污染源种类和变量,及时阻断和调控污染源。 3.1.2切实保护耕地要以“尊重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为指导思想,逐步改革现行的征地制度,进一步规范征地行为,以有效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从而实现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做到用地和造地相结合,尽可能节约用地、少用地、用杂地,坚决守住基本农田这条红线,绝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破坏生态平衡来换取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做到建城和建农两不误。 3.1.3构建农业环境生态补偿机制要着重研究自然生态环境补偿和污染受害者补偿的方法,制定不同污染种类、污染程度、损害程度的经济补偿标准。与此同时,要制定补偿的具体操作规程予以配套,真正落实农业环境补偿机制。要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源头防控,对环境污染风险大的生产企业和部门,实行环境污染抵押金制度,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要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牧业以及有利于生态良性循环的沼气、有机肥、生物农药等项目。 3.1.4建立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逐步建立起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引导人们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逐步转到注重经济、社会、环境、安全的协调发展上来。建立生态约束机制,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坚决遏制以牺牲资源环境、破坏农业安全为代价的污染企业、污染产业的发展。 3.1.5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农村环境。要结合“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把生态公益林、清水河道、农民饮用水和生态家园建设统筹整合起来。一是搞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进村道路和村内主干道基本实现硬化;河道通畅整洁;设有基础的卫生设施;农户新建房要按标准配套三格式无害化厕所;有符合用水量要求的水源,自来水入户率要达到100%。二是集中整治环境卫生。全面清理公路沿线、河道两侧、街道里弄及房前屋后的垃圾与露天粪便池、简陋茅厕,并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和清扫保洁制度,生活垃圾的清运率要达到100%。三是要积极改造农村老式炉灶,推广沼气和太阳能等农村清洁能源。 3.2以法律法规规范监督农业环境安全 3.2.1抓紧制定农业环境保护的专项法律法规虽然,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农业法》等法律法规对农业环境作了某些原则性的规定,但存在操作上的问题。为此,要抓紧制定完整、具体、针对性强的农业环境保护专项法律法规。要充分利用杭州市副省级城市有部分立法权的优势,加紧制定杭州地方性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和行政规章。由于影响农业环境既有来自农业生产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活动,因此,笔者认为,农业环境保护法的调整对象应是与农业有关的生产、建设、开发、科研和其他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使其有较大的涵盖面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3.2.2努力完善和实施农业环境标准目前,我国已制定和颁发了一些环境方面的标准,主要有《渔业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等。但标准的实施力度不够。笔者认为,要根据杭州都市农业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生活品质之城建设的要求,努力完善和实施农业环境标准。一是增加标准中的强制性指标,以增强农业环境保护的刚性。二是对原先制定标准中的一些不适应当前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保护农业环境需要的,要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三是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加快制定《农田大气质量标准》等。 3.2.3依法强化对农业环境的全程监管要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强化对农业环境全程监管。首先要加强对农田环境的监管。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田环境的污染,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普查和定点监测制度。第二要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坚持控制与治理并举、农艺与工程结合,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第三要加强动植物疫病的监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动植物防控体系建设。要组建杭州市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动植物疫情监测、疫情预防与控制、疫情收集与报告、疫情评估等业务,提升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要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全市要尽快达到免疫无规定动物疫病控制标准,控制规定动物疫病的发生,消灭或基本消灭重大动物疫病。 3.3以科技促进农业环境安全 3.3.1加强对工业污染的控制首先要通过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旧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彻底的改造,对一些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加快下游产品的开发,提升传统工业的内质,使其尽快成为新的生态工业的组成部分。其次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要模拟生态系统功能,建立起相当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生态工业链,实现低消耗、低污染或无污染、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目标。再次要建立生态工业园区,要结合城区的扩容提质,积极配套规划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使工业由分散布局向集中布局转变,扶持一批科技和生态含量高、效益好的生态工业项目,淘汰和取缔高能耗高污染生产项目和地下作坊,从源头上控制工业污染。 3.3.2加强病虫无害化治理要加快高效低毒农药的研制和开发,全面实施农作物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和无害化处理技术,积极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充分利用有关生物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害,保护天敌,达到以虫治虫、以菌治病的效果;要充分利用害虫的趋性、栖息和动物习性,采用杀虫灯、性诱杀等物理防治措施,减少化学防治的次数和强度。要掌握农膜、秸秆等在生产过程中的走向,努力提高农膜的回收率和秸秆的综合利用率。 3.3.3加强对养殖业污染的整治要遵照生态农业和生态市建设的要求发展畜牧业,严格执行市政府关于畜禽禁、限养的规定,要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型养殖,大力推广农畜结合的“五园”(菜园、茶园、果园、竹园、林园)养殖、猪—沼—果循环养殖和水产品健康养殖模式,落实休渔禁渔制度。实施生化和厌氧等设施治理,对畜禽粪便进行综合开发,制成有机肥料。要积极改进畜禽饲养方式,通过营养调控降低畜禽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3.3.4加强对外来有害物种的清除要根据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的实际,加强对外来有害物种的管理和清除。动检和植检部门要加强对外来有害物种的检测管理力度,建立外来物种“准入制度”,一旦发现外来有害物种,立即组织扑杀,以防其扩散。对诸如“一枝黄花”等已经出现的外来有害物种,要根据其不同的生长期,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扑杀。 3.3.5努力实施“沃土工程”一是要开展基本农田、标准农田的地力调查和分等定级工作。用2—3年的时间,建立地力质量及环境质量定位和动态监测点100个以上,尽快形成杭州市基本农田地力数据库。同时要抓紧完成全市基本农田、标准农田的分等定级工作。二是要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是保护地力行之有效的措施,要努力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施肥技术,不断提高科学施肥水平,严格控制土壤和农产品中硝酸盐和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三是要加大节水灌溉的推广力度。努力研发节水灌溉机械和节水灌溉技术,引导农民积极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扩大节水灌溉区域。四是要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杭州市尚有6.67余万hm2中低产田,同时由于自然灾害和非农建设用地等因素,每年约有0•2~0•33万hm2耕地转为中低产田。要认真落实杭州市“十一五”中低产田改造计划,每年改造中低田0.67万hm2。在中低产田改造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障碍因子落实改造措施,还要遵循杭州的实际,积极探索和实施城市化进程中优质农田表土搬家工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已是当今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为此,全人类应为此作出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努力,以保证人类良好的生存环境。 农业环境论文:农业生产环境成本试析论文 摘要:农业环境成本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控制对环境的损害而付出的代价以及最终给环境造成的实际损失。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最初的环境成本特指企业的环境成本,主要是指工业企业。随着农业生产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的目光已经由工业领域扩大到农业领域,研究农业生产的环境成本问题。 关键词:农业生产、环境成本问题 1农业环境成本的内容 农业环境成本与企业环境成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顾问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由此可见,企业环境成本是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的一个方面,是企业的实际成本支出,属于会计范畴;农业环境成本不仅包括预防性的成本支出,更重要的是分析农业生产行为实际对环境造成损害,是整个社会共同承担的环境代价,属于公共环境经济问题。农业环境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农业生产本身所产生的环境成本,间接成本是指上游与下游产业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如化肥、农药的生产,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因使用原料的特殊性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如皮革加工、秸秆造纸等。根据不同的生产部门,农业环境成本还可以分为种植业环境成本、畜牧业环境成本、水产业环境成本等。本文所分析的农业环境成本是指种植业部门的直接环境成本,包括动植物资源成本、土壤资源成本、水资源成本、大气污染成本、生命健康成本等。 2农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 核算环境成本的方法很多,如预防费用法、恢复费用法、生产率变动法、机会成本法、间接替代法、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等。不同的环境成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核算。 2.1动植物资源成本核算 动植物资源的减少,其造成的损失是无价的,同样,各种动植物资源的恢复和保护也蕴藏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核算动植物资源的环境成本可以采用恢复费用法和维护成本法。 恢复成本取决于恢复的面积和单位面积恢复的费用,恢复费用的具体费用包括土地费用、劳动力费用、动植物资源引进培育费用和相关的技术费用等。其中动植物资源的引进培育费用是关键,对植物的稀有程度越高,费用就越大,一般常见的资源引进,费用很低,甚至不需要具体的费用。恢复成本既可能是一次性的,也可能是长期的,但保护成本是长期的,同样道理,动植物资源的稀有程度越高,保护的费用就越高,常见的动植物资源只需保证其生产空间,一般不需要额外的保护费用。相反,如果需要对野生动植物生长进行控制,费用另当别论。 2.2土壤资源成本核算 土壤资源成本的核算方法常用的有两种,一是恢复费用法,即将土壤的自然生产能力恢复到一定水平的费用;二是生产率变动法,选择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核算由于土壤自然肥力不同或变动而引起生产率变动所产生的净收益差异(E)。 式中,P为产品价格;Q为产量;C为单位成本;i为产品种类。 使用恢复费用法计算土壤资源成本,关键在于选择恢复土壤自然生产能力的方法和要求达到的技术指标。如果采用休耕的方法,其成本就是正常耕种的净收益,如果采用种植绿肥等方法,在以上基础上,其成本还应该包括种植绿肥或其他方法所产生的净费用。 由于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干扰,采用生产率变动法很难直接测定由土壤肥力下降所引起的单位面积净收益的变化。土壤肥力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因此可以通过单独测量化肥的超正常施用量,判定土壤资源的环境成本。首先是确定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单位面积净产值最大时化肥的最小施用量,然后计算化肥实际施用量与最小施用量之间的差额和相应的价值,最后将差价扣除因减少化肥施用而采取的其他环保手段的费用,就是使用化肥而产生的土壤资源成本。 如果替代费用超过减少化肥施用节省的成本,就会出现替代不经济,所以替代品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同等重要。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核算农药投入对土壤所造成的环境成本。事实上,无论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量如何减少,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损害,关键是把这种损害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一是可以由土壤自身进行修复,二是可以通过其他比较经济的技术手段实现修复。 2.3水资源成本核算 水资源环境成本有三项内容,核算也分三个方面。 核算水资源的浪费成本,关键在于确定水资源的价格、节水灌溉的用水标准以及相应所增加的灌溉设备费用,如果价格较低,水资源的浪费就是经济的。提高水价,水资源的环境成本就会由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成本,节水灌溉的经济性就会增强。 2.3.2地质灾害损失的核算 在我国北部平原地区,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来自于浅层地下水。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目前在山东、河南、河北等19个省区共形成了59个漏斗区。并引发了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如地陷、裂缝等,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地质灾害损失的核算,一是通过调查统计计算已经造成的经济损失,二是预测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将来可能造成的损失。 2.3.3水污染环境成本的核算 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主要来自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因此水污染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与土壤资源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类似。二者的差别在于水的流动性较强,水资源的污染会进一步对动植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由此造成的二次污染和损害的核算,可以分别参考动植物资源的环境成本核算和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 2.4大气污染环境成本核算 2.4.1温室效应的成本核算 农业生产的温室效应损失=温室效应造成的净损失×农业生产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 农业生产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农业生产N[,2]O排放量占N[,2]O总排放量的比例×N[,2]O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 2.4.2秸秆燃烧的环境成本核算 首先确定秸秆燃烧所造成的损失项目,如交通事故、高速公路关闭、飞机停飞、火灾等,其次统计和计算相关项目的实际经济损失,最后将这些损失合计就是秸秆燃烧的环境成本。其中涉及生命与健康方面的损失,核算方法参见关于生命与健康成本的核算。 2.5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 在生产中与农药的接触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可以致病、致残甚至致亡,相应发生的医疗费、误工费,以及由于劳动能力的部分或全部损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属于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的内容。与农业生产不相关的行为,如服药自杀所造成的损失不是环境成本核算的内容,精神损失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且难以衡量,也不在核算的范围。通常使用人力资本法核算生命与健康成本。 人力资本法也叫工资损失法,它是通过市场价格和工资多少来确定个人对社会的潜在贡献,并以此来估算生态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损益。 进一步计算疾病成本和劳动能力丧失成本: 式中,R[,j]为农药对伤残的负责系数;Y[,0]为期望寿命(参考“WHO推荐的标准期望寿命表”);Y[,j]为第j人的实际年龄;E[,j]为劳动能力损失系数(死亡者系数为1,伤残者根据伤残轻重确定,具体可参照GBD伤残等级分类);W[,y]为年人均收入;D[,j]为年陪护费用。 3农业环境成本的控制 3.1维护土地的多样性 目前,农村土地耕地化现象非常严重,不仅边边角角都被利用,就是原来的河道、林地、草滩甚至坟地也被开垦变成了耕地。土地的过度利用将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一是使许多动植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农作物一统天下,不利于生物间的竞争与进化;二是土地耕地化使水土流失问题更趋严重,农作物的耕种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春播与秋播期间,地面没有任何植被覆盖;三是提高了旱灾与涝灾的成灾率,因为大量的水塘、沟渠甚至河道都被平整开垦为耕地,排涝蓄水以及灌溉的能力大大减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保护耕地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农村土地的多样性,林地、草地甚至荒地也要得到一定的保护,对池塘、河道、沟渠进行全面规划,禁止耕地对其侵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该主要依靠技术与资金投入,而不是耕地面积的无限制扩张。 3.2科学施肥,减少无机肥施用量 全面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避免化肥的盲目使用。发展复合肥、生物有机肥,压缩无机肥的施用量。生物有机肥技术是以畜禽粪便为原料,以秸秆、豆粕等有机废弃物为辅料,配以多功能发酵菌种剂,通过连续池式好氧发酵,使之在5~7天内除臭、腐熟、脱水,最终成为高效活性生物有机肥。有机肥内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能不断释放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和多种植物生长刺激素。肥中除含有氮、磷、钾三大元素外,还附有含钙、镁、硫、硅、锰、锌、硼等中量和微量元素。能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肥、保水、保温能力,减少病虫害,改善作物品质。施用有机肥料的土地比施用传统化肥的土地一般增产10%以上。现在,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市场供不应求,发展生物有机肥,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3.3发展生物农药和物理捕虫技术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包括植物农药、微生物农药和抗生素等,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的毒性较小不污染环境以及病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由于技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生物农药在我国的推广和利用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许多生物农药的有效成分为活体微生物,其产品制剂化技术要求高,而我国生物制剂的剂型及其工艺水平落后,致使活体微生物农药的制剂化成为生物农药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要加强技术攻关,使生物农药产业不断取代化学农药,成为农药的主体。同时,应重视物理捕虫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如使用灯光、振频等物理方法诱虫、杀虫。根据昆虫趋光的天性,在其成蛾期间,在田间布置具有诱虫和杀虫功能的频振杀虫灯,杀虫效果不亚于使用农药,并且没有污染,还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山东龙口市在果树和蔬菜生产中推广频振式杀虫灯技术,全市目前已应用频振式杀虫灯3000多盏,控制果蔬面积6000多hm[2],每年可减少农药使用150t,节约成本上百万元。 3.4推广与普及节水灌溉 根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农业用水将短缺600亿~700亿m[3],推广和普及节水灌溉势在必行。截止到2002年,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只有2000万hm[2],约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36%。其中防渗渠灌溉的面积1000万hm[2],管道输水灌溉面积150多万hm[2],喷灌面积230万hm[2],微灌面积30万hm[2]。节水效果越好的方式,其应用面积越小。发展节水灌溉,一要解决技术问题,开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地区使用的节水灌溉设备与技术,在华北平原地区,应推广和普及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城市郊区,发展喷灌和滴灌技术等。二要解决制度问题,建立农业用水的市场机制,有偿用水,利用价格杠杆,使农民自觉使用各种节水设备。 3.5全面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农业环境成本的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农村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政府应适时引导,通过示范、教育,推广和普及生态文明的知识,同时通过支持具体生态项目的建设,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维护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利用有机物的投入发展农业。禁止秸秆燃烧,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加强面源污染的防治,改善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发展小沼气工程,实现循环经济。超级秘书网: 农业环境论文:农业环境保护管理 1.1我国农村环保立法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 改革开放历经20多个春秋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1989年12月通过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法律法规体系川,此体系主要包括:①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②环境保护基本法,即1989年12月26日颁布的{环境保护法};③环境保护单行法规;④环境标准。我国目前共颁布了300多项环保标准;⑤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这些环境法都涉及了农业环境保护,并对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一法律法规体系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从其建立的经济基础与达到的目标上来看,这一法律体系是建立在靠行政指令来实施的计划.经济基础之上,实现一种人治型的经济范畴。而我国目前是一个以价值规律调节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起一种法治型经济范畴;其次,从此体系的大致内容上来看,现行此体系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行政关系的行政法律规范性质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不多,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民事关系的民事法律规范性质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更少。同时,市场经济的基础是要求市场上各生产要素都能自由流通和各个市场主体能够公平、平等竞争的经济关系,而保证这一关系的以民商法性质为主体的环保法律法规也很少,远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最后,此法律体系不健全。此体系中“没有综合性的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法规或条例。作为综合性环境保护法的 环境保护法》对农业环境虽有涉及,但很简单,而且未能将农业环境与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协调起采[1],。另外,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程序法方面的有关环境评价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农药使用造成环境污染法等。从而使我国农村环保立法跟不上国际环保发展的趋势,不利于环保事业的发展. 1.2现行的一些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不能适应国际环保发展的需要我国现行的一些环保法规已不能适应国际环保发展的需要,如我国目前实施的1996年5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其第三章第15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未超过国家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排污费。超标准排污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制定规划,进行治理,并将治理规划上报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备案。由此可见,对于未超国家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事业单位,只要缴纳排污费就属合法;而超标准排污的企业、事业被强迫缴纳排污费并进行治理。这种作法仍是过去政府对污染的控制通过对企业强迫征收排污费促使企业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并不是借鉴国际上“绿色企业”那样自动将排污费作为产品生产成本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的做法,来促使企业走绿色化生产轨道。 1.3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足 目前,由于我国环保法律体系还不十分完善,致使我国至今还未形成一个统一而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仍是按辅助性原则为依据的统分结合的多部门、多层次的执法管理体制,即国务院设立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下,省、市级政府建立环境专门机构,工业较集中的县、镇一般也设立专门机构或由有关部门兼管,甚至在较大的工矿企业也设有环保科、室与环保专职人员[2]。这样形成了执法主体势力割据的局面,致使权责不明,权力过于分散,从而使一些省、市级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变成了本地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为了一味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甚至一些县、镇领导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自然一切就都会搞好的,而对环保法置之不理,造成了地方保护主义极为严重。另外,各环保部门之间为了部门利益而互相扯皮,关键时刻相互推诿责任,形成了一种恶劣的部门保护主义,最终造成执法混乱,法律法规失去法律效力,致使环保工作无从说起。正是由于体制的不完善,监督力度自然也就上不去。因执法主体繁杂,上下级形不成垂直关系。往往为了地区利益、部门利益,形成了上级有政策,下级有对策的应付局面,使许多监督政策不能得到实施,法律得不到执行,监督变得苍白无力,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1.4农村干部和农民环保法律意识淡薄 我国目前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仍未完全确立。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治型法律秩序仍未被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治型法律秩序所代替。尤其是大农村干部,政策性意识浓厚,法律性意识较淡薄,致使许多法律法规在农村实施过程中给以政策化,以政策的原则性`实践性、灵活性代替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造成农村市场经济法治建设障碍重重。再由于我国农村环保法整体上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宣传力度欠缺,农村环保法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头脑中仍是一个未知数。从而出现了一些农村干部为了本地区经济利益而置环保法不顾,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策略采发展经济。这样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对立起来,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这些干部的地方保护主义对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同时,一些农民缺乏接近环保法、了解环保法,认识不清环保法的内在经济动因,而为了自己一时的经济利益滥伐林木,大肆捕获珍稀动植物,过度放牧,加剧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遭到了大自然的严重惩罚。 2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保法制的设想 2.1扭转人治化,加强法治化,推动农村环保产业市场化进程 法治是一种文明的法律精神,即法律至上、平等运用`制约权力、权利本位`正当程序、达到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3]。其核心是价值取向上的定性特征或价值合理选择与定位[4],力求社会价值的平衡与互补,公正地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平等地保护和促进一切正当利益为价值目标[5]。由此它与。权力集中化,决策专断化,利益凝集化”的人治是根本对立的。目前,我国正在完善的农村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法治经济,基于此,扭转人治化,加强法治化正是我国农村由以入治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法治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客观需要,是我国农村法治建设的关键,而农村环保法制建设正是我国农村法制建设中的关键一环。由此,转变农村环保法制建设中出现的以-人治”为核心,忽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而片面发展经济效益的思想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推动农村环保适应国际化趋势,加速环保产业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2.2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使之统一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2.2.1完善农村环保立法体系 为了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达到农产品国际贸易化发展的要求,基于农村环保法制建设的现状,需要构筑一个比较完善的、独立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把农村环保这一块从整个环保法中独立开来,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农村环保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形成一个单独针对农村的环保法律体系。此体系大致应由下列各部分构成:①宪法关于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②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③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④农村环境标准;⑤其他部门法中关于农村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这样使整个农村环保法律体系统一化,有利于农村环保法制建设有序地进行。 2.2.2依据农村环保法律体系框架,使各项环保法律法规规范化、完善化 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应做如下完善:①立法高度方面。(环境保护法》的制定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上升到全国人大,加大此项法律的权威性,真正落实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同时,在基本法中应增加综合性的农业环境管理法律,以完善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这一块;②补充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欠缺的单行法。如农村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保护评价法,农药使用造成环境污染法等;③修订现有立法,以适应目前农村环保法制建设同国际接轨的需要。如{水污染防治法)中的排污费税法的规定,1997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农药管理条例)中对于农药进行使用所造成的污染怎样处治,仍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款;④根据国内国际情况,制定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环保接轨的环境标准;⑤加强地方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立法,全面具体落实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切实推动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 2.2.3规范农村环保管理体制,促使此体系高效实施 为了在农村有效实施环保法,必须提供一套强有力的管理体制作保障:基于目前的管理体制,除继续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外,还应建立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制度,农业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制度,兽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等。 2.3健全执法机构,强化执法队伍 2.3.1健全执法机构 依据农村环保基本法和环保管理体制,应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进行统一管理的专门环保机构,即中央仍由部级(甚至权限要高于一般的部)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全国环保建设进行统一部署、管理、指挥、协调。各省、市、县级政府设置专门环保机构,此机构为环保总局的分支机构。在各地环保执法过程中,环保局为执法主体,并且垂直上一级环保机构管辖、监督,不隶属当地政府主管,但各地政府必须参与辅助本地环保机构工作,另外,各部门环保执法机构也应由环保分局采担任。这样全国各地各部门的环保工作都由统一的环保机构来行使职权,各级政府与各部门密切配合各内部的环保法制工作,并将此项工作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各个部门政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制止地方保护主义与部门保护主义。 2.3.2强化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要不断提高各级执法队伍人员的政治觉悟,使其能抵制各种腐败现象的侵蚀,严格依法办事,作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不断更新执法人员的知识结构,强化他们各项环保科技技能;同时也要妥善安排好农村环保执法人员的待遇问题,尽量作到惩罚分明,充分调动环保执法人员的积极性,保证环保法落实到实处。 2.4加强执法监督,提高执法力度 农村环保执法监督机制由2个监督层面组成:①上下级政府监督关系,即上级政府把下级政府关于环保工作开展的好坏,是否密切配合环保机关工作的顺利进行,做为进行量化考核评定其年度政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对当地政府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同时,也利于扭转地方政府只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良倾向;②环保机关形成上下级的垂直监督关系。国家环保总局要从法律和行政上对各级环保机关`各部门的环保机关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方面加大稽查力度。对个别环保机构不能认真执行杯保法规,不能圆满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的情况要进行严格查处。对违法乱纪现象应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及行政责任,促使各级各部门的环保机构依法行政,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2种监督制度的实施既能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与部门保护主义的发生,又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威,保证农村环保法制建设顺利进行。 2.5加强环保法制宣传,提高于部和农民的环保法律意识 目前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较低,法治意识淡薄,广大农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仍是一种小生产者,自私自利性在他们心目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从而出现了一些农民为了一己的利益,在金钱的诱惑下大肆捕获国家珍稀动物,滥伐林木,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与此同时,在我国中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干部对环保还存有模糊认识,环保法律意识极其淡薄。因此,在广大农村必须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环境意识。 2.6借鉴国外环保法制经验,争取早日与国际环保法制接轨 在我国农村环保法制建设过程中,要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和管理体制,引进一些尖端的管理技术与环保科技。同时要加强研究国际环境保护条约、公约,充分利用WTO中关于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中规定的非歧视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达到与国际环保法规接轨,为我国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空间。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现状及趋势 摘 要:摘要:当前,医院管理中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是行业的普遍现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于简要介绍了目前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实现情况,并对今后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关键词: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以信息生产和传播为主要潮流的现实情况要求各行各业加强信息管理工作的建设力度。医院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推进医院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既是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又是提高医院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医院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加强信息管理工作建设又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以为这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1. 目前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中的实现状况 虽然我国绝大多数的较大医院都建设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但由于主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人员不同,对于各个模块功能的划分标准也不统一,因此,很多医院在信息管理系统内容方面也不尽相同。但一般来说,现代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覆盖了诊断记录与医嘱信息管理,护理信息管理,临床检查信息管理和医学影像信息管理等几个方面。 1.1 诊断记录与医嘱信息管理 医生的诊断记录是对病人基本病情的有效记载,是对病人进行医治的基本依据。医嘱信息主要包括药物种类、治疗方法、医嘱膳食和护理注意事项等内容。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诊断记录进行有效管理,不但能够为病人的后续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直接的参考,还能对医生的工作量做出准确的计算。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医嘱信息进行有效管理,能够自动生成各种单据,减少相关工作人员核对的工作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减少错误的发生。 1.2 护理信息管理 一般说来,医生对住院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的时间相对来说很短,病人住院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护理过程中度过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护理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不但能够通过对各种大量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处理来详实地表明病人在住院期间的各种状况指标,同时还能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做出明确的指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护理信息的有效记录和处理还能为病人病情突然变化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性的信息支持。 1.3 临床检查信息管理 现代医学对病人病情的诊断主要依靠通过检查病人身体的各项指标来进行科学的判断。临床检查信息系统主要就是对这些数据指标、图像结果等内容进行采集、储存和传递。依靠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检测设备所测量出的数据、生成的图像直接传递给医生所用的电脑终端,医生也可以随时调取病人各项检查数据以及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1.4 医学影像信息管理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像诊断在病人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除了影像设备自身的技术限制以外,对于影像信息的收集、生成、存贮和传输是医院影像管理的主要难题。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预设的软件可以对影像信息进行分类、储存,并且可以通过人工进行远程传递和调取。虽然相对于文字信息和数字信息来说,影像信息在数量级上要大得很多,存储需要大量的硬盘空间,传输也需要一定的带宽,但随着医院计算机网络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苦难正在逐步地有效克服中。 1.5 设备及耗材基本信息管理 现代医院拥有数量庞大的医疗设备。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要实现对这些医疗设备的有效管理,也就是要对这些设备的购置情况、运转状态、人员配备、维护周期、报废年限关键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还要对这些设备的使用和调配情况进行有效管理。另外,在医用耗材方面,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还要通过电脑查询终端的形式让病人和医护人员清楚地了解相应耗材的品种和价格,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 2.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2.1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 目前国内建设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医院建设标准不统一是不争的现实。这种良莠不齐的状况不但增加了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成本,同时还为医院之间的合作带来了障碍。迫于现实情况的需要,今后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会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在考虑医院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将相似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成能够实现无缝对接的模式,同时还可以实现不同类型医院之间的有效对接。这样不但可以降低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和维护成本,同时还可以为医院之间资源共享和技术合作提供相应的支持与保障。 2.2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朝着覆盖全面工作方向发展 目前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涵盖几个方面。鉴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巨大优势,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来提高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是推进这项工作的必由之路。医院管理工作涵盖的内容非常多,这就需要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朝着多元化和全面化的方向发展。比如说,借助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医院药品管理工作水平,通过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加强医院财务管理都是今后医院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这些都是医院的主要工作内容。但通过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保洁和安保等管理可能也是一种趋势。 2.3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朝着决策支持方向发展 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对决策的影像存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收集必须全面。片面的信息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其次,大部分信息有必要经过加工和处理。原始信息虽然更真实,但没有加工和处理过的信息无法为决策提供直接的参考和依据,容易降低决策效率。第三,信息的传递必须迅速。滞后的信息只能让决策者“望而兴叹”。建设高水平的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尽可能地将各种工作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整合起来,将医院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收集起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加工和处理,可以将原始信息变为可以为决策提供直接参考意义的有效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随时从医院中央存储器上调取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为管理层的决策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 2.4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朝着效能化方向发展 提高工作效能是各行各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医院由于其特殊性决定了其更加追求效能。建设医院计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现状及趋势 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但目前由于各个医院建 设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不统一,并且国内外也没有一整套完整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来覆盖所有医院的需求,所以造成了很多医院上马信息管理系统的前期投入巨大、后续维护费用过高等局面。迫于收回对于该系统的投入,很多医院只能被迫开设更多的诊疗项目,大量做广告招揽患者,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院行业混乱的局面。今后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标准化建设,一套系统可以为多家医院共用,只是在考虑不同医院具体情况下增加或删减部门模块即可,还可以实现不同医院之间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对接,不但提高了医院管理和服务的效率,还降低了医院的运行成本。 总体来说,在医院管理中积极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不但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也同样是大势所趋。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在考虑医院自身情况特点以及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基础上,会朝着标准化、全面化、决策支持以及效能化方向发展。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提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terprise-EMS),人们就会想到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产品寿命周期管理(PLM),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数据管理(PDM)等管理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各样品牌的应用解决方案与信息管理系统,如用友ERP、海艾迪C-EMS和M-EMS及SAP信息管理系统等等。我们同时也会想到这些信息系统会减少库存占用,降低成本,加快新品上市时间获得更多收益,整合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等等,但对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KM),减少对企业员工个人知识的过分依赖性等方面的作用却并不很清楚。 众所周知,任何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才可以生存与发展,尤其当今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知识与信息获取或使用能力的竞争。所以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改之地的关键。从事企业管理的人都清楚,企业的人才流失对企业意味着什么。长期以来,企业员工的个人头脑是知识的载体,人才流动实际上是知识在流动。那么如何实现人走而知识却可以继续在企业中留存呢?如何实现知识不仅在某个人头脑中,而在组织的系统中并持续发挥其作用呢?如何使企业的知识可以不断积累并让每个员工快速掌握而在工作中加以运用呢?如何使新员工可以迅速在老员工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呢?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管理 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入手。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定义如下: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认识。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地以信息为依据采取行动。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优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从以上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特性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 1.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作用。 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 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赖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三、如何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 首先,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作用。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程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重视人与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如果不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将导致:(1)核心信息掌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2)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3)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 最后,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与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与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基建阶段同步建设电厂信息管理系统的探讨 摘要:简要指出了以往电厂MIS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新厂同步设计MIS的优点,提出了对MIS系统的功能总体要求、设计原则,MIS系统和DCS系统的关系及建设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 同步建设 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办法的试行,电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运作,摆脱旧习惯的束缚,科学地管理电厂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为建设标准规范的电厂信息流管理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DCS系统的不断推陈出新,为建设电厂信息管理系统(MIS)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以往MIS系统的开发工作,都是在电厂投产后进行。系统开发相对封闭,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统一的规划,与电厂其他系统(特别是DCS系统)不匹配,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普遍。随着省电力公司Intranet的发展,有些电厂的MIS系统已经不能适应。若能在项目开发初期,特别是在新建电厂设计阶段,按照省电力公司Intranet发展要求,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合理划分MIS系统和DCS系统的功能,MIS系统存在的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在新建电厂设计阶段进行MIS系统总体设计,可以摆脱传统管理方式的束缚,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能充分发挥设计的作用,使MIS系统和电厂其他系统相匹配;有效地降低MIS系统的总投入,减少重复开发和建设的浪费;可以实现较高水平的系统集成,充分利用DCS系统的强大功能。 1 对MIS系统的总体要求 燃煤电厂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任务是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的支持下完成对全厂经营生产活动的管理。主要功能应包括: (1)实时电价计算。通过分析机组运行状况、燃料价格和电厂其他费用计算出实时电价,再根据电网电价政策、网内其他电厂情况和本企业赢利期望及经营策略为电厂的上网电价作出多方案比较,供领导决策,实现竞价上网。 (2)运行管理。围绕生产厂长、运行主任、值长、机组长、专工等人员的主要业务活动展开。包括运行日志、运行方式、启停管理、保护管理、两票(工作票、操作票)管理、异常记录、超限管理、安全监察管理等。 (3)检修管理。建立电子化的设备(含备品备件)档案,做好设备检修管理工作,包括制订检修计划(大修、小修),检修作业指导,检修消缺验收记录,检修成本计算分析等。 (4)燃料管理。对燃料的质、量、价、存、耗、到等进行全面管理,保证供给、准确结算、及时沟通、降低消耗。 (5)综合指标管理。对电厂的生产指标(发电量、供电量),安全指标(安全运行日数、设备完好率、事故率),经济指标(煤耗、厂用电率等),技术质量指标(负荷率、功率因素、频率合格率、电压合格率)等进行分时段、分机组的采集、计算、存储与分析,满足各种查询需要。 (6)生产技术管理。电厂节能管理、可靠性管理以及电厂有关的技术资料及文档的管理等。 (7)财务管理。建立符合国家会计制度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为厂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对全厂以及各部门的成本进行核算. (8)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全厂人员档案,合理划分全厂的机构和人员、管理工资、奖金、福利及考勤,开展人员培训、管理工作。 (9)办公自动化。通过电厂内部的Intranet网和外部的Intranet网相连,提供有效的信息通道;通过电子邮件等手段,加快信息传递,提高工作效率。 2 MIS系统的设计原则 MIS系统的设计原则总体应是成熟先进、安全可靠、开放可变、集成可管、实用方便,应用软件基本国产化。 (1)成熟先进。信息系统的各种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和管理模型技术上是成熟先进的,应有使用业绩。 (2)安全可靠。指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及存储于系统中的信息是安全可靠的,可以有效地防止有意或无意的侵犯及恶意的攻击。在系统遭意外损坏后,系统具有方便地恢复到受损前状况的能力。 (3)开放可变。建成的信息系统应该是开放式系统,可以方便地和其它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其硬件平台、软件平台、数据应用环境均是开放的,其他先进软件和硬件在该系统中能方便使用。 (4)集成可管。建成的信息系统是一个集成化的系统,系统管理统一,数据一致,用户界面和操作方法一致。 (5)实用方便。系统的各项功能是针对电厂的经营管理活动专门设计的,性能满足使用要求,操作简便,输出规范。 3 MIS系统和分散控制系统的关系 DCS系统是保证现代大型机组安全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其主要任务是实现电厂生产过程监控和管理自动化,使电厂运行人员及时、准确、全面地监视和控制机组的运行状况。 MIS系统的数据库主要由二部分组成:实时信息数据库和管理信息数据库。实时信息数据库主要用来定期处理和存放从DCS采集的所有实时数据,DCS系统是MIS系统的主要信息来源。 以前我们在DCS系统应用时,由于观念上的陈旧,管理上的落后,费用上的限制,对DCS软件应用特别是管理软件认识不足,在电厂建设时没有或者很少采用DCS专用管理软件,仅仅留有一个向MIS系统单向输出信号的接口,MIS系统则由国内单独研究开发。 近几年来推出的新一代DCS系统,自身就具备强大的厂级信息管理功能和成熟的厂级通讯网络,系统的开放性也越来越好,并在国外电厂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如ABB,Bailay,FOXBORO,SIEMEMS等公司都有完善的厂级信息管理系统和先进的信息管理软件。如电厂数据库管理软件、设备编码软件、优化管理软件、性能计算软件、监控和诊断软件、维修管理软件、备品备件管理软件、文件管理软件等,完全具备了对电厂从生产、检修、文档、财务等各个方面科学管理的要求。因此,利用新一代DCS系统的强大功能来实现厂级信息管理系统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虽然国内研究开发的MIS系统无论从硬件水平还是软件水平与DCS系统不能相比,但与DCS制造厂在价格上,特别在应用软件价格上有很大优势,并且这一类做法在国内已形成一定规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有很大市场份额。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在目前网络安全性还得不到充分保证的前提下,DCS系统和MIS系统的信号接口必须是单向的,一定要确保直接面向工艺过程的DCS系统绝对安全。另外,采用国外DCS制造厂管理软件时,一定要注意和国内管理制度相互匹配的问题. 4新建电厂MIS系统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建设一流的电厂,必须有一流的硬件,一流的软件,一流的管理与之相适应。在基建过程中同步建设MIS系统,是解决新建电厂生产管理滞后的重要措施。但在建设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新建电厂MIS系统建设关系到电厂今后的管理模式、运作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基建项目,需要电厂比较深地介入,某些部分如应用软件的审定等甚至需要以电厂为主。 (2)MIS系统建设时既要考虑先进管理技术、管理模式的引用,也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 (3)新建电厂MIS系统建设时不仅要考虑电厂今后调整扩展的余地,还要考虑省电力公司Intranet发展规划的要求。 (4)由于目前基建项目概预算中只有MIS系统和DCS系统接口部分,需要加入MIS系统部分概预算。 (5)由于基建项目考核工期中未考虑MIS系统,需要适当修订。目前可按在试生产期完成MIS系统调试,同步投入商业运行考虑。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基于工作流的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论文关键字:办公自动化系统;工作流 论文摘要:工作流技术是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研究领域新出现的一门学科它是实现企业业务过程建模,过程管理与集成,最终实现业务过程自动化的核心技术。基于自定义业务流程的工作流技术的研究对于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和协同工作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工作流技术及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随着各种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办公自动化的内容不断更新,逐渐丰富。当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融入办公自动化领域后,逐渐形成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一种人机系统,指在办公事务中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科技手段和各种辅助工具,是部分办公活动物化于人以外的设备中,人和计算机组成的办公信息系统。 工作流的概念起源于生产组织和办公自动化领域,它是针对日常工作中具有独立程序的活动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提出的目的是通过将工作分解为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它们进行监控,达到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工作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实际上,自从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有关过程的组织管理与流程的优化工作就一直在进行,它是企业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只不过在没有引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支持以前,这些工作都是由人工来完成的。工作流技术一出现马上就得到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2基于工作流技术的信息管理系统与传统信息管理系统的比较 工作流管理系统与企业传统信息系统相比有很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2.1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以便集中精力处理核心业务企业在没有应用工作流管理系统之前,通常只是运行简单的基于数据库的管理信息系统“在那个时候员工必须在不同的窗口中查询,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以及要完成的任务,复杂且耗时,而运行了工作流管理系统之后只需要查看自己电脑桌面上的任务表就能够对自己收到待完成的任务一目了然,简单!清晰!省时“对于高层的管理人员来说无疑更有效率,因为其需审查的工作文件类型复杂且多样,这样节省的时间就可以集中精力处理对企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核心事务” 2.2缩短运营周期,减少人为差错,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传统的信息系统其实并没有全面实现机上作业,某种程度上只是加强了数据处理的能力,对于业务流程没有实现简化的功效“而工作流系统大多是通过邮件传递消息,用数据库存储信息(如Novel和FileNet合作开发的Ensemble系统),因此不需要人工传递文件与通知事务”待完成的工作信息会自动地进入下一个执行者“这样就很好地避免了由于公文或文件太多而被丢弃或延期处理的情况,从而减轻了工作强度,缩短了运营周期,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2.3新员工可以迅速适应系统,易学易会易用 传统的企业信息系统通常是基于数据库开发的一个独立系统,所以对于计算机操作不是很熟悉的新员工来说培训工作是在所难免的“而工作流管理系统大多通过类似邮件系统来对消息和文件等进行传递,所以只要会上网查收电子邮件,都可以很快适应系统投入工作,从而大大减少了培训人员的工作量和时间,这对企业用户和开发商都是很有利的” 2.4可以实现对文件!消息及任务的轻易追踪,从而易于发现流程瓶颈,为实现企业的BP(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提供可能传统企业信息系统并没有完全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并且各个子系统之间通常只是通过数据库相联系“而工作流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经营过程的流程化,使用它可以轻易追踪到公文传送到哪个环节以及在每个阶段的响应时间等,以便于领导决策层对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分析流程就可以发现,如为什么订单被延迟处理?哪个部门对业务的响应平均比其他的部门慢?为什么货物被发送到错误的地方等,从而可有的放矢地对流程进行优化“而传统的方式因为个人通常会太过于接近流程,或者有私己的利益和安排,以至于限制了流程的高效完成142” 2.5随时随地办公,实现事务处理/零响应0 工作流管理系统较传统的信息系统来说,由于其支持基于邮件的离线处理能力,可以通过WWW来实现任务协作(如ActionTechnologies公司的AtionWorksMetro系统),从而实现了所谓的移动办公和处理/零响应0“即使企业中的任何一位员工出差在外,只需要用随身带的笔记本电脑或PDA连上Internet就可以批阅公文文件,再通过电子签名技术保证其真实性和有效性,并及时传回公司的系统中,进入处理队列等待后续操作,从而不会因为一个环节的员工出差而影响整个业务的完成时间,也省去了以往的大量交接工作” 2.6灵活地更改任何流程而无需改变系统的其他部分 传统的企业信息系统如果某一个环节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就必须由开发商派专人来修改应用程序代码,有可能要改变整个系统的结构“而基于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法其优势就是工作流程描述清晰,并分离于应用程序代码”这就意味着一个工作流管理系统可以被快速地应用于支持一个新型的企业业务或过程“并且当整个进程发生改变时工作流程也相对容易被修改162” 3系统框架结构设计 在框架中,把一个OA系统分成系统结构和组成单元组织两部分进行设计,本章将详细介绍这两部分的设计过程。 3.1概述 框架的基础结构设计遵循了传统多层结构设计方式。其中,用户接口层(User Interface)完成用户视图的定义与控制,应用逻辑层(Business Logic)构建了主要的框架功能,并根据不同的功能采用了不同的技术实现,数据层(Data Access)完成了数据存储定义和操作规则定义,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交互模式采用了经典的MVC模式。 3.2用户接口层 用户接口层(User Interface)的核心任务是提供用户一个可操作的用户视图。 Controller组件监控用户在视图上的所有有效操作,并为每个操作产生一个描述该操作对应执行功能的定义(action),框架设计中处理为一个XML节点数据。当View Controller捕获到一类特殊事件( Request Submit事件)时整理所有有效的action,形成一个Transaction定义,框架设计中处理为一个XML数据,同时把该定义提交给服务方的TransactionService。完成递交后View Controller监视服务器的响应(框架设计中处理为一个XML数据,一般包含了视图数据、格式和操作信息),View Controller分析该响应数据,执行相应功能,并刷新用户视图。 3.4数据处理层 该层的主要功能是完成数据的有效存储和读写。在设计时通过定义、分配角色信息,允许全部用户的action或部分用户的action直接进行数据存储。默认为凡是涉及数据读写的用户action,均需通过Verify Agent的校验,以提供较高的数据安全性。 在框架中,数据以一个“整体”-有机体出现。在设计数据存储时,应该根据使用的数据库服务器进行灵活设计。如使用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进行数据存储,则应该对“文”的数据进行分割存储。应另行设计进行拆和整的两类不同服务,这两类服务通过配置由Verify Agent调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的访问效率,同时应该设计相应的数据缓存机制,如“文”对象缓冲池和流程对象缓冲池,减少磁盘的I/O操作。通过这种处理手段,提供了一致的数据访问接口,便于后期开发和扩展。 结语 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当前信息科学领域中飞速发展,它作为一个多学科综合应用的技术,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广泛重视。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系统将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本文在阅读、参考、学量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工作流和时序逻辑的信息系统框架设计方法。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教师心理;心理学;信息管理系统 【摘要】 当前国家正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教育水平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外还需要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当前对教师关注的多为业务水平和身体情况,而教师的心理问题则较少受到关注。本文综合运用心理学和计算机技术,针对教师特点设计出各个心理指标数据,设计了一个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收集各个地区各种层次教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本系统对有效分析教师心理疾病提出了有力的依据,对完善教师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教师心理;心理学;信息管理系统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教师的健康、教师队伍的稳定、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巨大。伴随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压力不断增大。研究表明,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1]。目前,社会各界纷纷对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投以关注的目光,对教师们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教师所得的病情以及治疗方案[2]。教师心理素质良好对于提高全民教育水平,进而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做好教师心理疾病查治工作,一方面要做好广大教师常见心理疾病的收集整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信息管理系统,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了解并掌握教师的综合信息提供有力依据。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受教育人数多、地域分布广、教师的文化层次所处环境差异大,同时,开展教师心理疾病查治工作的各级教育机构在心理学业务和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方面存在着高低不同,因此,如何更快更好地提高心理疾病的查治工作,提高查治率,是目前教师心理疾病查治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了《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系统》。 1 本系统的特点 教师心理疾病的查治工作涉及面广泛,应由各级教育机构来承担。由于教师的层次不同,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程度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应区别对待。如果统一采用专网形式,则需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还要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偏远地区的教师信息难以收集。本系统通过一系列方法解决了以上这些问题,有以下一些特点。 1.1 信息收集指标全面 通过专门的心理因素分析,将按以下三大块进行信息采集:(1)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教师的个人情况,如年龄,性别,出生地,生长地,教育经历,个人特长,家庭情况等。(2)教师职业经历-包括教师的从业经历,如从事教师之前的工作经历,从事教学工作后工作过的学校,教授过的年级,教授过的课程等。(3)教师心理问答-包括了教师的一些与心理活动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由心理学专家进行设置。 信息的采集以选择题为主,部分题目是问答题,需要进行人工收集。因此信息的采集工作也很重要。 1.2 信息采集方式灵活 由于教师的层次不同,根据中国国情以及各个地区信息化程度的不同,现将信息采集的方式分为两类:网上收集和纸质收集。条件好的学校可通过网络收集数据,而部分网络建设不够发达的学校可以通过相应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纸质文档,由教师填写进行纸质收集。通过以上二种方式的信息采集,将确保收集到尽可能多的心理数据以便进行数据分析。 在采集数据的同时,遵循分级管理原则,利用统一的地区编码规则以及教师层次代码规则,以县区乡镇教育机构为基本数据收集单位,建立和管理各地区的原始数据库,按要求收集教师的各项信息数据。按地区将搜集到的教师信息提交到现属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并可通过网络实现数据的逐级上报。设置有查看权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查看下级提交来的数据,反之不行。同时与心理治疗机构合作,进行数据分析。 1.3 信息处理功能强大 系统具备个案疾病的初级诊断、数据信息档案保存、统计分析汇总等多项功能,尽可能覆盖业务工作全部,电脑自动处理能力尽可能高,以利提高工作效率。系统设计时,考虑到系统数据的安全保密,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防止数据库及数据库数据被恶意破坏,防止无关人员非法操作系统。 1.4 数据监测管理机制完善 在数据的监测过程中须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并且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以保证监测数据及时准确的汇总与实时跟踪,以便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应建立健全教师心理疾病查治信息监测评估机构与制度、监测信息定期报送制度和定期的数据分析制度。 2 本系统的功能介绍 本系统由信息采集、信息查询、统计分析、数据转接、系统维护五大功能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又包含多项子功能。 2.1 信息采集 完成教师基本信息、职业经历和心理情况的录入、导入、存储、编辑、修改、删除等功能。信息的录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网络采集的数据可直接导入到本系统中,另一种是通过手工方式录入纸质文档,尽量避免重复数据。 2.2 信息查询 采用模糊条件查询模式,可对教师信息的检查结果进行跟踪,打印输出相应结果,并且可以实现简单数据汇总。 2.3 统计分析 可进行组合条件的统计分析,可组合的条件包括教学层次、地区、性别、年龄、心理疾病种类、教育程度等,自动生成汇总统计报表,可打印输出。从而从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上对心理疾病严重的教师进行提示并提供连续追踪管理,对存在危险因素或对学生教育危害较大的教师进行预警和预报。 2.4 数据转接 通过数据的导入、导出功能,以标准统一的文件形式,实现同系统不同用户间数据的归集,满足管理工作数据集中汇总分析需要。 2.5 系统维护 系统的辅助功能,根据系统的需要而定,一般包括基础数据维护(地区、单位、教师层次、权限、心理疾病种类、诊断结果等数据的初始化和日常管理)、数据传输、数据备份、数据导出、操作用户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系统帮助等功能。 3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的不断推广。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将是信息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最终发展方向。通过网络实现教师心理数据的逐级上报,教育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教师心理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等处理,可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数据处理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可提高教育管理机构对教师工作的进一步认识,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书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实现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基建阶段同步建设电厂信息管理系统的探讨 摘要:简要指出了以往电厂MIS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新厂同步设计MIS的优点,提出了对MIS系统的功能总体要求、设计原则,MIS系统和DCS系统的关系及建设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 同步建设 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办法的试行,电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运作,摆脱旧习惯的束缚,科学地管理电厂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为建设标准规范的电厂信息流管理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DCS系统的不断推陈出新,为建设电厂信息管理系统(MIS)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以往MIS系统的开发工作,都是在电厂投产后进行。系统开发相对封闭,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统一的规划,与电厂其他系统(特别是DCS系统)不匹配,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普遍。随着省电力公司Intranet的发展,有些电厂的MIS系统已经不能适应。若能在项目开发初期,特别是在新建电厂设计阶段,按照省电力公司Intranet发展要求,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合理划分MIS系统和DCS系统的功能,MIS系统存在的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在新建电厂设计阶段进行MIS系统总体设计,可以摆脱传统管理方式的束缚,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能充分发挥设计的作用,使MIS系统和电厂其他系统相匹配;有效地降低MIS系统的总投入,减少重复开发和建设的浪费;可以实现较高水平的系统集成,充分利用DCS系统的强大功能。 1 对MIS系统的总体要求 燃煤电厂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任务是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的支持下完成对全厂经营生产活动的管理。主要功能应包括: (1)实时电价计算。通过分析机组运行状况、燃料价格和电厂其他费用计算出实时电价,再根据电网电价政策、网内其他电厂情况和本企业赢利期望及经营策略为电厂的上网电价作出多方案比较,供领导决策,实现竞价上网。 (2)运行管理。围绕生产厂长、运行主任、值长、机组长、专工等人员的主要业务活动展开。包括运行日志、运行方式、启停管理、保护管理、两票(工作票、操作票)管理、异常记录、超限管理、安全监察管理等。 (3)检修管理。建立电子化的设备(含备品备件)档案,做好设备检修管理工作,包括制订检修计划(大修、小修),检修作业指导,检修消缺验收记录,检修成本计算分析等。 (4)燃料管理。对燃料的质、量、价、存、耗、到等进行全面管理,保证供给、准确结算、及时沟通、降低消耗。 (5)综合指标管理。对电厂的生产指标(发电量、供电量),安全指标(安全运行日数、设备完好率、事故率),经济指标(煤耗、厂用电率等),技术质量指标(负荷率、功率因素、频率合格率、电压合格率)等进行分时段、分机组的采集、计算、存储与分析,满足各种查询需要。 (6)生产技术管理。电厂节能管理、可靠性管理以及电厂有关的技术资料及文档的管理等。 (7)财务管理。建立符合国家会计制度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为厂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对全厂以及各部门的成本进行核算. (8)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全厂人员档案,合理划分全厂的机构和人员、管理工资、奖金、福利及考勤,开展人员培训、管理工作。 (9)办公自动化。通过电厂内部的Intranet网和外部的Intranet网相连,提供有效的信息通道;通过电子邮件等手段,加快信息传递,提高工作效率。 2 MIS系统的设计原则 MIS系统的设计原则总体应是成熟先进、安全可靠、开放可变、集成可管、实用方便,应用软件基本国产化。 (1)成熟先进。信息系统的各种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和管理模型技术上是成熟先进的,应有使用业绩。 (2)安全可靠。指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及存储于系统中的信息是安全可靠的,可以有效地防止有意或无意的侵犯及恶意的攻击。在系统遭意外损坏后,系统具有方便地恢复到受损前状况的能力。 (3)开放可变。建成的信息系统应该是开放式系统,可以方便地和其它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其硬件平台、软件平台、数据应用环境均是开放的,其他先进软件和硬件在该系统中能方便使用。 (4)集成可管。建成的信息系统是一个集成化的系统,系统管理统一,数据一致,用户界面和操作方法一致。 (5)实用方便。系统的各项功能是针对电厂的经营管理活动专门设计的,性能满足使用要求,操作简便,输出规范。 3 MIS系统和分散控制系统的关系 DCS系统是保证现代大型机组安全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其主要任务是实现电厂生产过程监控和管理自动化,使电厂运行人员及时、准确、全面地监视和控制机组的运行状况。 MIS系统的数据库主要由二部分组成:实时信息数据库和管理信息数据库。实时信息数据库主要用来定期处理和存放从DCS采集的所有实时数据,DCS系统是MIS系统的主要信息来源。 以前我们在DCS系统应用时,由于观念上的陈旧,管理上的落后,费用上的限制,对DCS软件应用特别是管理软件认识不足,在电厂建设时没有或者很少采用DCS专用管理软件,仅仅留有一个向MIS系统单向输出信号的接口,MIS系统则由国内单独研究开发。 近几年来推出的新一代DCS系统,自身就具备强大的厂级信息管理功能和成熟的厂级通讯网络,系统的开放性也越来越好,并在国外电厂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如ABB,Bailay,FOXBORO,SIEMEMS等公司都有完善的厂级信息管理系统和先进的信息管理软件。如电厂数据库管理软件、设备编码软件、优化管理软件、性能计算软件、监控和诊断软件、维修管理软件、备品备件管理软件、文件管理软件等,完全具备了对电厂从生产、检修、文档、财务等各个方面科学管理的要求。因此,利用新一代DCS系统的强大功能来实现厂级信息管理系统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虽然国内研究开发的MIS系统无论从硬件水平还是软件水平与DCS系统不能相比,但与DCS制造厂在价格上,特别在应用软件价格上有很大优势,并且这一类做法在国内已形成一定规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有很大市场份额。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在目前网络安全性还得不到充分保证的前提下,DCS系统和MIS系统的信号接口必须是单向的,一定要确保直接面向工艺过程的DCS系统绝对安全。另外,采用国外DCS制造厂管理软件时,一定要注意和国内管理制度相互匹配的问题. 4新建电厂MIS系统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建设一流的电厂,必须有一流的硬件,一流的软件,一流的管理与之相适应。在基建过程中同步建设MIS系统,是解决新建电厂生产管理滞后的重要措施。但在建设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新建电厂MIS系统建设关系到电厂今后的管理模式、运作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基建项目,需要电厂比较深地介入,某些部分如应用软件的审定等甚至需要以电厂为主。 (2)MIS系统建设时既要考虑先进管理技术、管理模式的引用,也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 (3)新建电厂MIS系统建设时不仅要考虑电厂今后调整扩展的余地,还要考虑省电力公司Intranet发展规划的要求。 (4)由于目前基建项目概预算中只有MIS系统和DCS系统接口部分,需要加入MIS系统部分概预算。 (5)由于基建项目考核工期中未考虑MIS系统,需要适当修订。目前可按在试生产期完成MIS系统调试,同步投入商业运行考虑。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汽运公司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规划 一、项目的发起 (研究目的、意义和发展概况) 1、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智能交通在我国已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社会各界对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缓解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寄予了厚望。国家科技部提出了建设城市交通its共用信息平台的构想,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关于交通综合信息的研究和应用,实现信息共享枢纽、综合交通信息服务、交通辅助决策、重大事件管理等功能目标。 在我省交通系统,已经基本完成普及计算机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工作,完成了部分数据库与局域网的建设,初步实现了政务信息化、智能运输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信息化、运输企业信息化,全行业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一定水平。进一步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交通产业升级,使社会公众享有更多的信息资源,提高生产和管理的效率和能力、加快推进交通现代化,是我省交通系统各部门的当务之急。 2、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安全管理的需要 近几年来,全国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严峻。在交通运输行业,由于部分单位偏重效益、忽视安全,存在“以包代管”的问题,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安全管理,致使重大、特大行车事故时有发生,有些后果还非常严重,造成了很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和不可挽回的影响。 xx同志指出:“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我们也常说“安全是交通的永恒主题和最大效益”,安全关系到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安全工作,要从法制的立场来认识忽视和放松安全管理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已经于XX年1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也将于~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国家实行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依法追究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放松安全管理就是违法,出现责任安全事故就是犯罪,就要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我们认识到:我们原来的安全生产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形势的新发展,作为专业运输企业,我们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通过优化结构促进发展上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运行质量上来。为实现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树立企业形象,必须应用微机辅助管理,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对车辆运行实行动态监控,实现企业管理上档次、上水平。 3、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运输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省市交通主管部门基本完成了政务信息化建设;国内同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运输企业与主管部门保持同步、适应市场形势,与时俱进、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菏泽市城市规划定位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在紧张建设之中的菏泽公路集疏运中心,工程投资概算2.26亿元,是山东省六大公路集疏运中心之一。除发展壮大客运业务外,在货运方面,重点是菏泽口岸建设,充分利用与青岛港直通的优势,通过完善货运场站,建设菏泽货物交易中心,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使菏泽市成为辐射周边地区的对外贸易港。 综上所述,作为专业运输企业,要实现企业的超常规发展,实现人和物有序的空间流动,就必须对客、货运实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实现运输管理的智能化。 二、技术方案 (技术来源、技术内容及技术水平;项目的创新点及与研究有关的工作基础;应用的范围或数量及考核目标,技术路线、拟解决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以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与全球化的浪潮互相促进,互为因果,成为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我国政府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把大力推进信息化确定为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性举措,确定为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从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之后,到党的xx大,更进一步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it产业的发展为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供了开发基础和技术支持: (一)车辆运行和行车安全管理 根据以上思路,我们组织开发了车辆运行管理系统(重点是客运管理)、行车安全管理系统和车辆保险管理系统,自~年年初开始试运行。 1、车辆运行管理系统 车辆运行管理系统包括线路管理、车辆管理、班次管理和运价管理。 线路管理可以分线路列出该线路上所有运行车辆情况,能够按照起止站点、线路种类、途径站点、营运方式、开通时间进行查询;同时完成每一条线路详细的途径站点、里程查询和管理,以及线路审批表的自动生成和打樱 车辆管理涵盖自有车辆管理、外埠车辆管理和社会进站车辆管理。对所有车辆实现车属单位、车号、厂牌型号、车辆级别、座位、营运证号、线路、线路牌号、购车日期、年审情况和购证情况(主要是统缴或自购)的查询和管理。 班次管理可以自动完成跨省区计划和区内循环计划的供车单位、车型、起止站点、途径站点及里程、发车时间、返回时间的查询和管理。 运价管理包括起止站点、途径站点、区间里程票价、累计里程票价、总里程票价,可以按线路进行查询。 2、行车安全管理系统 为搞好行车安全管理,我们公司近几年来坚持“四证两卡”制度,把好驾驶员上岗关和车辆出 入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运输企业点多面广、作业分散,车辆和班次日益增多,单纯依靠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实行静态管理已经不能适应运安全生产的需要,为此,我们组织开发了行车安全网络管理软件。 行车安全管理系统包括车辆信息、驾驶员信息、营运动态信息、车辆肇事信息、安全信息和留言板等模块。 车辆信息模块包括车属单位、车号、车别、厂牌型号、吨(座)位、发动机号、车架号、年检记录、初次登记日期和运行线路情况。 驾驶员信息模块包括驾驶员姓名、出生日期、服务单位、初次领证日期、驾驶证号、资格证号、准驾证号、准驾车型、年审情况、安全里程、肇事记录和驾驶员级别。 营运动态信息模块包括单位、车号、车型、运行线路、营运里程、驾驶员(包括双班驾驶员)、车辆检查情况、三品检查、检查人、发车时间、车辆定员、实际上客人数。 车辆肇事信息模块包括肇事单位、车号、驾驶员、肇事时间、肇事地点、人员伤亡情况、经济损失、责任认定、肇事情况月报、肇事台帐等。 安全信息模块包括安全专职人员信息、安全教育活动记录和安全生产综合考核情况。 留言板则包括我要留言、查看留言和查询留言几项内容,便于安全处及时下达有关通知、简要文件和相互沟通。 3、车辆保险管理系统 车辆保险管理系统可以对车辆保险情况做到动态管理,系统具有保险到期提示功能,能够有效地防止拖保、漏保,规避企业风险。 (二)信息共享、gps系统与安全管理和物流发展 交通主管部门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国内同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卓有成效,并初见效益;gps系统与通讯网络、计算机、电子地图和车辆管理系统相结合后,能较强地实现系统对人和车辆进行全过程的有效监控,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我们开发车辆运行管理系统(重点是客运管理)、行车安全管理系统和车辆保险管理系统,也是为最终实现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管理、交通信息共享和发展智能交通奠定基矗 国家计委的“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专项”如一缕春风,给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园地带来一片生机。XX年是我国卫星导航应用行业发生重大发展转折之年,也是产业化进程启动之年。据预测,到~年我国卫星导航应用综合信息服务业吸收的入网车辆数将达200万辆,当年的装车总数接近100万辆。全年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产值达160亿元人民币,车辆应用系统产值为80亿元,服务产业收入达20亿元人民币。 同时,国家将建立一个门类齐全、容量巨大、内容丰富、国际一流的数据库,其中包括内容详实的电子地图,各种各样的兴趣点,社会公共资信,实时定位信息,车辆信息,车主信息,用户信息等等。该数据库有益于智能交通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城建规划与交通投资决策系统、汽车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业及产业发展预测预报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对信息服务产业的不断开拓和可持续发展将产生巨大作用与明显影响。 所以,在搞好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gps系统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实时准确地采集、处理、分析、存储、传输各运输过程中所要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客、货流、运输工具流、组织管理、调度指挥、装卸存储、中转换装/换乘、多式联运、辅助服务等信息;并实时为各运输部门和各级用户提供对这些信息的查询、检索、显示、等服务;同时,还能为各级管理部门进行动态分析、预测、模拟等辅助决策工作,是搞好安全管理和物流运输、发展客、货运输管理智能化的基础,进而提高传统客、货运输的效率和现代化程度。 三、效益分析(可行性分析) 通过以上论证,说明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大势所趋,通过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控制行车事故,每年减少经济损失至少300万元;全部实行车辆运行信息管理后,企业可以实现超常规发展,旅客运输和物流快速实现规范化,车辆运用效率大幅度提高,预计每年利税增加逾千万元。 四、实施进度安排 1、不断完善车辆运行管理系统(重点是客运管理)、行车安全管理系统和车辆保险管理系统,~年度实现正常化运转。 2、~年上半年,完成gps系统的考察、选型,初步安装调试并在小范围内试运行;下半年,全面推行gps系统管理。 3、~年内,视全国智能化交通发展情况,与交通系统信息化发展同步,实现广域信息共享。 五、经费预算及来源 以上规划,车辆运行管理系统(重点是客运管理)、行车安全管理系统和车辆保险管理系统建设,软件开发、全公司各单位计算机购置、网络设备配套及安全调试费用约需80万元。gps系统考察、配置、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费用约需260万元。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两年规划投资共计340万元,根据企业承受能力,可以拨出专项资金140万元,申请省市主管部门予以扶持200万元。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煤矿地质测量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一、引言 地质测量是煤矿生产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该工作有利于采掘的顺利进行,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而加强测量信息的管理有利于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指导煤矿生产,避免安全隐患。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国煤矿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文章结合煤矿地质测量的实际情况,介绍了一种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通过实际运用表明,该系统顺应了煤矿地质测量信息管理的实际需要,具有良好的实际运用效果,在实践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二、系统结构 1、系统总体架构。该煤矿地质测量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存储层。用户界面层用于数据的输入、数据的采集、分析、查询、统计等结果的显示。业务逻辑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数据的查询、更新、统计、分析、计算、等等。数据存储层用于元数据的管理、数据表的管理、存储、数据安全管理以及数据的其它事物处理。 2、系统业务体系。从业务体系上来看,该地质测量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地质管理、测量管理、储量管理、水文管理、档案管理以及其它专业管理,这些系统相互联系,共同统一于整个系统中,发挥各自的功能,保证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功能既要满足地质测量信息管理的实际需要,又要方便地质测量,该系统在功能的设计上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功能模块构成。该地质测量信息管理系统采用的是b/s+c/s混合模式,属于b/s模式的远程管理系统,并通过服务器和网络实现各项管理工作,包括地质、测量、水文、储量、灾害预警、档案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属于c/s模式的包括二维图形系统和三维可视化系统,分别实现地质、测量、水文、储量等专题图要素的绘制,以及三维效果的制作、展示等等。对于该系统模块来说,如果按照专业来分,可以将其分为地质、测量、水文、储量、档案等专业内容。而如果按照功能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地质管理、测量管理、水文管理、储量管理、灾害预警管理、档案管理等等。但不管是按照何种方式进行划分,功能模块的构成涉及到多个方面,满足了地质测量信息管理的实际需要,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发护着重要的作用。 2、专业模块关系。在地质管理、测量管理、水文管理、储量管理四个专业内容中,不论是远程管理中的报表数据、还是二维图形系统中的专题图要素,亦或是三维效果中的钻孔、井巷、断层,它们都基于同一数据库。档案管理的内容与这些不同,它是由特定的文件存储空间进行管理和控制。 3、功能模块描述。为了让人们对该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下面将进一步介绍该系统的功能模块。 第一、地质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勘探线数据管理、煤层数据管理、断层数据管理、钻孔数据管理等等,该模块还可以提供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排序、查找等的功能。 第二、测量管理模块。数据管理是该模块的核心内容,主要用于导线、水准资料的计算、整理、存储、打印输出等等。同时,数据管理还提供煤矿测量常用的辅助计算工具、管理工具、安全工具,比如方向交会、后方交会、高斯正反算、坐标换带、胶带中线偏离计算等等。 第三、水文管理模块。主要包括长观孔、水文孔、松调孔、地表水观测数据管理、水文相关断层管理、突水系数等值线管理、老窑区采空区管理、强含水层管理等等。 第四、储量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块段储量管理、储量采损计算、储量计算等内容,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储量管理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第五、灾害预警模块。分类建立矿井灾害实时数据库,并对与灾害相关的实时数据与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比较,确定矿井地质灾害的类别,产生预警预报、决策分析,并提交地质灾害防治与分析处理的决策报告。 第六、档案管理模块。采用分类管理方案和文件存储方案,以图形和文档的编目标准为档案管理系统分类的参考依据。文件的编码方式为一级代号.二级代号.三级代号.文件编号。 四、系统3d应用 该系统利用3d gis技术进行三维空间分析,它可以动态的、自动的构建所有复杂地质体的矿山地质模型,可以实现和地质测量动态图形及测量数据的无缝衔接。并且它还可以随着开采过程动态建模,实现三维建模、三维剖切等多种功能。 1、三维建模。使用地质测量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能够建立煤矿三维模型,从而使得对煤矿地形地质的分析和处理变得十分方便。与此同时,还能够实现三维可视化系统和二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数据的集成,方便对数据的加工和处理,大大便利了煤矿的开采工作。 2、三维可视化显示。利用该系统不仅能够对三维地层进行建模,还能够实现对其它实物进行建模。比如三维巷道、钻孔、监测设备、监测探头等等,利用该系统能够对这些实物进行真实的数据建模,并实现三维可视化现实,具体如图1所示。 3、三维剖切。利用该系统还能够实现三维剖切,并且可以自动生成剖面图,这些剖面图符合制图规范,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如图2所示。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该信息管理系统满足了煤矿地质测量的实际需要,不仅能够提高煤矿企业的专业处理能力,还能够提高煤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在煤矿地质测量信息管理实践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试析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论文关键词:高校信息管理系统 delphi 毅据库 论文摘要:对高校学籍管理系统的设计目的、总体结构以及应用模块的设计开发技术进行探讨,简单介绍了系统的开发环境及系统的安全性问题等。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各级学校的教学管理、办公自动化提供了先进、实用的技术,将广大的教学管理工作者从繁重、重复手工记帐式的劳动工作中解脱出来。学校信息管理工作可解决出错率高、效率低等问题,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使用计算机来完成一些日常工作已成为可能,其优越性不言而喻。为了使学校信息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本人设计开发学校信息管理系统,为教学管理提供了一种较为全新的方式。本系统能够帮助学校管理者完成学籍管理、班级考评、教师考评、课程安排和信息录人等工作,而且能够满足一定的查询需求。 本系统的设计目的:为了减小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量,把一些重复性的手工劳动工作交给计算机去完成;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提高工作质量,将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系教学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方便广大师生快捷准确地查询有关教学信息,为教学管理部门提供确凿的信息。 1.系统目标:该系统不仅能够满足一般查询,还能完成信息录人、班级考评、教师考评和课程安排等功能。 2.系统功能:数据对于任何一个单位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但对于数据的保存与统计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该系统完成后,可以大幅度地减轻对教师、学生的管理的工作量并且使之变得简单有效,对用户有一定的帮助。 3.系统进行环境的确定:本系统既可面向单机又有网上共享数据的要求。本系统将在操作系统最好为windows98以上,sql 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桌面,对硬件环境要求较高,该系统采用c/s(客户机/服务器)方式。满足以下几项要求:(1)友好的用户界面;(2)使用灵活、方便;(3)较强的扩展功能;(4)c/$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地发挥服务器和客户机的作用,降低网络的传输压力,并实现数据共享。delphi以它基于窗口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与w indow。操作系统紧密结合,强大的数据库技术支持。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较为优秀。它建立在成熟而强大的关系模型基础上,可以很好地支持c/s,网络模式,能够满足各种类型的企事业单位对构建网络数据库的需求,并且在操作的易用性、功能的可伸缩性、安全的可靠性以及数据库等方面进行了显著的改进和提高,是目前一流的数据库管理工具。 经过详细认真的调查与分析,该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管理学生基本情况和成绩,具有对学生基本情况、成绩的录人、修改、删除和对学生情况的综合查询功能。 具体要求如下: 管理人员登录时身份需要验证;学生信息的添加、删除及修改:学生成绩的录人及修改;学生班级名次、年级名次的排定;教师对学生情况的综合查询;教师考评;教师的添加与删除;班级各科考试情况的统计;用户密码的修改;课表的生成;报表打印;数据库和备份;系统用户的初始化;用户密码的初始化;年级的更新;课程的查询。 根据上述功能要求,分析如下: 1.对于本系统我们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控制机和查询台两部分;控制机主要是对用户的控制及数据库的备份;查询机主要用于数据的录人、查询及对数据进行统计。 2.硬件环境 对于局域网的连接,其中至少应有一台服务器保存及管理学生的数据信息。一个控制台用来管理系统用户和数据库,即数据库的备份、用户的添加与删除及用户密码的初始化。多个客户机,用于完成学生基本信息的录人、查询及学生成绩的录人与修改等工作。另外还需要一个集线器(hub ),一台打印机。 考虑到该系统是c/s模式的网络管理服务系统,为使系统能够很好地运行,我们推荐设置如下: gpu(中央处理器):intel pentium 166mhz以上;内存:最少为64mb,建议服务器128以上;硬盘:最少为20gb,建议服务器logb以上;监视器:vga或更高分辨率;操作系统:windows2000server(服务器),windows98/95/me/2,000(客户机和控制机)。 3.软件环境 在此阐述一下c/s(客户/服务器)模式的体系结构:c/s的体系结构,客户端的请示经过bde和odbc后传递给idapi,经过idapi应用程序解释后经网络传输给服务器。服务器响应请求的过程与以上的顺序正好相反。 我们是使用delphi通过odbc来访问sql server的数据,所以必须对odbc做一些基本设置。 4.数据库管理系统 microsoft sql server2000需要建立的数据库表有:学生基本情况表,保存学生的基本资料;成绩表,保存学生的所有成绩、小计、综合成绩及排名情况;班级考试情况表,保存各班各科的考试情况;教师信息表,保存全校教师的基本信息;课程表,保存各班的课程表;教师情况表,保存所有带课教师的带课情况;教师考评表,保存全校教师的考评情况;课时计划表,保存全校各年级开设课程的情况;课程情况表,保存各门课程的教师数目及每个教师的带班数;课程要求,保存各门课程对上课时间的要求;登录,保存系统用户的帐号及登录密码。 5.查询台软件 查询台软件是系统中直接面向用户的部分,其操作界面要既简单又友好。用户登录时,经过用户名与密码的确认后进人主窗口,在主窗口中可以完成所有的操作,包括学生基本信息的录人、查找、修改和删除,学生成绩的录人、查找、修改、删除和相关计算,班级和教师的考评等。用户在登录时的密码可自行修改,也可由管理人员进行密码的初始化,解决用户忘记密码的情况。在主窗口中还有帮助按钮,可以解决用户在使用系统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6.控制台软件 控制台软件面向管理人员,使用人员经过培训后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该软件的功能主要是完成管理员身份的验证,添加和删除用户,数据库的备份等。 7.数据库的连接 在数据库应用程序中,数据库的连接我们用database控件来实现。该控件能够管理和操纵数据库的连接,控制数据库连接的持续性及具有管理事务和更新数据的功能。 数据库表设计: 在该系统中,我们共为系统设计了多个数据库表,其作用已在前面说过,其表结构如下: 1.设计思想及实现 (1)登录 功能:根据用户输人的用户名及密码,确定该用户是否为合法用户,如果是合法用户则进人该系统,否则退出。 根据用户输人的用户名及密码,首先查询“登录”表中是否有该用户,如果没有则给出出错信息;若有则查询系统中他的密码与用户的输人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登录该系统,否则给出出错信息。 (2)学生基本情况录人 功能:该模块完成对学生的添加、删除及学生基本情况的录人、修改。 对于新学生基本情况的添加,我们规定必须一次性录人全部的信息,然后录人到数据库“学生基本情况表”和“成绩表”中,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对于学生基本情况的删除,只要输人其学号并单击“删除”按钮即可从“学生基本情况表”和“成绩表”中删除该名学生,以保证数据完整性;对于学生基本情况的修改,只要输入其学号和要修改的信息并单击“修改”按钮即可完成对“学生基本情况表”中该学生的信息的修改,但修改的信息不包括“学号”,因为“学号”是一名学生的唯一标志,如果要修改学号,应先删除学生后重新添加。 (3)成绩录人 功能:该模块完成对学生成绩的添加及修改。 对于学生成绩的添加,我们规定必须一次性输人本学期全部课程的成绩;对于学生成绩的修改,只要输人其学号和要修改的课程及学期单击“修改”按钮即可完成对“成绩表”中该学生成绩的修改,但修改的信息不包括“学号”。 (4)信息查询 功能:该模块能够实现根据用户对查询条件的选择查询,把查询的结果显示出来。 对于查询我们使用的动态sql语句,用户可以根据界面中的查询要点组合出各种查询条件,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成绩表进行查询。 (5)信息统计 功能:该模块主要实现对每一个班级的各次考试情况进行统计。 对于班级考试情况的统计是发生在班级的任何一次成绩发生变化时,对该班的这一次成绩进行重新统计。这些变动包括该班某一学期成绩录人、修改、删除等。 单元测试和综合测试 单元测试与代码编写是不可分的,每一个子模块的编写过程中不断测试完成的代码段,以便把错误消灭在萌芽期。 综合测试是在把已通过单元测试的模块组合后进行。由于模块组装后,它们之间会有信息的交换,继承一些公共量,这可能会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综合测试的任务就是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摘要:在地铁建设过程中,管理单位需要处理大量的工程信息和资料,而且工程分散,传统的人工方法已越来越无法应付,管理效率不高,因此,在上海地铁m8线的建设管理中,开发了网络文档管理系统,用于对工程进行集中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地铁建设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侯 1前言 上海地铁建设的规模日益增大,建设速度越来越快。目前正在进行建设的轨道交通8号线(m8线)全长25.6km,共有地下车站22座,总投资113亿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其管理工作是非常复杂和繁重的,若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管理,不但效率低下,而且往往时间滞后,不能及时有效的实现对整个工程的控制和管理。 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给工程信息管理带来了新方法,通过开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projec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pis)来对工程进行辅助管理在一些工程的建设管理中已经有了应用。如国外的p3系统,国内北京住六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等。但在上海地铁的建设管理中,由于工程分散、信息繁多,各种pis都无法真正满足工程管理的需要。因此,在m6线的建设中.结合实际需要,开发了网络文档管理系统,借助于internet及计算机技术对整条线路建设过程中的文档、进度、投资等各工程相关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使工程管理者可以及时掌握工程进度以及投资情况,及时了解工程相关信息,大大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同时为一便了工程资料、文档的完整归档。 2 系统总体构思 上海地铁m8线整个工程由m8线项管部统一管理,下以标段为单位由各标段项目经理负责。整条线共分为十一个标段,标段的管理人员都驻工地现场,工程管理人员分散在这种情况下,工程信息的交流、汇总传统的方法是电话、传真以及纸质文档的递送,信息传送不及时,效率比较低。因此,建立m8线pis的思路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所有管理人员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交流、查询工程信息,在保证信息平台中信息的及时性、接受信息的方便性的前提下,工程管理的效率即可以大大提高。 基于以上思路,即可以通过b/s( brow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服务器,为整个项管部营造一个信息沟通与协作的共享环境,使所有工程信息的、资料归档、查询等均通过标准的web界面完成。同时借助于internet技术,各工地均可以随时随地连接到pis中,获取工程信息,对工程进行管理,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同时,采用数据库技术,将所有工程资料全部放人中央数据库进行保存,保证工程信息的完整性。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3 系统技术要点 m8线网络文档管理系统作为一个pis系统,将pis的一些通用技术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它的成功开发,为今后类似系统的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1 系统的b/s架构 m8线网络文档管理系统所采用的是b/s架构,是目前较为流行的pis系统的架构方式。采用该架构的优点在于:①仅需要开发服务端程序,开发、维护工作量小;②用户访问采用标准的浏览器界面,容易操作;③系统运行于服务器,对用户硬件配置要求低:①访问时不需专用通讯线路,系统使用时没有时间、地域等的限制。然而,与目前流行的另一种架构形式c/s ( client/server)相比,该架构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是:①功能开发受限制较多,功能相对较弱;②开发难度相对较大;③安全性相对较低。在pis的开发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架构形式,在m8线网络文档管理系统中,考虑到工地分散、用户方便操作、维护升级方便等因素,采用b/s架构是最适应工程需要的解决方案。 3.2 系统数据库 在整个系统中,数据库用于保存所有系统信息,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数据库系统的选取需要考虑整个数据库中需要保存的信息容量大小、数据库系统本身的稳定性以及数据库系统的兼容性等多种问题。m8线网络文档管理系统中,服务器端采用了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系统架设中央数据库保存信息。 数据库的设计是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m8线网络文档管理系统共涉及了包括文档、进度、投资等数十种信息,在将这些信息设计成数据表进行存储时,需要充分考虑各相应信息之间的关系,使数据表建立后,既可以储存所有信息,又最大限度的减少冗余数据,同时,对信息进行查询时,又可以方便快速的根据找到需要数据。如在设计用于保存工程进度信息的数据表时,需要考虑保存进度项目设置信息、各进度项目计划工程量信息、各进度项目的实际进度工程量信息等;在输人数据后,又需要根据输人的时间等参数,方便的查询工程进度。 3.3 系统安全 由于pis系统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重要,因此其信息的安全性也是在开发中需要考虑的囚素之一。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系统自身的安全性,指的是整个系统是否安全,会不会受到攻击或是由于病毒破坏,造成系统崩溃; (2)信息的安全性,指的是系统内的信息会不会由于种种原因而泄露; (3)数据本身的安全性,指的是系统数据会不会由于程序错误等原因造成数据的丢失或数据库的毁坏。 对于以上几种情况,在m3线网络文档系统中均采取了相应措施,以保证系统的安全。 (1)系统在硬件上采用了cisco公司的防火墙,可以有效阻止对服务器的攻击。服务器端安装symantec antivirus企业版病毒防火墙,及时升级病毒库,保证服务器端系统不受病毒侵害。同时,实行多机备份,在主机瘫痪的情况下,可以及时启动备份,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2)在程序编制时,通过各种加密手段,对系统进行加密,保证系统不被非法用户侵人。同时建立完善的用户管理体制,对不同用户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限,使其查询信息的范围受到限制,最大限度保证信息安全。在用户管理休制下,用户权限的授予、修改、收回等均处于可控状态。 (3)程序编制时,针对各种误操作均采取了相应应对措施,保证数据不会由于误操作而丢失;在数据库设计时,对关键数据表设置冗余校验字段,在对该数据表进行操作时,首先校验数据完整性,保证关键数据不会出错。同时,自动对系统数据进行备份,一旦数据出现损坏或系统出现故障,可以及时恢复,把损失减至最小。 4 系统应用 m8线网络文档管理系统的开发历时一年多,从2003年4月正式使用至今,其间修正了功能上的种种不足,目前已稳定使用。该系统目前己具备的功能如图2所示,共分为9个大类,其中每个大类中又有若干个子项。 在系统应用后,逐步改变了m8线项管部对工程进行管理的方式,工程信息的均通过系统进行,文档、资料的查询也可通过系统方便及时进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由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往需要跑工地才能了解的工程进度、工程发生问题等,也只需要通过系统即可方便反映,大大节约了管理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以往长期无法解决的工程文档的归档问题得以很好的解决,工程文档归档的完整性有了很大提高。 在整个应用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强调: (1)强调反馈与沟通的作用 系统使用人员应当及时反馈使用情况,同时开发人员应该与使用人员进行沟通,从而对系统不断进行调整,以满足用户对系统功能的需求以及用户实际的使用习惯。否则,系统开发完成后,系统难免与实际情况有所出人,影响系统应用。 (2)强调领导的作用 在采用pis用于辅助管理的初期,员工由于对系统本身不熟悉,同时又要输人大量数据,再加上系统初期的不稳定或不符合工程使用习惯等因素,系统的优点不明显,系统的推广使用具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只有部门领导坚持使用pis,才能使整个部门逐渐接受pis,从而逐渐发挥pis作用,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 5 小结 在地铁的大规模建设中,采用pis可以大大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在开发这样的系统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系统的架构方式、数据库组成等,同时需要考虑t程实际,以适应t程使用的需要。系统开发完成后,使用过程中开发人员需要与使用人员及时沟通,解决功能上的不足。另外在使用过程中使用单位的领导能够足够重视的话,将对系统功能的发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对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 1、前言 矿井水文地质工作直接影响到煤矿的安全,尤其是矿井水害对煤矿生产影响极大。随着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gis所特有的图形、属性数据的集成管理、空间分析和空间决策支持等功能日益增强,使得gis成为构建一个动态的、包含信息全面的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与矿井水害预测系统的优选平台。 2、系统模型选择和设计原则 2.1 系统模型选择 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对软件工程的发展和软件产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软件开发过程模型主要有两种:瀑布模型和渐增模型。瀑布型开发方法遵循软件生命期的划分,明确规定软件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六个阶段的任务,比较适合于在软件需求比较明确、开发技术比较成熟、工程管理比较严格的场合下使用。软件渐增型开发方法允许从部分需求定义出发,先建立一个不完全的系统,通过测试运行整个系统取得经验和反馈,加深对软件需求的理解,进一步使系统扩充和完善。如此反复进行,直至软件人员和用户对所设计的软件系统满意为止。 2.2 设计原则 为了充分突出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与水害预测系统的新颖性和实用性,设计的根本原则是:突出gis在矿井水害预测预报系统中对矿井水文地质数据的管理、分析和可视化优势,并在mhps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遵循如下的原则: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①实用性原则:密切结合生产实际,避免华而不实的功能设计,为用户提供必要的数据转换功能,保证已有的数据资源能够转入本系统,同时,要确保系统的数据录入和输出方便快捷。 ②人机界面友好原则:采用面向对象的界面设计方法,尽量采用中文界面,使用户经过短期培训和学习就可掌握系统的操作,从而提供系统的实用性。 ③集成化、可视化原则:在多个系统集成的基础上实现系统操作可视化、计算成果可视化和gis空间信息可视化。 ④扩充性原则:为了满足系统的长远目标和后期项目的连续性,在系统功能设计方面留有足够的余地。 ⑤标准化、规范化原则:系统设计和构造时应充分应用煤炭行业和相关行业的有关标准、规程和相应的规范。同时,还要遵循gis领域数据采集制度化、信息形式标准化、信息内容系统化、信息存储档案化、信息传递规范化,达到信息横向、纵向贯通一致,数据共享的目的。 3、系统的总体结构 在对煤矿水文地质资料输入、查询、分析、成图、预测和评价的整个过程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把mhps系统分为以下三个子系统: 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对矿井水文地质原始资料的录入、编辑、查询、分析、计算和输出; 矿井水文地质图形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对矿井水文地质图形的输入、成图、编辑、输出以及图形属性数据的查询和编辑; 矿井水害评价与预测子系统:主要依据水文地质数据管理子系统和水文地质图形管理子系统提供的数值数据和图形数据,进行矿区点(具体工作面)和面(整个矿区)的矿井水害分析评价,建立水害预测模型实现对矿井水害的预测预报。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与水害预测系统功能结构图 4、系统开发实现方式 4.1 系统环境分析 根据mhps功能设计分析,结合ma卫gis的功能特点,选用mapgis6.5作为系统开发的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由于mapgis是作为通用地理信息平台开发的,所以它不可能考虑各种应用领域的具体专业情况来建立适合各个应用领域的专业应用模型。因此,在实现以上所设计的系统功能时,一方面通过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语言vb利用dao和ado技术调用access数据库,实现矿井水文地质数据的输入、编辑、查询、分析和输出等功能;另一方面通过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语言vb调用mapgis提供的组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图形管理、编辑、分析和预测等功能。由以上分析可知,mhps的运行环境为: (1)硬件环境 主机:pc微机,cpu266mhz以上,内存32mb以上,4g以上硬盘,vga或更高分辨率显示器;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软驱、光驱等常规的信息采集及读取设备,必要时需配备数字化仪、扫描仪等设备; (2)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98/2000;gis软件平台:mapgis6.5及二次开发函数库;相关软件:microsoftaeeess97或更高兼容版本;开发语言:visualbasico 4.2 系统界面设计 系统界面是用户和软件交互的窗口,良好的界面使用户更加易于操作和接受软件。因此,软件界面设计,特别是面向一般用户的应用软件的界面设计,在系统开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地理信息系统界面不但要界面友好,而且应该易于操作,因此在系统界面设计时考虑如下原则:①一致性原则;②灵活性原则;③反馈性原则;④图形与属性相关联原则。 同时,在界面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两方面:一是软件使用者的水平;二是软件自身的功能结构。前者是重要的外在因素,后者是界面设计的根本依据。在mhps的软件功能实现上,分为矿井水文地质数据管理子系统、矿井图形管理子系统和矿井水害评价与预测子系统三大子系统。三个子系统可独立工作,同时内部数据又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数据管理子系统是基础,它为图形管理子系统和水害评价与预测子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图形管理子系统又为水害评价与预测子系统提供图形和数据支持。所以mhps的界面结构采用一个主控界面,然后进入三个相对独立的主菜单工作环境,在工作环境中采用多级菜单与命令按钮相结合使用,多级菜单最多涉及到四级。在工作过程中,完成每项工作都采用方便易用的多个对话框来让用户输入数据或选择参数,以实现具有工作流程导向性的人机交互,为用户的使用提供极大的方便。其工作流程如图2: 图2 系统工作流程图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开发的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矿井水文地质资料的有效管理,矿井水文地质图件的自动绘制及某些情况下的水害预测预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由于矿井水害具有时空特点,构建一个矿井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与系统是研究矿井水害问题的客观要求,这对于矿井水害的进一步分析、研究以及指导矿井开采过程中的水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对通信工程中项目的信息管理系统技术之我见 1系统主要功能模块描述 根据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可以将整个系统的功能分为若干个模块进行分析。其中具体可以分为六大模块:需求管理模块、资源调配管理模块、设计管理模块、立项管理模块、工程管理模块、审计管理模块。其中需求管理模块主要是在需求提出部门中使用,包括维护安装部、工程建设室、综合调度中心等等。主要功能是负责需求完成后的录入工作和上报工作,并对需求进行审批。资源调配管理模块主要是在资源调配室中对需求部门上报的需求进行受理。并通过调配室主任对上报的需求调配单进行审核签发,最后将审核的结果反馈给调配管理岗。因此在该模块中需要设置调配主任和资源调配管理岗。设计管理模块主要是在设计所中对由所长受理的设计任务进行分派、工程设计、审核、并最后将设计文件上报到投资项目计划室。因此在该模块中需要设置的岗位有所长和设计员。立项管理模块主要是在投资项目计划室中队设计所上报而未审核的设计进行受理,然后,交至计划室主任进行审核,并联络采购室对材料进行采购,且由工程立项对工程建设室及施工单位发放投资项目管理岗提交的项目任务书。切块资金管理,施工队伍管理。因此在该模块中需要设置的岗位有项目管理岗和计划室主任。工程管理模块主要是在工程建设室中对工程项目任务进行受理,并下达和审核施工任务,工程停工、延期、变更、结算管理。因此在该模块中需要设置的岗位有工程管理岗和建设室主任。审计管理模块主要是在审计部门内部结算审计,并负责审计施工单位编制的结算文件,并由工程建设室和施工单位进行审核,最后通过审计负责人进行审批。因此在该模块中需要设置的岗位有审计管理岗和审计负责人。 2系统的主要接口 根据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结构分析,系统的主要接口可以分为:与设计平台的接口、与制图软件的接口、与金碟k3系统的接口、与办公系统oa的接口、与客户响应系统的接口、与资源管理系统的接口。具体如下:与设计平台的接口主要是通过设计员接收上级(所长)下发的设计任务,之后通过提取设计需求、调用设计软件等过程将设计数据上传到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供各岗位查询。同样,施工单位也可以同样的方式将最终的编制结算结果以电子接口的方式回送给项目管理系统。与制图软件的接口主要是通过设计员绘制施工图纸,从项目管理系统中调用绘图软件,将完工后的图纸上传到项目管理系统供各科室查询。此外,工程竣工后由施工单位编制的竣工图纸也可以以同样方式传递相关信息。与金碟k3系统的接口主要是通过金蝶软件将材料采购定单和材料申请单自动生成。并能通过金蝶软件查询到材料库存、材料差额等相关情况。与办公系统oa的接口主要是把货币三家审批部分的审核流程转移到0a系统上,然后对oa系统进行处理,最主要是把工程的相关数据提交到oa系统中,通过oa系统从而实现生产数据、办公数据、决策分析数据三者之间的转化,并最终实现资源的共享,减少审核过程中的重复劳动。与客户响应系统的接口主要是直接提取客户响应系统中的业务需求数据,并减少对数据的重复录入,正确、及时地反馈通信工程项目的竣工/取消数据信息。与资源管理系统的接口主要是指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应该根据资源的变化而相应的发生变化。例如:在下达直接资源调配单时,需查询资源系统、确定方案时需调度资源、设计完成后需要调度资源系统、通信工程项目竣工后可以直接将部分竣工数据转移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 3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3.1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系统的实施策略 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第一,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始终以项目信息门户网站作为战略目标。 第二,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始终以建立不同项目生命周期信息系统间的数据流程和接口作为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规划的目标和核心任务。第三,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始终以通信工程的造价、合同、进度、质量、财务管理等作为构建系统的主线和重心。第四,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始终建立进度、费用、质量三者之间项目划分编码的对应统一关系。第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始终坚持一把手先用起来作为系统能否成功运用的关键。 3.2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与处理流程 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不同于其他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区别在于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在内部结构和功能上的性能、效率和作用特点和规律以及系统外部接口结构与环境。 (1)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外部结构与处理流程。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外部结构与功能的正确规划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事情。因此在处理流程方面,首先必须建立正确的项目信息源总体结构与处理流程。具体在一个大型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信息管理中,可能会涉及到包括项目业主、施工单位、技术设计、材料供应等等众多的项目参与单位即信息源,且每个信息源由于工作性质等因素的不同,在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中 所对应的的外部结构和功能也不尽相同。 (2)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内部结构。一般的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内部结构包括:项目进度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质量信息管理系统、项目造价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合同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设备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物资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办公与决策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图档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管理功能。但大型通信工程建设中对于不同的项目生命周期阶段的信息系统,它的核心功能和目标也会相应的有所区别。例如:对于业主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在实施阶段的时候,系统的主要目标是项目进度、质量和造价以及项目合同管理一体化集成处理。对于项目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在规划阶段的核心功能是图档 处理等等。 (3)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处理流程。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由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目标的差异,在内部处理流程上也存在着不同,因此作者在汲取大型企业建设经验的同时,总结了业主信息管理系统内部处理流程的主要原则。包括:第一,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中始终建立进度、费用、质量三大信息管理控制系统在项目划分和项目编码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二,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控制的基本预期目标是以进度计谋网络图为工具,以概预算数据库和施工图设计为基础,自动产生指导性的需求(材料、设备、人力资源、施工机具)计划等。第三,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必须确保物资需求计划与采购合同的编码、采购合同与概预算及财务科目编码(在连结点上)、财务科目设置与概预算项目划分编码等保持一一对应的关系。第四,质量验评项目范围与图纸档案的立卷及文件包编码也必须保持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形成数字化项目技术档案。 3.3通信工程项目信息流路线分析 通信工程项目信息流路线作为工作路线,它的项目信息流路线类型可以分为三大类:由上而下的信息、由下而上的信息、横向信息。具体而言: 3.3.1由上而下的信息 由上而下的信息一般是指上级通知下级的有关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下级必须了解的信息、下级应该了解的信息和下级想要了解的信息三种。 (1)下级必须了解的信息主要是指下级人员为了更好地完成所分担的工作任务必须了解的信息。具体包括:工程项目的目标、工程项目的约束条件、工程项目开展的相关事项、工程项目的职责及内部相关任务、工程项目的相关标准及规章制度等。 (2)下级应该了解的信息主要是指与下级有关的工作进展情况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工程项目约束条件及目标的变化情况等。 (3)下级想要了解的信息主要是指下级想要了解与工程项目有关的特殊情况,重点包括工程项目近期的原因与安排。 3.3.2由下而上的信息 由下而上的信息给工程项目经理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下层工程项目执行和进展的信息情况,是工程项目经理掌握信息最基本的渠道。因此作为通信工程项目经理,必须掌握工程项目约束条件及目标的实现情况;资源计划的相关变化情况及干扰因素;充分了解通信工程项目内部成员的相关工作情况,以及参加工程项目或涉及的有关单位和部门造成的困难等等。 3.3.3横向信息 横向信息指主要同一层的两个不同工作部门之间的信息关系。一般情况下只有在特殊、紧急的情况下为了节省时间才允许发生横向信息关系。因此,假设规定不允许横向流,那么对线性工程管理组织系统而言,就只能通过两个工作部门之间由下向上——再由上向下的信息路线来实现二者时间的信息关系,从而间接的增加了信息流的时间。 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技术的分析,旨在为通信工程信息管理提供一些科学、合理、实践可操作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提高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安全性、可控性。为实现通信工程项目信息的系统化提供决策信息。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论高速公路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论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 机电设备; 信息管理系统 【论文摘要】:文章简单介绍了高速公路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一、系统开发应用背景 1.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1) 交通 管理。交通管理的任务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检测、控制、诱导交通流量,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和道路畅通,对违章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罚。 (2) 养护管理。养护管理的任务是对高速公路道路、桥梁及交通工程设施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保养和修复,以保证其正常的使用功能。 (3)收费管理。收费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按国家批准的收费政策和价格向通行车辆收取足够的通行费,同时对营私舞弊、偷逃通行费的行为进行稽查。 (4)路政管理。路政管理的任务是贯彻实施国家和地方的有关 法律 、法规,保证高速公路路产完整,维护高速公路路权不受侵犯,保护高速公路设施不受破坏。 (5) 服务区管理。服务区管理的目的是利用高速公路已有的餐饮、住宿、休息、娱乐、购物、加油、维修、停车、通信等设施,向用户提供舒适、方便的全天候服务。 2. 系统基本组成概述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是发挥道路设施控制与管理功能的主要辅助系统,是对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实施 现代 化管埋(实时和数据管理)的主要工具。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是包含多个子系统,以 电子 、电气、控制、通信、机械和交通工程等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性大系统,它由控制、收费、通信、照明、供配电和安全运行保障等子系统组成。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间由通信网联系,其中,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为 计算 机控制系统,通过光缆数字通信连结成远程计算机 网络 ,各网络间信息共享。 二、机电设备管理内容 1. 润滑处理 设备的滑动、转动部分要根据设备的工作需求上润滑油,如:打印机打印头的滑动轴,要上轻质润滑油,用干净的纱布涂擦,且油不可过多,以免造成污染。设备机械转动轴有打油孔的要上润滑油,室外手动栏杆和自动栏杆的转轴要上润滑脂。 2. 防水处理 设备的电路部分,要经常检查有无进水的可能性。收费亭是否进水,外场设备的防水橡皮垫是否完整,空调温度是否设置适宜。如果湿度大,开启频繁的房间(如收费亭),温度太低导致设备内部产生凝结水,水是导体,会导致设备工作不正常,甚至烧毁设备。如发现进水或线路板潮湿,立即停机断电,并及时用热吹风筒除去潮气后,方可再次投入运行;温度太高对设备也不利。防水重点是收费亭,收费亭内安装的设备较多,一定要保证运行正常,运行的数据都保存在工控机内。造成收费亭漏水的原因主要有:收费亭设计不合理,亭上有积水,排水不畅通;安装在亭顶的空调的冷凝水排路不畅通,造成亭顶积水;安装在亭顶的空调固定设计不合理,直接打孔用膨胀螺栓固定,打孔造成防水层的破坏,造成漏水;在亭顶安装报警器,钻孔走线,防水处理不好,造成漏水,以上所涉及的几个工艺环节,要经常检查,以免因漏水造成设备的损坏。 3. 经常检查降温风扇运转是否正常 降温风扇主要位置有:工控机、计算机、ups、稳压器、硬盘、录像机等,如工控机经常死机,需检查cpu的降温风扇转动是否正常,如果发现不正常,应立即停机修理。要经常检查并保证设备的散热风扇工作正常,如散热风扇停转,必须立即处理。 4. 防锈处理 外场设备由于雨淋日晒易被氧化生锈,要定期进行防锈处理。如:手动栏杆的转轴、设备的地脚固定螺栓、设备与固定装置的连接螺栓等要涂抹防锈油。锈蚀不但会对设备造成损坏,而且会带来安全隐患,特别是沿海地区的高速公路,铁质金属被腐蚀严重,采取必要措施防锈,常见的问题是:金属件防锈镀锌层薄,造成锈蚀,更换符合防锈要求的金属件;检查收费雨棚车道照明灯及雨棚信号灯紧固件及安装螺栓是否锈蚀严重,如已失去功能,需更换以免掉下来造成人身损伤。 5. 电源系统供电 首先检查电源供给是否正常,对于用集成电路组成的板路,检查电压是否正常,要从集成块上测量,逐步向电源模块,检查电源模块输入/输输出状态。对于由于电阻烧毁、电容击穿再次更换时,电阻要提出电压,而后检查信号的输入/输出状态,对于由于电阻烧毁、电容击穿再次更换时,电阻要提高功率,电容要提高耐压程度。 三、系统结构和模块功能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对各机电设备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与控制指标比较后,做出控制决策,下达控制指令,由执行机构准确实施,以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要深入了解控制的全过程,需要对组成控制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其特点和 规律 ,采取相应的措施。 1. 控制中心 计算 机系统 包括主计算机、 交通 信息计算机、彩色图形显示计算机等。整个系统通过快速以太网将各个计算机联成 网络 ,各计算机与外场设备的连接方式为分布式控制系统,并利用光环路载波系统进行数据信息的通信传输。这种局域网及其通信方式的优点是:通信灵活方便,网络结构简单、传输速率高、可靠性强、实时性好,可消除通信中的"瓶颈"现象。计算机系统的使用主要是使用其安装的应用软件控制、浏览数据以及图像等信息。 2. 控制中心软件系统 控制中心软件系统为高速公路控制核心处理系统,其功能包括:系统配置模块、信息查询与报表打印模块、信息等模块。具体构成各模块的功能为: (1) 系统配置模块程序包括:用户管理、系统管理、设备信息、数据管理。 (2) 信息查询与报表打印包括:系统结构与配置信息查询处理;设备基本信息查询处理; (3) 设备运行状态查询处理;设备报警信息查询处理;各外场设备检测信息查询;用户信息查询;人工输入事件查询处理;操作员操作日志报表查询。 (4) 信息模块包括:可变情报板信息的采集和信息编辑。 3. 系统运行应用 (1) 信息采集 需要采集的信息按性质可分为:数据、图像、语音三种类型。从信息反应的功能归属为环境干扰、设备状态金额故障部位三大类。信息采集方法由信息的特点决定。数据信息需要通过各种传感器将电量转换成电量再输出。 (2) 信息处理 要取得良好的信息系统管理效果,必须对机电设备状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但是机电设备的某些状态无法直接测出,只能凭借已测出的参数去估计、判断,状况的出现与否、事件性质和严重程度都无法直接测出,只能根据已测出的各种变量,采取一定的数学分析方法去识别、判断。 (3) 控制策略 调整供求,争取平衡是控制机电设备状态的基本恩路。即抑制和转移需求量,通过调整设备参数提高设备运行能力,实现供求动态平衡,使设备状态到预期的控制目标。调整供求有多种控制方法可供选择,根据实际情况选样控制方法称为控制策略。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摘要:学生信息管理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难题,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例如:高校学生信息类别繁多且差异较大,批量管理较为复杂;学生的部分信息涉及个人隐私,难以通过公开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学生信息库一般仅对在校学生开放,毕业学生无法获取相关信息。鉴于当前仍存在诸多问题,设计开发一套简单易用、高效强大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对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学生信息;访问控制;安全性 近年来信息化在高校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许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仍停留在人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模式下,这种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数量所形成的一系列管理难题,管理效率与管理成本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通过前期的充分调研与需求分析,形成一套适合笔者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1总体架构设计 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采用的是基于MVC架构,系统总体架构图如图1所示。通过总体架构图可以看出,展现层:对各个用户的登录界面以及操作界面进行直观的展现。业务层:采用AJAX技术、MVC架构以及面向对象框架,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学生信息管理、学生宿舍管理、学生资助管理以及毕业生管理五大业务功能。数据层:对整个系统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查询、更新、维护、管理,数据库信息主要包括用户信息数据库、宿舍信息数据库以及毕业信息数据库等,采用的是SQLServer2012数据库。 2系统功能模块分析与设计 根据系统总体架构以及需求分析可知,基于访问控制技术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五大功能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学生信息管理模块、学生宿舍管理模块、学生资助管理模块以及毕业生管理模块。 2.1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用于对系统用户信息和基本信息进行维护和管理,主要包括用户管理、用户权限管理以及系统维护管理三大子功能。用户管理主要包括用户的注册、登录以及基本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员和相关用户可进行密码重置、修改等相关操作;用户权限管理可以对系统用户的角色信息及权限进行管理和分配,只有系统授权的系统管理员才可以进行相关的操作;系统维护管理主要是对系统所有核心数据进行备份、还原等操作,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功能。 2.2学生信息管理模块 学生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学生个人信息管理以及学籍信息管理两大子功能。学生个人信息管理主要是对高校学生的姓名、籍贯、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进行管理,具备个人信息的查询、增加、修改、删除等功能;学籍信息管理主要是对高校学生的学籍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具备学籍信息的查询、编辑、增加与删除功能。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可能出现专业调整、休复学、专转本等特殊情况,因此学籍信息管理还具有学籍异动信息的修改与编辑等操作。 2.3学生宿舍管理模块 学生宿舍管理模块主要用于对在校生的宿舍信息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宿舍基本信息管理、宿舍分配管理以及宿舍调换管理三大子功能。宿舍基本信息管理主要是对在校生的住宿情况进行统一管理,提供宿舍情况的查询、增加、修改及删除操作,便于高校宿管人员对学生住宿情况进行及时的编辑与更新;宿舍分配管理主要是对高校新生进行宿舍的分配与管理,根据新生所属专业、班级、院系等信息实现宿舍的合理分配,并向新生提供宿舍查询、申请调换等功能;宿舍调换管理主要是对学生发起的宿舍调换申请进行处理,并根据调换结果对宿舍信息进行更新与修改。 2.4学生资助管理模块 学生资助管理模块主要包括高校资助岗位设置、学生档案管理以及助学金管理三大子功能。高校资助岗位设置主要是根据实际岗位需求设置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并设置合理的资助标准,同时将岗位信息在系统中供学生查询与申请;学生档案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统计与管理,对学生家庭困难等级、困难原因等相关信息进行建档备查;助学金管理主要是对高校各类助学金的发放进行统一管理,并定期进行审核与公示,确保助学金的使用更加公正公平。 2.5毕业生管理模块 毕业生信息管理是当前高校学生信息管理中普遍忽视的问题,通过该模块能够实现对毕业生信息的管理与统计。系统对毕业生工作去向信息的分析与统计,对校园招聘工作的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毕业生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毕业信息管理以及毕业成绩管理两大子功能,分别对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工作单位、职位、薪资等相关信息进行统计与管理。 3访问控制改进模型工作流程分析与设计 由于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储有学生个人隐私等敏感数据,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本系统还采用了RBAC访问控制技术,对访问系统的用户行为进行控制。具体流程如下所述。(1)用户身份鉴别。当用户向系统发起访问申请时,系统首先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鉴别,对访问时间、用户访问发起地域等信息进行综合判别,判断用户是否具备系统的访问权限,若用户满足系统访问条件,则进入第二步进行访问权限的分配与控制,若用户不满足,则终止访问,并返回错误信息。(2)用户访问权限的分配控制。用户身份鉴别完成后,对用户的访问权限进行分配控制,当用户对权限内的资源发起访问时,执行步骤3,当用户访问资源超出自身权限限制,则执行步骤5。(3)判断是否满足规则约束条件,如果满足则执行步骤4,否则执行步骤5。(4)执行用户的访问请求,完成相应的数据操作,并将数据结果反馈至用户。(5)拒绝用户的访问请求,根据拒绝原因进行提示,并结束该用户的本次访问。整个系统访问控制工作活动图如图2所示。 4结语 本文对所在高校的学生信息管理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设计开发了一套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在立足于高校实际管理需求的基础上,还具有基于RBAC访问控制模型的改进模型,实现了整个系统的访问控制与权限管理,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作者:叶茂华 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缺陷及优化 摘要:在医院管理工作中,会计信息管理是重中之重,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医院的信息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加快了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这也使医院越来越重视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并建设了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医院的内部控制水平。但是,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仍旧存在较多缺陷,而这也正是医院急需解决的。本文对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的缺陷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基于内部控制视角对医院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优化对策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内部控制;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缺陷及优化 一、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缺陷 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又被称之为会计电算化,它是通过计算机来进行会计的程序化操作,从录入到结转成本再到生成各种财务报表,都是依靠计算机程序来进行操作的,从而极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医院的财务管理能力。但由于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形成先进的管理理念,这也使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一)会计信息缺乏系统化的管理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发展促进了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在医院财务管理中也同样如此,但由于医院内部还尚未形成较为先进的管理思想,这也造成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较为滞后,对某些财务风险仍旧存在很大的不可预见性。在医院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虽然管理人员对会计信息管理软件中的风险较为重视,但却忽略了财务人员这一人的因素,在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很可能会由于财务人员的不规范操作而造成财务风险,还有可能因为人的因素而造成财务信息的泄漏、财务数据失真等问题,如果不能对人的因素进行内部控制,必将大大影响医院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二)会计信息管理的岗位牵制作用弱化 虽然采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财务工作的电算化,并由计算机来代替人工进行财务操作,但这也使财务系统中的岗位分工变得模糊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岗位牵制作用弱化。长期以来,医院在进行财务工作时都是对岗位责任进行明确划分的,并由不同的财务人员来对不同的财务工作进行操作,如核算有核算人员、审核有审核人员,而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则能够利用计算机对每笔业务进行自动录入与生成报表,这也使会计信息管理工作中的岗位牵制作用弱化了,进而影响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三)医院会计信息管理存在不安全性 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属于一种财务软件,这种财务软件虽然能够高效地完成财务工作,但也使系统本身存在较高的风险性,特别是黑客或不法分子对系统的入侵和数据的窃取,使财务数据受到很大安全威胁。此外,人为操作的不当或是系统本身发生技术故障时,也有可能造成系统中的财务数据丢失。由此可见,这些问题都证明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存在不安全性。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的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化研究 在内部控制视角下,要想提高医院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强化医院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内部控制能力,就必须从四个方面进行优化,以下对这个四个方面的优化工作进行探讨。 (一)强化会计信息管理的内部控制力度 医院应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在医院内部应明确会计岗位的内部分工结构,应分别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和传统的会计岗位,这样能够形成良好的岗位牵制作用。此外,医院还要通过制度的设立来确保会计岗位能够进行定期轮换,确保岗位牵制作用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因财务人员的徇私舞弊,而给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带来不利影响。 (二)制定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制度 在内部控制视角下,会计工作的进行必须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与会计制度来进行合法操作,以此确保会计工作具有完整性、真实性与有效性,这也是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因此,医院应对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制度的内容进行参考与分析,并结合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特点与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能够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会计信息管理制度,以此加强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力度,并利用制度来指导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 (三)制定会计信息档案管理制度 对于医院来说,会计档案是必须要有的,而且要进行永久保存,由于传统的会计档案是采用纸质的形式进行保存的,这也使这些会计档案难以进行长久保存,进而使会计档案的完整性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医院对于会计信息档案的管理应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以此提高医院对会计信息档案管理的内部控制能力。医院既要将会计信息档案进行纸质形式的保存,并对纸质档案进行妥善保管,还要将会计信息档案中的相关信息输入到计算机当中去,由计算机中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来对会计信息档案进行妥善保管。即使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丢失,也能够依靠纸质资料进行找回,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四)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对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进行客观评价,找出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为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提供指导建议。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非常复杂、并且涉及范围很广,这也使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人员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医院必须建立会计信息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对会计账务进行审计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来对账务进行处理。此外,医院还要确保费用的签字与审核能够有证有据,满足内部控制要求。最后,医院还应对整个审计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及时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降低财务管理风险。 作者:程玉芝 单位:菏泽市牡丹区妇幼保健院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现状 摘要:地下水污染与衰减、地质灾害等水文地质问题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通过介绍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期望城市管理者和城市规划师能充分重视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价值。通过建立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使城市朝向健康可持续的道路发展。 关键词:城市水文地质信息;数字化;发展趋势;应用价值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城市的发展与壮大的同时伴随着地下水资源衰减与污染、地质灾害等水文地质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来充分认识城市水文地质条件,预测和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就成为了摆在城市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水文地质信息科学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可以较好的解决以上问题,是未来“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1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 城市水文地质学主要是以城市为研究主体,通过对城市地形地貌、岩土体出露及埋藏条件、地质构造、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地下水水质水量与城市供水、涉及地下水活动相关的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滑坡等)以及地下水污染监测与修复等水文地质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因此,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包括如下内容:1)城市水文地质的基本结构及形成条件;2)地下水的分布及埋藏条件;3)地下水位、流量、水质、水温等动态信息;4)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及利用现状;5)与地下水活动相关的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及现状条件;6)地下水污染程度及分布范围等。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就是将以上内容纳入到一个综合管理平台中进行管理,他能实现对城市水文地质信息进行动态监管,通过数据综合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亦可服务于社会各行业。 2现阶段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以纸质文献和人工管理形式进行,缺乏对水文地质资料的连续性与系统性研究,主要表现为:1)“数字化”程度不高。现在少数大城市正在开展“数字城市”(digitelcity)工程建设,但暂时未将水文地质信息纳入到“数字城市”建设中去。2)对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的研究常忽略其应用价值。虽然许多学者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研究工作,但与研究的火热程度相比,对于城市规划与管理者来说,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的管理与应用往往容易被忽略。目前,鲜有将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应用到社会管理和城市规划中的实例。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的应用价值的重要性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3)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的相关机制尚不完善。虽然部分城市相继出台了一些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的准则,但实际执行过程中,限于从业人员自身专业素养欠缺,加上相互监督不力,内部监管准则难以有效发挥其作用。 3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1)先进的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将应运而生。建国后,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地质结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数据资料,这些数据具有来源广、类别多、数量庞大等显著特征。最近几年,我国先后在北、上、广、深等多个城市开展了三维城市的地质勘探,使得数字城市的地质属性呼之欲出。未来,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建设应该会纳入到“数字国土”或“数字城市”的统一规划中去,研发并建设专门的“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等决策支持系统和服务应用系统,该系统一般要求:①具有高度一致的概念化模型,拥有数据化模型,统一的标准、代码与接口;②能实现基础的水文地质数据库与管理区域内的离散式水文地质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传输和交叉访问功能;③可进行城市水文地质数据的分析和二次升华,支持应对复杂水文地质问题的决策;④能实现地下水与含水介质体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的分析、表达及过程的三维可视化;⑤输出功能完备,能生成各种样式的表格、图形;⑥能适时动态地监管地下水环境及地质灾害等;⑦可用于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环境、地质灾害等的数值模拟、预测、预判及规划的决策;⑧具有较好的信息保密功能。2)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化水平将大幅提高。由于缺乏对本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充分认识,部分地区在城镇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所谓“发展”或快速城镇化,出现城镇规划建设选址不安全、人口激增导致水资源承载力不足等问题,使城镇化建设出现事倍功半或陷入困境。为摆脱这些不利影响,城市管理者、建设者和规划师开始重视水文地质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可以预见,未来的城市规划师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将逐步树立水文地质信息利用观念和防灾减灾理念;城市供水者也会充分利用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合理且高效的管理,使水资源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3)将出现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专门机构。随着水文地质信息管理方面的流程规范或准则的进一步完善,部分城市可能会出现负责“数字城市”的专业咨询机构,通过政府牵头,将各部门、各行业所获得的水文地质资料进行整合,通过水文地质信息管理平台,对内为政府部门提供免费咨询,对外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有偿咨询服务等。 4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与水文地质相关的地质灾害、环境及生态问题凸显,如何充分利用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来预防和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水文地质问题体现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而人们对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的认识深入和重视,水文地质信息管理从业者经验的不断积累,我国城市水文地质信息管理的发展将越来成熟,其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工程总承包管理论文:浅议工程总承包单位的分包管理 摘要:介绍了工程总包单位对分包队伍的技术管理、计划管理以及服务管理。 关键词:工程总承包 分包单位 管理措施 服务管理 1对分包队伍的管理措施 1.1工程技术方面的管理 总承包单位要建立良好的项目技术管理秩序,科学、有效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技术管理的要求,在图纸会审后一周内,由总承包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总设计,并经项目部总工程师审批后送交建设单位和监理审核批准。根据批准的施工组织总设计再按各分项工程由分包方编制分阶段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各分包商提供相应的专业施工方案。经总承包项目部总工程师批准后再分送建设单位和监理审定。对经建设单位和监理批准的各级施工组织设计,由项目经理及项目总工程师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要求各分包方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对施工中发生的一般技术问题要及时解决。及时做好各项技术资料汇总工作,定期对各分包方的技术资料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落实解决。总承包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定期对各分包方的计量工作进行检查,包括各分包方的专职计量管理人员的计量工作、计量器具的送检,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前由总承包测量队对建设单位和勘测设计单位提供的基准点进行接收并进行复核,并在场区建立首级测量控制点,项目部负责对首级测量控制网进行维护和复核,每半年对基准点进行一次复测。工程施工中,各分包方按照总承包提供的统一的测量基准线、基准点进行施工测量,分包方在使用基准点、基准线时必须进行复核。总承包测量人员对工程重要部位以及各专业分包商施工交接部位进行重点检查。 1.2、对进场物资及成品保护的管理 项目经理部对进场物资的管理由专人负责。各分包方应指定对口管理人员参与进场物资的管理工作。能够使总包统一协调与安排。各种物资进场前必须提前向总包提出申请,具体写明进场物资的名称、数量、规格及所占场地面积,待总包批复后再执行。物资进场后,须24小时内及时疏散至地面,并存放到项目经理部指定的位置,避免阻碍运输通道,影响其他分包和承包人的施工。各分包方应落实专人对进场物资予以保管,并注意对产品进行保护,防止失窃与损坏,尤其对小件贵重物资及易燃物品重点进行保管。分包方应做好废弃物的处置工作,有责任每日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废弃物与垃圾应按总包的场布要求集中到指定地点统一处理。另外,根据标书文件要求,总承包单位应负责施工现场的成品保护工作。在整个工程施工阶段尤其是机电安装和装修阶段,我们把文明施工和成品保护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投入足够人员专门监督看管施工作业面,对工程成品保护工作进行统一管理,确保施工成品和半成品不受破坏或少受破坏、材料设备不丢失,重点部位设专人昼夜盯守。保证工程的顺利交付使用。 1.3、劳动力管理措施 分包方应将进入现场的施工人员名单及照片向总包申报,由项目经理部安全环保部门审查后办理施工现场出入证。分包方须提供劳务人员的三证复印件(身份证、务工证、健康证)及特殊工种的相应操作证及上岗证,并应专人管理外来劳动力的使用,开展必要的消防与治安方面的教育工作。所有进入现场的施工人员应接受政府职能部门的有关监督检查工作,违反规定者应由专业分包商承担有关责任。要求各分包方要切实负起责任,教育属员工要遵守政府部门的有关政府、法令、法规及施工现场的各项有关规定,确保现场文明施工有序地进行。 2对分包队伍的服务管理 总包单位进场后,尽快向建设单位提供一份详细的分包工程进场计划。在工地内提供足够及合理并符合发包人要求标准的卫生设施供各专业分包人共同使用,为分包方提供办公场地及材料堆放场地、垂直运输条件、工作空间、施工场地,为分包提供所需的工作面。总包要负责现场安全防护设施的搭建和拆除并全权负责现场的安全保卫,提供临时施工用水至各楼层,施工用电至二级层配电箱。并承担专业分包工程水电费。在公共区设置照明装置、预留管子槽、孔洞、标眼等。无偿清运现场所有的垃圾,为各分包方提供测试机单机或联动调试所需的一切配合工作。组织管理和协调交叉施工中专业分包人和独立分包的在施或已完工项目成品保护和现场物料的保管工作;承包人负责专业分包人和独立分包的已完工项目的成品保护,并直至工程竣工验收。需要办理特别通行证、夜间施工证等相关手续时,由总包负责办证、建设单位协调。施工现场需要排放污水时,由总包办理有关手续。正常施工范围内的施工噪音超过当地主管部门的规定时,由总包提出措施。组织分包人、供应商和其他承包人沟通、协调各自的施工时间、工序、交叉作业等的相关安排,以便整个工程有序运行,避免不必要的修改和浪费。 3分包计划管理 3.2.1进场程序 总包与分包队伍签订施工合同后,向其提供一册《分包队伍入场须知》。该《须知》是为了保证在工程管理中总办单位与劳务分包之间能够统一管理程序,便于工程协调,加强相互间密切配合。其内容包括:工程概况;进场程序;分包入场安全管理程序;物资、机具管理及验证程序;质量控制验收程序;技术管理程序;工程管理程序;工程款结算程序。 3.2.2计划管理 分包须根据总包单位制定的总控进度计划和月度施工进度计划编报周计划,周计划编排为每周一至下周一,以横道图形式编写,每周定时交于总包单位项目总工程师。总包要制定计划管理框图以便实施与管理。分包编制的周计划得到总包单位审批后,应依据周计划分解制订《工程日计划》,于每日定时将次日《工程日计划》报主管责任师审批。分包负责人须按总包工程部颁布的《工程例会制度》要求,于指定时间和地点参加由总包单位主持工程协调会。 3.2.3落实“三检制”,坚持样板引路 “三检制”即自检、互检、交接检。在施工中,各工序之间要严格“三检制”,做到检查有记录,整改有措施,复查有结果,保证过程精品的实现。对每个分项工程,推行样板引路,结构推出样板墙、柱、梁及板,并经项目部、监理验收,做到作法认可,质量认可,施工中以样板为起点,赶超样板,确保过程质量。 3.2.4逐层交底,逐级落实 为了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技术交底能更好地落实,总包要建立三级交底制度,即项目总工向项目全体管理人员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交底、技术部门向现场各施工工长及分包管理人员交底、现场施工员向施工操作班组交底。 3.2.5强化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在分包合同中,明确了分包自行负责安全生产的要求,总包负责督促检查分包的安全生产责任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达到了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目的。按照“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建立组织严密、层次分明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在“生产例会”上次日的施工现场危险区域、安全通道及大型机械使用情况信息,协调危险性大的交叉作业,使安全管理真正与生产管理同步,辅以多层次的常规安全检查和多种上形式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力求将安全隐患消防在萌芽状态。 3.2.6建立质量例会制度,组织观摩交流活动 坚持每周质量例会制度,对每周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对质量采取预控措施,使质量弊病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建立质量会诊制度,针对出现的质量问题采取现场诊断、现场分析、就地提出整改办法。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要经常组织项目及分包的管理人员到其它优秀项目上进行学习、交流,积极参加建筑同行及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大型机场工程经验交流会,吸取其先进的施工方法和管理经验,作到走出去、请进来。同时邀请专家到现场进行讲课,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 工程总承包管理论文:工程施工总承包模式下的分包管理策略 【摘要】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市场比较混乱,总承包模式下,层层分包、指定分包、挂靠分包等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大量存在,对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利,文章对工程施工总承包模式下的分包管理策略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程施工;总承包;分包;管理 前言 文章对工程施工总承包模式下分包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对提高工程施工总承包模式下的分包管理措施进行探讨。 二、工程施工总承包模式下分包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分包商是施工总承包工程的参与者之一,是一种分散决策的经济实体,其目标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总承包企业和分包商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做出违背市场交易原则的事情。当下,我国分包商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中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 1.分包管理体系不完善。一些分包商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或者管理体系运行漏洞较大,没有重视或者建立企业管理文化,服务宗旨不明确。 2.一些分包商的施工现场管理员素质不高、文化水平较低,无法达到施工总承包企业的管理要求。一些分包商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施工管理,没有完全考虑到和总承包企业之间的管理衔接,这样一来就造成工程项目没有整体性和连贯性。 3.一些分包商对待工程质量缺乏工期意识,在工程施工中不能做到自我有效管理,这很容易造成总承包企业大量投入的各方面资源都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资源浪费使得总承包企业要花很多精力来管理分包商。 三、提高工程施工总承包模式下分包管理的措施 1.理清与各分包商的关系 受EPC总承包商自身业务的限制,一个总承包公司不可能把所有设计、施工、采购的工作都由本公司自己单独来完成,或多或少的要把其中的一部分承包给多家外单位来完成。对总承包商来说,不能因为这部分工作外包给分包商而把它们从总承包范围内划出去,因为它们和工程的业主不存在任何合同关系,而分包工作是否顺利完成将直接影响整个EPC工程是否能顺利完成。因此,要把对分包商的管理纳入到自己的矩阵组织结构中来,把分包商当作在项目执行期间公司的一个特殊的临时部门进行管理。一方面要让分包商按双方合同要求给项目提供合格的产品或服务,另一方面在项目业主提出高于总承包合同的不合理要求时,总包商应当去拒绝这些条件,而不是让分包商去面对他的业主,否则容易造成项目的额外支出,或者造成分包商不积极配合总承包商工作,影响项目质量和进度。矩阵式组织机构在公司职能部门横向组织的基础上,沿项目的实施方向搭建了一个临时机构,它使得EPC项目原本漫长的信息沟通途径变得尽可能的短,使项目解决问题的反应能力变得快速和高效,但同时又给项目带来了更多的信息沟通路线和冲突。EPC总承包公司在建立总承包工程管理模式时应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真正适合本公司的管理模式,摒弃原先管理模式中不适合矩阵管理的因素,明确各岗位的责、权、利,减少因信息沟通不畅、多头指挥给项目带来的不必要冲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矩阵式项目管理给项目实施带来的好处。 2.分包工程实施阶段的管理 (1)成立专门分包商管理部门和制度 建立项目部时要成立专门的分包商管理部门和制度,并应该由项目经理或副经理直接管理。所有的管理活动都必须要有管理体系和制度,否则管理则无从谈起。具体的分包商管理部门要有明确的任务细化和职责,有专门的人员对分包商的所有施工活动进行管理控制,使项目经理的职责,直接对口分包商的管理层,加大管理的力度。 (2)严格执行分包工程进度计划监督和考核 工期、质量和安全是工程施工中重要的因素,而工期更是直接关系到建设单位和施工承包单位的切身利益。在制定工期的时候要合理,根据现场施工工程特点以及人员素质,制定符合实际的合理工期,切不可因为外部因素盲目制定不切实际的工期及工程进度计划,否则将会给工程管理带来很大的问题。分包工程要和分包商共同制定,并且合同中对分包商进行约束。工期和计划的制定并不仅仅是一张文字性的白纸,要严格执行,这就需要进行严格的进度计划监督和考核。 (3)严抓质量和安全文明施工 质量和安全控制是施工企业工程管理中一道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质量及安全的保证,企业的管理是站不住脚的,如果在控制中经常发生问题,企业的信誉将会大大受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严峻的考验。质量的控制要贯穿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当中。在确定分包商的时候也要把分包商的资质和业绩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在签订施工合同的时候也要把质量控制明确写进合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分为开工前的验收,施工工序交接的验收,隐蔽工程的验收,各分项工程的签证验收,竣工资料校验以及质保等工作。安全管理更是工程施工中老生常谈的问题,其重要程度自然是不言而喻,对于分包商的安全管理也必须有专门部门和人员直接管理,加强重视。 结算验收时的资金控制 结算和付款是工程分包中最直接的目的,也是总承包商对分包商最有效的管控手段。在对分包商进行结算验收时要严格把关,包括进度、质量、安全、材料保管等,直接与付款挂钩,发放过程要不同部门共同审核,共同检查分包商存在的问题。此外要时刻关注分包商的财务状况问题,做到合理控制,以免因分包商财务问题影响工程的进度。 分包方的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环节,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代名词。特别是一些大型分包工程,工程规模大,时间跨度长,合同管理若不及时跟上,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引起纠纷;有些分包方只管干活抢进度,不及时签定合同,一旦遇到经济敏感问题和市场行情的波动,双方极易引起扯皮和经济纠纷。因此分包合同签订必须合法、按体系规定程序进行审核,避免分包合同与中标文件、总包合同相违背的情况出现。根据合同性质约定关键条款,如数量、价款、质量、安全、验收标准、变更、奖罚、履约担保、材料供应、结算支付、违约赔偿、争议管辖等条款。 分包方的风险管理 分包风险识别的内容包括分包方的组织管理机构、技术能力、管理人员和配套技术工种、配套的施工机具、适当的专业施工经验、所施工项目所需的其它要求,是否能满足施工项目要求,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偏差,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时,应及时汇报项目经理和有关主管部门,对其进行风险评估,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不能履约情况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财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也应加入到质量管理工作中,防范资金和用工风险。 财务和资金风险。财务部门联合预算部门监控业主资金到位情况,依合同约定支付分包工程款。分包方的工程款必须支付至其公司账户,防止个人携款而逃;民工工资支付优先于备料款和其他生产款项;避免预付款大于最终结算款等超拨超付现象。加强发票管理、税务管理的力度,有效降低财务危机和风险。 用工管理风险:分包用工管理不合法,总包负有连带责任。总包在用工管理上要引导、督促、约束分包队伍走合法道路。民工进场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及时登记用工信息,并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安全教育等工作。按国家规定为从业人员办理社会保险或人身意外险等商业保险。采取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和防护,按时、足额支付工人工资报酬,不得违规强令工人违章作业。一旦有用工矛盾的预警信号,需及时制定预防措施,处理好民工的用工矛盾。 结束语 工程分包是建筑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会持续存在的,因此,加强工程施工总承包模式下的分包管理,及时解决相关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工程总承包管理论文:管道工程建设在EPC总承包管理模式中的应用 【摘要】EPC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是整个EPC工程项目管理的龙头,是项目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在项目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进度计划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项目能否实现合同要求的进度目标,也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经济效益。结合EPC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管理实践,简要论述长输管道在EPC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进度计划和应用管理。 【关键词】管道运输 EPC管理模式 长输管道 1)前言 EPC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工程承包和管理模式,在大型施工工程中得到了较多的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实施在项目管理三要素(进度、费用、质量)控制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工程总承包(EPC)是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管理实施方式之一,所谓工程总承包(EPC)即:设计-采购-施工(Engineering,Procurement and Construct)合同,是一种包括设计、设备采购、施工、安装和调试,直至竣工移交的总承包模式。 EPC工程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项目承包商通过对工程项目的工期、成本、质量和安全的管理与控制,保证按合同约定期完成项目,并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EPC工程项目进度计划是整个EPC项目管理的龙头,项目实施中其他计划依据进度计划编制而又相对独立执行各自的计划管理,各类资源的投入均以进度计划为主线展开进行,进度计划管理是EPC总包项目管理的基础。 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方式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交钥匙工程总承包方式(EPC/Turn Key) 交钥匙工程总承包:总承包商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的勘察、设计、设备材料采购、施工、试运行(开车)等工作,并对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造价全面负责,工程验收合格后向业主移交。 采用这种方式时,按国际通行方式,施工采用分包的方式,只作施工管理。亦有在采用EPC/Turn Key承包方式前,先签订工程立项阶段的工程咨询合同,包括工程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待工程立项批准后,再签订工程总承包合同。 二是比较简单的工程,如一条机械生产线,或者专业化的公司,建筑装饰专业公司也有采用这种承包方式。 2)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方式(EPC) 总承包商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设计、设备材料采购、施工、试运行(开车)服务等工作,实现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工作合理交叉与紧密融合,并对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造价全面负责。这是我国当前各行业设计单位采用比较多的一种工程总承包方式。从调查统计数据分析,这种承包方式约占总合同数量的50%。这种方式的总承包商在试运行阶段仅承担技术服务,而不象EPC/Turn Key那样对试运行承担全部责任。 3)设计加采购承包方式(EP) 在EP的承包方式中承包商只负责设计和设备采购。调查数据分析显示,这种方式只占总承包合同数量的6%左右,分布的行业无规律,主要取决于业主自身的项目管理能力。 4)设计加施工承包方式(EC) 调查中还有设计为主体并施工(EC)一体化承包方式,这种方式与EPC方式相比,是承包商不承担设备材料采购,它约占总承包合同总量的10%左右。这种方式的出现是由于业主采购能力比较强或者不愿意把采购交给承包商。 5)设计加建造承包方式(DB) 根据调查,部分民用建筑设计院采用设计并建造的DB承包方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部属和省、自治区、直辖市52家甲级建筑设计院和工程公司创造的近50亿经济效益中,一部分是采用这种工程承包方式取得的。 长输管道施工的特点 长输管道施工有其与其他工程建设项目所不同的特点: (1)管道工程量大,线路长。 长输管道施工具有跨地区、高强度、移动性、无依托等特点,这导致长输管道施工和其他施工项目相比较工程量比较大。管道线路长,途径省市多,各地对建管线的认识不一样,征地和工农关系是一个难点。 (2)多点施工的信息传递困难,组织协调工作难度大 传统的建设项目,管理人员全部集中在现场,通过每月的计划会,每周的调度会,高峰期每天有协调会,使整个管理系统运转顺畅,当天问题当天解决。但管道工程在几百或上千公里同时开工,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都不适用,如现场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或者出现大的方案变更,必须立即处理。此外,管道基本都是埋地敷设,属于隐蔽工程,过程管理尤为重要,如果带着隐患就把管道埋在地下,后果将不堪设想;参建管道建设的设计勘察单位、多个施工单位,要保持信息往来畅通,指挥系统机动灵活,协同工作到位,必须采取新的组织方式,借助大量现代通讯工具,建立一个严密的组织指挥系统。 (3)物流配送难度大 管材就要数万吨,还有大量设备和其他材料,管道施工与其他工程不同,其他项目的物资都集中到一个地方,而管道的物资必须分配到全线近千公里,这些物资必须通过火车运输到各中心站,再用汽车运输,上到施工作业带,需经过不同车型多次倒运。 (4)特殊的施工问题和突发事件处理难 管道施工都在野外,远离城市,偏远施工现场的事故,运输途中的设备、人员安全和医疗保障受到极大限制,缺乏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条件。 3、EPC项目管理模式在长输管道工程建设的应用情况 管道工程作为中国石油第一次实施EPC管理模式进行建设的工程,建立了以业主为核心、以EPC项目部为主体、监理代表业主对工程行使管理权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属于PMC+EPC模式。 由于是第一次在中石油内部开展EPC项目总承包,多数参建队伍不熟悉EPC总承包模式,为了使参建各方了解新模式和在这种模式下的工作方法,管道项目业主、监理、EPC三方经过多次研究与讨论,共同编制《管道工程项目协调手册》,并应用于工程建设中。《项目协调手册》确定了管道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模式,明确了工程建设目标,规范了参建各方的工作关系、职责范围、工作界面、工作流程与工作程序,建立了文件信息系统。确保了管道成品油和原油系统工程建设。 管道是中国石油第一次实施EPC管理模式进行建设的工程。在保证管道工程EPC项目管理高效有序运转的过程中,各参建单位通过团结和谐的项目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了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整体优势,项目业主、监理、EPC项目部和全体参建分包商戮力同心,共同开创了集团公司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崭新局面。 4、结束语 在长距离管道施工项目管理中,EPC项目管理模式还是一个新兴的产物,需要在实施过程不断地探索和完善,面对管道建设迎来了高峰期,采取EPC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是切合我国国情的、成功的项目管理模式,并已在国内其他石化项目上得以应用和借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国内长输管道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将会不断地改进,逐步与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接轨。 工程总承包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总承包分包管理解析 摘要:自从国内建筑行业推行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后,逐步形成了以总承包力位带头,专门的施工单位为技术重心,劳务作业基础的建筑结构类型,然而,这种承包结构还是有非常多的问题存在的,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下面我们对建筑工程总承包分包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讨论。 关键词:建筑工程、总承包、分包 建筑工程总承包的转包、分包、劳务分包一直是建设领域的热点问题,正确理解和掌握转包、分包、劳务分包的概念、特征和相关法律规定,有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处理转包、分包、劳务分包相关问题。依据《建筑法、合同法》及建筑工程总承包质量管理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工程总承包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下称《司法解释》等法律法规,对建筑工程总承包的转包、分包、劳务分包以及相互关系予以阐述,以便在实践中更好地贯彻落实相关法律规定,减少纠纷。 一、建筑工程总承包的分包 建筑工程分包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或施工承包的单位将所承包的建筑工程总承包的一部分,依法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其他单位的行为,是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专业工程施工或劳务作业的承、发包关系,该总承包人或施工承包人并不退出与发包人的承包关系,其与第三人就第三人完成的工作成果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和《建筑法》第29条作了相同的规定。 1、分包的禁止性规定 1)、分包必须取得发包人的同意; 2)、分包只能是一次分包,即分包单位不得再将其承包的工程分包出去; 3)、分包必须是分包给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 4)、分包的项目内容仅限于非主体工程。对此《合同法》第272条第3款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2、建筑工程总承包的专业分包 专业工程分包的概念。建筑工程的专业工程分包,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或施工承包的单位,将建筑工程总承包施工中除主体结构施工外的其他专业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专业资质的施工企业施工的行为,专业工程分包必须经建设单位同意,专业工程分包的承发包人就分包的工程项目对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所承担的责任包括技术、质量、安全、经济、管理等责任,专业工程分包的内容包含完成专业工程的所有工作,包括提供专业技术、材料采购、施工管理等,专业工程分包的分包人在履行了工程分包合同后所获得的是工程价款,包括劳务报酬、技术、 管理、材料等费用。 3、建筑工程总承包的劳务分包 劳务分包是指总承包企业或专业承包企业,将其承接工程的劳务作业依法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劳务分包企业完成的活动。工程的劳务作业无需经过发包人或者总承包人的同意,但是仍然要求劳务分包企业具有相应的资质。劳务分包的相关规定:建设部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第5条的规定,建筑业企业资质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3个序列。获得劳务分包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施工总承包企业或者专业承包企业分包的劳务作业。劳务分包的类别:建设部建筑业劳务分包企业资质标准的规定,劳务作业范围包括木工作业、砌筑作业、抹灰作业等13种类别。 4、建筑工程总承包的转包 转包是指承包人在承包工程后,又将其承包的工程建设项目转让给第三人,承包人实际上退出承包关系,受让人实际上成为承包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合同法》第272条第2款《建筑法》第28条投标法第48条第1款及建筑工程总承包质量管理条例第78条第3款均有相关规定。转包的禁止性规定,由于转包容易使不具有相应资质的承包者从事工程建设,造成工程质量低下,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均作了禁止转包的规定。转包的形式:在工作实践中,常见的转包行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总承包转包给第三人;另一种是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总承包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他人,即变相的转包。 二、对转包的处理 在实践中,有的单位获得建筑工程总承包项目后将项目转让给第三人承建,从中获取转让费。对于这种行为,如果项目是经过招投标程序的,依照《招标投标法》第48.58条的规定应认定为转让中标项目,是无效的,如果项目不是经过招投标程序的,则可以认定为转包,也是无效的,两者并无实质性差别,都是法律所禁止的。转包的法律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转包人(中标承包人)不履行建筑工程总承包合同的义务,不履行施工、管理、技术指导等技术经济责任。转包人在承包工程后,并不成立项目经理部,也不委派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工程建设进行管理和技术指导,往往以收取管理费的方式,将全部工程转让给第三人,转包人不履行建筑工程总承包合同中应由承包人(转包人)履行的全部义务。 2)转包人将合同权利与义务实际转让给第三人,第三人与原合同发包人之间建立了新的事实合同关系。转包后,转包人不履行原合同约定的全部建筑工程总承包任务,全部的建筑工程总承包均由第三人完成,这样在转承包人与原合同发包人之间建立了新的事实合同关系。 3)转包人对第三人的履约行为承担责任。工程转包后,转包人并不退出原合同关系,转包人应就建筑工程总承包的质量、工期、安全对原合同发包人承担责任。同时,根据《建筑法》第67条第2款的规定,转包人与第三人应就建筑工程总承包的质量对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 三、当前我国总承包的分包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及解决措施 1、以包代管问题及解决措施承包人通过将责任和权利等以合同形式分包后,承包包方对安全、质量等不再管理,或者未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实质性的管理。要避免“以包代管”关键要督促承包方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责任和义务,在进场后或者履约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承包方人员资格、关键岗位负责人、机械设备数量等是否符合投标文件要求,是否建立安全质量保证体系和项目管理制度,各项体系制度是否正常运行,加强监管,决不捂着盖着,对于不符合投标文件要求的,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办理。2、风险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目前建筑市场供求不平衡状态仍然在持续,“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多数建筑企业处于被动之中,分包单位通过“借用资质”、“串标”等种种不规范行为已人为构成了总承包的项目风险。加强风险管理教育,树立风险管理的全过程意识,并且在项目实施前进行风险预测及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预案,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因素,要树立风险管理的法律意识,依法履约,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解决违约的问题,完善项目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及预案,从而把因风险造成总承包方的损失降到最低。 3、分包商施工材料存在问题 当前分包商使用的材料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在选取材料时,为了节约成本,就会选用质量不过关的次品材料进行施工,导致工程质量达不到技术标准,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在施工合同中,明确指出工程应该需要的材料的性能、品牌、质量等,严防以次充好的情况发生,总承包力要对和材料 4、签订的分包合同 在当前的分包公司中,现场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针对这一情况,要在合同报价前对分包公司的职员素质、技术水平进行详细的考察为了避免素质小高的施工队伍进入,可以使用样板工程引路的力法,来对分包公司进行实际审查,总承包公司要实时的要求分包公司对所属员工进行培训,关键时可以参与项目管理。 有关的市场信息和材料知识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从而避免分包商钻空的可能性,提升企业自身的业务水平,定时的对施工材料进行检查,对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的分析,并制定相对应的改进策略。 5、分包商延长工期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包商拖延工期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总承包公司要加大对现场管理的检查力度,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并及时和分包商进行交流沟通。工期控制应该通过对进度计划的管理来实现,不光是加大现场管理的力度,要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有相应的奖惩办法等等,才能保证工期。 6、分包商不重视项目的完整性 部分分包商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对项目的完整性没有足够的重视,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在签署和同时,对分包商提出承担协调配合的义务,并在合同中注明使用奖罚制度,来对现场进行管理,严格要求分包商遵守总承包公司的管理要求,让分包商建立项目完整性的观念。 7、总包公司不正视自身的义务 针对总包公司小正视自身义务这一情况,分包公司可以和总包公司,树立相同的利益观念,严格按照合同办事,各自对自己的义务进行担当,而且,要建立完整的书面证据。 总之,建筑工程总承包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建筑工程总承包分包、专业工程分包、劳务分包、转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我们在工程实践中加以区别,以期防范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减少纠纷,提高企业竞争力。 工程总承包管理论文:浅析境外船厂改建工程EPC总承包管理经验 【摘 要】围绕境外EPC总承包项目特点,通过某船厂改建工程建设实例,从总承包方角度浅析组织架构、风险预控、工程设计、采购运输、现场施工等五个方面的管理经验。 【关键词】境外EPC;组织;风险;设计;采购;施工 前言 EPC总承包工程,即工程建设总承包单位按照合同约定,承担项目设计、采购、施工等工作。相较于国内同类项目,国际EPC工程存在国际文化差异、技术标准不同等诸多特殊性,加之易受各类外部环境影响,如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效组织协调各类资源,实现项目的质量、工期、造价、进度目标,对总承包单位项目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下面以某境外船厂改建工程项目EPC总承包项目为例,简述实施过程中的管理经验。 1.组织架构 组织结构是组织的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本船厂改建项目位于北非地中海沿岸,与国内存在六个小时时差,如何建立高效运作的组织结构体系、充分发挥国内外项目力量,对于项目能否顺利实施至关重要。经总承包方研究、策划,强调项目经理的核心位置,在合同条款和公司授权的范围内,全面负责合同项目的履约和实施。项目经理下设现场负责人、项目总工,分别负责现场总体协调、技术管理工作。同时设项目控制经理,负责工程进度、造价综合控制,并设国内控制部,根据现场控制经理指示及现场实际需要,负责国内设计、采购进度控制等各项工作,并通过每日邮件往来做到与现场控制协调工作无缝对接,大大提升管理效率。 2.风险预控 本项目地处中东地区,考虑到国内外EPC项目实施的巨大差异,总承包方在项目前期即组织专业人员对合同执行的主要风险进行细致分析,并制定应对措施: 2.1 金融风险 本项目合同约定采用按节点完工凭信用证付款的方式,信用证约定条件较为苛刻、支付程序缓慢,同时总承包商需及时支付分包款项,存在及时回款、现金流风险。 应对措施:在对外合同中争取较高比例的预付款;在对下家合同中约定,付款与对上家合同收款挂钩;对于可能出现的垫付货款利息,单列财务费用对外报价。 2.2 环境风险 项目实施所在地近两年来一直处于动荡、不稳的局势,治安环境较差、政府存在腐败问题,对项目实施可能造成影响。 应对措施:项目前期制定应急预案、定期演练;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组织领导、对外联络;根据局势发展,及时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加强人员、车辆进出管理。 2.3 管理风险: 项目所在地采用的技术标准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发包方聘请了当地咨询工程师负责项目监管。如承包方希望采用中国规范进行设计、施工,需考虑境外发包方的接受程度,否则将对项目进度、造价产生较大影响。 应对措施:在合同中约定执行中国规范;加强设计质量控制,初步设计阶段尽可能消除设计不合理处;加强国内技术力量支持,注重与咨询工程师沟通,建立良好互信的合作关系。 3.工程设计 3.1 牢固树立EPC总承包设计理念 境外EPC总承包工程土建设计及设备技术参数的修改都与质量、成本控制密切相关,设计工作量大、责任重。在本项目设计过程中,要求设计人员牢固树立EPC总承包设计理念,综合考虑造价、施工可行性、后期维护等相关因素,并进行多方案比选、决策,为后续现场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3.2 充分借鉴境外当地设计特点、提升设计文本质量 本项目合同约定采用中国规范标准,考虑到境外工程设计需尽量符合国际工程惯例,以及发包方、当地咨询工程师对中国规范的接受程度,承包方在设计前期就多次组织赴当地调研,充分借鉴当地规范和设计惯例,努力提升设计文本、图纸质量及设计深度,力求设计与当地的特色相适应、融入当地文化。 4.采购运输 4.1 重视当地市场调研,加强材料管理 本项目材料、施工机械从组织国内采购到海外运输,往往周期在2~3个月以上,一旦发生问题,对项目实施进程造将造成很大影响。为此,承包方第一时间对当地建筑材料、施工机械设备租赁市场进行调研,并将当地易于获取的各类资源及准确信息时反馈国内,从节约成本、便于施工的角度,优化设计、材料供应方案。同时,每周梳理、核对材料采购发运计划,尤其注重各类材料附件配件,确保材料采购、发运工作与现场实施进程相匹配。 4.2 组建项目催交、检验、发运小组 采购合同签订后,为确保设备如期发运,承包方组织相关设备厂商、货代公司,于项目实施前期成立项目催交、检验、发运小组,并每周召开专题协调例会,建立了统一组织、沟通协作的良好平台,从而促使设备催交、检验、发运工作得以有序进行。 4.3 详细策划龙门吊等大型设备制作、运输方案 300吨龙门吊是本船厂项目最大、最重要的设备,在制作、运输方面,承包方综合考虑工程特点及埃及现场实际情况,经过国内细致的反复讨论、推演,最终决定采取“国内平面分段制作、现场立体分段总组”的方案,在大幅度节约运输成本的同时,也确保了龙门吊国内制作、现场拼装进度及质量。 5.现场施工 5.1 合理组织施工,减少发包方拆除滞后造成的影响 本项目由发包方负责的老结构拆除、作业面移交等工作严重滞后,为尽可能减少不利影响,承包方协调发包方合理细分各区域的拆除进度和优先次序,并以此为依据合理调整施工组织及工序。此外,承包方与发包方就老结构拆除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并就拆除阶段船厂生产组织进行研究并提出大量建议,解除发包方后顾之忧,从而确保现场施工有序进行。 5.2 提前规划设备仓储场地 由于船厂区内仓储场地有限,土建施工与设备采购发运进度间的合理匹配是项目运行过程中必须提前考虑并妥善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从项目实施初期起,承包方定期召开协调会评估现场实际进度,按照设备计划到场时间对施工进度安排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同时根据设备类型、尺寸、室内仓储要求等,对设备到场后的转运及临时堆放进行提前部署和策划,并协调发包方在货物到港前落实具体方案及各项准备。 5.3 细化设备安装调试方案,明确设备交验程序 本项目设备安装前,由承包方、供应商、安装单位共同完成开箱检验工作,根据土建、外场管网施工情况,细化设备安装方案,及时编排、调整设备安装计划,并准备临时动能调试后备方案。同时,提前编制各类设备交验程序文件并请发包方确认。按设备交验程序,设备完工后逐台交验,承发包双方并共同签署设备验收合格文件。如发包方接收使用,则须签署设备接收证书并办理移交手续。如暂不接收,则封存保管,待单体竣工时一并移交。 6.结束语 境外EPC总承包项目管理工作,从广度上不仅贯穿于项目勘察、设计、采购、施工全过程,同时由于国内外文化的差异、理解不同,为解决各类技术问题、协调各方达成一致意见,项目总承包管理工作的深度也有所延伸。作为工程总承包方,必须对境外EPC总承包项目管理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不断优化项目组织架构、风险预控能力,稳步提升设计、采购、施工等三大主要阶段的管理水平,方能在竞争激烈的海外工程总承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工程总承包管理论文:神华神东电力店塔电厂改建2×660MW机组工程EPC总承包管理思考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神华神东电力店塔电厂改建2×660机组工程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采用的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的特点以及所采用的EPC总承包管理模式与传统EPC总承包模式的区别。 关键词:电厂 总承包 管理 思考 引言 自2003年神华神东电力在火电建设管理中采用EPC总承包管理模式进行项目建设起,9年来先后完成了神华阳光电化2×25MW煤矸石电厂、神华阳光神木2×135MW煤矸石电厂、神华煤制油自备电厂、神华亿利煤矸石电厂等一系列火力电厂的项目建设工作,其中神华神木阳光2×135MW煤矸石电厂更是获得了第三届EPC总承包项目金钥匙奖。作为国家发改委2009年5月份确立的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规划中电力板块中的重点项目,神华神东电力店塔电厂改建2×660MW机组工程前期工作正式启动,该项目由神华神东电力公司店塔发电公司组织建设,项目管理模式采用了神东电力公司具有成熟经验的EPC总承包管理模式,同时为了更好的实现的项目的控制,神东电力公司又创造性的提出了暂列金+EPC管理模式,本文将重点对此模式进行总结。 1、EPC总承包管理特点 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总承包模式即“设计、采购、建造”模式。在EPC 模式中,设计不仅包括具体的设计工作,而且包括整个建设工程内容的总体规划以及实施组织管理策划和具体工作;采购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设备材料采购,而更多的是专业设备的选型和材料的采购;建造包括施工、安装、调试、技术培训等。业主与总承包商签订工程简单说就是,业主将建设工程发包给总承包单位,由总承包单位承揽整个建设工程的设计、 采购、施工,并对所承包的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等全面负责,最终向建设单位提交一个符合合同约定、满足使用功能、具备使用条件,并经竣工验收合格的建设工程承包模式。获得金钥匙奖的神华神木阳光2×135MW煤矸石电厂即采用了此种管理模式。2009年,为更加巩固总承包管理经验成果,特别是突出工程的质量控制方面,在完善EPC管理成果的基础上,作为神东电力公司最大的建设机组,神华神东电力店塔电厂改建2×660MW项目管理采用了暂列金+EPC总承包管理。 2. 暂列金+ EPC总承包管理特点 通过国内公开招标,神华神东电力店塔电厂改建2×660MW机组工程确定中国电力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作为工程的总承包单位。总承包合同中,又特别提出对主机、主要辅机设备、主要施工单位进行推荐了短名单,来保证主要项目的先进性。对于每个具体项目均提出了三个以上短名单,即体现公平,又避免单一。短名单的来源更是结合了国内顶级专家提资,并经过了审核后形成的成果。顾名思义,暂列金+ EPC总承包管理中,合同的总价不是固定的,严格来说,是不利于项目的造价控制的,但是,可以更好的实现对质量的控制。工程管理中,往往是“低价中标,高价索赔”,更加不利于工程建设管理,针对上述问题,神东电力特别组织了攻关小组,修订出即利于造价控制,又利于质量管理的暂列金+ EPC总承包管理方式,此种模式的特点就是对于工程实体中质量较难控制的、价格容易出现偏差的工程项目划定范围。店塔电厂就是将设备的分包招标确定为总价承包,由总承包单位按照招投标法结合工程进度分批次进行招标、设计,将分包招标中由施工单位完成的项目划定为暂列金项目,对建安项目的具体工程项目按照工程量清单方式暂定合同价格,以实际完成结算。为保证结算的及时性、正确性,又专门聘请了技经监理来完成暂列金项目的审核工作。 3、神东电力店塔电厂改建2×660MW机组主要管理机构构成 神东电力公司基建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方案完成者 神东电力公司店塔电厂—项目管理的具体实施者 西北电力设计院—项目的总承包管理单位 西北电建监理公司—项目的施工监理 四川江电监理公司—项目的设计监理 东北电力局第一工程公司—一标段施工单位 天津电力建设公司—二标段施工单位 山东电建建设集团—三标段施工单位 4、暂列金+ EPC总承包管理项目进度控制特点 在神华神东电力公司电力建设项目管理中,里程碑建设目标是神东电力公司控制的目标,一级网络目标由店塔电厂和总承包单位控制,二级、三级计划由主标段施工单位完成。项目的管理方特别制定了32个里程碑目标,依据目标管理方式,在合同中明确了考核的具体办法,店塔电厂和总承包单位也根据32个里程碑目标,编制了一级网络计划,找出关键路径,施工单位也根据里程碑和网络计划编制出二级、三级施工计划。根据制定的各级计划,由施工监理单位按照“周汇报、月总结”的方式来落实项目计划的时效性,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在电力建设中影响进度完成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设备和设计的协调问题,设备选型、设备采购、设备供货,设备安装均是进度管理的主要因素,其中设备的选型、采购更是设计的关键因素,项目进行总承包后,设备和设计由一家单位完成,就避免了由于协调不一致造成的时间问题。主要设备定标后,每两周由总承包单位组织在设计单位召开设计协调会,部署下一阶段设计工作,每一个月在现场召开设计协调会,解决现场中的设计问题。 在具体项目管理中,由项目的总承包单位组织业主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所有参建单位每周召开一次项目协调会,由施工单位依次汇报上周的完成情况和下周计划情况,并对需要协调的问题进行汇报,由总承包单位根据施工单位提问依次进行协调解决,并对本周的施工情况进行点评,并对影响进度的项目进行纠偏。施工监理和设计监理分别就各自分管的范围对一周的工作情况进行点评,最后由业主单位进行整体部署。设计监理还对设计进度进行监督考核。 暂列金+EPC后,业主不是完全放开由总承包单位进行项目的管理,而是让更适合的人做更适合的事情,才更有利于项目的开展,根据工程管理范围,总承包单位负责主要项目的建设,如主机、主炉等,业主主要负责大多数外围项目的管理工作,简单的说就是基本上以围墙为界,围墙外比如项前期、征地、厂外供水、灰场、值班公寓、接入系统等等,由业主负责(具体详见分工表)。业主单位在实施这些项目的同时必须结合一级网络计划中的关键路径,适时启动这些项目,为工程的整体进展护航。业主单位专门成立的协调部门来完成征地、前期工作、厂外项目等,也按照目标管理方式,每周进行汇报,每月进行总结,进行分级管理,及时进行纠偏。 5、暂列金+ EPC总承包管理项目质量控制特点 暂列金+EPC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有利于质量控制,在设计质量方面,业主方结合同类型机组,进行对标控制,对于“技术规范书”、“最低性能要求”均结合了当期的最优水平,组织国内知名专家研讨,进行审核,并在合同中加以明确。结合国华电力业主工程经验,编制火电工程设计检查要点、火电工程消防设计规程、设备监造管理规定等等、由设计监理进行审核把关。对于设计交底方面,均由设计监理来组织完成。暂列金后,部分建材项目的成本不在由总承包单位负责,设计人员也不用挖空心思去设计一些价廉的产品,建筑专业设计有了显著提高。 在设备质量控制方面,主机、主炉由业主单位来主导完成。辅机设备在合同中均明确了短名单,短名单范围经过神东电力组织的行业专家进行审查,作为EPC合同的附件来进行控制。每批辅机在招标中,总承包单位均先将设备短名单发送至业主单位进行审核,便于业主单位对于由于时间因素造成的个别设备可能已经不够先进等问题的解决,审核完成后,在业主单位的参与下,进行辅机设备的招标工作,最终评定的中标人再次报业主进行确认。设备监造单位由总承包单位控制,但须向业主单位进行汇报,作为定期工作,每月汇报一次,设备到场后,由总承包单位组织进行验收。业主单位按照“基建生产一体化”思路,由工程部和生产准备部共同进行验收。 在施工方面,采用暂列金后,根据EPC合同分工,施工分包单位施工项目中大多采用的是工程量清单计价,项目设置了大约1600万的工程奖励,这些项目是在工程实体之外的项目,项目的单价是固定,工程量是暂列的,具体数量以实际发生的经过技经监理审核为准。由于需要业主单位审核,施工单位在选材时也不再刻意的追求价廉,而是更多的考虑了材料的实际质量,在获得业主好感的同时,也可以取得更高的质量奖励。 质量奖励的发放方面,业主单位专门组织监理单位、总承包单位编制完成了质量奖励制度,将奖励分为创优和专项两个方面,成立专门的创优部门,每个月对照制度进行联检考核,并于精品项目、施工过程进行评定。质量奖励也不再局限于工程过程,包括长周期、精品评定、QC小组、新工艺、绿色施工等等方面、均由创优办进行组织完成。为了加强过程的控制,在创优办主导下,积极开展专业小组活动,共设置了土建、锅炉、汽机、电气、热控、输煤、化学、脱硫等8个专业小组,每周对完成的成果进行宣贯。 在创优办组织下,店塔改建项目管理者先后完成神东电力火力发电厂基建管理制度、神东电力店塔公司“找抓促”指导手册、细部工艺示范手册、金属焊接管理规定、火电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手册、神东电力火力发电厂色彩管理规定等等一些列指导手册的编制工作,均可以作为神东电力其他项目的指导手册进行推广。 6、暂列金+ EPC总承包管理项目安全控制特点 安全设计方面,暂列金+EPC总承包管理在业主主导下,更加重视了项目的本质安全。本质安全,就是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目标。作为基建项目,设计安全始终是本质安全的核心问题,小到一个螺丝钉的位置布置、大到一台机组的位置布置,本质安全均贯穿于其中,一个螺丝钉的设计位置不可理,可能造成设备无法正常运转,可以造成人员伤害。机组位置布置不合理就更加可怕,在业主主导下,由于在最低性能方面均有了明确的设计要求,并且提供了设计检查要点,针对一些基建电厂经常出现的问题,在合同中加以明确,有效的避免了问题的发生。 基建安全管理方面,选择的总承包单位、分包单位均为国内知名的承包商,按照神东电力体系运作管理方针,对各级参建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的数量、素质均加以明确,同时依托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对项目的安全控制。按照EPC合同规定,由项目的总承包单位召集各参建单位总结、落实安全文明施工,每季度召开安全委员会会议,对近期的安全工作进行梳理。 安全技术管理方面,店塔电厂结合暂列金+EPC管理模式相继完成了神东电力店塔电厂基建项目本安体系指导手册、火电施工习惯性违章分类图集、安全标示统一标准、安全设施标准图册、火力发电工程安全设施移交标准、安全文明施工及临建设施实施标准等等一系列标准管理管理规定。对于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充分利用暂列金模式,每月进行安全评定,对于评分超过80分的单位进行奖励。同时对于基建安全设施的投入方面,更是按照暂列金模式进行考核,完成的设施,由总承包、监理、业主审核后支付相应的安全设施费,若没有完成,则不支付,充分调动了施工单位安全设施投入的积极性。 7、暂列金+ EPC总承包管理项目投资控制特点 暂列金+ EPC总承包管理最大的不利就是对投资的控制,但神东电力在店塔电厂启动前已经充分认识到管理的不足,特别引进了技经监理进行投资的控制。投资控制的实质其实也是对技术的控制,工程的可研阶段、初设阶段,神东电力基建部作为主导单位,特别对设计方案进行了把关。在实施阶段、作为项目的管理单位,店塔电厂更是对方案进行层层把关,本着长周期运行思路,对锅炉尾部受热面磨损进行优化设计、汽轮机主汽控制阀进行优化设计、翻车机室总平面进行优化设计、1号转运站与翻车机合并优化设计(不在一一列出)等等,从技术层面各个方面对投资进行控制。 工程现场方面,暂列金+ EPC后,由于和传统EPC不同,大量的签证工作需要由业主方来确认,而业主方部分人员对此种方式还有待提高,为保证签证的真实性,准确性,业主单位特别印刷了合同浓缩文本,做到人手一本,对关键条款进行宣贯,做到凡事有合同支持,保证签证的合理性。 8、暂列金+ EPC总承包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缺点 作为高速发展的神东电力公司,暂列金+EPC管理为我们解决的并不止是人员不足问题,我们可以依靠总承包单位、可以依靠监理单位、可以依靠外部专家、可以依靠设备厂家、由于暂列金的存在,要求我们有限的管理人员,必须要投入的管理的过程中去,否则就做不成精明业主,这确实是EPC的优点,但必须清楚的认识,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有不足之处,暂列金+ EPC总承包管理模式也不例外。工程管理中采用的监理单位素质无法回避,受到个别监理人员素质的影响,无法将最优的方案运用的工程的管理中去;暂列金管理拉长了管理的过程,在个别项目上加大了管理的成本;暂列金情况的EPC模式需要业主人员的素质必须是一直协调能力强、业务过硬、熟悉建设程序、有经验、有威信的管理者。 工程总承包管理论文:从“河南援疆交钥匙项目”工程总承包谈设计单位的总承包管理 摘要: 分析“河南援疆交钥匙项目”工程总承包设计、管理总承包( EP )的一些特点, 指出了以设计为主体的总承包管理模式的优势和弱点, 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 关键词: 设计;施工;总承包;对策措施 引言 建筑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产业,随着建设项目的规模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承包模式在人力、物力、资源方面造成很大的浪费,已不能适应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实施复杂程度的提高及市场经济的发展, 建设领域投融资模式的多样化, 市场专业化, 迫切需要系统, 科学地进行项目建设的总承包( EPC 即Engineering-设计,Procurement-采购, Construction-施工)管理。同时业主为了规避风险, 越来越多的建设项目采取了国际上惯用的总承包管理模式。那么这就造成了承包模式与国际接轨,学习国外同行业的先进管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而工程总承包也将成为一个规模大, 对建筑市场是具有很强吸引力的管理模式。那么如何培育总承包企业也将成为各建筑企业面临的重要战略决策。由于总承包管理模式的性质决定, 建设项目的业主一般不直接管理项目建设, 而是委托专门的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 对项目建设进行管理。 国际上, 工程总承包大致分为4个阶段, 即: 1)概念阶段, 也就是立项阶段; 2)定义阶段, 从实施策划至签订承包合同; 3 )执行阶段, 包括履行合同至项目建成交付使用; 4 )收尾阶段, 包括项目完善和全部结束。我国工程项目建设的总承包和国际相比还是有所不同。主要因为我国项目建设的行政审批,包括项目建议书, 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 初步设计等均由建设单位上报, 而在项目实施期间建设单位往往又会成立指挥部或项目管理部, 即使项目进行总承包, 建设单位还会直接参与管理。另外, 工程总承包往往是从第二阶段之后才开始。 1 总承包企业的分类 目前, 我国主要的总承包企业大致可能分为: 1)以施工为主体的总承包企业; 2)以设计为主体的总承包企业。这两种总承包的模式都有其优势和缺点, 一般来说以施工为主体的总承包企业, 大型设备充足, 施工管理经验丰富, 但设计能力较弱, 咨询服务功能差。以设计为主体的总承包企业则相反, 设计能力强, 咨询服务功能强, 但缺乏大型设备。 本着客观务实的态度, 通过对河南援疆交钥匙项目设计采购总承包管理体系及内容的分析, 浅淡如何以设计为主体, 更好的进行总承包管理。 2 河南援疆交钥匙项目工程简介 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地区交钥匙项目共包含哈密市示范性双语幼儿园项目、哈密市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哈密市图书馆项目、巴里坤县第二中学项目和农十三师红星医院中医综合楼项目五个援疆项目,是河南省响应2011年-2015年全国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中的首批项目,涉及医疗、教育、公共事业等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重要领域,涉及河南省五年援疆规划重点实施“十大援疆工程”中的教育援疆工程、医疗卫生援疆工程等工程。 合同造价2.49亿, 合同工期为2011年4月11日至2012年11月31日, 后因天气等外部条件影响, 顺延至2013年8月。 3. 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地区交钥匙项目EP总承包浅析 3. 1 强大的组织机构是承担总承包建设的重要保障 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地区交钥匙项目是中国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郑州中兴监理有限公司组建联合体的第一个EP管理工程, 公司高度重视该项目的建设, 由郑州中兴监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担任项目经理, 总承包部总经理担任项目常务副经理及来自公司各位高级工程师承担主要日常管理工作, 其管理阵容十分强大, 强大的组织机构和人才资源保证了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3.2 设计能力的充分运用能确保顺利施工 任何一个工程均由设计开始, 河南援疆交钥匙项目从施工图设计开始就充分考虑了今后施工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河南援疆交钥匙项目中哈密市示范性双语幼儿园项目、哈密市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哈密市图书馆项目均有新疆地区设计院负责设计;而巴里坤县第二中学项目和农十三师红星医院中医综合楼有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这样的设计分工模式对工程管理进行预对比。同时, 在施工过程中, 根据五个项目现场实际情况, 在不断优化设计过程中巴里坤县第二中学项目和农十三师红星医院中医综合楼项目由于集设计、管理、咨询于一体,所以在沟通实现方面比较突出。在工程施工期间, 援疆交钥匙项目中由总承包公司负责设计的项目在设计允许的情况下, 根据实际情况施工现场可以及时调整和优化。但相比于总承包公司不负责设计的项目无论在沟通还是设计更改方面都相对缓慢。 3.2.1 专业深化设计阶段纳入采购阶段 在设计阶段的工作流程中纳入采购是指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与采购工作合理交叉、密切配合,既保证设计成品质量和采购设备、材料的质量,又因提前订货缩短了建造周期。 3.2.1.1 设计工作中涉及到的采购工作内容 专业深化设计时考虑的采购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负责编制请购单和技术规格说明书、对制造商报价中技术部分进行技术评审、审查确认制造商的先期确认图(ACF图)和最终确认图(CF图)、分期分批提交设备、材料请购文件。 3.2.1.2 专业设计者负责部分采购工作内容的优势 专业设计单位按专门制定的表格和要求编制请购单和技术规格说明书,能够准确表达设计要求,减少采购过程的技术错误; 专业深化设计单位负责对制造商报价中技术本分的审核,能够确保采购的设备、材料符合设计要求; 专业深化设计单位负责审查确认制造商的先期确认图(ACF图)和最终确认图(CF图),有利于保证设计质量和设备、材料制造质量; 专业深化设计单位分期分批提交设备、材料请购文件,有利于保证关键、长周期设备提前订货,缩短采购周期和工程建设总周期。 3.3 设计与采购、施工、调试的协调关系 工程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设计、采购、施工、调试个阶段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和协调规律,应该合理组织各阶段之间的对接关系 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相分离的管理体制成为EP工程总承包项目实现一体化管理的制约因素。与发达国家通行的设计阶段划分和设计审批程序相比较,我国现行设计管理程序中,设计阶段的划分和设计审批程序规定的不够合理,不利于与国际工程建设接轨。因此,应该建立设计管理的新体制,改变现行的阻碍工程总承包发展的与设计相关的审批规定。建议各行业采用国际通行的设计程序和方法。例如石油、化工行业,国际上普遍划分为工艺设计、基础工程设计、详细工程设计三个阶段,而我国现行的设计程序中规定划分为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两者在程序,方法和深度上都不一致。 3.4 存在问题 项目部在管理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对施工单位施工材料调度管理的主控制性相对较弱。受外界市场因素的制约, 一些材料无法按项目部预期的时间进场, 这也是以设计为主体的总承包单位最大的难题。在河南援疆交钥匙工程中, 项目部主要是通过和施工单位总公司及相关供应商单位进行协调, 来解决此类问题, 但这种手段明显缺乏强制性, 也给项目部带来了深层次的思考。 4 对策和措施 通过对河南援疆交钥匙EP总承包管理全过程的总结, 为发挥设计为主体的总承包管理模式的优势, 弥补大型设备不足、缺少材料供应商的缺陷, 可从以下几项着手。 4.1 深化设计的管理方法 在总承包工程项目中进行设计深化的管理体系,它一般包含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对专业技术的管理,即对分包商的深化设计管理,需要根据具体的专业组建专门的设计组织来负责;另一方面是对文档信息的管理。包括对主要文件的翻译、文件的发放、图纸的分类整理和打印晒图等工作的管理。对深化设计的管理还要根据管理体系的设置,设定相应的流程,具体界定业主、总包商、分包商、设计方的行为规则和责任,使深化设计的管理有序进行。如在机电安装的专业深化中,一般包含以下内容:领取设计图纸和光盘,各专业人员对本专业进行深化设计,在同一底盘上将各管线进行叠加并会审图纸、标注交叉点的标高,对总图进行修改,送审打印等。 设计管理层次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和修订设计标准;进行设计预算和成本控制;监督与控制设计质量;组织对设计项目及项目管理方面的评估等内容。在深化设计的管理中,也可以根据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组织等措施对深化设计的进度、质量、成本、合同、信息等方面进行管理,保证其控制目标的实现。 4.1.1深化设计的进度管理 深化设计的进度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工期,设计未完成,施工就不能进行,其后果就是造成工期的拖延。为了保证设计的正常进度,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各专业深化设计部门须根据总包商指定的工程施工总进度计划提前编制个专业的出图计划,经总包商审核、协调、批准后下发给分包商或相关单位执行。 (2)所有分包商必须严格执行总包商的出图计划,并提交进度报告。遇到问题应尽早向总包商报告,以便总包商协调相关方。 4.1.2深化设计的质量管理 设计是工程实施的关键,深化图纸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工程的质量,同时设计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能否顺利施工,并且对工程项目投入使用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总承包商为提高设计质量,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总承包商编制设计质量保证文件,经业主确认后予以公布,以此作为各专业工作组和分包商开展工程设计的依据之一。 (2)根据原设计的要求对设计文件的内容、格式、技术标准等做统一规定,要求设计人员严格 (3)层层把关,全面校审。分包商负责将深化图纸提交设计项目经理审核,设计项目经理部再将深化图纸提交项目经理审核,最后提交业主方进行审定。 (4)对于设计的变更要及时形成书面备案,并且及时通告相关专业。在协调的过程中,还要进行全过程的技术监督。 4.1.3 深化设计的成本控制管理 在大多合同中,总承包商或专业分包商的深化设计费用一般包含在工程造价中,故项目设计部门要尽量降低设计成本,这就要求总包商加强对深化设计的成本控制管理。通常总包商将审定的成本额和工程量先行分解到各专业,然后再分解到分包商。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多层次的控制和管理,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通常采取以下成本控制措施: (1)总承包商在投标前,应仔细审查招标文章中的业主要求,确认设计标准和计算的准确性,避免在后期的设计和施工中出现偏差; (2)在深化设计阶段对分包商采取限额设计或优化设计措施; (3)对设计过程中执行业主的变更指令或修改原始设计错误及时办理相应索赔手续。 4.1.4 深化设计的合同管理 FIDIC规定无论承包商从业主或其他方面收到的任何数据或资料,都不应解除承包商对设计和工程施工承担的职责。因此在招标阶段就要对业主的招标工程范围、技术要求以及工作量清单等资料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以避免由于招标条件造成的失误。对深化设计的合同管理通常采取以下措施: (1)选派经验丰富的专家认真研究招标文件的内容及附件,在总承包合同中明确设计的深度以及由设计变更造成的责任承担问题,并确定完成设计工作的方法和保证设计目标实现的措施; (2)选派管理和施工经验丰富的专家主持合同条件谈判,尤其是合同特殊条款的制定谈判,在与业主签订合同前对可能发生变化的内容尽可能在合同中予以明确规定,以便中标后得以获得变更补偿的机会; (3)合同签订以后,组织相关的人员仔细对合同及附件中的内容、要求进行对比,对于已超出原投标范围或改变了原来的专业技术要求的,应及时与业主方商定处理程序和办法。 4.1.5深化设计的信息管理 在工程总承包项目中,因其专业和涉及数量庞大,为了适应设计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多次变更和反复修改,需要对深化设计系统进行信息管理,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对项目参与各方之间有关深化设计的所有文件进行管理,如深化设计变更,深化图纸的签订等,这些文件反映了图纸深化的各个过程,有利于深化设计的责任界定和索赔管理; (2)对深化图纸的管理,对经总承包商批准的各专业深化图纸进行归档,编制深化图纸目录文件,发送有关部门以便于对深化图纸的查询。 4. 2 最大程度的发挥设计优势 设计单位最大的优势和强项是设计, 通常情况下, 设计在承担一个项目时都会考虑施工情况,但往往对施工的联系还不够紧密。但工程总承包项目, 需要设计更投入的考虑施工的每一个细节,除常规的设计方案, 甚至还需兼顾与设计方案有关的机械调配, 采购周期, 天气因素、成本的细化分析等。设计施工总承包必须先要求设计人员积极投身和参与, 甚至在总承包管理中承担一定的施工责任, 才能保证总承包中施工部分能够顺利完成。 4. 3 加强咨询服务, 承担好顾问角色 目前, 各大设计公司都拥有很多咨询资质, 往往这些资质所具有的功能在项目的前期、中期、后期都和业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前期主要是立项,中期是费用的控制, 后期是项目后评价。充分运用咨询服务的优势从项目初做好业主的帮手, 帮助项目立项, 促成项目的总承包; 在中期总承包过程中, 因地制宜地从业主及工程角度出发, 管理好工程, 将满意的工程交付业主手中; 后期项目后评价过程中, 总结工程的成功和缺陷, 积累经验, 提出建议, 确保工程的正常运行。 4. 4 加强项目管理功能 总承包是由设计、采购、施工几大块的内容组成, 各组成部分都是一个项目管理的过程, 科学的分析和分解每一个组成部分的难点和重点, 都是项目管理的内容, 在实施过程中,不但要编制各种执行文件, 更要把项目管理的思想渗透到每一个项目和每个人, 使之融入项目管理的整体, 才能使项目趋于完善。 4. 5 组建联合团队, 寻求战略共赢 以设计为主体的总承包缺少大型设备以及材料供应, 在机械的调度方面缺乏主动性, 这也正是以设计为主体的总承包的弱点。如何改变这种弱点呢? 笔者从一些施工企业的机械调配中得到启发, 在许多大型的施工企业中, 机械设备有自有和租借两部分组成, 除了其拥有很多特殊的大型设备外, 其余采用租赁的方式。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项目部需要使用设备时, 可向母公司或其它公司租借, 支付一定的台班费, 但项目部在向母公司租借时, 可以做到优先租借或租借费相对较少。设计为主体的总承包公司也可借鉴这种模式, 先行和一些拥有设备的公司组成半松散联合体, 使之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一旦需求可优先优价使用。当然这种战略伙伴关系是建立在诚信, 互赢的基础上, 然后通过合同形式加以明确, 最终满足双方共同的利益。 4. 6 加强合同管理和成本控制 作为总承包项目, 业主或多或少会将自身的风险转嫁给总承包单位, 这就需要总承包单位在合同签订时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研究合同内容, 为自己设法创造有利的合同条款。成本的控制是总承包有无赢利的关键, 其牵涉面是十分广泛的。总体来说就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 仔细分析每一个环节, 合理调配机械设备,严格控制采购价格, 避免无谓浪费。 5 结束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成为共识, 在世界建筑领域中, 许多大型项目采取了总承包方式, 并进行国际招标。在招标书中,一般都会要求总承包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 强大的设计咨询能力, 先进的管理水平和高效的控制手段及拥有部分的特定的设备(国际建筑项目多数设备采用了当地租赁的模式), 这种总承包模式正是能够发挥设计为主体的总承包模式的优点, 也更赋予了以设计为主体的总承包企业展现舞台的机会。如何锻炼队伍, 提高管理, 抓住机遇, 就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议题。在28个月的EP总承包期间, 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不足之处,抱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 以求共同借鉴。笔者深信, 以设计为主体的总承包模式只要加强自身的科学化, 规范化建设, 将能更有利地打入国际建筑市场, 在世界的建筑舞台占有一席之地! 工程总承包管理论文:台山核电重件码头防波堤工程EPC总承包管理中施工控制关键环节探讨 摘要:EPC总承包是承担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等的总承包商,所以做好EPC管理工作对保证工程质量和节约工程投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台山核电重件码头防波堤工程EPC总承包管理实践中,根据台山核电重件码头防波堤工程EPC项目的管理特点,进行了项目管理中施工控制的关键环节探讨,总结了台山核电重件码头防波堤工程EPC总承包管理中设计管理、施工管理以及协调管理在施工控制中的重要性,以便以后对类似工程建设中具有借鉴之意义。 关键词:码头防波堤工程; EPC;总承包管理;施工控制;实践;探讨 1.引言 近年来的工程实践表明,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备受青睐。EPC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模式,该模式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通常应用于工业投资项目的建设。工程总承包是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EPC工程总承包是指设计、采购、施工管理总承包,由承包商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工作,并对承包工程的安全、工期、质量、造价全面负责。EPC总承包可协同工程勘察、设计、采购和施工各主要环节和全过程的管理,从而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减少工程建设周期,保证工程投资效益和质量。本文对台山核电重件码头防波堤工程采用了EPC总承包模式的实施阶段关键环节进行探讨。 2.防波堤工程项目背景 台山核电项目位于广东省江门市辖台山市赤溪镇,规划建设六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一次规划,分期建设。该项目已列为广东省“十一五”规划重大能源保障工程项目。项目由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所属全资成员企业台山核电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重件码头是台山核电站工程的一部分,建设规模为3000t级杂货船转驳码头。 码头位于珠江崖门及虎跳门出口,黄茅海西侧,属于台山市赤溪镇管辖,地理坐标为东经112度59分、北纬21度54分。码头泊位总长度为150m,其中靠船平台长102m,宽60m,码头面高程7.50m。在重件码头建好以后,由于为开敞式无掩护码头,外海风浪及涌浪可以无阻拦的进入港池及码头前沿;同时由于码头所在区域的地形较为复杂,核电重件卸船要求又非常高,致使已建成的重件码头难于正常发挥作用,故需要建设一座防波堤对港池停泊水域进行掩护。 2011年1月28日,我公司承接了台山核电重件码头防波堤工程EPC总承包项目,项目业主要求2011年7月重件码头防波堤工程具备防洪掩护作业条件,确保核电运输船舶安全停靠重件码头,2011年9月全部完工。但前期设想、规划不完善,设计、施工以及相关的报建报批工作都必须同时进行,项目建设任务非常繁重、紧急。 3.项目实施中的关键环节 3.1项目的沟通与协调管理 项目的协调管理应贯穿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沟通的主要内容包括与项目建设有关的所有信息,特别需要在所有项目干系人之间共享的核心信息。 EPC总承包单位根据项目的特点,在本项目的实施中,成立了项目工作小组,由业主主管领导担任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作为工作小组成员,工作小组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根据项目存在的问题,工作小组根据项目参见单位自身的优势,明确解决相关问题的责任单位,具体的完成时间。同时,对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遇到困难,相关责任人必须及时向工作小组汇报,工作小组将临时召开工作小组会进行研究解决,使整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了各参建单位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确保了项目进展顺利,充分发挥了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的协调优势。 3.2项目设计管理 在项目设计方案过程中,我公司利用了EPC总承包管理特点,打破了项目设计人员长期以来的设计和思维习惯主要是专注于具体方案的比较与研究,更多是以完成设计任务为主的弊端。加强与施工的紧密衔接,加强与施工方沟通,探讨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确保施工方更好的理解设计意图,能够快速有效实施。为避免因设计方案的调整而引起项目返工的情况发生,项目的设计计划依据项目的施工计划进行编制,解决项目边设计边施工交叉进行的矛盾,有效的缩短项目的建设周期。 1)根据项目的施工计划编排设计计划,使项目的设计进度满足施工进度要求,使项目设计与施工紧密结合。 首先,进行总平面布置方案设计,使项目可进行施工段的划分,确定项目开工部位。根据现场地形情况,航道的入口位置的布置已不具备可优化性,防波堤航道入口段作为优先开工部位;防波堤的另一端附近有礁石,该位置平面布置具有可优化性(研究是否利用礁石),应等待设计优化完成后安排施工。 然后,进行项目的基础处理方案设计,确定项目基础处理采用基础开挖,抛石换填的处理方式,项目开始了基础处理工程施工。 在结构形式的选择阶段,邀请了施工技术经验良好的专家参与项目结构形式进行审查,确保了项目结构形式具有可实施性。 2)充分发挥项目EPC总承包方技术方面的优势,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及时调整设计方案,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总体工期及前期异常紧张的堤身出水节点要求,造成堤身步级方块无法按原设计图纸施工,综合考虑到工期要求及实用能力,对原步级设计进行修改,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3.3项目的进度、费用控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赢得值原理对项目进行费用和进度综合控制,动态管理,及时分析项目偏差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处理措施,使项目的进度、费用得到了有效控制,具体如下: 1)图2-2为项目2011年3月至2011年10月的工程赢得值曲线。根据项目费用对照表和工程赢得值曲线分析,在项目的2、3月份,完成工程量的预算费用(BCWP=935万元)小于计划预算费用(BCWS=1050万元),即SV=-115万元 2)在项目的4月份,完成工程量的预算费用(BCWP=1555万元)小于计划预算费用(BCWS=1780万元),即SV=-225万元 3)至7月份结束,项目的完成工程量的预算费用(BCWP=3845万元)小于计划预算费用(BCWS=3899万元),即SV=-54万元 4)8月份因业主运输船舶的停靠,影响了项目的正常施工,导致完成时间与计划滞后2个月,最终支出费用与计划费用相差67万。 4.结束语 本工程于2011年3月11日顺利开工;2011年7月,具备了防洪掩护作业条件;2011年10月20日,项目全部完成。项目质量满足合同要求,施工质量合格,项目外观质量优良。EPC总承包管理能更好地缩短建设周期、保证工程质量。EPC总承包单位能充分发挥设计主导作用,有利于实现项目统筹安排,易于掌控项目的成本、进度和质量。 工程总承包管理论文:园林工程施工总承包管理技术 摘要:辰山植物园由上海园林集团和上海建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共同进行建设,施工中摸索出来的一套较为有效的总承包管理模式,并对国内大型植物园建设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植物园;矩阵式管理;总承包 1 工程概述: 辰山植物园工程规模大,类型多,工序复杂,要求严格,工期紧张,工程占地面积202公顷。其中包括植物专览园32座,各类桥梁15座,近52个单体建筑工程,较大型的建筑工程有长260米的科研中心工程、主出入口综合建筑工程,亚洲最大的网架结构的温室工程,还有道路、泵闸等市政水系统工程。建筑工程总造价为近9亿人民币。工期三年,2010年与上海世博会同步开园。由于前期准备时间较仓促,尤其设计等严重滞后,为施工管理带来诸多难题。 2 业主对施工总承包商的要求: 根据工程内容和特点,由上海建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园林(集团)公司根据工程特点组成施工联合体。 总承包商的目标:由建工集团领导挂帅整合联合体内部资源,组成精干、高效、能力强,水平高的项目管理团队,实施项目总承包管理。 3 项目管理的实施: 3.1 项目管理组织的架构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公司(企业)的管理模式一致。 由于该工程有两个独立法人组成联合体承建商(上海建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园林(集团)公司)。为强化工程的领导,由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领导等有关各方组成工程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明确联合体法人的职责;指导、帮助联合体法人的工作;根据工程的合同要求和目标签订了联合体法人合作协议书,为联合体双方法人顺利地开展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根据上海辰山植物园工程项目特点:工程规模大,工程类型多,工序复杂,要求严格,技术标准高的众多特点。为保证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们采用矩阵式项目管理组织设置项目经理部。如下图1: 图1、矩阵式项目管理组织形式 首先联合体各方都选派有能力和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辰山植物园工程项目部。明确了项目经理部,设立经营部、工程部、技术质量部、综合管理部等职能部门,确立了工作岗位人员,职责,权限,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 由于该工程项目是实行施工总承包管理,为此联合体法人均派出了其直属的法人子公司作为骨干施工单位参加施工(主分包单位),也组建了相对应的项目管理部。如此的矩阵式项目管理组织形式使各个组织机构层次清楚,职责明确: 总承包项目部为工程总体决策,协调层; 各主分包项目管理部为具体工程项目施工执行协调层; 各专业分包单位为实施作业层(操作层); 从实践情况来看项目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体现了集权与分权的统一,管理跨度与管理层次的统一。是一种既合理又科学的组织管理机构。 2.3.2 项目施工管理 要搞好辰山植物园工程总承包管理,关键是要将工程项目实施中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文明施工等管理要素实现平衡统一。相互调整而趋向平衡的动态过程(即集成化管理)。 进度管理 对工程项目管理,进度管理是主线。为此必须精心策划。 继2007年3月辰山植物园一期工程中标后,2007年11月辰山植物园二期工程,三期工程,四期工程又相继中标,根据合同要求,已中标工程都必须在2009年12月底完工。这极大地考验着工程总承包项目经理部的综合管理水平与调控能力。 该工程的招标采用实物量招标,中标时并没有完整的施工图,有着边设计,边施工,边调整的特殊性。为此总包部在07年度编制了辰山植物园工程施工总进度计划,根据合同要求,工程特点和一些暂时的未知因素的合理假设提出了关键路线和关键项目;并根据工程施工总进度计划提出了要求设计出图计划;设备材料供货计划;此计划的编制为整个工程的全面开展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文件,为强化计划管理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由于此工程的不确定因素相对较多(设计的整体性较复杂,技术难点较多,受投资的控制等因素)可以说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我们是根据动态管理的要求不断调整完善施工总进度计划,并跟据调整后的施工总进度计划,同步调整相应的实施计划,为完成工程目标体现了承包商的管理水平。 进度计划执行是确保工程项目在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管理行为;由于项目部实施二级项目部管理组织架构。在总承包项目经理部确定总计划的情况各实施项目部在总进度计划的控制和指引下,各施工单位及时编制分部分项工程进度计划,专项工程进度计划,月,周作业计划。这样就为各类资源的配置和具体实施有了明确的目标。总承包项目经理部又通过每周召开工作例会;参加关键项目专项例会和对施工现场的巡视检查来加强协调,确保计划得到实施。由于本工程是由德国瓦伦丁规划设计组合进行方案设计,上海市园林设计院为主设计单位,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设计单位为专业设计单位,再加上众多的专业深化设计企业,造成“设计队伍众多,交叉设计较多,设计漏项较多,设计修改较多”的状况,使计划在执行过程中,阻碍重重,为有利于计划执行的严肃性,为此技术质量部加强了设计管理,在计划编制前及时提出设计出图时间要求,在施工过程中用联系单的形式汇编各施工单位目前存在的图纸问题,又主动采用定期与设计单位召开沟通会,由于在特殊的情况下采取了特殊的措施,使计划的实施由“被动转为主动”。为加快工程进度赢得了时间。 质量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中进度管理是主线,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就是核心。良好的工程质量可以减少返工,从而节约时间和成本;良好的沟通,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阻滞。优良的施工方案可以直接影响和干扰施工的顺利实施;良好的专业分包商质量可以减少协调难度。因此在辰山植物园工程的施工中强化质量保证体系;认真及时编制各类施工方案;通过竞标寻找优秀的专业分包商再加上及时制订相关的各项规范制度,确保了工程质量始终在受控制状态之中。 但是在加强质量管理过程中,本工程又碰到新的技术难题。由于工程以“绿环”形成合围场地的结构形态,“绿环”造型最高达16.5米。考虑到上海松江地区的地耐力以及施工的安全性、稳定性,设计单位对整体土方堆筑都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设计单位也在摸索和试验中)堆筑工期长达几个月。而几个主要建筑工程(科研中心,主入口综合建筑,温室工程)均是嵌在绿环之中(建成后屋面与绿环道路相通),这样给主要几个建筑工程的开工带来困难,面临如此严峻形势,我们又积极与业主,设计,勘察单位沟通。通过加强观测,各施工单位合理组织交叉施工;即严格按设计要求又及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真正做到了动态管理,科学管理,为加快施工进度做出了努力。 成本管理 本工程资金属上海市政府财政投资性质,所以概算控制非常严格;工程又是实物量单价招标,实际变量较大;由于边设计边施工的特殊性,标书外的增项又多,再加上2007年市场物资价格上涨幅度很大。在如此情况下如何加强成本管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顺利进展和各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为此总承包经理部坚持按照“增项节支、全面控制、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做到设备物资提前批价,市场信息全面掌握,造价情况及时反馈。把成本管理的重点(对外)放在造价管理上,为此总承包部根据标书部分材料标价不确定(暂定)的情况,及时要求各施工单位提前按市场价上报业主、审计监理单位审批,使标书中的部分价格能反映市场的实际价格。我们同时又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要求,主动认真地编制了整个工程的预算书。为业主调整概算提供确实可用的资料。 4体会 联合体各法人必须是优势互补。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又要充分考虑各法人的管理模式与项目特点有机的结合,并要组建紧密型的总承包项目管理部,而且要选出一个能顾全大局,精通业务,善于协调的项目经理和项目班子。 如何将“联合体”项目部形成一个整体,必须在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施工、质量、资金等各项管理工作有一个明确的办法和相关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做到职责明确、思想统一、步调一致,以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 要充分发挥联合体各法人的优势,实施项目各要素、各阶段、各层次的深度化、系统化的集成管理,就能较好地、理性地解决施工中的各类问题,才能实现工程项目目标的圆满完成。 工程总承包管理论文:公路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公路设施建设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公路建设的发展不仅仅影响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以及人民的日常出行方便,同时,公路的建设也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公路建设中,公路工程设计施工的管理常常采用总承包管理模式来进行责任之间的划分,因此,本文就公路工程设计施工中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公路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探析 前言 近年来,我国在公路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基本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工程。在公路的建设中主要是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的模式,将工程的责任进行合理明确的划分,为日后出现工程问题而产生纠纷的解决也提供了方便,同时,这种新的管理模式的应用也对工程的质量保障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传统公路工程设计施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管理模式需要业主、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共同参与项目管理,业主或监理常周旋于设计和施工单位之间,协调设计和施工两方面的工作,解决出现的矛盾。首先,业主要对设计和施工分别组织招标,也就是两次招标,花钱耗时。而且,高速公路的绿化工程一般要与高速公路主体工程进行总体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和验收,方能保证整个工程的全面完成,一旦主体工程出现设计或施工变更,就要求绿化工程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迅速应变,以免影响工期。 2、施工总承包的管理的概述 工程施工总承包的管理作为一种工程项目的管理方式,指进行施工的单位或团队将施工任务全部承包给符合施工资质和能力的施工队伍。实现总承包管理,达成双方责任和义务的统一,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签订施工总承包的合同。在履行合同时,把工程按部位和专业分离开,承包给一家或者几家有这样经验、能力和信誉较好的施工团队,而总承包单位对工程项目质量、进度、成本、安全文明控制,同时做好各方协调、分包单位管理、技术管理、合同管理的过程。 项目总承包是我国目前项目总承包管理的主要施工方式。一般情况下,项目部的经理要负责项目总承包管理的职能。项目部经理的责任除了接受工程施工企业主的委托,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这对项目部经理自身知识和管理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这样才能顺利的进行管理的总承包。自身的地位很重要,必须坚持实行总承包管理的制度,实行项目的成本责任制和项目的经理责任制。工程总承包工作是各方面价值、协调能力、资源优化配置及分开的专项单位全面管理与控制的模式,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施工总承包管理这一管理模式。 3、公路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原则 在总包管理中应坚持“公正”、“科学”、“控制”、“协调”原则,具体情况如下: 3.1公正原则 在涉及质量、造价、进度、分包单位管理、安全文明等,还是在施工管理中碰到的各种问题,都应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原则来处理解决各种问题,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3.2科学原则 施工总承包管理范围广、涉及各个方面、单位、材料的管理,因此有组织、有目的、借助先进科学、方法的手段管理协调更加突出重要。 3.3统一原则 各分包商统一纳入总包管理体系,实行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管理。 4、提高公路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质量的策略 4.1联合体及施工方对设计的协同作用 对于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单位一方的事情,而是需要各方协同工作,通过对设计源头的控制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施工方应主动配合设计单位进行动态勘察,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资料,以确保设计的精度和质量。此外,施工方尚应根据自身的资源配置,向设计方提前提交施工组织计划和施工工艺、施工方案设计,使得设计和施工能够无缝对接。 4.2在合同谈判阶段重视协商 合同是总承包模式开展的重要基础,在合同签订的时候即应当对其形式与履约方式进行适应性调整,按照总承包的模式进行全面的完善。在我国相关的法规还不够完整的情况下,就应在谈判的过程中对各项细节进行权衡,对不确定的风险进行提前预判,并针对其造成的后果进行约束,使之可以形成一个明确的分摊机制,利用与总承包的施工企业所建立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机制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明确风险控制约束效力的承包合同。这样在风险出现的时候,就可按照合同的相关条款进行风险控制。 4.3组织施工单位积极参与勘测与设计 设计-施工的总承包模式必须将设计与施工单位有机的联系起来,在项目开展中施工单位必须主动的与设计单位进行协调与沟通,因为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在现阶段是两个独立的系统,而在设计-施工总承包的模式下要求施工与设计单位必须保证最大限度的协调与沟通这样才能保证项目风险最低。在实际的操作中,承建单位必须参与到勘测与设计的全过程中,充分掌握风险的主动权,利用设计优化与协商来降低风险对自身的影响,寻求一种分担机制来保证各方的利益与责任合理。另外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可根据设计需求来组织资金与设备,以此做好充分的准备来面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这样也就提高了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4.4建立合同的收益调节机制 在设计-施工的模式中,设计单位也应主动与施工单位进行价值创造,这时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下的突出特征。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最大的特征就是可以避免设计与施工单位之间的矛盾,利用通畅的沟通来达到对项目的合理设计,从而达到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的目标。但是如果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存在沟通上的矛盾则就会导致这个优势的丧失,反而会影响项目的开展。 所以在承建单位开展项目实施的时候必须保证主动权和在联合体中的代表位置外,应积极的与设计单位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合作,建立一个有效的合作机制来控制沟通不畅的风险,在D-B中只有确立总承包的主动权,并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机制与的风险分担机制才能让各方在公平、公开的环境下,对项目的细节进行全面沟通,让设计与施工单位建立一种共同体模式,从而让设计与施工顺滑的衔接,进而实现项目开展的低风险。 4.5全面掌握总承包的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的市场运行模式更多的是依靠市场法律来规范,在总承包的模式下,应重视对合同条款的确定与履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来规范合同的订立,即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就保证其完善而合法,业主必须在这个环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全面掌握相关的法律与规范要求,监督各方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尊重客观事实与相关各方的利益关系,合理利益与责任分摊来约束各方在项目中所体现的权利与义务。这样才能在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起到掌控大局的作用,尽量利用法律、合同、沟通、监督机制来降低风险的出现与控制其影响范围。 5、加强总承包的管理控制的措施 5.1成本控制 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加以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实际发生的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计划范围内。通过随时揭示并及时反馈,严格审查各项费用是否符合标准,计算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分析,进而采取多种措施,消除浪费现象。 5.2进度控制 项目经理部根据业主方进度的要求,通过进度计划编制,进行过程动态控制,以实现工程进度目标。主要有:投标工程进度、施工前准备工程进度、工程施工和设备安装进度、工程物资采购进度、项目动用前的准备进度等。经过对这些进度目标认证,通过工程发包、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进度计划等动态控制的手段,得以实现目标。 5.3质量控制 项目部通过建立工程质量控制体系,落实项目各参与方的质量责任,实施过程各个环节质量控制的职能活动,有效预防和正确处理可能发生的工程质量事故,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全面贯彻落实质量控制体系,在政府的监督下实现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 6、公路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6.1总承包模式的优点 实行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具有很多优点。对于业主来说,由于其将工程的设计、施工全部承包给一家承包商,从而减少了管理和协调的工作,并有利于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控制,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对于承包商来说,由于可以从设计开始,从项目的整个建设周期的角度来更合理的分配资源,将其丰富的建材采购、结构形式、产品市场知识运用于管理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管理优势,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6.2总承包模式的应用缺点 表面上看,业主几乎将所有的风险都转移到承包商的头上。但实际上,如果不能在项目的实施中对风险进行认真的识别和有效的管理,这种模式会给双方带来严重的风险。对于业主而言,将大部分风险转嫁给承包商的同时,也失去了对项目相应的控制权。业主应该明白转嫁大部分的风险会带来两个潜在的后果:要么承包商已经将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考虑到报价中去了;要么承包商将面临财务危机,无法完成项目。又因为承包商单一,所以,如果承包商不合作或能力不足,业主面临的风险反而更大。这是在总承包项目中业主必须面临的决策风险和组织风险。对于承包商而言,他不仅要承担建造过程中的风险而且要承担设计过程中的风险。我国现阶段的承包商,一方面,往往只在设计和建设中具有优势,如果不能很好的协调设计和建设过程,其风险反而会大于作为专业承包商的风险。另一方面,又存在管理能力不足的普遍问题,如果难以有效地对分包商进行控制和管理,则会面临较大的组织风险。 公路工程设计的总承包模式的应用在实际的应用具有众多的优势,它不仅仅使得工程的责任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和分配,对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故的责任承担方也有了详细明确的规定,并且在此过程中以书面文字的形式保证总承包的顺利施工。同时,总承包的施工模式下工程的成本也会有一定的降低,减少了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开支。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公路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相对于以往的管理模式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在的管理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工程施工的责任方,为公路工程施工的质量提供了很大的保障,但是,在实际的工程中还是有许多地方需要优化,以此来提高我国的公路工程设计施工管理效率与质量。 工程总承包管理论文:加强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对策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工程项目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越来越普遍。本文通过对以往我国工程项目总承包模式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重新制定了工程项目总承包的管理制度,并且提出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中应该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最后对如何加强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字: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对策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建筑行业也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工程项目管理也日趋完善,业主对于承包商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希望承包商能够在整个建筑产品生产线中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这种需求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工程总承包事业的发展。在各种总承包模式中,以设计为主体的工程总承包较为成功,从设计阶段就开始对工程进行优化设计,严把设计关,从根本上对工程投资进行控制,保证投资控制在批准的工程概算范围内。从以往的总承包经验上看,以设计为主体的总承包模式越来越受业主的欢迎。 二、我国工程项目总承包模式的不足之处 在项目总承包工程中,行业规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极度缺失。在项目承包建设中,对企业单位在垫资方面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导致了工程承包企业在没有融资途径的情况下对项目建设承担了非常大的资金风险。我国要想在工程项目总承包行业中有更加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这方面的法律与法规的建设,并且要求业主对工程项目的肢解进行更为科学的管理和进行明确的规范。在这样的法律法规体制下,项目总承包商极大的降低了资金风险,从而积极地促进了工程总承包模式在市场上的发展。 三、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制度 总承包工程的组织管理必须以总承包企业为主,并由总承包企业对业主全面负责,业主、监理、设计的监督指导不免除、不减轻总承包企业应承担的责任或义务。 作为总承包企业既要按时参加业主、监理组织的生产或其它会议,同时,也要建立分包参加的生产例会制度,通过生产例会落实业主、监理及总包要求,同时检查自身及分包对生产例会要求的落实情况,并听取分包的意见,及时改善管理和服务。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管理方案,及时解决诸如工期、质量、安全问题以及总分包配合协调方面的矛盾,确保整个施工过程沿着预定的目标前进。对检查结果要做记录,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反馈给业主监理等有关单位。 为了及时反馈施工管理信息,便于业主及总包单位及时了解工程现状,总包及分包单位均应建立日报表制度。日报表包括进度日报表、质量日报表、安全及文明施工日报表、劳动力日报表及业主、监理要求的其它报表。总承包企业在对分包的协调管理中,要以服务为主,对分包要求提供的条件及要求协助解决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答复并在规定期限内解决,不得无故拖延。如果总包负责协调的主管部门未能按制度及时解决有关问题,分包单位可越过总包主管部门直接要求项目经理予以解决。 四、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原则 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基本原则可归纳为“统一”、“协调”、“公正”、“控制”、“服务”,这五个原则在工程项目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总承包商只有完全落实这五大原则才有可能把整个工程做得尽善尽美。下面对这五项基本原则逐一进行介绍。 1、“统一”原则 对于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而言,所有分包商进入施工现场都应在总承包商的领导下统一管理,而分包商则必须执行,同时总承包商将采取一些适当的手段予以保证。整个工程,只有统一于总承包商管理,才能更好的运转,为工程优质、高速、安全、文明地完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协调”原则 在总承包管理中,协调能力的强弱是总承包商能力、经验的具体体现。协调包罗万象,施工中各要素的协调都是在总承包商的职责范围内,故只有把协调工作做好,整个工程才能非常顺利的完成。“协调”就像润滑剂,能使整个工程正常有效的运转。 3、“公正”原则 施工总承包商在总承包管理中,无论在选择材料,选择或管理分包商,还是在施工过程面对的各种问题,都应以业主的利益为重,公正对待,以确保整个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能顺利进行。“公正”原则能充分体现总承包商所派驻的管理人员的品德,只有一流的企业并配以一流的管理人员,才能形成一流的管理,把工程做成一流的工程。 4、“控制”原则 作为总承包商在总承包管理中,如何有效地控制各分包商的施工进度、质量、安全及文明施工等是能否保质保量按时完工的保证,只有对分包商进行严格的控制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总承包商如何控制?首先,必须配备各种专业人员进行控制,其次是深入现场进行施工过程的控制,通过过程控制来保证最终的产品符合预定目标的要求。控制原则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各项指标的完成。 5、“服务”原则 总承包商在总承包管理中要充分体现“服务”职能,要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分包商在专业协作过程中,需要总承包商提供环境运输协调等诸项服务,因此,总承包商的职能不仅是管理,“服务”也是总承包商不可推辞的义务和责任,同时,在总承包管理中,充分体现 “服务”职能也是总承包商实现对业主的承诺,达到总承包管理目标的基础。 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措施 1、完善相关组织机构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做好总承包工作的前提和保证。组织机构的设置应具备项目管理、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开车服务等功能。组织机构的设置应有利于实行项目的矩阵管理,企业各职能部门和专业部室作为常设机构,不但是企业的项目管理中心和技术中心,而且是项目的“资源库”,全面负责企业的基础工作、人才培养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向项目组提供充足与合格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质量保证。项目组是为实施项目而组建的临时性组织,以项目经理为领导,由职能部室和专业部室派出项目管理和技术人员而组成。 2、注重人才培养 人才是企业的财富和企业竞争力的载体。为使总承包工作做大做强,必须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总承包管理人才队伍。为此,企业应当以挖掘现有人才潜力、培养内部骨干人才为基础,把人才引进和招聘作为重要的人才补充渠道,加大引进工程总承包外部高级人才的力度,扩大总承包队伍。同时加大培训力度,在有计划的组织内部培训的同时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派部分项目经理和总承包管理人员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同时也广泛地与外界保持联系,请一些有资历有经验的专家到企业讲座,提高队伍素质,进而满足总承包工作的需要。 3、强化工程项目层面的管理 (1)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项目经理是企业在总承包项目中的授权代表,行使并承担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负责按合同规定的总承包工作范围、内容和约定的建设工期、质量标准、合同价格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按照企业的制度和授权,全面组织和主持项目组的工作。同时,企业要为项目经理制定管理目标,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实行全面跟踪、监督和指导。此外,项目经理应保持与业主的信息交流、联络和协作,提供业主希望的和应得到的各种服务,确保业主最终满意地接受项目最终交付成果。 (2)组建强有力的管理团队 在总承包项目确定之后,应当立即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项目管理团队。此项工作应当由项目经理依照企业相关要求,选择与工程项目适宜的设计经理、采购经理、施工经理等,并采用矩阵式管理方式组建项目组。之后,要从企业中选择一批责任心强、工程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担任各分项经理,确保参加项目团队的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较强的战斗力。 (3)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 工程项目总承包合同签订以后,应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项目总体策划。项目策划,就是工程实施的总体部署,它能使项目组的全体成员对项目有个全面地了解,并能超前和合理交叉工作。项目策划应当依据项目合同以及业主的需要进行,实施过程中要明确项目的控制环节,解决或预防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和风险,确保项目质量、进度、费用满足项目合同和业主的要求。项目经理全权负责项目策划工作,根据工程总承包合同,编制“项目实施计划”,内容应当包含概述、项目管理、项目控制、项目实施、风险和对策、QHSE管理规定以及其他规定和要求,并把各项任务分别落实到各相关经理。各相关经理根据项目实施计划,编制相应的分项计划,批准后付诸实施。 4、注重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 (1)加强工程项目设计管理 设计管理包括设计进度、设计质量和投资控制三个方面,它们对工程项目实施的可能性、实施的成果性有着重要影响。设计进度管理要求更多地考虑项目的实施计划,配合采购及施工的需要;为此,应当根据合同要求的进度,制定详细的设计进度计划,并要求各专业必须相互配合,及时提出条件,对影响进度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及时制定保证进度的措施,保证各专业进度不延误。在设计质量管理方面,由于项目总承包的形式要求总承包商承担设备材料的采购,最终承担工程建设的成本、进度和质量,因此设计错误引起的后果将直接影响到总承包商的经济效益;加强总包项目的设计质量,首先要明确设计人员的责任,明确奖罚制度,其次加强设计的校对和审核作用。在投资控制方面,总承包要多从设计优化下手,在满足同等功能及质量要求的条件下,尽量控制投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比以往考虑的更周全,以避免设计变更的发生;专业之间的衔接点也要打破常规,进行一体化考虑。 (2)完善工程项目采购管理 采购工作是项目执行中的关键环节,并构成项目执行的物质基础和主要内容。项目采购要兼顾经济性和有效性,这样可以有效降低项目成本,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按期完成。 在采购合同管理上,应当根据总承包合同条件及项目所需的设备材料情况,编制项目采购合同文件范本。所有设备材料的采购合同文件应根据采购合同范本及结合具体设备条件修订。采购合同范本要注意质量保证、检验试验、违约责任、供货范围、售后服务等条款的细化,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设备材料采购过程中,应当加强制造监造力度。对重要设备进行现场监造,以确保总包项目进度和质量;对于到场的设备材料进行认真验收,对检验不合格的设备拒收,从而保证设备材料的供货质量及进度。此外,在总承包采购中, 长周期设备是制约总体进度的关键控制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提前采购订货。 (3)强化工程项目施工管理 施工管理是总承包项目实施阶段的重要管理内容,它包含的方面较多,这里重点对施工过程管理进行探讨。施工过程是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计划、施工方案、施工工序进行审查,并在施工过程中跟踪检查,对不合理的及时更正,使项目施工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第二,建立总包会议制度。依据以往经验,总承包现场应召开每周一次总包例会、每周一次质量安全现场会、每天的总包管理人员会议、每天与施工单位的进度碰头会,通过这些会议沟通,能够对施工单位起到较好的管理作用。第三,加强施工进度管理。它要求总承包单位首先根据总包合同的总体要求编制进度控制计划,在此基础上,施工单位编制详细的施工计划,总包单位对此进行审查确认。在施工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定期地将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若出现偏差,应该在第一时间分析产生的原因及对工期的影响程度,并及时采取纠偏措施。若该偏差无法弥补,则需要更新进度计划。第四,注重施工质量管理。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将材料和设备作为质量控制的首要任务。在对进场设备、材料的检查验收中,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设备材料,要及时处理。其次要对进场作业的特殊工种人员资质进行审查,对焊工要通过“首三必检”的方式进行焊工考试。最后是通过确定重点工序、工序检验及工序交接、三级质量检查程序来保证工序质量。 结束语 实施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能够更好的实现工程全过程的管理,能够更好的保证工程的质量、了解生产工程的进度、保证施工的安全。因为总承包管理模式涉及到许多生产和管理方面的知识要点,而且每一个知识要点都可能影响工程项目的进程,所以,每一个总承包工程完成后都会有许多的经验和教训,这就需要在工程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学习,进而提高工程项目总承包的管理水平。 工程总承包管理论文:浅谈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 摘要:通过理论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多种多样,包括建立项目的机构、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设计质量管理、做好招投标工作、处理好对外的关系等。只有对工程总承包进行严格管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充分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公共财产安全。 关键词:工程总承包;问题;措施;管理办法 随着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飞速的发展,机场、大型的超市、体育场馆、娱乐场等综合性的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建设单位对施工工程总承包单位的管理要求日益严格,具体的工程总承包方法如下。 健全和完善制度管理 1、建立项目的机构 一切的社会活动都以人为主体,工程建设的的实施与人类的活动联系密不可分。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充分调动工程建设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承包工程建设的人员很多,工作繁忙而艰巨,如何能有效地将其组织和管理?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机构。结合工程项目的发展特点,与公司的管理制度,将工程建设人员有机地组织起来,提高工程实施的工作效率。在项目的组织机构成立以后,确定每个部门的工作职能,加强公司的各个部门的紧密联系,彼此合作,让公司的工作高效地运营起来。 2、建立岗位责任制 选择优秀的人才,建立一支优秀的团队是成功的前提。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端正的工作态度,明确的工作目的,才能保证一项工作或工程的如期顺利完成。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形成了这种局面,才可以保持和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局面,工程的总承包管理也不例外。在工程总承包的管理过程中,可以给予适当的权利分配,进行奖罚分明的工作制度。比如在高效地完成工作时,可以给予员工适当的经济奖励或是名誉奖励。相反的是,在工作中发生了不必要的失误和亏损,可以对人员进行适当的惩罚。让员工更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设计质量和进度的管理 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和精髓,它让工程的建设更具有实际性、安全性、灵动性。只有策划出创新的设计方案,才能有效地提高工作的进度和设计质量。为了提高设计管理的有效性和操作性,我们可以从设计质量管理、设计进度管理等方面着手做准备工作。 1、加强设计质量管理 在总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总承包的责任重大,要承担着设备材料的采购、工程建设的成本、进度和质量的责任。为了提高工作的经济效益,必须要保证设计的精确性和有效性。设计质量管理不仅要负责支付工程完成或是工程的拆除的费用管理,还有管理人员、材料重新采购方面的成本管理。为了达到业主的要求,必须要保证工程的高效进度,另外还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证其他工程和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公共场所的财产安全。可见设计质量对工程建设的影响重大。只有明确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加强设计的校对和审核,才能真正达到设计管理的真正要求。 2、加强设计的进度管理 设计是总承包工程的源头,必须要保证项目的进行进度,才能减少公司的成本,增加利润。因此,加强设计的进度管理,势在必行。第一,进行市场调查和资料的分析,确定合理的合同设计进度。第二,再根据合同的进度,再做出详细的计划方案,让各个部门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保证工作的进度。最后,全面对实施的工程进行检查和管理。合理地分析影响工作的原因,把握工作的高效进度。 三、施工过程管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等说法,充分说明了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关键。根据工程的人员众多、材料繁多,场所杂乱的特点,总承包商必须在施工前组织施工单位做好施工准备工作。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施工的准备工作。 1、临设准备 工程的建设工作具有连续性,所以一定要储备足够的材料做好提前进场的准备工作。为了更好地绘制好施工平面图和做好布置工作,临设建设计划是工程实施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总承包工程在绘制施工平面图做工作部署的时候,可以先确定各个临设单位、作业棚、搅拌站、仓库、堆场等地方的位置。 在完成了施工的平面图后,根据工程建设的要求,制定出一份详细的工作计划方案,制定计划后,严格进行建设临时的准备。 2、技术准备 精湛的技术是工程建设的前提工作,作为工程建设的参考和策略。总承包必须做好施工方案的准备。 ①在大型的工程需要制定的策划方案具有繁杂性、重要性,所以确定各施工方案的负责单位和负责人,起到重要的作用。 ②在施工的准备阶段,总承包单位要规定每个部分的工程、关键工序、关键部位、关键设备的施工策略。这样有利于施工的人员更加掌握施工的方法和规律,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的质量。 ③因为综合性的工程需要的工种具有特殊性,对工作的进度、质量方面的影响重大。所以总承包单位在施工准备阶段要经常性对员工进行培训,平时做好人才的选拔工作,优秀的员工要进行严格的特殊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进度和工作质量。 四、工程总承包其他方面的管理 1、招投标的工作 招标和投标的工作,要求建设单位对各投标的安装单位的实力进行全面的考察。只有注重施工单位的其它水平,这样才利于施工工作的有效开展,还可以适当降低工程的建设费用,减少投资的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 2、合同的签订 在合同谈判和签署的注意事项很多,比如一些细节方面和技巧等。其中合同的条款必须具有全面性和具体性。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和成本浪费,有效保证工程的竣工日期,所以条款的签订必须很明确,绝不能含糊不清。 3、人员的管理和机具动员 总承包单位在施工准备阶段应该明确施工单位人员的数量、机具动员的规格、施工单位所具备的资源等。施工单位的人力资源和机具,是工程建设中重要的执行者。只有做好充分完善的人员和机具动员的准备工作,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巨大的利润。 4、现场的材料管理 工程的管理人员对设备的采购和材料的进场,都是非常的熟悉。首先要把好材料的进场工作。在每一批的材料进场时都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规范取样、认真核对批号、取消不符合标准的材料。其次,加强现场材料使用监督管理。由于在施工的过程中,材料的规格繁多,要及时地向施工单位提供需要的材料。必须严肃处理未经审批准的材料,和防止材料的铺张浪费。 5、现场的调度协调 现场的调度占据工程实施主导位置,必须统筹兼顾,进行宏观调控,有计划地安排各项工作和工程,才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程建设如期地顺利完成。为了提高工作的进度,减少成本,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总承包项目管理中的调度协调人员必须具备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以及这方面的经验和全面的专业知识。 结束语:工程建总承包工程管理是一门系统的学科,涉及的单位很广泛,要协调处理承包单位、建设单位、供应商和民住宅区等方面的关系。在施工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可或缺的准备工作,它还会受时间、施工水平、员工的基本素质的影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解决工程管理方面的问题,要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方法。
园林类论文:园林绿化栽植类型及养护技术 摘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内容,它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园林景观、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美的享受。分析了我国北方地区常见园林绿化栽植的类型,并对其养护技术做了论述。 关键词:北方地区;园林绿化;栽植类型;养护技术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的加快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城市园林建设作为现代城市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有效协调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城市园林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多,水资源的紧缺已经成为城市园林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随着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面积和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北方城市园林种植的类型应符合北方的气候特点,节约用水。 1北方常见园林绿化栽植类型及养护技术分析 1.1北方城市常见树种规划 北方地区的树种规划应将节水性植物考虑在内,并对园林植物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配置,不能忽视了对植物生理性的关注,以免造成大面积浪费。在选择园林绿地植物时,尽量选择乡土植物,在充分利用当地土地资源,培育出适应当地环境植物品种的同时,还应科学的、合理的从外部引进一些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具有较强节水耐寒特征的新品种植物材料,以此来进一步丰富北方城市原来的生态景观。 1.2园林绿地建设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要想实现对园林植物的科学选择,就必须对当地的乡土植物进行有限的选择,选择具有观赏价值、适应性强的品种,例如,圆柏、柳树、榆树、槐树、丁香、香椿树等,是北京地区园林绿化的基本树种,适合北京地区的气候特点。在城市园林的绿化建设中一定要注意质与量的同步,严格控制常绿草坪的配置比例、乔灌木栽植的比例。为了进一步优化城市园林植物的配置,以复层植物群落的结构作为主线,进一步增加绿量和生态效益。 1.3耐旱植物的选择及养护技巧 在北方园林绿地建设中,选择耐寒植物非常有利于北方的气候和缺水的现状。由于在园林绿地的建设中,植物的品种多样化将出现用水量的差异,园林绿地在规划时必须选择适合本地气候的植物材料进行合理配置。例如,在园林绿地建设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对草坪地被植物的选择,如果选择具有较强抗旱性的草坪地被物种,将大大节约用水资源。金叶莸非常适合在我国北方缺水城市种植,该物种喜光、耐半阴、耐寒、耐热、耐寒,并且能在-20℃以下的地区安全露地过冬。相关试验数据资料显示,越是在干旱天气、光照强烈的北方,金叶莸叶片越是呈金黄色,如果长期将其置于半阴的条件环境下,其叶片多呈现淡黄绿色。值得北方城市园林种植人员重视的是,如果土壤经常积水、湿度过大,金叶莸根部、根颈附近的枝条皮层很容易出现腐烂变褐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引起植株的死亡。特别是在多余的夏季,应注意少浇水、防止出现洪涝。 1.4防治病虫害 在北方的园林中,最常见的虫害主要包括天牛、潜叶蛾、蚧壳虫、金龟子、木虱等。对于这些病虫害的危害,一般采用杀虫剂、介特灵、速扑杀等就能够实现良好的防治效果。经常清理枯枝落叶,保持绿地的清洁,必要时可以先进行修剪然后再喷药。 2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速度的加快,工业的迅速发展,交通的严重污染,道路的异常拥堵等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自然清新的交通环境、优美整洁的绿地建设是每一个城市人心中的渴望。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园林景观已成为城市建设者们的重要职责。 作者:刘青玲 单位: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林业工作站城关分站 园林类论文:园林工程类型与施工程序研究 摘要:园林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复杂多样的情况,由施工的环境来决定,因此在施工许多中往往有专业性很强的问题需要解决,施工技术中也存在着相应的漏洞和选择性的问题,因此如何将施工过程掌控以及如何在园林工程中高效高质量的完成施工任务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对园林工程的类型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对施工中程序解读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对园林工程设计及施工做出笔者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园林工程类型;施工程序 园林工程的施工与一般的建筑施工有一定的差别,不仅仅是按照图纸将建筑造出相应的模样,还需要特定的造型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尤其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更是需要有灵巧的手法将景物与建筑浑然天成的混合在一起,既有其美观性,也应有其使用价值,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因环境而变得更加美好,因此下文便突出介绍园林工程的类型与施工过程的细节。 1园林工程类型 1.1基础性工程 (1)土方工程施工 这类施工主要包括建筑中与土地有关联的部分,例如人造水池、挖沟、开凿铺路、树木栽培等等,在园林工程的进行上需要见大块的土地进行管理与规划的都属于此类型。 (2)钢筋混凝土施工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钢筋混凝土在园林工程中以不再是少见的,因其具有良好的特性而被广泛使用,其材质又被分为预应力型与普通型,分别适合不同要求的建筑,并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 (3)供电设备施工 园林工程中一定不可以缺少供电的相关设备与技术,因为电路的复杂,且需要隐藏在不明显的部位,往往需要有良好的规划才可以实现,园林工程设计中需要不同亮度,不同颜色以及不同功率的点灯,而最主要的则是用电安全问题值得注意,尤其是一些在水中的灯光设备,更需要良好的防漏电措施保障安全。 (4)装饰性施工 园林工程中会有许多的装饰性物品与挂饰,将环境衬托的更加美丽与精致,例如一些玻璃装饰、吊顶挂饰、面板个性设置以及各类的门窗类装饰,这些装饰尤其需要注意其安全性,例如琉璃的不易破碎等,确保在美观的前提下不会带来安全隐患。 1.2建设施工主体 (1)假山类 假山意在其意境上的美,而假山的结构与样式也往往是随机的,体现出一种随意的凌乱的美感,假山与周围山水树木的融合与假山所要表达的意境决定以设计规划好后需要运用相应的材料来实现。 (2)水景类 山与水分不开,水景主要包括一些人工的水池,循环湖以及各类小型喷泉等,其中的技术手段主要为水系规划以及水闸的设计。 (3)园路类 在园林工程景观中往往会有一些林荫小道或者一些充满趣味的小路将各个方位的景致连接在一起,这些园路的设计不仅仅要求能够贯穿整个园林,还需要将园内所有地方都涉及到,尤其是一些雅致的小景观,或易被人忽视的地方,都要有所涉及,园路不似柏油马路,宽窄、长短以及路上的风格花纹都可以有所创新。 2施工过程 2.1准备阶段 园林工程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对庚哥施工现场的整体规划以及对其特性进行分析,图纸上的立意需要建筑工人提早的了解,并根据该环境的特殊性提出好的修改意见,在技术手段层面、生产准备层面、施工现场调配以及后勤保障方面都提早进行安排,并确保每一个部门都有相应的规章章程以及监督检查人员,确保整个施工的安全有序的进行。 2.2现场施工阶段 现场的施工种类繁多且复杂,涉及的类型与方面也是复杂多变的,因此需要在施工阶段注意几个问题。 (1)需要严格的按照规划的图纸进行施工,若计划有变也应及时的各个部门之间的传达以及修改都一步到位,不能出现有人不知道的情况而造成损失,这就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协作与及时沟通。 (2)需要严格进行检查、验收等环节,而不是作为一种形式不负责任的进行签字确认,施工的原料以及质量都需要及时的把关,避免事与愿违的现象或出现私扣公款的现象。对于一系列的工程变更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例如:材料原料的变更,规格大小的变更等等,但是这一步骤却不能忽视,在没有批准文件以及相应的具体安排与命令下,不得私自进行更换与改变,检查、验收、签字每一步都不可忽略,且相应的文件也应妥善保管。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注意,例如监察监督人员要尽责去发现每一处可能出现的有意或无意的纰漏,避免危险与潜在危险的发生,还有每一位员工都应严格服从调配的命令,统一执行各项措施与规定是其应有的职责,每一部门的协调工作可以使得施工过程变得简单易行且高效高质量。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已经对园林工程的基本类型与施工改程序有所了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其精神文化世界也有了新的要求与向往,希望他们的生活环境不仅有美丽的植被,也有一些可供欣赏或孩子玩耍的娱乐场所,更是希望其也有一些更为实用的价值,而要想实现这些目标,不仅仅需要一个完美的设计图,更是需要优良的施工队伍将这一理想模型付诸实践,通过园林工程的不同类型建筑来与实际情况相搭配,在施工中严格遵守所要求的规定,相信这一就一定可以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与满足,促进园林行业的未来发展与进步。 作者:海巧霞 单位:江苏洁冉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类论文:竹类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配置应用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水平的提升,使得人们更为关注生活环境的建设以及精神生活的构建。在这种情况下,园林绿化成为了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放松的一个重要场所。在园林绿化中,竹类植物是非常重要的一类植物,不仅因其所具有的刚正不阿精神而受到我国人们的喜爱,而且也具有着很多种竹类类型可供我们选择,具有着非常好的应用意义。 2竹类植物在现今园林绿化中的重要性 2.1提高生态效益 随着我国现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业、生活以及工业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环境污染问题,对于人们的居住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而在人们对于居住条件要求不断提升的今天,就使得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成为了城市管理者必须要面对的一项问题。对于竹类植物来说,其由于叶子面积较大,以及其自身的特点,使其能够在对空气起到净化效果的同时对空气中所存在的有毒气体以及粉尘等进行吸取,并以此对城市人民健康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同时,其还具有着降低噪音的作用,能够较好的调节居民生活环境。除此之外,竹类植物也由于所具有的发达的根系而具有着较好的水土保持能力以及防风能力。 2.2强化精神水平 竹类植物在我国自古以来就具有着不畏霜雪、坚强不屈的品质,同我国所特有的审美趣味以及伦理道德具有着非常强的一致性,具有着积极的精神意义。而通过竹类植物在园林中的栽植,则能够使来往的行人能够更好的对竹类植物所具有的高尚精神进行近距离的感受,并以此得到净化品格以及心灵的效果。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今天,人们在受到工作、生活压力的同时往往会产生疲惫以及烦躁的心理,通过在业余时间对竹类植物的观赏,则能够在安静、和谐的气氛中感受到心灵的净化与舒缓。 2.3柔滑建筑线条 在园林绿化中,不同程度的会存在一定的建筑物。而对建筑物来说,其毕竟属于现代化建筑、线条过于锐气,对于园林自然、古朴的效果难免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为了能够使这种感觉得到降低,我们则可以选择高度较低、枝茎较大的竹类植物,以此在园林中有效的起到软化建筑物线条的作用,使人们更能够感受到园林的自然特征。 2.4丰富观赏内容 竹类植物具有着姿态优美以及四季常青的特征,可以说是植物中的优选,通过其在园林中的栽植,能够较好的提升园林所具有的欣赏水平。 3园林绿化中竹类植物的配置形式 3.1群植 群植可以说是非常适合竹类植物在园林中的一种配置形式,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选择体积较大的竹类植物如毛竹、茶杆竹以及刚竹等等,能够有效的在园林中营造出竹海的感觉,对于这种种植方式来说,非常适合种植在园林中大块绿地的位置,能够形成非常壮观的竹林景观。尤其是在较为炎热的天气,更是能够在形成壮观景色的同时为人们带来一种幽静、凉意的感觉,更加适合人们在其中进行游览与散步。而在刚刚种植、竹类植物尚未形成规模时,则可以在地面上种植草皮以及白三叶等等,避免竹类植物较少而出现土壤外露的情况,以此对园林的整体生态效益进行提升。 3.2单植 在竹类植物的单植方面,主要具有石绿竹、高节竹、湘妃竹以及罗汉竹等等,对于这部分竹类植物植物来说,其外形体积通常较大,且在形状方面也具有着非常独特的特征,很容易形成园林中区域的焦点,非常适合种植在园林的庭院、假山以及池塘等位置,且能够在单植的同时以其它类型的植物进行衬托,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另外,也可以在其周边种植一定数量的菊花以及梅花等等,并因其所具有的较为强烈的色彩变化更进一步的提升园林景观意境。 3.3丛植 丛植方面,凤尾竹以及孝顺竹都是较为合理的竹类类型,较为适合配置在园林的庭院以及绿地等位置,且可以通过不同竹类植物混合的方式集中种植在一处,并对其搭配成不同的形状。同时,也可以在丛植中适当的加入草花以及园林小品等以进一步提升园林品质。目前,一种经常使用的方式为使用刚竹作为主景,并在其附近为主搭配梅花以及女贞等植物,以此在形成较为鲜明层次感的同时对原有的园林空间起到了一定的强化作用。 3.4列植 在竹类植物的列植方面,其经常会以单列的方式种植在园林的四周位置,并按照具有规则特征的线条进行栽植。对于大多数竹类植物来说,都可以使用列植的方式进行种植,以凤尾竹为例,能够在列植中在体现出园林整齐美的同时在园林中呈现出一种非常协调的效果。而当人们漫步于园林之中时,这部分列植的竹子则如一排排绿伞,在对人们提供良好休憩场所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 3.5盆植 对于竹类植物来说,其也可以采取盆植的方式进行配置,而在盆植时,则需要对竹子的类型做好选择,一般来说,小佛肚竹、凤尾竹以及观音竹都非常适合盆植,可以将其放置在园林门庭以及办公室等位置,能够为空间带来一种高雅、时尚的氛围。 4结束语 在我国现今的园林绿化中,竹类植物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上文中,我们对竹类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配置应用与意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而在具体配置过程中,也需要园林设计方在对环境、主题特点进行联系的基础上以良好的竹类植物的配置提升园林整体效果。 作者:吴怀美 杨竹英 单位:陆良县林业局绿化委员办公室 园林类论文:园林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综述 1灵活多样的期末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通过考试形式多样化,增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职业技能、创新能力等的考核,提高考核效果,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针对设计类课程的特点,确定其考核方式主要分为以下5类,即①试卷命题(闭卷、开卷);②现场操作考查;③方案汇报;④作品(图纸类、实物类);⑤项目设计等.然后,制定了课程考核改革方式一览表,确定了各门课程对应的考核方式,考核时可选择相应的考核方式.理论课程的考核主要采用试卷命题与方案汇报两种方式.试卷命题主要针对课程的基本理论、规划设计的相关规范等的考核,而方案汇报则模拟行业项目的招投标现场进行考核.其他3类主要针对实训课程.其中,园林工程实训考核可采取现场操作考查、作品两种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工程施工图设计的能力及现场施工技能.而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则主要以项目设计方式进行快题考核.期末考核前,教师应提前申请该课程所采用的考核方式,教研室审核,学院备案监督管理. 2科学制定课程期末考核评价标准 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对科学公正的判定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至关重要.对于设计类课程而言,由于不同课程考核的技能内容也有差异,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并采取集体评阅、交互评阅的方式,规范任课教师的阅卷行为,避免评阅的随意性.例如,设计类课程考核方式中的项目设计考核的评分标准如表 3经验与思考 在新一轮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过程考核、多样化考核的设计类课程考核方案制定并经过一年的实践后,收到了多方面的改革成果与经验: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较快.由于课程之初学生就获得了课程的考核构成、比例等信息,加上教学内容贴近行业实践,学生一开始就从思想上重视学习的过程,注重对职业技能的训练,因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强.2)密切了校企联系,提升了校企合作水平.由于实训项目的开展要贴近行业实践,校企合作刚好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的机会,并受到来自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增强了课程内容的专业化水平.企业也可以从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挖掘潜在的人才.3)在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研讨与实践基础上,学院将改革成果纳入学院层面,制定了《林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课程考核改革方案》,在全校起到了示范,推动了学校五大改革的深入开展.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3方面,需要在今后的改革中进一步完善. 3.1考核的公正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设计类课程中,对于比较复杂的项目,往往是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的,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难免有少数学生出现有懒惰心理或者由于专业功底不够,不积极参与项目任务,坐享团队其他成员工作成果的现象.教师在考核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掌握每个团队成员的参与情况的话,在考核的时候就可能出现给“印象分、人情分”,不能公正评价每个成员的学习情况,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 3.2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推动校企一体化与考核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水平是保障课程教学与考核改革取得成果的前提与根本所在.因而,需要加强专业教师双师型培训,促进校企一体化,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包括课程考核评价,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保障教学内容与课程考核的专业化水平.此外,目前学生参与考核改革还比较欠缺,在今后的考核改革中,对于方案汇报、技能操作考查等考核形式,可尝试将学生纳入考核评价团队,相互评价对促进学生的进步大有裨益.从而形成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学生共同参与考核评价,推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考核的有效性及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3.3改革学校考核管理制度,调动师生参与考核改革的积极性 在改革试点过程中,老师们普遍反映的一点就是改革后工作量增加不少,但学院很少有奖励措施,影响了大家的积极性,这将增大推进改革的阻力.学校、学院两个层面应及时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鼓励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考核改革举措,在资金支持、科研申报、职称评定、考评考核、奖励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引导教师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实施改革. 作者:魏勇军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园林类论文:园林工程类型与施工程序探究 摘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绿色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越来有关注环境问题。我国的地域辽阔,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特征,园林工程的类型也逐渐朝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其中就包括了假山的施工、水景的建设以及其他园林绿化工程。根据不同的园林工程类型,施工人员需要进行具体的施计划,对施工的程序进行研究。本文研究当前我国园林工程的类型,并对园林工程的施工程序进行分析。 关键词:园林工程;类型;施工程序;研究与分析 我国领土广大,跨度宽广,有很多不同的地理环境,而我国的园林大多都是依山傍水进行建设的,所以大多数的园林地处比较复杂的山林之间或是某些山河之间。由于其地理位置比较复杂,因此在建设园林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采用不同的建设方法,当然,很多园林建设的目的也是不同的,所以其施工类型与施工程序也会存在差异。为了满足当前的社会文明以及环境保护的需要,我国需要开展园林工程的建设。但是园林工程与其他的工程类型相比,工程种类繁多,需要的技术结构复杂,需要结合当地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气候特征的变化以及人们的风俗习惯等等,在保证园林工程建成质量的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并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由此可见,园林工程的施工相对复杂,需要施工人员做好前期的计划工作,为工程的顺利建设提供前期的保障。 一、园林工程的类型 (一)假山与置石工程 在园林设计中,需要建造假山工程,一是为了符合园林景观的整体意境,增加设计感,二是为了人们的观赏以及休闲需要。在建造假山之前,需要了解整个园林的整体构造,按照具体的施工方案,选择建造假山所需要的材料以及材料的运输方式。在具体的工程实施阶段,需要按照图纸进行具体的建造,在此基础上加入创新元素,既要思考假山的建造质量以及美观程度,还应该考虑与整个园林设计的契合度,避免假山的设计过于突兀,失去整体的协调感。 (二)水体与水景工程 园林工程设计当中较为常见的设计类型就是水体与水景工程的建设。在建造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落实循环经济的理念,避免出现浪费的现象。使水景工程的建设能够与园林工程统一协调发展,满足施工的规范以及要求,保证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三)广场与园路工程 园路的建设贯穿于整个园林工程当中,要使景点与景区之间连接起来,考量整个园林建设的整体性。在设计园路的走向以及宽窄的时候,应该考虑园林工程中的环境保护、通风情况以及光照条件,使设计具备美感的同时,增加其实用性。 (四)栽植与种植工程 栽植与种植工程是园林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园林的绿化建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首先,在进行栽植之前,应该事先考虑当地适于种植的植物,按照具体的设计规划,进行树木、花坛以及草坪的建设,定期开展修理、养护工作,发挥植物的绿化功能,推动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 二、园林工程的施工特征 (一)建设与施工具有极强的技术性 园林工程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各个小工程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因此,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专业素质都具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在假山的建造当中,不仅要考虑假山的建成重量,还应该呈现出立体的美感,对造型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园林内部构造中的廊、亭等建筑的结构复杂,对技术的要求相对严苛。 (二)园林工程建设的施工准备较为复杂 我国园林工程的类型种类繁多,对质量以及艺术性的要求较高,因此在进行准备工作的时候,不仅要考察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科学布置现场,还应该尽量缩短工时,减少施工用地,以免对附近的居民造成影响。 (三)园林建设的综合性强 园林工程建设作为一种综合类工程,建筑的规模不断壮大,需要多种专业施工团队之间的默契配合,加强合作。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团队之间的配合,可能会导致施工人员之间的矛盾,影响施工进度,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工程的整体建设。 三、园林工程施工的程序 (一)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正式的施工之前,要做好施人员的分配工作,合理规划施工的任务。施工人员要对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细致具体的考察,了解整个园林建筑的风格。精心设计图纸规划,掌握施工的要点与难点。检查施工用的器材设备能否正常的使用,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 (二)施工的过程严格按照图纸的规划以及设计方案进行 施工的安排工作,一旦施工方案发生变动,设计规划人员需要与相关的部门共同制定最科学的方案,按照标准开展工程的建设;落实好每一个施工环节的具体工作,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认真执行,各个施工单位互相配合,严禁私自修改施工要求,更改技术规格,避免不同种类的施工人员之间相互交换任务;施工现场材料的质量以及规格需要符合国家的标准,工作的流程变更情况,需要按照相关的标准给予正确的指示,施工人员在得到官方的批准之后才能开始后期的工作;由于园林工程的种类繁多,因此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质量的审核以及验收工作完成之后,相关的部门才能够进行签字盖章,并下发相关的质量审核文书,施工的负责人需要妥善保管,一旦工程出现质量问题,能够有据可查;做好对园林施工各个阶段质量成果的验收工作,一旦在质量审核中发现问题,相关部门要予以指示,施工人员进行及时的改正,避免发生质量安全事故,造成更大的损失;工程竣工之后,负责人需要对结果进行定期的检查验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三)施工后养护管理注意事项 1.施肥:各种栽植的园林植物,特别是木本植物,它们将从一个固定长期吸收养料,即便是肥力来源很高的土坡,肥力也会因逐年消耗而减少,因此应注重不断增加土坡的肥力,确保所栽植物能够旺盛生长。 2.灌水与排水:作为植物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足够的水分是保证树木体内正常运动的基础。处理过程中,可通过人工的方法进行土坡的水分补充,这样能够使地上、地下部分水分维持均衡,大大提高植物的成活率,而排水也是保树防涝比较常用的方式。 3.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植物的病虫害主要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注重日常管理中多加看护便可。 4.中耕除草:中耕主要是人工对土坡表层进行松动,这样能够保持良好的土壤透气性能,改善土温,促进肥料的化解,加快根系的生长。对于中耕深度的确定,视种植植物的数龄情况而定,浅根性的中耕深度一般较浅,深根性的深度则需要适当增加,通常至少要有5cm,并做好相应的施肥处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的园林工程种类丰富,园林施工的技术性要求相对较高,施工的准备工作相对复杂,园林工程的建设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为施工人员增加了施工难度,因此,在进行具体的工程建设之前,应该积极的做好准备工作,实际考察,认真设计施工计划,施工中要符合工程建设的标准,在严格把关质量的同时,兼顾设计的美感,增加园林工程的艺术性,积极打造园林艺术精品工程。通过对园林建设类型进行分析和划分以及对施工程序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研究,使其研究结果在园林建设更好的发展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园林类论文:园林设计类翻转课堂教学探索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当前各大高校的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核心已经由传统的古典园林设计转向广义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因此为适应当前园林设计教学核心的改变,各大高职院校在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上也应顺势转变。本文主要探讨高职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旨在为我国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园林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1世纪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愈加呈现个性化趋势。教育行业作为承载国家人才培养的主导行业,针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应当跟紧时代步伐,将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基于当前社会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国家对于城市园林设计愈加重视,社会对于园林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因此如何培养出高竞争力和高素质的园林设计人才是当前高校园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简单来讲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在家中或者课外时间观看教学视频,分析教学视频中教师的讲解,教师在课堂进行中做到与学生亲切交流、辅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一种教学模式。由此教师需要将课程的讲解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为学生提供7到12分钟的在线学习讲解视频,学生需要在家里面对老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进行学习和观看,学生上课过程中由接受教育转变为完成作业,教师需要帮助和正确引导学生完成作业,针对疑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1] 二、园林设计课程采取翻转课堂教学优势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利用短小精悍的园林设计视频将课程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和设计实训进行结合,能够短时间内完成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加强,由此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同时园林设计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和设计内容,学生在家里观看课程教学视频能够充分放松,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出现课堂学习的精神紧张状态,适当调节自身知识接受能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知识的灌输,更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生能够随时控制学习进度,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借助通讯软件向同学和老师求教,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园林设计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增强学生学习互动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园林设计教师俨然从一名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指导者和学生的学习教练,因此教师拥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刻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耐心回答各个学生提出的园林设计问题,加入学生讨论组和学习小组,对班级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思路。[2]针对学生完成作业后遇到的诸多学科问题,教师应当适时组织设计小组进行讨论研究,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园林教学教师成功地由一名知识传递者角色转变成指导者的时候,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也随之增强,学生们能够根据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讨论,互相帮助和学习,形成一种良性的合作学习氛围。 (三)综合评定学生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设计理念的培养,着重加强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创意设计的思想。通常教师在布置作业后,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草图进行设计构思,当翻转教学模式引用之后,学生在家庭的轻松氛围中进行方案设计,回到课堂上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进行专业内容的讨论和互动,增强了师生交流。[3]考核制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设计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园林设计的课程考核不仅要注重学生在最终设计图上的方案设计,同时需要将学生的日常学习能力和学习交流的学习主动性纳入考核内容,以此来评定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设计和学习基于每一名园林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翻转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较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更具优越性。翻转课堂教学能够认识到各个学生间的能力差异及思维差异,能够真正实现学生按照自我接受程度进行高效率学习。园林设计专业作为多种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综合型学科,需要学生进行反复的设计实践和学习,同时需要教师的协助来解决诸多专业性问题。初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完成当天教学视频的观看,由此来完成当天课程要求的设计和作业。[4]但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进化和调整,已经将学生的学习模式转变为按照自身学习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行安排作业及完成设计方案,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五)翻转教学改变了课堂管理传统的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和设计的状态,因此教师需要密切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避免学生出现分神或者跟不上学习进度,甚至影响到他人学习的状况,学生与教师的压力随之而来。但是实行翻转课程教学模式之后,诸多课堂管理的问题随之消失,在课堂中调皮捣乱的学生失去了表演的热情,感受到学习小组的学习积极性和小组合作设计的乐趣,由此课堂管理的诸多问题得到良好解决。 三、翻转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学校作息时间安排当前我国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较为重视,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但诸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仍然在不断施加无形压力来督促学生的学习,通过诸多考核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园林设计课程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花费较多课外时间进行课程视频的观看和学习,因此需要学校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来配合学生的翻转课程学习。[5]由此需要学校取消园林设计专业晚自习时间的占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课程视频的观看,同时需合理布置学生课程设计的作业量,以此来满足学生进行针对性课程设计的训练。 (二)信息技术的支持园林设计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无论是园林授课教师制作专业设计教学视频,还是学生在家中观看课程教学视频都不可缺少专业信息技术的支撑。因此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学校应当着重对此问题进行改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配备高性能网络服务器,针对于家庭内部缺乏电脑和网络学习环境的学生,学校应该尽力为学生提供有关设备支持,可以通过业余时间向学生开放校内机房的形式进行改善。[6]同时园林设计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视频制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外学习效果和学习进度,课程教学视频的拍摄和剪辑需要专业人士给予帮助。 (三)教师专业能力的挑战新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将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完美结合,发挥教师的课程设计主动性。由于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视频的质量和知识含量、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学生对于学习时间的安排及课程设计环节的组织均能够影响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在强化自身专业园林知识的同时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训练,基于摄制人员和录制人员的帮助,为学生录制生动、内容丰富积极的学科视频。 (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园林设计类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具备极强的自我控制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合理分配时间和控制学习进度的能力。学生在对设计课程进行学习和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会遇到诸多专业性问题,由此学生应当基于教学视频的指引,主动翻阅和查找与之相关的资料和设计案例,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善于总结和归纳,以便在课堂上与学习小组或者教师进行讨论。[7]因此要求园林设计专业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及合理安排学习进度的能力,同时具备网络资源正确检索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传统的园林设计课程测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翻转课程教学模式的要求,同时也无法准确体现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主要原因在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涉及到学生间相互合作、集体组织、个人控制力和自主时间安排的能力等方面,同时需要注重学生此种学习方式体现出来的情感交流、学习态度及学生价值观的整体评价,综合评价方式的改变需要学校在教学体制上进行完善和改革。 四、结论 当前我国风景园林学科仍然处在发展初期,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园林设计课程教学需要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改革高职院校的园林设计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当深入研究该种教学模式的精髓,学校应尽力辅助该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各个学科,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精英人才。 作者:高传友 林容容 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类论文:园林建筑小品的种类及应用 1.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原则 1.1审美原则园林景观建筑小品的设计首先要满足审美观的原则,要具有较高的艺术特性与视觉美观。从园林的主题和整体结构、布局出发,将建筑小品的色彩以及造型设计的符合现代艺术及审美原则。 1.2实用原则园林景观的为人服务的,建筑小品一样也是供人欣赏的风景。换句话说,人就是园林景观的主体,所以园林建筑小品要具备满足人们欣赏的作用,其设计还要以人为本,考虑到实用原则。比如要考虑到残疾人的需求,体现出建筑小品的人文性;比如体型较胖的人的需求,要将椅子的高度、宽度适当加大等等。 1.3文化认同原则一个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首先要独具风格,展现出地方性的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不同地方的园林具有不同的文化气息,它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而来,应该讲这种历史文化体现在建筑小品之中,满足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2.园林建筑小品分类及应用 园林建筑小品的类型基本都是按照建筑小品的功能来划分的,主要有供观赏类的建筑小品、供实用类的建筑小品以及观赏和实用具备的建筑小品。 2.1观赏类型观赏类型的建筑小品,顾名思义也就是供游人欣赏的小品,如花坛花架、雕塑、刻字、假山、奇石等等。 2.1.1花坛、花架花坛就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形状栽种具有观赏类的植物群体,在其结构上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审美特性。花坛一般具有两种形式,即平面式和立体式,而植物可以根据春、夏、秋、天观赏的季节进行合理栽种。花架就是植物摆放用的道具,花架的设计也具有一定的艺术特性,不仅美观还能够对植物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 2.1.2雕塑、刻字雕塑有浮雕与圆雕,一般园林里面的浮雕都是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设计,比如有主题标志性质的,有纪念意义性质的,有宗教性质的,也有纯属装饰性质的。刻字在园林景观中一般指的是石碑刻字,它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即书法。石碑刻字具有一种古典文化传统气息,利用书法将字体刻在悬崖上或者石碑上,这是园林中常见的景观。 2.1.3假山、奇石假山也是一般园林中最为常见的景观之一,就是综合利用石头,将其堆砌成具有一定艺术品位和审美特性的假山,能够提升园林的自然韵味。而奇石在园林景观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石头具有纯天然、奇形怪状的特点,给园林增添了很多趣味。 2.2实用类型实用类型的园林建筑小品也就是为游人提供休息、休闲服务以及对园林景观起到保护作用的小品,如桌椅板凳、凉亭、园林路灯、标识牌、栏杆、景观墙等等。 2.2.1桌椅板凳、凉亭桌椅板凳、凉亭是大部分园林必备的景观,很多园林使用混凝土制作凳子,将其设计成树墩的模样,不仅实用还能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受。有的园林将桌椅设置在大树之下,桌子上还有棋盘,以供人休息、娱乐。 2.2.2园林路灯、标识牌路灯和标识牌在园林中是必不可少的具有服务性质的景观。路灯在白天作为观赏之用,晚上能够为游人提供照明服务。标识牌有很多种,如指示牌、宣传牌等,都能给游人提供服务。 2.2.3栏杆、景观墙园林里面的栏杆有围护栏杆、坐凳栏杆以及观赏栏杆等等,而园林景观墙有围墙和景墙之分,都属于对园林景观的围护与管理。 2.3集实用与观赏与一起的建筑小品在园林景观建筑小品中有一些既具有为游人提供休息、休闲服务以及对园林景观起到保护作用的小品,又同时具有美化环境和装饰、点缀园林景观作用的小品,这类小品就是同时具备实用与观赏的建筑小品,如园灯、解说牌、景窗等等。 2.3.1园灯园灯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园林对园灯的要求不仅仅只是照明,而更多的要求其具备艺术性、美观性、装饰性。如园灯在白天就是一种艺术品,而到了晚上既能为游人提供照明作用,又能渲染出一种温暖、舒适的氛围,为园林增添一种神秘、绚烂的景色。 2.3.2解说牌在园林景观中无法被游人忽略的一种随处可见风景就是解说牌,解说牌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说明牌、园林布局牌、展览牌以及线路指示牌等。解说牌不仅能够为游人提供指示和说明的作用,同时还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景,具有观赏的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内容丰富、造型各异的建筑小品在园林景观中不仅具有点缀、装饰环境的作用,还能够满足人们是审美以及实用的需求。本文针对园林建筑小品,分别从其内涵、作用、设计原则以及种类和应用方面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探究,以期对我国园林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作用。 作者:周芳良 单位:浙江同信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类论文:论述园林小品的分类及用处 1绪论 从中国最早的上古园林时代“,囿”中的灵台、龙、麒麟、白鸟、龟、图腾柱等对神的图腾崇拜,到明清时代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中的华表、石刻、灯柱、孤赏石等,再到现代都市园林绿地中的各类坐椅、指示标牌、垃圾箱、园灯等都是园林建筑小品。可见,园林建筑小品无论是在古典园林中还是在现代园林中,都有它不可或缺的地位。 2园林建筑小品的分类从审美、实用的功能划分: 2.1具有观赏价值的小品。观赏小品,如叠石盆景、喷泉及各种装饰物。它的作用就是通过作品自身的美,给人从视觉感官上激发起美的情趣,美的联想,并将环境衬托得更加和谐,更加漂亮,由于它们所处的位置一般都很重要,大多在景区中心成为主要景观或是全园的构图中心。壁画:壁画在传统园林里常常依托于景墙。我国古代的皇家园林有许多著名的壁画,象北京北海公园里的《九龙壁》就给诺大的一个公园提出了一个亮点。雕塑:雕塑泛指带有塑造、雕凿的物体形象,并具有一定的三度空间和可观性。园林雕塑小品主要是指带观赏性的户外小品雕塑。常见的雕塑主要有人物雕塑、动物雕塑、抽象雕塑等。如我市矿工广场的“矿工”雕塑和广场东侧入口墙壁浮雕体现了七台河煤矿工人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于进取、吃苦耐劳的伟大精神;桃山公园的“扬起新世纪风帆”雕塑则象征着七台河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熊猫”雕塑和“孕育”雕塑又为公园增添了妙趣;仙洞山风景区的“希望之星”雕塑,气势宏伟,蕴寓着七台河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希望之星,而风景区一广场西侧的墙壁浮雕,画面抽象,仿佛是美丽的凤凰在彩云中飞舞,为整个风景区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以煤城历史演变为主题的浮雕水幕墙成为我市城市建设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雕塑小品大多因自身的艺术感染力闻名,从而提高了公园的知名度。石碑刻字:园林建筑小品里有很多历史名人的书法墨迹石刻。比如我市仙洞山风景区中的艺苑,用火烧石、卧牛石和灵壁石精心雕琢了我国自产生文字以来的57件作品,包括真草隶篆名家书法作品22件,篆刻作品35件,打造了一处自然风光和城市园林交相辉映的人文景观,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园林孤赏石小品:我国园林历来将石做为一种重要的造景材料,其造型千姿百态,寓意深刻,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欣赏“石”,非一般之石,不但要怪,还要丑。从我市桃山公园环山路东北侧的4块“龟石”上,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其中的蕴义。中国人欣赏石,不在石头本身的形态而看中神似,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所谓“园可无山,不可无石”,可见石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是多重要的了。 2.2集观赏与实用于一体的建筑小品具有集观赏与实用的功能于一体的建筑小品是指在园林中起到供休息、照明、展示、导游、装饰、服务、及管理的作用的小型园林建筑设施。这类小品是园林绿地中数量最多,体积最大的人工景观。园椅:园椅为高出地面,供人休息、眺望的人工建筑物,它是园林中最普遍的设施之一。一般宜选择在游人需停留休息处以及有景可赏之处。我市桃山公园环山路的10组仿生座椅,与路边的树木相得益彰,达到了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解说牌:解说牌是园林中极为活跃、引人注目的文化宣教设施,它的类型包括展览栏、阅报栏、展示台、园林导游图、园林布局图、说明牌、布告板以及指路牌等各种形式。园灯:园灯既有照明又有点缀装饰园林环境的功能,因此,既要保证晚间游览活动的照明需要,又要以其美观的造型装饰环境,为园林景色添增生气。绚丽明亮的灯,可使园林环境气氛更为热烈、生动、欣欣向荣、富有生机;而柔和的灯光又会使园林环境更加宁静、舒适、亲切宜人。例如我市仙洞山广场中变幻莫测的彩柱灯、华丽典雅的银花灯、造型奇特的宇宙灯、吉祥喜悦的红球灯、玲珑别致的庭院灯就将夜晚的广场烘托得无限温馨、浪漫,别有一番氛围。 3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中的用途 3.1组景 园林小品在园林空间中,除具有自身的使用功能外,更重要的作用是把外界的景色组织起来,在园林空间中形成无形的纽带,引导人们由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起着导向和组织空间画面的构图作用;能在各个不同角度都构成完美的景色,具有诗情画意。园林小品还起着分隔空间与联系空间的作用,使步移景异的空间增添了变化和明确的标志。 3.2观赏 园林小品作为艺术品,它本身具有审美价值,由于其色彩、质感、肌理、尺度、造型的特点,加之成功的布置,本身就是园林环境中的一景。如我市桃山公园南广场绿地内的梅花鹿、长颈鹿、小鹿、小狗、小羊等仿生动物的设置,使普普通通的绿地富有了生机与情趣。由此可见,运用小品的装饰性能够提高其他园林要素的观赏价值,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美感。 3.3渲染气氛 园林小品除具有组景,观赏作用外,还把桌凳、地坪、踏步、标示牌、灯具等功能作用比较明显的小品予以艺术化、景致化。如水边的两组坐凳,一个采用石制天然坐凳,恬静、祥和可与环境构成一幅中国天然山水画;一个凳面上刻有艺术图案,独特新颖,别具情趣,迎水而坐令人视野开阔、心旷神怡。我市湖滨广场的“琴、棋、书、画”象四颗璀璨的明珠,成为广场的画龙点睛之笔,七根图腾柱又勾勒出广场浓浓的文化氛围。因此,构思独特的园林小品与环境结合,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使环境宜人而更具感染力。 4设计 恰到好处的园林小品离不开精心的设计。园林建筑小品具有精美、灵巧和多样化的特点,设计创作时可以做到“景到随机,不拘一格”,在有限空间得其天趣。园林建筑小品的创作要求是:(1)立其意趣,根据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做出景点中小品的设计构思;(2)合其体宜,选择合理的位置和布局,做到巧而得体,精而合宜;(3)取其特色,充分反映建筑小品的特色,把它巧妙地熔铸在园林造型之中;(4)顺其自然,不破坏原有风貌,做到得景随形;(5)求其因借,通过对自然景物形象的取舍,使造型简练的小品获得景象丰满充实的效应;(6)饰其空间,充分利用建筑小品的灵活性、多样性以丰富园林空间;(7)巧其点缀,把需要突出表现的景物强化起来,把影响景物的角落巧妙地转化成为游赏的对象;(8)寻其对比,把两种明显差异的素材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烘托,显出双方的特点。 5结论 从以上园林建筑小品的分类和其在园林中的用途论述,不难看出它的重要意义。园林建筑小品以其“小”的特性存在于园林绿地中,其作用绝非可有可无,它折射出园林文化的光芒,反映出一种审美情节,有的还能满足人们的各种生理需要。对于园林建筑小品一定要精心进行足够的设计构思和美妙的艺术创意,才能标新立异,在整个园林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 园林类论文:高职非艺术类园林专业教学 一、学好素描的必要性 1、观察能力培养。园林设计表现中,要想将环境表达准确生动具体,要求学生在观察对象时先整体观察、比较,分清主次和前后关系,再整体去画,迅速准确地抓住主要结构,再细致观察,落实物体的尺寸比例、前后透视关系等,使所绘画面达到准确、生动的效果。 2、审美基础。素描运用单独色彩来描绘对象的形体、比例、结构、空间、质感和色素的浓淡,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园林设计中,多用到手绘表达和艺术审美,而素描教学正是培养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基础教学课程。 3、专业铺垫。园林专业如物体造型,光影明暗把握,画面构图,都需要在素描课程中理解掌握。如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所要表现的景观场景等需要培养物体造型审美专业基础与绘制能力。 二、现阶段高职园林专业素描教学存在的部分问题 高职园林专业大多数招收学生为文理兼收,学生入校前基本没有美术功底。学习素描要从零开始。素描基础教学如透视原理、明暗素描、结构素描、设计素描等,涉及石膏几何体、静物、自然风景、人文风景,较少的课程设置对于没有美术功底的园林专业学生来说,无疑难度太大,压力过重,学生学完后很难灵活掌握。 三.建立具有高职非艺术类园林专业特色的素描教学体系 1、完善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结合园林专业学生特点,课程结构上可以分为结构素描、明暗素描、风景速写和设计素描。结构素描重点讲解透视规律及形体穿插关系。明暗素描训练中,通过对光影的分析,掌握三大面五大调子规律及表现技法,延伸到不同的物象之上,提升对形态的审美。风景速写可以选择建筑、自然风景、园林景观进行训练,速写可以收集素材,积累形象语言,获得感性知识,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概括能力及空间思维。设计素描将园林要素进行拆分、重构训练,然后以恰当的形式和技法进行表达创造,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创造力,更注重艺术思维方式培养,增强学生对园林造型元素的掌握,完善思维转化,强化设计意识、空间构想及表现能力。素描教学作为专业基础课,教学上根据专业特色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如写生训练,可以选取主题景观进行现场景观写生训练,如小品写生、道路景观写生、广场环境写生、小区景观写生等,积累景观设计资料。 2、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通过讲练结合的教学形式,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点,讲方法与技巧,学生课堂上动手练习操作,与教师交流互动,营造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课堂上教师在讲完理论知识后,可适当示范技法,让学生动手临摹,再布置训练任务。训练过程中强调出现的共性问题,解决学生疑问,课堂以学生自我完成作品为主,教师修改引导为辅,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素描实训教学。素描教学结合夸张、变形、抽象等训练方式,向设计素描过渡,提高学生的应变设计能力。同时努力与生活景观相结合,扩大学生视野,将课堂搬到室外,将理论与室外的园林景观相结合,从室内训练转向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真实体验,从写生实践转向创意设计实践,将对单纯事物表现逐渐扩展到对复杂世界的感受表现甚至是精神世界的艺术表达,使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力得到升华。搭建特色作品展示平台也是一种可行的教学形式。固定形式有展示墙、展示廊;阶段性的展示可以结合校园文化节活动、专业教育、校报系刊进行,采用灵活多变的布展方式。同时借助网络平台直观展示学生作品,将作品展示、交流、评价、欣赏溶于一体,成为课堂的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促进了课堂教学和学生自我发展。 3、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齐白石曾说:“我的第一位老师不是别的,而是芥子园画谱》”。临摹训练是素描造型基础训练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在学生临摹前,分析优秀作品的处理方式,使学生有针对性的临摹作品。并适时提出学生绘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针对性地提供优秀范例,让学生分析临摹,在临摹中思考和解决问题。短期的临摹训练能使学生较快掌握素描基础表现方法,为写生练习夯实基础。临摹是练兵,写生训练是实战,学生将临摹作品学习的经验,指导并运用于写生练习。在写生过程中,学生通过实战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有针地解决各自的问题,从而充分掌握步骤和方法,完善各自绘画技能。“创意”是设计素描的核心,本质是想象和创造。通过表现性素描训练、静态和动态物体训练等方法,启发学生在常规中去寻求新思路,在传统的基础上改变常规以产生新的感官刺激。如通过形象的分解与组合、扭曲和夸张变形等方式,将表现对象的内容与形式按照视觉造型需要作各种形态再创造。将自己想象的一切通过几何体形式进行解构与重构,也可完全脱离常理束缚加以想象,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4、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评价作品需有评价要点及评价标准,可从画面构图、形体结构、明暗关系、主次虚实关系、体积空间塑造、整体关系、表现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2)教师评价做主导,自评、互评相结合。多维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学生更易接受评价,认知自我。(3)因材施教,分组评价。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力有所不同,所绘作品有好坏。同档次的作品一起评价,有助于学生克服自卑心理,超越自我。 5、不断完善后勤教学保障。素描教学要求有专业素描教室、配置多媒体设备,需要教学设备储藏问、展示橱窗及展架,用具上需要画架、画板、全套石膏几何体、不同造型静物、衬布、素描灯、教学范本、室外扩音喇叭等。这些都需要教学后勤部门在开课前准备完成,确保正常教学秩序和进度的进行。同时配置具备园林工程设计经验的专业教师。 园林类论文:解析园林绿化地被植物特性和类别 1.地被植物的特点 1.1种类丰富地被植物种类繁多,分属不同科属,如豆科、十字花科、菊科等,有不同的生态类型,既有一年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有灌木和半灌木。 1.2观赏性强地被植物有色彩丰富的观花植物,也有生长茂盛、枝叶茂盛的观叶植物,在园林绿化中可以做花境,花带、花墙,大色块的地被植物形成壮观的花海,与乔木、灌木、草坪配置形成多层次景观效果,可以极大地提高绿地的观赏性。 1.3生态适应性强地被植物不同种类在不同光照、不同水分条件、不同酸碱度和不同质地的土壤条件下都可以正常生长,有耐荫的如玉簪、鸢尾等;有耐水湿的如水菖蒲、水生鸢尾等;有喜光的如福禄考、萱草等在阳光下才能正常生长。 1.4应用广泛由于具有上述特点,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丰常广泛,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可以选用不同的地被植物。 2.地被植物的主要种类 2.1一、二年生草花地被植物一、二年生草花是鲜花类群中最富有的家族,其中有不少是植株低矮、株丛密集自然,花团似锦的种类,如紫茉莉、太阳花、雏菊、金盏菊、香雪球等。它们风格粗放,是地被植物组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二年生草花作地被植物,更显出其优势和活力。 2.2宿根观花地被植物花色丰富,品种繁多,种源广泛,作为地被应用不仅景观美丽,而且繁殖力强,养护管理粗放,如鸢尾、玉簪、萱草、马蔺等。被广泛应用于花坛、路边、假山园及池畔等处,尤其是耐荫的观花地被植物更受欢迎。那些观赏价值高、颜色丰富、生长稳定、抗逆性强的宿根地被植物被广泛应用到绿化设计中,而花期长、节日盛花的种类如五·一节开花的玲兰、山罂粟、铁扁豆等,国庆节开花的葱兰、小菊、矮种美人蕉等在节日期间被广泛应用。 2.3宿根观叶地被植物大多数植物低矮,叶丛茂密贴近地面而且多数是耐荫植物,如麦冬、石菖蒲、万年青等,在全国各大城市园林绿化中被大量应用,生态效果良好。而叶形优美、耐荫能力强的虎儿草、蕨类等植物以及经济价值高的薄荷、霍香等阔叶型观叶植物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2.4水生耐湿地被植物在园林建设中,水池、溪流及水体沿边地带,需要选用适生的、耐湿性较强的覆盖植物,用来美化环境和点缀景观,同时能防止和控制杂草危害水体,如慈姑、水菖蒲、泽泻等。 2.5藤本地被植物大部分藤本地被植物可以通过吸盘或卷须爬上墙面或缠绕攀附于树干、花架。凡是能攀援的藤本植物一般都可以在地面横向生长覆盖地面。而且藤本地被植物枝蔓很长,覆盖面积能超过一般矮生灌木几倍,具有其它地被植物所没有的优势。现有的藤本植物可以分为木本和草本两大类,草本藤蔓枝条纤细柔软,由它们组成的地被细腻漂亮,如草莓、细叶茑萝等;木本藤蔓枝条粗壮,但绝大部分都具有匍匐性,可以组成厚厚的地被层,如常春藤、五叶地锦、山葡萄、金银花等。 2.6矮生灌木地被植物灌木在园林植物中是一个很大的类群,其中植株低矮、枝条开展、茎叶茂盛、葡萄性强、覆盖效果好的种类、变种、品种是组成植物群落下层不可缺少的类型,作为地被有其它地被植物所不及的优点,矮生灌木生长期长,不用年年更新,管理也比草本植物粗放,移植、调整方便,大部分品种可以通过修剪进行矮化定向培育;一般均具有木本植物的骨架,形成群落比较稳定,如栀子花、八仙花、棣棠花、小檗等。 2.7矮生竹类地被植物低矮丛生的竹类适应性强,除东北、西北、内蒙古和西藏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栽植,且终年不枯,枝叶潇洒,景观独特,如箬竹、凤尾竹、鹅毛竹等。 园林类论文:园林绿化种植类型及养护措施 一、园林绿化栽植类型 (一)、林木类 当前我国南方的机关、学校等单位的园林绿化常见的林木种类有乔木、灌木二大类,乔木、灌木中有落叶和常绿之分。绿化乔木有柳树、榕树(大叶榕、细叶榕、高山榕、黄葛榕等)、玉兰树(白玉兰、黄玉兰、荷花玉兰等)、桉树(大叶桉、细叶桉、柠檬桉等)。此外还有阴香,人面树、木棉、柏树等。绿化用灌木有:福建茶、黄心枚、山子甲、变叶木、山茶树、含笑等。除乔、灌木外,南方城乡不少单位把芒果、龙眼、荔枝等果树用作绿化,一举两得。另外,南国风光的标志树种、大黄椰、假槟榔、鱼尾葵、槿棕等高档亚热带树种,不但公园种植,而今在机关单位学校,常作首选绿化树种。 以上各种林木,按园林规划设计要求和结合单位的实际,按需选择种植。 (二)草地 草地植被,在单位绿化中种植面积较大,种植于平地为广场草坪,种植在坡壁和山丘为草丘(草山)。草地植被,水土保持效果好,不至于黄土裸露,绿油油的草地使人心旷神怡。当前南方单位、学校绿化用的草种有台湾草、大叶草、连地针叶草等。台湾草生长速度快,叶色浓绿,叶片细嫩一致,远近观赏效果好,宜种植在楼前门坪和空旷地带。大叶草耐旱耐瘠,叶片大,覆盖好,远视效果好,近看观赏差。宜植于坡壁、山地、边角地带。连地针叶草,叶小茎硬,匍匐生长,耐旱耐瘠,耐踩踏,生命力特别强,但观赏效果差,宜种于易踩踏地和坡瘠地。 (三)绿蓠 绿蓠是单位庭园内不可缺少的种植类型,既有观赏价值,又是区域间道路旁的隔离带,绿化中常见的绿蓠有平面绿蓠,园型绿蓠和造型(或造字)绿篱三种。这些绿篱中常种植的树种有:山子甲、福建茶、黄心梅等,山子甲粗生易长,叶色深绿,宜用于平面高大绿篱;福建茶粗生快长,叶色浓绿,宜用于近墙绿篱;黄心梅粗生,叶色黄绿,易造型,观赏效果好,常用于造型绿篱。 (四)花卉、盆景 花卉是园林绿化栽植类型中的精华,既有盆栽又有地栽,有草本和木本之分,还有阴生阳生和室内室外栽植之区别。花卉顾名思义以观花为主,在绿化的同时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品种种植,也可人工调节其开花期,使单位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绿化中常用的草本花卉有红绿草,颜色鲜艳,常用于种植图案,迎春宜用于立体绿化,还有紫萝兰、一串红、芍药、美人蕉、百合、菊花、海棠、纸爆花、满天星草、百年好合等。木本花卉有:杜鹃(三角梅)、茶花、含笑、梅花、杏花、桂花、大红花、龙吐珠、金苞、银苞花等。适宜室内栽培的阴生植物有:巴西铁、绿箩、花蝴蝶、龟背竹、绿霸王、富贵竹、发财树、金钱树等。盆景是植物艺术之精品。在单位园林绿化中常用树庄落地盆景为多。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植物生长特性,结合人工艺术造型而成,它是园中景,景中之最的小品。 二、绿化养护的技术措施 在栽培学中,常言道“种三管七”,绿化中种植的都是有生命的植物,不少单位在园林绿化时,往往规划设计高标准,施工养护低水平,造成好景不长。在绿化养护管理上,要了解种植类型和各种品种的特特征与特性,关键抓好肥、水、病、虫、剪五个方面的养护管理工作。 (一)草地的养护管理 草地养护原则是:均匀一致,纯净无杂,四季常绿。据资料介绍在一般管理水平情况下绿化草地(台湾草)可按种植时间的长短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种植至长满阶段,指初植草地,种植至一年或全覆盖(100%长满无空地)阶段,也叫长满期。二是旺长阶段,指植后2-5年,也叫旺长期。三是缓长阶段,指植后6-10年,也叫缓长期。四是退化阶段,指植后10-15年,也叫退化期。在较高的养护管理水平下台湾草地退化期可推迟5-8年。连地针叶草的退化期比台湾草迟3-5年,大叶草则早3-5年。 1、恢复长满阶段的管理 按设计和工艺要求,新植草地的地床,要严格清除杂草种子和草根草茎,并填上纯净客土刮平压实10厘米以上才能贴草皮。贴草皮有二种:一是全贴、二是稀贴。稀贴一般20×20厘米一方块草皮等面积留空稀贴,全贴无长满期,只有恢复期7-10天,稀贴有50%的空地需一定的时间才能长满,春季贴和夏季贴的草皮长满期短仅1-2个月,秋贴冬贴则长满慢需2-3个月。 在养护管理上,重在水、肥的管理,春贴防渍,夏贴防晒,秋冬贴草防风保湿。一般贴草后一周内早晚喷水一次,并检查草皮是否压实,要求草根紧贴客土。贴后二两周内每天傍晚喷水一次,二周后视季节和天气情况一般二天喷水一次,以保湿为主。施肥植后一周开始到三个月内,每半月施肥一次,用1-3%的尿素液结合浇水喷施,前稀后浓,以后每月一次亩用4-6斤尿素,雨天干施,晴天液施,全部长满草高8-10厘米时,用剪草机剪草。除杂草,早则植后半月,迟则一月,杂草开始生长,要及时挖草除根,挖后压实,以免影响主草生长。新植草地一般无病虫,无需喷药,为加速生长,后期可用0.1-0.5%磷酸二氢钾结浇水喷施。 2、旺长阶段的管理 草地植后第二年至第五年是旺盛生长阶段,观赏草地以绿化为主,所以重在保绿。水分管理,翻开草茎,客土干而不白,湿而不渍,一年中春夏干,秋冬湿为原则。施肥轻施薄施,一年中4-9月少,两头多,每次剪草后亩用2-4斤尿素。旺长季节,以控肥控水控制长速,否则剪草次数增加,养护成本增大。剪草,是本阶段的工作重点,剪草次数多少和剪草质量的好坏与草地退化和养护成本有关。剪草次数一年控制在8-10次为宜,2-9月平均每月剪一次,10月至下年1月每二月剪一次。剪草技术要求:一是草高最佳观赏为6-10厘米,超过10厘米可剪,大于15厘米时,会起“草墩”,局部呈勾瘩状,此时必剪。二是剪前准备,检查剪草机动力要正常,草刀锋利无缺损,同时检净草地细石杂物。三是剪草机操作,调整刀距,离地2-4厘米(旺长季节低剪,秋冬高剪),匀速推进,剪幅每次相交3-5厘米,不漏剪。四是剪后及时清净草叶,并保湿施肥。 3、缓长阶段的管理 植后6-10年的草地,生长速度有所下降,枯叶枯茎逐年增多,在高温多湿的季节易发生根腐病,秋冬易受地志虎(剃枝虫)为害,工作重点,注意防治病虫为害。据观察,台湾草连续渍水三天开始烂根,排干渍水后仍有生机,连续渍水七天,90%以上烂根,几乎无生机,需重新贴草皮。渍水1-2天烂根虽少,但排水后遇高温多湿有利病菌繁殖,导致根腐病发生。用托布津或多菌灵800-1000倍,喷施病区2-3次(2-10天喷一次),防治根腐病效果好。高龄地老虎(剃技虫)在地表把草的基部剪断,形成块状干枯,面积逐日扩大,为害迅速,造成大片干枯。检查时需拨开草丛才能发现幼虫。要及早发现及时在幼虫低龄用药,一般用甲胺硫磷或速扑杀800倍泼施,为害处增加药液,三天后清掉为害处的枯草,并补施尿素液,一周后开始恢复生长。 缓长期的肥水管理比旺长期要加强,可增加进行根外施肥。剪草次数控制在每年7-8次为好。 4、草地退化阶段的管理 植后10年的草地开始逐年退化,植后15年严重退化。水分管理,干湿高替,严禁渍水,否则加剧烂根枯死,加强病虫害的检查防治,除正常施肥外,每10-15天用1%尿素,磷二钾混合液根外施肥,或者用商品叶面保,叶面肥如大丰田等根外喷施,效果很好。对局部完全枯死处可进行全贴补植。退化草地剪后复青慢,全年剪草次数不宜超过6次。另外,由于主草稀,易长杂草,需及时挖除。此期需全面加强管理,才能有效延缓草地的退化。 (二)绿篱的养护管理 绿篱的养护管理原则是:保证肥水供应,茂盛生长,修剪成篱成墙成形,达到观赏和隔离的作用。 1、绿篱的肥水管理 绿篱要不断修剪,肥水条件要求较高,初植绿篱,按设计要求的篱宽,挖40厘米深的沟,填上纯净肥沃的客土,或在客土中拌入适量腐熟的有机肥或复合肥,这样植后生长快。施肥原则是:基肥足追肥速,以氮为主,磷钾结合,群施薄施,剪后必施。必要时还进行根外施肥。水分管理,以保湿为主,表土干而不白,雨后排水防渍,以免引起烂根,影响生长。 2、绿篱的修剪 平面绿篱、图型绿篱、造案绿篱,都是为了符合设计要求通过人工修剪而成。修剪的作用:一是抑制植物顶端生长优势,促使腋芽萌发,则枝生长,墙体丰满,利于修剪成型。二是加速成型,满足设计欣赏效果。修剪的原则:从小到大,多次修剪,线条流畅,按需成型。一般的绿篱设计高度为60-150厘米,超过150厘米的为高大绿篱(也叫绿墙),起隔离视线用。始剪修剪的技术要求是:绿篱生长至30厘米高时开始修剪。按设计类型3-5次修剪成雏型。修剪的时间:当次修剪后,清除剪下的枝叶,加强肥水管理,待新的枝叶长至4-6厘米时进行下一次修剪,前后修剪间隔时间过长,绿篱会失形,必需进行修剪。中午、雨天、强风、雾天不宜修剪。修剪的操作:目前多采用大篱剪手工操作,要求刀口锋利紧贴篱面,不漏剪少重剪,旺长突出部分多剪,弱长凹陷部分少剪,直线平面处可拉线修剪,造型(圆型、磨茹型、扇型、长城型等)绿篱按型修剪,顶部多剪,周围少剪。定型修剪:当绿篱生长达到设计要求定型以后的修剪,每次把新长的枝叶全部剪去,保持设计规格形态。 3、绿篱的病虫防治 山子甲绿篱,常有木虱、潜叶蛾和白粉病为害,福建茶有木、介壳虫、白粉病为害,黄心梅较抗病虫害,偶有木虱。以上虫病,用常规的杀虫剂速扑杀等和杀菌剂、多托布津、多菌灵等除治均能达效。 (三)绿化树木的管理 园林绿化中,树木种植面积并不是最大,但其所占的绿化空间最大,草地、鲜花、灌木、乔木合理搭配,体现了立体绿化的效果。习话讲:“绿树成阴,鲜花盛开”,创造了良好的小气候和优美的环境。另外,许多灌木树种植后可以通过修剪造型,亭亭屹立在草地和景点中,甚至可产生立体动感。 1、肥水管理 乔木树型高大,根系发达,根深幅广,种植时需要开正方形0.8-1.0立方米的大穴,填上肥沃客土高于平地30厘米才种植。在施肥方面,用肥种类以复合肥为主,N、P、K的比例1-3年的幼年树是5:3:2;三年以上的大树是3:2:1.施肥的次数,植后三年内,每年的春、夏、秋初各施一次,每次用复合肥1-2kg,小树少施,大树多施。施肥的方法是:小树结合松土施液肥,大树在冠幅内地面均匀开穴干施,三年以上高大的乔木原则上可不施肥。灌木树型小,以浅穴或浅沟种植为主,丛生根系浅,视土壤和树势施用适量的复合肥,液施干施结合,观花观果灌木适当增加P、K肥,观叶灌木适当增加N肥施用。绿化树木的水分管理,重在幼树,原则是保湿不渍,表土干而不白。高大乔木,根深叶茂,不存在因缺水影响生长,灌木矮小,根系短浅,盆栽地栽都要防旱保湿不渍,才能正常生长。 2、树型管理 绿化林木,通过艺术设计,认真管理,使之有稀有密,有型有款,座落有置,是绿化成功的关键之一。乔木要求树干笔直挺拔,不要过早拔掉种植时的固定拴护杆,以免引起树杆弯曲。成年大树及时锯掉不规则的树枝,对冠幅大,叶多枝小的挡风枝不锯掉,遇大风雨会折枝断干严重时连根拔起造成损失。灌木要求整齐有形有序,树形是树木不断生长和通过人工不断修剪而成,可修剪成园球型、方型、扇型、磨菇型、抽象图案、线条、柱桩、椎桩等。甚至可用铁丝编织文字或“双龙戏珠”“狮子滚球”,“孔雀开屏”等让灌木的枝叶在其中生长,通过编织修剪而成。不管乔木灌木要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对大王椰、假槟榔等观茎树,要保证树干笔直干净,叶鞘大、干枯后不易自然脱落,要人工及时清除。 3、树木的病虫防治 绿化树木主要的虫害有天牛、木虱、潜叶蛾、潜叶虎、介壳虫、金龟子等。近年来在乔木灌木中木虱为害较严重,其次是介壳虫,采用常规杀虫剂、速扑杀、介特灵等均能达到防治效果。主要的病害有:根腐病、白粉病、炭疽病等,常用的防治药物有托布津、多菌灵、炭疽病等,常用浓度800-1000倍。除了药物防治外,栽培上要经常清理枯枝落叶,保持清洁,同时要排除渍水,必要时修剪后喷药。 (四)花卉的管理 “待到鲜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鲜花为人们带来幸福快乐,种植花卉,是绿化中不可缺少的项目,目的是观赏其颜色鲜艳,形态各异的花朵,花卉有草本木本和藤本之分,有些品种一生(一个生长周期)只开一次花,有些一年才开一次花,不同的花卉品种开花季节和花期长短各不相同。为实现一年四季,鲜花盛开,除了科学搭配不同品种种植外,抓好管理是关键。 1、地栽花卉的管理 地栽较多的是美人蕉、黄花草、多色花和桃、梅、杏花、桂花、含笑以及炮仗花,金银花等,在栽培上要求土地肥沃疏松,通透性好,保水保肥力强。肥水管理,前期肥水充足,以N为主,结合施用P、K,中期N、P、K结合,花前控肥控水,促进花芽分化,开花后补施P、K、N肥,可延长开花期。松土除草培土每月一次浅松表土,除去杂草,结合施肥。草本花卉,多施液肥,木本花卉,雨季可开小穴干施。植株高大的地栽花木,不能露根,适当培土,可防止倒覆。修剪覆盖,在生长中要及时剪去干枯的枝叶,另外在夏秋季节进行地表覆盖(剪下的台湾草),可保湿防旱和抑制杂草生长。病虫防治,每月打一次杀虫药,在修剪后或台风瀑雨前后喷一次杀菌剂,均有防治效果。藤本花卉管理的不同之处,是要树柱子或搭架,使之攀延生长。 2、盆栽花卉的管理 盆栽花卉在园林绿化中主要指盆栽时花和盆栽阴生植物二大类,盆栽花卉是经过二个阶段培育而成,第一个阶段是在花圃进行培育,第二个阶段是装盆后生长到具有观赏价植或开花前后,摆放到室外广场(花坛)、绿化景点中,以及亭台楼阁甚至室内的办公室、会议室、厅堂、阳台。 花圃培育盆栽花卉,首先选择各类各种时花和阴生植物,进行整地播种或扦插,(在阴棚沙池无性繁殖),幼苗期加强肥水病虫的管理,然后准备规格合适的陶瓷、塑料花盆,装上事先拌好的配方花泥(干塘泥粒65—70%,腐熟有机质10%,沙20%,复合肥3-5%),盆底漏水眼压上瓦片,装量八成,最后种上幼苗,分类摆放加强管理,长大或开花前后放至摆放点。 盆栽花卉第二阶段的管理,由于摆放分散,重点做好三防:防旱、防渍、防冻。防旱:高温炎热天气,水分蒸腾蒸发快,室外2-3天淋一次水,室内5-7天淋水一次。防渍:盆体通透性和渗漏性很差,只靠盆底漏水眼渗漏渍水,室外盆栽严禁盆底直落泥地,室内及阳台盆栽,不要每天淋水、每次淋水后观察盆底是否有滴水,如滴水不漏,一是盆土板结,适当松土,二是盆底漏水眼堵塞,及时疏通或转盆,盆栽花卉失败大多因为盆底部分渍水烂根影响生长以至死亡。防冻:热带花卉和阴生植物如绿巨人、万年青等冬季气温18°C以下,不少品种开始出现冻害,露天和阳台盆栽花卉,在低温、霜冻天气,要搭棚复盖保温或搬进暖房防冻。除了做好以上“三防”外,阴生植物要防晒,烈日下灼伤叶片,影响生长,甚至死亡,宜放于室内和厅堂及阳台无直射光的背日处。 盆栽施肥,施肥种类有机无机肥结合,木本有机为主,草本无机为主,观花的P、K、N比例是(3:2:1),观叶的是(2:1:3)施肥次数,视长势每月1-2次,结合淋水施液肥,减少干施,严禁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否则易肥害伤根,施肥量视盆土多少、能少勿多、免于肥害。必要时采用根外喷施“叶面保”、“大丰田”等,可使叶色浓绿,花期延长。换盆:为使盆栽花卉,根多叶茂,按时盛开花期长,多数多年生的木本和部分其它花卉需要换盆。换盆的时间要考虑二个因素,一是盆土多少和盆土质量、土量少质量差的早换,土量多质量好(如纯干塘泥的配方花泥)迟换;二是花卉的大小高矮,高大花卉早换,矮小花卉迟换,一般2-3年换盆一次。换盆方法:空盆放上瓦片压住盆底眼,再在瓦片上放上一把粗沙,然后将配方花泥放入三分之一,换盆前3-5天不淋水,换盆时,盆内周边淋少量的水,振动盆体,花盆侧倾,用木棍或两个大拇指,顶住盆底瓦片,边摇边压,以致盆土离盆,用花铲铲去三分之一的旧泥(最多不能超过50%),保留新根,用枝剪剪去老根,剪齐断根,然后小心放入新盆,根顺干正,填上配方花泥,压实淋透(盆底滴水)。 盆栽花卉由于分散,通风透光好,病虫较少,但要细心查看一经发现,要用手提喷雾器逐盆喷药。 另外,部分花卉对土壤PH值要求较严,如含笑、茶花等要求酸性土壤生长才正常,可淋柠檬酸水每月2-3次,土壤PH值保持4.0左右。 (五)盆景的管理 园林绿化中有少量成品盆景,置于亭台楼阁内和特需的景点中,其栽培管理与木本盆栽花卉大致相同,不同的关键之处是修剪保形,不同的盆景有不同的艺术造形,生长中树干不断长高,枝叶不断增多,如不修剪会变型失型,失去原有的设计风格特点。盆景修剪,需由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技术员,园艺师操作,该剪的剪,不该剪的不剪,千万不要破坏观赏面,失去原有流派、风格和艺术造型。 园林类论文:剖析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与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其作用,一方面具有可观、可居,另一方面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同时,更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大量的建筑艺术瑰宝。它不仅是人们审美要求的体现,也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权力的象征,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价值。可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文化博大精深。下面,结合古代园林建筑实际情况,就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和类型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 园林建筑按照所属性质和地域的不同,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的皇家气派。而江南园林建筑突出“玲珑、活泼、通透、淡雅”,将秀丽、雅致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风格迥异,但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却基本相同,主要概括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其实用性。根据人们的休憩及活动需要而设置,如亭、榭,即可供人停留赏景,又可以按需要兼做小卖亭、游船码头等用途。二是强调其独特性。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的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地方,园林建筑以其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画,并与廊、墙、路等形成一定的活动路线。三是提升其园林意境。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匾额、楹联中反映出其意境来。正如《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从而营造了园林意境。 二、园林建筑的特点 经过上述功能分析,可以看出,园林建筑有如下特点: 1、使用和造景,具有观赏和被观赏的特点。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要符合园林景物布局原则,同时,也要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因此,园林建筑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又要使景色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2、为环境服务,与自然景致充分结合。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与自然因素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使自然环境增添情趣,这就要求园林建筑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做到布局上依形就势。这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古典园林不断追求的境界。 3、园林建筑独立性和组合性。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一般体量较小,按大小、形状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使用上的需要,既可独立设置,又可用廊、墙、路等不同的建筑组合成一个群体,这种组合群体形成了富于变化的建筑外形轮廓,使建筑与风景相得益彰。 三、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类型及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时采用了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一致。因此,其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亭、廊、榭、桥、墙、舫以及花架、小品等多种类型。 1、园亭。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它的特点是周围开敞,在造型上相对小而集中,常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作为园林中“点景”的一种手段。亭的体量虽不大,但形式多样,其造型取决于它的平面形状、平面组合和屋顶形式。亭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意布置的特点,很适合“观景”和“点景”建筑的需要。单体亭的形式有四方亭、圆亭、多角亭等形体,在亭与亭、廊、墙、房屋的结合上,又创造出了重檐、三重檐、攒尖顶、歇山顶及组合亭等。亭多布置于主要的观景点和风景点上,或作为主体建筑陪衬。在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中,亭常常成为组景的主体和园林艺术构图的中心。在一些风景游览胜地,则成产增加自然山水美感的重要点缀。设计中经常运用“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创造风景画面。 2、园廊。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为廊。它不仅是联系室内外的建筑,还常成为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是园林内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它既有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功能,又起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廊的形式和设计手法丰富多样。按结构形式分有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和单支柱廊等五种,按造型及所处环境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爬山廊、叠落廓、水廊、桥廊等。 3、水榭。它是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其典型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平台跨水部分以梁、柱凌空架设于水面上。平台临水部分围绕低平的栏杆,或设鹅颈靠椅供坐憩凭依。平台靠岸部分建有长方形的单位建筑,面水的一侧是主要观景方向,常用落地门窗,开敞通透。既可在窒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屋顶一般为造型优美的卷棚歇山式。 4、园桥。即园林中的桥,可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变换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园桥在造园艺术上的价值,往往超过交通功能。在自然山水园林中,桥的布置同园林的总体布局、道路系统、水体面积、水面的分隔或聚合等密切相关。其位置和体形要和景观相协调。大水面架桥宜宏伟壮丽,小水面架桥宜轻盈质朴。水面宽广,桥宜较高并加栏杆,水面狭窄,桥宜较低并可不设栏杆。水陆高差相近,宜平桥贴水,过桥有凌波信步亲切之感,水体清澈明净,桥的轮廓需考虑倒影,地形平坦,桥的轮廓宜有起伏,以增加景观的变化。园桥的基本形式有平桥、拱桥、亭桥、廊桥、汀步等。 5、园墙。园墙在园林中起划分内外范围、分隔内部空间和遮挡劣景的作用。精巧的园墙还可装饰园景。中国古典园林中,按材料和构造可分为版筑墙、乱石墙、白粉墙等。分隔院落多用白粉墙,墙头配以青瓦。用白粉墙衬托山石、花木,犹如在白纸上绘制山水花卉,意境尤佳。园墙的设置多与地形结合,平坦的地形多建成平墙,坡地或山地则就势建成阶梯形,为了避免单调,有的建成波浪形的云墙。此外,中国古典园林中,园墙还通常设有洞门、洞窗、漏窗以及砖瓦花格进行装饰。 6、舫。依照船的造型建在水面上的园林建筑物。供游玩宴饮、观赏水景之用。舫是中国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模拟、提练出来的建筑形象。处身其中宛如乘船荡漾于水中。舫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常设有平桥与岸相连。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一般分为船头、中舱、尾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模拟、提练出来的建筑形象。处身其中宛如乘船荡漾于水中。舫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常设有平桥与岸相连。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一般分为船头、中舱、尾舱三部分。船头作成敞棚,供赏景用,中舱最矮,是主要供休息、宴饮的场所,舱的两侧开长窗,坐在里面有宽广的视野,后部尾舱最高,一般分为两层,下实上虚,上层状似楼阁,四面开窗以便远眺。舱顶一般作成船篷样,首尾舱顶则为歇山式样,轻盈舒展,成为园林中的重要景观。 7、园林小品。是园林中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及方便游人之用的小型建筑设施。一般没有内部空间,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园林小品既能美化环境,丰富园趣,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 园林类论文:园林绿化种植类型分析论文 我国有园林古国之称,园林意为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成开辟天然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供人们观赏、游憩、工作学习、居住的环境。绿化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主体,是指除天然植被外,为改善环境而进行的树木花草的栽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全国城乡单位的园林绿化日新月异。有苏杭园林誉满全球,桂林天然山水美甲天下,古都北京,西安旧貌换新颜。今有改革开放特区,深圳、夏门,埔东等称之现代化花园式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不断上新台阶,园林式、花园式的单位,小区、学校层出不穷。这样既美化了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又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今从事园林绿化养护队伍日益扩大,这批养护大军中,部分是农业院校毕业生担任技术员,园艺师,而多数来自转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农工,提高养护队伍整体素质,普及养护知识,掌握关键技术是保证巩固园林绿化效果,使之美景常在,鲜花盛开的关键。 一、园林绿化栽植类型 (一)、林木类 当前我国南方的机关、学校等单位的园林绿化常见的林木种类有乔木、灌木二大类,乔木、灌木中有落叶和常绿之分。绿化乔木有柳树、榕树(大叶榕、细叶榕、高山榕、黄葛榕等)、玉兰树(白玉兰、黄玉兰、荷花玉兰等)、桉树(大叶桉、细叶桉、柠檬桉等)。此外还有阴香,人面树、木棉、柏树等。绿化用灌木有:福建茶、黄心枚、山子甲、变叶木、山茶树、含笑等。除乔、灌木外,南方城乡不少单位把芒果、龙眼、荔枝等果树用作绿化,一举两得。另外,南国风光的标志树种、大黄椰、假槟榔、鱼尾葵、槿棕等高档亚热带树种,不但公园种植,而今在机关单位学校,常作首选绿化树种。 以上各种林木,按园林规划设计要求和结合单位的实际,按需选择种植。 (二)草地 草地植被,在单位绿化中种植面积较大,种植于平地为广场草坪,种植在坡壁和山丘为草丘(草山)。草地植被,水土保持效果好,不至于黄土裸露,绿油油的草地使人心旷神怡。当前南方单位、学校绿化用的草种有台湾草、大叶草、连地针叶草等。台湾草生长速度快,叶色浓绿,叶片细嫩一致,远近观赏效果好,宜种植在楼前门坪和空旷地带。大叶草耐旱耐瘠,叶片大,覆盖好,远视效果好,近看观赏差。宜植于坡壁、山地、边角地带。连地针叶草,叶小茎硬,匍匐生长,耐旱耐瘠,耐踩踏,生命力特别强,但观赏效果差,宜种于易踩踏地和坡瘠地。 (三)绿蓠 绿蓠是单位庭园内不可缺少的种植类型,既有观赏价值,又是区域间道路旁的隔离带,绿化中常见的绿蓠有平面绿蓠,园型绿蓠和造型(或造字)绿篱三种。这些绿篱中常种植的树种有:山子甲、福建茶、黄心梅等,山子甲粗生易长,叶色深绿,宜用于平面高大绿篱;福建茶粗生快长,叶色浓绿,宜用于近墙绿篱;黄心梅粗生,叶色黄绿,易造型,观赏效果好,常用于造型绿篱。 (四)花卉、盆景 花卉是园林绿化栽植类型中的精华,既有盆栽又有地栽,有草本和木本之分,还有阴生阳生和室内室外栽植之区别。花卉顾名思义以观花为主,在绿化的同时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品种种植,也可人工调节其开花期,使单位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绿化中常用的草本花卉有红绿草,颜色鲜艳,常用于种植图案,迎春宜用于立体绿化,还有紫萝兰、一串红、芍药、美人蕉、百合、菊花、海棠、纸爆花、满天星草、百年好合等。木本花卉有:杜鹃(三角梅)、茶花、含笑、梅花、杏花、桂花、大红花、龙吐珠、金苞、银苞花等。适宜室内栽培的阴生植物有:巴西铁、绿箩、花蝴蝶、龟背竹、绿霸王、富贵竹、发财树、金钱树等。盆景是植物艺术之精品。在单位园林绿化中常用树庄落地盆景为多。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植物生长特性,结合人工艺术造型而成,它是园中景,景中之最的小品。 二、绿化养护的技术措施 在栽培学中,常言道“种三管七”,绿化中种植的都是有生命的植物,不少单位在园林绿化时,往往规划设计高标准,施工养护低水平,造成好景不长。在绿化养护管理上,要了解种植类型和各种品种的特特征与特性,关键抓好肥、水、病、虫、剪五个方面的养护管理工作。 (一)草地的养护管理 草地养护原则是:均匀一致,纯净无杂,四季常绿。据资料介绍在一般管理水平情况下绿化草地(台湾草)可按种植时间的长短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种植至长满阶段,指初植草地,种植至一年或全覆盖(100%长满无空地)阶段,也叫长满期。二是旺长阶段,指植后2-5年,也叫旺长期。三是缓长阶段,指植后6-10年,也叫缓长期。四是退化阶段,指植后10-15年,也叫退化期。在较高的养护管理水平下台湾草地退化期可推迟5-8年。连地针叶草的退化期比台湾草迟3-5年,大叶草则早3-5年。 1、恢复长满阶段的管理 按设计和工艺要求,新植草地的地床,要严格清除杂草种子和草根草茎,并填上纯净客土刮平压实10厘米以上才能贴草皮。贴草皮有二种:一是全贴、二是稀贴。稀贴一般20×20厘米一方块草皮等面积留空稀贴,全贴无长满期,只有恢复期7-10天,稀贴有50%的空地需一定的时间才能长满,春季贴和夏季贴的草皮长满期短仅1-2个月,秋贴冬贴则长满慢需2-3个月。 在养护管理上,重在水、肥的管理,春贴防渍,夏贴防晒,秋冬贴草防风保湿。一般贴草后一周内早晚喷水一次,并检查草皮是否压实,要求草根紧贴客土。贴后二两周内每天傍晚喷水一次,二周后视季节和天气情况一般二天喷水一次,以保湿为主。施肥植后一周开始到三个月内,每半月施肥一次,用1-3%的尿素液结合浇水喷施,前稀后浓,以后每月一次亩用4-6斤尿素,雨天干施,晴天液施,全部长满草高8-10厘米时,用剪草机剪草。除杂草,早则植后半月,迟则一月,杂草开始生长,要及时挖草除根,挖后压实,以免影响主草生长。新植草地一般无病虫,无需喷药,为加速生长,后期可用0.1-0.5%磷酸二氢钾结浇水喷施。 2、旺长阶段的管理 草地植后第二年至第五年是旺盛生长阶段,观赏草地以绿化为主,所以重在保绿。水分管理,翻开草茎,客土干而不白,湿而不渍,一年中春夏干,秋冬湿为原则。施肥轻施薄施,一年中4-9月少,两头多,每次剪草后亩用2-4斤尿素。旺长季节,以控肥控水控制长速,否则剪草次数增加,养护成本增大。剪草,是本阶段的工作重点,剪草次数多少和剪草质量的好坏与草地退化和养护成本有关。剪草次数一年控制在8-10次为宜,2-9月平均每月剪一次,10月至下年1月每二月剪一次。剪草技术要求:一是草高最佳观赏为6-10厘米,超过10厘米可剪,大于15厘米时,会起“草墩”,局部呈勾瘩状,此时必剪。二是剪前准备,检查剪草机动力要正常,草刀锋利无缺损,同时检净草地细石杂物。三是剪草机操作,调整刀距,离地2-4厘米(旺长季节低剪,秋冬高剪),匀速推进,剪幅每次相交3-5厘米,不漏剪。四是剪后及时清净草叶,并保湿施肥。 3、缓长阶段的管理 植后6-10年的草地,生长速度有所下降,枯叶枯茎逐年增多,在高温多湿的季节易发生根腐病,秋冬易受地志虎(剃枝虫)为害,工作重点,注意防治病虫为害。据观察,台湾草连续渍水三天开始烂根,排干渍水后仍有生机,连续渍水七天,90%以上烂根,几乎无生机,需重新贴草皮。渍水1-2天烂根虽少,但排水后遇高温多湿有利病菌繁殖,导致根腐病发生。用托布津或多菌灵800-1000倍,喷施病区2-3次(2-10天喷一次),防治根腐病效果好。高龄地老虎(剃技虫)在地表把草的基部剪断,形成块状干枯,面积逐日扩大,为害迅速,造成大片干枯。检查时需拨开草丛才能发现幼虫。要及早发现及时在幼虫低龄用药,一般用甲胺硫磷或速扑杀800倍泼施,为害处增加药液,三天后清掉为害处的枯草,并补施尿素液,一周后开始恢复生长。 缓长期的肥水管理比旺长期要加强,可增加进行根外施肥。剪草次数控制在每年7-8次为好。 4、草地退化阶段的管理 植后10年的草地开始逐年退化,植后15年严重退化。水分管理,干湿高替,严禁渍水,否则加剧烂根枯死,加强病虫害的检查防治,除正常施肥外,每10-15天用1%尿素,磷二钾混合液根外施肥,或者用商品叶面保,叶面肥如大丰田等根外喷施,效果很好。对局部完全枯死处可进行全贴补植。退化草地剪后复青慢,全年剪草次数不宜超过6次。另外,由于主草稀,易长杂草,需及时挖除。此期需全面加强管理,才能有效延缓草地的退化。 (二)绿篱的养护管理 绿篱的养护管理原则是:保证肥水供应,茂盛生长,修剪成篱成墙成形,达到观赏和隔离的作用。 1、绿篱的肥水管理 绿篱要不断修剪,肥水条件要求较高,初植绿篱,按设计要求的篱宽,挖40厘米深的沟,填上纯净肥沃的客土,或在客土中拌入适量腐熟的有机肥或复合肥,这样植后生长快。施肥原则是:基肥足追肥速,以氮为主,磷钾结合,群施薄施,剪后必施。必要时还进行根外施肥。水分管理,以保湿为主,表土干而不白,雨后排水防渍,以免引起烂根,影响生长。 2、绿篱的修剪 平面绿篱、图型绿篱、造案绿篱,都是为了符合设计要求通过人工修剪而成。修剪的作用:一是抑制植物顶端生长优势,促使腋芽萌发,则枝生长,墙体丰满,利于修剪成型。二是加速成型,满足设计欣赏效果。修剪的原则:从小到大,多次修剪,线条流畅,按需成型。一般的绿篱设计高度为60-150厘米,超过150厘米的为高大绿篱(也叫绿墙),起隔离视线用。始剪修剪的技术要求是:绿篱生长至30厘米高时开始修剪。按设计类型3-5次修剪成雏型。修剪的时间:当次修剪后,清除剪下的枝叶,加强肥水管理,待新的枝叶长至4-6厘米时进行下一次修剪,前后修剪间隔时间过长,绿篱会失形,必需进行修剪。中午、雨天、强风、雾天不宜修剪。修剪的操作:目前多采用大篱剪手工操作,要求刀口锋利紧贴篱面,不漏剪少重剪,旺长突出部分多剪,弱长凹陷部分少剪,直线平面处可拉线修剪,造型(圆型、磨茹型、扇型、长城型等)绿篱按型修剪,顶部多剪,周围少剪。定型修剪:当绿篱生长达到设计要求定型以后的修剪,每次把新长的枝叶全部剪去,保持设计规格形态。 3、绿篱的病虫防治 山子甲绿篱,常有木虱、潜叶蛾和白粉病为害,福建茶有木、介壳虫、白粉病为害,黄心梅较抗病虫害,偶有木虱。以上虫病,用常规的杀虫剂速扑杀等和杀菌剂、多托布津、多菌灵等除治均能达效。 (三)绿化树木的管理 园林绿化中,树木种植面积并不是最大,但其所占的绿化空间最大,草地、鲜花、灌木、乔木合理搭配,体现了立体绿化的效果。习话讲:“绿树成阴,鲜花盛开”,创造了良好的小气候和优美的环境。另外,许多灌木树种植后可以通过修剪造型,亭亭屹立在草地和景点中,甚至可产生立体动感。 1、肥水管理 乔木树型高大,根系发达,根深幅广,种植时需要开正方形0.8-1.0立方米的大穴,填上肥沃客土高于平地30厘米才种植。在施肥方面,用肥种类以复合肥为主,N、P、K的比例1-3年的幼年树是5:3:2;三年以上的大树是3:2:1.施肥的次数,植后三年内,每年的春、夏、秋初各施一次,每次用复合肥1-2kg,小树少施,大树多施。施肥的方法是:小树结合松土施液肥,大树在冠幅内地面均匀开穴干施,三年以上高大的乔木原则上可不施肥。灌木树型小,以浅穴或浅沟种植为主,丛生根系浅,视土壤和树势施用适量的复合肥,液施干施结合,观花观果灌木适当增加P、K肥,观叶灌木适当增加N肥施用。绿化树木的水分管理,重在幼树,原则是保湿不渍,表土干而不白。高大乔木,根深叶茂,不存在因缺水影响生长,灌木矮小,根系短浅,盆栽地栽都要防旱保湿不渍,才能正常生长。 2、树型管理 绿化林木,通过艺术设计,认真管理,使之有稀有密,有型有款,座落有置,是绿化成功的关键之一。乔木要求树干笔直挺拔,不要过早拔掉种植时的固定拴护杆,以免引起树杆弯曲。成年大树及时锯掉不规则的树枝,对冠幅大,叶多枝小的挡风枝不锯掉,遇大风雨会折枝断干严重时连根拔起造成损失。灌木要求整齐有形有序,树形是树木不断生长和通过人工不断修剪而成,可修剪成园球型、方型、扇型、磨菇型、抽象图案、线条、柱桩、椎桩等。甚至可用铁丝编织文字或“双龙戏珠”“狮子滚球”,“孔雀开屏”等让灌木的枝叶在其中生长,通过编织修剪而成。不管乔木灌木要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对大王椰、假槟榔等观茎树,要保证树干笔直干净,叶鞘大、干枯后不易自然脱落,要人工及时清除。 3、树木的病虫防治 绿化树木主要的虫害有天牛、木虱、潜叶蛾、潜叶虎、介壳虫、金龟子等。近年来在乔木灌木中木虱为害较严重,其次是介壳虫,采用常规杀虫剂、速扑杀、介特灵等均能达到防治效果。主要的病害有:根腐病、白粉病、炭疽病等,常用的防治药物有托布津、多菌灵、炭疽病等,常用浓度800-1000倍。除了药物防治外,栽培上要经常清理枯枝落叶,保持清洁,同时要排除渍水,必要时修剪后喷药。 (四)花卉的管理 “待到鲜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鲜花为人们带来幸福快乐,种植花卉,是绿化中不可缺少的项目,目的是观赏其颜色鲜艳,形态各异的花朵,花卉有草本木本和藤本之分,有些品种一生(一个生长周期)只开一次花,有些一年才开一次花,不同的花卉品种开花季节和花期长短各不相同。为实现一年四季,鲜花盛开,除了科学搭配不同品种种植外,抓好管理是关键。 1、地栽花卉的管理 地栽较多的是美人蕉、黄花草、多色花和桃、梅、杏花、桂花、含笑以及炮仗花,金银花等,在栽培上要求土地肥沃疏松,通透性好,保水保肥力强。肥水管理,前期肥水充足,以N为主,结合施用P、K,中期N、P、K结合,花前控肥控水,促进花芽分化,开花后补施P、K、N肥,可延长开花期。松土除草培土每月一次浅松表土,除去杂草,结合施肥。草本花卉,多施液肥,木本花卉,雨季可开小穴干施。植株高大的地栽花木,不能露根,适当培土,可防止倒覆。修剪覆盖,在生长中要及时剪去干枯的枝叶,另外在夏秋季节进行地表覆盖(剪下的台湾草),可保湿防旱和抑制杂草生长。病虫防治,每月打一次杀虫药,在修剪后或台风瀑雨前后喷一次杀菌剂,均有防治效果。藤本花卉管理的不同之处,是要树柱子或搭架,使之攀延生长。 2、盆栽花卉的管理 盆栽花卉在园林绿化中主要指盆栽时花和盆栽阴生植物二大类,盆栽花卉是经过二个阶段培育而成,第一个阶段是在花圃进行培育,第二个阶段是装盆后生长到具有观赏价植或开花前后,摆放到室外广场(花坛)、绿化景点中,以及亭台楼阁甚至室内的办公室、会议室、厅堂、阳台。 花圃培育盆栽花卉,首先选择各类各种时花和阴生植物,进行整地播种或扦插,(在阴棚沙池无性繁殖),幼苗期加强肥水病虫的管理,然后准备规格合适的陶瓷、塑料花盆,装上事先拌好的配方花泥(干塘泥粒65—70%,腐熟有机质10%,沙20%,复合肥3-5%),盆底漏水眼压上瓦片,装量八成,最后种上幼苗,分类摆放加强管理,长大或开花前后放至摆放点。 盆栽花卉第二阶段的管理,由于摆放分散,重点做好三防:防旱、防渍、防冻。防旱:高温炎热天气,水分蒸腾蒸发快,室外2-3天淋一次水,室内5-7天淋水一次。防渍:盆体通透性和渗漏性很差,只靠盆底漏水眼渗漏渍水,室外盆栽严禁盆底直落泥地,室内及阳台盆栽,不要每天淋水、每次淋水后观察盆底是否有滴水,如滴水不漏,一是盆土板结,适当松土,二是盆底漏水眼堵塞,及时疏通或转盆,盆栽花卉失败大多因为盆底部分渍水烂根影响生长以至死亡。防冻:热带花卉和阴生植物如绿巨人、万年青等冬季气温18°C以下,不少品种开始出现冻害,露天和阳台盆栽花卉,在低温、霜冻天气,要搭棚复盖保温或搬进暖房防冻。除了做好以上“三防”外,阴生植物要防晒,烈日下灼伤叶片,影响生长,甚至死亡,宜放于室内和厅堂及阳台无直射光的背日处。 盆栽施肥,施肥种类有机无机肥结合,木本有机为主,草本无机为主,观花的P、K、N比例是(3:2:1),观叶的是(2:1:3)施肥次数,视长势每月1-2次,结合淋水施液肥,减少干施,严禁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否则易肥害伤根,施肥量视盆土多少、能少勿多、免于肥害。必要时采用根外喷施“叶面保”、“大丰田”等,可使叶色浓绿,花期延长。换盆:为使盆栽花卉,根多叶茂,按时盛开花期长,多数多年生的木本和部分其它花卉需要换盆。换盆的时间要考虑二个因素,一是盆土多少和盆土质量、土量少质量差的早换,土量多质量好(如纯干塘泥的配方花泥)迟换;二是花卉的大小高矮,高大花卉早换,矮小花卉迟换,一般2-3年换盆一次。换盆方法:空盆放上瓦片压住盆底眼,再在瓦片上放上一把粗沙,然后将配方花泥放入三分之一,换盆前3-5天不淋水,换盆时,盆内周边淋少量的水,振动盆体,花盆侧倾,用木棍或两个大拇指,顶住盆底瓦片,边摇边压,以致盆土离盆,用花铲铲去三分之一的旧泥(最多不能超过50%),保留新根,用枝剪剪去老根,剪齐断根,然后小心放入新盆,根顺干正,填上配方花泥,压实淋透(盆底滴水)。 盆栽花卉由于分散,通风透光好,病虫较少,但要细心查看一经发现,要用手提喷雾器逐盆喷药。 另外,部分花卉对土壤PH值要求较严,如含笑、茶花等要求酸性土壤生长才正常,可淋柠檬酸水每月2-3次,土壤PH值保持4.0左右。 (五)盆景的管理 园林绿化中有少量成品盆景,置于亭台楼阁内和特需的景点中,其栽培管理与木本盆栽花卉大致相同,不同的关键之处是修剪保形,不同的盆景有不同的艺术造形,生长中树干不断长高,枝叶不断增多,如不修剪会变型失型,失去原有的设计风格特点。盆景修剪,需由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技术员,园艺师操作,该剪的剪,不该剪的不剪,千万不要破坏观赏面,失去原有流派、风格和艺术造型。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最先是国外会计文献中出现的一个概念,根据1980年5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下的定义,所谓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指的是“通过审察会计信息使之成为有用资料的各项特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反映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是评价会计信息有用程度的标准。 一、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处理会计工作包括会计计量和会计编报工作的规范,同时反映了人们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要求。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是会计准则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葛家澎教授的划分,全国统一会计准则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业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对各项经济业务的核算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对会计工作的一般规范,反映的是对会计信息的一般要求。具体业务会计准则是反映具体经济业务对会计实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时所应遵循的业务处理准则,它是对工作的具体规范,反应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包含在会计准则的第一个层次“基本会计准则”里面。但尽管如此,基本会计准则也并非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等同。从内容上看,基本会计准则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方面。而在会计报告准则中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因为会计信息对于外部使用者来说,最主要的还是会计报告信息,因此,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会计报告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问题从属于会计准则,是会计准则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会计准则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作为对会计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范,会计准则健全完善与否,无疑会对会计工作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完成会计目标的要求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作为一个特殊的信息系统,它是对企业的资财和外界对这些资财所持有的权利,以及对企业经营所得和所用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计量和传输以使人们了解管理经济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会计工作是一项自觉的有目的的经济管理活动。作为会计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但会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管理活动,其目的就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会计是通过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有关企业经济业务的财务信息要求,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和比较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如资产及产权结构。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决定了提供会计信息的类型和质量,因此深入分析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共同的以及特殊的需求,对于改进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大有帮助的。 由于我国当前制定的统一会计准则是一个有限定性概念,特指企业财务会计而言,不包括管理会计。因此,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指外部使用者,相应的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也是指企业对外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一般认为主要有投资人和债权人。因而对投资人和债权人需求的满足,便构成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投资人和债权人通过企业财务报表来取得有关企业业绩、财务状况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其目的在于了解能否从企业获得尽可能多的现金流入量。当然,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者还有政府机构和其它非盈利性社会组织。它们要求通过会计信息获得评估该企业资源管理效率以及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由于这些使用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途径均有限,因而对其主要依赖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就要求具备一系列的质量特征,以便他们能够正确地预计,比较和评估企业的获得能力和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 在我国,对会计信息还有一类特殊使用者,即国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国营企业的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而国家作为全民的代表对这些生产资料拥有所有权,它是作为一个特殊的投资人而存在的。国家作为投资者要求会计信息能够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企业的获得能力和偿债清算能力,而且还要求了解企业执行国家财政、金融、税收、物价等政策的情况,以及企业在改善经营加强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借以考核企业的业绩。对这些信息的需要是基于国家履行其宏观调控,计划管理和综合平衡等职能的需要,对这些需要的满足应该在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三、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从整体上加以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会计信息有着来自多方面的需要,因此确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是各方面利害关系的协调,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有“中国特色”,下面就我国会计信息应具有质量特征谈一些看法。 (一)决策有用性是会计信息最核心最根本的质量要求。 企业会计之所要提供财务报告,是因为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对财务报告使用价值的需要。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归纳起来,应包括合法性、可比性(包括一贯性和统一性两方面)、相关性、可靠性、明晰性、成本效益原则等内容。这些质量要求的最终目的在于是否对决策有用,因而可以看成是决策有用性派生出来的具体特征。 决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选择,即在不同的可能方案中进行决断。这种选择的基础就是会计提供的信息。如:企业的投资人和债权人,在两权分离的经营方式下,能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其手中的资金是否停止投入或继续投入该企业,同样需要进行决断,决断的依据只能是企业会计的财务报告信息。因此,是否有利于决策人进行决策,就成为评价会计信息的最根本的质量标准。 (二)作为决策有用性的派生特征,合法性与可比性应是会计信息首先应具备的质量特征。 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均以“合法”作为其先决条件。这一点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分不开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财务会计较之以往有较大的独立性,但会计核算的很多内容仍然要受到国家财政、财务、税收等制度和法规的制约。至于企业会计核算,还要受到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如投资法、企业法等等的约束,是很显然的。 可比性是国家为实施宏观经济管理而对会计信息的又一需要。可比性包含统一性和一贯性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横的方面看,各企业的会计核算均应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以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口径一致、能够相互可比,这是统一性方面。统一性的存在,有利于企业主管部门对下属企业会计信息的合并编报,有利于国家对各行业各部门企业会计信息的合并编报,同时也有利于国家有关部门和主管部门对各类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估,客观上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企业处于平等的竞争位置上,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统一性是发挥会计信息宏观经济管理中价值的必要条件,但由于统一和集中又会带来各个方面的弊端。为适应深化会计改革的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应该具有统一性,但非常重要的是要掌握统一的度。 从纵的方面来看,会计信息应该具有时间上的一贯性。企业按照制度的规定可以选择确定一种会计处理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损益计算方法等等。这些方法一旦确定,便不得随便变动。如确因企业规模扩大或其他必要原因需要变动,必须报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经批准后方可变动,并且还须将变动的原因和因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造成的影响在会计报告中加以详细说明。一贯性是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另一个方面,也是基于满足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会计信息前后各期必须连贯一致,互相可以比较。只有这样,财务报告使用者才能通过前后各期财务报告的对比,计算差异,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与决策相关。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能够对决策有用,那么自然要求这种信息与该决策相关。不相关的信息是谈不上对决策有用。企业会计信息有着来自各个方面的使用者,不同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同一种会计信息对不同的使用者,其相关程度也会不一样。一种会计信息对这个决策者相关。但对另一个决策者可能不是很相关。因此,决策相关性取决于不同的决策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的要求。同时,这种相关性还依赖于决策者的决策水平和具体的决策模式。具有相关程度的会计信息如果对于不同的决策人,采取不同的决策程序,其结果也会是不一样的。 (四)可靠性是一个概括性的质量特征,它以真实的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基础,并通过计量和检验等手段向信息使用者做出保证,所以它的内容不仅包含真实性、公正性,还应包括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 真实性和公正性是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础,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本来面貌。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从凭证到账薄再到报表,它们反映的经济业务都必须是真实的,反对弄虚作假,账实不符。公正性又称无偏性,它要求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不带偏见,不偏重于任何特定利益者的影响,不追求预定的结果,对会计信息不施以任何主观的影响。真实性和公正性其实是一致的,缺乏真实性,难以保证信息的公正性,反之亦然。 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是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所采取的手段这个角度来说的。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最终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另外,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在时间上,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会计业务处理上不得提前或滞后,在范围上,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充分反映性,同时遵循重要性原则。 (五)其他特征。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除了必须具备以上特征以外,还应该具备两个特征:明晰性和成本效益原则。明晰性也叫可理解性,它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清晰,便于理解。成本效益原则要求可望得到的效益大于可能发生的成本。 目前,我国正处在会计体制改革的深化阶段,因此,正确认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能促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更高、更好的保证,从而有利于及时正确编制财务报表,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正确认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这一问题能促进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有助于决策者正确地进行规划、决策,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会计信息质量及其几点固有性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会计信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而有着多种质量特征,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相关性和可靠性。深入分析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特征并充分认识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至关重要。在影响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因素中,诸如货币价值变动、会计模糊性等固有性因素是无法消除的,只有充分认识并尽力降低其影响才是正确和客观的选择。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影响因素 会计信息是用于体现特定会计主体价值状态及其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和增值过程状况的经济信息,具体而言,它反映其服务的会计主体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内容。正是由于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所以会计信息在加强其主体内部经营管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服务于相关利害主体进行规划决策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由此,我们应该重视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研究。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特征分析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认识 比较并分别认识中外会计权威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是全面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种常规方式,下面我们将在初识会计信息基本质量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制度上的认识及分析。 1.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约束,它是确立会计目标与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桥梁。在会计目标被定义为决策有用性的前提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特征。投资者把资金投资于企业的理论目的在于未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等,因此, 投资者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持有还是出售的决策,债权人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是否贷款的决策等,这些会计信息使用者都需要有用的会计信息,即有利于他们做出决策的信息,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对其预测未来时会导致决策差别的会计信息。所以,相关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拥有更充分的信息,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获得的信息是不充分的,所以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他们都需要可靠的信息,任何虚假和误导决策的信息都比没有信息更有害,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可靠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另一重要质量特征。在感性认识到会计信息重要质量特征的前提下我们比较一下国内外对其所进行的制度性规定。 2.国外会计组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从规章制度上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相对规范和确切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总结了各会计职业团体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拓性地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财务报告目标区分开,在其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包括可检验性、中立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包括一贯性)等,另外把重要性与成本效益原则作为两个主要限定因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于会计信息提出了可理解性、相关性(包括重要性)、可靠性(包括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与完整性)、可比性等质量特征,并将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作为四项主要质量特征,另外把及时性、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作为两个限制因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国外会计组织所共识的重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3.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我国于1993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一般原则的形式规定了以下质量特征:客观(可靠)性、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和完整性等。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明确了以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真实(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完整性、谨慎性、及时性和权责发生制等。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借鉴了国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会计信息应该坚持的会计质量要求,这一要求基本上也体现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内容,并且也将真实(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要求之首,表明了其重要性。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基本特征的分析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规定可以看出,其内容有相同的部分,但也各有侧重点,这也与不同的会计环境有关。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性上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应该包括主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两部分,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以及国内外会计权威机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不难看出,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要求是相关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其他质量特征,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等其他信息特征也是良好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我们将其称为次要质量。 1.关于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 关于相关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是指与决策有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我国会计准则中对于相关性的要求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分析相关性,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这不仅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定位,还关系到会计信息能否达到特定的质量特征,满足相关性的要求。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性,也就是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都作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向使用者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显然,目前的会计财务报告都达到一般相关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基本信息需求。但是,具体使用者除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还面临一些特定决策问题,相比之下,他们更需要能够满足自己特定需求的信息。例如,投资者会更加关注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财务会计信息只有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需要,才能真正具有决策相关性,所以,有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在提供通用信息和特定信息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 2.关于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 对于可靠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其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一项信息是否可靠,可就其三个组成因素加以衡量,即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对于可靠性,我国会计基本准则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还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所以,可靠性是会计信息重要的质量特征,是相关性的前提。会计信息只有可靠才相关,相反,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3.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两难选择 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是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要可靠并且相关,这早已成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识。然而,如果说信息的有用性是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函数,那么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就不一定是互为函数关系。在某种情况下,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较差。相关性和可靠性并非总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但又必须尽可能统一于信息有用性的原则之上。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论可靠性,它们总是在同时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我们必须对两者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当两者不能同时兼顾时,是牺牲相关性还是牺牲可靠性?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在某一时期突出对相关性的要求,而在另一时期则突出对可靠性的要求。 我国现阶段的会计信息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在决策主体主要不是依据会计信息的情况下,或者说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并不是很高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更为突出。我国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直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最重要标准,而多年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总是在困扰着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我国现行会计财务报告的改进应以提高可靠性为主。 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固有性因素分析 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会计信息本身普遍的主要质量特征却是相同的,主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等。会计信息只有满足可靠性的要求,才有助于使用者正确决策。可靠性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可靠性得不到保证,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困扰我国会计界,影响国家宏观管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重要问题。为此,会计界提出很多种对策,但仍不能彻底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造成的,但是部分存在于事物本身必然性的影响因素却是不可更改的,对此,我们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这部分原因,我们只能努力降低其影响范围和作用,充分理解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辩证原因,使会计信息能更好地为使用者所服务。以下就几类特殊会计环境因素和非环境影响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社会道德观念、伦理修养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的目标之一是对社会经济单位———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所以会计工作不可能独立于社会活动,同样道理,会计人员也是社会的一员,必然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社会普遍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不断地影响和作用于会计人员。现阶段,社会上种种不良的思想倾向,社会整体修养素质由于受文化水平、传统思想因素的影响还不能普遍达到一个较高的水谁,思想觉悟千差万别,在这种状况下,部分会计人员不能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必然的。既使会计人员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但会计工作的社会性,也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必将受到种种不良思想道德因素影响,如业务经办人提供无法核实的虚假原始凭证,领导在会计审批中带有倾向性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会计工作的进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鉴于此,我们不可能仅通过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达到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只有通过提高整个社会思想道德觉悟,重视整个社会道德修养,净化整个会计道德环境,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才可能降低会计信息受到此种环境因素影响程度,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也决定了这种环境因素影响的长期性。 (二)会计工作的惯性和会计改新的滞后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社会经济环境并非凝固不变,而是不断运动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间的竞争逐渐尖锐化和复杂化,企业间的合并、收购、兼并等形式将会形成一种潮流,公司向集团化、巨大型化方向发展又使市场竞争显得更加激烈,在占领市场、分割资源和搜集人才的竞争中会因为许多无法预见的因素导致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受经济环境影响巨大的会计不能很快地适应经济环境变动而变更,传统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手段、核算方法、报告方式都可能因为出现了新的经济情况而不适应,一些传统的会计观念也受到了冲击。会计改革也总是由经济新情况———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践应用这一规律进行的,会计改革的滞后规律决定了这一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三)货币价值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货币是衡量一切价值资源的尺度,货币对会计的影响是彻头彻尾的,因为货币的计量属性构成会计计量的核心,会计离不开货币计量,货币为会计提供了计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尺度,在许多经济业务中,货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计量经济事项的特征,因此,货币是会计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既然会计计量实质上是货币计量,把货币单位视为会计计量的尺度,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便应运而生,这就是:单位货币的价值是否稳定。从理论上讲,要得到正确的计量结果,用作计量的尺度,其本身应当是不变的。不幸的是,虽然货币单位被人们普遍地用于会计计量,它的价值实际上是不稳定的,长期不变或较小变动是极为罕见的,多数是变动的,有时甚至剧烈变动,在这种条件下,通过传统的会计方法,用价值变动的货币计量的结果,必然导致会计信息是不准确的。针对普遍存在的物价上涨,币值下降状况(即通货膨胀),会计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加以补救,这是还未很好解决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这样由于货币变动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就仍具有长期性。 (四)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商品,也应该适用于商品的供需规律。作为一种商品化的社会资源———会计信息同样也有供给方和需求方,会计信息商品的载体为现行的会计财务报告;供给方为提供会计财务报告的会计主体,是单一的;需求方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广泛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可以从数量上划分出成千上万个团体和个人。所有需求者都试图从财务会计报告中获取所需的信息,用于决策,因此需求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广泛的会计信息真实的企业资料。供给者却不能提供满足所有使用者需求的所有信息和真实情况。因为供给方的情况如下:(1)会计主体只能对外报送按规定的内容和格式编制的通用会计信息。(2)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都不愿披露诸如产品成本资料、企业未来财务计划等有关商业秘密的信息。(3)企业在经营状况不佳、盈利能力下降、暂时财务困难时往往希望回避披露真实情况,维护企业形象。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质量从供给者角度难保其真实性和全面性,是质的低下;从需求者角度会计信息还难以达到满足需求的量,是量的不足,所以会计信息的供需不平衡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相对性的不足。 (五)会计信息固有的模糊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一般指会计信息在对会计对象作量和词语表达上所体现出来的不确定性、不统一性和不准确性。由于会计对象在形式上千差万别,在类型上种类繁多,所以在质和量上都难以用完全客观和精确的词语或数字来表示。鉴于此,会计上往往通过假设、估计、预测来解决,加之会计核算方法上的多样性和程序上的可选择度等等,这就形成了会计信息模糊性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普遍存在。具体说来,其产生的原因:(1)会计对象是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借助于种种物质形式,会计对于资金运动采用货币计量方法,计量往往以物质价值为轴心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以价格为基础以货币为尺度记录的物质形式下的资金运动不是价值量的准确运动,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以货币为计量尺度的会计信息具有必然的模糊性。(2)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是会计主体产生后持续的绝对性连贯,而反映资金运动的会计形式———会计信息却是期末的汇总在时点上的连贯,会计信息的连贯性是相对的,间断性是绝对的,由此而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3)对于某种经济业务或会计要素项目理论上存在着多种处理方法,实践上应用着多种核算选择,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4)经济业务发生与会计核算处理时间上的差异,导致核算滞后于实务,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决定了会计信息不可能存在绝对精确,当然我们应该辨证看待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既然会计信息的绝对性精确不可能存在,那么采用相对正确和比较可靠的方法、手段、形式来核算、分析、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成为一种可能和必然,并且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在更大程度上有助于其正确决策,而不在于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绝对精确性。由此看来,只要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不影响使用者的正确决策,相对精确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实际意义。 总之,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会计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会计信息要求上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精确。由此看来会计信息失真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在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中,要科学界定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因素,最大限度地追求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但不能绝对化,否则,就会出现形而上学观点,搞烦琐哲学,反而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与会计信息质量 [论文关键词]企业会计制度 设计 会计法规体系 合规性 会计信息质量 [论文摘要]会计资料虚假、会计信息失真是目前会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人们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已有一定的认识,这个问题已引起中央领导的广泛关注,许多省级领导也谈起了“深化改革,加强领导,提高会计质量”的话题。作为会计信息来源地的企业应做些什么工作?本文就企业如何加强内部会计制度设计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谈一些看法。 一、形势迫使企业加强内部会计制度设计 会计工作作为一项社会经济管理工作,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会计工作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工作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在对外开放中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改革取得的成效和会计工作的发展,是各级政府重视、社会各界支持和广大会计工作者努力进取的结果。但是会计工作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会计信息失真就是目前会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已引起多方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有效保障会计秩序,加强社会监督,抵制会计领域的造假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修订后的《会计法》已于1999年10月30日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由国家主席以第二十四号主席令公布,自2000年7月1日施行。虽然《会计法》的颁布为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很难有一种会计制度或模型能始终如一地满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如何才能真正使企业的会计工作走向法制轨道,并能正确地计量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承担的负债,合理衡量企业收益与成本,为企业外界利益相关人员和企业管理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内部会计制度设计。 会计信息质量在当前所引起的关注,并不能说明过去的会计信息质量就好。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投资渠道单一,外界对会计信息要求不高。而作为各个会计主体虽也是严格遵守非常详细的行业会计制度,但只注重平时的核算过程。例如对现金的核算,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使用“现金”科目,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对最终提供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客观性则重视不够。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企业没有多大的灵活性,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也就无从谈起。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的多元化,必然强调会计报表信息的高质量,在国外报表的地位也非常重要,而对一项业务是增加固定资产还是增加设备不作深究。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具有很强的动感,因为作为信息系统企业会计制度应适应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由于信息有效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优秀的会计制度也应该是动态的。通货膨胀时高时低、技术革新迅速,浮动外汇汇率的影响或者是人为因素的干扰,都会引起企业外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满。这些外在压力,迫使企业不得不重新修订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这就说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不仅存在于一个新单位,对于老单位有时更为重要。 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要具有合规性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会计准则,采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对企业会计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应采用的程序和方法,应提供的数据资料以及会计管理应达到的要求所作的明确规定。一般包括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设计,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的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成本制度的设计以及会计报告的设计等内容。从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含义不难看出,在设计会计制度时首先要合规。1985年1月21日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诞生,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中心的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为内容的会计法规体系。所谓合规性首先要符合会计法律即《会计法》,因为它是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关系的法律总规范,是会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的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法规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其次要符合会计行政法规,会计行政法规是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尤其要符合属于会计行政法规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再次要符合会计规章,它是主管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财政部就会计工作中某些方面内容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行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合规性要求会计制度设计必须符合该体系并把它们贯彻到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中。例如根据国家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结算制度》,企业就应制定有关货币资金的收支、保管和核算的规定,以充分体现有效利用资金,堵塞贪污盗窃和违纪使用现金的漏洞。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一条主要途径,它的颁布实施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种自觉行为,它虽不属于法律范畴,但它具有法规效力。例如随着我国个体工商业的发展,财政部印发《个体工商户会计制度(试行)》,要求个体工商户按规定必须配备必要的专职或兼职会计人员办理个体户的财务工作,有条件的应当聘请有关社会中介机构记帐。根据这一规定个体企业就应进行会计人员和机构的设计。另外该制度还增设了“税后列支费用”科目,迫使企业将业主个人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各项支出剔除在帐外,用个体户帐内款项为业主个人或其家庭代为支付的款项,视作业主提款,通过“业主投资”科目核算,这正是依据的会计主体假设。 三、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设计过程应当成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力保证 企业应根据外界对信息的需求以及企业内部的管理要求,在不违背法律法规体系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内部会计制度设计过程将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例如根据一致性原则,企业对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一年内要保持不变,但期间若遇到特殊原因,根据重要性原则就可以中途变更,但要对外界披露。再如,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一套种类齐全、内容完整、连续编号的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并建立合理有效的传递程序,以便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又如各项经济业务的进行均需有管理部门授权,任何人未经管理部门授权不得动用企业的资产,这些控制要求均需有关领导人签字,这与《会计法》突出单位领导人的责任相辅相成,从控制程序和法律上解决一些领导人为人不正、授意、指使编造假的会计资料,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问题。国外也不泛这样成功的例子,众所周知的飞利浦公司,自1951年开始采用现值会计, 50年代至80年代对现值会计制度不断加以完善,但1992年又重新回到成本会计,作出这种调整就是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使控制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点,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及时有效性。 四、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为达到这个目的就必然要扩大再生产,追加投资,为外界利益相关人员以及企业管理者提供高质量管理信息,可以说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目的一脉相承。一套健全的、完善的、适应本单位的会计制度对企业来讲举足轻重,但这一切又取决于会计人员的素质。为了使会计人员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财政部新近出台的各类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无疑是一个良好的举措。这个措施的实施,将会使会计人员及时认识到环境变化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并有能力实行改革,从而使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在新形势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如何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多年来,尽管“会计打假,财务治虚”的口号喊得很响,但最终在企业会计与理财上见效有限。虚企业、虚资产、虚盈实亏现象并不少见。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良的负面影响,主要影响有:制造泡沫经济、扰乱经济秩序,失信于广大投资者,沉重打击投资者的信心,严重影响我国经过多年好不容易培育起来的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使“三公”原则(公平、公开、公正)不能真正的体现,同时还影响我国会计向国际结轨的进程。 要逐步解决前述所反映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需要全社会,包括管理部门、中介机构、上市公司内部等各个层面共同努力,采取各种综合治理措施: 建立科学、完整和行之有效的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制度 建立、健全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制度的目标应该是:保证公司财产安全与完整;控制有关数据的正确性与可靠性;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风险。要实现以上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光靠公司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的力量是不能完成的,还需要由单位负责人组织单位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参与内控制度的建立和贯彻执行。内控目标的实现涉及单位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有空间、时效和职工管理意识浓淡等问题,因此在建立公司内控制度时,要具有前瞻性,要统观时间与空间全局,通过在公司内部营造有利的控制环境,有效的会计系统和各种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控制程序,辅之以一定的控制手段如组织架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实物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并将这些控制手段揉入到建立的各种经营管理的具体制度中,如固定资产的投资、采购、报废处理制度:物质进出保管使用管理制度:产品的保管与出库管理制度:现金收支与核算制度、费用报销审批制度等,因为这些控制制度,都与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密切相关。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仅能有效保证会计信息资料报露的真实和完整性,而且它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努力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无论做何种事情,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因素,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包括所有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体现的方式都与广大财务会计人员的思想行为和业务水准密切相关。要提高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在对广大财会人员的要求方面应从两方面着手。第一,要在广大财会人员中建立起一种普遍的职业道德观念,一种为广大投资者负责任的观念,客观真实地反映每一项经济业务事项,在记录反映经济业务时,不受长官意志的约束任意改变应有的规则,按照朱?基总理对广大财会人员提出的“不做假帐"的要求行事,并以此作为自已的职业道德要求约束;第二,要不断提高财会人员对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的实务操作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广大财会人员面临着“企业改制与会计改革"的双重任务,多年来,我国依照“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的会计宏观体制,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二000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 企业会计制度 的通知》,二00一年的一月二十八日,财政部又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等三项新准则和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等五项准则。从专业角度观察,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与企业改制相辅相成,涉及面广泛,内容丰富,尤其是关系到公司财务、会计、审计、评估的重大理论与实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是空前的,诸如:兼并与收购、公司重整、资产重组、债务重组、资产剥离(分离社会职能)、会计主体变更、权益归属(或转移)界定(如住房公积金、公益金等)、资本缺位、虚资产、负资产、无形资产、或有事项处理、会计报表调整事项等等,一言以蔽之,在新旧转换和会计改革中,广大财会人员的专业理论和实务能力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面对新的形势,广大财会人员自我要加强知识更新,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和会计理论水平,以确保在从事会计实务操作时能准确应用规则,使会计报告披露的信息科学、可比、客观和真实。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于二000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正式《企业会计制度》并于二00一年一月一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这是我国会计界一件令人振奋的大事,加之各个单项《 会计准则》的陆续颁布,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统一了会计核算标准,为更好的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衔接迈出了实质性的大步,同时这也是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与以往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不同,它实现了会计标准实质上的转换,所反映的会计要素具有可靠性,它强调企业经营的稳健性和资产的夯实,如规定对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各项资产要求计提减值准备,对不符合资产定义的虚拟财产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更加真实。它也在强调规范、便于操作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如《企业会计制度》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增加了交易或事项的描述以及相应的记录和报告内容,对于实务工作中新出现以及分行业会计制度尚未规范的经济业务,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如对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与金额、融资租赁的确认和计量原则、土地使用权的会计处理等进行了详尽的规定,解决了以往有些经济事项无章可循的问题。另外更重要的是,《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将实质重于形式明确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是处理具体事项或交易必须运用的原则,尤其在确认收入时,改变了以往的仅凭所有权或现金形式上的交付就确认为收入,而是按商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等实质性条件是否转移来确认,这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可以有效地保证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前不久,中国证监会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意欲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上市公司改制不彻底,运作不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的现状进行整治。尽管在目前环境下笔者对独立董事特权行使的有效程度存在少许疑虑,但在上市公司逐步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目标、出发点和方向是无容置疑的。逐步在上市公司中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让独立董事有效履行法定的特权诸如上市公司的重大关联交易应由独立董事认可、可聘请中介机构出具独立财务顾问报告、可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公开向股东征集投票权、对有关事项可发表独立审计意见等。能在某种程度上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监督和规范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经营行为,让广大投资者更能多一些的享有对公司各项行为的知情权,与此同时,明确独立董事所担当的职能责任。从而更进一步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在质量上多一份保证。 全面树立“求实治虚——全面稳健"的企业经营理财理念 在会计核算上注重讲求稳健性原则和脚踏实地地在经常性收益上下功夫的企业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发展后劲,这类企业也往往是能够让投资者放心的长期投资选择。作为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应该从公司的长远利益出发,从企业“内部"挖掘价值源泉;通过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培养有竞争力的员工和技术产品,开辟广阔的业务领域和营销渠道,树立个性化的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来提升企业的价值,保持公司的长期盈利性。从主观上彻底摒弃那种一心想通过华而不实的类似“泡沫重组"方式以取得非经常性收益的短期粉饰利润行为,彻底走出近年来有些上市公司出现的“第一年绩优,第二年绩平,第三年绩差,第四五年亏损,第六年ST,第七年PT"的宿命怪圈。上市公司必须要树立由注重股票市场价格转向最大限度追求企业经营性业绩的理念上来,上市公司必须不断积累经营性利润,集中精力在转变经营机制上下功夫,去努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盈利性,重品质、重实力、重服务,树品牌形象,逐步提高经营水平和吸收新的经营理念,以长期战略投资替代以粉饰利润为目的的短期“帐面投资"。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误导和欺骗广大投资者尤其是哪些因会计专业性强而对会计知识理解和掌握有一定难度的中小投资者,使会计信息质量更加趋于客观真实,使之真正能成为广大投资者在进行投资选择时的客观评判标准。 切实加强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审计和审计约束责任 要保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不仅要搞好公司内部的整治和规范,同时要加强和完善公司外部的治理结构,目前,公司外部的审计监督主要是靠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出具审计报告,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现状看,类似“琼民源"“银广厦"等上市公司的造假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部就目前而言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和治理是否全部有效确实令广大公众投资者难以信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中介机构业务的限制和利益的趋使,中介机构自身的责任感不强和对项目责任人的要求不力,一言以蔽之,即在中介机构的规范操作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危机,与此同时,外部对中介机构的监督机制不完善,出现问题后处罚的力度不足以在普遍程度上对中介机构形成足够的制约等等因素。要妥善解决上述问题,保证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督质量,首先中介机构自身要本着对广大投资者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已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业水平;其次作为中介机构的行为主管约束部门 (如财政部门、证管部门、行业协会等)要努力创造条件去能够真正起到其应有的约束中介机构行为的职能作用;第三,如果一旦中介机构在履行自身职能时出现有违职业道德或失职行为的,作为管理约束部门,决不能姑息迁就,应加大处罚力度,通过外部监督机构的审计监督和加强外部中介监督机构的法律责任约束,以保证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公司治理生态与会计信息质量:基于美国南方保健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关键字: 公司治理生态 会计信息质量 财务舞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南方保健公司的财务舞弊案来说明公司治理生态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并从完善公司治理生态的视角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 引言 美国安然、世界通信、施乐等一系列财务舞弊丑闻的爆发不但使投资者和债权人损失惨重,而且使社会公众对美国企业界和会计职业界丧失信心。这从以下一些专有名词英文缩写的“演绎”可窥见一斑: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执行官)被戏称为Corporate Embezzlement Officer(公司贪污官);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首席财务官)被戏称为Chief Fraud Officer(首席舞弊官);EBITDA(Earnings Before Interests,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 ,扣除利息、税收、折旧和摊销前的盈利)更被戏称为Earnings Before I Tricked the Dumb Auditor(我蒙骗那个愚蠢审计师之前的盈利)。这些财务舞弊都是财务人员的错吗?是财务人员做假账。不然,要知道,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是处于公司治理这一生态环境下的,必然受其影响,进而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公司治理生态与会计信息质量密切相关,健康的公司治理生态能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而失衡的公司治理生态则成为滋生财务欺诈的温床。下面以美国南方保健公司的财务舞弊案为例进行分析。 二、 关于美国南方保健公司 上世纪80年代初,斯克鲁西出于将理疗和恢复性治疗等手术辅助环节从医院中独立出来的独特想法创建了南方保健公司(以下简称南方保健)。1986年南方保健完成新股发行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以后的十年,南方保健疯狂购并,2002年已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私立保健医疗公司,在美国的50个州和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家拥有众多的诊所、外科手术中心和疗养院。正是这几近疯狂的扩张速度使南方保健消化不良,加上首席执行官斯克鲁西在董事会中的独断专行和过分追求个人成就感,最终使南方保健走上了财务舞弊不归路。2003年3月南方保健的财务舞弊丑闻浮出水面,创下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涉案人员最多的纪录(11名高管人员涉案)。已经抖露出的25亿美元的虚假利润更使其成为仅次于世界通信的第二大“会计造假大王”。 三、 解析南方保健的公司治理生态 公司治理生态以公司治理结构为基础,奠定在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当局、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师、投资银行家、律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知识共同体”基础之上(李曙光,2002)。公司治理生态的健康与否不仅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事前设置或配置的合理性,而且状态依存于一系列具有独立性的中介环节能否独立地履行相关签证职能及承担有关责任——包括“会计责任”(duty to accountant)、“勤勉责任”(due diligence)、“信托责任”(fiduciary duty)、“法律责任”(duty to lawyer)、“监管责任”(duty to supervisor)等(杜兴强,2004)。公司治理生态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如果其中的某一环节未能司其职尽其能,都会导致公司治理生态失衡,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甚至沦为财务欺诈。 在南方保健的案例中,公司治理生态的各个环节,尤其是管理当局、董事会、注册会计师等环节失效了!这才是导致南方保健借助于财务报表粉饰以达到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而使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的根本原因。 1、独裁的管理当局 管理当局的诚实性和管理哲学,是公允披露、防止故意隐藏不利消息或进行盈余操纵的保证。实际上,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动因来看,正是由于企业管理当局自身的利益驱动而进行盈余管理甚至财务欺诈,而会计人员往往在管理当局威逼下,不得不屈从于管理当局,提供了虚假的会计信息。南方保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南方保健实行的是以斯克鲁西为中心的集权式管理风格。斯克鲁西是南方保健的创始人,又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十分强调自己在公司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而实行 “独裁统治”。南方保健因追求规模盲目扩张而背负了沉重的财务负担,斯克鲁西为维持其强者形象,也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拥有大量的股票期权),而迎合华尔街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期指使会计人员进行财务舞弊以粉饰太平。据调查,至少从1997年起斯克鲁西就领导南方保健的高管人员每个季度末开会,商讨会计造假事宜。正如SEC执法部负责人所指出的,“南方保健日常经营的标准程序就是操纵公司的利润以使其满足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 南方保健从1997年——2001年对外报告的虚假利润占实际利润的比例分别为:233%、173%、220%、188%和4722%。可见,正如Treadway委员会(1987)所指出,高级管理人员的状态——公司环境或财务报告编制的文化是影响财务报告诚实性的最重要因素。 2、失职的董事会 面对斯克鲁西这样的强权人物,南方保健的董事会对其监督形同虚设,而且斯克鲁西不喜欢聘用独立董事。按Dechow等(1996)理论,如果内部董事占全体董事的比例越高,或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同一人,或公司未设立审计委员会时,该公司越可能因违反GAAP而受到SEC的处罚。南方保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下面再来看看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的表现。 (1)麻木不仁的审计委员会 2001年,美国联邦政府和美国司法部分别因南方保健的频繁的关联交易和诈骗Medicare 保险金而起诉南方保健,但是审计委员会对于上述重大事件不闻不问,无动于衷。据南方保健董事会会议记录,就2001年发生重大事件的当年,审计委员会也仅开过一次例会。更有甚者,南方保健审计委员会中的两名成员所拥有的私人公司与南方保健之间竟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交易。试想,经理与他们的董事关系暧昧,董事会还能对经理人员进行监督吗?南方保健的审计委员会未尽勤勉责任也未信守诚信义务,从而为会计造假滋生温床。 (2)难得糊涂的薪酬委员会 设置薪酬委员会的目的是为了适当地对员工进行激励,但南方保健的薪酬委员会对斯克鲁西却疼爱有加。南方保健薪酬委员会为高管人员设计的报酬为:工资 + 年度业绩激励+ 股票期权激励。斯克鲁西在任职期间得到的工资和年度业绩激励数不胜数。根据SEC的调查,仅在1999和2000年的两年内,斯克鲁西总共领了至少920万美元的报酬,其中530万是与虚假利润有关的业绩奖励。2001年,斯克鲁西的工资为400万美元,而业绩奖励却超过了650万美元。除了不菲的工资与奖金外,薪酬委员会还给予斯克鲁西丰厚的股票期权,甚至批准为其提供贷款。从1991年到2002年第三季度,斯克鲁西行使的股票期权达到了1.75亿美元。南方保健的薪酬委员会在斯克鲁西疯狂造假的同时,却不断为其加“油”,可谓“难得糊涂”地助纣为虐啊! 3、无奈的内部审计部门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标在于“评价经济活动及其记录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萧英达等,2000)。内部审计部门应对企业的各种财务资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企业资产运用的经济有效性等进行审核(李明辉,2002)。但是,南方保健内部审计部门由于审计委员会的玩忽职守而势单力薄,开展工作时处处受阻,无法履行财务审计和经营绩效审计的职责。南方保健内部审计人员抱怨说:“我们无法接触重要的账簿资料,对公司会计软件中的一些模块,我们也没有进入的权限。”失去了财务监督的南方保健的会计信息质量能有保证吗? 4、失败的注册会计师 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潜在的利益冲突,管理当局有提供低质量甚至是不实会计信息的动机,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又缺乏专业知识来辨别会计信息的真伪,因而独立的第三方即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进行鉴证成为必然。作为公司治理生态环节中的关键一环——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一道防线。然而,作为“四大”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却没能站好这个岗。 南方保健是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老客户,在已确定的南方保健涉案期间(1997年——2002年第二季度),安永一直为其审计,且一直发表无保留审计意见。在南方保健财务舞弊案曝光后,安永大呼“被骗、愤怒和无辜”。然而,正如华尔街媒体所指出的,南方保健至少虚构了25亿美元的利润,“如果你的委托人在长达数年的时间内犯下的数目惊人的会计差错,作为审计师,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审计失败,安永难逃其责:(1)安永没有严格遵循审计准则和规范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保持职业上应有的审慎和怀疑态度,以至于面对若干明显的财务预警信号,安永每一次的处理都有失审慎。最明显的是,安永居然对3亿美元的现金虚增浑然不觉,让人不禁对其最起码的职业审慎深表怀疑;(2)安永仅依靠特定的比率计算重要性水平和因循多年的审计使用的重要性水平,而让谙熟审计流程的舞弊分子规避了重要性水平以“少吃多餐”的方法蒙骗过关。(3)安永缺乏形式上的独立性。直到南方保健解雇安永时,南方保健一直是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伯明翰办事处的最大客户。2001年,安永向南方保健收取了370万美元的服务费,其中250万美元的咨询服务等非审计服务费远远超过了120万美元的财务报表审计费。可想而知,安永对于南方保健这一大客户是处处“迁就”的。比如,安永在南方保健执行审计时,对于南方保健作出的注册会计师需要的资料只能向客户指定的两名人员(现已认罪)索要这种不合理限制竟然屈从。而且安永的非审计服务费远远超过了审计服务费。按杜兴强(2004)观点:残酷的现实揭示, 一旦注册会计师热衷于提供非审计服务, 则其利益将很可能与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由此极有可能导致独立性丧失。一旦丧失独立性,作为公司治理生态中的注册会计师环节就如同虚设, 失去了辨别会计信息可靠与否以及是否存在财务欺诈的基本功效。 四、南方保健财务舞弊案的启示 从以上对南方保健财务舞弊案的分析可见:南方保健之所以发生财务舞弊是由于其管理当局、董事会、注册会计师等公司治理生态的环节失效,才使会计信息失真最终沦为财务舞弊。治标要治本。因此,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生态。换言之,只有健康的公司治理生态才能保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下就南方保健公司治理生态方面的缺陷,从完善公司治理生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提几点建议。 1、严惩管理当局会计造假 管理当局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造假成本。由于管理当局的报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直接挂钩,虚增的经营业绩可以为其带来丰厚的报酬,而造假成本却很低。造假成本=P1*P2, P1是造假被发现的概率(Probability),P2是造假被发现以后的罚金(Penalty)。就我国而言,截止到2002年,10年时间里会计造假被证监会发现并处罚的上市公司不足100例,而上市公司过去10年正式对外提供的年度财务报表、半年财务报表、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盈利预测报告以及募股情况说明等财务资料1万份左右。1万份左右财务资料中被发现的只有100例 [1],可见,造假被发现的概率之低。在我国,即使会计信息的造假被发现,监管部门对造假者主要使用行政处罚,很少使用刑罚,民事赔偿就更少了。一边是高收益,一边是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诚信缺失、利欲熏心的家伙为什么不冒冒低风险呢?因此,保护投资者利益,就应当对管理当局的会计造假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增加其造假的经济成本,从会计信息的源头上形成威慑,强化公司治理生态中管理当局环节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概率。 2、完善董事会结构 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发现,舞弊公司的独立董事所占比例比不存在舞弊的公司要少,舞弊公司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仅28%,而不存在舞弊的公司的相应比例为43%。作为独立的“仲裁者”,独立董事可以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代表股东监督和制约管理当局及大股东,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股东的权益,降低成本。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占有一定比例时,在审批财务报告过程中就能站在独立的第三方立场对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把关,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与防范管理当局操纵财务报告的行为。由此可见,提高独立董事的比重,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才能在改善公司治理生态环节中发挥积极作用。董事会才不易被内部人或大股东所控制,从而有利于减少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可能性和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与可靠性。但应避免独立董事成为 “花瓶”, 要使独立董事既独立又“懂事”,应当解决好关于独立董事的几个问题:①独立董事的聘任问题。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应当剥夺大股东在独立董事聘任方面的投票权;②独立董事的薪酬问题。报酬太低,难以调动独立董事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报酬太高,易使其丧失独立性。因此,要设计出合理恰当的报酬机制。③独立董事的赔偿问题。赔偿机制与报酬问题相关,也存在合理恰当的问题。建议建立独立董事职业保险;④独立董事的工作负荷问题。独立董事的工作既要保量也要保质。此外,为确保董事会的运作效率,还应在董事会下设若干专门委员会,包括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考核委员会、诉讼委员会等。为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优势,具有监督职能的专门委员会应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主席由独立董事担任。 3、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生态的特殊环节,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它是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有效性的“监视器”。内部审计部门具有审核企业的财务资料和资产运用的经济有效性的职责,并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因此,企业应设内部审计部门,直接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内部审计的主要人员应由审计委员会任命,并向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首席执行官或高层财务官员不能直接介入财务报表的编报 [2]。审计委员会应不时与内部审计部门沟通,并进行有效的督导。内部审计部门应制定全面的年度内审计划,并采用系统的方法评估和确定需要内审的重点部门和重点领域,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防范财务舞弊产生。 4、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1)审慎原则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立身之本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职业审慎和怀疑态度,有助于迅速发现可疑之处,提高审计效率。相反,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风险意识,只是一味依照既定的审计程序来执行审计,则既无效率又无质量甚至可能导致财务舞弊的蛛丝马迹从眼皮底下溜走。安永的审计失败就是前车之鉴。 (2) 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的灵魂是“独立性”,这是执业公平客观的保证。失去独立性,注册会计师所提供的审计鉴证信用服务就会误导投资者,造成决策失误,同时也削弱了公司治理的功效。因此,为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就必须保持公司治理生态中注册会计师这一环节的超然独立。除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已明确规定的实行公司审计轮换制度和限制会计师事务所向其客户提供特定的非鉴证业务等外,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诚信。一个坚守职业操守、信守诚信的注册会计师绝不会成为造假者的帮凶。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注册会计师造假,就必须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观念,提高其自身的诚信水平。②加大处罚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和违规会计师事务所的力度。注册会计师的造假成本公式与管理当局造假成本公式一样,但是注册会计师的造假成本比管理当局造假成本更低,这是因为注册会计师的造假被发现的概率小于管理当局造假被发现的概率。就我国而言,上市公司管理当局造假有可能被注册会计师和证监会发现,而注册会计师造假只有被证监会发现。即便被发现其处罚也不过是一些警告、罚款等处罚,多半则是吊销资格证书,责令改正或停业。这些处罚对于巨大的造假收益来说根本不足挂齿。因此,加大造假的惩罚力度,对造假者造成强大的威慑力,使其望而却步。③改变审计委托制度。为防止注册会计师屈从眼前经济利益,与管理当局“精诚合作”造假,助长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应将目前由管理当局委任改为由公司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支付审计费,以提高审计的独立性。④强化注册会计师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 强调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协调与沟通,这可以降低审计费用, 避免出现由于审计成本制约导致注册会计师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确保他们在既定的审计收费下提高对会计信息可靠性验证的效率。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与会计信息质量 摘要: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差异是会计信息质量差异存在的重要原因,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可以增强会计人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能力;提高领导者素质是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的关键。 关键词:会计人员;主体素质;会计信息质量;领导者 本文拟从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与会计信息关系的角度,探讨一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这样一个问题。 一、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差异是会计信息质量差异存在的重要原因 会计信息质量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会计信息质量差异的产生是有其深刻根源的,其中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差异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应当承认,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工作的产品,其质量高低与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差异是直接相关的。这是因为会计人员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时,总是有其不同的实现动机和价值标准、伦理道德标准,这就反映出不同的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状况。诚然,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状况有其先天的生理特点。但是,他们的素质可以而且应该在后天的实践和学习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其主观努力程度如何,往往决定着主体素质的高低。从会计人员主体素质差异来分析会计信息质量差异,我们可以作如下概述。 (一)思想素质 会计人员的行为是由其思想支配的,只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正确的会计行为。如果会计人员的思想不正确,就很难保证其会计行为的客观公正,其所制造的会计信息质量就难以令人信赖。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程度大体上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这种层次性差异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异的主观原因。要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重视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尤其要在会计人员中坚持实事求是、讲真话、讲原则、讲正气等方面的教育,让他们为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二)道德素质 在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既有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先进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也有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还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以及西方社会渗透进来的一些腐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就造成了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存在较大差异,比如,会计人员对于某些领导要求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会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有的投其所好,有的拒绝,有的表面上服从,但事后向有关部门反映,有的等领导出了事再作交代,等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这说明会计人员的主体道德素质状况是有很大差异的,而且这几年有大滑坡的趋势。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稳定,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大面积的会计信息虚假与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下降不无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凡是道德素质高的会计人员,都具有道德自律能力,总是传播和实践着先进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和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并向那些腐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作斗争。在全社会,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社会主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通过先进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去影响其他会计人员,逐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风尚,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三)文化素质 我国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比过去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在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文化水平既有高层次的,也有中等层次的,还有一些低层次的,差异比较大,还不能适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这也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异的主观原因之一。因为有些会计人员本来也想把本职工作做好,但由于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不过关,对会计改革和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难以全面正确理解和应用,所制造出来的大量会计信息不符合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要求,有的甚至出现大量的技术性和基本原理差错,以至于发生某些违法、违反科学的行为还不自知,这就难免造成会计信息质量的低劣。诚然,文化不等于文明,有了高层次的会计人员不等于有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是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如果上不去,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很难产生的,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的高低是会计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提高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四)专业素质 会计工作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还有一些共同的专业素质要求。但是,由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做出不同的职业判断和选择,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异。有些会计人员由于专业素质不过关,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甚至给经济管理带来了损失。这说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佳也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异的主观原因之一。这需要我们因势利导,积极引导会计人员自觉地提高专业素质,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专业保障。 二、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可以增强会计人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能力 应当承认,即使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提高了,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也还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有助于增强会计人员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能力。具体地讲可以提高如下能力: (一)自律能力 诚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他律。但是,至关重要的还是要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以增强自律能力。因为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提高了,他们就能发挥内因的作用,按照会计法规、制度、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避免那些因主观素质低下而造成的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也会通过自律而缓解或妥善地解决各种矛盾。会计人员有了良好的素质,形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这也有助于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理智能力 会计人员的理智能力既来自于实践和学习,也来自于自身主体素质的提高。有些会计信息质量之所以存在问题,其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某些会计人员不理智。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提高了,理智能力增强了,就能理解人,并用智慧的力量开导对方,也能避免不理智而导致自食恶果,避免因感情用事而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 (三)协调能力 会计信息质量差异往往与会计工作中人际关系不协调有关。会计工作中存在着多方面的关系,既有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也有同级之间、相关部门之间以及与外界有关部门、个人之间的关系。理顺和协调上述各种关系,就要求会计人员有较高的素质修养。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提高了,就能够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使会计信息质量实现良性循环。 (四)互助能力 会计人员也罢,其他人也罢,各有长短,也各有各的难题需要解决。这需要会计人员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关心、帮助他人。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帮助别人,别人也不会更多地去关心他。会计人员只有不断提高素质,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才有助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才有助于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五)内聚能力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在会计人员内部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遵循共同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规范,有良好的文化和专业素质,从而增强单位的内聚力和吸引力。因为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提高了,就可以避免互相扯皮、拆台、没有原则性等现象的发生,内聚力也必然有所增强。 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既可以通过实践、学习和教育来改善和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又可以因为懒惰或蜕化变质而丧失原来较好的素质。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修养,增强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能力。 三、提高领导者素质是提高会计人员主体素质的关键 每个单位的会计人员都是在领导者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的。领导者素质的高低对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将产生很大影响。许多单位会计信息虚假与领导者的素质不高有密切关系。 所谓领导者的素质,是指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应具备的条件和能力。它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文化专业知识、组织管理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质。领导者素质提高了,就会增强影响力,就会高标准要求会计人员搞好会计工作,就不会干扰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就会对各种不正之风加以坚决抵制,会计信息质量就能得到保障。所以,要想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不可忽视领导者素质的提高。如果领导者素质不提高,要想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很高,那是不现实的。 领导者的素质主要表现在影响力上,即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领导者的素质越高,其影响力就越大,对于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的提高就越有利。领导者思想品德高尚,就能够发挥思想道德的榜样作用,使会计人员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从而有助于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准。领导者具有广博的文化和专业知识,就可以与会计人员取得更多的共同语言,增进心理沟通,从而有利于激励会计人员提高文化专业水平。领导者具有综合分析的决策能力、组织管理的指挥能力、与人团结共事的协调能力、勇于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就会促进会计人员忘我工作,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高素质的领导,既关心下属,与下属成为知心朋友,又能严格要求下属,这样才会更有利于会计工作的开展。 总之,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赖于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的提高,有赖于领导者的高素质。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造就一大批合格的领导者是当务之急,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我们的事业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提高领导者素质;我们要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有效利用内部会计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现实工作中,一些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转移国家资产、偷逃税款、粉饰业绩、谋取私利或小团体利益等非法目的,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加之自身利益的驱动,会计人员总是选择有利于企业的会计方法,甚至采取欺诈的手段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虚假信息,致使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给广大信息使用者地正确决策造成了严重影响。 针对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驰,控制弱化,会计信息失真问题,1999年10月31日修订通过的《会计法》的第二十七条中规定,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以财会[2001]41号文件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将内部控制与会计法律有机结合,是管制会计信息失真的重大举措,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的客观要求,对于加强内部会计及与会计相关的控制,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消除隐患,保证财产安全,防止舞弊行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下面,本文就从分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特别是会计控制)失效现象入手,研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企业内部控制失效,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一)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 (二)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造成企业报表失真,无法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的决策依据。 (三)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造成不法分子侵吞企业财物,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二、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职务分离 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分离,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分离,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分离,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分离,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分离等。 一个人不能同时兼干可以隐慝自已所范错误和不轨行为的职务。记帐职务与经营保管的职务相分隔,可以有效防止那些接近资产的人挪用资产,并采取涂改会计记录的办法隐慝这些行为。不相容的经济业务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和部门参加,只要这些人员和部门不互相勾结,差错和不轨行为就很容易被发现,通过职务分离不但能提高作业效率,而且也使内部会计控制得到实施,有效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二)授权批准 授权批准要求单位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者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审批人应当严格按照授权批准权限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事项,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三)有效的会计系统 会计系统是指企业为了汇总、分析、分类、记录、报告企业交易,并保持对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方法和记录,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应能做到以下几点: 1、确认并记录企业所有真实的交易。 2、及时且充分详细地描述交易,以便在会计报表上对交易作适当的分类。 3、正确计量交易的价值,以便在会计报表上记录其适当的货币价值。 4、确定交易发生的期间。 5、在会计报表上公允披露交易及相关事项。 (四)加强内部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纳入管理制度,为了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被切实执行、效果良好,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期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 要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先要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对于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独立于被审计部门。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只能行同虚设,同时要把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到对公司的管理作出分析和提出建议上来。 (五)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把核心人员及其员工的短期行为长期化。股票期权制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是在具体化操作过程中要掌握好激励和约束的度,使激励和约束相适应。通过这种激励和约束,使公司核心人员更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从根源上消除虚假信息的动机,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公司有关雇佣、训练、待遇、业绩及晋升等政策和程序的合理程度。 (六)提高人员素质,进行岗位轮换 企业的成就主要还是要依靠职工的素质。任何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成败取决于其设计水平和高素质人员的贯彻执行。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重视业务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会计业务的技术错误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同时要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违法违纪,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育。 对职工实行休假和轮岗制度,当其他人员接替原工作人员工作时,以往日常工作中的差错和不轨行为容易暴露,轮岗可以消除有些人蓄谋侵占盗用的念头。 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能力,履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 (七)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实现控制计算机化 一个良好的信息和勾通系统可以及时、全面、正确地提供企业的运营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目前,大中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基本上脱离了手工操作的帐务处理过程,许多企业内部控制也实现了计算机化,这既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逐步建立高质量的企业信息系统。 总之,在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问题,强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严格约束各单位内部涉及会计控制的所有人员,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机构的岗位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和制度上治理腐败,防范风险,遏制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改进CPA合伙制度 自国内外一系列会计审计丑闻爆发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多数人对会计师事务所无限责任安排寄予厚望,认为在独立审计行业实施合伙制度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但在笔者看来,合伙制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保证只具有相对优势;现有的合伙制度具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制度性缺陷,特别是在合伙人资格安排上存在严重缺陷;只有将合伙人资格安排给“德高、足资、多才的注册会计师”,才可能发挥合伙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应有作用。 一、应更加关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与相关性应该是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成分。虽然从原理上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主要是关于已发生的经济事项及结果的,与考核受托人的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有关,而相关性主要是面向未来的,主要应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关联。但是,若从决策所涉及的内容看,真实性是基础性的。我们还没有发现,一个科学有效的决策可以无视过去和现在而纯粹地考察未来的。 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企业的决策,从“用手投票”的角度看,主要包括对现已投入企业的资本“去”与“留”的决策、是否新增资本投入的决策和高级管理人员的选聘决策。显然,所有这些决策都必须不同程度地依赖企业现有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获取净现金流入的能力的信息,即有关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即使是有关未来的财务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信息,也很难脱离企业现时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对一个不直接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的人而言,无论如何也不会信任一个连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都不能加以保证的企业。 从计量属性的角度看,真实性主要依赖历史成本计量,相关性主要依赖公允价值计量。依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95)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96)的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公平交易中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显然,只要交易是公平的,交易发生当时的实际成本——历史成本也是一种公允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实际成本也许不再公允地体现其价值,需要重新对其进行估价,但在重新估价时,只要被估价的对象有历史成本记录,其历史成本总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因此,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不是完全无关的。 此外,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需要独立的CPA(注册会计师)的公证。从广义上说,CPA客观、公正的鉴证是会计信息真实性不可或缺的认定机制。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言,审计报告信息与财务报告信息一起构成完整的会计信息,审计报告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独立审计收取审计公费但未查出公司的重大经营舞弊或财务造假时,有关CPA和事务所(以下简称为“审计师”)便将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遭受的损失的分摊者。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审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合伙制具有理论上的相对优势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当然不只是审计师的职责,但审计师作为监督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完成情况的外部机制,是企业会计信息成为外部决策者决策依据之一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还应该看到,审计师也是经济人,存在机会主义倾向,以及将机会主义倾向转化为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为防止审计师的机会主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必须赋予其一定的法律责任,使其自我控制对信息优势的滥用。 总体上,审计师法律责任制度安排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制和无限责任制两类;无限责任制又有独资(SP)、普通合伙(GP)、有限合伙(LP)和有限责任合伙(LLP)四种具体形式。我国目前只存在有限责任公司制和普通合伙制两种。无论是有限责任制还是无限责任制,目的都在于要赋予审计师承担保护社会公众产权的法律责任。这些法律责任安排,在审计失败未发生之前是审计师的自我监督机制,在发生审计失败时就是一种有一定意义的经济赔偿机制。 在经济赔偿问题上,有限责任制与无限责任制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如果在无限责任制下的合伙人很少(比如独资)或者合伙人是贫穷的CPA,即使在法律形式上他们承担无限责任或无限连带责任,但在需要当事审计师赔偿时,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赔偿的,此时,无限责任制对审计造假并没有什么威慑力,独资或合伙事务所就很容易成为他们获取一己私利而进行冒险的“赌场”。相反地,如果有限责任公司制事务所的净资产余额非常大,那么,其股东虽然在法律形式上只承担有限责任,但受害者还是可能获得较多的经济赔偿。 不过,对特定的人而言,若可以在有限责任制与无限责任制之间做一选择的话,那么,他(她)肯定会选择有限责任制而不是无限责任制。我国事务所“脱钩改制”时绝大多数选择有限责任公司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有限责任制下的赔偿压力小。在这一意义上,无限责任安排更能促使审计师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更有可能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制度基础。 在无限责任安排的四种具体形式中,独资、普通合伙、有限合伙和有限责任合伙各具优劣,理论上都是可以接受的,但由于合伙制常常与合伙人的私人财产、风险态度、创新能力、社会影响、经营决策权和剩余分配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独资与普通合伙制不利于事务所的规模化发展,有限合伙制与有限责任合伙制则有利于事务所规模的扩大。所以,在无限责任安排方面,合伙比独资更有意义;在合伙制中,有限责任合伙制又更完善。这是因为,虽然在有限责任合伙制下只有当事的合伙人才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没有普通合伙制那样的“株连九族”的封建残余,也不像有限合伙制那样因存在承担有限责任的出资人与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人而难以监管,但合伙人不可能只承接一项审计业务,只和一个合伙人合作,那么,用持续经营的观点看,有限责任合伙制的所有合伙人都将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因此,从提高审计质量,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特别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角度看,有限责任合伙制应该是我国事务所合伙制改革的理性选择。 三、我国现有法律制度难以发挥CPA合伙制的相对优势 合伙制作为一种制度,要在提高审计师的审计风险意识、遏制审计师的机会主义倾向和机会主义行为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是有前提的,这主要包括合伙人彼此非常了解、财产彼此相当、风险态度彼此接近。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需要长期的“磨合”、“观察”和“考验”。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审计质量与事务所的组织形式是合伙制还是公司制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从制度层面看,合伙制未在我国发挥应有的相对优势的主要原因表现在: 第一,在现有法律制度安排上,人们从事独立审计职业,可以选择公司制,也可以选择合伙制。经过理性博弈后,达到公司制设立要求的CPA一般都选择创立公司制事务所,迫不得已才成立合伙事务所,这样,合伙人本身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合伙事务所很容易成为合伙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在这样的合伙事务所中,重要的是如何获取客户资源,收取审计公费,而不是怎样规避审计风险和提高审计质量。 第二,在现有的法律制度体系中,与合伙制有关的,主要有《注册会计师法》、《合伙法》和《合伙会计师事务所设立及审批试行办法》。《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事务所可以由CPA合伙设立”,这意味着非CPA,包括法人和自然人成为事务所的合伙人并不违法。《合伙会计师事务所设立及审批试行办法》也没有明确规定非CPA的自然人和法人不能成为事务所的合伙人,但从其中的字里行间又可以悟出非CPA的自然人和法人无法成为合伙人,如在第十条规定中,要求设立合伙事务所必须附送的文件就包括“各合伙人姓名、简历、住址、CPA证书复印件及从事CPA独立审计业务时间、有关业绩及职业道德证明”,显然,法人和非CPA的自然人是无法满足这一条件的。《合伙法》主要适应工商企业合伙,对独立审计行业这种“人合”重于“资合”、“公信力”重于“谋利”的知识密集型社会监督机构而言,不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尤其在有关合伙人资格安排方面的规定,特别不适合,没有明确规定“合伙人必须是德高、足资与多才的CPA”。这样,当人们急于成立事务所时,不合格的CPA很容易成为合伙人,而审计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伙人的风险意识、识别审计风险的能力与赔偿能力。 第三,现有的诉讼制度安排是违规成本较低,对审计违法违规的威慑力不足。众所周知,违规成本是违规被发现的概率与发现后惩罚力度的积,而违规被发现的概率又是起诉难度的函数,其中,被告的范围、举证责任、处罚力度和赔偿方式等,都是影响原告起诉审计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2002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为“1.15通知”)给出了四项前置条件。200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为“1.9规定”)在诉讼的前置条件上虽然较《1.15通知》有较大的改进,但是依然存在前置条件:(1)把起诉的对象限定为已被有关机关作出行政处罚或人民法院作出刑事判决并生效的案件;(2)在信息披露中进行虚假陈述的民事赔偿案件;(3)受理的法院只有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的中级人民法院。这些规定使起诉者和被诉者的范围都比较窄,同时,还增加了起诉的成本,推迟了起诉的时效,降低了受害的证券投资者起诉审计师的动力,减轻了失信的审计师的被诉压力。 在“举证”难度方面,美国《证券法》将举证的责任转移给CPA.起诉者只要证明财务报表存在不实就可以起诉,CPA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是清白的。这就使普通投资者的诉讼成本很低,也较容易胜诉。相比之下,虽然我国《1.9规定》要求事务所及其“直接责任人”承担过错推定责任,必须自己证明在审计过程中没有过错,或者提供证据以证明原告的损失与虚假陈述没有因果联系,才能免除民事赔偿责任,有利于诉讼者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的积极性,加强对审计失信的惩罚力度。但是,《1.9规定》第六条规定,在原告的举证材料中必须有被告的行政处罚决定或人民法院的刑事判决文书,这就是说,即使其他要件成立,如果审计师未被行政处罚或未经法院判决,人们依然不能起诉失信的审计师。这在某种意义上又为降低举证难度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关于处罚的力度,现有的论述几乎都从经济赔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有研究表明,美国投资者对事务所的道德风险的诉讼,较容易胜诉。一旦胜诉,事务所将面临天文数字般的赔偿责任,如1998年安达信为Waste Management Inc.案赔偿了7500万美元;1999年,安永(Ernst Young)为the Cendant Co.的会计丑闻支付了3.35亿美元;……。而我国的CPA的审计失信赔偿虽然在逐年上升,但还是相对较少。迄今为止,还未发现一项真正的无限且连带的经济赔偿案件。 其实,上述三方面的任何缺失都会导致合伙制对审计风险意识的培养和对审计违规行为的威慑难以有效发挥,特别是当合伙人选择不当时,合伙制赋予的无限连带责任的巨大威慑力甚至在有限责任安排面前都会有点逊色。 四、合伙人:必须安排给德高、足资和多才的CPA 合伙人是合伙事务所的所有者,对合伙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依照我国《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事务所和CPA可以承办审计业务、会计咨询与会计服务业务等智力服务,事务所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智力服务失败,特别是审计失败引起的民事赔偿风险。在事务所经营决策中,合伙人始终处在核心地位,对控制事务所管委会委员和高级经理的行为起关键性控制作用。事务所的特殊使命,合伙人的特殊地位与权利、责任,使社会对合伙人资格的要求高于对一般合伙企业的合伙人的要求。 首先,事务所的合伙人应该是自然人。在合伙事务所中,合伙人是最终的控制者和风险承担者,其对社会的贡献不在于它审计过多少企业,而在于是否在审计报告中“说实话”,而要在审计报告中“说实话”,必须依赖于高超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和亲临现场的职业判断行为等。要做到这些,非专业人员与法人一样,没有职业判断能力,只能依赖于必要的授权。在有授权的情况下,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取决于人的忠诚,相对于合伙人能亲临现场、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而言,其效率要差得多。所以,无论从保护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角度看,还是从合伙人自身利益保护的角度说,法人与非专业人员都没有必备的职业判断能力,容易遭受有职业判断能力的人的欺骗,进而难免会欺骗企业投资人。因此,即使是资本势力雄厚的法人与非专业人员成为事务所的合伙人,也不是一个最优的责任制度安排。 其次,事务所合伙人又不是一般的自然人,是CPA.虽然注册评估师和注册税务师有一定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也能亲临现场,但在执业能力上,注册评估师资格主要是关于人们对资产现时价值的判断能力的认证,注册税务师资格主要是关于人们在税务稽查和申报能力的认证,审计与资产评估、税务稽查、税收申报有很大差异,仅仅依靠考试获得注册评估师资格和注册税务师资格的人,在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上不如CPA.注册评估师和注册税务师可以分别成为评估事务所和税务事务所的合伙人,发挥他们各自的专业优势。 再次,事务所合伙人不应该只是普通的CPA,应当是“德高”、“足资”、“多才”的CPA.众所周知,审计报告必须由合伙人签发,独立审计对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打击人的腐败、提高资本市场中企业的质量、维护资本市场正常秩序等具有不可替代的监督作用,再加上独立审计的团队生产、信息不对称等特点,进一步凸现出要求合伙人道德水准高的特别重要性。但道德品质高并不意味着人们在审计活动中就不会发生审计失败,在制度设计上还需要考虑审计失败对企业投资人的民事赔偿能力,即必须要求事务所的合伙人有足够多的私人财产(包括投入到事务所的资财和未投入事务所的私人财产),这是因为:(1)事务所是以提供具有社会公信力为主的信息服务、不以谋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迫使事务所说“实话”,说到底,就是迫使合伙人说“实话”。以合伙人一定的—— 最好是全部的—— 私人财产作抵押也是让社会相信CPA审计报告的经济基础;(2)事务所的经营管理需要各种经营决策能力(包括各种职业判断和管理决策技术)做支撑,可惜的是人们的经营决策能力是不能直接测度的。在正常情况下,某人的私人财产是其经营能力的重要信号。在实际经营中,富人之所以比穷人更有号召力,在经济学家看来,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3)让私人财产殷实的CPA做合伙人,是防止CPA滥用人们对独立审计的信任的重要约束机制之一。这种约束机制的作用原理是,如果CPA在审计报告中“说谎”,就让合伙人承担“说谎”引起的民事赔偿的无限连带责任。在这种自利动机的推动下,合伙人自己不敢“说谎”,同时也有了监督其他人员“说谎”的积极性。不过,为了提高经济赔偿的合理性,合伙人一般会要求彼此间的私人财产相差很小,这样有利于合伙事务所的发起人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有利于降低合伙人之间的谈判成本,有利于公平处理合伙人之间因审计失败而引发的民事赔偿责任。 人们设计合伙制的宗旨在于通过赋予合伙人以无限连带责任,来约束合伙人并通过合伙人约束非合伙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和行为。在审计活动中,非合伙人对合伙人存在一定程度的行为。为控制非合伙人的机会主义,合伙人应该比非合伙人更有创新能力,有更高的经营决策能力,如出色的统领全局能力、杰出的风险辨别和防范能力、较强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以及不同一般的开拓新业务、占领新市场的能力等。显然,这些能力一方面是不能直接测度的,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不断创新。总体上,教育是获取这些能力的基础,此外,天生聪颖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来源。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学历文凭、各种资格证书和职称证书是其拥有者能力的重要“信号”,但不能迷信这些五花八门的证书,应该在长期的重复博弈中纠正“信号”传递的偏差。这就是说,对CPA经营决策能力的识别是一个时间累积过程,也是团队人员彼此认同的过程,所以在发达国家,要成为合伙人常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按照我国现行规定,要成为合伙人必须在事务所有“五年”以上的独立承担审计业务的执业经验。 在合伙人的才能中,职业判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部分地来源于人的悟性,从而形成先天性个体差别,但更多地来源于后天习得,特别是执业经验。执业经验有利于合伙人更快捷地找到审查被审计单位重要错弊的路径与证据,有利于合伙人形成恰当的职业谨慎。合伙人不仅仅自己要职业技术高,而且要有领导那些技术水平高、经营能力强、经验丰富或者缺乏的人把工作做好的能力。一句话,合伙人在经营决策能力、协调平衡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上也必须是佼佼者。 总而言之,有德无财与有才无财者,都不能承担事务所的最终风险;有财无德者,不能实现团队合作,弄不好还会把事务所搞得秩序混乱或臭名昭著甚至“关门大吉”;至于无才、无财、无德者,那只能是害群之马。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关于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的探索 [摘要]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会计理论体系本身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财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监督力度不够。因此,我们应从提高准则制定的完善性及改善外部会计环境着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可信度。 [关键词]会计信息;会计假设;内控机制 会计信息是经过加工或者处理后的会计数据,是对会计数据的解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80年5月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二号指出,“对决策的有用性应为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要于决策有用,要具备两种主要的质量,即相关性和可靠性。信息的相关性越大,可靠程度越高,越是合乎需要,那就是越于决策有用。”并在可靠性中特别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反映真实性,即指一项计量或叙述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应一致或吻合。 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赖以决策的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优劣必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正确与否。因此,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会计信息失真是世界各国普遍遇到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例如,重庆川仪股份有限公司在1997年、1998年年度财务报告中存在虚假披露财务报告和募股资金使用情况的严重违规行为,中国证监会对其违反证券法规的行为处以警告并罚款;广州京安云豹汽车有限公司年报中存在损益不实21061万元等严重问题;沈阳黎明服装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大量虚拟购销业务、假签购销合同等手段谎报经营结果,会计信息严重失实。 当前会计工作领域存在的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控制弱化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会计职能的发挥和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而且破坏了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运行机制,损害了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严重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使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大大降低,不利于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会计工作领域的净化。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社会公害,会计打假刻不容缓。 会计信息失真的范围应该比会计作弊更广泛,只要是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会计信息,就可以说是一种会计信息失真。针对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种现象,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会计理论体系本身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会计假设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为了便于核算,人们对不确定性的环境作出了一系列假设和假定。然而会计实际上处于一个极不确定的环境之中,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利用电子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得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和紧密,导致了许多不确定因素的产生,因此会计主体的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如合并会计报表的出现实质就是对不同会计主体信息的调整,其实质也就是克服原有会计主体假设理论的缺陷,拓展原有会计主体理论。持续经营假设旨在解决企业资产的计价和费用的分配,因此许多原则都与持续经营假设有关。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烈,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破产、清算,因此基于这种情形下的会计原则揭示的会计信息已不能真实体现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使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沦为例行的形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而且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因素已经普遍存在。会计分期假设所进行的本期和非本期业务的划分,往往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必然导致客观经济现实与会计反映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造成会计信息反映失真。货币计量假设隐含着币值稳定的含义,而实际上币值稳定是不可能的,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根据这一假设理论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方法则会导致资产价值核实失实,会计信息反映失真。所以,基于工业时代背景下的会计假设,在今天已经面临着挑战和革新的压力,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会计信息也就无法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形成会计信息的偏差。 (二)会计核算原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要求计量信息资产和信息负债,而这种资产与负债是很难用历史成本原则来计量的,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更是改变了传统的计价模式。因此,会计人员按照历史成本原则处理的会计报表同样也背离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公允性原则,低估了公司的资产和收益,与公司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差异。再加上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稳健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在执行过程中本身就有很大的灵活性,企业本身就有对外夸大自身优势的动机,所以企业会计在执行核算原则时,总是以维护企业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用足灵活性,这样往往造成损益不实,虚增利润,使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与会计信息披露情况不一致,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而且企业实际经济业务十分复杂,以确定当期损益,其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都会引起人为的推断,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偏差。 (三)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方法是在会计原则的指导下对某一经济事项或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与报告的方法,是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的,是在一定的会计原则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某一企业来说,其会计方法是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业务的特点,对会计方法选择的结果。由于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同类经济业务在不同企业之间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则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即造成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偏差,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同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不同,使公司间的会计报表丧失了可比性。现行会计准则及相关年度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表现在同一经济业务往往规定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供企业选择。如对存货的计价、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投资损益的确认方法等。而会计核算人员往往因自身专业水平的限制造成对会计政策的误用,也可能依据管理者意图选用会计政策或年度,虽然很难区分这种“有意”或“无意”,但却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 二、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形成信息不对称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两者在经济上的联系表现为一种契约关系。由于两者间的利益不一致,从而形成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从事经济活动的一方为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的利益,会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动,更可能会利用另一方信息的缺乏,而使对方不利,从而使市场交易偏离信息缺乏方的愿望。而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是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总希望从企业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结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利于未来投资决策。另外,还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向维护所有者利益方面倾斜。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反映经营者的业绩,而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很难预测,这就使经营者有可能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左右会计信息的生成,他们更看重的是短期经济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而不会关心企业长远发展,采取与所有者期望相反的会计政策,使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性是导致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引起的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会计反映的结果往往是利润分配方案的依据,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指标有时是其使用者利害得失的关键,利益关系人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干预这一反映结果,当其中一方隐蔽地实施干预后,就会使其偏离原来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提供者(如经理阶层)因占有信息优势和直接参与会计活动而最有条件实施干预,在追求本身利益最大化驱动下,总能做出使自己得意的选择。信息社会的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向企业外部利害关系人提供信息和向所有者报告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会计信息使用者最关心的是会计信息质量。从决策有用的角度看,信息质量的相关性是首要的特征,在当今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中,投资者和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决策中所需要的现实价值信息,而不是历史成本数据,要求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这样方可能避免或减少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投资和信贷风险以及不确定性。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选用现行价值或资本化价值来计量。相反从受托经济责任的角度来看,采用历史成本为最佳选择。因为由此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最为客观,能较好地向所有者反映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和解脱管理者的经营责任。因此,会计信息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应该存在供给与需求相平衡的关系,但实际上很难做到,会计信息供需双方具有不同的目的和动机,以及不同的利益和要求。需求方要求供给方提供客观公正、详细及时的会计信息,而供给方由于种种原因,提供的会计信息往往不能满足需求方的要求,使得供需不对称,甚至错位。 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健全 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业事业单位为维护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以及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考核和评价而制定的制度、方法和手段的总称。不少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对这方面认识不足,致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过于马虎、简单,各种错账不能及时被察觉和抑制,其反映的会计信息自然不可能真实可靠。 首先,就国有企业来说,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虽然已进行了改制,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许多企业经营者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独揽,缺乏必要的制衡约束。 其次,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掌握着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能够要求会计、审计承担监控企业经济业务流程和经营者的双重职能。随着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获得了一系列重大权利,企业会计、审计完全归于经营者领导下,要求被领导者再去监督领导者就难以为继了。经营者制约着会计和审计,经营者行为的合理化是企业会计、审计行为合理化的前提和保证。当所有者控制乏力时,经营者缺乏完善企业会计审计程序、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效率的压力和动力。同时,由于会计资料是所有者考评经营者业绩的依据,经营者更可能要求会计、审计部门通谋造假,粉饰业绩,掩盖经营亏损或决策失误,侵占或损害所有者利益。这就是当前国企会计基础工作混乱、无章可循、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所在。 四、财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监督力度不够 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人员的业务、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而言,会计人员是会计舞弊的直接制造者。职业道德与政治思想素质低,或者为了企业利益而做假账,或者为了个人私利而编假证、假据,化公为私、侵占企业财产等,这从本质上说是会计人员主观意愿所致。同时,对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障不力,挫伤了会计人员严格执法的积极性,造成会计监督弱化,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根源之一。目前我国缺少一支与其规模、地位相称的高级人才队伍,而这支队伍能使企业真正领悟企业会计实际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管理体系,为确保生产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打下基础。因此,由于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人才严重短缺,缺乏调动会计人才工作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才导致会计人员和企业领导有意或无意地制造会计虚假信息。 从以上阐述可以看出,造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有多方面的原因,解决这个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我们至少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制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分析和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对于准则中的某些定义和释译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如果某一定义或解释会有多种理解,则应对各种可能的理解作以详细的阐述,表明各种理解适用的情况,这样就不会对使用者造成误解。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应通过内部审计或一定的监督机构来制止企业钻会计政策可选择性的空子。另外,对于同一行业相类似的不同企业,其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内容需要不断改善,尤其是对于一些实际中遇到的新问题,如对一些重要表外信息、无形资产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信息对决策者们越来越重要,准则中必须对其做出明确的规定。目前可以先借鉴国外已有的对于这方面信息处理的规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规定,以后再根据实际应用的反馈信息作出进一步的修订。 2.明晰产权、发挥制度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制定有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尽可能趋于一致。只要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不但所有者,而且经营者也会得到较高的报酬。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就无需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在利益关系上,激励与约束相对称,建立起科学而有效的财务机制。重新认识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产权,其主体是股东,以其股份额承担有限责任;法人产权,以公司董事会为主体,董事会以公司法人财产承担经营和亏损责任;经营权的主体是公司的管理与执行机构。 3.推广网络财务技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时效,加强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实现会计电算化后,数据处理统一由计算机来完成,能够长期大量地存储数据,并能以极高的速度准确地对账目进行查询和统计,能随时提供管理、控制、预测、计划和决策所需信息,能及时反馈资金运转和资金占用情况,参与决策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应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预防、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失误。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会计信息的合法与公允。建立各环节相互制约的内部机制和内部审计的独立稽核,预防、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实施对会计的控制并通过会计控制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经济管理要求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强化风险管理,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及时向企业所有者提供能为企业所有者接受的财务报告和其他会计信息。 4.加快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业务知识和适应经济发展的各种管理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并能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还要具备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监管,促使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树立执业风险意识,真正起到“经济警察”的作用。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一是加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增强其职业荣辱感;二是提高现有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标准;三是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在后续教育中,一是要拓宽后续教育的内容;二是要从高从严要求,切实注重后续教育的质量和后果;三是将后续教育与职业资格管理结合起来,实行强制性的后续教育制度;四是重点注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判断能力的教育。 5.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净化社会环境。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各种经济利益关系重新调整、法制尚不健全形势下出现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等侵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现象,通过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培养他们爱国、爱企业的主人翁精神,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的利益。 综上所述,由于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基于多种主客观因素,所以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我们要从提高准则制定的完美性及改善外部会计环境着手,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可信度。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广大会计界人士共同努力并不懈地追求。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董事会特性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研究 摘 要:文章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审计委员会、独立的提名委员会、董事会成员持股量五个方面分析了董事会特性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存在的独立性不够、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董事会制度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董事会 会计信息 公司治理 近几年来,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虚假财务报告大量盛行。仅在1994年到2000年的7年间,中国证监会就了226个处罚公告,财务报告不真实,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信心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很多,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但董事会作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重要因素,无疑对会计信息质量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个健全、有效的董事会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虚假财务报告和降低盈余管理程度。 一、董事会特性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 1.董事会规模。董事会规模被认为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董事会规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一方面,组织理论认为大型团组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制定决策,效率降低,因此董事会规模过大时董事之间的交流、沟通会受到阻碍,效率会降低。詹森也认为规模大的董事会效率更低且更容易被管理层所控制。这表明董事会过大时董事会的有效性和监督能力都下降,相应的会计信息质量不可能很高。另一方面,规模过小的董事会往往缺乏足够的专业服务,董事的工作事务过多,负荷过大,工作质量下降,相应的会计信息质量也下降。因此董事会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国外的很多研究也表明董事会规模在7~12人之间是比较合适的。 2.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要有效履行监督职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一般认为,独立董事比例越高,董事会独立性越强。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它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它是保护投资者的一个重要措施,特别是在财务信息披露等容易发生内部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因为独立董事与管理层无直接利益关系,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管理层,并且独立董事往往都是其他组织或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或是具有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决策控制专家,为了维护自己在人力资本市场上决策专家的声誉,他们有动力去监督管理者的行为,因而能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法玛和詹森指出董事会中有较多的外部董事能使董事会更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和限制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国内外的很多实证研究都表明独立董事比例与虚假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成显著负相关,说明独立董事的增加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按照股东大会决议设立的专门工作机构,它主要负责公司内、外部审计的沟通、监督和核查工作。审计委员会被认为可以增强监管能力和减少财务报告的虚假性,因为审计委员会能对报表、财务信息等进行更专业、详尽的审核监督。相对于外部审计来说,它作为企业内部机构,更能正确、详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会计处理方式。一个有效的审计委员会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虚假财务报告和降低盈余管理是非常有效的。 4.独立的提名委员会。提名委员会是董事会按照股东大会决议设立的专门工作机构,主要负责对董事和经理人员的人选、选择标准和程序进行选择并提出建议。一个独立的提名委员会对董事会的监督能力和会计信息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毫无疑问,如果董事是由总经理提名的,则由于董事的受雇与解聘受到总经理的控制,必然会影响到董事的独立性和监管力,会计信息更易被管理层控制和操纵。 5.董事会成员持股量。国外很多实证研究都得出董事会成员持股量越多,发生财务欺诈的可能性越小。独立董事持有少量股份更能使他们有效地成为中小股东利益的代表,使他们有动机对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进行积极抵制。虽然持有股票可能会导致董事参与操纵盈余,通过影响股价而在证券市场上获利,但让董事会成员持有适当数量股份仍不失为提高董事会监管积极性和会计信息质量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二、我国董事会存在的问题 1.董事会的独立性较低。在我国董事会结构中,大部分董事会成员由内部人组成,独立董事比例较低,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也是近一两年才逐步分开。同时,由于我国股权结构比较集中,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严重,使得董事会基本上控制在控股股东手中,董事沦为大股东的附庸,严重影响了其独立性,妨碍了董事会客观评价和有效监督管理层,忽视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2.董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当前大多数公司中的激励约束机制只注重对经理人员进行约束和监督,对公司董事尚未形成独立、有效、强大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国外,董事一般是由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组成的提名委员会提名,并由薪酬委员会评价其绩效,核定对他们的报酬,其报酬往往采用股票期权等多种方式。董事违反公司章程越权决策或未能尽责造成股东利益损失的,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由于我国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导致很多董事缺乏责任心,没有很好地做到诚信和勤勉尽责,不能起到有效监督的职责,助长了利润操纵和会计造假行为。 3.董事会内部分工不清,缺乏专门委员会。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很多公司都未设立专门委员会,所有董事都只是笼统地、等同地在董事会会议上享有一次投票权,这必然造成董事的职责不清,职权分工不明确,使董事缺乏监督和主动行使职权的动力,严重影响了其监督能力。 三、完善董事会职能的主要措施 1.增强董事会独立性。董事会的独立性是董事会进行客观评价监督的基础,丧失了独立性,就不能保证其还能客观、公正地对管理层进行评价和监督。如果一个董事会完全由内部人控制或受控于大股东,我们还期望它能代表所有投资者的利益就有点不切实际了,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盈余管理及会计造假现象严重也就不足为怪了。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具体可采取:(1)增加独立董事比例。(2)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3)董事长和总经理职位相分离。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盈余管理程度,就必须使董事会有效发挥其监督作用。总经理兼董事长,会产生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难免影响其独立性和客观性。詹森指出,为了使董事会更有效,总经理和董事长职位相分离是十分重要的。 2.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目前我国独立董事的报酬一般是由津贴和车马费构成,与业绩无关,这就很难调动独立董事的积极性。科学合理地设计薪酬方案要既能调动独立董事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又不至于使其丧失独立性。我们可以借鉴英美等国的做法,引入股票期权制,并建立独立董事职业保险制度。要期望独立董事勤勉、诚信地执行监督责任,胡萝卜和大棒缺一不可,即除了适当的激励机制外,还必须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和赔偿机制。可采取:第一是制定严格的独立董事资格认证制度。一方面可保证只有具备相关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员才能担任独立董事,另一方面为了避免被吊销资格证书, 独立董事肯定会更加积极,监督也更有效。第二是建立独立董事赔偿制度。建立董事违规或失责时的责任追究制度和赔偿制度,有利于强化董事责任,增强其积极性。 3.健全董事会机构设置。缺乏健全机构,必然会导致责任不明确。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盈余管理,必须设立审计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上市公司中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就是要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和可信度,有效的审计委员会可以减少内部人与外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缓和公司中的成本,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同时,对审计委员会的构成、职责、会议制度等内容应予以明确规定。要保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独立董事的财务背景、会议次数以及明确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应考虑把审计委员会的权责写入董事会或公司章程。同时,设立提名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也有利于避免独立董事被内部人控制,从而提高独立董事的监督能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4.制定董事会的治理标准。发达国家通常都制定有完备的董事会治理标准。健全的董事会治理标准可以使董事会的一些权力和责任具有法定依据,能使董事明确其权利和义务,更能发挥董事会的有效性。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从西方历史经验谈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制度保障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是困扰会计界多年的问题。回顾会计发展史,西方国家历史上也存在过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但通过有效的治理,这一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本文通过考察西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过程和经验,提出了一些治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安排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法律制度 公司制度 民间审计制度 会计准则 今年是会计打假年,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不但一直是会计界所关心的话题,而且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回顾西方会计发展史,我们发现:西方国家历史上也存在过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但通过有效的治理,这一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笔者认为通过借鉴西方国家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经验 ,对我国当前的会计打假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拟就此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西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探索过程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由来已久。可以这么说,自从会计诞生以后,会计信息失真便已存在。但早期的会计人员只是向业主负责,属“帐目保密”的时代,会计信息失真并未引起人们重视。人们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关注是和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分不开的。在股份公司两权分离的条件下,股东并不直接管理企业,而由经营者定期报告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此会计信息便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由于公司管理当局的虚报会计信息而使公司的股东、债权人等遭受巨大损失的事件,如十八世纪发生在英国的著名的“南海泡沫公司”事件。到本世纪最著名也是最极端的例子便是本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和金融市场的崩溃。那时候,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都陷入经济危机,公司纷纷破产倒闭,股票和债券在证券市场上被大量抛售,工人失业,成千上万的股东和债权人蒙受巨额损失。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松散的会计实务是1929年市场崩溃和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查特菲尔德,1977)。 在经历会计信息失真带来惨痛教训的同时,西方也一直在探索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之路。综观起来,西方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治理,实际上就是制度创新、制度变迁和法制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中法律制度、公司制度、民间审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是四项最重要的制度。 (一)法律制度的约束 在西方国家,法律的规定构成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基本的监督和约束。英国在南海公司事件后,便颁布了《泡沫公司取缔法》。在美国,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前在会计方面没有建立制度,也没有法律规范。会计只是为了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和取得银行贷款,很少考虑股东的需要,也不强制要求向股东提供报告。西方学者称之为“银行家的时代”。大危机之后,美国政府先后于1933年和1934年公布了“证券法”、“证券交易法”两部重要法规,要求股份公司在向社会公众出售股票之前,必须向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并公布其会计报表。由于送交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会计报表,必须按公认会计原则编制,并经独立会计师的审计,这就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形成强有力的约束。 (二)公司制度的完善 股份公司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创新。但最初的股份公司是不完善的,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的关系也是模糊而不明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股份公司也发展起一套包括法人财产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等在内的完整的制度。这套制度全面界定了股份公司内部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形成了强有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在西方,上述制度的形成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以英国为例,其股份公司制度是在经济危机和公司法的反复循环中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如英国1896年的经济危机导致1844年和1845年公司法的出台,1847年的经济危机,带来了1855年和1856年公司法的颁布,1857年的经济危机又迫使英国议会推出1862年的公司法。每一次公司法的颁布,都是对公司制度演进的推动。公司制度,尤其是公司治理结构,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约束。所以,由于股份公司的出现,是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公司制度的完善同时又形成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约束。 (三)民间审计制度的出现 民间审计制度发端于1720年的“南海公司”破产事件,受聘对南海公司进行会计记录审查的斯内尔成为最早对公司舞弊进行审计的会计师。由于股份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东和债权人不可能直接接触经营的各个方面,要了解公司经营的详细情况,只能求助于数字和报告书,这就要求有独立的“外部控制”-公司审计。西方民间审计制度正是适应这样的历史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因此,民间审计制度作为西方市场经济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四)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促使西方各国政府社会公众迫切要求公司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率先建立起一套公认会计原则(GAAP)会计准则的主要目的是规范企业的会计实务,确保企业向股东、债权人、政府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基本统一的、可比的会计报表,以利于他们作出决策。会计准则不仅是会计工作应遵循的指针,也是公共会计师实施审计的判断标准。由此可见,会计准则在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上也起着重要作用。 从上述西方会计信息失真史及西方对其治理过程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而不能单纯就会计治会计。 2.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3.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过程同时是一个产权制度、公司制度、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所过程。 4.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过程中,政府干预起了重要作用。 二、西方历史经验对我国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启示 笔者认为,借鉴西方国家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应从法律制度、产权制度、公司制度、民间审计制度、会计准则、政府干预等方面着手: (一)加强法制建设 从西方历史经验看,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过程也是法制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当前,我国已发生了不少重大的会计案例,如深圳原野、红光实业、琼民源、东方锅炉等上市公司,都是利用虚假会计信息为个人和小集团谋取私利,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应当看到,我国现行法规中,缺乏对会计信息具体认定的法律规定。如对什么是虚假会计信息、如何确认虚假会计信息以及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人员法律责任如何分担、如何处罚等,在法律上都是非常模糊的问题。当前,我国的《会计法》已再次修订,我们希望在新的《会计法》中能处理好这些问题。 (二)改革产权制度 产权的明确界定,是会计规范运行和会计信息生成的基础。在借鉴西方经验时,我们应看到,中国与西方各国在产权制度上是很不相同的。西方各国在其长期发展中已形成比较有效的产权制度,而其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所各项制度正是建立在私有产权制度基础上的。但我国实行的是公有产权制度,且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现有产权制度的最大弊病是只有形式上的所有者,而没有事实上所有者。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债权人治理机制与会计信息质量 摘要:负债融资不仅仅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它还具有重要的公司治理内涵。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债权人治理机制。债权人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分别在事前、事中及事后债权作用的全过程中对会计信息质量发挥有利的保障作用。改善制约当前我国债权人治理机制有效发挥的因素,将促进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债权人 治理机制 会计信息质量 一.债权人治理机制 企业的发展规律表明: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要进入资本经营阶段,企业必须借助融资渠道才能更好的发展壮大。在融资方式上,主要有负债融资和所有者权益融资。在当前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中,负债融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关资料显示,在目前我国所有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债权人的出资额远大于投资人出资额(表现为产权比率的平均值均大于1 ,总平均值为1. 7388,在中小型企业中更是高达2. 2739 和1. 9885 之多),债权人为公司提供了大量的资源,甚至远远超过了所有者。 负债融资在资本结构中的地位,决定了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债权人对公司治理的这一作用形成了特殊的债权人治理机制。债权人治理机制主要通过两方面作用于公司治理:一方面,通过影响经营管理者的工作努力水平和其他行为选择,即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规定着公司控制权的分配,即控制权机制,两者形成债权人治理机制,推动公司治理的完善。而公司治理又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债权人治理机制的强化对于保障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债权人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 根据金融契约理论,债权人对公司息税前收益享有固定要求权,即按照债务契约要求债务人偿付固定金额的利息;而当企业的盈利不能支付债权人的利息费用时,债权人主要通过破产程序或重组手段取得公司控制权。按照负债融资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使用程度,可将债权人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作用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事前监督 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上,首先债权人可以起到监督会计信息披露的作用。一旦负债融资形成,当公司需要再融资或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活动出现债务契约中所规定的限制情况时,债权人便有权力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强制其披露相关财务信息。2005年颁布的新公司法规定,公司合并或分立时,应当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自作出合并决议或分立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当发生实收资本减少等特殊事项时,也有义务做出信息披露。债权人的这一权力促使企业不定期的披露其财务信息,增加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加大了会计信息舞弊的难度,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事中激励 根据债权人治理机制的激励作用,负债融资通过增加经理人员相对持股份额激励经理人员努力工作,进而降低成本,对公司平时的管理决策产生制约作用。这将促使经理人员向所有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当然,这一作用产生的前提在于经理人持有一定额度的企业股票。 其次,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由于考虑到存在借入资本,一部分现金盈余必须用来支付利息费用,减少了企业可控制的自由现金流量,因而减少其投资选择的空间,抑制了企业的过度投资。企业对投资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将更加谨慎,同时在经营中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也更加稳健。实证研究证明,债务比重高的公司相对债务比重低的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更趋稳健。由此,会计信息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证。 (三)对公司信息质量的事后约束 当企业违反契约或资不抵债时,债权人可以通过处理抵押资产和迫使企业破产等制约性方式行使权力,获得企业的控制权。债权人拥有控制权转移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经理人的会计信息舞弊行为。 首先,会计信息舞弊行为多发生于企业经营出现严重亏损时,经理人往往为了避免破产发生或自身利益损失,通过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来达到上述目的。即使在企业经营困难,停业清算对股东更有力的情况下,经理人往往仍希望继续当前的企业运营,保持自身的地位和权利,通常运用会计信息造假的手段来实现。而此时股东却无法通过建立在现金流量和投资费用基础上的契约来消除这种现象。但负债融资则使得债权人在现金流量不佳时有权强迫经理人进行停业清算,终止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继续。 其次,当企业破产、进行资产处理和接受转移控制权时,债权人必然要求对企业的实际资产和经营状况进行真实的反映和清查。此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动机较少,在多方监控的约束下,会计信息将趋于真实的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三.制约债权人治理机制作用发挥的因素 (一)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在债权人对会计信息发挥监控职能时,公司法仅仅规定在发生重大事件如分立、合并、实收资本减少及破产时,企业有义务在规定时间内通知债权人。这一规定过于笼统,债权人仍处于被动的被告知者地位。因此,应适当扩大债权人对企业信息披露的监控权利和范围,一方面可增强债权人治理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企业内部监控的力度。 (二)破产机制不完善。当前公司的破产清算通常由作为公司大股东的政府机构主导,而不是由债权人主导,债权人的约束被软化,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通常,当企业业绩优良时,股东应当拥有企业的控制权;而当企业处境艰难时,则债权人应当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因为此时在干预企业方面债权人比股东更为积极主动。这将有效的避免企业在经营严重亏损时进行会计信息舞弊的行为倾向。当企业出现不利的公开可观测到的收益信息时,将控制权转移给债权人就显得更加必要。然而,当前我国的破产机制不够完善,致使控制权的有利转移受到限制,无法及时有效的发挥债权人的积极作用 (三)银行作用发挥不够。银行作为特殊的债权人,在介入和推动会计信息质量上具有天然的动力和优势。银行既是企业负债融资的主要来源,又可以成为债券发行人,与企业具有重要而紧密的关系。此外,银行也有别于一般债权人,对于企业的实际资产和经营状况等具有更敏锐的洞察力。我们可以借鉴日法德等国家的主银行制, 也可以借鉴美国通过“银团”方式,使银行取得对企业直接的、局部的和短期的控制权,促进银行债权人治理机制的发挥。 通过明确债务契约中债权人的权利、控制权相机转移制度,以及在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中吸纳债权人参与公司管理等方式,可以使得债权人作为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得到保障。当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得到确认,其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时,债权人治理机制在保障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将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此外,发挥银行的债权人治理机制效应有利于建立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重要环境,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四.从监管到制衡,促进共同治理 债权人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积极作用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治理战略由监管走向制衡。实践证明仅仅依靠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单边监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由监管走向制衡,形成了当前会计信息质量治理的趋势。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把董事会看作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受托人,而不仅仅是单边治理意义上的股东人,其责任是使企业资本的价值得到保护并实现不断增长,并使得企业经营成果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得到均衡分配,从而使得董事会在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方面更具效率。在共同治理模式的框架下,运用相机治理机制发挥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提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措施。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正确认识财政对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 会计信息作为国民经济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全社会通用的商业语言,承担着向外界传递经济活动信息的重要职责,是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和微观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也是投资者和证券市场进行投资活动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料,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会计信息质量如何,不仅关系到企业内部管理的成效,而且关系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但是不容讳言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仍时有发生,报表弄虚作假、资产负债不实、乱列成本费用、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偷税漏税等情况,可谓屡见不鲜。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就成为财政监督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充分认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危害性 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严重削弱会计工作为经济管理服务的功能,而且也严重干扰社会经济秩序,造成国家税收流失,助长虚假浮夸之风和腐败现象。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毒瘤,到了非治不可的时候。具体来说,其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了国家宏观调控和企业等微观决策的失误。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传递给国家、社会的信息失去真实性,影响所及诸如关于国民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统计资料误传给国家发展和改革、统计部门,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得不到真实的会计信息,凭以制定的国家长、短期发展计划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就会起误导作用,就可能会在经济决策、经济管理、经济监督等方面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基层会计信息失真给微观主体的决策也会造成决策失误的结果。比如,对于投资者来说,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投资收益;对债权人来说,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还本付息的结果,引发呆帐、死账和债务纠纷;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来说,有可能进入瞎指挥、盲目管理的状态,使企业管理混乱,信誉下降,决策失误,造成破产、倒闭的严重后果。 (二)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危害改革开放的深化。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逐步健全完善市场经济秩序,需要合法、有序、公平的竞争机制和竞争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客观上要求企业在符合市场需要的前提下,有健全的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科学管理制度。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就会破坏市场运行的有序性,干扰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甚至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会计信息失真损害投资者的合法利益,打击投资者的积极性,国内国外证券市场对企业披露虚假的会计报表所做出的强烈反映就证明了这一点。 (三)会计信息失真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滋生腐败。会计信息失真,不论其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必然会造成管理混乱,漏洞百出,给腐败、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账实不清,可以混水摸鱼,收入不报,成本不实,截留利润,为贪污腐败开了方面之门;伪造或变造凭证,虚报冒领,虚盈实亏、偷税漏税等现象。这些都为腐败、犯罪行为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和温床。 (四)会计信息失真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虚假的会计信息往往是人为操纵会计利润、夸大经营成果,掩盖企业矛盾,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将导致企业资不抵债,濒临破产。企业一旦破产,与此有着直接利益关系的职工失去经济来源,增加失业人口,不仅给政府等各方面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而且也给社会增添了许多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稳定。 (五)会计信息失真会带来行业不正之风。一些企业领导者为了完成行业主管部门下达的扭亏任务,或为了显示政绩,为今后自己的仕途铺平道路,不是想方设法提高经济效益,而是挖空心思采取各种手段造假,做表面文章,玩数字游戏,往自己脸上贴金。其结果往往是踏实工作者原地不动,造假者提拔重用,严重挫伤了大部分人的积极性,造成行业不正之风愈演愈烈。 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财政部门加强会计监督 由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存在的诸多危害性,所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成为当务之急。在当前的政府部门会计监督体系中,按照《会计法》的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都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企业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而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应当以财政部门监督为主,这是因为,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检查的主要目标,不是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性本身,如审计部门监督的主要目标是国有单位财务收支和国有资产、国家资金的使用情况,税务部门监督的目标主要是纳税人税款解缴情况,人民银行监督的主要目标是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实施监督管理,对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结算、呆账等情况进行稽核,证券监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而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对所有的单位实施以保证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为重点的全面监督检查。可以说,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的范围是全方位的,财政部门在政府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中处于牵头的、主导的地位。或者说,政府部门的会计监督应以财政部门监督为主。 三、开展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是财政监督机构在深 化 改革的大背景下转变工作方式的客观需要 随着财政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财政监督工作被摆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财政监督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专司监督检查职能的财政监督机构,如何在新的形式下拓展工作领域在财政监督管理乃至经济执法监督体系中进一步站稳脚跟,特别是如何处理与企业的关系,如何实现对企业的直接监管向间接监管的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艰巨的课题。在这个背景下,财政部按照国务院《关于整顿会计秩序,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通知》的规定精神,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这项工作的提出,找准了财政部门对企业财务会计监督的职责定位,体现了财政监督检查方式的重大转变: (一)突破了原来以税收收入为主体对企业微观财务活动进行“创收”型检查的传统模式,转换到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上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不再以查补税收为主要目的,克服了与审计、税务等部门重复检查的矛盾,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对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不能仅仅看查出了多少违纪金额和应入库金额,而更注重通过检查对规范企业行为产生的间接效益。 (二)突破了以往就表审表简而化之的财务监督方式,转换到通过实地核查账证,强化对企业损益、净资产真实性的审计,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所有者权益,揭示了经济管理更深层次的问题,有利于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纳税行为、资本运营行为等。 (三)突破了以往只对企业检查的单一执法方式,转换到既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又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进一步扩大了财政监督工作的成效。 四、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是严肃财经纪律、提高会计信息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严肃财经纪律,实现财经秩序的根本好转,是国家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针对经济领域出现的纪律松弛、秩序混乱等问题,党和国家予以高度重视,提出要“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做假账、违反财经纪律、营私舞弊、挥霍浪费等行为”;原国务院总理朱?基同志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亲笔题写了“不做假账”的校训,在视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又再次题写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帐”的校训。可以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到会计工作本身的健康发展,而且更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第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转。会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手段,承担着维护财经纪律、处理利益分配关系的重要职责。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是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做出投资决策,防范投资风险的主要依据。因此,依法规范会计行为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转。 第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宏观调控的改善和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是国家制定财税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会计监督是监控经济运行、防范金融风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依法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有效利用会计监控手段,发挥会计工作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是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的迫切要求。 第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财务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环节,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的最基本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有利于实施对企业财务状况和高级管理人才职务行为的有效监管,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第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会计工作是经济活动的“关口”,一切财务收支都要在会计资料上予以反映。依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从源头上防范和制止腐败行为,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在当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情况下,要实现财经秩序的根本好转,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大力加强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努力营造有利环境,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主市场经济秩序,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红光实业的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对会计信息失真、特别是违法造假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以四川红光实业公司的案例为分析对象,从我国现有制度安排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认为,现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诱发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本文分析的政策性意义在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不仅仅是一部《会计法》或相应的会计技术规范所能解决的,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等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治本之举。 一、引言为寻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先后制订并了数十项相关的法规与制度,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国务院)、《企业会计准则》、《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上为财政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细则》(中国证监会)等。1999年10月31日,第二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正式,并要求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新《会计法》的修订、颁布与实行,被认为是旨在改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杜绝虚假会计信息。与之相适应,财政部又于2000年12月了《企业会计制度》。所有这些努力,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提高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 但是,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已为理论界从多个角度进行验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必将改变原有市场上各利益团体的利益安排。显然,那些利益受损的团体将不会为追求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自愿放弃既得利益。换言之,仅仅依靠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应当不会显著地改变会计信息质量。 如果将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助人和主体一般性地界定为“逐利的理性经济人”,那么,他(们)的行为模式主要取决于该项行为所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而某项行为的经济后果又在相当程度上受当时的制度安排所决定。“制度可以定义为社会中个人所遵循的行为规则”。换言之,是某一时期社会的制度安排,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将这一基本推论用于会计信息的提供行为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分析中,可以认为,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与当时社会的制度不可分离。如果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鼓励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对实施这种行为的主体给予奖励,则市场上普遍提供的会计信息,其质量应当能令人满意;反之,如果市场不奖励、甚至惩罚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主体,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主体又能获得不菲的收益,则市场上普遍流行的会计信息,虚假成份必定居多。 本文将依照这一逻辑展开。其中,第二部分主要讨论制度安排对会计信息提供的影响及相关的市场激励或惩罚,以期构建一个一般性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简要描述红光实业案例,为下文的分析与讨论,提供基础;第四部分是本文讨论的重心,将以第二部分所形成的基本分析框架为工具,讨论红光实业案例中各行为主体的激励与约束分布;最后是必要的讨论与本文结论。 二、制度安排与个体行为:一个分析框架 什么是制度?经济学界存在多种解释。早期的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将制度定义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集体行动包括从元组织的习俗到有组织的机构以至国家,它们对个体行动的控制是通过利益诱导(用康芒斯的话:对个人有益)和禁例的方式进行的(康芒斯,中译本,第二章)。换言之,制度可以决定(通过诱导或禁止)个人行为。舒尔茨(T.Schultz)认为,制度是行为规则,它们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例如,它们包括管束结婚与离婚的规则、支配政治权力的配置与使用的宪法中所内含的规则,以及确立由市场资本主义或政府来分配资源与收入的规则(科斯等著,中译本,1994,第253页)。作为制度决定论者,诺斯对制度先后有过多次描述与界定,他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将制度抽象为:“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是人为设计的约束(vpmdytsomyd),用于界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当康芒斯说制度通过利益诱导或禁例的方式影响个体行为时,他已经说明制度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方式:利益。如果将每个个体都视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那么,他们的行为准则——或者说他们决定采取或不采取某项行为的主要考虑——就是经济上是否有效。人是社会人,他(们)的各种行为离不开相应的社会制度安排:他们能否获取报酬,取决于社会制度对其行为是否认可;获取报酬的高低,取决于社会制度对其行为认可度的高低;社会制度还通过惩罚手段限制或禁止某项行为;等等。换言之,社会制度通过鼓励或惩罚某一行为,以诱导或禁止该项行为。比如,英国早期保护私有产权制度,使得那些从事各种发明创造以及工商企业的人,获取了高额报酬,从而有更多的人加入其中,最终,促使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我国1999年后的国有国营企业组织制度安排下,企业经营好坏与个人的报酬没有直接关系,这使得企业经营业绩普遍走低;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通过严厉的惩罚措施逐步推行的。 严格地说,制度与制度的执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其中,制度就是指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安排,比如我国的《公司法》、各种成文的会计准则和中国证监会的信息披露细则;制度的执行更多地体现在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以及各种实际的判例上。书面的成文制度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该制度能否真正得到执行。一个无法得到执行的制度,就不具有基本的约束力。 如果将会计信息视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物品”,那么,它也具有相应的“制造者”和“消费者”。从理性经济人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制造”或“消费”会计信息的主体,都能(至少是期望能)从“制造”或“消费”的行为中获取收益。这样,与会计信息的提供、消费等有关的制度安排,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会计信息的提供与消费的方式。质量等行为。 以本文所讨论的红光公司案例发生的时间为基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制度安排至少包括如下一些法律与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993)、国务院《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等。这些法律与法规为上市公司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问题在于:上述法律法规中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规定,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从事后披露的具体情况来看,这些法律法规没有得到执行。因而,下文的分析与讨论,更多地将侧重在制度的执行方面,即:执行与违反制度的成本效益对比问题。 三、红光实业:案例介绍 1.“红光实业”的上市过程 红光实业是成都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1997年6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代码为600083.其前身是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始建于1958年,是在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该厂是我国“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大型综合性电子束器件基地,也是我国第一只彩色显像管的诞生地。 经成都市体改委(1992 162号文批准,1993年5月,由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以其全部生产经营性净资产投入,联合四川省信托投资公司、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交通银行成都分行作为发起人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本公司。成都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红光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成科工字[1999]019号文),技术中心被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认定为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集团)技术中心(国经贸技(1995)374号文),1995年12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川府函[1995]517号文)列为全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经中国证监会证监发字[1997]246号文和[1997] 247号文批准,红光公司于1997年5月23日以每股6.05元的价格向社会公众发行7,000万股社会公众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30.43%,实际筹得4.1亿元资金。 2.上市前的相关信息披露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方式与渠道中,“上市公告书”和“招股说明书”是主要部分。此外,相关渠道(从当时来看,主要是证券类报纸和电视、广播评论)的介绍与评论,也构成信息来源的一部分。但公司能否取得上市资格、公司新股发行价格的确定等,主要取决于由上市公司提供、经相关中介机构认定的财务资料等信息。而这部分信息也构成了“上市公告书”和“招股说明书”的主体。因此,下面对相关信息披露的介绍,主要基于红光实业上市前所公开披露的这两份文件。 在当时公司上市采取“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政策下,公司如果取得“稀缺”的“额度”,则财务资料成为后期上市运作最为关键的因素:顺利通过中国证监会的批准并取得较好的发行价格。红光实业披露的经成都市蜀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前三年销售收人和利润总额情况如下(单位:万元): 项目/年份1996年1995年1994年主营业务收入42,492 95,676 83,771利润总额6,331 11,685 9,042净利润5,428 7,860 6,076 红光公司在1997年4月(股票公开发行前一个月),进行了一次1:0.4的缩股,将原来4亿股的总股数缩为1.6亿股。再按缩股后的股数对前三年净利润计算每股收益,倒算出1994一1996年的每股税后利润分别为0.380元、0.491元、0.339元;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每股6.05元的发行价格。 除财务信息外,关于拟上市公司的一些描述性信息也颇受关注,特别是关于该公司发展前景的信息。理论上,中国证监会不能也不应当批准一个没有发展前景的公司上市,因此,如何将拟上市公司的前景描述的“动听”且“诱人”,是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的主要任务之一。从红光实业所提供的“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中,我们可以发现,该公司是一家“前途光明灿烂”的电子企业。同时,按照招股说明书的格式要求,红光公司还提供了经会计师事务所审核的盈利预测数字: “预计公司1997年度全年净利润7,055万元,每股税后利润(全面摊薄)0.3063元/股,每股税后利润(加权平均)0.3513元/股。”部分由于上述信息包装,再配合当时整个股票市场的大势,红光实业(1983)的上市认购中签率不足2.8%,锁定认购资金133亿元。 3.中国证监会的调查结果 红光实业(1983)1997年6月初股票上市发行,募集了4.1亿元资金;当年年报披露亏损1.98亿元、每股收益为-0.86元。当年上市、当年亏损,开中国股票市场之先河。为此,中国证监会进行了调查,并公布了调查结果: 1.编造虚假利润,骗取上市资格 红光公司在股票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中称1996年度盈利5,000万元。经查实,红光公司通过虚构产品销售、虚增产品库存和违规帐务处理等手段,虚报利润15,700万元,1996年实际亏损10,300万元。 2.少报亏损,欺骗投资者 红光公司上市后,在1997年8月公布的中期报告中,将亏损6,500万元虚报为净盈利1,674万元,虚构利润8,174万元;在1998年4月公布的1997年年度报告中,将实际亏损22,952万元(相当于募集资金的55.9%)披露为亏损19,8仍万元,少报亏损3,152万元。 3.隐瞒重大事项 红光公司在股票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中,对其关键生产设备彩玻池炉废品率上升,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的重大事实未诈任何披露。显然,如果红光公司在事先如实披露其亏损和生产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的事实,它将无法取得上市资格;即便取得了上市资格,上市募股,也很难取得成功。 4.相关的法律诉讼与结果 红光因报告巨额亏损,导致股价大跌,资本市场投资者损失惨重。此后,198年12月,上海股民姜女士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诉讼红光公司管理层;2000年初,上海市民吴先生在成都再次起诉红光公司管理当局,但这两起诉讼都被以“起诉人的损失与被起诉人的违规行为无必然因果关系,该纠纷不属人民法院受理范围”为由,裁决不予受理。 在股民自发起诉不予受理的同时,2000年1月,成都市人民检察院指控以犯欺诈发行股票罪,向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2000年12月14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欺诈发行股票罪,判处红光公司罚金人民币100万元;有关责任人员何行毅、焉占翠、刘正齐、陈哨兵被分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四、现行的制度安排需要真实会计信息吗? 从红光公司上市过程来看,围绕会计信息,有这样几个相关的利益方:企业管理当局和控股股东、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含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中介机构、地方政府、申国证监会。它们在公司上市过程中的作用及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也各有不同。但总体而言,对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制度,并未确立。 1.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和控股股东理当局提供虚假信息,没有任何法律风险。2000年1月,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成都市人民检察院以欺诈发行股票罪对红光公司管理层的起诉。2000年12月14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欺诈发行股票罪,判处红光公司罚金人民币100万元;有关责任人员何行毅、焉占翠、刘正齐、陈哨兵被分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一判决向市场传递的信号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即便不存在个人犯罪行为,也要承担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法律风险当然,由政府监督所形成的法律风险,与由股东出面、要求公司管理层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是两种不同的法律风险。其中,前者的刑事风险基于市场危机暴发、具有严重的社会后果,政府才出面干涉,它充其量只是一种威慑力量,构不成日常监督;后者则是一种日常监督力量,能有效监督公司管理层的舞弊现象。 2.各级政府和管理机构 理论上,政府只是经济规则的制订者和监督者,本身不参与市场运行。但我国数十年国有国营的经济模式,导致政府对具体的经济活动不能“置身事外”,总是存在“亲历亲为”的冲动。 张维迎等的分析表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存在争利博弈。这种分析也适用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上市过程。我们知道,本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是每一级政府所高度关注的,在由中央政府统一确定上市额度的前提条件下,努力争取让本地或本部门更多的公司上市,是当地政府(横向)或中央部委(纵向)“份内”、“义不容辞”的责任。 各级政府致力发展经济,与虚假会计信息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是,我国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的事实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将一个亏损企业推向资本市场,不仅为困难企业筹集巨额资金,暂时缓解危机,而且也增加了当地经济的“活力指数”,上市公司的数量曾一度成为各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特征值。显然,没有虚假会计信息的“帮助”,任何一个亏损或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是无法直接通过事先设定的公司上市标准要求的。 红光实业上市过程中,当地政府的参与度非常高。这从红光实业的上市公告书和招股说明书的公开披露中也可得到证实。如成都市体制改革委员会(1992 162号成都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科工字[1994]019号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1995]517号文)等。如果说1992年改组为股份公司的函是一种必须的职务行为,那么,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则是“锦上添花”,而四川省人民政府推荐将红光列入全国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更体现当地政府对骇企业的“厚爱”。恭居全国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在取得上市额度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陷入程度之深,从红光事后寻求重组的过程,也可得到证实。比如,第一个方案是由长虹重组红光,尽管没有明确报道,但其中政府意向是很明确的;第二个方案是广东福地出面重组,从公开报道来看,成都市政府、市经委在其中的作用,非常直接。而与红光情况类似的郑百文(600898),重组过程也与政府关系密切。 政府鼓励或默认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是否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实际上,政府直接造假数字(如夸大统计数字)都不承担法律责任更何况只是支持或默认下属企业造假会计信息。这在大庆联谊(600065)一案中也有所体现:尽管受大庆联谊一案影响而获罪的人数,在虚假上市处理上是空前的,但从中纪委监察部的通报来看,受处罚的只是拿钱的。至于黑龙江省体改委将1997年的批复倒签为1993年,其直接经办人是否承担相应的责任,不得而知。 3.中介机构 目前,国有企业改组上市过程中必须涉及到的中介机构主要有: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券商、律师。其中,资产评估事务所负责对拟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等进行价值评定;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上市前三年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进行审计验证;券商将负责上市申请的全过程,包括上市前的辅导、上市相关材料的准备以及最后上市发行;律师主要负责对相关文件发表法律意见。 按照事后经中国证监会披露的资料看,红光实业上市过程支付的各项费用为14%万元,其中,支付给中兴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8山万元、中兴企业托管有限公司(后者为红光公司的财务顾问)100万元、成都资产评估事务所10万元、蜀都会计师事务所30万元、四川经济律师事务所23万元、北京市国方律师事务所扔万元。中国证监会事后的处罚包括:没收上述中介机构在红光实业上市过程中的全部收入;对中兴信托罚款200万(为业务收入的25%)、中兴企业托管50万(业务收入的50%)、成都资产评估事务所20万(业务收入的200%)、蜀都会计师事务所60万(业务收人的200%)、四川省经济律师事务所20万(业务收入的200%)、国方律师事务所60(业务收入的200%);吊销中兴信托股票承销和证券自营业务许可,暂停蜀都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业务3年,此外,所有直接参与红光实业上市的各经办人员都被吊销相应的资格,禁入证券市场。 上述处罚是中国证监会自19光年开始对石油大明(0406)缩股事件查处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其中,取消中兴信托的股票承销和证券自营业务及暂停蜀都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业务3年,实际上等于取消了这两个机构高利润的证券中介业务资格。蜀都会计师事务所就此退出了上市公司发行与年度审计市场。而在此之前,对会计师事务所最严重的处罚也就是涉及琼民源事件的中华会计师事务所,暂停证券业务6个月可以说,在红光事件处理之前,中介机构对协助或认可公司上市过程中的各种虚假信息的行为,风险意识薄弱。 进言之,即便中介机构意识到风险的存在,但是,由于包括券商、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在内的中介机构,198年之前都是国有或挂靠某个政府部门,其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当地政府意志的左右。以会计师事务所——对会计信息质量风险感受最为直接的中介机构——为例,由于我国到目前为止对会计信息的审计需求,主要是由政府创造的,而非市场的内在要求[7],市场不会用价格差异来区别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的高低;Defond、Wong、Li还验证,随着独立审计准则的,审计质量不断提高,一些执业标准较严的大会计师事务所,其市场份额下降,而执业标准相对较宽松的小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上升,这也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形成一种拒绝虚假会计信息的机制。 目前我国不健全的法律制度、特别是没有严格的民事赔偿制度,也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中介机构的冒险意识。在美国,巨额潜在诉讼风险,迫使会计师事务所行为稳健的假设已得到验证。巨额赔偿责任增加了会计师事务所的机会成本,提高了会计师事务所签发虚假会计信息的门槛要求。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尚末建立这种法律制度,红光事件之后,上海、成都两地的股民曾向当地法院起诉红光公司管理当局和中介机构,要求赔偿损失,但被法院拒绝受理,这实际上保护了中介机构的造假收益。 4.关于中国证监会 中国证监会在股票上市过程中,承担了一个全能的角色,既负责新上市公司的资格审查,也负责日常上市管理,包括对事故的处理。 中国证监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相互矛盾的。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监护人”,它希望资本市场不出现任何危机和事故、特别是源于自身工作失误所导致的事故,而上市前的虚假会计信息所引发的资本市场危机,当然是其自身工作的失误乳就这一角度看,中国证监会不希望企业借助虚假会计信息上市。 另一方面,中国证监会又是政府职能部门,它理应贯彻中央政府的主要方针、政策。比如,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做好1999年股票发行工作的通知”(证监[1997]13号)要求,“为利用股票市场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1997年股票发行将重点支持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具有经济规模、处于行业排头地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各地、各部门在选择企业时,要优先推选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的国家确定的1000家重点国有企业、100家企业集团以及100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特别要优先鼓励和支持优势国有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收购兼并有发展前景但目前还亏损的企业,实现资产优化组合,增强企业实力。” 1997年6月上市的红光实业,就是100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之一。 由中国证监会政策研究室编写的“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报告”1999,第二章的标题是“发挥证券市场功能,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各节的标题依次是:充分利用证券市场融资渠道,增强国有企业的实力;推动国有企业重组,帮助国有企业解困;促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开拓国际资本市场,强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1999年继续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措施。其中还特别提供了一个统计数字:截至1998年底,国家确定的512家重点国有企业已有251家改制上市,占总数的49%;100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中已有47家改制上市,占总数的47%. 鉴于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1998年以前总体效益低下的事实,中国证监会在履行政府职能、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角色中,如果没有必要的约束和限制机制(比如,在红光实业事件中被诉讼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因为,包括红光实业在内的所有公司上市,都经过了中国证监会的审查),那么,它完全可以不关注会计信息是否造假,主要精力将集中在:如何更好地、更出色地履行中央政府宏观政策的需要。而中国资本市场上所流行的“包装上市”、“捆绑上市”等术语,也表明中国证监会的审查并没有起到过滤虚假信息的作用;Aharony、林舒和魏明海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公司上市前的过度包装,影响到上市后的效益。 五、讨论与结论制度的作用在于通过利益诱导个体的行为。当某个个体的行为不符合现有制度的规范时,法律应当能提供足够有效的强制力,如通过惩罚使得个体行为不经济。在我国,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是现行制度的规范性要求。这一要求通过《公司法》、《会计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国证监会的信息披露指南、财政部的各项会计准则与制度等加以体现。但相应的制度执行、监管与惩罚力度却不明确,惩罚对象也不具体。往往出现受益者、授意者不受罚,执行人员却“代人受过”的现象。在这样一个制度环境下,期望上市公司全面改进会计信息质量、提供真实且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不现实的。 1999年底颁布、2000年7月1日起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二次修订),将会计信息的责任主体界定为企业管理当局,这对改进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我国目前现有的经济运行方式下,企业管理当局、特别是国有企业管理当局,受到来自各级政府的干预程度较大,但政府部门却不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责任主体不明现象,仍然存在。 即便明确了责任主体,但现有法律制度对民事赔偿责任的限制,客观上起到“保护”责任主体“造假收益”的作用。这从中国证监会事后对中介机构的处罚以及资本市场上红光实业的股东起诉红光公司而不被受理也可得到支持。其中,中国证监会本身是一个责任主体乳但它不仅不需要承担责任,反而以一个超然的权威机构身份,处罚红光实业及相应的中介机构。对红光实业的经济处罚(罚款100万元),实际上是对红光实业股东的处罚,而股东、特别是流通股股东,是最终的受害者,他们不但投诉无门,还要代人受过——承担红光实业管理者的错误而导致的罚款。这样的一个制度安排,必然诱导更多的公司想方设法通过“包装”等手段上市。 当然,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过程中责任最直接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1999年起逐步被强制要求与原挂靠单位脱钩,并改制为合伙制的机构,这将大大加强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风险意识。同时,相关会计、审计准则的不断颁布,也为注册会计师完善职业行为、明确法律责任,提供依据。可以推测,2000年起,会计师事务所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提供过程中的“不良”作用的程度,会越来越低。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债权人治理机制与会计信息质量 摘要:负债融资不仅仅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它还具有重要的公司治理内涵。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债权人治理机制。债权人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分别在事前、事中及事后债权作用的全过程中对会计信息质量发挥有利的保障作用。改善制约当前我国债权人治理机制有效发挥的因素,将促进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债权人 治理机制 会计信息质量 一.债权人治理机制 企业的发展规律表明: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要进入资本经营阶段,企业必须借助融资渠道才能更好的发展壮大。在融资方式上,主要有负债融资和所有者权益融资。在当前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中,负债融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关资料显示,在目前我国所有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债权人的出资额远大于投资人出资额(表现为产权比率的平均值均大于1 ,总平均值为1. 7388,在中小型企业中更是高达2. 2739 和1. 9885 之多),债权人为公司提供了大量的资源,甚至远远超过了所有者。 负债融资在资本结构中的地位,决定了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债权人对公司治理的这一作用形成了特殊的债权人治理机制。债权人治理机制主要通过两方面作用于公司治理:一方面,通过影响经营管理者的工作努力水平和其他行为选择,即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规定着公司控制权的分配,即控制权机制,两者形成债权人治理机制,推动公司治理的完善。而公司治理又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债权人治理机制的强化对于保障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债权人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 根据金融契约理论,债权人对公司息税前收益享有固定要求权,即按照债务契约要求债务人偿付固定金额的利息;而当企业的盈利不能支付债权人的利息费用时,债权人主要通过破产程序或重组手段取得公司控制权。按照负债融资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使用程度,可将债权人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作用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事前监督 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上,首先债权人可以起到监督会计信息披露的作用。一旦负债融资形成,当公司需要再融资或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活动出现债务契约中所规定的限制情况时,债权人便有权力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强制其披露相关财务信息。2005年颁布的新公司法规定,公司合并或分立时,应当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自作出合并决议或分立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当发生实收资本减少等特殊事项时,也有义务做出信息披露。债权人的这一权力促使企业不定期的披露其财务信息,增加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加大了会计信息舞弊的难度,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事中激励 根据债权人治理机制的激励作用,负债融资通过增加经理人员相对持股份额激励经理人员努力工作,进而降低成本,对公司平时的管理决策产生制约作用。这将促使经理人员向所有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当然,这一作用产生的前提在于经理人持有一定额度的企业股票。 其次,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由于考虑到存在借入资本,一部分现金盈余必须用来支付利息费用,减少了企业可控制的自由现金流量,因而减少其投资选择的空间,抑制了企业的过度投资。企业对投资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将更加谨慎,同时在经营中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也更加稳健。实证研究证明,债务比重高的公司相对债务比重低的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更趋稳健。由此,会计信息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证。 (三)对公司信息质量的事后约束 当企业违反契约或资不抵债时,债权人可以通过处理抵押资产和迫使企业破产等制约性方式行使权力,获得企业的控制权。债权人拥有控制权转移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经理人的会计信息舞弊行为。 首先,会计信息舞弊行为多发生于企业经营出现严重亏损时,经理人往往为了避免破产发生或自身利益损失,通过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来达到上述目的。即使在企业经营困难,停业清算对股东更有力的情况下,经理人往往仍希望继续当前的企业运营,保持自身的地位和权利,通常运用会计信息造假的手段来实现。而此时股东却无法通过建立在现金流量和投资费用基础上的契约来消除这种现象。但负债融资则使得债权人在现金流量不佳时有权强迫经理人进行停业清算,终止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继续。 其次,当企业破产、进行资产处理和接受转移控制权时,债权人必然要求对企业的实际资产和经营状况进行真实的反映和清查。此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动机较少,在多方监控的约束下,会计信息将趋于真实的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三.制约债权人治理机制作用发挥的因素 (一)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在债权人对会计信息发挥监控职能时,公司法仅仅规定在发生重大事件如分立、合并、实收资本减少及破产时,企业有义务在规定时间内通知债权人。这一规定过于笼统,债权人仍处于被动的被告知者地位。因此,应适当扩大债权人对企业信息披露的监控权利和范围,一方面可增强债权人治理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企业内部监控的力度。 (二)破产机制不完善。当前公司的破产清算通常由作为公司大股东的政府机构主导,而不是由债权人主导,债权人的约束被软化,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通常,当企业业绩优良时,股东应当拥有企业的控制权;而当企业处境艰难时,则债权人应当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因为此时在干预企业方面债权人比股东更为积极主动。这将有效的避免企业在经营严重亏损时进行会计信息舞弊的行为倾向。当企业出现不利的公开可观测到的收益信息时,将控制权转移给债权人就显得更加必要。然而,当前我国的破产机制不够完善,致使控制权的有利转移受到限制,无法及时有效的发挥债权人的积极作用 (三)银行作用发挥不够。银行作为特殊的债权人,在介入和推动会计信息质量上具有天然的动力和优势。银行既是企业负债融资的主要来源,又可以成为债券发行人,与企业具有重要而紧密的关系。此外,银行也有别于一般债权人,对于企业的实际资产和经营状况等具有更敏锐的洞察力。我们可以借鉴日法德等国家的主银行制, 也可以借鉴美国通过“银团”方式,使银行取得对企业直接的、局部的和短期的控制权,促进银行债权人治理机制的发挥。 通过明确债务契约中债权人的权利、控制权相机转移制度,以及在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中吸纳债权人参与公司管理等方式,可以使得债权人作为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得到保障。当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得到确认,其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时,债权人治理机制在保障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将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此外,发挥银行的债权人治理机制效应有利于建立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重要环境,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四.从监管到制衡,促进共同治理 债权人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积极作用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治理战略由监管走向制衡。实践证明仅仅依靠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单边监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由监管走向制衡,形成了当前会计信息质量治理的趋势。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把董事会看作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受托人,而不仅仅是单边治理意义上的股东人,其责任是使企业资本的价值得到保护并实现不断增长,并使得企业经营成果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得到均衡分配,从而使得董事会在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方面更具效率。在共同治理模式的框架下,运用相机治理机制发挥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提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措施。
案例分析论文:婴儿破伤风案例分析 临床资料 患儿, 男, 6 d。 因 “不吃半天” 于 2009年 12 月 18 日收住入院。 患儿系 G2P2, 孕周不详, 于家中平产娩出, 自行用未消毒剪刀断脐, 生后母乳喂养。 半天前起不吃, 未觉发热, 有无抽搐不详。 入院时体检: T36.5℃, BP 80 / 42 mmHg, 氧饱和度 94%, 体质量 2.6 kg。反应差, 不哭, 有阵发抽搐状, 刺激时呈四肢痉挛状及苦笑面容, 全身未见皮疹, 前囟平软, 口周稍发绀,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 2.5 mm, 光反射灵敏。 颈软, 双肺呼吸音粗, 未闻及啰音, 呼吸 46 次 /min。 心率 156 次 /min, 心律齐, 未闻及杂音。 腹软, 肝脾未肿大, 脐部红肿, 见少许脓性分泌物。 四肢肌张力增高。 入院诊断: 新生儿破伤风。入院后检查: 血常规示血红蛋白 158 g/L, 白细胞计数8.3 × 109/ L, 淋巴细胞 0.34, 中性粒细胞 0.51, 红细胞计数 4.79 × 1012/ L, 血小板计数 248 × 109/ L; 血气分析 : pH7.29, BE -7 mmol / L, PaCO23.90 kPa, PaO219.70 kPa,SaO296%; 超敏 C-反应蛋白 13.40 mg / L, 丙氨酸转氨酶15.4 U / L, 总胆红素 137.2 μmol / L, 直接胆红素 15.5 μmol /L, 肌酸激酶 890.0 U / L, 乳酸脱氢酶 486.0 U / L, 肌酸激酶同工酶 63.8 U/L。 入院后置暖箱, 予阿莫西林舒巴坦钠、甲硝唑抗感染, 大剂量破伤风抗毒素(TAT)注射, 鲁米那、安定镇静止惊, 补液支持及隔离、 避光、 避声、 持续监测SPO2等治疗。 抽搐症状渐加重 , 逐渐增加安定剂量达30 μg / (kg?min), 加鲁米那治疗 , 仍无法控制抽搐 , 并出现发绀、 SPO2下降。 入院后第 7 天起予丙泊酚(乐维静)加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结果 丙泊酚首剂 5 mg/kg 静推, 迅速进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 维持量 15 mg/ (kg?h), 恒流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 机械通气模式 SIMV + PSV, SIMV 初始参 数 : FiO20.4 ~ 0.7, PIP 15 ~ 20 cmH2O, PEEP 2 ~3 cmH2O, RR 30 ~ 35 次 / min, Ti 0.45 ~ 0.55 S, I ∶ E 为 1 ∶1.2 ~ 1 ∶ 1.5, 上机后根据血气分析来调整呼吸机参数 。 上机期间监测血压 q2h, 每 2 小时以生理盐水 10 ml 配成的气道冲洗液进行气道冲洗并气道内吸痰, 每 6 小时更换 1 次体位, 并于上机治疗第 2 天起予鼻饲喂养同时予氨基酸、脂肪乳营养支持等治疗。 治疗中发现丙泊酚剂量达 20 mg/(kg?h)时, 自主呼吸消失 , 减量至 15 mg / (kg?h)左右时自主呼吸正常, 完全无抽搐发作。 上机治疗 24 h 后开始调整丙泊酚剂量, 每日减少 1 mg/ (kg?h), 至 10 mg/ (kg?h)。上机治疗共 6 d, 期间无抽搐发作, 血气分析完全正常下撤机。 撤机后继续于丙泊酚 10 mg/ (kg?h)维持治疗 2 周左右, 之后每日减少 1 mg/ (kg?h), 减至 2 ~ 3 mg/ (kg?h)后完全撤除, 改鲁米那口服镇静治疗。 入院第 32 天起自行进食, 奶量渐增至 450 ml/d, 于 2010 年 1 月 24 日出院, 共住院 37 d。 出院后长期随访至今, 无抽搐发作, 4 个月会抬头, 8 个月会坐, 13 个月会叫 “爸爸、 妈妈” 及扶走,无明显后遗症发生。 讨论 新生儿破伤风是破伤风毒素与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结合, 引起全身横纹肌的持续性收缩或阵发性痉挛,可以导致窒息、 肺部感染、 呼吸衰竭、 体温升高等一系列问题, 还可引起脑灌注压不足, 脑代谢率、 耗氧量增加,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或缺氧性颅内出血。 破伤风毒素毒力很强, 对神经组织有很强的亲和力, 一旦结合牢固就不能被抗毒素中和, 所以本例尽管使用了抗炎、 破伤风抗毒血清、 大剂量的镇静药物等措施, 然而持续而难以控制的痉挛仍然非常棘手。 新生儿破伤风的死亡原因主要是窒息和呼吸衰竭, 由于呼吸肌与喉肌痉挛, 常导致窒息、 青紫、呼吸困难, 甚或呼吸衰竭。 因此, 解除痉挛是治疗该病的最重要环节。 目前, 使用安定治疗较为普遍, 但对于重症破伤风患儿的持续痉挛基本无法控制。 本例泵注安定剂量达 30 μg/(kg?min)并加鲁米那治疗 , 仍无法控制痉挛发作 。 采用丙泊酚与机械通气治疗后痉挛发作完全控制, 生命体征稳定,血气分析改善, 病情好转后顺利脱机。 丙泊酚是一种静脉麻醉药, 起效快, 维持时间短, 连续输注具有血药浓度稳定、 体内无蓄积、 毒性小和恢复迅速等特点。 国内有报道丙泊酚用于新生儿麻醉效果好且安全。 本例连续输注时间为 26 d, 在持续应用丙泊酚过程中未出现低血压、 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 在 10 ~ 15 mg/ (kg?h)的剂量下自主呼吸正常并完全控制痉挛发作, 监测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均正常。出院后长期随访, 无后遗症发生。 治疗重症新生儿破伤风的关键是控制痉挛、 改善氧供,本例结果说明机械通气下应用丙泊酚治疗重症新生儿破伤风是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可降低病死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后遗症, 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值得进一步探讨。 案例分析论文:重课堂导入 让小学英语课堂“活”起来——PEP Book3:Read and Write,Unit4; Part A案例分析 重课堂导入 让小学英语课堂“活”起来 魏塘二小 颜丽 一、背景分析. (一)、关于教材与教学内容: Read and Write,Unit4;PartA 本课取材于《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英语教科书》的第五册。本套教材的总思路是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为主线,兼顾语言结构,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目的的语言任务,即:话题—功能—结构—任务。 《Part A》中包括会话教学(Let’s talk)、词汇教学(Let’s learn)和阅读教学(read and write)。如果三部分孤立地教学,容易走上歧途——重语言知识,轻运用能力地培养,因为Let’s talk(会话)Let’s learn(词汇),Read and write(阅读)原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我选择了三者的结合:教学家务劳动单词与句型What can you do? I can _________.的听说读写四会要求及对新句子:Mother goat is ill. We can help her. 的三会要求。重点是四会句型的掌握,难点是四会句型的书写。 (二)、教学策略: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实现“主体、生动、发展”的学习。 课堂安排根据“活动教学法”教学思想,紧系教材,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利用图片、实物、录音等开展一系列形式活泼,同时任务明确,有可遵循的规则的游戏,使学生人人参与,在活动中既学到语言知识,又培养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学习任务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A.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内容。由于多媒体具有集图形、声音、动作、板书于一身的特点,所以对于生性好动的小学生们而言,多媒体教学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制造学习氛围,避免以往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 B.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设有特色的符合自己情意的语境,并组织、自编对话。使学生在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进行交际、交流,培养开放型思维,以利于学生形成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 C.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2.学习者分析: A.知能基础:本班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学习英语,沿用PEP人教版教材。已达到了一定的词汇量并具有一定的英语表达能力。 B.信息技能:本班学生以往对电脑有所接触,会简单的操作、上网。 3.学习方式: (1)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协作学习。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 (2)小组间的协作学习。即小组和小组,小组和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在情景对话的操练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2至6人组成的小组,大家共同来完成一个主题。 通过协作学习,使学生有更多参与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和协作精神,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都有所提高。 4.设计的理论依据: A.新编小学英语学科课程标准。 B.英语教学的情境性原则和交际性原则。 三:教学设想: “活动教学法”这个平淡无奇的提法在现代课堂教学中获得了新的内涵和魅力,活动教学正在风靡全球。此处的活动(Activities)是以实现特定的学习目标为任务(Task-based)的。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去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交际不可能靠灌输知识来实现,而只能是通过课堂活动来体现和落实。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设计各种游戏,使课堂活动化得以以一种切实可行方式进行。 英语习得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英语的过程”(R.Ellis,1985)。对学生而言,就是在英语课堂中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学习英语。这种习得能力受到习得者的语言环境、习得过程和他们语言输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其智力发展,研究学习策略,因材施教,提高英语教与学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把握,通过有组织的课堂活动,由controlled的机械操练转向less-controlled的意义操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英语的听说读写技能,学会了运用语言。实施要点: (一)、设情境导入——以游戏的情感激励作用激发学习动机,展示学习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可以增强素质教育的针对性。游戏把儿童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调动全体参与,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本课通过学生喜爱的chant模拟动物动作着手,巧妙地带出“I can……”,又通过问题“What can you do?”引出各类家务劳动,展示教学目标,整个过程水到渠成。 (二)、设兴趣导学——以系列相关的游戏为载体展开知识的学习,保持学习处于愉快、紧张的状态。 英语教学是目标是学习语言知识,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往往走上一味教授的途径,但因此也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减低。如果教师能应运用自己的智慧把课堂求教学变成学生欢欣鼓舞的和全面发展的源泉,便能使学生的学习化为“乐学”。 本课通过小组竞赛,听音写句子,听听做做猜猜,演双簧等活动,有坡度地开展各类游戏,使学生在听、说、辨别单词方面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三)、设疑问导究——通过带逻辑性或综合性的游戏,反馈学习效果,或启发探究思维。 游戏教学通常用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它帮助教师将单调乏味的复习巩固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这课在末尾设计了一个“Help me”的游戏,学生在渴望交流、希望自主参与的情绪下热情投入,并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开展英语练习。 小学英语学习处于启蒙和入门的阶段,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和交际性,教学手段的活动性,都有利于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思想。 在这节研究课中,我主要通过做家务活动,来串联起各个教学内容,先是谈谈自己及家人会干什么,通过师生之间、生生 之间的对话,来巩固学习What can you do? I can_____. What can your 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 do? He/she can______.达到对该句型的掌握。然后设计了填动词短语的练习,复习巩固词汇,重点强调字母组合的发音,达到熟记单词的目的,又通过一个chant来完成对句子的书写。通过我有一个好朋友引出ill这个单词和句子:We can help her. I can help her.用:What can you do for her?再引出:OK,just do it.用演双簧游戏来巩固操练这些句子。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学生模仿对话之后,再设计了一个老师生病的场景,让学生拓展练习,说、写并进。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许多学生能参与的活动,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设有特色的符合自己情意的语境,并组织、自编对话。使学生在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进行交际、交流,培养开放型思维,以利于学生形成能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目的。 四、课堂实施------课堂中的导入设计. 教学过程 活动设计及目的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效果 Warm-up Chant Speak and do Speak and do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热情高。 Presentation Fill in the blank. Point to the phrases Finish the phrases 巩固所学词汇及帮助学生学会用字母组合及其发音规则记单词。 Chant Speak Listen and write 掌握了四会句型的书写。 Game(演双簧) T---S S-----S 操练了新句型,学生掌握的情况好。 Have a race(模仿秀) 评判员 参与者和评判员 学生能做出较公正的评价。 Extension Make a dialogue and write down the sentences. 评判员 参与者和评判员 学生熟练掌握了四会句型,并且能真正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简析. 动态真实原则强调教师要把英语教育因素的真实动态内涵,真实而又变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困难,不断地调整教学进程,转换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技巧,进行动态真实的英语教学.因此在该原则的指导下,充分了解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符合学生真实兴趣及每课特点的导入方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本案例运用动态真实原则,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导入. 1.以chant的方式以旧带新,为新课作铺垫。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设计了以chant来引出句型。用mike can draw animals. What can you do? 直接引出I can______.这样缩短了引入新课的时间,为重点句型的操练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2.运用话题引入法,提问引入法,导入新课教学。 师用I have a good friend. Let’s go and have a look, who is she? What’s wrong with her? 来抛出话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如何做,同时进行思想教育渗透,使学生了解互相帮助是一种传统美德。 3.运用直观引入法,导入生词与句型的教学。 教师利用直观教具及多媒体手段形象地进行导入,该法切入正题快,且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说出能做什么的时候,及时地引出句型: OK,just do it.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全身心投入到单词的学习中,在精神集中了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游戏演双簧,活跃课堂气氛,活动需要教师的及时提示,一定要很注意用TPR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4.运用任务引入法,导入交际运用环节。 设计有意义,有差距,可完成,可运用,真实动态的任务进行导入,叫任务引入法。在本课,在一切都水到渠成之后,教师通过自己演示天冷而感冒,用英语发出指令,提示学生你能为我做点什么,让孩子完成任务,然后师巧妙脱身,让孩子扮演教师,完成任务的创编和书写任务。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最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加深对本课的印象。 但是,在本课中,还有许多值得反思或有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一:如何对学生通过异步学习后获得的语言知识进行检测和评价? 如何来检测和评价学生所习得的知识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检测和评价学生的最主要手段是书面的测验。但是,对于语言学习,测验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众所周知,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而交流的最主要形式是是通过口头表述来实现的。仅仅通过测验只是评价了学生的语法学的怎么样?会不会改句子?能不能看懂第二语言?对于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根本没有涉及。我认为,对于语言学习的评价和检测,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口试来实现的。可是,照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口试并不能大面积的运用。在课堂上,口试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师对生和生对生两种。每节课中,都运用师对生这种形式显然不行,时间不够,师资不够,这种形式只能用于小面积,小范围的评价中。而生对生虽然解决了时间的问题,可以让程度好的学生去评价和检测程度差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一起进行。但是,对于一些较难的学习还是难以实现。在本课中,学会最后一句话的学生只有两个,那么,仅仅通过两个学生和一个教师,还是不能实现对每个学生的评价。因此,如何对学生通过异步学习后获得的语言知识进行检测和评价,是课堂中语言学习的一个最大问题。 问题二:如何更完善自学阶段的课件? 在本课中,参与学习的学生48名。通过调查,完成基础学习阶段的学习的学生是48名,达100%。在自学阶段中,完成书本学习任务的学生是46名,达96%。完成教师设置的书写任务的占81%左右。但完成真正创编和书写双重任务的学生仅占68%。经过思考和调查,最后一项任务难,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欠缺或不习惯这种学习方式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是,我想课件的不完善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最后一句话是,句中的生字有很多,但是课件中是一句话一读的,因此学生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来学习,囫囵吞枣,肯定学不好。课件是进行自学的重要载体,完善课件是成功进行自学的最重要一环。因此,如何完善课件,使之更有效的为学习服务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无定法,如何运用动态真实原则来指导我们的课堂,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前行。 案例分析论文:税务稽查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某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国有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税率17%,企业所得是适用税率33%;现有职工942人。主营业务是制造销售变压器、风机。 二、基本案情 该单位自以来,采取虚列成本及价外收入在其他应付款中核算不申报纳税等手段大肆偷逃国家税款。 (一)该单位在至度的成本结转过程中,由于该企业生产的设备安装地点多在外地的偏远地区,企业在成本结转中存在以多暂估材料成本方式虚列成本的偷税行为。本次检查发现,该企业至三年中在多个项目的成本归中,虚列成本15,076,000元(虚列6,087,200元;虚列2,902,600元;虚列6,068,200元)。 该单位8月收取的某集团逾期付款利息350,080.00元,计入其他应付款未做收入。 (二)办案经过 鉴于该案的工作量巨大,案情复杂,要查清问题需要对被查企业多年的成本核算及应税收入进行全面的检查。国地税稽查局组成联合检查组,制定了周密的检查计划。4月29日由两局稽查骨干4人组成的检查组进入该单位,首先仔细询问了该企业的有关财务人员,责成他们提供该企业的成本核算程序和相关的资料。同时检查组的同志深入该企业的生产场地和供销部门对该企业的二级核算情况以及生产、销售情况进行了细致的了解。根据掌握的情况检查组的同志决定从该企业的收入及成本核算的原始资料查起,采用顺查的方法,把本次检查查深查透,把本案办成铁案。 经过检查组对该企业大量的原始成本资料的检查,发现该企业生产的产品安装地点多在偏远的地区,在设备安装和调试期间,许多设备的配件需要由供货厂家直接发往设备的安装地点。该企业的有关财务人对安装地所发生的成本掌握不了,只能按照施工现场传递过来地不准确材料,对部分成本进行暂估。在项目完工后,企业的财务人员没有按照财务制度和有关规定,按照实际发生的成本和取得的发票进行成本项目的认真核算和还原相关的成本。针对以上情况,检查人对该企业的法人和有关财务人员进行仔细地询问,并要求他们积极配合工作。经过对该企业三年来的进货情况进行统计,同时认真比对了该企业每个项目中所耗用的材料,发现该企业至三年中在对多个项目的成本归中,虚列成本15,076,000元。 另外,该单位8月收取的某集团逾期付款利息350,080.00元,计入其他应付款未做收入,该项费用属价外费用,本次检查该企业应补提销项税50,866.32元. 四、处理处罚结果 综合以上情况,本次检查共计查补企业所得税2,850,777.60元(在调增计税所得额同时考虑企业原来亏损等因素),查补增值税50,866.32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六条及其《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理实施细则》第十二条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该单位本次检查查出的问题定性为偷税,本次检查共查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2,901,643.92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加收滞纳金398,559.42元,并处补缴税款0.5倍的罚款计1,450821.96元。 案例分析论文:案例分析和比较 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之初,至今为止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转折型起步期,在1979~1995年,首钢集团是最典型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是常规型发展期,在1996~2003年,海尔集团是最典型的代表; 第三个阶段是加速发展期,2004年至今,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是联想集团。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企业,在成长和国际化发展中积极学习外国先进企业。由于日本与中国同是非西方语言文化国家、同属儒家文化圈、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同是后来者,所以日本企业成为中国企业最重要的学习对象。 对应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三个阶段的三个代表企业,我们从日本企业中寻找了三个有比较高的可比性的企业:川崎制铁、松下、索尼,然后分别对首钢与川崎制铁、海尔与松下、联想与索尼三对企业的海外发展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中国首钢集团与日本川崎制铁公司 (一)首钢的国际化发展 首钢的前身是1919年建立的“龙烟铁矿公司石景山炼铁厂”,至1949年只生产了28.6万吨生铁,无炼钢能力。20世纪50年代末靠本国的能力发展成为一个从采矿、炼铁到炼钢、轧制的钢铁联合企业。1993年粗钢产量达702万吨,在中国同业的排名第2位,该年利润为42.6亿元。本文主要研究首钢1949-1995年间的发展。 首钢的国际化发展,至今为止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7年。主要是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提高竞争力,在国内办中外合资企业、获得国际合作经验,产品出口、了解国际市场。1985年首钢办了第一个合资企业;1980年第一次产品出口,当年创汇120万美元;到1987年出口额达670万美元,主要是钢铁产品。 第二阶段,1988~1991年。出口扩大,海外投资起步。1991年首钢综合出口创汇达2.1亿美元。1990年,首钢派出的专家成功地完成了美钢联(USX)7座大型转炉自动化改造的软件设计项目。1988年7月,首钢投资34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麦斯塔(MASTA)工程公司70%的股份。麦斯塔公司是国际着名的老牌冶金工程设计公司。 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海外经营迅速扩大。1992年10月,首钢斥资2000余万美元与香港首富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有限公司等联合收购上市的香港东荣钢铁股份公司,首钢拥有51%股份。1993年2月又收购了宝佳公司,4月收购了三泰电子公司,5月收购了开达投资公司,8月收购了海成公司。1992年11月,首钢竞标获胜,以1.2亿美元收购秘鲁铁矿公司(HierroPeruCo.)全部股权。首钢在香港收购上市公司后,抓住机会实行供股集资。1993年首钢出口创汇和海外经营额达到6.3亿美元。 (二)川崎制铁的国际化发展 川铁的前身是1918年川崎造船所建立的钢铁厂,1950年独立出来成立“川崎制铁株式会社”,1974年钢产量达到1600万吨。2002年9月,川崎制铁与日本钢管公司合并为“JFE控股公司”。本文研究的是1950-1990年间川崎制铁的发展。在这一期间,川崎制铁的海外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66年,产品出口、原料进口、引进技术。由于日本大型钢铁企业的焦煤和铁矿主要靠进口,所以他们必须积极出口钢材换取外汇。川崎制铁从50年代初就出口钢材,60年代已经大批量出口,与此相适应的就是建立国际销售网络。1961年在美国建立贸易办事处,1964年在西德建立欧洲办事处,然后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办事处。在这个阶段里,川崎制铁从欧美引进了8项重要技术,包括纯氧炼钢、连铸、计算机管理等等。从1962年与巴西铁矿公司签订长期供应合同起,陆续与外商签订多项铁矿和焦煤的长期供应合同。另外,1964年川崎制铁向菲律宾铁矿公司提供选矿和烧结技术援助。 第二阶段,1967~1974年,原料跨国化。从1967年起,川崎制铁开始在原料领域进行海外直接投资,该年在菲律宾建立合资公司PCP生产球团矿。1971年起,川崎制铁陆续在巴西、利比里亚、加拿大、澳大利亚参股几家铁矿煤矿的建设。1974年末,在菲律宾设立独资的烧结矿企业PSC公司。 第三阶段,1975~1990年,生产跨国化。1975年,川崎制铁的股票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早在1974年3月,川崎制铁已经与巴西政府、意大利依尔瓦公司三方在巴西合资设立图巴朗钢铁公司(CST,设计年产量300万吨钢),川崎制铁占24.5%的股份;但真正建设是70年代后期,1983年11月高炉点火开始生产。1984年在美国合资建立加州钢铁工业公司(CSI),川崎制铁占20%股份。1985年在巴西合资建立铁合金生产企业,川崎制铁占20%股份。1989年在美国合资建立ArmcoSteelCo.,设计年产量450万吨薄板,川崎制铁占50%股份。 (三)首钢与川崎制铁的比较 相同的方面有:(l)都属于后发展的企业。 案例分析论文:结合国外典型案例分析我国物流园区规划情况及改进措施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我国物流固区整体概况,随后阐述日本、德国、韩国典型物流国区的基本情况。最后结合国外经验,联系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关于我国物流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包括充分利用城市特色及优势、展开互补,依附高新科技产业,建立电子产品物流园区,形成全国物流园区联盟组织、实现合作与统一这三个方面,对于怎样在结合我国现有城市特色及区位优势的基础上,打造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园区提供了一些思路。 关键词: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国外案例;选址布局 1 我国物流园区整体概况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物流园区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无序到有序的大发展。截至2008年,我国物流园区已经发展到475个。出现了货运服务、生产服务、商贸服务和综合服务等多种类型,形成了不同物流需求与多种服务方式有机对接的平台。 目前我国物流园区的整体情况是数量规模比较大、分布比较广,但地域差别明显。东部、南部及北部三大沿海经济区的物流园区总量占全国物流园区总量的一半以上。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三个地区所构成的中国沿海经济带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到2008年,东部、南部以及北部三大沿海经济区的物流园区已占全国物流园区总量的54.7%。其中,运营的占全国运营物流园区的64.8%;在建的占全国在建物流园区46.1%;规划中的占全国规划中的物流园区59.7%。而且,运营效果相对较好的物流园区也主要集中在三大沿海经济区域。因此,如何利用沿海地区优势,进行合理规划,带动内陆地区物流水平的发展,成为了我国物流行业眼下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国外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基本概况 2.1 日本 日本是最早提出和发展物流园区的国家,日本的物流园区一般位于大城市周边或靠近交通枢纽,以围绕城市物流的合理化为主要特色。 日本最早于1965年在东京建立了物流园区。当时建立物流园区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决东京与外围城市间各种产品大量进出城市而引起的物流商流混用、交通混杂拥堵、城市功能日趋低下的状况,由政府负责统一规划,将城市的流通功能从市中心分离开来,通过集资方式,在东京近郊的东南西北各自建设了葛西、和平岛、阪桥和足立4个现代化物流园区,在其中建立了商务交易大厦、大型仓库群和公路货物集散中心等物流设施。在此基础上,通过逐步配套并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扶植大型物流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由此改善了城市环境,并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日本物流园区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结合了日本具体的地理情况。 2.2 德国 德国物流园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次性在全国规划建设40个所谓的“货运中心”即物流园区。目前已经有20个全国性的物流园区投入使用。德国模式即“货运村”(FreightVillage)的赢利模式,在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上与日本有一定的区别。 德国在较大经济区建设联运站的基础上建设物流中心,并形成货运中心(物流园区),比较着名的是不来梅物流园区,于1985年开始建设,州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和土地置换的方式对物流园区投资。它最初由52家货运企业自发聚集而成,不来梅政府看到了这种整合需求,采取了优惠土地价格、扩建不来梅园区周边的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不来梅物流园区得到迅速发展。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德国的物流园区总数已经发展到了33个,基本形成规模化的全国物流园区网络。德国的物流园区有效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平衡发展做出了贡献。 德国越来越倾向子不把物流园区简单地看成园区内是否有综合运输换装中转站。根据德国物流园区协会的专家介绍,德国在物流园区的建设中,位置首选是建在人口密集地区附近,最好是交通枢纽,这样可降低运作成本,提升多式联运运输链的竞争力,这一选址的优先性原则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关,今后也不会改变。 2.3 韩国 韩国于1995~1996年分别在富谷和梁山建立了两个物流园区,占地规模都是33公顷。韩国在仁川机场建设的物流园区,由韩国邮政集团斥资4300万美元,该园区主要负责为韩国出口及转口家电、计算机部件、计算机制成品等电子产品提供加值、配送、仓储服务,并保持国际快递、仓储和货物处理中心的业务,希望提升货物处理量和进一步成为东北亚的货运枢纽。联邦快递与DHL两大航空快递公司均有意加入营运,其中DHL计划投资2100万美元在该园区兴建一个总面积22000m2的配送中心;而联邦快递有意设立物流中心以利于其主要客户戴尔计算机产品进行配送。韩国根据自身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动力,实现以家电及电子产品为主的物流园区建设,推动了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3 我国物流园区建设建议 根据以上对我国现有物流园区情况的分析,结合其他国家建设物流园区的成熟经验,对今后我国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①充分利用城市特色及优势,展开互补。我国目前经济较发达地区大多位于东部、南部、以及北部沿海的几个大中型城市,如北京、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深圳等。这些城市由于地处沿海,交通便利,是进行国际型物流贸易的极佳区域,因此,在这些城市也有不少大中型物流园区,如北京空港物流园区、大连国际物流中心、天津港集装箱物流中心、青岛前湾国际物流园区、上海国际航空物流园区、深圳平湖物流基地等。绝大多数进出口货物通过这些物流园区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然而,随着众多物流园区的建立,这些城市趋于饱和,无法容纳更多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物流服务水平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一些同样地处沿海但规模较小的城市或县城,却无法得到很好的经济发展。我国可以结合日本东京物流园区的规划思路,在沿海重要城市的附近选择合适的小型城市或县城,建立品种相对统一的中小型物流园区,将进出口贸易的货物按品种以及物流去向划分,分摊到小型城市的物流园区,减轻大型城市的物流压力,同时也带动了小型城市的经济发展。 此外,随着我国陆地交通线路的不断进步,政府应重点关注和大力发展内陆地区物流水平,利用各大铁路公路 交通运输网络,以及长江等各大水系的资源条件,带动内陆城市物流园区建设。 ②依附高新科技产业,建立电子产品物流园区。我国目前在高新科技产业方面的发展迅猛,由于价格低品质’好,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子产品出口到国外,因此相关的物流配送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较为成熟的专门负责为出口及转口家电、计算机部件、计算机制成品等电子产品提供加值、配送、仓储服务的物流园区。电子产业物流园区在我国仍属新兴事物。从全国来看,我国的电子产品研发和生产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深圳两地,而这两个城市原本即为交通枢纽,物流活动频繁,因此,建立相关的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园区显得更为可行。结合韩国在这一方面的经验,我国还可以与大型国际快递公司进行合作,共同建立物流园区,实现共赢。 ③形成全国物流园区联盟组织,实现合作与统一。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在许多城市兴建了大大小小的物流园区,但其中鱼龙混杂,并且存在许多管理运行上的问题,使物流配送无法实现最优,浪费资源也浪费资金。因此,我国可以借鉴欧洲国家在1991年建立的欧洲物流联合会,在全国成立一个协调管理全国物流园区的联盟组织,进行统筹调度和管理。通过全国联盟的作用影响,可大大提高我国物流园区服务的整体水平,并进行优势互补,以沿海城市带动内陆城市,共同提升物流园区效率及质量,拉动各地经济增长。 4 结语 物流建设目前已成为各个国家十分重要的规划建设之一,我国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也是一直在不断发展进步的。我们需要时刻关注这一领域的国际化进展,将先进的理念及技术引进到国内,并加以自我创新,不断进步,才能更好的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园区,保证物流行业的稳定发展。 案例分析论文:关于案例分析的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研究 论文摘要:电力安全生产关系到国家的财产安全和人民的切身利益,是电力企业最根本的效益所在。它影响着电力企业本身的内外形象,是电力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我国电力企业正处于深化体制改革的新时期,电力安全生产逐渐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本文立足于我国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对电力现代安全管理体系初步进行了探讨,总结教训并给出建议,同时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指出了建立成熟的现代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要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案例分析 一、我国电力安全生产历史及现状 自2002年12月29日起,中国电力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国家电力公司资产重组为11家公司,电力企业产权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此背景下,发电企业的安全管理也不甘落后,在改良传统安全管理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国际先进安全管理模式接轨的现代化安全管理之路。 长期以来,由于电力生产的特殊性,我国的电力工业一直实行集中、垂直、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各项安全例行管理工作以行业指令的形式被严格贯彻,并以制度的形式被规范、延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和良好的生产秩序,有力保障了各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实现。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外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开始在我国电力系统采用,危险点辨识及预控工作也在我国电力企业实施,许多发电企业纷纷开展危险点、薄弱点管理工作,并将其纳入到例行安全管理工作中。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引入先进管理模式已成为趋势,并且日渐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逐步步入正轨。虽然这些管理体系具有通用性对电力行业针对性不强,在实际运用中容易出现不一致的现象,但他们基于风险的管理理念和系统性、前瞻性的管理方法却值得借鉴。 电力体制改革给发电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全国电力安全生产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2007年,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维持在11~16起,死亡人数11~21人,期间没有出现安全生产形势大幅波动的情况,反映出各电力企业已成功跨越过渡期,在新的体制下,正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现代化的安全管理前进。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安全、经济、优质用电的要求越来越高,以电网安全为例,电网安全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电网企业须不断改进思路,加强管理,以确保人身、电网与设备的安全。安全生产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有以下几点:高速发展的电力需求对安全生产构成巨大的压力;电力体制改革的不确定性给安全生产管理带来主辅分离、管理规范、经营模式改变等新的问题;电网运行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现场违章、运行人员技能薄弱、工作作风等问题积重难返。 据国家安全电力监管委员会报告,2010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363383起,死亡79552人,同比减少15865起、3648人,分别下降4.2%和4.4%。以电力生产、建设施工安全为例,全国发生电力人身伤亡责任事故32起,死亡54人,同比事故增加1起,死亡人数减少3人。其中: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25起,死亡33人,同比事故起数增加8起,死亡人数增加10人;电力建设施工人身伤亡事故7起,死亡21人,同比事故起数减少7起,死亡人数减少13人。发生3人以上人身伤亡责任事故6起,死亡25人,同比事故起数减少1起,死亡人数减少4人。因自然灾害导致3起电力建设人身伤亡事故,造成26人死亡、7人受伤、8人失踪。 虽然电力事故总量有所下降,但是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时刻提醒我们:电力安全生产工作容不得有丝毫松懈,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不断深入地分析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并认真研究对策,确保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处于可控、在控和能控状态。电力生产是有风险的,安全生产应以人为本,建立日趋完善的各项管理机制势在必行,建立现代化得安全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系统的、标准化的职业安全健康自我管理机制意义深远。 二、案例引出与经过回顾 1.事故案例简述 2005年10月某电厂3台60万千瓦机组同时掉闸,甩负荷163万千瓦,导致主网频率由50.02赫兹最低降至49.84赫兹。事故发生后,网调及时启动事故处理应急预案,调起备用机组,迅速将主网频率恢复正常,未造成对社会的拉路限电。 经过专家组详细调查,现已查明,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电厂检修人员处理综合水泵房开关柜信号故障时,误将交流电源接至直流负极,造成交流系统与网控直流系统的混接,从而引发了此次机组全停事故。 2.案例经过回顾 运行人员在进行0.4kV PC段母线倒闸操作时,操作到母联开关摇至“实验”位的操作项时,发现母联开关“分闸”储能灯均不亮,联系维护人员处理,13点40分左右维护人员在运行人员的陪同下检查给排水泵房0.4kV PC段母联开关的指示灯不亮的缺陷,该母联开关背面端子排上面有3个电源端子排(带熔断器RT14-20),其排列顺序为直流正、交流电源(A)、直流负,由于指示灯不亮维护人员怀疑是电源有问题并且不知道中间端子是交流,于是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档)测量三个端子中间的没有电(实际上此线为交流电,此方式测量不出电压),其它两个端子有电,于是维护人员简单认为缺 陷与第二端子无电有关,于是便用外部短路线将短路线(此线在该处线把内悬浮两端均未接地)一端插接到第三端子上(直流负极),另一端插到第二端子上(交流A)以给第二端子供电并问运行人员盘前指示灯是否点亮,结果还是不亮(实际上这时已经把交流电源同入网控的直流负极,造成上述各开关动作,#1、#4机组同时跳闸,#5机组随后跳闸),维护人员松开点接的第二端子时由于线的弹性,该线头碰到第一端子(直流正极)造成直流短路引起弧光将端子排烧黑,维护人员将端子排烧黑地方简单处理一下准备继续检查,运行人员听到有放电声音,并走近看到有弧光迹象便立即要求冯某停止工作,如果进行处理必须办理工作票,此时运行人员接到有机组跳闸的信息,便会同维护人员共同回到化学控制室。 三、事故原因分析与所暴露的问题 1.原因分析 (1)维护人员工作没有携带端子排接线图,对端子排上的接线方式不清楚,危险点分析不足、无票作业,凭主观想象,随意动手接线,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2)技术组专家通过对机组跳闸的各开关动作状态及相关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初步推断为直流系统混入交流电所致。经在网控5052开关和5032开关进行验证试验。试验结果与事故状态的开关动作情况相一致。确定了交流串入直流系统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技术)原因。 2.事故定位 一起因维护人员作业随意性大、擅自扩大工作范围,危险点分析不足,误将交流电接入机组保护直流系统,造成运行中的三台机组、500kV两台联络变压器全部跳闸的重大设备事故。 3.所暴露的问题 1.轻视《安规》,没有把其当做工作守则严格执行 尽管《安规》中血的教训不是发生在自己单位,但是它的借鉴意义却非常重要,是所有电力单位都要严格执行的规定。安规确立的重要意义在于所有职工形成良好的安全思想意识,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生产习惯。维护人员所暴露的专业知识的欠缺和天马行空式的工作习惯都是其日常工作的缩影。这样长此以往的话,违章操作、违规行为就相当容易发生了。现场的复杂情况如果没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很容易成为事故频发的场所,诸如维修人员修理前的填票、需要停电作业的未执行挂地线操作等等,均可能酿制重大安全事故。 2.未能坚持抓住安全思想的学习,安全职责不能落实 电力企业所指定的一系列安全生产制度,不是用来讲空话给别人看的,是用来自己以身作则的条款。企业的安全制度明确了安全生产职责,但实际效果却不明显。以该事故为例,化学人员对维护人员的违规要求很合理,在考虑全局利益的基础上应制止维护人员继续作业,安全责任落到维护人员上,暴露出其安全意识的极度欠缺;维护人员作为专业人员,对电力安全生产没有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未能够熟练掌握必要的安全规程制度,直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3.安全监督不严,一些使用中的安全工器具质量堪忧,存在安全隐患 此次事故中的安全仪器涉及万用表,关键问题在于维护人员的误判,但这个万用表的质量却不能忽视,万用表作为电厂的基础安全工具,质量有必要放在重要的位置,定期检查更换,对于质量堪忧的安全工具,即使对于训练有素的维护人员,也有可能做出误判,酿成事故。以小见大地看,现场容易有安全隐患的工具,如承重的安全绳、登高作业器具等,都需做到定期检测,对于报废管理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不可仅仅依据外观而忽略检查工作。 四、由事故案例给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几点建议 1.狠抓思想意识,深入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需要一套行之有效、全面落实的安全制度规范,首要的是思想上的规范。思想上的重视看似老生常谈,实则效果不佳,厂内不能单单做好表面工作,平时一定要有相应的奖惩措施,譬如开展习惯性反违章活动,从领导层到基层班组人员都要充分学习安全生产的必要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动基层人员积极响应,这样安全生产的高度与效果就会显而易见。该事故是重大事故,原因是操作人员简单的操作失误,但深层原因却在于其安全意识的严重欠缺,有了这样血的教训,相信历史不会重演,然而重大的意义在于,其他电力企业以此为鉴,真正学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思想。 2.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安全监督 从事故反思,企业的核心之一就是不断完善的管理机制,一定是企业造就个人,企业要建立持续改进机制,突出抓好安全性评价动态管理。首先是加强基础管理,这是完善管理机制的第一步。对于事故的教训是,各单位、部门再次检查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完善、每一项工作、每台设备是否都已明确到人,尤其公用外围系统化学、输煤、除灰、水厂等系统的管理,避免存在死角。针对事故原因,要加强检修电源的使用和管理。在保护室、电子间、控制盘、保护柜等处接用临时工作电源时必须经公司审批措施到位后方可使用。在上述区域任何施工用电一律从试验电源插座取用,工作票上要注明电源取自何处。第二要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监督考核,完善约束机制。监督考核方面,将考核指标与各部门、各班组和个人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真正使安全管理工作形成全方位、全员化、全程管理安全保证的新格局。公司各部门加强对外委单位(包括短期的小型检修、施工、长期的检修维护、运行支持)的全过程管理,对外委单位安全及技术资质、对其作业的安全措施、人员的安全技术水平进行严格审查,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并要求其考试合格后上岗。各部门严格履行本部门、本岗位在外委单位安全管理的职责。不能以包代管,以问代考。对其安全及技术资质一定要进行严格审查,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及考核。同时对于每一项外包工程作业,必须派出专职的安全监护人员,全程参与其作业过程。 3.认真落实安全培训工作,提高全员安全管理素质 安全培训不同于安全教育,是按具体的工作要求塑造员工的行为方式,以减少员工不安全的可能行为方式类别,是将安全教育转化成投资行为之后的形式;也是使生产者工作行为规范化、科学化的训练过程。就目前来说,这两项工作在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中还没有明确的区别。我国电力企业安全培训还带有普遍程度的盲目性质。由于企业对安全投资本身认识不深,企业安全培训投入严重不足。如何使企业有限的安全投资取得最大程度安全培训效果,加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需求分析和效果评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企业只有通过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力度,来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素质,使人人都懂得安全、会安全,才能确保安全生产。事故提醒我们,要严格履行两票管理规定,杜绝人员违章,从危险预想、写票、审票、布置安全措施、工作票(操作票)执行等各环节严格把关,严禁以各种施工通知、文件、措施来代替必要的工作票制度,严禁任何人员无票作业或擅自扩大工作范围。对五防闭锁装置进行一次逻辑疏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加强现场工具的安全质量管理 事故中工具的使用不是直接原因,但也需要重视。首先要制定并落实安全工器具检修管理标准化制度。对使用的器具,需要详细规定其修试、验收记录等,做到有据可查,责任到位。其次要规范器具的报废制度。到期的、已经损坏的不合格的器具一律要强制报废,同时要禁止以任何形式将己报废的器具给其他人使用。 四、结束语 “十二·五”规划原文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中第二节“严格安全生产管理”明确了企业安全生产的目标:“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预防机制。加强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严格安全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健全安全技术标准体系,严格安全许可。实行重大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整改效果评价制度,深化煤矿、 交通运输等领域安全专项治理。健全协调联动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防范治理粉尘与高毒物质等重大职业危害。开展安全科技攻关和装备研发,规范发展安全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安全技术援助和服务。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6%,工矿商贸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6%。” 安全生产并非是新鲜的话题,然而却是工业生产的首要原则。《安全生产法》在总结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规定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理当不断完善自己的安全管理体系。追求尽量低的事故率是所有企业的责任所在。本文以事故实例为入点,分析了安全生产管理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建议。安全生产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具有周期长、复杂度高、任务艰巨等特点。因此,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全社会关心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以先进的理念和思路为参考,同时结合我国电力行业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经验和方法,全面地从已有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构建一个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施性强、具有电力生产特色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对提高电力生产的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案例分析论文:信用证理论探讨及案例分析 一、信用证定义:略 二、信用证性质:信用证虽然依据合同开立,但在法律效力上与合同相互独立,只要卖方向银行提交的单据符合申请人申请开证时所要求的单据,银行即应付款,而不审核卖方是否实际按合同约定履行了义务,也不审核合同内容。原因:为了降低银行风险,设想买卖双方因合同发生争执,银行无法判断哪方的主张是合法的,所以只审核单据,只要单据符合要求即付款。 三、信用证的流通程序 1.合同约定以信用证方式付款,同时约定必须向银行提交的单据,一般是提单、发票、合格证明等。 2.买方申请银行开立信用证,同时填写对方付款时必须提交的单据(按合同约定,一般是提单、发票等) 3.卖方将货物装船,取得由船主签发的提单(买方只有拥有提单才能提取货物,而原则上只有付款才能取得提单) 4.卖方将提单及其它单据交给当地银行,再由当地银行邮递给卖方所在地银行 卖方所在地银行(开证行)审核单据是否与买方开证时所要求的相符 5.如果相符,将付款(实践中先交给买方提出意见) 如果不符,可以拒付(很少这样做),实践中把提单交给买方决定,买方可以要求拒付,但买方如果提货就要付款(其实买方提货后,单证仍不符,银行仍可以拒付,银行要求买方提货就必须付款的真实原因是:按照UCP500的规定,银行付款之前买方原本得不到提单,不能提货,银行既然把提单交给了买方,相应的提货风险也就转移给了买方) 四、信用证的法律调整 调整信用证的“法律”是《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即UCP500,属于国际惯例,我国未加入该惯例,但是中行率先在其所开立的信用证中标注“依据UCP500开立”,随后所有银行进行效仿,所以实践中我国银行仍受UCP500的约束,发生纠纷,UCP500在我国的仲裁机构及法院均有约束力。由于国际惯例的法律效力不如国内法强,所以部分法院为了地方利益擅自进行违背该惯例的判决,银行的违规操作行为得不到警戒,所以实务中不少银行违规操作,人们对信用证的理解也就众说纷纭。实践中常有这样的案例,卖方交付的单据合格,但货物坏损,按照UCP500的程序,只要单据相符,买方就付款赎单,然后提取货物之后才发现货物损坏。但我国实践中,银行先把提单交给买方,买方提货后发现货物损坏,于是要求银行拒付。这种实践操作方式虽然表面上合理,但严格违反了UCP500的规定,部分地方法院做出有利于买方的判决,严重损坏了中国银行系统在世界的声益。意大利的银行系统在世界的声益不好,就是国为意大利法律允许法院做出判决,以货物有缺限为由,阻止在单证相符时付款。我国的牛皮出口企业销往意大利的皮革,因此受到严重损失。 五、信用证中附加条款的效力 信用证中附加条款定义:略(见实物附件1:信用证开证申请单) 附加条款常约定如下内容:如卖方所租船的船籍国必须是某个国家、卖方迟延交付的罚款等。信用证所约定的附加条件,必须使银行能够从单据中辨认出来,否则对其无效。例如,附加条款中约定承运船必须是中国船,银行从提单上可以得知。约定迟延交货的罚款,银行从提单上所记载的日期与信用证所要求的日期的差额上可以得知对方迟延交货。因此,信用证的附加条款不是可以任意约定的,其所约定的内容必须使银行仅从单据上便可得知,从合同上得知的无效。例如对方迟延交货,如果买方修改了信用证要求的交货期限,银行就会认为提单符合信用证的要求,即使银行手中有合同,银行也不会按合同审查对方是否迟延交货,而是按修改后的信用证所要求的期限来审查提单所记载的交货期是否迟延,是否可以扣除违约金。 六、案例探讨 1.烟台甲公司向美国乙公司订购阀门一批,合同约定迟延交付超过60天的,烟台甲公司有权扣除美国乙公司的违约金。结果美国乙公司迟延交货73天,烟台甲公司是否有权要求银行扣除违约金。 无权,必须在信用中填写附加条款,并且该迟延交货必须能够从单据上体现出来,使银行仅从单据中便可得知,实践中卖方迟延交货,船东签发给他的提单就要相应地迟延若干天,银行将提单的记载与信用证要求的交货期相比较,便可得知迟延的天数,从而扣除违约金。本案中未将违约金作为附加条款,故银行无权扣除。 2.仍是上案,现在假设银行开立信用证时约定了该附加条款,买方迟延交货,单据不符,银行可能拒付并导致买方无法提取货物,于是买卖双方商定修改信用证的交货期限,买方同意承担迟延交货的违约金,但双方未修改信用证金额。信用证修改后,买方在申请付款时,要求银行扣除违约金,可否? 银行仍无权扣除违约金,因为买卖双方与银行商定修改信用证的交货期限以后,迟签的提单与修改后的信用证相符,此时虽然银行知道对方违约,但由于提单与修改后的信用证相符,银行必须付款。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有以下两种:1对方同意承担违约金时,要求同时修改信用证金额。2单证不符的情况下,由于中国的银行实践中仍把提单交给买方,买方可以先提货,然后在付款时引用附加条款,要求扣除违约金。此时信用证并未修改,银行将迟签的提单与信用证要求的提单签发期限相比较,可以计算对方迟延天数,进而扣除相应的违约金数额。 3.中国甲公司向比利时乙公司订购货物,合同中约定货物的标准达到M级,并要求对方在出厂时提供甲M级标准合格证书,甲公司在申请开立信用时未要求对方提供M级合格证书作为议付单据。发货后,甲公司在未付款的情况下先提到货物,发现质量不符合合同规定的M标准,并请当地检疫部门出具证明,提交给银行,要求银行拒付。银行可否拒付? 不可,虽然银行知道对方违约的事实,但银行只按单证相符的原则处理,只要对方提供的单据与信用证要求相符,就必须付款。本案中,甲公司在开立信用证时未要求提供M级标准合格证书,尽管在合同中有此约定,但银行不审查合同,也不审查对方是否实际违约,只审查对方提交的单据是否与信用证相符。此案即典型的“单证相符原则”案例,“单证相符”是UCP500的核心精神。 案例分析论文: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差异的案例分析 一、差异情况 根据有关要求,不含B股的境内金融类上市公司年报,在经境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同时,还须经境外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而截止2000年底,在沪深两市中,除含有B股的上市公司外,银行类上市公司只有三家,即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从这三家上市银行已公布的2000年年度审计报告来看,许多报表项目存在较大的境内外审计差异。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从中选取若干报表项目的数据作比较,其差异状况如表一。根据表一的数据,可以将境内外审计差异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财务状况方面的差异:(1)资产差异。三家上市银行的期末总资产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1.3%;(2)负债差异。除民生银行没有负债差异外,其他两家银行的期末负债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三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差异率为0.4%;(3)股东权益差异。三家上市银行的期末股东权益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13.5%;(4)每股净资产差异。三家上市银行的期末每股净资产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14%。 2.经营成果方面的差异:(1)净利润差异。三家上市银行2000年度净利润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33%;(2)每股收益差异。除发展银行没有每股收益差异外,其他两家银行的每股收益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三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差异率为29.6%。 3.现金流量方面的差异:(1)现金净流量差异。2000年度,除浦发银行没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流量差异外,其他两家银行都有该方面的差异,且其境内审计数都小于境外审计数,三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差异率为118.6%;(2)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差异。2000年度,三家上市银行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境内审计数都小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276%。 不难看出,上述境内外审计差异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其差异的存在是全方位的,涉及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各个方面。对于基数较大的指标,其相对差异较小但其绝对差异较大,而对于基数较小的指标,其绝对差异较小但其相对差异较大;二是其差异又都是同向的,不存在同类项目间相互中和或抵消的可能。由此,如果会计信息没有审计比较,上述差异特征就显现不出来,那么,会计信息的单向虚增或虚减就不易被发觉,其危害性不可小视。在这方面,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尽管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大公司和大银行都聘请了“五大”国际会计公司进行审计,但其审计所遵循的是当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公司和银行在收到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后不久,其持续经营假设就受到严峻的挑战,不是被重组就是被清算。如果当地政府要求国际会计公司在审计过程中,除遵循当地法定审计要求外,再增加按照国际审计准则要求的审计,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审计差异的补充资料,则会使审计更加深入。这对于揭示企业或银行潜在的财务危机、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管理当局目前已经充分认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并且也以境内上市金融类公司作为试点。然而,揭示差异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缩小或消除差异。 二、差异的主因:会计估计差异 会计信息境内外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会计准则的设计差异,另一是会计准则的运行差异。对于前者,只有通过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来消除;对于后者,主要是通过提高会计及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判断或估计水平来缩小。客观地说,上述三家银行都存在着会计准则的设计差异和会计准则的运行差异,可我们的问题是,造成上述三家上市银行的会计信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会计准则设计上的差异,还是会计准则运行差异经过分析,不难发现: 第一,上市银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境内外审计差异,主要是由于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期末余额差异和本期计提差异所引起的。而按照财政部《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业务会计处理补充规定》(财会[2000]20号,以下简称“20号文件”)的规定,上市银行的贷款呆账准备的计提、核销和风险认定与国际会计准则没有实质性差异。 “20号文件”中规定,贷款呆账准备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计提。合理计提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合理的提取方法,另一是合理的提取比例。对于前者,文件规定采用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法。这一规定已经改变了原来按期限法(一逾两呆)提取呆账准备的做法;对于后者,文件规定不再按统一的比例计提。上市银行应当根据贷款对象的财务和经营管理状况,以及贷款的逾期期限等因素,分析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确定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同时要求上市银行采用追溯调整法来消化不良资产。而所有这些规定与国际惯例完全吻合,有鉴于此,如果说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存有差异的话,这只是实务操作中的判断或估计差异,是由于国内外银行会计人员的分类和比例判断标准不同所致,而不属于会计准则设计或本身的问题。由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对上市银行提取呆账准备的合理性作出判断,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通过对三家上市银行贷款呆账准备金的境内外审计比较,发现国内外职业判断的差异比较大,无论是期初、本期和期末呆账准备金,其境内审计数都远远小于其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分别为106.7%、84.9%和103.8%。有关贷款呆账准备金的具体差异见表二。 我们知道,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期初余额和本期计提数直接影响财务报告的利润总额和资产构成。从上表可以看出,民生银行在2000年度提取一般准备金后,呆账准备金金额达到4.70亿元,高于会计人员按信贷资产按五级分类法测算应提取的呆账准备金3.40亿元,因此2000年度不再另行提取呆账准备金;而境外审计师认为:基于稳健原则,应在报告期期初增加计提呆账准备6.05亿元,报告期内增加计提呆账准备3.25亿元。由此造成境外审计的年度利润总额比境内审计的利润总额少3.25亿元。浦发银行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境内审计师按五级分类测算后,仅计提3.02亿元呆账准备金,而境外审计师则认为应计提4.92亿元。与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相比,深圳发展银行则足额提取了呆账准备金,境内外审计结果基本相同。但是,由于 该项会计政策而产生的追溯调整,境内外审计的差异较大,境外审计师认为年初应增加呆账准备金10.43亿元,构成了境内外审计师对净资产审计数的主要差异。由此可见,尽管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都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采纳了贷款的五级分类法,但是由于银行会计人员判断五级分类的标准,以及按五级分类标准计提的贷款呆账准备的比例不同,导致境内外审计的巨大差异。 第二,上市银行现金净流量境内外审计差异较大,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在国内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中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定义没有实质差别。 勿庸置疑,现金流量表的核心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对于现金的定义一般不会产生异议;对于现金等价物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除赞同一般公认的“期限短、流动性强的投资”外,还认为其应是“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且价值变动风险小的投资”。我国对现金等价物的定义虽与IASC基本一致,但只对“期限短”作了明确解释,对其他三个条件只是要求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判断,这很可能导致企业或银行主观臆断或无所适从,甚至通过“适当判断”来谋求对自己有利的结果,从而带来新的报表粉饰问题。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对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确定标准的权威性规定,目前可以看到的只是三家上市银行年报上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构成范围的会计政策披露。深圳发展对现金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但对现金等价物给出了“现金等价物是指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且价值变动风险很低的投资及存放于中央银行可运作之款项”。浦发银行虽然没有在附注中披露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会计政策,但以表下注解的方式说明了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范围,它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存放于中央银行的备付金。与之相对应,境外审计师则认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包括现金、中央银行存款余额、低于三个月的拆放同业和低于三个月的存放同业组成。不难看出,境内外审计师的职业判断差异,是导致现金净流量审计差异的原因所在。 因此,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结果的差异,不是会计准则的设计差异,而是会计准则的运行差异,主要是由于境内和境外审计师对会计准则的具体应用不同造成的,属于会计估计的差异。 三、缩小差异的对策 通过比较分析,上述三家上市银行2000年度审计报告的境内外审计差异是巨大的。不难设想,沪深非银行上市公司的境内外审计差异究竟有多大。面对目前的现状,千万不可小视,更不能听之任之,当务之急是怎样去缩小会计估计的境内外差异。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重视会计估计差异。合理的会计估计是保证会计信息可靠和相关的前提。在会计改革过程中,如果说消除会计标准本身的差异是艰难的,那么,缩小或消除会计估计的差异更艰难。因此,企业在进行会计估计时,应当充分考虑资产质量、谨慎性、经济法律环境、历史资料和经验等因素,坚决反对两种倾向:一是估计不足,另一是估计过剩。 2.努力提高职业判断水平。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上市银行在会计标准方面已基本上与国际惯例相一致,这带给会计实务工作者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如贷款呆账准备金的计提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范围的确定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应当认真学习和领会会计标准的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唯有如此,才能正确地运用各项会计政策,合理地判断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案例分析论文:物业管理案例分析-业主在消防疏散楼梯内堆放杂物,物业管理企业能否进行干涉? 【案例】某商厦五楼是家百货公司,公司职员为了图个方便,将公司废纸箱堆放在消防疏散楼梯内,打算堆积到一定数量时再搬回仓库处理。物业管理公司发现后,提出消防疏散楼梯适用于消防事故发生时紧急疏散人群的,不能将纸箱堆放在楼梯内,双方就此问题产生了矛盾。 【解答】消防疏散楼梯是物业区域内共用设施,有特殊的用途,百货公司不得将纸箱堆放在楼梯内,物业管理公司应当对此行为进行制止。 《物业管理条例》第50条规定,“物业管理区域内按照规划建设的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不得改变用途。业主依法需要改变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用途的,应当在依法办理有关手续后告知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确需改变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的,应当提请业主大会讨论决定同意后,由业主依法办理相关手续。”物业管理区域内按照规划建设的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是满足业主正常的生产、生活需求所必需的,其设计对于物业管理区域内来讲是一体的,因而其用途不得随意改变。如随意改变其用途,不仅不能发挥其规划设计的功能,而且还会该造成事故隐患。例如,共用走廊、楼梯是用于正常通行的,不得堆放杂物,否则会妨碍通行,还可能会引起火灾;客用电梯不得作为专门运输货物的工具使用;停车场是用于停车用的,也不得堆放杂物或者建设违章建筑等等;消防疏散楼梯是用于消防事故发生是紧急疏散人群的,在正常情况下不得作为通行楼梯使用,也不得堆放杂物,造成堵塞等。百货公司将纸箱子堆放在消防疏散楼梯内,存在安全隐患,该行为应予以制止。《物业管理条例》第66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擅自改变物业管理区域内按照规划建设的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用途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名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按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处以罚款;所得收益,用于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剩余部分按照业主大会的决定使用。”行为人为个人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行为人为单位的,处5万元以上20万以下的罚款。 对物业管理区域内的违规行为进行制止,是物业管理公司的职责范围。《物业管理条例》第46条第1款规定:“对物业管理区域内违反有关治安、环保、物业装饰装修和使用等方面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制止,并及时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第47条规定:“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协助做好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安全防范工作。”因此,物业管理公司发现百货公司职工的违规行为后,依法予以制止,行为人应当纠正。 案例分析论文:NEC企业文化案例分析 著名的NEC通讯(中国)有限公司一改多数日本企业保守的作风,大胆启用了此前一直供职于欧美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卢雷担任公司总裁,并且随之组建了一支跨文化的管理团队。截至今天,这支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等地的16人管理团队已经正式到位就职。 虽然这种多国部队式的管理团队架构在跨国公司中并不算是十分稀奇,但是这类团队构建的过程和其中每个人的感受依然非常令人好奇。本报记者采访了其中的4个成员。 多国部队 企业应该构建单一文化管理团队还是跨文化管理团队?这取决于公司如何定义自己的顾客,如果以顾客为中心,公司就必须采取一种“等距离”的观点,防止“总部主义”,这就需要对世界各地的顾客需求有详细的了解,而做到这点最容易的办法就是建立跨文化管理团队。 NEC通讯中国公司的管理团队就是一个比较标准的跨文化管理团队,一共16位高层管理者,其中有3位分别是美国籍、加拿大籍,5位是来自NEC本部的日籍人员,其他8位都是中国人。为什么NEC的管理组织会如此构建?已经在NEC工作了13年时间的NEC通讯(中国)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曹来京这样理解:“这是市场的需求。” 事实的确如此,NEC在3G领域拥有优秀的技术,目前它在全球3G终端的占有率达52%,网络设备的占有率也有41%,但是处于中国市场2.5G时代的NEC显得光芒不足。“NEC一直也想求变,它在日资企业中是一个比较革命的企业。”曹来京说。 由技术导向转向市场导向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必须搭配好领导团队,以顾客为中心最容易的办法就是建立跨文化管理团队。“这是自上而下的改变,如果是自下而上地构建跨文化团队,恐怕就没有这样顺利了。”曹来京分析说。 这个16人管理团队成员于最近全部到位,曹来京说这个规模是NEC在华企业绝无仅有的,“以前都是5、6个人。成员的增加与扁平化管理有关,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组织改革,打破了以前几个人各自分摊一部分业务的状况,将各部门职能细分、专业化。从人力资源角度讲,公司的各个成员如果都只重视自我的发展,无法形成一个集体价值的企业文化,这样的细分也更便于对管理团队进行绩效评估和管理。” 对于这16个人的背景、职位以及职能的具体情况介绍,曹来京表示处于商业竞争的原因不便于全部透露,他笑着说:“据说一些著名的咨询公司都在分析研究我们这个16人管理团队,也包括竞争对手。” 现身说法 NEC的跨文化管理团队首先选择了了解中国通信市场的卢雷担任NEC通讯(中国)公司总裁。 曾在摩托罗拉工作了多年的卢雷深受摩托罗拉跨文化管理的影响,“这是一个技术为主导的公司,也是一个典型的日本文化为主导的公司,我进来以后感觉到NEC是过分谦虚了,如果他们有10只会说5。”他说,“我在摩托罗拉的团队也是有欧洲的、亚洲的还有本土的,团队的混合其实很重要,都是一样的人做事也不一定会有很大提高。而混杂型的团队,大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同的想法会让思路更加开阔,应该更能擦出火花。”国际化成为了卢雷选择管理团队的标准之一,另外两点则是专业、有抱负。 NEC通讯中国公司常务副总裁山崎耕司向记者描述了他在这个跨文化管理团队中的切身感受,他于20__年下半年来到中国,一直参与NEC手机产品的开发工作。 山崎认为NEC通讯目前的管理层给他的最大感受就是既国际化又本土化。他说:“说它国际化,是因为这个团队由来自美国、日本、中国等不同国家的精英组成,完全发挥多样性的优势。在中国有一个说法是,学技术到美国,学应用到韩国、日本,学商务到中国。我们同时拥有来自这三个国家的专家。说它本土化是因为我们都在按照中国的商业方法做事,并不断努力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与具有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商业经验的精英在一起共事,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NEC通讯中国公司副总裁、市场总监王善齐是跨文化管理团队的新成员,在过去十几年中,他一直在欧美著名企业任重要职务。在提到新团队的磨合时,王善齐说:“‘磨合’二字给人的开始感觉通常是不配套的东西在一起磨,一起合,其实我们的磨合并不是这样,我的感触是正面的互相配合。”他说,“NEC原有的员工与新来的员工不是在划分各自职能地盘,也不是在冷眼旁观新来的员工怎样做,而是积极地参与到这个团队的改革中来。” 关键在沟通 在NEC工作多年的曹来京这样总结中日文化差异:日本人与中国人有本质的区别,日本人善于用右脑,中国人善于用左脑,这是民族的差异。右脑在想象方面有特长,左脑在逻辑推理方面有特长。因此日本人更善于执行,中国人比较善于谋略。他说:“这次新公司成立改变了以往日本人当领导中国人做执行的不太完美的组合,由中国人当领导日本人做执行,各得其所。这样至少在理论上说是一个完美的组合,因为现阶段处于市场灵活多变的时期,需要快速反应的机制,谋略性组织能够适应市场,而当处于市场比较稳定的时期,按部就班执行可能更好一些。” 谈到文化磨合,曹来京的体会是,自己原来的观念中认为西方文化与日本文化相对,西方企业注重结果、注重个人、注重创新,而日本企业注重过程、注重团队、注重改善,这种跨文化也许会造成合作起来的不便利。但是事实相反,由于实行扁平化管理,分工细致后每个人的团队依赖性更强,每一个人都在强调与谁配合,怎样配合。“好像有一种内在合作的动力促使大家需要更多的沟通,合作的结果是一种互补。” 当然,跨文化管理不仅仅是文化的冲突与磨合,可能会面临一些不可避讳的敏感事实,比如各个国家由于文化不同而导致对工资的态度和政策不同。沟通在此显得很重要。“我们都知道,日资企业薪酬与欧美企业相比较低,这些从欧美知名企业过来的企业精英的薪酬必须得到保障,但是这又无疑会成为一件容易产生矛盾的事情,怎样说服日本员工接受这一点显得很重要。我必须告诉他们这些从欧美知名企业过来的员工的价值以及市场行情。这样的沟通最后使招聘工作平稳完成。”作为人力资源总监的他表示要尽可能做好润滑剂。“增加设计工作之外的沟通机会,通过这种活动增加了解,融洽关系。” 案例分析论文:语文案例分析 “一石击起千层浪”(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一则) 笔者在前不久执教〈〈熟能生巧〉〉最后一课时时,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生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熟能生巧’的意思,就是熟练了就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或找出窍门。” B生说:“我知道武士有‘百步穿杨’本领,卖油老翁有从铜钱孔中注油,不沾湿铜钱的本领。我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C生说:“我知道武士很骄傲,觉得他自己很了不起,故意买弄,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一点我觉得卖油翁做的比武士好。我喜欢老翁。” ……,……(以上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说得都挺好的。) 突然,学生D站起来说:“我跟C不一样,我喜欢武士。因为武士身强力壮,他的本领能保护自己,保卫国家。而卖油翁的本领却不怎么样!我觉得武士比卖油翁厉害。” 听了D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买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也是讨论交流的良好机会。接着,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能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我觉得武士厉害,因为卖油翁年纪大了,书上都称他为老翁了。如果让他去拉弓射箭,肯定是不行的,人老眼花,一定射不准箭。”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我觉得卖油翁厉害。如果让武士去注油,肯定会把油滴在铜钱上。”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武士年轻,还可以在学,而老翁胡子都已经白了(从书上插图中看出来),不可能练成武士那样的本领了。所以,我觉得武士厉害。” 又有一生说:“我觉得老翁厉害,不但注油的本领高,而且人也很谦虚,不象武士那样故意炫耀。”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在课后去思考:是不是年纪大了,就不厉害了;武士和老翁的本领又是怎么练就的;老翁是在告诉武士,他比武士厉害吗;……请同学在课后再好好研究和讨论。 [分析与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从武士的年轻和老翁的年迈上去比较,从现在和将来去思考,还有的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与插图中去寻找答案,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教师并没有否认学生的看法,只要学生不,不违法,不违反人性,他的回答,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师生等交互网式的评价,还可以在评价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 案例分析论文:对中学生物“过程探索”教学的案例分析 初中“遗传与变异”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一些微观的、较抽象概念的学习,感觉有些困难,教师教起来也感到费劲。笔者在实践中提炼了“四招”,可以帮助学生解除几个概念学习中的困惑,可以形象直观、有效地解决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实践下来,效果很好,远远超过一般讲解。 一、学生困惑:性染色体会存在脑细胞里吗? 1.现象分析 不能把正常人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存在的两类染色体即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存在情况弄清楚。原因是学生不能从人的诞生和成长过程中,把握细胞及染色体的变化和存在状态。 2.解决策略:“一图胜千言” 3.反思总结 总结1:全身体细胞染色体情况:(1)都是成对存在;(2)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 总结2:成熟的生殖器官精巢和卵巢通过特殊的细胞分裂分别产生的生殖细胞为精子和卵细胞,染色体情况:(1)都是成单存在;(2)22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 总结3:在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后形成受精卵,诞生了下一个生命,实现了种族的延续。这个受精卵的染色体情况是:(1)都是成对存在;(2)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 二、学生困惑: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描述? 1.现象分析 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学生在生活中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可能接触和感受到一些遗传方面的现象,听说过一些名词术语,如转基因动物、DNA亲子鉴定等。但要从理论上阐述分析某些现象,学生还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教师凭语言也不容易一下子讲解清楚,但是,作为中学生,知道一些有关遗传变异的基础知识,整体把握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内涵和包含关系,对于其了解生物学的动向,关注生物学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解决策略:“简图一目了然” 3.反思总结 借助简图,再做以下五点说明,课堂教学效果较好。(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3)染色体数目恒定,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4)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5)基因是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段。 三、学生困惑:性染色体会不会也像常染色体一样出现多或少一条的情况呢?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会怎样? 1.现象分析 这个问题非常有共性,在几个班的教学中,同样有积极思考能力的同学都提到了这样的问题。教材中提到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非常重要,如当一个婴儿的体细胞中的第13对染色体多了一条,就会导致先天性裂唇。学生很容易想到也很好奇性染色体异常会怎样?最好给他们介绍一些实例。 2.解决策略:“图表一览无遗憾” 四、学生困惑:怎样进一步理解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1.现象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一个关于人体变异现象的调查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初步感性认识人体的各种变异现象,如果让学生再进一步联系生活,收集一些关于这方面知识的常用谚语、诗句、俗语,则会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这一现象的广泛存在,一方面拓展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原因。 2.解决策略:“一言两语黑白配” 收集一些能表达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谚语、俗语、诗句,让学生进行游戏“接龙黑白配”,尝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采取一种活泼的比赛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游戏规则:男生代表黑马王子,女生代表白雪公主。班长做幸运大使,抽签决定哪方是一言、哪方是两语。例如,幸运大使若抽到“白雪公主”球的话,女生获得出题权,可以选择转盘上的白色区域号码下的题目,即读出上句,称一言,那么男生就要用两语接龙,先答出下句,然后再说出此现象是遗传还是变异;反之,幸运大使若抽到“黑马王子”球的话,男生一言出题,女生两语接龙。 (1)上句:龙生龙,凤生凤下句: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现象:遗传 (2)上句:一母生九子下句:九子各不同 现象:变异 (3)上句:一树之果有苦有甜下句:一母之子有愚有贤 现象:变异 (4)上句:种瓜得瓜下句:种豆得豆 现象:遗传 (5)上句:一树结果下句:酸甜各异 :请记住我站域名现象:变异 (6)上句:鲤鱼跃龙门下句:麻雀变凤凰 现象:变异 (7)上句:猫生猫下句:鸭生鸭 现象:遗传 (8)上句:虎父无下句:犬子 现象:遗传 (9)上句:爹低低一个下句:娘矮矮一窝 现象:遗传 (10)上句:橘生淮南为橘下句:橘生淮北为枳 现象:变异 (11)上句:野火烧不尽下句:春风吹又生 案例分析:关于劳动仲裁案例分析 案情简介: 刘某于7月25日到某冶金公司工作,双方签订有期限自月7月25日起至7月24日止的《劳动合同书》。刘某入职时担任行政助理工作,后兼职市场助理工作。双方约定刘某的月工资标准为元。某冶金公司以刘某在工作期间不服从工作安排、与上级领导冲突、影响公司工作为由,于1月22日作出了因刘某违纪与其解除劳动合同的书面决定。刘某认为,其在工作中尽心尽力,不存在公司所述的不服从工作安排、与上级领导冲突、影响公司工作等违纪行为。故此,刘某以要求该公司支付其解除劳动合同相当于1.5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为请求,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仲裁申请。 仲裁结果:仲裁委员会审理后认定,该冶金公司应支付刘某解除劳动合同相当于1.5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评析: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刘某在工作中是否存在不服从工作安排、与上级领导冲突、影响公司工作等违纪行为,以及刘某所诉的经济补偿金的金额是否符合新的劳动合同法规定的金额。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条规定: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因用人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因公司未就其主张的解除劳动合同的原因提交充分的证据予以证明,故对其主张无法采信,即公司以刘某违纪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不成立,鉴于双方均无存续劳动关系的意愿,视为双方协商一致,由公司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刘某于7月25日到该冶金公司工作,双方于1月22日解除劳动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七条第三款规定:“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本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经济补偿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计算;本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刘某于以前在公司工作时间,根据《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第五条规定: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刘某于以后在公司工作时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故被诉人应向申诉人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相当于1.5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论文: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的重要性 当前的电力市场有很大的需求和发展潜力,电力建设施工企业也比较特别,不仅是给电网做出了贡献,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可是却也有较高的意外事故发生几率。电力行业应当以人生事故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因此在电力建设的过程中,不管其发展速度如何的迅猛,也应该要以生产安全为前提,在建设过程总对安全进行监控管理。 1电力建设工程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不管什么时候,电力建设都应该要把安全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来进行管理。在电力建设工作的一线人员,他们的任何疏忽都可能会造成其他家庭的安全事故产生,因此背负的是对家庭和社会的安全责任,严重的还会引起社会大范围事故,造成社会的动荡和不安。我国安监局统计表明,每年都有建筑人生事故发生。国家和政府对安全生产一直都非常关注,怎么样做好安全生产是一项关系民生的重要事情。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安委会副主任,在2008年1月11日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说:我们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的重大政治责任,决不允许拿工人农民的鲜血和生命去换取经济社会的发展。 2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 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对电力建设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也得到了一些改善。最近几年由于机构改革,电力项目建设管理有了脱节的情况,很少有人会对项目工程的质量以及安全进行考量。尤其是近几年的非电力系统和私营企业在电力建设上的投入增加,一些对建设程序不了解的业主没有很好的考虑到社会大众的安全利益,引发了一些事故,给社会和民众带来了经济损失。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管理部门应该要对电力建设质量进行狠抓,保障工程的顺利和安全,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稳定。以加油站作为比较,再起方圆百米都属于危险区域,电力工程的危害范围可以波及千里之外的地域,所以和加油站比起来,电力工程的危害范围更大[3],电力改革以及发展后,电力安全生产中有一些单位的安全管理意识不足,责任落实不到位。行业安全生产管理上不完善,以至于没有很好的预防和管理机制。安全生产上的投入不足,技术落后,管理不善,技术措施不到位,怎么样增加安全管理投入是需要各级部门去商议的事情。安全问题不要总是等到事故发生后才想起来进行总结归纳。工作不到位、设施安置有问题,安全网络不通畅这些问题在事故发生前本就可以避免的,因为忽视而导致了其发生。我们在进行责任追究的时候,应该要对安全工作的预防进行思考,及时的调整,建立安全管理模型,科学的进行安全管理。 3电建工程安全工作的探讨 虽然工作上比较复杂,对事故的理论和系统安全管理原理的分析必不可少,掌握规律后,才能够确保电力建设的安全性。 3.1安全工作是有规律可循的 进行安全生产的时候,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比较突出,可以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危险时刻也能够使用自身的知识来进行风险规避。工作条件是施工人员安全的基础,作业对象、安全环境、施工人员的防护等等都是其内容。我在生产和工作当中自然是不想有任何事故产生,可是事故的产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实事故发生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企业管理的不完善性、工作条件的不安全性和低素质人员,这些都会导致在人或者物的不安全动作和状态下,引发安全生产事故。 3.2重视安全教育工作 电力建设的安全受到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企业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安全教育工作必不可少。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的基础,主要是对安全思想、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等等进行宣传教育。其中,教育的方式有以下这些方面:三级安全教育、定期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专业教育、特殊情况的安全教育和经常性安全教育。电力企业非常重视的安全教育特别针对专职安全员的安全教育,三级安全教育和施工人员的经常性安全教育:a.专职安全员,即保证工程建设安全体系正常运行的主要实践者。通过对专职安全员这些方面的教育:安全法规和政策、最新安全知识和安全理念、前沿安全成果等内容。使他们了解安全管理的最新知识和管理策略,并且将这些理念具体实施到自己的工程建设中,更有效的推广和宣传出去。b.三级安全教育,即工程进行有效安全管理的基础。怎么样让企业员工的安全素质得到提升呢,三级安全教育和岗前培训是不二选择,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提升生产的安全性,前提是要求安全考试严格。c.电力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有所区别。需要经常性的进行工作人员安全教育,让他们能够保持警惕,做好安全防范,这样能够让安全管理力度得到提升,工程建设的力度更大一些,工程安全事故也能够得到避免。 4结论 电力建设工程的技术性含量很高,怎么样去安全的完成生产工作,既是对安全生产人员职业道德有要求,同时也需要他们的工作责任心较高,企业监管力度要够,才能够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因此,监理企业在负责安全监理的时候,要对执业风险进行合理的规避,给企业的权益提供保障,对建设市场健康长远的发展提供监管和监督,促进该事业的稳定。 作者:刘晓波 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电力建设第三有限公司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论文: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的安全监督管理 摘 要:电力建设工程是我国的重要项目工程,电力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所以说,做好电力建设工程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企业生产的基础。在目前,为了保证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施工,施工中的安全监督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文章对电力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监督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力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 电力建筑工程包括工程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电力建筑工程所涉及的范围较广,施工周期较长,施工较为复杂,这些都给电力建筑工程施工的进度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一定影响,这些问题通过施工中的安全监督管理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1 电力建设工程的主要特点 1.1 复杂性 由于电力施工工程的重要性,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存在许多关于技术上的难题,而且每个地方的施工条件都不相同,在不同的地方进行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都要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技术管理和施工规模等方面的问题,在一些地势较为复杂或者海拔较高的地区进行施工的时候,还要考虑由于地形问题带来的施工中的各种问题,或者是由于海拔过高给施工人员带来的高原反应[1]。电力建设工程的复杂性体现在这个地方。 1.2 密集型 这种特点是大型电力建筑施工中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施工的规模较大体现了建筑工程的资金密集型;由于现在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应用在电力建设工程的自动化等高科技技术越来越多,这就体现了施工的技术密集型;大型的电力建设施工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施工,需要的施工人员较多,这体现了施工的人员密集型[2]。 1.3 流动性 电力建设工程因工程自身的特性,有着较高的流动性,这样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作业的流动性和施工地点的流动性:电力建设工程中在同一种设备中可能包括着多种施工技术,这就需要不同的施工人员轮换交替着来进行施工,这就体现了工程的作业流动性;施工地点的流动性体现在整个电力工程的规模和跨度较大,施工单位要根据施工项目的不同而改变施工地点,而且这种施工地点众多且杂乱,在施工的过程中因为这种流动性的特点可能会产生许多可变因素[3]。 1.4 多变性 这种多变性体现在电力建设施工中的各个部分,除了在上个部分所讲的施工过程中因为施工地点的流动会产生多种可变因素,具体在电力施工尤其是线路施工的时候,因为施工的地点一般处于室外高处,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多变性[4]。 1.5 危险性 电力建设工程因其本身的规模程度和施工时间,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处于高空中进行施工作业,劳动强度大,施工环境差,这些都造成了施工的危险性。 2 电力建设施工的安全监督管理 2.1 安全监督管理的重要性 作为项目管理中的一部分,安全监督管理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首先建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能够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施工的效率,体现了社会发展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指标。安全监督管理可以改善在电力工程的施工中的一些不良情况,比如施工的安全制度不完善、没有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等管理制度上的问题,通过对这些不良情况的改善能过提高电力施工企业的施工安全性,保证电力施工的顺利进行;电力工程是在我国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工程,电力工程往往覆盖面广,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这个局部的安全事故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电网系统事故,由于电力工程项目所建设的电网是一个公用系统,电网事故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企业的正常生产,具有严重的后果;电力建设工程由于工程的规模较大,具有多个建筑施工地点,相关单位的安全监督难以全面把握,实施监理安全监督管理,可以全面的对每一个施工地点的安全情况进行把握,使整个安全监督管理变的更加持续有效,有利的加强了工程的安全施工[5]。由此可见,电力建设施工中的安全监督管理具有较为重大的责任。 2.2 做好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中安全监督管理的有效措施 在电力工程施工前做好准备工作。电力工程前期的安全准备工作对于整个工程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对整个项目工程进行一个全面的规划,这些准备工作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首先要对施工的具体方案进行研究,要保证施工方案的可靠性,对于电力工程施工中的每一个项目,都需要都相关负责人安排好施工人员进行相关工程的实施;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电力工程由于施工难度大和施工环境差等特点,在施工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危险行,所以在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施工的具体现场进行考察,分析施工地点每一处可以发生安全问题的地方,并且提前做好英规措施[6]。 在电力建设施工中加强安全监督力度。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组织其专门的安全管理小组,严格对施工现场的每一个地方进行监督,结合电力工程施工的特点,对于那些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施工现场,要进行有效的实时监管,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进行每一个不同项目施工的工作人员,都要求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施工经验,对于特殊岗位的施工人员,必须要求持证上岗[7]。在安全监督管理中,要制定一个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且要求每个施工人员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施工,安全监督人员应该记录每天的安全监督情况,以加强对安全监督的控制。 在电力建设施工完工之后仍要做好安全监督工作。在整个电力工程项目完成之后,对于安全监督工作仍旧不能掉以轻心,要把整个安全监督工作贯穿于整个施工当中。安全监督人员应结合相应的电力工程特点,组织专门的技术小组,对于电力建设工程中的一些隐患进行一一排查,对于一些裸露在空气中并且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重要设备,更要进行仔细的检查,确保工程的质量问题[8]。 3 结 语 电力建设工程使我国的重要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安全监督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电力工程特点的了解和把握,分析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把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贯穿到整个电力工程施工中,通过做好施工前的安全准备工作、施工中的严格安全监督管理和施工完成之后对整个工程的仔细排查等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可以充分保证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的安全和施工的顺利进行。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论文:浅议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及应对措施 摘要:文章主要从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过程分析了安全管理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就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过程安全管理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预防重点. 关键词:安全管理 弊端 应对措施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电力建设的发展,公司承接的电力工程逐年增多,已经从省外施工延伸至国外施工,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到全国电力工程建设市场.如何有效遏止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安全事故的发生,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强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大幅度减少伤亡事故,提升公司整体工程管理水平。本人根据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经验,就目前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过程安全管理存在的弊端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仅供同行们参考。 1、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特点 电力建设工程由于单位工程、配套设施较多,主体结构层次复杂,施工场地狭小等因素,给施工过程安全管理带来许多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使安全管理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致使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具备以下特点: 1、1分散性,因其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点多面广,施工现场比较分散,安全管理具有分散性。 1、2独立性,由于分项工程专业技术性很强,涉及的专业技术复杂,安全管理具有独立性。 1、3被动性,由于工期进度受建设方制约,各类防护措施不能及时与工程同步进行,安全管理呈现被动性。 1、4重复性,因受设备安装,场地狭小,施工工序限制,重复施工重复防护十分频繁,安全管理呈现重复性。 1、5危险性,由于大量使用各类机械设备,立体交叉作业,特级高空作业,施工条件制约,施工危险因素增大,安全管理具有高度的危险性。 2、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2、1现行的安全管理机制,造成管理与施工脱节 当前建筑市场处于转型期,随着电力建设规模的扩大,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多元化,劳动用工形式多样化,生产组织形式越来越复杂,施工单位原有的安全管理机制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安全管理要求,现行的安全管理机制已经难于满足施工现场,管理机制矛盾表现的尤为突出,造成安全管理与施工脱节,安全监督管理留于形式或口头上。 2、2安全管理专职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业务能力普遍偏低 安全管理队伍素质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安全管理水平,个别分包单位现有的专职安全管理队伍多数人员未经专业知识培训,安全业务能力普遍偏低,造成正常业务不能及时开展,安全资料管理不能建档等。目前,仍然有个别施工单位存在现场安全管理岗位多半有老弱病残代替,安全管理作用难以发挥出来,甚至有些人怕得罪人,对于现场大量装置性、习惯性违章绕道走,安全监管形同虚设,安全职责不清,致使安全管理渠道不畅,安全管理体系难以正常运行,影响安全工作的正常开展。 2、3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缺乏针对性 随着施工生产活动日趋复杂性,具有科学依据切合实际的安全技术措施是指导安全施工的前提,目前分包单位还存在相当一部分未经过系统培训,对于安全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在编制施工方案时,对危险、危害因素考虑不充分,安全技术措施难以指导施工生产。以吊装方案为例,吊装方案中安全技术措施与施工现场两张皮,不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究其原因是编制安全技术措施未能根据吊装特点、作业环境,吊装方法进行分析,而是照搬、照抄常规性规程用语,安全技术措施不能指导吊装作业,导致作业习惯性、无序性、盲目性,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2、4施工班组队伍不稳定,操作技能低下 分包单位现行的劳动力用工结构复杂,在施工高峰期比较突出的是劳动力流失严重,施工班组队伍不稳定,大部分劳动力是班组自行招聘来的农民工,这些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安全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不了解施工过程的安全因素,缺乏应有的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盲目施工,不能辨别危害和危险,违章作业行为一直得不到彻底纠正。例如: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拆除作业野蛮拆除等违章行为,这些人员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淡薄,冒险蛮干,成为事故多发群体。 2、5对分包单位管理未做到程序化,分包责任未落实 分包单位在电力建设工程各个阶段以其特有的形式存在着,二次分包单位多数施工资质较低,不具备二次分包能力,此类队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力量薄弱,没有电力建设施工经验,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无独立的安全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混乱,职责不清,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现场管理随意性大,往往引发安全事故。 3、应对措施 3、1完善公司安全监督管理运行机制,扎实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逐步形成公司、项目、施工区域三级监管网络,安全管理实行公司垂直管理,理顺安全管理渠道。建立长效的安全运行监督机制,有计划分步骤完善项目安全保障体系。运用奖惩手段,逐步推行标准化管理模式。安全生产各有关责任人应对安全技术措施进行经常性检查,确保安全管理网络的有效运行。 3、2建立一支高素质专职安全管理队伍,公开选拔安全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过硬的人员充实到基层项目的安全管理岗位上来,注重安全队伍建设,提高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权威性,不断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激发专职队伍创新意识,推行安全业绩考核制度,奖优罚劣。适时组织公司规模性安全知识培训,提高整体队伍业务素质,不断推行新的安全管理模式,大力弘扬企业安全文化,树立全员安全意识。 3、3加强专业技术培训,落实安全技术措施 由于培训不到位,使编制各类安全技术措施的人员对编制程序产生模糊的认识,难以把握编制的要点,从而出现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由此可见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是关键。公司应着手对口业务能力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安全技术措施编制水平,更好服务于安全生产。同时,要保证安全技术措施的有效落实,只有落实到位,才能确保安全生产。 3、4强化班组队伍建设,提升全员操作技能 班组是公司的细胞,劳动力安全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公司综合素质,搞好劳动力队伍安全管理,是保证公司安全生产的基础,班组能否长期保持安全生产局面,决定了公司整体安全形势。由此可见,必须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从现有条件出发,只有重视和强化班组安全管理工作,就可以使伤亡事故大幅度降低。加强班组建设关键就是抓好班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旨在提高全员综合素质,把传统的事后处置转变为事前预防为主的管理轨道上来。 3、5理顺分包管理渠道,加强分包单位监控力度 逐步理顺分包管理程序,按照各个只能部门职责范围严把入场审核关,对于不具备分包能力单位要拒之门外,防止资质较低、管理混乱的施工队伍进入项目承包范围。对于已经引进的分包队伍要监控管理到位,明确其在施工过程必须应该承担的安全责任,防止出现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的局面。推行分包单位月度安全管理考核制度,让其感受项目管理的严肃性,从而规范分包单位管理行为。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任重道远,不是一时一刻的短期行为,而是长期的职责和使命,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有布置、有措施、有重点、有检查、有落实,持之以恒的抓下去,就一定会抓出成果,就一定扭转安全管理的被动局面,就一定会遏止事故上升的趋势。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论文:关于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及其策略的探讨 【摘 要】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具有技术要求复杂、专业知识庞大、参与主体多元、资金数目大等特点,需要以科学的方式和手段才能达到合理、高效的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实质是对人的管理,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建设中的安全管理关系着施工参与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管理制度创新,以确保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可靠性。本文对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策略 1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以下两个方面的。 1.1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建设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与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发展相脱节,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安全管理机制和管理措施相对比较滞后。因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建设时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统一规范和标准,所以安全管理工作盲目性、随意性都比较大。同时,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理念、模式等,相对比较落后,有待进一步改进。传统体制下的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工作难见成效。 2、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缺乏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实践中各种违规操作的行为非常随处可见。对于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建设中临时工作而言,特别是在配电检修操作过程中,无票作业现象非常的普遍。比如,配电修理工在没有详细填写修理票情况下,就进行修理操作,这很可能会导致触电事故的发生;对于部分需停电施工操作的工程项目而言,在没有停电、或者严格验电的条件下,盲目的进行施工操作,因此也很容易发生触电事故;对于变压器二次刀闸接触不良故障处理而言,在没有切断电闸的情况下,或未挂地线时,就进行违章操作,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伤亡事故。据调查显示,由于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没有有效的责任机制,因此导致安全生产责任未能有效的落实到位,实践缺乏宣传、教育,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未真正的深入人心,因此也就缺乏主动避免安全事故的意识和积极主动性,这是最危险的信号。 2 加强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策略 2.1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当前电力行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各个施工单位也都有其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然而,这些制度却没有被很好地执行,事实上,许多电力建设工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都是由于安全管理制度的措施不落实、监督不到位、责任不明确、管理不严格所引起的,所以,仅有这些所谓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把制度落到实处。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并将责任细化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用制度来统一认识、约束行为,对安全施工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消除安全隐患,将风险降到最低。 2.2加强风险控制。对于像电缆隧道、大型地下变电站、越江大塔等电力建设工程,施工难度比较大,重大危险源也很多,安全管理的任务非常艰巨。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有效预控,对重大事故进行应急处理。对于重大危险源、特殊危险作业,施工单位可以采取逐级上报的方式,确保上级监督部门监管到位。对大型构件吊装、临近超高压线路施工、特殊杆塔作业、重要跨越、地下变电站等比较重要、特殊的施工方案,施工单位应在严格审查并经许可后才能施工,确保从技术上规范重大危险源和特殊危险作业的安全管理。在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一些难度和危险性较大、临近带电的工作,领导应到岗到位,亲临现场进行监护和检查,尤其是在跨越有电线路的施工作业中,必须高度重视人身安全,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避免发生事故。 2.3 加强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安全事故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严格的管理来防范的,关键在于控制和约束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事实证明,许多事故的发生是员工自身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因此,企业要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并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安全意识的高低与事故的发生率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安全意识越高,事故就发生得越少,反之,就越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在整个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企业应积极营造珍惜生命、互相关爱、安全生产的氛围,让员工处于一种宽松、舒适、安全、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中,培养其积极、正面的思想,促使其以一种平和、自尊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让安全理念成为每个员工的行为习惯。此外,施工单位还可以通过开展事故演习、预控训练等活动,加强员工的自我防护能力,增强其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从 而有效减少人为事故的发生。 2.4加强现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督检查.安全检查是做好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安全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消除安全隐患,避免事故发生,从而提高安全管理的时效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某些员工由于安全意识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往往不能自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经常会出现领导和监督人员在时一个样、不在时另一个样的情况。因此,加强施工作业过程中的监督和检查是相当有必要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等共同组成安全监督检查机构,对现场作业场所、作业人员以及施工工器具等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降低风险。发现违章行为时,必须严肃处理,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培养员工自觉遵章守纪的习惯。员工之间也应相互监督,发现他人有违章现象时应及时制止。 2.5 建立安全责任考核机制。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制定安全责任考核方案,可以按月度或季度进行,建立长效的安全责任考核机制。考核结束时,要将结果公诸于众,并接受全体员工的监督。对于考核结果比较好的部门和个人,可给予适当的奖励;考核结果较差的则给予处罚;对于在安全生产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要给予重赏;相反,对于发生安全事故、人身伤亡或是造成重大设备损坏的部门和个人,要给予重罚。在安全责任的奖罚机制中,不能搞象征性,要认真执行,奖励要从重从快,迅速兑现,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处罚要坚决、公正,一视同仁,罚得有力度,真正起到警醒作用。通过奖罚机制,使员工明白安全才是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中的第一要务,把安全责任制进一步落到实处。最后,还要健全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对于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要认真进行分析、查处,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相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强化安全管理意识。 3 结束语 安全管理作为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任重而道远。施工单位应充分认识到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将安全生产放在工作首位,应用科学的安全管理措施,保证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进行。如何提高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电力建设单位开展工作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论文: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探析 【摘 要】近年来,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也进行的如火如荼,电力工程企业面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要想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不仅要保障施工质量,还要对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电力建设工程进度管理工作有着特殊性与复杂性的特点,为了提升进度管理成效,必须要从多个环节来开展进度管理工作,本文主要分析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进度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 施工进度 管理措施 在经济水平的发展之下,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也进行的如火如荼,工程进度以及质量管理工作对于施工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电力建设工程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给进度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提升进度管理成效,必须要从多个环节来开展进度管理工作。 1 影响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 1.1 设计变更因素的影响 设计变更是电力建设工程设计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如果发生变更,将无法保障工期,也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出现设计变更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设计人员未全面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同时,若设计单位在完成设计工作后未进行图纸会审,在施工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不同类型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进行图纸会审工作,研究细节,若出现问题要及时汇报给上级部门,避免出现设计变更的问题。 1.2 设备管理与供应因素的影响 电力工程施工工作涉及多个施工环节,施工措施复杂,如果管理工作不到位,很容易发生问题,此外,电力建设工程应用的很多设备都需要订货,如果设备生产时间过长,运输时间过长,都会影响设备的使用与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 1.3 施工单位因素的影响 有些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单位综合水平不高,在进度计划与组织计划的制定上都存在问题,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施工进度。此外,部分施工人员施工水平低下,未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标准规范进行施工,这也会出现返工问题,严重制约着施工进度计划的顺利进行。 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进度还会受到自然环境、交通因素、道路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 2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措施分析 2.1 制定好完善的进度控制计划与目标 只有制定好完善的进度计划,才能够保障建设工程的正常实施,在制定施工进度计划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计划需要以合同为本,根据合同的具体要求制定好进度控制计划。 第二,进度计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到电力建设工程的质量与安全要求,赶超进度必须要建立在保障质量的前提条件下。 第三,在制定进度计划时,还需要考虑到电力建设工程施工需要的人员、材料、资金与施工场地,将这些因素纳入管理范畴之中。 2.2 制定出完善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的制定是建立建设工程施工的核心因素,科学的施工方案能够为工程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基于这一因素,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科学的分析,对其中涉及的资料与数据进行验证与计算,保障方案质量。 对于一些大型机械设备,需要根据工程施工进度进行购买与租赁,并考虑到设备使用的场地条件,减少试运时间,保障各项设备都能够正常投入使用。同时,施工方案的制定必须要考虑到工程的进度,在保障质量的前提条件下缩短工期、提高效率,同时,还要分析外部环境对于施工工作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方案,保障方案可以得到顺利的实施。 2.3 对施工进度进行全过程控制 在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开始前,即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内容要涵盖到工程复杂程序、工程具体情况等,并以此为基础来编制好工期计划。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施工阶段的工期控制工作,严格按照进度计划来开展工作,若出现突发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补救,避免施工进度受到不良的影响。 此外,对于工程的施工进度,需要跟踪好工程进度变化情况,这就需要监理人员的管控,必须要保障施工可以按照进度来实施,若发现进度与工程情况存在出入,就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调整,降低外界因素对于工程进度的影响。 2.4 对进度实施目标细化管理 电力工程的施工时间长,其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因素,在控制电力工程施工进度时,可以将其细化成为小目标,帮助管理人员掌握好施工进度变化情况。举例来说,施工单位可以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将施工目标按月为单位进行分解,将月进度落实到各个施工部门之中,这不仅能够很方便的汇总工程进度变化信息,还能够有效激发出各个部门控制施工进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5 健全现场协调制度 电力建设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各种不可控问题,若无人解决,就很可能引发较大的矛盾。基于这一因素,在电力建设工程之中,要健全现场协调制度,由专门的协调委员会进行管理,若出点问题,由协调委员会负责将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与业主集合在一起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够避免问题的发生,还能够保障进度的正常实施。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下,电力工程企业面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要想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不仅要保障施工质量,还要对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这样才能够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论文:如何做好送电专业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的管理工作 摘要:送电线路工程的施工作业面广、作业点分散且施工点多,因此,同其他的工程项目相比管理难度较大。加强送电线路工程项目的管理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不管是对施工单位、送电企业还是国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关键词:电力;送电线路 1 送电线路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管理人员及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投资效益观念淡薄、缺乏施工合同意识,缺少控制造价方面的基础知识,从而造成设备订货时价格假象控制在概算内,而许多随主机供应的附属设备没有在合同中加以明确,最后则要重新订货采购,结果往往大大突破控制价。但是在实际施工管理过程中往往就存在着问题与违规操作。 1.2当前影响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人为因素及对策 1.2.1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占地问题。在输电线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占用土地补偿问题以及后来的维护临时占地问题,一直困扰着电力。然而在土地经家庭经营承包制改革、分田到户之后,线路占地与农民的利益发生了明显的冲突,特别是对老旧化线路进行维护、改造、改铁塔、移位等工程时,村民往往趁机以必须予以补偿为理由,阻挠、拖延施工,给电力企业造成了阻碍。 1.2.2输电线路被盗窃、破坏等问题。近年来,因盗窃造成的电力设施破坏案件逐年增多,其中农网设施被盗突出,而且,电力设施盗窃现象已从个人作案到团伙作案,甚至形成了偷窃、窝赃、运输、销赃一条龙。近年来,各类工业园区大规模地开发建设,城区道路及相关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相继破土动工,于是因施工过程中的种种疏漏,造成外力破坏电网停电事故不断发生。 1.2.3输电线路下种植树木。树线矛盾也一直是困扰供电部门的头痛问题。近年来,各乡镇政府鼓励农民发展林业种植创收,不考虑线下安全通道问题,大面积的线下违章种树逐年递增,由于树木造成接地跳闸停电,影响了正常的供电秩序。当电力高压线和树木之间的距离超过规定的安全距离,高压线就会对树木放电。如果雨天或空气湿度过大,在高压作用下,树木就会成为导电体,对树木周围的建筑、设备、人员和地下管线都会构成危害,并可能造成重大设备、人身伤亡事故。 2送电线路施工的全过程管理 2.1施工前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 2.1.1严格审查施工队伍的技术资质是否能满足合同的要求。工程分包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分包队伍是否具有相应资质,审查劳务分包商是否具有相应的能力,且基础工程、立塔工程、架线工程有不同的劳务分包商应多次审查。 2.1.2审查施工单位是否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及监控系统,是否建立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及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到位。认真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检查施工方案、工艺操作是否合理、是否可行、对于本工程是否有针对性.是否有特殊作业的施工技术方案等。 2.1.3审查施工单位的特殊作业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必须做到持证上岗,如测量工、压接工、焊工、高空作业人员等。 2.1.4审查施工工器具是否合格,必须有书面的检测合格证明。如经纬仪、机动绞磨、接地摇表等。不合格工器具及测量仪表坚决不允许在现场使用。审查原材料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开工前在监理见证下进行取样,并送有相应资质的检验单位进行检验。对进场的材料每批都要进行检查验收,按规定每批量的材料都要有相应的检测报告,如水泥、砂、石、钢筋、导线、地线、光缆、金具等各种原材料要做到出厂合格证,材料复试报告齐全;钢筋的焊接、导地线的压接必须有拉力试验报告,并有现场监理的见证,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清退出场;对线路的复测现场监理必须进行审核和检查。 2.2施工过程控制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要求现场监理人员必须熟悉图纸、规范、标准,不能在现场仅是转一转、看一看,要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2.1施工过程控制中监理人员应做到“五勤”输电线路工程特点是施工作业点多,施工范围分散,所以要求每一位现场监理工程师傲到“五勤”:即腿勤,常到现场转转。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如基础浇制、导地线的压接等必须跟班进行100%的旁站,停工待检点如基础验坑、基础拆模、钢筋绑扎、接地网敷设等必须100%检查到位,并签字确认;眼勤,到现场要多看,多了解施工情况,多熟悉施工图,熟悉设计哪些是重要部位;手勤,发现问题要做好详细的纪录,问题的处理也要有记录,必须做到闭环处理;口勤,对于施工易出现的质量隐患要常提醒,并督促其落实,对施工中重要的问题要及时向总监进行汇报;脑勤,熟悉图纸、规范,动脑筋想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在工作上做到严格按施工规范要求施工,严格检查把好质量关,处理问题要果断、准确,工作中要认真细心,亲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2.2实行。三检”制度。在工程或每个分部工程开工前,组织召开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及施工员的质量会议。明确在施工过程中,每道工序必须执行“三检”制度,且有专职质检员签字验收。如果施工单位没有进行“三检”或专职质检员签字,监理人员拒绝验收。另外,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采用巡视、平行检查、跟班旁站、随机抽查的方法,随时检查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2.2.3实行现场检查监理工程师的现场检查,应该有实地测量结果和数据,来检查和判断工程质量是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如基础基坑的坑深、根开;钢筋规格、绑扎搭接和焊接长度;底盘、立柱支模尺寸;基础浇筑后的根开、高差,袭面有无蜂窝麻面;接地沟的深度、长度;铁塔的整体倾斜、主材弯曲;导地线的弧垂、引流线的外观等等。检查结果应以书面形式并附上所测的结果通知施工单位,使施工单位对于质量问题不能马虎,避免今后出现类似质量问题。对于出现超差的质量问题以监理工程师通知单的形式发送施工单位,要求施工单位提出整改方案,并限期进行整改,再对整改结果进行复查,合格后给予确认。 2.2.4制作施工工艺操作流程图针对重要分部分项工程,根据施工工艺操作要求画出流程图,如基础浇制的流程图,标明施工顺序,便于验收时出现质量事故时进行原因分析。 产生质量事故或事后问题,监理对质量问题进行实质性处理,并配合施工单位及时提出合理可行的处理意见或方案。 2.3事后验收控制 严格把好每遭工序的验收关,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在进行每道工序验收时,要求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再由专职质检员签字,并填写好报验单递交监理。然后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检查验收。同时复核原材料保证资料是否齐全,合格证、试验报告是否齐全。要求施工单位质检员签字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去检查验收,再由现场监理检查。监理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施工单位,必要时给予书面通知,待施工单位整改后,再进行复检,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基础分部工程不合格不得进入铁塔分部工程的施工,铁塔分部工程不合格不得进入架线工程的施工,架线工程不合格不得进行竣工验收。层层把关,从各分部工程的质量抓起,确保工程整体的质量。 通过验收工作,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缺陷或重大质量隐患,总(专业)监理工程师及时下发监理指令,要求施工单位及时整改,甚至返工处理。并配合有关单位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将问题彻底处理,从而达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又不影响工程进度,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结束语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门科学,不时地探究管理的新思绪,探寻更为先进科学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是每个电力工程企业共同追求的目的。我们必需锲而不舍地学习、探究,自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善企业管理及技术规范,保证施工优质,在剧烈竞争的电建市场中,使企业能更好地生存、开展、壮大。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论文:浅谈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理工作 【摘要】安全监理是当前电力工程建设中的主要监理内容,并且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施工进度以及成本控制等,同属于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体系,彼此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既相互统一,又相互独立。作为控制工程质量的监理企业和监理人员有责任有义务,为防止和减少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尽心尽力,这应该是监理企业和监理人员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理;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其中安全监理工作关系着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加强对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理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安全监理概述 对于电力建设工程而言,安全监理主要负责对整个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的相关人员、机械设备以及施工环境和全过程的安全文进行全面的评价与监控,同时还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比如经济、法律以及技术等方面的手段,确保整个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对于安全监理而言,其职权来自于委托方的赋予,同时也是安全技术服务的重要内容,实践中通过一系列有效控制措施、监控手段的应用,可实现最大限度降低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的目的。对于电力建设工程而言,安全监理的主要任务在于全面贯彻和落实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生产要求,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组织行为规范,尽可能地消除电力工程施工建设中的各种风险问题、盲目性、随意性。通过全面落实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安全技术要求,可有效防范各类安全隐患问题的发送,最大限度地杜绝和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以确保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可靠性。 二、加强电力工程建设监理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的监理问题及监理人员的工作性质、内容等问题分析,电力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监理工作如下: 1、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建设中的事前监理 (1)将安全监理纳入到监理规划体系之中 实践中,应当结合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实际情况,总监理组织工程施工建设项目部中的专业人员,加强对安全监理工作的计划和安排,并将其有效地纳入到监理规划体系之中,其中主要包括专职安监人员的配备;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高效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机制和项目安监生产职责等。 (2)电力工程安监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通过安全教育、培训使其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即:自觉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各项工作中对影响安全因素的预见能力;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作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的能力。 (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并保证正常运作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对安全工作重点的要求,结合现场安全管理的需要,要求所有施工单位均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并强调“两个体系”即安全保证体系及安全监督体系的独立运作。进一步强化以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的作用。成立以电力建设项目工程安全管理委员会为中心的安全管理体系。执行中,对各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检查,落实“两个体系”的建设情况,落实人员到位情况。 (4)编制可操作性文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1)实践中,电力工程项目总监理人员作为安监责任第一人,在工程建设实施之前,就应当组织不同专业监理人员、安全监理工程师,通过相互协调与合作,编制针对性的安全监理实施方案和落实细则,严格按照要求对其进行审批,以确保具体方案的实际可操作性。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制度》,《现场车辆管理办法》,《现场施工电源管理制度》、《现场施工水源管理制度》,《厂区地下设施施工管理办法》、《交叉作业管理办法》、《工程施工现场成品保护制度》、《大型起重机械专项管理制度》、《应急预案汇编》等。 3)建立安全工作例会制度,有针对性的进行有关的安规学习及上级有关的安全文件学习,使各参建单位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 (5)对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技术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的核查 在各标段进场开工前,认真审查施工组织总设计中有关各标段的的大型机具的数量、布置,重大设备运输方式,起吊措施是否齐全;土建专业的脚手架搭设方案、模板支设方案。 对于项目监理机构而言,应当对专业施工组织设计、专项安全施工方案以及分部工程作业指导书和重点作业施工方案进行全面的审查与监管,具体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对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企业内部编制、程序审批情况,进行全面的审查和落实,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其进行监管;其次,具体审查过程中,应当以规范、规程作为依据,以确保其操作规程的针对性、可行性以及实际可操作性;最后,应当对专项安全施工方案中的实质内容进行审查,以确保相关技术的可行性以及施工建设中的安全可靠性。 (6)加强施工建设中的人员安全监管 电力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监理机构及监理人员,应当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理工作,尤其是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时,应当对其必备的安全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比如,没有带安全帽、漏电保护开关以及安全带的人员,一律不得允许其进入施工现场。同时,还要对该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单位进行督促,尤其是安全网、标准配电箱以及相关安全设备与脚手架连接件材料,应当进行及时的报审,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 2、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建设中的安全管理 (1)监理单位应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高安监能力和水平 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监理机构在工程建设中对工程方方面面的监督指导地位,特别是对施工单位而言,其监控作用更为明显。基于此,实践中应当不断加强对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监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不断提高电力工程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技能水平。实践中应当建立以安全责任机制为中心、以安全监理机制为重点的运行管理制度。在制定项目监理细则过程中,应当首先对安全监理目标、计划、方案以及措施工序进行明确,以确保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监理工作的针对性、可行性以及实际可操作性。同时,监理单位应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高安监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监理质量和水平。 (2)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建设中的过程安全监理 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监理机构与监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管时,主要包括定期、日常安全监督管理。对电力工程施工建设总监理工程师、监理人员而言,应当建立日常巡视检查、以及旁站监理;在对电力工程施工建设质量加强监督检查过程中,应当对施工现场安全情况加强检查。在综合安检、专项安检过程中,如果存在严重违反强制性条文规定之现象,可能造成安全事故隐患问题的情况,应当严格按照监理方案和相关措施对其进行管理。 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安全监理工作关系着施工安全可靠性,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监管机制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施工建设过程的安全性,才能保证我国电力工程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论文: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索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建设承包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与其相关的工程施工索赔案件不断增加,也暴露出我国施工索赔管理中存在的众多问题。本文结合我国电力建设施工索赔的具体实际,分析电力建设施工索赔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对策进行研究,对我国电力建设施工索赔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索赔;问题;对策 经历了日本核泄漏事件影响,国家将加强对核电项目安全审查和暂停新项目审批,而火电得以迎来新一轮的机遇,专家指出,“十二五”电源规模较为乐观,特别是新疆等大型能源基地的电源点建设。2015 年,国内火电装机将达到 9.6 亿千瓦,“十二五”期间火电装机年均增长在 5100 万千瓦左右。但是,在过去的一轮电站建设中(从2005~2011 年间),电力建设空前大发展,从表面上看,施工企业在这个机遇中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几个工程下来,在利润方面不容乐观,原因之一就是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的索赔存在着众多问题。本文对我国电力建设施工索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推动我国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索赔管理的发展。 一、我国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索赔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计划经济思维转变滞后,对索赔认识存在误区 受这种传统计划经济的观念影响极深的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在项目经济风险的研究方面存在着思维转变上的滞后,对合同管理以及索赔工作的重视程度很低,因此其工程合同管理水平以及索赔管理水平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与此同时,我国电力建设施工企业还存在着大量“人情扭结”的现象,碍于人情的原因,加之担心市场的流失,该施工单位不想通过索赔的手段挽回损失,导致工程搁浅,双方损失惨重。 (二)电力建设市场的恶性竞争 我国电力建设市场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电力建设队伍的过快增长,直接导致买方市场的出现,业主充分利用在建筑市场中的不对称地位,几乎完全主导了从合同签订到合同履行的整个施工过程,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出于在工程承揽方面会产生不利影响的担心,对业主言听计从,导致了很多霸王条款的出现,在项目开始之初就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索赔工作设置了重重障碍,还有的开发商甚至要求承包商垫资,如果拒绝,那么则完全没有中标的可能[1]。与此同时,电力建设施工企业之间为了竞标而相互倾轧,利用缩减成本等手段压低工程报价,由此市场上的恶性竞争逐渐形成。 (三)法律意识淡薄 电力建设施工企业缺乏法制观念和合同意识,认识不到索赔是自己的权利,不懂得利用索赔来补偿自己遭受的损失,不懂索赔。项目负责人或技术人员签证观念淡薄,索赔意识差,遇到问题不及时办理签证,互相推诿,结算时变更无凭,增加无据。 (四)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内部对索赔管理机制的忽视,导致我国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对于工程索赔的实施往往很难开展,而正是由于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对于工程索赔工作的难以开展,导致施工企业对于建立内部的索赔机构非常忽视,二者相互交错影响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难以开展越是不能引起重视,越是不重视,就越是难以开展[2]。施工企业管理落后,不熟悉工程索赔的程序和方法,企业基础工作不健全,缺乏索赔必需的有关资料、数据、记录等,不会索赔。这往往会导致索赔证明材料不够全面、充分、准确、有力,不能对索赔文件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不能说服业主承担赔偿责任。 (五)缺乏合同管理的专门人才 索赔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参与索赔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仅要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及各种相关条例,同时还要具备相当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并且能够驾驭、掌握整个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工程索赔管理人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公共关系、贸易、财会等方面的知识[3]。这种复合型人才是索赔管理工作开展实施的有力保障,然而在我国电力建设施工企业中,这种复合型人才较为医乏,现有的企业内部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水平不达标准,既懂得经济管理,又具有实际施工经验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二、我国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索赔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建立健全有关索赔的机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各行各业发展运行的坚实基础,也是各行各业发展方向的主导。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是十分重要的,我国虽然己经在法规体系、建筑法律的建立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有待完善。建立健全规范的法制体系是势在必行的,只有作为发展导向的法律体系明确与详尽,才可以使十分复杂的索赔工作变得井井有条、有据可查,才会使索赔工作在我国真正的开展起来。 2.创建良好的市场体系 若要我国电力建设施工索赔工作顺利开展,我国政府必须制定完善的市场运行规则,建立起公平、公开、有效的建筑市场体系,推动参与主体市场化;与此同时,转换政府建设部门行政主管的职能,以法制管理为主,以市场调节、政策引导、行业纪律管理为辅,充分利用专业人才,实现对工程项目的直接管理。 3.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4] 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力建设工程索赔制度,是促进我国建筑市场与国际建筑市场接轨的一种必要手段。从我国的现实状况出发,要推进工程索赔制度的发展可以采取下列措施:改革政府对于建筑市场的管理方式,使政府着力于对市场规则的制定、协调与管理的工作;建立健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规范化体系,形成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促使企业不依赖于政府,体现自由的市场竞争;逐步取消国家或地区的统一性定额,淡化定额的权威性,促进企业自身成本分析工作的能力。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论文:论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工程的项目管理 摘要: 本文主要对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各个阶段工程质量管理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施工阶段提出了解决措施。关键在于项目管理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积累的经验,就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和成本管理做了详细而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措施;施工质量 1 引言 工程项目的质量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即可行性研究、决策、设计、施工、调试、竣工验收等阶段,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形成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就是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过程,严格管理与控制建设项目过程各个阶段的质量,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2 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质量管理及控制 2.1 电力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现状 作为电力施工项目点多、区域广、战线长,分散流动性大,面临的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突出表现在:劳务工安全素质普遍低下,是事故的易发群体:工器具缺陷令人防不胜防,隐患四伏;技术管理粗放型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一些工艺和安全技术措施需要满足新的施工需要: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屡禁不止,无法实施有效的规章制度;施工人员缺乏安全生产知识,事故规避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不高:施工环境恶劣,高处作业和带电作业频繁等等。安全工作是企业的生命,也是社会稳定的保证,而安全管理工作,不是贴标语、开开会就能解决的问题,关键在于落实。在项目施工伊始,首要工作是成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根据所承担的施工项目特点,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并进行布置落实。要让所有施工人员除不可抗拒因素外,坚信所有人为隐患都可排除,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坚持安全优先的原则,增强全员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制,采取各项有效安全措施,做好隐患和事故控制,确保项目生产安全。具体措施是: (1)对进入项目部的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进一个教育一个,无论是老职工,还是新学员,都要进行安全考核,合格后方能发放本项目部上岗证进入工地施工。这样,通过学习教育使进入工地的职工对施工现场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了解,这样就会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对外部人员及临时工进入项目部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及身体检查,进行安全管理规定及规程的系统学习,并进行必要的施工技能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要求各专业针对本工程特点及专业特点,编制出危险点、危险源、危险面及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作为向职工进行安全交底的主要内容,并在作业面做出明显标识,警示施工人员。 (2)严肃执行各专业施工队的站班交底、及作业指导书,重大施工方案交底工作,交底人及被交底人必须签字。坚持每周各专业的安全学习活动,让职工深入学习安全管理规定及制度,学习事故案例,使每个职工始终牢记安全、保证安全,使施工组织顺利进行。 (3)给予安监部门及安监人员充分的奖惩权力,加大日常安全监察力度,对发现的隐患及时通报,落实责任。为增强安全监察人员的责任,对项目部组织的每月安全大检查及例行检查,查到的问题及事故隐患,不仅要对责任单位进行批评、通报,对专业安全监察人员也要追究责任,进行通报批评,以增强安全监察人员日常的监察力度。并加大安全措施的投入,做好安全防护,为施工人员提供良好的安全施工环境。 3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质量管理的强化 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只有对决定和影响:工程质量所有因素严加控制,严格按建设程序办事,严格按建设规范控制质量,才能保证工程项目质量达到预定目标。电厂是庞大的生产系统,它的整体质量要求很高、很严。一个阀门渗漏,一颗螺丝松动,一个控制回路线松动可能就会导致停机、停炉,给电厂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所以每一个电厂的投资者,都会选用一支作风硬、技术高、工艺精湛、能创造精品工程的施工队伍,以保证电厂的安全运行及经济效益。这就对施工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使施工企业在管理上下功夫、挖潜力,特别是项目部管理,在施工质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制定质量奖惩分明的制度,对于施工工艺质量好的专业要给予奖励,对存在质量问题的专业要进行暴光、通报批评及经济处罚。对关键工序要责任到人,例如:汽轮机扣盖、发电机穿转子、及汽水管道、油管道安装过程的内部清洁等,使每个环节都在质量控制之中。质量管理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管理,要做好事前控制。作为项目部要落实各项质量管理程序的实施,这样,就一定能为业主交一个优质机组。 (2)项目部在开工之前的准备工作要充足,树立“精品工程”目标,教育每一个职工质量与企业,质量与个人的关系,懂得企业凭质量占领市场,一旦失去质量,就是失去市场,失去企业生存的首要条件。项目部要制定出可行的质量管理制度,并组织各专业编制针对本工程的施工工艺,使施工整齐化、规范化、标准化,并要求各施工专业编制本专业的施工质量通病及相应措施,做到事前控制。 (3)设计部门要做好组织好各专业的设计图纸,设备厂家图纸的会审工作,将设计缺陷消除在施工之前。制定严格的材料检验制度,把好施工第一关,避免由于材料质量问题造成的返工及质量事故。 (4)编制操作性强的施工作业指导书及大型施工方案,做好交底工作,并且要求施工人员要掌握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做好施工原始记录。要组织各专业进行质量知识、施工技能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能力。严格执行各级验收制度及工序交接制度。 4 加强成本管理,降低项目工程的成本 (1)从组织上建立由项目经理、各专业施工队队长组成的成本管理体系,落实责任,确定成本目标。实行项目部一支笔管理,项目经理控制资金的支付,避免越权签字,开口子。对各专业、各科室进行可控费用承包,制定承包奖惩办法。降低办公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 (2)材料采购要实行招标,堵住人情网、关系网,以避免在采购中乱加差价,导致资金流失。对外承包队伍,要进行先核定施工图工作量,再签订合同,再进行施工,避免在决算当中,多报工作量,弄虚作假现象。 (3)要组织责任心强、思想素质高、懂技术的人员进入项目部计划部门,对项目工程所有施工图纸工作量实行微机管理,并要做好预算,以便对各专业队、各外协队的施工任务单、材料计划单、施工预算等进行审核,实现对各专业队的成本控制,避免材料库存积压。项目部组织好各专业图纸会审工作,切实落实设计量与施工实际量的相符程度,及时向设计院提出补充量。成本管理是全员行为,要教育每一个职工节约意识,要培养浪费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血汗钱的理念。 (4)各专业化施工队处于项目工程成本管理工作的首位。应对各专业施工队下达降低施工成本指标,每月组织计划部门、财务部门进行考核,做成本分析,对节余奖励,超支进行处罚,促使各专业化施工队在人员投入、材料领用、机械使用上,不得不精打细算,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5 项目领导做好带头模范作用,严抓管理工作 必须建立健全适应市场需求且能发挥企业优势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各项管理措施再好,领导意识不到位、领导思想不统一,就等于是一张白纸,是一句空话,所以项目管理者必须做到: (1)项目部领导层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公布于众,使各专业、各科室人员相互了解。这样既可增强每个领导的责任,使各专业、各科室人员,清楚干什么事,找哪位领导,避免多头领导或无人负责,杜绝领导之间的矛盾,增强团结,提高办事效率。项目部班子成员要定期召开思想交流会,针对施工现场及职工思想动态,及时交流,及时处理。互相取长补短,营造一个团结的氛围,增进了解,做到团结协助、友爱互助。实行政务公开,在分配奖金、评先、奖励等方面进行集体商议。 (2)项目部领导加强自身素质培养,不断学习专业技术水平,加强管理理论学习,在工作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身先士卒,尤其是在急、难、险的施工情况下,干部必须到场。项目部领导要积极参加各部门组织的安全质量大检查,要参加每月成本分析会,了解项目部各项工作,要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指挥和决策。 6 结束语 要想搞好电力工程质量,就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全面加强对工程质量管理及控制,使质量控制贯穿于工程建设整个过程,使每个电力工程成为业主满意、社会认可的优质工程、精品工程。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论文:浅谈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管理 摘要:施工管理是施工企业或者项目经理对施工项目进行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在电力行业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对电力工程现场管理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仅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安全生产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电力施工企业具有流动性大、危险作业多、施工条件艰苦、施工过程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电力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有着一定的难度。我们电力施工企业应该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电力施工企业各部门共同努力,建立起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和创造效益,创建优良工程,提高市场竞争力,安全管理是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施工安全管理必须从施工管理全局出发,全员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并在实际施工中不断总结适合自身的企业安全管理办法,提升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和技能,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施工管理需要。施工安全管理必须强调领导重视,密切结合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运作,重在落实。电力施工企业属高危行业之一,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是确保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因而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1 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意义和任务 1.1 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意义主要表现的几个方面 (1)施工现场管理是贯彻执行有关法规的集中体现。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不仅是一个工程管理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它还涉及许多城市建设管理法规。 (2)施工现场管理是建设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原来的建设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而每个改革措施的成果,必然都通过施工现场反映出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现场内建立起新的责、权、利结构,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管理,既是建设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改革措施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3)施工现场是施工企业与社会的主要接触点。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科学的、综合的系统管理工作,施工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都通过现场管理来反映。企业可以通过现场这个接触点体现自身的实力,获得良好的信誉,取得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和动力。同时,社会也通过这个接触点来认识、评价企业。 (4)施工现场管理的施工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大量的人流、物流、财流和信息流汇于施工现场。这些流是否畅通,关系着施工生产活动是否顺利进行,而现场管理是人流、物流、财流和信息畅通的基本保证。 (5)施工现场是各专业管理联系的纽带。在施工现场,各项专业管理工作既按合理分工分头进行,又密切协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施工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各项专业管理的热核经济效果。 1.2 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任务 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任务,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全面完成生产计划规定的任务(含产量、产值、质量、工期、资金、成本、利润和安全等)。 (2)按施工规律组织生产,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 (3)搞好劳动组织和班组建设,不断提高施工现场人员的思想和技术素质。 (4)加强定额管理,降低物料和能源的消耗,减少生产储备和资金占用,不断降低生产成本。 (5)优化专业管理,建立完善管理体系,有效地控制施工现场的投入和产出。 (6)加强施工现场的标准化管理,使人流、物流高效有序。 (7)治理施工现场环境,改变“脏、乱、差”的状况,注意保护施工环境,做到施工不扰民。 2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临时筹建项目部的整体素质不够高 管理人员及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投资效益观念淡薄、缺乏施工合同意识,缺少控制造价方面的基础知识,从而造成设备订货时价格假象控制在概算内,而许多随主机供应的附属设备没有在合同中加以明确,最后则要重新订货采购,结果往往大大突破控制价。 2.2 在整个业务管理流程中,电力工程管理不完善 在整个业务管理流程中,供用电技术工程公司是关键,既起到了龙头的作用,又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公司内部与用户电力工程有关的部门有业务部、工程管理部和财务部。财务部负责各用户收取技术咨询费、工程款,向施工单位拨付工程款和向供应商拨付材料款和设备款,作用是十分明确的。其余的两个部门则在电力工程进展的各个阶段分别担当各自的职责,这就出现部门间多次的交接,交接多了会影响到电力工程施工的进展。 2.3 在整个业务流程中尚有欠缺和不完善之处 如在工程施工结束进行验收后,应组织施工单位进行工程决算,并经审核后才能向用户收取工程余款和向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和设备供应商支付余款。但是在实际施工管理过程中往往就存在着问题与违规操作! 3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 3.1 施工项目的管理者 即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是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全面负责的项目管理者,是企业法人代表在承包的建设工程项目上的委托人。项目经理必须具备对工程项目施工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的能力。项目经理的存在明确各管理部门与建设部门的职责,各项目法人单位人员主动协调,为项目建设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项目经理对整个施工环节来说是龙头,是核心,其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项目的好坏与否。 3.2 施工部门的相互协调是施工管理的前提 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控两管一协调”。其中,“一协调”管理是指和工程项目建设现场参建各方,如业主、监理、承包商之间,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外部条件之间,各种关系的协调管理。“协调”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施工过程存在施工建设单位、材料供应商、供电部门和单位等多部门间多次的交接,交接多了会影响到电力工程施工的进展进度,因此必须建立正规高效的电力工程管理流程,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工作,这也是工程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 3.3 施工管理的重点――三个基本要素“工期、质量、成本” 对于整个施工过程来说,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工期短、质量好、成本低的管理目标,应对目标三要素分别进行分析,发现各自的影响因素,找到控制的方法和途径。抓住了这三要素就等于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纲、就把握住了施工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任何准备和变动都围绕这三点进行,就可以使得技术管理、安全管理、工程档案管理等多个板块协调有目标、有中心的进行。要把握和处理好工期,质量和成本这三者的关系,质量是根本是前提,工期是重点是核心,成本是目标是落脚点,将这三者的要求贯穿在整个施工管理中,是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加快建设速度,高质量、高功效、低消耗,保证安全施工的核心工作的关键点。 3.4 施工管理的动力――注重科技创新 在现实的电力工程中,很多施工团队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不谋求科技创新,在原有的技术水平上不停的“炒现饭”,甚至不假思索的跟着前人走老路,甚至沿袭旧人的不好的习俗,我认为在健全和完善以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基础上,必须要在施工团队中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一个创新的施工管理理念,一种创新的施工科技手段不仅对工程项目管理和一个企业的生存周期极为重要,也是提高国内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水平,实现与国际电力工程接轨的重要前提。 4 针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问题的几点建议 (1)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标准化体系,建立完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强化管理意识,规范管理行为,积极实现与国际接轨。我们狠抓“工艺质量革命”,以质量求生存,以精品闯市场。树立全员精品意识,以工程施工规范和质量验评标准为基础,以实现机组达标投产为基本要求,在施工质量、工艺水平、文明施工、机组投产水平方面达到全优。 (2)专业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能满足工程项目管理的许多要求,主要是进度控制,同时也可以进行费用控制和资源管理。特别是软件可以将进度、资源、资源限量和资源平衡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进度计划可以是基于要完成的工程量/工作量并结合施工承包商的人、材、机资源而制定出来的、定量的、切实可行的、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和人、财、物的投入等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可行的、科学合理的应用规划和管理方法,对于切实用好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做好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3)在施工管理中,管理人员及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例如投资效益观念淡薄、缺少控制造价方面的基础知识,将导致工程的实际造价大大超过预算和控制价,或由于不能合理统筹安排,导致各部门不能协调工作、工作效率不高等现象。提高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水平和劳务人员素质,是提高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基础。任何技术、管理手段都是虚的,只有管理者是实的、是活的,只有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施工人员具有应具备的素质,才能使整个工程高效、有秩序、有计划的进行,这是提高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前提条件。 (4)电力工程招标流程结束后,由市场管理中心将招标结果或是非招标工程的落实情况通知供用电技术工程公司经营部,并把图纸转给公司经营部。由公司经营部将接到的通知存档。由公司经营部和工程管理部与用户、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和设备供应商召开施工前准备会,施工单位的工程预算由预算中心审查。由公司经营部向用户收取20%的工程预付款,并与施工单位签订“工程施工委托协议”。由公司工程管理部向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和设备供应商拨付工程预付款。由供用电技术工程公司工程管理部工程管理人员和用户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进行工程质量检查等工程管理。材料供应商和设备供应商所提供的材料和设备要经过供用电技术工程公司工程管理部和用户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施工。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门科学,不断地探索管理的新思路,探寻更为先进科学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是每个电力工程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只有锲而不舍地学习、探索,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善企业管理及技术标准,保证施工优质,在激烈竞争的电建市场中,使企业能很好地生存、发展。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论文:阐述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 摘要: 本文通过笔者就多年从事电力建设工作经验对电建施工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 电力建设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面对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面对施工企业的激烈竞争,如何加强对电力建设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从而实现安全生产的长周期和常态机制是致关重要的;如何做好电力建设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直接影响着电力工程建设的正常发展,影响着电网技术装备水平和节能降耗水平的提高。 1.电力建设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1.1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安全保障体系 电建施工现场作为一个多工种作业的群体,健全完善施工现场安全保护体系是搞好施工安全的基础和保障。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管理思想应该是:职责分明、预防为主、把握重点、有始有终、封闭管理。即指导施工单位在生产过程中贯彻各种安全法律、法规,执行标准的管理,从项目经理到操作人员都明确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职能,强化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同时要改变在安全生产中只注重物资的投入,转变为在管理资源开发上投入,通过安全策划,从人、财、物、机、法、料、环方面制定预防措施,由事后处理改变为事前控制,真正体现以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合理分配和明确各级部门、人员的权限,制订出各个节点的控制。制定危险、关键点的安保计划,从根本上改变施工组织设计中安全措施缺乏针对性的局面,从源头上抓,实施封闭管理。 项目法人(指业主方)在工程安全管理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必须树立“管工程必须管安全的思想”,加大项目法人对项目安全的管理责任,要彻底改变安全生产仅由施工单位管理的传统观念,可由项目法人牵头组织成立由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共同组成的工程安全委员会的安全监督机构,对工程的安全管理、文明施工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监督,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安全问题,为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1.2应急预案的建立 在施工现场编制预案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和控制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时,对施工人员的伤害能够迅速得到响应,最大限度地减小人员的伤害程度,并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组织的紧急救治在电建施工现场中,制定的主要预案应该包括:①火灾事故处置应急预案;②化学危险品应急预案;③机械设备应急预案;④射线事故应急预案;⑤食品中毒应急预案;⑥防台风、防汛应急预案;⑦伤亡事故应急预案等。 应急预案的编写内容和格式力求规范(包括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有关程序文件、危险源清单、环境因素清单等),保证应急预案编写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并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有关部门对应急预案进行专业审核,并在审核各签字页处签字。 应该指出的是,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事故进行组织抢险救援行动的指南。所以,对制定的应急预案要有演习计划,定期组织演习,验证应急预案及响应的有效性。 1.3优化危害因素辨识程序 加强电建施工现场的危害辨识,加强施工现场职业安全和环境保护因素,评价其风险程度,判定一般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确定主要危险源和主要环境因素,从而为作业人员的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电建施工现场的危害辨识应包括:①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②作业场内所有人员的活动;③作业场内所有的设施、设备等。职业安全卫生危害辨识、环境因素识别的原则主要依据“输入-输出”的原则(见图1),根据施工过程中原辅材料、能源及机械设备、安全设施的投入来判别企业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相互作用或产生安全隐患的要素。 图1施工现场各类材料、设备和设施的“输入-输出”流程 工程安全环保部门会同各有关部门依据职业安全卫生和环境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和标准,对照施工项目的特点,对可能造成施工现场的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等产生影响的所有危害进行对照分析,按《危险源调查表》、《环境因素排查表》辨识、确认其危害。工程安全等相关部门在此基础上,编制《危险源清单》、《环境因素清单》,并根据各作业层的情况将《危险源清单》、《环境因素清单》递交各相关部门确认。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作业节点,不定期危险源清单及对策。 1.4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 安全施工技术措施是为了在施工过程中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运用技术手段,改善劳动条件,避免失误,清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施工的重要保证。一份完整的技术措施是保证安全有效管理的前提,因此在编制技术措施之前,要根据电厂的不同机型、地理位置等,加强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面的研究,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严格做到工程项目从措施的编制、审核、批准、布置、交底、实施和监督的程序化和规范化,使作业层便于操作履行,减少施工过程中的随意性。 安全施工技术措施是项目施工技术措施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应做到同时编制、同时审核、同时批准、同时执行。对于特殊的工程项目必须编制单项的安全施工技术措施。安全施工技术措施的编制原则上谁组织施工谁编制,但涉及到专业性较强的配合工种,应由专业配合的工种提出单项安全施工技术措施。 编制安全施工技术措施的人员必须熟悉所编制的施工项目情况,深入施工现场掌握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分析评价,找出危险源、危险点,使判定的安全施工技术措施针对性强,具体明确,确保安全施工。安全施工技术措施编制好后,由工种专职工程师审核,送上一级会审,然后由项目部总工批准。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停止实施,修改需按原审批程序批准。 1.5大型机械设施的管理 机械设备的安全是电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机械使用寿命的全过程,管理上稍有不慎,往往会造成群死群伤的后果,负面影响大。从近年事故看,主要原因是机械质量不过关、审批把关不严、吊装方案不完善、安全措施不具体、不落实、违规指挥等原因造成各类惨剧。因此大型机械的安装、拆卸、维护、使用、操作、保养各个环节都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消除一切可能使机械受到损坏,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因素和现象。根据机械设备管理好的电力施工企业经验,应做好以下几点:①为确保机械的完好率,财政保障机械的保养和修理;②财政保障机械安全保护设施齐全、可靠,用电、接地符合安全规程要求,确保安全使用;③对机械操作、指挥管理人员进行充分的培训;④加强单机安全技术档案,搞好状态识别和标识,定期检验鉴定做好相关记录;⑤补充、完善机械保养、修理的各项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坚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机械进行定期保养和故障检修,确保机械设备良好的技术性能和安全状况。 2.电力建设的质量控制 2.1施工方面存在的问题 具有电力施工资质的企业不多,市场缺乏竞争。部分企业由于自身素质与能力较低,甚至根本就无力完成作业,就分包给别的单位,坐收管理费,但在实际上又失于管理,造成了很多不应有的失误。例如直线塔基础面不平导致直线塔倾斜的,转角塔基础没有预偏导致铁塔向内角倾斜的,灌注桩基础断桩的,导线液压不及格的,不按图纸施工导致导线对地距离不够的,铁塔螺栓未紧好就紧线导致铁塔弯曲的,不打反方向对消拉线紧线导致铁塔横担变形的,等等,各种工程质量问题令人担忧。 监理、施工混为一体,基本问题很难及时掌握,给工程管理增加很大工作量。有很多问题,应当在监理处理的却推到业主发现才解决,例如原材料设备把关不严,不履行手续,监理不看,供应部门无人进场,只有厂家与施工单位,甚至是拖运人员代交货物,给部分劣质产品进入施工现场提供了可乘之机。 2.2解决问题的方案 (1)加强行业管理,早日健全竞争有序的电力建设市场,全过程实行招投标制,促进公平竞争,技术进步,选取优秀的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并将其名单、资质、参与过的重大或主要工程名称在媒体及有关部门予以公示。同时,加大设计、监理、施工单位黑名单的曝光力度。 减少行政干预,加强合同管理,以合同管理为核心,明确各方责权利,并在合同管理方面做好以下工作:督促落实,承包合同的签订。任何一项工程,不管它的资金流量有多少,都要有具体的经济合同来约束。没有合同的签订,任何经济关系都不具备法律效力。过去计划经济的上下级关系,长官意识,一言堂,那是人治而不是现代管理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供需合同为主体的经济关系必须有合同,即共同认可的供需目标来约束供需双方的行为,而且安全地提供服务,也是合同首要的条款。对于同级管理单位之间是一种协助关系,没有任何合同可以约束,必须以单位的各种相关规定制度为行为准则,工作中多沟通、多交流。协商沟通为主,协助完成各项任务,以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正常进行。对于物资采购、技术协议,不仅要有设计单位的材料清册和技术要求,还要有相关生技部门的技术协议及物资供应部门的商务合同,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根据工程的进度计划,为物资部门提供相应材料的供货时间段,以保证物资的充沛供应,又能节省材料的装卸、搬运费用,节约物资材料仓储空间,按照要求确定各种验收制度,以规范供应行为,达到安全保质保量的目的。 (2)强调落实制度,使制度由文字变为具体的行动。 各种制度已经制订,各种合同已经签订,就要把它落实到工作中。施工中落实各种规章制度,以检查督促落实,分级管理,不越级指挥,责任分清。在建设管理上从以往的人治转到法制的轨道上来,这些规章制度是我们行事的准则。 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办事,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必须按要求一一落实,每道程序都不放松。对监理单位的项目部人员到位情况,监理大纲编制情况,人员基本素质及责任心问题,都要逐一落实。 施工单位、材料器具、施工组织设计、人员安全培训、持证上岗状态,人员到位情况是否受控,还是形同虚设,是以分包代管还是完全不管,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保障能力。 进入施工工地的人员必须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考试合格后,考卷归档,人员方可进入工地。特殊作业持证上岗。 工程中所使用的设备工器具,必须有权威单位检验的合格报告才准进入施工现场进行作业。 检查措施落实情况,以事实说话。方针制度一旦确定,实际的执行就显得尤为重要,再好的制度没人遵守,那就如同虚设。因此要着重检查工作的执行力度,三大措施编写的都不错,执行得又怎么样呢?三措不是要挂在墙上,写在纸上,让大家欣赏,而是要变为大家的行动。所以我们必须始终如一坚持原则,照章办事,形成这样一个常效、常态机制。时刻掌握施工动态,使施工处在受控、可控、在控状态,对于违章、违纪的事随查、随纠,让大家感到罚得公正,奖得痛快,做到罚有理奖有据,一切以事实说话。 (3)严格设计审批(审查)制度,设计审批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其一,工程设计审查是贯彻“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环保”建设方针的重要措施,也是基本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完整,关系到整个工程能否满足使用要求,工艺技术是否可靠先进,结构、消防是否安全可靠,投资、环保能否保证可持续发展等大事。其二,工程设计审查是保证设计质量,促进设计水平提高的重要措施。通过审批,一方面可及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另一方面,鼓励设计人员创优秀设计,把压力变动力,促进设计质量的不断提高,通过审查,确定设计的收费标准,使设计成果与经济效益真正挂上钩,体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区别。 完善设计变更手续,严肃设计变更流程。设计变更内容必须有人提出,总监理师认可,主管部门同意,设计单位才能进行变更方案设计和经济指标的调整。 只有经过有关人员会审签字通过,总工程师或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交监理和施工单位实施,不断提高设计、监理、施工人员的素质,加强各专业人员的传帮带,在工作中还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各专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特别是设计人员,更应加强专业之间的配合,使设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4)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完善施工日志,增加安全技术交底及施工人员接受交底的签字项目栏,使工程项目时刻处于可控、在控、受控状态,有人管、有人问、有人落实、有人监督,有人负责。严把工程交接关。从工程开工到竣工若干道工序,只要到了转序阶段都要组织有关人员,现场检查验收,交接负责人当场签字,特别是隐蔽工程,请生技、安监有关人员现场检查、验收。材料进场必须交齐管理制度规定的所有内容,且监理、物资、接收各单位现场验收、合格签字后方可进入施工工地。 3.结语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电力建设管理水平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与市场经济要求相比,差距还较大。在继承传统的有效管理方法的同时,电建施工现场的现代安全管理将是企业决策者和广大安全工作者面临的思考。 在电网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规章制度,精打细算,勤俭节约,切实把好工程设计关、设备采购关、施工关和验收关,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自觉贯彻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电网技术升级,提高电网技术装备水平和节能降耗水平。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论文: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探析 摘要: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的施工进度管理,是工程管理过程重要一环。作者综合分析了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各种因素,总结工程施工进度实施及控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建设 进度管理 控制目标 施工方案 具体措施 前言 火力发电厂建设项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且工期越来越短、投标报价越来越低。“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发改委上报的《国家核电发展专题规划(2005-2020年)》显示,到2020年,我国争取将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从目前的906.8万千瓦提高到4 000万千瓦”。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迫切要求电力建设与施工企业建立度量工程进度评价体系,“判断作业复杂的单项目或作业复杂的多项目工程进度计划当前完成状况,并预测其对未来工期的影响。降低成本并合理调度资源,保证合同工期”。 1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意义与影响因素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就是指对工程项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进度计划,并将该计划付诸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直至工程竣工、交付使用。进度控制的最终目标是确保项目进度总目标的实现。 影响工程项目进度的因素大致可归纳为: (1)业主因素。如业主前期工作不完善,施工图审查不仔细,施工中要求进行设计更改;各管理职能部门衔接不紧凑,出现延误;应提供的施工场地条件不能及时的提供或提供的场地不能满足工程正常需要;不能及时向施工承包单位或材料供应商付款。 (2)勘察设计因素。如勘察资料不准确,特别是地质资料错误或遗漏;设计内容不完善,设计有缺陷或错误;设计对施工的可能性未考虑或考虑不周;施工图纸供应不及时,不配套,或出现重大差错;现场服务不到位,影响隐蔽工程验收和下一道工序。 (3)施工因素。如技术力量差,工种配备不齐;材料不到位,施工机具损坏,拖欠民工工资;工艺错误,不合理施工方案,出现返工,甚至质量事故;三级安全教育不到位,施工安全措施不当,造成安全事故。 (4)群众因素。如征地拆迁跨越房屋赔偿不满意,双方长时间达不成一致,有个别的群众甚至故意大幅度提高补偿要求。害怕环境污染,不理解电磁辐射,担心威胁到生命安全,拒绝跨越房屋。 (5)自然环境因素。如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不明的水文气象条件;地下埋藏文物的保护、处理;洪水、地震、台风等不可抗力。 (6)社会环境因素。如电网运行无法满足停电要求;临时停水、停电、断路;节假日交通管制、市容整顿的限制;法律和政策的变化、经济制裁、战争、骚乱、罢工、企业倒闭等。 (7)组织管理因素。如向有关部门提交的各种申请审批手续的延误;合同签订时遗漏条款、表达失当;计划安排不周密,组织协调不力,导致停工待料、相关专业脱节;领导不力,指挥失当,是参加建设的各单位、各专业、各施工过程之间交接、配合上发生矛盾等。 (8)材料、设备因素。如材料、构配件、机具、设备供应环节的差错,品种、规格、质量、数量、时间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特殊材料及新材料的不合理使用;原材料涨价,材料、设备厂家要求涨价或毁约等。 (9)资金因素。如资金不到位,拨付不及时等。 2科学合理的进度控制目标及实施计划是前提 建设工程进度控制的总目标是建设工期;施工进度控制应以实现施工合同约定的投产日期为最终目标。所谓科学的施工进度控制目标亦即合理的施工工期。合理工期是指在确保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配合适当的施工人员数量,运用合理可靠的施工机械装备、施工材料、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以满足合同要求和企业利益的施工进度。《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工期定额》中的新建火电工程施工工期定额,应在充分保证资金到位、设计、设备满足施工要求,现场场地、管理体系等符合现场需要的条件下得以实现。施工综合进度是协调全部施工活动的纲领,是对施工技术、施工管理、人力、物力、空间、时间等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计算、比较,予以有机的综合归纳后的结果。施工综合进度应进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盘点和调整,以确保施工进度得到有效的控制,不发生大幅度变动。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需要进行调整时,应尽量保持原定总的控制工期和工程节奏,以实现合理的、均衡的施工。施工综合进度分总体工程施工综合进度(一级进度)、主要单位工程施工综合进度(二级进度)、专业工程施工综合进度(三级进度)、专业工种工程施工综合进度(四级进度)四种,逐级细化。里程碑进度是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关键,土建、安装、调试作业的安排均应以确保里程碑进度的实现为目标。施工综合进度一般采用网络施工进度表(关键路径法)、横道施工进度表、斜线施工进度表三种形式表示。近年来,国外引进的P3项目管理软件应用于电力建设工程已取得初步成功经验,但需要加以总结、提高,结合国情推广应用。 3科学的施工方案是保证 工程施工方案的合理与否将不仅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的安全、质量和效率,更是直接影响到施工工期,同时也是体现施工企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施工方案的制定是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特别应重视对工程中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对整体工程项目起关键作用的主要施工项目拟定方案。重要施工方案制定应经过反复比较、分析计算,必要时组织专家会审论证、经审批后实施,确保其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并经过优化,以求万无一失。大型吊装机械的选择与布置应重点考虑。主厂房和锅炉安装区域主吊机械的选择应根据工程进度要求、设备组合吊装方式、设备最大单件重量、吊车需要覆盖的吊装范围及场地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锅炉安装是工程进度的关键路径,其组合、吊装方案应根据设备结构特点、场地道路条件、吊装机械布置及起吊能力等因素全面制定。对锅炉汽包、大板梁、除氧器水箱、高加、发电机定子、主变等特大超重设备的卸车(船)、运输、吊装就位等重大方案应反复比较论证,力求最佳。对与施工关系密切、与进度控制有直接影响的重要调试方案要及早联系协调落实,以保证不影响施工和缩短试运时间。对特殊施工措施,如某些常规施工方法或机械不能满足,需采用特殊方法或特殊机械设施的施工项目,首次采用或带有试验性质的“四新”项目,需采用特殊措施来缩短施工工期的施工项目等,应及早考虑,及早落实。施工方案要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施工进度。施工方案的实施应有严肃性,但也要实行动态管理,特殊情况下,要根据外界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既定施工方案进行改变和调整,但必须履行相关审批手续。科学优化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是施工进度控制的保证之一。 4工程施工进度实施及控制的具体措施 4.1建立周月例会制。定期召开由业主、监理、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参加的例会,在例会上检查各施工单位的工程实际进度,并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找出进度偏差并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审核、讨论并下达下期计划。 4.2建立现场协调制度。通过采取不定期现场协调会的形式,业主、监理、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一起到现场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进度计划的有效实施。 4.3推行目标管理。根据工程实际进展情况,将总目标分解成分阶段的小目标,施工单位应针对进度目标编制详细的实施计划,针对重要里程碑节点编制相对应的专项施工计划,并将责任目标进一步分解到月、周、日,还要分解到专业、班、组和作业面。这样,工程建设形成了以周保月、以月保年的目标管理体系。这样可充分调动了参建各方的积极性,为完成总体施工进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4.4重视后勤保障。后勤保障是工程进度的生命线,只有解决好了后勤保障,工程进度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配置两套混凝土拌和设备,其中一套备用,以确保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和浇筑质量。施工单位用于工程的机械设备要准备足够的备用量和备用配件。进场后,施工单位后勤采购人员要充分考察所需材料的市场供应量、市场供应价格和主材供应等情况。做好物资使用规划,提前采购、储存工程所需的主要建筑材料,如水泥、钢筋等。 4.5及时解决施工中的“瓶颈”。对于工程施工中的重点、难点项目,工程指挥部要求施工单位制定专门措施,集中一切人力、物力,突击攻关。 结语 电力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主要靠月进度控制,进度计划的完成主要靠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和应变措施等来保证。在进行进度控制中,并行不悖地进行质量、安全、投资控制,使四者相互促进,确保工程能够优质、高效、按期、安全顺利地完成。
力学性能论文: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力学性能研究 1实验部分 1.1材料与仪器 三乙胺(TEA),分析纯;甲苯二异氰酸酯(TDI-80),化学纯;聚己内酯二醇(PCL220N)、二羟甲基丙酸(DMPA)、三羟甲基丙烷(TMP)、1,4-丁二醇(BDO)、环氧树脂(E-44)、丙酮、松香均为工业级。D211-2水浴锅;JJ-1型电动搅拌器;XWW-20电子万能试验机。 1.2环氧树脂和松香改性的TDI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合成 将一定量的PCL220N、TDI-80加入三口烧瓶中,在75~85℃反应到一定程度后,加入一定量的扩链剂BDO进行扩链约1.5h,再降温至70℃左右,加DMPA(或E-44、TMP和DMPA),继续反应约4h至—NCO含量达到预定值后加入松香,搅拌均匀,然后冷却至40℃,在高速搅拌下加入三乙胺水溶液中和、乳化,即得产品环氧树脂和松香改性的TDI水性聚氨酯胶粘剂。 1.3力学性能的测试 材料的力学性能常用其拉伸强度来衡量。拉伸强度(TS)的测定: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将样品制成哑铃状(样品的有效长度t为20mm,厚度为0.5mm,宽度W为10mm),在常温,拉伸速率为100mm/min条件下进行测定。其TS按下式计算[6-8]:TS=Fm/WT式中TS———拉伸强度,MPa;Fm———记录的最大力,N;W———裁刀狭小平行部分宽度,mm;T———试验长度部分的厚度,mm。 2结果与讨论 2.1环氧树脂用量对改性TDI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力学性能的影响 当不含松香和三羟甲基丙烷(TMP)时,不同环氧树脂用量对改性TDI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力学性能的影响见图1。由图1可知,环氧树脂的引入增加了水性聚氨酯的韧性,表现为软而韧的特性。随环氧树脂含量的增加,拉伸强度均先增加,后降低,当环氧树脂用量为5.73%时,改性TDI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为1.94MPa。这是由于随着环氧树脂用量的增加,环氧树脂(E-44)中的环氧基和羟基通过反应将交联点引入聚氨酯主链,提高了聚氨酯的交联密度,同时聚氨酯分子链上苯环的数量也增加,从而使得改性TDI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拉伸强度增加;但是环氧树脂含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再继续增大环氧树脂含量时,使聚氨酯的交联密度提高,而亲水性基团的数量不变,这样就降低了聚氨酯分子的亲水性,从而使分散颗粒变大,乳液稳定性下降,使得改性TDI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力学性能亦变差[6-7]。 2.2松香用量对改性TDI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力学性能的影响 保持环氧树脂(E-44)含量为5.73%,改变松香的用量进行实验,其中松香用量对改性TDI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力学性能的影响见图2。由图2可知,随松香含量的增加,其拉伸强度先增加,后降低。这是由于松香与聚氨酯有良好的相容性,可增加胶粘剂的塑性。当体系中松香含量较低时,松香所起的稳定作用超过其增塑作用,造成胶膜的拉伸强度有稍许上升,当松香含量增加到8.92%时,改性TDI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为2.38MPa;但是再继续增加松香含量时,松香所起的增塑作用远大于稳定作用,从而造成拉伸强度快速下降[8]。 2.3三羟甲基丙烷(TMP)用量对改性TDI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力学性能的影响 当环氧树脂含量为5.73%,松香含量为8.92%时,不同TMP用量时对TDI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力学性能的影响见图3。由图3可知,随三羟甲基丙烷(TMP)含量的增加,拉伸强度先增加,后降低。这是由于TMP虽然不利于聚氨酯的结晶,但能显著提高聚氨酯分子链的交联度。随TMP用量的增加,预聚体的内交联度增加,从而使得胶膜的拉伸强度较高,当TMP用量为2.68%时,产品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为3.43MPa,同时曲线有一个明显的屈服点;而当TMP用量超过2.68%时,由于交联度太大,预聚物难以乳化,不能形成稳定的乳液[9]。 2.4n(—NCO)/n(—OH)比值对改性TDI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力学性能的影响 当环氧树脂含量为5.73%,松香含量为8.92%,三羟甲基丙烷含量为2.68%时,不同n(—NCO)/n(—OH)比值对改性TDI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力学性能的影响见图4。由图4可知,随n(—NCO)/n(—OH)比值的增加,拉伸强度先增加,主要是由于随着n(—NCO)/n(—OH)比值的增大,分子链中含有氨基甲酸酯基、芳基、脲基等刚性基团增加[10-12],当n(—NCO)/n(—OH)=1.23时,产品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为4.72MPa,当n(—NCO)/n(—OH)比值大于1.23后,产品的拉伸强度随着n(—NCO)/n(—OH)比值的增大而降低。 3结论 本实验合成了环氧树脂和松香改性的TDI水性聚氨酯胶粘剂,主要对其力学性能做了简单的研究,结果表明,环氧树脂、松香、TMP含量以及n(—NCO)/n(—OH)比值对环氧树脂和松香改性的TDI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大。当环氧树脂含量为5.73%,松香含量为8.92%,三羟甲基丙烷含量为2.68%,n(—NCO)/n(—OH)比值为1.23时,TDI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为4.72MPa。 作者:王孝华 李传强 汤琪 牟元华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力学性能论文: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改革思考 1建构主义理论及学生特点 1.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是教学关系中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1]。皮亚杰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且不断地建构认知和知识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这种过程要在实践中或者在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新旧知识间反复的相互作用而建构成的。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对知识的理解传递给学生,而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即教学的关键是向学生展示这些结论是如何得到的[2]。 1.2分析学生特点 现在的本科生自幼开始接受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基本未接受过“启发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他们在经过严格的应试教育和惨烈的高考竞争后进入大学,逐渐放松了紧绷的神经,普遍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并且对学习渐渐放松。学生的状态大体分为三类[3]:(1)少数同学有长期的规划和学习目标,能够自觉努力地学习。(2)多数同学比较茫然,没有规划也没有努力的方向,随波逐流,学习上敷衍了事。(3)极少数同学彻底放松,对学习和未来前途都漠不关心,认为到了大学就应该轻松自在地享受生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玩游戏或者谈恋爱,对学习完全是应付甚至厌学情绪严重,即使不能毕业也毫不担忧。离开了家长的呵护和老师的督促,多数学生不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更不能保证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习惯了接受教师“消化”加工好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生长新知识点的建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比较差。鉴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状态和学习目标大不相同,本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务必不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应该积极探讨新的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改革教学方法及评价考核 2.1树立新的教学观 现代教育学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观,对大学教育也同样适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以教师为主导的“教”与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有效结合起来;老师如何能够引导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起新的知识增长点;结合本门课的特点和学生特点,怎样能够更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等问题都需要教师深刻思考。 2.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本课程工程应用性较强,单纯的讲授知识点,会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尤其重要,大量图片、动画的运用,能够对视觉、听觉形成有效冲击,有助于学生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化。在讲解本门课程时,应较多的结合生活实际和工程实际,采用“举例法、对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构建新的知识要点。例如在讲解脆性的章节时,可以列举二战期间,美军8艘自由轮因脆性断裂问题失事等历史事件,形象具体的描述脆性的产生原因及危害,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根据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设定题目请同学来回答,也可以布置作业来引导学生完成,从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这个步骤上可以“因材施教”,即对于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给他们的题目或作业可以适当拔高,难度或深度更加突出;对于多数同学来说,采用数量、难度普通的题目;对于厌学或者对学习漠不关心的学生来说,即要努力培养其学习积极性,又要严格作业的规范,明确告之不能完成作业就会影响期末成绩的考核规定。由于《材料力学性能》涵盖的概念较多,也可在进行了一定的教学内容后总结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 2.3改革评价考核 对学生的评价考核,既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别,又要体现其学习态度及平时表现的差别。这样的评价考核要求仅凭期末一张试卷是不能完成的。对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能力突出的同学,考核成绩应对其有所肯定;对于学习目标不明确、随大流的学生,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应有平时表现的约束,督促其保持学习习惯;对于完全没有学习目标的同学,在培养其学习兴趣、督促其平时表现的同时,教师要经常找其谈心,帮助他们培养学习习惯。笔者根据多年教授《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经验,建议期末试卷中增加附加题,得分以附加题目分值的40%计入总分;增加平时表现分数,建议占总分30%比例,70%比例为卷面成绩。增加平时出勤率的检查,该门课教学时长内累计旷课次数达5次及以上的同学,建议取消考试资格,重修后再参加考试。这些措施对优秀学生有鼓励作用,并且能督促学生出勤、端正其学习态度。 3优化教学内容 很多版本的《材料力学性能》教材是基于金属材料板块编写的,已经不再适应材料一级学科的教学要求,优化教学内容需要对三方面进行改革。 3.1修订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是一种较为新兴的材料,与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息息相关。随着复合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它与高分子材料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密切。修订复合材料专业教学大纲,既要满足兼顾复合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共性要求,又要满足以介绍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特性为主、以介绍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特性为辅的教学要求,且需要将各类材料有机的协调起来并融合到各个章节中去。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学生应该学习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对于已学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达到节约课时的目的。 3.2编写适合本专业的《材料力学性能》教材 《材料力学性能》所包含的概念公式较多,公式推导步骤也很繁琐。在编写教材的时候,既要注意到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又要减少公式的推导步骤。太多的公式推导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必要求学生掌握公示的推导过程。编写适合本专业的教材,难点是如何体现知识点的实际应用。例如讲授冷脆性时,可结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钢的常存元素为开篇导语,复习五种常存元素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另外,还可以配图且采用小号字做知识延伸,将与材料力学性能有关的著名历史事件和日常生活的事例与本课程结合起来。例如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就是由于当时冶炼技术落后,钢板中的硫元素过多从而造成材料具有较高的冷脆性,在船体撞击冰山后导致了船体破碎、快速沉没等内容。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知识延伸能都够直白的展现各知识点的工程背景,使知识不再抽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整合实验课程内容 现行教材中涉及材料力学性能的实验总共三个,“拉压实验”、扭转实验和弯曲实验。这样的实验安排容易使学生将材料的各种性能割裂开来,认为各种力学性能的检测方法是彼此独立的[4]。虽然各种力学性能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操作方法不同,但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只有将不同的测试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材料力学性能。所以,该课程将三个实验合并为“材料性能综合实验”,安排在整体课程之后。此外,精心设计实验过程,合理安排实验报告的知识点等,都有助于调动学生实验课的积极性,从而形象直观的理解《材料力学性能》。 4结语 《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改革进行了多年,收效甚微。深化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不能仅停留在某一方面。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要全面分析现在学生特点、结合现代教育理论、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调整。经过两年的探讨和教改尝试,复合材料专业《材料力学性能》的课改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有明显提高。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对新发现的问题继续进行改革,并以此课程为试点,逐渐推广并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教学体系。 作者:张振亚 陈刚 杨睿 赵玉涛 单位:江苏大学材料学院 力学性能论文:TIG焊焊接接头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铝及铝合金材料具有密度低、强度高、导热性好、断裂韧性高等优点[1],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交通运输等行业.近年来,中国飞速发展的飞机和高铁制造行业,对性能优良铝合金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AlCuMg硬铝合金是一种室温性能优良的高强铝合金,但因其焊接性能不佳,从而限制了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搅拌摩擦焊[2-4]和激光焊[5-6]的出现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了AlCuMg硬铝合金的焊接质量问题.然而,这两种焊接方法的设备成本都很高,在发展中国家难以得到普及.因此,传统的交流TIG焊焊接方法依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已有研究[7-10]表明,AlCuMg硬铝合金TIG焊焊接接头主要存在焊接热裂纹、焊接接头软化、气孔和焊接变形等缺陷.本文采用典型的AlCuMg硬铝合金(2A12)进行了焊接实验.文献[7]表明,焊接硬铝合金2A12时主要采用抗裂性较好的ER4145、ER4043或BJ380A焊丝.其中,ER4145(Al10Si4Cu)焊丝的抗热裂能力很强,但焊丝及焊缝的延性很差.ER4043(Al5SiTi)焊丝的抗热裂能力较强,形成的焊缝金属的延性也较好.当ER4043焊丝用于钨极氩弧焊时,能有效防止焊缝金属产生结晶裂纹,但该焊丝抑制近缝区母材产生液化裂纹的能力较差.BJ380A(Al5Si2CuTiB)焊丝的主要成分与ER4043(Al5SiTi)焊丝基本相同,而且添加了较多的Cu元素及适量的B元素,因此,BJ380A焊丝能很好地防止焊缝的结晶裂纹以及近缝区液化裂纹的产生,但该焊丝在市场上的销量非常小,很难购买到合格的产品.综合比较后,本文选用了容易购买的ER4043焊丝.选用ER4043焊丝的另一个优点是在焊接过程中,母材中的部分Cu、Mg等合金元素可以过渡到焊缝中,使焊缝金属产生微合金化.已有研究[11]表明,微合金化能够增加由ER4043焊丝焊接得到的焊接接头的强度和塑性.本文将热影响区中的软化区域称为“过时效区”,而将热影响区中的硬化区域称为“固溶区”. 1实验材料及方法 实验母材为2A12硬铝合金,且其热处理状态为T4态,即经过了固溶(495~505℃)+自然时效处理.试板尺寸为150mm×60mm×4mm.实验采用ER4043焊丝,且其直径为12mm.母材与焊材的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由于焊丝中Si元素的含量较高,可以有效地抑制焊接热裂纹的产生.采用自动送丝机构和自动行走机构配合交流TIG焊接电源进行焊接实验.在焊接过程中,利用琴键式卡具强制固定试板.焊前对母材坡口周围进行机械清理,同时注意保持焊丝的洁净.试板的坡口角度为60°,在焊接过程中需要使用引弧板和收弧板,且试板背面需加散热铜垫板.实验中采用单面单层焊接工艺.其中,焊接电流为140A;焊接电压为17V;焊接速度为15cm/min;送丝速度为250cm/min;钨极直径为32mm.焊缝正反面成型照片如图1所示.可见,由ER4043焊丝焊接得到的焊接接头成型良好.在外观检查合格后,再对焊接接头进行拉伸、硬度与金相试样的制备.金相腐蚀剂采用Keller试剂(1mLHF+15mLHCl+25mLHNO3+95mLH2O).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硬度曲线 采用维氏硬度计测量焊接接头的硬度曲线,由于焊接接头具有对称性,实验中只测量了焊接接头一侧的硬度值,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见,焊接接头的硬度曲线中存在两个低点,一个位于热影响区的过时效区,另一个位于焊缝区.处于热影响区的固溶区的硬度值得到了提高,且几乎与母材的硬度水平相近,且固溶区与母材的硬度均约为140HV.近缝区的硬度值朝着熔合线方向呈现出较为剧烈的下降趋势,且近缝区的硬度从120HV下降到了90HV左右.熔合线区的硬度约为95HV.焊缝中心的硬度约为90HV,故该区硬度约为母材硬度的65%.处于热影响区的过时效区硬度约为120HV,且该区硬度约为母材硬度的86%. 2.2显微组织 图3为焊接接头各区域的显微组织.图3a为焊接接头的母材的显微组织.可见,该区域晶粒大小均匀,变形程度一致,并沿轧制方向有序排列.母材基体上散落分布着一些较大的黑色颗粒,这些黑色颗粒主要为固溶时未溶入母材的粗大S相(Al2CuMg)和杂质.图3b为位于热影响区中的固溶区的显微组织.可见,经腐蚀后该区域的金相图片发黑,且粗大黑色颗粒略微长大.造成固溶区金相图片发黑的原因是在焊接过程中,由于该区域温度高于人工时效温度,但是低于母材固溶温度,基体中的Cu原子发生聚集,使得过渡相(S′相)转变为粗大的S相,即出现过时效现象.这些弥散分布在基体中的S相被腐蚀剂腐蚀后会变黑,因此,固溶区的金相图片也同样发黑.另外,S相生成的同时基体也会变软,因而在金相试件的制备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划痕.图3c为位于热影响区的固溶区的显微组织.可见,该区域晶粒变形程度低于母材,但依然沿着轧制方向有序排列.该区域基体中散落分布的粗大颗粒进一步长大并发生聚集.在焊接过程中,固溶区温度达到了母材的固溶温度,但是低于母材的固相线温度,因而平衡相(S相)重新溶入基体,并在冷却后形成了过饱和固溶体.随后在焊后自然时效过程中析出S′相.经过上述过程,该区域相当于经历了一次固溶处理,强度能够得到恢复,因此,该区域称为固溶区.图3d为近缝区的显微组织.可见,该区域晶粒呈等轴状,并未出现明显长大的晶粒.该区域发生了明显的晶界液化现象,散落分布的黑色颗粒已经全部溶入基体中.在焊接过程中,该区域温度达到了母材的固相线温度,因而可使母材中的低熔点共晶体和散落分布的粗大颗粒相发生熔化,而熔化后的低熔点共晶体会聚集到晶界,形成了粗大共晶体,从而降低了基体中合金元素的含量.越靠近焊缝,基体承受的温度越高,晶界形成的低熔点共晶体也就越多,基体中的合金元素含量也就越低,基体强度也就越低,因此,在硬度曲线上表现出硬度急剧下降的趋势.同时,虽然近缝区温度达到了母材的固相线温度,但是由于母材中由各种合金元素形成的弥散分布的细小强化相颗粒较多,限制了晶界的大范围移动,因而晶界只能进行平直化运动,因此,晶粒并未大幅度长大,只是形成了正常大小的圆润等轴晶.图3e为靠近熔合线的焊缝组织.可见,此区域为柱状组织,形成原因是在结晶过程中,该区域的温度梯度很大,晶粒平行于温度梯度方向的生长速度较快,而垂直于温度梯度方向的生长速度较慢,因此,最终形成了朝焊缝中心生长的柱状晶.图3f为焊缝中心的显微组织,该区域呈现出明显的枝晶组织,晶界处出现了大量低熔点共晶体聚集的现象.由于焊丝中的Si含量很高,在焊缝金属结晶凝固的过程中,Si元素和从母材中过渡而来的Cu、Mg等合金元素将会被排挤到晶界,因而在晶界形成大量的低熔点共晶体.这些低熔点共晶体一方面能够改善焊接接头的抗结晶裂纹能力,但另一方面也会降低焊接接头的塑性. 2.3TEM分析 图4为处于热影响区的固溶区的透射电子显微(TEM)图像.由图4可以观察到大量均匀分布的S′相,这些S′相是在固溶后的自然时效阶段形成的,可以对基体起到有效的强化作用.固溶区的脱溶序列可以表示为GP区—S″—S′—S(Al2CuMg)固溶区在受到焊接热循环作用后,基体中的平衡相(S相)会发生溶解,而分解出来的Cu、Mg原子将会重新固溶到基体中形成过饱和固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过饱和固溶体中的Cu、Mg原子将会发生聚集,依次形成GP区、S″相和S′相.S′相为非平衡组织,是基体快速冷却后形成的可以在室温下长期存在的强化相,且与基体存在部分共格关系,因此,S′相能够产生较大的畸变能,并起到应变强化、弥散强化和化学强化的作用.S′相不但可以提高焊接接头的强度,而且也能提高其塑性,故S′相的强化效果最为理想.但是S′相在受热时容易聚集转变成S相,S相的尺寸较为粗大,与基体无共格结合,故其强化效果大大降低.这就是处于热影响区的过时效区硬度低于母材和固溶区的原因. 2.4拉伸实验 焊接接头的拉伸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在拉伸实验中,拉伸试件大多断裂于焊缝中心区域.由表2可见,焊接接头的平均抗拉强度约为270MPa,为母材平均抗拉强度的60%.焊接接头的断后伸长率为65%,为母材的断后伸长率为176%.因此,焊接接头的平均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均大幅度低于母材. 2.5SEM与EDS分析 对近缝区和焊缝区的低熔点共晶体进行扫描电子显微(SEM)观察和能谱(EDS)分析,结果分别如图5和表3所示.图5a为近缝区晶界共晶体的SEM图像,可见亮灰色共晶体沿着晶界断续分布(如图5a中A区所示).结合能谱分析结果可知,该区域Cu元素的含量高达2671%,导致基体强度会由于Cu元素含量的急剧降低而随之降低.同时,存在于近缝区晶界的大量低熔点共晶体也会增加近缝区的液化裂纹敏感性.图5b~d为焊缝组织中具有不同形貌的低熔点共晶体的SEM图像.结合表5中的EDS数据可知,由于这些共晶体的Cu、Mg和Si元素含量各不相同,因此,这些共晶体应该是由不同成分的组元构成的低熔点共晶体.由图5b~d可见,焊缝组织存在大量的低熔点共晶体.在这些共晶体的共同作用下,焊缝金属在结晶过程中具有“愈合”作用,能很好地抑制结晶裂纹现象,但其塑性变形能力较差.这是因为在焊缝凝固后期,如果晶界处存在的低熔点共晶体较少,则容易被焊接拉应力拉开形成裂纹;如果晶界存在较多的低熔点共晶体,则被拉开的晶界可以及时得到足够的液体(低熔点共晶体)来补充,即起到“愈合”作用. 3结论 AlCuMg硬铝合金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变化较为复杂,焊接接头的各个区域均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且AlCuMg硬铝合金焊接接头的焊接性能较差.本文选用ER4043焊丝对AlCuMg硬铝合金进行焊接,并研究了所得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性能.通过以上实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在焊接接头的过时效区,由于S′相转变为强化效果较差的S相,因此,该区域硬度值大幅度下降.2)焊后焊接接头的固溶区强度可以自行恢复,且在该区域能够观察到大量的S′强化相.3)近缝区晶界存在大量富含Cu元素的低熔点共晶体聚集现象,造成基体中合金元素的含量下降,并对基体硬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4)利用ER4043焊丝焊接得到的焊缝组织存在大量的低熔点共晶体,这些低熔点共晶体在结晶过程中可以产生“愈合”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结晶裂纹,但同时也会降低焊缝的塑性. 作者:刘政军 刘继国 苏允海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力学性能论文:等通道角挤压力学性能研究 1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1.1材料的制备 实验材料以铸造高纯铝(纯度为99.99%)作为实验对象。将材料加工为尺寸为15mm×15mm×90mm的长方体试样。将试样放入等通道角挤压模具中,采用石墨润滑剂,以1mm·s-1的速度,进行多道次的室温ECAP变形。其中ECAP模具通道的内角φ=90°,外角Ψ=20°。采用Bc路径反复挤压1~8道次。采用C路径反复挤压1~4道次。Bc路径是指前一次挤出的试样按同一方向旋转90°后进入下一次挤压。C路径是指前一次挤出的试样按同一方向旋转180°后进入下一次挤压。 1.2拉伸试验 对高纯铝多道次等通道角挤压后的试样进行拉伸性能测试,按照GB/T228.1—2010[9]制备拉伸试样,采用200kN型电子万能试验机进行拉伸试验。 1.3硬度实验 金属材料的硬度是其力学性能的主要参考之一,试样的晶粒越细,硬度越高,所以通过硬度值也可以反映出材料晶粒的尺寸变化。切取硬度试样,采用FM-700数字显微硬度计,对挤压后的试样进行显微硬度测试。 1.4热稳定性实验 为检测高纯铝经过ECAP实验后的热稳定性,设计两组实验:第1组将1~4道次的试样进行加热到100℃保温1h的退火实验;第2组将1~4道次的试样进行加热到200℃保温1h的退火实验,对退火后的试样进行拉伸试验和维氏硬度实验。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析 高纯铝经过ECAP实验后的拉伸力学性能见表1。可见高纯铝的抗拉强度在经过挤压后有了明显的提高,抗拉强度从第1道次到第3道次不断提高,升高趋势相似,在第3道次达到最大值为108MPa。在第4道次时抗拉强度出现下降趋势,如图1所示。这应该是由于第1次变形后高纯铝晶体内部晶粒减小且产生大量位错,使抗拉强度大幅度提高,随着应变量增加,抗拉强度不断提高。到挤压至第4道次时,位错被堆积和湮灭,位错数量有所下降,且保持稳定,进而出现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使强度下降[9]。在5道次挤压后,抗拉强度比前一道次略有提升,但随后几道次的抗拉强度还是呈下降趋势,在第6道次达到最低,为81MPa。高纯铝经过ECAP挤压变形后的伸长率在经过第1道次的挤压后明显下降,随着挤压道次的增加,试样的伸长率略有提升,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并逐渐趋于稳定。这是因为经过第1道次挤压后高纯铝内部产生大量内应力,导致伸长率下降。 2.2硬度分析 经过Bc路径ECAP第4道次的挤压后高纯铝的硬度从最初的43.38HV提高到59.8HV,提高了37.8%。同样,C路径ECAP挤压至第4道次后,硬度也达到了54.6HV,提高了25.8%。可见从1道次至4道次晶粒在不断地细化。从图2看出,对比Bc路径和C路径可以发现在第3和第4道次挤压后,Bc路径挤压得到的硬度比C路径挤压后的硬度高。Bc路径在第2到3道次之间硬度剧烈提高,相比C路径硬度则均匀升高。 2.3热稳定性分析 高纯铝热稳定性的检测是通过对加热处理过的高纯铝进行拉伸试验和硬度测试。图3和图4分别是Bc路径和C路径制得的高纯铝退火后硬度,从图中可以得出,经过加热到100和200℃进行退火后,试样的硬度明显下降。对比可以发现,经Bc路径挤压的试样退火后,第3和第4道次比前两道次硬度下降的幅度大。而C路径则是第2和第4道次的硬度下降幅度大,而其他两道次退火后硬度下降较小。对比加热温度可以发现,加热到100和200℃后退火,对退火后的硬度没有太大的影响。图5是挤压过第5道次至第8道次的高纯铝试样,从图5中可以看到:高纯铝在经过较高道次的ECAP挤压后,试样经过200℃退火后,其抗拉强度下降;试样经过100℃退火后,抗拉强度在第6和第7道次均高于未经热处理的挤压试样。对比100和200℃退火,试样经200℃退火后的抗拉强度明显下降,下降幅度比100℃退火后大很多。可见退火温度不同对抗拉强度的影响不同。 3结论 (1)高纯铝在ECAP第3道次后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为108MPa,伸长率在第1道次后剧烈下降,由44%下降至18.3%,随后抗拉强度下降,随挤压次数增加趋于稳定。(2)高纯铝的硬度随着挤压道次的增加不断上升,到4道次后,Bc路径高纯铝硬度为59.8HV,C路径高纯铝硬度为54.6HV。(3)退火后高纯铝的的硬度和抗拉强度都有所下降,不同的退火温度对退火后硬度的影响几乎相同,而对抗拉强度的影响差别较大。 作者:高松松 王进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力学性能论文:酚醛树脂炭力学性能研究 1实验方法 1.1原材料 ①多聚甲醛,分析纯,天津福晨化学试剂厂生产;②苯酚,分析纯,天津博迪化工有限公司生产;③氨水,分析纯,天津福晨化学试剂厂生产。 1.2热固性酚醛树脂的制备 根据反应中引入催化剂的不同,酚醛树脂可分为酸催化合成的热塑性树脂和碱催化合成的热固性树脂。其中,热固性酚醛树脂具有不溶不熔的特性。本文将使用热固性酚醛树脂为树脂炭材料的前驱体,具体的合成工艺如下:将多聚甲醛与苯酚按照1∶1.3的摩尔比混合后,加入到三口烧瓶中;将三口烧瓶置于水浴炉中加热至65~95℃,同时加入少量NH3·H2O,保持反应过程中体系的pH值在7.5~9.5;搅拌反应一段时间后得到粘稠状液体,即为热固性酚醛树脂。 1.3酚醛树脂炭的制备 将合成的热固性酚醛树脂模压固化(即树脂注入模具中,160℃固化48h以上脱模),再置于电阻炉中,在氮气保护下进行炭化处理(炭化温度为850~900℃),得到酚醛树脂炭材料。 1.4酚醛树脂炭结构与性能的表征 采用NETZSCHSTA409型热重分析仪表征酚醛树脂炭的前驱体———酚醛树脂在N2气氛下的热失重行为。采用JSM6700型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酚醛树脂炭的微观形貌。采用RenishawInVia拉曼光谱仪分析酚醛树脂炭的元素杂化态。采用CMT-5304电子万能试验机测定酚醛树脂炭的压缩强度。加载速率为0.5mm/min,试样尺寸为10×10mm3。并通过试样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分析试样的断裂失效机制。 2力学性能分析 2.1酚醛树脂炭的微观结构 高聚物材料的热分解温度定义为失重10wt.%所对应的温度[11]。固化后的酚醛树脂在N2气氛中的热失重曲线,酚醛树脂的热分解温度为239℃,失重5wt.%时的温度为211℃,至850℃时的残炭率为50.7%;酚醛树脂在237和543℃附近的两个阶段发生明显的失重现象;600℃后,酚醛树脂进行结构重排,有机芳环结构逐渐向无机结构演变。第一阶段的失重是因为固化反应过程中残余的低分子物质挥发及分子间的交联缩合而引起的;第二阶段的失重则是因为自由基裂解、大量分子链断裂、脱氢等非均相分解所致,该过程分解出CO、CO2、CH4等气体,同时释放大量的热量。在1348cm-1附近出现代表sp3杂化的无序乱层炭结构的D峰,而在1589cm-1附近出现代表sp2杂化的取向度较好的微晶石墨炭结构的G峰。根据D峰与G峰的强度比值判断材料中炭结构的类型。使用Origin8.0软件计算两峰的积分面积,得到ID/IG=2.15,大于1,表明酚醛树脂炭主要以非晶炭结构为主。从图2(b)可以看出,酚醛树脂炭主要由树脂炭基体、微孔和微裂纹组成。酚醛树脂在固化和炭化热处理过程中出现小分子逃逸,因而在炭基体中留下大量微孔,微孔的孔径为3~8μm。在炭化过程中酚醛树脂内部产生较大的热应力,在热处理结束后未得到完全释放,残余应力留在树脂炭基体中,从而形成一些宽度为1~2μm的微裂纹。 2.2酚醛树脂炭的压缩性能 酚醛树脂炭典型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酚醛树脂炭的压缩强度为8.58MPa,酚醛树脂炭的压缩过程主要为弹性变形区,无屈服平台区。弹性变形区主要受静应力影响,反映了炭泡沫泡孔结构的强度特性,而屈服平台区主要反映了微孔孔隙结构被压垮的过程[3]。酚醛树脂炭的压缩应变较小,当应变达到4%左右,材料突然失效,曲线无屈服平台区,压缩断裂过程呈脆性断裂模式;应力-应变曲线出现一些“台阶”(图中箭头所示区域),表明在受压过程中,裂纹在材料内部发生多次偏转。由此可推测酚醛树脂炭的断裂过程(如图4所示):酚醛树脂在固化过程中残存一定的内应力,其在炭化阶段未得到完全释放,并在材料内部形成一定数目的微裂纹;这些微裂纹在受压过程中不断扩展-连通,形成更大的裂纹;当大裂纹在其生长方向上遇到基体相中的微孔,发生裂纹偏转和裂纹弯曲效应,并吸收少量裂纹扩展能。由于树脂炭基体的脆性较大,微孔的出现不足以吸收足够的裂纹扩展功,难以阻挡裂纹进一步扩展。随着载荷的不断增大,材料内部的大量长裂纹迅速扩展-连通,致使其发生脆性断裂,同时在应力-应变曲线上出现明显的瞬间应力衰减现象。通常情况下,吸收的总能量越低,材料的韧性越差。由图3可计算出酚醛树脂炭在压缩过程中吸收的总能量为0.135MJ/m3。而多孔树脂基炭泡沫断裂韧性最差的试样,其吸收的总能量为0.3018MJ/m3[3]。与该研究结果相比,树脂炭在压缩过程中吸收的总能量降低了55.3%以上。平台区是吸收能量的主要阶段,而树脂炭的压缩断裂呈现脆性断裂模式,其压缩变形主要以弹性变形区为主,因此在断裂过程中吸收的总能量较低,断裂韧性较差。 3结论 (1)采用碱催化法合成的热固性酚醛树脂,其热分解温度为211℃;酚醛树脂经固化-高温炭化热处理形成了以非晶炭为主,含有树脂炭基体、微孔和微裂纹的酚醛树脂炭材料。(2)酚醛树脂炭的压缩强度为8.58MPa,应变较小,仅为4%左右;压缩应力-应变曲线以弹性变形区为主,压缩断裂特征为脆性断裂模式。(3)酚醛树脂炭的断裂韧性较差,由于压缩应力-应变曲线无屈服平台区,压缩断裂过程中吸收的总能量较小,仅为0.135MJ/m3。 作者:赵毓梅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力学性能论文:980钢组织与力学性能探究 1试验材料和方法 试样采用980钢试样,尺寸为150mm×50mm×20mm,共制作4个试样,打钢印进行标记。试验使用炉膛为260mm×160mm×100mm的实验室箱式炉。热处理工艺为调质,即860℃×0.5h水冷10s转油冷至室温+620℃×1h回火,开炉门冷却至室温,工艺曲线如图1所示。对1号试样不进行调质,对2号试样进行一次调质,3号试样进行两次调质,4号试样进行三次调质,每次调质工艺相同。试样经打磨、抛光、4%硝酸酒精侵蚀后,于高倍金相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显微组织。按照GB/T228.1—2010《拉伸试验第一部分:室温试验方法》进行试样制作和拉伸试验;按照GB/T229—2007《金属材料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进行试样制作和低温冲击试验。 2试验结果与讨论 2.1调质次数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980钢经过不同次数调质后的力学性能如表1及图2所示。结果表明,980钢经过第一次调质后,强度显著提高,但低温冲击吸收能量无明显提高。980钢经过第二次调质,强度与第一次调质相比无明显变化,低温冲击吸收能量显著提高。980钢经过第三次调质,强度与第一次调质相比无明显变化,低温冲击吸收能量略有降低。 2.2调质次数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为不同次数调质态980钢的显微照片。可以看出,980钢未进行调质时,组织为铁素体,晶粒度级别为7.0级,进行第一次调质后,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和残留奥氏体,晶粒度级别为7.5级,存在颗粒状碳化物。经过第二次调质,残留奥氏体基本消失,为回火索氏体,晶粒度级别提高到8.0级,存在少量颗粒状碳化物。当进行第三次调质时,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和粒状珠光体,晶粒度级别为8.0级。回火索氏体是铁素体与粒状渗碳体的混合物。回火索氏体使钢的脆性降低,冲击性能提高[3]。析出的细小颗粒状碳化物,作为第二相质点,可以阻碍晶界的迁移长大,所以,随着调质次数增加,晶粒细化。此外,淬火的冷却过程存在形核和核心长大的过程。淬火冷却时间受到控制,新的晶粒没有长大到原始晶粒尺寸时,重新进行加热后冷却,再一次进行形核和核心长大,在原始晶粒中形成多个细小的晶粒,晶粒得到细化。钢的冲击韧性与晶粒大小有关[4],韧脆转变温度T与晶粒直径d的关系可用公式T=K-lnd-1/3描述,因此,细化晶粒可以提高钢的冲击性能。从屈服和抗拉强度来看,经过第二次调质,980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明显提高,这可能与晶粒得到细化有直接关系。塑性变形过程中,由外加切应力直接引起滑移的晶粒只占少数,多数晶粒的塑性变形是由前面晶粒中的位错塞积群的应力集中所引起的,只有所有晶粒都进行了塑性变形,才会引起塑性变形的宏观效果,它的作用效果与晶粒尺寸有关。可见,通过细化晶粒,可以提高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 3结论 1)980钢经过第一次调质,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明显提高,低温冲击吸收能量提高不明显,显微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和残留奥氏体。经过第二次调质,屈服和抗拉强度无明显变化,低温冲击吸收能量显著提高,显微组织转变为回火索氏体,晶界变得明显,晶粒得到细化。经过第三次调质,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无明显变化,低温冲击吸收能量略有降低,显微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和粒状珠光体。2)980钢经过两次调质处理后,力学性能显著提高,效果最好。 作者:陈亮 单位: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力学性能论文: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力学性能研究 1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本实验所用的水平加载设备是美国MTS公司提供的动力液压伺服作动器,此作动器由MTS公司提供的FlexTestGT控制系统控制。同时FlexTestGT控制系统留有外部输入信号的接口,这样拟动力子结构实验中的数值子结构计算程序和DSP中控制程序就能和FlexTestGT控制系统连接进行数据信号交换。实验中使用的动力液压伺服作动器在动力加载时可以达到±1000kN,水平位移的范围是±300mm。竖向力由4个750kN的静力作动器产生,整个竖向加载是自平衡装置,大幅度的减少了设备的自重和加载过程中的摩擦力。本实验的试件为4件性能相同的新型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其平面尺寸和橡胶层数都为400mm×400mm×6层,橡胶每层厚度为20mm,橡胶层总厚度为120mm,橡胶的水平剪切弹性模量采用G12(1.2N/mm2)。 1.1试验方案 首先进行顺应变加载实验,实验中支座的竖向荷载为960kN(面荷载6N/mm2),并在实验中保持恒定。水平方向通过水平动力液压伺服作动器输入正弦激励波,为了研究频率对支座性能的影响,对3件新型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分别输入频率为0.1Hz、0.3Hz、0.5Hz的正弦波,对于每一频率的正弦波其振幅分别按100%、175%、250%应变的顺序进行改变,每一应变往返进行6次。而每一振幅实验之间将支座静置24h,使其能恢复到弹性状态。其次,为了研究加载经历对新型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对未进行过实验的1件新试件进行逆应变加载实验。实验中竖向荷载还是保持960kN不变,水平方向输入频率为0.5的正弦波,其振幅按250%、175%、100%应变顺序进行改变,每一应变往返进行6次。同样对于每一振幅实验之间将支座静置24h,使其能恢复到弹性状态。 1.2实验结果及分析 顺应变与逆应变实验中得到的新型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的滞回曲线如图1所示。并且根据每一频率下第2~第6回的滞回曲线按最大位移法计算在不同应变下的等效水平刚度与等效阻尼系数。其等效水平刚度、等效阻尼系数和加载频率、应变的关系如图2、图3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加载频率的增加,等效水平刚度有增加的趋势,大致上频率每增加0.01Hz,其等效水平刚度增加0.042(kN/mm)。但是实验结果等效阻尼系数随着频率的变化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这说明新型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的阻尼性能是稳定的,与激励频率的相关性小。同时从图3中可以看出随着应变的增加,等效水平刚度与等效阻尼系数都变小。从逆应变滞回曲线可以看出,当新型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首先经历了大应变变形后,小应变实验的初始刚度比顺应变实验结果降低了,同时等效水平刚度与等效阻尼系数也发生了变化。根据每一频率下第二回至第六回的滞回曲线按最大位移法计算逆应变实验的等效水平刚度和等效阻尼系数,并与顺应变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其结果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在顺应变实验中100%、175%应变的等效水平刚度比逆应变分别高25%、19%,而250%应变时两者却几乎相同。对于等效阻尼系数,逆应变实验结果均比顺应变的实验结果小,100%、175%、250%应变时分别小了7.3%、0.9%、16.9%。由此可见新型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的等效水平刚度、等效阻尼系数与加载顺序有很强的相关性。 2隔震性能分析研究 (1)力学模型。在分析中采用了10m高的混凝土桥墩,桥墩基础的平面尺寸6.3m×6.3m,基础高度为2.0m,桥墩的断面尺寸为5.22m×2.4m,高度为9.5m,桥面的重量为714ton.实验的桥墩模型的1次振型为{0.08,0.133,0.991}T,其周期为1.27s,(2)橡胶隔震支座及其地震波。在本次分析使用的是板式橡胶支座NR,新型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HDR.其平面尺寸都采用方形400mm×400mm,纯橡胶层总厚度为120mm,橡胶的剪切弹性模量为1.2N/mm2。其175%应变时的阻尼比设计值分别为0.04,0.21.采用针对2类场地的地震波L2T1Soil2,其最大加速度峰值为0.22g,地震波的标准输入时间间隔为ΔT=0.01.(3)实验结果及分析。10m高桥墩在L2T1Soil2地震波输入条件下,2种支座的地震反应滞回曲线如图7所示。为了定量的评价其隔震效果,从分析结果中直接得桥墩顶部的最大位移,桥面的最大位移,桥面的最大加速度,同时通过计算求得桥墩底部的最大弯矩,结果如表1所示。分析结果表面新型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对桥梁有良好的隔震效果。 3结论 本文对新型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与对桥梁的隔震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新型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是速度相关型支座,加载频率对其等效水平刚度有较大的影响,但对其等效阻尼系数影响不大。通过分析精确的定量地验证了新型高阻尼橡胶支座对桥梁的减隔震效果。 作者:邵丽霞 单位:长安大学 力学性能论文:骨料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1引言 混凝土是以骨料为填料,以硬化水泥浆为基体组成的复合材料。骨料在混凝土中占其体积的70%~80%,是组成混凝土的骨架,骨料的粒径、颗粒形状、级配、弹性模量等均会对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抗渗性等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大。本文从混凝土宏观力学、断裂力学和细观力学三个方面总结分析骨料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期望为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研制出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提供参考。 2基于混凝土宏观力学的影响研究 天然骨料粒径、种类和级配等对混凝土抗压、抗拉等性能的影响较大,轻骨料、再生骨料的粒径、替代率等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也有较大影响。成振林等[1]通过实验发现粒径小的粗骨料,在相同浆体条件下,其混凝土抗压强度较低,在非连续级配中,当单粒径增大时,混凝土强度呈递减趋势;在连续级配中,最大粒径占量最多时,混凝土抗压强度最大;随着粗骨料粒径增大,抗压强度增加,粗骨料级配好,混凝土抗压强度较高。徐仁崇等[2]发现在相同水泥用量的情况下,使用大粒径碎石配制的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较低,但透水系数较高。何锦云等[3]认为小颗粒的骨料存在缺陷的几率小,可降低骨料与水泥石界面的应力差,增加与水泥浆的粘结面积,使粘结强度提高;大颗粒的骨料下沉速度快,造成混凝土内部分布不均匀,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过小的颗粒影响粘结强度。李嘉进等[4]发现混凝土抗拉强度随骨料粒径的增大而降低,骨料最大粒径为150mm试件的抗拉强度,只有骨料最大粒径为40mm试件抗拉强度的80%左右,但是骨料粒径对抗压强度的影响不明显。田砾等[5]通过三点受弯和直拉试验,研究发现放大骨料最大粒径,并通过颗粒级配来调整界面过渡区的组成,在满足必要的力学性能要求下,可显著改善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应变硬化特性。周立欣等[6]通过试验研究发现,骨料类型对早龄期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影响较小,对早龄期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影响较大。周敏等[7]发现无论是由单粒级还是连续粒级配制的无砂大孔混凝土,随着骨料最大粒径的增大,抗压强度逐渐减小,在浆体总量相同的情况下,单粒级骨料抗压强度低,且最大粒径增加,强度降低。Jawahar等[8]发现不同粒径混合的粗骨料,对自密实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不大,在粗骨料含量一定的情况下,最大粒径粗骨料含量越多,自密实混凝土弹性模量、劈拉强度越大,粗骨料含量越大,自密实混凝土弹性模量、劈拉强度越大。Vu等[9]发现无侧限压缩时,粗骨料粒径对混凝土强度影响不大,在高围压下,粗骨料粒径越大,对应极限变形的平均应变越小,在高围压和高偏压力条件下,粗骨料粒径越小,混凝土轴向切线刚度越大。李凤兰等[10]发现当粒径小的轻骨料所占混合比例多时,可获得强度高于普通混凝土而弹性模量低于普通混凝土的复合骨料混凝土,当粒径大的轻骨料所占混合比例与粗骨料比例相当或多时,复合骨料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明显降低。于本田等[11]过对混凝土强度和电通量的测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发现,粗骨料的紧密空隙率与混凝土不同龄期强度的关联度最大,破碎面所占比例和压碎指标值次之,针片状颗粒含量最小,故降低粗骨料的紧密空隙率,提高破碎面所占比例可使混凝土获得较高的抗压强度。对于普通混凝土,一般情况下,骨料粒径越大,抗压强度越大,抗拉强度越小,级配越好,抗压强度越高,非连续级配下,骨料粒径越大,抗压强度越大,连续级配中,最大骨料粒径含量越大,抗压强度越大,一定条件下,放大骨料最大粒径,可以改善应变硬化特征,对受高围压的混凝土,粗骨料粒径越大,对混凝土应变,刚度越有利。但是对其它类型混凝土,如对无砂大孔混凝土,骨料粒径越大,抗压强度越小,对轻骨料混凝土,粒径小的轻骨料含量越多,抗压强度越高,故骨料对不同混凝土的影响不同。 3基于混凝土断裂力学的影响研究 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的研究,很难揭示材料变形和破坏的物理机制,研究骨料对混凝土断裂参数的影响,分析骨料对混凝土内裂纹的扩展演化过程的影响,这些基于混凝土断裂力学理论的研究受到关注。林辰等[12]利用双参数模型研究发现对于高强混凝土最大粗骨料粒径增大,临界应力强度因子增大。吴智敏等[13]发现当骨料最大粒径Dmax≤40mm时,混凝土断裂韧度、断裂能随Dmax的增大而增大,当Dmax>40mm时,断裂韧度和断裂能随Dmax的增大而减小且趋于稳定,而临界裂缝尖端张开位移与Dmax无关。应荣华等[14]发现粗骨料可以较大地减小应力强度因子,其作用类似于加筋作用,粗骨料的粒径越大,粗骨料离裂纹尖端的距离越近,加筋作用也就越明显,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降低的幅度越大,应力强度因子的值越小。朱亚超等[15]基于试验结果和改进的J积分计算方法,得出砂浆-骨料界面的ⅳ型断裂能随着砂浆基体强度的提高和骨料表面粗糙度的提高而提高。郑丹等[16]采用断裂力学方法分析了混凝土在拉压多轴情况下的破坏准则,结果表明拉压状态下的不同尺寸和骨料级配的混凝土试件抗拉和抗压强度均低于相应的单轴拉压强度,并且混凝土的骨料粒径越大,其双轴强度下降越大,最大骨料粒径对混凝土的双轴破坏准则并无影响。Zhang等[17]发现对普通强度的混凝土,骨料总含量一定时,小骨料颗粒导致高抗拉强度和急剧的峰后应力下降,骨料颗粒越小,峰后应力σ-w曲线越陡;但对高强度混凝土,对不同的骨料颗粒σ-w曲线基本相似,峰后应力σ-w曲线比普通强度的混凝土更陡,骨料颗粒越小,抗拉强度越高;对普通和高强混凝土,断裂能和特征长度随骨料颗粒的增大而增大。张海等[18]利用四点剪切加载的试验方法发现骨料不同,主要的断裂形式不同,骨料对混凝土断裂韧度影响较大;陶粒混凝土断裂韧度低于花岗岩和石灰石混凝土的断裂韧度。刘进宝等[19]基于稳定断裂试验,采用逆分析方法,发现断裂能随骨料粒径的增大而增大,表明骨料对裂缝有阻碍作用,随着骨料粒径的增大,骨料从基体中拔出的长度越大,最大黏聚裂纹宽度逐渐增大。郝彩哲等[20]发现不同骨料的混凝土断裂轨迹不同,骨料的强度越大,混凝土的断裂荷载越大,变形越小,也就是脆性越大,骨料不同,裂纹扩展的方式也不同,陶粒几乎完全断裂,花岗岩和石灰石少部分断裂。吴静等[21]认为弱化了的细集料-水泥石界面,细集料表面的初始缺陷将宏观分离裂缝诱导为均匀分布于砂浆基体中的弥散裂缝,增加了有效裂缝长度,也增大了断裂过程区,提高混凝土的断裂能和延性指数。通过断裂力学理论研究混凝土力学性能,发现粗骨料粒径越大,断裂韧度、断裂能、临界应力强度因子越大,表明粗骨料对裂缝的发展有阻碍作用,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延性和抗压强度,骨料越小,抗拉强度越高,峰后应力下降越剧烈,与骨料对混凝土宏观力学的影响一致。此外骨料强度越高,断裂荷载越高,变形越小,骨料表面越粗糙,断裂能越高,这些都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延性等。 4基于混凝土细观力学的影响研究 断裂力学研究宏观裂缝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但是无法分析宏观裂纹出现以前材料中微缺陷或微裂纹的形成及其发展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者将细观力学引入混凝土的研究。在混凝土细观力学的发展中骨料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细观力学数值模型建立,细观层次混凝土损伤研究两个方面。基于混凝土的细观结构,人们提出了许多混凝土细观损伤断裂的数值模型,如格构模型、随机粒子模型、随机骨料模型、随机力学特性模型等[22],数值模型仍不断改进发展。孙立国等[23]提出了一种新的高效投放算法,通过一次性随机投放形成同种骨料的所有三角形基骨料,然后在此基础上随机延凸,生成任意形状的随机骨料。李建波等[24]通过提出骨料粒径极值比阈值的方法,剔除奇形骨料颗粒,并针对骨料填充过程采取半人工干预方式,切实做到在保证骨料目标填充效率及成功率的条件下,兼顾骨料形状与分布的随机性。汪卫明等[25]把骨料当作刚体,砂浆当做弹性体考虑,骨料用块体元模拟,砂浆用有限元模拟,提出了运用于混凝土细观力学仿真分析的块体元-有限元耦合方法,可以大大地减少有限单元的数目,简化前处理,减少计算量。王旗华等[26]提出的混凝土三相结构细观模型生成方法,避开了复杂的侵入判定,提高了骨料的投放效率,综合应用的极坐标方法、布尔运算方法以及图层管理方法,使筛分简单、计算量小、有限元处理便捷。Chen等[27]应用自定义的3D细观离散单元法分析沥青混凝土的断裂性能,在建立的细观模型中,骨料的形状、颗粒级配、骨料含量通过定义的功能能容易的控制。梁听宇等[28]应用随机骨料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发现骨料随机位置对混凝土试件强度的影响比较小,对变形影响比较大,骨料尺寸对强度的影响比较大,混凝土骨料相对试件越小,其脆性越明显。琚宏昌等[29]运用Monte-Carlo方法模拟三相复合材料混凝土试件,采用各向同性的Mazars损伤演化模型描述混凝土细观各相弹性损伤退化过程,利用有限元方法分别进行了混凝土二、三、四级配圆形、多边形骨料试件的单轴拉伸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同一级配任意多边形骨料试件的极限承载力总体上要大于圆形骨料试件的承载能力;二、三、四级配混凝土试件强度依次递减;在应力-应变曲线的软化阶段,圆形骨料较多边形骨料试件软化曲线平缓;多边形骨料混凝土试件的脆性指数较圆形骨料混凝土试件的脆性指数高。唐欣薇等[30]对混凝土切口三点弯梁试验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了同级配不同骨料颗粒分布特征对裂纹扩展性态及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裂纹主要沿着骨料与砂浆界面扩展,当离开界面时,则从砂浆内部扩展,强度较高的骨料颗粒对微裂纹扩展有阻碍作用,断裂一般不发生在骨料内,数值仿真的力-位移曲线的应变软化段存在微幅波动现象。黄修山等[31]首先通过试验测定了数值模型中需要的砂浆、骨料强度和变形参数,在颗粒流数值平台上实现了砂浆、1~3mm、1~4mm和1~5mm粒组骨料数字混凝土单轴压缩虚拟实验,发现骨料对混凝土材料强度和变形特性具有明显的增强特性,骨料越大,微裂纹多绕骨料产生和发展,骨料粒径范围越大,越容易形成架空结构,造成应力应变曲线峰值附近的波动,形成次稳定和多级强化。Zhang等[32]运用骨料生成和打包算法建立了考虑混凝土非均匀性的数值模型,此模型表达了骨料分布的随意性,三点弯曲梁试验和数值分析发现骨料对断裂性能影响较大,裂缝不沿着原有裂缝发展,而是在附近呈Z字行分布,断裂方向上的骨料也破裂。王宝庭等[33]采用适宜极限分析及处理微裂纹行为的刚体-弹簧元法,以随机圆形颗粒模型代表混凝土的结构,模拟计算了混凝土试件的单轴抗压的本构特性,全级配混凝土试件的弹性模量与骨料的弹性模量的关系为二次曲线。黄俊等[34]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轻骨料混凝土在单轴拉伸载荷作用下的破坏形式,发现轻骨料混凝土裂纹首先在轻骨料中萌生、扩展,断裂面扩展几乎不受骨料阻碍,破坏过程比较突然。骨料形状、颗粒级配、骨料分布、骨料含量、骨料和砂浆的模拟方法等都极大地影响了普通混凝土细观力学中数值模型的建立和处理,在数值模拟分析中,骨料粒径、强度越大,微裂缝多绕骨料产生和发展,骨料粒径范围越大,越易形成架空作用,任意多边形骨料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大于圆形骨料试件的承载力等,可见骨料的粒径、级配和形状等影响了裂缝的萌生和发展,对混凝土细观力学性能影响同对混凝土断裂力学性能和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基本一致。 5结语 本文从混凝土宏观力学、断裂力学和细观力学三个方面分析总结了骨料的粒径、颗粒形状、级配和密度等性能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的影响。骨料特性影响了混凝土的抗压、抗拉强度等,影响了混凝土断裂形式、断裂参数、强度判据、数值模型,裂缝发展等,骨料对混凝土断裂性能、裂缝扩展、应力应变场变化等的影响和对混凝土宏观强度的影响基本一致。混凝土宏观力学、断裂力学和细观力学的研究,使人们从不同层面全面了解骨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混凝土的破坏机理及其复杂的应力应变场等,可为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研制出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提供参考。 作者:王赟 单位:陕西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力学性能论文:钢渣混凝土性能及力学性能应用 1试验概况 1.1原材料 水泥:呼和浩特市冀东水泥厂生产的P·O42.5级水泥;细骨料:呼和浩特市产河砂;钢渣采用包钢转炉钢渣,本试验选取钢渣均经过热闷工艺,释放其膨胀性,符合混凝土粗骨料相关标准,经破碎筛选,粒径15~25mm。试验对比用天然碎石采用呼和浩特市大青山机制硬质花岗岩碎石,粒径15~25mm。水胶比为0.3、0.4时,使用聚羧酸高效减水剂;水胶比为0.6时,使用萘系减水剂。 1.2试验配合比 混凝土配合比共三种,分别为0.3、0.4、0.6;钢渣代碎石率(体积比)分别0、50、100%。1.3试验内容试验内容分为三类:一是骨料性能测试,具体依照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二是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及含气量测试,参照GBT50080—2002《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三是钢渣代碎石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测试,参照GBT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测试方法标准》。混凝土强度试件尺寸为100mm×100mm×100mm,采用试验室标准养护,压缩强度试验龄期分别为3、7、28、90d、半年及一年,劈裂抗压强度试验龄期为90d。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骨料性能测试结果 密度、含水率测试结果见表1。钢渣表观密度为3126.67kgm3,含水率为2.17%。碎石表观密度为2843.35kgm3,含水率为1.1%。钢渣表观密度及含水率均大于碎石。表2为钢渣与碎石压碎指标测试结果。有试验结果可知,钢渣压碎指标平均值为4%,碎石压碎指标平均值为7%,钢渣压碎指标小于碎石压碎指标。 2.2混凝土拌合物 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及坍落度试验结果见表3。当水胶比为0.3时,相同配合比条件下,钢渣代碎石混凝土的坍落度与普通混凝土相近。当水胶比为0.4时,要达到与普通混凝土相同流动性,钢渣代碎石混凝土减水剂用量需增大到普通碎石混凝土的2.3倍。当水胶比为0.6时,钢渣代碎石混凝土单独增加减水剂已无法调配出与普通混凝土相同的流动性,需要同时增加水的用量。观察不同钢渣代碎石率的混凝土含气量,可发现在同等水胶比条件下,钢渣代碎石混凝土含气量比普通混凝土含气量大,且随着钢渣代碎石率的增大,拌合物的含气量逐渐增大。随着水胶比的增大,钢渣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 2.3硬化混凝土力学性能 2.3.1抗压强度 表4显示了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5是混凝土各龄期相对强度增长率。图1为混凝土抗压强度随龄期的发展曲线。期龄90d后,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增长率开始逐渐减小,不足8%;而钢渣代碎石混凝土增长率逐渐增大至15%左右,钢渣代碎石混凝土增长率明显大于普通混凝土。到180d时,同水胶比下钢渣代混凝土已和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非常接近。180d后,不同钢渣代碎石率混凝土抗压强度增长速率已逐渐趋于稳定,钢渣代碎石混凝土强度增长率仍大于普通混凝土。且同等水胶比下钢渣代碎石率越高,混凝土强度增长越快。 2.3.2劈裂抗拉强度 表6为90d劈裂抗拉试验结果,图2为不同水胶比钢渣代碎石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90d劈裂抗拉强度变化曲线。由试验结果可知,不同替代率的钢渣代碎石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随水胶比的变化趋势相同的,均随着水胶比的增大,劈裂抗拉强度不断减小。相同条件下,钢渣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无明显差异。 3结论 (1)钢渣与碎石在物理性质上存在的差异:钢渣表观密度和含水率比碎石大,压碎指标要小于碎石。(2)在相同配合比条件下,要配出与普通混凝土流动性相同的钢渣代碎石混凝土,需增大水和减水剂的用量;且随着水胶比的增大,所需水和减水剂用量逐渐增大;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随钢渣代碎石率的增加而增大。(3)与普通碎石混凝土相比,钢渣代碎石混凝土抗压强度早期增长率基本相同,长龄期抗压强度增长率大于普通碎石混凝土。(4)钢渣代碎石混凝土与相同配合比条件普通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接近。 作者:石东升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力学性能论文:瓦楞纸板力学性能论文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社会对物质产品消费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了作为商品重要包装形式的瓦楞纸板行业迅速发展,瓦楞纸板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瓦楞纸板这类纸质包装材料受到流通环境温度、湿度制约,其力学性质和动力学特性也直接受到环境的影响[1]。所以要求产品包装必须满足流通运输环境要求,保证产品的安全可靠性。在实际的流通运输环境下,引起瓦楞纸板力学性能变化的影响因素很多,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影响尤其显著,直接影响到瓦楞纸板包装物品的安全性和使用时限。王俊丽、李广生、肖文娟、程小琴等[2-5]通过在不同的含水率条件下瓦楞纸板力学性能的测定,得出瓦楞纸板的力学性能随纸板含水率的增加而下降。DongMeiWang[6]等人在不同温度下,研究温度对纸蜂窝夹层板的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瓦楞纸板的含水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随着温度的变化,瓦楞纸板的含水率发生了变化,最终影响到瓦楞纸板的力学性能。在实际运输过程中,瓦楞纸板的力学性能在不同温湿度环境下的变化比较显著,但目前对瓦楞纸板在模拟运输环境下力学性能的研究却鲜有报道。当前,瓦楞纸板的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瓦楞纸板会有不同的力学性能。三层UV型瓦楞纸板的需用量非常大,已在精细产品、中小型和高档包装领域逐渐扩展,特别是在一些精密仪表、中小型家电、玻璃陶瓷器皿、医药、干鲜果品、饮料及礼品等的包装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为了更好的解决三层UV型瓦楞纸板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企业提供更多实际可行的借鉴方案,很有必要的对三层UV型瓦楞纸板的力学性能进行深入研究。 2材料与方法 2.1材料与仪器 实验材料:三层UV型瓦楞纸板,A型,克重为180g/cm2,南宁新大海纸箱厂。实验仪器:17-76型抗压强度测试仪,美国TMI仪器制造公司;LP-80U型恒温恒湿实验试验箱,广东宏展科技有限公司。 2.2实验方法 选择在流通环境下比较常见的温湿度。一般在车厢里面或集装箱内的温度为10℃-50℃,湿度为30%-80%。结合实验室相关条件,相对湿度选取40%、50%、60%、70%、80%、90%,100%的7个水平。温度选取20℃、25℃、30℃、35℃、40℃、45℃、50℃的7个水平。裁切100mm×25mm(长×高)的试样,试样采用GB/T22906.2-2008《纸芯的测定第2部分:试样的温湿处理》[7]进行试样温湿度处理。平压强度采用GB/T22906.9-2008《纸芯的测定第9部分:平压强度的测定》[8];边压强度采用GB/T6546-1998《瓦楞纸板边压强度的测定法》[9],粘合强度采用GB/T6548-2011,《瓦楞纸板粘合强度的测定》[10]。 3结果与讨论 3.1温湿度对瓦楞纸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3.1.1温湿度对瓦楞纸板平压强度的影响 不同湿度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各条曲线呈上下波动趋势,波动值在20℃-30℃和40℃-50℃范围内变化不大,在30℃-40℃范围内的变化大,说明三层UV型瓦楞纸板平压强度在温度为30℃-40℃时的影响大;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在30℃-40℃时,在各相对湿度下,瓦楞纸板内的纤维之间容易散失水分,瓦楞纸板的含水率不高,纸板纤维间的氢键力作用比较大。相对湿度为80%时的曲线波动最大,说明温度对相对湿度为80%时的影响是最大的;相对湿度为100%时的曲线波动最小,说明当相对湿度达到最大值时,在各个温度条件下瓦楞纸板内的含水率都非常高,平压强度在此湿度下随着温度的变化比较小。当相对湿度为40%,温度在35℃-45℃时,瓦楞纸板的平压强度达到最大值,这是因为纸板内纤维之间的水分含量比较低,纤维之间的作用力比较大。不同温度时,当瓦楞纸板的相对湿度增加到70%-80%,瓦楞纸板的平压强度下降明显加快。影响瓦楞纸板平压强度主要因素是纤维的作用力,纤维间水分的含量直接影响着纤维间的相互作用力,当环境相对湿度增加到70%后,纸板纤维润胀达到最大程度,纤维间的氢键就会被破坏,使瓦楞纸板的平压强度下降。 3.1.2温湿度对瓦楞纸板边压强度的影响 不同湿度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各条曲线呈上下波动趋势,波动值在20℃-30℃范围内,变化大,在30℃-50℃范围内,波动值小。说明三层UV型瓦楞纸板边压强度在低温时容易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当温度升高到25℃左右时,纸板纤维之间的作用力变小造成的;相对湿度为90%和100%时的曲线波动最大,说明在高湿度环境下,瓦楞纸板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分散失严重;从图可看出边压强度最大值范围出现在相对湿度为40%温度在35℃-45℃之间,这是因为在低湿高温的环境下,纸板内的水分含量低,水分对纸板结构力学造成的影响比较小,所以纸板结构力比较大。边压强度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不断地变小。不同温度时,当瓦楞纸板湿度增加到80%,瓦楞纸板的边压强度下降更快,说明当瓦楞纸板的湿度到达80%以上时,瓦楞纸板的平压强度受湿度的影响加大,若湿度继续增加,瓦楞纸板就可能失效,在运输中就丧失了作为运输包装的保护产品的功能。 3.1.3温湿度对瓦楞纸板粘合强度的影响 不同湿度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各条曲线呈上下波动趋势,波动值在30℃-40℃范围内,变化比较大,说明三层UV型瓦楞纸板粘合强度对高温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粘合强度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粘合剂,在此温度范围内,水分的散失比较慢,导致粘合剂的含水量大,降低了粘合剂的粘合力。从图3还可以看出,随着湿度的增大,粘合强度都在不断下降。粘合强度的最大值范围出现在相对湿度40%,温度为40℃-50℃时,在高温低湿环境下,粘合剂的含水量比较少,粘合剂的粘合力比较大。当相对湿度大于70%时,三层UV型瓦楞纸板的粘合强度下降速率非常大,可能由于相对湿度大于70%时,水分增加较快,瓦楞纸板的粘合剂开始慢慢变软,粘合剂的粘合力不断下降,使得瓦楞纸板的粘合强度下降的速率变大。综合图1-图3所示,在温度为35℃-45℃的运输条件下,当相对湿度为40%时,三层UV型瓦楞纸板的三种力达到相对的最大值,在此条件下最适合物品的运输,可以更好的保护产品。对三层UV型瓦楞纸板力学性能影响比较大的是相对湿度,温度次之。 4结论 本文探讨了模拟流通环境中不同温度和湿度对三层UV型瓦楞纸板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流通环境的相对湿度对瓦楞纸板的影响较大,温度对瓦楞纸板影响次之;当温度在35℃-45℃之间、相对湿度为40%的状态下,瓦楞纸板的力学性能达到最佳值,此时瓦楞纸板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在运输流通环境下,保证相对湿度不超过70%,瓦楞纸板可以更好保护产品。但要探究其原因,还需要从微观层面,楞纸板的内在纤维的影响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在未来的瓦楞纸板力学性能研究中需要结合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进行细致地分析瓦楞纸板内在的影响因素,开展深层理论研究。 作者:黄剑宗 单位: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 力学性能论文:汽车用钢连续退火力学性能论文 1试验材料及方法 试验原料为真空冶炼并锻造而成的锻坯,首先在锻坯上截取直径为4.0mm、长10.0mm的圆柱试样,采用热膨胀仪测得合金钢材料的A1和A3分别为710℃和930℃。采用二辊轧机将1200℃保温90min的锻坯热轧为厚度为3.0mm的热轧板,并对其依次进行酸洗、冷轧,最后得到厚度为1.2mm的双相钢冷轧薄板,其主要化学成分w(%):0.10C、1.35Si、1.88Mn、0.007P、0.0056S,余量为Fe。在冷轧钢板上沿轧制方向截取长220mm、宽60mm双相钢试样,并进行连续退火试验。根据实验测得的A1和A3,确定退火温度分别为735、760、785、810和835℃。将试样加热至退火温度并进行保温处理,保温时间为6min,然后将试样冷却至685℃后淬火到240℃,保温12min后冷却至室温。对工艺参数不同的退火板取样,利用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EBSD技术对其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和相结构分析,并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其力学性能按照国标要求进行测试。 2试验结果及分析 2.1显微组织 图1是退火温度为735、760、785、810和835℃时双相钢连续退火后的组织。可以看出,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退火组织均为马氏体和铁素体,无明显差异。同时发现马氏体(硬相)呈凸起岛状,且均匀分布在铁素体(软相)的晶界上,形成了由软相和硬相组成的双相组织[4]。通过ImagesProPlu和彩色金相图片对不同退火温度下马氏体的体积分数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组织中的相构成[5]。统计数据显示,马氏体的体积分数随退火温度的升高由13.8%增加至19.7%,且马氏体岛尺寸增大。这是由于在退火过程中,奥氏体随退火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多;同时,C元素以及其他合金元素的扩散率也增大,奥氏体的尺寸增大。大部分奥氏体组织在淬火处理后转变为马氏体,增加了马氏体的体积分数以及尺寸。由图1还可以看到,马氏体岛中心位置颜色较暗,而与铁素体交界区域出现了光亮圈。这是因为C元素的热扩散速率较大,使其在连续退火过程中扩散较充分,使铁素体与奥氏体中的碳浓度达到了平衡状态。而Mn元素在奥氏体组织中的扩散速率小于其在铁素体组织中的扩散速率,导致铁素体与奥氏体的交界区域成为富Mn区,而淬透性与Mn的含量呈正比例关系,不同淬透性导致其内部较暗,而与铁素体的交界呈现光亮圈。 2.2相结构 退火温度分别为735℃和785℃时,汽车用高Si双相钢材料连续退火后的EBSD图像如图2所示。(采用黑色标记残余奥氏体,其他颜色标记马氏体和铁素体)可以看出,不同退火温度条件下双相钢组织中均得到了分布于铁素体晶界上的粒状残余奥氏体组织。这是由于双相钢材料中Si元素的含量较高,在退火过程可促进铁素体中C元素向奥氏体扩散,提高了奥氏体相中的含碳量;同时在冷却过程中Si元素还可以对碳化物的析出起到抑制作用,降低了奥氏体相中的碳损失。高碳奥氏体相的Ms点较低,因此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在室温条件下稳定存在并被保留。经测量,残余奥氏体的晶粒直径均小于1μm,稳定性较高。图3给出了双相钢在760℃时退火后的透射照片。可以看出,部分残余奥氏体组织呈薄膜状,分布于板条马氏体组织中。薄膜状奥氏体由于尺寸较小,同时周围包裹了马氏体束,提高了其成核所需表面能,因此增加了其向马氏体转变的难度。 2.3力学性能 表1给出了不同退火温度下双相钢连续退火后的力学性能。可知,随着退火温度升高,试验钢抗拉强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这是由于当退火温度高于735℃后,马氏体的体积分数开始急剧增加,抗拉强度也随之大幅提高;当退火温度超过785℃后,马氏体的体积分数不再增加,但在冷却阶段生成的铁素体体积分数逐渐增加,相比原始铁素体,新生铁素体的含碳量较高,导致马氏体的含碳量下降,抗拉强度也随之降低。传统低Si双相钢材料的抗拉强度为630MPa时,伸长率为23.0%。相比之下,退火温度为785℃时高Si双相钢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较高,抗拉强度为702MPa时,伸长率为25.5%,均高于传统低Si双相钢。伴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屈强比未发生明显变化,最大为0.58,最小为0.44。传统低Si双相钢材料的屈强比为0.47,相比之下,除735℃退火外,双相钢的屈强比较低,因此其成型性能较好。这是由于钢中的Si元素不仅可以降低铁素体中C元素的含量,还可以对冷却及时效过程中碳化物的析出起到抑制作用,使C元素聚集在奥氏体中;此外,由于新生铁素体出现的无沉淀区降低了双相钢的屈服强度,因此其屈强比也随之下降。 3结论 (1)在汽车用高Si双相钢在连续退火后,铁素体晶界上均匀分布有岛状马氏体和粒状残余奥氏体,这是由于Si元素在退火过程中促进C元素的扩散,在冷却过程中抑制碳化物的析出造成的。(2)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双相钢的抗拉强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当退火温度为785℃时,高Si双相钢的综合力学性能均高于传统低Si双相钢,有利于改善双相钢的成型性能。 作者:莫树懂 单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力学性能论文: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1原材料性能试验分析 1.1水泥 试验所使用的水泥是江西省生产的万年青牌P.O42.5,其细度为1.23。 1.2砂 采用武夷山当地的河砂,中砂,级配良好。 1.3粗骨料 采用武夷山当地产的碎石,表观密度为2867kgm2,最大公称粒径为40mm,级配良好。碎石的含水率小于0.2%。 1.4废弃混凝土 废弃混凝土集料(简称RG),是武夷山当地旧建筑物上拆下来的废弃混凝土块,经人工破碎筛分、分级,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粒径为5~40mm,级配良好。 1.5矿渣微粉 矿渣微粉是福建三钢集团龙海分公司生产的,比表面积为450m2kg。 1.6水 武夷山当地的自来水。 1.7减水剂 选用福州君安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的YS-A型混凝土高效能减水剂,减水率为15%。 2试验研究 2.1混凝土基准配合比 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的要求,按照强度等级C35设计混凝土基准配合比,水胶比为0.4,坍落度120mm,砂率取38%。 2.2矿渣微粉再生混凝土配合比 试验采用废混凝土等质量取代天然粗骨料,取代率分别为0,25%,50%,100%。在废混凝土取代率试验的基础上,掺入矿渣微粉等量取代水泥用量,取代率分别为0,30%,50%,70%。采用均匀设计法制定了16组试验方案。 2.3混凝土试件的制作 根据《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以下简称《标准》)的规定,试块采用150mm×150mm×150mm标准试模,按照试验方案制作成16组试块,分别测试7,28,60d的抗压强度和工作性能,每次确定的强度值取3个数据的平均值,故每组按照7,28,60d的养护龄期分别制作9个试块,总计144个试块。2.4流动性测试根据《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2002)进行坍落度试验,测定不同组别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2.5抗压强度试验根据《标准》进行抗压强度试验,使用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压力试验机(HCT306A)进行试验,以0.5~0.8MPas匀速加压,试验分7,28,60d共3次进行,每次试验3个试块,抗压强度结果取平均值。 3试验结果分析 3.1流动性影响分析 以矿渣微粉和废混凝土掺量为变量,通过测试不同方案再生混凝土的坍落度值,得出对再生混凝土流动性的影响规律。当矿渣微粉取代率不变时,随着废混凝土掺量的增加,再生混凝土的坍落度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降低趋势;当掺入矿渣微粉后,再生混凝土的坍落度均有所提高;当废混凝土取代率不变时,随着矿渣微粉取代率的增加,再生混凝土的坍落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研究结果表明:废混凝土在破碎过程中产生很多的颗粒棱角,使其具有表面粗糙、孔隙率大和吸水性好的特征[5],进行混凝土拌制时,在水胶比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废混凝土自身要吸收水分,减少了实际用于拌合混凝土的水量,导致混凝土的流动性变差。而矿渣微粉是细微球状体,其颗粒直径比水泥细,且表面光滑,可以起到填充水泥颗粒空隙的作用,而且吸水量小[6]。因此,在水泥刚开始水化时,矿渣微粉包围着水泥颗粒,起到了减水剂的作用,降低了水化速度,提高了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 3.2抗压强度影响分析 本试验以矿渣微粉和废混凝土掺量为变量,通过测试不同方案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值,得出每组方案对不同龄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混凝土7d的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在废混凝土取代率不变时,当掺入矿渣微粉后,其抗压强度降低。这是由于矿渣微粉的水化速度慢,当水泥用量随着矿渣微粉的掺入而减少时,混凝土的早期强度会出现明显降低。混凝土28d和60d的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再生混凝土后期抗压强度相比7d的抗压强度高,能够达到设计强度等级C35。当废混凝土取代一定量天然骨料,混凝土强度有一定程度地提高,但随废混凝土取代率的提高,抗压强度呈下降的趋势。当取代率超过50%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下降较快;当再生骨料取代率为50%时,掺入适量矿渣微粉,使再生混凝土的流动性得以改善,抗压强度影响不大,28d均能达到35MPa;当再生混凝土中矿渣微粉掺量为50%时,其抗压强度随着废混凝土取代率的增加而提高,28d最高达到40MPa。分析表明:废混凝土不仅棱角多,而且表面粗糙,具有粘结面较好、界面粘结强度较高的特性[7];另外,由于废混凝土的吸水性强,遇水后能很快湿润,促使其表面的许多微裂缝的立刻吸入水泥颗粒,使水化更加充分,形成致密的界面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废混凝土强度较低的缺陷;同时,矿渣微粉的细度比水泥颗粒细,起到了很好的填充作用,改善了再生混凝土的孔隙结构,使孔隙率降低,形成了密实充填结构[8];此外,由于废混凝土的吸水率较高,降低了混凝土的有效水胶比,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4结语 当再生混凝土中矿渣微粉掺量为50%,采用水泥标号为P.O42.5时,其抗压强度随着废混凝土取代率的增加而提高,28d最高达到40MPa。由此可见,矿渣微粉再生骨料混凝土既能节约资源,又能消耗大量的建筑垃圾,对于减轻环境污染十分有效。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矿渣微粉再生骨料混凝土一定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材料。 作者:谷艳玲 单位: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力学性能论文:石灰石粉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1试验原材料及配合比 1.1试验原材料 水泥:采用P.O42.5水泥,其主要性能见表1。石灰石粉:密度2700kg/m3,需水量比95%,其化学成分见表2。细骨料:采用天然河砂,表观密度2640kg/m3,细度模数2.77。粗骨料:采用天然卵石,粒径分别为5~20mm、20~40mm,表观密度2670kg/m3,压碎指标6.6%。外加剂:采用Gk—4A固状缓凝高效减水剂和GK—9A固状引气剂。 1.2试验配合比 试验采用内掺法,以石灰石粉替代不同掺量的水泥然后按表3的配合比成型混凝土试件。试验以R0为基准配比,通过改变石灰石粉掺量,研究石灰石粉对碾压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 2石灰石粉对碾压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碾压混凝土工作性能按《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150—2000)进行测试。掺入石灰石粉后,碾压混凝土拌和物的VC值出现降低的趋势,但随着掺入量的增加降低幅度减小。不掺石灰石粉时R0配比的VC值为8s,当掺入石灰石粉时,配比R1、R2、R3、R4都降至5s以内,说明石灰石粉具有固体减水剂的作用,适当的石灰石粉对改善碾压土的工作性能有益。VC值的大小是决定碾压混凝土可碾性和层间结合技术的关键。随着石灰石粉的加入,碾压混凝土液化泛浆时间缩短有利于碾压混凝土的层间结合,这主要是由于石灰石粉的密度低于水泥密度。采用等量替代法大大提高了碾压混凝土中浆量的体积,同时提高了浆砂比。同时,把混凝土看作是一个连续的颗粒堆积体,石灰石粉中的细颗粒对碾压混凝土起到级配微调作用,从而改善碾压混凝土的工作性能[3]。 3石灰石粉对碾压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碾压混凝土抗压强度、静力抗压弹性模量和极限拉伸值按《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150—2001)进行测试。配比编号为R1和R2的7d强度比基准配比R0强度高,28d时虽仍有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太明显,到了90d强度基本接近;配比编号R3和R4的早期强度和后期强度均比基准配比强度低。说明:当石灰石粉的掺量不超过20%时可提高碾压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对碾压混凝土后期强度无不利影响;当石灰石粉的掺量超过20%时,随着其掺量加大,碾压混凝土各个龄期强度降低。同时,从表4中可知,随着石灰石粉掺量的增加,碾压混凝土的静力抗压弹性模量出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碾压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值则出现与其相反的趋势,即先增加后降低。这表明适当石灰石粉掺量对防止碾压混凝土坝的裂缝是十分有利的。混凝土可以视为连续的颗粒堆积体,石灰石粉的细度比水泥小,石灰石粉的细粉分散在水泥颗粒之间,起分散剂的作用,可以对碾压混凝土进行级配微调,使碾压混凝土内部更加密实。同时在水化早期,有大量的网状C—S—H生成,石灰石粉的支点咬合作用有利于水化物产生,从而加速了C3S的水化[4],这种作用在早期十分明显,故一定量的石灰石粉可提高碾压混凝土的早期强度,但随着掺量的增加,混凝土内部参与水化反应的水泥越来越少,从而影响了碾压混凝土的强度。由于石灰石粉的等量替代提高了碾压混凝土的浆砂比,降低了碾压混凝土的VC值,从而起到提高碾压混凝土极限拉伸值、降低碾压混凝土静力抗压弹性模量的效果。 4石灰石粉对碾压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 碾压混凝土抗渗性能按《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150—2001)采用逐级加压法进行测试,抗渗等级以每组6个试件中2个出现渗水时的最大水压力表示。抗渗等级按公式:W=10H-1计算。分别对5组试件90d龄期进行抗渗实验得出如下结果:R0试件的抗渗等级大于W10;R1、R2、R3、R4试件的抗渗等级均大于W12。碾压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是指碾压混凝土抵抗压力水渗透的能力,碾压混凝土的密实程度决定了其抗渗性能的高低,随着石灰石粉的掺入,碾压混凝土抗渗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是由于石灰石粉的掺入起到了微填充的作用,阻断了碾压混凝土内部的毛细通道,提高了碾压混凝土的密实度,进而提高了碾压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5石灰石粉对碾压混凝土抗冻融性能的影响 碾压混凝土工作性能按《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150—2001)进行测试。不同石灰石粉掺量的碾压混凝土90d龄期200次快速冻融结果。随着石灰石粉掺量的增加,碾压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增加,相对动弹模量降低。当石灰石粉掺量不超过20%时,碾压混凝土试件可达到200次冻融循环;当掺量达到30%时,只能达到150次冻融循环;当掺量达到40%时,只能勉强达到100次冻融循环。碾压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好坏与碾压混凝土用原材料、碾压混凝土内部的孔结构及碾压混凝土密实程度等因素有关系。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提高碾压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掺加引气剂。由于石灰石粉中的细粉颗粒对碾压混凝土有级配微调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碾压混凝土的密实度[5-6],但随着石灰石粉掺量的增加,碾压混凝土中的含量明显降低,导致其抗冻性能降低。所以,在碾压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石灰石粉,并合理调整引气剂的掺量,仍可保证碾压混凝土具备一定的抗冻融循环能力。 6结论 a.一定掺量的石灰石粉具有降低碾压混凝土VC值、改善碾压混凝土的工作性能的作用。b.当石灰石粉的掺量不超过20%时,可提高碾压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对碾压混凝土后期强度无不利影响。当掺量超过20%时严重影响碾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c.适当掺量的石灰石粉具有提高碾压混凝土极限拉伸值、降低碾压混凝土静力抗压弹性模量的作用,对防止产生碾压混凝土坝裂缝十分有利。d.石灰石粉的加入对碾压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无不利影响。e.石灰石粉的过量加入会大大降低碾压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但若掺量合理并适当调整引气剂的掺量,碾压混凝土仍具有一定的抵抗冻融循环的能力。石灰石粉作为一种新型掺和料,在碾压混凝土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其合理利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符合变废为宝、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作者:赵哲 单位:石家庄滹沱新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力学性能论文:管线钢组织及力学性能应用 1有限元模型建立 对模型作如下假设:基体是连续相,填料粒子是分散的;填料粒子具有均匀性和周期性;填料添加比例为5%。根据假设,建立反映不同填料粒子分布形式的有限元模型。实验所用材料为建筑工业用X90管线钢,其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对真空脱气工艺冶炼后的工业用钢连铸坯料进行轧制。采用MULPIC层流冷却设备对矫正后的轧制钢板进行热处理。并依据多相组织调控机理对层流冷却设备进行参数设置,试验板材尺寸为18mm×3000mm×12000mm。对试验钢板的轧制表面、沿宽度方面的截面和沿长度方向的截面分别取样,进行打磨和抛光处理。其中所使用的金相腐蚀液为3.5%的硝酸酒精溶液。采用Axiovert-200MAT型光学显微镜(OM)和FEIQuanta600型扫描电镜(SEM)对试验钢组织进行观察;使用H-800型投射电镜(TEM)对双喷薄后的试样进行微观形貌的观察;采用GenesisXM2对实验样品进行能谱分析(EDS)。 2试验结果及分析 2.1X90钢的组织分析 热处理前试验钢板厚度中层纵截面处的微观组织。可以发现,试验钢的原始奥氏体组织为长50.0~65.0μm,宽20.0μm的长条状扁平形晶粒,并沿着钢板轧制的方向分布。同时在其晶界处出现大量多边形的铁素体组织,尺寸范围为3.0~7.0μm。由于基体的相变温度受到钢内高能奥氏体晶粒的影响,因此随着奥氏体晶粒的长大,相变驱动力增加,促进相变发生。同时,生成的铁素体的力学性能、晶粒大小及相变过程中的动态也与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相关。在工程生产实际中,可以采用细化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办法,达到增加其形变量和降低形变温度,优化X90管线钢材料的力学性能。与X70管线钢不同,X90管线钢的主要组织为粒状和板条的贝氏体、多边形的铁素体以及残留M/A。图2为试验钢不同位置光学和扫描电镜分析。可以发现,试验钢的基体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以及M/A构成的多相组织。准多边形铁素体在横、纵截面的试样中沿轧制方向呈带状分布。这是由于过冷处理增加了奥氏体晶界能量,促使铁素在轧后空冷过程中形核、生长;经挤压后,试验钢中贝氏体相互交错且取向不同,增大过冷处理的冷却速率不利于增加粒状贝氏体及M/A的数量。终轧厚度为18mm的试验钢板透射电镜分析如图3所示。其中,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分布在准多边形铁素体周围。板条状贝氏体是在中低温的转变温度下制备得到的,其宽度为0.5μm,位错密度高,可提高钢强度。在试验钢板条束间隙中发现M/A相,该相在TEM图片中呈白色或黑色条状,如图3(d)和3(e)所示。另外,由于试验钢添加了0.09%的Nb元素作为晶粒细化剂,因此X90钢的晶粒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细化。这是由于Nb可以抑制奥氏体晶粒的生长。 2.2力学性能分析 试验钢不同位置试样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可知,轧制钢板的最高屈服强度为653MPa,最低为609MPa;抗拉强度为713~723MPa;最大的屈强比为0.89。在低温的抗冲击实验中,DWTT重锤冲击实验的剪切面积不小于80%,冲击做功的范围在213~247J的范围内。X90第三代管线钢的具有较低的屈强比及较高的延展性能,可减少裂纹和开裂的产生,增加其在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3结论 (1)建筑用X90第三代管线钢组织由板条和粒状的贝氏体、M/A以及准多边形的铁素体的多相组织构成。低密度的准多边形铁素体能够提高钢基体的韧性;含Nb析出物可抑制位错的滑移和扩展;夹杂在位错之中的极硬M/A可以提高钢的强度。(2)经热处理后,试验钢具有较低的屈强比,较高的延展性能,能有效减少裂纹和开裂的产生,提高材料的安全性能。 作者:申喆 单位:焦作大学 力学性能论文:铝硅合金力学性能探析 1实验方法 1.1合金成分 为使合金具备较高的抗拉强度、良好的充型能力及较高的耐磨性等性能,选择硅含量为18%。实际生产中,常将含铁量超过2.0%的回炉料,做废铝处理或给压铸厂回用,为增加高铁铝合金的回收利用率,同时保证良好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将加入铁含量定为3%。根据文献报道[1-2],高铁铝硅合金中锰的最佳添加量存在差异,现有报道主要集中在w(Mn)/w(Fe)=0.5~1.1,锰和铁含量相同时对高铁含量铝硅合金中的富铁相具有较好的中和效果,因此选锰加入量为3%(即w(Mn)/w(Fe)=1.0)。有资料表明[3-4],随着铜含量增加,合金密度和热裂倾向增大,耐腐蚀性和铸造性能降低,根据合金的种类和用途的不同,所选铜的含量不一样,铜的含量取5%。 1.2热处理工艺选择 根据相关文献[5],T6处理对于铝合金效果最好,即固溶处理后再进行人工时效。该热处理工艺可使高温时出现的富铁相扩散于基体中。人工时效可使富铁相均匀化。固溶温度选择525℃,保温时间4h,淬火采用水介质,温度为70~80℃的水。人工时效选择温度180℃,保温5h。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抗拉强度检测方法与数据 零件试样按GB/T228-2010《金属材料拉伸试验室温试验方法》规定尺寸加工,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进行拉伸试验,高铁含量的铝硅合金在加入一定量的锰后性能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较小(抗拉强度由118MPa提升到135.2MPa,提升幅度为14.58%),不足以消除铁元素对合金的影响。在加入锰的基础上,加入铜后合金性能有较大提升(抗拉强度由135.2MPa提升到168.8MPa,提升幅度为24.85%),基本已经能够消除铁元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合金经过T6热处理后,可以使性能再次提升到193.1MPa,相对于不含铁的铝硅合金(Al-18Si)抗拉强度提升28.73%,有利于扩大合金使用范围,这对铝硅合金的回收再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2.2合金SEM及EDS分析 图1为Al-18Si-3Fe-xMn合金中主要相的SEM形貌。图1(a)为未加锰时即Al-18Si-3Fe中长条状和细长的针条状富铁相的形貌,含铝、硅、铁分别为65.79%、21.42%和12.79%,不含锰。图1(b)和图1(c)为Al-18Si-3Fe-3Mn中富铁相形貌。图1(b)含铝0.85%,含硅99.15%,不含铁和锰。图1(c)含铝、硅、铁锰分别为64.77%、18.51%、8.68%和8.05%。当锰含量为零时,即Al-18%Si-3Fe合金中富铁相的组成元素为铝、硅、铁,可认为这些相为三元富铁相。当锰含量为3%时,富铁相组成元素为铝、硅、铁、锰,可认为这些相为四元富铁相。图中浅灰色的相为初生硅。Al-18Si-3Fe-3Mn-5Cu合金热处理前后主要相的SEM形貌和微区成分分析的位置,图2(a)含铝75.65%、铜24.35%,图2(b)含铝78.34%、铜21.66%。图2(a)中白色珊瑚状组织和图2(b)中白色组织是铝和铜组成的一种物相,铝和铜的原子比例分别为3.11和3.62,结合Al-Cu二元合金相图可以判定为Al2Cu相,虽然实际测得铝铜比大于2∶1,这是因为受到基体中α-Al的干扰和能谱仪电子束聚焦能力有限的影响。从图2可知,富铜相是以富铁相为核心方式析出和(Al+Al2Cu)共晶形式析出两种方式同时进行,这与文献[6]记载,当铜的质量分数大于1%时的析出方式吻合。从图2(b)中存在富铜相可以得知,部分富铜相尺寸较大,固溶处理并不能将其完全溶解。 2.3铸态组织结构观察与分析 从图3(a)和图3(b)可以观察到,Al-18Si合金中加入3%的铁后,出现粗大的双锥状富铁相,这种富铁相一般称为α铁相,双锥状富铁相对合金基体的割裂作用非常明显(合金强度从150MPa下降到118MPa)。从图3(c)可以观察到,在富铁含量的铝硅合金中加入3%锰可使富铁相和初生硅得到细化,富铁相形态由双锥状转变为三叶状、四叶状、块状、田字状和块状(即β相)。通过对相关文献分析[7-8],α铁相和β铁相都是通过δ高温铁相和剩余液相发生包晶反应生成,α铁相也可以通过包晶反应转变为β相。在平衡凝固过程中,δ高温铁相先析出。非平衡凝固组织中出现δ高温铁相,是由于在较大冷却速度下,δ高温铁相向β铁相的包晶反应变得困难,而不是较大的冷却速度抑制了β铁相的形核生长。在高温区,α铁相和β铁相分别通过包晶反应转变为β铁相,当冷却速度非常大时,包晶反应难以进行,而使δ高温相保留至室温。锰的加入,使α相从准稳定相转变为稳定相,L+αβ的包晶反应不再发生,L+δβ的包晶反应也受到抑制,L+δα的包晶反应受到促进。因富铁相由α铁相转变为β相,以及晶粒的细化,合金的抗拉强度得到一定提升(从118MPa提升到135.2MPa)。从图3(d)可以看到,在富铁含量的铝硅合金中加入3%锰的基础上加入5%铜后,合金中富铁相形态变化不大,Al2Cu相在富铁相周围析出。是由于Al2Cu相包裹了富铁相,从而减小了富铁相对合金基体的割裂作用,使得合金抗拉强度得到提高(从135.2MPa提升到168.8MPa)。Al-18Si-3Fe-3Mn-5Cu合金经过T6热处理后,富铁相和初生硅相边角被钝化,铸态下的CuAl2在固溶处理过程中,重新溶解入基体中,形成过饱和固溶体。此时,快速淬入70~90℃的热水中,溶质的扩散和重新分配来不及进行,CuAl2的形核和长大无法实现,从而得到过饱和的单相α固溶体。从图4可以看到,固溶处理后铜元素的分布明显均匀化,铜元素在单相α固溶体中有较大的过饱和度,共格界面处的基体晶格产生畸变,对基体起到强化作用。同时认为,由于高温下原子扩散作用增强,热处理后富铁相周边剩余的CuAl2相与富铁相结合更紧密,CuAl2相与基体结合部分更圆滑,因此更有利于消除富铁相对基体的割裂影响,提高合金强度。通过两种方式对合金的强化,合金的力学性能得到较大提升(从168.8MPa提升到193.1MPa)。 3结论 Al-18Si-3Fe合金中加入3%锰后,富铁相形态得到改善,能够小幅度提升(抗拉强度幅度为14.58%)高铁含量铝硅合金强度,但不能完全消除铁元素带来的不利影响。Al-18Si-3Fe-3Mn合金加入5%铜后,析出的Al2Cu相包裹富铁相,减小富铁相对合金基体的割裂作用,使得合金抗拉强度得到提高(从135.2MPa提升到168.8MPa)。Al-18Si-3Fe-3Mn-5Cu经过T6处理后,铜元素在单相α固溶体中形成较大的过饱和度,对基体起到强化作用,同时由于高温下原子扩散作用增强,热处理后富铁相周边剩余的CuAl2相与富铁相结合更紧密,CuAl2相与基体结合部分更圆滑。通过两种方式,合金的力学性能得到较大提升(从168.8MPa提升到193.1MPa),优于不含铁Al-22Si合金性能,实现铝硅合金的有效回收利用。 作者:李林鑫 单位: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全过程设备管理在电力系统工程建设应用 本文主要阐述了设备全过程管理的管理理念,结合大港油田电力系统工程建设实际,探讨如何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开展设备的管理工作,控制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最终实现工程顺利竣工,设备平稳可靠运行。 设备全过程管理是综合设备工程学和过程管理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设备管理方法。其基本的思想就是:把设备管理范围扩展到包括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购置、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一直到报废为止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会引起整个过程的连锁反应。其基本的目的是通过全过程管理从整体上保证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经济性。工程建设阶段,是设备全过程管理的初始阶段,主要涵盖了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购置、安装调试等管理环节,是设备管理的基础。而电力系统工程建设,具有设备投资大,协调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因此开展好设备管理工作,实现设备的全过程管理不但可以控制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也有利于项目建设后的设备日常管理工作。 一、项目立项论证阶段 在工程建设的立项论证阶段,设备管理部门应该超前介入,及时掌握项目的整体进度和物资设备需求情况,与项目建设部门、设计单位加强沟通与交流,提出合理的设备采购方案。 目前,中石油物资采购已经实行了物资的集中采购,集中采购率已经达到了80%,尤其是电力系统设备,绝大部分都实行了定商定价的集中采购方式。以变电站建设为例,变压器、开关柜、综自装置等主要设备技术比较成熟,均已经实行了定商定价,明确了设备的厂家、价格,设备管理部门可以组织建设部门、设计部门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提出明确的技术要求,与设备厂家进行沟通,确定设备的规格型号。对于集中采购范围外的设备,如电网安全监控系统、在线监控装置等零星设备,设备管理部门应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积极协调,组织编制设备的技术规格书,为设备下一阶段的采购提供技术支持。 二、设备采购实施阶段 在设备的采购阶段,设备管理部门首先应督促建设部门申请设备编码,及时上报设备需求计划及推荐设备供应单位。目前,按照油田公司的采购程序,设备购置审批固定在每月的25-30日,因此当月不能及时审批,只能延迟到下一个月,最终影响设备的采购时间。物资需求计划上报后,设备管理部门应积极与油田公司相关处室、物资供销公司等部门联系,督促设备购置计划的审批,并根据设备采购的金额、技术要求编制合理的采购方案。目前油田公司主要有电子商务、谈判、招标三种物资采购方式。 (一)电子商务采购方式 电子商务采购方式比较简单,变压器、电缆等设备物资主要采用这种方式,由物资供销公司通过中石油的电子商务平台,直接按照网上的设备、物资价格,提交设备采购订单,供需双方进行现场确定就可以确认采购行为。 (二)谈判采购方式 对于采用谈判或未招标方式的设备采购,设备管理部门应及时了解市场信息,通过查阅以前的历史交易记录,分析原材料价格走势,与类似厂家进行电话咨询等方式,掌握设备的基本情况,以便于在谈判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对设备当前的市场价格、生产周期进行摸底,同时与项目建设单位进行沟通,根据工程预算和工期要求确定合理的市场价格和供货周期。特别在设备的具体谈判过程中,通过谈判记录书面形式明确设备的技术要求、设备的交货时间、付款方式、执行标准。 (三)招标采购方式 对于通过招标方式采购的设备,设备管理部门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划分标段,组织编制招标文件、评分标准,设定设备限价、标底,并组织建设部门、技术部门进行审核,同时应按照油田公司招投标管理程序,办理招投标审批,评委抽取等相关事宜。在完成招标后,督促物资供销公司与中标单位签订供销合同,按照合同约定履行预付款支付等手续,保证设备的正常生产。 三、设备的监造阶段 设备管理部门应该重视设备的监造环节,对于电力系统如变压器、开关柜等关键设备,应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入场监造,一方面利用入场监造的机会,见证隐蔽生产环节、电气试验的过程,保证设备的质量。另一方面,督促设备的生产进度,确保生产厂家在约定的时间及时送货,保证电力工程的整体进度。 四、设备验收阶段 设备验收按验收阶段划分为设备到场验收,工程调试验收、工程移交验收等。验收人员应由工程建设部门、设备管理部门、设备使用单位、设备供应商组成,验收前验收人员应熟悉设备的基本情况,按照相关的设备验收标准和合同约定开展设备验收工作。 设备验收按工作内容分为设备本体验收和资料验收,电力系统设备验收应特别关注资料验收,注意收集设备的合格证、出场实验报告、装箱清单、说明书等文字资料,并由专人负责收集存档,以便于后期的设备操作维护和电气试验比对。 五、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对电力系统工程建设中设备管理的几点经验,从现阶段来看,油田公司逐渐加大电力系统的投资力度,多个LNG变电站、西三变电站工程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实行全过程设备管理将有助于更好地控制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也有利于项目建设后的设备日常管理工作。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电力系统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为了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与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电力企业一般进行大修技改工程,并有着一定的管理系统。本文以电力系统大修技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为切入点,分析电力系统大修技改的重要性,探究现阶段管理现状,切实提出大修技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措施,分析具体应用。 一、电力系统大修技改重要性分析 所谓的电力系统大修技改是指电力设备的累计运行时间较长,自身损耗较大,为了确保电力设备的正常使用及使用安全问题,就要对电力设备进行大修。在大修过程中将电力设备、装置等进行技术改造,优化电力设备的质量与使用性能。对于电力企业来说,电力系统运行维护与电力设备的置备都是主要开销之一。通常来讲,当电力设备使用达到一定的期限时,还保持着良好的性能,为了使得电力设备继续服务于电力企业,继续发挥价值,通常选择大修技改,将相关电力设备进行改造,在优化质量与性能同时,大大增加了使用寿命。所以,大修技改可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不仅如此,大修技改还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加大对电力系统的大修与技改的项目管理,可以确保电力企业中资产健康有效的进行,进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推动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故而,电力系统的大修技改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不仅确保着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还为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电力系统大修技改项目工程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大修技改项目工程管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也有着一定的管理效果,但尽管如此,在电力系统大修技改项目工程管理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着工程项目的科学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电力系统大修技改项目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以下是对电力系统大修技改项目工程管理现状的具体分析。1管理缺乏制度约束。一些电力企业在电力系统大修技改工程项目管理方面还没有确立相关制度,使得项目工程的管理工作缺乏制度为依据,更缺少制度的约束,使得项目工程的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很多电力企业都是出现问题之后再进行维护管理并没有做到预防问题发生或者及时排除隐患等。直接导致了管理不规范、管理不全面、监管力度不到位等问题。2管理缺乏规范性。管理不规范是影响电力系统大修技改项目工程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管理模式模糊、管理部门的职责不明确、管理流程不规范等,均为管理缺乏规范性的具体体现。由于大修技改工程在间隔时间相对于企业项目来说较长,所以电力企业对大修技改工程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项目管理人力资源设置方面,人数较少,且负责统筹大修技改工程的报批、招标、结算等职能管理工作,而工程项目的申报、过程管理及施工现场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则是由生产单位组织落实,如此一来,管理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并未形成专门的机构开展系统性管理,在管理方面就有着很多欠缺,不够规范。3管理缺乏全面性。现阶段的电力系统大修技改项目工程管理主要缺乏全面性,电力企业对大修技改工程不够重视、大修技改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较低、遗漏大修技改具体项目等都是管理缺乏全面性的重要体现。另外,工程立项、物资采购、结算、资产登记、图纸资料等各项工作虽各有管理系统,但无法相互关联形成大修技改工程全过程管理的技术手段,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低,已无法适应不断提升大修技改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要求。4管理力度不到位。尽管电力企业对于电力系统大修技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但管理的力度不到位也影响着大修技改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项目现场管理力度不够,造成工程管理中出现诸多相互推委、工作断层、现场失控等现象,使得工程项目的监理工作流于形式,成为合法办理工程结算的一项手续。不利于大修技改工程顺遂进行,进而影响大修技改质量,也失去了大修技改本身对电力系统的意义。 三、探究创新电力系统大修技改工程 项目管理模式相关措施综合电力系统大修技改项目工程管理现状来看,大修技改工程项目管理中还有着很大的改进空间,我们可以对大修技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更好的服务于大修技改工程,使得大修技改工程项目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以下是具体措施分析。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前文已述,健全的电力系统大修技改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可以确保管理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不仅如此,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的同时还需要相关管理人员自觉遵守并加大管理力度,切实确保电力系统大修技改工程项目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2明确责任。按不同实施阶段、不同工作内容将工程项目管理任务分解给业主项目部每位成员,明确管理工作各项权利和义务,调动生产专责、生产班长和相关人员参与管理项目积极性。3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大修技改工程均在已投入运行变电站、配电设施、输电线路上开展,具有规模小、点多面广、大修技改设备通常还与在运行设备有着多种物理或逻辑上联系、安全隐患多等特点,施工中稍有不慎便会造成人身、设备及电网事故。运行单位生产班组技术人员对设备和施工现场熟识,是开展施工现场安全技术监督最恰当的技术力量,因此,生产班组是大修技改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储备库,安排生产班组技术人员参与施工现场安全技术监督是破解大修技改工程安全隐患难题,确保工程质量和人身、设备、电网安全的最为有效措施。结语综上所述,电力系统的大修技改工程项目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对大修技改工程项目管理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也十分的重要,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等,切实确保大修技改工程项目发挥最大的效果。 作者:肖晓慧 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惠州博罗供电局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研讨 摘要:在电力系统的建设中,建设者必须运用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方法对工程建筑的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使得电力工程建设顺利完成。电力工程不同于其他的工程,在难度和专业的要求上更为苛刻,因此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中涉及到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近年来,我国电力系统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很多管理细节仍存在问题,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电力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电力工程也随之迎来了建设的高峰,在电力系统的建设中,建设者必须运用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方法对工程建筑的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使得电力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质量、进度、安全、及成本问题,尤其质量安全更不容忽视。目前我国电力工程建设的管理相对落后,缺少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验证,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在逐步的放大,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力产业的发展。在电力建设中造价投资管理、建设项目的审核等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对目前我国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管理策略进行了浅析。 1我国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是从建设之前开始的,要基本对工程的了解做出合理的资金预算,保证工期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安全和质量问题,尽可能的避免存在的一切风险。我国的电力工程建管理设初始始于上世纪50年代,自历史记载以来,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沿袭了前苏联的管理模式,直到80年代初,我国才逐步的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上取得了实质性的飞越,但相比西方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目前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上仍存在较多问题: 1.1缺乏资金预算体制 由于资金是一切管理的基本,因此应当引起建造者们的足够重视,精准的资金预算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终极目标,保证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能,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可以提升资金的利用率,有效的保障了电力施工的顺利进行。但是目前在我国电力建设管理中对资金预算的管理做的还不够,没有清楚的规划项目从开始到完成需要的整体资金,经常是“先建设,后算账”的方式开始电力工程建设,同时由于资金的混乱使用、挪用专用资金的现象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使工程无法按预期的计划完成。除此之外很多建设单位由于资金不足临时改变建设设计或偷工减料给电力的使用增加了安全隐患。 1.2缺乏风险意识 电力系统工程建筑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建设,要将安全从始至终的贯彻到底,做好每个环节的安全评估和预测对工程整体的进展有重要意义。由于电力建设的多环节性导致了风险存在也是多环节的,任何环节存在的风险都可导致整体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的失败。我国很多电力建设承包商缺乏基本的安全管理意识,风险意识是识别风险、规避风险的前提,因此缺乏风险意识导致了电力工程建设中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建设者缺乏风险评估系统,没有理论支撑单凭个人经验对风险预估,严重的增加了电力工程建设行业的风险。 1.3质量管理相对缺乏 在电力产业高速建设和发展的今天,切莫忽视最重要的质量问题,质量是生命线,对于电力工程建设更是如此。但是目前很多电力建设商没有认识到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对质量的把控不够严格。缺少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系统也是安全事故频频出现的主要原因,由于电力工程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和企业,质量掌控难度较大,因此,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建造的质量[1]。 2优化管理的具体对 优化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对我国整体经济的提升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作出如下的有效措施: 2.1完善工程建质量的管理体系 构建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完善组织结构、建立专业的质量检查部门两个部分,首先要在组织结构上配备充足的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人员管理结构设计,各个部门人员比例要协调,严格要求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保证工程有序进行,最大程度上提高工程的质量。除此之外打造专业的质量检测队伍,加强工程实施期间的质量。影响质量的因素包括:人为失误、材料廉价、机械落后、施工工艺欠佳、资金短缺、方案不合理等,所以要想严格要求工程质量就要在工程的前期有精准的预算和规划,在工程实施期间要严格要求物料和施工工艺,必要时可临时调整施工方案,工程结束后还要做好验收工作,检验质量是否达到预期标准,是否能承受实际的压力,施工团队要做好以上三阶段的质量检测,保证安全生产。 2.2做好预算 预算是电力工程建造中重要的环节,精准的财政预算可以全面的把控工程建造的细节问题,重视预算不仅是管理制度的策略,更是一种管理思想,资金预算是电力工程建建设管理的核心,它是企业一起切运行的基本,因此精准的预算对电力工程建设后期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电力工程建设之前要做出精准的预算,合理的分配资金,做到转款专用,切忌私自挪用建设资金,建设单位要做好预算管理,加强对员工的约束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电力工程建设周期较长,在期间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多,因此预算显得更为重要,建设单位要加强预算管理,从而避免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其他问题,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完成期限。 2.3合理规划风险 风险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电力工程建设风险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要从经济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等角度出发,首先要提升承建商的安全意识,对风险要做出客观的预测,要建立专业的风险评估团队和完善的评估系统,不再依靠个人的经验预测风险的大小。合理的规避风险可以解决工程期间存在大多数问题,在施工中,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将可以预见的风险隐患一一杜绝,除此之外在施工结束后要做好质量检测,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要及时的处理,降低因质量问题发生危险发的可能性[2]。 3总结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建设是多环节的复杂工作,其设计的行业部门较多,存在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所以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管理,重视工程建设初期的预算管理,合理的分配资金,做到专款专用,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做好质量监测和风险的评估,保证在规定日期内顺利完成。 作者:姜淑琴 单位: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锡林郭勒电业局阿巴嘎供电分局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变频器在电力系统工程应用中的干扰及解决方法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变频器以其具有调速范围广、调速精度高、控制的多源化、节能、可靠性高等优势,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然而,变频器的大量使用,人们在享受这些优越感带来效益和实惠的同时,变频器还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变频器的干扰,变频器的干扰由自生产生,不加以优化和控制会对其它电器设备的运行造成影响,甚至会对整个电网造成污染。因此,如何有效的解决变频器干扰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讨论。 关键词:变频器 电力系统 干扰 1、变频器概述 变频器主要由三相桥式整流、滤波、逆变系统、监测系统、中央控制系统微处理单元等组成的。 变频器的主要部件为三相桥式整流、滤波、逆变系统、监测系统、中央控制系统微处理单元。在具体的控制过程中,采取了分层控制的方式,既提高了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同时也简化了控制流程,使整个控制流程能够得到有效的优化,在具体的控制效果上满足了实际需要。所以,了解并掌握变频器的工作原理,对做好变频器的应用和提高变频器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频器调速技术作为集成自动控制和电力电子参数的技术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不仅能实现节能要求,也能利用软启动等方式,减少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机械冲击,一定程度上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正是基于此,在工业领域中设置应用模型,能在提高干扰问题处理效果的基础上,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降低劳动强度,建立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2、变频器的主要干扰源 变频器包括整流电路和逆变电路,输入的交流电经过整流电路和平波回路,转换成直流电压,再通过逆变器把直流电压变换成不同宽度的脉冲电压(称为脉宽调制电压,PWM)。用这个PWM电压驱动电机,就可以起到调整电机力矩和速度的目的。这种工作原理导致以下三种电磁干扰: 2.1谐波干扰 整流电路会产生谐波电流,这种谐波电流在供电系统的阻抗上产生电压降,导致电压波型发生畸变,这种畸变的电压对于许多电子设备形成干扰,常见的电压畸变是正弦波的顶部变平。谐波电流一定时,电压畸变在弱电源的情况下更加严重,这种干扰的特征是会对使用同一个电网的设备形成干扰,而与设备与变频器之间的距离无关; 2.2射频传导发射干扰 由于负载电压为脉冲状,因此变频器从电网吸取电流也是脉冲状,这种脉冲电流中包含了大量的高l成分,形成射频干扰,这种干扰的特征是会对使用同一个电网的设备形成干扰,而与设备与变频器之间的距离无关; 2.3射频辐射干扰 射频辐射干扰来自变频器的输入电缆和输出电缆。在上述的射频传导发射干扰的情形中,变频器的输入输出电缆上有射频干扰电流时,由于电缆相当于天线,必然会产生电磁波辐射,产生辐射干扰。变频器输出电缆上传输的PWM电压,同样包含丰富的高频的成分,会产生电磁波辐射,形成辐射干扰。 根据电磁学的基本原理,形成电磁干扰必须具备三要素:电磁干扰源、电磁干扰途径、对电磁干扰敏感的系统。为防止干扰,可采用硬件抗干扰和软件抗干扰。其中,硬件抗干扰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抗干扰措施,一般从抗和放两方面入手来抑制干扰,其总体原则是抑制和消除干扰源、切断干扰对系统的耦合通道、降低系统干扰信号的敏感性。具体措施在工程上可采用隔离、滤波、屏蔽、接地等方法。 3、抗电磁干扰的有效对策 3.1采用软件抗干扰措施 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变频器的人机界面下调变频器的载波频率,把该值调低到一个适当的范围。如果这个方法不能奏效,那么只能采取下面的硬件抗干扰措施。 3.2进行正确的接地 通过现场的具体调研我们可以看到,现场的接地情况是不甚理想的。而正确的接地既可以是系统有效地抑制外来干扰,又能降低设备本身对外界的干扰,是解决变频器干扰最有效的措施。具体来讲就是做到以下几点: (1)变频器的主回路端子PE(E、G)必须接地,该接地可以和该变频器所带的电机共地,但不能与其它的设备共地,必须单独打接地桩,且该接地点应该尽量远离弱电设备的接地点。 (2)其它机电设备的地线中,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应分开单独设接地极,并最后汇入配电柜的电气接地点。控制信号的屏蔽地和主电路导线的屏蔽地也应分开单独设接地极,并最后汇入配电柜的电气接地点。 3.3屏蔽干扰源 屏蔽干扰源是抑制干扰的很有效的方法。通常变频器本身用铁壳屏蔽,可以不让其电磁干扰泄露,但变频器的输出线最好用钢管屏蔽,特别是以外部信号(从控制器上输出4~20mA信号)控制变频器时,要求该控制信号线尽可能短(一般为20m以内),且必须采用屏蔽双绞线,并与主电路线(AC380)及控制线(AC220V)完全分离。此外,系统中的电子敏感设备线路也要求采用屏蔽双绞线,特别是压力信号。且系统中所有的信号线决不能和主电路线及控制线放于同一配管或线槽内。为使屏蔽有效,屏蔽层必须可靠接地。 3.4合理的布线 具体方法有: (1)设备的电源线和信号线应尽量远离变频器的输入输出线。 (2)其它设备的电源线和信号线应避免和变频器的输入输出线平行。 如果采取了以上的办法之后还是不能够奏效,那么继续以下办法: 3.5干扰的隔离 所谓干扰的隔离,是指从电路上把干扰源和易受干扰的部分隔离开来,使他们不发生电的联系。通常是在电源和控制器及变送器等放大器电路之间在电源线上采用隔离变压器以免传导干扰,电源隔离变压器可应用噪声隔离变压器。 3.6在系统线路中设置滤波器 设备滤波器的作用是为了抑制干扰信号从变频器通过电源线传导干扰到电源和电动机。为减少电磁噪声和损耗,在变频器输出侧可设置输出滤波器;为减少对电源干扰,可在变频器输入侧设置输入滤波器。若线路中有敏感电子设备如控制器和变送器等,可在该设备的电源线上设置电源噪声滤波器以免传导干扰。 3.7采用电抗器 在变频器的输入电流中频率较低的谐波成分(5次谐波、7次谐波、11次谐波、13次谐波等)所占的比重是很高的,它们除了可能干扰其它设备的正常运行之外,还因为它们消耗了大量的无功功率,使线路的功率因素大为下降。在输入电路内串入电抗器是抑制较低谐波电流的有效方法。根据接线位置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两种: (1)交流电抗器:串联在电源与变频器的输入侧之间。其主要功能有: a、通过抑制谐波电流,将功率因素提高至(0.75-0.85); b、削弱输入电路中的浪涌电流对变频器的冲击; c、削弱电源电压不平衡的影响。 (2)直流电抗器:串联在整流桥和滤波电容器之间。它的功能比较单一,就是削弱输入电流中的高次谐波成分。但在提高功率因素方面比交流电抗器有效,可达0.95,并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等优点。 4、结语 在今后变频器应用过程中,针对变频器在运行中出现的干扰问题不断引进新技术,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功能,增强抗干扰能力,更好地应用于电力系统以及其他工业工程建设中。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管理策略研讨 摘 要:在电力系统的建设中,建设者必须运用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方法对工程建筑的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使得电力工程建设顺利完成。电力工程不同于其他的工程,在难度和专业的要求上更为苛刻,因此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中涉及到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近年来,我国电力系统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很多管理细节仍存在问题,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电力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管理 0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电力工程也随之迎来了建设的高峰,在电力系统的建设中,建设者必须运用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方法对工程建筑的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使得电力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质量、进度、安全、及成本问题,尤其质量安全更不容忽视。目前我国电力工程建设的管理相对落后,缺少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验证,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在逐步的放大,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力产业的发展。在电力建设中造价投资管理、建设项目的审核等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对目前我国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管理策略进行了浅析。 1 我国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是从建设之前开始的,要基本对工程的了解做出合理的资金预算,保证工期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安全和质量问题,尽可能的避免存在的一切风险。我国的电力工程建管理设初始始于上世纪50年代,自历史记载以来,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沿袭了前苏联的管理模式,直到80年代初,我国才逐步的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上取得了实质性的飞越,但相比西方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目前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上仍存在较多问题: 1.1 缺乏资金预算体制 由于资金是一切管理的基本,因此应当引起建造者们的足够重视,精准的资金预算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终极目标,保证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能,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可以提升资金的利用率,有效的保障了电力施工的顺利进行。但是目前在我国电力建设管理中对资金预算的管理做的还不够,没有清楚的规划项目从开始到完成需要的整体资金,经常是“先建设,后算账”的方式开始电力工程建设,同时由于资金的混乱使用、挪用专用资金的现象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使工程无法按预期的计划完成。除此之外很多建设单位由于资金不足临时改变建设设计或偷工减料给电力的使用增加了安全隐患。 1.2 缺乏风险意识 电力系统工程建筑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建设,要将安全从始至终的贯彻到底,做好每个环节的安全评估和预测对工程整体的进展有重要意义。由于电力建设的多环节性导致了风险存在也是多环节的,任何环节存在的风险都可导致整体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的失败。我国很多电力建设承包商缺乏基本的安全管理意识,风险意识是识别风险、规避风险的前提,因此缺乏风险意识导致了电力工程建设中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建设者缺乏风险评估系统,没有理论支撑单凭个人经验对风险A估,严重的增加了电力工程建设行业的风险。 1.3 质量管理相对缺乏 在电力产业高速建设和发展的今天,切莫忽视最重要的质量问题,质量是生命线,对于电力工程建设更是如此。但是目前很多电力建设商没有认识到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对质量的把控不够严格。缺少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系统也是安全事故频频出现的主要原因,由于电力工程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和企业,质量掌控难度较大,因此,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建造的质量[1]。 2 优化管理的具体对策 优化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对我国整体经济的提升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作出如下的有效措施: 2.1 完善工程建质量的管理体系 构建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完善组织结构、建立专业的质量检查部门两个部分,首先要在组织结构上配备充足的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人员管理结构设计,各个部门人员比例要协调,严格要求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保证工程有序进行,最大程度上提高工程的质量。除此之外打造专业的质量检测队伍,加强工程实施期间的质量。影响质量的因素包括:人为失误、材料廉价、机械落后、施工工艺欠佳、资金短缺、方案不合理等,所以要想严格要求工程质量就要在工程的前期有精准的预算和规划,在工程实施期间要严格要求物料和施工工艺,必要时可临时调整施工方案,工程结束后还要做好验收工作,检验质量是否达到预期标准,是否能承受实际的压力,施工团队要做好以上三阶段的质量检测,保证安全生产。 2.2 做好预算 预算是电力工程建造中重要的环节,精准的财政预算可以全面的把控工程建造的细节问题,重视预算不仅是管理制度的策略,更是一种管理思想,资金预算是电力工程建建设管理的核心,它是企业一起切运行的基本,因此精准的预算对电力工程建设后期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电力工程建设之前要做出精准的预算,合理的分配资金,做到转款专用,切忌私自挪用建设资金,建设单位要做好预算管理,加强对员工的约束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电力工程建设周期较长,在期间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多,因此预算显得更为重要,建设单位要加强预算管理,从而避免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其他问题,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完成期限。 2.3 合理规划风险 风险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电力工程建设风险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要从经济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等角度出发,首先要提升承建商的安全意识,对风险要做出客观的预测,要建立专业的风险评估团队和完善的评估系统,不再依靠个人的经验预测风险的大小。合理的规避风险可以解决工程期间存在大多数问题,在施工中,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将可以预见的风险隐患一一杜绝,除此之外在施工结束后要做好质量检测,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要及时的处理,降低因质量问题发生危险发的可能性。 3 总结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建设是多环节的复杂工作,其设计的行业部门较多,存在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所以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管理,重视工程建设初期的预算管理,合理的分配资金,做到专款专用,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做好质量监测和风险的评估,保证在规定日期内顺利完成。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论电力系统工程造价管理与质量控制 无论是何种工程都需要做好相应的造价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才能够有效的推动工程的发展和建设。电力系统工程也不例外。电力系统工程在近年来发展迅速,这就使得电力企业市场竞争逐渐加剧,要想使得电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针对电力企业的系统工程进行造价方面的管理,并且做好相应的电力产品质量控制工作,这样才可以使得电力企业在市场中实现长远可持续的发展。下面本文就针对电力系统工程造价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造价管理 1、“价值工程”的运用 工程建设最终的目的就是体现价值,价值工程也由此而来。价值工程可以说是有一种技术分析方式,其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价值工程以建设单位的意愿为基准,以提高工程价值为目标,集合各方的经验智慧,有组织的进行建设活动,细致的对工程造价进行分析和总结。工程的内在价值越大,则说明工程的功能越全面。这就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标准。 2、对工程项目实行限额设计 在电力系统工程造价的控制上,需要合理的针对电力基建工程实行限额设计,严格的依照已制定的项目计划中对建设所需要投入的资金进行估算和基本的设计,然后在估算设计的基础上,对控制技术以及施工图纸等进行合理的设计。另外,要对工程量进行合理的配置,将投资进行份额处理,切实的将投资金额以及工程量落实到实处,使得设计人员能够根据工程量以及限定金额的要求来进行设计工作。相关的设计人员一定要在充分的保证电力系统工程实际应用效应的基础上,合理对投资额进行设计和分配,严禁出现随意变更的情况,使得总投资额可以保持在限定的范围内。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够使得投资额得到充分的应用,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控制上,都具有合理性。同时,将总投资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还能够使得有关各方面的设计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和管理。 严格的依据设计的步骤来对投资额进行分配,使得投资额与工程量之间可以实现竖向的交叉,并依据工程量来对投资额实行控制。在每一个设计阶段上,都要针对投资进行单元的横向控制和管理。然而,限额设计也不是一味的要将造价进行降低处理,而是要在保障使用性的基础上,对造价尽可能的降低,实现设计的最优化,保障经济和设计相统一。有效的将经济与设计结合在一起,利用较少的投资来赢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以保障工程项目限额设计的合理性,从而进一步做好相应的造价管理工作。 二、工程质量控制 1、影响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1人是电力系统工程项目建设的主体 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工程施工的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水平对于各阶段的工程施工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因此,要想要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就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培养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 1.2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 在电力工程施工中,材料是施工的基础,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质量的标准。材料质量不过关,那么工程质量就不合格。而且电力工程的施工规模大,所用的材料也多,材料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对整个工程的施工都会有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工程质量,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就要选用高标准的材料,保证材料的质量。对工程施工中的材料进行严格的把控,确保材料符合检测标准。 1.3施工方案是实现工程建设的关键 在电力系统工程进行建设之前,一定要选择好相应的施工方案,如果施工方案制定存在问题或者是施工方案选择不合理,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施工开展的进度,也会使得电力系统工程的建设质量受到影响。因此,要在对施工方案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到技术、工艺以及操作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工艺,运用得当的措施,从而使得电力系统工程的建设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施工的速度,降低施工的成本。 2、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措施 2.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 充分结合市场发展的需求,针对所构建的电力系统工程质量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使得相关的质量管理制度可以凸显出电力企业的优势。将责任落实到实处,对单位的领导以及管理人员的职责进行合理的而划分,使得人人都能够明确自己的责任,从而使得责任制能够切实有效的实行,人人都充分发挥自己应尽的职能,同时对电力系统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合理的监督和控制,以提升电力系统工程的施工质量。 2.2建设一支优秀的施工人员队伍 目前的生产规模相对来说都比较大,要想能够使得生产可以顺利的完成,就需要依靠群众的力量。这也就决定了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所起到的影响作用最为关键。施工人员如果综合素质不高,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到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因此,要合理的构建施工团队,保障施工团队中的各个施工人员都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并且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同时,还要对其进行综合的培训,使得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培训中,重点要适当施工人员能够具备较强的质量意识,并且能够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这样才能够使得电力系统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2.3制定监理细则,明确监理目标 针对监控以及管理的相关细则进行详细的制定,有效的把控各个阶段的施工质量,做好相应的质量检查以及鉴定工作,要使得施工人员能够清楚的了解到其在施工质量控制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工程监理中,并且能够积极的配合,在工作上进行协调,以求能够进一步的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另外,针对电力系统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构建相应的质量保障制度,依据该制度来对电力系统工程建设质量进行控制,并使得相关的质检工作可以顺利的开展,以确保电力系统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合理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电力系统工程建设中的造价管理来说,需要从限额设计以及价值工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在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很多的因素都会对电力系统工程的建设质量产生影响,人、材料、施工方案均是影响电力系统工程的主要因素。有效的控制这三个因素,并对这三个因素做好相应的管理,就可以有效的提高电力系统工程的建设质量,同时,建立健全的工程管理标准体系以及质量控制制度,就能够使得工程造价有效的降低,使得电力系统工程的建设能够顺利进行。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论电力系统工程造价管理与质量控制 摘 要:造价管理和质量控制是电力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其贯穿电力系统工程的始终。随着我国电力工程的造价不断的上涨,对电力系统工程造价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造价管理和质量控制决定了一个电力企业是否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本文就电力系统工程造价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了简要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系统工程;造价管理;质量控制 工程造价管理一方面是对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的管理,一方面是对工程价格的管理。工程造价计价依据的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队伍建设的管理都是为这两种管理服务的,这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电力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仅仅是靠造价管理是不够的。任何企业在竞争中都少不了产品,如果产品的质量不过硬,那么企业也终将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因此,要加强对电力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1 造价管理 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将经济与技术紧密联系起来,采用设计服务经济,经济体现设计的经营理念,将公司的设计方案经济化,以提高设计的内在价值。而要想做好这一点,就要对于企业的各项设计方案进行创新,尤其是工程造价管理,只有控制好电力企业的工程造价,才能够从根本上达到设计的经济化效益。 1.1 “价值工程”的运用 工程建设最终的目的就是体现价值,价值工程也由此而来。价值工程可以说是有一种技术分析方式,其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价值工程以建设单位的意愿为基准,以提高工程价值为目标,集合各方的经验智慧,有组织的进行建设活动,细致的对工程造价进行分析和总结。工程的内在价值越大,则说明工程的功能越全面。这就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标准。 在电力系统工程的设计中,各个部门和各个项目都要运用到价值工程的内在原则,将已经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对比比较,从功能和造价两方面入手,充分的将功能和造价两者结合,以期使工程造价的管理更具规范性和实用性。而功能和造价的关系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工程的功能越高则造价可能就越低;第二,1.2当工程的功能不变时,工程造价也可能会降低;第三,工程的辅助工程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时,则工程造价会大幅度的降低;第四,工程造价在一定的范围内提高造价时,则会使得工程的使用功能大大提升。 1.2 对工程项目实行限额设计 电力基建工程推行限额设计,就是要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运用投资分解和工程量控制的方法将投资额分专业下达到设计人员。各专业人员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额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的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这样就实现了对投资额的控制和管理,也同时实现了对设计规模、设计标准、工程量及概预算指标等各个方面的控制。按照设计程序进行投资额和工程量分解形成纵向控制,各设计阶段把投资分解具体到单元和专业形成横向控制。但是,限额设计也并不是单纯追求降低造价,而应该是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优化设计,促使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力求以最少的投资,创造出最大的效益。 1.3 推广采用标准计划 电力系统工程的设计标准要趋向通用设计标准,这样能够有效保障工程设计技术的质量,使得电力系统工程的经济价值得到更好的提高。通用设计标准集合了大量实践工程项目设计的经验,是衡量工程项目设计的标尺。其符合我国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保证了设计技术的质量,能够有效的缩短工期,节约成本,从而降低了工程造价。 2 工程质量控制 2.1 影响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电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其质量的要求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2.1.1 人是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主体,对于工程项目的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对工程施工的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施工人员能够直接接触到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水平对于各阶段的工程施工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因此,要想要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首先就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培养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和高技术的手段是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最有效保证。 2.1.2 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在电力工程施工中,材料是施工的基础,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质量的标准。材料质量不过关,那么工程质量就不合格。而且电力工程的施工规模大,所用的材料也多,材料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对整个工程的施工都会有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工程质量,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就要选用高标准的材料,保证材料的质量。对工程施工中的材料进行严格的把控,确保材料符合检测标准。 2.1.3 施工方法是实现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施工方案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进度、质量、投资三大目标控制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施工单位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做到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2.2 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措施 2.2.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必须建立健全适应市场需求且能发挥企业优势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 2.2.2 建设一支优秀的施工人员队伍。现代化的大生产必须依赖于群体的力量才能完成。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人员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对管理技术人员、施工操作人员培训,以提高他们素质。这既要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更要提高其技术素质。 2.2.3 制定监理细则,明确监理目标。制定监理细则,对掌握各部位、各工序、各阶段工程质量标准、质量检查、质量评定和验收程序等都作详细规定,使施工企业和工地所有人员都知道在质量控制中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怎样去评价做的效果,也便于相互工作协调和各工序的衔接。同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质检机构、质检制度、质检人员的素质,并明确各级质检人员的权限和责任等。 结束语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和质量控制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贯穿于电力工程招投标、设计、施工及竣工结算各阶段对工程质量和企业效益密切相关。所以,努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工程造价管理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量的实践有力的证明强化项目在工程各个阶段的管理与控制方能将工程造价有效地降低。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探讨目前电力系统工程中110kV电气相关设备的安装方法 摘要:电气设备安装工艺直接影响着电力供应质量和设备工作效率。本工程主供电系统容量为110kV,30MVA。110kV进线电压在经过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送至110kV/10V主变压器后,经变压器开关柜馈电于电气室。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与110kV变压器是该工程安装的重点,其安装效果影响着电力工程运营,文章分析了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和110kV变压器的安装工艺、注意事项,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电力系统工程;110kV;设备安装;安装办法 一、 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安装 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即为GIS。在进线侧绝缘灭弧介质选择中,选用SF6,而不用油断路器,因为SF6具有断流能力强、绝缘性能好、灭弧速度快、无爆炸危险、可频繁操作、检修周期长等特点,这适应了高压系统断路器发展要求。该系统正常电压为110kV,额定电压为145kV,额定电流为1250A,短时额定电流为31.5kA,3s,频率为50HZ,浪涌脉冲承受电压峰值为650kV。DS、CB、ES都采用电气操作。 CB、CHD、PT、LA等部件都是该设备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以为一些单体形状不规则、部件比较重,在安装到GIS室中不便于吊车作业,给安装造成极大困难。另外,在安装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部件整洁和干燥。 其具体工艺如下: 1、 安装前检查和准备 安装工作要与施工建筑工作相配合,检查CB基础预埋工字钢,保证其高于混凝土地面10mm。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其一,准备好电源、设备,做好清洁工作,保证工作室无灰尘进入;在安装开始时再拆包,防止拆包过早造成设备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其二,在无吊车作业的情况下,搭设脚手架和工作平台,利用滚杠和倒链进行吊装工作。 2、 主体安装措施 CB安装:将吊车放置到门口,按照CB规划的安装位置与形状,摆放好滚杠,合理选择出吊点,并使用吊车把CB旋转到滚杠上,同时CB位置进行检查,确保GIS室和所安装变压器室的隔墙及预留洞中心在一条线上。 GIS及气体至油套管的安装:用倒链及脚手架将GIS吊至待安装位置,打开放置于套管与变压器连接处的罩盖,用蘸有酒精的白布,对套管及连接处进行清洁处理后,用塑料将其包裹,以防止灰尘落上。GIS支架就位时,先要把三相套管连接于GIS上,再连接到变压器;检查三相套管位置,要求其距离地面2030m,在确定位置后,固定GIS以及其支架。 CHD的安装:按照安装图纸要求进行定位,清洁CB的气密法兰面,在安装时,将各气体室连接处的临时保护盖打开,防止灰尘进入;将密封胶涂抹在气体密封圈上;按照规定连接触头,保证触头连接深度符合要求。 3、 空压管道的安装 首先要用球状白布将管道清理干净,要求清理两次,且保证每次使用白布清洁;依据安装位置,进行煨管和切管。 4、 测量工作 按照厂家规范要求,进行主电路的电阻测量。要求通100A直流电流,采用电压降压法,测量电阻值必须小于工厂试验数据的1.2倍。 5、 检验工作 检查SF6泄漏情况:利用泄露检测仪,对法兰片和管道连接处进行仔细检查,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检验吸湿剂:要检查吸湿剂的绝缘子状况,壳体内部的杂质存在状况,螺母与螺栓的连接状况以及导体表面的状况。发现异常问题要及时更换吸湿剂,在更换时,要求一次性更换,不得中断,更换湿度必须低于80%。 检查空气泄漏情况:必须要按照所设计的管线图,对阀门开合状态进行调整,还必须确保空压机在所规定的压力范围中运行,其泄漏量低于规定值。 6、 外壳接地和基础处理 检测GIS壳体接地端与接地线之间的距离;对预埋工字钢进行除锈处理。 7、其他工作 依照管线布置图,设置SF6气体管道,将管子吹干后,将HITALuBE280黄油涂抹在管道法兰的密封圈上,拧紧法兰上的螺栓;根据安装位置,固定检测仪表,修整穿墙母排气室支架。 二、 110kV变压器安装 总变压器为110kV/10V、30MVA,YNdI1绕组,57.5t重。其具体安装措施有: 1、 基础检查 根据安装图纸,检查混凝土基础及其基础中心,保证各方面符合图纸尺寸要求。 2、 变压器部件安装 安装主油枕:主油枕1.4t,其最高点达到变压器底座5.2m处,而变压器室门高6m,这就造成安装困难。经过反复测量,决定采用8t汽车吊。因此汽车吊的活动拨杆较短,故可靠近变压器室;用一个2t的倒链替代一个吊钩,这利于扩大吊装高度。 安装HVN,LV套管和N.G.S:HVN为浪涌吸收器,可防止因雷电或是电路中过电压形成的瞬时高压电。LV是低压侧套管,在于10kV母线桥相连接时,要注意瓷绝缘保护,避免产生瓷绝缘损坏,采用白布以及酒精进行清洁处理。 N.G.S即为中性线接地系统,安装过程中,保证其接地开关动作灵活,避免出现卡阻现象。 安装散热片:按照安装实际,选定冷却风扇的位置,紧紧固定连接螺栓。 安装OLTC:根据安装图纸安装有载切换装置油箱。 3、 变压器主体安装 变压器较重,为3.3t,安装现场无法展开吊车吊装作业,加之,变压器室内无起吊设备,因此必须在变压器室外搭设平台。变压器主体与GIS连接过程中,采用10mm钢板铺垫室内的排油坑,建立基础平台,保证基础齐平;利用80t承载量的吊车,把变压器放到滚杠上,使用1.5t的板胡慢慢拖拉,直到主体到位。就位之后,采用四个千斤顶将变压器的主体顶起,对中心位置与套管中心进行调整,确保二者处于一条直线,再对HV套管进行安装,进而完成了连接。之后就用膨胀螺栓将主体固定起来,将接地现在相应的接地端进行压接,最终完成接地工作。 4、 抽真空 抽真空具体措施有:其一,在抽真空工作中,使用6000L/h的真空泵,要求其持续72小时作业,若因客观原因如停电,造成运转停止,则要及时关闭截止阀,当电源回复后,进行继续作业,操作顺序为先打开真空泵,再打开截止阀。其二,110kV变压器要求真空泵为0.08MPa,抽真空时,将连通阀打开,避免主油枕和OLTC质检产生过大压力差而造成主油枕损坏。 5、 油过滤和循环 保持整个滤油过程温度在70度左右,加工注油孔法兰,油经过油管进入滤油泵。 6、 结论: 其一,在进行3次循环后,采用60kV绝缘油测试仪测验变压器绝缘强度,经过5此测验,获得其强度值均大于56kV,说明绝缘程度良好。对耐压强度、变压器油微水等试验,以工厂试验结果为准,在安装现场不进行试验。其二,对散热片冷风扇、OLTC驱动部分进行检验,以有效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其三,在10kV母线桥导管和10kV开关柜连接后进行检验,并实验母线桥的工频交流耐压状况。 结语: 110kV变压器与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安装是该电力工程电气部分的主要工作。安装过程中,需要电工、钳工、吊车司机等采用精湛的技术,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作业,并要协调各安装程序、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协同解决安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安装工作顺利进行。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电力系统工程中IT运行自动化的技术应用 【摘 要】IT技术是计算机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对IT自动化技术的现状、特点、主要应用技术以及智能电网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系统;IT自动化;应用;发展 前言 电力系统通常由发电、输电、变电和配电这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都与计算机技术有紧密的关系。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运行水平,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提供了基础。 1 电力系统工程IT运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水平进行衡量主要运用信息化和自动化指标进行衡量。近年来,我国在不断的加大电力系统工程建设中IT的投资金额,例如在2009年,我国电力行业的IT投资金额约为144亿,和2008年相比,增长了10%。从某种意义上说,IT技术已经逐渐深入到了电力系统工程建设中的各个环节,促进电力系统工程朝信息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在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在电网调度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计量计费自动化、配网自动化以及电力市场自动化等方面运用了IT运行自动化技术。 2 电力自动化技术特点 电力自动化技术是一种集合了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的综合技术,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电力系统工程的应用中主要体现在:实现发电厂和电力系统调度的自动化;自动更新电力系统运行信息;自动处理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简单故障;保证电力系统工程的管理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自动运行等。总结这些不同的作用,在电力系统工程中应用电力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电力自动化技术也会不断地发展,可以为电力系统工程提供更好的技术条件。 3 常见的电力IT自动化技术 3.1 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在电力系统工程应用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还有一项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就是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在电缆系统工程中应用数据库技术,对于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开发和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于传统的信息数据库,电力自动化数据库更加重视对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技术和功能方面的支持,符合我国不断增加的电力能源需求。所以,电力系统工程中应用电力自动化数据库技术得到了强大的认可,电力自动化数据库技术在电力系统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电力系统工程中,对电力自动化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主动对象的信息数据库,应用自动化系统的监控性能,获取监控对象的全部信息,并且合理地进行使用,缩短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时间。 3.2 自动化的电力补偿技术 以前传统的无功和低压补偿技术是利用单一的信号以及三相电容器相互补充。通常这种补偿的方式对于那些主要采用电线负荷的用户,可能会出现三相负荷不平衡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欠补或过补的情况,并且这种补偿技术并没有分析和考虑电压的平衡问题,甚者通常没有配电检测的功能。而智能无功补偿技术是采用动态补偿和固定补偿相结合、三相共同补偿和分相补偿相结合、稳态的补偿和迅速的补偿相互配合的方式,它克服了传统技术单一固定补偿的不足,能够很好地适应负载的变化。而且运用先进的投切的开关、对电压进行科学的限制等技术模式,进而达到对电容器的智能控制,提高补偿的精确度,并且具有缺相保护的作用。 4 智能电网技术自动化的特点以及在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 4.1 智能电网技术自动化的特点 智能电网技术,指的是以物理电网作为基础,通过运用现代的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测量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所构成的一种新型电网。其对整个电力系统工程进行智能控制,主要包括电力系统的发展、输电、变电、配电、调度以及电力用户等内容。其中的调度自动化系统、稳定控制系统、柔性交流输电以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等均与计算机技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不仅将计算机技术的高效率进行发挥,而且还保证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变电站以及调度系统的自动化。虽然智能电网建设的目标、重点不同,但是其受到环境、电能质量、安全以及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自愈性、兼容性、继承性、高效性、协调性以及优质性的特点。其中,兼容性指的是智能电网能够很好的满足适应式发电站与微电网的接入,能够有效的提高需求侧的管理水平,满足不同用户的电力需求;协调性指的是能够实现电力批发与零售市场之间的衔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自愈性指的是如果受到电网外部或者内部的损害时,不需要运用人工干预的方式,进而有效的保证电网信息的安全性,提高其抵抗病毒的能力,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4.2 智能电网技术自动化在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 智能电网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网络拓扑、新型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信息管理系统、智能调度技术、分布式能源接入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在对智能电网自动化技术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主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以具有双向性、实时性、可靠性特点的网络通信技术为辅。 (1)通信系统:智能电网的建设需要运用高速性、双向性、实时性以及继承性的通信系统,如果没有通信系统,那么将不能满足智能电网建设的要求。只有在构建通信系统后,智能电网才能对数据信息进行获得、控制和保护。通信系统与电网的互相结合,构成了通信网络,并使智能电网具备应该具有的功能。智能电网在和高速、双向、集成、实时的通信系统相结合后,逐渐形成具有实时获取信息、实现电力交换互动以及动态性的基础设施。建立通信系统,对于提高供电的安全可靠性、提高电网资产利用率以及提升电网的应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网络拓扑:构建具有坚强性和灵活性的电网结构,是促进智能电网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通过建设特高压联网工程、直流联网工程以及点对网送点工程,能够有效的改善能源分布不平衡的现象,并对各级的电网规划工作进行优化。随着电网规模的逐渐扩大,电网自身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多,需要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系统能够有效的解决电网结构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 (3)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具备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显示、信息安全以及集成信息等功能,因此,智能电网中需要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对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主要包括对分布式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处理;构建实时的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动态共享以及对采集、处理过的信息进行分析等内容。进行信息集成工作,能够将智能电网构建的信息系统的纵向产业链转变为电网信息集成的横向电网信息集成。信息显示系统能够给智能电网的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可视化的界面;信息安全系统能够有效的保证智能电网利益主体的经济效益。 5 电能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对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电力企业每个部门的资源管理不统一,各个体系之间的信息不共享,致使在供电过程中的马虎情况不断出现。所以,在电力自动化进程中,要对电力各部门的资源进行整理,逐渐改变这种情况。将原来分散、成果单一的电力自动化系统转变为信息共享体系,使数据和配电体系、监测控制体系、办理体系、高级的应用软件包、通信体系的集合和馈线自动化整合成一个体系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开放、方便和高效的信息体系。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控制电力系统工程造价的措施探究 【摘 要】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要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在立项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招投标阶段和建设实施阶段,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符合工程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地确定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及竣工决算等,把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在批准的造价限额以内,并随时修正发生的偏差,力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保证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提高造价行业的管理水平,加强对造价师的监管,也是提高工程造价管理不可忽视的工作。 【关键词】电力系统;工程造价;工程量清单;企业定额;项目决策;企业效益;招投标机制 0 引言 近几年,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迅速,煤电、水电、风电、生物发电等各种发电技术齐头并进,电力建设市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在逐步完善,电力工程施工已经融入了有形建筑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电力施工企业须通过招投标来获取施工任务。同时,随着今后电力需求趋于饱和,电力投资规模和速度都会大幅度下降,大多数电力施工企业都会不同程度面临任务不足、负担沉重的困境。 1 项目决策阶段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开始 在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项目的经济决策和各项技术,对项目投资以及项目建成以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项目投资控制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具体来讲,在项目决策阶段中, 新建的一个项目在项目建议书批准以后,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应根据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地区经济发展和各行业经济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对拟建的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先进适用,经济上是否合理、有利,在社会上能否创造效益,资金落实情况等方面都进行全面、充分的调查、分析和论证,搞好可行性研究,为决策者决定项目提供可靠的依据。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对建设工程全过程工程造价具有纵揽全局的决定性影响。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投资决策是产生工程造价的源头。合理确定造价是评估建设项目、开展后续工作的关键。 2 项目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 项目设计阶段的设计费支出只占工程总投资的 1%以下,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占 75%以上,且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应将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作为全过程造价管理的重点来抓。项目初步设计概算有一定的准确性并达到国家或行业规定的深度,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抓住设计阶段这个关键点,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造价的源头控制,也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控制。 3 项目招投标阶段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受业主委托编制实物工程量清单(或工程标底)和一系列相关文件,标底的编审工作是招投标管理的核心工作,因为标底是确定工程承包合同价的基础,只有有了科学的标底,才能正确地判断投标报价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才能在定标时做出正确的决策,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的管理规定,把握标价的合理性和竞争性。评标、定标中把造价执业者以及造价编制依据的合法性作为评判定标价是否合法有效的依据,保证标价的科学合理,为有形建筑市场的投标报价、标底的编制提供社会服务,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4 项目实施阶段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里程碑 工程实施阶段是建筑产品形成阶段,对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来说也是最难、最复杂的阶段。此阶段除伴随施工的时间推移发生的其它建设费用外,大量的投资资金通过施工这一环节不断“物化”,最终形成固定资产,实现项目投资。为了控制造价,首先,在施工阶段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招投标制度,认真审查施工单位编制的工程项目网络图,做好施工单位设计方案的论证工作,在技术上、经济上进行分析对比,选出最合理方案;其次,要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对必要的设计变更,必须进行工程量及造价增减分析,对涉及到费用增减的设计变更,必须经设计单位代表、建设单位现场代表、监理工程师共同签字,而且应尽量在该工程内容未完成前确认变更,以减少设计变更造成的损失;最后,在施工过程中,建设或管理单位要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督促施工方按图施工,严格控制材料代用、随意增加工程量及各种预算外费用。 5 竣工结算阶段是工程造价管理的终点站 该阶段应认真审核工程预结算,剔除其中通过多计工程量、高套定额、高取费用、不切合实际的签证、不合理的技术措施等增加的费用:对工程量的审核应根据施工承包合同要求,对施工过程出现的设计变更、现场签证进行审核,不能多算也不能不按规则计算;在要求施工单位报送相应的工程计算式和材料用量明细表的同时,建设单位也要编制一份完整的结算书和材料明细表,比照审核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合理、准确;要注意审核项目的单价、分项的正确性,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计算;应根据所掌握的材料价格信息,着重审查是否有抬高材料价格的现象。应加强合同管理和执行,实行合同逐项审查制度,使工程造价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得以确认和控制,不论是建设单位还是施工单位的审核人员,都应该坚持按合同办事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施工预算外的费用严格控制,对于未按要求完成的工作量及未按规定执行的施工签证一律核减费用,把好未按合同条款履行的违约审核处理关。 6 提高造价行业的管理水平,加强对造价师的监管 6.1 提高造价师的素质,加强对造价师的监管力度 要严格造价师的准入制度,参加造价师考试的人员应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专业工作经验;考试的内容要包含专业知识、法律、经济管理、计算机等各个方面;要加强造价师的职业培训,防止职业培训流于形式;要加强对造价师工作的监管力度,在防止泄露商业秘密的前期下,努力推行造价报告公示制度。另外还必须要提高造价师的职业道德素养,避免出现由于职业道德感差引起的不利影响。 6.2 造价人员要全程参与,实事求是地做好造价控制工作 造价人员要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在决策阶段,造价专业人员要参与决策,防止盲目决策;电力项目建设相关企业以及企业中与造价有关的部门都要参与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人员认真学习、了解各部门的工作流程,防止在造价管理过程中存在各种不合理的问题。造价人员对各部门提供的信息也要进行核实和论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地做好造价控制工作。 6.3 关注市场信息,注重科技进步 编制工程造价时,要随时关注市场信息,了解主要原材料的价格与市场的波动,确保工程造价与市场行情不发生较大差异。要有超前意识和创新思维,要关注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情况,将造价工作与科技进步相结合,尽量使效益显著的新技术、新成果能融入到项目建设中。 6.4 加强造价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已确定的造价预算 建设单位要严格内部审计程序,确保工程造价控制在限定目标内。要维护造价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的权力,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不断提高监管部门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加大监管力度,对于已经明确的工程造价,没有经过规定的程序不能变更。 7 结束语 总之,市场经济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尽快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要尽快适应市场,每个电力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在分析目前国家电力行业定额的基础上,正确把握电力工程造价的发展趋势,提高投标报价的技巧和水平,最终适应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确定电力工程价格的管理体制,保证企业足够的利润空间。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电力系统工程技术及自动化应用推广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电力系统中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在变电领域已得到了普遍应用和发展,功能技术水平也已日臻完善。本文介绍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监控方式和应用,以及阐述了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力系统 电气自动化 监控 信息化、自动化已成为衡量电力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电力行业中,工业化的典型标志就是电力自动化,包括了调度自动化、变电站及保护自动化、配网自动化、计量计费自动化、电力市场自动化等电力工业的各个环节。 1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 1.1 集中监控方式 这种监控方式优点是运行维护方便,控制站的防护要求不高,系统设计容易。但由于集中式的主要特点是将系统的各个功能集中到一个处理器进行处理,处理器的任务相当繁重,处理速度受到影响。 1.2 远程监控方式 最早研发的自动化系统主要是远程控制装置,主要采用模拟电路,由电话继电器、电子管等分立元件组成。这一阶段的自动控制系统不涉及软件。主要由硬件来完成数据收集和判断,无法完成自动控制和远程调解。它们对提高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保证系统安全运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些装置,相互之间独立运行,没有故障诊断能力,在运行中若自身出现故障,不能提供告警信息,有的甚至会影响电网安全。 1.3 现场总线监控方式 现场总线监控方式使系统设计更加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间隔可以有不同的功能,这样可以根据间隔的情况进行设计。 采用这种监控方式除了具有远程监控方式的全部优点外,还可以减少大量的隔离设备、端子柜、I/0卡件、模拟量变送器等,而且智能设备就地安装,与监控系统通过通信线连接,可以节省大量控制电缆,节约很多投资和安装维护工作量,从而降低成本。另外,各装置的功能相对独立,装置之间仅通过网络连接,网络组态灵活,使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任一装置故障仅影响相应的元件,不会导致系统瘫痪。因此现场总线监控方式是今后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 2 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应用 2.1 集中模式 集中模式也就是传统的硬接线方式,将强电信号转变为弱电信号,采用空接点方式和4mA~20mA标准直流信号,通过电缆硬接线将电气模拟量和开关量信号一对一接至DCS的I/O模件柜,进入DCS进行组态,实现对电气设备的监控。电气量的采集集中组屏,便于管理,设备运行环境好;硬接线方式成熟,响应速度快。缺点主要有:电缆数量大,电缆安装工程量大,长距离电缆引进的干扰也可能影响DCS的可靠性;DCS系统按“点”收费,不仅投资大,而且只有重要的电气量才能进入DCS,系统监测的电气信息不完整;所有信息量均要集中汇总至DCS系统,风险集中,影响系统可靠性;由于DCS调试一般是最后进行,采用集中模式通常难以满足倒送厂用电的要求;没有独立的电气监控主站系统,无法完成较复杂的电气运行管理工作,不能实现电气的“综合自动化”。 2.2 分层分布式模式 分层分布式模式从逻辑上将ECS划分为三层,即站级监控层、通信层和间隔层(间隔单元)。间隔层由终端保护测控单元组成,利用面向电气一次回路或电气间隔的方法进行设计,将测控单元和保护单元就地分布安装在各个开关柜或其他一次设备附近。网络层由通信管理机、光纤或电缆网络构成,利用现场总线技术,实现数据汇总、规约转换、转送数据和传控制命令的功能。站级监控层通过通信网络,对间隔层进行管理和交换信息。间隔层测控终端就地安装,减少占用面积,各装置功能独立,组态灵活,可靠性高。模拟量采用交流采样,节省二次电缆,降低了成本,抗干扰能力增强,系统采集的数据精度大大提高。系统采集的数据量提高,监控信息完整,能实现在远方对保护定值的修改及信号复归,运行维护方便。分布式结构方便系统扩展和维护,局部故障不影响其他模块(部件)正常运行。设置独立的电气监控主站,便于分步调试和投运,满足倒送电的要求。同时有利于厂用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和检修。 3 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 3.1 保护、控制、测量一体化 鉴于目前的运行体制、人员配备、专业分工,我国的自动化系统主要采用站内监控采集数据而保护相对独立的模式,以提供较清晰的事故分析和处理的界面。但是从技术合理性、减少设备重复配置、简化维护工作量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考虑,将保护与控制、测量结合在一起会更有优势。 3.2 国际标准的应用 近年来,IED电力自动化方面有了广泛应用。为了实现不同厂家 IED设备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性,使厂站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成为开发系统,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了IEC61850国际标准。为了与国际接轨,国内已经开始了基于IEC61850标准的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产品研发,相信这将是未来自动化系统的一个发展方向。 3.3 以太网技术的兴起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综合自动化系统需要传输的数据越来越多,对通讯的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以速度快、传输数据量大为特点的以太网满足了这一要求。以太网最典型的应用形式是 Ethernet+TCP/IP。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在继承了以太网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工业过程应用,产生新一代以以太网为核心的现场总线技术。 4 结语 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深入,这也使电网管理方式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技术、新理论的应用使一些概念不断被更新和修正,传统的技术界线逐渐模糊,各种原来看似不相关联的技术会彼此融合和渗透,这些推动着电力自动化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电力系统工程中IT运行自动化的技术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提高了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水平。在电力系统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运用IT自动化技术。IT运行自动化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发展的过程中,只要出现新技术或者新成果,均会应用在电力系统工程的自动化建设中,电力系统工程的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因此,该文针对电力系统工程中IT运行自动化的技术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电力系统工程;IT运行自动化;技术;应用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了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在电力行业中,越来越普遍的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给电力行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还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计算机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对于电力系统工程建设步伐的快慢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由于电力系统工程的建设主要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以及用电等各个方面共同组成,其各个方面与计算机技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电力系统中各个级别的电网调度控制中心构建的计算机系统和变电站构建的计算机监控系统等,均与计算机技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该文通过对电力系统工程中IT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 1 电力系统工程IT运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水平进行衡量主要运用信息化和自动化指标进行衡量。近年来,我国在不断的加大电力系统工程建设中IT的投资金额,例如在2009年,我国电力行业的IT投资金额约为144亿,和2008年相比,增长了10%。从某种意义上说,IT技术已经逐渐深入到了电力系统工程建设中的各个环节,促进电力系统工程朝信息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在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在电网调度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计量计费自动化、配网自动化以及电力市场自动化等方面运用了IT运行自动化技术。 2 电网调度的自动化 所谓电网调度自动化,指的是对各种信息进行集中处理的一种自动化系统,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电力系统工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通过对各个变电站与发电厂实时电网运行的信息进行设置,运用信道传输的方式,将其传输扫电网调度中心的主站系统中,以便让电网调度工作人员使用。电网调度自动化作为电力系统工程自动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力系统工程的快速、安全、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电网调度自动化主要分为五个级别,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是国家电网调度、大区电网调度、省级电网调度、地区电网调度以及县级电网调度。 不管在哪个级别的电网调度自动化,其均与计算机技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电网调度自动化主要由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运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服务器、打印设备、调度发电厂、工作站、大屏蔽显示器、变电站终端设备、电力系统专用广域网下级的电网调度控制中心以及测量控制等多种装置构成。在计算机环境下,这些装置互相结合,构成自动化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其具备实时采集数据、监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进行估计以及对电力负荷进行预测等功能。 在五种不同的电网调度自动化中,县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设备是最小的,对电网设备要求最低,主要运用普通的PC机作为工作站或者服务器。和大区调度电网与省级电网相比,地区电网调度的调度范围与功能比较小,只对某个具体的城市进行电网调度工作。对于国家调度电网和大区调度电网来说,其运用最大规模的计算机设备和容量最大的计算机服务器和网络设备,运用最先进、最高端的计算机技术。总之,不同级别的电网调度自动化,均离不开计算机技术。 3 变电站的自动化 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为了实现发电厂和电力用户的联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需要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在没有运用计算机技术时,主要运用人工监视、人工电话操作的方式,实现发电厂与用户之间的联系,这种方式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给变电站的监控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后,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变电站的监控功能,提高了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变电站在使用计算机技术后,逐渐朝网络化、数字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广泛使用计算机电缆或者光纤技术。变电站实现自动化,不仅能够完成变电站的运行操作任务,而且还能够实现电力企业的现代化。 4 智能电网技术自动化的特点以及在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 4.1 智能电网技术自动化的特点 智能电网技术,指的是以物理电网作为基础,通过运用现代的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测量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所构成的一种新型电网。其对整个电力系统工程进行智能控制,主要包括电力系统的发展、输电、变电、配电、调度以及电力用户等内容。其中的调度自动化系统、稳定控制系统、柔性交流输电以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等均与计算机技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不仅将计算机技术的高效率进行发挥,而且还保证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变电站以及调度系统的自动化。虽然智能电网建设的目标、重点不同,但是其受到环境、电能质量、安全以及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自愈性、兼容性、继承性、高效性、协调性以及优质性的特点。其中,兼容性指的是智能电网能够很好的满足适应式发电站与微电网的接入,能够有效的提高需求侧的管理水平,满足不同用户的电力需求;协调性指的是能够实现电力批发与零售市场之间的衔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自愈性指的是如果受到电网外部或者内部的损害时,不需要运用人工干预的方式,进而有效的保证电网信息的安全性,提高其抵抗病毒的能力,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4.2 智能电网技术自动化在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 智能电网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网络拓扑、新型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信息管理系统、智能调度技术、分布式能源接入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在对智能电网自动化技术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主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以具有双向性、实时性、可靠性特点的网络通信技术为辅。 1)通信系统:智能电网的建设需要运用高速性、双向性、实时性以及继承性的通信系统,如果没有通信系统,那么将不能满足智能电网建设的要求。只有在构建通信系统后,智能电网才能对数据信息进行获得、控制和保护。通信系统与电网的互相结合,构成了通信网络,并使智能电网具备应该具有的功能。智能电网在和高速、双向、集成、实时的通信系统相结合后,逐渐形成具有实时获取信息、实现电力交换互动以及动态性的基础设施。建立通信系统,对于提高供电的安全可靠性、提高电网资产利用率以及提升电网的应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网络拓扑:构建具有坚强性和灵活性的电网结构,是促进智能电网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通过建设特高压联网工程、直流联网工程以及点对网送点工程,能够有效的改善能源分布不平衡的现象,并对各级的电网规划工作进行优化。随着电网规模的逐渐扩大,电网自身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多,需要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系统能够有效的解决电网结构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 3)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具备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显示、信息安全以及集成信息等功能,因此,智能电网中需要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对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主要包括对分布式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处理;构建实时的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动态共享以及对采集、处理过的信息进行分析等内容。进行信息集成工作,能够将智能电网构建的信息系统的纵向产业链转变为电网信息集成的横向电网信息集成。信息显示系统能够给智能电网的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可视化的界面;信息安全系统能够有效的保证智能电网利益主体的经济效益。 5 结束语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在现代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电力系统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渐融入到了电力系统工程自动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该文针对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变电站的自动化以及智能电网的自动化进行详细的分析,旨在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系统工程中IT运行自动化的技术水平。 电力系统工程论文:浅议电力系统工程造价控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电力建设也在快速发展,投资项目的增多,各种各样的投资还在不断地扩大, 原材料价格上涨,建设规模的变化,电力工程的总造价和单位造价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使工程造价的增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电力系统 工程 造价控制 前言 企业想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综合水平,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而实施有效的造价控制,则是重中之重。电力系统工程造价,指的是在某一项电力建设工程当中,所需要的全部的工程费用,也就是该项目有计划地进行固定资产再生以及形成铺底流动基金的一次性费用合计。电力工程造价控制,是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全部过程阶段当中,在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项目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的验收阶段当中,都需要进行有效的造价控制和管理,进行全面的控制,以求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及时改正优化。在电力系统的建设当中,造价的控制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很好地分析现今的主要形势,通过具体的方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程成本,并且改善服务、逐步地优化资源配置,将对电力系统造价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这也正是电力企业需要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两个要素, 既要考虑技术先进性、安全可靠性, 也要考虑经济合理性, 从根本上有效控制造价。 1推行设计招标制度 目前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只负技术责任, 不负经济责任, 推行设计招标, 引入竞争机制, 迫使竞争者对建设项目的有关规模、功能方案、设备选型和投资控制等方面做出全面地分析、比较, 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案参加竞赛。 2 积极推行电力工程限额设计, 有效控制造价推行限额设计是项目法人责任制的一个主要部分, 也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 要想控制造价, 必须大力推行电力工程限额设计。要做好项目投资估算, 项目投资估算是初步设计概算的限额。项目投资估算准确程度直接决定了限额能否实施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项目投资估算阶段, 一定要深入现场, 做好勘查工作。另外, 也要注意估算模型的应用, 考虑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 初步设计概算是施工图预算的限额。施工图设计阶段, 要根据初步设计概算进行限额设计, 主要应该控制预算工程量。 3增加设计深度, 实行设计考核 如果设计阶段, 没有很好的勘查现场, 没有结合地区实际情况, 往往会造成施工阶段设计变更满天飞, 这是增加工程造价的不确定因素, 也给工程造价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 一方面在配合设计做好现场勘查的同时, 应该对设计实施考核, 在签订设计合同时, 必须规定, 如果变更金额超出施工合同一定比例的, 则扣除一定的设计费, 如果在合同约束的范围内, 要给予奖励。 二、工程建设阶段的成本控制 工程建设阶段是资金投入的最大阶段, 也是资金控制风险最大的阶段, 一方面加强实际成本控制, 另外也要加强隐形成本的控制。 1 加强工程招投标工作。必须按照电力程序做好招投标工作, 招投标工作必须本着三公原则进行, 在评标办法制定上, 也要采取比较科学的方法, 避免选到施工力量差的队伍, 虽然节约了现阶段的资金, 但隐形成本十分巨大。 2抓好合同管理, 减少工程索赔。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对工程变更实行有效控制。避免施工单位“低价中标, 索赔赢利”。一方面要严格合同管理, 按合同办事; 另外, 要做到事前把关, 主动监控。 3严格审核工程变更, 加强现场工程量签证的监督和管理。要减少设计变更, 首先应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擅自扩大建设规模, 提高设计标准, 增加建设内容; 其次, 及时核算有关设计变更的造价,对于有问题或者费用偏高的项目可重新考虑, 进行多方案比较, 不能一味求快, 而应求精。对于现场工程量签证, 必须要四方签证,而且务必是实现量化。 4物资采购阶段的成本控制 材料是工程造价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巨大, 合理的材料价格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基础。 (1) 推行阳光采购, 减少中间环节, 保证质量。要认真做好设备的选型, 充分听取设计、建设、调试等各方意见。另外, 要严格按照招投标办法实施, 推行阳光采购, 保证材料质量和送货进度等。 (2) 从技术措施上展开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对主要施工技术方案做好论证的基础上, 广泛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办法等等,选用新工艺、新材料, 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缩短工期的有力保证。 5加强概算预算阶段成本控制。概算预算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是提高概预算人员的素质, 避免工程量计算错误或者计算程序错误、对施工不熟悉等因素产生造价计算产生偏差, 造成成本的增加。工程概预算人员不但要熟悉概预算知识, 而且要熟悉工程建设全工程。 6加强资金使用阶段成本控制。资金使用阶段的控制主要是按照合同合理拨付资金, 避免由于资金拨付产生的违约金。另外, 要做好年度财务决算和竣工决算。 结算阶段造价控制 1在结算阶段当中,相关的工程工期都存在有工期较短、任务较重等特点,在设计概算等方面,也存在有深度不够等因素,容易在实施的过程之中发生较大程度的工程量变。施工的企业在投标报价之时采用概算中标,在施工阶段当中就容易产生较大的量变。所以,针对以上的这些问题,就需要施工的企业进行合理的施工组织,将节约成本的观念和意识贯彻到每一个工作的细节当中,在管理上要突出效益。 2施工过程之中还需要经营管理的相关员工和技术人员以及机械材料人员等相互配合和了解,将经济管理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切实地节约工程成本,控制造价。在当前,施工企业往往都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经营管理方面存在有诸多的问题,其中的重要环节都处于脱节的状态。同时材料、机械等各自为政,没有有效的联系和相互之间必要的了解,这也就造成了极大的成本流失,对于造价控制的影响可想而知。所以,需要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解决方案,真正意义上达到造价控制的要求和规范,从实际的角度出发,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现如今,分包队伍普遍存在有技术力量差、人员素质较低、鉴证过于草率以及对计划的额定内容不熟悉等缺陷,而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有可能会造成人工费用的流失,造价的加大。在实际的操作当中,材料人员的订货量一定要根据实际的要求来进行控制,订货量要进行及时的反映,特殊材料的价格要得到相关部门单位的认可,以此来保证预算调整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最后一个方面,工程造价的资料整理,其主要内容包括有工程实施当中产生的一系列相关的现场记录、使用的材料记录、单价结算依据以及结算资料价格信息等,工程造价资料是造价分析结算当中的重要依据,对于业主而言,需要对其中不同类型的造价资料进行统一的整理,并且进行分类保存,以此来作为企业内部造价分析控制管理的重要依据。 结束语 电力工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 电力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如何在确保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是电力基本建设一个永恒的主题。近年来,电力工程造价上涨较快,资金筹措难度很大, 工程造价水平已成为影响电力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控制工程造价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现在, 新开工的电力建设项目都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由项目法人对电力工程项目的立项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贷款偿还和资产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 并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项目法人只有加强项目在各个阶段的管理,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
工程成本管理论文: 加强施工成本管理 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强工程建设市场管理,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施工招投标制度已广泛施行。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规范工程建设市场行为,建立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在严酷而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工程施工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靠过去那种粗放的经营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加强工程施工的成本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势在必行。 成本管理是在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进行管理,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措施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它主要通过技术(如施工方案的制订比选)、经济(如项目核算)和管理(如施工组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等)活动达到预定目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一、实行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难点 1.企业轻视造价控制体系建设,缺乏科学的动态的施工项目成本计划,项目经济责任制不签订或不落实,导致项目部成本意识淡薄,只顾完成生产任务,即使有成本目标也往往放在事后核算,而没有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理制。 2.工程施工周期较长,环境因素多变,监控点多等特点造成工程变更多,人工材料机械价格往往随市场波动,从而使实际成本经常发生变化,预期的成本目标难以实现。 3.受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思维影响,造价工作者只是从事概预算工作,缺少全过程造价控制及综合性技术服务的经验和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成本管理的实施。 二、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方法和程序 就成本管理的完整工作过程来说,其内容包括: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 一般地说,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应该遵循以下程序进行:企业对开工项目做出成本预测;下达成本责任目标;项目部编制成本计划;分解实施成本计划;项目部进行成本核算与分析;企业对项目部进行成本考核兑现;编制成本资料并存档。 三、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具体内容 1.人工费的控制。人工费在工程造价中所占比例较小,在严格遵守国家劳动法律,保障工人权益的前提下,主要通过加强施工组织,合理安排流水作业,优化劳动力配置,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加以控制,并辅以量化考核的手段对先进者进行奖励,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人工费控制的重点是定额定员的控制,项目部一方面要根据劳动定额、工时定额,认真进行定员配备和劳动力安排,这样既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又可以消除过多占用劳动力的现象。另一方面对生产工人的工时利用也应控制,使实际消耗的工时总数不超过规定工时数。 2.材料费的控制。据统计,材料费一般占工程造价的比重在65%以上,而且其波动较大,对成本控制造成一定的难度,所以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必须得从降低材料采购保管单价和施工消耗量入手。 (1)根据计划目标的控制要求,做好市场调研和采购策划,准确把握市场脉搏,避免逢高吸纳(2008下半年的钢材价格波动就是典型的例子)。(2)加强施工定额管理和领料单管理,使施工材料消耗量得到有效控制。施工部门在签发工程任务书的同时,签发限额领料单一式二份,经计划部门签证后,一份随工程任务书下达到施工队(厂、车间),一份交发料仓库,作为领料和发料凭证。由于工程变更、设计变更等原因,必须补办相应手续,才能领发材料;发生材料代用,也必须按规定程序报请批准。(3)通过生产要素的动态管理,优化组合,合理使用,实现物尽其用,降低实际成本。对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要按规定建立实物账卡,加强实物管理,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进行摊销;对零星材料,采取按金额控制的办法;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残废材料,应回收入账。 3.机械费的控制。投标施组中的机械设备的型号,数量一般是采用定额中的施工方法套算出来的,与工地实际施工有一定差异,工作效率也有不同,因此要测算实际将要发生的机使费。同时,还得计算可能发生的机械租赁费及需新购置的机械设备费的摊销费,对主要机械重新核定台班产量定额。尽量减少施工中所消耗的机械台班量,通过全理施工组织、机械调度,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避免因计划不周造成机械窝工,利用率降低等显性和隐形损失。同时,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降低大修、经常性修理等各项费用的开支,避免不正当使用造成机械设备的闲置;加强租赁设备计划的管理,充分利用社会闲置机械资源,从不同角度降低机械台班价格。 4.措施费的控制。合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及组织方案,认真地进行施工现场考察,全面地、仔细地调查了解工地及其周围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等情况。将临时设施等工程范围内的费用降下来,制定一个比较先进、切合实际的施工计划,包括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进度安排、施工总平面布置和施工资源估算,认真分析施工水平,做出较合理、经济的技术和组织措施。临时设施费需根据工期的长短和拟投入的人员、设备的多少来确定临时设施的规模和标准,按实际发生并参考以往工程施工中包干控制的历史数据确定目标值。工地转移费应根据转移距离的远近和拟转移人员,设备的多少核定预测目标值。同时根据工程项目现场情况适当安排,尽量利用既有设施。 5.管理费的控制。(1)强化安全、质量管理。项目部要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大效益观念。积极预防和避免可能发生的安全、质量事故,对事故的多发区域时刻监控。要严格执行对事故责任人员的惩罚制度,使全体员工树立起清醒的安全意识。项目部一次性完成合格的建筑产品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环节。项目部应把工程质量管理当做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在施工生产中严把质量关,从施工前的测量,组织施工中材料投入以及施工后工程质量养护,必须严格按工程质量要求作业,努力减少不必要的返工损失。 (2)加强合同管理。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项目施工合同管理的时间范围应从合同谈判开始,至保修日结束止。所有的项目部,特别是以分包工程为主的项目部,必须指定专人负责合同管理,除能够及时结算或者处理的事项外,其他与外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往来,技术、用工等事项,都必须签订正式的合同,不得以口头形式约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合同有关条款进行处理。 (3)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成本控制机制。项目部要结合实际,制定与控制成本有关的规章制定,如材料采购、保管、验收、出库、消耗制度,劳动报酬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规定,安全、质量管理办法,验工计价办法等,并建立起项目部的成本控制和内部监督机制。 6.变更与索赔管理。施工索赔是利用经济杠杆进行项目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计划管理的动力,更是挽回成本损失的重要手段,它将成为项目管理中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1)索赔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合同文件引起的索赔。二是因意外风险和不可预见因素引起的索赔。三是设计图纸或工作量表中的错误引起索赔。(2)索赔的依据。索赔的准确计算要有完备的计算依据:①招标文件、施工合同文本及附件,其他各签约(如备忘录、修正案等),经业主批准的施组、工程实施计划、各种工程图纸、技术规范等。这些索赔的依据可在索赔报告中直接引用。②双方的往来信函及各种会谈纪要。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业主、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商定期或不定期的会谈所作出的决议或决定,是合同的补充,应作为合同的组成部分,但会谈纪要只有经过各方签署后才可作为索赔的依据。③进度计划和具体的进度以及项目现场的有关文件。进度计划和具体的进度安排是和现场有关文件变更索赔的重要证据。④气象资料、工程检查验收报告和各种技术鉴定报告,工程中送停电、送停水、道路开通和封闭的记录和证明。⑤国家有关法律、法令、政策文件,有关部门公布的物价指数、工资指数,各种会计核算资料,材料的采购、订货、运输、进场、使用方面的凭据。 总之,要加强施工合同管理和索赔管理,平时做好变更签证,技术核定和施工会议纪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施工合同条款进行及时有效的索赔。 四、企业抓好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 1.事先进行施工项目成本预测。成本预测就是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在采取相应降低成本措施做出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施工技术条件和发展目标,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一定时期或一个成本项目的成本水平、成本目标进行测算、分析和预见。成本预测是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通过预测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指明方向和途径,为此选择最优计划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项目部的成本预测的程度可以分为三步进行:一是掌握情报信息。主要收集、调查、了解、掌握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资料,为成本预测提供依据;二是拟定初始目标。根据掌握的情报信息分析、测算后建立初始目标,并发动员工讨论,选择最优的预测目标以及实施目标的方案提到领导层讨论审定。工程成本预测方法可以依据单项工程投资分割,测算出该项工程应收取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等,然后再根据公司或项目经理部编制的施工技术组织方案和降低成本措施,对该单项工程逐一测算出实际需要各项成本费用和成本降低额。 2.及时进行施工项目成本核算。项目部应根据企业成本管理制度及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建立施工项目核算制,及时核查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措施费和各项管理费用,根据偏差原因及时调整施工计划,为控制下一步的支出做出预测,这样不断调整,使成本变化趋势处于节约的区间。项目部根据承包成本和计划成本,绘制月度成本折线图。在成本计划实施过程中,按月在同一图上打点,形成实际成本折线,使用图表不但可以看出成本发展动态,还可以分析成本偏差。成本偏差有三种: 实际偏差=实际成本-承包成本 计划偏差=承包成本-计划成本 目标偏差=实际成本-计划成本 应尽量减少目标偏差,目标偏差越小,说明控制效果越好。目标偏差为计划偏差与实际偏差之和。 根据成本偏差,用因果分析图分析产生的原因,然后设计纠偏措施,制定对策,协调成本计划。对策要列成对策表,落实执行责任,对责任执行者进行考核。 3.准确进行施工项目成本分析常用的方法有:(1)表格对比法。按照量价分离的原则,分析影响成本节超的主要因素。包括:实际工程量与预算工程量对比分析,实际消耗量与预算消耗量对比分析,材料预算价格与实际采购价对比分析。(2)因素分析法。即分析每一种因素发生变化对成本的影响,从而找出权重较大的主要因素,并进行重点监控。(3)因果图法。即利用树状图来寻找可能影响成本偏离的原因。 4.客观进行施工项目成本考核。根据施工项目成本分析的结果,对成本节约有贡献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对超支严重的部门和个人进行适当的处罚。 五、结束语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只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一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质量,安全,工期,进度和造价统筹起来考虑和规划,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工程成本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控制要点分析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控制要点分析 前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民用住宅及商业用建筑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要使企业快而好的发展,既要注重工程质量以使业主满意,从而提升企业的形象,又要注重工程的成本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所以拟订一套科学方案实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使质量与效益到达最佳平衡点,是实现做好施工项目的必要条件。 一、工程成本控制概述 建筑工程成本指标能反映施工企业的经营活动成果,是评定企业工作质量的一个综合指标。能够及早发现施工现场活动的成本超支或有可能超支,以便有:机会采取补救措施,尽量消除超支带来的影响或将影响降至最低,对工程项目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需要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以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加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管理,是企业展现综合实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很多企业在成本控制管理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一)对成本控制认识上存在误区 很多人认为成本控制只是财务人员的事情,在以往的施工方案中,一些施工部门往往只偏重于好和快,通常不惜价钱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大了成本,造成了浪费。从企业的前面性上来说,每个部门工作都达到最优,对于企业来说未必是最优的。企业要的是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得到最大利润。 (二)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现在工程项目一般都是项目经理负责制,企业一般在工程项目施工之前,由设立的项目小组定期向企业回报工程的实施情况,没有很明确的权利责任关系。工程项目由成本控制而带来的质量问题是属于自己的,而成本控制所带来的效益是企业的,有的项目经理把成本控制作为可有可无的部分,直接简单当做任务交给财务人员,没有形成应有的重视。 (三)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 企业除了要明确项目经理的权力和责任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关于成本控制奖励机制。奖罚分明,才是促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根本动力,才能实现低成本高回报。大多企业在员工的考核方面,尤其是成本控制的这方面的考核,很少有明确的规定。不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往往使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开展不顺利。 (四)对施工过程缺少有效管理 在工程建设成本中占最大的比重,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施工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没能很好对所要耗用的工、料、费按成本目标进行支出和有效监控,产生的偏差,造成材料超期储存积压导致了材料的浪费和窝工,这大大增加了工程项目的成本。 二、成本控制的方法 (一)加强成本控制管理体系 首先,施工企业应明确项目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责任和相应的奖罚,提高项目部门的积极性。其次,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的直接负责人应该领导项目小组制订工程关于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组织项目小组的成员培训,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建立适合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的责任制岗位,定位项目小组成员在其中的作用、地位和责任以及考核奖励的办法,还要就工程成本控制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找出其中的问题并及时总结经验和工作中的不足,使之与项目组人员绩效挂钩,按项目组内部的奖罚措施实施奖罚。 (二)明确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 进行成本控制但不能靠降低工程质量来缩减成本。在工程项目中,我们所要进行成本控制的内容一般包括合同控制、材料控制、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 1.合同控制。施工项目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以合同或协 定的形式出现,如果合同条款不严谨,容易让对方钻空子,造成自己的经济损失和应有的索赔条款不能成立,所以必须细致周密地订立严谨的合同条款。在各种合同条款在形成之前应由工程、技术、合同、财务、成本等业务部门参与定稿,使各项条款的内涵清楚,严谨不漏;再根据合同要求的工程项目、质 量、进度等指标,开展编制施工预算、成本计划,然后根据上述数据进行对比、校正,再结合现行、当地人工、材料、机械 的市场价,测算出工程总实际成本。在项目的各项成本测算出来后,公司与项目部签订承包合同,在承包合同中,对项目成本、成本降低率、质量、工期、安全、文明施工等翔实约定。通过合同的签订,确保项目部和公司总部责、权、利分明,双 方按合同中的责任,自觉地履行各自的职责,以保证项目能按预期的目标顺利完成。 2.材料控制。材料费在工程造价中一般都占60%左右,所以材料管理必须是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材料控制主要靠减少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环节的损耗来节约采购费用。其一,要求质料采购员负担起降低采购成本的责任,企业狠抓采购监视管理,力图采购部门购进的是物美价廉的产品。防止在材料的采购过程中出现采购员通过特定渠道采购材料从中获取私利的情况。并且采购的材料价格需要经价格评审小组人员询价、评审、定价再签订采购合同。其二,材料验收管理,要在规定的地点进行验磅、押车、量方、查数等,实事求是地进行验收,保证进场材料质优、价廉、数目无差错。其三,材料的入库管理,对于所有进场材料、设备、周转材料均应办理入库手续,保管员依据材料员的验收单办理人库手续,个别不能及时办理的,应先登记数量,尽快补办手续。其四,材料出库管理,仓管员凭领料单发放材料,杜绝无 领料单发放材料,对于周转使用的材料、物品、设备、劳保用品等催促退库回收,损坏的要明确责任人报会计扣款做好材料领取管理,杜绝材料的浪费,并采用合理的方法堆放现场材料,减少二次搬运以节约成本。其五,材料用量控制,在工程施工中,材料成本的低落重要来自质料用量的节省,要使质料的质量有保证,数目有控制,就必须增强质料的现场管理,做到职责明确,管用一体,材料进场后,管理职员要凭据施工筹划用量对民工队伍使用材料量进行监视,并设定超罚、节奖的相关措施,变更其积极性,以节省用量。其六,通常出现工程竣工后,剩余材料易丢失,所以要对工程扫尾事情中的材料清查、接纳 入库,对材料的管理做到善 始善终,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3.质量控制。有的企业片面强调工程的成本控制,为了追求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而忽视了质量,可能会增加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费用,还给企业带来了名誉上的损失。即使单从利益的方面来说也是不可取的,为了降低成本而使质量降低,也许降低了工程项目所消耗的费用,但是也降低了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名誉,明显是涸泽而渔的做法。而有的项目经理为了免于承担质量责任,往往就片面地强调质量,而不进行成本的控制,这就降低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利于企业快而好的发展;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应该定期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检测,做到工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 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并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一些新技术,以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也提高效率,从而节约 了成本。 4.费用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费用控制人员根据项目实际每月完成的实际工程量计算各道工序的实际完成工日,并与计划施工工日、预算工日相比较,并就结果及时记录分析。精简一些不必要的管理机构,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对 一些低值易耗品要做好记录,按计划支出。加强人工费管理,做好人工成本的有效控制,施工操作人员要择优筛选技术好、素质高、工作稳定、作风顽强的成建制的劳务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在施工中,要做好工种之间、工序之间的衔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资费用。建筑企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单位工程的用工减少,单位时间内完成工程数量增加,这样不仅能够减少成本中的人工费,而且还相应地降低其他费用。 三、结语 建筑项目的成本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很多方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之间所比拼的就是品牌加价格,质量是企业品牌的基础,成本又是制定价格的基础。所以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已经成为企业快而好的发展的基本条件。本文通过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的浅析。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施工企业能对成本控制予以重视。 工程成本管理论文:加强通信工程的成本管理 通信工程在整个电信行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电信服务质量的优劣、运营成本的高低等方面都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如通话效果、网络覆盖程度、网络数据传输速度、故障率等等。随着中国加入wto后,通信工程企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对通信工程进行成本管理,可以从成本上降低通信工程造价,缩短通信工程周期,最终达到提升通信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1、掌握通信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 1.1人工费的控制 项目经理必须合理地组织施工人员,采用科学的现场管理措施,减少与避免施工人员惰性造成的工期延时,提高劳动效率。建议每个施工小组每天对工作量按照事先制定计划任务量去完成,提前完成的小组可以适当进行奖励,这样可以提高劳动人员的积极性,减少延时或加班费用的支出。 1.2材料费的控制 材料费包括主材费和辅材费。材料费控制是通信工程成本管理的关键,也是项目经理应该重视的环节。 在材料保管环节,项目经理必须要建立健全验收制度。材料进仓库就进行材料质检分析,检验材料的数量、品种、规格与采购计划是否相符,合格后方可正式入库。这一工作必须由专门的材料质检人员负责。材料采购进厂时进入仓库登记,由采购部门开具的入库单,材料才正式入库登记台账。 在材料领用环节,项目经理必须建立领用审批制度,即按图申请发货,审批后货物方能出库,建议采用材料领用月报表,材料领料单来控制材料成本开支,保证材料领、用到位,杜绝浪费与管理松懈等状况。 在材料采购环节,也是项目成本支出的重中之重,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个方法: 1)通过付款条款的选择降低采购成本。如果企业资金充裕,或者银行利率较低,可采用现金交易或货到付款的方式,这样往往能带来较大的价格折扣。 2)把握价格变动的时机。价格会经常随着季节、市场供求情况而变动,因此,项目经理应注意价格变动的规律,把握好采购时机。必须经常进行市场价格的信息收集、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市场的状况和价格的走势,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比如钢管是通信工程常用的材料,每年的夏秋天为价格高区,如果项目经理能把握好时机和采购数量,会使工程成本降低很多。 3)以采购招标的方式来牵制供应商。对于大宗物料采购,比如硅芯管和pe管,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实行竞争招标,往往能通过供应商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的相互比价,最终得到底线的价格。对于辅料等非关键性材料,可以采用就近购买等方式,降低仓储及运输成本,同时减少资金占用。 1.3机械使用费的控制 工程机械使用成本通常包括:折旧费、大修费、日常修理费、安装拆除及进退场费、人工费、燃料动力费、机动车辆的养路费以及保险费等等。随着施工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工程机械使用费在工程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所以作为项目经理应该努力控制工程机械使用费,从而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法: 1)科学合理地制订和实施施工方案,制订完善、有效的工程机械使用计划;不断改进、优化作业方法,可以运用关键路线法科学安排工序,合理调度,提高设备作业效率,尽量减少窝工、返工现象。 2)执行综合承包责任制。综合承包责任制就是工程机械操作人员实行工、料、机综合承包。在生产施工中,将人工费、工程机械物耗费用进行分解,确定内部单位工程数量结算单价。工程机械物耗费用通常包括:燃料动力费用、日常维修费(含配件费)、替换设备和工具损耗费、润滑脂和擦拭材料费等。项目经理选派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操作机械,这样无形中使施工人员也意识到节约成本的好处,对于大型机械的操作要合理安排、集中进行,避免分散施工导致的运费增加。除了承包制度,也可设“节约奖”,对节约燃料等消耗品的人员进行奖励。 3)对于小型机械设备费,在现场作业时,也要提高机器的利用率,对于用完的机械设备及时退场消账,方便其他队伍使用机器,对于少数工程队为了方便自己压着设备不退场,或不参与整个项目设备周转的行为予以纠正。 4)实行设备租赁办法。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设备的技术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机器用两年虽然是好的,但跟不上新项目的需要了;另外,在传统的邮电部工程预算定额中,预算定额所设定的施工机械原值和折旧率有较大的滞后性,而又由于通信工程施工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实际的机械使用率不可能达到预算定额的取定水平。因而施工图预算的机械使用费往往小于实际发生的机械使用费,从而形成机械设备维修、折旧等费用的超支,所以对施工中所需要的特殊机械设备就只能租用。项目所使用的工程机械采用租用方式取得设备使用权,这时的设备使用费全部表现为设备租金。这样可以减少资金占有率、固定资产折旧,有效地降低成本。 2、实行全员控制和全过程控制 1)项目成本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指标,它涉及到项目组织中各个部门、单位和班组的工作业绩。也与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项目成本的高低需要大家关心,成本管理(控制)也需要项目建设者群策群力,仅靠项目经理和专业成本管理人员及少数人的努力是无法收到预期效果的。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其中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防止成本管理人人有责又都人人不管的现象发生。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如果单位领导不够重视,成本管理意识不强,一般员工也会受到影响,有力使不上。或者领导虽然强调成本管理,但是一般员工不配合,同样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进行成本管理时,要做到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积极作用。 2)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是指在项目确定以后,自项目准备开始,经过施工到竣工交付使用后的保修期结束,其中每一项步骤,都要纳入成本管理的轨道。也就是说成本管理工作要随着项目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使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在实际项目中成本管理经常被忽视,或由于控制方法等问题,成本管理经常处于失控状态,许多项目管理者只有在项目结束时才知道实际开支和盈亏,而这时其损失常常已无法弥补。因此成本管理过程要贯穿于项目的整个过程。 3、结束语 总之,随着项目管理范围的日益扩大和项目管理思想不断深入人心,通信工程的项目成本管理应用前景广阔,有助于我国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并提高我国项目管理的总体水平。 工程成本管理论文:对铁路工程中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的讨论 目前,一些铁路工程对于成本目标的控制和管理存在着大大小小许多问题。由于在工程中的许多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工人大脑中缺乏甚至没有成本控制管理的概念,缺乏成本管理的意识。因此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努力降低工程成本,是铁路施工企业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铁路施工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铁路施工企业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还需要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方面进行更多的探求和实践。 一、我国铁路工程成本造价上升的主要原因(一)人工费比重趋高 在一般工程项目成本中人工费约占10%左右。而实际项目人工费支出往往高达15%-20%。原因在于在人员的使用上存在部分不按岗、不按实际需要配备人员,一人能完成的工作安排多人,从而人为地扩大了人工费的支出。 (二)材料价格的上涨 施工材料成本在铁路施工企业工程成本中占相当高的比例,一般为55%-68%,因此它在项目成本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材料价格上涨是必然趋势,特别是不可再生的原材料(比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等)尤其如此。材料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引起工程造价的上涨。 二、施工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成本控制项目成本管理应当不仅仅包含成本核算,作为事后控制主要内容的成本核算只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记录、归类和计算,反映实际执行的结果,并作为对下一循环成本控制的依据。当前,许多施工企业对项目的成本管理缺乏事前控制和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仅仅在项目结束或进行到相当阶段时才对已发生的成本进行核算,显然已经为时过晚,成本控制的效果可想而知。(二)项目管理人员成本意识薄弱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可以促使项目经理及管理人员提高成本管理意识,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如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为保证工程质量,采用了可行但不经济的技术措施;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为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等,这些必然会造成成本增加。不少施工项目开工前没有编制项目成本计划,即使编制了,也常常没有采取降低成本的措施,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优化。 (三)索赔存在的误区当索赔事件发生时,有的施工单位考虑与业主、监理单位的下一步合作,而不敢提出,即可以索赔而不敢索赔;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对索赔工作意识不到位,对可提可不提的索赔往往不提出,即可以索赔而不提出索赔;只注重索赔意向的提出,不重视索赔过程中的证据收集,不能及时提交最终索赔报告,导致最终索赔不成。最终造成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三、如何加强施工企业成本管理 (一)施工企业成本预算控制施工企业成本预算控制预算既是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内容,又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方法。施工企业成本预算控制是对施工企业经济管理与业务活动预测与决策的集中反映,又是施工企业未来的行动方案。它是一种用数量表示的施工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全部经济管理与业务活动各项目标的行动计划及其相应的措施说明。施工企业成本预算控制,它涵盖了单位经济管理与业务活动的全部内容,所以,预算控制的内容也就囊括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全部。预算工作本身并不产生会计行为。但是,预算控制与会计控制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方面,由于预算控制对经济管理活动与业务进行调节和干预,会对会计事项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预算的编制、分析、执行等需要借助会计方法,从而产生相应的会计行为,如利用标准成本法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差异进行揭示与控制,就是会计方法在预算控制中的运用。因而,预算系统控制与会计系统控制相互交叉、相互作用,成为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控制就是要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设计预算工作业务流程,确定控制要点,并借助会计系统控制.对预算的编制、执行等业务活动实施监督与控制,保证单位各项经济管理与业务须算的有效执行,保证施工企业经济管理与业务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编制目标成本,下达成本控制责任指标根据企业的要求,结合已签订的合同、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材料市场价格等相关资料,制定一套符合市场实际的内部目标成本,用来作为成本责任指标考核的依据,下达到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应根据有关费用与相关责任人的关联程度把成本指标分解到有关部门和个人,实行全员控制。 (三)做好施工组织计划1、业主发售的招标文件、标前会议、补遗书、各阶段施工图设计、各阶段施工图设计补充及勘误文件以及与业主签订的施工合同。 2、现场踏勘工地,调查、咨询、采集所获取的资料。 3、国家及现行工程设计规范,施工技术规范、规程,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工程预算定额。4、企业技术能力、机械设备、施工经验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依据编制。 (四)加强项目成本管理基础工作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加强项目成本核算的重要依据。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体制、管理机制、施工技术水平,制定符合企业管理与施工技术水平的施工定额,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以保证定额水平的先进性。建筑工程中材料费约占总造价的60%-70%,是工程直接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在施工阶段严格控制材料用量,合理确定材料预算价格的构成,正确编制材料预算价格,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一切物资的收、发、领、退都要按规定手续办理,对库存物资和现场材料定期进行盘点,保证物帐相符。 (五)分包工程的成本控制施工企业大都将工程分包出去,一种是劳务分包,即包工不包料,一种包工包料。在劳务分包的过程中,由于分包队伍没有主人翁意识,施工企业对施工钢材、水泥、砂石、小型机具、乙炔氧气以及工具等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控制,造成钢材、氧气瓶丢失,水泥硬化、小型机具、工具接二连三领用或维修,各种油料、乙炔氧气、钢丝绳等远远超标,大大增加了项目成本。施工企业按照合同规定的工论文联盟//程价款结算方式,对施工队实行分期计价结算,即与业主计量一期,与施工队计价结算一次。对施工队进行验工计价时,由项目经理牵头,组织施工、财务、质检等部门人员,核实完成的实物工程量,坚持验工看现场,计价先验工,拨款凭计价,留足质保金。施工企业财务必须按期核对上期完成工程量清单,与施工队签订的施工合同,及时扣除施工企业代付的各项费用,核对拨款是否超支,签署意见后报项目经理审批拨款。 四、结束语 加强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铁路施工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项目成本管理是一项整体的、全员的、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活动。施工企业应当及时反映项目成本的动向,以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工程项目优质、低耗,促使工程项目成本不断降低,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推动整个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工程成本管理论文:加强企业在建工程成本管理与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市场对企业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大部分业主把支付保证金作为招标入围的先决条件,挤占企业在建工程资金,致使企业经济效益日趋下滑,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很大的挑战,这样就迫使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在建工程成本管理,对在建工程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都需要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一、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一)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概念 工程项目成本是指在工程项目上发生的全部费用的总和,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和其他直接费;间接成本是指实施工程过程中发生的管理费和临时设施费等。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对工程项目建设中所发生的成本,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计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其目的在于组织和动员群众,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达到以最少的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首先应成立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的成本控制体系:其次,应按内部各岗位和作业层进行成本目标分解;再次,应明确各管理人员和作业层的成本责任、权限及相互关系。项目经理部应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消耗和费用进行责任成本控制,并承担成本风险。项目成本控制包括成本预测、计划、实施、核算、分析、考核、整理成本资料与编制成本报告共8个环节。企业对项目经理部的成本控制进行服务。企业的盈利目标有赖于项目成本的降低。 (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内容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建筑企业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一系统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项目经理部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对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信息,通过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等一系列工作,促使工程项目系统内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的目标运行,使施工项目的实际成本能够在预定的计划成本范围内。 1、工程项目成本预测 项目成本预测是通过成本信息和项目的具体情况,并运用一定的专门方法,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可能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估计,其实质就是工程项目在施工以前对成本进行核算。通过成本预测,可以使项目经理部在满足业主和企业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低、效益好的最佳成本方案,并能够在工程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成本控制,克服盲目性,提高预见性。因此,工程项目成本预测是工程项目成本决策与计划的依据。 2、工程项目成本计划 工程项目成本计划是项目经理部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计划管理的工具。它是以货币形式编制工程项目在计划期内的生产费用、成本水平、成本降低率以及为降低成本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和规划的书面方案,它是建立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开展成本控制和核算的基础。一般来讲,一个工程项目成本计划应该包括从开工到竣工所必需的施工成本,它是该工程项目降低成本的指导文件,是设立目标成本的依据。可以说,成本计划是目标成本的一种形式。 3、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指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对影响工程项目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施工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计划范围内,随时揭示并及时反馈,严格审查各项费用是否符合标准,计算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分析,消除施工中的损失浪费现象,发现和总结先进经验。通过成本控制,使之最终实现甚至超过预期的成本目标。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应贯穿在施工项目从招投标阶段开始直至项目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它是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明确各级管理组织和各级人员的责任和权限,这是成本控制的基础之一,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 4、工程项目成本核算 工程项目成本核算是指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和形成工程项目成本的核算。它包括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按照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对工程施工费用进行归集,计算出工程项目施工费用的实际发生额;二是根据成本核算对象,采取适当的方法,计算出该工程项目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工程项目成本核算所提供的各种成本信息,是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考核等各个环节的依据。因此,加强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工作,对降低工程项目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积极的作用。 5、工程项目成本分析 工程项目成本分析是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的对比评价和剖析总结工作,它贯穿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工程项目成本分析主要利用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资料(成本信息),与目标成本(计划成本)、预算成本以及类似的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等进行比较,了解成本的变动情况,同时也要分析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对成本的影响,系统地研究成本变动的因素,检查成本计划的合理性,并通过成本分析,深入揭示成本变动的规律,寻找降低工程项目成本的途径,以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减少施工中的浪费,促使企业和项目经理部遵守成本开支范围和财务纪律,更好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加强工程项目的全员成本管理。 6、工程项目成本考核 所谓成本考核,就是工程项目完成后,对工程项目成本形成中的各责任者,按工程项目成本责任制的有关规定,将成本的实际指标与计划、定额、预算进行对比和考核,评定工程项目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和各责任者的业绩,并以此给以相应的奖励和处罚。通过成本考核,做到有奖有罚,赏罚分明,才能有效地调动企业的每一个职工在各自的施工岗位上努力完成目标成本的积极性,为降低工程项目成本和增加企业的积累,做出自己的贡献。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计划是成本决策所确定目标的具体化。成本控制是则是对成本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保证决策的成本目标实现,而成本核算又是成本计划是否实现的最后检验,它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又是对下一个工程项目成本预测和决策提供基础资料。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目标责任制的保证和实现决策的目标的重要手段。 二、企业在建工程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建工程忽视成本的管理 推行项目法施工,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企业管理层虽然重视成本但鞭长莫及,且其更偏向于利润中心角色。项目是成本中心,但其首先必须满足工期等条款约束,以免超期罚款,更兼季节性施工问题,无暇顾及成本盈亏,效益向生产低头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工程成本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 长期以来,企业的成本管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企业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责任,有些工程项目经理更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项目成本管理主管或财务人员。其结果是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材料管理人员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和点验、发放工作。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司其职,唯独没有了成本管理责任。如果生产组织人员为了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必然会导致窝工现象发生而浪费人工费;如果技术人员现场数据不精确,必然会导致材料二次倒运费的增加;如果技术人员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采用了可行但不经济的技术措施,必然会使成本增大。由此可见,不走出这个认识上的误区,就不可能搞好工程成本管理。 (三)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 任何管理活动,都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成本管理也不例外。企业成本管理只有坚持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奖罚分明,才能有效控制或降低成本。目前不少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成本管理方面各部门、岗位、各工序之间的责任不清、管理权限不明,企业无法对各部门、岗位、工序的人、财、物耗费实施量化标准进行考核;在利益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出现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就难以有效实施。 (四)成本控制能力较弱 (1)材料采购环节执行合格的分供方评价制度不严,材质不符合工程要求,或以大代小造成材料积压和浪费。 (2)材料的“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限额领料制度不落实,不能准确核算材料消耗水平。 (3)机械设备利用率低,窝工现象时有发生。 三、企业在建工程成本管理与控制 (一)重点抓好在建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努力降低成本 1、在建过程中按照各自的责任目标搞好成本控制和分析 (1)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开支,加强人工费的管理。 (2)精简处机关机构,压减科室冗员和机关附属单位的人员,使在岗人员达到一专多能。对项目管理人员人数,要根据投资数额大小、技术复杂程度、施工难度和施工能力来确定。采取竞争上岗、定岗、定职、定人、定岗位风险系数; (3)对施工生产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及时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使他们能够完成和超额完成劳动定额,最大限度地以最少的劳动消耗,获得最大的劳动效率; (4)要加强科技管理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工艺,以提高人机工作效率; (5)根据施工作业计划,通过网络作业流程分析,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作面,尽可能组织平行作业,扩大工作面,使后续工序提前投入工作,提高工时利用效果,尽可能减少窝工现象。 (6)选好施工企业工人,要择优选择那些有专业特长的,有实践经验的技术过硬的包工队,公平竞争,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尽可能少雇包工队,把自己单位的职工放在施工线上,发挥职工的最大积极性,创造不菲的效益,减轻包袱。 2、材料费用的控制 (1)合理确定材料数量。在工程建设中,材料成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比重最大,一般可达60%至70%左右。因此材料费的控制至关重要,材料费节余将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节余,而且材料费具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往往在其他成本出现亏损时,要靠材料成本的节约来弥补。对钢材、水泥实行限额发料,按理论用量加合理损耗的办法与施工作业队结算。节约时给予奖励,超出时由施工作业队自行承担,从施工作业队结算金额中扣除。这样施工作业队将会更合理的使用材料,减少了浪费损失 (2)合理确定材料价格。材料价格同样是降低材料成本的关键。要确定材料价格,必须组织工程、物资、财务等人员到材料供应地进行充分的调查,货比三家,争取找到供货或提供服务的源头,以最优惠的价格取得代应商;但并不是材料价格越低越好,还要把好材料的质量关。合格优质的材料加上成熟的工艺和熟练的技能才能确保工程质量关;合格优质的材料加上成熟的工艺和熟练的技能,才能确保工程质量,要把握好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力学性质,所有的材料都必须经过质量检验,现场材料员要把好所进材料的质量关不能盲目地追求低价低成本而不顾工程质量。3、现场管理费控制。 现场管理费是与工程施工直接相关的成本,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直至保修期满。 (1)做好雨季、冬季施工的准备工作,预防因突然的自然环境变化而影响施工; (2)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技术标准、质量要求施工。各个专业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对于不按照操作规程作业,造成施工成本增加的,由执行负责人负责; (3)防止质量事故发生。质量事故会增加返工费、停工费、返修费、事故处理费等。这部分费用可以通过先进的施工管理而降低; (4)做好工程施工的预防、检测工作。如及时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检测,做好隐蔽记录,建立质量安全检查小组,随时检查施工安全、进度情况,做好预防工作; (二)加强工程质量控制,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减少返工损失,减少和防止不合格品、废品损失 工程质量成本可分为预防成本、检测成本、质量事故成本、过剩投入成本等几个方面。对工程项目质量监控不力而造成的质量低劣会带来惨重的代价,这种代价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危及生命安全的。目前我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尚未建立起对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的风险监控体系,比如总承包单位在进行工程转包、分包中的压价行为,使得转包、分包单位的价格太低而由此带来的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就是工程质量形成过程。要达到质量的要求,需要开展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是质量的检验和保障工作,其二是质量失败的补救工作,这两项工作都要发生费用,有时因质量问题造成的成本损失是十分惊人的,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强控制,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努力降低质量成本,每道工序严格按照质量规范要求施工,尽量避免和减少返工、报废等造成的损失。 (三)加强安全管理,杜绝安全事故,减少事故损失 加强安全管理要着眼于预防事故的发生,降低工程施工企业的经营生产成本。 1、减少事故的发生次数,可增加经济效益。施工项目每一事故的发生,都可能会有设备的损坏、工件的损失以及工作场所恢复费用等。事故发生次数减少,项目就减少了这部分事故处理费用,最后体现于项目经济效益增加。另一方面,每一事故的发生都不可避免地造成施工项目的停工损失,而施工发生次数的减少以及施工严重程度的降低,也相应减少了停工损失费用,表现为项目间接经济效益的增加。 2、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事故,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通过安全设计、操作、维护、检查等措施,可以预防事故,降低风险,但不可能达到绝对安全。因此,需要安全投入,制定万一发生事故后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和应急方案。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控制事故发展,保护现场人员和场外人员的安全,将事故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四)改进施工工艺,合理组织施工 1、在施工过程中,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革落后的传统工艺和作法不仅能够提高工程质量,同时因减少人工、材料以及设备的投入等,有效地降低了工程成本。如泵送混凝土也是一种全新的施工工艺,与传统的使用塔吊吊运料斗相比,节约了大量人力,提高了浇注质量,加快了施工速度,使塔吊的使用率提高,缩短了工期,减少了机械设备与周转材料的租赁费用,从总体上有效降低了成本;同商品混凝土相比,泵送混凝土的价格优势是明显的。合理地采用适合项目特点的新技术、新工艺,加大施工中的科技含量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途径。 2、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机具,可使施工时投入的材料(如架管、模板等)机具等大量减少、劳力减少、工期减短,会给项目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对每个项目施工之前,充分调动技术管理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尽量采用先进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如附墙爬升脚手架、滑模、早拆模技术,一次成活技术,落地砂浆再利用,筛余“砂头”、碎砖、废石利用等.同时将施工结果与相关施工者的经济利益挂钩,以提高工作效率,并设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确保技术措施条条落实,收到实效。 (五)完善合同文本,避免法律损失 施工项目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出现,如果合同条款不严谨,就会造成自己蒙受损失时应有的索赔条款不能成立,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必须细致周密的订立严谨的合同条款。 首先,应有相对固定的经济合同管理人员,并且精通经济合同法规有关知识,必要时应持证上岗;其次是应加强经济合同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三是应制定相应固定的合同标准格式。施工项目合同基本上有以下几类:委托加工合同、购货合同、分包合同、劳务合同、技术服务合同、租赁合同、其它协议等。各种合同条款在形成之前应由工程、技术、合同、财务、成本等业务部门参与定稿,使各项条款内涵清楚,严谨不漏。 (六)加强沟通管理,做到在建工程成本管理运转有序 沟通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不注意沟通,各行其是,互相掣肘,会浪费时间、精力和资源;沟通得好,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运转有序,可以保证成本管理工作顺畅进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浪费。项目沟通有许多种方法,项目会议是项目管理者进行有效的项目沟通的重要途径。一般可以采取“三会”制进行沟通。“三会”即:由经理部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的“办公会”;由生产系统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生产调度会”;由各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业务会”。其中:“业务会”负责进行计划成本编制、实施、经营核算和及时处理计划成本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业务工作;同时,结合实行计划成本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完善和规范劳动工资、材料供应、机械设备等业务管理制度。“生产调度会”负责对现场的工期、安全和质量进行协调管理,并按经理部下达的计划成本的要求对施工现场进行工程项目管理和成本费用控制。“办公会”负责经理部各项管理措施的决策,处理业务会和生产调度会提交的需由经理部决策的问题。通过“三会”制,把经理部决策层、生产指挥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经理部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坚强的整体,各项业务管理工作紧跟现场生产节奏,秩序井然地进行。 (七)使用灵活的用工制度和聘用、考核、奖惩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 企业可以参照国际惯例,采用灵活的用工制度并对人员实行了动态弹性管理,做到“勤者留,懒者走”。同时企业还可以建立相应的聘用机制、考核机制、激励和惩罚机制,员工在上岗前必须经过资格审查或相应的考试,以确保雇员的素质;考核机制是指雇员上岗后,由人事部门及部门负责人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雇员进行奖励或惩罚的基础;赏罚分明的机制能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确保工作效率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八)建立健全在建工程的跟踪监控制度,强监督控制,完善在建工程成本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跟踪监控制度,及时纠正、修正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问题,避免铸成大错,造成损失,秋后算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应由公司纪检、审计、工程等部门组成监察大队,由书记带队,每两个月检查审核一次,主要是工程质量、工程进度以及工程拨款支付情况,在确认没有问题时,项目经理可继续任职,否则应立即撤换,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通过对企业的跟踪监控,进一步保证了企业的盈利水平,使亏损企业扭亏为盈或减亏。 结束语 总之,要实行在建工程项目成本的有效管理,切实解决企业在建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加强成本意识,健全全企业在建过程管理,使在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的标尺,以保证企业的利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社会声誉,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工程成本管理论文:市政工程的成本管理浅析 市政工程是一个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成本管理是市政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衡量一个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有效的成本管理,能让企业在众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能有效的节约国家资源。只有执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才能有效的做到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分配,保证工程质量达标的情况下,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市政工程成本内容和成本管理构成 市政工程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具体来说,市政工程施工项目成本还可以分为预防成本、内部损失成本、鉴定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要有效的控制市政工程的成本,就得进行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内容包括合同方面、质量、材料和机械、技术和安全、行政管理和财务等。施工企业根据施工合同和设计图纸,编制有效的施工组织设计;做好详细的策划,科学布置施工工序;对需要进场的材料进行核算;减少行政管理机构的开支;加强安全部署,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加强财务的审核制度;在企业和项目管理体系中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和激励机制。确保各项开支在有控的范围内,争取获得最大的利润空间。 二、施工成本管理的目的 1、市政工程的施工成本管理,能有效地节约国家的资源,能为社会提供产品服务的同时获得自身最大经济利益化,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能最大限度的节约工程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空间。 2、企业间论文因为价格而进行相互的竞争,某企业因为管理先进,在投标报价的时候,可以压低报价,更大可能的获得中标的机会,从而能更有效的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3、成本是各个市政项目经济效果的综合反映,成本管理是整个项目管理的核心,只有做好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与方法 1、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 施工成本的管理必须依赖高效的组织机构,施工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需要,合理的分工,确定高效的组织机构,组织机构的设置应该满足以下要求。①高效精干。队伍应该是具备高水平、高素质,高敬业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能有效的发挥各自的作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②分层统一。只有各负其责,上下统一协调,听从上层的指挥,才能发挥管理组织的整体优势。③业务系统化。各部门应该相互制约、相互联系,防止因为分工权限的问题或者沟通的问题而引起矛盾,影响管理组织的整体发挥。④适应变化。市政工程多在市区,施工面较小,难度较大,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这就要求成本管理组织机构能够随机应变,有较强的适应变化的能力。 2、施工成本管理的方法 施工成本的管理的方法应该是适应自身企业和项目部的情况,但是总体应该遵循以下原则。①实用性。施工成本管理的方法应该具有针对性、目的性、时效性,根据成本管理的环境进行调查,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出哪些方法是可行的。②灵活性。影响成本管理的因素是很多的,遇到不同的问题,应该灵活运用,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③坚定性。施工成本的管理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一些新的方法可能受更多的限制,产生干扰,因此,必要的时候,管理人员应该具有坚定性。④开拓性。市政工程的施工企业最终目标是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对于施工成本的管理应该具有创新,运用好的管理方式,创造更大的效果。 四、施工成本管理流程 施工成本管理的基本流程:成本预测→管理决策→管理计划→过程控制→成本核算→分析和考核。 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施工成本管理,根据企业下达的成本控制目标,管理控制各种支出,分析和考核及消耗形成的成本,也要充分计入成本的补偿,从全面的角度完整地把握成本的客观性。 五、施工阶段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1、按照“量、价”分离原则,控制工程直接成本。 首先材料费的控制。材料的成本包括用量控制和价格控制两个方面。材料用量控制:认真审核图纸,提前计算出工程量,各施工班组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批领用: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材料消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认真计量验收,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材料消耗水平: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损耗。材料价格控制:通过市场行情的调查,在保质量的前提下,考虑资金权衡,控制运费,货比三家,择优选购。 其次是人工费的控制。在人工费控制方面,第一: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一次比例包给领工员或班组,进行包干控制。第二:通过现场讲解及培训来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和施工班组的施工管理水平,合理安排每天的工作计划,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提高劳动效率。 再次是机械费的控制。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进行内部合理调度,力求提高主要机械的使用率,在设备选型配套中,注意一机多用,尽量减少设备维修养护人员的数量和设备零星配件的费用,从而达到成本的控制。 注意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项目小组的人员要把自检工作贯彻到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建筑企业还应该定期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检测,做到工作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2、精简项目机构、合理配置项目部成员、降低间接成本。 按照组织设计原则,因事设职,因职选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选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组建项目部。 3、组织连续、均衡有节奏的施工,合理使用资源,降低工期成本。 在安排工期时,注意处理工期与成本的辩证统一关系,均衡有节奏的进行施工,以求在合理使用资源的前提下,保证工期,降低成本。 六、结束语 市政工程是一个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工程的施工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施工企业只有结合自身的情况,强化员工对于成本控制的意识,重视施工过程的质量和各项成本,全方面的监督、管理,从而有效的节约施工成本,同时有效的节约了国家资源,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工程成本管理论文:对完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探讨 【摘要】施工企业要降低成本扩大利润,其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项目部成本管理,进行精细化管理。本文就施工企业完善项目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程项目;精细化;成本管理 工程项目是企业成本的管理中心和创造企业经济效益的中心,为实现企业盈利最大化,施工企业只有完善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成本项目,才能提高工程项目的盈利能力。下面笔者从制定成本目标、完善精细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 1 成本目标的制定 完善项目部成本管理,首先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本目标,科学合理地降低成本。在制定成本目标管理时,至少要做到四点:一是要满足建设工程质量保证的必要投入,不能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靠搞豆腐渣工程去降低成本;二是要确保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必要投入,不能压缩或减少相关费用,以破坏环境、牺牲生态平衡为代价来降低成本;三是要确保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必要投入,不能以放任或忽视安全生产、职业健康来降低成本;四是要诚信交易,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搞好内部的利益分配和外部债务支付,不能以拖欠员工,特别是农民工工资,甚至克扣工资、恶意拖欠材料等损害诚信道德,以影响社会稳定和创建和谐社会为代价而降低成本。 其次是在具体编制和细分成本目标与计划时,除要依据施工设计图纸、预算定额、劳动定额、机械台班、材料价格以及施工现场的条件编制项目部成本目标与计划细分外,还要充分综合考虑材料价格超额度升降、停电停水或者提赶工期、设计变更或者项目部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施工工艺和顺序不当、选用机械不合理等不确定因素,既要使编制的成本目标与计划细化切实可行,科学合理,又要留有余地,以便使成本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能得到有效调整和控制。 2 完善精细化成本管理 项目部必须围绕项目成本目标,完善精细化管理。工程项目成本主要由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现场管理费和其他直接费组成,项目目标成本在实现过程中必须精打细算,优化配置,进行有效的控制,以确保最终成本目标的实现。下面笔者就成本的构成要素来探讨如何通过完善精细化管理达到成本目标。 2.1 人工费精细化成本管理 总体来说,人工费成本精细化管理就是因事设人、人适其事;人尽其才,事竞其功;以人为本,优化配置,达到人员、机具、材料的最佳组合和优化配置。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2.1.1 优化配置,合理安排人员 首先,项目部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进度计划,确定人员的进退场时间和数量,如土建工程开工之初起重工、钳工等工种需求量,工程收尾时仪表工、调试工等工种需求量等。 其次,合理组合班组人员。根据实际经验,班组人员组合最好采取“双向选择,优化配置”,或是只定班长,其他人自愿组合的方式。最后,合理搭配工种。工种的搭配要配置合理,调度得当,这样才有利于技术专长的发挥,同时满足工艺和进度要求。 2.1.2 优化调配、细化管理人员与机具材料 项目部劳资、生产、机具材料等部门或小组要信息互通,协调工作。要提前对各单位工程或班组所需机具材料和进度情况等进行了解,及时做出合理有序的安排,使人员作业机具 使用、材料供应达到优化状态,减少和避免待工待料现象。 2.1.3 人工费下达或预支结算要精打细算,细化管理 在项目部内部推行内部承包制度,根据企业内部劳动定额,参照当时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单价和施工技术难度大小等因素,制定合理适度的班组人工费承包额并下达任务书给各单位工程或班组。对因特殊原因无法进行人工费承包的,要严格控制用工数量。每月给班组预支时,要认真核算实际完成工程量,按完成量结算预支,避免超量预支,促使班组自觉控制人工费成本。 2.2 材料费精细化成本管理 材料成本控制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点。要抓好材料成本的管理与控制,须从四个方面把好关。 2.2.1 从材料预算与采购上把好关 材料预算要根据施工图纸和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编制,不能简单照抄施工预算书的材料用量。预算要全面、准确、不错不漏,既要避免预算过大造成积压而增加成本,又要防止因少算漏算而影响施工。材料采购应遵循“质量好、价格低、运距短、供货及时、满足所需”的原则,认真进行性价比较。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货比三家,懂得批量购则价格优,一般就近采购其他费用就低,厂家直供可以优惠。因此,要综合衡量考虑后采购材料。 2.2.2 从材料出入库与保管上把好关 材料入库要认真验收,对物料的质量、数量、规定型号、产地等一一验证,做好入库台账登记,做到“物、卡、账”相符,并把材料堆放好、保管好。材料出库发料时,要健全出库领料手续,认真核对,对照所领材料的数量、规格、型号等与材料预算细分单位工程或班组的预算用料是否相符,并做好出库台账登记,避免发错料、多发料。材料库管人员不但要懂得库存保管知识,还应知悉材料预算底账,应具备相应岗位资格。 2.2.3 从规范工艺和下料用料上把好关 施工中,技术人员和技师要跟班检查指导,帮助班组科学合理地下料、用料,规范工艺操作,减少用料浪费。比如某建筑企业土木工程中,建筑项目部将所有钢筋混凝土柱子中的钢筋连接由单面搭接焊改为 电渣压力对焊,仅此一项措施就解决钢筋用料近 50 吨,共节约钢材 20 万元,而普通焊接改为电渣压力焊 只增加几万元的成本. 2.2.4 从回收利用和退料回库上把好关 施工中的边角余料要及时回收、分类放存,并充分进行再利用,如钢铁的边角余料可用来加工垫铁垫片或临时支撑件等。在单位工程或班组完工,或者因故待工停工较长时间时,要及时进行材料盘点,办理暂剩或多余材料退库手续,防止材料丢失或不必要地损耗。 2.3 机械使用费用的精细化管理 项目部应根据施工方案、进度要求和现场实际,策划编制好机械使用计划,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是根据施工方案,就近优先使用机械。一些需要拆移的机械,比如塔吊,在策划机械使用时,要充分考虑附近工程可能使用机械的情况,统筹兼顾做出就近使用该塔吊的安排。二是根据进度要求,灵活调度和使用机械,提高机械使用率。如多个班组在相同时间提出使用吊车要求,那么就可以统筹兼顾灵活选用或租用一台吊车在同一时间段内先后使用。三是认真考虑性价比,匹配使用机械,避免“大马拉小车,杀鸡用牛刀”现象,降低机械使用成本。四是根据现场条件,因地制宜使用机械。一些改造扩建或维修项目,业主原装置有行车之类设备的,可主动与设备方联系,巧借他人设备使用。 3 推动技术进步 应依靠技术进步提高效率、降低消耗。从项目部层面看,围绕成本目标,推进技术进步主要是在施工中,应根据工程特点和现场实际,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开展有利于技术进步的活动,以达到提高效率、减少物耗、节能环保、降低成本的目的。 3.1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施工方案 在施工中,工序安排是否合理,工艺运用是否得当,技术使用是否正确,现场作业是否协调,这对成本管理与控制十分重要。因此,工程技术人员在编制施工方案时,要依据施工图纸,吃透设计要求,摸清现场情况,熟悉工艺特性,听取工人意见,不断优化施工方案。 3.2 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项目部应经常学习了解市场上或行业内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信息,对适合本项目施工的,要大胆尝试,积极应用。比如在珠江新城b1-6地块项目工程施工时,项目部应用了“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hrb400级钢筋的应用技术”、“粗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施工中防止裂缝的控制技术”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人工、材料、机械等三项直接费用成本降低。 3.3 提高员工重技术的意识 经常组织项目员工开展“学技术、攻难关、创全优”和“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建议”等利于技术进步、降低成本的活动,使崇尚技术进步、追求工作效率、节约成本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在珠江新城b1-6地块项目工程施工中,为节能减耗,员工主动提出“尽量不安排夜间施工”、“采用节能灯具”、“管道水压试验用水重复利用”等小建议,该项目部仅其他直接费就节省6万多元。 4 结语 综上所述,切实可行的成本目标,是完善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前提;精细化管理,是完善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关键;而技术进步,也是完善成本管理与控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只有从多方面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完善工程项目管理,确保项目部成本目标的实现。 工程成本管理论文:浅谈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摘 要】对施工企业而言:任务开发是前提,成本管理是关键。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对施工企业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文章探讨了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问题。 【关键词】工程项目 成本管理 施工单位要提高市场竞争力,最终要在项目施工中争取以最少的投入来获取最大的利润,从而最大限度的占有社会价值,把企业做大做强,而“最少的投入”就指项目成本的管理控制,把影响工程成本的各项耗费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必须切实加强成本管理。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控制和管理。 一、提高全员经济意识 在项目部工程承包制中项目部要想做好成本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成本管理应该是全员管理。成本控制要做到全员参与,树立全员经济意识。而如何树立全员经济意识正是现在施工单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项目经理首先与上级领导签订责任书,明确自己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不同情况时所应承担的责任。在明确责任的同时要确定责任成本(责任成本是指按照责任者的可控程度所归集的应由责任者负责的成本),并制定相关的经济奖励与处罚制度。 2.在项目部内部层层分解责任,层层分解责任成本,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好项目部内各个成员的责任,谁负责、谁负担。提高项目部内成员的责任意识,可将责任书上墙,时刻提醒项目部内成员。 3.在具体考核措施方面,可以在项目部内部成立一个考核小组在每道工序完成后,根据项目部内成员责任成本完成情况,进行商议考核。在各自责任成本范围内予以考核,进行相关的经济奖励与处罚。 运用“邯钢”经验,开展施工预算管理,“邯钢”经验是邯钢人采用模拟市场的办法,模拟工程成本来控制成本的一套科学的、有效的管理经验,它是通过制定目标成本达到控制成本的有效的方法。项目经理部要对所承建段工程统一编制施工计划和方案,科学运筹,合理调配,避免浪费人力和物力,对全段工程的预期目标成本进行科学测定和划分,并对第一部分或每一段中的成本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可控成本、可调剂成本,进行重点控制。在人力上、机械上要做到科学摆布、避免浪费,探讨并采用先进的低成本的工艺流程和施工方法等等来降低成本,实施成本控制。实践证明,运用“邯钢”经验,加强施工预算管理,制订目标成本,有条件的制订目标利润和盈亏保本点,这是进行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 二、严格管理,在施工中进行成本控制,以预算和目标成本作为工作目标,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重点抓好各项落实工作 1.为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在项目经理部建立“qc”小组,对成本支出构成比重大的和可控制成本进行重点分析,提出控制意见,制订对策措施。 2.对重点材料采用竞标的办法,对能自定的材料、物资和大宗物品采用招投标办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采购成本,达到降耗的目的。 3.科学施工,避免浪费。在混凝土搅拌中,注重配合比,做到科学配料、精确计量,施工中讲求质量,避免问题和浪费的产生,客观讲也达到降低成本的作用。 4.控制非生产费用和综合支出,减少非生产支出,控制不合理综合费用的发生,对能克服和避免的费用严格控制,要从根本上杜绝。 三、运用财务手段进行对比考核,监督指导目标成本运行 施工企业要对项目经理部进行财务服务,通过检查工作,考核目标成本的运行情况,查找不足,寻找差距。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可组织召集各类人员会议,研究目标成本的运行情况,及时查找问题,确定控制重点。同时对成本支出的单据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财务管理要求的要及时指出并纠正。工程完工结算时必须有工程任务单、工程验收结算单、协议或合同、发货票和付款凭证等。通过严细的财务核算手续,既满足了财务管理控制成本的作用,又对保证材料和工程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实施单项工程项目决算制度,控制工程成本 工程项目完工后,实施单项工程决算制度一直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形式。近几年来由于工程资金到位不及时和人员思想上的原因,工程完工后就已到了年终,于是就将年终的财务决算代替和包含了单项工程决算。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还是应坚持执行单项工程开展单项工程财务决算审批办法。实施单项工程的项目经理部工程完工后,制订单项工程财务决算书,决算书的审批由项目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领导组织或该项目施工指挥部签批,施工企业按签批的单项工程财务决算书进行年度财务决算。 五、开展内审工作,加强工程财务监督加强工程财务监督,控制成本就要发挥内部审计的职 能作用 审计人员的超脱性、公正性决定了审计工作独立于管理工作之外的超脱监督,同时这种监督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形式,它不仅对工程项目成本支出进行监督,而且是对整个实施内部控制的各职能部门和人员的再监督。所以为保证工程项目的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和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监督,就要求审计人员要照审计工作的要求,开展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对重大材料的采购重大费用的支出、大宗的资金支出、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原始单据是否合法有效、内控制度遵守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成本控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施工企业项目领导组织沟通,研究并采取措施,坚决予以纠正。 总之,工程成本管理是一个全过程、全方位、全局性的管理,应从“人、机、料、环、法”等各方面齐抓共管,严格控制、全面监督,减能节耗,把成本降到最低,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预期利润,达到项目管理的最佳效果。 工程成本管理论文:黄河防洪工程项目部成本管理与控制之我见 论文关键词:黄河 防洪工程 项目管理 成本管理 控制 论文摘要:黄河工程项目部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对降低工程成本,改善经营管理,提高黄河防洪工程质量和增强工程强度,确保安全施工,提高施工单位经济效益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单位向科学管理要效益的具体举措,也是施工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完善自我,做大、做强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笔者结合从事多年黄河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实际,就如何强化黄河防洪工程建设管理与成本控制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施工单位项目部的成本构成 施工单位项目部的成本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项目部不可控成本即投标成本,指工程投标阶段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投标成本虽然属于工程项目成本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其发生在项目部成立之前,因此项目部对这部分成本无法控制。另一个是项目部的可控成本即施工成本,指从项目部成立直至项目完工结束前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所谓施工成本控制就是在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对所消耗的各种资源和开支进行控制和调整,及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使各项费用控制在计划范围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二、影响项目部成本的主要因素 (一)主要因素 一是施工成本控制体系是否有效运转。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是项目部施工成本控制的前提和基础;项目部施工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员、全过程与全方位的成本控制,需要项目部全员参与、齐抓共管才能奏效。 二是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是否科学合理。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项目进展的核心和灵魂。它既是全面安排施工的技术经济文件,也是指导施工的重要依据,它对于加强项目施工的计划性和管理的科学性,克服施工中的盲目混乱现象,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编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程成本的高低。 三是施工队伍的选择与管理。项目部所属各施工队直接担负着工程的施工生产,施工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程成本的控制水平。 四是材料费的控制。在项目成本中,材料成本占工程成本的比重最大,特别是险工加高改建工程、涵闸控导工程等,材料费占成本费一般可达60%至70%左右,材料费节余与超支将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节约与超支,而且材料费具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因此控制材料费是控制成本的关键。 五是机械费用的控制。工程项目施工的机械化程度较高,机械费用在施工项目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施工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工作效率直接关系着机械费用的高低。 (二)其他因素 一是工程质量控制水平。由于项目部自身原因造成施工质量不过关,会造成返工,从而增加各种资源的消耗,甚至会影响工程进度,给项目部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也会给施工单位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二是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如果因安全措施不到位导致发生伤亡事故或其他工程事故,项目部将会受到罚款、停工等处罚,甚至可能被清理出建筑市场,从而影响施工单位的生存。 三是项目变更与设计变更。施工现场千变万化,实际工程量与施工图纸不一定相符,对因项目变更与设计变更而增加的工程量,要及时予以签证,不然就会形成工程结算缺项而加大了成本支出。 四是竣工结算成本控制。竣工结算成本是施工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忽视竣工结算成本的控制,会影响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基础管理工作,保证成本管理全过程受控 (一)项目成本目标责任制要落实专人负责。成本目标确定后,要逐层分解到项目部各部门,落实到个人。项目经理要带头增强成本控制意识,并要求各部门各员工严格执行目标责任制,做好月度成本计划工作,提高成本预算及实际成本分析质量,使项目成本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 (二)加强工程款催讨工作。一要根据项目部年度结算计划,把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资金回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二是项目经理、项目经济责任人要根据承包合同中的付款约定带头催讨工程款,提高资金回收率;三是要时刻注意业主资金动态,经常保持联系,增强防范意识,避免资金风险;四要完善资金的收支管理制度,各人各负其责,特别是对分包的付款,必须严格控制,项目部必须经成本核实,项目经理确认后才能支付。 (三)有效降低机械设备费用。现场机械设备众多,要加强施工协调,提高利用率,加快周转率,降低租赁费用。同时要加强技术利用,节约机械费。 (四)提高利用率,大力降低临时设施费用。临时设施要尽可能做到精简实用,以旧代新,充分利用原有临时设施,节约成本费用,为项目节约临时设施费。 (五)强化质量意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工程一次成功率,减少因返工而造成的成本消耗。 四、实施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深化细化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 项目部应明确项目成本控制的目标,根据成本控制体系对项目成本目标进行分解,并量化、细化到每个部门、施工班组甚至于每一个责任人,从制度上明确每个责任部门、每个班组、每个责任人的责任,明确其成本控制的对象、范围。同时,要强化项目成本管理观念,上至领导班子下至作业层的每一个人都要树立成本意识、效益意识,让全员意识到强化成本管理与控制对治黄事业发展和单位经济效益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优化施工方案与成本控制 工程中标后,项目部必须立即组织力量编制科学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对于项目中的重点工程、控制性工程要单独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作为编制项目责任成本预算的依据,并报上级单位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应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应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明确项目经理、工程技术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各自在成本控制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经可行性论证而付诸实施的施工方案和工程成本控制预案,要进行再优化和再控制,同时施工队伍也要根据项目部下达的施工方案和责任预算工程量进一步再优化和再控制。 (三)倒逼成本严把施工材料采购收发关 一是实行先算后做,倒逼成本的管理模式。项目中标后,项目部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细致的合同学习,吃透条款精神;项目经理要根据设计图纸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预算交底,反复解释、交代清楚有关工程造价、费用条款、现场签证内容的整理及有效时间;同时根据施工图提供的情况,编制施工分项实物量,做好预算成本测算工作,并结合工程现状,实施成本倒逼法,先算后做,边算边做,确保工程量与工程价款完整。 二是工程施工项目部要结合施工情况,抓好现场管理工作。材料部门与施工部门要紧密配合,努力降低材料费用。把好采购关,降低采购成本。项目部对于主要材料要进行统一管理,实行统一招标采购,严禁自行购置。项目部要根据以往的合作经验和合作伙伴的推荐,建立材料供应商名册,坚持“货比三家,择优选用”的原则,工作要透明,防止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大宗材料实行政府采购(如工程用石料、水泥、钢材等重要建筑材料)。同时要与供应商签订合同,锁定价格,明确材料品质标准、供货时间、送货方式和交货地点,力争达到采购成本最低,质量最优。对于工地零星用料,坚持用多少购多少的原则,以免造成库存积压和损失。二是把好材料收发关,明确工程合理的材料消耗量,节约用料,防止浪费。另外,建立健全材料台账,加强材料的动态管理,合理堆放材料,减少二次搬运,严格收发料制度。同时,材料进场时要认真点验,保质保量,发料时要严格按分部分项工程材料的理论用量发放,特别是钢材、木材、水泥等重要材料要实行定额管理、限额发料。 三是加强大型周转性材料的管理与控制,提高重复利用率,避免造成浪费和损失。 (四)加强施工队伍管理 施工队伍要实行合同管理,严格按合同约定办事,并控制人员的规模,优化人员结构。根据已编制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人员进场和退场;合理安排工作,减少怠工窝工现象的发生,提高作业效率,在不误供需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成本费用支出。 (五)提高施工机械设备生产效率 设备部门要根据工程质量、进度和设备的能力,合理配备机械,建立机械设备日常定期保养和检修制度,加强机械的维护和保养,加强机械操作人员的操作业务培训,提高其完好率和生产效率,杜绝发生机械事故。同时要做好机械台班记录和燃油消耗记录与考核。对于外部租赁设备,要做好工序衔接及登记记录,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尽可能使其满负荷运转。 (六)强化质量管理,落实质量责任 项目部在施工中一定要与业主、监理充分沟通,严格按照黄河防洪工程设计合同、施工图纸要求和施工组织程序全面完成施工工序,坚持“质量第一”和“以质取胜”的原则,控制好工程质量,防止因质量问题而引起的成本增加。建立项目经理全面负责的质量保证体系,落实好质量管理责任制。 (七)强化安全意识确保工期安全 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工作作为永恒的主题常抓不懈。项目经理要监督指导施工现场做好防护措施,做好安全方面的宣传工作,杜绝因安全出现问题而造成停工和罚款的现象发生。 (八)重视竣工结算与竣工清理 工程进入收尾决算阶段后,应尽快组织人员、机械退场,留守人员应积极组织完善工程技术资料和办理竣工决算手续。同时要对工程的人工费、机械使用费、材料费、管理费等各项费用进行分析、比较、查漏补缺,一方面确保竣工结算的正确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弄清未来项目成本管理的方向和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尽快与建设单位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尽可能将竣工结算成本降到最低。 (九)加强施工变更工程量与价款签证工作 项目变更与设计变更及时签证是相对增加工程收入、降低工程成本的措施之一。项目部要积极主动地与监理方、设计方和建设单位的充分协调,认真研究合同和施工图纸。变更设计应坚持“先批准,后变更;先变更,后施工”的原则;紧盯现场,对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做好记录,收集证据,建立完整的施工档案,及时出具工程变更联系单并请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签证工程量及价款。 为了强化工程项目管理和质量管理,在黄河防洪工程施工中,相应的组建了施工单位工程项目部,对黄河防洪工程的施工实施全方位的管理与控制。项目部的管理直接关系着黄河防洪建设工程的质量;项目部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所担负施工工程的工期、质量决定着施工单位的信誉,因此,项目部必须加强管理,严格质量控制,控制费用开支,降低成本,确保优质高效,实现施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工程成本管理论文:浅谈园林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觉悟的提高,城市建设进入了生态环境建设阶段,城市绿化事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蓬勃之势,广场绿地、景观大道、小游园、花园小区等层出不穷。然而繁荣背后,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园林工程包括水景、园路、假山、给排水、造地型、绿化栽植等多项内容,无论哪一项工程,从设计到施工都要着眼于完工后的景观效果,营造良好的园林景观。由于园林工程有多项内容,在施工过程中往往由多个施工单位建造,因此,若在施工组织、施工配合、成本控制上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施工进度,拖延工期,进而影响到工程质量,这就对于工程的施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园林工程是高综合性、内容广泛的建设工程,涉及诸多方面,施工中又因不同的工序需要将工作面不断转移,导致劳动资源也跟着转移,这种复杂的施工环节需要有全盘的施工观念、有条不紊的施工过程、细致严密的工程管理手段。 二、什么是园林工程建设项目 园林工程建设项目是指从园林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开始到工程养护期满为止,通过有效的组织方法和技术措施,按照设计要求,根据合同规定的工期,全面完成设计内容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的成本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其贯穿在工程建设自招投标阶段直到竣工验收,是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在组织和控制措施上给予高度的重视,以期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项目的成本管理是项目施工管理的核心内容 工程项目组织管理是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等管理活动,强化经营管理,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核算水平,降低工程成本,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经济效益。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产品。因而项目的成本管理成了项目施工管理的核心内容。 四、园林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4.1首先要高度认识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园林施工项目管理在广大园林业企业中逐步推广普及,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活动控制和降低施工项目成本,达到实现盈利的目的。因此,要搞好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必须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成本管理教育,高度认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使参与施工项目管理与实施的每个人都意识到加强成本管理对项目经济效益及个人收入的重要联系,各项成本管理工作才能得到贯彻和实施。 4.2园林绿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特点 园林绿化工程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材料。项目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有关植物材料的不同栽植季节,植物的生态习性,植物与土壤的相互关系,以及栽植成活的其它相关原理与技术,才能完成绿化施工项目。只有提高植物材料的成活率,才能有效控制成本。园林绿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有一定的建设周期,由于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造成项目成本也随之变化,不断对项目成本组织、控制作出调整,以保证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和监督。 4.3园林工程管理的原则 节约原则:成本的主要组成说明人力、物力、财力是成本的主要消耗,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最主要的基本原则。 全面控制: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和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做到人人有责,人人都参与。成本控制的工作要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又是个全过程控制。 动态控制原则:将工、料、机投入到施工过程中,收集成本发生的实际值与目标值相比较,检查有无偏离,若无偏差,则继续进行,否则要找出具体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最后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对各部门、各单位、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证,实行有奖有罚,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对成本的控制。 4.4如何进行园林绿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⑴施工期间的成本控制 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明确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明确项目经理部、公司和施工队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对公司整体利益负责任。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与统计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对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费用开支等,及时完整、准确地作好原始记录,并建立传递、保管和存档等制度,配有专人负责。严格考勤,加强物料领用管理、减少浪费。强化有效的施工管理,就能有效的节约支出,降低成本,从而创造出好的效益,保证工程质置。 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加强技术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园林绿化施工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苗木采购质量、土方质量以及养护质量,所以在采购苗木时要选用根系发达、生长茁壮、无检疫性病虫害,并符合设计要求的苗木;种植时要注意土方质量;非种植季节栽植苗木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加强养护管理,确保苗木成活率,避免苗木补种的损失,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从用工数量控制,针对性地减少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对材料用量的控制,力求用低价材料代替高价材料;对材料价格进行控制,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组织均衡施工,加快施工进度。凡是按时间计算的成本费用如项目管理人中的工资和办公费,现场临时设施费和水电费,以及施工机械和周转设备的租赁费等,在加快施工进度、缩短施工周期的情况下,都会有明显的节约。除此之外,还可从用户那里得到一笔相当可观的提前竣工奖。因此,加快施工也是降低项目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 ⑵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 重视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管理尽量缩短收尾工作时间,合理精简人员;及时办理工程结算,不得遗漏;控制竣工验收费用;控制保养期费用。 同时,在工程养护期间,园林公司应指定养护工作的责任者,并责成养护责任者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养护计划,按要求进行养护管理。要加强对养护责任人的跟踪监督管理,奖罚分明。 在施工过程中严把工程质量关,避免造成人、财、物等大量的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总之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提高成本控制的方式和方法,以保证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 工程成本管理论文:谈公路工程成本管理和控制 【摘要】本文介绍了铁岭市对东环线黑色路面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经验,阐述了如何有效地进行公路成本控制,以实现成本管理的目的,使企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公路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先行条件;是市场机制作用于人类经济行为的首要物质前提。没有一个现代化的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就不可能形成一个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航道、机场及其枢纽等,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因此,做好公路建设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尤为重要。 一、管理是永恒的主题,成本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控制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是对已存在的活动施加影响,使其按照预定的方向进行的过程。管理和控制的意义在于尽可能地减少损耗,杜绝浪费,节省开支,降低工程成本,从而提高公路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工程成本是指在公路施工生产过程中,为完成一定工程量所发生费用的总和,也是全面反映施工单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的一个综合指标。 工程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一)直接成本 包括: 1.人工费 人工费指直接从事公路工程建设工人的工资(包括施工现场直接为施工制作结构件、运料、配件等辅助工人)和为工程建设的民工补贴费,不包括施工机械的机上作业人员的工资。 2.材料费 材料费指在公路工程施工中,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的或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各种材料(如:主要材料、其他材料、结构件、周转材料)的摊销。 3.机械使用费 机械使用费指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使用机械发生的费用。机上作业人员的工资,包括从外部租赁的施工机械的台班费。 4.其他直接费 其他直接费指不包括上述三项以内的施工现场用水、电、气、冬雨季施工设施现场材料的二次搬运费。 (二)间接成本,即施工管理费,指为公路施工管理,管理部门人员所发生的费用 包括:1.工作人员工资;2.按规定比例从工资总额中提取的工会经费;3.办公费;4.水电费;5.取暖费;6.交通差旅费;7.固定资产使用费(不包括施工机械);8.劳动保护费;9.检验试验费:指对工程施工用的原材料、结构件及对建筑物进行鉴定、检查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化学药品的费用;10.其他费用:指上述以外的必要支出。 表1是某公路段对东环线15公里黑色路面开展成本控制的事例情况。 由表1可知:由于某公路段对东环线15公里黑色路面进行了成本管理和有效的控制,使实际工程造价比预算工程造价降低了663,863元。 其中:人工费降低122,678元;材料费降低357,830元;由于企业对设备加强了管理,提高了设备利用效,增加了自有设备,减少了外顾设备,并严格考核油料消耗,使机械使用费降低72,904元;在施工中,因地制宜,压缩开支,修旧利废,使其他直接费节约20,115元;在施工管理上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压缩了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管理人员身兼多职,提高了工作效率,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加快了工程进度,降低了管理费用,因此使施工管理费降低69,000元;企业充分利用历年结转物质,并因地制宜减少开支,使其他费支出降低21,336元。 如果东环线15公里黑色路面工程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贷款期限是1年,贷款利率是5.022%,那么663,863元资金所节省的贷款利息就是663,863×5.022%=33,339元 可见,对一个企业来说,若对全部工程项目都加强工程成本管理和控制是可以节省大量资金的。 下页表2是对表1中材料费实际成本比预算成本降低357,830元的具体分析。表3是对表1中人工费实际成本比预算成本降低122,678元的具体分析。 表3中由于企业新购置了一些机械设备,路面施工由过去以人力为主改为以机械为主,工程提前完工,缩短了工人的劳动时间,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费用,提高了劳动效率和工程质量,加快了工程进度。因此,人工费降低122,678元。 从表2中看到,由于企业加强了管理,各种材料市场价格在突飞猛涨的情况下基本控制在预算左右;在保证材料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科技活动,利用太阳能对油场进行加温,使沥青成本降低91,050元;对工程所用数量较大的水泥和砂石料价格进行多厂(场)比较,严格控制,并利用企业自身拥有设备的优势,自车运输,节省材料运费,使水泥成本降低43,960元,石粉成本降低3,640元,砂砾成本降低202,500元,碎石成本降低16,680元;以上材料由于企业加强了管理和控制共降低成本357,830元。 二、加强公路工程成本管理和控制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公路工程成本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经济成果的一项综合指标。经营成果的好坏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又反映了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经营水平的好坏,主要涉及劳动生产力的高低,材料耗费的多少(节约和浪费),生产设备利用程度的合理性和工作质量的高低。各项费用的开支节约或浪费,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从成本核算中反映出来。 建立健全成本管理责任制,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控制体系,进行成本预测和决策,编制成本费用预算,采用实际成本核算,严格遵守成本费用预算,遵守成本开支范围,按财务会计制度和成本费用核算办法及时正确核算成本费用,分析、考核成本费用指标的完成情况。 在公路建设工程开工之前,确定公路工程预算成本,是施工科学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科学分析阶段。开工之前必须做出科学的分析论证,预测出整个工程项目所需要的总成本额,依此作为进行预算成本控制与实际成本考核的依据。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按照所选定的技术方案,严格按照成本预算进行控制和核算,包括对生产资料的控制,人工消耗的控制和现场管理费用的控制等内容。 (一)人工费控制 在实际成本中,人工费占10%左右,不超过15%。对人工费控制的措施是主要改变劳动组织,减少窝工浪费,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激发工人的劳动热情;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队伍技能;加强劳动纪律,压缩非生产用工,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的比例。 (二)材料费控制 1.材料的用量控制 在材料控制中占很大比重。在工程建设中,材料成本占整个成本的比重大约可达60%~70%左右,所以说材料费的控制至关重要,材料费结余将影响到整个工程的结余,而且,材料具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往往在其他成本出现亏损时,要靠材料成本的节约来弥补。对钢材、水泥实行限额发料,按理论用量加合理损耗的办法与施工队结算,节约时给予奖励,超出时由施工队自行承担,从施工队结算金中扣除。这样,施工队将会更加合理地使用材料,减少浪费损失。 2.材料的价格控制 材料价格同样是降低材料成本的关键。要确定材料价格,必须组织工程、物供、财务等人员到材料供应地进行充分调查,货比三家,争取找到供货或提供服务的源头,找到价格最优惠的供应商。当然,这并不是说材料价格越低越好,合格优质的材料加上成熟的工艺和熟练的技能,才能确保公路工程质量。要把好材料质量关,就必须要把握好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所有的材料都必须经过质量检验,不能盲目地追求低价、低成本而不顾保证工程质量。 3.材料的管理控制 改进材料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各环节的损耗,节约采购费用;合理堆置现场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严格材料进场验收和限额领料制度;制定并贯彻节约材料的技术措施,合理使用材料,综合利用一切资源,也是降低材料成本的途径。 (三)机械使用费控制 主要是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尽量减少施工中所消耗的机械台班量,降低机械使用费。同时,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做好保养工作,降低大修及经常性修理等费用开支。避免不正当使用造成机械设备闲置,加强租赁设备计划管理,充分利用社会闲置机械资源,从不同角度降低机械台班价格。严格控制油料消耗,严格控制机械修理费用,严格控制机械租赁费。 (四)施工管理费控制 施工管理费不同于材料费,在工程成本中未占有较大比重,但控制好施工管理费对降低工程总成本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工程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每一张纸、一支笔;节约一度电;减少出差次数,缩短出差时间,能一人一次出差完成的工作,不能多人多天出差;业务招待费要降低招待标准,缩小招待规模,避免摆大盘子大吃大喝现象;车辆费要公事出公车,不许私事用公车,调动司机的积极性,对车辆采用内部小修,重大难题到外面修理的管理办法,减少车辆修理费;公务通讯费实行定额包干,不许私人电话费用公款报销。只有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取得更大的效益。 (五)凭证控制 它是利用会计凭证具有监督的职能,对经济和活动进行的控制。单位发生的一切经济业务活动,都必须填制或取得合法的会计凭证,一切原始凭证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都必须是真实的、有效的,不符合规定的和手续不全的会计凭证,不允许报销。从会计凭证上杜绝弄虚作假和营私舞弊现象的发生。 工程成本控制虽然是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的控制,但决不能片面地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工程质量,更不能片面地追求眼前利益,采用偷工减料、冒牌顶替、以次充好、粗制滥造等手段形成豆腐渣工程来降低成本。因为其结果是不但坑害了国家和通行者,最终还会使企业丧失信誉,甚至破产倒闭,严重的还要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三、结束语 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成本管理和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成本管理和控制必须是对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不仅是控制公路的建设成本,而且应是控制公路周期成本的全部内容。事实证明,只有当公路寿命周期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著降低。从全社会角度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才能做到管理一流、质量一流、效益一流;才能让企业永葆生机。 工程成本管理论文: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对策探讨 摘要: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管理。它是指施工企业结合本行业的特点,以施工过程中直接耗费为原则,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项目从开工到竣工所发生的各项收支进行全面系统地管理,以实现项目施工成本最优化目的的过程。 关键词:工程项目;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1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原则 1、1 领导者推动原则 企业的领导者是企业成本的责任人,必须是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责任人。领导者应该制定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方针和目标,组织项目施工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和保持。创造使企业全体员工能充分参与项目施工成本管理,实现企业成本目标的内部环境。 1、2 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原则 管理的本质是人,人的本质是思想和精神。具体到项目施工成本管理而言,管理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内容都需要相应的人员来完善。抓住本质,全面提高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搞好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前提。 1、3 目标分解责任明确的原则 企业确定项目施工责任成本指标和成本降低率指标,是对工程成本进行了一次目标分解。项目经理部还要对项目施工责任成本指标和成本降低率目标进行二次目标分解。根据岗位不同,管理内容不同,确定每个岗位的成本目标和所承担的责任。把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人,通过每个指标的完成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1、4 管理层次与管理内容一致性原则 为了完成成本目标,就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授予相应的权力。因而相应的管理层次所对应的管理内容和管理权力必须相称,否则就会发生责、权、利的不协调,从而导致管理目标和管理结果的扭曲。 2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 2、1 成本的事前管理 成本的事前管理指工程开工前,对影响工程成本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事前规划、审核与监督。成本的事前管理大体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制定成本计划、规定消耗定额,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计量手段和经济责任制,实行分级归口管理等内容。具体包括:确定目标成本,采用正确的预算方法,对工程项目总成本水平进行预测,提出项目的目标成本,编制成本计划,包括降低工程成本计划、技术保证措施计划和管理费用计划等。 2、2 成本的事中管理 这里主要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开展的成本过程控制。对目标成本要横向纵向地展开管理,形成一个目标成本体系。实现纵向一级保一级,横向关联部门明确责任,团结协作,使项目进展中每个参与的个人、单位、部门都承担成本控制的责任和义务,以保证按照成本计划的实施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成本的事中控制包括对实际成本进行监测和对各项工作进行成本跟踪。 2、3 成本的事后管理 将工程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比较,计算成本差异,确定成本节约或浪费数额。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成本控制工作。主要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 3 我国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施工行业的不完全竞争现象制约着成本管理的发展 我国施工行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当前的施工建筑市场具有明显的不完全竞争现象,如不合理评标、关系议标、弹性成本等现象广泛存在,企业难以通过自身的成本优势来获得竞争力,因为客户并非主要通过价格杠杆来选择企业,同时,客户对企业差异化的敏感程度也十分有限。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施工企业推行施工管理的决心和具体实施。 3、2 施工项目工程成本管理工作的难度大 主要表现在:施工工程项目的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推广更新速度快;工程材料品种多、规格多、材料质量、档次、价格相差大,定量分析和预算、编标口径较维统一,因此,造成岗位目标成本制定不确切,导致节约成本积极性调动不充分。 3、3 成本责、权、利落实不到位。兑现不及时造成成本责任感不强 主要是由于工程工期长。即使是工程竣工后,但业主往往拖延结算办理的时间,或长期拖欠工程款,致使成本节约奖无法兑现。严重挫伤了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由于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相对土建项目要短,有时难免使得成本统计工作滞后,致使检查成本时缺少依据,造成成本失控。 3、4 工程材料采购品种繁杂,环节太多 太多材料无法从厂家直接采购,而且新材料层出不穷,使得价格不宜控制,加大了材料成本。 3、5 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实行,对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近几年建筑施工行业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实行,对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量清单计价就是将招标方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根据本企业的技术条件、管理水平,本着自主报价的原则,进行逐项填写单价,并计算出整个工程的投标报价。工程量清单计价属于综合单价法计价,消除了计量过程中的差错因素,创造了一个公开、公平的竞争条件,使工程投标竞争真正落实到价格竞争中,报价的高低完全取决于施工企业自身的综合管理素质。 4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应采取的措施 4、1 转变思想观念,确立恰当的经营策略 应当认识到施工行业的不完全竞争是国家经济转型期的特有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投资主体的逐步转变和招投标方式的改革,以及人世后外资企业进入建筑市场,都会对形成完全竞争市场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施工企业的短期策略,应侧重于当前的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竞争优势的建立,而长期策略应着重研究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竞争优势的建立。 4、2 注意施工项目的事后控制 每个项目完工,都要对比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为日后成本管理积累资料,经过若干次的实际与预算对比,就会发现某些共性的问题。针对目标成本制定不确切的问题,公司可以组织有关人员对近五年的工程按不同的类别、不同岗位进行总结,建立一个历年工程成本分解分析数据库,供公司与项目部签订目标责任书和项目经理与成本责任人签订目标成本时参考。 4、3 及时反映工程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 公司要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等现代化管理手段,随时反映工程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及时兑现目标责任书的承诺。使成本责任人及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强化或纠正。以强化与成本有关人员的成本意识和责任感。对已经竣工结算、成本控制较好而暂未全部收回工程款的项目工程,应根据成本管理责任合同先兑现50%,待收回全部工程款后再全部兑现,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结合。 4、4 科学、合理设计成本考核周期 由于施工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长短不一,所以,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尤为重要。因此项目岗位的成本考核周期要根据不同工程的工期适当缩短,使成本统计数据能得到准确及时的反馈,避免成本管理失控。 4、5 对材料采购工作予以充分重视 针对施工材料采购品种较多,价格不宜控制的问题,公司可以组织财务、材料人员,充分利用当代的电脑和网络技术建立一个近两年公司材料采购对比分析数据库,并随时添加最新数据,各项目部可以直接在联网电脑上直接查询所需有关信息,比台采购价格、采购渠道、生产厂家等信息。这样项目采购人员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合格的供货商。采购监督人员也可以很方便地找到监督依据。 工程成本管理论文:浅谈项目成本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部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项目成本 管理 建筑工程成本 控制 论文摘要:随着建筑市场竞争形势愈加激烈,项目成本管理已经成为施工企业的一个极具挑战意义的课题。本文从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一些特点及影响建筑工程项目部的成本因素做出一些分析,并针对性提出深化工程项目管理,提高项目成本管理意识、配备好项目班子,采取技术措施控制项目成本、加强材料、机械设备的管理和控制,强化索赔意识、加强工程项目成本分析与考核工作等措施来加强项目成本管理。 项目管理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手段,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基础和核心。工程项目管理是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它包括从质量管理、工期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到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等方面的管理,而成本管理体现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成本项目收入占工程造价的80%以上,成本管理在施工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位置重要性无可置疑。 一、项目成本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特点 1、项目成本管理的对象具有单一性。建筑工程的产品与其他企业的产品截然不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对象是工程项目,它既可以是一个建设项目、一个单项工程,也可以是一个单位工程。虽然成本管理方法可以通用,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各有不同,只能因项目而宜。 2、项目成本管理的工作具有一次性。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特点,一个工程项目从基础施工、主体封顶到装修竣工,循序渐进设有重复,这要求项目成本管理工作要同步前进,特别是周期长、投入耗资大的工程项目,如果疏于成本管理,代价是巨大的。这是项目成本管理区别于其他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特征。 3、项目成本管理在控制上具有超前性及综合性。由于工程项目一次性特点,决定了项目成本管理的超前性。为保证工程项目的必盈不亏,成本管理就必须做到事前管理和事中控制。 4、项目成本管理范围具有约束性。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只是对工程项目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管理,从实行“制造成本法”后,并非所有收人都属于成本管理范畴,如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就不在此范围内。 二、影响建筑工程项目部成本的因素 1、施工成本控制体系是否有效运转 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是项目部施工成本控制的前提和基础。项目部施工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员、全过程的成本控制,需要项目部每一个部门及每一位人员的参与。 2、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是否科学、合理 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项目进展的核心和灵魂。它既是全面安排施工的技术经济文件,也是指导施工的重要依据,它对于加强项目施工的计划性和管理的科学性,克服施工中的盲目混乱现象,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编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工程成本的高低。 3、工程材料、机械的控制 在项目成本中,材料成本占工程成本的比重最大,一般可达60%至70%左右,材料节余将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节约,而且材料费具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因此控制材料的购买费用和合理使用材料增加材料的利用率是控制成本的关键。 4、安全、质量的控制 如今在建筑市场中各部门对项目施工的安全及环保工作越来越重视,如果因安全措施不到位导致发生伤亡事故,项目部将会受到罚款、停工等处罚,直至被清理出建筑市场,从而影响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此外工程质量同样是建筑企业的生命线。 5、项目变更索赔工作 施工现场千变万化,实际工程量与施工图纸基本上都不相符合,此外因地质条件、气候等的变化造成工程难度增加,这些都将增加施工成本。 6、施工外的因素 建筑市场竞争日渐激烈,许多工程是压价中标,而且为了完成公司承揽任务目标,甚至是低于成本价投标。结果是在完成公司目标的同时给施工项目部留下隐患,从接活之日起就是亏损项目,再抓成本管理工作已难取得好效果;另外建筑材料价格频繁上下波动,部分指定材料供应厂家在项目开工后提升材料价格,对项目的成本影响很大,给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不稳定性。 三、加强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 1、深化工程项目管理,提高项目成本管理意识 深化工程项目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好企业、项目和劳务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形成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企业管理体制。配备具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抓项目成本管理工作。 2、配备好项目班子,加强施工队伍管理 选准一个有道德素质、会经营管理、横生产技术的项目经理,是搞好项目成本管理的可靠保证。同时,作为项目经理副手的其他项目人员,既要有专业知识、各负其责,还要具备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团结协作、敬业精神。 3、采取技术措施控制项目成本 施工准备阶段,组织力量编制科学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对于项目中的重点工程、控制性工程做出多种施工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然后确定有利于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最佳方案,并报上级单位审批。 4、加强材料、机械设备的管理和控制 由于施工行业主要材料数量多,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因此除业主供材料外,项目所需全部材料设备,应当统一由公司成本管理部门会同项目部编制实施细则,组织采购和实施供应。 5、加强施工变更索赔工作,强化索赔意识 变更索赔也是相对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措施之一。项目部要与监理方、设计院和业主充分协调,认真研究合同和施工图纸。紧盯现场,对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做好记录,收集证据,建立完整的施工档案,及时出具工程变更联系单并请监理单位、业主签证工程量及价款。 6、加强工程项目成本分析与考核工作 成本考核是检验项目成本管理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好方法。搞好成本考核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完善考核制度,制定成本考核办法,统一考核标准;二是理顺考核程序,建立由总会计师或总经济师为首,生产、技术、预算、材料、劳资、财务等相关部门参加的成本考核领导小组,对工程项目进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考核;三是规范考核办法,采取分季度、分工程部位的考核办法,应与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结合起来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要建立考核档案,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 总之,项目成本管理在施工企业经济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工程项目部的成本控制,对降低工程成本,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施工,提高项目收入乃至整个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等具有深远的意义。加强项目工程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向科学管理要效益的具体举措,是使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完善,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工程成本管理论文:浅谈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摘要】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实现目标利润的途径。加强项目成本管理,要增强项目成本控制意识,完善经济责任制,建立成本控制体系;要加强分包作业成本和人工费控制;加强物资采供和机械设备管理;加强质量、工期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以及合同管理。 【关键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对施工企业而言,加强工程项目的管理,必须强化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确保成本的降低,才能确保目标利润的实现。加强项目成本管理,重点要抓好以下九方面的工作: 一、项目成本管理要增强成本控制意识,从运作体制和机制上加以保证 加强项目成本管理,首先要树立强烈的成本控制意识,要使降低成本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这必须从项目运作体制和机制上加以保证。目前国有企业的项目经营模式,一般都是由项目经理承包或实行经济责任考核。但不论哪种形式,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都是利益与风险不对等,权力与义务不相称。有的项目经理权力很大,风险却很小。企业的盈亏很大程度依赖于项目经理的个人素质,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包盈不包亏损。正是由于这种弊端的存在,可能导致项目的经营者对各项成本不重视,管理不精细,甚至有可能出现“黑洞”。而项目的职工由于成本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并无太大关系,也会表现出对成本漠不关心,于是成本控制就成为一句空话,项目的利润目标会大打折扣,有的甚至出现严重亏损。因此,要从体制上做文章,如实行项目股份制或风险经营。其实质是维护企业利益和增加个人(项目班子)的风险度,即包盈包亏。这里包含二层意思,一是确保上交,可实行个人资产抵押;二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凡属于管理不善,或管理上存在有“黑洞”导致亏损的应及时调离岗位并追究责任。这样,项目成本才能真正与经营者利益密切相关,才能促使其真正地重视成本的管理。同时利用激励机制使各项成本与职工的利益挂钩,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管理的成本控制体系,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完善项目经济责任制,明确责任权利,树立整体意识 建立健全各种经济责任制,是实现项目成本控制的制度保障。因此,项目部必须建立各种相关的经济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权利,做到权责明确,奖罚分明。职能部门要加强合作,树立整体意识,不能各行其事,各算其帐,使整体利益受到影响。比如,施工技术部门只顾施工技术的可行性,不顾经济效益性;物资部门只顾材料的质量问题,购买质高价贵的材料物资,不顾经济适用性等,最终将使项目总成本失控。另外,项目部要将利益与权责挂钩,落实责任兑现。对工作有突出贡献的要兑现奖励,对工作有失误的,要按造成损失的大小进行严肃处理。 三、建立和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坚持成本费用过程控制 成本控制体系,指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各个管理层面和施工班组人人参与其中的成本管理网络系统,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担负着一定的成本管理内容。在项目成本管理中,项目部要根据项目内部责任承包指标,按照内部承包价-税金及附加-劳务分包成本-项目部自身需要发生的直接成本和项目间接费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利润计划。从项目经营班子到管理人员都必须落实成本管理责任,明确职责,知道自己管理的内容是什么,要达到怎么样的控制目标以及如何控制。成本控制体系应根据工程的进展和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同时要注重对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以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四、加强分包作业成本控制和人工费的控制,促进成本降低 严格控制分包作业成本,是促进项目成本降低的关键。随着生产任务的不断增加,内部工程设备、劳动力等资源已供不应求。外协队伍的进入已成为施工生产的主要力量和为项目部赢得利润的重要角色。要通过招标的形式将有资质、高资质、能力强、设备新、经验足、报价合理的外协队伍用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程项目上。 劳务分包价格的确定,是一个相当慎重的问题。项目部一定要依据公司确定的劳务分包指导价为基础,结合工程项目实际,按分部、分项子目内部分包单价采取倒算的办法反复进行测算分包单价标底。标底不能突破公司指导价,标底价加上项目自身成本费用预算不能突破内部责任成本预算指标且要保证项目部目标利润的实现。 在签订分包合同时,一定要详细、严谨、明确,在实际执行中坚持每月考核评比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才能真正将奖罚制度贯彻实施。严禁先干活,后签合同。 为确保劳务合同的顺利履行和工程质量达到规定标准,对劳务工队实行合同履约金制度和结算扣押质量保证金制度。劳务分包实行按月据实结算,严禁预付和超付结算款,否则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五、加强物资采供管理,确保畅通 材料成本占整个项目成本60%~70%,且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复杂,在保证质量、工期的前提下,如何尽量降低材料成本,对能否实现目标成本至关重要。切实搞好材料物资的采供管理是实现项目成本降低的主要途径。 (一)物资采购管理 物资采购应根据施工技术部门提供的项目用料计划实行限额采购,大宗材料如钢材、水泥、木料、线上料等除由业主或甲方强制供应外,应实行招标采购,特殊情况应至少选择三家以上的供应商进行质价对比采购,应严格控制单价、核实数量、确保质量。物资部门要随时掌握物资市场价格信息变动趋势。物资采购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价格应严格控制在公司核定的参考价格指标之内。 (二)物资使用管理 物资部门应根据月份施工计划确定材料需要量,提前做好安排,防止材料供应和使用脱节。项目部本身领用材料时,领料人要办理请领手续,发料人要及时办理发料手续,并随时登记《大宗分类材料消耗登记表》,掌握用料数量变化;分包队伍调拨材料时,一要根据施工进度和项目需要实行限额调拨,二要确保调拨价格不低于公司核定价格或实际采购价格,三要及时完善调拨手续,四要登记《分包队伍大宗料调拨登记表》,五要对调拨料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六要及时(按月)向财务部门办理材料调拨转帐扣款手续。 (三)物资核算和清查 物资部门应按月根据收、发(领)、调拨单核算材料收支情况,编制《材料物资动态表》、《材料物资消耗情况表》,核算材料物资的采购盈亏和供应盈亏以及料差、价差,出据分析材料,总结管理经验和不足,制订改进措施。同时,要对材料物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盘点,防止材料物资的毁损和流失,确保材料物资的安全和完整。年终或项目结束时进行全面清查。 六、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 施工机械配备受现场条件、工期、质量、施工方案、工程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定额中机械费是综合考虑的,不会因上述条件的变化而相应调整,因此需要对机械的性能、配备情况综合管理,在满足工期、质量的前提下,力求合理配备。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施工设备包括外来和自有设备两种。对自有施工设备,一要专人进行日常维修和保养,确保设备的完整和良好;二要对操作人员或机械手进行任务定额承包,提高设备利用率。对租用外来设备,一要根据设备租赁市场价格信息选择价格适宜,成新率高的设备;二要签订严格的租赁合同;三要根据工程项目机械台班预算数量和工期进度安排确定租赁总价或设备进退时间。对外出租设备,一要确保租赁价格不低于市价;二要确保租赁价款收回的可靠;三要收取适当的押 金;四要签订严格的出租合同。 提高设备的使用率,最关键的还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促进存货(材料物资等)周转速度,从而推动机械设备的周转率。 七、加强质量成本的控制和管理 质量成本是指在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质量内部成本(停工、窝工、返工损失),质量外部成本(维修,索赔等费用),质量预防费用和质量检验费用。质量成本的增减直接影响项目总成本,因此,质量成本应控制在最低水平。如何寻求质量成本和工程成本的最佳结合,难度较大,过度追求工程质量,导致质量预防费用和质量检验费用的增加,质量标准过低又影响企业声誉和形象,同时使质量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升高。为此,质量成本的投入愈加重要,必须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建成质量进度控制系统,对影响质量和进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为企业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减少机会成本的支出;在工程质量方面应以达到业主或设计标准为宜,使质量成本趋于合理。 八、加强工期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工期成本是指工期的延长或提前而发生的费用。项目部应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所在地施工环境等自然条件,合理编制和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工期目标。过度地压缩工期必然会因此而增加工期投入,使工期成本增加,同样,工期的拖延亦会增加工期费用。所以,工期的安排应以满足业主要求为宜。 九、加强合同管理,杜绝合同损失 合同包括劳务合同、分包合同、租赁合同等。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签订各种各样的合同,涉及面广,合同签约方的身份也很复杂,稍有不慎,就会使自己陷于被动甚至增加额外的成本,因此,必须加强合同的管理。合同管理主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印章管理,落实专人保管,使用登记;二是合同归口管理,要建立合同审核会签制,重要的合同必须报经公司主管部门和领导审阅,所有合同均应建立台账,统一保管;三是尽可能使用统一格式合同,如设备租赁合同、材料供应合同、临时用工合同,以确保合同条款的严密性和合法性,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 总之,项目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实行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时政新闻论文:时政新闻栏目专题现状管窥 【摘 要】《新闻联播》传播天下大事,关注民生。近年来,省级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以河南电视台《河南新闻联播》为例,针对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专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闻联播;主流媒体;报道;会议报道;专题 自电视机普及以来,《新闻联播》以庄重的风格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后经过约四代的传承和发展,《新闻联播》突破以往的报道风格,进行大型主题策划,并从百姓视角看社会,关注百姓、贴近百姓、走进百姓生活。以河南电视台《新闻联播》为例,将从主流媒体价值、系列报道、会议报道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彰显主流媒体价值 新媒体时代,自媒体成为大众最为接受的一种接收信息的方式,但是,思想、层次、文化等问题都影响着社会各阶层人们对互联网信息的接受程度。此时,主流媒体的价值得以彰显,在主流媒体的信息更具有信服力,引导大众舆论方向,掌握话语权。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近几年,《河南新闻联播》以这个重要节日为契机,春节期间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栏目组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大型主题报道的基础上,先后推出“文明河南暖暖新年”“感恩拜年送祝福”“节日里的坚守”“新春台湾行”“春满中原欢乐多”“新春喜事多”“文明河南务实创建”等系列报道,通过记者深入基层的实地采访,生动展示了基层群众的幸福生活和精神风貌,反映了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和该省民众欢度传统佳节的喜人景象,体现了主流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价值导向和“三贴近”原则。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时期,《河南新闻联播》重点关注全省各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关键词的形式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通过时政会议新闻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使受众直接了解新政策、明确新任务、学习新精神。传播权威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凸显了时政新闻节目宣传报道的价值。 例如,2014年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举行开幕式,在对开幕式进行报道的过程中加入了新闻特写《发挥特色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次日继续推出新闻特写《智能终端智慧生活》,不同报道形式相结合,不拘一格,出新出彩,避免了会议报道的程式化、公式化。如何创新会议报道,彰显主流媒体价值,是时政新闻栏目值得持续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系列报道点亮荧屏 系列报道多是重大或重要的事件,但一般不是事件性新闻,所以可以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对同一事件进行报道。 “郑欧班列万里行”系列报道,派出精兵强将,走出国门,站位高,擅统筹,有效实现了该题材重大新闻价值的报道与挖掘。在《河南新闻联播》中每天播出一集,还专门“量身定做”系列报道宣传片花,并在报道第一天配发《开栏的话》,形成了集成式、大规模、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报道格局。 如《郑欧班列:集货范围覆盖大半个中国和亚欧》,通过对相关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的采访,选择小的切入点,以小见大,以具体的小事例,展示大背景,反映大主题;再如随后播出的《郑欧班列:一单货物通关最快10秒钟办结》,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报道经济新闻,具体的故事与宏观的经济形势有机衔接,点面结合,增加了新闻的趣味性和可视性。《高端访谈:专访德国汉宏国际物流公司总裁克劳泽赫尔曼》则将报道的形式向人物访谈方面延伸。 总之,“郑欧班列万里行”系列报道点亮了荧屏,堪称一组精心策划、精良制作的成功报道,显示出《河南新闻联播》作为权威主流媒体,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捕捉整合信息的超强能力。 三、增强会议报道感染力 为避免新闻形式内容^于单一,使新闻报道更加喜闻乐见,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提升时政会议新闻的效用,《河南新闻联播》改进会议报道模式,设置《两会记者观察》和《两会热议》两个板块,采取精彩实况、记者出镜报道、新闻特写、现场采访等形式,和编辑制作相配合,正确把握了舆论导向,突出了媒体自身的个性,增强了会议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如2014年1月播出的《政协第十一次河南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开幕》等,采用会议同期声,丰富会议报道语言、突出会议报道主题;《两会记者观察:节俭节约成两会“新常态”》,记者走出会场,向观众呈现委员们的“吃、住、行”,改变报道切入点,创新报道的表现手法;《两会记者观察:“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引热议》,大大提升了报道覆盖面,实现了传播效应的最大化,为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强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政新闻论文:开拓高瞻远瞩的时政新闻 对全国性政情话题做出独立采写报道,在《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这样一家地方媒体,渐渐成为一种常态,“南都”高端时政新闻(就是对全国全球重要时事动态或政要人物进行的重头报道)的开拓计划正得到有效执行。由于种种原因,以往关于高端时政新闻的报道,除中央级媒体的正统报道外,地方媒体基本放弃甚少主动出击进行高端时政新闻的采编。因此“南都”此举也就有了一定的探索意义。 “南都”的高端时政报道实践 对于高端时政报道,应该说从2007年十七大开幕前夕,“南都”才进入自觉实施期。半年来,出现了两次报道高潮。 第一次报道高潮,从2007年9月中旬开始,”南都“推出了一系列十七大报道 这次十七大系列报道,是在报社主要领导的直接统筹指挥下推出的。在会议的每日进程报道之外,“南都”在十七大预热和召开期间设置“五年新政”、“国是开讲”、“会客室”等专栏,邀请了一批时政专家和一把手官员,以系列政论性通讯的形式,对十六大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变迁,进行深度分析。 在十七大闭幕之际,为了准确、深刻解读十七大精神,地处广东的“南都”在北京举办一个大型高端论坛“历史新起点―――北京论坛”,邀请了23位权威专家在京召开座谈会,对十七大的新思维予以解读。 在此期间,“南都”还推出两个特刊。2007年10月22日中午“南都”第一时间推出16版号外《前进!进!》,对中央政治局新任常委和政治局委员进行了全面介绍,其快准、精编、详实的风格赢得当天市民欢迎,这也是当天广东省内唯一独立销售的号外。10月29日,“南都”再次以16版的规模推出十七大报告解读特刊“国是论衡”,将论坛发言和十七大新名词予以梳理。 通过十七大报道,“南都”与一大批引领中国政经学界的权威专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可以说是初步建立起实施高端时政报道的智库。值得一提的是,十七大系列报道荣获2007年度广东新闻奖一等奖,都市类报纸向来以社会新闻见长,这一奖项表明,“南都”在时政新闻方面的开拓已获得广泛认可。 第二次报道高潮是在2008年年初的全国两会 这次两会报道,承续了十七大报道的模式,除了原有的品牌栏目“国是开讲”、“会客厅” 等,最大的亮点是:“南都”在北京举办“广东解放思想论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一到广东就疾呼”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大发展”,“南都”适时在两会期间举办这次论坛。在论坛上,高尚全与任剑涛两位先生以“全国”与“广东”两个空间参照系,进行了“南北对话”;以周瑞金(皇甫平)为代表的长三角学者与以任剑涛、金心异为代表的珠三角学者,针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区域发展模式展开了“长珠对话”。与十七大期间的“历史新起点”论坛不同的是,这次论坛立足全国,但聚焦在广东,以全国专家“会诊”广东的政治经济的现状与前景,为其把脉。参加论坛的还有蔡定剑、杜钢建、应松年、朱学勤、石小敏等活跃于政法与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南都”智库得到进一步的充实。 这次两会是五年一次的大换届,人大、政府、两院多有易人,一些明星官员也就分外引人注目。在这期间,“南都”推出了若干人物特别报道。比如,《“小女子”如何步入政坛的》,“南都”采访了时任中央干部考察组成员的刘义才,首度披露当年49岁的吴仪如何被考察,于1988年成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北京市副市长而正式从政的往事。此外,还报道了刚刚卸任的最高人民法院前院长肖扬、国家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等人。 日常的高端时政报道也时时见诸报端,成为“南都”的一个常态的新闻品种 包括外派采访,以及伴随动态新闻而进行的政策解析、人事分析,早在去年4月,随着总理的“融冰之旅”,“南都”就已经派记者去日本呆了20天。记者采访了包括日本前驻华大使、日中友好协会会长佐藤嘉恭在内的10位日本政界名流,采写了《“融冰”之后,要努力把冰水捂暖》等一系列高端访谈,这是介入高端时政的一次成功尝试。 由于初步建立了高端专家资源库,“南都”对国家大政方针和高层人事变动,往往能找到合适的专家予以咨询与解读。今年3月底,中央宣布,姜异康任山东省委书记。对于这一变化,记者根据有关专家的观察分析,成稿《把中央智库经验拿到地方去实践》,把一些省部级官员的从政经历归纳为“任职地方―――调任中央党校(或国家行政学院)―――掌舵一省”模式,从中看出中国官员培养方式的一些精微变化。在对省部级以上官员的职务变化、履职表现等,高端智囊的观察无疑是较敏锐的。 在采写与编排方面,“南都”的高端时政报道也有自己的特色 在人物报道上,“南都”和传统的中央媒体报道有较大不同,充分发挥了都市类报纸一贯擅长的生动与灵活。报道不过多地在意识形态上着眼,而从日常生活、人情人性、现实问题方面下笔,尽量贴近读者。仍以吴仪步入政坛的报道为例,记者通过采访其老友、当年的中央干部考察组成员,来介绍这位富有个性的官员。在谈论“政事”之外,还花了相当的篇幅展示了日常生活中的吴仪,她的婚姻观、业余生活、性格特征等。以平视的眼光“打量”一位高级领导人,这在一个地方省级媒体独立采写的稿件中,是不常见的。 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报道与解读上,“南都”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与操作模式。其一,寻求话题的公共性。比如,在组织“国是开讲”栏目的新闻选题方面,就选择了“股市前瞻”、“政府税收的开支”、“大部制实施之难”等可引发公众话题的焦点议题,予以深度剖析。其二,寻求高端时政的通俗表达。“高端时政”往往涉及基础性理论和官方习语,相当多的媒体,为了怕表达出错,就刻板地按照官方文件,不敢越雷池一步,使报道缺乏传播效果。“南都”在新闻采编方面力争话题深入,表达浅显,采取和专家学者对话的方式,尽量用口语表述,以事例贯穿,同时讲究版面元素的丰富多样。比如,十七大与全国两会报道,专门开设了“国是开讲”,就是采用了记者与权威专家圆桌对话的方式,展开一个个通俗的热点话题。 高端时政报道的意义与面临的问题 “南都”关于“大时政”新闻品种的开拓,兼具有两种意义:一是增加了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新闻品种。“南都”近些年来以时事评论与深度报道,在全国综合性日报中享有盛誉。目前,在媒体市场化程度相当高的广州,一城有6家综合性日报,竞争激烈,报纸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如何开拓出新的新闻增长点,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推出高端时政新闻,报道中国高层政治动向,关注国内国际政经热点,“南都”在地方媒体中无疑是棋先一招。 二是可争取高端主流人群。多年以前,都市报类新闻多以鲜活的社会新闻扬名报坛,已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主流媒体。而今,高端时政新闻的推出,对于主流人群的吸引力不言而喻。政界人士是这一板块的报道对象,他们掌握信息、拥有权力、控制资源、决策政治。与此相应,政界人士也是这类报道的核心读者群,商界人士、中产阶级对这类报道也有天然兴趣。 虽然中国政治经济领域的开放程度不断加大,政府透明程度不断增加;虽然更多的专业人士愿意就时事热点发言,媒体对高端时政的报道有了一定的开拓,但由于中国国情所限,目前地方媒体在高端时政的采编领域仍有颇多难处。 1.采访还是偏于外围,对新闻的核心不易接近。同属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南方周末》的编辑,在总结他们的时政报道时曾经感叹:“我实在不忍心再去‘压迫’记者了,真的不愿意。有一篇稿件,为了一个信息源,居然打了将近70个电话,其中的60多个人,几乎是在知道我们是记者时就选择直接挂掉电话。”虽然被拒的频率不会大到如此夸张的程度,但类似遭遇对于“南都”记者也属于常态。难以获得最核心的事实,在高端时政新闻领域颇为常见。不少政府部门的当事人宁愿少一事,不愿多一事,即便记者找上门也是三缄其口。从近半年来“南都”所接触的高端时政采访对象来说,多为退休官员和学院派人物,他们要占80%以上。 就是同政府联系密切的研究机构也不易接触(如国务院研究中心、财政部财政金融研究所等直接隶属于政府机构的智囊)。直接采访到的在任部级官员屈指可数,他们在公开会议之外,很少愿意接近媒体。 2.观察与分析还欠深入。这和远离新闻核心相关。比如,今年3月两会结束,国务院等组成人员换届,“南都”立即采写了近4000字的《法学家首掌最高检察院》,对一府两院的领导成员特征进行解读。该篇新闻分析被不少门户网站挂在较显眼的位置,报纸的转载率也颇高,有一定影响力。但实事求是地说,其中对一府两院组成人员的年龄与专业的分析,只具统计总结意味,而官员升迁与调动的更具体更本质的原因,我们还难以知悉。原因在于,组织部门的知情者没有发言,核心智囊没能现身说话。由非政府一线决策人士来披露,这样得出的新闻分析与政策阐释,往往就“隔”了一层。 3.对政经形势尚少独立担当的判断。2007年9月24日“南都”刊发《如牛市生残夜股指逐浪高》,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负责人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文中预言:中国10年牛市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见报当天,就被各大门户网站挂在显要位置,对股市造成了一定影响。随后“南都”又发表声明,表示昨日发表的专访不符合被采访者原意―――等于否认了昨日报道。原因在于,这名负责人的谈话可能会大大影响股事行情,出现政府不愿看到的局面。 4.地方媒体全国和国际性的新闻资源相对匮乏。目前,“南都”驻京记者只有寥寥几位,部委记者对中央机关与各大部委的重要信息了解还很少,可以说是挂一漏万。至于出境对东西方各国热点时政新闻采访,还远远做不到统筹规划,形成制度。 不难看出,地方媒体的高端时政报道离理想状态还很远,但显然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随着中国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在不久的将来,地方媒体也许可以增加驻京记者,更加自由地接近中央决策核心层,使报道更加具有权威性。甚至可以派记者出去,现场报道美国大选,观察英国议会政治,调查印度国情,远赴南美考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比照和借鉴。 从长远看,一个媒体要令人看重,关键是它的报道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趋势。这样的媒体,无论政界还是商界都会关注你。高端时政报道到了一定的火候,比的就是资讯迅捷、判断准确,比如《时代》、《经济学人》,全球政界商界的精英都要看。这就是高端时政新闻报道的理想境界,也是《南方都市报》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南方都市报要闻部主任助理) 时政新闻论文:把握时念 创新时政新闻的传播形态 在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中,其中的10年是做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因而有幸在、两位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身边工作。对这些年来电视时政新闻的改革,我可以说是亲历者和实践者,而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同延安老区人民共迎新春》新闻片,也正是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改革中的一个作品,而且是我们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后,一个比较成熟的作品。 一、对创新时政新闻传播形态的认识 一般来说,时政新闻是对党和国家的最新政治活动以及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的重大事件的报道。简单地说,就是对党和政府机关、领导层的一些会议、活动、讲话,包括作出的决定,出台的文件、政策等的新闻报道。 可能一些人有这样的感觉:这样的时政新闻不好做,它题材重大,参与者层次高,场面隆重、盛大、严肃,报道条条框框多,各种规矩多,有通稿的限制,往往给人以“重要而不好看”、“严肃而不活泼”、“板着面孔说教”等印象。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时政新闻承载了大量的政策、信息,代表了党和国家对重大问题的看法、主张和方针、政策,从普通百姓的生活到整个国际社会,无不受到影响,它往往集时效性、重要性和广泛性于一身。正是因为时政新闻的这种特质,我们要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时政新闻,这是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基本要求。 但是,对于这个领域的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应该在遵循“真实、准确、及时”报道的基础上有更高的追求。追求什么呢?我认为,要追求创新时政新闻的传播形态。形态,是事物的内部变化与表现形式。传播形态,就是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所谓创新时政新闻的传播形态,就是指新闻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受众在接收事实信息的同时,还能接收到与当今时代特质相吻合的内涵信息。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传播形态应该是与时代共进的。在总书记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鲜明特征。所以,我认为,时政新闻的内涵信息应该是一种对人的尊重、温暖、关切,这种人文关怀的内涵信息将使新闻的事实信息直达观众的心灵深处,激活他们心中的情感波澜,达到有效提高新闻受众到达率的结果。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内涵信息并不是我们随心所欲增加的,而是在创新时政新闻的传播形态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有时代特征的新闻内涵的挖掘得出来的。正是因为有了创新时政新闻传播形态这一理念,我们才能更加自觉地领会信息内涵的深刻意义,在实际操作中把所做的时政新闻区别于就事论事的报道。 二、时政新闻传播形态创新分析 新时代对电视时政新闻传播提出了新要求,成为了创新时政新闻传播形态的动力源。在深刻理解这样的认识,并取得有关部门认可之后,我们从2003年底开始了电视时政新闻的创新尝试。经过几年的积累,到现在已经逐渐摸索出一种形态较新的时政新闻报道体裁,我把它称为“特写式消息”。总的来说,这种体裁从新闻内容上看,是核心事实到过程事实的延伸;从领导人形象的塑造上看,是从“政治家”到“自然人”的延伸,让观众感受到“执政为民”的领导人,本身也有一颗平常的心,也有百姓的情怀,也有普通人的行为动作。这种从电视新闻体现出来的政治家的人性特征,无疑对他们执政理念的人性特征做了一个真实的注解。具体来说,“特写式消息”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它的播出时长通常在4~8分钟左右,有一定的容量;其二,它的画面特点有两多:特写镜头多,运动长镜头多;其三,它的声音特点也有两多:同期声多,背景声多。其四,它的内涵信息是正面的,向受众传递了爱心、关切、体贴、喜悦等积极的情绪。可以说,这样的新闻,饱含着浓浓的爱意。因此,它的传播效果是生动而富于感染,饱满而内含张力。这里通过《同延安老区人民共迎新春》这个片子来做具体的分析。 1.时空架构 先看时长,片子时长为4分钟,配音解说为600字,以电视播音员每分钟300字的语速,2分钟就可以念完,多出来的2分钟是什么呢?就是生动和具有感染力的现场画面和声音,在片子的结构中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同时也给受众培养一种氛围,一个沟通的气场,给人们的思想留出咀嚼的空间,引发受众对新闻由表及里的多层次感受,在实际传播效果上大大区别于就事论事的新闻报道。 2.拍摄手法 (1)特写镜头应用 这个片子当中共有44个镜头,其中特写镜头有11个,为总镜头量的四分之一。电视新闻的最大特点,是利用直观传神的可视画面,拉近新闻事件与受众的距离,从而使观众对陌生的报道对象有具体的感知印象。不同于报纸可以通过比较详细的文字材料解释现象,电视新闻是通过转瞬即逝的画面来锁定观众的视线。因此它应该有合适的特写镜头,传达新闻精髓,表现文字所不能表达的情绪内涵,否则就不能引起观众的注意,更难使他们产生深刻的印象。 在《同延安老区人民共迎新春》这个片子中,除了营造节日气氛的一些环境特写镜头外,可以看到,“手”是特写又是亮点。在片子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与90岁的老红军刘天佑拉家常,镜头从两双紧握的手拉开到两个人亲切交谈;第二次是胡总书记在延安安塞县侯沟门村与村民共同看表演,镜头从他轻松愉快的表情摇到轻抚一个小孩肩膀的双手;第三次是总书记在村民康海发家中做年糕的手;第四次是炸年糕的手。特别是做年糕的一系列动作,可以说是观众多年来第一次看到的领导人很家居化的手部动作。一连串的动作特写镜头,真实传递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与基层百姓相处时的随和、体贴、关心,使这双手显得格外有情。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手可以感觉到震幅只有0.00002毫米的震动,是人体中触觉最为敏感的地方。看一个人手的姿势变化,往往能及时捕捉到他发出的信息,而且这种信息往往没有修饰,很真实,有时一个温柔的爱抚胜过千言万语。在几年跟随在身边拍摄的经历中,我发现他的手往往能传递出很多感情信息。2006年,我随队报道胡主席出访印度,在紧张的行程中,他专门抽出时间看望对我国抗日战争做出贡献的柯棣华大夫的亲属,当时的场景让现场的人很感动。他在交谈过程中一直用手长时间搀扶着柯棣华大夫的亲属―――一位老夫人,嘘寒问暖;他在说“中国人民不会忘记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老朋友”的同时,手部动作还透露他对一位普通异国老人的体贴。我拍的镜头是从胡主席脸部高兴期待的特写,往下摇到胡主席与那位老夫人先握即扶的双手,然后往上摇到老夫人的脸部特写。动作无声却意味深远,新闻播出后反响十分强烈。 2004年1月21日,是猴年除夕,我跟随报道胡总书记赴河北张家口考察,在拍摄中综合运用了推拉摇移等多种手段,突出了总书记在农民家里过年包饺子的手部特写,以及总书记在路上给村民拱手拜年的场景,使新闻《在河北考察工作,进农家包饺子与民同乐》产生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和听觉感染,播出后引起了境外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美联社1月22日发自北京的报道说,“在中国官方电视台当天播出的新闻中,身着一件简单黑风衣的中共总书记,在河北省的农村与村民们一起包着中国农历大年三十除夕夜的饺子。这是一个栩栩如生的电视画面,也是让总书记展示出自己新形象的画面。在这位中国最高领导人把一些肉馅放进饺子皮中时,他强调了已成立一年的新政府的首要任务,那就是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尤其是贫困地区。美联社认为,与村民们一起包饺子的新闻,是今年春节最被中国人关注的一件事情,而且中国中央电视台还在他包饺子时,特意给了手的特写。”其他境内外媒体也纷纷对此予以高度关注,发表各种积极的评论。这个片子获得了2004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长镜头应用 我们再回到镜头上,在《同延安老区人民共迎新春》这个片子中,还运用了通常在纪录片中出现的运动长镜头。它表现的是总书记与村民一起扭秧歌,这个镜头拍摄长度超过1分钟,实际播出了12秒,在新闻报道中是少有的。镜头先从总书记摇着扇子拉开到整个欢乐的队伍,在他前进动作中跟焦,再推到他脸部特写,他不时与旁边的村民进行眼神交流。其中没有解说,只有锣鼓作为背景声,快乐中伴随着体贴与温情。总书记与老百姓一起过年,体现了总书记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长镜头在我国纪录片中的运用,我记得早期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望长城》等纪录片中出现,后来又在《中华之门》、《》等纪实性纪录片中被成功采用。它在一个持续时间比较长的镜头内,运用推、拉、摇、跟、移的手法,多层次、多景别地表现同一主体,保证时空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真实性。这种纪实性的长镜头,使观众看到一个不间断的新闻事件和一个不分割的新闻现场。随着新闻进程的变化,观众产生强烈的参与感和现场感,形成特有的氛围,给观众以视觉冲击力和情绪的感染力。 事实上,总书记与村民一起扭秧歌的这个场景,也成为新华社对这一新闻报道的主题摄影镜头。而同样,作为电视镜头,总书记扭秧歌也将是一次标志性的历史画面,并在整个片子中形成收看的情绪高点,充分体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3.声音处理 (1)同期声应用 《同延安老区人民共迎新春》这个片子在同期声的处理上也是特别丰富的,共有三处,都是总书记给老红军和村民拜年,拉家常的温情大白话。借着与康海发一家人喝米酒吃年糕的时机,他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就是要让广大农民更快地富裕起来,也就像乡亲们过年吃年糕所想表达的意思那样,要让乡亲们的生活水平一年更比一年高。实实在在的话再次表现了把人民利益作为根本的执政为民理念。中国人对春节讲究团圆,而团圆,意味着不疏离。从政府的角度讲,政府官员不能与老百姓,尤其是身处困境的老百姓相疏离;从公众的角度看,任何民众不应在国家经济发展和文明进程中掉队。从片子中,我们对“团圆”之意有了新的感悟,它跳出了单纯的家庭欢聚之意,是一种精神状态上的回归和团聚,与人们心中的祥和、幸福、和谐等概念都有所关联,既有“团圆”之意,也是“和谐”之举。 同期声的出现,是我国电视节目创作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次革命,在长篇豪言壮语或华美词汇堆砌而成的解说词中,让一个人用自己的嗓音和语言向观众说几句话。逐渐地,中国的电视观众可以从电视屏幕上听见许多“不同的声音”,使观众感受到了作为电视接受和参与主体应有的尊重,同期声成为电视人手中“拉近观众”的一张王牌。苏联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曾说过:“实际上,我们任何时候都不是在说话和听话,而是在听真实或虚假,善良或丑恶,重要或不重要,接受或不接受等。话语永远都充满着意识形态或生活的内容和意义。” (2)背景声应用 在背景声的应用上,片子中也是很丰满厚重的,是一般时政新闻中少见的欢乐的鼓声,愉快的笑声,激动的掌声,共有7段,加上3处同期声,这些写实音贯穿片子80%以上。有人说,电视画面是有画框、有边缘的,空间是有限的,而声音则无边无框的,它的空间大于画面,是无限的。在传播过程中,背景声或者叫“写实音”作为一种“场信息”对观众来说都是重要和有效的,起到了扩展画面空间,增加真实性和引发观众联想的良好效果。 4.内涵传递 在4分钟的片子中,它的画面多是亲切的笑脸,喜庆的窗花,热闹的秧歌;它的声音多是关怀的问候,激动的掌声,喜庆的音乐。带给受众快乐的内心体验与情感反应,自然地传递了我们想要传递的新闻内涵信息。 在传统的新闻形态中,往往只要求“真实、准确、及时”,并不太多考虑如何影响观众看完新闻后的情绪感受,只体现了信息短缺时代媒体的“告知”功能。而我国目前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农业社会向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现代化社会转型,整个社会处于迅速深入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探索与逐步完善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媒体应当在新闻传播中增加良性情绪的传递,承担起创建和谐社会的传播责任。情感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情感分为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正性情感是高兴、满意等令人舒适的心理感受,负性情感是烦恼、痛苦等不舒适的心理感受。新闻内涵信息给受众的刺激,并不作用于生理需要层面,而是作用于社会性需要层面即心理需要层面。 例如我们要报道央行加息的新闻,如果简单处理,只说从什么时候开始加,加了多少个百分点,要还贷款的观众看了之后可能就会产生焦躁的情绪。如果我们接着给观众算算账,告诉储蓄的人怎样做才能增加存款利息,还贷的人是选择固定利率还是浮动利率以更合适自己的财政情况,他们就能理性看待这个事件,新闻也就有了人文关怀的成分。又例如对前段时间引人关注的“高跟鞋踩猫”事件的报道,如果媒体只是渲染令人发指的画面,只会引起社会的越来越高涨的激愤情绪。而我看到《新闻调查》栏目却是从调查分析人的不正常宣泄心理入手,最后提出关注人的精神健康的潜在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在我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之后,精神家园该如何建设?这同样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理念。 在《同延安老区人民共迎新春》的片子中,从拍摄手法、声音铺排、结构组合三个前期要素上,都按照创新传播形态的要求做了不一样的设计,保证了新闻内涵信息的传递,激活了受众群体的情感,创造了和谐的传播环境。这样的时政新闻形态,从传播效果上看,实现了由事实信息到内涵信息的递进,达到了电视时政新闻内容上拓展、形态上创新的效果。 三、时政新闻传播形态探索回顾 时政新闻一直是我国新闻报道的敏感地带,200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讨论并出台《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把新闻改革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也成为时政新闻改革创新的一个启动信号。2003年12月12日至17日,胡总书记到山东、河南两省考察工作,其间会看望黄河漫滩受灾群众。在出发前研究报道方案的记者会上,我提出了创新报道方式的想法,向中央有关部门领导提出建议,除了常规新闻外,可否制作偏重特写的一条消息,得到上级可以尝试的意见。在5天的视察活动中,我们克服了救灾帐篷拍摄区域狭小、没有专业录音设备等困难,拍摄了600分钟的新闻素材,完整、清晰地记录下胡总书记向灾民问寒问暖的感人画面和大量有完整同期声的素材。在完成“规定动作”,制作播出消息《在山东、河南考察工作》的同时,还在回来的当天12月17日成功制作播出了一条8分钟的特写消息《中央惦记着你们―――总书记黄河滩区看望受灾群众记》。片子中首次突破了以往时政新闻画面拍摄的常规,出现了大量纪实长镜头,现场同期声,面部表情特写和一系列动作特写。新闻播出后,胡总书记关切的面部表情,以及在灾民救灾帐篷里“解粮袋,掀锅盖,摸灯绳”等动作和大量深情的同期声引起观众热烈反响,并得到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成为我国新时期时政报道的一次破冰之作。 之后,新一届领导班子的亲民活动不断,2004年春节,胡总书记到河北省喜顺沟村与村民包饺子过除夕;温总理探望了河南郑州市的几位低保户。2005年春节,胡总书记到贵州和农户一起打糍粑;温总理去了河南上蔡县艾滋病村,和艾滋病人家属共度除夕。2006年春节,胡总书记到延安同老区人民炸年糕迎新春;总理则来到山东济宁菏泽农村过节。2007年春节胡总书记来到甘肃会宁县大坪乡,与村民剪窗花迎春节,而温总理则到辽宁抚顺棚户区看望困难群众。还有日常到各地的视察活动,都给时政新闻创新提供了很好的题材和空间。现在,这种“特写式消息”的报道形态已经在领导人每次的国内考察中实施,并由国内活动向出国访问等外事活动延伸,像《长青松旁话友谊》、《主席看望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官兵》等都是在出访期间制作的。 我很高兴地看到,国内外舆论也从这些时政新闻的新形态报道中找到了新的评论角度,像2004年春节美联社评论的“饺子新政”,有媒体还作出比较:它们统计美国总统从就任到2006年8月,到戴维营度假共78次,回老家克劳福德镇的牧场共50次,累计319天;而中国领导人在节假日里往往都会出现在老百姓身边,从而得出“饺子政治”和“金元政治”的对比。从中国国家领导人已经连续几年在中国最隆重的节日里赶往农民家里过年的行动中,很多媒体得出这样的判断:这体现了领导人对农民和农村问题的高度关注,也昭示了中国政府想要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农民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从而规避社会不稳定因素、建设和谐社会的决心。虽然新闻中领导人讲的都是平常的话,做家常的动作,人们却似乎从中领悟到更多的意义,产生了积极正面的传播效果。 从2003年到今天,大约5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去创新时政新闻的报道手法,共制作了“特写式消息”近百条,除了2007年获奖的《同延安老区人民共迎新春》外,产生较大反响的还有像《总书记陕南问农情》、《小院里的笑声-总书记走访农家乐》、《太行精神永存》、《在贵州看望劳模和群众与大家共迎新春》、《总书记踏雪看望坝上乡亲》、《在重庆市看望慰问遭受暴雨洪灾群众》、《到宁夏考察抗旱救灾工作》等一系列的电视新闻作品,初步奠定了时政新闻报道改革创新的基础和方向,与日常形态的时政新闻一起,形成层次丰富,形态多样的时政新闻群体,从而把新一届领导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的亲民形象逐渐生动地树立了起来。 四、结语 巴金先生曾说,文学能给人光热和希望,能让人变得更善良、更纯洁,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这个世界。我认为,电视新闻也应该有人文关怀的品格,传递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个性、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传递爱和温暖的力量,它将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民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使我们团结一心,向着更加美好的和谐社会迈进。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改革的点滴推进,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条件。我有幸生活在一个亲民政府领导下的国家,我有幸跟随在时刻把基层人民生活放在心上的领导人的身边,我有幸工作在一个不断提升新闻价值观认识的团队中,我有幸自己在时政新闻这块宝贵领域里耕耘的时时刻刻,都保持着创新的激情。期待通过同行们的共同努力,让时政新闻产生更有魅力的传播能量。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时政新闻部) 时政新闻论文:时政新闻的都市化解读 时政新闻市民化是都市媒体实践“三贴近”的客观要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民的关注点逐渐从生存需要转向发展需要,个人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作为面向市民的都市媒体,在宣传党的政策的同时,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就时政新闻而言,进行什么样的深加工才能使其更加符合市民口味儿,是摆在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道课题。 一、找出市民关切点 时政新闻要做到“三贴近”,首先应从新闻中找到市民的关切点,以拉近新闻事件与市民之间的距离。一般而言,市民对本地新闻的关注胜过国内新闻,对国内新闻的关注胜过国际新闻。在做离市民最远的国际时政新闻时,尤其要注意拉近与本地读者之间的距离。比如最近缅甸果敢地区暴发冲突,在新闻时,不妨加上战乱背景,告诉读者果敢曾是中国的一部分,如今当地居民多是华裔,以拉近读者对战乱地区居民的身份认同,这样能够大大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多元化催生了市民关切点的不同。“新闻每天发生,视角各有不同。”这是央视的一句广告语,它提醒媒体人:即使站在市民的视角做新闻,也得做到不拘一格。 以神舟六号飞船航游太空为例,一些媒体介绍“费俊龙一个筋斗翻出七百里”,见证中国人现实中翻出最远的一个筋头,虽然还赶不上《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但已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将航天英雄与人们熟悉的神话英雄对比,增加了人们对航天英雄的亲切感。另外一些媒体介绍神六捎带的植物种子:“深圳十五种生物种子随神六归来”,“荷花种子登神六,打造强势品牌”等,将神六与人们的饮食联系起来,加深了人们对神六的期待和对未来食物的关注。 二、请专家解读,做延伸阅读。 政策、法律法规出台、经济数据公布等之类的时政新闻,与市民自身利益关系极大,但因为其公文性质,直接播报会给读者以雾里看花的感觉。记者拿到公文后,应先寻找与市民相关的利益点,然后请专家或权威人士进行解读,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政策动向,这是近年来都市媒体普遍采用的方法。 2009年8月11日,国家统计局7月份经济数据,提到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下降1.8%,是2007年以来的最低值。对于不懂经济的读者来说,物价指数是个很专业很抽象的名词,它的最低值意味着什么?对市民生活有什么影响?仅从数据中肯定找不到答案。第二天(8月12日),郑州四家都市报出现了两种标题,一种是请出权威人士:专家建议逢低消费,现阶段花钱也就是省钱。另一种是照录统计局数据:物价指数连降六个月。很显然,第一种标题做到了“三贴近”,它从市民的“钱袋子”着手,标题读起来像是与朋友聊天,有一种很亲近的感觉。第二种标题则显得冷漠和呆板。 有些新闻需要解读,有些则需要延伸。2009年8月,河南淮阳决定投资10亿元打造“羲皇故都、水城淮阳”,对于这样一则消息,编辑在处理时,为了更加贴近郑州读者,标题直接延伸到建水城的目的:“去陈州拜羲皇 赏泥狗喝鱼汤”。一下子拉近了新闻与市民的距离。给寻根的人们提供一条信息:这里是羲皇故里,人祖之地;还给休闲的人们提供一处风景:这里是中国泥狗之乡,可以喝到特色独有的鱼汤。标题将政府施政与百姓生活很好地接合在一起,既完成了宣传任务,又切切实实地服务了读者。 三、请出市民,共同讨论 每年春季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之后召开的各地人民代表大会,是民意的集中梳理与展示。代表委员在“庙堂”之上讨论大政方针、民生民情,依据的就是各自所掌握的民众声音。而民众声音的大范围表达,更多地需要媒体的传播功能来实现。都市媒体除了关注代表委员的言论外,还应派出自己的记者走上街头,摘取最原汁原味的市民声音。这样的“三贴近”实践,不仅读者喜欢――能够反映他们最真实的心声;党和政府也高兴――大政决策有了更科学的依据。 2008年4月的郑州“两会”,河南商报推出《市民声音》和《政府回应》两个栏目,郑州晚报则主打《市民建议》及《约您提问》,两家都市媒体竞相邀约市民,通过媒体平台使其与政府官员直接“对话”。有市民建议医保卡全省通用,立即获得政府积极回应。有市民问郑州市物价局长对菜价上涨有何感受,陈军安局长说,他和爱人经常一起上街买菜,“感觉菜价涨幅确实太高了”,一下子拉近了政府和市民之间的距离,随后,陈军安局长就物价上涨作了深入解读和分析,并保证自来水暂不涨价,给市民吃了一个“定心丸”。这样的新闻操作方式,政府高兴,百姓满意,报纸公信力提高,是一种典型的三赢新闻报道,显示出报社采编人员的“三贴近”功力。 综合来看,新闻报道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传播效果。2008年6月20日,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明确要求“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给新时代的新闻采编人员指出了努力方向。近几年郑州都市媒体对时政新闻报道方式的探索,展示了河南媒体人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成绩。媒体从业人员通过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素养和自身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了实践“三贴近”的能力。新闻报道坚持以正面鼓劲为主,大力弘扬主旋律,在履行媒体监督职责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分寸,做到帮忙而不添乱,有力地推动了河南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时政新闻论文:县级台时政新闻节目的创新 秸秆是农业废弃物,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农作物秸秆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其中,42%直接还田或过腹还田,30%作为农用燃料,8%作工业或其他用途。然而,作物秸秆含有大量的碳、氮、磷、钾、钙、镁、硫、硅等多种营养元素,而且含纤维素、蛋白质等有机物。因此,我们应把着眼点集中在利用秸秆发展动物饲料上。 一、秸秆作物的特性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是秸秆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其中,纤维素含量最大,占细胞干质量的30%~50%。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较易被生物降解,而木质素成分较难分解并阻碍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木质化纤维素材料的消化率一般与秸秆中木质素的百分含量成反比。秸秆中的纤维素有着复杂的超分子结构,葡萄糖分子链内和链间通过氧链缔合成原纤维。原纤维内部分子密度大的地方为结晶区,而相对松散的为无定形区。且纤维素的结晶程度影响着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分解速率,结晶度越大,越难被降解。由于秸秆中粗蛋白含量约4.5%,直接作牲畜饲料是不够的,因此,秸秆常要与一些高蛋白物质如豆粕或棉籽饼等一起喂养。即使对反刍动物来说,秸秆的适口性也很差。因此,如果秸秆用作动物的唯一营养源,就必须补充蛋白质、磷和钙以及其他一些微量元素。以添加尿素、豆饼、糖蜜和矿物质的形式来提高秸秆营养成分含量,并已经进行了各种成功的尝试。 二、秸秆饲料化处理方法 据统计,在国内用于牲畜饲料的农作物秸秆中有近16%的秸秆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用于饲喂,为此农作物秸秆饲用处理的研究有极强的开发潜力和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一,青贮技术 秸秆青贮是把新鲜的秸秆经过微生物发酵作用,达到长期保存其青绿多汁的营养、调节季节粗料余缺的目的。青贮既能保持青饲料的营养价值,又能改善适口性,且易被消化吸收,并可调节青饲料的均衡供给[41。在我国,主要的青贮材料是玉米、高粱和黍类作物的秸秆。以玉米秸秆为例,全株青贮玉米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适口性好。据实验,使用青贮玉米饲喂的奶牛比常规饲喂的奶牛日产鲜奶量提高8%~lO%t~。其具体制作方法是:将青绿玉米秸秆切成长度为13cm的碎块,放人事先准备好的窖中,每装20cm~25cm的厚度,人工踏实1次,不留空隙,依次进行,直至装满(高出窖面0.5~1.0m),然后严密封窖(在原料上覆盖塑料薄膜,在其上压30cm~40cm厚的土层,封顶,但不允许有漏气现象)。一般6~7周即可开窖利用。 第二,氨化处理技术 秸秆饲料氨化是指用液氨、尿素、碳铵作氨源,处理玉米、稻草、麦草之类的农作物秸秆等低值粗饲料,使秸秆木质素彻底变性。氨化后的秸秆质地松软,气味糊香。氨化改变了秸秆的组织结构,提高了其营养成分,使之更容易被瘤胃微生物所消化,从而提高粗饲料的消化利用率,改善其适口性,使其成为牛羊等反刍家畜的良好粗饲料。但要注意,氨化饲料在饲喂前应充分摊晾,使氨气挥发,以免对畜体产生毒害。 第三,微生物发酵贮存技术 秸秆微贮技术就是在农作物秸秆中加入微生物活性菌种,并放入容器中或地面进行发酵,经过一定的过程,将秸秆转化为湿润膨胀、柔软酸香、家畜喜食的饲料。微贮饲料基本无季节性限制,不易发霉腐败,能长期保存,而且其对粗纤维的降解率较青贮料高,从而大大提高了饲料的营养价值。其制作方法及步骤与青贮料基本相同,但需要在装填的过程中加入微生物活性菌种。且菌液的配制是微贮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配制好菌液后,将切短的秸秆铺在窖底,每隔25~30em均匀喷洒菌液1次。封口时,在最上面1层撒食盐粉,然后覆膜圈。 第四,制粒技术 秸秆制粒是以秸秆为主要原料,通过机械加工揉搓粉碎后与精料混合,搅拌均匀后制粒而成。并结合牛羊等草食家畜的营养特点及生产水平的实际要求,在充分利用秸秆的前提下,添加30%~60%的混合精料。这种方法容易将纤维素、微量元素、非蛋白氮和添加剂等成分强化进颗粒饲料中,从而提高营养物质的含量,改善营养平衡,而且成本较低。 三、其他加工利用技术 主要包括秸秆气化、秸秆制炭、秸秆制酒精、麦秸种草菇技术等。还有人将玉米秸秆制成“菌糠”饲料,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秸秆不同部位的营养价值、理化特性不同,可通过机械的方法将秸秆的叶、皮与瓤各部分进行分离,单独利用。分离出来的叶、瓤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可用来直接饲喂家畜;秸秆皮部分营养价值较低,但木质纤维素含量高,可用于造纸、板材等工业。这样,从饲用角度看,无需进行氨化处理就能得到相当于优质牧草的秸秆饲料;而对于工业用途,秸秆皮部分又优于整株秸秆。 四、秸秆利用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断进行,从战略角度看,秸秆饲料将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资源之一,可以大大降低能源的消耗和饲料的成本。此外,其对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这样的生态循环模式――秸秆饲料一养殖畜禽一沼气。同时,我国周边许多国家随着乳业的不断发展,对于秸秆饲料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加大。据有关资料显示,韩国每年秸秆饲料的缺口达500万吨以上。随着秸秆饲料加工技术的深入发展,人们对秸秆颗粒饲料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动物营养专家认识到饲料中添加液体添加剂的优越性,并已开始广泛使用,如液体酶制剂、霉菌抑制剂、颗粒黏结剂、抗氧化剂、维生素、氨基酸等。成型颗粒饲料液体真空后喷涂工艺的开发,可准确、均匀地将液体添加到颗粒上,不仅可保证配方的真实性,而且能保证饲料营养成分免受损失,为生产优质、安全、高效全价颗粒饲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若将其应用到秸秆颗粒饲料生产中,加人瘤胃发酵控制物和营养性添加剂,对进一步提高秸秆代谢转化,满足家畜的生长发育将会起到良好的效果。总之,秸秆饲料在我国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大环境中,将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时政新闻论文:新闻网站时政报道的四“板斧” 时政新闻由于其政治性、权威性、导向性,一直以来是党报的主流新闻、核心报道。随着网络手段增多、网绍媒体影响扩大,不少时政报道越来越具可读性和民生性,有份量、耐读、有思想,结合适当的网络形式开始吸引网友目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七大报道和近年全国“两会”的报道,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均有良好的表现。网络现场直播、深入挖掘幕后、追踪官员言行、官民网络互动、民生议题设置、手机平台介入等多媒体、多手段、多方式的时政报道,引起广泛关注。时政报道越来越受到各地网络媒体的重视, 集纳式报道:从重点变成热点 重点是编辑的选择,而热点则是网友的选择。时政报道要从重点演变到热点,集纳式报道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集纳式报道就是一种组合报道,网站通常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大专题、小专题(含话题类专题)和新闻热词等。新闻热词是对同一内容不同报道设置的集纳式简洁列表报道。 时机的选择。时政报道以何种集纳式报道出现,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如果错过时机,同样的报道其他网站很可能已铺天盖地,组织集纳式报道就处于被动状态。作为后来者,如果创意不足力量不够,集纳式报道往往就没什么网络关注度了。 重视时机的选择,一是报道内容的推广时机判断;二是集纳式报道方式的选择。当非预知的报道出现时,我们根据内容重要性、报道涉及面和引起网络关注的可能性进行判断。这种情况下,决定有必要进行集纳式报道时,一般会先以新闻热词的面孔出现。新闻热词在报道内容比较少,但关注度开始上升时设置。这样方便于编辑和迅速在重点区域推出,吸引网民眼球,当报道内容数量和关注度上升到一定阶段时,则以全新专题包装推出,让热度延烧,进行全方位报道。重点事件逐渐演变为热点事件。有些内容因舆论引导等原因,不适宜继续加热,但是读者却想了解真相和处理结果的,我们可以继续设置热词,不转为大专题。东南网曾经组织了福建地市人事变动、两岸经合协议、紫金污染事件、暴雨袭闽等热词,有些转为大专题有些继续以热词出现。6月份暴雨全面袭击福建以社会事件衍生出大量时政报道,东南网为当地第一家及时推出新闻热词滚动播报和大专题的网络媒体。当事件是属于可预知性的,一开始则可做比较详尽的专题报道。比如,福建省长黄小晶首次率团访台。东南网提前进行了策划,当天内容虽然不多,充其量也只能做个新闻热词。但这个事件不是孤立的,是一系列两岸交流发展的结果。此前有大量的相关报道,完全可以做为背景新闻出现。这样,专题可重点策划好最新的报道和图片,让它成为吸引眼球的焦点,其余则可通过背景新闻来延伸阅读。专题一推出来,就以其快捷反应、气势、报道重点和深度延伸受到关注。接下来,由于稿件源源不断出现,专题两三天就可以丰满,热度自然上升。 页面的包装。一是页面的设计,二是栏目的设置,三是标题的制作,四是手段的运用。手段的运用可以有互动、有视频,还可以有动画等等。但不管如何,围绕页面包装关键还是两点:一是内容表现到位,二是便于网友阅读。 组织时政报道的策划者必须了解页面的包装和网络手段的运用,同时对专题内容又了然于胸。这样,有的放矢,才能让设计与内容完美结合,让页面语言庄重而不失鲜活、角度选择独到而不失主旨、内容挖掘抢眼而不失厚重。在大多时候,时政报道的把握比社会新闻更难。对事件的政治目的、影响、口径的把握等等都应有准确判断。在全国“两会”专题中,东南网先后改了三次页面设计。正式页面以特点鲜明、分块明确、主旨突出、包装独到的特点受到网友关注。在设计福建省长黄小晶率团访台专题报道中,东南网提前了解主旨、行程及可能的报道情况,在访台前一天晚上推出大型专题,依据走亲、访友、做生意三大版块及记者滚动报道设计页面。专题出来后,广受好评,本地一些网站先后仿效。 位置的呼应。重要时政报道历来是党报的头条,但在网络媒体却不是成规,让时政报道在网络中有所作为,位置尤其重要。同样的新闻不同的位置由于阅读率截然不同,带来的影响力相差悬殊。 网站树立起时政新闻的重要地位理念,当碰到重大或耐读的时政新闻时,即时结合网络特点修改标题、包装形式,让时政新闻在头条或重要导读区域现身出来,产生“秒杀”效应引起关注。东南网推出的黄小晶率团访台专题,曾在首页做了20多条头条导读,大力提升了专题的传播力。百度搜索相同专题名称,东南网该专题曾连续一段时间高居第二位。 除了位置,标题制作也非常重要。标题忌以说教的面孔出现,不然不仅得不到流量,反而让更多网友不去注意网站下面更多精彩内容。有人曾经对标题党大为批判。标题党哗众取宠虽不可取,但从原因上看,标题党的产生不是偶然现象。它代表网络的一种点击习惯。如果一篇文章很好、很耐读,但标题沉闷枯燥,也难以让人停留。一旦没有停留,海量信息中这条新闻就很难让人再去阅读它。时政新闻的标题应该追求一种张力,即“性感+思想”的组合体。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有深度、敏锐、一针见血;它有悬念,你看了还想看;它是准确的、适度的,它不玩噱头。 多媒体报道:从台前挖掘幕后 主席、总理先后作客网站和网友交流后,地方官员越来越多接受网站视频访谈,多媒体时政报道也成为网站内容的重要部分。多媒体时政报道,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新政策解释性访谈;二是主政官员施政理念和施政措施访谈;三是热点事件新闻会发言;四是重大事件幕后故事访谈。这些都是从表面新闻转向幕后新闻,从事件表述转向深度解析。 幕后故事访谈。更多时候主政官员不出面,智囊团成员、时政记者等以既是现场者又是旁观者的身份出来讲述幕后故事,这是一种容易让人接受的多媒体时政报道。不仅可弥补日常新闻报道的不足,还可以讲出鲜为人知的细节故事。他们以更有说服力和更实在的形象出现,对于地方领导来说往往是加分的访谈。这些现场者比一般网友深入了解工作的性质、地方领导考虑的问题、老百姓想解决的事情。立场相对中立,表达更平民化,细节鲜活,有的放矢,容易让人接受。 东南网东南宽频设置了《新闻幕后的故事》访谈栏目。今年5月福建省长黄小晶率团访台回来后,东南网邀请了福建日报两位跟团记者进行访谈,策划制作了《省长黄小晶率团访台的新闻背后故事》视频节目;今年6月暴雨洪灾袭击福建全省,东南网在进行大型新闻专题报道的同时,于7月6日、7月9日分别策划推出了两期背后的故事:《灾难中倒下的和站起来的》、《福建决策层在特大洪灾关口》。这几期多媒体时政报道,有两个共同特点。 一是有细节。福建日报跟团访台的两位记者讲述了许多精彩的细节故事。比如说,台湾方面送给黄小晶“旺 时政新闻论文:浅议时政、民生新闻的融合 有人认为,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两者之间无论从内容风格、关注点、关注对象、写作方法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时政新闻主要关注的是党政机关和领导层,而民生新闻则关注的是基层普通群众,两者可以说是“井水不犯河水”。其实不然,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生活热情的不断增加,如何将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更多更好地融合起来,让时政新闻从更深的层次上关注民生,已经成为媒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一、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更多更好地融合起来,才能从更高的层次上架起党和人民之间的桥梁 我们说民生新闻关注民生,那么与民生新闻内容风格截然不同的时政新闻是不是就不用关注民生问题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同样是新闻,为什么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在老百姓眼中的差距会那么大呢?主要是一些媒体没有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真正内涵,没有把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融合起来。 诚然,时政新闻必须讲政治,必须严格遵守报道程序,但这决不能成为固步自封、裹足不前的理由。现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我们的时政报道,是在按上级的指示搞宣传,而不是真正去做新闻,因为太中规中矩而常常陷入程式化、模式化的窠臼,因为程式化、模式化而湮没了新闻,结果导致记者不去主动地了解民众、服务群众。许多记者认为,会议和领导活动不会有真正的新闻,只要按程序报道就行了。我们不排除有些会议和领导活动确实没有新闻传播的价值,那么,是不是党委和政府召开的所有会议都是与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无关呢?答案是否定的,出现这一问题,关键是我们的记者只关注会议或领导活动的表面,没有看到会议和领导活动后面的深层次的东西。缺少对领导讲话精神的解读,缺少对领导讲话和活动的背景介绍,缺少对领导讲话中所关心的与人民群众反映相契合的问题的反映。 因此说,时政报道并不等于疏离群众,关键是我们怎么样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真正内涵,真正发挥新闻媒体的喉舌功能,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染,把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更多地融合起来,从群众关心的角度去报道时政新闻,从会议和领导活动中发掘和解读到群众感兴趣,急需了解和希望解决的问题。记者只要心理装着群众,把群众的利益、呼声和意见挂在心上,并带着这些问题去参加会议,报道会议,捕捉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共振点”,这样,我们的报道就会扭转脱离实际,疏离群众的局面,一定会受到党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更多更好地融合起来,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一些媒体主观地把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隔离开来,主打新闻以时政新闻为主,主要为领导服务。而另外再办一档民生类新闻节目,认为民生类新闻节目就可以抛弃一切对受众没有吸引力的报道,一切以收听(看)率至上。现在,一些媒体的所谓民生类新闻节目,报道的内容大多是一些社会新闻,如血淋淋的车祸、火灾、打架斗殴、醉酒闹事、婆媳吵架等“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东西,甚至出现“五条腿的王八”这样的新闻作为节目头条的现象。即使是真正的民生新闻也只是孤立地报道单个事件,不作深入、系统的挖掘,缺乏对新闻事件、对社会生活的整体关照,让人觉得所谓民生新闻不仅琐碎,而且肤浅,乍看挺热闹,实质上沿着新闻娱乐化的方向越陷越深,成了“市侩新闻”。 这种病症的出现对于当代中国兼具执政党舆论宣传工具功能和面向市场的大众传媒双重功能的媒体来讲是极为有害的。长期人为地将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分设,必然会导致新闻党性和人民性在媒体上的决然对立,进而导致受众对新闻媒体的怀疑和抛弃。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隔裂开来,容易把听众分为一种只关心时政大事,另一种只关心发生在老百姓身边小事的两种人群,产生的结果是经常收听时政新闻的听众反映新闻节目报道老百姓的事太少,而经常收听民生新闻节目的又反映本地有这么多大事为什么都不做报道。使新闻宣传的整体效果被大打折扣。最终完全可能使媒体陷入一种既无法实现党委政府喉舌功能,又没有办法在越来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赢得先机的被动局面。这就要求我们把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更多更好地融合起来,在更好地宣传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中心工作的前提下,更多地去关注人民生活、平民生计,报道群众的身边事,反映群众的喜怒哀乐,靠高质量的新闻赢得受众,为媒体的市场化运作,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三、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更多更好地融合起来,才能搭建公共平台,从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关注民生 现在许多媒体都提出了“公共新闻”的概念。所谓“公共新闻”就是在国家公共意识日益强化的大背景下对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新的阐释和传播,意在通过媒体搭建的公共平台,塑造官员的公民意识以及公民的公共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社会问题的行为能力,缓解矛盾,化解冲突。通过这个描述,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媒体力图把境外舶来的“公共新闻”理念本土化,从根本上理顺当下由于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这两种新闻模式分立而导致的混乱。因此,要解决这一混乱问题,就必须把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更好起融合起来。 实施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融合在当前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推动我们新闻媒体的改革步伐,使新闻更加符合新闻规律,回到新闻本身,使新闻媒体找准自己的位置。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全党全国齐心协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能够更好地起到引导舆论、鼓舞群众、关注民生、启发民智的作用。记者通过一些时政活动的报道,搞清楚,哪些问题要突出报道,哪些问题暂不宜报道;哪些问题要大声疾呼,哪些问题要淡化处理;哪些问题要加热,哪些问题要降温;都要从全局的高度去正确把握。既要把民意反映好,同时又把大局维护好,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时政新闻要与民生新闻融合,就必须让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更具广度和深度。关注民生但不是一味地去迎合受众,关注问题就是对新闻事实除了报道“什么”,更应该关心“为什么”、“怎么办”,新闻要对社会对民众负责并积极地引导公众来关心公共事务,共同为公共事务出谋划策。民生新闻哪里来,民生新闻不单是从街道社区来,主要是从政府部门来,民生题材包括就业、住房、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社会治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的新闻就是要多跑政府部门才能得到。实际上很多民生新闻就是时政新闻的延伸报道和深度报道。 总之,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传媒市场、资讯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要想把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及时、准确、生动地传达给广大群众,就必须在严格遵守宣传纪律的同时发挥创造性,牢牢树立受众意识,时时以受众为本,处处为受众着想,把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更好地融合起来,讲求传播艺术,不断提高新闻采写和传播的水平,努力把新闻做得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时政新闻论文:时政新闻的困惑与突破 我国的媒体是党的喉舌,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宣传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这就决定了时政新闻将永远是媒体主流,也是我们所有从事这一事业的采编播人员所要一直研究的课题。因此,从时间上看,时政新闻将长期存在并继续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各台的立台之本。 然而,相对于更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民生新闻以及精彩纷呈的各类节目来说,观众对时政新闻往往有一种抵触心理,时政新闻面临着内容和形式创新的困惑,笔者在此谈谈几点认识。 1.从模式化到百花齐放。首先是废弃八股、积极创新时政新闻模式,以时政的会议报道为例,首先可以切主题,这是最简单的方法,现在有不少记者都在应用。以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松江潮声》为例,我们就要求除市委书记、市长外,所有会议不得用领导讲话,除重大会议(两会)外不报会序,而要摘出主要内容进行报道。有一次,吉林市召开消防会议,会上讲的都是官话,成绩、不足、下一步工作等等,我们的记者从中心内容出发,抓住重点,以《我市消防安全存在四大隐患,市政府严令限期整改》为题进行报道,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是换身份,就是转换记者的身份,角度、立场、思路也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十七大的报道,要求报动态,各家媒体基本都是热烈欢庆,心情振奋,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推进各项工作,促进总量翻番。我们就做了一组《蓝图宏伟群情振奋,百姓热切盼落实》,站在百姓立场上看时政、写时政,让老百姓说实话。既丰富了时政新闻,又可以决策部门和机构提供民意借鉴。 再次是多侧面。我们常讲新闻要客观、真实,而角度越多、侧面越多无疑越接近这个要求,因为事物都是复杂的,非黑即白已远远不能描述世界,在二者之间有着大量的中间地带。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新闻尤其是时政新闻却没能跟上这种变化,特别是在宣传上就是一种官腔,但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这种写法。我们每年都有不少典型要宣传,经常采用的就是拔高,结果写出来的人物离生活特远,这是因为“碗杯效应”造成的,就是说一个人身上的优点可能只有一杯,原来的生活是一个桶,杯放在桶中并不显眼,但我们加工创作后的稿件中的生活就缩小至只有一个碗,杯再放进碗中就非常醒目了。实际上我们应该把典型还原到生活中,用本色说话,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宣传作用。 2.从简单化到深入挖掘。现在我们的记者在采访特别是在进行时政新闻采访时,一般就是拿材料走人,回去扒材料,更有甚者就是用报社稿,即便是采访也是敷衍了事,根本不做深入思考。而记者首要的任务就是采访,既采又要访,搞电视的都知道拍片有个剪辑比,一般是五比一但实际上掌握的素材越多,写作起来越容易,稿件越容易鲜活。所以时政新闻如果不好看、不好听,记者有很大的责任,其根本就在于采访流于形式、走过场、不做深入挖掘。那么,怎样才能避免简单化呢?简单归纳,就是四多,“多研究材料、多收集素材、多找人谈话、多想问题”。 先说研究材料,很多记者对材料都轻视,认为枯燥,很少有人认真研究,但材料里有很多的线索和高度概括的内容,直接把它做成新闻不好看也不好听,但它却是新闻眼所在,围绕它来做则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年,吉林市召开工业会议,市有关部门提供了很多材料,一般情况下就是摘几个数字、写几条措施稿件就可过关,但我们觉得这样做体现不出全市工业的发展,给听众印象也不深。经仔细研究,我们发现,原来吉林市的工业主要靠化工,而化工区主要集中在江北地区,但最近几年,吉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发展很快,且一个在西、一个在南,我们一下子就意识到从工业布局的变迁最能看出城市工业的发展,于是就有了《吉林市工业布局凸现三足鼎立之势》这篇稿件,在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播发后获省二季度优秀新闻奖,被专家称为近年少有的一篇工业好消息。 再看多收集素材,我们在接到一个时政新闻的命题时,不要轻易地动手,而要尽可能地搜集与之相关的素材,丰富的素材可以让你选取更好的角度、更好地表现主题。比如说,你看到了一份某局8月份的工作总结,你就要想到要一份全年的计划和下一步的打算,还要想办法拿到下属各科室的总结,因为鲜活具体的内容往往在底下,这样,上面的总结是纲,是新闻的点,下面的村料是肉,有血有肉才是好新闻。多找人谈话十分必要,我们要求记者采访时,除了当事人之外,还要找他身边的人,从其他角度验证、分析当事人的话,以核实采访内容,丰富积累,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这种做法往往会使记者有新的切入点和由头,从而使时政新闻更加鲜活,好听好看。 最后是多想问题,记者采访时政新闻时最怕不想问题,如果不想不仅出不了好新闻,而且容易出问题,多想问题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则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新闻的着力点和核心。 上述的时政新闻报道思路和方式方法,落到细节和实处上,还是应该要求一线的采访记者练好本领,不断提高新闻采访水平和报道能力。笔者认为,培养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1. 过硬的政治素质。近几年,随着广电事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年轻人充实到采编一线,这些年轻人思路新、思想活跃,给广电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这一点在娱乐节目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但这批人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普遍政治素质偏低,把握方向的能力差。“三个代表”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什么,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和目的,一国两制的具体内容,恐怕能准确说清楚的不多,个别记者连中央政治局常委、省委书记、省长都不知道是谁。常识性的东西是记者必备的素质,但现在有一批记者毫无政治经验和头脑,却依然活跃在时政一线,这也是时政报道枯燥的主因,实际上写不出好新闻可以有待提高,但一旦出现政治差错就不是小事情。要想增强政治素质,首先要研究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地方的法规及中心工作,这是写好时政新闻的一个重要要求。其次要了解并切实执行政治纪律,大的方面是稿件送审,小的方面遵守会场纪律,总的说来,时政无小事。 2.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现在很多新闻很浮浅,缺乏新意和深度,实际上就是记者不能也不会分析问题,所以凡事只报表面,不追求深层次的东西,我们现在所说的媒体同质化,实际上新闻也同质化,就是因为不能独立地分析问题。那么怎么才能具备这种能力呢?根本就是一条,懂得辩证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辩证唯物主义。学习辩证法还容易些,掌握运用则要难得多。举例来说,吉林市为了帮助雪花啤酒的发展,对酒类市场进行了整顿,有很多人包括记者议论这是地方保护主义,是与市场经济相背离的,这话对不对呢?从现象上,看这话没错,但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看,而要与周边的环境、事物联系起来看,按照这个原则再去采访、了解,市政府不是不懂而是另有目的,那就是生产雪花啤酒的华润集团想要投资上一条生产线,但又怕市场容量不够,为了让这一项目成功落户吉林,市政府决定助雪花啤酒一臂之力,而同时吉林市经营金士百啤酒的商户又有很多是无照经营,根本不纳税,政府这么做也是借此机会整顿市场。这样一分析,大家就会明白这是政府为招商引资、增加财政收入的一个特别的招法,而且是一个阶段性的打法,从整体看是符合发展地方经济的要求的,因此这种增加税收发展经济的举措作为一个短期打法是无可非议的。 3.要有创新精神。对记者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五个方面,一是胆识,要敢于突破禁区,这是个前提,这一点在年青人身上表现较为明显。二是见识,要有把握全局的本领,吃透上级精神,有深厚的文学政治修养,没有这些,勇敢就是空话,是莽撞从事。三是独到,要有独到的见解、独到的观察、独到的分析,不可复制就是核心的竞争力。四是思维,要学会并熟练运用多种思维模式,找出最适合的角度和形式进行作(逆向、发散、定点、跳跃式思维)。五是汲取,就是吸收利用一切现有的形式,为我所用,推陈出新,借他山之石攻新闻之玉。有一个例子,《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这篇稿件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它就是创新的成果,其主题是要表现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典型的时政新闻命题。其起因是记者一直想写山东的煤炭问题,当时山东煤矿主产区兖州、枣庄就是铁道游击队活动的地方,几十年开采后,城市面临煤尽城亡的危险,产业萎缩、地面下陷,经济、环境压力空前,这时当地的市委书记提出要克服“煤炭依赖症”,那么如何把这种理念反映出来呢?记者经过实地转采访,发现一个素材,当时当地发现了一个面积120平方公里、储藏量达上亿吨的大煤田,开采后每年可为当地带来税收5000万元,但当地政府研究后决定放弃开发转而发展替代产业,因为开采后会严重影响当的生态环境,这一举措避免了过度开发,遗祸子孙。从这一素材出发,记者又了解到当地政府之所以有这个勇气,是因为替代产业发展得很好,经济有依托,这样才有底气。这些素材一组合,就产生了获奖报道。应该说,如果没有创新观念,那么这只是一篇平平的报道,但记者却没有停留在领导讲话和观念宣传上,而深入实际、创新采访,最终才有了这篇作品。 总而言之,时政新闻不仅可以做好做活,而且大有可为,重要的是独到的观察和特别的发现,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时政新闻也必将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 时政新闻论文:地方台时政新闻改革的进路 编者按: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新闻联播》改版的消息传出后,业界和民间的各种说法莫衰一是,因为中央电视台的特殊地位和央视新闻的示范作用决定了这次改版的非常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电视新闻理念的阶段性认定。期待中,人们的讨论汇集了多年来电视新闻实践经验和理念创新成果。体现着各自对电视新闻特别是电视时政新闻走向的看法。 2009年夏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及新闻频道行将改版的消息,在业界乃至民间都引起了不少的关注。据称,这次央视新闻节目改版的核心目标是加大新闻信息量、提高新闻评论的空间和质量,在风格上将更好体现亲民化路线。几十年来,央视新闻节目的每次改版都会牵动全国观众的目光,对地方电视台的节目改革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因为央视的新闻节目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另外,在国人看来,更能体现民主、公正、透明的时政新闻,无论在中央还是在地方,它的改革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因此,就这次央视以时政新闻为主的改版来说,其行为本身也许比具体如何改版更具有意义。因为这将可能是引领地方电视台(本文指非中央级的电视台,包括省级卫视、省级地面频道、城市台)时政新闻走向的一个符号。 价值取向: 做属于群众的时政新闻 时政新闻究竟承担什么功能,这是改革的着手根本。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时政新闻就是时事政治方面发生的新闻。这个字面意思在新闻实践的时候,往往比较容易被领导活动、上级精神和正面宣传所执掌。长期以来,在这个操作惯性的驱动下,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时政新闻等同于宣传,无怪有观众调侃《新闻联播》三十分钟只有后面三分钟的国际新闻才是新闻。在信息时代,随着社会转型生发的信息与公众利益关联程度的增强,随着国人对境外媒体接触的频繁以及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人民越来越要求时政新闻及时、公开、透明、讲真话,少些形式主义、官话、套话、空话、大话、假话。时政新闻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变化,凡是涉及政府部门和市场关系、政府部门和公众关系的诸般变化,都会与公众利益产生直接或间接关联,不论是动态事件(硬新闻)还是问题或者现象(软新闻),公众都希望媒体能够及时报道,并让民意得以通畅表达。 如此,我们首先需要清楚的是,地方台的时政新闻是否应该主要体现宣传功能,它的宣传主体究竟是谁?不可否认,地方政府的公共部门每天的运转都可能产生新闻,从部门立场来说,这里面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负面的,但这种认识不一定和公众的立场相吻合。面对政府部门的负面新闻时,地方电视台是站在维护政府形象这个传统宣传职能上回避它,还是站在保护公众利益促进政府部门的改进呢?与央视是新闻宣传阵地这种惯性认识相比,地方台时政新闻宣传功能体现在哪里呢?这并不完全是一个学术理论层面的问题,而是现实操作中难以回避的规则。毫无疑问,当理论与现实发生碰撞时,地方台时政新闻的宣传意味就不可能消除。其次,在市场化生存环境日益鲜明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追问,地方台时政新闻的市场在哪里?央视是全国性的,拥有独一无二的新闻资源采集和渠道优势,而地方台中,除了少数几家卫视具有地域上的所谓全国性,其余的都表现出强烈的本地性,几乎难以在现实中获得相对自由的新闻采集能力,所谓的时政新闻总体上表现为比较狭窄的地方化市场。换句话说,地方台时政新闻改革的驱动力到底在哪里?是扩大本地市场还是迈进国内市场,抑或是增强宣传效果? 笔者以为,这两个都不是根本问题。地方台是在长期以来的“宣传”理念下成长发展起来的,大多沿袭中央电视台标准播报型的模式。模式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新闻为谁存在的问题,是新闻为广大观众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什么样的体验的问题。受众关注时政新闻,主要是因为它具有“重要”和“有用”的新闻特质。我们在这里并不是否认新闻应该具有的宣传和舆论引导等性质,恰恰相反,任何国家的电视机构所做的新闻,都在根本上服从于本国的意识形态并最终为本国利益服务。以时政新闻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电视新闻,强烈地表现出自上而下的宣传意味,这既是部门趋利的需要,又是基于这种认识将其当做工具和手段的产物。如是观之,观众责怪时政新闻是“传声筒”,是图解政治,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恐怕还在于,时政新闻不是属于他们的,他们很难在时政新闻中获得身份认同,他们需要的不是电视台的级别,需要的是讲真话、讲实话、讲问题的时政新闻。部分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跨区域传播的成功已经做了比较好的诠释。 改进表达形式: 做观众看得懂的时政新闻 价值取向很重要,它体现了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体现了电视台对待观众的态度,决定了电视台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和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制作新闻。就目前情况来看,地方电视台的新闻中,时政新闻尤其是传统宣传型的新闻仍占主导地位。许多时政新闻的原始材料文字稿都是大块头,理论性强,枯燥无味。比如南京某台的《时事要闻》前两条消息是《提升效率简化流程,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整体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构建国有资产风险防范机制》,从标题到会议程序的报道,显得十分空泛,这种现象在全国十分普遍。这种司空见惯的时政新闻表达,是内容问题还是形式问题?其实是价值取向问题,是对新闻的理解问题,是新闻工作作风问题,是对观众的态度问题。 时政新闻表达从来就没有要求对政府活动进行表面化、程序化的记录,恰恰相反,在我国新闻宣传的传统里,因为时政信息具有高度抽象性、概括性,而早先群众的文化水平又比较低,等一批国家领导人多次对新闻宣传工作者讲话,要求记者写新闻要通俗,要用群众熟悉的语言来报道国家政策方针。这其实就是要求记者要学会解释时政信息。 改进时政新闻,从字面上理解似乎就是减少和压缩会议和领导人活动的内容。实际上,失去观众的关键因素是缺乏以贴近的形式和丰富的信息来进行有效的传播。从表达层面改进时政新闻是必要的,例如压缩空话、套话与程序性报道,但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挖掘时政新闻中最具价值的新闻点。时政新闻记者编辑要开动脑筋,提供“解读”过的、容易消化理解的信息,把价值摆出来,让观众爱看易懂。许多地方台能观众都有这样的感觉,每年省市开“两会”,电视台的新闻主要是大段大段的讲话。其实每年“两会”期间,都有许多新精神、新信息,其中不少信息是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观众有接受和了解的需要。地方台时政新闻一定要清楚一个道理,不要认为报道的是发生在本地的事情观众就会关注,新闻的本质是要为本地观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观点。简而言之,地方台时政新闻表达式的改进应该在内容与形式上双管齐下。 首先,加强平民化、本土化的内 容建设。美国杰出新闻培训项目有一个研究报告,认为最成功的电视新闻报道有七个方面的特点。报道本地新闻、以群众为报道主角、重视受众的诉求,就是其中的三项。时下地方台时政新闻,存在着报道总量增长与受众需要获知的信息不足的结构性缺失的问题,恐怕与缺乏这三项不无关系。为此,地方台的时政新闻要减少对领导行为活动的报道,增加公民表达意见、行使权利的行动或事件;增加对党政决策、领导行为的背后的决策过程、施政行为的报道;以平民化视角报道时政新闻,坚持从老百姓的角度来报道时政新闻,使老百姓喜闻乐见。只有报道在当地老百姓看来最有价值的新闻,地方台才有生命力。 其次,加强解释、分析和评论,提高信息“质”。地方台时政新闻报道在其背景复杂、平面新闻繁多的形势下,加强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为特征的深度报道,增加全方位立体性时政新闻的报道,抓住新闻的本质才能凸显时政新闻的重大意义,彰显其权威性。要围绕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如农民增收、法制、医疗卫生、环保等主题做深度报道。现在地方台时政新闻一般都是事件性新闻,局限于就事论事,应该围绕重大问题进行解释、分析、调查、评述,加大解释性报道力度。应该把时政新闻做“软”一点,在报道方式上尽量地人性化、趣味化、形象化,采用老百姓喜欢的报道方式。比如,多设置观众能够参与的议程,重视传与受的互动。 改革组织结构:做有机制保障的时政新闻 电视新闻改革其实是围绕着三个关键词做文章,第一个是内容,第二个是表达方式,第三个是组织结构。观众从来都只关注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变化,很少关注电视节目组织结构、生产方式的变化,但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是最重要的,如果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是落后的、传统的、保守的,纵有千种想法万般理念恐怕最后都会执行不到位。 包括时政新闻在内的电视新闻,从来都没有比现在更要求讲究效率,第一传得快,流通速度快,流通时间短,跟上新闻生发速度;第二传得多,跟上新闻生发数量:第三传得自由,自由是快与多的基础,这就必须打破种种条条框框,减少种种束缚。就全国范围而言,电视新闻的生产依然保持着行政区域的条块性,除了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可以进行全国性、国际性的新闻采集,地方台实际上并不具备更多更自由的跨区域性的新闻资源采集权。即使是国家级的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也没有建立起全国性的新闻生产组织。为了尽可能提高新闻供应的效率,2008年12月21日,中央电视台和地方50家电视机构负责人在北京签署协议,成立“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并在欧洲、美洲建立中心站。但是,联盟存在问题是好事大家希望传千里,如果要发生不太好的事呢?比如说矿难,还有许多可能涉及对地方政府部门进行监督、批评的新闻,地方台会不会产生一种屏蔽,不支持呢?中央电视台新闻生产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国内各省市没有自己的记者站。它直接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当你到达现场的时候,这个新闻已经不是第一落点了,并且,你想进行批评监督也比较困难。这样一来,电视新闻的生产效率就大打折扣,观众就不满意,电视新闻的功能和地位就受影响。与电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纸质媒体在其他大城市设立办事处、记者站、广告部的比比皆是。 央视尚且如此,地方台新闻生产就更显艰难。目前,省级卫视还难以跨越区域的限制,既不能自由采制新闻,也难以形成区际联盟。省级卫视上星使得地域范围扩大,但提供的时政新闻却是地方性的,这不符合市场利益规律。目前,《新闻联播》采取审片制度、集体记者制度、全国同时联播制度,这三个制度确保了《新闻联播》的主体宣传功能,但也形成了刻板、正面为主的宣传模式。在一个行政省域内,省台新闻生产遭遇了缩小版的央视的困局,省台时政新闻没有联播制度来保障省内收视,在各地市也没有记者站直接进入新闻现场,新闻除了自己采集就是地市台提供。这就难免使时政新闻落入宣传的窠臼。 欧美发达国家新闻相对自由,竞争更加激烈,全国性电视网与地方附属台在新闻生产上密切合作。而地方台更是建立起适应市场规律的总经理负责制的新闻生产方式,以便新闻生产的快速高效。应对社会新闻需求的变化,我国地方电视台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以时政新闻为主的新闻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新闻传播系统,简言之,就是将公众的新闻自由权利上升为一种能有效控制社会进程和民主进程的权力,这与政府公共部门的目标完全一致。对于实践中央政府政策的地方政府来说,让政策决策通达于民,以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促进政府工作的效率和社会发展的和谐,必然离不开媒体尤其是电视。作为地方政府与民众互动的重要传播平台,地方电视台对于时政新闻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愈发为各界注目也就不足为奇。 时政新闻论文:时政新闻的发掘与表现 当前,都市类媒体新闻的同质化越来越高,尤其是时政新闻。如何拿到独家新闻,如何在拿不到独家新闻的时候做出深度来,是记者面临的一个难题。我从事时政报道近8年时间,几乎跑过所有的时政部门,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站在全局的高度预判时政新闻的价值 1.尊重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最基本的规律。具体地说,所谓“用事实说话”,就是迅速地(时效性)用典型的(有选择的――能充分说明新闻主题的)新闻事实(真实性――不仅要求现象的真实,而且要求本质的真实)向广大读者(受众面――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受众面)说话(以最能为读者接受的方式,表达作者所希望读者接受的立场)。 “新闻事实”包括:新近发生的事实、新近发现的事实、新近变动的事实、新近消失的事实、新近萌发的事实,这些事实必须是反映本质的事实,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 写稿最关键的是选材,写作技巧尚在其次。写得不够好,编辑还有修改余地;选材不当,纵然妙笔生花,也没有见报价值。即便见了报,也没人看,或者给读者上当受骗的感觉。 什么样的事情是有报道价值的?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要求,但总体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有新闻价值。所谓新闻价值,包括如下因素:事实的重要性(影响力)、时新性(时效)、接近性、显著性、异常性,以及知识性、趣味性、人情味等等。此外,还要注意所报道事实的宣传价值,即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政策,是否符合本行业、本单位发展的需要。 2.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判断新闻价值。具体而言:此事在本单位及本行业的影响如何?此事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新政策的关系如何?此事能否引起公众对其普遍性的思考?此事是否有特色,能否引起公众关注? 我认为,上述几个方面都很关键,很多内容是公众愿意和喜欢看的,以平时的报纸公告为例,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国土资源部门的招、拍、挂的公告,很多人对这种广告不感兴趣,其实细心的人则会发现隐藏的很多商业信息和发财机会,例如,2009年淄博市国土资源部门曾经在鲁中晨报上刊发了一则张钢集团搬迁公告。张钢搬走后,这个地方会卖给谁?买主是干什么的,会搞房地产还是商业?东部地区的房价会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和新项目的带动而升值?这些分析性的东西恰恰是读者最爱看的,同时也会带动报纸的房产广告。 要善打“阵地战”和“情报战” 时政记者最大的特点就是跑口,口就是记者的阵地,如何占领阵地?我认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沟通优势,让宣传科长或政策研究室主任以外的人都成为通讯员。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记得2002年我刚进报社的时候,没事骑着自行车就往淄博市劳动保障局跑,有时也“赖”在那里蹭饭,中午和几位副局长吃完大包子后就一起打扑克。正是基于这种磨合和不断的“混脸熟”,让我积累了大量的线索,也赢得了相互的信任。目前,我已经建立了省、市、区三级通讯员体系,淄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各科室负责人以及所有副局长在第一时间都能联系到,为重大新闻的采访奠定了基础。 如何发挥通讯员的优势?由于通讯员大都在一线,他们鲜活的新闻很多,我们要勤跑、勤观察、多留心,发现新闻后就及时去挖掘。2009年9月,张店区劳动就业办公室发起了一个进社区送岗位的活动,他们本来是想正面宣传一下功绩,但和张店区劳动就业办公室副主任陈静闲聊时发现,提供的岗位多但应聘人员不多,后来写了《送岗位进社区却难“送”出 结构性“就业困难”是主因》的报道,正是通讯员的一句话让我找到了稿子的突破点,后来这篇报道获得大众新闻奖。因为这篇报道,陈静成为我的“铁杆”通讯员之一。 另外,我建议新闻同行们没事的时候多到通讯员那儿去坐坐,或者给他们打个电话。时间长了,他们会把给你提供线索当做一种习惯,这样,一个“情报员”就产生了。所以,没有事情也一定多联系,多打电话或者通过QQ联系,时间长了就找到规律了。 要善于从文山会海中挖掘“新闻富矿” 记者经常会拿到众多的领导讲话和会议材料,如何才能从会议材料中发现宝贝呢?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学会算数字。 2008年12月,淄博高新区召开新农保工作会议,在所有的文件材料中政策与其他区县一致,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一个数字引起了我的注意,淄博其他区县政府的补贴基数都是按照上年度农村纯收入来计算,而唯独高新区的政府补贴是参照市民待遇,为此我采写了《淄博高新区新农保让农民享受市民待遇》的报道,稿件刊发后被大众日报、新浪网等多家媒体转载。 在此基础上,我继续关注这个事件的进程。2010年2月份春节过后,我到淄博市农保处采访时,发现他们的材料中提到2010年10月淄博将实现全覆盖。而在此前国务院会议上提出全覆盖的时间为2020年。我随即采写了《淄博提前十年实现新农保全覆盖》,稿件获得大众新闻奖和山东新闻奖。 重大节日和节点策划是时政新闻的重要延伸 现在,时政记者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如果相关部门不开会,不出政策法规怎么办?这种情况下策划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时政记者还要有一张特殊日历表。重大节日、纪念日、人物日志、季节交替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新闻节点。如果能够记住这些日子,在这些日子到来之前找到相关的对象进行采访报道,就是新闻。像护士节、植树节、高考等,这些虽然不是特殊的节日,但如果将这些日子划到特殊日历表内,注意这些重大节点,不仅可以发稿,而且可能写成系列报道或专题报道。 2010年3月,结合第18届“世界水日”、第23届“中国水周”,鲁中晨报与共青团淄博市委等联合发起了“保护母亲河,共植晨报林”淄河两岸实地考察采访活动。3月27日,志愿者来到淄博的“母亲河”――“淄河”的源头之一、鲁山山脉博山区池上镇的山坡上,与大家共同栽下600余棵“环保树”,倡议“绿色、环保、保护水源”,表达了对“母亲河”的一片赤子之情。这个活动不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得到了淄博市领导的专门批示和高度赞扬,类似这样的策划还有很多。 另外一个策划就是“爱心送考”,利用高考这个特殊节点铸就鲁中晨报的公益品牌。2007年高考期间,我们发现,在考试前总会有很多小马虎,这个忘带笔了,那个忘带身份证了,我们就考虑如何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在大家讨论之后,我们有了组织车队参与“爱心送考”的想法,后来倡议一发出,私家车、公交车都加入了进来,中央电视台也参与了报道。其实,这个点子就来源于新闻报道中,更源于新闻报道的延伸策划。因此,做时政记者不仅关注稿子本身,而且要关注现象,从而做出纵深的新闻策划,提高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作者单位:鲁中晨报) 时政新闻论文: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更需要走群众路线 从“三贴近”到“走转改”再到“走群众路线”,新闻媒体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能采制出一篇篇形式活泼、内容充实的新闻。那么,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应该怎么样走群众路线才算是科学合理? 一般说起来,时政新闻走群众路线要比社会民生新闻难,而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走群众路线比央视和省级卫视时政新闻更难。这是因为,其一,时政新闻与社会民生新闻定位不同,前者注重新闻宣传教育,后者注重新闻互动沟通。这导致时政新闻在电视大众心目印象里属于阳春白雪,社会民生新闻属于下里巴人,两者的差异让社会民生新闻更容易得到普通大众的青睐。其二,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与央视、省级卫视时政新闻地位不同,前者侧重当地政府领导日常工作动态,后者侧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动态。这导致地方时政新闻在电视大众心目印象里类似工作简报,枯燥单调。其三,时政新闻与走群众路线之间存在一定的困难。毕竟时政新闻承担着更重的方针、政策、指令、计划等诸多信息任务,这与普通群众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距离感。因此,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必须采取自己的应对措施,即走群众路线才能适应时展,在未来新闻媒体多元化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怎么做才能使得时政新闻与群众路线真正切实地融合? 首先,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一定要深刻意识到走群众路线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只有每一名时政新闻工作者努力在日常新闻节目制作中体现做到做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的目标,才能让普通受众感受新闻传播的魅力,使时政新闻发挥应有的宣传教育鼓舞作用。 其次,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必须要针对不同观众群的不同需求口味,按照科学合理地编排策划,进行节目的日常采访报道拍摄。虽然时政新闻承担着相当分量的政治宣传任务,但是电视行业本身依然要根据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只有顺应新闻不是简单枯燥地说教而是客观生动地报道的规律,才能采制出具有生活气息特点,让观众喜欢且接受的主流时政新闻。 第三,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需要与社会民生新闻开展适时的交流沟通,相互学习节目走群众路线的方法。社会民生新闻因为接地气,更加容易得到普通观众的支持喜爱。究其原因,关键一点在于亲民近民。如果时政新闻能够达到这些效果,就找到让观众重视的捷径。 第四,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必须适时地深入普通百姓身边进行节目互动推广活动。只有让更多的观众第一时间了解新闻运作整体情况,才能真正支持喜欢时政新闻。 笔者以宁波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时政新闻《宁波新闻》为例,来说明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如何进行群众路线工作。 第一,逐步降低自己身段,淡化新闻说教色彩,强调采访语言生活化、报道内容通俗化、新闻题材深刻化。例如,2014年元月开始,《宁波新闻》进行了适当调整,每天节目减少政府工作会议报道和领导日常活动报道,增加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解读报道。在1月10日的新闻节目里,《宁波新闻》播出了市委市政府领导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后,紧接着就播出了解决市民菜篮子、钱袋子及出行、入学、求职等日常生活问题的报道。三十多分钟的节目中,有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和百姓群众关联的新闻,这是《宁波新闻》走群众路线一个最大的变化。 第二,《宁波新闻》与频道社会民生节目《看看看》定期、不定期开展新闻报道的相互交流。两个节目的采编主创人员利用日常时间,进行新闻业务探讨,开展采访报道技巧训练,并把这些群众路线的成果应用到各自的节目当中。同时,《宁波新闻》还借鉴《看看看》大众化和生活化口语式的新闻采编报道样式,逐步改变自身节目曲高和寡的境地,逐步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除此之外,《宁波新闻》还与省内外兄弟电视台时政新闻和社会民生新闻开展新闻节目走群众路线的学习交流,定期进行节目制作间的互通交换。 第三,《宁波新闻》摆出了亲民近民的姿态,经常下基层、进社区、入学校、到企业……向广大普通百姓进行节目互动和品牌推广活动。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邀请业内学者专家、省内外同行、热心观众以及电视评议监督员等对当月或当天节目内容和编排制作进行点评审议,以期达到最佳的走群众路线效果。 当然,《宁波新闻》在开展走群众路线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果解决了这些不足,就能够让《宁波新闻》更好地进行节目走群众路线的新闻宣传报道。 (作者单位:宁波广电集团)栏目责编:胡江银 时政新闻论文:多维视角下的时政新闻编译方法研究 【摘 要】本文基于新闻编译研究的相关成果,通过对收集的时政新闻平行文本进行分析,探讨了编译过程中编译方法的选择问题。本文认为,新闻编译集新闻翻译和新闻制作于一体,编译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社会文化、篇章以及文本功能三要素对译文面貌的影响最为紧密。从这三个维度分析译者编译方法的选择,有助于深入了解新闻编译过程和结果。 【关键词】编译 社会文化维度 篇章维度 功能维度 引言 编译是新闻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新闻翻译策略。例如,国内知名媒体《参考消息》就长期致力于国际新闻编译工作,向国内读者传递外国媒体对中国的各种报道。新闻编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自1989年卡伦・斯戴汀(Karen Stetting)提出“transediting”(编译)一词以来,学术界基于不同的理论范式,从不同视角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究(谢新云,戈玲玲[1];郑庆珠,刘源佳[2];徐英[3]等)。但目前的编译研究主要是从单一视角考察新闻编译,未能充分考虑到社会文化、文本功能以及篇章等因素对译者编译过程的共同作用。因此,本文尝试以收集的新闻平行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各种编译方法在实例中的运用情况,从多个维度探究译者编译方法的选择过程,从而深入了解新闻编译过程和结果。 语料中编译方法的运用情况 本文所收集的语料均是时政新闻,原语新闻选自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以及美国之音等各大媒体,包括硬新闻与社论,共20篇。编译文选自《参考消息》,共20篇。语料收集时间为2011年6月至2015年1月。所收集的编译类型主要为篇内编译,即就单一原语新闻所进行的编译。 关于新闻编译方法,李德凤提出国际新闻编译主要采用“调整句法结构、调整文章顺序、合并段落、变直接引语为间接引语和删减内容”五种方法[4]。许明武在其《新闻英语与翻译》中还提到“在译文中另设标题”“选择原文中的关键句作为译文中的题外议论”等编译方法[5]。通过考察这些编译方法在语料中的运用情况,发现删减的情况最普遍,接下来译者最常用到的编译方法依次为:另设标题、合并段落、调整文章顺序以及增加题外议论。 编译方法的选择 翻译是一个选择的过程,编译作为翻译的一种,也是一系列选择的决策过程。从源语文本的选择到编译方法的运用,编译行为的每个阶段都包含译者对多种选择的确定。“这种选择,决不仅仅是译者个人的自由选择,它要受到诸如社会、文化、历史、政治、审美情趣等多种外部和内部的因素的限制”[6]。以下将结合编译实例,从社会文化、篇章以及功能三个维度分析译者编译方法的选择过程。 1.社会文化维度 翻译活动是在宏观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的,因而文化层面的各种因素,如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文化价值观等必然会对翻译产生制约与影响。就新闻制作与新闻翻译而言,意识形态因素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新闻媒体处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情境中,所采写的报道不可避免会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从新闻话题的选取、立场的选择、人物话语的引用到文体的风格等新闻话语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出媒体的倾向性”[2]。译语与原语媒体经常会出现意识形态差异,这就需要译者通过语言层面的改动对原文中的意识形态进行转换,以制作出符合译语读者意识形态与认知期待的译文。正如勒菲弗尔所指出,“在翻译过程的各个层面,如果语言上的考虑与意识形态或诗学观点相冲突的话,后者往往会胜出”[7]。 语料中,删减和在译文中另设标题是两种常用的对原文意识形态进行转换的方法。以《美国之音》2011年6月15日一则有关南海冲突的报道为例,原文题为“Beijing Criticizes U.S. for Meddling in South China Sea Dispute”,其编译文为“中国告诫美国不要插手南海 反对外部势力介入争端”。原文有11段,经过编译后有3段,删掉了一些重复的背景信息以及内容敏感的部分。如原文第5段中以下部分被删减: China’s claims over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overlap with those of Brunei, Malaysia, the Philippines, Taiwan and Vietnam. 此句意为“中国、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和台湾对南海提出领土主张”。作者把台湾和中国并列在了一起,与中国政府对台湾拥有主权的明确立场严重相悖,因而译文对其进行了删减。此外,译者没有将标题直译为“北京指责美国插手南海争端”,而是更改为“中国告诫美国不要插手南海 反对外部势力介入争端”。“告诫”一词的选用,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意义。根据李行建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告诫”意为“警告”[8],比“指责、谴责”语气强硬得多,表明了中国是南海主权国以及坚决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立场。译者对于此则新闻标题的另设明确反映了《参考消息》作为国家权威新闻机构的立场。 2.功能维度 文本功能是译者在编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另一重要因素。新闻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其翻译的焦点是将信息有效、准确地传递给读者,因而译语读者对信息的接受在新闻翻译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译语读者与原语读者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和期待视野等方面存在差异,原文中的信息对译语读者来说并不都是必要的,其重要性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好地实现译文的交际功能,译者必须从读者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对新闻内容进行增删调整。 在很多情况下,在译文中另设标题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并激发其阅读该报道。比如2014年11月25日美国《国家利益》网站的一篇报道“The Sum of all China’s Fears: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中国所有恐惧的总和:转基因食品),译者编译时没有采用原标题,而是另设了标题“美媒文章 中国限制转基因食品另有原因”。该标题亮点在“另有原因”,旨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近年来,有关转基因食品争议的报道不断出现在各大媒体里,对转基因食品的抗拒主要是因为对其安全性存在顾虑,这一点已为一般读者所熟知,因此,“另有原因” 能吸引读者去文中寻找答案。该标题也浓缩了新闻内容的精华,方便读者理解新闻。 对于原文内容的删减有时也是基于文本功能因素的考虑。美国《国家利益》网站近日刊出一篇有关钓鱼岛的评论,原文题为“China and Japan’s East China Sea Dilemma: No Simple Solutions”,其编译文为“中日解套钓鱼岛困局无捷径”(《参考消息》,2015-1-8)。译者对原文进行编译时删掉了一些背景信息,如第5段中的部分内容: The Senkakus were ceded to Japan in 1895 in the Treaty of Shimonoseki, after it defeated China militarily. Beijing refers to this as an “unequal treaty” (Note to China: losing territory is what usually happens when you lose a war) and thus claims it is illegitimate. 该部分提到钓鱼岛在1895年因为《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解释了钓鱼岛领土争端的由来。对西方读者而言,这些背景信息可以帮助其理解新闻内容,而对《参考消息》的读者来说是历史常识,因此译文中被删减,以避免冗余。 3.篇章维度 篇章也是影响编译过程的一大因素。译文能否很好地被读者所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符合译语语篇规范和读者的阅读习惯。一般来说,英语新闻段落较多,而且通常每段都比较短小,由一两句话构成。从句法上看,是完整的一段,而从内容上看,往往连续几段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相比之下,中文新闻则习惯一个段落交代一个主题。这种新闻写作模式上的差异决定了编译时常常要对原文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将一些有意义连贯性的段落合并,以使译文符合汉语新闻语篇的规范。 以2014年11月20日《新西兰先驱报》一则有关国家主席同新西兰总理约翰・基举行会谈的报道为例,原文题为“President Xi Identifies ‘New Bright Spots’for NZ”,其编译文为“推动中新关系更上层楼”。原文共有14段,编译后有4段。通过文本对比,发现编译中有两处合并段落的例子,第一处出现在译文的第2段,该段由原文第5、6和8段合并译成。其中,第5段提到两国除了在农牧业等传统领域加强合作,还有其他可以开展合作的领域,如金融服务、节能环保等。第6段说中国重点发展这些领域,新西兰在这些领域也有竞争力。第8段提及中国市场很大,新西兰乳制品、羊毛等优质产品在中国很受欢迎。这三段都是对关于中新两国开展合作领域评论的援引,各句意思联系紧密,所以译文中被合成了一段。同样地,对原文第4和10段的合并也是基于篇章连贯性的考虑。这两段都是约翰・基对中新两国关系的表述,属于同一主题,因而译者将其合并为一段,使得译文可读性更强。 结论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新闻编译关涉社会、认知、文化和语言过程,是诸多因素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共同作用的产物。在这些因素中,社会文化、篇章以及功能三要素对于译者编译过程以及译文面貌的影响最为紧密。译者在准确传递原语新闻信息的同时,要确保译文符合目标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译语语篇规范和读者的期待视野。从以上三个维度分析译者编译方法的选择,有助于深入了解新闻编译过程和结果,进而对编译实践与译品质量评估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陕西渭南 时政新闻论文:“互联网+”时代下时政新闻的转型之路 摘要 面临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不断探索转型发展之路。时政新闻开辟微信平台,既是对新闻热莸睦洌又是主动拥抱“互联网+”的明智之举。新媒体灵活多变且弊端凸显,如何规避成为时政媒体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唯有坚持社会责任与专业精神并举,不跟风、不媚俗,保持理性、中立、客观的媒体态度,才能确立媒体合理的发展方向,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转型;融合 从织微博到发微信,在相当短的时间里,异军突起的新媒体己经从影响个人生活到推动信息传播。新媒体的“攻城略地”,并非“融合”“整合”两个词能概括,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程度可谓是“颠覆”和“重建”。传统媒体要如何自保7严肃、刻板的时政类新闻出路在何方7很多传统媒体尤其是以新闻立足的地方台媒体都在探索新的途径融入这场来势汹汹的媒体变革大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技术更新,与之相匹配的各种热门的新媒体开始渐次活跃起来,博客、播客、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客户端……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今年1月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6.88亿,其中手机网民的规模也达到6.20亿,全国互联网普及率更是突破50%,互联网已经以各种姿态悄然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面对着新媒体的来势汹汹,传统媒体也遭遇了断崖式的发展局面,求新、求变、求生存势在必行。2014年10月,营口新闻微信平台正式上线,引起微友粉丝的广泛关注。作为官方媒体微信平台,营口新闻微信有着自己的功能定位,不跟风、不媚俗,除每天推送本地新闻、政策热点外,还推送一些和老百姓生活相关的话题,微友互动活跃。上线一个月,平台关注量突破万人,点击量数十万次。不仅提升了《营口新闻》的社会影响力也拉近了时政新闻和观众的距离。营口新闻开通微信平台并非是仅仅是为了赶时髦、追新潮,或是盲目盲从地开通新的传播路径后弃置不用,最终目的是契合新媒体的发展,打造受大众欢迎又不失新闻规律的“新产品”。因为这个时代的读者已经具备了很高的知识素养和新闻敏感性,他们对信息具有很强的鉴别力,你是真的想给他提供阅读价值,还是纯粹搞推广,他们一眼就能看清。微友对什么样的话题感兴趣?语言的组织上如何拿捏7媒体观点和功能如何体现?如何提升人气?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结果必然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导致新媒体内容无传播力,粉丝也成了“僵尸粉”。 地方台时政新闻栏目开通微信平台,既体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充分融合,又契合媒体的时代要求。进入物联网时代,网络实现全覆盖,微信以其草根性、及时性、共享性等特点迅速占领了信息市场。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人人都可以是消息源,在微信的世界里,人们尽情享受着网络的便捷,微信似乎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第一入口。每一种媒体技术的出现都会深刻改变着世界。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传统媒体的市场用户已经逐渐迈入老龄化,譬如以报纸为代表的纸质媒介,他们的受众大多年龄50岁往上,而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则毫不意外地垄断了大部分的受众市场,从学生到农民再到白领,他们所获取信息的渠道基本都依赖互联网,新媒体的勃兴己然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威胁。 事实上,受众转移到新媒体环境中,并不一定是绝对的好事。因为,他们在接触新媒体的过程中,碎片式的阅读、真假难辨的信息、良莠不齐的内容,让受众不胜其扰。这些弊端,作为新媒体的运营者该如何避免呢? 症结一:一味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忽略其真实性 新闻,贵在一个“新”字。这是新闻时效性的具体要求。自从新媒体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体在报道时效上的滞后,让新闻的及时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从传统媒体的日报变成了“分报”“秒报”。尤其是近些年,所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都是由新媒体率先爆出,然后由此引发的舆论热点会在互联网上蔓延。因此,“时效”二字成为各类新媒体平台争夺用户市场的主打牌。然而时效同时也是媒体的一把双刃剑,如果单纯重视新闻的时效性而忽视其内容本身的真实性,这样的媒体也不会走很远。 2015年10月27日,歌唱家于文华在微博自媒体平台了一条关于国内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闫肃老师逝世的消息,一时间,无数粉丝转发该条微博,甚至一些官方媒体客户端也随机推送有关“闫肃老师去世”“缅怀追忆闫肃老师”的相关信息,然而诸多媒体人马上就意识到,各大新闻的相关报道,信息源皆是一句简单的“据歌唱家于文华”,事情很快发生反转。随后闫肃老师的亲人以及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各大媒体出来辟谣,于文华本人也赶紧删掉这条信息有误的微博,并向闫肃老师及其家人表示歉意。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一条不真实的新闻可以在全国媒体引发集体乌龙,盲目跟风导致后果很严重,微友很生气。 症结二:过分崇尚“标题党”形式作风,降低媒体公信力 网络提供给受众的大多是碎片化的阅读。人们往往只看标题,忽略内容。如果标题打眼,就会赚取很高的点击量。不少媒体人在标题上动起了“脑筋”,即所谓的“标题党”。具有噱头、煽情、媚俗、暴力的标题虽然会吸引大量的眼球,但这些却让标题的内涵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变成投其所好而存在,并不符合媒体的客观性。“标题党”的存在不仅极大助涨了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还让媒体公信力大伤元气。 症结三:内容媚俗无底线,无视媒体责任感 作为媒体人,需时刻牢记身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新闻既要去伪存真、还原事实的真相,更要体现人文关怀。有一些媒体人,为了迎合部分受众的取向,特意给自己的新闻内容冠上“独家”“超级”“深度”等字眼,这种行为的实质,是将“独家”“超级”简化为噱头,将“深度”等同为内幕,他们错误地将内容的卖点理解成了低俗,一味地谋取利益和业绩而置媒体责任而不顾,这种行为不仅不利于媒体的长远发展,甚至对社会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媒体人明确了新媒体的症结所在就要在日常新媒体运营中有所规避。譬如在转发信息时,不要刻意追求时效性忽略真实性;针对原创的信息一定要核实后再;同时还要保持基本礼仪规范,避免过度情绪化从而影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时政新闻栏目的微信平台不同于其他自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既要向公众传播有价值的信息,还要守住“操守”和原则,不能为了追求点击量而迷失方向,人云亦云。否则,势必会使新闻真实大打折扣,媒体公信力严重受损。没有公信力的传统媒体,再唱与新媒体融合的“高调”岂不是舍本逐末?开辟新媒体阵地固然重要,但守住传统媒体的“真、我”根本,更为重要。媒体人只有坚持社会责任与专业精神并重的原则,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中立、客观的职业态度,才是长久发展之计。 时政新闻论文:省级卫视时政新闻栏目的报道常规和新闻偏向 摘要:《浙江新闻联播》作为省级卫视的时政新闻节目,其新闻类型、消息来源、新闻主体、话语引述等方面都暗含着媒介组织的新闻报道常规。它既自上而下式地沿袭央视《新闻联播》的传播框架,又有其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大省的品牌新闻栏目的特性。 关键词:报道常规;新闻偏向;消息来源 一、样本选取与研究对象 (一)确定样本 笔者选取了2015年10月8日至17日连续十天的《浙江新闻联播》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这一时间段内的新闻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考虑:首先,这个时间段内没有各种节日、重大的活动与会议,能够体现常规报道的真实状貌;其次,选择连续的时间线内的新闻样本进行研究,反映新闻部门在一个连续时期内筛选、处理消息的工作流程和常规。 这十天的《浙江新闻联播》去掉提要、片尾和导语的时常一共10526秒,平均每天1052.6秒(17分32.6秒)。 (二)样本单位――新闻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统计新闻数量的过程中,一个新闻标题下的内容算为一条新闻。遇到一个标题下有两条相同主题、不同事件的新闻时,将其算作两条新闻。如果报道后配有本台短评,将其算作两条新闻。样本中10月9日有一条本台短评。此外,口播新闻虽然没有同期声画面,但作为一条独立新闻,它也有主题且产生意义,因此在本研究中也算作一条新闻。10月12日有一条口播新闻。 据此计算,样本中一共有新闻160条,平均每天播出16条。其中,10月11日播出新闻条数最多(20条),10月15日播出条数最少(13条),条数波动幅度为65%。 二、样本分类 笔者将研究样本按照新闻主题分为党政新闻、领导人活动、经济发展、科教文卫、社会事件、旅游休闲、城市建设、服务信息等8类。 (一)党政新闻 党政新闻指反映党政部门工作活动的新闻的总称。在本样本中,党政新闻共有22条,占新闻总数的13.75%;总时长1310秒(21分50秒),占新闻总长度的12.45%。 (二)领导人活动 领导人活动主要为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视察、讲话、座谈等内容,从题材上看也属于党政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因其在节目中安排的位置、篇幅、时长乃至动用的新闻资源都远远超出其他类型的新闻,故单独拿出来归类。在笔者选取的该样本内,有24条新闻是领导人的活动方面的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15%;领导人活动新闻的时长为2587秒(43分7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24.58%。 若是将党政新闻和领导人活动合并计算,便能更清楚地看出其所占的比重。总条数46条,占新闻总数的28.75%;总时长3897秒(1时4分57秒),占新闻总时长的37.02%。平均每天播出党政新闻和领导人活动389.7秒(6分29.7秒),超过每天平均播出时间(17分32.6秒)的三分之一。 (三)经济发展 有27条新闻是经济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16.88%;经济新闻的时长为2838秒(47分18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26.96%。 (四)科教文卫 根据社会分工的不同进行分类,有40条新闻是科教文卫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25%;科教文卫新闻的时长为1775秒(29分35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16.86%。 (五)社会事件 有8条新闻是社会事件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5%;社会事件新闻的时长为301秒(5分1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2.86%。 (六)旅游休闲 有16条新闻是旅游休闲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10%;旅游休闲新闻的时长为829秒(13分49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7.88%。 (七)城市建设 有14条新闻是城市建设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8.75%;城市建设新闻的时长为627秒(10分27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5.96%。 (八)社会服务 有9条新闻是社会服务新闻,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5.63%;社会服务新闻的时长为259秒(4分19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2.46%。 三、样本性状分析 笔者选取了消息来源、新闻主体、同期声使用、时效性等四个维度对样本进行了性状分析,以剖析《浙江新闻联播》节目的报道常规和新闻偏向。 (一)消息来源 以往国内外学者对媒介组织的生产研究中,都关注到消息来源对媒介组织议题选择的建构功能。周小普在对央视《新闻联播》的样本分析中,便将新闻来源和消息来源区分开来,他认为新闻来源是新闻的报道者,而消息来源是为新闻的报道者提供新闻事实的人员,即事实来源。笔者选取的消息来源即周小普笔下所说的“事实来源”。根据消息来源机构所处的视角、地位将消息来源分为党政部门、事业商业机构和社会人员三类。 在该样本中,有106条新闻是来自党政机构的消息,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66.25%;来自党政机构的消息的全部时长为8175秒(136分15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77.66%。有46条新闻是来自事业商业机构的消息,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28.75%;来自事业商业机构的消息的全部时长为1874秒(31分14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17.8%。有8条新闻是来自社会人员的消息,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5%;来自社会人员的消息的全部时长为477秒(7分57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4.53%。 (二)新闻主体 新闻主体指一条新闻中报道的主要对象或是行动的施动者。综合新闻类型和消息来源的分类,笔者将新闻主体分为党政部门(人员)、事业商业机构(人员)和普通百姓。其中,参照本研究中新闻类型的分类,笔者在这一部分的样本分析中,亦将领导人从党政部门(人员)分类中剥离出来独立成类进行研究。 1.党政部门(人员) 有59条新闻的新闻主体为党政部门(人员),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36.88%;新闻主体为党政部门(人员)的新闻的全部时长为3950秒(65分50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37.53%。 2.领导人 有24条新闻的新闻主体为领导人,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15%;新闻主体为领导人的新闻的全部时长为2587秒(43分7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24.58%。 合并计算的话,以上两部分总共的新闻条数为83条,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51.88%,超过了一半的新闻总数;两部分的全部时长为6537秒(108分57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62.1%,接近三分之二。 3.事业商业机构(人员) 有65条新闻的新闻主体为事业商业机构(人员),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40.63%;新闻主体为事业商业机构(人员)的新闻的全部时长为3326秒(55分26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31.6%。 4.普通百姓 有12条新闻的新闻主体为普通百姓,占全部新闻条数的比例为7.5%;新闻主体为普通百姓的新闻的全部时长为663秒(11分3秒),占全部新闻长度的比例为6.3%。 (三)话语引述 电视作为一种声像传播方式,同期声和画面、配音一样,是一种重要的声像表现手法。就其种类而言有两种,一种是现场的环境声,另一种是人物的谈话声。话语引述便是着眼对该样本同期声中的人物谈话的研究。笔者将话语主体分为党政部门人员、事业商业机构人员、专家学者和一般群众。 在该样本中,共有人物谈话同期声137个。党政部门人员的话语被作为同期声引述53次,占总次数的38.69%;事业商业机构人员的话语被引述42次,占总次数的30.66%;专家学者的话语被引述3次,占总次数的2.19%;百姓群众的话语被引述39次,占总次数的28.47%。 (四)时效性 本研究中所说的时效性指一篇新闻报道在写稿时所采用的时间状态。就分类而言,笔者将其大致归纳为五类:今天(文本中有明显的时间状语)、昨天(包括经推断时间为前一天的新闻)、近日(诸如日前、最近等一类时间状语)、无时间(从文本中无法明显辨识出新闻发生的具体时间)、将来(所报道事件的时间状态指向未来)。经过统计,这五种新闻的时间状态在样本中存在的条数和占比分别为:89条,55.63%;16条,10%;30条,18.75%;19条,11.88%;6条,3.75%。 笔者采用了周小普对央视《新闻联播》时效性分析的加权处理方法,对采用不同时间状态的新闻进行打分,最终为样本打出一个平均时效分。[1]打分规则具体为:今天(5分)、昨天(4分)、近日(2分)、无时间(0分)。需要说明的是,“将来”的时间状态因为指向未来,无从谈论时效,因此不予打分,亦不计入加权范围。经过加权处理和计算,笔者选取的这十天的样本平均时效分为3.69分。根据打分规则来看,样本的时效性在昨天之前。从加权处理的结果看,《浙江新闻联播》所报道的新闻平均发生在昨天之前。究其原因,虽然“今天”新闻占了55.63%,但由于节目中有不少的“最近”和“无时间”新闻,大大影响了这档新闻节目的平均时效性。 结论 综合对十天的《浙江新闻联播》的样本分析结果来看,作为省级卫视的时政新闻栏目,无论是新闻分类、新闻主体还是消息来源的选择,党政部门皆具有极强的存在感。若将这一结论放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去理解,便能发现其中的必然性。媒介组织在选择消息来源时,从源头上已将党政部门作为最重要的依赖,记者得到新闻素材后,无可避免地统一媒介组织和党政部门的立场。有学者经过对特定议题的量化分析后便指出,我国城市媒体由于过度依赖政府消息源,而使得新闻报道成为政府文件的复制,甚至成为部门利益的表达场所。[2] 从新闻类型上看,党政新闻和领导人活动占新闻总数的28.75%,占新闻总时长的37.02%;从消息来源来看,来自党政部门的消息占新闻总数的66.25%,占新闻总长度的77.66%;从新闻主体来看,党政部门(人员)和领导人的新闻占新闻总数的51.88%,占新闻总长度的62.1%。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发现,新闻类型、消息来源和新闻主体三者都存在着一致的规律:《浙江新闻联播》在处理党政部门和领导人新闻时,惯用的处理方式是,在相对较少的新闻条数中,播放时长尽可能长的党政新闻和领导人新闻。在我国社会主义的新闻业传统中,党政部门往往是“垄断性”的新闻主角,这样一种主角分配模式对应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业理论对于新闻业的角色要求,例如,宣传和传达政府的政策并向公众提供解说,这种角色实际意味着一种“政府表达”,而非民间表达。[3] 若将视角扭转过来,便会发现其他诸如行业新闻、服务信息之类的新闻类型,新闻条数的比例比新闻时长的比例要大,与党政新闻的情况恰恰相反。也就是说,虽然播放的其他类型新闻条数比较多,但从新闻时长来看,在一期节目的容量其实并不大。这是《浙江新闻联播》兼顾各类型新闻平衡报道采用的一种策略。 (作者系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时政新闻论文:论如何增强党报时政新闻的亲和力 [摘 要]时政新闻在媒体的报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单一、形式僵化,缺乏亲和力,导致受众不愿意看,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因此,应通过对报道思维、报道视角、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语言几个方面来增强时政新闻的亲和力。 [关键词]新闻报道;时政新闻;亲和力 时政新闻在媒体报道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时政新闻报道重领导、轻群众,重工作、轻生活,报道语言公式化、概念化,缺乏亲和力,导致受众不愿意看,影响力传播效果。 同志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时政新闻报道只有增强亲和力,才能产生吸引力,形成感染力。因此,要增强时政新闻的亲和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体制改革 在坚定不移的坚持党报党性原则的前提下,让党报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让时政新闻的写作更加灵活,让舆论监督的力度更为强大,让党报的宣传之味日益淡化。党报究竟是要替党说话还是要替百姓说话,这都需要在新闻体制上进行革新,让党报新闻思想从“指令性新闻模式”向“指导性新闻模式”转变,借用《联合早报》评论员杜平的一席话“过时、过细、过严、过死的新闻管制手段,是阻止中国媒体‘做大做强’的最大障碍。官方媒体之所以不能向世界发出有说服力的声音,甚至还在失去本国民众的信任,原因就在于自己人掐住了自己人的喉咙,使其有话说不出,说出来也没有力量,久而久之就不会说话。”我国党报要更具有新闻亲和力,要更为读者所接受、所喜欢,应从下述两方面着手:其一,使党报新闻摆脱旧有的宣传本位,回归新闻本位;其二,党委宣传部门转变观念,在强化党委对报纸的政治影响和政治领导的同时,赋予报社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由裁量权。 二、转变思维 打造时政新闻的亲和力,首先需要媒体一改过去的惯性思维,要在报道思维方式上先行突破,报道思维的转变是根本。 一是思维方式要从趋同型转向求异型,求异型思维在认识过程中往往关注于事物间差异性与特殊性, 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性, 已知事物的局限性。时政新闻之所以“ 老面孔” , 就是记者局限在求同思维中, 主题重复, 视角相同, 写法老套。求异思维要求记者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色、视角,从常规中寻找特异性。 二是思维方式要从单向型转向多向型。多向思维呈发散状, 能帮助记者从事物的不同侧面去理解其本质,从相互联系、交叉中去发现新闻, 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 不同形态中去挖掘新闻,有利于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客观事物。 三是思维方式要从静态型变为动态型。时政新闻要有动态视角、动态思维,就是要善于从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中寻找“ 切入点” ,进行先导性报道,而不是干坐在那等。 四是思维方式要从单一因果型转为多因果型。在时政新闻报道中, 要注意事物发展所出现的一因多果、 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复杂情况。尤其要防止用线性单一因果的思维方式去报道事物。这种思维方式忽视事物因果链前后左右的关连, 把事物间的因果决定看成断然不二, 片面强调事物产生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扭曲了报道立体的能动 性, 使记者不能全面、正确、客观地报道事物。摆脱“单一因果” “ 非此即彼” “ 非黑即白” 的思维方式, 才能消除时政新闻报道绝对化、简单化的流弊,使报道看起来更有立体感。 五是思维方式要从滞后转向前瞻。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的社会, 随着各种信息的迅速跃动与交汇, 受众再也不满足那种浅层次的报道, 而是希望了解新闻事物的前因后果, 特别是渴望了解事物发展的趋向及对前景的预告。时政新闻由于受到一定的局限性,有时进行这种前瞻性的报道比较困难,但党报记者的思维转向前瞻型, 有助于把昨天的事实背景与今日发生的新闻事件联结起来, 作深层次的思考, 尽可能揭示明日的发展前景与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读者对于新闻的了解更全面。 三、报道中要以人为本 “从表面上看,受众是新闻媒介的接受者和服务对象,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但是,从根本上看,他们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新闻传播效果的检验者,是新闻传播方式和内容的决定者。”传统的时政报道多采用官方视角, 缺乏贴近性,缺乏亲切感, 对读者自然没有吸引力。因此,新形式下提升时政报道的“亲和力”,以人为本的报道视角非常关键。 这主要是因为,新闻媒体首先要表达人民的声音。社会主义制度下新闻媒体做到真正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新闻报道中需强化人本精神,用人文关怀表现人民的状态,传达人民的心声,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如马克思所说:“报刊只是而且应该是有声的、人民(确实按人民的方式思想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 其次,新闻媒体要紧扣读者的需求。“办报为大众,办报靠大众”,在时政新闻报道 中明确树立科学明晰的受众至上的现代传播理念,以平民视角反映普通民众的思想情感, 这不但是媒介与记者在实践中应该坚持的一种价值取向, 也是媒介面对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所认同的一种竞争策略。 当然,这种以人为本的报道视角并不是简单地把镜头、笔端对准老百姓,而是使报道的关键点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点形成共振、互通。这样,读者了解的就不是哪个领导开了什么会,视察了什么地方,更重要的是了解到这个会议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有什么关系,会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以及影响到什么程度。 四、拓展报道内容 以往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框架性比较强,报道素材单一,也成为其不受欢迎的一个方面。现在,记者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不应再因循守旧,在主题确定的前提下,要对报道内容进行不断的拓展。如今新闻新品种如雨后春笋冒出来,如精确新闻、背景新闻、解释新闻、谈话新闻、体验新闻、深度报道等等,就是新闻报道内容不断拓展的结果。 人们在拓展时政新闻报道内容上,通常采取三种方式: 做“ 宽” 时政新闻,抓住重大政治新闻,进行横向的开拓。 做“ 深” 时政新闻, 搞纵向开拓、深度剖析,为读者提供权威的信息和观点。 做“ 强” 时政新闻,在原有既定报道的基础上,可照仿其它新闻种类的做法,尝试增加口头访问、直接观察、亲身体验、隐性采访等内容,运用大量鲜活的材料,为时政新闻的报道造势增色。 五、报道形式要多样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包装,包装抓人,人们才会进一步仔细考察里面的产品。新闻报道也是如此,只有先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兴趣,才会耐心地往下读。增强时政新闻的“亲和力”除了转变思维方式外,还需创新形式,不断改进报道方式。形式是新闻报道的外在表现,报道形式的多样化是打造时政新闻亲和力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文体, 其基本种类有消息、通讯、特写、专访等。这些体裁种类 在过去各自特征比较明显, 格式比较固定, 操作起来往往出现程式化。增强时政新闻的“亲和力”就是要打破这种程式化,不断丰富报道形式,一改过去的报道模式,变封闭式的方式为开放式的方式,变训导式的方式为诱导式的方式,变灌输式的方式为启发式的方式。只有与读者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增强报道的亲和力与吸引力,才能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具体来看,追求直观效果、突出视觉冲击力,注重面部扮相、强调给受众第一印象等等都是丰富时政新闻报道形式,提升“亲和力”的手段。 《南方都市报》的《广州小变大盘点》和《深圳触摸现代化》两个大型报道中都把封面和封底打通来做,同时运用大量的图片。尤其在“小变”中,图片所起到的作用不仅有一图胜千言的审美效果,而且比文字的震撼力更强。同时大量照片的使用也使得整版面鲜活起来,让读者产生从视觉到思维、又从思维到视觉的双向交流。 《北京青年报》强化解读报道。《北京青年报》在两会报道中经常使用“对比报道”的手法,将权威人士对同一事件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见解置于同一平面进行分析比较,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于对比中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 《经济日报》则常用数字和图表形象直观地表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编辑用曲线表、柱状图等形式将相关领域的发展变化直观展现给读者。 以上种种都体现了传统媒体在时政新闻报道形式上的灵活与多样,这对增强时政新闻的“亲和力”无疑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 六、报道语言要生动 俗话说,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在一篇时政新闻的出炉过程中,语言的表达是最末的环节,也是最基础的环节。试想一下,你的思维方式转变了,报道视角也有了,报道内容也拓展了,报道形式也是多样的,但语言表达不够,也无法出彩。因此在前面的环节做足的情况下,必须要将政策性强的时政新闻信息用通俗、生动的群众语言表述出来,使读者容易接受。这就需要记者和编辑们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打造通俗易 懂的个性语言,使时政新闻的报道更富“亲和力”。 七、新闻从业人员再教育 当前我国党报新闻亲和力缺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的原因,即党报记者、编辑与报社领导的个人主观原因,说到底这其实是新闻职业素养不够,想要彻底改变这一现象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但也有种种可使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得以提高的路径。新闻业界可借鉴每隔几年举行的党员先进性再教育活动这个做法,在新闻从业人员中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新闻从业人员再教育,鼓励新闻工作者进学堂,进图书馆,进资料室,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更新知识,使政治理论水平走在时代的前端,专业知识水平走在学术的前沿,使新闻理想与新闻追求永不磨灭,并且越发熠熠发光。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方延明在沈峥嵘同志的人物通讯研讨会上说,好一记者名记者一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二要有执著的新闻理想,三要有着迷的新闻敏感,四要有快捷的写作速度,五要有开阔的政治胸襟,六要有虔诚的仁爱之心。5,新闻工作者可把具备这六点素养视为前进的方面。改进党报新闻亲和力是一个漫长的进程,无法一触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它需要理论界与业界共同的不懈努力,不断改革创新,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汲取养分,提出更有用更有效的改进措施。而本文在此呈现的,也仅是党报新闻亲和力改革探索中的沧海一粟。 时政新闻论文:如何让企业报时政新闻更可读? 拟好标题,为时政新闻画龙点睛 标题是新闻给受众的第一印象,好的标题具有揭示出包含或蕴藏在新闻事实里的本质意义之功,质量意识不能模糊。 具有信息传导力度的方法大致有如下种类。一是平铺直叙。用清晰、直白、简洁的语言精确陈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正文有价值的信息,指导受众阅读。2011年1月S日《中国石油报》6版图文并茂刊发人物通讯,记录了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中石油工程建设苏丹公司经理杜光鉴事迹。我和同事采写的通讯以《一个中国石油人的海外20年》为题,展示了新闻的立场、观点。二是善用数字。2011年2月,利比亚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石油上下联动,迅速组织安全撤离在利比亚员工。3月3日,《中国石油报》一版刊发通讯,主题是“为了392个兄弟姐妹”,与写实的副题结合,醒目地突出了“一个都没少”的新闻事实。三是情融其中。通讯类时政新闻标题也可用散文式笔法,使文题一入目,即觉出感人的力量。2010年元旦,总理冒着严寒来到大庆油田,石油报一版头条刊发了“总理和咱一起过新年”纪实通讯,文题虽质朴,但暖意融融。四是古句新用。记录中石油人才战略的通讯“良枝自引‘凤还巢’”,借用了梅派传统京剧曲目《凤还巢》的字面意;记录中石油廉政建设的通讯“莲濯清水,香远溢清”,撷取了北宋名篇《爱莲说》中的佳旬。五是深意巧蕴。2006年9月。中石油在辽河油田召开廉洁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会,我承担了现场观摩的通讯报道任务。为避免文章流于空洞的说教,采用了虚实结合方式拟出了主副题,主题是“让‘宝石花’圣洁地开放”,将中石油标识和神圣而纯洁的意味组合一起,既兼顾可读性,又突出了文章的重大意义。 抓住细节,让时政新闻鲜活耐读 近年来,《中国石油报》领导活动类时政新闻报道任务量明显增多,成为报道重头戏。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到中国石油企业或项目考察调研近70次。怎样让这些活动类时政新闻更好地吸引受众?细节是一个重要抓手。如《总理和咱一起过新年》一文,就运用了多个细节描写:用过午餐,总理来到井队二班阚涛班宿舍,他摸摸被褥,关切地问:“晚上凉不凉?”队党支部书记赵桂军说,现在是地热,比原来的电取暖好多了。再如,走到宿舍门口,看到技术员刘小明头戴的棉帽子,总理伸手摸了摸说:“这真是狗皮帽子,暖和吧。”大家都笑了。最后,将离开铁人展览馆时,看到人群中的“新时期铁人”,总理像老熟人一样直呼其名,问道:“王启民,你今年多大年龄?”王启民说,74岁啦。总理一再叮嘱他们保重身体。这些细节虽小,但党和国家领导人亲民的形象跃然纸上。 获2009年度中国石油新闻一等奖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消息,写作中融入了通讯笔法。为了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管道工程,中土哈乌四国元首聚首土库曼斯坦。开工当天上午,巴格德雷合同区阿姆河第一天然气处理厂门前近4万名当地百姓夹道欢迎四国贵宾。我注意到古文记载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土库曼特产“汗血宝马”充当了现场表演的主角,于是将这一细节描绘到了文章里,“阿哈尔捷金马姿态优雅地微微颔首轻曲右膝,欢迎贵宾到来。四国元首在掌声和欢迎声中健步走上观礼台,欣赏马术和文艺表演。” 笔墨着情,让时政新闻打动受众 采写总理冒着零下二十七八度的低温,与大庆油区工人共度新年的新闻时,我通过现场采访、事后采访当事人等办法,选取了一些饱含隋感的事例和语言,用“总理来到咱井场”“总理走进咱家门”“总理叫出咱名字”三个小标题,描绘了三个场景,记录了三个片段,再现了总理对石油工人的深情。 在采写中石油利比亚员工安全撤离的过程中,我和同事到机场接机采访、电话连线亲历者,尽可能真实记录、还原现场。因为饱含对历经磨难战友、同事的敬重、怜惜之情,我们在文中做了这样的记述:午夜。那雨下得正紧。人全被赶下大巴车,站在没脚脖儿的泥水里。打在身上的冰雹,有黄豆大。“冷,真冷啊。”王贵宝回忆着。“走到拜尼瓦里德,又被军队拦下,强令车辆原路返回,没收了电脑、手机、GPS。蒋超把手机藏到身上,才没断了联系。”长城钻探利比亚项目部经理李亚强组织员工安全撤到突尼斯,自己却留在利比亚通过QQ联系包机。媳妇惦记他的安危,不停网上问话,只是不见丈夫开小窗回应。等了很久,李亚强回了旬:“忙,我这儿开了20多个窗口。”此文刊发后,仅在中石油集团内网短时间内点击量就过万。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 一、电气施工阶段的管理 只有每个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达标才能保证整个项目的质量。因此,对于工程建设的整个施工过程都要做好日常的检查工作,而建筑电气是整个施工中的关键部位,一定要紧跟结构施工的进度中的预留以及预埋作业,主要有: 1.1接地工程:根据设计图纸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检查基础底板钢筋的贯通情况、柱与底板主筋的焊接防腐工作以及测试接地阻值等。此外,可以通过增加人工接地极来减小接地的电阻值。 1.2防雷引下线:如果引下线采用立柱主筋时,必须将主筋自上而下都做标记;当采用专用引下线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贯通成一体,同时要做好焊接和防腐工作。 1.3配管以及箱盒的预埋、预留以及位置标高等符合要求,外壁按规定做除锈和防腐处理等。当施工完成主体结构工程后,建筑电气工程将随着装饰、装修工程的开始进入安装期,其关键工序有:①根据要求将管内穿线按色标分色,已达到区分零、地、相线的目的。②定位、接地以及接线相序是做好电器设备安装工作的重点。③安装电缆桥架和金属线槽时,除了做到横平竖直以外,支点之间的间距也一定要符合相关规定,并且连成的整体应当做好接地。④对于吊顶配管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跨接地线的焊接和防腐工作。此外,对于消防报警系统以及通讯电话系统等所用的电线管种类必须符合规范的要求。⑤屋顶避雷网应与接地引下线焊接可靠,上下应当形成一个贯通的接地体。在竣工阶段:第一,电气管理人员根据规范要求检查系统测试结果以及试运行情况,必须服从指定专人的指挥并且一切工作按照相关规定认真执行。第二,收集和整理竣工资料。竣工资料是体现工程质量的文件,为了有效的提高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应当统一管理电气工程的施工技术资料,经过收集、审查以及整理的施工中的各种技术文件应当作为工程日后运行以及改建和扩建的依据。此外,为了有效的保证施工资料的完整性以及数据的真实准确,必须随着施工进度及时整理施工资料,并且要求签证齐全。 1.4建筑电气分部观感质量标准。工程所有材料必须选用优质产品,并作到品种、型号、规格符合设计要求,质量合格,出厂质量证明文件齐全,施工安装符合设计要求,在线路敷设、配电箱、开关插座、照明灯具及防雷接地等分项上,外观质量必须达到优良标准。 二、进行设备调试、保证使用功能 调试工作是对前述大量工作的一次检查。为了明确控制的对象,一定要用标签对配电箱柜进行标识。一定要按照产品的说明书以及设计图纸的要求逐渐检查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如:温度控制范围、安全保护以及空调机制冷等,尤其是与安全相关的各种控制以及操作设备等进行反复的试验,使其达到设计的要求。由于调试工作是对本工程进行的最后检验的关键性工作,除了调试单位进行意外,还要电气专业人员以及各专业管理人员和使用单位的相关人员密切配合。这样做,除了能够有效的监督检查设备的内在质量和安装质量外,还可以为以后设备的使用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当调试完毕后,经过实效考验稳定可靠后,方可交付使用单位。 三、结语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建筑智能化的发展,电气工程在建筑工程中将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总而言之,作为电气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对施工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精细化管理。同时电气工程师还必须不断地积累知识、总结经验,不断地汲取新知识,给自己充电,做到与时俱进。 作者:王志斌 单位:中冶集团铜锌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问题及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建筑业不断发展,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气工程施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工程的建筑质量和工人安全。因此,建筑电气工程在整个建筑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讲述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简述其原因,找出其对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建筑电气工程是项庞大的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存在诸多问题。若不及时深入分析并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及时找出应对措施,便会影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而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甚至会给工作人员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因此,下面我们来分析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存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电气工程在整个建筑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必须尽可能提高其施工质量。但是建筑电气工程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它包括了地暖工程,通风管道等多个方面,而且还要对建筑内各种基础系统进行控制调节。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诸多细节难以控制,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大不相同,导致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问题接二连三出现,施工过程中主要有以下问题。1.1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管道铺设问题电气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管线穿过沉降缝时未设置路箱,电线管厚度不达标,选择原材料出现问题,电线管未达到预埋深度,在外裸露过多,施工工人技术层面质量不高等问题。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注意,这就对施工工人的要求大大提高。要确保施工工人的综合素质及其专业水平,工人在工程作业中要严谨认真,不能有半点马虎。但是实际问题是,施工工人综合素质低,专业水平低,对工程整体要求没有深刻的认识,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1.2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变压器制造安装问题现如今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新的追求,电力系统随之不断发展,变压器也得以升级,这就对变压器的安全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变压器制造过程中,由于施工技术不成熟,导致其内部金属表面存在很多毛刺,会导致其顶端放电,使得安全隐患大大增加。再者,就是变压器安装维护过程中,存在温度过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使得变压器的寿命缩短。1.3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防雷接地问题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要考虑防雷问题。若雷雨天气被雷击中,会对建筑电气工程产生很大的损害,大大增加安全隐患。因此,为了解决这个严肃的问题,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该:首先,严格挑选施工材料,绝不因为施工材料质量不合格而掉链子。其次要注意防雷设备末端要达到预埋深度。 2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2.1施工过程中电气设施设备日常管理出现问题为了使建筑电气工程顺利进行并保证其质量,施工工人应定期对工程中使用的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有些电气设备的定期保养,对施工过程也是至关重要的。若施工人员偷懒不进行专业保养或者施工企业贪图便宜,自行保养,都会对电气设备造成极大的损害,进而影响施工工程的质量。2.2电气施工过程管理制度出现问题一项工程要想顺利完整,必须在施工过程开始前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制度。从而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指导完善,以确保施工工程质量。一项严谨的施工管理制度,能够避免施工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比如将工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不同的责任负责人,形成有梯度的分工,这样能够使施工人员更有责任感,从而减少错误的出现。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难度较大,有些小组不能按时完成工作,所以就不能及时传递施工设备,这就会导致工程延期,不能按时完成工程计划。我们都知道,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漫长,而工作量很大,每延期一天,就会给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2.3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出现问题很多施工单位为了在竞选时中标,极大地拉低了报价,然而这么低的价格并不能获取利润,这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偷工减料,使用质量很差的原材料。这会导致很严重的安全问题,若施工工程中出现塌方,施工人员的安全也不能得到保障。更有施工企业以低价把工程分包或者外包到其他企业。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3施工过程中问题解决措施 以上针对建筑电气工程各项细节过程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各个角度阐述了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也让大家明白了施工难度。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以及工程顺利完成,我们采取以下措施,解决上述问题。3.1实行有效的质量监管和安全管理任何一项建筑工程中,质量监管和安全监管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施工成本控制和施工流程控制,这样才能使工程不出差错。3.2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考核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精细繁琐,对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很高。施工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技术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心态以及严谨的态度。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业的施工质量也要随之不断提高,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作为整个建筑业施工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流程,理应受到重视。施工者一定要端正态度,努力更新专业技能,提高创新意识,为建筑电气工程这一工程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作者:孙承坤 单位:北京兴电国际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艺分析 1.建筑电气工程的特性及表现 (1)当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一些大型公司企业等公用建筑的需要也应运而生了许多奢华装饰物品、高性能安全装置、自动智能化系统设备,而这些东西都和建筑电气工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可见建筑电气对于国家经济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建筑电气工程实际上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很多时候人们不可避免的需要了解它,并接受它产生的作用。因此,因此,建筑电气工程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要最大限度地避免由其造成的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由此可见,这种工程的施工质量已经对人民群众的人生财产安全产生了直接明显的影响。 (3)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建筑土建施工与建筑电气工程之间是一种在运转程序上交替执行的关系,同时它们更是一种对彼此产生推动和帮助作用的关系。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标准、应用的器具材料和施工工艺、具体实施方法会根据建筑装修本身的档次高低和建筑结构的不同而变化,这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性。 2.新形势下建筑电气施工工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质量问题:施工过程是质量管理的关键部分,而有些建筑工作者欠缺规范施工的意识,或者抱着侥幸的态度,更有甚者,缺乏全面科学的知识储备,造成对工程项目的检验方法不准确以及出现误区,进而没有就电气安装工程得出准确的测评结果而引起质量隐患。其次,一些电气设备和材料在订购、运送、保管过程中如果任意一个环节审查不当都可能对工程质量造成不良作用。另外,开工前没有确认施工组织设计所采用的施工程序、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没有核查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没有做好各方面的技术交接都会对施工水平形成影响。最后,事先没有进行完备的方案讨论、确定,会议审查等一系列准备程序,没有及时发现设计的不足并着手克服等这些不充分的准备都有可能造成施工误差。 (2)解决方法:首先,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制度,严格执行日检制度,让建筑工作者真正具备质量意识。再者,要着力提高施工设计组织者和执行者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对电气施工人员进行全方面的技术整合培训,同时,建筑电气各方面工作人员自身也必须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熟练程度。要仔细把握好电气设备和材料在订购、配置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环节,确保装备的质量。值得注意的一点,一定要在开工之前,进行周密、详实的关于设计概念,整体效果的讨论与欠缺之处的及时修改,,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各方面的技术工作交接和审议工作,确保竣工后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艺的现状及施工技术 (1)配电盒的处理 配电盒使整个工程中电力的关键,对于各个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安装时要采取严谨的防护措施。然而,现在却有某些建筑行业没有按照要求进行配置,导致一系列的隐患产生。在依据施工技术要求,在安装配电箱时要认真看好图纸说明,每一步都要慎重连接,确认好是正确的位置后再进行安置,达到紧密连接的要求,保证箱内线路的牢固持久。 (2)避雷装置的安装 一些建筑公司觉得避雷装置可有可无,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故不再安装电气工程避雷装置时进行规范有效的处理,使得避雷装置存在很多问题,其实这已经为建筑电气工程的不安全性种下了祸根。避雷针的线路连接及配置数量都是有一定规范的,只有正确安装才能真正保证工程的安全性。 (3)线路管道的建设 现在的管道建设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管道太过弯曲,连接方式错误,重要管路标志模糊等,要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对应措施予以解决;把管道弯度控制在适当范围内根据不同的导管选择相应的连接方式,在道路铺设过程中,及时有效做好检查修复工作,进行完备的技术交底。管路铺设技术有效地纠正了吊顶层不规范配置,也克服了各路管道施工中的技术和人工难题。当然,它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方能充分利用。 虽然这些年我国科学技术在不断前进,但是还可以看到,我国的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社会对建筑物的质量和技术要求逐年提高,人们对房屋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建筑电气工程正在不断地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建筑电气工程的前景十分广阔,广大建筑电气工程工作者也要不怕困难,着力攻克在施工中遇到的难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保证工程完成后的质量,不断完善和改进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作者:李洋 李泽 单位:河北中创安装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的细节管理研究 摘要:文章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中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探讨,依据在具体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的方面,也对电气工程质量通病和施工陋习进行了讨论,希望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电气工程;建筑;细节管理 1电气施工前期的准备 电气工程渗透到施工的各个程序,主要包括立项、方案论证、施工图纸的设计和施工,也包括竣工后的验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另外施工期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主要包括了技术准备、现场准备、材料准备和人员准备,要做好这些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准备好必须的资料。 1.1做好电气设计委托书 在对电气设计委托书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尽量详细的表达对将要建设项目的使用的各种电气设备的要求,只有有详细的委托书相关的设计单位才能够具体的展开工作,做出符合要求的施工图。另外,有一些参数也会影响到设备的性能,所以这些参数一定要在委托书中表现出来。比如,对可燃气体进行报警的设备是有很多种类的,一定要明白可燃气体的种类才能选出合适的报警设备,精确的找到报警设备的安装高度。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内容,完善电气设计委托书的内容,保证拟建工程的质量。 1.2把好审图关在审图工作 方面,首先,审图重点就是总体性和方案型的重大原则问题,这个阶段的工作是绝对不允许被忽视的,如果对这阶段的工作重视不够就会导致后期的工作要一边进行建设一边进行修改,会带来很多的麻烦,也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其次,做好技术交底和开工准备,在这项工作中一定要向施工单位全面的说明图纸内容,主要涉及到设备位置、管线布局和走向、施工大样和做法、设备型号及施工图说明这些方面。 1.3做好设备选型在设备的选择和保障 系统的提供方面都是使用单位做前者,建设单位做后者。根据设备的质量选择供货单位,只有那些质量很好的设备才能保证电气工程的整体质量。设备的选择时在采购、运输和保管材料和设备方面都要下很大的功夫,对于这些方面都要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另外也要对材料和设备的外观和性能做严格的检查,也要对设备的合格证、说明书和试验报告进行仔细的核实。一定要注意的是,绝对不能够使用没有经过认定的产品,也要派一些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对那些重要的和关键性的工程材料和设备进行选择,进行实地考察以后再最终选择设备的供货地点。 2电气施工阶段的管理 整个项目的质量的好坏是由施工各个阶段的分项工程质量的好坏决定的,因此,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定期的对每一个分项工程进行检查。在电气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建筑电气这个关键部位,其预留及预埋作业要紧跟施工的进度,其工程主要有以下方面: (1)接地工程。接地工程主要的工作就是按照设计好的图纸运用相关的技术规范对底板钢筋的贯通情况、测试接地阻值以及底板主筋的焊接防腐工作进行检查,电阻值的减小的工作也可以通过增加人工接地极来进行。 (2)防雷引下线。假如使用立柱主筋来进行引下线工作时,一定要对主筋从上到下都要做上标记。如果使用的是专用引下线的时候,要注意的是上下的贯通是否一体,焊接和防腐的工作也要及时进行。 (3)在整个施工的主体结构完成以后要注意的事情就是建筑电气工程的安装期,其主要有以下工序:①为了区分零相、地线,要把管内的穿线进行分色;②在对电气设备进行安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定位、接地和接线相序这些重点工作;③在对电缆桥架和金属线槽进行安装时,要使得支点之间的间距符合要求,做到横平竖直,连成的整体也要做好接地;④做好跨接地线的焊接和防腐是吊顶配管的主体工作,另外也要注意也要使用符合要求的电线管、消防报警和电话设备;⑤首先,注意是否形成贯通的接地体,屋顶避雷网和接地引下线是否可靠的标准;其次,在竣工阶段首先应注意的问题就是在对系统测试结果和试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的时候一定要根据相关的要求,选择专业的管理人员来认真的执行;最后,要注意及时的对竣工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整理竣工资料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对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进行有效的提高。 (4)建筑电气分部质量标准。务必确保所有的材料必须选用优质的产品,并且要符合品种、型号、规格的具体设计要求,质量合格响应市场要求,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质规则的要求具备齐全的出场质量证明文件,施工安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对企业的约束和要求,在一些比如配电箱、开关插座、和防雷接地的环节中,一定要注意其外观质量,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些方面要达到要求。 3建筑电气工程竣工验收阶段 竣工验收阶段的主要工作要求是完成收尾工作、竣工验收资料的准备、竣工验收的预验收和竣工验收。在实施这个阶段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发生的问题是相关资料的完善和收集归类。因为电气工程的相关设备的供货和分包的单位多,所以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及时收集资料来说会有点困难。另外因为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资料没有随着工程的进度编制,往往会制约竣工验收。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一定要对工程资料的收集加以高度重视和监督,并且要随着工程的进度及时编制,在经过相关人员签字确认后对其进行归类存档,从而保证竣工验收能够及时的进行。根据当地城建局的要求,解决要做什么资料,怎么做资料这一系列的问题。当然不同省份的组卷有可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未来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进步和创新,另外当今时代的人们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说建筑智能化在未来将会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定要负起自己相应的责任,不断地对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创新,动态精细化地管理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同时电气工程师还应该不断地积累专业知识,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地汲取新知识,给自己充电,紧随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 作者:赵华健 单位:天津普利达房地产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1人员水平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发展过程中,施工工作人员的实际专业水平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方面。施工工作人员的相关性专业水平和技能等是否能够符合标准对于施工工作人员来说是其能否顺利展开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关的施工工作人员如果不能针对电气安装的工序以及相关的技术等具备牢靠的知识,施工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人员热情出现不够高昂的情况,就可能会导致电气安装工程出现问题难以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发展。 2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2.1提升操作人员的规法意识在实际的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操作各种人员在技术和理念等方面都不能达到要求是影响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改善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能够规法自身的操作意识以及安全意识,规范实际的操作流程。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很多我国建筑安装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事故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施工人员的节能水平造成的重要影响,施工工作人员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因此,有效强化操作人员的实际安全意识是重要的改善措施。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项目需要针对电气安装的施工方进行全面性事前检查,并且保证其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上的资质,还能够子啊施工之前就针对电气安装过程中的相关利益进行联系,以免后期如果出现问题难题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另外,电气安装的操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安装操作要求严格执行,降低事故发生率。除此之外,相关的施工单位需要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主要目的是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巧,这能够在极大的程度上改善工程质量的发展。 2.2科学规划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属于一个较大范围的动态性系统,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能够在事前进行科学规划,施工图纸是其中的重要载体。工作人员应该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以及环境的变化发展,将相关的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进行科学的调整,任何一个成功的工程都和整个工程的施工人员的严格要求密切相关。因此,作为主要的设计工作人员,需要针对建筑电气安装项目设计进行有效地完善,发现任何不足之处需要及时进行纠正。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需要针对项目当中可能涉及的相关工程设计和工程进度等进行统筹安排,确保每个员工都能够尽职尽责。最后,管理人员还需要考虑到一些人员的实际流动性,进行弹性调整,进而保证工程的计划进度发展,实现灵活性管理。 2.3科学调试调试过程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是重要的部分,其涉及到电路和防雷区等调试内容。首先,电路调试重要之的是故障人员需要做好对于配电箱以及线盒内压线等的相关性调试工作,特别是针对一些不同线路之间进行的连接以及转化的过程需要进行一些分类性的检查和测试。其次,金属防雷区域的调试。针对一些外墙的金属门窗以及看栏杆防护等都需要进行规范性调试,防止出现遗漏的现象。再次,运行设备调试。运行设备调试主要指的是对于电气安装过程中的一些可调性元件进行调试。最后,发电机自启动和市电切换以及双电源末端的切换调试。在整个调试的过程中,即便调试的方式较为简单,然而许多工作人员因为其简单的操作就出现忽视的心态,造成后期操作过程中出现协调问题,导致这样简单的调试操作也容易出现问题,严重影响整个建筑电气安装施工工程的质量发展,进而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运行和发展。因此,工作人员需要正式任何一个调试项目,科学展开调试过程,促进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电气安装工程的相关设计图纸以及施工方面,都需要具备足够规范的要求,需要针对工程安装施工的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主要目的是能够保障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发展。电气安装工程的主要标准是能够根据电气安装行业的实际规范和要求,使用专业技术和手段进行有效施工和操作,进而加强监督和管理,达到施工目标。笔者主要分析了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管理,希望能够为改善电气安装工程的发展提供帮助。 作者:林成雄 单位:中山市通大房地产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问题及措施 1施工阶段 1.1施工设备的监理 建筑中的电气工程的复杂性专业性,决定了它需要对电气设备、材料质量等有高要求,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可靠及电气工程质量。监理方在进场时对于主要设备和材料都要进行质量检验,避免那些被淘汰或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产品进场。主要有以下设备:(1)配电柜、控制柜。配电室是电气工程的核心,绝对不容忽视,因为一旦出现问题,设备就无法正常工作,影响建筑工程的进度,甚至危及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监理工程师应对配电柜、控制柜的合格证、附带的技术文件、生产许可证、安全认证标志、等查看核实,决不允许不合格的设备进场。在施工监控过程中,核对图纸,严格按照图纸规范施工,消除隐患。(2)电力配电器。这也是电气工程中重要的设备之一,主要作用是分配和控制各支路电能,包括控制开关、漏电保护开关、测量仪表的安装等,质量监理方需检验电气设备是否按照有关专业功能进行修改、电气设备的上下级容器配合是否符合要求,认真细致核对配电箱设计修改通知单,及时纠正开关容量偏差,回路数不够等错误。(3)建筑弱电系统设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技术也日新月异,建筑弱电系统设备也与日俱增,质量差异大,有些甚至无法保障质量。因此,监理工作尤为重要,要严格审核材料、设备的报验手续,认真检验“三证”,对建筑弱电系统设备的功能进行调试。(4)电缆工程设备。电缆的质量涉及到通电后的散热功能,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不分类别、以次充好的进行电缆敷设,容易造成电缆散热不畅,将有可能造成火灾等事故,危及人身安全,因此,监理人员要仔细检查电缆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并且在电缆敷设的施工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杜绝铠装压扁、护层断裂、表面严重划伤等现象发生。 1.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理 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项目的质量,施工过程还关系到施工工人的人身安全,因此,必须严格按照相关安全规定有条理地进行施工活动,监理单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接地电阻、绝缘电阻测试。在实际电气工程中,第一,须及时对已完成的接地体或接地网(极)进行接地电阻测试,检测结果若接地电阻值达不到设计要求应立即采取措施,不要等到工程项目大部分都已完成时再打接地极,不仅会破坏路面和埋地管道,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第二,管内穿线和电缆穿放完成后,对电线、电缆的绝缘电阻测试也要跟紧,以检测电缆、电线在穿放过程中绝缘层和芯线是否划伤。第三,在工程后期,对灯具及开关、插座安装前对可能受损的线路进行绝缘电阻测试。监理工程师对接地电阻、绝缘电阻测试应全程进行质量监控并记录测试值。(2)空调安装工程。在安装前,监理方应该与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人员交流,共同研究确定管线的平面位置及空间标高等,监理人员应要求电气和空调专业的施工单位给出钢结构支架的安装方案,然后双方进行协调沟通,最后确定安装方案并征得设计方的同意再进行施工。(3)防雷接地系统的施工。建筑物的建设中防雷接地系统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高层建筑,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监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设计中若要求利用结构内主筋焊接做均压环,则钢筋间的搭接焊长度应为钢筋直径的六倍,且一般采用双面接,若施工现场有难度也可采用单面焊,但搭接长度应为钢筋直径的十二倍,如果搭接的钢筋直径不一样,则以直径大的为准。若设计中建筑物利柱内主筋做防雷引下线且要求柱内主筋采用直螺纹连接时,直螺纹应采用10镀锌圆钢跨接直螺纹连接处。若设计要求做接地的幕墙金属框架和建筑物金属门窗时,在结构施工时应预留接地端子且采用10镀锌圆钢与均压环或接地干线相连。电气监理方应督促防雷接地系统规范施工,有时电气施工图可能对防雷接地系统的施工没有明确,监理人员也应该按照实际情况要求施工单位对屋面设备及金属管道采取防雷接地措施。(4)网架内照明灯具及管线的安装问题。监理人员在校对灯具位置时要注意是否与空调风管位置相同,若相同,应该进行相应调整。(5)火灾探测器的安装。防患于未然,在对火灾探测器的安装工作中,监理单位要督促施工方按照相关国家规范施工,随着人们对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还应从美观角度细致考虑,为了吊顶的布局美观,火灾探测器等吊顶设施,其安装位置与墙壁的距离应大于0.5米,距送风口的距离应大于1.5米。 2施工验收阶段 对于一项建筑工程项目,监理单位应该“重两头,保中间”,注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程质量,可见,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验收阶段也很重要,监理工程师要对工程进行全面的质量验收。对漏做的一定要补做;加强电气线路、设备、器具运行的观察和测试;检查设备器具的安装、接线及配电管线的敷设配置是否符合规范、整齐;检查容易引起火灾的地方的温度变化是否正常及火灾探测器,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等等。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监理工程师必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还有较强的责任感,在质量监理工作中踏实认真负责,不弄虚作假。还要注意各个环节的相关性,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对监理过程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处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监理应该跟上建筑电气工程行业的发展,使整个建筑工程更加优质。 作者:胡树平单位:哈尔滨汽车交易市场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安全管控探究 摘要:建筑工程的重要分项工程,保证建筑电气施工安全对整个建筑生命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文章分析安全管控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的具体应用,希望为建筑电气工程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安全管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应用 近几年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因安全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安全生产事故屡屡发生,导致施工人员伤亡、家庭崩塌。不仅给建筑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给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建筑电气是整个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建筑电气工程现场安全管控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顺利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保证工程安全施工,降低安全事故发生,保护施工现场人员生命安全,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安全管控的重要性 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因施工企业安全意识淡薄、现场安全管控不足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危害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也给施工企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安全是保证建筑生命正常运行的前提,也是保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加强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有助于保护劳动者生命安全,有助于推进企业现代化管理,有助于减少事故损失提高经济效益;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对建筑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环境的安全管控 提供良好施工环境是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消除不安全因素,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现场环境进行详细的现场勘查,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对临时设施、现场办公、设备及仓储、卫生等进行合理布置。编制有效的安全施工方案,制定满足安全施工条件的安全措施。对于一些大型、复杂的工程,如大型电气设备安装、复杂电缆线路敷设安装,需要起吊作业、搬运、大型电线电缆牵引敷设以及电气设备高压试验等特殊作业,在施工前需要做好相应的安全设施,如在施工区域装设安全警示标志,在起吊作业前先进行试吊保证安全后方可正式起吊,电气试验前保持通讯通畅、相互呼应,对带电设备采用隔离措施确保人员与带电设备保持足够安全距离,电气试验结束后对被试设备进行充分放电,避免试验设备剩余电荷放电伤人。在狭小密闭空间内作业时,需提前进行排水、通风,在室内施工时要有充足的照明,保证作业环境安全。 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控 3.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客观环境安全管控 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应具备较高的安全生产意识。这就需要施工管理人员认真、负责、全面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教育。在每天开工前工作负责人应根据当天工作任务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资源,并组织所有施工人员召开班前会,重点交代当天工作内容、工作范围、现场存在的危险点及安全防范措施等,让每个员工都自己的工作任务、工作范围。工作结束后工作负责人组织召开班后会,总结对当天的生产工作,同时总结当天安全工作,发现不足应及时整改。施工现场配备专职安全员,检查安全工器具的配备及施工人员的行为和精神状态,检查纠正不安全行为,对项目部施工现场和安全卫生责任区内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环境卫生、成品保护措施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整改,消除不安定因素。 3.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人员安全管控 在建筑施工企业,施工人员素质都参差不齐,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对参加本工程的全部施工人员,在开工前必须进行公司级、项目部级、施工队级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并进行考试、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工地工作。建筑电气工程涉及特种作业较多,如高处作业、起重吊装、高低压电工作业等。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对特种人员的管理,涉及特种作业时必须由具备特种作业资质的人员担任并要求持证上岗。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通过安全教育、培训进行人的行为控制,让现场施工人员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理念,减少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 3.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机具设备安全管控 随着社会不断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施工机械被用到建筑施工现场,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对施工机械机具控制不好将危及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影响建筑工程质量、损害企业经济效益。施工企业应派专人对施工机械机具管理,定期对施工机械机具进行检查、保养、维修,对机械机具状态进行标识。施工机械机具发放前,必须由库管组织人员进行检查,使用前必须由施工现场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严禁使用变形、破损、有故障等不合格的机械和工器具。机械和工器具的检查结果应形成记录。机械和工器具应由了解其性能并熟悉使用知识的人员操作。机械和机具应按出厂说明书和铭牌的规定使用,固定式机械设备应随机设安全操作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必须配备足够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由施工负责人、专职安全员负责监督检查,施工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建好安全生产的第一道屏障。 4、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配合协作管理 4.1、外部沟通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都离不开与业主、监理、设计和供电部门等单位的沟通协调。与业主、监理的沟通接受指令明确工作任务,对工程施工作整体部署,进而达到预期目标。与设计沟通是确保工程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与供电部门沟通是确保顺利办理用电业务,满足安全、质量、进度要求,达到电气设备安全投运目标。加强沟通协调,收集各单位的施工指令和将本项目安全生产信息发送出去,以便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得到各单位的支持配合。而建筑电气工程同时涉及土建、给排水、消防、建筑智能化等多个专业项目的相互配合,加强对各专业施工队伍的协调有助于提高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效率,促进项目的安全施工。建筑电气施工企业通过在现场业主、监理、设计、供电部门以及各专业分包商之间沟通,加强各单位的配合与协调,使施工现场发生的技术问题、洽商变更、质量问题以及施工报验等能够及时快捷地解决。 4.2、内部协作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企业安全管理也是如此,凝聚“人心”齐抓安全生产工作。在保证物资供应的同时,通过技术、安全部门的检查、监督,在施工班组的规范作业,加强企业内部协作,使企业管理指令得到正确执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是确保企业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加强员工之间的协作,进行经验交流,提高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工作中相互监督相互关心,提高员工安全责任感。只要在生产各个岗位的员工以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对待安全生产,我想建筑电气施工环境会出现更好的情景。 5、结语 注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控,是每个建筑电气施工企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从企业管理人员提高自身专业安全生产素质,企业在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大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投入,职能部门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进行上报整改。采用安全教育培训、事故应急演练、员工间相互学习交流等方式提高施工人员安全生产意识。从客观和人为条件消除不安全因素,为建筑电气工程安全稳定的运行、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壮大和社会安定和谐提供保障。 作者:杨贵平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安装研究 摘要:较之于普通工程项目,电气工程施工建设工序更加复杂,同时对施工单位以及具体作业人员的素质与技术要求更高。由于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安装过程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因此施工难度也会增大,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文章对电气工程施工安装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强控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工程;施工安装;工程项目;用电安全 从实践来看,电气工程施工建设质量,直接关系着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及其性能稳定性,与用户用电安全关系密切。若电气工程施工存在质量问题,则会影响其适用性、安全性,严重时会威胁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安装问题 近年来,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虽然电力工程整体施工建设水平有所提升,但是电气工程项目施工安装作业及其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1.1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图纸与意图理解之间存在着偏差 在各项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图反映的是其整体布局,尤其是对建筑外形、内置、构造、建材以及装修和施工要求等进行全面说明,并以此作为电气工程施工定位放线、装饰装修的重要参考标准。需要强调的是,建筑电气系统中需要设计的内容非常的多,而且工程量也非常的大,在图纸设计时难免会出现疏漏和错误,以致电气施工安装质量与进度难以保障。同时因部分工作人员经验不足或者没有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情况,所以难以有效实现设计意图;设计人员的图纸表述不清晰,也会导致电气施工安装人员误解,进而导致电气设备安装与设计意图存在偏差。 1.2建材选用质量问题 建筑电气材料长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发生一定的变化。为了确保建筑电气施工安装质量及其应用安全可靠性,选材质量要求一定要高。由于当前建筑规模不断增大,因此电气材料使用量也非常的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电气工程的成本和造价。从实践来看,高品质电气施工安装材料,不仅可以有效节约能源和资源,而且还有利于确保用户使用安全可靠性。当前存在的建材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导线的电阻率相对较大,而且熔点低,严重影响了其绝缘性和使用功能;电缆的耐压性差、耐温偏低,抗腐蚀性和绝缘性比较差;插座、开关导电值、铭牌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电气装置塑料产品强度低、硬度小一级安全性差;此外,电气设备导电金属片弹性差、容易受到磨损,而且接触不良等,均属于建材质量问题。对于建材选用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防治,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3电气工程施工安装管理乏力 第一,施工失误。电力工程中的管道非常复杂,而且工程量非常的大,实践中部分施工方在敷设电线时对线路安装质量把关不严,尤其是没有做好质检工作,加之某些施工方无证施工,一味的赶工期,难以确保施工安装质量。对于部分专业分项工程而言,存在着多次转包的现象,加之施工队伍资质不够,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以致内部监管乏力。第二,监理失误。电气工程施工监理、管理人员,对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不严,监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无法及时发现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第三,业主失误。在建筑电气工程建设过程中,业主缺乏相关知识和认知,咨询和设计单位过分关注主体方案以及工程建设造价等,严重忽略了电气工程施工安装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2加强建筑电气工程项目施工安装质量管理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建筑电气施工安装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弊端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电气施工安装质量,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2.1做好前期准备 第一,电气施工安装方案设计。建筑电气施工安装之前,应当根据建筑结构、业主需求以及性能要求等,结合工程施工标准和各项规定,对电气施工过程进行完整性设计,并以此作为后续施工作业的参考和指导。在电气工程施工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线路连接、设施配置、电源布设、系统总负荷以及各电气设备的负荷等,以确保建筑电气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第二,图纸严格会审。建筑电气施工图纸是对设计意图的阐述,施工设计单位应当根据设计要求绘制图纸,并对图纸严格审核。同时根据需要、各项规定,严格会审图纸。通过会审,设计、施工单位需对图纸进行深入的沟通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商讨。在此过程中,设计方需对施工单位就图纸内容以及细节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讲解。 2.2电气施工技术要点及其质量控制 第一,接地设备布设。对于接地设备而言,可减少不合理电气设备使用对居民人身和财产造成的影响,因此需对接地设备进行合理布设。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事项:首先,接地设备所布设的位置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应该严格控制,这有利于实现电气设备接地效果;其次,在距建筑物出入口位置大约5米处,需布设人工接地体;最后,筏形基础的地面位置,需布设承台梁,而且后者的布设应当根据桩基类型设置到具体的位置上。第二,防雷接地安装。防雷接地是为了防止雷击以及静电危害,其主要是由雷电接受设备、接地线、引下线、接地体、接地网以及接地装置和接地电阻等部分构成。在安装防雷接地装置时,应当注意接地体在距地面大约0.4~0.7米的位置布设。深沟的开挖宽度和高度分别为0.5米、1.5米,然后将接地体放入其中,其上端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以0.3米为宜。同时还要对防雷接地设备的各部分牢固性进行严格检查,以免出现断裂等问题;填土施工作业时,一定要严格控制清洁度,避免因杂质倒入其中而减少电流阻碍。第三,配电箱施工安装。建筑电气工程中的配电箱施工安装,主要是为了能够便于停电和送电,对于电路系统进行有效的检测。通常情况下,配电箱采取配电柜、开关箱以及分配电箱三级配电保护方式,在安装配电箱时应当注意如下几点。电箱底部位置距地面至少2米,以免对居民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导线安装时,坚决避免导线受损,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导线问题而造成的电路故障。在导线施工安装完以后,用压头固定好导线,而且还要布设压线段子,这样有利于使线路变得更加的清晰。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需对导线顶丝压接,这有利于避免后续脱离,进而影响整个配电箱和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还应当做好电闸、配电箱支线之间的有效连接,而且在各电闸上各电路控制名称,便于日后运维管理。第四,插座与开关施工安装。插座、开关作为居民电气设备应用频率最高的一种部件,实践中应当确保对其正确的施工安装操作。在施工安装之前,应当选取质量比较好,规格和型号适当的插座与开关设备,这有利于确保其正常应用。在插座与开关安装时,应当取出塑料台中的导线,并且根据各种颜色明确底线与相线,固定好导线以后将导线引入金属孔,利用螺丝固定好导线;将开关盖板和插座盖以后,用螺丝固定住,避免盖板出现倾斜现象。在整个施工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导线预留切忌过长,容易造成电路损坏。第五,电线管敷设。配管下料之前,监管部门应当对管材严格审查,若不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则一律不得施工作业。配管加工过程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操作。比如,明配管仅有九十度弯,则弯半径就应当以管外半径4倍为宜;若有至少两个弯时,则弯曲半径不小于管外半径6倍。同时,暗配管弯曲半径至少要为管外半径6倍,而且埋入混凝土以及地下管道的弯曲半径需大于管外半径10倍。在弯管器选择过程中,应当根据薄壁钢管、镀锌管径(内径)具体确定。若壁钢管、镀锌管内径超过32毫米,则可利用液压弯管器;若内径不超过25毫米,则采用规格不同的手动弯管器进行操作;若需大量煨弯32毫米内径的钢管,则可使用专门的弯管制作烘箱对其加热处理。当管子弯曲以后,应当对管皮有无开裂、变皱或者变质等进行严格的检查。对接管子时,应当仔细检查管间粘接是否牢靠。电线管敷设过程中,切忌利用割管器对钢管进行切割,而是应当用钢锯进行切割,并且要保证锯口位置的平整度,不能出现倾斜现象;切割完成后,利用圆锉处理管口位置的毛刺。在连接管子时,若直径不超过32毫米,则建议不要选用熔焊方式进行连接,并且利用套丝以及套管等紧定螺钉进行连接;对于那些内径超过40毫米的管子,建议对其进行焊接。在暗管和明管接地时,应当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操作,配电箱内的薄壁管、镀锌管等,应当采用专业的接地线卡以及至少2.5毫米的BV导线(双色),牢固连接箱体。对于直径超过40毫米的管子而言,进入配电箱即可采用点焊方法将其牢固在箱体之上,并注意做好防腐处理。管子埋入墙内或者地面,其外表面以及地面、墙面距离至少20毫米,以确保管子免受外地压破。值得一提的是,现浇楼板内的管子敷设时,为了能够有效减小底板结构受到的影响,应当将其分开成排,然后间隔放置。当管子经沉降缝、伸缩缝时,应当平放过渡箱,并对其进行牢固,依设计标准施工作业;明管与暗管在进盒以及进箱时,需确保其顺直进入其中。如果箱的孔眼比管径小时,则必须对其进行钻孔,扩大箱子的孔径;钻孔操作时,切忌采用气割以及电焊等方式进行开孔。如果管子数量较多,则进箱时应当成排布设,而且应当保持适当的间隙。进箱管的长度一般在3~5毫米,并且要确保其排列有序;明配管在进入配电箱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操作。 3结语 总而言之,电气工程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实践中应当加强重视,对电气施工安装全过程加强控制,尤其要做好细节方面的施工安装和管理,这样才能确保整个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及其运行安全可靠性。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施工技术要求和标准,从技术、人员以及材料和制度落实等方面加强管理,这有利于确保建筑电气工程整体施工质量。 作者:郭东辉 单位: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国内外企业争相林立,促使建筑市场竞争变得十分激烈,这就需要建筑企业强化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建筑电气工程由于自身特性,在工程整体中占据重要作用,其施工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和工程质量,影响十分深远。此外,安全作为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加强电气工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尤为必要的。由此,本文主要就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展开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工程;质量控制;安全管理 1前言 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中,对于电气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工程项目,在实际施工活动开展中,其中所涉及到的给排水系统、暖通系统、照明系统以及通风系统很容易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出现安全隐患问题,影响施工质量。通过建筑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够进一步实现系统的自动化应用,引入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是必然选择。由此看来,加强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2.1施工前期质量控制要点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前的质量控制工作十分重要,但是被很多施工单位所忽视,影响到工程整体施工质量。事前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施工准备阶段所涉及到的所有工作事项,无论是设计图质量、施工方案质量,还是施工机械设备准备情况和施工材料质量情况,都包括在内,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企业,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合同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条款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要加强对施工方案的审核,质量控制要点在于建筑电气工程人力资源配置、施工材料配置、施工机械设备配置以及施工方法选择等多个方面[1]。其二,在充分熟悉图纸相关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电气工程图纸的会审工作,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促使设计图更加科学合理。其三,将最终确定的施工方案合格设计图纸进行充分的技术交底工作,确保建筑电气工程各方能够对工程施工活动达成统一共识,确保后续施工活动有序开展。 2.2施工期间的质量控制要点 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期间的质量控制,主要是以施工各个阶段所涉及到的内容为主,质量控制占比较大,需要予以高度关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质量控制人员应该加强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设备和材料检查工作,确保施工机械设备和施工材料都能符合实际工作质量标准,对于施工期间发现的劣质材料予以淘汰,加强材料进场质量控制工作。其二,配合土建部门,做好工程管道线路的预埋工作,这点尤为重要,主要是由于施工中会安装大量的管道和线路,预埋和预留就是前期猪呢比工作[2]。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埋设楼板内部的线路和管道而言,埋设深度大概在15mm以上,并且位置选择在面筋和底筋之间;对于一些硬塑料材质的管道线路,应该确保接口处的严密性,在完成各项工作后由相关监理单位和业主方验收。其三,对于施工期间的电气基础和电缆竖井施工等环节需要严格遵循相应标准进行,做好检查和评估工作,还需要充分考量工程后续的扫尾工作是否会影响到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及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2.3施工后期的质量控制要点 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后期,主要是针对后期电气设备运行中各项技术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提升设备性能和安全,及时有效的对存在问题进行处理。 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对策 3.1选择合适绝缘导线 绝缘导线可以说是电气工程施工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由于电气工程自身特性,施工现场所使用的设备电力负荷不一,所选择的绝缘导线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在电气设备运行负荷进行准确测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绝缘导线。故此,对于绝缘导线的选择尤为关键,如果忽视这一问题,很可能造成绝缘导线社区原有作用,造成触电事故出现,危害到施工人员生命安全[3]。 3.2安装安全防护设备 电气工程由于自身特性,较之其他工程而言电气设备较多,这些设备在安装时应该严格遵循相应施工方案,安装配套的漏电保护器装置,防止漏电事故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此外,还需要做好配电箱的接地设施,防止触电和短路现象出现,从而影响到建筑功能使用。 3.3其他安全事故防御 建筑电气工程由于自身特性,很多电气设备需要高空作业安装,这就对设备安装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业期间,设备安装人员需要穿戴好安全帽、手套和专门服装,尽可能的降低安装危险系数,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4]。此外,施工人员还需要强化自身安全意识,能够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严格遵循施工规范进行,对于老化的安全防护设备及时更换,将安全事故发生几率降低到最小。 4结论 综上所述,建筑电气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年来大量电气自动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致使电气工程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工程各方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加强建筑电气工程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工作,通过施工前期准备工作、施工期间和施工后期的质量控制,选择更为合理的电气施工材料和设备,要求施工人员按照工程规范作业,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作者:徐太红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序探讨 摘要:国民经济建设进程中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是推动经济进步的首要条件。为凸显建筑项目实用性,应有效加强电气工程施工建设。本文就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序展开进一步分析,对有效预防不规范现象,提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建设质量水平,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 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序 1.1做好前期准备 电气工程施工建设做好前期准备尤为重要,首先应加强勘测.在安装施工前期,工作人员应深入现场细化考核分析,就施工现场环境条件以及具体特征做整体把控,明确施工区域当前的属性。如建筑工程规模、具体楼层、电气工程分布范围与建筑应用功能等。建筑图纸就好比建筑工程的缩影,为此施工人员应做好图纸分析,明确其有否同现实场地相契合,认真细致的掌握图纸的各项细节,特别是区分好强电以及弱电施工环节,避免图纸错识的问题。承包方在要求时间段之中做完扫管处理后需要同建筑团队进行交接。为合理预防施工任务叠加问题,杜绝交接以及防线处理同步开展,应快速顺畅进行交接,提升工作效率,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穿线工作为建筑电气工程核心基础,其整体水平关系到电气施工后续质量,为此实施穿线阶段中应配备必要的监督管理员工,依照穿线工作现实装配实时完成补管。另外,依照电气工程具体需要,应组建补管工作小组,实施单独处置,进而全面提升补管处理效率,合理预防遗漏问题的发生。由于土建施工以及电气施工同步开展,因而两方应积极配合才能全面提升项目质量,预防工期拖延的问题,有效缩减成本,提升工程建设整体效益水平。由于两方承担任务量、专业技术方向并不相同,因此会存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角度不同的现象,为此在遇到需要两方配合方能处理的问题时,应主动交流探讨,结合两方建议。而在单独施工之时,则可为对方提出更加专业化的建议。 1.2加强安装施工 建筑工程安装施工为主体环节,需要把握好处理流程。在防雷接地处理过程中,应将柱钢筋作为电极,做好干线处理、安装支架系统以及防雷系统,辐射防雷引线。辐射钢管过程则包含随墙配管以及墙体配管两类,前一类是将赫兹与短管相接,利用焊接完成固定处理,各个管口以及盒子、箱口应位于相同水平线。第二类则是不包含介入短管,而是直接完成盒子同箱子的焊接处理。辐射电缆过程也包含人力处理或是机械处理两类。水平状况下通常利用人力完成拉因处理。而在垂直状态下,则应通过机械设备完成牵引处理,借助卷扬机可将电缆移动到合理的方位。配线施工过程中则可通过边拆除、边清扫的方法完成扫管,如此一来不但可预防堵管问题,还可及时快速的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做好后续穿线工作。安装变压器过程中可直接通过吊车移动变压器至变压室,或是通过轨道连接吊链方法将变压器装置牵拉至合理方位。在安装配电箱过程中,应依照设计标准,同土建施工合理配合。利用穿线使配电线路以及箱体开关移动到合适方位。 1.3建筑电气工程设备安装工序 为保证电气工程设备安装环节严格依照流程实施,应做好综合管控,根据设计标准与我国行业要求标准完成安装处理。对于线路的总体长度、横截面积尺寸、管道体积、设备系统整体质量均应加强管控,确保设备系统运行应用可靠性,有效降低引发安全问题的机率。后期工作中应加强监督管控,针对建筑电气工程各项流程做全面核查检验,做好漏洞环节的分析与整改。尤其应针对穿线施工以及配管施工加强控制,注重接线预留是否合理,安装防雷系统有否契合接地标准,安装设备有否可靠安全,质量水平是否合乎标准,这些均是重点防控的环节。针对检测分析查出的问题应快速进行处理,预防漏洞环节导致更大的影响与破坏。针对较易引发安全隐患的方位应不断核查,保证整体建筑电气工程建设质量水平。 2有效预防建筑电气施工工序不规范问题 为有效预防建筑电气施工工序不规范问题,应全面提升作业人员专业水平。在电气工程建设施工阶段中,经常会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导致该现象的成因包括:承包方以及开发方采购应用的原材料为劣质产品,这样可使自身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另外,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也与工序不规范现象密切相关,如果员工安全生产工作意识淡薄,便会导致标准合格的原材料以及设备系统被更换甚至丢失。应对该类问题的做法是,针对一线生产员工做专业技能与知识培训,加强建筑电气工程安全意识教育,以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感,端正安全负责态度。同时,还应提升管控力度,奖励规范、惩处不规范行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建筑电气工程的可靠安全运行同有效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密不可分,通过制度管理可全面预防建筑电气工程建设违规违法行为。倘若监管制度不完善、包含漏洞,便会令一些非法分子为赢取更大的利益而作奸犯科、铤而走险,最终将对建筑电气工程建设造成严重的影响,引发较大的安全事故。为此,应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机制建设。同时,应加强安装技术人才培训,特别是安装配电箱、进行穿线处理环节需要配备高精专人才,以确保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序更加可靠规范,提升整体实用性。 3结语 总之,为全面提升建筑项目施工建设质量与整体实用性,我们只有加强施工工序管理,针对每一项细节严加管控,遵循施工建设规范,加强人才团队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安装施工管理,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方能真正建设出优质、良好的精品建筑工程,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作者:高美群 单位:哈尔滨市达阳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漏电保护技术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在建筑行业方面的飞速发展,有关电气方面的施工在整个建筑工程当中实际的应用越加广泛。对于建筑电气工程的相关施工过程当中,时常会出现触电事故,给所有的电气施工人员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应用漏电保护的有关技术,对于电气工程系统当中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可以极大的减少施工人员发生触电的几率。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漏电保护;技术 漏电保护的有关技术在我国有着多年的应用,对于技术使用等相关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对于建筑电气工程实际的施工当中,有关漏电保护方面的技术应用还比较欠缺。漏电故障对于施工人员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非常大的威胁,再加上当今阶段我国整个建筑行业正处在飞速进步的新时期,强化漏电保护的有关技术在整个建筑电气工程的相关施工过程中的应用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1漏电保护相关技术具体的工作原理 1.1建筑电气漏电的有关原因 在施工现场对于相关的电气设备准备接线时,对于熔断电阻丝应用的不合理,有关承载通过的具体电流超过了相关电路用电设备的实际负载,进行超负荷工作时,无法起到阻断的有关作用,电流持续通过导线,使热量堆积升高,在其热量升到外部绝缘层相关的融化点时,导线就会直接暴露到外面,导致漏电事故的发生;电气设备在应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没有定期对其做出检查,某些电子元件或者是导线被氧化的非常严重,而橡胶绝缘层也会逐渐的失去弹性,一旦将其移动或者是弯折机会产生裂痕,当再次有电流通过导线时就会出现电弧。而稳压器损坏会导致整条电路之中通过的电流不够稳定,在设备使用的过程当中通过导体的相关瞬间电流过大,导致零件被烧毁,进而造成用电系统极易发生漏电事故。 1.2漏电保护器具体的工作原理 当电气设备出现漏电情况或者是有某些工作人员意外触碰到电源时,就会触发漏电开关,进而阻断电流继续通过,呈断路的有关状态。对于这种保护器来说,能够有效的应对漏电事故以及反应触电等相关的突发情况。在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在电源上的输出端接入相关的漏电保护器,同时也就是相关用电设备上的输入端,在其内部有一个能够感应具体通过电流的相关变压器,将其接入到通过交流电的有关导线所组成的线圈,在线圈的另外一端接上相关的断电器,其中互感线圈之内是由簧片以及弹簧组成,在通路的有关状态下,簧片会受到磁场的有关作用被吸附到电流通过的地方。 2电气施工之中的不安全因素 对于建筑电气的相关施工来说,可以威胁电气工程安全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其主要都有:在有关穿线工程当中,相关的导管细以及导线繁多致使管内空间拥挤,散热不足,同时再加上某些相关施工人员自身的技术素质比较低,不能按图进行施工。这种情况导致了导线绝缘层具体的老化速度加快,减少了工程实际的使用寿命。没有把腐蚀剂处理干净,在开关方面的处理没有切断有关的相线,甚至是把相线接在了灯头螺口的相关线柱上。对于插座的安装把相线以及零线位置进行互换,使得相线在上而零线在下的有关规程接线问题等,对于接线工作来说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安全问题。 3现代建筑有关电气漏电方面的保护对策 3.1等电位联结的具体实施 等电位联结就是将保护接零总线与建筑物之中的暖通道、总水管以及总煤气管等相关金属管道或者是装置,利用导线实施联结的一种有关方法,从而实现均衡建筑物之内相关电位的目的,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一些易燃易爆的有关场所。就单相220V的有关线路来说,漏电保护器仅仅只能实现间接接触保护的有关作用,并且还存在着因为机件磨损或者是质量不稳定等相关因素引发的基础不良以及寿命较短等影响,从而产生动作失灵等相关的隐患,不能单独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必须要实施等电位联结,才可以彻底消除低电位的相关金属零件和漏电设备或者是电气线路中产生的电弧、电火花等现象,合理高效的避免出现火灾等相关的安全事故。在进行漏电保护的有关过程中,需要单独敷设相关的保护零线;对于保护零线来说,不能再进行独立开关的设置或者是熔断器。特别是外电线路以及施工用电使用相同的供电系统时,相关的电气设备一定要符合当地供电的具体要求,应用接零保护或者是接地保护等有关措施。对于同一个母线、变压器亦或是发电机的具体供电电力网当中,不可以同时应用接零保护以及接地保护。除此之外,假如电气设备的相关厂家已经规定了有关漏电保护方面的规范,那么就应该严格的执行。 3.2在接零线有关的保护原则 在有关建筑电气施工方面的正常运行过程当中,对于一些电气设备在外部的不带电部位同时也需要实施接电保护,其具体应该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对于配电屏以及控制频金属相关的框架部分必须实施接零保护;第二,在电气设备当中的传动设施一定要实施接零保护;第三,发电机、变压器、电动工具以及照明工具等具有的金属外壳同时也需要实施接零保护;第四,对于线路线杆上的开关金属外壳、金属支架、电容器上的金属外壳等也一定要实施接零保护;第五,在线路当中的钢索、金属保护套以及操作平台等实施接零保护;第六,在建筑施工现场方面的电气室当中设备外部的金属外壳、栏杆以及带电部分的相关金属门等也要实施接零保护;第七,对一些实际运行环境比较差的有关场所,电气设备通常应用接零保护的相关方式。在实际进行漏电保护的有关过程当中,应该单独对保护零线进行敷设。 3.3漏电保护装着的相关实验 为了检验相关装置实际进行漏电故障检测方面的准确性,应用10kV高压通过水电阻进行单项接地的有关方法进行人工接地实验。对高压开关上的负荷端任意取一项实施接地实验。凭借一段高压电缆具体接在V型铁板上,将电流表其中一端接在相关的接地极上,将准备工作全部做好之后进行送电实验。在多次实验之后,能确定其是否准确。从而解决在漏电保护方面的不适应中性点有关经消弧线圈相关接地系统问题。对于两种中性点有关接地方式共同存在的煤矿,特别是两种中性点实际运行方式交替的有关阶段,这种保护实用价值更高。 建筑电气工程相关的施工过程当中,一定要和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果想要在根本上解决用电事故的出现,除了应用规范的有关施工方法之外,还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大力普及有关用电安全方面的知识,强化人们对于用电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发展,不断有新的技术以及新的材料被应用在漏电保护的相关装置当中,有关漏电保护方面的技术将不断改善、不断进步,进而促进整个建筑电气工程的进步发展。 作者:陈俊林 汤月生 单位:衡阳湘美园林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研究 1建筑电气工程中应当要遵循的原则 1.1积极采用标准技术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施工也要按照建筑电气标准的设计要求,进行全面的推广与使用。同时还要实行先进的改造方案,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更新老旧设备,并进行全面的优化与整顿。只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才能积极促进建筑电气工程在施工设备上的创新与发展。 1.2控制好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 加强对建筑电气材料的检测工作,并及时引进先进的设备与施工材料,真正实现质量与施工的共同进步。同时对于建筑方案来说,也要及时进行调整与优化,并在实际施工中积极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来促进建筑电气工程的发展。 1.3要坚持合理化开发 在对建筑电气工程进行施工或是改造的过程中,要严格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这样不仅有利于做到施工与规章制度的统一,还有利于做好发展与建设,真正实现合理化的开发。 2做好施工前的计划工作 在建筑工程中,电气安装工程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就必须要做好施工前的计划工作。且对于施工图纸来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实际施工以前,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计划与调整。在建筑工程中想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必须要严格要求施工人员。尤其是对于建筑工程师来说,在对图纸进行检验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存在问题,就要立刻进行改正。同时还要针对现场的实际情况来编制好具体的施工方案。在施工方案中,还应当要保证所制定的方案不仅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与要求,还要保证做好各个环节的安排工作。真正实现每一件事情都有人在管有人在做,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进程与灵活的调配。 3真正做到防范为主 在对建筑工程开始施工以前,要明确建筑的质量目标,尤其是对于建筑工程来说,要进行严格规范与要求。因此在实际中就要求施工人员要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与责任心,同时还要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保证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其次对于电气工程的控制人员来说,应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实践经验。再次在电气工程安装过程中,要杜绝使用假冒伪劣产,真正从源头上做好把关工作。且在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安装材料是否合格直接影响整个电气工程的质量。所以就必须严格控制好工程的材料,保证材料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于规范要求。最后,要规划好施工的进度,如建立完善的动态监控体系等,这样也就实现了从整体上将建筑工程电气安装工程纳入到整个建筑系统工程中,并进行了规范化与科学化的管理。 4增强电气安装人员的安全意识 通过相关调查可以看出,我国的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常见的安全事故中,大多数并不是因为电气安装人员的技术水平存在问题,而是因为安装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而造成的。因此可以说,增强电气安装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中,要求电气安装工程项目组要及时对电气安装施工企业进行审查,保证安装人员具备一定的电气安全意识。因此在项目开展以前,必须严格要求安装人员要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这样在后续的安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要追究事故责任人。通过这样的方法,就可以让安装人员认识到安装责任与自身经济利益挂钩,在此种情况的影响下,也就增强了安装人员的责任心。另外,安装人员的实际操作中,要配带好绝缘设备,对线路检查完以后,在保证设备没有其他问题的前提下,才能正常的投入到使用中去。如在阴天下雨季节中使用手持式电动工具,就要求安装人员必须要采用耐气候型的橡皮护套铜芯软电缆,不能有接头。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先检查有无破损处,使用前还要先进行检测,只有在保证没有问题以后才能使用。其次在工程中想要提高质量意识,就必须要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并坚持保质保量的完成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任务,控制好各个环节。而对于施工人员来说,则应当要坚持到岗到位,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项目经理也要组织人员进行不定期检查,在检查后要对检查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潜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制定出解决措施。其次是要成立一个技术培训组,加强对安装人员的培训工作,并保证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安装人员的专业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将管理与服务提升到同一阶段。这样也有助于电气工程质量管理向着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另外,对于电气安装人员来说,则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保持严谨的作风,在安装中也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5把握重点环节,做好控制工作 一般来说,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所进行的施工都必须要严格按照设计好的图纸与文件进施工。因此在实际施工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第一,要严格把好电气材料,并填报审批,只有在监理部门同意以后,才可以运入到施工现场中。第二,要控制好施工环节,如直接影响建筑安全的避雷带与均压环等,避免发生遗漏的现象,同时还要保证焊接长度与质量要符合设计的要求。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只有做好各个环节的施工工作,才能提高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同时还能避免后期出现问题。 6做好调试工作 针对建筑工程来说,调试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须要保证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一要做好线路的调试工作。如做好接地线与配电箱的调试,尤其是针对一些不同的线路转换与连接来说,必须要做好测试工作。第二,要做好金属防雷的调试工作。对于建筑外墙中的金属门窗等来说,必需要进行调试与防范工作,避免出现遗漏的现象。第三,要做好设备之间的调试工作。在电气安装工程中,对于一些可调元件来说,则要遵循先空载后负荷与先单体后联动的原则,保证设备具有稳定的使用性能。第四,要调试好发动机与双电源末端的调试工作。虽然表面上看这一工序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常常因为安装人员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认识,就出现了协调不好的现象。 7做好质量检查工作 建筑工程电气安装工程由于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因此必须控制好工程的质量,更要加强对工程质量进行事后的检验。如可以培养出第三方进行监理工作,这样也就实现了从客观与公正的角度出发,对整个建筑电气工程进行监督。其次从建筑工程电气安装工程的整体质量上来讲,尤其要控制好薄弱环节,加强管理,保证每一项环节指标都能达到标准要求。最后由于建筑电气工程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因此在工程作业面宽、时间紧等的情况下,要分轻重缓急,避免出现人力、财力与物力的浪费。此外在监控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与做到因地制宜,同时还要注重总结经验,分析现场的实际情况,找准电气工程的关键点,解决实际问题,避免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如针对配电装置来说,在电气工程中,配电装置属于核心工程之一,若是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安装人员与施工设备的进行,从而降低供电的可靠性。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就要求安装人员要严格控制好配电装置,从设备的进货到后续的安装与调试工作都要严格进行检验,规范施工图纸。 8建筑电气工程安装与土建工程相互配合 在对建筑工程进行电气安装施工以前,安装人员与土建施工人员要针对设计图纸进行详细的审核,尤其是对图纸中所预留的洞口部位进行反复核对,以避免发生错误的现象。另外,在实际施工以前,还要检查好土建工程中的预埋件以及管道的位置等,只有在验收合格以后,才能进行下一道施工工序。如基础施工阶段在电气安装工程的技术施工阶段,要严格按照工程的要求,提前做好进户电缆预埋管等工序。同时还要在保证预埋精准度的基础上,施工人员要先掌握好各项要求,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9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随着建筑电气工程的不断发展,电气安装工程在建筑中的地位也突显了出来。因此在实际是施工中,就必须要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目标。真正推进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要做好动态控制工作,保证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最优化。 作者:李繁生 单位:山西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问题处理措施 一、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工艺问题。有效的控制电气安装过程实际上是为正常施工提供基础条件,建筑电气工程的过程控制受施工工艺的影响较大,这就对核心施工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受施工条件影响而产生的一系列偏差都应该考虑到,以便能够真正做到对设备安装情况的实时控制。 (二)管线标高和定位不准确。虽然在安装过程中,施工单位根据施工图和施工方案进行安装,但由于没有对施工现场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开工前对施工图纸审核不严格,对电气设备,比如明敷的电气配管、电缆桥架等,规划布局不合理,施工工序不正确,尺寸安装不规范,都会导致设计与施工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引起了管线在同一标高和其他专业管线及设备交叉的现象,这样不仅增加了施工的难度,而且影响了施工进度和观感质量。另外,如果施工安装单位急功近利,没有按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安装,就会扰乱整体的施工工序,给其他专业施工带来诸多不便,从而降低了整个工程的施工效率、质量和总体进度,甚至因为安装中存在的问题增加施工成本。 (三)安装人员水平限制。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该把安装技术管理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并建立相应的技术管理制度,约束施工人员的行为。定期对安装人员进行职业素质和施工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减少错误行为,这些都将直接或间接的对施工质量、产生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应用到电气安装行业,只有加强安装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施工技术水平,才能使其在建筑电气工程实施过程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四)施工企业的施工管理工作准备不足。高速发展的建筑行业中,难免会产生某些施工单位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就对施工管理工作产生疏忽与怠慢,他们在生产工作中不认真遵循着科学的施工管理流程,不择手段的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发展空间就大大降低了工程的质量,使得施工管理工作无法正常有序的开展,对工程的监督与监察力度也逐渐减弱。这样长久以来,施工质量的降低会导致施工方的投资成本进一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浪费施工材料,无法实现促环保与高效益的生产目标,更重要的是对于生产安全质量也大打折扣,施工方的监管责任也会随之加重。 (五)施工管理工作中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沟通。如果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管理工作中与施工现场断开了联系并没有积极实施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工作的话,施工单位就无法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施工现场的状况,也就无法开展科学合理的施工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会大大降低了施工效率造成施工项目的监管问题产生。因此,在进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项目的开展中,不仅仅要通过电话文件等形式传播有关施工现状的信息,还要在第一时间内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掌握施工的动态,这会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使得施工管理工作得以有效的展开,从而促进施工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问题处理措施 (一)优化施工方案和工作流程。项目的工作重点是对工程项目工作流程的优化、工程方案的改进,把人力资源科学合理的分配运用,这样能够减少和降低投入成本。当原材料的价格上升、劳动力的报酬增加、成本增加时,需要及时的制定对应的处理措施。在电气设备安装之前,要全面掌握安装过程中的技术重点和难点,对项目实施的流程、工作内容制定科学的控制措施,对项目的进度管理和监督需要成立专业的工作小组。当监督小组发现项目进程与计划有偏差时需要提出补救措施和方案,及时调整计划,满足工期目标。 (二)协调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的关系。施工单位应抽调精干人员,组建一支结构设置合理、人员素质较高和从业经验丰富的项目部。项目部应该严格执行“质量零缺陷、管理新起点”的目标和要求,对所有的电气设备安装实施科学化管理。项目部人员需要以项目合同作为依据,组织监督管理小组对建设过程中的安全、质量、进度、费用等实时监督管理,确保标准化和精确化管理。 (三)优化设备节能评价体系。在运行管理方面,应该大力提倡采用节能的运行方式,要加强运行管理机制,使得在电气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充分地考虑节能运行方案。根据以上各项指标,将建筑地区的特点相结合,构建建筑电气系统节能评价的指标体系。还有一些评价指标,因为没有得到相应的测试数据,而无法列入评价体系,例如,水泵、风机的有效功率比、电机功率比、总效率等。 作者:范绪光 单位:大连港口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论文 一、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可能的施工管理方面 1施工设计图纸和施工材料质量的控制过程 采用合理的建筑电气施工材料,降低电气工程的设备生产管理,保证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相关的材料分配控制过程,加深整体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安全问题,防止因为材料或机械设备的老化,影响整体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对电气工程中相关的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进行合理化的检修和处理,从而加强设备电源插口和开关的各种标准值控制过程,保证金属的导电板的合理化接触控制过程,防止发热多强,造成整体的规定值出现问题。改善电气设备材料的整体染值点,从而逐步降低相关的安全性能,防止电气因为燃点过低,绝缘程度差造成综合性的燃点问题。 2加强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培养过程 根据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人员的相关水平进行合理化的技术质量控制管理,加强整体施工人员的有效化系统培训,建立良好的技术分析过程控制,制定合理化的资质培训和管理,保证良好的电气技术水平规范控制管理,逐步改善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质量安全隐患问题,实现合理化的综合性培训管理,从而在人力资源规划上,提高短期技术培训教育管理过程,保证良好的综合性技术稳定控制,防止电气工程产生各种质量问题。 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中的相关质量控制过程 1加强建筑施工前的相关质量管理 在建筑施工管理前,需要对施工设计图纸进行分析,确保合理化的建筑施工设计过程,从而加强施工注意事项的注意过程,保证施工重点和相关施工位置的有效化确定。根据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施工计划,制定合理化的工程施工时间、预埋位置、通道和漏气过程安排位置,改善相关的设备检修过程,从而加强整体施工质量问题的合理把控,提高整体施工过程的相关设备检查分析过程,做好相关的抗氧化处理过程,从而加强施工设备的使用时间,改善施工材料的相关施工准备工作。提高施工前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管理,保证施工人员在思想和技术上可以都具有良好的施工素质,从而保证施工的准确性。加强电气施工工程管理人员的责任性,提高施工技术实施前的相关责任技术分析,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完成国家要求的相关工程生产许可质量标准控制过程,从而保证后期施工过程中可以按规定完成施工任务。 2加强建筑施工中的相关质量控制管理 严格按照相关施工设计的相关图纸要求,制定合理化的施工质量标准控制过程,对施工过程中法相的相关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完善施工中的各类施工措施的处理过程,针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相关施工设计不足问题,经过施工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综合性审核后,可以报设计单位进行重新勘察,确定设计方案后,进行设计修正,保证良好的设计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提高综合性的监理人员施工监督控制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协调好施工建设人员、设计人员、监理和管理人员的相关沟通过程,保证施工建筑的正常预埋位置,确保整体地下电缆的各项结构的合理性,防止因为房墙影响产生渗漏问题。明确认识电气工程施工质量中的相关重点问题,从而逐步改善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规定,保证电气工程的施工预控管理和施工监控,确保施工电气设备的相关土建混凝土的正常安装质量,改善电气设备的安全安装过程,在合理化的技术分析过程中,完善各项电气设备的安全质量控制管理。在合理化的土建施工过程中,提高综合性的电气施工专业控制管理过程,在浇筑过程中,保证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监管,提高施工设备的相关技术监管,防止出现一系列的相关损坏问题。 三、施工中的相关安全化管理过程 采用合理化的用电制度控制,完善相关的施工规划控制过程,确定施工的各项基础性原则,保证合理的安全管理规划下,相关的施工安全用电控制,提高综合性的程序审核控制过程,逐步完善相关的施工安全技术监管。制定合理化的施工建设技术交底制度,加强综合性的系统电气工程设计控制管理,保证电气施工中各项资料的有效化责任监管,提高工程安全管理人员的相关工作,逐步完成施工签字和盖章过程,建筑电气的施工质量控制管理。采用合理化的安全教育管理和培训过程,对施工中的相关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进行安全管理,采用持证上岗的制度,制定合理化的维修管理制度控制,保证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标准。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检查控制过程,对电气的相关施工内容进行检查和控制,完善电气工程设备的相关准确安装,确保设备的相关内容符合正规的检查分析和管理,防止因为安全隐患造成各类问题的产生,对相关的接线进行合理化的连接,保证工程项目的正常化验收,制定合理化的工程问题控制管理。 作者:牛泰臣 单位:明达建筑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新时期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论文 一、新时期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研究的重要意义 最近的一段历史时期,建筑行业也有了相应的快速的进步和发展。就目前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建筑物的服务性功能不断在提高,当前建筑中对于电气化和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标准逐年在增加。这样一来,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发咋程度就越来越大。同时,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和安全等方面关注的增加,建筑电气施工质量也被更多的人群所关注。这是由于电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关乎着整个建筑的使用和安全程度。 二、新时期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特点分析 建筑电气工程一般都是在隐蔽的地方进行。举个例子来说吧,就像是线盒内的电气工程,在这项工序当中,其施工个周期非常长,各种工序又十分繁多,要不停的进行埋线和穿线的处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在电气施工中某一项环节出现了具体的问题,那么很有可能整个工程就要重新返工。同时,在线盒内电气工程施工中的子工程项目繁多,各子系统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和复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电气工程施工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以及多样性的特点。在这三个特点中其复杂性决定了必须在整个工程施工中完善必要的施工管理体系和施工管理方法。关于影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高质量的种种要素问题,笔者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的论述分析。 三、影响新时期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要素分析 (一)关于施工的环境与气候要素的影响。在理论上,电气工程与其他建筑中的工程相比,其对自然环境和气候的条件要求是最高的。这是由于,电气工程隐蔽性和复杂性的要求,还有就是每个环节的系统对气候的要求都不仅相同。所以说,我们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主义对这两个因素进行的系统的分析,一定要选择有利于电气工程施工的环境和气候。 (二)关于电气装置自身质量的影响。众所周知,电气装置属于消耗品,一般都有自己的保质期,再加上这些电气装置在经过长途的运输和保管之后再次进行使用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想象不到的质量问题,这对于电气工程施工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这么理解,首先厂家出产设备存在一定概率上的质量问题;其次是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或者是其他因素可能会不利于这些电气装置的保存,继而出现损坏的现象;再者一些人为因素可能也会对电气装置产生影响。 (三)关于施工人员对于电气工程施工的影响。在整个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当中,施工人员是影响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最重要的影响。这点不难理解,再完美的电气装置和施工环境最后还是要人进行操作进行施工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人的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不具备相应施工素质和技术的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必要会出现对电器装置安装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操作失误。上文中我们已经分析过,电气工程施工中故意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整个工程施工的问题,以至于必须返工。所以说,我们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中一定要重视人的因素,积极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交流,真正做到放手不放眼,以确保整个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 四、新时期建筑工程电气施工管理体系分析 (一)关于施工之前的管理问题。有句古语说的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中也是如此。要知道,施工之前的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在整个工程施工之前,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全方位,无遗漏式的对今后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或者是不利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提前做好防范和应对策略。不仅如此,相关管理人员还要在其他建筑部门的配合下对设计部门完成的图纸进行深刻的分析,整体把握整个项目工程的施工预案。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对一些结构复杂和施工难度大的地方进行细致的剖析,必要时要召集各方面专家共同研究相关的可行性施工建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施工前我们要做好相关的施工图纸复核工作,要确定整个设计和施工方案都准确没有相应的错漏并以此做好相关施工安排和施工进度表。 (二)关于施工过程中的管理问题。电气工程在做好施工之前的管理的相关准备工作之后,接下来则进入施工过程当中的管理阶段。这个阶段当中的管理是整个施工过程管理的核心,因此一定要做好这个阶段的管理的相关工作。施工过程当中的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人员一定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操作,必须要求施工人员进行整改,直到合格为止;第二,施工单位还要做好施工所需材料以及设备的采购以及进场验收方面的工作。材料在进场之前,所需配备的进场资料一定要齐全,还要通知建设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相关人员进行验收,只有验收通过之后,才能够将材料运用到施工的过程当中。第三,施工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与其他工种作业相互影响的问题,管理人员一定要及时的与分包单位以及建设单位进行协调,确保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解决到阻碍施工的问题。 (三)关于隐蔽工程施工的管理问题。建筑电气系统中,有很多的电缆及电缆保护管、接地线等需要从墙体或隔墙内部穿过,这些施工项目都属于隐蔽工程,其出现质量问题时不易察觉,即使发现整改起来也较困难。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管理建筑电气施工质量。 (四)关于竣工后管理问题。严格按照验收标准对工程进行验收。后期的验收工作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当整个电气施工完毕后,要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的调试,确保各种电气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及稳定性。不合格产品的处理。对于电气工程中的不合格产品,应及时返工,并保证工程按期、保质完成。总而言之,随着人民生活的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提高,人们对相应的居住环境的条件有了更高标准的追求。建筑电气施工是关系到整个建筑功能性的完善程度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其的施工管理工作。近年来,我国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已经开展了一段历史时期,也取得了一些傲人的成就,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当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是笔者多年工作研究经验下的一点心得体会,现将其写于本文,希望能对同行起到借鉴的作用。 作者:曾强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人事档案论文:如何做好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摘要】文章指出了目前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 21世纪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将越来越明显,人才流动的数量与质量会逐步增强。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就成为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本人就目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提出自己的拙见。 一、目前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生人事档案是人才信息的重要载体,准确、齐全、完整的毕业生人事档案,历史全面地记载着毕业生的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及个人特长等信息,是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最重要依据。但是就目前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毕业生对人事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作中心的转移,组织人事政审工作相对减少,一些毕业生就认为人事档案“没什么用了”、“作用低了”,另一些就业于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等没有人事主管权的非公有制单位的毕业生,更是“遗忘”了自己的档案,怀着一种要不要档案无所谓的态度,其不知将来政审、调资、出据证明、职称晋升中均要以档案材料为依据。这种对人事档案重要性的欠缺认识,势必会影响人事档案在人才资源开发中所起的作用。 (二)档案管理不规范 档案管理部门只照搬中组部下发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没有形成自己的实施细则和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不严格现象,收集、归档工作被动不及时;另外管档人员在管理上流于形式,仅充当档案“保管员”的角色,对接收到的毕业生档案,只是按学校或接收时间不同在原档案袋上直接编号,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导致了档案内容不全、管理混乱等问题,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严肃性,降低了人事档案工作效率,更谈不上为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了。 (三)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手段还是手工操作,即使利用计算机管理,也仅限于将名字与档案号输入、输出与检索的管理,计算机现代化管理的潜力完全不能发挥出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手工操作运转慢、效率低的问题。 二、做好新时期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路及对策 从上述问题来看,目前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已远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为使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广大毕业生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增强创新意识,更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对毕业生人事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是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毕业生对其人事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做好咨询服务工作,利用多种渠道向毕业生宣传有关人事档案的管理知识,要让广大毕业生充分认识到,毕业生人事档案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毕业生今后的就业、生活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人事档案是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或用人单位选贤举能的重要依据,是对毕业生本人进行定位的重要参考,即使不设人事档案的企业、公司也是十分重视人事档案所提供的人才信息的。 二是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管档人员素质。新时期人事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同时也给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档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开发、管理和利用好毕业生人事档案这一信息资源。 (二)加强对毕业生人事档案的科学规范化管理 一是要全面普查案卷,去糟取精。对接收到的毕业生档案应重新整理,剔除无用的案卷资料,对所保留的案卷资料重新组卷。重新组卷的原则是尽可能将那些相互关联的资料组合在一起,并编写页码、目录、标题,一一对应,装订成册。 二是要加强收集工作,完善档案内容。按照《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制度,全面收集材料,特别是对人才信息需要完善的档案内容,注意收集那些能体现毕业生实践能力、思想品德、政治素质等方面的材料,了解其近期经历,将其培训进修登记、科研成果、等新记录补充进档案内容,准确、客观地反映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现实表现,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 三是要实行专门统一管理。将所有毕业生的人事档案统一整理,分门别类,按照人员年龄、学历、专业、姓名等统一编号,并建立多种检索方式,便于查找与利用。建立专门的毕业生人事档案库,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 (三)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实现现代化管理。 增强创新意识,要在立卷制度上更新,在工作手段上改进。如从组卷的形式到装订的手段上考虑,怎样做到既不影响日后调档利用,又能尽快完成归档程序,档案工作者也要善于思考,多动脑筋,针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搞一些小创造、小革新,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加强现代化技术在 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目前计算机已应用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当中,但多数仅限于各类档案目录的输入与检索。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完成本来较烦琐的手工操作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数码技术、影像技术、条形码技术等。加强计算机技术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将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做好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人事人才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人事档案论文: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干部档案管理工作是党和国家干部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做好干部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干部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干部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涉及到每个干部的切身利益。为了更好管理干部档案,为干部工作服好务,今年,我局就我县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就此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一、我县人事档案管理的基本现状及沿革 1、我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16917人、退休职工7180人,管有干部、职工、退休职工等档案24097卷,分别由20个管档单位管理,多的单位有1万多卷,少的只有几十卷。 2、我县干部档案管理主体的沿革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随之进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和用人制度的改革,也相应给我县干部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即由原来组织、人事、劳动部门相对集中管理下放到组织、人事、委口管理,到1998年委口管理的档案又下放到各主管局管理。现我县县直机关有组织部,人事、劳动、农业、林业、水务、畜牧、交通、公安、财政、教育、卫生、文体、城建、蚕桑局等20个单位管有人事档案。 二、人事档案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来,由于机构编制和用人制度的改革,单位管档人员变动频繁,出现了忽视人事档案管理现象,影响了干部管理工作,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硬件设施解决落实差。对干部档案管理必备的条件解决落实差,个别单位没有专用档案室,有的单位档案多、档案室狭窄、潮湿、“六防”设备不配套,引起档案材料霉变、虫蛀、个别单位的档案夹都被虫蛀多处小孔,影响档案的美观整洁、完整,有的管档单位必备的切刀、统一的档案夹,都无法购置齐备。 2、材料收集不便,缺损严重。由于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实行了乡镇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推行人员竞争上岗后,部分人员变动了工作岗位,档案没有及时转递,干部档案材料收集整理归档不及时。有个别单位从97年干部档案下放到主管局管后,一直未按全国统一标准整理,材料多年未归档,造成档案材料不齐不全。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在抽查的841份档案中,发现有438人差档案材料,占抽查总数的50以上。其中:差入党材料的208人,占24.7;差学历材料的99人,占11.8;差履历表的38人,占4.5;差年度考核表的93人,占11。在20xx年新录用的60名国家公务员中,有55名党员,就有52人档案中没有入党材料,占94.5。据统计,我县档案材料不齐不全,特别是入党材料、年度考核、工资变动材料差缺率几乎达40以上。 3、管档人员业务不熟、档案管理制度执行差。近几年管档人员工作变动频繁,新手占70,加之各级管档部门没有组织专业知识培训,业务不熟,对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太了解,难以适应干部档案管理工作。个别管理人员在接、转调出、转入、工资、退休时需要查档案时不严格履行手续按规定办事,部门与管档单位协调不够,各做各的,需要用档案时,为了各自方便,不到管档单位查阅档案,叫本人自己提,造成在接转档案时不密封,借出半月、1月甚至有长达10个月不归还的,个别人钻空子,抽取个人档案材料造假、销毁、涂改等,为自己谋利,严重影响了档案的真实性。 三、我县人事档案管理的对策与思考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干部档案是做好干部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借助干部档案了解干部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历史地全面看待干部档案,把干部档案管好、用好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国家在1990年制订了《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中组部发了[1988]5号、[1996]55号、[1998]13号文件,对加强干部档案管理制订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体现了对干部档案工作的重视。在这次调研中,通过我们对5个管档单位的了解中得知,只要领导重视的单位,档案就管得好,基本设施完善,有专用档案库房、铁质柜、空调等,领导落实,人员落实,档案装订好。领导不够重视的单位,档案装订管理就差,不谈设施,就连装订工具都没有,材料不齐不全,多年未装。为此,必须提高各级各部门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应由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抓总。 2、将现行人事档案管理权相对集中,推行人事制度。中组部、国家档案局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组通字[1991]3号)第六条规定,“干部档案管理实行集中统一和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县以上(含县)机关单位的干部档案实行由县委组织部集中管理,或由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等单位相对集中管理,不具备保管条件或档案很少的单位,其干部档案由上一级单位管理。”为此,应建立统一的政府所属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以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的独立性来确保人事档案内容的真实性。 3、加强档案工作的基础建设。按照《干部档案工作条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第2页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干部档案管理部门,要建立坚固的、防火、防潮的专用档案库房,配置铁质的档案柜、库房面积每千卷需20至25平方米,库房内应设置空调、去湿、灭火等设备,库房防火、防潮、防蛀、防盗、防光、防高温等设施,库房、阅档室、办公室三室分开,经调查我县20个管档单位只有十分之一的单位基本达到要求。为此,应将人事档案管理中心设置为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费由政府财政补助的事业单位,改人事档案付费托管为政府无条件保管,还人事档案为国家所有的本来面目。 4、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三十八条规定,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注意加强干部档案工作队伍建设,选择政治上可靠、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共产党员从事干部档案工作,注意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关心他们工作、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我县的实际情况是,20个管档专兼职干部70是新手,业务不熟。建议: (1)由组织部门,每2-3年组织培训一次业务知识,使他们了解管理档案的重要性,增强责任心。掌握如何收集、鉴别归档材料、整理、装订档案的技术,知道如何把档案管好。 (2)配置专(兼)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落实管档人员待遇。干部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外在形式的规范统一内容的完整、真实、精炼、实用,要实现这个要求需要一支热爱档案工作,熟练档案业务,安心本职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档案管理干部。为此,应参照档案局对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待遇标准,落实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有的待遇。 5、严格制度,推行责任追究制。为了避免档案的丢失、改动,必须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手续,做到转入、转出、接收材料有登记,查阅、借阅档案有登记,利用方便,提供准确,有效地制约造成干部档案泄密、涂改等人为因素。对人事档案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实行责任追究。 (1)在查阅、借阅档案时必须持单位证明,二人以上到管档单位,经领导批准方可查(借)阅。 (2)部门协作,除特殊情况需查(借)阅干部档案的外,其它任何需要档案的单位,必须到管档单位查(借)阅,不得为自身工作的方便,将个人档案叫本人借阅到用档单位一月半月,给个别人有机可乘,伪造、销毁、涂改档案等,不准随意复印干部档案材料。 (3)转出、转入干部档案必须密封,盖好密封章方能转出、转入。各审查单位审查完后必须密封盖章或再转另一个单位。 6、收集干部档案材料是干部档案工作的基础。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干部制度的改革、考察、考核、学历、各种培训、聘任、专业技术晋升等需要入档的材料不断增多,给干部档案材料的收集带来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改革后,干部管理权限下放,事业单位人员工作岗位发生变化,档案未随着人员流动转移等,也增大了收集材料的难度。建议: (1)管档人员必须及时向有关部门采取电话或一年一次上门催收与档案有关的各种材料。 (2)各管委人事部门随时收集材料及时交管档部门,形成层层有人管,上下左右,纵横相通的干部档案材料收集网络。 (3)认真整理,保证干部档案质量。要按档案工作有关规定,实行全国统一标准整理装订,管好干部档案为合理流动人才服务,做到经常检查,室内清洁卫生、防火、防潮、防蛀、防尘。 人事档案论文:谈当前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几点建议 [摘要] 人事档案是人事管理等有关部门按照党的政策,在工作中形成的记载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实绩、工资待遇等内容的文件材料,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依据,是反映个人成长历史的凭证和依据。人事档案在人事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管理中,人事档案不能轻视弱化,但也不能一味的把档案僵化。? [关键词] 人事档案 人事管理 人事档案现状 建议 人事档案是人事管理等有关部门按照党的政策,在工作中形成的记载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实绩、工资待遇等内容的文件材料,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依据,是反映个人成长历史的凭证和依据。最近几年,在人事档案神秘性被打破的同时,社会上产生了一些擅自建档、擅自遣档、擅自扣档和擅自弃档等不正常的现象,很多社会媒体(报纸、杂志、互联网)围绕着人事档案的话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究竟人事档案重不重要,应不应该规范管理,众说纷纭。 一、人事档案现状 1.企业人事档案不予重视,存在严重的抛档现象 很多企业轻视档案,两三页的个人简历人家都不见得会仔细看,更别说厚厚的个人档案,招工企业单位大多是以聘用的形式与求职者达成协议,而很少去查看求职者的档案,用人单位也基本是以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业绩来考评员工。虽然为了便于管理,单位会为员工办一份临时档案,考察他们在单位工作期间的业绩、能力及各方面表现,但考虑到人事档案的管理成本,多数用人单位都不愿接纳聘用人员的档案,也不愿意为人才建档,因而往往会出现已经毕业工作了好几年,人事档案却是一片空白的现象抛弃档案对于高校毕业生和部分求职者来说已不是个别现象,大部分毕业后自谋职业或长期未就业的学生,他们通常的做法是把档案留在学校,之后又被学校退回原籍。据某些从事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教师介绍,有些毕业生离校后档案存放在学校就不管了,可是毕业生档案在学校的保管期只有两年,保管期一过,人事部门就不再为这些档案出具接收手续,这些档案就会变成了所谓的“死档”。 2.流动人员断档现象严重 断档有以下几类:(1)随着人才流动性的增大,很大部分人的档案并没有随之流动,档案存与原工作单位,由于人才的流出,档案管理人员不再对此人的档案进行更新,流出后的工作经历一片空白。本人在整理人事档案的时候,就发现某些同志的档案不存在连续性,毕业分配后,有单位接收,但是接收后到来我单位之间这段时间档案就是空白,究其原因,就是在原单位辞职后,去了私营企业,后来应聘入我单位后,又去原来单位把档案调出,就存在了断档现象。(2)有很大部分企业没有人事档案管理资格,将人才引进后,人事档案挂在人才市场,人才市场人事部与个人签订协议后,每年交管理费给人才市场,但是档案没有更新,这也是造成断档的原因之一。 3.行政事业机关重视人事档案管理,普遍管理规范 由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本身的特性,人事档案受到档案本人及所在单位的重视,个人档案能系统全面地了解干部的历史情况、工作经历,优缺点及受过奖惩等,作为使用干部的依据之一。个人档案在转正定级、计算工龄、职位升迁、办理养老保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行政事业机关都有设专门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系统的管理干部档案,不论从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还是专业素质上都经过把关,在人事档案的管理过程中,从档案材料的分类、排序、编目都按照《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和《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进行,每个干部的档案都整理成册,用标准的干部档案盒保存。 二、对人事档案管理的建议 1.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事档案的作用也发生着变化,不能象以前一样,把人事档案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在现时期,人事档案对用人单位起参考作用,但是应该转变观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处分类档案中,有的人受过刑事处分,但是改造好后,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能发挥他的作用,所以用人单位不能排斥这些人,给这些人一些改过自新的机会。 2.加强个人对人事档案作用的认识 目前人事档案作为记录个人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内容的文件材料,发挥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很多关键的个人证明等手续都“绕”不开档案这一关。尤其对于求职心切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计算工龄、工作流动、考研、报考公务员、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以及出国、升学、结婚、生育等都离不开档案;特别是在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人事档案是相当看重的。虽然现在有的单位可以补办新档案,但以前的经历、评价、身份等历史资料将不复存在。对求职者来说,一定要“善待”自己的个人档案,有些人不注意自己的档案投递去向,工作多年后忽然发现自己的人事关系仍无着落;有的虽然与工作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没有到人才交流机构办理有关手续,这都使得工龄、档案、保险等受到影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各级政府人事部门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要加强督促,定期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查清事实,分清责任,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对在档案管理中不认真审查或审查把关不严的人员,要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对伪造档案材料、出具假档案、假证明的人员,要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触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工作不负责任、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等不适合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要坚决调离或予以辞退。对发生违纪违规行为的单位,要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要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许可证。 人事档案论文:浅析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科学的人事档案管理能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人事档案管理必须适应现代管理化管理的要求,积极拓展服务职能,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管理员工关系的战略方法,它强调开发员工的潜能对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中心,高层管理人员应尽可能地培育并保持最佳员工队伍,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有机统一,使组织成长与个人能力发展相适应。 人事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在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个人经历、德能勤绩、工作表现,以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表格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人事档案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了解和正确选拔使用员工的重要依据,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人事档案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事档案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产生各种信息的有效载体,人事档案的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互为作用,互相促进,人力资源的广泛使用能促进人事档案的发展,而人事档案的科学化管理,又会推动人力资源的开发。 1 人事档案管理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 1.1 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内人力资源的效力 人事档案全面记录了员工的个人经历、德才表现及发展过程,通过档案可以了解员工的过去,掌握现在,从而预测其发展潜力,及时发现人才,避免压制人才,埋没人才;依据人事档案提供的信息,可以使各类人才扬长避短,各司其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力。 1.2 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利用人事档案能够进一步了解员工的相关信息,从而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根据不同人才的能力和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在组织内进行合理配置,因事而择人,因人以治事,把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和岗位,充分发挥人才的特长,促进部门之间、系统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避免人才挤压和用非所学的现象产生,为企事业的发展迅速、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 1.3 有利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影响人力资源需求的因素主要来自组织内部,有效的人事档案对分析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状况是否适应组织的变革与发展要求,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计划起着重要作用,脱离人事档案管理而做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必然是盲目的。 2 人事档案管理不足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负面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最好用简洁的字眼概括地指出是什么“新趋势”,如流动性、电子化,而目前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不足,已经不能适应人力资源发展的需求,并对其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档案材料失真现象妨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真实性是档案的基本特性,没有真实性,人事档案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失真现象削弱了人事档案的严肃性。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有的档案材料中年龄越填越小,学历越填越高,工龄越填越长,有的档案材料甚至出现涂改痕迹。这些情况的出现,使档案丧失了真实性、权威性、严肃性,使得人力资源计划中的配置计划、退休解聘计划、补充计划不能正确制定,必将对当前配置及未来人力资源的供求造成负面影响,从而有可能使组织错过发展机遇。 2.2 档案材料内容简单雷同,降低了人事档案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参考价值 人事档案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成长的真实写照,本应全面、历史、客观地反映一个人的真实面貌,使考察者在翻阅档案时能够一目了然,如见其人。然而,如今人事档案材料单一,内容抽象,鉴定、考察材料中套话、空话多,体现不出个性特色,失去真正意义上的参考价值,进而影响到员工的正常晋升和选拔,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导致组织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2.3 个人档案材料分散、缺失,破坏了人事档案的整体性,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效力 人事档案归档过程应是一个前后衔接、有机统一的整体,但长期以来,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个人不够重视,致使档案材料分散、缺失。如由于工作调动,致使一部分材料滞留在原单位;学生参加工作,档案留在学校;取得学历文凭,学历材料存放在自己手里,等等。现阶段人才流动性大,各单位为引进高素质人才,采取一系列措施吸引人才,包括为引进人才重新建档。弃档、重新建档现象,破坏了人事档案内容的完整统一,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效力。 2.4 人事档案管理手段落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开发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事档案管理科学化,及时有效地提供各种信息,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服务。但现阶段人事档案管理仍处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以手工操作、检索为主,管理人员满足于看摊守点,缺乏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无法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有效的服务。 3 改进人事档案管理,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 人事档案管理必须要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积极拓展管理职能,使人事档案工作真正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1 切实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旧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在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到档案管理部门的同时,要注重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要让他们端正思想,摆正位置,增强服务意识,改变过去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积极主动地与各部门沟通协作,及时有效地提供各种信息,更好地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为高层决策服务。档案管理人员要肩负起宣传档案法、普及档案知识的重任,提高全民档案意识,形成人人关心档案的局面。 3.2 建立健全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在人事档案管理活动中,对于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规章制度,必须进行改革,及时建立新的、更为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使得人事档案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在材料的收集上要做到及时、完整;在材料的鉴别上必须做到去伪存真,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在材料归档中要做到分类准确,装订整齐;在递转档案中要做到按章办事,确保档案材料安全可靠;在别人查阅、传阅档案时,要热情服务而又不失原则,注意档案的保密和安全。档案管理人员还要积极主动地跟有关部门联系,及时更新、补充档案新材料。这一切,都离不开严格合理的规章制度。 3.3 加快人事档案工作科学化、现代化进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材料越积越多,传统的管理模式势必会给查找档案带来诸多不便,容易延误时间,而且出错率较高。建立人事档案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势在必行。人事档案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是以员工个人人事信息为基础的信息联网系统,通过微机终端和系统互联,可以实现个人信息微机检索和联网查询,及时更新档案信息,最大效益地为育才、用才、激才、留才提供服务,更好地为单位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人事档案论文:关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指导思想的理性思考 一、“治理”思想 ——变事后治理为制度治理和全程治理 人事档案质量审核工作及人事档案清理工作的做法,均属于事后治理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其效果是可以提高人事档案积累的数量和整理质量,但是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事档案管理的整体制度水平,即建立可以从根本上保证人事档案数量和质量的制度规范,防止日后再一次的清理、审核。所以转变人事档案管理的“治理”思想,变事后治理为制度治理和全程治理,才能保证人事档案的齐全完整和质量优化。 第一,整体设计规则。保证制度建设的体系性和有机关联性,避免制度建设的零散性和矛盾性。 第二,整体推进规则。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体系一旦确立之后,就应当采取整体推进的方式予以落实和实施。不能搞所谓“成熟一个,推出一个,落实一个”的亦步亦趋式的制度执行,因为这样会造成执行者的困惑。由于新制度和旧制度(未改变的传统制度)在内容规定上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和对立,在旧的(原有的)制度未被废止之前,新的制度很难达到预期制度治理的目标。所以,坚持整体推进规则,为保证人事档案改革工作的正常进行,是必须要予以遵守的一项基本行为和思想规则。 第三,长期实践规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理论思想成果。在人事档案治理思想中,我们也应始终坚持这一重要指导思想,不能认为人事档案的管理制度体系一旦建构完成,就不能加以改变了,而应当根据人事档案信息发挥作用的规律性和特点,以及国家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及时调整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中的“不和谐”因素和规定事项,保证人事档案作为社会人力资源管理重要信息资源的实现。 第四,有效落实规则。对人事档案进行有效治理的思想观念、制度体系、保证措施的落实,是衡量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没有落实,好的观念和思想及合理化建议只是停留在“学术思想交流”层面,而在国家的人事档案管理政策、立法和制度层面却毫无反映,那么再好的“治理”思想和制度构想都只能成为泡影和空中楼阁,无异于“画饼充饥”。 第五,系统更新规则。对制度内容的调整或改革,不可只针对其中的某一项制度搞“小型手术治疗”,而应该充分注意到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整体性和内容的相互关联性,对制度的“诊断”和“治疗”均应全盘考虑,作到整体更新,以达到联动高效的制度建设目标。 二、“规制”思想 ——变管制、控制为规制 通常意义上的“规制”是指依据一定规则对特定社会背景下组织的人事档案管理活动进行限制。其内容包括:规制的依据,即国家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规制不是随意进行的,必须有比较充分的依据;规制的主体,即由什么组织和部门来制定和监督“规则”的执行;规制的范围,即规制所涉及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领域和范围;规制的对象,即规制作用的组织、团体和人员;规制的特性,即规制实质上是一种限制性行为。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有关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政策,激励社会组织为其从业人员建立完善的人事文件材料和相关数据资料的积累、保存、鉴选和利用制度,并通过提供有关的制度范本,引导各社会组织自觉地维护人事档案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如知情权、修改建议权、无偿的信息获取权等)。国家应根据现代社会人才流动的特点,从直接控制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扮演一个游戏规则制定者和监管者的角色,并逐渐形成一种社会激励机制和规范机制。这种变革思想,不仅可以使国家,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有效地减少管理成本和大量的事务性劳动消耗,而且可以充分地利用各种社会组织的资源,达到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实践表明,政府部门如果什么都直接去管,反而会出现许多人事档案管理活动中的漏洞,“挂一漏万”,而采用规制思想,则可以使整个社会的管理更加井然有序。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人事档案的管理思想是直接管制性的,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国家对人事档案的管理思想则应当是更多地采用“规制”思想,间接地实现管理目标。从目前理论界的研究成果看,一种主流意见就是对“体制内人员”的人事档案采用直接“管制”的方式,严格地加以控制;而对“体制外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则采用“引导”方式来进行管理。这种思路看起来是一种比较稳妥的人事档案改革思路,但是并没有真正起到良好的现实作用,其有效性依然值得怀疑。因为,这种所谓的改革思路依然是以承认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基本合理为前提,并没有真正触及社会转型变革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所暴露出来的实质性问题。正如近年来中组部组织开展的人事档案审核工作,虽然是想对“体制内”的国家公务员的“干部档案”管理规范化做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是却使得整个社会中的许多单位和部门“闻风而动”,大规模地开展人事档案材料的“补充和完善”工作。尽管在客观上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由于“事后补充的材料”并不是伴随着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自然形成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事档案内容的真实性,也给许多单位和部门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额外的工作负担,甚至出现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情形。因此,转变管理理念,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行事,是每一位关注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的人士都应首先确立的基本指导思想。 人事档案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控制”工具和手段,而应该是组织合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发挥人才积极作用、增强人力资源合理使用价值的工具和手段。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观点,尊重人才,客观地反映和记录有关人员的德、才、能、绩等方面有价值的信息,才是新时代人事档案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基于此,我们认为当今中国人事档案管理改革首先应该消除的就是计划经济时代残留的旧思想和旧观念,为每一位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活动的“社会人”都留下比较客观的历史记录,而不应该使“人事档案”成为某些特殊人群的“专有物”。无原则地放开所谓“社会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的思想,无助于国家掌握社会人才分布和使用状况,以及人员能力、社会诚信等状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国家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我们制订有关人事档案管理政策和人事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的重要指导思想,符合人员合理流动的客观需要,同时也能够体现“社会公平”原则。 三、“公开透明”思想 ——赋予人事档案相对人以合法的知情权 人事档案的内容是否向相对人公开,是反映一个国家公民人权状况的重要尺度。从历史角度来看,我国的人事档案和户籍档案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都是建立在对国民进行有效地区性控制的指导思想和观念基础上的。通过“户籍档案”把人控制在一个地域范围内,通过“人事档案”把人控制在一个“单位”内,从而实现对人的严格控制。这种政策和做法在封建时代和社会发展初期对有效管理社会居民,维护社会稳定,充分利用社会人力等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城乡之间、单位或部门之间流动,寻求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创造更多价值的机会。与此同时,一些现代企业和单位为了谋求更强的生存和竞争优势,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采取各种措施招揽人才。正是在这种人与组织的交互需求的驱动下,社会人才和普通劳动者开始打破了传统社会的“户籍”和“人事”管理的藩篱,从一个地区到了另一个地区,从农村来到了城市,从一个单位来到另一个单位,从一个部门来到了另一个部门。然而,我们不难看到,我们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并没有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层面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国家的有关部门已经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城市绿卡”制度的实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政策的变革等都张显了党和政府适应时展需要和努力改革的决心。然则对于“人事”管理制度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却依然存在着“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一方面理论界、法学界、新闻界等社会层面的呼声很高,理论研究也提供了许多改革现状的思路,可是在实践层面却未见有什么根本性的变革措施出台。就社会各界人士关心的人事档案知情权问题来说,我们的组织部门、人事部门和社会劳动与保障部门都依然故我地明文规定“禁止本人查阅自己及直系亲属的档案”或“本人不得查阅自己及直系亲属的档案”。这类规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呢?也许只是按照“战争年代”或“以政治为纲时代”的封闭性管理要求所确定的“惯性”做法和规定,“顺水推舟”地沿袭下来罢了! 我国《宪法》所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法律精神应该成为我们的组织人事部门变革我国传统的、僵化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和法律依据。还权于民,把本应属于公民的人事档案知情权还给每一个人事档案相对人,并不是组织和人事档案部门及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对人事档案相对人的施舍和怜悯,而是历史性地重新确认了人事档案相对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民主权利——对记录自己德、才、能、绩等各方面数据和信息的人事档案的知情权。 知情是人事档案相对人对有关组织和单位错误记录和不合理、不合法的“组织结论”进行申述的前提。新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中必须明确规定相对人的这种基本民主权利。就实践层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来说,多数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根源就是对自己人事档案内容的不知情,不知道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对自己做出过什么样的“结论”。例如,一位到某所大学进行深造的学生在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后来才知道自己的人事档案中有一条这样的记录:“该同志由于经济方面的问题从本单位辞职”。这种不明确的组织揭露被许多用人单位误认为是:该同志由于在经济上存在贪污、渎职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才被迫离职求学的。类似的问题还存在很多,有的组织为了限制人员的合理流动就在人事档案中“塞入”了一些不客观的“组织结论”,致使一些相对人长期无法找到工作,甚至造成终生的消极影响。凡此种种,无不说明实施人事档案管理透明体制的必要性。 四、“多元管理”思想 ——将人事档案的建档权和管理权赋予用人单位,彻底改变“档随人走”的一元化管理思想 作为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一项典型制度就是“档随人走”,相对人在组织之间的工作调动发生时,其人事档案也要转到相应的组织或单位的有人事档案管理权的部门集中管理。“档随人走”这一制度的设计初衷是为了给用人单位提供一套完整的反映相对人以往历史经历的记录材料,然而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该制度规定却已经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第一,人事档案成为一些单位限制人才合理流动的工具。在一些用人单位看来,你不是人才吗,你不是想流动吗,我偏不允许你流动,不给你调档,看你怎么办?急需人才的单位由于档案相对人的人事档案不能正常转出,也不能正常接收聘用。虽然有些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单位,“冒天下之大不韪”,为有关急需人才“重新建档”,但却都苦于没有政策依据,只能当作权宜之计。 第二,人事档案被一些“弃档”者视为“鸡肋”,成了事实上的“无头档案”。由于目前社会用人、用工制度的变革,一些用人单位也不需要人才原单位提供什么人事档案,只要你人来工作就行了,所以,这些人员的人事档案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头档案”——找不到档案相对人下落的人事档案。人事档案的功能和作用丧失殆尽!管理这些人事档案就成了社会的一种负担,没有什么管理效益可言。 第三,由于一些人员在办理出国手续、医疗与社会保险、子女就学等事项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人事档案还有用,所以到有关单位或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及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去寻找相关的政策所要求提供的“人事档案证明”材料,却发现本人的人事档案已经被转到了原籍所在地的档案馆或街道,而且记录不全。一些人找到了自己的人事档案后却发现原来人事档案中的相关证据材料根本就不存在;一些相对人即使找到了自己人事档案的下落,也被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所要求补交的巨额管理费吓倒,不得不无功而返;一些出国回来报效祖国的留学人员也发现自己的人事档案内容匮乏,无法给用人单位提供相对完整的人事档案证明材料。 重视人才的能力和在新单位中的工作业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用人单位的基本诉求。消除人事档案的一些不应存在的政策性功能,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普遍呼声!放开人事档案的建档权和管理权,让每个用人单位都能有权利为所任用或聘用的人员建立反映员工在本单位工作活动中的能力表现和工作业绩的新型人事档案,可以从根本上克服上述矛盾,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体现社会公平原则,并使人才为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减少不必要的后顾之忧。因此,在人事档案管理体制的变革方面,改变“一元管理”制度设计的内容,实行“多元管理”的新制度,即坚持人事档案管理的“属地原则”(档案在哪个单位形成,就保存在哪个单位)和用人单位的建档原则(每个用人单位都可以建立人才或员工的人事档案),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公民的人事档案记录的完整性,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党和国家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要求。 人事档案论文:人事档案管理与利用 【摘要】我们在整理人事档案过程中,常会遇到档案材料不齐全或手续不完备、内容不清楚的材料进入档案,在接待档案利用者的过程中,发现阅档者不清楚人事档案的内容分类,不知如何入手查阅,也时常遇到不具备阅档条件的人员前来要求查阅和利用等。追其原因多是因为对人事档案的不了解造成的。因此强化有关人事档案的概念及管理意识、了解有关人事档案知识,对人事档案的管理与科学的利用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事档案;内容;来源;鉴别;利用 人事档案是组织人事等部门按照党的有关政策,在培养、选拔和任用干部等工作中,形成的记载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实绩等内容的文件材料,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了解和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中组部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人事档案管理包括:档案管理的体制、机构和职责;档案的内容和分类;档案的管理范围;档案材料和收集、鉴别与归档;档案的保管与保护;档案的提供利用;档案的转递等。 人事档案作为国家档案中的一种特殊的档案,依据中央组织部及国家档案局的要求,在档案管理中有其完整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对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定、整理、查阅、保管范围以及转递程序都有原则上的要求,确保了人事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从规章制度上杜绝了涂改、撤换、销毁、伪造等违法违规事件的发生,保障了档案材料自身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保障了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同志的讲话“使档案得到安全的保管和科学利用”,准确地把握了档案工作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安全的保管,二是科学的利用。维护及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科学的利用档案,是档案工作者的工作准则和责任。 人事档案不仅是考察了解和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更多的利用于人事工作中。档案作为记录个人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内容的重要材料,在现阶段仍发挥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如调动工作、出国政审、评定职称、求学、公证、出具各类人事证明等,办理退休、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等问题上,个人档案记录的工龄、工资、待遇、职务、参保时间等都将成为主要依据。 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诸如档案材料收集与归档材料的不规范,有些该归档材料的没有归档,阅档者不知如何寻找线索,并以材料形成的程序去全面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等问题,也常遇到不具备阅档条件的人员前来要求查阅、利用等情况。本文介绍人事档案管理的一些有关概念及知识,期望强化有关人事档案的概念及管理意识、了解有关人事档案知识,以利于人事档案的管理与科学的利用。 1 人事档案内容和分类 档案的内容分为十类: 第一类履历材料:履历表、简历表,干部、职工、教师、医务人员、军人、学生等类人员登记表,个人简历材料,更改姓名的材料。 第二类 自传材料:自传及属于自传性质的材料。 第三类 鉴定(含自我鉴定)、考核、考察材料。以鉴定为主要内容的各类人员登记表,组织正式出具的鉴定性的干部表现情况材料;作为干部任免、调动依据的正式考察综合材料;考核登记表,干部考核和民主评议的综合材料。 第四类 学历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材料。学历、学位、学绩、报考高等学校学生登记表、审查表、毕业登记表、学习和培训结业成绩表、学历证明材料、选拔留学生审查登记表;培训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表,专业技术职务考绩材料,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审批表等材料。 第五类 政治历史情况的审查材料。包括甄别、复查材料,审查结论、上级批复及有关的依据材料;入党、入团、参军、出国等政审材料;更改民族、年龄、国籍、参加工作时间等的组织审查意见,上级批复以及所依据的证明材料。 第六类 参加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及派的材料。 第七类 奖励材料。包括科学技术和业务奖励、英雄模范先进事迹、各种先进人物登记表、嘉奖、通报表扬等材料。 第八类 处分材料。违犯党纪、政纪、国法等处分决定(免予处分的处理意见),查证核实报告,上级批复,本人对处分的意见和检查;法院审判工作形成的判决书等。 第九类 录用、任免、聘用、转业、工资、待遇、出国、退(离)休、退职等的登记表、呈报表、审批表、审批材料;各种代表会代表登记表。 第十类 其他可供组织上参考的材料。包括有残疾的体检表,残疾等级材料,因公受伤的证明材料;讣告、悼词;年度思想总结、小结,大中专毕业报到证等材料。 2 档案材料的来源与收集 人事档案材料产生于现实工作之中,从其来源看,有个人形成的,也有组织上形成;从材料形成过程来看,即有在现实工作中由组织和个人自然形成的,也有组织上为了解个人情况而专门布置填写的。所以人事档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有材料增加。 档案材料主要来源、收集及补充约有以下途径: (1)通过组织、人事部门收集职工工作中形成的档案材料。 (2)通过教育院校、培训部门收集学生登记表、报考登记表、毕业生登记表、学习成绩表、学位审批材料、学历证明、培训结业成绩、鉴定等材料。 (3)通过所在单位收集在党、团组织建设中形成的入团材料、已批准转正的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转正申请书、自传、政审材料、党员登记表、个人总结、退党等组织意见材料。 (4)通过评定专业技术资格部门,收集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工作中形成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申报表、专业技术职务考绩材料、聘任专业职务的审批表、晋升专业职务(职称)审批表。 (5)通过有关部门收集表彰奖励活动中形成的先进工作者的登记表、先进模范事迹材料等。 (6)通过纪律检查、监察、司法及有关的行政部门,收集形成的处分决定、免予处分的处理意见、记过材料、查证核实报告、上级批复、个人对处分决定的意见、本人检查、交待材料、通报批评材料,法院判决书,复查甄别报告、决定、上级批复材料。 (7)通过审计部门收集形成的对经济工作中的评价材料,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等材料。 (8)通过科技部门、报刊等收集科研成果及重大影响的论文、著作、译著等的目录。 (9)通过卫生部门收集工作人员因病、工伤、意处事故、致残的体检表、鉴定等有关材料。 3 档案材料的鉴别及归档要求 为保证档案材料的原始性、客观真实性,保证人事档案的安全与利用,严格控制进档材料的来源与收集是必要的,对档案材料的鉴别也是必不可少的: 鉴别归档材料,必须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以有关规定为依据,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形成材料的历史条件、材料的主要内容、用途及保存价值,确定材料是否归档。 对收集、补充的档案材料必须来源清楚,甄别材料的真伪及价值,确定材料是否归档。 属于归档的材料应真实客观,材料必须文字清楚,对象明确,手续完备,属于成套的材料必须完整齐全,有些材料需经组织审查盖章或本人签字后方能归入档案。 归档材料应是原件,一般不得使用复印件代替原件存档。 人事档案材料,须统一使用16开规格的办公用纸,不得使用圆珠笔、铅笔、或红色及纯蓝色墨水和复写纸书写。 材料转递、归档的过程要符合组织转递手续及程序。 4 利用人事档案的有关查阅原则 查阅档案单位及查阅人,在其批准权限、职责范围内,因工作需要查阅和借用干部档案,须以《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中的查阅原则为依据,遵守档案的提供利用之规定。 查阅单位及查阅人应携带填写规范、经单位组织负责人批准并加盖公章的《查阅人事档案介绍信》,填写查阅《干部档案审批表》查阅档案,不得凭借调查证明材料介绍信查阅干部档案。 凡查阅干部人事档案,利用单位应派中共党员干部到保管单位查阅室查阅,档案一般不外借,如必须借出使用,要说明理由,经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并严格履行登记手续,限期归还,妥善保管,严格保密,不得擅自转借,不准交给无关人员和本人翻阅。 查阅干部人事档案一般要求两人或两人以上,查阅档案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和阅档规定,严禁涂改、圈划、抽取、撤换档案材料;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 借用、查阅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拍摄复制档案内容,因工作需要从档案中取证的,须经档案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办理。复制的档案材料,不得给无关人员观看或自行转递,用毕负责销毁。 查阅者不得假公济私,不得泄漏或擅自向外公布档案内容,违者视情节轻重,予以批评直至纪律处分。 人事档案论文:关于我国人事档案信息公开的思考 一、汤国基档案事件 汤国基,知名青年作家,在海内外发表作品三百多万字,1983年毕业于湖南益阳师范专科学校。在那个急需人才的年代,汤国基并没有顺利地找到工作,而是多次被拒绝。20多年来,汤国基一直以自由撰稿为生,没有正式的工作单位。2002年12月3日下午,汤国基突然接到了由宁乡县教育局安排挂靠的单位——东湖塘初级中学的电话,要他“赶快回宁乡办理精神残疾手续,以应付再就业政策的检查”。这是他第一次听到有人以组织的名义认定他是“一个精神病人”。2003年6月,一位正直人士向他住所的信箱里投进了三份复印件:处分决定、毕业鉴定和精神病司法医学鉴定书。 此时,汤国基才最终明白自己20多年来找不到工作、谈不到对象、处处碰壁的原因。那就是他曾经得罪过的班主任,在他的档案里明明白白地写到:“该生平时很少参加政治活动,经常不请假旷课,胸襟狭窄,多疑善嫉,经常扬言报复杀人——有时精神有反常现象。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不宜担任教学工作”等评语。而此前,汤国基对此却一无所知。 汤国基档案事件揭示了传统人事档案制度真实记录功能的部分丧失,表明了现行人事档案制度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制度剥夺了公民对人事档案的知情权,违背了现代管理“以人为本”的原则,造成了现有人事档案制度社会公信力的不足。因此,我国人事档案制度应该进行合理地改革,人事档案信息应该适当地公开,从而使人事档案能够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 二、人事档案信息公开的依据 1、理论依据 知情权是指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知悉、获取官方或非官方信息的自由和权利。这一概念是由美国新闻编辑肯特·库柏在1945年首次提出的。二战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判例确认了此项权利。在许多国际法中,知情权都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是基于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权利,是先于法定权利而存在的社会道德与习惯权利。《世界人权宣言》就曾确认:人人有权享有通过任何媒体寻求、接受、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民主法治不断完善,公民民主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知情权作为一项独立权利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其外延在不断扩大,“知情权既有公法权利的属性,也有民事权利的属性,特别是对个人信息的知情权,是公民作为民事主体所必须享有的人格权的一部分。” 2、法律依据 我国宪法中虽然没有对公民知情权的明确规定,但不等于说我国公民就没有知情权。我国宪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条规定确立了人民主权的原则,肯定了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所有者。通过“权利推定”可以肯定,我国公民享有知情权。所以说,知情权在我国宪法中不是没有规定,而是被作为一种隐含权利体现在宪法中。因此我国公民对自己的档案信息享有一定的知情权,可以将人事档案信息向本人有条件地开放。 3、国际经验 在美国,所有任职或离职的雇员都可以在正常工作日。出于合理的要求,申请查阅本人的人事档案(鉴定、考核、录用等材料除外),档案保管部门必须为查阅者提供免费的影印件。如果档案保管部门拒绝雇员查阅档案的合理要求,雇员可以向法庭或者有关部门申请法律援助。如果雇员对人事档案的部分内容产生质疑,可以向主管部门提出,如判定确实有错误,可将其剔除或由本人提交一份澄清事实的备忘录,放人人事档案中。非本单位的其他利用者,在证实确实需要查阅雇员档案时,也可向法院申请,经审核批准后以被授权人的身份查阅人事档案。 4、现实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领域的扩大与市民社会的成形,原有人事档案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转型的要求,成为阻碍人才合理流动的壁垒。2005年7月,陈潭博士主持的人事档案制度研究课题组的抽样调查显示,只有19%的受访者看到过自己的档案,而有8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应该有看到自己档案的权利。有45%的受访者认为现行的人事档案制度亟需改革,而有84%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现行的人事档案制度作用不大,可有可无。公民的呼吁和无视应该引起档案界的高度重视。 此外,“汤国基档案事件”只是被媒体报道出来的一个事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许还有许许多多与他有着相似遭遇的人们。正如汤国基在其申诉书中写的:“我希望我20多年的遭遇,也能促使党和政府痛下决心,果断地废除人事档案的填写由一两个人暗箱操作,自己的档案自己不能看的罪恶制度,建立起公正,公开,便于监督,可以申诉的新的档案制度,以保障每一个公民对于自己的档案的知情权,从而杜绝重演一句错误的评定毁掉一个人的一生的悲剧。” 三、人事档案信息公开的对策 人事档案信息公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涉及组织部门、人事部门、档案部门等多个部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事档案工作人员应该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始终把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开发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要具备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熟练掌握人事档案管理知识,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开展人事档案信息公开咨询服务,回答人们提出的相关问题,通过信息公开咨询服务,接受人民的监督。 组织、人事、劳动、档案等部门应全力营造公民对自己人事档案知情权的舆论氛围,对群众进行积极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档案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提升他们参与管理以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激发他们利用档案的热情;应打破公民对人事档案的神秘感和陌生感,使公民认识到只要履行一定的手续就可以了解本人人事档案的内容,并利用人事档案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的人事档案法律法规中,关于档案公开利用的条款大多是在上个世纪制定实施的。限于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和人们的档案意识,这些条款在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等方面考虑不多。例如1991年中组部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第三十一条就明确规定:“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这一规定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相悖的。 所以,有关部门应该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档案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公民对自己的人事档案享有知情权,可以合法地查阅自己的人事档案,同时保护好个人隐私权;应该根据新形势下人才频繁流动的现实,重新制订收集范围、保密期限、秘密等级等方面的规范;应该建立违法责任追究制,对应当公开而不予公开、应当保密却公开的有关责任人,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设立举报箱、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成立监督检查小组等方式保护公民的知情权,实现对人事档案信息公开的监督。 3、转变人事档案管理模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应该改革旧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建立新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应该对人事档案进行社会化管理,将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等工作交给拟建或已有的社会中介机构——人事事务所、人才交流中心、公民文件中心等等,让公共权力机构、公共事业单位与公共雇员“袖手旁观”,从而实现社会的“人事”和公共管理功能。 我国应该借鉴外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有益经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应该规范人事档案工作、严肃人事档案内容,杜绝因人事档案产生的种种失范现象,充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开放、开发人事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各方面提供利用服务。打破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及所有制的限制,推动人力资源由“单位所有”变为“社会所有”,满足人才流动过程中对人事档案的需要。 综上所述,公民对本人的人事档案享有知情权,人事档案信息应该有条件地公开。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档案意识,方便公民利用档案,还有利于加强对人事档案工作的监督,使人事档案工作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人事档案论文:论人事档案遗失的权利救济 在人才流动过程中,人事档案遗失的情形屡有发生,围绕对人事档案遗失的法律救济,司法界对此还没有得出统一、明确的结论。 本文从档案被遗失者的权利角度,以我国现行法制框架下司法机关对人事档案遗失法律救济的司法判决和司法解释为基础,尝试回答个人对自己的人事档案到底享有何种权利;属于财产权,还是人格权;在人事档案被遗失时,档案被遗失者到底应当享有哪些范围内的救济等问题。 一、现行法制框架下人事档案遗失权利救济的困境 (一)白万锦案 在白万锦案中,一审法院认为,被告经济公司未经人事劳动部门批准,擅自从八七三厂办出原告白万锦的人事关系,违反了干部管理(流动)制度。被告收到原告档案后又不妥善保管,使其档案遗失多时,造成原告虽找到接收单位但因没有档案而使其调动落空,给原告精神上、经济上造成一定损失,被告对此应负主要的民事责任。但是该判决被二审法院以“不属于法院的受理范围”为由而撤销。1 该判决一经做出即受到不少批评,认为:“这一处理结果从保护公民的合法民事权益方面来看确实是值得探讨的。因为换一角度讲,本案可视为原、被告之间已形成档案保管合同关系。八七三厂在原、被告协商一致时将原告档案寄给被告,被告收到档案时就取得了对保管物的占有,原告也完成了其交付保管物的行为,被告作为保管人就应履行其妥善保管寄存物的义务,而被告却将原告档案遗失,违反了合同义务,同时也侵犯了原告的经济利益,故被告应负违约责任”2。 (二)最高人民法院的立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事档案被原单位丢失后当事人起诉原用人单位补办人事档案并赔偿经济损失是否受理的复函》指出,保存档案的企事业单位,违反关于妥善保存档案的法律规定,丢失他人档案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档案关系人起诉请求补办档案、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作为民事案件受理。3 该复函的意义在于:首先,肯定了个人对人事档案合法利益的可诉性,明确规定档案被遗失者对导致其档案丢失的企事业单位享有诉权,赋予了档案被遗失者的诉讼当事人资格;其次,规定了档案保存人应当承担责任的构成要件,特别是明确了只有在档案保存人具有过错时才可能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里的过错是采用客观化的方式予以规定的,即“违反关于妥善保存档案的法律规定”;第三,明确了档案被遗失者与档案保存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为民事法律关系,非劳动争议,不适用劳动争议的强制仲裁程序。但是仍然没有解决以下问题:第一,个人对人事档案到底享有何种权利?第二,档案被遗失者要求档案保存人承担的民事责任究竟是违约责任,还是侵权责任?是否有精神损害赔偿适用的余地? (三)周玉富案与刘甲湘案 在周玉富案中,两审法院均认可了原告与档案保存人达成的经济补偿协议,但拒绝原告提出补办档案的诉讼请求4。 在刘甲湘案中,原审法院认为:“对于刘甲湘在其档案丢失之后的相关损失,应由香山饭店予以赔偿。……这种赔偿是对刘甲湘因此受到的可预见损失的一次性赔偿,具体赔偿数额,法院将酌情予以判定”。二审法院明确表示:“有关个人的人事档案是证明个人客观经历的文件材料,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职工的依据,也是国家档案的组成部分,档案保存时间相对职工个人来说是终身的,一切单位都有义务妥善保护档案”,“香山饭店作为刘甲湘人事档案的保管单位,未尽到妥善保管刘甲湘人事档案的义务,造成刘甲湘的人事档案丢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刘甲湘办理退休手续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手续,原审法院判决香山饭店赔偿刘甲湘在其档案丢失之后的相关损失正确。”5 综上,从案由的角度看,这三个判决的案由各不相同,白万锦案以人事档案遗失造成不能正常调动工作的独立案由进行立案,而周玉富案是按照一般劳动争议案由进行立案,刘甲湘案则是按照财产损害赔偿纠纷进行立案;从判决的内容看,与在白万锦案一审判决中法院承认在人事档案丢失时会给当事人造成精神上和经济上的损失从而判决赔偿精神损害和经济损失不同,较晚的司法实践不但没有明确个人对自己的人事档案到底享有何种权利,而且也没有明确是否有承担精神损害的可能性,更倾向于将该权利模糊地归于财产损害的范围,仅仅给予经济损失的赔偿。 毫无疑问,必须首先回答个人对人事档案享有何种权利,才能为人事档案遗失的权利救济奠定一般的权利基础。追问该问题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档案丢失的救济方面,还在于在档案记载不真实、被非法转递(出售、提供使用)、被非法获取时的救济问题。 二、个人对人事档案合法利益的权利化:个人信息权的阐释 (一)人事档案的本质 有论者认为,民法上的“物”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为人力所支配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体,个人的人事档案完全符合这些特征,因而是个人享有的物权的客体,可适用物权的保护方法加以保护。6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第一,它不能纳入我国法中“物”的范畴。我国《物权法》上物的概念,在立法上和在学说上都是依循德国法的观点限定为有体物,主要是指不动产和动产,仅在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才依照其规定7。从档案的内容上,档案的内容仅仅是记载的信息,这些信息是无体的,不能归入有体的范畴。第二,它不能为个人所支配。人事档案是由专人负责管理的,提供使用和转递制度严格地限制了其他人的使用,而对档案当事人本身而言,无论档案记载的内容为何、档案记载是否有错误、 被提供给何人查阅,本人是无法知悉的8,更遑论支配的问题。所以在现行法律制度下个人对人事档案无法行使物权所能包含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能。第三,它的载体不是档案当事人的私有财产。人事档案是国家机构或被授权的企事业单位依法建立和管理的人事信息资料,其纸质载体并非由当事人提供,当事人没有取得对人事档案的纸质载体的合法依据,确切地说,人事档案的载体应该是档案制作和管理机关所管理和处置的公共财产。因此,不能将人事档案视为个人的物权客体。 笔者认为,这些信息是个人信息。从人事档案的内容看,人事档案是由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个人情况的材料构成,包括履历材料、自传材料、鉴定、考核、考察材料、学历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材料、政治历史情况的审查材料、参加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及派的材料、奖励材料、处分材料、录用、任免、聘用、转业、工资、待遇、出国、退(离)休、退职材料及各种代表会代表登记表等材料、其他可供组织上参考的材料。9即得以直接或间接方式识别个人的信息。根据独联体《个人信息示范法》10第4条第5款,自个人信息主体死亡时起,个人信息法律制度替换为档案保管制度或本国立法规定的其他法律制度。即个人信息与人事档案并不相同,在当事人活着的时候为个人信息,在当事人死亡后才转变为档案,个人信息制度向档案制度转变的关键性法律事实就是当事人死亡。 (二)个人对人事档案的权利:作为隐私权重要内容的个人信息权 在现代信息社会,信息自主日益重要而成为法律规范的重点11。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日益发展,电子档案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虽然每个公民必须对社会公益作出让步,但个人隐私权和社会需要两者之间的平衡必须保持12,个人信息权制度可以平衡个人与人事档案管理者之间在个人信息上的紧张关系。 在我国,通过司法解释引入了隐私权制度13,但欠缺个人信息权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款引入了对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这是我国立法首次提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据此,国家机关或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非法提供给他人,窃取或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或将承担刑事责任。该规定仅限于对公共机构或具有公共机构性质的单位在获取、提供个人信息方面的行为进行规范,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转递、国际交换、信息准确、信息安全等内容无法也无能力进行规定,亟需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笔者认为,在现行法制,特别是民法没有明确规定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现实下,应将人事档案作为“其他人格利益”纳入一般人格权的范畴,予以保护,逐步在此范畴内形成个人信息保护的司法判决。 针对我国当前的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尚需研究:在人事档案的内容正确性方面,应当允许依照当事人的请求适时更正或补充;在人事档案的个人参与方面,应当承认个人有权确认人事档案的内容,并有权请求进行更正和阅读的权利;在人事档案的个人知情方面,应当承认个人有权要求档案管理者告知自己的人事档案被提供给何人查阅,在对人事档案材料进行更正或补充时,应向以前的档案查阅人提供新的档案材料等。简而言之,在保障个人信息权的视角下人事档案制度应当进行哪些修改和变更,以应社会经济发展,是档案学和法律学亟待共同研究的问题。 三、人事档案遗失权利救济的实现 人事档案遗失时的立案案由,应当统一为“隐私权纠纷”或“一般人格权纠纷”14。在发生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时,由当事人选择。在选择违约责任时,不能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只能获得物质损害赔偿,而选择侵权责任时,既可以获得精神损害赔偿,也可以获得物质损害赔偿。在档案遗失事实明确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受害人选择侵权责任的救济是最为有利的。 当事人可能寻求的救济途径主要是赔偿损失。前述案例看,在人事档案遗失时受害人可能获得的损害赔偿的范围并不明确,要么是对精神损害和经济损失一起判赔,要么是仅仅赔偿经济损失。笔者认为,在将个人对人事档案的权利定位于人格权的背景下,人事档案保管单位遗失个人的人事档案,意味着对当事人人格权的侵犯,可以被判定承担精神损害赔偿。对于可能给当事人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应当给予赔偿。但是比较困难的是如何界定经济损失的范围。 第一,由于档案遗失不能办理正常工作调动的机会损失。对于此类损失,我国侵权法学者研究的比较少,但是从司法实务来看,也没有统一的意见。在白万锦案中一审法院是支持了受害人提出的机会损失的,但是没有指出机会损失的赔偿范围和赔偿数额的确定方法,二审法院则完全否定了赔偿机会损失的可能性。在此情况下应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形行使自由裁量权酌定赔偿数额。 第二,由于档案遗失不能办理退休与养老、医疗保险的经济损失,应当根据不能办理相应手续所造成的实际损失进行全额赔偿。 综上,在人事档案遗失时,对于当事人的损害赔偿应当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和物质损害赔偿,后者包括由于档案遗失不能办理正常工作调动的机会损失和不能办理退休与养老、医疗保险的经济损失。 此外,在人事档案遗失时,其中的部分材料可否补办,应从保护受害人的权利和保障受害人未来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出发,由档案管理人出具档案遗失证明并承担费用向其他单位重新办理相应的证明材料,对确实无法重新补办的原始材料,可以用经办人或当事人的书面证明替代。 人事档案论文:浅谈全面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 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信息化建设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相对滞后,存在人事档案意识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硬件条件不完全符合档案安全保管要求,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事档案作用的发挥。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全面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目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机构及人员的人事档案意识薄弱,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员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足,认为人事档案就是裁剪、装订、保管等事务工作,与教学和科研没有直接联系,不能为高校创造经济效益,只要不丢失、不泄密,能应付干部调动或提拔时的查档工作就行。因此,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变得默默无闻,很少有人过问,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应有的理解与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2、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有的高校没有明确制定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缺乏系统、完备的规章制度;有的只有查(借)阅制度;有的虽然制定了制度,但由于管理不规范,在工作中无法落实,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3、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管理队伍有待加强。随着高校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教职工人事档案数量增多,个人材料进档频繁,档案管理工作任务繁重,但由于重视不够,高校人事档案室很少设置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少数有专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也往往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兼职人员也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导致高校人事档案建设滞后,档案管理只能在低水平层面上进行。这将不利于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4、人事档案保管的硬件条件不能完全符合档案安全保管的要求。档案库房多是普通办公用房,有的把档案库房安排在办公楼顶楼、底层或者地下室,档案长期受到高温潮湿的危害;库房门窗多为普通门窗,封闭不严,起不到防盗、防光及控制库房温湿度的作用,没有配置档案安全保管“八防”设施,与档案安全保管要求差距很大。 5、人事档案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高。目前很多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还局限于纸质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层面上,管理的重心还是实体管理,没有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而实现人事档案的电子化。一些人事档案室的电脑仅局限于打印档案目录,无法进行人事信息的查询和检索,更无法实现对人事信息的筛选、排序、分类、汇总,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由此导致很多人事统计工作只能靠手工完成,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些问题的存在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严重冲突。 二、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加强人事档案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广大教职工的人事档案意识。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真正从思想上引起广大教职工对人事档案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经常了解档案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在组织上、制度上给予保证,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开发利用人事信息,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人才评聘等重大人事决策提供具有前瞻性、参考性的人事档案信息,真正把人事档案部门转变成具有较强综合服务职能的人事档案信息中心。 2、要建立健全并认真贯彻落实人事档案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紧密围绕《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要求,结合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对人事档案的接收、传递、保管、查阅、档案材料的收集、审核、整理等环节做出明确而严格的规定。档案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制度,不断规范人事档案管理。 3、增加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首先,高校人事档案部门应该落实有专人负责,根据档案册数的增长配备足够的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确保有足够的人员、时间和精力对人事档案进行归档、建档及对档案材料进行开发利用。其次,人事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要求工作人员严守工作纪律,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技能,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推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4、加强档案保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设立专门的档案室,按照档案安全保管的要求配备档案柜和必要的防护设备,确保人事档案的完好保存。 5、加快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依靠现代化科技手段实现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充分听取人事档案工作第一线人员的意见,选用适合本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软件,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查询系统,对相关管理部门和个人设置访问权限,利用网络平台了解人事档案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公开。这样不仅可以使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从繁杂的档案收集、整理、保管、检索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以更快捷、更准确地为人事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全面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促进档案管理尽快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从手工操作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从实体档案管理向虚拟档案管理转变,使档案管理者向信息管理者转变,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人事档案工作更好的发展。 人事档案论文:高校人事档案收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高校人事档案收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意识淡漠 由于 历史 的原因,教职工中普遍存在档案意识淡漠,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不知道人事档案的归档范围和归档要求,不懂得人事档案是组织了解和选拔任用自己的重要来源。随着高校不断 发展 对教职工学历学位要求不断提高,教师外出进修、培训、攻读学位、出国留学的机会不断增多,在此过程中,有的教师不知道要把形成的诸如入学、结业、毕业生登记表等人事档案的材料应及时地交到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存档,长时间存放在个人身边,久而久之,造成人事档案材料遗失或破损现象,影响了档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材料缺漏严重 随着近几年人事制度的改革和高校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关注成为高校求生存求发展的重心。于是纷纷吸纳了许多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但在日常管理中发现,引进的这些人当中大部分档案材料缺漏,不是缺入党(团)材料,就是差年度考核表、学历学位材料、专业职务申报表、工资变动表等。究其原因,就是由于近几年机构编制和用人制度的改革,各单位管理档案的人员变动频繁,走的人没来得及跟新来的人交接工作,新来的人还没来得及学习档案业务,造成对档案业务知之不多甚至全然不知,不知道向管档部门或向哪个管档部门报送哪些材料,致使人事档案中材料短缺严重。有的档案材料形成单位诸如职称审批机关、奖励审批机关,不知道将材料移送管档部门,认为应由本单位保管;还有的单位甚至对收集的材料不及时整理,材料多年未归档,致使档案材料形成不及时,内容空泛等是形成档案资料缺漏的重要原因。加上由于人事档案的管理一直是以被动的方式进行收集,即档案管理人员坐等相关职能部门将人事档案送到档案室,由于归档制度的不健全,执行不严格,也是造成档案材料收集不完整原因之一。 3、管理人员业务不熟 由于组织人事干部平时工作繁忙少有时间参加专业知识的学习,造成管理人员业务不熟,对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缺乏了解,造成一些人事档案材料填写不够规范,存在着不该进而进档、该进而不进档,用纸规格和书写工具也不够规范,装订顺序比较混乱,加之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制度不够健全,致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进行改档或伪造人事档案等,严重影响了档案的真实性,给人才的评价与任用带来诸多困难,使档案失去反映客观情况的价值。 二、加强高校人事档案收集工作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教职工的档案意识 人事档案工作是组织人事部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与全体教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工作。把人事档案管好,用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加大档案宣传力度,增强教职工的档案意识,是做好高校档案工作的前提和保障。针对目前教职工档案意识淡漠的现状,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档案宣传力度,可采取一些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主动把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档案知识送到他们手中,使他们在无形中接受档案,知道档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档案的重要价值,提高大家的档案意识和做好高校人事档案工作的自觉性,同时也可以在校内各级部门建立兼职档案员制度,并派专人作为兼职档案员,保持人员的稳定。人事档案部门定期对他们进行有关档案知识的培训,责成他们负责本部门人事档案工作的宣传,把档案工作与教职工个人前途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唤起教职工们对档案工作的意识,让档案工作为高校 教育 事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加强档案材料收集力度,保证档案的完整性 收集人事档案材料是人事档案工作的基础。随着 政治 经济 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对教职工的考察、考核、学历、学位、各种培训、聘任、专业技术晋升等需要入档的材料不断增多,给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带来新的更高的要求。比如人才流动,档案未随着人员流动转移等,也给收集材料增大了难度。因此,建议档案管理人员在收集档案材料时:一方面应做到内部收集与外部收集相结合,在收到从外单位调入的人员档案时,要认真清理、核实,发现有缺漏材料,要做到口勤、脚勤,千方百计与外单位联系,及时追补和不断补充新的资料。另一方面,档案收集工作应变被动为主动。被动收集往往造成一些档案材料的收集不全,档案管理人员只有主动出击,把收集工作做得更细、更好,做到主动与校内各部门联系,收集各种相关材料,形成人事档案材料收集网,保证归档材料齐全完整。 3、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素质 为保证人事档案工作能够适应高校的快速 发展 ,就需要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首先,要让档案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知识。在短时间内要提高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从各种渠道引进具有档案管理经验的人才从事高校档案管理,有着一定保证作用和积极意义。其次,要加强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继续学习的工作。除了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还要加强 计算 机知识及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随着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加强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够使档案管理人员成为既懂专业知识,又可以适应信息化要求的合格档案管理人才,也才能够为高校的档案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保证。 人事档案论文: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及措施 【摘要】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力度、规范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提升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严肃人事档案管理纪律、配备先进的人事档案管理设备、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是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必要性;措施 目前人事档案的重要作用被人们所忽视,人事档案成了“说起来重要,排起来次要,用起来需要,忙起来忘掉”无足轻重的部分。对人事档案管理不重视、管理不到位是大多数企、事业的“短板”。 1.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如下 1.1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目前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人事档管理人员都是兼职,主要精力都放在其他工作上,而只是一个拥有档案室钥匙的保管员,偶尔奉命到档案室去查询一下工作中所需资料。对于大量的需要装档的资料只是机械的放入档案袋中,而不是分类、归档、鉴别。 1.2档案交接工作存在较多问题。首先是档案交接不及时。很多单位对对档案交接工作不够重视,领导把关不严。往往是人员离了岗档案还在原单位,档案交接手续迟迟不办,以致出现档案数量等问题责任不明、界限不清;其次是档案交接手续不严密。按档案管理规定,档案人员交接应是一项认真细致、手续严密,责任重大的工作,而在一些基层单位档案人员离岗或调动工作时,移交不按程序办事,手续不按程序办理,该检查的不检查,该清理的不清理,该签的字也不签,从而出现一些单位档案交接只有一串钥匙的现象,忽视了档案交接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忽视了档案交接工作的基本要求;再次是档案监交工作不严格。按照规定档案的交接是有领导在场监交,并在交接内容署名的。而某些单位的领导把档案交接当作事务性的工作,看成是档案人员之间的事情,从而对档案交接准备工作很少过问,使得档案监交工作不严格,工作程序不完整。 1.3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偏低。人事档案管理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仅仅就档案材料的分类、鉴别就有一定的难度。新老管档人员频繁的更换,而没有后续的培训,致使管档人员的工作水平偏低,材料分类混乱,提供数据不准确。 1.4人事档案的管理手段落后。目前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还仅限于纸面管理,较好的单位也仅仅是采用了电子数据库管理,而根本没有涉及到声像管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办公条件的改善,为了更加真实、全面的记录职工所有经历和资料,建立声像档案必将是一种趋势。 人事档案是记载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业绩、晋升、薪酬、福利等多项内容的材料;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了解和正确选拔、任用人才的重要依据;是审核员工“三龄一历”的确信凭证;是事关员工退休、养老待遇等切身利益的主要根据。因此,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力度、规范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提升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严肃人事档案管理纪律、配备先进的人事档案管理设备、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是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重点工作。 2.针对上述情况对人事档案的管理应该做到 2.1配置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要求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文化水平、工作勤勉认真负责。做到档案材料及时归档,装档材料鉴别、分类无误,及时提供所需人事档案信息。 2.2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人事档案记载的是历史的真实面貌,有其时代的特点。管档人员的新旧更迭,新人已经脱离了那个年代,对当时的好多事情不了解,因此查阅档案难免会有困难,提供数据会有误差。要对档案的管理知识加以系统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 2.3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科学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规章制度,使工作有序,有据可依,保证人事档案工作逐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真正发挥人事档案“见证历史”的作用。完善档案的保管、利用、借阅、保密、归档、鉴别制度,及时收集、补充、更新和完善人事档案材料,对收集档案材料,从手续是否完备,表述是否准确、精练,观点是否明确等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鉴别,使人事档案的收集和归档工作真正做到不丢失、不积压、客观真正地反映事实。顺应时代的发展,增加资金投入,严格执行现代化管理标准,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唯一性,做到划分准确、排列有序、条目清楚、查找便捷。 人事档案论文:基于公共服务的人事档案管理职能创新路径研究 摘要: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作为政府重要的信息机构,凭借网络、通讯等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丰富的公共人事档案信息资源,为公民更好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创造条件。但原有的人事档案管理职能不能满足为社会公众服务的需要,有必要通过拓展其职能、创新其拓展职能的路径提高公众对人事档案的利用率,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 关键词:公共服务;人事档案;管理职能;路径创新 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一般隶属于组织、人事等部门。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作为组织、人事部门的内设机构,主要履行保管单位人事档案,并为组织、人事部门的人事工作提供服务。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社会对于人事档案的利用需求增加,我国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职能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事档案管理的需求。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同时,促进人事档案管理自身的发展,优化人事档案管理体系,需要构建面向公共服务的人事档案管理职能体系,进一步拓展我国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职能、合理界定人事档案管理中的权责范畴、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的信息管理服务效能、重塑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人事档案共建共享的效果。基于此,对新环境下我国人事档案管理职能内涵重新表述,即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储存、开发和利用公共人事档案信息资源,不仅为政府机构、组织服务,还要为广大社会公众生活和公民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拓展面向公共服务的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职能的内容 面向公共服务的人事档案管理职能拓展,就是要将我国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从人事档案管理对象、服务对象、服务内涵等角度入手,具体来说,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职能的拓展包括以下内容: 1.1管理对象由干部档案、工人档案、学生档案向外围拓展 除了干部、工人等劳动者类型外,我国其他类型劳动群体也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建设者。他们在国家政治建设、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以及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构建面向公共服务的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体系,除了应管理包括干部、工人、学生等类型人员档案外,对于其他一些劳动群体,如政府、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工人,民营、私营企业者,农民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积淀,他们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也会形成许多有价值的档案材料。因此,伴随着政府对民生问题关注程度的加深和惠民政策的逐步实施,在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中,可以考虑将那些与民生相关的档案材料纳入人事档案管理范围,使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应民生所需,为民生服务。 1.2服务对象由组织、人事部门拓展到单位职工乃至社会公民或其他组织 随着社会民主意识的增强和社会变革的影响,除了组织、人事部门开展日常工作需要利用人事档案信息资源以外,单位职工乃至社会公民都发出了利用人事档案信息的呼声,人事档案管理利用服务面临多样化的利用需求。因此,人事档案管理机构除了面向组织、人事部门服务外,还应积极应对单位职工乃至社会公民对人事档案信息的合法利用需求。 1.3服务内涵由传统的人事档案收集、保管、统计、利用向人事信息调研、审核以及人才分析、评估等内容延伸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职能的转变,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状态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模式(包括收集、保管、统计、利用等环节)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职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表现出缺位的状态。在未来人事档案管理中纳入人事档案信息的主动采集、加工、重组,调查研究及人才评估等工作内容,是信息时代人事档案提供利用工作新的内涵,也是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发展新的要求。 1.4服务手段的现代化 人事档案管理手工操作形式在信息化环境下突显其不足,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改进管理和服务,已在人事档案管理界达成共识,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也正在朝着服务手段现代化方向作艰辛努力,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由以前仅能靠手工完成的服务向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利用网络通讯、数字存储、计算机技术等)提供的服务进行拓展。 1.5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重心的转移 全国第四次干部档案工作会议中提出,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重心从实体管理向信息管理转移。人事档案管理要不断充实和完善人事档案信息库,推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同时,人事档案信息管理内容要突破人事档案材料归档范围“十大类”的局限,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反映人事档案记载主体特征的材料要及时、主动地收集,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主动采集有价值的人事档案相对人信息。 2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职能拓展模式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疆域辽阔,而公共管理资源又十分有限,因此,完善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体系,面向社会拓展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职能,实现人事档案管理体系从管理对象向服务对象、服务内涵、服务手段等方面的延伸,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2.1由点及面延伸 长期以来,我国地区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人事档案管理要面向广大社会公众,坚持以人为本,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这样一种体系的构建不可能在全国及城乡间同时开展起来。因此,应当采用试点的形式,首先在经济和信用基础好,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地区试点,并逐步在全国各地区和城乡之间全面推广,使全国各地区、城乡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组织、群团乃至社区都建立起包括各类劳动人民在内的相对完善的人事档案管理体系。北京、上海、广东、南京等地率先开展的一系列人事档案管理规范化服务内容,伴随着民主政治思想的推进和人员的流动,必然在全国各地、各区域延伸开来。 2.2规制与自愿相给合 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念来指导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拓展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职能必然会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与人事档案管理相关的国家利益、组织机构利益和个人利益间的均衡问题。在改革我国现行人事档案管理体制,拓展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职能的过程中,要保证国家利益不受损害,同时,又要切实保障法人机构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拓展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职能宜采取规制与自愿相结合的模式。对于与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安全相关的人事档案信息,要通过制定国家法律和政策对其收集、保管、利用服务等情况进行强制规范,其中,涉及组织机构利益和个人隐私的要以保障公共利益为原则。对于其他涉及组织利益和个人隐私的相关文件资料实施自愿的原则,鼓励和倡导公民采取自行保存或委托保管等形式,依照国家法律保管与其自身利益相关的人事档案材料。 2.3“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 在我国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环境下,拓展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职能宜采用“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属于基础性的,为公共利益服务范畴的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经费应由国家财政统一划拨,而对于社会组织、集团和公民基于集团或个人目的而提供的特定的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则宜坚持谁获益谁付费的原则,由受益的社会团体和个人支付定额的服务费用。 人事档案论文: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探究 摘要:从人事档案工作必须适应社会人事制度变革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在当前我国高校人事制度发生重大改革的形势下,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这应该是当前高校人事档案工作改革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改革 人事档案是社会组织成员在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重要历史记录。人事档案的归集和立卷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和程序进行,这种一定的规范和程序就是一定时期的人事档案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必须符合国家人事制度变革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 一、高校人事管理出现的新情况 人事档案工作从属于社会人事制度,人事档案工作必须及时服务于社会人事制度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人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正在向不断深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些变革的带动下,高校的人事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一)人员身份出现新变化。中共中央办公厅2000年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提出“破除事业单位目前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全面推行聘用制度”,从根本上打破“大中专毕业生一律取得国家干部身份”的传统观念。一些高校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新招聘进入学校的人员采用聘用制、兼职制、人事制等多种方式,开始突破传统的人事编制限制,逐步转变高校教师的国家干部身份,使高校中从业人员的身份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 (二)用人制度出现新机制。中组部、国家人事部、国家教育部2000年联合《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后,许多高校打破统一接受国家分配毕业生的传统做法,自主向国内外广揽贤才,国内高校之间、国内国外高校之间人员流动活跃,来去相当自由。这种机制促进了高校教师的校际合理流动,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但与此同时由于人事管理措施的滞后,高校中人在档案不在、档案在人不在、一个人在两所以上高校分别建立档案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工资制度出现新突破。随着社会分配制度改革的发展,各高校采取按岗定薪、工资浮动、确立岗位津贴、实行目标管理等多种分配方式,从根本上突破了事业单位传统的工资总额控制制度。高校工作人员“档案工资”与实际收入不符,甚至实际收入远远高于档案工资,人事档案中的记载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 (四)人事关系出现新内容。1995年国家施行《劳动法》和2008年国家施行《劳动合同法》后,事业单位中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被明确为劳动关系,加之聘用制的全面推行,已从根本上打破了几十年来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统一按人事编制管理的传统做法,高校教职工与学校之间的关系除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外,又增加了聘用关系、劳动关系、劳务关系等多种形式,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已远不能适应新情况的需要。 二、改革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新思考 高校人事制度的变革给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与高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相比,目前高校人事档案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一)调整高校人事档案工作的定位。目前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基本上沿用着传统的干部档案管理模式,1991年中组部和国家档案局下发《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后,一些高校依据该条例规范了本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后的档案管理自然更属于干部档案管理的范畴。人事档案管理应该不同于干部档案管理,尤其是现代意义的人事档案管理,要强调档案的信息服务功能,强调档案的人力资源写实功能,强调档案对工作人员合法权益的保护功能。在高校现代人事档案工作的定位中,上述三个方面的功能应该是不能缺少的。 (二)调整档案材料的选取和归集内容。中组部和国家档案局在《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中对干部档案材料规定了十类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反映一个人的基本面貌有些是必不可少的,应该认真收集和归档。但与此同时,针对当前高校人事管理的新发展所形成的新材料,如反映教职工个人素质和业绩变化的各种培训、访学、留学、访问研究、学历提高的证书和证明材料,反映教职工与学校之间关系变动的各种聘用合同、劳动合同、合作协议以及解聘、辞退、岗位变动等相关材料,反映教职工依法应享有的各种工资福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障权益的等级和变动材料等,都应该及时归集存档。 (三)调整人事档案的保管和查阅办法。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具有严格的保密性,这种严格保密性应该是从干部档案管理的要求中派生出来的。如1991年中组部和国家档案局下发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中,就有查阅干部档案“应填写《查阅干部档案审批表》”,“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等明确规定。但是如果把人事档案与干部档案明确区分开来,则现代意义上的人事档案不仅应该适当“解禁”,而且应该适度向本人开放。“美国所有的人事档案只对本人或经过本人授权的他人开放。每个雇员都可以上网查询自己的某些人事档案。”这样做不但可以保证档案记载的真实性,而且在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及其他合法权益方面更有其重要意义。 (四)调整人事档案管理的隶属关系。在传统人事档案管理理念和干部制度的影响下,高校中大中专院校毕业的人员都具有干部身份,其人事档案管理一直视同为干部档案管理,所以学校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多隶属于党委的组织部门。前已述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后,高校的人事管理已经明显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干部管理,现代高校人事管理的内涵已经逐渐趋向于人力资源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结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重新清理和健全现代意义的高校人事档案,逐步把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从党委的组织部门转移到学校的人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这应该是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人事档案论文:浅析对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的管理应该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为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保障高校毕业生合法社会权益和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人事档案管理 对策与思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体制和用人制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国家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也不断深入,打破了人才由国家培养,统一分配的传统做法。取而代之的是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机制。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的人事档案管理的管理机构、档案内容、转递渠道、管理方法、开发利用、重视程度等各方面出现了很多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出现了随意涂改档案内容、档案自我管理、由于企业破产造成档案丢失、企业员工不能办理退休、因为档案内容不全不能够办理社会保险缴纳、转移等诸多问题,大大制约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合理流动。近期,就进入我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采取了座谈交流会、书面统计和实地调查形式,对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1 我市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高等学校毕业生档案是毕业生政治表现、学习成绩、个人特长、身体状况以及在校奖惩情况等综合记录,是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挑选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我市人力资源行政管理部门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东营市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和东营市人才服务中心是专门负责我市生源毕业生和来我市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专门机构。主要服务范围是学生报道、档案转递、就业协议签订、就业培训、创业扶持、三支一扶考试、职业介绍、社会保险缴纳等一系列针对毕业生就业的管理与服务工作。2009年,我市接收高校毕业生共计有12108人,登记就业10590人,未就业1518人,就业率达到87.5%。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机构不统一 我市现管理高校毕业生档案的部门大致有五类机构:一是考取了机关事业单位的高校毕业生,由用人单位上级行政部门进行管理。二是未就业或到非公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中心和职业介绍中心管理;三是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由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四是具有人事管理权限的国家企业或国有控服企业,例如:国有四大银行、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电力部门等。五是由于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原因,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档案目前还存放在原学校、学生个人手中或非公企业人力资源部。 (2)转递渠道不规范 现在高校毕业生的档案大部分由学校直接寄往学生毕业前所签约单位所在城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构,然后再由毕业生就业机构根据高校毕业生毕业生所签约单位所在市县区将其人事档案转递至所在市县区人才服务机构。有的高校为了就业率,直接将学生档案寄往学生所签约用工单位。过了几个月这个学生要求到其它企业工作时,企业把档案扣住,造成严重混乱。有一部分在学生毕业前将档案让学生自带回家。有一部分学生档案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滞留在原就读学校。 (3)档案内容更新不及时、内容简单、档案内容与档案相对人不统一,个别有不真实的档案材料。笔者在整理档案过程中,发现同是研究生毕业的学生,有的有毕业设计书(论文)和学位认定书,有的档案没有这类材料。有的一份人事档案里面有两名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材料。还有的内容十分单一,就三五张纸,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特别是高职类或技工类学校毕业生的档案内容,很不完善。转入人才服务机构的学生档案,后续档案材料不全面,无法依据档案材料为其出具社会化证明材料。 (4)学生的档案意识不强,认为“可有可无”。有的学生毕业十几年了,还不知道自己的档案在哪儿,也不知道评职称、缴保险、考资格证等各项社会化人才服务项目,结果耽误了自己的职业发展。 3 对策建议 (1)统一管理机构,从制度上避免高校毕业生档案多头管理的现状。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分布在在非公有制企业,属流动人员范畴。人发【1996】118号《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为县以上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遵循“集中统一,归口管理”的原则,接受同级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此《规定》的颁布明确了高校毕业生档案的管理机构就是各地人才服务机构,其他任何机构不得擅自管理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这为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证。下一步工作中必须加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的档案管理职能,加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与毕业生就业部门的工作衔接,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完善人才流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2)统一转递渠道,从源头上杜绝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混乱的局面。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或未就业都必须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注册个人信息后,才能够离开学校。所以各级各类学校、各级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在学生网上注册时,提前告知学生将其人事档案转递到工作单位所在地人才服务机构或户籍所在地人才服务机构,其他任何机构不得接收学生档案。然后各级人才服务中心再根据实际情况再细分到县区人才服务机构。这样就不会出现学生找档案,档案找不到当事人的情况。学生毕业后,用到人事档案时,会自觉到当地人才服务机构来完善、查询、利用自己的人事档案,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价值。 (3)提高档案意识,拓宽服务内容,发挥档案价值。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是人才信息的重要载体,准确、齐全、完整的毕业生人事档案,历史全面地记载着毕业生的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及个人特长等信息,是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最重要依据。所以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及时准确的将学生本人的各类档案材料归档。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比如学生在校期间的荣誉、参加社会活动的证明、毕业论文设计等等,为用人单位提供必要的参考。人才服务机构也应该适应新形势发展,就需要对人事档案的内容进行调整,不仅要继续保留传统和共性的反映个人年龄、经历、社会关系等内容,更要突出创建反映个人专长、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等个性化的内容。创建能力档案,重点记载个人文化程度、专业水平、继续教育情况,以及参加各种资格考试、注册考试等反映个人才能的资料。 (4)健全档案管理机制,提高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目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专业素质上讲,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应该加强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从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等各方面进行严格要求,配备专业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实行档案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加强日常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增强其工作的主动性。 总之,高校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是促进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珍贵的人力资源,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新制度,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流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非常有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能够为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人事档案论文: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摘要】文章指出了目前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 21世纪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将越来越明显,人才流动的数量与质量会逐步增强。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就成为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本人就目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提出自己的拙见。 一、目前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生人事档案是人才信息的重要载体,准确、齐全、完整的毕业生人事档案,历史全面地记载着毕业生的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及个人特长等信息,是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最重要依据。但是就目前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毕业生对人事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作中心的转移,组织人事政审工作相对减少,一些毕业生就认为人事档案“没什么用了”、“作用低了”,另一些就业于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等没有人事主管权的非公有制单位的毕业生,更是“遗忘”了自己的档案,怀着一种要不要档案无所谓的态度,其不知将来政审、调资、出据证明、职称晋升中均要以档案材料为依据。这种对人事档案重要性的欠缺认识,势必会影响人事档案在人才资源开发中所起的作用。 (二)档案管理不规范 档案管理部门只照搬中组部下发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没有形成自己的实施细则和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不严格现象,收集、归档工作被动不及时;另外管档人员在管理上流于形式,仅充当档案“保管员”的角色,对接收到的毕业生档案,只是按学校或接收时间不同在原档案袋上直接编号,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导致了档案内容不全、管理混乱等问题,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严肃性,降低了人事档案工作效率,更谈不上为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了。 (三)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手段还是手工操作,即使利用计算机管理,也仅限于将名字与档案号输入、输出与检索的管理,计算机现代化管理的潜力完全不能发挥出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手工操作运转慢、效率低的问题。 二、做好新时期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路及对策 从上述问题来看,目前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已远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为使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广大毕业生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增强创新意识,更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对毕业生人事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是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毕业生对其人事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做好咨询服务工作,利用多种渠道向毕业生宣传有关人事档案的管理知识,要让广大毕业生充分认识到,毕业生人事档案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毕业生今后的就业、生活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人事档案是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或用人单位选贤举能的重要依据,是对毕业生本人进行定位的重要参考,即使不设人事档案的企业、公司也是十分重视人事档案所提供的人才信息的。 二是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管档人员素质。新时期人事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同时也给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档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开发、管理和利用好毕业生人事档案这一信息资源。 (二)加强对毕业生人事档案的科学规范化管理 一是要全面普查案卷,去糟取精。对接收到的毕业生档案应重新整理,剔除无用的案卷资料,对所保留的案卷资料重新组卷。重新组卷的原则是尽可能将那些相互关联的资料组合在一起,并编写页码、目录、标题,一一对应,装订成册。 二是要加强收集工作,完善档案内容。按照《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制度,全面收集材料,特别是对人才信息需要完善的档案内容,注意收集那些能体现毕业生实践能力、思想品德、政治素质等方面的材料,了解其近期经历,将其培训进修登记、科研成果、等新记录补充进档案内容,准确、客观地反映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现实表现,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 三是要实行专门统一管理。将所有毕业生的人事档案统一整理,分门别类,按照人员年龄、学历、专业、姓名等统一编号,并建立多种检索方式,便于查找与利用。建立专门的毕业生人事档案库,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 (三)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实现现代化管理。 增强创新意识,要在立卷制度上更新,在工作手段上改进。如从组卷的形式到装订的手段上考虑,怎样做到既不影响日后调档利用,又能尽快完成归档程序,档案工作者也要善于思考,多动脑筋,针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搞一些小创造、小革新,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加强现代化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目前计算机已应用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当中,但多数仅限于各类档案目录的输入与检索。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完成本来较烦琐的手工操作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数码技术、影像技术、条形码技术等。加强计算机技术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将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做好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人事人才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路桥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浅论:浅析路桥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路桥建设项目不断的增加,路桥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进行科学的施工过程安全管理是现代路桥施工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避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我们很有必要分析现状路桥施工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这有助于施工企业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与整改。 关键词:路桥施工安全生产管理 1引言: 随着我国路桥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加,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存在问题也不断显露出来。工程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行生产活动,贯彻“安全发展”、“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可见安全施工是工程建设中最让人关心的问题。对此笔者结合工作实况,谈谈路桥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2 路桥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2.1路桥建设安全法制不健全,执法不利。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法制建设,出台了一批法规、制度,但与各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相比,仍存在着一定差距,许多方面的管理仍然无章可循,对施工安全事故的查处不利,法律的警戒和约束作用未能得到显现。 2.2路桥建设市场秩序混乱。施工单位越级承包工程,一个项目有多个分包商。许多规模小,能力低的承包商靠不正当手段承揽工程,低价抢标,对技术规范、安全规范所知甚少,主要靠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给路桥施工安全事故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2.3路桥建设施工人员素质不高。在目前施工现场,一线生产工人大部分是民工,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和培训,缺乏应有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淡薄。因此,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4路桥施工单位安全生产保障机制不全,没针对性和不具操作性。施工企业制定的安全生产制度大多不结合实际情况,指导意义不高。有部分施工企业安全职责不明,没有具体落实到人。 2.5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大多事故是由于错误操作或违章作业等造成的。 2.6施工机具质量不合格。如起重机使用了不符合规定的钢索、缆绳,信号联系装置不灵敏可靠,升降机组装后未进行验收并进行空载、动载和超载试验,很容易造成重物落下,砸伤地面施工人员;安全网质量差,不能有效拦截高空附物,造成地面人员的伤亡。 2.7防护设施不齐全。在较容易发生事故的作业现场不设安全标志;施工现场通道附近的各类洞口与坑槽不设置防护设施,或防护设施有缺陷,容易造成坠落事故。 3 对路桥施工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针对企业及工程的实况构建完善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和注重落实 路桥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需要以企业和工程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科学的分析,以此促进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根据企业安全管理设施、相关人员组成以及工程实际开展中的重点安全管理区域,构建完善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以此确保安全管理体系具有针对性、适用性,促进路桥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同时,路桥施工企业还要加强对自身安全防护设施的检查与购置,对于安全防护设施破损、不能使用的应及时进行更换,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路桥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而且细致的系统工程。贯穿整个建设过程。施工企业有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体制只是安全生产管理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按制度办事,切实去落实,否则只会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的。 3.2 针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安全管理架构的完善 国有企业或大型施工集团,其施工组织中一线操作人员的带班人员为企业正式职工,这部分人员都经过企业相关的安全技术培训,能够在实际的操作中对下属一线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安全施工进行监督与督促,因此,这类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中可以适当的加大带班人员的安全职责,以此促进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而对于一般性的施工企业,其不具备长期雇佣一线专业操作人员的条件,这就需要其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应将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责更多的施加在现场技术人员与质量管理人员的职责中。这就需要企业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完善安全管理架构,以明确的安全职责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3.3 针对施工人员素质情况,强化安全培训 由于路桥施工一线工人多数为就近的农民工,他们缺乏影响的安全意识与相关培训的现状。路桥施工企业应加强对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强化现场监督机制,以监督机制促进工人安全防护工作的开展。虽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工人进行相关培训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工费用的支出,但是其在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企业安全事故处理费用的支出。安全管理培训工作可以安排在天气因素不能进行施工的间歇进行,以此达到既不影响工期又能使工人在雨天有事可做的目的。通过安全培训工作培养一线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3.4 加强安全设施的检验,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对于路桥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安全防护设施,施工企业还要定期对其进行校验,确保其能够达到安全防护的目的,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通过定期的校验能够有效减少由于安全绳断裂造成的人员伤亡,保障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 3.5 强化施工现场设备管理 路桥施工多采用预制结构、现场吊装的形式进行施工,其施工过程中大型起吊设备等设施较多。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现场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要格外注重起吊过程的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通过强化施工现场设备管理工作有效保障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3.6 注重现场临电相关内容的管理 现代施工机械化的推广使得路桥施工过程中常会采用发电机或临电架线等方式进行施工设备、生活用电的供给,这部分内容也是现代路桥施工安全管理的重点。例如:施工过程中常用的手弧焊设备多采用自带汽油、柴油发电机。而守护焊接过程中所产生的、飞溅的火花极易引燃燃油。因此,在进行燃油添加后应及时将燃油存储罐运送至安全的、规定的存放地点,以减少由于火花造成的火灾事故发生 。 3.7 注重施工设备的养护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效果 现代路桥施工过程中,施工设备故障造成的安全隐患或事故时有发生。因此,现代路桥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应将影响施工安全的各因素充分考虑,强化传统安全管理中没认识到的安全因素管理,有效提高安全管理实施效果。通过多方面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效减少和避免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 结束语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看出,路桥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一项涉及施工多方面的、需要企业以完善管理体系进行系统工作。现代路桥工程施工企业应加强安全管理的投入、加强人员培训与现场管理,同时注重影响施工安全各因素的控制,以此达到安全管理的根本目的。现代路桥施工企业应正确认识安全管理投入与安全处理费用的辩证关系,以加大安全设施及管理投入减低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处理费用,减少对施工人员安全的影响,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企业社会效益。 路桥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浅论:浅谈对市政路桥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与思考 【摘 要】要想能够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以及发展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状况的好坏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保证社会跟城市经济协调性的主要首要手段。对于市政的工程来说,路桥施工工作的实施是较为重要的。对安全生产进行管理,也是也是工作的重点。在施工过程中,安全跟生产是具有统一性的,也是使劳动者的健康与生命得到相应的保障。 【关键词】市政路桥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建议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就在快速的发展,也使得加快了市政的发展建设。由于路桥工程的施工建设在不断的扩大,使得施工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与此同时,存在的施工安全等事故问题也在不断的上涨。要想使社会的安定得到保证,经济的发展得到提高,对市政路桥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进行加强,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是较为重要的。 一、在对市政路桥进行施工时所存在的特点 在对市政路桥进行施工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市政路桥的工程量较大,并且施工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其次就是工程施工的工作条件也较为艰苦,所涉及的工艺范围也是相对较广的。使其在对路桥工程进行勘测工作时,其工作难度也是相对较大的。在对路桥工程进行施工时,大多数工作都是以人力劳动为主。例如:机械设备的安装或者搬卸以及运装等;构件现场的测试或者吊装以及浇筑等;路基岩体的挖运或者辗压以及爆破等。除此之外,对市政路桥进行施工,还是一个意外风险率较高,以及危险难度较高的工作。所以,在对市政路桥进行施工时,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加强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能够使施工人员的安全跟健康得到保证,还能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多提高。 第二,以往在对市政路桥进行安全生产管理时,都是根据较为传统的管理经验进行。只是在实践中对技能经验,以及知识经验进行不断的累积,再根据个人的观点对路桥的质量进行评价。评价依据主要是根据个人的感官跟直觉,没有一些较为科学技术的含量。施工时所存在的安全系数,或者在对工程进行勘测时,只是仅依靠安全来进行判断,是极为不具有准确性以及安全性。所以在对安全生产管理进行改善,已是必然趋势的存在。把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转换成为具有科学依据的理论,在与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不仅能够使勘测工作更具有准确率,还能使管理系统得到完善。 第三,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这是安全生产的主要宗旨。所以,在对市政路桥进行施工时,对安全生产管理进行加强,是保证生产跟安全的同步性。在生产的过程中确保安全,不仅能够使施工人员的劳动条件得以改善,还能把施工人员生产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调动。既可以让伤亡率有所减少,还能加强生产率的提高,使企业的效率有所增加。生产的主要前提就是安全,这点是较为主要的存在。要想使生产率得到保证,对施工人员进行全方位或者全过程的安全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二、当下市政桥路安全生产管理的状况 当下市政桥路安全生产管理的状况主要位以下几点: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的深入。由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变得较为频繁,使得劳务人员的需求也在逐渐的加大。由于当下的劳务人员主要是以农民工为主,使得劳务市场的技术水平有所降低。其次,大多数农民工的文化水准较低,在技能上也没有做过任何的培训,也使得劳务市场的培训难度有所加大。 第二,基于市政路桥施工工程量与人力需求较大的特点,许多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人员的筛选时往往对其综合素质没有太大要求,施工作业的劳动力主体大多为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民工,当前的劳务市场培育工作却相对较为滞后,对于劳务人员的岗前培训相对不成熟,导致市政路桥施工单位所招聘的施工人员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综合素质薄弱,对于安全生产问题缺乏足够的意识与了解,在专业技能方面也难以达到充分的掌握。 第三,虽然较为年长的农民工都有些工作经验,对施工的技术以及工艺都要这一定的掌握了解。但随着年龄的加大,较为有经验的农民工也不会再愿意继续工作,其次也是怕对自身技术的过分信赖,导致出现伤亡事故或者操作违规现象的出现。若是事故的程度并不是很严重,这些农民工还会存有侥幸的心里,不会在事故中吸取经验跟教训。如若类似的现象还会再次发生,不仅会对农民工带来一定的影响,也会给企业声誉以及效益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对市政桥路的安全生产管理进行完善 对安全生产的管理意识要有所加强。在对市政桥路进行施工时,其安全生产的系数,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 所以要想对市政桥路进行施工,则需要相关安全部门,在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培训。由于桥路工程的施工面积范围比较大,若只是依靠人为进行管理,那么进行有效的约束。只有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把应注意的问题灌输到每个施工人员的脑中,那么有效的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生产安全管理人员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想对市政桥路方面的生产安全进行有效的管理,对生产安全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进行综合提高是极为重要的手段之一。施工企业单位可以不定期的为安全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安全的培训工作。既能够保证安全管理人员对技术方面的掌握度,又能对每个施工环节的安全系数进行了解。使得能减少技术问题或者违规现象的出现。 对桥路进行施工时,要确定安全的管理方案。在对路桥的施工现场,当施工队伍进入到现场时,对安全管理的方案进行确定是必要的环节。在桥路施工现场的周围,相关安全管理部门应该对环境的状况,或者天气的状况以及交通的状况进行分析调查。对于一些较为危险的地区,则需要在施工图纸上进行标注,使其能够让施工人员进行注意防范。这样不仅能够使工作效率有所加快,还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既保证的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使施工的成本有所降低。 四、总结 综上所述,要从根本上提高市政路桥施工的效率及质量,就必须对其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引起一定的重视,从各个环节入手对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将相关的管理制度大力落实到实际中来,针对各项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实现市政路桥安全生产管理的最优化。 路桥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浅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1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安全现状 目前,在我国的高速公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安全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施工的顺利进行。受作业环境、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一些山区高速公路桥梁工程施工现场,经常存在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等现象,未能彻底消除现场安全隐患。在这种情况下,时常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目前,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安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思想认识不到位。在施工过程中,对安全生产缺乏必要的认识,这是引发事故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安全责任认识不清,一些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仍然只重视质量、进度、资金等方面的管理,而忽视安全生产管理,对安全生产的责任依然认识不足,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施工安全监管机构,以及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安全经费不到位等,在组织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时,仅仅限于开个会、发通知等。二是对安全生产存在麻痹大意的思想和侥幸心理,特别是从事桥梁施工的劳务作业人员,要么是认为自己已经从事了多年的桥梁施工,以为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防范意识,从而放松了警惕;要么是刚从事桥梁施工的从业人员,未经全面的安全教育培训和技术交底,对桥梁施工安全一知半解,麻痹大意。三是对于安全生产规律,施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研究,认识深度不够,对安全生产缺乏系统性、长期性认识。 1.2管理不到位。在施工过程中,对安全生产管理不到位直接导致施工安全事故。通常情况下,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保证体系,没有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利用以包代管的方式对分包单位进行管理,制订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未能真正落实执行;二是未按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严重不足,进一步弱化了安全管理力量,安全巡查不到位,没有及时落实安全措施;三是把进度、质量等作为主要工作任务而忽视安全生产管理,特别是在赶工期期间,只注重经济利益,忽视安全生产管理,对违章违规的行为视而不见,见而不管,管而无效,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处罚和整改等落实均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及时的发现和消除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 1.3经费投入不到位。安全经费投入不足,是施工安全隐患治理的关键原因。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投入的不足,使得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同时,建设、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安全投入的管理不到位,对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投入的安全生产费用未使用计划未进行严格把关,导致安全生产费用未能专款专用,安全措施无法全部落实到位,安全隐患不能彻底整改。 1.4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虽然目前政府、交通主管等上级单位也非常重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但是由于高速公路工程施工存在人员数量多、素质高低不一、流动频繁、工种工序多而杂等特点,导致对所有从业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工作难度加大。同时,由于高速公路桥梁施工,特别是一些特殊桥梁形式的施工,需要全体安全管理人员具有更加丰富的安全管理经验、管理水平和全面的业务知识,才能组织开展各种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技术交底,否则,就会使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2桥梁施工安全风险辨识 2.1施工前期安全风险识别。在实际桥梁工程施工中,安全风险识别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客观的调查分析所有可能的安全风险事件的来源和结果,同时形成安全风险源清单。具体来说,可将安全风险识别过程分为5个小步骤:①对桥梁工程项目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②建立初步安全风险源清单;③筛选安全风险因素;④确定各种安全风险因素的可能事件或潜在结果;⑤建立安全风险源清单。组织开展安全风险识别工作是否全面、深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后面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否则即使对安全风险进行了相应的评价和处理,也可能误列、漏列主要安全风险。在进行施工前,如果不能准确的识别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面临潜在的安全风险,进一步丧失处理风险的最佳时机,将无意识的被动地自留这些风险,因此,必须组织有多年从事桥梁施工管理和安全管理方面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展风险源辨识工作,才能真正发挥桥梁风险源辨识的作用,所以做好桥梁施工前期安全风险识别工作是安全风险管理的核心步骤之一。 2.2施工期间安全风险识别。随着建设项目生产设备设施、施工条件、工艺流程、施工环境等不断的变化,安全风险也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要想有效防范生产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只有持续识别、评价和控制安全风险,实现对安全风险的动态管理和科学防控。同时,根据桥梁施工的进度进展和实际情况,不断对风险源的应对措施做出调整,对未开工或正在开展的工序进行监控、防范,对已完成的工序及时进行销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生产工作,才能有效防范桥梁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3安全对策及措施 虽然目前国家、交通主管部门等对安全生产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安全法律、法规、条例和管理办法,但是,所有的法律、法规、条例和管理办法只有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才能真正发挥有效的作用,而且还必须结合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和桥梁风险源辨识来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只有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才能有据可依;只有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和安全生产责任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才能权责分明。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可以细分为制度保障、措施保障、人员保障、经费保障等;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有的人员必须有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明确的安全生产责任,才能对个人的安全管理行为进行监管、约束,安全管理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2重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其实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只要人人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安全意识,高度的安全防范意识,具有自我保护的安全能力,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就能够被及时的发现和消除,所以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桥梁施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一是根据桥梁的施工环境、施工条件、施工工艺、施工人员、施工设备等制定详细的安全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二是建立所有桥梁施工从业人员的花名册,全面掌握桥梁施工作业人员的数量、班组、工种、进退场等情况,特别是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切实做到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覆盖率100%。三是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坚决杜绝麻痹大意的松懈思想,防止“三违”现象的发生。四是坚持安全教育培训持续开展,不走过场。 3.3加大安全生产经费投入,落实安全生产措施。首先应制定下发安全生产经费投入和使用管理办法,明确安全生产经费的提取金额、程序和使用计划;其次是及时对安全生产经费进行计量支取,确保现场的安全防护用品、安全设施能够落实到位,而且安全防护用品、安全设施必须起到安全防护作用,坚决杜绝无效的安全防护用品和安全设施,因为无效的安全防护用品和安全设施反而增加了安全隐患。 3.4加强施工安全检查和隐患监控。定期和不定期的对桥梁施工现场进行日常安全巡查和月度、季度、年度的安全大检查,必须有项目安全分管领导等人员参加,并且根据桥梁工程的进展和施工工艺的不同,有针对性开展专项安全检查,特别针对危险性较大工程施工阶段,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还应该跟班作业。由于每个分部分项工程和施工工艺均已进行风险源辨识,因此,必须时刻按照风险源辨识和防范措施进行动态监控跟踪管理。每一次的安全检查必须有重点,先明确安全检查目标和具体检查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检查完后及时下发安全检查通报,要求各施工单位或劳务队进行整改反馈,然后再进行整改复查,确保所有检查出的安全隐患得到治理。 3.5奖惩结合,形式多样。奖励和处罚都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施,奖励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季度、年度安全评比;开展安全生产知识竞赛等活动,对于安全工作做到好的施工单位、劳务队伍、施工班组和个人,都可以按照安全生产奖惩制度进行适当的奖励。处罚方面,可以通过安全违约金、集中开展安全学习教育并考试等手段,特别是建议采取集中安全学习教育的形式进行安全违规、违约的处罚,毕竟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安全隐患和减少安全事故,不能“以罚代管”。 4结语 在高速公路建设大规模发展、建设难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桥梁施工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形势严峻。当前,解决这一现实课题的关键在于深入研究其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提高对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安全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强化管理,实现人机环境的和谐与统一,确保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安全。 作者:唐宏强单位:广西龙和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路桥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浅论:路桥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探讨 摘要 路桥工程属于我国现代重点行业,同时数量越来越多,而现代路桥工程的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频发,引发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因此,路桥工程的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文中概述了安全管理工作,并且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对策,望带来路桥工程的思考。 关键词 路桥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路桥施工中最为重要的管控内容便是安全,只有确保了施工安全,才能保证所有参与到施工中的施工人员的自身安全,同时保证路桥施工效果。现阶段,我国路桥施工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更需要提出建议,改善施工。 1、路桥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中,安全为第一要务,通过管理方式改善基本安全环境,进而保证全体投入到路桥工程现场的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现阶段,路桥工程安全管理主要便是为了保证人员安全,同时保证基本的经济利益。通过统计安全管理,可以发现安全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流动性。 当前,路桥施工队伍中,主要以农民工为主,而且其所带有的人员流动性较大,通常建筑项目转换时,施工队伍通常也会转换,进而不断转换施工环境,为施工安全管理带来了难度。现阶段主要分为装修队伍和施工队伍,而各种场景和环境不断变化,同样为安全管理带来了难度。 (2)密集性。 现阶段我国的施工队伍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建筑施工中虽然会应用到各类机械设备,但机械设备应用较少,同样可以施工人员仍然较为密集,也就是现代施工仍然需要依靠较多的施工人员,当人的基本密集程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而对其的安全管理便会成为问题。而且现阶段相关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进而更加带来了管理之中的难度,我国施工现阶段并不会组织施工人员上岗前培训,更是加重了该隐患[1]。 (3)复杂性。 路桥施工面临的安全管理问题繁多,此类问题都会导致安全管理工程成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难题。安全管理属于施工现场的重点管理工作,其不仅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也涉及到一类外来人员的安全。 2、路桥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问题 2.1安全教育不足 伴随着各种先进技术以及机械设备进入到施工现场,路桥安全管理工作的不足得以凸显,例如安全教育工作的不足,一些施工企业不能正视安全教育工作,实际工作中不仅是不重视的态度,甚至是缺少安全教育工作。安全教育工作中很多便是普及安全理念的过程,我国现阶段不仅施工现场不重视此类工作,同样规章制度中并不能体现此类规定,进而带来了严重的问题[2]。 2.2责任划分不明确 建筑工程属于复合型工程,其涉及到较多的各类环境和因素[3]。现阶段,我国的建筑施工责任划分尚且不明确,很多时候便会导致安全管理任务不能有效划分。笔者认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便是相关安全法规存在空白,不能明确施工方面的义务与权利,监督工作存在盲点,很多此类原因便是直接导致安全管理工作缺陷的基本原因。 2.3制度不能贯彻 现阶段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已经做出了一应的规章制度,例如施工人员在施工现场走动必须佩带安全帽等,但是此类制度实际中往往不能贯彻,一方面是由于施工人员不能正确认识此类制度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便是由于监督制度的缺失。进而很多利于施工安全的规定都被忽略,造成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问题。 2.4缺少安全培训工作 目前诸多施工单位为了减少工作量,在施工前忽略了安全培训工作,不能真正的落实安全教育制度,进而使得很多员工并不能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使得员工不能知道真正的安全理论,便会带来安全管理工作的困难。 3、改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建议 根据以上问题,应当将安全管理作为重点工作展开,而且将安全管理作为信用的一方面,现阐述如下: 3.1制定法律法规 首先应该建设外部环境,立法部门应根据我国现阶段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而归类出我国实际施工现状,进而制定相应的的法律法规,完善基本的法律组成,当建筑工程想要开展施工工程时,可以做到有法可依,进而将一切归结于法律环境。法律法规的完善便可以指导一类施工企业在后续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有法可依,进而根据法律法规将自我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升至新的高度。 3.2做好施工把关工作 现阶段施工现场往往需要各类材料基本入场,做好此类材料质量把关工作,保证施工的质量。很多施工质量的问题便会直接导致安全问题,一旦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势必会导致重大安全问题。将影响安全的一类因素有效控制,进而将一类安全事故有效控制,保证建筑施工顺利开展。 3.3提升监督力度 为保证路桥工程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笔者认为政府应该提升职能,做好监督工作。需要明确政府并不是“保姆”的角色,其更应该做到的便是如同“双亲”的角色,一方面照顾现阶段的施工,另外一方面同样应该实行严格管理。政府做好外部监督工作,组织专门的管理型人才,继而监督施工企业的各个环节,提升基本管理制度。并且不断的引进专业型管理人才,继而保证管理队伍的高素质,提高管理效果。 3.4制作问题档案 政府现阶段的监管过程中,可以将发现企业的问题整理成档案,现阶段的档案形式主要形式便是通过电子档案完成,进而可以有效记录施工企业施工中存在的各类安全问题,明确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如果企业并未按照相应的施工安全规范完成,可以追求其基本责任。同时可以指定安全信用制度,将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归纳为信用总结工作,如果一些单位的安全信用已经成为“负数”,需要重点关注此类单位的工作。 3.5完善安全教育制度 施工企业在正式施工前,对即将参与施工的人员采取安全培训工作,实际培训工作中可以引入考核制度,考核结果直接关系到施工人员是否具有基本上岗的能力。同时在施工中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安全知识,提高队伍整体对安全的重视。此类工作同样属于施工企业的重点内容,继而真正的将安全作为生产中的“第一要务”。 4、总结 综上所述,路桥施工质量事关国计民生,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安全生产问题,做好把关工作,完善相关制度法规,从多方面确保路桥施工的安全生产及顺利完工。 作者:周克元 单位:湖南省娄衡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绿色建筑论文:对建筑绿色施工管理不足及策略探析 摘要:绿色施工管理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体现,是绿色施工管理技术的综合应用。下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及体会,针对建筑绿色施工管理的自我理解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 绿色施工 施工管理 1、前言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尤其是建筑行业发展更加迅速。发展过程中,我国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过度开发使用资源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共同面临着环境污染与资源缺乏等严峻挑战。进入本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也提出了一种绿色施工的管理模式,考虑到施工现场的环境复杂,资源需求量大,产生的废物也相对较多,所以绿色施工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是依靠绿色施工技术是不能真正实现绿色施工。现今,为适应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筑行业急需摒弃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技术和设备,采用全新的绿色施工方法,把节能环保与生产建设结合起来,把节能环保作为建筑行业的发展的新的方向和目标。 2、绿色施工的提出 绿色施工就是在工程建设和实施中,不仅仅只是保证生产质量和安全生产,而且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保”。在建筑施工中的绿色施工是指在建筑建设中在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资源材料的消耗,同时又与环境和谐发展。在使用绿色施工技术的时候通常会表现出项目单一性、技术与管理先进性、实施风险性、统筹复杂性、信息全面性、目标统一性等特点。实施绿色施工,不仅要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而且要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绿色施工并不仅仅是指在工程施工中实施封闭施工,在工地四周栽花、种草等这些内容,它还涉及到资源与能源利用、生态与环境保护、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等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3、当前绿色施工存在的问题 由于绿色施工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在实现绿色工程中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通常都是只注重表面现象,并未真正理解绿色工程的内在含义。因为实施绿色施工对施工企业并没有带有实质性的回报,所以导致大多数施工企业不愿意加入到绿色施工的行列不愿意在绿色施工上投资过多,进而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绿色施工有一定的难度。 3.1管理人员并形成绿色施工意识 对于大多数管理工作者,绿色施工只是一个专有名词,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并不知道如何在具体的生产建设中,并且加上实际生产建设中的员工大多是农民工,其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不能完全理解绿色施工的准确含义,所以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能耗等方面还缺少一定的意识,在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施工上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绿色施工的实现。 3.2建筑施工的设备以及技术的落后 当前中小企业相对较多,工作人员不集中,有碍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推广。同时一些建筑工地部分设备缺乏,很多工作都是靠手工来完成,而使用那些设备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没有参加过高水平的培训和深造。致使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道德素质不高,管理方式落后,并没有产生可持续发展战的意识,只会使用一些能耗高、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设备,未能及时引进既环保有节能的新技术、新设备。因此,不够科学合理的管理、平均文化水品素质较低的员工、不够完善可靠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以及相对应的绿色施工措施都导致现实生产建设质量难以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不利于建筑施工的可持续发展。 3.3政府以及社会欠缺监管力度 任何一项利国利民的制度的形成都需要政府以及社会的监管,绿色施工同样如此,在全面实施贯彻绿色施工中,社会以及政府的监管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科学的、完善的绿色施工技术标准以及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绿色施工的保障,才能增强绿色施工的监管力度。但是当前以上几个条件均不满足,致使所谓的监管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甚至已经到了有名无实的地步。虽然很多工程建设企业在起初都通过了国际环保认证,但是他们大多都没有把绿色施工的技术落实到具体的生产建设过程中,而政府与社会没有一定的监管力度和法律保障,只能对那些高能 、浪费资源、环境的破坏等现象置之不理,使绿色施工不能顺利实现。 4、对当前绿色施工提出的完善意见 绿色施工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建筑施工方法,通过采用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法以及新的环保型的设备可以有效的把可持续发展应用的建筑施工上,从而有利于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员工的绿色施工意识 要顺利实现绿色生产必须提高劳动者与管理者的绿色施工意识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宣传和培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只有通过普遍的宣传和培训,才能整体提高所有工作者的绿色施工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不仅加深工作人员对绿色施工的认识和理解,深入了解绿色施工的本质和内涵,深刻认识绿色施工在现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而且有利于对绿色生产的监管工作,提高了生产效益,自觉的实施绿色施工,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2建筑施工的能源管理 首先在技术和设备的选取上,主要采取先进的成熟的并且是低能耗的技术和设备,对设备进行有规律的保养和维修,保障所有设备能正常运转,从而降低能耗。有条件的尽可能把高能耗的设备淘汰并且用当前较为先进的低能耗的设备进行替换。同时再生产过程中关掉那些未使用的设备以节省能源。 4.3建筑施工的资源管理 各种建筑材料以及水资源是建筑工地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能改善环境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施工现场尽量使用可再生的材料,避免使用一次性资源;在施工现场组建一个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把废弃材料收集统一处理;尽量使用节水设备以减少施工期间水资源的使用量;在施工现场建设污水雨水处理系统将处理后的水进行二次利用(例如将处理后的水用于降尘,洗车等)。 4.4建筑施工的环境保护 在施工现场,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施工泥浆、施工扬尘、光污染、施工噪声、固体废物。基础和土方工程是导致泥浆污染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具体的施工技术进行控制避免也可以通过人工参与使其及时凝结避免污染;扬尘主要在干旱和大风的天气产生可以采用具体的淋水降尘道路硬化等方法避免和治理扬尘现象;通过施工的维护可以避免施工中的光污染;建筑施工中的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施工现场中的机械和运输车辆的噪声,可以通过禁止夜间施工、选取低噪音的设备等方式对噪声污染进行预防和控制,从而减少噪声对公众的影响;由于建筑工地上的固体垃圾大部分都是可以再次回收利用的,因此回收重复利用是解决固体垃圾污染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5、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方式,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更是如此,所以绿色施工管理方式将是施工企业发展以及未来施工管理创新的方向。总之,绿色施工管理可以看做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工作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施工现场中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施工管理技术。通过对绿色施工的理解,从人员管理培训、节约施工能耗、节省施工水资源以及建材资源的消耗、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对建筑施工进行绿色管理全程控制,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绿色建筑论文:建筑装饰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的应用探讨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节能的环保理念,尤其是现如今建筑装饰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的应用是我们目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建筑节能的特点和重要性,并就一些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的特点及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还总结了环保节能型建材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建筑装饰 节能环保 绿色装饰材料 应用 1引言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和完善,这也使得人们对居家环境和装饰材料的要求和选择也越来越挑剔。为此,要求现代建筑装饰企业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以便能够追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和人们的需求。在依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节能环保理念的基础上,尽量运用现代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来进行建筑装饰的施工,以便最大程度的提高建筑装饰的节能功效。现如今,随着各种各样的节能环保绿色装饰的应用,使得建筑装饰的效果和质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于建筑装饰中的重要意义 就建筑耗能来说,它包括有建筑采暖、空调、降温、电气、照明、炊事、热水供应等多个领域和环节,它所需的能源在全球中占到了30%,并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在建筑行业中还存在着不具备完善的围护结构保温、效率极低的供热系统和采暖空调设备、能量消耗严重的输配环节、效率不达标的末端换热等众多问题。由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使得节能环保问题逐渐成为所有行业想要维持发展所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建筑装饰环节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该环节所需的材料是否能够有效节能是直接关系着建筑的装饰效果、节能效果,以及保护能力的强弱,甚至还直接影响着建筑装饰业在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为此,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于建筑装饰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确保在建筑物的整个建设和应用过程中,都能够尽量做到节能减排,使其真正得到落实。 3现代新型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3.1低辐射镀膜玻璃在建筑装饰施工中的应用 就建筑装饰中的装饰材料而言,应用最为普遍和广泛的要属玻璃了。现如今的低辐射镀膜玻璃突破了传统玻璃各种缺点和弊端的禁锢,具备着自身的诸多优点。所谓的低辐射镀膜玻璃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工序在玻璃的表面多层金属或者金属化合物,并且该玻璃具有辐射较低的特点。另外,该玻璃还具有着采光好的特点,再加上玻璃表面有一层镀膜的原因,使得低辐射镀膜玻璃能够在冬天的时候把室内的温度还传回室内,保持温度的稳定,在夏天的时候能够最大程度的抵挡外界紫外线的照射。所以,总的来说新型的玻璃具备着可见光高透过及中远红外线高反射的特性。 具体来说低辐射镀膜玻璃的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玻璃的内表面一般是通过60%的辐射进行传热的,而与热量损失关系最大的是玻璃的性能,只有在有效抑制表面辐射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降低热量的损失。通过在玻璃上镀一层银的措施,可以把辐射率从0.84降低到0.1以下,也就达到了降低由辐射引起的室内热量散失的能力。通常建筑在采暖的时候都会伴随着大量有害气体的排除,而这种玻璃的应用降低了热量的损失,也就间接的抑制了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达到了环保节能的目的。二是对于低辐射镀膜玻璃而言,它不但比普通的玻璃反射的低,而且对可见光的透射比也高,能够达到80%,这两方面特性极大的增强了玻璃的光学性能,使得其从室外向室内看的时候具有更高的清晰度和采光效果。并且相较于传统的大面积中空玻璃门窗、玻璃幕墙等来说,它还还极好的避免了光污染现象的产生。 3.2光触媒装饰材料在建筑装饰施工中的应用 就光触媒来说,它指的是全部的、以纳米级的二氧化钛为代表的具有光催化功能的半导体材料。该材料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来使其自身具备超强的催化和降解能力,这样不但能够有效的达到降解有害有毒气体、最大程度的分解和处理细菌所产生的一些毒素的目的,还增强了除臭及抗污的效果。虽然在目前情况下,该装饰材料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普及和应用,只在一些大型的医院中才能见到,但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技术的不断提高,必将逐渐带领着该装饰材料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 3.3软膜天花在建筑装饰施工中的应用 通过软膜天花材料在 建筑装饰中的应用不仅克服了传统材料的要使用大量小块进行拼装的难题,还使得产品具备了更好地立体化的特点,这使得装饰出来的效果更加完美,能够达到现如今人们对装饰高品质的要求。具体的来说,软膜天花材料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具备着以下多个优点:首先,是能够加强建筑的声学效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隔音效果;其次,是通过仿效电影屏幕的制作原理,该材料在其表面有较多凹凸纹的存在,这样不但能够加强灯光的折射度、减少灯源的数量,还能够增强其自身的绝缘性并降低室内热量的散失;最后,当然还有其它多种功效,如:防菌防水防潮、不凝水露不脱落不变色、安装较简单方便、色彩极为丰富多样等等。总的来说,就是软膜天花材料对提高建筑装饰节能环保功能起到了有效的保证作用。 3.4其他几种节能环保新材料在建筑装饰施工中的应用 一是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合成石的功能,就合成石而言,它是由废渣、荒料和尾矿组成的,对比起昂贵的天然石材来说,它不但价格较低,还能克服天然石材的各种缺点,达到低辐射、高防火、外观优美,以及耐使用的完美要求。合成石的这些优点使得它得到了众多设计师的青睐,并在建筑装饰材料领域中占据着一个关键的位置。二是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光导照明系统的功能,就光导照明系统而言,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实现对自然光线采集的采光罩,并联合导光管和漫射设备的使用,能够达到合理、均匀、按需分配光线的目的,进而满足人们对于照明效果的需要。 4环保节能型建材未来发展 环保节能型建材的应用,突破了传统装饰材料所存在的高投人、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及高污染等众多问题。通过资源节约型、污染最低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的现代方式的运用,使得建材与各种环境能够达到协调、可持续发展目的。现如今我国建材市场的发展方向包括:研究节能环保型材料、应用低能耗和低污染的生产技术、禁止使用对人体有害的材料、关注材料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最终,开拓出一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现代建筑装饰企业来说,研究和探讨建筑装饰施工中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的应用是极其重要并且迫在眉睫的。在遵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节能环保理念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使用现代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措施,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紧随时代前进的脚步,并最终达到为构建和谐生态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做贡献的目的。 绿色建筑论文:漫谈绿色建筑与中华传统文化 当今世界绿色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人们在关注绿色建筑技术层面的同时,也关注文化层面的内涵和外延。今日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了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与经济技术等多层面问题的复合概念。中华传统文化的最精髓部分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是人与自然合一,和谐共处,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发现现代绿色建筑的理念、技术实施手段与我国古代文化现象中存在着某些关联的地方。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绿色建筑的真谛,尝试从如下几方面的诠释。 1 绿色建筑的追求与古代诗词绘画 当今能源危机、气候变暖困扰着世界,节能减排成为全球急需解决的问题时,人们发现建筑活动对环保影响很大(在美国,建筑物占了资源使用和废弃物产生的高比例:14%的自来水用量;30%的废弃物产量;3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40%的原料使用;24%~50%的能源使用;以及72%的用电量),研究并解决这个问题的绿色建筑应运而生。什么是绿色建筑或可持续建筑。它是指用建筑寿命周期最低环境代价的方式和手段来营造安全、健康、效率、舒适的居住空间,达到人、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绿色建筑也是反映世界与环保时代要求的建筑,它倡导高效合理地利用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建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 绿色建筑是一项借助设计、施工和运营手段,综合地改造建筑环境的方式(从单个楼宇到社区、甚至整个城镇)。绿色建筑基于整个寿命周期,即从最初规划阶段到结构体的寿命结束。它关联着上下游的供应链,包括项目的生产要素和每一种物品。绿色建筑是需要跨领域、跨学科的通力合作完成的。 绿色建筑是现实世界中最能够体现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理想并付诸行动的一个举措,它所倡导人、建筑和环境和谐相处与我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天人合一”相吻合,今日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了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多层面问题的复合概念。可以说绿色建筑承载着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崇高理想,承载着人类与地球和谐相处而幸福地生活繁衍的美好愿望,是真正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的建筑,代表人类建筑发展方向。 追溯中华文明五千年灿烂文化,我们的先人早已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生活方式,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绿色诗词绘画”。所谓绿色诗词绘画是以地球大自然为本体,个人在地球大自然中,由于身心与地球大自然的统一与共融,从而使自我精神得到安宁,并因此体会与觉悟到大地自然(之崇山峻岭、江河湖海、花草树木)的美及其内涵的精神能动信息,于是产生歌咏、赞美地球大自然创作动力,或表达自我在地球大自然中的宁静与愉悦,或表达对地球大自然内在精神本体之真实感受。 例举绿色诗词两首。其一,南宋词人辛弃疾(1140年-1207年)所作的词《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其二,东晋诗人陶渊明(约365年—427年)所作的诗《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国的山水画就是典型的绿色绘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绘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它以长卷的,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这也是先人倡导的“天人合一”达到的完美境界。 用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其中的《清明上河图》和《富春山居图》来描绘中国当今的现实和追求的未来,是贴切不过的。 如果当今的社会最崇拜的是《清明上河图》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歌颂太平盛世,人们安居乐业、城市社会生活繁荣的一幅壮丽画卷。她代表中国现在在追求的是一种繁华的物质文明,因为中国人真的穷太久了,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并没有错。那么中国的未来是什么?或者是人类的未来是什么?或者每一个人都得活到一个像黄公望先生这样一个境界?所以我在想这幅画应该到北欧去,它应该到欧洲去,它更应该到一个非常需要那种平静的生活,而且在这方面强烈认可,成为他们生命价值一部分的人,他们可能会最强烈的对这样一幅画有最高的一项共鸣。所以这幅画《富春山居图》她本身已经是跨过一个国家的、地域的、文明的领域,她甚至在一个情境里头去感受黄公望那个年代它的雷雨、它的风雨,它那个地方跟大自然的一个完全的结合,然后那个时候地球是那么的安静,没有气候的暖化问题,没有温室气体的排放,当然这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我认为这幅画应该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她可能中国的绘画里是最具备世界语言的。 2 绿色建筑设计与《易经》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工程师(土木、机械、电气、管道、结构)、景观设计师、建筑承包商和其它工种相对独立于各自的工作范围内,然后按照程序把工作成果交给其他专业人士。特别是建筑承包商和其他方面的专家只能在这一传统进程接近结束时才参与,这一学科的分离和一般流水线的设计过程可能失去整合与协同的机会。 一体化(整合)设计成为绿色建筑设计一种新的方式,就是在整个项目的寿命周期强调专业人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使建筑物的业主、经营者、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和承包商等所有学科的人员走到一起,开始讨论该项目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观察和分析交替工作,一个清晰详述可持续性和绩效的目标让建筑项目团队跨越传统的障碍并做出创新的解决方案。随着项目的进展,通过设计阶段,每一个设计元素进行审查,以确认它符合原始目标和业主意图。这样,项目团队得以更优化、更深层次的集成和协作去解决问题。 例如选址要有可持续的建筑绩效和确定建筑如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①可步行到达公共交通或商店和服务设施,可以减少运输相关的能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②建筑物的方位可以增加自然采光,可用于减少人工照明需求和机械加热和冷却的需要。③建筑物和场址的设计和方位可以改变的空地数量和质量、雨洪管理。 一体化(整合)设计也提供了以新的资源整合机会。例如在传统设计,水暖工程师、机械工程师、土木工程师、和景观设计师都是相互分开地考虑水(食用水供应、污水处理、雨洪径流、灌溉需求)的问题。但在一体化(整合)设计过程中,允许专业人士从整体上把水当做一种资源来考虑。这种协作方式能引领系统设计来收集雨水和可利用的废水来以满足供水和灌溉需求,同时减少水土流失和保护水质。 通过一体化途径,可持续建筑的整体效益被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战略规划关注于可持续发展,开始于设计之初并且贯穿整个项目,能提供许多机会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对环境影响、改善居住舒适度、减少或者不增加因可持续发展而增加建筑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并降低生产和维护成本。 纵观西方科学是实验的、实证的“分科而学”,层层解析,愈分愈细,这无疑是极必要极伟大的;但是,当实证和实验的“分科而学”走到它的巅峰时,当代的科学巨匠们惶惑了:许多问题不是划分愈精细便愈有效的。于是他们兜了一个大圈之后,又回到最初的起点上——整体把握:世界原来是一个巨大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破坏其一点,则影响到全局;反之亦然。譬如对自然无止境的索取带来了人类无止境的惩罚(轰动世界的《第三浪潮》对未来社会的研究便主要建筑在对这种惩罚的发身上:人类需要建立一个更合乎“天地人”巨大系统统一机制的次序)。“分科而学”走到顶点之后,整体性的学科——系统论、熵理论、耗散结构论、模糊数学——纷纷应运而生了。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科学进步。 但是,推动这种进步的大科学家们发现,不论“系统”也好,“模糊”也好,全不是他们的创举,他们的创举早就存在于东方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源头——《易经》之中:一种辩证的、整体的自然观、宇宙观和人生观。 《易经》的哲学核心思想就是系统论和辩证法。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世界在变与不变中发展,人类在不变与变中死生;天地人“三才”一体,天变地亦变(天上下雨地上涝),地变天亦变(污染空气的二氧化碳使地球产生“温室效应”),天变人亦变(天骤冷人亦易感风寒),地变人亦变(南方人多湿热之疾)……如此类推,天地人一体,互为关联。 当然,《易经》并非百科全书。中西方文化的最精妙之处是相通的——《易经》便是一例。《易经》的辩证思想与方法,与实证的当代西方科学是根本不同的;但它的思维方法乃至细部的排列方式使西方当代学者大受启发,却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因此,我们不必将当今之科学去等同于古老的《易经》,我们只是比照一下东西方思想的“殊途同归”之处,以见《易》学的博大精深而已。 《易经》源于中国先人用于占卜,但它又不仅仅可以用来占卜。我们今天学习《易经》,并非为了用来占卜,而是为了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借助它以开启我们的智慧宝库之门,用之于“天地人”之间,使我们从哲学世界观到方法论,都得以收益,并为世界的今日和明日,做出炎黄子孙的一点独特贡献。 3 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与“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 人们逐渐意识到绿色建筑技术已经无法再以单项开发、简单叠加的手段继续发展下去,绿色建筑不仅是关于建筑技术的改良措施,同时也是关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诸多方面的有机综合。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绿色建筑技术逐步完善和系统化的必然结果,它为绿色建筑技术的有机整合搭建了一个平台,使绿色建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诸多学科能够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建立一个综合评价系统,为设计师、规划师、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简便易行、规章明确的绿色建筑评价工具和设计指南。 我国在2006年颁布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定义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评价标准里的“四节一环保”深入人心,这与我们古代的“风水宝地环境模式”的“明堂四神空间”有点相似,不妨做个对照: 明堂(生态环保空间)——室内环境质量(环保)——木 左青龙——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水)——水 右白虎——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材)——金 前朱雀——节能与能源利用(节能)——火 后玄武——节地与室外环境(节地)——土 其中:明堂四神空间五行生克 1.五行相克 木(明堂)克土(玄武)——高舒适度耗用资源多令室外环境恶化 土(玄武)克水(青龙)——滥用土地会破坏自然水系,造成污染 水(青龙)克火(朱雀)——含水率高的空气会高耗能 火(朱雀)克金(白虎)——能源多耗令材料枯竭 金(白虎)克木(明堂)——含有甲醛的材料会污染室内环境 2.五行相生 木(明堂)生火(朱雀)——采用自然通风和日照可以节约能源 火(朱雀)生土(玄武)——节约用电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改善室外环境 土(玄武)生金(白虎)——节约土地能使自然材料资源积蓄丰盈 金(白虎)生水(青龙)——节约木材能减少水土流失,节约钢材可减少制造用水 水(青龙)生木(明堂)——污水净化和中水回用能使环境质量提高 以上的诠释也许有点牵强附会。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的量化和科普化,这是说得过去的。 对曾予中国古代数千年建筑文化以深刻影响的风水理论,不应在采取盲目的排斥的态度,不应毫无分析研究就简单武断的视之为迷信或伪科学,而应当正视他的历史存在的价值,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评判的研究,填补长期以来由于思想禁锢而造成的学术空白。正如当代杰出的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指出的那样:“风水理论包括着显著的美学成分和深刻的哲理,中国传统建筑同自然环境完美和谐的有机结合而美不胜收,皆可据以得到说明。” 对绿色建筑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联部分尝试性的做出诠释,是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批评指正。 绿色建筑论文:试分析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摘要:近年来,我国根据实际国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位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这个大背景下,在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在当前是备受重视的两个话题,因为他们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安全稳定,所以,笔者就近几年的所见所闻在本文中对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做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一、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关键因素 建筑施工管理中有许多环节,各个环节在实际生产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中有些因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则是会影响全局的,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关键因素。 (一)建筑施工的进程管理因素 1、制定相应的建筑施工进程规划。承包商在竞标之前的准备工作中就会制定一份详细的建筑施工进程计划表,然后在竞标成功后的建筑施工中还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一般情况下,这份建筑施工京城规划表都包括:在建筑施工前的预先准备工作安排、选择最优施工策略和方法、安排实地施工人员在工地上的建筑施工工作、建筑材料的选择分配、确定具体每项小工程的时间段以及交工验收期和帮助组件新的建筑施工合作团队等。在这一系列规划中,我们必须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并在实际是施工工程中不断做出调整和修补。 2、严格按照建筑施工进程规划进行施工。建筑施工进程规划并不是一纸空谈,而要在实际情况中加以利用,将想象转化为实践,承包商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在第一时间向监理和业主报告建筑施工进度和完成质量等,并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合理采纳和实施。在整个施工工程中并不会只有一个施工点,这就要求承包商统筹好整个建筑施工团队,协调各建筑施工点的材料、设备等因素,不断加大建筑施工团队的合力。 3、加强在建筑施工工程中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中人为因素最多的莫过于监督和管理问题。而以下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建筑施工进程: 第一,管理不当,导致组织涣散。在管理过程中,由于没有严格遵守建筑施工规划,导致在施工过程中领导管理不到位,致使在组织工作做的不到位,是整个施工团队工作散漫。 第二,监督不当,导致技术应用不当。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监督不当会使得新技术在施工的工程中出现问题。新技术在实际操作中本来就不如传统技术那样纯熟,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还出现监督不当的问题,就极有可能在使得新技术运用不到位,甚至出现乱用的现象。 (二)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因素 1、在施工前按照经验和教训以及实地情况制定好建筑施工规划章程。在施工开始前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将本建设施工的目的、精神和计划详细的报告一次,具体分配任务建筑施工任务,将时段验收时期公布,确保每个人对于本次施工计划都能了如指掌。这些对于保障建筑施工质量是有极大好处的。 2、在施工前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工作。准备工作是施工中很重要的一环,这些准备包括:建筑施工相关材料的挑选和储备、计划的详细制定和研改、建筑施工人员的管理和安排等。做好预备工作,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就不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而手忙脚乱,这无异于是在帮助建筑施工提高质量、保证效率。 3、按部就班,跟着计划走。在建筑施工工程中,建筑施工人员必须按照计划走,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但是,这并不是要求建筑施工人员必须按照施工计划原封不动的施工,而是在计划的基础上有弹性的施工。如果遇到突发状况,也要能够随机应变、以不变应万变。 4、做好在建筑施工工程中的验收和检查工作。在建筑施工工程的前期,建筑施工团队已经做好了一份详细的计划,在这个计划表中有详细的交工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做好相应的检查工作,以高质量高标准来严格要求施工团队,在验收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要及时的返工和整改。与此同时,在平常的建筑施工工程中,也要做到严格检查,在巡查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 二、关于绿色建筑管理的探讨和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在看到有利的一面的同时也能正视它不利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 们之前的发展是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的。现在,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样的发展路子是不对的,所以,党和国家提出了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一)关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问题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我们应该秉承着“绿色生产”的思想,将施工场地的资源和能源最优化利用。这种利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节约使用,另一个是高效使用。要做好这两点有如下要求; 第一,在进行建筑施工之前的选材程序时,我们要尽量选择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建筑施工材料。 第二,在建筑施工工程中对一些设备定期维修和检查,确保他们的正常运转和排放量。并逐步将一些大排耗的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最终实现机器的节能减排目的。 第三,在建筑施工工程中尽量节省消耗。例如及时关闭不常用的电力设备等。 (二)加强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管制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污染问题,而这些污染问题并不是不可防范和治理的。在建筑施工工程中出现的最为严重污染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泥浆问题。在一些挖掘施工过程中会泥浆问题,泥浆常常留出施工场地,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将泥浆凝固,二是将泥浆留在施工场地,车辆在出入时尽量将车轮上的泥浆清洗掉,以此来保证市容的整洁。 第二,扬尘问题。扬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干燥的天气里,扬尘会有明显的增多。如果再加上大风,无异于一次沙尘暴。控制这个的方法主要就是洒水,在施工工地上利用水来降尘。及时的清运会制造扬尘的垃圾也是办法之一。 第三,无形污染。无形污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光污染问题,还有一种是噪音污染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主要是两种:一是在源头处杜绝,二是在传播中消除。 第三,水污染问题。水污染问题从诱因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为造成,一种是自然无意识造成的。人为造成的主要就是肆意排污问题,为了逃避责任一些承包商将施工废水偷偷排入江河湖海之中,造成严重的污染。自然造成的主要是因为在施工地区总会残留一些有害物质,下雨的时候雨水将其冲刷,带入江河湖海之中,形成水污染。解决前者的方法主要是要求政府加强监管力度、惩罚力度以及提高承包商们的职业素养;而解决后者的方法主要是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将有害物质第一时间清理。 结束语: 一个建筑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环节,这些环节在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想链条一样,一环套这一环,一旦有一环出现问题,那么将会导致整个链条的崩溃。这些链条主要包括:项目预设、审核章程、施工管理、成本预算、成果验收等。这些环节中间最为重要的就是施工环节,这个环节在整个建筑施工链条中占据的是核心的地位。所以,我们必须做好施工管理工作,并根据现实情况,改变传统施工管理模式实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模式。尽一切可能将污染控制在最小,资源能源最大化利用。 绿色建筑论文:现代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探讨 摘要:现代社会人类活动的频繁,对生存环境资源的掠夺愈演愈烈,其中建筑行业对资源的消耗占据非常大的比例,如何保持地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对能源的消耗是21世纪以及未来社会必须密切关注的课题,由此可见,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对人类生存来说所起到的长远意义重大,不仅仅是为了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保护人类健康,更关乎的地球命运。 关键词:绿色建筑;低碳;环保;发展探讨 引言 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快,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用途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建筑业的蓬勃发展相应的对资源的利用也越拉越大。人类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的重要性,于是开始重视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与实际应用。2005年,我国出台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并且对绿色建筑设计,建筑材料,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污染控制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指导规范。世界范围现在正在组建全球联合性质的低碳减排工程,希望各国联合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生存家园。建筑行业要能正在做到节能减排,就必须从能源根本上着手,降低能源消耗,研究并选用可再生、无公害能源。我国在绿色建筑技术方面也在不断的突破,每年举办的“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在展示国内外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和绿色建材的最新技术成果与产品应用实例的同时,也搭建了引进技术、合作研究、协同开发的交流平台。绿色建筑的推广不仅对于传统建筑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相关的落后产业进行技术更新、产品换代,与建筑行业一起迈向绿色产业的新时代。 一、 绿色建筑的定义 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其核心图示如下: 图一:绿色建筑的核心概念示意图 绿色建筑要求两个全面性,空间上的全面性: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响应从能源方面扩展到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全球生态环境,周边生态环境和居住者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时间上的全面性:审视建筑的“全寿命”影响,包括原材料开采、运输与加工、建造、使用、维修、改造和拆除等各个环节。绿色建筑的目标是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对自然资源的最少消耗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最少影响,从价值上实现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 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绿色建筑设计时必须关注整体的平衡:既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又须兼顾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不能牺牲一方换取另一方。 2、适宜性原则。不同建筑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使用功能、使用对象、建设时间等均不同。必须对具体建筑进行具体分析,并进行个案处理。 3、系统性原则。绿色建筑是由多层次的单元或子系统组成的统一体,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需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进行考虑,对各要素进行系统分析与集成,以实现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与统一。 三、绿色建筑技术中的各方面 1、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建筑材料的开发与研究在在不断的进步,传统建筑材料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性物质和放射性材料体,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近年来,智能化和生态化建筑材料慢慢的融入到现在建筑应用之中,这必将是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智能化材料能够根据内部的承载能力及外部作用情况进行自我调整。智能化材料还具有类似于生物的自我生长、新陈代谢的功能,对破坏或受到伤害的部位进行自我修复。当建筑物解体的时候,材料本身还可重复使用,减少建筑垃圾。这类材料的研究开发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自我诊断、预告破坏和自我调节等功能已有初步成果。生态建筑材料也在研究之中,生态建筑材料的概念来自于生态环境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的主要特征是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避免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的破坏;容易回收和循环利用。作为生态环境材料一个重要分支,按其含义生态建筑材料应指在材料的生产、使用、废弃和再生循环过程中以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满足最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或无环境污染,最佳使用性能,最高循环再利用率要求设计生产的建筑材料。 2、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绿 建筑在设计方案的因素包括,建筑对外部环境的回应、结构体系的选择,外围护结构设计,室内环境控制,能源系统的选择等,设计的总体目标是创造节材、节能、环保、高效、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建筑造型及围护结构形式对建筑物的性能有决定性影响,直接影响包括建筑物与外环境的换热量、自然通风状况和自然采光水平等。而这三方面涉及的内容将构成70%以上的建筑采暖通风空调能耗。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案会造成建筑能耗的巨大差别,因此建筑在设计之初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在居住性、环保性、经济性方面找到有机的结合点。 3、建筑绿色节能设备的选择。 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资源一直为绿色建筑所青睐,利用太阳能为建筑物提供电能将极大地降低建筑的使用能耗。建筑能源系统采用无污染的太阳能设备,可以在建筑物顶部或者外围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将其作为建筑物外围护墙的一部分,从而一举双得,比如一个每年可输送电能10万度的太阳能能源设备,按照寿命25年计算,期间可提供260度左右的电能,替代火力发电设备,相当于累计节约标准煤960顿,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30顿。由此可见利用太阳能设备的巨大优越性,目前虽然太阳能设备在建筑行业正在加大应用范围,但是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在对设备的技术研发和成本降低上仍要加大研发力度,加大资金的投入,把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有利于人类千秋万代的战略发展策略上。 总结 绿色建筑技术在最为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一项长久工程,要体现出当代和后代人的生产和发展对于物质、能源、信息、文化的需求,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使得人类文明能够长久发展。 绿色建筑论文:浅析绿色建筑推动低碳经济新发展 【摘要】低碳经济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学者甚至断言低碳经济是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即低碳革命,它与全球各个国家息息相关,没有谁可以独善起身。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本文就绿色建筑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作出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绿色建筑;低碳工程;经济发展 一、引言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与此同时, 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绿色建筑考虑到当地气候、建筑形态、使用方工、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同时考虑投资人、用户、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人员的利害关系。换言之可持久的设计、良好的环境及受益的用户三者之间应该有平衡的,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达到最优化的绿化效果。绿色建筑正是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平衡及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与不同的能源依赖程度,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和。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为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在多个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关行业最为突出。 二、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 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 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 、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 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2.提高绿色建筑建设 绿色建筑的建设不但要和环境融和,更要经济实惠,让投资人有适当的回收。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达到资源利用的最高效率。各种资源效率中最重要的是能源效率。能源效率越高,越能节省寿命周期费用,不但提高绿化效果,更能增加投资绿化建设的吸引力。因此提高能源效率是进行绿色建筑建设的基本条件。提高能源效率途径包括减少建筑寿命期限能量可以采用延长建筑及其设备的寿命;使用耐用的建筑材料、设备产品,另外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上考虑维修、保养等等。 三、绿色建筑与低碳工程 1、低碳经济的概念 由于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急剧 升高导致全球气候恶化,人类社会正面临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为此,国际社会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之策,一方面,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 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 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是建立在化石燃 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产物。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 gdp,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 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 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它是建立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 排放基础上的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我国也明确提 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 2.建筑节能是低碳经济的要求 低碳经济在给全球建筑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机遇,从世界范围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都已将建筑业列入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重点。我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宣布: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2005年下降46%的基础上,到2020年,比2005年再下降40 —45%,而且仍将同“十一五”规划一样,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接受法律和舆论的监督,保证承诺的实现。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出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可见,建筑节能是我们国家节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工作潜力非常大。建筑是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而且是刚性排放领域,一旦现在建造的建筑不节能,今后再修正难以改变。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低碳”和“节能”都刻不容缓! 四、绿色建筑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1.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我们要端正认识,提出正确的引导意见。例如在全球第一个提出低破经济的是英国政府,它正是看到英国能源正从自给自足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消费模式预计,能源都必须进口,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已迫在眉睫,提出创建低碳经济的思路应运而生,而我们的能源问题和高碳排放带给环境的问题一点也不比英国轻松,我国政府基于这点坚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决策,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和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货等措施来引领低碳经济发展,这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采取促进低破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这样,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新能源、绿色建筑、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在绿色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 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与传统产业相比,我国在若干新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小。如新能源,我国初步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加上广阔的市场前景,可望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成本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技术优势的独特竞争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可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赢得主动。 结束语 绿色建筑要求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绿色建筑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脉相承的。 绿色建筑论文:绿色建筑研究及绿色环保差距研究 摘要: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这是21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关键词:绿色建筑 绿色环保 1 什么是绿色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绿色建筑亦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在建筑经济学领域,绿色建筑措施带来了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降低了建筑项目的风险。在规划领域,绿色建筑首先强调辨识场地的生态特征和开发定位,以充分利用场地的资源和能源,减少不合理的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建筑与环境持续和谐相处。在设计领域,绿色建筑采用建筑集成设计方法并遵守环境设计准则,将建筑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综合考虑建筑的间距朝向、形状、结构体系、围护结构等因素。在施工领域,绿色建筑的目标是减少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通过采用具有环保意识的绿色施工方法,绿色建筑的建造过程能够显著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减少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建造过程中消耗的自然资源数量,并将建筑物建成后对室内空气品质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在运行维护领域,绿色建筑的技术和方法可以保证建筑规划设计目标的实现,通过合理的环境目标设定和智能化的系统控制,采用科学、适用的消费模式,保证建筑设备系统的安全和清洁运行屏降低系统能耗,保障室内空气品质和热声光环境,减少运行过程中污染物产生,提高建筑整体的运行效率。 因此,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高新技术为主导,针对建筑全寿命的各个环节,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全方位体现“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创造高效低耗、无废无污、健康舒适、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提高建筑的功能、效率与舒适性水平。 2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①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②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③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3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②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③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4 绿色建筑在我国及国际上的发展趋势 4.1 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概念引入我国。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1996年,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计划重点资助课题。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北京宪章》,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新世纪中的工作准则。1994年我国发表“ 绿色建筑论文:绿色建筑材料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绿色建筑材料的产生背景、概念和在国内外的发展。通过绿色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的比较,指出传统建筑材料能耗高、污染大等缺点,突出绿色建筑材料能耗低、无污染的环保特征。并通过比较,展示出绿色建筑材料的性能和使用价值。 关键词:生态环境;绿色建材;资源 绿色建材最早是在德国提出的,早在1978年德国就了第一个环境标志——“蓝天使”,并且还开发以“蓝天使”为标志的建材产品。现在,德国所有大城市中,都有专门出售“绿色建材”的商店。 丹麦为了促进绿色建材的发展,推出了健康建材(hmb)标准,规定所出售的建材产品在使用说明书上除了标出产品质量标准外,还必须标出健康指标。1992年制定的建筑材料室内空气浓度(dicl)指标值,提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空气残留度含量小于0.2mg/m3时,为无刺激或无不适;0.2~0.3 mg/m3时,和其它因素联合作用下,可能会出现刺激和不适;在3~25mg/m3,出现刺激和不适,并可能出现头痛。并先后制定了地毯、地毯衬垫石膏板、矿棉、玻璃棉、金属板等建材制品有机化合物室内空气浓度标准。丹麦早在1984年底,就在哥本哈根市建成了“非过敏住宅建筑”示范工程。 日本于1988年开展环境标志工作,至今环境标志产品已有2,500多种。日本科技厅于1993年制定并实施了“环境调和材料研究计划”。并于1997年,在兵库县建成一栋实验型“健康住宅”,整个住宅尽可能选用无害于健康的新型建筑材料,其建筑费用只比普通住宅增加2成左右。 我国开始研究绿色建筑材料比较晚,直到最近几年我国才开始注意绿色建材的信息交流和研讨。上海也成立了绿色建材展示促销中心,系统深入地开展绿色建材的研究开发。并且在1996年11月~1997年10月,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完成了“上海市健康型建筑涂料标准的研究”课题,提出了我国第一个地方性健康型建筑内墙涂料的健康指标。该研究课题通过审定将在提高我国绿色建筑内墙涂料的档次、促进低毒建筑涂料发展、规范生产、保护人体健康方面,迈出可喜的一步。 绿色建筑材料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绿色建材”又称“生态建材、环保建材和健康建材”,它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这里所说的“绿色”并非指城市立体绿化、屋顶花园等,而是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标志,是指这种建材能够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环境质量。 “绿色建材”具有以下5个基本特征: (1)生产所用原料尽可能少用自然资源,大量使用尾矿、废渣等废弃物; (2)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不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 (3)在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不得用铅、铬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 (4)产品不仅不能损害人体健康,而应有益于身体健康,具有多功能化,如抗菌、除臭、隔热、防火、防射线、抗静电等; (5)产品可循环或回收利用,不产生二次污染物。 绿色建材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建材而言的,相比较绿色建材而言传统建材存在着能耗高、污染大的缺点。 传统建筑材料的弊病 迄今为止的传统建材,其由生产到使用直至废弃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从大量资源中提取出来,再将大量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的恶性循环过程。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绿色建筑论文: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 摘要:在当今社会上,科学技术与当前的经济文化在逐渐发展,为了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建筑工程中融入绿色施工理念是发展的必然。本文主要研究当前发展阶段超高层建筑在绿色施工管理上出现的阻碍,并根据当前的发展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解决措施,以保证超高层建筑的绿色施工管理不断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理念;超高层建筑;阻碍;解决措施 1前言 人口在不断增加,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逐渐变得越来越严峻,建设超高层建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然而,在当前的发展中,仅仅提出建设超高层建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可持续化发展席卷全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在超高层建筑中实现绿色施工管理是有效解决多项问题的主要措施。 2当前阻碍超高层建筑实现绿色施工方管理的问题 2.1施工管理中缺乏对环保意识的灌输 实现绿色施工管理中,最为基本因素是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绿色环保意识,有基础的环保意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约束其行为,保证其不断遵照绿色施工管理方案进行有效的施工。然而,根据当前对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分析,其施工管理中,施工人员对环保观念一知半解,而且,许多施工单位也没有相对完善的绿色施工意识,这样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绿色施工管理的有效落实。事实上,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当期的施工人员其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并不高,第二,许多施工人员存在着不良的生活习惯,这样的习惯影响其绿色施工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例如,在施工过程中,针对施工中出现的垃圾,随意乱扔,对于一些基础的施工设施,也不注意保管,随意损坏,如上发生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不良的生活和工作习惯,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现象,所以,在当前的绿色施工管理过程中,应该针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方式研究解决方案,以保证其在施工中有效实现绿色施工。 2.2针对绿色施工管理没有完善的管理系统,存在形式化主义 在当前的超高层建筑过程中,管理单位对绿色施工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当前绿色施工管理仅仅存在于制度中,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当前许多施工单位,都把绿色施工管理当成是一种形式,目的为了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另外,因为当前的施工单位对绿色施工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当前的绿色施工管理并不能有效贯穿施工中的各个阶段,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对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这是当前存在的问题之一,第二,对施工材料的选择上环保材料并未得到重用,第三,施工结束后,没有针对被破坏的环境做出相关的修复。 2.3绿色施工管理中监督机制不能发挥实际作用 在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实现绿色施工管理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同时,必须有完善的监督制度,这样才能保证相关制度落实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当前我国并没有相关的绿色施工管监督机制。在实现绿色施工管理上,缺乏对绿色施工的有效监督,这样管理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让施工单位有机可乘,例如使用品质低劣的建筑材料,这样会让超高层建筑存在极为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危险,将出现极坏的影响[3]。 3实现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的主要措施 3.1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施工人员环保思想,使其进行规范化施工 针对当前施工人员中对环保意识的理解程度,应该对其进行有效的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课程,保证其深入理解和认识环保意识,通过意识上的改变,促使其自主落实绿色施工管理,为绿色施工管理的有效推进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扫清绿色施工管理推进过程中的思想阻碍。 3.2完善绿色施工管理系统,保证绿色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有效落实 在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有环保意识作为基础的绿色施工管理依据,还必须针对施工行为进行有效的制度约束,在这样的条件下,对绿色施工管理进行系统性的规划,使其有效贯穿施工的各个阶段,是让超高层建筑有效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一阶段,在工程施工之前对区域环境以及地形地势进行有效的查探和研究,以保证绿色施工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在这阶段,要针对当前区域中的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避免出现水污染的状况发生,这是在工程施工前进行的绿色施工管理;第二,明确超高层建筑与普通建筑之间的差别性,在进行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的不同,在超高层施工管理中,实现绿色施工,必须对地下工程做出有效的管理,通过运用逆作法,减少施工中出现的扬尘以及强大的噪音,保证绿色施工管理的有效进行;[2]第三,在超高层建筑中,结构的建设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在其中有效推行绿色施工管理,可以采用液压爬模体系以及整体提升钢平台体系,能够很大程度上节约各种资源,降低资金投入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一定程度上落实了绿色施工管理[1]。并且在超高层建筑中,可以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在整个施工环节中推进绿色施工管理的不断落实,促进当前的绿色施工管理有效发展。另外,在不断完善管理系统的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绿色施工管理监督机制,提升监督的力度,保证对绿色施工管理有效监督,以弥补绿色施工管理制度中的不足,并促进当前的绿色施工管理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超高层建筑的建筑质量,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化发展。 4结语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过程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实现了飞速发展,超高层建筑在不断的建设发展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住房紧张等问题。但是,在研究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关于其中的施工管理的确存在着诸多问题,这样的问题阻碍了当前的超高层建筑有效实现绿色施工管理,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施工中各个阶段进行了管理上的改革和创新,完善施工过程中的绿色管理模式,保证超高层建筑在施工阶段有效实现绿色施工管理,以在建筑行业促进可持续化发展不断推进。 作者:龚燕平 单位:深圳市物业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绿色建筑论文:绿色建筑设计思路在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当今社会,我国建筑越来越重视绿色设计,其已经成为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建筑设计会慢慢地向绿色建筑设计靠拢,绿色建筑为人们提供高效、健康的生活,通过将节能、环保、低碳的意识融入建筑中,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现在我过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视程度非常高,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既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绿色建筑设计思路在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和探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与设计原则,并提出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应用方案。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应用 1概念及原则 1.1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 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为促进建筑物、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与进步,这也是绿色建筑一直追寻的目标,绿色建筑指的是在原有天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改善,尽可能的做到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如今,绿色建筑又被称作为“显学”,之所以这么称是因为绿色建筑包含很多内容,绿色建筑设计并不是一个简单地设计,此过程包括很多复杂的技术和很多其他学科的内容,绿色建筑设计是一项综合性非常高的工程。通过绿色建筑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对环境产生的负面的影响,更好地为环境服务,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并改善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1.2绿色建筑设计基本原则 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建筑设计,将人类生活空间的优化改造作为基本目标,建筑设计学院将目标放在为人类提供更好生活空间方面,兄弟是建筑设计必须要以人为本,在建筑施工时严禁使用危害人体健康的施工材料,保证居住者的身体健康。其次,绿色建筑设计要做到舒适和健康,绿色建筑设计应该运用科学性较高的结构,保证人类生活居住空间的舒适性和健康,对太阳能进行充分的利用,保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绿色建筑设计还要以节约资源能源为基本原则,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同时还应该保证绿色建筑设计的高效运行,详细考察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建筑施工材料和施工方法,提高建筑施工的灵活性,促进建筑施工高效运行。 2绿色建筑设计思路在设计中的应用 2.1基础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应该具备统一的组织管理形式,首先需要对建筑设计的基础环境进行分析,逐步完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实现人工生态平衡的绿色设计,建筑优势渠道,自然雨水收集,通过处理和回收。植物生态水系统,有效地实现生态绿色的周期,减少人工的使用成本和浪费。 2.2采光和通风 绿色建筑设计的优劣与采光的效果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成功的建筑设计在采光照明设计方面的投入内容较多。采光最大化体现了低碳资源建筑设计,通过扩大采光面积不仅能够使得室内显得宽敞明亮,同时还能够促进建筑设计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最重要的是增大采光面积,减少了人工照明的成本支出,电力资源消耗有所降低,比如说,对于会议室的设计,可以使用圆形会议大厅的设计结构,增加采光面积,保持会议室的明亮,还能减少人工照明,这样做节能环保,完全符合绿色设计理念。360度的盖板也具有一定的保温值,当夜晚或者是天气较冷时,可以借助于盖板有效降低冷气流,提高室内的温度,减少空调和暖气的使用,降低资源消耗。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也是绿色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然通风,不仅能够为室内增加新鲜的空气,在炎热的夏天还能够吹到凉爽的自然风,减少了空调的使用,节约电能,减少了废物排放。 2.3顶部设计 高层建筑的顶部设计在整体设计过程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独特的顶部设计能够增强整体设计的新鲜感,增强自身的独特性,更好的与其他建筑设计进行区分。比如说可以将建筑设计的顶部设计成蓝色天空的样子,等到晚上可以变成一个明亮的灯塔,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并不可以单纯了为了博得大家的关注而使用过多的建筑材料,避免造成资源浪费,顶部设计的独特性应该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的基础上,以绿色化设计为基础。 2.4建筑物的门窗系统和玻璃幕墙 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改善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和能源消耗比较高的建筑门窗系统,对其进行改善与优化,现在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提高,对建筑门窗系统的改善也有了新的进步与发展,涌现出了众多的高科技产品,因此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选择性能较高、效果较好的门窗系统,提高玻璃幕墙的质量,这样可以使得建筑的保温性能得到提升,同时还能够减少玻璃辐射,保证居住者的健康。 2.5合理运用可再生资源 建筑施工所需求的能源资源数量和种类都比较多,为了贯彻绿色设计理念,应该选择可再生的能源资源,提高建筑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比如说可以使用自然界当中的太阳能、风能等,这样可以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短缺危机,降低资源损耗,使用可再生资源,还能够促进建筑设计的绿色化。 2.6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 BIM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具有提高建筑质量、延长建筑使用周期的重要作用,BIM技术可以对建筑设计的整体流程与设计思路进行整合、优化,从而改善绿色建筑的质量。由此可见BIM技术与绿色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比如说,可以对建筑的物理环境进行提前预测,之后在使用的过程中还能够进行监测,在后期还可以进行综合评价。通过BIM技术并结合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等新技术,可以促进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还可以促进后续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3结束语 简而言之,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绿色设计思路是非常有必要的,绿色建筑设计思路在当前建筑行业被广泛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进一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相信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建筑设计中会加入更多地绿色设计思路,建筑绿色型建筑,为人们创建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 作者:李勋 单位: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绿色建筑论文:推动绿色建筑设计思考 摘要: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让我国能源消耗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所以开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建筑也可称之为生态建筑,它具有节能环保的特性,符合我国目前的发展需求,因此本文通过对绿色建筑的基本设计概念进行阐述,并提出具体的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措施。 关键词:推动;绿色;建筑设计;措施 1引言 随着我国能源消耗量越来越大,让绿色建筑成为了建筑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且其设计理念的应用比较广泛,应用效果也非常的显著,它可以有效的遏制环境污染范围的扩展,降低能源的耗损量,是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因此建筑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当重点推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建筑基本设计概念 绿色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新型的设计理念,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和挑战,绿色建筑具体指的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为主要目的,利用先进的节能技术进行施工,它是建筑业施工的全新模式,更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保障;绿色建筑通常情况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一个是能源,另一个是资源,想要更好的去实现建筑低碳环保设计理念,就需要对建筑物所处方位的环境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提高用户的生活质量,将绿色建筑物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绿色建筑的中心内容就是对能源和资源的保护,所以不管是在进行建筑施工,还是在进行建筑拆除,都需要把对能源和资源的保护放在第一位,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让建筑与自然保持一致;经济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这也让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就需要根据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善于引入先进的技术,并对应用新产品进行积极的推广,重视建造过程的环境保护的问题,合理有效的去落实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提高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 3推动绿色建筑设计主要措施 3.1对使用土地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绿色建筑设计对使用土地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具体原则,指的是绿色建筑在进行土地资源使用上应当实施集约化利用,并对建筑附近的配套设施进行充分利用,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尽量在不添加或是少量添加土地使用面积的基础上,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的去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和利用;我国对地下空间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已经让目前的城市环境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根据我国现在的国情发展和现在的地铁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发展地下资源应当先从地下车库和地下贮库等方面的工程入手;并对新型的结构体系和材料进行使用,这样不仅有利于让建筑空间的使用率得到提升,还可以让荒废的土地和已有的建筑、设施得到合理的利用,对于提高节源减耗有着积极的作用。 3.2重视对建筑实用性的体现 我国建筑的主要中心思想一直以来都是以舒适为主,进而让建筑的使用价值得到良好的提升;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物的真实情况进行详细考察,例如建筑所处的地质、环境、天气等诸多因素都需要进行充分的考虑,这样才能制定出最优化的建筑设计方案;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自然能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发挥自然能源的优势,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还应当把居民的意见考虑进去,从采光、通风等方面入手,尽可能的去满足住户的需求,彻底的将建筑的实用性突显出来。 3.3重视居住环境的绿化情况 建筑物周边的环境情况直接影响着用户的居住质量,尤其是对人们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最为严重;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绿化的生活居住条件成为了人们现在追求的主要目标;所以建筑设计师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绿化这个重点要素考虑进去,绿化不但可以起到扩大生活空间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净化空气、提高人们居住质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一定不可以忽视对建筑周边进行环境绿化的工作,在进行绿化工作开展时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资源最大化利用,这样才能更好的保留环境,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增加绿地的铺设面积,让居民仿佛生活在大自然当中。 3.4善于利用节能技术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也应当在建筑施工方面进行体现,在对建筑施工材料进行选择时,要尽可能的选择那些具有环保性质的材料,同时还要应用比较先进的节能技术来降低能源耗损;除了对建筑施工材料的性能进行考量以外,还需要对建筑施工材料的适用性进行考量,尽可能的选择那些耐用性比较高的原材料,这样才能在进行建筑施工的时候,达到节能减耗的目的。 3.5善于利用新型能源 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资源,它的涌现很好的缓解了我国能源紧缺的问题,对楼顶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将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应用进去,这种发电系统所带来的电力能源是持续不间断的,可以满足建筑整体的电能需求,而且电能的储存和供给的操作方法也比较便捷,因此应用的比较广泛;此外,利用太阳能来进行建筑整体的采暖和供热,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能源降耗的效果,还可以满足建筑的整体热能供给;太阳能还可以改善室内的采光问题,有利于提高建筑整体内部的舒适性。 3.6选择绿色建材进行使用 传统建筑所使用的建材性质都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这种建材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绿化;想要更好的建设绿色建筑,首先就要对建材行业进行大力的绿化改造;积极的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对天然资源和能源的使用,尽可能的去使用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技术人员在进行设计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把建筑外形设计得比较简约化,不要加入过多的装饰性元素;建筑内部应当选择那种比较灵活的隔断模式,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能源降耗的作用,还可以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减少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 4结束语 结合上述可知,我国想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就必须将节能环保落实下来,建筑业想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绿色的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还可以让能源、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紧张的问题,同时也减少了资源能源耗费的情况。 作者:张冬梅 单位: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 绿色建筑论文: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在建筑设计中开始出现资源浪费以及建筑污染等现象。在这一背景下。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应运而生,而且这一理念在当前建筑设计中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环保、生态、绿色、健康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生活的主要追求。合理应用绿色建筑设计不仅可以提升建筑的水平,更好地为人们服务,而且能够确保用户生活与工作的环境质量。本文首先阐述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然后从四个角度详细探究了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要点;核心内容;主要任务 1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 1.1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水资源以及建筑材料等、保护环境和减少环境污染,为人们构建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生活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中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效率、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第二,减少有害物质(固体废物、废气、废水)的排放,同时要保护原有环境中的生态系统,尽量减少对大自然的影响。第三,不断提高建筑环境的质量。第四,在建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和自然界可再生资源等,并要充分考虑日照、交通等因素。在建筑设计中将这些核心内容作为建筑设计的根本,是建设可持续性绿色建筑的重要途径。 1.2绿色建筑设计的主要任务 建筑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因此建筑的质量与人们的健康和心情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为人们的生存环境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也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而绿色建筑的主要任务就是以人们的身心健康为基石,保证室内空气的新鲜度、通风性、隔音效果以及较少辐射等。绿色建筑通过使用对人体无害的建筑材料,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减少对人身造成的不良影响。其次,绿色建筑通过设计合适的通风口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扩大采光的范围。从而减少灯光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的浪费,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 2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 2.1充分考虑结构形式对建筑物的影响 为了实现节能的目标,建筑可以选择青钢网架结构、张拉膜结构、壳结构等低耗轻质的结构形式,除了可以有效节约能源,这种结构形式具有灵活性较强、耐用的特点。采用低耗轻质的结构形式的建筑具有多种功能,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大大降低了建筑改造的频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偏好和风格也是不断改变的。而这种结构形式为建筑今后的改造提供了条件和基础。由此可见,充分考虑结构形式对建筑物的影响,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也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2.2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 2.2.1清洁能源的利用 清洁能源即绿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够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对人体不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尽可能的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减少能源的损耗。在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得使用铅、镉等金属以及化合物的颜料添加剂。同时为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利用风能。通过利用清洁能源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健康的环境。 2.2.2回收利用旧建筑材料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对旧建筑改建或重建时,要注意对旧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通过将旧建筑材料进行加工,可以节省材料,大大降低建筑的成本,同时还能较少污染物排放,为绿化环境做出贡献。回收利用旧建筑材料也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2.2.3可再生材料的利用 产品更替过快造成了各能源及材料的浪费,吃时间下去,便意识到浪费浪费带来的危害,能源的减缩、废弃物的堆积以及大量废气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此,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可再生材料,比如纤维保温材料等,尽量避免不可再生材料的应用,这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且这也是构架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3最大限度降低能耗 2.3.1减少建筑材料生产运输过程中的能耗 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消耗,首先要在生产运输环节控制能耗。在建筑设计中要从具体的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能源和材料,优化建筑结构减少消耗。为此,可以选择可重复利用的建筑材料,减少材料浪费的现象。同时为了减少生产运输过程中的损失和消耗,可以选择较近的材料产地。不但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浪费,而且还节约了运输的成本,实现了合理配置资源。 2.3.2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建筑材料的消耗主要在施工环节,因此要想最大限度的降低能耗,要从施工环节入手,严格控制能源的消耗量。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根据建筑的整体结构,优化建筑设计,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损耗。同时还要根据建筑的朝向充分考虑建筑采光因素,尽可能的加大采光的范围,较少电能的使用。此外,建筑设计合理设计建筑物的屋顶,增强建筑保温和隔热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消耗。 2.4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 为了减少施工过程造成的污染,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造型、材料以及设备等因素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为施工提供便利的条件从而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能耗,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还要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无环境污染的生产技术。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的优越性是其他建筑设计无可比拟的。因此,在当今中国,绿色建筑设计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提升建筑的水平和质量。为此,当代设计师要对绿色建筑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达到为人们提供更加温馨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充分发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势。 作者:凌亚春 单位:江苏铭城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绿色建筑论文: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发展趋势探析 摘要:当今随着人们对物质追求越来越高,在这时人们选择建筑不只是为了住它,还要求建筑的外观设计可以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以此让人们达到视觉上浓浓的满足感。由于环境问题如今迫在眉睫,如何将建筑设计与绿色环保结合起来,并且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是当今绿色建筑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建筑学;绿色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1绿色绿色建筑的特点 1.1全寿命周期 绿色建筑中对全寿命周期的应用非常广泛,全寿命周期不仅是绿色建筑周期内,还需要在绿色建筑施工前也要体现出来,这是因为施工之前准备阶段与垃圾处理阶段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所以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要保证在绿色建筑施工中始终贯彻,也只有在绿色建筑施工阶段使用先进的技术才能达到绿色节能环保,必须要重视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1.2绿色建筑的根本功能需求是健康 绿色建筑是为了能够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无污染的绿色建筑材料,必能在施工中减少沙尘颗粒,这样能够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人身健康的情况。但是不能盲目的将节能作为目的而不择手段,必须选择对身体没有影响的绿色建筑施工材料,并体现合适的消费观念。为了能够更好的节能,需要我们最大化的利用当地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 1.3绿色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 绿色建筑是一种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而原本人们就生存在自然环境之中,所以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时候不能破坏自然的和谐,这也是绿色建筑的最基本要求。绿色建筑过程中需要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尽量减少,尽可能多的使用一些可再生的天然能源,例如白天施工时可以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这样可以节约电能还达到了环境保护的作用。 2绿色建筑设计要素 2.1绿色建筑节约能源设计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可以采用在南边设计一些独立式的住宅,将一些小体量的住宅设计在中间位置,高层建筑设置于北边,而且要注意保持楼间距,同时楼与楼之间要合理规划一些绿化植被。而且建筑物之间的布局,要将建筑物错开,不能出现垂直水平的现象,这样可以使得自然风通过回旋区,使得建筑物通风效果达到最佳。另外还要考虑到建筑物所在的地区,例如在我国的南方,气候多是东暖夏热,所以在进行节能设计时,要根据这一特点合理设计,使得建筑物在夏季能够有效利用自然通风,而且可以防止太阳辐射,冬季要可以获得足够的日照时间,并且可以有效避免主导风向。 2.2绿色建筑节约用地设计 为了提高建筑的容积率以及降低建筑的密度,可以多设计一些多层和高层建筑;为了增加城市的容量,可以尽可能多的开发地下空间,同时在住宅区,合理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2.3绿色建筑追求和谐统一 绿色建筑的核心内容就尽可能的降低能源以及资源的消耗,并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利用一些新工艺,新材料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在对建筑地进行选择时,要最大的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同时还要考虑到通风,日照以及交通等因素,最大化的减少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物的排放,在室内装修中,尽可能的利用节能环保材料,减少化学污染。 2.4绿色建筑节约材料设计 ①其外层要能够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可以最大化的减缓甚至消除外部气候的波动,保持是室内的气候稳定;②能够收集并转换一些自然能源,例如太阳能,防止能源的流失。在绿色建筑材料选择上,比如外墙的材料,可以选择新型的外墙保温材料,通过使用保温材料,可以减少空调的使用率,可以实现节能达50~80%。 3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3.1因地制宜 设计绿色建筑,因地制宜,从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出发非常有必要。在设计规划当中,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区域特征,要使用不同的绿色建筑设计思路和方式。综合上述因素,最大限度上利用通风、集热方式,降低因为这些原因给建筑设计带来的不良影响。例如,在充足光照的地方加装太阳能设施,能够很好的使用太阳能,降低能源消耗。常年温度比较低的地方,选择保温性能的墙体材料,在常年高温炎热的地方要对怎样将遮阳板进行仔细勘察和研究安装,达到降低太阳辐射的目标。 3.2优化群落,保护自然 建立绿色空间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可以依赖植物群落结构以及功效的关系,构建单位空间内最大的生态功能、将维护最低成本的最佳植物群落。城市绿色空间要模拟真实的自然植物群落,将乔木作为主要植物,关注不同地方的多种树种,综合各种草木花卉,这样搭配好的景观才更加美观、结构科学合理、物种丰富多样、表现了非常好的层次感。遵循自然设计的规模需要将城市的特定地理山脉作为实际的前提条件,重视山水地貌以及自然风景使用到建筑景观设计当中来,保证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可以完美融合,保证城市绿化设计空间更加开阔。 3.3充分运用可再生能源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中可再生能源的充分运用同样也是促使其最终节能效果提升的重要模式,这种可再生能源的运用主要就是针对太阳能、风能以及地热能进行建筑物的匹配性研究,将这些技术手段较好引入到建筑物中,促使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原有电力能源的消耗,并且在清洁性方面也能够发挥出理想的作用价值效果。这种可再生能源的具体应用方式和手段可以说是比较多的,尤其是结合相应技术手段的不断成熟创新,更是表现出了较强的应用效果,但是其对于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性比较大,需要促使其能够结合自身所处区域的可再生能源分布特点以及建筑物的需求进行有效布置,如此也就能够较好推进相应绿色建筑的布置和优化,提升其整体水平。 4结语 我国绿色建筑行业随着近些年经济发展而快速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的模式在不断的变化。现代的经济发展是生态经济,需要对环境造成很小的影响,所以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绿色建筑设计是能够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同时发展,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伟强 单位: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绿色建筑论文:建筑学专业绿色建筑教学方法 摘要:在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立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方法体系,才能实现学生对绿色建筑的全方位学习。体验式教学能够解决绿色建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保证教学效果。总结绿色建筑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研究并建立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在绿色建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建筑学,绿色建筑,建筑设计,教学方法 1构建绿色建筑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面对当今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两大发展难题,经过对建筑业发展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总结,发展绿色建筑是破解以上两大难题的“金钥匙”,势在必行。究其原因,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要获得预期的目标,都离不开绿色建筑技术的支撑。针对建筑学教育来说,培养能够设计绿色建筑的人才是新时期的客观要求。为了顺应形势的需要,有建筑学专业的院校应及时对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改革。 2建立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方法 2.1建筑学原有教学方法的剖析 建筑学一直看重建筑的艺术性表达,建筑学教学中自然侧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建筑学专业教学设置基本是以建筑设计为主线,这一主线就是要培养学生以艺术表达为核心的建筑设计创新能力,建筑技术基本上是从属地位。要设计绿色建筑,就必须注重建筑技术。注重建筑技术的绿色建筑要得到应有的发展,就需要结合建筑技术要求的提升来实现建筑艺术的表达。把绿色建筑的人才需求导向纳入教学,改变教学中只注重专业知识为艺术性服务的模式,而是要强调教学中建筑艺术性和建筑技术性的双重统一。要达到培养学生能够主动设计绿色建筑的能力,就须把建筑学专业的技术与艺术进行整合。 2.2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方法的解析 图1是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方法的示意图。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体系中,最核心的就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像高铁的两条钢轨一样,为钢轨上融入绿色建筑教学的建筑设计课的学习、掌握、应用的快速进行提供基础和保证。打破原来重建筑艺术,而轻建筑技术的教学格局,从而保证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课程的学习紧密结合重点突出,使建筑设计课中的绿色建筑教学获得实效。 2.3摆正建筑技术课程的地位 建筑设计课是建筑学专业学习的核心和主线,建筑艺术性培养和建筑技术课程都是要为建筑设计课服务的,各建筑学院校大都一直强调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的艺术表达,建筑技术只是陪衬,建筑学学生自然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与艺术相关的建筑空间和造型等方面,至于建筑物理、建筑构造等建筑技术知识的学习则不够深入[2]。到了绿色建筑将成为主导的时代,设计绿色建筑需要建筑设备、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多方面建筑技术的支撑,只有学好建筑技术课程的应用,才能实现绿色建筑进而实现其艺术性表达。同时,新技术、新材料的更新换代对绿色建筑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建筑技术的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拓展整合建筑技术教学内容,增设与绿色建筑紧密相关的技术专题。 2.4强化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互动性 强调建筑技术的重要性,不是要减弱对学生建筑艺术的教学,而是要强化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学习的互动作用。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任何建筑形式的实现都离不开建筑技术,建筑要达到艺术的高度更需要精巧的建筑技术做后盾。如丹下健三的代代木体育馆之所以获得如此大的成功,就是因为建筑师采用了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使建筑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形象。可见没有悬索屋顶结构,无论如何代代木体育也达不到现在的建筑艺术高度。对于绿色建筑,要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对建筑技术应用的要求是全方位的;要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对建筑艺术的表达也需要特色鲜明。 2.5实验教学模式的延伸 实践出真知。建筑学专业有大量的实验教学环节,包括建筑模型实验、建筑物理实验、建筑构造实验等来为建筑技术的理论学习提供支撑,但却并没有延伸到建筑设计课程中,也就是与绿色建筑教学的需要不接轨[3]。要打破以上的弊病,就应延伸实验教学模式到建筑设计课上,使其真正为绿色建筑设计服务。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把不同阶段的建筑实验和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内容相对应,并要求学生必须依据实验结果或数据来进行设计,从而加深对建筑技术的理解并提高其应用能力。让学生的实验结果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得以展现,这也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符合绿色建筑教学需要的体验式教学 传统建筑学专业的学习往往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注重言传身教,以学生一套设计图纸来定学生的成绩,再有就是通过一张考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形式就是布置设计任务,讲解设计原理,学生抄绘、收集资料,接着完成从草图到正图的设计,对于绿色建筑的问题缺少关注。 3.1体验式教学方法 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体验式教学法就是一种互动的教与学模式,师生之间注重彼此的情感交流,强调师生的双边情感获得。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指导老师和学生一起做同一个设计题目,共同解决设计中的绿色建筑问题;师生交流设计体会和感受,让老师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提高[4]。 3.1.1实践教学法 对于需要建筑技术支持的绿色建筑,其涉及建筑技术的内容多是实践应用。因而在建筑技术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把原来集中完成的实习分成小的专题,结合学生的学习体验,老师有针对性的组织实习和实践。如参观建好的或者是在建的绿色建筑,建筑技术的任课老师或邀请工地技术人员对绿色建筑应用的技术(如墙体保温、建筑采光、建筑材料等)进行现场讲解,使学生明白绿色建筑技术理论的同时掌握实践应用,达到对绿色建筑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1.2分析教学法 建筑学专业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设计课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分析各种成功案例来讲解绿色建筑技术原理和实践。在今天进行技术资料收集已不仅仅局限于书籍,网络支撑的手机、电脑等平台快捷、方便。老师把设计案例、技术应用等分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比选;经过多次分析教学法的学习和理解,分析法自然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并有效地应用到绿色建筑设计中。 3.2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 通过体验式教学的实践,具体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注重评价的多元化。绿色建筑对技术的要求是一个完成的体系,要注重对绿色建筑技术实现每一步的过程评价和最终的结果评价,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2)强调评价的针对性。绿色建筑的技术涉及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多方面的内容,不同的设计有不同的技术侧重点,要根据具体的技术内容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才是科学的。3)体现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指导老师的评价角度和学生的评价角度不同,要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成分,实现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化。 4结语 建筑学专业必须以培养未来的绿色建筑师为己任,踏实、认真地进行绿色建筑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为了跟上绿色建筑发展的需求,为了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设计绿色建筑的能力和实现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的优化,就必须注重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结合。研究和实践符合绿色建筑教学需要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把绿色建筑的学习有机地融入到建筑设计课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方法是对原有教学方法的继承,也是为适应绿色建筑教学需要的必要拓展。 作者:杨振 于欣宁 秦鑫 汪静姝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绿色建筑论文:建筑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分析 摘要:建筑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但是它能耗高、对环境影响大。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大力推进建筑绿色施工,做好项目绿色施工管理已经迫在眉睫,这也是建筑领域的必然趋势。文章就建筑工程项目在绿色施工管理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管理建议。 关键词:建筑;绿色施工;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要也随之有了大的提高,不在仅仅满足于居住,对居住环境和环境保护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需求,引起消费理念和环保观念的较大转变。与之相关的建筑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我们都知道,建筑行业对能源的消耗大,工程量越大,产生的能源消耗和环境破环也越严重,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建筑行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只有全面推进绿色施工,才是今后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绿色施工管理,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可循环利用,促进基本建设领域的经济转型,从而进一步满足人们对建筑质量生活的需求。 一、绿色施工管理的内涵 绿色施工管理,是指工程在确保项目安全、质量以及工期的前提下,经过科学化管理,让工程项目的所有参与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四节一环保”的目标,以最大的限度节约资源,减少环境破环,从而达到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绿色施工和传统施工的联系与区别。从联系上说,绿色施工是根据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传统的施工进行提升与创新,但是二者有存在很大区别。传统施工所控制的目标是质量、安全、成本以及工期,然而绿色施工则还要把环保和节约资源作为主要的控制目标。绿色施工强调环境保护与高效资源利用,重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对人们生活影响和自然环境破环最小、资源高效利用的一种工程项目施工模式。但传统项目施工模式的经济利益和环保、资源节约出现冲突时,往往会以破环环境与浪费资源为代价,面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传统施工这种旧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科学发展的要求。 二、项目绿色施工管理推进现状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行政监督管理需加强 要推进绿色施工管理,必须具备强有力监督管理,并配之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以及科学、完善的绿色施工技术标准。但是,目前我们这两个方面仍不具备,致使监管无力、有名无实。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对于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也只是注重现场安全与文明施工,对于施工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破环不够重视。 (二)推进过程中施工成本增加 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的主要目标就是用最低的成本和最短的工期完成工程,然而如果进行绿色施工必然会增加自身成本,这导致与施工单位的价值目标存在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施工的向前推进。 (三)科技投入不足,缺乏技术支持 目前,建筑相关行业的大多企业不重视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施工过程中仍然使用落后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我们知道无论是设计、施工或者管理都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撑。目前我国在节能减排的核心技术方面还很缺乏,这方面西方一些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较早,建筑业的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取长补短,另一方面我们要设立专门的技术研究队伍,定期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和交流,并总结经验,为下一步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管理人员对绿色施工的认识不足 当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对绿色施工认识不足,只是听说“绿色施工”这个名词,但对具体所涵盖的内容和相应的职责分工并没有具体的概念。另外项目施工的农民工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理解较差,更是对绿色施工的认识模糊,因此在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过程中,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环境破环。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相关企业没有组织有关绿色施工的知识宣传与培训,形成一套完整的培训教育制度流程。 三、建筑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的发展措施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行政监管 法律法规的制定需以绿色施工项目作为基础,以绿色建筑、ISO14000认证标准等进行综合考虑。对于绿色项目侧重一些非强制性措施与指标,并给予各相关参与方优惠政策,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将部分非强制性指标转化为强制性指标。行政监督管理方面,要完善绿色项目的审批制度和流程,采取综合考量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方式,加强行政监管。我们可以在工程招投标文件中融入绿色施工的有关要求,去引导项目各参与方(设计、施工、监理、材料等)积极推动实施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 (二)建立多种激励政策,鼓励推进绿色施工 通过调节政府税收等经济手段,激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抓好绿色施工。对于绿色施工做的好的企业,通过降低税收比例以补偿因此增加的绿色施工措施费。对于不合格企业则要增收税费,迫使其转变管理方式。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政府可以考量达标企业,做的好的,给予给多的公建项目和减免优惠条件,从而激励企业推进绿色施工的主观能动性。目前建筑各种奖项的评比内容涉及绿色施工的少之又少,可见绿色施工对企业的竞争力和声誉影响不大,只有一些重要的奖项与绿色施工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障和有效促进绿色施工的发展。 (三)提升项目绿色施工管理水平 工程项目进行绿色施工管理,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为真正落实绿色施工,必须针对项目管理人员,加大绿色施工的宣传、学习力度,强化全员环保意识,并对项目管理人员和现场劳务作业人员组织定期培训。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要设置专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制定科学、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建立专业的项目管理团队,落实绿色施工管理方案。绿色施工组织管理方案须包括节能、节地、节材、节水以及环境保护几个方面的内容。项目在绿色施工管理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入手:首先是设立绿色施工管理机构,划分工作职责,制定“四节一环保”相关措施,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其次,采用合理的绿色施工组织措施,主要对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扬尘污染、噪声污染以及水污染等,制定有针对性的、详细的防治措施。最后,在材料管理方面,要选择绿色环保性材料。对于材料采购与使用上,不仅要考虑成本与质量,同时还要考虑材料的内在成分,选择具有环保性质的材料投入使用。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绿色施工管理水平 通过信息管理能够更有效地替代人员的管理,它可以实现项目施工过程的动态管理,以最小的消耗实现高效、环保的目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对绿色施工形成了有效控制,然而我们国家在信息化的实际运用上还比较落实,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借鉴国外这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迅速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五)强化绿色施工教育培训,全员范围覆盖绿色施工管理意识 企业对项目管理人员和农民工进行绿色施工相关知识的培训,可以快速提高人员的绿色施工认识,利用这一有效途径,能够大大加强项目人员对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施工的环境保护意识,这也有利于相关监管部门的工作有效开展。通过大力宣传和组织项目人员集中培训,使人们理解绿色施工的本质与意义,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以及绿色施工对当今建筑业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性,这样项目管理人员就会积极主动进行绿色施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业务水平,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自觉实施绿色施工行为,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建筑领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目前,建筑行业正处于转型期,我国建筑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强化绿色施工管理可以大大促进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建筑单位更加规范和制度化。建筑企业也通过管理创新,提升施工技术,满足绿色施工要求,真正提高建筑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作者:陈亮 单位:山西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绿色建筑论文:绿色建筑设计策划方法 摘要:通过研究绿色建筑策划与普通建筑策划在工作时间节点、工作范围和流程方面的异同,针对现有绿色建筑首先确定目标由上而下的策划方法,提出了优选技术措施再确定建筑目标的由下而上的绿色建筑策划方法,可供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参考。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策划;方法 引言 建筑策划特指在建筑学领域内建筑师根据总体规划的目标设定,不仅依赖于建筑师的经验和规范,而以实际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研究目标进行客观的分析,最终定量地得出实现既定目标所需要采用方法和途径。具体的表现形式是量身定做形成可为总体规划立项之后的建筑设计提供科学和逻辑的设计依据的任务书[1]。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建筑[2]。绿色建筑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下对普通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策划也在建筑策划体系上应运而生。但与普通建筑策划相比,绿色建筑策划也有其独特性。 1绿色建筑策划实施的时间节点 建筑策划是为编制合理的建筑设计任务书而进行的研究工作,在时间节点上建筑策划始于总体规划阶段,终于建筑方案完成之前。是介于总体规划立项和建筑设计之间的一个环节,起到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图1),为了达到预定的设计目标,需要设计师在项目前期阶段就尽早参与项目的整体策划[3]。从绿色建筑的定义和具体评价条文来看,绿色建筑始于选址,从理论上讲,绿色建筑的策划也应始于项目选址之前,但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来讲,绿色建筑策划对于选址的确定显然是乏力的,即使有些地区的用地指标中已经包含了绿色建筑等级要求[4],但是对于基地的基本情况也只能被动式接受。理论上绿色建筑策划开始时时间节点也只能始于方案之前或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绿色建筑策划的目标之一是指导绿色建筑方案的设计,方案设计阶段对建筑绿色性能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特别是建筑形体、朝向和平面布局对建筑性能影响显著,相关研究表明40%的节能潜力来自于方案设计阶段[6]。绿色建筑策划的时间节点对于绿色建筑的实施具有重大影响,绿色建筑的策划应尽量早,如果建筑方案已经形成,绿色建筑策划产生的作用大打折扣。 2绿色建筑策划的工作范围和流程 随着建筑策划的研究的逐渐深入,建筑策划逐渐走向多学科融合[7]。从工作流程和策划阶段的内容来看,建筑策划衔接规划和建筑设计阶段(图1),策划阶段侧重于项目定位、设计方案等较大尺度的内容,策划的步骤倾向于由上而下,由大而小,几乎不设计具体的某项技术措施。但绿色建筑策划阶段各专业配合的更紧密(图2),并且各专业从细节入手,按照绿色建筑条文要求,确定技术措施,最后汇总而成确定绿色建筑的星级等大目标。策划的步骤倾向于由下而上,由小到大。并且技术措施的确定对于策划和方案阶段至关重要,据美国能源署的一项针对67栋绿色建筑的调研结果表明,在绿色建筑303项技术中,有57%的技术措施需要在方案阶段落实[8],这些技术措施都需要在绿色建筑策划中得到具体体现。建筑策划的工作流程也是先确定目标,然后围绕既定目标给出“如何建设”的方法。由此顺承,相关国家设计规范[9]也给出了由上而下的绿色建筑策划的流程(图3)。现有的绿色建筑策划流程采用由上而下策划步骤,首先确定了绿色建筑的等级和总体目标,然后根据绿色建筑的等级和总体目标的需求进一步确定节能、节水等分项目标,进而确定绿色建筑各项技术措施,然后针对绿色建筑设计方案总体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由上而下的策划步骤,在未分析各项技术措施适宜性的前提下确定绿色建筑的建设目标是不客观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涉及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暖通空调、给排水和建筑电气等专业,计有28项控制项和108项得分项的技术措施[10]。先确定绿色建筑建设目标后确定技术措施与根据建筑技术措施的适宜性选择后根据总体得分情况再确定绿色建筑设计目标具有较大的区别。前者偏主观,很“官僚”,后者客观,注重技术措施的适宜性。正如无包治百病的良药,绿色建筑技术也各具有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同一个技术在不同项目中采用可能具有“绿色”和“非绿色”的特性,绿色建筑技术适宜性选择也就成为绿色建筑的关键[11]。换言之,绿色建筑策划阶段首先要对单项技术进行适宜性的选择和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是否适宜于本项目。根据选用适宜的各单项技术应用效果、范围和规模,最终确定绿色建筑等级和总体目标,也就是本文所提出的自下而上的绿色建筑策划流程更符合绿色建筑的需求(图4)。与之相比,自上而下的策划流程在进行建筑设计方案的综合技术经济分析时得到的总体结论可能会掩盖某项技术的技术经济不合理性,与绿色建筑理想相悖。先确定等级和总体目标而后进行分项技术的确定也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当然,绿色建筑策划在设计过程中是个动态的过程,美国建筑策划先驱威廉•佩纳研究指出,对于建筑师的日常工作,设计团队每天都要进行策划研究[12]。建筑策划和建筑设计在一段时间内是交互的,策划和设计不断遇到和提出新问题,并逐步解决和落实并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绿色建筑策划也是如此。不同的是绿色建筑策划面向工种不止建筑专业,还要直接面对建筑结构、建筑水暖电、建筑物理等专业,所研究的对象也具体到针对每项具体绿色建筑技术进行研究和落实。 3绿色建筑策划内容和实施 如果说建筑策划通过以理性精细的方式形成详细设计任务书,那么绿色建筑策划的目的确定达到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相应等级要求,并细化到各专业分项适宜的实施。相对于普通建筑而言,绿色建筑强调在全寿命周期条件下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强调技术的适宜性。由于我国各地区气候、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建设绿色建筑应注重地域性特点[13],应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条件和与建筑类型,因地制宜采用适宜性的技术,综合评判后确定合理的等级和目标。而不应抱着先入为主的思想主观确定为高星级或者低星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建筑策划的前期外部条件着重关注社会、人文和地域等外部条件对建筑的影响,强调相关社会因素对建筑性格的决定作用[1]。绿色建筑策划关注的重点在于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如地理、气候与水文等)、建设环境(能源、资源、基础设施)、项目的基础条件(是否满足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控制项要求)等方面,进一步确定符合项目特征的节能率、节水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绿地率及室内外环境质量等分项目标[9]。并进一步确定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和运营管理等指标值,确定被动技术优先原则下的绿色建筑方案,采用适宜、集成的技术体系,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和产品。绿色建筑的设计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积,而是需要规划、景观、建筑、结构、机电、建筑环境各专业之间综合考虑,整体协调落实后才能得以实现。国家和各地地方标准对于建筑策划的内容编排采用了不同方式,文献[9、14、15]采用了按照各分项实施目标编排方式,各内容对应与各专业多有穿插。文献[16]采用了按照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暖通空调、给排水和电气等专业划分编排方式,便于设计阶段各项内容的便于沟通和落实,值得借鉴。图5给出了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内容鱼骨图示意图,由图可以看出策划内容各实施的先后的关系,限于篇幅,未列出各技术策略。 4结论与展望 绿色建筑策划是在可持续背景下建筑策划内容的拓展,与注重社会因素的建筑策划相比,绿色建筑策划更侧重于自然环境条件下具体技术措施的确定,目标以及绿色建筑等级的合理确定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条件。通过分析,给出了绿色建筑策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随着技术发展,绿色建筑策划工具也在逐渐整体,现有的绿色建筑设计软件以及,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与绿色建筑策划、设计和评价的整合应用也在进行中。 作者:高庆龙 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分析论文 [摘要]施工项目的质量与安全是工程建设的核心,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内容。安全工作不是单‘的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它是一项社会化工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只有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高度重视起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安全意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扎实的工作才能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前言 当前,建筑企业面临着建筑施工爪、l深化改革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大调整等问题,企业的安全管理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笔者结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如何做好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对策。 1施工前期的安全管理 建设单位要与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监督单位签定合同。建设单位在申请施工许可证之前,应当向当地建筑_J:程安全监督机构提交工地安全方案,其中包括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各自的安全责任、该项目的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及安全生产专项施工措施。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中要加大力度抓好材料管理。这项工作对建设工程项目的性能,保质,安全上起重要作用。要做到材料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检测,评测,验收管理。在建设工程项目的现场勘察、设计到竣工验收等一系列安全工作上有意识科学地进行策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控制和改进来发展安全管理工作。公司和项目部组织施工技术人员编制施工安全方案。审批后的施工安全方案即是作为建设工程全程项目安全施工的依据。 2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内容。安全工作不是单一的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它是一项社会化工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只有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高度重视起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安全意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扎实的工作才能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首先要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层层落实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建筑工程项目监理单位要将建筑工程施工方案的安全审查相关内容纳入建设工程项目监理范围,具体要做到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安全、质量、丁期和投资四项同步控制。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应当针对下列工程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土方开挖工程:模板工程:起重吊装工程:脚手架工程:施工临时用电工程:垂直运输机械安装拆卸工程:拆除、爆破工程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其他危险性较大的工程。施工单位应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人员素质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单位整体发展的需要。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部合理、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有利于规范企、lk和企业职工行为,有利于指导企业生产一线安全生产的实施,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最终实现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生存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实现建筑施工的全过程安全控制 在建筑施工现场施工之前进行安全评价,可避免选用不安全的工艺流程和危险的原材料以及不合适的设备、设施。当必须采用这些设备、设施时,提出降低或消除危险的有效方法。开工之后进行的评价,可查出施工中的缺陷和不足,及早采取改进和预防措施。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评价系统建成以后,在现场施工阶段进行的安全评价,可了解现场的现实危险性,为进一步采取降低危险性的措施提供依据超级秘书网 31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施T是一项复杂的生产过程,产品是固定的,而且在同一个施工现场需要组织多工种,甚至多单位(如,桩基、土建、吊装、安装、装饰等)协同作战。为理顺、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使其紧密配合,保证正常施工,就需要严密地计划组织。因此,必须编制指令性的施工技术文件一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而安全技术措施是旌工组织设计(或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安全手相术措施是针对该项工种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预先分析,从而进行控制和消除工种施工过程中的隐患,从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人身事故。安全技术措施不是一般的措旌,而是国家规定的安全法规,具有法律的性质,带有强制性,必须编制,必须执行。 32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是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目标管理控制、制约、激励的总纲,是企业领导、管理者为实现安全生产所采取的保障措施,是贯彻实施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具体化。它具有法律效力,规章制度一经确定,贵在严肃认真地组织实施。“安全第,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预防为主”是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安全第一”是说明安全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是第一位的,“预防为主”指的是所采取的积极可靠的组织、技术措施,这个措施是根据设计、施工地点、条件、时间、方法、使用机械设备、工程特点、施工工艺等实际情况预测容易出现那些事故隐患,所采取的组织技术对策和措施,消除隐患,具体地说就是不让事故的萌芽出现。 4安全管理对策 安全管理对策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做好对人的管理关键是增强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切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规范、制度等得以顺利贯彻执行。笔者认为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对策是:①落实安全责任,实行目标管理。②加强安全培训教育,持续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筑牢安全管理基石学禁令。③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④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⑤努力实现本质安全,健全HSE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⑥突出重点,强化各项专业管理。施工的管理、监督、检查分别由建设单位、质量监理和施工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主要包括:①安全组织管理(包括:机构、制度、资料):②场地设施管理(文明施工):⑧行为安全规定:④安全技术管理.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与建筑安全管理 【摘要】建筑行业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建筑行业也是一种高危险的行业,其中的安全问题一直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建筑工程量的增加,安全事故问题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本文主要是进行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安全生产以及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事故包括机械打击、坠落、触电等。这些安全事故严重威胁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以及建筑安全管理工作。 1当前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以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安全生产以及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安全交底工作不到位、安全管理机构缺乏完善性以及相应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1.1安全交底过程存在问题 在安全交底的过程之中,存在安全检查成效很低的问题,当前,很多的技术交底工作存在交底不完善以及缺乏针对性的严重问题,大部分人员在工作交底的时候都是进行口头上的交底,这样的形式难以保障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很多企业中的员工根据自身的个人经验进行建设施工工作,在工作的交底上缺乏严肃性,对于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很多工程施工没有相关技术交底的环节,也有小部分人员通过伪造的交底记录去蒙混过关,这样就导致施工生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容易出现某些工程安全施工。此外,也存在安全管理人员检查不到位的问题。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交底工作,相关负责人也需要对施工的设备机械等进行必要的检查,从而有效降低工程出现安全施工问题的概率。 1.2相关安全管理机构缺乏健全性 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关的安全机构缺乏健全性,以及其中的教育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当前,依然存在很多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没有做好人员的配备问题,也存在一些项目管理体系缺乏健全性,比如说,某些项目的管理人员是身兼数职业,这样就导致难以周全把握好工程的施工。此外,甚至很多企业缺乏安全教育工作,或者是安全教育工作仅仅是停留在口头宣传阶段,并没有在现实的施工中得到有效落实,很多企业对员工缺乏有效的安全培训工作,在工人安全教育这一方面没有加强投资力度以及强化培训工作,从而导致工人素质偏低以及工人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 1.3相关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某些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施工安全意识,因为当前是市场经济,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很多施工单位经常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十分被动,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所以,某些施工企业在安全经费上相关缺乏,无法保障对安全经费的支出。甚至某些项目管理人员采取减少安全经费的做法,从而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这样就导致整个工程施工安全经费严重不足,此外,当前的建筑工人流动性较大,工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以及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对于工程施工也缺乏必要的经验,所以,这样的形势之下,就需要加强对建筑工人的教育培训,提升其安全施工意识以及职业素质。 2针对建筑企业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对策 2.1完善安全监督制度 首先,应当对监督机构的职能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需要监督部门进行监督。其次,应当建立村政府的安全管理相关机制,由于我国的农村建设不断发展,所以,很多工程也是在农村进行,但是许多工程并没有相关的开工手续,对此,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以及法规进行必要的规范。 2.2加强隐患排查的工作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最担心出现安全事故,安全隐患存在于施工的过程中,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就应当加强隐患的排查工作,及时以及准确找到工程施工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并且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必要的控制。在建筑施工以及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列出风险因素清单。通常而言,施工现场主要的危险主要来自于经验主义的风险,但是单纯依靠经验并不是最为保险的方式,因此,应当完善隐患排除工作,比如,编订风险清单、组织员工学习等,加强对员工的技术交底以及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安全隐患因素,从而保障工程的质量。 2.3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第一,对电器设备等进行防护,各种施工设备需要有安全保护装置以及防雨水装置,可以安排相关人员对施工设备进行必要的管理,对设备进行保养以及维护。第二,进入施工现场之后,相关工作人员都需要佩戴好安全带,这也是对工程施工人员的硬性规定。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当禁止穿拖鞋、硬底鞋或者是高跟鞋。在建筑高层进行施工,尤其需要佩戴安全带,此外,相关高空作业的人员需要操作证书才能进行工作,设置安全网以及踢脚板等。第三,应当做好文明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不干扰周边居民生活,做到不损害附近居民的切实利益,施工现场应当采取封闭式的施工,其中施工所需要的沙子、石头以及钢筋等都需统一摆放整齐。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建筑行业对国民经济意义重大,需要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以及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本人认为,应当完善安全监督制度、加强隐患排查的工作、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作者:韩华 单位:贵州安科劳动保护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与建筑安全管理对策 摘要:随着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深入,各级都将抓好安全生产、强化安全责任放在工作首位,处处保安全,事事讲安全,让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深入到企业文化,渗透到职工心中,以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建筑企业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与管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不仅影响到企业安全生产,还给建筑工程施工埋下潜在安全隐患,导致安全事故屡屡发生,威胁到人员的生命安全。本文主要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的应对对策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社会化与系统化的建筑工程项目,不仅是单个部门与个人的工作职责,也需要全员参与配合。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建筑企业领导与全体职工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对施工有序进行与人员人身安全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安全意识,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与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贯彻到施工每一个细节,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施工,才能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工程施工顺利完成。 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1.1.1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不健全企业法人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在整个经营管理中起到促进作用,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在于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前提是做好施工的安全生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将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到位,认真管理每一个施工生产的环节,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然而在实际情况下,部分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建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专业安全人员的配置不足,加上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安全生产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建筑施工管理过于混乱,工程施工无法得到保障。1.1.2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导致部分建筑工程施工应聘廉价劳动力,通过与民工队的“包工头”签订单项工程承包合同、包工不包料的方式,明确双方工作的职责权限,安全制度由民工队自行管理,而企业只注重施工进度与经济利润,忽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给工程施工带来安全隐患。此外,在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过程中,部分企业没有结合自身需求,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三级教育”,安全生产科学知识理论不足,安全操作技能水平较低,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自我防护能力。 1.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2.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在生产经营汇总,部分建筑企业还未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导致施工的安全机构设置、安全人员配置、安全资金配备、安全操作程序以及安全事故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给建筑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具体体现在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制度落实不到位,使得有关人员在执行任务中,无据可循,只能依靠以往工作经验与工作积累进行管理,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工作缺少计划性、规范性与预见性。加上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安全管理执行力度不足,没有制定完善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体系,导致应急预案形同虚设,安全管理混乱,没有发挥应急防范效用。1.2.2施工过程缺乏安全管理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作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关键,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施工进度与人员人身安全。因此必须做好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管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确保人员的人身安全。然而在实际情况中,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具有随意性,施工过程缺乏安全管理,对部分违规操作的情况视而不见,发现隐患问题没有进行处理,并上报上级部门,给现场施工埋下潜在安全隐患。 2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的应对对策 2.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应对对策 2.1.1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作为施工企业的法人代表,企业负责人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法定代表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了解安全生产不仅影响到自身企业发展的信誉,还给国家财产与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在进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应提升自身安全生产意识,当生产、效益、安全以及进度发生冲突时,应坚持“安全第一”原则,正确处理安全和生产、效益、进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以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牵头,由各级分层管理负责人、专职安全员和各项工程安全员负责管理,认真落实劳动保护法、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生产措施,结合自身具体需求优化配置专业安全人员,实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此外,还应定期组织研讨会,分析讨论安全生产中的难度,加强安全事故调查,提出对负责人的处理意见与改进措施,并做好施工班组的安全学习工作,组织交流安全生产中的工作经验,为工程施工奠定扎实基础。2.1.2落实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改善有社会零散人员自发组织的无序状态,通过签订负荷国家规定的劳动合同方式,明确安全生产双方的工作职责、权利。进行施工前,做好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经过考核评估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任职。在日常施工过程中,应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活动,加强安全施工的宣传力度,认真做好工前教育、工中检查和工后讲评的工作,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确保建筑工程施工有序进行与人员安全。此外,还需建立完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落实到部门、负责人和管理人员手中,做到谁在岗、谁管理、谁负责,实现安全生产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营造一个文明施工的氛围。例如为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概率,有效解决岗位责任制不落实和直接作业环节监督不力的问题,建筑企业应从学习、观察与落实上形成一体化的保证体系,严抓岗位安全制度学习,每月阅读组织开展岗位责任制学习,提升员工对岗位制的认识。并将“一岗一责制”落实到位,对岗位安全负起责任。此外,还应建立完善奖罚制度,如果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部门负责人、安全员与违规操作人员都受到相应的处罚,通过规范岗位责任制的行为,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2.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应对对策 2.2.1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筑企业应按照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安全标准与行业规范,结合自身具体情况与工程项目的需求,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权限,真正做到有规必依,严格执行,违规必罚。此外,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还应加强安全管理执行力度,制定相应的事故预防制度与应急管理措施,加强隐蔽工程的安全管理,通过辨识危险源、定期安全汇报、有效防范等方法,从根源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2.2.2加大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胜于救灾,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是确保施工有序进行的关键与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大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明确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与权限,加大隐蔽工程的监管力度,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处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对于施工中违规操作的行为,必须根据规定要求给予相应处罚,通过通告批评方式对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警醒,提升安全管理效率与质量。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部门应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到现场进行监督,对于脚手架的搭建不规范、没有做好“三宝四口五临边”防护的问题,应及时安排有关施工人员进行整改,确保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同时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对电气、设备防护和各种器械设备进行管理,严格使用“三相五线”连接电缆线路,并在电源箱上悬挂警示牌。施工人员进入现场施工前,应提醒佩戴安全帽与安全防护用品,确保人员施工的安全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主要负责施工现场人员、机械、环境、材料以及设备的综合管理,要想提升安全生产及安全管理效率,确保人员人身安全,必须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贯穿到施工过程的始终,让全员参与进来,通过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落实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以及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等方式,对建筑工程施工加以规范,从而提升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张俊 单位:重庆建工渝远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安全生产监管与考核的合理建议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在建筑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安全事故也频繁发生。使得建筑业仍处于我国高危行业,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为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完善考核制度,以促进效能的提升,保证我国建筑业的安全、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安全生产;监管;考核;合理建议 前言 近年来,有关部门逐渐意识到建筑安全的问题(安全生产、安全监管等),并开始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也取得的一定的成绩。但,分析总体形式,可以发现安全问题依旧严峻。如:安全生产问题严重,不重视安全监管,以及考核制度不完善等。以上问题就是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影响了施工进程与质量,不利于建筑业的长足发展。因此,以下笔者就对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及考核中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1我国建筑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 调查我国建筑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可以发现是复杂多样的。以下笔者从中抽取常见的三种原因进行分析。 1.1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分析当前我国建筑业的施工人员,可以发现其中大部分施工人员学历不高,文化水平有限,且基本没有接受过科学的安全教育与培训。通常是以“老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入行。“师傅”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徒弟”,使其在实际的工作中一边学习,一边摸索,以掌握工作的技能。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师傅”自身缺乏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故而“徒弟”的安全意识也不高。大部分施工人员将更多将重心放在“通过工作获取利益”上,忽视了安全操作生产规程。因此导致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发。 1.2施工工期制定不合理 目前,我国一些法律,法规(如:《合同法》)仅仅提出了超过工期应如何处罚,并未提出如何制定合理的工期。导致我国一些参建方为保证自身利益,与建筑单位制定了不合理的工期。为在规定内完成建筑任务,很多建筑单位会盲目缩短建筑工期。施工工期的不合理就会导致一系列不稳定、不安全因素的产生,如:单位要求施工人员加班加点赶工,进而导致施工设备出现磨损、施工环境恶化。以上情况使施工人员处于一个不安全的施工环境,故而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1.3施工现场存在交叉作业 另外,也是事故高发的原因就在于,建筑施工现场存在交叉作业。具体如下:建筑施工是露天的施工场所,所包含的施工项目众多,施工人员众多且工种繁杂。为保证建筑施工的进度,一般情况下,施工现场临时设备较多,人员流动性大,且施工环境比较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下,施工现场存在一些高强度的施工作业交叉进行,不但增加了施工指挥、调配的难度,同时隐藏了很多安全隐患(如:高空坠物、设备撞击等)。这也正是由于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系统不足,安全监管不够,力度不严造成的。 2建筑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问题 2.1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现有的建筑安生生产监管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①在监督检查发现隐患时,有关部门通常是要求建筑单位整改方案或是进行罚款(大部分违法成本较低,罚款不高),无法有效引起单位重视。由此可见,相关法律法规的标准不严厉,且震慑力不足。②处罚条款不明确。建筑单位在施工中违反安全生产标准时,无法根据标准执行罚款。③责任不明,无法确定责任。安全事故发生后,通常工程建设各个参与方互相串谋,包庇,导致事故安全责任不明。 2.2执法不严,监管不力 “执法不严,监管不力”同样是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具体表现在:目前我国监管部门在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生产检查时,大多是采用“评分制”的标准。且没有制定评分后的具体措施,导致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安全隐患与安全责任重视不足。这一情况下,及时相关部门限令整改,起到的效果也依旧不高。 2.3管理人员专业度不够 建筑安全监管机构人员专业度不够,也是安全生产监管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监管机构人员严重不足,且在职人员专业素养存在明显差距。很多监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有效信息的交换(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统计信息),且信息整合、汇总意识不强。正是管理人员的专业度不够,导致监管联动机制不畅通,进而导致监管职能履行效率不够。 3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的对策 3.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改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中的问题,首先,相关部门应积极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的法律、法规,使监管工作可以“有法可依”,并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执行,以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如:有关立法部门在立法的过程中,应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与当前建筑发展的现状与前景考虑,去除或修改一些与时代不符、落后、陈旧、实际执行困难的规则、条款。增加一些符合时展,可执行度高的标准,以提高法律、法规的标准性、规范性,使其符合且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与发展。 3.2确定事故责任制,加大执法力度 为改善“执法不严,监管不力”这一问题。在当前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中,有关部门应积极确定建筑安全的事故责任制,并积极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建筑施工的安全事故责任认定。具体可以:有关监管部门应建立并积极完善事故调查制度与程序,要求建筑单位权责明晰,信息透明,以方便监管工作的落实。针对一些安全事故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制度中应细化处罚条款。具体条款的制定,部门可以参考国内外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法规、政策,然后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参考,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政策,并积极加大执法力度。 3.3提高队伍建设,强化工期控制与监察 为从根本上降低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施工单位应积极提高自身队伍建设;而监管部门应积极强化工期控制提高监察效率。在提高队伍建设中施工单位可以:重视对单位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帮助其树立安全意识,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可聘请相关专家对施工人员进行科学培训,并进行考核,以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与观念。在强化工期控制与监察,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人员素质建设,提高人员监管能力,丰富人员监管技术手段(如:借助网络技术实施现场监控),以提升监管效能。 4建筑企业考核中的问题及对策 4.1建筑企业考核中的问题 存在问题如下:①考核概念不明确。如:部分建筑单位没有意识到考核是对一个员工的评估,没有考虑到通过考核可以和员工进行全面的沟通,更没有意识到通过考核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②考核方法不科学,影响考核结果。如:部分建筑单位将考核作为选拔干部的一种途径,而员工则将考核作为升职、加薪的一种方式。这样有目的的考核范围不够全面,内容比较单一,往往无法发掘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安全观念。③考核内容与实际的工作脱节。如:负责考核的管理人员没有下基层观察与分析,那他制定出的考核方案无法满足员工的安全需求。 4.2改善建筑企业考核中问题的对策 企业可以:①制定考核人员应对岗位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关注各部门的协同贡献,了解岗位特点与要求,注意各岗位间的绩效平衡。②在考核前,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宣传与培训,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相关的安全管理与施工培训,以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观念。 5总结 总而言之,尽管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从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及考核的角度分析,其中仍存在很多需要解决、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影响了建筑施工进度与质量。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有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对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力度,鼓励其改革自身的考核制度,以提升建筑施工的安全性,以促进建筑业的健康、稳定、安全、持续发展。 作者:祁凯 单位:广西建工集团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三分公司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对策及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建筑安全现状,分析建筑领域内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认识和思考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安全生产;建筑;标准化;对策 前言 建筑行业是一个危险系数较高、安全事故频发的领域。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全球建筑施工量最大的国家。数据显示,仅2010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就达9.6万亿元,从业人员达4100多万人,约占全国工业总从业人数的三分之一。 一、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开展背景与推进情况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建筑业的不断进步,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逐步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和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及安全技术标准,法规、标准系统化更加健全,建筑业的安全管理不断完善,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成绩显著。从多年的建筑安全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建筑业体量大、范围广,高空、交叉作业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且流动性大,施工场地管理状况良莠不齐,建筑业安全事故发生率依然较高。以2013年为例,我国共发生建筑安全生产事故85起,其中死亡320人(事故类别统计见图1)。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为提升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手段,在我国正大力开展,各地区结合实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标准化落实成果,积累了一定标准化建设经验,极大地改善了工地面貌,有效地减低了各类事故的发生率,在环境保护和循环利用等方面展现出较大的优势。全面深入推进有利于提升建筑安全生产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对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避免事故发生,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存在的问题 看到成果的同时,也应清晰地认识到,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和外延需要进一步明确,相关法规、规范的系统衔接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二是监督管理主体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各地监督部门日常监管工作中更加重视建筑安全生产实体工作的管控,对于标准化工作的关注度不够。三是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落实缺乏有效引导和激励机制,对监管主体和施工单位的开展和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缺乏系统配套的激励机制,各方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不足。四是技术保障不足,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科技创新支撑缺乏,未能协同利用好现有资源。五是施工单位落实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力度不够,未形成长效机制。施工单位对施工质量和进度方面高度关注,但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方面不够重视,无制度化的落实举措,加之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实体经济乏力,原材料、用工成本大幅度上涨,施工企业经营困难,施工单位压缩成本,减少安全措施费用的投入,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能力受到制约[1]。六是舆论宣传方面,全社会尚未形成推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浓厚氛围,各方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未有效形成协同推进的合力。 三、相关建议与对策 根据自身对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学习、认识和理解,针对目前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建筑安全生产工作实际,谈几点不成熟的对策和建议,供读者指正。 (一)深化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和外延,优化标准化的顶层设计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和外延,强化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研究,包括通过细化研究相关法律和技术规范的落实,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人、机、料、法、环、测处于良好状态等方面持续发力,夯实标准化的实施基础。第二要继续优化相关法规、技术规范的系统衔接配套,加强行业间的协调沟通,使建筑行业的标准化与其他行业良性互动。同时强化建筑行业内标准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衔接配套,确保法规、规范层次清晰,配套完善,执行有力。第三要继续健全完善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10)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及有关规定为核心的考评体系,科学评定建筑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二)强化监督管理,将推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 化融入日常监管工作各地要重视和加强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改变以往各监督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中更加重视建筑安全生产实体工作的管控,忽视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推动,各地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可以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出台相应的落实方案、措施,将推动建筑安全标准化融入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利用监督检查现场反馈,召开月度、季度监管例会,文明工地检查以及约谈等形式,全力推动,将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逐步引向深入。 (三)完善推进标准化奖惩机制,提高各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3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的指导意见》(建办质[2013]11号),《意见》明确了考评目的、考评主体和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考评办法,有序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2]。应继续完善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奖惩机制,对于积极创新安全监管方式方法,全面深入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并推广经验,对于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成绩突出的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和工地可授予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企业”、“示范工程”、“示范工地”等称号或予以其他形式的加分奖励(图2),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对于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开展不力的地区可予以通报批评,对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开展不力的企业和工程项目可予以通报批评、信用扣分等,并在新闻媒体或相关网络平台上进行曝光。通过完善奖惩机制,进一步推动建设主管部门、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改革创新,增添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动力与活力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推进的着力点,按照参与各方职能特点,全面开展创新。一是建筑安全生产主管部门要开展制度和服务创新,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大胆进行创新,成果逐步推广,使监督管理更加有效,服务引导更加精准,标准化工作更加深入。二是施工企业和项目部要发挥主体作业,在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上明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相关要求,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创新及实用技术创新,积极推广满足标准化要求的安全可靠、经济环保、可重复利用的设备装置,做到安全可靠、降低事故风险,兼顾环保、经济性和美观。三是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甚至个人积极参与创新。建筑安全相关的高校、院所在建筑安全领域拥有雄厚的技术优势,施工企业有现实需求,做好供需对接,协同创新,必将产生一大批符合施工现场需要的先进实用的优秀创新成果,而个体或团队参与也是创新一种有效补充(图3)。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创新更有动力与活力。四是积极吸收国外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最新技术成果和经验做法,洋为中用。目前欧美国家的行业协会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企业每年向行业协会缴纳一定的会费,会费除日常管理外,其他费用则可用于建筑业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 (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长效机制 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督促施工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图2某建筑施工工地使用工具化围挡也是预防和减少伤亡事故发生,提高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从加强安全监管、落实安全责任、提高人员素质、改善作业环境等多个环节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协同发力,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逐步健全完善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长效机制[3]。 (六)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使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深入人心 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持续深入推进,核心在人,关键在落实,各地宜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监督检查、评比、观摩等活动,扎实开展、全面深入落实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和公众号等宣传载体,大力宣传标准化工作的作用和意义,使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深入人心,努力提升建筑安全生产在全社会的知晓度,形成政府推进引导、企业参与落实、群众知晓支持、舆论正面宣传的良好氛围。 四、结束语 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是预防事故、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基础,是强化源头管理的有力措施。全面深入推广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提升建筑行业安全保障水平,降低事故发生率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现状的简要概述,分析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此抛砖引玉,供各位同行指正。 作者:袁金虎 单位:南京市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站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的思考 一、安全监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是思想认识问题。企业管理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光想着能多挣点钱就多挣点。项目经理不认真负责任,遇到监管部门检查时,或遇到处罚,只掏钱不改。没有树立“安全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长远建设”的理念,根本没有树立“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理念。第二,对法律法规置若罔闻,不知、不学、不运用。不参加开会和继续教育培训,考试顶替。从总承包企业到项目部、监理企业、机械租赁安拆单位,几乎没有设置安全管理专职机构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第三,企业监管人员综合素质差,持证上岗及到岗到位率低。随着工程数量规模的逐年剧增,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等现象的突出,持证上岗的项目经理、总监在工地很难见到,有检查时才打电话通知到工地。即使在位,有的对存在问题也不重视,如对分包单位从业人员的宿舍管理,视而不见。有些安全员、监理员一问三不知,不检查、不跟班监督、不制止违规行为。第四,安全法规制度落实不力,安全监管手段单一。安全施工投入不足,安全保障能力受限。安全监理工作滞后,没有尽职尽责。 二、安全生产必须抓好基础管理 施工安全事关从业人员生命和健康。转变安全监管方式,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安全生产队伍建设与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技能,保证安全生产投入,落实安全生产制度,筑牢安全生产基础,是一项刻不容缓、丝毫不能松懈的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建筑安全生产的标准规范和制度措施,力求做好以下几点:(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制度。监管部门、施工和监理单位都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要求,逐级落实并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二)严格审查备案手续。建立安全监管台账。充分发挥安全监理对消除隐患的职能作用。(三)严格落实施工现场企业领导带班责任。积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继续加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执法力度。要加大对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技术负责人、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的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事故隐患排查长效机制,坚持实行建筑施工企业对建筑施工安全的日检、周检、月检制度,认真排查安全隐患,详细分析安全形势,切实把安全隐患排查落实到位,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四)落实安全教育制度。所有进场施工人员必须经过安全培训,采取各种措施深入广泛地进行安全生产教育,使安全生产意识入心入脑,每时每刻不忘记,人人都是宣传员。 三、抓好安全生产必须抓住关键岗位责任制 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与实施的主要责任人,必须具有懂管理、会管理、有较强责任心、熟悉工艺流程、懂规范、有技术、有经验的基本管理素质,必须首先掌握和执行国家的强制性安全管理规范,并经过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培训,执证上岗,全面履行安全管理职责。项目经理必须充分了解工程概况,熟悉工程的环境条件,熟悉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条文,带头执行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实施大纲》,不违章指挥,不采取强制性的违规生产活动。熟悉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安全管理制度与措施》等。总监及监理工程师在施工安全生产中的职责同样极其重要。其主要负责制定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专项监理制度和审批安全监理细则,设立安全监理机构及配备安全监理人员;按规定组织专项验收,及时对变更后的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技术措施或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重要施工环节和安全事故易发工序应进行巡查并有详细记录;认真履行职责,施工现场安全施工监理记录齐全、监理月报能如实反映工地安全生产管理状况。要针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目标任务,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 作者:孙连武 孙长术 单位:唐山市曹妃甸区第十农场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论应如何全面深入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 摘要:本文以"知"、"意"、"情"的视角,逐层分析、阐述应如何全面深入推进建筑安全标准化(以下简称标准化)工作。通过从哲学不同层面,切入思维意识,来提醒人们在标准化推进过程中要重点从思想上去把握标准化推进,以切实地保障标准化有效地深入推进和实施。 关键词:安全 标准 标准化 深入推进 意义 工业化生产离不开标准,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很早就认识到标实闹匾性,并均从战略角度来重视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推进其各行业的标准化,以使本国在行业的竞争中能够占据有利位置,最大限度的为国家利益服务。对此,我国也极为重视,并根据需要从相关发达国家引入和参照制定了相关的标准,以便和国际接轨,缩短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快速迅猛发展,部分行业发展水平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有的行业或部门的发展甚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地位,比如物联网的发展,现已取得国际上领先的地位,并且我国物联网标准已领先其他国家,并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上,突破性地在起着主导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标准化实施上还普遍水平不高,究其缘由较多,但最为重要的还是我们在思想层面上认识不足。这也就从思想这个源头出现了问题,使得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而作为我国人员密集型建筑业,由于整体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标准化进程也就相对较晚,特别是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相对建筑质量标准化要更为滞后。这从相当的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建筑施工的安全。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建筑行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已制定了有关的建筑安全标准化规范,并对标准化的推行做了前期的推广,现已步入全面深入推进阶段,而且得到相当多的安全从业人员的相应。作为一名有志致力于标准化深入推进的人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标准化的深入推进工作提供见解和建议,以为建筑安全标准化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以下是我对应如何深入推进安全标准化,所提的一些拙见,以供大家共同探讨。 一、知――厘清标准化“前后”关系是全面推经标准化的前提 工业化生产离不开标准,作为工业化生产之一的建筑业自然也离不开相关的行业标准,而保障建筑施工正常安全运行的建筑施工安全也自然离不开与其相关的相应建筑安全标准。我们不仅会疑惑,标准为什么会这么重要,不妨重新来看一下标准的概念。国家标准GB/T――3935.1―1996《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 第一部分:基本术语》中在对标准的定义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次序,对活动和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经济为目的。从标准的概念可以看出,标准不仅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是体现社会效率要求的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如果对其标准化实施,社会可以使整体效率、利益趋向最大化,对国家发展具有战略层面的重要性,故发达国家均非常重视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以及标准化的推进。这也是建筑行业为什么要针对建筑安全,推广推进建筑安全生产安全标准化的原因和本意。 近年来,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当一部分企业也都非常重视对标准化的推广,相当一部分企业为此还专门制定相关的企业标准,并通过有效组织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同时也给标准化的社会性推广、推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就建筑业整体标准化的水平来讲,还远未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这其中原因很多,如果我们深究原因,深刻反思的话就会将原因指向人的思维层面。因为“人”是一种思想性的存在,“人”是通过自己的思想来把握世界,引导实践的。如果我们在思维、思想层面认识上出现偏差,我们的“行动”,自然也会偏离。 这也就提醒了我们,我们的安全工作不能仅仅是埋头苦干,而是有清醒的思维意识、明确的方针指引,否则我们就可能“跑偏”、“走错”道路,这对我们尤为重要。 我们不仅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更要固守“以人为本”的主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本质、分清主次、厘清关系。我们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如此,我们在建筑安全生产安全标准化的深入推进的工作中更是如此。 那我们不仅要问,在建筑安全生产安全标准化的深入推进的工作中应该如何厘清“标准化”的前后关系呢?从哲学本体论层面来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在”、“真”、“善”、“美”、“人”,而这“在”、“真”、“善”、“美”最后指向的却是我们“人”,所以我们才要坚持“以人文本”,才能认清“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标准化”的深入推进中就容易弄清其“前后”关系。如果说“以人为本”是主旨,在建筑安全中,“安全”就是目的,为其“服务”的相关“标准”就是实现安全目的“指标”;确保我们建筑安全实现,需要有效保障,这需要我们去“行动”,这个“行动”本身就是实现“标准化”,在这个意义上,“标准化”就是实现安全“指标”――“标准”的“手段和措施”。由此我们就不难看出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前后”,看清此关系,也就能够从我们认识上把握住其重要性,才能在标准化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严格“把控”,切实落实涉及建筑安全生产的各项“标准”,所以说厘清标准化“前后”关系是全面推经标准化的前提,它也是我们在标准化深入推进过程中,从认识论层的“知”。 二、意――从道德及法律角度,深入推进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的“前后”逻辑关系,让我们看清了标准化推进中的各“环节”的内在“联系”,对进一步推进起到了“引导”作用,但要切实地去深入推进、落实标准化,还不能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这还需要我们从“意”(道德论)的层面解决我们应然问题,也就是说需要我们从“应然”(“善”)的角度来“审视”、“监督”、“纠正”自己。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全面深入推进标准化就只能还停在“空中楼阁”,安全标准化也就很难“落地”,也就很难全面推进、落实标准化。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度地捋清我们自己的思维。我们人是一种理性的、实践的存在。从道德哲学角度来讲,人有道德情操,因为人有道德律。道德律中最重要的观念叫自律,也就是理性自己为自己立法。而理性立法是建立在自由的环节上的。在实践领域,自由是理性的自由,是纯理性的。理性的自由使我们“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这个“想”就是意志,因此意志是自由的,这自由源自理性的实践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自由地去决定“做什么”时,不可以说我们“有心无力”,也就说,我们不可以推卸我们“做什么”之责任,也就有了“应然”。从道德层面的意义上讲,社会各个层面的主体,都是责任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当然,某个主体也会不遵守道德律,但这并不能遮掩住道德律对其的有效性。由此,我们更不要说违反保障社会最低正常、有效运行的法律了。 我们不难想象,要是法律得不到有效执行,人人就会不计后果去做“恶”。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不管是“外在”的法律,还是“内在”道德,都是我们人“作为人而成为人”有责任、有义务去遵守的。只有使社会的主体“看清”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才能最大可能地使其自发、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这一点,对于我们标准化的全面深入推进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如果我们不能从思想上解决以往意识上存在的问题,就很难由内而外地按照标准化的相关规范、标准去“真心实意”、“心甘情愿”地去策划、决策、布置、落实、实施,全面深入推进标准化,也就只能“悬置空中”,实现标准化的“目的”就只能“草草收兵”、“无功而返”。所以,标准化的全面深入推进需要主体从道德层面把握住其重要性,否则就会有可能出现有悖于我们的初衷,违反我们的本意的结果。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标准化深入推进过程中,要加倍重视从深层次的道德意识层面去强化安全意识,对潜伏在我们思想中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刨根究底,杜绝后患。这同时也是我们各个层面的主体(无论是从政府、企业、乃至于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唯有此,我们才能在标准化推进过程中,“无所畏惧”、“逢山开山”、“逢水搭桥”,“一往直前”,最大化地全面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水平,为建筑施工保驾护航,以达到守护安全这个“目的”和底线。 三、情――从“美”的层面来深化标准化的推进 如果说,厘清标准化“前后”关系是我们全面推进标准化的前提,而把握住“应然性”问题能够规范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促使我们全面深入地推进标准化,那么追求“美”,就是我们进一步“深化”、“推动”标准化的“内在动力”。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类的“善”的观念不仅仅规范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它还引导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具有一种超越性,进而走向一种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人在社会生活中是用“美”的方式来塑造和生产的。从黑格尔的角度来“看”,“美”是“自在性”与“自为性”的统一,从而达到“自由性”,即“人”不仅仅是作为自然而然的自在性的存在,“人”还是作为一种实现自己理想、追求自己目的,自为性的存在。这表明,“人”是通过实践来“呈现”“自己的活动”,或者说是通过自己“对象性”的活动而实现自己“目的性”的活动。就这个意义来说,推进标准化就是我们确保建筑施工安全的一种“对象性”活动,而“安全”――“目的”就是我们推进标准化的“目的性”活动。我们通过标准化――“对象性”活动,来实现我们建筑安全的目的――“目的性”。 在标准化深入推进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使建筑安全的工作更加范、标准,而且要更加深刻地体会“以人为本”的主旨,以一种超越心态、创造性地投入安全工作中去,进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各主体安全管理的能动性,催化创新意识,并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持续深化不同层面的主体的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意识,夯实安全基础,把紧安全环节,消除安全隐患,为建筑施工安全保驾护航。 我们人是历史的、文化的存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其历史存在的意义。而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建筑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在现今建筑业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承载着守护行业建筑安全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深入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不断推动、深化和提高建筑施工安全工作,保障建筑施工安全,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些致力于从事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的所有同仁现今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呈现的现实意义所在吧。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关于建筑安全生产存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属于“经验型”和“事后型”的管理方法。过分注重经验,未形成安全管理的闭合体系,造成安全管理工作松松紧紧、抓抓停停,难以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安全检查仅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一种手段,不是治本的方法,从本质上讲也属于“事后型”的管理范畴。“经验型”和“事后型”的管理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根源,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所以,必须积极借鉴和采纳国际先进的经验和管理模式。 关键词:建筑;安全;生产 在国内,国际上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安全科技水平提高很快,我国的安全生产状况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很严峻。建筑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虽然近年来伤亡事故率呈下降趋势,但重大伤亡事故仍时有发生。从目前建筑安全生产状况来看,无论是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还是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着建筑安全工作的发展,必须加以改进。 一、建筑安全生产的现状 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搞好安全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但是,在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建筑企业中的部分领导,不能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抓安全生产得过且过,依然是“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特别是一些建设主管部门的主管领导和协调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懂安全工作却要领导和协调这方面的工作,以致只能应付任务,造成所管辖范围的安全工作滞后于质量管理和资质管理;有些建筑企业的领导不能把安全生产工作真正摆在应有位置,看不到安全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责任制度不落实,或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甚至放在抽屉里,形同虚设,甚至有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和主管安全的领导及项目经理对安全生产知识一问三不知,发生了重大伤亡事故,或者上级来检查工作时,才动手抓安全生产和现场管理,应付调查和检查,事过之后依然故我。 许多地区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网络虽已形成,但监督队伍的人员组成不合理,专业不配套、不对口,监督人员没有施工经验,专业技术素质低,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许多地区监督经费一直未得到解决,职工工资都难以保障,造成监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低、主动性差。监督机构也缺少必要的监督检测设备和仪器,监督工作难以适应社会发展,更无从谈什么现代化、科学化管理。 目前多数地区的安监机构采取的是监督员分片跑工地的方式进行安全监督管理。这种方法在安全监督起步阶段是行之有效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和《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第302号令)的实施,这种替代企业进行安全检查的监督管理方式属于越位管理,也不利于促使企业在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方面向自我负责、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方向发展。另外,监督人员疲于检查,工作难分主次,且由于监督人员少,有的施工项目进度很快,监督员仅在基础施工时检查过一次,第二轮检查未到工程已竣工,一旦发生事故,责任难以分清。 从总体来看,目前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属于“经验型”和“事后型”的管理方法。过分注重经验,未形成安全管理的闭合体系,造成安全管理工作松松紧紧、抓抓停停,难以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安全检查仅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一种手段,不是治本的方法,从本质上讲也属于“事后型”的管理范畴。“经验型”和“事后型”的管理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根源,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所以,必须积极借鉴和采纳国际先进的经验和管理模式。 有些建筑企业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没有把安全管理工作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有的为了减少部门和人员,盲目撤销安全管理部门,或与其他部门合并,致使安全管理工作上下断档,大大削弱了企业的安全管理力度,安全生产出现明显滑坡。 从目前建筑业的总体情况来看,操作工人的安全意识普遍缺乏,安全技术素质普遍偏低,以农民工最为突出。主要原因是企业对使用的外协队伍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不到位,甚至放任不管,招来即用。这部分人员目前占操作者的绝大多数,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不具备起码的安全意识;从伤亡事故的统计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伤亡者也是这部分人。 二、建筑安全生产对策 经济快速发展及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期,往往是安全事故的高峰期。必须加强法规建设和国际、国内的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目前建筑安全方面的法规还很少,许多工作的管理依据不足。如对违反建筑安全规范标准、施工现场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责任者的处理,没有具体的处罚条文可作依据。“违法必究”具体操作起来难度很大,监督管理的力度受到影响。另外,许多工作与有关部门职能交叉,管理责任难以划分,也影响工作的深入开展。所以,应尽快健全建筑安全法规,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各个方面的工作有法可依,有标准可循,执法依据更充分、更具体,责任更加明确,并通过法规约束建筑企业保证安全生产的投入,设置安全管理部门并配备足够的专职安全技术人员、促进安全生产均衡发展。 健全的法规要靠健全的机构和高素质的人员去执行。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的运行机制,加强各级监督机构的建设,从人员结构、专业配套方面进行调整、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的监督管理工作系统,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安全监督管理执法队伍。 领导者对安全工作有高度的认识,对搞好安全生产至关重要。一是强化对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主管领导和协调部门的工作人员、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主管安全生产领导的安全培训,使之深入了解和认识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落实到行动中。二是切实行使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权,安全生产与企业资质、安全资格、工程招投标及企业业绩和领导者的政绩挂钩。加大处罚力度,迫使企业领导得把安全工作真正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树立起“安全第一”的观念,做到行动上时时处处重视安全生产。 必须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更新观念,改革和完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法,使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指导和引导企业在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方面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去组织生产,对行为主体的监督管理要重点体现在行政职能的发挥上。在具体的监督管理工作中,应从行业监督管理的总体上去把握,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变微观检查为宏观监督。一是重点对企业安全保证体系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使其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并结合对工地的重点抽查,达到监督管理的目的;二是根据施工现场人机环境变化和工程的发展状况进行预控监督,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件的可利用计算机管理网络,企业将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在网上反馈,监督机构视具体情况适时检查;三是抓典型。好典型推广、坏典型曝光,促进企业之间、项目之间安全生产均衡发展,提高总体水平。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HSMS)是八十年代后期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它与ISO9000和ISO14000等标准化管理体系一样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OHSMS是一套系统化、程序化,同时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现代的安全工程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管理方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OHSMS认证,首先可以推动企业认真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因为OHSMS标准要求认证企业必须对遵守法律、法规作出承诺,并定期进行评审以判断其遵守情况;其次,可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由被动行为变为主动行为。OHSMS标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它将职业安全健康与企业的管理融为一体,运用市场机制,突破了职业安全健康的单一管理模式,将安全管理单纯靠强制性管理的政府行为,变为企业自愿参与的市场行为,使企业内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地位由被动消极的服从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第三,可促进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与国际接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四,能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企业通过实施OHSMS,可以明显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并通过改善作业条件,促进劳动者身心健康,提高劳动效率,增强企业凝聚力,减少伤亡事故,从而产生巨大的安全效益。 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基础。只有通过安全教育培训才能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使之掌握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伤亡事故。建筑企业应严格按照建设部的有关规定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要对进入本企业施工的人员特别是外协队伍的农民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并严格考核,合格后建立档案、颁发内部培训证书,做到持证上岗,彻底消除职工“无知”这一最大安全事故隐患。 从总体来看,目前建筑安全生产的科技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为适应建筑安全生产快速发展的需要,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使科技真正成为搞好建筑安全工作的基础和先导,用科学技术为建筑安全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智能化的方法,解决建筑安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建筑安全生产水平。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探讨 [摘 要]安全生产事关建筑行业的成败,笔者从我国当前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出发,提出了提高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对策和措施。此外,建筑企业还必须注重将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科研手段引入建筑市场,多环节、多层次、多角度加强和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 1 当前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1.1 建筑行业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关于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约有250余部,尤其是199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2004年出台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促进我国建筑市场和行业的规范和安全生产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这些已有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依靠现有规章制度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只规范了特定施工阶段并未涵盖建筑生产全过程等,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不到位使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无法可依。 1.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意识不高 按照现行建筑安全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筑施工企业法人是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但是由于制度方面的不完善,导致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淡漠,忽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等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普遍存在。 1.3 安全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 建筑施工单位安全监督检查仍然停留在突击性、专项性的事后检查,缺乏日常监督检查机制和追踪问责机制。对于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客观、公正及时进行处理,或者处理中缺乏严肃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2 提高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2.1 完善法律法规,使建筑业安全生产有法可依 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尽快出台切合实际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并在其中明确监理方在安全管理中的权力,例如工程开工前必须得到监理工程师的审批,同意后方可开工,如果施工单位未获批准自行开工的,就暂扣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特殊的分部分项工程在施工前必须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如未编制的要进行严肃处理,此外,还要进一步明确总监理工程师的权责等。 2.2 完善政府安全监管体制 由于建筑行业施工过程和最终产品(大多属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特殊性,如果缺乏政府的干预和管制,势必陷入混乱状态,故而必须建立科学高效严格的政府安全监管体制,加强政府安全监管队伍的建设,做到“管建结合,相互促进”。 2.3 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推进建筑业安全生产 2.3.1 运用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 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在施工现场各关键部位安装摄像头,建立施工单位现场安全监督的远程监控体系,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品的不安全隐患扼杀在第一时间。同时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以降低潜在的施工风险。 2.3.2 鼓励建筑安全科技的研发、推广 虽然建筑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但是在这个科技爆发的时代,建筑行业也必须重视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例如可以建立“高校―科研机构―施工企业”三位一体的产、学、研互动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优势,同时促进科学技术向施工安全生产领域的转化。 2.3.3 新型建筑材料和新型施工技术的应用 新型材料的产生以及在建筑施工领域的运用为施工单位安全生产提供了契机。例如高性能混凝土、墙体节能保温材料、节能保温绝热材料等既能满足稳定性、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又能使整体建筑更加安全。 2.4 加大安全生产资金投入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安全生产设备的购置及其日常维护费用;第二,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课题的研究和安保技术的开发推广费用;第三,为施工操作人员配备法定的劳保用品、用具、设施等的费用;最后,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所需的费用以及紧急救援和日常演练所发生的费用支出等。 可以说上述四项费用是构成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投入,缺少任何一项都会为企业安全生产埋下隐患,但是当前大多数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增大眼前利益,大量缩减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不仅使企业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保证,同时也导致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能力低下。 2.5 提高施工人员素质,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针对上述建筑业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业务素质和安全意识的现状,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如建立日常培训制度,并由政府拨款或强制施工单位设立“施工人员教育培训基金”,做到专款专用,专门用于施工单位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培训和业务素质及安全意识的提高。 3 结 语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其所掌握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高效整合,最终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这就凸显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高难度。因为不安定因素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集聚,然后在某一环节全部爆发,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必须注重对日常安全生产管理环节的重视。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安全生产现状及管理 【摘要】建筑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在建筑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的现状下,建筑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建筑安全逐渐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对当前建筑安全生产现状进行深刻的分析,并对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建筑安全生产;现状;管理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全国各地的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广泛用新科技、复杂化的工艺结构设计的大 型 建 筑、高 层 建 筑 以 及 地 下 结 构 形 式 越 来 越多。同时,由于行业特点,使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已经成为我国所有工业部门中仅次于采矿业的 最危险的行业。[1]在建筑行业突飞猛进迅速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建筑安全生产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本文通对我国目前建筑安全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加强了我们对建筑安全问题的认识,激发了我们对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思考。 1、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现状及事故成因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建设。每年我国基本建设投入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5% 左右。工程建设的巨大投入和从业人员的规模使得安全事故造成的后果 十分严重。安全事故与一切客观事物一样,它的发生必然有其特定的因果关系。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对事故进行全面而又具体的分析,辨明其中的逻辑关系,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然。 1.1 安全环境因素 (1)通过对若干建筑安全事故的案例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建筑安全事故是由于安全投入不足造成的。 (2)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受到地理环境、天气情况、气候状况、时间雷理、社会条件、政策等一系列环境的影响。事故的发生很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但不考虑客观的情况而概指责施工人员的“粗心大意”、“疏忽”却是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 1.2 建筑工程顶目违规现象严重 。 在近年来对我国建筑工程顶目的检查中发现部分顶目无视国家建筑法规规定规避报建、图审、招投标 等基本的法定建设程序,这些行为给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埋下了重大隐患。究其原因,建设单位依法建设意识淡薄,安全意识不强,仓促开工,往往“重项目”。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但是,在建筑企业中的部分职工不能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抓安全生产得过且过,对建筑安全性认识不足。 1.3 建筑市场混乱,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市场竞争机制 不规范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上高资质企业和低资质企 业之间、总承包和专业分包企业之间、国有、股份、个体等不同所有制形式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很 不规范,差距也很大。由于不同等级的企业的发展目标定位不同,因而直接影响着企业安全保证体系、安全制度 创新、安全教育方法、安全管理适应市场机制转变等一系列深层次管理问题解决的方法、力度和深度,也 直接影响、制约着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1.4 监管体制不完善 尽管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建筑实践经验表明,建筑安全事故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筑安全管理整个系统的漏洞监管体制不完善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而这两者都与管理有直接的关系,因 此说管理不善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间接原因。[4] 2、关于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的构想 做好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措施,面对大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树立信心,抓住面临的历 史机遇,以我国加入国际《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 和落实《安全生产法》为契机,加快建筑业安全生 产法制建设,依法管理建筑安全生产。 2.1 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的行政法规体系和 技术标准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出台为建筑安全法规的完备提供依据和方向。完善建筑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机制。呼尽快出台《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等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制定完善操作性强的配套规定。同时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考核工作 要进一步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建设领域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规定》,完善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追究办法和监督考核机制。 2.2 明确安全监督机构的性质和责任 首先,作为建筑行业的安全监督和国家监察一样都属于政府行为是政府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情况下建筑安全监督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其次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作为依法行政的责任主体,必须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更新观念,改革和完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法,使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在具体的监督管理工作中,应从行业监督管理的基础上总体去把握,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变微观检查为宏观监督。 2.3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建筑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建筑生产活动的安全监督管理基本上都拥有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综合监控系统,它们采用高新信息技术手段对建筑生产活动进行监控预警。在建筑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方面,美国除一般的法律规定以外,主要依据1970 年颁发的适用于美国各州和地区的《职业安全与健 康法》。 应充分吸纳国 内外先进经验和成果,促进建筑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3、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生产问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对建筑安全雷理工作的反思,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信息技 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建筑项目也不断增多。在这种 形势下,建筑必须要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的管控,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施工技术工程,结合工程项目具体需求。坚信通过不断完善建筑安生产的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我国建筑行业会更加强有力的发展下去。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分析 摘 要:自国家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建立以来,有效引导、督促了各级政府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促进安全发展;但是,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也存在着较多争议,建筑安全事故控制指标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不能真实反映建筑安全现状。为此,通过分析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安全生产;事故;指标体系 自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建立以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层层下达控制目标,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得到了有效的指导,安全形势得到了较大改善,事故死亡人数连续大幅下降。然而,伴随指标体系的建立,各种争论也不断,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建筑业增加值、基本建设规模持续增长,争论更为激烈。如何重新定位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建立科学、全面、合理的控制指标体系,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安全生产水平变得尤为重要。 1 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概述 1.1 指标体系建立的背景 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制订全国安全生产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认识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的必要性,进一步健全完善落实年度控制指标体系,实现安全生产情况的量化考核。同年,国务院安委会依据我国安全生产现状,制定了全国范围内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并逐级下达安全事故控制目标;各级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单位围绕实现控制目标,层层签订责任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此,我国安全生产工作踏上以控制事故死亡人数为重点的新征途。 1.2 指标体系的构成 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由事故控制指标的设定、分解下达、考核等环节构成。在最初指标设定中,国务院安委会确立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等11项项目指标如图1所示,同时将建筑业、煤矿企业、危险化学品等6类死亡人数归类到工矿商贸企业死亡人数中。 图1 我国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 1.3 指标的分类 为了体现事故控制指标体系的时效性,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通常按照反映的安全生产是属于总体还是行业领域分为综合指标和专项指标,按反映事故状况的方式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图2 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分类 2 建筑安全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指标体系的构成分类可知,建筑行业的安全事故被归属为“工矿商贸企业死亡人数”指标。2004年以来,安全生产事故指标体系对建筑安全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建筑安全事故指标体系在指标设定、指标分解、指标考核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以“绝对指标”作为建筑安全事故主要控制指标 近年来,建筑安全主要以“事故起数”、“事故死亡人数”、“较大及以上事故起数”等绝对指标作为事故主要控制指标,并对这些控制指标纳入考核。这些控制指标往往根据事故总体指标进行分解确定,仅反映事故的绝对数值,未直接与经济发展水平、工程建设规模等相关联。建筑安全往往与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工程建设规模、从业人员数量、工程施工工艺的难易程度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事故控制指标只有与上述因素相关联,指标才是客观的、科学的。“相对指标”由两个指标之比构成,能有效结合上述因素,因此,建筑安全事故主要控制指标应以“相对指标”为主,以“绝对指标”为辅。 2.2 指标设定下降幅度与建设工程规模增长幅度不匹配 据统计,在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中,全国事故绝对控制指标下降值分别设定为10%和12.5%以上,其中,建筑安全事故绝对控制指标下降10%。然而,回顾我国近10年建设工程规模情况,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11653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44725亿元,增幅达283.8%;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的997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4450亿元,增幅达到346.3%。一方面是事故死亡数量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是基本建设规模大幅上升,除因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而降低的安全生产事故外,在基本建设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盲目追求事故下降幅度只会导致事故瞒报、谎报。 2.3 指标层层分解脱离客观实际 国务院安委会每年都会根据上一年各行业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的运行情况,统筹制定下一年全国各行业事故量化指标,并进行层层分解下达,要求相关部门制定措施,完成事故指标。如:某年全国建筑行业安全事故指标为800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这一指标下达给某省控制指标为60人,此省根据60人下调某个百分数后进行测算,下达给某市控制指标为15人,该市测算后下达给各县区的控制指标在几人甚至0人,显然该项指标与辖区经济发展水平、工程建设规模不符合,脱离客观实际,致使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在很多责难中发展。 2.4 重政府指标考核轻企业事故处理 各级政府为完成事故指标,在采取各种安全措施的同时,通过行政手段,指标考核被列为政府重大考核事项之一,如把控制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对相关部门、单位以及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然而,每起事故发生后,责任主体不充分吸取事故教训,认为事故发生有偶然性、突发性,不从自身查找事故原因,往往找各种理由逃避处罚;各级政府部门也往往同情、理解企业,对企业减轻或者免予处罚,最终导致企业不充分吸取事故教训,不加强自身安全管理,不提升安全管理水平,致使事故恶性循环。 3 完善建筑安全事故控制指标体系的建议 3.1 以“相对指标”作为事故控制的主要考核指标 建筑安全事故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建设规模、从业人员数量、工程施工工艺的难易息息相关,仅以事故发生的数量很难客观评价安全工作的好坏。经济越发达,建设规模越大,从业人员越多,事故数量就越多,反之,事故数量就少。因此在确定主要考核指标时,应将相对指标与上述因素相结合,可以将“百亿元产值死亡率”、“10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等相对指标作为建筑安全的主要考核指标,将“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等绝对指标作为辅助指标。 3.2 合理确定事故下降幅度 事故的发生、下降有其客观规律,事故的下降是个缓慢的过程,因为造成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的因素、设备的因素、物质危害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管理的因素等。无论是采取哪一种措施,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效果,而不是人为的不考虑工程规模增长等客观因素,想当然、拍脑袋来确定事故下降比例。这样不结合基本建设规模、盲目制定的事故控制目标,事故统计与控制指标的矛盾将会更突出,最终只能导致各级政府不惜代价控制所谓的“死亡人数”,造成事故数量不真实、不准确,弄虚作假。 3.3 加大事故单位的责任追究力度 企业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应对一切生产经营过程安全负责。政府应通过政策导向引导企业加强安全生产,通过监督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通过宣传培训树立安全氛围,而不是对企业的所有生产过程出现的事故负责,因此,对事故责任追究应主要落实到企业而不是各政府主管部门。对事故单位的责任追究力度越大,表明政府抓安全生产的决心越大,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也会越重视,在安全投入上也会越多,隐患治理也会更彻底,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三年级数学论文:从学生心理特点改革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前提下解决三年级数学成绩下降的教育问题,一直是一线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把以学生心理特点改革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为研究课题,使学生学习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现从三个方面简论如下: 一、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教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 1.自然引入,水到渠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其无意注意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借助于学生已掌握的乘法数是2位数的乘法知识,我引导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课本的准备题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新知识。 在讲解准备时,教师有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是关键。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由于我坚持按照教材的实际,在教学中区别情况加以运用这些知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了新知识。 2.合理安排,张弛相间。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三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地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地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了课堂。 二、由直观教学入手,促使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小学1、2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理解知识,并通过反复练习记忆知识。对待三年级学生不能依然停滞于这样的水平。但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又决定我们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为此,我采取由直观教学入手,并且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方法。比如,在讲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教师板书例题: 乘法 除法 按运算顺序计算 简便算法 按运算顺序计算 简便算法 26×4×5 26×(4×5) 360÷8÷5 360÷(8×5) =104×5 =26×20 =45÷5 =360÷40 =520 =520 =9 =9 通过这种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出乘法时,三个数相乘,结果不变;和除法时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结论。由直观演示到抽象概括,学生掌握了知识,并强化了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 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 1.温故知新。 三年级是整数学习的最后一年,多位数运算占全年教材的近一半,出色地完成这部分教材的任务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全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多位数运算能力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依赖于一、二年级各种运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是我们不可能抽出整段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而只能把一、二年级学过的进退位加减法,一位数乘2位数,试商等内容编成口算、听算训练题目,有计划地安排到各节课,作为课前练习,使旧知识对学习起着正迁移作用。 2.运用比较。 当新旧知识技能十分相似,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往往会受旧经验的干扰。这是负迁移作用,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这时我便运用比较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消除旧知识向迁移作用。 3.改错练习。 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到从正确的方面教给学生知识,而且注意到从反的方面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其中一是针对学生法则中“被除数和除数划去相同个数的0的商相同这一关键词不理解而提出来的。”二是针对学生对余数的位置不理解而提出来的。三是针对“补0”有模糊认识提出来的。这样,既从正面讲清算理,又从反面加深理解,互相配合,使知识掌握更牢固。 三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我相信,只要遵循教学规律,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提高三年级教育教学质量不再会是难题。 三年级数学论文:把握三年级数学特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教育一直追求高效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模式,不断实现对现代学生的有效教育。小学作为现代学生参与和接触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现代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进步,是小学教学必须积极贯彻和不断实行的。本文针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状况,结合学生自身学习情况,对于学生学习晋升和教学方法创新改进参与有效探讨和分析,进一步落实现代教育教学的真正教学目的,促进学生自身成长和进步。 小学是学生真正开始获取知识的第一步,对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小学三年级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属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渡时期,对于学生学习和自身成长有积极的帮助。数学学科在小学学习过程中属于基础学科,需要教师认真参与教学和积极贯彻落实,真正实现现代教学的目的。 一、三年级数学教学呈现的特征 相较于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知识点涉及多、难度大,三年级作为现代小学教学过程的过渡阶段,对于相关的学习知识点会有一定的跨越,三年级数学主要涉及计算,认识重量、度量、简单的计时技巧,图形的简单的认知和计算等等,涉及范围广,难度相对来说就会加大,学习的内容相对来说也就需要真正落实。 例如,三年级数学教学内容在二年级的学习基础上进行上升和进步,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在教授除法时,需要让学生明白除法的应用法则,学会除法逆运算,这就需要学生自身不断进步,真正学会数学内容的学习。 二、结合学生学习状况,合理有效地布置教学内容 小学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相对困难的。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综合课程,在学习和真正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激情参与学习,因此,在课堂教授小学数学时,需要不断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和产生的实际状况,真正有效地参与小学数学教学,让学生有效率、有质量地参与学习和汲取知识。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于现代社会内部的实践教学也需不断完善和更新。小学数学作为增加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需要教师兢兢业业真正有效地应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在教育课堂中受益。相信以后在现代教育教学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下,现代学生将更加积极地呈现高素养的文化要求,真正成长和在学习过程中进步。 三年级数学论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研究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改革发展,创新型的思维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中,而且,只有融入创新型的思维方法才能保障自身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当然,教学方法也不例外,创新型的社会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就必须将创新思路融入教学方法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更需要具有创新思路的教学方法来引导他们,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涯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就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进行研究,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创新思路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方法中运用创新思路来培养学生,这不但能够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从而让学生带着创造性的思维去学习数学。另外,创新型思路的研究可以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索、合作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 一、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思维还没有完全成型,所以,我们需要更加用心的培养他们。首先,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去理解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第四单元除法运算第二节《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时,我要求我班学生(正好44人)按照体育课时的队列自行排成4排,然后提问学生,平均每队有多少人。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计算的需求,主动去探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运算出每队应站的人数,再揭示这就是课堂中所要学习的除法运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能从中领悟到除法运算。 二、巧妙设计课堂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解决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万事万物都存在好奇心,而且小学生更希望在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表扬,所以,我们要巧妙地设计课堂上的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研究,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 如,在讲到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先从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的特征说起,引导学生依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来计算它的周长,由于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所以,很多学生会选择先求两条长的和,再求两条宽的和,最后相加。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适时提问:“有没有更简洁的算法呢?”学生就会思考到因为对边相等,所以,计算的时候可以先看半个图形,也就是我们方法中的先求一组邻边的和,再乘2。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方法的优化。而求正方形的周长,由于已经回忆了正方形的特征,所以,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想到用边长乘4,教师只需要适时地让学生总结方法。同时在让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计算方法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说一些鼓励的话,如,“我们大家来比较谁的方法最好、最快”“最先得出结论的孩子会有奖励”之类的话,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刚刚从二年级进入三年级,还处在一个适应期,因此,用好低年级课堂上的这些教学语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也会提高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让他们更好、更牢固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三、将数学知识引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中的,所以,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更应该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双发现数学的眼睛,同样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如,在教学《认识千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塑料袋中装入等体积的物品,然后让学生猜一猜哪一个袋子更重,学生就会有掂一掂、称一称的需求。其实这就是学生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一些比较物品重量的需求,我们通过它,将学生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在学习了新知识后,又设计让学生称一称书包,称一称水果蔬菜,数一数1千克水果蔬菜各有多少个,这样就让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对千克有了更深的了解,而教师也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改变枯燥的课后题海练习 创新型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不能再一味地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点,设计一系列的题海战术,从而达到牢记的目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开放式的实践活动中,得到练习。 如,在学习《认识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留一些实践性的作业。比如,到超市或者商店进行调查,再完成填空: 写出两种净含量是100克的物品:( )( ); 写出两种净含量是200克的物品:( )( ); 写出两种净含量是500克的物品:( )( ); 写出两种净含量是1000克的物品:( )( );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实践活动,却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克的认识,胜过做十道数学题目。 总之,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数学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一定要用创新思路来设计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给小学生的学习生涯一个好的开始,让他们用创新思维来面对日后的学习,从而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祖国的发展作贡献。 三年级数学论文:三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探讨 摘要: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一直是教育界,特别是一线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无论课改到哪里,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关键词:三年级数学 教学探讨 创新培养 “新、活、近” 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1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1.2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创新意识 “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很好地进行练习,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具,并且在教学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指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 1.3 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1.4 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新、活、近”是数学课堂的精髓 2.1 求新,提供新鲜的东西引起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因此,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创设新型的教学情境,正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思想在教学学科中的具体体现。我们要积极探索,大力倡导。在练习中也要体现一个“新”字。 2.2 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保持兴趣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表现在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题目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获得不同的结果。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开放式的课堂结构,需要教师设计出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兴趣,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练习不管是练习内容的选取还是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 求近,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兴趣 “生活味浓”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应把生活实践当做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把数学习题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让学生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快乐的。如学生熟悉的校园、公园、衣服、电话机都可以成为习题的情境;学生喜闻乐见的“手心、手背”“石头、剪子、布”等游戏也可以成为习题的内容。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了更好的依托,又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增强了练习的乐趣,更多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追求的应该是所有学生共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只有个别尖子生的出类拔萃。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个体,他们都有取得发展、赢得尊重的权利。在这个学年有这么一个学生,他的接受能力比较差,思考同一个问题需要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但是,本人发现他很有上进心,只要老师交给的任务,他一定会努力去完成。每次测验,他基本是不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但是本人都不催他,多给一点时间他去完成。每天我都会抽时间辅导他把当天作业比较难的题目先做完,还发动同学共同去帮助他。到了期末考试,他的成绩从期初的二十多分提到了八十多分。所以教师必须在人格和交往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那么,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就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并获得成功。 四、多让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活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对学生来讲,真正的知识开始于客体的操作活动之中。因此,实际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法则的一条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与手段。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片和剪刀,要求学生去操作。抓住如何利用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来帮助我们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思路组织教学,并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自己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操作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果,学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而且是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看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由已有知识探索出来的思维程序和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年级数学论文:如何提高三年级数学教学质量 摘要: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理解知识,并通过反复练习记忆知识。对待三年级学生不能依然停滞于这样的水平。但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又决定我们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培养提高注意力;思维转变;提高兴趣;让数学生活化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前提下解决三年级数学成绩下降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界,特别是一线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把以学生心理特点改革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为研究课题,使学生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现从几个方面简论如下: 一、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注意力,改变思维方式。 1、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三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教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 2、自然引出,水到渠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其无意注意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谐音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乘数是3位数的乘法时,借助于学生已掌握的乘法数是2位数的乘法知识,我引导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课本的准备题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新知识。在讲解准备时,教师有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是关键。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由于我坚持按照教材的实际,在教学中区别情况加以运用这些知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了新知识。 3、合理组织,张弛相间。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3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的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了课堂。 二、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联系实际,引发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之,小学生的思维受成长所限,认识感知实际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其兴趣,尤其重要,特别是抽象的数学问题,更是如此。那么,如何就其特点,结合实际,引发兴趣,为他们搭建认知桥梁的方法就显得较为重要了。 2、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无可非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可以通过自办班级学习报、定期办好黑板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4、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获取成功喜悦,让学生体验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型的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三、设置情境,让数学生活化。 1、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2、科学内涵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三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我相信,只要遵循教学规律,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提高三年级教育教学质量不会再是难题。 三年级数学论文:教育均衡发展在三年级数学教学应用研究 摘 要:教育均衡发展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的一种平等教育,使学生在同一课堂教学中达到接受教育条件相对均衡、获得教育效果相对均衡、享受教育的资源相对均衡,如何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教育均衡发展呢?本文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达到接受教育条件相对均衡;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达到获得教育效果相对均衡;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培养学生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达到享受教育的资源相对均衡三个方面来论述教育均衡发展与三年级数学教学研究。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三年级数学;教学研究 教育均衡发展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的一种因材施教方法,使学生在接受教育条件相对均衡、在获得教育效果相对均衡、在享受教育的资源相对均衡,其根本就是平等教育。而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思维形象;学习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呢?一直是我们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我们作为教学第一线教师,把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运用到我们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去,提高我校的数学成绩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措施。现从三个方面简论如下: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达到接受教育条件相对均衡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九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数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条件上相对均衡。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呢?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培养学生无意注意力。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其无意注意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例如:在教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借助于学生已掌握的乘数是二位数的乘法,引导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新知识。具体步骤如下:原有知识准备题: 〖JZ〗〖XC1.TIF;%50%50〗 在讲解准备时,有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是关键。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由于我们抓住了三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中区别情况加以运用这些知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每个学生都循序渐进地获得了新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了进步,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有张有弛,培养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三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已有知识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我们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发展。 二、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达到获得教育效果相对均衡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理解知识,并通过反复练习记忆知识。对三年级学生就不能依然停滞在这样的水平。但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又决定我们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为此,我采取由直观教学入手,并且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方法,使学生在同一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相对均衡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可采用如下的步骤: 乘法按运算顺序计算 简便算法 除法按运算顺序计算 简便算法 通过这种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出乘法时,三个数相乘,结果不变;和除法时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结论。这样由直观演示到抽象概括,根据学生思维特点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达到获得教育效果相对均衡。 三、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培养学生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达到享受教育的资源相对均衡 学生原有的知识可以促进新知识的掌握,这是知识的正迁移;也可以干扰新知识的学习,这是知识的负迁移。三年级学生在学习上都容易依赖旧知识,对新知识不易接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利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做法是: (一)温故知新。 三年级是整数学习的最后一年,多位数运算占全年教材的近一半,出色地完成这部分教材的任务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全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多位数运算能力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依赖于一、二年级各种运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是我们不可能抽出整段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而只能把一、二年级学过的进退位加减法,一位数乘二位数,试商等内容编成口算、听算训练题目,有计划的安排到各节课,作为课前练习。使旧知识对学习起着正迁移作用,促进学生相对均衡地享受教育的资源。 (二)运用比较。 当新旧知识技能十分相似,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往往会受旧经验的干扰。这是负迁移作用,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这时我便运用比较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消除旧知识向迁移作用。例如:教学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简便计算时,对偶题目: 51600÷700=73……500 往往有一些学生算错为: 51600÷700=73……5 在启发学生用验算的方法发现错误。进而说明余下的“5”是被除数的百位上,应该是“500”的道理。最后帮助学生与以前的有余数的除法做比较:被除数和除数消去相同个数的“0”之后,按以前学过的方法求商和余数,这是相同点;不同点在于,如果有余数,应该在余数后面也添上被消去的“0”的个数。当然,这只是指法则的记忆而言,在算理上是完全统一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就能记住了。这样通过比较防止了学生依赖旧知识的负迁移作用,促进学生相对均衡地享受教育的资源。 (三)改错练习。 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到从正确的方面教给学生的知识,而且注意到从反的方面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例如,讲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简便计算,除了用上面的比较法,在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我还注意到学生由于死背法则,往往对其中的关键词语记忆模糊或者理解不深造成的可能错误,编了下列错例,让学生改错: 第(1)题由学生依赖旧知识75÷25=3,忽视了被除数被消去两个“0”,除数被消去一个“0”不相同而造成的错误;第(2)题由学生依赖旧知识1300÷3=400……100,忽视了除数是300不是3而造成的错误。通过改错,让学生认识单纯依赖旧知识的负迁移作用,促进学生相对均衡地享受教育的资源。 总之,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不同的思维方法,不同的学习方式基础上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年级数学论文:探讨新课改下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摘 要】改革"与"创新"是当今教育界喊的最火的两个词,不少教师都在践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使出了浑身解数。伴着时代的发展与教育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教育理念确实已经难以符合当代教育背景下的实际需要。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笔者深深感到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还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经验、交流情感、互相启迪心智共同创造的过程,更是学生参与认识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相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学生课堂行为的引导者,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也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创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和充实自身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当代教师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空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等。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小学阶段培养尤其重要。 三、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数学课。小学三年级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过程平淡无奇。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则必将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可以看到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数学课堂的实践时间已经不短了,虽然对于传统数学来说,确实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尚处在探索、实验和研究阶段,但是,城市里不少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广泛开展了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师,我们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果。 四、结论及建议 随着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较大变革,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我们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并及时推广普及,才能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也可以说,只有在信息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春风中探索出小学三年级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新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切实贯穿数学思想,充分展示数学美,才能真正让数学课程吸引每一位学生。 三年级数学论文: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模式探究 【摘 要】小学三年级是小学的关键时期,三年级小学生不再是一个懵懂的幼儿,其心理和智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因此,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已经从单一的识数、运算、练习转变为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独特的数学思维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发展三年级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四方面对如何开展三年级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论述。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数学思维 一、注重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年级小学生的性格是活泼好动的,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玩耍娱乐和其感兴趣的方面,相对于数学本身枯燥乏味的特点,很难获得学生的亲睐。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再是单一的识数,运算和练习,应从数学教学本身和学生自身原因出发,不断积累教学经验,认真备课,并通过其他有效途径逐步完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数学运算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游戏环节,让10位小学生出来参加游戏,通过淘汰原则减少人数,游戏中,教师也要参与其中,不定时的把数学减法运算运用其中,通过游戏参与人数的剩余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通过实际游戏积极作答,最后对学生加以表扬和奖励,是学生爱上游戏,爱上数学。此外,对于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应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学习好的同学,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合理的引导学生思维,使其通过自己独特的思维创造能力解决问题。对于基础欠佳的学生,教师应当一步一步的分析讲解,逐层次的揭秘,积极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感到希望就在眼前,亲自体会成功的喜悦,对其加以适当的表扬,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最后,教师本身应当完善自身,授课时轻声细语,给学生一种和蔼的感觉,耐心、细心地讲解,让学生通过爱上老师而喜欢数学。 二、选择合理教学题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数学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是人们必备的知识。在当前我国教育素质、教育理念大环境中,数学教师应当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发挥数学本身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全面了解体会数学的形成过程,感受知识魅力,充分注意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阐明数学的实际作用,明确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意义,注重学生对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选择贴切生活实际的教学题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了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生活实例,老师本人到商场购买东西,其中,生活用品买了5件,每件xx元,买了3斤水果,单价是10元每公斤,最后还购买了学生的奖励物品,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次购物一共花了多少钱,还可以逆向的提问,一共花了这么多钱,其中某个商品多少钱等,另外,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自己去购物,去应用数学,不仅让他们切身体验到数学知识,而且锻炼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此外,教育的本身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方面发展学生能力,因此,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合理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创造 在我国新的教育理念大环境下,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去学习,如何独立的去汲取新知识。教师讲课是学生在学校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被动的接受知识,然后消化吸收后据为己用,但是,当学生脱离学校,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时,面对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如何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进而不被社会淘汰成为当下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考验。因此,教给学生如何去自我学习成为重中之重,教是为了不教,不教就是不让学生系统性的接受知识,让他们主动去学习探索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潜在能力,一旦具备这种能力,学生就可以独立的在陌生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知识技能。同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在学校课堂的学习效率,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更有效的掌握老师教授的内容,从而为自己所用。例如,著名数学家高斯,在小学学习数学时,老师让计算1到100相加,高斯并没有按照已有算法计算,而是利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快速简单的得到了答案。因此,在三年级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给与学生更大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学习,积极肯定学生提出的不同想法,并帮助他们去解决,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想,否定学生的观念,这样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充分调度了学对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提供优良学习氛围,塑造良好学习习惯 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是在宽松娱乐的情形下,在教师平等对待,关怀鼓励中,内心感受到温暖和尊重,体验到学习的进步,进而提高自信心,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感情关怀显得极其重要,教师应当对每一位学生都要给予尊重和爱护,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要照顾得当,积极鼓励学生课堂发言,倾听学生的意见想法,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因地制宜的展开教学工作,经常和学生谈心积极引导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只要教师真正的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学生必然会给予回报。此外,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认真听讲,认真对待教师布置的作业,养成今日是今日毕的良好习惯,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生身心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教育工作者应当把学生放在首位,打造一个温暖、和谐、集学习和身心发展为一体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全方面的关怀照顾,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数学论文:浅谈新时期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摘要:改革"与"创新"是当今教育界喊的最火的两个词,不少教师都在践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使出了浑身解数。伴着时代的发展与教育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教育理念确实已经难以符合当代教育背景下的实际需要。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笔者深深感到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还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数学课程 创新教育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经验、交流情感、互相启迪心智共同创造的过程,更是学生参与认识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相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学生课堂行为的引导者,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也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创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和充实自身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当代教师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空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等。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小学阶段培养尤其重要。 三、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数学课。小学三年级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过程平淡无奇。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则必将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可以看到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数学课堂的实践时间已经不短了,虽然对于传统数学来说,确实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尚处在探索、实验和研究阶段,但是,城市里不少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广泛开展了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师,我们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果。 四、结论及建议 随着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较大变革,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我们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并及时推广普及,才能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也可以说,只有在信息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春风中探索出小学三年级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新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切实贯穿数学思想,充分展示数学美,才能真正让数学课程吸引每一位学生。 三年级数学论文: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探讨 摘 要:随着学生升入三年级,学生们一下子就感觉到学习内容增多了,知识难度增大了,学习渐渐感到有些吃力了,三年级的数学相比较一、二年级而言,识量和知识难度有了很大的跳跃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爱好,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真正的实现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年级;有效教学 小学三年级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怎样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是我们所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三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好学生,引导学生在爱学、乐学中完成好这个过渡。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良师,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更凸显出了其重要性。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不在于学生做了多少练习,也不在于学生做的练习题的难度有多大,关键是要让学生会学、乐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更容易看到他们对某一种东西产生兴趣的那种极大热情,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兴趣成为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能力的导火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爱学、乐学。其次,教师在设计学生的课后练习及课后作业时,我们要注意好作业量和难度,在作业中适当设计一些趣味性的东西,让学生带着乐趣去做作业,带着自信去探索。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前提。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加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连一些两位数的加减都不能准确计算。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严格的要求学生,加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俗话说“熟能生巧”,要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比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提前让学生到超市了解日常用品的重量,看看有多重?然后掂一掂。让学生准备:苹果、土豆、食盐、黄豆……课堂中分小组(3人),发记录单(物品名称、估的质量、称的质量),体验后学生很感兴趣,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玩”融入血脉之中,从而有效的培养了生的计算能力。其次,每天的作业题中都应该设计计算练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必须有持续的练习,而且练习设计要有易错计算题的对比练习,例如“24×5”学生常常当成“25×4”,这样的易错题就应该经常在作业题中出现。计算能力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 三、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俗话说“温故知新”,我们在温习旧知识是也能悟出新的知识。反思也是温习知识的一种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反思意识很弱。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认知结构水平、自身心理特征的限制,大多数的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和做题后也不会反思总结,即使在通过大量的练习后,一些解题技巧仍然停留在原先的基础上,学生的水平也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反思性数学学习是相对于操作性数学学习而言的,操作性数学学习是学生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数学活动,而反思性数学学习是指向未来教育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总结,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四、因材施教,全方面提高学生 小学三年级阶段的教学,教师对有效性的追求应该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有个别尖子生的出类拔萃。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个体,他们都有取得发展、赢得尊重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性格特点出发,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做到因材施教,全方面的去提高学生。由于学生的天性中有“好学多问”的特点,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表示着学生思维的萌芽,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体现出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思考能力。但是,因为小学生对提问的技巧和方法掌握不够熟练,常常在课堂上表现的有点胆怯为此,我们就先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胆量和勇气,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可以自主、勇敢的提出问题,产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根据学生不爱动手动脑等特点,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三年级数学论文:从学生心理特点改革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 小学3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前提下解决3年级数学成绩下降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界,特别是一线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把以学生心理特点改革小学3年级数学教学为研究课题,使学生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现从3个方面简论如下: 一、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教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 一、 自然引出,水到渠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其无意注意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谐音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乘数是3位数的乘法时,借助于学生已掌握的乘法数是2位数的乘法知识,我引导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课本的准备题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新知识。 在讲解准备时,教师有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是关键。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由于我坚持按照教材的实际,在教学中区别情况加以运用这些知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了新知识。 2、合理组织,张弛相间。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3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的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了课堂。 二、由直观教学入手,促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小学一、2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理解知识,并通过反复练习记忆知识。对待3年级学生不能依然停滞于这样的水平。但是,由于3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又决定我们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为此,我采取由直观教学入手,并且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方法。比如,在讲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教师板书例题: 乘法 除法 按运算顺序计算 简便算法 按运算顺序计算 简便算法 26×45 26×(4×5) 360÷8÷5 360÷(8×5) =一04×5 =26×20 =45÷5 =360÷40 =520 =520 =9 =9 通过这种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出乘法时,3个数相乘,结果不变;和除法时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结论。由直观演示到抽象概括,学生掌握了知识,并强化了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 突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 学生原有的知识可以促进新知识的掌握,这是知识的正迁移;也可以干扰新知识的学习,这是知识的负迁移。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做法是:1、温故知新。3年级是整数学习的最后一年,多位数运算占全年教材的近一半,出色地完成这部分教材的任务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全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多位数运算能力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依赖于一、2年级各种运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是我们不可能抽出整段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而只能把一、2年级学过的进退位加减法,一位数乘2位数,试商等内容编成口算、听算训练题目,有计划的安排到各节课,作为课前练习。使旧知识对学习起着正迁移作用。 2、运用比较。当新旧知识技能一0分相似,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往往会受旧经验的干扰。这是负迁移作用,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这时我便运用比较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消除旧知识向迁移作用。例如:教学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简便计算时,对偶题目: 5一600?700=73……500 往往有一些学生算错为: 5一600?700=73……5 教师便启发学生用验算的方法发现错误。进而说明余下的"5"是被除数的百位上,应该是"500"的道理。最后教师帮助学生与以前的有余数的除法做比较:被除数和除数消去相同个数的"0"之后,按以前学过的方法求商和余数,这是相同点;不同点在于,如果有余数,应该在余数后面也添上被消去的"0" 的个数。当然,这只是指法则的记忆而言,在算理上是完全统一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就能记住了。 3、改错练习。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到从正确的方面教给学生的知识,而且注意到从反的方面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其中 ①是针对学生法则中"被除数和除数划去相同个数的"0?的相同这一关键词不理解而提出来的。" ②是针对学生对余数的位置不理解而提出来的。 ③是针对"补0"有模糊认识提出来的。这样,既从正面讲清算理,又从反面加深理解,互相配合,使知识掌握更牢固。 3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我相信,只要遵循教学规律,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提高3年级教育教学质量不会再是难题。 三年级数学论文:谈提升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能的策略 摘 要:提升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能,是全面贯彻落实新教改理念的重要体现,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效率,推动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不断向前发展。重点探讨了提升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能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能 一、研究整合小学数学教材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需要进行认真的备课,能全面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师在能做到把握教材主题以及本质的前提下,重点开展有关学习策略的探索,设计出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下去学习。教师需要全面利用好教材,按照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全面的加工整合,让学生能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二、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素养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关注学生对数学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不关心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只是要求学生将知识点进行简单的记忆,但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数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人们的必备知识之一,如果教师不注重学生应用意识方面的培养,数学教学就显得没有效能。在当前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数学教师需要摈弃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全面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能全面体会到知识的整个形成过程,真正去感受知识的来源,充分意识到数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提升广大小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小学素质教育,既要做好教师的“教”方面的工作,还应该做好学生“学”的工作,全面指导学生去把握好的学习方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实现从原来的“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的转变。指导学生能通过知识点之间的密切衔接,将知识体系进行全面的整理与归纳,确保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学习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创造性的学,而教师创造性的教。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主要是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应该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去独立思考,敢于发问,善于猜疑,让学生能通过已经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在解决数学题目的时候,能提出自己有创造性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如在讲解“除法的验算”时,教师先指出具体的要求,之后导入新课:买一块蛋糕需要3元钱,那么买2块蛋糕需要多少钱呢?我有15元钱的话,可以买几块蛋糕?那65元钱呢?请同学们算一下。教师要求学生采用小组组合的方式来完成。然后教师再进行提问辅导,指导学生说出除法算式,并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示下是如何得到的。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答案,将不同的算式在黑板上演示出来,采用投影设备显示出相关的算法。教师通过采用问题引导以及相互交流的方式,让抽象的概念与算式更为明确化,让学生了解数学的认知变化过程,提升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四、善于制造认知矛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小学生因为年龄方面的原因,知识经验相对来讲比较浅,思维模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因为思维方式与知识经验方面的差异,使得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好这些矛盾冲突来制造“认知矛盾”,以便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推动学生产生好的求知欲,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在数学认知冲突的指引下,能帮助学生展示不一样的思维意识,进一步加深广大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与理解。如在讲授“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的除法”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采用以下例子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把52个乒乓球平分到2个班,每个班能拿到多少个球?”然后先让学生动手做一下,这样的话有些做不出来的学生,就会出现“认知冲突”,这时候教师一起领导小学生进行验算。然后再举出“64÷5=”“95÷4=”等算式,让学生和上面的“52÷2=”的算式进行比较,这样的话学生就又会沿着“52÷2=”的思路来进行计算,这样就又会出现“认知冲突”,这时候教师再引入“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的除法”的计算,解决这一认知冲突,让学生经过对比去认识“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的除法”和以前学过的“除法”存在哪些不同之处,这既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匹配,也能进一步加深广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五、转换教师角色,拓宽学生数学视野 1.转换教师角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扮演问题值得进行深入的探析。在原先的传统应试教育长期影响下,教学模式本身的滞后性,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当前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小学三年级教师应该转变角色,及时修正传统理念,注重学生态度、能力以及创新性的培养。数学教师应杜绝在课堂上采取“满堂灌”的模式进行教学,做到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让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让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多元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操作、探索、交流与讨论等形式,既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也能让学生更多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关系是决定学生能否对数学感兴趣的重要原因,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该教师上的课,也会出现因为不喜欢教师而延误这门课。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是让教师宽容、和谐、富有人格魅力,教师常怀宽容之心,为学生打造和谐、温馨的环境,让学生能时刻保持好良好的心情,这利于学生展开数学学习,而数学教师的宽容以及对学生的赞许,也能为学生学习数学注入无穷的动力。因此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来讲,教师应该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去学习,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教师也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时刻保持好的心情,更好促进数学学习。 2.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学生不能掌握好数学的原因之一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强,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感觉到枯燥乏味。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之美,让学生学会发现日常生活中数学美的方法,让学生去切实体会数学的魅力。如在讲授“比较数和的大小”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举这样的例子,超市内的电视机价格是4999元,空调价格是2788元,电视机和空调相比,哪个价格更低一些?然后指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做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对生活重要性,既拓宽了学生的数学视野,也能提升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要想全面提升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能,需要研究整合小学数学教材,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善于制造认知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转换教师角色,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等措施,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推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实现新跨越。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陆郎中心小学) 三年级数学论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探讨 摘 要:三年级在整个小学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年级的数学题型复杂,运算步骤多、难度大,相比二年级来说,跨度大,不容易接受,但它又确实是低年级数学与高年级数学间的纽带,因此抓好三年级数学教育就是重中之重了,加强对三年级数学方法的创新探讨也就势在必行了。着重阐述在这种形势下,提高注意力与加强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关键词:三年级;数学教学;创新 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合作学习,如何在三年级数学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教学知识能顺利过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是我们今天重点要探讨的话题。 一、张弛适度,集中注意力 三年级学生一般年龄大概在九周岁,这个时期的孩子活泼好动、爱打闹、注意力不集中。提高三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数学学习,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高的学生注意力:一节课大概在45分钟左右,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最多也就25分钟,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将重点、难点问题都在放在上半节课学习,从下半节课开始,可以适当放松,让学生巩固知识,独立做题。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完全不知道的知识或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知识都不能够引起我们的注意。因此,在数学教育上我们可以通过二年级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慢慢学习掌握三年级数学知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不会让他们觉得枯燥难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目的。三年级数学与二年级数学紧密相连,一节课中教师可以拿出10分钟时间回顾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从而引出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即温故知新。 二、合作学习,加强主动性 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进行分组,然后展开激烈的讨论,通过竞争以及互帮互助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控力,增强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口才表达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是综合多个方面的,并不是单一的,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分析研究,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到底该给学生如何上课。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91458部队八一小学)
城市经济论文:城市经济转换金融支持探新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金融支持面临的问题 (一)信贷供给不足,信贷发展相对于经济增长存在差距。处在“成长期”和“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经济总量发展较为迅速,经济增长对信贷需求较大,相对而言,资源型城市可动员的金融信贷规模却十分有限。 (二)信贷集中度高,结构调整困难。经济结构决定信贷结构。由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导致大量信贷资金投向能源及与之相应的行业和企业。 (三)金融管制过严,金融支持力削弱。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的力度逐步加大,授权授信愈加谨慎,贷款审批权限逐级上收。工行、建行、中行贷款全部集中在市级以上分行办理,县级以下的机构仅负责营销和推荐。农行部分县级支行只能审批发放小额农户货款,市级分行对总行确定的优势行业和重点客户在上级行核定的授信额度内可自主放贷,对其他类客户的贷款权限则全部在省级分行。农村信用社虽为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但省级联社对县级农村信用社实行了包括人事、财务、信贷、安全等方面的严格管制,县级农村信用社难以自主经营。 (四)政策性金融缺失,对新兴产业的先导性投入不足。由于产业单一,其他产业技术、人才缺乏,资源型城市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新兴产业的培育往往缺乏前瞻性认识,存在对投资风险的审慎和担忧,故商业性金融很难对其做大规模支持,迫切需要政策性金融进行先导性支持。可考虑政策性金融对处在成长期的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进行先导性投入,待产业和市场成熟后,吸引商业性金融进入,进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目标。而目前的现状是,如同商业性金融缺失一样,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政策性金融缺失问题。 (五)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金融服务滞后经济发展。一是金融创新能力薄弱。资源型城市转型对全融支持的产品和业务类型有较高要求,而这方面目前银行业机构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创新产品较少,产品种类不足,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市场竞争层次低,难以满足经济转型的需要。二是金融覆盖率不均衡。由于资源型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金融服务较为薄弱。农村金融网点覆盖低、服务能力低、竞争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个别乡甚至只有一家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县级以下支行贷款权限上收,邮政储蓄改革仍未到位,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三农”金融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六)社会融资渠道单一,投融资体系发展滞后。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转型资金,资金瓶颈已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的建设项目和企业用资基本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各类金融机构的投融资产品较少,中间业务发展缓慢;利用外资尤其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不高;民间资本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投融资规模较小而散,在市场准入问题上仍然面临诸多障碍。 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及涉及的金融支持问题十分复杂,参与主体主要是政府和金融机构。政府作为经济转型的引导者和最终责任者应为政策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金融机构作为金融资源的支配者应保证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两个主体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鉴于此,关于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积极营造良好经济金融发展环境 只有不断改善城市金融投资环境,才能更好地吸引资金聚集,产生资金“洼地”效应,提升资源型城市经济竞争力。政府应充分发挥职能,从软硬环境两个方面来改善经济金融投资环境。政府应加快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铁路网络和公路主干及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招商引资的硬环境。在软环境的改善方面,要树立政府形象,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因为一个地方信用缺失,会增加这个地区的融资成本和难度,严重的还会导致资金大量外流。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打造“信用”品牌,将信用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命线。一是要发挥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建立媒体监督制度。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对不讲诚信、恶意欺诈的企业曝计中国乡镇企业光力度,将那些不讲信用的企业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推行“失信企业黑名单”公示制度。二是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估奖惩制度。政府、工商、银行、税务等职能部门在对企业的服务过程中,应按不同信用等级,采取不同的监管手段。三是督促各级法院加快立案结案速度,条件成熟的可设立专门的金融法庭,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保障银行债权,增强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信心。 (二)明确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信贷方向 1.培植区域主导产业。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培植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有市场潜力的后备主导产业,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促使资源型城市产业基本框架的形成。要在突出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主导产业,并对资源优势特别突出、经济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的主导产业和产品给予重点支持。通过信贷支持,巩固基础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产业和相应的拳头产品。 2.有效扶持龙头企业,支持“三有”中小企业。大型龙头企业对内通过基地联系着广大的群众、对外通过市场联系着国内外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促进发展的综合功能,是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骨干力量。因而金融机构应把支持大型龙头企业作为支持转型的重点。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发达城市而言,第三产业应占有较大比例,而平顶山作为转型中的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相对落后,且发展较慢。因此,银行业要紧紧抓住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好发展机遇,大力支持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其增加值,推进平顶山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4.全力支持“三农”经济。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资源性城市传统产业发展前景不乐观,因此要大力发展最具潜力的“三农”经济,加大对“三农”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要重点支持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和农业基础环境,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创新手段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信货投入 1.适当放开信贷授信权限。国有商业银行上级行对基层分支机构要给予适当授权,按一定比例将存款运用和投放到区域经济建设之中,做到贷款审批与管理相一致,实现存款与贷款权责对称。商业银行要顺应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要求,积极调整信贷策略,拓展基础设施和重点基础产业领域,不断开拓市政建设和社会事业市场,大力支持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优质客户群体,不断开拓新的信贷领域。 2.要加大市场营销和金融创新力度。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完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适当简化贷款程序,提高信贷审批效率,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融资便利。 3.要推进银行管理,解决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应从经济转型的大方向考虑,抓住契机,引入激励机制,着重解决银行管理僵化和权、责、利不平衡的问题,对不可抗力造成的不良贷款免于责任追究,同时提高对贷款收益高的奖励金额。 4.多渠道加大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力度。引进、组建新型金融机构。一是引进国内知名金融机构,大力兴办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引导不同类型的银行落户平顶山,并逐步运作引进外资银行。促使银行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经营理念的更新,服务水平的提升。增强平顶山市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推动平顶山市发展。二是设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对具有发展潜力、需扶持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鉴于中小企业融资兼有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性质,可以考虑将现有一些中小商业银行改制成小企业银行,国家对小企业银行在政策上给予相应支持。如财政上拨付一定比例的资本金;在吸收存款和发行债券等方面,给予积极引导等。 5.发行地方债券,扩大融资规模。允许地方发行经济振兴债券。考虑到平顶山市政府财力问题,应允许平顶山市发行地方经济振兴债券。建议票面利率应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利率,由中央财政贴息,平顶山市政府还本;国家认可发债总规模、平顶山市政府自定发债种类、时间、期限和发债方式;债券资金的使用要高度透明,并实行定期审计监督;债券可流通转让。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不得用于生产投资。 6.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发挥民间资本作用。一是有效利用民间资本。在农村信用社的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过程中可允许民间资本适度参与,作为法人和自然人入股农村商业银行。二是建立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步伐,新型机构设立时可考虑适当提高单一法人和自然人的入股比例,允许单一法人和自然人入股比例不超过15-20%。把民间资本引入正常的渠道,这样不仅有利于金融的稳定,有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对解决资源型城市融资难问题也有积极作用。 作者:杨媛媛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外事处 城市经济论文:科创对城市经济的重要性 增长极可以是产业,也可以是区域,但在地理空间上具有集约型,也就会表现为拥有兴盛的主导产业的城市或城市群,而这种代表增长极的城市经济体对整个区域经济有扩散和回流的作用。扩散作用是指所有位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围地区,都会随着与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并被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这种效应可以表现为中心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形成巨型城市,或者各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形成新兴城市群。但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城市经济发展与周边地区发展的关系,会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的兴旺与周边地区的萧条并存,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这就是回流作用。城市在利用自身的聚集效应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发挥扩散作用,成为区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外生因素 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宏观政策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影响显著,但均为外生因素,即对于既定的城市,上述因素也是外部给定的,并非能为城市本身所主动影响的。首先,区位及交通对城市发展影响至关重要。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京杭大运河时的杭州、现代海运交通背景下的香港,不同时代的不同主流商贸交通方式造就了不同区位城市的兴衰成败。现代城市是否在当前经济版图上占据有利的辐射区位,关键在于城市能否在现代交通格局中成为关键性节点,这对城市经济长远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城市资源禀赋对城市发展的类型影响显著。丰腴的资源对城市发展的好处显而易见,城市经济发展可坐享资源红利,实现短期快速增长,形成相关资源产业布局。但是,资源型城市通常对资源产业存在过度依赖的现象,从而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挤出效应,城市产业结构单一。随着资源产业规模的扩大,资源逐渐消耗,产业效益将下降,城市产业转型的危机将逐步显现。国家从2008年开始分三批公布的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就是这种危机的真实写照。 再次,城市对已有的产业基础有路径依赖。城市已有的主导产业会在当地形成利于产业发展的产业配套环境:资源、人才、企业家群体、基础设施、关联企业、产业政策和产业服务。产业配套环境能吸引对应企业的聚集,形成聚集效应,产业的聚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城市发展已有的主导产业具有明显优势,但已有产业在其产业生命周期中所处阶段是值得注意的,要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城市主导产业格局,做好产业的转型升级。最后,宏观经济政策对城市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城市经济是区域经济中最活跃、最显著的部分,也容易成为宏观政策实验区和展示窗口。深圳等一批沿海城市从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到中国改革开放“样板间”的发展历程就说明,把握和利用好宏观经济政策能极大地加速城市经济的发展。 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内生作用 经济学对促进经济发展因素的讨论由来已久。在古典经济学时代,资本、资源(土地)、人口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被逐一分析。约翰•穆勒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财富和人口的增速将逐渐放慢直至停止,最终社会将进入一种物质上无增长的“静止状态”。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索罗等学者将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源泉归结于技术的进步,但对技术进步的生成机理,以及技术进步如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过程没有进一步阐释,只是简单地设定一个外生技术进步的速率,从而保证经济不断持续增长,这就是增长理论中“索罗之谜”。 为了破解“索罗之谜”,由罗默和卢卡斯等学者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干中学”和“研究与开发(R&D)”等科技创新活动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机理。理论认为,技术的创新也是一种需要耗费资源的生产活动或投资,其开展的深度与广度与一般性生产活动或投资一样,也受到资源约束和收益率变化的制约。同时,技术创新和进步的内容表现为多种形式,包括中间产品种类的扩大、消费品种数的扩大、人力资本增长、“干中学”带来的自然增长、投资或生产带来的增长、产品质量改进、生产成本下降等。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带来的产出效应足以抵消物质资本投入的边际报酬递减效应,从而保证经济能够在不依赖外力推动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因此,在促进经济发展所有的关键性因素中,唯有科技创新是经济体可以自我掌控的环节,也是唯一能成为经济发展长期驱动引擎的要素。科技创新的内容可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的关键是科学研究,是新的思想观念和公理体系的产生,其直接结果是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学说的产生,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技术创新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价值实现,它推动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双螺旋互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管理创新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其核心内容是科技引领的管理变革,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所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知识创新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具有显著的正的外部性。知识创造与产品的生产虽然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但知识属于公共物品,即在知识的学习和利用上是不具有排他性的,而有形产品属于私人物品,其使用具有排他性。比如,牛顿力学三定律只需要借助较少的成本就可得到传播,人们同时利用牛顿力学三定律解决问题相互不受任何影响。正是由于知识使用的非排他性,使得知识创新具有显著的正的外部性。从社会成本的角度看,促进知识的创新所获得的社会收益远远大于所付出的社会成本,知识的创新的这种溢出效应使其克服了其他生产资源(资本、资源、劳动)不可避免的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保证城市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 技术的创新能够推动城市主导产业加速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仅用蒸汽机、电灯、电脑、互联网四种技术的创新和发明就可以代表四个不同的产业革命时代。技术的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起着革命性的作用。就城市经济而言,只有持续地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才能保证主导产业具有行业领先优势,不断持续发展;对于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城市,只有通过技术的创新,才能寻找、培育未来具有增长潜力的产业雏形,成功进行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管理的创新使得技术创新的成果实体化,保持城市经济长期的发展趋势。广义的管理创新就是制度的创新。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C•诺思研究发现,在1600-18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没有发生显著的技术进步,但此期间的效率却大大提高了。究其原因,这期间航海及运输技术没变,但船运制度和组织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运输成本降低,提高了海洋运输生产率。同样地,中国在1978开始实施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农业技术条件不可能有显著改变的情况下,仅1年的时间,粮食总产量从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人均收入由22元跃升为400元。 诺斯认为制度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种能够对个人提供有效激励的制度是保证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甚至认为“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因此,管理的创新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绝对不能忽略,可以认为管理创新产生的激励作用可以巩固甚至于引发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将一个城市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出来,从根本上保证城市经济的内生化的持续发展。美国“硅谷”的发展历程就很好地诠释了科技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二战结束以后,美国高校出现大批回流学生。为了缓解财务压力,并给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校长弗雷德•特曼的建议下,斯坦福大学开辟工业园,招揽高科技企业进驻办公。斯坦福大学工业园的成立成为硅谷的发端,高校知识创新和产业的技术创新在园区里得到很好地结合。同时,特曼校长进行管理创新,为入驻民用技术的初创的高科技企业提供风险投资,形成产业孵化作用。之后,更多地风险投资进入硅谷,成为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制度保证。在科技创新有力的内生支持下,硅谷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高科技产业的代名词。2011年硅谷GDP约为0.731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5%。 小结 作为“增长极”的城市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城市经济本身的发展也受城市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宏观政策等因素影响显著。然而,表现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内生动因,可以通过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使得城市经济获得高速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邹丹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煤炭城市经济转变人才支持策略探微 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途径,煤炭城市要制定并实施以下几个人才培养政策: 1.强化党政人才的在职培养。对象是党政机关的公务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党政人才是经济转型的领导人才。党政人才素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转型事业的成败。党政人才的培养要以提高素质,增强驾驭市场经济和领导经济转型能力为目标,要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利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与高校联合办学等各种阵地,加强对党政干部的学习培训。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要带有强制性,规定其任期必须完成的学习课时和培训科目,并建立考学制度,与提拔使用挂钩。要注重对年轻后备干部的培训,采取进党校、进大学进修等途径,提高后备干部素质,为城市储备人才。要把对干部的实践锻炼作为党政人才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的一条重要措施,采取到发达地区、落后地区、上级机关、基层单位挂职锻炼的方式,多岗位锻炼干部,增强领导干部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2.搞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煤矿城市经济转型,企业是主战场,需要一大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优秀企业家,更要有一大批具有各类专业技术知识和业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经济转型要重视造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有计划、有组织地选送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发达地区或发达国家进行短期培训;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有关部门举办的高级研修班、现代管理技术讲座、论坛等学习培训活动,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战略开拓能力。要围绕经济转型的需要培养高层次和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如工程技术、决策咨询、研究策划等方面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通过组织或推荐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各类学会、协会的相关学术活动,参加各类培训进修,支持和鼓励在岗的大学生回到学校学习研究生课程等方式,促进他们掌握新知识、新技术。 3.办好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第一,要以市场为导向,适应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的要求,以促进就业为目标,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第二,要加大投入,整合城市现有的教育资源,调整结构创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为目标,配套建设好实习基地。第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办学社会化。作为技能培养的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不同,可以引入民办机制,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政府要支持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在申请办学、办学力量评估、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发放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引导民办职业学校面向市场,与用人单位联合,实行定单培养,办出专业特色。第四,建立职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完善技师资格的考评任用制度,通过职业技能考试或职业技能竞赛选拔高技能人才,创建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择的配套机制。 煤炭城市经济转型的人才引进对策 引进人才是煤矿城市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一条捷径。引进人才可以解决应急问题。制定人才引进政策,要研究人才流动的一般规律,适应规律制定政策,创造对人才的吸引力。 煤炭城市要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第一,建立人才储备库,敞开接收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对于自愿来煤矿城市工作的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可以进入人才库或进入机关事业单位,不受编制限制,政府财政保证其工资待遇;第二,对于有工作实践经验,经济转型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要以高工资,提供住房等优厚福利待遇或采取特事特办的办法为其解决具体问题,吸引其到煤矿城市工作;第三,有技术发明、专利,或特殊技能专长的人才,允许其以发明、专利和技术入股,参加企业分配。第四,在精神追求方面可以通过创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环境,给荣誉、给地位、实现其自身价值等方式吸引人才。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职位面向全社会公开选聘,吸引党政领导人才;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经营管理人才。 煤炭城市经济转型的人才激励对策 人才激励政策是使各类人才充分发挥潜能和作用的重要政策措施。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发展人才的有效手段。人才激励的核心是对人才价值的认可。人才的激励政策要以促进人才价值实现为主要目标。 1.为各类人才充分发挥潜能和作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人才的价值是靠发挥作用对社会作出贡献来实现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是使用人才,让各类人才在推动煤矿城市转型中发挥聪明才智。所以,要不拘一格选人才,不唯学历职称、不唯年龄、性别用人才,要尊重人的个性,允许人才的自由发展,要创造宽松、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 2.要给予人才与其贡献相适应的回报。人才发挥作用体现的价值是人才的能量价值,它衡量的是人才能量的付出。而人才得到回报所体现的价值则是人才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衡量人才价值的重要尺度,因而是人才激励政策的基本作用点,社会价值要与能量价值相对称,才能使人才的潜能充分发挥;否则,就可能使人才的潜能发挥受到限制。对人才的激励政策就是要使人才的社会价值得到体现。人才的激励措施与吸引人才的物质与精神动力是一致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吸引人才的政策目标单一,只在于把人才吸引进来,而激励政策的目标在于把人才的作用发挥出来,与人才的贡献挂钩,具有效益性,有效的激励措施也能收到吸引人才的效果,所以,制定完善的人才激励政策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发展人才。 作者:王艳红单位:七台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城市经济论文:信息化在城市经济中的价值体现 信息要素对资本要素的替代作用 中小企业数量往往占一个城市企业数量的99%以上。中小企业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推动自主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保持城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近年来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又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资金普遍感到紧张。如何减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流动资金周转率是中小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而信息化是其中一种解决之道。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的时候,一批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有效减低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率,安然地度过了危机。许多企业通过开展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减低了市场营销和交易成本,开拓了产品销路。一些企业通过实施ERP系统,减少了库存占用资金,降低了采购和制造成本,提高了应收帐款回款率。 信息要素对劳动力要素的替代作用 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短缺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在我国,劳务输出大省主要集中在江西、安徽、河南、四川、贵州等中西部地区。随着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生活成本的增长快于劳动报酬的增长,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用工荒”,影响了这些经济大省的发展。而信息化是破解东南沿海地区“用工荒”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信息化,可以实现企业生产的自动化,对车间工人的需求明显减少。信息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在不增加人力资源投入的情况下也可以提高产能。例如,宁波继明电器有限公司信息化之后,节省劳动力100人以上。此外,信息化还可以促进管理扁平化,减少中间管理层次,降低对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例如,黑龙江黑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信息化建设,公司各级管理人员精减了35%,管理人员的比例由全员的14.2%降低到全员的6.4%。 信息要素对资源能源要素的替代作用 2011年12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时说,尽管“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能源消耗仍然偏高,环境污染仍很严重,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石油、铁矿石等均已超过50%。信息化可以减少企业原材料损耗,促进节能减排。例如,黑龙江省蓝艺地毯集团通过地上衡和电子称接入系统,织毯过程实现了自动进行半成品检斤,同时,自动和原材料出库数、产成品定额数对比,控制了原材料的消耗。原材料损耗就从每平方米0.2公斤降低到现在的0.03公斤,年节省原材料消耗170吨。山东莱芜钢铁集团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钢综合耗水由21立方米/吨下降到目前的5立方米/吨,钢综合能耗由1200千克标准煤/吨下降到700千克标准煤/吨。新明珠陶瓷集团通过采用电脑自动化恒温控制的辊道窑,单位产品能耗比以前下降了20-30%,而且产品烧成质量更好、报废率更低。 信息化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1.信息化对城市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城市传统工业进行升级改造,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虽然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将增加30%的投资,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85%的经济效益。德国政府通过信息化等手段对鲁尔工业区进行改造,取得了成功,使北威州老工业基地在德国经济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进一步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2.信息化对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和高端环节,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作用突出。201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出台,在八个重点领域中,与信息化直接相关的就有三个: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信息技术在餐饮、酒店、商贸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中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例如,电子点菜单、网上预订酒店、网上购物等。世界500强第一名的沃尔玛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经营模式改造传统商贸零售业的典范。信息技术在金融、物流、会展、咨询、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中也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例如,电子支付、货物网上追踪、在线展览、专利信息检索、数字化设计等。信息化不仅对服务业有改造、提升的作用,而且还催生出信息化服务业,包括电子商务服务业、物流信息服务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增值服务业、信息化咨询服务业等。信息化服务内容包括信息化规划、信息系统设计、系统集成、项目监理等。 3.信息化对城市信息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实证研究和统计数据表明,城市信息化水平和信息产业发达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即城市信息化排名靠前的往往都是信息产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城市信息化建设为信息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可以带动城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化服务业的发展;而城市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以软件产业为例,制造有形产品的整个环节包括研发、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当企业扩大到一定规模后,企业将进入规模不经济的状态;而软件产品属于无形产品,其研发成果就是开发出一套产品,生产过程实际上是简单的复制过程,边际成本递减而非递增。 4.信息化对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目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举措。通过推进研发设计信息化,可以增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的自主创新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研发设计人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协同设计、优化分析、性能测试、过程仿真和虚拟装配等,把计算机运算的快速性、准确性同研发设计人员的创新思维、综合分析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模拟和预测产品功能、性能及可加工性,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试制成本和研发风险。 此外,智慧城市建设也会带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将使城市管理、城市经济、城市社会等各个领域对物联网、云计算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产生巨大需求。四、结语由此可见,信息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城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市应因地制宜地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智慧城市”,并把信息化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作者:金江军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城市经济论文:城市经济对城商行运营绩效的重要性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1数据来源 从清华大学BankScope数据库中可获得包括包商银行、北京银行、长沙银行、成都银行、大连银行、东莞银行、贵阳银行、哈尔滨银行、汉口银行、杭州银行、徽商银行、吉林银行、江苏银行、锦州银行、莱商银行、洛阳银行、南昌银行、南充市商业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宁夏银行、日照银行、上海银行、天津银行、温州银行、浙稠州银行、重庆银行等27家城商行2007~2010年的经营数据,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相应的部分省级统计年鉴可得到有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统计数据。 2投入产出变量的选择 我们利用生产法进行指标选择,把城商行看作是提供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机构,城商行的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是它们产出的重要部分,也反映了城商行的金融服务能力,同时考虑到城商行的盈利性质,税前利润可以反映银行的盈利能力,所以我们选择城商行的年末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和税前利润作为模型中的产出指标,分别记为;理论上可选择银行职工人数、营业费用和固定资产投资作为银行的投入指标,由于银行的特殊性和数据的可得性,我们未能得到有关银行的职工人数方面的数据,而职工工资支出可以作为职工人数的替代性指标,在获得的资料中,职工工资支出被包含在了营业费用中了,所以我们选择城商行的年度营业费用和固定资产净值作为模型中的投入指标,分别记为。 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应该包括总量水平和结构水平两个方面,我们使用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来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能够综合体现经济发展的总量水平,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能够从结构上反映经济发展阶段,其计算方法为: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总人口;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模型估计 1数据调整 考虑到数据有4年的跨度,由于通货膨胀会导致单位人民币“元”的价值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利用以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对所有以当年人民币“元”为单位计量的指标值进行了调整。 2解释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当把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别设为、、和时,通过计算包括在内的5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发现与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142,而其余几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5526之下,对与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发现它们之间的最大相关系数为0.6643,由此认为,与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只有与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对和的统计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第一主成分为(0.7071,0.7071),占到实际总变差的90.71%,为了减少多重共线的影响,我们使用作为模型中的,这也降低了模型自变量的维度。 3模型估计方法与估计结果 估计分为两步,第一步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中线性部分的系数和非参数部分,第二步利用残差采用伪似然估计法估计模型中的两个分布参数。在第一步中需计算,对的非参数估计,我们采用了局部线性估计法,使用高斯核函数,并利用交错鉴定法选择窗宽(6个估计的最佳窗宽分别为:0.47,0.42,0.34,0.42,0.47,0.52)。上述估计具有渐进无偏性。 结果分析与讨论 1回归模型分析 分布参数和的估计值分别为0.2993和0.6259,的估计值分别为1.6202和3.3762,并且检验极为显著,表明模型在残差分布的设计上是合理的。的估计值分别为0.2750、0.1847和0.1703,与其被解释变量的的平均值10.91、10.28和6.80相比,表明回归模型具有非常高的解释能力。 2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模型(3)、(4)和(5)中的系数分别为0.9939,0.9002和0.8991,并且检验极为显著,这几个系数分别是城商行的存款、贷款和税前利润对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弹性系数的估计值,即当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1%,将会引致单个城商行的存款平均增加0.9939%,贷款平均增加0.9002%,利润平均增加0.8991%。所以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对城商行经营绩效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模型(3)、(4)和(5)中的系数分别为0.0609、和0.0335,并且检验不显著,这表明,在2007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对城商行的存款、贷款和利润的增长没有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对城商行的经营绩效不产生影响。模型(4)中的系数为,这也表明了某种特殊性。考察2007年到2010年的实际情况发现,这期间正处在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期间,为了规避金融风险,银行缩小贷款规模甚至惜贷,很可能是这一作用的结果导致回归系数的负值情况。从总体上来说,在其他情况不发生改变的条件下,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绝不会导致社会活动对金融服务的萎缩,所以排除金融危机的影响后,我国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对城商行经营绩效的提高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是这种作用没有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对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显著。由上述分析可知,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城商行经营绩效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通过将经济总量转换为经济发展质量即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提高来实现,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的变化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商行经营绩效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如果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除了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外,也会通过乘数效应获得进一步的经营效益;如果国家出台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银行一定会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 3经济发展影响的贡献分析 利用模型(3)、(4)和(5)可以计算出2007年到2010年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对城商行的存款、贷款和利润的增长的贡献份额,计算结果分别为2.88%,3.54%和2.67%,可见2007年到2010年期间,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对城商行的贷款增长的贡献份额最大,其次是对利润增长的贡献份额,再次是对存款的贡献份额。这一结果也说明经济发展对城商行的经营绩效有显著影响。 4作用机制分析 经济发展会创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银行是如何从扩大的金融服务需求中赚取利润的?我们认为银行主要是通过推高其生产边界和提高管理水平来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的,并以此进行建模。模型(3)、(4)和(5)的随机误差的估计值很小,表明模型对实际数据有极高的解释力,由此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创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银行主要通过技术进步、金融创新和提高管理效率等措施来提供更多更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并从这种需求中获得利益。所以可以得出结论认为,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机制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并伴随着社会对金融服务的更大需求,银行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主要通过技术进步、金融创新和提高管理效率来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使银行的经济绩效得到提高,当然这一结论成立的前提是银行总是处在最优利润生产规模。 结语 为了研究经济发展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问题,我们利用27家城商行2007年到2010年的经营数据构建了银行存款、贷款和税前利润对银行所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以及银行营业费用和固定值产净值之间的随机边界生产模型,对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城商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其经营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1%,将会引致单个城商行的存款平均增加0.9939%,贷款平均增加0.9002%,利润平均增加0.8991%,同时也发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银行经营绩效也有一定影响。经济发展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创造出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银行又主要通过技术进步、金融创新和提高管理效率来提高其经营绩效的。研究结论的指导意义在于,如果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除了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外,也会通过乘数效应获得进一步的经营效益。 作者:孙秋艳刘迎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科研投资与城市经济提升的关联性 Jansen等和Schmoch等也对第三部门资金对德国的大学的研发生产率进行研究,研究也发现了德国的大学的生产率呈现U型曲线。关于高校创新投入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外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高校培养的人才在高校所在的城市内聚集、工作造成了知识的流动和创新聚集,促成了产业集中地的形成,这已经在波士顿、伦敦、都柏林三个城市成为世界领先的软件产业集中地的先例中得以印证(DeniseTsang)。JanYoutiea等研究了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Tech)的发展模式,研究发现以知识孵化器的大学发展模式不但生产、聚集了知识,还通过新的方式促进了知识的交换、学习和创新并且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ThomasBolli等研究了来自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资金对瑞士的大学中各研究部门和公共研究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共部门的资金较私人部门的资金都对大学的生产率具有更大的影响,但公共部门更关注大学产出版物,而企业更关注大学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 国内学者对高校创新活动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的研究也逐步地深入,例如,张忠寿认为作为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创新型经济必须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该体系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是重要的介入主体。代明、张晓鹏采用DEA的方法对国内广州、沈阳、南京和无锡等9个城市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指出教育支持的投入量对城市的创新能力的支撑有过剩,作为高校产出的创新型人才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吴玉鸣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变系数回归模型,对中国省域研发与创新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1个省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主要源自企业的研发投入行为,高校与企业研发合作对区域创新作用不显著,高校研发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不明显。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已对来自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研发资金资助对高校的生产率的影响以及高校创新活动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国内虽然有学者对高校创新活动对城市的发展进行了论述,但国内现有的研究中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来源的高校研发资金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的分析较少,因此,通过选择合理的计量分析方法对来自不同部门的高校研发资金投入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京津沪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概况 1高校科研经费总量不断升高 从京津沪三地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的总量来看,从1990年到2010年,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的总量一直维持在第一的位置(图1所示)。1990—2008年一直保持了高速的增长,直到2009年增速减缓。而上海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从1990-2008年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到2009年出现急剧下降,但总额一直低于北京却高于天津。天津政府拨入资金对高校创新活动的资助一直总量较小同时保持较慢的增长,这与天津地区高校较少有关。从1990到2010年高校科研经费来源中企业拨入资金的增长趋势看(如图2所示),1990—2008年京津沪三地企业经费对高校创新活动的资助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其中,上海的企业对高校科研经费资助的增长趋势最大,超过北京和天津,而天津企业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拨入金额增长最为缓慢。到2009年,由于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上海、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拨入资金急转直下,而天津企业拨入资金却保持稳定增长。 2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资金来源比例不断增大 从创新经费的比例来看,京津沪三地高校创新经费中企业经费的比例在不断增大(如图3、4、5所示)。以上海为例,上海由1990年的政府与企业的比例2:1变为1.6:1,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拨入资金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同时企业对高校赞助的额度在增加。但政府拨入资金仍是高校创新经费投入的主要来源。 数据说明和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与指标的选取 政府拨入资金(含科研事业费、主管部门专项费、其他政府部门专项费)、企事业拨入资金(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以及高校自筹资金(各种收入中转为科技经费和其他经费)构成了目前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来源,其中政府拨入资金和企事业拨入资金是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成分,而高校自筹经费所占份额较小。鉴于统计数据的合理性和可得性,本文采用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拨入资金(X1)、企事业拨入资金(X2)和其他经费来反映高校创新经费投入成分中的政府拨入资金和企业拨入资金的情况,采用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城市生产总值(GDP)反映城市经济增长情况。本文采用1990-2010年间的数据为样本数据,分别对天津市的高校科研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1—2009)、2010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以及《北京统计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和《上海统计年鉴》(2011)。由于数据可能受到经济膨胀的影响,首先采用物价指数(物价总指数)对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拨入资金(千元)、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企业资金(千元)和城市GDP(千元)进行调整后再进行计量分析。 2面板数据模型 面板数据模型是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综合起来的一种计量经济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为:yit=αit+xitβi+uit,i=1,2,…,N,t=1,2,…,T该模型表示k个经济指标在N个个体及T个时间点上的变动关系,其中N表示个体截面成员的个数,T表示每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时期总数,参数αit表示模型的常数项,βit表示对应于解释变量向量xit的k×1维系数向量,k表示解释变量个数。随机误差项uit相互独立,且满足零均值、等方差为σ2u的假设。该模型常有变截距模型(αi≠αj,βi=βj)、变系数模型(αi≠αj,βi≠βj)、混合回归模型(αi=αj,βi=βj)。 实证研究 由于本文所做的模型仅就各地区的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对当地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初步判断将模型取为变系数模型。通过使用Eviews5.0进行协变分析检验(AnalysisofCovariance),对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混合回归模型估计后所得的残差平方和进行估计,得出本文应选择变系数模型。回归模型中的R2=0.968438,说明模型的解释度很高,拟和很好。DW=0.236991,模型不存在异方差现象。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天津、上海高校科研经费对经济的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但三个城市中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与企业拨入资金对该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大小是不同的。根据计量结果,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对城市经济具有明显的拉动效果。在京津沪三个城市当中,北京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中政府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企业投入资金,每当北京市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投入资金增长1%时,城市经济相应增长2.96%。当北京市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增长1%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作用是-1.54%。同时三个城市中,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远远超过上海和天津。而上海和天津的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政府投入资金,三个城市当中,上海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每当上海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增长1%时,上海市GDP相应增长1.83%,天津市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经费增长1%时,天津市GDP相应增长1.29%。而北京高校科研资金中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小。 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京津沪三个城市中,伴随着上海与天津企业投入资金不断增长,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对上海和天津的城市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拉动效果,这符合现代高校广泛吸纳企业资金、扩大产学研合作的理念。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的政府投入资金和企业投入资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北京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投入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较大,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不明显,这与北京高校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家对北京高校经费投入倾斜较大有关,造成北京高校比较依赖政府资金。 结论与政策启示 1高校要广泛吸纳企业资金 目前,国内外高校主要研发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国家科技经费拨款已经不是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企业对高校的研发经费的资助不但维持了高校的研发活动的开展,也是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的良好的路径之一。高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促进了技术转移以及人才的培养,也指引了高校科研活动中应用研究的实用性。目前,中国的高校也在逐步地从过度依赖政府资金转变为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企业资金必将成为高校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高校必须要灵活转变思路,主动寻求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吸纳企业经费作为自身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更快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从而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大活力。 2加大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需求的拉动力 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对弥补企业自身创新产出不足具有良好的作用。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创新人才的产出都需要企业来进行消化吸收。企业对高校创新的产出的需求是构成高校创新活动的关键一环。我国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建立较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都是阻碍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绊脚石。因此,企业要积极认识到高校中大量科技成果的存在,通过组建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平台,鼓励企业通过资金注入、立项等合作等渠道,紧密联系企业与高校科研成果的对接,调动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的需求。 3深入推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政府在推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城市当地的政府要利用自身统筹规划的优势,通过制定财税和产业发展规划等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此外,为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必须建立规范的中介服务,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成果供求信息的沟通。目前,中国科技中介组织比较缺乏,高校和企业双方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双方难以将科研人才、技术和创新资本等市场要素清晰化,这造成了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难堪局面。为此,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但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科技中介组织的介入,科技中介组织的积极活动必将为高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带来巨大推动力。 作者:许爱萍俞会新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化 坚持科学理念,搞好布局规划 在巴彦淖尔市中心城市的建设中,要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做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合理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项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要重点在城市功能的合理性、城市形态的和谐性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性上下功夫,按照“一城三区一组团”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宜居宜业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快临河城区、朔方区、双河区的建设,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活力。 加强旧城区改造的力度 按照规划进度完成棚户区、城中村的拆迁和建设,通过大规模的改造,不断提升城市的居住条件,同时促进旧城区在道路、绿化、给排水、供热及供气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改善,实现扩容提质、打造特色、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和便民利民的目标。要建设一批彰显河套文化内涵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要形成几处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商业购物和餐饮文化为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的“一条街”;要加强绿地、广场、水系的建设;大幅度提升城市形象品味和宜居程度。 切实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的建设与供给力度,使城市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结合 要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和提升城市的功能,就要进行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集中力量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破解房屋征收瓶颈,抓好重点区域的征收改造进度,使城市的整体面貌得以改观。要有效、合理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激活房地产市场,加大开发、销售、入住的力度,使城市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提升和完善。 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人才、物流、信息和资金等相对集中的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完善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中心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突出、优先的位置,大力发展辐射范围广、业态水平高、产业贡献率大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升级换代,构建主体功能突出的区域服务业中心。 中心城市在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建设过程中,要发展总部经济、中央商务区、文化创意园区、信息中心、购物休闲区和特色街区等服务业发展载体,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集聚,培育服务业知名品牌和领军企业,把服务业培育成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中心城市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与周边地区紧密沟通和对接,联合建设基础设施,重点连通相互间的机场、车站、道路,规划建设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网、金融网和商贸流通网,壮大城市经济。通过中心城市的发展,不断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和引领全市经济的发展。 作者:李明伟马福林胡智谦单位:巴彦淖尔市房屋产权交易登记中心巴彦淖尔市统计局 城市经济论文:科研投资与城市经济提升的关联性 Jansen等和Schmoch等也对第三部门资金对德国的大学的研发生产率进行研究,研究也发现了德国的大学的生产率呈现U型曲线。关于高校创新投入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外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高校培养的人才在高校所在的城市内聚集、工作造成了知识的流动和创新聚集,促成了产业集中地的形成,这已经在波士顿、伦敦、都柏林三个城市成为世界领先的软件产业集中地的先例中得以印证(DeniseTsang)。JanYoutiea等研究了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Tech)的发展模式,研究发现以知识孵化器的大学发展模式不但生产、聚集了知识,还通过新的方式促进了知识的交换、学习和创新并且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ThomasBolli等研究了来自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资金对瑞士的大学中各研究部门和公共研究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共部门的资金较私人部门的资金都对大学的生产率具有更大的影响,但公共部门更关注大学产出版物,而企业更关注大学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 国内学者对高校创新活动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的研究也逐步地深入,例如,张忠寿认为作为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创新型经济必须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该体系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是重要的介入主体。代明、张晓鹏采用DEA的方法对国内广州、沈阳、南京和无锡等9个城市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指出教育支持的投入量对城市的创新能力的支撑有过剩,作为高校产出的创新型人才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吴玉鸣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变系数回归模型,对中国省域研发与创新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1个省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主要源自企业的研发投入行为,高校与企业研发合作对区域创新作用不显著,高校研发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不明显。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已对来自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研发资金资助对高校的生产率的影响以及高校创新活动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国内虽然有学者对高校创新活动对城市的发展进行了论述,但国内现有的研究中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来源的高校研发资金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的分析较少,因此,通过选择合理的计量分析方法对来自不同部门的高校研发资金投入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京津沪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概况 1高校科研经费总量不断升高 从京津沪三地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的总量来看,从1990年到2010年,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的总量一直维持在第一的位置(图1所示)。1990—2008年一直保持了高速的增长,直到2009年增速减缓。而上海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从1990-2008年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到2009年出现急剧下降,但总额一直低于北京却高于天津。天津政府拨入资金对高校创新活动的资助一直总量较小同时保持较慢的增长,这与天津地区高校较少有关。从1990到2010年高校科研经费来源中企业拨入资金的增长趋势看(如图2所示),1990—2008年京津沪三地企业经费对高校创新活动的资助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其中,上海的企业对高校科研经费资助的增长趋势最大,超过北京和天津,而天津企业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拨入金额增长最为缓慢。到2009年,由于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上海、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拨入资金急转直下,而天津企业拨入资金却保持稳定增长。 2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资金来源比例不断增大 从创新经费的比例来看,京津沪三地高校创新经费中企业经费的比例在不断增大(如图3、4、5所示)。以上海为例,上海由1990年的政府与企业的比例2:1变为1.6:1,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拨入资金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同时企业对高校赞助的额度在增加。但政府拨入资金仍是高校创新经费投入的主要来源。 数据说明和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与指标的选取 政府拨入资金(含科研事业费、主管部门专项费、其他政府部门专项费)、企事业拨入资金(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以及高校自筹资金(各种收入中转为科技经费和其他经费)构成了目前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来源,其中政府拨入资金和企事业拨入资金是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成分,而高校自筹经费所占份额较小。鉴于统计数据的合理性和可得性,本文采用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拨入资金(X1)、企事业拨入资金(X2)和其他经费来反映高校创新经费投入成分中的政府拨入资金和企业拨入资金的情况,采用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城市生产总值(GDP)反映城市经济增长情况。本文采用1990-2010年间的数据为样本数据,分别对天津市的高校科研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1—2009)、2010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以及《北京统计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和《上海统计年鉴》(2011)。由于数据可能受到经济膨胀的影响,首先采用物价指数(物价总指数)对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拨入资金(千元)、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企业资金(千元)和城市GDP(千元)进行调整后再进行计量分析。 2面板数据模型 面板数据模型是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综合起来的一种计量经济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为:yit=αit+xitβi+uit,i=1,2,…,N,t=1,2,…,T该模型表示k个经济指标在N个个体及T个时间点上的变动关系,其中N表示个体截面成员的个数,T表示每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时期总数,参数αit表示模型的常数项,βit表示对应于解释变量向量xit的k×1维系数向量,k表示解释变量个数。随机误差项uit相互独立,且满足零均值、等方差为σ2u的假设。该模型常有变截距模型(αi≠αj,βi=βj)、变系数模型(αi≠αj,βi≠βj)、混合回归模型(αi=αj,βi=βj)。 实证研究 由于本文所做的模型仅就各地区的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对当地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初步判断将模型取为变系数模型。通过使用Eviews5.0进行协变分析检验(AnalysisofCovariance),对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混合回归模型估计后所得的残差平方和进行估计,得出本文应选择变系数模型。回归模型中的R2=0.968438,说明模型的解释度很高,拟和很好。DW=0.236991,模型不存在异方差现象。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天津、上海高校科研经费对经济的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但三个城市中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与企业拨入资金对该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大小是不同的。根据计量结果,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对城市经济具有明显的拉动效果。在京津沪三个城市当中,北京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中政府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企业投入资金,每当北京市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投入资金增长1%时,城市经济相应增长2.96%。当北京市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增长1%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作用是-1.54%。同时三个城市中,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远远超过上海和天津。而上海和天津的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政府投入资金,三个城市当中,上海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每当上海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增长1%时,上海市GDP相应增长1.83%,天津市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经费增长1%时,天津市GDP相应增长1.29%。而北京高校科研资金中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小。 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京津沪三个城市中,伴随着上海与天津企业投入资金不断增长,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对上海和天津的城市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拉动效果,这符合现代高校广泛吸纳企业资金、扩大产学研合作的理念。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的政府投入资金和企业投入资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北京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投入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较大,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不明显,这与北京高校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家对北京高校经费投入倾斜较大有关,造成北京高校比较依赖政府资金。 结论与政策启示 1高校要广泛吸纳企业资金 目前,国内外高校主要研发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国家科技经费拨款已经不是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企业对高校的研发经费的资助不但维持了高校的研发活动的开展,也是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的良好的路径之一。高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促进了技术转移以及人才的培养,也指引了高校科研活动中应用研究的实用性。目前,中国的高校也在逐步地从过度依赖政府资金转变为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企业资金必将成为高校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高校必须要灵活转变思路,主动寻求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吸纳企业经费作为自身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更快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从而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大活力。 2加大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需求的拉动力 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对弥补企业自身创新产出不足具有良好的作用。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创新人才的产出都需要企业来进行消化吸收。企业对高校创新的产出的需求是构成高校创新活动的关键一环。我国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建立较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都是阻碍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绊脚石。因此,企业要积极认识到高校中大量科技成果的存在,通过组建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平台,鼓励企业通过资金注入、立项等合作等渠道,紧密联系企业与高校科研成果的对接,调动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的需求。 3深入推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政府在推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城市当地的政府要利用自身统筹规划的优势,通过制定财税和产业发展规划等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此外,为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必须建立规范的中介服务,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成果供求信息的沟通。目前,中国科技中介组织比较缺乏,高校和企业双方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双方难以将科研人才、技术和创新资本等市场要素清晰化,这造成了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难堪局面。为此,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但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科技中介组织的介入,科技中介组织的积极活动必将为高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带来巨大推动力。 作者:许爱萍俞会新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矿业城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保的融合 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由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SMRSC)、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SESC)和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SCDUL)构成,该复合系统表现出较强的开发性、非线性和自组织性特征。 (1)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该能力是矿业城市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资源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由城市发展所需的矿产资源禀赋状况(SMR)和资源供应状况(SRS)所反映。矿产资源禀赋反映的是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储备规模和质量条件;资源供应反映的是地区将资源转化为工业发展所需矿产品的能力和水平。 (2)生态环境支撑能力。该能力是矿业城市实现经济发展的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环境容量支撑。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由环境质量状况(SEQ)和环境治理状况(SEI)所反映。环境质量反映的是地区生态环境支撑城市发展的容量潜力;环境治理反映的是地区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力度,客观上体现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可能速度和水平。 (3)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它反映的是矿业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地区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消耗和依赖程度,由城市发展压力状况(SDG)和城市经济发展消耗状况(SEU)所反映。城市发展压力反映的是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地区资源与环境的需求程度;城市经济发展消耗体现的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水平。矿业城市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见图1.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中3个子系统的内部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各子系统之间也同样具有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复杂耦合关系。 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是矿业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源系统”,解决了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长期持续发展和短期稳定运行的资源保障问题。资源禀赋状况的改善为城市经济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储备;资源供应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城市经济的稳定运行提供了现实的初级矿产品,满足了城市发展对矿产品的直接需求。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是矿业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汇系统”,该子系统接纳和处理城市经济运行的“三废”排放,并运用自身的净化和治理功能,为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生态容量和空间。 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能够使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同时会增强对矿产资源勘查、矿产品生产、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进而能够提升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对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保障和支撑能力,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协调运行,强化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大系统协调运行的能力和水平。反之,矿业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地区矿产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式利用,大规模地进行“三废”排放和环境破坏,突破地区生态环境容量阈值,就会造成地区矿产资源的匮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导致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出现恶性循环甚至崩溃。因此,矿业城市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大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具有交互胁迫、相互依存的客观特征,它们共同刻画了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演化态势。 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河北省唐山市是一座依托煤炭、铁矿石、非金属建材类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100多年历史的沿海矿业城市。经过长期发展,唐山已形成以“铁矿及冶金辅料矿产开采加工钢铁冶炼及加工机械制造”的铁矿资源产业链,“煤炭开采和洗选煤电、炼焦、煤化工等”的煤炭资源产业链,“水泥灰岩、石英砂岩、陶瓷土等资源开采加工水泥、陶瓷、玻璃及石材”的建材类矿产资源产业链为主体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集群,它们构成了该市工业经济的主体。1998—2010年期间,唐山的GDP从781.16×108元增至4469.08×108元,工业总产值从471.92×108元增至2427.40×108元,年均增长率为34.5%,其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1999—2011年《唐山统计年鉴》以及各年的“唐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依据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构成特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本文构建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统一各指标的量纲、缩小指标间的数量级差异,通过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如下:式(1)中:x′ij为某指标的标准化值;xij为某指标的原始值;xi.max为指标最大值;xi.min为指标最小值。 将专家评议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准则层及指标层的各项指标权重值(见表1)。在明确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中不同层次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协调性的评价模型。 评价结果分析 1城市系统要素演变规律分析 1998—2010年唐山市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及城市发展消耗水平总体上均呈波动上升态势。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从1998年的0.3765上升到2010年的0.7243。其中,1998—2006年为稳定提升时期,2006年达到0.4225,2007年开始下降,2008年达到最低(0.3217),随后又快速上升。生态环境支撑能力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从1998年的0.2627上升到2010年的0.7553。其中,1998—2003年为持续提升期,2003年达到0.6211,2004年明显下降(0.4463),之后又呈持续增长态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除在个别年份(2001年、2004年、2007年、2009年)出现小幅下降外,总体上呈不断增长态势,由1998年的0.1642上升到2010年的0.6904(见图2)。 2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协调性分析 协调性是矿业城市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征,是反映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协调性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唐山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主要由城市经济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之间的耦合与胁迫状况所反映。通过对1998—2010年唐山市三个子系统的演变轨迹进行拟合,得到城市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和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演化状态模型(A、B、C),据此计算3个子系统的演化速度(VA、VB、VC)和协调程度。 (1)1998—2010年唐山市3个子系统的演化速度表现出非同步性(见图3)。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VA)的演化速度呈持续增长趋势,从1998年的0.01137上升到2010年的0.02949;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VB)的演化速度则表现为先降后升,从1998年的0.1897下降为2005年的-0.0322,之后又快速提升,于2010年达到0.1879;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VC)的演化速度呈持续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0.1043下降到2010年的0.03476,年均下降速度为0.53%。1998—2010年唐山市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表现出持续增长态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呈不断下降趋势。然而,由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的起点较高,因此虽然近十多年来消耗水平在不断下降,但其绝对消耗速度仍高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的增长速度。两者在2010年的演化速度基本接近,预期未来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将出现高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的良好态势。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关系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2004年之前,片面强调城市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源产业快速发展,客观上造成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2004年以后,城市经济发展开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2)1998—2010年唐山市的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的协调性呈稳步提升态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的协调性则呈近U型的变化特征(见图4)。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的协调度由1998年的1.14提高2010年1.82,年均增长速度为5.2%;而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的协调度先由1998年的3.47下降为2004年的0.77,年均下降速度为38.6%,之后快速增长,于2010年达到9.30,年均增长速度达142.17%,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大幅度提升。 唐山市作为传统的矿业城市,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以资源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造成其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唐山市的资源产业链不断向纵深方向延伸,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之间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演变趋势。 结论 (1)1998—2010年唐山市的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均呈波动性增长态势,但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增幅总体上低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这说明唐山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消耗的需求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1998—2010年唐山市呈现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的演化速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2004年之前为下降)、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演化速度持续下降的良好态势。这说明唐山市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效果得到初步体现。 (3)1998—2010年唐山市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不断提升,呈现出城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今后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产业链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加大资源勘查和环境治理投资力度,提升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实现城市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闫军印秦延芬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城市经济增长格局探索 在计算相关系数距阵及其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的基础上,利用SPSS17.0进行主成份分析,结果如表3、表4所示。表3表明,采取主成份分析方法提取公共因子,前3个成份的特征值大于1,并且它们的特征值之和占总特征值的93.534%,说明使用这些成份相当大程度上减少了标准化后数据的复杂性,且仅丢失6.466%的信息。 由表4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第一主成份对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11项指标有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第二主成份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数有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第三主成份与人口密度有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因此,第一主成份主要反映了河南各地级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经济状况;第二主成份主要反映了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从业人员等农业方面的状况,说明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各地城市在从业人员中多为农民,因此受农业状况因子的影响;第三主成份主要反映了人口密度等人口状况因子。 由表4中的主成份特征向量矩阵,可以分别计算出各城市3个因子得分并形成新的变量:F1-第1主成份、F2-第2主成份、F3-第3主成份(下同)。结合表3,可以得到2009年河南各城市经济实力的综合得分变量-Z(2009),其计算公式为:Z(2009)=65.907*F1+19.78*F2+7.847*F3同理可以得到2004年河南各城市3个主成份得分、综合得分及按综合得分进行排序的情况,见表5。 根据三个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我们认为2004年和2009年河南区域经济18个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可划分为四个梯度,如表6所示。由表6可以看出,2004年至2009年间河南各城市间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梯度分布,各类城市之间相互补充,整体梯度格局是以郑州为中心向外逐步扩散。5年来,河南区域经济梯度格局稳定,虽然第二、第三梯度梯度内部分城市位置有所变化,但并未发生跨梯度层次的变化。 为了说明河南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最新的梯度情况,根据2009年河南各城市第1、第2主成份及总体得分,这里描绘了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然,第一、二梯度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特别是第一梯度的郑州。 河南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梯度格局的统计描述及均值检验 (一)统计描述 根据表5,我们进一步对2004年与2009年三主要成份及总得分情况进行进一步进行了统计描述分析,见下表7。表7可知,河南各城市在第一主成份上全距、标准差、方差最大,说明河南市级城市在第一主成份方面差距较大。2009年综合得分均值较2004年综合得分均值由负值转正,且接近0,偏度和峰度均为正数且增大。 为进一步认识2009年河南城市经济状况,使用2009年3个主要成份变量作散点图,得到下图2。由图2看以看出,第一梯度的郑州在第一象限,与其他梯度的城市相距甚远,说明其第一的地位和作用明显;第二梯度第一象限的洛阳、第二象限的南阳也距离第三、四梯度的城市有一定距离;而第三梯度的城市位居第二、第三象限,在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在零值以上,且在零值附近;第四梯度的城市位居第四象限,其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都在零值以下。因此河南市级城市经济发展格局是以郑州为龙头,经济梯度逐步降低,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河南城市经济存在明显的梯度分布格局的观点,同时也有效验证了中心-外围学说的理论观点。 (二)均值检验 由表5中2004年、2009年综合得分Z的数据,对其进行了均值检验,得到河南各城市2004年与2009年城市经济格局梯度差异性结果的独立样本检验,如表8。表8知,方差方程齐性检验结果,F值为0.003,显著性概率为0.957>0.05,因此2004年与2009年河南各城市综合得分差异性不显著,因此在均值方程的t检验中应选择假设方差相等一行的数据作为本例的t检验的结果数据,即t=0.000,双侧概率为0.999>0.05,由此我们可以得出2004年、2009年河南各城市综合得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2004年至2009年间河南市级城市经济格局梯度差异性没有改变,经济梯度的差异性格局没有较大变化。 结论说明 河南区域经济中18个市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性,即存在梯度分布,这种梯度分布是正常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首先,河南18个市级城市具有独立自主的决策权,各城市自身的发展需要、追求目标是不同的;其次,各市级城市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基础等各不相同,经济发展速度及水平也不尽相同。由于各城市在经济中的地位和分工不同,需要城市之间既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并充分合理利用,以满足各个城市的自身发展需要,进而实现促进河南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目的。同时,我们还得到如下结论: (一)河南各城市间经济发展有明显差异,整体梯度格局是以郑州为中心,向外逐步扩散,且等级逐渐降低。从2004年、2009年各城市综合得分、排序及2009年散点图分析可知,在河南区域经济中,各个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其中郑州综合得分最高,位居第一象限,第四梯度城市综合得分较低,位居第四象限,而第二、第三梯度城市介于两者之间,且位于第一、二、三象限。 (二)区域经济整体梯度格局稳定,无较大变化。表6说明,2004年至2009年间河南市级城市经济格局梯度总格局没有显著性变化,没有出现跨层级的变化,经济梯度格局稳定。同时,均值检验也进一步证明了河南区域经济整体梯度发展格局没有显著性差异,经济梯度发展格局稳定。这反映了河南区域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后,已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既相互竞争又互相合作的稳定格局,这种格局在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三)从梯度格局看,河南城市经济形成了以郑州为内在核心区,其外围有着工业优势的洛阳、南阳等中心区,最外围为其它第三、第四类城市区域(多依靠农业为主)。位居河南区域经济核心的是第一梯度的郑州,其优势地位非常明显,且随着发展其第一的地位更加稳固。处在核心区外围的是第二梯度的洛阳、南阳,它们虽相对于郑州有较大差距,但比第三、第四梯度的城市仍具有较大的优势而稳居第二梯度,且两个城市之间也存在一定差距。处在最外围的是第三、第四梯度的城市,这些城市虽然存在一定差距,但差距不大,受国家“大梯度”和河南“小梯度”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其发展速度不同,进而在梯度内位次有所变化,但其没有出现跨梯度的现象。这再次验证了普雷维什(1996)的中心-外围理论和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55)的增长极理论等经典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点。 作者:任方军单位:西南交通大学03级硕士研究生 城市经济论文:口岸物流与城市经济的整合 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增长的弹性分析 (一)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 边境口岸载体城市经济是边境口岸物流存在的基础,决定着边境口岸物流的需求结构和发展水平,对边境口岸物流能力具有推动效应;边境口岸物流是其载体城市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对载体城市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和载体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拉动效应。也就是说,推动效应是载体城市经济增长所推动边境口岸物流能力的增长;拉动效应是边境口岸物流能力增长所引致的载体城市经济增长。推动效应和拉动效应构成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在区域经济系统中,推动效应和拉动效应是对立统一关系。若载体城市经济增长对边境口岸物流能力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大,则边境口岸物流能力对载体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相对较小。反之,若载体城市经济增长对边境口岸物流能力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则边境口岸物流能力对载体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相对较大。 (二)弹性系数的计算方法 在经济学原理中,弹性分析是指一个经济变量变化1%时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化的百分率。在这里,拉动效应和推动效应的关系可以用弹性系数来反映。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的弹性是指载体城市经济(用GDP表示)增长率与边境口岸物流当量(W)增长率之比,可表示为:(1)式反映了边境口岸物流每增长1%所拉动载体城市经济(GDP)的增长率。当E 1时,说明边境口岸物流增长1%时所带来载体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大于1%,即边境口岸物流需求大于物流供给;当E 1时,说明边境口岸物流增长1%时所带来载体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小于1%,即边境口岸物流需求小于物流供给;当E=1时,说明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同步,即边境口岸物流供需平衡,此时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处于良性互动状态,是边境口岸物流建设追求的目标。 (三)滇越各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的弹性分析 滇越各边境口岸及载体城市情况如表2所示。利用边境口岸载体城市的GDP值与边境口岸物流当量W值按照公式(1)计算得到2000至2010年各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的弹性值,如表3、4所示。根据表3、表4的弹性E作出滇越各边境口岸E~t的时间趋势图如图2、3、4、5所示。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河口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河口县经济发展分析从图2来看,2000-2003、2005、2008、2010年的E 1,说明边境口岸物流增长速度大于载体城市经济增长速度,边境口岸物流的拉动效应小于推动效应。其它年份的E 1,说明边境口岸物流增长速度小于载体城市经济增长速度,边境口岸物流的推动效应小于拉动效应。2010年的弹性系数为0.38,这表明河口边境口岸物流每增长1%,其载体城市的GDP增长0.38%,这说明河口边境口岸物流需求明显小于供给,边境口岸物流能力对其载体城市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从弹性均值来看,小于1,说明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边境口岸物流对载体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边境口岸物流能力对载体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这充分证实了河口口岸的物流对象主要体现为“两头在外”的情景,即进出口的商口主要在外地,使得边境口岸仅仅作为通道,而没有成为企业集聚点,更不能形成增长极,带动载体城市经济的发展。 (2)金水河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金平县经济发展分析从图3来看,金水河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金平县经济的发展弹性波动较大,尤其是2003年金平县GDP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物流需求,这时造成边境口岸物流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弹性波动较大,表明二者互相促进能力较强。但从弹性均值来看,大于1,说明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载体城市经济增长对边境口岸物流能力的推动;因此,不断提高金水河边境口岸通货能力,改善基础设施状况,增强边境口岸功能,大力发展金水河边境口岸物流,是该口岸及载体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3)天保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麻栗坡县经济发展分析从图4来看,天保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麻栗坡县经济的发展在2007年以前,弹性E 1,处于边境口岸物流对载体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2007年以后,弹性系数E 1,表现为载体城市对边境口岸物流的拉动作用;从弹性均值来看,为负数,说明二者之间呈现出异向变动状态,这表明天保边境口岸物流的发展没有带动其载体城市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08年金融危机对越南经济的冲击以及近两年来天保至麻栗坡公路的修建等因素所致辞。因此,对该边境口岸来说,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了边境口岸与载体城市的连接,能促使载体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并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4)田蓬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富宁县经济发展分析从图5来看,田蓬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富宁县经济的发展弹性除2003-2004年波动较大外,其它年份的弹性系数E 1,说明田蓬边境口岸物流增长速度大于载体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田蓬边境口岸物流对载体城市经济的拉动效应小于推动效应。但从弹性均值来看,大于1,说明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载体城市经济增长对边境口岸物流能力的推动;因此,对于该边境口岸来说,应该选择加大边境口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边境口岸物流,应是该边境口岸及载体城市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建议 为了促使边境口岸物流供需平衡,使其载体城市经济与边境口岸物流进入良性互动状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边境口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增加其边境口岸的通关量及通关能力。不断完善边境口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边境口岸物流规模,提升边境口岸物流货物堆场面积与档次,提高其装卸设备水平,建设集疏口岸公路、铁路专用线等口岸配套基础设施,增强边境口岸的集疏运能力。建立一种无缝的“一站式”电子通关系统,客户只需一次报关,就可以完成包括海关、商检、口岸、运输公司、银行和税务等部门在内的整个进出口通关程序,真正实现边境口岸“大通关”带来的“大物流”。 (2)边境口岸物流功能升级。长期以来,边境口岸功能较为单一,导致边境口岸产业延伸面较窄,边境口岸主要以传统的装卸运输作业为主,其综合贸易、保税仓储等功能相对薄弱,载体城市难以形成利用边境口岸开发临岸经济的良好态势。在云南“桥头堡”的战略背景下,应该加快边境口岸建设、改善环境、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综合物流和贸易,巩固并提升边境口岸物流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边境口岸物流的综合能力; (3)发展临岸产业。发展临岸产业是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协调发展最统一切入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与沿海发达港口城市相比,边境口岸城市工业化程度低,缺乏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也缺乏龙头企业和配套延伸的产业链条。在国家层面支持云南省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政策支持下,滇越各边境口岸要依托资源、区位等方面的条件,抓住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发挥边境口岸及口岸群的优势,以临岸工业建设为基础,以高附加值物流产业为重点,建成临岸工业集聚区,形成临岸产业与边境口岸互为支撑的格局。 (4)加快边境口岸载体城市的城市化进程,把载体城市城市化建设作为外向经济发展的重点。边贸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边境城市城市化率呈正相关。因此,可通过边境口岸载体城市的城市化带动资源要素在边境口岸地区集聚,促进边境口岸地区分工不断深化,逐步完善边境市场制度,进而突破边境效应,形成毗邻中外边境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带动边境贸易的大发展,从而促进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作者:张必清李琼芬代明单位:昆明学院经济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浅析地方特色促进小城市经济增长 突出特色领域,培育和发展重点优势行业协会是中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门峡市是1957年建设的一座新兴城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辖三县两市一区,是全国中小城市发展的优秀模范城市之一。三门峡作为一个新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薄弱。但“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于本市实际,构建区域特色经济体系的发展思路,着重发展林果、畜牧、烟叶等八大地方特色产业,通过特色行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以三门峡灵宝的苹果产业为例,在全国性的鉴评中,灵宝市的红富士、新红星等10多个品种多次夺魁,并且是国家质检总局审核通过予以原产地保护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果品生产成为地区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但多年来,三门峡的苹果产业一直是农户单独生产经营,对外运输销售能力、对外宣传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合作抵御风险能力都很低,使得三门峡的苹果产业常年都没有走向全国市场。因此,2008年依托三门峡龙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了三门峡第一个也是目前最大的一个苹果产业行业协会———三门峡市绿色果品协会。 三门峡市绿色果品行业协会(又称三门峡龙跃绿色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6月依法在工商部门取得法人资格,该协会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它以农民为主体,以服务成员为宗旨,以谋求社员的共同利益为目标,全方位为社员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开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该协会下设绿色农业生产资料购销部、产品市场开发部、绿色技术传播部、财务部、综合办公室,自营运之日起,已吸收会员101个,辐射带动9000名果农。其主要任务是:传播先进技术,开展信息服务,实施实验示范;统一品牌,实施团购,为成员筛选生产资料;组建绿色食品苹果生产基地,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组织开展社员生产经营中的技术指导、咨询、培训和交流等活动;制定产品质量标准,注册商标,打造品牌,吸引高档果商,外联大型超市,为社员搭建销售平台,带领果农走上绿色农业产业化道路通过四年的时间,三门峡市绿色果品行业协会形成了覆盖整个生产链条的运作模式,首先,帮助果农筛选、采购了大量质量高、价格廉的种子、种苗和农药,保证苹果的优质生产。 组织会员果农学习科学生产,派协会技术员亲赴山东取经,对果园的栽培情况进行全面细致了解;远赴日本学习亩产过万斤、果树结果枝组的配置技术。其次,做好对果农的培训,通过先进的科普及手段,全面提高生产者科技文化素质。接着在苹果成熟之后做好产品的收购、筛选、分级包装工作,为产品销售做准备,帮助社员把苹果卖个好价钱。最后环节,吸引高档果商和大型企业来市选购,或将我们的产品推荐到全国大型的展销会上,将品牌推出去,提高三门峡苹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目前,三门峡市的苹果已经在全国小有名气,有了一定的固定市场,高档特色产品SOD苹果更是远销国内外,其中自有品牌“二仙坡”苹果在2011年12月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CNCA)批准的著名认证机构万泰认证机构颁发的有机认证证书,标志着二仙坡苹果达到了国际食品质量的最高级———有机食品,获得了跨入国际高端市场的通行证。三门峡市的苹果产业每年产苹果14亿公斤,基本上开始向规模化经营、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方向转变,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已初步形成。同时,还拉动相关产业链条,除了卖鲜果之外,还把苹果加工成果汁、果酱、香精、果胶等,将原来小小的苹果产业做成了大产业。 引导地方特色行业协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突出重点领域,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行业协会。中小城市也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建设管理加强的时代需要,抓住城市的重点和特色,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主体,重点在工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打造一起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行业产品和服务,培育和发展一批综合实力强、运转机制灵活、功能比较完备的行业协会。 2.淡化行政边际,加强周边中小城市群合作发展。中小城市大部分是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比较松散,行业协会时有重复建设、不规范管理和乱序竞争情况出现,影响行业发展。因此,中小城市应当用长远眼光看行业协会发展问题,淡化地区行政边际,成立区域性协会,加强区域优势补,联动发展,形成中小城市合作群。 3.突破双重管理,为行业协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目前,我国对行业协会管理主要是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双重管理体制给行业协会带来登记难、政府干预多、行政依附性强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行业协会的自由发展。因此,当中小城市行业协会履行某些行业治理功能具有比较优势时,政府就可以委托或授权行业协会来履行,通过依法转移职能和有偿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逐渐解除协会对政府主管单位的依附关系,还原行业协会的民间角色,并提高行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发展潜力,成为真正为会员办会、自主发展的行业组织,并且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为协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4.完善自身组织,打造行业创新发展的内部保障。中小城市行业协会要创新发展,必须进行自身建设,理顺各机构间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既要保证民主决策,又要保证工作效率。如表2所示,中小城市行业协会的内部治理结构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会员大会。它是由自愿加入行业协会的全体成员组成,是具有法人资格的行业协会的管理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二是理事会。理事会是会员大会推选出来的执行机构,对整个行业的协调、发展、监督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领导;三是监事会。监督检查本社的生产经营业务情况、监督理事会成员履行职责情况、负责本社财务审核监察;四是经理。主持本社的生产经营工作,组织实施理事会决议;组织实施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等。四、小结行业协会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组织,势必将带领企业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中小城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行业协会将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一些区域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带动性强、现有基础较好的行业,可以在城市中先行试点,成为地区行业发展的领头羊,起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 作者:季琳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各地城市经济增长的对比 蚌埠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蚌埠市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速度继续加快,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但从以上比较看,在某些方面,蚌埠市与其他城市仍有一定差距,打造皖北中心城市任务比较艰巨。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上半年,蚌埠市三项产业结构比例为15.1∶50.3∶34.6,与上年同期相比,一产和三产下降0.8%和0.5%,二产上升1.3%。但与淮南、淮北相比,蚌埠市二产比重相对较低,比淮南少15.5%,比淮北少17.0%,二产发展相对滞后。虽然蚌埠市第三产业增幅居皖北首位,但传统的商业和其他服务业占比较高,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占比不高,服务业活力不强。 2.投入产出效率不高 投资效果系数=GDP增加额/固定资产投资额,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增加的GDP数量。上半年,蚌埠市投资效率系数为12.6(即投资100元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可新增加GDP12.6元),为皖北六市最低,尽管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皖北第1位,为淮北、亳州、宿州、阜阳、淮南的1.53、2.34、1.74、1.80、1.89倍,但投资效率系数最低制约着经济更好的增长。 3.工业相对比较偏弱 一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不高。上半年为179.2亿元,比淮北少64.8亿元,居皖北第3位。二是工业化率相对较低。蚌埠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2.1%,居皖北第4位,比淮南、淮北低18.9%和9%。三是主营业务收入为588.39亿元,比淮北少206.3亿元,增速25.2%,居皖北第4位。四是利润总额为20.15亿元,比淮北少16.8亿元,增长11.8%,居皖北第4位。五是利税总额为56.24亿元,比淮北少19.7亿元,增长17.1%,居皖北第3位。六是工业投资不高。上半年,蚌埠市工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为45.0,居皖北第3位,比淮北、宿州少25.4%和13.6%。 4.主要指标总量在皖北处于领先 位置,但增速靠后从总量指标看,上半年,蚌埠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部财政收入、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居皖北首位。但固定资产投资速度比亳州、阜阳、宿州、淮北慢7.9%、6.2%、5.7%、4.2%;全部财政收入比亳州、宿州慢22.2%、6.9%;战略新兴产业产值比阜阳、淮北、宿州、亳州慢40.2%、37.3%、12.1%、6.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淮北、淮南、宿州、阜阳慢0.4%、0.3%、0.2%和0.1%。 几点建议 虽然与皖北各市相比,蚌埠市在某些方面优势不足,但应发挥投资优势、财政优势、外贸优势和产业结构优势,抓住蚌埠作为合芜蚌创新综合试验区这一机遇,找准着力点,努力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1.继续坚持工业强市战略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实现工业突破是蚌埠市经济总量扩大的基点和关键,也是蚌埠市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上半年,蚌埠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淮北少64.8亿元,比淮南少57.8亿元,差额几乎是蚌埠市上半年总量的1/3。因此,若要成为皖北中心城市,关键要在工业经济上下功夫。一是要立足现有基础,做大做强支柱优势产业快速壮大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着力构筑支撑工业经济的产业体系。二是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补贴。形成中小型企业同大型企业合理分工协作、区域化配套和专业化服务体系,提高产业关联协作水平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三是加速新兴产业成长壮大,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坚持调整存量和优化增量并重,坚持加快发展中小企业与培育支柱型大集团并重,全力以赴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努力在量的扩张中实现质的提升。 2.提高投资效益、优化投资结构 蚌埠市投资规模已超400亿元,居皖北第1位,但投资效率居皖北末位,因此要从提高投资效益方面着手:一是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浪费资源,产出低,必将制约投资效益增长。二是集中力量谋划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大项目,以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从今后的发展看,在保持一定投资规模的同时,要改善投资结构,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来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是要加大产业投资,壮大实体经济。二是要加大薄弱环节和优势行业的投资力度,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加强主导产业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项目投资。三是立足有色、钢铁、汽车、石化、建材、光伏、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制造、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农业产业化投入、园区建设投入力度。 3.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蚌埠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居皖北首位,但总量居皖北第二位,因此在保证速度的同时应不断增加服务业的总量。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方向,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一是不断加大投入,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鼓励个体和传统服务行业的改造、提升,实现金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文化、教育、科技的全面融合。二是加快现代服务业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广开渠道,延揽各方面人才,提高待遇,吸引和稳定发展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 4.强化创新驱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三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各市差距不是太明显,虽然蚌埠市进出口总额与增速居皖北第1位,但由于基数太小对经济增长暂时不明显。因此蚌埠市经济增长还是靠投资拉动,但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物质资本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将逐步弱化,而技术进步能弥补资本、劳动要素投入所产生的规模效应递减问题。因此,强化创新驱动,充分利用蚌埠作为合芜蚌综合创新试验区中心城市的优势,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优质人才,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蚌埠市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竺琪 单位:安徽省蚌埠市经济开发区财经局 城市经济论文: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关联性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电力的发展备受关注。电力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核心发展部分,如何让电力经济发展的更好,是当下国家关注的众多问题的中的一个。今年1-5月份,第一产业用电量3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其中,5月份同比增长8.1%。1-5月份,第二产业用电量139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5月份第二产业月度用电量首次超过3000亿千瓦时,达到30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6%。1-5月份,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分别为1979亿千瓦时和2287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5.0%和12.3%,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5.3和4.2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同比分别增长15.2%和9.0%;1-5月份,乡村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速(16.9%)远高于城镇居民用电量增速(9.2%),反映出城乡用电出现明显分化电力经济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力在我国宏观经济中占得比重也越来越大。但是经济发展得越快,电力的供应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任何时候,电力的供需情况都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要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将电力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到最好,从而拉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电力经济如何发展才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而不是阻碍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到最好的结论。 一、电力建设大落导致电力供应能力不足 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电力的投资,使电力充分满足了国民经济的需求,但是电力的发展仍然有许多问题待解决。电力的短缺-过剩-短缺的恶性循环模式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虽然我国电网规模居世界第一,但由于配电网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和城市供电可靠率只分别上升了0.13和0.301个百分点,供电可靠性指标仍大大落后。从“年停电时间”看,2009年中国为平均每户9小时,上海是1小时,而东京是5分钟,新加坡是2分钟。目前,电力行业落实“上大压小”政策,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000万千瓦以上;煤泥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机组已达2500万千瓦;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由2005年的5.68万千瓦提高到2009年的10.31万千瓦;建成投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21台,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发电机组已占70%以上。但是,由于电价仍然延续60年一贯制的政府审批,而煤炭、运输领域早已实现市场化,煤电运矛盾难以协调,煤电价格的死结无法解开。受煤价持续大幅度上涨、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发电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伴随装机规模越来越大的是,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越来越低,负债越来越重,成本越来越高,主业亏损越来越严重。2010年五大发电集团虽实现盈利,但主要依靠非火电业务和煤炭、金融等非电产业支撑。截至2010年底,五大发电集团负债总额达17502.49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6.03%,已超过国家确定的红线。由于电力项目建设的资本金和资金均依靠“短贷长投”解决,严重亏损潜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我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比“十五”末增加了58%左右、变电容量增加了109%左右,但110千伏及以下的配电网线路长度及变电容量仅增加了15%与53%左右,造成有电落不下,设备利用效率低下,导致部分地区、部分时段出现结构性供电缺口。目前,低电压问题主要体现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其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发达的第二产业经济带动了农村手工业经济的发展,这些家庭作坊的存在加剧了农村末端电网的低电压现象,既向电网倒送了无功又加大了线路的损耗。但是在电力企业改造这些地区的时候,老百姓因各种因素不配合也是无法消灭低电压存在的原因。在我国加强发展电力工作的同时,节能问题也应运而生,电力污染性很大,而我国又尚未建立起一系列的节能环保体系,这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发展与节能是经济发展并行不悖的力量,目前在电力工业发展与节能却是两套马车,过分地强调了发展,节能减排无法实现同步和优先。我们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统筹兼顾的发展,才能最终拉动国家经济发展。 二、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进入21世纪,全社会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电力供应的质量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从资源优化配置及合理利用出发,建议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经济增长低时,也要确保电力的发展底线;经济增长高时,也不能超过电力发展的上限。避免由于电力发展的大起大落而带来的电力短缺及供大于求情况的交替出现,确保我国电力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电力统计工作有待加强。我国具有较完善的电力统计体系及队伍,电力统计工作对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当然,电厂需要有一定的建设周期,火电厂约3年,水电站建设时间更长。电力建设项目是需要各级政府审批的,何时开工、何时投产、工程进度等都有备案。出现上述问题说明我国电力统计工作有待加强,机制有待理顺,以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3、大力推动对于需求的管理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力供应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电时对于需求的管理可以缓解电力供应不足的压力,电力过剩时,对于需求的管理可以调整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我国已有实施需求管理工作的经验,通过需求管理,到2020年减少1亿kW的电力装机是可行的。实施需求管理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电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政府应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维持已经建立起来的良好的投资环境,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加大对需求的管理应用和发展的力度,使得电力需求管理工作在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保障安全稳定经济供电,要求选择科学、可持续的电网发展模式。优化选择电网发展模式,一是以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为原则,有利于提高电网抵御军事打击、恐怖活动、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研究论证智能电网发展的技术路线。智能电网发展涉及电力系统的整体变革,涉及巨额投资,涉及国家能源战略、技术标准、电力市场、电价政策等诸多问题,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必须慎之又慎。 电力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城市经济离不开电力的发展,城市经济中电力占很大的比重,而且电力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做好环保工作,而电力本身就是带有污染性的一个产业,所以如何的让电力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当下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发挥电力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未来,电力的发展之路还有很长。我们要把电力的发展工作做为国家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要让电力经济的发展真正的走好其发展的道路。 城市经济论文:电力经济与城市经济分析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电力的发展备受关注。电力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核心发展部分,如何让电力经济发展的更好,是当下国家关注的众多问题的中的一个。今年1-5月份,第一产业用电量3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其中,5月份同比增长8.1%。1-5月份,第二产业用电量139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5月份第二产业月度用电量首次超过3000亿千瓦时,达到30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6%。1-5月份,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分别为1979亿千瓦时和2287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5.0%和12.3%,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5.3和4.2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同比分别增长15.2%和9.0%;1-5月份,乡村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速(16.9%)远高于城镇居民用电量增速(9.2%),反映出城乡用电出现明显分化电力经济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力在我国宏观经济中占得比重也越来越大。但是经济发展得越快,电力的供应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任何时候,电力的供需情况都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要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将电力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到最好,从而拉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电力经济如何发展才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而不是阻碍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到最好的结论。 一、电力建设大落导致电力供应能力不足 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电力的投资,使电力充分满足了国民经济的需求,但是电力的发展仍然有许多问题待解决。电力的短缺-过剩-短缺的恶性循环模式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虽然我国电网规模居世界第一,但由于配电网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和城市供电可靠率只分别上升了0.13和0.301个百分点,供电可靠性指标仍大大落后。从“年停电时间”看,2009年中国为平均每户9小时,上海是1小时,而东京是5分钟,新加坡是2分钟。目前,电力行业落实“上大压小”政策,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000万千瓦以上;煤泥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机组已达2500万千瓦;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由2005年的5.68万千瓦提高到2009年的10.31万千瓦;建成投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21台,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发电机组已占70%以上。但是,由于电价仍然延续60年一贯制的政府审批,而煤炭、运输领域早已实现市场化,煤电运矛盾难以协调,煤电价格的死结无法解开。受煤价持续大幅度上涨、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发电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伴随装机规模越来越大的是,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越来越低,负债越来越重,成本越来越高,主业亏损越来越严重。2010年五大发电集团虽实现盈利,但主要依靠非火电业务和煤炭、金融等非电产业支撑。截至2010年底,五大发电集团负债总额达17502.49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6.03%,已超过国家确定的红线。由于电力项目建设的资本金和资金均依靠“短贷长投”解决,严重亏损潜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我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比“十五”末增加了58%左右、变电容量增加了109%左右,但110千伏及以下的配电网线路长度及变电容量仅增加了15%与53%左右,造成有电落不下,设备利用效率低下,导致部分地区、部分时段出现结构性供电缺口。目前,低电压问题主要体现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其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发达的第二产业经济带动了农村手工业经济的发展,这些家庭作坊的存在加剧了农村末端电网的低电压现象,既向电网倒送了无功又加大了线路的损耗。但是在电力企业改造这些地区的时候,老百姓因各种因素不配合也是无法消灭低电压存在的原因。 在我国加强发展电力工作的同时,节能问题也应运而生,电力污染性很大,而我国又尚未建立起一系列的节能环保体系,这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发展与节能是经济发展并行不悖的力量,目前在电力工业发展与节能却是两套马车,过分地强调了发展,节能减排无法实现同步和优先。我们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统筹兼顾的发展,才能最终拉动国家经济发展。 二、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进入21世纪,全社会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电力供应的质量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从资源优化配置及合理利用出发,建议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经济增长低时,也要确保电力的发展底线;经济增长高时,也不能超过电力发展的上限。避免由于电力发展的大起大落而带来的电力短缺及供大于求情况的交替出现,确保我国电力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电力统计工作有待加强。我国具有较完善的电力统计体系及队伍,电力统计工作对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当然,电厂需要有一定的建设周期,火电厂约3年,水电站建设时间更长。电力建设项目是需要各级政府审批的,何时开工、何时投产、工程进度等都有备案。出现上述问题说明我国电力统计工作有待加强,机制有待理顺,以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3、大力推动对于需求的管理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力供应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电时对于需求的管理可以缓解电力供应不足的压力,电力过剩时,对于需求的管理可以调整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我国已有实施需求管理工作的经验,通过需求管理,到2020年减少1亿kW的电力装机是可行的。实施需求管理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电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政府应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维持已经建立起来的良好的投资环境,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加大对需求的管理应用和发展的力度,使得电力需求管理工作在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保障安全稳定经济供电,要求选择科学、可持续的电网发展模式。优化选择电网发展模式,一是以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为原则,有利于提高电网抵御军事打击、恐怖活动、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研究论证智能电网发展的技术路线。智能电网发展涉及电力系统的整体变革,涉及巨额投资,涉及国家能源战略、技术标准、电力市场、电价政策等诸多问题,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必须慎之又慎。 结束语 电力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城市经济离不开电力的发展,城市经济中电力占很大的比重,而且电力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做好环保工作,而电力本身就是带有污染性的一个产业,所以如何的让电力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当下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发挥电力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未来,电力的发展之路还有很长。我们要把电力的发展工作做为国家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要让电力经济的发展真正的走好其发展的道路。
企业采购论文: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管理问题 摘要:煤化工企业在发展中,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物资、设备,由于产品价格的调整与经营成本的增加,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所以煤化工企业需要加强对设备采购的管理。基于此,本文将分析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管理问题,从制定计划、培养人员、信息化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旨在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管理 近几年,受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影响,煤化工企业由粗放型经营转向节约化经营,设备采购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煤化工企业在采购进口设备时需要参与到国际市场的发展与变化中,如果采购工作没有严谨的计划,不仅会影响设备的质量,还会损害企业甚至国家在国际市场中的形象。 一、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管理问题 1.缺乏采购计划 在众多的煤化工企业中,对进口设备的需求在一定成度上具有一致性。但是煤化工企业在采购进口设备时,缺乏相对统一的采购计划,无法形成较大的设备采购规模,这样的现象会无形中提高进口设备的价格,增加企业的支出成本。部分煤化工企业在制定进口设备采购计划时,将“保生产”作为主要的目标,未兼顾企业库存以及供需之间的关系,致使煤化工企业在进口设备采购中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另外,管理部门、采购部门没有充分的调查市场现状、仅仅依据以往的采购经验制定计划,导致计划与市场现状不符,制约煤化工企业的发展。 2.缺乏专业采购人员 煤化工企业采购进口设备的工作程序较为复杂,特别是清关环节,需要采购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报关知识。但是,大部分从事进口设备采购的工作人员为商务出身,欠缺专业的报关知识,同时不了解企业所需设备的性能,因此无法保障进口设备的质量。另外,部分煤化工企业为了节约支出成本,减少对进口设备采购部门的资金投入,并减少该部门的工作人员,增加工作人员的负担,无法在采购工作中做到“货比三家”,导致进口设备的采购存在质量差、价格高的问题。 3.信息化程度较低 近几年,煤化工企业在发展中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管理工作中,实现物资信息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采购的效率。但是,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处于初级阶段,无法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整个采购过程的操作与管理。因此,很多企业依然使用纸质的出库单、采购合同、采购计划,然后再由工作人员将相关的信息、文件录入系统之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降低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管理的工作质量与效率[1]。 二、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管理措施 1.制定采购计划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能够了解煤化工企业在生产中所需要设备的型号、性能、数量以及使用时间,从而使设备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避免大量采购造成资金的浪费,或者采购工作不到位制约企业的发展。通常情况下,进口设备采购就有以下特点:(1)煤化工企业做需要的进口设备类型较丰富,所以需要初步分析项目发展所需设备的特点、类别,结合国际市场中相关设备供需情况、生产周期等,从而制定详细的计划。(2)进口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企业的经营者需要结合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以及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给予采购部门充足的资金。(3)制约因素较多,包括国际政策、汇率波动、市场季节性变化等,所以在制定采购计划时要充分调查、掌握、分析国际市场的变化,从全局角度出发,制定行之有效的采购计划。 2.培养采购人员 随着煤化工企业的发展,逐渐提高对进口设备采购人员的要求,因此企业需要聘请高素质、高水平的工作人员,建立高质量的采购队伍。具体可以从以几方面着手:(1)重视员工入职培训。进口设备采购工作相对复杂,不仅要求采购人员具有专业的进口采购知识,还需要工作人员了解、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结构与模式,从而采购符合企业需求的进口设备。因此,在开展员工入职培训的内容要涉及制度规定、工作流程、业务类型、组织结构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保障每一位新员工都能了解企业的现状,为今后进口设备的采购工作奠定基础。为了保障企业入职培训的有效性,在结束培训之后,可以进行工作考核、实习,只有达到企业对采购人员的要求,才能真正的进入煤化工企业从事进口设备采购工作。(2)加强业务素质培训。一名优秀的进口设备采购人员,首先要具备专业的商务英语能力,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所需,看懂外文合同,保障采购工作顺利进行;其次,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供应链相关知识,分析、解决进口设备采购中存在的风险,避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3)运用谈判技巧。受法律、商业规则、语言以及文化的影响,国际市场相对复杂,不经意间就有可能造成进口设备采购失败。因此,参与进口设备采购的工作人员需要市场谈判原则,不能仅仅使用价格方式开展采购业务。另外,采购人员要了解国际市场中设备价格的变化,从而以合理的价格完成进口设备的采购工作,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的支出成本,还能给予卖方恰当的利润,实现买卖双方共赢[2]。 3.提高信息化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煤化工企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将ERP系统应用在进口设备采购管理中,该系统集财务、分销、生产与制造环节于一身。应用ERP系统之后,能够最短的之间内将与进口设备采购相关的信息传递给采购人员、生产部门以及管理部门,能够实现采购信息共享。同时,还能够实现煤化工企业采购部门与国际市场的连接与沟通,规范进口设备采购的环节,简化信息传递的流程,减少纸质版文件的使用,节约成本,减少采购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进口设备的采购管理工作是煤化工企业能力与发展战略的一种体现,与企业生产、经营多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管理部门予以重视。以此为基础,采购人员能够保障进口设备的质量,降低企业的支出成本与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实现买卖双方共赢的目标。所以,煤化工企业可以将文中采购进口设备的措施应用在实际中,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作者:陈健 单位: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 企业采购论文:集团化企业集中采购管理 摘要:探讨了集团化公司如何建立集中采购模式,对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集中采购体系设计框架和实施重点。 关键词:集团;集中采购;分散采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竞争的加剧,为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企业更加注重产业多元化战略,涉及的产业领域越来越广,企业经营规模持续攀高,企业管理也愈加复杂,组织模式逐步向集团化管控的方向转变。伴随着这种转变,各个集团企业对于物资采购管理的模式也在进行调整。原来由集团公司下属各分子公司各自负责物资采购和生产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为提升采购管理的效率,有效降低采购总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对采购的理解也由成本向利润转变,许多大型集团企业对于物资的采购逐渐由分散采购向集中采购转变。 1集中采购的定义 集中采购是企业采购的一种组织实施形式,把企业分散的原材料采购需求进行集中,把分散的采购人力资源进行集中,把复杂多样的采购流程进行标准化,统一由集采中心实施采购活动,从而获得企业采购的规模效益,提升采购价格谈判的能力,提高采购资金利用效率,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集中采购的3种不同组织形式。 1.1总部集采 集团公司总部成立集采中心,履行供应商开发和物资采购相关的全部职能,集团下属各分子公司不再设立采购部,所需生产物资全部通过总部集采中心进行调拔。 1.2组织集采 由集团总部汇总采购需求,组织需求单位共同确定供应商和采购价格,签订采购框架协议,但总部不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具体采购业务由需求单位实施。 1.3授权集采 集团总部根据物料共性情况,授权集团内需求量最大的单位负责某一类物料的供应开发和价格确定,需求单位与授权集采单位签订委托采购合同。 2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对比分析 分散采购模式下,各分子公司结合各自的管理习惯和管理特点,各自建立采购管理相关的制度和流程,在集团层面缺少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分子公司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可复制、可输出的管理规范,集团内各分子公司采购信息不共享,同一规格同品牌的物资采购价格有高有低,同一供应商在集团内多头采购,集团采购资源的协同效应无法体现。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的对比情况见表1。 3集采模式框架的设计和实施 3.1集中采购模式框架 集中采购模式框架见图1。 3.2集采模式的实施 3.2.1公司成立采购委员会。对重大采购事项提供决策支持,审核集中采购目录,建立集中采购监督考核机制,确保集中采购政策落地。3.2.2明确集采中心的职责。主要负责供应商寻源与定价、承担供应商质量管理的职责,与供应商签订采购框架协议,指导和监督生产部门执行框架协议。生产部门根据生产计划,向供应商下达采购订单交付计划,并跟踪落实,履行付款职责。3.2.3物料采购实施品类经理负责制。采购人员按物料品类进行分类管理,培养采购人员专业性。物料采购经理通常从技术部门择优选拔,技术背景有助于采购经理掌握物料工艺和成本构成,把握议价策略。在集采中心内部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成本分析师队伍,为品类经理和采购经理提供专业化的成本数据分析支持。3.2.4资源中心负责采购流程与管理标准的建立、专业化的培训,以及市场情报信息的收集,IT平台的搭建。统一公司采购管理标准和采购业务流程,建立采购数据永久追溯,业务公平、公正的信息化采购平台。3.2.5总部集采与分子公司授权集采相结合。标准化、系列化物料由集团总部集采,体现集团规模化采购的优势,定制件、非标件由分子公司集采,体现集中采购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既能实现大批量物资规模化采购降本的目的,通过采与购的分离和授权集采的方式又可以确保采购响应生产的速度,满足订单交付。 4结束语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供应链的竞争,企业必须转变采购管理的理念,充分发挥物资集中采购的优势,持续改善和提升采购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与供应商互惠互利,共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供应链。 企业采购论文:大型国有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大型国有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与物流效率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大型国企实际情况出发,就企业中物资采购与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大型国企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型国企;物资采购;物流效率;优化对策 一、当前大型国有企业的物资采购与物流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物流采购人员的专业素质存在问题 在当今国有大型企业的人员配备上,物流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低,管理水平不到位的情况每每可见,存在“一人身兼多职”的情况。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对市场的调查不足,采购的数据不够全面和科学,会出现采购物资供不应求或者是采购物质积压成山的现象,这对于企业的资金流转存在一定的隐患。 (二)针对物流采购的相关监督机制和规章制度不够全面 在我国,面对企业复杂的物流采购管理活动时,仍存在不少“灰色地带”给了某些人可乘之机,会在实际的工作中出现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上级推卸责任给下级的情况。而部分企业现存的相关物资管理法的可操作性不强,让许多人钻了空子也是造成管理工作的混乱的一大原因。 (三)对物资供应商的管理不到位 在大型国企中,产品的采购往往都是与某一供应商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但长期的稳定合作关系会使供应商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从而放松对产品的更新速度,使产品的选择范围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对于新合作的产品供应商,在实际工作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启企业的物资采管部门在产品供应商的口碑信誉考虑上不够全面和仔细,只将目光聚焦于产品的价格,对产品的其他方面则考虑的不够到位,这样的后果就是虽然企业的采购成本偏低,但是产品的质量则堪忧,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则难以展示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硬实力,在当前的大型国有企业当中,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环节已经成为了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的一大难关。 二、大型国企物资采购供应应对策略 (一)培训物资采购人员,提高专业素养 想要从根源上规范物资的采购流程,提高采购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性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提高采购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专业素养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并不断提高其专业素养,配合理论知识的指导,提高企业物资采购水平。为企业建立一支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的高素质物流采购管理队伍。 (二)使物资采购的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 尽量的控制采购的物资的成本,可以采用比价采购、节流开支、先调查再采购等等方法来降低企业的物资采购成本。对于物资的来源和购买渠道的监管是值得重视的一个环节,应当形成多渠道的物资采购管理模式,这样可以及时的掌握物资的最新消息,设置严格的监管部门,从物资采购的计划制定到物资的使用环节都需要严格的掌控,将责任落实到每个负责人身上。 (三)严格管控物资采购的渠道 对采购的渠道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做到多渠道净化管理,设置渠道监管部门,对物资采购的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并在原有的渠道上增添新的渠道,开辟新的市场,从而最快速的掌握相关的信息,提高物资采购的信息性和科学性。 三、大型国有企业内部物流优化路径 (一)提高物流供应水平 物资的采购是需要企业在外部需要做的努力,而在内部的物流管理也不能够被忽视。首先要做到优化供应的物流运转,可以采用集中购买、分散转运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物理运转,与此同时大型国企应当配备相应的现代化物流管理机器提高物流的运转效率。 (二)对原有供应和生产物流进行完善 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实现物流转运的改革,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现代化的采购、贮存和运输一体化流程,保障组织内部各单位之间物资运输的畅通,构建虚拟营销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制定详尽的物流计划 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指导,根据各部门的实际情况来之定义一套完整的物流计划,提高物流转送的速度,从物流转运的季节到物流转运所经过的地点,都要考虑周全,根据具体情况来改进物流设施,提高物流效益。 作者:王蔚林 单位:山西焦煤霍州煤电集团价格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企业采购论文:核电施工企业物资采购计划管理 【摘要】论文介绍了我国核电施工企业物资采购计划管理面临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工程计划与采购计划的关系、采购计划的功能、采购计划与信息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采购计划;工程计划;资金计划;信息化 1核电施工企业物资采购计划管理面临的问题 目前核电施工企业物资采购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1采购计划管理功能不全 采购计划工作是物资管理的龙头,必须得到高度重视。采购计划是指导供货进度、降低资金成本、明确质量要求等要素的综合性文件。采购计划必须与工程进度计划密切关联,才能确保最小的资金占用成本,实现总体效益最优。传统施工企业的采购计划人员往往容易成为“抄书先生”,仅仅是对需求计划的汇总,采购计划的各项功能未能很好发挥作用。 1.2核电施工企业物资部门信息化较为落后 信息化是目前的趋势,很多外资或者有外资背景的工程公司信息化工作已较为成功,信息化为这些公司创造了更高的价值。而核电施工企业目前的信息化工作相对比较落后,无法对采购计划形成有效支持与互动。 2提高核电施工企业物资采购计划管理水平的建议 物资管理工作是通过开展供应商调研、采购计划、采购招标、验收、包装、运输、仓储、发放及回收各个阶段的有效活动,以最低成本、以最少消耗、以最大保证确保物资管理满足工程进度需要,从而实现物资管理和整个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成本目标。采购计划是上述工作环节中的龙头,决定着后续工作目标是否可以顺利实现。现结合相关文献及实际工作经验,对核电项目物资管理流程进行讨论并提出一些建议,主要内容如下:施工企业项目部工程计划系统由三、四、五、六级共四个级别进度计划以及专项进度计划组成,其中:三级进度计划即工程合同进度计划(项目进度计划),是物资管理准备的工作指南针。在工程承包合同签订后,物资管理部门将根据三级进度计划编制物资调研计划,进行潜在供应商和市场调研评估。此项工作开展的深入充分与否,直接影响物资管理的后续工作,直接影响物资管理进度、质量和成本目标的完成。四级进度计划即年度进度计划,是年度施工活动的指令计划,是技术部门编制物资需求计划编制的基本依据,也是物资部门编制采购计划、供货计划、资金计划的基础。五级进度计划即月进度计划(三月滚动计划),以物资到货为依据进行编制,是施工活动的执行计划,是物资配送的准备依据。六级进度计划即周进度计划(单周滚动计划),是施工班组的作业计划,也是物资部门配送物资的具体指令计划的基础。各个专项进度计划是具体执行计划,或为关键路线,或是特殊设备,必须有针对性地予以跟踪,保证物资管理到位。从上述计划关系分析看出,工程进度计划是施工管理的龙头,物资管理计划是物资管理工作的龙头,物资管理计划关键点就是确保物资管理进度满足工程进度计划要求。物资管理不同岗位人员,关注的时间跨度和焦点也不同:一般情况下,采购计划人员关注长期目标,在工程开始初期和时间跨度较远情况下(工程开始阶段为三月以上,后续补充供应阶段为半个月以上),物资管理主要工作为计划管理,即(调研、计划)工作;采购人员关注中期目标,在时间跨度较近期间(工程开始阶段为一月以上,后续补充供应阶段为半个月以上),物资管理主要工作为采购工作,即物资准备(采购)工作;仓储人员关注短期目标,在更近的时间阶段(一般为一个月以内,或者7天以内),为物资发放管理,即仓储配送工作。在工程早期和物资准备阶段(计划、采购管理),采购计划以工程计划为龙头,在时间进度调整余地缩小的计划管理近期(五级进度计划及其以后),工程进度计划以实际物资管理为基础,工程计划和采购计划两者在不同时期扮演不同角色,相互制约。但是,在任何情况下,应该以工程进度计划为龙头,保证关键进度计划完成。在关键进度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可适当根据物资管理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通过以上各个阶段、各个层次对各级计划的管理,最终是为了实现以最合理价格按时、保质、保量保证物资管理。以四级工程进度计划为基础,按照物资需求计划要求,编制采购计划。采购计划管理的目的就是保证物资管理能够及时满足工程进度的需要,采购活动的最终结果能够满足工程进度对物资管理的需要。因此,为了满足物资采购周期需要,物资需求计划时间必须大于物资采购周期时间。为了实现“以进度计划为龙头”的管理目标,保证工程进度,主要物资管理必须满足四级进度计划要求。物资部计划人员按照需求计划进行平衡,编制物资采购计划,并要求采购活动满足采购计划进度要求,为及时供货创造条件。采购工程师以采购计划为基础,合理确定合同到货时间,跟踪合同执行情况,为编制5级工程计划创造物质条件。按照六级工程计划(周计划,作业计划),编制配送计划,供仓储人员进行物资配送工作。由于现场零星设计修改、工程变更等原因,造成物资短缺,影响工程施工。一般情况下,五级进度计划(月度作业计划)是物资管理的警戒线,必须全力保证供应。对于六级计划(周计划)调整,因为时间太短,供应难度将大大增加。对此类计划调整引起物资管理变化应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在采购计划管理工作中,设定主要物资采购供应周期非常重要,将采购周期与进度计划进行匹配,可以形成互动的效果。采购周期也为需求计划编制提供了依据。需求日期根据三级进度计划及安装过程中本专业安装的前后顺序和各专业之间逻辑关系编制而成。在工程准备阶段及安装高峰之前,根据物资特性、数量和计量特点,根据施工备料需要,可以实行批量采购,争取价格优惠,并按照工程进度需要,分批到货;在安装高峰期中之后,大批量物资已经到货,相关施工图纸也到达,工程需求物资数量逐渐明晰,宜根据总量控制原则,实行逼近采购,控制总量,杜绝浪费;在工程后期及配合调试阶段,应该严格按照工程需求,实行精确采购,并做好材料代用工作。开辟应急通道,急事急办。采购计划阶段也会对后续物资供应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对质保2级以上物资采购计划必须附有质量保证要求条款,该要求由安全质量部提供,并作为合同附件要求。若供应商对设计技术条件理解有交流需求,则提交技术部门组织设计院、技术部、物资部、安全质量部等进行技术交流,并签订技术协议,作为采购技术和质保控制依据,并作为合同附件予以执行[1]。根据采购计划管理要求,理论上,物资采购总数量(即供应量)必须满足工程需求数量要求,包括缓冲要求,并按照进度进场。其平衡原理及理论供应量内容包括:库存量(包括退库量),已经收入;在途量,作为预期收入;未关闭合同余量,将要执行的预期收入;未签订合同的采购计划量,将要执行的预期收入;根据未完工程量与时间关系确定的缓冲库存量。在编制采购计划同时编制采购资金计划,价格以合同价格为基准,作为采购控制成本基础。因为价格变动,将近期采购价格列入,作为进一步考核依据,并供采购工程师采购参考。核电施工企业应从战略高度加大信息化工作进度,建立ERP管理系统。实现工程管理模块和采购管理模块的数据共享及互动。采购计划所需的数据、信息均来自ERP系统,采购执行情况也通过ERP系统反馈至采购计划,确保采购计划管理人员及时了解采购执行情况,为决策提供依据。目前市场上已有成熟的ERP管理软件,针对企业及项目特点进行优化后,可以很好地整合施工流、物流、信息流、商流。包含:采购计划管理、合同管理、催检交管理、到货管理、财务管理、各类查询树、资金曲线等模块。 作者:陈春光 单位:上海利柏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企业采购论文:招标采购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关于企业物资采购的相应管制也会越来越健全。一些企业也会提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优化方案,例如:采取物资招标采购的方案,进而完善招标采购管理每个节点的良好运行,这个方案会让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有利于企业扩大采购选择范畴,加强采购透明度,降低企业采购成本,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行情现状之下可以做出及时的应对策略,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企业;招标采购;管理;经济效益 从表面含义上浅析,物资招标采购就是面对各种各样的物资提供者,选出对企业最有益的提供者,在物资供应过程中公司也会对相应的物资供应商加强指导和管理组织,使物资提供者之间的竞争更加公正公平。物资招标采购的终极目的便是大大提高公司经济效益,为企业提供优良的物资供应渠道。 一、企业招标采购管理的优势 (一)招标采购有助于企业自身生存发展 实行招标采购管理对于市场潜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招标采购面对的是整个社会,消息的面对的也是社会整体,所以具有社会公开性。招标采购的这种社会整体性使只要适合相关要求的单位或人员都有机会参加招标采购活动,从而使物资来源渠道变宽,市场潜力变大。招标采购方式的实行,使企业每个工作环节运行成本实现更好的控制,对于采购环节中出现的采购腐败、物资采购质量低劣、不合理采购状况等降低企业经济效益的状况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使采购过程中不合理的状况大大减少,有助于企业实现整体采购方式方法的优化整合,最终更好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水平。 (二)招标采购有助于降低企业采购成本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招标采购在企业发展运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招标采购也是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控制下不断发展的,使招标采购的物资成本更加接近现实,更好的去除人为状况下的恶劣影响,让招标采购的价值链条更好的发挥现实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物资招标管理体系也会愈加健全,这就有效的降低了企业成本,更好的控制不利于企业发展状况的情况出现,例如控制企业资产的流失,企业腐败情况的出现等,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稳固提升。 (三)招标采购有助于减小企业发展压力 不断优化企业物资招标采购方案,可以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多方选择物资供应渠道,多方了解物资质量状况,增强物资采购水平和物资质量水平,降低物资采购风险,从而降低企业各种物资成本,减少基本成本,减小企业在发展进步竞争过程中遇到的压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招标采购存在的弊端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招标采购管理制度体系虽然也不断健全,但是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弊端。例如:一些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管理控制过程中,物资采购人员会一次选择多个物资供应商,进行货比好几家,分析物资采购的各家利弊,然后运用合同谈判,对物资采购价格、质量、数量等进行再次确认,虽然可以相应降低成本,保证物资质量,同时这种方法也是有很多不利之处的。这种方法极度考验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而企业物资采购经济效益的取得,采购物资质量、价格、数量的多少,这些也都会受到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影响。这种情况的出现,会使物资招标市场出现市场不公平、物资不合理的情况,有的工作人员会以此空档进行谋私利,例如出现关系采购、感情采购等状况。同时又是也会出现物资采购漏洞,出现企业腐败更甚之资产流失状况。 三、如何搞好企业招标采购管理工作 (一)完善企业采购机制,营造良好的物资招标采购工作环境 企业要加强组织机制的创建,针对物资招标采购管理工作展开多种方式的外界宣传引导,组织宣传活动,加强对工作人员以及相关责任人员物资采购专业化程度的教育培养工作,让人们意识到,物资招标采购管理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增强企业生存能力,减小企业发展压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从总体水平上增强物资基本管理,填补漏洞,深入贯彻领导提出的各项要求,是抵制物资采购领域暗度陈仓,贪污腐败,高买高卖等非法行为,增强党的正确领导建设和企业经济物资有效运转的有利举措。 (二)完善规章制度建设,使物资招标采购管理工作正规化 做好物资招标采购管理,就要建立完整的制度,在建立完整制度基础之上,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建设。企业的物资采购部门应实时归纳总结本部门物资采购相关规划及工作进程,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应遵从国家主要管理部门的各项指示标准,建立相关物资、纪检、审计、财务、成本等各部门加入的物资招标采购管理部门,清晰明白自身工作职责要求,强化管理工作行为,建立严谨清正负责的工作态度,增强各部门各行业协作沟通能力,实时分析了解把握物资采购情况,提出物资采购招标引导意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物资采购招标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物资采购程序的严格化,各项工作积极到位,时刻关注各项个相关工作人员及相关责任部门的支持与引导,从而为物资招标采购管理工作提供舒适的工作氛围。 作者:刘旭 单位: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采购论文:物资采购管理优化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 摘要:企业通过物资采购、运输、储存等管理行为,满足自身经营管理需求,其中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则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以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现存问题为切入点,对关于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优化措施实施探讨,以期切实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优化的目的,保证自身经济效益。 关键词:物资采购;管理优化;企业经济效益 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致使采购活动逐渐纳入经济领域课题的研究范畴。若要做好企业物资采购、供应管理工作,降低采购成本,拓宽资金投入面,是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必经途径。但是,基于传统经济格局的制约,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存在较多不足,如何实现物资采购管理优化,俨然已成为企业管理者关注的焦点。 一、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现存问题 (一)流程混淆 物资采购流程混淆,作为当前企业经营发展的关键问题。常规角度下,企业均应设有物资采购部门,用以做好各项物资采购工作。然而,实际情况却与之相反,部分企业为降低经营成本支出,未设置物资采购部,仅将采购权下放至企业其它部门,由各部门自行开展物资采购工作,致使企业物资采购管理面临工作分散、难以统筹管理的局面。虽然该种物资采购模式,能够达到各部门物资的精准采购,但却无法实行批量采购,再者各部门沟通程度尚浅,企业管理者难以对各部门采购需求予以全方位把控,从而增加物资采购成本。 (二)采购人员素质低下 部分企业管理者对物资采购工作认知存在偏差,仅将其定义为“购销行为”、“商品买卖”。而在该种观念的影响下,企业在进行采购人员招聘时,其素质水平呈现良莠不齐的局面,如难以对物资价格、物资质量予以精准把控。另外,企业由于物资需求种类相对繁杂,采购人员若因综合素质不足,则无法对各项物资采购工作予以面面俱到,从而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稳定运转造成影响。而采购人员“里应外合”、“中饱私囊”的行为,可在违法乱纪的基础上,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威胁。 (三)监管不严 物资采购行为不规范,是当前各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通病,而物资需求部、执行部由于同属物资采购部,衍生采购人员“吃回扣”行为。譬如:部分采购人员因诱惑抵抗能力的欠缺,通过岗位职权的运用,以谋求自身利益,最终造成企业经营效益的下滑。总之,产生该种现象的成因在于企业监管不严,虽已构建内外监管机制,但却因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真正价值。 二、关于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优化措施 (一)制定预算机制,规范采购流程 物资采购预算机制的制定和完善,可促使采购行为更具计划性价值。而在预算机制编制前,物资采购与管理双方应对企业库存状态予以核实,待综合分析季节性、经常性与保险性储备因素的前提下,精准计算企业物资采购量,避免物资积压。与此同时,物资采购者还应深入市场,通过对物资价格市场调查工作的开展,对其预算计划予以合理编制、审核且执行,并结合管理部门定期监督的方式,寻找物资采购预算款、实际款间差异成因,以此做好采购预算计划的修整。此外,物资采购流程的规范把控,应以市场经济为参照,通过对采购程度、采购方式的明确,以采购程序的公平化与透明化原则,对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效果予以升级,不仅可降低采购成本的消耗,还可维护企业经济效益。 (二)提升采购人员综合素质 采购人员作为企业物资采购活动的行为主体,其综合素质是影响物资采购质量的关键。对此,企业应通过提升采购人员综合素质的方式,对采购风险予以规避,即定期召开采购管理研讨会议、采购培训班,以采购人员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为基准,构建网络交易平台,依据物资采购资金线上交易的方式,避免采购人员徇私舞弊行为。此外,培养采购人员道德素养,以定期公益活动、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导向,降低企业物资采购风险。 (三)强化监管力度 关于企业物资采购监管力度的强化,可从物资标准化且正规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的层面入手。首先,物资标准化且正规化管理。企业可依据业务类型的差异,对其采购活动予以系统分工,不仅可降低物资采购成本,还可贯彻落实集中采购的目标。同时物资采购部门,还应通过二级控制的手段,对物资采购量、批次等参数予以明确,以客观标准对企业物资进行计划采购。其次,物资信息化管理。针对企业物资采购活动,常见报表、合同和单据等采购资料,而数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也是物资采购管理的重点环节,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选择,是高效化、精准化数据处理为前提,保证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整体水平与质量,以期管理工作更具模块化、标准化优势。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于物资采购管理活动的开展,应通过多元化采购模式的运用,确保物资供应商间良性循环,既是对物资质量、供应安全的根本性把控,又可对企业采购成本予以管控,以此其长远发展的目的。而制定预算机制,规范采购流程、提升采购人员综合素质、强化监管力度等措施的运用,可推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作者:于文博 单位: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采购论文:企业采购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对内部控制的企业采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展开粗浅分析,提出完善企业采购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及具体对策,以期为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稳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采购管理;问题;对策 基于内部控制下的企业采购管理工作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最终利润,还会在不同层面上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了确保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针对内部控制下的企业采购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不断完善企业采购内部控制体系,有效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 1完善企业采购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1.1完善的企业采购内部控制能有效规避采购风险 随着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也越发复杂多变,因此,企业的采购活动也会面临更多的风险。而完善的企业采购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强化对企业采购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控制与监督工作,能够帮助企业最大限度的规避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采购风险。 1.2完善的企业采购内部控制能够有效防止采购腐败问题 对任何企业而言,采购活动都是占用企业资金最大的业务活动,也是所有企业管理工作中最容易出现腐败问题的环节,所以,采购管理始终是企业管理工作关注的重点。而完善的企业采购内部控制恰恰能够强化对企业各个采购环节的审批工作,使采购活动变得更加透明,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问题的出现。 1.3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能有效提高企业的采购效率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采购成本能占企业总体运行成本的60%左右,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企业采购效率会影响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而完善企业采购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规范企业的采购行为,保证企业物资供应的及时性,大大的提高企业的采购效率,降低整个企业的运行成本,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2企业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企业采购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 第一,企业在采购上的预算超支问题十分严重。现今,不少企业在采购过程中都会发生预算超支问题,且尤为严重。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主要是因为不少企业的生产部门往往都是依据材料的现有情况实施采购工作的,而一旦采购时的情况与原有情况产生差异,就会产生预算超支问题,在大量占用企业流动资金的同时,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的严重短缺。尤其是采购材料如若具有时效性,下个季度又无法继续使用,就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浪费与损失,降低企业的实际利润。第二,企业在采购人员的职责分工上不够明确。现如今,仍有不少企业的采购人员存在一人身兼数职的问题,且对重要的采购岗位任职条件并没有制定明确的规定,也缺乏应有的约束力,进而给财务舞弊行为制造了便利条件,尤其是不少企业的采购部门现如今已经与财务部门、储存部门之间形成了牵制关系,日常的沟通交流十分欠缺,使得采购环节极易出现自收自支问题,整个采购管理工作十分混乱。第三,对采购供应商缺乏有效的管理。现如今,不少企业仍缺乏对采购供应商的合理管理,以至于供应商与采购人员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出现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如,在采购环节中供应商与采购人员拥有较为亲密的关系,造成采购人员并不关注材料的质量,造成了企业在一定范围内往往只使用某一供应商的特定产品;在换购环节中供应商与采购人员存在着经济往来,致使采购人员不顾企业的实际需求和企业的切身利益,而是根据自己所收受的好处选择供应商。对于其他参与竞争的供应商则给予不合理、不真实的评价。这些行为严重抑制了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2企业发生采购管理问题的具体成因 第一,企业在从事采购活动中缺乏完善的采购计划,造成采购预算超标。企业缺乏完善的采购计划,即在实施采购活动之前,企业的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并没有做好总结工作,同时也没有对现有市场的材料价格做好调查分析,也就无法做出完善的采购计划,以至于在采购预算过程中敷衍了事。在这种未知的前提下盲目开展采购活动,造成企业所购材料各项指标的不准确性,不仅提高了企业的采购成本,也大大的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二,企业在采购流程上缺乏有力的监管工作。目前,仍有不少企业高层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意识较为薄弱,并没有给予监督制度的制定以足够的重视,造成了企业在整个采购流程中,往往缺乏必要的监督、审批机制,以至于在不同的采购环节中都存在采购人员钻空子的问题。特别是在采购过程中对于那些具有时效性的采购是否可以继续使用,企业仍缺乏完善的评定条件。而对于那些废弃材料的去向、记载以及审查管理工作又过于简单,不够透明,使得企业根本无从得到完整的真实消息,也就无法做到有力监管。第三,缺乏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制度。目前,还有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并且在供应商材料质量的考核制度上存在着较大的不足,无法对供应商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量。尤其是在供应商审批过程中,没有对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调查,严格把关,使采购活动失去了公允性。 3完善企业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的具体对策 3.1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 为了构建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企业每一名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企业应该经常组织各种户外活动、讲座、宣传活动,以此宣传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设立专门的采购监察小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把控采购中的每一个环节,避免采购流程中存在漏洞,一旦发现严惩不贷。同时,企业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道德意识的建设工作,为企业员工营造一个较为和谐的工作环境,使企业员工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最大限度的考虑到企业的自身利益。 3.2做好岗位职责的分工 明确岗位职责分工是做好企业采购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为此,企业应该建立严格的岗位管理机制,尤其是不可越级实施管理工作,也不可跨部门实施管理工作,不可一人身兼数职。特别是采购流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负责人必须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工作,采取合理的奖惩机制,充分发挥出内部牵制的最大作用,从而确保采购流程的合规性。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采购管理部门中的要职人员,其相互之间不可有亲密关系。 3.3不断优化采购目标 企业应针对不同采购周期制定出最佳的采购目标。特别是部分企业在采购那些周期较短且具有时效性的材料时,更应该根据往年的采购数据做好相应的总结、分析,结合当前的社会因素、市场因素,制定出合理的预算计划,严格控制采购的数量,使企业的采购资金能够得到最合理的运用,达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的根本目的。此外,在采购材料的过程中要多加对比材料的质量,切忌不要发生一人独大的问题。 3.4构建健全的供应商管理机制 企业在采购前应该对供应商本身的实力、信誉度等诸多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成立供应商数据库,构建健全的供应商管理机制,以便于选择最优供应商,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 4结语 目前企业在采购管理上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利润和企业的战略布局,还会影响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稳定发展。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企业应该基于内部控制,为采购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对采购职权进行合理的分配,强化采购内部监督与考核体系,确保整个采购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作者:于伟娜 单位: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采购论文:航天企业物资采购物流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航天事业的进步,企业竞争也日益激烈。现在再也不是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供应链中最薄弱的环节则决定其稳定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采购和供应职能,因而如何去改善供应链采购物流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绩效是很多公司关心的焦点。文中主要阐述采购职能的概念、原则等,并对航天企业采购物流管理进行诊断分析,找出影响采购物流管理绩效的制约因素,从而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采购物流;原则;诊断;供应链 1前言 随着航天产品的不断发展,航天企业所承接的研制任务在逐步上升,航天产品研制周期控制得很严格,而且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对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元器件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增加了采购供应的难度,同时反过来也制约着航天产品的研制技术、质量和研制周期等。本文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对航天产品的采购物流进行诊断并提出相关管理对策。 2采购职能的基本概念 采购职能是指从外部获得的,使运营、维护和管理公司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处于最有利位置所必需的所有货物、服务、能力和知识。采购职能主要包括这些活动:确定需要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规格(按照要求的质量和数量);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为制定协议做准备和实施与供应商的谈判;将订单发给优先供应商;订单的监督和支出控制;后续工作和评估。具体见图1。 3采购物流的原则 从采购的概念和日常管理要求上来讲,采购的主要原则是:适价、适时、适量、适质、适地。第一、适价。大量采购与少量采购,长期采购与短期采购往往有价格差异,决策一个适宜的价格必须经过多渠道询价、比价、自行估价和议价的过程,确定令双方满意而接受的价格。第二、适时。由于企业之间竞争异常激烈,企业必须制定非常严密的采购计划,不折不扣认真执行。特别是要充分掌握进货时间,既能保证生产有序进行又能保证货物流畅。第三、适量。一般而言,采购货物的数量与价格有一定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采购数量越多,价格越低,但并不是采购越多越好。应综合考虑其因素,计算出最佳经济采购量。第四、适质。货物的质量非常重要,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如果货物的质量不能符合生产或销售的需要,将会造成一系列后果。会发生经常性退货,管理费用增加。影响生产和销售的连续性,影响成交期,降低企业信誉和竞争能力等等。第五、适地。供应商离企业越近越好,这样可以降低运输费用,同时采购工作的其他事宜的沟通也方便,企业成本就降低了。 4采购物流问题诊断 对照采购物流的原则,分析影响采购绩效的因素,诊断结果如下: 4.1影响采购适价的因素 技术人员为了型号的功能要求,选用进口元器件,而进口元器件价格比较高,导致采购成本增加;由于航天产品的产品化率低,一些原材料和元器件采购量比较小,与供应商没有议价空间,也会导致采购成本加大;采购过程中没有采取多渠道询价,或者没有充分议价,也会导致采购成本上升;汇率的波动也有可能导致采购价格上升;采购人员业务不精,对物资的供应市场不够了解,价格谈判经验不足等都会导致采购价格上升。 4.2影响采购适时的因素 研制计划没有按照采购周期进行安排或者计划不准确、或者不能细分研制节点、或者由于技术条件改变使得计划临时变更比较多,导致临时采购比较多,使得生产确实需要的物资没能采购到位,影响了生产,暂时不需要的物资倒是到货了,导致积压库存,占用了资金;受进口禁运的影响,使得物资不能按时到货;有时供应商突然破产,或者独家供应,供应出现了短缺,使得采购物质出现中断的现象;货款不能及时付,供应商关系处理不善,导致不能及时提供货物。合同管理流程比较复杂,审批时间长,导致合同还没有签署,由于计划的紧迫性,采购的物资已经到货。 4.3影响采购适量的因素 由于航天产品的产品化率还不是很高,不能做到产品上架管理,不能够连续生产,所以不能预测物资的需求量,采购量比较小,不能形成批量采购;同时,多型号库存物资不能统筹管理、多型号的采购需求不能统筹管理、库存物质和采购需求没有进行有效的统筹,BOM不准确,采购需求计算不准确等,都会出现过度采购的现象,使得货物出现积压。 4.4影响采购适质的因素 技术人员有时选用物资的质量等级过高,出现物资使用过度,导致产品成本上升;供应商质量管理不严格,导致产品质量低于标准,发生退货现象,导致管理费用增加;供应商选择不当,供应商的考核不严格,不能淘汰劣质供应商,导致质量问题时常发生,最终影响交货期和企业信誉。 4.5影响采购适地的因素 在供应商的选择上,在同等质量和同等价格上,舍近求远,或者合格供方不能够及时动态更新,没有发现附近新的供应商,导致增加运输和沟通成本。 5管理对策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做了相关分析和评估,对影响较大或较重的因素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其中很多对策在上海航天八院已经推行实施,具体如下: 5.1细化研制计划的管理,明确需求计划 计划人员要充分掌握产能、产品研制工序流程和采购提前期等相关信息,才能细化研制计划的管理。研制计划要分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和周计划等,而且这几种计划的时间和工序的颗粒度是逐步细化的,物资的需求计划也是随着研制计划的细化而进行细化的,在此计划的基础上,不断调整采购计划和采购行为,这样才能把握采购的节奏和采购的重点,否则会出现库存积压。要严肃研制计划,尽量不要出现临时计划,这样才不会出现忙闲不均和时常救火的现象。 5.2持续推进物资国产化工作,增强自主可控的能力 梳理各型号进口物资,并预测将来可能需要用的物资,组织相关供应商进行提前开发,采取主动引导或合作的方式开发新型物资,或者组织申报国家等相关课题组织研究开发等,减少物资的采购对其他国家的依赖,提高型号物资的国产化率,使得物资技术不受其他国家的牵制,采购不受禁运的影响。 5.3加快推进航天产品产品化,实现货架式管理 推动产品化建设,做好产品的预研和产品的成熟度认定工作,做到货架式管理,为总体提供解决方案,这样生产就有预知性,采购的供应商是成熟的,不需要临时去开发新的供应商,不需要验证,这样可以缩短采购周期。 5.4规范型号物质选用管理,做好采购质量保证工作 制订并动态管理物资选用目录,优化选型,压缩品种规格,严格控制型号物资的选型,严格控制选用目录以外物资的选用,在型号预研、验证、方案就开始对选用物资的可获得性和经济性进行提前评审和考量,在型号预研、验证、方案、初样和正样等各阶段选用进口物资的品种、数量和经费需要严格审核把关。 5.5分析供应风险,分类管理供应商 分析物质供应市场的情况,按照下图(图2)进行归类,并按照下图(图2)来给供应商进行分类,并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对于被分为一般供应商的,应当减少供应商数量,或者把这些物资的采购业务外包,以提升效率,降低采购交易成本;对于杠杆供应商,采取竞标的方式能有效降低成本;对于关键供应商,要求供应商在方案或研发阶段参与了解客户物资的要求,以便他们开发和修正物质的性能,避免闭门造车,消除不必要的成本;对于战略供应商,应该要加强合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合作的战略联盟,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确保物资的有效供给。 5.6做好采购统筹工作,赢得物资采购价格和时间的优势 加强批产或采购量大的物资的采购统筹,根据研制计划和库存信息,制订合理的备料计划,元器件在院级层面实行统一需求规划、统一评价认定、统一选用管理、统一组织采购、统一质量保证“五统一”管理,材料在院层级实行统一选用、统一采购和战略储备、统一复验、统一实效分析“四统一”管理,标准紧固件在院层面实行统一准入管理、统一供应商管理、统一组织采购、统一入厂复验、统一实效分析“五统一”管理。进行统筹管理后,能够获得价格优势,降低选用、验收等采购成本。 5.7推行物资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提升物资保障效率 物资信息化的源头是BOM和研制计划,首先,加强BOM和研制生产计划的准确性、精细化和上线率;其次,做好物资编码的动态维护工作,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自动计算需求计划、自动输出采购计划,合理设定最低库存和最高库存量,自动生成装机清单、形成采购价格和供应商管理的数据库,实现型号物资信息采集、处理、分析、预警和利用等,达到提升物资采购效率和物资供应风险的管控。 5.8加强培训,建设素质高的型号物资队伍 加强型号物资队伍专业知识、物资管理知识的培训,多进行廉洁教育,在业务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要构筑廉洁思想道德防线,建设一支熟悉物资的性能、了解供应市场、掌握采购商务知识,而且廉洁的型号物资队伍,为型号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有力的保证。 6结束语 采购物流是所有供应链风险的源头,采购效率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经常梳理采购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得物资能够按照合适的价格、恰当的时候、适量的数量、合格的品质采购到位,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敏捷程度的同时,又能控制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 作者:李正芹 单位: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企业采购论文:企业加强采购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探析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企业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愈加明显,采购管理观念落后,造成企业采购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为此,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采购管理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强采购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 采购;管理;降低成本 采购是企业运营活动的起始环节,也是生产成本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生产企业采购成本一般占到总成本的70%左右,而世界上发达国家是50%左右。从而看出,我国企业采购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远远高出国外发达国家。有研究数据表明,如果某企业采购成本占其总成本的60%,那采购费用每下降1%,利润上升的幅度却相当于销售额增加12%~18%所带来的影响。所以采购管理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加强采购成本的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 1目前企业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1.1采购制度形同虚设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采购制度的建立不科学、执行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监督。具体表现:缺乏严密的市场调查分析、采购随意性较大、采购论证、评审不到位、假招标、不签订合同或不认真执行合同、采购验收不严、账实不符,收取回扣等等。虽说有的企业建立了完善的采购制度,但是执行过程中却没有按章办事,从而给采购人员提供了暗箱操作的温床,“有法可依”和“有法不依”两种现象并存,以上种种,都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1.2采购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对于采购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晚,对采购人员的培训,普遍流于形式化,一部分采购人员对与采购有关的法律法规、行业制度学习掌握不透彻,对采购政策不敏感,分析产品市场信息的能力不够强,对厂商信誉和物资的质量把握不准,对本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不是很熟悉,在日常工作中,缺乏与生产,管理,技术研发等部门的沟通,不能掌握及时的库存变化,随经验和方便盲目进行采购,甚至存在有些采购人员意志力薄弱,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在价格和商品质量上把关不严,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1.3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 企业各部门缺乏整体意识,只关注本部门的眼前工作,生产车间只重视生产是否顺利进行,产量是否提高,销售部则关注产品的销路是否顺畅,销量是否达到要求,而不注重观察库存的变动情况,仓库管理部门只关注库存的收发和保管工作,并不关注采购决策和销售决策,各部门各自为政,闭门造车。所以当市场需求发生波动,企业只能通过增加或减少存货来对应,结果是,不是造成库存的积压,浪费了资源;就是导致库存不足,错失良机。 2企业加强采购管理,降低成本的对策 2.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基础性工作,实行内部审计 企业要制定完备的采购制度,如《招投标管理办法》《物资集中采购制度》《采购人员工作守则》等。健全完善的采购制度,为采购部门组织并实施采购工作提供了充分可靠的政策性依据,使采购人员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采购管理制度一旦确定,不折不扣的执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这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2.2加强采购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职业道德培养方面:采购人员在日常采购工作中往往面临很多诱惑和考验,如:收取好处费、收取回扣或乘采购之机游山玩水等等。采购人员若放松警惕,一时疏忽,就可能不自觉掉入供应商的温柔陷阱而不能自拔。作为一名优秀的采购员,一定要有足够的智慧和毅力,不贪图个人小利,不受对方物质利益的吸引,经得起考验,洁身自爱,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始终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专业知识培养方面:要求采购人员有一个广阔的知识储备。要求采购人员要掌握我国与采购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价格政策,熟悉掌握本单位的规章制度,需要具备市场经济、招投标、财经、税收、合同,以及计算机和谈判等方面知识,拥有良好沟通协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常用软件,并能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收集采购商品市场的信息,分析市场变化趋势,准确把握市场动态。二是注重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传统方式是通过“以老带新”方式培训年轻的员工,在日常采购活动中,资深采购人员通过言传身教把丰富的实战经验传授给年轻员工,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这种培养方法是比较经济、实用、可行的,能够使新的采购人员在短时间迅速进入角色,发现问题能及时得到解答,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能积累实践经验。对采购人员的培训还可以请专业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外包专业化培训的优点是: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当然,外包式培训也会增加企业费用支出,但是,支出和他们未来为企业创造价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当今国外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采购人员的培训工作, 2.3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优化利用企业内部资源 企业是个庞大的系统,有若干部门和车间,任何部门和车间的运转都离不开材料物资的消耗,由于各部门所申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众多,采购的任务愈发变得琐碎和繁重,加之各个车间都配有相应的库房,物资分散存放,容易造成资源不能有效的利用。合理的整合与利用资源,可使闲置和过剩物资得到及时充分利用,加快物资的流转,避免浪费,能降低企业采购成本。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措施如下:首先,标准化生产。各部门使用的物资统一标准和规格后,可使采购同种同规格物资数量的增加,从而采用批量低价采购策略,降低采购成本,同时简化了采购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其次,集中采购。就是把企业不同部门需求的物资,按照种类或供应商进行合并,最大限度地整合部门需求,形成规模效应,进行集中采购。再次,仓库电算化管理。将计算机应用软件运用到管理中,库房管理系统增加部门库房管理数据库,凡是在仓库管理系统的部门,都要及时公布多余的库存信息,进行信息共享,加快了各部门信息沟通,使得闲置物资能够有效利用,减少库存,杜绝浪费,降低采购成本。 2.4建立采购绩效评估管理机制和奖惩制度 首先,采购绩效考核与评估的关键在于制定一套客观、有效的、能够充分展现采购绩效、对考核对象有指导作用的指标体系。通过对采购人员进行绩效评估,可以让每个采购人员清楚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肯定优点,改进缺点,促使采购人员不断提自身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起到良好的导向和警戒作用。其次,选择合理的采购绩效评估方法。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而定,常用评估方法有专家评定法、管理人员评定法和同类型企业的横向比较法。无论选择何种方式,目的都是要确保企业采购绩效考核系统的正确有效实施再次,企业实施奖惩制度,激发采购人员的积极性。奖惩制度的制定,一定要遵循科学,讲求合理,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做到真实、公平、公正、诚信地进行考核,使采购人员真正实现多劳多得,做到功有所奖,过有所罚,激励工作积极性,有效减少浪费,减低采购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空间,从而使企业效率大幅度提升。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企业领导要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能坚持原则,不能以权谋私,徇私舞弊,厚此薄彼,严格执行制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采购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尤为重要,采购成本的多少,直接影响产品的成本和企业利润,因此正确理解和运用现代采购管理方法,能够减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刘希玲 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采购论文:企业采购管理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 汽车零部件采购,对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的生产组织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整车制造企业必须非常重视汽车零部件和生产材料的采购管理。目前,我国整车制造企业的采购管理在采购审批、采购计划和供应商管理等很多方面存在问题。优化企业汽车的采购管理有两种主要策略,第一,科学制定采购计划和采购战略;第二,调整完善供应商管理体系。 关键词: 整车企业;汽车零部件和生产材料;采购管理;问题优化策略 汽车生产企业的采购管理是企业日常生产运营的重要的组成,对企业的生产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各类商用车、专用车的需求日益增大,整车生产企业产销也日益扩增,汽车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任务也越来越繁重。整车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可以决定企业的日常生产运营是否能有组织正常运转,销售订单是否能按时保质完工,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成本和企业盈利。如何在现有制度下寻找整车企业采购管理的最优策略,是我们需要分析和研究的问题。 一、整车企业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整车企业汽车生产装配,一般需要向拥有国家规定的汽车准入资质的供应商,购买大批汽车零部件或总成、金属材料、燃油、油漆、化工、生产辅料等多种生产物料,具有采购类型多、采购品种多、数量任务多、供应商多、资金量多等特点。在整个汽车供应链体系中,涉及供应商类型多、数量多、企业经营状况复杂,供给链条长,整车及配套的上下游企业,需要进行有效配合和高效协同,才能完成整个供应链体系的采购过程。因此在整车企业采购体系协同运行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项问题。 1.采购过程和采购监控问题 传统企业的生产成本80%以上,来自于其采购的材料成本,整车生产企业由于其采购资金额巨大,各生产企业对此“花费”的监管更为严格。汽车零部件采购的各种层次和类型一般需要高级管理部门或高级公司的批准。企业高管或上级控股公司,甚至会关注正在执行的采购具体情况,比如发动机、变速箱等采购计划、到货、合同、付款等采购具体细节。此外,每次采买过程都不是一个部门或业务单元的事情,而是多部门多业务单元配合共同完成的问题。只有采购整个流程和执行过程,开放性、透明性加强,得到各部门的有效监控和跟踪,才能获得信任和认可。而企业销售订单和采购过程,都有一定的时间约束,假如购买商品全过程,从供应商选择、采购合同、进出货组织、财务结算等过程、类型多、审批繁琐、耗时长,那么就会影响整车企业零部件和生产原料的采购执行和进度,进而影响企业销售订单的完工和交期。因此,为了提高采购效率,我们必须优化采购流程和采购执行过程;通过信息化等现代科技工具,跟踪完善采购监控,做到“监而不繁”。 2.采购计划和采购协同问题 整车企业生产组织和产品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购买的产品从有形商品到无形服务都有,涉及的企业也是各种各样的都有。受国内外物资市场供应情况,生产企业产能经营等现状的影响,有的物资采购周期比其他的要长,虽然公司对采购计划有一定的安排,但各采购业务部门应该根据市场和供应商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采购策略和采购计划,通过有效稳定的采购计划,组织调度整个供应链体系中关联供应商的协同运作。特别是各供应商、各采购部门中负责的采购业务人员素质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现状,结合市场供求情况,采取不同的组合策略来保障整个采购协同的有效执行。 3.供应商体系建立完善管控问题 有的企业不建立供应商数据库,有的企业数据库不完善,数据不完整。这通常会使整车企业的供应商寻源,花费更多的时间;供应商准入,花费更长周期,降低采购效率。如果在采购执行前,对配套厂商没有详细的研究和沟通,没有有效及时评估,没有进行有效合理的选择,会因为配合企业技术能力、生产组织能力、运输结算等问题,增加采购成本,影响采购物资的到货交付,物资资金的流转,将会给双方企业后期合作带来巨大风险。此外,对一些一次性采购的物资,采购部门也应建立有效监管机制,否则因配套零部件的质量问题引起的整车交付、售后故障,以及后续三包、维保服务等问题,如何有效跟踪和解决。 二、对整车企业采购管理的建议 1.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企业现代采购体系 借助信息技术,是现代采购发展方向,汽车企业需要建立在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实现采购信息的实时、反馈、调度和共享,通过搭建有效的信息系统,确保业务流、信息流,及时顺畅和准确的传递,是采购执行可有效开展,采购协同得以实现,进而减少供应链的扭曲,以及信息滞后带来的成本。在外部供应链企业可以通过B2B平台或私人电子采购商务平台开发,聚集一批行业供应商,可以为供应商寻源,采购执行等,节省购买时间,增加交易的透明度,减少“暗箱”操作,提高采购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优化采购和供应链管理。企业可以建立基于协同采购的电子信息平台,通过横向纵向联合和集成,形成战略联盟,并通过产品技术开发协同、零部件和原材料集中采购、物流共建等各类合作方式,共享有限的资源,从而达到采购物流供应链的整合,降低供应链整体的运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上的供应商共同发展,实现共赢。另一方方面,企业可以通过采购或供应链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减少甚至避免信息失真,以提高企业采购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各种信息的实时监管和评价。 2.完善供应商管理 加强供应商的关系管理,强调供应商的早期参与,并在供应链的指导下加强战略供应商关系管理。采购活动不能局限在某一领域,要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考虑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在供应链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市场和企业现状,兼顾未来发展,建立供应商考评体系,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型、合作型、交易型等合作关系,通过双方的合作,实现整个供应链成本降低的目的。从共赢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改进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在与战略供应商保持良好稳定的关系的条件下,双方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成本。通过减少供应商的数量来控制供应商管理的成本,在保障产能供给充沛前提下,科增加对单个供应商的采购量,以增加对供应商的依赖。整车厂加强与供应商的技术交流,强调供应商早期参与产品设计,建立采购活动双向选择模型;其次,供应商可以提前及时掌握更准确的需求信息以及变更,提前降低供应商和整车厂日常储备库存,加快双方存货和资金周转,减少损失。 3.采购策略:全球化与本地化采购兼顾 对于我国的汽车企业来说,要加强中国的汽车工业,打造世界级的供应链,一定要寻找世界级的供应商。网络和新技术推广应用,使得各种信息资源共享,全球采购在线面对面交易成为可能。企业的全球采购标准是:高质量、高技术、低价格、直接生产流水线。值得注意的是,自2001年以来,70%的全球汽车公司都来中国购买。因此,中国在全球采购供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国内企业的采购实践,在产品的性价比、质量、服务等在综合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可优先考虑国内本地企业,并大力扩大本地化的比重。本地化采购,可以缩短交货周期,满足频繁的小批量交货,具有运输物流、成本、税收优惠等优势,便于与供应商无缝对接,建立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实施采购全球化和本土化是国内汽车制造商打破“区域经济”循环的一个重要前提,可规避因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区域资源分配不合理。 4.采购方式多样化:集中采购、功能采购、定向采购、系统化采购 企业可通过采购组织重组,使采购业务组织架构平稳,以提高采购相关的决策效率和信息透明度。另一方面,建立集团采购部门负责整合各子公司分散的资源,进行集中采购,获得主动性,降低采购成本、物流成本、管理成本,提高可重复使用资源的利用率,获得企业集团的规模经济效益。在具体的采购过程中,采购人员可以考虑物料在车辆结构中的作用,或者对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影响程度,以及其它影响因素,对采购物资进行分类,可以从单一部件采购转向系统功能采购,或者专业定向性采购,从而提高采购效率,减少后期库存,降低交易成本和采购成本,节约资金,进而简化和优化采购物流执行过程。 三、结束语 中国有潜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整车企业要有自信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签订的供给和消费者,从而获得巨大的市场经济利益。因此必须在中国形成强大的汽车产业供应链,必须从整车供应链基础建设开始,借助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物流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供应链交易管控体系,规范上下游各类供应商的采购交易活动,使国内汽车和零部件企业,通过科学合理方式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带动国内本地汽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全球企业共赢。 作者:杨靖 单位: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 企业采购论文:煤炭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探析 摘要: 在煤炭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物资的采购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建设,对于企业的日常生产与管理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一定要重视煤炭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对于物资采购进行管理,从而确保物资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首先分析介绍了物资采购管理对煤炭企业的意义,然后详细的分析探讨了我国煤炭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促进我国煤炭企业物资采购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 煤炭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探讨 一、煤炭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国家加大了对于环境的保护力度与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并且加强了对于新能源的研究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煤炭行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目前煤炭行业依然是我国的能源支柱行业,为了确保煤炭行业的稳定发展,企业需要加强对物资采购的管理,在企业的物资采购与运输上加强控制,降低企业物资采购运输的成本,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煤炭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发展,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逐渐的陷入了僵局,发展上进去了一个瓶颈,无法实现较大的突破。在煤炭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物资采购以及物流管理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渐的暴露了出来。当前阶段下煤炭企业的物资采购存在着物资采购不严谨、采购体系不完善、人员综合素质低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煤炭企业的发展,下面分析一下煤炭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物资采购时不严谨 在进行物资采购的过程中很多的采购人员都不够认真严谨,一些物资采购人员在进行物资采购的过程中为了方便自己的采购工作,往往会优先选择一些熟人进行采购,或者是长期与一些固定的供应商进行合作,这样尽管看似提高了采购的效率,但是却无法长期保障货物的质量。并且在采购的过程中因为缺乏对比与竞争,会导致采购的成本上升,无法确保物资的质量。 2.物资采购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进行物资采购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的采购管理体系直接关系着物资采购管理的质量。一些企业在物资采购管理的过程中因为采购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导致了企业的物资采购十分混乱。一些煤炭企业对于物资的采购并没有系统的管理,完全是由采购部门的管理人员自发进行的,存在较大的个人因素,在这样的模式下开展的企业物资采购不仅无法保证物资的质量,而且也无法确保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力度。 3.物资采购管理人员素质低 部分煤炭企业在开展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时,因为缺乏专业的采购管理人员,因此并没有设立相应的采购管理部门,对于物资的采购直接是由企业内相关的后勤人员来负责的,煤炭企业后勤管理人员素质相对偏低,更不用说对于采购的管理了,在采购过程中根本不懂相关的采购管理,在采购时存在大量的人情交易,严重的影响了煤炭企业采购的质量。 4.缺乏有效的采购管理机构 在煤炭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设立了很多的生产管理部门,但是却没有针对采购管理设立专门的部门,导致了采购管理缺少有效的管理机构。并且存在着极为严重的企业职能重复问题。企业内存在很多闲置部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运行效率的降低。 三、煤炭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优化措施 1.完善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制度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够确保企业管理的全面与完善。煤炭企业在开展物资采购管理时首要的便是建立完善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以及相关的标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物资管理的顺利开展。此外,企业还要极强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在开展物资采购管理时应用信息化技术,进一步提升物资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对于企业物资的管理不仅仅是企业物资采购部门的事情,其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整体发展,对此管理人员应当调整企业采购管理制度,将其他部门参与到企业物资管理中,实现对企业物资采购的监督与管理,进一步确保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科学与合理。 2.加强对企业预算的管理 在进行物资的采购之前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先对物资采购的预算进行控制,确保企业采购的资金控制在给定的预算范围之内。在进行企业的预算管理时,应当根据物资的市场价格来进行核算,大概的计算出预算的范围,从而在进行采购自身的审批时能够有所了解,避免了采购人员的盲目申报,有效的而控制了物资采购的成本。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降低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确保企业在市场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3.建立专业化的采购队伍 针对当前企业采购人员素质水平过于低下,企业应从多个方面组建一支专业化的采购队伍,提高其采购管理水平。企业物资采购人员应具备如下素质:一是法制观念强。其不仅热爱采购工作,还应该熟悉并执行各项法规政策,不会滥用权力;二是具备非常丰富的采购专业知识,特别是熟练运用多种采购工具,掌握大量的采购技巧;三是具有非常强的沟通能力,能够冷静应对各种状况;四是具有学习精神,及时通过培训与进修等多种途径来提高自我水平;五是具有过硬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够抵御各种诱惑。针对采购人员,企业可以施行岗位淘汰制,对于那些表现不佳的采购人员,应加以辞退。 4.拓展采购渠道 在进行采购管理的过程中,采购人员还应当强化物资采购渠道的管理力度,不断的拓宽采购渠道,进而为煤炭企业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采购环境,最大限度上降低采购风险。 四、结语 煤炭企业的物资管理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在管理过程中涉及到了较多方面的内容,因此给实际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煤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物资采购的管理,只有在企业的日常生产中做好该方面的工作,才能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程祥霞 丑争 徐帅 单位:兖矿贵州能化有限公司 企业采购论文:企业采购管理现状及对策 【摘要】物资、工程和服务采购是企业一项重要的经营管理活动。采购行为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采购质量、采购成本及采购效率,一旦采购活动违规、失范,不仅可能造成损失浪费,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利益输送、权钱交易等舞弊行为,引发管理风险,因此采购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总结梳理采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采购;企业管理;对策建议 物资、工程和服务采购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对采购活动的管理与监督,规范采购行为,提高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是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举措。但在实务操作中,采购业务不规范甚至弄虚作假问题普遍存在,既降低采购效率,增加采购成本,还可能引发法律和廉政风险,需引起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一、企业采购管理现状 采购活动,是指企业以合同方式有偿取得物资、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包括购买、委托、雇用、租赁等方式。一般而言,采购活动是企业内控活动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国有企业,要求参照行政事业单位做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或主管部门的要求,制订相关采购管理办法,明确操作标准、规程及模版,成立采购管理活动领导决策及执行机构,完善组织架构,固化工作机制,指导督促企业遵循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诚信原则,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采购活动,约束规范采购过程。同时将采购管理活动以公招率等形式纳入内控或绩效考核的范围。从采购活动开展情况看,企业一般会设立由综合管理、财务、监察、法规等部门组成的采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采购管理的具体业务。采购方式分为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两种模式,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采购5种方式,其中,公开招标以其透明、公正、安全等特征,在企业采购活动中广泛运用,已成为采购的主要方式。以某企业2015年采购计划落实情况为例,剔除未执行项目、集中采购等特殊项目后,公开招标项目已占总采购量的84%。总体而言,目前企业采购管理的规范意识已普遍增强,制度体系已逐步建立,规范执行已成为常态,采购项目从计划提报、审核、分解、变更到采购方式的选取,再到采购运行过程组织及签约履约,大体能够对照制度有序实施、留存记录、可查可溯,但也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二、采购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招未招 即将本企业规定应当公开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方式规避公开招标采购。如某企业2015年非公开招标项目共771个,采购金额占采购总量16.43%,主要系服务类采购项目,其中50万元以上的项目28个,10-50万元的项目134个,10万元(含)以下的项目609个,占总数79%。(详见图1)抽查发现,部分项目的立项依据与企业采购制度规定不符,未按规定实行公开招标,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编造理由或借口来逃避公开招标。有的项目以“来不及招标”为由未实施公开招标,有的项目以“涉及商业机密、服务延续性”等理由采用非公招方式,有的项目在限定地域、品牌后,人为造成“唯一性”而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2、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未公开招标。部分单位在面临安置分流人员、长期用工稳定、照顾原三产等历史遗留问题时,有针对性地选用单一来源方式。3、异常公招流标后转入。一些单位通过限定区域、品牌等方式人为“安排”公招流标,而采用为非公招采购。通过这种方式,使非公招项目理由更充分,操作“更加规范”。4、受市场环境或其他外界因素限制。如网络运营商、书籍采购、广电、纸媒等,虽有多家供应商可供选择,但受地区市场所限及居民消费习惯影响,采购单位的选择余地实际并不大,通过单一来源采购;有些项目因地方保护、协作单位要求等因素而未实行公开招标。 (二)虚假招标 即采购活动未严格按法律和制度规定的公开招标要求及程序执行。实际采购过程中,有的利用信息盲区,设置倾向性条款、调整评分规则、操控或影响评标过程等,选择预设供应商;有的则通过公开招标选定的定点供应商“中转”开票,提高公招率。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将非公开招标项目包装成公开招标项目。对涉及到垄断市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项目时,部分单位选择承受违规追责风险采取非公开招标方式,而部分单位则选择为预设供应商“包装”公开招标流程,实现形式上的公开招标。2、将直接采购包装成公开招标项目。一些单位在常规项目采购中,或纯粹为提高公招率,或为掩盖实质上的直接采购行为,而包装公招流程。3、利用公开招标供应商“中转”开票。由于中标供应商难以满足采购项目的需求,将业务转由第三方执行,费用发票仍由中标单位开具。4、将不属于采购的费用报销支出“包装”公开招标流程。在采购实务中,采购和报销之间存在模糊地带,如110报警服务年费、防雷检测费、白蚁防治费、特种设备安全监测费等项目,无须通过采购过程即可直接列支,但有的单位为规避道德风险,或为实现采购流程“全覆盖”,进而将上述项目也包装成公开招标流程。 (三)编造采购文档 除为虚假招标编造文档材料外,部分单一来源采购的真实性并无疑异,但由于谈判和采购实施过程流于形式,导致部分文档不符合制度要求。如公安、电力、医院等供应商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往往提供格式化合同,不响应和配合采购单位的谈判、询价等采购程序,部分采购文档只能编造存档。 (四)采购缺乏实效 部分采购项目在前期若干环节出现失误或错误,造成采购质量无法达到预期、采购效率大幅下降或采购成本大幅上升。1、采购文件编制粗糙影响采购成效。如办公用品、车辆维修、零星维修、培训等项目采购文件中,有的对标的物描述不精准,有的在某些与标的属性关联不大的条款上设置分值过大且没有评分细则,采购操作性不强。如某企业办公用品定点库招标,仅标注了标的名称但没有明确品牌、规格、型号、计算单位等,致使5家投标人报价从184元到857元不等,影响采购行为。2、采购控制价未设置或设置不合理。有的项目没有设置采购控制价,致使中标价高于企业财务预算,或高于同期库内供应商报价。有的企业设置的控制价不合理或直接以预算价作为控制价,使控制价严重偏离市场行情,造成高价采购或项目流标。3、采购文件的公示范围有限。有的企业规定采购单位必须在省级以上媒体采购公告,但由于省级以上采购网与多数本地供应商的信息获取渠道存在偏差,采购与供应信息的不对称造成部分市县分支机构公开招标项目流标。4、评标或谈判随意,存在失误甚至过错。如评标方式简单粗暴,不考虑数量权重直接加总单价并作为中标依据,落入不平衡报价陷阱,选择的中标人采购总额并不一定最低或最合理;评标人员为减少工作量,评标时实行“分工协作”,一人负责一项,以个人评价代替集体评价,造成对主观性较强的软性指标,其中部分是关键性指标进行评价时出现重大差错,导致不符合需求的产品中标。上述情况均会对采购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三、原因剖析 采购活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普遍在于方式选择、采购文件准备、采购公告、招投标组织、评标谈判、材料存档等过程中,既有程序上的,也有内容上的,对采购效率和采购成本造成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应招未招,甚至编造材料掩盖虚假招标行为,不仅影响采购成本,更可能形成舞弊和利益输送,加大廉政风险。另一方面,对不适合公开招标的项目强行组织公开招标,表面上虽提高了公招率,但会严重降低采购效率,或大幅提高采购成本。从效率上讲,拟定招标文件,到采购公告,到实施招标,履行整个招标程序至少1个多月,如采用人为安排流标再采用非公开招标形式的,则需更长时间,采购效率大大降低;从资金成本上讲,请专业机构编写招标文件、设置招标流程,均要支付费用,特别是对一些通过第三方中转的项目,实际采购成本甚至比直接采购更高。更值得关注的是,采购活动的随意性,表面上看是工作缺乏责任心,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和社会诚信缺失,规矩和法制意识不强等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企业效益,也不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对国有企业而言,甚至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鉴此,有必要认真分析采购活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针对性地加以解决,真正做到应招尽招、真招实招,提高采购成效。目前而言,问题原因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制度不够完善 1、“应招”的范围界限不够明确。现行制度规定了非公招的特定条件,除外,只有公招流标才能采取竞谈,金额小、公招成本高的项目只能采取邀请招标方式。实务中如创新、管理咨询、法律服务等咨询类供应商的人合性较强、服务质量事前难预见、难评价,相比公招方式,竞谈能更好的了解供应商。而大量的小、零、散项目,因利润绝对值低,对供应商的吸引力不强,加之应标成本高、卖方市场等因素,历来流标率高。从考虑招标成本,提高采购效果和采购效率的角度出发,选择竞谈等非公方式采购更合理,但显然与制度规定的适用条件不符,致使部分企业“另辟蹊径”,通过公开招标流标证明其非公招的合理性。2、控制价设置相关制度规定缺失。合理设置采购控制价,是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实效的关键。由于制度未强制要求设置控制价,因此不设置或未合理设置控制价并不违规,加之确定合理控制价的难度较大,多数单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或有意规避。3、采购信息公告的要求不够明确,操作性不强。目前,制度只规定必须在省级以上媒体公告采购信息,但未明确在本地媒体公告的要求。导致采购单位是否在本地媒体公告,取决于当地政府采购网是否接纳企业采购项目,也取决于采购单位是否重视并愿意付费刊登公告。4、采购与费用报销的边界不明确。采购的要义是以合同方式取得资源和服务,看似明确,但实务中仍存在边界模糊、难以判断的情况。一些开支,如报警系统采购和年费开支、税务金税系统采购、白蚁防治、防雷、高压配电、车辆尾气检测、协会会费等,费用开支的对象大部分不属于政府机构,但不具备选择供应商的条件或议价基础,究竟应走采购流程还是走报销流程,各单位处理方法不一,有的单位甚至将其全部纳入采购,造成低风险采购项目的高成本投入和低效率产出。 (二)认识不够清晰 1、对应招尽招的认识存在误区。采购制度设计的初衷,是落实“应招尽招”,主要目的是防止“应招不招”,但并非全部都招。而公招率是侧面反映采购状况的指标,而不是采购机制的运行目的。但实务操作中,采购工作参与各方,制度制定者、执行者、监督者之间,领导和部门之间,对采购方式、程序要件或某些具体节点要求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企业将公开招标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或虽不考核但定期在系统内对采购情况进行公示,部分单位把“应招”理解为“都招”,为应对考核或使公示结果更漂亮,片面追求公招率,将本就不需要公开招标或不适合公开招标的项目,甚至是费用列支项目都“包装”成公招项目,造成公招率的虚高。有的单位甚至利用信息盲区,设置倾向性条款、调整评分规则、操控或影响评标过程等,选择预设供应商,造成虚假招标。2、对采购效益理解不全面。有的单位片面地认为“采购价不高于历史价格才是采购效益的体现”,不主动了解市场状况等基本情况,凭主观臆断设置门槛和条件,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造成采购流标或采购质量下降。 (三)执行不够严格 1、前期市场调查不充分。部分单位采购的前期市场调查方法简单、手段落后、调查取样不够,或询价供应商恶意虚报价格,导致控制价大幅度偏离市场,影响采购成效。2、采购业务能力缺失。采购成效的高低,与经办人员主观态度和客观能力密切相关。实务中,负责采购的部门或人员对采购制度流程和标的物的熟悉程度,采购文件的制作经验,市场调查方法的熟练运用,商业谈判的经验和技巧,对市场博弈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等能力,与采购要求尚有差距,影响采购的实效。3、工作随性不负责任。有的单位对标的物特性未进行有针对性的了解,招标文件只简单设置几个指标,且未进一步设置评分细则,甚至直接拷贝、抄袭其他采购材料,造成招标材料与实际采购要求脱节。如肥皂采购项目中,对关联度不高的服务方案和服务计划分值设置达到25分,绿化采购项目中对苗圃面积的打分只简单设置0-10分。 (四)监督不力 1、现场监督流于形式。现场监督的要点不够明确,部分单位的现场监督人员仅出勤,实际作用发挥有限,却在形式上为不规范的采购活动背书。2、执行与监督职责不明确。执行部门未切实履行采购活动的主体责任,提交审核的采购文件错误较多,而参与采购活动监管的其他成员则持“事不关己”的态度,对问题视而不见。 四、加强采购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企业应加强研究与实践,探索符合经济规律与管理发展进程的采购管理模式,有效平衡效益与规范,切实提升采购成效。 (一)进一步完善制度流程,有效控制采购风险 目前企业采购活动缺少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等要素,执行、控制、监督“一刀切”、“胡子眉毛一把抓”,应招未招、虚假招标、执行随意等情况较为普遍。对此,建议进一步完善制度流程,从规范性与效益性兼顾的角度出发,研究处于不同市场地位时的内部控制要点和控制规范,确保更加全面地适应多变的外部市场环境。如全面推进采购一体化建设,大力实施模板化管理;细化采购目录、明确释义、修订流程,进一步厘清认识,明晰采购边界,有针对性地梳理操作流程,明确操作要点;研究物资和不同类型服务采购的特点,合理界定不同类型项目的评标权重区间,评标更科学、规范;将设置采购控制价作为强制性条款列入相关制度,同时加强对合理确定控制价方法的研究;完善前期调查的相关规定,明确市场调查的要求、方法与手段,增强事前调研力度;利用大数据打通采购信息互通的屏障,确保信息共享;打通政府采购平台,利用政府采购信息提高采购效益和效率。 (二)进一步推进集中采购,有效增强采购实效 加大集中采购力度,实现程序与业务双集中,用业务集中推动业务流程的趋同,以点带面,形成从业务计划、财务预算、管理流程的联动,全面深入推进采购一体化。在此基础上完善采购制度、标准与流程,并以模板化的形式,持续优化流程、精简环节、统一标准、提高效率。首先是要立足实际,合理“建模”,经上下协同,充分把脉,明确不同采购方式的操作流程节点、各类招标文件模板及记录表单。其次是要强化常态“用模”,将其作为依规办事、简约管理、弥补短板的有效措施,融入采购全过程;第三是敢于否定,持续“优模”,实时关注模板使用效果,针对操作难点及时解释引导,并能根据采购要求与市场变化,不算优化,确保实效。 (三)进一步理清职能定位,有效实施采购监督 执行与监督分离,明确采购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有益于采购政策的贯彻落实。由于部分单位的监察、审计等监督部门往往都是采购委员会或办公室的成员单位,在角色识别和职能定位上存在混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情况较为普遍。建议进一步理清监管流程和要点,从制度层面统一操作口径,明确执行与监管部门的责任定位,避免职责推诿与监管“背书”的现象;探索“分层监督”模式,整合优化监督方式,建立现场监管模板及有效的责任落实与追究机制,突出监管实效。 (四)进一步关注系统运行,有效提高数据运用效力 信息化是控制采购流程,规范操作,防范风险的重要抓手。建议要加强对采购数据的常态采集与分析,建立采购基础信息库,从微观数据出发,以宏观视野审视,用“大数据”手段重新挖掘数据价值和内涵;在完善信息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将采购流程完全系统化,逐步取消线下审批流程;以系统项目编号为标记,实现采购报销等业务流程的融合,实现采购行为的硬约束。 作者:邵松长 单位:中国烟草总公司浙江省公司 企业采购论文:化工企业原料采购库存管理研究 摘要: 本文以大型煤化工生产制造企业的原料采购和库存管理控制为研究和分析对象,提出了多数企业在原料采购和库存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在对存在问题的原因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化工原料在采购和库存管理方面的改进对策,以期能够为相关经营管理者提供原料采购和库存管理方面的建议,降低成本和提高管理效率。 关键词: 采购;库存管理;对策 煤化工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循环化、差异化、规模化、高端化、清洁化”的发展理念下,将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向质量效益型发展。化工行业日均原料消耗极大,原料的采购和库存成为了供应链中重要环节。如何做好采购与库存管理的工作对于煤化工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立足市场起到巨大作用。 一、大型化工企业原料采购与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库存决策不统一,库存管理效率不佳。一般各大煤化工公司生产装置的主管部门,生产要求和职能不一致,对各自库存控制的要求有所不同,在决策中所考虑的角度也不同。另外,不同供应基地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供应基地临近海港追求的高库存、晚进销存,导致公司总体库存水平和库存管理难度增大;有的供应基地供应量波动较大,为追求低库存、低风险,难以抓住市场机会;有的基地处于原料市场的聚集地,在运输上和存量上,具有很大优势,而疏忽节约采购成本的措施。针对分散的采购基地现状,企业的采购决策意见时有不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由于供应商局部利益观念而导致与库存控制思想相悖的决策,造成库存管理效率较为低下。 2.库存管理方式缺少灵活变化,原料预测信息存在偏差。大型化工企业采购时习惯依靠老关系供应商,有时候不能灵活应变市场变化。库存管理依靠传统管理方式,缺乏应对紧急情况下的备案措施,以及缺货情况下的补救方案。针对于市场的急剧变化情形,供应商往往是在临近接受订单时才收到需求预测,导致供应商仓促接单赶货。在物料用量、价格等基本信息上与采购商的沟通也不够充分,导致原料的采购价格与库存价格有一定的偏离。针对大头供应商在提供了原料时,极易出现原料的量价、时间等信息在与供应商的协商中出现不一致现象,这导致供应商在不能得出准确供给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合作风险。 3.供应商交货延误,质量存在一定问题。在交货期的问题上普遍存在供应商延误的情况。由于化工原料市场产量少,装置多,造成很多厂家卖期货的现象,并且受生产稳定性的影响,产品指标也不尽相同,很多原料都是供应商交货后,发现三苯、含氯、含硫等化工指标超标,这无形中增加对生产装备带来腐蚀,间接提高了生产成本等。因此,采购部门的催单和跟单工作十分重要,质检组的任务更是至关重要。 4.库存缺货,潜在损失大。煤化工企业为了保证日常生产装备的稳定运转,供应链上各个环节必须做到及时沟通,信息共享,仓储一定的安全库存。当原料库存量过多时,则占用流动资金比例过高、成本大,影响企业经营效率;当原料库存量过少时,则会有缺货的风险发生,影响生产装备的正常工作,导致无法提供额定的产品而不能履行销售合同,损失大量的潜在机会成本以及企业信誉的无形价值。 二、原料采购和库存管理中形成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组织结构问题。存在问题的根源一般都与企业的组织结构有关,应当反思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划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是否存在采购部门权力过大,部门间的交流和沟通不顺畅,采购部门组织结构权责对应不相符等现象和因素。 2.人员素质问题。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人才,人力资源是积累和创造资本、开发和高效利用资源促进企业获得高回报的发展动力。知识结构上,采购和库存管理人员从基础工程技术人员中提升和选拔,多数是专科或本科学历,对工程专业有较强的了解,但是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和教育。工作岗位上,采购专员的职责比较重大,部分人员的知识涵养与专业技能较为低下,专业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采购管理的广为要求。 3.库存管理思维问题。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原料消耗大,采购量大且频繁,不能固守传统的老方法,而基于整个供应链角度的库存策略往往比传统方法更加平稳,形成多赢的局面。一方面是客观障碍的存在,即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沟通及其透明度;另一方面是主观思维的固化,即高层领导和决策者的思维仍然是保守的,接受信息化的步伐总是慢几拍。 三、大型化工企业原料采购和库存管理的对策 1.重视采购与库存,建立人性化考核机制。首先是增加库存信息化管理的关注力度。必须全力获得高层领导的同意,获得充分的关注度,由领导引导实施,改变旧的模式,打造新的管理理念:(1)增加领导对采购和库存的认知;(2)实时汇报领导,动态管理库存;(3)不断改进,完善库存问题。另一方面即制定新的采购和库存考核机制,必须基于人性化的角度对现有考核制度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和修改,使之能够激励采购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又具备较强的人性化,促进能者多劳多得。 2.加强库存管理信息化的战略规划。在营造企业库存信息化运行环境方面,首先,改变旧的库存观点,培训全体员工信息化理念。信息化库存管理需要相关部门人员高度参与,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达到思维统一的认知及技能。其次,规范工作内容。包括数据录入的规范化,操作业务的规范化,实施流程的规范化。最后,完善信息化软硬件的基础设施,例如计算机、网络硬件、适用的管理软件等方面的设施,必须齐备。在构建适应的库存信息化平台方面,开发和完善内部ERP信息系统平台,优化采购活动的流程,使得ERP信息系统操作简洁流畅。整合与条理化供应商的信息,通过等级评定ERP信息系统中分类对待,将战略型供应商纳入信息共享平台,而重要型和一般型供应商则保留重点信息,达到部分信息共享。 3.培养采购和库存人员素质,提高预测能力。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管理层人员的素养提升问题,一方面,个人因素十分重要,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对相关领域认真钻研,细心维护客户的关系影响重大;另一方面,离不开公司和部门无条件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和培养。采购和库存专员的培训和培养要么委托集团部门,要么进入高校再学习,但是不能离开既有工作岗位。化工原料的市场波动巨大,因此需要专业人才对其进行预测。定性与定量的预测都十分重要,在充满不确定的现代管理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定性预测主要指主观上的预测,通过收集不同领导各个层面的信息和意见绩效综合性的评价和分析,具有简单实用、综合性全面的特点。定量预测则是依靠数理模型用数据说话,具备准确性和科学性等特点。依据公司内部信息和数据,提出符合企业的预测方法,在大批量化工原料采购和库存管理的成本支出上会大大地节约资金、提高效率。 四、结语 大型化工生产制造企业原料的采购和库存管理对实现企业整个战略经营的目标至关重要,做好采购和库存活动能够极大地节约资金和提高公司生产运营效率。通过对大型化工企业原料采购与库存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较详细地分析,进而对其原料采购和库存管理上主要提出了三方面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相关行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安润民 单位: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河北邢台旭阳煤化工有限公司 企业采购论文:电力企业集中采购物资计划管理 摘要: 物资采购直接关乎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实行集中采购使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更具计划性,也能够对物资采购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实现电力企业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并推动其全面发展。本文对电力企业物资管理集中采购的意义及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措施,以提高电力企业物资管理质量。 关键词: 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集中采购 一、前言 物资计划管理是电力企业运营中的主要内容,直接影响了电力企业的整体效益。电力企业负责人和物资管理人员要依据电力企业发展背景,对电力物资采购过程进行严格控制,运用集中采购方法,使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达到良好的电力物资采购管理效果,降低运营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内容 物资计划管理,主要包括物资、工程及服务的需求计划、采购策略、采购计划、统计分析和计划考评等内容。物资计划管理遵循“统一、集中、全面、刚性”的原则,执行统一标准、统一申报平台,强化集中采购目录和批次计划管理,覆盖所有采购需求,规范采购策略,加强计划全面性、准确性考核,确保计划实现刚性管理。 三、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引入集中采购的意义 电力企业属于支柱型产业,而电力供应尤为重要。但是,电力产品的性质决定了其比较特殊,无法被储存,需要通过技术、制度、经济方面的约束,在发电、供电和用电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该过程中需实现物资集中采购。假定电力系统发电机组产生故障,会对电网产生负面干扰,使其无法正常运行。电力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材料的电力物资采购情况。电力物资集中采购状况不仅关乎电力工程建设效果,也直接影响了电力生产成本。市场经济背景下,电力企业要认识到物资集中采购及管理的重要性,以实现商业化运作和法制化管理,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集中采购现状 首先,供应商和采购方过度关注短期优势,不注重长远利益,双方信誉度缺失,增加物资采购风险;而电力企业为实现效益增长,对供应商更换频繁,增加了采购成本。其次,部分电力企业采购部门不注重对采购单据进行有效评估,使采购流程不合格。也没有对供应商进行合理评价,导致重要物资采购之前缺乏评估,影响了电力企业物资管理质量。最后,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中应用并不普遍,电力物资供应不及时。物资需求单位各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使部分信息传递断档,无法保障物资验收、发料以及与相关项目核对的准确性。 五、物资计划管理在集中采购中的重要作用 1.加强计划审查管理,保证集中采购工作的有序开展物资计划管理加强了招标项目合规性和需求计划准确性的审查。按照招标有关规定,对招标项目是否具备法定招标条件,以及需求物资的型号、数量、交货期等内容进行认真审查,避免在实际采购中出现偏差。保证集中采购物资技术性能及数量与实际生产所需物资完全匹配,也减少了集中采购过程中投标单位的质疑和澄清工作量。 2.抓紧计划管理“三严”措施,实现集中采购可控在控(1)严格集中采购目录执行。按照采购目录界定的采购范围和组织形式,执行统一的采购管理规定和业务操作流程,将采购目录内的各类采购需求均纳入一级平台管控,严禁随意扩大乙供范围规避采购集中管控,确保集中采购目录执行到位。(2)严肃批次计划刚性管理。需求单位统筹安排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加强专业协同,明确分工,按照批次计划关键时间节点,确保需求计划内容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从源头落实集中采购的规范性要求,提高集中采购质量。(3)严控批次外采购。对需紧急采购的批次外物资,按照权限划分分级开展采购,履行审批制度。杜绝需求单位以应急名义规避集中采购。 3.强化计划执行结果评价与集中采购的联动,实行采购闭环管理通过对供应商生产供应能力核实、供应响应及售后服务评价,以及对供应商产品质量监造、关健点见证、产品抽检等措施,量化供应商履约评价结果,实行供应商资信确认,并应用在批次集中采购标的评分,实现计划、采购、供应闭环管理,促进集中采购管理螺旋式上升良性循环。 六、实现集中采购在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措施 1.合理筹划物资集中采购管理首先,对物资采购定额计划进行合理规划,安排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采购人员进行物资采购,使物资采购过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确保物资质量,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也要依据具体情况,编制物资定额,既要确保单项定额的完整性,又要对材料基本信息进行明确标注。其次,制定物资消耗定额时,要涉及到市场需求、生产技术变化等各项指标。第三,集中采购过程中,也要对物资的季节性、经常性、保险性等定额储备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并安排专业人员合理规划物资消耗定额,使电力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2.构建完整的集中采购管理约束机制首先,权力约束。依据电力企业实际情况,对内部权力进行合理约束及划分,以建立科学合理的采购机制,实现电力物资采购过程中的权力控制及民主决策。并将电力物资采购过程中的权力和责任细化到每一个部门和人员。如果电力企业面临重大物资采购情况,需进行集体和民主决策,分别由物资需求部门和采购管理部门对电力物资采购过程中的采购计划和招标询价工作等进行有效控制。其次,制度约束。对电力物资采购中的奖惩责任制进行有效完善。如果采购部门及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实施物资采购工作,要对其进行奖励。 七、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计划管理能够提高电力物资集中采购质量。电力企业负责人和物资采购管理部门要依据电力企业实际运营及发展背景,对物资采购管理系统进行完善,使电力企业日常发展中的各项业务更加均衡。并实施集中采购方法,提高物资采购管理质量,对采购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为电力企业开拓广阔的市场竞争空间,使其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电力服务。 作者:林建成 单位: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莆田供电公司 企业采购论文:制造企业采购管理探讨 摘要: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企业发展已经不仅仅定位于生产力的提升,基于和谐发展的理念,企业应在更大程度上注重成本的节约,才能实现效益的提升,尤其是一些制造业企业采购成本是生产成本的主要支出,如何优化采购管理模式,降低成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 成本;采购管理;问题;对策 采购是制造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要从采购的质量、速率、价格去提升采购的水准,还要有科学的采购管理模式去对采购过程中的人员、产品、方法、价格定位、市场分析、供应商等等进行合理控制,才能达到成本的节约,所以我们必须重视采购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企业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和谐发展。 1制造企业采购管理解析 采购是指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市场询价,然后对供货方提供的产品、服务或者技术支持等公司所需的采购目标进行报价、性能以及效益方面情况的对比分析,然后加以购买的市场经济行为。而企业采购管理,是指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通过对采购过程中的人员、计划、制度、流程、核算、方法、渠道等进行全方面的管控,解决采购过程中的问题,达到企业采购成本最低、采购方式最科学的目的,进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采购管理是全局性的战略行为,而采购是执行过程中的战术方法,所以科学的采购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2采购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2.1采购成本过大,会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价格的竞争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而价格竞争实质上就是成本的竞争,没有低成本就不可能有优惠的价格,然而又不能影响企业的效益产值,而成本的控制主要就是采购成本和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伸缩度较小,并没有很大的压缩空间,所以优化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非常重要,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供货商之间也在进行竞争,所以采购成本节约空间很大,科学的采购管理模式也就日趋重要。 2.2市场角色的转变,采购管理影响着企业的策略制定 计划经济时代已经过去,各行各业都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供求关系的转变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战略,所以在供大于求的市场化经济氛围中,产品的种类、规格、性能、包装等日趋多样化,且要求快速反应而不是成本储存,所以作为企业采购部门要及时对物资的质量、价格、供货方式、信誉等多方面加以比较选择,增加了采购难度,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采购管理,才能及时满足策略要求。 2.3规范化的采购管理会避免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制造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原料也存在性能、价值、价格等方面的发展与竞争,甚至有些供货方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使用返利、回扣、提成等方法对企业、对负责采购的人员进行诱导,而作为企业采购部门是要遵守科学的利效比,以最少的成本获得企业需求的高质产品,绝对不能因为个人利益而高价采购、劣质采购,如果没有好的采购管理,企业就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品牌损失以及后续的服务成本增加,最严重的是企业将失去市场信誉,这样一来甚至会致使企业倒闭。 2.4采购管理效益的提升是企业新时期利润提升的有效支点 企业采购管理的目的是能够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高效正常运行,为企业各个部门需求服务,所以与企业各个部门之间都存在供需关系。采购成本的降低直接影响企业总成本的降低和流动资金的增值。经研究,一般情况下,采购成本要占整个企业总成本的60%以上,企业每降低5%的采购成本,将带来20%的税前净收入。这比提高同等比例的销售额而带来的净收入要高的多。所以,一些专家把采购管理称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是企业利润提升的有效支点,更是新时期企业精细化发展与管理的关键。 2.5合理的采购管理可以增强企业应对市场的灵活性 经济时代要求的是效率价值,效率价值是时间、质量、效益的综合体,只有科学的采购管理才能够提升采购的效率价值,使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形成供需关系的默契联系,减少成本积压造成的可使用资金贬值和效益落差,形成快速的反应链,使企业有更强的实力和市场应变能力,能及时随着市场的变化进行应对,取得竞争优势,信息化时代如果不能及时掌握动态的变化并快速作出反应,那么永远跟不上发展的脚步,何谈生存,科学的采购管理使供应商有利的加快物料供应,缩短交货周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快速的后援保障。 3当前制造企业采购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缺乏采购管理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开始,很多制造企业根本就不注重采购管理,甚至不存在采购管理的概念,只要保证生产一切都无所谓,除了生产方面的采购,其他采购如何也都无所谓,有没有管理部门亦无所谓,根本没有注意到采购管理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更谈不上采购管理意识,这就导致企业总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减少。 3.2采购人员道德素质低劣 很多企业工作人员都把采购当作“肥差”,可以两头吃,尤其是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供应商都主动拉拢企业的采购人员,采取各种非正当方式去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服务,很多采购人员素质较差,忍不住诱惑,为了个人的私利,不惜出卖企业的利益,导致企业蒙受损失,采购管理,首先就要做好采购人员的管理,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3.3采购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在当前相当一部分企业采购人员把采购当成一种简单的“买东西”既没有采购方面的理论知识又缺乏实践经验,对于采购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利用毫不在意,也没有采购质量、价格、成本、时间、计划、关系等等一些综合的分析,根本就没有考虑怎样合理采购才能协调公司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就不存在专业和素质。 3.4缺乏科学的采购管理制度 企业采购部门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导致采购管理工作难以深度运行,虽有多重监督,但是监督缺乏核心,不但没有形成工作的高效优质完成,反而增加了障碍,而且很多企业采购部门职责不明确,缺乏统一管理,在工作中交集很多,漏洞更多,这就导致员工工作散漫,责任推诿,所以必须要有科学的采购管理制度,时不我待。 3.5采购管理缺乏战略规划 无论任何工作都要有行动前的准备,而很多企业根本就没有进行采购工作的精确分析和科学筹划,还处于简单粗放式的模式“我要你就买”,这就使企业采购过程中变化频繁,效率低下,采购周期延长,使企业的整体部署难以实现,经常出现“买来了,不需要了,需要的时候,难以及时买来”,导致采购失败,企业发展受限。 3.6采购管理部门缺乏健全的绩效评估制度 绩效评估是对员工能力的一种定位和激励,采购管理也需要对具体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评估,我国企业对于采购人员绩效考核比较单一,对于采购成本没有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对采购过程中的信息、数据没有形成具体化分析,进行指标建立,对采购人员工作结果评价角度单一,缺乏量化性的绩效考核体系,人员没有工作积极性,更没有创新意识。 3.7采购部门与公司各部门沟通不到位 合理的沟通才能保证工作的有效性,沟通的过程是一种信息的及时传递,很多企业采购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采购部门作为一个单独的职能部门,与企业内其他部门很少进行直接的接触,采购人员很少与销售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和财务人员进行沟通,造成“领导让买啥,我就买啥”的现象,使得采购部门成为了公司和供应商的中间介绍人,在两者之间传递信息。一旦某个环节对信息的理解出现失误或者信息的有效流通受到阻碍,就会造成物料的重复采购和资金的积压。 3.8缺乏有效的采购过程监督机制 采购部门虽然不能直接进行采购目标和供应商的确定,但是他却是企业采购资金流出的关键定位人,很多企业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进行采购过程的监督,出现了由一人制定采购计划,由一人进行市场询价,由一人进行结果汇总,由一人去采购物资的现象。 3.9采购形式单一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与时俱进,采购也是如此,采购方式单一严重阻碍了企业长远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采购管理的难度,但是这种传统式的采购,使采购管理者逐渐形成惰性,没有一种积极创新的意识,使企业采购人员丧失寻找更优质、更廉价供应商的机会,而且单一形式的供应是不稳定的,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就会导致企业的原料供应出现问题,严重制约企业发展。 4改善制造企业采购管理模式的建议 4.1提升采购管理意识 企业要想实现科学的采购管理模式,就要提高自身对采购管理重要性的意识,从传统的采购观念中走出来,无论企业大小,发展如何,要和世界接轨,任何企业都不会认为成本高低无所谓,从领导到员工都要有这种意识,不仅仅把采购管理的重要性建立在思想层面,还要把优化采购管理放到公司整体战略层面,提升公司对优化采购管理的重视程度,各部门都要重视,以增强大家的思想认识。 4.2提升采购部门人员素质 要专业素质、道德素质、职业素质等综合提升,建立采购培训、教育与研发机制,实行考试上岗、竞争上岗,例如公司可以让所有想从事或者已经在岗的采购人员在同等条件下采购一种原材料,如果谁能有效完成,且成本、质量、时间价值比最优,谁就是最合适的人选,这样可以从实战中得出更实用的人才。 4.3建立健全的采购管理制度 包括采购人员管理制度、采购计划制定、询价制度、采购标准、采购流程、采购审批制度、采购绩效考核制度、采购监督制度等一系列与采购管理相关的制度,从“人、机、料、法、环”全方位入手,标准化执行,制度化管理,避免漏洞的出现和无法可寻,无规可依的现象,彻底根除随意采购,一人决策,吃回扣等等一些负面问题的出现。 4.4合同管理制度 合同管理就是一种责任管理,法制管理,企业决策者,采购人员,供货商,互相之间都要形成合同关系,无论是谁出现了问题,都要依据合同依法究责,这样就杜绝了一些人责任推诿,办事不认真,谋图私利的行为,虽然员工和企业已经形成合同雇佣关系,企业和供应商形成购买合同关系,但是还要进行细化的补充协议,加强约束,当然最好是奖罚分明,这要看实际情况而定。 4.5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于采购工作 打破单一模式的采购形式,培养采购网络信息人才,与时俱进,及时、准确、科学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统计工作效率,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企业采购管理统计工作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因此,中小企业在进行采购数据的统计工作中,必须要重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统计方式,提高统计工作实际效率。 4.6采购管理层次化 采购工作要透明,有层次,把企业的零散采购和大宗生产原料采购分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采购人员的不同素质,确定采购职责,成立专门的价格组,加强价格审核。价格组可以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开展价格审核,信息搜集,对原有的采购价格逐一进行审核,然后与供应商进行论价。 4.7加强与直接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尽量避免中间商的利益分割 很多制造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并不是直接与原料供应商进行合作,而是与中间商形成了合作关系,这样一来就增加了一层中间商的成本投入,使企业和原料直接供应商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失,也就是所谓的“扒皮”,当然中间商的介入也会使双方在合作关系的形成起到有利的作用,但是现在的时代是精益求精的时代,企业也要如此,能节省便不可浪费,没有中间商的参与也有利于供需过程的沟通和出现问题的解决,对以后合作的稳定性益处很大。 4.8加强国产化产品使用,降低采购成本 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国产化产品可能在某些方面都无法满足我们生产的需要,在采购过程中经常性的会涉及到一些进口物料,其价格远远的高于国产物料价格。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很多领域都有了重大突破和进步,产品无论在技术还是在性能方面都有了新的提升,部分国产物料的性价比已经高于进口件,完全能满足我们生产的需求。 4.9建立规划性采购管理机制与企业财务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采购过程也是一种资金的使用过程,在当今社会,很多企业存在现金流管理不当,造成企业发展资金缺乏,而采购是一种资金的流出,怎样能合理的进行财务规划,让采购规划性进行,既能满足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所需的物料及时供应,又能保证资金计划、使用、预留合理有效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所以建议企业将采购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制定采购计划。 5结束语 制造企业的采购管理直接影响企业成本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企业要打破原始的采购理念和采购模式,与信息化、价值化、产业化相结合,利用先进的思想理念和高效的采购管理模式重新对企业采购管理进行优化和定位,这不仅仅是企业一个部门的工作管理,而是整个企业在新时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作者:于玲玲 单位:北京一亚高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心理毕业论文:技校毕业生就业心理与指导 摘要:近几年来整个社会都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劳动力供给总量超过了需求总量,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还有继续恶化的可能。本文主要探讨了技校学生面对的就业形势、技校学生的就业心理特征,以及如何对技校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 关键词:技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压力;就业指导 一、技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技校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困难与机遇并存。从大局势来看,技校还有相当的发展潜力。 1.技校招生数量持续增长。尽管现在全国正在普及高中教育,大学也在不断扩招,但全社会正在逐步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而大学毕业后选择重新回技校学习的也大有人在,招生数量和质量都在连年上升。 2. 技校办学特色进一步突出,促进就业的功能进一步增强。注重调整专业结构,形成围绕劳动力市场需求办学的机制。与企业形成伙伴关系,开放式办学。强化技能训练,强化基本功训练,注重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发展,着重培养掌握高精尖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普遍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努力提高学生就业率。 3.技校适应市场的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办学层次得到提高。许多技工学校破除“等、靠、要”落后观念,主动走向市场,在市场中寻找生机,逐渐形成了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办学机制,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了增强。 4.技校布局结构趋于合理,规模效益得到提高。经过两年多的调整,全国技工学校在逐年减少,而规模和层次则在逐年提高。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困难的一面。现在全国的劳动力供给总量超过了需求量,这就会使得竞争逐渐加剧,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二、技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现在大多数技校都存在一种模式———定向就业,也就是说很多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学校就已经给确定好了就业单位。这就会给学生造成很多问题。 1.消极等待心理。定向就业造成学生不但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安心学习,而面临就业是也只知道等待。殊不知在学业技能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又会有哪家企业需要。 2.自卑依赖心理。很多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会感到自卑,会认为自己是技校生,没有高学历,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在这种自卑心理的作用下,学生就会过多依赖学校的推荐就业。而学校推荐就业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就会使得学生失去择业的自主权。 3.盲目从众心理。有些毕业生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选择职业时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择业时只往人多的地方去,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必然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最终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4.固执狭隘心理。不顾社会需要,不顾社会分工与专业分化的辩证关系,对自己已形成的择业观念不思变通,结果是择业范围大大缩小,成功的机会不断失去。 三、技校学生的特点 要加强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分析技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系统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校生大多在15~18 岁,这个年龄正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主要有以下特点: 1.思想可塑性大。这个年龄的学生思想变动大,好奇心强,但辨别能力差,比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面对多彩的世界,如果缺乏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误入歧途。比如,对电脑网络信息,学生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非常之多,包括好的信息和不良的信息,学生总怀着好奇心跃跃欲试,但由于辨别能力差,很容易上当受骗,学好学坏有时只有一步之隔,有的学生甚至迷恋网络游戏,从而荒废学业。 2.容易偏激和冲动。学生由于受年龄和学识等方而因素的限制,活泼好动,血气方刚,情绪波动大,容易发生偏激、冲动的失衡现象。校园里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时常发生,就是这种偏激冲动思想的突出表现。 3.心理承受能力差。21 世纪是信息时代,竞争十分激烈,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即使成人也不例外,更何况技校学生,而且他们很多还是独生子女,在长辈的百般呵护下,缺乏必要的磨练,心理承受能力差,在遇到困惑或挫折时,他们往往无所适从,悲观失望。有些学生因为做错事,被老师批评教育,就承受不了,甚至离校出走。 4.自卑心理比较突出。技校学生大部分是升学无望之后不得已而选择就读技工学校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自己不想读而被家长强迫的。技校学生往往都有“自己本来就不是读书的料”的想法,总认为技校生比高中生和大学生低一等,有抬不起头来的感觉,表现在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读技校只求混日子,凡事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少数学生甚怀有“破罐子破摔”的不健康心态,不容易听进老师、同学的教育或劝告等。 四、加强对技校学生的就业指导 针对技校生本身的特点,学校对其指导必须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1.充分利用职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爱业敬业、勇于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了解社会需求,从而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倾向,确定职业方向,明确学习目的,自觉提高自己的素质,培养自己的创造性人格和良好的就业心理,努力掌握与自己职业方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另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升学和就业选择,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2.要“请进来,送出去”。“请进来”就是邀请企业或用人单位来学校讲学做报告。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以及现在用人单位对所学专业的要求。让学生了解现在的就业形势,学习一些必要的就业技巧。“送出去”就是指利用节假日的时间,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亲身体会。 3.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学生进入学校后,由于学业的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接触社会的机会,这就会造成学生并不了解社会的需求状况。学校应该从入学开始,就着手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用课余时间去企业参观实习,勤工俭学,增强心理接受能力。 4.增强学生的入学教育。增强入学教育,每个学校都在做,但大多数技校都只是强调学校的规章管理制度,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很多学生,在入学时并不知道或者并不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这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不知所措。学校应该在入学时就让学生了解所学的专业,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确定学习目标,使学习的目的性更强。 5.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咨询和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课堂教育外,还需设有让学生随时能向老师咨询、交流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机构和场所———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人员应由校医、心理专业教师以及其他精通心理学、教育学且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或班主任组成。一般3~5人为宜,咨询室可以实行定期轮流值班制度,保证随时有人值班,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咨询室还可以设置信箱,接受学生信件咨询等。 总之,技校学生的就业心理有自身的特点,要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加强学生的就业基本技能、技巧培训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应对面试,怎样有技巧地回答考官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学校只是他们将自身能力得到提高的一个场所,能力的体现还要靠他们自身。 心理毕业论文: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问题 摘要: 本文针对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高校与毕业生的角度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使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正确择业,充分发挥人生价值。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心理教育 心理调适 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从2008年的559万到2009年的611万,2010年达630万,而2011年远远超出这个数字,达到660万。我国高校在世纪之交开始大规模地扩招,引发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岗位需求却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令不少人发出“大学生就业难”的感慨。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已经慢慢消退,经济又进入平稳发展期,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给面临就业的当今大学生带来了不少压力。我认为,导致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毕业生心理问题。作为高校教育研究人员,我将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教育。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对于高校毕业生整体而言,他们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数能够正确对待就业,以乐观、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也要看到,当前大学生活几乎与社会脱节,他们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只停留在书本阶段,一旦面临就业,就要承载社会、家庭较高的期望,自我定位也较高,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我们权且将他们的心理分为以下几种。 (一)“随波逐流”心理。 在求职过程中,很多大学生因为人格尚未成熟与完善,对社会缺乏比较理性的认识,容易受家庭、朋友、社会的影响,缺乏自己的思想,人云亦云。对工作和职业前景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兴趣和爱好所在,在茫茫求职路上随波逐流,盲目跟从他人的选择,而很少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社会环境等主客观条件,做出合适的选择。看到同学甲考公务员,于是也备战公务员;看到同学乙准备简历找工作跑招聘会,于是也天天跑招聘会到处撒网,到头来却一无所获。 (二)“焦虑畏难”心理。 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没有做好充分就业准备,缺乏就业方法,担心受挫,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这种过度的焦虑对他们产生消极影响,使他们正常的才能得不到发挥,影响到他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 (三)“自卑自大”心理。 很多大学生虽然很重视就业问题,专业能力也相当不错,但由于性格内向,缺乏与人交流的经验,缺乏自我认识能力,缺乏自信心,缺乏谋求合适岗位的勇气,在求职时不能很好地推销自己,难以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与之相反,一部分大学生自视甚高,好高骛远,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准确,设定与自己能力远远不符的就业期望值,一旦遇挫自信心就容易瓦解,一蹶不振。 (四)“依赖攀比”心理。 一部分学生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就业时缺乏独立意识,依赖学校、老师把就业招聘信息送上门,依赖家人朋友试图通过关系就业;或者盲目与他人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他人的工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进行设定与更改,容易在就业中遭遇失败。 (五)“逃避懈怠”心理。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害怕承担社会责任,没有勇气到社会上拼搏,他们或逃避或推迟就业压力,寄希望于提高学历而获得竞争力。一部分学生因为在就业中遇到了挫折就灰心丧气,甚至全面怀疑、否定自己的能力,渐渐成为不就业、难就业一族。 二、高校亟须加强健康就业心理教育 在新时代,高校一方面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造就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要开展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其顺利就业。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要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合理定位、科学择业,更重要的是在入学之初就加强健康心理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1]。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大学,不少学生面临着不适应的问题。从紧张的高中生活到放松的大学生活,他们就好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道飞向哪里;在独立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他们不知道怎么处理生活与学习、恋爱、就业之间的关系,导致不少悲剧发生。因此有效的心理辅导就显得极其必要。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建立良好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面临的一些心理困惑,减轻他们在生活中的压力,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正确 对待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焦虑,做到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保持乐观积极、进取向上的心态,从而在就业竞争上取得胜利。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主要内容,是激励人们奋斗和创造的力量泉源。没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就没有正确的职业观。因此,大学入学之初高校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就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以各种讲座、专题、论坛的形式对他们进行专业启蒙和职业理想教育;在之后几年的大学教育活动中,连贯性地、分阶段地开展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活动[2]。帮助每一位大学生解决好个人成才与国家需要、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等矛盾,不断引导他们找准方向、合理定位,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促使他们逐步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最终将毕业生成功地“推出去”。 三、高校学生需做好自我心理调适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实践锻炼,他们同样要面临择业就业问题,在就业中是主体。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调节对就业起到主导作用。从学生自身因素来看,大学生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 (一)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心态。 高校大学生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各异,一些大学生表现出自卑、怯懦、骄傲、懒惰等多种不良性格特征。人贵有自知之明,大学生应对自身有一个充分认识,不仅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建立自信,而且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再针对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和途径。大学生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让自己经得起挫折,胸怀宽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中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妨向自己信任的老师、父母、同学、朋友倾诉,有助于压力的缓解与释放;积极向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心理咨询[3],解开心理疙瘩,克服心理障碍。良好的心态不仅有助于应对压力,而且有利于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就业理念和行为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自我定位。因此,大学生在就业前期就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一方面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一方面对社会环境和形势有正确的判断和认识,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要制订一个大致职业规划,在就业上做好心理准备,有主人翁意识,摈弃错误的幻想和等、靠、要思想,结合对社会形式的正确判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专业上加强学习,在实践中锻炼技能,抓住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为大学生活增添色彩,通过学习和锻炼为成功就业增加砝码。 (四)根据实际调整就业期望值。 作为天之骄子,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而真正在能力上不少学生并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这就导致在目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公平竞争,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情况下,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与就业大学生互不满意的状况极其普遍。要实现顺利就业,大学生就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与水平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就业目标一致,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4]。当获得理想职业的机会还不成熟时,应学会调整心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锻炼能力,增长阅历,作为以后职业生涯的准备。 四、结语 综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一方面高校务必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以人为本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另一方面,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根据实际调整就业期望值,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只有通过双方的努力,高校毕业生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在人生大道上越走越精彩。 心理毕业论文:中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中职毕业生就业实行“不包分配、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就业安置制度。具体地说,就是执行者“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作为处于相对劣势的中职毕业生或多或少都产生了一些心理困扰,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就业。如何正确把握自己,走出心理误区是中职毕业生们就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笔者现就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职生指导教学工作的经验,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中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几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一)自卑心理 中职生普遍认为自己没有考上普高,是无能的、是失败的,认为上中职学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高职生、大学生。因此,他们往往自责、贬低或惩罚自己,潜意识中就有自卑和压抑心理。再加上近几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不断地提高,而有些单位对中职生的认识又不够明确,这使得中职生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情绪,从此他们对前途担忧,对未来丧失信心,缺乏自尊心,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二)自负心理 部分中职毕业生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是做“白领”的,是国家干部。这种心理表现在择业上,则是他们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居高不下,没有将自己位置摆正,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名中职生,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所做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做起,于是这部分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就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脚踩几只船”的恶性循环,从而造成就业受挫,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产生心理失衡。 (三)盲目从众心理 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人云亦云”、“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大多数人往哪里挤,自己就往哪里挤。”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工作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没错。这些人毫无主见,缺乏开拓精神,没有客观分析自身专业基础、经济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创造性,盲目跟风,随波逐流,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最终一事无成,空留一声叹息。 (四)矛盾心理 这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会左右为难。例如,他们总是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待遇稳定,风险较小,但又嫌收入不高;而自己创业收入较高,但又觉得太辛苦。于是他们总是举棋不定,总是进行痛苦而矛盾的选择。这种既要顾及工作性质、发展前景,又要考虑地理位置、经济收入、福利条件的矛盾心理,最终往往会使这些中职生失去了太多的时间与机遇。 (五)攀比心理 中职毕业生中有一些人在求职择业中存在攀比心理,认为“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人”,“过去我一切顺利,现在我依然会顺利”的想法。即使有些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的就业单位或觉得平时其他同学什么都不如自己,却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好的单位,于是心理就不平衡,就彷徨放弃。这种攀比的求职观,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常常会耽误先机,到头来却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六)依赖心理 有些中职毕业生由于家庭、社会条件较好,在择业过程中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父母或朋友之上,寄托在拉拉关系、走后门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孰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在择业之初,就树立自信心,少点依赖,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七)冷漠心理 当一些中职生在择业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会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情绪低落等反应。他们自认为看破红尘、心灰意冷,决定听天由命任凭发落。冷漠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是逃避,他们不再想主动争取择业机会,不再去努力,认为去什么单位都无所谓,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八)实惠心理 持有这种心理的中职生往往在招聘会上,说不上三句话就问“能给多少钱,工资多少,奖金多少,能不能分配住房”。他们的眼睛只盯在外资、金融、保险、电信类企业,错过许多很好的机会。他们往往“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边远地区一套房。”孰不知沿海城市的待遇虽高,大城市的发展机会虽多,但并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专业都适合在沿海和大城市发展,西部地区、边远地区也是同学们建功立业的地方。鉴于上述种种现象,不良就业心理状态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对中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造成了实质性阻碍,因此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已是迫在眉睫。 二、解决中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更新就业观念,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我国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但是,我们仍有许多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却往往跟不上就业制度改革的步伐。他们留恋过去“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害怕人才的竞争;他们片面理解就业,认为就业就是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而对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有国单位,则认为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显然,持这种过时的就业观念,是不可能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人才市场上被择优录用的。因此我们要帮助毕业生调整目标,进一步转变观念,摒弃干部身份的概念,破除人为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不求对口先就业,先求生存后发展”的思想,用新观念去指导就业实践。这就要求中职学校首先要强调毕业生要树立大就业观念。所谓大就业观念,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固定的收入,不管在国有单位、还是非国有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工作,都是就业。同时中职学校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引导毕业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专业、特长、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使毕业生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二)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教育 学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因此,中职学校首先应从职教的特点出发,应从中职生特点出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其次,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中职生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中职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做好择业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以及求职自荐、面试、考试、洽谈等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准备。促进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中职生进行与择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社会适应性测量,帮助中职生更客观的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观念,以便更合理地进行人职匹配及科学地进行择业决策,并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咨询,以调适其心理状态。 (三)要帮助毕业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自信是对自己一种积极评价,中职毕业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这就要求中职毕业生一定正确认识自我,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不要刻意追求现实中不可能达到的事情。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即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竞争强度如何;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该如何弥补;将要去求职的单位对求职者有何具体要求等等,综合加以考虑,确立就业目标。当然中职毕业生还要培养积极主动的就业意向,经常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信息、前景、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不断修正就业意向,不断寻找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准备等等,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中职毕业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四)要指导中职生正确对待挫折,迎接挑战 有的毕业生择业失败后,就无颜面对他人,不敢与用人单位接触,情绪低落,一蹶不振甚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其实人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挫折的。关键是遇到挫折后要分析失败的原因,战胜或适应挫折。找出问题的根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办法去战胜它。虽然失败和挫折是伴随人生的事情,但它也是磨练人的最好机会,一帆风顺并不利于锻炼人的意志能力。择业是人生的第一步,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百折不挠,有利于积累社会经验,走向成熟,为今后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之外,作为家庭要关心和引导自己的子女求职择业,注意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与孩子们做到心理沟通,并与学校相互配合。同时,他们的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求职择业环境与氛围。这就要求国家要制订和颁布相应的就业法规,规范和完善就业市场,深化用人制度改革,使毕业生依法求职,守法择业。总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协作,解决好中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必将促进中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心理毕业论文:小学毕业班女生心理特点的研究 小学六年级女学生是非常特殊的群体,她们是处于一个少年时期的学生大约年龄在十二岁左右,她们即将告别小学步入一个崭新的新环境,是从少年儿童期逐步过渡到青年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会不断出现。我们研究小学毕业班的女生心理问题,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度过这美好的时光,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上有一个好的路途,深入了解她们的心理变化情况,使之成为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把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相结合,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帮助她们顺利度过少年期,为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打好基础。 一、女生的心理特点 女生的心理特点与男生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相同的点更多一点,不同点很少。女生在进入少年期的心理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了很多的兴趣,引起她们的幻想。 六年级的女学生的兴趣开始变得越来越广泛,这一点要优于男生,而且还多变,常常会有一定的依附性,对男生的动向只是跟随,在班里会国某项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自己的行为。 的广泛,但非常不稳定,有时候喜欢画画,过一段时间又喜欢唱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会越来越稳定,有可能会成为终身的兴趣。老师要抓住女生的这一特点细心引导,让他们真正形成一种自己的爱好。 2、生理的变化明显与男生。 六年级女的学生在生理上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时期,女生的身体开始出现第二性征,这种表现又男生更为突出,他们感到好奇的同时又怕羞,有些女生甚至为此自己的身体发良出现抵触情绪。女生发育较早,开始由动转为静,开始怕羞,喜欢对衣服与打扮,开始关心自己的衣着,更多的话题开始转向“美”。由于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有些女生可能出对男生的反感,通过是疏远男生,甚至指责男生,但也有些女生对男生又特别关注,可能是他们自己感觉到的“爱”,对有关“性”的话题很感兴趣。喜欢把哪一个男生与哪一个女生喜欢在一起谈论,甚至有的是个别学生对异性产生好感。 3、女生独立性较强,能力提高快。 六年级的女生的出现第一个生理发育高峰,在身高方面,身体成熟方面较为突出,比男生发展快,在一个班级中女生平均身高甚至会高于男生。受此影响,她们有能力去欺负一些男生,在男生面前表现蛮横,男生也多怕女生的取闹。女生独立自主的愿望在各方面强烈地表现出来,有了对人、对己、对事物的评价标准,这方面的能力比男生突出,此时的男生还是小“傻瓜”的时候,女生已经俨然成了一个小大人。女生喜欢与同伴一起活动,她们之间有自己的秘密与窨,发生的事情也多于男生,很容易对“知己朋友”倾吐内心的秘密。随着独立愿望的出现,其能力也得在提高,她们能较好地独立处理不少日常问题,做事井井有条,喜欢与老师交流。但也不好因互出现,因为独立意识的增强,常与长辈发生冲突,有时候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变得不懂事。 4、思想易动摇,是非辨别有待提高。 六年级学生尚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不像童年期那样容易暴露思想,但波动性大,容易受到暗示。他们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凡觉得新鲜的就想了解和吸收,因而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多,获得的知识纷繁复杂。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实践少,经验不足,且辨别能力不强,思想免疫力较弱,看问题易带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常常在学校要求和社会思潮、家长意见不一致时,感到困惑和烦恼,在良莠难辨的情况下,容易受到错误思想观念的暗示和影响,出现跟风和效仿他人的现象。 二、对女生心理教育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心理特点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对学生的心理正面引导非常养关键,让她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在这一阶段的教育非常重要。以期待她们能顺利的度过少年时期,为她一生的旅途写下美好的记忆。 1.老师做女生的心理医生。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比家长的教育更重要,随着阅历的丰富,她们的独立意识在不断增强,她们会正确的辨别事与非,升入六年级的学生对老师也有了深次的理解,而不是再像一二年级那样无知与天真,也不会盲目地崇拜、依赖老师,对老师的劣有了自己的评价标准,所以老师要批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她们当成“小大人”来看待,尊重她们,理解她们,不要再简单的批评她们。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发现,六年级的女学生更喜欢和蔼可亲,知识广博的教师,亲其师,信其是她们的标准。老师要努力改变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使自己成为学生可以依赖的好朋友,做她们的心理医师,与他们民主平等的交流。 2.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小学六年级的女生精力比较旺盛,交往愿望很强烈,喜欢表现自我,渴望得到欣赏和认同,在班级中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的需要,使学生充沛的精力有用武之地,同时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能密切学生间的交往,增进学生间的学习和了解,起到促进自我认识,丰富情感体验,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实践能力的作用,实现寓教育于活动,以活动促发展的目的。 3.给女生设置适合于女生的心理教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学对于女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也有独特的功效。在教学时,可以营造建出轻松、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上她们喜欢的心理课,说她们感兴趣的知识点,让他们感觉这是一门自己喜欢的课程。让女生获得心理知识,正确认识自我,提高交往能力,解除心理困惑,促进女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课程可以一周设置一次,也可以利用班会、晨会等时间进行专门教育。教育的内容要有计划性,也要科学有效,适合六年级女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心理毕业论文:试论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浅析 [论文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就业心理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就业制度和就业方式的变革,择业和求职现已成为高职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面对就业,毕业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适时调整好择业心态,在择业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高职生能够正视社会现实,就业态度和动机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不满足现状。教师及学校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理,良好的求职择业观念,对高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就业制度和就业方式的变革,择业和求职现已成为高职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走好人生这一步,对高职毕业生来说尤其重要。面对就业,毕业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一方面,他们为自己即将走向社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兴奋甚至是激动;另一方面,也为择业的严峻形势而表现出矛盾的心理。所以,适时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挑战,在择业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生就业心理现状与形成原因分析 大部分高职生能够正视社会现实,就业态度和动机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不满足现状,具有较高的期望值、眼高手低等情况存在。 根据对我校(包括机电高职、计算机高职、会计电算化高职、软件高职等)152名高职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急于求成,就业期望值较高,而且诚信意识不强,实用主义思想支配就业选择,一些高职生在职业追求上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更多地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再是,高职生充满就业信心,但有少数学生缺乏勇气,底气不足。可见,高职生普遍自我评价较高,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同时,存在着对职业认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高职生就业与成才的高期望值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相矛盾以及他们自身所处的层次环境因素影响,形成了部分高职生在择业和就业问题上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它是由心理冲突引起的一种复杂而过度情绪的反应。高职生求职择业中埋怨用人单位录用程序烦琐,盼望面试一锤定音,焦虑心理常使他们签约不慎,后悔不及。 2、胆怯心理。这是一种胆小、脆弱性格特征的心理现象。有的高职生在求职择业中,面试时,怕见主考官;试用时,谨小慎微,怕说错话。 3、依赖心理。某些高职生在求职择业中不主动去联系单位,不积极参与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亲属,坐等学校优生优荐,指望父母包办。 4、自负心理。这是一种缺乏自我客观评价,心理素质极不成熟的表现。高估自己,低看别人,自以为高人一等,胜人一筹,在求职择业中,好高鹜远,一旦未能如愿,则情绪一落千丈,产生孤独、失落、抑郁等不良心理现象。 5、自卑心理。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自卑还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破罐破摔,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竞争。 6、挫折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他们希望一蹴而就,害怕失败。 7、攀比心理。对自己缺乏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总想谋到一份自己认为比别人强的岗位。 8、从众心理。在就业过程中,忽视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过分追求实惠。 分析起来,造成以上心理问题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就业形势因素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制度日趋完善,高职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呈跳跃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的或与往年持平,无形中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导致许多心理困惑的产生。 2、用人单位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在录用观念上还存在首先看毕业生的毕业学校,甚至对高职毕业升有能力和素质认知上的偏见,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用人单位挑肥拣瘦,使毕业生对就业产生畏难情绪;有的学生认为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不得已的选择,潜意识中有自卑和压抑感,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很大,容易产生自卑或者自弃心理。 3、办学机构因素的影响。各高职校为了宣传和招生等需要,表面上是为了增加高职生的自信心,称高职生为大学生,他们在学校学习和实践的影响下,就接受了“大学生”的称呼和概念,高职生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和虚荣,在择业时就必然以“大学生”自居,造成高职生高不成低不就的茫然和浮躁心态。 4、毕业生自身和家庭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大都是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本身就存在学习能力不高和方法不当等问题,心理承受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高,加上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度关注,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二、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应对措施 就业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大, 致使高职生求职择业心理产生了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就业能力。如不及时有效解决,将会损害个人身心,破坏家庭安宁,贻害学校生存,危及社会安稳。因此,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理显得尤为重要,应采取以下对策: 1、学校要加强高职生求职择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学校不仅要注重生源进口和专业教学,而且应注重生源出口,关注毕业生就业。要广泛深入宣传就业政策法规和就业信息。要积极开设求职择业指导选修课,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择业观,保持良好心态,掌握求职心理与艺术,更好地就业。要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帮助高职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时,及时解除心理冲突,迅速消除心理误区,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能以积极心态面对求职择业。 2、要教育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理智评价自己,要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要有正确而客观的评价,从而有利于定位自己,从而使之切合实际的合理设计未来的人生目标。 3、要鼓励他们勇于竞争,让他们能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特点,自我设计,自我包装,自我推销,自我实现。 4、引导他们坚定信念,勇敢地面对社会、面对挫折。高职生与普高生相比,更需要自知、自信、自立、自强。要清醒认识到,在求职择业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5、政府主管部门要政策引导,规范和完善就业市场。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发挥社会上一些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 6、家庭也要关心和引导自己的子女求职择业,注意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与孩子们做到心理沟通,并与学校相互配合。 总之,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毕业生如果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社会环境,弄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地选择职业,也就为未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帮助高职生树立良好的求职择业观念,也必将对高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心理毕业论文:浅议大学生毕业前的心理调适 【论文关键词】:焦虑;心理;调适;毕业 【论文摘要】:就业难已成为众所周知社会问题,毕业前的焦躁、不安、忧虑困扰者众多学生,对他们进行毕业前的心理调适,使他们良好择业,迅速融入社会,这是一个亟需关注的问题。 就业难已成为众所周知的社会普遍问题,大学生从 "安逸"的大学校园,走向极具竞争力的社会,工作的压力、环境不适应压力、焦虑、恐慌、寝食不安、无所适从。心理焦虑是指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过度的焦虑会对大学生毕业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抑制大学生的正常思维,而且使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毕业形势产生焦虑心理在所难免,但要实现顺利毕业,就必须认清毕业形势,正视毕业现状,转变毕业观念,调适毕业心态,把握毕业机会。 大学生要认清毕业形势,正视毕业现状。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了四倍多,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的毕业形势会相当严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只有认清毕业形势,正视毕业现状,方能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 缺少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对选择职业这一人生大课题产生焦虑属于正常现象。在现实社会中,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固然重要,但他们的个人形象、气质、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更加受到招聘单位的关注。而考研、突发事件、经济拮据等不愉快的经历,都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焦虑。事实上,部分大学生也存在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相对滞后的问题,有的学生不能正视毕业形势,产生了素质恐慌,加上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扰,直接影响了大学生顺利毕业。 只有正视毕业压力,大学生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适度的心理焦虑能够使大学生产生压力,这种压力可以变成动力,它可增强大学生的进取心。但是,如果心理过度焦躁、不安,自己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调整这些情绪,这些情绪就会成为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会严重影响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甚至会埋没大学生的潜能,给毕业带来额外的困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焦虑心理的评估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面临毕业,自己正处于严峻的形势之中,这时的焦虑心理是一种正常反应,我们可以提醒自己正视毕业;如果我们对毕业形势做出不切实际的评估,即不能正视毕业形势,则产生的焦虑心理就不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就会使我们自己感到异常紧张,严重时会导致焦虑障碍。 1. 大学生要转变毕业观念,调适毕业心态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存在着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群体要低,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毕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特别是挫折心理,对大学生毕业影响最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要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培养,以平常心面对毕业形势,冷静地做出选择;要孕育真、善、美的感受,保持良好心境;要排除诸如不满、嫉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毕业"一锤定终生"的陈旧毕业观念,建立新型的毕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毕业观。 应届毕业生面对毕业形势,回避的应对方式虽然可以缓和焦虑程度,但作为一种消极的方式因为没有真正解决毕业问题,长此以往是要付出较大代价的,焦虑源并不会因此自动消失,反而会对本人纠缠不休,不定期还会出现,所以必须随时戒备。如果我们一味地自怨自悔,只能继续滋生失望的心理,戕杀自信心;如果我们反复玩味挫折,咀嚼挫折带来的痛苦,只能使自己更加心灰意冷,举步不前。面对全新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毕业形势,心理挫折不可避免,但因噎废食,给自己贴上失败的标签,徘徊在失败的阴影中的做法不可取。 大学生要进行心理调适,克服焦虑心理,关键是要转变毕业的思想观念。应届毕业生要打破传统的事事求稳、事事求顺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竞争就要伴随自己一生。应届毕业生求职过程就是竞争过程,即使你得到了比较理想的职业,如果缺乏竞争意识,不再继续努力,也会失去这个工作。有竞争就会有风险,确立竞争意识,不怕风险和挫折,焦虑心理就会得到缓解。面对毕业焦虑,进行理性思考是基础,根据情况的变化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是关键。 2. 大学生要把握毕业机会,顺利实现毕业 毕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大转折点,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大学毕业生择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断。在许多的情况下,当良好的毕业机会到来的时候,大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机会,导致毕业机会丧失。一方面,许多学生自我认知不准确,有的产生自负心理,主要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有的产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毕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毕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另一方面,对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对环境估计不足会出现坐等心理,坐等就容易失去机会,如果学生思想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一、环境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就会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具有理想化趋向的大学生在毕业过程中便会出现决策犹豫心理,从而错过一些良好的毕业机会。 焦虑心理会让大学生觉得紧张和担忧,良好的心态有利于他们把握毕业机会。在毕业过程中,大学生既要适当地放松自己,使自己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又要注意把握机会,不能让毕业的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把握机会并不是越紧越好,就像我们手中的沙子,你把握得越紧,留下得就会越少。 放松心情的有效方法有多种,比如运用想象的方法来减轻焦虑,我们可以想象毕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焦虑情景,进而放任自己体验焦虑心理,同时随时提醒自己,焦虑心理虽然让自己不舒服,但没有多大危险性,至少不会致命,在想象中,我们就可以与焦虑共存了,另外,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也能够调整紧张情绪。 我国目前的毕业体制,有利于拓宽职业选择面。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就越大,择业心理压力也相应地越大。把求职的自主权送到学生手中,他们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和各种信息的刺激,反而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不由自主地会产生毕业的危机感、恐惧感。实施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以来,总有一部分人暂时找不到工作,这是正常现象,要找到本人求职愿望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需要时间。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不能放松自己的心态,面对笔试时感到紧张,等到面试时感到更加紧张;有的毕业生对自己向往的高待遇岗位,参加竞争的人越多,录用条件越严格,他就越失去了被录用的信心;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顺利毕业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重视并尽快解决。 心理毕业论文: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心理浅析 摘要:随着社会需求及城市医院用人单位招聘门槛的不断提高,临床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然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亟需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学生愿意到乡镇就业。毕业生对于就业形式、希望的优惠政策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看法,其基层就业心理存在着看重环境、待遇的问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旨在为帮助学生走出基层就业心理误区,调试自身心态提供借鉴。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就业心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就医要求不断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迅猛发展,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总量大大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面临招聘困难,面向基层培养的专科临床生对到基层就业有着各自的顾虑,求职心理在学生择业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本文对本校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毕业后的基层就业心理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为帮助学生走出基层就业心理误区,调适自身心态提供借鉴。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调查对象为本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共发放问卷273份(四个专业方向发放份数分别为临床医学212份、康复治疗方向13份、眼视光方向21份、健康管理方向27份),回收有效问卷273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生81名(29.7%),女生192名(70.3%)。 (二)方法 本次调查为电子问卷,问卷所设问题采用不定项选择形式。内容从4各方面进行调查,分别为到乡镇就业的意愿、希望的基层就业形式、不愿意到基层乡镇就业的原因、希望的优惠政策。每个问题下设3-7个选项,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一)到乡镇就业的自我认识 调查数据显示62.6%的学生愿意到乡镇就业,其中临床医学、康复治疗方向、眼视光方向、健康管理方向分别为70.3%、38.5%、33.3%、37.0%。不愿意到基层乡镇就业的学生为37.4%,上述4个专业方向比例分别为29.7%、61.5%、66.7%、63.0%。这说明不同专业方向就业前景的差异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影响较大,以专升本升学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临床医学毕业生较其他三个专业方向更接受到基层就业,就业态度更为务实。研究显示,学校相关部门从新生入学时就提供必要的职业心理咨询和帮助,使他们及早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范围,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全面的准备,积极增进职业心理适应,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1]。 (二)基层就业期望值 88.3%的学生选择有正式编制,工作地点在乡镇,6.9%的学生能够接受乡管村用形式(正式编制在乡镇,工作地点在村),而聘用制的仅有9.3%。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很看重事业编制。目前,编制的有无关系到相关待遇的落实,医学生利益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影响着基层医疗队伍的稳定。而权益是否能够得到合法保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到基层就业的积极性。基层政府只有确实增加基层岗位的设置,才能更好地解决专科临床毕业生基层就业心理问题[2]。 (三)毕业生基层就业心理误区的原因 1.个人发展机会的影响 在37.4%不愿意是到基层乡镇就业的临床医学毕业生中,认为进修、培训、继续教育等机会少的占63.7%,57.8%担忧职业发展前景不佳。与大城市相比,基层相对落后的医疗设施、医疗技术对于医学生来说发展空间存在局限性。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想留在大城市、大医院从事本职医疗工作,如果这个理想不能实现,就留在城市社区或干个体行业,不愿意下基层,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在基层会失去个人发展机会[3]。 2.福利待遇的落实问题 调查显示,44.1%的毕业生认为保险、住房等福利待遇低,38.2%认为工资低,26.5%认为生活环境差。目前,大部分乡镇地区物质和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物质条件艰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积极性,成为阻碍医学毕业生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另一主要因素[4]。 3.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 44.1%的被调查者认为到基层就业与家人期望不符,41.2%考虑到不利于子女发展。家庭传统的就业观念,导致很多学生及家长不愿接受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后到基层就业的事实。来自城市的学生不愿意离开城市,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又不愿意回到家乡。在决定是否到基层就业的问题上,绝大多数的学生倾向于听从父母和亲友的意见[5]。然而,医学较强的专业性及较单一的就业面,使得其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引导学生及家长明确专科医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充分认识到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和存在的巨大潜力,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已成为新的突破点。 4.希望的优惠政策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希望得到的优惠政策多集中于能够得到与城市一样的福利待遇;工作一定年限后到县市级以上医疗单位工作;优先获得晋升和培训等发展机会;给予一次性的货币补偿等几个方面。 三毕业生基层就业心理误区的积极调适 (一)转变功力思想,培养良性心理 目前,在一些毕业生中存在只注重物质利益、不愿吃苦或者过分强调自我感受等不良的就业心理。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在择业期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自身期望值过高,且只讲究金钱、名声,不愿到待遇低、条件艰苦的地方。进而引发了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的“无奈”;同样,就业后也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对此,作为高等学校辅导员的我们应当能够及时发现并引起注意,注重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的作风及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应当增强学生在面临挫折的心理耐受性教育,扩大专业心理疏导的受众面,逐步培养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心理[6}。 (二)提高自身素质,调整就业心态 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应该认清就业形势,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面对就业中遇到的种种心理问题,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客观正确的评价自己,使学生对自己的潜能和素质及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全面的认识。通过心理咨询,改变自己的消极认知,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就业心理从理想趋于理智,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 作者:王雪 李芳 单位: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心理毕业论文:初中毕业生心理健康论文 一、对初中毕业生心理现状的调查 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在我国,初中毕业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即青春期。这一时期的身体发育正处在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期,急剧的生理变化会带来极为复杂和矛盾的心理变化。而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青春期的学生都介于儿童和成人的过渡阶段的地位,这使得他们成为社会学上所说的“边缘人”,地位的不确定性使他们产生了许多特殊的心理问题。青春期的学生既要经历“心断乳”危机,又要感受自我意识的觉醒,加之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很容易产生心理的不适应。同时,内心深处的许多矛盾也等待着他们的处理,如:渴望被理解和选择自我封闭的矛盾,渴望人际关系和拥有独立空间的矛盾等等。基于这种特殊时期存在的矛盾,笔者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初中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笔者利用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并结合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hTest)对本市几个学校的初中毕业生进行了考察。本次调查随机抽取本市初中毕业生300人,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86份。结果发现,有很大比例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学习的压力感过重。初三毕业生在学业上的负担无疑是很重的,许多学生表现出对课业负担无法承受的状态。这种不适应加上对未来抉择的迷茫,让很大一部分学生产生了敏感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毕业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未来有了自己的认识,而当个人理想与客观现实存在落差时,许多学生会产生压力过大、自卑感强和自我怀疑等心理问题。由于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模式依旧是应试教育,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给主科课程让路成为主流,这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被及时发现和解决。第二,强迫症状。对于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思想及行为的强迫症状,通常都伴随着焦虑及抑郁等负面的情绪。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因为担心成绩,在学习中反复训练及检查,同时总想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的情况。通过调查后期的面谈,发现这一时期的强迫症状与学习压力及对未来选择的压力有关。第三,人际关系不适应。在由童年进入青春期这一过程中,中学生开始逐渐摆脱父母和师长的束缚,想用自己的方式结交朋友。但有些学生因在家中习惯了被照顾和关注,在与他人交往中不能很好地考虑他人的感受,加上没有有效的社交技巧,导致在学校没有知心朋友,如果回到家里再没有人理解,就会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第四,在情绪上的不平衡。根据调查问卷的测评结果显示,情绪不平衡上的得分明显偏高。这是因为初中生处在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情绪上会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主要表现在心理上的成熟与幼稚、依赖与独立、闭锁性与开放性以及成就感与挫折感之间存在着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处理得不及时,就会造成情绪体验不平衡。 二、对初中毕业生心理模式及其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分析 根据以上给出的调查问卷结果,我们对初中毕业生的心理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在临近毕业的这一年,学习成绩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心理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过度紧张。平时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通常满怀信心,学校、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面临中考,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让这部分学生既有考出好成绩的自信,又有发挥失常的思想包袱。这种矛盾心理直接导致了他们产生焦虑,继而过度紧张。第二,迷惘无助。平时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能保持平和的心态,但到了毕业这一阶段,开始出现失衡,会经常考虑是否能够如愿考上高中;如果中考失败,是否能顺利就业等问题。这些忧虑导致了迷惘无助心理的产生。第三,失落而导致的对抗行为。平时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在以往的学生生活中大多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到了毕业阶段,由于成绩始终不能提高,他们对自己升学感到毫无希望,此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进而表现出对抗行为,如利用骂人、打架、故意违反纪律、故意破坏公物等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三、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面对以上问题,学校和教师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积极、快速地给予解决,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毕业这一特殊时期。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关注其心理健康,不能过分地追求分数及升学率,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升学压力。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本市还没有一所中学设立起由专业心理医生组织的心理咨询室,学生出了心理问题很难找到专业的治疗渠道。因此,这些硬件设施的建立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学校应经常开展心理讲座来增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意识,为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及障碍的条件。毕业班的班主任多处于重压之下,加上教务工作繁重,更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态度,多花些精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同时,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抵御各种心理困扰的能力,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作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普遍心理,然而,过高的期望和过分的关心却会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重。许多家长在物质方面给予了孩子极大的满足,但在与子女交流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这种重视成绩远高于重视心理健康以及长期与孩子缺少沟通的环境下,孩子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成为必然。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三者及时、有效的沟通,对初三这一特殊阶段学生的心理波动及心理异常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应给与学生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了解其兴趣和特长,鼓励和帮助其实现理想。初中毕业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是有限的,往往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我。加上学习压力日益加重,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厌倦等情绪。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与学生本身的性格和气质有很大关系,学校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自身探索,让其从了解自己开始,进而正确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 作者:李洪霞单位:吉林省敦化市沙河沿镇河南学校 心理毕业论文:校园毕业生择业心理研究 一、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择业的不安感。高校学生毕业到人才市场时会发现职位的选择很多,所面临的职业压力也不一样,当然薪酬的多少也是不一样的。毕业生会感到茫然不安,因为之前没有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理,而受到市场经济不景气,就业竞争压力大等各种信息的刺激,感到无所适从,有些人甚至会觉得恐慌。如果这种负面的情绪一直影响着自己,在短时间内又不能自己进行心理排解,这会导致焦虑心理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成为一种心理疾病。 (二)择业的不自信。很多毕业生在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情况都抱着乐观的心理,但是当到了人才劳动力市场时,看到各行业的竞争激烈,又因为自身缺乏工作经验,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面对面试官时不自信,以至于可以胜任的工作没有把握机会。 (三)择业的定位不准确。由于毕业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自己的工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至于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眼高手低。毕业生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理想的职业选择就是,薪水高、起点高、职位高。在这种心理环境下,工作的选择的较为少的,毕竟对毕业生来说,在现在毕业生逐年增多的情况下是公司挑选你的过程,而并不是任由你来挑选。 (四)择业的攀比心理。部分毕业生在择业时过于关注他的就业情况,盲目的与他人攀比,没有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以他人的工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这是很不正确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并不是说你技不如人,只是每个人适合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别人能做得来的工作你不一定性,同样,你做得来的工作别人也不一定能做。所以,不要盲目的跟从别人,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 (五)择业的态度。在面临就业的时候,很多大学生因为对社会的认知较少,缺乏对社会客观的认识,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实际出发,对自己的工作定位和职业规划一片茫然,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兴趣、特长,盲目的跟从他人,人云亦云。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的具体来源是大学生在择业是的不良的价值观以及走向了心理的误区。想要改变毕业生择业的价值观和不良的心理这不仅需要大学生自己进行心理调试,也需要多方面的关注。比如学校老师的建议,家长根据学生情况的指导。很多时候学生对自己不了解,反倒是家长老师对他们有一定了解,可以帮助他们准确地定位,调整心态,根据形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踏入职场的第一步,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发挥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尽最大的努力回馈社会,这才没有辜负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培养。 二、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的矫正措施 对于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的心理的矫正是十分迫切的,这是很多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是有严重和轻微之分。学校和社会以及家长必须高度的重视这个问题,及时的进行引导和矫正,毕竟毕业生是就业市场的主要生力军,只有他们能准确地找到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发挥自己的价值最大化,才能稳定人才就业市场的秩序。 (一)从毕业生方面来看。 1.高校毕业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毕业生在毕业是对自己要从事的职业都有很大的理想和抱负,很多人都希望能找到跟自己想象完全相符的工作,鉴于这种情况,高校毕业生应该从实际出发,主动的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个人理想结合到一起,加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以自己的个人目标为寻找工作的主要目标,积极主动投身到需要的地方去,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价值,这样的认识才会有意义,也会让自身觉得有使命感,存在感。就像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提到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2.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毕业生在择业时一帆风顺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停的面试。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受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工作会越来越难找。所以对大学生而言,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能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这种心理状态,把负面情绪降到最低,是大学生自己需要做到的。很多大学生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随便找一份工作将就,有合适的就换一个,这是很不正确的做法,不仅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所以大学生应该积极认真地思考,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检讨,明确自己需要什么工作,适合什么工作,能够从事什么工作,而不是人云亦云。 (二)从社会、学校、家长等方面来看。社会应该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对他们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摒弃错误的价值观,端正就业心态。对学校而言,可以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对学生进行帮助的主要途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人生初步职业生涯的目标。家长是影响毕业生择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很多毕业生寻找工作都是要听从家长的意见。所以家长的态度是很重要的,不能一味的追求眼前的利益,要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选择职业时,如果家长只期望找一个工资高的职业,而不是从毕业生地角度出发切实的为他们考虑问题,这会致使毕业生心理压力过大或者是带着虚荣的心理,以至于影响他们的择业观。 (三)心理辅导的方法。关于焦虑的研究指出,团体辅导以及行为治疗技术是克服焦虑的有效方法。团体辅导,可以称为团体咨询或小组辅导或团体训练,这种方法是指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巾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 心理毕业论文: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大学毕业生中的重要而特殊的一个群体,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如何健全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个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2004年的统计表明.全国共招收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学生447.34万人,其中全国高职(专科)招生237.43万人,占53,1%;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1333.5万人,其中高职(专科)在校生达到595.65万人,占4.7%。目前,我国已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高等职业院校已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然而.就业工作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截至004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其中2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3%,本科生为84%,高职(专科)生仅为61%。2005年高校毕业生中,高职生占到近一半的比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由此也引发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时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1心理健康概述 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马勒博士曾提出这样一种思想: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便丧失了一切。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强调:没有健康.就不可能有什么幸福可言。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没有健康作基础,人生的一切将会黯然失色。从世界范围来看,健康已成为人们当前生活中关注的一大主题。那么.什么是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简称wH0)给了我们答案:“健康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不正常现象的存在,还包括每个人在生理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由此可见身心平衡、情感理智和谐是—个健康人必备的条件。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不仅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而且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心理健康包含有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三方面的意义。从生理上看,心理健康的人,其身体状况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应当是没有疾病的,其功能应在正常范围之内.没有不健康的体质遗传。脑是心理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健康的身体特别是大脑出了毛病,就会影响心理健康。从心理上看.心理健康的人对自我必然持肯定的态度,能自我认知.明确认识自己的潜能、优点和缺点.并发展自我;其认知系统和环境适应系统能保持正常、有效的动作;在发展自我的同时融洽的人际关系也得到发展。从社会行为上看.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能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其行为符合生活环境中文化的常模而不离奇古怪.所扮演的角色符合社会要求,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2离职毕业生就业时的心理健康状况 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临近毕业之时都要面临择业、求职的难题。一些同学在择业时.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与能力没有充分的考虑.急躁盲目或无所适从。有的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常常产生愤怒、焦虑、灰心、内疚、失望、无助、不满等情绪体验。有的人在求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独立性不够.自信心不强、面试技巧欠佳、性别歧视等各种心理问题。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他们的心理问题可能更加突出。 2.1高职毕业生就业时面对的困惑如今,“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之类的就业方式已经取代了过去以“统”、“包”为特征的分配制度,同时也不可否认社会上存在着的一些不公平现象,部分学生由于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比较差,便产生了很多的矛盾心理。比如不少学生拥护“双向选择”,因为他们不满在传统的统包统配制度下滋生的腐败之气和不正之风,认为这下找工作得全凭真本事了。然而事实上市场体制的健全还有—个过程,他们可能很快会发现,“关系”对于找—份好工作仍然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自己也身不由已的去寻求这种不正当的帮助,因而内心矛盾剧烈。同样,虽然学生们推崇靠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寻求自己在社会中位置.但由于社会竞争及甄别机制的不完善,一些人显然靠不诚实的行为.甚至欺骗的手段获得了实际的好处。尽管大多明白.这种好处只能是暂时的.但毕竟给正在求职的毕业生们内心造成了强烈的不平衡。在好的职位与好的就业地之间徘徊,举棋不定.也是大学就业面临的主要困惑之一。因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羞异。近年来.大学生的择业目标趋向于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特区,而这些地区也不{焉要引进如此之多的人才。与此同时,大学生们不愿去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也缺乏积极主动地引进人才的政策与措施,而这些地区其实是最需要知识分子的地方。 2.2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业是每个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重大抉择,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作为一群高智商.高文化,高自我价值的社会群体、其理想与追求自然有明确的目的性.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因而他们往往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作为高职院校的毕业学生,他们在学校学到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心想毕业后可以放手大干一场.然而有些入却在就业上处处碰壁。“我看中的单位.人家却看不中我;单位看中我的,我却看不中人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2.1自负心理自负是一种过高的自我评价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大学生就业时的自负心理主要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畅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 2.2.2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浮价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自卑心理的浅层是别人看不起自己,实际上深层的原因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者对事物的期望值部比较高.对人对自己都喜欢追求完美.惧怕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绝与耻笑。主要表现为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刚进入企业的时候,往往发党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那一套很多在这里根本行不通,从而认为自己很没有用,产生自卑心理。 2.2.3羞怯心理腼腆、扭捏、不好意思、说话音量小、表情不自然、脸色通红等都是羞怯的表现。在产生羞怯心理的情况下,高职毕业生又不敢放下大学生这个身份,去向其他一些学历不高,但技术过硬的入请教.严重影响了其技术提高和人际关系的改善。 2.2.4浮躁心理高职毕业生毕业后大多到私营企业上班,工资水平相对较低,想到自己作为大专生有学历而自己拿的工资与高中生甚至初中生等同,心中不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心理的矛盾冲突更加加剧,出现了浮躁不安的心理。 3完善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途径 3.1准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一些学生,自认为是天之骄子,总有一种自负感,对自己期望很高,结果“高不成、低不就”,因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不断瓣适自己原有的不切实际的就业取向,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择业目标要求相适应,这样才能在就业过程中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找到自己较满意的工作岗位。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都是从小事做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顶峰的。大学生在工作中要有从小事做起的准备,这样可以克服好高骛远的毛病,使自己的求职愿望与社会需求及时对接,根本上消除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同时,我们还要全面地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处境.确立竞争意识,学习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第一人生哲理,养成勇于进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习惯,于是我们就有了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今天的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是—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需要他们迎接人生的挑战。要培养起自我选择和自我负责的独立人格,相信并运用自己能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2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整情绪、情感保持稳定乐观,对人对事要有一颗平常心,对前途充满信心,敬业、乐业才能事业有成。如果遇到了各种就业问题不会进行及时的自我调整,就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此,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沦,遇事能够以集体利益为重,做到学习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心情也会多一分阳光还要注意掌握一些进行自我调整的方法,如知足者常乐,转移注意力,学点幽默,寻找乐趣,等等。 3.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来说大有裨益。一是可以从帮助他人之中去寻求快乐,即我们常说的助人为乐;二是思想上结了疙瘩.遇到了想不通的事,可以和知心朋友去交流,向人家诉一诉苦,甚至可以宣泄一番,发一发牢骚,得到理解和帮助;三是能够做到经常进行自我批评,懂得谦让、不为一些小事和别人斤斤计较。 3.4学校、社会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 针对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及其普遍性,学校、社会应给予高度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如举办就业技巧、就业心理准备、就业心理问题消除等方面的培训,帮助大学生客观的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进行就业教育和择业指导,开展创业教育,增强其创业、竞争、挑战意识。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超级秘书网: 心理毕业论文: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心理强化措施 一、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自卑与自负、焦虑与恐惧、依赖与从众、攀比与嫉妒、挫折与矛盾、怠慢与消极的心理等多种心理问题,通过就业指导让大学毕业生能够了解社会环境、职业市场以及自己的特点,调整心态,促进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自主择业、立业创业的自觉性;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养成良好的择业道德、健康的择业心态,增强择业意识。 二、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 1.以心理健康知识为载体的宣传教育 (1)课堂教学任务结合心理学知识根据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要求,各高校课程中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增加了自我探索的内容,包括兴趣、爱好、价值观、技能、能力等,通过SWOT分析方法,进一步能够认识自我,所谓“知人者智,知自者明,适合自己才是最好”,帮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合理规划择业目标,保持健康的心态,提高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及提高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帮助大学生科学选择职业发展道路,进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2)职业指导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校园里为实现毕业生安全毕业,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以就业为重点,实现网络化服务模式。为了进一步了解毕业生的现状和需求,深入调研和心理测评,根据调研和测评的结果,针对毕业生现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辅导,如职场有约等活动;邀请资深专家开展主题教育,将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深入到每位毕业生,使他们能否进一步的认识自我,从而树立了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促进大学生们自觉维护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升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调适能力;在组织学院心理健康活动之余,以各学院活动为载体,举办切合本学院学生需要的日常心理健康活动。例如,开展心理情景剧,以班级为单位,全班同学齐参与,反映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主要内容,不同班级、专业可根据人际交往、情感、学业负担、考研和择业就业压力等问题自拟主题。如“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宿舍关系你我她”“用‘心’学习”“提升大学生心理耐挫力”“激昂青春,你我共享”“说句心里话”“心的交融,心的飞扬”等。(3)就业指导工作中运用心理调试法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运用心理调适的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能够进一步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帮助学生能清醒地认识优势,发现不足,从而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有针对性将个人咨询与群体辅导相结合,通过求职诊聊、帮扶机制,对大学毕业生在职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境、困惑,使之能够深入了解通过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根据职场单位用人标准及单位所看重的能力,来衡量自己;同时,了解职场政策,通过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的正当权益。 2.健全个性化跟踪防预体系 在个性化跟踪防预体系中,在毕业生人群中关注高危群体,做到“内紧外松”,时刻与宿舍同学、班级干部、学生家人保持紧密联系,向学校领导上级组织、心理中心及时汇报情况,整理电话记录和谈话内容,动态跟踪危机个体,根据不同情况制订危机干预方案并采取有效的行动。辅助家长正视孩子异常情况,根据情况的不同及时进行治疗,有效地帮助学生进早康复。为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跟踪防预体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防预工作,确保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建立心理防预站和心理社团等咨询点,心理咨询中心将对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保健员进行业务培训,包括(1)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信号的鉴别与反馈;(2)心理委员及宿舍心理保健员工作职责;(3)“舍友伴我行”成长小组工作安排与实施。3.开展毕业生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根据当今大学毕业生个性发展的特点,积极拓展心理健康咨询途径,为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设立了多种心理咨询通道,可供学生自己选择,并及时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如今越来越多的同学能够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遇到不顺的事情会主动向辅导员诉说,寻求心理辅导。绝大多数前来咨询的学生都能够在老师的辅导下解除或缓解心理困惑和压力,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三、加强和完善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水平 辅导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辅导员心理辅导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态和求职水平。辅导员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辅导的第一责任人,通过与学生的紧密接触,将心理辅导工作落实到位,提供心理服务指导。因此,高校辅导员要注重职业水平的培养和个人业务能力的提高,加强和完善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辅导水平,有助于帮助大学毕业生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坦然面对在求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社会上出现的不公平现象。 四、结束语 高校应通过在职业指导中关注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端正求职动机,调整就业期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增加心理承受力,顺利完成学业,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在全校营造良好的关爱心理健康的氛围,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班级凝聚力,构建和谐校园,更好地发挥对外宣传的示范带动作用,掀起关注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热潮,构建和谐校园。 作者:李黎 工作单位:广州大学 心理毕业论文:茶艺专业毕业生心理教育干预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和社会需求间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面对激烈的岗位竞争学生容易产生择业焦虑情绪,而焦虑情绪的处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未来职业规划,毕业生心理教育干预开始受到关注。鉴于此,本文以茶艺专业毕业生为例,首先分析择业焦虑的表现和成因;其次从学校、家庭、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心理干预方案,缓解毕业生择业焦虑,帮助学生化压力为动力,以期为高校毕业生正确应对焦虑情绪,面对择业问题有所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茶艺专业;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教育 干预茶艺专业是高校有计划培养茶艺工作者、相关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的专项课程,是为适应我国茶叶市场经济发展设立的“年轻”学科。茶艺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茶叶生产技术相结合,要求学生在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掌握各项基本操作技能,涉及茶室设计、茶具选择、冲泡技艺等多个方面。茶艺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与茶叶相关行业(例如:茶园的管理、现代化茶叶加工、茶叶品质鉴定、物流运输等),是具备综合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焦虑是人类面对某些外在应激时做出的自然情绪反应,表现为个体的紧张不安情绪,过量焦虑会直接对个体认知能力及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现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困难,而茶艺专业出现时间较短,社会认知度不足等原因使该专业毕业生择业难度加大,学生择业焦虑情绪频发,通过心理教育干预帮助毕业生应对焦虑心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茶艺专业毕业生择业焦虑的表现及成因 高校茶艺专业主要是为我国茶产品行业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学科针对性较强,毕业生就业受行业发展规模及经营者用人理念影响大。应届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遭遇一些困难,出现择业焦虑情绪,对学生求职和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分析茶艺专业毕业生择业焦虑的具体表现和主要成因可以帮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状况,有针对的制定干预方案,是高校心理教育干预开展的大前提。 1.1茶艺专业毕业生择业焦虑的表现 茶艺专业毕业生择业焦虑根据程度不同主要表现为:糟糕的情绪体验、焦虑行为出现和心因性生理疾病三个阶段,程度由轻到重通常是递进式反应,但也会同时产生。首先,糟糕的情绪体验包括:紧张、回避、颓废忐忑、易燥易怒、对外界信息反应过大、容易大喜大悲、认知趋向极端化等;其次,焦虑行为包括刻板强迫性重复(例如:反复修改简历等),茶饭不思对日常生活和活动失去兴趣;最后,心因性生理疾病指个体出现失眠、脱发、盗汗症状及继发性肠胃疾病等。适当择业焦虑可以帮助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付出更多努力,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提升自我综合能力,以适应行业需求,过度焦虑则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效率和身体健康。自身抗压能力较弱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将就业效率低片面归结为就业形势不好或专业“冷门”,不断抱怨使不良情绪蔓延,会对周围同学甚至低年级学生造成恐慌情绪。 1.2茶艺专业毕业生择业焦虑的成因 茶艺专业学生毕业就业标志着个体正式从校园走向社会,是对多年学习成果的实践检验,也是从心理上对自身舒适区的重要突破。这一过程中,毕业生往往面对着相当的不确定因素和选择,对所学专业是否容易找到工作、薪资水平是否理想有所担心,既有对走向工作岗位的好奇也有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茶艺专业毕业生择业焦虑出现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我国整体就业形势、家庭及学校三方面。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用人单位不断提高入职“门槛”导致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普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核心优势。在家庭方面,家长普遍对行业现状及专业就业形势了解不足,片面要求子女从事稳定高薪职业,误导毕业生择业方向,与现实不匹配的过高期望无形中为学生增加了择业压力。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投入不够,宽泛的指导方式缺乏针对性,无法解决学生实际问题,部分高校为保障专业就业率,开展公开就业情况统计,促使学生尽快就业,同学间对比会增加毕业生择业压力,甚至使一些学生为完成就业选择并不适合的岗位。毕业生自身状况对择业焦虑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心理状态失衡和自我调节能力缺失。一部分毕业生面对择业准备不足,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操作技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盲目投递简历导致效率低下;另一部分毕业生有明确的目标,但目标脱离实际基本无法实现,在求职过程中反复碰壁使学生开始出现认知偏差,不愿意接受失败。我国传统茶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烹制技艺决定了从业者需要较长实践积淀,一些毕业生希望立刻成为收入可观的高级茶艺师或茶叶品鉴师是不切实际的。毕业生无法对行业发展及职业晋升有明确认识,在择业过程中眼高手低,一味将用人单位不录用原因归咎为就业形势不好或专业“冷门”,导致落差感带来的严重焦虑。 2茶艺专业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教育干预机制 在我国严峻就业形势下,应对茶艺专业毕业生择业焦虑的心理教育干预需要从加强学校辅导、建立家长与学生沟通和提高学生自身就业认知三方面进行。 2.1学校方面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需要结合茶艺行业发展现状,不断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出符合当前行业需要的专业人才。通过和业内大型企业合作为学生争取实习机会,使毕业生有机会提前感受真实的就业环境,帮助学生建立起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就业准备。对已经出现择业焦虑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以团体辅导形式解决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惑,鼓励同质性群体分享经历互相鼓励。采取放松训练、归因方式训练、自我效能感提升等多种辅导技术,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期望值,有效缓解学生择业焦虑现状。此外,学校应该完善心理辅导中心,及时应对一些心理波动大的学生,防患于未然。 2.2家庭方面 家庭带给毕业生的择业压力主要源于家长与子女间沟通不足,首先,父母缺乏对行业发展现状及专业就业形势做出正确评估渠道,容易受到网络信息和他人观念影响,误导子女的择业方向;其次,受时代影响两代人对职业选择有着观念差异,双方沟通不足会使这种差异转化为亲子冲突,为毕业生带来压力。因此,在家庭方面父母应当主动承担起子女情绪的疏导工作,对毕业生择业给予必要的鼓励和适当建议,在毕业生遇到择业问题时不要一味的埋怨和指责,多去帮助子女分析原因正确解决所遇问题。家庭成员应当共同学习,对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环境有科学认识,避免父母“一言堂”造成学生错误的择业规划,双方通过沟通探讨出能够得到双方认可的结果。 2.3学生自身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茶艺专业毕业生需要更新传统择业观念,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争取就业机会。结合行业发展趋势选择具有发展优势地区,在单位选择上更多关注公司的发展空间,避免一味追求事业单位或大型国企。认识到茶艺从业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如果不能立刻从事高级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应当认识到自身能力存在的“短板”,接受在基层操作岗位积累经验完善自身。充分认识到自身具备的优势和不足,既要避免“眼高手低”的骄傲情绪也要避免缺乏自信导致的“自哀自怨”。由于毕业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可以在择业过程中考虑父母、师长给出的建议,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职业选择。 3结束语 焦虑是人类面对应激时产生的基本情绪,可以帮助个体充分调动身体各项器官机能,保障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觉醒性,适当焦虑是提高人类生存率的重要保障。现代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过量焦虑逐渐成为情绪疾病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高校毕业生面对从校园到社会的身份转变,择业焦虑情绪非常常见。茶艺专业毕业生学习内容专业性强,求职范围具有很强针对性,学校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就业指导和实习机会,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建立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克服缓解择业焦虑情绪。通过增加学校、家庭沟通和学生自我认识,帮助学生把择业焦虑情绪由压力变成动力,发挥高校心理教育干预作用,缓解学生面对就业产生的复杂情绪。完善高校茶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教学与岗位需要相适应,避免第一理论教学与岗位需求不符造成的就业困难,以高质量专业人才输出保障我国茶产品行业走上专业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卢锴锋 董雅洁 单位:河北省承德医学院 心理毕业论文: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摘要: 就业就是高校大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后进行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等学校扩招后,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因而就业压力大成为很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利用心理学知识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这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择业与就业,也对建设和谐高校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认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正确的认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然而错误的认知会使一部分毕业生迷失自己,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部分大学生总是高估自己在就业中的位置,只去国企、事业单位,总之没有好的工作宁愿在家里,把时间浪费在游戏中,把时间浪费在不值得的事情中,就是不愿意俯下身来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毕业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自卑、从众、焦虑、逃避和依赖等方面。 1.自卑心理自卑,简单地讲,是指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具体表现为不喜欢自己,讨厌自己,常常抱怨和责备自己。高等学校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因为自己的学校不是“211”“985”,因为自己的专业不是热门专业,总是觉得自己不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这些毕业生没有积极地看待自己在就业中的位置,而是埋怨自己没有生在好人家,面对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在求职的时候只是一味地等待,不会主动出击,有好的招聘机会也不敢上前。很多毕业生认为自己能力不行,专业功底不行,因而更加退缩,一次次失败加重他们的沮丧感和不平衡感。 2.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一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向着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从众心理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表现较为突出的一种心理,这些毕业生在就业时表现为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没有详细的自我分析和求职规划,一味跟随他人的脚步走,进而就慢慢地失去了自我。由于中国应试教育的特点,很多大学生都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何种工作,进入何种行业。在就业过程中,自己的过度迷茫便出现了从众现象。 3.逃避心理逃避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认知和适应能力差而产生的对就业问题的消极回避态度。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择业中受到任何打击就会退缩。表现为消极等待亲戚朋友给自己介绍工作,或者是依赖于学校的就业部门为毕业生们联系各类就业信息,也有些学生会选择考研或者是出国攻读硕士研究生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毕业后马上找到工作的约占70%,选择继续深造的占20%,选择出国和自主创业的约占5.3%”,而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70万人,那么在这种严峻形式下,还会有那么多的学生逃避就业的压力而选择考研,还是选择勇敢面对。 4.焦虑心理焦虑是个体在主观上对将要发生的事情存在的担心和不安的情绪,而自己又不能够做出什么有实际意义的努力。焦虑是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主要是由于错误的认知和自我压力大造成的,表现特征为持续性焦虑和紧张。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最大的情绪就是焦虑,对于正在求职过程中的大学生来说,存在适度的焦虑可以增加其就业的积极主动性,然而物极必反,过度的焦虑却会降低学生的判断推理的能力,甚至导致行为失控。 5.依赖心理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家庭条件优越,许多家长比较溺爱孩子,孩子什么家务都不会做,严重忽略了对孩子自立性的培养,这些孩子的自立能力较差,很难具有较强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由于家长的溺爱,当他毕业的时候,面对复杂的人际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他们没有走进就业大军的队伍,没有去参加过招聘会,就退缩了,这种依赖的心理会给毕业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的孩子甚至是自己天天在家上网打游戏,而他的父母却要为了他的工作而四处奔波。 二、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外部因素分析 1.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虽然在很多方面都跟随时代的潮流,但由于中国人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观念浓厚,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父母所学的专业,父母的择业观都深深影响到子女的选择。一般的父母很多事情都替儿女做主,工作的事情一定要听从他们的想法和安排,即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一份工作,在他的父母看来这工作并不是最理想的,只有按照他们的思路安排的工作才是最好的。还有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子女上了大学工作就有了保障,殊不知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是大众教育,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也是常有的事。因此,毕业生在父母高期望值和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就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2.缺乏系统的就业心理指导高校往往很重视在校生的心理问题,由于毕业生最后一年去实习和找工作,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会遭到遗忘。很多学校的就业心理问题都是由学生的辅导员来承担的,但是很多辅导员都没有学习过系统的就业心理辅导,对学生的帮助很小,一旦遇到很棘手的问题,就要求助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碍于面子,很多学生都不会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不去做心理咨询而是选择自我排解。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好,那么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在众多的压力面前,就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3.招聘中存在的偏见对毕业生的影响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很重视学生的学历而忽略学生的能力,这使得很多低学历的人员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还有的用人单位在求职条件中标出“211”“985”的字样,是否为党员,是否做过学生干部,是否通过英语四六级,这些条件的设立使得很多同学都没有机会进入面试就被关到了门外。而实际工作中,这些硬件条件又会起到哪些作用,无疑会导致更多的毕业生选择逃避而不就业。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要强化家庭教育,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教育,通常是指父辈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这样的一句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处事方式对子女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之前承担了孩子的学前期的教育工作。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将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父母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让孩子背负太大的心理负担,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很好的锻炼。 2.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节大学生的不良情绪由于高校毕业生目前普遍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问题,高等学校可以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讲座等形式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所了解,以此来缓解毕业生的不良情绪,提升其在就业竞争中的综合实力。如果存在因就业压力大而导致的严重心理问题学生,要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不断提高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承受能力。 3.要提供职业生涯教育,及时改变大学生的错误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未来就业方向的规划,促使他们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地去完善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从而改变错误的认知。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特征及行为的某一方面或整体的评价过程。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通过心理测评和社会对比等方式,使大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有清楚地了解,这可帮助大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进而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4.要加强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他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工作都放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当从中学,甚至是小学就开展就业教育、心理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向学生灌输“就业意识”,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认知,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同时,积极探索应试教育的现状,找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学生才会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脱颖而出。 总之,在积极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形势的同时,对大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的研究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要把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放到解决就业工作的重要位置,重视就业指导服务与心理咨询等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保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作者:夏海杰 李丹 单位: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心理毕业论文:毕业生就业心理AHP法分析 高职生是国家职业教育培养的中坚力量,就业是高职毕业生走向职业人生的转折点。面对就业,高职毕业生既期望早日走上工作岗位实现职业理想,又担心自身专业技能、兴趣爱好、未来发展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之间的落差和隔阂。这种患得患失和忧虑恐惧的就业心理成为了高职毕业生毕业的严重障碍,也是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深入了解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本研究以江苏某职业学院为例,展开了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问卷调查。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查设计和分析方法 为更好地了解当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高职院校有效地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对江苏省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样本抽样,进行了就业心理状况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抽样是问卷调查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本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某职业技术学院的4000余名毕业生中,按照学院规模、专业分布和学生人数的对应比例抽取了800名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共收回745份,回收率为93.13%。通过对全部问卷进行逻辑检查和幅度核查之后,除发现一些学生附有强烈感慨留言的特殊问卷之外,没有发现无效问卷,说明本次就业心理调查问卷的取样具有较高的成功率。问卷内容的设计是取得就业心理调查成功的重要保障。本次就业心理调查问卷内容主要针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评分析。调查问卷为匿名性问卷,问卷内容包括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自我认知、专业认识、就业思考、理性追求、意识培养、人性矛盾和育人评估等内容。通过对全部有效问卷进行编号整理,把每一份就业心理问卷的资料输入EXCEL文件,进行概率统计、描述性分析和模型计算等来分析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数据表明,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特征,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条理化层次化的建模分析是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研究的关键步骤。构造出一个有效的分析结构模型才能结合调查问卷数据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做出科学分析。层次分析法,即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方法,是美国的著名运筹学家T.L.sat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结构化、层次化分析的决策方法,它模拟人脑对方案的多指标系统进行模型化、数量化综合评价,是一种简洁实用、定量数据信息所需较少且无结构特性的系统评价方法。经过经验借鉴和专家建议,AHP法是对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的有效分析模型。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AHP法模型分析 首先,建立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通过对就业心理因素的实际分析,将全部问卷内容分解成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三个层次,第一层“目标层Z”为“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第二层“准则层Oi”包含为“自我认知、专业认识、就业思考、理性追求、意识培养、人性矛盾和育人评估”。第三层为“方案层Cj”,包括:“自我认知”指标下包括“性格分析、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素质欠缺、知识外延”;“专业认识”指标下包括“兴趣专业、满意专业、专业前景、专业方向”;“就业思考”指标下包括“考虑频次、意向准备、正在准备、曾做准备、择业规划、前景态度”;“理性追求”指标下包括“理想职业、入职重点、就业意义、薪酬预想、性质追求、地区追求”;“意识培养”指标下包括“西部历练、基层考验、毕业准备、意识认知、培养途径方向”;“人性矛盾”指标下包括“就业压力、承压能力、内部心态、挫败准备、差异心态、意向不符、机遇把握、心理困扰”“;育人评估”指标下包括“整体评价、意义评价、效果评价、引向评价、咨询频次、效果帮助”。其次,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根据问卷调查资料并综合专家意见,将高职大学生心理评价指标层次分析结构中各指标因素两两进行判断比较,从而构造出准则层、方案层判断矩阵。然后将准则层判断矩阵、方案层判断矩阵进行列向量归一化并处理结果,从而判断出方案层与准则层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通过层次分析最终得到参与调查问卷学生的就业心理的评分标准。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问卷调查分析 根据准则层Oi“自我认知、专业认识、就业思考、理性追求、意识培养、人性矛盾和育人评估”诸要素的划分,针对各类要素的问卷调查结果,依据上述AHP评分标准分析如下。“自我认识”层面分析:根据上述所求的AHP评分标准,此类问题共计28分,本次调查毕业生得分为20.5分,即评分73.2分,说明高职毕业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为中等偏上。其中他们对自我的素质欠缺、性格分析和兴趣爱好方面的认知有一定认识,但是,对于知识的外延方面比较处于劣势,从侧面反映了高职类大学生在知识外延拓展上具有提升的必要性。从高职这一客观角度分析,其间接地影响到的学生的主观认识,从而对其动机、兴趣和情绪产生影响,继而造成后续就业认知的差异性。只有端正自己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去加强自我认知。“专业认知”层面分析:根据上述所求的AHP评分标准,此类问题共计13分,而该校毕业生得分为6.6分,即评分51分,说明高职毕业生的专业认识水平为及格偏下水平。其中有近一半的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选择感到并不感兴趣和满意,但是,对于自己所选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是较为满意的。在许多学生的观念中相比于兴趣而言,选择一个有利于就业的专业更为重要。“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实用技术以超过或接近半数的比例远远领先于其它选择项被高职生们排在前三位,体现了浓厚的实用主义倾向”[1]这个调查结论正体现了学生选择专业的心态。在当今大环境下,大学生理想就业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导致尽管入学所选专业不是自己所喜欢和满意的,但为了就业而只能选择能够保证就业的专业,“先就业,后择业”,此亦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就业心理。在排除概率性前提下,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在学好自己专业知识基础上,去学习更多自己喜欢的其它专业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大环境。 “就业思考”层面分析:根据上述所求的AHP评分标准,此类问题共计6分,而该校毕业生得分为5分,即评分83分,说明毕业生的就业思考水平为良好以上。其中,在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准备工作比较充分;但是,对于以后的生涯规划尚存在些许问题。“面对急剧的社会变革,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被推向市场的毕业生们不仅面临着人生理想、职业发展道路的选择,而且还面临着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威胁”[2]。因此,大学生应树立生存、发展、事业融为一体的职业生涯观。首先要能够保障自身的社会生存基础,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其次在职业发展中发挥技能特长与智慧,推动工作进步。最后在职业发展中不断完善自己,达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佳结合。“理想追求”层面分析:根据上述所求的AHP评分标准,此类问题共计4分,而该校毕业生得分为3.6分,即评分90分,说明毕业生的理想追求水平为优秀。其中,对于以后的工作预想有着自信与充分的准备及抱负,但是,对于薪酬方面,有着现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即职业预期较高,理想色彩严重,就业目标通常忽视个人能力与经验的积累。高职生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是好事情,但不宜急功近利,否则会导致择业过程中的眼高手低。另外,高职大学生对于工作单位倾向于有实力且发展稳定的国有、三资企业,对于私营企业和自主创业的意愿较弱;工作地点的选择也是倾向于发达繁华的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意识培养”层面分析:根据上述所求的AHP评分标准,此类问题共计18分,而该校毕业生得分为11.3分,即评分63分,为及格水平。其中对于基层考验和西部历练有一定数量的同学能够承受,但是,对于条件的考虑还是非常在意:其中有近一半的学生是在条件符合自身要求下,才有意前往;有1/5的学生是拒绝考虑的。毕业生对于“毕业准备”和“就业意识培养”是比较积极的,其中有1/2以上的同学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做毕业准备,相信“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认识到“就业意识”非常重要的;当然,也存在近1/5的同学缺乏此类意识。对于“就业指导”的渠道,有32%的学生是通过学校,31%的学生是通过亲朋好友帮助,24%的学生是进行自己搜索,仅有很少一部分同学是通过职业咨询机构等其他途径。这也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就业意识培养亦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养成自我意识以达到更具期望的就业“人性矛盾”层面分析:根据上述所求的AHP评分标准,此类问题共计28分,而该校毕业生得分为20分,即评分72分,为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有2/3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较大,这是符合国内就业大形势的;有23%的同学有非常高的心理承受能力,39%的同学有比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有29%的同学承受能力一般;就整体而言,高职毕业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好;面对竞争有45%的同学相信可以成功,面对失败有近一半以上的同学可以坦然面对,这体现出高职生面对就业挫折具有良好的心态和认识。在就业过程中即使职业与自己意向相悖时,亦有74%的同学选择继续“先就业,后择业”;当机会来临时即便以后会有更好机会,仍有54%的同学选择抓住当前机遇,但有26%的同学持观望态度;体现了高职生能够从现实出发把握当前的机遇。高职毕业生面对压力应该直面压力,改变思维方式并适度宣泄以培养乐观豁达的性格,参加一些放松训练和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等方法,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就业和未来人生。“育人评估”层面分析:根据上述所求的AHP评分标准,此类问题共计3分,而该校毕业生得分为1.8分,即评分60分,为及格水平。其中对于学校的就业指导的整体评价,有24%的学生非常满意,32%的学生比较满意,35%的学生持一般态度;说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合理,但仍需进一步的改善。对于就业指导的作用,有73%认为是完全有必要和意义的。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必不可少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加强毕业生个性化心理咨询与辅导,强化其职业生涯意识,使就业指导与咨询适应时展需要,为疏导毕业生心理压力发挥积极作用”[3]。当遇到就业心理问题时,30%的同学选择和同学和朋友交流,26%的同学向老师寻求帮助,19%的同学选择到心理咨询处寻求帮助,但存在个别同学选择默默承受,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仍有发挥作用的更高空间。对于就业心理咨询的帮助,17%的同学认为帮助很大,能够获得成长的动力;23%的同学认为帮助很大;42%的同学认为有点帮助,可见就业心理咨询对于毕业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必要性。最后,本次调查的整体AHP评分为70分,说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为中等水平。其中,专业认识和意识培养方面的心理存在偏颇,需要学校及学生加强重视和深化;对于自我认知、就业思考、理想追求、人性矛盾和育人评估方面,还需进一步的去调节和学习,为更好的就业和健康的就业心理而努力。 四、结束语 通过本次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查和AHP法分析,可以明确地看出,高职毕业生对于自身能力和就业定位有一定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看到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意识还算比较积极主动,但是对于专业认知与专业发展的认识还很欠缺,对未来目标也缺少规划,存在就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心态和现实落差。因此,对个人而言,要形成客观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加强对专业的投入度与兴趣度。从学校角度而言,积极面向市场调整专业方向,完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践等内容,着力打造高职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解决毕业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关键步骤。“学校要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环境,完善高职学生的就业体系,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职生就业心理咨询和指导工作,适时调整高职生就业心理并给予科学引导与压力调适,是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和重视的必要环节。 作者:王庆鸾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毕业论文:媒体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影响 一、大学生择业的信心与准备不够充分 信心非常重要,一个人只有具备充分的信心,才能获得成功。大学生的自信是实现其就业成功的关键与基础,但是,通过对500名大学生的调查可知,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时所表现出的信心明显不足。如表1所示。与此同时,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很多大学生并没有为此做好就业准备,表现出对专业的认知能力差、对国家相关政策掌握差。在本次调查中,有60%的大学生不清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工作,有73%的大学生对相关工作的流程以及国家所颁布的就业政策不了解,只有35%的大学生清楚自身的职业方向,19%的大学生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及就业行业的工作流程有所了解。 二、媒体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造成的影响 1大众传媒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造成的影响非常大。调查问卷中有关大学生“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到当前金融危机中的就业现状”问题,有45%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学校获取信息,有39%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大众传媒,14%的大学生选择通过朋友、同学;2%的大学生选择通过人际传播获取。从调查数据可知,大学生利用大众传媒获取就业信息仅占全部途径的1/3。但是,通过与老师交流了解到,大学教师向学生传递的信息基本上从媒体获取。因此,大学生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是从大众传媒渠道获得,可见媒体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所造成的影响非常大。 2大众传媒直接传播的影响要小于间接传播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利用大众传媒获取相关就业形势,有42%的大学生会因为获得的信息而产生一定的心理波动。有64%的大学生在获得就业信息以后表示对自身的就业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在从朋友、同学获取就业信息的大学生之中,有6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的就业会与该信息相关联。由此可见,对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造成重要影响的是学校,其次是朋友、同学,最后才是大众传媒。媒体对就业心理的引导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就业信心。信心作为大学生就业的前提与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大众传媒在大学生的就业引导中,某种程度上削减了大学生的自信心,比如,有些媒体曾经热炒过“大学生苦读四年,月薪等同农民工”的新闻,这种负面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大学生的就业热情,从而呈现出一种较为悲观的认识,以至于对教育带来长远的社会影响。 3对大学生的创业鼓励政策及与典型宣传力度不够。经过宣传报道,各个地方都陆续出台一系列扶持大学生的政策,但是对于这些政策的宣传并没做到入耳入心。另外,对大学生面临的困难也反映不够,比如调查发现很多应届大学生虽然有着创业梦,但是由于缺乏资金与支持,从而无法进行实践,梦想也付诸东流。另外,对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案例宣传报道的力度也不够。 三、提升就业自信心的媒体对策 1加强典型报道与深度报道在与各个相关部门的联动中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报道,积极宣传大学生创业中最具典型的代表,从而为应届大学生提供自强不息的创业榜样,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坚持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并对此进行宣传。在宣传中要保证宣传的正面性与典型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2形成强有力的宣传合力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新闻,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从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新闻报道。要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等各种媒介的合力,形成强有力的宣传态势。并且要积极宣传政府部门的相关扶持政策,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在开展舆论引导时,对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进行一定的扶持,在改善就业环境的同时,从根本上激发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愿望,从而在思想上达成共识。 3提高大学生就业宣传的针对性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舆论引导,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现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价值观。除此之外,还要对大学生宣传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积极引导大学生准确定位,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并且要使其具备人文精神,加强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使就业宣传针对性更强。 作者:甘露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谈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当前,电力企业将要而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国内经济工业化和农村迅速城镇化的环境。电力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保证,是经济建设的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力企业,市场环境的变化对电力生产、电力需求、电力销售和电力建设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同时,电力工业的发展又是衡量一个国家电气化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都意味着消费者的需求将不断增长,电力企业的竞争不断加剧。因此,创新电力企业现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电力企业 管理 创新 0 引言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一些技术实力强、资金雄厚的跨国公司也参与到我国的市场竞争,市场放宽了准入条件和竞争领域,同时市场经济的效益准则也提醒我们,自然垄断行业无疑也会到挑战。 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它是为达成预定目的而协调集体活动的过程。管理的目的可以是出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及文化教育方面或出于综合性的考虑。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是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与其他管理一样,也必须要符合客观的规律,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而通过组织、计划、激励、协调控制等方式,施加于生产经营的活动。而所谓的电力企业管理,就是指结合电力企业的生产特点,同时遵守客观经济规律,实现电力企业供、产、销各环节的相互衔接,同时要给予生产经营活动以密切的配合,切实的实行组织、指挥、计划、控制与协调;社会对电力的需要得到满足,最终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合理组织人、财、物等各生产要素,使之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1 管理创新的原则 1.1 管理创新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就是当代企业的管理创新,爱惜人、尊重人、发挥人的潜力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应该做到的,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都无法和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可持续利用性相比拟,人力资源也是无法替代的。员工的忠诚度和献身精神应着力得到培育;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肯定员工的主体作用,员工的主体意识要得到尊重;员工的创新精神也要得到不断的激发;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也要构建起来;构筑一个给精英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1.2 管理创新工作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 社会分工在新形势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变得愈来愈细,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因为每个人经验、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都是很有限的,企业领导者也是同样,他的职责却很重要,他是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决策者、指挥者、组织者,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会因领导者失误的决策或有失公正的处事而引发。必须发扬民主精神,企业每项新决策都要在集思广益、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走群众路线,最终形成,这也是企业管理创新上要遵循的一个客观要求,使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得到保证。 1.3 让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也是企业管理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市场观念转变首先应该是服务思想的转变,市场经济最大程度上是服务经济,相应地管理创新中体现着服务思想的转变。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自身的管理方式、管理机制要考虑,要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样的措施、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顾客的要求要千方百计地去满足,特别是营销要紧密地联系生产,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市场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产品。 2 电力企业创新管理的建议 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突飞猛进,我国电力企业的现代管理手段还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电力工业将发生重大变革才能与发展相适应。结合多年来在电力企业的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以下的建议: 2.1 要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开展管理创新工作 现在重要的工作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公司。电力企业改革的趋势是走向市场,我们应该引入竟争、打破垄断,同时电力企业也将面临较大范围的重组。 ①要按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的原则进行;②既要有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也要发挥经营管理层的作用;要有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③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公司不可刻意追求某一种形式,要与公司的规模相适应;④组织结构要向柔性化、网络化和扁平化发展,机构的规模要适度;⑤要根据各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研究,电力企业,特别是大型公司要对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研究,找出适合的体制。这也是管理的重大课题。 2.2 要想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战略管理创新就必须得到加强 要想使企业能稳步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战略管理,总体谋划企业的发展手段、目标和途径,使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得到提升,否则企业就会失去发展的方向,最终走向失败。在战略管理上电力企业还是弱项,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在实际工作落实中,好多地方需要改善。加强战略管理,一是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决策程序;二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并注意调研的制度建设;三是关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四是有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思想;五是有科学的实施保障措施;六是要进行整体的规划,突出重点,分步进行实施工作,最终达到全面推进的目标;七是要建立重大决策的责任制和相关管理制度。 2.3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之本,适者生存,落后了就会被淘汰。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也应在如下的七个方面来开展: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制度要规范。②新技术要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③进行虚拟企业的研究工作并逐步的落实到应用。④要进行结构调整就必须加快技术改造的进程。⑤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要尊重知识并加强管理。⑥注重信息化的重要性、加强信息管理,使网络化建设不断发展。⑦尊重人才,培养人才。 2.4 日益增强的市场竟争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的管理工作 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管理,因为它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加强财务管理是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电力企业公司化改组,创建一流管理电力公司的迫切需要,是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改革的中心内容。电力市场具有垄断性质。我国把电力企业也推向市场的改革中,加强营销管理,根据电力市场的特点应该转变观念,重视各类用电市场的研究与开拓,审视市场调查与预测,作好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并且要大力开展集资办电,引入竟争机制,多渠道集资办电的方针、积极推行多家、把电力市场搞活。 2.5 要持续关注市场,从而时营销管理创新工作得到加强 在改革过程中,电力企业必将走向市场。所以,要确实重视营销管理工作,并加强与研究营销管理。提高市场意识;建立用户满意度的测评方法和制度,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加强营销工作中的公关管理工作等等。 3 员工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要实施激励机制 有潜力的员工和骨干员工是应激励的重点客体。骨干员工是指具有组织需要和依赖的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而有潜力员工则是指虽然职位层次较低,但个人素质良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人。对人的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本质,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任务可以通过其他人的协助共同来完成,它是作为上级管理者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所以,如何别员工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去很好的工作,是人员管理的重点。 提供给激励对象以心理满足的心理激励;帮助解决激励对象的个人或家庭与工作和生活方面有关的难题;激励对象得到具体的物质利益的物质激励;员工的个性差异要得到尊重、从心理激励方面来看,要允许员工参与不同的意见,并加以尊重、对员工的劳动成果要尊重,让员工在组织里找到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合理、科学设计员工的培训计划和职业规划,使员工能做自己喜欢和做得最好的事情。 要将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充分的发掘出来,并加以利用,使其能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员工的工作热情得到提高,建立各种激励措施、以及相互配套的激励机制,工作中要将员工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培养起来。 我们必须花更多的精力研究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企业的竞争力离不开它,我们要使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更好地发挥。 4 结束语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越来越成为电力企业应认真探究的问题,要重视比较分析、不断优化的原则;应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应在创造管理心境、提升管理模式、激发员工的激情等方面加大力度,如果要能把这些工作做好,那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工作才能做好,也才能为电力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从拉闸限电现象浅析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电力需求的增长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而建立电力市场的根本,在于形成一种新的运行和发展机制,优化配置电力资源,促进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对电力企业运作的探究中,以“拉闸限电”为研究案例,浅析其因果及影响,由此提出个人见解及思考,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要求的标准来转变个人思想态度。 【关键词】电力企业 管理创新 市场 一、绪论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了解电力企业的运作管理,有助于建立一种新的运行和发展机制,有利于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电力企业伴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电力企业运作管理的优化需要运作的标准和制度的保证,而系统化的标准可以把清晰的目标与战略更好的贯彻。 (一)电力企业运作管理的现状探究 电力营销及电力商品的特点: 1.无形性。 2.非储存性。 3.公用性。 电力企业营销理念创新要求: 1.树立全员营销观念。 2.全面理解满足客户需求。 3.满足客户对电力产品的全部需求。 4.树立长期利润观点。 (二)电力营销管理创新策略 管理创新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市场、改善服务,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管理创新始于管理理念的创新,并通过制度创新和现代新技术应用来实现。 (三)电力营销的产品策略 1.从电源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对老化机组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提高发电机组的出力效果,以电力需求侧管理思想为指导,提高设备完好率,降低发电成本。 (2)加强电源企业的科学管理,通过挖潜、减员、降耗、排障等一系列措施,降低电源企业的上网电价。 2.从电网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大力加强主干电网的建设与改造,降低供电损耗。(2)加快城乡电网改造,降低线损等,提高输电效果,减轻用户负担。(3)采用计算机网络管理,优化调度,合理分配电网流量流向,降低网损,实行电能量信息远程采集。 二、从“拉闸限电”现象,思考电力企业运作问题 (一)拉闸限电现象的原因 1.电力供应短暂超过需求,政府审批放缓,电力投资不足。 2.电煤供应与干旱少雨影响电力供应。 3.电力投资的长周期与电力规划、投资机制所限。 (二)电力供需形势分析 1.电力建设速度缓慢,电力供应短缺现象难以短期内反转。 2.持续的经济增长会对用电继续产生强大的需求。 (三)关于“拉闸限电”的运作与管理 建立节能社会运作、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系统。 三、开拓电力市场的对策和措施 电力市场营销是电力生产全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即销售环节,是县级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主渠道。1.更新观念,积极培育市场竞争意识和市场营销意识。2.合理利用价格策略,扩大电力销售市场。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管理体制和机制。 四、对于电力企业运作管理的建议 (一)对于电力企业运作管理的政策建议 1.增加能源生产部门投资力度,多采煤、多采油、多发电,加强能源基地建设。 2.增加对能源研发的投入。 (二)对于电力企业运作管理的制度建议 1.对管理业务整合和职能调整进行认真的调查和论证。业务流程设计应做到职能设置科学,管理流程短,信息畅通;管理层的机构和岗位设置应做到精干高效、责权对应、授权充分。 2.对作业层进行整合。整合的原则是工艺相近,区域相邻,集散有度,有利管理。 3.提高员工素质。扁平化管理的内涵是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因此一定要实行竞争上岗,保证关键岗位的人员素质。 4.规范公司结构,明确职责,规范运作,管理科学要求,进一步界定职责,逐步完善管理机制。 五、结论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建立交易机制,政府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公平合理的交易原则和交易平台,并监督这一原则的公正实施。所制定的原则不仅要符合当事人双方的意愿,也要兼顾公众的共同的利益。要终结“拉闸限电”的“轮回”,就要将目前的行政审批体制彻底改变为交易方式。而电力企业的运作管理,其目的是为了系统管理让执行更有力。一定要遵循“二八”效率原则,即抓住20%的重点。清晰了重点环节和轻重缓急,有的放矢,执行效率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来。企业要系统的管理执行力,周全策划好执行力的每一个细节。战略的让自己独特,而执行是要使自己比别人做的更好。在充斥着拷贝、跟风等盲目行为的中国市场,拥有强大的执行力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简介:鄢盛(1967-),男,汉族,荆州供电公司,研究方向:供电系统可靠性以及电力市场分析。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对当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索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这对于所有的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国家的电力企业同样如此。电力企业如何在自身的经营管理上迎合市场经济变化的需求并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创新已成为当今企业内部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对策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市场中的各种类型的企业都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对于电力企业而言企业的经营管理成为当前解决企业诸多问题中的重中之重。面对着新的挑战,电力企业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够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已成为电力企业寻求发展的瓶颈,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市场的变化与需求作为其目标价值导向,在此基础上重视对于企业管理形式的创新,不断与时俱进,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通过企业各个环节的创新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如今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不足之处 (1)电力企业基础性的管理工作难以到位。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电力企业对于自身的经营管理就做出了一定的规划,明确提出了管理工作的重心即“三基工作”,涵盖了对于基层的管理、企业基础的管理以及企业的基本功训练等。这就使得我国的电力企业在自身的经营管理上都将工作重点落在了“三基工作”上,并且收到了良好的管理效果,大部分企业内部的管理基础得到了稳健发展。但是由于各个电力企业在其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基础管理工作调整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就是说电力企业之间的管理基础是不同的,依旧有一部分的电力企业的管理基础并未夯实,甚至个别的电力企业至今没有相对完善健全的企业规章管理制度,从而导致企业在管理上并无标准化可言。没有一定的管理基础,要想实现企业管理的提升更是难上加难,无异于空中楼阁。 (2)企业内部管理理念亟待提高。同其他行业相比,电力行业有其自身的领域特色,由于电力企业都是由国家予以直接管控的,属于典型的计划性的企业,国家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绝对的垄断权,这就使得在电力企业的内部管理上普遍缺乏创新性及灵活性,管理模式陈旧,管理观念刻板,创新动力明显不足。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这种计划垄断型的管理理念显然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很多电力企业内部尚未形成一种符合市场发展形势的管理机制如人才激励制度、竞争约束制度以及学习制度等等,具有滞后性,不利于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缺乏完善的企业战略管理机制。笔者发现,我国为数众多的电力企业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因此使得自身的经营管理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同时,对于一个大型的企业而言,要想实现长远的稳定发展,就应当制定迎合市场需求符合自身特点的战略管理策略,从大的方向上把握对于未来市场的发展。企业战略管理作为实现企业价值目标的关键因素,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国的电力企业在战略管理上依旧处于起步的阶段,由于战略管理经验不足,使得很多电力企业对于战略管理的本质难以做到深刻理解,还有的电力企业将战略管理流行于一种口号或者是一个简单的目标,在其实践性与操作性上却难以真正实现。 二、关于电力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对策 (1)树立企业管理的创新理念。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对于物质则起到了反作用。因此要想实现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首先要实现观念或意识上的创新。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特别是中高层的管理者更应当对于企业内部的经营及管理树立科学的创新意识,实现管理理念上的创新。在对于企业的管理上应当切实做到与时俱进,以市场的需求为价值导向,树立正确的经营价值观,并且加强企业当前的管理同未来管理的有效链接。鉴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电力企业在管理上也应当做到同国际接轨,树立国际化的管理理念,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同国际大市场的灵活反应。另外,企业的内部管理应当力求开放性,即实现管理者思想的开放与管理体制的开放,对于外界的新事物以及新的管理理念予以不断吸收,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形成一种适合自身的管理理念。 (2)构建创新型的企业管理机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于企业而言同样如此,电力企业的发展依旧离不开创新。因而,电力企业应当实现一系列创新管理的制度,如管理创新的责任制,从而通过创新型的制度的约束实现企业管理能力的不断发展。同时,在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在形成创新型的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切实实现创新理念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将创新性的理念通过具体的管理实践转化成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活动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创新活动的着手应当建立在一系列的基础性工作上的,如根据电力企业发展的实际制定与之相符的管理目标、组织以及规划、具体步骤等,并且将每一步真正落实到相关的负责人或是项目的责任团体。创新机制的建立要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及以人为本,即以企业的内部员工以及企业的目标客户为本,注重现代化的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与学习,重视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对于创新科技成果要予以奖励,从而形成企业管理的创新激励机制。 (3)实现电力企业的经营战略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企业的经营战略直接同企业内部的发展现状以及外部的市场形势需求密切联系,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生存与发展而制定的相应策略。电力企业同样应当制定企业管理发展的经营性战略,并且是一种创新性的经营战略。这就要求电力企业首先要对于同行业的全球性的电力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依托科技的创新实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电力企业要根据我国经济体制的特点,充分将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体制同市场无形的微观调控经济体制相结合,在熟悉企业内部生产力的前提下积极向外拓展核心业务,在市场经营上充分做到趋利避害,发挥自己优势,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创新型的经营战略,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战略基础,最终实现电力企业生产经营以及管理上的可持续发展。 (4)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及财务管理的创新。电力企业要想实现经营管理上的创新就应当建立规范化的公司制度,可以依据产权清晰、政企分开以及权责明确科学管理的一系列要求在原有公司管理体系的基础之上对于企业的股东大会、监事会或是董事会以及各个层面的经理岗位等予以重新界定,明确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的岗位职责,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协调运作。同时电力企业作为一项营利性质的企业应当对于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予以创新,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只是对于企业的生产服务,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当今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定应当由传统的生产经营领域向新形势下的资本经营领域转变,由传统的依托于财务会计实现向管理会计的转变以及由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向现代化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因此,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实现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不仅能够简化工作流程,节约时间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办事效率,提升准确率,企业的财务管理得以创新也是整个企业内部管理创新得以实现的一大保障。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浅谈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电力企业管理,是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电力企业生产特点,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使产、供、销各环节实现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使人、财、物各因素得到合理组织,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社会对电力的需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显得迫在眉睫。 1.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原则 所谓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不断地根据市场和社会化,重组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即创造满足市场需要,同时又达到自身的效益目标和社会整体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创新的主要原则包括: 1.1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当代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如何尊重人、爱惜人、发挥人的潜力,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五点:一要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二要着力培育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三要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四要为精英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五要构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2管理创新应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在新形势下,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分工愈来愈细,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其知识、经验、技能及思维能力等是有限的,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而应该是决策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一旦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或处事有失公正,将直接引发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这就对企业管理创新上作提出了一个客观要求,即每项新决策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充分酝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3管理创新应是企业的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21世纪的市场经济最大程度上是服务经济,相应地,市场观念转变首先是服务思想的转变,服务思想的转变体现在管理创新中。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要考虑自身管理机制怎样、管理方式如何,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措施、达到什么预期水平。特别是生产与营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2.电力企业创新管理的建议 当今,我们面对的是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突飞猛进,我国电力工业将发生重大变革,电力企业的现代管理手段还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依笔者在电力企业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以下五条建议: 2.1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开展管理创新。 电力企业改革的趋势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走向市场。电力企业也将面临大范围的重组。因此,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公司,显得尤为重要。(1)要按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进行;(2)研究适合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特别是大型公司,是母子公司、总分公司、事业部制,还是其他形式,要根据各公司的实际情况而定,进行科学的研究。这也是管理界的重大课题;(3)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要科学化和规范化。既要发挥经营管理层的作用,也要有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4)组织结构要规模适度,向网络化、柔性化和扁平化发展;(5)公司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要与公司的规模相适应,要适应市场的需求,不可刻意追求某一种形式。 2.2加强战略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企业战略是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与能力的状况,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企业的发展目标、途径和手段等的总体谋划。加强战略管理,可使企业稳步发展,否则就会失去方向,走向失败。电力企业在战略管理上还是弱项,还没有好的成果,实际上也不到位。加强战略管理,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并注意调研的制度建设;二是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决策程序;三是有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思想;四是关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五是建立重大决策的责任制和相关管理制度;六是有科学的实施保障措施;七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2.3市场竞争日益增强的要求,加强电力企业的成本管理 电力市场是垄断性的。根据电力市场的特点,电力企业在我国把企业推向市场的改革中,应该转变观念,加强营销管理,重视市场调查与预测,重视各类用电市场的研究与开拓,作好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另一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大力开展集资办电,积极推行多家、多渠道集资办电的方针,把电力市场搞活。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因为它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加强财务管理是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改革的中心内容,是适应电力企业公司化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建一流管理电力公司的迫切需要。 2.4关注市场,加强营销管理创新 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还没有真正意义地走向市场。因此,电力营销管理的成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成果的深度和广度上与其他行业都有很大的差距。从现代企业的营销看。对“顾客忠诚”,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等已经成为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电力企业在改革中,都将走向市场。因此,研究与加强营销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是要确实重视营销管理,加强研究,提高市场意识;二是学习借鉴他人的经营理念;三是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建立用户满意度的测评方法和制度;四是研究并建立新型的电力营销体系;五是加强公关管理,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六是加强市场和市场信息的研究与管理;七是注意培养电力品牌与形象等等。 综上所述,管理是一个有机开放的系统,也是生产力,管理作为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电力企业改革正向纵深方向发展,为了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必须逐步转变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优化管理环境,探索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的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浅析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摘 要: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使得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电力供应过程中出现了需求不断增多的情况,同时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对供电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方面也要进行必要的变革。电力企业在管理方面一直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才能更好的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电力企业在管理方面也要进行必要的创新。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建议 经济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全球化发展,这样就使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市场中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多的。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正在逐渐实现体制改革,同时在管理方面也在进行改变,这样对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管理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在管理方面电力企业要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企业发展中出现的自身特点进行管理,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更好的计划和控制。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供、销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就要进行更加合理的管理,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电能的需求。 1 电力企业管理特点 1.1 垄断性经营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一个垄断性很强的企业,这主要是因为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是限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对能源供应进行控制,是为了更好的保证经济发展的安全性,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国家控制。电力企业在进行电能供应的时候,通常是在很多的地区使用相同的电网来进行供应,这样就使得电网在电能供应中出现了不可分割的情况,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成了自然垄断的行业。 1.2 一元化领导 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同时也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在电力企业发展中影响是非常大的,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生产、销售和分配环节都是要进行严格控制的,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3 行政管理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以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存在的,电力企业在组织机构、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一直是和行政部门相互对应的。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沿用计划经济的模式进行发展是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因此,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逐渐实现体制改革,同时在管理方面也在进行创新。 2 国内电力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原则 2.1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对企业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人力资源是具有非常大的创造性的,同时可利用性也是非常高的,这样就使得人力资源的持续利用性也是非常长的。人力资源在企业的发展中是一种不能被替代的资源,作用也是非常大的。企业在管理方面进行创新,要以人为中心,要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同时要尊重人和爱惜人。对电力企业来说以人为本进行管理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的一种方式,将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2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发扬民主精神 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分工更加的细化,企业的领导人员在企业中并不是简单的执行决策职能,是企业决策中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企业领导人员在进行企业决策的时候在知识、经验、技能方面都是要非常好的,但是很多的领导人员在进行决策的时候,通常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样就使得企业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失误情况,同时也会在处事方面存在着有失公正的情况,这样会导致企业的员工出现不满的情况。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要满足客观要求,坚持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进行企业决策的时候要集思广益,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3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使企业行为自觉服务市场 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质是一种服务经济,这样就是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转变服务思想,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进行改变。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企业的预期发展目标,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在进行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市场情况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3 国内电力企业管理创新措施 管理创新既要体现时代的个性,又要结合国内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因事制宜是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在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既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又要从实际出发,体现个性和特色,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3.1 打破垄断局面、引入竞争机制 电力企业发展的趋势逐步是打破垄断,加强电力行业的市场化。在电力企业面临大范围重组的现状下,如何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笔者建议按照产权清晰、债券明确、政企分开的原则予以改革,同时研究适合我国电力企业尤其是大型公有制企业的管理体制,这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3.2 注重战略管理模式创新 电力企业都在制定和优化发展战略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证战略发展目标实现,企业应在管理模式上力求创新和突破。 在管理模式创新方面,有的电力企业坚持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同时推进公司股权多元化、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以精细化管理促进集团化运作和集约化发展。有的电力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深化企业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建节约型和创新型企业、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 3.3 建立完善的业绩管理指标 电力体制改革给中国电力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诸多电力企业开始对高效性、安全可靠性、经济效益等综合业绩予以极大关注,良好的业绩管理体系可促使电力企业改善运营效率、提高经济收益,帮助电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的业绩管理指标是帮助电力企业提升综合业绩、释放巨大价值潜力的金钥匙。建立企业的价值链,形成价值链,深入了解达到企业总体业绩目标的深层驱动因素。确定对业绩最具影响潜力的关键业绩指标和价值杠杆并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使之能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个人的努力与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 3.4 加强营销管理创新和市场服务意识 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地走向市场,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成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深度和广度上,都与其他行业有很大的差距。从现代企业的营销观出发,电力企业在改革中将走向市场,对“顾客忠诚”并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已经成为电力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因此,研究与加强营销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4 结束语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同时要加强企业管理,转变企业发展的模式和方法,这样可以更好的优化企业的环境,同时也能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全方位发展。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变。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使得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电力供应过程中出现了需求不断增多的情况,同时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对供电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方面也要进行必要的变革。电力企业在管理方面一直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才能更好的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电力企业在管理方面也要进行必要的创新。 现今社会中,创新是一个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电力企业要想实现快速稳步的发展就要不断的创新管理措施,使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全面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站稳脚跟。但是现行的管理方式还有许多的弊端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就需要我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以保证电力企业的良性运行。 一、国内电力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原则 第一,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对企业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人力资源是具有非常大的创造性的,同时可利用性也是非常高的,这样就使得人力资源的持续利用性也是非常长的。人力资源在企业的发展中是一种不能被替代的资源,作用也是非常大的。企业在管理方面进行创新,要以人为中心,要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同时要尊重人和爱惜人。对电力企业来说以人为本进行管理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的一种方式,将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二,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发扬民主精神。 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分工更加的细化,企业的领导人员在企业中并不是简单的执行决策职能,是企业决策中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企业领导人员在进行企业决策的时候在知识、经验、技能方面都是要非常好的,但是很多的领导人员在进行决策的时候,通常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样就使得企业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失误情况,同时也会在处事方面存在着有失公正的情况,这样会导致企业的员工出现不满的情况。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要满足客观要求,坚持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进行企业决策的时候要集思广益,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第三,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使企业行为自觉服务市场。 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质是一种服务经济,这样就是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转变服务思想,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进行改变。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企业的预期发展目标,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在进行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市场情况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国内电力企业管理创新措施 管理创新既要体现时代的个性,又要结合国内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因事制宜是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在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既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又要从实际出发,体现个性和特色,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打破垄断局面、引入竞争机制。 电力企业发展的趋势逐步是打破垄断,加强电力行业的市场化。在电力企业面临大范围重组的现状下,如何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笔者建议按照产权清晰、债券明确、政企分开的原则予以改革,同时研究适合我国电力企业尤其是大型公有制企业的管理体制,这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第二,注重战略管理模式创新。 电力企业都在制定和优化发展战略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证战略发展目标实现,企业应在管理模式上力求创新和突破。 在管理模式创新方面,有的电力企业坚持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同时推进公司股权多元化、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以精细化管理促进集团化运作和集约化发展。有的电力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深化企业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建节约型和创新型企业、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 第三,建立完善的业绩管理指标。 电力体制改革给中国电力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诸多电力企业开始对高效性、安全可靠性、经济效益等综合业绩予以极大关注,良好的业绩管理体系可促使电力企业改善运营效率、提高经济收益,帮助电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的业绩管理指标是帮助电力企业提升综合业绩、释放巨大价值潜力的金钥匙。建立企业的价值链,形成价值链,深入了解达到企业总体业绩目标的深层驱动因素。确定对业绩最具影响潜力的关键业绩指标和价值杠杆并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使之能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个人的努力与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 第四,加强营销管理创新和市场服务意识。 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地走向市场,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成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深度和广度上,都与其他行业有很大的差距。从现代企业的营销观出发,电力企业在改革中将走向市场,对“顾客忠诚”并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已经成为电力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因此,研究与加强营销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结束语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同时要加强企业管理,转变企业发展的模式和方法,这样可以更好的优化企业的环境,同时也能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全方位发展。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变。 (作者单位:大同供电公司)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谈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它是为达成预定目的而协调集体活动的过程。管理的目的可以是出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及文化教育方面或出于综合性的考虑。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是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与其他管理一样,也必须要符合客观的规律,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而通过组织、计划、激励、协调控制等方式,施加于生产经营的活动。而所谓的电力企业管理,就是指结合电力企业的生产特点,同时遵守客观经济规律,实现电力企业供、产、销各环节的相互衔接,同时要给予生产经营活动以密切的配合,切实的实行组织、指挥、计划、控制与协调;社会对电力的需要得到满足,最终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合理组织人、财、物等各生产要素,使之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1、管理创新的原则 1.1管理创新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就是当代企业的管理创新,爱惜人、尊重人、发挥人的潜力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应该做到的,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都无法和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可持续利用性相比拟,人力资源也是无法替代的。员工的忠诚度和献身精神应着力得到培养;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肯定员工的主体作用,员工的主体意识要得到尊重;员工的创新精神也要得到不断的激发;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也要构建起来;构筑一个给精英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1.2管理创新工作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 社会分工在新形势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变得愈来愈细,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因为每个人经验、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都是很有限的,企业领导者也是同样,他的职责却很重要,他是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决策者、指挥者、组织者,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会因领导者失误的决策或有失公正的处事而引发。必须发扬民主精神,企业每项新决策都要在集思广益、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走群众路线,最终形成,这也是企业管理创新上要遵循的一个客观要求,使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得到保证。 1.3让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也是企业管理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市场观念转变首先应该是服务思想的转变,市场经济最大程度上是服务经济,相应地管理创新中体现着服务思想的转变。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自身的管理方式、管理机制要考虑,要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样的措施、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顾客的要求要千方百计地去满足,特别是营销要紧密地联系生产,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市场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产品。 2、电力企业创新管理的建议 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突飞猛进,我国电力企业的现代管理手段还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电力工业将发生重大变革才能与发展相适应。结合多年来在电力企业的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以下的建议: 2.1要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开展管理创新工作 现在重要的工作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公司。电力企业改革的趋势是走向市场,我们应该引入竟争、打破垄断,同时电力企业也将面临较大范围的重组。 ①要按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的原则进行;②既要有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也要发挥经营管理层的作用;要有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③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公司不可刻意追求某一种形式,要与公司的规模相适应;④组织结构要向柔性化、网络化和扁平化发展,机构的规模要适度;⑤要根据各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研究,电力企业,特别是大型公司要对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研究,找出适合的体制。这也是管理的重大课题。 2.2要想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战略管理创新就必须得到加强 要想使企业能稳步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战略管理,总体谋划企业的发展手段、目标和途径,使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得到提升,否则企业就会失去发展的方向,最终走向失败。在战略管理上电力企业还是弱项,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在实际工作落实中,好多地方需要改善。加强战略管理,一是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决策程序;二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并注意调研的制度建设;三是关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四是有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思想;五是有科学的实施保障措施;六是要进行整体的规划,突出重点,分步进行实施工作,最终达到全面推进的目标;七是要建立重大决策的责任制和相关管理制度。 2.3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之本,适者生存,落后了就会被淘汰。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也应在如下的七个方面来开展: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制度要规范。②新技术要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③进行虚拟企业的研究工作并逐步的落实到应用。④要进行结构调整就必须加快技术改造的进程。⑤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要尊重知识并加强管理。⑥注重信息化的重要性、加强信息管理,使网络化建设不断发展。⑦尊重人才,培养人才。 2.4要持续关注市场,从而使营销管理创新工作得到加强 在改革过程中,电力企业必将走向市场。所以,要确实重视营销管理工作,并加强与研究营销管理。提高市场意识;建立用户满意度的测评方法和制度,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加强营销工作中的公关管理工作等等。 3、员工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要实施激励机制 有潜力的员工和骨干员工是应激励的重点客体。骨干员工是指具有组织需要和依赖的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而有潜力员工则是指虽然职位层次较低,但个人素质良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人。对人的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本质,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任务可以通过其他人的协助共同来完成,它是作为上级管理者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所以,如何让员工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去很好的工作,是人员管理的重点。 提供给激励对象以心理满足的心理激励;帮助解决激励对象的个人或家庭与工作和生活方面有关的难题;激励对象得到具体的物质利益的物质激励;员工的个性差异要得到尊重、从心理激励方面来看,要允许员工参与不同的意见,并加以尊重、对员工的劳动成果要尊重,让员工在组织里找到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合理、科学设计员工的培训计划和职业规划,使员工能做自己喜欢和做得最好的事情。 要将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充分的发掘出来,并加以利用,使其能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员工的工作热情得到提高,建立各种激励措施、以及相互配套的激励机制,工作中要将员工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培养起来。 我们必须花更多的精力研究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企业的竞争力离不开它,我们要使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更好地发挥。 4、结束语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越来越成为电力企业应认真探究的问题,要重视比较分析、不断优化的原则;应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应在创造管理环境、提升管理模式、激发员工的激情等方面加大力度,如果能把这些工作做好,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工作就能做好,也才能为电力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基地的探索与研究 一、管理创新基地内涵 管理创新基地以“展示成果,弘扬正能量“和”创新活动,凝聚新成果“为两大功能,一方面,立标杆、树形象,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营造弘扬正形象的氛围;另一方面,重实践、见实效,始终关注传承创新的效果,带动员工共同创新实践。 二、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落地需要实践平台。近年来,电力企业“亮人”频现、“亮事”频出、“亮例”繁多,成果丰硕,文化建设工作初现成效。但企业文化成果展示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主题不明确、形式不统一、展示不突出,亟需一个全面、丰富、系统的实体展示平台,系列展示电力企业文化成果,将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管理案例、工作模板、工作样板、专利成果、QC成果、团队活动成果、劳模风采等内容进行系列展示,让电力企业形象在员工和社会中亮起来。 质量管理活动需要交流阵地。历年来,电力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以明显的自主性、广泛的群众性、严密的科学性为特点,为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做出了积极地贡献。但是由于电力企业以基层班组为单位的质量管理活动小组众多,公司基层单位之间、车间之间工作场所分散,质量管理小组缺乏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亟需在公司建立一个质量管理工作横向交流的活动阵地,进行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活动的学术研究、咨询诊断、经验交流等活动。 群众性创新活动需要组织引领。长期以来,受地域、环境和沟通交流的限制,一些员工创新发明的小窍门、小专利往往呈现“墙内开花墙内香”的现象,不少行之有效的创新成果难以普及,信息不对称导致职工之间重复创新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低效创新。同时,群众性创新活动作为电力企业的非主营业务、非重点工作,往往不能引起职工的足够的重视,甚至不被理解,被看做是“不务正业”,严重打击了职工创新的积极性。这种职工创新活动“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的旧模式,迫切呼唤一个有组织、有平台、有交流、有互动的创新活动新模式。 4.员工成长成才需要团队建设。2012年,电力企业经历了“三集五大”机构重组、人员调整的蜕变。面对机构的升级、竞争的升级、人才的升级,越来越多的员工呼吁跨专业学习的机会,为未来职业生涯储备能量,越来越多的员工呼吁专业横向协同的机制,以便更快磨合适应新的岗位,畅通职业生涯发展通道。电力企业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一专多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体现,呼吁跨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员工心理健康需要体系服务。近年来,电力企业在员工心理健康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EAP(Employee Assistant Program)的概念自上世纪90年代经心理学家引入我国以来,直到2005年前后,才开始有一些大型企业尝试引入EAP服务,至今尚未形成适合我国企业的有效的EAP发展模式,就当前来说,电力企业的心理资本提升工程也仍处于初级阶段,距离服务的专业化和体系化仍有较大差距,亟待在摸索尝试的过程中,总结提炼经验,动态提升改进,逐渐形成具有电力企业文化特色,服务电力工作实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三、具体实践与做法 一是高起点谋划,创建“五位一体”管理模式。为营造务求实效的氛围,引导员工全方位提升,管理创新基地一方面积极发挥展示功能,搭建最美力量展示平台,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实践应用的功能,搭建QC攻关、创新工作、团队实验、心理营养四个实践平台,以“美”的扩展、“能”的提高、“智”拓展、“思”的延伸和“心”的提升为理念,构建“五位一体”管理模式。 二是高水平运作,引领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开展最美力量传递活动。以“传递最美力量,弘扬中华美德”为主题,该基地对公司历年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年度省公司及以上“三专名人”、“三晋好人”、“比武状元”的人物、事迹、成果进行陈列展示,充分展示公司优秀员工和优秀团队“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最美风采。同步建立与最美力量实体展示平台相呼应的内网展示台,滚动展播“最美员工”167名、优秀团队31个。开展质量管理常态活动。一年来,作为引领公司QC活动的平台阵地,该基地对公司80余个QC小组进行日常活动指导及成果总结,组织承办公司QC系列培训、“QC提升周”活动、组织公司QC成果会,对基层各单位申报的QC成果进行初选评价,并将优秀成果推荐至参加电力行业、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成果。开展管理创新实践活动。2013年该基地成员共完成专利成果3项,完成群众性创新项目1项,完成1项科技项目1进入省公司2014年科技项目库。同时支撑公司管理创新工作申报管理创新成果27项,其中4项被列为重点项目,在省公司同业对标排名第一。开展跨专业团队学习。以团队实验室为基地,逐步建立经研所培养复合人才培养基地,一方面倡导“人人展特长,人人当老师”的培训理念,另一方面鼓励广大员工,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全员参与的跨专业团队学习,持续开展《太原电网基本情况》、《电缆沟验收相关工艺要求质量验评标准》、《设计制图》等专业团队学习17次,参培人次380余人次。开展心理资本提升活动。邀请心理咨询师,组织“心理开放日”,采取预约方式组织个人咨询3次、面询员工15人;组织心理沙盘演示1次;组织团队咨询2次,参与员工100余人。开展特期护航活动,组织中高考子女家长组织《中、高考专题心理减压辅导》活动,分别从知识普及、心理推敲、答疑解惑、虚拟感悟四个方面,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让家长们深深懂得只有先放下自己的压力,才能更有效的陪伴考前子女,更轻松的迎接考试。 四、实施效果 文化强企打造人才队伍新高地。公司管理创新基地积极发挥最美力量展示、最美力量传递的功能,唱响正声音、传递正能量,将“诚信、责任、奉献、创新”的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入人心。目前,该基地已经成为公司最美力量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成为公司对外企业文化交流学习的第一阵地;也成为公司青年员工入企的第一课,成为新近员工认知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的第一平台。 质量管理取得历史成绩新突破。管理创新基地经常性的培训辅导,提高了全员的质量管理意识,针对性的交流点评活动,提升了QC小组活动成果的质量,使得公司质量管理活动取得了新的突破。2013年,公司获得“山西省电力行业2013年度QC小组活动优秀企业”,同时公司“扬帆QC小组”获得2013年全国优秀QC小组,电力经济技术研究所综合业务室获得全国“信得过班组”荣誉称号,公司3个小组获得电力行业QC成果“一等奖”,4个小组获得电力行业QC成果“二等奖”,9个小组获得电力行业QC成果“三等奖”,1个班组获得电力行业“信得过班组”荣誉称号,3名同志获得个人荣誉。 创新成果激发企业发展新活力。管理创新基地的创建和应用,使得公司的群众性创新活动由个人行为上升到团队活动,由“不务正业”上升为企业大力支持,正向激励,使得以前由于时间、技术、经费供给不足而经常“夭折”和“难产”的好创意,有了肥沃的土壤生根发芽,直至开花结果。2011年以来,公司员工共完成国家级发明专利申报41项、实用新型专利申报101项,2013年,共申报国家级专利85项,目前仍在授权审批中。 团队学习搭建员工成长新通道。团队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员工的个人学习能力,更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跨专业、跨岗位学习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知识积累,也为员工提高协同的能力,适应“三集五大”建设提供了保障。通过团队学习平台的搭建,公司涌现出一大批代表企业先进方向的个人和团队,青年走上讲台以“师读”的方式引领更多同龄人主动参与学习、热爱学习、崇尚学习,公司三名青年员工在省公司“2013年专兼职培训师竞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人文关怀缔造幸福企业新提升。在管理创新基地心理营养室平台建设基础上,公司心理资本提升工程逐渐固化成为体系,越来越多的员工借助心理营养室的专业仪器和“开放日”活动答疑解惑,心理压力得到缓解,越来越多的困难员工、离退休员工、艰苦岗位员工、特期员工感受到了来自企业的人文关怀。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与竞争对策研究 电力营销及电力商品的特点 (1)无形性。电力商品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其他指标如电压、频率、波形,来表现。 (2)非储存性。一旦形成电力输出,便无法储存,电力商品的产、供、销必须依靠各级电力输送网络来完成,电网则成为电力输送的载体,电网的质量对电力商品的质量有重要作用。 (3)公用性。电力商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保障,出现供电故障会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不稳定,全社会的经济单位和社会成员都可以使用电力作为其能源。 电力企业营销理念创新要求 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指导思想,既考虑客户目前需求又考虑客户长远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这是使电网企业具备竞争力的关键工作之一。而由观念、组织、情报、策略和效率可见,考察一个电网企业的首要标准就是观念,即要求企业员工目标一致,上下同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建立高效、团结的服务团队。 全面理解满足客户需求 客户在消费电力时,不仅要求电能安全,电压稳定,而且要求有周到的服务和适当的价格等。经营者要考虑客户对电力产品的需求,实施整体产品策略。1.2.2.2 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客户对电能产品的需求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是不断变化的。经营者要认识、研究、适应这种变化,提供客户需求的新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客户需求各有特色的,需要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了解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电力营销理念创新体现在利润的获取与评价方面。电网企业应在满足客户的需求之中获取预计的利润,把营销活动看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过程。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并达到长期利润最大的目标,既要考察短期利润目标,又要考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投资收益率等指标;不仅要看到市场上存在的现实的消费者的需求,还要分析潜在的需求,以求得长期利润最大。 管理创新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市场、改善服务,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管理创新始于管理理念的创新,并通过制度创新和现代新技术应用来实现。 创造可供消费者选择的用电环境 (1)利用3年-5年时间,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制定一套可供消费者自由选择的电价机制。 (2)改革营销业务的服务方式。在办理新装增容用电、交纳电费、查询用电、故障报修等项用电事宜时,提供多种可供消费者选择的服务方式和方法,满足消费者要求简便、快捷服务的意愿。 (3)逐步开放售电市场,让消费者最终有权选择供应商。 建立为市场营销服务的信息技术支持系统 信息技术支持系统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2008年从国家电网公司层面,整体推行SGl86系统建设。建设SGl86营销服务系统,是为了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监督工作质量,同时为开放售电市场,支持市场公平交易,做好准备。 电力营销的产品策略 提高电力商品的质量,满足电力用户的需求 从电源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对老化机组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提高发电机组的出力效果,以电力需求侧管理思想为指导,提高设备完好率,降低发电成本。 (2)加强电源企业的科学管理,通过挖潜、减员、降耗、排障等一系列措施,降低电源企业的上网电价。 从电网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大力加强主干电网的建设与改造,降低供电损耗。 (2)加快城乡电网改造,降低线损等,提高输电效果,减轻用户负担。 (3)采用计算机网络管理,优化调度,合理分配电网流量流向,降低网损,实行电能量信息远程采集。 引导创造电力商品的消费 (1)配合工业化进程,重点保证大的工业项目、新项目的电力供应,对用电大户,电源企业、电网企业共同配合,开展电力直供的试点工作。 (2)配合居民消费转型的变化,提高对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占有率。 (3)拓展城乡居民用电延伸服务,例如推出用电保险、培训等服务,增强用电安全感,引导电力消费。 2 纵观电力企业存在的主要挑战 由于电力企业的体制机制原因,行业缺乏相对的竞争机制,企业的知识创新动力不强,员工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相对薄弱,自主学习的意愿不强。因此,建立比较强有力的知识管理激励机制难度较大。知识管理将带来一定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流程上的变革,甚至增加一定的工作量,推进工作面临较大挑战。 部分核心知识特别是一些技能、经验知识,是员工个人发展的基石,员工对知识的完全共享存在一定顾忌。 知识管理平台要在原有的信息化基础上建设,与其他业务系统的对接工作量大,涉及部分流程改造、技术支持等工作,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探讨 摘要: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同样越来越迫切。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它是协调集体活动以达成预定目标的过程。企业管理是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如同其他管理一样,通过计划、组织、激励、协调、控制等施加于生产经营活动,使之符合客观规律,从而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引言 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创新是将新的市场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产生革新变化。管理创新则是创新一种新的更加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将整合的资源运用到管理中,达到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性管理。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电力企业经过资产重组改制,在新时期面临着各种环境的变化。电力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必须依靠自身在组织体系、产品结构、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创新,其中最为重要是管理创新。 一、企业的管理创新的几个主要原则 所谓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不断地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重组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经创造满足市场需要,同时达到自身的效益目标和社会整体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创新的主要原则包括: 1、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当代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2、管理创新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在新形势下,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分工愈来愈细,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其知识、经验、技能及思维能力等是很有限的,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而应该是决策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一旦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或处事有失公正,将直接引发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这就对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提出了一个客观要求,即企业每项新决策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充分酝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管理创新就是要让企业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要考虑自身管理机制怎样、管理方式如何,要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措施、达到什么预期水平。特别是生产与营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二、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企业管理模式陈旧 由于长期处于垄断性经营,竞争压力较小,电力企业在思维观念上只注重安全生产,在企业管理上条块分割、信息较散。因此,在电力行业竞争机制逐步形成之下,电力企业需要提高竞争、服务、成本意识,树立品牌意识,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在激励机制、体制机制等管理上需要结合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进一步加强建设。 2、信息化建设管理滞后 随着电力产业高速发展,电力企业信息建设得到了关注。企业信息资源属于战略性资源,许多电力企业调整了信息化工作思路,开始注重一体化建设和信息资源的整合。但是受资金投入不足和企业管理制度缺失的影响,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业务不能协同开展,信息不能共享,出现了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系统不相容等问题。此外,企业内容信息系统的技术标准、信息编码不规范,企业内部系统不能协同等制约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电力企业有着独特的行业特性,信息化建设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3]。应该设立相关信息管理部门,明确信息管理部门的机构职能和岗位职数,并将其作为企业的生产部门来看待,进行归口管理。 3、综合管理系统不能发挥作用 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中的控制自动化系统、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目前都趋于完善,但是由于缺乏综合管理系统,各个生产管理中的系统处于分离状态,不能实现管控一体化,部分数据存在冗余和二意性,造成数据信息难以集成共享。电力企业应该做好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将企业管理和生产运行的各个系统进行整合,将各项信息数据融合到信息平台上,实现企业综合管理目标。 三、电力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思路 1、树立现代管理理念 相对传统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由单纯追求公司利益最大化,转向通过社会利益最大化、客户价值最大化来实现长远发展和利益最大化;由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由简单适应环境转向主动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由重视有形资产转向更加重视无形资产;由物本管理转向人本管理等等新观念也越来越为管理者所重视。电力企业要关注现代管理理念的发展,并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形成具备行业特色和企业特征的管理模式。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电力企业改革的趋势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走向市场。因此,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公司,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按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整齐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进行;二是各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研究,制定适应本企业的管理体制;三是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要科学化和规范化。既要发挥经营管理层的作用,也要有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四是组织机构要规范,向网络化、柔性化发展;五是公司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要与公司的发展规模相适应,要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不能刻意追求形式。 3、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之术,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包括开发和应用新技术。包括加快技术改造,进行结构调整;加强信息管理,注重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重视知识管理等方面。 4、拓展营销管理 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营销管理,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已成为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而目前部分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与其他行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电力企业研究与加强营销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要重视营销管理,加强研究,提高市场意识;其次,要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建立用户满意度测评方法和制度;三是要加强市场信息研究与管理,培养电力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建立健全新型的电力营销体系。 5、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因素,决定了可持续企业发展的方向。但是,在电力企业中,因为历史的原因,人力资源管理还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依据市场的发展要求,做好人力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建立良好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以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时,将员工的发展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指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加强知识培训,做到求才、充才、用才、留才。 6、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内容,是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课题之一。一个企业的文化,是企业不断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以适应企业和市场的变化。要加强企业软实力建设,制定和完善符合行业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构建企业核心文化内涵,逐步普及、深化、规范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企业核心价值观。 结束语 电力企业管理,是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电力企业生产特点,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使产、供、销各环节,实现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使人、财、物各因素,得到合理组织,充分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社会对电力的需要。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问题之我见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对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以,对于电力企业管理来说,创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主要对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重点是对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以详细阐述,并且又提出了一些创新电力企业管理的对策。希望对今后电力企业的发展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重要性;问题;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此情况下,电力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那么就必须要电力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加以创新,例如:产品结构、组织体系、扩展市场等,但是,最重要的就是电力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 二、增强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性 在最近几十年,因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便使国际力量很快涌入到中国国内。这不仅给我国电力企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而且又对电力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想要使我国电力企业在今后发展中更加稳定前进,就要和国际市场相接轨,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步伐。所以,要学会利用知识经济更好的引导我国企业管理,为信息化建设搭建一座桥梁,不断引进新技术,这样一来,才可以更好的满足全球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且,当前我国电力企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管理创新深度缺乏,而想要使我国电力企业稳定、长期发展下去,必须要引入创新机制,不断挖掘出企业的创新能力,将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把创新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为电力企业今后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基础管理工作不扎实 现如今,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都存在着基础管理工作不够扎实的情况,尽管已经有很多企业花费更大力气重点抓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然而,因企业在运营时缺少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这样一来,导致电力企业管理工作过于形式化,因此,造成基础管理工作不够扎实。 (二)电力企业领导对创新管理不够重视 在当今时代,我国电力企业要想抓住新的机遇,迎接新挑战,就必须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管理与资源管理等有更进一步认识,这是今后电力企业发展、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主要内容。然而,由于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并没有制定出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因此,这必然会对我国电力企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三)创新管理观念和时展相互脱离 近年来,我国电力企业发展始终在垄断经济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电力企业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差的,并且又在思想与观念等方面都未做出准确的转变,不能和市场经济发展相互接轨。然而,由于长时间垄断经济影响,从而导致我国电力企业竞争意识相对较弱,缺少创新能力,远远落后于当今时展。 (四)急需加强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大多数都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即过分重视生产忽略文化建设,这样一来,难以建设和当前电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对应的企业文化,难以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 四、关于创新电力企业管理的对策 (一)及时转变管理理念,选用合理的创新模式 现代管理理念与传统管理理念有很大的区别,现代管理理念要求从单纯追求更大利益向追求社会利益与客户利益最大化、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着手,同时还要向精细化管理、提高核心竞争能力、重视无形资产配置,注重企业创新等,只有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才可以找出一条适合电力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 (二)大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要想使电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针对电力企业发展,只有创新电力技术,才可以确保电力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同时,还要加快我国电力企业结构调整,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利用先进的技术加以管理,大量积累竞争经验,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与创新能力。 (三)加快电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凝聚力的一种具体表现,而且又是电力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表现。想要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那么必须要不断完善自身企业,电力企业要加快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价值观融入到日常行为管理工作中,从而使企业职工自觉遵守,将职工的发展和企业整体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使企业职工积极参与到企业创新工作当中,进而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 (四)加快电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关键。为使我国电力企业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地位,应该加快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从而为企业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创新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这样一来,才可以提高电力企业整体运营水平。此外,还要定期组织电力企业内部的职工参加技能培训工作,使他们更好的适应时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且将此理念逐步渗入到各个工作环节当中,使企业与职工获得共同进步。 五、结束语 总体来说,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再加上,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必须要对自身管理体制加以创新,制定新的管理流程,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从而更好的迎接时展变化与挑战,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挖掘出企业的创新能力,将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把创新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为电力企业今后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尽快使我国电力企业发展水平和国际发展水平相接轨。要学会利用知识经济更好的引导我国企业管理,为信息化建设搭建一座桥梁,不断引进新技术,这样才可以更能满足全球经济发展的要求。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探析 一、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工作现状 第一,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新时代的要求相脱节。电力、煤炭等行业依然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垄断型行业,受到国家的掌控。面对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很难做出改变,无法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吻合,更没法与国际市场相结合。电力企业的管理已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人、财、物集约化和三集五大以后,也引入了一些先进的管理方式,比如ERP的管控等,但是长期的垄断性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危机意识跟创新意识依然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第二,我国电力企业对战略管理理念意识与国际化大公司的管理有一定差距。电力企业的管理和企业文化一直在做,特别是这几年的服务意识和安全文化是有目共睹的,相比其他垄断如水、气,国家电网公司是有巨大变化。比如,阿尔山供电站,在秉承“大统一”“小特色”的管理理念之下做出了重大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说还是与国际化电力企业的管理有一定差距。 第三,我国绝大多数的电力企业,自身的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电力行业的垄断性地位,他们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更多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我国绝大多数的电力企业,自身的基础管理工作还不到位。很多严抓管理的电力企业,在实际工作也做得不到位,使得电力企业的企业管理流于形式。 第四,大多数的电力企业还需加强自身的企业文化。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很重视生产的建设,但是轻视了文化的建设。其实,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观念、精神文明的作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力量。企业文化如果做得好,那么这个企业的员工就会有很高的向心力和企业凝聚力,他们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积极性都是很高的。相反,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那么他永远不可能做大、做强。我国的电力企业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他们重视生产过程却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他们的员工缺少真正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进一步加强对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的探析 第一,积极转变现行的企业管理思想,构建符合自己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越来越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电力企业的企业管理理念应该由过去的仅仅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转变为通过完成客户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来最终促进企业长远的发展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在管理方式上应该由过去的粗放型管理转向现在的精细型管理。在竞争方式上,由过去的适应大市场、大环境转变成现在的积极迎接市场的挑战,赢得机遇。在对企业资源的管理上,应该由过去单纯的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转向重视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比如说企业的良好口碑和良好的信誉。只有在管理理念上进行创新,才能有管理行为方式上的创新。 第二,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的源泉。对我国的电力企业来讲,不断的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的硬道理。现阶段应该调整电力企业的产业化结构,引入管理信息化的意识,不断的完善现代企业管理的制度创新。进一步的重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不断的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的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外在体现,更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所在。电力企业要想不断的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必须在现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一个企业只有有了企业文化,他们的员工才会具有更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技术技能都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去。我国的电力企业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让这种精神和价值观融入到企业的生产中去、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去、融入到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去,从而更好的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永远在市场竞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四,不断培育和建设专门的电力人才队伍。人才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竞争的核心。要想加强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就必须大量的引进和培养专门的管理专业的人才和有经验的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高水准的管理队伍。要进一步加强高级管理人才、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高水平人员的培养计划,在整体上提高整个电力企业的员工的素质和水平。进一步的加强电力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和实际的操作能力,并且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岗位交流。将人才的发展大略提到企业的整体发展中来,在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中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我国的电力企业更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的同时,积极的迎接市场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在创新自身管理体制的同时创新企业的管理能力,来进一步的迎接市场带来的挑战,争取尽早的与国际市场接轨,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内江电业局)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浅谈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电力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显得迫在眉睫。管理创新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集思广益、服务市场。 关键词:电力企业 管理创新 核心竞争力 引言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一些资金雄厚、技术实力强的跨国公司将进入我国市场,市场经济的效益准则提醒我们,最少的竞争无疑会挑战自然垄断行业。 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它是协调集体活动以达成预定目的的过程。其目的可以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利教育的或综合性的。企业管理是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但如同其他管理一样,通过计划、组织、激励、协调控制等施加于生产经营活动,使之符合客观规律,从而取得良好效果。电力企业管理,是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电力企业生产特点,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计划、红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使产、供、销各环节,实现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使人、财、物各因素,得到合理组织,充分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社会对电力的需要。 1.管理创新的原则 所谓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不断地根据市场和社会化,重组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经创造满足市场需要,同时达到自身的效益目标和社会整体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创新的主要原则包括: 1.1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 当代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如何尊重人、爱惜人、发挥人的潜力,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五点:一要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要着力培育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三要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四要为精英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五要构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2管理创新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 在新形势下,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分上愈来愈细,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其知识、经验、技能及思维能力等是很有限的,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而应该是决策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一旦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或处事有失公正,将直接引发职上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这就对企业管理创新上作提出了一个客观要求,即企业每项新决策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充分酝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3管理创新就是要让企业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 21世纪的市场经济最大程度上是服务经济,相应地,市场观念转变首先是服务思想的转变,服务思想的转变体现在管理创新中。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要考虑自身管理机制怎样、管理方式如何,要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措施、达到什么预期水平。特别是生产与营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2.管理创新要从组织结构创新入手 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从微观角度来说,管理创新首先要从企业组织结构创新人手。企业组织结构必须与企业内外部因素保持动态的平衡,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企业只有及时发现组织结构产生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实施组织结构的局部或整体调整,才能保持组织的高效运转、组织结构与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体制的变化、企业规模、环境变化等因素紧密关联,相互协调、相互制约。 组织结构的选择要讲究整体最优、讲究高效率、讲究调和、减少不必要的层次和摩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部门多,则分工细,有利于专业化,有利于本部门人员的管理,有利于局部的优化。但从企业整体来看,部门多的同时,带来的是分散,造成的是部门间的协调难问题,增加的是管理成本。现代企业要求组织结构扁平快,既能对内对外做出迅速反应,又能使企业内部工作效率高,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变革正是企业不断适应外部生存环境与降低内部管理成木的过程。 电力企业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模式,既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从工作程序到行为方式、管理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成为某种内在一致的特定类型的状态。这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也表明企业发展已达到某种稳定状态,这种模式在企业不少干部职工中已根深蒂固。要转变观念,首先要打破模式,进行革新,以机制、以制度来促进职工观念的转变。 3.要实施激励,员工力最是不可低估的 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人,是通过别人完成自己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因此,如何使别人心甘情愿、精神十足地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工作,是作为上级管理者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激励的客体是什么?重点放在骨干员工和有潜力的员工。所谓骨干员工是指具有组织需要和依赖的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潜力员工虽然职位层次较低,但发展潜力较大,个人素质良好。 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掘、利用和发展员工的创造力与潜能,提高其工作热情,培养其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就必须建立各种激励措施相配套、相互补充的激励机制。 激励措施大致有三类:即激励对象得到具体的物质利益的物质激励、帮助激励对象个人或家庭解决有关工作、生活方面的难题的服务激励、为激励对象提供心理满足和援助的心理激励。从心理激励来看,要尊重员工的个性差异、尊重员工的参与不同意见、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科学、合理设计员工的培训计划和职业规划,让员工在组织里找到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做自己喜欢和做得最好的事情。 企业的竞争力离不开企业的凝聚力,在当前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卜大力气研究这一问题,把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4.结束语 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电力企业需要采用什么样的经营战略、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电力企业感到棘手,正在费尽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管理要重视闭环原则,比较分析原则、不断优化原则;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应当在提升企业的管理模式,创造严格管理的心境,激发员工的激情等方面多些功夫,如果做到这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摘要:电力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显得迫在眉睫。管理创新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集思广益、服务市场。 关键词:电力企业; 管理创新; 核心竞争力 电力体质改革,给电力企业的运行机制、发展模式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建立一套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企业的发展是各利益相关者的一致要求,企业能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创造和谐企业又是时代的要求。随着电力体质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显得迫在眉睫。管理创新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集思广益、服务市场。 管理创新的原则 所谓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不断地根据市场和社会化,重组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即创造满足市场需要,同时又达到自身的效益目标和社会整体目标实现的过程。 管理创新的主要原则包括: 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 。 当代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如何尊重人、爱惜人、发挥人的潜力,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五点:一要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二要着力培育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三要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四要为精英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五要构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管理创新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 在新形势下,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分工愈来愈细,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其知识、经验、技能及思维能力等是有限的,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而应该是决策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一旦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或处事有失公正,将直接引发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这就对企业管理创新上作提出了一个客观要求,即企业每项新决策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充分酝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管理创新就是要让企业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 。 21 世纪的市场经济最大程度上是服务经济,相应地,市场观念转变首先是服务思想的转变,服务思想的转变体现在管理创新中。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要考虑自身管理机制怎样、管理方式如何,要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措施、达到什么预期水平。特别是生产与营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2. 组织结构创新 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从微观角度来说,管理创新首先要从企业组织结构创新人手。企业组织结构必须与企业内外部因素保持动态的平衡,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企业只有及时发现组织结构产生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实施组织结构的局部或整体调整,才能保持组织的高效运转、组织结构与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体制的变化、企业规模、环境变化等因素紧密关联,相互协调、相互制约。 组织结构的选择要讲究整体最优、讲究高效率、讲究调和、减少不必要的层次和摩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部门多,则分工细,有利于专业化,有利于本部门人员的管理,有利于局部的优化。但从企业整体来看,部门多的同时,带来的是分散,造成的是部门间的协调难问题,增加的是管理成本。现代企业要求组织结构扁平快,既能对内对外做出迅速反应,又能使企业内部工作效率高,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变革正是企业不断适应外部生存环境与降低内部管理成木的过程。 电力企业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模式,既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从工作程序到行为方式、管理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成为某种内在一致的特定类型的状态。这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也表明企业发展已达到某种稳定状态,这种模式在企业不少干部职工中已根深蒂固。要转变观念,首先要打破模式,进行革新,以机制、以制度来促进职工观念的转变。 3. 激励员工引发潜能 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人,是通过别人完成自己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因此,如何使别人心甘情愿、精神十足地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工作,是作为上级管理者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激励的客体是什么? 重点放在骨干员工和有潜力的员工。所谓骨干员工是指具有组织需要和依赖的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潜力员工虽然职位层次较低,但发展潜力较大,个人素质良好。要充分发掘、利用和发展员工的创造力与潜能,提高其工作热情,培养其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就必须建立各种与激励措施相配套、相互补充的激励机制。 激励措施大致有三类:即激励对象得到具体的物质利益的物质激励。帮助激励对象个人或家庭解决有关工作、生活方面的难题问题的服务激励;为激励对象提供心理满足和援助的心理激励。从心理激励来看,要尊重员工的个性差异、尊重员工的参与不同意见、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科学、合理设计员工的培训计划和职业规划,让员工在组织里找到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做自己喜欢和做得最好的事情。 企业的竞争力离不开企业的凝聚力,在当前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下大力气研究这一问题,把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4. 结束语 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电力企业需要采用什么样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电力企业感到棘手,正在探究的问题。管理要重视闭环原则,比较分析原则、不断优化原则。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应当在提升企业的管理模式,创造严格管理的心境,激发员工的激情等方面多下功夫,如果做到这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浅谈对目前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 论文摘要 目前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在我国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相关法律还不健全,同时也出现了影响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正常工作的一些问题,本文在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资质、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委托以及鉴定的方法和标准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 建筑工程质量 司法鉴定资质 司法鉴定委托 鉴定方法和规范 近来年,我国建筑行业迅猛发展,其中蕴含的由质量问题引发的矛盾也不断凸现。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公民法律意识的逐步提高,通过诉讼途径解决建筑工程质量纠纷的趋势愈发普遍。在诉讼中,法官并不具有工程建设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法院会委托专业机构对工程质量进行鉴定,从而为审判提供依据。而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因其独特的专业性与复杂性,经常会使鉴定人面临各种问题的考验。笔者从自身工作体会出发,谈一谈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的资质、鉴定委托、鉴定方法或标准的选择等问题的想法,以期抛砖引玉,和同行共同探讨。 一、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资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二条规定“国家对从事下列司法鉴定业务的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制度:(一)法医类鉴定;(二)物证类鉴定;(三)声像资料鉴定;(四)根据诉讼需要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的其他应当对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的鉴定事项。”根据此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的实践中,通常会建立一个三类外的司法鉴定机构名册,不仅会从司法行政部门登记入册的司法鉴定机构中进行选择,也会选择一些专业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入名册。也就是说实际上有两类机构在从事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工作,一类是司法行政部门颁发司法鉴定许可证的机构;一类是虽未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但在人民法院登记入册的专业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而不论哪类机构,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五条的规定,“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司法鉴定业务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明确业务范围;(二)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所必需的仪器和设备;(三)有在业务范围内所必需的依法通过计量认证或者实验室认可的检测实验室;(四)每项司法鉴定业务有3名以上司法鉴定人。同时根据《计量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并可靠性考核合格”。以及《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从事下列活动的机构应当通过资质认定:(二)为司法机关作出的裁决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三)为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决定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因此,做一个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机构至少要通过省级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才可以从事司法鉴定。 在实践中,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通常包括司法鉴定范畴内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和建筑工程质量鉴定两类。对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类的司法鉴定,很重要一点就是把争议参数实事求是地检测出来,即为经持证上岗的技术人员采用计量认证合格的检测仪器采集数据,提供检测参数;对建筑工程质量鉴定类的司法鉴定,不但要实事求是地提取争议参数,并且要对结构或构件的某种现象进行原因分析以及结构安全性等评定,这需要专业能力很强的检测机构。而根据《计量法》和《检测和校淮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so/iec17025:2005的相关规定来看,工程检测类实验室通过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的能力参数范围(不包括产品),通常是只能出具检测报告,即上述所说的第一类,只提供检测数据,不做评价。而要对争议参数进行评定,只能是通过iso/iec17020:2005的检查机构才可以。 工程建筑领域有其独特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机构通过计量认证或者实验室认可、检查机构认可其实只是实验室(机构)从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鉴定的基本条件。为了更好地规范管理建设工程领域,国家建设部门有自己的一套管理规定和体系,即在实验室(机构)通过计量认证的项目参数的基础上,对申请从事不同领域检测鉴定的机构和人员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取得证书才可以从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程检测鉴定的规范性与公正性。因此笔者认为进行不同专业的鉴定,应该有不同的行业相关资质才可以。如要进行钢结构检测的司法鉴定就要取得钢结构资质;要进行结构可靠性鉴定性质的司法鉴定,就要有建筑结构可靠性鉴定资质等等。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规定,“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既然由个人承担责任,那么是不是个人有相关行业资质即可,还是其所在鉴定机构也要有相关行业资质值得商榷。 所以,根据以上论述,对于一个机构仅仅具有计量认证资质是不够的,不易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而目前相关法律对于工程质量司法鉴定的资质问题还缺少明确的规定,希望以后在进行司法鉴定相关立法工作中能从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的特殊性上对此予以考虑。也鉴于此,同行在接受委托时应注意是否具有委托要求的资质,避免因资质问题而导致报告不被采信。 二、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委托 我们知道《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二章司法鉴定的委托与受理有以下规定:第十四条“司法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应当向委托的的鉴定事项进行审查,对属于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委托鉴定事项的用途及鉴定要求合法,提供的鉴定材料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委托,应当予以受理。对提供的鉴定材料不完整、不充分的,司法鉴定可以要求委托人补充;委托人补充齐全的,可以受理。”第十七条“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受理鉴定委托的,应当与委托人协商一致的基础鉴定司法鉴定协议书。司法鉴定鉴定协议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1)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2)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3)委托鉴定的要求;(4)委托鉴定事项涉及到的案件的简要情况;(5)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6)鉴定过程中双方的权利、义务;(7)鉴定费用及收取方式;(8)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这两条对司法鉴定的委托与受理做了明确规定,尤其是规定了司法鉴定协议书应具备的内容。而在实践中,诉讼阶段的鉴定委托通常都是由法院统一对外委托,出具委托书,法院不会与司法鉴定机构签订鉴定协议。在鉴定委托书上,法院一般也表达得比较笼统,经常是“对某某工程进行建筑工程质量鉴定”。委托鉴定事项的不明确会导致实际的建筑工程质量鉴定内容与委托方的想法不一致,影响案件审理效率。 举例来说,笔者曾经接到一份委托:对某冷库的建筑工程质量进行鉴定。寥寥几字,表达十分简单。那么从字面意思来分析,本次鉴定可能至少存在以下两种可能:一是对该楼主体结构的重要参数进行检测并用设计图纸的相关参数进行判定,这包括构件的钢筋分布、截面尺寸和混凝土强度等,检测对象涉及到主体结构;二是对该楼进行结构安全性鉴定和使用性鉴定,检测对象涉及到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两者的工作量和所需要的鉴定费用相差较大。笔者通过委托方(法院)提供的卷宗,经过与鉴定申请方进行深入沟通后,了解到:鉴定申请方仅怀疑柱、梁、板的钢筋配置不符合设计要求。因此,经过沟通统一后,委托鉴定事项就应明确为:对柱、梁、板的钢筋分布进行检测,并判定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抽样数量依据《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50344)。为了确保报告结论的严谨,避免日后因委托鉴定事项不明确而产生纠纷,因此笔者请法院重新发函对此事予以明确,然后才开展检测鉴定工作。所以在委托时就明确委托事项,做到有的放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与矛盾。 三、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方法和规范的选用 由于原被告双方对建筑工程质量鉴定的不熟悉等原因,在委托书(也包括当事人的鉴定申请)中关于所检测参数和鉴定结论对应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规范往往不明确。《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二十二条规定,“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应当依下列顺序遵守合采用该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1)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2)司法鉴定主管部门、司法鉴定行业组织或者相关部门制定的行业标准合技术规范;(3)该专业领域多数专家认可的技术标准合技术规范。不具备前款规定的技术标准合技术规范的,可以采用所属司法鉴定机构制定的有关技术规范。”这只是个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到鉴定实践中就会产生一些问题。笔者从自身的工作实践中,举2个例子; 例1: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类。某司法鉴定协议书的委托鉴定事项为:对某混凝土柱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检测。若司法鉴定协议书对具体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规范未有明确约定,会出现以下几个可能情况:(1)采用回弹法检测该柱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依据《回弹法检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2)采用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该柱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依据《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cecs02:2005)。(3)采用钻芯法检测该柱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依据《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2007)。采用以上3种检测方法,很可能会有3种不同的检测结果,这对最后的司法鉴定结论会有决定性的影响,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论,所以司法鉴定人采用何种方法、规范进行检测鉴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仔细斟酌,并与委托方进行良好沟通,以确保结论的公正与客观。 例2:建筑工程质量鉴定类。某司法鉴定协议书的委托鉴定事项为:对回迁楼进行工程结构鉴定。同样司法鉴定协议书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第一,选用什么规范?回迁楼建筑工程质量鉴定可以采用《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也可以采用《危险房屋鉴定标准》(2000-03),采用不同的规范会有不同的司法鉴定结论,违背实际条件地采用《危险房屋鉴定标准》(2000-03)则可能激化加剧原被告矛盾。所以委托方需要和司法鉴定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良好的沟通,明确所采用的检测方法和所依据的检测规范。第二,选用哪个规范版本?旧回迁楼建筑工程质量鉴定是采用新版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10),还是采用老版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显然选用前个规范,抗震构造措施不能满足规范要求,而选用后一个规范,抗震构造措施能够满足规范要求。若从双方关心目前回迁楼结构是否安全的角度,笔者认为宜选用现行规范。同样,为了避免以后由于鉴定结论而产生不利影响的一方对采用的规范有异议,以上这些问题需要在司法鉴定协议书与委托方沟通后进行明确。 因此,在关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和鉴定的司法鉴定中,对选用的标准和规范一定要慎重。 四、结语 建筑工程建设涉及的因素非常多,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原因也是很复杂的。因此,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是一项复杂辛苦的司法活动,它不仅要运用各类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还要进行细致的科学分析,才能够得出一个科学、客观、公正的结论。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试论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 论文关键词:建设工程 质量检测 计算机 信息系统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了监控建筑工程质量工作的特点,分析了传统人工监控的不足,在改进传统流程的基础上,说明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的特点,并阐述了信息管理监控的功能。 一、引言 我国工程质量事故已经有很多血的教训,除其本质原因外,政府授权的专职机构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等在行使工程质量监督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筑工程作为系统工程,具有质量指标多、耗工料多、施工周期长、人工控制费时费力、破坏因素多等特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职能是承担大量政府委托的建筑原材料、预制成品或半成品、竣工后建筑结构等质量监督和检测任务。其项目种类繁多,客户面广,检测费用收取时间和方式也各有不同,所以检测任务相对繁重,收费管理流程复杂,且监督员数量明显不足,给监督管理造成了相当的难度[1]。 当前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监督员独自工作,一手遮天,手写记录,没有图像,缺乏监督。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和规范管理,能够及时将大量业务信息在各部门之间进行传递,方便呈报主管部门和与客户联系,有必要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对建筑工程质量实行动态监控。 从目前普遍的工程质量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多数施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并未真正落实质量保证标准;其二,在质量评定过程中随意性过强,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难以保证,无法进行实时管理和监督;其三,质量评定手段原始,基本依靠技术人员手工操作,信息处理效率低、周期长。现有的监控管理软件多数偏重采集检测数据、形成处理报告等,而忽视了检测机构在管理需求方面的多样性。所以有必要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使其易于存取和共享,以提高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信息管理水平。 二、信息管理的特点 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的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用于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定与控制,包括各种报表的生成、各种实测数据的收集,从而对分项工程质量等级加以评判,进而对工程质量提供保证[2]。其特点包括: (一)可以灵活采集、修改、编辑数据 传统方法中数据的收集主要依赖于各种质量评定表,由质量控制人员根据各项要求填写相应的实测数据。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直接依照顺序提供的相关表格,在屏幕上填写对应的数据信息。 (二)系统稳定可靠,共享性强 管理系统可采用三级系统管理制,实现从底层权限到流程权限的多重管理,能够确保系统安全。为每位操作人员设定唯一的登录名和密码,各类权限必须经过管理程序的严格设定。由于该系统的数据均集中在主机端处理,要求其必须具备不间断的可用性和相对高的可靠性。要建立对数据进行多方面统计分析的能力,监控系统资源的运行状况,方便数据备份。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充分体现数据共享的优越性,同一条数据信息仅需录入一次,即可供其它部门利用,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系统各模块之间高度结合,可方便地进行各种统计分析,使管理层在任何时候都能方便地调用各种资料,为决策的做出提供有力帮助。 (三)数据结构清晰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所需的数据包括基本数据、保证数据、允许偏差的实测数据等。填写时,可设计成首先填写保证数据,如不符合规范要求就不能继续填写,直至改正为止。这样可以保证每道工序都建立在质量合格的基础之上。 (四)可以生成便于长期保存的文本文件 可以设计生成如下表格:质量保证资料检查表、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表、单位工程观感质量评定表、分部工程质量评定表、屋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装饰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门窗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面与楼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主体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等等,其中每项都包含着若干分项工程表。 (五)根据采集的数据,逐级生成质量评定结果 要设计为逐级生成各分项工程、各分部工程、整个工程的质量评定结果和质量等级。这样做可以排除人为因素干扰,使结果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 三、信息管理的功能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弥补人脑记忆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其单位工程可包括主体工程、地基基础、地面楼面、装饰门窗、煤气工程、屋面工程、电气工程、采暖卫生、电梯安装、空调通风等等,采取动态管理模式[3]。 各模块包括收费管理、委托方信息、检测通知、分包合作、系统管理等等。每一项的工作流程均包括数据录入、表格处理、统计查询、打印报表等功能[4]。 委托方信息管理可实现对委托方基本信息的收集存档。收费管理模块其功能为自动计算委托方产生的费用、付款额登记、生成缴费单、各项费用统计查询等等。分包与合作管理模块其功能为录入分包合作项目的委托单。检测通知管理模块包括消息的录入、审核、通知、打印统计报表等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可以对数据进行各项统计,生成各类图表便于分析。整个系统采取任务流的方式,当某用户进入系统时,即可看到其已经和将要完成的任务[5]。 四、结束语 由于建筑工程具有时效性、流动性、专业性等特点,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失误,在确保工程质量、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浅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 摘要: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分析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是充满着勃勃生机。建筑质量是建筑工程的生命所在,不合格的建筑工程带来的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无法预想的后果,因此,为保障建筑行业稳健发展,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是极具时代意义的重要举措。探讨如何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更是社会发展,民生稳定的需要。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监督管理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日渐完善和成熟,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是充满着勃勃生机。建筑质量是建筑工程的生命所在,不合格的建筑工程带来的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无法预想的后果,因此,为保障建筑行业稳健发展,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是极具时代意义的重要举措。探讨如何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更是社会发展,民生稳定的需要。 1.完善质检立法,依法从事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全面开展时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行业的发展都要依法而行。依法合理的规范建筑行的发展,既是一种约束,同时也是一种保障。在建筑行业日臻完善的今天,完善建筑质量监督法律体系是势在必行。《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和完善,使得建筑质量监督工作有了法律武器作为保障,使整个建筑工程监督行业的执法更加严谨、规范,也正是这些法律的约束,依法保障了监督工作的顺利实施,正因为如此,质量监督工作更应做到依法从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立足建筑结构安全,明确工程质量监督重点 建筑的结构就好比人体的骨骼,骨骼支撑着人的身体,结构的优化坚固与否也支撑着建筑物的生命力。因此,注重结构安全监督就是从根本上杜绝危险建筑的存在。与此同时,明确质量监督的重点,也使得建筑质量监督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使得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可以落到实处。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正处于逐步完善阶段,从根本上保障工程的质量达到国家标准,避免只根据建筑物的外观质量来评价建筑物的优劣,真正从内在保障建筑物的质量规格是保障建筑合格的有效手段。工程质量监督重点是最重要确保建筑物的实施符合国家各项标准,在结实牢固的前提下,用途美观大方。明确了监督的重点就是要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为前提,其他一切为辅助,最终保障建筑安全。 3.规范建筑资格,避免人为犯错 很多的建筑事故的发生除极少部分是因为不可抗的自然灾害,大部分还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规范建筑工人的建筑行为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质量监督所包括的范围,不仅包括建筑本身,也包括建筑施工人员的操作过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是否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安全生产,各种施工材料的合格标准与否,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准等。因此,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的专业性,也是确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支撑,是有效开展建筑监督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最终实现建筑安全的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把握住建筑企业的经营许可权,严格限制建筑许可证的发放,对原料市场、设计市场、施工市场等进行严格的审批,确认企业具备建筑资格才允许进入建筑实施阶段,从源头上消除人为隐患,保障建筑行业的良性竞争,避免出现建筑事故人为化。 4.提高质量监督管理机构自身素质 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体系。它集中法律、技术等工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因此工程质量监督队伍人员素质的高低,执法能力的强弱、执法过程公平公开是搞好工程质量监督的基础。当前,我国的建筑物质量标准不断提高,但仍存在诸多隐患。坍塌楼房以及建筑物质量问题时有发生。这些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对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加重建筑工程监督管理力度,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目前,建筑市场的经营并不十分规范,市场经营混乱,盲目追求利益的现象仍然存在。如果不能将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惨剧发生。因此,要想规范建筑行业经营发展,就必须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意识,提高质量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监督机构的内部考核机制,充分发挥监督的地位和作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5.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武装质检监督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质监工作也应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监督手段和能力。改革设备、技术的落 后的现状,依靠现代科技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新飞跃。建立网上业务公开板块,通过快捷有效的科技手段提升监督的工作效率,同时可以使监督工作更具有深度,使监督人员更具有权威性,监督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服务,是当代世界各国所秉持的方法,我国应该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实现自身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已有技术,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实现建筑监督工作零失误、零误差,从根本上保障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6.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执法必严 对于优秀的建筑公司、个人和项目要给予明确的奖励,对于不合格的工程、项目要严厉打击,坚决制止。奖惩分明,树立典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不仅是要依靠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同时也要依靠来自群众的力量,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力量,他们的公正、公平,他们的及时、积极,使得质量监督工作事半功倍,因此也是不容小觑的。对于真正让百姓放心、群众满意的建筑工程,应当予以树立典型榜样,鼓励建筑企业争先创优。对于扰乱建筑市场秩序,企图滥竽充数的违规建筑企业,应该严惩不贷,做到赏罚分明。 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确保建筑工程安全,是政府执行保障民生义务的重要职责。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高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说课设计 摘要:“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说课设计从“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论述到教师需站在初学者角度,结合高职学生专业特点,整合教材,因材施教,以若干单元项目为载体,课证结合,引导学生在质疑、合作、探求答案过程中学习实际项目,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非智能因素。最后,结合自身感受,通过该说课设计反思说课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说课设计 目前,有效地进行教学实践课程一体化设计,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各课程改革的重点。因此,有的放矢地选择课程内容,让学生学有所用,真正“零距离上岗”的改革趋势促使高职的教学改革已经从宏观(全国、省市地区的布局等)发展到中观(学院、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和微观(每门课程与每位教师)。因此,各位教师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就被冲到了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 对此,很多院校都在借助大力推行说课的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改良教学方式、反思教学过程。这对于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真正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很多教师都曾有过说课经验,但是如何做到“新颖”、“层次分明而不冗长”,达到预期效果却不容易。很多时候由于缺乏对说课策略的了解,说课变成“念课”。在说课过程中,说课者花大量精力准备好的精美多媒体,却成为对照多媒体一字不落地念下来,使得本应生动有趣的说课流于形式,枯燥而乏味。笔者拟通过在校级说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建设法规》课程中“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说课设计,并结合说课过程中一些感悟,探讨说课的设计策略。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课程说课设计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说课设计从三方面进行,分别是“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笔者站在初学者也就是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这替代了以往“教什么”、“怎么教”的思考模式。 (一)为什么学——“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在初学任何一门课程前首先要告诉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合授课班级学生专业(如工程造价)特点,在第一堂课上课之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发学习,应该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例如,许多工程造价专业学生都有今后考取注册造价工程师的想法,“建筑工程相关法规”正是必考内容,或者即使没有考证想法,但对于学习工程的学生而言,树立基本工程方面的法律法规意识,对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是有益的。 (二)学什么——“以法条为依据,考证为框架” 教材目前,我们使用的是王立久主编的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该教材面向的是本科院校学生,教材偏重理论介绍,比较抽象,全书基本没有相应案例引入,学生如果直接照本宣科学习,会比较枯燥,学习效率不高。另外,有些知识点高职学生不用涉及过深,根据课时可以简化,如第三章“基本立法与实施”涉及一些基本法律立法程序的内容讲解,就可简化。最后,部分教学内容重复可直接删掉。如第四章“基本建设程序”,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已在《监理概论》中系统学习过。但对一些工程中多发、常见的、应该着重掌握的法条与法规,如“建筑法”,教材却涉及不多,或者基本都是纯理论介绍,学习时难以把握,教学内容难以完全满足教学改革需要,因此,必须结合其他教学资料进行授课,方能满足需求,“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正是需要补充的内容。 参考资料首先,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给学生一个在自学过程中自学的工具十分重要,这就是法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法条应该成为学生自学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依据,引导学生学习查阅、思考再到合理运用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有很多都指出我们的学生“好用但不经用”,其“好用”得益于高职院校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其“不经用”则直接指向了我们的学生缺乏自学能力,包括一些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能力,如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毅力等,优点应继续发扬,缺点则需尽快改正。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意识成为我们课改的终极目标。其次,注册造价工程师考证中有关建设法规考点成为我们另一个重要参考资料。实际上考证中的有关内容,往往是学生今后工作中常常遇见且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关考试内容也是重点、难点内容,若教材中没有涉及相关内容,则其中重要的、自学比较困难的知识点就需要作为补充内容进行讲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正是本课程需要补充的重要内容。再次,是来源于网络等媒体的资源。及时将有关最新典型案例介绍给学生,可使建设法规的学习更具时效性,课堂本身也更具趣味性。选择以上三种教学资料的过程,实际就是课证双结合教育的过程,我们称其为“以法条为依据,考证为框架”,这样的学习过程也直接与学生今后的就业岗位挂钩,为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做准备。 教学内容分析无论学习哪一种法律制度,都应该理解该制度的立法宗旨。同样对于本节内容,学生要学会站在一个较高起点,俯瞰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理解立法者规定责任承担的理由,这有利于把握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精髓。同时借助若干单元任务,树立“质量与安全是工程第一生命线”的重要意识,整个过程“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从而也达到本次课程的教学目的。接下来就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正是我们教学目的的体现。 (三)怎么学——“以学生为主,以能力为中心” 学情分析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可见我们在学生求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的重要引导作用在于面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但不代表他们本身素质差,笔者认为实际上制约学生发展的最大一个障碍,在于很大一部分人“学习心理不佳”,他们往往从小学习成绩不好,或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高考中失利,因此,很多学生内心不够自信,遇到困难容易怀疑自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同时,这些学生也有很多优点,比如,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在前面学习的3个案例教学模块中,已经得到证实,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很好调动起来,参与教学积极性高,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仍然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以及归纳法等方法,这些方法统称为“行动导向法”。行动导向法强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协调,这种教学方法在德国职业教育中被发扬光大,实际上无论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的“learning by doing”,还是我国韦钰女士所提倡的“做中学”都是一个道理,都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使得学生从有兴趣学到快乐学,再到最终学有成效。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学习成为一件令人倍感成就的事,此过程中所获得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将令他们受益匪浅。本节课将遵循此种教学方法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1)导入(5分钟)。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关注的是“质量”,实际上无论“质量”抑或是“安全”,背后所承载的都是“宝贵的生命”,本节课将以“对生命的关注”为切入点。这个过程就需要借助多媒体,利用一张张真实的现场图片(如图1所示)介绍案例。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案中人,这样的设身处地,使得学生很快融入到案例中,将案例涉及的一些许可证(如图2所示)展示给学生,借此形成直观认识。(2)热身(8分钟)。采用讨论法,启发学生思维,通过讨论形成解决思路。对一些疑难之处,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但提示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不给学生任何倾向性意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质疑。之后学生归纳自己总结的思考方向,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分别是主体是否适合、行为是否合法、过程是否妥当,并将学生总结思路进行板书。(3)学生陈述观点(20分钟)。采用归纳法、归谬法,学生向全班展示成果,这个过程有可能会有分歧,但正由于有不同声音,学生才能在相互说服过程中达成一致意见。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就是这个道理。整个过程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对于学生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及时给予鼓励。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正确答案。(4)归纳总结(7分钟)。教师将学生若干观点进行总结,并以板书形式归纳、总结。这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知识点的过程。(5)知识迁移运用(5分钟)。学生必须能够将所学灵活运用才能称之为“活”的知识。这实际上是知识迁移过程,在课堂最后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堂课内容,教师布置类似单元任务,并提出下一次单元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后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以成果形式递交。最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行动导向教学法优点在于学生参与性强,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潜能,但这个方法本身比较费时,要求教师掌控课堂能力较强,教师要不断提高驾驭课堂能力。 反思说课策略 (一) 调整心态 良好的心态是正常发挥的前提。由于听课者都是同行甚至还有专家,所以,说课者往往容易紧张,这时要善于调整心态,只要能完全展示自我就可以了。在心态放松的前提之下,才谈得上将精心准备的说课内容自然展示,呈现出精彩的课堂。 (二) 善用多媒体 如果说课可以借助多媒体,当然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陈述中借助多媒体视觉冲击,能给听课者很直观的印象,并且可清楚了解说课者整体说课思路。多媒体制作过程中应注意表达要尽可能简洁、直观,不能把讲稿完全罗列,听课者既看不出说课者思路,也容易在视觉上产生疲劳。但同时应该注意,再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也只是配角,真正主角仍然是说课者本人。有很多教师在说课时,往往会局限于多媒体,眼睛不离多媒体的画面,生怕少说了重要的话,却往往忽略了自我展示。在说课中特别要注意不能局限于多媒体,而要做到有的放矢,要与台下听课者之间做到眼神、语言、思想的交流与沟通。 (三) 善于交流 前面我们提到了交流与沟通,说课同样如此。但语言要简单,不要无谓重复,在与台下听课者交流时,主要是向他们阐述自己的教学思路,明确教学指导思想;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制定依据;说教学重点、难点,明确教学主攻方向;说教学程序,明确教学结构;说教法、学法,明确学生学习思路。说课活动实质上是同行间的高层次对话,是教学思维的有效碰撞。 (四) 着重于教学策略的阐述 任何事情都有轻重缓急,说课也如此。整个说课过程应该着重于阐述教学策略,如前面提到的“学什么”、“怎么学”两部分,这两部分实际是通过说“教材选择”到“教材整合”,再到“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体现了说课者本人的教学安排过程,也是说课者的教学思路精髓,当然也是说课的重点。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浅议建筑工程质量检测 【摘要】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是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技术基础。本文对检测行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主要内容与检测技术,并提出了做好检测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 质量检测;检测内容;策略 建筑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工程的适用性和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规模不断扩大,一旦发生工程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因而,建筑工程的质量检测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 1检测行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规模由小到大,工作类型由单一到综合,检测市场化概念已经形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⑴从只能检验砂石、水泥、砖瓦、钢材发展到市政工程材料、地基基础检测、建筑工程结构可靠性检测、建筑节能检测、室内环境检测等,检测的内容越来越精细,检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⑵建筑企业试验室属于第一方试验室,即企业为了保证自身承包的工程质量而设立的试验室,由于其自身性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发展,使其在经济实力、检测能力、规模和技术力量等环节处于劣势,在检测市场所占分额很小。但是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企业的试验室正在逐步分离出来, 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检测机构;⑶市场的竞争,使检测费用远远低于成本,导致部分试验无法正常进行;⑷检测行业目前的技术门槛过低,造成人员技术素质较低。虽然现在实行的是见证取样,施工现场的见证人员不仅没有相应的资格,甚至有一些人员连最简单的常识都不懂,样品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所得到的数据与实际严重不符。 2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内容 2.1地基基础工程的质量检测。 2.1.1地基。通常采用钻孔取芯试验、静载荷试验和触探试验对复合地基进行检测。检测要求有:⑴砂石桩复合地基的质量检测要求。施工后等待一段时间,抽查检测砂石桩的处理效果;可采用静力触探、标准贯入、原位测试的方法检测桩间土的挤密质量;⑵振冲桩复合地基的质量检测要求。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的时间,可采用单桩载荷试验对振冲桩的质量进行检测;对于场地复杂或是重要的工程,应检测复合地基的处理效果。 2.1.2桩基工程。桩基检测项目主要有:⑴单桩竖向承载力试验。在同一个条件下,试桩的数量应大于3根;应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基准桩与压重平台支座、试桩之间的中心距应符合相关规定;制作的试桩应符合要求;加载方式选择慢速维持载荷法;测读桩沉降量的时间间隔应掌握好;严格按照要求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⑵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检测之前需对电源、传感器、仪器、设定参数等进行检查,确保无误;锤击设备选用自由落锤时,应保证最大锤击落距小于3mm;如果只需检测桩身的结构完整性,可降低落距,减轻锤重;⑶混凝土灌注桩终孔持力层检验。人工挖孔桩终孔时,应按照设计要求对孔走向、表面岩状及桩端持力层进行检验;可采用原位载荷试验测得的结果,并结合实践经验和桩基设计要求,对桩孔孔底土层的承载力进行复验。地基基础工程质量检测另外还有地下结构施工监测和建筑物的变形检测等。 2.2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检测。钢筋混凝土质量检测可分成三类。⑴外观检查。对于混凝土外表产生的质量问题,可用此法,如尺寸偏差、蜂窝麻面、表面损伤、缺棱掉角、裂缝、冻害等;⑵预留试块检测。这种方法有一定的误差,如预留试块的取样不当,试块与结构没有同条件养护,试块的振捣方法与结构的施工方法相差过大,则试块就没有代表性;⑶在结构本体上进行检测。这种检测内容有:混凝土的强度和缺陷、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问题的常用手段,其测试结果可作为判断结构安全问题的重要依据。后者称为破损检验,是在非破损检测尚无法确定其承载能力时使用,或对新结构需要分解其受力性能时使用。常用较成熟的非破损检测方法有:回弹法(表面硬度法)、拔出法(半破损法)、超声波法(声波法)等。回弹法是一种测量混凝土表面硬度的方法,利用回弹仪冲击动能测量回弹锤撞击混凝土表面后的回弹量,确定混凝土表面硬度,用试验方法建立表面硬度与混凝土强度的关系曲线,从而推断混凝土的强度值;拔出法是直接测定混凝土的力 特性的方法,使用拔出仪拉拔埋在混凝土表面层内的锚杆,根据混凝土的拉拔强度,推算混凝土抗压强度;超声波法可以测定混凝土的强度,用超声波发射仪,从一侧发射一列超声脉冲进入混凝土中,在另一侧接收经过混凝土介质传送的超声脉冲波,同时测定其声速、振幅、频率等参数,判断混凝土的质量。 2.3砌体结构工程检测。 2.3.1砌体结构的现场检测方法。砌体结构主要指砖砌体,砌体强度是由砖块和砂浆强度或施工时制做的砌体试块强度来决定的,传统的检测方法是直接从砌体结构上截取试样,进行抗压强度试验而砌体结构的特点导致取样存在较大难度,取样时的扰动又会对试样产生较大损伤,从而影响试验结果。因此,砌体结构的现场原位非破损或半破损试验方法理所当然地受到重视,并广泛开展研究和工程实际应用。砌体强度直接测定法包括:抽样检测法、原位检测法、动测综合法、微观结构法等。 2.3.2砌体强度的间接测定法。砌体强度与砂浆和砖块强度有直接关系。由砂浆和砖块强度等级可确定砌体的抗压强度,间接测定法就是使用专门的仪器和专门的测试方法,测量砂浆和砖块的某一项强度指标或与材料强度有关的某一项物理参数,并由此间接测定砌体强度。主要方法有:冲击法、回弹法、推出法,此外尚有筒压法、点荷法等通过测定砂浆的强度来测定砌体强度的方法,都已在工程中得到应用。 3做好检测工作的策略 3.1建立检测信用档案 良好的信用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检测机构及检测人员信用档案,包括检测机构和人员的业绩、检测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及不良行为记录等。检测机构和人员的信用档案是对检测机构申请资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完善检测信用管理,建立诚信获利和失信惩戒机制,发挥信用管理调控市场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质量检测信用好的单位,扩大其社会信誉度和知名度。 3.2完善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体系。针对建设项目规模,建立相应等级试验检测机构和质量保证体系,对工程质量负责。试验检测机构业务范围内的有关规范、规程、标准等技术文件应齐全,试验检测应严格按有关标准、规程及规范进行。各级质量管理部门应各司其责,按质量第一的方针和全面质量管理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实行质量自检,加强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逐步建立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还要增强建设各方面的质量意识,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真正落实质量岗位责任制。 3.3培养高素质的技术队伍,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勘察设计单位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对设计工作的要求很高。因此,提高设计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提高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生产技能。同时,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增加技术储备,为设计生产提供资源和技能保障。 3.4坚持质量教育,建立质量原理和质量责任制度。在质量管理工作中,质量意识的提高有两个途径:⑴靠坚持不懈的质量教育;⑵建立和落实质量管理和质量责任制度。因此,质量教育经常化和质量管理制度化是我们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 3.5严格验收工程。完成项目工程能否交付好的产品,关键在于最后验收。⑴工序验收是验收工作的基础。工序验收的过程是:先由操作者自检,再交由班组长检验。要采取必要经济制约手段,完善签字鉴证手续,严格执行每道工序,确保质量;⑵分项分部工程验收是验收工作的主要组织部分。分项分部验收要做到规范和严细:首先,保证验收工程的全面性,验收项目的品种和数量不得缺少。其次,从保证项目到允许偏差项目,验收都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不得降低等级,严禁弄虚作假。最后,建设(监理)单位现场质量监督员应参加验收并签字鉴证;⑶竣工工程验收是工程交工的前提。工程整体验收应注意三个环节:首先,施工单位的自评;其次,建设(监理)单位的预验;最后,工程主管部门的正式验收。验收不但要现场检测,而且还要进行观感评定;不但要听取汇报,而且要严格审查一整套的工程技术档案资料。验收要明确工程遗留的质量问题,提出处理意见,确定保修条款,保证交付用户一个满意的产品。 总之,在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推向市场的过程中,要加强见证取样工作的监督,无论是招标、规划、质量监督工程的各个部门在工程的每个环节都不要放松。做到每一个样品的取样合理,真实可靠。各检测单位还 要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质量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服务观念,在市场经济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借鉴和利用一切企业管理的先进手段和办法来帮助检测机构健康发展。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和控制措施 【摘要】 地质勘探的准确程度是结构设计的基础,而设计,施工,材料选择及监理现场控制缺一不可,本文从影响工程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提高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 勘探资料;施工质量;监理控制;建设单位控制 工程地质勘探资料的精确程度、详细程度、准确程度是结构设计的基础,由于勘察手段不合理或取样间距过大,对持力层的起伏未查清,提供给设计单位的地质勘探资料存有问提,容易导致设计单位计算偏差,地基基础设计与实际不符。因而要求,地质勘探单位提供的地质勘探资料的精确、详细、准确,基础设计准确,保证基础施工质量。 1地质勘探及结构设计的全面准确性 目前国内建筑设计单位众多,人员素质差别较大。作为结构设计,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相当重要,有些设计单位的领导对结构在设计中的重要性未有充分的认识,在设计过程中常常一味卡、压,使结构设计不能成为相对合理的成果。如,一份某设计院出的结构设计施工图,内容没有连贯性,就连柱的编号,每层分别独立编号,编号互相看不出来上下之间的关系,柱配筋是用pkpm系列软件生成,没有任何人为的调整,把生成的结果当作施工图。更有甚者,直接从其他图纸照搬照抄,轴号、工程名称都未改变,小区内的所有工程不管有无不同,都参照一个通用设计图纸。这势必给施工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结构施工图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导致施工质量问题:大家知道,同样一个工程,不同的结构设计,会造成工程的结构造价差别很大。首先是结构选型,如果结构选型不合理,工程造价相应的也会增加,不能一味的要什么框架结构或者轻钢结构或者其他结构,应该根据本工程的建筑特点认真分析;同一工程,同一结构形式,不同的人设计的结果造价差别也很大。比如,某一个工程设计,小高层的抗震墙200mm厚,计算结果构造配筋,但设计配筋直径12间距200,该单位的总工说是规范的构造要求的最小配筋率0. 15%,实际设计时, 200mm厚的墙配直径8个间距200~150就满足了。再一个设计的例子,就是地下室楼板是做大板结构,还是做井字梁结构,也是要经过计算,对地下室层高、基坑支护、降水的影响,经济分析,对建筑美观,设备专业的影响综合因素等等考虑,才可以确定最适合的方案。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设计中非常的多,对工程造价影响极大。而很多工程在施工中采用“一口价”,由于确定造价时没有图纸或图纸不全,或参照其他工程定价,当实际图纸出来后,造价增高,造成施工单位为降低造价而降低建筑工程质量标准。 2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管理中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表现为施工组织和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控制的内容包括工艺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等五个方面。因此,对这五方面因素严格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2.1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指领导者的素质,操作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生理缺陷,粗心大意,违纪违章等。施工时首先要考虑到对人的因素的控制,因为人是施工过程的主体,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首先,应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施工人员应当树立五大观念即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质量、成本、工期相结合)综合效益观念。其次,是人的素质。领导层、技术人员素质高。决策能力就强,就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措施得力,工程质量就高。操作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征工程质量。 2.2材料因素。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影响材料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材料的成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材料控制的要点有: ⑴优选采购人员 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挑选那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忠于事业的人担任该项工作;⑵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⑶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正常施工;⑷加强材料的检查验收,严把质量关;⑸抓好材料的现场管理,并做好合理使用;⑹搞好材料的试验、检验工作。 据统计资料分析,建筑工程中材料费用占总投资的70%或更多,正因为这样,一些承包商在拿到工程后。为谋取更多利益,不按工程技术规范要求的品种、规格、技术参数等采购相关的成品或半成品,或因采购人员素质低下,对其原材料的质量不进行有效控制,放任自流,从中收取回扣和好处费。还有的企业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无法杜绝不合格的假冒、伪劣产品及原材料进入工程施工中,给工程留下质量隐患。 2.3方法因素。 施工过程中的方法包含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为此,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管理、工艺、组织、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2.4机械设备。施工阶段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和方法、建筑技术经济等合理选择机械的类型和功能参数,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正确地操作。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管理。 2.5环境因素。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噪音、通风、振动、照明、污染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就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此外影响的因素还有:冬雨期、炎热季节、风季施工时,还应针对工程的特点,尤其是混凝土工程、土方工程、水下工程及高空作业等,拟定季节性保证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以免工程质量受到冻害、干裂、冲刷等的危害。同时,要不断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尽可能减少施工所产生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健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实行文明施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在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中,我们要站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工程质量的重大意义,坚持“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科学管理,规范施工,以此推动企业拓宽市场,赢得市场,谋求更大发展和利益。 3建设单位对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工程质量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工程建成后的运用。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影响建设、施工单位的信誉、效益。控制工程建设质量是参建各方工作的重点,也是参建各方共同的职责。作为建设单位,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始终把工程质量作为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重点,自觉接受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和检查,协调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的关系,通过控制项目规划、设计质量、招标投标、审定重大技术方案、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达到控制工程质量的目的。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加强建筑工程监理,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1 我国建筑工程监理的现状 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规模不断扩大,针对建筑工程质量的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制约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有序和良性发展,我国也积极引进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工程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度去制约建筑施工方的质量行为,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国建筑监理制度的实施和发展起步较晚,执行面较窄,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我国建筑工程监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建设工程监理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工程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理专业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力度不足,致使从事监理工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作人员的总体业务和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专业监理人员的数量较少,致使很多工地出现无证参与监理工作的现象;另外,由于我国监理制度起步和发展较晚,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工程监理理念和迫切需求,加之国家的强制力推动力度不够,对工程监理业务承揽方式的规范力度不强,导致监理市场上不规范现象十分严重,经常打着各种监理旗号,招摇撞骗;另外,由于监理体现和规范不健全,缺乏市场的动态调整机制,容易造成监理市场的混乱、无序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滋生,低价操作、暗箱操作等现象屡见不鲜,对施工监理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积极性造成严重地影响, 致使工程监理的作用没有在建筑工程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中体现和发挥出来。 (2)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 建筑工程质量监理的执行者是监理人员,工程监理作为控制施工质量的一种技术服务,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工程监理需要技术性、专业性和经验丰富的监理工作人员来执行;然而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制度的实施和技术完备性不高,监理人员往往是从事工程设计和管理的人员中衍生出来的,从事工程监理的人员普遍存在专业技术知识储备少、涉及行业面窄,专业人员的数量偏少,缺乏对工程监理的专业化、技术性培训和学习,对国外先进的监理技术和理念学习和引进较少,加之我国工程监理的规范和体系不完善,对监理人员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质量监督的基础上,影响监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特别是对建筑工程技术知识和相关法律规范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工程管理中对法律、法规的运用,这都是国内工程监理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技能。 (3)建筑工程监理的局限性 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制度的实施时间较短,加之我国基础性建设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有技术的工程监理人员,而现有的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理,因而,从事工程设计的人员经过培训进入监理行业,参与建筑工程的招投标和施工合同的签订,而监理工程人员的缺失,致使工程监管的力度降低,发挥不了监理在工程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将会给工程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主要工作是“三控三管、一协调”,即:“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和工程成本控制,合同管理、安全与环境管理和信息管理,全面地组织协调。”在实际工程监理工作中,监理工程师签证付款权和投资控制权经常被剥夺,仅能行使工程质量和进度控制的权力,甲方负责投资控制,针对监理工程师的职责的大大削弱,使监理不能发挥到最佳的效果,另外,由于缺乏法律的强制性保证,监理人员的指令不一定得到有效的执行,致使监理人员的地位受到挑战,很难监理并控制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另外,虽然国家对工程监理的不断重视,但监理取费较低,监理人员一般是兼职,特别是工程设计人员,很难使工程监理工程迈入规范化、专业化的道路上。 2 加强建筑工程监理的措施 2.1 完善我国建筑监理体系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家不断制定和完善我国建筑行业的法规,不断在建筑行业实施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施工合同制度和施工监理制度,并有效开展施工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全成本控制等,积极完善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体系。我国应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工程监理经验和技术,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监理技术和监理理念,并结合我国工程实际,科学制定相关的监理规范并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工程监理体系,健全我国建筑监理制度,规范建筑施工中监理人员的职责和权力,积极发挥监理人员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确保建筑工程能有序进行。 同时,国家应加强对建筑工程监理行业的政策性引导和激励,科学规范监理市场的运行体系,建立健全政府对建筑监理市场的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监理市场的管理体制,积极营造一个公开、公平、有序、开放的监理市场,加强工程监理市场监管制度的建立,积极推行建筑工程监理的多元化发展,并用市场经济手段规范和制约工程建设施工各方主体的行为和责任,不断提高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执行力度,从而保障和促进建筑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2.2 加强监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作为工程监理的执行者,监理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对整个监理工程影响较大,因此,加强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对提高建筑工程质量至关重要。监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培训、知识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素质培训。针对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培训,包括监理单位的培训、监理主管部门的组织培训和国家对监理工作人员的资格培训和考核,即持证上岗,依法履行监理人员的职责,更应加强监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培训,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获得思想素质的超越,从而有效防止以权谋私、欺上瞒下的行为发生。 监理技术人员必须参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关键工序、关键环节的施工监督,对提前进行技术交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解决,不断积累施工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眼光,并积极接受建设主管部门对监理人员资质的审查,包括知识技能、思想素质等审核,并限期内对监理资质进行复查;另外,监理人员应主动学习国外先进的监理技术和理念,不断充实和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强化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并积极学习工程监理实施动态监理制度,并不断完善监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管理机制,特别是建筑法规、监理法规的学习,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思想道德的培训,通过完善的资质考核机制,在“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行业准则约束下,不断提升监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自律意识,促使监理人员持证上岗,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结论 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加大基础性投资的力度,促使国家对工程质量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建筑工程监理制度的实施和工程监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国工程监理体系还不完善,监理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建筑监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特别是引进国外先进的监理技术和理念,进一步提升我国监理技术和理念的丰富性,充分发挥监理人员“三控三管、一协调”作用,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因此,加强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大幅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管理 影响因素 论文摘 要:建筑行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工程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而建筑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关系到建筑企业的长久性发展,而且与工程的社会效益性也息息相关。本文将在对建筑工程质量相关情况研究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建筑工程质量水平提高的具体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展开质量管理对策研究,以提高优化工程的质量管理模式。 1 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1.1工程建设程序的履行问题,在没有经过施工许可的情况下施工,属于对基本建设程序规定的公然违反,但除了这种违规现象,建筑工程中还出现施工图纸审查不严、使用不合格图纸施工、工程施工缺乏监管、质量风险失控等不正规行为,给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留下了人为隐患。 1.2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具体表现为质量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导致质量管理的责任落实不到位,工程施工质量违反强制性的标准要求,譬如勘察技术不齐全、验收记录五无签字、勘察钻孔深度不达标、设计计算书有错项等等,工程的质量安全隐患突出。 1.3质量管理技术水平低下,不同地区、不同建设单位的质量管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水平不高,表现为对标准性规范理解不透彻,对技术内容掌握不深入,技术管理经验欠缺等,尤其是一线的操作人员,由于没有进行有效培训,其基本的质量安全常识普遍偏低,职业素质也未能满足工程质量管理的基本需求。 2.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措施 2.1工程质量管理行为的规范 首先是施工图审查,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为依据,审查施工图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是否符合抗震、消防等设计要求,施工图经过审查批准之后,不能够随便更改,若需更改,需要向原审批部门申请,然后由部门委托审查机构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后,方可实施更改施工图纸。 其次是质量监督,作为工程质量监督的主体,政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担任质量监督的职责,但由于工程项目数量多,这些部门不可能在较长的周期内监督所有的日常检查工作,因此将委托质量监督机构代为实施监督任务。质量监督机构建立质量监督制度,并按照政府部门的委托要求,制定质量监督管理方案,对施工现场的建设主体质量行为、工程实体质量、工程质量验收等进行检查。 再次是质量检验,以建设部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为依据,对现场的地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建筑幕墙工程、钢结构工程等进行质量检查,并对水泥、钢筋、砂石、混凝土、砂浆、简易土木、沥青等进行见证取样检测。 2.2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首先是勘察设计质量管理,作为工程质量的自控主体,勘察设计单位要按照国家勘察设计规定和强制性技术标准,全面展开勘察设计工作,包括勘察设计文件的编制、勘察设计质量的保障、勘察设计进度的控制等,满足甲方对勘察设计的质量要求,达到合同条款规定的质量要求。 其次是监督工作的质量检查,在工程实施阶段,施工的每道工序都要进行严格质量检查,包括进场的材料设备、施工的工序、工程关键部位等,监督管理人员对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等进行验收,控制工程各个环节的的质量。工程监理工程单位要结合工程实践,总结工作制度、程序和方法等,构建工程项目质量检查体系,以作为工程质量检查的保障。 最后是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委托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代表政府部门监督工程质量,对工程设计、建设、施工等质量管理进行引导,但质量管理职能仍然由设计、建设、施工单位承担,各级工程质量监督单位,代表政府相关部门履行职能,以第三方的身份,对工程建设进行强制性监督。 2.3工程质量影响性因素的控制 首先是人的控制。所谓人,指的就是参加工程建设的所有单位工作人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根本方法,其中包括他们的劳动纪律、职业道德、工作能力、技能知识等。一是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在上岗之前综合性培训,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掌握合格的施工工艺和持有上岗证书,并在施工前加强施工技术质量交底工作。二是岗位责任制的健全,让所有工作人员都明确自身需要承担的岗位职责,以及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质量管理需求,用严格的责任制度模式,促使每个人都严格执行,确保工程各项业务活动在质量保证的范围内有序进行。三是奖惩机制的引入,综合衡量每个人的工作能力、职业道德、规范遵守等情况,以奖惩的方法,激发工作人员端正自身的工作行为,自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质量管理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力量。 其次是材料的控制。一是材料的采购,是建筑材料质量在源头上把关的措施,需要货比三家,选择优质的材料供应商,在采购之前,报监理单位审查,大宗材料可采用招标采购的方式,而瓷砖等装饰材料,尽量一次性订货,避免采购材料存在色差等质量问题。二是材料运输和储存质量的控制,根据不同性质的材料,选择合适的搬运工具,并妥善安排适宜的储存场所,委派专人管理储存的材料。三是进场材料的检验,检查材料是否有产品合格证和质量保证书等,材料使用之前,需要进行复检,经检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四是材料使用过程中专人跟进监督,包括材料的使用、回收、丢弃等。 再次是设备的控制。一是设备采购或租赁,选择质优厂家或租赁人,采购设备要有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产品使用说明书,对于已经淘汰、存在质量隐患的设备,禁止购置和租赁。二是设备进场的时候,监理单位对设备的型号、性能和运行状况等复核检查,确保设备可以正常作业。三是设备操作人员要有特种作业上岗证,譬如垂直运输机械人员、安装拆卸人员、起重设备操作人员。 结语 综上所述,质量是建筑工程的命脉所在,其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规范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行为,从施工图审查、质量监督、质量检查、质量保修几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对施工人员、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等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也只有这样,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方可消除,建筑市场才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建筑工程的预算包括很多繁琐的内容,因此在编制过程当中对于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预算编制过程当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对于建筑工程相关的资料进行详细的收集,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初步确定建筑工程预算编制方法。第二,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图纸进行仔细的掌握,充分理解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对设计中的工程量进行估计。在掌握图纸的前提下,深入工程的施工现场,了解施工中的详细情况,看是否存在变更的情况。第三,对于建筑工程其它的一些费用进行相应的计算和汇总。 1 影响建筑施工图预算编制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在建筑工程开始施工之前对于整个工程所需要的资金进行计算,由于施工图预算在编制的过程当中只是参考一些资料,这势必与工程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出入。很多因素都会对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的结果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工程阶段性对预算的影响 建筑工程的预算一般都是在建筑施工开始之前来进行的,而建筑工程的施工需要一个过程,在施工过程当中,很多因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这就使建筑工程的预算与实际情况产生一定的出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建筑材料价差对预算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的走向完善,我国的建筑材料市场十分活跃,各种建材的价格处于频繁的变动当中,这就使得建筑工程预算过程当中的价格与实际的价格存在一定的差距。 1.1.2 国家政策性调价。建筑工程往往都是由各个施工阶段组成的,每个施工阶段的进行都有严格的顺序,这就导致在建筑工程不同阶段,国家进行政策性调价会对预算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1.1.3 预算没有特殊施工技术措施。建筑工程在预算过程当中主要考虑的是实体性的价格,但是在工程施工过程当中往往有一些临时性的措施,对于这部分价格预算往往都没有进行计算。 1.2 建筑设计修改与变更 建筑设计是建筑工预算的主要依据,但是建筑工程设计往往由于施工过程当中的实际情况而发生变更,而预算往往不能够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及时的根据设计变更而进行改变,主要就有可能造成最终的结算大大的超出预算。 1.3 预算建筑工程量计算误差 在建筑工程预算编制过程当中,需要对建筑的工程量进行相应的计算,而建筑工程量的计算往往受到施工图纸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误差,从而影响预算的编制。 1.4 建筑设备材料价格误差 建筑设备以及材料的价格在工程预算当中占有十分大的比重,但是由于厂家之间的价格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经常处于变动当中,这样往往造成建筑工程最后的结算和预算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2 建筑施工图结算超预算的原因 2.1 编制依据不同。建筑工程预算在编制的过程当中充分参考相关的设计图纸以及各种价格,而这些数据往往都是处于理想的状态下。而结算在编制过程当中还涉及到施工过程当中发生的变更,而在结算的过程当中建筑材料的市场价格也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结算远远超出预算。 2.2 编制时间不同。建筑施工图预算是在设计阶段编制,而结算是在建筑工程实施阶段编制,两者存在着绝对的时间差。 2.3 建筑工程实施阶段控制力度不够。建筑工程项目合同可分为总价合同、单价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合同类型的选择因建筑工程规模大小、工期长短、技术复杂的程度、外部环境及承担风险而定。通常总价合同和单价合同适用于建筑工程量不太大、建筑工期较短且建筑设计图纸全面详细、单价明确、风险不大情况下,此种合同业主不承担风险,建筑工程投资易于控制。成本加酬金合同指由业主向承包商支付建筑工程项目实际成本,并按事先约定的某一种方式支付酬金的合同类型。在这类合同中,业主需承担项目发生的一切费用,因此也就承担了项目的全部风险,而建筑施工企业单位由于无风险,往往也不关心降低项目成本,建筑工程总造价不易控制,增加了项目成本。 2.4 建设单位建筑工程管理不善,缺乏有效监督。建筑工程在实施阶段,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时间长、场面大、工序多,由于种种原因,建筑施工情况不能及时反馈,做到有效监控,容易给工程留下质量隐患,造成资金浪费,直接影响工程造价控制。 3 控制建筑施工图结算的方法 3.1 通过招投标竞选 建筑工程招标是以法定方式吸引建设承包单位竞争,从中选择条件优越者完成建筑工程建设任务。在招投标过程中,招标单位可以从众多投标者中选择出装备精良、技术过硬、管理水平高、社会信誉好、报价合理的优秀施工队伍,从而为建筑工程投资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实行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全方位控制 建筑工程费用自始自终贯穿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和全方位,从建筑工程项目建议书开始至竣工投产,在整个建设阶段过程中,决策阶段最重要,要在决策阶段下工夫,抓住控制重点,选择最优化设计方案。建筑工程设计阶段,以事前控制为主抓好设计竞选,选好工艺流程,调动设计人员积极性,精心设计。建筑工程实施阶段,开展材料、设备采购市场调查,对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出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作好技术经济比较,要保证项目保修期质量,挖掘竣工试运行的潜力,作好协调工作,预防或减少索赔发生,倡导厉行节约,减少各个环节上可能出现的浪费。 3.3 加强监理的力度 建立一套完善的投资监理制度,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一直到最后的工程竣工应该都进行严格的监理,制定项目的投资目标,定期检查是否完成相关的目标,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确保建筑的质量以及进度。决策阶段对投资影响最大也是监理工作的重点,这个阶段工艺技术方案的确定,设备选型,新技术的运用,建筑工程结构的形式对投资控制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控制好这个阶段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建筑施工阶段节约投资的可能性很小,但浪费投资的可能性很大,因而要对投资控制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筑施工期间投资控制,要从经济、技术、合同等多方面采取措施,重点控制变更,认真做好现场签证,通过对原合同价格中主要费用正常计量,结算程序,监督其费用如期正常发生,防止超前过量支付。只要通过实行建筑工程有效签证、监督、预结算审核,就能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实现良好的建筑工程经济效益。 3.4 加强预结算的审核,力求建筑工程计量的准确 预结算工作完成后,校审很有必要,能有效避免多算、漏算、重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加快工作进展。审核的方法有很多,审核的内容也很广泛,审核的重点应放在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预算单价套用是否正确,各项取费标准是否符合现行规定。 结语 建筑工程预算在编制过程当中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参考相关图纸、数据的基础之上还应该深入施工现场,充分了解施工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减少误差的发生。同时在建筑工程结算的过程当中应该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结算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摘要:建筑业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但同时也是处在技术和管理严重落后,市场竞争极不规范,各种问题,尤其是现场的质量进度等问题丛生的阶段。本文论述了建筑工程常见的质量问题以及影响工程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具体办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 工程质量 管理 0 引言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日益增多,也在不断地满足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从而建筑工程为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为人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某些建筑工程也出现了质量方面的问题。当前形势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越来越被社会所普遍关注,而这个问题也成为建设者应该深思的问题。为此本文作者就如何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具体方法进行了阐述。 1 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般地包括两个阶段,即基础和主题施工阶段,装修及设备安装阶段。下面就针对这两个阶段,对建筑工程中的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 1.1 在基础和主体施工阶段 建筑工程基础和主体施工阶段是一个建筑工程最基础和最关键的阶段,如果基础打得不够牢、主体设计得不科学与不合理,那么整个建筑工程也就毁于一旦,即使建造好了,也毫无价值可言,更不会通过施工监理行业的监督与管理,那么质量上让人堪忧不已,那么人们就不愿或不会去选择这样的建筑入住或者建工厂或用于其他方面,最终导致了建筑工程的失败。在当前时期下,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不是那么理想。如在实际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钢筋混凝土不够坚硬、混凝土的混凝速度过慢、表层基底没有处理完好、基板与基柱在搭配上的不够协调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那么就非常有可能导致整个建筑工程的失败和无意义,整个建筑即使建成了,那也根本没有价值可言,在质量检测时也自然不会通过的。 1.2 在装修及设备安装阶段 如果一个建筑工程不存在基础和主体阶段的种种问题,那么是不是说一个建筑工程就算完满的结束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理过程中,往往会遗漏掉一个重要的环节或者说是阶段,这就是装修及设备的安装阶段。如果设备安装及装修阶段出现了问题,也会降低整个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然而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建筑工程在装修及设备安装阶段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卫生间、地下室漏水,墙体粉刷不够彻底而导致石灰的脱落或坠落,电气安装方面的问题,饰品安装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等等问题。 2 影响工程质量管理的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两个阶段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产生这些问题必然有它的原因可循。现在针对这些问题,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介绍及分析。 2.1 材料因素及机械设备因素 前面已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材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而建筑材料上如果出现了问题,那么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充当着比较重要的角色,建筑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建筑材料的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那些豆腐渣工程就是因为材料上的不过关而引起的。如果建筑材料不能够达标,那么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理部门监理时也就难以通过质量的检测,最终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达到标准。当前形势下,我国的建筑工程在建筑材料方面的质量问题比较突出,有不少建筑材料的质量未能达到质量要求。例如,目前的住宅工程中,有85%是砖混结构,其中以烧结粘土砖作为主墙体材料,据统计,该类砖中有近50%是不合格产品。 在机械设备方面,首先机械设备是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现代化的施工离不开现代化的设备,设备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设备合理地使用,及时地维护保养是保证设备良好运行的关键。 2.2 人的因素 我们社会的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做一些事情。在建筑工程施工方面,人是主要的施动者,也是策划者。因此人的因素是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中的一个核心的因素。人的因素主要包括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工程项目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及职业道德。在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大部分都是农民工,而这些农民由于先天性的愚昧和无知,缺少一定的素养,更重要的是缺乏建筑技能,没有基本的建筑常识,不懂施工过程中一系列的规范及准则。这就必然会导致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下降。 2.3 方法因素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方法包括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正确的施工方法是保证工程按期保质完成的前提。例如,铝合金门窗安装中,门窗框与墙体接缝处按规范要求应嵌填矿棉等弹性材料,其最外面的5mm厚度中应注入密封胶,但现在很多建筑工程却没有按规范要求去做,而仅在接缝处嵌填水泥砂浆。不按规范要求施工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建筑工程质量的下降。 3 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3.1 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果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建筑工程的质量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要使建筑工程的施动者树立一个良好的质量意识。因为质量意识是保证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搞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的一项。建筑工程质量涉及到多个方面,是一个由多部分、多层次、多因素组合的整体,因此,必须从筹建协调到具体施工全过程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和措施,从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3.2 建立健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法规,以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 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做任何事都必须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面,也不例外,也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以规范。但是,当前形势下,法律法规的实施还受到了一定的阻力,制定法规的部门并没有足够的权利管理整个建筑施工工程。因此,需要加强制定法规部门的权利,扩大他们的管理范围,尽快地制订有关建筑工程质量的权威性法规。此外,还要严格执法,必须依法惩处那些质量事故责任者,以此来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3.3 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监理的信息管理水平 笔者认为,现今建筑工程质量监理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筑工程施工监理的信息管理方面。现今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存在着信息管理相对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的实施:①建立和完善工程质量领导负责制信息源,加强领导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领导在建筑工程施工监理的过程中充当着非同小可的角色,他们做出的决定大部分情况下会影响到整个施工监理公司的决策,因此在领导负责制的信息源方面,要加强实习质量终身责任制,即不因为领导职位的变动而不去追究事故出现后该领导的责任;②加强对施工质量管理监督横向信息平台的搭建。监督过程中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切实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建立此类信息接收平台及互换信息模块,建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数据库。 4 结语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认真负责地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真正搞好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对于目前建筑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必须从政府、企业等各个方面找出原因,认真分析,不断进行改革和加以完善,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摘 要: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优劣的首要前提,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现阶段我国工程质量形势不容乐观,本文将从认识建筑工程质量、现在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建筑工程质量发展趋势等几方面略述一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以提高人们的质量意识。 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 管理 控制 一、认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原则 对项目施工而言,质量管理与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在质量管理与控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坚持“质量第一”的市场经济经营的原则;二是“用户至上”的基本原则;三是“以人为核心”的原则,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观念,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避免人的失误,要以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各工序的质量,促进工程质量;四是以预防、预控为主的原则,这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五是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遵守国家的规范、设计文件、合法的合同规定要求,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道德规范。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责任主体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应根据国家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以及合同、协议和有关文件的规定承担相应的责任。 (1)建设单位是建设工程的投资人,是工程建设过程的总负责方,拥有确定建设项目的规模、功能、外观、选用材料设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选择承包单位的权力。 (2)勘察单位是指对地形、地质及水文等要素进行测绘、勘探、测试及综合评定,并提供可行性评价与建设工程所需勘察成果资料的单位。设计单位是按照现行技术标准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性设计及技术经济分析,并提供建设工程施工依据的设计文件和图纸的单位。 (3)施工单位指经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资质审查,从事建设工程施工承包的单位。 (4)工程监理单位是指经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资质审查,受建设单位委托,依据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承包合同,在建设单位的委托范围内对建设工程进行监督管理的单位。 (5)设备材料供应商是指提供构成建筑工程实体的设备和材料的企业,包括设备材料生产商、经销商。 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生产环节多、参与方多、影响质量形成的因素多等特点,不论是哪个主体出了问题,都会导致质量缺陷甚至重大质量事故的产生。 3、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影响工程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即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 (1)人员素质。人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也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人员的素质都将直接和间接地对规划、决策、勘察、设计和施工的质量产生影响。 (2)工程材料。工程材料的选用是否合理、产品是否合格、材质是否经过检验、保管使用是否得当等等,都将直接影响建设工程的结构刚度和强度,影响工程外表及观感,影响工程的使用功能,影响工程的使用安全。 (3)机械设备。机械设备可分为两类:一是指组成工程实体及配套的工艺设备和各类机具,它们构成了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或工业设备安装工程,形成完整的使用功能。二是指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类机具设备,简称施工机具设备,它们是施工生产的手段。机具设备对工程质量也有重要的影响,工程用机具设备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 (4)工艺方法。在工程施工中,施工方案是否合理,施工工艺是否先进,施工操作是否正确,都将对工程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 (5)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是指对工程质量特性起重要作用的环境因素,它往往对工程质量产生特定的影响。 另外,建筑工程工期的压缩、成本的降低、技术水平的滞后、企业组织机构的不健全、工人队伍的素质低下、建筑业市场的不良竞争等因素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突出。 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途径与方法 1、建设单位的行为有待规范 建筑工程质量的概念是一个广义的范畴,不仅指施工质量,还包括建设单位的组织管理质量、勘察设计单位的勘察设计质量、监理单位的监理质量。所以工程有了问题不能只由施工单位来承担责任,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负责。”即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对工程质量负责。但是在工程质量管理实践中,当工程发生质量问题时,谁都不主动承担质量责任,互相推委,造成了共同负责、共同不负责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主要责任人负责制,来承担工程质量的主要责任。建议这个主要责任人由建设单位来担任。 2、加强对设计单位和设计者的审查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重要阶段,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建设产品的最终质量。据人们对有关工程事故的调查分析,约有近4成的工程质量事故源于设计。所以,加强对设计单位及设计者的资格审查十分重要,还有要加强对设计方案的审核,确保设计方案满足安全性、防火性的要求。要严格实行设计质量内审制、专业之间会审、会签制,改变目前设计审核走过场,工种之间相互撞车、打架,设计粗略不详等状况;严禁非法设计和出让图章,限制业余设计,强化设计现场服务制度,实行设计质量事故经济赔偿责任制,特别是设计单位对指定的工程设备和工程材料的质量负全责,把质量隐患消除在设计阶段。 3、加快推行建设监理制的步伐,完善监理制的各项配套措施 监理制的推出能够保证从第三方的角度、工程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能够加强对质量形成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在对工程领域实行宏观调控时,应加快推行监理制,提高建设工程监理地位。同时要完善监理制的各项配套措施,要以法制加强对监理的考核约束,实行质量追偿制度。质量监理人员签字的项目,如出了质量问题,应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并记入监理工程师的个人工作档案,作为对本人工作考评的依据。同时要加强监理人员资质的审查,对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受贿、严重失职的监理人员,要及时取消其监理资格,追究责任。 4、对施工单位市场行为的监管、约束 要加大承包与分包单位(尤其是非法挂靠单位)对质量、安全事故的经济赔偿和刑事责任,逐步推行承包履约保险制;严格资质审查,加强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全面落实动态管理,保证进入工程领域的企业具备从事建设工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技术、管理素质和适应不同工程规模、技术管理等级要求的不同综合等级水平评判的重要依据。要严格执行工程技术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和全员培训上岗制度,考评企业人员综合素质、技术、管理和能力,推动企业建立自检、自测、自我完善的最直接、有效的控制手段。任何时候都必须注重工程质量管理过程控制关键点,由此入手,发现按资质标准淘汰或考评降级或者停业整顿的问题严重的企业。 5、加强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直接监管 随着国家基本建设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一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工程质量监督领域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执监。特别是在目前建设工程普遍实行监理的情况下,应针对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角色和职能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理念,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健全执法运行机制,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新模式。 6、推进工程领域劳动力市场的建设 工程领域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限度地开发劳动力资源,整个工程产业的发展从注重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要求工程领域风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度”的限制。政府应建立必要的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使农民工的进入有一定的难度,从而使工人的操作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要依据法律、法规、条例确立并加强对材料、机械、现场的规范管理,使之制度常态化,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质量意识。 结论: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核心,是一切工程项目的生命线。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大局。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不仅是建设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要切实增强做好工程质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水平,努力把建筑工程质量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责任制度,推动建筑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谈如何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摘要:针对建筑工程自身的特点,本文从工程质量管理基本概念出发,进行了深入了解,并提出了解决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 工程质量体系 质量预控 0 引言 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是一个有序的系统过程,一个建设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到工程竣工生产的周期中,必须将参加建设过程的所有单位都组织起来,统一、协调、分工合作,以招标承包合同为基础,全由合作形成整个项目质量保证管理系统。 1 工程质量体系 工程质量体系是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结构组织、程序过程与资源。建设项目的综合性,工程技术的学科以及工程建设协作关系的复杂性,增加了工程质量体系的难度。这就要求以保证和提高建设项目的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工程学原理的方法,设置统一协调的组织结构,把建设项目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职能按照科学的原则严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合作、互相促进与监督的工程质量管理有机整体,使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 2 工程质量预控 2.1 加强建筑工程安全概念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都与管理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管理不善是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通过安全教育、安全生产责任机制以及安全奖惩机制等措施减少。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通过提高安全生产的科技含量、建立完善的设备保养制度、推行文明施工和安全达标等活动予以控制。对作业现场加强安全检查,就可以发现并制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做到以预防为主,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常见的管理缺陷有制度不全、责任不明、有法不依、违章指挥、安全教育不够、处罚不严、安全技术措施不全面、安全检查不够等。 2.2 加强对配属队伍的培训 配属队伍是工程施工直接的操作者,只有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技术提高了,工程质量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因此要着重对配属队伍进行技术培训和质量教育,帮助配属队伍提高管理水平,项目对配属队伍班组长及主要施工人员,按不同专业进行技术、工艺、质量综合培训,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配属队伍不允许进场施工。项目要求配属队伍建立责任制,并将项目的质量保证体系贯彻落实到各自施工质量管理中,并督促其对各分项工作落实。 3 过程质量监控 配属队伍管理必须以合同为依据,各种管理依据为附件。因此在合同谈判时,需从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物质、文明施工方面最大限度地要求配属队伍,条款必须清楚,内容详尽、周全,为项目生产活动做好基础和铺垫工作。 在配属队伍管理上很关键的问题是把配属队伍管理融入到总包管理中去,接受总包的组织和协调。在各分项工程施工前组织分包技术人员参加方案讨论,全面听取其合理意见和建议。在工程施工阶段可通过各种施工表格,责令配属队伍定期按时填写上报,由总包审定。要配属队伍执行总包下达的各项施工方案、技术交底、整改通知、指令或指导书等。同时要注意多与配属队伍主要管理人员沟通,了解他们的一些想法。对配属队伍中一些好的做法、建议应给予表扬和支持,同时对配属队伍出现的质量问题,不论大小严格把好质量关,了解原因,提出批评甚至处罚。 每月底由项目质量负责人组织配属队伍及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在施工工程进行实体质量检查之后,由配属队伍写出本月度在施工工程质量总结报告交项目质量负责人,再由质量负责人汇总,建议以《月度质量管理情况简报》的形式发至项目经理部有关领导、各部门和各配属队伍。简报中对质量好的承包方要予以表扬,需整改的部位应明确专人限期整改,并在下周质量例会上逐项检查是否彻底整改,落实跟踪处理。 4 过程质量检查 自检:在每一项分项工程施工完后均需由施工班组对所施工产品进行自检,如符合质量验收标准要求,由班组长填写自检记录表。 互检:经自检合格的分项工程,在项目经理部专业监理工程师的组织下,由配属队伍工长及质量员组织上下工序的施工班组进行互检,对互检中发现的问题上下工序班组应认真及时地予以解决。 交接检:上下工序班组通过互检认为符合分项工程质量验收标准要求,双方填写交接检记录,经配属队伍工头签字认可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并经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督检查认可。 5 施工阶段的管理与控制 施工阶段的管理是工程成本控制管理的关键环节,这个阶段管理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效益,因此,施工企业应对这个阶段的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加强质量管理,控制施工成本。施工成本是指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费用的总和。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按动态控制原理对实际施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落实好事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方可保证施工成本节约。全面质量管理其原理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质量方针指引下,实行全面、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同时理解质量控制是运用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思想和动态控制,有效进行质量的事前预控,事中控制及事后纠偏控制,从而正确运用pdca循环系统管理。 靠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取胜。即通过做好施工组织设计,正确确定施工方案;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采取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有效地组织材料供应并以较低的价格采购,减少二次搬运和材料消耗;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安排均衡施工,避免大抢大窝和人海战术,力争少用人力和资金,从而有把握地降低工程成本。 6 竣工决算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竣工结算阶段是施工企业对工程成本造价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它直接以“量”的形式反映了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工程即将竣工时,就要为这一阶段做准备:收集施工过程中一切与工程有关的资料,主要有招投标文件,合同文件,竣工图,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变更单,工程结算书以及双方一切有关业务往来的记录和文件凭证等。对以上资料认真、详细地研究,弄清来龙去脉,做到心中有数。以工程施工预算和工程结算书为基础,结合合同约定的内容进行审核结算。 7 结束语 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必须采用“分层控制,各级管理”的质量控制模式和“以过程控制为主线、以动态管理为特点、以目标考核为内容、以严格奖罚为手段”的质量运行机制,建立起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加强质量预控、过程控制,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建立与完善,建筑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建筑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却暴露出新的问题,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其中的住宅工程质量已成为最受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当前建筑业中,因为建筑产品所带有的特殊性,使得建筑产品的质量问题始终属于大众关注的重点。文章首先陈述了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然后对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最后提出了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应采取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措施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与发展,我国在建筑工程质量与服务质量的整体水平方面也不断得到提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前形势下,建筑企业的工程质量就成了获得竞争优势的重点。建筑企业采用良好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观念进行引导,对工程建设者有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极为有利,此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属于一种无形的巨大生产力。质量管理工作已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企业的决策层敏锐的意识到: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不但属于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而且还是发展企业的重要保证。 1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1.1工程质量与公众利益以及公共安全关系密切 建筑工程质量是伴随着所有建筑程序的产生而形成的,从最初的可行性研究一直到之后的建设方案决策阶段,均会对工程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问题能够出现在工程从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的任何一个环节。 1.2工程质量属于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不断激烈起来,以质量求生存和以质量求发展已逐渐成为所有企业的共识。大量的事实证明,建筑企业所完成的工程质量水平,对于企业日后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只有注重施工质量的管理,并尽力打造企业品牌,企业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 1.3工程质量属于国民经济建设效益的根基 工程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工程质量差实际属于一种最大的浪费。工程质量较差时,一方面需要增加大量的返修和加固等人工、材料费用;另一方面,还会增加用户维修和改造的费用。此外,工程质量较差时还会降低工程的使用寿命,给用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进程,将质量问题摆放到首要位置已成为当务之急。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政府的监督不力 由于建筑行业本身属于一种高危行业,因此发生质量事故的机率很高。政府在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利用政府手段,针对建筑施工开展宏观监控与管理。但是,政府仅利用法律手段对建筑施工所进行的有限干涉,在监管力度上显然是不够的,当质量事故发生之后,政府会积极应对相关事故的善后处理,如追查事故责任和进行必要的善后赔偿等。而事实上,利用管理手段对事故进行预防具有更加积极的作用,政府只有加强工程质量的日常管理,才能够有效遏制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 2.2建筑单位的质量意识薄弱 在进行建筑施工时,由于建筑施工单位质量意识薄弱,使得责任未能落实到位,监管不力。部分的监理单位与监理人员甚至对质量施工管理与其自身的关联性缺乏基本的认识,未能准确的根据质量管理规范进行执行,致使质量监理工作效率较差。一些监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质量意识不高,对存在的质量隐患问题未能及时进行督促和反馈,致使现场的质量隐患不断的累积。 2.3从业人员的素质太差 在建筑施工的行业中,具有专业化的稳定施工队伍是不多的,较多的时候施工队伍都是以农民工为主。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加之缺乏专业技术与质量知识,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业务操作的随意性较强,很容易造成质量事故的发生。在大部分的建筑工程项目中,质量管理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且他们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还偏低,这些都会直接引起质量管理工作的薄弱,容易引发质量事故。 2.4对建筑材料环节的控制不力 建筑材料的质量会对整个的工程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施工单位在开展施工作业时,未能根据规定进行材料的购买。施工单位在购买材料时,由于未能仔细检查而造成购买的材料与施工标准不符;或者为了节省生产成本有意用不合格的材料代替工程要求的材料,从而对建筑工程质量造成影响。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应严格根据有关的施工要求进行施工,坚决不能因为赶工期或降低工程成本而忽视施工质量。 3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 3.1强化工程的设计管理 一个优质的建筑工程项目,不但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管理,而且应加强针对设计水平方面的管理。设计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整体工程的使用,但是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节省投入,让没有资质的设计人员和设计单位进行图纸的设计。若开发商为了降低费用,聘用毫无设计资质的人员,无疑就给建筑工程的质量埋下隐患。监理单位需要从设计阶段开始,接受业主单位的委托去介入设计质量的具体监督。监理单位与质量监督机构应在针对设计图纸的监督、检查过程中加强合作,确保设计内容符合技术规范要求。 3.2强化材料的质量管理 (1)准确掌握材料的信息,以此对供货厂家进行优选。只有掌握了材料质量、价格和供货能力的信息,才能够选好供货的厂家,从而获得质量佳而价格低的材料资源,继而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的造价。此属于企业获得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2)对材料供应制定严密的调度计划,通过加快材料的周转来降低材料的占用量,材料的供应只有达到按质按量并按时的满足工程建设需要,才能够提高供应效益。(3)合理组织材料的使用,使材料的损失尽量降低。通过严格按照定额计量使用材料,加强材料在运输、仓库存放等环节的管理,完善现场材料的管理制度,属于确保材料质量和节约材料的重要保证。(4)加强材料的检查验收工作,严格执行材料的质量验收制度。主要材料进场时必须具有材料的出厂化验单,工程所有构件也应具有出厂合格证,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需按照规定方法进行抽检。因为运输或安装等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需经处理鉴定以后方可投入使用。现场配置的材料,如混凝土等的配合比应提前按照要求进行试配,戴试配检验合格之后才允许使用。 3.3正确选择和使用机械设备 由于获得较好的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与选好、用好机械设备关系密切,因此在选择与使用机械设备的时候,应全面考虑现场因素。然后合理进行机械设备的配置,使机械设备能够充分的发挥效能,力求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3.4加强针对社会监督和监理单位的管理 由于监理单位是在建设单位的委托之下管理项目工程,但因为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当前较多的工程监理均听从于建设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工程监理成为了建设单位的附属单位。而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监理单位应该独立的执行各自的职责,并对社会和工程本身负责。然而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监理单位独立行使职能的权限还需要继续加强。在对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社会监督和社会舆论都产生着巨大的主导作用,当前可利用社会监督来促进工程质量的诚信体系建设,市场经济不但属于法制经济,而且还属于信用经济。加强针对工程质量责任主体与相关机构的不良记录管理,构建工程质量的诚信体系,提升所有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及信用水平,属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监督机构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4结束语 在针对建筑工程开展施工质量管理中,应让质量意识渗透到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不但要严把质量关,而且应完善有关的质量管理制度,同时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保证各项参建工作的正常运行。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工程质量,并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精品工程。 作者:孙海燕 单位:莱州市住房和规划建设管理局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原因与处理 摘要: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如“渗、漏、裂、堵”等质量通病屡屡发生,为业主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不但影响房屋外观质量,还影响房屋使用功能与耐久性,情况严重甚至威胁房屋结构安全。因而摸索出可行的预防处理措施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原因;预防处理 建筑行业属于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性行业,施工安全与质量是人们探讨的重点话题之一[1]。但房屋建筑工程中,因受多因素影响,频繁发生影响房屋结构安全与使用功能的质量通病。因而需正视建筑中的质量通病问题,深入剖析建筑质量通病出现的原因与可行的预防处理策略,进而从本质上消除或降低由于显著工程施工质量通病而产生的危害。 1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原因 1.1混凝土裂缝 混凝土裂缝的原因相当多,最关键的还是温度与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与不均匀性,与结构的不合理性,原材料质量不过关(如碱骨料反应)、基础不均匀沉降等。混凝土属于脆性材料,和抗压强度比较,抗拉强度仅是前者的一成。加之原材料混合不均,水灰比不合理,与混凝土在运输与浇筑期间出现的沉淀离析问题,同一批混凝土抗拉强度也各不相同,而这些原料被应用到建筑施工中,薄弱部位则极易发生裂缝。钢筋混凝土结构里,钢筋承担了主要的拉应力,混凝土仅承受压应力,且混凝土通常不要求承受拉应力或仅承受极小的拉应力。不过在实际混凝土灌注施工工程中,因温度改变,混凝土内部出现强拉应力,使混凝土灌注时出现裂缝。 1.2墙面开裂 引起墙面开裂的原因总结起来有五点,即:①不均匀的水灰配合比例,为混凝土强度造成明显影响[2];②框架梁板处钢筋位置的不合理排放,要么太过稀疏,要么太过密集,以致于最小间距不达标,为混凝土浇筑与振捣带来不良影响,让混凝土强度不满足标准;③灌注处混凝土和梁板结合不够紧凑,使混凝土发生裂缝;④拆模时间评估不准确。发生不均匀沉降裂缝,基层与墙面清理不净,墙面抹灰前湿润度不达标,因砂浆配比不科学,以致于在收缩时产生裂缝与起鼓问题;⑤部分建筑工程因受施工进度等多因素影响,因过期时间太紧,施工的不严谨等,发生墙面开裂,为房建工程整体质量安全性造成影响。 1.3门窗翘曲 门窗翘曲质量问题也属于房建工程相当常见的质量通病。这种质量问题会为房屋使用性能产生影响,虽并非大的影响,不过产生频率较高,一般建筑施工单位对此都不太重视,也没有及时给予处理,不过却为业主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麻烦。引起门窗翘曲的因素也较多,较典型的如木质门窗内含水量偏高、烘干方式不适宜,而发生翘曲问题;钢材门窗在运输期间因外界原因出现变形。 1.4管道堵塞 管道堵塞又包括下水道、通气孔与烟道堵塞。引起堵塞的关键原因即室内建筑墙壁太薄,烟道内部未设置套管,如此很易发生堵塞,尤其是在混凝土圈梁浇筑期间,散落混凝土极易使烟道通气孔出现堵塞。时间一长,则很难清理。此外,因施工人员过于粗心,施工时把杂物抛落于烟道内部,使烟道堵塞。 1.5屋面渗漏 导致屋面渗透这一质量通病的原因也相当多,主要有:①为了控制施工成本,部分利欲熏心的企业主在施工时购买并使用质量不佳的材料,这种偷工减料、敷衍了事的行为影响房建工程整体质量;②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并不了解材料性能,在材料选择上有一定的随意性,使得工程防水质量不达标,需高度重视。 2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预防处理策略 2.1混凝土裂缝质量管理 强化混凝土灌注作业的温度管控,开展好混凝土后期养护作业,是避免出现裂缝的常见预防手段[3]。结合施工作业要求,必须对混凝土保温措施的实际落实状况予以严格检查,混凝土浇捣作业和养护过程中,需要对混凝土温度情况实施即时监测,选择保温、保湿或者缓慢降温等技术手段进行应对,如果浇筑厚度超过3dm,则可以在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水循环降温装置,可借助于冷却水和温度检测来对混凝土中心与表面温度进行控制。对相同介质的地基,可选择增加30cm厚的砂石层,从而增强地基的整体刚度。 2.2墙面开裂的预防处理 ①混凝土与砂浆进行试配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验室配合比进行提前试配,在确保配合比满足要求后才可以进行施工作业,从而保证混凝土配制强度满足设计要求;②框架梁板混凝土进行浇筑作业时,需要对浇筑作业人员做好技术交底,避免盲目踩踏支座负筋和放射筋,同时设置专门的护筋作业人员进行作业,针对在浇筑作业中出现错位、偏移的情况需要第一时间进行纠正;③针对已经浇筑完成后的混凝土,需要在混凝土终凝之前(一般是浇筑作业结束后8~12h内)实施自然养护。混凝土选择覆盖浇水养护的时间要控制好:对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而成的混凝土不低于一周;针对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拌制而成的混凝土不低于半个月;针对加入缓凝外加剂或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不低于半个月;④抹水泥砂浆找平层以前,必须将基层清理干净,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规范设置钢丝网,另外需要对混凝土剪力墙、加气砌块墙等表面光滑的基层实施毛化处理,注意必须第一时间清理结构表面上的杂物,再进行找平层砂浆,同时为确保砂浆粘结度满足要求,可适当的掺加乳胶材料到抹灰砂浆之内。要确保砂浆每次配比和标号都合情合理,基层墙体砂浆需要比底层砂浆高,底层砂浆需要比中层砂浆高,避免砂浆凝结过程中出现起鼓开裂的问题。 2.3门窗翘曲预防处理 对于木质门窗要保证其完全干燥,可选择红外线进行烘干处理;钢材质的门窗应当做好运输安装作业中的监管工作;塑钢门窗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提升设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设计水平,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更加全面的考虑塑钢门窗的用料与设计。 2.4管道堵塞的处理方法 砌烟道时应当预留开敞槽,抹灰作业时应当注意做好封闭措施,另外在施工作业中必须要清楚规定相关岗位人员的具体职责,必须在规定时间之内进行孔道清理,确保掉落烟道的杂物能够清理干净。强化各个楼层的质量检验,如果存在堵塞问题必须第一时间进行疏通,若存在严重问题时应当将其拆除,取出内部杂物。 2.5屋面渗漏问题的质量控制 ①屋面防水作业应当在前期设计时就做好,设计作业人员必须要深入学习《屋面工程技术规范》中对于不同防水材料的性格与设计原则,确保建筑工程原材料可以真正发挥出防渗漏的作用,同时还需要结合各个地段选择不同的防水材料,防止存在防水材料使用与防水标准不符合的问题;②在工程施工作业过程中必须要合理选择防水材料,必须结合建筑物的等级、功能以及地区气候特征等因素,针对屋面板接缝、现浇板施工缝等可能存在渗漏问题的位置,因为基层变形较大,因此可选择铺贴缓冲层来避免渗漏问题的产生。总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还有很多,产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从根本上来说,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基本上是因为监管工作不落实、自然环境因素、施工作业人员不负责任等导致的。本文主要针对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与预防措施进行探讨,希望能够真正从根源上保障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不断促进施工作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与管理人员的质量管控意识,构建更加系统化的制度规定,积极总结过去的施工经验,选择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从而实现消除工程质量隐患的目的,建设出符合质量要求的建筑。 作者:陈元金 单位:厦门冠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因素及办法 摘要:作为履行政府职能的监督管理人员,要高瞻远瞩,求实客观,以业界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作为工作准则,智谋并举,以德驭才,保证监督执法的权威性。同时,在工作过程中,监督管理人员要全面统筹,号召全员参与,科学实施,动态控制,有效管理,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监督管理;工程质量 新时期,监管人员要充分发挥监督管理职能,任何环节都不能粗心大意,以德驭才,进取创新,拓展质监工作新局面,不放过任何环节,为呈现出优质工程而不断努力。监督人员处于工程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对于他们来说,劳苦并不代表功高,因为无功就是过的衡量标准已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唯有廉洁自律,尽职尽责,才能保证工程质量。 1影响工程质量管理的因素 1.1监督员知识面窄 某些监督员的知识面窄,只注重本专业知识,对与工作相关的其他专业内容知之甚少。 1.2政府质量监管力度小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建筑工程违反法定建设程序,不计后果盲目开工建设。在材料使用方面,他们使用的不是货真价实的材料,而是移梁用柱,采取非正常手段缩减成本,给工程留下很多质量和安全隐患。 1.3市场行为无序 在施工过程中,市场行为无序,现场质量体系可操作性不强,都无法有效提高施工设计组织方案的目的性。由于无法合理、及时地调整施工指导,导致工程设计配合比、部分标准试验仅能过分依靠建设单位。另外,施工方违规操作,导致没有通过监理合格报检的工程擅自施工。 1.4质量控制措施难以执行 在施工中,各方质量责任主体,尤其是施工单位质量控制措施难以执行,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对施工质量重视不足,对质量的管理过分依赖于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和社会监理单位,忽视了自身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和人员安排。②建设单位盲目赶进度,压价垫资,无视施工规律,导致施工单位为了保证企业利润而暗自偷工减料,质量控制责任制落实不到位,进而产生质量隐患。③监理人员因经验不足,未能实现事前控制监理,给工程质量管理带来潜存隐患,导致工程质量管理不到位——监理单位发现施工建设单位有违规操作的情况,但没有及时叫停制止;现场独立监理抽检率存在不足,某些缺失责任心的现场监理管理人员提供不实的资料,再加上人员的无序流动,给工程建设质量和管理带来较大的困扰;方案设计不完善,只能通过提升投资来确保安全结构性,如此欠缺有效规范的管理,导致工程批复时间有所延长;现场成立的监理组人员结构不太合理,无法解决科学标准要求等问题。 2解决方法 2.1统筹管理 鉴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全面统筹,号召全员参与工程每一个环节,科学实施,动态控制,有效管理,以确保工程质量。 2.2重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质监人才 监督员要高瞻远瞩,善于接纳新事物,提高工作能力,同时,他们还要审时度势,利用先进的检测手段,趋利避害。在具体工作中,监督员要求实客观,重视工作方式,平和交流,将业界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作为工作准则,智谋并举,保证监督执法的权威性。监督人员借助先进技术解决工程中的质量难题,同时,作为履行政府职能的监督员,必须具有质量第一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监督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和技术规范的执行情况,通过服务实现监督管理目标。 2.3细化相关法律法规 在工作中,相关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新增原来没有的法律条款,弥补法律空白,改变与实际工作情况不符的法律条款,解决各种法律法规不配套甚至相互冲突的问题,不断细化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保证各项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另外,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还需要加强自身建设,在单位内部制订完善的考核制度,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充分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实现政府职能。 2.4审查参建单位的企业资质 凡是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都必须严格审查参建单位的企业资质,禁止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参与工程建设。在此,建议工程各方在签订施工合同时,与参建单位签订廉政责任书,在工程竣工时一并检查、验收,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在安全、稳定、廉洁的环境下顺利进行。对于施工期间的监督检查,最好采用施工样板化模式,即在建筑工程工地上按照标准建造模板,包括钢筋绑扎、管线预埋、墙体砌筑、保温节点等工序齐全、竣工验收标准的样板房,同时,配置质量检测设备,智能、准确、便捷、快速地提高工作成效。这样做,不但有助于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还能够使施工人员得到必要的技术交底和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在技术上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2.5严格竣工验收监督 建筑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自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建设单位应及时提出竣工验收报告,向工程所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备案机关)备案。 2.6与参建方签订质量终身责任制承诺书 对于工程建设,要完善建设主体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的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工程建设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可以追究到具体的责任单位和个人,并给予严厉的惩罚,情节严重的可以取消工程建设资格,使之在建筑市场上难以立足。这些制度的执行需要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地与每个参建单位沟通,签订质量终身责任制的承诺书,以约束各单位的行为,提高工程质量。 2.7精进业务,创新技术 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首要条件是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综合人才队伍。所以,相关部门必须重视人才的选用、培训、考核等,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潜心钻研业务,肩负质监重任,切实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同时,在工作中,还需要加强对相关人员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 2.8应用互联网安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互联网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使政府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尤其是各级质量监督站的工作程序化,严格了质量监督工作模式,便民利民,大大提高了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在施工现场监督检查时,如果质量监督机构监督人员发现严重的质量隐患,在授权范围内,可在现场借助网络立即签发质量问题整改通知书,或停工指令书,并将这些信息及时联网录入电脑,且任何人无权更改。信息化社会需要加强信息化管理,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处理,运用网络平台,使得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在报监手续报办,有关质量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方面,时间更短,数据更加精准,为质监部门提供科学、可靠的管理数据。因此,质量监督管理机构要尽快建立质监系统平台,运用这个系统平台,质监人员可以进行高效、透明的信息化质监管理。 2.9建立监督机构内部约束机制 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这就需要监督管理机构利用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优化监督管理的影响因子,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设备的性能。构建建设工程主管单位的约束机制是最有效的一种约束手段,在工作时,充分考虑用户评价、社会检测等内容,利用行政管理手段约束监督管理人员的行为。同时,还要构建社会约束机制。建设工程的质量会通过实体反映出来,而社会各界也会自动监督建筑工程的质量,约束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行为。在此约束之下,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反省社会舆论提出的合理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一心一意做好监督管理,为工程质量违害就利付之努力,是每个监督管理人员的目标,也是政府监督部门的本意。技无止境,学海无边,期盼所有监管人员都不辱使命,感恩前行,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作者:孔琴 单位:阜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电力工程企业的法律风险防控 摘要: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电力工程逐渐向高参数、大容量发展,电力工程企业面对的工程难度越来越大,合同额越来越高。在市场经济逐渐发展、法治日趋完善的情况下,电力企业通过制度完善、风险机制建立、机构完整配备等手段构建好法律风险防范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使企业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法治化的内在需求。 关键词:法律风险;防范;控制;机制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因企业自身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以及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造成企业未能有效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从而对企业造成不利法律后果的可能,包括运营、人力、市场、财务、战略等法律风险。随着电力行业发展,电力工程逐渐向高参数、大容量发展,电力工程企业面对的工程难度越来越大,合同额越来越高。在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和法治日趋完善的情况下,实现电力企业合法经营、依法保护企业权益是电力企业健康发展和市场经济法治化的内在需求。 一、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 电力工程企业的法律风险从不同角度有不同分法。从风险形成角度,法律风险可分为内部法律风险和外部法律风险。 内部法律风险主要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管理及重要活动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行政管理机构的处罚,造成信誉或经济损失。例如,企业重要规章制度、重要事件授权委托书、重大经营决策等未提交法律合规部门进行审核,或审核后未按制度执行,就可能造成失误、舞弊、重大差错而导致损失;企业内部缺乏财务管理严格的约束机制,导致财务监管及法律防控不严,给管理人员提供可乘之机,为亲朋好友谋取不当利益或利用违法手段来侵吞国有资产等埋下隐患。从经验教训来看,内部法律风险是最主要的原因,主要源自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制度不完善,相关岗位人员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不强或意识淡薄,在经营决策中未充分考虑法律因素影响,对国家法律法规认知不充分、存在侥幸心理故意违法经营等,这些都是引起企业法律风险的重要因素。 外部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自身以外的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自然环境等因素变化而引发的企业难以避免或不可预见的法律风险。例如,电力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或审查不严引起的违反环境保护、侵犯知识产权、侵害第三方利益、造成安全责任事故等违法行为;合同管理不严谨,合同签订过程中对合同条文审查不严,为合同的履行及以后产生纠纷后的诉讼埋下隐患;对方当事人资质审查不严,出现违法挂靠使用他人资质或以全部转包的方式来承揽工程等。企业作为一个法人组织结构,在外部沟通环境中,不可避免需与政府、相关公司、组织、个人等进行交易、买卖等商业行为,这个过程本身就可能产生法律风险。这些引发企业法律风险的因素不是企业所能够完全控制和避免的,所以企业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外部环境法律风险的发生。 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后果主要是造成企业经营成本增加或债权债务能以履行,严重的将导致企业难以生存甚至破产。 二、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机制的构建 电力工程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存在多样性、复杂性,而且也可能发生在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或领域。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它所具有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法律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与此同时,法律风险和其他风险常常是相伴相生并具有转化性,所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是一个综合、系统、全方位、多角度的防范工作,必须从制度完善、内控机制建设、人才机构构建等方面入手,通过运用全面、全程的管理手段,最终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 1.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企业内部的各项流程和作业的管理规范,其本质是行为规范及标准化,也是国家法律法规在企业内部的延伸。通过建立企业规章制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运营管理活动进行规范。它是企业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就要把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到法律风险防控之中,建立起完善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才能尽可能地减少法律风险的发生。企业各项管理工作要规范化、制度化,最终以“法治”代替“人治”。法律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应当运用现代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法律风险识别、法律风险分析、法律风险防控、法律风险化解、法律风险考核等制度体系。制度的建立既应体现法律风险管理动态闭环的管理过程,又应当将企业法律风险制度涵盖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每个环节。法律风险制度的建立首先要有规划。企业应制定《法制工作规划》和《普法宣传规划》。其次,应有良好的制度系统保障,如制定相关企业的《法律事务管理办法》、《法律纠纷案件管理办法》、《重大经济合同法律审查办法》、《重要决策法律审查办法》、《重要规章制度法律审查办法》等。再次,应落实法律制度考核机制,分清责任,严格奖惩,制定《经济纠纷过错责任追究办法》、《法律风险控制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而且要有良好的监督落实机制,用以指导企业法律事务和合规工作的有序开展。 2.建立法律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企业要采用动态循环控制的原理,运用“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济”的管理方法,通过建立动态的法律风险防范管理体系,达到管理控制法律风险的目标。针对电力工程企业,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①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合同是电力工程企业主要的经济行为,通过合同的签订,从而产生了权利与义务关系,这也是电力工程企业最容易产生法律风险的地带。加强对合同的管理是控制企业法律风险的重要方法。要进行有效的合同管理。首先,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应尽量使用国家或国际推荐的规范版本,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及FIDIC推荐使用的红皮书、白皮书等;在未有标准版本时,企业应尽量参照规范版本,在规范版本基础上与相关法律部门一起制定企业自行使用的标准合同文本格式。标准合同文本的制定,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或避免企业在合同签订过程中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与此同时,企业应该根据工程各个项目的具体情况,在标准合同文本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合同标准文本的修改和完善,特别是合同专用条款中的内容。其次,应建立完善的合同审批和授权管理制度。在合同评审和签订的全过程中,程序的流程及授权规定需明确且规范,确保合同在意向沟通、招标、投标、签订、履行、争议的解决等全过程均能被管理与监控,尽可能降低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②建立完善的劳动关系管理制度。企业的经营是由人去组织实施的,它的运作与经营离不开人。按照现行的劳动管理法律法规,企业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劳务合同、薪酬、招聘、培训、绩效考核、工伤事故、劳务解聘等相关劳动法律制度。企业必须在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建立完善的用人制度,从而减少或避免用人劳动关系方面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这对于企业平稳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③建立完善的诉讼管理制度。诉讼是法律制度体系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也是法律风险发生后的一项事后补救措施。在诉讼发生后或在诉讼时效期内,法律部门要积极指导相关部门进行诉讼或应对诉讼,尽可能提早策划,准备相关材料,避免证据消失及诉讼时效过期。法律事务部门要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据企业的需要,积极将诉讼的事后被动控制转向提前准备的事前控制,积极做好诉讼的前期准备,切实防范并化解经营风险,减少引发诉讼纠纷的各种因素危害。 3.加强企业法律机构的构建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人员的设置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企业通过聘用社会律师,由兼职律师负责企业全部的法律事务和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第二种是企业在内部任用法律从业人员负责企业全部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第三种是企业采用内部法律风险防范人员和外聘律师相结合的方式。这三种方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规模及业务的需求进行合理选择。相对而言,企业内部法律从业人员相对外聘律师对企业内部情况更为了解,能更多地站在企业管理和经营要求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全盘对公司法律风险进行分析和判断,做出的决策更能符合企业的实际要求。而且,很多时候,企业内部法律从业人员作为企业管理部门中的一员,能更多地参与企业的管理环节,能起到更大的事前防范作用;外聘律师更多的是一种顾问角色,或者“救火队”的角色,对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以事前培训和事后救济为主。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最佳模式应是公司内部法律从业人员与外聘律师相结合的方式。企业日常运营中的法律咨询、风险控制、制度制定、重大事项法律确定等,需要运用熟练企业内部情况的内部法律从业人员来进行业务的把控;某些专项的法律,需要由社会有专长的律师来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如某些特殊的海事法律、国际法律、财务尽职调查等项目,更需要了解专项法律、对专项领域情况了解的人进行规划和处理。通过建立有效的法律机构,建立起以法律专业人力为主、其他相关人员在法律机构指导下为辅的机构体系,使法律机构不断完善。 三、总结 在电力工程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的同时,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带动着各个产业的发展。在电力工程方面,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各种风险,其中法律风险尤为突出。在企业法律风险存在的同时,如何做好法律防范甚为重要。电力工程企业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控制度,通过制度建设、风险机制完善、人才机构构建等方法,运用管理的手段,使法律风险防范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要根据法律的要求来完成企业各个环节的管理,从而减少企业管理体系在法律上的缺陷。 (作者单位:胡四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范丽娜,广东一也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浅谈电力工程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摘要:文章探讨电力工程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问题,指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目标不明确、管理方法落后、激励机制不完善等是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电力工程企业 人力资源 战略规划 电力工程企业是国家电力系统的建设企业,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电力工程企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电力工程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管理问题,其中人力资源规划问题是重中之重。改变人事管理的传统理念,将对人的管理提升到战略层次,实施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根本保证。 一、电力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规划不明确 人力资源规划应该以企业战略发展为导向,然而在电力工程企业的管理中,虽然极力提倡实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但思想及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重视财务、物力而忽略人力资本的价值,人力资本的战略规划含糊不清,在选择人才时主观意志比较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短视性。电力工程企业没有对未来的人才需求种类和数量进行规划,导致不适合企业战略发展的人被招进来,而真正需要的人才却大量流失。优秀人才的缺乏使人力资源队伍质量大打折扣,最终对电力工程企业战略目标实现造成影响。 2、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不足 电力工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什么样的模式,如何开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没有一个系统认识,只会盲目跟风,但直接拿来的东西并不好消化,也无法为其带来显著经济效益。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建立在岗位管理基础上,但实际上这是完全独立的两个系统,过于单纯的管理就显得无力。同时一些电力工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本来就是惨淡经营,较低的支付能力根本无法满足人才的客观需要。有句俗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有好的留人策略,人才自然会流向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 3、激励机制不健全 电力工程企业的考核制度过于形式化,就拿年终奖来说,年终成绩基本是领导一个人的,其他一干人等只作简单评价,没有体现出每位员工的成绩。员工干得好不好都一样,考核成绩难分优劣,同时对部门优秀人才比例有不成文的限制,造成评定成绩严重失准。考核评定标准也十分简单,没有根据员工职责、所处部门的不同进行评定,更没有将指标量化,严重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考核效果来看,考核多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其公正性、客观性、真实性备受质疑,企业决策层很难从考核中得到真实信息。 二、电力工程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1、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对电力工程企业来讲,没有战略规划根本不行,在发展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人才,如何引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电力工程企业必须有一个总体的人力资源预测与规划,而没有这个环节支撑,任何战略构想都是纸上谈兵,虚无飘渺的。人力资源规划要注重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相依托,在向目标迈进的同时,员工的个人目标也不断接近。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将企业经营目标和策略转化为对人力的需求,有效达成质和量、长期和短期的人力供求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当然,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同时,还应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建立各项规章制度,通过规范用工制度、在企业内部构建良好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等,进一步规范管理模式。 2、建立竞聘岗位制度 竞聘岗位制度有助于最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公司发展两者的统一,对于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和综合性管理岗位应该遵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竞聘上岗,有效地拓宽人才选拔渠道,打破各种限制。为此需要完善和健全岗位竞聘方案,多方面综合考虑将行政调配和岗位竞聘制度结合起来,让更多人参与到岗位竞聘中,鼓励员工在不同岗位和工作之间进行轮换和适当流动,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结构配置的优化。同时还需要建立岗位培训和岗位竞争淘汰机制,对那些不能有效胜任岗位职责要求的员工要进行换岗或转岗,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适度合理的员工岗位轮换制度和人员进退出机制。 3、加强绩效考核管理 电力工程企业绩效考核要根据自身特色制定标准,比如,对单位工程部进行考核,首先要求工程部和经营部经理参与人力资源部考核方案的制定,根据其工作经验制定具体的考核项目和考核指标,这样有了部门经理的共同参与和一致认可,接下来的考核实施就能很顺利地进行,考核结果也才有实际意义。绩效考核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管理层、人力资源部以及基层员工要不断对绩效考核工作加以重视,并把其当作一项正常日程来抓,同时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督促和检查,使考核工作进一步落实到位;二是要不断加深考核内容,使考核更丰富,量化、硬化考核指标,使考核更准确、更具操作性。考核内容的制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是坚持考核原则,严格把关,使考核客观、公开、公平、公正。 总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电力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也是其战略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始终坚持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同时兼顾一定的短期利益,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根据外部市场动态适当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才能有效提高竞争力。我国电建市场日趋成熟,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是发展之趋势,未雨绸缪,储备优秀人才是电力工程企业的明智之举。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浅谈供电企业电力工程财务管理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供电企业电力工程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供电企业工程财务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供电企业 电力工程 财务管理 问题 措施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电力需求增长势头迅猛,电网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工程项目不断增加,供电公司在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企业财务核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存在不少问题和难题。如何加强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节约项目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成了摆在供电公司各级管理者面前的一道考题。 1、供电企业电力工程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财务核算未严格遵循会计标准。在财务核算中,企业应该严格依据国家会计法规、制度等进行会计处理,但由于会计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中对于工程项目的财务核算常常不按规定严格办理。比如,工程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项目管理部门仍未结算的,财务上应按规定将工程暂估入账并计提折旧,然而实际中许多企业并不这样做,致使年末资产虚高,利润虚增。 1.2 工程项目变更随意。 工程合同变更本属寻常,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合同不可能一成不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履行必要的手续。发生变更时,合同双方以及监理方应及时协调,签订合同变更签证,涉及到设计变更的部分还需要同设计方协调。然而,工程项目在实际中存在任意变更的情况,经常不按标准规范办事,比如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更换、变电站充电机和蓄电池等直流系统改造等技改项目的实际施工不按初步概算和计划执行,随意增加或变更;或者边设计、边施工、边调整投资金额,以致决算金额大大超过概算;有些虽然表面上办理了设计变更手续,但实际上是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企业对于这些变更常常把关不严,以致工程成本失控。 1.3 承包商的选择问题。随着国家对电力投资力度的加大,工程外包队伍越来越庞大,但外包施工队伍往往良莠不齐,若对工程外包不加强管理的话,则势必出现众多工程质量隐患和违规违法行为。目前,许多电力企业在发包电力工程时,往往并不遵循招投标方面的法律法规,而是运用不恰当招标方式使关联单位中标,或者将整体工程合同分解使单个合同金额低于招标限额进而以便关联单位参与工程施工。 1.4 资产管理混乱,账实管理职能不分。目前,县级供电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甚至有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人员身兼工程材料保管职能,造成实物管理混乱、账实不符等情况。 1.5 供电公司内部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存在诸多问题。就目前的工程管理流程而言,大部分工程资料在工程竣工前与财务管理部门关系不大,一般都在工程竣工后才集中到财务部门,其对整个工程进展情况不能进行动态的掌握,由于资料信息在部门之间传递的滞后,财务工作只限于核算与结算阶段,财务部门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账、算账部门而已,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财务管理职能。 1.6 合同管理混乱。 工程施工合同是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法律文件,它是承包人与发包人之间对于工程项目确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也是确定工程建设质量、施工进度和工程款结算的主要依据。目前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事前并不签订合同,往往在项目实际完工后才予以补签;小合同大结算或概算总承包等现象时有发生;合同签订包工包料条款,却往往出现承包方向发包方领料情况,或者合同对双方供应设备材料范围和具体结算方式未予明确;有的合同没有约定付款的具体方式以及付款条件,造成不能合理、科学地控制付款进度,对于付款的审核也难以依据合同行事,以致资金管理的失控;有的企业由于对合同审核把关不严,往往造成合同条款前后矛盾,势必给工程管理增添了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2、加强供电企业工程财务管理的措施 2.1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工程竣工决算一般需要外部审计机构的验证,但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对于工程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更加熟悉企业内部情况,能够对工程建设进行动态跟进,随时掌握各种信息,对于工程项目可以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而外部审计往往仅局限于事后的验证。当前,在内部审计方面,供电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内审制度,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拓宽内部审计工作范围,提升内审人员的素质,规范内部审计作业,强化内部审计对工程管理的监督作用。 2.2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加强会计监督。财务人员要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努力转变观念,恪守职业道德,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判断意识,方能有效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工程财务管理工作应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财务人员要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按合同有关条款办理付款,并监督检查资金使用情况,以确保国家和企业工程资金运行的安全、合理和有效;要加强工程财务决算真实性,以降低建设项目实际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3 加强制度建设,夯实管理基础。供电企业在工程管理中,要严格按照规定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资本金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在内“五制”管理,这是做好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要将各项管理制度具体化,以项目法人为主导,加强工程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合同管理和组织协调,严格执行工程签证程序,抑制工程随意变更问题,以控制工程成本;对于外部队伍的选择要按照承包商管理制度进行,并且严格执行招标投标制度,不能变相规避招标程序;要建立健全工程合同管理制度,工程合同要按归口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分部门会签审查制度,应通过精细化的合同会签审查制度,加强对工程风险的专业化控制,从合同谈判、订立、履行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控制,确保将工程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2.4 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恰当划分部门职权。目前,财务部门在电力工程管理方面的职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应该对各部门的职权进行恰当划分,并且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机制,以便提高财务部门对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参与力度。在部门之间分权是必要的,但部门之间的协调也很重要,如无良好的沟通机制,则在工程管理这一比较复杂的领域将必然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的现象。因此,无论是从加强财务部门的监督力度,还是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来看,建立健全一个权责划分清晰、部门沟通无碍的信息渠道是很有意义的。 2.5 加强工程物资管理力度。供电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工程物资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库存管理技术,要创造条件满足工程物资分类储存、分类管理的要求,尽量减少领料混乱、材料被盗丢失、非法侵占等现象;要严格执行定期盘存制度,做到工程物资账实相符。 3、结束语 供电企业工程财务管理就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预算成本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供电企业作为国有独资企业的一员,要想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有所建树,必须增强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浅谈电力工程企业安全管理 摘要:认真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是防患于未然的基础,是 企业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学安全、讲安全、做安全,不断提高执行安全规程、规范、标准及制度的科学性、自觉性、正确性。是保障电力生产安全运行、检修、电器试验、建设改造、通信、计量、科学调度等工作的法宝。安全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尺,也是企业综合素质的体现。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主要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关键词:管理;电力工程;施工 一、提高认识,强化安全管理 1)、安全生产管理的根本目的 安全生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 是对企业设计的最根本要求;是保护社会生产力,使之能正常生产;保护生产关系,使之合法利益不受侵犯,这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2)、长期安全生产对企业的影响 长期安全生产会为人们带来幸福、稳定、繁荣的社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提高经济效益。在长期稳定生产时往往会萌生轻视、忽视安全生产的忧患意识,麻痹大意,事故隐患可能随时发生。所以,企业安全工作要长抓不懈,警钟长鸣! 3)、工程管理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的目的 工程管理人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工程管理人员指导施工人员开展工程施工工作, 在技术和安全方面给于施工人员最直接的指导,是施工现场安全局面稳定的保障。加强对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素质是提高电力工程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通过安全教育、培训一支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管理的决策能力队伍(即:具有自觉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具有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处置的能力;在各项工作中对影响安全因素的预见能力; 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做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能力)。 4)、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即:通过理论学习规范、标准而获得管理知识,学习专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关法规、技术标准;在实践中要从事故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确保在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进行科学管理。) 二、认识规律,掌握安全施工主动权 决定安全与否的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四项: 1)、操作人员按规程操作;方法正确、规范;问题发现及时、处理异常或危险状态;认真巡视检查;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熟悉避险方法;准确、及时、全面地提供施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资料,内容祥实,不隐瞒真相;服从安排,.勇于同一切危及自身或他人安全、健康的行为作斗争。 2)、物资材料与设备:施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材料、施工机具设备、工具等。 3)、环境(时间和空间):空间是指作业的环境;作业时间主要考虑夜班、节假日、人的情绪(喜庆、悲伤、失意)等因素的影响,要特别警惕事故多发事端。 4)、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就是决策,管理不善是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成败“七分在管理,三分在技术”。管理缺陷是所有事故的普遍原因,管理失误往往是多重失误造成的。 三、如何做好现场安全施工管理 1)、监督并积极促进公司工程管理骨干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使之树立正确的安全观,他们的作为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安全管理目标。 2)、树立科学的安全生产战略思想,事故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事故与安全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时刻警惕,预防为主! 3)、安全施工工作方法:安全、文明施工就是对影响安全的人员素质,设备和管理等基本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尽力做到“可控和在控”。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力求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解决认识问题,突出安全工作的基础地位。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进度、安全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突出安全施工的基础地位,如果失去安全施工基础的支持,企业效益就无从谈起。 (2)、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特别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首先必须对各级人员及各单位在安全施工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难落实。其次,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位。通过与各级单位层层落实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 (3)、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使之充分发挥作用。这是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两个子系统,企业的管理是由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共同完成的,不管那个体系在系统运作中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安全正常运转。因此要不断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 (4)、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工作。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是安全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单位安全基础的现状和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价, 并对各方面危险因素的多少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以明确反事故演练和需要采取的措施,实现事前控制,减少和消灭事故。 (5)、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安全监察人员、工程管理人员素质。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四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安全监察人员、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其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相结合,使企业安全监察人员、工程管理人员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的处理能力。 四、结束语 电力建设事业发展迅猛,电力设施不断完善更新,新技术、综合自动化、通讯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电力需求不断增长,电力企业深化改革,新的生产力体系大调整等一系列因素,需要电力建设企业安全管理能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顺应潮流,与时俱进。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电力工程的审计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电网建设如火如荼,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但是由于电力工程的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大、专业要求高等特殊性,需要强化审计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电力投资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电力工程;审计;问题;方法 0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也逐步规范,再加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电力企业健康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将对当前电力工程审计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与阐述,以提高我国电力工程审计的效率。 1 电力工程审计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的会计审计主要是评价投资项目是否取得事先效果,以此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传统的电力工程审计,主要是核算工程项目为重点,但是这种方法只针对电力工程的结算质量控制问题,且投资控制的范围十分有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工程的投资与利益局面出现了多样化,这就对电力工程的效益审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与需要性。这种动态审计方式,不仅是对会计成果进行评价,还应对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才能事先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有效避免财务风险,强调管理,改变以往审计工作介入的滞后性问题。 通过对电力工程的审计工作,能有效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提高效益理念,进而改进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益及审计人员的素质,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电力审计也涉及到整体工程质量的提高,对电力工程的多个环节进行审计,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电力工程审计中的常见问题 2.1 工程预算管理环节 当前我国尚没有开展对电网建设项目的事前审计,因此造成很多电力工程项目立项调研不充分、项目投资盲目性、超过预算等问题。一般电力工程的设计项目较笼统,没有适度分区设置项目,在施工方案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无法按照正常预算程序进行申请和审批,最终造成计划与实际操作的严重脱节。 2.2 工程全过程管理 目前我国电力工程审计仍受传统观念影响,注重事后审计,而忽略了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的重要性。尤其在工程建设现场签证方面,由于是决算审计的重要参考资料,因此现场签证的真实性、合理性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加强工程的全过程审计管理,提高对现场签证的认识。但是当前由于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的缺失,造成一些企业在现场签证中大做文章,施工方与建设方联手哄抬工程造价,部分电力工程的业主代表多签工作量,给施工质量带来一定影响。 2.3 工程竣工决算阶段 工程项目交付使用后,需及时编制竣工决算报告,以确保固定资产能够及时作出入账反映,确保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近年来,有些项目完工几年后才报至财务部门,如果该工程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发生线路改变等情况,会给项目本身带来困扰,最终造成帐实不符,另外,对于固定资产也可能造成当期少计提折旧,影响损益,并对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准确性造成影响。 3提高电力工程审计的有效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电力工程审计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审计效率,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3.1 建立科学有序的审计管理体系 只有确保审计组织的完整性,才能提高审计的效率,也就是强化“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的审计“三同步”,实现全方位的监督模式。首先,应加强对项目决策、立项程序的监督,避免由于违反了决策的程序,擅自立项而带来的不必要麻烦,只有加强决策的科学性,才能进一步保证后期效益。其次,对项目的法人代表实行资本金制、责任制、工程监理制等,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保证权、责、利的统一,从管理中争取效益;再次,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注重方式方法、程序、处罚措施等,统一标准,以严格的程序加强审计管理,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质量与水平,把好监督关,实现电力工程审计管理的精细化、程序化发展。 3.2 跟踪审计与绩效相挂钩 绩效审计主要是针对投资行为,通过对资源的经济性、财务性、社会性、环保性的综合评价,是对电力工程跟踪审计的重要内容。在审计过程中,电力工程的项目投资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由于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投资额大、可变性复杂等,对绩效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控制电力工程中无效益或者效益差的投资项目,让有限的资金得以合理应用,获得最大收益,体现审计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在跟踪审计的过程中,能有效避免传统形式中的边设计、边施工而造成的浪费现象,提出科学的优化决策,改善资源管理。 3.3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电力工程审计主要以各环节管理为主线,涉及到工程管理的全过程,是对电力工程项目的投资运行、管理过程及建设情况的全过程、全方位跟踪审计。在过去的工程项目审计中,重点在于合理控制工程造价,以节约成本,降低建设资金。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再加上电力企业重组改革,工程的项目审计应从项目审计转变至会计审计、管理审计,以提高电力建设单位及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加强各生产环节的衔接,堵塞管理漏洞,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资金,降低成本,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4 强化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的认识 一方面,做好事前准备,收集并审查各种预结算资料,包括签订的施工合同、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结合施工图纸等资料审查预结算中是否存在高套定额或者多算工程量等问题,通过重点审计与全面审计的方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加强事中监控,要求施工过程中,审计人员对预算、施工合同、施工图等资料有所掌握,并深入到其他职能部门调查了解,熟悉工程量,确保竣工决算的准确性。 4工程审计中的重点 4.1审核工程量 工程量是编制决算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整个工程取费和计税的基础,工程量若不准,就会导致整个工程造价不实。 4.2 精通工程量的计算规则 工程量的准确度是决定工程决算质量的前提,因此,必须熟悉和了解定额中的各项说明和计算规则的含义。如设备的连接线安装,指两设备间的连接部分。不论引下线、设备连接线,均应分别按导线的截面、三相为一组计算工程量。 4.2 施工监督 认真查看施工记录、验收记录、设计变更、签证手续,同时要按设计要求仔细复查计算工程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施工单位编制的工程决算往往可能在构造交接部位重复计算,在审核中如不熟悉计算规则,多算、冒算的工程量就难以被发现。如避雷器、熔断器的安装中已包含了接线端子的安装,而配电屏的安装中未包含接线端子的安装,两者经常混同,增加接线端子的安装费用。 5 结语 通过对电力工程审计,并对发现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探讨。同时还应看到,由于现有的工程结算审计是对工程造价进行的事后控制,这种方法是在工程实体形成后进行的,尽管也节约了一定的建设资金,但是还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即工程建设投资本身具有不可逆转性,只要发生了损失浪费便无法挽回,因此很有必要在电力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加强审计的作用,让审计对电力工程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审计。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管理现状及改进策略 摘 要: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工程质量因素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只有对决定和影响工程质量所有因素严加控制,严格按工程程序办事,严格按工程规范控制质量,才能保证工程项目质量达到预定目标。工程人员还要必须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做好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 关键词:供电企业;工程管理;管理流程 1 存在的问题 集约化管理前,各县局自主管理,对电力工程的管理标准要求不高,工程从立项到建设以及到最终的完工转资产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流程,工程建设部门、工程核算部门、工程物资采购部门相互沟通协调不够,审计部门也未充分发挥其审计监督职能,财务部门对工程的财务决算编制率几乎为零,这一系列存在的问题导致对电力工程成本的核算不够准确,从而不能为领导层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 单纯就工程建设管理方面,也存在只侧重于工程的建设而不注重对工程资料的完善和管理,造成每当有内部或外部工程方面的审计时,在提供工程资料方面有手忙脚乱的现象。 2 几点措施和建议 2.1 转变管理观念 在省公司对各县局实行了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后,也积极推进了“两全管控”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全面综合计划管理),以及在深入贯彻“三集五大”管理理念的同时,我们意识到加强对电力工程的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 2.2 将工程管理纳入年度预算和全面综合计划管理 为准确核算工程成本,确保工程所需资金及时到位;为积极推进“两全管控”,确保各项指标的准确上报,针对电力工程的投资应和全面预算管理和综合计划管理紧密结合,及时上报上级单位批复。 2.3 制订一套完整的工程管理流程及管理办法 为确保工程的精细化管理,要将电力工程的管理放大,要意识到电力工程不仅仅是生产部门的工作,要设计一套集工程物资采购部门、工程建设部门、工程审计部门、工程核算部门为一体的完整的管理流程。使我们的工作人员从工程项目立项到完工转资产的每一个环节和工作节点,都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和参照标准,从而确保工程核算的质量。 3 工程管理的积极探索 鉴于对以上工程管理的一些思考,我局财务资产部召集与工程相关的各部室反复进行讨论,制订了《电力工程管理办法》,理顺了工程管理流程。流程如下: 年末工程管理部门(生产技术部)根据工程项目建设情况编制下年度工程项目综合计划,将工程项目综合计划上报省、市公司,待上级管理部门批复后上报我单位预算管理委员会审定,纳入年度财务预算的资本性支出范围。工程物资采购部门根据物资需求计划,分批次上报ERP进行物资采购;财务资产部根据批复的工程计划和项目设立“在建工程”进行工程成本的核算,及时筹措和拨付资金,并对资金使用情况实施财务监督;工程竣工验收后,由审计部对工程费用和施工情况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书,同时工程管理部门配合财务资产部进行工程成本相关数据的核对,财务资产部根据工程结算和审计意见书等相关资料编制工程财务决算并进行完工转资产账务处理。 针对流程中的每一环节,管理办法中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考核措施,对电力工程实现了完整的闭环管理,有效的提升了整体管理水平。 4 总结 工程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造成后期阶段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工程管理人员必须落实好项目质量管理要素,严格控制项目施工质量因素,保证所有工程的施工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得到可靠保证。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浅谈电力工程中施工企业的造价管理 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电力施工企业逐步从电力行业中脱离,施工企业需要通过招标投标来获得电厂工程的建设任务。目前我国电力建设市场还不是很完善,企业之间竞争过度,企业利润空间狭小,做好工程造价管理,提高企业盈利空间已经成为众多电力施工企业要面临的问题。本文对电力施工企业做好造价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认识,并在分析电力施工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关于工程造价管理的加强。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造价管理;加强 国家电网建设主要依赖于电力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环境下,施工企业要做好工程造价控制,获得成本优势,实现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目前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基础薄弱,造价管理工作流于形式,造价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工程成本花费严重超出预支,工程利润空间较小。电力施工企业要重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提高员工素质,实施战略化成本管理,提升企业利润空间,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一、电力施工企业实施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施工企业造价管理即是电力施工的成本管理,造价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中将要发生的费用进行分析、预测和核算,建立成本管理目标,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采取成本预防和调节措施,降低工程施工整体花费,提高企业盈利空间。 1、竞争环境的需要。新时期,电力施工市场逐渐繁荣,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更多企业参与到电力企业施工中,国际竞争加剧。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更多电力施工企业参与到了国家竞争中,施工企业需要考虑经济环境、汇率、利率以及政策因素,合理控制施工企业成本,提升盈利空间并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造价管理重点变化的需要。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占据了很大的作用,经济主体以智力资本为主。新时期,电力施工企业造价管理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造价管理从局部向整体、从静态到动态、从短期到长期以及从内向外发展,市场运行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成本需要受到重视,造价管理重点发生变化。电力施工企业需要针对造价管理的重点做好造价管理工作,及时的解决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难题,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3、项目管理的要求。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项目管理工作,施工企业更要做好项目管理工作,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环境,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电力工程施工的典型特点是一次性施工完成,从电力工程承包开始,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人员就要合理组织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做好工程施工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控制。因此,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具备超前性,电力企业需要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做到工程成本的事前控制。 4、电力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增强的需求。近年来,电煤生产成本上升,电力施工企业盈利空间减小,电力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增强。电力施工项目管理人员只有做好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在工程施工造价预测、规划、决策以及控制和评价方面做好管理与控制工作,企业的造价管理工作和风险控制工作才能更好的完成,企业盈利空间也会进一步提升。 二、电力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1 企业全员控制意识不足。近年来,电力施工企业已经从电力行业中分离,经济环境不再是计划经济,企业需要树立风险意识和成本管理意识,真正的参与到市场竞争环境中。但是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在工程竞标方面、成本预测、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意识不足,一部分电力施工企业的领导认为没有必要实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电力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制定的企业战略以及造价管理策略和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不相融合,造价管理的整体效果不是很好。 2 电力施工企业工程投标存在的问题。近年来,电力市场进行了改革,电力施工企业只有通过招投标制度才能获得工程施工权。电力施工企业在投标的时候,需要结合招标文件来分析自身优势,合理降低竞标价。但是受企业管理水平以及外部竞争环境的影响,电力建设市场投标报价的风险加剧,恶性竞争现象严重,电力施工企业竞相互报低价,预算成本很难接受降价幅度,工程项目效益水平受到严重制约。此外,电力市场管理不甚规范,工程招标投标中存在找门路和拉关系现象,工程投标费用难以控制,投标费用逐年上升。 3 电力施工环节存在的问题。首先,成本核算基础薄弱。工程造价管理的中心即是成本管理与控制,做好成本核算工作。但是目前很多电力施工企业没有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被人为简化,实际成本总是很大程度上超过预算成本,电力成本核算很难满足成本考核要求。其次,成本管理流于形式。很多电力施工企业的造价管理工作都是短期行为,企业成本管理流于形式。项目管理人员不能按照设计和施工方案组织和设计施工,设计方案被随意更改,成本分析工作较为肤浅,很多问题没有被及时的发现和解决。项目管理人员不能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合同签订与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隐性问题。再次,责任成本难以落实。电力施工企业要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做好造价管理工作,但是不少电力施工企业自身成本考核体系不是很健全,发生问题之后很难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造价管理和成本战略不能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可和支持,项目部没有真正建立成本考核机制,项目成本超支现象普遍。 4 成本控制信息化水平不高。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成本管理和控制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现代成本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但是管理人员素质以及成本管理手段也影响着成本管理的效果。电力施工企业虽然都使用了财务管理软件,但是成本管理效果不是很好。这主要是因为电力施工企业人员成本管理意识不强,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割裂,成本管理和控制信息很难顺畅传递,成本管理和控制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三、电力工程中施工企业如何加强造价管理 1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正确认识。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是要在工程竞标价格的基础上做好成本预算工作,对工程施工中的实际花费进行实时的监督和控制,避免设计方案在施工过程中的变更。电力施工企业只有将施工的实际成本控制在竞标价格和预算的范围之内,才有可能获取盈利。因此,电力企业全体员工要重视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做好工程造价分析工作,将实际成本控制在预期成本之内,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2 最大限度降低工程竞标价格。 工程竞标价格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管理方案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电力施工企业要想提升企业利润空间,就应该降低工程竞标价格,不要超出自身能力范围来争取竞标成功,给企业施工造成压力。施工单位投标报价可以选用定额计价费率模式,实现电力施工的市场化,提升企业竞争层次。否则,电力施工企业竞标价格过高,电力企业就会接不到工程项目,提高企业的成本。因此,电力施工企业要在降低中标价格的基础上加强成本管理工作,将价格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此外,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人员要做好合同管理工作,避免因合同管理不当造成的经济纠纷,注意资料的收集和保管。 3 电力施工企业具体造价管理措施。 首先,成本预算编制。电力施工企业在竞标成功并且签订施工合同之后,要编制成本预算,对企业成本做到严格控制,在施工材料、设备的招标采购以及项目的选择上采取各项有力措施,确保费用成本核算的正确。施工项目管理人员要做好全程监督工作,将成本目标落实到个人,实现权责利相结合,做到赏罚分明。其次,电力施工企业要强实现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投标阶段要根据人事、工程技术以及财务部门要求来确定管理人员的数量、检验工具以及管理费用,确定工程预算成本。施工阶段项目管理人员要做好成本控制和分析,在原料和设备采购方面做到货比三家,降低材料和设备价格,减少库存积压,合理控制人工费用,做到开源节流。再次,施工单位要努力提高电力施工人员素质,培养年富力强、业务精湛的管理队伍,确保成本控制的圆满完成。 4 电力施工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电力施工企业在施工和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信息化管理。首先,电力施工企业要建立企业本身数据库,掌握材料设备价格的最新动态,在合适的时间购进材料和设备,物资入库和出库都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反映出来,实现实时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电力施工项目管理人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加强管理和制度创新,以财务部为中心,和监察审计部门以及人力资源部门一道控制施工成本,减少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对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影响,提高项目实施成功率,实现信息化的成本控制。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电力施工企业做重视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将工程造价控制作为长期的奋斗目标,提高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实现企业财务中心、人力资源部门以及项目管理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进行安全施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电力施工企业只有加强造价管理,做好成本控制工作,企业的盈利空间才能进一步提升。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电力工程企业的经营战略创新策略分析 摘 要:目前,面对我国日益开放的经济发展,我国电力工程企业面临着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力工程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保留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电力工程企业的经营战略的创新。本文主要对电力工程企业的的经营战略创新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电力工程;经营管理;战略创新;企业制度;分析 1 电力工程企业实施经营战略创新的有利条件 在过去十年里,我国进行了西部大开发与西电东输的重要战略,给西部地区带去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使西部将自己的优势发展的淋漓尽致,不仅拓展了电力企业生存的空间,还为电力工程企业的发展制定了新的经营战略等。(1)宏观环境是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的基础条件。电网是电力工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几千伏的超高压输变电至城乡的配电网设施,由此形成一个较大的电力网络系统。并且随着近年来电力工程企业的不断发展,在电力工程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电力网络建设的工程在电力工程中的投资比例持续增加,地位也越来越重要。(2)电力工程企业的行业结构分析也是我国电力工程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我国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对于电力工程建设的投资较大,同时送变电的电力工程的任务相对也就比较多,甚至出现超负荷的现象。电力工程完成的任务量越大获取的经济利益就越多,电力工程经营较好的话就可以获取丰厚的企业利润,而且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直接影响着电力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强电力工程企业的经营战略创新十分重要。 2 经济全球化对电力工程经营战略创新的影响 2.1 对电力工程中电力设备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脚步,我国企业面临着内外的双重竞争压力。我国的电力工程企业中的设备行业进入市场比较早,因此,在市场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并且,近年来随着我国关税的降低,在市场经济机制发展合力的情况下,国内的价格将会受到国际价格的严重影响,促使电力工程企业必须按比较利益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内版与国外的市场资源,来促进我国电力工程企业内部产业结构优化,从而提高电力工程企业的经济水平等。 2.2 对电力工程中发电工程企业的影响 电力工程企业中的发电工程企业在我国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电力工程的入世对发电工程企业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电力工程企业中的发电工程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经营问题。近年来,随着垄断市场的打破,发电工程企业面临的竞争市场日趋扩大,电价方面出现下降的现象,给发电工程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严重现象。因此,目前很多店里工程企业中的发电工程企业逐渐被淘汰。 3 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的策略 3.1 促使电力工程企业由适应环境逐步转向创造环境 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电力工程企业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市场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对电力工程企业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因此,电力工程企业必须积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或者从新创造新的发展才能够保存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电力工程工程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市场环境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环境变化多端,企业不可能完全适应于市场的发展需求,造成企业的发展滞后。因此,为了保证电力工程企业能够进行正常发展,必须主动去利用有效的社会经营资源作用于市场环境,进行积极创造,正确的引导消费等,不仅有利于保证电力工程企业的顺利发展,还能够为电力工程企业经营创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2 正确确立电力工程企业经营创新的市场目标 根据我国今年来的市场调查分析,电力工程经营战略创新策略十分必要。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应根据多年的线路施工经验进行创新。 3.3 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策略 落实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策略在市场中的竞争归根究底是电力工程企业内部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电力工程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战略创新的第一重要资源。据调查分下发现,目前我国各大电力工程企业在进行经营战略创新策略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人才缺乏现象。电力工程企业内的技术职工人员在总企业中占据的比例只有16%,由此可见,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策略无法得到实现。因此,必须加强机电方面的人才培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在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策略过程中:(1)要重视企业内部员工的主体地位;(2)要强调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与竞争,促进电力工程企业内部的团队精神。(3)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机电职工。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灌输具有创新性质的专业知识,努力培养电力复合型的人才,为电力工程企业更好的进行经营战略创新策略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等。 3.4 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创新技术的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电力工程企业发展的生命,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电力工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创新技术策略主要是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技术进行创新或者通过自主的科技开发进行创新,以此来确保电力工程企业能够获得更快更好的经营和发展。另外,处于网络发达的经济时代,电力工程企业还需要有效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对市场信息进行及时掌握,积极推进电力技术科技的进步,并确立以创新策略为主导的电力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电力工程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等。 3.5 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精品工程的策略 随着电力工程企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策略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企业形象。在电力工程进行中必须坚持创造精品的原则,不可敷衍了事。电力工程企业以创造出的独特性精品占据广泛的市场领地,获取电力工程企业效益最大化。 3.6 优化电力工程企业内部经营结构 电力工程企业在市场上运作必定要设计到市场、产品、产业以及资本等四个重要层次。在电力工程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四个层次逐渐形成了电力工程企业运作的市场、产品、产业以及资本等结构,对电力工程企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如果想要促使电力工程企业经营结构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对其进行优化。 电力工程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主要是为了使电力工程企业能够更加充分的适应和细化市场结构,从而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策略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只有电力工程企业经营战略有所创新才能够促使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浅谈电力工程中施工企业的造价管理 摘 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电力施工企业逐步从电力行业中脱离,施工企业需要通过招标投标来获得电厂工程的建设任务。目前我国电力建设市场还不是很完善,企业之间竞争过度,企业利润空间狭小,做好工程造价管理,提高企业盈利空间已经成为众多电力施工企业要面临的问题。本文对电力施工企业做好造价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认识,并在分析电力施工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关于工程造价管理的加强。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造价管理;加强 国家电网建设主要依赖于电力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环境下,施工企业要做好工程造价控制,获得成本优势,实现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目前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基础薄弱,造价管理工作流于形式,造价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工程成本花费严重超出预支,工程利润空间较小。电力施工企业要重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提高员工素质,实施战略化成本管理,提升企业利润空间,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一、电力施工企业实施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施工企业造价管理即是电力施工的成本管理,造价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中将要发生的费用进行分析、预测和核算,建立成本管理目标,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采取成本预防和调节措施,降低工程施工整体花费,提高企业盈利空间。 1、竞争环境的需要。新时期,电力施工市场逐渐繁荣,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更多企业参与到电力企业施工中,国际竞争加剧。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更多电力施工企业参与到了国家竞争中,施工企业需要考虑经济环境、汇率、利率以及政策因素,合理控制施工企业成本,提升盈利空间并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造价管理重点变化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占据了很大的作用,经济主体以智力资本为主。新时期,电力施工企业造价管理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造价管理从局部向整体、从静态到动态、从短期到长期以及从内向外发展,市场运行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成本需要受到重视,造价管理重点发生变化。电力施工企业需要针对造价管理的重点做好造价管理工作,及时的解决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难题,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3、项目管理的要求。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项目管理工作,施工企业更要做好项目管理工作,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环境,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电力工程施工的典型特点是一次性施工完成,从电力工程承包开始,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人员就要合理组织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做好工程施工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控制。因此,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具备超前性,电力企业需要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做到工程成本的事前控制。 4、电力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增强的需求。近年来,电煤生产成本上升,电力施工企业盈利空间减小,电力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增强。电力施工项目管理人员只有做好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在工程施工造价预测、规划、决策以及控制和评价方面做好管理与控制工作,企业的造价管理工作和风险控制工作才能更好的完成,企业盈利空间也会进一步提升。 二、电力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全员控制意识不足。近年来,电力施工企业已经从电力行业中分离,经济环境不再是计划经济,企业需要树立风险意识和成本管理意识,真正的参与到市场竞争环境中。但是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在工程竞标方面、成本预测、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意识不足,一部分电力施工企业的领导认为没有必要实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电力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制定的企业战略以及造价管理策略和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不相融合,造价管理的整体效果不是很好。 2电力施工企业工程投标存在的问题。近年来,电力市场进行了改革,电力施工企业只有通过招投标制度才能获得工程施工权。电力施工企业在投标的时候,需要结合招标文件来分析自身优势,合理降低竞标价。但是受企业管理水平以及外部竞争环境的影响,电力建设市场投标报价的风险加剧,恶性竞争现象严重,电力施工企业竞相互报低价,预算成本很难接受降价幅度,工程项目效益水平受到严重制约。此外,电力市场管理不甚规范,工程招标投标中存在找门路和拉关系现象,工程投标费用难以控制,投标费用逐年上升。 3电力施工环节存在的问题。首先,成本核算基础薄弱。工程造价管理的中心即是成本管理与控制,做好成本核算工作。但是目前很多电力施工企业没有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被人为简化,实际成本总是很大程度上超过预算成本,电力成本核算很难满足成本考核要求。其次,成本管理流于形式。很多电力施工企业的造价管理工作都是短期行为,企业成本管理流于形式。项目管理人员不能按照设计和施工方案组织和设计施工,设计方案被随意更改,成本分析工作较为肤浅,很多问题没有被及时的发现和解决。项目管理人员不能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合同签订与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隐性问题。再次,责任成本难以落实。电力施工企业要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做好造价管理工作,但是不少电力施工企业自身成本考核体系不是很健全,发生问题之后很难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造价管理和成本战略不能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可和支持,项目部没有真正建立成本考核机制,项目成本超支现象普遍。 4成本控制信息化水平不高。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成本管理和控制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现代成本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但是管理人员素质以及成本管理手段也影响着成本管理的效果。电力施工企业虽然都使用了财务管理软件,但是成本管理效果不是很好。这主要是因为电力施工企业人员成本管理意识不强,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割裂,成本管理和控制信息很难顺畅传递,成本管理和控制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三、电力工程中施工企业如何加强造价管理 1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正确认识。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是要在工程竞标价格的基础上做好成本预算工作,对工程施工中的实际花费进行实时的监督和控制,避免设计方案在施工过程中的变更。电力施工企业只有将施工的实际成本控制在竞标价格和预算的范围之内,才有可能获取盈利。因此,电力企业全体员工要重视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做好工程造价分析工作,将实际成本控制在预期成本之内,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2最大限度降低工程竞标价格。工程竞标价格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管理方案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电力施工企业要想提升企业利润空间,就应该降低工程竞标价格,不要超出自身能力范围来争取竞标成功,给企业施工造成压力。施工单位投标报价可以选用定额计价费率模式,实现电力施工的市场化,提升企业竞争层次。否则,电力施工企业竞标价格过高,电力企业就会接不到工程项目,提高企业的成本。因此,电力施工企业要在降低中标价格的基础上加强成本管理工作,将价格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此外,电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人员要做好合同管理工作, 避免因合同管理不当造成的经济纠纷,注意资料的收集和保管。 3电力施工企业具体造价管理措施。首先,成本预算编制。电力施工企业在竞标成功并且签订施工合同之后,要编制成本预算,对企业成本做到严格控制,在施工材料、设备的招标采购以及项目的选择上采取各项有力措施,确保费用成本核算的正确。施工项目管理人员要做好全程监督工作,将成本目标落实到个人,实现权责利相结合,做到赏罚分明。其次,电力施工企业要强实现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投标阶段要根据人事、工程技术以及财务部门要求来确定管理人员的数量、检验工具以及管理费用,确定工程预算成本。施工阶段项目管理人员要做好成本控制和分析,在原料和设备采购方面做到货比三家,降低材料和设备价格,减少库存积压,合理控制人工费用,做到开源节流。再次,施工单位要努力提高电力施工人员素质,培养年富力强、业务精湛的管理队伍,确保成本控制的圆满完成。 4电力施工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建设。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电力施工企业在施工和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信息化管理。首先,电力施工企业要建立企业本身数据库,掌握材料设备价格的最新动态,在合适的时间购进材料和设备,物资入库和出库都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反映出来,实现实时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电力施工项目管理人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加强管理和制度创新,以财务部为中心,和监察审计部门以及人力资源部门一道控制施工成本,减少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对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影响,提高项目实施成功率,实现信息化的成本控制。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电力施工企业做重视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将工程造价控制作为长期的奋斗目标,提高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实现企业财务中心、人力资源部门以及项目管理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进行安全施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电力施工企业只有加强造价管理,做好成本控制工作,企业的盈利空间才能进一步提升。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浅谈电力企业电力工程管理 摘要: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电力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渐渐成为了世界上电力系统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电力管理的模式不断完善,虽然如此,电力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少缺陷和问题,本文就从当前电力管理模式入手,对我国电力企业如何找出更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提出作者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电力企业 项目管理问题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力系统近年来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电力建设从规模、智能化程度来讲,都有着不断的提升,电力工程管理制度正在不断的完善,虽然现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相信经过我们不断的发现和纠正,会将这些问题全部解决,使得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做到最好。本文就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一、目前状况下我国电力工程管理的模式和问题 (一)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的传统管理模式 除个别电力工程试行总承包方式外,我国电力行业基本上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即由业主分别与各专业施工承包商、设计承包商签订承包合同,另外业主再与监理单位签订委托-合同,形成业主、承包商和监理三方构成项目管理模式。在实施之初,工程监理一般只参与施工阶段的管理,并且重点是对施工质量的管理。随着当前管理思想在我国的不断深入和工程监理制的不断探索,工程监理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工民建领域,监理制出现了两种新的发展方向。第一种,监理开始从施工阶段向前期延伸,介入工程的设计工作,并且有的监理还能为投资人进行融资咨询等工作。第二种,监理工作性质出现细分,业主在聘请监理主要进行质量控制工作之外,再聘请另外一家公司主要负责投资方面的管理工作,这家公司就被称为投资监理。 (二)我国电力工程项目传统管理模式的缺陷 在传统管理模式中,我国的工程监理按最初设想,包括建设前期的投资决策咨询、设计、招投标和施工四个阶段,监理的内容主要是控制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和质量;进行工程建设合同管理;协调有关单位间的关系。但实践中,特别是在电力工程管理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工程监理单位主要是在施工阶段介入,而且重点是对施工质量的控制,所以其存在以下三点缺陷: (1)监理单位介入项目管理的阶段过晚,不能实现真正的全过程管理; (2)监理单位目前只注重对质量的监督,而忽视对投资和进度的管理,不能称之为全要素管理; (3)监理制实行过程中,由于对监理单位的职责要求太高,而其待遇又过低,形成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导致了监理单位不能切实履行职责。因此,为了弥补工程监理制实行过程中的缺陷,就有必要采用另一种方式来实行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管理。 二、电力工程管理中项目管理模式的建立 (一)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建立的条件 我们根据我国电力工程的特点和工程项目管理现状,提出由业主方组建自己的项目管理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管理业务。理由在于: (1)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平行发包模式,设计与施工脱节,即使在设计阶段也存在着技术与经济相互分离的现象。虽然国家已经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全面施行需要时间,而承包商要从单一性质的服务单位成长为能进行工程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企业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 (2)当前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以业主方项目管理为主。工程项目的建设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政府主管部门、金融机构、业主、承包商、监理和工程咨询机构。因此,在试行新的管理模式时,要从业主方入手,让业主方认识到新模式的优越性。因此我们在实行“滚动开发模式”的基础上,可以由电力企业 (各网、省公司、发电集团公司)组建项目管理企业,与项目公司签订委托-合同,承担原建设管理单位的职责,负责电力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管理。 (二)项目管理企业的组建 由于当前我国还没有可以承担电力工程全过程管理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因此电力企业只能自己组建项目管理企业来实行项目管理模式。为此,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充实项目管理专业人员,从设计院、施工单位、咨询公司等单位聘用专业能力突出、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项目管理企业应当引进多专业、高层次的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管理、法律等类别的执业资格,如咨询工程师、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师、注册律师等。通过这些具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带领一大批专业助理人员,形成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独特的人才梯队。同时助理人员通过业务考评和理论考试,可以取得执业资格。 (2)建立项目管理项目组织机构,建议采取矩阵式的组织结构。一般规模的企业可以采取矩阵制,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按地区实行事业部制,在地区内仍然采用矩阵制。 (3)制定项目管理控制目标:包括质量控制目标、进度控制目标、投资控制目标和安全控制目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目标管理,即根据业主的要求和项目的客观情况确立项目目标,形成目标体系,制定目标计划和实现目标的对策措施,在实施中运用控制原理,确保目标的实现。 (三)项目管理模式的实施 我国项目管理企业虽然大多数由电力企业 (即业主方)进行组建,但它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采用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与项目建设单位签订委托-合同。项目建设单位派出业主代表,与项目管理企业进行合作,承担原建设管理单位的职责,负责现场管理和协调。项目建设单位分别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承包商和设备供应商签订承发包合同,项目管理企业负责代表项目建设单位,实施自项目策划开始直至项目竣工交付使用的全过程项目管理。 (四)项目管理企业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下,项目管理企业应该以独立的工程咨询公司的身份进行市场化发展,将业务对象扩展至其它公司的项目。因此,项目管理企业应该在我国当前工程项目管理还没有完全推行,竞争对手相对较少的时候,抢占先机,率先发展成为具有监理、设计资质的,能进行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性工程咨询公司,积极由单纯项目管理向全面的项目管理企业转变。项目管理企业与单纯项目管理的不同就在于项目管理企业除完成项目管理的任务外,还承担工程初步设计的任务。项目管理企业不应该仅局限于为业主提供工程项目管理的服务,还应该及时总结经验,收集数据,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工程咨询公司,参与国际竞争。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电力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工程管理模式也应该相应的进步,以前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发展需求,因此,工作人员应当探究新的管理模式,不断的完善和改善模式,才能够使得工程管理模式与时俱进,紧跟发展的步伐。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电力工程监理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 摘要: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已经全面铺开,在电力监理企业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本文从安风体系在电力监理企业建设中的各个环节中的关键点分别论述,重点描述建设流程、关键控制点、体系运行的重点所在、保障体系顺利建立的措施等。 关键词: 电力监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1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概述2012版 南方电网公司通过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以下简称安风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基建安全科学管理要求和标准,规范各基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强化基建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安全管理责任,有效控制基建安全风险,全面提升南方电网公司基建安全管理水平。 ①2010年12月,南方电网基建【2010】28号文关于印发《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基建部分)》的通知。明确要求安风体系实施范围包括各省公司所属各承建公司基建工程的各设计、施工、监理和调试单位。并提出建设思路、目标及要求。 ②监理企业开展安风建设刚处于起步阶段。监理企业走在安风建设的后发阶段,前者供电局和施工单位已经运作了几年时间了,可以说运作较正常了。但是监理企业尚未开始普及开展建立体系。目前就几家单位在做试点工作。 2 必要性和目的 随着电力监理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建设方在安全方面不断的严格要求,电力监理企业在安全管理上也陷入了困境。 出于内部需要,电力工程监理公司自身安全管理需求,必须要把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否则逆水行舟。沿用老一套的安全控制方法已经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了,所以如何更好的管理安全生产,是摆在所有电力监理企业面前的最大的困惑。 内外需求的作用下迫使监理企业需要引进和运用先进、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提升公司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及人员安全风险意识,降低安生生产带来的风险,达到符合行业规定和要求的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 3 体系核心思想 安风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以风险管理为主线,一个规范化、系统性的持续改进过程。核心内容为: ①全员参与。这是安风体系建设的关键和前提。部分人员一听到体系的名称就直观地认为这是公司里安全管理部门做的事,应该是安监部或质安部干的活,与自己无关,不用关心和理会。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和错误的思想。安风体系责任部门可以设在安全管理部门,但是整个体系建“关注事前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的转变。尽量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我们做这个体系的目标之一。 ②体系要素实现PDCA循环,体系运转机制有效运转,实现整体的持续改进。建设和运作必须靠所有一线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来实现,需要全公司从领导层开始到一线员工的大力推进才能真正发挥安风体系的作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 ③超前预控。将防范事故的关口前移,实现了从传统安全生产“关注事后分析与控制”向通过“5W1H”工具将管理工作向精细化、量化转变,实现管理要求的落地。 ④安风体系的建设不搞形式主义,要结合实际工作,注重实效,主要采取完善和改进现有措施和制度执行的方式进行;同时,体系建设要结合项目管理的要求,体现持续改进的目的。 4 建设流程 监理公司作为2012年度安风建设试点开展单位,一定要先试先行,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全面推进安风体系运行,但要注意的是各部门侧重点不同,按照公司各部门的职能划分,相应地把体系各要素相应的划分到各部门来主抓或重点开展,其最终目的是借助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全面提高公司各方面的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公司的总体竞争力。 ①体系启动和初次培训。体系的启动必须由监理公司最高管理者认定主要牵头负责部门。一般都是直接任命安全管理部门即质安部或安监部来牵头负责该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再接下来就必须开展安风体系建设的概念性的培训工作,且该培训必须面向全公司,公司领导、中层、各部门主管和总监必须参与。 ②初定建设方案,建立体系组织机构。初定安风体系建设方案,确定“取钻”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推进计划、实施过程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组织机构中应包含两个组织: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必须把公司管理层全部纳入领导小组,作为体系建设的有力保障。实施小组必须确保各部门均有人参与其中,确保体系能在全公司范围内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③标准知识培训,管理工作标准文件编写。在编写标准文件前必须对实际负责的实施小组开展标准知识培训工作。包括标准知识内容培训,还有标准编写规范等,统一思想。确定标准文件编写清单时需要确定哪些要素与电力监理工作有关联的,哪些可以忽略。 管理标准必须包含所有应有的要素,一个都不能少,因为策划阶段有缺陷时,外审时打分将会有先天的缺陷,接下来将是惩罚性的打分折扣。但又必须避免脱离实际,把做不到的事项都列进来,造成有计划做不到的困局。 4.1 开展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整个体系建设的核心所在,很多工作都是基于风险评估结果的运用。风险评估一般采用SEP法来开展。基于监理工作的特殊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①监理自身风险:包括监理办公环境和监理人员本人的安全风险。②施工现场监理风险:这里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施工现场风险指的并非施工单位所产生的风险。而是指由于监理工作失误导致产生施工风险而对应产生的监理责任风险。这里可以运用成熟的成果:南方电网编制并成熟运用在实际工作中的《电网建设施工安全基准风险指南》。可以把评为中等以上的施工风险作为监理风险控制的主要对象。通过这种间接导入可以大大减少风险评估的工作量,且能避免大量的缺项。值得注意的是:施工的风险等级结果通过监理风险评估后得出的等级很可能不一致,如:施工危害评为高风险对应的监理评估等级可能是低风险或可接受风险。 4.2 体系文件,体系文件全员培训 通过上述两个阶段基本上把体系文件都编制出来了,体系文件通过监理公司最高领导者批准后正式,同时做好体系文件的全员培训。让所有员工都了解体系,并按照体系的做法开展工作。把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4.3 三大员培训与任命 “三大员”就是安全区代表、内审员、事故/事件调查员。安全区代表在整个体系运作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实际体系运作里很多检查与发现、事项落实均由安全区代表来执行。安全区代表的工作量非常大,最好能以独立的岗位来开展。任命前必须对“三大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符合要求,才能上岗。 4.4 安风体系运行 体系运行关键要及时开展各管理工作标准的落地。按照三部曲来开展:①现场环境检查;②组织编制现场改善计划;③落实计划,分配到各部门完成改善。 体系运行中发现标准与实际开展不符合时,必须要及时修改标准使之与实际相符合。特别是资源分配不足以满足体系运行需要时,必须及时向上反映,以尽早解决问题。质安部要定期组织对体系推进的情况进行检查,特别是新制度、新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纠正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偏差。 4.5 内审员培训与任命 内审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才能任命上岗。内审员建议配置6人以上,以方便内审时成立多个内审小组,满足内审时间要求。 4.6 内审、外审 2012版体系要求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内审,初次内审必须覆盖所有部门,所有要素,所有工程项目。如项目数量过大,可以抽取几个典型由内审小组亲自审核,其余项目则采取交叉互相审核的方式开展。 若内审认为可以达到建设方案所定目标时,向相关部门提出外审要求。 5 安风体系建设关键 5.1 安风体系与三标、公司现有制度、网省公司制度的高度融合 安风体系绝非独立于三标等现有体系以外的第“四标”,而是与ISO三标、国家标准、南方电网公司现有制度、监理公司现有制度的高度融合的体系。体系所包含的管理工作标准均来源于实际工作,但又有所完善和提高。把这几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5.2 不能拘泥于安风体系的固有框架,在实际应用中大胆删除不适用要素 尽量满足确定下来的要素要求,但又要与实际相符合,宁可与体系要求有差距,也不可造假,生搬硬套。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实在没办法时可以采取弱化该要素要求的方式来迎合要素要求。 5.3 培训宣贯 如果说体系建立是重点的话,培训宣贯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了。整个体系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就在培训宣贯的情况,因为培训是制度能落地的前提,是全员参与的关键所在。宣贯培训要采用多种形式来开展,如召开公司级全员大会宣贯、小班教学局部培训、考试、看视频等方式来开展。其中小班局部培训效果最好,互动较多,能较好吸引注意力,能产生较多的共鸣。 5.4 切实执行落实 实体操作,毋庸置疑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在这里需要有良好的执行力。且在实际执行中肯定会有些问题存在,毕竟标准文件量大,编写得难免有点疏漏的地方,所以就必须要有更新、修编制度的需要了。 5.5 公司各部门通力合作配合,良好沟通,达成共识 安风建设绝不是质安部的事,要破除这个误解。安风体系的建立必须由各部门共同努力,因为安风体系包括了公司绝大部分的运作内容,包含从前线一线监理人员到市场综合后勤人员等。把全公司用一个体系来贯穿下来。所以对于公司的管理、运作也是一次提高,明确公司的运作流程、各部门的职责和各岗位的职责等。 5.6 安风建设盘点会议 安风建设还有一个关键点——领导高度重视。必须有最高领导组织每月召开一次安风建设盘点会议。因为这是一个原来没有的体系,需要从0开始建立,难度和资源需求都很大。需要每月召开一次会议,重点是:对照安风建设方案进度计划进行统计,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必要时由总经理重新分配资源以便完成工作。 5.7 严肃考核和协调机制 建立常态工作机制,制定相应的安风体系考核办法,使各项工作形成闭环管理。各相关部门及监理项目部,要形成好常总结,常汇报与常交流的习惯,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协调和处理,保证安风建设开展进度处于在控状态,达到预期的效果。 6 结论 首先要先明白为什么建立安风体系,虽然这是一个费时、费心、费力的工作,但是他能体现一个电力工程企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并将这个形成一个体系,使其标准化、规范化,使电力工程监理企业能在电力工程里健康、持续、稳步发展的先决条件。失去了安全就等同于失去了竞争力和先进性。 在实际操作里最核心的要数PDCA循环了。在每项工作里必须体现该精神。只有通过安风进行系统的管理,才能有效控制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发生,而安风体系建设与实施是一项涉及面广、要求高、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各级人员积极参与、协调配合的工作。在加强安风体系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大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安全文化和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同步进行,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才能整体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重点 摘要:随着现代建筑施工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施工企业的利润正在下滑。为了保障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现代施工企业必须注重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通过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实现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就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电力工程 施工企业 项目成本管理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其一方面来自于施工企业同行竞争,另一方面施工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利润,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存在不足,将导致企业为了保障生存发展利润提高投标价格,进而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恶性循环下导致企业的破产。针对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现代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应正确认识项目成本管理工作。通过科学的项目成本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一、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在对现代电力工程施工企业的调研以及相关研究的整理中可以看出,我国电力工程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存在诸多的不足。首先,受传统粗放型管理习惯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员工尚未树立良好的成本管理意识。同时,企业也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由于施工管理人员缺乏成本管理基础理论以及深入的学习,导致了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不能进行有效地完善以及相关的执行。多种因素导致了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利润难以提高,进而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因此,现代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必须加强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认识。以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以及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促进施工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重点 1、企业员工成本意识的树立 为了促进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应加强对企业员工成本管理的培训。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使企业员工能够牢固树立成本意识,进而将成本意识落实到电力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以此促进施工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而企业的经营者也应在经营过程中加强自身成本意识的强化。从企业领导层开始加强企业员工成本意识的建立,进而促进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 2、建立科学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 为了实现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目标,现代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应根据企业的组织架构、管理流程构建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同时,在工程中标后对项目成本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与充实。结合电力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项目成本管理工作重点以及要点。在此基础上,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影响项目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对施工过程中各环节及部门的控制要点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将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细化到各个岗位,并设置专职绩效考核人员对各岗位工作进行评价。以此促进电力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3、注重成本控制方法的培训 针对现代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现状,在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中还应加强成本控制方法的培训。根据企业制定的成本管理体系、各岗位工作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以此使各岗位员工能够在施工过程中切实有效的执行企业成本管理体系内容,促进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电力工程施工阶段的全过程管理分析 根据现代电力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的组成,在电力工程施工阶段应通过合同管理、技术成本降低、质量成本控制、工期成本规划等管理工作实现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促进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通过合同成本管理的实施使企业避免合同损失造成的成本增加。通过合同签订过程中对工程实际情况的掌握,避免工期制定不合理、基础成本确定不合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同时,企业还应加强技术革新与基础改造。利用技术优势实现成本的降低。为了避免质量通病治理以及返工等因素造成的质量成本增加。另外,还应考虑施工安全成本、工期超期成本等。通过有效的管理实现项目成本管理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电力工程施工企业所面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施工企业必须加快自身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针对电力工程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施工企业应从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完善入手。以针对企业实际情况以及工程特点的成本管理体系保障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此基础上,针对合同成本、质量成本、安全成本、工期成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成本构成对各分项管理工作进行强化,以此实现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目标,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降低企业电力工程造价的管理问题浅析 摘 要:本文浅析企业电力建设工程的造价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从初期阶段的造价管理、施工阶段造价管理和结算阶段造价管理等三个阶段管理,较为详细的介绍如何控制建设工程造价,降低成本,提高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企业;电力工程;造价控制;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电力建设工程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在建设规模一定,电力工程原材料价格上涨、总造价和单位造价又在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使工程造价的增长控制在一定的增幅范围内。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探索和研究。在此,就企业电力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问题作以简要分析和探讨。 一、初期阶段的造价管理 项目投资控制,施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也很关键。项目决策阶段投资方向的正确与否,项目评估、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对投资控制,都具有决定性作用。据报道,在工程项目不同阶段影响项目投资最大的是可行性研究阶段,影响性为75%~95%;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性35%~75%;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性5%~35%;施工阶段影响投资的可能性最大只有10%。因此,前期是影响工程造价的关键。 1)可行性研究。该阶段要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搜集工程的有关资料,对工程进行多方案分析比较,提出最优方案。方案要在技术上先进、可行,经济上合理。先进的技术方案,劳动生产率也高、深知产品质量好,但所需投资较大。所以,必须认真的进行经济分析,根据企业的经济实力,确定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工艺技术方案。工程建设应从如下几点加强各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①积极配合科研单位做好前期准备。技术经济比较关系到造价的因素,如工程选址、规模的确定等,都需要方案比较。外部条件、占地、工程量、地基处理、拆迁工程等,也要比较论证,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最优的建设方案。②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达到规定要求。设计中不要盲目追求一流,既要满足需要和规范要求,又要把钱花在关键点,并不得有设计失误造成的浪费。③必须细致、全面地编制投资估算。初设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比例较大,一定要抓紧、抓好。施工阶段,通过系列技术措施和手段,可节约工程造价的5%一10%左右。因此,一旦投资决策出台后,控制造价的关键就在设计阶段,一定要抓好。 2)设计阶段。项目一经决策,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设计阶段。据资料分析,设计费一般占建设工程全部费用的4%,但影响工程造价却高达75%。先进的技术、合理的设计不仅能使项目建设缩短工期、节省投资,且能降低以后的生产成本、经营费用,提高长远效益。设计的全过程控制与管理也不能忽视。①积极协调配合设计单位搜集有关资料,以保证设计深度及质量,要尽力避免因设计深度的变更。既要充分考虑到项目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又要与同时期类似工程造价相比较,避免高估冒算,真正起到在项目建设中控制工程总投资的作用,为工程建设决策提供可靠依据。②积极开展限额设计,并制定工程投资目标计划。初步设计应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进行限额设计,控制概算不超过投资估算。如设备、材质控制。限额设计,各专业设计人员要增强工程造价意识,严格按照限额设计所分解的投资额、控制工程量和保证使用功能条件设计,力求将工程造价和工程量控制在限额内。③优化设计方案,尽量降低工程投资。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选用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不能偏重于设计质量与功能,不注重造价的影响。④施工图设计阶段要严格执行初步设计评审所确定的技术原则,不超标准设计。施工图预算是确定工程造价、实行经济核算、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控制工程进度拨款的依据,也是工程决算的基础资料。即使设计变更,也要控制在最小范围内。⑤认真审核概预算。其概算及施工图预算,必须全面准确,无漏项和缺口,并要考虑各种价格浮动因素,确保设计阶段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科学、准确。另外,设计招标也是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 二、施工阶段造价管理 设计图纸和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等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也就是工程施工阶段。其控制阶段也是整个工程投资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阶段造价控制就是要科学地组织建设,以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施工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支出,并将实际支出值与造价控制目标值进行比较,而后作出分析及预测。对各种干扰因素加强控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此外,应允许对造价控制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并切合实际。再者,根据工程现场更改大、技术人员与技经人员脱节以致更改部分造价无法控制的特点,直至结算价超出合同价甚多。现场施工中,管理人员要实事求是地从控制造价的角度来审查施工方案,建设单位应从多方面加强管理,控制造价。一是要坚持工程招投标制;二是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三、结算阶段造价管理 工程决算审核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甲乙双方的经济利益。对建设单位来说,要精打细算,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对施工单位而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通常多报结算。以增加工程造价。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讲,工程决算审核实际上就是双方技术能力的较量。建设单位的预算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定额子目的组成内容和套用规定、工程造价的计算程序,而且还要掌握三者的编制原理、内在联系,唯此在应用中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其次,技经人员还应有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既能对现场施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又可对签证中的不合理因素提出质疑。再者,造价人员还要有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经常下工地了解现场情况,掌握工程动态。因为工程竣工决算是确定工程造价的最终手段,它直接关系到甲乙双方的经济利益,所以建设单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控制造价。①严格审核工程量和定额套用情况。根据施工合同要求,认真查看施工记录、验收记录、变更签证手续,核实工程量。同时还要审核定额套用的是否合理性、合法性,审核基价是否被套高,定额是否被错用,在选用子目时是否有重复等。②严格审核各种数据、票据和变更签证。对有的工程在建造过程中没有使用大型机械和特种机械,但是竣工结算中却列入了许多机械费用等,都是不合理的。这些情况若不加强管理,势必增加工程实际投资,就会大大降低了资金投资的效益。③审核材料价差。材料的价格和定额消耗量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也很大,施工企业通常都会在编制决算时虚报材料价格和材料用量。因此应加强对材料价差和用量的审核。要根据国家规定的建筑、安装工程材料定额消耗标准、市场实际情况以及招标文件的约定,结算材料价差。④建设单位还应在工程决算后,认真对工程管理和造价控制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随着国家造价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造价工程师制度的推行,提高投资效益的要求,也使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地位越来越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通过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严格把关,并运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手段,合理的确定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最终才能有效提高企业建设工程的投资效益,使建设工程成本降低到较小的程度。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浅论电力工程企业有效的成本控制 摘要: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中,电力工程企业也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实现电力企业施工成本控制是当前电力施工的重点,是保证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本文针对电力施工企业脱离电网企业走向市场化的现实,结合当前各种实际问题与常见的故障进行分析,讨论了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各个主要方面、内容和方法,促使当前电力企业施工中实现其最大的成本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 关键词:电力工程;企业;成本控制;工程管理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出现了快速稳定的增长趋势,为当前各个企业和单位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随着各种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力产业和电力设备不断的应用在当前各个行业,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主辅分离工作已经展开,电力施工企业即将脱离电网企业,走向当前市场,走向现代化经济体制,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增强电建企业活力,增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在未来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保证其具有良好的竞争能力和充足的后背资源。在电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电力施工企业在失去行业保护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够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证其优势和最大效益的实现,关键在于改革和强化项目部管理体制,将工作重点放在当前企业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之中,以企业管理为主要手段进行良好的施工前提和设计。工程成本管理是电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当前的电力工程建设中,是一项系统化,综合化和全方位思考的施工过程,是结合多种技术和施工手段进行处理的过程。企业要想生存和赢得积累,唯一的措施就是在成本上做文章,做到各种资金投入都落实到是出。 一、掌握工程信息,控制投标成本 工程投标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前期工作。工程要中标,首先要掌握准确的工程信息,了解项目业主的机构、职责、队伍状况、资质信誉等基本情况;掌握工程项目的性质,弄清工程投资渠道和融资情况,掌握工程项目的主要内容。明确这些工程信息后,综合分析决定是否参加该工程招投标。一旦决定参加工程的招投标,公司经营开发部就要根据招标文件的规定和业主的要求,准确计算工程量,了解当地的所有材料价格、设备价格,分析在正常情况下完成该工程所需的人力、材料、设备、水、电、安装、机械费、管理费、税金等所有的成本。在此基础上,考虑设计漏项、设计变更、设计缺陷以及创精品工程、优良工程所增加的投入和工程的奖惩等综合因素,做出合理报价、编出标书,做好投标工作。 二、搞好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 成本预测是成本计划的基础,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了依据。因此,成本预测对提高成本计划的科学性、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成本控制,要抓成本预测。 三、寻找有效途径,切实控制工程成本 (一)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要明确项目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明确公司、项目部、专业工程处和外协施工队伍之间责、权、利的关系。项目部是代表公司管理工程项目的工作班子,全面负责工程项目的成本、质量、安全和施工进度,项目建成后即行解体,所以他不是一个经济实体,应对公司整体利益负责任。项目部各成员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执行项目成本分析标准,确保正常情况下不超成本支出,如果遇到不可预见的情况,超成本较大时,应及时报公司成本控制中心核实,找出原因。如属工程量追加,则积极协调业主、监理和设计,搞好签证追加;如属材料价格上涨,则由成本控制中心报请公司承担差价部分。 (二)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 重视降低成本、节约费用的技术方案措施的编制和实施,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成本。对降低成本方案的编制者要给予重奖。 (三)采取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1.人工费控制 人工费一般占全部工程费用的25%左右,作为施工企业,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劳动定额。要从用工数量上加以控制,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力争做到实际结账不突破定额单价的同时,提高工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工资的计划管理、提高出勤率和工时利用率,尤其要减少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 在此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大力推广使用优秀的劳务分包协作队伍,保证人工费不突破目标值。 2.材料费的控制 材料费一般占全部工程费的45%~50%,要对材料用量、材料价格加以控制。要掌握材料的规格型号,严格计算材料的使用计划。严格制订材料进场验收制度,实行量方、点数、过磅,保证材料质量合格,不亏方短缺,保证其数量。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 实行全过程监控,做到计划出台会审制,采购执行招标制,费用汇出监督制,材料领用审批制;使用管理做到零损耗,仓储达到零库存,实行限额领料制。施工完毕后,要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四、加强成本核算,实施过程控制 成本核算主要由项目部财务科和专业工程处组织实施,对每一项目的每一阶段根据成本清单认真进行汇总,对项目每笔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认真的成本比对,对项目的每一环节都要仔细控制。财务科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之外,还要筹集资金,及时按完成的工作量从业主方足额要回工程款,合理安排资金的使用,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各施工环节的正常进行。 五、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监管,确保实现目标成本 工程项目成本监管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财务管理活动有序规范实行的必要保证,是控制工程项目成本的有效方法。规范有效的工程项目成本监管机制,可以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健全工程项目成本监管组织体系 有必要成立财务监管中心,设专人负责监管,以克服财务管理制度易受外部环境、客观条件及人为因素干扰的困难,确保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二)完善工程项目成本监管制度体系 制订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工程项目成本监督管理条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各环节的各项经济活动没有了虚假反映、违规操作的载体,并从源头上和程序上杜绝了违规事件的发生。 六、结束语 在电力工程施工和管理中,成本控制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过程,是实现电力工程良好发展和最大利润的关键。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增加的过程中,如何保证电力工程的正常实施和电力输送系统的完善与质量安全的保证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增长的而前提基础。实现企业自身的良性循环,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最大的发挥其经济社会效益,为人们谋求福利。 电力工程企业论文: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财务管理探讨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电力需求增长势头迅猛,电网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工程项目不断增加,供电公司在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企业财务核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存在不少问题和难题,比如工程物资管理混乱、资金浪费现象严重等等。如何加强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节约项目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成了摆在供电公司各级管理者面前的一道考题。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规范、严格的工程财务管理流程,并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严格予以落实,方能有所改进。 二、电力工程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县级供电公司的电力工程管理流程来说,一般是公司编制年度工程项目计划建议,按照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规定程序于每年年末上报相应管理部门,由相关管理部门负责审批。被纳入财务预算的工程项目由财务部门根据批准的工程计划和项目进展情况,及时筹措和拨付资金,并对资金使用情况实施财务监督;施工过程中由项目管理部门对项目的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生产工艺、施工进度进行全过程管理;待工程完工后,根据项目立项书、预算书、施工合同、验收报告、决算书等资料,财务部门办理结算及资产入账手续。 上述管理流程表面上不存在什么缺陷,但我们发现在实际的工程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财务部门职能的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物资管理、承包商的选择、管理部门的协调等关键环节与领域存在一些缺陷。 1.供电公司内部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存在诸多问题 就目前的工程管理流程而言,大部分工程资料在工程竣工前与财务管理部门关系不大,一般都在工程竣工后才集中到财务部门,其对整个工程进展情况不能进行动态的掌握,由于资料信息在部门之间传递的滞后,财务工作只限于核算与结算阶段,财务部门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账、算账部门而已,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财务管理职能。 由于不了解工程的实际情况,财务部门在编制决算时,对于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并不全面或者说不够准确,不能真实的反映预算执行偏差的原因,影响今后工程的资金计划预算。这对于财务参与整个企业预算工作十分不利。 就资产的交付而言,电力工程完工后缺少财务部门的参与,一般都是由工程管理部门与外部承包商进行交割,这不利于今后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容易造成工程资金监管的漏洞。在工程决算过程中,财务部门的职能也常常得不到有效发挥,往往是工程管理部门主导整个决算,甚至有些公司的工程管理部门单凭外部承包商提出的工程概算决算书仓促予以认定。 2.资产管理混乱,账实管理职能不分 目前,县级供电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甚至有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人员身兼工程材料保管职能,造成实物管理混乱、账实不符等情况。一是许多企业对于各种工程物资的储存、分类、领取等管理混乱,不具备专门的储存条件,乱堆乱放,各种用途物资混杂不清,比如冰灾修复工程等专项资金物资与其它材料区分不清,甚至导致难以盘点清楚的情况,容易发生工程材料的被盗、被非法侵占等意外损失;二是没有专门的物资保管人员,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这极易造成舞弊的可能;三是领料渠道混乱,例如在会计上应做资本化处理的线路技术改造等项目出现导线等主材从备品备件中领用的情况,而实际上备品备件已从材料费、修理费等科目结转到了企业生产成本,造成项目结算书中材料与实际项目领料出入较大,财务决算不能反映真实工程成本;四是缺乏现代物资管理技术,比如物料管理信息系统等,不利于提高物资管理的效率,也不利于强化内部控制。 3.合同管理混乱 工程施工合同是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法律文件,它是承包人与发包人之间对于工程项目确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也是确定工程建设质量、施工进度和工程款结算的主要依据。目前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事前并不签订合同,往往在项目实际完工后才予以补签;小合同大结算或概算总承包等现象时有发生;合同签订包工包料条款,却往往出现承包方向发包方领料情况,或者合同对双方供应设备材料范围和具体结算方式未予明确;有的合同没有约定付款的具体方式以及付款条件,造成不能合理、科学地控制付款进度,对于付款的审核也难以依据合同行事,以致资金管理的失控;有的企业由于对合同审核把关不严,往往造成合同条款前后矛盾,势必给工程管理增添了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合同管理的混乱,往往造成工程后期管理的困难,比如双方互相扯皮,甚至导致工期延误、工程质量下降等情况,也给财务结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承包商的选择问题 随着国家对电力投资力度的加大,工程外包队伍越来越庞大,但外包施工队伍往往良莠不齐,若对工程外包不加强管理的话,则势必出现众多工程质量隐患和违规违法行为。目前,许多电力企业在发包电力工程时,往往并不遵循招投标方面的法律法规,而是运用不恰当招标方式使关联单位中标,或者将整体工程合同分解使单个合同金额低于招标限额进而以便关联单位参与工程施工。 目前,我国各地通常的招标限额大致为合同估价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货物和服务、投资额100万元以上的工程。特别一提的是,这些限额针对的都是单项合同,对于整体工程应避免肢解,但实际中许多企业却往往背道而驰,在选择承包商时尽其所能规避招标限额,对关联企业予以特别照顾。 5.工程项目变更随意 工程合同变更本属寻常,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合同不可能一成不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履行必要的手续。发生变更时,合同双方以及监理方(需要监理的合同)应及时协调,签订合同变更签证,涉及到设计变更的部分还需要同设计方协调。然而,工程项目在实际中存在任意变更的情况,经常不按标准规范办事,比如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更换、变电站充电机和蓄电池等直流系统改造等技改项目的实际施工不按初步概算和计划执行,随意增加或变更;或者边设计、边施工、边调整投资金额,以致决算金额大大超过概算;有些虽然表面上办理了设计变更手续,但实际上是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企业对于这些变更常常把关不严,以致工程成本失控。 6.财务核算未严格遵循会计标准 在财务核算中,企业应该严格依据国家会计法规、制度等进行会计处理,但由于会计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中对于工程项目的财务核算常常不按规定严格办理。比如,工程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项目管理部门仍未结算的,财务上应按规定将工程暂估入账并计提折旧,然而实际中许多企业并不这样做,致使年末资产虚高,利润虚增;又比如,对于借款费用未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予以资本化、计入在建工程,致使当期资产虚低,利润虚减;还比如,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未停止资本化,致使期末资产虚高,利润虚增。 三、若干建议 1.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恰当划分部门职权 目前,财务部门在电力工程管理方面的职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应该对各部门的职权进行恰当划分,并且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机制,以便提高财务部门对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参与力度。另一方面,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起着关键作用,有利于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在部门之间分权是必要的,但部门之间的协调也很重要,如无良好的沟通机制,则在工程管理这一比较复杂的领域将必然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的现象,比如某些项目管理制度针对特定部门制订下发,而其他部门却不加关心、不去了解,从而造成了项目管理上的混乱,又如在领料问题上,如果缺乏沟通,则必然出现领料混乱的结果。 因此,无论是从加强财务部门的监督力度,还是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来看,建立健全一个权责划分清晰、部门沟通无碍的信息渠道是很有意义的。 2.加强制度建设,夯实管理基础 供电企业在工程管理中,要严格按照规定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资本金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在内“五制”管理,这是做好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要将各项管理制度具体化,以项目法人为主导,加强工程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合同管理和组织协调,严格执行工程签证程序,抑制工程随意变更问题,以控制工程成本;对于外部队伍的选择要按照承包商管理制度进行,并且严格执行招标投标制度,不能变相规避招标程序;要建立健全工程合同管理制度,工程合同要按归口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分部门会签审查制度,应通过精细化的合同会签审查制度,加强对工程风险的专业化控制,从合同谈判、订立、履行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控制,确保将工程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3.加强工程物资管理力度 工程材料、设备等物资的管理常常是供电企业在工程管理当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对于包工不包料的工程合同,物资管理关系到整个工程成本的控制。供电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工程物资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库存管理技术,要创造条件满足工程物资分类储存、分类管理的要求,尽量减少领料混乱、材料被盗丢失、非法侵占等现象;要严格执行定期盘存制度,做到工程物资账实相符。 4.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加强会计监督 2008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对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不同于一般财务管理,其技术要求更高,不仅需要具备成本核算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还需掌握施工流程、工程预算等知识。为此,财务人员要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努力转变观念,恪守职业道德,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判断意识,方能有效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工程财务管理工作应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财务人员要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按合同有关条款办理付款,并监督检查资金使用情况,以确保国家和企业工程资金运行的安全、合理和有效;要加强工程财务决算真实性,以降低建设项目实际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5.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工程竣工决算一般需要外部审计机构的验证,但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对于工程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更加熟悉企业内部情况,能够对工程建设进行动态跟进,随时掌握各种信息,对于工程项目可以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而外部审计往往仅局限于事后的验证;另外,内部审计还能为外部审计提供内部资源支持,有助于竣工决算审计的顺利进行。当前,在内部审计方面,供电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内审制度,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拓宽内部审计工作范围,提升内审人员的素质,规范内部审计作业,强化内部审计对工程管理的监督作用。 (作者单位:贵州电网凯里供电局)
铁路管理论文:我国铁路管理体制现状与改革建议 【摘要】我国铁路国有资产数额巨大,约占全国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的1/10。铁路国有资产管理如何,不仅直接关系铁路运营效益,而且影响到我国国有资产全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铁路的管理体制已经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在铁道部的领导下,铁路部尝试过组建客运公司,进行过网络分离,撤并分局和站段的调整,但是这些改革都不是从体制上入手,都是治标不治本,没有触及中国铁路的症结。本文从分析我国铁路管理体制现状入手,然后对我国铁路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字】 铁路 管理体制 现状 改革 一、我国国有铁路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1、政企不分,政府与企业间的权责不清。在现行管理体制下,铁道部政企合一,它既是政府的一个部门,同时又经营着庞大的全国铁路网;既是一个权力主体,又是一个利益主体,这种兼而有之的情况既违背了市场经济要求,影响公平竞争,同时,由于政府和企业二者所追求的目标不一样,铁道部要实现的增值目标和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必然要妨碍企业的行为,影响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 2、站段撤并后,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不清,产权登记不及时、不完整。 铁路企业在进行生产力布局调整过程中,对原有的站段进行撤并后,新站段大部分都是由两个或是多个站段撤并组合形成。根据国有资产管理要求必须先进行资产清理,然后统一入账管理。可是有些站段以种种理由为名,没有认真履行程序、认真清理资产和及时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不及时、不彻底解决。 3、缺乏商业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竞争是铁路运输业走向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前提条件。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之间是一种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分局、铁路局依次对上级单位负责,铁路企业之间不存在商业竞争,或虽然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存在着竞争,但由于与自己的直接经济利益关系不大,相互竞争并不明显。在这种基本不存在商业竞争的情况下,铁路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 4、排斥了铁路企业作为独立商品生产者地位。在现行体制下,铁路局、铁路分局名义上是独立的法人企业,却没有相应的法人财产权。资源的配置,包括职工总数的增减、投资来源和使用、存量资产的转移和处置等主要通过纵向计划安排和调节,企业基本上没有自主权,不能自主决策、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没有建立健全的资产经营责任制。铁路企业每年对国有资产经营者的考核未实行经营责任考核,在任职期内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考核没有风险性、责任性。国有资产是纽带,是确定经营者责任,考核其业绩的重要指标。如果经营者在任期内各项指标都没完成,说明其驾驭国有资产的能力还不够,对其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应当查明原因,追究责任。铁路企业应该既抓生产又要重视管理指标。 6、投融资主体是铁道部。在投资机制上,投融资主体是铁道部,这本身不符合市场经济投融资主体的属性要求。在这种体制下,对于铁路运输基层单位来说,投资是上级的,利益是本部门的,造成了业务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进行经营决策时,均从局部利益出发的问题。反正是公家的钱,不花白不花,结果导致生产要素分散,设备利用效率低下,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与此同时,一些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铁路企业也缺乏经营决策的主动性。 7、成本与运价的关系被扭曲。我国铁路由国铁独家经营,在运输市场上居于垄断地位,铁路实行全国统一定价机制,加上成本是“倒逼”式的定价,无法体现各个不同地区铁路修建成本和运营成本的差异,使成本与运价的关系完全被扭曲。 二、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1、政资分离,政企分开。政资分离,政企分开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基本原则。铁道部的行政管理职能要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分离,两类机构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铁道部行驶行政管理职,能不再直接管理企业。 2、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在国有资产运营过程中,谁代表所有者、经营者、适用者,相互之间具有何种责权利关系都必须十分清楚,要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落到实处。 3、提高经济效益。要通过改革,使铁路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追求盈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一项基本目标,企业是否盈利,盈利多少,是衡量企业经营好坏、改革是否成功的一个主要标志。在改革中,铁路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才能说明改革的成功。 4、鼓励竞争。要通过改革,在铁路内部各企业之间,铁路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公平竞争的氛围,通过竞争来提高服务质量,实现优胜劣汰。 5、震动较小,便于实施。铁路是我国目前主要的运输手段,承担着繁重的运输任务。为了降低改革对运输任务完成造成的负面影响,应当尽量选择对社会振动较小,便于操作,能与现行体制有机衔接的改革方案。 6、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领导下,铁路运输企业应该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部门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票、解决假日买票难的问题,更好地为和谐社会服务。 三、对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国铁路现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将现有铁道部机构职能一分为三。 (1)将目前铁道部行使的政府行业管理职能部门独立出来,与交通、民航等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并,成立国家运输部,统一行驶政府的运输管理职能,包括制定国家运输政策法规,监管国家运输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制定国家运输发展规划等。 (2)将目前铁道部行使的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职能独立出来,成立国家国有铁路产权管理局,代表国家管理铁路行业国有资产,包括对铁路国有资产存量的调整和重组,考核任免国有产权运营机构的产权代表,收取国有资产收益,负责铁路国有资产处置等。 (3)将目前铁道部行驶的全路运输调度指挥、运输清算等职能独立出来,成立全国铁路运输组织调度中心,负责协调全路组织调度、运输清算、协调经济利益关系。 上述构想用图表示为: 2、改革现有的铁路局制度,组建公司制企业。鉴于目前铁路分局经营资产较多,运营能力较强,又是独立法人等情况,应建立以铁路局为主体的资产投资运营机构,在其所管辖的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对出资人负责,在经营的业务上接受铁道部管理。铁道部作为国家铁道行业的主管部门继续存在,或者改组为铁路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使政府监管和协调的职能,退出企业的角色。这样,出资人对铁路企业拥有产权,各铁路企业的管理者则拥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成为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各铁路企业集团(包括国铁和地方铁路、合资铁路等)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市场的竞争,承担风险,享受收益,解决投融资体制方面的问题。 在公司选型上,由于有限责任公司有利于理顺产权关系,实现政企分开,转换经营机制,与铁路现行体制有一定的融合性,组建和运作相对容易,应成为现阶段铁路企业转制的主要形式。从长远来看,股份有限公司除具有有限责任公司的优点外,还具有很强的筹资能力,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力度大,应作为铁路企业长远发展的主要形式。同时参照原有的铁路局框架,在原有铁路局的基础上保留车、机、工、电、辆等部门运用和日常维护部分,适当缩小规模。铁道部适当放开运输价格,允许在一定的范围内浮动,并界定铁路运输企业的业务范围仅为旅客和货物的运输业务。 3、改革铁路新线投资经营体制。在新线的投资及运营管理方面,对于使用铁路建设基金或者国债资金投资的国防性或公益性新线,应改变由铁道部指定由某个铁路局管理的原有体制,由相关铁路企业集团竞标经营,并签订资产经营责任合同,按照合同期限或者年度经营业绩对经营者进行考核,国家只掌握铁路建设的金融资产及其收益。结束铁路局接管新线时只享受经营管理的权利,而不承担经营风险和义务的历史。对于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新线,应以铁路运输企业为投融资的主体,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形成铁路投资多元化的格局,成立新的股份制铁路运营企业。 4、组建全国性的铁路客车、货车、机车租赁公司。成立一个或几个全国性的铁路客车、货车、机车租赁公司,负责铁路车辆的购置、管理并拥有产权,负责AEI――货车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的管理,以向各铁路运输企业出租车辆的使用权的方式获得收益。客车租赁公司备有适量的客车车底,供客运公司租用(在出现突发客流,如民工流、学生流、假期客流等情况时使用)。根据货运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购备各种类型、不同吨位的货车,供货运公司租用,以既有机务段为主体,成立机车租赁公司。根据单司机、轮乘制、长交路的思路考虑机车租赁站的布点。各租赁站按需求备有各种型号的机车,为客运、货运公司服务,按机型及运营条件收费。 5、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对无形资产要求的提高,铁路部门应成立员工培训学院,加强对员工的电脑技术和服务质量培训,真正做到微笑服务于每一位乘客,对乘客的要求能给予适当的满足。 四、结束语 总之,铁路改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既应看到改革的艰巨性,也要看到改革的迫切性,既要考虑改革的实际效果,同时也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在不违背社会道义的前提下,克服政企不分的一切难题,早日实现政企分离。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相信我国铁路改革一定能取得重大进步。 铁路管理论文:国外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国外铁路管理体制的变迁,然后着重从经济、政治、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了近年在国外兴起“铁路改革潮”的深刻原因。这对研究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思考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及发展战略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铁路 改革 原因分析 一、引言 铁路自1825年在英国诞生以来,迄今已有18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此期间,世界铁路经历了约100年新兴产业的鼎盛,50年传统产业的衰退,继之以传统技术经济与现代高新技术结合,再度复兴。这一生产力发展的螺旋式上升,有技术创新及设备变化的原因,同时也伴随着管理体制、产权关系的内在演绎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进入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各国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等国家,实行了对铁路等关系“国计民生”产业的国有化,西欧各国、日本,美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大规模实施了企业国有化政策。铁路企业因其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成为了国有化或国营化的重点,国有化后,各国对铁路普遍实行了集中式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在铁路垄断运输市场时期,特别是在战争和恢复战争创伤时期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其它运输工具的迅速发展和运输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世界各国的铁路运输普遍出现了客货运市场份额大幅度下降、经营亏损严重、政府补贴增加的趋势。 二、国外铁路管理体制的变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各国纷纷调整铁路发展政策和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为中心,对铁路管理、组织、价格体制等进行重大改革,形成一股强劲的世界铁路改革潮。 1、发达国家情况 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斯塔格斯法(Staggers Rail Act),在运价和经营范围等九个方面放松对铁路“管制”进行对联合铁路公司的股份化改造。1985年,法国国营铁路公司与政府签订了第一个计划合同。1987年,日本国铁分割为七个公司,迈出了经营化第一步。1988年,澳大利亚铁路全面实行以商业化为目的的改革。1988年,瑞典铁路实行线路设施与运营分开的“上下分离”管理体制。1992年,意大利宣布将国营铁路公司改组为股份公司。1992年,英国政府铁路改革白皮书,在“上下分离”的基础上,出售货运及其行包业务,对客运业务实行特许经营。1992年,德国政府宣布将东、西德铁路合并,成立线路,货运和客运3个独立部门,然后将其改组成子公司,最后实现股份制改造。1993年,新西兰实施铁路整体出售战略,以2.2亿美元的价格将铁路出售给美国一家铁路公司。 2、发展中国家情况 除发达国家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近几年相继进行了铁路改革。阿根廷国营铁路于1992年以国际性招标和特许经营方式,实现公司化改革。印度尼西亚从1992年起将部分铁路实行公司化改造,私营公司获得在爪哇岛的铁路产权及经营权。土耳其、印度、马来西亚、韩国、台湾、俄罗斯、波兰等国也先后实行了铁路管理体制改革。 三、世界性铁路改革的原因分析 世界性铁路改革的风起云涌,成为二十世纪末对全球经济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重大事件之一。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以及来势之猛、进展之快史无伦比,究其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1、经济方面 (1)政府补贴不堪重负。长期以来,由于铁路是国家垄断经营或管制,其投资、运价、赢利水平、借贷、利润分配等资金运作都处在政府直接控制下,即使经营入不敷出,也有政府财政补贴弥补,企业便失去降低成本和创造利润的激情和动力。原日本国铁管理部门就坚信铁路是一条永不沉没的大船,亏损最终会由政府承担,因而国铁赤字连年居高不下亦无危机感。日本国铁从1964年首次出现亏损到1987年国铁解体,累计亏损达25亿日元,加上有关债务共计37亿日元,约等于日本政府1年的税收。前联邦德国铁路自1982年以来,平均每年得到政府上百亿马克的财政补贴,到1993年国铁实行股份制改革前,东、西德共欠国家债务550亿马克。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对国铁企业过多、过细的干预,也导致了政府管制成本的上升。美国对铁路及其他运输方式的管制成本在60年代时每年大约需100亿美元。北欧等实行高福利政策的国家,政府把铁路旅客运输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待遇,强制性地要求以低运价经营,由此导致的亏损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致使客运成为政府的沉重包袱。 (2)企业管理效率低下。各国政府对企业资金运作的直接控制,是通过高度官僚化的企业管理体制来实现的。在发达国家,尽管国有铁路也称为“公司”,但实际上是国家的特殊法人,政企不分、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的现象非常明显。很多公司直接隶属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公司董事会成员或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由政府官员兼任,公司职能部门甚至一般员工都享受政府公务员待遇。官僚化体制下的管理层次繁多、机构臃肿、决策迟钝、效率低下。同时也造成了企业规模过度膨胀和对人力资源配置、资产存量调整的刚性约束。 (3)市场份额急剧减少。20世纪30年代以后,汽车工业、高速公路、航空技术发展日趋成熟,公路、航空、管道运输比重迅速上升,改变了铁路运输独占运输市场的格局。但铁路却反应迟钝,缺乏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平等竞争的条件。各国未能认识到垄断条件的变化并及时调整对铁路的管制政策和体制,却对公路、航空、管道运输及相关产业发展给予极大的偏爱。从而在各种运输方式主体间造成不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剧了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困难。美国铁路货运由于受工业布局和能源结构变化的影响,传统的直达运输优势逐年削弱,但由于铁路企业没有废弃亏损线路的自主权,又无法自行调整运价,致使一些企业无力支付货款利息,处于濒临破产的境地。竞争的不平等还表现在铁路企业所承担的大量公益性运输服务和过重的基础设施费用上。公益性运输服务虽然得到一些政府财政补贴,但在政府与企业间并没有明确的责权利关系界定,说不清损益和责任,铁路企业的绩效难有公正的衡量尺度,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铁路在运输市场中份额下跌应该说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1970―1990年,欧洲铁路客运市场占有率从10%降到8.6%,货运由27.8%降至15.4%。从铁路自身来讲,在国家垄断经营体制下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是造成铁路衰退的主观因素。铁路企业管理体制的弊端扼杀了其竞争活力,使其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视而不见、反应迟钝,这是造成其衰退的客观因素。待铁路醒悟,“用户”的习惯已经改变,新的运输市场格局已经形成,再想夺回市场主导地位已不太可能。 2、政治方面 通过铁路改革,降低沟通门槛,促进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以欧洲为例,欧盟成立后,将铁路和交通政策的统一放在欧洲政治议程的首位。欧盟政治首脑们认为,跨越国界的铁路列车的运行,是实现欧洲一体化的助推剂,建立一个放眼未来的欧洲铁路网是欧洲一体化的政治需要。1991年,欧盟题为“欧共体铁路之发展”的EC91/440号指令(Council Directive of 29 July 1991 on the Developmentofcommunity’s Railways)。该指令结束了欧盟成员铁路独家控制该国铁路线路使用权的历史,鼓励组成国际铁路集团,让欧洲铁路客货运输在统一规划和统一经营的管理体制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允许各国铁路基础设施向私营运输公司开放。 虽然EC91/440号指令只规定了铁路进入自由化市场的指导原则,却导致欧盟各国铁路在战略配置和管理模式上发生重大改革以及制度性变革。为及时解决成员国铁路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使改革顺利进行,1992年欧盟又了“运输指南白皮书”(COM〈92〉494,布鲁赛尔1992);1995年颁布了对91/440号指令进行补充的第18/1995和19/1995号两个新法令;1996年,欧盟委员会发表铁路振兴白皮书,确定铁路自由化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促进产业调整的运输政策,从而使铁路在完成欧盟经济竞争性改造中成为重要主体。 经济自由化促进运输市场开放竞争。为防止在欧洲运输市场重组过程中铁路被抛弃,欧盟除在政策上支持铁路改革外,还在资金来源、行业管制等许多方面采取能使铁路继续生存和得以发展的激励手段,为铁路提供能够重新回到运输竞争市场的机会。 3、环境保护和交通方面 如果说减少铁路企业亏损、摆脱政府财政困境是各国掀起铁路改革的重要原因,那么,就世界范围而言,改善环境、节约能源、发展清洁、便利的大众交通运输则是全球铁路普遍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绝大多数国家政府在本国铁路长期经营亏损、濒临破产之际,并没有采取让铁路自生自灭的消极政策,而是千方百计寻求起死回生之术,促使其复兴。 上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展开了一场全球性汽车竞赛。在此期间,18个欧洲国家花在公路上的投资是铁路的3倍。铁路在飞机和汽车布下的天罗地网里迅速衰落。以1970―1994年间欧洲货运市场变化为例:铁路市场占有率从31.8%下跌到14.9%,公路市场占有率从48.5%跃至71.7%。 进入90年代,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加剧,人们开始认识到放弃铁路去大造公路是个严重的历史性错误。据统计,从1985年到2005年美国公路上每年因汽车误点的时间,从30亿车时上升到120亿车时。美国联邦政府技术评估办公室专家们的一项非正式估测表明,交通堵塞造成的损失,即使不大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每年投资在公路上的钱,也至少是等于那笔投资。尽管世界各国修建了众多的高速公路和立交桥以及规模庞大的停车场,但仍然满足不了像潮水般的汽车。 此外,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最严重的环境污染。汽车燃烧后的废气是当今世界环境污染的一大祸害。据日本对三种交通工具排入大气主要有害物质二氧化碳的测算,铁路列车的排放量是汽车的八分之一,是飞机的五分之一。汽车尾气会引起人们头痛、肺炎、癌症和心脏病变加重。同时,由于汽车尾气产生的温室效应,已使地球温度逐年升高,后果令人担忧。 面对汽车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等环保和社会问题,铁路的优势凸现出来。铁路不仅空气污染比汽车小,且是各种交通工具中最节能的,据统计,移动同一货物,卡车的能耗是铁路列车能耗的八倍。铁路还有占地面积小的优点,一条铁路复线完成的客运量与一条具有十六车道的高速公路相同,即占地15米宽的铁路与122米宽的公路的作用相当。为此,位于欧洲交通要冲的瑞士,于1994年通过全民公决,禁止卡车大量穿越国境,同时禁止进一步大规模修筑公路。从2004年起,穿越瑞士的卡车和拖车必须“坐火车”通过该国。 因此,一度被各国称为“夕阳产业”的铁路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各国应通过改革促进铁路的发展。 铁路管理论文: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摘要:文章从铁路内部组织结构的角度审视了世界各国铁路改革的主要模式,对美国、英国和日本铁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改革前后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简述了我国铁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了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即提高了运输效率,有利于发挥新技术装备的作用,有利于减少运营管理成本,有利于推进铁路管理体制创新,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 关键词:铁路;体制改革;直管站段;主辅分离 长期以来,我国铁路一直实行的是“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站段”的四级管理模式。铁路局和铁路分局作为两级法人,以同一方式经营同一资产,管理重叠、职能交叉、相互掣肘、效率不高,对铁路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特别是随着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深入实施,铁路局和分局两级法人的弊端越来越突出。2005年3月18日,经铁道部党组研究,报请国务院同意,全国铁路设施了管理体制改革,撤销所有铁路分局,实行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的新的管理体制。这是我国铁路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变革,对于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铁路新管理体制,尽快缓解铁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发展铁路运输生产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通过审视国外铁路管理体制的改革模式,进一步解读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能够加深我们对铁路改革的理解。 一、国外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在公路、航空业迅猛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铁路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问题,而且越来越突出。许多国家铁路市场份额急剧下降,财务状况日趋恶化,经营出现严重亏损,成为国家政府的沉重负担。分析其主要原因,既有技术不适应的问题,也有铁路管理体制不适应的问题。日本国铁从1964年首次出现亏损到1987年解体,累计亏损高达37.1万亿日元,相当于政府一年的税收。德国铁路在1993年前,累计欠下国家债务550亿马克,而美国铁路到1970年有约1/4的铁路企业破产。 在这种大背景下,许多国家围绕重新界定政府与铁路的关系、改革产权制度、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实施企业重组等推进铁路管理体制改革,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模式。从改革铁路内部组织结构的角度看,世界各国铁路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北美模式 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主要特点是货运以干线为主,组建货网一体的区域性铁路货运公司;客运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一个公司,租用货运公司的线路。 (二)欧洲模式 以打通欧洲各国铁路界限、建立统一的运输网络为目标,将铁路客货运营与线路基础设施相分离。 (三)日本模式 以建立区域性运输公司为主,组建6个区域性客运公司、1个全国性货运公司。 (四)大一统模式 以俄罗斯和印度为代表,将路网和客货运营合为一体,全国组建一家铁路公司,对全国铁路运输生产实行统一管理。 表1列出了美国、英国和日本铁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改革前后的对比情况,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三种模式各自的特点和实际效果。 纵观世界主要国家铁路的体制改革,共同特点在于: 第一,实行市场化经营。各国铁路改革普遍以市场为导向,对运输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调整组织机构,改革运价制度和财务制度,引入市场化经营机制。 第二,重新界定政府与铁路的关系。各国在推进铁路改革中,注重调整政府与铁路的关系,明确政府在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偿还历史债务、补贴公益性服务等方面的职责,减少并逐步取消对非公益性运营亏损的政府补贴。 第三,推进铁路投资主体多元化。各国在推进铁路改革中,通过对铁路企业实施改组上市、兼并重组、股权转让、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拓宽铁路融资渠道,改变过去主要由国家投资铁路建设和经营的局面。 第四,实施基础性改革,为铁路体制性变革创造条件。各国普遍采取渐进式推进改革的方式,欧洲各国铁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结合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调整生产力布局,实施减员措施,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日本铁路在民营化改革前,先后5次实施内部改革,通过整合编组站、实行货运集中化,提高了运输效率。这些基础性改革,为铁路体制性变革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这些改革为世界铁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我国铁路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我国铁路一直以来所进行的各项改革,也都是基于这些经验,并结合我们的国情以及我国铁路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 二、我国铁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实行铁路局(公司)直接管理站段的体制 我国铁路设施的管理体制改革,撤销了所有41个铁路分局,并根据铁路网布局和客流货流集散的实际情况,从优化运力资源配置、提高运输效率出发,新成立了太原、西安、武汉3个铁路局。加上原有的15个铁路局(公司),全国铁路共设立18个铁路局(公司),所有铁路局(公司)实行直接管理站段的体制。具体改革方案是,撤销太原、大同铁路分局,组建太原铁路局;撤销西安、安康铁路分局,组建西安铁路局;撤销武汉、襄樊铁路分局,组建武汉铁路局;撤销哈尔滨铁路局所属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海拉尔铁路分局;撤销沈阳铁路局所属的长春、沈阳、锦州、通辽、吉林、通化铁路分局和大连铁道公司;撤销北京铁路局所属的北京、天津、石家庄铁路分局;撤销郑州铁路局所属的郑州、洛阳铁路分局;撤销济南铁路局所属的济南、青岛、徐州铁路分局;撤销上海铁路局所属的上海、蚌埠、南京、杭州铁路分局;撤销广铁集团公司所属的羊城、长沙、怀化铁路总公司;撤销成都铁路局所属的成都、重庆、贵阳铁路分局;撤销兰州铁路局所属的兰州、武威、银川铁路分局;撤销乌鲁木齐铁路局所属的乌鲁木齐、哈密铁路分局和南疆铁路临管处、北疆铁路公司。 (二)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从1998年开始,工程、建筑、工业、物资、通号五大总公司与铁道部签订了资产经营责任书,实施结构性分离;运输系统首先在四个不设分局的铁路局(呼和浩特、昆明、柳州和南昌铁路局)试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到1999年,全路14个铁路局全面实行了资产经营责任制。2000年,铁道部对辅业进行大规模剥离,原由铁道部直接管理的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工程总公司、建筑总公司、通信信号总公司、中土公司等五个非运输企业和十所高等院校与铁道部脱钩。到2005年,基本完成了教育、医疗机构移交工作,共有826所铁路中小学校、208所铁路医院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包括2003年移交国资委的铁通公司、物资总公司和42家设计施工企业,有35万人从铁路主业中分离出去。 三、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 (一)提高了运输效率 铁路局和铁路分局作为两级法人,都履行配置运力资源的职能,造成运输组织指挥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对职能重复,限制了运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全国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情况下,解决铁路运输能力紧张、对国民经济发展“瓶颈”制约的问题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一方面要加快铁路建设,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内涵扩大再生产,进一步挖掘运输潜力。撤销铁路分局之后,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减少了运力配置的中间层次,为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和优化运力资源配置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优化运输组织,提高管理效能,提高运输效率。 (二)有利于发挥新技术装备的作用 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尤其是连续五次大面积提速,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进步,线桥隧涵质量明显提高,通信信号设备几经更新换代,机车全部实现了内燃和电力化,客车和货车车辆技术也有了较大提升。在2004年第五次大面积提速后,主要干线客运机车交路已经由过去的不足500公里延长到900多公里,直达特快列车的机车交路达到1500公里左右,直通货车的机车交路已经由过去的不足280公里延长到500多公里。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实施后,这几个数字还将有大幅度增加。随着客运专线等高等级铁路的建设和客车动车组、大功率货运机车及调度集中等先进技术装备的应用,固定设备和移动设备的安全可靠性以及修程修制都将发生重要变化。运输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形势,客观上要求改变现有的生产关系。通过撤销铁路分局,可以打破管理层次多、铁路分局管理跨度小对新技术装备作用的限制,适应不断扩大运输能力的需要。 (三)有利于减少运营管理成本 撤销铁路分局,可以精简机构,减少铁路管理人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减少管理层次,解决由于两级法人以同一方式经营同一资产,而造成的管理效率不高和增加管理成本的问题。同时,在铁路分局机关有一大批具有实践经验、熟悉运输业务、经营管理能力强的人才,由于铁路局与铁路分局管理重叠,这批人才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撤销铁路分局之后,这批人才有的安排在了路局机关,有的充实到了基层站段和车间,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了聪明才智。 (四)有利于推进铁路管理体制创新 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走向是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事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撤销铁路分局,解决两级法人以同一方式经营同一资产的问题,有利于推进运输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于目前我国铁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提高路网综合运输能力是当务之急,铁路改革必须坚持运输集中统一指挥和路网的完整性等重要原则。撤销铁路分局,实行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管理的体制,既有利于运输的集中统一指挥和路网的完整性,又为未来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 (五)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 铁路局作为运输企业,是铁路运输管理的主体。由于铁路分局这一管理层次的存在,制约了铁路局管理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铁路局及时了解运输工作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运输生产中的问题。撤销铁路分局后,铁路局的管理主体责任更加明晰,企业管理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作者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作者为该单位副教授) 铁路管理论文:浅谈铁路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 摘要:铁路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铁路事业快速发展,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经常处于运行状态,对会计体制构建有很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查询大量的文献并结合铁路运输企业的实际情况,阐述了构建铁路管理会计体系的原则与方法,希望对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铁路管理 会计体系 构建 一、铁路管理会计概述 铁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有着本质的区别,集合了管理和会计两个方面的内容,所以也被称之为内部报告会计,它主要是通过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延伸,提供有关企业未来的计划、预测的信息,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在铁路运输企业建立管理会计体系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铁路部门获得经济效益的能力,为管理者制定科学规范的发展战略提供数据支撑,对铁路部门的发展和运行,以及提高市场竞争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铁路管理会计含义 铁路管理会计通过相应方法,对财务会计、统计部门,以及各个科室提供的数据和材料进行深入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对各个部门资金使用进行规划、控制、评价以及考核,从而保证铁路各级管理部门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同时实现资金的合理分配,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铁路管理会计体系的组成 铁路管理会计体系包括管理控制体系和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两个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是把管理会计理论和铁路部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系统的分析,浅议了构建铁路管理会计的原则和主要方式。 二、铁路管理会计原则 (一)遵循决策有用性原则 决策有用性原则是保证铁路管理会计体系制定科学有效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首要质量特征,第二个层次是次要质量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1、首要质量特征 包括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铁路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遵循相关性原则,在收集、汇总、分析、处理、提供信息和资料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信息用户的需求达到决策有用性,促使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有效性。 第二,要遵循可靠性原则,确保铁路管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避免出现错误或者偏差,对铁路部门造成损失,从而真实准确的反映管理会计需要反映的现象和质量,从而保证铁路管理会计体系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2、次要质量特征 次要质量特征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原则:一方面是要坚持一惯性原则,各个会计期间所使用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应当相同,不得随意变更,保证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为决策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另一方面,是要遵循可比性原则,能够真实准确的体现出各组信息中存在差别。 (二)信息约束原则 信息约束原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成本效益原则,保证管理会计带给铁路部门的效益比其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成本高,达到实行管理会计的真正目的。第二,重要性原则,铁路管理会计在实际操作中对重要信息应分项核算,重点分析,对于次要事项,在不影响真实性的情况下可简化核算。第三,民主性原则,铁路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中,要通过民主管理,保证管理会计体系构建能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第四,要遵循灵活性原则,每一个体系和制度的构建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需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完善,所以在铁路管理会计体系构建过程中要遵循灵活性原则,为后期完善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针对用户的质量原则 在铁路管理会计体系构建中,要融入用户质量原则,才能保证相关的的制度和政策能落实的更加彻底。在针对用户质量时要遵循可理解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保证信息用户对传送的信息能清楚的认识。 三、铁路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主要方式 (一)建立完善的铁路管理会计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各种分工和协调的系统,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离不开组织结构的支持,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和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明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利的划分,明确各部门之间彼此如何协调、配合、补充、替代的关系,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二)建立科学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 会计人员管理制度,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包括管理会计岗位的设置、职责分工、任职要求、从业资格、学习培训、考核激励机制等等,是保证铁路管理会计体系能够顺利运行的基础。而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原始凭证、经济业务事项账务处理、财务报表、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章制度等等。 (三)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传递、沟通的平台,它有利于企业信息的及时收集、传递和处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内部沟通,有利于及时了解竞争对手信息,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及客户信息。首先,企业应将管理会计信息化纳入信息化规划,防止“信息孤岛”现象,做好组织和人力保障,可以通过新建、整合或改造现有系统等方式,推动管理会计的应用。其次,企业应利用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技术优势,建立财务共享中心,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从核算到管理决策),推动管理会计工作。 (四)建立管理会计业绩评价制度 业绩评价是管理会计控制的方法,同时也是检验管理会计成果的有效手段,通过业绩评价,传递和引导管理会计的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及时发现管理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管理会计业绩的评价不能采用单一的财务指标,应采用综合性评价指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并重的评价方式。管理会计业绩评价综合方法主要有: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面最新、内容全面的方法,它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创新与学习角度对业绩进行评价,平衡了长期与短期业绩、内部与外部业绩、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及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并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效率。经济增加值(EVA),指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包括股权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成本后的所得。EVA是一种全面评价企业经营者有效使用资本和为股东创造价值能力,体现企业最终经营目标的经营业绩考核工具,也是企业价值管理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四、结束语 铁路管理会计的构建对铁路事业发展和运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铁路部门应积极转变思想,积极探索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运用管理会计手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铁路管理论文:关于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摘 要]铁路作为国有资产,其管理效率的高低,一方面对铁路运营的经济效益产生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对我国国有资产的全局发展产生影响。当今,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铁路管理体制慢慢地显现出了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态势。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铁路管理体制的发展及其现状,然后提出了几点关于我国铁路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经济效率;国有资产 1 我国铁路行业管理体制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政企不分 如今的管理体制之下,铁道部在我国是政企合一的,它不但是国家行政机关,而且扮演着企业的角色,管理着我国的铁路网,它不仅是权利主体,又是利益主体,这种权利-利益的双重角色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违反了公平竞争的要求。另外,由于铁道部和企业所要实现的目标不一致,铁道部所追求的增值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缺少商业竞争 竞争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市场经济自我调节的主要方式之一。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之间是一种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分局、铁路局依次对上级单位负责。在这种基本不存在竞争的商业环境之下,铁路企业的工作效率以及员工服务水平都存在一些问题。 1.3 没有体现铁路企业的商品生产者地位 目前,我国铁道部下属的铁路局及其分局虽然在法律意义上是独立的法人企业,但是却不具备相关的财产权。资源分配,比如:员工人数的变化、融资渠道及其用途、资金转移及其处理等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纵向计划规定的,铁路企业缺乏自主权,如此不利于铁路企业的发展。 2 深化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我国的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应该建立与我国现行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运输管理体制以及运营机制。在对我国铁路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查阅相关文献,笔者给出了几点有关于铁路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式的建议。 2.1 政府管制职能应该实现独立化、科学化 政府和企业之间权责不清,是对我国铁路管理产生不利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需要对其职责进行适当调整,明确其管理职能。铁道部对我国铁路行业政策的制定进行管理、监督,在遵守铁路法的基础上严格履行其管理职能,但是其不能进行或参与任何形式的商业经营行为。因为铁路行业存在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国家还可以对铁路行业进行合理的扶持,采用经济杠杆对其市场进行管理,但是其管理措施均需要通过科学论证,并且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2.2 深入落实铁路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192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说明国有企业只有经过进一步改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才能跟得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199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确立了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进一步明确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指出“促进国有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如今国有企业所面临的重大困难还是集中在制度层面上,把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当作国企改革的终极目标,符合我国国有企业实际情况。具体措施如下所述。 2.2.1 规范铁路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必须做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明确投资方、决策方及管理方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各行其责、有序参与、高效运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以资金监管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根据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国有企业考核、监管制度,增强监管的合理性及时效性。在这方面来看,我国铁道部及其下属铁路企业的职责权限与工作范畴还应该深入细化、区分。 2.2.2 努力追求资本保值增值 健全资产经营、绩效考核制度。不仅考核运营利润等经营性指标,也要考核技术创新绩效指标,并且制定与之相关的资产经营评价体系;不仅考查年度指标,也要重视中长期发展目标;不仅考查铁路企业业务经营、资本运营实绩,也要重视业务经营、资本运营能力,形成资产保值增值的长效机制。2014年6月,铁路部对其下属的,18个铁路局的考核方式及清算方式将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会更加重视市场而不是计划,更重视质量而不再仅仅是任务完成的数量,更重视企业未来发展而不是短期的数字变化。 3 结 语 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牵涉面非常广,既要充分认识到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也要认识到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在法律、政策、道义允许的前提下,解决我国铁路行业政企合一、缺乏商业竞争等问题。尽管改革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随着社会体制进一步发展,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必然会获得成功。 铁路管理论文:浅谈如何加强合资铁路管理 摘 要:合资铁路是铁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重要实现形式,是铁路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合资铁路是指铁道部(铁路总公司)与其它部委、地方政府、企业或其它投资者合资建设和经营的铁路。其按《公司法》建立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实行“四自一体”体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目前合资铁路已基本组建或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合资铁路;管理;重要意义 1 建设合资铁路的意义 合资铁路的产生与发展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铁路的要求,不仅加快了我国铁路的建设速度,而且突破了传统的铁路建设和管理模式,对推动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合资铁路发展迅速,在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国铁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合资铁路的兴起,也突破了旧的铁路投资体制束缚,改变了长期以来铁路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依赖国家的状况,调动了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积极性,拓宽了筹资渠道,初步形成了铁路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先后出台了各类扶持政策,各省、市、自治区政府也在征地拆迁、经营税收等方面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 2 合资铁路现状 截至2013年底,国铁出资的合资铁路公司共183个,109个已投入运营;74个在建。其中,国铁控股公司168个,96个已投入运营,72个在建。96个运营控股公司项目总投资18172亿元,总资产规模17968亿元,占国铁总资产的35.9%;总营业里程2.79万公里,占国铁总营业里程的28%。 沈阳铁路局自管内第一条合资铁路-长双烟铁路2008年7月开通运营以来,随着大规模铁路建设持续推进,合资铁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截止2014年末,有10个合资铁路公司开通运营(含2个区段开通),营运里程1609公里,其中:高铁1104公里,普速铁路505公里,总投资1392亿元。随着2015年沈丹客运专线、丹大快速铁路、吉图珲客运专线的开通,合资铁路公司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客货运量和营收指标占国铁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整个路网中的地位将变得更加重要。特别是高铁客运专线的建设,成为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助推器,带动了沿线城市多区域更均衡的发展。 3 合资铁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经营效益有待改善 3.1.1 合资铁路有的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外部经营条件比较差。而且大部分为尽头线、支线,没有形成路网,辐射的周边区域有限。有的公司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滞后,客货运量增长有限。 3.1.2 由于资本金不足,合资项目存在大量银行借款,还贷压力大,财务费用占营业成本的比例大,导致经营严重亏损。 3.1.3 高铁动车组上座率不高,冬季与夏季呈现不均衡状态,客专车站大多远离市区,不方便旅客出行。比如哈大高铁冬季每天开行动车组67对,夏季每天开行动车组79对。但是受东北地区特别是北部地区经济环境影响,除去节假日出行高峰期外,动车组上座率不高,而且淡旺季差距明显,导致客专公司的收入不理想。另外,高铁新建的车站都选址在城区边缘或市郊,新车站的选址满足了各地方政府依托高铁建设新城区,但是客观上造成旅客乘坐高铁列车不便利而减少部分客流。 3.1.4 高铁票价比较低,市场需要培育期。因铁路票价受国家管制,高铁票价定的非常低,与高额的投资规模不成比例。中国高铁的价格只有日本的1/4,平均来看,中国高铁每公里票价只有0.42元,远低于法国、日本、德国。另外,高铁市场需要培育期,目前,百姓习惯了低票价,对高铁的接受程度还有待提高,廉价和基本的舒适程度比节约几个小时时间而花费三倍以上的车票价格更重要,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铁收入不太理想。 3.1.5 经营收入比较单一,资产的综合开发没有实质突破。目前,合资公司营业收入主要为客货运输收入,经营与市场脱节。由于合资公司现有管理体制和机构及人员配置与市场脱节,没有能力对合资公司的资产进行综合经营利用与开发。合资公司作为法人主体、经营主体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在货源组织、客源组织方面完全依赖铁路局,自身在资金、人员上不具备经营的能力,没能体现合资公司法人主体和市场经营的主体地位。 3.2 部分资产权属不清 受工程配套建设等因素影响,铁路工程投资形成的资产与合资公司运营管理的资产不统一,存在部分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产边界交叉的情况。资产界面不清也导致了铁路局在与合资公司签订委管合同时在交叉资产上存在很多争议。 3.3 规范管理和资产经营开发理念意识有待加强 一是缺乏明确的委托费用标准;二是对重大经营事项缺乏有效沟通协商;三是合资公司普遍存在缺乏主体责任意识,开拓市场的积极性不高,更缺乏依托自身优势开展资产经营开发的主动性;四是没有明确的专业部门、专业人员进行市场营销和开发。 3.4 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存在行政化管理问题,缺乏依法行使股权管理的观念意识和制度体系,重大事项不履行公司内部决策程序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部分合资公司多数高管人员兼任董事、监事,经营层与决策层重叠,公司治理结构难以有效制衡;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合资公司对经营层尚未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经营层责任意识和积极性有待提高。 4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合资铁路管理 4.1 构建股权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为加强对合资公司的管理,铁路局应明确合资公司的管理部门,履行国铁股东管理职责,强化股权行使、公司治理、资产监管等职能作用。会同其他股东规范合资铁路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指导合资公司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落实经营班子经营管理责任,确保公司治理权责清晰、运行高效。通过公司治理机制加强对合资公司的指导与监督,依法落实投后管理权益。 4.2 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适时推出合资铁路公司绩效考核办法 铁路局做为控股的国铁股东,应建立对派出高管人员的履职考核机制,加强履职监管,并指导合资公司建立安全生产、经营业绩等激励约束机制,落实经营班子责任,确保安全基础持续加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4.3 做好新建土地综合开发工作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精神,研究和争取新建合资铁路支持政策,加强经济效益论证,推行“铁路建设+综合开发”模式,为开展经营开发创造条件。在前期工作和建设管理过程中,提前介入,以项目经济与技术分析、财务评价分析为依据,研究政府补贴、资源争取、经营开发、对外投资方案,同步开展综合经营开发前期研究,编制综合经营开发机会研究报告和综合经营开发方案,纳入项目前期工作和合资公司组建方案,为后续经营创造条件。 4.4 积极探索研究推进合资公司重组整合 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做好国铁控股合资铁路公司规范管理改善经营工作的意见》要求,以持续健康发展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结合铁路干线网布局、区域经济特点,研究推进相关合资铁路公司合并重组,不断提高路网整体效率和效益。 4.5 发挥合资公司主体作用,推动资产经营开发尽快取得实效 合资公司承担公司资产保值增值主体责任,要在促进运输业增收节支,强化成本管理,严格落实合资公司年度预算,强化经营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资产经营开发业务和项目,努力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做好闲置资产的开发利用,指定专人、专门部门负责,加强市场营销力度,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效益好,投资回报明显、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路局将给予扶持,争取利用铁路发展基金,做为我局的重点资产开发项目推出。 4.6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财政支持 加强对合资铁路公司的指导,支持合资公司利用与地方政府联系紧密的特点,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争取铁路运营补贴,减轻资金和经营压力。 铁路管理论文:金士宣铁路管理思想浅析 [摘 要]金士宣是我国著名的铁路运输专家,中国铁路运输学科的创始人,他从事铁路运输管理工作三十余年,工作实践中将丰富的铁路运输管理经验和深厚的学术理论充分结合,创建了一套以经济化、商业化和科学化为主要特点的、完整的铁路运输管理思想体系,带动了整个中国铁路管理思想的发展,促进了中国铁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考察和研究金士宣的铁路管理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士宣;铁路运输;管理思想 金士宣(1900年-1992年),浙江东阳县人。我国著名的铁路运输专家,中国铁路运输学科的创始人。金士宣自幼聪颖好学,1923年,以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并在当年编辑出版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学》著作。同年,被交通部选派赴美留学,就读于宾西法尼亚大学,先后取得经济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1927年6月,金士宣学成归国,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铁路运输管理工作,先后出版《铁路问题经验谈》、《铁路行车组织》、《中国铁路发展史》等专著,创建中国铁路运输学科。金士宣认为:“铁路科学可分两大类,一为工程技术,如轨道、桥梁等。二为运输经济,如铁路网之计划、国家政策之确立等。简言之,前者谓之铁路工程,后者谓之铁路管理。两者异趣同归,互相表里,正如人之双足,缺一不可”[1]1。 一、金士宣铁路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金士宣的青年时代正好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年“五四”爱国民主运动爆发,金士宣多次走上街头参加学生游行、声援北京被捕学生。中学时代的金士宣非常崇拜和敬仰孙中山先生。关于铁路对振兴中华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孙中山有过极为深刻的论述:“国家之贫寡,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定之”[2]。孙中山“铁路立国”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一批有志青年投身于铁路等实业建设,这其中就包括金士宣,年轻的金士宣萌生了“铁路救国”思想,认为铁路是国家兴盛之先驱,“交通事业之改进,实为今日救国之唯一要图”[3]2。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标志中国社会进入一个转型时期,中国铁路管理事业也开始了由近代向现代的转变。清末民初中国铁路管理或因由外人控制而“水土不服”,或因沿袭传统的经验管理而“裹足不前”。海外留学的经历开阔了金士宣从事铁路管理工作的视野,国内铁路管理混乱的现状为金士宣铁路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金士宣在改进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铁路运输管理机制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首倡负责运输、首开旅游专列、提倡联运等等。民国时期,金士宣曾于两次任职于负责铁路管理的中央政府部门,并提出过不少改革建议,但对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化、不顾民怨发动内战深感失望,后多次拒绝当局的任命,隐居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士宣振奋精神,受邀回到母校北京交通大学任教,主讲《铁路运输学》等课程,同时出任副校长。 金士宣对不同时期的铁路管理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地调研与思考,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可以说,中国社会的转型和铁路事业的发展是金士宣铁路管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外在环境,而救国爱国精神则是其重要的内在因素。 二、金士宣铁路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强调建筑政策的经济化 民国时期铁路建设仿欧美各国成例较多,建筑华美、规模宏大,且都要等到全部工程和设备完成之后才开始营业,工时长,负担重,甚至发生了因经费不继而全线废弃的情况。对此,金士宣认为当时的中国铁路还处于幼稚时期,人们所需要的不是欧美那种壮美的运输设备,而是要以最少的金钱来筑最多的铁路,他极力主张建筑政策的经济化,所谓的经济化,主要包括:“(1)经济是铁路设计的前提,最初不妨简单,先完成行车必需之设备,以便通车营业,再由营业收入提拨款项,作为逐渐改良扩充之用,使建筑成本达于最低;(2)工程设备方面,务求适合运输需要,因当时内地工商业尚未发达,需要的运输能力较小,可随着铁路的经营而逐渐增加工程设备;(3)工程设施方面,确定计划后要限期完成,以免中途停顿延误工期,造成经费困难”[3]15。1932年8月,金士宣任杭江路运输课课长一职,筹办杭江路的建设。杭江路是省办路线,建筑经费全由省库筹划而来,预算紧张,工程几近停顿。金士宣上任后制定了“先求其通,后求其备”的原则,轨条改用轻磅、车站借用民房、一切行车设备都极简单,边施工边通车,在工程列车上兼售客票,以部分营业收入抵补支出,同时培养营运能力。“先求其通,后求备”的做法开启了中国铁路史上的一个先例。杭江路顺利建成盈利,且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便宜的铁路。 (二)强调管理政策的商业化 中国铁路特别是国有铁路,每每官僚化,无视人民便利,缺乏应有的服务精神,要免去各种恶习积弊,金士宣认为惟有提倡商业化。采取的措施诸如:(1)顾念商民利益:铁路是一种新兴的运输方式,普通百姓对铁路了解不深,金士宣任职期间推行一系列政策,拉近铁路与百姓的距离,如铁路通车前,把客货运价目表、里程表等张贴在沿线各站及通衢要道;在报纸上刊发广告和新闻;各车站设问询处;召集路商商谈讨论,招揽客货运;针对当时各路客车多开行一、二等客车、且只备西菜大餐的情况,金士宣主张多开行三等客车,饭菜以中餐为主且减价供应。(2)提倡廉洁服务的精神:金士宣认为运输是一种公共事业,其服务对象为全国人民,故应遵循“公众第一”及“普遍服务”之原则,“使人民尽量享受现代交通之利益。运输事业既有独占性质,又多由国家经营,应设法增进员工工作之效能,启发其忠勤职守之思,并纠正其漠不关心之态度,铁路事业才有进展的希望”[1]15。过去各路的车站人员,人们无法知道,金士宣任职各路期间将值班人员的姓名公之于众、将车站人员的名牌悬挂于站长室、客票房等处,发生了一种监视作用;规定员工应用的礼貌用语及态度,以免傲慢,主管人员随时督察。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但对铁路管理上的改善,实有不少的帮助,宗旨是将铁路作为一种生利事业,以优良业务增进铁路收入,以盈余款项负担铁路建设投资之利息、线路的改良扩充等。 (三)强调人事管理的科学化 金士宣认为“求铁路运输效能之增高,须先求运输组织之健全,人才之补充”[1]316。为此首先要建立一个责任清楚、组织严明、精简高效、便于指挥的组织机构。各国铁路的组织,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集权制,即分处制,路局以下设总务、工务、车务、机务等处,处以下设段,段长对处长负责。以英国为代表。其二是分权制,即分段制,把全路分为几个段,每段由主管段长负责管理,段内人事和一切事务直接由段长负责。我国铁路的组织是采用分处制的。北宁铁路也不例外,北宁路全长一千四百公里,总局设在天津,除距离天津较近的几个段外,其他各段接洽易往返迟误,非常不便,即使是同区间的各段因彼此互不统属,缺乏合作意识,尤其是车机两部分因行车关系密切,常起纠纷,待报到天津总局时已事过境迁,不能有效调解,运输效能受到严重影响。1929年5月金士宣任北宁铁路局运输处文书人事科长,职掌全处的人事、组织等。次年,金士宣着手北宁路运输组织和人事的改革,合并机务处和车务处,改组为运输处,重新划分车机各段,使其管理的区间相同,车机双方有关的事务,由各段段长协商处理,不能解决的再会同呈报运输处。这种改组实际上是采取了段长负责制,各段间随时就地解决问题,增加行车效率,大大增加了运输能力。至于人事管理,他认为:“铁路事业经纬万端,欲期事业之举,首在得人,得人之方,不外职制分明、进退有度、赏罚有则、待遇一致”[3]24。金士宣在北宁路实行公开招考,各地报考青年,只要成绩优良,就有录取的希望,公开招考可谓是铁路用人制度方面的一个重大进步。民国时期,中国铁特别有国有铁路深受当时军阀、官僚习气的影响,金士宣的人事改革旨在“遵守拔擢人才和公平待遇两个定则”,严密管理,以求最大的效能。 三、金士宣铁路管理思想对当下中国铁路管理事业的启示 近百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铁路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但金士宣的铁路管理思想,对当下铁路改革事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视铁路如企业的管理原则 世界各国政府管理国有铁路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由政府行政机关直接管理,如瑞士、日本等。二是组织铁路公司管理,于公司理事会下设铁路总局,如法国、澳大利亚等。中国铁路从创办之初采用的即是前一种方式,政府将铁路部门视为一般性的行政机关,“其组织不免衙门化,而未能以企业精神谋求业务的发展”[4]。金士宣认为要弥补此类弊端,就要对中国铁路实施企业化的组织与管理:(1)使内部组织严密,职权分明,免除推诿延搁,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服务员工,应依其资格及服务年限,甄叙任用,提高待遇,使能一心一意为路服务。(2)关于运输改进事项,准由工农商业团体参加研讨,或准其参与运价的审订,以保障公众的利益,并加强民路双方的合作。(3)使铁路会计及预算脱离普通行政预算及会计而独立,以铁路收入专供维持路产、改良扩充设备、展修路线及还本付息之用”[1]432。如何政企分开,使铁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说是伴随至今的中国铁路发展问题,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开启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其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就是取消铁道部,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铁路企业化改革进程的重启,解读着金士宣铁路管理思想的深刻性与前瞻性。 (二)崇尚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管理精神 金士宣留学海外并在美国铁路管理部门有过实习经历,但他是根据中国铁路及社会发展情形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方式。金士宣特别注重沿线的经济调查,“凡要整顿一条旧路,好象医生治病,须寻找病源,然后才可对症下药”[5]18。金士宣每到一条铁路任职,他首先要对沿线的经济状况及运输状况进行调查,他担任杭江路运输课长的第二个月,就到沿线去调查,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调查沿线商业状况、亲自坐民船、轮船、汽船、轿子,了解沿线运输情况,通过调查研究确定最佳管理方法。此外,在京沪、北宁、平绥、清浦、粤汉等路任职时,金士宣对各路沿线经济及运输状况都作过详细调查,为整顿客货运、调整运价等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各路运输业绩均有明显提高,时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的曾养甫曾称赞道:“金君之对铁路运输,不尚空谈,而以实事求是为职志,……服务各路,致力既闳,体用兼备,部方路方,众论许之”[5]1。 (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金士宣铁路管理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本思想,他认为“无论什么事业,最要紧的是人事和设备两大问题,设备要完善,人事更需健全,营业运输才能办得好,而且只要人事管理有效能,即使设备不好,我们也可以利用人力以补救设备的不足,所以人事管理最重要”[5]28。铁路各部门工作,“非用专门人才,业务发达决不可期”。故应“各项用人,一本人才主义,凡进用者,概以学识经验资格为权衡。期在征求实学,发展业务”[5]5。在金士宣看来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铁路员工是与铁路设备同等重要的生产经营的主体,主张要才得其用,人得其位。在北宁、杭江、浙赣任职期间连续举办各种培训班,他负责拟定教育计划,聘任兼职教师,还亲自授课,讲述铁路管理经验。在发展铁路客货运过程中,金士宣所推行的一些措施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杭江路通车后,有许多春出冬归务工的贫农,为节省旅费,往返仍旧乘坐轮船快船,在金士宣主持下,杭江路于1932年冬季和1933年春季,开办小工车,减低票价。此外,金士宣还在客货列车后部挂一辆逢车,专供人货在一起的挑贩乘坐,虽然这些措施对增进铁路收入不多,但对铁路客运服务却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顾念商民利益,多开行三等车,减价供应中餐等便民措施,看似微不道,却蕴涵着深厚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当今社会,铁路运输设备在不断地更新,一条条新建的动车、高铁缩短了人们回家的路,而高票价、天价盒饭引起的热议虽不免偏颇却也发人深思。金士宣铁路管理思想中“公众第一”、“普遍服务”的人本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是中国铁路管理事业的不懈追求。 铁路管理论文:现代计算机技术在铁路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成为我国经济体制的主体,越来越活跃的市场带动了经济的稳健发展,而铁路则成为带动经济大发展的载体。铁路在人们外出以及货物运输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现代计算机技术又为铁路管理带来了便捷。作为铁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计算机技术的现代化在铁路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中,笔者首先介绍了现代计算机技术在铁路管理中的重大作用,其次阐述了当前计算机技术在我国铁路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现代计算机技术;铁路管理;信息技术;应用 现代计算机技术在铁路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资金密集型的现代化产业,铁路具有固定成本高、投资效率低的特点。铁路的经营业绩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偏低,资本成本往往呈现过高的特点。因此,为了提高铁路经济效益,减小铁路资本成本,有必要对铁路资产结构进行重建和优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则是采用先进的现代化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带来巨大的成本优势。众所周知,铁路出现于一百多年前,当时依靠手势、标语等多种人工方式传递信息,从而指挥铁路运行,这些方式具有效率低、时间长、信息量小、劳动力耗费量大等缺点。而计算机技术出现以后,其在铁路运输生产活动中焕发出无限的活力,例如美国著名的铁路公司CSN,其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在铁路管理中,每隔三万公里左右就建立一个计算机信息中心,实行火车的统一调度和控制协调,自动化处理相关铁路信息,自投入运营以来效果显著,不仅大大提高了铁路运输的运量,同时大大节省了列车的能耗,减少了劳动力,运输收入大幅增长。此外,自从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铁路管理中,铁路公司对人们的服务质量也不断提升,同时增强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由此可知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在铁路管理中十分必要,是铁路部门提高其生产率、改善服务质量、提高货物运输量的客观要求,是铁路管理不断求新求变的内在需要,是铁路管理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2.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在我国铁路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在提出“中国梦”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理念后,铁路作为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大发展的载体,其“中国梦”则表现为要为人民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为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带动整个铁路管理的现代化,是促使我国铁路又稳又快发展的一大重要方略,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重大举措。从一九七五年铁道部电子中心出现以来,在这四十年的时间里,在铁路管理中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从无到有,从生涩到成熟,实现了稳步向前的跨越式发展,当前计算机技术在铁路管理中的应用已经自成体系,这表现在我国铁路已经具有多级计算中心机构,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合而为一的铁路信息技术体系。各个铁路站段的计算机网络相对完善,涵盖运输、财务、办公等方面的诸多计算机系统已经实现了联机联网,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到铁路管理的方方面面,不仅具有全面性,而且具有实时性。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在我国铁路管理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每公里铁路所需工作人员大大减少,取得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火车站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货运营销和生产管理系统、集装箱追踪系统等诸多系统,实现铁路运输管理的现代化。其次,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铁路行车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铁路行车调度指挥信息系统之后实现了实时监视列车状态的功能,能够简单便捷地发送相关调度指挥命令、提取相关信息资料。再次,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铁路列车车票的发售和预订系统。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铁路列车车票的发售和预订系统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列车购票的目标,尤其是12306火车订票系统网站建立以来更是减轻了人们亲自去火车站订票的负担,只要在家上网就能轻松订票。再次,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于财务、货运清算系统。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铁路财务清算系统使得铁路财务会计核算更加方便,点到点成本计算成为现实。最后,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铁路办公自动化系统。上至铁路总公司,下至铁路各个站段,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应用于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办公系统的联网联机,具备了政务、信息查询以及制作电子公文等诸多功能。 3.对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铁路管理的相关建议 在我国铁路管理信息化已经逐具规模的当下,笔者认为应该适当开始调整相关思路,以期能够更好地适应时展。我国铁路管理必须要明确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在借鉴其他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逐步且全面地提高我国铁路管理现代水平,使得计算机技术能够更为广泛且深刻地应用于铁路管理中。具体而言,笔者对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铁路管理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第一,为了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整体化的效益,有必要对当前不能互联互通的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具体制定各个系统的优化整合计划,使得各个系统之间能够达到资源共享、相互依存。此外,更加重要的是,有必要从整个铁路管理的整体出发,高屋建瓴地建构整个铁路管理信息化体系,系统而全面地对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铁路管理作出规划和部署,兼顾当前建设与长远建设,使分布建设与总体规划实行并轨,将某个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是否能融合于整个总体建设为考量标准,最终使我国铁路管理能够实现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 第二,在社会运输需求日益膨胀的当下,铁路面临越来越大的运输压力,铁路运能仍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因此,现代计算机即使的应用要始终围绕增强铁路运能这一目标。而提高运能最重要的解决途径则是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重点放在调度协调集中相关系统方面,建立一套综合性强、可行性高的调度指挥系统是确保高负荷铁路运输运行安全的客观要求,是减少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的内在需要。 第三,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今天,尤其是铁道部撤销改组以来,铁路管理更要深刻践行“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求发展”的服务理念,将现代计算机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人们购票订票中,将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与铁路运输相结合实现信息共享、联合售票。 3.结语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铁路管理系统也不断地大规模建设,而在铁路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为了因应不断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为了提供更为优质的铁路运输服务,有必要加强计算机技术的研发投入,建立更为安全可靠的铁路管理体系。 铁路管理论文:论如何实现我国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 摘要:在我国大力发展铁路交通建设的过程中,我国高速铁路也在快速的发展着。现今,高速铁路作为一项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而现代信息技术是21世纪最为先进的科技发展之一,将现代信息技术纳入到我国的高速铁路管理中,对于我国的高速铁路发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并使得我国高速铁路的运输更为安全、稳定与高效。所以,本文就如何实现我国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速铁路 现代信息技术 管理 信息化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发展也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同时其也是我国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与保障。高速铁路的建成与发展是我国铁路交通建设中一个巨大的进步,其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我国高速铁路的管理系统相对于我国庞大的运输压力以及密集的列车流量等还是具有一定的缺陷的,尽管现今我国高速铁路的管理系统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但是其的信息化与网络化的程度还不够。因此,在我国的运输高峰时期,其就会难以适应庞大的客运流量以及网状化的现代高速铁路车站管理了。所以,要实现我国高速铁路的高校、优质化管理,就必须实现高速铁路的信息化管理。 实现我国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信息化的高速铁路管理方式是提高高速铁路运输效率的必要手段。 衡量我国高速铁路运输质量的指标是其运输的安全性以及高效性。现今,在我国铁路交通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铁路的运行设备在不断的更新着,而要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铁路交通建设,必然要使用同样具有高速发展性能的现代信息技术,所以,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我国的高速铁路管理中,是提高高速铁路运输效率的必要手段。 信息化的高速铁路管理方式是促进高速铁路发展的必要措施。 现代人对于高速铁路在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有着充分、清晰的认识,而要在高速铁路的运输、服务等方面有着进一步的发展,不可缺少地就是高速铁路自身运输系统的优化与更新。所以,从现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来看,信息化的高速铁路管理方式是高速铁路稳定、快速发展的保障,也是高速铁路发展的必要措施。 信息化的高速铁路管理方式是提升高速铁路系统科技的必要途径。 现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于世界的各个领域、行业的发展都具有着积极的推动与支持作用。所以,在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体系中,实现我国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是我国铁路交通建设顺应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信息技术对于高速铁路体系建设的科技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 我国铁路运输管理的发展 铁路运输的管理是铁路交通安全、高效运行的保障,我国的铁路运输管理大约从五十年代开始。当时,对于铁路信息的管理、传递主要依靠的是电话,即电话网就是铁路资源传递的网络。而五十年代的铁路运输资源的管理的效率还是比较低的,对于铁路运输管理的发展也没有决定性的作用。 而到了八十年代,我国的铁路运输管理引进了计算机设备,铁路运输专门的管理部门也逐步地建设起来。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铁路运输管理网络也逐步建立起来,形成了我国铁路运输信息化管理的雏形。 我国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难点 信息技术人才的缺乏。 现今,制约我国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因素之一就是铁路部门中信息技术人才的缺乏。就我国的人才储备现状来说,我国对于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的储备本就不足,而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对于信息化人才还具有更高的要求,使得在高速铁路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持。 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基础的信息传递设备是信息化的高速铁路管理实现的物质前提,而我国对于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尚不完善,从而制约着我国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所以,当前我国要加大对于高速铁路的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对于某些重点项目要做到首先发展的原则,从而为我国高速铁路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奠定基础。 缺乏协作性的信息平台。 我国高速铁路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其不仅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对于已建成的信息资源平台,其中也缺乏着必要的联系以及协作性。这些平台和信息系统在建设时,由于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使得它们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以及协作性,从而使得铁路运输的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共享与使用。 我国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策略 将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纳入我国铁路交通建设的范畴。 要实现我国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首先要使得人们在思想上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从而,进一步从资源的组织管理、战略实施等方面推进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建设。 对铁路工作人员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 我国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的建设、发展以及维护等,所不可缺少的就是工作人员的管理技能以及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因此,要实现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必然要对铁路工作人员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加强其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保证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的实现。 另一方面,对于既掌握计算机技能,又了解铁路事业发展的人才,我们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储备,使得我国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具有长远的发展潜力。 加快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我国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快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极其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我国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实现的根本,且其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工程,只有具备了稳定的基础设施,才能对其进行宏观上的规划,促进信息化高速铁路的管理方式的实现。 再一点就是,在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我们还要注意其各个基础设施与系统之间的协作的有效性以及整体性。我国目前的高速铁路实际上已经处于具有信息管理的雏形,即管理的自动化,但是各个信息化管理平台之间的联系还是缺乏一定的有效性的。所以,对于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就要有意识地注重其整体性的建设,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性,进一步推动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的实现。 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的保障措施的建立。 要使得我国高速铁路信息化管理在实现之后,保持良好的运行,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来保证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的经济性、安全性以及高效性。像是,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我们要建立一系列的规范或是规章制度,从而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责任,以保障其的正常运行。 总结 我国的高速铁路运输的稳定发展提高我国经济增长速率的前提。实现我国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是管理与创新我国铁路系统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必要途径。尽管我国在信息化的高速铁路管理建设上还面临着许多难题,但是,这些难题同时也指明了我国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方向。所以,我们要实现我国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就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从而逐步实现我国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从长远的发展目标中结合高速铁路运输的安全性、高效性,正确认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使得信息化高速铁路管理系统的建设的质量满足要求,推动我国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与更新。 铁路管理论文:铁路管理机构百年变迁 1876年,中国出现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这标志着中国铁路的开端。对于这样一个新事物,清政府管理部门毫无旧例可循,对于铁路的管理体制不断进行摸索。 进入民国后,铁道部成立,发展铁路联运,加大线路建设,推出《铁道法》,在法律上确立了铁道部对全国铁路的主管地位;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弊端:机构庞杂,不堪重负;领导变动频繁,十年换了七任部长。 1938年,国民政府公布《调整中央行政机构令》,将原铁道部、全国经济委员会管辖之公路处、军委会所辖之水陆运输联合办事处全合并到交通部。至此,国民政府铁道部宣告终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继续实行铁道专部制。除1970年至1975年间与交通部、邮电部合并成立新的交通部之外,铁道部一直延续。2013年3月,在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提出,实行铁路政企分开,组建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不再保留铁道部。 清朝铁路最早归总理衙门海防股管理 中国铁路最早的主管机构是总理衙门海防股。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负责对外交涉事务,内设司务厅、清档房和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四股。 1883年,增设海防股。海防股职掌统管北洋海防与长江水师,兼管机器制造、新式学堂、电报通讯、铁路、矿业等事务。由此可以看出,那时候包括铁路在内的几乎所有的新兴产业全归海防股管。 海防股成立时,中国土地上仅存一条由中国人自建的唐胥铁路(唐山到胥各庄)。这条铁路1881年修通,是一条很短的运煤铁路,属于开平矿务局管理。可以说,当时海防股管理铁路还只是挂个名,手中并没有一寸铁轨。 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痛定思痛,清廷决定成立海军衙门,“统一事权,大练海军。”1885年10月14日,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 李鸿章认为,“巩固海防,在乎多修铁路,运饷调兵,方期灵便。”因此,他建议将铁路归海军衙门管理,清廷允准。在海军衙门管理下,唐胥铁路延伸到了山海关外;台湾铁路也于1887年开始修建,到1893年,建成了从基隆经台北到新竹全长99公里的铁路。这一时期,海军衙门对于铁路最大的贡献还是使清廷打消了对铁路的疑虑,开始接受铁路。1887年,李鸿章趁光绪帝大婚之机,修建了专供慈禧、光绪帝御用的西苑铁路(又称中南海铁路、北海铁路、紫光阁铁路)。西苑铁路南起中南海紫光阁的车库,经福华门、阳泽门进入北海。沿西岸向北经极乐世界转弯过石桥向东,至静清斋前码头。这条铁路的出现,让清廷最高统治者亲身体验了铁路,改变了对铁路的偏见。1889年,清廷终于下旨“毅然兴办”铁路。 清中国铁路总公司负责筹资修铁路 甲午战争以后,铁路被视为“洋务”的一部分,获得朝野的一致重视,铁路管理机构开始专业化。不过,由于晚清政府机构变动频繁,铁路的主管部门也跟着换了好几茬。 1895年甲午海战爆发,中国惨败,海军衙门被撤销。铁路又重新归总理衙门管理。1896年,总理衙门组织成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由盛宣怀领导。1898年,又设立了矿物铁路总局。中国铁路总公司负责筹资修铁路;路矿总局是铁路行业的行政领导机构,负责制定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这一时期,铁路上有较为专业性的行政领导机构,下有市场化的公司,互相配合,相得益彰。铁路迎来了一个兴建高潮。这一时期修筑的铁路有卢汉、正太、沪宁、卞洛、粤汉、津浦、道清(道口至清化镇)等。但由于大量举借外债,路权大量丧失也在此时。 1901年,庚子之变后,清政府应列强要求,将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铁路事业开始归外务部考工司负责。 铁路与外务部的缘分只持续了两年。1903年,为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清廷成立商部。铁路事物也划归商部通艺司领导。商部成立伊始就表现出了相当的革新和进取精神。按清代老规矩,酷暑时节,各衙门往往清晨开始上班,午后就下班,唯独商部照常办公。 商部领导期间,铁路发展也日新月异。一是创立路务议员制度。以往铁路虽然有中央领导机构,但是铁路真正大权却操之于地方督抚手中,管理极为分散。1906年,商部设立各省路务议员,负责对各地铁路的督察管理。这一举措,加强了中央对地方铁路的管理,为中央统一的铁路行业管理奠定了基础。 商部对铁路第二个重要贡献是推动了商办铁路的发展。晚清财政捉襟见肘,根本拿不出钱来修铁路。只能借外债,其结果就是丧失路权。商部成立后,立即颁布《铁路简明章程》,鼓励民间投资商办铁路。这一政策大大激发了人民自办铁路的热情,短短几年时间,全国出现了18家民营铁路公司。后世史家对这一热潮毁誉不一。赞扬者称其维护国家路权,反对者认为商办铁路与官办铁路相比,经营分散,效率较低,并不利于铁路事业发展。 铁路纳入邮传部 晚清学者曾提议设立“铁路部” 1906年,铁路迎来了其在晚清的最后一任“婆家”——邮传部。邮传部是晚清机构改革的产物。为了加强对铁路、航运、邮电、电信等等行业的管理,清政府特设邮传部。邮传部是按照“大交通”的思路建立起来的。与商部相比,邮传部是专门的交通管理部门。由它来管铁路,显然更合适。邮传部负责铁路行业管理的部门有两个,一是路政司,二是铁路总局,二者分工不同。 路政司负责铁路订立铁路规章、规划全国铁路等事宜,铁路总局负责行政及外交。地方各线铁路局不得再称“总局”,一律称“局”。自此,中国铁路基本形成了“地方铁路局—铁路总局—路政司”这样的管理模式。邮传部期间,铁路建设迎来了又一个高潮,著名的京张铁路就是这一时期建成的;邮传部对于铁路发展的贡献还有制定章程,统一技术标准、培养人才等方面。 在晚清几十年的时间里,共有6个部门主管过铁路,变化之繁,令人眼花缭乱。大体来说,铁路管理逐渐朝着专业化、集权化的行业管理发展。这反映了清政府对铁路认识的不断深化。铁路具有的专业性强、投资金额大、辐射范围广、网络化程度高的特点,迫切要求成立一个专门的中央管理机关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晚清学者陈炽早在甲午战争后就提出“设铁路部以主持全局”的主张,这是符合铁路行业特点和当时的时代潮流的。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邮传部改称交通部。交通部与邮传部在铁路管理体制上变化并不大,最大的变化就是将路政司与铁路总局合并称之为路政司,职权更加统一。 民国交通部继续加大对全国铁路的统一领导。规定路政司司长兼任全国铁路总督办,以制约地方各铁路督办。此外,交通部还通过大量制定法规条例,统一路权。这样基本形成了由路政司统管全国路权,地方管理局行使经营权的格局。然而,距离中央集中统一的管理还有相当的距离。 民国铁道部 从独立到合并至交通部 孙科出任国民政府铁道部首任部长 1928年10月23日,国民政府文告:“文明国家对于铁道事业类多设专部。为贯彻总理铁道政策,着手设置铁道部,以期计划之实现与发展。除特任部长,组织成立外,着交通部即将关于铁道行政一切事宜,移交铁道部办理,以专责成,而明系统。”从这一天开始,国民政府铁道部正式成立。 文告中所称的“总理”即孙中山。众所周知,孙中山被迫辞任大总统之后即致力于铁路建设,曾提出“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的重要论断。因此,国民政府成立铁道部也有继承总理“遗教”的意思。第一任铁道部部长即为孙中山之子孙科。 铁道部设有部长、政务次长、常务次长以及建设、理财、管理和总务四个司,各司设司长一人。从铁道部创立至结束,共有部长7人,其中很多人都是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这七任部长是:孙科、连声海、叶恭绰、陈公博、、顾孟余和张嘉璈。其中叶恭绰未到任,陈公博、为兼任,且任期还不到一个月,连声海任期也仅仅半年。孙科、顾孟余和张嘉璈三位部长在任时间较长,贡献和影响也最大。 铁道部存在的十年,正好是国民政府所谓的“黄金十年”(1927-1937)。铁路在铁道部领导下,取得了不少成绩。 发展铁路联运 乘客不再频繁倒车 首先是铁路联运。今天我们要坐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很简单,买张票,睡一觉就能直达。但是早期铁路这一点却很难实现。翻开鲁迅日记,鲁迅1919年从北京到上海,先是从北京坐京奉铁路到天津下车,换乘津浦铁路到达南京,再从南京转乘沪宁铁路到达上海。从北京到上海明明有线路可直达,为什么要不停地下车换乘呢?这是因为早期铁路实行分线管理,各自为政,各条线路之间互相不相连。 铁道部成立后,针对这种弊端,大力发展联运业务。所谓联运,就是跨线列车无需中转,直接到达。这一点看起来简单,实行起来却极不容易。这涉及运输成本如何分担、票款收益如何分配、技术标准如何统一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就连最基本的机车车辆调配都是困难重重。 国民政府铁路虽然大部分国有了,但是火车却是有着各自归属的。比如从北京到上海,要跨越三条不同的铁路线,谁家都不愿意贡献机车车辆出来。结果往往是“甲路感机车多余,乙路感车机不足;或甲路机车多而车辆少,乙路机车少而车辆多;或甲路之某种车辆超过需要,乙路之某种车辆不够供给。凡此种种,均是减少机车车辆运用之效能,而为整个铁路之损失”。 为此,铁道部多次召开会议,并设立专门的联运处协调管理,终于使联运事业初具规模。到1929年,所有国有铁路都实行了旅客联运,联运的总里程达14000公里,货物联运站约有二百多个,旅客联运站约有七百多个。乘客乘车出远门不再需要频繁倒车。这无疑为乘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没有铁道部的统一领导,这一点是很难实现的。通过实施铁路联运,铁道部也不断加强自身的领导地位。 推出国家大法性质的《铁道法》 民国时期还制定了专门的《铁道法》。1932年7月,《铁道法》由民国立法院通过,具有国家大法的性质。《铁道法》规定国营铁道由国家经营,民营、公营和专营铁道由铁道部监管,其操作规范也由铁道部定。《铁道法》的颁布,在法律上确立了铁道部对全国铁路的主管地位,意义深远。 自从铁路进入中国以来,铁路投资主体不一,路权一直分散。基本分三部分,一是国有的,比如著名的京张铁路;二是民营的,主要是民间投资的;三是主权在外国人手中的。1911年,清政府颁布“干路国有”令,规定民间商办的铁路干线一律收归国有。这些商办铁路,很多老百姓都投了血汗钱进去,清政府却不予合理补偿。企图通过一纸公文就将铁路收归国有,这自然激起了百姓极大民愤,激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差不多在同时期,日本也进行了类似的铁路国有运动,但由于日本政府对民间资本处理得当,铁路国有化顺利完成。) 晚清政府为“铁路国有”付出了亡国的代价。然而“铁路国有”的思想却被民国政府继承了下来。民国时期,铁路国有成了社会主流思想。孙中山曾经说过:“夫吾人所以持民生主义者,非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耳,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耳。试以铁道论之,苟全国之铁道皆在一二资本家之手,则其力可以垄断交通,而制旅客、货商、铁道工人等之死矣。”他主张铁路彻底“国有”,实现集权式管理。 《铁道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炉的,它企图确立国家对铁路的集权领导,但很多时候并不能如愿。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山西的窄轨铁路。《铁道法》规定了铁道轨距应用1.435米的国际标准。但阎锡山偏偏要在山西修1米的窄轨铁路,国民政府拿他没办法,只能默许。 铁道部主导期间另一个重要业务是发展货运业。铁路货运收入大增,铁路形象也有所好转。 加大铁路建设积极抗战 民国政府铁道部在铁路建设上也下了大力气,铁路建设再次迎来新的高潮。苏嘉线(苏州-嘉兴)、浙赣线、湘桂线、钱塘江大桥等的修建、陇海铁路的西延、粤汉铁路的贯通都在这一时期。此外,为应对日军侵略,铁道部还积极备战,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7年,全面抗战伊始,铁道部就公布了《战时铁路员工奖惩法》,规定抗战期间铁路员工一律不得托故请假或辞职。铁道部要求各路员工以英勇的抗战精神,做到“与军队同进退,无论敌人如何轰炸,必须随炸随修,勿令行车有一日阻断”。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对京沪铁路狂轰滥炸,最激烈的两个月敌机轰炸竟达264次,平均每日合4次,其中炸中路基13次,桥梁涵洞14次,轨道91次,站台33次,车库14次,票房30次,修理厂10次,仓库13次,煤水站14次,其他建筑物22次。铁路员工冒着生命危险,随炸随修,保证铁路无一日之阻断。 积极意义之外,铁道部的弊端也不可忽视。一是高度集权带来的衙门化作风严重。铁路系统贪污、舞弊屡见不鲜。以行政代替业务的做法也造成了管理效率低下、忽略民众利益的现象;二是铁道部成立后,机构越来越庞杂,冗员也越来越多,不堪重负;三是铁道部领导变动频繁,十年换了七任部长,每任部长的平均任期只有一年多。 抗战爆发 铁道部合并到交通部 国民政府铁道部成立的初衷本为铁路集权管理,但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困难重重。铁道部部长顾孟余曾叫苦说:“铁道部名为管理全国铁道的机关,可是能完全管理的,全国中不知有几条铁道?”许多铁路“营业情况如何,中央不得而知,用人情况如何,局长是谁,也不得而知,叫他们报告,他们不理。”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各地军阀视势力范围内的铁路为己有,把持路政、索取饷源,还动不动征用车辆。这些现象铁道部根本管不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国土开始大面积沦陷。铁道部管理的铁路越来越少,再加上出于战时交通统一管制之需要。1938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调整中央行政机构令》,将原铁道部、全国经济委员会管辖之公路处、军委会所辖之水陆运输联合办事处全合并到交通部。新组建的交通部负责统管全国国有铁路、公路、电信、邮政、航政的规划、建设和经营,并负责监督公有及民营交通事业。改组后的交通部部长由原铁道部部长张嘉璈出任。 铁路管理论文:我国的铁路管理制度的利弊分析 摘要:铁路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动脉,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铁道部的拆分,我国的铁路制度改革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心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的铁路基本上为国家控制,该制度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国家控制铁路的利弊比较,分析其优缺点,并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铁路建设;经济发展;区域协调 一、国家控制铁路的优势 1 .铁路自身特点决定 铁路建设是跨度大、多省市、多区域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条铁路涉及到多方的利益,谈判与协商的成本很高;另一方面由于铁路能给沿线城市带来的丰厚利益,铁路给沿线地区带来的好处诸多:如增加了民众的社会福利,促进地区的对外开放,导致一批新兴城镇的崛起,影响到区域产业带的布局、规模与发展方向,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网络,为沿线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着沿线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极大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对投资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等。因此各地可能会出现攀比现象,盲目的建设铁路。因此铁路由国家控制,政府可从宏观角度上进行规划,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力度和发展潜力等制定规划方案。 2. 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一方面可以免除区域与区域之间因为利益而引发的争端、矛盾,甚至优质建设项目的搁浅,或因攀比而过度建设;另一方面可为政府从宏观角度规划区域 协调发展服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为配合各战略的实施,在我国的铁路网规划相应的一些建设项目。青藏铁路的建设为促进西部大开发、生产力的发展、中西部的沟通、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青藏铁路的建设施工的难度极高,从经济效益方面将,成本大,利润率较其他国家级铁路也较低,若此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由地方之间协商建设或是私人企业建设是很难完成的。 国家控制铁路为建设项目注入了国家力度,贯彻性与实施性得到极大地提高,国家能更好的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3.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铁路是实体,选线不科学或设计不合理对沿线的生态环境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不科学的方案对生态环境不可避免的会破坏和对地形地貌带来一定的影响。但若由国家控制铁路的建设,可尽量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特别是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受到了国家高度的重视。例如在建设青藏铁路时,需要经过藏羚羊迁徙的路径,为了保护藏羚羊为它们打开绿色通道。 4. 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与人口分布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外投资和产业持续向沿海地区转移,经济布局也呈现出想沿海地区集中的态势,沿海地区出现了若干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经济密集区。经济总量大、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未能相应吸纳更多的人口,据统计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人口占全国15%,但拥有全国35%的经济总量。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均衡直接结果就是地区间的不协调增长,区域矛盾突出。若由地方控制铁路的建设权,我国较发达的地区经济实力强,有能力建设更多的铁路,我国的铁路分布差距也将进一步扩大,从而更加剧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地区间的矛盾增大,不利于我国总体的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而由国家控制铁路的建设,将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植入铁路选线方案的考虑因素中可解决上述问题。 二、国家控制铁路的劣势 1 .存在寻租空间以及滞后性 铁道部、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10月19日至21日在重庆召开的《(西南)区域铁路网建设衔接研讨会》上介绍,将建设一条全长1060公里,总投资895亿元,贯穿河南、湖北、重庆的高速铁路,即郑渝铁路。建成通车后,它将成为连接华北、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大通道。然而,一年多以来,关于铁路走向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原因在于,渝鄂豫三地十余城市都希望铁路从自己的地盘上经过。于是,不仅地方政府官员积极对本省领导展开游说活动,甚至直接向中央领导投书;而在民间,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各地民众们或在网上大举造势,或频频集体向地方政府施加压力。而今,铁路抢线已有一年之多,呈现出了“地方热,中央冷”的局面,悬而未决。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抢线成功是有利可图的。铁路首先意味着出行方便;其次,交通改善的意义还在于货畅其流,便利的铁路条件带来了更好的流通、市场和发展。而这一切,都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解放前流传于东北大地的那句俗语,“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放在当今中国,依然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理。 而对于作为有权决定这一条铁路具体走向的铁道部和发改委,又增加了一些衡量的原则和尺度,决策更复杂,使作出最终裁决有增加难度,选线方案的出炉一推再推。决定建铁路的时候是根据当时的市场和发展要求制定方案,经过立项决策、设计、工程实施和竣工验收,等通车时,已是近十年了,产生了之后性,这是中国铁路不足的原因之一。 2. 未充分利用动用民间资本 铁路建设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耗资巨大,能有如此强大的财力来建设此项项目的也只有国家才能够做到,但也不是说国家有这个能力就全部由国家出资建设,民间资本积聚起来也是有很强的实力的。我国现在的铁路建设的出资是以国家出资为主,民间资本没有充分的调动起来。 综合以上分析,我国铁路制度在总体上尚能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存在的相关问题,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逐步引入民间资本,完善铁路建设的地方间协调机制,保证国民经济血脉的畅通。 铁路管理论文:近代中国铁路管理机关的沿革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拆分铁道部是改革派主张的核心内容。但历经数年改革动议,始未成行。2013年,铁道部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中国的铁路改革向实质性方向迈进了一大步。而实际上,中国铁路管理机关革新自近代以来就出现了,而且变化多端。这里不妨给大家梳理一下。 近代我国铁路管理机关发韧于晚清时期的“洋务内阁”——总理衙门。总理衙门是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对外交涉事务而设立的中央机构,内设司务厅、清档房和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及海防五股。其中海防股为1883年增设,职掌统管北洋海防与长江水师,兼管机器制造、新式学堂、电报通讯、铁路、矿业等事务。由此可见,总理衙门海防股有管理铁路的职权,应是近代我国管理铁路的第一个机构。但由于当时中国并无铁路,而后来创办的唐胥铁路又为开平煤矿管理,因而海防股虽有管理铁路之权,而无行使职能之实。 1885年李鸿章操办的海军衙门成立后,李鸿章“以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奏请将铁路事务划归总理海军衙门管理,奉旨依议”。1896年清政府为接洽外国借款筑路,特设中国铁路总公司,以公司的形式办理铁路借款与修路事务。1898年清政府又将原先铁路行政管理事务从海军衙门划出,单独设立统辖矿务铁路总局,所有路矿两项事务都由矿务铁路总局主持。 20世纪的最初几年,我国铁路管理机构几经更迭。先于矿务铁路总司转至外务部考工司,后又转至商部通艺司,再至农工商部。1906年9月20日,清政府为推动交通业和工矿业的发展,在中央设立邮传部。邮传部的主要机构为路政司、船政司、电政司、邮政司、庶务司以及参议厅和承政厅,其中路政司是管理铁路事务的机构,1907年邮传部将路政司原有的营业、监理、交涉三科裁撤,改设铁路总局,作为铁路对外交涉机关。 在地方铁路管理上,清末一直以来采取铁路督办制度。督办之下有总办与会办,负责具体铁路建设与管理。在邮传部成立之后,督办虽名义受制于部,但其权力很大。 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邮传部改称交通部,原设路政司及铁路总局事务并入交通部路政司,由路政司司长兼全国铁路督办的职务。1913年路政司改称为路政局,1914年交通部机构改革,路政局被裁撤,路政局职能由路政、路工和铁路会计三司分掌,1916年路政司与路工司又合并为路政司。 在地方路局管理上,交通部初期仍沿用清末的督办制度。但考虑到督办权力过大,构成对路政司的威胁,民国五年(1916)交通总长许世英以“各路组织大多因借款关系,沿用各债权国制度,各不相谋,权限不清,责任不明,且于交通部管辖各路统一会计上造成许多障碍”,于是年8月颁布《国有铁路管理局编制通则》,在已成的营业路设立管理局,未成路设工程局,使地方路政渐趋一致。督办渐被裁撤。 总体来看,至20世纪20年代交通部时期,我国铁路中枢机构已基本完备,中央由交通部路政司统管全国路权,地方以管理局为主体行使管理、经营之权。但存在铁路中枢机构级别偏低、内部机构权力分散及地方路局“尾大不掉”等不良现象,使得路政迭受影响,因此建立一个统一、集权的管理机构大有必要。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久,就文告称“文明国家对于铁道事业类多设专部,为贯彻总理铁道政策,着手设置铁道部,以期计划之实现与发展”。言下之意是铁道部的设立既是文明国家所通用的做法,也是为实现孙中山铁道政策的选择。而事实上,国民政府当时要设立铁道部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除上述因素外,也有社会经济发展和巩固政治的需要。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停滞,铁路也在战争中被破坏不堪。在这种情形之下,整理与改革原来旧有的制度是必要的,而且只有通过制度革新才能促进铁路事业的发展,才能适合经济发展对铁路的需求,更能巩固现政权的经济基础。对于国民政府而言,设立铁道部更重要还在于“正名”。担心自己在南京另立的新政府“名不正言不顺”。为此,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便标榜自己的“正统”出身。1928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整理国民经济,振兴实业,声称秉承孙中山“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的“遗教”,“深知铁道为交通之主要工具,且为实业发展之根基”,“自训政开始之以还,全国上下均以为非依照总理实业计划实行建设工作,不足以符革命之本旨,而建设工作,又以交通为首,铁道之建设,则尤为当务之急焉”。而孙中山在其铁路建设思想中,一再主张铁路要实行中央集权,实行国家控制,方能获得发展。故而,为增强中央权威之目的,为标榜身份之“正统”考虑,重视铁路建设,加强对铁路控制,急需设立一专职部门来实施。 1928年11月1日,铁道部正式挂牌成立,同日启用印信,开始办公,并以孙中山的儿子孙科为第一任铁道部长。铁道部成立之初,其内部的主要行政机构计有总务、理财、管理和建设四司,以及秘书和参事两厅。各司又分设多科,各厅则分设多股。1929年铁道部对各行政机构的名称和内部设置进行了调整和增删,将理财、管理和建设三司分别改称财务司、业务司和工务司。财务司保留原有的总务、计核和统计三科,取消原理财司所设的会计科,将会计科职能移给总务司;业务司与工务司下设科室与原来的管理司、建设司相同;总务司原设的机要、编译两科改为机要室、编译室移属于秘书厅。另外,铁道部陆续增设卫生处、联运处和驻沪办事处,及各种专业委员会。1932年,为指挥和监督国有铁路警察行政事宜,铁道部在部内设立路警管理局,统一指挥铁路警察。至1936年6月,铁道部中央组织系统包括总务司、业务司、财务司、工务司、秘书厅、参事厅、技监室、顾问室、联运处、会计长办公处、路警管理局及14个专业委员会。 在地方路局的管理上,铁道部通过设立直辖管理局或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1929年颁布《直辖管理局组织规程》和《直辖管理委员会组织规程》。1935年,铁道部直辖的国有铁路管理局或管理委员会,包括京沪、沪杭甬、道清、正太、平汉、平绥、南浔、北宁、陇海、广韶、湘鄂、津浦、胶济等十二个铁路管理局和管理委员会。铁道部又根据各管理局路线的长短和营业状况将路局分为三等,其中北宁、京沪、沪杭甬、津浦和平汉五个铁路管理局为一等局,平绥、陇海、广韶和湘鄂铁路管理局为二等局,其余为三等局,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为一等路。铁路管理局一般设有总务、车务、会计、机处和工务五处,处下设若干课。 另外,在新建铁路方面,铁道部则设立工程局或工程处实施管理。工程处、工程局一般设处长、局长一人,处长、局长之下设总工程司与副总工程司,并设有总务课、工务课、会计课、材料课、工务段和机厂等。1930年代铁道部前后设立工程处或工程局有沧石、包宁、粤汉铁路株韶段、陇海铁路潼西段、陇海铁路西段、苏嘉铁路、成渝铁路、湘黔、湘桂等11处。 国民政府时期是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不仅铁路里程有了较快增长,而且铁路运营的效率也有提升,管理制度也基本上成形。但好景不长,1937年底,随着抗战的扩大,日军已进逼中国首都南京,铁道部随国民政府迁至武汉办公。为增强对战时运输的管理,国民政府决定对交通体制进行调整。1938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调整中央行政机构令》,将铁道部所管事务统一归并交通部,原铁道部长张嘉璈任交通部长。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交通部调整各地方铁路管理的体制。1946年3月宣布全国铁路实行干线区管理制。设有平津区、津浦区、京沪区、浙赣区、粤汉区、湘桂黔区、平汉区、陇海区、昆明区和晋冀区等铁路管理局,管理本区干线及其支线。另在东北设有特派员办公处管辖锦州、沈阳、吉林、齐齐哈尔和牡丹江五个铁路管理局。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在占领区也推行按区管理铁路的体制,并先后筹设过东北区铁道部和军委铁道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委铁道部改称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滕代远担任新中国的第一任铁道部部长。从此,中国铁路揭开了新的篇章。 铁路管理论文:浅谈徐沛铁路管理处货运制票与票据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摘要:徐沛铁路管理处开发应用货运制票与票据管理系统,实现管内票据填制、内外部票据管理、内外部票据查询统计,全面实现货运票据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以车站制票和徐沛铁路管理处集中管理为两个着眼点,并将两者的有机结合,满足车站和处两级用户的具体需求,实现货运制票和票据管理的一体化管理。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管理处货运票据的整体管理水平。 关键词:专用铁路 货运制票 票据管理 系统开发应用 1 系统开发主要内容 货票是铁路运营的主要票据之一,是运输统计、财务管理、货流货物分析的原始信息,也是运输调度指挥作业不可缺少的基础依据。本系统是针对企业货运运输的特殊需求而开发,能够实现管内货票、杂费、到付票的信息填制、费用里程计算、票据打印、数据传输、查询统计,同时提供票据的申领、发放、监控、管理功能。 本系统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1)为提高货票信息的管理水平,本系统通过基层制票点对货票及相关信息的一次输入,在信息中心建立完整的中央货票信息库,所有的货票信息、基础字典均在中央货票库内;(2)根据企业货运运输的特殊需要,在相关法规政策范围内,针对不同的运输对象及特定条件可提供灵活的费用计算方式;(3)以参数记事为基础,提供多种杂费收取项目;(4)可直接从国铁相关参数文件直接导入基础数据字典,提高参数维护效率;(5)提供了票据格式设计手段,当票据格式发生变化时用户可自行调节,而不需软件升级;(6)对各种票据进行统一管理,即时监督各制票作业点的票据存量及使用情况;(7)为保证数据安全,每台客户端产生注册码后由管理员统一注册,方可连接数据库进行相应的制票、维护、查询操作。 2 系统开发技术方案及说明 2.1 系统目标设计 结合国内外先进、成熟的软件开发经验,采用成熟的软件开发技术,研究徐沛铁路管理处货运制票与票据管理系统方案。 开发货运制票与票据管理系统。 在选定的车站建立货运制票与票据管理系统,完成系统的试点试验。 实现票据的填制、里程计算、运杂费计费、票据打印、数据保存、查询统计。 实现票据的号码制管理,记录票据的请领、发放、使用情况。 按货运票据管理的要求和作业控制流程,从信息角度提供相应的卡控措施、警示措施,提供一定的自动分析功能,为票据管理提供详实的数据。 按车站、公司两级体制实现生产功能和相应的管理功能。 2.2 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功能包括以下四个主要部分:系统维护、票据管理、票据填制、查询统计。 细分为系统管理、参数维护、票据管理、货票填制、杂费填制、财收四结账、数据查询、汇总统计等几个模块。 2.3 系统管理 (1)终端机管理,对终端机集中管理,经过授权的终端机可以连接到系统中,进行票据填制、查询统计等业务操作,未经授权的终端机联入系统后不能进行操作。 (2)岗位角色管理,根据公司管理需要,设定任意个岗位/角色,对每个岗位/角色授予指定的权限,拥有相应角色,可以使用系统进行对应的功能操作。 (3)操作员管理,维护操作员,并给操作员授予适当的权限,操作员登录系统后,只有经过授权的模块才能使用。 (4)数据备份/恢复,使用Oracle系统功能,对基础数据、生产数据进行及时备份、恢复。备份数据以文件方式存储,可以备份到移动介质。 (5)数据清理,对过期的数据进行清理,只有管理员身份才能进行数据清理。时间使用数据库时间进行验证,生产数据至少保留一个年度,防止误删除。 (6)安全管理,设定操作员密码,默认密码自动提示修改。 实际应用软件,根据货运作业的基本规范,本系统包括制票点及铁管处两级应用。 车站制票点应用系统负责票据信息的输入、打印、传输,为方便实际应用及管理维护,并根据用户方提出的技术要求,采取C/S(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方式运行,实时将票据信息保存在中央数据库内。 3 车站制票应用软件的主要功能 (1)票据的填制、计费及打印,包括发送货票、到付货票、杂费票据。其中根据收费的不同,发送货票和杂费票据又分为用于沛屯集团内部运输的票据填制及集团外货物运输的票据填制。而到付货票主要是由驻沙塘站货运员将到达货票的数据信息进行录入,其信息可供填制(到达)杂费票据是提取及用于统计查询。 主要填制内容包括计划/运输号、票符票号、发站、到站、车种车号、施封篷布号、发货人及地址、收货人及地址、品名、件数、发重、铁重、记事和用户自定义输入、托运/承运人装车标志等,输入过程中进行数据校验,并根据输入数据调用计费模块进行里程、费用计算,确认后进行票据打印,然后将数据保存在工作数据表内,填制过程中,用户可根据需要进行多种记事栏的选择和输入。 根据不同营销策略的收费需求,在完成票据内容填制后用户可根据提示进行计费方式的选择。 其中一般计费是指安装国铁规章规定的正常收费方式计费;优惠计费是在相关部门许可的情况下,按照优惠价率进行计费;特殊计费是指所有费用(除印花税外)仅按照每吨公里固定单价收取。上述优惠价率和固定单价由收入部门根据相关文件修改录入。 (2)数据处理,包括票据查询及票据作废,可以查询由本机填制的票据信息,对结账前发现填制错误的票据进行作废处理;票据单号查询可查询本机请领发放情及使用情况。 (3)统计报告,包括财收四统计及其他信息综合处理。财收四统计按系统时间做日统计,也可以按指定起止日期进行旬统计。统计内容包括票数、作废张数、财收情况、发送重量等,是本站财务统计上报的基本文件,分别包括内部货票、外部货票、内部杂费、外部杂费的财收四统计数据及汇总。 如果勾选了“货票财收打包”复选框后,系统将生成正式财收四,即对当日票据进行结账打包,此项功能一天只能运行一次,为确保票据信息的安全可靠性,结账后所有票据信息将不能做任何改变。 信息综合处理则是根据用户要求及基层制票的实际需要,提供相关的票据信息处理、统计功能。 4 徐沛铁路管理处管理维护应用系统功能 徐沛铁路管理处维护应用系统功能包括货票信息的查询、统计、管理、维护等,后台建立货票信息库,前台采用客户端方式实现用户提出的各种查询、统计、管理需求。管理维护及综合应用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通过基层制票点对货票及相关信息的一次性输入,在铁管处建立完整的中央货票信息库。 (2)具有货票及相关票据信息查询功能,可供铁管处各级业务和管理部门进行票据信息查询,包括实时信息或历史信息。 (3)根据用户需要,提供相应的汇总统计分析功能及报表打印。 (4)为用户提供良好准确的权限管理及基础数据字典维护手段。其中基础数据字典包括统一字典和专用字典。统一字典维护的数据为与国铁统一的制票系统基本字典一致,包括品名字典、站名字典、车种字典等,管理人员也可以进行部分微调。 专用字典维护与铁管处或本系统实际应用相关的基础数据字典,包括货运站字典、货运制票点字典、装卸车作业点字典、操作用户字典、收发货人字典等。 (5)提供灵活可靠的各项计费参数、公式维护手段。维护计费相关字典,包括计费公式及计费参数记事字典等。 (6)票据管理,统一对各种票据进行管理,包括票据审核发放(根据制票点填制的票据请领申请,经领导审核后,生成可使用票据号码段,并打印票据发放单)、票据使用情况查询(根据指定票据号码段,查询每张票据的使用情况,包括制票日期、操作人、制票点等)、票据作废与调拨、票据使用情况统计(根据实际制票情况,对已发放的票据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包括已使用及未使用票据,根据制票点、号码段生成清单)及报表打印等。 5 徐沛铁路管理处货运制票及票据管理系统开发的特点及作用 货运制票及票据管理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人机界面友好,操作简洁方便。系统采用C#.NET软件工具开发,符合Windows系统操作习惯。 (2)易学易用,尽量减少用户的记忆负担。制票系统操作界面基本模拟国铁制票软件,对于熟悉国铁制票软件的货运员基本上不用培训都可以直接进行操作。同时,对应很多输入项都有提示栏提供相关的录入帮助。 (3)尽可能减少输入数据的工作量。 (4)能对输入的数据进行校验,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5)具有良好、可靠的维护管理功能。 (6)功能尽可能全面,基本满足用户对各种制票的要求。 (7)提供灵活的计费维护手段,系统使用后,当计费方式发生变更时,一般情况下,只需管理用户维护计费公式及相关计费参数表即可实现收费的变更或添加新的计费科目,而不需对软件进行大的修改升级。 由于系统采用了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方式,使得货票、杂费票据信息的管理水平都得到了加强,同时,提高了货票信息监督、维护等手段。灵活的收费方式,可以有效加大企业货运营销力度、使营销策略和市场紧密相连,严格的票据管理功能有效减少了票据使用中的浪费现象,杜绝了虚假现象的发生。随着系统的投入使用,使得铁管处货运水平得到总体提升,进一步为增加铁路运输量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技术支持。 铁路管理论文:矿区专用铁路管理模式与创新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是矿产资源相对匮乏。如何做好矿区专用铁路运输管理工作,事关我国矿产能源是否能被及时利用,能否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本文首先分析我国矿区铁路既有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深入研究,然后提出创新建议,以望对矿区专用铁路管理工作有一定的促进及指导意义。 【关键词】专用铁路;铁路运输;管理工作 1.目前我国矿区铁路运输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在我国从事矿区铁路运输的技术人员,通常在较为闭塞的环境中忙碌工作,得到学习进修的机会很少,日久天长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渐变陈旧、老化,无法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长期的专业知识匮乏、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无法实现高效率运行,有碍于铁路运输的服务水平。 1.2 我国矿区铁路运输生产中有很多难题,例如安全设施不健全、机械化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有限、科学技术手段较缺乏等,这些都在严重阻碍着矿区铁路运输生产发展、进步,这也是矿区铁路运输行业艰难发展的真实写照。 1.3 我国矿区铁路运输系统亟待进行改造,然而相应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启动。在运输生产中,不少设备都是带着质量问题坚持工作,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也给运输生产带来了潜在风险。矿区铁路运输生产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设备与技术条件有限,通常超重较长的列车很少运行,从而导致运力下降,影响了工作效率。 1.4 我国矿区铁路运输生产受原煤炭供求影响,无法及时采取先进技术来更新换代,以陈旧的设备进行运输生产,比如较低的列车净载质量,较慢的行车速度等,都严重制约了运输效率,出现恶性循环,不良的经济效益。 1.5 国有铁路运行紧张,影响了车皮的正常供应,失去了国铁的有力协助,矿区铁路运输生产更为艰难,进一步降低了其外运产品的质量与数量。 2.创新矿区铁路运输管理工作的方法与建议 2.1 矿区铁路运输单位可以聘请高等院校的相关专家、教授,在不影响正常运输生产工作的状况下,可以开展短期培训、脱产学习等综合形式的进修活动,以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为根本目的。此外技术人员也要自己好强,利用职称考试或函授等多种途径,来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更新知识内容,不断完善自己。 2.2 不断寻求新型的能源,来保障矿区铁路的持续运输能力,改善能源利用结构符合我国当前的发展需求。综合利用多种能源,减小经济发展对煤电的依赖性,有利于降低矿区铁路运输生产的压力,从而使其有充分的时间及空间实现自身的安全体系建设、完善相应的安全措施。 2.3 矿区铁路运输部门要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合理提高晋升空间及福利待遇。此外需要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力度,比如可以提供自短期培训至学历教育的学习深造机会,激励有志向的员工从基层勤奋工作学习开始,有望晋升至高职高管等。有学习深造需求的员工要和企业签订长期的工作合同,以确保企业对其实现有效培养的同时,防止流失人才资源。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也是必要的,因为煤炭行业的劳动强度高,而收入水平较低,如果没有相适宜的福利待遇,是吸引不来人才的,也是留不住本企业优秀人才的。 2.4 各行各业都存在资金不充足的问题,矿区铁路运输部门首先要从自身内部挖掘资金资源,并且积极争取政府或其他合作部门的援助,利用资金先要改进技术、更新设备、管理手段等,才能提高生产与管理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实现良性循环。 2.5 矿区铁路运输工作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来指引其更好的发展,以确保矿区铁路运输生产的安全性、标准化、高品质,与此同时,企业也要强化自身的纪律管理,配合宏观调控,定期进行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出现问题及时整改、解决,同时实行工作责任制,发现工作问题要严格查处,切实保障企业整体员工的权益,配合重大隐患事故举报奖励制度,激励员工主动参与关注企业、管理企业,共同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2.6 尽快建立矿区铁路运输的预警机制,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以及时处理,抑制其扩散,实现早期的预防、抑制,并且维护好预警设备,确保其及时发出信号提醒,将故事引发的损害降到最低。与此同时,更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规、实行工作责任追究制,加大事故的惩罚力度,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全体员工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视,认真进行生产或管理工作,保障企业的安全、可持续经营。 2.7 矿区铁路运输企业要时常派遣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到优秀企业、经济效益好的矿区运输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活动,引进对方在使用中认可度高的先进设备与技术,吸取对方有效的管理经验。同时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扬长避短,有针对性的改进自身问题,以节约的理念指导企业不断完善、改造升级。 2.8 矿区铁路运输企业需要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把企业的科学技术改造、生产情况、安全状况及其隐患、员工的培训学习及其职称晋升等都录入计算机中,有利于企业领导的参考分析,更有效地制定企业发展策略,指导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9 矿区铁路运输企业要开展自身的改建工作,以利于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为未来发展预留充分的空间。在科技不断进步发展的前提下,未来我国矿区铁路运输行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牵引动力的升级及其配套工程,车站站场的扩建与维护,信联闭设备的改造与更新,调度监控系统的引入及开发等,都是将来作为科技型运输企业必备的设备与条件,当前企业要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2.10 矿区铁路运输企业可以借鉴其他企业的优秀管理模式,依靠国有铁路运输人员,共同统一调配车皮,确保企业的大量煤炭外运工作。另外从源头上控制好装车外运,分析外运列车的满轴、超轴模式,保障重大型列车运输的实行。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见我国矿区铁路运输的管理工作方法很多,自企业内部至外部都有着可以开发及利用的资源,如何有效控制这些资源、利用好这些政策,需要企业管理者们加强观察、善于分析,提高自身领悟能力,期待尽快实现我国铁运业的蓬勃发展。 铁路管理论文:张学良与平汉铁路管理权之争 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中原大战爆发后,采取任命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并让出青岛地盘由张部接防等手段收买,最终促成张学良出兵华北,从而决定了中原大战的胜负,以及中国后来的历史格局。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发表和平通电,“请各方即日罢兵,以纾民困”。9月19日,东北军开入关内,开始武装调停中原大战。随着晋、冯两大集团军事失败,东北军逐步控制了华北。兑现承诺,随即将冀、晋、察、绥四省,北平、天津、青岛三市的军政交由张学良统辖。但是,对于铁路的管理权,国、奉双方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争夺的主要目标是贯通南北的两条铁路交通干线。 其一是津浦铁路。津浦铁路起自天津,终至浦口。由于长江的对岸就是南京,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南京政府很快就拼力争夺过去。另一条是平汉铁路的北段。 张学良部顺利接收 平汉铁路“自北京之卢沟桥,直达汉口,绵亘直豫鄂三省,计一千二百余公里,约合二千一百零八华里,为我国中原贯通南北唯一之大干线,实腹地交通之要道也。”平汉铁路沿线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平汉铁路的北段尤为重要,特别是山西、河北大量的煤炭和河南的大宗农产品都是经由该路运输,客货运业务十分发达。这对于南京政府和东北军都是一项大有可图的财源,更不要说军事意义上的重要。因此,建路以来即是兵家必争之地。 当时,平汉铁路北段的管理权为平汉铁路北局。此时东北军已经接收到新乡地界,平汉铁路黄河以北的部分也在其掌控之内。所以,9月23日,张学良就任命葛光庭为平汉北局局长,随即任命郭恩海为副局长,并于10月初正式接收了平汉铁路北局。 葛光庭(1880—1962年),字静岑,安徽省蒙城县城关北大街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考入安徽武备学堂。毕业后选为公费留学生,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回国后任保定军官学校炮科教官。民国初年,任陆建章部参谋长,第四混成旅旅长。民国12年11月,一度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高级参谋。民国19年初,任内蒙古土默特旗公署总办。 郭恩海,字惠舟,1885年生,辽宁省义县人。他曾在东三省讲武堂就读,后转陆军二十九师军官团学习。1920年7月任黑龙江省骑兵第一旅第一团第一营营长,后历任东北军团长、旅长等职。1925年冬,郭恩海任兴隆店(三方面军团大本营)警备司令,后又任三、四方面军团守备司令,兼任京汉北段铁路局长。奉鲁军设立“奉直鲁交通副司令部”时,郭恩海兼任副司令,三、四方面联合军团司令部副官处长。1927年8月30日任京奉路护路司令,1928年6月22日,任东北陆军警备总司令,还任东北军交通司令。后又在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任运输方面的负责人。1929年,东北军正式缩编后,郭恩海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少将参事,后又任戒严司令等职。 葛光庭和郭恩海接收平汉铁路北局后,“所有职员令其照常工作”,铁路运输逐渐恢复。 南京政府同样觊觎 此时,南京政府铁道部的目光也盯住了平汉铁路北段这一重要的运输干线。 时任铁道部长孙科,是孙中山长子。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任第一任广州市长。1923年、1926年两次再任广州市长。1927年3月任国民党常务委员与国民政府常务委员。1928年10月任铁道部长。 孙科任部长后,宣布以“管理统一”、“会计独立”两大原则为“铁道施行方针”。而统一路权就是“管理统一”的重中之重。东北军接收华北后,他就急急切切地要“拟派员分别接受各路”,并拟定了南京方面的接收人员名单,去征求吴铁城的意见。 吴铁城(1888-1953),国民党政要。1921年任孙中山大本营参军。1924年任参军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十七师师长。1927年后追随,历任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委,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南京总理陵管理委员会委员。吴铁城是当时南京政府的重要人物,游说张学良率东北军出关援蒋,他是南京方面的代表。同时他也是张学良与南京方面的联系人。 接到孙科的电报后,吴铁城去找张学良商量。张学良不同意孙科的主张。张认为既然已经承诺,入关后的“平绥铁路局长、平汉铁路局长、正太铁路局长、沧石铁路局长”可由自己“先派人后保荐”,所以,孙科应对张安排的铁路局长“加委任之处”。吴铁城复电孙科后,孙科只同意张委任的曾广勷为平绥路局长,但平汉北局等其他三局的铁路局长仍要派南京方面的人员接任。 张学良没有理会孙科的意见,仍按自己的既定方针办,平汉铁路北局依旧在葛、郭的主持下照常运转。 9月24日,平汉铁路南局的局长何竞武按照孙科的旨意,准备派员来北平接收平汉铁路北局,以合并南北两局,统一平汉铁路。 9月25日,孙科致电吴铁城,说南京方面接收人员“前赴平津,计期约需旬日”。吴铁城复电孙科告知,张学良早已派人接收了平汉铁路北局等华北的铁路。并认为这只是“为应付大局起见”,“暂时通融办法也”。 没有办法,孙科以“路政不可一日无人”,“并已电张长官,仍恳协助指导,及通饬平津各部知照。”勉强同意张学良暂时派人接管平汉铁路北局。9月29日,孙科又电告吴铁城说,“则军事稍定,于行政统一”,“一路两局一局两长之情形,固万不可有此意,务请兄转陈汉兄,求其谅解,是所盼祷。” 国奉之争拉开帷幕 从表面上看,平汉铁路北局的各项工作一切依旧,暂无风波。然而,铁道部对合并平汉铁路的计划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事情很快就有了发展。孙科计划用调走葛光庭局长,取消平汉铁路北局的办法,从而将整个平汉铁路完全掌握在南京政府手中。 10月22日,吴铁城致电张学良,“铁道部拟调平汉路(北段)铁路局长葛光庭任陇海局长”。葛光庭自任北局局长后成绩斐然,正处于雄心勃勃之际,对于铁道部的突然拟调,他大为不悦,拒绝调转。葛立即回电吴铁城:“弟任平汉尚未一月,即拟调长正太,在部长意见,仍属厚我。在弟之地位,实等左。况正太现仅管理数站,将来中央预谋统一难免又为牺牲,此弟所未敢轻于尝试也。弟自接事后,收回车辆,疏通货运,路线虽仅半途,日入已达三万,功不敢居,过亦幸免……”请求继任北局局长。 张学良当然也不肯轻易放手,他于本日复电吴铁城,请吴向铁道部孙科“尽力说项,俾缓更改”。 10月28日,吴铁城电告孙科:“查东北军进占平津之际,平津中央机关接收事宜,业奉主座电,准由张副司令先行派员办理,以一事权,而利军事。兹承主座命商汉卿兄将前委接收平津中央各机关人员,分别呈咨请中央正式任命,以重职守,而符政制。兹汉卿兄电荐”“葛光庭为平汉铁路管理局长、郭恩海为副局长……并希察照办理…”吴铁城告诉孙科,这是有言在先,早就答应张学良的。 孙科见此,也只能后退一步,在10月29日电告吴铁城,“昨接汉卿兄电,请委各局长,当复电云”华北平绥等,“均如命照派。惟平汉一路,因受军事影响,南北尚未通车。俟全线贯通,再行办理。” 张学良初战告捷,他委派的四个铁路局局长中有三个局得到了南京政府的正式任命,葛光庭的拟调一事也暂时作罢,待全线通车后再议。 中原大战时,平汉北路的黄河铁路桥屡被炸毀,全路交通发生阻碍。自张学良派员接收北局后,立即积极恢复全路交通,並加工赶修黄河铁路桥。至10月30日,该桥已完全修复。北局当即派车一列,开至该桥修复试车,结果安全通过。于是电告湖北省主席何成濬,磋商平汉全路通车。新乡驻防军石友三总指挥原来曾扣用车辆,约有货车三百辆,机车十辆。后经派员接洽,商妥即刻放还。与此同时,平汉北局准备加编车次,增进收入。至此,平汉路由郑州北上车辆,凡属于军用者均可直达新乡。平汉路形式上虽未全线通车,但事实上也可以算是通车了。 按照10月29日孙科在电报里的允诺,既然平汉铁路具备了全线通车的能力,铁道部就应该对葛、郭正式任命了。然而,孙科却食言了。事情的发展陡然逆转。 11月1日,东北司令长官公署秘书长吴家象致电张学良:“顷接葛光庭郭恩海等阳电一件……查津浦平汉交换局长消息传来,我方已将津浦北段迁就先交与铁部管辖,而本路南段何局长竞武,江日过河至新乡带有职员多名,接二方面军车辆,并驱逐段长,更换站员……强硬态度……”何竞武以粗暴的行动,来试探东北军对铁道部合并平汉铁路的反应。 葛光庭、郭恩海并没有受到干扰,他们采取免收加价、扩充客货军运输车等措施,继续搞好北局,筹划全路通车,因此,也深得北平民众之好评。 再行拟调故伎重演 博弈的又一个回合开始了,孙科还是用调离葛光庭的办法,来达到将平汉路北局划归南京方面的目的。 11月9日,吴家象又致电张学良:“部中突欲将葛局长仍移长正太,此事关乎个人者小,关于军运及南北大局者实大,孙部长受人蛊惑,置津浦平汉迁就原意于不顾,更调靡常,乃多年之故技……” 铁道部执意合并平汉铁路,并决定把总局局址设在汉口。平汉北局前途渺茫。于是,11月9日早八时二十五分,平汉北路副局长郭恩海乘车赴天津面见张学良,请示应对孙科、保住平汉北局的办法。 11月10日上午十时,郭恩海由津返平,在车站与记者谈起有关平汉路北局路权问题,说前允诺将平汉路让与东北军方面整顿,近日铁道部又更前议,张学良殊为诧异等,言语之中透露出张学良并非愿意移交北局之意。 11月17日,北平总商会就铁道部计划将平汉北局并入南局,局址设在汉口一事,致电“南京中央党部、国民政府蒋主席、张副司令、行政院钧鉴;铁道部勋鉴”,认为“平汉铁路成立卅余年,为全国交通之枢纽,亦南北转毅之孔道,其形势冲要,实以北平为中心。路局驻在地点,亦以北平为最宜”。如果“南迁汉口,去繁就简,舍本逐末,未有不旷日费事者也……伏乞昭鉴愚诚,收回成命,恒山漯河,同沐恩光。”北平总商会的致电,对于巩固东北军在平汉铁路北局的既得利益是非常有利的。 出于对平汉铁路军事意义、经济价值的考虑以及民众呼声的压力,迫使铁道部又设计出一个折中的方法,就是把平汉铁路局改为委员制。委员制即“委员会设委员长一人,委员四人”。“此种制度实为政治的产物,籍以调和各方政治势力。”委员制能够使铁道部达到接收平汉铁路北局的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东北军的参与权力。 对于铁道部做出的妥协与让步,张学良不得不部分接受。但是,就总局局址是设在汉口还是仍设在北平,争斗双方又出现了分歧。 11月22日,郭恩海致电张学良:“闻铁部拟该平汉局为委员制,志在统一全路。惟总局仍须设在北平,委员长一职事关统筹全局,于将来我方军事饷糈,均有密切关系。拟恳钧座力为主持……” 对于铁道部要接收平汉北局,并把总局设在汉口的决定,在北平各界必然会产生很大的震动和影响,特别是平汉铁路北局职员的情绪。这不能不使北局首长特别的重视。为了稳定职员队伍,搞好铁路运输,力争将总局局址设在北平,12月1日,平汉北路副局长郭恩海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本路局长葛光庭,日内将随张副司令自南京返平。关于葛局长调任消息,外间传说纷纭。葛局长在京亦有电来,铁道部初拟调葛为正太路局长,继又拟调平绥路局长,后来又拟调胶济路委员,又拟调铁道部次长,最后复有平汉局改委员制,北平汉口两局合并之拟意,皆未成事实。本日中央要员吴铁城来电,亦云所传调任各处之说,悉不足信,大家应安心任事云云,本人及葛局长皆奉张副司令命令而来,调任与否,张副司令与蒋主席间自有一定之商议…… 恩威并受同意移交 1930年11月12日,张学良就华北善后等问题去南京与磋商,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极为隆重的礼遇和接待。他到下关时,有文武官员(文官简任、武官少将以上)数百人迎接,江中布满军舰,鸣礼炮19响;入城时,沿街布满欢迎标语;在国民政府纪念周上,主持人介绍张学良对助蒋统一的贡献,蒋又亲自作欢迎词等等。最让张学良受宠若惊的是,竟以对等的身份,而不是以对待下属的方式迎接他。此次南京之行让张学良感到春风得意,无尚荣光。所以,12月6日张学良返回天津以后,对移交平汉北局也就不在利益上多思了。 12月9日,张学良出面致电北平总商会,“前为平汉路局南移事,经电行政院铁路部,代请从缓”,“转知各界查照为盼。”藉以安慰北平总商会及全体市民。 12月11日正午十二时,先前随同张学良去南京的北局局长葛光庭由天津返回北平。12日晚,葛光庭在北局会见记者。据葛讲,此次赴京,与铁道部接洽较为圆满,铁道部委葛为胶济路局长,拟定日內交接结束,即赴青岛就职。至平汉路局是否南迁,尚不详细。 葛光庭还谈到,在天津时,北平总商会曾派代表晋谒张副司令,请求中央勿将北局南迁,藉以繁荣市面。张学良副司令答应一定转达。 至此,平汉铁路北局的移交工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12月12日,平汉路南局发表局令,凡前任局长谢宗周所委任的员司一律停职,停职者计达二百余人。前任局长谢宗周,就是葛、郭接收平汉铁路北局之前阎锡山的局长。现在平汉路南局不通过北局现任局长就下令将“凡前任局长谢宗周所委任的员司一律停职”,也就等同于北局已归南局领导了。这种强硬的态度、急切的心情、无视北局局长的傲慢,已经可见一斑了。 12月13日上午七时,铁道部新任命的平汉路局驻平办事处长郭沣抵平。下车后,他即赶往北局拜访局长葛光庭,二人面谈多时。正午十分,葛光庭在东兴楼设宴招待。郭沣向记者透露,他此行系代表何競武前来视察平汉路通车情形,並无其他任务。 12月14日,张学良致电“南京行政院院长,铁道部孙部长……日来北平各业纷推代表来津,陈请谓,年来平市十室九空,若再将数十年来常设之机关迁移他去,盖令人心惶惑,务恳饬令平汉路局暂缓南移等语,环察各方,情词确系,十分迫切,可否令缓移汉,以维平市现况……” 然而,南京方面无视东北军的意愿和北平民众的呼声,15日,何竞武仍按计划北上。 何竞武,曾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副官长。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处长。后任铁道部平汉铁路管理局局长。 其实,从1929年3月的蒋桂战争爆发,到1930年的中原大战结束,新军阀混战不已,兵连祸结,国无宁日。国民党的“一统天下”并没有真正统一,铁路管理也就没法统一起来。“铁道部名为管理全国铁道的机关,可是能完全管理的,全国中不知有几条铁道?”“国民党中央和民国政府的行政令仅在‘中央军’辖区生效,其他”地方实力派“控制的地盘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对中央‘集中’铁路管理权”“的‘行政令’不买账”。 面对这样的现实,铁道部长孙科深感自己的话语威力甚微,对能否顺利接收北局心里没有十足的把握,于是他抬出。12月16日,孙致电张学良; “平汉局移汉,以该局接近首都,便于指挥监督,且系奉主席令办理,敝部未便擅更,请即晓谕各界以免误会。” 的命令使张学良态度开始发生了改变。 12月18日下午,张学良复电孙科:“奉悉已令葛委员长光庭,即日将平汉北段移交,并遄赴胶济局”。 为了敦促平汉北局尽快移交,12月19日,亲自打电报给张学良: “牯岭 中正皓,已兹为整理平汉路政,已饬该局何局长竞武趋见,希详赐指导,并希转知葛静岑兄即日交卸,速赴胶济路新任为荷 国急 中正皓已印” 同天,孙科也致电张学良:“调葛君光庭充胶济路委员长令已发表,请饬该员将平汉北段早日移交,并速赴胶济路任事”。再次垂促葛光庭赴任。 12月20日,孙科又复电张学良:“令葛光庭将平汉北段移交,维护路政统一,交通至深纫感……特电复谢。”南京方面的一再催促,使得已取得华北军政最大利益的张学良终于彻底答应交出北局。 12月21日,张学良致电: “急 牯岭 蒋主席钧鉴,密、皓电敬志,关于平汉交替一事,遵已转令葛局长光庭知照,谨电陈复 张00叩(马)行秘印” 张学良明确复电,答应移交平汉北局。同日,何竞武北上,赴郑州清理车辆后,即至北平接收北局,统一后的平汉铁路总局设在汉口。 12月23日,得知北局南迁决定的北平总商会再次致电张学良,恳请“保留平汉北局,不要南迁……请转中央收回成命”等,然而大局已定,移交北局、局址南迁都已不可更改。 结束拉锯正式移交 12月25日,平汉路南局局长何竞武奉铁道部命令来北平接收北局,凌晨一时十分搭特別快车到达北平,随员十余人。葛光庭郭恩海及平汉局总务处长等人到站欢迎。何竞武在站內对记者讲,他此来系奉铁道部命令接收平汉北局等等。早晨八时二十五分,何竞武赴天津拜谒张学良,就北局移交问题请示张副司令。 12月30日,张学良致电住在国民饭店的葛光庭:“……胶济路萨委员长经返部任司长职,该路事务乏人主持,请饬葛委员长早日将平汉北段移交,即遄赴胶济局任……”张学良同时电告孙科:“已令葛委员长光庭即日将平汉北段移交,并遄赴胶济局”。孙科立即回电:“……请饬葛委员长早日将平汉北段移交即离,赴胶济局任,互为盼祷”。孙科接收北局的心情真是急之又急,唯恐夜长梦多,东北军变卦。 1月5日,就北局移交的具体时间和程序,葛光庭复电张学良:“……光庭本定于徽日交卸,因元日至五日恰值新年假期,员司均不到班,故未能如期办理,兹拟蒸日移交,庶可将一切手续从容整理……” 1月6日,北平总商会又一次致电张学良,以“北平民生亟待救济,市面亟待繁荣……平市百万人民之呼吁”为由,恳请平汉路北局勿移汉口,以慰民情。并指责铁道部“罔恤民意,坚主迁移,是诚何心”,“世人尚知移局之议,无益于汉,有损于平”,然而铁道部“置萧条臻极之北平于度外,摈百万人民请愿之不理……”,此时此刻,这呼吁已显得非常的微弱无力。北局移交已是板上钉钉,无任何回旋余地。 在正式移交前夕,还有一个小插曲值得一提。何竞武1月7日致电张学良说:“平汉接交职,亲谕后,即准,葛局长函称徽日移交,嗣又改期蒸日方能移交,兹又与郭副局长恩海晤谈,面称本人未亲钧座诏令,到时不能移交等,请究应如何办理…… 1月9日,张学良只好电告“北平平汉路郭副局长”,移交北局,“以令员局长交代,该副局长切自自应随同交代。” 1月10日,郭恩海复电张学良:“天津张副总司令钧鉴汉密,平汉何局长竞武,到平表示北段军运紧急,本人每不接洽,拟留恩海在平办理,且出我方友人函件,并派员屡次挽留,不许离局,就表面上观察,欲表示好感,但如此办法是否相宜,恩海去就两难,尤恐招恋职之嫌。优思恩海叨受钧命为副局长,应与葛局长同其进退,现拟本月十日议与葛局长同时交代后,并拟剋日赴津。” 1月10日,经过几番拉锯,北局终于移交。《盛京时报》以“平汉铁路北局接收——员司照常工作以待后命”为题目,描述了移交时的情形: “北平讯云,平汉路局业于十日上午由平汉局长何竞武接收,俟各处卷宗完全接收后,即实行返汉,全路员司照常工作,听候命令,驻平办事处即由新任处长葛沣着手组织…… 接收印信平汉卷宗何竞武于十日上午十一时偕同平汉路局驻平办事处长葛沣以及路局秘书萧林各处处长等十余人,分乘汽车赴平汉路局,”“前任局长葛光庭副局长郭恩海则于十一时前到局,旋何等到来,当由葛郭等迎入局长室休息。葛郭两氏即将正副局长印绶亲自交付何氏收执,至十一半,即召集路局员司在礼堂训话,全体员司千余皆参加,礼堂狭隘,以至拥挤不堪。 召集训话开会后,首由葛光庭氏致辞介绍云,平汉路局铁道部近令南迁汉口,并令何局长来此接收,”“何氏当致训词……”“至此何葛郭等相继外出,在大门前与全体员司合摄一影,以示纪念,摄毕何氏复此立致辞云,葛局长已经铁道部调任胶济路委员长,郭副局长亦经调为包宁路局长,此后系在铁路上服务,同仁等特借此机会,表示欢送之意云云。言罢全体鼓掌,葛郭两氏亦起立向大众答谢,并与何氏等握手为别,当分乘汽车离局。 平汉局接收后,何竞武氏特于下午三时在局内召集局务会议,葛沣以及在平各处长皆出席,由何竞武主席,关于整顿路务,以及北平办事处组织等项事宜,决议甚多,迄六时始行散会云。” 经过一番争斗后的移交,场面还是十分融洽的。 移交仪式结束了,原北局的首长也各赴前程。1月11日下午八时十分,胶济铁路管理局委员长葛光廷,包宁工程局长郭恩海同车赴天津,晋谒张学良,报告平汉路局交接经过。葛光廷在天津稍事休息,旋即赴青島就职;郭恩海亦着手筹备组建包宁铁路工程局的工作。 1月12日,何竞武电告南京蔣中正、孙科、天津张学良三方,报告北局业已接收。1月19日,平汉局驻平办事处开始办公。何竞武局长日前赴津拜谒张学良后,由天津返回北平,日內即将返回汉口。1月26日下午,何竞武乘津浦快车赴南京,报告接收平汉局经过情形。 自1930年9月至1931年1月近四个月的博弈,国、奉双方对平汉铁路管理权的争夺终于落下帷幕。
水利工程监理中造价工程师的作用:浅析水利造价工程师在工程招标投标工作中的职责 摘要:随着《水利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1-2007)的实施,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文章阐述了在工程招标投标阶段,水利造价工程师的主要职责。 关键词:水利工程 造价工程师 工程量清单 招标投标 职责 随着我国建设领域各行业管理模式的发展,逐步施行相对统一的标准似乎已成为必然趋势,自2003年建设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要求建设领域政府投资项目执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以来,在建设工程造价控制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水利工程改革传统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势在必行。为适应建设领域逐步统一工程造价计价模式的需要,2007年4月6日建设部了《水利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1―2007),并要求自2007年7月1日开始执行。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并与国际惯例接轨,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顺应了时代要求,较好地解决了“政府宏观管理与市场竞争机制”两者之间的矛盾,有效地将计划经济体制下预算编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投标报价相结合,同时它符合国际通用的竞争性招投标方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显著的优点,因此,建设工程全面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也是当前推进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必由之路。由于水利工程基本上都属于政府投资的国家基础设施项目或非经营性公益性建设项目,一直实行的是政府出资、项目法人(建设单位)以下简称项目法人、或业主负责建设实施,并对形成的资产拥有使用权和所有权的体制。政府作为出资者和审批者,对项目的建设管理和使用缺少发言权,因此形成重项目必要性和投资额审查,轻项目建设过程管理的倾向。而项目法人作为项目投资的最终获益者,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其利益关注点与出资方完全倒置,造价工程师的主要任务也是侧重于项目的初设概算和竣工结算。但是随着《招标投标法》于2000年1月1日实施,确立了招投标制度在我国建筑市场中的主导地位,竞争已成为市场形成工程造价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国有资金投资的水利建设工程,为提高投资效益,保证国有资金的有效使用,必须实行招标。在水利工程招投标工作中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既是目前规范水利建设市场秩序的治本措施之一,也是水利招投标制度与建设行业接轨的需要。于2007年7月1日实施的《水利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中强调: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水利建设工程应执行本规范,在招标中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在新的工程量清单招投标制度下,造价工程师的相应职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的执业范围和工作内容 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是经全国水利行业统一考试合格,并取得《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资格证》,具有现代化管理人员的技能结构,从事水利工程造价专业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专业地位、作用和工作内容,均不同于以往的概预算人员,凡从事水利工程建设活动的项目法人、设计、施工、工程造价咨询等单位,必须在计价、评估、审查(核)、控制等岗位配备有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1.1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的执业范围 (1)水利工程投资估算的编制、审核及项目经济评价; (2)工程概算、预算、结算、竣工决算及工程量清单、工程招标标底、投标报价的编制和审核; (3)工程变更及合同价的调整和索赔费用的计算; (4)建设项目各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5)工程经济纠纷的鉴定; (6)与工程造价有关的其他事项,如建设项目评价和后评价、设计方案技术经济论证和优化、施工方案优选和技术经济评价等。 1.2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的工作内容 水利造价工程师是水利工程领域工程造价的管理者,一般以中介机构的形式,以独立的专业地位,以科学的管理方法为政府主管部门、项目法人、承包人等提供服务。其工作内容涉及到项目的全过程,其工作内容按服务的对象不同,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即为主管部门及项目法人服务的造价工程师和为承包人服务的造价工程师。 (1)为主管部门及项目法人服务的造价工程师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投资估算的编制、审核及项目经济评价;工程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的编制和审核;工程量清单、工程招标标底的编制和审核;工程变更及合同价的调整和索赔费用的计算;建设项目各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建设项目评价和后评价以及设计方案技术经济论证和优化等。 (2)为承包人服务的造价工程师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投标报价、协助签订合约、现场测量、工程结算、竣工决算、工程变更及合同价的调整和索赔费用的计算以及施工方案优选和技术经济评价等。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造价工程师作为直接为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提供工程造价咨询的从业人员,是服务于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中的工程咨询业主体,提供的服务是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确定和控制,并与项目建设过程相对应,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事前控制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属于预防性控制,工程造价控制应以事前控制为主,优化工程设计、优化工程施工方案是实施工程造价事前控制、节约投资的最有效的手段,而工程招标对设计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工程造价事前控制的一个关键性环节。 2、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在工程量清单招标中的职责 工程量清单下工程造价控制可以四个阶段:工程项目施工前准备、工程项目施工招投标阶段、工程项目施工实施阶段和工程项目竣工结算阶段。工程量清单报价下的造价控制以第二阶段为重点,即施工招标投标阶段。 工程量清单招标就是指由招标单位提供统一的招标文件,投标人以此为基础,根据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和有关要求、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拟定的施工组织设计,按企业定额或参照水利部的现行水利工程消耗量定额以及造价管理机构的市场价格信息进行投标报价,招标人择优选定中标人的过程。 在工程量清单招标投标阶段,通过招标投标的有关程序,形成重要文件和资料,如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招标标底、投标文件及施工合同等,直接关系到该项目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造价控制的主要因素。因此相关的造价工程师要认真分析、仔细斟酌,做到准确、详细、周全,且条款之间、文件之间应互相衔接,避免出现相互矛盾,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2.1熟悉掌握工程量清单招标的工作程序 (1)招标准备阶段,招标人编制或委托有资质的招标机构(或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编制招标文件,包括工程量清单。 (2)工程量清单编制完成后,作为招标文件的一部分,发给各个投标单位。投标人在接到招标文件后,可对工程量清单进行简单的复核,如果没有较大的出入,即可进行投标报价的编制,但投标人不能擅自更改工程量,若投标人投标报价书中工程量清单与招标文件提供清单不一致,将按照废标处理,给投标人造成重大损失。 (3)报价编制完成后,投标人在约定的时间内提交投标文件。 (4)评标委员会根据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进行评标定标。 2.2编制工程量清单 《水利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规定:工程量清单应由具有编制招标文件能力的招标人或受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依据招标文件、施工设计图纸、施工现场条件和水利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分部分项工程项目划分、计量单位等进行编制,严格按照《计价规范》规定的计价规则和12位项目编码等标准格式进行,包括分部工程量清单、措施项目清单、其他项目清单等内容。 由于工程量清单在招标时作为招标人编制招标标底和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交给施工单位计算投标报价的依据,是招标文件中关键性的内容,因此招标工程量清单合理与否,不仅影响投标报价的合理性,而且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和造价控制都会有直接的影响。概括起来,招标工程量清单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是投标人投标报价的共同基础;(2)是投标人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依据;(3)是投标人制定资金需求计划和业主制定投资计划的依据;(4)是工程计量与支付的依据。因此造价工程师在编制工程量清单时,一定要符合招标文件的要求,每一个子目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要求应表述准确与完整,做到不多算、不少算、不漏项、不留缺口并尽可能减少暂定项目,以防日后的工程造价追加。 2.3利用工程量清单编制标底 标底是工程造价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招标人对招标项目在方案、质量、工期、价格、措施等方面的自我预期控制指标或要求,是根据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和有关要求、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法、以及按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工程造价计价办法进行编制的。 造价工程师在编制工程量清单和标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工程量清单计价的规则和工程量清单招标的实质; (2)应注意发放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与编制标底的工程量清单在格式、内容、描述等方面要保持一致,避免由此而造成招标的失败或评标的不公正; (3)工程量清单的描述必须准确全面,避免由于描述不清而引起了解上的差异,造成投标企业报价时不必要的失误,影响招投标的工作质量; (4)仔细区分清单中工程量清单费、措施项目清单费、其他项目清单费,避免重复计算。 2.4利用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 投标报价是投标工作的核心,在激烈的竞争中,中标后能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投标报价是关键,投标报价编制的好坏对投标单位竞标的成败和将来实施工程的盈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施行工程量清单招标使得投标报价的风险由招标人和投标人共同承担,招标人承担量的风险,投标人承担价的风险,项目单价就显得尤为重要。造价工程师编制投标报价时应根据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和有关要求、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拟定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依据企业定额和市场价格信息,或参照水利部的社会平均消耗量定额进行编制,并在此基础上密切关注投标对手的报价策略,研究自己的投标策略,提出更具有竞争力的报价。 造价工程师的报价对投标人很重要,如果主要项目的报价出错,则其损失是难以弥补的。成功的报价依赖于造价工程师对合同和施工方法的熟悉程度及对市场价格和竞争对手的了解。因此造价工程师在编制投标报价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熟悉掌握计价规范的各项规定,明确各清单项目所包含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各项费用的组成等,认真阅读合同条件、规定格式、技术规定、工程量清单和图纸、熟悉施工现场。投标时仔细研究清单项目的描述,根据图纸核对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提供的工程量清单中的工程项目和工程量; (2)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市场价格,注意合理使用企业内部定额,将施工企业自身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等落实到细微的清单项目报价中,根据市场状况和企业自身定额自主确定工程项目的报价,提高自主报价能力; (3)由于在投标报价书中,没有填写单价和合价的项目招标人将认为该部分报价已包括在其他项目的单价和合价以及投标总报价内而不予支付,因此投标报价时应仔细填写每一单项的单价和合价,做到报价时不漏项、不缺项,应尽量避免丢项、漏项或高估冒算; (4)掌握一定的投标报价策略和技巧,根据各种影响因素、工程具体情况、估计可能发生变更的项目、竞争对手的实力与优势及投标环境的优劣情况等,综合考虑调整方法,确定最科学合理的投标报价,增加中标机会。 2.5招标投标文件工程量清单的审核 造价工程师在招标投标阶段的投资控制中,应根据现行规范定额和取费标准、施工图纸、现场因素、工期等认真审核标底、审核工程量,审核各种包干费用和主要材料指标、审核标底造价是否合理。造价工程师要紧紧控制住标底造价是否合理,目的在于合理的工程造价是工程质量的保证,高价中标使招标人蒙受投资损失,低价中标会造成中标人不规范施工、安全没保障、延误工期、施工质量差,增加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和后期维修费用等。在审查投标单位报价时应克服只看总造价不看每项单价和只看单价不看相应工程量以及只看单价不看工作内容、施工方案、工作要点的缺点,工程数量大的单价要重点研究,并充分利用收集掌握的相应工程价格数据,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3、结语 《水利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实施,对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要求水利工程造价工程师不仅要掌握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树立牢固的合同意识,对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有清醒的认识,既要认真履行责任和义务,又要注意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在受委托的范围内,正确行使合同赋予的权力,为项目法人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还要维护项目法人、承包人和公众的利益,正确处理好与项目法人、承包人以及其他合作者之间的关系。 水利工程监理中造价工程师的作用:论造价工程师在水利工程监理中的作用 摘要:对造价工程师从招投标、设计、结算、施工、竣工五个方面进行投资控制的方法和原则应用于水利工程监理工作中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水利工程;工程造价;工程监理 1前言 随着经济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被国家重视,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大幅度增加水利的投资,就我省而言,每年的水利投资就达到上百亿元。因此,在水利工程监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有效控制水利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确保资金安全。在我国实行三项制度管理水利建设项目,即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为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按要求完成进度,使实际投资在计划投资之内,主要从对工程项目实施投资、质量、进度三方面的控制来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工程项目监理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工程工期和质量,而投资控制方法则直接决定项目的监理效果如何。这样造价工程师在监理工作中的配备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对造价工程师的要求就相应的提高了,需要他们不但要懂工程技术,而且还要具有实践经验、通晓经济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还有就是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然而目前水利工程投资中浪费损失现象比较普遍,决策失误现象也屡见不鲜,主要就是因为在管理水利工程造价的力度上还不够,做的还不够完善等诸多因素。为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要求,使实际投资额不超过计划投资额得以实现,施行工程建设监理工作时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其中心工作主要就是对工程项目实施投资、质量及进度三方面的控制。对工程的工期和质量能够造成直接影响的,就是投资控制工作的优劣;而得当合理与否的投资控制方法,又对整个项目的监理效果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监理工作中配备的人员,必须是具有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要懂工程技术,又要懂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监理工作的质量效果。处理监理人员,还有非常重要的人员配备就是造价工程师,他们在水利工程监理工作中,既是建设项目投资控制工作的组织者,同时工程师无论从工程项目的立项决策,还是到项目的竣工投产,都伴随项目全过程的监理工作又是该项工作的负责审核审批各阶段的投资工作的负责人。怎样才能将造价工程师在水利工程监理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这是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以己观点来看作为投资控制组织者和负责人的造价工程师负责做好投资工作的事前、事中及事后控制。对防止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都起着重要的无法取代的作用。造价工程师应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重点控制发挥其作用,那就是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及结算四个阶段的投资。由于造价工程师是建设项目造价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和负责人,他们具有以下的权利:工程造价审批权;工程计量支付的审核权;工程进度款的审核权。正因他们拥有这些权利和所担负的责任,所以对维护业主和承包商利益、维护监理单位自身权益、以及对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其作用无可替代负责着诸多工作:工程项目的设计、招投标、施工、结算等各阶段的投资控制工作;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编制或审核投资估算等。 2水利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通过认真进行图纸会审,以图纸会审纪要的形式来达到纠正设计中的失误,是造价工程师在设计阶段投资控制工作的重点。为杜绝工程造价的失控,所以在会审工作过程中,千万不能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从设计一开始就让造价工程师与设计人员一起参入到工作中,共同斟酌和反复比较项目的使用功能与费用情况,通过经济分析、技术比较和效果评价使设计更优化。为了实现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目标,监督成本工程师可以采取措施利用监理信息系统设计是控制项目工程投资的关键设计阶段的事前控制是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后进行的,造价工程师应创造条件开展限额设计降低成本及时将项目相关成本数据提供给设计师,监理信息系统可以累积已经完成的工程成本数据,对国内外经济变化的实时数据随时掌握,确保建筑材料、设备、运输等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突破限制额设计责任要在设计合同中予以明确。当造价工程师在设计阶段投资控制时,投资额度,根据投资控制目标分解到各个专业的设计人员进行设计优化,造价工程师应协助业主在设计合同,明确突破限制设计责任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设计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及时的纠正措施以满足工程质量和功能需求和超级投资配额。造价工程师应该能够精心审核计划的批准熟练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对拟用于工程中的材料设备、结构高度以及图纸的深度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审核。实现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目标并对施工单位上报的技术方案从中选择最大的价值系数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3水利工程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 造价工程师应协助建设单位做好招标文件编制,由于招标文件是合同文件的一部分,同样具有法律的效力,所以招标文件编制应该非常严格、准确,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争议,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发生过多索赔事件。造价工程师在招投标阶段的投资控制,应根据现行规范、标准、收费标准、施工图纸及现场因素,工期,认真审核,确定合理的标底工期、质量、材料价格的条件下合理的标底。在评估阶段,为了防止串通了抬标,必须有效地控制投资。造价工程师应该让主人意识到合理的工程造价,是工程质量的保证经济前提。 4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造价控制的重点阶段是水利工程施工阶段,工程师为 了确保投资控制任务的完成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定期分 析的实际价值和投资计划值偏差和原因,建设施工过程中造价工程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造价工程师应加强投资控制认真审核施工组织设计通常采取经济和技术的手段对工程进行比较用于综合评价不同的施工方法所产生的直接结果。施工方案选择技术上可行、施工周期可以满足要、,以确保施工质量、施工成本低的。造价工程师对处理支付工程进度资金必须严格控制。工程进度款支付是一种有效的投资控制方法,是一种强大的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手段。只有按图施工、质量检查、监督人员、计量检定的工程项目进度,造价工程师才可以审核付款。 (2)造价工程师确保不突破总投资限额对工程变更严必须格检查,在施工中有工程变更问题例如由于设计失误或不可预见的工程事故导致这类事件的发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关键就是工程变更控制。造价工程师必须严格进行的技术和经济分析仔细检查工程量清单和工程变更价格的估计根据工程变更内容进行认真严格的审核,,规范工程的变更,实现了事前控制,主动监测,确保投资控制的工程变更更有效。 (3)实际工程中承包商会千方百计寻找各种索赔机会提出变更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及时间补偿造价工程师应正确处理和防止施工中的不合理的索赔。因此就要求工程造价工程师熟悉专业技术标准的项目并且十分精通合同的条款正确地处理索赔,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5水利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投资控制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阶段最关键的环节是进行工程投资的控制工作,在工程竣工结算过程中,必须做到要有齐全的审核依据,对于等做到要不重不漏的增加或者扣除那些变更的工程、替换的材料以及增减的工程量。拿不准的要通过查看监理日记予以明确,同时还要进行现场校核。此外,施工方法和材料价格对工程造价带来的影响,作为一名造价工程师要及时掌握,唯有如此才能公正、准确的进行审核竣工结算,使竣工结算和真实的工程造价相符。 6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水利工程监理工作中造价工程师责任重大,必须具有积极主动性,对水利工程的每一环节的投资都要实施有效控制,如投资设计、发包、施工、结算等。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审批工程造价、审核工程计量、审核支付工程进度款,从而提高投资效率,确保资金安全,为了人民的利益,将水利工程的投资控制工作更出色的完成。 水利工程监理中造价工程师的作用:水利造价工程师应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发挥作用 【摘要】本文分析了水利造价工程师在设计各阶段应注重的工作要点,及针对不同投资主体的要求编制造价文件的侧重点,并就如何提高造价工程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造价工程师;造价控制;业务能力;设计过程 水利工程造价控制贯穿水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而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尤为重要。在设计阶段,水利造价工程师主要承担的任务有: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的编制和方案比选投资分析,初步设计概算的编制,招标标底或施工预算的编制。针对不同的工程、不同的设计阶段、不同的投资主体要求,要想在设计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使造价控制能贯穿于设计阶段,造价工程师应当做到: 1认真做好方案比选投资分析 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决策设计的重要阶段。为使有关部门能准确决策,从项目建议书开始就要进行各方案论证。 水利工程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就需对工程中所涉及到的多选择性方案进行方案比较。可行性研究阶段,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SL618-2013)要求,在地质补勘条件下进一步比较。初步设计阶段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L619-2013)要求,须论证工程中已选定方案。 在进行方案的比较论证时,水利造价工程师要科学合理地分析工程分部项目的单价和费用组成,为项目业主和上级机关决策、审批提供可靠的依据。比如在工程选址、工程总布置、泵型选择比选时,应以单价和费用指标来反映不同布置和不同施工条件、施工难易程度的影响;在泵型比选较时要针对不同泵型所相应的土建、金属结构、电气设备的不同要求,分别做单价分析,以便合理地选择方案。 以淮河入海水道通济、陈涛、芦扬三项排灌工程变更设计为例,在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可研报告和总体初设均已批复的情况下,通过对三工程的规划方案、设计功能及建成后的运行管理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运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对多种设计方案的建设投资、运行成本和拆除成本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择优选定了最佳设计方案。优选方案分别为:通济灌溉工程,拆除重建通济地涵,取消通济灌溉泵站,新建穿北堤引水涵洞;陈涛排灌工程,拆除重建陈涛地涵,取消陈涛排灌泵站及配套水闸,新建穿北堤引水涵洞和西排河口排水闸;芦扬排灌工程,拆除重建芦扬地涵,芦扬排灌泵站改为单排站,新建穿北堤引水涵洞。三项排灌工程设计变更方案较总体初设方案功能更合理,大大降低了工程寿命周期成本。节省工程建设投资1028万元,节约全寿命周期运行成本约1.80亿元。 2不同设计阶段应有不同的工作要点 根据我国现行投资管理规定,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决策的依据,应按规定的深度做到一定的准确性,投资估算和初步设计概算的出入一般不大于10%,如果超过则需重新报批。因此,造价工程师必须了解各设计阶段不同的内容要求,才能编制高质量的工程造价文件。 2.1项目建议书阶段和可行性研究阶段 项目建议书主体工程设计审查要求较高,其设计深度基本要达到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水平。编制主体工程投资估算需有详细的项目划分,需对主要单价作分析,机电设备则只需列出主要设备项目。次要工程单价、其他建筑工程和其他临时工程采用指标法。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列出较为详细的工程量清单。国家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编制要求已经达到初步设计的深度,基础资料需有详细的计算和依据,工程项目需有单价分析。 2.2初步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阶段需重新复核人工工资、主要材料以及风、电、水、砂石料和施工机械台班费等基础单价计算的原则和依据;说明主要设备原价、来源地及运输方式的确定原则与依据;为满足投资组成,按照规定必须出附件,附件编制要有依据,要求非常详细。 2.3招标及施工图设计阶段 招标及施工图设计阶段一般情况下还需编写工程标底或预算。标底价不同于初步设计概算和投标人报价,初设概算是按定额计算单价再乘以工程量,定额是综合全国水利行业平均工效制定的;而标底价是考虑具体工程的工期要求、技术复杂程度、工程量大小、施工条件优劣、部分投标人的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标底编制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建设工期、工程规模、市场因素、合同因素以及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预算编制也应要各种因素考虑周到。 3要树立限额设计意识 在设计阶段的全过程中,造价工程师都要树立限额设计意识,以便通过每一个设计环节落实投资控制。在规划阶段确定的工程规模,如堤防等级、水闸或泵站设计流量等,项目业主一般都有个目标投资,实际是经济利益投资。如泵站工程按流量计算单位流量投资,因此造价工程师必须树立限额设计的意识,测算各分部工程投资额度。首先分析与单价组成密切相关的施工组织设计,从土方平衡增加利用土料或挖填结合来降低单价,另需分析基础价格降价的可能性,再挖掘可以节省投资的相关专业部分。多收集类似工程编制投资概估算数据,从工程量和费用指标类比,提供项目可参考数据,达到限额设计的目的。 4根据不同投资主体的要求调整工作的侧重点 4.1国家投资项目 完全利用或大部分利用国家建设资金的项目,其特点是审查环节多。从项目立项到实施前,要经 省水利厅初审、水利部淮委审查,水规总院审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审查、发改委评审,且各项审查特点和要点各有不同。因此,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要特别强调规范化和充分的依据性。由于国家投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难以突破概算,因此对不得漏项和各专业提供的数据要求精度较高。此外供审查的造价文件是否落实上一级审查意见,也必须在后面的工程造价文件中得到反映。建设业主或管理单位根据需要提出的工程管理设施项目,造价工程师必须根据需要编列在有关政策范围内,如管理房屋的建筑规模,交通设施数量和价格等。 4.2地方投资项目 利用地方水利基金投资建设的项目,一般由省水利厅审查,投资概估算依据省水利厅的文件规定编制,结合实际情况按照独立费形式编列的情况较多。城市防洪工程,工程造价一般由市发改委评审,基础价格多采用建委信息价格为主。地方评审为地方控制资金起到了很大作用,有很多可取之处,但存在为了压低投资,低定额套用现象,甚至以投标价格反审概算,使概算编制无所适从。规范审查市场,更有效地控制地方投资项目的造价是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但作为造价工程师还是需要切实进行市场调查,合理降低编制的单价,适当留有余地。 4.3集团投资、公司投资 集团投资、公司投资的水利项目,业主因是自筹资金,所以对经济利益、项目指标是否可行非常关心。从这点出发,为了降低造价,造价工程师要结合投标价格来编制造价文件,收集的基础资料要以实际调查、项目和公司签定的合同意向为主,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使招标带来降价的可能。造价编制要求接近实际单价.不但要从规定和施工组织设计考虑,更多地要考虑实际效益。要多与业主沟通,使得编制的造价文件能切实反映工程情况。如近年来我市沿海开发过程中,在入海口沿岸建设码头、驳岸、防洪堤及滩涂匡围。有些现有定额上没有的项目,根据现场施工方案、类似工程人工、材料消耗,来编制补充定额,力求符合实际情况。 5提高业务素质 5.1动态掌握政策法规,更新相关领域知识 工程造价文件编制政策性很强,水利工程造价尤显突出。环境和移民部分投资涉及到国家地方政府移民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建设期贷款利息与银行贷款政策紧密相连;人工单价计算与国家和地方的工资政策相关等等。造价工程师需及时掌握相关政策法规,造价文件编制需列明文件依据,并准备文件备审查之需。 5.2及时积累经验,总结数据,提高宏观造价指标把握水平 近年来,水利工程建设设计任务极其繁重,因设计周期短,工作忙,各骨干设计人员很少有时间总结,非常不利于对宏观造价指标的把握。水利造价工程师应在日常工作中对已完工程进行数据归类整理统计。根据工程类别、地质条件、工程措施特点等,整理成各种经验数据和指标,以备各专业之需。 5.3加强工程设计相关专业理论学习 工程造价编制与各设计专业均有关联,水利造价工程师首先要熟悉工程的整个工程概况,再从工程造价编制的角度,给各专业反馈意见。主动向相关专业提出一些没有考虑到或需明确的问题,对工程的经济指标及时给予数据参考,减少设计弯路。因此水利造价工程师应多学习一些专业知识,以减少数据错误。水利造价工程师要摆脱埋头编制的习惯,对相关专业提供的资料注意单位特征和表述说明、多类比,为最终的设计成果多把一道关。 5.4拓宽视野,积极进取,提高技术水平 水利造价工程师应多参与一些施工组织设计和建筑、市政、交通、水运等相关行业的工程造价编制,以扩大自己的专业面;要改变长期以来只完成设计概估算编制单一工作的状况.。扩大造价咨询范围,以求在工程造价设计及咨询领域的发展。 水利造价工程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应多参与一些工程项目交流。通过走出去、再引进来,学习别人的长处,减少自己的不足。从而积累工程设计经验,提高技术水平。水利造价工程师需摆脱针对工程量分析工程造价的局限性,提升工程造价的管理水平,熟悉各工程设计特点和要求,做到能对工程成本、资金使用、经济效益等进行指导,与国际工料测量师、咨询师等接轨。 6结语 水利工程造价师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经济意识,在设计编制工程造价文件过程中多方交流、积极主动掌握投资变动方向,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投资主体、不同工程特点编制高质量的工程造价文件,进一步发挥在设计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为水利工程经济建设服务。
建筑监理论文:建筑工程中土建监理施工的应用 摘要:本文结合工作经验,探讨了土建监理施工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并对施工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及对如何完善质量体系做出了一个简要的阐述,旨在加强土建监理中的质量管理。 关键词:监理工程;土建施工;控制 引言 一直以来,在建筑工程中的监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建筑工程的监理质量管理工作,一直都不被人们关注和重视,监理工作总是被忽视,虽然在很多建筑工程中,都在实行和推广监理质量管理工作,但是,通常都只是一些表面的现象,监理质量管理工作的职能根本没有得到发挥,目前,在建筑工程监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只对于一些书面资料高度重视,对于监理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些方式和手段根本没有落实到实质的监理工作中,正是这样的形式,在现阶段的建筑工程监理质量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质量管理工作和实际工作严重脱节,没有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监理质量管理方法,因此,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一定要及时的规划和制定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办法,为建筑工程质量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一、监督管理 质量监督管理就是质量监督机构对施工建设工程质量主要形成过程的监督管理。也就是对施工影响建设工程实体质量形成的主要要素的监督管理。 1. 工程规划设计的质量的监督管理是建设实施的大纲,是实体质量目标的技术规划,是建设施工的依据标准。对其监督管理主要通过施工图的审查监督实现:①对审查内容的监督管理,包括对地质勘察报告的审查以及对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涉及安全、公众利益的强制性标准、规范的内容进行审查。②对审查过程和审查结果的监督管理,包括审查机构、程序、审查人员活动及其结果的监督管理。③通过内容和审查结果的监督管理,反映和揭示勘察设计过程中各主体质量行为及活动结果、质量体系及运作情况,进而实现对其各主体在勘察设计阶段质量行为的监督管理,促进其质量行为规范化、质量体系健全完善和良性运转,保证勘察设计质量。 2. 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错、漏、碰是设计上的通病,有的甚至危及结构安全。这类问题只有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发现。所以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从设计阶段就应开始实行监理,监理公司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进行全面检查。对一般的工程项目建设,监理工程师要特别重视施工图设计交底,在详细阅读图纸的基础上,针对涉及公众安全、防火、隔音、节能、环保等内容进行审查。必要时对工程结构的力学计算进行复核,对检查出的问题提交业主和设计单位,由他们研究解决。 3. 工程合同的监督管理,是建设过程中约束建设主体的法律依据,质量监督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离不开有效、科学、完整的合同约束和合同管理,质量监督同样要通过有效的合同规范其主体的质量行为。以上施工前的质量监督管理的重点是对业主的质量行为的监督,业主是所有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这也是规范建设业主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的重要措施。通过对所有以上这三个方面的监督管理,进而保证建设工程实体质量形成中的主要投入要素,再通过对其实施中的转化行为,质量体系运作的监督管理,就可以有效地保证建设工程整体质量。 4. 工程质量问题的处理的监督管理,质量监督人员在检查中发现质量存在问题时,有权签发整改通知,责令限期改正,发现存在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严重质量缺陷,工程质量管理失控时,有权责令暂停施工或局部暂停施工等强制措施,以便立即改正;对发现结构质量隐患的工程有权责令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要求建设单位整改。需要行政处罚的,由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报委托的部门查处。 二、加强土建工程施工管理的一些建议 1. 土建监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和较宽的知识面,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合理安排机构职能分工和制定完善的审批流程。一般来说,现场土建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要做好记录和收集施工中的有关资料数据,并向驻地土建监理工程师提供证明材料和意见;驻地土建监理工程师组织审查施工单位送交的各种工程量文件,提出审查意见并上报给总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核定和签发土建工程计量的最终审批意见,遇到特殊或重大的项目,可将意见呈报建设单位或主管部门批示后再签发。要求做好信息收集和资料管理。有可靠而又充分的信息作依据,正确的计量才有保证;如果资料管理混乱,那么,要即 时完成计量必然是很难做到的。收集质量信息。尤其是质量缺陷或事故的信息,定期做好质量评定的登记和统计工作;收集进度信息,做好合同内外各工程部位实际完成进度标注工作。即时整理好图纸和各种来往文件。加强人员管理,要求土建监理人员积极深入现场,掌握施工动态,力争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保证计量审核时有根有据;要求土建监理人员养成记录好监理日记和及时逐级汇报的习惯,日记是最好的备忘材料;及时汇报有利于各级监理人员都能熟悉某一项工程量的实际情况。 2. 参与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高低,是整个工程质量优劣的最关键因素。现在不少的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启用职业素养较低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有的技术人员连对钢筋混凝土工程中最基础的常识也不懂,就匆忙上岗,以至于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了一些正负钢筋搁反或者搭接长度不相同等现象,这给施工质量控制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想要施工质量能提高上去,首先要做的就是从严格限制准入资格和提高施工人员职业素质做起,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落到每一个上岗工作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身上。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在施工材料控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检测施工时所需要的原材料,建筑构件以及施工设备等的质量,因此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把关,把紧材料的采购关检验关以及使用关 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 3. 建立健全的施工质管制度规范。想做好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建赢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比如施工质量责任制以及事故报告处理等责任制度,同时也要让这些制度落到实处,实实在在的在真正工作中得到发挥,使其能发挥真正的监督施工质量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人是作为最基础最基本的要素存在,它不但是操作者,同时也是组织者。他不仅是被控制的对象,同时又是控制的对象。既是质量的保障,又是工程出产不合格或者工程事故的源头。因此,在整个质量控制工作中要以“人”这个最基本要素为核心,明确了参与施工的所有人员的各自权限和职责,把施工质量责任制落到实处。 三、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能否真正发挥实效发挥实际作用,是整个工程质量控制工作能否真正有效进行下去的关键环节。这要求施工单位在确保质量保证体系能有效运行下去的前提下,从任务承接,工程调研,乃至施工前期中期的准备,施工材料的采购,施工生产,施工操作以及回访客户,质量保修等方面对质量保证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结语 土建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管理是项目建设的把关,是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的制度,加强土建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必须要强化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的法规体系,依法管理土建工程。质量在工程建设中,应把好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关,按照规程规定执行监督管理。强化政府监督与管理的职能,加强监督人员自身素质建设,不断提高其自身的业务技术素质,做到依法监督、秉公执法、合理管理才能使土建工程项目顺利地完成、放心地使用。 建筑监理论文:试论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和工程监理的相互促进作用 摘要:工程监理单位是和建筑单位相互依懒的,我国的建筑业在近几年的发展非常迅速,这导致了工程监理单位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建筑工程追求的是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科学的施工技术是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保障。在工程监理工作进行中,监理单位要注意对施工技术的监督,反之随着施工技术的提高,工程监理也会得到相应发展,本文就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的相互促进做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工程监理;施工技术;促进作用 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而施工技术的规范,需要有严格的监理、保障机制,因此,工程监理对施工技术的监督和检测,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必须因素。在建筑工程中,要切实做到施工技术和工程监理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一、建筑工程的监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随着工程监理引入建筑市场,逐渐形成了业主、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工程建设主体。他们之间地位平等且独立,工程监理单位主要起着以下作用:第一,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第二,维护工程业主的合法权益;第三,控制建筑工程进度;第四,保护国家与社会的公共利益等。监理要做好业主和施工企业间的关协调,还要控制好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从而保证程建设得以实现。但是我国的建筑工程监理起步较晚,目前仍然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根据国内现行的法律来解决当前存在的许多问题显得远远不够。因此,必须时时关注该方面的法律法规,调整相应的相关法律法规。 现阶段采用人员资质与企业资质双重管理进建设监理资质的工作。按照监理单位条件不同,可将监理单位划分为不同资质等级。针对专业监理人员,尤其是监理工程师以上的监理工作人员必须要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但是社会上依存在许多建筑工程的监理师或者是不符合资质的要求。另外监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有限,因此很多双重理方式如同虚设。 由于起步晚,我国监理人员的专业技术与道德素质同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很多监理企业所聘用的监理从业人员很多都是原先从事施工管理或工程设计研究,这些人员并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 二、监理制度在建筑工程的发展方向 第一,加强管理,规范监理市场。出台相应的监理公司成立监测机制,严格控制监理公司的质量,提高监理行业的整体水平。对监理公司的泡沫现象严厉整治。第二,严格监理工程师资格考试,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切实做到严格管理监理资格证的审查与考核,对工程负责,对社会负责。规范监理人员队伍,全面提高监理的专业化水平。让监理的水平跟上施工技术的发展水平。第三,监理制度和建筑施工技术相结合。在监理的合理有效的监督下,先进的施工技术,可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把监理制度和施工技术相结合,相合促进,共同发展。 三、施工技术的管理 施工技术的管理在现代工程监理体制下相对复杂。工程管理人员需要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考虑建设工程资金等各方面的情况,切实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有效组织好施工技术的管理。一般情况下,工程监理人员通过图表表达自己的管理方法,建设部分由小到大都将受到管理,只有了解建筑工程的每个层面,才能做好施工技术的监督工作。此外,工程监理人员还要根据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形式,做好高新技术的管理实施。 我国建筑行业目前的技术人员大都没有受过培训,专业知识以及技术水平存在着不足,在技术方面达不到建筑行业的具体要求。工程单位监理人员必须对建筑单位进行监督,提高技术水平,保证技术人员接受好培训教育,使技术人员掌握最新技术,了解施工材料的最新基本特征,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工程监理单位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监督方案,由此保证建筑行业的施工技术达到国家要求。工程监理人员不能只对建设工程进行简单监督,同时也要积极帮助施工单位按时保质完成任务。工程监理单位要根据项目的具体需要,认真分析建筑施工的优缺点,找出技术中的不足,相应的整理策略,将方案交给建设单位技术管理者,及时进行纠正,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工程监理单位在监督工程建设过程中,还需要了解建筑的基本理念,确定合适的施工策略。不同施工项目对技术有不同要求,因此只有在了解工程建设目标的基础上,监理 单位工作人员才能对工程建设进行有效监督,保证工程质量。 四、促进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与工程监理的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技术水平也逐步提高,建筑工程在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或许,不久,现代建筑不仅再是混凝土浇筑的钢铁建筑,会出现新的建筑材料。那时,施工技术水平也会随之改变,建筑工程监理单位要想立足,发展,也需要技术监督的创新,才能适应施工技术的革新。建筑工程监理和建筑施工技术是相互联系的,应该促进它们合理的发展,共同的进步。促进建筑工程监理和建筑施工技术的结合发展,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工程进度的时效性上相联系,建筑监理单位对施工技术的监督与管理,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进度。建筑工程的时效性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而施工技术和监理单位都可以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效率,从而加快工程的完工进度。而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合理有效地对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监督,才能保证建筑工程按期完成施工进度或者提前完成。 (二)、从工程的质量上入手,工程监理单位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与监督,有效的提高工程质量。建筑施工技术是不是达标,建筑工程监理是不是有效地做到了监督管理都可以从建筑工程的质量上来衡量。建筑施工单位为了达到工程的质量标准,会积极配合监理公司对施工技术的监督管理,而建筑监理单位只有有效、严格的对施工技术监督和管理,才能够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理单位在不断的对施工技术的监督和管理的完善中,不仅丰富了自身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还增强了名誉度。而施工单位在不断的配和监理单位对施工技术的监督和管理,在工作中,慢慢的增强了施工水平,并提高了社会影响力。此外,施工技术是工程质量的保证,对于建筑行业至关重要。 (三)、从建筑工程整体发展上说,工程监理单位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监督和管理,有利于推动整个建筑业的发展。工程监理单位是建筑行业不断进步和发展下的产物,工程监理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会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遇到很多麻烦,并且现在建筑行业对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要求会逐渐提高,施工单位只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很难适应整个建筑行业的需求,这就需要工程监理单位的配合。工程监理单位为了对施工技术更好的监督和管理,也会对新的施工技术进行研究,这样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配合,就会提高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的提高,施工技术的提高会加快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从而,又带动了工程监理单位。这样,整个建筑业、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三者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共同进步和发展。 总而言之,在建筑单位施工时,施工的管理与技术与整个工程的进度息息相关,他与工程的利益直接挂钩,进而关系到建筑行业的发展。工程监理与建筑行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工程监理单位、施工技术、建筑行业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促进工程监理对施工技术的配合,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从而达到综合发展,和谐进步。 建筑监理论文:建筑住宅中工程监理的重要作用分析 摘 要:建筑住宅中质量不仅关系建筑项目的投资成果和工程的适用性,而且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紧密相关。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如果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的话,会直接影响公共的安全和利益,所以,相关部门要切实保障建筑工程中的质量监理问题,保证建筑安全。 关键词:建筑住宅;工程质量监理;特点 整体上,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在不断上升,但是必须承认的是,现在还存在大量在建或者己投入使用的住宅建筑还存在很多质量问题,严重危害着住宅建筑结构及安全使用功能,给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而随着住宅建筑工程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工程监理的作用也显得日益突出,如何发挥监理工作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对于提高住宅建筑施工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住宅建筑工程监理的特性 1.1 复杂性 住宅建筑工程监理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它在具体的监理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复杂性,而且诱发建筑质量以及安全的因素也是不确定的。就建筑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而言,机械设备、施工原材料以及施工人员等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诱发建筑工程安全质量问题,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建筑工程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有时,在同类性质的建筑施工项目中,工程监理工作也不能一概而论,要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监理方案。由此可见,要提高住宅建筑工程的监理水平,必须将监理工作的复杂性放在首要位置。 1.2 不可逆性 住宅建筑工程要确保其安全质量,一旦发生意外或者质量问题,将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轻则延误施工周期,增加成本支出;重则留下工程隐患,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1.3 常发性 住宅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问题频繁发生,例如房屋漏水、建筑材料裂缝等问题就属于一般常发性问题,同时,这一类问题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经常变化。 2 住宅建筑施工工程的具体监理流程 要切实保障项目工程的有效建立,就必须从源头着手,加强安全质量监管。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住宅建筑工程项目的监理流程:(1)在施工前的准备阶段,监理人员要熟悉设计文件的各部分,认真核实施工图纸的各细节,并参与到技术交底环节中;同时,对于建筑施工工程的施工方案要落实到位,出示科学合理的审批文件;除此之外,要加强对开工准备的监督检查;(2)加强对土方工程的监督管理;(3)加强对条形基础和井桩基础等基础工程的监理;(4)加强对混凝土、横板工程,钢结构工程等主体工程的监理;(5)做好后期监理工作,保证装饰工程的美观实用,同时要着力保证门窗、涂料以及楼地面的质量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从各环节加强建筑工程的监理监管,保证建筑工程施工方案、放样测量资料、施工工艺、关键程序以及质量处理等合乎规范,切实保障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 3 建立的方法和过程 在住宅建筑工程施工监理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试验检测内容可以实习不同的监理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见证取样、平行检验、对施工检验进行旁站监督、委托第三方检测。 住宅建筑工程监理分为若干过程,主要包括施工图纸的审核、工程准备阶段对设计文件的熟悉、对施工方案的审批、参与技术交底以及开工前的准备工作等。在具体的建筑施工阶段,要加强对基础工程、土方工程、装饰工程以及主体工程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全面加强对分部的审查、施工方案的审批以及施工资料的核对和测量,保证设计方案和施工严格按标准执行,除此之外,对于重点部门、隐蔽工程或者关键工序要着重监管,切实加强对施工环节中质量问题的监管。 4 住宅建筑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质量安全是住宅建筑工程着重考虑的核心环节之一,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工程建设的成效,而且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要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牢牢把握安全生产这一环节。在具体的施工环节中,监理人和施工者要严格执行相关的安全施工规范,从源头上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 住宅建筑工程不同于一般的施工工程,它具有施工周期长、管理难度大、工作范围广等基本特征。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要有步骤、有计划的开展工作。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满足 程施工质量,提高工程达标水平,需要监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制定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 4.1 建立并完善组织机构 要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个体。监理人员为了保证正常施工,必须根据项目具体实施进度确定岗位责任制,使每一个员工各尽其职,以便全方位、多层次的加强对项目工程的监督和管理,保证监理工作的有序进行,避免摩擦和纠纷,提高工作效率。 4.2 要切实加强试验设备和仪器的投入 要保证监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必须以强有力的数据资料作为支撑,而要有效获取数据资料就必须依靠先进仪器设备检测。监理单位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各种仪器设备的到位,以便工程监理人员利用这些检测仪器对各个阶段的工程质量进行检测分析,取得检测数据,对各项工程质量做好有效的控制。 4.3 切实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提高工程质量 监理单位要切实保证在建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开工审批、原材料质量监督、工程测量以及最后的工序检验报告。原材料质量监督主要是指全面加强对原材料来源以及质量的监管,施工单位自行购置砂、生石灰以及水泥等材料时,必须派专人亲自验货,只有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并复查合格后才能进场投入使用。对于抽检不合格的原材料,责令其立即出场,从源头上保证建筑施工材料的质量安全,进一步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开工审批即建筑施工的各施工部门要在开工前提供书面申请,在保证申请报告齐全、真实的基础上,严格审查建筑工程的技术方案、质量保障措施以及试验标准等,在现场监理和标段试验监理审批合格后,申报组长审查通过。工程试验质量关是指在具体的施工检验时,要保证自检资料的可靠、真实,严厉惩处弄虚作假行为。工序报检报验关就将施工全过程置于监理的监视下,每道工序施工时必须报检,完工时必须报验。排除了施工单位的弄虚作假、投机取巧。 4.4 督促施工单位安全作业和执行质量自检制度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有些施工人员受自身素质的局限,单纯注重工期以及成本控制,忽视了安全生产和管理。众所周知施工安全责任的主体是施工企业,有些施工企业在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忽视安全生产设施的投入,为了最大限度的增加经济收益,不愿意配备相关的安全保护装备,这时监理需要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的职责,督促施工单位在考虑企业发展的同时,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5 结语 住宅建筑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人们的使用体验,还折射出项目工程的投资效果,除此之外,对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规模不断的扩大,如果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的话,会直接影响公共的安全和利益,因此,做好建筑中工程质量监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建筑监理论文:监理工程师如何做好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工程项目设计结构的复杂化与投资规模的扩大化,监理工作的业务量与难度逐渐加大。以往只局限于施工过程的监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工程监理应贯穿工程建设的始终,包括设计、施工招标、施工过程、工程质量的验收等。现通过对施工准备阶段阶段、施工过程以及工程验收质量控制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做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监理工程师;准备阶段;施工过程;验收质量 建筑施工是一项十分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技术含量高、劳动强度大。想要确保施工质量,必须做好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监理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那么,监理工程师如何做好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 1 准备阶段对工程质量的控制 在工程项目开工前,项目监理部就应当对施工技术方案等内容进行严格审查,确保能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方案合理可行、质量能达到预期效果后再予以签认,防患于未然。 1.1 依据工程合同,确定工程项目质量总目标 依据工程合同,确定好工程项目质量目标后,将项目的总目标分解成多个质量分目标,并将各个分目标落实到各个部门、团队、分包方和供货方,直至施工作业班组及负责人,如果情况需要,可签订责任协议或合同。 1.2 严格审阅设计图纸 在建筑工程开工之前,监理人员一定要严格审阅设计图纸。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对施工图纸及设计说明进行仔细研究,理解设计的目的,从而更好地掌握设计的要求。审阅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先进行内部图纸会审,然后将问题进行集中归纳参加设计交底及设计图纸会审,并向设计者提出问题,便于采纳或修改。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或出现材料、设备等改变时,都必须与业主沟通,通过业主向设计师提出修改意见并获得设计修改,监理人员不得随意修改。同时,对于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与组织设计,监理人员也要把关,找出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与建筑工程单位进行沟通,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避免建筑质量问题的发生。 1.3 确保工程所需建筑材料的质量 合格的建筑材料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前提条件。在建筑材料的选购上,首先,要求施工单位必须注重质量管理,采购符合标准的建筑材料。其次,监理人员应加强对建筑材料质量的监督,因为,钢筋、水泥等材料使用量大、进货渠道混乱,所以,在对工程所需的钢筋、水泥进场资料进行检查时,严格把关,资料不齐的不允许进场,只有通过检验的建筑材料才允许进入场地使用。同时对于半成品的材料,如钢筋焊接半成品,如检查不符合要求也不得使用。严格把好建筑材料质量关,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2 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的控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过程,为保证其施工质量,监理单位要对建筑工程建设生产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控制。施工阶段推行动态控制为主,事前预防为辅的管理办法,提前做好预控,主动发现问题,进行及时的动态控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2.1 对施工承包单位的质量控制工作进行监控 施工过程中,监理师要做好施工单位质量控制,对其质量控制自检系统进行监督,确保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如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质量控制人员,及时与承包商沟通换人;发现施工单位组织不完善时,可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促使其完善。监督并协助施工单位完善工序质量控制,将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纳入质量管理范畴。督促承包商重视重要、复杂的施工项目或工序,并设立质量控制点,加强质量控制,此外,还要及时地检查、审核承包单位提交的质量统计分析资料与质量控制图表,对于一些重要的工程部分,监理人员还应再进行试验和复核,以免出现疏忽。 2.2进行质量跟踪监控,必要的情况下实行全天侯旁监 施工过程中,每位现场监理人员都要做到“五勤”,即脑勤:多动脑,想一些措施更好地保证工程质量,同时处理好监理与施工之间的关系;口勤:多提醒施工单位加强质量管理 ,对容易出现的隐患及时告知;眼勤:多看施工图纸,多去施工现场了解情况,熟悉了解设计的重要部分;手勤:发现问题,及时动手记录;腿勤:常到施工现场,各施工点观察情况。在做到“五勤”的同时,还要严格按施工规范要求、严格把关,果断、准确地处理问题,遇到难处理的质量问题 时,不找理由推脱,切实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解决难题。对于重要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部分,在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必须全天侯的跟班,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工程质量。 2.3 施工过程中进行检查验收 对于各工序的产出品,先由施工单位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监理人员提交“质量验收通知单”。此时,监理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产出品进行质量检查,确定质量合格签发验收单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操作。如果监理师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不能确信,此时需监理方需进行复核。此外,对于工程项目中的隐蔽工程要进行及时检查验收,因为这些隐蔽工程后期会被其它施工工程覆盖。所以,要及时检查并确保隐蔽工程的质量问题,以免影响后期工程的进行以及整个工程的质量。 3 重视对工程质量的验收 按照设计要求对已经完工的工程进行检查验收,确认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建筑工程一般规模较大、技术安全要求高。,为此国家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验收制定了相应的规范,监理人员应及时地根据规定要求,对已经完工的工程进行验收。 3.1 认真落实工程验收,确保最终工程质量。工程竣工后,通过验收手段可以有效地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质量问题进行补救和监管。如若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监理人员应快速下发工程暂停令,并对其进行整顿修改,整改过程要严格要求施工方遵守相关单位提出的解决方案来执行。通过严格要求,达到质量合格标准,避免建筑再次使用出现质量问题。 3.2 不符合要求的工程必须重新返工,达到要求后才准予竣工验收 对一些相对重要的工程项目以及工序应具有明确的施工流程,可以作出施工流程图。并标明施工顺序,一方面能够减少质量质量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对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可以更好地进行分析。在工程完工验收时,监理工程师应对工程质量提出合理且符合实际情况的的意见或方案。如果验收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单位可以向验收单位提出竣工申请报告;如不符合要求,需依据相关规定处理;返工的工程,必须在质量达到要求后进行再次验收,直至达到要求才准予竣工验收。 综上所述,监理人员应把工程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因为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损失不不仅是投资商,更重要是是可能给人们带来危害。所以,在建筑工程的监理中,监理人员要对工程质量高度重视,不能只停留在监督与检查上,还应结合工作项目内容和要求,制定出系统合理的监理规程及控制程序,更好地保障控制工程质量。总之,要想做好监理工作,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只要我们监理人员保持勤恳、敬业、扎实的工作态度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创造性地开展监理工作,抓好监理控制目标,处理好工程项目中的各方关系,我们的监理工作水平将会更上一个台阶。 建筑监理论文:关于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工作的思考与探讨 【摘要】监理工作对建筑工程的精品化具有很大的作用。本文以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为重点,首先阐述了监理工作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主要工作内容,然后着重分析了监理工作要注意的基本事项,在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对同行工作人员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监理;工程建设;监理制度 前言 近年来,纵使国家已经将监理工作大范围的推广,但目前建设监理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状况令人堪忧。不要说建筑项目的业主以及项目投资方对监理工作的概念认识不足,就是监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中也有对项目工程监理认识不正确的现象发生。更不要提对监理工作在工程中所处位置以及所做工作的意义有明晰的认识。本文以下谈了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见解。 一、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职责及工作内容分析研究 我们从建筑监管工作的前景上看,建筑工程的监理内容表现为三控制、三管理以及一协调。 1、三控制的主要内容。一是投资控制。建设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是对工程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和资源投入的过程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通过控制程序,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实施阶段、和项目建成后评价阶段,把建筑工程项目投资的发生控制在批准的限额之内,随时纠正产生的偏差,并针对问题进行溯源,找出问题的根源之后就对其进行改正,使投资阶段的控制很好的实现出来。确保在建设项目投资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能合理的使用人力、物力、财力,达到理想状态。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来,监理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的监控工作,并且从始到终,都要有监理工程师的参与和监控。二是进度控制。进度控制是指对工程项目建设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根据进度总目标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编制计划并付诸实施,然后对进度计划进行跟踪检查与调整,若执行有偏差,则采取纠偏措施,并视必要调整进度计划,最终实现工程的进度目标。三是质量控制。建筑工程质量是指工程满足建设单位需要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特性综合。建设工程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能具有一般产品共有的质量特性,如适用性、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和属性外,还具有特定的内涵。建设工程质量的特性主要表现在适用性、耐久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与环境的协调性。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对工程质量的形成起到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影响工程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人,机、料、法、环。人员素质、工程材料、施工设备、工艺方法、环境条件都影响着工程质量。 2、三管理的主要内容。三管理指的是:合同管理、安全管理和风险管理。一是合同管理。合同在工程监理之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依据。签订合同主要是同甲方和乙方给予所需劳动力,或者商品等维护两者间的权益的法律条文,它不仅规定了两者之间的劳动和义务,同时还提供了两方的责任的明确划分。因此合同管理是工程建筑项目取得优良品质的根本性工作,我们也可以说对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实时跟踪管理是对建筑项目合同的执行过程。二是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在建筑项目工程中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建筑工程的安全,也就是说施工的建筑项目是否符合签订合同的标准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其次是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者的人身安全问题。尤其是一线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更加要注意在其施工中的每个细小环节。监理单位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安全教育的经常性,注重安全行为的规范性,突出安全防护的针对性,增强安全管理的主动性,抓好施工现场的综合安全管理。三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分析、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处置,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目标保障。工程风险管理是为了降低工程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轻或消除风险的影响,已最低的成本取得对工程目标保障的满意结果。 3、一协调的内容。一协调主要指的是施工阶段项目监理机构组织协调工作。建设单位是监理单位所服务的客户,由于许多建筑单位的工作随意性大,合同意识和科学管理意识差,因此与建设单位的协调是监理组织协调的重点和难点。 二、做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分析研究 工程监理具有服务性、独立性、公正性 科学性。具体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了解、熟悉工程隐蔽验收的程序,正确履行监理职责。根据《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有关规定及相关要求,工程的隐蔽验收程序为:施工单位自检合格——报验申请——监理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同意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单位通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现场检查或随机巡查或不检查。 2、赢得信任,充分行使监理职权。监理单位、项目监理部、监理工程师、监理人员在工程监理的实施过程中,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监理的业绩,充分赢得业主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合理、充分地行使业主所授予的权利。 3、严格内部管理,加强项目监理机构素质。建筑工程设质量的好坏是影响业主对其企业品牌形象的好差之分,在其企业不断增强工程质量的同时,其里面也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来进行指引工作,用来指引方向,设定流程,施工先后顺序等相关工作。在其进行内部的管理工作时,不忘对其进行先关专业的学习,提升整体的素质。在其项目的建立部门,在其履行职责的同时也不忘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明确的划出每个岗位所需要履行的职责所在,形成工作例会制度、对外行文审批制度、监理资料及技术文件、管理规定及监理知识、专业技术的学习和绩效考核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生活管理制度等。 4、理顺关系,正确行使监理功能。工程监理机构与投资方以及业主的关系既有协作也有监管,建筑项目从设计图纸到实际生产成型的过程中要始终有监理方的参与。监理方与承包商的关系既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同时也是合作关系。建筑产品是承包商生产出来的。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承包商服从监理方,一切施工资料、施工组织方案、进度计划都必须报监理方。监理工程师对质量的进度和投资的控制都是通过承包商的工作来实现的,因此监理工程师如何理顺与承包商的合作关系对于其能否顺利行使监理功能让工程按时、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工程监理的设立能够接受业主的委托和授权,以国家批准的工程项目建设文件、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和工程建设监理合同以及工程建设合同进行的旨在实现项目投资目的的微观监督管理活动。监理活动,根据业主的委托,它既可以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各个阶段,也可以是工程建设的某个阶段。监理工作的准则要求监理工作人员在建筑施工的任意阶段都要将自己的职责所在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且认真执行自己的职责,始终以工作的准则要求自己,不马虎、不忽视、不受贿,将业主所授权的工作高效的展开。总之,监理单位能否履行职责,关键在领导,如果监理单位领导既能从企业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又能站在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并能在不断拓宽经营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施工能力和管理能力,那么,施工安全生产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建筑监理论文:试论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和工程监理的相互促进作用 摘要: 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建筑工程监理公司的发展。现在,大大小小的建筑工程监理公司多如牛毛,这就形成了建筑工程监理公司泡沫,导致建筑工程质量下降。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和建筑工程监理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可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在建筑工程中,要加强施工技术和工程监理的相互促进。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监理;促进 0 引言 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而施工技术的规范,需要有严格的监理、保障机制,因此,工程监理对施工技术的监督和检测,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必须因素。在建筑工程中,要切实做到施工技术和工程监理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1 监理制度在建筑工程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1.1 我国监理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监理制度在我国尚处于开始阶段,没有完善的切实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很多监理公司对自己作业的重要程度认识不到位。不能够做到全职全责。监理公司较多,相关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出现恶性竞争,从而导致收费低廉,管理不到位,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低,起不到真正的监督作用[1]。对一些违规行为不能做到惩罚到位,惩罚制度不完善,造成普遍的违规行为。 1.2 监理制度在建筑工程的发展方向 ①加强管理,规范监理市场。出台相应的监理公司成立监测机制,严格控制监理公司的质量,提高监理行业的整体水平。对监理公司的泡沫现象严厉整治。②严格监理工程师资格考试,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切实做到严格管理监理资格证的审查与考核,对工程负责,对社会负责。规范监理人员队伍,全面提高监理的专业化水平。让监理的水平跟上施工技术的发展水平。③监理制度和建筑施工技术相结合。在监理的合理有效的监督下,先进的施工技术,可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2]。因此,把监理制度和施工技术相结合,相合促进,共同发展。 2 新形势下,建筑工程监理对施工技术的管理 建筑工程监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自己的职责,合理、有效的做好对施工技术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加强监理人员对施工技术的学习,能够根据施工现场的特殊情况,及时的做出处理。比如,冬季的降雪或上冻,夏季的暴雨和高温情况时,应该避免什么。建筑工程监理人员应该清楚施工的管理模式和整个施工计划,确保对工程的每一步都做到合理的监督。只有全面了解了整个工程的计划,才能更好更完整的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模式,从而,减少纰漏,未雨绸缪。在国内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大部分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都达不到基本的标准。接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施工人员少之又少,根本达不到现代建筑工程对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这更需要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加强对施工水平的监督和培训,让施工方做到有效的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教导,使施工人员掌握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要领和技能。真正有符合的施工水平,从而,在基础上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建筑工程监理应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监督的公正和客观,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建筑工程监理应该对整个工程的建设作出精准的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建筑施工工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纰漏,因为建筑工程现场施工 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很难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他们不可能做到符合技术水准的工程建筑作业,因此,需要建筑工程监理,在施工人员现场施工时,给他们提出建议,做好监督。从基础上保障工程的质量,并且,及时告知施工单位,以便他们快速采取补救或整改措施,以免耽误工期[3]。 总之,建筑工程监理应该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准,并对实施工程的方案作出精准的分析,从而能够为施工单位提供有效的施工技术指导。然后,做到合理、有效的监督、管理。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3 促进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与工程监理的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技术水平也逐步提高,建筑工程在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或许,不久,现代建筑不仅再是混凝土浇筑的钢铁建筑,会出现新的建筑材料。那时,施工技术水平也会随之改变,建筑工程监理单位要想立足,发展,也需要技术监督的创新,才能适应施工技术的革新。建筑工程监理和建筑施工技术是相互联系的,应该促进它们合理的发展,共同的进步。促进建筑工程监理和建筑施工技术的结合发展,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3.1 工程进度的时效性上相联系,建筑监理单位对施工技术的监督与管理,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进度。建筑工程的时效性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而施工技术和监理单位都可以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效率,从而加快工程的完工进度。而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合理有效地对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监督,才能保证建筑工程按期完成施工进度或者提前完成[4]。 3.2 从工程的质量上入手,工程监理单位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与监督,有效的提高工程质量。建筑施工技术是不是达标,建筑工程监理是不是有效地做到了监督管理都可以从建筑工程的质量上来衡量。建筑施工单位为了达到工程的质量标准,会积极配合监理公司对施工技术的监督管理,而建筑监理单位只有有效、严格的对施工技术监督和管理,才能够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理单位在不断的对施工技术的监督和管理的完善中,不仅丰富了自身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还增强了名誉度。而施工单位在不断的配和监理单位对施工技术的监督和管理,在工作中,慢慢的增强了施工水平,并提高了社会影响力。此外,施工技术是工程质量的保证,对于建筑行业至关重要。 3.3 从建筑工程整体发展上说,工程监理单位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监督和管理,有利于推动整个建筑业的发展。工程监理单位是建筑行业不断进步和发展下的产物,工程监理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会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遇到很多麻烦,并且现在建筑行业对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要求会逐渐提高,施工单位只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很难适应整个建筑行业的需求,这就需要工程监理单位的配合[5]。工程监理单位为了对施工技术更好的监督和管理,也会对新的施工技术进行研究,这样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配合,就会提高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的提高,施工技术的提高会加快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从而,又带动了工程监理单位。这样,整个建筑业、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三者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共同进步和发展。 4 结束语 在整个建筑行业,施工技术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工程的时效,从而影响在工程的利益,进而关系到建筑行业的发展。工程监理公司的出现与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筑业影响在工程监理公司的发展。工程监理单位有效的对施工技术进行监督管理,可以保证建筑工程的按时或提前完工。工程监理单位、施工技术、建筑行业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促进工程监理对施工技术的配合,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从而达到综合发展,和谐进步。 建筑监理论文: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和监理措施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居住的环境,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渐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建筑的智能化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同时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是民用建筑工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留意智能建筑,在对智能建筑工程系统的施工以及设计中,可能会面临某些问题。因此,对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的控制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对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在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以及所采取的相应监理措施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常见问题;监理措施 众所周知,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及其复杂的,通信自动化、楼宇自动化以及办公自动化三个子系统共同构成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其中还包含智能建筑内部的通信以及机电设备等系统之间的有机结合。另外,对于装饰、土建等工程的施工存在共同的地方,就需要相关的技术积极的协作、配合。需要注意的是,环境是智能建筑最基础的平台,但在现阶段,国内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受到设计、施工、市场、材料以及设备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致使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的质量达不到相关的规定标准,大致体现在责任分配不明确,使得在施工时有互相推脱责任的现象,致使不能够很好的配合;还有施工过程不够规范,在不同部门施工接口处不能够有效的分清界面等,这些都为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埋下了质量隐患。 1.智能建筑弱电施工中的常见问题 1.1 建筑设备以及材料方面的问题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所需的原材料没有产品合格证或者是说明书,对于相关的设备设施在进场时没有相应的检查记录或者是产品的型号和规格,相关材质的证明手续不全面,甚至对于某些进口过来的材料或者设备设施没有作相关的记录。更重要的是对于某些设备设施和材料,不按照相关的规定或者设计标准进行使用,有的甚至使用伪劣产品。另外,对于某些未成套订购的产品,不能够与其他产品实现接口组网;即使是对于成套订购的产品,然而没有进行接口组网的检查和测试。 1.2 建筑工程设计图纸方面的问题 在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建设中,设计图纸方面反应的问题是土建设计和智能弱电工程设计不够一致,对于某些通道在预留问题上没有达到标准,比如在建筑工程中出现设备架构和土建的尺寸之间存在严重的不符,进而造成消防监控器未能安装在合理的位置,或者是相关设备之间间距不合理,使得不能够对设备进行有效的维护,这就要求进行改进。另外,在平面设计图上的火灾自动报警器、电话以及电插头等相关的弱电设备和系统图有明显的不同。甚至是对某些控制或者信号的接点没有进行设计,比如消防控制和火灾自动报警之间的接点没有设计,导致电梯迫降、电源强切和排烟等相关功能不能够实现。 1.3 建筑施工组织方面的问题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设计,或者是相关的施工组织对智能建筑弱电工程的内容没有进行详细的了解,致使建筑施工方案不能够落实到位,流于形式。再加之建筑施工传统习惯以及某些行政管理对工程的影响,同时建筑施工单位对工程分的过细,造成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缺乏协调性,还存在某些最先进场的施工方私自占领位置条件好的问题;严重的情况下某些施工单位随便占用其他施工单位的预留孔,影响其他施工单位正常施工,造成各个管线之间或者相关设备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够实现有效的配合。 1.4 建筑承包单位的资质方面的问题 在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某些承包单位的资质与其所承包的工程严重的不相符合,同时对建筑工程已经承包的施工单位,没有相关安全施工的许可证或者存在资质不健全等问题。还有某些施工单位的资质健全,但是缺乏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即使是有部分的系统技术人员,然而对智能建筑弱电工程管理不够了解,导致他们在施工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各个原件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对建筑弱电系统以后安全、可靠的运行有负面的影响。除此之外,有的施工单位新人较多,有照抄照搬其他施工单位弱电设计方案的现象,新人在进行弱电系统操作时,不能够熟练的识别设备仪器,使得他们在连接的过程中由断路、短路以及接触不良等进而导致相关的弱电系统失效。当前,大多数建筑施工承包单位有某个子项或者是几个子项的经验、资质,而有的承包单位是产品的代销商,使得弱电系统的联机 及调试等诸多工作还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 2.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应该采取的监理措施 2.1 对工程原材料或者相关的设备设施加强检验 在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首先对建筑设备设施、原材料以及各个系统的接口等要仔细检查其是否合格,即检查是否有规格型号、产品名称以及制造厂商和检验员、出厂日期等,同时相关的材质证明要明确原产地以及分装地。其次是仔细检查产品设备的检验记录,即在检查时参照国家产品的相关标准,在施工现场对设备在性质、外观以及功能等方面进行检查,同时还要注意各个原件之间的兼容性。再次检查设备设施、规格以及相关的技术说明书和材料是否达到设计的标准。 2.2 对图纸设计进行审查、优化 在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相关的监理人员要参照弱电工程设计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对弱电工程的设计内容以及设计方案联系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核;要加强对图纸设计的审查。这就需要对房间的高度和尺寸、相关设备的维护距离以及保护距离要与规定的相符合。同时,对于某些新的材料、新的技术以及新的设备要根据规定的标准严格核查,最后将审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书面的形式交给施工建设单位。除此之外,在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开工之前,相关的电气技术人员要熟悉施工图纸,同时与土建技术人员协同找出施工的交叉点,再依据土建施工单位的进度,共同研究出交叉施工的方案,防止出现差错。 2.3 重视施工组织的建设 在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施工组织进行设计时要符合建筑弱电工程的进度以及计划安排,对于某些大型工程由专业的施工组织进行设计,而对于较小型的工程由施工方案进行设计。同时,在进行施工方案或者是施工组织设计时,要对各分项建筑工程技术进行交底。为此,就要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交底制度,尽可能的使各个用电人员以及电工明确安全用电、施工组织设计的意义。最后在建筑工程技术交底材料上签字,同时写明交底的具体时间。 2.4 对建筑工程分包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 在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选择弱电工程承包商的过程中,要对其营业范围进行核定,若有借用资质或者挂靠的现象,立即清退。同时,在对建筑工程承包商相关资质证件审查时要关注弱电工程负责人的相关资质证件,一般要对承包工程的承包商和项目负责人进行一定的考察,可以参照他们已经完成的建筑工程项目,对承包商的质量保障体系、技术实力以及相关的服务体系等进行考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今后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对于建筑设备以及材料、工程设计图纸、施工组织以及承包单位的资质等方面的问题,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应该采取对工程原材料或者相关的设备设施加强检验、对图纸设计进行审查和优化、重视施工组织的建设以及对建筑工程分包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等监理措施,切实的提升工程质量。 建筑监理论文:高层建筑电气监理施工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思路研究 【摘要】高层建筑成为当前建筑工程的一个发展趋势,其施工的完成也需要多种工程的结合,电气工程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会对建筑工程整体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会对其日后的使用及其居民的生活等产生直接的影响,电气工程监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方式。本文从电气施工监理的基本原则出发,在分析施工中常见问题的基础上来探讨其管理和控制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高层建筑;电气监理;施工质量;监管和控制 一、高层建筑电气施工监理的基本原则 高层建筑电气监理是对建筑物电气系统整体的质量及其工期等相关要素进行管理和控制,这一工作的完成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以保证监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及其监理目标的实现。 首先,高层建筑电气施工监理应以对电气工程的分析作为基础。在施工之前,对建筑物的电气工程进行充分的分析,明确监理施工中的管理和控制重点,从而保证各项工作有的放矢,提高监管的效率。 其次,明确监理的基本点。对于高层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监理而言,其基本点是实现对建筑工程本身的施工监督的控制,在实现该目标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电气工程施工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以保证建筑工程整体的有序进行。 再次,注重质量控制。电气工程施工中,由于所使用的电气设备及其材料的质量、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电气工程施工阶段对于质量的控制会出现一定的波动。在工程监理中,要注重对施工单位以及相关技术人员的管理和控制,同时注重施工设备和材料以及在具体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制定有效的预案进行及时解决。 最后,施工阶段做到跟踪监理。在电气工程的施工阶段,以跟踪监理的方式来保证所使用的电气设备及相关器具的安装质量等符合设计规范及其相关国家规范的规定。在施工的后期,在做好对配电装置等电气设备的试验和调整的监理工作,同时也要做好其它分包单位的如弱电系统、火灾报警及其灭火系统等的调试和验收监理工作,以保证电气工程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二、高层建筑电气施工中常见的问题 由于电气施工工程自身特点及其与建筑工程整体之间的关系,在施工中常出现一些问题,这主要有: 对于施工队伍的选择上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电气工程招投标工作及其实际操作上的不完善等,会存在选择未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来负责具体的电气工程施工,这些施工人员的技术及其专业素质可能无法达到相关要求。 在设备和材料的选择上经常会遇到问题。在电气工程施工中,采购人员可能只关注产品的合格证上的相关信息而对于设备和材料生产厂家未进行技术及其质量上的评估,从而出现采购上的盲目行为,给工程使用后的设备运行及其检测维修等带来诸多隐患。 电气安装工程与建筑工程本身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问题。在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因为隐蔽部位监理上的失误可能带来一些预埋或者预留上的错误,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电气设备的安全质量,并且可能带来工程的反工等问题,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可能会存在承包合同上的问题。由于电气施工单位资质等的影响,有些施工单位自身不具备所要求的技术力量,无法完成对建筑物电气线路和建筑物整体设备的布置工作,因此会聘请其他单位的技术人员来完成相关施工工作。这样一种行为会对原有承包合同产生影响,也给发包单位责任的认定带来诸多的不便,从而给监理工作带来困难。 三、高层建筑电气监理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的要点 为有效提高对高层建筑电气监理施工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从建筑物的实际出发来编制和完善相关监理细则。将施工组织的设计及其相关技术资料和设计文件、建筑工程的标准等资料作为基础,来进行监理细则的编制,从而保证细则能够尽可能的详细并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编制完成之后,根据高层建筑电气施工监理中所遇到的具体情况对监理细则进行必要的修订或者补充,使其更为完善。在监理细则中尽可能的包含对于质量问题的具体监管标准及其有效的处理措施,从而实现对监理质量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第二,审查施工组织方案与图纸。建筑工程的设计图纸是监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为保证电气施工监理工作的效果,在施工之前便要对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查,在审查时要对相应的电气设备位置、电气 备与建筑工程相关构件的关系等进行细致的审查,并且对相关轴线等信息进行严格的校对,以保证图纸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对于图纸中电气设备与其他的设备交叉施工的情况,仔细审核其冲突的可能性及其有效避免措施,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保证电气工程设计与建筑工程的协调统一。而在对施工技术进行交底的时候,及时发现并且指出一些存在施工困难或者无法施工的地方,从而减少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施工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工期延误等问题。 第三,加强对施工设备和材料的监管并且注重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核。高层建筑电气工程监理施工中会用到多种电气设备和材料,而这也是电气工作投资中占比最大的部分。为保证工程的质量,在施工中,监理工程师便要对工程所使用的设备和原材料的生产厂家的资质以及产品的质量等进行严格的审查,从购货合同入手实现全过程的监督,在对购货合同的执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工程的质量及其技术标准等进行及时的监督检查,并做好相关的材料使用技术交底工作,按时复核发货清单,保证所使用的材料符合工程标准。对于施工单位的水平,进行必要的抽查或者检查,保证工作人员持证上岗,避免施工中的安全隐患等,并且提供施工的质量。 第四,做好隐蔽工程的监理工作。在高层建筑电气施工中存在大量的隐蔽工作,对于该部分的监理能够有效的提高电气工程施工的整体水平。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对隐蔽部分的施工进行及时的检查验收工作,在封闭或者掩埋之前对电气设备和材料的质量规格等进行检查,从而避免一些安全隐患的发生。此外,还要做好隐蔽工程中防雷地接的建立工作,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工程的验收规范和流程,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以保证电气工程的安全。 第五,做好对于施工工序等的控制,真正实现对于电气工程监理施工质量的管理和控制。在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的工序进行有效的监管,对于一些违反工序的现象及时进行纠正,保证施工符合相关标准。同时加强现场巡视及时发现施工中的一些问题,并做好相关记录且做好相关资料的协调与管理工作,保证施工的进度,实现对质量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建筑监理论文:建筑工程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工程建设监理作为一种专业化服务活动,对提高工程质量、节约工程投资、缩短工程工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工程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管理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促进监理人员有效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监理企业;监理人员;建筑工程状;对策 1 引言 工程建设监理是指监理单位接受项目法人的委托,以国家工程项目建设文件、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监理合同以及建设合同等依据,代表建设单位对承建单位的工程建设进行的专业监控服务。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监理体制已经向社会化、专业化以及规范化的管理模式转变,这样的机制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也节约了工程投资。但是工程建设监理行业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监理人员的收入偏低、流动性太大以及整体素质水平不高等,这些都对监理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阻碍。本文就是主要研究建筑工程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 2建筑工程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管理的现状 2.1监理人员收入低,缺乏工作主动性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主要由四大类别所构成,分别是:开发企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而在这些单位中,监理人员的收入普遍不高,在相同岗位层次的监理人员的收入都要低于开发、设计等企业的从业人员收入。 同时,在具体的监理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监理人员都抱有应付公事的心态,工作责任心不够强,甚至时常会出现迟到早退的现象,从而造成工作效率以及质量低下。有些建筑工程监理企业的总监会感觉员工难以安排,工作落实不到位;而业主方也经常会去投诉、去反映监理人员不负责任的问题,有些业主甚至会认为监理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还不如没有监理。 2.2监理人员流动性大,高素质人才缺乏 据相关资料统计,在建筑工程行业,设计单位的人员流动率大概在5%,开发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大概在15%,而监理企业的监理人员流动率却接近40%。可见,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的流动过于频繁,已经超过了正常的范围,这对于监理队伍的稳定性是致命的,严重影响了监理服务行业的形象。 此外,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的工作经验普遍不足,有很大一部分监理人员工作不满一年,有些甚至就是一些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而监理作为受委托方,需要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度以及安全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监控,这对于监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实践经验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工作经验不足、业务水平不高的监理人员根本无法胜任这个工作。 2.3监理人员管理薄弱,缺乏规范性 建筑工程监理企业中大部分属于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企业规模、资金、压力等方面的影响,这些监理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对监理人员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的管理,而是直接由一些办公室兼管,从而造成监理人员管理方面的诸多漏洞。比如:资料丢失、考勤记录不全、管理混乱等,管理的效益根本无从谈起。甚至有一部分监理人员进入了反复招聘的死循环,监理人员管理方面的工作几乎没有。 3建筑工程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管理的对策 监理人员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可以考虑采用直线型职能制结构。细化而言,监理企业通过总工对所有监理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并借助于市场部、人力资源部、办公部等部门进行事宜协调。企业总工负责企业监理人员的管理,人力资源部与总工必须是协同一致的,从“招聘、培训、上岗、试用、正式以及离职”整个环节都必须认真负责,任一环节的管理都不可疏漏。下面,本文分别探讨一下总监岗位以及普遍监理岗位上的监理人员的管理对策。 3.1总监岗位监理人员的管理对策 总监岗位监理人员相对较少,需要由一些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的核心监理人员所组成,对于监理企业的发展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这部分监理人员,企业应该从优厚薪酬、人力资源管理的持续关注、合同/首先,制定具有发展前景的个人职业规划,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全程负责落实,杜绝一纸空文。其次,人力资源部门对这些监理人员应该进行定期访谈,了解他们的想法以及诉求,给予他们持续性的关注。另外,企业在职责、考核等环节应该制定明确的约束制度,保证总监岗位监理人员的稳定性。 3.2普通监理岗位监理人员的管理对策 普通监理岗位监理人员的主要特点是:年轻、虽有一些专业技术知识但经验不足、积极性较高但流动性较大。这些监理人员是企业发展的后。备军,虽在监理过程中起着辅助作用,但对于监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 首先,企业在招聘普通监理岗位监理人员的时候,要将工作环境以及待遇等明确告诉求职者,对于一些吃苦耐劳、有志于长期从事监理工作的求职者给予更多的机会。其次,企业可以为这些监理人员提供一些培训学习的机会,也可以让一些经验丰富的监理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帮带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进入角色,提高工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岗前培训环节上,执行从严把关原则;即严把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选择合适的培训考核办法,从严考核,保证进入试用环节的聘用人员质量满足岗位要求。 4总结 时至今日,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已日趋完善,但是,在建筑工程领域,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相对单薄,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经验化、零散化状态,未形成体系或模式。特别是有关建筑监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面,几近空白。因此,在当前监理企业面临急迫人才危机的情况下,进行建筑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管理研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建筑监理论文:探究怎样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理 良好的工程质量,是确保工程施工项目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项目不断增多的同时,工程质量问题也日趋严重,工程事故的频频发生,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工程建筑行业的发展,采取必要的质量监理措施能够有效保障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 一、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工程施工材料问题 工程施工材料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将会严重影响到工程施工项目的整体质量。工程施工材料采购过程中,由于相关质量监理人员工作态度或个人素质存在问题,以权谋私,为满足个人利益而使劣质工程施工材料参与工程施工建设,就会造成建筑施工工程的整体质量受到影响,甚至会造成工程结构不稳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二)工程施工质量 工程监理,就是对工程施工各个环节的综合监理工作。一个工程施工项目开展,包括了许多工程环节,如工程材料质量监理、工程施工质量监理、工程成本监理、工程人员监理等等,需要大量监理人员进行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才能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最终保证工程整体质量的过关。然而,我国在工程监理方面并没有统一的监理手段,往往工程监理人员工作范围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划分,这就容易造成监理工作的混乱,如某一环节由多个监理部门进行介入,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而某些环节却无人问津,造成了监理疏漏,埋下了安全隐患。 (三)工程监理部门的匮乏 施工企业应该设立全面的工程监理部门,针对工程建设相关环节进行相关监理人员的设定,如工程材料监理人员、工程施工技术监理人员、工程施工设计监理人员及工程施工设备监理人员等等,监理部门的有效设定,才能够确保工程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但是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并未进行质量监理部门的系统性设定,且监理人员不到位,严重影响到了质量监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工程施工技术监理问题 许多工程质量监理问题,都是由于工程施工技术监理不当所造成的。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没有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施工技术交底,施工人员没有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工程施工工作,都会造成工程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给工程项目埋下重大安全隐患,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加强工程施工技术监理工作,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五)工程监理人员素质问题 优秀的工程监理人员,是确保工程质量监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但是,就目前我国施工行业来说,工程监理人员个人素质普遍不高,无法满足工程质量监理工作的需求。由于工程项目施工环境较差,工程监理人员待遇较低,使得工程质量监理人员较为匮乏,而由于相关质量监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工程质量监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也是造成工程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理的措施 (一)提高工程施工材料监理力度,确保工程施工材料质量 工程施工材料质量,是确保建筑施工工程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工程监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工程施工材料监理力度,避免工程施工材料对工程整体质量的影响。工程施工材料采购过程中,工程施工人员一定要选择规模较大、信誉较好的供应商进行合作,监理人员要进行跟踪,以确保工程施工材料质量。同时,要加强工程施工材料的检验工作,质量不合格的施工材料要禁止入场,避免劣质工程施工材料对施工项目质量的影响。 (二)加强工程技术监理和技术文件监理工作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监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工程施工人员的监理工作。首先,要严格监督技术人员的技术交底工作,技术交底工作确定了工程施工人员的工作内容,如果技术交底工作出现问题,就使得工程施工方向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工程整体质量;其次,要做好工程施工人员的监理工作,是工程施工人员能够按照工程技术交底开展施工工作,并做好监理记录;要做好工程技术文件的监理工作,其中包括了技术方案、工艺流程、检测手段和检测结果等等,这些对于工程质量的审核以及工程质量问题的整改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质量监理队伍建设。 质量监理队伍的有效建设,是确保质量监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首先,施工企业要加强工程质量监理队伍建设工作,提高工程质量监理队伍人员数量,确保质量监理工作 正常开展。同时,加强工程质量监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丰富工程质量监理知识,提高工程质量监理水平,从而提高工程质量监理工作的有效性,确保工程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 (四)加强工程施工设备的监理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施工设备日趋多样化,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和工程施工进度的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监理难度。工程质量监理人员在监理过程中,一定要针对工程设备使用环节做好监督工作,确保设备使用规范性,确保施工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工程监理人员要做好工程设备的监理工作,定期开展工程设备保养和检修工作,确保工程设备性能,确保工程施工设备的使用效果。 (五)改进和创新先进的施工工艺 施工单位还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施工工艺来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施工工艺的相关监理人员要做好施工工艺的建立工作。施工单位不仅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新的技术培训,还要对监理人员进行施工工艺监理知识培训,使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施工方法,以应用于工程施工,从而达到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的目的。 建筑工程质量监理工作,对于保证工程施工项目的整体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工程施工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日常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要积极采取合理的监理机制,加强工程质量监理,保证工程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建筑监理论文:探析民用建筑防渗漏施工监理 【摘要】民用建筑防渗漏施工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会对最终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进行防渗漏施工监理的过程中,必须对每一步骤都做到小心谨慎,避免各种失误的产生。除此之外,在这一工作中充分利用渗漏的相关防治方法,可以促使民用建筑施工更好地进行。众多的实践结果表明,我国的外墙渗漏各项防治技术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高,同时更加富有生命力与竞争力。本文就民用建筑外墙渗漏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渗漏施工监理措施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浅要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民用建筑;防渗漏施工;监理措施 一、引言 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民用建筑施工也快速发展,因此,更多的人开始关心房屋渗漏防治的进展,并且希望建筑施工能够达到更高的质量要求。在整个民用建筑外墙施工监理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外墙的防渗漏施工监理。据此,为了保障这一重要环节能够顺利完成,监理人员就要高度关注该过程中的制度化与标准化,同时,对于质量规范、责任的承担、职责的分配和技术规程等问题,都需要监理部作出相应的规章和监督。而完善工程施工单位对于外墙渗漏防治的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施工单位实施对外墙渗漏防治的系统施工方案中,必须对其各工序施工流程及其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进而作出合理、科学的施工监理。众多的实践结果表明,我国的民用建筑外墙防渗漏技术已经得到了急速的发展和提高,同时更加富有生命力与竞争力。 二、民用建筑外墙产生裂缝与渗漏的主要原因 1、在民用建筑外墙施工中没能对预留洞采取有效的封堵措施 在建筑的外墙施工中,常常会由于对拉螺杆进行模板的加固以及悬挑外脚手架当中的悬挑结构或构件穿墙等技术原因而导致外墙上留下大小不一的预留孔洞,而对这些预留洞一旦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不采取有效的封堵措施,就很有可能导致其后施工的外墙层及保温浆料层出现裂缝,严重时甚至导致极为恶劣的渗漏现象。 2、在民用建筑外墙施工中的抹灰层没有做好裂缝控制 在建筑的外墙施工中,尤其是在高层建筑的工程施工当中,由于施工单位没有对整个建筑物的竖向测量精度进行良好的控制,导致在民用建筑外墙的抹灰层找平过程中,出现局部厚度过大的情况,这就极容易导致抹灰层开裂,从而也对其外侧的面层及保温浆料层产生恶劣的影响,最终产生裂缝,从而引发渗漏现象的产生。 3、在民用建筑外墙施工中没能对基层砌体进行良好的处理 在民用建筑外墙施工之前,首先就要对其基层砌体进行良好的处理。然而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往往由于砌体砂浆的竖向头缝砂浆和易性差,收缩大,强度低、不密实;或是砌体没有按照施工规定将砖预先充分湿润;亦或是砌体的不同材料(主要是砖砌体与混凝土构件)之间没有采取有效的抗裂处理措施等原因,都容易使得外墙基层的砌体出现开裂的情况,并最终诱发包括面层、保温浆料层在内的整个外墙产生裂缝,以此来造成民用建筑外墙渗漏现象的产生。 4、在民用建筑外墙施工中没能对面砖进行有效的渗漏防治 面砖墙面内墙面渗漏的产生是由于面砖勾缝里存在裂缝与微小孔隙,雨水通过这些地方从外墙进入,流进打底砂浆的裂缝或者是空鼓面砖的“空鼓囊”中,当砌体砌筑水平缝与头缝的空隙连通时,就会在虹吸作用的影响下,产生毛细孔通道,从而将外墙上的雨水引入到墙内表面。墙内表面通常采用的比较疏松的粉刷的方式,因此水分很容易囤积在墙面。 三、民用建筑外墙防渗漏施工监理措施 1、督促施工单位对预留洞采取有效的封堵措施 在民用建筑外墙的抹灰工程开展施工前,首先应对外墙墙身进行仔细检查,找出所有的预留洞,并督促施工单位予以完善封堵。其中若局部出现不平整的现象,则可以通过1:3的水泥砂浆作为找平层,予以找平,一旦出现找平层太厚之处,就必须采取分层找平的施工方法来避免出现裂缝,有必要的话甚至需要通过钢筋网或网格布等抗裂材料来提高抗裂的效果,以此来确保预留洞的封堵密实有效,从而杜绝渗漏现象的出现。 2、督促施工单位对抹灰层做好裂缝控制 民用建筑外墙的抹灰层施工质量是影响整个体系裂缝控制的直接因素,保证抹灰层的施工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督促施工单位抹灰前对墙体做好基层处理,对抹灰层厚度大的 方要分层施工并适当挂网;第二,考虑使用添加剂,对内墙抹灰层最好添加杜拉纤维作抗裂用;第三,在施工过程监控中督促施工单位作业操作力度均匀,抹灰层要压实,砂浆含水率适中,不开裂、不掉灰。 3、督促施工单位对基层砌体进行良好的处理 墙体的通缝和透光问题是建筑在外墙砌筑时需要考虑的,同时要保证施工时所需要的灰缝砂浆较为饱满均匀,在砌筑之前,需要首先保证砖墙砌体和混凝土梁柱间的相接处是干净的,同时湿润砌体材料。在砌筑墙体时,需要控制施工单位分成两三次完成,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沉降缝出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要保证整个墙体是平整的,这样才能减少在对外墙施工时产生的诸多问题。此外,混凝土柱、梁和填充墙的结合处很可能由于温差的关系发生开裂等损坏现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带来的渗漏的危害,需要对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4、督促施工单位对面砖进行有效的渗漏防治 在施工时,要求施工单位对于面砖的处理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用清水将面砖浸泡2~3个小时,拿出后阴干到内湿外干的程度即可。其次需要用刀灰涂抹在面砖背面。利用流水坡度、滴水槽或漏水等举措应对雨棚、窗台、女儿墙、檐口、腰线等地方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将缝隙内的残渣清理后才能进行勾缝。在湿润了墙体后,按照先横勾缝,再竖勾缝的顺序进行操作,勾缝的宽应为8mm,勾缝时要保证缝比面砖低2~3mm的距离,最后为了防止操作完工后产生开裂的现象,最好用浇水的方法进行养护。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用建筑防渗漏施工监理是民用建筑项目施工监理当中的关键之一,因此,在民用建筑项目施工监理中,民用建筑中的防渗漏施工往往都被作为一项较为重要的质量控制点来进行重点关注,并在其施工全过程中都被予以重点监控。而民用建筑外墙防渗漏施工监理作为民用建筑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管控的关键项目之一,决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做到计划充分、贯彻坚决、落实细致。而在民用建筑项目施工当中,由于其外墙的裂缝容易导致渗漏,并对民用建筑结构的正常使用功能、装饰设计指标、外形的美观以及设计使用年限等诸多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因此,民用建筑的施工、监理人员就应当认真进行民用建筑外墙的施工、监理工作,从而防止外墙开裂渗漏等问题的出现。只要施工监理人员能够踏实完成上述工作,民用建筑外墙施工质量乃至渗漏防治的圆满实现都是可以得到确保的。 建筑监理论文:浅析建筑工程监理实施的准备过程及工作 摘要: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代表着业主进行着现场施工管理和监督,因此在进行监理实施之前,需要做充足的准备工作,本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针对建筑工程中监理实施之前的准备过程及工作进行梳理,整理出一套监理实施准备过程程序及工作措施,用于指导监理准备工作。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理实施;准备过程 从1988年开始我国建设监理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至今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监理工作逐步走向成熟。但就目前建筑工程行业而言,由于市场化竞争日益激烈,部分施工单位采用各种方式拉拢监理,使其在施工过程中宽松管理,最终对建筑工程质量造成了较大隐患。因此要抓好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监理工作,就必须从监理工作的实施准备过程入手,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监理细则和监理大纲,并且挑选富有经验的监理人员进行现场管理。只有真正实现监督到位,切实管理,才能实现监理这一行业岗位管理职能。 一、全过程监理的概念及工作组成 目前已经较为成熟的机制是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实施全过程监理,这就包括了建设项目的前期决策研究阶段、勘察和设计阶段、设备监造、施工准备阶段、建设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维护保修等建筑工程设计采购施工交付全过程阶段的全部监理工作。在这个概念上,监理代表着业主履行着全部的监督管理职能,使用其专业技术水平对建筑工程实施技术管理及监督,使业主真正享有“管家服务”,而不需要对技术问题过于操心。对于一个完整而规范的建筑工程而言,每一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工程项目建设各阶段实施全过程监理,就是要让工程建设监理思想和监理成效从工程实际出发,从筹建单位需要和利益出发,为项目工程服务,切实保障筹建单位和各参建单位的根本权益和工程成果。 二、监理实施准备阶段的工作及要点 1、建设项目前期准备阶段 监理在建设项目前期阶段的工作,主要是配合业主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的筹备和立项申请工作。这部分的工作主要由咨询单位完成,但是监理主要是在技术层面进行配合和协助。项目建议书是项目筹建单位对拟建项目提出的框架性的总体设想。对于大中型工程建设,其工艺技术复杂、涉及面广、协调量大,如果监理单位能及时协助筹建单位对项目本身进行科学合理的中长期规划和决策,在调查研究勘察和初步分析评估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论述拟办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就能够对项目法人争取批准立项提供重要的理论帮助和智力支持。之后,还要协助业主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对工程项目作出是否投资的决策之前,使用科学分的析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可以避免错误的项目投资决策和风险,达到投资的最佳效果。 2、建筑工程勘察设计阶段的监理工作 这个阶段监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协助业主编制勘察设计招标文件,协助选择勘察设计单位,签订勘察设计合同并组织实施。勘察阶段的工作质量是监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因为勘察是为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和设计依据的源泉,监理工作应把重点放在考察勘察单位的技术力量和设备配置、勘察方案的制定、资料的收集及数据的验收等方面,这是保证设计科学准确、设计方案科学合理的前提;而设计阶段是对工程项目建设处理技术和经济关系的重要环节,监理工作应把重点放在:掌握并控制设计进度,组织开展方案技术经济分析,推行优化设计,审查设计和概(预)算投资。从客观监督核查基点出发的勘察设计监理工作能对淘汰草率设计方案、避免设计损失浪费、纠正设计质量通病、控制设计变更、选择最优设计方案等方面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3、建筑工程设备制造阶段的监理工作 部分采用特殊制造的设备,在进行设备制造时应当由监理驻厂进行监督制造,以保障设备制造完全依照设计规范书的要求进行制造,达到施工安装的要求。主厂监造的监理必须严格按照设备生产的要求监督设备生产程序的主要环节,并且亲自对测试环节进行旁站及签字确认,还需要对设备主要材料的进行抽烟和报告验核。 4、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工作 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工作主要包括:协助业主编制施工招标文件,进行招标开标和评标活动,审查施工单位资质和施工技术及方案,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确定施工单位,协助签定工程承建合同;建立监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监理人员,编制监理质量体系文件 监理规划和实施细则等;配备齐全的监理设备和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开展施工环境和开工条件的调查与现场核查,并进行工艺实验;在开工前对控制点进行复测、放样检查验收及审核土石方工程量等。这一阶段中的监理工作是重点,是未雨绸缪,是为施工阶段做好前期准备和铺垫,是对工程负责、对业主负责、为工程服务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一步。 三、监理实施准备工作相关程序及文件准备 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监理单位进场之前,必须完成相应的相关进场程序,并且完成相关的监理大纲、监理工作实施细则等相关的文件准备工作。为全面开展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因为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作内容是极其繁杂的。建设工程本是由多个单位、多个部门组成的复杂系统,只有真正落实监理全过程管理制度,使得参加建设的各方能够实现及时有效沟通,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各种主要的客观的矛盾,才能使机械化的工程建设转变成为和谐的工程建设活动。采用程序化的流程管理,不仅可以对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监理实施进行动态优化控制,更可以对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投资效益进行优选优化,更有利于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及实施。 四、监理工作难度及解决方法 针对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实施情况,还存在着众多的不足和缺失,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同的监理单位良莠不齐,监理人员技术素质层次不高。监理实施人员是需要有技术有素质的全方位复合人才,这就要求监理人员具备较长时间的现场管理工作,才能具备这样的能力和要求。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部分采用总监管理的监理单位常常一个总监带领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就开始进行几个工地的监理管理工作,无法满足监理要求。因此需要监理单位加强技术和管理培训,不断提高监理人员文化素质和应变能力,才能打造优秀的监理团队。 2、缺失全面的监理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监理职业道德需进一步加强。因此需要监理单位建立全面的监理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严肃监理工作纪律,加强廉政建设,才能树立良好的监理职业道德形象。 3、市场不规范、业主不重视监理工作。部分建设单位不重视监理,建筑市场不规范,监理权限狭窄地位尴尬,导致监理工作难以开展。部分业主单位存在多头管理、不尊重监理意见及建议,存在业主乱指挥瞎指挥的现象。而在部分建筑工程特殊领域国家对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的某些范围界定模糊,也导致了监理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广泛开展试点工作,并加强宣传和推进工作,促进监理工作更好的实施。 五、结语 随着建筑工程施工监理的进一步发展,其要求也正在逐步走向深入、全面。因此,监理工程师需要逐步分析及积累施工监理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实相应的监理控制措施,使施工过程得到有效控制,才能避免建设工程事故的发生,达到较好的施工监理要求。 建筑监理论文:做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策略探析 摘要: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与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息息相关。为了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做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显得十分必要。建筑工程监理工作具有科学性、复杂性、全面性、灵活性、及时性、确定性的特点。现阶段,建筑工程监理工作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优化监理企业结构、树立监理工作的原则、建立监理交底工作制度。 关键词:建筑工程 监理工作 监理单位 监理质量 监理交底工作 一、引言 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施工程建设监理,它能够提高工程质量,控制项目投资,预防和遏制建筑工程中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文章从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建筑工程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还就做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提出了相关的策略。 二、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特点 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要实现对建筑项目的质量、安全、投资、进度控制,它具有与一般监督管理工作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说,这些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科学性。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监理人员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掌握相关设计图纸、规程规范,熟悉施工方案,具有丰富的施工知识和管理经验。 2、复杂性。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往往涉及各个专业,如建筑、结构、装饰装修、给排水、消防、电气、智能化等。也往往涉及问题的方方面面,如技术、质量、安全、进度、投资、协调等。 3、全面性。正因为监理工作具有科学性和复杂性,因此,它就要求监理人员,特别是总监理工程师,掌握的知识比较全面,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其它专业知识。不但要懂得技术知识,还要懂得管理知识。这样才能胜任监理工作。 4、灵活性。监理工作具有灵活性,要适应各种条件的变化,并能够持续发挥作用。一方面,监理工作本身是变化的,监理执行标准依据、监理人员是不断变化的;另一方面,建筑工程的施工情况是不断变化的,监理工作要能够适应这些变化,具有灵活性。 5、及时性。及时性要求监理工作能够迅速的了解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能够及时了解信息、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和处理信息。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监理工作的有效性将会受到影响。 6、确定性。确定性是针对监理工作的目标而言的。监理工作的目标是明确的,即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投资。而为了完成这些目标,监理工作需要采取各项措施,在事前、事中、事后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定适用于本工程的有关规章制度,确定监理程序和计划,审查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查施工方案,对原材料进行控制等。 三、建筑工程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监理工作是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自从工程监理制度诞生以来,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工程监理已经形成一种制度,并在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大发展、大繁荣,建筑工程质量安全问题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实践中,常常会出现建筑工程质量安全问题,这也暴露出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总的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有关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建筑工程监理是对建设项目整个过程的监理,包括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尽管我国《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工程监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对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做出了相关的规定,并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建筑工程监理制度,然而并没有明确规定在建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实行监理制度,仅仅规定了在施工阶段实行监理制度。这就使得对施工阶段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理,会出现很多的不规范的行为,甚至出现不正当竞争。总之,尽管法律法规有相关的规定,然而缺少对监理制度的明确的全面的规定。例如,虽法律规定监理单位应公平、公正、独立、自主的工作,但监理费是由建设投资方直接支付给监理方,建设投资方往往以各种借口拖欠监理费,因此监理单位往往不得不听命于建设投资方,受建设投资方的种种制约,往往不能独立、自主的开展监理工作。 2、监理市场行为不规范。首先,在监理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往往有暗 箱操作、串标、虚假招投标等不规范甚至违法行为的发生,严重扰乱了监理市场;其次,现在往往存在自身无资质或资质低的个人或监理企业而以其它较高资质的监理企业的名义从事监理业务,因其监理人员素质低、业务水平差、管理能力低下,因而给整个监理行业抹黑;另外,目前监理企业多,竟争大,承揽监理业务时互相压价,特别针对私营业主投资的非公开投标而是采用邀请招标或议标工程,监理费严重低于国家有关最低标准的规定,因此造成监理企业利润不足,进而影响监理企业以高薪招揽高水平监理人才,监理从业人员待遇普遍低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影响了监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3、监理单位风险承担能力不足。建筑业的不断发展,监理业务的不断扩大,发生的纠纷也越来越多,监理的责任也日益增加,监理单位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从理论上来说,如果监理工作不到位,建筑工程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监理单位需要赔偿相应的损失。而一些监理单位注册资金较少,所拥有的资金有限,难以承担事故带来的损失。监理单位风险承担能力不足往往会降低建筑投资方对监理单位的信任度,阻碍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4、监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的监理人员素质差、水平低,缺乏责任心,使得建筑工程监理工作应有的作用未能发挥。主要表现为监理工作没有按照程序有效进行,往往流于形式;对建筑工程未能实施全过程监理,而由承包商自行监理等,这些行为都影响监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为建筑工程的安全留下了隐患。 四、做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策略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也需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前提,只有这样,各项工作才能有法可依。目前,建筑法、合同法、招投标法、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对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比如,在建筑法中明确规定建筑工程监理必须贯穿于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竣工结算的各个阶段,为实现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为规范各项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保障各项工作按照法律的规定有序的进行。 2、加强培训工作,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员工素质会对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要做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很有必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推动监理人员的素质和监理工作相适应。一方面,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建筑工程的质量标准、技术规范也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业务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来充实自己,提高业务的熟练程度,为建设单位提供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培养他们爱岗敬业、勤劳奉献的工作作风和态度,使他们乐于奉献到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来,为做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3、转换经营机制,优化监理企业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监理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监理企业需要对自己进行明确的定位,明确自己的技术、设备、实力等,全方位考虑市场的需求,对建筑工程的监理进行恰当的选择,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全方位、全过程监理,或者选择对某一阶段的监理。监理单位需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重视引进和培养技术型咨询人员和管理型咨询人员,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建设,加强风险管理,实行监理责任保险制度,适当转移责任风险。 4、树立监理工作的原则,保证监理质量。一方面,要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根据合同中有关监理工作的目标,严格执行监理标准,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正确处理质量、进度和效益之间的关系,保证进度,突出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加强对建筑工程的动态跟踪和控制,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进行监理。发现违规违约的现象,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合同的约定妥善处理。 5、建立监理交底工作制度。监理交底工作包括内部交底和外部交底两个部分。前者是指除了收集资料,制定监理计划之外,还需要亲自编写交底大纲,当全部的监理人员确定后,需要将监理交底交给本项目的全体监理人员。后者是指在项目工程施工前,由总监理工程师向施工单位进行监理工作交底。这项工作需要严格按照委托监理合同的相关规定进行,编写监理交底大纲,使总监对监理项目有个全面仔细 了解,以便编写监理规划更加全面,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此外,监理交底也是一个大家学习和交流的过程,通过这个环节的交流和学习,监理人员能够进一步明确监理工作的内容和程序,明确自己的义务和职责,为做好监理工作奠定基础。 五、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是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章主要分析了建筑工程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就做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建筑监理论文:高层住宅建筑施工质量监理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工程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各类建筑工程不断增多,随之也对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高层住宅建筑施工质量监理进行了探讨,结合某具体工程实例,从桩基、剪力墙、现浇混凝土楼面、砌体工程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建筑工程施工所采用的质量预控、监理方法和措施,旨在为此类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层住宅建筑;监理;施工质量 高层住宅的质量是整个高层住宅行业的生命线,为了确保高层住宅建筑工程的质量,必须对其进行监理控制。工程质量监理控制是整个高层住宅工程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在促进、保证工程质量的作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高层住宅建筑的监理工作不仅仅要从监理制度和规范方面进行完善,更要加强对重点的控制,实施全过程的监理和质量管理,这样才能从本质上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 1工程概况 该工程地上18层,地下1层,层高2.9m;工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a,结构安全等级为2级剪力墙结构;墙宽200mm,现浇楼面板厚度12mm,均为c30混凝土;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标准设防类别,建筑构件耐火等级为1级。地基基础为乙级,工程采用先张法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空心方桩hkfzab400(240)14,14(13、12)a,边长400mm,桩长有28m、27m和26m3种,共计840套桩。内外填充墙厚度200mm蒸压加气混凝土块,抗压强度a3.5,体积密度b05。 2桩基工程施工出现的问题及监理方法、措施 2.1加强图纸会审监理意见 监理组根据业主提供的高层住宅图纸,提出了监理对设计图纸存在问题的质疑。其一,接桩焊缝是2级,焊缝探伤是按gb50205—2002,抽检20%;或是按gb50202—2002执行,重要工程抽检10%。其二,工程桩静载检测是哪些桩?如何配桩?其三,设计试桩工艺锤击或者静压与工程桩应一致。静压的终压标准(标高,压桩力,稳压下沉量)是什么?停锤标准(标高,贯入度)是什么?设计未明确。其四,打桩顺序、沉桩速率有无设计要求?(软土层厚3m~7m深)桩身质量控制抗弯、抗裂检验是否按j10687—2006抽检?其五,桩身的极限承载力是多少?涉及到沉桩时桩身允许抱压力,以免超过极限值破坏工程桩。设计明确答复上述问题,有利于沉桩施工质量控制,明确了实施标准。 2.2强化施工测量放样监理独立复核 施工单位进场后,对建设单位提供的建筑红线桩位、定位点和高程点进行复核,与建设单位对现场的坐标点和水准点进行交接验收,签字记录;发现误差过大时,应与建设单位、规划单位、设计共同协商处理,确认后方可正式实施桩位号放样。组成平面轴线控制网,设置控制桩,施工测量成果上报监理组。监理组在独立复核中发现施工单位的设置仅有两个高程控制点,不符合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一个测区范围不应少于3个点的规定;要求施工单位增加设置两个,形成闭合线路,使高程测量精度满足误差要求,后续高程控制达到较好的效果。 2.3重点进行静压沉桩质量监理旁站 沉桩施工前,首先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桩基工程施工方案编制,经总包单位审核合格后报监理组。监理组重点审核了施工方案中桩机的选择、压桩力型号、桩机质量及配重、压桩机的最小边桩距、最大压桩力;关注桩机施工行走路线,避免压坏、压偏已施工的桩;沉桩质量中间验收标准,沉桩异常情况处理,桩基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措施。 在本工程静力压桩控制标准设计要求保证有效桩长桩尖进入持力层、以实际沉入桩尖高程为控制标准时,监理组明确要求施工单位用彩笔标识在桩身并用水准仪复查,确保进入桩尖进入持力层。 3剪力墙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及监理控制 3.1剪力墙钢筋原材料及安装施工问题及监理平行检查 剪力墙钢筋原材料按照业主要求需优选厂家,数量控制在5家之内,对高层住宅结构质量控制起到了关键作用。监理组人员对进场钢筋进行平行检查,做好钢筋进场纪录,由业主代表和监理见证人员进行取样送检。 剪力墙钢筋安装时,监理组平行检查发现施工单位对暗柱在基础内插筋至板底、梁底,弯钩长度为12d且不少于150mm,能够较好地做到;而在拐角暗柱施工时,剪力墙身外侧水平分布钢筋在转角处存在断开的问题。要求施工单位整改为剪力墙外侧水平分布筋应伸至对边弯折为墙宽+15d+lae以上,内侧钢筋伸至对边弯折15d 。 标准层剪力墙钢筋安装时,监理组明确要求施工单位做到:墙身水平筋在基础内根数间距不大于500mm且不少于两道水平分布筋与拉筋,上部墙底第一根水平筋距基础顶面为水平分布筋间距的1/2;剪力墙层高范围内最下一排水平分布筋距底部板顶50mm,最上一排水平分布筋距顶部板顶不大于100mm,并同时设置拉筋;特别是墙顶有暗梁部位,不得省去水平分布筋,剪力墙拉筋间距不得设置过大。 3.2剪力墙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及监理巡查、旁站 由于高层住宅工程防火需要,外窗间、楼梯间设置了剪力墙。巡查中发现一处剪力墙混凝土施工缝有夹层、胀模,预留洞口不顺直。为此监理组召开剪力墙混凝土质量专题会议,要求施工单位加强人员质量管理意识,进行剪力墙施工质量技术交底;召开模板工、瓦工一线人员会议,集思广益,采取措施,做到在剪力墙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已浇筑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小于1.2mpa,施工缝处墙体模板牢固地固定在已浇筑混凝土100mm~200mm处,墙体下部1.5m部位模板对拉螺栓间距不大于450mm,强调设置垃圾清扫口,冲洗和清理垃圾杂物,全部清理干净后封闭;浇筑施工缝墙体混凝土前,施工缝先铺一层50mm厚1∶3水泥砂浆。当监理组检查发现剪力墙垂直度控制差时,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加强施工缝接茬质量控制,加大模板垂直度的控制;模板刚度、强度不足时,要及时更换,保证剪力墙实体质量达到验收规范要求。4现浇混凝梁板施工质量问题及监理措施 4.1现浇板厚、层高施工质量问题及监理平行检查 施工单位施工钢筋混凝土现浇板时,能够按照厚度120mm,厨房、浴厕、阳台板厚度90mm的设计要求施工。但是,在楼面现浇板面有一处标高控制不理想,主要是板面高程标识数量不足。监理组要求施工中每层现浇板模板支撑完成后,施工员为木工班组提供每层不少于3个基准高程点,全面检查模板几何尺寸,测量、校正模板的标高和平整度;监理组人员平行检查每层标高、轴线,后续板面控制较好,为住宅分户验收合格奠定了基础。 4.2现浇板混凝土裂缝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措施及监理预控 按照苏dgj32j16—2005《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监理组编制了住宅工程质量通病监理细则,重点强调了现浇板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建筑物两端端开间及变形缝的现浇板设置双层双向钢筋φ10@100;其他开间设置双层双向钢筋,钢筋直径φ10mm,间距150mm;外墙阳角处设置放射形钢筋,钢筋数量为7×φ10,长度2m;在现浇板的板宽急剧变化、大开洞削弱等易引起应力集中处,钢筋直径φ8mm,间距100mm,并在板的上表面布置纵横两个方向的温度收缩钢筋;现浇板中的线管必须布置在钢筋网片之上(双层双向配筋时,布置在下层钢筋之上),交叉布线处采用线盒,沿预埋管线方向应增设φ6@150、宽度450mm的钢筋网带。 按照业主要求,通知在建单位加强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监理组提醒施工单位重视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要求施工单位考察数家混凝土质量控制强的优选厂家,实地考察厂家是否选用级配良好的中粗砂和石子,尤其是抗渗、抗裂掺料是否通过试验确定掺量。政府质量监督站规定:现浇板粉煤灰掺量不应超过水泥用量的20%。监理组要求施工单位派专人监督商品混凝土的配比,现场加强坍落度抽检,同条件试块见证制作。试验表明,混凝土每增加20mm坍落度,混凝土用水量增加50kg/m3;混凝土用水量影响现浇板裂缝是最主要、也是最关键因素。 监理组旁站人员严格要求商品混凝土坍落度高层住宅不大于180mm,每50m3混凝土抽检坍落度一次;现场抽检坍落度过大时,坚决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混凝土退货处理。监理组要求施工单位进行质量通病防治技术交底,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在混凝土终凝前进行两次摸压。强调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12h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和保湿养护;不过早进行后续施工,不在现浇板上吊运、堆放重物;48h后吊运、堆放重物时,采取保护措施,铺设模板,减轻对现浇板的冲击。 5填充墙蒸压加气混凝土块砌体裂缝质量控制及监理措施 (1)加强原材料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质量监理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为水泥胶凝增强的块材,以28d强度为标准设计强度。龄期达到28d之前,含水量较高,自身收缩较快;28d后收缩趋缓,龄期越长,其体积越趋于稳定。为了有效控制砌体收缩裂缝,监理组检查施工单位进场砌块, 要求龄期最小28d;检查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厂家生产合格证和产品性能检测报告,抗压强度是否达到a3.5,体积密度是否达到b06;砌块的规格尺寸允许偏差为:长±4mm,宽±2mm,高±2mm。 (2)砌体专用粘结剂和混合砂浆使用的监理控制 本工程高层住宅砌体采用混合砂浆m5,砌筑砂浆水泥和砂需见证取样送检。要求施工单位采用中粗砂,严禁使用山砂和混合粉。山砂和混合粉含泥量一般较大,不但会增加砌筑砂浆的水泥用量,还能使砂浆的收缩值增大、耐久性降低,影响砌体质量产生收缩裂缝。每天抽查现场拌制的各组份材料重量,杜绝使用石灰王、脱水石膏和消石灰粉;检查水泥混合砂浆是否在4h内用完。 结尾 综上所述,工程质量监理控制是整个高层住宅工程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在促进、保证工程质量的作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确保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必须对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做好施工监理,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确保建设工程质量。从而为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建筑监理论文:高层建筑防雷接地系统施工监理 摘要:雷电容易造成建筑物受损、电气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等情况的出现,因此做好建筑防雷接地系统施工监控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比较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不同点,着重分析了高层建筑防雷接地系统施工监理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讨了施工监理控制要点,以供类似研究工程借鉴。 关键词:高层建筑;防雷接地;设计规范;施工监理 防雷接地系统是高层建筑电气设备的重要部分,可以有效将闪电电流带入地下,防止建筑物因雷击而造成损害,并确保建筑电气设备及人员的安全。但在实际工程中,一些施工人员缺乏对防雷接地系统的认识,往往认为系统的工艺技术较为简单,却忽略了防雷接地系统的施工质量,给建筑防雷接地系统留下了重大的安全隐患,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不可换回的后果。为此,本文通过探讨高层建筑防雷接地系统施工监理工作,提出一些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希望对完善防雷接地系统有所帮助。 1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新旧版本的不同点 新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从适用范围,防雷类别,外部防雷装置材质的选取,防侧击雷做法等方面的有较大修改。 1) 在2010版的《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修订雷击次数的标准,明确建筑物的防雷等级,防雷等级由建筑物的功能以及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次/a)划分为一、二、三级防雷。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和年预计雷击次数可划分为第二类或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2) 在材质上的选择,旧规范对防雷装置材料选取不具体,较笼统,材料简单单一,只是在圆钢、扁钢、钢管等选择。 3) 新规范对防侧击雷做了较大的改动,第一类没有改变,二、三类防雷建筑物分别采用45m和60m的滚球半径法来确定哪些突出外墙的物体需要采取防雷措拖,对水平突出外墙的物体如阳台、窗户等,当滚球半径的球体从屋顶周边接闪带外向地面垂直下降接触到外墙突出物时应采取防雷措施。 2 高层建筑防雷接地系统的组成及监理过程中施工常存在的问题 2.1 建筑防雷接地系统的组成 防雷系统的组成从下到上一般由接地极(体)、引下线,避雷带或避雷针组成。 (2)建筑物宜利用钢筋混凝土屋顶、梁、柱、基础内的钢筋作为引下线。引下线正常利用结构柱外侧两根不小于φ16的主筋连续焊接作为引下线,上与避雷带连接,下与接地干线(一般是与接地极连接的地梁钢筋)连接,依据电流效应原理,建筑物周围的柱子导下的电流强度最大,引下线位置数量正常设置在建筑物靠近外墙的,四角及拐角处的柱子。当不能利用建筑物结构内钢筋做防雷引下线,在建筑物柱或墙面外专设明装的或暗装的引下线时,新规范中二类防雷要求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对称布置,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宜大于18m。当建筑物的跨度较大,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线,应在跨距两端设引下线并减小其他引下线的间距,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三类防雷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为不应大于25m。 2.2 建筑防雷接地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防雷接地的效果主要是在施工阶段体现,施工以设计图纸为依据,施工过程中如何做到有效保证防雷接地质量,本人多年的现场管理经验及通过对某工程项目部的监理过程,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 (1)现场经常遇到施工或相关专业人员对防雷接地重视不够,认为其技术性不强,工艺较简单,范围又窄小,往往在施工中出现不重视或遗漏,抱着侥幸的心理,未能引起人们的警觉。因此,端正思想态度,每一道工序的施工隐蔽验收至关重要,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的功能、安全和使用寿命。 (2)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对防雷知识一知半解,任凭工人随意施工。对防雷分部工程(子分部)如何做到质量保证,达到效果。做为施工管理人员,应该全面认识防雷系统与施工过程中质量通病的控制。 3 高层建筑防雷接地关键节点的监理控制要点 高层建筑外部防雷一般采用“法拉第笼式”避雷法:现在钢筋混凝土建筑,通过选择性钢筋的连接,基本形成笼式避雷网,对于雷击起到均压和屏蔽的作用,笼式避雷网已经被证明是最完善的避雷形式。如何有效保证施工质量,防止质量通病的发生方面,必需全面掌握施工工艺和关键点。 `1) 按照规范标准 要求严把材料、焊接关 防雷接地所需材料焊工必须符合要求,实行见证取样,严控材料质量关。搭接钢筋要求圆钢,焊工,施工现场我们经常看到引下线、均压环、避雷带搭接处有夹渣、焊瘤、虚焊、咬肉、焊缝不饱满,焊渣不敲掉、避雷带上的焊接处不刷防锈漆,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钢筋,搭接圆钢截面小于φ10,搭接钢筋焊接长度不够等等现象。这些问题往往是管理人员重视不够,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焊接技术不熟练而造成的。防雷接地焊接始终伴随着施工的全过程,焊接质量决定着工程质量。实践表明,由于使用焊接技术不过关的人员进行防雷接地焊接,造成工程防雷接地不合格的情况时有发生,故应严格审核专业防雷接地队伍的资质等级,施工队的技术人员、班(组)长和带领实际操作的焊接人员必须持有上岗证。 2) 防雷接地装置施工关键点 (1)接地极的施工要点 熟悉防雷系统的组成部分各个施工要点,严格按照规范施工,每道工序关键部位都需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才能隐藏进入下一道工序。 防雷接地由地下接地极开始,地下钢筋安装接地极连接从接地焊接开始,利用钢筋混凝土桩基基础做接地体,在图纸标明有接地极的位置(附近),将桩基础的抛头钢筋与承台梁底主筋焊接,基础圈梁焊接或桩基钢筋与梁底主筋的焊接、梁底主筋与柱筋(地上部分将作为成引下线)的焊接,都要严格按基础接地图和接地点逐一进行检查,从接地极到柱筋的连接要按图纸施工,绝对不能出现错位、断开,否则前功尽弃。当整个接地网焊接完成后,马上用电阻仪进行接地电阻值测试,确认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如果测试值不符合设计要求,应联系设计,看是否增加接地极或其它方法。 (2)引下线的施工要点 利用结构柱外侧两根主筋连续焊接作为引下线开始施工时,高层住宅楼柱筋都是大于φ16,一般都能满足截面要求。如果小于φ16,多根组合,电气连接,总截面积超过2*16mm钢筋直径,上下均用扁钢闭合焊接,规范提出当利用混凝土内钢筋、钢柱作为自然引下线并同时采用基础接地体时,可不设断接卡。施工技术人员按图纸要求找出全部主筋位置,用油漆做好标记,在地面一层距地高度为0.5m处用镀锌扁钢4×40焊接出来做为测试点,测试点设置的部位应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且便于测试。在配合土建施工过程中,特别注意在结构转换层位置,柱子尺寸变小,连接末采用等电位传送效果较好的方法,而是自然绑结,这时上下引下线要对准并焊接起来,施工人员要对引上点和跨接钢筋焊接质量仔细检查,并要求对焊接引上线进行定位标识,以防向上层焊错主筋,造成接地中断错误。图纸要求防侧击雷的部分,将金属门窗的框架、金属栏杆、表面装饰等较大金属物通过梁筋与引下线连接。当主体施工到屋面时,用φ12的镀锌圆钢焊接出屋面适当长度作为引下线,以备与屋面避雷网连接。 (3)屋面避雷带的施工要点 屋面避雷带的安装,是整个分部工程唯一暴露在建筑屋面上的地方,其质量观感如何, 直接反映出施工队伍的安装水平。一般要求横平竖直,支撑牢固,避雷带弯曲处不得小于90°,要有一定的弧度,弯曲半径不得小于圆钢直径的10倍。避雷带连接采用双面焊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圆钢直径的6倍。避雷带的支撑固定采用焊接或卡固,避雷带经过建筑物的伸缩缝沉降缝处应做补偿处理,具体做法参照相关图集。避雷带网格越密,其可靠性就越好。网格的密度应视建筑物的防雷等级而定,图纸都有明确说明,如果设计有特殊要求应按设计要求去做。 3) 严格审查、熟悉设计图纸,也是预防出现问题的一个关键点,现场一般按图纸、验收规范来施工,但图纸在有的细节上,难免出现遗漏。例如,防雷接地材料的选用,屋面防雷平面图和基础接地平面图中引下线数量、设计位置(轴位)是否对应,有没有错位或者漏设漏标等情况,一定要认真核对,对防雷接地不合理或欠缺之处要提出自己的建议,图纸会审时向设计人员提出,录入会审纪要,作为现场施工的依据。 4 内部防雷的监理控制要点 防雷保护的另一方面是内部防雷装置,其作用是减少建筑物内的雷电流和所产生的电磁效应以及防止反击、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等二次雷害。它包括等电位连接、屏蔽、加装电涌保护器(spd)以及合理布线和良好接地等措施,安装一般是电气设备安装完毕后进行,例如在总配电箱附近设总 电位连接(meb)箱,弱电机房设局部等电位连接(leb)端子板,机房门窗、设备外壳等金属物与等电位连接端子盒相连,确保机房内各接地线间的电位均衡,弱电金属桥架至少两端接地等等,其做法图纸都会有明确要求。 5 结束语 防雷接地系统施工监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其监理质量也直接影响到高层建筑及人员的安全。因此,建筑监理人员必须重视防雷接地系统的施工工作,提高对系统的进一步认识,同时通过探讨防雷接地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制定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监理措施,以消除建筑物防雷安全隐患,从而保证建筑物及居住人员的安全。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对于煤炭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探讨 【摘要】 财务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煤炭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煤炭企业必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加快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硬、软技术,从管理理念、制度创新、统筹规划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研究,实现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完成、使用。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 重要意义; 途径; 完善机制 财务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煤炭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现阶段,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地从多方面进行推进和深入研究。 一、充分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实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充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快财务信息的传递与整理,及时准确地掌握财务信息、集中管理各项财务资源、迅速作出科学决策,是当前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从信息管理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企业微观管理的需要 从经济决策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具有指导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过程控制,从而实现预定经济目标的作用;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具有促使企业履行法律的义务,维护正当的经济秩序的功能。会计信息对于现代社会的可用性已被人们所接受,而这种可用性必须以一定的质量为前提条件。 二、现阶段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项重大的管理工程,涉及到企业管理的理念、模式、资金运作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在现实中,往往有不少管理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创新;而企业领导只顾眼前,缺乏从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自己的企业,更没有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有的领导仅把本单位有没有局域网作为衡量单位建设的标准,但建成之后却对用不用不大关心,对完善网络和开发信息资源未予重视。这种政绩观念占据了一部分领导的头脑,导致网络使用效能低下。 (二)有效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 企业管理中的集权和分权是对立统一的。从国外大公司的先进管理实践来看,事权可以分散,但财权必须集中。而目前我国的企业管理层次过多,“子不认母”、“母不认子”、“集而不团”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企业职能部门分割,相互缺乏信息联系和数据集成,产、销、购、存信息脱节,原本集成连贯的业务被人为地割裂成多个环节。旧的管理模式被打破而新的模式尚未建立,母子公司之间对集权与分权的认识难以统一,过去一味强调的分权管理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现代企业集团扁平化集中管理的要求。大多数企业集团内部没能形成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指挥系统,缺乏统一规范的财务资金调控制度,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传输渠道不畅,财务数据、资金结算、投融资管理集中不起来,致使企业决策者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相关信息,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控制。 (三)消极保安全,导致资源闲置浪费 安全问题是制约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瓶颈,网上泄密、窃取、篡改事件在一些单位时有发生。因为担心网上业务处理有风险而将其束之高阁,仍习惯于面对面听汇报和有纸化办公,久而久之,信息化网络建设就成了摆设。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但现实工作中一些单位和部门除了采取常见的规避风险措施外,就再拿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将很好的办公网络系统闲置,最终影响了财会人员使用网络的积极性。 (四)管理软件发展滞后,难以满足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 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必须开发具有本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软件。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一样的软件开发公司开发的财务管理软件,没有本企业的特色,而且目前市面上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分为两类:国外大公司的一些软件造价十分昂贵且不适合我国企业的特点。国内的软件对个别行业的单位企业管理功能的开发已有一定基础,但不适合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财务集中统一管理的需要,加之相互间为抢占市场份额而不考虑软件的通用性。企业一旦购买了某公司的产品使用,就不得不面临上述的困难局面。 (五)提高操作人员技能,降低运行安全系数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它要求财会人员既要掌握财会知识,还要对网络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度。我国财会人员所掌握的网络知识还比较少,大部分财务人员不能熟练地运用及掌握使用网络的管理。不少财会人员虽然掌握了一些基础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但仅限于单机操作或文字编辑等简单功能的使用,网络运用仍然处于较低层次。这种状况使网络的安全运行难以保障。企业一般在遇到网络问题时都依赖或求助于外界专业技术人员。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财务数据的安全性,一旦系统被非法侵入和破坏,轻者不能正常工作甚至瘫痪,重者会造成机密泄露,给国家和单位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三、完善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集团合并报表体系、统一会计核算流程 煤炭企业应根据国家统一颁布的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准则或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的会计核算办法等,对企业现行的资金支付、固定资产折旧、减值准备计提、资产损失确认、关联交易的会计处理等方面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与会计核算流程,加强财务基础工作。同时,通过统一合并报表编制基础和编制标准,明确不同制度或准则间的调整转换模型,建立健全集团合并报表体系,真实反映企业整体的经营运行状况。 (二)统一会计核算信息化系统 煤炭企业应在统一会计政策与会计核算流程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的科目体系、统一编码,将企业所有与财务相关的经营管理信息纳入统一的编码体系,为建立集团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信息化体系,实现各子企业与集团财务资料的联网做好基础工作,从而通过统一的会计核算系统,对各子企业及集团的会计账目及相关业务进行核算,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准确地编制财务报告,为企业提供产品、部门、客户、供应商、合同等多项目的辅助核算与管理,为所属子企业提供特殊业务的核算、记录、跟踪全部业务情况,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成本、收入、毛利等相关信息。 (三)构建高效有序的集团资金管理系统 煤炭企业应当在本集团范围内建立高效、有序的资金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系统或企银互联系统实现对企业整体资金的统筹调度,合理配置和使用资金,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资金管理系统应当具有与企银互联系统及其他经营管理系统的接口功能,实现对全集团的资金筹集、划拨、运用等方面进行监控,能够及时反映集团总部和各子分公司的资金流向,并根据管理需要形成资金使用情况报告与分析,实现资金的日常监管与控制。 (四)建立企业预算管理系统,强化财务的控制功能 根据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建立和完善适合本企业特点的预算信息化管理模式,强化资金、投资、筹资、成本费用和财务风险的预算控制。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中的预算控制管理模块要能够支持预算编制、预算分析和预算考核等全过程,并通过与核算系统的无缝衔接,有效实现预算控制、分析和预警功能。 (五)实现完备的财务分析、管理会计和决策分析功能 在财务信息实时、准确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和资产管理体系,支持多种数据查询和决策分析,集团总部能通过该系统对各子企业财务信息实施跨账簿、跨企业、跨年度、跨期间的查询,确保集团总部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各子分公司的财务信息及经营状况。通过加快分析周期和频率,更好地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绩效。 (六)实现职责分离、支持内部控制体系高效运转 财务信息系统必须完整地体现规范的工作流程和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通过明确内控操作流程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业务关系,明确内控操作流程与关键科目的关系,使内控操作流程的贯彻执行得以常态化、固定化、信息化;财务信息系统应当符合职责分离的要求,在功能上支持企业内审工作,可以随时查询内部控制事项的执行情况及检查的结果,以便集团公司能够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充分评估整个集团面临的各种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提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风险防范能力。 (七)实现财务管理与业务操作一体化 在财务管理信息化核心模块建设的同时,各企业还需要将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功能列入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即将财务管理流程与经营业务流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财务信息系统要及时反映企业生产、销售等各个经营环节业务活动的信息,并通过系统实时进行核算,做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 四、完善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和理念 在我国当前经济条件及煤炭市场环境下,加快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摈弃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树立以财务管理为管理核心、以资金流量控制为重点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必须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资金监控,带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同样要以财务管理信息化为核心和切入点,并尽快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强化财务管理与资金流向监控,不仅可以加强企业内部制度建设,防范资金风险、堵塞资产流失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做到信息共享,避免财务信息失真问题。 (二)实施企业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财务管理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是单纯的网络技术问题,而是要以建立企业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为基础,以实行企业内部统一财务软件和建立计算机网络为支持,以建立企业财务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为手段,以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为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财务的集中管理与资金监控,通过系统集成实现全公司账务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原有的业务流程重新进行布置安排,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对现行的管理方式和财务制度进行统一规范,其实质就是对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和制度进行创新发展。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对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而且必须对整个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体规划。从企业基础信息化做起,有计划、有步骤,需要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办法,分财务、物资、生产、销售等项目管理的顺序分阶段进行。 (四)建立和完善企业资金管理结算中心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管理核心,而财务管理则是以资金管理为重点,资金管理以现金流量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奠定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时,必须以资金管理、资金流量、资金流向为重点,加强资金集中统一管理,规范内部财务资金管理结算中心。建立和完善企业资金管理结算中心工作制度,是现阶段大型企业加强和改善财务资金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适应现代集团公司严格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对子分公司的监控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下一阶段大中型企业加强资金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会计流程再造在企业财务信息化中的应用初探 摘 要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业务的不断增多,会计电算化随之被广泛应用于会计工作中,对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会计电算化仍然照搬手工会计流程,致使其存在信息及时性、相关性和共享性不足的缺陷,阻碍了企业财务信息化水平的实质性提高。所以,对企业会计流程进行再造突显其必要性。本文对会计流程再造的意义及其在企业财务信息化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会计流程再造 企业 财务信息化 会计核算 一、会计流程再造的意义 企业财务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流程再造是指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撑,根据用户需求对原有的会计信息处理流程进行整合、简化和优化,进而改变信息收集、处理和输出的方式,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信息生成与使用交互的一种新型会计业务流程。企业会计流程再造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有利于实施集中化财务管理。会计流程再造为企业实施统一的财会制度和财会工作流程带来了契机,通过在线生成记账凭证、集中自动划转资金、协同处理财务和业务,使财务管理各个环节中产生的信息汇总成一条连续的信息流,信息使用者可依据自己的权限从信息系统中获取所需信息;其二,有利于强化事前和事中财务管理。根据企业财务信息化要求再造的会计流程,可以实现财务管理重心由事后财务核算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通过实时结账提高财务信息的实效性;其三,有利于增强企业数据处理能力。再造后的新会计流程支持高性能数据库,极大地提升了财务信息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同时支持会计信息录入、会计信息查询、会计凭证生成和会计报表报送的远程操控,进而提高了企业财务信息处理的便捷性;其四,有利于实现财务与业务的相互协调和协作。会计流程再造后,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根据企业业务要求自动生成财务处理方案,确保财务与业务协同开展,提高了财务管理的实效性。 二、会计流程再造在企业财务信息化中的应用 (一)满足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建设需求 会计流程再造要符合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要求,满足企业决策与管理的需求,通过调整、改造和优化会计流程,提高企业财务信息化水平。首先,会计流程再造要实现企业经济业务数据的共享,减少数据处理的重复性环节,打破现有的信息孤岛;其次,会计流程再造要满足集中式管理模式的构建要求,统一各分公司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强化财务集中管理;再次,会计流程再造要拓展会计管理职能, 使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过渡,增强财务决策能力;最后,会计流程再造要为网络化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提供保障,确保移动办公和远程控制更为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会计流程再造在财务信息采集中的应用 再造后的会计流程简化了传统的会计工作流程,为会计工作提供了高效的业务处理手段,可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直接从原始凭证中主动采集信息、归类信息,不需要手工处理,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递效率。同时,会计流程再造后,使会计信息采集工作与业务活动协同进行,大幅度地提升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完整性。会计工作从单一的货币信息处理延伸到非货币信息的处理,在将各种源数据信息存储于共享数据库后,再通过信息指令将相关信息同步输送到财务信息系统的会计数据库中,从而确保了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输出同源,提高了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 (三)会计流程再造在实施财务集中管理中的应用 会计流程再造可对现有的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在深入分析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进而提出解决意见,确保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顺利实施。首先,会计流程再造有效解决了企业会计工作重复性强的问题,通过简化冗余工作环节,提高会计业务处理的效率;其次,会计流程再造统一了企业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使得企业降低了财务数据的分析难度,增强了同口径信息数据的可比性;再次,会计流程再造可支持高性能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使企业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实现财务信息共享,便于各企业和部门了解财务状况,履行会计监督职能。 (四)会计流程再造在财务信息系统构建中的应用 首先,会计流程再造应当充分考虑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确保系统的管理权集中于企业总部。企业要建立与再造后会计流程相适应的内部监管制度,对系统使用者查询、审计权限进行设置;其次,实现在线财务处理,可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在线或远程处理信息录入、记账凭证生成、会计信息查询、报表报送等工作,以减少业务流程运行时间,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再次,通过会计流程再造,可确保信息反馈机制的有效运行,使企业决策者及时准确地获取财务信息。 (五)会计流程再造对财会岗位结构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会计流程再造应当以用户需求作为基本导向,并以财务信息高效流畅作为设计理念,这是信息时代对会计流程再造提出的基本要求。当会计流程再造完成以后,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将会逐步转 移到对信息用户需求的获取以及优化信息等非事务性的工作上,同时财务部门的岗位也会随之减少,这样一来就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一部分财务人员只需要熟练掌握财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即可,而财务管理人员除了精通财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以外,还应了解与财务管理相关的知识。由此可见,会计再造流程对财会岗位结构造成了一定影响。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浅论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工作职能转变 摘要:随着21世纪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信息全球化被人们一致认为是当今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软件开发技术的普遍应用也给现代化的企业带来了强大的动力支持。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正一步步的冲击着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这也给现代化企业的财务工作职能带来了新课题。日臻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和发展迅速的信息化时代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这些都将给企业的财务工作带来更加严峻的考验。本文主要以石化行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为背景,从信息化对财会职能转变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职能转变的方向和其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简要的分析了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会工作适应新时代要求进行职能转变的全过程。 关键词:信息化 财务工作 职能转变 影响 必要性 方向 问题 科技革命不断地给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然而一个企业的企业价值与企业财会职能的发挥联系更加紧密,这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因而财会工作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则深刻的影响着企业财会工作职能的转变,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概念随之产生并成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只有具备强大的财务管理运作机制和高效率的财务管理水平,坚持与时俱进、适应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赢得有力地位。 一、信息化环境对企业财会工作的影响 (一)对会计管理职能的影响 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更多的是从事会计本人单独进行核算与监督,而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等信息网络手段,通过erp等方法进行数据库资源共享。过去企业要做出各个部门的充分连接才能做成一项目标工作,而信息化的财会管理系统由于资源的可共享性大大减少了部门之间连接难的问题,不仅仅减少了工作量,而且各个部门可以面向企业的综合管理与监督。 (二)信息化条件对财会工作流程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工作队记录有严格的控制,以记录为基础,对公司的基本资金流动进行步骤性的分析与角色。采取传统的信息收集整理加工的生成方式。而信息化条件下,可以通过erp模式,一改过去繁琐缓慢的结算方式,可以使资金的记录、分析与决策同步进行,大大减少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得各项工作连接的更紧密。信息化的会计工作也将工作流程采取固定的模式,避免了过多的人为控制,企业的财会工作也因此更加规范。 (三)生成结果的信息化 财会工作的基本目标是提供会计报告,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在汇报工作时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信息的实时更新和报告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企业的财会信息从收集到加工整理都实时的存储在系统的数据库中,会计从业人员不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及时将信息发给上级。上级也可以通过网络方式将意见反映给汇报者,实现双向互动方式。 二、信息化背景下企业财会工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的财务工作职能的转变是企业的必然选择,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方式。 (一)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 事实证明,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更加适应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需求和汇报工作的进行,国有石化企业正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一方面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驾驭能力,通过向信息化方向的转变,企业能够快速的对内部信息和外部市场做出反应,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利益方面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正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因此,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企业发展的要求,是大势所趋。 (二)是适应信息现代化坏境的本质要求 信息时代的快速推进追赶着每一个企业的行进脚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产业链不断升级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企业财务工作向信息化转变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加核心竞争力的唯一途径,尤其是如中石化的大型国有企业,更应该积极的将财务工作向信息化靠拢,以信息的快速实时性为轴,科技创新为轮,真正带动企业的飞速发展,努力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智能化的目标,跟上信息化时代的快速脚步。 (三)是企业规范化管理,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 信息化的大背景条件不仅使企业的 务工作从纸上转到了网络,更加方便快捷的财务工作避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缩减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促使了企业全面性系统化的调整,公司面向快捷精准的管理方式发展,加强了各部门协调处理各项工作的能力。企业的各方面管理统一规范,可以快速的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信息化环境下财务工作职能的转变方向 在传统财务工作中,会计核算是其工作重心,但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有必要对其财务工作只能进行转变。 (一)信息换背景下,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工作的基础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要谋求企业的发展,我们就要对这种现今财务工作的职能进行转变。会计核算不仅要符合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同时还要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资讯,以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为企业进行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为此,企业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实现财务与业务信息的共享;同时还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优化,加大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对会计核算的支持力度,以此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信息化背景下,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工作的重心 要实现信息化背景下财务工作职能的转变,加强信息化财务管理是重点。为此,企业要不断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的预算管理机制,加强对企业资金运用过程的管理,通过明确的规章条款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统一化和规范化;不仅如此,企业还要健全企业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机制,加强对其财务管理工作的风险控制和管理,为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及抗风险能力奠定基础。 四、面对财会工作职能转变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很多企业并不是可以马上接受并且进行良好的运用,尤其是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够,经验不足等。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在向信息化职能转变中应该充分注意到下面几个问题: (一)财务管理人员观念的转变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作为一名信息化背景下的财务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高层的管理人员,首先要从观念上接受新事物的革新,严格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理财观念,积极培养全面认真学习的态度,重视信息化时代给企业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积极参与信息化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刻苦学习,并以此带动整个企业信息化观念的快速转变。 (二)运行机制的管理和信息化设备的支持 一个完备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需要有一套强大的运行管理机制作后盾,这样才能保证管理工作高效规范的运行,同时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有其不稳定的一面,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做到实时监控,防患于未然。看重把内部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和完备先进的信息化设备相结合的思想。另外网络存在着偷盗信息,黑客干扰等危害,因此对数据库数据的保护需要下大力度,不断完善更新信息网络系统,查杀病毒和恶性干扰,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营。 (三)高素质信息化财务人员的培养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的激烈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全面高素质的人才就能在复杂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信息化的到来,不仅观念需要及时的转变,对财务人员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也是很大的难题。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对管理人员的各方面知识水平要求更高,人员的知识结构也需要及时作出改变和调整。对此,在人员培养上应该下大力气,管理人员既要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又要对财务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同时需要有积极快速的工作效率。 (四)财务管理工作职能创新困难 对于一项新技术的实施,多数企业往往欣然于照搬照做,而缺少自主创新的环节。创新可以引领时代的进步,更能带动一个企业的快速发展。如中石化这种大型国有企业更应该充分利用好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的开拓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在财务工作中打破传统观念,建立强大的信息控制平台,借助有效地转变方式,有重点有目的的加快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 五、结束语 网络计算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财务系统的理财观念和经营观念,日益完善的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新的内容。信息化的多样性和时效性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同时也考验着每个财务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信息化的到来并没有改 变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还要看企业自身的调控与应变能力。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地运行机制的同时还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增强。由此也可以看出,一次以网络信息化为基础的财务管理信息革命呼之欲出。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基于信息化的集团企业财务改革措施探究 摘要:当今时代,集团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带动了管理者对于财务工作的进一步关注,顺应信息化时代特征,做好对于企业财务的信息化改革,成为推动集团企业发展的必要保证。本文以集团企业开展信息化财务工作为主题,通过对信息化财务内涵以及集团企业财务特点进行分析,着重地探讨了立足信息化,对集团企业财务工作进行改革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集团企业 财务 信息化 改革 措施 财务工作是事关集团企业生死的关键事务,做好财务工作,不仅有助于完善企业内部的结构组织状况,保证企业盈利,还可以充分地提升其竞争力,使企业在当前严峻的经营与管理环境中实现健康稳定发展。近几年,集团企业管理者为使本组织发展水平获得进一步提升,开始立足于信息化的手段,对财务工作进行改革,同时还针对信息化财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财务工作进行了优化,实现了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的显著优化。 一、信息化财务与集团企业财务概述 (一)信息化财务内涵 信息化财务,顾名思义,是对企业财务工作进行的信息化管理,它以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手段与设备为支撑,致力于借用系统化的信息管理思想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制度与管理模式方面的创新,使企业财务工作的运行实现在整合高效的信息平台中的顺畅、透明开展,进而为企业发展中各项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财务工作支撑。鉴于财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企业对该工作进行信息化的整合管理,是保证企业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中健康成长的必要措施。 (二)集团企业财务特点 集团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财务管理,体现出鲜明的特点,即:1)集团企业的工作涉及到不同行业及领域中的极其宽泛的业务,而且各种业务应用的财务报表格式、核算方法等差异巨大。2)集团企业包括众多的子公司、职能部门、众多业务人员,各公司、部门、人员存在显著的素质差异,财务工作的开展难以按照预定的规划进行操作,也不利于财务决策的制定与执行。3)集团企业财务工作的数据繁多复杂,难以按照统一的方式进行编码、汇总、录入、管理,且财务工作流程众多,无法顺利实现优化,使得财务管理面临着流程的限制。 (三)财务改革的必要性 各种财务工作问题的存在,使得集团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出现了滞后性,急切需要企业制定统一化的信息平台,梳理财务工作流程,并对繁杂的业务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而且,集团企业也需要借助信息化的平台,使自身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实现对于融资渠道及投资方式的灵活掌控。但是,上文所提及的特点也成为影响其信息化财务工作开展的限制因素,致使其信息化财务工作的实际开展遇到了诸多问题。集团企业必须立足于信息化财务工作的要求以及自身的问题,做好对于信息化财务管理的改革。 二、集团企业以信息化为基础改革财务的措施 (一)强化信息化财务工作的理念 集团企业开展信息化的财务工作,牵涉到多个公司、部门及众多人员的参与,及时构建起统一的管理系统,也难以真正实现各项业务的一体化实施。这就要求集团企业强化信息化财务工作的理念,引导全体员工参与到信息化财务工作中,并自觉遵照信息化财务工作的流程协调配合开展各项业务。 具体来讲,集团企业要建立围绕财务管理的核心,构建在信息、过程、功能等方面集成系统的构建,并且拓宽信息的共享渠道,提升共享速度。同时,集团企业还要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作用,构建以领导人员为核心指引的信息化财务工作小组,引进高素质的信息化财务人员,以推动各项财务信息的传递、整合、反馈及决策的优化制定与全面贯彻。 (二)完善信息化财务软硬件建设 集团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财务工作,必须结合自身工作的具体特点,选择适合的软件与硬件设备,争取为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提供高速、稳定的软硬件环境,以强制将各项财会业务纳入到信息化的管理中。 软件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数据库、操作系统等计算机处理软件,以及erp信息管理软件,以保证集团企业的管理者在erp理念以及手段的指引下,借助高水平的计算机软件,对项目、物资、设备、人才及财务进行全方位高效的管理,进而推动各方面的高度集成管理。 硬件方面的构建主要包括高速、畅通、稳定、专业、安全的内部信息网络的构建,以及 对于计算机、打印机、影音录入设备、存储硬盘等硬件设备的准备,以保证财务工作者在开展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作时,可以及时高效地实现对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传递、存储等。 (三)优化构建内部管控的系统 集团企业要保证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作,在本企业的所有子企业、职能部门及人员中全面落实,就必须努力做好对于管理系统与监督系统的建设,借助硬性的体系,实现对于各部门人员工作的规范约束与引导。 管理系统的构建,需要以成本管理作为核心,要求各部门人员通过计算机与网络设备,针对财务工作中的购销业务、账款回收、账款拖欠、信用风险、坏账等工作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联系,以推动这些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避免本企业中更多的部门遭到不良影响。 监督系统的构建需要以各子公司的通信条件以及管理状况等为基础来设定,构建逻辑分明的网络平台,规范各单位财务工作的流程,要求各部门以统一形式组织开展财务工作,由集团总部依照合理的指标,对不同单位、部门的财务工作状况进行集中的审核、控制与管理,推动信息化财务管理的有效实现。 三、结束语 相较于其他企业而言,集团企业的财务工作更加复杂,企业必须努力做好对自身财务工作特点及问题的研究掌握,立足于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恰当措施对自身财务工作进行改革。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在中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要做好相关施工企业的工作,首先要做好该类企业的核心业务建设财务信息管理技术。因为财务信息管理是一个企业的最高机密,它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趋势的必经之路。只有深入掌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系统模式,才能确保施工企业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完善,占据发展空间,稳步推进,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占有一席之地。建筑施工企业信息技术的操作,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和提高,不断进行先进知识的研习,是提高科学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怎样在建筑施工企业里推广信息化经营技术,是当前施工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文章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希望以此提出一些合理的解决办法,更好的对中国的建筑行业进行完善和改进。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监控服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也在与时俱进,许多企业也将推出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技术,促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相比较其他企业而言,建筑企业相对落后,信息技术还没有渗透到这类企业中,导致此类企业的管理相对落后。信息管理的构造,方式和技术还停留在陈旧的形式上,严重阻碍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蓬勃发展。所以,在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唯有掌握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优化的业务程序后,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将新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企业经营空间,实行管理创新,增强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竞争环境,提升该类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是一种运用现代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管理,通过以会计的信息系统化作为基础,实现一种全新的电算化,并运用网络信息管理,进行财务方面的核算、分析,进而对其进行监督和有效管理,形成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实现更多的信息化功能,使财务管理更加便捷和具有时效性。这种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体现在财务管理中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更加适应了现代化的企业发展需求,更具综合性,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的管理水平。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一)财务信息的实时性 传统的财务报表,都是将数据以纸质的方式体现出来。例如在施工企业如果进行例行检查,想要查看一个单位的年度报表,这份报表并不能立即能看到,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因为会计需要进行整理和汇总。然而如果一个企业实施了财务信息技术,那么财务方面所有的报表都会收集在这个体系里,想要查看可随时上网下载,同时还能与外部系统协同工作,例如网银、采购管理、OA等系统。只要连接网络,需要什么信息实时就可以用到,非常便捷。该体系能够直接和企业内部交易系统相连接,如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还可以通过银行等外部系统实行数据的互换,拓宽了交易的渠道,为工作人员节省了时间不用天天跑银行。使用财务信息化技术可以立即反映每个业务的施工情况,通过编制最新的盈利报告,完成信息的实时更新。在该体系中,财务报表和数据可以同步上传,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保障了投资者的权益。 (二)数据资源的共享性 数据资源共享是财务信息管理的主要特征。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中,重要的软件和数据存储备份的信息是由有关部门统一维护,其他部门不能随意查看或是下载这些信息,进而保障了信息的安全。但是同一个系统的客户端可以共享数据和资料,从而解决网络不兼容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各种信息的使用效率提高,同时也使办公成本降低,还可以让财务人员跨平台进行操作,节约了时间成本。 (三)工作流程的可视性 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具有很多新的特点,如集中化、规范化、统一化等,各部门要互相协调工作,同时带动和协调施工企业整体业务,这样才能达到财务管理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电子签名的审批和认证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所以应把各种报表和表格扫描进入该体系,形成统一的格式。这样,企业领导需要登录企业信息平台,对财务方面的各项业务进行监督和审核。 三、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几年来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向,而企业规模越大、发展越快,财务管理中暴露的问题也就越多,这些问题制约着建筑施工企业的变革和完善。 (一)财务信息化需求不明确 我国的许多施工企业,对信息的需求不明确,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导致很多工作没法正常进行,停滞不前。相关财务管理者长期使用手工操作,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性逐渐养成,突然改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后,工作方式和之前的明显不同,导致了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接纳新的工作方式。特别是对以前没有任何电脑操作经验的财务人员来说,这项工作就变得非常艰难。他们完全不明白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大致框架是什么,这样就会出现信息化需求不明确,不能按时按点完成工作,导致浪费时间。 (二)制度不健全 从总体上说,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模式缺乏一定的技术指导,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在企业内部制度和管理上,由于大家各司其职,工作任务不同,所以制定的制度也要符合实际。同时企业财务信息管理还没有系统地指导,也没有被相关部门进行规范,导致信息系统不完善,没有合理的管理依据。 (三)财务信息化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为了将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到工作中,企业需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以及企业人才培养的技巧。因为在此之前,很多的财务人员对于电脑的操作水平远远不足,之前一直是手工入账,突然转变入账模式,很多人会存在不适应。并且尽可能多启用年轻人,因为他们学东西快,而且容易上手操作。把信息技术引入到工作中,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相关人员。懂财务的不懂电脑,懂电脑的不懂财务,所以企业要综合培养既懂财务又懂电脑的人才,唯有这种方式才能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 (四)上级主管部门缺少财务信息化技术监控手段 施工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在决定和管理基层财务时,应当在充分有效的前提下,取得有效的信息。但是,由于缺乏信息平台和制度的可控源,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不能对下属单位提交财务信息进行正确判断,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误区。 四、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发展对策 (一)对财务的信息化需求进行全面分析 财务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6个系统,分别是:财务管理系统,它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实时的数据分析;会计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最大化的完成会计决策的智能化,更好的分析数据资源;全面预算系统,能够运用多维的数据库,将企业的整体情况进行剖析;标准成本系统,对不同产品的成本增长点进行分析;存货控制系统,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为其提供可靠地存货管理方案;业绩评价系统,把企业绩效与信息化结合,预先制定绩效总的目标,运用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来实现对每个人业绩的实时考评。作为施工企业,首先要明确财务信息化的需求,要熟悉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操作流程以及六大财务信息框架的构成系统,从而确保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建立健全的信息化制度 一个企业想要发展,那么就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制约一些不可预测的问题。由于财务管理的环境并不是固定的,它会随时产生变化,因此要时刻对其进行调整。财务信息管理分为软硬件两部分,管理系统是软件部分,唯有完善管理制度,才能保障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三)加强财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不管问题是什么,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而施工企业实施财务信息管理也是如此,归根到底是人才的运用。因此,对于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人才来说,需要进行不断的打造和培养,多采取激励政策,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发展。 (四)改善财务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规范体系 建筑施工单位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不同于一般企业,它与很多相关联的企业都有财务方面的联系,比较系统化。因此,对于这类的财务信息化管理要具有比较完善和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才能顺利开展工作。 (五)财务信息系统设计为监控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建筑施工类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建设不仅是统计报表类的工作,还需要对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所以,在建设这类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时就需要考虑一些实际业务信息的搜集,以便建立合适的监督系统。 五、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化管理是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进行改革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从而形成全面提升的综合平台。其中,财务管理信息化构建是一个重要而关键的部分,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从根本上阻止消息的泄露。并且对于相关人员的缺失,则需要不断的引进和培养,这才有利于施工企业动态管理的形成,促进中国建筑企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李宇 单位:湖南尚上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逐渐采取信息化手段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也一样。将会计信息化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中,可以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化进行概述,并就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最后提出在财务管理中应用会计信息化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企业财务管理;影响;对策 1引言 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会计行业也逐渐实行信息化,在财务管理中,运用会计信息化手段,可以使财务管理更加便捷高效,进而使得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对于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企业也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而使得会计信息化发挥最大的价值,继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2会计信息化简述 会计信息化不同于以往的传统会计模型,其主要是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优化改造,进而形成的新的会计模型。这样新的会计模型,将传统的会计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结合,最大化地提升了会计工作的效率,进而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会计信息化的目标主要是运用新的信息化技术,将传统会计结算以及会计理论等方式方法进行创新改革,继而让其更好地适应当下时代的市场需求。信息化是继工业化后新的时代变革。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逐渐普及,因此,实现产业信息化也将成为各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实行会计信息化,不仅帮助会计核算、决策、管理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支持,也帮助了企业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促进企业朝着信息化的方向逐渐迈进。 3开机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3.1对传统会计功能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对于传统会计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会计信息的生成方式以及传递方式上,传统会计中生成会计信息是需要会计人员对实际信息进行手动记录、整理,其记录的信息量较大且不利于存储。在实际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也需要人工来完成,实际工作效率不高,且会出现一定的人为误差,以及信息传递不能如期完成等问题。但是在实行会计信息化之后,其会计信息生成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里,会计人员不再需要手动的进行系列操作,而只需要将信息投放到计算机中,然后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就可以获得想要的数据结果。这种方式不仅省了人力,而且实际运作效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其所获的数据更加精准,在信息数据管理保存上面也都更加方便。在对信息进行传递上,会计工作人员也可以借助网络,将所要传输的信息直接发送给相应的管理部门,不用考虑时间地点的影响,这样也增加了会计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在会计目标上,传统会计主要是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整理,然后编制相应的企业报表,以便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经营账目有清晰地了解。而会计信息化,更多的是借助相应的信息化系统对财务整体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到相应的会计数据,最后编制相应的数据报表,这样可以帮助企业更深一层的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根据相应的数据信息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 3.2对管理者管理观念的影响 传统财务管理更多的是做好本职的财务工作,不求创新,更缺少一定的管理意识和风险意识,其更多的是愿意把握实权。实行会计信息化,就会让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有新的认识,且体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还要财务管理者能够不断地强化自己的管理意识,建立新的适于当前时展的管理观念以及原来没有的风险意识,进而更好地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紧跟时展的步伐,以此来更好的应对当前阶段的市场经济变化。再者,由于会计信息化的出现,企业原有的管理制度已经不再适于当前阶段的企业管理,所以,相应的管理部门也要转换观念,并制定出符合当前阶段的财务管理制度,在会计信息化这一背景下更好地进行企业财务管理。 3.3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产生了一定影响。传统模式下,会计工作主要是靠人工来实现的,对于其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更多的是指向财务管理人员,主要是通过对会计人员的掌控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工作更多的是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其内部控制管理除了要对会计人员进行管理外,还要对相应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由于其在管理对象的转变,也使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以及风险进一步增加。再者,由于会计信息化在实际运用时,与项目相关的账务对比工作需要借助信息化软件才能完成,这样就对实际的数据信息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中,一定要对数据录入进行严格把控,以此来确保账务信息的准确性。 3.4对会计人员的影响 传统模式下的会计工作,不仅需要人工来完成会计操作,还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为专业的会计知识以及职业精神。但是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该项工作更多的是由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来共同完成,这也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其不仅要明白相应的会计知识,还要懂得操作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和信息系统。但是当前阶段,很多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中,一些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虽然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技能,但是由于其对实际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并不了解,且对相应的会计信息化系统运用的也不熟练,这样就会对会计信息化的普及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要加大对会计人员的技术培养,提升其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4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4.1对财务管理内容和目标进行优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会计信息化,企业要对自身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内容进行优化。在管理目标上,传统模式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式下企业的发展,因此要建立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并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形式的企业经济发展。信息化背景下,无形资产越来越盛行。因此,企业也要将财务管理目标向这方面进行转移,将企业的主要财务管理目标转换到培养创造财富的人才上,且要对这些人才给予重用,然后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制度,对这些人才进行大力培养。在财务管理内容上,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现金流,目的是保证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有充足的现金做后备支持。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资本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知识资本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多。因此,企业要将盛行的无形资本作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对其进行不同使用,来增加自身的经济效益。再者,由于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所以,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内容优化中也要将风险管理考虑进来,然后对信息安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评估,进而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 4.2转变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观念 管理者要确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将人放在首位,所有的管理应以人为中心。当前社会,人才匮乏,企业管理中的各项工作都需要人才来完成,因此,企业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组织员工定期培训,提升其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计算机水平,培养出适于会计信息化背景的专业人才,而且企业还要对员工进行职业素养培训,培养其良好的道德素养。(1)管理人员要培养风险管理意识。由于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安全风险,会危及企业财务,因此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要加大对风险问题的管理。树立风险意识,然后建立相应的防控体系,进而最大化的规避财务风险,继而确保财务工作的安全进行。(2)管理者应培养信息化管理观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应加大对内部进行信息化建设。为了更好地实现会计信息化,企业应将与会计相关的各部门的信息进行信息系统化处理,且形成一定的体系,以便于进行统一式的会计信息化管理。 4.3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会计人员更多的只了解会计专业知识,但是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还需要其对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掌握,如此才能更好地运用会计信息化技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阶段的发展,企业要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企业可以选择与高校进行合作,也可以对自身的与内部员工进行培训,进而为企业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会计信息化,企业要转换其管理观念,并要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如此,才能确保会计信息化更好的实施,继而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彭媛 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摘要: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以数字化、多媒体、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飞速发展,使人们传统的生活、学习及工作方式发生着巨大改变。会计行业也不例外。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会计工作,对财务的管理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可以大大提升财务会计的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本文以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并就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如何进行财务管理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企业财务管理;建议 一、引言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的水平对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信息化是财务管理效率快速提升的保障,是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因此,企业必须把握好会计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 二、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理论 会计信息化是指企业通过信息化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会计工作,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会计工作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有机结合的过程。会计信息化具有普遍性、集成性、动态性三个特点。普遍性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化适用于所有会计所涉及的领域。集成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会计领域实现信息集成;二是在企业组织内部实现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集成;三是企业组织内外信息系统的集成。动态性首先表现为会计数据的采集是动态的;其次是会计数据实时处理;最后是会计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实时化、动态化,使得会计信息的、传输和利用达到实时化、动态化,进而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时做出有效的管理决策。 三、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人工对会计凭证收集编制的,并对大量的数据记录及反复的查验与核对,费时费力,且易漏算、误算。会计信息化实现后,企业利用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对上述工作进行网络自动化处理,实现企业财务信息实时收集、计算和分析,提升财务信息数据的传输效率,与传统人工操作相比,更为准确、便捷,将财务工作者从繁重的手工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了财务信息管理的灵活性,增强了财务部门在企业工作中的参与度,财务部门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大大提升。2.对会计主体的影响。会计主体即是会计个体、会计实体,是会计工作人员核算及监督的特定单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范围日益增大,许多网络虚拟企业为了实现某个财务目标而成立运营,会计主体的定义被一次次刷新。但是,财务目标实现后,会计主体将自动解散,这必将对会计核算及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产生影响。3.对持续经营的影响。信息社会,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网络虚拟公司因市场的存在而存在,其成立与解散可能只在朝夕之间,持续经营的前提将在会计工作中逐渐失效,影响会计的核算工作,为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因此,企业财务管理者对网络虚拟企业要坚持维护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4.对会计分期的影响。会计分期是指企业在获取财务数据时所依据的每个会计期间,它划分了会计信息的时间长度。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可以在网上获得企业相关的财务数据及报告信息,不必再等到会计期间结束后获取相关数据或信息。企业的交易期间即是会计期间,这种模式更适用于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收付实现制将慢慢取代权责发生制,企业的财务数据更加真实、可信,财务管理水平大大提高。5.对货币计量的影响。目前,各国都是以本国的货币作为计量单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在市场交易流通中,虚拟货币、网上银行正在慢慢取代现实的货币。这让财务的计量变得更便利的同时,也加深了企业乃至整个市场的风险。同时,网络虚拟公司的出现推进了国际资本高速流通,使会计主体面临更高的货币风险。 四、针对于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如何进行财务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1.更新财务管理的理念。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财务管理理念要与时俱进。企业要重视人的发展,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这样才能紧紧跟随知识经济时展的脚步,促进企业的发展。目前,网络经济发展迅速,企业管理者还要树立风险理财观念,有效规避各种财务风险,从而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各种损失。2.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是落后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还停留在资金收支、企业资产的管理仅限于实物资产的管理上,对企业的无形资产很少涉猎。在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应随公司资本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公司的无形资产将得到评估。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风险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的新要求。企业还要制定严格的财务信息管理制度,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真实性。3.财务管理的时代性。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曾是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会计信息化的前提下,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无形资产的管理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已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既要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又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其他利益主体和社会利益的要求。除了财务管理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外,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发生着显著改变。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以存货的收发存、资金的投产比和固定资产的保管等实物资产,企业资金流的管理是重点。伴随着会计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我们认识到无形资本已成为企业资本构成的重要部分,且占主导地位,所以企业把无形资产变为企业决策的重中之重。风险管理也必须要纳入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中,以保证企业的稳步发展。4.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企业需要培养更多能够同时掌握计算机知识及财务管理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来适应会计信息化的要求,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在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有许多财务管理工作仍通过手工记账的方式来进行,并没有采用会计信息化处理,导致工作效率偏低,不符合现代企业的运营和发展的速度。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迫使我们必须改变会计财务管理模式,因此企业对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就要求企业开展培训工作,培养一批既擅长会计知识,又熟悉计算机知识,还具备电子商务知识,了解网络虚拟公司的财务运营情况,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储备人才。5.重视财务软件开发。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主要是通过财务软件的运行来实现的。目前,财务系统软件样式繁多,无论选择哪种财务软件,对企业来说,都有其优势与缺陷。因此企业要重视财务软件的研发,建立起更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软件,不仅降低了软件开发的成本,提升了软件的实用性及安全性,还便于后期软件的维护,最终达到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目的。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随之而来的挑战和风险,充分准备好应对策略与防范措施。进而推动会计信息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高效运用,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更具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作者:王和芹 单位:图木舒克市前海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与策略 摘要: 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会计信息化得以在市场经济企业的发展中得到快速的普及。会计信息化的推广,使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发生了变革,提高了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效率,也优化了其财务管理的质量。 关键词: 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会计核算;会计功能;财务理念;财务目标 一、引言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积极的推行会计信息化,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针对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进行研究。 二、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受到的会计信息化影响 1.会计主体受到的影响。企业在进行网络虚拟及实体核算的过程中,已经将会计信息化与传统会计模式相结合,并由此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标准,实现了会计主体范围的增加。受到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大量的网络公司应运而生,其工作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某个财务目标,当完成目标后该主体会自行解体,从而就给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持续经营受到的影响。网络虚拟企业是企业会计主体的双刃剑,首先:他帮助会计主体增加了范围,其次也缩短了会计主体存在的时间。这种临时性的网络公司是市场需求的产物,受市场影响巨大。当市场不再需要其发挥功能时,其就会马上解散;因此这就给企业会计持续经营与核算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阻碍。所以,有必要提高对企业财务管理员工重视程度,削弱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在企业在财务工作开展中与网络虚拟企业结合,会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及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或带来财务风险。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坚持“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适度的与虚拟网络企业展开合作。 3.会计分期受到的影响。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实行会计分期,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在所有会计工作期间获取相关财务数据,提高企业财务部门的管理能力。然后,将会计信息化应用于会计分期中,将有助于满足企业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方便企业领导者制定科学的发展方针。受到先进信息技术的影响,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制作、分析自身的财务数据与报告,从而就打破了“必须在会计期间结束才能得到财务信息”的弊端。这时,采用企业的真实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更加符合企业自身经营特点,真正有利于界定企业每个部门发生的费用,不会出现成本费用划分不合理的现象。受到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为了能够满足企业快速获取财务数据的要求、适应日常财务工作的需求,采用“收付实现制”取代“权责发生制”的模式,将进一步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效果。 三、企业财务管理受到的会计信息化影响 1.传统会计功能受到的影响。传统会计目标受到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也非常的大,比如在传统的会计工作里面把企业所需要的财务信息通过整理、制表就是会计目标,通过提供报表就可以为上层提供企业发展的财务及管理信息。但是,会计信息化使会计目标通过对企业信息进行系统、科学的财务分析,然后在得出了数据报表,更加有深度的展示了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同时也有助于有效的制定发展决策。另外传统会计的信息制造与传递也受到了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传统会计部门的会计信息是依赖会计从业者通过手动整理、记录、分析得到了信息,这样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也容易造成工作失误、丧失传递实效性、占用过多空间等问题。而会计信息化的出现,使传统会计工作中的会计信息生成方式发生了变化,会计人员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将会计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并运用计算机软件,将会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十分快捷、便利,且具有精准度较高、保存方便、节省空间等优势。会计信息在传递时通过会计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便可以轻易的通过互联网设备直接传递、储存会计信息,从而打破了时间与地点的限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及时性、有效性。 2.内部控制受到的影响。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通过提高对资产的安全性、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财务数据的可靠性管理,就可以优化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为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奠定基础。而复式记账法与借贷平衡原理作为会计核算的重要方式,在借助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就可以提高企业财务员工的工作效率、简化各步骤的工作程序,从而提高财务部门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优化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果。 3.财务目标受到的影响。受到市场经济体质的影响,各行业企业的经营规模、范围都在增加,进而就增加了各方之间的联系,在首付款方面频率也随之增多。因此,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企业库存与账目状况,会计信息化就成为了很好的选择。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的制作企业财务信息报表,利用专业的会计信息化设备及相应的财务软件,就可以完成精准报表的制作,然后及时传给深层决策者。决策者在利用科学的财务报表数据,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就可以做出科学的决策,提高财务管理的有序性。因此,借助精准、及时的财务报表,决策人员就可以通过结合公司财务工作状况,做出问题及对策的分析,从而确保企业相关财务指标可以顺利完成,实现企业获利最大化,确保财务目标得以实现。 4.财务国际化受到的影响。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企业财务信息受到的国际经济压力不断增加,企业要想向国际市场发展,就必须根据国际会计信息需求不断的优化自身的会计信息处理能力,通过分析双方的优缺点,不断的完善、改革自身的会计信息工作处理模式与原则,实现国内国外会计准则的接轨。在财务管理制度的研究中,要充分引入多国货币及语言,提高自身的信息宣传力度。从而,在不断的发展中吸取他国优势会计领域发展经验,通过与自身发展现状与特点的结合,制定针对性策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企业竞争水准。 四、企业财务管理推行会计信息化时的发展对策 1.及时对财务理念进行更新。首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秉持“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受到高科技信息时代财务管理理念快速更新的影响,必须为企业财务工作者树立符合时展的财务管理理念,重视企业财务人员的培养与观念的更新。所以,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要以“人”为中心,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做好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培养,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另外企业决策者建立“风险理财观念”,在当前经济市场行情复杂化、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财务风险也不断增加,所以必须为财务工作者建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使其能够在变化莫测的网络时代第一时间发现财务风险、上报相关问题,从而为财务决策争取时间、降低风险损失。 2.完善企业控制管理制度。受到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企业要做好财务员工及财务内容管控。一是基于人员角度讲,企业要完善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推行上岗责任制,明确细化各岗位责任与职能,通过下放一定权限的方式,提高各岗位职能落实效果,消除越权工作问题。二是要设立专业化的会计信息化建设队伍,加强信息技术对财务工作的支持,并做好日常系统的维护与安全保障。三是企业应逐步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审计监督,以此来真正实现对财务工作的管理。 3.明确制定企业财务目标。实现企业经济获利的最大化就是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该目标已经脱离了时展的财务管理要求。所以,企业在发展中要及时的修正财务管理目标,制定与时展相吻合的财务目标。受到先进技术的影响,企业的无形资产变得很有价值。因此,企业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生产、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合理运用,提高人才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另外,企业要在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关系、社会利益影响范围的基础上制定财务管理目标,确保在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科学性。 4.增加财务内容。给市场经济时代提供服务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存货的收发存、资金的投产比和固定资产的保管情况,最重要的是企业的现金流,为企业的生产保证充足的资金流。受到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本逐渐常为了企业资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且占据的份额不断增加。所以,企业在发展中必须提高对无形资产管理决策的能力,确保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正面收益。另外,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问题,在财务风险控制中要基于多角度分析、评估、预测在市场投资与融资时可能遇到的风险问题。最后,企业盈利划分的参与者应包含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 5.做好企业财务管理综合人才的培养。受到会计信息化的影响,各种信息及网络技术已经纷纷融入到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当中。因此,企业需要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培养计算机、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型复合人才来满足财务管理需求。在现实企业运行中,财务管理工作仍然采用手工记账方式,没有采用高端的会计信息化处理,财务管理工作效率较低,跟不上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受到信息技术与会计信息化的快速更新与推广,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的抢手资源。所以,企业要定时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计算机及会计、商务管理、虚拟公司运营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机会,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制造优秀人才。 6.完善财务软件。财务软件是会计信息化在企业推广中的媒介,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核算中所使用的财务软件种类繁多,因此企业要提高财务员工使用不同核算型会计软件与管理型会计软件的水平,加大研发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财务软件力度,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结语 积极的企业财务管理中推行财务信息化,及时的注意会计信息化推广、运用期间的影响与引发的问题,然后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状况制定针对性对策,将进一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曹月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高速公路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研究 一、前言 财务管理信息化对现代财务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数据在计算机管理系统中的采集和加工是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前提条件,这些采集后进行加工好,要让企业内部和外部第一时间获悉,利用他们的价值。这样他们能及时作出决策和判断。 二、分析高速公路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在 (一)没有重视领导的支持 财务管理信息化非常重要的。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作为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注重技术管理和领导的忽视支持。事实上,财务管理信息不仅是单纯的技术的问题,还需要对公路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要用白纸黑字将职责和权限明确的写出来,并张贴出来。制定,实施和执行,而不在技术人员的领导的支持是很难推广。 (二)没有进行整体规划 做好开发策略工作是为了获得很好的信息,首先要把企业最基本、最长久的问题要处理好,才能谈其他问题。因此,高速公路企业对自己进行充分认识,为以后有什么样的目标也确定了下来,还为企业的组织结构、政策、原则、标准、计量和评估做了大量工作。不准备实施是非常危险的。 (三)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还有改善的空间 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对财务管理来说有致命的重要作用,但仍有许多问题存在我国的管理制度。目前多数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还是很久以前的制度,没有与时俱进,随着企业发展,企业成长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很久以前的财务制度已不再适合现在的企业了,要淘汰了。 (四)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和应用能力不足 企业财务管理要想做的非常到位,就离不开企业信息化管理,因为企业信息化管理是财务管理发展和应用的重心所在。对财务信息是否能顺利进行起决定性作用。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为了给信息技术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由于财务管理信息的存在而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开发和应用的能力,再加上重视不够,如果财务管理没有做好应有的职责,会使企业运营资金断裂,使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不可信,类似这样的问题时有发生,要想避免这样的问题再次出现,就需要将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和开发能力大大提升,让财务数据处理的效率进一步提高,务必保证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而能满足要求金融和现金处理企业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财务信息化管理在高速公路企业中应用对策 (一)领导的支持对于成功运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来说非常关键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离不开软件技术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大力配合,对管理流程、业务流程要求也很高,企业的制度要仔细审核,不符合规定的地方要进行优化,一切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服务。各公路企业的领导者要深刻意识到这些问题,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是非常有必要建立起来的。 (二)合理规划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高速公路企业领导应该要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企业领导必须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领导和监督的实施,并在同一时间,广大劳动者要改变自己想法,让所有的人在高速公路,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这个想法和规划的思路。在同一时间,我们应该使高速公路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水平不能太低。 (三)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要十分完善 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和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对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来说有致命的作用,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的安全性要有百分百的保障才行。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才能谈其他问题,例如,建立十分完善的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因此,十分有必要让信息技术在金融网络系统的安全控制进一步加强,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相当重要的,要能保障财务数据的安全。 (四)要大力培育出高速公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 人才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不能忽视这点。各个高速公路企业要加大力度与大专院校和大型金融软件企业的合作与合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优秀人才,逐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这是产,学,研相结合。进而尽量多的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让社会上多出更多的高层次财务管理信息化复合人才。 四、总结 企业信息化离不开财务管理信息化,它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财政管理信息化工作要进一步推广,使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真正落实到位,还能使企业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更进一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来说很重要,让财务管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笔者是通过高速公路企业来举例说明的,简单的介绍和讨论了高速公路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 作者:黄玲玲 单位:安徽大学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企业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 一、中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形势介绍 (一)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充足 在信息化建设期间企业都会考虑所属各机构的同步信息化,这样很多企业就要给内部审计机构提供一定的条件,例如配置计算机、网络等最基本的办公设备,还有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不仅仅投入了最基本的设施,还经过多种途径使用了审计软件,这样在日常管理和项目实施上就方便快捷了,同时也给审计人员提供了很多信息化审计工作经验。而且也有一些企业构建了审计网站,这样办公和管理自动化就可以很好的实现了,不仅仅提升了工作效率,使得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也提升了,给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创造了一定的环境。 (二)扩大了内部审计信息化技术与软件的使用 在变革和发展的推动下,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技术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许多高新技术都被使用到审计软件的创新上,比方说系统的克隆、嵌入审计模块、并行审计等技术,很多的审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有了较深的认识,同时在各类审计项目之中也可以有效的使用这些软件,不仅仅使得审计质量和效果得到了进步,同时促进了审计方法和途径的创新。与此同时,不少企业也抓住了网络技术这一优势,实现了远程在线审计,这样信息的异地传递与共享就得以实现了,审计效率也实现了最优。 (三)内部审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正规化 为实现审计信息化人才最优培养,审计署专门实施了全国性的计算机应用考试,各个领域的审计机构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也开展了不同种类的审计信息化培训班,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就此展开了活动,把个人信息化水平与审计人员能力考核相融合。截止到现在,计算机应用达标考试已是审计人员获取上岗证和评定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首要条件。与此同时,企业在对人员实施分配与招聘的时候,也十分的关注审计信息化人才的吸纳与配置,这样就给审计工作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 二、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方案 (一)将数据采集、分析技术进行合理的使用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要想实现信息化,对于分析数据一定要充分的掌握,注重采集式审计模块的审计程序可以使得信息录入功能更好的发挥出来,同时可以确保其安全性,对同步审计技术的审计程序实施很好的把握,这样可实现数据的实时在线测试,进而实现企业内部审计模式的多元化。在对上述程序实施很好把握的条件下,企业就要对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审计报告技术实施有效的创新,这样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进程才会得到进步。 (二)注重审计信息的利用速率的提高 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对于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要合理的把握,要注重复合性专业人才的引入。与此同时,企业要把握好审计质量的控制力度,将审计风险降到最小。同时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企业对于内部资料与档案的管理工作要加强,这样会使得审计信息更加的安全,进而促进审计信息的利用速率的提高。这也是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信息化时代首要满足的条件。也只有满足这一条件,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才会取得长足发展。 (三)注重信息化审计组织体系的打造,使得内部审计信息化标准达到一致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建设实现信息化,首要应该打造信息化审计组织体系,进而可以更好的开展审计项目管理工作,经过一致的内部审计信息化标准,这样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更好的规范管理,在资金充足的条件,确立一个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平台,这样使得企业各个机构之间实现有效的交流,近而使得企业审计工作的整体效率得到提升。 (四)时刻把握好审计向服务监督审计过渡 在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对于审计工作要一点一点的进行改变。这样,经过静态审计向动态的转变,使得审计转变可以很好的保障审计工作的及时性,经过监督审计向服务监督审计的过渡,使得企业对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意识提升,经过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向审计重心过渡,使得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得到保障,进而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使得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三、中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未来发展形势介绍 目前,内部审计过渡到内部审计信息化趋势越来越好,这也给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进而使得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了,这与国际现代审计发展的步伐是完全相符的,目前企业内部审计正在过渡到事中审计、动态审计、远程审计等方式上,这也是内部审计机构一直所追求的目标。在这个环节上,对于国外许多先进的思想与形式要加以借鉴和学习,把其引入到中国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当中。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整体步入第四阶段也不再是梦想。 四、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化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信息化在各个行业的渗透效果越来越明显。企业审计工作向信息化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将审计思想进行合理的转化,对信息化资源要进行有效的使用,注重审计信息化的研究力度,使得审计信息化技术与审计工作更好的融合。 作者:周一凤 单位:江苏华达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管理信息化模式下企业财务论文 1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在企业的发展和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企业过去或者企业现在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不仅与资产的获得和合理的使用决策有关,与企业的生产、销售、物流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不是简单地建立一个计算机网络,而是整合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将计算机本身较为科学、先进的手段运用到财务管理中。在信息化过程中主要运用企业信息化理论、企业财务信息化理论和企业资源规划(ERP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理论。我国在财务信息化的过程中发展迅速,而且在为企业提供财务信息决策上也取得显著的成效,财务信息化也经历了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财务一体化软件、和财务信息管理信息化三个阶段。在财务信息化的发张的三个阶段中财务信息管理化成为财务当今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准确地反应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和风险控制,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在随着网络快速的发展和各种软件的使用,以目标管理和预算控制为核心的现代财务管理也在财务中得到快速的发展。 1.2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财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财务人员对信息的认识局限在计算机的使用水平上,认为财务信息实现了电算化就解决了财务信息化,对财务信息的认识只停留在IT替换手工的过程中,对实现现代财务管理的信息资源需求了解不够,不能够正确认识现代财务信息化的中心,对实现现代化财务管理的信息资源需求不够了解。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的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过程中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完成,无需人干预,但是由于各企业部门之间不能进行相互的信息交流难以交换,企业资源也无法达到同步,难以进行信息的协调,不能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企业在财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始终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在我国的财务信息化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存在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中的现象,不能将财务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对数据的分析由于利益原因不能统一,不能够将企业涉及到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共享,形成一个个独立的结构,每个结构将信息进行纵向或者横向的分割,形成过多的信息孤岛,从而影响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而且在财务中也涉及到网络安全的问题,互联网是使用开放的TCP/IP协议,这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无形增加了网络的使用安全,在当今的电子商务过程中电子操作、分布式操作受到网络非法攻击的频率在增加,所以在使用中要加大交易的安全性保障和使用数字签名的确认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 2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的设计 2.1财务信息化协调模式的设计 在我国的财务信息协调化的过程中企业内部之间除了财务中经常使用的ERP管理系统之外,在企业会计核算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之外我们还增加了财务系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和财务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功能,在以上的各种系统中相关利益的主体系统主要通过Internet进行连接。在企业的ERP系统中通过XBBL转换各种文档转换成XBBL文件然后将XBBL中的数据财务信息进行传递和共享。 2.2财务管理信息化协调模式特点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模式主要通过Intranet/Extranet/Internet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组合,使整个财务信息在企业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可以加大信息的传递效率和使用频率。可以及时将发生的财务关系传递在财务报告上,企业其他部门可以及时有效地分析财务问题,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作出判断和决策,这种实时化的财务信息有效打破时间间隔给企业带来的损害,在信息的传递上使用XBBL可以实现语言和财务信息的标准化,实现不同系统的资料共享。企业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进行财务信息共享与收集,就会有更多的企业相关利益共享信息,企业就会从相关的利益主体之间获得最大化的收益,财务信息的来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由企业在自身经营中的财务信息,第二是由企业政府部门涉及到的财务信息,第三是由企业利益相关主题之间的财务信息。 3结论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就是最大化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财务信息化使用在财务报表中,增加财务的创新意识和财务信息的高效性。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为企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拓宽了企业财务管理空间,有效加快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效性,使企业财务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 作者:童晓茜 欧阳佳佳 罗艳蓓 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商学院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论文 一、现阶段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信息化基础普遍薄弱。 对于企业而言最主要的工作是企业经济的增长,最核心的目标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管理人员往往对财务管理重视不足,进而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足,出现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导致了信息化管理在企业财务中的无法正常开展使用。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的重视不足,会使得财务管理工作不能顺利高效的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其他部门工作的开展。现阶段只有改变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重视不足的现象,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对信息化数据处理技能的掌握能力,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进步。 2.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健全。 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是财务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但是我国当前企业的管理体系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较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较差。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都不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也较为落后,没有跟随社会发展变化而改革,许多财务管理处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落后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往往会造成贪污、私吞财产现象的出现。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也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进而影响了企业其他部门工作的开展,最终会导致企业的发展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会使企业在严峻的竞争环境中造到淘汰。只有加强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加强管理人员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坚实,才能够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才能够减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失误的风险性,进而能更进一步的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减少财务管理资金链对企业发展的阻碍,从而保证企业不被社会的快速发展所淘汰。 3.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开发应用能力不足。 企业信息化管理开发应用能力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其开发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信息化的开发应用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但是我国现存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开发应用能力还存在太多的缺点,加上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不足,致使企业工作缺乏资金的正常运转,甚至会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最终导致出现财务数据分析不够准确,出现财务失策的问题。只有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开发应用能力,才能够保证对财务数据处理的高效性,保证财务报表和资料审核的严谨性和准确性,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资金链现金的正常运转,进而能够满足企业的对财务现金处理效率的要求,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强化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1.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是企业财务工作处理的直接参与者,只有提升企业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财务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和严谨性。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可以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财务工作处理的积极性,只有改变管理者对待信息化的信念,才能够加强企业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度,应该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对现代化财务管理的态度,才能够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以及保证工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只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才能够促使财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才能够提高企业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保证企业内部信息共享的安全性,进而能够确保企业经济的更快速提升,进而企业的发展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竞争的要求。 2.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 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最重要的内容是财务信息的安全性,想要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高效性,就需要保证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中处理数据的安全性。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是财务管理工作安全性的前提,因此应该加强信息化技术对财务网络系统的安全控制,对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各个层次都要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因此应该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财务管理安全体系,使财务工作中的数据得到安全保护。只有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才能够确保企业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性,进而能够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改良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内部控制环境。 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保障财务部门正常运转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保证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前提。只有不断改良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够保证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保持时刻同步姿态,可以更好的保证财务管理工作与信息化结合的高效性,进而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内部的竞争环境,能够更好的激发企业内部员工的积极工作的精神。 三、结束语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效果直接影响企业工作的开展,只有加强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才能够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信息化管理在企业财务中的应用,可以保证企业的资金链条的正常运转,从而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进而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进步。为了保证企业发展的长久性,应该强化信息化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加强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从而确保整个管理体系工作的高效开展。 作者:孙雪 单位: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财政局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1、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1财务信息反馈不及时 在市场经济和多变的市场环境共同作用下,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受到影响。企业内部各个管理部门由于自身的利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没有很高的准确性,甚至有些管理部门在财务报表中弄虚作假,导致财务管理人员没有很好的接收到各个管理部门的会计核算数据,导致企业出现亏损。一些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即将面临破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生存下去,从而进行违法偷税漏税,而另一些企业经营有力,利润大增,面对巨额利润也进行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由于企业有些财务管理人员喜欢凭自己个人意志喜好来进行财务管理,从而导致财务管理信息化投资进程变慢,还有可能致使企业财务信息泄露,所以企业在进行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同时,要摒除企业管理人员以个人喜爱偏好和个人经验管理企业观念。 1.2管理制度落后 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财务管理信息化正在建设之中,正在学习国外先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和理念。相对于外国许多企业来说,他们实行的是统一管理体制,有利于实现资金全面有效预算、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力度以及财务和资金的集中管理与调配。而我国多数大企业实行分级管理,一些大企业中分为多个子公司,在每个公司内部都有一套财务管理制度,在推进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不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会导致企业内部存在管理力度不够、资金周转困难等现象。所以要通过学习先进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1.3管理人员思想落后 有些企业单位内部的部门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始终按照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组织工作,不与其他部门沟通和交流,资源没有共享,这种行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步调不一致,有些企业财务部门好高骛远,不根据企业现状和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发,在网络计算机服务器配置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在网络系统开发和使用软件方面缺乏经验和技术,没有统筹兼顾,导致生产经营不均衡,资金投入量过大。由于企业财务人员受传统观念影响,对财务信息化认识不足,不习惯网上办公,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不完善,企业报表还是要靠人工手写。 2、加快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对策 2.1革新管理者观念 企业经营者是企业的主导所在,经营者的观念问题在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建设进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首先要更新企业经营管理者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知水平,政府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比如培训、观摩等方式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信息化知识和财务管理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2.2加大政府扶持 为了缩小我过去发达国家之间差距,企业内部应该加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政府应该推行优惠政策,帮助扶持企业尽快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企业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管理组织方式的转变,积极同其他企业单位合作,推动供需双方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加快我国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2.3完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形成管理体系,无论是财务安全、信息安全还是管理系统安全都没有保障,所以,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在企业内部实行责任制,防止财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做出违法行为;定期进行系统维护,从硬件到软件都要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强财务信息化网络安全管理,对系统内部信息进行加密,通过发达便利的网络技术及时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产业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 3、总结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时展的产物,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趋势,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企业应该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管理技术经验,加强自身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争取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许丽霞 单位: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校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综述 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环境不佳。 (1)财务管理信息化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尽管现代信息技术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财务管理理论仍处于完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摸索、改进。此外,与之配套的政策、法律法规也不完善,这不仅给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报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风险性,从而限制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规范发展。 (2)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基础薄弱。一些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全面和标准化,造成企业财务管理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一些企业,由于经济上的缺乏,对财务管理信息化投资的资金力度不够;一些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较差,不能与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做到协调一致等等。 2.个别管理者对于财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部分企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并未设立专项的管理经费,因此在财务信息化系统的管理上不够完善,甚至由于管理的落后而造成一定的损失;一些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意识薄弱,保护手段缺乏,保密制度不到位,较易发生安全事故;一些企业管理者只重建设,不重联系实际,使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着盲目性和重复性建设的问题。 3.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比较落后。我国财务管理相关软件的开发相对落后,很多企业缺乏能够开发适合自身企业财务管理需求的软件设计人才,财务软件集成化程度低、通用性差,部分财务软件没有经过严格技术测试、财务数据安全保密性差等问题都制约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1.加强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管理者应从根本上认识财务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各方人员的配合与支持;财务信息化建设是由财务管理人员来执行和实施的,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质量以及速度直接取决于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主要措施:一是要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培训;二是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财务知识培训,使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做到与时俱进。 2.不断推动企业财务工作和业务工作协调发展,推动企业财会业务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直面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重竞争。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全方位整合企业的信息资源,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为财会业务一体化创造了实现的条件。通过财会业务一体化建设,有效地使企业财务工作和业务工作协调发展,为企业数据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与保障,实现企业信息的高度集成。 3.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加强企业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受财管人员的主观性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实施的效果。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风险预警的情况,从而及时化解风险,更为有效地进行企业的风险管理。 作者:艾莉 单位:陕西铜川市气象局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及控制策略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影响及内部控制的改变 (一)企业集团在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必然使得财务工作流程及方式有所改变,而且在财务组织结构、财务运行机制以及财务人员的管理上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给内部控制带来了多方面影响 1.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适时集中的数据处理方式使传统的控制方式发生了改变。我们知道,传统的会计方式正是通过职能的分割与人员的分工来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而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按照计算机及网络数据处理系统组织起来的,账务处理过程全部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完成,主要处理过程无须人工干预。而这种数据处理的集中性使传统的组织控制功能减弱。随着这种改变,会计工作常常随之划分成数据收集、凭证编审、数据处理(包括数据输入、处理、输出)、财务管理、系统维护等。 2.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使企业的内部控制范围不断扩大,内部控制重点也相应发生变化。传统的内部会计控制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的查错防弊,而财务信息化涉及的控制范围相应扩大,使得内部会计控制重点从岗位牵制、审核等制度控制转变为以网络安全、原始数据输入、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人机交互处理的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连接控制几个方面。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与外部的信息交互传递愈加频繁,以往传递壁垒逐渐消失,由于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给企业集团的内部会计控制增加了难度。 3.财务管理信息化使企业内部控制手段和技术发生了变化。在财务信息化不断实施发展的情况下,控制方式和手段由手工控制转为手工控制和程序化控制相结合。财务信息系统要求在程序设计的各个环节、阶段为审计留下线索。所以,财务信息化条件下,原有的手工控制手段部分需要保留,同时增加了一些包含于计算机程序中的程序控制。一般来讲,财务信息化程度越高,必须采用更多的程序化控制。 4.内部控制的环境发生了改变。首先是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结构发生了变化,在原来的财务、会计人员基础上更增加了计算机操作员、网络系统维护及管理人员等;其次是会计业务处理范围变大,除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外,同时还集成许多管理以及财务的相关功能;再次是提供使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的在线办公等服务;最后是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存储方式和存储媒介发生了变化。因此,企业集团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后,会计内部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控制。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后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新问题 1.建立与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随着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实施,企业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与手段已不适应于新的环境,因而建立与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成为目前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2.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后,企业面临的安全风险加大。企业集团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后,内部控制的核心和关键随之将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的财务会计强调证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而在财务信息化实施中,内部控制的重点转为数据输入输出及网络安全管理等。财务信息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内部控制的难度和风险。 3.财务信息化的开放性使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加大。财务信息化提倡开放,目的在于为会计与有关各方建立有机联系,创造条件,以推动财务管理的发展,促进企业管理。开放表现为软、硬环境的开放。其中硬环境的开放是内部控制风险增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会计信息一直被视作商业秘密。没有哪一种加密技术绝对安全,不法分子有可能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使内部会计控制措施失效。正是由于财务信息化控制技术的复杂性,加大了系统的控制风险。 二、企业集团应该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 如何加强企业集团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对于实现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和业务目标,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信息系统风险及企业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方面加强内部控制。 1.加强系统设计控制。在软件的选型与软件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加强选择控制,防止所选购的软件质量存在缺陷,或软件功能不适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如果专项开发设计更应在设计需求方面注重控制的加强。企业集团的所购或开发的财务软件要经过严密的可靠测试,降低数据结构、程序结构隐含的问题会在后期系统运行中被触发或各种舞弊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2.加强系统安全控制。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安全风险主要由技术因素和管理因素两方面引起,网络系统本身存在安全脆弱性,软件系统内部缺陷没被测试出来属技术因素,而组织内部没有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使用人员操作缺乏相应的操作规范,无控制标准与安全防范标准属管理因素。企业资产损毁、被盗等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也是系统安全控制的方面。 3.加强系统管理控制。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包括工作人员的分工、权限的设置、必要的审批、日常的运行维护和管理都能够增加系统的安全控制,促进系统实施有效性的发挥。 (二)从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加强内部控制 1.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明确岗位责任制,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形成相互制约机制;制定和完善技术安全制度,从制度上防范由于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对系统安全的威胁;制定和完善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信息档案管理,通过内部控制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加强内部控制。 2.建立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完善内部控制措施。内部审计是保障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集团应从加强会计信息资源控制、组织与管理控制、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发控制、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维护控制、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控制等方面,加强包括内部审计等监督机制的建立。 三、总结 总之,由于不断变化的生产经营环境,财务信息化内部控制机制也将存在着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断面临新问题的挑战。因此,从财务信息化角度出发,随着未来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深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并针对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逐步完善和提高,促进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将成为每个企业集团必须经历的漫长发展路程。 作者:关立艳 单位: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部
浅谈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精细化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现阶段的水利企业也开始认识到了进行项目工程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项目规模与企业数量也在逐渐增多,为了提高企业中的竞争力,在做好基础设施与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实现精细化管理,以此来减少二次建造等问题的出现,提高成本收益。基于此本文针对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精细化管理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精细化管理;实施对策 对于我国的水利工程来说,不仅关系到了人类的长远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着不竭的动力。在水利工程的影响下,可以改善现阶段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等问题,所以就要做好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精细化管理工作,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促进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 1进行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精细化管理来说,其实就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下衍生出来的,也就是说借助社会分工以及服务质量上的精细化管理来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从管理上来说可以划分为规范化、精细化以及个性化。所以可以看出,精细化管理其实就是从常规管理上发展起来的,实现对常规管理上的进一步升华,从而保证常规管理可以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企业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就要坚持从“精”的层面上入手,找出管理中的重点环节,把握好核心内容。对于“细”来说,就是要对标准进行具体的量化,从监督到管理保证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进行。所以说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工作人员也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真正将责任落实到实际中去,以此来形成良好的执行文化。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水利市场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想要在行业市场中实现长远的发展,就要具备完善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企业中的经济效益,满足发展的需求。实现项目施工精细化管理可以从企业的每一个环节上入手,从而将成本控制在可控范围内,节约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此外,也可以对项目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方面进行优化,从而避免了资源出现浪费等现象,从而保证企业中的经济效益。只有真正做好项目施工精细化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可以在行业市场处于不败的地位[1]。 2现阶段中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人员配置上存在问题 对于我国的水利工程来说,起步还是相对较晚的。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施工方法已经逐渐被机械所取代,但是就目前的一些现代化管理方式来说,却并没有取代传统的管理方法,这样也就降低了人员管理的效果。如一些水利工程项目企业中依然采取了传统的管理方法,然而从实际上来说,这种管理方式并不能满足现代化的需求,同时也会造成人员配置上出现超员等现象,不仅占用了企业中的用人名额,同时也出现了资源浪费等问题。 2.2一线施工人员上的不足 对于我国目前的水利施工项目人员来说,往往以农民工为主,虽然具备了吃苦耐劳与易于管理等优势,但是却存在着文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不足等问题。加之一些农民工人员属于临时工,所以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综合技能培训中去,在没有劳务合同约束的影响下,也就使得人员出现了流动性较大等问题,不仅造成了原材料上的浪费,同时也使得机械很容易出现故障等问题。其次,一些员工由于前期阶段技能不足,所以企业就采取了培训管理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其施工能力,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一些人离开与进入,这样也就加大了企业中的培训成本,造成了管理上的问题[2]。 3提高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3.1及时更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理念 对于精细化管理来说,属于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也受到了众多企业的关注。且在这种新型管理模式的影响下,使得企业中不仅可以展现出文化,同时也可以促进企业实现先进的管理。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企业对精细化管理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看法,一些管理者认为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并不能满足企业中的发展需求。还有一些管理者认为精细化管理虽然有效,但是想要实现有效的实施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下,企业就要坚持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上入手,适当的进行拓展与延伸,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管理者来说,也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思想理念,正确运用好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中的管理效果,满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3]。 3.2做好施工现场中的控制 在开展水利项目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就要认识到做好现场管理的重要性,从实际情况上出发,做好跟踪管理工作。其次,是要制定出完善的管理机制,及时处理好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做好监督与完善工作,满足工程中的实际要求。在施工中施工人员也要坚持从科学依据上入手,做好细节上的指导工作,结合理论与实践,借助数据进行对比,以此来保证施工质量。 3.3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水利施工企业来说,属于密集型的产业,存在着施工人数较多,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就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企业中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持。其次,施工人员也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程度,坚持从精细化管理的层面上入手,提高施工的质量,满足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3.4提高精细化管理的意识 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实现精细化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就要提高企业中的精细化管理意识,同时还要真正运用到管理中去。其次,是要解决现阶段中存在的错误认识,不断推行精细化管理,以此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只有真正提高精细化管理的效果,才能保证科学管理理念可以运用到实际中去,从而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此外,还要将施工责任落实到具体中去,制定出完善的岗位职责制度,强化管理理念,提高施工的效果[4]。 4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做好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精细化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中要提高施工的效率,满足企业的经济发展需求,同时还要提高各个层面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这样才能保证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落实,从而提高施工的效果。 作者:徐常伟 单位:江西海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浅谈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摘要:结合从事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多年的经验,就水利施工企业如何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确保合同质量目标的实现,从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落实质量保证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证措施 对水利施工企业来说,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水利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生存、求发展、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要将质量意识深深地扎根于企业的每个员工心中;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从组织上、技术上、制度上来保证企业的各项质量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不断完善质量控制措施和质量检测手段,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以壮士断腕、抓铁有痕的决心狠抓工程质量,才能确保项目合同质量目标的实现。 1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包含思想保证、组织保证、技术保证、管理保证和经济保证五个方面的内容。思想保证:通过加强职工队伍的质量教育工作,提高全员质量意识,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组织保证:通过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优选施工队伍,建立项目QC活动小组,实现全员质量管理,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技术保证: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熟悉施工图纸、施工方案及工艺标准,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提高全员技术水平,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管理保证:通过加强过程质量检控,开展技术交底,实行过程“三检制”,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经济保证:通过完善经济合同,充分发挥经济扛杆作用,奖优罚劣,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 2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制度是约束各级施工管理人员的行为准则。无规矩不成方圆,水利施工企业,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并在施工全过程中不折不扣的予以落实,按制度办事,按制度兑现奖罚,不但能充分调动施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可大大增强他们的质量意识。质量管理制度主要包含岗位责任制度、施工复测制度、技术交底制度、开竣工报告制度、材料检验制度、试验室抽样制度、隐蔽工程检查验收制度、工程质量评定及奖罚制度、过程“三检”制度、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制度、工序质量签证制度和质量一票否决制度等十二个方面的内容。 3落实质量保证措施 3.1组织保证措施 项目经理部成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项目经理任组长,全权负责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在施工全过程中,积极开展质量管理QC小组活动,建立质量责任制,落实奖罚制度,狠抓质量教育,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和素质,把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 3.2技术保证措施 (1)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技术是质量的保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对保证工程质量至关重要。技术交底的内容主要包括施工方案工艺要求、工程内容、技术标准、施工程序、质量标准、工期要求、安全措施等。通过技术交底,使各级施工管理人员及生产工人,对项目施工各项要领做到心中有数,不违规操作。(2)做好施工测量工作:①做好现场控制桩的交接工作;②做好控制桩的复测工作,复测精度须符合规范规定;③做好施工放样工作,保证建筑物平面位置、高程与设计图纸相符。(3)做好隐蔽工程的质量控制。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必须坚持自检、互检、专检“三检制”。上道工序完工后,必须经甲方代表、设计代表及监理工程师三方联合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4)强化过程质量控制,完善检测试验手段。任何一个项目都是由若干个分部工程、单元工程和工序构成,其中工序是构成项目的最小要素。工序质量决定单元工程质量,单元工程质量决定分部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决定单位工程(项目)质量。所以,强化过程质量控制,尤其是工序质量控制,是实现项目合同质量目标的关键。①要严把工序质量关,严格“三检制”和工序签证制,只有上道工序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②要进一步完善质量检测手段,加大质量检查力度,用更加科学的检测试验手段来确保工序质量达标。以高质量的工序来实现项目的高质量。(5)严格材料准入清出制度,严把材料质量关:①原材料进场必须“三证”齐全(产品合格证、抽样化验合格证和供应商资质证);②进场的原材料必须按规范规定抽样检验,检验不合格的材料清出施工现场;③原材料进场后应在指定地点分类码放,并挂标牌标识,标明型号、进场日期、检验日期,经手人等,实现原材料质量的有效追溯;④原材料进场后要专人保管,并加设防护措施,确保原材料质量达标。(6)制定并细化各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明确质量控制点及质量控制要领,并要求各级施工管理人员严格执行。(7)改进施工工艺,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以先进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和管理办法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3.3管理保证措施 (1)开展质量教育宣传,提高全员质量意识。项目开工前,项目经理部组织全体参建人员开展质量教育,向他们宣传本企业的质量方针、政策和制度,让他们熟悉本项目的技术要求、施工工艺、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不违规操作,按规范施工。将质量意识外化于形,内化于心。(2)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加大制度落实力度。施工企业与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与相关质量管理责任人层层签订质量管理责任书,出现质量问题从上到下一查到底,该谁的责任由谁负责,不姑息,不迁就,严格按制度追究责任,对相关责任人实施问责处理。 总之,项目质量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人员、材料、机械设备和施工环境及工艺任何一项的疏忽,都会给项目整体质量带来重大影响。水利施工企业只要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全面推行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强化过程质量监督,优化施工程序,改进施工工艺和检测手段,加大狠抓落实的力度,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就一定能够确保项目质量达标创优。 作者:王辉国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水务局 浅谈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问题与创新对策 摘要:我国水利工程的规模在逐渐的扩大,其施工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中,管理问题属于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也对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工程的施工管理,找到创新的措施,对于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根据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创新对策。 关键词: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问题;创新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强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水利工程的数量和规模都在大幅度的提升。水利工程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民生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施工管理是最关键的部分,对整个工程的施工与运行有着重大影响。要做好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首先要了解施工管理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以提高其施工质量,确保水利工程的综合性能达到要求。 1水利工程的施工特点 水利工程的施工中,由于涉及到的内容很多,范围和相关的领域很广,因此在管理上也较为复杂。水利工程会涉及到很多的法律条款,不确定性较强,且各个地区在施工上存在差异,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制度来对其进行管理。在同一个工程项目之中,由于工程的流动性较大,可能会在很多地方进行施工,而在不同的地区,由于其环境和过程施工所需的条件和要求不同,那么在管理上也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加强管理,就很容易在施工的时候出现问题,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同时,由于地质的不同和环境对施工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上就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这就为施工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工程的施工管理缺乏科学性 在我国的很多水利工程施工企业中,对于工程的施工管理都不够重视,设置的管理制度缺乏可行性,管理理念也缺乏科学性。虽然很多施工企业在管理上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在实际管理中却不能有效的落实,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相关的责任和义务等也不明确,施工人员没有具体的分工,存在着混乱的现象。这就使得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没有相应的部门来承担责任,各个管理部门相互推卸责任,使得问题越来越多。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也可能会逐渐的下降,这就导致施工质量无法得到有力的保障。 2.2施工人员的素质整体偏低 近年来,我国在水利工程的发展上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也较为重视。但目前,我国的工程施工人员还存在着素质普遍较低的现象,很多施工人员甚至管理人员都不具备专业的素质,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由于目前的很多施工人员都是由农民工组成,除了在专业上技术不过关,文化素质也普遍不高,在经验上较为缺乏,这就使得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在施工管理上,部分管理人员是由其他部门的人来兼任,在管理上缺乏经验与技术,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现象,从而影响到施工进度。也有的管理人员为了赶进度,就用降低工程质量的方法来进行,这就对施工质量和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 3.1创新施工管理理念 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建立与时俱进和全面统一的新思路,破除安于现状、盲目自满的思想,在进行新的项目工程开始建造之前,需要对以往类似的工程项目经验进行总结,同时,要告诫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到严格审慎的态度,大力倡导与时俱进和全面统一、精细化管理等理念,实现施工管理的有效进行。实现以人为本,建立有效地管理激励机制,在施工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施工人员的自我管理水平,在企业树立不断学习好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员工进行再培养和再教育,创建优秀的施工队伍,提高施工人员素质,最终提高施工水平,促进水利工程项目的良好管理。 3.2创新施工管理体制 要创新施工管理,提高管理质量,还需要对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中,无论是管理的制度、结构,还是方法,都较为落后,制定的制度看起来很完善,但很多都无法落实,这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在施工管理的机构上,可以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施工中的事务进行专门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将各部门和各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分工,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工作人员上,以避免分工不明确,问题无人负责的情况出现。此外,要设置施工监管部门,对施工的全程进行监督。一方面是对员工的积极性、工作态度、管理人员的工作和决策等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发生,确保顺利施工。 3.3创新施工管理技术 水利工程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在施工质量上具有很高的要求,这就对施工管理技术的要求较高。随着工程发展规模的扩大,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功能在提升,传统的施工管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因此,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技术也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以提高工程的施工管理质量。施工管理人员要不断的加强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技术,吸取更多的经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同时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要求,规范施工人员的操作,并能熟练的掌握各项专业技术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等,全面提升施工管理质量。 4结语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技术和管理的要求较高,强硬的技术是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基本保障。因此,水利工程的施工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除了重视技术和安全,还需要加大对管理的重视。对此,管理人员要吸取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技术施工人员也需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管理人员要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上进行创新,正确地引导施工人员,使其能够规范地进行操作,从而提高施工的质量。只有做好工程的施工管理,才能更好地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保证水利工程顺利地运行,促进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 作者:杨勇强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水电工程局 浅谈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施工企业对中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经理的管理 摘要:本文结合多年在水利、港口施工企业工程部门对项目经理管理的经验,从贵州省水利施工的现状和行情出发,以贵州省当前水利大开发为结合点,分析了当前贵州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施工企业项目经理管理的特点,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建议,能够解决一部分水利施工企业在中小型项目经理管理上的难题。 关键词:中小型;水利施工;工程建设特点;项目经理 管理水利工程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尤其是中小型水利工程关系人民群众的吃喝和环境健康,系为民办实事工程。做好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要切实加强对项目经理的管理和服务,既要约束项目负责人的行为,又要为项目经理开展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确保项目经理切实履行施工合同和项目目标责任书的要求,通过调配授权范围内的一切资源,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为企业培养锻炼一批人才,为企业创造效益,为一方百姓谋福祉。 1贵州中小型水利工程特点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北侧,多为喀斯特地形地貌。贵州中小型水利工程多分布在山区、丛林等交通不发达地区。工程位置偏远、分散且交通不便;工程布置多以线状为主,工程投资规模不大但关乎国计民生;工程完工后相关施工便道挖除因此后期运行修补难度大。但是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渡槽、倒虹管、泵站等水工建筑物普遍存在。虽然部分水利项目招标文件中要求项目经理必须是取得一级建造师的人员担任,但是从实际情况看,贵州省的大部分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实际项目负责人多为二级建造师担任。中小型水利工程项目本身工期较短、造价低、影响小,因此多数企业对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实施“放任自流”,除特别强调安全生产外,很少有规范的管理。 2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主要问题 施工企业对中小型水利工程认识不足,中小型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问题较多,工程建设管理不规范,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力度不够,使得贵州省的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人员闲散,农民工扯皮闹事时有发生。(1)企业放任,项目管理认识不足,建设过程中落实法律法规力度不够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产生利润小,对外影响小,政府主管部门重视不足(很少去小项目考察、参观等),因此助推了施工企业对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放任和不管不问。施工企业对中小型项目经理的委派,多是公司不重视之人,多有“放逐”之意。因此导致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经理进行质量和成本控制不足,只要不发生安全事故,就万事大吉。(2)职员竞争,企业内部拉帮结伙,为了占位,大材小用由于近几年贵州省二级建造师的考试要求和市场需要,一大批学员取得了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许多企业内部非工程管理人员也参加了考试,导致部分企业内部二级建造师人满为患。出现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为了占据项目经理位置,团伙内不惜推选资历深、能力强、经验丰富的领头人担任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项目经理,造成大材小用。(3)工程立项仓促,施工过程中缩项、减项时有发生,需要建立专门的响应机制中小型水利工程由于投资小,工期短,进行严格充分论证有所不值,因此工程立项前缺乏足够的调研和规划设计。工程开工后,由于资金不到位或者征地拆迁受阻,导致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缩项、减项时有发生,工程变更不断,打击项目经理管理积极性,难以确保工程质量。(4)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劳务队伍整体素质较低,水平层次不齐中小型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劳务人员,多是当地老百姓和包工头,当然也不乏包工头“以包代管”的实例存在。对于倒虹吸管、渡槽等专业性水工建筑物,缺乏专业的施工技术队伍,支模浇铸、喷锚支护、边坡开挖等工序质量难以保证。 3企业部门对中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经理的管理 (1)签订目标责任书,以规章条款和考核指标进行管理管理工程建设的项目经理,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签订“目标责任书”,对项目经理实行目标考核。通过对合同的分析,和企业对项目的侧重进行设计目标责任书,建立相应的规章条款,由企业法人代表和项目经理共同签署。责任书签署后,企业各部门就要严格按照责任书条款进行考核,督促项目经理按照法律法规,依据目标责任书按期、按计划完成项目。(2)管之有章,放之有度中小型水利工程因其自身投资造价低、利润空间小,当然没有必要把公司所有精力都放在这上面。还需要根据工程自身特点,结合拟委派项目经理的长短处进行有的放矢的安排和实施。对于项目部内部人员薪资分配、施工设备选择、项目部选择等项目,不必进行严格规定,可由项目经理自己安排,给项目经理适当的自由选择空间。(3)充分利用中小型水利工程平台,为企业培养锻炼人才正是因为中小型水利工程造价低工期短但水工建筑物又普遍存在,因此水利施工企业可在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安插、挂职、兼职、委任拟培养的储备干部,利用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型人才的优点长处,也能从相应的工程建设中淘汰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等一批虚伪面目和虚假人才,为公司选人用人把关。(4)以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作为“三新”的试验场所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往往施工难度不大,工程进度要求不严,发生工程事故损失小,因此可充分利用该平台进行“三新”试验。施工企业利用中小型工程建设契机,进行“三新”试验,有助于企业减少试验额外成本和试验阻碍,有利于快速取得试验资料,并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5)以项目经理为施工队伍带头人,鼓励项目经理培育自己的劳务队伍多数施工企业为了遏制员工家族式发展壮大或者项目经理搞帮派损害公司利益,都不会让项目经理自己带队伍进行施工。在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应该鼓励项目经理自己带劳务队伍进行施工建设,利用项目经理的经验水平和知识理论,武装劳务施工队伍,在自主选择的环境下,激发劳务队伍和项目经理的积极性,为公司培养优秀劳务施工队伍。 4结语 对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经理的管理,尤其是贵州省的中小型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对项目经理的管理,但管理方法和手段上应该更加灵活,张弛有度,使中小型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经理管理从企业管理的“鸡肋”,转变成企业培养锻炼人才、培育施工队伍的助推器,弥补施工企业对中小型工程管理的短板,并形成施工管理的长效机制发展下去。 作者:石进 单位:上海长升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浅谈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与管理创新 1我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地区和城市都出现了水利工程项目。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的区域规划上都少不了水利工程的身影。这足以说明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水利工程项目应该建立在覆盖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目前我国城市水利工程项目需求强劲。水利工程与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等相比,虽然工程规模比较没有上述工程大,但是水利工程的施工难度系数大,步骤比较复杂,并且施工难度会随着该地区的天气情况、土质情况、人口稠密程度等情况改变。就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情况,笔者对我国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以下分析: 1.1工作形式不完美产品利用率较低 我国某些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与我国现行的科学发展存在偏差。在我国某些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的设计思路还停留在传统的设计理念中,只是为了建设而建设,而没有以当地城市的实际情况为主,充分考虑水利工程项目的作用和意义。水利工程项目的设计者不能灵活变更现有的设计,怕麻烦,怕担风险,导致在投入使用后的水利工程在只是在最大限度内规避风险,却没有发挥作用,浪费了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事倍功半,工程项目遗臭万年。 1.2整个项目的团队意识偏弱 第二,水利工程项目在每一个主体部分都要求比较精致,管道长度测量、地形勘测侦查、管道走线设计等都属于高科技工作。天气原因,路面状况,路面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当地居民的配合程度问题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整个水利工程的进度。所以,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周期性较长,并伴有不稳定性,是一项体现整体素质和团队意识的工作。 1.3监管落后致使施工单位材料浪费 目前,大部分工程项目都以分包的形式开始,水利工程也不例外。施工单位由于前期的设计不合理,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实际材料与使用材料经常不成比例,导致原材料大量浪费甚至随意抛弃,不能满足最大限度对施工材料的合理利用,甚至影响工程结果。 2我国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创新管理概述 每一个城市都不能离开水利工程项目,发展中的城市的水利项目也在不断进步。我国城镇化正迈向城市集群形态方向,通过设计巧妙的的水利工程项目是快速发展城镇化经济的必要手段。良好的水利工程项目的建立不仅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可以促进地区的经济增长。提升我国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创新管理制度和模式,完善各个部门的体制,分工合作,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全力保障人们群众的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正常开展。 2.1“互联网+”是管理模式走向成功的捷径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普及,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快。讲信息遥控技术添加至工程项目中去,是比较符合我国现阶段水利项目管理工作形式的。首先,信息遥控技术由于计算机系统的介入,可以比较准确的定位为问题发生点,便于管理人员第一时间下派一线施工人员进行工程抢救。第二,信息遥控技术虽然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但是对于一个城市的水利工程而言,信息遥控技术属于大投入高回报,是可以直接为施工单位日后带来经济效益的。 2.2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水利工程项目的建立不仅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引入各大企业入驻本区域。管理层人员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秉持建设和管理一同进行。水利工程项目的设计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变更设计方案,使得项目投入使用后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管理层人员要坚持学以致用、监督管理相结合。通过内部开展技术比武、岗位交流、专业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以及工作的积极性。作为施工企业要本着为民谋福祉的原则,积极打造优质水利工程,始终坚持安全为先、质量第一的施工原则,坚持水利工程项目的全程跟踪监管,在高标准严要求的基础上,创新并使用新技术,对施工技术千锤百炼,对施工方案精益求精,保证了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最终效果。 2.3创新组织管理观念 每一项水利工程施工既要严格管理监控,又要推陈出新。施工技术在创新,管理模式在创新,组织管理观念也要创新。首先,创新组织管理观念有助于管理层及时更新管理制度,与时俱进。其次,创新组织管理观念可以引入更多的相关人才,为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层注入新活力。第三,针对实际情况,创新组织管理观念,审时度势,有助于提出新的管理制度。 3结语 水利工程项目的应用是人们日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工程的质量。我国在每一项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都应该严格管理监控,从设计者到决策者到一线施工工人,都要提高觉悟,深刻认识水利工程项目对人们生产生活以及出行的重要性,施工期间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重中之重,没有主次轻重之分,在每一个环节遇到问题都要及时提出来,经专业技术人员会商后及时处理,尽量缩短处理突发问题的时间,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全力保障人们群众的生命安全日常生活。 作者:沈鸿浜 单位:盐城第三水利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交通设施论文:交通设施与国内产业构造提升 作者:董辰孔刘柳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从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升级是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Lewis(1954[3])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指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过程。传统的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模型主张产业区位由运输和要素成本决定,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改善能改变集中(市场规模和集聚经济)和分散力量(要素成本和竞争)的相对重要性,运输和要素流动成本的降低能增大要素的流动性,并最终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4]。张翼、何有良(2010)在研究产业结构变迁和要素重置时,认为两者关系紧密。可见无论是劳动力要素的流动还是物质要素的流动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都十分明显。而要素流动和重置的效率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无关系。Krugman(1991[6])更是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外围”模型,认为运输成本对产业集聚和转移有显著的影响,当运输成本降至极低时,产业分布由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决定。当交通基础设施存量达到一定水平时,运输成本在产业分布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因此,单纯从运输成本的视角来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并不十分合理。因此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影响产业结构的一个独立变量进行考虑,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定量结论是十分有意义的。国内学者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因素研究不少,如代谦、别朝霞(2006[7])研究了人力资本、动态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认为人力资本一方面座位要素投入用于经济活动,另一方面它具有外部性,能够有效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研发部门的效率;只有人力资本积累不断提高才能使发展中国家不断进入更高级的产业。黄日福、陈晓红(2007[8])研究了FDI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认为FDI在中部地区产业升级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苏勇、杨小玲(2010[9])则研究了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认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利于产业升级。而鲜有文献研究交通基础设施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正是基于此,本文以中国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旨在探讨交通基础设施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数据说明和指标选取,第三部分为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第四部分为地区差异比较分析,最后为结论及政策含义。 数据说明和指标选取 某个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以很好的反应这个产业的发展情况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因此,本文选取第三产业产值和第二产业产值之比作为反应结构升级的指标,以IND表示。反应交通基础设施的指标则选取全国铁路、公路、内河航道、民航里程总和。并对其取对数,以反映其相对变化量对产业结构优化率的影响,以LTR表示。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中国1978-2009上述变量值为样本研究。第二、三产业占比和铁路、公路、内河航道、民航里程均取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变量统计性描述见表1。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模型设计向量自回归(VAR)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把系统中的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下文首先采用ADF检验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然后采用Johansen检验对非平稳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在两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的情况下,对其一阶差分量(ΔIND、ΔLTR)进行Granger因果分析,而后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并采用脉冲响应函数方法(IRF)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第四部分的地区差异比较分析中运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东中西三个区域进行回归。本文的计量方法均在Stata11.2中完成。(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从现有的实证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宏观数据是不平稳的,而数据平稳性对于采用的计量方法至关重要,故而采用ADF方法对其进行检验,根据SC准则取滞后阶数0。结果见表2。由检验结果可知,IND和LTR在各个显著性水平下都存在单位根,为不平稳序列,而一阶差分量ΔIND和ΔLTR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所以IND和LTR均为一阶单整时间序列,满足协整的前提条件。(三)协整关系检验一些时间序列虽然本身是非平稳的,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却有可能是平稳序列。协整就是检验这种均衡关系的统计表示。下面运用不包含常数项,滞后三阶的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同阶单整序列IND和LTR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IND和LTR存在协整关系,协整秩为1。这虽然确定了二者在长期具有均衡关系,但是无法确定二者的因果关系,接下来对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考察两个变量在时间上的因果关系,即估计变量A被过去的变量B解释程度。但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称为“B是A的Granger原因”。由于Granger检验要求变量序列平稳,故本文对IND和LTR的一阶差分ΔIND和ΔLTR进行滞后期为2、3、4、5、6的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检验结果表示,滞后期为3时在10%的显著水平拒绝了原假设“ΔIND不是ΔLTR的格兰杰原因”,即ΔIND是ΔLTR的Granger原因,滞后期为5、6时在1%的显著水平拒绝了原假设“ΔLTR不是ΔIND的格兰杰原因”,即ΔLTR是ΔIND的Granger原因。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长期(5年、6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与产业结构升级有着明显的影响,这是非常符合现实的,交通基础设施建成以后将存在很长时间,从而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长期的影响。而在短期(3年)产业结构升级反而对交通基础设施有相当的解释力,这可能是由于产业结构升级超前于交通基础设施,从而拉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这样的影响到底是正的还是负的呢?在长期又是如何变化的呢?下面本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并通过脉冲响应函数(IRF)分析这一过程。(五)VEC模型的建立和IRF协整方程代表产业结构升级和交通基础设施的长期均衡关系,由于各种扰动,它们并不总是处于该路径上,而常常会在短期内偏离该均衡路径。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不含常数项,协整秩为1,滞后3阶的VEC模型,其兼顾描述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基础设施的长期协整关系和短期的偏离。我们估计得到的VEC模型是:其中ecmt=0.4198864+INDt+(-0.1854841)LTRt为误差修正项,反映产业结构升级和交通基础设施短期内偏离其长期均衡路径的程度。三个方程的显著性见表5。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VEC模型总体上显著性很好,可以进行下面的分析。注意到无论是方程1还是方程2中,滞后1期和2期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交通基础设施都是负相关的,这似乎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那它们的长期影响又将如何呢?下面进行脉冲响应函数(IRF)分析。结果见图2、图3。从脉冲响应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短期中产业结构升级和交通基础设施互相有负的影响,而在长期正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在第6期左右达到最高点,且正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负面影响。可能的原因如下:交通基础设施的开始建设对于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要远大于其对第三产业的拉动,因为铁路、公路等建设都要大量依赖钢筋水泥重型机械以及一整套的第二产业,这些导致第二产业占比的变化量大于第三产业占比的变化量,于是IND=第三产业占比/第二产业占比出现略微的下降,而交通基础设施建成以后并持续发挥它加速要素流动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在长期拉动作用明显。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ADF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VEC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等多种计量方法利用1978-2008年中国数据对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升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第二产业的拉动明显,所以短期内对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有略微的负影响,但是建成以后其对要素的重置作用明显,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长期来看效果显著且持续。从历史来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途径,中国目前正处在关键时期,鉴于交通基础设施的长期持久的拉动作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但是应根据现实情况具体对待。随着高铁的相继开通,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交通网络已经基本完善,接下来正是其发挥重要作用的时期,这必将有利于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相比较而言,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更加需要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应避免一部分地区“交通过剩”,一部分地区“交通不足”的情况发生,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当今中国已经出现端倪,部分地区铁路、公路的使用效率极低,而另一部分则极度缺少交通基础设施。考虑到交通基础设施建成以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对于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时期而交通基础设施不足的地区更应该加快投入,以求尽早发挥作用,帮助当地产业升级的顺利进行。上文分析到三期滞后的产业结构升级对于交通基础设施有一定的拉动作用,这就说明了在产业结构升级非常依赖于交通基础设施,所以如果交通基础设施滞后于产业结构升级其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只有根据不同地区的转型特点具体对待才能是交通基础设施最好的服务于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交通设施论文:交通设施安全控制管治探讨 作者:齐冀鲁张军梁功乐单位:山东省聊城市公路管理局临清公路管理局 一般路段路基护栏施工安全管理与控制施工前对新建公路,护栏立柱施工可导致下埋的通信或电力管线破损;对改扩建公路或安保工程所设立的护栏,地下可能存在横穿公路的各类管线和构造物,因此应根据设计文件或事先调查结果对管线进行保护或移位,防止对既有设施的破坏,预防相关事故发生。护栏立柱打入波形梁护栏立柱一般采用打入法施工。在打入时应遵守以下规定:护栏立柱采用夯打方式竖立时,如遇到地下有异物(如孤石),常导致立柱不能打入而受损,同时立柱打入点90cm范围内有地下管线时,可能会诱发事故。这两种情况下为保证施工安全,应采用钻孔或开挖基础的方式埋入。打桩机应由专人操作,在打桩过程中不得离开驾驶室,以应对各种意外情况。插桩后应及时校正桩的垂直度,严禁用打桩机行走或回转动作来纠正桩的倾斜度。打桩时不得用手扶正立柱,应使用套管等器具,防止机械伤害事故发生。桩锤启动前应使桩锤桩帽和桩在同一轴线上,不得偏心打桩。立柱钻孔施工采用钻孔方式埋设立柱时,为防止粉尘污染路面并保护施工人员健康,必须进行除尘。应采用湿式钻孔作业或者采用装有干式捕尘装置的钻机。施工工人应在路基上进行施工,不宜站在边坡或挡墙等危险地点。如在边坡或挡墙上进行作业,很容易因地面情况不良导致意外发生,除非施工条件限制,最好不要站在边坡或挡墙上施工。 桥梁护栏和临崖、临水路段路基护栏安全管理与控制 一般要求桥梁护栏和临崖、临水路段护栏临边作业时,施工人员必须使用安全带。临边作业时使用安全带,可有效防止高处坠落事故发生,这也是高处作业的基本要求。桥梁护栏和临崖、临水路段路基护栏路侧护栏施工遇有6级以上强风时,应停止作业。防护支架要求桥梁和临水临崖路段设置护栏,一般属于高处作业,施工人员危险性较大,因此应搭设临边防护支架,既方便施工,又保证安全。这是桥梁护栏和一般护栏在施工安全上的主要区别。有关防护支架的安全要求如下:护栏施工作业面高度达到2m及2m以上时,宜搭设临边防护支架。搭设临边防护支架必须按有关规定和标准搭设,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拉结或设立抛撑、缆风绳等有效的稳固措施。临边防护支架作业面应满铺脚手板,接头处必须搭接牢固,不得有缺漏,防止人员、物料掉落。临边防护支架作业面外侧必须安装临边防护栏杆。跨越通车公路、铁路时应采用阻燃式密目网封闭。临时支架外侧安装防护栏杆是为了保证人员安全,对于跨越运营公路、铁路的临时支架应采用密目式安全网进行封闭,主要是保证运营线路的交通安全。安装和拆除悬挑式固定钢支架时,必须采用工作吊篮、安全带等有效的防护措施。 交通标志施工安全管理与控制 标志基础施工交通标志特别是大型的悬臂、门架标志都需要开挖基础。这些基础一般都深2~3m、宽3~4m,尺寸较大,近几年出现过标志基础施工的人员死亡事故,因此应对基础开挖安全加强管理。标志基础开挖应遵守以下规定:开挖前应熟悉周围环境、地形地貌,制订施工方案,事先调查开挖地点的电缆、光缆及管道等地下设施的情况。存在地下设施的区域应做好安全防护后再施工,宜采用人工开挖或其他地下设施产权单位认可的方式开挖,严禁使用冲击工具或机械挖掘。人工开挖基础坑时,应事先清除坑口附近的浮石;向坑外抛扔土石时,应防止土石回落伤人。开挖前必须排除积水和检查有无塌方、陷裂等现象。在雨季或含水丰富的地区挖土时,应根据情况采用固壁支撑。采用机械或爆破方法开挖基础时,应遵守相应的机械作业安全或爆破作业安全规定。基础开挖深度超过1.5m时,应及时将弃土清理到距坑口0.6m以外,高度不得超过1.5m。基坑深度超过2m时,应设专人用提篮提取弃土。作业人员上下应使用爬梯。坑底面积超过2m2时,可由2人同时挖掘,但不得面对面作业。作业人员不得在坑内休息。坑模成型后,如需过夜,应采取防止人员坠落的安全措施。作业人员不得在开挖后堆放的松散堆石上行走。基础浇筑基础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存在模板操作安全、混凝土搅拌机安全等问题。由于我国公路建设中常将交通安全设施和土建工程分开招标,交通安全设施由单独企业承担,这些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安全技术水平一般不高,因此应特别重视模板、混凝土施工安全。基础浇筑应遵守以下规定:坑模成型后,应及时浇灌混凝土,否则应采取防止土体塌落的措施。人工浇筑混凝土应遵守下列规定:①浇筑混凝土时,必须听从坑内捣固人员的指挥。②坑周边0.6m范围内不得堆放材料和工具。③防止混凝土烫伤。搅拌机应设置在平整坚实的地基上,装设好后应由前后支架承力,不得以轮胎代替支架,机械转动处应设防护罩。搅拌机在运转时,严禁将工具伸入滚筒内扒料。加料斗升起时,料斗下方不得有人。用手推车运送混凝土时,倒料平台口应设挡车措施;倒料时严禁撒把。施工人员不得在易塌落的坑边走动。立柱和标志板安装标志立柱组立和标志板安装是施工安全的重点,涉及吊装作业和高处作业两种危险作业。参考了相关行业安全规范,考虑交通标志的施工特点,标志立柱和面板组立应满足如下规定:悬臂式标志、门架式标志等大型标志组立时应设现场安全员,由安全员划定作业区,作业区至少为1.2倍立柱高度的半径范围。标志支撑结构的架设应在基础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进行。 交通设施论文:交通设施思路的低碳研讨 作者:邵亚申张玉双单位: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 交通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产品的空间位移和旅客出行,以及为产品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物质载体和公共设施,是由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是社会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交通管理体制、交通从业人员等共同组成服务社会经济的完整交通体系。根据交通运输方式可以把交通基础设施分为公路、港口、机场、铁路和城市管道等,更细的划分还包括道路照明系统、停车场设施、道路标志牌、交通广告设施、高速收费站等等。而按其可见性,交通基础设施又可分为交通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设施,其中硬件基础设施按其流动性可划分为可移动基础设施和固定基础设施两类。 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作为城市交通运输得以存在的硬件支撑,可以通过各个路径和方法对交通的低碳发展产生影响,是低碳交通发展得以实现的载体和基础。例如,孙红霞(2011)认为低碳交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政策法律体系的完善、低碳技术水平的提高及消费者低碳消费意识的形成。王光荣(2011)在研究天津市低碳交通发展时认为低碳交通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力推行节能减排管理和技术,另一方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冷静(2011)则提出通过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网络,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立一体化城市交通信息系统,提高停车泊位供应等措施来实现低碳发展。而卓健(2010)在研究低碳交通发展时,则指出法国的《交通出行规划》是十分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一是重视不同交通系统之间的衔接与互补,二是充分考虑交通系统与用地规划之间的整合联系,并将发展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抓手。以上这些研究均在不同程度上从交通基础设施的角度对低碳交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但由于各个研究并未将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所以在对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交通低碳发展的研究方面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因此本文选择将交通基础设施抽离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整体来研究其对低碳交通发展。另外,由于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具有规模大,占地面积广,使用时间较长及影响范围广泛的特点,所以无论是在建设过程或是后期运营过程都会对所在区域环境产生很大影响。比如公路建设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使用不可循环建筑材料而造成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排放等,都会对交通运输业的节能减排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发展低碳交通,必须首先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低碳化。结合以上研究分析,并综合卓健(2010)提出的法国《交通出行规划》所带来的启示,立足于我国国情和交通体系发展特征,本文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的低碳化,并有效推动低碳交通发展。1)提高各种交通基础设施自身的低碳环保性,主要包括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低碳性和发展低碳性基础设施两个方面;2)增强各类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内部及其之间衔接的有效性,一方面提高硬件基础设施系统间的衔接有效性,另一方面提高硬件基础设施与软件基础设施的衔接有效性;3)实现交通设施与用地规划之间的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减少因绿地侵占或植被破坏所带来的碳吸收量的减少,实现城市优质规划和降低碳排放的双重目标。 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1实现交通基础设施自身低碳化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低碳化推广新型节能环保技术及新型低碳材料在公路、地铁、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鼓励施工废弃物循环利用,降低工程单位产品能耗,提高基础设施设计前瞻性,注重长远发展。如在道路施工建设中推广温拌沥青技术,温拌沥青的铺路方式比采用普通热沥青铺路要节约30~50%的燃料,减少有害气体排放40%,并具有延长施工季节、延长路面寿命的优点;再比如在地铁运营供电系统中采用逆变装置,它能对车辆运行过程中回馈的能量实现再利用,可节约高达8%的车辆能耗。推广低碳性基础设施的应用在运载工具方面,推广利用新型能源的环保运输工具,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推出低碳车型,淘汰高能耗车船,制定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禁止老旧汽车上路行驶,确保2013年后在线运营的车船全部符合国家规定的燃料消耗限值标准。在场站枢纽和线路通道配套设施方面,积极推广太阳能设施如太阳能指示牌、太阳能道钉、LED节能灯具、太阳能路灯等的应用。 2建设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是指通过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以及场站等基础设施,将区域内不同地点连接起来,在物理上实现各种交通基础设施体系的无缝衔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不仅能促进城市土地空间的合理布局,还能大大缩减人们的出行里程和时间,是提高城市交通低碳性、便捷性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交通网络建设虽然布局范围广泛,但资源整合程度还远远不够。例如广州,由于大量的地铁站点未能辐射到居民生活区域,并缺乏配套的P+R设施,居民无法便捷地使用公共交通,致使私家车依然大量上路。而在香港则约有70%的地铁换乘站点可以实现同月台换乘,换到另一条线路大概只需15秒,大大提高了出行效率,使得公共交通成为大多数香港居民出行的最佳选择,因此要大力发展低碳化公共交通,必须首先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一体化交通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交通硬件基础设施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1)全面推进公交主干网络、综合交通换乘枢纽的建设。在轨道交通、大型住宅区附近建设配套的公交站点、出租汽车候客站等,不仅可以提高市民出行质量,而且保证了市民出行安全。某些城市地铁运营站点附近,由于缺乏配套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使得黑车运营大量盛行,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2)落实重点地区停车规划,提高停车场配建标准。在火车站、公交及地铁站点建设一批“停车——换乘”设施,充分利用资源,扩充停车能力,实现客运枢纽、公交停车和社会停车的多重功能组合,为市民由私家车出行改为公共交通出行提供条件。3)在公共交通覆盖率低的地段设立自行车站、自行车租赁点,提供公共自行车服务,解决城市交通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4)建立快速公交(BRT)专用车道,在主要道路两侧划出一定区域作为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建设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隔离设施,降低交通安全隐患。建成与硬件基础设施配套的一体化软件设施上世纪30-50年代,各国城市都曾将大规模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作为改善交通拥堵的法宝,但事实证明,单纯依靠增加供给无法根本解决交通问题。除了要加强道路建设、完善道路设施外,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还必须依靠高新科技手段,利用智能交通等交通管理系统对城市交通进行科学管理,构筑一体化“数字交通”体系。1)着重建立由线圈检测、摄像监控、GPS定位、手机定位等手段构成,以智能城市公交调度系统、数字交通监控系统为主导的现代化道路交通信息采集与监控体系。根据智能体系反馈的各道路车辆行驶情况,交通部门可以对道路车辆进行快速有效的指挥和疏导,提高交通运行效率。2)构建一体化电子服务系统,推广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公路客运联网售票等电子服务系统的应用。例如,ETC系统可以通过车载设备实现车辆识别,并自动从预先绑定的IC卡或银行账户中扣除相应资金,这种收费方式不仅每车收费耗时不到两秒,而且其收费通道的通行能力相当于人工收费通道的5到10倍。3)构建一体化电子服务设施。在主要人流集散地配置公众交通服务查询终端,实现交通信息对公众的及时,让市民选择最方便快捷的出行和换乘方式。比如通过在公路沿线或站台设置电子显示设备,方便候车乘客清晰地看到下一趟车的到站时间、线路走向及车辆所在位置。 3减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绿地侵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种交通运输线路和港站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城市绿地资源,征地拆迁的建设不仅带来了社会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矛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不仅不能有效解决城市交通发展中的问题,反而导致对城市绿地的过度侵占给实现节能减排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实现交通运输的低碳发展,必须转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方式,朝着集约化、多层级化方向发展。合理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减少绿地等其它土地资源的占用,是城市交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建设多层级的交通体系建设地铁、路面公交、轻轨、高架四位一体的多层级交通体系,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资源,减少土地占用。合理利用空间,扩充停车场容纳力倡导建设地下停车场,或建设层式地上停车场,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泊车率。禁止非停车区域尤其是非机动车道随意停车的现象,保证路面交通的顺畅。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轨道交通设施不仅用地省、运能大,而且具有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等节能环保的特点,一条复线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输能力相当于一条16车道的公路具有的运输能力,是城市交通体系应大力发展的交通运输方式。及时归还因基础设施建设而占用的道路和绿地一般轨道交通或公路建设施工中需要占用沿线大量道路、绿地和水域,且占用时间较长,导致总的碳吸收量下降,因此设施建设一旦完成要及时归还所占绿地。比如上海在大规模归还因轨道交通建设而占用的道路和绿地的过程当中,采取了绿化“借少还多”的办法,为城市新增了60万平方米的绿化面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缝隙中建设绿化地带利用交通设施建设中留下的空置地段建设楔形绿化带,例如在高架下的空置地段种植绿色植物,建设绿化带;在停车场等其它公共场所不能有效利用的空间上布置绿色植物,建设绿色人行通道等;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进行绿化建设,从点滴做起,从基础做起,真正实现绿色交通、低碳交通。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仅仅是开始,当然本文从低碳交通设施的角度出发建设低碳交通,也只是偏重一隅的做法,实现低碳交通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提倡社会单位、企业及学校建立完善的通勤车制度,鼓励小汽车共乘;再比如推行制度性减碳,从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入手,通过出台低碳交通优惠政策、票价政策、财税政策、碳排放政策等,为低碳交通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呼吁消费性减碳,倡导居民出门时事先订好购物计划和出行线路,避免绕路的同时尽可能一次性购足商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出行量。如何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低碳城市公共交通,并最终建成以信息化技术为引导,枢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为支撑,高效、节能环保的立体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仍有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继续研究和探索。 交通设施论文:道路交通设施检查技巧浅析 作者:丁胜单位:贵州宏阳公路机械有限公司 高速公路工程设施检测的特征 高速公路的工程检测主要是指测试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使用产品是否合格,以及产品完成安装以后,能否满足设计文件的规范和要求。由于高速工程实施检测涉及的内容和行业部门较多,又要根据国家技术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和设计文件等,并结合高速公路的实际的使用效果,对整个高速公路工程设施进行物理的、化学以及制造工艺的,产品性能、使用效果和施工质量所作出的测定。其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道路工程学、汽车工程学、电子电工工程学、光学等众多学科,因此,相关检测人员必须具有多专业交叉的学科背景,并掌握国家有关标准、交通部和建设部的行业标准,以及电子电工和机械冶金的行业标准等众多标准,另外,要重视各种标准的发展变化,因为检测工作所参照的标准更新换代速度比较频繁,给检测人员收集以及理解和把握各种检测标准的,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检测过程中,时常出现为了核对某些检测标准,在检测时必须准备好与之相配套的几套甚至是十几套标准的情况。而工程设施检测的项目众多,若每一个项都要引用这么多的标准,那么,对于检测者来说,掌握众多标准将是一个巨大的困难,甚至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很多标准都在发生变化,一个标准更新不及时,都可能影响检测工作的质量。比如对于常用的反光膜的检测,所涉及的检测项目就包括产品的光度性能、色品行能、那高温性能、那溶剂性能、奶盐雾性能等,涉及到的标准主要包括《视觉信号表面色》、《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盐雾腐蚀试验表面方法》、《公路交通标志板条件等》,这仅仅是其中一个检测项目,涉及的标准就如此众多,可想而知,检测人员面对如此众多的技术标准,掌握起来将是一件多么的困难的事情。因此,我国高速公路的检测技术仅仅停留在高速公路的安全设施检测阶段,给高速公路工程设施的检测带来了众多的问题。不过随着国外先进检测技术涌入中国,国内的许多检测单位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各级检测单位必须正视眼前的问题,并通过加强检测人员素质和各种先进设备的应用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国高速公路工程设施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检测行业应经逐步实现了自身的市场化和规范化,不过仍有一些检测单位对高速公路工程设施的检测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资料的核查过关方面,且很多时候检测单位和委托单位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委托与受托的关系,而是一种从属的关系,因此,检测单位对整个工程的质量把关不是非常严格,有时为了工作的灵活和方便,就简化一些检测程序,删减部分检测项目,给检测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另外,由于高速公路的工程设施检测技术发展比较晚,又在高速公路的质量检测管理中长期处于附属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因此与高速公路的其他领域相比,在人力、技术、资金、设备等投入方面都显不足,发展比较缓慢。面对未来更加智能化的高速公路设施,高速公路工程设施检测部门必须不断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充实和完善各种检测设备,做好各项技术储备,以应对未来的发展。 高速公路工程设施检测技术的作用和地位 高速公路工程设施是确保车辆高速、安全、经济、舒适行驶的必要条件,高速公路各项功能能否充分发挥,就取决于它的质量和性能,它的质量优劣将直接影响着高速公路效能的发挥,若一些工程设施质量不过关或者设置不当,就会给埋下交通安全隐患,甚至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因此,必须加强高速公路工程设施的检测,保证高速公路工程设施的质。要想确保工程设施质量合格,符合相关规范,就必须对各种交通设施进行检测。尽管高速公路工程设施检测技术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各项技术指标、技术储备、检测设备和仪器尚不完善,有待提高,但是我国高速公路仍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只有在高速公路上对各种工程设施采取有效地管理和检测,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的各项功能,保证行车的安全舒适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门完整的技术科学,检测技术是对高速公路工程设施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的总要手段,它不仅能够区分出产品是否合格,并将不合格产品提出,通过检测与生产并行,及时通过反馈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使之自动调节到最佳生产状态。另外,它是未来智能交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智能交通运行的基础是能够对各种信息进行准确的获取、转换、处理,由计算机完成对数据的分析、判断和控制的过程。只有精确及时的将被控对象的各项参数数据准确的的检测出来,并传送和处理这个信号,整个智能交通才能正常的运转,因此,工程实施检测技术对于高速公路自身性能的发具有重要意义,是打造未来智能交通的基础。 高速公路工程设施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高速公路检测单位应由逐步转变过去事业单位的心态,逐步树立起企业独立法人的意识,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的技术和经验,应对市场竞争,建立完善检测单位的发展制度,树立起服务观念,摆脱过去“检查团”的陈旧意识,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另外,要结合我国国情,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一套工程设施检测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而提高检测质量。同时,检测单位要加强检测领域从业人员的培养,提高从业检测人员的技术要求,并不断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培训机制,并联合相关高校,进行联合研发,做好相关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工作,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不断适应日益激烈的未来国内国际市场竞争。 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高速公路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未来一段时间仍然将高速发展,但是这个发展要更多体现在现有的高速公路之上,将更多先进科学技术与高速公路的建设运营结合起来,提高工程设施的检测水平,从而确保高速公路的管理质量和运营效率。 交通设施论文:交通设施评测系统的应用 作者:王天瑞王环华健记閤成国单位: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提高运维精细化管理水平交通设施管理和故障处理一般都有一定的流程和制度,但没有配套的技术手段的支持,流程和制度往往难以真正地得到高效贯彻执行。系统将规范交通设备的管理,实现交通设施设备从购买、入库、使用、维修、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降低设施的养护成本;规范交通设备运维工作中故障处理流程,规范交通设施故障发生、故障恢复、故障维修、修复确认、维修完成后故障单信息完善、故障延期修复报备等环节;落实养护相关的制度,并可针对各个环节进行考核,从而提高交通设施的运维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运维效果评价科学性怎样评价运维系统使用后的效益?需要看它给正在运行中的系统和设备带来哪些改变,这些改变是积极的还是糟糕的。系统从不同用户所关注的问题入手,依据需求结合实际数据设计相关的考核指标。考核指标从三个角度来进行评价分析:从系统设备健康水平,从运营方和养护方的管理服务水平,从系统产生的经济效益角度。通过运维管理系统自动记录的过程数据来多角度统计分析,量化表达各种考核指标,能够提高运维效果评价的科学性。智能交通设施管理系统集成了中间件、GIS、FLEX和视频识别等先进技术,实现了三个层次共32项主体功能,下一章节将会对系统设计和实现进行简要阐述说明。 设施运维系统及评价体系的设计和实现 1系统架构设计 智能交通设施综合管理系统分为状态信息采集层、智能分析报警层和人机交互界面三层,对应的系统软件架构分三层设计:信息采集、智能报警分析、平台系统。如图(1)所示。信息采集层负责设施运行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向智能报警分析和平台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它直接或间接通过设施提供的标准接口或系统接口采集相关状态、性能、配置等运行数据,数据内容包括:服务器告警信息、服务器性能、应用软件状态、网络设备运行信息、网络拓扑信息、机房动力环境监控信息、外场设备状态和采集信息等。信息采集方式可集中和相结合,使采集软件灵活部署。智能报警分析层负责分类汇总信息采集层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报警阀值和报警规则预处理后生成基础事件,不同来源的事件经过过滤,同类事件经过压缩,相关联的事件经过根源分析,获得用户所需的根源报警,根据报警事件重要程度进行分级,整个过程实现了向平台系统提供设施的智能报警。平台系统层围绕设施运维应用,实现各种业务功能,具体业务功能包括:资源管理、日常养护、日常监控、应急保障、业务报表、系统评价。系统的用户角色分为养护公司、运维管理人员、运行管理人员和部门领导四类。各角色主要业务职责如下:(1)养护公司:综合报警监控的确认巡检;故障报修登记、设备报修签收、设备维修结果登记等;(2)运维管理人员:设备报修签发、设备维修结果审核、设备报修搁置列表管理、设备停用管理,设备生命周期管理;设备基础信息采集入库及维护、机房设备位置、端口、接线、IP、VLAN等资源信息采集入库及维护;(3)运行管理:内外场设备报警查看处置;(4)部门领导:对各岗位操作情况进行统计考核。 2设施信息采集 状态信息采集层主要实现外场设备状态信息采集、内场设备状态信息采集、机房环境监控信息采集,所有采集的信息会接入消息总线中间件并存入历史数据库,为进一步智能报警分析提供数据支持。(1)外场设备状态信息采集:系统通过接口协议,实现对信号机、电子警察、监控摄像机、卡口、情报板、车检器等外场智能交通设备运行状态信息采集;(2)内场设备状态信息采集:通过IBMTIVOLI智能基础设施管理软件实现对服务器、交换机、数据库、应用软件等内场设备运行状态信息采集;(3)机房环境监控信息采集:通过接口协议采集机房温湿度计、UPS、配电柜、空调、消防、门禁和地漏报警信息。 3智能报警分析 智能报警分析层根据采集的状态信息,经过压缩过滤和算法分析,可以综合判断故障根源,为快速处置和问题诊断提供参考。(1)报警事件压缩过滤:根据采集到的状态数据和维护人员指定的报警规则,生成基础事件。对于同一种设备的同一种事件,由于事件产生的渠道不同,会生成多条重复的报警信息,比如通过交换机主动上传的trap事件,和根据交换机的状态数据生成的事件可能会出现重复报警的情况,对这种事件进行过滤。对于某种瞬间发生或者处在报警边界值的事件,可能会频繁的生成和消失,这样就会产生很多重复无用的事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通过设置平滑周期,对这种事件的生成进行压缩。(2)事件根源分析:通常情况下,在生成的众多单点事件中,往往是由其中的某几个根源事件导致的,根据单点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被管对象之间的物理拓扑关系,依次递归查找,根节点对应的事件,即为根源事件。(3)事件分级:报警事件级别分四级普通事件:需要养护人员关注,事件作用一般为预防提醒非关键设备某些指标工作异常,但设备还能工作,不影响其他设备。警告事件:需要设备管理员和养护人员关注,事件作用一般为提醒非关键设备工作异常或不能工作,但不影响其他设备。严重事件:需要值班员关注,告知设备管理员。事件作用一般为关键设备工作异常或不能工作,影响分系统内局部设备。致命事件:需要值班员关注,及时电话通知设备管理员和养护人员。事件作用一般为关键设备工作异常或不能工作,影响全局设备或全系统正常运行。智能报警分析应用场景示例,如图(4)所示。 4运维管理应用 运维管理应用主要实现日常监控、日常养护、应急保障、资源管理、生命周期管理和业务报表分析统计等功能。(1)日常监控:通过机房模拟图、二维或三维地图监控外场设备,以列表和图表的形式展示设备运行的实时信息,报警事件产生,自动定位故障设备,按照报警级别,启动关联预案,监控人员按照预案处置。如图(5)所示。(2)日常养护:日常养护工作通常有设备定期巡检、临时故障维修、抢修,养护中要遵循养护制度,养护过程需要规范,设计了养护流程管理。它支持多岗位跨网络协同工作流程化管理,包括故障报修登记、故障签发管理、任务签收管理、维修结果登记、维修结果审核、搁置列表管理和归档列表管理等。如图(6)所示。为养护更加便捷和使用系统更方便,引入了手持终端。如图(7)所示。图(7)(3)应急保障:在突发重大事故或灾害的情况下,保障各系统正常运行,需要应急保障手段,系统提供一些辅助,主要有各类灾害事故预案模型演练、培训,应急设施资源的查询,预案相关人员组织。如图(8)所示。(4)资源管理:基于自主开发的GIS支撑管理平台和Flex机房管理功能对内外场设备位置、端口、接线等空间和属性信息进行协同维护管理。(5)生命周期管理:对设备安装、建设交付使用、每次维护、到最终报废进行全生命周期过程记录和管理。(6)业务报表:对系统资源情况、设备资产保值、监控设备性能、设备故障、养护记录数据、各职责岗位绩效考核、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统计分析。 5系统评价分析 系统相关的用户大致分为三类:投资方、运营管理方、养护公司。三者都有对使用该系统期望和诉求。投资方的诉求:建设这套系统后,今后的运维养护能否更省钱,能否为运维养护提供长久支持;运营管理方的诉求:养护效率、质量、养护水平得到提高,人均台班费用得到控制,自身的管理改进和提高,运营管理取得的成绩可以量化,能更好的为业务部门提供系统保障;养护公司的诉求:能更省时省力的完成工作,能更好的响应运营方的要求。针对这些诉求,结合运维的信息,制定了对应的评价指标,指标从三个方面回答用户的诉求:资金成本、运维服务水平、系统健康水平。(1)资金成本=节省的养护人工成本+节省的设备成本,节省的养护人工成本核心指标是人均的费效比和设备养护率。设备养护率随着养护的年限逐年增长,可以根据实际设备使用环境,同行业水平,结合系统记录的养护记录制定,一般第一年0.4,保修期内,每年增长0.1,过保修期每年增长0.2,以3年保修期计算,到第5年设备养护率达到1,这意味着过保的设备5年后的养护频率要大于1。人均的费效比=人工总花费/(人均出工时间×养护团队人数)。节省的养护人工成本=(今年的人均费效比-上年人均费效比)×(今年设备养护率/上年设备养护率)×上年人工总花费。节省的设备成本的核心指标是过保设备每年的折旧价值和当年设备过保的备件花费。过保设备每年的折旧价值根据设备的使用环境和it设备折旧值制定,it设备一年质保,5年报废,一般过保设备每年的折旧价值为:设备采购价格×0.2。设备过保的备件花费是指设备过保后,维修的备件花费。节省的设备成本的公式:Σ(单个过保设备每年的折旧价值-当年单个设备过保的备件花费)。(2)运维服务水平=运维管理绩效×50%+养护服务水平×50%,运维管理绩效的核心指标是养护任务的完成率;养护服务水平的核心指标是养护任务质量平均得分、养护任务规定时间完成率和养护培训成绩。养护任务质量得分最高不超过100分,每次养护任务由审核人员根据养护制度要求和养护结果综合评分。养护培训成绩由运营公司组织养护人员学习和考试评分。运维管理绩效=养护任务的完成率×100。养护服务水平=养护任务质量平均得分×40%+养护任务规定时间完成率×100×40%+养护培训成绩×20%。(3)系统健康水平=设备总完好率×100,设备总完好率是指所有设备完好工作时间的比率。设备总完好率=Σ(单个设备实际完好工作时间/单个设备理论要求完好工作时间)。评价的指标结果通过图表的方式直观表现,如图(9)所示。 系统项目实施效果 (1)使用这套系统后,可量化从养护资金使用效率、养护成本、养护运营绩效、系统运行稳定等多方面带来的改变。(2)通过设定指标,从管理绩效、成本核算等方面量化考核运营公司。(3)设施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对设施质量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对设施资产进行了优化配置。(4)以规范的方式管理养护数据,在管理过程中能方便的统计分析系统的不稳定点,排查系统隐患,保障系统运行稳定。(5)综合的智能报警,提高了故障排查效率;报警预案、报警联动,加快了故障的响应速度。(6)强化了养护制度的管理,对养护安全、养护纪律起到规范、督导作用。(7)应急抢修的管理、手持设备应用、各种应急养护预案的培训和演练,为应急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持。(8)手持终端设备的应用,使得养护全过程信息直达、高效、迅速,系统提供更有力信息支持。(9)规范的管理养护数据、落实养护制度、养护应急预案的培训等,使得养护知识、养护经验共享,提高养护服务水平。 总结 设施运维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大节省了人力,减少了人工错误判断,使得运维设备的范围、数量,管理的深度、精细化程度大大提高。设施运维的一体化,实现了多部门对设施的协调管理,使设施运维可持续适应各业务部门的应用要求。科学的、可量化的评价,让用户能更好的实践运维方法,改进工作,今后,可不断丰富和细化评价指标,让我们每一项工作的改进都能体现价值。下一步可以考虑把建设的施工方案、施工检查纳入管理,使得施工过程可追溯、设备接入更安全,运维信息更完整。 交通设施论文:构思地方镇乡交通设施进展研讨 作者:崔曙光刘晓宇张竹梅张洋单位:北京市首都规划设计工程咨询开发公司 由于各区县的经济发展阶段、地理区位优势、原有交通基础条件、区县自身财力及市财政投入力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各区县交通发展不平衡,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3个平原区县受产业带动、政府投资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其镇域公路建设相对完善,镇乡道路建设的重点已经由镇域公路转向镇区道路,而西部偏远山区镇乡则仍处于着力增强对外联系通道能力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阶段。(2)镇区道路建设进程加快,部分平原镇乡镇区路网骨架基本形成。由于镇域公路建设相对完善,部分平原镇乡道路建设的重心逐步由镇域公路转向镇区道路,一批平原镇乡镇区路网框架已经初步构建,如长阳镇、高丽营镇、永乐店镇、漷县镇、榆垡镇、采育镇等镇中心区路网主骨架已经初步形成。(3)临近中心城的镇乡公交场站发展速度远快于临近新城的镇乡。随着中心城人口不断向外拓展,中心城外围的镇乡成为新的人口集聚区,对公交场站也提出了更大的需求,此外中心城周边镇乡公交场站通常要承担中心城夜间驻车的功能,其建设规模要求也较高。而新城周边的镇乡,由于新城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且均在新城城区设置了大规模的公交场站,发往新城周边镇乡的公交线路的班车夜间均返回城区公交场站进行驻车,因此,新城周边镇乡公交场站的建设需求相对较小。 不同类型镇乡“十二五”建设需求差异性分析 由于不同类型镇乡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十二五”期间其关注的重点也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分析明确不同镇乡类型交通需求的差异性,才能抓住不同乡镇类型最为关注的需求点,为政府制定合理的投资政策奠定良好的基础。3.1道路建设需求差异性分析总结镇乡道路建设的需求类型可分为4类,即镇区对外联络线建设需求、重大项目集疏运体系建设需求、旅游公路建设需求及镇中心区路网建设需求。根据调研反映镇乡交通需求类型的差异性,镇乡可分为有市级重大项目落地的镇乡、无重大项目落地的山区镇乡及无重大项目落地的平原镇乡3类,不同类型镇乡的交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如图1所示。对于12个有市级重大项目落地的乡镇,重大项目的落户会带来对外联络线、集疏运道路及配套服务区路网的建设需求。对于其它平原镇乡,经过近几年的交通建设其区域对外联络线建设相对完善,该类镇乡已经进入到镇区路网建设及镇域路网结构局部调整的阶段,镇中心区道路建设是“十二五”建设的重点。山区镇乡由于道路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其镇域内公路网尚不完善,“十二五”期间镇域对外联络线、旅游公路等仍然是其建设的重点。3.2公交场站建设需求差异性分析镇乡公交场站需求的类型主要包含2类,即,公交枢纽(市域干线公交线路与区(县)内公交线路转换衔接中心)及公交首末站,公交场站的建设要从区(县)域角度考虑,山区区县镇乡与平原区县镇乡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大兴、通州、顺义、昌平等平原区县的镇乡,由于其距离中心城的距离相对较近、道路条件较好,其公交线路可直达中心城,对于市域、县域层面公交线路间的换乘需求相对较小,此外,由于其人口密度大,公交线路营运支撑能力较强,对于汇集客流的需求也相对较小。对于房山、门头沟、怀柔、密云、延庆等山区区县,其布局形态整体上呈长条形,且新城均处于长条的形态的一端,造成远端镇乡距离新城的距离较远,且偏远山区道路等级较低,造成其直达中心城的难度较大。另外,由于山区镇乡人口密度低,难以支撑直达中心城的公交线路运营客流的要求,迫切需要在交通区位较好的镇乡设置市域、县域的换乘枢纽,通过县域公交线路进行客流汇集,确保市域干线公交营运线路的客流要求。 镇乡交通设施发展的总体思路 基于以上的需求差异性分析,本文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北京市镇乡交通基础设施差异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1镇区道路的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北京市镇乡镇区道路的发展应采取“试点先行+重点推进”的发展思路:即,立足镇乡镇中心区道路的基础条件,综合考虑公平性、镇乡类型、乡镇建设意愿等因素,选取若干基础条件好的镇乡进行试点,在“十二五”初期加大投资力度实现试点镇乡镇区道路建设基本完善,以迅速形成政府投资的示范效应,并总结建管经验逐步推广;在试点的同时重点推进非试点镇乡镇区主骨架道路的建设,从而形成以点带面、系统发展的格局。 2镇域公路的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北京市镇乡镇域公路的发展应采取“结合需求稳步推进”的发展思路:即,充分利用“十一五”期间镇乡公路的建设经验,结合产业布局调整、人口扩张转移、旅游资源深度开发、过境干线公路建设等带来的镇域公路建设需求,稳步推进镇域公路的建设,为镇乡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交通服务。4.3公交场站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北京市镇乡公交场站的发展应采取“山区区县与平原区县差异化发展”的发展思路:即,立足山区区县与平原区县镇乡公交需求的特点及差异性,山区镇乡构建两层级公交站场体系(镇乡公交枢纽、镇乡公交首末站),发挥首末站汇集客流、枢纽站实现市域县域公交线路的转换功能,解决偏远山区镇乡居民公交出行难、公交服务水平低的问题;平原区县应不断拓展公交首末站的覆盖率、提高公交首末站的发展规模,从而提升平原区县镇乡的公交服务水平。 “十二五”期间政府投资的重点方向 1镇乡道路建设重点。镇乡道路的建设重点应与镇乡的交通需求点相适应,镇乡交通需求的特点又与镇乡的类型相关,因此,针对不同的镇乡类型,政府投资建设的重点亦应不同。(1)有市级重大项目落地的镇乡。对于有市级重大项目落地的镇乡,由于重大项目的落地对于解决当地就业、增加税收、提升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应优先解决重大项目或产业园区配套的集疏运体系的建设,建设的同时应处理好集疏运道路与镇区道路、镇域道路之间的关系,做出合理的安排。(2)对于无市级重大项目落户的山区镇乡。对于山区镇乡应紧密结合其实际需求,优先解决其对外联络线的建设。对于涉及旅游资源开发的道路,应充分考虑旅游线路对镇乡经济的带动作用,优先考虑推进旅游公路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再行推进镇中心区道路建设。(3)对于无市级重大项目落户的平原镇乡。对于大部分无市级重大项目落地的平原镇乡,其镇域公路建设相对完善,“十二五”期间,应着力推进镇中心区骨架道路的建设,提升镇区道路建设水平;对于少数乡镇,其镇域道路建设尚不完善,应优先建设镇域对外联络线,以增强镇乡与外界的联系,增强镇乡对外交通优势。此外,对于镇区道路的建设从试点示范及公平性角度综合考虑,在10个远郊区县选取涵盖所有乡镇类型(重大项目落户镇乡、平原镇乡、山区镇乡)进行镇区道路试点示范,实现其镇区路网主骨架基本完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示范效应。 2镇乡公交场站建设重点。(1)平原区县镇乡。平原区县镇乡应结合镇乡建设意愿,优先解决现状无公交场站的镇乡的公交首末站建设,提升公交场站的覆盖率,同时,推进人口迅速扩张的镇乡的公交首末站的建设,满足新增人口对公交场站的需求。(2)山区区县镇乡。山区区县镇乡优先推进地理区位好、交通条件便利的镇乡(延庆县永宁镇、怀柔区汤河口镇、密云县太师屯镇、房山区河北镇、门头沟区斋堂镇、平谷区大华山镇)公交枢纽站的建设,构建市域公交、区县内公交线路的换乘中心,解决偏远山区镇乡居民公交出行困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优先解决大规模人口集聚镇乡公交首末站的建设,提升临近新城镇乡的公交服务水平。 结论 “十二五”期间,镇乡交通基础设施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的发展模式将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但针对不同类型的镇乡,其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发展模式,而是应该充分考虑政府财力、环境资源承载力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影响因素,立足平原镇乡与山区镇乡的发展现状和需求差异性,选择差异化发展的思路,有重点、分层次的推进镇乡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交通设施论文:企业投资交通设施风险控制论文 由于目前产业政策、行业管理及法律制度方面还有许多不完备的地方,企业以BT模式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项目还存在很多风险需要加以防控,才能保证投资效益。本文结合工作经验,主要论述了投资人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实施阶段和移交受让阶段面临的风险及有效的控制措施。 1投资可行性分析阶段风险源辨析及防控 在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阶段,投资人一般较多关注对项目资本金收益率影响较大风险,如:项目投资成本构成、投资回报率(在银行贷款利率的基础上项目发起方给予投资人回报率)、回购方式及相关税费。对于上述风险,企业一般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防控措施。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投资基础设施项目时还需充分考虑以下风险,才能保证达到预期投资收益。 1.1项目发起方的履约风险及防控 项目发起方的履约能力,即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政府信用和当地投资环境等方面是选择投资项目时必须考察的风险因素。因此,在投资可行性分析阶段,投资人需考察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及近几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率、项目回购是否有明确的资金来源、政策法规的完善程度、政府廉政状况和政府换届等风险因素。投资人可通过尽职调查和采用信用风险评估等方式防控上述风险。具体可采取:(1)对当地政府信用、经济状况及社会环境进行考察论证。(2)要求项目回购方提供合法的、其价值能覆盖投资另加投资回报的抵押担保物并签署抵押担保合同。为确保投资的安全,抵押担保物应符合我国《担保法》的要求。投资人需要特别注意,我国《担保法》的规定与债权法和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不一致,混淆了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的联系和区别,在起草投资建设合同时要注意规避此风险。 1.2融资风险及防控 BT项目的融资风险可分为外在风险和内在风险。外在风险体现在由于金融市场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对BT项目产生的不良影响,如利率上浮造成融资成本增加、货币紧缩政策导致融资困难等;内在风险是指投资人的资金周转能力和融资效率。对上述风险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防控。(1)融资风险的防控:为了避免融资风险,在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应制定融资方案,如采用银行贷款,在项目投标前至少应取得银行的贷款意向书,避免项目直到开工还未解决融资,导致投资人前期资金投入超预期,而影响投资效益。(2)利率风险的防控:利率上浮会导致融资成本增加,影响投资收益。因此,应在投资建设合同中约定投资回报率采用浮动回报率,在项目建设期和回购期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基准利率,则投资回报利率也相应调整,避免利率上升导致投资人融资成本加大。在与银行签订借款合同时,需注意利率重置期,防止重置期过长导致回报率与利率不能同步调整。(3)资金周转的风险防控:基础设施项目属于资金密集型的投资项目,对投资人的资金实力及周转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为了避免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作为投资方的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资金运转机制和资金管理流程,保证企业内部的资金运转通畅。在制定融资方案时,必须结合项目的资金使用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融资方案,合理分配流动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保证项目建设资金的需要。此外,企业内部应建立应急准备金机制。(4)融资效率的风险防控:项目融资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工程进度,进而影响投资方的投资收益。拓宽融资渠道可以有效的降低融资效率不足带来的风险。根据项目投资规模,可选择多种融资渠道,首先应选择有过多次合作的银行,避免临时寻找,增加融资难度和成本;其次是选择其他融资渠道,在目前融资困难情形下不能过分依赖于银行,并可采取信托、资产证券化、股权等多种融资方式。 1.3合法合规性风险及防控 如项目存在合法合规性瑕疵,将给投资人带来巨大的投资风险。投资人应对此进行考察并在投资建设前确定项目的合法合规性,或在合同条款里约定:由项目发起方获得实施该项目所需的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许可、证书及手续等文件,由于项目的合法合规性不完备所引起的一切后果由项目发起方承担,以此来规避项目合法合规性带来的风险。 1.4工程风险及防控 工程风险主要是项目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体现在工程技术难易程度、施工条件等实施风险。要规避技术风险,需要对项目实施方案尤其是非常规的重大技术方案进行论证,确保工程风险可控;应将由于降低风险而造成的成本增加部分计入合同价。 2项目实施阶段风险源辨析和防控 投资人中标后即进入项目的实施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开工准备、项目建设、项目移交回购等。项目公司一经注册成立,就承担起投资人的角色,全面负责项目实施阶段的投融资、建设、质量和进度管理等工作,需按合同约定的技术标准、建设工期完成项目,并承担项目的所有投资建设管理风险。因此,项目公司管理人员必须在实施阶段及时辨析风险源,采取应对措施,保证项目顺利推进。实施阶段存在的风险源及防控措施如下。 2.1项目开工前风险及防控 资人实施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职责的项目公司不同于一般施工承包的项目公司,项目公司不仅承担项目的建设管理职责,还需要承担项目的投资建设风险,因此,除建立一般的公司管理规章制度外,还需制定工程建立风险防范管理制度、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体系和实施风险防范计划,将风险管理责任落实到人。项目公司在开工准备阶段需关注以下风险。 2.1.1项目资金运作风险及防控 (1)投资计划的不合理、计量支付手续不规范导致回购不及时的风险。首先,项目公司应建立投资计划、投资回报积息、支付等内部复核制度,从内部管理上消除此风险;其次,开工前项目公司即应根据施工组织计划与业主方确定投资计划、计量支付流程、投资回报积息及资金到账确认工作流程和方式,保证项目回购能够顺利进行。(2)项目投融资资金链断裂导致BT项目合同违约风险。为避免出现此风险,项目公司应建立与公司股东、贷款银行以及业主方的沟通机制,严格诚信履行《BT项目投资建设合同》和《借款合同》,按时付息还本。建立项目资金不能正常运作预警机制、向公司董事会紧急报告制度及资金使用紧急预案。 2.1.2项目合法合规性风险及防控 项目实质性开工前,项目公司应进一步复核合同及其相关法律文件(含项目批准文件、担保抵押文件、权证等)的合法性、合规性是否存在瑕疵等法律和经济风险。对于合同存在的经济、法律风险,按照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逐一梳理辨析,注意在建设过程中对该项风险的监控,或通过签定补充协议来完善相应的合同内容。 2.1.3其他开工准备工作不到位风险及防控 政府对项目前期工作,如征地、拆迁、施工图纸等是否按照工作计划落实,关系到项目的进度。为避免项目建设进度延后的风险发生,需建立与业主方的工作联系制度,适时建立和收集相关索赔资料,防止超合同工期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发生。 2.2项目建设阶段的风险及防控 2.2.1职业健康安全、工程施工安全、工程结构安全风险及防控 在工程实施阶段要防范由于施工引起的粉尘等造成空气、环境的污染、建设过程中的运输等造成的危及员工的职业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风险,需要加强采取职业病防护措施和采取相关人身安全防护措施,避免此类风险的发生。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安全风险,如施工用电安全、高空作业安全和工程结构施工及设备安全等,应及时发现,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事故的出现。 2.2.2技术风险及防控 技术风险主要有:工程设计的缺陷或错误,如地质条件考虑不当,工艺设计流程不合理,设计时对施工可行性缺乏经验或考虑不当等导致变更,或者项目建设中碰到重大技术障碍等。要对技术风险进行防控,首先,应对工程设计及实施方案进行审核,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变更而引起技术风险;其次,对重点部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工作,特别是对本项目的可能影响要摸清和评估;最后,应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工程技术问题也要详细调查,并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和措施准备。 2.2.3成本控制风险及防控 BT项目投资成本包括项目的前期费、建安费、项目公司管理费和资金成本及相关的税费等。一般只有前期费和建安费计入合同价。前期费,一般由业主方包干使用。投资人需关注的成本风险有:①建安费超合同价约定的计价范围,如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增加、工期迟延、通货膨胀、汇率波动、利率变化等方面造成的投资成本增加,而合同价格不含此类变动造成的投资成本增加的部分;②建设单位管理费超支;③税务筹划不到位导致的税款增加;④其他因素造成的投资成本增加。可通过细化投资建设合同条款,如扩大材料调差范围、工期延期责任划分、投资回报率随银行利率浮动、设计变更处置、交竣工验收时间节点的确定等来规避建安成本超付风险,通过加强管理来规避管理费超支,聘请专业咨询机构做好项目的税务筹划、积极争取利用当地的税费优惠政策,将影响投资成本增加的风险降至最低。 2.2.4质量风险及防控 项目质量会影响项目的移交回购,从而影响投资效益。承包商及分包商的实力、技术力量、施工水平、设施设备、管理手段等都是潜在的风险因素。为保证质量风险可控,须采取以下防控措施:①应加强对承包商资质业绩审核,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设立专职质量管理员,落实全员岗位质量管理职责,确保质量保证体系有效运行;②建立质量奖惩制度,务实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采取质量防患措施并落到实处;③审核施工方案,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和标准,加强质量检测检验和隐蔽工程验收。 2.2.5施工进度风险及防控 BT模式项目特点决定了项目进度管理难度非常大,BT模式项目能否按期完工,将影响项目投资的成败,项目进度控制风险是巨大的。影响进度的风险因素有投资人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的高低、组织合理与否、协调工作是否顺畅、设施设备保障与否,各种主客观原因都将影响或制约工程进度。为避免此类风险,可采取如下措施:①科学安排工程进度网络计划,抓住关键线路和工期节点,提前周密部署、超前决策,合理组织和优化资源;②加强与业主方和镇村的协调和沟通,确保前期工作进度,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理顺各方关系,保证工程顺利进行;③加强计划和统计,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有效控制工程建设的各种资源,并制定合理周密的应急预案。 2.2.6工程结算风险及防控 如计量存在问题会严重影响投资收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认真核对工程量和计量原始凭证,严格保管计量凭证原件;加强计量基础工作,做好计量台帐,及时进行合同工程量清单修正,并细化合同工程量清单、做到随时可以分解和合并,以便及时办理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项工程和整个标段的结算,定期核实已完工程总量。在工程收尾阶段须检查计量管理工作,重点解决计量遗留问题和对原始计量凭证的审核工作,做到及时准确掌握计量和投资回报状况,避免由此带来的风险。 2.2.7交工验收风险及防控 交工验收的时间延迟会导致工程缺陷责任期延后和第一笔移交受让款支付延后,直接损害投资人收益。实际工程实施时还会出现项目已交付使用还未进行交工验收的情况。在投资建设合同中应明确约定交工验收时间,如出现延迟,责任方将承担由此造成的后果;其次,项目管理人员应积极与业主方沟通保证交工时间不出现延迟,使交工验收风险可控。 2.2.8不可抗力风险及防控 不可抗力风险也是项目建设期频繁发生的风险事件,不可抗力风险一般指人文环境灾难和地质灾害带来的风险。人文环境灾难包括战争、瘟疫、暴乱、恐怖活动等,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山体滑坡、洪灾、暴雨、海啸、热带风暴等恶劣环境因素。防控措施:对于不可抗力风险,应在投资建设合同条款中约定,以降低投资人的风险,投资人应购买工程保险,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3移交受让阶段风险源辨析及防控 移交受让阶段是指项目已经交工验收完毕至项目回购结束,此阶段存在的风险及防控措施如下。 3.1移交受让前风险及防控 移交受让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到位关系到项目移交受让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项目公司应有序地开展各项移交受让准备工作。与业主方、财政局、审计局等相关部门适时沟通,确认第一期移交受让款总金额;项目公司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致函业主方,要求将第一期移交受让款足额列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并取得人大常委会批准。 3.2移交受让阶段风险及防控 项目的移交受让阶段一般持续2~3年,即使是第一笔移交回购款及时到位,在此时间段内仍然可能出现由于地方财政状况恶化、竣工决算未能实施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后续回购款延付的风险出现。为规避回购款延付的风险,首先应密切关注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层面及财政动态,同时还需关注回购方资金是否充足;其次应及时了解当地政府每年的基本建设安排规模,结合地方财政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分析业主方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否过度而影响其对移交受让款的支付能力。项目公司应及时函告业主方将本年度回购款纳入政府财政计划。缺陷责任期内项目的质量是否符合合同要求、竣工资料移交是否及时和齐全,会影响最后一笔回购款的支付。因此,在缺陷责任期内务必保证项目质量,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应立即通知施工总承包方、设计方、监理方和业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踏勘现场,确定并编制维修方案,维修费用在工程质量保证金中支付,不影响受让款支付;在工程施工阶段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机制,确保竣工资料归档及时、完整。只有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投资人按约收到最后一期移交受让款,才意味着项目投资成功。 4结语 (1)企业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风险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对风险准确辨析,防控措施才能做到有的放矢。(2)企业可以研发适合企业自身的项目风险评价模型,对项目的风险因素,如项目所处区域、本级财政可支配收入等政府履约能力、回购风险(回购主体、担保方式和期限)、政策风险(土地政策、融资风险和管理方式)和技术风险(计价方式、工程条件等)等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为投资决策提供有力依据。(3)企业以投资人方式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建设,需要转变观念,提升投资管理水平,确保投资效益。(4)本文是作者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总结,谨供同行参考,不当之处还望指正。 作者:罗晓辉 单位:中交投资有限公司 交通设施论文:城市交通设施与导向标识设计 摘要:一个高度文明的国际化大都市不仅需要具备完善的硬设施,更需要具有良好的软环境,城市交通视觉导向标示系统可以帮助人们在初临一个城市、一个复杂的建筑物群时行动自如、迅速准确地到达目的地,交通视觉导向系统设计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交通设施;导向标识;设计方法 一、交通导向标识设计的理念 交通联系着不同民族、年龄、性别、职业和个性特征的人群,交通诱导应综合地理解人们的习惯、心理与生理的特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基于对不同人群的行为能力的理解,运用科学形象和艺术化的设计方法来满足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极为重要,特别对残障、妇幼、老人等弱势群体,在导向标识系统中亦不容忽视。 交通导向系统的设计目的是让出行者在最方便、快速、舒适而明确的情况下到达目的地。交通诱导主要面对群体包括车辆和人群,既有道路交通诱导同时也包括车站、机场、码头等“进与出,来与去,站内与站外,方向与位置,直达与换乘,安全与自救”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通过导向系统语言去实现。因而,要求信息内容简洁明了,视觉传达迅速准确。 二、城市导向标识 1、城市导向标识的概念 城市导向标的概念,以及所设计的范畴也是非常广泛的,它是出现在城市中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它又是城市公益的配置,主要是指能够明确表示城市的方向、位置和内容的设置,通常是以文字、符号和图形等视觉系统呈现的。 2、城市导向标识的分类 首先,城市公共交通导向。在城市中,公共交通导向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随着人们出行需求的不断加大,对城市公交导向的要求也是在不断的提高。 其次,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导向。铁路与城市轨道导向的建立,正是交通导向标识公益性的重要体现。火车站、地铁站是人们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具备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城市中标志性的建筑物。 最后,机场导向。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繁荣和发展,飞机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在出行时的首要选择。因此,建立机场的导向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交通导向标识的功能性 为了使导向标识更好地发挥作用,根据其功能,可分成不同系统。 1、图示系统 :运用附近区域的局部地理示意图,辅之以字体、色彩等要素,应反映出自身所处位置、各出入口和附近其它交通方式等。有助于乘客对自己所处区位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通过对比做出正确的辨别。 2、导向指示系统:导向指示用于提供路线指南,主要告知乘客各出入口行进的方向和该方向的主要设施,让乘客对从自己所在位置出发的路线一目了然,引导乘客准确、快捷地到达目的地。 3、识别性系统 :引导人们辨别不同的场所,帮助了解不同的公用设施,有助于避免乘客盲目穿行,缩短逗留时间。 4、规范性系统 :图示规章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这类导向标识设计,提醒人们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和责任义务,同时也对行为安全进行提示。 四、城市交通设施导向标识设计的原则 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了解到了城市交通设施和导向标识,是保证人们日常出行便捷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具体的设计中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导向标识能够最大的发挥其自身的导向功能。 1、功能性原则 功能性是对城市交通导向标识进行设计的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所有的设计标准都应该紧紧的围绕着这个基本原则。而所谓的功能性主要是指城市交通标识要具备一定的指示性、识别性和便利性。 2、系统性与规范性原则 所谓的系统性原则是指城市交通导向能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和完善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些导向标识在具体的交通中发挥其本身的功效。一般都是根据其具体的功能,把这些导向标识分为不同的系统,如图示系统、指示系统和识别性系统等。 而规范性原则也是城市交通标识中非常重要的原则之一,因为城市交通的导向标识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一定的导向。所以,只有保证交通导向标识的严格化和标准化才能更好的实现导向功能。 3、艺术性和社会性原则 艺术性原则是衡量所设计的交通导向标识,是否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应用价值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具体的设计中一定要遵循相关的艺术性原则,如美的形式和规律,在保证向导标识能够识别的前提下,渗入一些合理的艺术元素,设计出生动、形象的标识。这不但可以确保交通标识能够实现其基本功能,而且还会增加人们视觉的感染力。 五、交通导向标识的设计要素 1、色彩的运用 色彩是人们视觉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元素,在标识设计中,色彩还是形成系统性和可识别性的重要方法。 因为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色彩的联想往往被社会所固定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如英国著名的设计师弗兰克・毕克(Frank Pick)推行的伦敦公共交通系统系列化、标准化中,地铁、公共汽车、电车等都有系列化的外形和明确区分的色彩 :公交车为红色,电车为绿色,这些设计不仅影响了英国及英联邦国家的公共交通工具的设计,还成了一种规范和人们的习惯。2004年,广州新机场开始启用,在新机场,为登机服务的导向标识内容使用蓝色,为出站服务的导向标识内容使用黄色,而指示其它服务性设施的图形则采用白色。这些通过图形和色彩相结合的信息,很好地发挥了导向标识的作用。 2、字体的选择 字体在标识设计中是可以独立作为设计方式而存在的,合理地利用字体可使标识显得清晰、明确与规范。短时间内为了让动态下的人群能在瞬间做出准确判断,在选择字体时,要注意到可识别性和可读性。 如在汉字字体的选择上,黑体字更容易被识别,因为其笔画粗细相同、结构方正,特别符合人们的识别习惯 ;而宋体字横细竖粗,在近距离或静止状态下使用效果更好,但在动态的情况下,与同样大小的黑体字相比则容易产生错觉或模糊不清。 拉丁字母和数字在现代导向标识设计中通常会使用无装饰线字体。 1933年,英国设计家亨利・贝克(Henry Beck)将其第一次运用到地铁交通图上,标明图上的站名和线路,无装饰线字体就成为一个典范,在交通导向设计中一直延用至今。这种字体规范统一、清晰明确、一目了然、应用效果好。 3、图形与箭头 导向标识是表示信息的载体,需要准确地表达信息内容。为便于沟通语言、习俗不同的乘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导向图形逐渐走向国际化,用图形来展示意义成为了一种有效的传达方式,它具有超越国界和语言障碍的优越性。在确定设计内容后,再设定表示文字的字体,大小,底色与文字颜色之间的关系等。 导向标识设计中除了用图形表达各种设施、内容外,还需要表示到达这些场所的方向、路线,箭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的表达方式和形状多种多样,能够表达前、后、左、 右、斜向、转弯、升降等,但在二维空间用箭头表达三维空间方向则有一定难度。 六、结语 导向标识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功能特殊的学科将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将使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变得更加方便,使城市环境变得更加和谐有序,整个城市的形象也必将大大改观。 交通设施论文:北京市通州新城交通设施建设规划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北京市通州新城功能定位及交通设施现状存在问题,研究新城交通设施建设思路和建设规划布局,为政府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通州新城 交通设施 建设规划 1 引言 通州位于北京市东南部,西临朝阳、大兴,北接顺义,东与河北三河、大厂、香河相连,南和天津武清、河北廊坊交界。通州辖区面积约912平方公里,其中新城城区用地面积约155平方公里。 通州功能定位由“卫星城”、“重点新城”,提升为“现代化国际新城”和北京市副中心,通州新城的发展纳入到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部署中,成为世界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通州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城交通设施服务水平也面临更大的挑战,交通拥堵现象日益显现。为建设安全、高效、完善的现代化交通设施体系,大幅提高通州新城交通设施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引导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亟需研究通州新城及外围交通设施近期建设思路和建设规划布局,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 交通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新城交通设施现状 2.1.1 对外道路系统 新城现状对外道路系统主要由“2横3纵13放射”组成。东西方向(“2横”)主要有京通快速路-通燕高速和京哈高速。南北方向(“3纵”)主要有东六环路、通顺路-新华南北路-九棵树西路-通马路和京津公路。放射线(“13放射”)中心城方向有朝阳北路、朝阳路;顺义与首都机场方向有金榆路、富壁路、徐宋路;河北与天津方向有京榆旧线、宋廊路、武兴路、通香路;亦庄与大兴方向有铺西路、九德路、张采路、张凤路。对外道路系统现状见图1。 2.1.2 内部道路系统 新城城区范围内现状道路总里程达到509.4公里,其中高速及快速路43.7公里,主干路149.4公里,次干路58.3公里,支路258公里,路网密度3.29公里/平方公里。内部道路系统现状见图2。 现状东西向主要道路包括通燕高速、京哈高速、潞苑北大街、朝阳北路东延、京榆旧线、新华西街-新华东街-通胡路、玉带河东大街、运河东大街、云景南大街、荟萃北大街、荟萃南大街。 现状南北向主要道路包括通惠南北路、新华南北路、芙蓉路、九棵树东路、东六环西侧路、宋郎路。 2.1.3 轨道交通系统 目前,只有一条轨道八通线正在运营,西起朝阳区四惠,东到通州区土桥,共13个站,全长18.96公里。通州地区设6站,分别为通州北苑站、果园站、九棵树站、梨园站、临河里站、土桥站。轨道八通线在通州新城范围内长度为7.31公里。 2.1.4 地面公交系统 地面公交现有3家单位经营,线路服务范围含盖了中心城至通州、通州区境内以及通州至部分相邻区县。目前新城公交线路约50条,公交场站22处。现有场站中土桥站的规模最大,占地5.72公顷,是通州对外交通集散的重要枢纽。 2.1.5 公共停车设施 通州新城共有各类机动车停车场189个,停车场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提供的机动车泊位约1.47万个。 图1 通州新城对外道路系统现状图图2通州新城内部道路系统现状图 2.2 现状存在主要问题 2.2.1 对外道路系统 (1)现状对外通道中高峰时段通往中心城方向的京通快速路、朝阳路、朝阳北路路网负荷度较高,其次是亦庄方向的通马路和台湖方向的九德路,负荷度均处于接近饱和或超饱和状态,其他方向现状交通运行情况较好。 (2)现状新城对外出行方向分布不均衡,中心城方向交通出行比例最大,其次为亦庄方向。其中西、南、东、北四个方向交通出行比例分别为38%、23%、25%、15%。 (3)新城与中心城和顺义方向对外通道大部分已按规划实施,与东部和南部方向对外通道除通燕高速、京哈高速外,其他尚未按规划实施。新城与河北方向断头路较多,与河北地区地方路沟通的通道很少。 (4)新城缺乏外围货运通道,现状货运车辆穿过通州新城城区,一方面加大了新城内部道路交通压力,同时对新城内客运交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2.2.2 内部道路系统: (1)道路总量不足,路网密度偏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现状新城用地范围内道路路网密度为3.29公里/平方公里,较适宜的路网密度约为5~7公里/平方公里,现状路网密度距合理的路网密度还有一定的差距。 (2)路网结构不合理,次干路、支路比例偏低。 现状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比例为1:0.39:1.73,比较适宜的比例约为1:(1.2~1.5):(3.3~3.8)。现状路网次干路、支路不足,主干比例偏高,导致路网比例失调。 (3)路网分布不均衡,75%现状路网主要集中在六环路以西的老城区,新区路网不完善。 (4)南北向通道不足,断头路较多,如:怡乐西路、九棵树中路、故城东路等由于拆迁等问题,尚未按规划全部实施。 2.2.3 轨道交通系统 现状通州新城轨道交通只有一条线路,轨道覆盖率低,高峰时段客流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八通线仅能解决线路沿线区域轨道交通出行要求,不能满足新城日益增长的轨道出行客流需求。 2.2.4 地面公交系统 现状新城缺乏功能完备的大型综合性公交枢纽站和区域换乘中心;乘客换乘距离远,换乘不便,客流集散中心或客运站不足,分布不合理。 2.2.5 公共停车设施 现状公共停车泊位缺乏,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规划建设滞后;管理体制不统一、技术落后。 3 交通设施近期建设思路与重点 3.1 建设目标 新城交通建设目标是与未来国际化新城相匹配,以复合交通走廊为骨架、以公共交通为主导,为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方式创造良好的出行环境,实现多元交通方式的功能互补,构建交通与环境、交通与文化相和谐的一体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为创建宜居、宜业城市提供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全面支持通州建设国际新城和北京市副中心的发展目标。 3.2 建设原则 (1)坚持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建设原则 根据新城规划用地、人口、经济发展、交通出行等状况,适度超前建设交通设施;优先重点建设新城对外联系通道,加强新城内部主次骨架路网,逐步完善支路等“微循环”系统;优先建设重点功能区轨道及公交线网和客货运枢纽。 (2)坚持近远期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近期建设与远期规划相结合,实现新城可持续发展。 (3)坚持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重的原则 既要注重交通设施的新建工作,又要兼顾对现有设施的改造,较大限度提高交通设施的承载能力,满足新城经济发展需要。 (4)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 交通设施的建设应在政府主导下,大力拓展融资渠道,实行多种建设模式,优质、高效、节能进行建设,大力降低建设成本。 (5)坚持结合实际、量力而行的原则 结合市、区财政的承受能力,适度安排各年度建设项目。 3.3 建设思路与重点 (1)重点构建“快速、高效、多层次”的对外交通系统,满足新城对外交通需求。 强化通州新城与西部(中心城方向)、北部(顺义、机场方向)、东南部(河北、天津方向)、南部(亦庄、大兴方向)的交通联系,建设布局合理的新城对外交通走廊;合理安排通州新城道路与区域公路网的衔接关系,设置顺畅、相对独立的过境交通走廊。 新建亮马桥路-徐尹路东延、姚家园路-京平旧线-京秦高速、密涿高速等快速过境通道,为进出中心城、其他新城及河北地区的中长距离交通提供通畅的出行条件。新建幺家店路、广渠路东延、观音堂路等对外联系通道,进一步加强通州新城与中心城的联系。新建通州新城至首都机场快速通道、通马路、张采路南北延、东部发展带联络线等对外联系通道,进一步加强通州新城与首都机场、顺义、大兴、亦庄等周边区域的联系。见图3。 (2)配合新城重点功能区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完善新城内部道路网系统。 通州新城今后几年将重点建设运河核心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环渤海高端总部集聚区等重点功能区。逐步完善新城各功能区之间主次干路系统和功能区内部支路等微循环系统。 优先构建核心区骨架路网,同时加快建设支路系统,力争2015年之前核心区路网全部按规划实施。加快建设核心区东关大道、温榆河西滨河路、新华北路、新华大街、北关大道、玉带河大街等一批城市道路,推进北环隧道、南环隧道等地下道路系统建设。大力推进通州新城外环路、张采路、玉桥西路南延、九棵树中路、京榆路、颐瑞东路等一批核心区外围道路建设。配合重点功能区建设,完善区域骨架路网,推进朝阳北路东延二期、六环东侧北路、站前街、通马路等一系列主、次干路建设,搭建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及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功能区骨架路网,为区域开发建设创造良好的市政基础设施条件。见图4。 (3)大力加强轨道和地面公交系统的建设,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建立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主体的立体公交体系。 优先建设轨道M6号线,确保2014年M6线建成通车。随着首都经济圈交通一体化研究深入,重点开展轨道M6线东延、R1线、R1支线、S6线研究。见图5。 完成朝阳路-通燕路-芙蓉路-通胡路和通朝大街-运河东西大街2条BRT线路的建设。配合轨道和快速公交线路建设,实施一批重要客运枢纽,提高换乘效率。到2015年,新建东关(新华大街)、北苑、北京东站3座大型公交枢纽,建设3处公交中心站,同时在各新建小区中配置公交首末站,客货运枢纽及场站建设实现率达到28%。新城对外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与中心城方向不低于75%,与其他方向不低于60%;新城内部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低于50%(其中地面公交不低于40%)。见图6。 (4)加快城区内公共停车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一批P+R停车场。 全面配合新城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在新城周边外围地区不同方位的交通走廊,结合公共交通枢纽站与轨道交通的车站设置P+R停车场,促进小汽车交通方式向高效、绿色交通方式转移。2015年,通州区公共停车位供给总量要达到机动车保有量的10%。建设完成城铁土桥站、城铁北苑站等公共停车场19处,包括P+R停车场2处,提供车位约5110个。见图7。 图3对外道路系统近期建设重点 图4 内部道路系统近期建设重点 图5轨道系统近期建设重点 图6 地面公交系统近期建设重点图7公共停车设施近期建设重点 4 交通设施近期建设规划布局 到2015年,新城对外通道由现状的19条增加到23条,新城与中心城、首都机场、顺义、河北、大兴、亦庄等周边区域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新城范围内路网总里程达到631.5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为60.95公里,主干路为200.79公里,次干路95.63公里,支路达274.20公里,路网密度由2012年的3.29公里/平方公里达到4.07公里/平方公里,路网总体承载能力大幅提高,路网结构更加合理,交通环境得到改善。 新城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主体、普通公交为辅助、公交枢纽为链接的立体公交体系初步建成。新城拥有地铁八通线和M6号线2条轨道线路,新城内里程共计约27.3公里,共有轨道交通车站16座,线网密度达到0.18公里/平方公里,轨道交通覆盖率达到35%。新城内两条BRT线路及一条环城快速有轨电车运营总里程达到66.5公里。 初步建成以大容量快速公交为骨干、多种方式协调运输的城市公共客运系统。提高地面公交系统(含BRT、公交专用道和普通公交)运营里程、服务水平和覆盖率,总里程达到356公里,地面公交服务半径按300米计,公交覆盖率达到69%。地面公交承担日客运量达到40%以上。 配合近期交通枢纽及轨道交通建设,形成配套公共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设施实现率达到30%。部分缓解老建成区原有配建停车不足与机动车迅速增长之间的停车供需矛盾。 5 结论与建议 根据新城对外通道供需平衡分析结果,到2015年,新城对外通道、轨道系统和地面公交系统按规划实施后,考虑方向不平衡及高峰潮汐现象,各方向对外通道、轨道系统和地面公交设施能力基本可满足设施需求。而新增公共停车设施仅能缓解原有停车供需矛盾,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停车不足的问题,建议通过制定停车政策措施,引导人们采用其他方式出行。 交通设施论文:基于属性数学的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评估 摘 要:为定量表达大型交通设施的安全性,运用属性数学理论对交通设施的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了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评估评价体系,给出了属性数学模型及评价步骤。结合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大型交通设施;属性数学;安全评估 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战争,高新技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中,使军队作战思想、作战形态、作战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清晰卫星成像技术和GPS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对大型交通设施的生存和交通保障能力产生重大的影响[1]。大型交通设施是保障战略方向军事交通运输畅通的基础,是战争初期打击首要目标。交通设施的安全畅通对整个战争的发展态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大型交通设施存在着目标大、地理位置重要、暴露特征明显、易受袭击等特点。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大型交通设施进行安全性评估,不断提高大型交通设施贯彻国防建设的要求和水平。对事物进行客观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灰色理论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但是模糊综合评判中模糊集的取大取小运算导致一些中间信息的丢失,致使出现级别分的不清和评价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本文通过建立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因素的权重,运用属性数学评价方法对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 1 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评估指标体系 1.1 评价体系的建立 影响大型交通设施安全的因素很多,即存在许多模糊不确定因素,又存在评估者掌握的信息不完全、资料不充分的问题。建立指标体系一般采用逐层分解的方式(AHP)[2],以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指标为根,作为一级指标,再根据每一个一级指标的内涵逐项分列出二级指标,形成层次分明的树形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影响大型交通设施安全因素的详细分析,得到影响因素有:工程防护能力[3],防空武装能力,抢修能力,疏散能力,信息化建设水平5个方面(如表1所示)。 1.2 评价等级的划分 2 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属性综合评价方法 2.1 单指标属性测度分析[4-6] 2.2 多指标综合属性分析 2.3 属性识别分析 3 实例应用 3.1 单指标属性测度函数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指标之间的关系,咨询专家和交通设施实际情况,建立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根据上述公式,构造如下单项指标属性测度函数: 3.2 指标权重 在评判过程中,权重的确定直接影响到综合评判的结果,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对应于上一层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如表4所示)。 3.3 实例分析 对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随机抽取40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对安全性进行问卷调查。评价数据经过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后,得到各项评价指标的评价得分,具体情况见表5。 根据单项指标属性测度函数公式,计算得到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各指标的属性测度。 进一步,计算得到综合属性测度0.113,0.793,0.094,0,0。 根据综合属性测度可知,该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综合评价属于优点信度为0.113,属于良的信度为0.113 +0.793=0.906,即使取高置信度为0.9,该设施安全性仍为良以上,一般取置信度在0.6和0.7之间,因此可以判定该大型交通设施的安全性评价结果介于优和良之间,但偏向于良,结果为0.113×90+0.793×80+0.094×70=80.16。 4 结 论 应用属性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对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是一种较科学的方法,通过建立属性数学模型将指标间的定性关系定量化,避免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中损失大量中间信息值的问题,使综合评价更科学、合理。 交通设施论文:城市公共轨道交通设施艺术设计元素研究 摘 要:跨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艺术与文化事业蓬勃健康发展,交通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让大众出行的感受更加舒适,如何利用简单的设计使大家忘记下班回家途中的疲惫,是设计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而好的设计意义不仅仅在于这些,它还是重要的宣传资源,特别是地铁中的艺术设计,地铁站空间大,人流量大,是一个非常值得利用的设计点。本文通过研究城市公共轨道交通设施艺术设计元素,从三大类进行分析,灯光、色彩、材质来探讨,这些基本元素对城市公共轨道交通设施的重要性。 关键词:轨道交通;灯光;色彩;材质 一、灯光亮化研究 (一)光环境的设计 光环境这一概念在城市环境及公共艺术设计中与之在物理学上的含义相去甚远。环境美学意义上的光环境,其研究的重点主要围绕光对于大的建筑环境上的形态塑造,这就对光环境的设计要求很高了。而且位于城市地下的公共交通设施地铁光环境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产生主要使用人工光的重要特征。使得对地铁光环境的研究成为地铁灯光亮化的首要问题,也是重要问题。 1、光的艺术魅力 公共设施艺术设计中的光从光源上来区分,可以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两大类型。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如今人工光的种类越来越繁多,使用方法也越来越先进。由于人对人工光具有较强的可操控性,人们可以轻易地使它产生丰富的层次与变化,塑造出独特地,其他媒介难以达到的效果和吸引力。 2、光的作用 光可以轻易的表现物体的特征,包括形状、造型、肌理等。如果没有合适的光,就会使一些物体立体感不强,造型的相互关系交代不清,往往会使很多原本极有美感的设计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优秀的地铁设计,如果不精心推敲用光的手法,就不可能使它达到完美的境地。 (二)城市公共轨道交通设施光环境的设计要求 地铁光环境设计的要求主要包括对地铁的要求、周围环境对于光的影响等两个方面的内容。 1、地铁的要求 光环境的设计要满足地铁的要求,使设计与其使用范围、与使用者的年龄、构成相得益彰。地铁作为公共交通的公共设施,有其自身特点,大的人流量,相对拥挤的局部环境等。 2、环境对光的影响 (1)空间环境因素:它包括地铁空间环境的位置、方向、形状、色彩、质感等。 (2)物理因素:物理因素主要有光的颜色、明暗,和被照射物体的形状,反射系数等。 (3)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来源地铁乘客或工作人员本身,由于器官上的制约,人会产生视觉疲劳、眩光等等。地铁光环境就应尽量减少人口中的负面影响,而增加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4)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照明的静态与动态、明与暗、明晰与模糊给人的心理上带来的感受,可能会有兴奋、失落、悲伤等种种表现。地铁属于人群密集区,人群容易产生烦躁、恶心等负面心理,所以地铁设计光环境心理效果适宜采用多产生正面积极心理。 (5)社会经济因素:地铁由于主要使用人工照明,所以需要大量的能源供给,再加上由于大功率的照明器材会产生的高额消耗支出、维护保养费用、安全性能及产生“光污染”的可能性。使得在地铁光环境设计中必然考虑到成本支出。 (三)城市公共轨道交通设施光环境的照明方式 公共环境中的照明方式由泛光照明、灯具照明和投射照明三大类所组成①。总而言之,照明是指使用投光器照射环境空间,使其亮度大于周围环境的照明方式。它对于塑造空间形态、界面以及肌理效果都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很轻易的就可以使空间富有层次感,构建出美丽动人的地铁光环境。 一般采取照明的工具有白炽灯、荧光灯和色灯,而投光器通常布置在隐匿处,在我们设计地铁光环境的照明方式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方面: 从不同角度进行照明设计时,要充分把握地铁中原有的空间形态的特点,从最好的入射角可以轻易的创造出诱人、优美或者波澜壮阔的地铁环境场景。 主次分明的地铁环境设施,在布置其中的光源的时候应当注重层次的穿插、明暗的交替,在布置光源时应具有明显的明暗变化和较明显的色彩区别,因为人的眼光很容易被较亮的物体所吸引,所以在地铁设计中往往将较强的光用来照射需要强调的公共物体。比如地铁警示栏开口处、出口路标、重点艺术品等,与此同时利用反差将需要忽略的部位放在暗处,使人从感光上忽略这些部位,起到一种强调主体的作用。如果在序列型的空间中加上合理的光效果,不仅可以达到去芜存菁的效果,还可以对地铁中乘客的行为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将一个固定的方向表现得更为迷人和卓著。 地铁光环境要远近适宜 ,使观赏者能够在远处看清整个地铁的主厅设计的构造,在近处又能细细端详细节特征,远近适宜的地铁光环境可以使地铁的空间更具层次感。 组合映射光环境照明方式,是一种在公共设施中较为常见的形式,运用多种灯具组合映射,通常见于美术馆的展厅,在漫射的大光线中加上局部的用于照射作品的照明,更容易体现出该艺术作品的特质。 在效果差异的光环境中,应该多考虑地铁空间构成要素的不同之感、不同位置所造成的不同的光影效果。许多平常的材料可以在精心设计的灯光效果下,展现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光滑表面的材料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反光,如玻璃、金属等,但它们在没有直接照明的环境下反而会显得暗淡。粗糙表面的材料会产生更多的阴影,用侧光的照射可以使其凹凸起伏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果使用正面光往往就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美国建筑大师劳埃特・赖特在他的草原式住宅中常喜欢用粗糙的材料,如天然石块、未经表面处理的石头、砖块、皮毛等。为了显现肌理效果,在室内的上方设高窗,在屋角处置长形矮窗,以此来获取辅助光,使各种形态及材料的美表达得更充分。有些巧妙高超的光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某些材料的视觉质感,并使之产生在冷暖、轻重、软硬及感觉上的微妙变化②。 二、城市公共轨道交通设施颜色研究 (一)城市公共轨道交通设施色彩的意义 在人的五感之中,视觉在某种意义上是最重要的,它往往决定了人对于某种事物第一印象,与视觉相关有三大要素:形、色、质,在某些情况下,色的重要性要大于形和质。虽然形、色、质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常常统一主体可以用不同的形态和材质来表达,色却是无法取代的。因为色彩比形态和材质更加感性化,它对于人的感情上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这决定了地铁对于色彩的使用是需要被研究的,是具有研究意义的。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产品进入成熟期,与相同或类似产品之间的竞争就会逐渐转变为形和色,而与改变形状相比较,色的变化代价要小得多,款式的变化是有限的,而色彩的变化是无限的,即便是同一产品,不同的颜色给人所带来的视觉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色彩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理论上、宏观上的意义,在具体的不同地铁线路中,色彩还发挥着各种不同的作用。 (二)城市公共轨道交通设施的色彩设计 形态作为承载功能的要素在设计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色”也在地铁的造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形色不可分割,只是在传达意义的时候,形往往被忽略了,人们认一个物体的=的时候,往往看到或想到的,只是物体的形,如果将色的因素去除,对于一种产品的认知力就会降低。人们在感性上对于颜色有一种倾向性,但是在地铁设计当中,设计师需要更多理性的判断,因为设计师在地铁上所运用的色彩未必是自己所喜爱的,而只是一种运用色彩达到设计目的的工具,在设计地铁时,我们经常使用以下这些手法: 1、同一线路的地铁的不同车站,使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现,会因其色彩变化而使人对于它的形态有不同感受。 2、同一线路的地铁的每个车站用不同的色彩进行分割,这种处理方法会在视觉上影响人对形态的认知,可以轻易的强调地铁站中共有的某一部分。 3、用色彩来区分废铁线路,可以更轻易体现线路的特色。 4、以色彩进行装饰不同车站可以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 (三)城市公共轨道交通设施色彩与功能 利用色彩的原理和特性来辅助地铁的功能,色彩也会是一种类似语言的表达方式,在地铁设计的同时可以利用人们的传统习惯,通过色彩传达意境,使看到的人产生联想,在这一点上色彩比形态更加单纯明了,形态有时候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色要更加明确。色彩与产品功能的关系通常表现为: 1、以色彩的对比来进行功能的暗示,比如地铁垃圾筒的不同回收筒用不同的色彩来加以强调。 2、以色来制约或者是诱导行为,比如红色代表警示,绿色代表安全。虽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对于颜色的感受存在差异,但是有许多色彩已经有了跨越民族、地域的标准,例如在地铁进站验票口的颜色所代表的含义不同。 3、以色彩象征功能,例如在我国使用绿色油漆来代表邮筒,在某些国家则用橘红色。 三、城市公共轨道交通设施材料的质感表现 对材料的认识是实现产品设计的前提和保证。在人类生活的不断实践中,设计师们发现当他们在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的时候,他们就能创造出各种具有独特质感的作品。一个设计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中,质感占了很大一部分,这是由于生理刺激对材料所作出的自然反应,同时包含了人对材料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建立在生理的基础上,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某种材料的综合印象概括起来,地铁设计需要在材料的使用上大下功夫。先解释两个基本属性: 1、生理属性,也就是材料表面给予人的视觉和触觉信息,比如单薄与厚重、坚硬与柔软、炎热与寒冷、光滑与粗糙、透明与不透明等基本特征。 2、物理属性,是材料表面通过给予人知觉系统的信息,也就是材料的类别、性能等,如纹理、光泽、色彩等。 材料的自然质感指的是物品本身的质感,是表面的肌理所显示的特征,一般可由人的既定印象得到较准确的定位。比如一块黄金、一张兽皮等都有自己特定的材质感。自然之感强调的是材料本身的特性与美感。材料的人为质感是人对于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具备材料本身没有的表面特征,认为质感突出认为的工艺特征,强调工艺的精美与创新。在现代的设计中,认为质感被广泛运用,从而产生丰富多彩的质感效果。可以在地铁中利用高科技。 四、总结 近年来中国经济飞快蓬勃发展,而衡量一个城市先进与否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交通,中国已经建成或者在建地铁的城市有三十多个,不同于往日,如今的地铁已不单单要担负起交通的重任,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城市宣传资源,能非常好的体现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而地铁公共艺术品正是这样的一个媒介,必须合理的安排和充分的利用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征,有不同的历史,也有不同的地铁,所以公共艺术品对于不同城市地铁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各有千秋,在步入了轨道交通新时代之后,意味着向多元化公共交通迈出了一大步,而站台内琳琅满目的公共艺术品,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墙,彰显了充满艺术气息的人文色彩。地铁的公共艺术品直接影响到城市形象的长远发展。 交通设施论文:通用设计在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通用设计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的重要指标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人口增长、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及残障人士、老年人希望平等参与社会生活需求的提高对城市公共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用设计避免了无障碍设施为满足那些弱势群体的生理使用需求,但却往往会使弱势群体感觉被与正常人区别待遇产生了不良的心理暗示。城市公共交通设施是一个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对公共交通设施设计中人性化的通用设计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通用设计 公共设施 趋势 1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涵义 公共交通泛指所有收费提供交通服务的运输方式,也有极少数免费服务。广义上的公共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索道等交通方式;狭义的公共交通是指城市定线运营的公共汽车及铁路、渡轮等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城市公共交通设施是指在城市公共环境中,面向公共人群,为大众提供运输服务功能的统称。 2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作用 城市公共交通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都离不开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相对于私人交通工具,具有运量大、效率高、耗能少、污染小、占道面积少等优点,因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影响极大,也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3通用设计在公共交通设施中的应用 通用设计只是一种设计理念,它并不是一种新的学科或风格,它只能作为我们设计的一种指导或清楚易懂的方法,所以在整体上并不能直接的体现出来,更多是在一些点上细节上表现出来。下面我们看一下通用设计在城市公共设施的交通系统、信息系统、卫生系统、休息服务系统和游乐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交通设施是城市公共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设施之一,对于我们大众来说就是使用最频繁也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但对于有障碍人士来说,家门也许是一道他们永远无法逾越的障碍,因为他们无法使用普通的交通工具。因此,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通用设计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交通设施的灵活性,行动方式的最大程度多样化。 3.1通道 从通用设计的角度出发,公共空间中的通道体系总体上应能够满足所有基地和建筑中的使用者的需求。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所有人的需求和行为特点,包括不同的移动速度、不同的身体条件。人行横道要考虑轮椅、视障人的通行方便,盲道与人行横道之间要有交接以导引视障者过路,在路口处设置利于盲人辨向的音响设施。在人行横道的出入口应设坡道。为便于盲人行走时的方向识别,保证盲人的人身安全,人行道宽度需要在 2.5m以上。在交通事故频发地段的人行路面,要与车行道有所分隔或高差。人行道要设有肌理地砖的盲道。残疾人和能力丧失者在进入公共建筑物前.需将所乘三轮车换成轮椅,这就要求在公共建筑物或住宅入口处设置一定数量的专用停车场所,且尽量靠近建筑入口,同外通道相连并辅以遮雨设施。 3.2坡道 坡道是交通设施设计中不可不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界面向另一个界面过渡的一种方式,极大的方便了轮椅、婴儿车、手推车等车辆的通行。坡道是协助有轮交通工具应付水平面变化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在步行道出现高度差,需设置多段阶梯的地方,为使轮椅等人力车安全便利攀登,也应设置坡道。一般坡道的宽度一般在 1.2m,超过 5m 长的坡道宽度应在 2m,可以使坐轮椅者与其他人并排经过。 3.3出入口 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残疾人和能力丧失者希望能与健康人共走一个入口或在同一入口设置专用入口,而比较忌讳走旁门和后门。如采用自动门可方便任何人的进出。建筑物出入口的通用设计,应该室内外地面相平。如果室内外有高差时,应使用坡道连接。通用化的出入口空间,充分体现了易识别、易到达、易通达的特点,尤其能够适应弱势群体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3.4电梯 电梯是公共设施通用设计的重要方面之一,在公共空间都是不可缺少的,在高层公共空间里,电梯实际上就是个升降平台,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通用设计的原则,使用上要便于操作,如轮椅使用者使用方便、可触的盲文。 4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私人交通将无限增长,私人小汽车逐步进入家庭,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使得大部分大中城市交通状况日趋紧张,越来越严重的拥挤、延误、事故、环境污染、公交衰落,远远超出人们所能接受的限度。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发展多元化的客运交通系统,提升公共交通设施和装备水平,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舒适性。科学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积极发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加快调度中心、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以及停靠站的建设,提高公共汽(电)车的进场率;推进换乘枢纽及步行道、自行车道、公共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规划同步实施。鼓励新能源公共交通车辆应用,加快老旧车辆更新淘汰,保障公共交通运营设备的更新和维护,提高整体运输能力。 交通设施论文: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管理研究 摘 要: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管理现状及城市交通设施管理体制等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管理的探讨。 关键词: 城市道路 交通设施 管理现状 管理体制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的重要保障。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按功能可分为三类:交通管理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服务设施。交通管理设施包括: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物理隔离装置、交通信号控制设备、交通违法监控抓拍设备等。交通安全设施包括:防撞护栏及防撞柱、防眩装置、视线诱导设施、颠簸路面(减速带)、公路反光镜等。交通服务设施包括:停车场、加油站、紧急电话等。 一、交通设施的作用及分类 交通设施的作用在于组织、管理、指导交通的运行,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驾驶人员提供运行路线的环境条件,指示在具体情况下对运行操纵状态的限制,以保障交通安全通畅迅速地行驶。交通设施包括两类:一类为交通安全设施,即以工程手段保障交通安全,疏导车流人流的设施或设备;另一类称为交通管理设施,用以体现交通管理规章,控制行车、行人的设施。 (一)交通管理设施。 1.交通标志包括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及起辅助说明作用的辅助标志,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合理设置,目的是为实现交通畅通和行车、行人安全服务。2.交通标线主要采用路面标线形式,是最主要的一种用以表示各种车辆行驶的车道线、人行横道、停车地带,以及组织运行车流、禁止警告等内容。3.本工程在主干道与主干道的交叉口、主干道与次干道的交叉口、次干道与次干道的交叉口处使用交通信号灯管理车辆运行。于支路交叉口处采用交通标志标线管理车辆运行。4.在车道侧设立柱安装横臂或制线弯管,将信号灯伸入车道内,即悬臂式信号灯,信号式样使用横列式及竖列均可。管理行人横过道路用的信号灯采用单柱式,灯箱装置于柱顶或柱侧。 (二)交通安全设施。 1.行人安全设施,采用立道牙及护栏,并设置无障碍交通设施,如人行道上应设有盲人通道,轮椅坡道。2.车辆安全设施,采用交通岛,根据对各方向机动车及非机动车行驶路线的设计。在渠化交通路口的必要位置设置,采取路面标志线涂绘表示。 二、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管理现状 (一)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管理现状。 1.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现状。1986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改革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的通知》,明确规定,由公安部统一起草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规,对全国城乡道路交通依法管理。包括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交通指挥、维护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和车辆检验、驾驶员考核与发牌发证、路障管理,以及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的设置与管理等。2.标准及制度建设现状。我国已制定了部分基础性的交通管理设施标准和一些其他交通管理设施的技术标准。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道路交通信号灯》(GB14887-2003)、《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14886-2006)、《锥形交通路标》(GA/T415-2003)、《道路交通防撞墩》(GA/T416-2003)等,建立了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制。在新建、改建道路时做到了交通管理设施与道路基础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使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道路建、管脱节的局面。公安、城建、规划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密配合,整体作战,认真落实各项措施。 (二)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管理存在问题。 1.尚存在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道路交通设施的现象。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前,地方政府往往根据本地实际,确定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维护权属,并延续下来,随着《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了维护交通安全畅通是公安交管部门的基本任务,迫使公安机关有主动参与交通设施建设与维护的动力,势必造成多头管理的客观现实,地方政府往往会以文件的方式,重新明确交管部门在道路设计、建设、管理、维护方面的审核、监督权,客观上造成多了一个部门参与道路设计、建设、管理、维护的现实。2.道路建设维护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脱节。《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但是,道路交通管理的其他职责,如管理道路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等方面则归属交通部门或市政建设部门。道路交通管理由公安部门、交通部门或市政建设部门分别管理存在机制上的弊端,容易出现推诿现象。例如,对危险路段和黑点的整治就存在不易调和的体制性隔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履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职责时,较之交通部门或市政建设部门易于发现道路危险路段和黑点,但因没有相应的整治职责,只能通过政府协调,或者与交通部门或市政建设部门沟通,整治危险路段和黑点,极易造成道路建设维护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相脱节的现实状况。 三、城市交通设施管理体制探讨 (一)应建立以交通管理部门、城市建设部门为主导的道路交通设施管理体系。将道路交通设施管理与道路交通管理相统一,建立由城建部门或交通部门统一规划、建设、管理的一体化管理模式。通过制定统一的道路交通管理法律体系,科学规划、设计和管理道路交通,研制并实施较为系统的交通安全体系。另外,完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协助管理道路交通设施工作的程序,明确公安机关交通管理机构职能,合理确定跨部门的职责分工。 (二)应建立科学完善的道路交通设施管理系统,合理划分事权、财权,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理顺交通管理部门和建设、养护主管部门的关系,按照权责一致、分工明确的原则,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三)维护交通安全畅通是公安交管部门的基本任务,而道路管理设施如:交通标志、交通标线、交通信号等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道路交通设施是道路有效组成部分,道路的规划、设计、建设、维护等方面是交通部门或市政建设部门的职责,因此,建立由城建部门或交通部门统一规划、建设、管理的一体化模式,是城市交通管理设施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现行交通安全法及现阶段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实际,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主导的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管理将较长时间存在。
农业科技推广论文:农业科技推广之农民科技素质 一、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在农业推广中的地位和作用 1.教育性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特质。不管是从农业科技推广理论角度,还是从广泛的农业技术推广实践来看,其教育性特征都是非常明确的。主要表现在:针对农民,立足实际,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把实用的知识、技术、信息传递给农民,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动农村社会的整体发展。 2.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本身来说,农业科技推广过程就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过程。它唯有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最主要目的,帮助农民获取信息、知识和技能,更新思想观念,其所推广的技术信息及相应载体才有可能最快地在最大范围内充分发挥效益。我们应该认识到,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是全面、系统、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的必然成果。 3.反过来,只有农民科技素质提高,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1)农民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的不断加强,将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顺利融入农民的生产生活,农民对新技术、新理念更易于接受。 (2)农民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势必大大缩短新科研成果、技术的传播推广过程,大幅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社会经济效益。 (3)较高的农民科技素质也加大了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的需求,从而极大推动农业科技发明、创新。 二、当前农业推广中农民科技素质教育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已经不仅仅是自然资源的不足、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而是农民的素质,特别是农民的科技素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农民科技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根据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发现,发达国家每亩耕地平均拥有一名农业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过正规高等农业教育的达45%—65%,而我国目前每万名农村人口中平均只有6.5名农业技人员。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六到七年,其中还包括大量文盲。这种农民科技素质普遍低下的状况相对于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推动农业现代化事业来讲是不容乐观的。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事业的落后,主要表现在: 1.农村教育落后。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统计分析处理,农村教育的人员结构和数量约占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9940万)的79%,但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教育不尽如人意,高中程度则是凤毛麟角了;根据社会科学院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末,我国农村人口数9.2亿,而以农民学校培训、资格证书和转岗为主的农民素质教育与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仅为291万人,仅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0.32%,约300人中只有1人受过职业技能培训;以农村骨干、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基层政府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为主的农村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人数为5831万人,仅占全国农村总人口(9.2亿)的6.3%。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严重滞后,无法满足农村劳动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的需求,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2.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农民科技培训渠道、形式单一。据调查,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部门的各种职业学校、培训中心以及部分职中。这些培训机构一般只集中在县城或乡镇举办培训班,很少深入农民群体,甚至大部分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形同虚设。通过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我们得知,当前农民接受科技培训渠道主要是自学和农技推广机构(包括农技推广部门、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培训。培训形式以现场指导和课堂授课为主。调查还表明,不足三分之一的农民会一年至少接受一次培训,接受过三次以上技术培训的农民更是不足3%。 3.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 (1)农业推广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早在1950年我国就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条例》,后续有1972年的《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1993年的《农业技术推广法》、1999年的《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及一系列相应的政策规定,再到地方出台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实施办法等,都从法律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了规范和制定,但在这过程中并没有建立起与法律和政策配套的实施机制,在许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基本上被边缘化。 (2)以政府指令为主导。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基本以行政指令为主,习惯于下计划、要项目、等任务,为推广而推广。 (3)以技术为导向。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科研成果的市场性和实用性,但多凭主观推测,在传统推广模式引导下,无论科研人员还是推广人员,最关注的还是如何把技术成果本身推销给农户,而非市场需求和农民对它的接纳程度 三、加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对策和措施 农民科技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农业推广过程中农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改革农村教育体制。首先要从法制的基础上重视农村教育。其次,要加大农村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增加农民科技培训预算,从政策、资金、科技人员等多方面支持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并完善农村基础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高等农业教育三级体系,使农村义务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全面开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2.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增强培训功能。选择部分有条件的中等农业学校和市、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以各大农业大中专院校、农业科学研究院为科技依托和教育阵地,建立一批省、市、县逐级推进的农民科技教育示范基地,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逐步完善农民科技教育体系。以湖南农业大学的“双百”科技富民工程为例,“双百”工程是由湖南农业大学选派优秀科研人员组成一百个科技服务小组,在全省选择相应的一百个农业专业户或涉农专业组织、企业作为示范基地进行对接,组织技术培训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与示范,探索并建立了农业科技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入户率的新途径和新机制。 3.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建立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知道,单纯由政府组织的以技术为导向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组织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才是必然选择。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如图2所示)建设应以大力调动农户以及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推广体系为目的,坚持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当然,最根本的一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科技素质还不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客观实际,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应始终坚持以利益引导为主,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等便捷有效途径,重点培养农民对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兴趣,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积极的科学技术态度和科技意识,锻炼利用新技术、新知识的基本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作者:陈献群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农业科技推广论文: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的重要意义 一、保证我国品农产品的安全 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不仅仅威胁了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也严重的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给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农产品无法正常销售,部分农业产业的发展遭到重创。通过推广和应用新的农业科技,可以有效的加强对农产品全流通环节的监督和控制,保证我国农产品的安全。 二、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不断地多元化,但农产品的收入仍然是农民增收的基本保障。通过推广新的农业科技,可以有效地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培育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三、当前经济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在不断地融入到整体国民经济发展之中,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之下,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存在着以下问题: 1、思想意识落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 受长期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农业科技人员的思想意识还是比较保守,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差距。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科研工作者一切以农业增收作为农业科研的唯一指导思想,忽视了农产品品质改良以及产量稳定的要求,没有以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为指导来进行农业科研,导致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出现了农产品的季节性和结构性的剩余,不利于市场需求的满足,也不利于农民增收的实现。 2、农业科技转化率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成熟 农业科技要想发挥其真实的作用,必须以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为基础,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技术。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成熟,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很多农业科技的推广都必须以政府的推动作为动力,这就导致农业科研成果不能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以及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均在70%以上,而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20%左右,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50%。这一切都表明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还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很不成熟,农业科技不能有效的转化为实际应用成果,大大的降低了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效率和作用。 3、信息化建设落后,农民新技术接受能力低下 当进的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信息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高科技手段。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不仅仅能够实现我国农业生产、流通以及消费各环节的无缝对接,还可以让农民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利用信息平台了解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但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十分落后,不能为农业生产与农产品的流通提供专业化的信息平台。同时,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为低下,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 4、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构成不合理 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人才保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全新的环境,这就要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不仅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农业科技知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市场经济头脑,能够准确的看到市场对农业生产的要求,将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与市场需求有效结合。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无论是从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以及专业背景构成来看,都不尽合理。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才46岁以上的占整体队伍的90%,队伍老化现象严重。 四、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的建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的农业发展也不断的融入到整体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之中,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也必须符合当今经济发展潮流的需要。针对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所遇到的障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解放思想,强化市场经济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已经建立起了高度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必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也必须解放思想,强化市场经济意识,在保证农产品产量增加的同时还要积极改良农产品的品质,结合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变化的规律,积极推广反季节农产品种植技术和生鲜农产品保鲜物流技术,保证农产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保证农民的增产增收。 2、提高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率,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的有效推广和应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太低,不仅仅严重的浪费了国家的农业科研投入,也大大的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需要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市场的需求为引导,合理的分配国家农业科研以及农业科技转化经费的投入,积极研究和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农业科技成果,让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成为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主要牵引力,保证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有效性,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成熟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3、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力度 信息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标志和依托,现代化的信息平台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信息平台建设明显滞后,没有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体系,农业的生产、流通以及最终的消费各环节相互脱离,农民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低下,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各环节的监督缺失。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以现代化的综合信息平台为依托,一方面利用信息平台让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信息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保证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平台来推广新技术,让农民能够更加方便的了解国家政策的导向,了解国家最新农业技术的研究成果,方便农民对国家政策以及最新农业技术成果的学习。 4、完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是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基本人才保证。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队伍老化现象严重。农业推广人员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接受能力较差。因此,国家需要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加大对现有农业技术推广对的培训教育资金的投入,让现有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能够接受新技术和新理念,能够将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年轻化的速度,在相关高校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的综合课程,为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综合素质人才,鼓励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投入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工作当中,为我国经济落后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作者:彭吉萍 高泉 单位:昆明市北郊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农业科技推广论文:农业科技推广问题与思考 一、面临的问题 (一)推广经费不足 乡级农技人员工资较低,外出考察学习的经费不能保障,知识难以更新,影响推广积极性,更不能在生产中搞好技术指导。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差,推广难度大,必须加强技术培训与长期技术指导,才能使他们掌握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但经费问题日益突出,难以保障推广工作的有序进行,更难以改变服务设施落后的状况。 (二)农技推广形式单一 豫东地区农业推广工作的目标已由增加产量向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中心转移,并逐步发展到把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作为农技推广的总目标;推广工作的内容将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纵深拓展,并逐步拓展到农业推广咨询服务等。但商丘大部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推广形式还比较单一,服务内容也仅仅停留在一般的田间指导上,很少触及产前、产后服务,推广各类实用技术多凭农技人员的个人经验而为,很少运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来推广新技术。 二、思考 面对技术推广工作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我们作了以下思考:问题的核心在于推广体制不健全,推广机制运行陈旧,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与机制创新。 (一)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在健全和巩固国家农业推广体系的基础上,各级推广部门主动改革,实行推广方法、机制和体系的创新。采用公开应聘、竞争上岗等方法,选录自身有尖端技术的推广人员,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并鼓励他们领办创办建立在农户基础上的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产业服务中心等,让科技与生产结成利益共同体。 (二)加强管理机制创新 推广事业干部全员聘用制,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追究制。促使推广人员加强学习和实践,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深入农村,同时采取激励机制,让农技人员主动承担农业技术承包,服务社会。 (三)进一步加强农业教育、科研与农业推广的结合 以推广部门为纽带,将农业教育推广与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真正实行“农、科、教”三结合的体制,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提高,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的共同发展。 (四)加强政府对农业推广的保障与支持 政府把基层农业推广站纳为全供事业单位,保障推广人员的工资,解决后顾之忧,稳心工作,增加经费投入,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教育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及经营管理水平。 (五)实行农技推广多元化 政府应牵头搭建信息平台,设立信息服务站。按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通过一户带群户,建设科技示范工程;通过园区带整体,鼓励农业企业开展技术推广活动。政府调动种养大户进行科技推广的积极性,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作者:王一尘 单位: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商丘市分校 农业科技推广论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思考 摘要:为适应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应大力推行农业科技推广市场化服务。当前农业生产市场化主要面临着贷款融资难、农业保险少、农业科技人才不均衡及农业科技信息发展慢等问题。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表明,在政府政策引导、市场体系组建和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等方面存在着阻碍农业科技推广的因素。农业科技推广市场化服务体系应从履行政府公共职能、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发挥农业科技企业功能等方面推进,实行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 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市场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市场化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重要特征,市场经济也作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手段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政府包揽式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方式面临挑战,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社会组织、科研单位等其他主体更多地参与到农业技术的推广服务过程中。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开始了向市场化方向变革。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相对于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而言的,它是在由市场对农业科技资源进行配置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交易主体为载体,通过市场经济活动来传播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供给模式。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面临的难题 当前的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却无法解决的。它们直接制约着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建设步伐。 (一)农业保险覆盖面低 农业保险是我国政府继减免、取消农业税后的又一项惠农政策。与其他按照商业化模式运作的保险不同,农业保险属于通过政府财政补贴推动的政策性保险,是降低农业自然灾害损失、增强农民抵御农业自然风险能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农业保险面临着承保险种的覆盖范围较低的难题,一些如水产品、食用菌、禽蛋、烤烟等在广泛生产、种植、饲养的农产品仍未列入农业保险的承保险种范围。与此同时,农业保险也面临着理赔手续繁杂的问题,而保险的道德风险也困扰着承保公司。[2]水产品、食用菌、禽蛋等是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构成,也是很多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的主要农产品;同时,这些农产品不仅对种植、养殖的农业技术要求较高,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而且能够通过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利润。因此,如果这些农产品不能纳入农业保险的承保险种覆盖范围,将对这些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形成障碍,并最终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农民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并制约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有效运转。 (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不均衡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科技的人才培养却并不均衡。现有的农业科技人才中种植业大多集中于传统的“粮棉油”方面,养殖业的多集中于生猪和渔业,一些新兴的、特色的、发展前景好的农产品,如食用菌、有机蔬菜、烤烟、茶叶等种植业领域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人才培养力度并不充足,导致很多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招聘到合适的农业科技人才。很多种植有机蔬菜、食用菌、烤烟的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得不高薪聘请相关专业的农技人员,这样不仅增加了经营成本,也延缓了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随着蔬菜、食用菌、紫薯等特色农产品在省内的广泛种植,这些农产品种植所需要的相关农业科技人才的缺口将越来越大。而且不少学历高、知识新、能力强的农业科技人才更愿意进入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不愿意到农业企业和基层农村去发展;而愿意进入农业企业和基层农村发展的农业科技人员又往往达不到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求。因此,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不均衡,将对市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转和现代农业的建设形成深层次障碍。 (三)农业信息化发展较缓 农业生产经营已经完全融入到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因此更需要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程度,让农业企业和农民能够及时地搜集分析市场交易信息,获取学习农业新科技,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信息化能够大大降低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的成本,帮助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更直接、更便利、更迅速地将农业种植、养殖信息传递给加盟农户,从而使农户更有效地掌握农业新科技、更及时地把握农业市场信息,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成效,并使得农业发展能够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但当前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程度并不高。目前只有少量的农业科技是农民直接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获取的,而绝大部分农业科学技术还是依靠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而传递到农民手中的。因此,农业信息化发展程度低、速度缓慢,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瓶颈。 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市场化发展缓慢的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收入,市场化服务理念和机制都将逐渐进入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也需要在市场体系中发展壮大。而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出现种种问题,则表明在政府政策引导、市场体系组建和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等方面存在阻碍农业科技推广的因素。 (一)原有的政府引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政策无法满足市场化服务体系发展 为服务农业发展,我国在县区级政府设立了农业科技推广站,随后逐渐增加投入扩大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队伍并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尤其是乡镇农技站的办公条件,从而逐渐形成了包括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水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水利技术推广体系这六大体系在内的、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但随着市场体制的确立,农业生产和经营也实行市场化发展的情况下,这种由政府包办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滞后于市场变化和农民多样需求的形势发展。而且各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出现经费缺乏、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人员老化、知识技术落后等诸多问题,无法满足农民多样的农业技术指导需求,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持续发展形成了障碍。 (二)农业市场体系机构不够健全导致农业科技市场化推广发展缓慢 农业生产与经营也逐渐进入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科技推广也需要在完整的市场体系环境下才有可能发展完善。而我国农业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健全,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发展。完整的市场体系包括农业科技商品和农业科技生产要素市场,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金融、信息、劳动力等市场要素均应发展以使得农业科技资源市场主体和客体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并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市场化发展。在当前农业科技资源市场中,政府机构包办太多,农业科技资源市场的主体不够明确;立足于城市工业发展的金融、信息、劳动力等市场体系与农业发展存在较大隔阂,服务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意识和动力不足。农业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完善的市场体系缺位使得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难以满足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的步伐。 (三)农业科技企业未能对农业科技推广发挥积极作用 农业科技企业是指以从事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为主,能够在农业科技研发方面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以企业研发成果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产品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应在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科技推广中承担农业科技资金融资、农业产品研发和农业产品市场化的职责,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引领农业科技发展,实现农业科技推广的市场化。但在农业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缺乏资金的严重程度已经制约了农业科技企业的正常经营。农业科技企业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扶持资金,通过金融机构融资的成功几率也没有工业和信息产业的企业高,再加上研发产品不能被长期进行定式农业生产的农户接纳,不少农业科技企业发展陷入两难困境。市场机制的竞争性迫使这些面临发展难题的农业科技企业进行生产模式转型,脱离农业科技研发和农业科技推广实为无奈之举。但不少农业科技企业没有积极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却是事实。 三、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市场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整个农业科技推广市场化服务体系中,农民满意并能够得到实惠是一切措施的实践准则。 (一)政府履行公共职能,促进市场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当前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构建中,政府最关键的任务是重构现行农业管理体制,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整合涉农各部门、聚集政府的农业资源,从而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农业市场运行的成本。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中政府公共职能的履行,应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将资源向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需求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主体———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并通过行政服务帮助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引导、支持和鼓励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成长发展的同时,各级政府机构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以推动市场化的农业科技资源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政府通过修改农业金融政策,提高贷款金额、延长还款期限、简化信贷手续,降低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甚至个体农户的融资成本和风险;政府也可以设立农业科技项目、农业示范项目等方式,鼓励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项目申报获取经费支持,示范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政府还可以引导和支持涉农院校和农科机构,按照农业种植、养殖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人才;同时通过资金奖励、政策鼓励的方式,引导农业科技人才到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基层农技机构工作,并支持各基层政府根据本地区农业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推动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农产品市场发挥功能,需要形成完整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供价格、竞争、风险、信贷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农产品生产要素进入农业生产过程后,能够快速转化为市场所需要的商品,还需要大力推行“互联网+农业”模式。通过建设农业信息平台,能够提高农业新科技的传播和推广速度,并让农民更快速、更便捷、成本更低地获得各种农业技术指导;而且农业信息平台也能够将农产品市场的交易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普通农户,从而能帮助它们更为直观地了解农业市场行情、更为准确地判断农产品交易时机,以提高经济收益。因此,在未来的现代农业建设和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构中,通过加大对农业信息平台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是政府承担农业中介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发挥农业科技企业功能,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科技企业,既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农业市场交易的主体,是农业生产种植、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市场交易中“前线”。因此,农业科技的资源和投入,应该向农业科技企业倾斜,强化其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市场交易的”双主体”的科技能力、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农业科技企业要主动承担起科技研发、科技服务和成果推广等任务,增加农业科技研发、试验和示范方面的资金投入,积极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农业科学技术,并以此为支撑推动农业新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科技企业通过专项资金招投标、农业实验项目奖励、农业技术人才培训等方式吸引农业高校、科研院共建农业科技研发和示范平台,以农业科研基地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桥梁,构建“农业科研机构十农业科技企业”协调联动的农业科技资源流动机制。农业科技企业购买农业科研机构的农业科技发明专利,或与农业科研机构共建农业科研试验基地,从而更为有效的实现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农业科技企业以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或通过吸纳个体农户加盟,或通过示范点的辐射效应,为个体农户实现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指导等服务工作。同时农业科技企业也可以将急需的农业科技信息向农业科研机构反映,以此促进农业科技的研发、转化和应用。由此,通过市场经济的渠道,将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产品市场交易的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能够更为有效地解决农业科技转化应用难的问题。 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一个开放多元的、平等自愿的、双向选择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政府还需要要强化市场准入机制、市场运行监管机制两个方面的职责,履行农业市场的公共管理职责,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才能够真正地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助力。 作者:贺景霖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农业科技推广论文: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分析 摘要:农业科技是优质、高产农业的保障,在推进现代化农业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创新型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创新 近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增长。而在农业发展中,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保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农业而言,农业科技是农业高效、优质发展的保障,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以及农业科技机制的创新有助于促进高产、优质农业目标的实现。 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1科技推广组织机构不合理 我国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还没有固定的科技推广组织,大多是国家科研机构在取得相应的科技成就后才举行科研宣传活动,而这种活动具有不定期性。另外,在科技推广工作中,组织松散,各组织之间缺乏交流和合作,没有专业的科研人员进行指导,以至于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1.2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占有率低 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农业科技市场较小。农民在作物栽培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种植经验,对于农业科技成果,他们存在一定的质疑,接受程度较低,缺乏市场;另外,科技链与产业链对接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造成科研工作者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科研模式上,与生产脱节,同时造成科研成果转化效率较低,难以形成科研市场。 1.3专业人才不足 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专业技术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目前,专业农业推广技术人才明显不足。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文化水平不高,难以在推广工作中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1.4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 目前来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方面,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监管不到位,没有建立有效地监管体系;另一方面,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尤其是那些贫困落后的地区,根本没有农业技术服务的存在,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机制的创新 2.1建立科学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机构 我国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为农业科技推动工作提供支持和依靠,成立专业的、合理的科技推广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同时,要加强科研部门与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机构之间的联系,保证科研成果的共享。 2.2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的宣传 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农业科技的宣传工作。要善于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途径向广大农民、种植户宣传农业科技,提高他们对农业科技的认识,促使他们接受农业科技成果。同时,推广部门要善于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实现在线24h科技服务,为种植户、农民提供专业的农业科技服务,解决农民在应用农业科技过程中碰到的疑问,促进农业科技的更好应用。 2.3加强人员的教育与管理 在农业科技推广中,推广人员专业水平、职业素质的高低都将影响到农业科技推广效率。为了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就必须重视人员的教育与管理。要强化人员的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强化服务意识。同时,要加强人员的管理,要完善人员管理机制,强化责任制,以制度来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另外,相关部门必须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如物质、精神激励等,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去。 2.4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首先,政府部门必须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中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的监管,既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也要加强监管确保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要重视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的建立,要建立全面的城、乡推广体系,将相关工作落实到位,为农民提供全面的科技服务。 3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培育机制,可以促使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科技真正地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所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刘新颖 单位:吉林市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推广论文:农业科技推广单位档案晋级的思考 摘要:笔者通过市级农业科技推广单位档案晋级实践,凝练出通过档案晋级、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黄金六条”。同时,对档案晋级后,如何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笔者提出了“四个坚持”的档案管理持续改进方略。 关键词:科技推广单位;档案晋级;思考 我站是隶属于宜昌市农业局的正科级全民所有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主要承担辖区有害生物、病虫抗药性防治、农业植物检疫、农药质量检验、技术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服务和农药登记管理服务工作。2015年以来,我站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理念,既重视各项业务工作,又重视档案晋级工作,在全面出色完成各项业务工作的同时,站档案管理晋升为湖北省档案管理AA级。 一、我站档案晋级的“黄金六条” 今年1月7日,宜昌市档案局组成专家组,对我站档案规范管理AA晋升进行了评审。评审组通过对照《湖北省企业、科技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规范管理等级考评办法》,通过“看、听、评、议”一致同意我站通过省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规范管理AA评审,并于1月28日获得宜昌市档案局审核批准。我站档案管理工作之所以能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晋升省AA级,主要得益于我站的“黄金六条”。 1.全员“洗脑”。在档案晋级工作过程中,我站领导首先所做的事就是给全体职工“洗脑”。即站领导多次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档案知识、强化档案管理的意义、档案管理晋级的有关政策要求,并采取讨论交流的方式,深化全站从领导到中层干部,再到一线职工对档案是什么、档案的重要性、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意义认识。实现了站长、书记,到分管领导,到站内一线员工形成共识,认为档案是单位改革发展的真实记录,是服务今天、服务未来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同时,全体职工对“档案管理高低影响单位发展,事关职工切身利益”、“档案升级达标是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路径”一致认同。 2.领导重视。领导为引领、引导之意,是档案管理晋级成功的关键。2015年初,为实现档案管理晋级目标,站成立了档案管理晋级工作的总指挥部——领导小组,站长主动作为,亲自挂帅,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书记和三名副站长担任副组长,不甘示弱,紧随其后,办公室及部门负责人积极参与,群策群力,共谋大计。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在档案晋级工作的重大问题决策、组织协调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同时,站领导将档案工作纳入全年工作重要议程,要求全站上下,通过晋级活动,加强档案工作,提升档案管理水平。领导引导为档案晋级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确保投入。投入是档案晋级成功的物质基础。在档案晋级过程中,站领导在年度经费已经下达的情况下,调整预算方案,多方筹措档案晋级达标所需经费达万元,占全站公用经费总额的%以上;在单位面临搬迁,办公用房特别紧张的情况下,从单位仅有的10间办公室中,腾出2间,其中一间13平方米办公室按晋级达标的要求改建成综合档案室,另一间作为专职档案人员办公室。并按照要求安装配置了“三铁”(铁门、铁窗、铁柜)和相关防护设施。 4.建章立制。建章立制即建立制度和机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档案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的方法和制度,是我站档案晋级、提高档案水平的根本。在档案升级达标过程中,我站依据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省市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了站档案管理规定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了档案接收、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利用、销毁、保密、库房管理等一整套管理规范,除按规定上墙外,还编成小册,印发给全站每位职工,以便档案管理制度“深入人心”。同时,我站还建立了档案移交、借阅等多种登记薄册,将档案管理制度落实到行动之中,确保档案管理规范有效运行。 5.巧借外力。“借船好出海”。档案专业服务机构具有专业知识全面精深、专业服务能力强的特点,在档案晋级过程中,我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档案整理服务外包给了我市一家颇有实力的档案专业服务机构。共整理档案2793件,其中:文书档案件,人事档案件,科技档案件(含基建档案)。借力专业机构,不仅为我单位提供了高水准的档案整理范本,加速了档案升级步伐,还为我站培养了一支“永久牌”档案管理专兼职队伍。6.全员参与。档案管理涉及单位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单位每位职工。因此,我站档案晋级实行全员参与战略。一是明确责任: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就分管工作中涉及的档案管理工作负领导责任,科室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负直接责任;二是充实力量:我站配备专职档案档案管理人员1人,每一科室配备了2名兼职人员,并明确了分管领导;三是与档案专业服务机构建立了长期的档案管理队伍“传帮带”关系。 二、档案晋级后的思考 档案升级达标不是目的,而是推进档案管理工作、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一条“高速路”。档案管理工作“只有逗号,没有句号”,长期且艰巨;档案晋级成功,是档案管理工作一个新的开始。档案升级达标后,档案管理工作仍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档案管理工作持续改进。 1.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查找整改档案管理中的问题。查找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付诸实施,是我们改进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一大有效途径。我们的档案工作虽然达标了、升级了,但仍需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从严标准、认真查找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才能推进档案管理工作迈向新的台阶。如:电子档案资源等的档案资源的收集,又如:档案的综合利用率低等等,都是我们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短板,我们要通过“补短板,见长效”,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2.坚持目标导向,向更高层次的档案管理工作目标迈进。目标管理是我们推进工作的重要工具,我站档案管理工作晋升为湖北省AA级,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我们应借助目标管理工具,将省级档案管理AAA和更高层次的目标确立为下一阶段的目标,齐心协力,实现这一目标为之奋斗,以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3.坚持运用导向,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档案的价值在于应用,目前,档案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是档案管理工作中普遍现象,我们应将此作为我们加强和改善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需求调研,确定重点,加快档案资源编研开发应用步伐,并借助“互联网+”技术,提高档案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显现度。 4.坚持人才导向,建立一支与现代化档案管理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事在人为,人是根本。档案管理工作亦是如此。档案管理工作对人认识误区很多,认为“什么人都可以从事档案工作”的领导大有人在,档案管理人员不稳定、档案兼职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也是普遍现象。因此,档案主管部门应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监督查检,督导单位确保档案管理工作队伍稳定性,单位应提高对“档案人”的认识,关心他们、支持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履职提供条件,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强化全员档案意识,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作者:尚静1姜会2 单位:1.湖北省宜昌市植物保护站2.湖北省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农业科技推广论文:农业科技推广作用研究 1新媒体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对农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我国农村地区新媒体处于尴尬的发展处境,存在意识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 1.1新媒体对农业经济促进作用认识不到位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普遍使用,运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农业科技技术传播成为时展趋势。由于部分领导干部对新媒体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比较片面,想当然地认为新媒体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在于引进一些信息化的设备,如在各个村里简要配置计算机、传真机等硬件设施,这些简单的措施无法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实质性作用,忽视了新媒体在农村的建设。 1.2缺乏新媒体专业性技术人才 农村新媒体的发展需要大批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现代新媒体信息技术,还要懂得现代化农业发展技术,善于在浩瀚的农业科技信息技术中筛选适合该区域发展的新技术,从而完成农业信息技术的搜寻、收集、整理和工作。然而当前,我国教育制度无法满足农村对新媒体专业性技术的人才需求。高等院校讲授的知识具有滞后性,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农村发展新形势,无法快速适应农业的发展变化。此外,新媒体的基层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水平整体较低,对网络知识的了解甚少。 1.3新媒体发展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村新媒体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于我国网络发展起步较晚,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其中大部分的网络设施都是为政府服务的,网络媒体信息比较少,且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2进一步发挥新媒体积极作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2.1提高农户的媒体化意识 我国是农业大国,具有千年的农业种植历史,日升而作、日落而息已成为我国农业特色形势。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强化农户利用新媒体的意识,逐步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观念,使农户真正意识到媒体信息就是资源,媒体信息就是财富的意识。意识是改变行为的基础,只有农民从心里真正意识到新媒体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才能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从根本上提高自身对新媒体的学习和驾驭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2提高新媒体技术对农业经济作用的宣传 当前,电视仍为我国农村最主要传播媒介之一,是农民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渠道。因此,新媒体技术宣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电视这一媒介在农村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捷的优势,结合当前作物,针对性地开展农业先进技术培训和传播。此外,利用农村赶集、庙会、聚会等人群聚集形式,开展新媒体作用宣传,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 2.3建立群众需求反馈渠道 当今社会是新媒体教学和学习的时代,正可谓“处处点击皆学问”,政府在提高新媒体宣传的同时,应积极建立群众需求反馈渠道,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建立手机短信咨询、论坛等反馈渠道,及时有效地将农民接收农业科技信息的情况反馈给传播主体。这样有助于专家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通过新媒体途径有针对性地讲解和宣传反馈的问题。这样即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传播范围广等优势,也克服了大众媒介反馈不及时的缺点,有利于农业科技信息的快速高效传播。 3结论 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农业要想走向世界市场,获取更大经济利益和品牌知名度,更及时、快速、准确地掌握国际农业前沿发展动态。手机、网络、微博、淘宝、阿里通和亚马逊等快速发展的新媒体为农业信息的快速传播架起了桥梁,满足农民对农业技术、产品信息、发展趋势等信息的获取,由此及时调整农作物种植规模,优化农业结构布局,调整农业收获时期,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同时,新媒体能够及时反馈农民需求的信息,扩展政府组织部门与农民快速联系的渠道。因此,我国在充分挖掘传统信息、传播渠道的优势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构建我国农业信息快速传播渠道。 作者:胡芳华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农业科技推广论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问题分析 1.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的重要性及研究的意义 1.1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的重要性。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手段要靠技术推广,因此可以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联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技示范应用的纽带和桥梁。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于优化农业结构升级、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内容、形式不断更新,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职责也随之扩大,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肩负着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使命,是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和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除此之外,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还是政府制定政策和计划的参谋助手。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有关农业的各种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时,需要了解、掌握农民及农业科技的实际情况,科技推广人员处于农业前沿,知悉“三农”的第一手资料、信息。因此,要求农业推广人员必须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 1.2研究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国实现小康,关键在农村,重点是农民。农业丰,则天下兴;农业强,则天下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发达的、现代化的高效农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县(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作为我国最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管理组织,在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状况如何,往往会决定农业技术推工作成效。因此,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通信,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探究并加快实施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刻不容缓。这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技术的作用与效能,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蒙自农业的竞争力,开创蒙自农业、农村的又好又快发展的美好未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 2.蒙自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现状。 蒙自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主管部门是农业局下属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专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人;乡、镇农业技术站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人,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计***人。据笔者调查,农业技术职员在编不在岗达到的问题十分突出,占28%。近年来,蒙自市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经过广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完成了一些国家、省、市科研课题,积极引进、推广科技成果,尤其在指导广大农户提高农业科技知识和使用水平方面,充分发挥了科技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市农业科技水平整体提高和现代农业、效益农业、特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为今后加快全市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蒙自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化农业时代的到来,蒙自市的农业技术推广在机制、手段特别是人员素质方面相对滞后,已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变化的需要。特别是当前不少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运转困难,农业科技人员短缺现象日益突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现状令人堪忧,对于推进蒙自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将带来一定的影响。 2.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蒙自市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除了受想认识、工作方法、管理体制、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制约外,还存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周期长、更新慢等影响整体素质提升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全市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中,35岁以下的仅5人,占3%;35-45岁的28人,占17%;46-55岁的53人,占32.1%;55岁以上79人,占47.9%。农业技术人员老龄化、后继无人现象相当严重,年轻有为技术人员断档,没有形成合理的梯队。在岗农业技术人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达94人,占57%。高学历人员十分奇缺,高素质的人才严重匮乏,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都很不合理,农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与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称。 2.2.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知识退化。 目前,现有的镇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对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远远不够。蒙自市已对农业的种植结构进行较大的调整,农业种植主导品种变成了水稻、石榴、甜椒等,畜牧以生猪为主的多种经济种植养殖并举的新格局,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面对现代农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术滞后,不能很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农业多样化要求。 2.2.3农业技术推广专业机构徒有其名。 多年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自收自支,在经营与公益之间徘徊,不少乡镇尤其是不发达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中心),有的被卖掉,有的被迫解散或放任自流,基本形同虚设、名存实亡,有些好的乡镇情况虽然好些,但由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普遍存在的定位不准、非技术人员占用编制、推广经费短缺和推广人员待遇、收入比较低的问题,不少农业技术站靠从事经营性活动增加收入,很难留住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2.2.4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机制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乡镇站、所由事业单位转为乡镇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中心之后,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力量大大削弱,主要反映在:一是单位的性质没有明确。现在的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中心落了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既不是事业单位,又不是企业;既不是国有,也不是民营。责任主体不明确,处于四不着边的游离状态,给资产、产权、债权、债务清算处理造成障碍,国家支农惠农的政策在基层得不到迅速、有效的落实。二是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由在编的国家干部变为受雇佣的社会人群,失去了维系安稳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有利条件和强力支撑。致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弱化,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淡化,农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和潜能严重不足。三是农业技术推广资产流失,家底越来越薄。在乡镇机构改革中,为了分流、安置原有人员,农业技术站、所原有的办公用房差不多快变卖光了,或用于买断身份,或用于偿还债务,或用于的安置,原国家对乡站建设投入所形成的资产已不复存在,现在的农业技术站、所(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基本成了空壳,靠“一个牌子、一张嘴子和两条腿”工作。如此,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可能专心致志地从事推广工作,更谈不上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了。 2.2.5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断档严重。 近年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更新缓慢,甚至有的站所根本就没有人员更新,加之无力进行人员再教育和充实新生力量,致使全市有影响力的科技拔尖人才较以前在数量上大幅下降。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中,非专业人员占有一定比例;文化水平差距大,大中专毕业的居多,文化知识远远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年龄普遍偏大,45至50岁的科技人员占比过重,结构极不不合理;技术老化滞后。学科带头人和业务尖子等高等级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断档,有些乡镇甚至严重缺乏、屈指可数,给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区域技术的开拓创新和农业科研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3.提高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的建议与对策 3.1全面提高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是农业推广系统中的主力军,其素质如何事关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成效。笔者认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除了必须具有丰富的大农业综合基础知识,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以及熟练的实用技术,包括土壤农化、果树种植、蔬菜和作物栽培、农业机械、农业气象、畜禽饲养、加工贮存、病虫害防治、家禽疫病预防、遗传育种等专业素质外,农业推广人员还一是要有科学工作者的严肃的科学态度,有勇于吃苦、献身农业的工作精神;二是要有广博的业务知识,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三是要有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坚持深入到生产实践中去,亲自动手,发现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使自己了解当地情况,积累工作经验和良好作风。总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是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从而更快、更好地适应农村和农民的不断发展进步。 3.2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内部管理。 目前,推广站由乡镇自主管理,面临资金、设备、人员等诸多因素制约,拆东墙垒西墙已很难为继,也不利于其人员流动和规范化。具笔者所知,乡镇推广站已配人员80%都在做与农业技术推广不相干的事,经常被乡镇政府抽调打杂。致使一些有较好技术的农业技术人员,一旦到了乡镇其专业就荒废了。因此,加快全市特别是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根据蒙自市的实际,借鉴农业发达地区的经验,建议乡镇一级的推广站最好能归县级直接管理。一是科学合理地恢复和构建县、乡、村、科技示范户的四位一体的推广网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为产业服务。二是发挥农业技术优势,积极培育新型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延伸和壮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是农业技术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3.3切实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制。 根据蒙自市的实际情况,应尽快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制,尤其在主导产业方面更应加强,以加快蒙自市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运用。推广机构应采用多种形式、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农业推广人员创造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机会,使他们的技术、能力、素质能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按照发展需要,科技人员应每年进行一次培训,3年进行一次有3—6个月时间的知识更新,个别人员还须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修深造,要更多地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创造学习、“充电”的时间、空间和条件,各级政府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真心爱才,善于护才,广为求才,精心育才,大度容才,取于护唯作用的社会氛围。如目前正在实施的农业配方肥料项目,蒙自市已选择特色产业水稻和甜椒两大作物推广,对所确定项目负责人、科技示范村和科技示范户就需要进行专门培训,使之充分认识作物配方肥的重要性、主要养分含量、培肥比重和方法,充分调动示范户参与项目推广的积极性。 3.4真正健全提高素质的考评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必备素质一般包括:热爱农业技术推广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胜任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组织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教育的综合能力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必然会带动农业推广工作的全局。在对专业技术水平的考核上,由于历史原因,笔者认为目前县级单位还不具备考核农业专业人员技术水平的能力和条件。建议有关考核工作由省级以上单位负责,让农业科研单位专家把关。这既能体现技术职称评定考核的严肃性和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尊重,又能切实保证农业技术人员队伍的质量与过硬。 3.5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人事改革,下力解决人才断档问题。 现代化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应该高门槛、高素质、高考核,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最好是本科以上文凭,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机制,严格执行,透明公开并形成良性循环。据悉,以色列所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均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美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均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没有高水平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就没有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农业专业中专学历的学生所学知识很多知识初级的,也可以说非常肤浅,在实际操作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这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有的甚至不如种田农民的经验丰富,很难起到技术指导和示范作用。农业技术推广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应当与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条件相一致,而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聘任的具体条件,在实施工作中,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或由事业单位根据岗位职责任务、专业技术人员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这不仅与现行职称制度的相关规定相一致,同时也能较好地落实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并与行业特点紧密结。一要靠有一套吸引人才的好体制、好机制。想方设法、千方百计让大学生扎根乡镇,安心从事农业公益性推广事业和农业技术工作;二要靠合理的经济、政治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三要彻底改革目前涉农高校本科生的招生办法,可实行定向招生、定向输送,由市(县)报用人计划,参加统一高考,单独录取,学费减免、学生毕业后回原地工作。同时扩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脱产班招生数量,这些学员毕业回村服务3-5年后,优秀者聘用一部分补充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论文:探析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国际做法 (一)印度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006年开始的“第二次绿色革命”使得印度的农业总体效益和农业科技水平大大提高。为此,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并且实施多种农村发展战略和计划,促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政府、科研部门、农业大学相结合,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相补充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印度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国家农业科研和教育系统(NARS)、农业推广系统两个部分,形成了政府、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以及其他部门相结合的推广体系。主要特点如下: 1.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印度政府的推广体系和美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一脉相承,目的在于农村的综合发展。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银行顾问丹尼尔•贝诺尔的指导下印度建立新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系统,成立了专职农业技术推广的培训和考察体系。这样一个体系的建立,使得印度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成为了一个专门的体系。 2.职能分工明确,效率较高印度的科研单位的推广活动主要以国家农业科研委员会为主,各大学通过设立学术、研究和推广教育3个委员会来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国家农业科研委员会主要负责科学研究、教育与培训、技术推广等3个方面的事情。包括在全国选出典型地区作为新技术推广示范点,将研究成果从研究所转移到农村进行实地试验;并且通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培训中心和农业科学中心来专门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农业院校主要通过专家培训计划,每年培训500名左右专家;对农民及推广员进行培训,以及参加全国性的示范活动,用向农民提供咨询和示范服务等方式进行农业科技推广。 (二)日本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在日本,农业科技推广也被称做合作农业普及事业,其最初目的在于通过普及农业科技来弥补农村老龄化和粮食自给率下降的问题。日本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是以都道府县为普及指导中心、试验研究机构、农业研修教育机构配置普及指导员,开展地域农业技术革新。在日本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日本政府及相关合作社起到了沟通和桥梁作用,通过建立农业者合作组织的体制支援经营管理和农业生产。切实起到了提高粮食自给率和农田收益,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振兴了农村经济。日本政府支持农业科技推广的资助力度非常大。2011财年,日本用于合作农业普及事业的资金为562亿日元(100日元约合6.23人民币,2013),用于各种农业科技普及活动。日本普及指导中心共369个,普及指导员6996人,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科技推广,实现了农民、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等的合作与发展。 二、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运作经验 1.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各国都十分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因为它与资源环境、国家食品安全、社会稳定等紧密相关。以政府主导型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将那些推广难度大、投资大、风险大、社会生态效益好的农业科技送到农民手中,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主导型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效提高了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满足了各地区对科技的实际需求,具有较高的推广效果。 2.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可以保证农业科技推广的顺利进行。为此,各国政府都比较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和准入资格,培育了一支精良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精良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学位,并且通过一定的资格考试,而且要懂生产和技术、市场和加工以及现代管理方式。 3.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方式目前,国外普遍采用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如日本的项目推广方式、美国“三位一体”的推广方式,具有区域针对性、实效性的特点。这种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形成了综合性、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推广内容,延伸到涉农的各个方面,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活。 4.稳定的农业科技推广保障为了给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保驾护航,各国都具有较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并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各国通过确立推广机构的法律地位,并运用法律、法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了农业科技推广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三者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实行财政拨款,这是各国一致规定。政府的财政支持就成为各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使农业科技推广具有稳定的经费保障。 作者:李海舰 农业科技推广论文:上海农业科技推广策略 一、上海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一)农业科技成果不断得到推广与应用 近年来,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不断得到推广与应用,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基本实现良种化,上海郊区奶牛、生猪良种率达到100%,水稻和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郊区水稻平均亩产达到或接近550公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通过科技兴农,培育了新品种,推广了新技术,促进了郊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郊区形成了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如嘉定马陆葡萄,南汇西甜瓜、青扁豆、水蜜桃,金山蟠桃,青浦草莓、茭白,崇明花菜、蟹,奉贤黄桃、南美白对虾等。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成为郊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蔬菜和畜牧等生产管理系统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通过建立农业科技下乡长效机制,采取合作共建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结对帮扶等多种保障措施,促进了这些获奖成果绝大部分都在农业生产中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呈现多元化态势 上海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以政府为主导,近年来呈现了多种形式,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中介服务组织等都参与到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上海市鼓励各类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创建区域性技术指导站或研究所,开展专项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上海农业科技推广主要‘高校主动参与型”、“非农企业介入型”、“政府主导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等模式。如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工作室通过创建工作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创立工作制度,实现了高校与政府、推广机构、农户的零距离对接,走出了一条以高校为依托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的新路,使高校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 (三)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不断创新 积极探索农业技术推广新机制,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建立首席专家技术负责制、技术指导员包户负责制、绩效评价制等制度,逐步完善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2009年,除了浦东、金山、崇明实施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县项目外,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水稻、蔬菜、园艺、生猪、渔业、果树、白山羊生产的科技入户工程,累计组织了524名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培育科技示范场(基地、社)723个,科技示范户3825个,重点示范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基本达到100%,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农业示范基地对科技的示范推广力度不断加大 依托科技兴农基地,示范带动郊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建立了一批以西甜瓜、草莓、鲜食玉米和食用菌等特色经济作物为主的科技示范基地,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进程。上海汇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南汇区,是重要的瓜果生产基地,通过大规模选用国内外优质杂交良种,以有机肥为主要肥源,采用标准化、科技化的生产技术实施生产,该公司已经成为上海市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在长江农场、跃进农场、崇明新河镇现代农业基地,实施“水稻高产高新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工程”,集成应用水稻新品种、群体质量平衡栽培、农机农艺配套、机械插秧、病虫草害防治、精准农业等八个方面的技术,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达到700公斤,引领了全市水稻高产创建活动。 二、上海科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推广与农民需求存在不对称性 一是农业技术的实用性不强。由于农业科技项目都是由政府主导,所设立的科技项目能够保证符合政府目标,而没有充分考虑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很多项目负责人更关注政府对科技的偏好,而忽视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加上鉴定专家大多是官员和学者,长期就会导致科研立项、鉴定、推广程序化,农业科技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二是农民能够获取的农业技术不多。作为政府和科研机构,对农业科技信息的获取比较容易,而农民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能够获取的农业技术不多,加上农民文化层次水平较低,获取的农业技术信息很难有效消化和吸收,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效果。 (二)农业科技服务难以满足农民需求 农业科技推广一般由政府主导,在农业科技推广思路和内容方面,政府计划占据主导地位,但这些农业科技不一定是目前农民特别需要的,农民对农业科技的市场需求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满足。由于乡镇农技人员数量有限,加上乡镇合并,农业技术服务的范围扩大到2~3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从乡镇到村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过去村一级负责农业生产的队长负责本生产队的农业生产技术,并且生产队(村民小组)长就是生产技术的指挥员,但现在全部由乡镇农技人员负责,农业科技推广的难度比过去更大,农业科技服务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 (三)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 随着农业科技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对农业技术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仅需要掌握高科技农业技术和设施知识,还需要掌握和运用市场营销、管理、物流、信息等多学科知识,但农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年龄老化、女性化、知识水平偏低的现象,不能适应都市农业发展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需求。近年来,事业单位人员招聘由区县干部人事部门统一组织,已经多年不招聘农业科技人员,没有新鲜血液充实,因此农业科技人员中年轻人的比例逐年下降,知识储备老化,实际业务水平难以提高。 (四)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职能定位不清 上海已经形成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农业合作组织、企业等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但缺乏统一协调和统筹安排,使得各推广主体的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由原来的农技站、兽医站、植保站、农机站、农业公司、副业公司合并而成,镇一级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工作内容庞杂,除了做好技术服务的本职工作外,还要承担许多行政性工作,如水稻补贴的落实、外来农民的摸底调研等,还有镇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造成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无法专心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不强 近年来农业科技进步对于上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有的农业科技需求从对种子、栽培等硬的生产技术拓展到对市场、经营、管理等软技术的需求,从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转向对农村全方位服务的技术需求,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大多定位在大宗农作物上,对具有特色农业出现的技术问题关注不够,在技术服务中注重产中的技术指导、产前的新品种、新技术的宣传,对产后的产品储藏和加工及农产品的销售信息等重视不够,难以有效满足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此外,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在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方面作用体现不足,有些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实际需求还存在脱节现象。 (六)劳动力的知识和年龄结构失衡日益凸现 2008年,由市农委组织的以639个经济薄弱村为重点的调研显示,被调查村农民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占75.9%,务农人员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50岁~6O岁的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以崇明的调查情况为例,55岁以上从事农业生产的占被调查总数的70%。此外,农业知识结构不适应都市农业的要求,在现有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中有60%以粮、油为主,农产品加工、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园艺、农业生态、农业环保、动植物防疫检疫、市场流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都市型现代农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三、加快上海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建设,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一是对农技人员进行定期轮训,使他们适应当前都市农业发展中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产业等的要求,积极推进包括农民田间学校、农业科技展示示范等方面的培训,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领先一步掌握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广大农民中去。二是提供优惠政策,引进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优化农技人员的人员结构。三是继续加大“科技入户”工作力度,提高科技兴农效果。“科技入户”工作是从2005年起在全国推行的一种成果转化方式,是当前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的重要手段,为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将项目性做法变成常规做法,建立科技入户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明确推广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 明确基层推广部门的职能,同时建立乡镇到村的农业技术推广网,完善推广环节。明确专人负责全村农业技术服务,联系农民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保证农业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开花结果”的整体环节的完整。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技术服务人员的工资、业务经费应纳入财政管理范围,并不断充实其业务经费,提高人员工资待遇,免除其后顾之忧,更好地调动他们开展各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明确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机构,重新核定各级推广机构编制,达到既精简机构、优化队伍,又能使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有效,促进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三)转变农业科技推广思路,充实农业科技推广内容 随着市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及都市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传统观念、内容和方式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农业科技推广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应尊重农民的意愿,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政令传达方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服务方式。因此,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需要广泛了解农民的现实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同时,还需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延伸产业链,由传统的单一提供产中技术服务拓展到产前的信息、农资、种子服务以及产后的加工、销售、运输和储藏服务,充实农业科技服务的内容。 (四)进一步深化基层衣技推广改革,健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要进一步深化基层农技推广改革,稳定基层农技队伍,优化农技队伍结构,健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让广大基层农技人员真正有“归属感”,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大对乡镇农技中心的支持力度,改善工作环境,切实保障推广工作经费,让乡镇农技人员能够”安居乐业”;其二,要打破身份限制,在乡镇农技人员中建立人才成长、激励机制,让多年来推广成绩显著的乡镇农技人员能够有“奔头”,能够得到交流、提拔、重用;三是进一步理顺基层农技推广体制。通过深化改革,使乡镇农技中心管理更加科学化、人性化,更加便捷、高效、具有可操作性;四是优化队伍结构。积极引进人才、促进人才流动,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整进人专业结构,择优录用,每年招聘3个~5个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和“三支一扶”大学生,解决科技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 (五)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拓展农业技术推广市场 培养镇村农业信息和科技示范户队伍,鼓励其它经济实体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采取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营运。支持科研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同时加强管理,规范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的行为,完善信用自律机制,拓展农业技术推广市场。依托产学研联合,探索推进“科学家+企业+农户”、“龙头企业+民营研发机构+农户”等多种类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示范,并在更大范围推广,提高农业集约化生产效率,力争使一批专业化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脱颖而出,并以此带动农民增收。 (六)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针对目前农业劳动力面临的知识和年龄结构失衡的现象,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种养大户为重点,大力推广专业农民“百、干、万”培训项目,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综合素质,使其从单干型向组织型、从身份型向职业型、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二是制定扶持政策,通过定向培养、“三支一扶”大学生和务工青年返乡创业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新型农民投身到都市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来。 农业科技推广论文:农业科技推广 摘要:农业推广工作是一项具有大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社会经济工作,对农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是各级农业推广组织联系农民的纽带,与农民关系密切,在农民中有威信,是农业推广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建设未引起足够重视,存在的问题不少,已不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时期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新要求,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分析探索并制定合理的策略对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形势;对策;长远性 近二十年来,现行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技术扩散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很多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当今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1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转轨滞后,运行机制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技推广体系,其运行机制都是按照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来的,选择什么项目推广,推广范围多大,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生产经营什么,选择什么技术,理应成为农户自己的权力,而行政式推广方式,剥夺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力,使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推广技术,造成推广效率低下。 1.2推广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其表现:一是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联系松散,政出多门,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科研单位长期处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这种管理模式,与推广部门没有直接联系,使一大部分科研项目变成了以获奖为研究目的,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之需要,真正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不多,造成大量农业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而对于农业推广部门来说,不了解农业科研进展情况,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没有列入科研计划的正规途径,由于没有顺畅的技术来源,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往往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不需要,造成供求矛盾。二是农协组织、企业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的关系问题,目前农协组织及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在档次、规模上很难适应农户的需求。 1.3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与农业生产脱节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农业科技体制、运行机制是农业科研机构只管科学研究,很少考虑研究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应用后会产生多大的效益等问题。加之政府倡导科学决策及受某种意义上的科学主义甚至泛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学者的建议往往成为决策的依据。这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均是在专家的参与下制定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见解、观点带进决策中,研究的优先领域实际上是由专家而定。专家则偏好“高、精、尖”研究项目,往往忽视实用技术研究项目,导致农业科技研究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一方面大量的“高、精、尖”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大学与研究机构把论文与获奖作为晋升与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从制度安排上诱导科研人员去选择“高、精、尖”研究项目,这也是农业科技研究脱离生产实际的原因之一。各级各类农业学校虽然一直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却以理论为主,特别是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压力,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最好也就是介绍一些本领域的研究动态而已,至于如何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多数教师自己心中也没底,而且对动手操作一类的实用技术不屑一顾,这样必然导致农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节。此外,在现行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自主性很小,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广什么样的新技术不是由这些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来确定的,而是由政府决策,但政府的驱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与偏差,造成所推广的技术与农户生产需要的技术不一致;二是由于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还不具备综合的知识与技能,难以自主提供综合的技术服务;三是农业技术推广应当是应用研究的继续和延伸,但是受到人员素质、科研手段方面的限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自主研究难以展开。这种状况势必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与生产实际相脱节。 1.4以推广“科技”为中心,而不是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为中心 由于缺乏诱导和激励机制,推广人员的推广结果,往往与其利益并不挂钩,使推广部门及推广人员在方法上只注重“推”,忽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致使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使推广工作陷入被动状态。 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建议 2.1优化推广资源 农业科技推广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工程,以公益性为主,必须依靠财政投入支持。各级政府每年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村建等方面的投入,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补助农业科技推广。要通过现有的农业干部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科技函授学校等,广泛开展不同层次的农业学历教育;要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推广,大力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帮助每个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现代先进种养技术,全面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接受农业科技教育的程度。 2.2加强农业技术的熟化和规范 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除了先进性外,还必须具有成熟性,以保证技术应用后效果的稳定。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严重制约,因此,农业技术不仅一定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为此,在新技术推广前一定要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提高其成熟度。为了使广大农民尽快应用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该结合当地条件,对所推广的技术和技术体系制定出通俗易懂的操作规程。这应该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2.3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 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的正常运行。目前,适应市场要求的,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农业科研、教育,农协组织,公司或企业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推广模式,或多种模式,实行政府行为、科技行为与农民行为相结合,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生产需求相结合。政府部门的推广体系,要转变观念,改变等任务、靠项目、要经费的做法,主动适应市场,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2.4实行分类推广,建立一个分工明确、竞争有序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鉴于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必须进行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由不同的推广组织进行承担。对于需求弹性比较大的农产品,可由生产者或企业出资进行推广;对于弹性比较小,又涉及国计民生的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必须由政府进行承担。 2.5加强各推广体系之间的协作与联系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鉴于目前形成的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必须由政府去协调和统筹管理,改变目前的政出多门,联系松散,甚至脱节的现象。可设立推广委员会或联络办公室,由从事科研、教学、推广、农民、企业有关人员代表组成,加强联系,建立正常的双向沟通渠道,形成以各种利益为纽带的联合体。 3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农业科技推广论文:实施科技推广机制创新激发农业科技人才活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实现第一生产力的核心力量。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实践中,平利、石泉等县在实施科技推广机制创新,激发农业科技人才活力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充分发挥了农业科技人才在农业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中的作用。对此,我们进行了专题调查,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科技队伍作用,提高农业效益作了一些思考。 一、有益探索——科技推广机制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经济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从理论到实践实现了一系列创新。作为对农业发展起科技支撑作用的科技推广体系也不例外,从机构、队伍、推广方式等方面必须适应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要求。 1、机构建设——适应专业化、产业化要求 过去,我们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建立,原则上实行上下对接,一个模式,主要是农技、畜牧、农机、农经四大块。这两年,随着各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优势主导产业的初步形成,一些县开始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设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平利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提出一业率先突破,建立西北名茶大县和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的目标。为了适应这一产业的发展需要,该县按照精简、便民、高效的原则,理顺管理和服务体制,整合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把原由林业部门主管的茶叶工作划归农业局主管,建立了县政府直属事业局茶叶产业局,成立了茶技中心,在茶叶基地乡镇设立茶叶站;并建立了绞股蓝研究推广中心,保障了产业发展技术体系和技术需要。 2、队伍建设——向优势产业、生产一线集中 在农业向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要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最终必然落脚在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上。过去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农业科技推广采取的是行政加技术的方式,这种推广方式多依赖行政命令;加之权责不明,经济效益与个人利益脱钩,严重影响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推广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科技人员只有沉下身子,走典型示范、效益引路的推广途径。平利、石泉两县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走出机关,在广阔的绿色田野中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平利县支持科技人员带资创办龙头企业或以技术入股,并享受政府对龙头企业和农民办企业同等优惠政策,收入归己;允许科技人员带资在企业工作,并在企业获得一定的收益;给在农牧三场改制中入股的科技人员优先配股。仅县直农业部门就有23名科技人员创办领办龙头企业或在企业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在主导产业基地抓点示范,将目标任务与干部工资、奖金挂钩。农业系统共抽调232名技术干部,抓各类示范点88个。石泉县按照“两区两带”发展战略,确定把国道沿线农业经济基础较好的川道地区建设成为高效农业示范带,为此,将分散在农业、畜牧、林业、蚕桑、水利等大农口系统的科技人员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实行单位委派和科技人员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有组织、有计划安排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资金在高效农业示范带内跨专业、跨乡镇承包农业科技项目。参与科技承包的人员在原单位一切待遇不变,编制保留;对承包项目实行以奖代补、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承包中获得合法收益;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优先晋级晋职。2003年共有46名科技人员,承包了14个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县农业局组织40余名干部职工创办科技示范园,直接在一线工作的科技人员占县级农业科技人员的63%。 3、推广模式——科技经济一体化 面对传统的推广模式不适应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情况,石泉、平利两县大胆探索,引导科技人员融入市场经济大潮,采取多种途径,使科技和产业、科技和经济有机结合。一是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这种方式主要是由农业科技推广单位和个人租赁土地,投资入股,引进优良品种、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通过效益示范推广先进技术。近两年石泉县农业局干部职工集资入股59万元,创办了三个科技示范型农业企业,由农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承包管理。投资23万元建成50亩设施农业示范园,投资23万元建成100亩观光莲藕示范园,投资13万元建成以奶牛为主的畜牧良种示范场。二是创办领办龙头企业。平利县围绕畜牧业、茶饮业两大主导产业,通过职工入股组建了牧工商有限公司、女娲茶叶有限公司、农盛绞股蓝饮品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万元的平利县牧工商有限公司,立足于全县养殖业发展,提供畜禽良种、优质饲料、畜禽药品、饲料加工设备等配套服务,年营业额60万元。拥有50万元固定资产的女娲茶叶公司,主要履行对全县茶叶统一品牌管理、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化质量管理及产品宣传和市场开发等公共基础工作职能。依托种植加工大户成立了女娲银峰、女娲绿茶、八仙云雾三个品牌经营公司,并为三个公司提供统一品牌包装,为打响女娲品牌奠定了基础;以加工大户为依据,组建了48个名优茶加工厂,提高了茶叶加工水平;申报取得了5000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及产品认证。女娲茶叶公司已成为全县茶产业的龙头。平利农盛绞股蓝饮品有限公司,开展了绞股蓝产品开发、质量认证、产品营销、宣传推介等工作。取得了3000亩无公害生产基地及产品认证,建立了720亩标准化示范基地,新建了12个绞股蓝加工厂,年均销售优质绞股蓝255吨,产值1500万元,实现利润300万元。三是技术入股。平利县牧工商、女娲、农盛三个龙头企业分别从农技、畜牧、茶叶、绞股蓝四大中心聘请技术顾问22人,女娲银锋、女娲绿茶、八仙云雾三个民办股份制企业也分别从茶叶技术部门聘请了技术专家,取得一定的技术分红。石泉县农业局干部职工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杨家坝农民合伙,建成了100亩优质西瓜、名优特瓜果蔬菜及花卉、盆景等示范基地,参与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全过程。四是内引外联,推行订单农业。石泉县农业局引进山东国泰公司的“两瓜一菜”生产技术和订单农业机制,由县农业局和镇政府组织农民集中建塑料大棚,每亩年付给技术指导费500元,国泰公司全部回收产品。引进的汉江置业公司投资1600万元新建池河农科园,通过“公司+农户”的运作方式,带动周边村组发展养殖大户300余户。引进的浙江草莓能手何发新租赁城关镇堡子村土地20亩种植草莓,并通过农业局与58户农户签订了草莓种植技术指导与产品销售合同,带动农户发展草莓120亩。 二、初显成效——产业发展、队伍建设双赢 从两县的初步尝试和探索的情况来看,推广模式的转变既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又使农业干部在亲身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实现了产业发展和队伍建设的双赢。 1、有力地推进了产业化进程。机构重组,使农业技术干部专业对口,用有所长;技术推广方式的转变则使科技经济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平利县在成立茶叶局和绞股蓝技术推广中心并实行机制创新后的短短三年时间,茶叶和绞股蓝产业从基地到加工、到品牌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茶叶面积从3.2万亩发展到7.6万亩,产量从324吨发展到1000吨,面积和产量接近全省的1/6,居第三位;绞股蓝人工种植面积从2000亩发展到1万亩,龙须茶从50吨增加到400吨,人工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70%以上。兴办龙头加工企业90余家。并从统一品牌入手,实现茶饮业四统一,既统一品牌、统一种植技术、统一加工标准、统一包装,全面推行标准化种植和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基本形成,绿茶实现订单接近全县的50%,绞股蓝接近70%。石泉县池河农科园在建园期间就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将可带动全县出栏优质商品猪10万头,产值过亿元,推动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石泉县设施农业示范园和观光莲藕示范园带动了全县特色农业和蔬菜产业的发展。 2、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通过推广机制创新,发挥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平利县2003年茶饮业综合产值实现6000万元,规模、质量、效益均较2002年翻一番,全县仅此一项增长1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50元。石泉县2003年通过科技承包引进重质的反季节大棚西瓜、蔬菜、草莓平均售价高出常规种植的2倍以上,西瓜、蔬菜平均亩产值达4000元以上,草莓平均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引进种植的莲藕平均亩产值达5000元左右,相当于4亩粮油作物产值。在整个“高效农业示范带”中,建成示范点30个,培植科技示范户20户,示范面积2000余亩,示范带内农业产值同比增长25.6%,农民人均增收200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327元。 3、农业科技队伍得到锻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人员自身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思想保守,面对市场经济无所适从;二是技术陈旧,只适应传统的农作物大田技术,产业化要求的市场知识、信息知识、现代农业知识十分欠缺。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光靠教育和培训远远不够,只有在市场中、实践中去搏击,承担风险,增加压力,迎接挑战,更新观念和知识。平利县、石泉县通过机制创新,使大批科技干部在艰苦的岗位、复杂的环境和亲身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科技人员通过参股、创办、领办龙头企业或创办科技示范园,开展科技承包等方式,使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市场意识、风险意识、产业意识明显增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了解新信息的自觉性显著提高。石泉县农业局干部王良全等在科技承包中,不仅承担田间技术指导,还要带领村组干部外出寻找产品销售市场。平利县科技干部在协同搞好茶叶、绞股蓝生产加工销售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申请原产地保护。绞股蓝原产地已获国家认证;完成了绞股蓝和绿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及产品质量标准,绞股蓝国家生产标准已通过省级验收和国家初验,绿茶系列规范标准以为世纪农业行业标准,有机茶认证通过省级验收,女娲银峰2003年在西北五省获全国唯一金奖。 三、存在问题——机制障碍和思想障碍 调查中,我们深深感到,目前我市农技机构队伍建设、机制体制、推广模式、农技队伍的现实状况与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还有很大差距,需要进行调整改革,使队伍建设与产业建设、推广体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1、机制体制不顺。一是机构设置和产业发展不适应,没有按产业建设需要对口设置机构。二是管理体制不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以乡镇管理为主,上级业务部门没有选人用人的自主权,一方面大量非专业人员挤占专业编制和专业岗位,另一方面农技人员大部分忙于包村抓中心工作,不能把精力和时间集中在农技推广上。三是推广模式不适应。量大面广仍采取的是面上培训,走村串户,田间地头宣传,或在“第一车间”抓点示范的老的推广模式。这种方式与市场不对接,与产业不对接,与农业科技人员责任和利益不对接。 2、观念不够解放。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农技队伍总体上讲思想不解放,观念保守,计划经济、产品农业的观念浓一些,市场经济、商品意识淡薄,对传统大田技术关注多,对农业高新技术不掌握,对延伸到二、三产业的相关技术更是不了解不熟悉;思想上缺乏风险意识和市场意识,不敢在市场中去搏击,不敢试、不敢创,安于现状。 3、投入不足。一是农技队伍长期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科技干部大部分时间只能呆在办公室里,这对人才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二是投入的方向和重点不明确。微薄的资金投入集中在面上培训、下乡检查大田生产上,没有把投入重点放在市场培育、龙头建设、标准化生产上。三是缺乏农业产业化建设风险防范基金。农业生产是在“露天工厂”进行的,受自然因素的制约,风险比较大。农技人员自主投入承包时,一次性投入过大,一旦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农技人员将无法承受。同时,由于机构改革频繁,农技人员担心创办科技实体一旦得取效益,怕减少财政拨款甚至“脱钩断奶”。 4、产业发育不足。我区农业产业化建设虽有所进展,但与发达地区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势头相比还很落后,除茶叶、蚕桑、黄姜、中药材、绞股蓝等产业雏形初现外,其他的更多还集中在大田,且规模不大,分布不集中。产业发展与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产业发育不足,科技人员缺少施展才华的舞台,而农技人员的不适应又不能保证和促进产业发展。 四、完善思路——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双管齐下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大田栽培向产业发展链条延伸,从小而全的家庭模式到专业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调整都需要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和农技队伍去适应并促进。调查中我们感到,必须从思想观念、机构机制、队伍建设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使我市的农业机构和队伍能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进程。 1、适应市场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的一家一户为主转为以龙头企业、中介合作组织、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户和承包大户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在服务内容上,由原来的以粮食生产为主转为以优势主导产业为主,由原来的单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转为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三是在服务目标上,由单纯追求产量最大化转为追求效益最大化,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在方式方法上,由原来的面上指导为主转为搞承包、办示范园、抓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2、适应产业需要,建立适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近年来,随着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全市和区域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全市的蚕桑业,平利、紫阳的茶叶,旬阳、白河的黄姜产业,平利、镇坪的中药产业等,产业布局和产业化雏形已初步形成。但总体来看,全市农业产业化程度还很低,应按照建设绿色**发展战略,围绕“药、水、游”三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明确重点,大力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并积极向二、三产业延伸,加快产业化进程,为全市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奠定基础,同时为科技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当然,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我们对农技机构和推广体系及人力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区域特色产业的形成。其调整的方向应该是根据各县的产业变化,各县的特色和主导产业应该建立全县性的技术推广体系,下设机构不宜实行乡镇均衡设置,也应按乡镇产业布局针对性设置,甚至可以按产业布局打破行政区域设置专业技术推广机构。从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争取项目资金和上下对口,形成技术推广的合力出发,市级农业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应逐步理顺,把蚕、茶、果、药划归农业部门主管。 3、适应科技推广需要,理顺人财物管理机制。长期以来,农业系统人财物以块块管理为主,这虽然有利于加强基层政府职能,但不利于科技推广工作。我们认为理顺管理体制应与乡镇政府职能转换和乡镇机构改革的远景目标相统一,总体应坚持双重管理的模式,在财政管理上以乡镇为主,在人事、技术、项目资金管理上以县局为主,并逐步根据业务和产业发展,强化县一级,弱化乡一级。对一些区域优势产业凸现的地方,可以打破行政区域设置专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垂直管理,促进产业稳步发展。在农业系统内部,按照“责、权、利”相配套,管人管事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创新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奖惩机制职能。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本系统内的人事管理与调配权,在总编制的范围内,由农业行政部门按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系统内灵活高效地调配力量,实施竞争上岗,责任到岗,任务到人,优胜劣汰,奖勤罚懒。 4、适应发展需要,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平利、石泉两县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政府重视科技人员并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科技人员就能够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中大显身手,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才建设的双赢。首先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干事创业。对领办、创办、参与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农业科技人员实行“三放宽、三不变、三优先”的政策,即放宽管理权、放宽经营权、放宽经营项目审批条件,同时大力支持他们向各级争取项目和资金;其工资、隶属关系、福利待遇不变;在机构改革中优先招聘留用、优先晋升职称和评定岗责优秀、优先外出进修学习。其次要加大资金投入,为科技人员干事创业提供支持。农业是一项弱质产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政府应该给与一定的资金扶持,采取重点扶持、扶强扶优和以奖代补的方式,培养造就一批科技实业家。还要从政治生活待遇上关心他们,在全社会形成干事光荣的氛围。 农业科技推广论文: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创新 一、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和问题 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我国农业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如今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依然以政府为主体并与科研单位、学校等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而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也产生了以下几类问题: 1.1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管理万式陈旧技术人员不足 现如今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其管理体制也是由行政管理机构来制定的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现如今农业组织管理体制已不适合现在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而通过对现如今各地区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的调查技术人员的配备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非常稀少 1.2科研、教育、推广、生产脱节 由于我国现如今农业推广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万面的倾向了非常强这也就造成了早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科研成果与农业发展严重脱轨科技的创新、推广不能很好地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这也就造成了现如今的院校研究与农业现状不相适应的现状 1.3条块、部门、地区分割 现如今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形式是由专人对这一地区进行推广其他人员不能进入本地区这也就造成了条块、部门、地区的分割使得技术不能相互借鉴从而影响了技术推广速度和推广质量 1.4政府统管所有的技术推广工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在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形势下政府依然作为技术推广的主体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然而这种推广形式已不能买行现如今的市场经济形势往往政府很好的构思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而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 1.5农业科技推广知识相对落后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推广队伍 在当前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人才力量是这一体系中的关键而当前我国农业推广过程中现买情况却是农业人才知识相对落后素质偏低缺乏接受先进技术的能力这也就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的政策建议 2.1确立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密切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 在现如今新的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应当发挥起主导作用通过合理手段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不合理的因素消除掉并能够注重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鼓励企业、科院等部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形成以政府为主体企业、科院、农民相互合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2积极推进农业科教体制改革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随着我国现如今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不断浮现我国继续通过建立一个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小组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在各地区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因地制宜并不断拓展推广领域、建立科学的推广机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利用到农业发展中同时可以通过不同部门多种形式的相互结合将农业人员、科研人员、教育人员联合起来从而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 2.3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基层组织的建设 农民合作组织在农科科技推广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政府应当加强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支持力度通过在不同地区建立基层组织进行技术培训、法律支持、科技推广等工作从而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从买际出发因地制宜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向高层次发展。 三、结语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不断创新已经成为了现如今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国家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调控合理部署各部门投入到农业科技的创新、推广工作中来通过技术革新、人才调配、成立农民合作组织等手段逐渐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科技推广体制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马素梅单位: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农经站 农业科技推广论文: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策略 一、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农业科技推厂发展现状分析 1.1.1我国农业科技推厂体制 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厂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以政府主体是的中央一省一地(市)一县一乡镇五级农业科技推厂组织体制政府主导其机构设置、运行万式。 1.1.2我国农业科技推厂的投资体制 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推厂经费来源主要分为三个万面一是来自政府财政一般性农业科技推厂事业费二是专项推厂项目经费三是非政府来源的推厂经费如农业科技推厂机构创收收入等[4j213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厂模式随着体制变迁和买践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推厂模式内容和万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主要推厂万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项目推厂型(2)示范农场及科技园区型(3)技术承包型(4)技物结合型(别咨询服务型。 1.2我国农业科技推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1推厂体制问题 我国农业技术推厂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陈旧的组织管理万式科研、教育、推厂与买际生产脱节各部分割据协调不利资金不足投资机制不健全市场化太低农业技术推厂人员分布不尽科学技术推厂队伍素质不够高现行农业技术推厂体制激励机制不健全相关政策不够完善等 1.2.2推厂经费不足 虽然农业技术推厂工作历来收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我国农业技术推厂投资占。尸的比例与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属于较低水平。 1.2.3人员素质问题 农业技术推厂队伍专业技术不过硬缺乏精兵强将从业人员不足平均每个农业技术推厂人员服务708名农业人口每个种植业技术人员负责指导2436公顷耕地说明我国专职农业技术推厂队伍由于人数不足而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 1.2.4农民的文化素质低 由于历史、体制、政策等种种原因我国农民素质在整体国民中一直处于偏低水平多数农民仍然没有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万法这其中主要原因与农民对于新技术新经验的接受能力太差有着直接关系现代科学技术不能为其所用。 二、完善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的建议与策略 2.1加大农业科技推厂经费投入力度 依法保障农业科技推厂工作的基本经费是各级政府应该首先做到的除此之外考虑到我国农业的生产现状多数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较为分散组织化程度不高厂大农民对农业科技推厂缺乏正确充分的认识以止匕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农技推厂经费投入以克服种种不足通过重大推厂项目以促进科研成果向经济价值的转化从而买现农业生产的较快发展帮助农民致富。 2.2健全农业科技推厂体系 在西万发达国家中由上到下的改革方式正逐渐被有下到上的推厂万式所取代并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其具体过程表现为由科技人员根据农民或者基层组织提出所需求来决定技术推厂项目的万式而不是依靠政府和科研单位来决定技术推厂项目的万式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厂模式应该着眼于这万面的改革与转变。 2.3加大培训提高全员科技文化素质 只有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培训使得科技人员的专业结构得到调整厂大农业科技推厂人员的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在培训农业科技人员时可以对我国现有的各级各类农业院校进行充分利用同时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也要不断提高从而使他们采纳、应用、并受益于先进科技成果。 2.4加强科学普及宣传力度和人才管理 在宣传工作中政府部门应该做到利用各种渠道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科普宣传如发放农业推厂技术系列丛书开办农业厂播学校组织开展不同技术推厂示范基地间的相互参观学习和交流在人才管理万面要通过农民科技企业家培训班、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农民企业家进行大力培养。 作者:杨帆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农业科技推广论文: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建议及措施 一、临夏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㈠职责不清,知识老化从近年来的推广工作情况看,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职责不清,知识老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人才匮乏,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二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管理体制不顺;三是经费投入不足,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亟待提高;四是农村专业科技推广难度较大,农民群众的科学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㈡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低,推广力度不够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专业素质偏低,技术力量薄弱,而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设施简陋,有相当数量的乡镇推广机构有办公场所,但无必需的仪器设备,没有稳定实验基地,科技推广仍处于眼看、手摸、耳闻的阶段。乡镇没有专业科技人员,科技推广更无从谈起。 ㈢科技推广后备人才不足现有在职人员素质不高,后备人才不足。据了解,目前,很多职业学校虽然设有农村急需的种植、养殖等专业,但学生毕业后都会被送到大城市的企业去打工,基本上没有实现学有所用;又由于编制有限,非专业人员充斥着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同时,推广工作比较辛苦,许多大中专毕业的农业专业学生很少选择到基层推广部门工作,这使得农技推广服务部门人才断档,后继乏人。 ㈣技术服务方式落后实地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少,大部分仍停留在走村串户、田间地头等传统农技推广模式。农民急需的养殖、蔬菜、药材、园艺花卉等方面的科技人才缺乏,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滞后,对新技术、新方法不了解、不掌握,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知道的很少,导致基层农技人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已经跟不上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二、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㈠加强农技队伍建设,提高农技队伍素质对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人员的在编在岗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根据情况分类处理,对空缺的岗位及时补充人员,对长期不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求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归位。不能归位的要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并予以执行。对农技推广服务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在认证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确保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60%。鼓励涉农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以充实和加强基层农技队伍。 ㈡加大农民技能培训的力度一是强化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对农民加强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做好科技示范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增强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本领。二是强化对新型农民的培训。特别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流通等方面的培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㈢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面对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只有通过不断充实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才能满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队伍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载体,也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依靠。一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二是巩固和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三是解决农技人员的下乡补贴等,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四是转变观念,把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五是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及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市场信息服务;六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走农科教结合的路子。 ㈣整合资源,强化培训,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有效整合各种农业科技培训资源,全方位对农民特别是产业大户进行分期全员培训,农业局、科技局、科协等部门组织短期培训,发挥城郊乡(镇)村的地理位置优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省、州农业科技有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乡(镇)村开设专题讲座,把农民迫切需要的新技术送到他们手中,运用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农业部门建立“临夏农业科技信息网”,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多形式地向农村干部群众推广科技知识,传递科技信息,及时提供农业政策法规、病虫害情况通报、市场行情和符合本地实际的新技术信息等,建立咨询信箱和联系电话,方便广大农民学习和查询,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和信息库等现代农业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互联网和临夏农业科技信息网,及时为农民提供可行有效的技术信息咨询服务。 总之,农业科技推广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必须及时调整和深化这项工作,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才能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宗彩梅单位: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业学校 农业科技推广论文: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探微 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和问题 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我国农业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如今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依然以政府为主体,并与科研单位、学校等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而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也产生了以下几类问题: 1.1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管理方式陈旧,技术人员不足现如今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其管理体制也是由行政管理机构来制定的,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现如今农业组织管理体制已不适合现在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而通过对现如今各地区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的调查,技术人员的配备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非常稀少。 1.2科研、教育、推广、生产脱节由于我国现如今农业推广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方面的倾向了非常强,这也就造成了早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科研成果与农业发展严重脱轨,科技的创新、推广不能很好地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这也就造成了现如今的院校研究与农业现状不相适应的现状。 1.3条块、部门、地区分割现如今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形式是由专人对这一地区进行推广,其他人员不能进入本地区,这也就造成了条块、部门、地区的分割,使得技术不能相互借鉴,从而影响了技术推广速度和推广质量。 1.4政府统管所有的技术推广工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在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形势下,政府依然作为技术推广的主体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然而这种推广形式已不能实行现如今的市场经济形势,往往政府很好的构思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而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 1.5农业科技推广知识相对落后,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推广队伍在当前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人才力量是这一体系中的关键,而当前我国农业推广过程中现实情况却是农业人才知识相对落后,素质偏低,缺乏接受先进技术的能力,这也就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的政策建议 2.1确立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密切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在现如今新的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应当发挥起主导作用,通过合理手段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不合理的因素消除掉,并能够注重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鼓励企业、科院等部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形成以政府为主体,企业、科院、农民相互合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2积极推进农业科教体制改革,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的紧密结合随着我国现如今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不断浮现,我国继续通过建立一个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小组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在各地区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因地制宜,并不断拓展推广领域、建立科学的推广机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利用到农业发展中,同时,可以通过不同部门多种形式的相互结合将农业人员、科研人员、教育人员联合起来,从而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 2.3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基层组织的建设农民合作组织在农科科技推广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政府应当加强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支持力度,通过在不同地区建立基层组织进行技术培训、法律支持、科技推广等工作,从而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向高层次发展。 3结语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不断创新已经成为了现如今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国家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调控,合理部署各部门投入到农业科技的创新、推广工作中来,通过技术革新、人才调配、成立农民合作组织等手段逐渐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科技推广体制,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马素梅单位: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农经站
中小企业财务论文: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摘 要】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总体水平的提高不仅影响到单个独立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关系到某地区、某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及社会就业、安定等社会效益。本文根据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分析了目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财务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民营企业的不断兴起和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 000万家,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实现利税占全国的60%,约占我国出口额的60%。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以下几种情形: (一)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系统的财务管理理念 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属于私营性质,投资者就是经营者,其大部分又不是财务人员出身,而且以业务为主,其决策通常以业务判断为标准,缺乏全局的财务理念,财务管理基础薄弱。很多中小企业是由家族作坊发展而来,丈夫是经理,妻子是会计、出纳。尽管企业发展了,但不少企业也不能改变这种恶习。造成财务核算和管理由非专业人员掌握,核算准确率差,账目较为混乱,财务管理更无从谈起。 (二)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制度 很多中小企业由小到大,企业管理跟不上,企业制度建设空白,大部分是靠主要经营者的经验判断,主观性、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根据,很容易产生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三)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被动和受轻视的地位 很多中小企业人员借口精简,把财务人员视为辅助人员,可有可无,优秀专业人才难留住,造成财务核算、财务管理水平较差,很难对企业的产、供、销作出正确反映,也很难有监督力度。 (四)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困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发展空间的打开,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相对不够发达,上市门槛高,只有极少数的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能融资。而我国银行目前,贷款条件也更为严格,这些事实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大大高于大型企业或外资企业。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筹资困难,抗风险能力差,资金严重不足,发展缓慢 企业要持续经营、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但资金不足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筹集资金是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筹资体系,但是由于1.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风险大,自由资本少,资产负债率高,从银行取得借贷的能力特别差。中小企业资本规模较小,决定了他们抗风险的能力先天不足。2.政府没有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企业倾斜,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3.商业银行在贷款上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这些原因,导致中小企业筹资难、担保难。4.中小企业抵押担保制度有待完善,凭中小企业初期的经营状况很难提供质押、抵押物等。5.无论贷款多少都必须履行银行完整的融资手续,手续的繁琐让不少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二)财务控制薄弱、资金监控不严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财务控制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又没有有力的催收措施,形成大量呆账。二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对存货控制不利,大量库存产品占用大量资金,造成资金呆滞,周转不灵。三是中介机构不健全,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没有健全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三)许多中小企业财务人员会计核算能力薄弱 受组织成本、生产规模和人才资源等限制,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非常简单,专业性不强,内部控制薄弱。会计核算能力不强,会计制度不健全。由于财会人员业务素质欠佳,难于进行正确的财务分析,导致企业决策层难于作出准确的决策。 (四)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等 由于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属于私营性质,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又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负面的影响。在这种体制下,决策层往往事先不通过财务人员或充分的测算而凭个人的主观感觉拍板定夺,或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另外,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三、强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中小企业首先必须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政府部门应该给予中小企业发展一定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 (一)完善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加强资金管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金支持。企业要尽量压缩产品资金占用,搞活资金,定期清查财产物资,及时处理库存积压和过时产品,保证最佳存货持有量;及时清理销售欠款,收回资金;要建立销售收款责任制,将 销售、收款和业绩挂钩,调动销售人员收款的积极性,确保销售款的及时收回。与销售人员签订合同,负责收回货款,也是一种防范应收账款风险的有效措施。 2.建立资金循环机制。中小企业必须保持合理的资金配置,不断优化资本结构。在投资活动中,建立资金投入效益保证机制,财务部门要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做好投资项目的财务预算分析,保证企业合理投资效益。在企业现金流量充裕时,可多一些投资项目,并将资金集中投资于企业优势项目;现金流量不足时,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将资金投资于一些“短平快”项目,从而保证资金的良性循环。在筹资活动中,企业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偿债能力,保持合理的筹资结构,适度负债,防止筹资风险的加大,避免沉重的利息负担;同时要规范筹资行为,讲信誉,能借能还,形成“借债生钱”,又能“以钱还债”的良性循环机制。 3.完善利润分配制度,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中小企业要采取合理的股利政策,不断提高企业留存收益,进而增加企业积累,保证企业自我发展所需资金来源,同时要兼顾各方利益,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二)加强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监督 1.加强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素质;早日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使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有章可循;积极开展记账,帮助不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尽快走上会计规范之路。 2.建立和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实行财务监督。 (三)建立多渠道融资体系 1.坚定不移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为更多中小企业开辟股权融资市场,针对现有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特点与效果,有针对性地建立融资市场。 2.中小企业之间成立企业基金会,建立多渠道多部门的融资体系。包括特定用途基金、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等,其资金来源可以是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及中小企业的入会费,管理上实行基金封闭运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3.政府应该制定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总体规划。如山东省中小企业办、农信社联合推出了“三年万家”计划,确定今后三年每年选择3 000家以上符合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合法诚信经营的小企业,重点给予信贷支持。 (四)应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 近年来,很多中小型企业陷入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五)应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加强财务管理,人才是关键。实现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取决于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的财会队伍。这要求财务人员必须靠自己的努力,逐步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一名政策性强、业务精、作风硬的财务工作者。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通过“财务人员要持证上岗”、“财会人员要经常进行职业道德、业务技术教育”等方式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要明确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以构建最优的企业财务状况为宗旨,运用科学可行的管理方法,不断加强财务管理的各项管理工作,使中小企业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小企业财务论文: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控制的探讨 【摘要】研究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控制问题,对于保障企业更好地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从分析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出发,分别从筹资、投资、经营、收益分配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控制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一、引言 财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一种风险,而财务风险的控制就是企业在识别、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充分预见、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用最经济的方法把财务风险可能导致的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管理方法。 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主要推动力。根据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提供的估计数据,中国中小企业总数约在1 000万家左右,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部工业总量的60%、57%、40%、60%。因此,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也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外部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内部经营质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营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因此,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崛起,必须对其财务风险进行控制。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 根据中小企业资金在资金链上运转的顺序来看,其财务风险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来考虑: (一)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中小企业筹集资金不落实的可能性、筹资成本过大的可能性,以及企业所筹资金达不到预期收益进而无法偿还资本成本的可能性。筹资风险是上一次资本循环所有风险的结果,特别是前次循环的经营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对筹资风险有直接的影响,它是资本价值经营所有财务风险的启动点。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中小企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承担的风险,即无法取得期望投资报酬的可能性。投资本身就意味着风险,因为它决定了投入。资金和收回资金之间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差,在这期间可能出现一些事先无法预料的事件,以致投入资金的预期收益和收回的资金在数量上有一定的背离,甚至有可能完全收不回本金,从而使投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收益目标。 (三)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那些中小企业无法卖出产品并收回垫支本金的可能性,包括销售风险和收款的信用风险。它是资本价值经营所有财务风险的最终表现。 (四)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即中小企业由于收益取得和分配而对资本价值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收益分配风险概括反映了营业商品产出节点上的经营风险和分配阶段的资本支付风险,它是下一次循环资本垫支价值的资金来源,是资本价值经营所有财务风险的释放,制约着资本价值的规模。 三、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筹资环节造成的财务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来自于它的筹资环节。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风险大,主要依赖内源性融资,因此它的资金来源渠道少,筹资成本相对较高。在直接融资上,尽管中央已经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推进中小企业上市融资,但现行的上市管理机制决定了大部分中小企业很难争取到股票上市的机会;在发行企业债券上,因其发行额度小也难以获得;中小企业本身资金有限、信誉度低等原因也难以满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中小企业要获得外部资金,需要担保,或者以并不富有的资产进行抵押,使得外部融资风险相当大。企业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筹借资金,便不得不从民间等渠道借款,这些渠道的资金来源分散,同时利息比银行同期利率往往要高出很多,这样便使中小企业的筹资费用与用资费用大大高于大企业。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都要消耗企业的现金,从而直接加大企业的财务压力。此外,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表现出规模小、频率高和更加依赖流动性强的短期贷款的特征。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中小企业投资环节造成的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投资环节存在财务风险的原因有: 1.我国的中小企业长期投资比率低下。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相对紧张,外源融资大部分是短期融资,很少有长期闲置资金投资于其他企业的股权和债权,而经济灵活性的特点也要求其资产具备更强的流动性以应付不测之需,因此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金融负债比率高,自有资金比率低;短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和销售额的比率较高,中小企业的长期投资比率十分低下。 2.由于中小企业往往缺乏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活动前,对市场的调查与预测不够,由于人才所限,也不能进行精细的投资预算。毫无疑问,这些也会加大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中小企业经营环节造成的财务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环节出现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有: 1.中小企业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容易陷入财务困境,因此,财务风险容易导致中小企业产生巨大的损失。同时,中小企业负债比例较高,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大,对未来经营与财务的影响大。 2.中小企业对日常现金缺乏管理,流失、浪费严重,流动资产如存货、应收账款等闲置或者周转效率低下,流动负债到期偿还危险较大,企业三角债务复杂。同时,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能力、物料、人力的安排不匹配,资源利用率低下;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低下将增加企业流动资金的消耗,从而直接降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四)中小企业收益分配环节造成的财务风险 我国的中小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等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平均资产负债率很高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不足,必然会加大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 (一)中小企业筹资风险的控制 1.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开展筹资活动时,为控制风险,应遵循以下原则:(1)稳定性原则,即中小企业借入的资金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因为借入资金到期要还本付息,如果到期偿还时,企业资金尚未收回,就不能按期偿还,将破坏企业的信誉,因此,借款期限要相对长一些,在安排使用时可以有一定的余地;(2)适度性原则,即中小企业筹集的资金一定要适合企业对资金的需要,包括筹资金额、筹资的时机、筹资的期限、筹资的方式要适当;(3)低成本原则,即中小企业应选择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和筹资类型进行筹资。 2.要开拓筹资渠道,优化筹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各种筹资方式。企业不应仅仅依赖业主投入资金和借款,还应根据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经营规模的变化,适时采用发行股票、租赁等方式筹资。在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企业还应不断开拓更多的筹资渠道,如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获取 财政资金、利用国际资金等;企业也可适时引入新的投资者,壮大企业自有资本,以增强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二)中小企业投资风险的控制 企业的投资活动旨在收回本金并获得期望投资报酬的支付,投资风险的控制即是要保证投出资金的安全性、可收回性以及获利性。中小企业常见的投资方式有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房地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保险投资等。因此,中小企业决策者在做投资项目时: 1.要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结合事中风险控制的思想,充分考虑投资组合,考虑所选单个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程度,减少非系统风险。企业在识别与估量投资风险后,对决策过程中选定的投资方案,针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可单独采取下列措施,进行投资风险的预防和控制:(1)要合理预期投资收益,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2)要协调经营风险与筹资风险。经营风险较低的企业可在一定水平上使用筹资风险,采用筹资杠杆程度较高的融资组合方式;但若经营风险较高,则宜在较低的程度上使用筹资杠杆,采用筹资杠杆程度有限的融资组合,从而控制企业的总风险。 2.要加强、提升企业决策者自身的决策水平,我国的中小企业因为资金规模小,一个项目的投资失误往往直接引发企业财务危机,因此加强投资环节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工作能有效防范企业投资风险,确保企业财务安全。因此,作为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水平,开拓视野,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 (三)中小企业经营风险控制 1.现金是中小企业的血液,因此,必须加强中小企业的现金管理,中小企业要注意利用现代结算工具和手段减少现金交易;加强现金收付的票据管理,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防范贪污挪用行为的发生,保障现金安全;加强费用预算防范费用开支的随意性。 2.要加强中小企业的资产与债务运营中的风险控制。当前,中小企业资产管理散乱,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健全,原材料、存货、产成品积压或流失,现金周转失调,债务比例大,风险管理意识低下,使得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面临内部危机。这就要求:一方面,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定期检查企业的资产状况,将资产分类控制,对于抵押、担保的资产,检查其完整性与所有权,财务部门应做到对企业资产有一本完整、系统、分类的账。 (四)中小企业收益分配风险控制 要对中小企业的收益分配环节进行风险控制,中小企业就必须考虑到对所实现的净利润在企业与所有者之间、利润分配各项目之间和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这就要求: 1.利润的分配应按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按照下列顺序分配:(1)弥补超过用税前利润抵补期限的以前年度亏损;(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3)提取公益金;(4)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2.必须坚持以收抵支,保持稳定的分红比例。从税后利润中留存一部分利润,不但可以为企业未来经营筹措资金,提高企业应付不测事件的能力,也可以用于未来的利润分配。企业从景气时期的较高获利中留存一部分利润,可以在衰退时期用于投资者分配。 3.要适当考虑经营者与职工利益。如员工薪酬和福利支出主要在交纳所得税之前扣除,因此,增加这部分支出可起到节税的作用。在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利益的分配来提高经营者和员工的积极性,也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关注的。 中小企业财务论文:简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为题及解决方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在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独特功能,如充当经济增长引擎、创造就业机会以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等为中国各界所认可。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在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但由于中国当前独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许多企业自身难以克服的经济、制度以及法律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在这些难题中,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融资问题更是首当其冲,成为举国上下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遇到了阻碍。例如,政策的“歧视”使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不能公平竞争;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大量的干预,使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短期化;财务管理受企业领导的影响过大;等等。 (一)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基本判断 借助于上述总体数据及典型调查,我们可大致勾勒一下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基本状况:(1)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其目前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即中小企业内源融资比重过高,外源融资比重过低;[1](2)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但银行主要提供的是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更新资金,而很少提供长期信贷;(3)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间信用体系建设的差异,非正规金融在江浙、中西部地区发育程度差异极大;(4)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不仅权益资金的来源极为有限,而且很难获得长期债务的支持;(5)资产规模是决定企业能否获得银行借贷以及长期债务资金的决定性因素。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其主要原因:第一,负债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第二,国家没有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企业倾斜,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第三,大多数中小企业是非国有企业,有些银行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对其贷款不够热心。第四,中介机构不健全,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 (二)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 一是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银行即使同意向中小企业贷款,也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二是追求短期目标。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三是投资盲目性,投资方向难以把握。 (三)财务控制薄弱 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四是重财不注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追究,资产浪费严重。 (四)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一方面,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三、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成因 从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融资难”已经成了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严重“瓶颈”之一。[2]而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中小企业自身与金融体系特点相冲突的一般因素与源自中国体制转型时期经济与金融发展不相适应的特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 一般原因 就一般因素而言,主要是与其他企业相比,银行等外部投资者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时必须考虑其四个特点:(1)经营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说企业存续的变数大、风险大;(2)实物资产少且一般流动性差,负债能力极为有限;(3)类型多,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导致融资复杂性加大,融资的成本和代价高;(4)信息透明度极低,进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非常严重。显然,这几个特点直接决定了中小企业融资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金融活动,进而中小企业融资难也就构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 就目前的中国而言,在这些问题中最大的障碍就是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无力提供必要的抵押品——鉴于在中国在内的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不动产(real estate assets)几乎是实践中惟一被银行等贷款机构认可的抵押物,而中国目前仍然实行土地国家所有与集体所有的制度,导致很多私有企业并不拥有可用做抵押的土地使用权或房屋建筑。 (二) 特殊原因 就特殊因素而言,主要是指的是在中国当前这样一个国有银行主导 的金融体系中:(1)由于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尤其是作为主体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处于转型之中,远未真正实现市场化与商业化,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实际上转向了面向大企业、大城市的发展战略,在贷款管理权限上收的同时撤并了大量原有机构,客观上导致了对分布在县域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大量收缩;(2)由于资金来源以及自身经营能力有限,加之市场定位不清,中国现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目前发展战略的重点在于与国有商业银行竞争,争夺城市的大企业,客观上减少了对中小企业的融资;(3)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有了实质性的推进,但总体上看,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仍然拥有较为直接的控制权,进而在目前的政策下,即使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有相当幅度的上浮权利(过去是30%,现在是70%),但这种上浮在相当程度上还无法弥补其风险,只能通过设置“补偿性余额”、收取违约延期支付费用等等弥补这种风险。显然,这些措施导致了额外的交易成本,且对中小企业而言带有较大的歧视性;(4)中国银行运做的市场化程度有限,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面临的程序、过程极为烦琐,耗时长久,造成中小企业获得信贷融资隐性成本极高;(5)票据市场、应收账款融资、保理及融资租赁等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客户的融资工具及其市场极为落后;(6)随着国有中小企业大规模改制的推进,中小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愈演愈烈;(7)由于认识上的障碍及金融监管力量的薄弱,中国非正轨金融发展的环境极为严峻;(8)金融体制“双轨变革”产生的所有制歧视,使得现有中小企业主体——大量的民营企业无法获得应有的融资支持。四、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双重因素造成的。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须从政府、市场和企业自身三方面入手。 (一)政府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制定或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1、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资金经营的能力差等决定了它通过市场融资资信很低的特点。这从客观上要求国家通过稳定的融资机制给予适当的扶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优惠政策,如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和《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美国的《中小企业法》和《公平执行中小企业法案(1996)》等。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已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比如,不久前我国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据悉,由九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起草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不久将出台。 2、成立中小企业基金。包括特定用途基金、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等,其资金来源可以是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及中小企业的入会费,管理上实行基金封闭运行,集中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3、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以服务为宗旨的中介组织,不能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担保费的收取,不能以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代价。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总局、财政部等10部委不久前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引导中小企业增强信用观念,改善其信用状况以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以及加快我国社会化信用体系的建设步伐。这标志着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化信用体系建设开始启动。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过程中,要把建立信用担保制度和建立其它社会化服务体系(如中小企业资信评估机构,中小企业投资及融资信息服务机构,中小企业联合会等)结合起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 (二)中小企业投资要面向市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 1、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对内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三是人力资源的投资。目前应特别注意人力资源的投资,从某种角度说,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拥有一定的高素质的管理及技术型人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2、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分散投资风险。 3、应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当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普遍做法,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另外,要注意实施跟进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三)企业要苦练内功,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 1、提高认识,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共同为企业资金的管理做出贡献。 2、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为此,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比如决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比如应收账款什么时候可收回,什么时候可进货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最后,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有效配合。 3、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定期检查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4、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近年来,很多中小型企业陷入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3]。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 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四)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为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中小企业财务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1、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与思想、工作能力以及内部管理为主,下面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意识淡薄以及业务水平低下。由于我国经济市场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长,这也使得我国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思想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典型的如:自身缺乏独立性,以及中小企业的财务工作的依附性强,这使得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督,造成人为的损失。不仅如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基本以民营企业为主,这使得在财务管理人员的任命上基本是任人唯亲。造成了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严重失职,也难以真正的做到科学有效的管理。 二是企业内部财务责任制度不明确。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来说,企业内部的部门不多,人员数量较少,这容易出现部门管理的交叉,造成企业财务管理的混乱,使中小企业项目内部的财务责任制度不够明确,这主要是由于财务部门人员本身不了解自己的权力,对部门职能以及承担的责任也不了解。导致企业项目在生产过程中的各步骤没有相应的责任人,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成本难以得到控制,给企业效益造成影响。 三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这主要是指当前的中小企业的本身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对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发展迅猛使得其基本的配套设施没有达到发展的要求,具体到财务管理,一方面是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专门的财务技术人员,造成了对企业项目资金管理的薄弱,另一方面企业项目内部的财务基础工作不够扎实,而且也没有落实好,对于财务账目的处理比较混乱,容易出现内部管理人员利用制度的漏洞进行虚假账目的处理而导致企业项目的财产和效益的损失。 2、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措施 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措施,主要还是应该对症下药,下面就此进行简单的阐述: 2.1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是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是最简单有效的措施。具体的措施:选择高素质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施工项目进行管理;组织人员对工程财务管理人员进行集中的培训;对项目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促使财务管理人员自身对素质的要求;聘用财会人员时要严格把关,对财会业务素质差的人员加强培训,必要时可择优上岗,让财会人员有责任感及危机感。总而言之,要通过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对施工项目资金的利用和管理,为企业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2.2建立权责明确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加强财务管理,就应该彻底的断绝任人唯亲的财务管理人员选拨方式,建立权责明确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在中小企业内部有一个专业的财务管理机构以及财务管理的机制。其次,对中小企业的资金财务管理制度做到专人专项以及职责明确。最后,规划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流程,保证企业内部资金审批使用的制度化,在制度的保障之下更快更好的发展。 2.3健全中小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对于中小企业的财务资金管理而言,具有众多的不可确定性,因此,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也是必须的,这能最大程度的保证资金的投入合理以及资金使用效率。具体而言就是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严格核实分析,进行专业的预算。此外,在财务管理的工作中还应该积极的吸收以及培养财务专业素养和综合知识水平较高的人才,充分发挥其在企业的经营方针以及战略目标决策上关于财务核算控制以及管理的作用。 2.4建立完善的企业项目审计监督制度 对于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而言,如果没有一个监督机构去监督,那么产生问题也就是必然。因此,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应该就财务问题而建立完善审计监督的职能制度,确保企业项目的财务审计调查以及审计工作能够专业、全面、有序的进行。不仅如此,完善的审计监督制度还能够遏制以及发现企业财务的违规操作,能够对企业项目的资金来去向和用途有基本的了解,保证企业项目资金的正常流动。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中,中小企业是经济体系发展的基础,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应该受到企业内部的重视,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财务的管理应该是在不影响企业产品质量以及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内部调整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而对企业财务进行科学的管理,从而促进企业财务的健康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中小企业财务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改善措施 摘要: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获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规模较小、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如何做好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从而使得企业稳定、健康地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财务管理;资金控制;投资规划;资本结构 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是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进行的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投资管理、筹资管理和资金营运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任何企业的良好发展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中小企业也不例外,目前看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1.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机制不完善 对规模较小、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良好的资金运营管理机制是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保证。但目前来看,大多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存在着以下问题; (1)财务部门设置简单,缺少必要的监督,权限设定不清。中小企业大多只有一个会计和一个出纳,资金领用和支取的授权上,缺乏岗位之间的必要监督,一旦出现问题,不容易迅速找到责任人;销售问题上,只管为了扩大销售额,而进行大量的赊销,而在应收账款的催收上,没有明确责任权限,往往作为财务人员的任务,容易形成销售与收款脱节,造成企业资金运转困难;在闲置资金的运用上,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投资分析,造成资金的机会成本加大。 (2)对员工缺少必要的奖惩制度和科学的业绩评价。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就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财务人员经过科学合理的分析之后,使得公司投资有了很大的收益,公司若不能就相关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员工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使得一些财务人员非法占用企业资金为自己谋利益;缺少科学的业绩评价,就不容易作出合理公平的奖励措施。 2.投资管理不当 (1)投资的主观随意性较大,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并且相对于对外投资而言更偏向对内的实物投资。中小企业一般经营规模较小、控制权高度集中,投资决策主要由业主决定,受业主的经验和主观性影响较大;中小企业资金有限、外部融资受很多限制,使得企业不敢从事于长期投资,因为一旦企业发生需要大量资金的财务事项时,长期投资不容易变现,而外部融资又不容易实现,会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中小企业业主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相对于风险较大的外部证券或者股权投资而言,更愿意投资于实实在在的设备购置或建筑物建设,甚至即使有大量的闲余资金,宁愿放在银行保安全,也不愿投资,在缺乏必要的市场分析和项目研究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资金浪费。 (2)对投资缺少科学的分析和论证,缺少实施后的跟踪和反馈。中小企业一般缺少财务分析能力很强的人才,公司主要靠领导人拿主意、做决策,在投资前,对于何时投资、投资对象、投资期限等问题上,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论证,业主主要靠自身的经验作出决定;投资后,往往缺少必要的跟踪,特别是实物投资,比如建筑物开工之后,没有跟踪环节,使得一些问题发现不了,造成成本开支过高,形成资源浪费,从而增加了企业成本,同时也忽略了市场前景的分析,使得企业建成的不动产成了“不生产”的废物,使得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3.中小企业筹资困难,较少考虑资本结构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业务量不大,一般不能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融资,使用最多的是短期或长期借款。为了筹到足够的资金,一般较少考虑资本结构,只要能借到资金,即使向利率很高的私人放贷公司借款也在所不惜。 二、如何完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任何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各部分内容其实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开的。在做好资金管理的基础上,规划好闲余资金的投资;在分析、预测经营规模和投资计划的基础上,做好筹资规模和渠道的规划。1.加强资金控制,完善营运资金管理机制 (1)做好财务管理首先需从资金管理做起,任何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充足的流动资金作支撑。然而根据风险效益原理,企业的流动资金存有量有一个最佳范围,超过这个范围,企业将承受资金用于投资的机会成本;低于这个范围,企业将面临经营风险(违约损失、信誉损失、市场占有率降低等)。 流动资金的使用首先要做好预测,然后需要加强日常财务控制管理。财务人员应根据往年的资金使用情况和目前的市场需求、公司的发展规划等进行有效预测,尽量使资金存量在最佳范围内。尽可能使企业资金投放少、回收快、保持良性循环。这需要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尽量在扩大销售的同时,也保证较高的货款回收率)和适量原材料、存货的库存量。在资金使用上,一定严格控制审批权限,以防资金的流失。 (2)完善公司机构设置,加强内部控制,尤其是资金使用审批问题上,要严格审批权限,尽量使得每一笔资金的运用都经过直接负责人的签字确认。实行科学的业绩评价和奖惩制度,做到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减少资金非法占用、增强资金的收益性。 作为企业财务管理重点的流动资金管理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首先满足生产经 营的资金需要,同时又要挖掘资金潜力,节约资金使用,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2)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合理配置资金,既保证一定的偿债能力,又要保证闲置资金的收益率 2.做好投资规划,增加企业效益 投资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严格的投资管理程序,需充分论证投资在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企业发展的适用性。无论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都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投资对象、投资时期、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力求选择收益大,风险小的投资力案。在收益和风险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需做好充分预测和论证,以减少风险,提高收益。比如企业的生产经营性资产的投资,需要企业做好发展前景的预测和设备的购置厂家选择、建筑物的建设招标等工作,避免工作为了做形象工程或因为企业之间的攀比,而浪费企业资金。 投资实施之后,跟踪工作一定要跟的上,对于外部投资应随时关注被投资公司的经营运转和财务状况,一旦有事实证明投资面临巨大风险,应及时调整投资方案;对于内部投资,尤其是实物投资,比如固定资产筹建,应该利用跟踪反馈信息,一旦发现成本开支过高,就需要分析原因,以减少不必要浪费,从而减少成本,通过建设期间的市场分析,如果发现市场前景不好,应该改变建设规划方案,甚至停止建设。 3.合理预测企业的资金需求,根据最佳资本结构选择筹资方式 不同的筹资渠道意味着不同的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一般来说,债务筹资的成本较低但财务风险较大,而股权筹资的成本较高风险较小。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股权筹资不太可能,但可以通过选择借款对象尽量减少资金使用成本,比如尽量利用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选择国家指定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可以通过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吸引一些企业或个人的投资。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融资租赁取得生产经营需要的设备,以减少借款融资的难处。 三、结束语 财务管理中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决策等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较好的筹资决策和资金管理,就会有较多的投资机会和较低的投资成本;较好的投资决策,才会有供企业发展;较多的盈余供分配,才能调动投资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筹资途径和投资机会。做好财务管理需要把各部分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促进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财务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问题及建议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会计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方便群众生活、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的工业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占全国较大比重,并提供了城镇就业机会,从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大多数在中小企业就业,但中小企业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中小企业该如何应对,我认为首先应该对当前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中小企业中暴露出来的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问题进行分析。 1 中小企业的特点 1.1 灵活,有创新能力,工作效率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组织灵活,经营富有弹性,生命力旺盛,使它比大型企业有更强的市场应变能力。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现实抉择,就是依靠其灵活的机制和创新能力并选择合适的战略,它们大多采用集中一点战略,寻找空白战略,特色经营战略,竞争战略联盟,突破战略等。中小企业创造和开发了大量的科技成果,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大企业一起共同组成发达的社会经济。 1.2 管理积极性高中小企业强调忠诚老实,注重才能;其次,管理方式上过度集权,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高。家族式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强调家族利益,注重物质激励等。 2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单纯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有的僵化落后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遇到了阻碍。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 2.1 财务管理理念不强其主要原因:①负债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②国家的优惠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政策,长期支持力度不够。③大多数中小企业是非国有企业,有些银行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对其贷款不够热心。④缺乏财务管理战略。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仍处于记帐管理阶段。 2.2 投、融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一是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银行即使同意向中小企业贷款,也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二是追求短期目标。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较大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 2.3 财务控制薄弱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片面考虑到季节价格波动,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有些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 3 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双重因素造成的。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除了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适应市场,优化价值链和供应链外,企业自身应从三方面入手。 3.1 投资要面向市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①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对内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三是人力资源的投资。②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分散投资风险。③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当企业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普遍做法,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另外,要注意实施跟进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3.2 企业要苦练内功,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①提高认识,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②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③加强财产控制。 3.3 优化财务结构,平衡高成长和稳健发展。优化财务结构是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一是优化资本结构;二是优化负债结构;三是优化资产结构。 4 中小企业会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4.1 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 清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中小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远不如大企业那么明显,尤其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困难。 4.2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4.2.1 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规范,在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上,有的独资小企业干脆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企业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太明确。在会计人员任用上,小企业最常见的做法是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有些企业管理者也愿意聘请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其发展前景及社会上得到人们认可程度较低以及较差的工作保障,使得其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大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及规范考核的问题也很多,会计无证上岗现象严重,会计主管不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现象不胜枚举。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4.2.2 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常有违规操作。中小企业有些根本不设账,以票代帐,或者设账,但账目混乱。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据有关人士在一次问卷调查研究中得出,中小企业存在两套帐的比率较高,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在会计核算方面,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等等,有些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老化与专业知识较低,使得许多理论上完善的会计方法与复杂的会计技术无法实施,或在实施时大打折扣。 4.2.3 内部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实行会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会计行为的合理合规。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会计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但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者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使用会计的监督职能几乎无法进行。 4.3 用以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付出成本大,或者难以获得原始凭证的获取要付出成本,是因为企业在购买商品物资时要不要发票存在着不同的价格,若要发票,要加价,价格较高;不要发票价格较低,两者的差价是税款。中小企业往往希望以较低的价格成交,但是又无法取得记账所需的合法凭证。还有的企业发生费用后无法取得发票,只能取得不合规的收据。企业只好不作此账,或相互之间调剂票据。 中小企业财务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状况的调查、分析及管理的思考 随着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和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2003年海安国税新增纳税人1842户,比上年同期增长47 %.2004年县政府下达民营企业发展目标,要求新发展个体私营企业 9250户。不断增加的中小企业一方面增加了税源,另一方面也对基层税收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最近,在进行纳税评估、一般纳税人复检等工作时事,对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其结果不尽如意,提高中小企业财务核算水平、加强财务管理已刻不容缓。 一、中小企业财务状况调查 (一)、调查的内容。我们将企业的财务人员设置、帐册设置、核算状况等作为主要调查内容,具体包括1、财务人员设置情况,包括岗位设置状况,是否设有总账、出纳、保管。2、人员素质情况,包括是否有专业证书、是否专职等。3、账册设置情况,包括设置是否齐全,记载是否及时,账账、账证、账实是否相符。4、成本核算是否准确、真实。5、抽查主要原材料、产成品、现金是否与账面相一致。 (二)、调查的结果。在调查年销售额300万元以下的50户中小企业中,1、岗位设置不全,或不规范的40户,占调查户数的80%.2、账册设置齐全32户,占调查户数的64%;记载及时,或基本及时的20户,占调查户的40%;帐实相符5户,占调查户数的10%.3、成本核算准确、真实的15户,占调查户数的30%.4、盘存主要原材料、成产品、现金与账面相不一致45户,占调查户数的90%.通过这次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中小企业纳税人在财务上存在问题。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调查的结果是令人吃惊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的? 一是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部分纳税人产生了重生产经营管理,轻财务核算;重营销队伍建设,轻财务人员培训。少数纳税人文化层次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欠佳,不能按照《征管法》和税务机关的要求建账,主观随意性太大,收支无发票,收入随意报,记账的业务只是非开票不可的业务,有的记账只是形式主义,为了应付税务机关。 二是财务人员、办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新办企业不断增加财务人员紧缺,老会计有一定水平,但一人代几个单位的帐,时间上不能保证;新会计不是缺理论知识,就是少实践经验;更主要的原因是企业是老板,工资由老板发,不听老板的就被炒鱿鱼,所以会计只能根据老板提供的票据“做账”、“圆账”。 三是税务部门管理不到位。税务部门特别是管理部门由于工作的千头万绪,疏于对纳税人的财务管理,不能按照征管法的要求加强税收征管,部分税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遇到问题不是很好地对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加以整改,而是回避矛盾,将纳税人存在的问题私自消化。在系统内部,对税务人员的执法责任追究重于书面与形式,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税务人员思想上产生麻痹,得过且过的观点左右了少数人的执法行为。 四是现行法律法规对纳税人未按规定建账的处罚较轻。对纳税人未按规定建账的处罚,征管法第六十条第二项规定,纳税人未按规定设置账簿、保管账簿或者保管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如纳税人偷税数额较大,而故意销毁或隐慝账簿凭证的,税务机关最多也只能给予纳税人罚款一万元。 五是现行财税法规对财务不健全缺少切实的、有效的、统一的界定方法。有的条文只是把“账证不全”、“不能准确的核算销项税金、进项税金、应纳税金”笼统的称作财务不健全,但具体的什么叫做“账证不全”、 什么叫“不能准确的核算销项税金、进项税金、应纳税金”没有完整的、清楚的、统一的,操作性强的量化的标准,计算的规范尺度,“不全” “不能准确”应达到的程度是什么,让人感到模糊不清,财务状况是否健全难以界定且费时费力,税务管理人员无法把握财务不健全的“度”,客观上造成税务人员疏于对这类问题的管理。 三、加强管理的思考 切实加强中小企业纳税人会计核算与账册管理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已迫在眉睫,经过思考,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税法宣传。坚持日常宣传与宣传月宣传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的税法意识,使广大公民牢固树立依法纳税、诚信纳税和偷税漏税违法的观念,让纳税人心中有“税”,明白“诚信纳税”与“诚信做人”一样重要,明白“诚信纳税”与“商誉”一样的有价值。在日常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税法宣传,通过会计例会、业余税校等阵地进行经常性税法宣传,通过纳税评估、涉税事项调查等进行专项辅导,促进涉税专业人员专业知识提高。通过税法宣传教育,使中小企业业主明白从“诚信做帐”开始“依法诚信纳税”。 二是强化办税人员的培训管理。办税人员是联系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桥梁,是税法宣传声音的传播者,是决定征管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应以办税人员管理为突破口,实现诚信做账意识的增强。1、建立办税人员档案,成立办税人员协会,明确分片办税负责人,通过自律组织,交流工作体会,提高业务。2、加大管理力度,坚持办税人员例会制和考核制,定期进行活动,宣传税收政策法规和税收征管工作要求。建立《办税人员考核登记簿》,重点考核财务核算水平、日常工作能力、工作业绩,通过日常征管、纳税评估、涉税调查来综合评价。 三是严把认定关。税务认定中涉及到对账册、凭证管理的有一般纳税人预认定、正式认定、年检和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等,在各种认定、年检、鉴定中,要严格把关,不能迁就,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不符合规定不能让其过关。 四是减少责任区人员“不务正业”的时间。税务部门的绝大部分工作都会落实到基层管理分局,责任区的管理人员更千头万绪,经常要应付各种学习、考试、检查,不断要写小结、写心得、写信息、报报表,不但要管理、评估更要搞创建,每月到责任区巡查的时间一般不超过5个工作日。因此上级部门必须保证基层管理人员到责任区的时间,每月最好不少于12个工作日。 五是加大评税、稽查力度。纳税评估是管理的重要方面,在评估中发现账外经营、做假账一定要移交稽查部门处理;在稽查中发现做假账故意偷税的建议处于二倍以上罚款。 总之,切实加强中小企业纳税人会计核算与账册管理已迫在眉睫,但谁也不能指望一夜之间有个多大的变化,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全”,就是要求纳税人设置全总账、出纳、保管岗位,设置全相应账册;第二步是“实”,就是要求纳税人如实、全面记账;第三是“规范”,就是要求纳税人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记账。在做好以上五项工作,经过这三个步骤后,中小企业纳税人财务状况一定会有质的变化。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特点分析 摘 要:中小企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笔者于对广东省湛江市50家中小企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结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探索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流动资金 筹资管理 中小企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它们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最有可能按照经济的比较优势来组织生产,并且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方面的优势也越来越受到瞩目。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笔者于2005年6月开始成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调查课题组,对广东省湛江市50家中小企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获得了丰富的调查资料。我们结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这对探索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新思路,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并促进其健康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调查方式包括发调查表、去企业实地考察、访谈以及到财政局、资产管理局等相关管理部门收集资料等多种方式。调查对象涉及制造企业、房地产企业、股份制企业、服务业等多类企业。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调查对象的选取是从中小企业中随机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被调查的湛江市的中小企业很多均为有限责任公司,大部分属于民营企业,涉及行业主要为房地产、服务行业和商业。 我国的中小企业是在农村乡镇集体企业、城市集体企业和城乡个体私营企业等新兴非国有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涉及的范围狭窄,资金流量和存量不大。另外,很多中小企业为“家族式”企业, 财务决策控制权高度集中,这种组织管理模式也决定着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自己的特点。 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管理的特点 流动资金是指投放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和存货。 货币资金短缺 2002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货币资金占流动资产的比例都较低,其原因是由于很多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信不足,在进行贸易活动中,供货商一般不愿意给予中小企业贸易赊账的待遇,而没有贸易赊账的支持,中小企业就不得不用现金或银行存款来付款。这就使得不同类型中小企业货币资金的持有比例较低,货币资金常常处于短缺状态,对货币资金的需求往往较大。 资金的周转能力不强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部分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比例很大。在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销售疲软、库存积压等情况下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增强竞争力而不得不采取赊销的方式,这种方式会刺激企业销售额的快速增长,但是,高额的应收账款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入。导致应收款项不能兑现或造成呆账,造成企业利润下降。 存货占用额较大 很多中小企业原材料采购没有计划,库存物资的收、发、结存缺乏严格的控制,使得会计期末存货占用资金较大。例如被调查的49家企业中就有25家企业的存货占用额在39%左右,过多的存货造成流动资金呆滞,周转失灵。 资金筹集渠道狭窄 被调查的49家企业中有24家企业有短期借款,14家企业有长期借款,1家企业有债券筹资。其原因是目前很多中小企业还不具备向公众发行债券和偿还的能力,而向金融机构借款也相当困难,一般银行对大中型企业争相放贷,而对中小企业贷款较少,主要因为中小企业效益低、风险高、企业诚信度低,致使很多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贷款。 内源融资为主 中小企业主要通过投资者投入以及企业内部积累、内部挖潜等内源融资方式形成资金,如企业的留存收益、按规定提取的更新改造资金、生产发展资金等。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和向银行贷款等这样的外源融资较少,这也使得中小企业的资金积累相对集中。 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的特点 以湛江被考察的企业2003年为例,其筹资状况见表2: 投资以短期投资为主 我们调查的50家中小企业的资料显示,2003年只有14家企业有长期投资业务,其中国有中小型企业中有7家,而只有3家企业增加了投资。集体企业没有长期投资业务。有限责任公司中有4家有长期投资业务,其中1家增加了投资。股份公司中有3家有长期投资业务,1家增加了投资。由于长期投资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投资风险大,而且企业一旦面临风险,很难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其度过难关,况且中小型企业资金也经常会存在不足,这也使其没有充足的资金开展长期投资业务。 投资方式以对内投资为主 中小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对内投资上。表现在:企业要对现有产品进行扩大再生产以不断增加市场份额;由于中小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毕竟有限,所以企业要不断试制新产品代替陈旧的老产品;企业还要对现有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以适应新产品的生产要求。 中小企业利润管理的特点 湛江市大型企业2003年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比例为29%,中型企业为9%,小型企业为24%.成本费用的增长比例为大型企业29%,中型企业为12%,小型企业11%.可见小型企业在利润管理上更注重成本费用的控制,这也使得其成本费用的增长比例较小,相对获得的利润额较大。而中型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较差,控制体系不健全,引起成本费用过高,利润下降。 总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其财务管理也有其特点,中小企业只有充分考虑自身的这种特点、并不断强化自身各项管理措施,及时进行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才能逐步解决其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推动中小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小企业财务论文:试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摘 要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的问题,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分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其管理的相关对策。 关键字 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财务控制 1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管理水平低 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中小企业更愿意选择传统管理方法,而舍弃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因而,很多中小企业不设财务机构,没有专职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职能由会计或其他部门兼管或由企业主管人员一手包办,造成会计信息极不真实、不完整。同时,因为中小企业发展前景、工作待遇与条件、社会保障等社会认可程度低,很难吸引所需优秀人才,导致财务管理人才缺乏、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而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缺乏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和相关知识,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 1.2 筹资难度大,抗风险能力差 企业要持续生产经营、扩大再生产、进行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但中小企业注册资本较少,资本实力有限,土地、房屋等银行认可的不动产数量较少,因此筹集资金是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首选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市场日趋完善,为广大的企业提供了多种融资、投资的渠道。中小企业也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81%的中小企业认为一年内的流动资产不能完全满足需要,中长期贷款更是没有着落,中小企业贷款难找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与中小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60%,出口创汇占60%,提供75%的就业机会是极不相称的。 1.3 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不少中小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开始自觉地加快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新产品开发的速度,上了许多投资项目。但由于财务管理水平低,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加之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得不到运用,不能进行科学的投资分析和市场论证,其结果是“不改造等死,改造了找死”,造成投资失误。更有甚者,一些企业花了巨额资金进行投资,而最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以至陷入破产的边缘。 1.4 财务控制薄弱 目前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控制薄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①对现金管理不到位,现金周转不灵,存量现金没有盘活,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收益。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而许多中小企业不编制现金收支计划,他们对现金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是随意性的,一旦市场发生变化,经济环境发生改变就很难使现金快速周转。②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随着经济的发展,信用销售会越来越普遍,在市场激烈竞争情况下,中小企业为抵御大企业的压力,会采取更多的商业信用促销。但由于应收账款管理水平不高,无严格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更无相应的责任部门来组织落实,造成大量应收账款沉淀,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并隐含着较大的坏帐风险。③存货控制薄弱。许多中小企业对存货缺乏有效管理,无存货计划、无存货定期监督和检查制度,对日常存货的控制不到位, 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④利润管理能力不足。没有真正理解营业收入增长并不一定获利的道理,欠缺合适的利润管理机制,忽视产品组合以致做出错误行销决策,忽视核心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⑤成本费用管理水平低。中小企业内部缺乏科学有效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成本费用控制上仍处于事后算账的阶段,定额标准、信息反馈、责任制度等都不健全,事前和事中控制能力较低。因此,许多中小企业成本费用管理中存在核算不实、控制不严、控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2 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财务管理的本质特征就是价值管理,它具有综合性和渗透性。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都可以通过各项价值指标在财务上全部反映出来,构建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更增强了其竞争优势。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更有必要加强财务管理的建设。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除了政府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以促进中小企业全面发展外,企业自身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1 中小企业要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全员素质 目前,中小企业一是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且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应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要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特别是加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工作水平,发挥会计人员在企业管理中的参谋与决策作用。 2.2 中小企业要加强自身资金管理 (1)中小企业要提高认识,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共同为企业资金的管理做出贡献。 (2)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的效果最佳,是企业财务管理追求的基本目标。为此,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得到有效配合,比如绝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这样会造成借款到期而投入资金还未收回,势必要从另外渠道筹资来偿还短期借款,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要充分预测到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比如应收账款什么时间可收回,什么时间可进货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最后,要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要有必要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二者有效配合,才能产生最佳经营效果。 (3)要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对物资管理要建立规范的管理程序,堵住漏洞;对财产的管理要形成有力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相互制约、相互支持配合的运行机制。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从制度上保证操作规范,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其次,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一系列工作交由一个人来做。再次,要定期检查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4)要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近年来,很多中小型企业陷入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管理、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对存货要尽可能地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应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定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从而保证全部资金结构趋向合理。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应力求加强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调研评定,定期函询核对已形成的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还款期限与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5)加强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搞好成本控制包括建立健全财务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计量验收制度;建立健全财产清查制度;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 2.3 加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 (1)规范项目投资程序。中小企业应规范项目投资程序, 实行投资监理, 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从投资方案的提出到项目立项,从投资方案的分析到投资方案的实施,中小企业可参照大企业,也可以自行制定一套规范化流程,并实行监控。 (2)回避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应尽量避免率先开拓市场。因为市场的开拓者通常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实力,虽然开拓者率先进入市场,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但风险也会很大。跟随成功者的做法,不失为中小企业避免风险的有效方法。中小企业经营灵活、形式多样、适应性强,可根据市场变化较快地调整其产品结构,改变生产方向,甚至转行,从而较快地适应市场新的需要。同时,中小企业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对内投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中小企业的产品,其市场占有份额有限,企业拳头产品也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如果不断有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上市,同时又不断淘汰陈旧的老产品,这样可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如采用新技术引进更新产品试制,能节约投资,那也是应采取的一种投资方式。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应当重视,如果企业的设备不是处于一种具有竞争力的状态,那么该企业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这种方式应作为企业的一种长期策略。三是人力资源的投资,尤其是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拥有,是企业制胜的法宝。一方面可以采用招聘的方式引进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对内部现有人员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素质,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观念更新和技术更新,否则,原有队伍很快就会老化。因此,中小企业应以内部投资为主,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四是,要注意分散资金投向。投资多元化是现代企业降低投资风险、控制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中小企业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分散投资风险。然而,这需要很高的投资和管理技巧。分散投资,既分散了精力,又分散了资金,投资者如果没有足够的精力加以管理,那么,投资分散化不仅不能减少,反而增加了风险。因此,企业分散投资,需把扩张的方向选择正确,然后才能运用多种投资工具,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中小企业财务论文:试论中小企业财务外包问题的思考 【论文摘要】目前,业务外包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中小企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财务管理水平普遍较低。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然后从降低财务管理成本、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益处;最后结合中小企业财务外包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了中小企业财务外包应该注意的四个问题。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外包;风险管理 财务外包是全球流行的公司财务解决方案,是财务工作专业化分工的产物。早在1991年,埃森哲与英国石油就达成一个财务外包协议,英国石油将北海油田几乎所有财务业务都交给了这家咨询公司。在埃森哲公司帮助下,北海油田的成本大大缩减。同时,这份协议也促使埃森哲推出了财务外包业务,其后许多西方企业纷纷效仿。在国内,财务外包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中小企业财务外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近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并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具有经营机制灵活、资金占用少、投资省、见效快等特点。可以说,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普遍低下,据有关部门统计,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内的中小企业,仅一半企业聘用专职会计,四成企业雇用兼职会计,还有10%的企业委托会计公司打理财务。如此局限于简单记账水平的财务管理,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具体而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有以下特点和问题:(1)不设置财务机构或财务机构简单。中小企业种类繁多、行业门类齐全、所有制多样化,经营规模普遍不大,员工人数少。相应地,组织结构也较为简单,有的企业不设置财务管理机构,有些企业财务管理机构很不规范,存在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确、兼职多等问题。(2)中小企业财务信息需求以内部为主,不愿花费太大的财务管理成本。大多数中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企业财力有限,融资能力低,控制风险能力不足,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这便决定了企业比较关注内部生产经营情况,对企业的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费用结构等信息较为关注,以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许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往往重视市场开发,认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简单,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在财务机构设置和财务人员聘用上不愿花太大代价。(3)中小财务人员素质偏低。中小企业由于发展前景不明朗,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较低,以及较差的工作机会保障,使得其难以聘用到优秀的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知识低浅,一些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会计职业教育。 二、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益处 业务外包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通过业务外包,企业可以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充分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应对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财务外包是指企业将部分或全部财务工作委托给有能力的外部专业机构的活动。对中小企业来说,财务外包包括记账、纳税申报、提供专业财务咨询与建议等,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益处主要包括: (1)降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成本。财务外包可以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集聚到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公司中,实现财务管理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单个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一方面,财务外包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节省财务软硬件设备的采购成本,维护成本和升级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财务外包,将日常财务、会计工作,如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纳税申报以及部分投资、应收账款管理、筹资业务业务交由专业机构办理,企业不必再为此类业务设置专门机构和配备专门人力,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 (2)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质量。财务管理承包企业作为专门的服务机构,在技术、人力、硬件方面都有大量的投入,拥有专业的财务服务人员、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和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他们长期与不同客户合作,积累了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中小企业将部分或全部财务业务外包给这些机构,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群体负责管理,有利于弥补企业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的缺陷,提高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从而得到供应商、客户、政府部门等第三方的认可。在与外包方合作的过程中,中小企业能够分享到先进的经验和知识,有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 (3)使得中小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资金、人才等资源往往较为短缺,而且中小企业的管理层一般并不擅长财务业务,财务外包可以将中小企业管理者从不擅长的领域中解放出来,借用外部机构的专业优势来获得并挖掘外包环节的增值潜力,从而更多地关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集中资源来努力达到客户的要求,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三、中小企业财务外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财务外包对于中小企业是把双刃剑,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风险,包括财务信息泄密风险、过度依赖外包企业风险、成本控制不力风险等。中小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往往不愿或没有能力聘请大型的、专业水平高的财务外包服务企业,更是加大了其财务外包风险。为了降低财务外包的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外包的收益,中小企业财务外包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科学选择财务外包服务商。选择好的财务外包服务商是从源头上降低外包风险、避免合作失败的良好途径。中小企业在决定财务外包后,首要的问题是选择一个专业性强、社会信誉好、服务经验丰富、服务质量高的财务外包服务商。中小企业在选择服务商的时候,不应该只看价格而忽视质量,不具备好的业务素质的服务商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给中小企业带来的麻烦,将使中小企业承担更多其他的成本。在具体操作上,中小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成立一个财务外包服务评价小组,建立简要的评价标准,对候选的财务外包服务商一一分析,确定最终的合作伙伴。 (2)合理确定财务外包服务范围。财务部门的一大特色就是涉及众多商业机密,企业经营计划、定价策略、客户资源,无一不是商业机密。部分财务外包服务企业或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可能会利用所掌握的财务信息谋取私利,给企业造成损失。西方企业的财务外包通常是将财务处理业务、财务报告编制和分析咨询业务的部分外包出去,但企业自身仍然保持着基本的和必须的财务控制环节和程序,并非把所有的财务工作都外包出去。中小企业在财务外包前应确定哪些业务需要外包,哪些业务只能由自己来做,尤其是部分涉及商业机密的业务。从目前来看,记账仍然是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主流,更高层次的财务外包涉及较少。企业在确定财务外包范围时,应全面考虑企业自身财务机构的实力、财务业务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等因素,选择部分业务外包或全部财务外包。 (3)签订详细财务外包合同,明确规定双方责任、义务。财务外包是涉及中小企业长远、全面发展的战略问题,而外包服务合同是界定双方责、权、利的有效手段,也是鼓励和约束双方共同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凭证。由于我国目前的信誉体系还不够健全,需要依靠制度来培育信用、规范双方的行为。一般来讲,财务外包服务商的违约,对于中小企业的损失更大,不仅会遭受费用成本的损失,还可能导致企业相关财务信息和商业机密的泄露。因此,在实施财务外包前,一定要有详细、具体的外包合同,明确服务范围、价格、期限及双方责任与义务、财务收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方式等,提高合作双方的违约成本。 (4)与财务外包服务商密切合作。作为中小企业,要认识到财务外包是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工作,是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中小企业要加强与外包服务商的沟通与合作,强化与外包服务商合作的深度,把外包服务商看成战略合作伙伴,实现利益共赢和共同发展。加强与外包服务商的沟通,可以使得财务外包服务商更加了解企业的情况和最新发展,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管理建议。 总之,基于中小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企业资源短缺的特点,财务外包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是,中小企业要通过科学选择外包服务商、合理确定服务范围、签订详细的外包服务合同、加强与外包服务商的合作等手段,降低财务外包风险。 中小企业财务论文: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优化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管理目标 【论文摘要】我国企业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据统计,中国的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9年,中小企业存在时间短暂是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造成的,其中财务管理水平是重要的内部因素之一。文章从中小企业的特点与财务管理目标出发,针对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人员、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提出优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长,并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主要力量之一。但中小企业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我们认为,一个中小企业从其创立发展壮大的进程来看,其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企业经营者的发展战略,同时其内部的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转变理财观念,创新理财手段,加大理财力度,提高理财水平,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尤显迫切。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财务管理的目标 1、特点 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产值和利税分别占60%和40%,提供75%以上的就业机会。概括起来,中小企业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规模小;二是数量多;三是生产经营灵活多变;四是总体上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股份制企业少;五是更多地依赖产品的获利能力求得生存;六是管理水平不高。由于自身的规模小、资本小、技术构成低,受外部不利宏观环境的影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潮流,特别是加入WTO后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很难适应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 2、财务管理的目标 在新时期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中,中小企业只有生存才可能获利。所以要保证的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业务中所要达到的财务管理目标。小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可确保职工劳动所创造价值的最终实现,保障债权人权益,为国家上缴更多的税金,等等。当然,小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要受到法律法规制约,必须受一定社会责任的约束。 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法人代表财务观念淡薄 财务观念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观念的更新会带来管理水平的提高。而目前为数不少的小规模私营企业经营者,在经营中主要靠“拍脑袋”,财务管理对他们来说是个不可理解的概念。他们认为财务就是记账或算账。自己办的企业,只要平时记流水账,到年底结算有无盈利即可没有必要设立会计总账、分类账、明细账,没有必要按照《会计制度》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因此,许多原始资料不提供给财务,把会计只当作纳税申报的工具,没有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2、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一些中小企业虽然有一些会计管理制度,但因为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致使会计管理职责不分,越权行事,会计执行的随意性较大。同时中小企业因为大多是家族式的管理组织形式。会计组织通常采用垂直管理模式,管理跨度小,幅度窄,由于受规模、财力、人才的限制,中小企业会计机构中的岗位设置容易产生交叉重叠现象,影响会计人员职能的发挥,特别是不利于企业的内部控制。 3、财务控制薄弱 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片面考虑到季节价格波动,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 4、缺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环境 由于中小企业组织规模较小,财务管理薄弱,加之信用等级低、资信差、抵押、担保条件有限,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也不到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限。大量依赖贷款的融资方式,也使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来源与资产占用搭配不匹配,隐藏财务风险。同时多年来,我国政府在政策体系上主要是重点扶持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对中小企业没有形成系统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专门为中小企业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很少。致使适用于中小企业的法律不够明确,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 三、优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1、加强领导者的理财意识 企业领导者应认识到理好财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为企业管理职能部门应定期不定期对企业领导者进行理财知识培训,给他们提供创造学习的机会,并应把企业领导是否会理财作为考核企业领导者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使企业领导者真正认识到,不会理财的领导者,不是一个合格领导者,不会理财的企业,是不能发展的企业。 2、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公司财务部门应明确职能,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经营核算管理,厉行节约,合理使用资金,合理分配公司收入,积极纳税。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如报销制度、财产管理制度、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成本分析制度、工资制度和福利制度。同时要规范各种财务行为,保证财务战略和财务规划的实施。建议建立以经济责任制度、追究责任制度、不相容职务和岗位制度为关键控制点的具有相互牵制和监督作用的财务内部控制机制。 3、加强财产控制 要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保证企业已经制定的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要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再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4、优化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 需要政府建立健全保障民营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好已出台的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严格执法,维护民企的合法权益,要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贷款决策程序,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的信贷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环节,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构建一个服务于民营中小企业的商业性担保为主体,政策性、互助性担保为补充的担保机构配套协作、运作规范的信用担保体系,切实为民营中小企业获取信贷担保支持。同时中小企业应关注政策的变化,主动与当地政府沟通交流,让当地政府感觉到其存在的重要性,要注重在市场上的形象,不偷税,不漏税,不污染环境等。 总之,财务管理工作贯穿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环节。中小企业应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组织结构,构建完善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控制,稳健理财,来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财务论文:中小企业财务会计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 要】:我国中小企业数目众多,行业地区分布广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目标定位不明确,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极大影响其快速发展。本文对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存在问题从财务信息使用者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财务会计制度 委托 会计信息 一、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会计工作目标定位的不明确 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都制定了中小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规范,以加强中小企业会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确定,不仅直接涉及会计规范的价值取向和会计方法程序的选择,同时也有利于会计目标理论体系的完善。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在规模、组织结构和资金来源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导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需求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 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都是以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为背景制定的财务会计规范,与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生产模式和资金运行的模式差异较大,再加上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研究和制度建立上的缺位,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中小企业的财会人员,不可避免地陷入选择适用性财务会计制度的困惑。 财会人员的双重受托责任,源自于委托关系,他要求财会人员同时维护所有者和经营者双方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履行核算控制和监督经营者的双重责任。按照我国现行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乡镇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均属中小企业之列,他们中的大多数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却浑然一体,企业所有者自行管理企业,也就是企业不存在委托关系。财务会计人员只接受所有者委托,监督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有无偏离原定的企业目标,确保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此时,却仍要求财务会计工作代表利害关系各方,保证为所有利害关系人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实践证明是不现实的,这是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又一困惑。 中小企业在会计制度方面正面临着漠视相关法规和制度,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同时还存在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很难进行内部控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要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中小企业老板必须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进行必要的投资,聘请高质量的会计人员,会计出纳必须严格分人管理,控制资金风险。 二、针对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首先,企业内部管理需求不是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财务会计是以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为导向的,虽然财务会计信息可以为企业经营者用来评价企业经营情况,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参考,但由于经营者是企业的“内部人”,掌握着财务信息的生产和供给的权利,他们完全有能力也有条件从自己的决策需要出发,直接从企业取得比财务会计报告更为详细可靠的信息。如果以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需求为主导,则企业会计所披露的范畴就不再仅局限于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信息,还包含了管理会计等内容,不仅可提高会计信息的提供成本,更重要的是还易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其次,税收征管需求也不适宜作为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主导。从会计信息使者的划分看,税收部门与投资人、债权人一样都受法律保护的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但是税收征管部门不是企业资金来源的提供者,及时足额缴纳税金只是企业向国家应尽的义务,是对企业开展正常经营活动的基本要求,把满足税收部门的信息需求放在主要位置,而忽视债权人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对促进企业长期发展不利,企业也缺乏主动提供信息的内在动因。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管理层和税收征管部门都不是典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应定位于对促进企业长期发展有重要作用,且企业也有意愿向其提供信息的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债权人。债权人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融资困难有多种原因,但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对企业向银行贷款融资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银行无法精确的贷前判断;二是中小企业一般来说信誉度不高,风险较大,对其实施监控的成本较高。于是,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就产生了。而从中小企业方面看,大多数中小企业习惯于保守,不愿泄露企业相关信息,却不知无意间扩大了外界,特别是银行对企业的不信任,这就造成了虽然目前政府已出台了多项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仍十分谨慎。因此,中小企业应抓住良好发展机遇,增强信息披露意识,规范会计核算,向社会特别是银行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逐步提高企业的资信水平,提高银行对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从而加速企业发展创新的步伐。 中小企业财务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摘 要:在分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办法,希望对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财务控制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完成工业总产值、实现税利和解决就业人口分别约占全国总数的60%、40%和75%,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然而中小企业受各种条件制约,在获取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增强经营管理和理财能力等方面大都存在困难和弱点,而且由于其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等因素,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较大阻碍。 1 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状况 目前,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内的中小企业,只有一半的企业雇用专职的会计人员,高达四成的企业用的是兼职会计,还有10%的企业用会计公司,只局限于简单记账水平的财务管理, 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也遇到了阻碍。例如,政策的“歧视”使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不能公平竞争;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大量的干预,使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短期化;财务管理受企业领导的影响过大;等等。 2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财务控制薄弱。 中小企业受规模和人员素质的限制,财务控制存在以下弱点:①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②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应收账款控制不严,造成资金回收困难。③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包括银行存款)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而有些企业恰恰相反,资金使用没有计划,大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4、重钱不重物,资产损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很重视对现金的管理,收支严格,保管妥善,出了差错及时查找。而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却不严,保管不善,出了问题也无人查找,资产损失浪费严重。 (2)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企业领导者集权力于一身,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外,受到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方面的限制,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有些企业到现在还采用传统的手工记流水账,没有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3)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资金紧缺是困扰中小企业的老大难问题。其主要原因:第一,中小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及其高倒闭率,加上它在市场变化和经济波动中显现的脆弱性,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第二,国家没有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企业倾斜,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第三,政府对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缺乏鼓励措施,导致银行缺乏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第四,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许多企业缺乏有关财会信息的书面或计算机存储的资料,导致金融机构不愿发放贷款。此种现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比较普遍。 (4)投资盲目,缺乏科学性。 由于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在投资过程中追求短期目标,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致使其在投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有些企业管理者甚至在做投资决策时,没有做项目评估,只凭个人经验和想象做决策,投资方向难以把握,资金浪费较大。 3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双重因素造成的,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须从政府和企业自身两个方面寻找对策。 首先,政府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制定或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1)国家应针对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资金经营的能力差等致使它在市场融资中资信很低的特点,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并给予适当的扶持。如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和《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美国的《中小企业法》和《公平执行中小企业法案(1996)》等。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值得欣慰的是,我国也于不久前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据悉,由九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起草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不久将出台。 (2)成立中小企业基金。包括特定用途基金、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等,其资金来源可以是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及中小企业的入会费,管理上实行基金封闭运行,集中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3)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以服务为宗旨的中介组织,不能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担保费的收取,不能以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代价。不久前,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总局、财政部等10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引导中小企业增强信用观念,改善其信用状况以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以及加快我国社会化信用体系的建设步伐。这标志着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化信用体系建设开始启动。 其次,中小企业应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加强财务监管,并进行科学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 (1)强化内部财务控制,加强资金管理。 ①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财产管理和财产记录一定要分开,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不能把财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一系列工作交由一个人去做。定期检查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②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为此,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使用得到有效配合。比如决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要充分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如应收账款什么时间可收回,什么时间应进货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就容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最后,要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使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两者有效配合。 ③要保持适当的流动能力。中小企业在改善资本结构的同时,在资金运用上,要维持一定的付现能力,以保证日常资金周转灵活。日常应十分重视存货的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等的管理。 (2)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目前,因为中小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财务监督职能,而且,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致使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应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的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促进企业健康向上的发展。 (3)加强投资项目分析,降低投资风险。 在投资决策中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对内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研发新产品的投资,②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③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目前应特别注意人力资源的投资,从某种角度说,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拥有一定的高素质的管理及技术型人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实行多元化经营,分散投资风险,降低投资风险。应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当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普遍做法,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采取实施跟进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铁路发展论文:关于内部审计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作用的思考 摘要:认为铁路内部审计应充分发挥其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监督、保障和促进作用,阐述了内部审计如何通过对各项重点任务的审计监督,促进跨越式发展目标实现。 关键词:铁路跨越式发展审计 为了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铁路运输的要求,铁道部党组提出了铁路跨越式发展思路,并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要实现这一宏伟的系统工程,全路各级各部门、每一个职工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尽职尽责、尽心尽力。铁路内部审计作为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部门,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必须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监督、保障和促进作用,为铁路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1、通过对铁路跨越式发展所需资金筹集和使用过程的审计,保障铁路跨越式发展资金筹集和使用的经济、安全和高效 铁路跨越式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一方面由国家投入,另一方面需要向国内外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筹集。筹资过程及筹资结构是否合理,国家投入和向金融机构及社会公众筹集的资金是否得到安全、有效的使用,必须进行全过程的监督。这一监督的责任,首先要由全路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来履行。 在资金的筹集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对财务部门提出的筹资方案应进行评价,对资金结构是否合理、资金成本是否经济,应提出审计意见;对筹资程序的合规、合法性,各筹资对象间是否公平竞争,是否有舞弊行为等,要进行审计监督。通过对筹资过程的评价和监督,保障所筹资金的结构合理、成本经济。 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内部审计首先要监督铁路跨越式发展资金是否用于路网建设和技术装备的采购,有无挪作它用。其次要监督对路网建设和技术装备采购资金的使用过程,是否按工程进度、采购合同等适时拨付,是否有提前、超额或延迟拨款问题;是否有截留、挪用铁路跨越式发展资金问题;是否有虚列、挤列工程成本、虚报投资完成问题;是否有隐瞒、转移工程收入、工程结余等问题。通过对铁路跨越式发展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保障铁路跨越式发展资金被合规、合法、安全、经济和高效的使用。 2、通过对铁路跨越式发展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计,加强建设管理,规范建设行为 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运输能力的快速扩充,使运输能力紧张的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形成覆盖全国的快速客运网络和大能力货运网络,使运输能力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要实现和完成这样的目标和任务,必定要进行大量的路网建设和改造。在路网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必须有相对独立、超脱的内审部门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适时的监督与评价。 2.1、对建设项目准备阶段的审计 建设项目准备阶段要重点审计建设项目的各项建设程序是否合规、合法,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等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完整;审批权限是否合规,有无将工程化整为零、越权审批问题;初步设计单位的资质是否合规,初步设计的标准是否适用,资料是否准确、完整;概算编制是否合规,依据是否适用;资金来源是否正确、到位等等。通过对建设项目准备阶段的审计,保障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2.2、对建设项目招投标的审计 对建设项目招投标审计,主要针对标底的编制依据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完整;招投标程序是否符合国家和铁道部的有关规定,投标单位的资质是否符合要求,评标、定标是否合规、公平、公正,有无泄露标底、内定中标单位等舞弊行为。通过对建设项目招投标的审计监督,保障建设项目招投标的公平、公正,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 2.3、对建设施工阶段的审计 建设施工阶段审计主要针对施工单位的资质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违反规定转包、分包工程问题,是否有使用不合格材料问题,是否按规定的工期、工序施工,有无违反规定缩短和延长工期问题;施工监理人员是否有相应的资质,是否尽职尽责,有无隐瞒工程质量问题,各工序是否有完整的签字手续等。通过对施工过程的审计,保障工程施工科学、有序地进行,防止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 2.4、工程预、决算审计 工程预、决算是内部审计监督的重点内容,是建设资金支出的最后关口。内审部门首先要对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合规性进行审计,定额套用是否正确,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是否严格执行概算,有无高套定额等问题;竣工决算编制依据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有无虚列工程项目,概算调整是否符合规定的审批程序,各项清理工作是否全面,资产移交手续是否齐全,各种核销资料是否完备,工程结余处理是否恰当,有无隐瞒、截留基建收入等问题。进行工程预、决算审计可以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通过对铁路跨越式发展所需技术装备采购过程的审计,规范采购行为,节约采购成本 铁路跨越式发展的第二个目标是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先进的技术资源,加快技术进步,在较短时间内,使我国铁路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技术装备上的主要任务是:以客运高速、快速和货运快捷、重载为重点,使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适应我国铁路运输特点,使我国铁路线桥隧涵、通信信号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泛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铁路信息化。 上述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势必伴随大量的机车车辆、通信信号、信息网络等技术设备的采购活动。这也是跨越式发展资金大量流出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审计监督。重点监督采购活动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和铁道部的有关规定,对重要技术设备的采购是否严格按招投标程序进行,对供货方的技术能力、资信程度是否进行比较,产品的技术性能、质量是否符合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是否进行比质比价等。通过对采购过程的审计,保障各种技术设备符合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规范采购行为,节约采购成本,防止采购过程中舞弊行为的发生。 4、通过对调整运输生产力布局等过程的审计,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必须对既有运输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以使路网和技术装备达到最佳使用状态。为了实现铁路管理体制的根本性转变,首先要实现主辅分离。在调整运输生产力布局和实现主辅分离的过程中,也必须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保障作用。 在调整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过程中,应重点审计是否有借机构撤并之机,侵吞、私分国有资产问题;是否有低价出售、变卖设备物资等问题。在主辅分离过程中,应重点加强资产清查、资产划拨过程的审计,同时应重点监督在主辅分离过程中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和铁道部的有关政策、规定,对不利于铁路稳定的一些做法应及时反馈,以便有关部门及时纠正。 5、通过对运输收入和支出的全面审计,保证收入的完整和支出的合规、合法 铁路跨越式发展的第六项重点任务是创造运输经营的良好效益。提高运输经营效益,一方面要大力开拓市场,提升铁路在运输市场中的份额;另一方面要强化铁路运输经营管理,严格控制运输支出。铁路内部审计在监督运输收入和支出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铁路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运输收入和成本支出的审计监督力度。 铁路内部审计应适时根据运输收入管理体制的转变,调整运输收入审计的内容和重点。应重点对运输收入的完整性进行审计。一是重点审计有无截留、隐瞒运输收入、杂费收入等问题,二是重点审计有无少收、漏收各项收入的问题,三是重点审计收入结缴是否及时,有无迟缴和滞留运输收入问题。通过对运输收入各环节的审计,保障运输收入的完整和及时,防止运输收入的流失。 为了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现行的成本管理体制也要进行调整;严格控制支出,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铁路内部审计应加大对成本费用支出的审计力度。对铁路运输成本费用的审计,首先应重点审计各项成本费用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实行成本费用责任制。其次是审计各项成本费用定额、开支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随着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调整,随着铁路运输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原有的一些费用定额、开支标准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必须进行适时的调整。第三应重点对各种设备材料的利用情况进行审计。加强对废旧设备物资处置过程的审计监督力度,防止处置过程中损失浪费问题的发生。除了上述重点审计内容外,对人工费、燃料动力费及其他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也应进行全面审计,防止跑、冒、滴、漏及挤列成本费用问题的发生。 铁路发展论文: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及发展思考 摘要:集装箱运输是铁路货运的发展方向,它对于降低全社会综合物流成本,提高国内外和国际供应链的效率和效能意义重大。文章在综合对比国内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滞后的原因,并对未来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铁路;集装箱;物流;发展 随着世界贸易一体化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集装箱运输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集装箱运输就是把货物集合组装成集装单元,装入集装箱这种大容器内,再用车辆、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载运的一种运输形式,主要用于件杂货的运输。利用集装箱运输具有许多优势:首先,它节省了货物的包装和仓库费用,减少了货损货差;其次,利用集装箱运输可以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从而提高了装卸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再者,利用集装箱运输,中途更换车船时,不必把货物取出,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了周转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多式联运和实现“门到门”的运输方式。 集装箱运输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铁路具有全天候、运量大、运距长、运价低、安全环保等优势,作为物流链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物流和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中地位重要,作用不可替代。随着中国制造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大宗货物和制成品的大进大出及集装箱适箱率的提升,为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铁路集装箱运输只有加快发展、改善服务,才能在集装箱运输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国内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 1.1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 集装箱运输起源于英国19世纪初,后来相继传到美国、德国、法国及其它欧美国家。如今,集装箱运输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保证国际贸易的最优运输方式。发达国家件杂货物运输的集装箱化率已超过80%,铁路集装箱运输占铁路货物运输的比重也上升到20%~40%。如美国部分铁路公司已经达到49% 、法国为40%、英国为30%、德国为20%。日本也基本上把全部适箱货物都纳入集装箱运输。近年来,虽然日本铁路货运不断萎缩,但集装箱运输却快速发展,已占货运量的33%。 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1)非常重视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2)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与城市物流中心、港口集疏运系统相结合;(3)开行集装箱运输直达班列;(4)多式联运发达等。 1.2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 我国的铁路集装箱运输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铁路集装箱运量快速增长,“十五”期间,铁路集装箱货物发送量1 411.5万TEU,发送吨为26 644.2万吨,比“九五”期间分别增长了60.1%和78.4%;运输货源不断增加,除了煤、石油、木材等大宗货物外,小机械、工艺品、日常生活用品等也成为集装箱运输的来源;箱型不断更新,目前除了拥有1吨、5吨、10吨集装箱,20英尺、40英尺以及48英尺国际通用箱外,近年来开发的20英尺弧形罐式、台架箱和50英尺双层汽车箱等专用集装箱,可以承运油品、化工、散装水泥、汽车等特种货物。另外,双层集装箱运输方式也逐渐得到推广;调度方法不断改进,建立集装箱运输通道,开行直达列车,在多式联运及大陆桥运输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虽然我国铁路集装箱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与其他运输方式和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2000~2004年,我国铁路集装箱货运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1.6%,而公路高达23.0%,海运15.6%。同时,公路集装箱运输市场占有率从44.7%增长到了51.9%,而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市场占有率则从16.6%跌到了13.1%。与国外集装箱运输相比,我国每年的铁路集装箱运量仅为300万标准箱,不足总货运量的3%,大量适箱货物仍以铁路整车等方式运输,这一比例明显偏低。这些数字与铁路在中国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2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 如何改变我国铁路集装箱发展落后的局面,发挥铁路集装箱在现代物流中应有的作用,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2.1办理站过多、效率低,布局不合理 世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趋势是集装箱办理站向大型化、集中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而我国目前集装箱办理站过多且效率低。全路实际办理集装箱业务的车站有1 600多个,部分办理站间的距离仅10余公里。大部分办理站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低,处于“散、乱、小”的局面。而且,办理站布局集中,必然会导致站与站之间争夺箱源,造成资源浪费。这样的状况下,不利于运输组织,由于货源、箱源分散,致使集结时间过长,难以组织班列运输,加大了集装箱周转时间,影响了运输效率,极不适应集装箱运输和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2.2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我国集装箱结构单一,特别是大型集装箱空缺,标准化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铁路和其他运输方式开展多式联运,特别是国际多式联运。专用集装箱品种不够丰富,不能满足高质量、高附加值货物运输的需要。 装卸设备落后。目前,国内集装箱龙门吊多为80年代、90年代的产品,设备比较陈旧,性能无法满足现代化集装箱场站的装卸要求,适应性差,造成装卸效率低、箱损严重。 另外,集装箱专用平车保有量不足,这已成为制约集装箱运量快速增长的重要障碍。 2.3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的信息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现有的TMIS集装箱追踪系统和集装箱车站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大量的单证处理仍沿用传统的办法传递。另外,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协调信息网也未联通,全程服务较难,只有一小部分的集装箱适箱货源实现了“门到门”运输。 信息管理系统的落后,远远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要求。它一方面增加了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对箱源掌握及过程监控的难度,对实现高效的、“门到门”的运输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货主无法得到满意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铁路参与多式联运。 2.4与其他运输方式不协调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的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进入了国际多式联运时代。多式联运是一种在集装箱运输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型运输方式,它以集装箱为媒介,把海上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内河运输等单一方式运输有机结合成为一体,构成一个连续运输过程。多式联运与传统单一运输方式运输相比,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运输质量,减少了货损货差,降低了运输成本,从而提高了利润,且真正实现了合理运输。 我国的多式联运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相对落后,并且缓慢。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统一的管理,自成体系,封闭式发展,缺乏配合与协作运作;另外基础设施薄弱,计算机网络化水平较低,信息交换不畅通,单证流转慢也成为发展多式联运的瓶颈。 2.5服务质量水平低 铁路集装箱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比较,较低的服务水平是其货源流失的主要原因。货主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无法预测货物运输时间;其二,运输时间长;其三,订箱难,订箱等待时间长;其四,无法知道货物在运输途中的位置,因此无法知道货物何时到达。铁路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潜在的货源,必须从以上方面提高服务质量。铁路只有提供定时可靠的服务,潜在的货源才会选择铁路运输。 2.6适箱货源装箱率低 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占铁路货物运输的比重不足3%,而铁路承运的货物约有10%是适用于集装箱运输的,大量的适箱货物仍以铁路整车或零担的方式运输。铁路集装箱化率还不到20%,特别是在国际集装箱港口吞吐量中,绝大多数适箱货物都是在港口地区拆装箱,以散货的形式在港口和内陆之间进行集疏运。显然,这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局面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和铁路的地位极不相称。 3我国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对策 3.1调整集装箱办理站布局,加快铁路中心站建设 集装箱办理站要改变目前“散、乱、小”的局面,它的布局应以经济区域的发展为基点,以铁路运输组织的顺畅程度为要素,适当考虑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因素。 根据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在经济发达、集装箱集疏运量大的区域经济中心和铁路网重要枢纽,建设18 个大型集装箱中心站,形成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一关三检、信息服务等功能完善,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现代化的全国性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心和物流中心。目前位于上海和昆明的中心站已经建成,剩余的16个将在2010年前建成;建设48 个靠近省会城市、大型港口和主要陆路口岸的集装箱专办站,形成区域性集装箱运输中心;对现有的办理站进行合理的整合和改造,形成122 个集装箱代办站。届时将形成功能强大且相互协调的集装箱运输网络,使我国集装箱办理站顺应世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趋势,向大型化、集中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提高集装箱运输的主要技术装备水平 加大投入,尽快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是实现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关键所在。首先,要改变过去集装箱结构单一的局面。目前,我国铁路拥有1吨、5吨、10吨、20英尺、40英尺通用集装箱,以及折叠式台架集装箱、板架式集装箱、50英尺双层汽车集装箱、弧形罐式集装箱、散装水泥集装箱、水煤浆罐箱和干散货物集装箱等各种专用和特种货物集装箱,总量达16.2万TEU,其中20英尺箱11.2万TEU,40英尺箱1.2万TEU。专用集装箱品种极大丰富,标准化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提高,促进了我国铁路和其他运输方式开展多式联运特别是国际多式联运。 其次,铁路部门在2005年,利用亚行贷款购置了34台集装箱正面吊,引进了武汉工程机械厂研制的新型集装箱轨道式龙门吊,这一批大型装卸设备的采用,大大改善了铁路集装箱场站的装备状况,也为进一步规范铁路集装箱装备、减少作业损坏创造了条件。铁路还购置安装了10台大型安全检查仪,为确保集装箱装卸作业及运输安全提供了更好的检测手段。 另外,为增加集装箱专用平车的保有量,“十五”期间,全路新造时速120公里的集装箱专用平车520辆、双层集装箱专用平车190辆;改造X3K车78辆。目前,我国铁路拥有集装箱专用平车8 971辆,承运货物的能力达到了全新水平。 集装箱铁路运输技术装备正在向国际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方向转型。 3.3与其他运输方式建立多式联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集装箱多式联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一方面,铁路运输只有和海上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内河运输等其它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提高综合效益,真正实现“门到门”运输。而多式联运只有在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更好的运输服务的同时,铁路才能取得自身的更大效益。另一方面,铁路集装箱要在多式联运中,开展与其它运输方式的竞争,巩固自身的优势地位。 3.4完善铁路集装箱的运输服务体系 铁路集装箱运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货源,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体系,为货主提供满意的服务。 首先,不断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对集装箱进行实时追踪和管理,随时掌握集装箱的动态,加强对箱源的掌握和运输过程的监控,为货主提供实时追踪和查询服务。 其次,提高集装箱货物运输速度,加快集装箱周转速度,尽量缩短配箱时间和运输时间。这是与其他运输方式竞争的关键所在。 再次,组织集装箱运输班列,保证货物按时到达目的地,这样才能使货主不必担心无法赶上目的地的最后期限(如船期)。 最后,要提高服务意识,主动为货主着想,为货主提供高效、便捷的“门到门”服务。 4结束语 我国加入WTO后,铁路既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铁路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与国内其它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它还将面临与其它国家运输企业之间的更加激烈的竞争。而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和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只有在找出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改变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滞后的局面,才能使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在国际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进步与繁荣。 铁路发展论文:加入WTO后铁路建设监理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摘要:结合在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经历,阐述了我国加入WT0以后,国内铁路建设监理行业受到的冲击以及今后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指出国内铁路建设监理行业要适应国际通用规则,加速与国际建筑承包的市场接轨。 关键词:铁路建设 监理行业 1 前言 我国加入WTO后,已融入国际服务贸易市场。按照国际惯例,建设监理属于咨询设计的范围,而工程设计咨询业属于服务业,因此,建设监理属于WTO组织管理和规定调整范围。随着外国业主对华投资项目、我国向国际金融组织机构贷款项目、国内企业对外承包项目和劳务合作输出项目的日益增多,铁路建筑企业逐渐从国内原来本行业单一、封闭式的自我竞争转向跨行业、全方位、开放式的自由竞争,拓宽了建筑领域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要求国内铁路建筑企业必须与国际承包市场接轨,按照国际通用规则运作。特别是一些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建设项目,往往要求施工企业执行FIDIC土木合同条件,且所承包的项目实行工程监理制。这无疑给深化铁路建筑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促进铁路建筑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机遇,但也对国内铁路监理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故加入WTO以后,如何调整管理方式,如何根据国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重新定位,是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值得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9号合同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大型土木工程,是由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的国际招投标项目。公路全长108km,包括大中桥7座、涵洞248座、路基土石方工程、混凝土路面工程、路基防护与排水工程等项目。业主是巴基斯坦国家公路局。因投资较大,业主采用招投标的方式精选了一家英国工程监理公司,并以合同方式全权委托监理任务。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铁路第二工程处和天津大港油田联合竞标,优势互补,一举中标。这样由业主、监理、承包商组成了相互制约而又各自独立的实施项目的整体。该项目按国际惯例实施工程监理制,执行FIDIC土木合同条件。实践证明:该合同条款把技术、经济、法律三者科学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公正、严密和双方保险的特点,因而在国际招投标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2 加入WTO后国内铁路监理行业受到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铁路建筑项目必将是国外业主感兴趣的投资领域,国外工程监理公司凭借良好的国际信誉、高科技的管理手段、优质的服务与国内的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形成了共同竞争的市场局面,在繁荣国内建筑业的同时,也给铁路的建设监理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受到我国传统的建设体制和工程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在铁路建设监理的组织、推广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具体、科学、规范化的监理方法、手段和实施程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铁路建筑领域的向前发展,更不利于按照国际运行机制和惯例来开展工作。因此,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必将在以下方面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冲击。 2.1 对国内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市场占有率的冲击; 加入WTO后,铁路监理公司原来独霸一方的市场经营格局会受到剧烈冲击。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铁路监理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在组织形式上,国外是专业的工程监理公司,是高级监理工程师的组合,而我国是综合性的铁路建设监理公司,是各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组合,造成铁路监理公司负担重,运行成本高,导致提供的监理服务质量竞争力不强;在业务范围方面,国外工程监理公司提供的是技术设计、施工监控、管理和咨询的全过程一体化服务,其重心在市场需求和服务上,基本能做到让承包商无可挑剔,而我国铁路建设监理公司目前主要提供的是施工质量控制,导致满足市场业主需求的综合能力不强;在应用新技术提高竞争力方面,国外工程监理公司采用最新的管理和检测技术对承包项目全方位监控,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而我国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在新技术方面投入少,监控手段和设备落后,导致竞争能力不强;在市场运作方面,国外工程监理公司有进行长期国际市场竞争和项目组织的经验,而我国铁路监理公司则刚刚准备进入国际市场,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和项目组织的经验,导致国际市场竞争经验不足和项目组织实施竞争能力不强。 2.2 对国内铁路监理人才资源的冲击; 目前,由于国内铁路监理行业存在监理工作不规范以及监理酬金偏低等问题,铁路监理公司难以留住有各种技术专长的高素质人才,铁路监理人员的组成呈现两极分化:一些是从施工单位退下来年龄偏大的工程技术人员,有实践经验,但知识老化,且理论较欠缺;另一些是刚从各院校分配来的毕业生,实践经验较差,这些人员虽经培训、考试,持证上岗,但仍不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更加严重的是一些素质低的监理人员利用工作之便,敲诈勒索承包商,极大地损害了国内铁路监理行业的声誉。 国外工程监理公司凭借先进的管理方式、高效的运行机制、尖端的科学技术、广泛的国际监理市场、优厚的报酬以及福利待遇等,必将对国内的铁路监理人才产生极大的诱惑力。加入WTO,客观上国外监理公司必将形成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对国内铁路建设监理公司产生较大的离心力;主观上国外监理公司为降低成本,创造利润,必然会借助其技术力量,积极吸引国内优秀的铁路监理人才加盟其公司,这样国内优秀的铁路监理人才会出现向国外监理公司流动的趋势。 2.3 对国内铁路建设监理公司的冲击; 当前,一些监理公司不具备从事铁路建设监理工作资格。虽然有资格等级证书和营业执照,但没有固定的职员,有了监理任务就临时凑几个人,任务完成后就解散人员,根本谈不上规范化开展监理工作。另有一些监理公司是政府部门的下属企业,还有些监理公司和政府质检部门混为一谈,或者建筑公司自己又设立了监理公司,自己干活自己监理,形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极大地扰乱了铁路建筑市场的竞争秩序,阻碍了监理事业的健康发展,更经不起国外监理公司的巨大冲击。因此,必须对相应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我国铁路监理事业跟上国际发展方向。 3 铁路建设监理行业的改革趋势 工程监理制是国际上最先进、最科学、最流行的施工管理方法之一。对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9号合同工程的亲身实践证明,全方位地实施工程监理制可有效地保证质量和工期,减少不合理的额外支出,避免过多的合同纠纷,确保工程计划和合同的顺利实行,对业主和承包商双方都有利。工程监理制对国际性招投标建筑承包项目尤为重要。 3.1 国外监理公司的组织机构; 国外监理公司的组织机构比较灵活,主要依据工程项目的规模大小来确定。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9号合同工程的监理组织机构是:项目总监1人(英国人),下设驻地道路监理代表1人,管辖路基结构监理6人(包含土石方监理3人、路面施工监理2人)、测量监理2人、试验监理3人(包含实验室1座)、材料监理1人、计量监理1人;又下设驻地桥涵监理代表1人,管辖桥涵结构监理3人(包括模板监理1人、钢筋监理1人、混凝土监理1人)、测量监理1人、试验监理2人(包含实验室1座)、材料监理1人、计量监理1人,还有部分临时雇员、交通车辆和机具设备等。机构没置合理,人员精明强干,工作效率高。 3.2 国外监理工作的监控依据; 对于国际性承包项日,监理工程师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控制业主投资,总是千方百计地约束承包商的工作行为。常用的监控依据主要有3个方面。 (1)依据合同文本及条款。监理工程师约束承包商最关键的依据是招标文件中的有关要求、FIDIC合同条款、签定的合同文本、招标国家的有关法律条例(如是否遵守劳动法等)。对于不认真履行合同的承包商,监理工程师将向业主建议予以罚款、部分解除合同,有时甚至全部解除合同。 (2)依据设计图纸和规范。招标项日的设计图纸、招标国家的技术标准、定额及规范、国际通用规则、变更指令、会议纪要等都是监理工程师监控的主要依据。对于达不到质量、工期要求的项目,监理工程师将勒令承包商予以整顿甚至停工。 (3)依据业主的主观态度。业主的主观态度也是监理工程师质量监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对于业主不认可的地方,监理工程师应协调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关系,在不损害承包商利益的前提下,满足业主的要求。作为承包商要切记:严格遵守合同,据理力争,一切工作尽量使监理工程师满意,使业主满意。 3.3 国外监理工程师的职权范围; 国际项目的监理工程师除了业主以外,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以便牢固地控制承包商,以防止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控而给业主项目的整体利益带来损害。对于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9号合同工程来说,监理工程师的主要权利有以下18个方面。 (1)解释合同文本。有权对于合同中含糊不清的地方予以澄清,前后互不一致的地方予以调整。 (2)审核分包商的总体实力。承包商向外分包的部分项目,必须经过监理工程师审核,确认分包商具有施工能力,方予通过。 (3)向承包商提供工程项目的坐标方位、里程、控制桩、水准点及有关资料。 (4)承包商所授权的法人代表、重要雇员必须经过监理工程师认可,否则一切活动均被视为无效。 (5)给承包商提供设计图纸,根据实际情况,必要时有权签发变更设计指令。 (6)审核承包商的月份、季度施工计划,有权命令计划中某些工程开工或给予调整。 (7)掌握和评价承包商的工程进度,有权指令工程暂停,或者申请业主延长工期。 (8)有权确定合同文本中暂定项目(没有单价项目)的工程价款。 (9)核实承包商的月份验工清单,签发付款结算凭证,证实工程项目的实际完成情况。 (10)监督或检查承包商的施工工艺过程及结构尺寸、质量、数量是否满足合同及规范要求。 (11)检查承包商用于工程项目的原材料、大宗料及机具、设备的来源和质量。 (12)定期审核承包商的项目资金周转及费用使用情况。 (13)核实承包商提出的索赔要求、证据、计算数据是否成立,有权予以批准或否决。 (14)发现承包商出现质量问题,有权勒令其停工,并监督其返工。 (15)定期召集业主、承包商、监理人员三方联席例会,并出具会议纪要、简报、备忘录等文件,以指导下步施工。 (16)在业主和承包商发生纠纷,以至诉讼、仲裁时,监理人员有出庭作证的义务。 (17)根据合同文本、技术规范、FIDIC条件的要求,检查和验收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的质量情况,并签署检查凭证。 (18)审核承包商的各种原始施工资料、质量统计资料、工程计量清单和竣工图纸。 若有以下情况之一,监理工程师即有权对承包商予以停工。 (1)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擅自改动业主提供的图纸。 (2)分包商的资质未经审核即进行施工。 (3)使用未经监理工程师认可的材料,或在施工中擅自替换、变更材料。 (4)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通知承包商改正,但承包商拒不改正或改进不力。 (5)承包商隐瞒质量事故,拒不上报,继续施工。 但应注意的是:停工后的处理措施必须上报监理工程师审核,监理工程师未下复工令绝不可复工。由上述情况引起的经济损失由承包商负责。 3.4 国外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控制方法; 国际承包项目业主精心地招标,挑选信誉好、效率高、经验丰富的监理公司。监理公司则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大小、工程技术复杂程度、交通运输及自然条件等因素,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系统性的质量监督和检查程序,指令中标的承包商必须遵守这一监理程序,履行检查和验收手续。FIDIC条款第38.1条规定:“没有工程师的批准,任何工程不得覆盖或掩蔽,承包人应保证工程有充分的机会对将会予以覆盖或掩蔽的任何工程进行检查和测量。”必须注意:施工中的每一道工序,必须经过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签证,未经检查认可的项目决不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否则监理工程师不予验工计价,或者对其质量有疑义时,甚至勒令承包商拆除返工,以致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每一道工序在施工前,必须提前填写工序施工申请单,一般提前3天送到监理工程师手中。国外监理工程师主要采用的质量控制方法有以下6种。 (1)现场监督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检查正在进行的施工工序。目的是防止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隐患和事故苗头,以尽早地发现质量问题,并帮助承包商现场解决。一般是路基结构监理工程师、桥涵结构监理工程师、材料监理工程师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现场监督检查,这种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例如,桥涵结构监理工程师在施工前要检查模板的支护质量、钢筋的绑扎质量;施工过程中,要监督混凝土的灌注质量,自始至终守在现场;混凝土施工完毕,要在工序施工申请单上签字,作为验工计价的原始凭证。 (2)实地测量法。监理工程师实地测量检查的基本任务是保证公路几何要素(曲线偏角等)、里程、坐标方位和桥涵结构物的几何尺寸、控制轴线、水准点完全符合合同、图纸和规范要求的精度等级,以避免施工完毕出现错误。这是必不可少的一道检查方法。 承包商每次申请施工下道工序之前,测量监理工程师总是要实地反复核对公路、桥涵的里程、坐标方位、轴线、水准点,以保证承包项目的各部结构尺寸准确无误。 (3)随机抽样法。这种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检查材料,分为进场前检查和堆料场检查;二是检查结构物的质量是否合格。执行者主要是材料监理工程师,对进场前的材料(如路基填料)进行取样和堆料场堆放的水泥、砂、碎石、卵石、块石、片石、钢材、沥青及半成品、成品等用于工程的所有材料进行抽样检查,以便将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材料消灭在材料源和工程施工的最初阶段。另外,还包括用回弹仪、内窥镜等仪器抽查混凝土的强度是否达到设计等级等。 (4)试验检查法。这种检查是对公路路基面密实度的试验检查、桥涵混凝土结构的强度检查、对施工工艺过程的试验检查(如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预加应力)、原材料、混合料的试验和检查等。试验检查法有的是在工地实验室检查,有的是在专门的驻地实验室进行。如:试验监理工程师要作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水质鉴定化验、砂和卵石级配试验、钢材力学性能试验等,并用核子密度仪对路基土石方碾压的密实度、含水率等技术指标进行打点检查。试验不合格的项目,监理工程师将责令承包商予以改正或返工。 (5)验收检查法。该法是对公路施工的单个分单位工程、桥涵单个构件或者桥涵结构物的某一独立部分进行检查验收。由驻地道路监理工程师、桥涵监理工程师负责组织各个专业监理工程师及承包商检查,对于确认合格的工程项目则履行签证手续,填写分部工程或分单位工程验收检查表,1式3份,承包商要存档保留1份,据此由计量监理工程师给予签发月份、季度工作量完成清单,作为业主付款的原始凭证,以便承包商验工。 (6)签发指令法。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某些质量问题,驻地监理工程师代表会立即签发限期整改的有关通知书、会议纪要、备忘录、简报等各种形式的指令性文件,提请承包商注意或改正,对于不遵守合同、拒不改正的承包商,监理工程师有权予以罚款或者停工,直到上报申请业主确认承包商违约,给予取消合同为止。 综上所述,国内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应该在这些方面大刀阔斧地进行彻底改革,以最低限度地减少入世后国外监理公司带来的冲击,加大自身创新的力度,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跟上国际发展趋势。 4 铁路建设监理行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加入WTO后,为打破制约我国铁路建设监理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改革步伐,需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国家应通过进一步的宏观调控,扶持铁路建设监理行业的发展。一方面要鼓励设立铁路建设监理公司,另一方面,又要对铁路监理公司的设立严格把关,并给予积极引导、监督,确保铁路监理公司的“质量”。 (2)转变观念,提高业主的认识,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认识,把铁路工程项目的质量监控工作从政府质检部门彻底地转交给专业的铁路建设监理公司进行管理。 (3)加强国内铁路建设监理公司的自身建设,要按国际惯例高标准,严要求,向国际化工程监理公司方向发展。 (4)组织学习国外通行的监理监控技术和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方法,必要的软件可以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为我所用,以不断完善检测技术。 (5)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精干的铁路建设监理带头人,使之具备最新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才能,并定期进行知识更新,以促进铁路建设监理行业的快速发展,跟上世界潮流。 (6)尽快组建若干家大型的“铁路建设监理集团公司”,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的经营战略方式,以增强竞争力,来适应国际建筑承包市场的竞争需要。 (7)无论多大的铁路工程项目,都要通过招投标的竞争方式,来选择有实力的铁路建设监理公司,以确保国家投资项目的整体质量,并使铁路建设监理行业走上正规化的管理轨道。 (8)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铁路建设监理制的科学理论依据,完善铁路建设监理的各项法规, 不断地加强宣传和推广,总结经验,积累教训。 5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对铁路建筑企业IS09000系列的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工作,这有利十国内铁路建设监理行业向国际化方向迈进。其实,建设监理制作为国际惯例,在西方国家已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已被国际建筑承包市场普遍认可和采用。通过在巴基斯坦印度河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经历,深深体会到监理工程师对于控制工程质量、工期、投资、对外协调以及提高承包商的整体施工管理水平、维护承包商和业主的合法权益都有明显的成效。其高科技的管理手段、高效率的工作作风、高素质的监理人才是当前国内铁路监理公司无法与之相比的。国外监理公司的管理模式和质量监控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和借鉴。总而言之,大力推行铁路建设监理制是深化国内铁路建筑承包市场快速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加速铁路建筑企业走向国际竞争市场并与其接轨的迫切需要,具有无限的潜力和美好的前景。 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对京津冀地区物流发展的影响分析 [摘要] 高速铁路的建成必将加快京津冀区域有效的物流系统的形成,降低物流成本,增加物流有效需求、加速物流专业人才流动,加强区域物流合作,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 [关键词] 高速铁路 京津冀地区 物流 铁道部的《中长期铁路规划》中提出,在2020年我国铁路还将建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个区域总长2000多公里的城际轨道交通,再加上一万公里的客运专线,我国铁路运输将基本实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随着石太、京石、京沪客运专线的建设,我国即将进入高速铁路时代。高速铁路的建成必将加快京津冀区域有效的物流系统的形成,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库存周转率,增强河北城市竞争力。 一、提升区域内的物流效率 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客运与货运分离成为现实,客货运输均实现专线运输,可以预见,货运铁路在高速铁路技术的影响下以及剥离或部分剥离客运后,速度将会进一步提升,输送能力将会进一步加大,安全性将会进一步得到保障,使铁路在大宗、长运距货物运输方面占有优势地位。其建成必将提升货物运输效率,体现物流时间效应。同时铁路受气候变化影响小,加之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和较高的运输组织水平,可以进一步提高正点率,实现货物运输及时性和准时性,必将提高货物运输安全性,减少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等现象,提高客户满意度,对于铁路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经济圈合作的基础条件,促进京津冀地区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带动北河物流的发展,从而增强河北城市竞争力。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区域内物流有效需求 高速铁路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降低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河北省的物流成本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成本,这已经成为河北,甚至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与物流发展的重大问题。铁路提速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物流技术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一改过去重生产轻物流思想,在采购、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实现高效率、低成本、无缝衔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铁路提速除了使物流效率提升,信息传递加快,各个环节更加准确及时之外,更重要的是促使物流服务供应商不断提高自己服务的质量,从而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促使货主企业将物流职能从企业生成经营中剥离出来,挖掘物流需求,使其转化为现实有效的物流需求,一改目前京津冀地区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企业自建车队,自己配送,物流设备使用率低,不专业的操作造成货物破损,递送延误的现象,让物流服务提供商专业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服务鼓励、引导生产型企业将其物流业务外包,为新型物流服务产品提供发展空间。 三、加速区域内物流专业人才流动 高速铁路的建设将使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物流专业人才在京津冀经济圈甚至更为广泛的地域内更加迅速和畅通的自由流动。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间人力资源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一些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合作开办物流专业,在国内招生、教育的层次也在提高,以往,院校培养的大多是物流专业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生的招收和培养近年来呈现出上升趋势,有的企业还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但人才多集中在发达的大中城市。高速铁路的建设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人们亦可在此城工作却在彼城居住,人力资源特别是物流专业人才可在京津冀经济圈甚至更为广泛的地域内更加迅速和畅通的自由流动。 四、加强区域物流合作,促进京津冀经济圈共同繁荣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客户对物流的要求除了物流效率要高,信息传递要快,各个环节要准确及时之外,还有提供区域性物流服务的要求,要求提供区域物流配送服务,即外包一个地区的全部物流业务。目前,全国性业务的名牌企业对物流的需求大多是区域性的,以河北中储物流中心的几家大客户为例,TCL集团把全国分成了17个销售区域,海尔集团分成42个区域,新飞集团分成57个区域,这种营销模式相应要求物流企业提供区域服务,发展区域物流。高速铁路的建成,一方面由于其输送能力大这一技术优势可发挥规模效应,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速度之快有利于人力资源、物质、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在京津冀经济圈内的流动,形成资源互补,同时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从而促进区域的共同繁荣。 五、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竞争力 高速铁路的建设将促进京津冀地区,特别是河北城市工业的发展,充分满足社会需求,提高社会分工合作的水平,加速城市化的进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区域经济理论的必然要求。石家庄、廊坊、唐山、保定等虽然经济已有相当的规模和基础,但总体说来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其地理与交通的区位优势,加之铁路提速,运能增加,同时建立高标准的现代化物流园区,建设辐射中原的商品集散基地,可以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保险业、信息业、旅游业等多种行业的发展,形成该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亮点,形成相对优势,从整体上提高河北各城市的竞争能力,吸引扩大利用外资。 交通运输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客运与货运分离成为现实,客货运输均实现专线运输,将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经济圈合作的基础条件,同时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建设的良好时机,定会促进京津冀地区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成为拉动京津冀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铁路发展论文: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及发展思考 摘要:集装箱运输是铁路货运的发展方向,它对于降低全社会综合物流成本,提高国内外和国际供应链的效率和效能意义重大。文章在综合对比国内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滞后的原因,并对未来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铁路;集装箱;物流;发展 随着世界贸易一体化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集装箱运输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集装箱运输就是把货物集合组装成集装单元,装入集装箱这种大容器内,再用车辆、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载运的一种运输形式,主要用于件杂货的运输。利用集装箱运输具有许多优势:首先,它节省了货物的包装和仓库费用,减少了货损货差;其次,利用集装箱运输可以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从而提高了装卸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再者,利用集装箱运输,中途更换车船时,不必把货物取出,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了周转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多式联运和实现“门到门”的运输方式。 集装箱运输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铁路具有全天候、运量大、运距长、运价低、安全环保等优势,作为物流链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物流和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中地位重要,作用不可替代。随着中国制造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大宗货物和制成品的大进大出及集装箱适箱率的提升,为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铁路集装箱运输只有加快发展、改善服务,才能在集装箱运输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国内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 1.1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 集装箱运输起源于英国19世纪初,后来相继传到美国、德国、法国及其它欧美国家。如今,集装箱运输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保证国际贸易的最优运输方式。发达国家件杂货物运输的集装箱化率已超过80%,铁路集装箱运输占铁路货物运输的比重也上升到20%~40%。如美国部分铁路公司已经达到49% 、法国为40%、英国为30%、德国为20%。日本也基本上把全部适箱货物都纳入集装箱运输。近年来,虽然日本铁路货运不断萎缩,但集装箱运输却快速发展,已占货运量的33%。 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1)非常重视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2)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与城市物流中心、港口集疏运系统相结合;(3)开行集装箱运输直达班列;(4)多式联运发达等。 1.2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 我国的铁路集装箱运输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铁路集装箱运量快速增长,“十五”期间,铁路集装箱货物发送量1 411.5万TEU,发送吨为26 644.2万吨,比“九五”期间分别增长了60.1%和78.4%;运输货源不断增加,除了煤、石油、木材等大宗货物外,小机械、工艺品、日常生活用品等也成为集装箱运输的来源;箱型不断更新,目前除了拥有1吨、5吨、10吨集装箱,20英尺、40英尺以及48英尺国际通用箱外,近年来开发的20英尺弧形罐式、台架箱和50英尺双层汽车箱等专用集装箱,可以承运油品、化工、散装水泥、汽车等特种货物。另外,双层集装箱运输方式也逐渐得到推广;调度方法不断改进,建立集装箱运输通道,开行直达列车,在多式联运及大陆桥运输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虽然我国铁路集装箱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与其他运输方式和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2000~2004年,我国铁路集装箱货运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1.6%,而公路高达23.0%,海运15.6%。同时,公路集装箱运输市场占有率从44.7%增长到了51.9%,而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市场占有率则从16.6%跌到了13.1%。与国外集装箱运输相比,我国每年的铁路集装箱运量仅为300万标准箱,不足总货运量的3%,大量适箱货物仍以铁路整车等方式运输,这一比例明显偏低。这些数字与铁路在中国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2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 如何改变我国铁路集装箱发展落后的局面,发挥铁路集装箱在现代物流中应有的作用,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2.1办理站过多、效率低,布局不合理 世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趋势是集装箱办理站向大型化、集中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而我国目前集装箱办理站过多且效率低。全路实际办理集装箱业务的车站有1 600多个,部分办理站间的距离仅10余公里。大部分办理站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低,处于“散、乱、小”的局面。而且,办理站布局集中,必然会导致站与站之间争夺箱源,造成资源浪费。这样的状况下,不利于运输组织,由于货源、箱源分散,致使集结时间过长,难以组织班列运输,加大了集装箱周转时间,影响了运输效率,极不适应集装箱运输和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2.2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我国集装箱结构单一,特别是大型集装箱空缺,标准化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铁路和其他运输方式开展多式联运,特别是国际多式联运。专用集装箱品种不够丰富,不能满足高质量、高附加值货物运输的需要。 装卸设备落后。目前,国内集装箱龙门吊多为80年代、90年代的产品,设备比较陈旧,性能无法满足现代化集装箱场站的装卸要求,适应性差,造成装卸效率低、箱损严重。 另外,集装箱专用平车保有量不足,这已成为制约集装箱运量快速增长的重要障碍。 2.3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的信息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现有的TMIS集装箱追踪系统和集装箱车站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大量的单证处理仍沿用传统的办法传递。另外,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协调信息网也未联通,全程服务较难,只有一小部分的集装箱适箱货源实现了“门到门”运输。 信息管理系统的落后,远远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要求。它一方面增加了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对箱源掌握及过程监控的难度,对实现高效的、“门到门”的运输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货主无法得到满意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铁路参与多式联运。 2.4与其他运输方式不协调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的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进入了国际多式联运时代。多式联运是一种在集装箱运输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型运输方式,它以集装箱为媒介,把海上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内河运输等单一方式运输有机结合成为一体,构成一个连续运输过程。多式联运与传统单一运输方式运输相比,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运输质量,减少了货损货差,降低了运输成本,从而提高了利润,且真正实现了合理运输。 我国的多式联运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相对落后,并且缓慢。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统一的管理,自成体系,封闭式发展,缺乏配合与协作运作;另外基础设施薄弱,计算机网络化水平较低,信息交换不畅通,单证流转慢也成为发展多式联运的瓶颈。 2.5服务质量水平低 铁路集装箱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比较,较低的服务水平是其货源流失的主要原因。货主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无法预测货物运输时间;其二,运输时间长;其三,订箱难,订箱等待时间长;其四,无法知道货物在运输途中的位置,因此无法知道货物何时到达。铁路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潜在的货源,必须从以上方面提高服务质量。铁路只有提供定时可靠的服务,潜在的货源才会选择铁路运输。 2.6适箱货源装箱率低 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占铁路货物运输的比重不足3%,而铁路承运的货物约有10%是适用于集装箱运输的,大量的适箱货物仍以铁路整车或零担的方式运输。铁路集装箱化率还不到20%,特别是在国际集装箱港口吞吐量中,绝大多数适箱货物都是在港口地区拆装箱,以散货的形式在港口和内陆之间进行集疏运。显然,这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局面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和铁路的地位极不相称。 3我国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对策 3.1调整集装箱办理站布局,加快铁路中心站建设 集装箱办理站要改变目前“散、乱、小”的局面,它的布局应以经济区域的发展为基点,以铁路运输组织的顺畅程度为要素,适当考虑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因素。 根据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在经济发达、集装箱集疏运量大的区域经济中心和铁路网重要枢纽,建设18 个大型集装箱中心站,形成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一关三检、信息服务等功能完善,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现代化的全国性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心和物流中心。目前位于上海和昆明的中心站已经建成,剩余的16个将在2010年前建成;建设48 个靠近省会城市、大型港口和主要陆路口岸的集装箱专办站,形成区域性集装箱运输中心;对现有的办理站进行合理的整合和改造,形成122 个集装箱代办站。届时将形成功能强大且相互协调的集装箱运输网络,使我国集装箱办理站顺应世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趋势,向大型化、集中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提高集装箱运输的主要技术装备水平 加大投入,尽快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是实现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关键所在。首先,要改变过去集装箱结构单一的局面。目前,我国铁路拥有1吨、5吨、10吨、20英尺、40英尺通用集装箱,以及折叠式台架集装箱、板架式集装箱、50英尺双层汽车集装箱、弧形罐式集装箱、散装水泥集装箱、水煤浆罐箱和干散货物集装箱等各种专用和特种货物集装箱,总量达16.2万TEU,其中20英尺箱11.2万TEU,40英尺箱1.2万TEU。专用集装箱品种极大丰富,标准化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提高,促进了我国铁路和其他运输方式开展多式联运特别是国际多式联运。 其次,铁路部门在2005年,利用亚行贷款购置了34台集装箱正面吊,引进了武汉工程机械厂研制的新型集装箱轨道式龙门吊,这一批大型装卸设备的采用,大大改善了铁路集装箱场站的装备状况,也为进一步规范铁路集装箱装备、减少作业损坏创造了条件。铁路还购置安装了10台大型安全检查仪,为确保集装箱装卸作业及运输安全提供了更好的检测手段。 另外,为增加集装箱专用平车的保有量,“十五”期间,全路新造时速120公里的集装箱专用平车520辆、双层集装箱专用平车190辆;改造X3K车78辆。目前,我国铁路拥有集装箱专用平车8 971辆,承运货物的能力达到了全新水平。 集装箱铁路运输技术装备正在向国际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方向转型。 3.3与其他运输方式建立多式联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集装箱多式联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一方面,铁路运输只有和海上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内河运输等其它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提高综合效益,真正实现“门到门”运输。而多式联运只有在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更好的运输服务的同时,铁路才能取得自身的更大效益。另一方面,铁路集装箱要在多式联运中,开展与其它运输方式的竞争,巩固自身的优势地位。 3.4完善铁路集装箱的运输服务体系 铁路集装箱运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货源,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体系,为货主提供满意的服务。 首先,不断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对集装箱进行实时追踪和管理,随时掌握集装箱的动态,加强对箱源的掌握和运输过程的监控,为货主提供实时追踪和查询服务。 其次,提高集装箱货物运输速度,加快集装箱周转速度,尽量缩短配箱时间和运输时间。这是与其他运输方式竞争的关键所在。 再次,组织集装箱运输班列,保证货物按时到达目的地,这样才能使货主不必担心无法赶上目的地的最后期限(如船期)。 最后,要提高服务意识,主动为货主着想,为货主提供高效、便捷的“门到门”服务。 4结束语 我国加入WTO后,铁路既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铁路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与国内其它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它还将面临与其它国家运输企业之间的更加激烈的竞争。而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和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只有在找出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改变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滞后的局面,才能使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在国际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进步与繁荣。 铁路发展论文:推进铁路统计发展对策 作者:田华 单位:太原铁路局计统处客货统计所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生产力布局调整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铁路的各项改革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新的管理体制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铁路统计还存在着统计机构不完善、统计人员不稳定、统计技术手段落后等种种弊端,进行铁路统计改革已刻不容缓。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构建统计信息平台,是铁路统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1铁路统计的现状 铁路企业属于特大型企业,按照现行管理体制,铁路部门既有运输业,又有工业、建筑业,物资供应等企事业。与生产管理业务相适应,铁路统计既有专业性的铁路运输统计,又有与全国社会经济统计有共性的铁路工业统计、铁路建筑业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劳动工资统计等各类专业统计。铁路统计发展是实现科学决策、改进领导工作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铁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迫切需要;是搞好运输经营、实现经营目标的迫切需要;是强化基础工作、加强铁路管理的迫切需要。深化统计改革,全面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是广大统计工作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1统计机构改革滞后制约着统计职能的发挥随着铁路改革的深入发展,铁路各部门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由统计提供的各种数据越来越成为领导决策、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统计指标也是铁路财务清算的重要来源。需要进行的统计工作不断增加,但相对于不断增长的统计工作量,统计机构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是不断弱化。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后,生产力布局不断调整,各站段进行机构整合,很多站段撤销了专门的统计科室,合并到其他科室。没有了专门的统计机构,就造成政令不畅,上传下达出现延误。但机构改革又不可避免,针对此种情况,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才能够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1.2统计干部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铁路统计工作目前存在着基础薄弱、产品质量不高、指标体系不健全、信息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铁路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铁路统计干部队伍的状况令人担忧。铁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信息化道路。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准确掌握运输生产情况,科学地进行组织指挥;才能跟踪市场动态,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提高竞争能力;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目前,铁路统计队伍的素质与信息化的要求差距甚远,统计资料和统计手段仍然停留在习惯的逐级上报方式上,内容单一、周期过长、动态性差、缺乏反馈。 1.3缺乏改革创新精神由于铁路统计改革的相对滞后,绝大部分统计人员满足于狭隘的统计观念,习惯于落后的统计手段,留恋着陈旧的统计指标体系,因此统计信息产品极其有限,且质量不高。反映在统计干部队伍中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是“三少三多”:一是了解、熟悉信息技术,融会贯通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中去,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互动发展的人少;满足于习惯的统计制度和方法,只关注本部门直接管理的统计数据的人多。二是思考统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开发统计信息资源,完成信息采集、编辑、发送的人少;平平庸庸应付上报统计报表的人多。三是联手互动,互相协作,关心整体的人少;各自为政,闭关自守,只关心自身利益的人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1.4统计质量不高统计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但现有的技术手段落后,许多报表仍停留在手工填写、电话上报的程度。即便是使用计算机上报,也是各个系统单独处理,互不校验。上报完成后,没有反馈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数据校验,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不仅能使上行数据规范、准确,而且使下级机构也能使用相应的统计数据。 2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为解决铁路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缓解铁路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铁路做出了以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目标的跨越式发展重大决策,重点强调信息化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就是要以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铁路现代化,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经过30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本到多层次的网络应用,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网,先后开发了以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应用信息系统,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铁路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不够完善,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及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需要;二是通信网建设滞后,网络及信息安全工作薄弱,信息传输通道拥挤、堵塞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信息系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大多各自独立,“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综合应用难以展开,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四是投入应用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不高,特别是原始信息的采集不够及时、准确、完整,与实用要求有差距;五是采用信息技术后,仍沿用传统的作业流程,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信息化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3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有效措施 构建统计信息平台要以统计网络建设为依托,以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库建设为重点,以建设面向铁道部—铁路局—站段的三级信息平台为核心,以提供优质、全面的统计数据为目的,全面推进铁路改革,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 3.1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统计信息系统平台构建的基础是网络,经过铁路信息化的长足发展,基本上已建成了由铁道部到铁路局再到站段的网络通道。其中铁道部到铁路局的网络都是2MB的专有快速通道,铁路局到基层站段的通道比较复杂,大部分已经是2MB的快速通道,但还有个别站段存在着X.25通道,甚至还有拨号网络。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需要改善网络条件较差的站段,对于个别网站可考虑借助网通、电信、移动的公共通道,在铁路局一级给予认证,进入铁路内部网,可用软件狗或产品密钥来保证其安全性。 3.2建立统计信息数据仓库构建统计信息平台,其重点与难点在于将各个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集成起来,这样就需要用到数据仓库技术。由于现有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统计信息资源管理分散,采用多个系统,数据来源复杂,信息管理无法实现一体化,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其次是在系统的实用性和运营维护的方便性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众多因素,诸如相关制度保障,系统的可行性、可操作欠缺以及对系统的长期维护缺乏规划等,造成数据库信息更新维护不力、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不一致、信息资源的可用性降低等问题。特别是由于系统的实用性不够,无法激发加载者的热情,数据库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维护不够及时导致数据库的基本性能,即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失效。再次是采集、管理、处理及查询自成体系,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维护难度增加。由于各信息系统没有公共接口,维护不同步,结果造成信息不一致,共享程度差,产生信息的重复加载或统计业务信息与数据库维护脱节等问题,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统计专业人员不堪重负,系统管理人员疲于应付,违背了信息化的根本目的。针对以上情况,必须建立统计信息平台的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一是在统一统计基础编码的前提下,由各系统提供公共的对外接口,将各种数据集成到新的统计平台的数据仓库中。根据业务需求分析,进行逻辑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以及数据的抽取、清洗、集成、装载。在数据仓库的建设中,以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为“标杆”,来逐一衡量、评估已有数据存储结构,找出具体差距,确定哪些数据结构可以修改、补全,哪些数据结构不合理应该抛弃,还要增加哪些新的数据结构,从而形成高档次数据环境的数据结构。二是组织数据转换。对已积累的数据库资源,不论其结构的科学程度如何,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需要按基本表的结构标准编制数据转换加载程序,将原有数据库资源迁移到新数据库中去。三是要建立中心数据库及内、外数据交换接口。以统计专业基本表为标准,根据对各专业的输出、输入数据流分析,开发中心数据库、中心数据库接收专业数据的数据接口和中心数据库向专业传输数据的数据接口。#p#分页标题#e# 3.3建立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数据仓库建成后,紧接着就是进行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构建。系统要集信息管理、处理、应用为一体,具有信息采集多接口、信息处理多功能、信息使用多形式等特点。设计原则是遵循科学性、可靠性、安全性、便捷性、合理性、可扩充性、可转换性等;功能实现上要实用全面、操作灵活简便,具备数据加载、资料管理、数据存储的管理功能,能够使基层、路局、铁道部的企业统计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得到科学、规范、高效、安全的统一管理和有效利用,实现各类企业统计信息(数据、文字、图片)的共享。系统采用Web平台可以实现客户端的零维护,系统扩展升级较容易,网络方式下由系统管理员分配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使用。 3.4提供优质统计数据统计信息平台建设使用后,可以使统计工作更加主动化。不仅可以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优质、高效地提供各种报表资料,还可以对现有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使用关联分析、序列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预测、时间序列分析等数据挖掘常用技术,运用各种数据挖掘工具,逐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依据优质的统计数据,结合统计调查,可以写出优秀的统计调查报告,为各级部门、各级领导提供直观、全面的决策辅助。充分发挥统计咨询、统计监督作用,进一步推进铁路统计的改革发展,使统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和谐铁路的建设。 铁路发展论文:推进铁路统计发展策略 作者:田华 单位:太原铁路局计统处客货统计所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生产力布局调整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铁路的各项改革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新的管理体制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铁路统计还存在着统计机构不完善、统计人员不稳定、统计技术手段落后等种种弊端,进行铁路统计改革已刻不容缓。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构建统计信息平台,是铁路统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1铁路统计的现状 铁路企业属于特大型企业,按照现行管理体制,铁路部门既有运输业,又有工业、建筑业,物资供应等企事业。与生产管理业务相适应,铁路统计既有专业性的铁路运输统计,又有与全国社会经济统计有共性的铁路工业统计、铁路建筑业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劳动工资统计等各类专业统计。铁路统计发展是实现科学决策、改进领导工作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铁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迫切需要;是搞好运输经营、实现经营目标的迫切需要;是强化基础工作、加强铁路管理的迫切需要。深化统计改革,全面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是广大统计工作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1统计机构改革滞后制约着统计职能的发挥随着铁路改革的深入发展,铁路各部门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由统计提供的各种数据越来越成为领导决策、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统计指标也是铁路财务清算的重要来源。需要进行的统计工作不断增加,但相对于不断增长的统计工作量,统计机构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是不断弱化。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后,生产力布局不断调整,各站段进行机构整合,很多站段撤销了专门的统计科室,合并到其他科室。没有了专门的统计机构,就造成政令不畅,上传下达出现延误。但机构改革又不可避免,针对此种情况,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才能够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1.2统计干部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铁路统计工作目前存在着基础薄弱、产品质量不高、指标体系不健全、信息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铁路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铁路统计干部队伍的状况令人担忧。铁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信息化道路。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准确掌握运输生产情况,科学地进行组织指挥;才能跟踪市场动态,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提高竞争能力;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目前,铁路统计队伍的素质与信息化的要求差距甚远,统计资料和统计手段仍然停留在习惯的逐级上报方式上,内容单一、周期过长、动态性差、缺乏反馈。 1.3缺乏改革创新精神由于铁路统计改革的相对滞后,绝大部分统计人员满足于狭隘的统计观念,习惯于落后的统计手段,留恋着陈旧的统计指标体系,因此统计信息产品极其有限,且质量不高。反映在统计干部队伍中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是“三少三多”:一是了解、熟悉信息技术,融会贯通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中去,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互动发展的人少;满足于习惯的统计制度和方法,只关注本部门直接管理的统计数据的人多。二是思考统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开发统计信息资源,完成信息采集、编辑、发送的人少;平平庸庸应付上报统计报表的人多。三是联手互动,互相协作,关心整体的人少;各自为政,闭关自守,只关心自身利益的人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1.4统计质量不高统计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但现有的技术手段落后,许多报表仍停留在手工填写、电话上报的程度。即便是使用计算机上报,也是各个系统单独处理,互不校验。上报完成后,没有反馈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数据校验,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不仅能使上行数据规范、准确,而且使下级机构也能使用相应的统计数据。 2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为解决铁路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缓解铁路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铁路做出了以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目标的跨越式发展重大决策,重点强调信息化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就是要以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铁路现代化,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经过30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本到多层次的网络应用,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网,先后开发了以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应用信息系统,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铁路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不够完善,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及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需要;二是通信网建设滞后,网络及信息安全工作薄弱,信息传输通道拥挤、堵塞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信息系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大多各自独立,“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综合应用难以展开,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四是投入应用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不高,特别是原始信息的采集不够及时、准确、完整,与实用要求有差距;五是采用信息技术后,仍沿用传统的作业流程,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信息化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3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有效措施 构建统计信息平台要以统计网络建设为依托,以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库建设为重点,以建设面向铁道部—铁路局—站段的三级信息平台为核心,以提供优质、全面的统计数据为目的,全面推进铁路改革,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 3.1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统计信息系统平台构建的基础是网络,经过铁路信息化的长足发展,基本上已建成了由铁道部到铁路局再到站段的网络通道。其中铁道部到铁路局的网络都是2MB的专有快速通道,铁路局到基层站段的通道比较复杂,大部分已经是2MB的快速通道,但还有个别站段存在着X.25通道,甚至还有拨号网络。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需要改善网络条件较差的站段,对于个别网站可考虑借助网通、电信、移动的公共通道,在铁路局一级给予认证,进入铁路内部网,可用软件狗或产品密钥来保证其安全性。 3.2建立统计信息数据仓库构建统计信息平台,其重点与难点在于将各个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集成起来,这样就需要用到数据仓库技术。由于现有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统计信息资源管理分散,采用多个系统,数据来源复杂,信息管理无法实现一体化,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其次是在系统的实用性和运营维护的方便性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众多因素,诸如相关制度保障,系统的可行性、可操作欠缺以及对系统的长期维护缺乏规划等,造成数据库信息更新维护不力、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不一致、信息资源的可用性降低等问题。特别是由于系统的实用性不够,无法激发加载者的热情,数据库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维护不够及时导致数据库的基本性能,即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失效。再次是采集、管理、处理及查询自成体系,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维护难度增加。由于各信息系统没有公共接口,维护不同步,结果造成信息不一致,共享程度差,产生信息的重复加载或统计业务信息与数据库维护脱节等问题,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统计专业人员不堪重负,系统管理人员疲于应付,违背了信息化的根本目的。针对以上情况,必须建立统计信息平台的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一是在统一统计基础编码的前提下,由各系统提供公共的对外接口,将各种数据集成到新的统计平台的数据仓库中。根据业务需求分析,进行逻辑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以及数据的抽取、清洗、集成、装载。在数据仓库的建设中,以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为“标杆”,来逐一衡量、评估已有数据存储结构,找出具体差距,确定哪些数据结构可以修改、补全,哪些数据结构不合理应该抛弃,还要增加哪些新的数据结构,从而形成高档次数据环境的数据结构。二是组织数据转换。对已积累的数据库资源,不论其结构的科学程度如何,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需要按基本表的结构标准编制数据转换加载程序,将原有数据库资源迁移到新数据库中去。三是要建立中心数据库及内、外数据交换接口。以统计专业基本表为标准,根据对各专业的输出、输入数据流分析,开发中心数据库、中心数据库接收专业数据的数据接口和中心数据库向专业传输数据的数据接口。#p#分页标题#e# 3.3建立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数据仓库建成后,紧接着就是进行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构建。系统要集信息管理、处理、应用为一体,具有信息采集多接口、信息处理多功能、信息使用多形式等特点。设计原则是遵循科学性、可靠性、安全性、便捷性、合理性、可扩充性、可转换性等;功能实现上要实用全面、操作灵活简便,具备数据加载、资料管理、数据存储的管理功能,能够使基层、路局、铁道部的企业统计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得到科学、规范、高效、安全的统一管理和有效利用,实现各类企业统计信息(数据、文字、图片)的共享。系统采用Web平台可以实现客户端的零维护,系统扩展升级较容易,网络方式下由系统管理员分配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使用。 3.4提供优质统计数据统计信息平台建设使用后,可以使统计工作更加主动化。不仅可以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优质、高效地提供各种报表资料,还可以对现有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使用关联分析、序列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预测、时间序列分析等数据挖掘常用技术,运用各种数据挖掘工具,逐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依据优质的统计数据,结合统计调查,可以写出优秀的统计调查报告,为各级部门、各级领导提供直观、全面的决策辅助。充分发挥统计咨询、统计监督作用,进一步推进铁路统计的改革发展,使统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和谐铁路的建设。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运输整车物流发展模式 【摘要】文中将对国内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对目前国内发展模式中存在的缺陷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解决措施的探析将结合市场现状以及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关键词】铁路运输;整车物流;发展模式 经济建设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人居汽车拥有比率也随之上升。我国的汽车生产数量庞大,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汽车大国之一。所以,要想利用好良好的市场动力,就需要及时解决整车物流发展中的问题,优化其发展模式。 1国内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的现状分析 1.1国内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由于国内的汽车行业起步晚,在时间上就已经落后一些国家。因此,我国相比一些工业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我国整个汽车物流发展的水平较低,并且很少以铁路运输为基础,而是采用公路物流为主,导致花费的成本较高,除此之外,运输的效率也不高。最终导致了整个整车物流的整合度不高,反复进行再建设。而且,通过空中运输、公路运输以及铁路运输的运输数量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现在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仍旧是以公路运输为重心,然后才是铁路运输。 1.2国外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国外的汽车行业主要以垄断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几家汽车巨头公司控制了整个汽车物流行业。他们所提供的物流服务质量高,展现出的特点则是高效率、服务多样化以及专业化。除此之外,不少企业为了减少和控制成本,采用了服务外包的形式。降低空中和公路物流比例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提高铁路运输的利用率。例如,在美国的物流市场中,有名的通用公司以及福特公司,他们都是以铁路运输为基础,和铁路运输公司合作,不仅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运输效率,还促进了双层火车铁路的建设,发挥以铁路运输为基础的整车物流的优势。 2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许多经营汽车运输的公司,往往将“物流”局限于货物的移动和运输上。较为传统和落后的经营观念,加上不少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由汽车生产企业出资创立的,他们仅仅负责的是自身公司或者企业的品牌,在运营的整合力上较差,难以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和整合,难以发挥规模效应,物流运输成本也是居高不下。这也就是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在欧美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他们的物流成本基本都是控制在整个销售额的百分之八左右,而我国则是在百分之十五左右,基本上是他们的一倍。除此之外,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还面临着其他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②企业没有充足的市场信息资源。这就导致了企业的分支公司和制造厂进行盲目的投资,在没有充足市场信息的条件下,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断进行再建设;③信息化程度低。在软件和通讯技术方面,我国在汽车物流中的应用率很低,整车物流更多的是靠人工操作,机械化水平低,精准度也不高,经常会产生错误。软件和通讯技术的特点就是传输信息的速度快,信息化程度低产生的结果就是物流信息传递慢,管理起来也较为复杂;④对于整车物流的管理模式的理念认知有偏差。整车物流的提供商大都来自企业的分支公司,很难够直接和其他的整车物流公司进行合作,难以对于成本的控制、信息透明度的把控、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货损和货缺这些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 3对整车物流模式发展的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我国的整车物流数据:到2017年年底,我国铁路的总营业路程达到了亚洲第一。尤其是东北经济区、中部五省经济区、长三角、长江沿岸经济区以及东南沿海经济区,对于汽车都有着日益增长的需求量。中部五省经济区中主要分布了整车的生产城市,整车城市圈有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以及川渝。但是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发展程度不如一些沿海地区,或者在一些西北以及中部地区,偏僻地理位置的限制,整个铁路运输的基础建设发展和技术发展也较为落后,导致了汽车需求量和汽车的生产量不能够对等起来,缺乏技术的支持。通过上文对于我国物流发展模式的具体地区分析,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①建立铁路配送枢纽。在大型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建立主要的铁路配送枢纽,在其他中小型或者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城市建立次要铁路配送枢纽。将主要和次要铁路配送枢纽合作联系起来,再加上公路运输的配合,建立起整车物流发展网络;②降低物流的空载率。铁路运输的特点和优点是适应性强,能够运输多种货物,并且能够有效返程。通过这样的整车物流模式,就能够有效降低空车率,同时能够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需求量,进行灵活的调整。由此,还需要完善物流装置和设备,才能够进一步有效控制住最终的物流成本。 4基于此发展模式上还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能够有效发展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模式,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①统一和标准化的运输容器;②组织培训,培养和强化工作人员的现代物流意识;③国家应该强化法律法规,加强对于整车物流业发展的保护;④引入软件和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系统和进行信息共享,拓宽信息资源的渠道;⑤加强整车物流行业和政府的合作交流。 5优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措施 根据上文对于现今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的现状、国内外市场对比以及前景探索,接下来将提出相应的、优化该种发展模式的措施: 5.1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 传统的铁路运输物流采取的模式是站与站,但是面对多样的商品以及多样的服务需求,就不能够满足一些汽车主机厂需要全程“一条龙”的服务要求。而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主要就是面临汽车企业这一行业,由此要优化该种模式,首先需要采取的措施就是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全程一体化的进行物流服务。具体的措施则是,签订合同之后,整个服务过程中包括了公路运输物流管理和铁路运输物流管理,并且针对运输期间的物流管理建立起信息交换平台,及时对物流信息进行更新,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5.2打造企业形象,提高服务质量 铁路运输基础上的整车物流模式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就是不同端的配送。铁路运输在程序上,相对于公路运输更加复杂,需要进行两次的货物装卸,在装卸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货物的损坏,所以,要对货物的装卸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建立起严格的监测体制,提高服务质量。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单独的配送部门,分工更加明确和清晰,提高运输速度,这也是提高整个服务质量的措施。并且还应该打造企业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口碑,加快国际ISO9000行业标准的认证。 5.3重视市场营销,掌握和更新市场信息 由于我国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模式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要想融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需要重视市场的营销,提高整个行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采用最新的市场物流概念,跟上市场的脚步。同时,建立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和掌握市场信息,了解客户的需求走向。还要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国外此发展模式相比我国发展更完善,还可以借鉴国外整车物流的管理和发展模式和机制,再根据自身所处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整。 6结语 本文对于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现状、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由此可见优化该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对于社会资源的节约,社会服务质量的提高,优化市场结构的作用。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 目前铁路在人们社会的交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促进了铁路的跨越式发展。近些年来我国铁路项目的不断增多,技术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铁路企业也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也迫在眉睫,传统的信息处理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需要大力的推进信息化的进程。本文将对铁路工程信息化的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建设项目;信息化;发展措施 1我国建设项目信息化的现状 铁路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投资大、系统多、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的正确处理,是工程顺利完成的重要部分。我国铁路建设单位的信息化水平,与国外的现代化理念和信息技术仍有很大的差距,不能满足铁路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行业性信息管理系统,具备兼现状管理与现代管理的适应能力,提高专业技术内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 2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 2.1搭建信息管理平台,优化升级信息系统 2.1.1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建设工程管理包括项目模式确定、项目管理组织设置、各涉及的单位或部门进行职能划分和协作关系、具体的工作流程、涉及的物资设备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现场施工管理等多个环节。因此,要建立一个涵盖多层次的管理信息平台,从而实现信息的整合和交换的标准化,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展开。通过信息化手段来监控各业务板块,协调相互的沟通,促进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 2.1.2立足整体,科学规划信息资源 信息化管理首要是做好信息资源的规划,具体包括建设项目从项目立项到竣工各个阶段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传输和保存,铁路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做好工序间、部门间的信息传播、交流与沟通,让信息数据成为一项资源来为铁路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依据已有的信息数据来规划资源,理顺工程施工流程,创建一个科学化的信息模型,实现铁路工程建设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 2.1.3聚集优势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 铁路工程建设中势必涉及到多种信息、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与发展文/孙立强目前铁路在人们社会的交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促进了铁路的跨越式发展。近些年来我国铁路项目的不断增多,技术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铁路企业也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也迫在眉睫,传统的信息处理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需要大力的推进信息化的进程。本文将对铁路工程信息化的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摘要多项资源的运用,必须切实贯彻执行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的相关标准与规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来广泛聚集优势信息资源,深入开发与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使他们支持铁路工程建设,以市场化为手段,围绕铁路工程项目建设这一核心,深入施工现场,从施工现场到工程建设管理深入挖掘多种信息资源、并深入利用其中有用的信息,为铁路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2.1.4实效、适用性地优化信息系统 铁路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得益于高端、先进的信息系统的支持,创建一个健全完善的信息系统,依托于此系统来为工程建设提供多种信息资源和数据,然而,也要不断地优化、升级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系统运行水平,优化调整信息系统内部功能。 2.2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管理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来规范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与系统的建设要逐步开展,从铁路工程信息的获取、实施到应用都需要合规合法,这其中需要建设单位的引导与监督,协调好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使其充分参与到信息资源获取与运用工作中。 3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3.1构建进度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探索实践,初步构建了以工程调度系统为核心,以电子施工日志为数据采集手段,以施工组织管理为主线的建设项目进度管控信息化支撑体系。 3.1.1工程调度信息系统 为了及时、全面掌握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快捷、高效地发出调度指令,组织研发投产了工程调度指挥系统,建立起覆盖施工单位标段、建设单位指挥部、铁路公司(铁路局)、总公司的4级调度指挥平台。通过调度指挥系统,及时收集在建大中型项目月报、工程周报和重难点控制工程日报,将影响项目推进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提请总公司建设协调例会研究解决,充分发挥了组织推进信息中枢的作用。 3.1.2电子施工日志管理系统 电子施工日志是记载施工现场技术、进度、安全、质量控制过程等有关施工活动的综合性记录,是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公司组织研发了电子施工日志管理系统,并在全路22个建设项目开展试点。试点单位普遍反映电子施工日志好用、易用,便于及时、准确记录现场工作情况,并为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3.1.3施工组织管理信息系统 施工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结合电子施工日志的进度数据或工程调度图形化周报的进度数据,对重难点及控制性工程的进度推演和预警提示,强化了施工组织“红线”管理。重难点控制方面,隧道按工作面、桥梁按架设单元、铺轨按铺架单元,每日采集进度数据,动态推演施工组织进度和与铺轨线的关系,突破铺轨“红线”时进行预警、报警。 3.2构建质量安全管控信息化支撑体系 铁路建设组织推进在抓好施工组织的同时,必须把好安全质量和工程进度关。结合当前施工现场机械化、工厂化已经具备规模的有利条件,应用“互联网+”思维和“工业4.0”理念,在施工机械、测量设备等日常施工机具上动脑筋、下工夫,逐步研发了一批简单实用、省心好用的信息化应用。现场工作人员做好日志填报工作,数据自动传递到平台上,管理人员可通过平台随时随地了解、掌握现场情况,既提高了管理效率,又没有增加现场负担。在源头控制方面。抓住工地试验和混凝土生产这两个关键环节,组织研究推广了试验室、拌和站监控系统,作为试验室和拌和站验收的先决条件,发挥“参谋和哨兵”作用,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有效地促进了铁路混凝土质量的提升,促使施工单位强化自控体系建设。在过程控制方面。根据现场推进和静态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各专业质量安全的多发问题和薄弱环节,采用信息化监控和监测手段,强化现场过程控制关键环节的管控,极大提升了建设单位质量安全的管控能力。同时引导参建单位创新工艺工法、管理手段和措施,切实提高施工生产水平,以先进的手段、规范的工艺保证工程优质安全推进。 4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铁路在人们的交通中占据很大的部分,社会对于铁路工程建设得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铁路工程是一个复杂,工程量巨大的项目,施工技术需要不断的提升,信息化的管理与应用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铁路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不仅对工程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同时对于工程及时的调配,对于工程的质量提供了很大的保障,信息化在当今时代,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会在未来不断地改善和提升。 作者:孙立强 单位: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建设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交通因素一直是影响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它是连接人们从自身的居住地到旅游地的重要枢纽,地区交通越便捷,花费的时间越少,越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可见交通为旅游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速铁路作为现代交通建设体系中最重要的形式,它的建设成果直接关系到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加强对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影响研究,能够便于我们更好地如何发展高铁时代的地区旅游经济。 一、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 对于地区旅游的发展来说,高速铁路建设最重要的就是为游客降低了旅游的时间成本,提升了游客在旅程过程中的舒适程度,为地方的旅游资源市场的开发打下了基础,具体来说,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一下这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高速铁路建设一般都是跨省的,它将地区交通体系有效拓展为跨省的交通网络。例如京广高速铁路打通了从京津冀地区到两广地区的南北交通线,中间还贯穿南北等多数城市。又如近几年我国加快建设的沿海地区西岸高速铁路网就将厦门、广东、福建、浙江等城市贯通。依托于高科技的跨城市高铁建设缩短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距离,有利于人们进行跨城市或地区的旅游活动的开展。可以说高速铁路的发展改善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增长的硬件条件,使得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变得更有“底气”。同时高速铁路建设也成为一个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来的重要条件,它使得地区旅游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得到拓展。京广、京沪高铁的建设,也使得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发展联系更加密切,对于推动旅游产业的跨省级、跨地区的招商引资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高速铁路网建设有利于改善地区旅游发展的模式 高速铁路体系的建设,其给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带来更多跨省际的游客,同时对于省内旅游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目前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多条高速铁路路线将武汉周边所辐射的如宜昌、荆州、黄石等其他省内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武汉乘坐高铁到荆州只要不到一小时,到宜昌也不超过2小时,极大地为游客缩短了旅游时间。而高铁的高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铁路运输人多、量大的紧张状况,缩短了游客花在交通上的时间,也就变相地提高了地区旅游的接待效率,使得游客周转速度加快,旅游人数不断增多。 二、如何加强高铁时代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目前,有分布高铁站点的省级行政区共有28个,其分布趋势从东向西以此递减,东部沿海地区的全部省城都有数条高铁路线,并且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中心为轴心的高速铁路网。受到地理区位条件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我国高速铁路网的布局还是东部多、西部少。尤其是西北地区的青海、西藏、西南云贵高原的贵州等地的高铁建设速度还比较慢。而从当前高速铁路建设的分布情况能看到,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地区高速铁路网的加快建设。另一方面是受到高铁交通建设速度的影响,使得东西部经济发展形成了新的二次差距,这一点,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量化的经济增长总量数额就能明显看到。以武汉和贵州对,武汉在十三五期间建设通达14个方向的高铁、动车干线,一网直通全国所有中心城市,成为中部综合枢纽;贵州的省会城市贵阳在2017年共有6条高铁线。两个城市的高铁建设速度直接反映为两个城市的年经济增长速度。这可以看作高铁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均衡影响的结果。加强地区旅游产业在飞速发展的高铁时代建设,应该立足于对当地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条件、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等多方面内容的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谋求地区旅游产业的长效发展。首先,高速铁路将各个地区进行联结,对于地区旅游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点。要让这一优势转变为实际的效果,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应该努力打破地区经济、旅游产业发展的封闭性,积极谋求区域合作的机会,即依托高铁这一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加强跨地区、跨城市的旅游产业的合作。以高铁线路为轴线,以枢纽城市为轴心,建立高铁沿线城市相互联结的联动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例如围绕沿海高铁路线推出跨沿海城市的沿海旅游路线。其次,对于高速铁路可能带来的旅游发展商机,地方旅游业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旅游服务水平,尤其是与旅游产业相配套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高效的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来进一步提高景区的接待能力。此外,还应该对地区交通网络体系进行更好的规划,除了加强高速铁路线路建设之外,还应该积极完善区域交通配套设置体系,对景区与铁路交通相连接的交通路线进行科学规划,加强地区旅游交通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最终转化为经济增长收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随着我国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能够看到日益完善的高速铁路网络体系的建设对于推动地区旅游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加强高速铁路网络建设,积极规划地区旅游产业格局,做到一手抓区域交通建设,一手抓旅游产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地区旅游的发展. 作者:钱婷
隔代教育论文:试分析提升幼儿园隔代教育质量的措施 摘要:幼儿教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但由于中国国情所需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幼儿多为父辈家长教育,这同时也导致幼儿教育存在较大缺漏。因此,重视幼儿隔代教育质量及管理,可以全面提升教育体系,本文针对隔代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及家庭、学校的支持,保证隔代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幼儿园;隔代教育;质量;措施 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和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两种主要形态。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形态,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必然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并提出可以优化隔代教育的建议,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1.加强各大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对隔代教育的正面宣传 要提升幼儿园隔代教育的质量,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社会大众对隔代教育的重视,因此加大正面的宣传力度及宣传范围很有必要。宣传时可采取传统大媒体及新媒体同时进行的方式,这可以保障宣传效果。媒体的宣传可以选用报刊、电视、书籍、微信、微博等覆盖面广、影响力强、传播速度快、民众信任度高的宣传模式,尤其是现在电视上关于幼儿教育的节目。但中国对幼儿隔代教育的重视和指导力度不够,因此要提高家长对其的认知,则需要政府部门引导相关主流思想,然后相关教育学刊、报纸针对隔代教育问题设置专栏,让民众充分认识正确的隔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2.增加对隔代教育支持力度 近几年,为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质量,各类家长学校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这也成为目前比较有效的,能够指导家长根性教育观念,是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弥补传统观念的不足,掌握正确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教养质量。 2.1 提高隔代家长学校的数量。尽管近几年家长教育不断产生,但是由于国家没有出台相关管理体系,且对这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因此市场上的家长教育学校参差不齐,缺乏主流家长教育理念的学校无法长久稳步发展。因此隔代家长学校的兴办需要加大投入和管理,因而投入管理时,可以采取广开门路、多方资产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家长教育学校,使教育的内容和培训模式更符合传统与现代的教育体系。其次是利用社会资源,政府对兴办的隔代家长教育培训给予一定支持,比如优惠政策、资金投入等,还可通过村委会、居委会办公等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2.2 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纵观中国多数隔代教育,大部分父辈并不懂全新的幼儿教育规律,教养时全凭个人经验和传统认知,且现代多数的隔代家长培训学校在教育内容上需要不断斟酌改进,培训人员需要结合不同家庭情况、不同年龄段给予适当指导分析。最好按照父辈传统教育的规律进行,了解其教育瓶颈,以此制定相应教学内容,提高父辈学习和教育的积极性。 3.强化幼儿园对隔代教育的影响力度 除了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需要更新提高外,还要注重与学前教育学校之间的配合,让隔代教育能够在家庭和学校、社会的共同作用下有目的、计划、系统和科学的进行下去。 3.1 充分发挥学前教育的作用。学前教育作为奠定幼儿更高阶学习的基础,幼儿教育教师给予隔代教育儿童更多关心,注重培养其独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父辈家长在幼儿的接送及家长会的机会向其传递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幼师主动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教育情况,为幼儿建立相关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这些档案能够让父辈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了解幼儿的成长。在与幼儿家长有效沟通后,教师和父辈家长能够针对幼儿教育问题给予合理指导意见,以此促进孩子更健康快乐成长,提高隔代教育的成效。 3.2 建立良好系统的学校――家庭合作教育模式。隔代幼儿教育必须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幼儿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影响,建立家长--教师的育儿体系,以此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当然,在创建这个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父辈和教师更加重视幼儿的成长。当然,还要父辈家长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建立有效的家园合作模式。幼儿教师不能因为父辈家L文化层次不高、思想稍微老旧失去耐心,为更好沟通,教师采取书面、电子交流软件等方式并不适合,最好采取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进行。让父辈家长能够充分融入到幼儿生活中,通常幼儿园教师不足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隔代教育的家长协会,为学校内的父辈家长提供教育的交流平台。收集家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指导,这都可以作为幼儿园与隔代教育家庭开展家园合作的有效途径。 3.3 引导父辈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现代多数家庭的隔代教育,父辈家长多以自身教育经验和认知对幼儿进行教育。而学前教育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正确人格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亲子依恋关系建立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父母教育会对孩子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因此,家长应该重视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再忙也不能落下,还要采用多种渠道与教师进行良好沟通,保证参与到幼儿生活、学习、成长的各个阶段。 提高幼儿隔代教育质量需要从社会支持力度、学校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理念等三个方面同时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对幼儿实现良好的教育。 隔代教育论文:谁说隔代教育哪都不好?请看祖冲之他们家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大数学家、思想家。他推算出圆周率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数值。又提出π的约率22/7和密率355/113,密率值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世称“祖率”。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什么高等学府培养造就的,他主要是受益于家庭教育,特别是他开明的爷爷祖昌。 祖冲之的父亲祖朔之,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读书人。他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儿子也像自己一样能钻研学问,精读经书。在祖冲之五六岁的时候,祖朔之就手拿木尺,逼着他背《论语》一类的经书。祖冲之实在读不上口、背不下来,父亲教他读了好几年,也没有背诵出多少行。看到儿子背书时哭丧着脸的样子,祖朔之常常气得用木尺敲打桌子,甚至有时还出手打儿子。 有一天,在祖朔之大骂儿子时,祖冲之的爷爷祖昌走进屋来,他一边替孙子擦眼泪,一边气愤地说:“你这样打他骂他,他就会变聪明吗?” 祖昌那可是了不起的大人物,是主管建筑工程的高级官员。他认为,不能硬赶着鸭子上架。孩子读书不行,说不定干别的事会很灵巧呢!有次,祖昌特意把孙子带去工地玩。祖冲之第一次看到大山、河流、田野村庄和规模宏大的各种建筑物,感到一切都是那样新鲜,大开眼界。 在农村,祖冲之结识了一些孩子。白天他们一起割草、拾柴;晚上他和孩子们一起认天上的星星。那些孩子们告诉他,哪是牛郎星,哪是织女星,哪是北斗星……孩子们还教o他唱月缺月圆的歌谣。 祖冲之很快就背熟了这支歌谣。接着,他向爷爷提出一个个问题:“月亮为什么有圆有缺呢?为什么每月十五月亮最圆呢?” 孙子提出的问题,祖昌回答得上来的,就耐心讲给他听;不能回答的,就说回家找书给他看。 祖冲之如饥似渴地读着爷爷给他找来的书。他仔细钻研着,天文知识越来越丰富,对天文也越来越有兴趣。 有一天,祖冲之读汉朝天文学家张衡的《灵宪》一书。《灵宪》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解释了月蚀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有关系的见解。他看了好半天,也没有读懂,他就去找爷爷。 祖昌看了好一会儿,对孙子说:“这里正是讲月圆月缺的道理,咱们一起来学习,弄明白。” 祖冲之谈出了自己的看法,爷爷很高兴,称赞他说:“说得对,有道理。你看,你一点也不笨呀!”祖冲之受到爷爷鼓励,更加好学了。 祖昌又带孙子拜访了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何承天。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根据自己四十多年观测天象的经历,告诉祖冲之说:“要弄清天地的秘密,钻研天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一辈子下苦功夫,必须打破死抠书本、因循守旧的框框。” 就这样,在爷爷的循循诱导之下,祖冲之走上了热爱科学的道路。 隔代教育论文: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产生及改善 摘 要: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个特殊教育现象,是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这种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为主要的主导因素是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村形成了家中只有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的组成形式。这种家庭组成模式导致了隔代教育的出现。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是让儿童在心理、学习、以及亲子关系等方面可能产生相应的问题,学生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很容易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为了将这种问题进行良好的解决,文章针对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上的产生以及措施,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得出的结论仅供相关人士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教育问题;应对措施 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导致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寻找适当的工作,供家庭生活上的各种开销。由于儿童正处于成长学习的阶段,不能被父母带进城市,这就直接导致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群体的产生。这些留守儿童在未成年群体组成过程中,属于一个特殊的存在。相关数据统计,中国目前有留守儿童也有接近六千万的人数,留守儿童群体的存在也致使新的教育模式衍生出来,这种教育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直接会从留守儿童的身上体现出来。 1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 祖辈们由于受到教育程度、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忙于农事,无暇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对孩子的教育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大多数的祖辈对孩子的监护主要停留在孩子身体是否健康的表面层次上,而对事关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心理健康、学习情况、安全问题、价值观等方面却不能够予以关注与重视,这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正是由于隔代家庭教育的这种弊端,使得很多农村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厌学情况严重、养成了自卑、孤僻等不良性格、安全问题无法保障、价值观发生偏移以及与父母造成亲子隔阂等等,这些都极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2 解决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不是单纯由其祖辈的原因所致,还涉及到其外出打工的父母、学校以及政府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以及政府三个方面齐心协力共同解决。 2.1 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除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主要方面之一。面对农村留守儿童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在校内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还要将学校教育向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首先,要加强学校的思想教育,学校主动担负起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减少在外务工家长的压力,使他们安心工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新农村建设尽一份力。其次,学校教育应主动偏离纯文化课教育,以思想教育为突破口,对孩子要“教中有爱,爱中要严”,既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又体验到社会对自己的压力,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灵,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消除一个极大的隐患。殊不知,内心封闭的人易急躁,喜猜疑,嫉妒心强,好攻击他人,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学校教育不光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新生,还要为社会输送劳动者,尽早地消除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是新时期赋予学校教育的责任,就算是与时俱进吧。三是学校和社会多举办一些有益于孩子身心的活动,如“给远方打工的父母写封信”等,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2.2 要加强儿童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经常跟他们谈心。定期对其进行沟通疏导。可成立留守儿童活动小组,组织他们进行集体学习,集体活动,让他们体会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传授他们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教育他们自立自强。学校可发动学生成立校外帮助小组,从学习上、家务劳动上帮助留守儿童。 2.3 完善家庭教育功能。想要让家庭功能得到全面的完善,在对孩子进行教育过程中 父母必须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充分的展现。与此同时,还要积极的与孩子进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对孩子的成长进行指引。只有在双方都进行参与的情况下,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与此同时,亲子间的互动,也可以让亲子之间拥有更多沟通与交流的机会,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打下基础,进城务工的父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孩子展开沟通。例如,要时常给孩子打电话,或是利用网络信息手段与孩子进行网络视频,留守儿童能够及时的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并在沟通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只有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才不会因为缺失爱的滋养,最终导致心理上出现问题。 2.4 注重孩子的精神需求 父母在对孩子开展教育过程中,还要积极注意到孩子在精神上的需求,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因为家长的这种关心才能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否则,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会直接导致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往往这种心理问题很容易受到家长与教师的忽略,心理疾病c以往正常的身体疾病不同,心理疾病在日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不会有特别明显的体现,只有孩子遇到情绪上的波动,或是重大变故之后,才会在孩子的行为上体现出来。与此同时,祖辈和父母也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在教育上的能力,并从细节上观察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在观察过程中,对孩子的价值观以及身心健康进行适时的引导。为了加强教育上的成果,父母要利用打工的间隙,尽量腾出更多的时间回家与孩子团聚,让孩子感受亲子之间的关爱,并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孩子互动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在经济上依然保持正常的收入,也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机会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遇到孩子寒假与暑假时,尽量将孩子接到身边,让孩子拥有更多的机会,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知道,想要让社会环境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就必须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关爱与温暖。尽量在教育过程中消灭留守儿童在特殊环境成长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以及障碍。如果实在避免不了,需要对儿童的成长,注入隔代教育的环节,此时,应该积极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行为以及表现,并创造更多的机会关注孩子成长的状态,尽量弥补由于孩子和父母无法获得更多的亲子时间,造成的情感缺失。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对孩子成长上的引导作用,在生活与学习上,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转变自己的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就可以让自己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创造出更多教育孩子的机会。 隔代教育论文:从隔代教育谈家园共育 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要有家庭教育参与的才是真正成功的幼儿教育。现代社会中,年轻的爸妈工作繁忙,常常将宝宝交给祖辈抚养。家园互动,往往不能与爸妈互动,而要多多地与祖辈互动。祖辈抚养固然有许多好处,但隔代抚养的不利之处也客观存在。 一、正确看待隔代教育 1.优势 (1)祖辈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祖父母丰富的人生经历,孩子们可从中得知许多资讯:家谱、历史、地理、风俗、标准、时间、距离、人生故事等。 (2)正确道德观、处世智慧、丰富的经验。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3)关爱,超时间地和孩子在一起。隔代家L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后方基础”,他们对孙辈所具有的亲情关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保姆都无法比拟的。 2.弊端 (1)溺爱。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等不良个性。在祖父母庇护下的孩子,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胆小怕事、不合群、寡言少语、应变能力差、性格内向;另一个极端则是放纵欲强、专横跋扈、难以管理、性格外向,在家里是个小霸王,到了外面却毫无独立能力。 (2)观念陈旧与冲突。许多老一辈沿用老观念要求孩子、教育孩子,这可能不利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3)造成亲子感情隔阂。在生活中,孩子已经习惯了祖父母的袒护和迁就,当父母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对他提出严格的要求时,孩子便很难接受,以致容易形成亲子之间的感情隔阂和情绪抵触。 二、家园合力 在幼儿园里,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是希望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幼儿离开家庭走入幼儿园只是幼儿走向社会的开端,为了让幼儿能够适应离开家之后陌生环境的生活和以后学习发展的要求,针对当代家庭抚养方式的一些变化,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共同合作,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有以下措施: 1.发挥爷爷奶奶带孩子的优势 (1)老人可以多与孩子聊天,天文、地理、古今中外都可以作为聊天的内容。 (2)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多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 2.摒弃不合理的教养观念,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转变教养观念。研究证明,放任型、溺爱型的亲子依恋关系使幼儿较难适应幼儿园生活。 (2)教育孩子从小养成独立的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虽然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但是我们仍旧要培养他会分享,会交往的能力。 (4)给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幼儿探索的好奇心。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不要阻止。 (5)老一辈的应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养育孩子。 3.父辈要加强与祖辈的沟通,合力教育幼儿 (1)年轻的父母要端正态度,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 (2)充分尊重祖辈的心理需求和劳动价值,当发现老人的教育方法不妥时,应侧面提醒。 4.幼儿园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1)幼儿园采取每天“园家之间”的公示栏、每周必填的家园联系册、定期园报、定时定期召开家长会、每月举办家长讲座等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 (2)邀请家长参与亲子活动,充分利用丰富的家庭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管理与监督。 (3)组织家长召开家教经验交流会,邀请有经验的家长介绍家教经验和育儿方法。 (4)进行经常性的双向沟通,教师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园里的生活、学习情况,让家长更好的教育孩子。 (5)幼儿园建立网站,开设家长学校、最新消息、家园互动、育儿天地、园况介绍等栏目,使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最新动态,进一步作好家园配合工作。 隔代教育论文:隔代教育、亲子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摘要]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一直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两种基本方式,共同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隔代教育是目前社会上非常普遍的幼儿教育现象,由隔代教育引发的幼儿心理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根据前人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幼儿园的现状,探讨有关隔代教育、亲子教育对幼儿(3-6岁)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隔代教育;亲子教育;幼儿教育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隔代教育再度进入现代家庭,成为家庭教育中的主角。其主要原因在于年轻的父母们忙于岗位角色与社会角色,对于家庭角色经验较少,唯有向父母寻求帮助。隔代教育的弊端、亲子教育的必要性,幼儿园教育应当向何种方向发展,一系列有关幼儿教育的问题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焦点,今天就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系列分析。 一、隔代教育:需要正确引导,适当监督 80后、90后逐渐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要构成,社会压力使然,80后、90后的父母们在退休后再度“上岗”,承担了孙辈的教养工作。但隔代教育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我发现九成以上的幼儿是由祖辈家长负责接送,五成左右的幼儿由祖辈家长负责衣食住行,过分溺爱幼儿的情况逐渐成为隔代教育的主要问题。比如:许多孩子在放学后要求爷爷奶奶必须购买街边的小吃或玩具,否则便哭闹不休。爷爷奶奶为了能够让孙儿重现绽开笑脸,便会答应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变得更加娇纵,更加有恃无恐。年轻的父母回到家中,由于工作比较繁忙,到家比较劳累,往往只是直接苛责孩子的不懂事,对父母的作为一语带过。 这样的做法“治标不治本”。祖辈宠爱孙辈,是天性使然,但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单方面地对孩子进行教育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年轻父母们不妨静下心来,先倾听孩子们购买玩具与食品的真正原因,好好地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然后根据具体情况与父母进行协商,根据所购物品的必需性控制孩子们在物质方面的购买频率与数量,时常监督孩子的书包内是否有“可疑物品”出现,这样对孩子的教育肯定是有益处的。 二、亲子教育:父亲要提升参与度,关注幼儿内心情感 在当代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所占比重的不足。由于父亲工作繁忙,加上父亲这个角色的特点,我发现在幼儿园组织的家长会、儿童汇演等活动中,母亲出席的比率占比较大,父亲出席的比率占比较少。有些孩子表示父亲每天都回家很晚,满脸疲惫,对自己“爱理不理”。父亲的惯用借口多为工作忙,应酬多,要加班。可见,为了事业,父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角色正在缺失。 作橐桓黾彝ゾ济的主要来源,各种大事的决策者,父亲在幼儿成长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言行将直接影响孩子未来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所以,我们应当重视起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在家庭教育中可以设立“爸爸的约会时间”,将孩子的睡前故事转换成与父亲分享每天收获的时间。不再是以往单纯地向孩子灌输故事,而是鼓励孩子张开嘴与父亲交流。开展“爸爸的约会时间”之初,可以提前设定好交流的话题作为切入点,方便与孩子的交流。久而久之,摒弃话题设定,与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关注孩子的成长与收获,树立一个“父亲出席”的私人订制时光,关注幼儿的内心情感与成长。 三、幼儿园教育:平衡好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家长对幼儿园教育过多干涉。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过度担心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被其他的小孩欺负,在幼儿园有没有吃饱,幼师有没有忽视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每天都要打电话询问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导致幼师不得不分心应付家长们的各种问题。从而难以专心于对全体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样一天下来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好的。例:有一位幼师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一名小朋友在幼儿园活动时与其他小朋友争抢零食,一生气就不小心抓挠了另一个小朋友的脸部。两位家长在知道事情后,急匆匆赶到幼儿园对幼师进行指责,表示出现此事是幼师看管不认真的结果,还要求这两个小朋友换位置。在大人们言语激烈、互相争执的时候,两个孩子却已经冰释前嫌,又开心地玩在一起。其实小朋友之间难免会发生磕磕碰碰的情况,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是眼观六路,关注好客易发生冲突的小朋友,发生事情的时候要及时有效地处理,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用正确合理的方法,与家长进行有效合理地交流沟通,这样对小朋友和家长都好。 一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园长表示:“我们可以理解家长们对孩子的感情与各种担心。我们会为孩子们建立成长档案,在指定的时间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成长情况。但是,请不要过度质疑幼师们的专业素养与幼儿园的管理与监督。频繁地查岗与过度地沟通会影响到幼师们的课程安排。”所以,出于对幼师的尊重,家长们也应当平衡好幼儿园教育与家长教育的关系。要学会放手,学真正地让孩子去成长,学会体谅幼儿园老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付出的辛苦和努力。 总之,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之星,幼儿的早期教育与成长,是社会、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点。一个美好的童年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爱护孩子,但不要溺爱;参与孩子的成长,但不要干预孩子的每一次进步的尝试。隔代教育、亲子教育、幼儿园教育,是一个漫长的,值得探讨、值得不断钻研的课题。本文所列举的问题,是通过一些实际存在的现象观察得出的观点,对于幼儿教育,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不管是与爷爷奶奶,还有爸爸妈妈以及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每一个环节都是很重要的,相信只要我们三方共同努力,互相体谅,彼此着想,树立一个关爱孩子成长的信念:“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越来越好,孩子也会发展得更加优秀,更加全面。关爱孩子成长,是幼儿教育者倾注无限情感的地方,是我们一生都该崇尚的伟大使命! 隔代教育论文:农村隔代教育对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探析 摘 要: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农村普遍存在,由于祖辈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等因素致使隔代教育的质量低效。祖辈的“隔代惯”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祖辈陈旧的思想观念不利于正确学习方法的形成;隔代教育导致孩子与父母感情的隔阂不利于其学习动力的维持。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明确家庭教育责任,完善家庭教育功能,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优势,提供教育服务平台。 关键词:隔代教育;学习能力;途径 一、隔代教育的含义及产生的原因 隔代教育是指孩子的父母因工作繁忙或因婚姻不睦等因素而将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交由祖辈来承担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它是相对于亲子教育而言的。 在我国,隔代教育产生的背景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仍处于加速发展的转型期,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是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过程,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种现象不可避免的存在。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隔代教育已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由于祖辈教养人的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等因素致使隔代教育的质量较低,这一状况在我国内陆的农村尤为严重。同时,祖辈家长在养育和教育孩子方面有自身的优势:例如,有较多的育儿经验,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资本和权威性,也是致使隔代教育产生和长期存在的一个原因。 二、隔代教育对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 不可否J,隔代教育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时间优势:不少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二是经验优势: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三是情感优势:祖辈家长自身有一种童心,极易与孙子孙女建立融洽的感情,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利于祖孙两辈身心健康。 然而,由于祖辈家长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由他们来养育和教育中小学生,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相对于年轻父母来说,祖辈更加注重养育而不是教育,同时,老人包办代替过多,不注重孩子的习惯培养时。祖辈的溺爱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祖辈陈旧的思想观念不利于正确学习方法的形成;隔代教育导致孩子与父母感情的隔阂不利于其学习动力的维持;隔代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一)祖辈的“隔代惯”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有些祖辈家长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祖辈家长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弱点长期得不到矫正。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个性;过分保护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孩子变的更加娇气。在这种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监护倾向下。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自主性比较差,这样会使孩子的学习意识变得淡薄。 (二)祖辈陈旧的思想观念不利于正确学习方法的形成 相对于年轻父母来说,祖辈往往只重视儿童“吃饱穿暖”这种浅层次需要,忽视其学习等其他方面需要。一方面,他们的文化水平低,教育观念滞后,辅导能力不足。祖辈的年龄多在 50-70 岁之间,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他们无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许多祖辈家长不顾时代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仍用老观点要求孩子,教给孩子过多的老经验,缺乏开创性精神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文化低、思想旧,无意识地给孩子传授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不利于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与父母感情的隔阂不利于学习动力的维持 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或者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较短,相互之间沟通交流少。有的父母在外打工,平时很少有时间打电话正面地与孩子交谈,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较少,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有陌生感,感情较淡。另一方面,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还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在孩子缺乏与父母的感情交流情况下,对父母的学习要求不会去严格遵守,没有内在学习压力,也就很难激起内在的学习动力,往往导致学习松懈,态度不端正,更难维持原有的学习动力。 三、提升受隔代教育的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和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强调逐步实行普惠举措,体现了国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与关爱。如何提升受隔代教育的中小学生学习能力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一)明确家庭教育责任,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关心和爱护是其他人所无法取代的。隔代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亲的角色,终究只能是一种关系补位。所以,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要明确亲子关系的重要性,要履行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同时,祖辈家长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 其一,可以通过召开家庭会议的形式,充分尊重各方意见,探讨祖辈是否有能力、有信心、有资源进行隔代教育,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愿望,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进行规划和衡量,共同探讨更加合理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老人和孩子的意见,形成家庭成员间畅通的交流机制。其二,父母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在教育形式上,通过电话、书信、网络视频等形式定时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在教育内容上,既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又要适时倾听孩子的内心需求,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保证在孩子成长的关键经历期、关键阶段做孩子最坚实的依靠。通过多种途径缓解时空阻隔下的亲子疏离感,尽量保证家庭教育的完整。其三,父母加强与祖辈间协作,充分发挥祖辈教养人的优势。父母应及时对老人的辛勤付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并教育孩子尊老、敬老,使祖辈的合理管教能够顺利开展、减少祖辈教养人的顾虑,激发祖辈的主动性和潜能。最后,采取非批判的原则,及时对老人一些陈旧的教育方法、过时的观念进行合理疏导,在现有的条件下提出可行之策。通过沟通和协作,尽量减少隔代教育的负面效应,以一种科学的方式诠释“隔代亲”,使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全面改善接受隔代教育的中小学生的教育环境。 (二)发挥学校教育优势,提供教育服务平台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对培养受隔代教育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第一,要建立受隔代教育学生的成长档案袋。档案信息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务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以便能随时与家长、监护人联系,在发现孩子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第二,建立受隔代教育学生的家长定期联系制度。运用书信、电话、家访和召开家长会等途径,与这类学生群体的家长保持主动性沟通、经常性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学习、心理情况,重要问题要责成其回家亲自参与解决。第三,教师要多加关注受隔代教育的学生。教师尽可能在这类学生的生活和情感沟通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怀,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困惑要及时帮助解决。第四,做好同伴群体的帮扶和互助工作。接受隔代教育的中小学生在享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和归属的情况下,同辈群体的帮助和关爱便成为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支持资源。例如开展学习经验交流班会,形成一对一的学习帮扶机制,让接受隔代教育的中小学生在与同辈群体的良性互动中见贤思齐,感恩意识,培养竞争意识,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隔代教育论文:九年一贯制学校隔代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让我们认识到,教育要想取得成果,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共同教育。有一项资料显示,在所有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比达到60%,学校教育占比例30%,社会教育占比10%。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是当前学校教育却面临着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在和家庭教育协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中出现了隔代教育。针对这一现象,为了有效地了解当前家庭教育中的隔代教育现状,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样本是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乐雅学校三、四年级及七、八年级学生,共424名。四个年级的学生全部参与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能真实有效地反映本校隔代教育的F状。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本问卷着重调查隔代教育对学生学习与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2.操作。《乐雅学校关于家庭隔代教育问题调查问卷》发放于2016年6月3日。学校政教处组织,班主任负责发放,由学生作答。共计发放问卷424份,收回424份,有效率100%。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得知,参与调查学生当中属于家庭隔代教育的学生为23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5.2%;非隔代教育学生为190人,占54.8%。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在家庭教育当中属于隔代教育。 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家庭隔代教育学生和父母交流的主要途径是电话、网络视频。家庭隔代教育中,学生和父母交流的次数平均每个月不足三次。家庭隔代教育学生的父母和老师联系较少,平均每月不足一次。家庭隔代教育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父母难以解决,祖辈更难以解决,由此导致家庭隔代教育学生在学习上有56%的学生成绩较差,29%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通过调查我们还得知,有24名学生已经有一年以上没有见过父母。 (二)存在的问题 1.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突出。家庭隔代教育的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凡是隔代教育家庭学生在班级内都属于老师纪律维护的重点对象。 2.心理问题凸显危机。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因为长期与父母不在一起,和祖辈交流少,导致性格内向、自卑、自闭、厌学,行为出现过激和偏差。 3.学习现状令人担忧。在学习上,隔代家庭教育学生大部分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家庭辅导空白,学习成绩不佳,学习动力不足,令人担忧。 (三)原因剖析 1.父母重经济轻教育思想作祟 出现隔代家庭教育现象的家庭有超过80%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长期在外打工,他们没有选择离家近收入少的工作,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只能牺牲掉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另一方面,年轻的父母为了减轻在外务工的经济支出,选择了将孩子留在家乡由祖辈看管。总而言之,这样一种重个人或家庭经济轻孩子教育的思想导致了隔代家庭教育孩子成长不容乐观的现实。 2.祖辈不当的管教方式导致孩子教育存在问题 因为年龄、情感、教育方法等各种因素的制约,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可以说只有管教,没有教育。祖辈只是管好孩子,让孩子吃饱、穿暖、不挨饿、不受冻。但对孩子的教育却难以同步进行。只有生活上的管束,缺少精神的激励和引导,缺少道德的培养和激发,缺少心理的疏通与教育,缺少和学校老师的积极沟通与交流,孙辈的成长必然存在一些问题。 三、讨论与建议 (一)做好摸底和调查准备工作 首先,学校要组织相关部门和班级,在每年新生入学之初就要对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将家庭隔代教育情况做到心知肚明。其次,要对隔代家庭教育学生现状进行分析,掌握这些学生的基本情况,诸如姓名、性别、年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体质现状、有无病史等。掌握这些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地点、联系方式。掌握这些学生的监护人姓名、住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在掌握基本信息的基础上,主动与此类学生的父母或者监护人取得联系,了解其家庭对子女学习、生活、心理、思想等方面的需求,找出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对策,最终为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提供准确信息。 (二)构建多层面家庭隔代教育有效机制 第一,教师要担负起隔代家庭教育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校政教处或者德育部门要将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动员所在班级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学生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工作。例如,可以采用一对一帮扶政策,老师在生活上对他们进行优先照顾,在学习上进行个别辅导,在心理上进行多方疏导。还可以动员班级学生一对一进行帮扶,加强学生在校时间活动时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让这些学生在校能够时刻感受到来自老师、同学的关爱、帮助与友谊,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第二,加强对祖辈家长的教育指导工作。学校可以开办家长学校,有计划、有重点地向祖辈讲述隔代家庭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个方面,采用祖辈老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逐步更新祖辈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要注重不断充实知识,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不姑息和迁就孩子,尽量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在家庭教育方法上有改进,最终达到促进孩子学业有所进步。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家庭中隔代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4]GHB0043。 隔代教育论文:由留守儿童谈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主要是隔代寄养,兼有少部分的隔代抚养。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们都能看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都是由其祖辈来承担和完成的。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 一、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有部分学生属于隔代寄养,通过对这些孩子日常的观察和接触,通过课题组相应的调查来看,祖辈的隔代教育使得留守儿童在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个性品质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1.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现阶段,因为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村很多年轻的父母为了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家赴外地去打工谋生,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便交给了祖辈。农村祖父母辈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村经年形成的社会风气又较为淳朴,祖辈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上多数较为落后不能够和时展相接轨。他们普遍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至于吃的有没有营养则很少过问。孩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慢慢的越来越懒惰,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久而久之,制约和限制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2.孩子的学习能力欠缺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家庭当中,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与孩子学习能力是成正比的。但因为是留守儿童,孩子的祖父母很少注重对孩子学习习惯就行培养,对孩子的作业很少就行辅导,很大一部分祖父母对孩子学习采取自生自灭的态度,基本上是不闻不问。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考试成绩长期不佳的结果大都是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足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的欠缺就能够理解了。 3.孩子个性品质的发展脱离正确的轨道 受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担负留守儿童教育重任的祖父母很少以“严”出名,大都是溺爱、骄纵以及对其学习、生活、心理精神成长等的漠视。在这种情况下,多数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的发展过程中,就没有办法获取正确的行为范式,孩子的行为和思想与正常社会所需要的基本道德准则很难一致,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个性品质发展的道路上出现脱轨现象。 二、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留守儿童的教育本身是一个大问题,再加之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更是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作为学校教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教师在日常的教育中应该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 1.主动行动起来,影响祖父母辈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归根到底,隔代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本质上都是教育认识的问题、教育方法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利用自己的身份尽可能地区影响孩子的主要抚养者,要利用家访、家长会或单独交流的方法,让祖辈父母改变自己陈旧的教育方法,摒弃不适用的教育理念,不断接触新事物,接受更为有效和实用的教育方法与策略。其次,教师要经常推荐一些更为先进的教育方式给祖辈父母,让他们以现实当中真实的案例为借鉴,不断加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一步一步改变祖辈父母的教育观念,让他们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运用更积极和更有效的方式。当然,要想改变一位老师的思想和观念是有难度的,老师一定要有攻坚克难的认识准备,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在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上有所突破。 2.教师要引导学生父母多与孩子进行有效系,以父母关爱弥补暴露出的问题 除了极个别留守儿童是祖父母抚养之外,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都是自己的父母,不管父母离开家乡跑到多远的地方去打工,在现代通讯极为便利的条件下,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显得都是极为通畅。因此,教师要从孩子的父母身上着手,动员父母多和孩子进行有效联系,要以自己的经常关心和问候化解孩子留在心底深处的芥蒂,让孩子有一个阳光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在学校努力学习,与人交往中能够大方。教师也要动员留守儿童本人主动与父母沟通,可以打电话、发短信甚至写信或视频聊天,及时将自己的内心需求向父母进行表达。孩子一旦将内心诉求不能够及时纾解,积压时间长了容易滋生心理问题。 3.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孩子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已经够值得同情的了,决不能再让孩子缺少了来自同伴的关爱与互助。因此,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和班级同学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的便利,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充分考虑留守儿童的客观现实,将主动关爱、乐于助人的孩子与留守儿童编为同一组,私下再做一些工作,让这些孩子对留守儿童多一些耐心和诚意,让学习小组成为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阴影的一个主要渠道。在学校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教师也要考虑到留守儿童的客观情况,通过活动让留守儿童融入到集体当中,让他们收获到来自班级同学的热情。良好同伴关系的确立,有助于留守儿童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莫大的好处,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 总之,面对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只有积极行动起来,是能够有一番作为的。相信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就一定能够在留守儿童学的成长道路上不断地添砖加瓦助力他们健康向上。 隔代教育论文:浅谈隔代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生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每到上学、放学、召开家长会期间都能够看到很多爷爷奶奶代替原本应该由父母参加的相关学校教育活动,我们将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其实隔代教育在我国有几千年的传统,本不应该小题大做。但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隔代教育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不容忽视,其中有利有弊,但从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成长来说,从农村学校、城镇学校暴露出的问题来看,隔代教育的不良反应已经有所显现,我们就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现状一:父母在外打工,完全将孩子交给祖辈管教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口流动速度越来越快,地处西北的年轻父母都选择了到经济发达地区去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不管是地处农村还是城市,都有很多父母放弃了在家乡附近谋职的选择,而到外地去打工。追求经济自由的代价便是放弃了对孩子的适时教育。进入小学阶段之后,孩子的成长是不能离开家庭教育的。一直到初中毕业,家庭在孩子的学习过程当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外打工的父母却将这份重任完全交给了祖辈。祖辈完全代替了做父母的责任,完全承担起了管教孙辈的职责。祖辈在管教孙辈的过程中,固然有助于缓解老人的孤独感,能够让祖辈发挥自己的育儿经验,弥补年轻父母照看幼儿经验的不足,为年轻父母解决后顾之忧。但是祖辈的管教仅仅是着眼于让孩子每天都能按时上学,准时接回家做好饭菜,晚上督促孩子写作业,及时睡觉。至于孩子的学习和习惯养成则很少顾及到。 对策:引导父辈家长回归家庭教育 要让父母回到孩子身边,承担其作为父母的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也是一个宏大的社会问题,要想一时半会得到解决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父母不在身边,并不意味着孩子无法享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在这一方面,学校和父辈家长都有很多工作可以去做。从学校层面讲,可以引导父辈家长多和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不管工作有多忙、事业有多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一定不能吝惜,要利用电话、网络坚持每天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每天都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叮咛,尽管距离上有些遥远。从父辈家长的角度来说,要主动承担其教育孩子的责任,主动和学校老师积极沟通,相互协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在对待孩子的学习和习惯养成等方面要“勤”字挂帅,不怕麻烦,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关键期只有几年,这几年是孩子性格形成、行为习惯养成和亲子依恋关系建立的关键期,孩子一旦错过将永远无法弥补。相信在父辈家长回归到家庭教育之后,孩子成长过程中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将会更少。 现状二:祖辈教育存在严重问题,影响孩子学习与成长 祖辈教育在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这些问题对孙辈的学习和成长是有负面影响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祖辈过分溺爱。生活条件好了,祖辈对孙儿的要求往往是有求必应。过多的爱就会产生溺爱,以至于什么事都替孙儿去做,处处迁就、时时照拂,时间长了,缺少父母管教的孩子往往出现自理能力低、依赖性强、刁蛮任性等问题。其二,教育方法落后。因为祖辈时期接受的教育相对落后,年老之后又不注重接受当今时代相对科学有效的育儿方法,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表现出重养育、轻教育,重物质、轻精神,重身体、轻心理等问题。其三,扼杀幼儿接受新事物的愿望。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成长中的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祖辈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却对孩子接受新事物的强烈愿望进行阻挠。在祖辈眼中,听话才是好孩子,其他所有的思考和想法都是不允许的,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孙辈良好个性的形成。 对策:引导祖辈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 时代的发展告诉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活到老更须学到老。要负起教育孙辈的责任,祖辈必得学会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学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溺爱、不宠爱,不放任、不放纵。要跟随时代脚步,学习使用互联网时代的先进科技产品,为孙辈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必要的技术知识,促进孩子与社会接轨,与社会相容,最终达到孩子全面、全方位的发展。 现状三:祖辈教育与父辈教育存在冲突 隔代教育存在的现状当中有一小部分是因为祖辈和父辈教育存在冲突所导致的。祖辈不认同父辈的教育方式,主动请缨要去替儿子教育孙子,于是就出现了较为特殊的一种隔代教育的情形。相比较而言,这种隔代教育的现象是有其积极一面的。既然祖辈主动要求做好孙辈的教育工作,那么他们肯定会花心思去付出心血和精力。实践也充分证明,祖辈主动担负起教育责任的隔代教育当中的孩子学习和成长都是较为理想的。 对策:将祖辈经验与父辈知识相结合,两代人在教育思想上达成统一 尽管祖辈与父辈在教育思想上存在着一些分歧,但是最终的目的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做父母的要主动和祖辈进行沟通,要知道孩子的成长离开了父母的影响是不完整的。只有在充分交流全面沟通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的想法,祖辈贡献出自己的育儿经验和生活经历,年轻父母将互联网时代的科学教育观与其相结合,最终达到孩子全面发展的目标。 总之,隔代教育是我国在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不可回避的教育现实,我们应当结合现实去客观面对,只有处理好了其中的弊端,相信最终能够实现孩子、父母和祖辈三代人都能得益。 隔代教育论文:浅谈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的影响 摘 要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和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年轻一代的父母工作压力、养老压力、教育压力越来越大,更多的年轻父母选择将学龄前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来带,隔代教育成为这些学前儿童接受的主流教育,这就导致隔代教育的利弊越来越明显,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被提上日程。本文,从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影响的利弊,寻找解决弊端的可行办法,帮助广大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养成好性格。 关键词 隔代教育 学前儿童 性格 1研究背景 所谓隔代教育,就是指由祖辈来承担儿童的学前教育,包括祖辈的一切教育思想、教育活动和教育方式,甚至日常生活对儿童的影响。所谓三岁看老,这说明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隔代教育对W前儿童性格塑造有利有弊,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在发扬隔代教育的积极影响的同时,尽量避免隔代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针对不利影响,我们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2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的积极影响 我们首先来为老人正名,我们的父母半生为事业为家庭奔波,退休本该到了享清福的年龄,却还要为年轻父母带孩子,将自己的时间奉献给孙辈,父母的爱,对后代的爱,是我们不能否定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的积极影响。 2.1隔代老人教育儿童责任感强,有利于养成儿童懂事,负责任的性格 双薪家庭是现在社会的主流,越来越多的孩子难以享受到全职妈妈的照顾,相反,工作压力大,早出晚归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心有余而力不足。隔代老人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挑起了教育儿童的大梁。隔代老人退休在家,没有工作压力和时间限制,会把大把的时间放在儿童身上。对于儿童出现的问题,会一遍一遍纠正;儿童的饮食,会精心的挑选制作;儿童的玩具,会及时消毒清洁;还有儿童生活习惯,会一直督促指导。久而久之,儿童会变得懂事,听话,也会不自觉的向老人学习,养成负责任的好习惯。 2.2隔代老人教育儿童有耐心,有利于儿童养成不急不躁,有耐心的性格 每天父母上班的时候,有的儿童还没起床,父母下班回家,还需要自己的时间放松,在有限的时间内,父母对孩子的耐心就会大大减少,对孩子敷衍或者回避孩子的问题,甚至直接把不耐烦的情绪发泄给孩子。老人在耐心这方面,表现的也会比父母强很多,他们会心平气和的给孩子讲解问题,跟孩子沟通,面对孩子无厘头的问题,也不会表现出不耐烦的语气。儿童会从这种相处中,形成自己的性格特点,儿童接收到的是耐心,反馈出来的也是耐心,所以儿童会养成不急不躁,有耐心的性格。 2.3隔代老人比年轻爸妈更有经验,有利于儿童成为能够把握情绪,活泼开朗的人 隔代老人虽然没有像年轻父母一样,看过早教书籍,参加过早教培训,但是老人的经验是从养育孩子的实践中总结探索出来的,比从书本上获取的间接知识更有价值。老人可以根据经验很快的察觉到儿童的情绪变化,帮助儿童排遣消极的情绪,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隔代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影响将会陪伴儿童一生的发展。我们在感谢老人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隔代教育中的弊端,因为这些弊端如果不及时避免,也会影响儿童的一生。 3隔代老人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的消极影响 我们一直就不否定隔代教育对儿童性格的塑造存在消极影响,隔代亲,就是这种过度的亲,才导致了隔代教育中的消极影响。 3.1隔代老人对儿童过分关爱,导致儿童任性、霸道、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双全的儿童越来越多,他们都把自己的爱竞赛式的给儿童,也就导致了过分的关爱。他们舍不得自己的儿孙吃苦,舍不得儿童进行体力劳动,能带代劳的一定亲力亲为,甚至连儿童吃饭都怕累着。对于儿童的要求,更是尽一切能力满足,而且为了哄儿童开心,还常常超常满足儿童的要求。这种过分的关爱,导致儿童从小养成了霸道、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只一次在商场看到,儿童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拉着爷爷奶奶的衣角嚎啕大哭,演变到后来,已经不是单纯为了买玩具,而是必须要自己的意愿被不打折扣的满足。这样的孩子,性格中从小就有霸道、任性的因子发酵,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愈变愈烈。 3.2隔代老人对儿童过度呵护,导致儿童缺乏冒险、创新精神 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用这句话来形容老人对儿童的呵护一点也不为过,从早上一睁眼,眼里都是儿童的一举一动。儿童蹲下摸摸泥土,老人急于阻止,太脏了,怕儿童弄脏手;儿童饶有兴趣的看看邻居家的狗狗,老人急忙拉着走了,怕狗狗身上有细菌,还怕狗狗伤了儿童。这种过度的呵护,过度的阻拦,会让儿童缺失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性,他会慢慢形成远离未知的潜意识,就会失去冒险、创新精神,不利于儿童性格的养成。 3.3造成亲子间的疏离,埋下儿童性格不健全的隐患,容易胆小、自闭 从小跟老人长大的儿童,跟老人比较亲,心里也渴望亲近父母,但是却不知道怎么亲近,慢慢就会造成亲子间的疏离。儿童性格里会缺少安全感,尤其是看到别的小朋友由妈妈带着,自己只能羡慕的时候。儿童便会觉得是自 (下转第19页)(上接第11页)己不好,所以父母才不想陪着自己,如此下去,儿童就会不自信,甚至会自卑。因为缺乏安全感,会变得不爱说话、害怕说话,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闭。 隔代教育给儿童性格塑造带来的问题可能不止这些,但是仅仅是这几个问题,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年轻父母应当正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关注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措施。 4解决消极影响的建议性措施 有问题出现,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出现。下面,我们来探讨几条建议性措施,在探索中,解决问题。 (1)全家人注重交流,教育方式、目标达成一致,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沟通,积极解决。 隔代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老人跟父母之间各有各的教育思想,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思想来教育孩子,这些思想中甚至还会有冲突的部分,会使教育事倍功半。全家应当统一思想,对孩子的教育目标达成一致,每个人对儿童的标准都是一样的,而不是各持一理,分散用力。对于儿童教育中,行为出现的偏差,也应当及时交流,共同为儿童性格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2)年轻父母多把工作之余的时间用在儿童身上,带儿童参加户外活动,弥补隔代教育导致儿童缺乏冒险、创新精神的不足。 年轻父母爱玩、需要自己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但是为人父母,有时间还是应该陪陪孩子,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无可代替的。年轻父母,业余时间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不仅可以带给孩子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还会帮助孩子逐渐建立起探索未知的思想,会激发孩子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弥补隔代教育的不足。 (3)注重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儿童存在的性格缺陷,有意识的引导儿童。 隔代老人和年轻父母,都要适当学习儿童性格塑造方面的知识,及时发现儿童性格中某一方面的缺失,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的引导儿童塑造这方面的性格。 好性格会影响儿童的一生,虽然隔代教育会给儿童性格的塑造带来这样那样的影响,但是,只要我们用爱配合科学的方法加以辅助,就可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帮助儿童塑造受益一生的性格。 隔代教育论文:隔代家庭教育中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与探讨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到全民族的素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作为教育者,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为此,我们对当今隔代家庭教育中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专门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隔代家庭教育中的学生心理健康令人担忧,29.3%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在强迫症状方面,34.8%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33%的学生明知没有必要的事情,但却有无法摆脱无意义的想法、冲动;30%的学生常会感到不能集中精神,脑子变空。人际关系敏感方面,32.7%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32.8%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有自卑感,心神不安;34%的学生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不同情自己;6%的学生在公共场所吃东西会感到很不舒服。抑郁心理方面,34.2%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31%的学生常会感到孤独、苦闷;29%的学生有时会无精打采提不起劲来;9%的学生经常责备自己;5%的学生容易哭泣。敌对心理方面,24.6%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25%的学生容易烦恼、激动;22%的学生有想摔坏东西的冲动;18%的学生有时会不能自控而打发脾气。焦虑心理方面,29.5%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7%的学生常会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害怕;31.2%的学生常会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异性交往心理方面,20.3%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2.9%的学生拒绝与异性同学交往;90%的学生认为中学阶段学生之间发展的是友情而不是爱情;1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异性交往中需要有关方面的指导。 隔代家庭教育中的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而且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究其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的冲击和学校应试教育的压力,引起了学生精神和行为上的适应性障碍。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多元价值观的并存以及社会信息量的激增,生活节奏的加快,无疑都会造成人们的心理紧张,特别是青少年学生,除了承受社会生活的压力外,还要面临学习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家长期望值过高等多种刺激,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不适和心理疾病,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护和增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而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在教育上很长时间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造成学生缺乏此方面的认识,从而,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发育。 因此,在培养和提高隔代家庭教育中的学生心理素质中,学校教育很重要的。那么,该如何进行呢?具体做法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在这部分学生中利用留守儿童服务站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在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制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3.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可以在利用学校的留守儿童服务站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就新生入校时的适应不良,旧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情感、升学填报志愿等心理冲突与心理挫折造成的心理障碍等问题等进行个别与团体咨询、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专栏咨询、现场咨询,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同时要注意自身形象,真诚关注学生,增强学生的信任感。例如,有位学生由于期中测试考得不好,连续几个月都苦闷,而无精打采。对此,我们帮助分析考试不好的原因,让其认识到成败乃是常事,提高自我认识,鼓励其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同时,我们指导他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如,多听轻快的音乐、多活动、多与人交往等等,从而使之克服抑郁的情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优化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是促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文化修养,扩大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重要作用。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才能发现开拓自身的潜力。 综上所述,隔代家庭教育中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隔代教育论文:不可小觑的“隔代教育” 前不久,我的一位退休在家的朋友向我讲了他的一件十分伤脑筋的事:他孙子方方(化名)是四代单传的一根独苗,他和老伴都十分宠爱,经常背着儿子、儿媳给方方塞零用钱,而且交代孙子“不要告诉爸爸妈妈”。久而久之,方方不仅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而且还学会了撒谎。上大学的第二个学期,方方给家里来了一个电话,说自己是班干部,代全班保管的1000元班费被小偷偷了。方方父亲生怕方方出事,赶快汇去1000元钱。后来了解到,丢失班费的事纯属子虚乌有。我的那位朋友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疼爱过了头反倒是害了他,而且还惹来儿子、儿媳的满腹怨言。” 类似的事情,我已经不止一次地听说过。现在,不知是人类的天性还是如今人们的生活更富裕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隔代的疼爱,似乎远远超过父母对子女的疼爱。笔者自己也有这种感受,当年对自己的儿女就没有像今天对孙子这样宠爱。我同一些离退休老人们交谈时发现,不少老人自己省吃俭用,却给孙辈大量零花钱,孙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老人想方设法满足孙辈的需求;孙辈做了什么错事,老人却千方百计包庇、护短甚至代其受过;孙辈按照其父母的要求做点家务事,或参加学校组织的军训、拉练、大扫除等一些较苦较累的活动,老人往往发出非议甚至阻挠;更有甚者,有的小孩犯了错,父母批评几句,祖辈就心痛得很,反倒训斥起自己的子女来。在不少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的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分歧常成为引发“代际”矛盾和家庭冲突的导火线,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家庭问题。 隔代教育,就是祖辈对孙辈(包括曾孙辈)的教育。据报载,一项全国调查显示:我国有近50%的孩子在或多或少地受着隔代教育的影响。由于幼教失误,存在心理行为障碍或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占到总数的30%。另一项调查资料也显示,我国60%以上的失足少年与隔代教育的不当有关。当然,隔代教育的问题有其存在的现实因素。老人们离退休了,有充裕的时间,可以管管孙辈的生活和学习,同时,与孙辈在一起也是一种天伦之乐。年轻人有自己的事业,工作忙,也需要老人帮着照管孩子。但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却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些离退休老同志的高度重视,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 我与一些离退休老同志聊天,谈论如何进行隔代教育的问题,他们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一是不做曹雪芹笔下的“贾奶奶”,千万不能对孙辈偏爱和溺爱。如果什么事情不管正确不正确,什么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一切都迁就他们,惯着他们,这样就会无形中把他们培育成“小皇帝”、“小公主”,或者“小霸王”,这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要学会严格,学会引导,学会拒绝,不要不好意思说“不”字。二是让孙辈们经受点挫折,只有好处。据说,某著名大学每年都有一个甚至几个学生自杀,原因就是他们的承受能力太差,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受了一点小小的委屈,就觉得天要塌下来,不可忍受。所以,当孙辈们有了什么错误,我们千万不能护短,严厉批评加循循善诱,才是可取之道。三是给孙辈们一点艰苦环境的“磨砺教育”,很有必要。有个离休干部的孙子在北京读大学,他和儿子、儿媳统一了意见,孙子放假回家和开学返校都不让他坐飞机,只让买硬座票。这种做法值得称道。四是让孩子们适当参加一些劳动。孩子小的时候,凡是自己能做的事让他们自己去做,如洗脸、刷牙、穿衣穿鞋、洗手帕等,让他们逐渐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一些后可以让他们参加适当的家务劳动,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五是我们老同志也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新的思想观念去对孙辈们进行教育。 责编/海燕 隔代教育论文: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养成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隔代教育成为了现代化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所谓隔代教育指的是父母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们抚养和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对幼儿个性的养成有着诸多影响。本文就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养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隔代教育 幼儿 个性养成 引言 对于年轻的家长来说,年纪较大的长辈在教导孩子方面应该具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因此很多年轻的家长为了上外地打工,经常将自己的幼儿交给家里的长辈抚养和教养。这种抚养方式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从客观角度来看,隔代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两面性:第一,其可以更好的抚养幼儿成长;第二,隔代教育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个性。下面就这两方面进行具体的探讨。 1.隔代教育的正面影响分析 隔代教育的优势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隔代教育对老人带来的意义。现代化社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形式也开始出现变化。现代年轻人通常选择在外地进行工作以养家,这就导致我国出现许多留守老人[1]。这些长辈常年肚子一人在家乡,对亲情十分渴望,因此。隔代教育可以弥补老人对亲情的渴望;第二,隔代教育对年轻家长带来的便利。经济的发展、物价和房价的上涨以及对幼儿的抚养均要求年轻的家长需要一份更加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但是在工作的同时,年轻家长也会担忧幼儿教育和抚养的问题。隔代教育正好可以解决年轻家长的顾虑,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第三,隔代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好处。老人在抚养幼儿这方面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经验,由老人抚养幼儿必然能够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隔代教育的负面影响分析 2.1 隔代教育让幼儿个性更加自私和任性 隔代教育一般均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对幼儿进行照看。长辈们对于小辈的疼爱虽然能够保证幼儿健康的身体发展,但是在个性养成上却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2]。老人对幼儿的疼爱通常均会带着无限的溺爱之情,这种溺爱的隔代教育方式是老人对幼儿“爱”的表达,但是也是养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破坏幼儿良好个性的主要形式。在我国,许多三代家庭子女均是独生子或者独生女。这就导致我国年轻的家长和祖辈家长在对幼儿的关爱方面出现偏差,总希望将幼儿放在中心的位置,任何事情均无条件迁就幼儿。这种教育方式自然会使幼儿养成不良的个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爷爷奶奶经常哄幼儿吃饭、写字,而且通常采用的是物质奖励的形式。久而久之,当幼儿发现自己通过“不吃饭”等形式对爷爷奶奶进行要挟时,幼儿的个性成长就已经存在了问题。 2.2隔代教育让幼儿缺乏独立性 隔代教育中爷爷奶奶对幼儿的照顾无微不至,这种照顾从幼儿还是婴儿开始,直到幼儿开始上小学[3]。长期的贴身照顾虽然让幼儿的身体健康得到保证,但是由于过于依赖爷爷奶奶等人的照顾,幼儿从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而这种坏习惯表现在幼儿的个性上就是独立性的缺失和依赖性的强化。换句话说,隔代教育中这种不良的教育方式将会使小孩从小养成娇气的性别,不利于幼儿长远的发展。 许多老人在进行隔代教育中总认为“必要的”照顾是应该的,例如在幼儿还在上幼稚园期间需要给幼儿穿衣,觉得去幼儿园的路程遥远需要一路抱着走过去等等。事实上,正是这种不当教育形式使得幼儿难以离开家长,在学习、生活自理以及心理发展等方面落后于其他的幼儿。 2.3隔代教育不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养成 创新能力是现代化素质教育中重点提倡的培养能力,其不仅影响到幼儿未来的智力发展,还会影响幼儿未来的就业发展等。因此,从小有意识的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幼儿的智商和能力具有必要性[4]。然而,隔代教育中,由于爷爷奶奶们从小接受的传统思想和现代人的思想意识不同,其对幼儿的教育中必然也会渗透进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思维理念等。道德观念是幼儿应该传承的,但是在传统思想理念方面则会束缚幼儿的长远发展。老人家的思想观念通常是保守而单一的,这种传统思想和现代化开放思想的碰撞是当代青年及其家长在诸多问题上经常出现的矛盾来源。而这种传统观念对老人的影响十分深远,并不是老人想改正就能够立刻改正的。因此,隔代教育中老人的教育方式很有可能会影响幼儿的思想观和思维的活跃性,导致幼儿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例如,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中,老人们会从小禁止小孩玩泥巴、玩沙堆等。这种做法实质上就限制了幼儿的创新能力发展。 2.4隔代教育让幼儿丧失动手能力 劳动是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主要形式,但是许多老人因为心疼幼儿经常会选择不让幼儿进行劳动。这种教育方式与亲子教育不同[5]。亲子教育中家长会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多的考虑教育形式对幼儿未来个性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从而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老人在这方面思考的较少,更多的是依靠本能的对幼儿进行爱护,最终使得孩子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成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娇娇女”或者“小王子”,不利于幼儿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隔代教育指的是由爷爷奶奶等祖辈对幼儿进行抚养的家庭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一般均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式所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协调老人、年轻家长和幼儿之间的关系。这是隔代教育给社会带来的好处,但是与此同时,隔代教育却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隔代教育让幼儿个性更加自私和任性、让幼儿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养成以及会让幼儿丧失动手能力。因此,在隔代教育中我们要客观认识到其优势和弊端,重点发挥其优势,改善其弊端,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隔代教育论文:隔代教育在幼儿个性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摘 要:近些年,不少年轻的父母,因为工作、经济等各种原因,频繁去外地或者出国经商、打工等,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于是就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看,因此形成了较多的隔代教育的家庭状况。但由于地方特性等原因,在青街隔代教育的比例明显增加。于是必须了解我园隔代教育中幼儿个性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优化提升,从而对其进行“对症下药”。 关键词:幼儿;隔代教育;个性发展;优化提升 一、隔代教育与幼儿个性发展 年轻家长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于是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各种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任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青街山区外出打工的家庭比比皆是,父母外出打工,将幼儿托给祖辈教育是青街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孔子曾经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所以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我园隔代教育案例以及存在的问题 1.隔代教育在我园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大班有个幼儿晨晨由于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孩子交由爷爷来带。中午在园就餐总是不情愿吃,在老师的耐心劝说下才会慢慢地吃起来,可是吃到最后总是会哭闹起来。这样的情绪反映给爷爷奶奶后,才知道暑假在家顿顿都是爷爷奶奶喂的。而后在园进行午餐时爷爷总是带着家里多煮的饭菜来园喂饭,但晨晨不领情,嫌难吃又吃得特别慢。中午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胡萝卜、芹菜、香菇、排骨都不喜欢,有次爷爷来喂他的时候来得晚了一点,晨晨甚至会指责起来:“你怎么来到现在才来!你知道我等了多久吗?回家以后我要好好惩罚你!”老师和爷爷沟通,但是老人却满不在乎地说:“没事,孩子还小,我不对他好还有谁对他好?他妈妈都走了爸爸出去打工没时间照顾他,所以我多爱他一点。”后来虽然经过沟通后晨晨和爷爷都改变了很多,但是仍然有许多道理老人还是不明白。 案例二:大班有个男孩叫豪豪,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平时爷爷奶奶住。爷爷非常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爷爷治家非常严格,豪豪平时都不太敢在爷爷面前说话,回到家很自然地写起作业。看电视的时间,玩的时间,甚至上厕所的时间爷爷都会规定好。所以,豪豪就成了班里最“听话”的幼儿。明明是很开朗聪明的豪豪因为害怕说错而不敢开口。 每次家长会提意见时,豪豪的爷爷都会问:“为什么你们公办幼儿园就不教认字写字,为什么你们不教算数、数数字?”多次和爷爷沟通后,他还是坚持幼儿园就应该教写字认字算数字,他认为学习习惯等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都是没什么用的。 两个案例鲜明地表现出,在祖辈家长庇护之下,孩子容易形成极端的个性。 2.隔代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容易造成不利影响 (1)祖辈们墨守成规,教育思想落后 隔代教育当中,由于祖辈们一般年龄较大,他们的教育观念与现阶段观念存在一定差别,墨守成规地使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不会利用各种较为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幼儿。 (2)孩子容易缺乏独立意识,自理能力弱 在这些家庭当中,父母常年在外工作无暇照顾孩子。祖辈们不是特别关心幼儿学到了什么,祖辈家长更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在幼儿园、家里是否过得好。在家里,他们不让幼儿做任何事情,完全不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3)隔代教育容易不利于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隔代教育家庭,祖辈年龄一般都较大,多少会有点腿脚不方便。平时带幼儿出门参加社会活动的次数较少。无法满足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需求,从而会导致幼儿较难与他人交流,不善与人沟通,容易孤僻不爱说话。 三、优化提升隔代教育的对策 1.幼儿园和家庭合作,提升祖辈育儿知识水平 隔代教育当中,由于祖辈们一般年龄较大,他们的教育观念与现阶段观念存在一定差别,墨守成规地使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不会利用各种较为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幼儿。那么,通过幼儿园和家庭合作,改变祖辈育儿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1)祖辈幼儿观念的转变 祖辈们抚养幼儿经验足,但过往的自身经验往往会局限他们的育儿观念。祖辈们要学会与时俱进,逐步转变育儿观念。 (2)祖辈提升育儿知识水平的途径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祖辈家长可以合理利用电视、报纸等方式来学习幼儿教育的各种科学方法,与当代社会接轨,与时俱进。 2.幼儿园和家庭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或者班级可以通过开展春游、秋游、开放日等各种亲子活动的方式,以此让祖辈家长亲身参与到幼儿一日活动和户外活动中去,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生活学习过程。通过这些亲子活动,让祖辈家长和幼儿都能够得到交流学习的机会,共同促进祖辈家长和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幼儿园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活动的机会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机会让幼儿学会有礼貌待人和处理事务。例如,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玩具和分享想法经验;做错事情的时候要主动承认并且会说“对不起”;上学和放学时能够和老师、家长打招呼或者说“再见”。通过这些方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县青街畲族乡中心幼儿园) 隔代教育论文:试论隔代教育的“优”与“缺”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一些年轻家长因为自己的工作或者其他原因,祖辈们自然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隔代教育既存在优点,又有问题和不足。本文分析了隔代教育的现状、优点和缺点,并对解决隔代教育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 隔代教育 现状 祖辈 家庭教育 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一些年轻家长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祖辈们自然的承担了抚育和照顾第三代的“隔代父母”。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一、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优势 优势一:祖辈家长自身有一种童心,极易与孩子建立融洽的感情,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优势二:不少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他们不仅能照顾孩子的生活,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指导,还能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祖辈与孙辈之间容易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 优势三:祖辈已经成功的带大了一代人,所以他们在抚养和教育孩子方面可谓经验十足。丰富的实践经验,让他们对孩子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也了解得更准确,这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 二、当前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过分溺爱孩子,阻碍孩子自我成长:祖辈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对子女可能没有很好的照顾,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身上,导致孩子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保持老观念不放,妨碍孩子个性发展:许多祖辈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对孩子心理的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就可能限制孩子各种探索活动,给他们提出一些与他们年龄不相适应的要求,无形中给他们一些捆绑,导致他们缺乏开创精神。加上不少老人采取过于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妨碍孩子个性发展。 隔代教育造成幼儿缺乏主动性。王志红在《隔代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影响》中给出了一个案例:沫沫是我在学校公园附近遇见的一个五岁性格内向的女孩,我们熟悉后,笔者专门对沫沫进行了一次家庭访谈,和奶奶聊天的时候她告诉我,沫沫十个月就被送回来了,沫沫在家时很依赖大人,出门谁和她说话都不回答,也不和小朋友说话,占有欲特别强。这就是隔代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祖辈对孙辈的过分溺爱,容易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往,还会影响孩子的发展,长时间不与人接触,幼儿会产生怕生、不敢说话、懦弱的表现。造成幼儿未来社会关系的紧张,以及无法与同龄人很好相处的烦恼。 三、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和途径 对隔代儿童自身的教育(充分发挥祖辈教育的优势) 开展“亲情展示活动。建议学校多组织开展孩子给家长打电话情境表演、“爸爸 、妈妈我想对你说”主题班会、给远方的家长写封信,“迎佳节家校联谊”等活动,增进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让隔代儿童学会“自理、自立、自护自律、自强”,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父母要拿出更多的时间来充当家庭教育的主角。年轻的父母首先要端正态度,不管多么忙,都要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对孩子完全交给祖辈家长,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家庭教育的主力应该是父母,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基本的组成成分,缺少亲子教育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家庭教育,而隔代教育是亲子教育的补充而不是替代。马克思曾说:“家长的事业是教育子女、孩子的能力发展取决于父母。”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自己的子女―这是公民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会工作,是他作为一个公民的义务。”这些充分说明了对孩子来说,父母是其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所以,改变孩子的前提是改变父母。如果父母的思想观念能够顺利改变,教育就会很好进行。 祖辈明确自己在家庭教育的角色。祖辈家长要对孩子爱得适度,不能对孩子过分溺爱,祖辈家长要去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用现代方式抚养教育孩子,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要做到让孩子多去和自己的父母接触,多去参加一些亲子活动,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和谐温馨的氛围。 祖辈与父辈优势互补,加强合作。作为孩子的父母,同时作为祖辈家长的子女,要经常与祖辈家长沟通,只有两代人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步调一致,择善施教,孩子的教育才会通向成功,孩子也会从幸福的家庭中走向大千世界。 同时两代人可以协商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规,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 幼儿园充分利用师资资源,给祖辈家长提供咨询和讲座 幼儿园可以利用已有的师资资源,给隔代家长提供一定的帮助。主动与隔代家长 联系,合理利用隔代家长接送孩子的契机,加强交流,在节假日可以祖辈家长开展咨询和讲座,多为隔代家长讲授幼儿教育理论。 成功的教育必须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紧密结合的全方位教育。因此,隔代教育不仅是一个家庭教育的问题,还是学校、社会的问题。必须将其视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让祖辈定好位,父辈更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学校、社会也贡献出一定的力量,各自发挥积极科学的教育作用,用更好、更完善的方法加以解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两代父母,幼儿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隔代教育一定能够实现共赢。
道路工程论文: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问题影响因素与控制 摘要:质量一直以来是人们所关心的话题,是建设工程永恒的话题,是所有工程建设的核心。而如今市政道路工程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如何确保道路的工程质量以及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重点分析影响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因素和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为提高质量控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质量;影响因素;控制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道路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工程质量问题。市政道路工程具有线长、沿线地质水文条件多变、结构终年外露的特征,同时,城市道路的地下、地面及空中,由于管线、路面、过街地下通道或过街人行天桥的立体分布,各种城市公用设施、交通设施与道路建设同步建设,又加大了工程的复杂性。所以工程相关的主体必须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确保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 二、当前城市道路现状 1、城市路面塌陷裂缝 塌陷裂缝是沥青路面最常见的破坏现象之一,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不论路面基层是柔性的还是半刚性的,都会出现塌陷裂缝现象。常见的裂缝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和网状裂缝几种:纵向裂缝是沿道路的纵向开裂,一般与行车方向基本持平,长宽不同;沿道路的横向开裂的是横向裂缝,与道路中心线基本垂直,长度有的贯穿整个路段有的贯穿部分路段。网状裂缝是由一系列多边形小块组成网状开裂,裂缝纵横交错,它的初始形状的单条、单条的平行纵缝,之后在纵缝间出现横向和斜向连接缝,形成缝网。 还有路面辅助设施多,有很多雨水井都设在行车道上,还有不少排水干管及检查井也设在行车道上,因此,当其井背宽度较小时,回填夯实就十分困难,压实度检查也难以进行。施工中经常发生的疏忽或监控不严,必然使道路发横变形,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导致常见的雨水井及检查井与路面接缝处出现塌落缺陷,造成行车中出现跳车现象。造成年年返修。 2、车辙 车辙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累计永久性的带状凹槽。在正常情况下,车辙有三种类型:一是由于荷载作用超过路面各层的强度而产生的结构性车辙;二是沥青混凝土侧向变形造成的流动性车辙;三是由施工中沥青面层本身的压密问题所造成的车辙。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的基本条件。破坏的比较严重。 3、路面不平,水破坏 路面经过碾压,但凹凸不平部分的峰谷长度小于碾轮接触面,即出现疙瘩坑表面,由于,密实度不好,突起部分密实度高,低洼部分密实度差,从而造成路面结构层的密实度和强度也不均匀。再就经过雨季雨水的渗透以及冬春季节的雪水水分积聚,使软土基中会渗入大量水份,大大降低了结构的稳定性,支撑不住路面结构,导致路面变形破坏。还有早期施工时破坏现象表现为:唧浆,沉陷,沥青从集料表面脱附等。唧浆是由于沥青面层透水和路面结构内部排水不畅,降水或路表积水通过面层中的空隙渗入路面并长期滞留,浸泡和冲刷基层材料中的结合料而形成灰浆,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灰浆透过沥青面层空隙被挤压到路表,形成大面积泛白的现象。沉陷是因为唧浆达到一定程度出现的路面沉陷现象,路面此时会显得凹凸不平,从而给通行的车辆带来不便。 三、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1、市政施工图审查 现在国家有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办法,但是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方面还是不健全,这使市政施工图审查机构在审查市政施工图时有些审查难以操作。其次,许多地市县施工图审查机构,无市政施工图审查资质,无相应资格专业人员,这就使施工图审查批准制度难以得到切实贯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投标单位资质审核 很多企业外借资质证书或挂靠施工资质企业的小包工头、小建筑公司虽然已中标,但多数施工实力有限,既无机械设备也无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了中标公司不施工,施工单位无能力的不良局面。这不仅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进度,而且直接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质量。 3、施工单位 施工单位想方设法扩大变更工程量或虚计变更工程量。在路基原地质达不到道路承载力要求,需要换填其他材料时,施工单位往往有意识地以各种借口扩大换填量,横向上面积增加,纵向上深度加大,实际变更工程量远远超出经济变更工程量,加大了政府投资。还有一些施工单位采取特别低劣的手法,使可不变更工程成为变更,使变更量小的工程成为变更量大的工程。如个别施工单位借靠自然条件,将不应排入或可绕开路基或应采取措施排除的雨水、河水、污水等排入、存入或通过路基段,使得原本符合工程质量技术要求的,经过水的浸泡而不合格,最终导致换填材料或抛石挤淤,这样就加重了工程量。同时由于积水的存在,给实测原地面高程带来困难,给施工单位弄虚作假、虚计工程量创造了机会。从而也影响了道路的工程质量。 4、基本程序环节 (1)决策是前提 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工程建设的根本,它是投资、质量和工期控制的基本依据,关系到工程项目建设资金保证、时效保证和资源保证,决定了工程的设计、施工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如不同市政道路等级)以及能否达到规定的质量目标。项目决策应充分考虑投资、质量和工期等目标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确定项目应达到的质量目标和水平。项目建议书必须真是地反映项目建设现状、规划方案和未来需求。可行性研究必须在细致调查的基础上,严格地从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并有严密的论证依据和审批确认手续,待准备工作完成后方可施工。 (2)勘测设计是基础 工程施工是需要一个根本的东西,这个根本的东西就是勘测设计。举例说:一个城市的市政道路选线,这就需要我们准确反映市政道路的自然条件,然后设定市政道路的平面位置和纵横布置、结构大小类型、材料类型和组成等工程实体要素.这就决定了市政道路的实用性,也进一步决定了施工的难度和质量成本。没有高质量的设计就没有高质量的工程 。倘若设计自身就出现了漏洞和缺憾以及不具有人性化,方案设计狭隘,那么这样必然导致豆腐渣工程的出现.所以说:设计是工程的灵魂。 (3)施工是关键 施工是指按照设计文件和相关标准规范将设计意图付诸实现的测量、作业、检验、形成工程实体并提供质量保证的活动。人们常说:“工程质量是干出来的。”工程质量的好坏起着决定作用的就是施工。任何完美的设计蓝图都要通过施工来体现。在施工中如果发现与设计不相吻合,就要通知设计部门及时修改。要做到设计与施工相配合。在施工中还要注意使用的材料、设备及工艺等等具体的配套措施。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才能建设出优质的道路。 5、建设工程作业要素 (1)施工组织 是指直接参与工程项目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就工程而言,人在其中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素质是衡量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工程人员的素质包括很多,例如:管理水平,控制水平,技术娴熟度以及个人的道德品格等等诸方面。要完成一项保质保量的工程就要不断的提高人的各项素质以及改善劳动条件等.这样才能激发施工人员的劳动热情和高潮.第一、不断提高个人对待质量安全的意识,使其注重质量对工程安全的重要性。 第二、不断加强人员的技术培养和考核,提高专业知识。第三、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工作心态。 (2)材料 市政道路工程材料包括构成工程实体的各类原材料、半成品(混合料)和成品(构配件、产品、设备等),种类繁多、性能各异。工程材料是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选择、组成是否合理,质量是否检验合格,运输、保管、使用是否恰当等,都直接影响工程实体的内在质量和外观,影响工程结构的强度和承载力,影响路面使用性能,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认真检查进场材料,严禁不符合规格的材料进入施工场地。如果发现不合格的材料应及时改正措施。 3)机械设备 施工设施、生产设备、运输设备、操作工具以及测量仪器、试验检测仪器设备等都是施工必备的,是现代化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不可缺少的设施,应满足工程项目的不同特点、设计要求和工艺要求,要合理选择,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为施工提供保障。 (4)工艺 施工工艺主要是指工程施工现场采用的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工艺手段、施工方法和控制流程等。市政道路路基路面、桥涵、遂道、交通工程设施等都有非常严格的施工工艺控制要求。按照工序进行施工,首先要彻底清除垫层表面的浮砂、浮土和杂物,如局部地段垫层损坏,则清理干净后用二灰混合料填补并碾压,经洒水后再正式摊铺二灰层:对拌好的混合料进行压实试验,以便确定压缩系数或松散系数,以此确定每个断面的 松铺厚度,由于配合比和材料的差异,每天应首先做松散系数的试验,然后再进行大面积摊铺;摊铺时对宽度、高度、平整度和横坡度进行质量监控;采用饱和洒水碾压,25 t (250 kn)振动压路机第一天压6~8遍,第二天再压4~6遍,二灰稳定碎石基层即成型;通过7天的湿式养生后,工程处进行质量自检,整理有关技术资料,请监理进行检查和请求弯沉测试。 四、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消除市政道路施工所引起的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从而达到质量要求并获得经济效益,就需要做好质量控制的工作。 1、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1) 核查相关文件 根据建设单位办理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控制登记时,向工程质量控制机构提交的有关的资料,包括规划许可证;施工、监理中标通知书;施工、监理合同及其单位资质证书;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见;经批准的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等。 (2) 核查道路施工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单位的资质 检查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证书类别和等级及所规定的适用业务范围与拟建工程的类型、规模、地点、行业特性及要求的勘察、设计任务是否相符,资质证书所规定的有效期是否已过期,其资质年检结论是否合格。对参与该工程的项目经理及主要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注册证书有效性,级别是否与该工程相符。对参与该工程的总监理工程师及专业监理工程师的执业资格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注册证书有效性,专业是否与该工程相配套。 2、测量控制 在进行测量时,由于工程的线型布置的特点,平面控制点一般要按复合导线布设。道路周围建筑物密集、地下管线复杂、排水管道的定位精度要求要高,因此在测量时要提高测量精度。 3、材料控制 施工现场的每种材料要分批登记,随时查阅。做好原材料的试验,遵守原材料检验制度,砖、砂、石等材料和机械要由质检人员定期、定时抽检。按规范的要求,各种材料应按量需检验,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在施工前检测水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4、施工过程控制 (1)科学的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在市政道路工程质量起着决定的作用。施工方案必须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在每一分项工程施工的都要按照方案来进行。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修改,必须要制定程序化的制度文件,使施工方案的实施处于受控状态。因此,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和现有的条件制定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法。 (2)合理的施工工序 道路施工主要工序为:排水沟—沟槽两侧回填振实—道路路基挖填、路床—车行道基层—车行道混凝土面层—砌路沿石—人行道路基—人行道基层—预制人行道砌块铺砌—结工。开工项目经理应按施工规范、操作规程、质量标准对每道工序进行技术交底,严格控制各工序的质量,每个工序的分部、分项需设计、质监、监理依规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做到每道施工工序完成,质量保证。 (3)路基质量控制 第一、填方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填筑路堤时应首先进行原地面处理。将原施工地面上的杂草、农作物及地表层上的腐殖土清除干净,使用平地机对清理过的地面进行整平,再用压路机进行填前压实,如果清理后表层土含水量大,就要翻松、打碎、晾晒;在最佳含水量条件下,可以直接用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达到要求的压实度。如果路基下卧淤泥质土、欠固结土或砂土,应挖除全部软土,换填适宜填料,然后分层压实,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工后沉降。 第二、挖方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挖方路基应按设计的横断面及边坡的坡度要求自上而下逐层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和欠挖。边坡开挖后及时做好排水工作,防止雨水冲刷边坡,严禁因开挖方式不当而引起边坡失稳或坍塌,土方开挖严禁用爆破法施工或掏洞取土;石方路堑边坡坡面严禁过量爆破,非特殊情况不得采用大爆破施工。边坡修整与边坡的稳定也是施工的主要工序,开挖层靠边坡的两侧宜采用减弱松动爆破或光面爆破,以利于边坡稳定。 (4)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 水泥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是道路施工质量的关键,它的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混凝土强度、混凝土板厚度、路面施工工序和路面养护。为保证混凝土的强度,施工时必须对配合比设计、原材料选用及混凝土搅拌三个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必须以混凝土的抗折强度为主要指标。设计使用干硬性的混凝土是节约水泥、减少混凝土收缩率的主要途径,一定要注意配合比设计。水泥用量是工程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施工时还应注意混凝土必须采用强制式拌和机拌和。混凝土板厚度应该从基层施工跟踪测量开始控制。认真进行施工的放样、立模,要保证模板基底的密实和平整度;用于控制钢模板的桩钉必须直立,用水准尺紧靠桩钉进行水准测量能有效地保证混凝土板的厚度。合理安排工序以及混凝土浇筑时间。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做好现场准备工作,混凝土云带现场后立即组织施工,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混凝土施工连续性,缩短混凝土在大气中直接暴露的时间,尽可能提高工效;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必须立即进行覆盖养生。水泥路面的养护要经常清除泥土、石块、砂砾等杂物,不允许在路面上进行拌合砂浆或混凝土等工作,交叉道口与其他不同种类路面连接的地方应该加强清洁。水泥路面接缝是保养工作的重点,应该及时清理嵌入接缝内的杂物,更换或者填充填缝材料,以使接缝的伸缩功能得到发挥。水泥路面的填缝料应在雨季到来前及冬季降雪前更新完毕,以防止雨水、雪水下渗,影响路面的保养。 5、工程验收把关 由参与工程建设活动的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对建设项目的质量进行验收及评定,并由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和质量监督机构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是对市政道路工程质量进行最后确认,验证施工技术是否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能否交付使用所把的最后一道关。市政道路工程验收工作应当做到公正、公平和科学。 结语:在市政道路项目工程施工中,对一切直接或间接影响工程质量特性形成的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严格执行目标计划和设计规范的相关流程,提高工程人员技术及职业道德,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延长道路使用寿命,使道路的质量问题降到最低。 道路工程论文:市政道路工程中石灰土基层施工工艺探讨 【摘要】石灰土是市政道路工程最常用的材料,文章在阐述石灰土基层施工准备的基础上,探讨了石灰土基层的施工工艺,提出特殊季节的施工注意事项。 【关键词】市政道路;石灰土基层;施工工艺 石灰土是市政道路工程 应用 最为广泛的材料之一,在道路工程中应用其初稳定的作用及其随龄期增长而增长的强度、板结性和水稳性,用来作基层(底基层),都具有明显的优点,在技术和 经济 上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市政道路工程中石灰土基层施工工艺进行探讨。 一、施工准备 (一)技术准备 (1)原材料试验。在石灰土基层施工前,应取所定料场中有代表性的土样进行以下试验:颗粒 分析 、液限和塑性指数、击实试验、碎石或砾石的压碎值、有机质含量(必要时做)、磷酸盐含量(必要时做)。此外,还需检验石灰的有效钙和氧化镁含量。如试验碎石、碎石土、砂砾、砂砾土等继级配不好的材料,宜先改善其级配。(2)按照土壤种类及石灰质量确定配合比和石灰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容重。(3)施工前进行100m~200m试验段施工,确定机械组合效果、压实虚铺系数和施工 方法 。 (二)材料要求 (1)土:土以塑性指数10~20的黏性土为宜;用石灰稳定无塑性指数的级配砂砾、级配碎石、未筛分碎石时,应添加15%左右的黏性土;试验塑性指数偏大的黏性土时,应进行粉碎,粉碎后土块的最大尺寸不应大于15mm。土的有机质含量不超过10%,硫酸盐含量超过0.8%时不宜用石灰稳定。使用特殊类型的土壤如级配砾石、砂石、杂填土等应经试验决定。碎石或砾石的压碎值应符合以下要求:用于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基层应不大于30%;用于次干路基层应不大于35%。(2)石灰:石灰宜用1~3级的新灰。对储存较久或经过雨期的消解石灰应经过试验,根据活性氧化物的含量,决定使用方法。考虑具体情况,建议使用袋装熟石灰、磨细的生石灰,不宜在现场消解块灰,必要时对熟石灰进行筛分处理(10mm方孔)。(3)水:凡饮用水(含牲畜饮用水)均可用于石灰土施工。(4)参加料:利用级配砾石、砂石等材料时,其最大粒径不宜超过0.6倍分层厚度,且不大于100mm,掺入量根据试验确定。 (三)机具准备 (1)石灰土主要机械:推土机、平地机、振动压路机、轮胎压路机、装载机、水车。厂拌时选用强制式拌合机、路拌时选用路拌机、圆盘耙、铧犁等。(2)小型机具及检测设备:蛙夯或冲击夯、四齿耙、双轮手推车、铁锨;水准仪、全站仪、3m直尺、平整度仪、灌砂筒等。 (四)作业条件 (1)下承层已通过各项指标验收,其表面平整、坚实,压实度、平整度、纵断高程、中线偏差、宽度、横坡度、边坡等各项指标必须符合有关规定。(2)施工前对下承层进行清扫,并适当洒水湿润。(3)恢复施工段的中线,直线每20m设一中桩,平曲线每10m设一中桩。(4)相关地下管线的预埋及回填等已完成并经验收合格。 二、施工工艺流程 石灰土基层施工分为厂拌法和路拌法,两种施工方法的施工工艺有所不同,各有特点。 (一)厂拌法 厂拌法的施工工艺流程是石灰土拌和、石灰土运输、石灰土摊铺、粗平整型、稳压、精平整型、碾压成活、养生。(1)石灰土拌和:原材料进场验收合格后,按照生产配合比生产石灰土,当原材料发生变化时,必须重新调试灰土比。出场石灰土的含水量应根据当时天气情况综合考虑,晴天、有风天气一般稍大1%~2%,应对石灰土的含水量、灰剂量进行及时监控,检验合格后才能出场。(2)石灰土运输:采用有覆盖装置的车辆进行运输,按照需求量、运距和生产能力合理配置车辆的数量,运输车按既定路线进出场,禁止在作业面上急刹车、急转弯、掉头和超速行驶。(3)石灰土摊铺:在湿润的下承层上按照设计厚度 计算 出每延米需灰土的虚方数量,设专人按固定间隔、既定车型、既定的车数指挥卸料。摊铺前人工按虚铺厚度用白灰标出高程点,用推土机、平地机进行摊铺作业,必要时用装载机配合。 (4)粗平整型:用推土机先粗平1~2遍,粗平后宜用推土机在路基全宽范围内进行排压1~2遍,找出潜在不平整部位。对局部高程相差较大(一般指超出设计高程±50mm时)的面,用推土机整平,高程相差不大时(±30mm以内时)用平地机整平。 (5)稳压:先用平地机初平一次,及时检测其含水量,必要时可通过洒水和晾晒来调整含水量,等含水量合适后,用轮胎压路机快速全宽静压一遍。(6)精平整型:人工标出高程点,平地机精平1~2次,然后检测高程、平整度和横坡度,对局部细集料集中现象进行人工处理。对局部高程稍低的灰土面严禁直接采取薄层找补,应先人工或机械松耕100m左右再进行找补。(7)碾压:石灰土摊铺长度约50m时宜进行试碾压,在最佳含水量-1%~+2%时进行碾压,试压后及时进行高程复核,碾压原则上以“先慢后快”、“先轻后重”、“先高后低”为宜。注意事项有:碾压时应重叠200mm~300mm,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头两遍以1.5~1.7km/h为宜,以后宜采用2~2.5km/h;压路机先静压一遍,再振动压实3~5遍,然后根据压实检测结果确定振动压实的遍数,最后用钢轮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静压1~2遍,最终消除轮迹;在涵洞、桥头等难以用压路机碾压的部位,用蛙夯或冲击夯压实。(8)接(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55页)茬的处理:工作间断或分段施工时,应在石灰接茬处预留300mm~500mm不予压实,与新铺石灰土衔接,碾压时应洒水湿润;宜避免纵向接茬缝,当需纵向接茬时,茬缝宜设在路中线附近,接茬应做成梯形,梯级宽约500mm。(9)养生:压实成活后进行洒水养生,养生期不少于7天。养生期间封闭 交通 ,如分层连续施工应在24小时内完成。 (二)路拌法 路拌法的施工工艺流程是备料、拌和、摊铺、整型、压实、养生。(1)备料:将土料、石灰粉料运到作业面,按配合比采用方格法进行布料。(2)拌和:将过筛的土和石灰料先翻拌1~2遍,检测并调整含水量然后采用路拌机械翻拌,一般为2~3遍。(3)摊铺、整型、碾压施工与厂拌法基本相同。 三、特殊季节施工 (一)雨季施工 (1)多雨地区应避免在雨季进行石灰土结构层的施工。(2)备用石灰及土堆宜堆成大堆,表面采用塑料布等覆盖,四周挖排水沟排水,防止运到路上的集料过分潮湿,并应采取保护措施保护石灰免遭雨淋。(3)缩短摊铺长度,摊铺的石灰土当天成活。 (二)冬季施工 (1)石灰土基层不应在冬季施工,施工期的日最低温度应在5℃以上。(2)石灰土基层应在第一次重冰冻(-3℃~-5℃)到来之前的一个月到一个半月完成。(3)石灰土基层养生期进入冬季,应在石灰土内掺加防冻剂,如参加3%~5%的硝盐。 道路工程论文:探究工程机械在市政道路工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运用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的加快,市政工程的建设也是在蓬勃发展。机械设备在市政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安全合理地使用机械设备,既能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又能确保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可见,市政工程安全顺利的实施离不开机械设备的有效管理。 1 首先要了解市政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发展方向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的发展和工程机械新技术的不断运用,使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出现了新的方向,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管理。 1.1 电子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工程机械信息化管理是以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发达的信息设备为物质基础对管理流行重组和再造,使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全面融合,实现管理过程自动化、数字智能化的全过程。现代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应该是以丰富、发达的全面管理信息基础,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及网络技术设备,充分利用社会信息服务体信息服务业务为设备管理服务,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 1.2 工程机械维修专业化发展的方向 设备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实质是建立设备维修供应链,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随着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设备系统越来杂,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维修保养需要各类专业技术和建立高效的维修保养才能保证设备的有效运行。传统的维修组织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需建立一种社会化的维修体制,设备维修的社会化可以提高设备的维修效率、减少设备单位备品配件的储存及维 修人员,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降低资金占用。 1.3 工程机械方面新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发展,市政机械设备工作强度不断增大,生产效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设备更加复杂,各部分的关联愈加密切,往往某处微小故障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设备乃至与设备有关的环境遭受灾难性的毁坏,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危及人身安全,造成设备损毁或是人身伤亡事故,后果极为严重,采用设备状态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等新技术,就可以事先发现故障,避免发生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事故。 工程机械在施工中机械管理当中的通病问题和注意事项 2.1明确施工人员和领导责任。 要充分发挥机械在施工中的作用,各级领导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还应从组织上给予足够的保证。选用既懂得工程施工又懂得机械的人员进行机械化施工的组织、计划、调度工作,再配以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操作人员,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显示出机械化施工的优势。 2.2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机械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 a.市政工程施工中机械管理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健全, (如奖惩、维修、保养、原始记录等)极为重要。由于多种原 因,我国在市政工程中应用机械化施工相对较晚,近些年 来虽然发展很快,但因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规章制 度尚不够完善,在管理水平(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市政施工 部门)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b.部分市政工程施工中的机械保修制度很不完善,保修计划的科学性还很不够。在施工过程中保修计划的落实更是难度较大。保修记录不完善,漏记、少记的现象并不鲜见;甚至有的机械保修情况在机械的设备档案中没有得到必要的反映,失去了档案应有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c.有些市政工程施工中对机械使用情况的记录十分马虎,少数机械的管理、操作人员对原始记录的填写很不认真,甚至说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才不得不走过场,搞形式而已;还有个别人员为了逃避责任,对所发生的机械事故也不做记录。时间稍长,工程中机械使用的真实情况几乎 无处查寻。 3 加强市政工程机械设备在施工当中措施和管理 3.1 完善管理和规章制度 要做好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工作 ,首先应建立健全的机械管 理体制 ,成立机械设备管理委员会 ,委员会负责对施工过程机械设备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下设各机械设备分管部门 ,保证日常的机械管理及保养工作 ,制定相关的机械设备管理条例 ,实行企业内统一规划 ,确定机械的专管及群管技术人员 ,明确各技术人员的权限及责任 ,抓好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 ,对重要的一些工程机械可实行三定三包四会措施 ,三定定的是人员、机械及岗位责任 ,三包包的是使用、保养及维护 ,四会指的是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及会维修。严格执行工程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及规章 ,可将 相关人员的收入与机械使用费挂钩 ,这样可以促使相关工程人员遵循规章制度办事 ,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成效。 3.2 加强操作人员培训的工作 市政工程所采用的施工机械均专业化程度较高 ,对于工程机械操作人员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 ,在工程机械设备投入使用之前 ,必须要做好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对于不同的机械相关人员 ,其培训内容也不尽相同 ,具体如下 :a.机械看管人员培训。机械看管人员虽不需操作机械 ,但是应对机械本身具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培训时应针对于机械的磨损及保养方面进行 ,另外对工程机械设备的看管也应作为培训的一个重点 ;b.机械维修人员培训。目前来看 ,对于一些常见的机械故障 ,机械维修人员均可及时的检修 ,但对于一些不易出现且难度较大的机械故障 ,维修人员就只能到专业的维修部门去进行检修 ,当突发故障发生时 ,维修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给予维修 ,会造成工期的延误 ,因此 ,应对机械维修人员进行检修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水平 ,另外在维修小组中配备 2~3 名专业的机械维修人员 ,确保在任何情况下至少有一名专业机械维修人员可对机械进行抢修。在各机械相关人员经过培训后 ,为合格的员工颁发培训结业证 ,限定只有相应培训结业证的人才能够承担相应的岗位。 3.3 强化机械设备使用过程管理 机械设备出现磨损、损坏的情况均发生在机械设备施工过程 中 ,因此 ,可以说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是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核心 ,要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就必须抓好工程机械在使用过程中的使用与管理 ,对于市政工程施工部门 ,可根据工程情况 ,成立机械使用过程管理委员会 ,对工程机械设备实行统一管理及统一调度 ,将机械管理的具体措施列为规章制度 ,将各机械日常使用管理的责任分派给各下级管理小组 ,各管理小组要将机械设备的工作状态、维护及检修情况及时上报给机械使用管理委员会。有条件的部门还可实行委托使用责任制 ,即管理小组与机械的使用人员、检修人员以及看护人员分别签定合同 ,合同内可明确该工作人员的责任、权利以及义务及相关要求 ,将工作人员的奖金与其工作挂钩 ,奖金的多少要视其完成合同内容的程度而定 ,若成绩突出 ,机械的状态较好 ,则可给予一定的奖励 ,反之则应受到相应的经济处罚 ,以经济手段来提高相关人员做好机械设备管理的积极性。 3.4 做好维护保养工作 维护保养工作是处长工程机械使用寿命的关键 ,一些施工人员认为机械只要可以正常运作就不必进行维护保养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保养工作的目的就在于将机械可能或将要出现的故障消除掉 ,以防患于未然 ,如不及时保养 ,待机械出现严重故障时 ,只会造成维修成本的增加及工程的拖延 ,因此 ,对于使用中的市政工程机械设备 ,应分阶段对其进行检测、维护及保养 ,以杜绝较大故障的产生。维护保养工作可包括对机械设备进行清洁、加固、涂润滑油及涂防腐层等作业。 4结语 只有不断的加强工程机械管理才能更好的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保障工程工期的按期按质的完成,这要求在日常的工作当中,领导与全体员工,必须全员参与、积极配合.提离设备完好率、保证设备稳定运行。 道路工程论文:试论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的规划设计研究 论文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 路基 路面 论文摘要:随着城市交通日益发展,车流量加大,市政道路的质量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道路的路基施工质量直接影响了路面的使用品质,要做到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的稳定和坚固,就要合理规划设计,精心施工。本文分析了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合理的规划方案和设计方法,对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的施工作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市政道路工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市政道路工程现代化建设的开展如火如荼,其工程质量与建设速度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合理规划设计路基路面,避免市政道路的路基路面建成后发生病害,我们需要根据以往的始终能够道路路基路面工程施工当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经过深入地分析、总结,在施工过程中把握每一个环节,控制路基路面工程的施工质量。 一、市政道路工程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道路的纵、平横断面的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和道路的配套基础设施。其中,路基路面工程必须根据市政道路工程的总体规划原则进行设计和规划,市政道路工程的设计原则包括: 首先,要在满足城市的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设计道路交通,土地的使用要满足交通运输需求。要充分发挥城市的道路交通对于土地开发强度的制约与促进作用,完善和优化城市的用地布局,使城市的运转效能得到提高,改善城市的环境,提供高效、经济、低公害、舒适和安全的交通条件。 其次,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同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形成个体交通和公共交通优势互补的多元化客运网络。 再次,要充分考虑道路的无障碍设计,保证行动不便者能够安全、方便地使用城市道路,达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互结合的目的。 最后,城市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城市的道路交通要紧密结合。与城市的主干道相互结合的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电信管广电线、电力管线、雨水管线、污水管线、给水管线,结合城市的美化亮化道路灌溉及绿化设施、景灯设施、路灯及交管红绿灯控制设施等。 对各基础设施进行综合规划,除景灯、路灯、绿化及部分电信、电力设施设计在路面以上,其他的管线设施都在路面以下,以保证道路的视线通畅、环境良好,道路设施功能完善、齐全,环境优美,引导城市的空间向纵横延伸,确保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二、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设计关键点 (一)控制路基面层裂缝 根据实践总结的经验,市政道路路基路面工程施工当中的裂缝控制,关键要采用稳定性能较好、收缩性较小的结构作为基层,而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对这种类型施工材料裂缝的原理给予充分考虑,其出现裂缝最主要的原因是材料收缩。材料收缩有两个主要方面:温缩和干缩。无论是哪种收缩,都同施工材料塑性指标和含水率有关。所以施工材料的选用中要对施工材料的塑性指标等进行相关的试验和检测,经检测符合标准的才可以采购。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添加具有减水、缓凝性能的外加剂来确保施工材料能达到符合施工要求的含水率。只有保证了施工材料这两方面的指标参数,才能够保证很少甚至避免出现裂缝。 (二)控制基层平整度 路基是道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稳定性和强度是确保路面稳定的条件。所以,在设计与施工上都要保证路基质量。而面层平整度的好坏对行车的安全和舒适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控制路基路面的平整度,要对不同的基层区别对待。 由于石灰稳定土为基层的工程,其平整度的要求和标准较低,所以石灰稳定土为基础的工程平整度质量比较容易控制,可以使用平地机进行刮平,直到平整度合格即可。 但是对于水泥稳定碎石为基层的工程,其平整度质量比石灰土要难,要求也比较高。而且,水泥稳定碎石对面层的平整度影响较大。水泥类的稳定材料不同于石灰土或者粉煤灰、石灰,稳定类材料施工对压实的时间要求并不严格,而终压时间对水泥类稳定材料施工影响非常大,稍控制不好就会影响强度。所以,水泥类的稳定材料接头一般较多,对平整度产生影响。可以用缓凝减水剂延长初凝的时间。通过现场的试验,初凝时间平均为二百七十分钟,至此,可以设计摊铺长度和压实程序。基层用摊铺机进行摊铺时,要注意摊铺的宽度,过宽时,布料器的转速会加快,使两侧的混合料离析进而对成型和平整度产生影响。 为了保证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和强度,必须非常严格地控制路基压实度,尤其要注意路堤与人工构造物衔接处的压实,减少衔接处沉降错落影响。 路基经碾压以后要进行密实度、纵横坡度、几何尺寸、标高等指标的检测,检测合格后才可以进行路面结构的施工。 对于各种路面材料要进行必要的试验与施工检测,对不符合要求的,要果断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三)对软土地基的处理 通过对大量的市政道路工程调查表明,软土地基的路段由于地基沉降引起跳车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施工图的设计过程中地质钻探的布孔太少,钻探不深,软土地基没有被及时发现,或者对软土地基的深度、范围和物理力学性质等没能准确探明,致使没有对软土地基进行相应的加固处理或处理方法不够完善。 另外,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计算参数和计算方法与软土地基实际情况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距,软土地基的处理很难达到技术要求及预期效果。另外,雨水侵蚀导致路基填充材料流失和强度降低,也是导致市政道路工程的路基沉降一个主要原因。各种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适的适应性和机理各有特点,在施工的过程中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有选择地采用。下面以江苏某公路工程的第1标段为例进行说明: 江苏某公路工程的第1标段,长2km,流塑状淤泥与欠固结灵敏或者高灵敏淤泥质土的分布比较广泛,厚度大,属于软土路基,而且沟壑、鱼塘众多。 针对这种难以控制路基稳定与固结时间的路段,可以用真空联合的堆载预压的方法进行加固处理。真空联合的堆载预压法具体操作是在软土地基的表面先铺设好砂垫层,之后埋设垂直的排水通道,然后在砂垫层的顶面铺设密封薄膜隔绝大气,薄膜的四周埋入土里,通过砂垫层埋设的吸水管道,使用真空装置抽气,形成真空。抽真空的时候,排水通道和砂垫层会先后形成压差,土体中空隙的水在压差作用下有排水通道不断排除,最终使土体固结。 (四)路基路面排水 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受到水的影响,很多路基的病害都是水的侵蚀导致的。另外,从不损害当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和保护环境的角度考虑,必须要做好路基的排水,并且要与地区的排水规划相互协调,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在路基施工中要重视施工排水,避免水患给路基和路面的施工造成多余的损失。 1.地面排水 常用的地面排水设施有急流槽、对于一级公路和高速公路的排水沟渠,通常都要求铺砌防护。浆砌片石加固应用非常广泛,如今,水泥混凝土预制板块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2.路面排水 路面排水要做到迅速排除在路面范围的降水,减少路面渗入,避免水冲刷路基边坡。路面排水通常有两种方式。首先是分散排水,通常应用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势较平坦的长路段,除了加固路基边坡和硬化路肩,也要考虑到边坡下部植物的生长是否会挡住横向排水的通路,导致路面积水。对应措施是硬化路肩并设路肩排水沟,加大沟坡排水。另外一种为集中排水,硬路肩的外侧可以设置现浇沥青混凝土拦水带或者泥混凝土预制块,使其同硬路肩路面形成三角形集水槽流水,隔30—50m的间距设置一道泄水口,和路堤边坡的急流槽相互衔接,将雨水排放到坡脚的排水沟中。 3.地下排水 路基地下排水多用渗井、渗沟、盲沟、暗沟等,特点是渗透式的排水。水流较大时多采用有渗水管的渗沟。传统砂砾料的反滤层大多改用了具备反滤功能土工织物。带有滤布、钢圈与加强合成纤维所组成的加劲软式的透水管很适合在地下排水中应用。 三、结语 总之,公路的路基路面质量深刻影响着公路的使用性能,因此,进行路基路面的施工时应当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和设计进行,并针对不同的工程具体情况有选择地采用相适应的具体措施。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积累经验,总结路基路面的施工设计方法,对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公路使用性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道路工程论文: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刍议 近年来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在许多领域中出现许多新的问题,环境问题即是其中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了阶段性的提升,无疑给自然环境增添了不少负担,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温室效应、生态破坏、物种减少等常见报端。所以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公路运输作为经济运输发展中的命脉之一,近年来高速建设,机动车迅猛增加,公路交通对环境的破坏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加强攻略管理及环境保护措施迫在眉睫。 1.公路及城市道路环境工程——环境保护 1.1环境的定义及道路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可以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中所建设的人工环境,及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体。可见环境并不是单纯被定义在自然环境的范畴,所以工程对我们所处环境中的影响不仅仅影响我们的自然周遭环境,也影响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工程的建设中无可避免产生许多污染,如噪声、废气、废水废杂等也决定了公路的建设主要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生态的影响、水土的影响、大气的影响。 1.2道路环境保护设计及景观设计 上述中道路的建设会对我们的周遭环境产生许多无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人们在公路道路建设中也不停的反思、创新,希望在以防治为主为原则,合理开发使用土地和周边环境,对工程将会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环境保护设计是人们在意识到应对环境作出一定的保护产生的,所以会采取经济合理,现实可行的有效方案对道路的建设作出合理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一定程度上的约束,如合理利用土地、保护农田,避免滥挖滥填的现象,也如尽量避免拆迁,方便人们出行、保护利用人文景观,体现人们对道路设计的人性化、便捷化,再入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水土资源丰富地,这对保护物种,保持水土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道路交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自然景观也对道路交通起作用。道路景观是指道路的立体线形、构筑物形式和色调,与沿线自然景观相协调所构成的风景。景观设计也是环境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这一环所保障的则是沿线的美观以及行车时的环境,及分为内部景观和外部景观。内部景观是指行驶在道路上的驾驶员看到的景观。外部景观着指道路和沿线的景观环境所构成的外部静景观,外部景观要求道路及沿线构筑物与环境融为一体,协调一致,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2.高速公路环境及绿化 高速公路是大规模的人造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所经过区域的地形地貌会产生重大影响,如路基的大规模挖填方,会使区域的地形地貌产生变化,如边坡的修筑,会使沿线的山体被剖开,破话山体植被和山体本身的完整性,导致水土大规模的流失,又如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的生产性污染,使得土壤腐蚀,植被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大面积的挖填方,破坏土体原有结构和破坏植被生存环境导致气候干旱、土地沙化。工程中所产生的污染如水污染、土污染、噪音污染等对周边生态产生巨大的影响。 上述中反应了高速公路在施工及一些工程后的隐患问题,做足绿化工作、尽可能保持原始生态是当下解决和缓解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唯一途径。 2.1边坡绿化,生态边坡 边坡的绿化和生态防护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是保持公路边坡稳定、路基稳定,保障公路通畅的基础工程,其优点也符合环境保护设计的要求。 (1)保持水土,稳定边坡 相比裸露的边坡,边坡绿化可以有效的抗击水蚀。水蚀包括击溅、面蚀和沟蚀,实质是降雨侵蚀能力大于土体抵抗能力的结果。边坡的水流在运动中,随着水流量增加和集中,搬运能力急剧增加。径流侵蚀表现在对土壤颗粒的推移、悬移、摩擦几个方面,上述侵蚀变现常常同时存在,加大了土壤的负担。而林草植被建设对引起土壤侵蚀的各种原因都起了积极的作用,降低了各种土壤侵蚀的危险性,同时也避免了边坡坍塌的危险性。 (2)美化公路,恢复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因地制宜,边坡美化即是最大程度上恢复生态原有景观,绿化同时也能改善大气空气质量,改善因行车所产生的废气污染。同时亦是对行车者创造轻松氛围,使行车者从长时间行车疲劳中改善视觉环境,行车环境。 2.2中央分隔带绿化 高速公路或在一些城市的主干道上,都会设置中央分隔带。中央分隔带定义为隔离带,在高速公路中也是绿化的重要的一环。中央分隔带第一功能则是防晕眩,防止夜间行车时车灯迎面所造成的晕眩。第二功能是绿化功能,为行车环境制造良好的视觉环境。第三功能有景观设计中美化环境的目的,使公路沿线形成静景观,让公路与沿线自然景观和谐,不显突兀,去除不自然感。 公路设计的时候不能总是过于追求外部景观,而忽视了内部景观。环境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所以高速公路的设计上,对行车的环境也应着重考虑。高速公路作为长段运输型公路,如何消除行车者疲劳和视觉冲突的问题尤为关键,为行车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消除行车晕眩也提上了设计要求。中央分隔带绿化工程也是为提供良好的行车环境,避免事故的发生,也是高速公路中环境保护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道路绿化 人们对环境保护的理解不仅仅存在自然环境的,同时也注重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城市环境同样为人们所重视,越来越注重环保、健康生活的人们开始关注身边环境。城市道路的绿化则是体现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升的重要体现之一。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的框架,其景观特征在城市景观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次,道路绿化与景观设计首先与城市绿化和景观设计相结合。城市道路绿化主要是以道路绿化带和行道绿化带作为体现,和高速公路所不同的是,城市道路中,车流量的集中,使得交通环境恶劣,行车晕眩感也高速公路强。所以设置绿化带在消除严重的汽车尾气、噪声的同时,也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光污染,令行车安全、舒适。 行道绿化带多数以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结合,以减少土壤裸露,也使得景观上有很好的美观作用。开放式通透绿带可以保证行人行车安全,同时通透感也会显得道路宽敞、明了、大方,不会过于压抑。行道绿化带也具有分隔道路和生活区,有着净化空气,保持错落分明的舒适生活生产节奏,极大程度的减少来自道路行车上的噪音污染、尾气污染以及明亮的路灯带来的光污染。 4.结语 环境保护是必要的,就如我们所谈论的生态和谐、生物多一样性一样。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没有自然,就成就不了今天社会。而环境的意义,首先可以造福人类,有助于科学领域的发展,再者环境保护力度是作为当代对下一代负责、对球上物种负责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是人类的责任感,也是保护环境的意义所在。 即是是环保意识提高的今天,我们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公路及城市道路环境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经济、人文不断发展的今天,是人们长久以来对自然改造的成果,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毫无顾忌的索取,所以人们应该统一思想,把环保的意识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周边环境,为保护环境,保护后代利益作出应有的贡献。 道路工程论文: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浅谈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行的不断加快,市政道路工程也在不断的发展,要想使得市政道路工程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对其现场管理工作进行研究,这也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市政工程;道路工程;现场管理 1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在市政道路的具体施工环节中,其中施工现场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对于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以及质量保障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在市政道路工程的现场施工中,需要施工单位依据相关的施工规章制度来对施工现场管理进行加强,保证整个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建设安全,从而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建设企业来说,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现场管理可以提高工程效率,同时也能降低建设成本并保证工期,从而提高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社会来说,通过现场管理可以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安全,从而也可以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由此来看,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具有重要性。 2目前我国市政道路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市政道路建设和管理工作都是非常复杂的,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很多问题,以下主要对材料管理、施工监管、管理人员和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 2.1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问题 在采购建筑材料的过程当中,由于采购人员没有充足的经验或者是为了节约资金来以次充好等等缘由,使得采购的建筑材料在质量上没有达标,造成了非常多的后续问题。 2.2施工现场监管问题 不少施工人员由于欠缺专业知识又或者受到了利益上的蒙蔽,在开展质量监管工作中对于所存在的问题不能够重视起来。在施工的过程当中仅仅追求效益以及时间,也对施工的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2.3现场管理人员自身管理能力问题 长时间以来,政府单位对于市政道路重视程度太低,市政道路的专门管理单位,一般通过别的单位兼管,也就造成了无论是执行者或者决策者,无论是于管理方面还是技术方面,其接收到的大部分是非专业人员的建议,且于施工过程当中可能发生的非常多麻烦都不能预先的估测以及预见,施工结果就会不尽人意。 2.4现场管理机制问题 在市政道路施工现场管理中,管理机制不完善,没有得到良好的落实。政府没有充分落实监管机制,市政道路现场施工管理大部分假以他手,采取承包制,许多部门因为自身原因,没有办理正规的合同批文之类的手续,不少部门还甚至于没有施工许可证之类的关键证件,待到检查之时再进行补办,不少政府为了面子工程,导致埋下了非常多的隐患,于日后的运行之上造成了很大的问题。不少施工部门并没有具备具体施工的条件,只刻意挂靠施工,其本身于技术方面就已经打了折扣,还甚至于在发现问题之时,不够专业的管理职工并不觉得这算得上问题,疏忽问题继续进行施工,造成豆腐渣工程的出现。 3市政道路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措施 3.1做好市政项目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 ①一定要实施质量责任制。实施质量责任制,自设计,勘测,采购,施工,监督以及验收工作都必须有专人对其负责,形成新的管理机制,使工程的进程提高。②要提高技术管理队伍的综合水平。市政项目的好坏与否与其团队有直接的关系,不管是监督、施工、规划设计都必须真正负责任的完成,而队伍是依靠一个个的人员组成的,因此需要提升所有人的综合素养,构成真正有能力的队伍,高质量的将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任务完成。 3.2施工过程中要重视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 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对于安全管理工作主要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①建材质量管理。对于建材而言必须要与施工的要求相符,需要分派专人对其检查,严格把控施工材料的使用以及进口,禁止偷工减料的现象出现。②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于施工人员开展短期的培训教育工作,使得施工人员了解到偷工减料以及用电等方面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而尽量的防止施工过程当中能够避免的危险发生。③隐蔽项目与附属项目必须兼顾。完成市政项目的同时必须与四周附属项目的建造相互结合,比如停车场之类的必备设施。 3.3健全并落实市政道路现场管理体系 建立有关的制度规章,让市政道路施工科学化、标准化以及制度化,使现场管理工作有效开展,保证工程的质量。第一依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文件、标准、规范、法规、法律以及本合同的内容,来制定严格的现场管理工作准则,进而使得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市政道路施工现场管理的工作可以逐渐朝着科学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发展。另外严格依据施工程序进行,对于所有工序,所有结构层次,所有关键地方做到全方位的监控。要坚持使用科学仪器,严格凭借数据讲话,不依靠经验来办事。现场管理工作当中,工地一定要有试验室设立,开展独立检测以及试验,对于施工部门的检测数据依照核定频率对其复检与抽检,来提升效率,节约费用,同时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对施工部门的检测以及试验过程做到全过程的旁站监督。 3.4加强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准备环节的管理工作 在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前期准备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技术管理人员在设计图纸上面进行严格的检查。在市政道路工程设计图纸的会审工作中,参与会审的人员应该始终结合工程的实际施工特征,在图纸上面进行严谨深入的研究。在这个环节中与相关的设计单位应该充分进行沟通,对于图纸中的问题以及缺陷及时的进行修改以及纠正。在图纸的审核环节中,首先需要对于施工图纸的设计意图以及相关说明进行审核,保障整个的市政道路设计清晰、明确。对于设计图纸的可行性应该科学合理的保证,使得相应的施工技术能够在具体的道路工程中可以顺利施行,整个的施工预算应该在相应的道路施工方案中。在道路施工之前,应该做好相关的施工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相关安全操作、技术的要求等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探讨,与此同时对于施工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加以重视,保障在施工环节中所使用的技术符合相关的规定和要求。 3.5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 对施工技术进行管理是现场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对施工的经济效益以及工程的质量进行保障的同时,还应该对施工中所用到的技术要求进行规范来满足初始规划的需要。在整个的施工环节中,应该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施工单位的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在施工中的各个环节都应该遵循相关的施工规范要求。可以建立相关的技术责任制度,对于施工中的各个级别以及各个施工人员的技术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可以在发生施工事故的时候有效地避免责任主体不明确或者相互推诿的现象,以此来对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提高。借助相关的技术措施,对于整个道路工程的规划意图以及规划方案建立相应的技术规范体制。建立相关的技术组织部门,对于各个施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员进行明确,对于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以及工作交流,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强技术人员的规范操作意识,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能够保持着严谨的工作态度,提升自身的操作水平。在具体的施工中,施工单位应该结合工程的实际需要来购买施工所需要的设备,引进现阶段的高新技术,对于技术人员的投资也应该加大力度。 3.6加强对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试验、测量以及变更的管理工作 在每一项的市政道路工程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测量,一旦在这个环节出现差错,那么对于接下来的工程施工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在施工中对于测量这个工作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测量的时候对于相关的数据进行反复的确认,保障数据的可靠度,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差错。对于道路的施工试验,其中包含很多的方面,比如抽样检验、工艺试验以及验收试验等等,试验工作对于施工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试验的环节中,应该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规范化操作,对于施工的原始数据进行妥善的保存。当然对于工程的变更更是会对整个工程带来较大的影响,在工程中如果设计环节出现变更内容,应该结合相关的监管人员审核意见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施工计划,保障整个施工的有序进行,尽最大可能降低整个的工程成本。 4结束语 市政道路工程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施工工程,要想提高其建设的质量和安全,就必须对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进行全方面的研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保证质量。 作者:王涛 王伟 单位:郑州新兴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道路工程论文: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的市政工程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市政道路建设成为了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市政道路的施工绝大多数是城市施工,施工的环境对道路施工的进行影响相当大,质量控制工作是市政建设的关键问题,在市政道路建设施工管理过程中,要对人力、物力、生产要素进行综合配置。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保证道路施工的正常运行 关键词: 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一、市政道路的施工特点 第一,准备时间较短开工急切。在我国的市政建设项目当中,大部分的项目建设都是由政府出资修建的。这种出资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一方面要最大限度控制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就是要确保施工的进度能够满足工程的施工要求。总而言之,工程建设必须要提前开工,不得出现无故拖延工期的情况发生。施工方要根据施工的进度和要求,对施工进度进行周密详尽的安排。确保施工建设中的周密性第二,施工的环境狭窄,动迁量过大。市政工程的交通线路建设项目往往是为了满足区域性交通出行的需求,施工的地方有很多,有可能对主干道进行施工,也可能在大街小巷进行施工,对周边的扰动性因素较大。施工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旧房的迁动问题第三,施工组织设计内容有待规范。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不规范会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因此,在施工前,需要对施工内容进行有效设计。避免工程设计的内容不规范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进度。造成施工设计的内容不规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施工主体的意识上没有对施工方案引起足够的重视,单纯认为各种施工方案都是为了中标的需要。另一方面,施工主体没有采取及时的行动,各种施工方案缺少在现实中的改进措施,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缺少在施工过程中的改进措施,导致了施工设计内容上的缺陷第四,施工单位重视技术轻视管理。管理工作在道路施工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的施工当中,施工单位往往重视技术技能的提高,而忽视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技术能力好,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到位才能保证工作有序开展。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施工单位会在进度、安全等工作上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但是在管理方面提出的措施却很少,会严重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即使提出的措施,施工单位也很具体实施,提出的管理措施缺乏实用性、操作性,最终放弃了。施工单位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很少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道路安全施工的质量第五,监督机制不健全。现在城市的施工当中,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施工人才,必须要引入施工队伍进行施工。由于缺乏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一些经验不足的小队伍为了揽活降低工价,导致最终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质量第六。施工队伍的专业素质偏低。在施工建设中的施工人员大都是农民。这些农民有着认真的工作态度,但是没有专业的基础知识,严重影响到了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工程施工中,由于缺乏安全的意识,严重影响到了市政工程的有序施工。对于整个工程的质量来说,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对工程质量有巨大的影响 二、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第一,加强施工管理。加强施工管理可以有效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组织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市政工程的质量。加强施工管理是是优化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施工单位要做好组织准备,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建立一个能够打硬仗、打胜仗的组织,能够听指挥,能够高效运作的组织。科学的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加强道路施工质量优化管理。质量管理施工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只有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和管理,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在道路检查中,争做“质量第一”。不断对工程的质量管理进行有序优化第三,要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只有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工程建设才有生命力,工程质量建设要从机制上着手,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在工程的管理控制中,要进行系统的规划,制定切实可靠的制度来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施工单位要结合具体的施工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出施工的质量方针,施工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第三,要把质量检查内容进行细化。市政道路建设中需要检查的内容很多,施工部门要对每一项工作都记详细的检查,只有真正把质量检查的工作细化,才有可能建设出质量比较好的工程项目。在检查过程中,要把工作做到位,并且针对出现的质量问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进行把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市政道路工程的道路施工质量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不断促进城市的建设水平提高。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注意提高施工队伍的素质和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施工单位要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 作者:左毅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工程管理的问题与措施 摘要: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道路交通的建设,近年来我国道路建设水平、技术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文章通过对道路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 道路工程;工程管理;解决措施 1道路工程管理的现状 在道路工程管理中存在诸多因素,造成了工程档案、人员管理以及施工等问题的管理不当,导致道路建设中受到了一定阻碍,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质量与进度。 1.1道路工程中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 在整个工程的管理人员中,包含了技术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交通部门的管理人员等,并且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一起进行工程管理。这就涉及到工作人员对道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甚了解、找不到合适的应当方法的情况,这就会引发技术方面的失误以及管理上失去控制,会对整个道路工程的整体质量以及施工进度造成较大影响,并且会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在道路建设工程中涉及的部分、人员较多,施工过程比较复杂,各个部门必要坚守好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的工程任务,才能够确保道路工程能够顺利进行。但是在实际情况下,有一部分人员对工作的重心并不在意,施工现场的人员、建筑材料等问题,都由于没有实际人员进行监督与管理、对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把关造成的。道路工程管理中这些情况的发生,就给施工现场的人员留下了粗制滥造的机会,给道路工程的整体质量埋下了伏笔,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道路工程事故频发的原因。 1.2道路工程管理中的资金成本管理问题 通常道路工程中发生成本管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工程管理人员对施工材料的管理不得当,管理中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与要求,造成了浪费和损失。在施工中发生建筑材料的浪费与不合理利用是常见问题,主要原因就是施工管理人员对于材料的使用与分配不明确、不合理,在材料的领取与发放时,没有做好登记与统计导致施工人员随意领取,导致建筑材料的不必要浪费,情况严重时还会因为材料供应不足影响工程的进度并且增加了工程的成本。对施工人员管理也缺乏力度,引起施工人员的生产积极性的滞后以及施工质量缺乏等问题。由于施工人员的安排不科学,一个岗位安排多人进行生产的情况经常发生,这不仅浪费了生产力,还影响了生产效率,并且增加了工程的成本。岗位编排的人员繁复,也会导致人员的散漫、没有组织性。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控制力度也不够,没有严格要求施工人员严格遵守安全制度进行施工,施工安全没有可靠的保证,不仅会因为事故增加工程的成本,还会给施工的整体质量以及进度带来影响。 1.3道路工程施工单位的问题 道路工程的施工单位需要具备符合国家要求的标准资料,比如标书、工程的建设图纸以及合同等,才可以确定实行施工,国家要求的标准中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对后期的施工产生影响。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多数施工单位多方面条件不太具备,与预期的要求相差甚远,比如工程承包单位的施工技术不达标,施工人员中缺乏可靠、技术性人才,在工程开展之后,施工管理混乱导致工程的进行受到影响,与预计工期有很大出入,并且直接导致了道路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 1.4道路工程施工后期的养护问题 道路建设不仅在施工过程中要求非常严格,在后期的道路养护环节也非常关键。但是目前我国的道路养护管理机制比较落后,并且道路养护的技术缺乏科学技术作指导,导致道路养护问题一直比较严重的存在着。随着近年来我国道路建设快速的发展,传统的道路养护管理体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了,并且这种体制本身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道路养护一直都是以国家拨款的形式发放道路养护资金,但是申请道路养护资金是一个手续复杂、过程繁复、办事效率低下的过程,严重影响了道路养护的频率与要求。跟道路工程的建设相比,养护工作并不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因此在道路养护的工作实施中困难重重,资金、技术等多方面都缺乏支持。道路养护的手段与技术也是较明显的问题,目前很多公路的养护还是运用传统的人工维修方式,不仅对道路养护的效率低下、保持时间短,养护的质量方面也得不到保证。高科技养护技术运用不了,资金不到位等因素都制约着道路养护管理的进行与发展。 2道路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在道路工程管理的现状中,我们发现了诸多问题的存在,结合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使公路建设可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 2.1道路工程中的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道路工程管理中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提高是亟待解决的,这需要工程承包单位针对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健全的、科学的培训制度,培训管理人员素质的同时,实现管理技术的提高。并且对与工程管理中各个部门、级别的管理人员的整体要求要有计划和安排,不仅对老员工要进行培养,对新员工也要进行培训,只要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道路工程管理的问题就容易处理。在道路工程管理中,对于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都要建立明确的、严格的奖罚制度,并且要求人人遵守,这样才能促进所有人员的工作状态的主动性、自主性,从而保证道路施工的顺利进行。道路工程的管理人员要对自身有一定的要求,管理方面的知识、要求以及施工中设计的知识与问题,都需要管理人员有所了解和掌握。在工程施工进行中,管理人员要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发现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与问题,并且通过理论知识的掌握,运用新的方法、技术进行解决与处理。 2.2对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问题加大管理 保证工程施工安全是一个工程开展的基础,也是道路工程建设中的根本要求,这不仅关系到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还涉及到施工人员的自身利益。道路施工管理人员要在施工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规章制度,并且要求每一个施工人员以及进入施工场地的人员要严格遵守,对施工人员在生产过程的安全要引起高度重视。 2.3对于道路工程管理中的成本管理 工程的成本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利润率,因此道路工程管理要明确岗位需要的人员,以及人员上岗后的施工安排,减少人员上的浪费,保障工程的效率与质量得到提高。建立有效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制度、申请制度,并设置相关的奖罚制度,带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与工作效率,从而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规范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与制度,每一个施工人员都可以向施工管理人员领取相应的物资,并且建筑材料管理人员要对每一次领取建筑材料的数量、次数以及用途进行记录,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发放或领取材料。在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的明显处悬挂安全施工的标语与规章制度,并且要求所有的施工人员都要严格遵守,并且为施工人员提供好安全保护措施,防止施工中发生事故。 2.4道路工程养护问题的解决措施 目前道路养护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养护手法缺乏科学技术做指导,导致道路养护的效率低、周期短,因此相关部门组织好道路养护管理队伍,对道路养护定期的实施。并且对于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要加强培养和提高,这样才能使养护队伍的专业水平提高一个层次,有效的进行道路养护工作。 3结束语 科学性、繁复性以及系统性都是道路工程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要实现道路工程管理作用的最大化,促进道路建设的快速、良好的进行,就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以及完善的管理模式。 作者:余爱群 单位:甘肃省定西公路管理局应急抢险保障中心 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工程施工管理漏洞和措施 【摘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道路工程建设,这种建设的完善程度不仅关系到市民的生活,整座城市的市容市貌也深受其影响,建设的整体水平反映的是整座城市的管理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我国国内的道路工程在各方面的总体水平呈现的是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在极个别方面依然存在漏洞,包括管理方面以及施工等方面,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个别地方道路建设的质量,本文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现今道路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道路建设相关的管理机构以及施工机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从而达到改善道路建设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道路工程;施工管理;漏洞;改进措施 1前言 反映一座城市管理水平的最主要的方面包括市政道路的拥挤度以及交通的便捷程度,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内在以城市道路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施工的质量水平也显著提高,但是道路的工程进展很容易受地质条件、天气等的影响,加上个别地区的地形情况复杂,大大增加了施工的难度,有的工程工期相对较紧,施工过程还要顾及排水以及供热等系统的整体作用,这又加大了工程建设的压力,工程质量很难得到完全也控制。施工过程的管理人员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改进技术。加强人事管理,才能更好地进行城市道路建设。 2市政道路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道路施工的质量以及效益等发面的问题受施工管理水平的直接影响,对施工工作的管理是一项因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效益,因工程项目的差别,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此工程的复杂性大大增加,各施工单位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思路,才能不断提高道路工程建设的进度,提高道路的质量,更大程度的增加相关企业的效益。(1)施工单位质量意识淡薄的问题。不只少数施工单位为盲目追求工程的进度而出现了短期行为,很大程度地忽视了施工技术的问题,加上施工过程会遇到很多不支持的业主,甚至遭到恶意阻挠,加上对于工程质量缺乏一定的制度性的控制手段,不能从根本上帮助施工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加剧了施工质量较差的现象,这大大加大了提供合格工程的难度。(2)工程前期规划论证不充分的问题。相关单位没有在工程在工程开工之前展开充分的实地调查,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紧急问题效率极低,招标标注缺乏系统性的规定,缺乏透明度,违标废标等现象严重,严重不达标的不仅浪费了不必要的费用,还要浪费人力物力重新招标。(3)施工所用材料的问题施工材料的问题。多数施工单位在采购、加工、运输原材料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措施,施工过程受现实条件如实验室短缺等问题的影响,不能及时的对施工材料的规格进行检测,达不到督促的作用,增加了不合格材料的使用数量以及范围,这使得施工质量大大降低,对采购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材料的浪费,工程建设的成本大大增加。(4)市政道路后期缺少维护的问题。道路的维护技术需要与时俱进,伴随新材料的不断出现,道路的维护依靠传统的方法远远不够,只有不断终止老旧的方法,将新方法积极应用到实践中去,道路的维护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道路建设的步伐。但现实中的技术改进并不足够及时,道路的使用周期大打折扣。 3加强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1)提高施工单位的质量意识。施工单位只有将工程的质量问题放在首位才能将这些问题真正地落实到实际中去,不断提高工程质量,施工单位不仅应该提供质量好的各项检查设备以保证其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且应该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技术以及思想教育,将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让每一个人明确自己的职责,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工作能力,统筹安排工作任务,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保证了施工的质量。(2)切实做好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在施工前应该做好前期考察工作,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选出综合素质相对较较高的队伍,而不应只关注队伍的报价高低,另外应该在实际的施工场地对施工队伍的技术进行考核,并详细考察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施工的详细设计工作并进行记录,并严密地向工作人员安排工作,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3)严把工程施工所用材料质量关。施工材料的购买不应该选择差评率高的商家,同时应该安排一组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施工材料的检测工作,并将材料进行试验,施工过程中应该定期对材料进行抽检,及时将不合格的产品找出并退回,捡测的技术以及设备应该与时俱进。(4)合理配置施工资源。道路施工过程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关键在资源的配置上,只有施工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工程总要有所进展,对各方面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变化,只有按照实际进展合理调整资源的配置,才能使得各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5)加强道路施工管理水平。施工单位必须根据现实的施工环境安排合理的管理制度,在每一道工序的初期阶段都应该严密安排好各项技术的相关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对起关键作用的环节进行定期抽查检验,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应该即使上报,提醒相关的监管部门进行审核等工作,通过这样的不断督促的方式使施工单位及时进行相关方面的调整,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效率。(6)加强进度控制加强进度控制。施工计划涵盖了施工的整个过程,其施工计划亦如此,当施工的实际进度与计划出现较大的差距时,应该仔细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工计划,对于调整过程造成的时间上的浪费,应通过后期的对施工资源更加合理的安排,实行向交叉作业的方式转变的方式加快工程进度,尽量避免延误工期。(7)搞好成本管理。施工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尽可能降低施工成本,从而提高工程效益。只有不断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使工程的各方面在制度的约束下进行,根据计划合理分配各方面的成本,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尽量避免超支现象。及时分析超支的原因并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改进,成本的核算应该及时,及时查找在成本问题上出现的原因,并在工程结束时综合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增加计划、管理经验。(8)加强养护,只有加强道路的初期养护工作,才能更有效的更好地展现施工效果,降低交工验收的难度。初期的养护工作主要包括路基、路面以及路旁的相关设施等方面的问题,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并及时清理施工过程遗留下来的残骸物,提高公路的整体水平。并在收工结束后进行对方面的总结,吸取经验,不断提高施工质量。 4结语 道路建设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政府的整体形象,而且关系到整座城市的市容市貌,道路的施工质量与每一位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道路的施工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切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提高工程质量水平,及时对各项工作进行总结贩子,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施工水平,为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张秀瑾 单位:江苏金领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道路工程论文:城市道路工程质量控制探寻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也不断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城市的交通发达程度,所以市政道路的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市政道路的测量是决定公路质量的主要因素,所以文章根据作者多年来的经验并结合相关资料做出的总结,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 城市道路建设;工程测量;质量控制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下,交通的建设一定要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让交通成为经济发展的硬件基础。同时为了保证交通工程建设的质量,还要做到道路工程的测量工作。 1城市道路工程测量的准备工作 1.1熟悉图纸和现场情况 道路工程设计图纸主要有道路平面图、纵横断面图、标准横断面图和附属构筑物图等。通过熟悉图纸,在了解设计意图和对测量精度要求的基础上,掌握线路的中线位置和各种附属构筑物的位置等,并找出有关的施测数据及其相互关系。对有关尺寸应认真校核,以便做好放线工作,在勘察施工现场时,除了解工程及地形的一般情况和核测中线桩位置、水准点高程外,还应特别注意做好现有地下管线的复查及汇签工作,以免施工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2恢复中线 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道路主线的设定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主线的位置往往是提前设定的,在开始施工的时候会有中线桩丢失的现象,为了保证施工建设的质量,确保中线位置的准确性,我们需要在施工之前重新测量并复核中线桩的位置。 1.3施工控制桩的测设 道路施工的过程中路基的建设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在施工之前重都会对路基进行加固处理,这样就难免会损伤中线桩,为了保护中线桩除了避免中线桩受到损害以外,还应当及时修复已经被破坏的中线桩。避免中线桩受到破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设置平行线的方法。这种方法很简单,就是在道路两边一米开外的地方以中线桩为基准,修订平行于中线桩你两条辅助线。第二,使用中线延长线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在中线桩的附近设置具有道路走向指示功能的方向标。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转向比较多的路段,例如街道道路的建设,以及公园小路的建设等。 1.4施工水准点的加密 一般情况下提前设置的中线标志之间的距离都比较大,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还需要更为细致的水准点才行。这时候就需要对已有的中线桩进行加密,通常情况下水准点之间的距离以200米左右为准。而且水准点还应当具有容易查找,便于观察,稳定可靠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它的精确度一定要符合国家标准。 1.5工程用地测量 我国地大物博国土面积十分和广阔,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并不富足,所以在道路的建设中工程用地的测量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道路施工之前都会有提前设计好的图纸,根据图纸上的标线以及数据,可以粗略的计算出公路所占国土面积的大小。在道路的过程中搬迁也是一项十分难办的问题,所以在用地面积的测量中一定要做到公平准确。 2城市道路工程测量的质量控制策略 2.1应用先进技术做好工程测量质控管理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用于城市测量的技术水平也越来越发达,其中GPS技术就是目前用于工程测量的最广泛因素,这种技术在道路工程测绘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工程测绘的水平,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还提高了计算的精确度。所以GPS测量技术不仅在道路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地籍测量以及卫星定位中。GPS测量技术的缺点在于测量范围有限一般在20千米以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般道路工程测量中人们会采用RTK技术,这是运用几个卫星通信结合地方法可以极大的提高测量的范围。而且PTK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测量的精确性,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GPS技术、传输设备、GPS接收机等,在这里GPS技术可以提供观测所需的数据,传输设备负责传送信号,接收机负责接收信号,最终将得到的数据送入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得出需要的数据。这种技术在进行信号发送的同时也做好了信号检测的工作,可以随时随地提供地理位置信息具有及时效应。而且在测量的过程中可以在地面设置地标,将地理位置信息显示的更加清楚。 2.2测量质控点的交接与复测 施测人员在交际工程测量控制点时应注意保护平面控制点以及高程,所有控制点均应及时记录,并针对其他已有或潜在的危险隐患做好桩基保护与引测工作,实际情况允许时应参照国家测量控制点连测复核所在地测量控制点。开始工程测量作业前,控制点复测测量是一项必要的准备工作,复测期间按照线路布置控制高程,形成复合水准路线,结合具体测量要求可将高程控制点分为永久性以及临时性两种。 2.3工程测量施测控制 每一项工程的建设都要有相应的质量保证才行,工程监理就是为了保证施工质量而设置的相关督查部门,它们成立的最终目的就是保证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在交通道路的施工过程中不仅有路面的质量监测,还有桥梁等其他配套设施的质量管理。但是对于不同的施工部位它们的需要检测的重点也是各不相同的,无论哪种部分的质量检测都需要按质按量的完成,测量人员必须按照规定标准进行严格的测量得出最科学可靠的数据。在施工结束后还有相关的验收手续,不合格的建筑及时予以整理或者是重建。道路工程测量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即工程监理。设置这一环节就是为了监测施工质量,整个路基工程,包括配套的桥涵,都需要这个监理来实时监测进度。不过,有的监理项目也有所不同,需要做出一些变化,不管怎样,必须保障的质量,同时需要兼顾施工的进度。在所有的工程里,地下监测工程并不是那么容易监测到的,需要设置一些合理的监测点,密度不能过于密集,也不能过于疏松,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分布,并定期做好检查工作。 2.4工程测量计量控制 就工程测量计量来说,得到精准的控制计量是不容易的,现行的所有计量测量都是以项目工程的完成度来计量的,根据实际的工程完成量,验收过后给予施工方相应的账款,这对于控制整个工程进度来说,是最为简单的办法。不过,在工程测量当中,有一些是需要我们注意的,首先就是控制的准确性,如果施工方的完成度并没有跟的上计划的进度,就会造成很严重的施工进度失误,是要有很大代价。除此之外,在验收监测当中,也是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倘若施工方的施工质量并没有达到所需要的目标,而进行验收过关的话,后果也是难以想象的。必须要求施工方重新施工,直到到达所要的施工质量。不仅如此,在施工技术上,也需要淘汰那些陈旧的施工方法,因为这切实关系到施工的进度,必须在确认施工方法和施工队伍后,才可以为施工的进度控制,提供可控的测量手段。 3结束语 由于现在的城市发展迅猛,而交通也不例外,在交通中,关系到城市道路的发展,也逐渐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在道路工程的监测当中,必须做到丝毫不苟,以此保证道路工程的切实质量。 作者:张志峰 单位:沈阳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探寻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为了给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城市道路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各地城市道路工程建设的人力以及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因此,对道路工程的施工工艺以及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城市道路工程不同于其他道路建设,不仅要求道路施工要与公用设施以及交通设施同步发展,同时,对道路周围环境布局也有更严格的要求。除此之外,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论文结合施工质量管理相关理论以及工程实践经验,对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 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建议 1引言 城市道路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建设中施工工期不能过长。而且,过街人行天桥以及地下通道应立体分布等一系列要求加大了道路工程施工的难度与复杂性。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质量方面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也就成了施工单位非常重视的问题。众所周知,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不仅仅对施工技术有较高的标准,同时对于人力、物力的管理也有严格的要求,可见,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复杂性的工作[1]。根据调查研究,当前很多城市道路工程在施工质量管理中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因此,本文结合当前实际,对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2工程概况 A工程是我国某城市道路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道路全长约8km,道路等级为城市一级主干道,道路设计车速为50km/h,道路红线宽为60m。该城市道路的路面结构主要是沥青混凝土结构,道路工程施工内容主要有道路、桥涵、排水、路灯、绿化以及交通等配套综合管线。其中,位于T型路口的道路中的某一段时常发生交通拥堵现象,还有不少路段的交通设施比较落后,占道停车的现象比较严重[2]。该道路施工中,挖方约71×104m3、填方93×104m3、CFG桩103×104m、路面基层32×104m2、人行道约3.2×104m2、雨污水井812座、路灯171基。 3当前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通病与原因 本文以A城市道路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道路施工质量管理中发现的通病进行分析。根据研究资料以及实践表明,施工质量管理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3.1路基 路基作为城市道路的基础,是影响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关键因素。路基的强度以及稳定性直接影响到路基的质量,但是,当前的城市道路路基却由于标高不准、平整度差、承重厚度不足等原因造成了路面龟裂、边坡滑塌、路基沉降、路床积水等城市道路质量通病[3]。通常,城市道路的地下设置的管线非常多,其中沟槽的回填与填筑是城市道路路基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只有根据城市道路施工标准与规范进行施工,才能有效保证道路的质量。但在实际施工中,回填土压实方面存在倾斜碾压、碾压不密实、超厚回填、表层不平整、不均匀沉降、含水率控制不当等问题,使回填土密实度无法达到施工质量管理的要求与标准,从而极易出现路基坍塌等现象,严重影响城市道路质量与安全。 3.2路面 一般情况下,城市道路的雨水井、检查井以及排水干管建立在行车道上,当井背比较窄,工作面较小时,夯实回填的难度就会有所增加,从而导致检查井、雨水井与路面接缝处发生塌落,或出现检查井下沉、变形等现象,对道路质量造成极大的威胁。总而言之,这主要是由于施工过程中,施工监控不严或疏忽质量管理所致。而在这种问题发生后,需要经常对城市道路进行维修,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质量管理的成本。城市道路大都为沥青路面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温度以及雨水的影响,路面常易出现裂缝等现象。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这些可能发生的问题。但是,调查表明,在实际的施工中,却出现了施工材料质量不达标等因素[4],从而致使城市道路路面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尤其是水泥层面形成的温度裂缝、沉降裂缝、反射裂缝等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3.3辅助设施 在城市道路施工中,辅助设施的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通常为了方便盲人行走,会将盲道口设计成下坡,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要切割道板,突出人行道路面,为盲人提供便利。但是,在实际的城市道路施工中,对道板安装的质量没有很好地管理,经常出现质量偏差、道板脱落等,给通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此外,在实际的施工中,对于道路的平整度缺乏控制,导致检查井盖板高于路面,不利于通行。而且在施工中对管道缺乏严格的管理,比如排雨管道、自来水管道等回填土密实度不达标等,给城市道路质量埋下了极大的隐患[5]。 4对加强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建议 结合对A工程以及当前城市道路质量存在的通病与原因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几点施工质量管理的控制措施。 4.1施工准备阶段要做好文件审核工作 要使城市道路的质量得到很好的管理与控制,应从城市道路施工准备阶段抓起。要求施工人员必须根据道路施工质量标准审核城市道路的设计,审核的内容主要包含道路设计图纸、施工方案、投资预算、地质情况分析等。在准备阶段的审核工作中,必须以公平、公正的理念来开展管理工作,包括对各参建单位的资质、信誉审核等。在这一过程的质量管理中,要确保施工单位与城市道路建设要求相符,以便顺利完成城市道路的施工任务。根据相关文件对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调查或者考核,确保城市道路施工技术的质量与水平。同时,施工设备作为施工质量的重要保证,质量管理部门应对其进行检查,确保施工设备能满足施工需求。 4.2做好材料质量管理与相关测量工作 在城市道理施工中,材料对于道路质量有着关键性作用,所以,在施工质量的管理中应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首先,材料的采购。在采购施工材料的过程中,要选择质量好、价格实惠、性价比较高的施工材料,当然也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实惠,而要以质量为首要考虑要素,确保施工中能够用上质量较好的材料。其次,材料的使用。应做好材料使用、存储等记录工作,不仅是为了有效保证材料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是为避免材料闲置或者多余等现象。在城市道路施工中,测量工作至关重要。不仅要求测量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同时在测量中要细致全面,测量范围应普及到各项自然条件、周边建筑等。在测量中,尤其要做好施工路面以及原有管道的测量工作,以便为城市道路后续的施工工作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参考,避免因测量失误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 4.3完善施工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良好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依托科学的管理组织和制度。在城市道路的施工中,只有有据可依、有法可循,才能够使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因此,要求完善管理组织体系并形成新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1)做好质量管理体系中相关的审核以及审批工作,严格完善形式要件,通过形式来促进施工质量;2)做好各项文件的编制工作,使施工过程中岗位明确,职责分明;3)建立培训等辅助组织,使施工人员得到定期的培训,从而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各项技术水平。施工人员在施工中要以科学严谨的标准要求自己,从而实现施工质量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和谐统一。 5结语 城市道路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复杂的工作,在实际的道路工程中,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城市道路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质量管理中,要秉承公平公正、科学严谨的态度做好不同阶段的质量监督与控制工作,使施工质量管理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在当前创新的时代,要积极采取先进的管理措施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使城市道路的质量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白小可 单位:中铁二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工程技术质量控制探析 摘要: 现阶段,国家交通网的建设逐渐扩大。因为道路负荷逐年增加,所以对道路工程的质量要求就提高了。文章根据市政道路的质量要求、施工特点,提出道路路基质量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 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1市政道路路基的施工质量要求 道路路基承载着道路上的所有荷载,必须有足够的强度与稳定性,包括结构稳定与水稳定。路基强度,也就是必须保证路基在外荷载作用下不会发生较大变形。路基的结构稳定性,是保证路基不会出现失稳或者较大变形。因此,路基工程必须从设计阶段开始就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保证其结构稳定性。由于路面处于露天环境,经常遭受雨水的冲刷,所以,路基的水稳定性,就是保证路面在受到雨水或地下水的作用下,路基强度不会大幅度下降,路面结构不会受到破坏,尤其是雨季、冬季,路基不会出现冻融现象导致路基强度下降。 2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特点 (1)市政道路工程属于室外操作,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大。同时,由于市政的管道、线路比较多而且很复杂,所以在施工准备阶段,就应该与这些单位协调好,弄清管道和线路的位置、排列方式,在施工中采取措施避免其影响。另一方面,市政道路很多都是在市区,会对周边居民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应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减小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2)虽然市政工程施工很单一,但是其涉及的工序不少,不仅仅是路基部位的施工,还包括土方的开挖、基坑的防护、挡土墙的设置、施工的排水降水等等。应该在施工前制定一套完整的施工方案,按照方案要求,安排施工工序的进行。尤其是交叉施工的地方,合理安排好施工流程,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 (3)路基工程比较特殊,很多工序靠人力无法完成,只能借助机械。机械设备的种类比较多,施工操作中需要有专人指挥,避免各个机械之间的碰撞或者影响。 3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1)路基施工放样与测量的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路基工程的施工中,放样与测量是施工准备阶段最基本的两个工序,其操作要点就是符合图纸规范,能够满足施工要求。在施工之前还需要进行中线复测,这个过程中,必须熟悉图纸,查看规范,检查与设计是否相符,如不相符必须校核。必须保证所有的放线误差都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尤其是纵横断面的定位,其精确度必须有所保证,不仅定位相符,尺寸也应该对应上。另一方面,在放样、测量中,应该随时关注地下的市政管线,避免由于施工而产生的管线中断,造成一定的损失。在开工之前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必须复测高程与线路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核对控制桩与水准点的增设,同时测量并准确的绘制路线横断面,并记录测量结果。 (2)路基的填方和挖方。在路基工程中,涉及到土方的开挖与填方,两者相较,填方的工程量多于挖方。在填方的施工操作中,要保证其施工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采用分层填筑的方式,当上一层土方填筑完成,应该检测土质的含水量,如果含水量不在要求的范围内,应该采取相关措施,指导含水量达到要求,才能进行下一道的压实施工,避免由于含水量不符而出现的返工;②控制干密度试验误差,越小越好,不同的土质,选择相应的干密度标定,假如都适用同一种刻度,那么土质压实度就有可能无法满足设计要求;③采用分段施工的方法,在纵向搭接的连接点处,分别安排不同的时间进行填筑,如果由于技术要求必须同时填筑的,也要采取分层交叠的填筑方式。另外,在纵向搭接的地方,应该对搭接长度进行控制,不能太小,一般大于2m为宜。④土体改良,主要就是给土壤加劲,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进行土方开挖的时候,一定要先勘查土质,结合气候条件,观察路基周围有没有渗水现象。在开挖过程中,一般为了保证土体的稳定,可以采用分层开挖的方法,对于地质比较复杂的地方,可以采用人工开挖的方法。如果开挖的过程中,发现有特殊的土质,要立即停止开挖,报告相关单位,及时对土质进行勘测,针对土质情况对设计做出调整。 (3)路基防护的施工。所谓对路基进行防护,就是增加的强度和稳定性,这是市政道路路基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现阶段,我们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利用绿化植被坡或者是浆砌片石挡土墙、砌片石护坡等进行路基防护,所选择的砌筑材料应该质地均匀、结构密实,没有裂缝,并且是硬质石料,其抗压强度应该在30MPa以上,还可以使用大体积的石料砌块进行砌筑。对砌块的选择,以长方形或者正方形为主,各个表面平整、干净、无缺块、无麻面,砌块的厚度应该大于0.2m,长度和宽度分别是厚度的1.5~3倍及1~1.5倍。最后,在对路基防护进行镶面施工的时候,应该从外向内,依次进行修凿,使表面平整度达到要求。路基防护施工是路基施工中的最后工序,其质量好坏关系着路基的使用寿命,在施工中一定要重视。 (4)路基排水。道路路基的施工是在露天环境进行,施工中难免会遭遇降雨天气,或者是施工用水会在路基积累,会严重影响路基施工及其质量,所以路基排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程。另外,道路遭受常年累月的雨水冲刷,如果不做好路基排水,那么路基就会受到雨水的侵蚀,对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造成损坏,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由此可见,路基排水在道路路基的施工中,是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一个环节。进行路基排水,其原理就是利用排水沟将积累在路基周围的水排到外面,在地基施工中,将积累的雨水、施工用水或者地下水排出去。在路基排水的施工中,最常见的技术手段有暗沟排水、明沟排水等等,其目的都是对积累的水进行收集、阻拦、排出。对于明沟排水方法,更适合地下水位较浅的地方,对于地下水具有很好的阻拦作用,同时对于积累的雨水能够很好地将其排出,但是对于气温较低的季节或者地区,这种方法并不适用。对于暗沟排水法,主要是通过引流的方法将积水排出,一般情况下,其横断面是矩形,具体的断面尺寸根据地形、天气、湿度来定。 4结束语 市政道路直接影响人们的出行方便与安全,所以必须保证道路施工质量,而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路基施工质量,是道路稳定、安全、耐久的保障。所以在道路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施工方法,做好施工措施,加强养护力度,保证路基质量,为人们提高方便、安全的出行保障。 作者:蒋文明 单位:江苏省华厦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工程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摘要】 随着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城市网络的不断复杂,社会各界人士对市政道路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路基工程是其中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其施工技术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安全。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路基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探索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技术质量控制要点。 【关键词】 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技术质量控制;管理方法;要点 一、现阶段我国路基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尚不具备完善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而且很多施工单位在签订施工合同之后,往没有成立及时管理小组,没有对施工中各项要素组织进行统一部署,很容易导致施工现场的混乱和无序。同时,由于监理市场较为混乱,当前监督管理单位通常具备着同体监理和自主监理的现象,给监理工作的开展带来阻碍。 2、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于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技术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对施工现场的各个要素进行控制,对人际关系进行协调,并且能够快速做出正确决策,具备技术质量检测的能力。总体来说,技术管理工作对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我国很多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并不是科班出身,技术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 3、技术管理法规不够健全 由于路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并且执法不严,在实际工作当中,管理人员的技术质量测评不具备权威性,使得技术管理工作无法落到实处,制约了技术管理工作的继续进行。 二、市政道路路基工程的技术要点 1、施工测量技术要点 在施工开展之前,技术人员与设计人员都应对施工实际情况进行勘察,并详细测量出道路宽度、构造物位置等数据,为设计图纸提供科学依据,并在施工的过程中知道施工,使施工能够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在施工测量过程中,测量人员应认真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查,判断设计图纸与实际情况是否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同时,应仔细对该路段的地下管线进行审查,防止施工过程中对电线、水管等造成破坏。同时,为了满足路基施工期间需要,应该在中线复测中增设临时水准基点标高及加桩的地面标高,在每道工序的施工测量放线时,要保证纵横断面定位精度,使后期施工路基及构造物的定位和几何尺寸满足设计质量的要求。 2、填方施工技术要点 为了提高填方施工的准确度,在施工开展之前,应选取一段地基作为实验段,对其土质中的各种系数进行测试,并且通过反复实验的方法来获取更加准确的压实度,获得科学有效的数据。在填土作业过程中要注重对施工流程的把控,在土方摊平之后应确保每一层松铺的厚度小于三十公分,路床顶层最后一层的松铺厚度要大于八公分,并且要使每层松铺的宽度大于施工设计的宽度,从而保障路基土地本身具有比较强的压实度。在铺平之后对土层进行压实处理的时候,应确保填方的平整度,因为这直接影响着道路铺装层的施工的质量和道路的平顺程度。 3、路基排水技术要点 水对于路基来说有着很大的危害,容易引起路基开裂、塌陷等事故。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对路面排水技术进行管理,从而降低施工安全风险。尤其是在出现降雨和降雪天气的时候,应快速排出路基工程范围内的所有降水,防止由于积水过多而深入到路基中,导致路基的稳定性、抗压性出现问题。当前路基排水技术一般会有集中放水、分散防水两种方式。集中放水一般在地面两边设置急流槽,让水能够用较快的方式排出。分散排水主要用于一些降水量较少地区的较长路段中,由于地势较为平坦,使水不容易流出,因此设置多个排水口,使每个路段的水都能够有排出的渠道,从而有效降低水位。 三、加强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1、建立并完善技术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的技术质量管理体系是做好技术质量管理的首要步骤,但是,很多路基工程中依然没有建设完整的施工管理体系,使得市政道路路基工程中的质量无法得到严格的控制。首先,我们应建对进入建筑市场的各种企业进行资格认证,确保建筑企业具有施工资格,从而从根本上保障路基工程的质量。其次,应完善路基工程招投标制度,有的建设单位在招投标的过程中,凭关系来选择投标单位,没有对投标单位的资质和水平进行考察,不仅违背了招投标制度中的公平、公正、透明原则,也给路基工程的质量埋下了隐患。最后,应完善监理制度,使监理单位对路基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指导和管理,为施工单位提供完善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意见,从而保障路基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效果。 2、对关键要素进行管理 在路基工程施工管理中,有很多重点要素,如材料、设备、人员等,对这些要素进行管理,能够有效保障路基工程的施工质量。 (1)施工材料管理在施工材料的采购过程中,应注重对材料的认真审核,选择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供应商,严格按照工程需求进行采购。在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之后,还要根据要求进行二次质量检测,防止质量不过关的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 (2)施工人员管理施工人员的质量和方法,是保障路基工程施工质量的直接因素。如果施工人员不具备完善的施工技术和专业素质,就很可能威胁水利路基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在施工人员的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具有较强专业技术和施工经验的人员,并且对其专业水平进行初步检测。在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之前,应对其进行安全、质量培训,从而在施工中能够有效保障施工质量,防止产生危害施工质量的行为。 (3)施工设备管理在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稳定运行,决定着路基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最好实现定人定机的岗位制度,使每个操作人员对其操作的机械设备负责,并且负责维修和养护,保障机械设备的使用安全和稳定,从而实现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和管理。 结语 总之,路基工程是市政道路工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市政道路工程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我们应积极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并探索路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要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质量保障措施,从而促进路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孙晋 单位:秦皇岛市规划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 道路工程论文:县乡道路工程施工管理优化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县乡道路作为城乡建设的主要工程项目之一,其道路工程施工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交通道路施工的工作者,必须重视施工管理,本文简要阐述了县乡道路工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就当前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做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优化管理的方案,供行业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 县乡道路;施工管理;质量管理;问题;优化措施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需求,不断兴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县乡道路施工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最基本的公共基础设施,其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懂不容小觑。县乡道路的施工环境和工艺都很复杂,工期也相对较长,也具有一定的风险。 一、县乡道路工程施工管理的意义 县乡道路施工项目的管理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工程管理,其关键是对成本预测、决策、控制、计划、考核、相互促进、分析互为条件以及完善各环节的管理健全的规章制度,更是控制成本的重要保障。想要真正控制好项目的成本,就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做好施工的成本策划,使成本控制责任全面落实。 二、县乡道路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前期准备工作不重视。 县乡政府为县乡道路建设的主体,在调查中发现乡镇政府把工程确定了抛投标中标人后,由交通局做为业务主管部门,而施工单位对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不重视,一些较大投资的工程并无可行性论证报告,立项手续不够完善。而且有的为了节约资金投入,不请或请资质与工程投入不相符的设计单位进行工程设计,这必然会导致设计深度不够,当实际施工时才发现问题,形成边设计边建设的局面,从而增加了工程造价,其工程质量也得不到保障。例如某县乡镇在一老路改造中,合同价达2000万元,由于建设单位没有请勘探设计院进行地质勘查,也没有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而是利用该镇建管所一位技术人员设计了一张草图就给施工单位施工,结果在工程实际施工时,发现地下有许多暗塘,最后导致临时修改施工方案,使工程决算时超出了500多万元。 2技术标准低。 随着当前县乡经济的发展,客运、货运的需求在不断的提高,而县乡道路乡的村技术标准一般为15cm灰土、3cm沥青混凝土,已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了。 3工程进度及工程质量管理不善。 由于县乡道路的施工量较为庞大,加上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存在许多无法确定的因素,例如受不不良地质情况以及特殊地形条件的影响时,施工难度将会进一步加大,从而容易出现管理不善的现象,所在在进度管理以及质量管理方面,一定要保定工作的有效性。就当前的情况来看,质量与进度控制不善已经成为施工管理中一种较为常见的问题了,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好工程施工进度,将会导致无法按期完成施工工作,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重建轻管是乡村道路管护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 我县乡村道路有首建设规划早、起步快以胶里程长特点,而在管理养护上却缺乏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和必要的经费保障,从而形成了“县上无力管、乡村无钱管以及农民不愿管”的现象。有的农户利用油路打碾、通过柏油路浇水;有的农户在柏油路上乱泼污水、乱倒垃圾、乱堆杂物;有的农户让不宜上柏油路的农机具直接上路;有的农户挤占路基或排水沟,遇到阴雨天气,低洼处的柏油路就浸泡在水中,造成路面龟板样损坏,缩短了使用寿命。这种重建轻养、“一建了之”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参与乡村道路建设的积极性。 三、县乡道路工程施工管理控制建议 1提高县乡公路标准,符合当前县乡经济发展。 县乡公路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使人们出行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地方财政困难的地方,各省部适当提高补助标准,这就有利于搞高地方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从而修建高等级、高质量的县乡公路。就东光县来说,当前大部分行政村村委并无收入,光靠群众集资也比较困难,修建水泥路面成本又太高。从2001年实行“村村通”工作之初,我县在重型车辆通行较少的偏远乡村、农村公路过村路段或主街道硬化路段修建了二十几条砖路,因为砖路不仅施工工艺简单,其造价较低,而且耐积雪、耐雨水,在维修养护方面也更方便。 2规范建设程序,完善施工环节。 在建设计划下达后,项目规模要达到公开招标的标准的,招标单位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应该委托招标机构办理招投标事宜。在开标中应该邀请纪检委、发改部门以及交通主管部门进行现场监督,当确定施工单位之后,应该签定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并向质量监督部门办理监督申请,最后向交通主管部门办理施工许可证后才可开工建设,如有工序不合格、资料不齐全的,一律不许进行进一道工序。 3建养并重,明确管养主体。 根据《河北省县乡道路建设管理办法》规定,县乡道路建设和养护责任主体是地方人民政府,县乡道路建设和养护的主体是统一不可分开的。道路建成后,接养单位应该立担当起责任,完善防护和安保措施,明确养护路段及养护责任人、监督单位、监督电话,加强社会监督力量,增进群民爱路护路的责任感,地方政府应该每年安排必要的养护资金,同时采取多种养护模式,积极探索低成本以及高效益的养护管理办法,从而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结束语: 县乡道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县乡两个文明建设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但在公路发展意识上很多干部群众的意识并不强,大多数领导认为县乡公路的交通量不必花大力来建设,就算要建设那也是交通部门的事,从而制约了县乡公路的发展,把公路建设的重点放在干线公路上。所以目前最重要要的是加大县乡公路建设的宣传力度,组织工作队员深入县乡农村,向社会各界人士及干部、群众宣传县乡公路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得他们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发展县乡公路的实际意义并重视、关心并支持县乡公路的发展。 作者:刘莉 单位:东光县交通运输局 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措施 摘要:道路工程施工阶段是整个道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直接决定了道路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加强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措施研究,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本文将从道路工程施工的监理对象出发,深入研究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措施,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借鉴学习。 关键词: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监理措施 1引言 施工阶段是道路工程质量和进度控制的核心,也是道路工程监理工作的中心环节,为了保证道路工程有序开展,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加强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的强度,本文将从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理、进度监理、成本监理出发,并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施工阶段的监理措施。 2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理 2.1质量监理的基本要求 首先,进行材料的检查,施工材料是道路工程施工的物质基础,因此要严格的控制施工材料的使用,在施工之前,要对用于道路工程施工的材料进行试验和检测,剔除不合格的施工材料。其次,要确立施工阶段道路工程质量监理的工作原则,将质量监理工作贯穿于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始终,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工作,从而减少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事故与风险,从而提高道路工程整体的抗风险能力。除此之外,在实时监控得到的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能够保证道路工程的施工设备运行的连续性,从而在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控制施工进度。质量监理的工作原则是以预防为主,而不是等到事故发生时,才进行相应的补救,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减少道路工程受影响的因素,这要求监理人员对施工现场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不但要求监理人员能够深入道路工程施工现场进行考察,还要求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监督。工序也对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一点被许多监理人员所忽略,严格按照设计之初的工序进行施工,能够保证施工进度,规避施工风险,从而保证道路工程的整体质量。[1] 2.2质量监理中存在的问题 受成本的限制,许多监理人员都是从其他部门调来,甚至兼任的,这造成监理人员无法应付道路工程复杂多变的施工阶段的问题,给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带来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缺乏专业素养还表现在对道路工程监理工作认识不足,无法展开行之有效的工程监理工作,在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动态管理方面表现出不足。而产生流程阻滞的关键原因在于没有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作为基础,这是影响道路工程整体质量的主要问题,监理工作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道路工程的施工效果,因此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施工阶段道路工程的质量监理带来负面影响。 2.3建立动态监理模式 道路工程的施工阶段是道路工程所有阶段中最为复杂,环节最多的一个阶段,因此为了应付复杂多变的施工现场情况,建立相应的动态管理模式,能够提高道路工程质量监理工作的针对性,从而增加道路工程整体的可靠性。具体的措施是通过安排现场质量监管人员,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把关,特别是施工材料与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现场监督和检查是实现动态质量监理的关键,要在道路工程的施工现场建立监督站,以便相关工作人员对现场进行施工工艺的监督指导。[2] 3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进度监理 3.1进度监理的基本要求 道路工程的进度涉及到整个工程的效益,因此能够如期交工是评判一个工程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密切关注工程实际进度和计划之间的偏差,采取一定措施督促施工单位加快进度,使道路工程的进度能够与施工计划相平衡。为了有效的进行进度管理,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施工阶段道路工程进度监理依靠专业人才,可以说监理人员才是道路工程施工阶段进度监理的主体,因此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对加快道路工程的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定期开展监理人员培训工作,目标是提高监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与综合素质,以便应付日益复杂化的道路工程监管的要求。要求相关监理人员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从材料的质量监管,到施工设备的运行参数监控,每一个环节都要保证万无一失,才能取得较好的进度控制效果。同时,定期开展专业讲座能够强化相关监理人员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听取各方意见,从而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完善自身工作。 3.2施工阶段进度监理的有关措施 监理在批准进度工程进度计划后,应该立即着手制作有关进度监控方面的报表记录和有关规定,此外,为了有效的进行进度管理,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优化监理工作的模式,提高监理工作的灵活性。[3]具体要从监理相应的控制方式出发,例如建立旁站监理模式,对道路工程施工阶段各环节的工作进行跟踪监理,从而提高质量监理的工作效率,还有利于相关监理人员发现具体的问题。巡视监理也是道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监理的重要措施,通过对现场环境进行检测,能够有效的规避施工风险,从而提高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性。平行监理也是保证监理工作决策准确性的有效方式,监理人员要对工程情况进行独立判断,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进度监理决策的正确性,在提高道路工程质量的同时,也有效的增强了进度监理的力度。对于监理人员来说,增强与施工人员的沟通,能够有效提高决策的执行力,保证施工阶段道路工程在施工计划内完成。 4结语 综上所述,要做好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管,首先要对道路工程施工阶段有一个根本性的认识,从而采取相应的监理措施,保证道路工程的质量、进度、成本都得到控制。 作者:李涛 单位:山东港通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工程专业课高效课堂阻碍分析 【摘要】课堂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基石。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效,可简单地理解为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比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尽量大的收益。在揭示真正高效课堂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道路工程专业课高效课堂的阻碍因素,提出了高效课堂的相关实施策略,研究成果可为如何构建大学专业课高效课堂这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道路工程;专业课;高效课堂 0引言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也是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1]。课堂教学是实施国家高等教育的主渠道,高等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必然和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如何构建高效大学课堂已成为了现阶段大学教研教改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道路工程专业是从事道路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和养护等道路各方面的应用学科技术,涉及道路建设的各个领域。道路工程专业是长沙理工大学的一大优势特色专业,是开设道路工程专业的高校中专业排名前列的高校之一,在科研实力、师资队伍以及教学设施设备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2011年,道路工程专业成为长沙理工大学首批获得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资格的专业之一,更为道路工程学科建设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从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课堂学习在我校道路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面占据非常大的比重。由于道路工程专业是为培养从事公路建设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因而道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繁杂,课程任务重,如在本科期间,道路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建筑材料,桥梁工程等大量的专业知识,这些课程是道路专业的本科生以后从事公路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然而通过调查与走访用人单位,得到了部分道路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专业素养不足的尴尬结果,课堂教学效率差应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作为学校优势特色专业的道路工程都面临专业素养不足的尴尬结果,其他专业估计也会不例外。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如何提高本科生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提高本科生的专业素养,达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已成为我校道路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教师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 1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高效,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比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尽量大的收益。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2]。笔者认为高效课堂教学不是越快越多就越好,高效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前提,将质量与速度有机结合的教育活动。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3]。对道路工程专业课而言,高效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吸收教师所讲的专业知识,课下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相关练习题,能够处理一些专业问题。所学知识并非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不至于用人单位对道路工程专业的专业人才不满意,这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2阻碍高效课堂的因素 2.1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自身素质 教师应该明白,旧的教学模式已经过时了,现代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目标趋于多元化[4]。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对知识有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比教师的教授过程重要的多。教师需要将传统课堂教学中主导地位的角色彻底转换过来,课堂教学要以让每个同学都能高效的学习到专业知识为目标。[5] 2.2学生学习欠主动,态度差,对专业课堂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经过调查,一些学生上课态度确实很差。甚至有很多的迟到、早退与旷课现象。上课时,只有教师提醒学生这个专业知识点要记笔记,某些学生才很不情愿的拿起笔来,还有的学生居然会选择拿起手机对课件进行拍摄,这是对课堂极不认真的表现。有的学生上课故意选择后边的座位而舍弃前面利于听讲的座位,玩手机、看小说、睡觉,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有的学生来到教室只是为了应付某些老师的点名政策,更过分的是他们还代替自己所谓的“好哥们儿”签到,学习的氛围是如此的差劲。他们并未认识到课堂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也许有些同学可以认识到道路工程专业课堂的重要性,但是处在如此学习氛围中,可以明哲保身的学生又有几个呢?这样下去,所谓提高课堂效率,无非是天方夜谭。 2.3缺乏有效的评价管理机制 任何事情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有效、高效的评价与管理[6],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也不例外。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它更能激励教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提高。简要地说,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有效地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缺点,只有让教师充分的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特点和不足,才能为使自己以后的更加优秀指明方向。课堂教学评价是老师了解自己授课情况的一条至关重要的途径。对我校学生而言,在道路工程专业课程课堂上一般没有专门的评价机制,教师可以适量的给学生做课堂测验,当堂课当堂测试,评出优秀与否,并适当的进行成绩奖励与惩罚,从而有效的评价学生的听课质量。 2.4教师的备课重视程度 在确立了课堂教学模式之后,教师就应该根据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认真地设计好课堂的教学内容,预先考虑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情况,并且想好怎样处理这些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对讲授的内容充分地理解与掌握,还要对这个知识点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明确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并对教学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必要的梳理。所以,教师在进行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教材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和梳理,备学生是在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的前提下,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愉快主动的掌握课堂知识。另外,采取必要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的应用、实验的操作等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备课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达到课堂高效教学的目标,直接关系到高效课堂的构建。所以,课前教师必须要深入认真地研究学生和教学内容,写好每一节教案。 3实施高效课堂的策略 3.1深化教学新理念 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改变传统的教育授课理念。教师角色要由传统的“师长”变为“学长”,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作用。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学生对课堂认识的最直接通道。教师在对道路工程专业课学生授课过程中,应该采取丰富多元的教学方式,可以将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专题模拟等等形式合理地利用起来。创新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勤加学习,研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针对自己的学生和专业课程的特点,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师本身的素质过硬,才能较好的引领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2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主动学习的意识 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题,非常有必要使“讲堂”变“学堂”。学生本身要对道路工程专业的学习有个详细的规划,设立学习和专业素质提升的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改变不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为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自由和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不断地提升和塑造自己,对于不好的学习习惯,要积极改正。要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在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并且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与其他同学要互帮互助,养成基本的团结协作精神;遇到问题首先独立思考,尽量课堂上配合老师。 3.3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结构是指组成课堂的各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与各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的分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成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练习、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固定的教学环节。这种课堂结构至今对课堂教学还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过分地强调了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对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也有大致的规定,这样课堂教学就变得“模式化”了,就显得非常呆板、没有课堂活力,所以要构建高效课堂,传统的课堂结构必须要进行改进。 3.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道路工程专业课基本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现阶段专业课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模拟实验为辅,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使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但是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有些脱节。据用人单位反映,新毕业的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不佳,虽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遇到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我校要求从事道路工程专业课授课的老师必须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须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让学生对本专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据调查,学生更喜欢在课堂上听到生动形象的工程实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讲解,那样将导致学生听课兴趣不足,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难以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将工程实例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学生易于理解、记忆,教学效果良好。 3.5建立科学的课堂督导体系 道路工程专业课课堂教学要适应现代高校教学的需求,建立科学的课堂督导体系。教育督导制度是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教育制度。教学监督是提高教育质量和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没有高素质的教师,任何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都很难,而没有高效的监督体系,也不可能出现高素质的教师。适当的监督体系可以使教师的素质普遍提高,也是不听话,贪玩学生的警钟。所以学院领导要做好审查工作,定期组织院督导专家进行课堂听讲,了解教师的授课水平,学生的听课状况和整个课堂的效果。 4总结语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满足市场上对本科生专业素质的要求;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效率是全面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道路工程专业课课堂教学进行改进的目标就是要形成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利,并能提高课堂效率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本论文分析了阻碍道路工程专业课高效课堂实施的因素,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期待对于推进大学专业课高效课堂来说,能起到一点点启示作用。高效课堂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给与其更多的思考和关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从培养具有优秀工作能力的高级人才出发,扎扎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使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作者:何忠明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铁路工务大修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措施探讨 [摘 要]随着铁路行业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铁路的安全运行,铁路局工务段正是对铁路进行维修保养,保证火车安全运行的保障部门,工务段大修是工务段工作的重中之重,工务大修的施工安全也是人们非常重视的问题。重视施工安全不仅仅是让整个铁路网的运行有保障,也是对铁路工作者的人身安全负责。本文主要研究了铁路工务段大修施工时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保证工务大修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铁路施工 工务大修 安全管理 施工安全 安全事故 一、前言 火车的运行离不开铁轨,而铁轨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乘客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物的安全。工务段正是保障火车安全运行的部门,铁路工务大修也是保证线路质量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也是确保线路安全通行的重要措施。铁路工务大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的工作量大,作业面广,工作地点不是局限在某一个点上,而是整个一条线路,工务大修的完成质量直接影响着铁路的安全运营,所以,大修过程中的安全施工问题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一定要重视工务大修的安全施工,保障铁路的安全运营,也要保障铁路工作者的人身安全。 二、工务大修施工中存在的隐患 1.安全风险控制不到位 铁路工务大修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复杂的问题,施工的种类也是各种各样,比如需要对损坏的铁轨进行人工更换,或者对老旧的道岔更新换铺等,这些工程的工作量虽然不算大,但是却有着很大的风险,有时候对铁路工作者的人身安全有着很大的威胁。一旦出现了事故,如果没有及时的风险应急预案,或者对风险的预测不到位,轻则造成工期延误,耽误火车运行,重则造成大额财产损失,甚至出现人员伤亡。 2.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在铁路工务大修的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施工的管理和教育,积极推行责任制,实行责任管理。但是现阶段在我国的铁路工务段有些部门对安全施工并没有重视起来,也没有相关的安全责任制度,这也就导致了在施工过程中对安全施工的重视不够,出现安全事故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实行一对一责任制,对安全责任进行明确的分工,如果出现了安全问题,能够准确的找到负责人,从根本上解决施工中的安全问题。 3.盲目追求施工进度 在铁路工务大修工作过程中,有些时候可能会出现施工任务过重,施工工期紧张等问题出现,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盲目的追求施工进度,将安全施工的规定抛之脑后,造成了施工过后出现了一系列不合格的问题,增加了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4.施工队整体素质下降 由于我国现在铁路事业蒸蒸日上,对铁路工作人员数量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这也就造成了一些铁路施工的队伍良莠不齐的现象出现,某些施工队大部分施工人员都是农民工,他们没有足够的安全施工的意识,这也大大增加了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的几率。 三、工务大修施工现场安全施工措施 1.将安全管理严格落实,责任到人 在任何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安全事故,有些安全隐患是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无法避免的,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降低安全隐患所带来的后果。施工单位必须对员工加强施工安全方面的管理,将安全施工问题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时刻保持着对安全问题的重视。要将施工中的安全责任分配到各个管理部门,精确到每个人,确保每一个施工环节都有人负责安全问题。假如真的出现了问题,可以精确的找到这个环节的负责人。要加强对负责人员的教育和监管,提高他们的安全责任意识,只有只有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监管,才能让施工中的安全事故大大减少,保证每个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2.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没有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会增加发生安全事故的隐患,也会造成安全管理的失误,所以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有关部门也要深入施工现场,加强安全管理的力度。在铁路工务大修施工中,在一些施工条件危险的地段,一定要加强安全管理。例如跨度大桥、对讲盲区、桥梁隧道等地段,更要严格遵守,拟定出规范的安全管理计划,并且必须要跟进作业和按期的检查。各等级要正视施工的安全管理,依照要求建立专项的安全监督机构,培养专门的安全监理人员,建设完整的安全监督管理保障体系。 3.加强安全教育 对于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安全教育,因为施工人员本来就以农民工为主,他们的知识水平不高,接受教育的能力也比较差,所以更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指导,提高他们的安全施工的意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同时要有完整的安全方案,每个工作人员都要落实安全责任,工作前,工作人员也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试检查,工作后也要按期的进行培训和考试检查,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对于铁路工务大修施工现场的安全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 4.安全责任落实到位 想要安全意识得到重视就必须要保障落实安全责任,在铁路工务大修的施工时,一个不起眼的地方都会有危险,所以在工作中要牢固安全意识,平时的会议也要提倡安全管理,对危险时刻保持警惕,正视工作,一旦发现问题监管人员要立刻进行补救措施,不能亡羊补牢。 监管人员也要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深入施工现场,了解现场具体每个环节的施工情况,多与施工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对施工人员也要经常灌输安全施工的思想,让安全施工的理念融入到每个施工人员的生活中来。只有保证施工过程中不出现安全问题,才能保证工务大修的顺利完工。 四、结论 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大修施工过程中问题出现在施工现场的安全责任落实不明确、对人员安全教育不合格、工作人员没有安全意识这三个方面,相关解决方案主要有加强施工现场的风险的掌控、加强人员的安全教育、人员安全责任的分配和改善现场工作的安全管理体系。铁路行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所以,一定要加强对铁路安全运行的管理和保障,对铁路工务大修的安全施工问题提高重视。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增强认识 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生产 【摘 要】 铁路安全对我们的生产如此重要,我们应该以对人民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通过对铁路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以及铁路发生事故所带来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分析,对产生问题的事故原因中的职工素质、职工责任心、作业标准化、设备问题、站段管理手段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 安全生产 事故 违章违纪 作业标准化铁路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现代化统一运输网中的骨干和中坚,它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安全是铁路运输的生命线,长期以来,铁路在运输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下面我想从安全的重要性,造成事故的原因、对策及其思想意识转变等方面谈谈自己对如何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的认识。 1 铁路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1.1 铁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对国民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在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如果发生事故,特别是发生重大、大事故,造成行车中断、车毁人亡的严重后果,会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严重损失,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还可能引发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还会酿成社会动荡,甚至影响国家的声誉和形象。 1.2 事故对经济的影响 对铁路来说,事故是最大的浪费,安全是最大的节约,只有尽量减少或消灭事故,铁路的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提高。无数事例证明,一起重大、大事故除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设备破坏外,还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万、数十万,数百万、甚至数千万。 1.3 安全是铁路各项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 铁路运输生产的特点是点多线长,分布广泛,而且是由机务、工务、电务、车辆、水电等多部门共同完成的,他犹如一架巨大的联动机,昼夜不停地转动,每个工作环节必须紧密联系,协同动作;各部门、各单位、各工种必须安全、准确、迅速、协调地进行生产活动,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往往影响一线或一片,甚至涉及整个运输生产。因此,没有安全就没有正常的运输秩序和生产秩序。在运输生产活动中,各部门、各工种人员只有真正负责、遵章守纪,才能确保旅客和运输安全。 1.4 安全是铁路运输产品最重要的质量标志 铁路运输的产品是“位移”,其计量单位是吨公里、人公里或换算吨公里。产品质量特性包括安全、准确、迅速、经济、便利和文明服务,其中安全最为重要。货物如果在发站、到站或运输途中因安全得不到保证,发生事故,导致货物损毁,不但损坏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得产品,铁路运输部门本身得产品也失去了意义。因此,在发展运输产品质量特性中,安全是最重要得质量标志。 2 发生事故原因分析 2.1 职工整体素质较低,应急能力差 当前,在生产一线,作业人员队伍结构主要由招工、顶岗、退伍兵几类人员组成,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专业知识主要依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获得,边学边干或以干代学。 2.2 职工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淡薄,违章违纪严重 在一线队伍中青工占绝大多数,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在基层工作是一种社会地位低、工作条件差、劳动负荷大、安全系数低的工作,许多人不安心现状,当作一个工作经历来进行过渡,总想凭各种关系、各种办法调离到工作条件好的岗位,想改职提职到高一级职称上来。 2.3 逐级负责制落实不到位,现场作业控制差 多数调车作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不能落实安全生产逐级负责制,现场作业不能有效监控。 2.4 管理不严,形式主义问题突出 在一些地区和部门重大、大事故之所以屡禁不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表面上看是职工的纪律松弛、有章不循造成的,但深层的原因是某些领导干部作风不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好人主义比较严重,其中形势主义问题尤为突出。 2.5 安全基础工作薄弱,设备问题突出 这主要表现可归结为人员素质便低、设备不良、环境条件较差和安全管理薄弱。其主要表现为不少主要行车工种的职工文化、技术素质差,对基本制度不熟悉,非正常情况下应急和故障处理能力较差;规章制度不完善、不配套,有的规章制度不随设备、作业条件进行及时修改,甚至与《技规》相抵触;一些行车设备失修,维修费用不到位;新上设备缺乏完善的修、管、用制度,责任不落实等。 2.6 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不落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不断深入,铁路运输组织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铁路部门安全管理还是习惯搞“人海战术”,派工作检查组。 3 对策与措施 3.1 坚持政治思想教育与业务培训并重,促进职工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加强业务教育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综合素质是确保调车作业安全的决定因素,要保证调车作业安全,就必须建立一支思想政治素质、技术业务素质都过硬的职工队伍。 为促进技术业务的学习,铁路各部门应紧密结合实际,广泛开展练兵活动,举办各种形势的技术表演赛,对成绩优异者进行表彰、奖励或晋级提薪。 职工在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也要坚持思想教育。 3.2 增强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 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就是要求在进行铁路运输生产的同时,全路各单位、各部门,党政工团各级组织,强化安全意识,端正指导思想,坚持安全第一,把安全生产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安全工作防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安全作为铁路运输工作的永恒主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作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安全第一不动摇。 3.3 严格管理,强化现场作业控制 确保调车作业安全,首先,必须严格调车作业的管理,建立、健全、完善调车作业各项制度,用制度管人、用制度考核人。认真执行安全作业标准和各项有关调车作业的规章制度、措施和办法。其次,中间站站长必须从自身严起,责任心强,作风扎实,按照逐级负责制的要求,对安全生产负起高度的责任,“沉”在生产一线,“沉”到每一次作业中去。对违章违纪敢动真格,通过严格的管理,严格的要求,严明的纪律,使广大干部职工养成勇于负责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4 思想意识的转变 我们知道在现场管理中,有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一方面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方法单调,态度粗暴,而被管理着,则是采用一种领导者在一个样,领导者不在又是另一个样,是一中消极的态度。我想要改变这种不利的状态,我们在管理中应该在思想上实现以下几种转变。 4.1 总体思路上由主抓违章到主抓素质 这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素质与基本技能并没有得到“质”的提高。故此,下一步就需要把标准化工作重点突出放在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上,这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一个长期战略,既然我们的工作有赖于较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那就应在设法培养这个队伍上去下真功夫。 4.2 职工意识上由怕事故到怕违章 违章违纪是安全生产的大敌,发生事故不但要给国家造成损失,而且还会给自己和家庭造成严重影响;我们认为,根本地是现场管控不够得法,是机制上存有不适应的问题,因此,下一步工作就应围绕“将强化作业标准进一步与劳动用工制度结合起来”这个主题来做。 4.3 技术培训由单打一到重技能 考察车务系统一段时间以来的培训教育工作.其不足的是单纯强调了对规章学、背、考,而汉化了技能提高,以至造成部分人员说起来标准、干起来违章问题。为此,下一步培训重点亦应放在提高职工标准化作业的技能上。 4.4 现场控制由盯着干到自觉干 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从强化职工队伍基本素质人手,通过不断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核、有效激励,以使人们从开始的不自觉、到逐步习惯、再到比较自觉,最终达到按标准在岗、尽责。 4.5 日常工作由主管抓到全员抓 就一个时期以来的安全工作模式而言,从分局到站段大相都有一个安全主管系统,专门从事具体事宜,再到现场则成了干部一把抓。如果站在强化现场角度讲,这个模式确实存在一定缺陷,一旦处理不好,主管往往就成了独管,现场随之便演化成失管。要扭转这个局面,首要的应在管理格局上做一改造。 4.6 现场管理由随意性到规范化 针对这个问题,下一步的整改思路是,首先要健全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与程序,作为贯彻落实作业标准的核心部分,具体地:一是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一律要立即纠正、当场上账.严格对照标准进行班后分析,坚持原因不清、过程不明、问题不准坚持不放过;二是针对问题及分析结果并根据标准规范进行分层定责,逐级、逐个明确主要、重要、次要和关系责任者,同时明确各自所承担的具体责任;三是依据标准规范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期限,把责任落实到人,同时还要进一步建立起跟踪盯落实制度来强化对整改的考核;四是严格兑现考核,要按班通报检查发现问题情况,按月公布考核排队结果,把考核评价作为奖惩分配和清算工资的主要依据,以切实向规范化管理真正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5 结语 铁路安全对我们的生产如此重要,我们应该以对人民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和经济意义,提高做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当前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分析 摘 要:铁路工程建设的不断增加,铁路运输线路也相应地被开发,运输任务明显增多。由于铁路运输的时间比较长,运输任务量大,因此,在管理方面就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工务线路设备方面的管理,更是需要及时解决,加强对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的管理,能够提高铁路运输安全性和铁路运输顺畅性。为了进一步促进铁路运输的发展,需要工作人员对工务线路设备方面加强管理,并对其安全生产的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铁路 工务线路 设备管理 安全生产 作用分析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成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备,交通的发达程度也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对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的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视。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主要包含台账、技术资料、病害等方面的管理。对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保障铁路的生产安全。 1 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对安全生产方面的作用 1.1 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的特点 由于铁路运输的路程、耗时比较长,工作量也比较大,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而且人员流动性比较强,因此,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与其他工程施工的特点不同。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工作需要严格细致,尤其在线路的运输管理方面要非常得负责,如果在线路设备方面出现问题,将会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1.2 工务设备检查的监测制度 随着我国铁路行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地铁路工务设备监测制度,进一步推动了铁路工务设备检查工作效率的提升。在铁路工务设备检查中,我国主要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动态的检查主要指通过添乘仪、轨检车等方法对铁路线路设备进行检查;静态的检查主要指通过对铁路轨道、路基和桥梁等方面的检查和养护,它主要是日常检测[1]。在检测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要对铁路设备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仔细检查,同时还要定期进行专项检查,以此确保铁路工务线路设备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也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性。 1.3 作业与安全管理制度 铁路工务设备方面的检测和维修工作与铁路运营的安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为了确保工作人员在作业中能够按照要求作业,在工务设备中要严格遵守安全维修养护工作的规则,根据操作规则进行作业,然后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如果发现数据有差异,应该与相关部门联系,让相关部门进行分析判断,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2]。 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的管理与安全管理紧密相连,在安全管理中,主要分为人身安全和行车安全两方面。在行车安全中,需要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为了确保我国铁路运营的安全性,在铁路全线设置了高端的测量技术,主要有对跨桥异物的防侵害系统技术,同时也有对自然环境现象(风雨雪)的检测系统,同时还在关键地点安装了视频检测系统。对工作人员实施了作业登记制度以及责任明确到人的管理办法,从而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也确保了铁路设施的安全运营。 2 提高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的措施 2.1 提高线路设备的质量 对于铁路运营线路的设备,需要对质量具有严格的要求,主要对设备进行科学化地管理,并对其进行科学养护。对于设备病害的整修和检修工作要不间断地实施,确保铁路工务线路设备作业的质量达到优良标准,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强化铁路轨道的稳定性。在工务线路设备检测结束后,可以根据检测的结果制定修整计划,从基础上保证线路设备的质量[3]。 2.2 加强制度的落实工作,并不断地完善 在任何行业,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以此确保行业发展的顺利进行,而在铁路运营中,作为国家的运营机构,为了确保运营的安全性,也应有它的制度,需要工作人员和乘车人员去严格遵守。铁路运营制度是由它的特殊性决定的,为了让管理制度能够落实到位,需要铁路运营部门提出相关的落实办法。首先,让铁路运营工作人员参加“讲纪律、守规矩”的活动,铁路运营企业的相关部门制定为期一个月的“自觉管理”活动,让全体工作人员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同时安排一部分监督考核人员,对每个员工进行全面的监督观察,进而确保员工在工作中都能够自觉遵守规则。每天及时填写上班记录,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并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找到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4]。通过监督考核,对于表现相当出色的人员给予丰厚的奖励,以此激励更多的员工。 对于设备的管理制度,更需要严格落实,因为设备与铁路运输的安全紧密联系,设备的安全性能够促进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在设备维修部门的管理中,要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对于每天负责检修人员的工作时间、地点、负责的项目进行详细地记录,以便出现问题可以直接寻找第一负责人,同时也能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此外,还要在设备检修工作中提供相应的操作工具,为了减少对操作工具的浪费,也要提倡工作人员要节俭,培养工作人员节俭的意识。 2.3 提高养修工作的效率 由于铁路运输线路的跨度比较长,运输量比较大,在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各种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为了增加铁路运输设备的使用寿命,需要工作人员采取合理有效的养修技术和操作手法。同时,还需要在速度方面进一步提高,如果发现线路设备出现了问题,就要在最短的时间去维修,防止受损部分因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而引发其他的问题[5]。在有效的养修工作中,需要坚持落实各种检修的操作规则,让检修操作规范化,提高检修的效率。 2.4 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由于我国铁路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开通的运输线路也越来越多,那么,就会出现工作人员不足的情况,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在人员比较短缺的情况下,招收工作人员时,限制条件就会比较宽松,这就使得招收的工作人员在专业技能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在作业检修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技术操作问题。由于铁路线路设备的管理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对于一些室外作业的工作,要靠工作人员的自觉性,但是,部分工作人员在作业的过程中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因而工作的质量无法保障。 为了提高铁路线路设备管理的有效性,需要铁路运营相关部门对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加强训练。铁路运营单位可以与铁路专业对口的高校合作,高校为铁路运营单位提供学习的环境,铁路运营单位定期输送人员去学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学习与铁路线路设备管理有关的新的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让员工“走出去”,在开拓思维眼界的同时,还要将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引进来”,从而全面促进铁路运营线路设备管理的发展。 3 结语 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人们关注的重点也有了很大变化。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对于铁路工务安全生产管理而言,是一次发展革新的好机遇。在国家注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各种新的技术不断运用在各个行业的领域,在铁路工务线路设备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中,铁路工务部门面对的既是机遇,同时又是挑战,需要铁路工务部门在运用先进技术的同时,在安全管理水平方面不断提升,同时还要优化铁路工务部门的组织结构,从而降低铁路工务线路设备检修管理的成本。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浅谈当前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 摘 要: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铁路线路的运输任务也在不断增加,管理模式也随着铁路的发展而不断地摸索提升。铁路工务线路的设备管理工作对于铁路的运输安全和顺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安全生产;作用 0 引言 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的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本文简要探讨了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的方法,包含铁路设备的台账管理、技术资料管理、病害管理等内容,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项目设备的管理水平,保障铁路生产的安全。 1 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 1.1 铁路工务设备管理的特点 在铁路工务设备管理中有很多与其他工程施工不同的特点,不仅涉及面较广,工作量大,并且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由于铁路线路是运输的关键因素,所以工务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严格细致,一旦出现问题将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为此必须对铁路工务设备管理提高重视,综合铁路线路特点进行铁路工务设备安全管理综合的安排工作。 1.2 工务设备检查及监测制度 我国铁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铁路工务设备的检查和检测制度,基本上我国的铁路工务设备以动、静态检查为主,而两者检查相互结合,严格执行铁路维修规则,采取几何尺寸与直观项目同时进行检查的方法,通过对轨道、路基、桥梁、周边环境等关键部位进行详细的检查和养护,其中静态检查主要是日常对设备的检查,而动态检查是通过添乘仪、轨检车等方法对线路设备进行相关的检查。另外对设备的薄弱处还需要进行更为特别详细的专项检查,从而保证工务设备时时处于优良状态。 1.3 作业管理制度 铁路工务对设备的维修和养护工作通常在天窗点内进行,在工务设备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安全维修规则之规定,根据工务设备作业管理,严格制定维修施工作业方案。通过对相关数据分析和现场设备检测来保障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4 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在工务系统来讲是首中之首、重中之重的工作,而安全管理又由人身安全和行车安全两部分组成。翻阅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记录来看,为了保证运营的安全性,进行了全线安装上跨桥防异物侵限系统、风雨雪检测系统、关键地点视频检测系统及封闭栅栏等。正式运营之后,又建立了上道作业登销记制度,每日垂直天窗检修等制度。上述制度及设施基本上确保了铁路的安全运营。 2 提高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的措施 2.1 线路设备质量的提高 对于线路设备质量的提高,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和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对于设备质量必须严格轨控标准;设备的维修和养护要依靠科学进行养护;设备病害要及时进行整修和维修;线路动、静态检查不能松懈;作业后质量回检和设备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返工整修,达到优良标准,同时不断对轨道框架的稳定性进行强化;对于站专线存在的设备病害,经过统计分析后制订合理的整修计划并进行整修,综合各项工作实现线路设备质量的提高。 2.2 制度的落实和完善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对于铁路部门来讲尤为重要,是由铁路的性质决定的,作为工务部门来讲,出台了开展“讲纪律、守规矩”的活动。并制定了触犯“红线”管理考核办法。之所以制定以上的规矩和考核办法,是因为一些管理人员视安全生产而不顾,违章蛮干酿成重大事故后,进行制定约束的。针对线路设备质量的提升需要相关设备管理制度作为基本保障,在设备管理制度的落实工作上需要全面建立相关制度,尤其是针对岔区和曲线的问题,建立设备病害整治的管理内容,真正从全方位对设备质量的管理和维护做出制度上的有效保障。 2.3 有效的养修工作 线路设备质量的保障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与时俱进的养修工作,线路设备不可避免的是会出现问题的,出现问题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地进行养修工作,提高设备质量的保障水平,在修养理念上要坚决贯彻落实专业修、机械修、集中修、记名修、轨面修、预防修、主动修、超前修、标准修、以静态保动态、以标准保质量、以质量保达标、更要重视整治小病害。 2.4 基层人员素质的提高 基层人员的线路维护技能对于管理工作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作为工务系统管理的重要参与者,人员的素质提升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需求,对于技能教学要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例如,可以推行现场实际教学,加强线路钢轨和道岔现场打磨技术和操作技巧训练,不定期地联合设备厂家到现场详解钢轨修理性打磨原理及实作要领。通过提升业务技术本领,真正实现线路质量的提高和保障。 2.5 科学的设备整治工作 在设备整治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总公司关于深化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总体部署,解决近年来维修体制和安全管理中日益凸显的问题,实行“检、修”分开是线路维修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是保证设备有效检查和监控、切实提高维修质量的新生产模式,是生产关系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深化工务维修修程体制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作业流程合理、管理规范有序、专业分工适当”为原则,坚持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强化现场控制为核心,以强化车间生产组织功能、完善生产组织“五个环节”控制、建立各种流程和工作标准为重点,以全面提升车间生产管理水平,实现线路设备质量优良保持为最终目的。 2.6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随着科技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铁路工务信息管理系统不断的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尤其是在静态数据的处理方面,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数据管理、统计、查询等功能。以我们现使用的轨道精细分析系统,可将轨检车检测数据、轨检仪检查数据、车载、便携式检测数据、人感晃车导入该系统进行分析处理,还可根据各种检测数据分析出不同长度的线路最差地段,为维修车间、班组提供维修选择地段。基本形成检测监控―设备病害数据分析―设备病害整修―设备病害销号―利用分析系统监控分析整修质量―达到线路检查与销号闭环管理流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但就如何实现数据分析的共享和资源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首先需要我们加强铁路工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探讨,对于数据的积累和利用要通过信息系统有效地应用到生产和工务管理工作中去,为工务管理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铁路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铁路工务线路的设备管理工作,实现铁路运营的高效安全的发展的目标。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切实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生产与管理 【摘要】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其安全生产不同于其他行业。而电气化铁路是现代化新型的铁路运输工具,顾名思义其所用能源即为电能。同传统的燃油铁路相比具有技术上、经济上的诸多优势。但其安全环境受到复杂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电气化铁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位,可见我国政府对于发展电气化铁路的重视和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现阶段取得的骄人的成绩。铁路的供电系统为电气化铁路的机车提供能源,所以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也因此有必要对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进行认真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电气化铁路,铁路供电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引 言 铁路供电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安全生产,建成后是否能够安全高效的投入使用以及该体系的管理模式都成为了建设者,领导阶层关心的话题。 近几年我国铁路事故频发,温州动车事故让我们每一个人痛心!实现铁路系统的安全生产就显得至关重要,而作为铁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应用尤为突出。牵引供电系统需要完整的、体系化的管理模式,需要一批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业性人才。本文从铁路供电系统的重要性和如何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生产和管理这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铁路供电系统的重要性 1―1,解决能源危机。 传统的火车是燃油动力和蒸汽动力,目前后者已经被淘汰。但是燃油机车对于柴油的消耗量很大,而柴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且柴油机的效率很低,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传统的机车速度提升空间小,运量小,经济成本高。而电力机车所用的能源是电能,我国有大量的水力发电站,电力优势明显,而且电力资源属于可再生能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发展电气化铁路是符合我国铁路事业发展实际情况的,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的能源危机。 1―2,扩大铁路经营收益。 由于电力机车具有速度快,成本低,运输量大等的优点,所以发展电气化铁路有利于扩大铁路经营的收益,尽早收回投资成本,实现正增长收益的目标。 发展铁路的电气化首先需要完善铁路供电系统的建设,而建设现代化的铁路供电系统所需成本极高,需要国家政府大力支持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现在的电气化铁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而且已经在五年之内偿清了所有的贷款投入,实现了经济收益的正增长目标。开展铁路电气化是目光长远的决策,做好铁路电力供应系统的工作是发展电气化铁路的前提保障! 二,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生产 2―1,安全施工的规章制度的确立。 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生产首先需要确立安全施工生产的规章制度和完整科学的施工规范。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规范操作,确保工程符合安全的标准要求,经久耐用。还要设立巡查组,认真检查工程施工中的不规范操作。同时建立个人工作责任制,将任务明确分配至单位个人,使个人承担起责任,促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2―2,施工设备,建设用材的安全检验。 铁路供电系统在施工过程中危险系数高,需要高质量的施工设备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承建单位在购进相关的设备时要认真负责,对设备的安全性要有较高的要求。此外在铁路供电系统的建设中应该使用高质量的钢材,高质量的塑胶等用材。严防以次充好,严防偷工减料。铁路供电系统关系重大,关系到了重大的国民财产和人身安全,一旦因贪图眼前的小利而铸成大错,后果将不堪设想。 2―3,生产建设的技术安全系数。 切实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生产需要加强生产建设的技术安全系数。提高技术安全系数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工程师的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工程师要综合多种方案,慎重考虑,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施工建设方案;二是对施工的工作人员有较高的要求。铁路供电系统的建设具有很高的技术性和危险性,所以一定要有经验,有技术,有相关知识的工作人员进行施工;三是对施工材料的要求,要保证材料的高质量,高性能和高品质。 2―4,应对各种意外,突发状况。 铁路等重大的工程在建设时需要考虑应对各种意外,突发状况的能力。铁路供电系统慎重全面的考虑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状况对于铁路供电系统的影响,提早预防,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季节性安全,例如雷电、鸟巢、大风、洪水、雾霾、冰雪等自然因素对铁路供电系统的影响,造成铁路供电系统设备损害或停止工作,影响正常行车,严重时导致塌网,造成列车车体损伤甚至脱轨。自然灾害和突发状况是人类所无法具体预料到的,但是从事铁路工作的领导阶层应该事先考虑到潜在的危险可能性,及时作出防范措施。 三,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 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工作是一整套分工明确,复杂的管理体系。需要各个方面的相互配合。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及专业知识的培训教育。 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要对体系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极其认真的工作态度。铁路供电系统中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各方面要求都很高,所以一定要保证他们的思想境界符合工作的标准。 良好的业务素质是保证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根本。从事铁路供电系统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铁路供电系统应建立系统、良性的人才学习、培训、选拨、奖励机制,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并根据现场需求适时添加一些新型专业。 3―2,对铁路周边的居民进行守法,安全宣传。 铁路供电系统最担心遭到破坏,偷盗。虽然我国对相关行为有严酷的法律规定,但是一些无知的文化程度低的平民并不知道破坏或者偷盗铁路供电系统将要承担多大的刑事惩罚。所以相关部门为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工作一定要在铁路的周围加强普法宣传以及素质教育宣传。 3―3,严格的检查制度确立。 铁路供电系统需要确立健全完善的检查制度,对铁路沿线的供电系统定期进行严格的检查,排除风险,保证铁路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工作。只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确立,才能保证规范的操作定期进行,才能够为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工作加上一把保护伞。 3―4,全面进行安全评审。 为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管理需要定期开展全面的安全评审工作。安全评审工作主要是针对铁路供电系统中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工作能力的评审,确保他们有娴熟的技术,强硬的心理素质等等。其次还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工作业绩的评审,奖励先进个人和集体,对疏忽大意犯下错误的个人或者集体予以警告或辞退。最后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工作常识,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进行评审,提高他们的认识和能力! 3―5,采用铁路安全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既有铁路的大面积提速、高速铁路的不断投入运营以及既有线大力发展重载运输,铁路供电系统安全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风险种类、水平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只有进一步提升和改进安全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才能确保铁路供电安全持续稳定,才能切实解决铁路供电安全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所以,铁路供电系统开展安全风险管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铁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迫切需要。 铁路供电系统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就是结合铁路安全工作实际,以夯实安全基础建设为前提,以规范安全管理和落实作业标准为重点。通过风险辨识、评价、控制等系列活动,努力做到超前防范、过程控制,达到防范和降低安全风险的目的。 结束语 为了适应时展的潮流,电气化铁路必将会取代传统的燃油铁路,成为铁路交通运输的新宠。电气化铁路具有运输量大,快捷,实惠等诸多优点,为了保障电气化铁路的快速发展,我们就需要加强铁路供电系统的建设。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生产与管理是最需要重点关注和加强的。笔者在本文中所提的观点认识不足以全面涵盖铁路供电系统安全生产与管理应该注意的方方面面,仅供大家参考,交流!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实施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铁路运输站段安全生产的稳定发展 摘要:要确保铁路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关键是确保职工队伍的稳定,千方百计增强职工抓安全生产的意识,本文从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激励与约束入手,首先阐述了铁路员工的特点,重点分析了铁路运输站段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利于员工激励与约束的因素,提出了解决的思路,从几个方面阐明如何最大限度激发与约束员工,促进铁路运输站段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关键词:企业员工;激励;约束;需要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员工激励也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努力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目标。 所谓约束就是缠缚、束缚的意思。对员工的作业行为进行限制,规范其作业程序和作业标准,从而实现企业的安全目标。 管理是企业的核心,而激励与约束又是管理的核心。 一、当前基层站段激励与约束机制中各因素存在的缺陷 1.员工总量偏高.人员结构和分布不均衡 当前的运输基层站段,冗员过多,劳动效率偏低:同时中、初级人员多,高级人才奇缺:工务系统综合机修等后勤车间超员,而偏远地区的一线线路维修人员缺员严重。人员结构和分布不均衡,激励与约束员工的政策较难细化到每个员工。 2.处罚额度太大.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目前,职工家庭负担还是比较重的,特别是工务职工,沿线的老职工家属基本没有工作,孩子在上学,部分职工还面临购房还贷的压力,一旦出现D类安全事故,待岗三至六个月,c类安全事故则更长,待岗期间只享受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或最低生活费,职工的生活压力非常大。 3.员工安于现状.文化素质偏低 基层站段员工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文化水平低。特别是行车主要工种存在业务素质不高,个别职工甚至连对一些简单的设备故障处理都不掌握,与近几年大量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很不适应。 4.缺乏科学的晋升渠道 晋升是核心的激励。但由于晋升渠道不畅,造成铁路运输基层站段部分员工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完善的淘汰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部分管理人员安于现状,不求进步:二是岗位晋升渠道有障碍,有些肯学习、肯吃苦、工作能力强的职工,由于受身份的限制,多次失去晋升机会,失去激励动力。 5.奖励制度有待完善 重视物质奖励,但随着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入,脱离物质的精神奖励如光荣榜、证书、奖状等,逐渐被人们冷落了,缺少对员工的精神奖励。 二、铁路运输站段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原则 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应有利于工作绩效与劳动报酬的挂钩,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有利于选才、用才、育才、留才。要达到激励与约束的目的,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作任何工作,必须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各类管理人员要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尊重职工的劳动成果,尊重并容纳有个性,有特点的职工。 2.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在实施奖励与约束机制中,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能凭个人的主观偏见、个人的喜好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而是通过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公证的制度,规范的测评标准,切实做到才尽其用。 3.坚持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对员工来讲同等重要,有不可替代的互相促进作用,工作好坏不仅关系到职工的票子,更要关系到职工的面子,关系到职工的位子。 三、运用现论。改革铁路运输基层站段激励与约束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管理、引导员工,向一定目标奋斗,激励与约束是主要手段,而员工追求目标的形式有赖于一定的刺激与约束,能力的发展也有赖于外界的激励与约束。济南工务段近几年在管理机制上不断深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 1.运用“公平理论”,实现同工同酬.完善内部分配管理 所谓公平,就是要使职工的劳动报酬更有合理性、公平性。员工不仅关心自己所获得报酬的绝对数,还关心自己的付出所得与他人的付出所得之间的关系。同工同酬则心理平衡,表现积极稳定,反之则心理不平,表现消极,波动。 济南工务段多年来积极探索内部分配的方式方法,在原来滚动升级的基础上,2000年又进行岗效工资改革,具体做法是“档案工资封存、按岗定酬、挂联考核结果”的模式。从2005年至2013年,段又出台了《职工待岗及处罚管理实施办法》、《干部安全管理失职渎职行为问责办法》、《管理岗位人员风险抵押金考核办法》等制度规定,使员工的工作业绩与劳动贡献挂钩更密切,充分调动员工立足岗位保安全、创效益的生产积极性。 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不断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铁路运输站段除重视物质刺激外,还应努力强化精神方面的激励。近几年来,济南工务段逐步认识到精神激励的重要性,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适当降低处罚额度,在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1).对工作能力表现出色,具备管理素质的工、班长,提拔到管理人员岗位上,先后近40名工人身份的同志走上管理岗位。(2).对取得突出贡献的员工和在部、局取得技术能手称号、及在各种竞赛取得好名次的员工给予一次性重奖的同时,优先推荐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试。(3).开展“讲身边事、赞身边人,寻找最美班组长(职工)”活动,充分挖掘、宣传一线班组长(职工)的感人事迹,在全段上下积极营造弘扬正气、崇尚先进、鼓舞士气的良好氛围。 3.充分考虑员工个体差异,实施差别激励 济南工务段近几年制定奖、罚机制时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对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员工优先考虑其工作环境,对31-45岁之间的员工优先考虑其工作稳定性。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员工考虑自我价值的实现;学历相对较低的员工考虑其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也考虑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不同需求。 4.千方百计,挖掘职工的潜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人员培养工作 近几年来,济南工务段在强化新进大学生的培养方面,采取加快他们成长的措施,对适应管理岗位的人员,先挂职工区副工长,在一线工区进行安全生产锻炼,再提拔到管理岗位上;对适应技术管理岗位的大学生,优先为其提供再教育机会,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对大专生,挂职班长进行锻炼,每年选拔出部分人员列入后备工长,进行重点培养,遇有全段工长空缺时,直接下令任用:对肯动脑子,专心学技术的,培养其走技师、高级技师这条发展路子。只有设计多条通道,让技术、管理、业务方面有专长人员不必挤“独木桥”,得到相应的晋升渠道,做到量才适用,各得其所,最大限度的发挥激励作用。 5.疏通岗位晋升渠道,发挥激励与约束作用 岗位升降机制必须坚持正确的任用方针,唯能是用,德才兼备。济南工务段在2008年制定颁布了一整套竞争上岗和配套方案,4-6月份对超员的济南桥、泰山桥、综合机修车间进行竞争上岗,通过竞争上岗,解决了部分车间超员及偏远支线车间缺员问题。2011年又修订《干部失职、渎职行为问责办法》,近2年先后有8名干部因失职、渎职被免职、撤职,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先后有20名工人身份的职工走上管理岗位。 借鉴各种激励与约束理论,制定灵活多样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才能充分调动铁路运输基层站段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生产几个因素浅谈 摘要:安全管理在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各施工单位要确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加强管理,积累经验,完善管理措施,做到铁路施工安全高效完成,交出质量合格的铁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主要对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生产几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加强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在铁路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工程安全事故也在不断增多,这不仅给铁路施工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而且也对铁路在今后运输的过程中埋下了安全隐患,同时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目前,铁路施工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也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要想解决好铁路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就必须加强铁路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在现有的施工技术条件和施工人员的素质基础之上,采用合理恰当的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的有关措施,减少或杜绝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重视铁路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保证施工质量,对于减少施工中的安全问题、节约施工和运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一、铁路工程概述 1、我国铁路工程特点 首先,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地势西高东低,铁路网跨越整个国土。甚至到达青藏高原、新疆等地质条件和气候恶劣的地区。这也决定了我国铁路建设穿越各种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条件,经历多变的气候和不同的人文。其次,铁路工程量巨大、施工工期长、投资大、面对的条件复杂,容易遭受各种未知和不可抗力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具有较大的风险。再者,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材料和设备的供应,还要保证施工人员始终处于合格的工作状态。这是一件任务艰巨的工作。需要保证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和设备供应单位,当地政府和沿途居民之间密切配合施工工作,解决施工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并且,铁路施工建设是露天作业,施工环境受天气影响很大,条件艰苦,尤其是在气候和地质条件恶劣的地区。这就要求施工人员有较强的忍受能力,能抵抗恶劣的天气,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保证铁路工程的顺利完工。 2、铁路施工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铁路在整个工程的进行过程中,面临的安全风险众多,各种风险因素贯穿整个铁路项目的施工建设过程中。铁路的安全管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所以决策单位、施工单位、当地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重视,使安全降低到最低。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减少经济损失。在事故发生前,能够有效地识别出事故,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能够增强工程施工方的安全管理能力,面对问题时的应变能力,并为行业提供有效的经验和解决方法,为以后的安全施工提供可行的防范措施。其次,能够明确工程目标,高效有序地进行施工,降低成本,节省工期,保证铁路工程的质量,使每个工程参与者都具备强烈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确保工程顺利完工。 二、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生产的因素 1、管理环节薄弱 近些年,我国对铁路施工单位的基础管理越来越重视,给与了更多的投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如此,我国铁路施工单位的管理环节仍然比较薄弱,主要原因还是实行建设项目管理的时间较短,理论体系不够成熟,实践方面还没有明显的成效,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举例说明,一些建筑企业为降低劳动力成本,用人偷工减料,管理人员往往一人身兼数职,由于人的技术特长存在差异,个人精力也有限,就造成一些管理岗位的工作不能完成。再如,有的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方面的管理缺乏重视,缺乏安全生产的监督,甚至为减少部门设置,不设立安全监察机构。还有一些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没有做好紧急预案,对安全事故的发生缺乏充分的准备工作,管理不到位,以致于开工以后出现紧急事故难以应对。 2、安全意识淡薄 安全管理,意识先行,铁路施工安全作为铁路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意识上引起相关人员足够的重视。鉴于铁路施工安全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以及铁路建筑施工本身投资大、工期长、时间紧、人员分散的特征,施工单位必须树立安全责任重于天的思想,提高安全意识,并针对铁路施工的特点明确责任划分,勤于管理,避免责任叠加产生互相推诿的弊端,不管是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以及配合单位,还是监管部门都要担起各自责任,树立安全意识。否则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后果难以预料。 3、人员素质偏低 铁路施工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需要管理部门、勘探部门、安全部门、施工部门各个部门的合作,涉及到人员的整体素质的高低关乎到整个工程的质量的好坏。尽管近些年铁路施工单位在提高施工人员素质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和心血,但成效不佳。在铁路施工行业中,仍然缺乏高素质人才,尤其是缺乏身兼技术、管理、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没有人才也得开工,毕竟铁路工程现今面临工程量大,施工任务多,时间又紧迫的形势。这种情况下,一些施工单位开始招募缺乏系统的安全生产与技能培训的民工,这些民工充斥在施工队伍,导致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三、加强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1、在铁路施工前期严格做好准备工作 充分做好铁路施工前的各种准备工作,是保证工程顺利完成施工目标、确保工程运输安全的前提条件,所以就要求施工企业要提前制定好合理的施工程序,采取有效的施工技术,在工程施工前,对所有参加作业的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搞清楚工程作业中存在的疑点,严禁带问题进行作业。同时,铁路运输企业也要针对施工过程中运输组织的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运输事故等,制定合理的应急处理预案,成立领导小组,搞好施工协调工作。另外,铁路运输企业还要同有关的运营线路作业的单位,签订相关的施工安全协议,明确各自的义务与责任,同时对施工的关键内容进行核对,确保施工过程中采取的相关安全措施准确到位,保证施工安全。 2、建立完善的施工监督检查责任制 这就要求铁路施工单位同有关的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理的公司、进行铁路运输安全监管的人员,各自明确其责任,各司其职。若质量监理公司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以及不符合工程质量标准的,要及时向铁路施工单位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同时,有关安全监理的人员一旦发现工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也有权利要求施工单位停止施工。如果施工单位不能及时停止施工,对各种问题进行整顿的话,那么之后发生的安全事故则由施工单位一人来承担后果,但是对于因监督不力导致的工程事故,就要由有关安全监理的人员来承担其责任,另外,如果由于铁路交通质量埋下的交通事故隐患,引起交通事故的,就要由施工单位和质量监理公司共同来承担责任。 3、进一步强化铁路施工中各单位和部门的整体配合 目前,在我国的铁路建设工作中,存在施工企业与相关管理部门“脱钩”的现象,由于各方立场不同,所以对问题进行考虑的角度也不同,铁路施工企业通常重视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施工方便,而对于铁路运输企业来说,则重点考虑减少施工过程中影响其正常运输的因素,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双方企业的要求,就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最优施工方案。在铁路的施工过程中,要涉及到施工、设计、建设、监理、供电、电务、工务、机务、车务等大量单位,这也需要各部门能够在统一指挥下,树立保整体、促大局的意识,不随意拖延时间,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完成施工任务,确保施工可以更加有序、安全地推进。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浅谈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 【摘 要】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是全方位、多方面、立体的活动。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特点决定在其活动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误区,从而产生事故隐患。项目安全生产管理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弥补现在的不足,形成行之有效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关键词】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改进措施 前言 当前,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实施情况与期望的目标值偏差较大,涉及的管理问题较多。作为普通的现场安全管理者,简单总结出现阶段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了解相关信息,让更多部门、更多专业人士参与进来关注安全,抓好安全工作。加强对安全管理的认识,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寻求更好的安全生产管理思想和方法来指导实践。 1、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概述 1.1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概念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施工企业及有关单位对铁路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监督、协调和改进等一系列致力于满足生产安全管理的活动。 1.2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特点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大,周期长,涉及面广,从立项到投产运营后的整个周期中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各种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就施工阶段而言表现出以下特征:(1)风险存在的普遍性。(2)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3)风险发展的渐变性。(4)风险表现的多样性。 1.3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原则 (1)“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它体现了安全和生产的统一,生产和安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不能分割更不能对立。在生产过程中必需建立事事有人管,人人抓安全的工作机制。 (2)“安全具有否决权”的原则 在对项目各项指标考核、评优创先时,安全指标没有实现,其他指标顺利完成,仍无法实现项目的最优化,安全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 (3)“坚持动态安全管理和全过程控制”的原则 生产活动中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安全管理,时时刻刻关注安全。 (4)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 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整改预防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责任领导不处理不放过。 1.4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 目标可分为:识别项目的各种风险;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害;总结风险带来的教训。 2、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2.1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问题 由于施工单位处于主体和核心地位,因此安全问题主要出在施工单位身上。具体表现: (1)项目管理模式上。铁道部一致要求推行架子队扁平化管理模式,而从根本上没有解决工程分包问题,导致了施工管理不严格,安全培训不到位和安全投入不足或基本没有等情况。 (2)施工单位成本管理。施工单位为谋取效益,在施工过程中低单价操作,而包工头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会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导致安全事故的不断出现。 (3)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力度薄弱,管理体系不能正常运转。项目部、分部安质部缺失作业队的安全管理,这恰恰是安全管理末端重点,违章作业、违规施工、违章指挥频繁发生。 (4)施工安全设施不够完善。临近既有线施工的安全警示设置不规范、不标准,基坑、高空作业等临边的防护不到位等现象较多。安全措施费的投入未真正落实安全生产上,致使安全工作实施困难。 (5)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由于施工现场人员流动性大,队伍多,人员统计与培训工作难度大,未经培训上岗作业的人员较多。 2.2勘察设计单位主要安全管理问题 勘察设计单位不按要求进行勘察或设计,使勘察设计结果存在缺陷,缺少现场调查,安全措施设计考虑不周全,不能保证铁路工程和施工人员安全。在施工配合过程中,需要设计出方案解决的安全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错失良机,安全风险问题恶化。 2.3监理单位的主要安全管理问题 未独立建立安全监理工作体系,缺少一套有效可行的、具有操作性的安全监理工作方法,缺少成熟的验收标准。目前唯一套《铁路工程基本作业施工安全技术规程》及各专业施工安全技术规程,未引起各参建方的重视,甚至没有推广使用。目前安全管理都是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文件性质工作要求,针对性和具体操作性不强,安全管理工作大部分停留在了书面管理上,监理现场实施安全管理难度大,执行效果不好。监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安全管理理解和思想认识有很大的差距,想要达到一个较高层次的水准,落实人人管安全、人人抓安全存在一定的难度。 2.4建设单位的主要安全管理问题 由于建设单位没有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和系统的工作方法,针对现场管理随意性很大,更多的是无纸化管理或转发文件管理,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不严格。 2.5政府法律和监管不到位,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滞后,管理出现真空 政府的安全生产管理监督行为流于形式,检查停留在表面问题上,深层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起不到监督检查的效果。 2.6缺乏适合市场经济的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铁路工程建设投资规模和体制发生变化,安全生产管理与之不太相适应,因此政府主导安全监督管理出现管理漏洞,加之铁路施工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监管效率低,致使安全管理不到位,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并行的市场管理体系未形成。 3、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改进措施 3.1加强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的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优势在于使人们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受他人支配的管理,激发人们的活力,用目标来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现在项目安全工作开展更多是被动的的开展,由上往下强压,安全意识不强,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着侥幸心理。所以要实现目标管理就必须完善目标体系,层层制定目标,全员参与,注重实效,重视职工的培训教育,完善目标的评价制度,激励和处罚并举。 3.2加强铁路工程安全生产检查 铁路工程建设生产过程中检查并消除生产过程中因设备、人员操作、材料使用、工作环境等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的作用。安全检查时对组织者和参与者要求较高,根据规定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熟悉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认真检查。检查内容要分等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做好检查结果的处理,明确整改内容、期限、负责人和整改结果的验收。 3.3落实铁路工程安全生产责任 建立健全自我约束,安全目标责任,安全目标考核,安全目标管理监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将安全生产责任分解到部门、岗位、人员,在责任层面上分析和把握安全生产的存在问题,并对安全生产活动进行严格检查、考核、奖罚。 3.4加强铁路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以改善员工的安全行为,通过定期的的培训和内部教育,对施工单位的主要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其他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了解安全生产的意义和危害性,掌握安全生产知识,辨识危险源即采取的预防措施,熟悉岗位职责以及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劳动纪律等。 3.5安全生产监管应是全方位,多方面,多层次,突出安全生产工作立体效应 (1)树立安全也是经济效益观念,摆正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认识不到位是一切工作不到位最为深层次的根源。施工单位领导认识不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重经济发展、轻安全的现象依然存在,对安全生产工作消极对待或被动应付,没有把安全生产摆上重要位置,只把安全工作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这种管理思想观念是不成熟、不可取的。 (2)树立安全管理不能只盯着“不发生事故不死人”的观念 当前一些领导把“不发生事故不死人”当作安全生产工作的成效和目标,而这只是半截子工程。提到安全生产,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爆炸等恶性事故,然而安全生产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不能忽视,那就是生产在一线的工人们他们的安全健康。 (3)树立安全管理不能片面搞“整改事故隐患”的观念 只有运用系统原理,从整改事故隐患中及时做出了如何避免类似事故发生的具体措施,才能既治标又治本。因此,在工作实践中,要辩证地看待“整改事故隐患”,不能搞形而上学,要科学取舍。片面搞“整改事故隐患”,还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倾向。 (4)树立立体效应观念,多部门群策联防,综合治理 在安全生产管理概念中提到安全生产工作涉及众多的部门和相关主体的利益,日常的协调工作量非常大,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企业、工人环环相扣。安全生产工作问题,单靠哪一家的力量都很难解决,必须各方面齐抓共管。 (5)运用科学发展观理念,不断改进安全监管方式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目前许多安全生产监管部门都处于疲于应付的局面。要运用科学发展的理论,从以往重点对具体隐患的检查,转变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为主,查找企业的管理薄弱环节,促进安全生产体系的完善,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从以往重点以告知形式的检查,转变为随机抽查、暗访及巡查为主。坚决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以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安全监管人员成为企业安全员的不正常现象。对安全责任不落实,致使隐患加重、甚至发生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严肃追究责任。特别是要加大对责任人的处罚,确保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实。 3.6解决安全生产管理深层次的问题,坚决取缔违法分包、层层转包行为 铁路工程建设实行架子队管理缺乏相关的强制性保障,未得到有效推行。名义上是架子队,其实质上是分包,出现了包而不管的现象,安全管理工作交给包工头管理,岂能落实好?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体制问题,强化各个职能部门审批把关制度,使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实施有效地运转,才能真正落实全生产管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4、结束语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与生产是紧密联系的,因而管生产必须重安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艰辛的过程,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在我们能力范围内齐抓共管,认清安全高于一切,安全就是生命极端重要性。相信在今后的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通过努力一定能够实现安全工作目标。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创造学》在铁路安全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 【摘 要】本文阐述了铁路维修企业推广应用《创造学》的方式方法及所取得的创新成果,提出了《创造学》是人们创新的有力工具和解决难题的有效手断,其全新的思维方式是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关键词】推广应用;《创造学》;为安全生产服务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以加速度进行更新,铁路新设备、新任务迫使人们去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技能,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创造学》是人们开发智能、开发创造力的一门新学科,而且由于它好学、易懂,方法简单多样,适应范围广,能够立见成效。对于铁路基层站段、车间在安全生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方面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多年来,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金温铁路工电部内积极推广应用《创造学》,大大提高了职工的创造力和现场技术攻关能力。几年来职工共提出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一百三十多件,解决生产关键问题二十一个,完成技术革新十六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职工技术业务素质和设备维修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在安全生产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截止2014年2月28日,工电部实现无一切行车事故4986天,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1 《创造学》的推广与普及 《创造学》引进我国已有几十年了,但推广普及面还不够广,对铁路企业来说,推广应用《创造学》也可以说是起步比较晚,特别是基层站段,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创造学》了解不多,应用更少。多年来,“创新”一词使用率很高,大到国家级的科学技术、治国理念、经济体制的创新;小到铁路站段、车间、班组的维修管理体制、检修方法的创新;从站段管理层到班组员工都想提高自己的创造力,都想为企业出谋划策,都想为企业创新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但苦于找不到创造的对象和方法。那么《创造学》可以帮助您解决这个问题,会使您受益终身。如果全体员工都普遍掌握创造技法并用其去指导我们的工作,开发出我们每个人的潜在的创造力,那么我们的企业就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有可为,永远立于不败这地。 多年来,我部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实际,在职工中组织学习、推广和应用创造学,深受广大职工的欢迎。五年前,在通信专业率先举办了第一期《创造学》培训班,概括讲解了《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紧接着详细讲解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国内外应用创造技法所取得重大成果的实例,很受职工欢迎,特别是一些现场技术骨干,对此很感兴趣,要求学习一些具体的创造技法。根据职工的要求,我采取了边学习、边应用、边进行智力训练的方法。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就利用所学的“缺点列举法”解决了生产关键问题3个,提出合理化建议13项。 推广普及《创造学》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必须结合安全生产实际和本单位人员素质情况进行。培训的内容、方式应有所不同,应因人而异。 如推广普及的对象是现场工人,在学习的内容上,应选择那些简单易懂,在实际生产中能经常用到的创造技法进行学习。在培训的方式上要选用直观的教学方法,结合生产实际去讲解,使他们觉得《创造学》并不深奥,距他们每个人都不遥远,只要努力学习,都能掌握,都能出成果。如:现场老工人葛春荣,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在学习“缺点列举法”、“和田十二法”等常用创造技法后,针对金温公司原有铁路道口电话的问题,利用“缺点列举法”,找出了原道口电话的5项缺点,又用“和田十二法”中的“加一加”技法,在原有的道口电话机上加装了受信放大、交流电铃、自动转换备用电源、电子振铃器等。研制出适合多台电话并接的道口专用电话,克服了原来通话声音小、振铃电压低、呼入铃声小的问题,提高了道口电话的运用质量,保证了行车安全,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 如果推广普及的对象是管理人员,在学习内容上,应重点学习“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团体创造活动及其组织技法”。如果推广普及的对象是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的重点应是“创造性思维和新产品开发”技法,使他们学有所用。 2 创造学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推广普及《创造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创造学》为企业安全生产服务。宣传普及是应用《创造学》的过程,而应用《创造学》解决实际问题则是推广普及《创造学》的目的。多年来,创造学在我部应用的范围不断拓展,从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到经营管理和目标决策,从安全管理到安全基础建设上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长期以来,铁路基层站段、车间在一些安全管理、技改项目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往往是主要领导召集各科负责人,开会研究讨论。有时由于意见不统一,会相互指责,领导很难下最后决定,造成时间的浪费和时机的流逝。主要领导苦于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通过学习《创造学》和智力训练,使我部员工在在传统思维方式上有了新突破,拓宽了思路,掌握了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如:我部开展的“四个一”安全活动办法,就是利用创造技法中“缺点列举法”、“头脑风暴法”制定出来的。通过对前几年一直延用的安全活动办法进行缺点列举,共列举出7条缺点,然后又组织相关负责人、技术人员、现场工人共8人,利用“头脑风暴法”,召开智力激励会议,由办公室主任召集,明确议题,并要求在会议期间不能对别人提出的方案、意见进行批评和否定。无论职位高低一律平等,为与会者创造一个平等、自由、敢想、敢说、畅所欲言的宽松环境。经过1小时的热烈发言,共提出各种创议26条,记录员全部记录下来,经会后整理、筛选、归纳,最后形成了内容充实、形式新颖、简单适用、深受职工欢迎的“四个一”安全活动办法。该办法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受到职工的一致好评,因活动效果好而受到浙江省国资委的表扬。 随着《创造学》在职工中的推广和应用,职工应用创造学的愿望月十分迫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引导,为职工提供施展创造才能的机会。部每年给各车间下达技术创新计划,要求职工利用创造技法自选项目。由于职工已经初步接受了创造学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技法,大大扩展了思路,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在设备大中修、技术改造、病害整治中,都能把所学的创造技法与生产任务紧密联系起来,解决了一些生产关键问题。如:为了解决山区铁路通信不畅的问题,我们采用了“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技法,用其它通信运营商已有的设备为自己服务,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为金温铁路建立了一个可靠的“立体通信网”,使金温铁路通信从单一脆弱的一条线,变为能与移动、联通、铁通互通、有线和无线互通,在几乎不投入资金的情况下,实现了金温铁路移动虚拟网手机直拨金温铁路自动电话的功能,同时也实现了机车与机车、机车与车站、机车与调度的长途无线通信。当金温铁路没有环保护的光缆中断时,可确保金温长途通信不中断。又如:局电务处要求通信部门要配备多台事故障救援电话,当铁路发生事故时要在第一时间赶赴事故障现场,及时接通电话。接电话需要电话机、电话线、照明灯、雨伞行等备品,其重量超过80公斤,且携带不便,浪费事故救援的宝贵时间。针对以上不利因素,我们在重量上用了“减一减”、在外型上用了“变一变”、在体积上用了“缩一缩”、在功能上用了“加一加”的思路提示法,研制出携带方便、组合式、功能齐全的“便携式事故障救援电话机”。在金温线“10.8”事故障救援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受到现场指挥的表扬。《创造学》不仅仅在通信专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工务、路桥、信号、电力等专业也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大大促进了安全生产。 多年来,创造技法已被我部员工所接受,并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应用。通过推广应用《创造学》,使我们认识到:创造技法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有力手段和创新工具,其全新的思维方式是我们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创造学》好比是种子,职工群众好比是沃土,只要我们把《创造学》的种子播撒到职工中去,就会结出丰硕的创新成果。我们相信,全面推广应用《创造学》的群众性创造活动将不断兴起,将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就会在生产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将有所收获。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融合“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 提升铁路安全生产管理能力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特有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对鼓舞人、凝聚人、塑造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工作方式是用理性疏通人、用亲情教育人、用关爱接触人、用热情帮助人。在路局党委提出这一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后,在一年多的实践中显示出的它的强大生命力,在安全生产中显现出良好地实践效果,今后在推行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 党政 价值观 一、“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让铁路职工参与铁路安全管理“主人翁”地位理性回归 以往,我们铁路沿线小站的许多职工退休的时候都是卷卷铺盖就走了,对自己奉献一生的两根钢轨有着无限的不舍情怀,有着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回忆,但是这一切又有谁愿意聆听?工区的劳务工每天被泥水和汗水涔湿透衣服,冬天在湿寒中等着下一个作业天窗,夏天冒着烈日施工,他们何时又曾被我们记起过?他们捣固的道床,他们更换的轨枕,他们在荒野深山中看守着危石落岩,却都是我们安全的基础。如南宁、百色工务段党委给刚退休离开工作岗位的职工召开座谈会,领导干部亲自参加,回忆退休职工功绩,肯定退休职工贡献,让退休职工深情满怀回忆美好从前,寄予晚年祝福,给披红带花,真情感人。他们还给劳务工同样的政治待遇,职工开会同时参加,对有工作奉献的劳务工一起表彰,一起奖励,让在岗职工、退休职工、劳务真切感受这是我的家,我是这的主人,我要为我们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主人翁”地位理性回归,“让安全理念成为行为习惯”,把“要我讲安全”真正转变为“我要讲安全”。 二、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唤醒铁路职工真诚热爱安全管理的良知 铁路沿线大部分地区环境艰苦,文化生活匮乏,位于南昆线上的板其车站就是这样一个小站,来到这个小站,给人第一眼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四面环山,车站“吊”在一座大山腰上,两头隧道一夹,在偏僻的山沟里进也进不来,出也出不去,与世隔绝。站长梁忠华没来以前,这个站的职工心是死的,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是厌恶、憎恨但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干的态度,更不用说对安全管理是真诚热爱的了。这种工作态度的最直接表现就是,车站值班员在给列车放通过信号时是坐在椅子上歪斜着身子用棍子捅控制台上信号按钮,每当接到外边打进的电话时,开口就说“板其监狱”。他们对工作岗位热爱,被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得不到“亲情”关爱所埋没,于是他们在拿岗位消遣,拿安全开玩笑。正是站长梁忠华来后,用热情营造幸福环境,用激情点燃事业希望,用“亲情”帮助后进职工找回爱岗敬业良知。从此这里成了爱岗敬业乐土,成了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业典范,成了南昆线上的先进站。每一个正常人都有正常的良知,“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帮助职工把埋没很久的敬业爱岗良知给找回来,当敬业爱岗良知给找回来后,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岗位、重要项点还怕没有人去落实吗? 三、 “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调动铁路职工克服安全管理工作困难的力量 南昆线冗百线路工区管辖的线路,小半径曲线多、伤损钢轨多、失效枕木多、线路几何尺寸变化快,生活条件困难,经常持续缺水,生活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保障线路安全的任务虽然艰巨,但他们却充满干劲十足,充满信心,因为他们有着他们的好兄弟汪伯华,大家信服他,愿意跟他干。他业务不仅熟,工作带头,对每一名职工,他都当成兄弟姐妹,张哥李姐地称呼他们。他们也把他当成知心人,大事小情都愿意和他说一说。有时候干活累了或发奖金了,他会在收工后自己掏钱买来酒菜,在宿舍和大家聚一聚,聊一聊,讲讲工作中的问题,说说下一步的干法,融洽职工之间的感情。沙厂坪工区有位职工原来一心想调走,和汪伯华干了一段时间后,段里要调他到条件好的工区,他死活不愿意走。后来,汪伯华因为工作需要调动时,职工们都流下了真情挽留的眼泪。2006年以来,汪伯华同志先后把5个后进工区带进全段先进班组行列,被誉为“后进班组的119”。为了全面掌握工区线路设备质量,别人每月检查一遍,他往往要检查几遍,确保不漏一个病害、不留一处隐患。几年来,他所在工区负责维修的线路设备质量始终排在全段前列,线路质量优良率达95%,合格率达100%;他所带的沙厂坪、冗百工区多次荣获南宁铁路局先进班组、标杆班组和铁道部工人先锋号等称号。他时时处处为职工着想,每年春节、“十一”等长假,总是主动提出留在工区值班。职工们都说:“跟着这样的工长干我们没的说,这样的共产党员我们打心眼里佩服。”他真正做到用真情把人心拢起来,确保线路安全。 四、“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能让“严格管理”与“亲情关爱”和谐配套 铁路企业的“半军事化”属性注定铁路企业需要“严格管理”。但是光又“严格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容易陷入被动、机械管理状态中,让职工在机械状态中抵制管理。单纯的“严格管理”可以让职工怕,但却不能让职工服。职工在抵制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是“劳资交换”的态度,即,给多少钱,干多少活。既没有为企业尽职尽责的主动性,更没有工作幸福、幸福工作的归属感。无论科学技术多么发达,人还是操控机器设备的主体,是生产劳动的主要动能,想单纯依靠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来取代人工发展生产的想法至少现阶段是不可行的,离开了人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主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没有办法实现。只有让“严格管理”与“亲情关爱”和谐配套,才能抓住人这一主导安全风险的核心要素,实现安全风险管理的科学发展。 五、小结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摒弃那种“非敌即友”、“非正即反”的两极化思维,坚持“注重典型开路、注重领导方法、注重干部作风、注重职工想法、注重营造氛围、注重方式方法”的“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将“严管”与“关爱”和谐统一,以实现铁路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浅谈铁路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 【摘 要】 针对当前的铁路施工,本文从铁路安全管理认识、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安全管理的四点措施及安全管理具体做法。 【关键词】 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铁路建设得到了蓬勃发展,由于安全管理跟不上规模的扩大,对新技术的安全特性认识不足,以致新运营的线路屡次发生故障、事故。为了有效的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将事故控制在最低限度,必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方针,通过几年的铁路建设安全管理工作,笔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安全管理进行了思考。 一、铁路安全生产管理的意义 铁路安全生产就是运输系统运行秩序正常、旅客生命财产无险、货物和运输设备完好无损的综合表现,是在运输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上述目的而进行的全部生产活动协调运作的结果。铁路运输生产的根本任务就是把旅客和货物安全、及时地运送到目的地。起作用、性质和特点,决定了铁路运输必须把安全生产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而安全管理,就是直接控制和保障安全实现的有力工具。它是稳定运输安全局面的手段。如果安全形式不稳,不断发生事故,势必打乱运输秩序,干扰总体部署,分散工作精力,社会舆论也会反映强烈,铁路工作会处于被动状态,铁路改革与发展就会失去了重要前提与基础。因此,稳定运输安全格局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没有良好的运输安全环境,一切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谈起,为保证铁路改革与发展顺利进行,必须把安全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二、铁路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随着铁路快速发展,因建设造成的重大生产事故和运营事故不断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危害,当下的安全生产管理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一)当下的安全管理它不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安全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现阶段我们强调了“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在安全生产责任制中规定了各个阶层、部门、各级人员应负的职责,但实际上抓安全的除去专职的安全干部外,其他工作人员很少对安全工作去系统地贯彻。 (二)当下的安全管理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大部分停留在口头上。安全工作很少讲经济效益,很少与经济效益挂钩。施工中发生伤亡事故,到底造成多少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没有认真去统计。 (三)安全工作着重于对已经发生的伤亡事故的分析处理,而对事故前的预测、防范工作却欠缺,即属于事故管理型的,而不是事故防范型的,没有真正做到“预防为主”。 (四)安全认识不到位,重生产轻安全,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缺乏法律观念和意识,逃避承担法律义务和责任;没有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安全意识谈薄。甚至有“死人算什么,施工哪有不死人的,不就是赔几十几万嘛,有什么了不起”的非人道的错误思 (五)安全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管理手段落后;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安全管理大多以罚代管,忽视设备和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忽视安全设施的建设;有些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目的不是用于管理而是应付检查,不仅不重视制度的建设更不重视制度的贯彻落实。 (六)事故应急预案和预案的实施有明显不足,在诸多的事故救援过程中应急救援响应的启动迟缓,应急救援预案的实施错杂无章。充分显示了应急救援工作重视不足,应急救援演练华而不实。 三、铁路安全生产管理的四点措施 (一)统筹全局,实行系统安全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导致发生灾害性事故的原因是很多的,包括人、设备和环境等因素,如人的误判断、误操作、违章指挥及违章作业,设备缺陷、安全装置失效、防护器具的缺陷、作业方法及作业环境的缺陷等。所有这些因素又涉及到设计、施工、操作、维修、贮存、运输及经营管理等许多方面。因此,安全是同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环节和条件发生联系并受其制约的,不考虑这些联系和制约关系,只是孤立地从个别环节或在某一局部范围内分析和研究安全保障,是难以奏效的。 (二)落实“预防为主”,进行预先安全分析与评价 预防事故的关键在于认识危险,进行危险性预测,运用科学知识和手段,对施工中实际存在的危险及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其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和推断,进行危险源辨识,明确施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危险所在并进行预防,同时也可对各种设计方案能否满足施工安全性的要求进行评价,作为制定措施的依据。 (三)对危险性施工进行归拢统计定量分析 安全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界定的问题,也就是界定是否安全,可行与不可行的界限。对危险性施工进行归拢统计定量分析,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研究故障和事故同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揭示其规律,就可以 对危险性等级及可能导致损失的严重程度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为选择最优的安全措施方案提供依据。 (四)落实安全投入,把安全与生产统一起来 安全生产费用的足额使用是施工过程中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物质保障,安全生产费用的足额、合理、科学使用才能保障施工的安全性、可靠性(安全性是指没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把可靠性、安全性和生产稳定三者结合起来,是施工决策与施工管理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则。 四、安全生产管理的做法 (一)形式多样的进行宣讲、培训安全知识及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生产管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放在重点位置;在教育途径上要多想办法、要多管齐下。不仅要通过安全培训、常规性的安全教育,还要充分发挥安全专题会议、安全画报、宣传条幅等多种途径的作用,不断加强宣传效果; (二)“以人为本”是安全管理的核心 施工生产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者、被管理者、管理的初衷及最终目的都是人。 安全生产管理人是最根本的,需要重视人、激励人,就要在管理方式上实行民主化。一项决策做出之前,应把方案拿出来,项目经理组织一线施工人员逐层进行讨论,做出反馈意见,必要时可以跨级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正确和实施的顺利。 (三)加强安全考核 一是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安全考核达标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数额必须大; 二是评选安全标兵、安全先进生产者,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充分发挥“形象激励”、“内在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的激励作用。 (四)安全管理要全员、全方位管理 所有施工生产过程都会存在不安全因素,都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危险性。所以生产过程中,必须考虑其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必须工程技术、物资设备、工程试验、综合管理、商务合约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严格要求,从而确保安全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五)安全管理要常抓不懈,建立长效机制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从一个项目进场开始,要一直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直到竣工。在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安全管理,检查、监测、识别、评价并控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总之,施工过程中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和现场安全检查,严格按有关规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要及时查出隐患,认真进行整改,制定安全防范措施,保证安全生产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防止出现新的事故隐患;要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得安排没有取得特种作业资格的职工从事特种作业;全面推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浅谈铁路工务物资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 【摘 要】 线路设备及其零配件等物资是工务段完成铁路线路与桥梁养护和维修任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其管理水平及关系着列车行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是工务段实现其节约型运营模式的关键。本文从物资管理对铁路安全生产的意义出发,针对当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提高铁路工务物资管理水平的具体方法。以期在确保物资供应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消耗,实现铁路整体的安全、高效、及节能运行。 【关键词】 物资供应 铁路 规范管理 采购计划 1 工务段物资管理对铁路安全生产的意义 作为铁路系统的基层单位,工务段担负着线路与桥梁设备等的养护和维修任务,其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对铁路道口的看守和巡道等确保线路安全、顺畅的运行。而在确保铁路安全生产的工作中,作为线路日常养护与维修的物质基础,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线路设备及其零配件当然是不可或缺的。线路设备及其零配件主要包括钢轨、轨枕、曲线、道床、防爬设备及连结零件等。这些设备与配件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线路结构,在承接机车荷载的同时,为列车运行提供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结构部分满足相关的强度和稳定性标准要求,各部分之间连结紧密顺畅,才能保证列车按照既定速度平稳、安全、连续地高效运行。 一方面,随着铁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路设备及其配件的技术革新也不断涌现,如何应用强度高、韧性好、使用寿命长的配件,使线路的维修养护工作上升到更高的技术水平,已经成为了摆在工务段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线路维护所需的大量设备和配件成本高、占地多,特别是在经营自主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物资材料成本已经成为了工务段运营中的主要支出,因此,采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做好线路维修计划和设备台账的标准化,使线路物资的管理紧跟现场,推进节约型工务段的建设工作,也就成为了工务段管理的重中之重。 2 当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问题的发生,主要是受到了传统铁路物资管理体制的影响。与其他行业相比,铁路物资的设备及其配件多为专用器材,往往由铁路局本身负责组织供应,其管理的统一性和集中性非常大。传统的分配供应体制在国家批准物资申请后,统一分配,造成了供应机构重叠、储备分散、成本提高、管理绩效不理想等问题。而随着铁路经营改革的推进和铁路局市场主体地位的落实,各铁路局、各工务段也开始转变观念,开展精细化管理以促进成本节约型运营模式的实现。然而在合理控制开支的过程中,工务段的物资管理也呈现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需要引起相关管理者充分的重视。 首先,在构建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落实物资采购审批、执行等制度时,常存在因管理者责任心不足而导致的违规现象;其次,目前一些工务段提出了“零库存”的物资管理目标,以期通常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来提高铁路设备与配件的利用率,但落实到实践中,就变成了无计划的随买随用,无法发挥预算管理体系的优势;再次,虽然各工务段都建立了物资管理台账,但台账登记的不够规范和及时,导致台账形同虚设,未能充分实现其管理职能;此外,各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操作系统未统一、监督机制不健全等情况,也都是目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3 提高铁路工务物资管理水平的具体方法 3.1 建立可追溯机制 切实落实管理制度 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及其执行力的提高是铁路工务物资管理增效的先决条件。在制度的制定环节,应首先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删除其中与现代铁路企业经营不相符合的条款,增加新体制下需要落实的项目,并重视对约束不明条款的细化和明确。而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则应通过有力的监督,建立“谁经办、谁负责”的可追溯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将员工在采购渠道、配件质量、供应时效、工作程序等方面的工作绩效与经济奖惩相联系,并通过使用责任追究警示板、红黄牌警告的形式,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警惕感。 3.2 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与“零库存”目标的实现 预算管理系统的建立应以切实掌握现场维护工作所需物料的现状为前提,科学测定能耗指数,完善费用标准体系,对不同部门不同季节需要采购的物资、数量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管理,提高计划的准确性;通过强化物资采购计划审批制度,确保计划的实施兑现;并优化库存结构,合理定量储备设备、配件,并根据各仓库日常消耗数量,正确分配到各仓库。此外,还应依托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建立一个规范、有序、可靠的信息化平台,从而提高核算的准确性。 物资管理“零库存”的目标是通过减少库存而增加工务段资金的流动性。因此应在预算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对部分常用物资和配件,实行“以厂代储”、“以用定购”、“以店代库”、“零距离供货”等管理措施,“以厂代储”和“以用定购”是指将没有使用的配件物资作为供应商产品存放在物资仓库内的,由材料科暂时负责保管,不形成购销关系。“以店代库”则是指对于金属类、工装设备配件等的供应,通过合理的程序,在本地区选择一家供应商,机务段采用“以用定购”、“代保管”的形式对其产品进行使用和保管。上述办法的实施,有效减少了流资的占用,并通过供货距离的缩短,缓解了物资供应压力,确保了物资供应的及时性。 3.3 台账的规范管理 为使现场数据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在台账及其他技术资料中,工作中应要求所属各车间、工区保管好上年年末的配线图、综合图、道岔铺设图、以及道口登记簿等技术资料;对于钢轨、成段更换轨枕等的维修更换与钢轨、轨枕、道岔等的大修更换应及时填写设备变更通知单,并上报线路技术科,所在工区一并修改钢轨轨枕台账,确保各类台账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以现场的技术数据为准,做到技术资料与现场技术数据相符。确实要对技术资料进行变更时,必须书面提出设备变更申请,上报线路科,接到线路科下达的变更通知后,方可进行设备的变更,并应填写设备变更通知单。当年大机作业后的技术资料应及时修改现场技术数据,做到资料与现场技术数据相符。此外,台账的填写必须依据相应的填写规范,填写并整理完成后应妥善保管,并须采取定期与随机两种方式进行抽查和检查,确保填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 结语 从工务段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看,目前的物资管理水平还未能满足现代化铁路企业的组织需要与列车行驶的安全需求。有鉴于此,工务段管理人员应对物资的采购、储备、供应等经营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根据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力求以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机制确保各种设备及其配件供应到位,并以有力的监督,达到物资供应质量提升和成本消耗降低的效果,最终实现铁路系统的运行安全。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浅谈铁路工务物资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 摘 要:线路设备及其零配件等物资是工务段完成铁路线路与桥梁养护和维修任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其管理水平及关系着列车行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是工务段实现其节约型运营模式的关键。本文从物资管理对铁路安全生产的意义出发,针对当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提高铁路工务物资管理水平的具体方法。以期在确保物资供应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消耗,实现铁路整体的安全、高效、及节能运行。 关键词:物资供应 铁路 规范管理 采购计划 1 工务段物资管理对铁路安全生产的意义 作为铁路系统的基层单位,工务段担负着线路与桥梁设备等的养护和维修任务,其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对铁路道口的看守和巡道等确保线路安全、顺畅的运行。而在确保铁路安全生产的工作中,作为线路日常养护与维修的物质基础,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线路设备及其零配件当然是不可或缺的。线路设备及其零配件主要包括钢轨、轨枕、曲线、道床、防爬设备及连结零件等。这些设备与配件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线路结构,在承接机车荷载的同时,为列车运行提供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结构部分满足相关的强度和稳定性标准要求,各部分之间连结紧密顺畅,才能保证列车按照既定速度平稳、安全、连续地高效运行。 一方面,随着铁路技术的快速发展,线路设备及其配件的技术革新也不断涌现,如何应用强度高、韧性好、使用寿命长的配件,使线路的维修养护工作上升到更高的技术水平,已经成为了摆在工务段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线路维护所需的大量设备和配件成本高、占地多,特别是在经营自主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物资材料成本已经成为了工务段运营中的主要支出,因此,采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做好线路维修计划和设备台账的标准化,使线路物资的管理紧跟现场,推进节约型工务段的建设工作,也就成为了工务段管理的重中之重。 2 当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问题的发生,主要是受到了传统铁路物资管理体制的影响。与其他行业相比,铁路物资的设备及其配件多为专用器材,往往由铁路局本身负责组织供应,其管理的统一性和集中性非常大。传统的分配供应体制在国家批准物资申请后,统一分配,造成了供应机构重叠、储备分散、成本提高、管理绩效不理想等问题。而随着铁路经营改革的推进和铁路局市场主体地位的落实,各铁路局、各工务段也开始转变观念,开展精细化管理以促进成本节约型运营模式的实现。然而在合理控制开支的过程中,工务段的物资管理也呈现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需要引起相关管理者充分的重视。 首先,在构建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落实物资采购审批、执行等制度时,常存在因管理者责任心不足而导致的违规现象;其次,目前一些工务段提出了“零库存”的物资管理目标,以期通常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来提高铁路设备与配件的利用率,但落实到实践中,就变成了无计划的随买随用,无法发挥预算管理体系的优势;再次,虽然各工务段都建立了物资管理台账,但台账登记的不够规范和及时,导致台账形同虚设,未能充分实现其管理职能;此外,各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操作系统未统一、监督机制不健全等情况,也都是目前工务段物资管理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3 提高铁路工务物资管理水平的具体方法 3.1 建立可追溯机制 切实落实管理制度 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及其执行力的提高是铁路工务物资管理增效的先决条件。在制度的制定环节,应首先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删除其中与现代铁路企业经营不相符合的条款,增加新体制下需要落实的项目,并重视对约束不明条款的细化和明确。而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则应通过有力的监督,建立“谁经办、谁负责”的可追溯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将员工在采购渠道、配件质量、供应时效、工作程序等方面的工作绩效与经济奖惩相联系,并通过使用责任追究警示板、红黄牌警告的形式,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警惕感。 3.2 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与“零库存”目标的实现 预算管理系统的建立应以切实掌握现场维护工作所需物料的现状为前提,科学测定能耗指数,完善费用标准体系,对不同部门不同季节需要采购的物资、数量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管理,提高计划的准确性;通过强化物资采购计划审批制度,确保计划的实施兑现;并优化库存结构,合理定量储备设备、配件,并根据各仓库日常消耗数量,正确分配到各仓库。此外,还应依托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建立一个规范、有序、可靠的信息化平台,从而提高核算的准确性。 物资管理“零库存”的目标是通过减少库存而增加工务段资金的流动性。因此应在预算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对部分常用物资和配件,实行“以厂代储”、“以用定购”、“以店代库”、“零距离供货”等管理措施,“以厂代储”和“以用定购”是指将没有使用的配件物资作为供应商产品存放在物资仓库内的,由材料科暂时负责保管,不形成购销关系。“以店代库”则是指对于金属类、工装设备配件等的供应,通过合理的程序,在本地区选择一家供应商,机务段采用“以用定购”、“代保管”的形式对其产品进行使用和保管。上述办法的实施,有效减少了流资的占用,并通过供货距离的缩短,缓解了物资供应压力,确保了物资供应的及时性。 3.3 台账的规范管理 为使现场数据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在台账及其他技术资料中,工作中应要求所属各车间、工区保管好上年年末的配线图、综合图、道岔铺设图、以及道口登记簿等技术资料;对于钢轨、成段更换轨枕等的维修更换与钢轨、轨枕、道岔等的大修更换应及时填写设备变更通知单,并上报线路技术科,所在工区一并修改钢轨轨枕台账,确保各类台账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以现场的技术数据为准,做到技术资料与现场技术数据相符。确实要对技术资料进行变更时,必须书面提出设备变更申请,上报线路科,接到线路科下达的变更通知后,方可进行设备的变更,并应填写设备变更通知单。当年大机作业后的技术资料应及时修改现场技术数据,做到资料与现场技术数据相符。此外,台账的填写必须依据相应的填写规范,填写并整理完成后应妥善保管,并须采取定期与随机两种方式进行抽查和检查,确保填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 结语 从工务段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看,目前的物资管理水平还未能满足现代化铁路企业的组织需要与列车行驶的安全需求。有鉴于此,工务段管理人员应对物资的采购、储备、供应等经营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根据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力求以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机制确保各种设备及其配件供应到位,并以有力的监督,达到物资供应质量提升和成本消耗降低的效果,最终实现铁路系统的运行安全。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加强山区铁路中间站安全生产的研究 摘要:本文对通过山区铁路中间站在接发列车和调车作业的程序、作业方法、作业人员素质与安全生产的关系,探讨山区中间站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并对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方法。 关键词:山区中间站 安全生产 接发车作业 调车作业 改进方法 1 山区铁路中间站技术设备、车流特点、运输作业情况简介 中间站是设置在铁路区段内的车站,办理列车接发、会让作业及摘挂列车的调车作业。中间站办理的技术作业主要是接发列车作业和摘挂列车摘挂车辆的技术作业。山区中间站设备规模较小,在我段皖赣、铜九铁路沿线中、小城镇和农村中遍布,在发展地方工农业生产、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中起着很大作用,在山区中间站可分为两类:①无摘挂作业的中间站;②有摘挂作业的中间站。 2 运输安全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山区铁路中间站的分布在远离市区、县城所在地,绝大部分中间站处于山区中的乡村,职工大部分跑通勤,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基本上不满意,思想负担较重,由于车站所在地人烟稀少,发生非正常作业往往都要靠在站当班职工自己控制,对他们的业务素质是个考验。 山区中间站运输安全工作分为接发列车作业安全、调车作业安全、客运、货运安全四个大的方面。每一分支中又由作业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管理、作业环境四个环节有机结合,才得以确保安全生产,所以要对各个环节加以研究: 接发列车作业安全,分为正常情况下,6502电气集中联锁设备正常,由于接发列车受联锁关系制约,可以集中办理行车闭塞、排列列车进路,故作业效率高,即使作业出错,也会受到联锁关系制约不能开放敌对信号机或排列敌对进路,从而较好地控制了闭塞关、进路关且具有较高的作业效率,运输安全情况较稳定。这时如果区输安全出现问题,必然是在人员、管理、环境三项中发生了问题。而当6502电气集中联锁设备故障及停电时,行车闭塞、列车进路均由作业人员人工操纵,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扳道员任一环节出错,均可导致运输事故。 调车作业中也分为设备正常和非正常,当设备正常时,要重点注意人身安全、连接员和调车长的配合,人员进入车档作业的防护,摘挂作业的程序,本务机牵引、推进的速度,严防超速。非正常作业中,车列压不死轨道电路造成调车进路不能随车到的移动出清后解锁,值班员不能确定车列运行位置,也就是联锁失效,这种情况一定要采用问路式调车方法。 从车务段近十年发生的事故案例来看,事故从时间上看易发生在夜间和正午,原因是作业人员易盹睡、夜间照明不好、能见度低。从作业上看易发生在非正常作业和调车作业中,这两种情况,因为6502电气集中联锁设备失效,行车凭证、列车进路均由作业人员掌握、作业环节多,调车作业中机车车辆是运动的,一些易想不到的有害情况会随时发生:如车辆溜逸、连挂超速,道岔转换不及时、轨道电路故障等。从行车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可知,事故的预防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严格执行接发列车的标准化作业程序,特别在非正常行车作业中,更要严控凭证、进路、信号关,通知列车调度员和车站站长,对关键岗位及行车凭证要双人双确认。班前一定要认真间休,保证班中充沛的精力。执行车站调车作业标准,对于调车进路,要严格问路式调车,出路、进路均要认真要道还道,对停留车辆要严格执行防溜措施。 3 加强山区铁路中间站运输安全的对策建议 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及调车现状分析 3.1 非正常接发列车安全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近年来,由于天气变暖,温差变化大,行车设备易发生故障,防洪防汛工作中设备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春夏之交的雷雨、夏季汛期的洪水、秋季的迷雾、冬季的降雪加上线路大中修,山区中间站非正常情况下办理接发列车明显增多,与正常办理接发列车相比,安全风险明显加大: 3.1.1 是联锁形式发生了变化。正常的信联闭设备停用或故障后,闭塞、进路、凭证等联锁制约关系,全靠人工操作控制,特别是作为单一指挥者的车站值班员,除了通过电话听取汇报外,对现场实际情况,几乎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解掌握,现场任一环节失误,均有可能导致险情。 3.1.2 是对作业人员技术业务要求更高。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对山区一个车务段来说几乎天天都有,而对某一个职工来说,有时一年就经历一、二次。俗话说“拳不离手”,难得一遇就显得生疏。且不同的施工内容,其行车组织办法也不一样,这对施工组织管理工作及作业人员业务能力带来了新的考验。 3.1.3 是非正常接发列车作业环节多、干扰大。要做到设备施工与列车运行兼顾难度很大。确保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安全,特别是确保旅客列车的绝对安全,任务异常艰巨。 3.2 中间站调车作业的安全特点 在山区中间站调车作业中,直接占用正线进行作业的占20%左右,占用到发线或与到发线相衔接的专用线、货物线上的作业占三分之二,也就是说:中间站调车作业的特点是:安全风险大,作业难度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首先,由于作业性质特殊,需利用列车运行间隙进行作业,稍有闪失将对正线及客车安全构成直接威胁。特别是如果因轨道电路出现失常或人为操作失误,在机车车辆占用的情况下转换道岔,出现的结果将不再是挤岔,而是车辆脱轨中断正线,安全风险大,影响面广。 其次,山区中间站无专职调车组,兼职人员业务水平、应变处理能力及作业经验均与专职人员有较大的差距,人员素质方面的差距只能通过强化相应的控制手段来进行补救。 3.3 确保非正常接发列车及山区中间站调车安全的有关对策: 3.3.1 从技术管理入手,不断严密现场安全的防范体系 通过多年的探索总结,中间站已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非正常接发列车控制手段,概括地说就是坚持两个“流程”。即:有计划施工中间站站长坚持“阅读施工计划-制定接发列车方案-方案报段审核-组织班组学习-召开协调会、预备会、点名会-现场组织把关-小结”的施工组织管理流程。遇设备临时故障按非正常办理接发列车时,车站值班员必须执行“派人现场检查-通知工电部门-汇报站长和列车调度员-站长现场把关-固定接车进路―双岗确认进路位置”的应变处理流程。 为确保中间站调车安全,应长年坚持以下四项基本管理制度:《未设调车组的车站调车,作业计划站长审核签字制度》;《调车作业站长现场把关制度》;《要道还道的问路式调车制度》;《停放车辆,对车辆的防溜及防溜措施4-6小时检查制度》。通过严密的控制手段,使作业安全可靠度不断提高。 3.3.2 从强化培训入手,不断增强作业人员的业务技能 根据熟练性工种技术培训的特点,应坚持反复抓、抓反复:首先,每年分批分期安排计划,组织非正常接发列车、调车实作技能“人人过关”培训,使作业人员的基本技能不断得到巩固;其次,根据现场具体需要组织实用技能培训,小站兼调车的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需要调车实用技能。 3.4 从分层管理入手,不断实现现场安全的有序控制 遵循逐级负责的原则,在安全关键控制上下功夫: 班组――按“安全自控形班组”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自控互控。如非正常接发列车,扳道员汇报进路未讲明道岔开通位置,车站值班员就必须进行追问,车站值班员填写好行车凭证在递交前,助理值斑员必须进行复核,从而在作业程序上相互“补位”。 中间站――按《中间站管理标准》及上级有关要求,遇有非正常接发列车及有关调车,站长必须立即赴现场把关;对有计划施工应认真做好有关组织工作;对停留车辆必须按规定检查安全距离及防溜措施。 车务段――在做好非正常接发列车及中间站调车有关组织培训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安全小分队全天候对中间站调车各关键环节、作业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巡查,对各中间站长非正常接发列车及调车作业现场控制到位情况进行抽验。 铁路安全生产论文: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生产几个因素浅谈 摘要:本文通过对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生产几个因素的分析,探讨了铁路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一些方法,以此促进铁路施工在大型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关键词: 影响 安全生产因素 铁路施工企业是高危行业之一,其危险性主要集中在施工现场,要实现安全生产,就必须从现实和深远的战略角度看待安全生产,找出铁路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提高安全认识和加强领导,落实文明施工,实现安全生产。 一、目前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生产的因素 1、监督检查 由于铁路施工单位日常的安全监督检查体系不完善,安全监督检查体系运转存在问题、专职安全监督检查人员不足、安全监督检查措施力度不够、安全监督检查手段落后,难以适应铁路建设高速发展的要求。 2、人员素质 目前,铁路施工企业架子队中,作业人员80%以上是农村劳动力,特种作业人员缺乏。作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民工占的比例较大,其安全防护意识和职业操作技能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偏少;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更少,业务素质低,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往往在安全事故面前束手无策。 3、安全技术手段和安全教育 铁路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科技相对落后。近年来,随着科技含量高、施工难度大以及施工危险大的工程增多,大断面隧道、高墩大跨桥梁比例增大,大型桥梁制、运、架设备的大量使用,安全隐患越来越多,这就给施工安全生产提出新的难题。 高校中设立施工安全有关的学科非常少。农民工由于局限性,对安全知识的了解有限,有些施工单位农民工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和岗前安全培训往往流于形式。 4、安全防护 安全设施和安全防护用品是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铁路施工企业的个人安全防护除了常用的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等安全防护用品外,特种作业的安全装备质量低劣,且配备严重不足。很少有哪个工地普及了安全鞋、安全眼镜等安全防护用品。 5、铁路施工安全危险预测和评估 对铁路工程施工中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和评估,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大部份铁路施工的安全危险的预测和评估机制很不完善,对安全隐患排查基本流于形式,专项安全检查和专项安全技术方案的制定和审批也在走过场。 6、诚信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 由于市场经济的需要,为建设安全工程、精品工程,铁道部对铁路施工企业进行信用评价制度,这就使铁路建设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对铁路施工企业的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的诚信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是铁路施工生产安全的对策,在促进施工安全生产和维护社会稳定都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二、铁路施工安全生产的控制 1、保证企业信誉与安全生产相统一 信誉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施工安全是关系着企业的信誉。一个信誉好的企业必定具备完善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铁路施工企业是一个高危行业,施工现场是一个各种危险因素多、事故发生概率较大的地方,是一个对内构成安全威胁、对外则是自毁信誉的地方。因此,铁路施工企业必须要从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重视安全工作,以企业信誉为大局,以施工安全为大局的大局。 2、认清施工安全与企业创利的关系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创利。效益是人创造的,而人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铁路施工安全先要维护人的安全生产劳动,进而才能创造效益。铁路施工是人与材料、机械反复交往的过程。施工人员频繁地在这种地方活动,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事故,对此不仅要提高人的安全防护意识,还要增加安全防护设施。有必要的投入才可以换来安全,才可以换来安全的施工局面,短期的利益行为会留下安全隐患。安全施工的资金投入一定要与其创的效益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创效益。没有对施工安全的投入,就不会有稳定的施工环境,创效益也只是一句空话。 3、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在发生的安全事故中,大部分都是在现场作业过程中发生的,在施工过程中人起着主导作用。人的行为是可控的又是难控的,人员安全管理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难点。因此,对施工现场的人和环境系统的可靠性,必须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分析、判断、调整,强化动态中的安全管理活动。 3.1 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意识是作业人员认识事故危害和安全价值形成的自我保护意识,它是作业人员学习安全技能、生产安全心态、支配安全行为的思想保证。只有通过对作业人员的行为控制,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技能,让作业人员保持良好的安全心态,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正确的安全行为,才能达到预期的安全效果,才能促进安全生产而获得安全效益。 3.2 奖惩激励法:精神激励是重要的激励手段,它通过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在较高的层次上调动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让员工参与各种安全活动过程,让他们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参与决策,吸收他们中的正确意见。要求作业人员严格按照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作业,杜绝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发生。对安全生产的好人好事可采取评先进、发奖金、树立榜样等进行奖励。对违纪者的可采取罚款、通报批评、警告等处罚,奖励或处罚应按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处理。 3.3 管理制度控制法:安全生产管理是依靠安全生产机构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办法,直接对作业人员的行为实行管理。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并合理分配不同层次安全管理岗位的权力和责任。在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时,应考虑每个人合适的控制跨度,以确保每个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作业人员的作业过程进行监控,从而确保对自己负责范围内安全生产情况的有效控制。 4、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 由于物的能量可能释放引起事故的状态,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所有物的不安全状态,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物的不安全状态既反映了物的自身特性,又反映了人的素质和人的决策水平。 4.1 设备的本质化安全:是指操作失误和设备出现故障时,设备能自动发现并自动将其消除,从而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安全装置是在设备性能结构中保证人机系统安全,而给主体设备设置的各种附加装置,是保证机械设备安全运转和保证在可能出现危险状态下保护人身安全的安全技术措施。 4.2 加强施工设备的安全管理:控制设备最终因素是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可通过技术手段缓解和通过人的管理改善。设备的安全管理贯穿于整个设备的选择购置、安装调试、操作运行、维修停用等过程。主要包括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的安全审查与验收;安全操作规程规定;安全运行检查;维修保养、报废;安全检测、监控、检验档案管理等。 5、改善作业环境 5.1 科学的施工平面布置: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科学合理地规划、布置施工现场平。在施工实施阶段,根据要求设置施工便道、组织排水、搭建临时设施、堆放材料和设置机械设备、临时用电与出入口位置等。做到分区明确,合理定位。 5.2 施工现场根据施工项目的要求,划分为生产区(辅助作业区)、材料堆放区和办公生活区。生产区与办公生活区分开设置,并保持安全距离。对危险区域应设置防护措施,划分隔离,以免人员误入造成安全事故。对功能区的划分还应考虑交通、水电、消防和卫生、环保等因素。 6、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施工现场,需要大量有着高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安全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也不断提高,应用安全科技成果和产品,改善施工环境和条件,有效地保护施工生产过程中作业人员的安全。 7、提高安全认识 施工安全生产与安全认识的关系涉及企业的三个层次,即领导层、管理层、作业层。目前经常出现一些领导层、管理层说多做少、作业班组则听多做少的现象。三个层次的人员不单要认识事故的危害性,还要认识安全的必要性。首先领导要认清自身的责任,管理层要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操作员工要认识到安全给自身的益处。企业可以通过新工人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其中包括一些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举办安全知识技能培训班,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人施以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培训,以提高企业全体员工对安全的认识,要让员工做到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要让员工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安全文化知识和具备一定的安全技能。只有认识提高了,政策法规就能落实,安全制度就可以执行,进而才能实现安全生产。 8、加强领导 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加强领导即把与安全生产有关的责权利、人财物加以综合考虑,并实现安全生产目的。加强领导首先要领导层有法制观念,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要有责任感,要有及时、正确的安全决策;其次,加强领导,要统一思想、认识,确保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再次,领导本身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动员工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还要依照法律法规来管理,对查处事故要铁面无私,公正廉明。 9、文明施工和标准化工地建设 文明施工和标准化工地建设包括广泛的内容,如施工现场布置、工地整洁程度、材料堆放、各种标识标牌、员工生活风貌以及企业文化等。这些方方面面很多都是以安全为前提实行的。安全与文明施工是一件相互的关系,只有做好了安全工作,文明施工才能得以真正实行,而反过来,文明施工又可以促进安全施工。从某种意义来说,文明施工带来了安全,安全又保证了文明施工,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能给铁路施工企业带来实在的利益。 10、结束语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劳动者在经营活动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关心和维护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权利,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没有安全的保障,便没有员工的高度积极性,就没有施工生产的高效益。因此,安全生产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也是非常严肃细致的一项工作。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知识管理校园网站建设策略研究 摘要: 当前,大学生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针对这些不同的需求,N元素网站整合适合大学生兼职、考证和技能培训、生活、社交、娱乐的网站。以知识管理为切入点,从分析N元素大学生专属网站的结构出发,对N元素校园网站建设策略进行探讨,通过“开放存取、互通有无、良性循环”的网站建设与运营策略,提高网站对服务信息的集成能力,增加相关内容的统一性与便捷性,最大程度地满足大学生需求,实现N元素网站运营管理的低成本。 关键词: 知识管理;N元素校园网站;建设策略 0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变革,多数院校都已经建立了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交流通渠道,在鱼龙混杂的网站中,如何提高网站对专业信息的集成能力,以最大限度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成为网站建设重要课题,N元素网站融汇各信息,设立欢乐推荐、情报搜集、每日推荐等多个板块,为大学生提供多种信息。 1N元素校园网站:融汇信息的集成性载体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建立了校园服务网站,校园服务网站被视为服务学生、传播知识、信息交流的新载体,校园网络的建设是以服务学生学校学习、生活、就业、娱乐社交为出发点,它的建立改变了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传统模式,拓展了大学生的信息渠道,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方便。然而传统的校园网络只是一校一地的局域网,资源利用率不是很高,网络管理水平相对较差,资源库的数据量有限,各大高校信息交流不畅。校园服务网络建设不是应对上级领导检查信息化水平的权宜之计,也不是领导博取政绩的实用性工具,而是为了适应学生需求,为大学生提供快、精、准的新信息与新知识的工具,大学生专属服务网站要增强信息交流的可靠性,实现管理与运营的低成本,同时将网站服务功能由资源与技术层面拓展到商业层面,努力实现信息交流与网站经营目标一致发展。N元素大学生服务网站整合已有的各类相关教育资源,以统一的资源界面提供给学生,使教育管理人员、各年级的学生、老师能够内外部信息。N元素网站设立十大板块,提供各种信息以增强功能留住大学生网络用户,使其成为网络大学生信息集散地或“网上数据库”,结合当前实际,网站主要提供教育领域的新信息、提供专业性搜索引擎、免费邮箱、内容、多媒体资讯、娱乐资讯,并配有在线交流、教育论坛、就业指导等定制服务。具体地说,N元素校园网站就是要整合对大学生有影响力、代表性的网络平台,汇聚多种信息,建成大学生专属服务网站。 2知识管理:N元素网站建设的新内涵 N元素网站建设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工程。笔者认为N元素网站建设要体现知识管理的特性,增强对各模块的管理,实现面向大学生与专门信息的集成,通过运用Web语言,增强各模块知识链接的便捷性。当前,多数校园服务网站存在薄弱环节,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多数网站资源库的产品没有科学性与权威性,且资源的更新维护缓慢,重视对校内信息的搜集,缺乏对校外优秀资源的整合能力,使服务平台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发挥。由于各种资源不能进行很好地细分,使大学生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相关资源的检索上,不利于大学生提升工作效率。N元素校园服务网站力求解决这些问题,以信息化与集成化的服务网站为突破口,将知识管理与Web语义作为切入点,以教育信息资源与技术为基础,运用开放存取、互通有无、良性循环的运营策略,增加N元素网站的收益。面对日益膨胀的信息资源,N元素网站将不同网站的多种优质信息截取出来,将信息资源内化为知识、集成与浓缩后提供给大学生。面对诸多校园网站并存的局面,Web知识的非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信息合成导致信息检索出现困难,当大学生从网站上提取信息时,基于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可能会带来无关信息或漏掉不同关键词代表的相同信息,多数搜索引擎缺少相关的结构化知识识别能力,无法聚合来自不同源头的信息。基于语义Web技术利用超级文本语言对N元素网站上页面信息进行整理,集成诸如信息、搜索、信息筛选等协同工作,实现N元素网站各模块基于知识的互动操作。 3组织创新:N元素网站运作的新模式 N元素网站的建设目在于服务大学生,提高网站用户点击率,最终实现服务与创收的统一,要提升用户的点击率关键是进行组织创新,可以从运作模式、服务、专题模块建设三方面入手。在运作模式上,网站使用纵横交错的扁平化模块运作方式,这是一种资源的聚集与搜索方式,对网站建设者、使用者都具有较强的市场意义。对于网站各模块的建设者来说,各模块的教育信息资源由具有吸引力的模块组织者统一组织供大学生访问,无形中会提升网站的访问率。通过组织各模块的信息资源可弥补网站覆盖的广度问题,扩大N元素网站的影响力,聚集更多的大学生关注网站,从而创造更多的收益。提倡服务理念,实现网站各模块的优势互补。一是提供大学生私人定制服务,以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为基础,利用计算机逻辑判断处理能力处理用户的各种提问,通过对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建立大学生个性化知识库。根据需求偏好提供定制服务;二是N元素网站信息资源建设上要做到“新”、“全”、“精”。网站资源要是动态的,能够反映大学生需求、最新动态的第一手资料。网站的数据库一定要全面,要让大学生感觉到浏览完这个网站的相关信息后,没必要再去查询别的网站。网站建设者对信息资源的把握要精,要让大学生感觉到信息是可靠的、真实的。专题模块建设将模块涉及的专业知识糅合成完整的大学生专业资源信息系统,该模块系统中要包容专业的信息资源、学习平台、咨询服务、用户交流空间等。这些模块将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获取空间,从而提高N元素网站的影响力。 4拓展新业务模式 N元素网站以培养客户模式为主,让大学生通过我们的网站,能更加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的想要的东西,建立和培养良好的客户关系,赢取客户的充分信任,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网站设立十大板块,分别为:大学生兼职板块、考证版块、学术和技能网站、生活网站、社交网站、娱乐网站、欢乐推荐、情报搜集员、每日专题、技能交换。同时设计网站的手机端和建设APP软件来符合现代手机用户的需求。成员明确分工负责各个板块,做好网站建设、营销推广、后期维护等工作。了解用户需求,整合有利的商业资源,与其他网站进行合作,实现双赢。 5结语 N元素校园网站是汇集各种大学信息的载体,它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方法,在组织、业务模式上进行创新,力求为大学生提供优质、全面的信息资源,使N元素大学生专属服务网站成为大学生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 作者:龚薇 王豪 王博晓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校园网站建设与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校园图书馆网站成为学校信息、远程教育、内部沟通的重要平台。校园图书馆网站作为一个学校的资源网站有属于它自己的优点:可远距离输送、随时随地、快捷便利。文章就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建设过程:初步规划、网站的设备选择与网络环境、网页的设计制作进行介绍,以及对网站的管理与安全性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关键词:校园;图书馆;网站;建设;管理 1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基本要求 校园图书馆网站的重点是为访问者提供资源,为访问者提供便利。因此,图书馆网站需要以检索和个人信息管理为主。可以将网站分为书目检索、我的图书馆、资源、使用指南、学校概况和公告栏等。 2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建设 2.1校园网站的初步规划 校园图书馆网站可根据需求设立其结构,图书馆网站以检索资源和个人信息为主,可以在学校图书馆网站首页建立个人图书馆和各种资源检索等一级栏目,再根据需要下设各类子栏目。校园网站要确定属于自己的域名,网站域名可采用英文缩写,也可以向相关部门申请,也可以自行设计容易记忆的域名后申请批准[1]。例如,图书馆网站域名可以用library,再加上学校名称的简写,这样一目了然。 2.2校园图书馆网站的设备选择与网络环境 网站的设备要根据实用性、稳定性、先进性进行分析选择,实用性是指根据网站的功能确定校园网站的访问量,再根据校园图书馆网站的访问量选择出适合服务器的硬件[2]。不同的服务器,有不同的配置要求。稳定性是指在校园图书馆网站高效运转的情况下,服务器不出现一些大的问题。一个网站的服务器作为整个校园网站的主体,若是不能很好地承担较多的负载,很容易导致系统坍塌,导致网站不能使用,因此,服务器拥有良好的稳定性是校园网站能够正常工作的前提。当然,还有一些自然因素也会影响到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在长时间的工作下必然会导致服务器的温度上升,温度上升从而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散热、通风措施也要有所考虑。因稳定性不好造成系统坍塌的情况,比如:在学校进行全校性选课时,它所面对的访问者是全校的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访问,访问量过大,导致服务器坍塌。先进性是指使用目前最新的产品,从而提高服务器的使用年限,当然,这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选择。例如,随着CPU的发展,可选用多核心配合64位处理器。网络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图书馆网站的软件平台。软件平台的选择可根据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进行选择。操作系统主要包括Windows系统和Linux系统,我国一般选用Windows系统的较多,虽然该系统费用与硬件配置较高,但其操作简单,管理服务器方便,维护成本低。Linux系统虽然费用低,硬件配置低但是其操作过程复杂。数据库有Access、SQLServer、Oracle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选择,网站较大,使用较多的情况下,可以选用大的数据库。Dreamweaver和Fronde是最常用的开发工具,可以优先考虑。例如,学校图书馆网站后台数据库选用SQLServer和Oracle。 2.3网页的设计制作 一个网页的设计制作首先要考虑的是设计风格,一个良好的设计风格可以体现图书馆的风格特色。网站的设计风格主要体现在色彩、版式、图饰、文字等方面,在色彩的选择上,选用暖色调与冷色调相结合,避免使用单一色调,在版式上,可以采用主次分明、大小结合的样式。在图饰的选择上,可以优先选择以图书馆的图片为背景,使访问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图书馆的外貌。在文字方面,在突出重点时,可以使用大字号利用一些鲜艳、亮丽的颜色其他的适度选择。对于图书馆网站,要重点突出资源、服务指南,色彩搭配简单明了,让人感觉简单易懂,易操作。在设计风格确定后,要尽可能地根据校园网站的需求,利用有效的资源,制作出方便使用、高效运行的网页。其次,首页也是至关重要的,访问者进入图书馆网站首先看到便是首页,它为访问者留下网站的第一印象,由此可见首页的重要性。在首页的设计中,除了要考虑设计风格外,还要在一些细节上多注意,同时,也要考虑首页的全局布局,以网站的各级内容建立全面的链接结构,做到清晰明了,从第一印象上吸引访问者。对于图书馆网站首页最重要的是要设立检索指南,对于一个新进入网站的读者来说,如何使用是至关重要的,还要为与读者互动提供一个小空间,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 3校园网站的管理工作 一个校园图书馆网站在制作完成后,并不意味着校园网站的建设结束,还需要对其进行管理与维护。在管理与维护时,需要做到管理人员分工协作、日常维护等工作。 3.1管理人员分工合作 网站的管理需要有专门的部门管理,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下设各个部门,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的栏目,各部门相互协作,及时将网站的信息进行公布。这样分工协作可以使网站内容尽快充实起来,同时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3.2校园网站的日常维护工作 首先,管理人员要对在网站上的资源进行审核,审核内容的准确性,要确保访问者看到的资源是准确的。并且要及时提醒管理人员资源,防止出现资源不及时、资源量不足等问题。尤其是一些学位论文、期刊、报纸,这些都具有及时性,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读者的需求。日常维护中最重要的便是对于网站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并且及时地进行维护。对于校园网站的安全漏洞有四种:系统瘫痪、篡改信息、网页挂马、控制入侵[3]。系统瘫痪是指黑客对校园网站系统进行攻击,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网页挂马是指黑客将病毒隐藏在网页上,在访问时,随访问者运行,窃取信息。想要使校园网站长久的运行,需要考虑系统的安全性,主要是进行防治计算机病毒、外来系统的入侵、以及内部用户的破坏。对于计算机病毒,可以使用一些反病毒软件,对系统进行检测,特别对于最重要的服务器,进而防止病毒的入侵。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在访客进行访问时,可以使用身份认证系统,允许有访问权限的访问者访问。其次,可以设置防火墙,通过使用防火墙,使不信任的网络进行隔离,进而确保其安全性[4]。但是校园网站防护的与攻击是双重的,有防护就会有攻击,因此只有不断地加强防护,才能更好地维护网站的安全,提高网站的使用年限。为了在系统出现问题后能够及时的恢复,可在校园网站建设完成后,建立一些应急措施,例如,对系统进行备份,这样即使系统崩溃,也可以及时进行修复[5]。备份时,可以采用整体备份或部分备份,整体备份是指对整个系统的所有文件进行保存,部分备份是指只对一些重要的文件进行保存。对于图书馆网站,大大小小的数据库很多,可以只备份些常用的数据,其他的慢慢恢复。 4结束语 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建设与管理是信息化时展的趋势,这在教育工作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基本格局已经固定,但是,依然需要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完善,不断地为访问者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这就需要管理者不断地提高技能,访问者不断地提高素质。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作者:商炳楠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校园网站建设研究――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 摘要: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要求,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开始完善校园网站的建设和规划,以校园网站的建设,提高学校的信息透明度和服务水平,从而增强学校综合办事实力,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高职高专;校园;网站 面对着全球信息化和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高职高专院校如何从规模扩张转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提升办学水平,是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高职高专院校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校园网站建设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加大学校对外交流与宣传力度,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 1 校园网站基本情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的到来,大量新校区在各地拔地而起,校园网络系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不断完善,校园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目前在线的各类网站已近60个,学校主页的总浏览量已经接近200万人次,校园网站在学校形象宣传、招生咨询、信息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学校大二、大三3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实际收回287份),有263名同学每周至少一次浏览校园网站,占总数的91.6%;有139名同学每天至少浏览一次校园网站,占总数的48.5%,校园网站已经成为同学们了解到各种教学、生活信息的重要渠道。 2 校园网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各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园网站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在如何更好的建设校园网站,发挥校园网更强的作用方面各高校还处在摸索阶段。校园网站在运行、维护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1) 网站数量众多,但浏览集中在少数网站。通过调查问卷,在你经常浏览的校园网站选项中,有198人选择了校园主页,占总人数的70%,大多数职能部门网站、个别系部网站浏览量不是很大。 2) 网站内容介绍性多,而互动性少。通过调查问卷,在你最希望增加的网站内容选项中,有168人选择了互动性栏目,占总人数的58.5%。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在网络中已越来越力不从心,互动性栏目的增加是未来校园网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3) 网站特色不足,重点不突出。在你最感兴趣的网站调查中,有87人选择没有自己感兴趣的网站,占30.3%。这说明校园网站在特色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4) 网站信息更新不够及时。通过对学校近60个网站的调查统计,只有12个网站每日都更新信息,个别网站一个学期都没有信息更新。 5) 网站易用性较差。目前我校校园网站普遍存在着网站易读性差;链接使用不规范;Flash的使用不恰当;重点内容或者功能不突出;界面设计没有针对性等问题。对校园网站来说,如何吸引用户的眼球,提高网站的易用性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 6) 网站安全性有待提高。目前,校园网站大多采用ASP+ACCESS的建站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个别网站开设了留言板、论坛,但由于各种原因,往往缺乏管理,造成一些不良信息不能及时处理,对校园网络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 对校园网站建设的几点建议 1) 高度重视校园网站建设,做好前期规划,广大师生参与到校园网站的建设中来。合理的前期规划是做好校园网站的前提,应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建立不同的网站群。 2) 创新内容,树立品牌,突出高校特色,形成精品栏目和特色栏目。为了避免同质化,高职高专院校应提炼本校的特色,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水文化是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重要特征。在建设网站时,应该千方百计做足“水“的文章,使人一浏览校园网站就有“水文化”的熏陶,让人过目不忘。 3) 建立校园网站门户,进行信息整和。网络由于其信息、存储的方便性,造成大量的信息在校园网站,使得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因此在建设校园网站时,信息整合就变的相当关键。就我校而言,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信息需求完全不相同的群体,教师需要的是教学、科研、办公等方面的信息,而学生更需要课程、学生活动、评奖评优等方面的信息,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的需求建立不同的信息门户。教师需求的信息在校园内网,学生需求的信息在学生信息门户。 4) 加大人力和财力投入,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形成校园网站建设的长效机制。校园网站的建设离不开广大师生的参与,特别是各系部、各职能部门网站管理员的参与。学校应保证合理的经费投入,定期召开网站管理人员会议,每学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形成校园网站建设的长效机制。 5) 加大制度建设,加强监督管理,杜绝网站不良信息。近期,国家花大力气对手机不良网站进行的整顿,校园网站更应在监督机制上下功夫,坚决杜绝不良信息在校园网站的传播,特别是加强对论坛、留言板等互动板块的监督管理。 6) 定期举行网站评比,及时查找不足。每学年开展网站评比,对优秀校园网站进行表彰奖励,共同提高学校网站的建设水平。 4 结束语 校园网站是一个学校对外的形象标志,对内的信息流通、交流渠道,建设一批优秀的校园网站将进一步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校园网站建设管理初探 摘要;网站是单位或者学校对外的名片,学校网站在学校的宣传和常规运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不少学校还没有意识到学校网站的功能,尚未开通网站的学校不少,建立了自己网站的学校有不少也没有好好利用,也没能好好管理。笔者作为一个资深网站建设者及管理员,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学校;网站;管理 1概述 S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级学校纷纷建立自己的电脑室和校园网,据统计,在祁阳,电脑室已经普及到了农村中心小学,中心小学的电脑室普及率高达99%,更不用说其他初中高中学校。网络也已进入各级学校。各级学校纷纷组建学校的中心机房,有不少的学校组建了自己的网站,学校网站是学校的名片,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风格。建立自己学校网站是最直接的宣传手段。学校网站可以让地区内的人们了解学校,加强家校沟通和了解。同时学校网站也是师生展示风采风貌、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笔者参与建设学校网站多年,在学校网站建设中有着一定的经验和技术。2祁阳县各级中学网站现状 现在全国有众多的高级中学都建起了自己的网站,甚至有些初中小学也都有自己内容丰富,功能完备的网站,不少学校的阿站设计精美,内容丰富,构思巧妙,甚至可以和大型门户网站相媲美。但是在永州,特别是在祁阳县,信息技术和信息应用的春风似乎还没能吹醒这片古老大地。据调查,目前能在百度搜索中找到的学校网站只有祁阳一中,祁阳四中,陶铸中学,祁阳师范学校等四所学校,并且发现只有祁阳一中祁阳二中官网结构完整,但是更新还算不上及时,很多信息都是网站初建立时候的信息,有些甚至是五六年前的内容。校长都换了好几个,那网站显示的学校领导还是前任。由此可见学校对网站的重视程度和对网站的管理力度。特别是像陶铸中学只是申请了一个域名,网站还没真正建设好。而祁阳职业中专而作为永州市职业中专的楷模,竟然在百度中找不到该学校的网站,也是很让人大跌眼镜的事。网站进入各级学校是迟早的事,这是时代变迁发展的趋势。 3学校网站建站目标 学校网站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宣传学校,为了扩大影响,也为了更好让学校各项管理,各项工作公开化,透明化,同时也是为了让各位教师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共利,所以学校网站必须具备以下目标。 1)树立学校品牌,展示学校形象,公开学校各项管理政策和措施,公开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信息,做到公开化透明化。 2)学校的重大活动安排与招生政策。 3)便学生及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动态及教学纲领。 4学校网站软件配置及使用软件 本人所在学校原来具有一个中心机房,有服务器一台,移动网络光纤直接到学校中心机房,移动光纤是60M流量,中心机房除了把网络通过企业专用路由器分散到各班教室和办公场所,还在服务器上安装了学校的网站,服务器在软件上采用Win2003服务器版本,采用Asp+Access建设网站。网站采用动网内核,界面和内容由单位自己设置,这种配置服务器的方法优点很明显:1、网站空间不受限制,可以无限增加网站内容,如果空间不够,只要在服务器中添加硬盘,理论上来说,阿站空间可以无限升级。2、维护简单方便,不但可以在学校任何一台电脑上后台登录,也可以在服务器电脑上直接操作。3、更新速度快,操作方便,上传文件速度很快。但是存在最大问题就是,作为网站是被访问的对象,更看重的是下行速度,而学校使用的是移动光纤,下行速度严重制约了学校网站的发展。如果在学校校园网中访问本服务器,速度自然不错,但是出了学校局域网,访问速度很慢,并且常常处于无法访问的情况,如果是在外省访问本站,那更是异常艰难。网站本来就是需要客户访问查看,如果网站做得再好,但是无法访问,那这网站就没有存在必要了。必须得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学校统一了思想和意见,决定租用专业服务器的空间。虽然需要投资,操作不方便,空间也有限,网页的页面数在1-200页以内,可以适当的浮动。但是这是推广单位网站必不可少的一环。 要有自己网站,先必须申请域名,目前国际顶级域名已经越来越紧张,只能尽快申请。如果实在无法申请一级域名,二级三级域名也是可以的。当然建设网站第一件事是需要首先注册备案(国家信息网络管理中心)大约需要一个星期,站域名申请需要10个工作日才能完成,学校网站规划和建设周期,大概建设周期为一到二个月。必须准备工作充分,调研完备,才能着手组建。 5网站使用软件及规划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校长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的特点、内容形式的不同,规划建设不同的网页表达方式,在设计和创意方面既体现学校的特色,又兼顾其展的方向。做到既量身定做、又兼容并蓄。 5.1设计风格 先构思几个版面,征求单位领导和职工的意见。设计logo图案,背景为学校全景图。一般学校的网站的属性都为综合性网站,学校网站要求风格为清新、简约,网站的主要颜色为蓝色或者绿色。学校网站不可能做得像新浪,网易网站那样高大上全,但是要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让大家想去看,看了后有所收获。不但本校的教职工学生想去看,学生家长也愿意去访问,甚至其他社会人员也愿意访问了解。那这网站就是成功的网站。 5.2界面创意 网站的风格必须统一,不能太多花里胡哨,简洁明了是学校网站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学校网站又标准的图标风格设计,统一的构图布局,统一的色调、对比度、色阶;还得有统一图文风格;当然这些如果管理者一个人忙不过来,可以把这些交付美术组老师负责。在确定网站色调和风格上,再形成自己独特的形象,比如有些学校以红色为主,象征学生火热的青春,有些以蓝色为主,给人以安静恬然的氛围,有些以绿色为主,给人清新、简约感受。个人的偏好是颜色蓝色为主,与操作系统蓝图白云的界面比较一致。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Web标准在中职校园网站建设中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中职校园网站是对外宣传的窗口,是展示校园文化的平台,是师生相互沟通的桥梁,因此校园网站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文中主要对Web标准及其构成进行分析,并应用Web标准进行中职校园网站建设,实现了网页中结构、表现、行为三者相分离,获得更好的访问性能,降低了维护成本。采用Web标准进行校园网站建设是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Web标准;XHTML;CSS;DIV;中职校园网站建设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可以说网络时刻影响着人们,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站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等。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校园网站是对外宣传的窗口,是展示校园文化的平台,是师生相互沟通的桥梁,因此校园网站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以往的中职校园网站,大多采用层层嵌套的表格布局和复杂冗余的代码。在校园网访问量日渐增多的情况下,网站访问者在机器CPU、GPU、内存等硬件性能影响下,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将页面打开;此外由于各浏览器的兼容性问题,页面的显示效果也是千差万别,严重影响了校园网站的应用和学校形象。因此,为了更好地与外界沟通,使中职学校得以长足发展,采用Web标准进行校园网站建设是必然的选择。 2.Web标准概述 2.1Web标准的提出 Web标准,也被称为网站标准,是由国际工业协会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和其他标准化组织共同制定的一系列的技术规范,以此来创建和解释基于Web的内容,改变二十世纪90年代Web领域中各浏览器生产厂商之间不兼容现象。1998年这些规范被定义为“Web标准”,并在不断发展更新中,使它更方便、更有效、更强大。但它创建一始,并没有被强迫要求使用,也就没有得到网页设计人员的重视。直到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行业的规范,Web标准在网站建设中才被广泛接受和推广,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标准。 2.2 Web标准的构成 Web标准是一系列规范共同组成的标准集合。符合Web标准的网页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结构(Structure)、表现(Pre-sentation)和行为(Behavior)。其对应的标准也分为三个方面:结构化标准语言、表现标准语言和行为标准语言。如图1所示。 (1)结构:结构是所有表现的基础,用于对网站数据的分类及整合。结构化标准语言主要是HTML,XML和XHTML。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广泛用于现在的网页,用来为文档增加结构信息,如表示标题, 表示段落等。2014年10月W3C宣布完成HTML5标准规范。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是用来定义其它语言的一种元语言,其中的标记是关键部分,网页设计者可以用来创建内容,然后使用限定标记标记它,使每个单词短语或块成为可识别、可分类的信息,常用于网络数据的转换和描述。XHTML可扩展标识语言是用XML的规则对HTML4.0进行扩展而得,为实现HTML向XML的过渡而建立,XHTML结构要求严谨。 (2)表现:用于设计者赋予内容的一种样式。表现标准是CSS(Cascading Style Sheds)层叠样式表,用来控制网页内容的外观,如版式、颜色、字体大小等。使用CSS可简化HTML中各种复杂的标记,实现与HTML所负责的结构相分离,使网站的访问和维护更加容易。目前推荐使用的标准是CSS2.0。 (3)行为:用于用户对网页文档的交互操作,行为标准主要包括文档对象模型DOM (Document Object Model)和ECMAS―cript。DOM是行为要操作的文档对象,是浏览器与内容结构之间沟通的接口,用以访问页面上其他的标准组件。ECMAScript是ECMA(European Computer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l制定的标准脚本语言,用于实现具体的界面上对象的交互操作,目前推荐遵循的ECMAScript262主要是JavaScript技术。 3.web标准在中职校园网站建设中的应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有了标准才会更加完善,网站设计也是这样。基于Web标准网站设计的核心是实现内容与表现相分离,即网站的结构、表现、行为三者相分离。在中职校园网站建设中采用Web标准,实现内容与表现相分离,才是真正意义上符合Web标准的网页设计,才能达到最佳架构,提高中职校园网站可用性与用户体验。 3.1使用XHTML代码对网站内容进行架构 XHTML是网页代码的核心内容,利用XHTML标签格式化文档的内容,建立语义化文档,实现HTML向XML的过渡。所要遵循的XHTML规则如下: (1)选择相应的DOCTYPE。DOCTYPE是用来说明XHT-ML的版本,在浏览器解释文档时发挥很大的作用。XHTMLl.0提供了严格型(Striet)、框架型(Frameset)、过渡型(Trans~ion)三种选择。过渡型是当前广泛使用的类型,因此在我校校园网站建设中也是使用过渡型,其具体代a格式如下: (2)设定命名空间。这里用来指出文档的所有者,其具体代码格式如下: (3)声明编码语言。这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可以使代码被浏览器正确地解释并通过标识校验,代码为:。这里声明的编码语言是简体中文GB2312。 (4)所有标签和属性的名字均使用小写字母书写,并为每个标签配备相应的结束标签,正确嵌套标签,将所有的属性用引号括起来并赋值。 3.2使用CSS对网站进行页面布局 布局是表现层技术的基础,所有表现层的设计都基于布局。传统的网页在设计时为了实现页面布局效果,经常会使用大量的表格,有时还会进行各种嵌套,代码的可读性降低,页面字节数直线攀升,页面内容和表现也混杂在一起,维护成本较高。为使内容和表现相分离,采用CSS的页面布局方案。 (1)用D1V来定义语义结构。D1V的中文理解为“层”,它相当于―个容器,包括起始标签和结束标签之间的所有内容。div标签是XHTML页面布局的首选,整个页面更多的区域使用div来标识。以我校的三栏式布局为例,结构如图2所示: 这里定义了bodv、header(页面头部)、content(页面主体内容)、footer(版权区域)四个大盒子,在content这个盒子中又分了两个小盒子:sider(边栏区域)和main(主体区域)。为使header、content和footer从上到下整齐排列,将这三个盒子均放入body中,并居中对齐,控制方便。 (2)用CSS进行样式设置。使用CSS样式表控制网页的字体、格式、颜色等,将表现都定义到CSS文件中,便于访问和维护。CSS的语法结构由三部分构成:选择符fSelectorl、属性(properct)和值(value)如:p{color:blue;font-size:14px}是将段落中文字颜色设置为蓝色,同时字体大小设置为14像素。根据页面的需求,灵活选用选择符是布局的基础。为了保证页面在不同的浏览器上能够有效一致的显示,需要按照CSS2.0标准编写CSS文件。将CSS样式表应用到XHTML中有内联样式表、内部样式表和外部样式表三种方法-引。外部样式表是最常用也是最理想的一种方式,即多个网页都可以调用同一个样式文件,通过改变一个文件就可以改变整个站点的外观,实现了代码重用的最大化和Web文件的最佳分配。使用标签链接到样式表: 3.3使用基于DOM文档对象模型的标准脚本语言 DOM的产生,缓解了网景Javaseript和微软Jscript之间的矛盾,网站设计人员能够访问站点中的脚本、数据和表现层对象。JavaSeript是用来操作DOM的脚本语言,但两者并不等同。浏览器解释Javascrip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了保证JavaS-cript各种浏览器中执行的一致性,编写Javascript时要注意对各种情况分别加以判断和处理,编写相应的JavaScript脚本。 将JavaScript代码保存在相应"*js"的文件中,在需要时调用。如。 4.wEB标准在中职校园网站建O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在中职校园网站建设中采用Web标准,首先减少了中职校园网站建设的成本。由于使用了Web标准,页面的代码和组件大大减少,带宽要求降低,如当使用CSS改版后,每天节约超过两兆字节(terabytes)的带宽,成本随之下降。 其次,使中职校园网站更容易被搜寻引擎搜索到。在当前各中职学校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使用Web标准可以让网页的下载速度与网页的显示速度更快,这在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中尤为重要。 第三,减轻了中职校园网站管理者的工作量。使用Web标准制作的网页,不需要变动页面内容就可以进行改版,便于网站的维护。 第四、提供给用户多元化的访问方式。利用Web标准设计的网站易于移植到新的硬件或者软件系统,可以被更多的设备访问,如手机、PDA、屏幕阅读器,实现了信息跨平台的可用性,用户还可以订制自己喜欢的表现界面。 最后,由于Web标准网页提供适于打印的版本,符合web标准的页面也很容易被转换成其他格式文档如word格式,用户无需复制内容便可打印所需要的内容。以上这些都可以使中职校园网站的访问者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更有利于中职学校的长期发展。 目前国内应用Web标准进行网站的开发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网站设计人员还需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建设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的平安校园网站是高职院校针对外界进行安全教育宣传的平台,是高职院校进行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为高职院校保卫部门工作的开展增添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本文是以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旨在介绍平安校园网站建设的原则、内容,和网站的规划与管理,并提出网站推广的新思路,和高效地完成对保卫处各项事务的处理,构建信息化、高效化、和谐化的平安校@。 关键词:高职院校 平安校园 网站建设 随着国内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建设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学校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站,校园的管理也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安全教育活动等高校各项工作都基于网络平台来开展管理。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建设也是基于各省教育厅平安校园创建的文件精神,在校园推广的一项工作,目的是方便师生学习安全知识,把握安全自救常识,提高自我的防护各项危险的能力,并对全国的安全生产情况、安全政策法规、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工作有基本的了解。伴随高职院校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发展,平安校园网站的规划和建设也有很多新要求和新挑战,如何提升校园安全工作的效率,如何保证安全危机信息的时效性,如何提升安全教育知识的趣味性,如何保证校园安全宣传工作的全面性,这都是新时期对平安校园网站建设和管理部门提出的新问题。本文主要以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介绍平安校园网站建设的原则、内容,和网站的规划与管理,并提出网站推广的新思路,和高效地完成对保卫处各项事务的处理,构建信息化、高效化、和谐化的平安校园。 一、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的特点 (一)简洁明了,易于操作。网站页面的设计简洁明了,以学校的主打色系为主,配以学校的风景图片,不允许出现任何广告。网站的操作相对简单,对于需要在网站进行事务办理的人员,只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栏目,填写相应的申请或者信息就可以办理事宜。例如办理暂住证的时间预约,只需要在户籍管理中选择暂住证办理,填写自己的基本信息和办理时间,提交申请就可以了。 (二)校园安全动态及时更新,危机信息及时处理。每周及时更新网站信息,报道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安全工作的最新动态,学校开展的学生活动和活动中需把握的安全小常识,各二级学校进行的安全教育简讯等信息。危机信息举报专栏中,每天及时关注和处理学生的信息,做好学校的安全监管工作。 (三)形式和内容要体现平安校园特色吸引浏览者。页面的内容多采用图文并茂,加入漫画元素来描述安全知识。并且后续设置一个微电影视频专栏,生动的案例引导,吸引高职院校师生来关注。 二、平安校园网站的内容规划与平台搭建 (一)平安校园网站的内容规划 平安校园网站是围绕教育厅的平安校园建设相关要求来组织内容创建的。网站的页面编排主要围绕实时信息,安全教育、安全宣传活动,消防隐患排查整改,网上户籍、治安便捷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网站各专栏内容相对独立,各栏目的导航功能明确。其主要分为12个专栏,其中包括首页、机构设置、通知公告、校园安全新闻、治安防范、交通消防、户政服务、安全教育、普法宣传、安全论坛、信息上报、视频之窗。 1.机构设置:让全体师生了解保卫部门的人员基本情况和所设立的科室,及内部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分工,并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找相应科室的负责人办理事务。 2.通知公告:主要校园的综治维稳、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每个节假日的安全通告。也会涵盖保卫部门所开展各类活动的新闻,学校的平安校园建设情况,各二级学校围绕平安校园开展的活动的简讯等,并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信息,增强网页内容的吸引力。 3.户政服务分出五个子栏目:户政须知、新生户籍管理、毕业生户籍管理、教师户籍管理、暂住证办理预约。该专栏主要是针对新生、毕业生、教师的户籍进行事务办理。并可直接在网络上申请暂住证办理的预约。 4.安全教育专栏中包括三个子栏目:安全文化宣传、安全微课课堂、典型案例。其中安全文化宣传主要是针对每季度开展的安全文化教育宣传的活动情况,安全教育知识;安全微课课堂主要是关注微信平台进行微课学习;典型案例是对全国的安全案例进行共享,让同学们以此为戒。 (二)平安校园网站平台搭建 作为高职院校的平安校园网站,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要对外进行校园的安全新闻信息的及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功能;另一个就是在校内进行用户数据库的维护,便于师生用户在网站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进行交流。我们在规划平安校园网站时,采用外网和内网的服务器分开使用,内部网服务器进行IP限制,只允许教师用教工号,学生用学生证号进行登录访问。外网主要是放学校的通知和公告,及其他动态信息,内网给师生提供各项安全、户籍、治安、消防等全方位的服务。在服务器使用平台上,我们使用的是ASP+SQL为Web服务提供解决方案。 三、平安校园网站管理和维护 (一)平安校园网站日常信息管理 为了保障网站信息的及时上传,如何合理设置信息流程管理,减少信息的中间环节就很重要了。通过前往多所同省高职院校调研、交流,具体经验包括:1.外网和内网栏目分开:外网的专栏有首页,机构设置,通知公告,校园新闻,普法宣传,视频之窗,内部网的专栏是治安防范、交通消防、户政服务,安全教育,安全论坛,信息上报。2.内外网都设置专栏管理人员,并由保卫处人员根据其分管业务工作来分配专栏,随时关注网站的反馈信息,给予浏览者及时的信息回复。3.设置专门的信息管理员,专门负责审稿,改稿和通知、简讯、通告等重要信息,同时也要收集校内外安全案例,并通过进行归纳整理,用最生动的方法、先进的技术来,既能吸引校园网的浏览者,又能让他们及时把握案例,掌握应急知识。 (二)平安校园网站日常维护 1.加强网站队伍建设 平安校园网站是运用信息技术,结合校园安保管理工作进行规划建设的系统工程。校园保卫部门需要有一支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站管理技术的工作人员,并为其配备好一定的硬件设备和网络工作环境,使他们成为网站管理和维护的主力军;网站的维护,需要保卫部门的网站管理专职人员养成每天浏览平安校园网站的工作习惯;需要定期组织网站管理专职人员去各高校或机构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工作水平,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兴趣队伍,协助网站管理人员进行一些简单的维护工作。 2.平安校园网站优化 (1)SEO优化。SEO是指在了解搜索引擎自然排名机制的基础之上,对网站进行内部及外部的调整优化,改M网站在搜索引擎中关键字的自然排名,从而获得更多的展现量,吸引更多目标客户对网站进行点击访问。对于SEO优化,需专员了解网站对应目标群体需求,对网站关键字进行调整优化,以达到网站更多访问量。 (2)网站内容优化。及时调整网站内容,对网站内容的、修改、审核需要网站管理专员进行完成,让内容更吸引人。 (3)网站栏目模块优化。对网站栏目模块进行优化。从网站上线以后,观察其栏目,对栏目进行适当合并、删除、修改,让页面布更合理。 四、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的宣传推广 对于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宣传的推广,方法有:1.新生入学的录取通知书中包含平安校园网站信息及大学生安全教育微信公众平台信息;2.可在校园中的警示牌、宣传材料上对平安校园网站网址进行宣传;3.将平安校园网站更新信息于校园网论坛;4.将平安校园网站的主页定期设置在计算机机房中;5.在校园网其他部门网站中进行链接;6.将网站的网址印刷在名片、信封、办公用品等媒介上。 五、结语 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是高职院校师生了解校园安全动态,学习安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对外进行安全宣传的重要窗口,所以创建好平安校园网站,对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在师生中普及安全知识,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建设平安校园网站过程中,要结合学校的特色,做好网站的功能、内容、管理和推广等工作,才能发挥好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的各项功能,促进保卫工作的信息化技术创新,提高整体安全工作的效能。 (本文为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校院级科研项目:“平安校园”网站建设研究,编号为:KY201508;作者单位: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校。)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刍议校园网站建设和安全管理的控制要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是应用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方面,校园网站的建设就是将信息化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进行结合应用的最好实例。但是我国目前所进行的校园网站的建设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方面都是不完善的,对信息的安全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威胁的。在本文中将对校园网络建设以及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且对其中重要的控制要素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校园网站 建设 安全管理 控制要素 1 前言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教育行业就可以进行校园网络的建设,并且很多的企业都逐渐的进行了局域网的建设。校园网站的建设在校园内部可以进行信息交流、资源的共享,对教育管理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实现校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对校园形象的塑造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由于这些优点的存在,使得校园网络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需要保证校园网络能够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设。 2 校园网站的建设 在进行校园网站建设的过程中是有着多种条件的,需要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 2.1 选择合适的服务平台 目前在进行网站建设的过程中是存在着多种的服务平台的,这些平台都是具有其自身的优缺点,所以在进行选择过程中,需要对所建设的网站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进而选择最为合适的服务平台。从操作系统上来看,常用的有Linux 和 Windows Server系统这两种常见的系统,这两种系统都是具有其特有的特点的,首先Linux 系统是具有多种版本的,并且每种版本的主体结构都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并且在选择Linux 系统之后很多的软件都是可以免费获得的,在进行资源代码的提供时,用户就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对软件进行修改,这也就是说该系统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的;而对Windows Server系统来说,其使用过程中的费用是较大的,同时也无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但是这种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是非常容易掌握的,系统的安装也是非常简单方便。将这两种系统进行比较可以发现,Windows Server系统在进行安装、设置、学习以及使用的过程中是更加方便简单的,对于新用户来说是非常容易上手的,但是这种系统对硬件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Linux 系统在进行安装、设置、学习与使用的过程中是较为复杂的,不过相应的对硬件的要求也是相对较低的。 2.2 结合数据库实现页面的动态显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行静态Web站点的开发与管理是越来越困难的,主要就是这种静态的Web站点的交互性是非常差的,其中的信息以及内容需要由人为的进行修改才能够实现变化。这也就需要网站的管理员对网站中的信息进行及时的修改,这对于管理员来说就是有着较为沉重的任务的,所以在进行校园网站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与都数据库进行综合使用,主要就是由于数据库叫其他形式的数据来说是非常容易进行修改与管理的。 而数据库访问技术主要就是指当客户端进行了浏览器的安装之后,就可以通过通过这个浏览器,在进行关键词的输入之后实现与网站的交互,接着浏览器就会将这个关键词送至网站的服务器,服务器就会在数据库中进行相关内容的搜寻,并且再次传递给用户。在进行校园网站建设过程中进行数据库选择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要保证该数据库能够使得更多的用户进行顺利的访问;其次就是进行建设的数据库需要为关系型的,这要就是由于这种关系数据库的功能更加的完善,在运行的过程中是非常可靠的,目前几乎所有的网站在建设的过程中都是依赖这种数据库进行的。 3 校园网站安全管理 随着校园网站的建设,越来越多的用户在进行使用,为用户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是在使用的用户中也不乏存在着一些动机不良的人,使得网站的安全收到了严重的破坏。所以对网站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3.1 网络平台 对于校园网站的安全管理,网络平台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同时也是基础。对网络平台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与安全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对所采用的操作系统的类型以及安全级别与使用要求方面的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并且对系统进行及时的修补,对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并且对一些不常用的服务进行及时的关闭,对一些存在着敏感性内容的端口进行关闭。另外就是需要对网站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的原因以及攻击者所留下的痕迹,通过操作系统中的日志文件进行发现,而日志文件的主要作用就是进行审查与检测,其所进行的检测还是动态检测。最后就是对于服务器软件来说,需要进行正确的安装以及配置,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事项就是安装的目录最好是不要放在系统分区上,在结束了安装之后需要将其中的文件以及目录进行删除,并且进行一个新的目录的建设。 3.2 服务器的安全 对校园网站的安全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主要原因就是服务系统中的各种用户,发生这种威胁的主要原因就是用户的口令强度是较为弱的,进而被破解;用户的权限是存在着不正当现象等。对服务器的用户的安全管理主要就是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就是通过 Guest 帐号进行,第计算机管理中的用户将 Guest 进行禁用,并且还需要对 Guest 用户进行复杂密码的设置;对不必要的用户进行删除,对不再使用的用户进行删除,对系统的用户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其次就是进行两个管理账户的设置,用一个用户对日常事物进行处理,另外一个就是在需要的时候进行使用;进行一个陷阱用户的创建,进行一个本地用户的建设,并且将权限设置为最低,但是进行严格超级复杂的密码设置,通过这种方式对入侵企图的人进行及时的发现。 微软在网站上会定期的系统安全漏洞补丁程序。要经常查看补丁程序,不定时的上网下载升级操作系统补丁程序,一定要按逻辑顺序使用这些补丁程序。如果以错误的顺序使用它们,结果可能导致一些文件的版本错误,系统也可能无法启动。 3.3 从网络环境进行分析 所谓的网络环境就是指网站的服务器所在的校园网络,主要就是包括校园网络基础设施以及网络中的用户主机,而这种网络环境的安全是保证网站安全的基础。保障网络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并且对网络中的用户主机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进行防火墙以及入侵检测系统的建设,进而保证校园网站的重要通道是安全的。 作为网络安全防护的中坚力量,防火墙的作用能力为IT行业所熟悉。在安全策略中,防火墙是核心部分。它是通过程序限定对我们所用网络的访问,保护我们的计算机不受黑客的袭击,计算机中的信息不会遭到黑客的篡改、删除。 3.4 从网站的数据库进行考虑 想要保证校园网站的安全性,需要保证数据库的安全,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将做好数据库的备份以及恢复,另外就是对数据库进行访问的用户的身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与检测,对数据库的远程登录进行设置,从而避免这个方面出现漏洞。 数据库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防止SQL注入攻击。SQL注射能使攻击者绕过认证机制,完全控制远程服务器上的数据库。SQL是结构化查询语言的简称,它是访问数据库的事实标准。目前,大多数Web应用都使用SQL数据库来存放应用程序的数据。几乎所有的Web应用在后台都使用某种SQL数据库。跟大多数语言一样,SQL语法允许数据库命令和用户数据混杂在一起的。如果开发人员不细心的话,用户数据就有可能被解释成命令,这样的话,远程用户就不仅能向Web应用输入数据,而且还可以在数据库上执行任意命令了。 SQL的预防方法:前台输入验证是对接收的参数进行检查,最大限度的保证符合定义的标准的过程。前台输入验证的理念是不相信用户输入,检查每个用户输入是否满足预设定的类型、长度或大小、数值范围和格式等。前台输入验证时可以使用只接受已记录在案的良好的输入的操作的白名单验证方法,也可以使用只拒绝已记录在案的不良输入的集合的黑名单验证方法。 3.5 进行网站安全的规章制度的建设 对校园网站进行安全管理,不仅仅需要从技术方面进行管理,还需要进行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这对于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性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而规章制度主要就是包括安全管理级别以及安全管理的范围,进行网络使用规章以及人员管理制度的建设,并且对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以及应急措施进行制定。 4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将校园网站建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总结,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相关的校园网络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保证校园网站能够是安全可靠的,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 作者单位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福州市 350108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扁平化设计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站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扁平化设计这个概念兴起于近几年,由于一些大型公司和组织在网页设计上都将风格偏向了它,所以扁平化设计获得了巨大的流行。如今这股设计流行风也吹进了校园。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高校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高校也逐渐重视了校园网站的建设。文章通过对笔者所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站改版前后的设计进行分析,阐述了扁平化设计的具体运用,给其他高职院校校园网站的界面设计提供了一些建议与思路。 关键词:扁平化;高校网站;网站;设计;建设 如果问时下网页设计的流行趋势,都能听到扁平化设计(flat design)这个概念。所谓“扁平化设计”所指的是抛弃那些已经流行多年的渐变、阴影、高光等拟真视觉效果,从而打造出一种看上去更“平”的界面。善于用颜色去鼓励用户探索。它是极简主义的直系亲属,不过更复杂和多样化一些,既兼顾了极简主义的原则又可以应对更多的复杂性;通过去掉三维效果,将锐度和清晰度融为一体。如今这股设计流行风也吹进了校园。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参与的“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官方网站改版前后项目的分析,简述扁平化设计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站建设应用中的优势,为今后高职院校网站的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1 高校校园网站的发展概述 在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也带动了高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而高校网站建设则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高校网站是学校对外交流与宣传的窗口,是学校进行形象展示、信息、交流沟通、招生就业的重要阵地,也是教学、科研、管理的重要途径。早期的高校校园网站主要是起到信息的作用,但存在着布局单一、填塞信息内容过满;不重视色彩搭配;缺乏人性化设计等各方面的问题,可喜的是随着高校网站建设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诸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制作精良的高校校园网站。这些极具特色、制作优美的高校网站也引领了其他高校校园网站的建设与发展。 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站发展总体滞后于本科院校,这与领导的重视程度,专业设计人才的匮乏等各种因素有关,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宣传力度的加强,高职院校在学院网站这块也渐渐重视,不断进行改版,近些年一大批优秀的高职院校网站异军突起。通过分析发现,这些优秀的网站几乎都应用了扁平化的设计风格,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官网也是应这股潮流而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版。 2 扁平化设计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站设计中的运用 在设计之初参考了众多国内高职院校网站,结合学院的自身特色,与相关技术人员的配合,最终完成了整个改版工作。该网站于2016年1月正式运行,视觉效果较好,得到了用户的肯定(http:///webSite/)。改版前后的网站如下图1和图2: 整个页面采取扁平化设计,具体设计体现如下: 1)布局 扁平化设计是一种极简主义的美术设计风格,所以在排版上尤为重要,讲究整齐有序、条理清晰,摈弃复杂的排版结构。原来的信息堆积,布局过分饱满、凌乱,重点不突出。所以网站在布局上精简,将原来复杂的“国”字形结构改为简单的三分栏,用大的颜色块来布局,改版之后将原来“快讯”、“公告”之类的栏目划到统一的中间信息栏下,一目了然。 2)中性之美和鲜明的对比 在扁平化设计中,色彩的应用极为重要。由于抛弃了拟物化设计风格的渐变、高光等特效,只能使用纯色块来进行设计,那么在色彩的搭配和选择上就极有讲究。为了能让使用者舒适的阅读,不造成眼睛疲劳或者其他不适感,设计师应尽量选择中性的颜色。也就是说,要避免使用饱和度过高的纯色,比如纯红、纯绿、纯蓝等颜色,因为这些颜色在展示的时候会非常刺眼,严重影响使用者的视觉体验。在色彩的应用中,要注意颜色之间的对比,只有通过鲜明的颜色对比,才能迅速抓住使用者的眼球,让设计师的意图表现的更加明确,通常是通过亮度、色温、对比色、互补色等等手段来实现颜色的对比,应尽量避免使用参数相近的颜色,这样的颜色搭配会使阅读困难,甚至会造成使用者的极度不适。在新版的设计中,整个网站的主色调采用了饱和度低的蓝色,这种冷色调不刺眼,方便阅读。同时在一些小面积的地方诸如角色登陆的“教师”、“学生”等小图标用绿色、橙色等暖色系的色彩与主色形成对比,迅速抓住阅览者的眼球,使得页面活泼灵动。 3)极简贴切的图标 扁平化设计追求的是一切极其的简洁、简单,反对使用复杂的、不明确的元素。在设计扁平化风格界面时,特别是在图标的设计时,应该遵循极简原则。复杂的、含义模糊的元素将会造成使用者的困扰,这与扁平化设计风格直观、简洁的总原则是相违背的。只有采用足够简约的设计元素,才能达到最好的展示效果。改版网站在诸如微博、微信等图标上都采取大众化的标识,一目了然。 4)更多的圆角 在扁平化设计中,设计师经常会采用圆角设计,以防止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对使用者造成伤害,这种人性化的设计深受使用者的欢迎。同样在用户界面设计过程中,使用一些圆角图案,不但会使设计更具亲和力,也会让使用者更容易接受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这也符合大众追求圆润、圆满的心理需求。改版网站在一些小细节诸如“学生事务”的图标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圆角设计的原则,这种更具亲和力的设计使学生浏览网站的时候更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5)字体的选择 在扁平化设计风格中,因为追求极致的简洁,力求最快速、最直观的表达设计者的意图,所以在字体选择上也是以简洁、清爽为标准。应采用通用的、笔画清晰的字体,避免使用字迹不清的字体,比如草书,特殊字体等,也应该避免使用已经不再流通的字体,比如古代甲骨文、篆体字等等(特殊用途除外)。对于中文字体来说,诸如雅黑、幼圆或者细黑等字体都是不错的选择,英文字体也是同样的道理。新改版网站菜单主要以宋体和微软雅黑字体为主,字体颜色则采取最简单又最突出的黑与白两色,使得网站的文字阅读起来清爽,不费力。 6)善用灰色、白色 黑色、白色和灰色在扁平化设计中至关重要,由于采用了大量的色块,难免给用户以眼花缭乱的感觉。所以在有的时候,设计师为了突出重点,可减少色块的使用,而转由使用一种或者二种主要的颜色来突出主体,其他部门则通过灰色来表达。由于灰色与任何颜色都不冲突,所以在设计时,巧妙的使用灰色,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确的使用灰色,将使主体更明确和突出,更容易被使用者接受。白色干净整洁,是最普遍的背景色,运用好白色可以提高整个网页的档次。改版后的网站在诸如“快速通道”、“公共服务”等小图标上未点击浏览时呈现灰色,而鼠标点击的时候则呈现与主色调蓝色的近似色,与主色调遥相呼应。而整个页面的背景色通过灰、白、虚图等方式淡雅的点缀,这些点缀不但没有喧宾夺主,反而将视觉点更加有效集中在屏幕中间,整个网站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对比。同时整站的设计也非常注重留白的运用,给浏览者充分的呼吸空间。 7)拟物设计的转型 对于原有的拟物设计风格,如果要向扁平化设计转型,那么只需要将原来设计风格逐一抛弃,分别去除描边、阴影、渐变、高光等等特效,让设计回归本原,用最简洁的几何图形和最清晰的颜色来表达设计者的灵感。在旧版网站中尤其是菜单栏的设计即是拟物化设计风格的重要体现,加了诸多的阴影、高光等按钮样式效果。繁多的样式让网站的加载时间变长,在新版网站中则摈弃了这一设计,采用了扁平化设计之后,所有 的图标,菜单等栏目在设计时均将这些风格全部抛弃,经过测试页面优化达40%以上,加载时间大大缩小。 8)拟物设计和简约设计的和谐统一 扁平化设计取得了简约设计和拟物设计的精华,并将这些元素融合为一体,看起来既友好又亲切。通过展现清晰动人的界面来实现界面的友好性,类似于简约主义,扁平设计脱去了华丽的虚拟元素,只展现必要的功能。但它没有简约主义那样严格,所以合理得当的装饰与交互是必要的。在新版网站中,这种设计体现在诸如“快速通道”、“公共服务”等小图标上,当点击这些小图标的时候,小图标会进行旋转,这种简单有趣的人机小互动增加了页面的友好与活泼性。 3 总结 扁平化设计统一了简约设计和拟物主义的设计目的,有自己独特的可用性思想,它脱去了冗余的形式,代码简洁且有高适用性,适用于快速加载的网站。它在每一类应用上都能展现自己的美,不论是桌面还是手机屏幕,都能保持一如既往的清晰和适应,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减少犯错,提高了用户体验。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站群系统助推校园网站建设 摘 要:校园网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成为宣传、展示学校的媒介。目前校园网站普遍出现缺乏整体建设规划,容易形成网站孤岛,网站建设运行成本较高,网站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等问题。西安工程大学部署建设了VSB 9站群系统,对学校各类网站进行整合,纳入到统一站群管理平台,不仅实现快速建站,节省人力资源、降低运维成本,而且扩大了校园网站信息价值空间,使得校园网站运行有序,保证网站安全性。站群系统对校园网站建设、管理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上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网站建设;网站群;站群系统 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发展,校园各级网站作为信息公开、业务处理、交流互动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其重要性愈来愈突出。校园网站不仅是教学、科研、管理整体水平对内对外的重要服务平台,也是校园文化元素展示的最佳舞台。校园网站建设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园网站建设现状 校园网站的发展随着网站开发应用技术的提高而不断深入。第一,校园网站经历内容上的变迁。起初只是静态网页,能够进行新闻信息类。在基于Web2.0理念的支撑下,交互式网站建设得到很大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网站的业务性应用不断得到扩展,网站不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宣传窗口,它承载着更多的信息资源,包括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大量资源;第二,网站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校园网站先是只有学校的门户网站,后来各二级站点职能部门、院系的网站得到迅速发展,学生社团等各类三级网站也崭露头角。每个学校大大小小就有几十个独立的网站;第三,网站功能服务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校园的实质是要依托网站平台实现信息的交流共享,从而实现管理信息化,改善教学方式,服务教学创新。基于Web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像教务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电子档案馆、数字图书馆等信息交互式网站应用,不仅改善提高了学校的管理运行效果,而且为教学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网络承载平台。 1.校园网站的构成和管理模式 校园网站主要由学校门户站点、各行政职能部门及院系等二级站点和学生社团等三级站点组成。由于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学校信息网络管理部门负责学校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各二级网站以各学院或各职能部门自行建设管理维护为主,服务器或者托管在网络信息部门,或者自行购置,网络信息部门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指导。 2.校园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校园网站建设发展迅速,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1)网站缺乏整体建设规划,以自行建设维护管理为主。由于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网站信息内容陈旧,错误链接大量存在等,这些都会影响学校网站的整体形象。高校门户主站及二级站点各自为政,系统标准和数据接口各不相同,给数字化校园的整体统一建设带来相当大的难度。[1] (2)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各个网站在不同的时期由不同的人员开发或维护,个体差异很大,造成了网站的运营及维护对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信息也往往都要由技术人员来完成,普通人员无法胜任。[2]各站点在安全、稳定性上有所欠缺,网站出现故障学校网站管理人员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处理。 (3)网站建设运行成本较高。每一个站点正常运行都需要一套独立的软硬件服务设备支撑。有的购买市场上低价的产品,有的组织学生自行开发,有的采用免费的产品等等,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浪费了有限的信息化建设资金。[3]在网站开发更新上有的部门完全依赖第三方技术开发商,技术服务上需要花费不少费用。 (4)网站孤岛现象严重。由于各站点在建设上处于独立的地位,开发工具软硬件平台的不统一,缺乏行之有效的共享和管理模式,各网站在建设之初就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造成了站点间数据交换和同步十分的困难,且它们自身也都是较为封闭的系统。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积累,数据大量冗余,表现在一站式信息检索难以实现,相对信息孤岛比较多。 (5)网站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互联网上针对网站的木马病毒攻击一直层出不穷。各二级站点在建设上往往只重视网站的建设和内容更新,对网站安全运行上力不从心,校园网站成为一个易受攻击的重灾区。据不完全统计,超过30%的高校院系、部门的网站有过被黑客入侵和病毒攻击的经历,网站要么瘫痪,要么被不法分子利用大量广告、反动信息,严重危害了国家政治安全以及学校的形象。 二、西安工程大学站群系统部署建设 1.站群系统概述 (1)网站群概念 网站群是指一群能够进行信息共享、传递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网站综合体。①校园网站以学校门户网站为中心,下属各二级网站、三级网站为支撑。目前流行的网站群统一建站模式比较适合校园网站的建设和管理。网站群主要解决目前“一群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站点相互独立,各站点采用不同的体系结构,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数据共享难,维护运营管理成本较高。它能够实现统一管理、降低成本、资源共享、保证网站安全。另外,对网站管理员的技能要求也较低,无需懂编程即可操作上手。高校网站群建设,应本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分工负责、联合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以学校门户网站为中心,统领网站群建设。 (2)VSB 9站群系统的主要特点 目前网站群建设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实践,日趋完善,校园网站群建设也成为一种趋势。校园各级网站开始由单一走向统一,软硬件资源整合,即统一开发平台和服务器部署,网站管理人员实行分级管理,网络信息部门负责分配管理权限,各自管理相对独立的站点或者栏目日常内容更新维护工作。 西安工程大学采用VSB 9高教版站群系统,它的特点在于:② 1)站点的节点性。站群平台提供多站点统一管理功能,对每个站点来说,拥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域名及内容系统管理平台;对整个站群系统来说,每个站点都是站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各站点之间数据互联互通。2)建站功能组件化。将网页设计功能全部组件化,网站建设都是由页面组件来完成,方便网站设计人员通过浏览器完成网站基本功能设计,不需要掌握网站建设专业的代码编程知识。3)应用功能服务化。相对于组件功能单一,站群将一些复杂的功能处理成一系列服务,如:论坛、邮件、RSS等,用户应用只需调用服务即可。4)系统开发的扩展化。系统基于开放的Java EE多层架构进行构建,方便扩充站群结构,页面组件符合Portlet行业标准,用户可自由扩展页面组件。 2.我校站群系统部署建设 西安工程大学于2012年中旬开始考虑部署网站群系统,经过前期大量的考察调研工作,最后确定使用西安博达软件有限公司的VSB 9高教版站群系统。在2012年12月,学校统一将有意愿加入站群系统的20个二级部门和学院网站,通过后台数据迁移,纳入到站群统一管理系统,前端设计风格保持原有样式,后台系统管理维护整合到站群统一管理平台。同时5个部门的网站在站群系统进行了重建更新,包括学校门户网站。 VSB 9站群系统采用纯B/S架构多层应用体系结构。系统特有的数据总线技术实现了各站点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形成信息充分共享,资源有效集成。系统功能覆盖了网站建设、站群管理、内容管理、安全管理、系统管理、容灾备份、应用集成等,基本满足我校网站建群建设、管理的需求。站群管理平台主要由网站管理和站群管理两部分构成,网站管理主要面向各子站管理员及内容维护管理人员提供服务,使其完成站点的日常内容维护更新工作;站群管理主要面向系统管理员而言,主要进行站群系统维护管理工作。 按照网站群统一平台,整合我校的有效资源,将校园网站划分为三大类:学校主站、学校部门站点和学校院系站点,通过站群的多级程序,将三大类网站分别到三台服务器上。 从图可以看出,我校网站服务器通过三台Web服务器和一台站群系统管理服务器实现了对整个网站的运行管理。网站群中各站点采用静态的方式,各站点文章生成html静态页面,传递到对应的Web服务器。来访者只是面对Web服务器进行信息交互,无需请求数据库调取,一方面减少了站群系统的运行压力,另一方面对站群管理服务器起到一个安全屏障的保护作用。站群管理服务器作为重要的核心管理服务器,它只对内网管理员用户开放,限制外来用户访问管理服务器,使得后台站点管理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 3.我校站群系统部署取得的成效 西安工程大学站群系统自2012年12月运行以来,没有出现过网页被注入或篡改现象发生,站群系统运行高效安全稳定,对我校网站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统一站群管理平台,使得校园网站运行有序 利用站群管理平台,可以轻松实现网站管理,解决了网站管理人员面临的一系列网站建设管理问题。超级网站管理人员通过流程、角色、权限的组合设置,能使普通网站管理员各司其职,管理好该部门的网站,也能从繁忙的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 (2)快捷的自建站模式,节省人力资源、降低运维成本 站群管理系统提供方便快捷的“傻瓜式”自建站模式,不仅能够降低网站建设管理人员的技术门槛,而且保证了网站运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成本,降低了维护管理费用。 (3)多子站信息聚合,扩大校园网站信息价值空间 站群系统能够整合站群管理平台中的各个子站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产生信息聚合放大效应,扩大了学校网站信息价值空间。 (4)网站功能组件化,实现快速建站 网站功能组件化,可以避免网站基本功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系统集成大部分常用功能组件,管理员无需考虑组件代码,只需要自由拖拽可视化组件到网页模板即可实现快速建设网站 (5)静态网站,保证网站安全性 站群系统采用静态网页,全面防止SQL注入攻击、木马上传、防御DDOS等恶意攻击手段。系统采用IP限定方式来确保安全的用户访问。通过访问日志可以记录所有网站浏览者的访问记录,同时可以将浏览者对网站进行SQL 注入、XSS 跨站脚本攻击等日志信息进行记录,以方便管理员随时查看该类信息,对网站安全及时做出优化。[4]最大化保证网站安全稳定,从而使网站的安全性得到了有力保障。 三、校园网站群建设的反思和建议 1.校园网站群建设的局限性 网站群建设思想缘于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站成本过高的反思。政府同一系统的上下隶属关系网站功能结构上总体相对一致,大都以政务公开,为大众提供相同的信息服务内容。这种网站功能相对单一,因此很契合网站群统一平台、分级管理的特点,很容易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交流、传递。 与政府部门网站相比:一方面,校园网站承载更多的是校园文化的发展,学校各个二级站点相对独立,网站设计对外都具有彰显个性张扬的特色,网站功能上不只是提供信息服务,各类教学交互式网站也逐步发展。依托网站的各级管理系统,像校园OA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各类教学资源平台等,经过多年发展建设,功能和应用都已经成熟稳定,为各级管理人员熟悉掌握,本身开发平台软硬件接口的不统一,要整合到网站群整体建设上来,实现数据资源交互查询或利用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统一设计实现这些管理功能,满足各级所需,还是相当有难度。另一方面,网站群系统在自助建站方面,提供的网页设计模版化,功能模块组件化,自由拖拽即可完成网站的整体设计,这样也容易导致网站建设上的同质化,不一定能够被所有用户所接受。目前网站群在校园网站的部署上还是以局部性网站整合为主,其应用范围和领域有所限制。 2.校园网站群部署的建议 校园网站群系统的部署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涉及到每个站点对应的独立部门,应该由学校统一整体规划,按计划、分步骤实施,学校网络信息部门可主导组织。首先,要从思想上统一认识。网站群作为建站的新模式,无论从管理、技术还是理念上来看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发挥网站群系统的优势势在必行。其次,要做好各级网络管理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各个网站迁移到一个新的网站后台管理平台,网站管理员都会有一个从陌生到适应的发展过程,甚至有些管理员可能觉得没以前的后台熟悉好用。因此,网络技术人员要及时做到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最后,要做好站群的后续二次开发的准备工作。当今,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没有哪一个系统可以说是一成不变的。信息化管理应用的深入发展,一些新的网站功能应用需要纳入到站群统一管理,站群系统本身也需要功能应用的升级更新。 高校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迅速膨胀,使得高校网站建设从“一群网站”走向“(网)站群体系”成为必然的趋势。网站群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建站模式,在设计理念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统一开发平台,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了最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器统一部署,自助快捷的建站方式,降低了网站开发运营的维护成本。诚然,网站群建站模式可能以后会成为校园网站建设主流模式,鉴于目前校园网站建设内容信息的极大丰富性,要想将现有的所有信息内容整合迁移到一个统一开发平台,实现信息的交换、传递及充分共享,还是有一定困难,这也是下一步网站群技术需要着力发展的方向。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校园网站建设与设计理论浅谈 建设校园网对每个学校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校园网不只是涉及技术方面,而是包括网络设施、应用平台、信息资源、专业应用、人员素质等众多成份的综合化、信息化教学管理环境系统。因此每个校园网的设计、建设都要经过周密的论证、谨慎的决策和紧张的施工。根据实践经验和研究,作者认为,在设计与建设校园网的过程中,要把握以下五个关键问题。 一、确立建设校园网的目标 确立校园网建设的目标,不仅要考虑技术方面,更要考虑环境、应用和管理等,必须与学校各方面改革、建设相结合,与学校长远发展相结合,科学论证和决策。根据这样的使用要求:建设一个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能覆盖全校主要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PC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并与有关广域相连,形成结构合理、内外沟通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校园网应具备以下三点应用目标:首先,学校的目的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培养人才,因此对教学过程提供直接支持应是校园的基本功能。其次,校园网必须能够支持学校的日常办公和管理。再次,与Interent的联接也是校园网的基本功能之一。联接Interent可以使学校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大大扩展师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还可以增强校内外的沟通以及自由地教育消息。 二、校园网的技术方案设计 1.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网络体系结构是指计算机通讯系统的整体设计,它为网络软件、硬件及网络通讯协议、数据存取控制和拓扑结构提供标准。因此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是实现校园网建设目标的核心环节。在充分了解各种网络的特点、性能、价格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应用,考虑学校能够投入的资金及现有的设备、局域网和其它资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符合自己需要、有利于开发利用、有利于发展扩充、性能价格比高的网络方案。 2.确定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当计算机台数较多或可靠性要求高时,优先考虑采用星型或树型连接;对于少数几台距离较远或可靠性要求不高,可考虑用一根电缆进行总线型连接。实际的拓扑结构常为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 3.设备的选择与布线系统的设计。选择网络设备,首先要符合CERNet、Internet等国内、国际联网标准;其次要能支持多种网络协议;第三,价格在预算范围内,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第四,应选择信誉高的网络产品公司的优质产品。 4.网络操作系统的选择。目前,网络操作系统有三大阵营:Unix 网络操作系统有较长历史,良好的网管功能,丰富的应用软件支持。Microsoft网络操作系统有代表性的是Windows NT,它是32位多任务处理的操作系统。Novell网络操作系统是占世界局域网主流的操作系统。对有服务器的局域网来说,新建网优先选用NT,老网改造采用Netware 4.10或5.0较为合适。在小型的对等网环境中,若只想共享文件和资源,要求成本低、维护简单且对安全性要求不高时,用WIN95/98很合适。 5.系统集成商的选择。与技术和设备选型相适应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系统集成商的选择。系统集成商应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有丰富的网络集成实际经验,有较多承揽大型网络工程的成功范例;在业界有较高的商业信誉和售后服务质量;地理位置尽量靠近,具有快速的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培训。 三、信息资源建设 校园网信息资源建设,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依据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具体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开发,提供学校Internet信息服务。校园网信息资源建设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建立专业信息库,为专业教学和研究提供信息服务,根据各学校具体专业情况建设多媒体教学信息库,以满足学校多媒体教学需求为主要目的,建立多媒体素材库、多媒体课件库等大型数据库,并建立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和CAI专用Server,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为教学改革提供最有效的辅助手段。 2.内部管理信息资源建设。校园网是为学校各部门服务的,学校内的信息就显得特别重要。按学校部门职能来组织,应包括以下信息:(1)办公信息:提供学校校史发展、规划以及校内新闻等内容。(2)人事信息:提供全校职工的个人信息以及查询全校职工人数、男女比例、年龄结构、职务、职称结构等。(3)服务信息:提供学校财务状况、工资发放等,这需要有相应权限才可以看到。(4)学生信息:提供全校学生的基本状况。(5)教务信息:提供全校的教学计划、教室分配、课程安排、试卷库管理等。(6)科研信息:提供学校的科研状况及查询鉴定的科研成果和发表的论文。(7)设备信息:提供全校的设备信息。…… 3.外部信息资源建设。采用多种方式与CERNet、中国教育资源信息网和Internet等广域网连通,方便用户访问。发挥各学校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优势,在开发内部信息资源的同时,积极筹划对外服务的数据库建设。 四、应用软件的开发 为发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各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及需求直接购买或自主开发或出资聘请专业人员,专业公司共同开发适合自身需求及特点的一些应用软件,如网络办公软件、财务软件、图书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软件、网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于PC的数据库服务器软件产品等。 校园网的建设绝不仅仅只是涉及到技术问题,而是会引起更深层次的变革,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一场变革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对一这一点对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白银地区校园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当前,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中小学校园网站的建设与使用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已成为了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本文中笔者通过对白银地区部分中小学校园网站的建设进行调查,找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几种优化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的对策,希望能够为白银地区校园网站建设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校园网站;存在问题;相应对策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校园特色网站的建设及教育功能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GSG097)研究成果之一。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白银地区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中依然存在着重设备,轻资源;重办公,轻教学等多种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白银地区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硬件、软件建设不同步 目前,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中,很多学校只重视硬件设备的建设,购置了大量的计算机,开设了大量的机房等,但是真正用于教学的网站很少。很多学校也由于领导和教师不够重视,导致网站很多学校内容长期得不到更新,这严重影响了校园网站功能的发挥。 (二)校园网站功能单一、交互性差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中小学用于教学的校园网站的功能仅限于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下载,很少有交互功能,更别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同教学网站的交互。像这样的“知识陈列”型的网站实用性很差,很难发挥信息技术的互动功能,对实际教学的作用不大。 (三)教学资源分类不清、检索性差 教学网站本应做到科学规划、分类明确,而现有的大多数校园网站模块不分明,学科分类不明确,资源展示混乱。这样的教学网站既不利于学生学习,又不利于教师和管理人员管理和上传教学资源。 (四)重视网站办公功能,忽略教学功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中小学校园网站主要服务于学校办公,其功能主要是文件共享、新闻、教务管理、学籍管理等,而忽略了学习资源的与共享、在线考试、学习社区、教学资源浏览与下载、数字化图书馆、在线课堂等教学功能。 (五)教学资源建设严重滞后 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建设严重滞后,可供教师和学生利用的资源非常有限。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校园网站疏于管理,没有专业人员维护,教学资源建设严重滞后。第二,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没有被发挥出来,很少有教师有意识地对其所教授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与设计,并上传到网站上,实现共享,从而导致校园网站教学资源的匮乏。 二、优化校园网站建设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是优化校园网站建设的前提 学校领导层的信息技术教育意识直接决定了校园网站建设的规模与质量,因为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申请教育行政部门立项、批准,拨付大量资金,进行统筹建设。其工程巨大,任务繁重,需要学校在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合理安排,给予支持。因此,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站建设,统筹分配,分工合作,成立专门的教育资源库建设小组,组织学校管理人员、各学科名师、专职教师和计算机专业人员,共同完成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 (二)模块化设计是发挥校园网站功能的捷径 校园网站设计的模块化可以使网站系统成为一个真正清晰明了的有机体系,能大大提高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和交互性。模块化的校园网站便于修改、扩充,也更易于达到交互性学习的目的。教学网站模块主要包括:1.网上互动模块。各学科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按照教学计划即时学科信息、复习要点、网络作业、单元自测题等,学生回家后利用网络自主复习功课,完成作业或测试等,并及时将结果上传到校园网站上。然后,电脑自动生成评判结果,并反馈给学生。2.通知公告模块。学生把学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到校园网公告板上,教师要及时查看并解答,其他学生也可共享。3.教师信箱模块。学生上网注册,就可以获得网络提供的E-mail地址,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通过电子邮箱来讨论和交流问题了。 (三)科学规划是校园网站资源检索的基础 在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中,教学资源检索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分类索引的基础之上。校园网站必须根据师生的需求开发资源检索系统,向师生提供素材、学科类别属性、资源关键词等检索方式,从而将师生需要的教学资源信息最快、最优地呈现给师生,提高师生获取教学资源的效率;完善教学资源特征描述,以跨平台的教学资源检索为发展方向,建立资源的索引、描述、定位信息,实现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周期管理,从而使师生访问各种多媒体资源的技术达到最优,进而实现跨平台教学资源信息检索;建立资源收藏服务系统,从而使师生可以将检索出来的有用信息收入自己的收藏夹,以免再次搜索。 (四)提高教师素质是发挥校园网站功能的关键 只有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才能保证校园网教学功能的正常发挥。而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首先,学校必须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制定培训方案,广大教师要积极参加多层次的教育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Internet操作技能,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机整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其次,学校要积极创建为师生服务的网络教学环境,并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学效率。 (五)发动教师的力量是丰富校园网教学资源的保障 教师是教学资源建设的中坚力量,学校要发动全体教师为校园网站提供教学素材、教学案例、导学案、课件等资源,并根据现有资源和平台,建立分类科学、检索清晰的资源站点。这既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又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总之,学校要注重培养教师的资源建设意识,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为提高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校园网站包括硬件、软件、资源和人员四个要素,每一个要素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这四者结合起来才是一个系统的校园网站。因此,中小学应该在软件(教学网站)建设、资源建设和人员培养等多个方面下工夫。网站建设需要学校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专门的专业型人才进行软件的开发、维护、升级。资源建设方面不仅需要教学资源开发人员,更需要每一位学科教师的参与。只有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到校园网站的建设中来,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的、持续更新的教学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网站的教学功能。 作者简介: 曾桐伟,男,河西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校园网站建设刍议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建设校园网站的意义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网站;目的;方案 1 建设校园网站的目的、意义及发展问题 1.1 目的 网站是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发展需要,也是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主要渠道。校园网站则是为了更好的办学,提高学校知名度,他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校园网站(Web Site),作为在数字空间之中学校与外界沟通的窗口,已逐渐成为代表学校在虚拟电子世界在地位和形象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校园网站,不仅能够及时地向社会展示学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有利于外界深入了解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在如今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重点的时代中,学校是否建立了校园网站,或校园网站所有提供的信息类型和服务项目,甚至校园网站本身设计技术的优劣、网页界面的美观与否,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校园信息化程度和社会声誉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系作为学院骨干系部之一,为了充分发挥对外宣传作用,以我系内新闻为基础,也亟需建立起自己的网站。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日益普及,校园网的建设也飞速发展。为了适应校园网网络硬件环境的发展,不断扩展网络应用,丰富校园网信息资源,各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面向学生的免费主页空间服务。随着校园网络在教学、科研、管理领域的普遍使用,人们对信息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将有一个新的认识,校园网站建设也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1.2 建设校园网站的重要意义 学校网站是学校的"商标",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建立自己学校网站是最直接的宣传手段。网站的超时空特性,不仅能让地区内的人们了解学校,更可让世界了解您的学校。凭借学校网站,学校就可成为教育百花园中一朵鲜艳的花朵。 学校网站是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桥梁,网络有巨大的教育资源库,它集全社会的力量,使教育资源无限增长。这对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高投入学校和条件差的学校在获取教育资源的权力上达成平等,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均等的得到培训和受教育的机会,不再会受到学校水平、教材、教师能力的限制。不仅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理想。 学校网站能提供教学互动的全新方式,学校网站使得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了全新的方式,它不再受到传统课堂的制约。它可以使广州与北京、城市与乡村的学校同处一室,共同讨论,共同共享。地理上的界限在这里模糊和消失了,学校网站是真正没有围墙的学校。 学校网站能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平台,不同的学生理解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认知世界有诸多方式。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可以使学生寻觅不同的教育方式,各取所需。学校网站允许不同的学生沿着自己的途径,按自己的速度接受教育与学习,学生将有机会享受最佳的教育机会,充分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培植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学校网站是最佳的教学研究室,学校网站与教育类专门网站的有效链接,给学校教学研究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各种优秀教案、专家论坛、网络观摩课、各科素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内容为教师教研提供了极佳的平台。有效地降低教研成本、提高效率。 1.3 校园网站建设发展及问题 不可否认,尽管近年来,中国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但由于各方面现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相比,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差距。诸如在无线网络、校园电子商务、CIO体制建设和电子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方面。 首先,在校园网站提供的信息服务项目方面,虽然国内有一定比例高校的网站能够提供这些信息和服务,但与美国相比则要低得多。例如,目前,国内高校能够提供“完整在线课程”的比例(32.1%)仅为美国高校的二分之一;同时,在“期刊和参考书资源”方面,已有76.4%的美国高校能够提供此类服务,而国内高校只有45.1%。另外,差别最为明显的是校园“电子商务”情况,目前只有4.2%的国内高校能够提供在线支付费用服务,而美国则在到了40%。同时,在无线网络、基础设施联网率及网络传输能力方面,国内高校的情况也相对要落后得多。 在CIO体制方面,美国高校已有69.3%的被调查对象设置了CIO服务,而且还有4.2%的设立CIO的美国高校正在考虑设置此职务。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显然要落后得多。目前,已经设置CIO(或类似职务)的高校公占被调查高校的3.9%,其余的高校都没有开始此方面的工作,而且也没有考虑设立此职务。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这样的信息化建设来说,虽然存在着诸如起步晚、追赶任务紧等劣势,但同时也具有目标明确、可能实现跨越性发展这样的优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多方面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将可能对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2 建设校园网站的方案 2.1 工具选择 网页编辑器主要是Macromedia Dreamweaver 和HTML代码编辑工具, Macromedia Dreamweaver是一种混合型工具,在所见即所得的工作环境下可以完成主要的工作,同时也能切换到一个文本编辑器,对HTML源代码进行直接的调整,而且会保持原有代码的格式。Dreamweaver的最佳特性就是他的“往返式(Roundtrip)HTML”的编辑能力,这种特性使图形编辑工具和代码编辑工具输出同样的HTML代码的工具,所以用Dreamweaver使图形化HTML编辑工具中唯一不干扰原有HTL代码的工具,所以用Dreamweaver编辑后,仍可以转回到原来的代码中用编辑工具进行修改。用其它工具修改后,Dreamweaver能自动更新相应的页面,他能很方便地产生动画,嵌入JavaApplet,Active控件,并对用户的动作作出反应,此外,Dreamweaver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的兼容性问题处理得也很好。 FrontPage也是常用的较好的所见即所得的网页编辑工具,对Web站点又很强的控制能力,可以统一Web站点内页面的外观 和风格。但FrontPage生成的HTML文件的冗余代码所占的比例高达20%~50%,而Dream weaver生成的冗余代码仅占5%~10%。虽然这些冗余代码对网页的显示没有妨碍,但是却使访问速度降低,浪费了存储空间。所以,使用网页制作工具生成的网页,在制作完成上传到网站上之前,通常先对网页进行“瘦身”-消除冗余代码。可以采用手工和网页压缩工具。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语言是用来表示网上信息的符号标记语言,是一种能够被广泛理解的语言,所有的计算机都能够理解的一种用于出版的语言,纯粹的HTMl代码也可以编辑网页,不会破坏原有代码,并常带有许多辅助工具,可以帮助用户创建表格、表单及其他复杂结构,但是制作网页都用代码,实在是令人头疼的一件事,因此结合网页编辑器会更方便些.专用的网页编辑器还有一类是完全的所见即所得工具,就是在编辑网页时看到的效果,与使用浏览器时看到的效果基本一致。这种工具主要适合与制作一些美观而不复杂的站点。 2.2 功能模块 功能模块应主要包括院系介绍、等级考试、友情链接、新闻浏览、会员登陆、新闻浏览等模块。 在Dreamweaver Mx中创建框架,选择上方及左侧嵌套的框架,保存框架集,再分别保存上下框架。打开属性面板设置框架属性在顶部框架内创建标题栏,下方创建导航栏,设置导航栏的链接。. 选中导航栏的一个文本,打开”属性”面板,单击”链接”后面的”文件”按钮选择要链接的文档,可以用导航栏内容,然后再在新的窗口中打开链接,并在”目标”菜单”中选择_bl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