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高校历史教学中的通识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研究 摘要:高校历史教学是通识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历史教学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培养人文精神,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高校历史教学与通识教育和培养人文精神的关系,讨论通过高校历史教学加强通识教育并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历史教学;通识教育;人文精神 前言 “专才”与“通才”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许多伟大的人物同时精通数理化和史地生。多才多艺不仅不会抹杀专业的光环,反而会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深专业知识的学习。高校历史教学应兼顾通识教育并阐述人文精神,这是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一、高校历史教学与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思想不论是在古老的中国教育模式上还是西方教育模式上都很早出现过。对于当代中国的教育模式而言,过分强调以分数衡量学习成绩,造成了学校、学生甚至全社会的功利思想越来越强烈。历史教育与人文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历史教育也是高校通识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 1.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可以从“通”和“识”两个方面理解,“通”即“精通”,博闻广记,通知古今,强调的是知识渊博,知识面广;“识”是“见识”,见多识广,卓尔不群,强调的是χ识的灵活运用。相对于当前教育模式中各司其职,各行其是的现象和教育与实践脱节,许多学生“高分低能”的现实,通识教育无疑是一剂补救良方。 通识教育从本质而言是一种不强调专业知识的教育,从内涵上而言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主旨而言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与非凡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从教学手段上而言可以分为类似哈佛教育中的专门设立多种体现通识教育内容的课程的方式和开设一定内容的必修课或者仅仅开设一定内容的选修课三种方式。 2.高校历史教学是通识教育的基石 历史与现实是高度融合的。高校的历史教学不仅强调牢记史实更要强调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事件,全面理解历史人物。高校历史教学从内容上符合通识教育所强调的博闻广记与真知灼见的要求。 当然,并不是在高校开展历史教学就等同于开展了通识教育。从根本性质而言,高校的历史教学还是一个学科的教育,当今高校的历史教学依然会强调本学科内的教学成果,学生理解、认识历史也不等同于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灵活运用到为人处世和学习、工作中来。但是,不论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分析,高校历史教学给了学生更多更广的历史知识和多维度的分析问题的方式,高校历史教学不失为通识教育的基石。 二、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 历史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基本材料,历史教育也是通识教育的根基。通识教育有利于形成更好的人文精神,但是,通识教育并不等同于人文教育本身,通识教育强调的是“通”与“识”的能力,人文教育则强调在“通”和“识”的认知能力之上形成“以人为本”的判断和表现能力。人文精神是在人文教育基础上形成的精神文化。 1.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以“人”为根本,以“文”为升华,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代的人文精神可以从人本观念、个人观念和自由观念三个方面理解。人本观念就是以人为本的观念,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建国初期宣传的“某某某舍身救国家财产”的观念,现代的人本观念强调的是“财产有价,生命无价”;个人观念强调的就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人是社会性的,强调个人观念必须要有社会性的限制,因此,现阶段完美的个人观念是在充分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自由观念同样具有社会性,自由包括身体的自由和心灵的自由,但是不论什么样的自由都要受到社会性的约束,因此,现阶段的自由观念就是,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个体自由。 2.历史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如前所述,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此同时,人文精神也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精神文化,历史教育本身所涉及的人文教育并不多,但是,历史教育对于人文教育意义非凡,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了解领悟人文精神的重大意义,通过学习历史领悟现代社会的人文精神,并用人文精神要求指导自己的言行。 三、在高校历史教学中贯彻通识教育与人文精神的途径 高校历史教学为通识教育提供了坚实的认知基础和理解方式基础,也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的高校教育毕竟渗透了太多的功利思想,当今的社会也在追求着“多快好省”地实现物质层面上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相对于这样的现实而言,在高校历史教学中贯彻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任重而道远。 1.在高校历史教学中渗透通识教育的观念和方法 通识教育的思想古已有之,但是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却是在近现代才形成的,通识教育的方法一经形成就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高校历史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的观念有助于提高高校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拓宽高校历史教学的视野。于此同时,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提高认识,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在高校历史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也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 2.改进教学实践,淡化功利模式 教学实践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当今的教学实践过多地渗入了功利思想,简化实践环节,注重实践结果使得高校教学的大部分教学实践流于形式。通识教育与人文精神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只有改善当今教学实践模式,淡化功利模式才能真正实现通识教育并且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结语 照铜镜可以正外表,对照人可以明事理,参考历史则可以探知时代兴衰,高校历史教育正是为了让学生懂知识,知得失与兴衰,但是,懂知识与明道理、通人文并不是一个层次的概念,“半部论语”可以很快读完,“感知天下”则是人生经验与个人修为的体现,高校的历史教学应为通识教育打下基础,通识教育更因为学生形成人文精神奠定基础。 浅谈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研究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教育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大学阶段的历史教育目标在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因为人文素质会对每个学生未来的人生形成较大的影响。本文首先对我们国家大学历史教育和人文精神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继而分析了对历史教育和人文精神的重建。 [关键词]大学;历史教育;人文精神;反思;重建 当代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危机以及社会问题的根源就是人民大众在人文精神方面的严重缺失。一个国家的人民在人文素质方面的层次将会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形成很大的影响。如果人们的人文素质偏低,将会导致精神文明跟物质文明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让人们变成道德缺失的经济动物,危机到社会的发展。在大学教育当中,人文教育是核心,也是其灵魂所在。历史学科教育能够利用各种形式对人们加以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从而提升人们的人文素质,继而实现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确立,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文精神的传承,成为了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1 我们国家大学历史教育和人文精神中出现的问题 在近现代,我们国家的大学教育将人文教育当成了教育工作的核心。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中,形成了科学救国的动机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洋务运动的初期所设立的学堂当中,给学生传授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将抵御外敌作为目的的科学教育,对于人文精神的教育从大学刚诞生的阶段就被科学教育所遮掩。而在后来的社会发展进程当中,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成果给社会带来了非常多的物质财富,让人们对于科学技术更加的崇拜,继而使得人文精神更加的受到冷落。人们为了实现自己欲望的满足,更多的考虑怎样去改造自然给人们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益,极少重视对人们心性的完善。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人们价值观逐渐扭曲,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逐渐将人们的思想领域占据,人们只是将财富的创造为根本目的,对现象本身加以无限的关注,却将现象的本质抛在一边。这样就使得学校的教育完全成为了科技教学的天堂,无法顾及教书育人的真正目标,教育所应有的人文精神逐渐被淡化,继而导致人们在价值信仰和道德方面危机的呈现。 二十世纪中期,一些发达国家逐渐意识到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失衡所造成的危害。那个时候的中国却还在学习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使得我国的大多数高校转变成为了只具备单一学科的理工院校,各个学科之间所存在的联系被人为的隔离开来。这样的情况致使教育活动只能培养出两种人:只对科学技术加以掌握,灵魂却极其苍白的人,亦或是不懂科技,只会空谈人文的人。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就更严重的在人们的观念上形成了“科技万能”的误区,只注重科学教育的思想渐渐强化,这就使得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养被逐步的淡化。 在我国的中学教育阶段,历史学科教育基本上都处于形同虚设的状况,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绝大部分中学生的思想中是一片空白的。中学阶段的这种情况也发映出了大学阶段的历史教育也不容乐观,各级院校逐步将历史教学活动加以不断的压缩。很多大学中政治教育和中文等相关的文科专业中,在他们必修课的设置中已经很难见到历史学科的影子,而选修课的状况也基本如此。只有在一些全校的素质课当中才会设置一些关于历史的课程,不过教学的效果却微乎其微。现在的大学教育当中,如果学生不再攻读历史类的专业,那么基本上今后就不再会接触到关于历史的课程,很多在中学阶段历史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到了大学之后,也都将它们慢慢的淡忘,这就是很多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状况。 2 历史教育和人文精神的重建 如果一个民族拥有一些关注于未来的人,那么这个民族才能得到长期的发展,而如果人们都只是关注于当下,这个民族将没有未来。在历史教育逐渐被人们所摒弃,人文精神逐渐衰败的今天,对历史教育加以重新组建,逐渐将丧失的人文精神传统找回,给国家培养出具有长远眼光的综合型人才,应该是当下大学教育阶段所应该具备的核心使命。 大学历史教育和人文精神重建的一个前提就是对大学教育理念的树立。教育真正应该面对的应该是灵魂,教育工作者要利用人文精神逐渐将受教育人员心灵上的潜力加以激发,让受教育人员能够具备完整的梦想、人格和对未来的追求。而对大学教育人文精神构建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对历史学科教育的强化。 大学历史学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而历史教育所蕴含的本质是针对学生,去发展他们更为健全的人格,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当中,教育工作者往往不太习惯以教育心理学的层次去对人格培养的目标加以设定,也不会注重以社会环境的角度对人格的教育所具备的价值加以界定。历史学科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以及个体发展的功能,其蕴含的社会功能把教育当作促进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发展的一种工具,而对于个体发展的功能主要关注将人当做核心,将历史的教育过程当成对人加以培养的过程。 大学历史教育和人文精神的重建,从价值角度上来说是要让全部参与教育的人员充分的认识到历史教育和人文精神所呈现出的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而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也一定要加强在人文方面课程的设置,让它成为大学教育中的核心课程。目前,我国大学正在逐渐促进人文教育跟科学教育之间的相互融合,这也就成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点。科学教育主要是将求真作为核心,而人文教育却是将求善作为其根本,科学是一个国家的立世之基,而人文精神却是每个国民的为人之本。 大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应该包含几个方面:①在宏观层面上重视对文理的渗透,而在人才的培养上则要给学生们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权力;②依照每个大学不同的定位来对学生的发展加以侧重化,实现文理科之间在高等教育中的整合;③尽力去加设关于人文历史方面知识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自由教育的良好氛围,对学生们加以启发,让他们能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意义加以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继而激发出他们更为高尚的人格,促进自我完善的同时以更好的姿态去服务全社会。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以往社会发展忽视历史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状况我们要加以正视,在当下,要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积极创设关于历史教育的相关课程,逐渐提升国民的人文精神建设,继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备更为高尚人格的综合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浅谈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浅谈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对学生的人格养成与文化熏陶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初步形成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热爱和平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这些规定体现了历史课程的公民教育价值。历史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其社会价值,最突出的作用体现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怎样发挥历史教育的作用呢?应在历史教育中重视渗透人文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质,应对新世纪的挑战,进而适应人生和社会的挑战,适应生活。 一、感知历史 首先,通过“感知历史”来感知我们身边的社会,尤其是社会的发展,体验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在根据新课标编制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我根据本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的课文内容,安排了历史活动课《历史剧―文成公主入藏》。学生通过自行编演《文成公主入藏》,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情景,加深了唐朝和吐蕃所代表的汉藏两族人民间世代友好的情感体验,提高了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其次,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景点、博物馆等。如在讲了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内容之后,利用五四青年节前后的时间带领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乐亭县“纪念馆”和“故居”参观访问,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的了解,感受大钊精神。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历史在今天的存在,理解历史对于今天的意义,从而建立对社会的正确认识。 二、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关怀和尊重生命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教育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历史教育主要是以人及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一切以人的存在为基础。必须以人为本,这是尊重生命的出发点。其次,历史课程中有大量关爱和尊重生命的素材。如中国历史中的《辉煌的隋唐文化》一课中讲到隋唐之际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以毕生心血写成《千金方》,在百岁高龄的时候,完成了《千金翼方》一书。他的医学著作之所以要以“千金”命名,是因为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此外,还有世界历史中欧洲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等。在历史教育过程中,我们歌颂赞美关爱和尊重生命的行为,鞭挞批判对生命的践踏和侮辱,使学生树立对生命的正确意识,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三、对不同意见和观念的尊重和包容 人文性是对人及人类社会的关注,而人和人类社会是复杂多样的,尊重和包容不同的观念和文化,是历史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也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其原因有二:其一,历史学科所涉及的内容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因为观察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和角度的不同,对同一历史认识客体所得出的看法和结论也可能不同,除处理一些特定内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等)没有争议外,大部分的历史研究和学习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随着思想的活跃和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学生学会对学习内容有不同看法的情况,在历史教育中经常会出现,这正是历史课程的魅力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向学生展示历史学科的包容性,让学生学会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其二历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还包含其他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学习全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尊重不同的观念和文化,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历史课程要使学生“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溶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通过世界现代史的学习,学生应学会“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解和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增强国际意识,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了解当代世界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复杂性,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立志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在学习中国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会学习到中国国内各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博大宽广;在世界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更能体验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理解不同的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世界各民族、各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有些方面与我们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差异很大,但我们必须学会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并汲取其优秀的东西为我们所用。 四、充分发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素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课以其丰富的内容、博大精深的内涵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情感、人格等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教育是最能启发学生思考的。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他在位期间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以及中国近现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孙中山、和邓小平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而不懈努力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启迪学生的思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之,中学历史课程具有很多充满教育价值的人文精神素材,教师应进一步发掘,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适时、适度地点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五、历史教学课上营造和谐、平等和民主的课堂气氛 历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师生观,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民主平等的和谐育人氛围,创造宽松、协调的育人环境,从而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创造性,允许学生大胆设想、质疑,允许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互相碰撞、互相交流,使学生健康发展。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研究中文献系统与图像系统二重关联问题 摘要:中国美术史研究将美术史的性质归列到历史学的范畴,其目的在于重构美术历史。美术史研究应以图像为主干,尽力摈弃以文献为主导的研究格局。但在实践中,对图像的解读仍需依凭文献的记载,形成了文献系统与图像系统的既相互契合又相互悖离的二重格局。在“昭君出塞”这一典型个案中,历史记载与故事传承这一文献系统直接诱发了其图像系统的产生与形成,同时图像系统又极力超越文献系统形成的思维定势,产生新的图像系统格局。在中国美术研究视域中,这种文献系统与图像系统的二重关联是一种普遍现象,值得认真研究。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历史研究;文献系统;图像系统;昭君出塞 对于几乎每一个美术史家而言,他们都包含着许多重要的、潜在的“已有观念”。这种“已有观念”是一种知识体系的先验存在。这种已有观念虽然可以通过某些图像系统获得,但是,毫无疑问,其绝大部分是通过文献系统获得的。对于美术史研究而言,图像系统是其研究的主干,图像的色彩、绘画技法等因素是其研究的根本对象,美术史学的研究回归到图像本体上来,才是美术史学研究的目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图像复制的困难及图像独立审美功能的缺失,图像在真正的美术史研究中所处的地位相对尴尬。因此,还原美术史研究视域中图像系统应有的地位,结合文献系统与文图关系的实际,方是美术史研究应有的立场。有鉴于此,本文以“昭君出塞”这一典型个案为中心,探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文图关系,以期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一、文献系统:“昭君出塞”的历史记载与故事传承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当年出塞和亲,而今在茫茫大漠上只留下矗立的青冢,她的哀婉、悲怨以及为国为民的大义成为两千年来文人题咏与画家刻绘的重要题材。在此过程中,围绕王昭君的出塞,衍生出各类不同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与文学创作,呈现出内容不断丰富,情节不断延展,形式不断变换的状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种文献系统。 一是历史文献。昭君出塞和亲,是正史载记的真实历史事件,有历史文献的依据。根据班固《汉书》的《元帝纪》和《匈奴传》的记载,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部秭归人。王昭君本是“良家子”,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汉朝见,请求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将“待诏掖庭”未被皇帝御见的宫女王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作为阏氏。建始二年呼韩邪单于死,前阏氏子代父立为单于。王昭君依照当时匈奴的习俗,嫁给后单于。这就是昭君故事的简单史实。 其后,南朝刘宋史学家范晔撰写《后汉书》时,又在《南匈奴传》中写入王昭君的事迹。他在史书中明说:“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也就是说,王昭君因入宫多年未得皇帝恩幸,而主动请求去匈奴和亲,并非《汉书》所言被动地被汉元帝赐给呼韩邪单于。《后汉书》不仅写明王昭君的态度和心理,而且对她的仪表也有生动的描绘:“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在这里不但有对王昭君容貌衣饰、风采仪态的描绘,同时也描述了汉元帝欲赐不忍,欲留不能,既爱怜昭君国色天姿,又不肯失信于匈奴的矛盾心理。此外,《后汉书》还交代了昭君在呼韩邪单于死后,不愿嫁给继任单于的继子,曾“上书求归”,但“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的情形。 由上可见,《后汉书》所记载的昭君故事,已经不像《汉书》那样简略,可能吸收了部分民间传说,而且加上了一定程度的文学描写,王昭君已初具悲剧人物的雏形。 东晋葛洪所撰《西京杂记》也记录了王昭君的事迹。与《后汉书》相比,《西京杂记》的杂史记载更具传奇色彩。在此书中记述了王昭君之所以多年未被元帝宠幸的原因:“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于是,王昭君故事中又增添画工索贿的情节。及至“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被斩画工共有毛延寿、陈散、刘白、龚宽、阳望、樊育等六人。 二是音乐文献。与《西京杂记》几乎同时的音乐文献《琴操》一书中也记载了王昭君的故事,与《后汉书》、《西京杂记》相比,《琴操》虚构成分更多。其中最明显的一点便是,该书记述王昭君不肯依“胡礼”再嫁,“乃吞药死”。这是从封建礼教的贞操观念出发,对《汉书》所载王昭君史实做出的重大改动。此外,《琴操》还写王昭君死后葬于匈奴境内,“胡中多白草,而此冢青”,交待了“青冢”这一说法的文献由来。 王昭君出塞事迹与音乐文献关涉的,还有创作于《西京杂记》与《琴操》之前的西晋石崇的《王昭君辞》,在该辞序文中,石崇曾说:“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讳,改焉。”为避晋文帝司马昭之讳,王昭君从西晋始又被称为明君或明妃。石崇还写道:“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从此,王昭君又与琵琶结下了不解之缘。 至此,在历史文献与音乐文献系统中,后世昭君出塞故事的所有元素均已基本具备,如入宫、不见御、画工毛延寿索贿、昭君心存怨恨、和亲、再嫁、思乡、琵琶、青冢等,一个比较成熟的故事开始形成。加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国势颓败,北方边疆又饱受异族侵扰,许多家庭离散,不少人被掳而离开家园,在动荡中惨死他乡。所以,王昭君的命运便得到民众的深切同情,他们纷纷在昭君故事中倾注他们自己的爱憎,从而使昭君故事得以广泛流传。 三是文学史文献。到了唐宋乃至元明清时期,昭君出塞的主题元素又屡屡被文人利用,并以诗歌、小说、戏剧的形式敷衍传承。唐宋时期,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在内,几乎所有著名的诗人,都有歌咏王昭君的诗作。与此同时,《王昭君变文》为后世昭君故事小说化开了先河。元明清时期戏剧的隆兴,使昭君出塞的故事又被大规模地搬上了戏剧舞台。据《录鬼簿》载录,元有关汉卿《汉元帝哭昭君》、吴昌龄《月夜走昭君》、张时起《昭君出塞》杂剧,皆已亡佚。现存剧作只有马致远的《破幽梦孤燕汉宫秋》。马致远的《汉宫秋》是一部著名的悲剧作品,也是昭君出塞故事系列中最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迄今为止能见到的最早的昭君戏。这部杂剧集中了前记小说、文人诗词和民间讲唱文学的成果,根据时代的需要,使昭君出塞故事有了重大的发展。明代以昭君出塞故事作为题材的剧本有陈与郊的杂剧《昭君出塞》(现存《盛明杂剧》本)、无名氏的传奇《和戎记》(现存明万历年间金陵富春堂本),以及《青冢记》三种。清代以昭君出塞为主题的戏剧有尤侗的《吊琵琶》杂剧、薛旦的《昭君梦》杂剧等。不过,明清时代,昭君戏曲虽广为流行,但多歌颂昭君与元帝爱情,昭君自杀,既为朝廷殉身,又为元帝尽节,这些戏曲主题统一于爱国、忠君观念中,皆与史实背离。独《昭君梦》,以梦境结构全剧,并遵照史实令其和番,下嫁呼韩邪单于,与众剧迥异。 中国美术史论文:从“四个认同”的高度谈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 【摘 要】在新疆,高等教育的使命更重,它关系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谐发展,关系到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对新疆的未来而言,培养什么人、传承什么文化才是新疆教育的重中之重。当前,我们要紧紧围绕“四个认同”教育主线,将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渗透到艺术教育中去,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胸怀祖国、建设边疆,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谐进步,为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大美新疆的到来努力奋斗! 【关键词】四个认同 新疆高校 艺术教育 教学改革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千百年来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相互影响,潜移默化,形成了难解难分,血肉相连的内在联系。同时,新疆各族人民长期共处、相互学习,成为推动新疆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历史证明,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一个多民族共居共建的家园。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对新疆来说,近些年国际敌对势力和境内“三股势力”对新疆不断渗透破坏,妄图将新疆从祖国大家庭中分离出去。此时,“四个认同”理论的提出及如何贯彻学习“四个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四个认同”即是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而 “认同”又称“归属感”,没有认同感,就不可能有凝聚力。 我们认为,“四个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基础,是解决新疆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保持新疆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治本之策。纵观世界许多国家的分裂,都是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道路认同出现危机,进而造成国家民族的危亡。 新疆处于反分裂前沿,青少年由于受地域、宗教、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就等同于与敌对势力争夺未来。当前,新疆各高校在青年学生中都开展了“四个认同”教育以及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等理论课程的学习,这对青年学生正确树立国家观、民族观意义非常深远。针对“四个认同”教育,新疆各高校也建立了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多所院校的教师及理论研究人员对“四个认同”教育的落实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研究并发表了相关的论文。如新疆师范大学吴常柏教授的《新疆高校坚持“四个认同”教育的经验》一文,新疆农业大学的寇新华、何建忠教授的课题《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该课题先后在新疆多地三十余所高校进行了调研,掌握了有关“四个认同”教育的第一手翔实资料。 新疆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的李瑞君、贺金瑞教授也撰写了对《新疆“四个认同”教育的思考》一文,对新疆高校“四个认同”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同时,新疆各高校抓住重要纪念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增强各族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但是,落实“四个认同”教育,仅仅通过理论教育这一途径,对于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及对其行为倾向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 鉴于此,如何在学习“四个认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例、历史资料、考古发现来引导教育学生加深对“四个认同”的更深入理解,切实增强新疆青年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有关新疆与祖国内地政治、经济、文化从历史的角度不可分割的考古发现、现存历史遗迹、文化遗存数不胜数,但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在利用此类视觉历史资料完善“四个认同”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尚属空白。针对这种情况,特别是新疆特殊的区情、政情,如何在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中引入此类教育就具有既迫切又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美术史课程的学习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各学科学生对古今社会的认识,提高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取高尚的精神享受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新疆高校的学生来说,在中国美术史课程中充实、完善新疆与祖国关系内容的学习,目的就是强化“文化认同”, 明晰“归属感”。而这种“认同”的学习是直观的、可视的、有翔实史料可查的。这种学习就是对“三股势力”分裂新疆图谋的正面回击。从而使学生从艺术史学习的角度观照新疆的历史文化以及与祖国几千年的脉络关系。这是“四个认同”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新疆未来长治久安、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需要。再者,新疆高校中的教育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新疆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价值观认同,直接关系到新疆未来人才的培养、塑造,关系到孩子们正确国家观、民族观的形成。因此,在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中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导入新疆与祖国关系内容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二、充沛翔实的视觉资源为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 新疆与祖国内地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在西域就已经开始传播,这种传播丰富和发展了西域文化,从各个侧面影响了西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形成。它不仅包括语言文字、儒家思想、典章制度而且还包括生产技术、社会习俗等,从而奠定了西域与祖国密不可分的政治、文化关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权建制 众所周知,从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开始,整个西域地区就处于中央王朝统辖之下, 新疆从此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大量的考古挖掘史料也有力地证明了新疆和祖国内地的关系,这为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中原绘画艺术在西域的传播 中原绘画艺术在西域的传播可谓源远流长,盛唐时期乃至魏晋南北朝都有传播,它主要体现在新疆现存的大量佛教壁画中,这些壁画作品如在美术史教学中加以利用、学习,势必大大增强新疆大学生对祖国文化与新疆关系的认同。 (三)中原生活方式、习俗在西域的体现 随着中原地区人民与西域人民不断加强往来,中原内地的生活方式、习俗在西域也得到传播。这种传播从日常生活到丧葬习俗都有体现。不仅如此,中原彩陶、丝织工艺品以及中原书法、建筑艺术在西域也大大得到普及。这也足以证明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已由物质领域深入到精神领域,从上层扩展到了民间。总之,丰富的现存及考古艺术资源为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为“四个认同”学习的实践性教育提供了翔实的客观依据,为新疆的长治久安、青少年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按 语:巫鸿(Wu Hung)教授是著名的美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早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1972-1978年间一直在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任职,1978年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学与人类学双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人文学院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职,后受聘芝加哥大学“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教授,并于2000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美国古根海姆(Guggenheim)基金会研究员,是美国在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和权威的学者。他在方法论上兼具中国传统美术史和美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的优点,重视人类学和美术学的跨学科融通,并且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论。他还致力于推动对中国当代美术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巫鸿教授著述甚丰,目前我们国内的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社,迄今已翻译出版了他的《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礼仪中的美术》、《时空中的美术》、《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等学术专著十余种,对中国美术界、美学界和相关人文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鉴于此,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志荣博士于2011年5月5日下午一点在美国芝加哥现场采访了巫鸿教授,并就美术史研究的方法等问题请巫鸿教授作了深入阐述。本刊欣闻此举,特地全文刊发本次访谈的相关内容,以期望学界在有关美术史、论研究领域与巫鸿教授进行更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与对话,以使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探讨更加细致、透彻。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学术为公,文以载道,站在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塑造国家艺术形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基点上全力促进学术研讨的深入展开,既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同时也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塑中华艺术精神,尽到《艺术百家》应有的责任和力量。 朱志荣:陈寅恪将王国维的考古与文献相互参证归纳为“二重证据法”,在中国大陆产生了广泛影响。您认为中国美术史研究应当如何利用考古发现? 巫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王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在史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文献研究主要是研究古代遗留下的书籍,考古学则研究出土的文物。王国维当时研究注重的主要是文字材料,也就是文献文字。他所谓的“考古”因此基本上指的是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还有青铜铭文等材料。他想通过二重证据的考证,得出一个历史研究的更为可信的结论。这些结论一般都是和历史事实相关的,比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历史人物行为等。 用两种方法互证,这在中国近代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在今天也很重要。但是一百年之后再来看二重证据法,我们会发现它给人以一种现代性的思维启示:一个结论不是一个证据就可以论证的,而需要多重视角的检验。虽然王国维当时只提出二重视角,但这种学说已经显示出多重视角的潜能——二重可以发展到三重,也可以发展到四重。现在我们看问题就不只二重了,这种新的思考和王国维、陈寅恪的思想有一定的关联性。 如果说二重证据法主要还是作为史学研究的方法,现在我们研究的问题就更多了,学者们对美术史、文化史等历史书本以外的问题有了更多的兴趣。作为证据的考古材料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如果说过去所说的考古证据主要还是甲骨文、铭文一类,现在由考古提供的“证据”种类就多多了,比如城市空间、实物、中西文化交流、人的审美习惯等。虽然历史考据在我们现在的研究中仍然很重要,但除此之外历史研究中还有很多别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仅靠文字材料是不能够完全说清楚的。比如说如果要研究古人的审美习惯,除了文字材料,我们还要使用器物、图像、墓葬等材料,所有这些都有证据意义。 所以,在精神上我们还是要继承两位先生的二重或者多重证据法。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是证据,什么东西可以构成证据;另一个是:使用证据想要证明的是什么。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连在一起的。 朱志荣:古代美术史的研究要运用和借鉴考古学的成果。您认为在研究出土文物的时候,应当如何使用历史材料和文学材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巫鸿:我刚才已经提到一点。美术史研究主要涉及的是视觉问题、看的问题、美感的问题,也涉及到物质性的问题,比如艺术品的材料构成、空间等。中国历史考古学中,墓葬是一个重要部分。墓葬里面有很多器物、图像——对这些个体进行研究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方法。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墓葬内的空间安排和一些消失了的东西,比如当时摆的食物、香料、灯火等。这些东西在考古中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可以根据其留下的痕迹、空间安排,重构当时的视觉或者物质的环境。 考古学者有自己的一套学术规范,比如如何发掘、如何记录等。如果有些材料不属于这种研究重心的话,他们就不一定记录了。特别是如果对象牵扯到墓葬设计者的主体感觉、审美感觉、世界观等内容的时候,就比较难于进入考古报告。还有,如果对有些东西无法进行直接的考古分类的时候,比如“空间”——考古报告也容易忽略。但是这些信息对美术史研究却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在考古发掘和记录的时候,由美术史学者和考古学者进行学术互动。 朱志荣:在美术史研究中如何利用“重构”的方法分析材料? 巫鸿:对历史状况的“重构”现在变成美术史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或目的。这和历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西方。现在的历史研究,已经从研究一个重要人物和宏大历史事件转移到更为具体的、空间的和物质性的向度。甚至在研究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和他的整个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而不像原来那样做著名人物的传记性研究。 这种史学转向在近些年中对美术史的影响非常大。我在《武梁祠》一书里面对以前的汉画研究做了一个梳理,想看看不同时代的学者是怎么看问题的。经过这种研究我发现,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是对每张画发生兴趣,所关心的是这张画的出处何在,那张画画的是什么。但后来就有人开始对整个的祠堂中的画像程序和结构有兴趣了。我写这本书时的希望就是 把武梁祠中所有的画像连在一起考虑,希望知道这些画像之间到底有没有一个叙事结构,其背后显示的又是怎样一种逻辑思维。这也就像是研究《史记》,其中的每篇都可以单独来读,但是也可以作为整部书的组成部分来看。后面这种读法所发掘的不但是司马迁对全书的想法,也可能反映出当时历史的某种观念。这种研究方法是首先重构一个基本的建筑体,然后通过这个建筑内的整体图像程序重构当时的审美和思想,其中包括家庭关系、君臣关系、政治观念等。 “重构”有不同的层次。首先,美术史研究离不开实际的东西,因此还是得从具体的图像、建筑、器物入手。然而,我们继承下来的往往是一些离开了原来原境(context)的历史碎片。因此我们需要从这些很具体的碎片出发来重构原来的实体。特别是我称为“礼仪艺术”的碎片,它们原来都是为了某种宗教、政治目的服务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建筑体。因此我们需要探讨的是:这些碎片能不能重新拼起来?它们背后的建筑体是怎样的?如果这种重构能够做成,就可以接着去想,接着去重构更高层次上的东西。比如像武梁祠,我们就可以进而考虑武梁祠和武氏墓地中别的祠堂的关系,考虑武梁祠石刻的大环境,甚至整个东汉时期墓葬的理念。这都可以算作是“重构”。很多领域,像物质、社会、政治和宗教的原境——实际上都需要重构。但是在美术史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将这些领域分得比较清楚。有的时候学生会操之过急,还没把第一步做好,没把完整的、具体的东西做好,就一下子跳到很高的层次去谈政治、历史的问题,显得缺少中间环节。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文献的搜集、解读与利用 主讲人:陈智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地 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我已经多年没来南京了,这次来南京,黄惇教授邀我给南京艺术学院的老师、同学作一次讲演。能有机会同大家就艺术史的问题进行交流,很高兴。 要认真研究中国艺术史的某一个具体问题,也同研究中国历史一样,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经历一定的阶段,达到一定的标准。我想用三个环节、三句话、三个字、三个个案来概括我今天的演讲。 三个环节,指历史研究的三个阶段,也就是史料的搜集、史料的考证和解读、史料的运用。 三句话,是与上述三个环节对应的:一是“竭泽而渔”,对应史料的搜集;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应史料的考证和解读;三是“正确而充分”,对应史料的运用。 三个字,是上述三句话的概括:全、真、准。“竭泽而渔”就是求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是求真;“正确而充分”就是求准,准确地反映历史。 三个个案。原则有时并不复杂,但要实践这些原则,达到对历史的正确认识,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我今天要就先辈的经验和个人的实践,说明艺术史的研究如何求全、求真、求准。在这里还需要说明,历史研究的三个环节或三个阶段,在时间划分上不是绝对的,比如史料的搜集,即使已经比较完备,随着研究的深入,到第二甚至第三阶段,还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补充。我这里举的三个例子,也不是全面论述研究的全过程,因为这样一来,时间会拖得很长,而是各有侧重。 一、陈垣先生关于吴历的研究 明末清初,常熟一带出现了“四王”、“吴恽”六位著名画家。他们是太仓王时敏(字逊之,号烟客,1592~1680年)、太仓王鉴(字圆照,1598~1677年)、常熟吴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1632~1718年)、常熟王翚(字石谷,号耕烟,1632~1717年),武进恽寿平(字正叔,号南田,1633~1690年)、太仓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1642~1715年,时敏之孙)。 吴历不但是著名画家,还是一位天主教神父。20世纪初期,陈垣先生因为研究中国基督教史,开始注意到吴历的神父身份,写了《吴渔山与王石谷书跋》,说明两人都有天主教信仰,只不过王翚是信徒而吴历是神职人员。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他对书法的兴趣与钻研,他对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有了深厚的认识,不止一次地提出:“书画是相因的,能书能画是大佳事”,在1931年10月23日家书中就有此论。在他1939年作的《汤若望与木陈忞》说:“以书为美术,与画并称,舍中国日本外,世界尚无此风俗。”他开始收藏书画,并从宗教史和艺术史的双重角度来研究吴历。1936和1937两年,他集中发表了有关吴历的多篇论著。这其中,有(一)文献的考订。包括《墨井书画集录文订误》、《墨井道人传校释》和《墨井集源流考》;(二)图像的订正:《清代学者像传之吴渔山》;(三)专题研究:《吴渔山入京之酬酢》;(四)集大成者:包括《吴渔山生平》和《吴渔山年谱》。这两者各有侧重,前者类似纪事本末体,分专题论述,并有考证。后者类似编年体,是陈垣先生关于吴历研究的总结。两者至今仍然是研究吴历必须参考的著作。它们在历史文献学方法论上的意义,更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极富教益的启示。 首先,他深知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应从哪里去搜集有关史料,怎样才能做到没有遗漏。他搜集的史料,包括吴历本人的诗画,各种画录,吴历同时人的文集,以及教会方面的文献。在二万五千字的《年谱》中征引的文献就有八十种之多,搜集以后经过考订而没有引用的史料更远多于这个数字。 其次,是他对史料的精细考订。就以《吴渔山生平》的第一章《吴渔山之家世及生卒》为例,这一章共考订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吴历的家世。陈垣先生首先从不同文献的记载中发现了矛盾,也就是发现了问题。《墨井诗钞》所收的陈瑚《从游集序》和张云章的《墨井道人传》说吴历是都御史吴讷的七世孙;而《朴村文集》本的《墨井道人传》说吴历是吴讷的十一世孙,陈瑚《确庵文稿》与此相同。陈垣先生认为后者正确而前说错误。理由是:(一)张云章所作吴历传记《墨井道人传》有三个版本,各种版本文字上有差异,吴历家世的差异就是其中之一。陈垣先生仔细研究过这三种版本,他根据的是康熙末年张云章自刻的《朴村文集》本,当然应该以此为准。(二)《从游集》是吴历的诗集之一。收入陈瑚《从游集序》的《墨井诗钞》是吴历死后陆道淮所编。但陈瑚自己的文集《确庵文稿》(汲古阁本)并没有收入这篇《从游集序》,却收录了他为吴历母亲所写的《吴节母王孺人墓志铭》,其中说到吴历父亲是吴讷的十世孙,吴历当然就是十一世孙了。如果陈垣先生没有深厚的版本目录学造诣以及深入的研究,是不可能得出这样确凿无移的结论的。而他表述这个问题,仅仅用了不到两百字。 第二个问题是,吴历是否是孔子弟子子游(言偃)的后代。明人冯复京所作《常熟先贤事略》说吴历是子游后代,他的先辈“坐事亡匿”,因为子游封于吴国,所以改姓吴氏。吴讷取名“讷”,是藏“言”于“内”的意思。陈垣先生根据吴讷自己写的《吴氏谱图序》否定了这种说法,同时指出,这种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吴讷的五世祖迁居常熟子游巷,和子游巷的言子故宅紧邻。他还根据雍正初年衍圣公孔传铎所作《复言子宅记》指出,言子故宅在明末变成了天主教堂,雍正二年禁止天主教,各地天主教堂被废,言子故宅才得以恢复。吴历长期与天主教堂紧邻,这和他晚年信奉天主教可能大有关系。这虽然是推论,有待证明,但可能性很大。 《吴渔山生平》类似这样的考证不少,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这里还要介绍陈垣先生在1939年3月26日的家书中说的一段话:“凡撰年谱,应同时撰一二人或二三人,因搜集材料时,找一人材料如此,找三数人材料亦如此,故可同时并撰数部也。若专撰一人,则事多而功少矣。吾撰《渔山年谱》时,本可同时撰“四王”并南田年谱,以欲推尊渔山,故独撰之,其实找渔山材料时,各家材料均触于目也。竹汀先生撰二洪及陆王年谱,亦此意,然知此者鲜矣。”这段话给人以很大启发,如果我们要编艺术家年谱,可以同时编相关数人;写艺术家传记,也可以同时写相关数人。一句话,既要下苦功,也要讲方法,苦干加巧干。 二、石破天惊之作《元西域人华化考》 《元西域人华化考》全书不过八万字,字数远远少于现在的博士论文,甚至不如许多硕士论文,但它是陈垣先生前期的代表作,同时也奠定了他作为世界级学者的地位。它也是现代中国元史研究的开拓性著作之一。 《元西域人华化考》作于1923年,用陈垣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此书著于中国被人最看不起之时,又值有人主张全盘西化之日。”作为一位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中国史学家,他写这部书,就是要“证明西域人之同化中国”,以此唤醒国人的自尊和自信,振兴中华文化。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元代的西域,范围比以前扩大了许多,不但包括玉门关、阳关以西的新疆,更推广至葱岭以西,甚至到达东欧。元朝统治者把人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在公文中称西域人为“色目”,在一般著述中多称“西域”。《元西域人华化考》中的西域人就是指色目人。陈垣先生还解释什么叫做“华化”:“以后天所获,华人所独者为断”,所以“先天所赋,本为人类所同,均不得谓之华化”。他从儒学、佛道两教、文学、美术、礼俗五个方面论证了在元朝大一统的局面下,大批过去被隔绝的外国人以及西北的少数民族来到了中国,来到了中国的中原地区,接触了中华文化,受到感染,为之同化的历史事实。 陈垣先生元代西域人华化的这个论断,是建立在全面搜集、严格考证史料的坚实基础上的。这部八万字的著作,引用的史料就达二百二十余种之多,还不包括没有引用的。该书引用材料的特色是,除了一般史学家常用的正史、方志等等,光是元、明人的诗文集就有近百种,所以有的评论说,材料“如此的繁富而多样,仅有晚年的陈寅恪和顾颉刚差堪匹敌”。而这时的陈垣先生不过四十三岁。 《元西域人华化考》的主要论断,发人之所未发,讲的是历史,但极富时代特色,有现实意义,所以蔡元培先生称之为“石破天惊”之作。 下面着重介绍《华化考》中美术篇的史料搜集与考证。 各位老师、同学从事的都是艺术的教学与研究,对美术篇应该会更感亲切。陈垣先生根据中国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不同的特点指出:“书法在中国为艺术之一,数千年来,遂蔚为艺术史上一大观”,而“中国画有中国画特色”,与书法同源。因此,他将书法、绘画和建筑作为美术篇的内容。把美术提到文化的高度,并说“文化之感人,其效力比武力为大”,用今天的话来讲,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华化考》美术篇在史料的搜集与考证上有它的特点。他关于书法和绘画部分充分利用了两部现成的文献,因此可以不用“遍览群籍”。这两部书就是陶宗仪的《书史会要》和夏文彦的《图绘宝鉴》。《华化考》关于西域人中国书家和中国画家两章,就是以上述两书为基础,钩稽而成。当然,他的利用并不是全盘照搬,对这两部书的许多错误和遗漏,他利用《元史》、《佩文斋书画谱》、《西湖竹枝词》、《录鬼簿》、《寰宇访碑录》、宋濂等人的文集、《普陀山志》、《画旨》等各种各样的文献,以及故宫博物院的藏画等,加以纠正和补充。 怎样才能找到最有用的史料,怎样才能充分吸取前人的成果?又怎样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发展?陈垣先生为什么能在上述几个方面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有心的读者如果能根据上述提示认真学习《华化考》的有关篇章,定会得益匪浅。 三、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考释 这批信札包含了许多艺术史的史料。关于这批信札的考释,我已经出版了三大册的专著,今天只能着重从信札的考证和确认收信人的问题谈谈我探索的经过。 1997年我作为哈佛大学和哈佛燕京学社的访问学者到了波士顿。哈佛燕京图书馆吴文津馆长和善本部沈津主任都向我介绍了他们图书馆珍藏之一的七百多通明人手札,并建议我进行研究。 在初步检阅了这批信札之后,我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促使我下决心的是这样一些事实。第一、这批信札共有七百多封,是海内外现存最多的一批明人信札,其次是上海图书馆的五百多封。第二、收信人基本上是一个人,这就大大增加了这批信札的史料价值。第三、这批信札先是在19世纪流传到了日本,又在二战后的1955年入藏哈佛燕京图书馆,是流传海外的我国珍贵文献。 信札和刊本不同,刊本用规范的字体雕板,基本没有辨认的问题。信札也同抄本不同,抄本一般都用楷书,也不难辨认。信札和甲骨文、金文、简牍等类似,首先需要辨认。这项工作有相当难度,这也是信札多作收藏而少利用作史料的原因之一。 我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把这一批不同笔迹、不同字体的信札作出释文,也可以说是“认字”的工作。因为不首先作出释文,怎能读懂它的内容?怎能为别人利用?当然这一批四百八十多人写的733封信札、190通名刺的释文,直到我的书出版后,也还有热心的读者加以补正,至今也还有极少数字没有认出,但绝大多数释文已经确认。 我的第二步工作就是辨伪。在这里我要借用“有罪推定”这个法律名词,就是说,凡是新出现的历史文献,在未经确证它的真实性之前,必须先推定它是虚假的、伪造的赝品。所以先要辨伪,反过来说就是要考证。 具体到我要考释的这一大批信札,如果它们是赝品,无非是收信人伪造了一批别人写给他的信,特别是名人写给他的信,以抬高自己的身份,求得经济上或政治上的好处。 从常理出发就可以否定这批信札作伪的可能性。因为要达到炫耀自己的目的,伪造几封名人信札就够了,而这批信札写信者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固然有不少名人,但更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要伪造四百八十多人的笔迹,编造九百二十多封不同内容的信札和名刺,而且还要一一符合写信人的身份地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叫做理证。 不仅如此,我还从核对笔迹、考察信件内容等方面进一步求证这些信札的真实性。王世贞是写信人中的第一名人。王世贞来信的笔迹同故宫博物院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所藏他的墨迹完全相符。来信中说“黎少参书久已题讫”,我考证出,黎少参指黎民表,是王世贞的诗友,“续五子”之一。“黎少参书”指黎民表为收信人写的一幅隶书陶渊明诗。此事见于汪道昆和方弘静的文集。收信人和王世贞交往的可能性及途径,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这样,这批信札中王世贞信的真实性就得到证实。 到目前为止,经过我的考证,这批信札的绝大部分的真实性已经证实,也就是说,这批信札总体的真实性已经证实。 下面要着重谈一谈确定收信人的问题。在我到哈佛大学之前,有一位访问学者在1995年发表了一篇专门介绍这批信札的文章。文章一开头就明确说,收信人是“万历间兰溪人方太古”。这个判断好象有一定根据,因为这批信札的上款,有的称“黟江”,最多的是称“元素”,还有一些称“元素方老丈”,而兰溪方太古确实字元素。但当我不断收集有关方太古的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同信札的内容联系起来考察的时候,一连串的矛盾就显现出来了。 首先是文献记载的方太古的众多友人,包括王守仁、陈献章、沈周、文徵明等人,竟然没有一个人的信件出现在这批信札中;而另一方面,这批信札的有些写信人,例如王世贞和汪道昆,根本不认识方太古,也没有给他写信的可能。 其次是时间的矛盾。这批信札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最早一封是嘉靖三十四年(1564年),最晚的一封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方太古生于成化七年(1471年),死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也就是说,这批信札中已知年代的,最早一封写于方太古死后十七年,最晚的更在他死后五十一年。可以确证,兰溪方太古绝不是这批信札的收信人。 这篇文章由于一开始方向就错了,因此整篇文章错误百出,误导读者。“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我们从“方太古说”的失误中可以汲取重要的教训。作者在确定收信人这个关键问题上,仅仅从某些工具书中查到明代方太古字元素这样一点线索就下结论,而没有细考方太古的生平,也没有稍为认真地翻阅这些信札的内容,更没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考察,也没有考虑出现同姓同字的人的可能性,总之,在运用材料和思辨两方面都显得草率,失误就不可避免了。 否定了收信人为兰溪方太古,并不等于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找到真正的收信人。茫茫人海,怎样才可以找到真正的收信人呢?我们不能凭空假设,只能从已经掌握的事实出发,而我们所掌握的事实,就是这批信札本身,包括它的内容和一大批写信人的名单。经过反复考虑,我确定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是从信札内容中确定收信人的籍贯,以缩小搜寻的范围;一是查阅写信人的诗文集或其他著作,从中发现有关线索。 细读这批信札,不但知道收信人是徽州人,还可以更具体的知道他是徽州歙县岩镇人。歙县今天是安徽黄山市徽州区。我还发现信札中有两封是收信人的亲友为他写的介绍信。因为是介绍信,所以一定要称他的名,知他姓方名用彬。沿着这条线索,我在写信人汪道昆、方弘静、胡应麟、欧大任、姚舜牧等人的文集中找到了有关收信人方用彬的许多重要材料。1999年,我根据掌握的一点线索,到安徽省博物馆查阅馆藏的几部方氏族谱,果然在康熙十四年(1701年)刻印于扬州的歙县环岩《方氏族谱》中找到了收信人方用彬的确凿资料:“用彬,字元素,号黟江,国学生。生于嘉靖壬寅(二十一年,1542年)八月廿六日丑时,卒于万历戊申(三十六年,1608年)四月廿八日。娶汪氏、樊氏,合葬上荫山。二子彭龄、龄。”这些记载同这批信札的内容以及收信人、收藏人(方用彬的曾外孙)所写的识语可以相互印证。收信人方用彬的确认,为我进一步考释这批信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先讲到这里,如果有什么问题,我很愿意同大家继续交流。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馆藏民间玩具精品展再现民间玩具历史面貌 遗产日”,由中国美术馆特别策划的“大器‘玩’成——中国美术馆藏民间玩具精品展”,于2012年5月30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共展出约370组八百多件民间玩具精品,将于9月3日结束。此次展览的作品均是从中国美术馆六千余件(套)藏品中精心遴选而出,一件件异彩纷呈、稚拙可爱的玩具精品将为观众带来一次视觉盛宴。据中国美术馆介绍,该展既是中国美术馆首次举办的大型民间玩具专题陈列展,也是中国美术馆多年征集、收藏民间玩具的研究成果的一次较大规模的集中展示。展览按照儿童成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顺序,以“成长”和“成才”主线分为“希冀”、“启智”、“尚德”3个部分。从婴幼儿的生命呵护、祝福祈愿,到低龄儿童的智慧开启、创造力、观察力的培养和少年儿童的知识学习、树德立志,3部分内容紧密相连,层层递进,将“寓教于乐、玩中启智”的展览主旨不断深化。我国民间玩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约6000至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陶响球、陶连环等玩具出现。千百年来,民间玩具以其造型的稚拙可爱、色彩的鲜明亮丽和内涵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民间美术资源中最独特和最有趣的类别之一。 中国美术馆是国家级造型艺术博物馆,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作品,是其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重要工作,有计划、大规模的收藏民间玩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历经30年的积淀与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美术馆宏大而丰富的民间玩具收藏体系已具规模。中国美术馆的民间玩具收藏内容十分丰富,既涵盖泥、陶瓷、竹木类的民间玩具,也包括风筝、花灯、小脸谱、面人和彩塑;既有名家名作,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陕西凤翔胡深的泥塑作品,也有偏远山区佚名艺人的天才创作,如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云南建水与贵州牙舟的陶瓷玩具。因而,中国美术馆的收藏既体现了我国现当代民间玩具的发展历程,也系统的保存与再现了民间玩具的历史面貌。 此前,结合“从延安走来——纪念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推出“从延安走来”专场少儿赛”颁奖仪式的少儿代表、指导老师及家长,在“从延安走来”展厅现场参与了一次艺术体验活动。参与此次活动的少儿,是来自中国儿童中心、北京市少年宫、思奇培训学校、艺格文化艺术工作室等20余家北京校内、校外教育机构的“绘画大赛”获奖少儿代表。(杨子)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中西方比较 摘要: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作用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各种新的史论课题,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更应该了解和借鉴西方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把美术史研究的现代观念融入进来。 关键词: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学术分科;身份;造神模式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美术史研究的差异性,根本的是文化的差异导致。西方崇尚理性哲学,而中国思想以儒道释为主要代表。其中禅宗讲究:不利文字、得意忘言;儒家“天人合一”等思想,映照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追求。在宗教观上,西方认为宗教是文化语言、精神方向,比种族更重要;中国的宗教非常世俗化,在近现代社会革命中建立无神论之后,事实上我们更加容易自己“制造”无数的“神”。这也是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一种体现。 二、学术分科的传统 中国古代历来不分科的学术传统,导致了一种“模糊”状态,中国美术作品的图像库也呈混乱状态。中国的佛教徒认为:“抄写”是一种美德。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的书画界中也尤为盛行。后人多对前人名家的临摹与复制,并仿造其风格进行创作,而且往往并不署名,这也导致原作与摹本流传中,“真与假”的界限更加模糊,加上后人理论著述的“造神”行为,使得对作品真实情况的研究变得更加困难。 中国古代美术史论家和美术家经常变换着自己的身份,或者说是集二者与一身。以董其昌为例,其提出的“南北宗”画论,对中国花坛影响深远。董其昌是著名的书画大家,收藏家,又位居官位,集多种身份于一身。这种状态延续至今,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过程中,美术史论家和美术家也经常变换着自己的身份,这或许反映了中国美术的传统。其中表现为几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是双重身份的兼备。即美术史论家兼画家,或画家兼美术史论家,这一部分人较多,特别是国画界的居多。 一种是身份的转换。原来是画家或雕塑家,后来成为专业的美术史论家;或原来是美术史论家,后来成为专业的画家。 三、中国美术史中的造神模式 种种的问题也导致了目前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困境。“英雄主义情节”和“神话色彩”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中屡见不鲜,对艺术家的研究容易落入“神仙模式”。中国在艺术上讲究游“戏”,而不重“术”(美术),遵从“乐趣”即价值的观念。这种独特的思想导致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与西方相比,在观念和方法上有很大不同。 传统美术史方法论上英雄美术史观,其主要特征是用神话传说解释美术的起源和以线性发展的历史观描述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造神”模式: 二王(找代表) 皇家装点(政府操作) 正统地位 文人神化 “书圣”。在这种操作模式中造假不可避免,并贯穿在艺术品的收藏和理论的建设中。 四、西方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进步性 西方近现代的史论学术的发展,受其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考古学等等突飞猛进的发展所带动影响,自身的学科建设已经远远的走在中国之前。西方的美术史研究具有:讲究理性、学科的界限和跨学科、与经济分开等特点。注重材料学,并与考古学相结合,注重实证,细致入微的考察艺术各个方面的情况。通过实证、材料、环境研究等,更真实的探寻艺术家生存环境条件,从琐碎的细节入手,并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考察,关照艺术家各个方面的情况,来进行研究。树立更加科学的方法,自然的打破“造神”的美术史书写模式,更希望去发现流派之外,并引领观念的东西。 例如,著名史论家白谦慎的著作《傅山的世界》中,并不是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 西方的中国美术史界有着许多杰出的人物,如:高居翰(James Cahill )、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克鲁纳斯(Craig Clunas)、方闻(Fong,Wen)、何惠鉴(Wai-Kam Ho)、徐小虎(Stanley-Baker, Joan)、李慧闻(Celia Carrington Riely)、Yukio Lippit等。 美术史的研究书写,需要带有情感的去表达我们想要表达却表达不出的东西。这也是其真正的智慧所在。 五、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各种新的史论课题,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更应该了解和借鉴西方的研究思想和方法,需要把美术史研究的现代观念融入进来。这样才能在与“西方”学术界的交往中建立自己的途径。使中国美术史研究,既带有西方实证色彩,又能深入的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或许这样才能逐渐树立中国自己的研究体系,把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带进新的纪元。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1942年5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延安杨家岭召开文艺座谈会,这是为促进党的整风运动的进行、促进文艺工作者学习马列主义、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无产阶级思想而召开的。出席座谈会的作家、艺术家及文艺工作者共80余人。是日为第一次会议,讲了立场、态度、对象、工作、学习等五个问题。16日,举行第二次会议,、等中央领导同志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23日,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作“结论”发言。座谈会结束后,、、任弼时、王稼祥、博古、凯丰、徐特立等中央领导同志与参加座谈会的全体代表合影留念(图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开宗明义地强调,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对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文艺的继承与革新、文艺的源与流、文艺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等一系列重要范畴,作出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述。 现在让我们回顾中国革命文艺走过的光辉历程,那些美术工作者以《讲话》中倡导的艺术观念,在时代(从《讲话》至1976年逝世)所创作的部分美术佳作,重温的《讲话》精神。这些作品包括版画、新年画、宣传画、中国画、油画等。中国美术从《讲话》开始即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讲话》精神指引下,美术作品弘扬主旋律,讴歌工农兵大众,讴歌新时代、新生活。 版 画 《讲话》“引言”指出: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讲话》发表后,其精神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并引起强烈的反响。当时的重庆《新华日报》接连发表社论和文章宣传《讲话》内容和美术家的学习体会。1942年秋,从延安带来一批木刻作品回到重庆,并于同年12月19日举办了“渝延木刻联合展”,给人耳目一新之感。1943年这批作品又到苏、美、英、印等国展出,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延安美术是中国美术的排头军,也昭示了时代美术的未来走向。当时的古元、彦涵、肖肃、力群、沃渣、马达、罗工柳、李桦、荒烟、黄新波、黄永玉等,他们的作品都显示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各以显著的个性色彩独步于版画界。如表现抗日民主政府发动灾民生产自救、安置灾民、组织移垦、帮助灾民渡过灾年的《移民图》(图2,彦涵1944年作),表现军民鱼水情的《给老百姓修车》(图3,力群1945年作)等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版画得到了很大发展,表现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新人新事及带有宣传性的作品成为创作的主流。如表现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丰衣足食图》(图4,力群1949年作),表现西藏和平解放的《喜讯传到康藏高原》(图5,牛文、李少言1952年作),表现农民劳动情景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图6,李桦1963年作)等等,举不胜举。 “”期间,版画也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表现知青上山下乡的《高原迎新》(图7,石虎1969年作),歌颂国际主义战士的《白求恩》(图8,李福来1973年作)等等。 《讲话》精神对版画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和深远意义,它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意志和社会进步的趋势。 新年画与宣传画 《讲话》中明确地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新年画是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富有教育意义和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当时的解放区里就已风行,如表现群众学文化运动的《随时随地学文化》(图9,韩茂堂、张树德1944年作),表现农村生活的《丰收》(图10,聂云挺1945年作)等。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了经亲自修改的第一号文件《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要求把开展新年画工作作为“文教宣传工作中重要任务之一……应当宣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众的伟大胜利,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传共同纲领,宣传把革命战争进行到底,宣传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在年画中应当着重表现劳动人民新的、愉快的斗争生活和他们英勇健康的形象”。 《指示》发出后,得到了全国各地美术机构的重视和积极响应,由此所形成的新年画运动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讲话》及《指示》的精神均成了画家的创作动力和目标,特别是参与创作的画家几乎都是当时国内的专业美术家及一流的美术家,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如表现各族人民团结在周围的新年画《全国各民族大团结》(图11,叶浅予1952年作),表现全国英模大会盛况的新年画《劳模会上的好姊妹》(图12,俞微波1957年作),表现在校学生边劳动边学习,即勤工俭学的新年画《半工半读》(图13,刘旦宅1960年作)等等。 “”时期,一些新创作的意识形态特征明显的新年画和宣传画,是为了迎合形势的需要。如表现革命样板戏深入人心的新年画《演革命戏做革命人》(图14,李中文1975年作),表现画家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宣传画《斗争生活出艺术,劳动人民是主人》(图15,王维新、王利国1973年作),表现社会新生事物的《农奴女儿上大学》(图16,潘世勋1975年作)等。 新年画与宣传画的创作,一直与的指示及《讲话》的精神有着直接的关系,它以视觉图解的形式建构了时代的美术基础,特别是表现工农兵形象的美术创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画 《讲话》指出: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 1949年4月开始,对中国画改造的一系列来自美术界高层领导的文章纷纷在各大报刊媒体发表。如1949年4月22日的《人民日报·星期文艺》副刊发表了蔡若虹的文章《关于国画改革问题—看了新国画预展之后》(指4月,由北京80多位国画家的近200件作品组成的新国画展览会在中山公园举行。这次展览被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情,因为它标志着那供给有闲阶级玩赏的封建艺术的国画,已经开始变为为人民服务的一种艺术”),4月25日,江丰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了《国画改造第一步》的文章,说明国画改造运动是与延安以来的文艺方针相一致的。 中国画之人物画可谓陡然崛起。现代水墨人物画开拓者蒋兆和原本画西画,即从传统造型之人物结构入手,以水墨人物画技法进行创作。当时学西画的方增先、周昌谷,以及以速写、年画等技法擅长的黄胄、叶浅予、李琦等也以人物画进行创作,开了近千年中国画史前无古人之新篇章。如表现人民首次参加普选的《一辈子第一回》(图17,杨之光1954年作),表现农村青年劳动与爱情生活的《约会》(图18,黄胄1953年作),表现在和平的环境里,老人和儿童文娱生活的《第一回胜利》(图19,程十发1956年作)等等。 中国画之花鸟画除齐白石、陈之佛等的写意或工笔外,也努力选择生活或革命的题材。如表现人们热爱和平,以谐音传情的《和平》(图20,齐白石1950年作),表现革命圣地井冈山上杜鹃红的《东风朱霞》(图21,郭怡1962年作)等等。 中国画之山水画画家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等,自新中国成立后,有不少作品都体现出高昂、健康和催人向上的激情,显示出新时代的特色。如描绘故居的《韶山》(图22,傅抱石1962年作),有些山水画则借用诗词句意而创作的,如《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图23,傅抱石1965年作)等等。 艺术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国画改造对中国画本身的视野拓宽具有积极意义。 油画与历史画 《讲话》“引言”指出: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身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 新中国成立初期,油画创作的主力队伍有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林风眠、董希文、周令钊、罗工柳等人,当时创作题材的主流为肖像、风景和静物等,而随着解放军部队中的美术工作者创作的油画,其主体均为解放战争、工农兵等革命历史,受到了油画家们的关注。 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开始有计划地组织油画家进行革命题材的历史画的创作,其中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曾先后四次组织画家进行历史画的创作。从作品中可看到创作者多是历史画中的亲身参加者,他们将《讲话》精神真正化作自己行动的指南。当然,对于历史画的创作,最注重的就是历史的真实,用绘画的语言去再现历史。如再现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图24,董希文1953年作),表现青年学生闹革命的《》(图25,周令钊1951年作),表现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解放南京》(图26,杨建侯1956年作),表现群众学文化的《给奶奶读书》(图27,吴作人1958年作),表现广大青年支援农业建设的《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图28,葛维墨1958年作)等等。 这些油画作品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人的革命激情,以生动的画技及形神兼备的形象描绘,给人以感动和力量,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著作为发展我国革命文艺事业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至今70年了,仍有其现实指导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美术界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绚丽局面。我们的美术作品始终与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和事件相关联。如表现社会文明新风尚的新年画《五讲四美开新花》(图29,何永坤1981年作),表现香港回归祖国的新年画《香江竞舟图》(图30,廖开明1997年作),表现将“非典”疫情坚决控制,全国人民共同抗击“非典”的宣传画《万众一心抗击“非典”》(图31,国家邮政局2003年设计),表现北京奥运会的宣传画《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图32,北京奥委会授权2008年设计选定)等等,举不胜举。 美术家们不论用何种技法从事创作,都以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把自己的艺术献给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在他们的作品中具有鲜明的表现,今天仍令人神往。这些作品渗透着《讲话》的精髓,并具有了文献层面的价值和意义,被称作“红色经典”,在屡次的拍卖活动中最为引人注目,因为这些美术佳作是永恒的历史记忆。(责编:李禹默) 中国美术史论文:浅谈艺术创作的方法与中国美术史的关系 [摘要]我的艺术创作方法,我的思维,我的人生正在迎接历史性的转变。随着顺利考上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我的艺术生涯即将展开里程碑式的转变。随着更高的艺术殿堂的洗礼,把我本科阶段的单纯无知和稚嫩洗涤荡尽。反思总结我在之前的艺术创作,更多是纯粹的课堂习作、对前人的临摹和基础技法的练习。 [关键词]艺术创作 中国美术史 创作上少之又少,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语言尚未进行探索,就连毕业创作也是偶发的一念冲动和被动地进行加工,之后就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形成艺术创作的持续。历经一年的社会工作经历,再次回到艺术的怀抱,仿佛阔别已久,初次执笔,犹如年幼时咿呀画图,思绪万千。既然再次走上这条道路,我就要毅然地走下去,并且要有实质性的收获。 咋一谈到艺术的创作,感觉无从下手。再不能返回本科时期的盲目绘画中去,要想有实质性的突破,必须要结合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自己现有的作画手段,探讨新的艺术创作方法。而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创造性思维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但是之前的我,太多重视绘画基础,轻视了创造思维能力。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病。要想成为一个艺术家,只有绘画的技法,这和画匠、木匠、石匠等技师没有什么区别。那些真正有才能的艺术家,有对其所处时代的敏感、对当下文化及环境高出常人的认识、能对旧有的艺术从方法论上进行改造,并用“艺术的方式”提示出来,才能真正地创造出艺术的价值。就像上世纪80年代罗中立的《父亲》,90年代张小刚的《大家庭》等等。细细揣摩他们这些成功艺术家的创作方法,无一不是敏感地触摸其所处的时代,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自己的创作上结合当时艺术的发展对旧的艺术创作方法进行改造,最后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进行阐释。这其中就介入了自己的创作方法和中国艺术史上下文的关系。 作为一个“80后”,我应当怎么去进行我的艺术创作呢?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来说,经历了“伤痕美术”“无名画会”和“星星画会”“85新潮”“新文人画”“实验水墨”“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观念艺术”“艳俗艺术”等等艺术观念,我应该走像罗中立、何多苓等等他们的乡土艺术?像80年代的一些艺术家搞抽象?还是去疯疯癫癫玩行为艺术?亦或是跟风中国当代艺术领军的诸如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和岳敏君等当代艺术F4的艺术道路模板? 我想,这些都不属于我应该去走的道路。我没有生活在乡土艺术家们所处的年代,没有插过队,去乡村体验那种艰苦的岁月,不可能创作出《父亲》《春风已经苏醒》《西藏组画》那样的作品;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动荡的岁月,体验不到“”结束后带来的那种欢欣鼓舞,还有失意落寞和精神缺失的情绪,不可能创作出《1968年×月×日雪》《春》《大家庭》那样的作品;也没有亲身接触过“85新潮”,怎么会勇敢、真诚地用相应的视觉图式来唤起社会的感奋。 作为一个四川美术学院到重庆大学的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我是否应该转向“图式化”的创作方法,“卡通式”的画面表征,“肤浅性”的无聊心理这种新风格呢。身边的人都说,中国社会的创作风格正在发生转变,“卡通一代”势必雄起,你也走这条路子吧。 我观察了一些和我相同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同龄人,他们正在进行的艺术创作不完全像书面上对“80后”描述那样,80年代出生的人从事当代艺术创作并没有一种统一的性格,也不存在一种完全相同的生活方式。因为这种差异,他们所持的艺术观是多元化的,进行创作的形式和方法都不尽相同。有些人如沈桦、黄淋是两位出生在70年代的艺术家,但他们不同于朱其等人对70年代人以青春残酷、卡通等的定位,而是将自己的视角转向社会,展现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都关注社会矛盾;有些人走向抽象与观念,何桂彦在2006年策划了“无中生有,超越抽象”的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抽象绘画正在不断扩大自己在川美的影响力,为我们展示了“70、80后”一些艺术家的另一种创作状态;有些人则跟风“卡通一族”,“卡通”一时间成为“过街之鼠”。 我要怎样进行我的艺术创作呢?要有一个怎样的方法呢? 首先,我要尽可能地忠实自己,做能够真实表达自己感觉的作品。我会避免让自己产生8:“我要做一件让世人惊讶的作品”。之前我做作品,脑子里总想着一鸣惊人、惊世骇俗,或者是想“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动机肯定是值得质疑的。“忠实自己”是忠实自己加以反思过的某种真实,是从独立意识中出来的某种需要去试探的真实,这时候的自己也许成为了需要去判断的对象。“忠实自己”意味着一种关系的建立,是作品与“问题中的自己”的关系建立。为什么我们要在作品背后做如此长期的思考,就是要在常见的忠实中去寻访出“问题中的自己”来。这个寻访的过程,有时我把它视为自我批判的过程。我要贴近自身,表达自我的生活,无论是积极的还是颓废的,且不计较,这应该是我创作的主要题材。 其次,艺术是件独立的事,能够得到的只是内心的共鸣,因此我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艺术家的独立是艺术独立的前提。现实中,也许有许许多多能够引起内心共鸣的东西,而这种东西为何会让我最感动,我要用一个独立的思维去记忆并转化。然而,共鸣断然不是“瞎碰”碰出来的,“瞎碰”出来的共鸣断不能长久。都说与我们相关的,可以说更多的是物质而非精神,而这些又要依靠自己的父母、亲人的支援,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是无法独立的。但是在此又有必要指出,这并不能说明我们“80后”就是堕落的。现在人生对于我们而言仅仅是开始,而在现代的生存压力之下,我们不关乎时代深刻的命题,找活命的东西,难道这是不能理解的吗?在这个环境下,我们就更应该独立。我要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精神,只有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具有某种担当的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规范也有着别样的要求,看待现实的眼光也是独特的、锐利的。 再次,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想作为一个艺术家,就要敏感地触摸其所处的时代,发现并提出“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和发展。许多人都评论我们这一代承担不了这个时代的变革命题,不会指望我们会像80年代的年轻人那样激烈地燃烧起理想的火焰,去预示、发现、再现着社会的问题。但是我们更现实,更现实地流露出了在这个即将属于我们时代的社会“自我”的重要性。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地发现“问题”。我要勇敢地阐述社会极端腐败的现象,或是人心的丑恶,或是社会的各种风气,或是其他的方方面面,用自己的作品去说明问题,给现代人一个启示。 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应该说都是年轻人,年轻人的行为举止、思想状况总能得到社会的关注,毕竟“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毋庸置疑,年轻人总为未来代言。我就要以我们这种年轻人的态度、年轻人的思维、年轻人的活力去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来回馈这个时代。 中国美术史论文:论中国美术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 素质教育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的结晶,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优秀的文化艺术财富,美术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学习和研究中国美术的发展史是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相吻合的。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作用 知识结构 素质教育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的结晶,在1982年党和国家为了坚决反对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即反对应试教育,提出了坚决实施素质教育以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93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七条规定:“中小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至此,素质教育模式开始在中小学实行。1996年3月1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1996年4月10日颁发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模式逐渐影响到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国民整体教育体系。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教育模式所提出的,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优秀的文化艺术财富,美术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学习和研究中国美术的发展史是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相吻合的。素质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而中国美术史也能为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提供教育素材和资源。 一、中国美术史是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一个窗口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作为一个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发展是自身所要具备基本知识素养之一。试想之,一个大学生对自己国家的历史都不了解,谈何热爱国家,谈何建设国家?而这些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都无不打上了美术的烙印。远古时期的石器工具、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工艺、秦砖汉瓦、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造像、唐三彩、宋元时期的瓷器、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等,古人们创造出的这些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供我们当代人欣赏的一道文化大餐,也为我们研究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的发展提供着信息。 美术能陶冶人的情操。所谓情操指的是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或社会意义的事物所产生的复合情感。而美术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情感性,人们利用美术来宣泄自己的情感,是人类情感表现的方式之一,也是人类情感升华的重要途径。人的情操属于人的情感中特殊的一类,如道德感(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荣誉感等)、美感(对美的感受、欣赏与追求等)、理智感(与满足认知和解决问题相联系的情感)。情操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等的制约,人的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情操产生的过程。通过美术,人们的情操不断的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同时,美术又是集历史学、文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体。美术创造必须要有生活基础,所以,在我国历史中出现的和美术相关的文物及文献都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有着历史研究价值,对于我们今天了解古代时期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中国美术史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民族自豪感就是国民在日常生活体现出的一种民族精神,优秀的民族精神是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合。 闪耀着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光辉的中国美术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中国画中意境的表现方式影响到了19世纪欧洲的现代设计艺术,再如以中国园林艺术为代表的东方园林深刻影响着东亚各国的园林及城市规划建设,这些影响也表明了中国美术不仅是中华文明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三、学习中国美术史能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所谓知识结构,是指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及其结合方式。它与知识掌握程度的结合形成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全面反映了个人所拥有的由诸多要素组合而成的有层次、有序列的整体知识信息系统。而中国美术史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审美教育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 审美教育能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人们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科学的审美教育能使我们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原理和方法论,站在历史的角度和辩证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见学习中国美术史不仅有利于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和方法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理解到,学习中国美术史是和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成为大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窗口,增强民族自豪感,丰富知识结构有巨大的帮助。在高校中除了与美术相关的专业外,其他专业开设中国美术史的欣赏和学习,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给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充满着新的活力,将会对我国素质教育模式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中国美术史论文:试论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 摘要: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中国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在绘画上成就卓著,在美学思想和美术史论造诣上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刘海粟 美术教育 美学 作为20世纪美术和美术教育的拓荒者、艺术大师,刘海粟除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彪炳画坛,又以其独特而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和美术史论造诣,为中国近代绘画美学和美术史论的开拓、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很多著作,观点新颖独到,详细而精确地论述了艺术的本质和艺术表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分析了艺术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刘海粟的理论在现代绘画美学上具有超越和创新精神,尤其是他所强调的艺术所具备的主观表现、艺术情感和艺术个性。 一、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也就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为了上海美专的生存发展,他多次向亲戚借钱,参加义卖资助办学,把香港画展中100万港币的画款全部捐献给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坚持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努力摆脱传统的学院主义的束缚,坚决反对禁锢学生的艺术思想,提倡个性发展。主张兼容并蓄,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他十分重视外出写生,强调艺术创作要尊重自然,贴近生活,师法造化。课堂上,他严格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写生活动来深入了解自然世界,尊重客观,在对静物、人物和风景写生时,不能照搬原物,要根据自己当时的感受去灵活生动的表现它们。刘海粟始终坚持艺术实践,曾经多次上黄山写生,每次都把对黄山的不同感受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表达他心目中黄山的永恒之美。这就是至今仍值得我们钦佩的“黄山精神”。这精神就是尊重客观世界,结合主观表现,不断创新,突出个性。我们从他一系列的黄山作品中,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刘海粟首次倡导在中国使用人体写生,实行男女同校。他的关于人体艺术的美学思想精论是对传统伦理美学思想的超越,在民国绘画美学史上有重大影响,为开创西方式的美术教育作出了贡献。 二、倡导中西融合,注重创新和个性的发展 刘海粟倡导中西融合,反对“全部西化”。1929年刘海粟首次赴欧学习考察两年半。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努力汲取西方绘画真谛,同时不忘介绍、宣传中国美术。他的油画作品能使人感受到一种中国气息,因为他把中国传统的国画元素运用其中,包括中国画的笔触,线条,表现形式等,所以他的油画作品风格独特,具有国画的意蕴。早年刘海粟的油画写生中明显带有中国画的笔画,如《前门》、《向日葵》、《休息》、《在此》等优秀作品。而他创作的国画,又是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巧妙地结合了油画的空间感和独特的质感。尤其是刘海粟晚年的作品,形式新颖,主题突出,色彩强烈,突破了传统国画的表现形式。这正表现了他所坚持“融合中西以创新”,“发展东方固有艺术,研究西方艺术蕴奥,从创新中得到美的统一”。 刘海粟的绘画注重个性发挥,无论国画或油画都充分展示他特有的性格。在70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是自己走自己要走的路,自己抒发自己要抒发的情感”。他的作品是由自然、生活所激发,真切而实在的主观思想情感的表白,体现了时代、民族特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刘海粟特别强调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主观意识,突出艺术家的个性。1982年10月,他和南京艺术学院学生谈话时说:“黄山有永恒的美,但她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使我永远画不尽,要知道学无止境,艺术无止境,每上一次黄山,就是跟大自然较量一次,也跟自己较量。我画黄山,每次都有那么一点新意。”因此,“客观与主观相结合”和“主观表现和个性发展”并重是刘海粟所遵循的艺术创作原则。他认为表现就是艺术家强烈的渴望用独特的、极具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生命和人格。 三、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系统的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刘海粟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整的现代绘画美学体系,其精髓就是情感、个性和主观表现说。他发表了许多论著和译著,如《日本新美术的新印象》、《梵高》、《高更》、《欧游随笔》等一系列著作中,渗透着他的表现主义美学观,可以说,中国美术表现主义体系及其理论的进一步确立是由他开始的。刘海粟也是一位出色的美术史论家,是中国近代美术史论的先驱之一。他对艺术史见解独到,认为“一部艺术史,即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刘海粟的观点洒脱,对艺术的抒发强调创新,从统摄艺术史趋势入手,敏锐把握美术发展的时代脉搏。刘海粟的美学思想体系,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回顾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使我们从他积极进取和实践创新精神中重新找到创作的动力,我们不会忘记他在艺术上的创造性成就和为祖国美术教育事业作出杰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中国美术史论文:海外的中国美术史研究概况 摘要:本文主要在悠久的中国美术史学传统之外,简要介绍了海外的一些研究者在古代绘画史方面的成就,他们从异域的角度开辟了新的治学道路,尤其集中在几位有典型代表性的学者作品上。如高居翰和苏,立文,从早期汉学研究的格局逐渐分化出来。凭借扎实而有份量的著作使中国画学的独立性得以彰显,他们的方法既有考证严格的优点,又具备方法论的自觉,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外研究中国画学的学术群体。 关键词:中国绘画 形式风格 外部因素 从国人眼光来看。中国美术(古代美术)的文献资料已蔚为大观,即便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也不为过,学院建制和中国美术史学科发展业已多年,这一基本事实构筑了中国美术史学的初步框架,至少在中国美术史学的文献搜集、资料分析、画作风格研究、画家生平介绍等几个方面从现代分科的角度进行了详细而富有成效的搜集整理,而且更在日益发展的图像学研究上从形式分析角度吸收了当今海外学者的新进方法,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新月异的中国美术研究不再停留在搜集材料的初步方法上,以往“中国”这一词汇只是地理文化范畴上的对象,即研究的对象必须是中国从古至今的艺术品,包括绘画作品、礼器艺术、建筑雕刻等类别,而现今研究者则涵括进了本土之外凡有志于中国文化且浸润其中经年有日的海外群体,且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受到了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的重视。如果在中国美术史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此现象毫不加以关注的话,无异于抱着本土的研究目光固步自封。本文就拟从中国美术史学中传统绘画的角度谈谈海外近几十年来中国美术研究的一些概况和突出的表现,以期得到一点启示。 绘画在中国传统美术中取得的尊贵地位与传统文人观念的发展密不可分,并且自有画史记载的作者始,就已经纳入了一个延续有脉的承传系统。海外很多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就把眼光和精力从对青铜礼器的研究转到了对绘画的极度关注上,从而把中国画这个概念在文化内涵的界定上与西画作为两个独立发展的范畴来加以观照,由此构成了一个中国本土传统,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着稳定性。中国绘画在历史文化中的脉络和中国文人在特殊历史现象中的精神展现就成为一些西方学者所着重处理的一个主题,也就是说,他们在具体接触画家作品时,不会仅仅论述风格形式上的特点,在展开与前代作品关系的阐释基础上会引入画家当时文化社会史的面貌,甚至是画家和赞助人之间的关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者高居翰(James Cahill)教授就是这一研究潮流中一位杰出的专家,应该说他的名字对于国内同行研究者来说是相当熟悉的。高居翰研究中国晚期绘画史的三本巨著《隔江山色》、《江岸送别》、《山外山》中文译本已经出版,其中对元代和明代绘画着力甚深,而山水画又成为高氏所特别关注的一个领域,他审慎而又精彩地阐述了那一历史阶段的画家之间无与伦比的关联性和画史上的复杂性,尤其是《气势撼人》一书由他在哈佛大学的讲座讲稿结集而成,主要讲述17世纪中国绘画史中的一些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对董其昌在晚明画史中的重要性与复杂性,重新给予了定位和介绍,还从新的角度驳斥了以往画史中对一些职业画家的习惯性偏见所造成的盲目判断。可以看出,高居翰除了对中国古代绘画史极为熟稔之外,本身在价值意义系统和“方法论”方面保持着高度的自省态度,从不人云亦云,没有从传统认知的角度和简单的视点去看待历史上的创作者,而是从相关语境尽力挖掘创作者在面对庞大传统遗产时所采取的回应方法和选择上的困境,同时涉及到对他们作品的品评和分析。 高居翰教授在美国研究中国画学史领域应属第三代学者,就像有的论者指出第一代研究中国美术的学者应属于汉学家,言下之意指的是早期欧洲影响下的凡属“中国学”研究范畴的专家行业,包括像语言、文学、历史学方面的研究,那个时候美术学还没有从“汉学”领域中独立出来:第二代学者则是二战后具有影响的对美术史学科独立性有相当自觉的研究者,像罗樾(Max Loehr)等,他不仅懂中文,而且对中国艺术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加上吸收了德国美术史学家沃尔夫林的图像学成果,即对作品形式风格的演变持有自足说的论点,好像不太会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罗樾在此基础上针对青铜器纹样的研究发表了很具影响的论文。高居翰就是罗樾的学生,但是他没有完全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对待艺术史的写作,而是在广泛参询画家对于社会历史的反映。把当时创作者和地域文化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结合起来,做出了既宏观又带有很精微特质的画家个人情绪对于画作影响的论说方法。 海外学者凭籍着他们的语言写作优势和很好的研究环境(比如很多国宝级书画藏于海外博物馆)提出了一些国内学者所不易看到的问题,加上他们不忽视对文献资料的细密考证,也研读了很多先辈学者的著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定声势的海外中国美术学研究群体。由于本文篇幅所限,不可能都有涉及,论述中多有挂一漏万的嫌疑,像很多这方面有特色的专家,比如美国的李铸晋、方闻、包华石,班宗华等,所治领域和观察角度多有不同,像包华石近来在《读书》杂志上发表的系列论文来看,他侧重于在相对政治文化环境下,海外中国美术史学领域存在的一些偏见和“盲视”,甚至是权力关系下存在的文化歧见和“误读”,其重点并不在于分析某个画家作品的精妙(就像很多论著那样),而在于受到西方学术大环境影响下新的研究角度的阐发,不着力于通史和断代史的长篇论说,构成了当前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中的新趋势,同时也冲击了固有的“学科”边界概念。 方闻作为普林斯顿大学荣退教授,长年来对中国传统画史的研究形成了很有影响的“东部学派”,近几年方闻也调整了自己的方法构架,以回应各种新出现的问题。由是想来。这一“内”一“外”之别只是相对和方便的命名,并无绝对界定的必要,任何画史对画家和作品的研究都要有“内外”的兼济才行。实际上,中国传统画史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并不与这种方式矛盾,只不过比较零散和不系统,不像西方学科那样分门别类而极具理性法式,它们之间相互还可以借鉴对方的优势而体察自己的不足,不然的话,别人说的老拿西方的方法去研究中国,把“中国”仅仅当成了材料和解析的范本,才是我们在学习海外学者成果时应该引起反省的地方。 中国美术史论文:案例型教学在中国美术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案例型教学;中国美术史教学;教学改革 中国美术史是美术学科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同时也是专业理论的主干课程。而在21世纪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美术史作为高校艺术学子必须掌握的一门理论教育课,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潜能性和前瞻性,同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充分发挥着其特有的作用。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陈传席说:“只有技能学习,没有理论学科的学习,不能叫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技能则不能。”他的这一理论更是精辟地阐明了美术理论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美术类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培养模式改革,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美术史论和相关人文知识教学。但是,长期以来,美术史论课程与教学总是处于陪衬地位,不少学生对这类课程缺乏起码的兴趣与热情。这主要是由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因此,加强美术史论教学要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 我们在美术教学中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有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是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视理论学习,认为不学美术理论同样可以画好画。这种现象也是现今美术教学的现实且严峻的话题。为什么美术专业理论课引不起学生的重视与兴趣?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些教学工作者的思考。多年来,我们的美术理论教学基本都在套用一种相同的模式,即教师在授课时对美术理论讲授较多,对艺术作品分析不深入,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导致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培养不足,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也是人云亦云的状态,并且学生也容易忘记所学的美术史论知识。有些教师习惯于按时间顺序讲解美术发展的历史,以美术发展的历史作为讲授的重点。这种方式,可以将美术发展演变过程讲得很详细,但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这样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只适用于一般常识的欣赏课,这样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艺术认识没有多大的积极意义,同时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就必然形成学生对美术理论学习的轻视和学与不学都无关重要的心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理论的热情以及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二、案例型教学的构想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 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强调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给学生自主权,注重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展示自己才能的欲望,进而发挥其潜力。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中国美术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和教师及时沟通,同学互相学习,教学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二)“从实验中获得知识” 在美术史论教学中,如果加强艺术作品的鉴赏,用直观的艺术作品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必然会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在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师生处于一种急于交谈的良好教学氛围之中。这样的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师传播知识,有利于教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质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要改革美术史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因为这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科学事实和概念, “重要的是让他们去做”、“要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将实验放在十分基础和重要的位置上。 三、“案例型”教学方法与传统授课方式的有机融合 (一)基础性和直观性的融合 “案例型”教学方法与传统授课方式的有机融合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直观性的融合。所谓基础性,是指授课时要讲述美术本体所包含的绘画、书法、工艺、雕刻等等,但又非只是客观地介绍材料,而是史论结合,以论带史,使趋于感性的视觉经验上升至理论高度。这既可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专业理论水平及创作理念的改善与提高;直观性是指讲课时尽量展示可视形象。大量的视觉形象展示,使授课内容生动、直观,使学生在尽情领略中国古代美术杰作的同时,掌握中国古代美术发生、发展及美术本体的特殊规律,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古代美术杰作和杰出美术家的崇高感情。 (二)传统教学与新成果的融合 传统教学观念滞后,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受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在的试论教学往往偏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案例型”教学方法充分注重吸收和利用最新考古资料和美术理论界最新研究成果,力求授课内容的时代性和前沿性。授课过程中,注意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比照,启发学生思考其现实意义;对美术史研究的空白点和热点加以重点提示,并对观点不同的研究成果进行简明扼要的比较,提出教师自己的看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课堂讨论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三)传统授课方式和教学实践相融合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生活,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是以书本为中心,很少能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案例型”教学在这里主要体现在授课方式和教学实践当中。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堂讨论和实地参观考察等为辅进行教学。其中将课堂讨论作为关注的重点,使之成为师生互动的纽带,并以此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地参观考察的教学方式突破以往较为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四、案例型教学的实施效果分析 在“案例型”和传统教学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及创作理念的改善与提高。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加强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创造性思维渗透到其中,提高学生对视觉艺术作品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研究,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实践为主,培养了学生创新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得到稳步提升,为学生将来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美术史论文:许江在呐喊 将可能性还给历史“八五”85中国美术学院校庆 依旧波光潋滟的西湖,晴方正好的南山路217号,中国美术学院迎来了它的85岁华诞。本次校庆特别安排了“八五” 85,展览作为最主要的内容。而让历史告诉未来的的展览宗旨更是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开幕式上,身为艺术家和美院院长的许江先生慷慨激昂的讲话给在场的每一位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讲话与其说是讲话毋宁说是呼号。多年来多次我看到许江先生的讲话总是慷慨激昂,侃侃而谈,这一次,我特别深切感受到许江先生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院长,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和激情在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勃兴在鼓呼和呐喊。 校庆期间,我同众媒体同仁采访了许江先生,他依旧是激情四溢给我们回顾了那段激情的岁月无数的故事...... 许江院长围绕 1985年那个难忘的岁月回顾了学院85年的发展历史、结合展览的内容阐述了学院的精神。他说,屏幕上放映的短片,由85年前真实的影像剪辑而成,我们在此重温历史,重温激情,感受三十年来生命与校园的巨大变迁。历史的浓缩总是在用某些“不变”或者是“骤变”的因素,令我们怦然心动,仿佛一下子面对家园。 这次展览的策划和实施主体是70、80后的年轻人,他们在去年夏天就提出以1985年作为岁月考古的平台,采集85位亲历者的人生片段,改校庆的典礼为学术的追问。他们冒着酷暑去捕捉历史兴怀的可能的现场。将可能性还给历史,将历史还给岁月。让亲历者在现场说话,抚今追昔,去钩沉那段曾经经历的岁月,重叙那段岁月于上下文之前涌动的意涵,以此来彰显我们学校85年来的学脉精神。年青一代对整个展览的创意和他们在执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忍、所兴怀的记忆、所秉持的求真的理想,是这个展览的亮点之一 “85”是一个横轴,让我们重返那些难忘的现场。在那些坐标式的往事当中,回溯大时代变革的踪迹,揣想历史的发生及其可能性。85位受访者则是一条竖轴,每个人的记述都与“85”的往事相对照,每一个书桌里面都存有那个时代各自不同的思想和生活的工具箱。这横轴和竖轴结成一个“十字”,成为我们回望岁月的生动的、纠结的十字坐标。我们每个人将在这个坐标里、这次展览中,找到中国变革时代的精神地图,找到学院能历85年不衰的学术脉络。 许江先生还说,在众多的亲历者的记忆中,那段岁月有两个突出的征候是之前甚至之后的很多年代所不具备的:一个是开放。打开国门,打开历史之门,众多久违的东西蓦然出现,尤其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西方前卫艺术的变革浪潮,及其蕴藏着的新学思想,走马灯似地影响着中国的学院,仅仅1985年就有美国史学教授维罗斯柯的持续十六讲的讲座,赵无极绘画讲习班及其展览与学术活动,万曼壁挂艺术初来学院掀起跨媒介的艺术运动;与此同时,以学报为核心的编译者们正加快阅读与译著一系列揭开形式思考和艺术诘问的西方名著。另一个突出的状态就是解禁。学院的开放可谓步步为营,但每一步都以某种思想和学术的解禁方式突破出来。正是这种解禁深深地诱发着一代青年的叛逆者和趋新的风向,也诱发着那种源自民间、源自底层的自我解放的力量,具体地、持续地给予每个创造个体以变革驱动的活力。虽然那个时代的开放程度远不如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但解禁仿佛是向思想解放、人性解放的无边大地不断地开拓,时代的思想者们仿佛垦荒者一般被赋予那个时代特有的顽强而丰沛的实验激情。所以,“八五”往事中记忆犹新的有关于油画系创业创作的论辩,学院中青年创作组的展览,关于素描教学、新水墨画教学的论争与探索,同时还有燎原全国的关于艺术形式的自觉与讨论,清理人文热情的观念端倪,各种后来被称为“八五新潮”的新艺术大爆发。 在谈到当年的八五精神在当下的意义时许江院长说:历史还在继续“八五·85”的意义正在于让八五精神,让美院85年持续的精神,重新和不断地活在校园,让美院的历史活化为一个未竞的事业整体,让参加“八五·85”学术活动的青年艺术家们涵融其中,代代传承,梳理振兴,发扬光大。 讲到美院悠久的历史包袱和传承的关系时他说,1660年前,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慨然写道:“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我们今天也站在历史长河的一个点上,向另一个年代怀想致意,内心必然感慨而系之,此所以兴怀。但我们不悲观,而是努力将曾经的生命能量存留在那里,让将来的兴怀者,“有感于斯文”,有感于代代传承的时代精神。 许江院长还兴致勃勃地讲述了这次展览的对“八五”85概念的意义。我们选取了在美院发展历史上85为重要的人物,其中有艺术家、教授等,他们在85时期都发生过许多重要的作用,展场将85个人的故事制成道具箱,将构成一场贯穿85个 年头的影像戏剧:“论争”“突围”“历程”“新潮”四个“片场”,呈现1985年美院的集体记忆。第一场是“论争”,重现构建当年的毕业答辩现场。在第二场“突围”则包括中青年创作组、维罗斯科讲座、中国画教学座谈会、实验水墨、赵无极绘画系列讲座、万曼壁挂运动和编辑部七大版块,搭建起美院的地标性事件,唤起1985年美院人的集体记忆。第三场“历程”作为整个展览的思想库,以黑板报的形式呈现了自1928年建校至今都在扭结中的有关艺术革命与革命艺术的事件、潮流和论争,涵括了“艺术运动社”、“新兴木刻运动”、“倪贻德:从创造社到决澜社”与“艾青:革命文艺领袖”、“人民英雄纪念碑”、“革命历 史画”、“浙派人物画”、“人间思想”八个部分。第四场“新潮”,重点聚焦于对“’85新潮”的追忆,由“’85新空间·池社”、“谷文达”、“红色幽 默”、“厦门达达”、“北方艺术群体”、“三步画室”、“部落部落”、“最后的画展”、“新学院派”这九个内容的展开,重新勾画出了当时以浙江美院为策源地辐射全国的“’85新潮”路径图。 采访结束时,许江院长意犹未尽,向大家谈起了许多往事,一些源自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与许院长谈到了各自的状况的人生目标。 中国美术史论文: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艺术史研究出现了新趋势,主要是从哲学层面上对艺术进行反思,在方法论上对传统的实证性艺术史理论进行批判。这些反思和批判从外在的视角审视艺术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艺术史的研究思路,德国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的著作《艺术史的终结:当代西方艺术史哲学文选》就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产生的。论说艺术史的终结未免偏激,但是艺术史学科的确处在一种危机中。《艺术杂志》1982年冬季号正式提出了艺术史“学科的危机”这一主题。奥立可·格莱巴的《论艺术史的普遍性》也发表于同期《艺术杂志》上。格莱巴指出:“当下艺术史家的工作,即是去发现各国或各民族文化的某种(不同的)视觉语言之含义。”11 发现各国或各民族视觉语言的含义,体现出了一种在方法论上对艺术“普适性”的认识,艺术史的这种“普适性”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在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学者们普遍警醒这种“普适性”。芝加哥艺术学院埃尔金斯在《为什么不可能写出非西方文化的美术史》中表述的很明确:“不管多元文化的美术史如何做出无懈可击的努力,所有撰写非西方文化的美术史的尝试均导致为西方的目的服务的西方化的叙述。”12 他的《西方美术史学的中国山水画》一书就极力避免这种“普适性”,转而寻求新的突破。方闻对此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应,他在接受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考古系主任谢伯轲的访谈时谈到:“在我看来,不同的视觉语言各有其不同的族群文化意义,为获得一个可观照不同艺术史的公共视野,我们需一套共同、适时的现代分析和诠释工具。这些工具或许最初发展于西方艺术史,但也应借由研究非西方视觉作品所获得的洞识,加以修正和扩充。” 历史主义的强大力量使得艺术史家在黑格尔时代精神的启发下,确信艺术提供各种手段使人类精神以某种特有的历史化方式显现出来,历史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在这种历史主义的引导下,19世纪和20世纪初许多文化史家和艺术史家便认为,一切艺术风格均是文化各个方面的反映,任何风格的创造、发展及其演变都是时代精神变迁的一种现象。当代社会艺术史家因此提出“艺术本身是历史吗”这样的命题,主张艺术史研究应进行从对风格史的关注向“片段历史”,或“微观历史”的研究转变。高居翰在2005年的《亚洲艺术档案》上发表了《中国绘画“历史”与“后历史”的一些思考》一文,其中反思了中国绘画史没有像西方绘画史一样建立起一门坚实、详尽的历史学。他借用西方后现代历史理论来研究元明清绘画,用“后历史”这个带有浓厚指向意义的词语处理中国艺术史。高居翰的这种处理方式割裂了中国绘画的完整历史,既忽略了中国艺术史中固有的师资传授系统,也没有遵循西方历史主义的研究现实。 面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学科危机,方闻首先从理论的高度出发作出了回应。他在《为什么中国绘画是历史》一文中持有艺术史普遍性观念,并确信中国画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表现方式的独一无二性。随后,方闻在文中从传统中国谱系的艺术史学和中国画中再现与超越再现的风格历史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最后,方闻写道:“倘如问,中国或者日本绘画哪些方面的研究可为现代艺术史学提供理论基础?答案必然要看不同的视觉语言及其独特含义的历史性描述。”13 海外的中国绘画史研究,在经历了最初的迷茫和机械地借鉴之后,越来越多地具有了作为一门独立人文学科的精神特质,它开启了西方认识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也对西方文化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某种参照和思想资源。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应该为全球的学术合作提供一个契机和可操作的平台,中国美术史是一部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区域性和多元化的历史。 中国美术史论文:论中国美术史中的原始植物崇拜思维 摘 要:源于生产生活需要和精神向往两大要素,原始人类产生了对植物的崇拜,原始崇拜往往是原始艺术创作的现实驱动力,所以美术史上所呈现的植物艺术题材,通常牵系着原始人的心灵世界。本文将主要探讨原始植物崇拜思维在美术创作中如何摆脱“自然属性”而趋向于艺术,探讨其在中国美术进程中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原始;美术;植物崇拜 人类自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一直不断进行,在一个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中,“自然”无时不对人类的思想意识造成一定影响,而作为人类意识形态产物的美术,势必会和“自然”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远古时期生产力相对低下的状况,许多客观的规律不能被原始人理解,被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从而对原始美术创作产生崇拜驱动作用。这种原始思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并被原始人所接受,以致于它不能完全的在人类的文明进步中隐退,从众多美术绘画作品、纹样中我们仍能看到它的影子。原始人的植物崇拜情结就是一例。 在江苏省连云港发现的将军崖岩画上刻画着以植物茎叶连缀的人面和天体星象图案,创作于新石器时代,这是较能体现原始人对植物有着特殊感情的一件作品。岩画中人面造型奇特,夹杂着某些星象的元素,画上的人面与植物茎叶相连,而且人面形似果实,显然是有意识创造出的人与植物合一的艺术形象,是祈祷获得植物的力量?还是他们认为人是由植物而生呢?答案已经不得而知,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植物在原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原始人类认为万物有灵,“先秦时就有一种司木之神,名曰‘句芒’,为古代的树神。‘夸父逐日’弃杖化为‘邓林’,就是桃林有灵的记载。”①中国的许多古汉字,也都与原始人的植物崇拜相关,如“氏族”中的“氏”本意为木本,即植物之根;而与植物关联的“臬”字,则含“法则”的意思。“华夏文明是在植物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孳生发育的,华夏民族的称谓本身,就保存着原始植物崇拜文化的信息。华、花二字在殷代卜辞里是同一个形体,便是佳证。至于本象花蒂之形的帝字,其最初语义的蕴涵的意念,即是对植物的原始崇拜,也是不言而喻的。就植物而言,开花结果,生生不息,花蒂是其根本。植物花蒂的这种带根本性的神异力量,很自然会引起人类的重视和崇拜,进而成为自然界至尊神的化身。”② 原始植物崇拜思维中对被神化的植物,并不像其他对象崇拜多有祭祀活动,而是主要表现为敬畏,禁忌折伤或砍伐崇拜物。《礼记·月令》中规定:孟春之月,禁止伐一切树木;季春之月, “毋伐桑拓”;孟夏之月,“毋伐大树”。③ 《搜神记》载:“建安二十五年正月,魏武在洛阳起建始殿,伐灌龙树而血出。又掘徙梨,根伤而血出。魏武恶之,遂寝疾,是月崩。”④这一描述给植物附加了人的机能, 进一步发展了崇敬心理。 原始植物崇拜思维的出现也并非偶然。远古时期大地上多覆盖广阔的森林,植物生长茂盛,原始人的生活与它们息息相关。制作棍棒弓弩狩猎,采摘果实,用树藤结网捕鱼;采集树叶制成衣服;燃烧植物获取、保存火种,御寒取暖、防止野兽攻击、驱走黑暗和恐惧、烤熟食物,原始社会两大主要的生产方式——狩猎和采摘,以及原始人文明进化的重要元素——火,都需要通过植物来实现。可以说,植物是原始人类衣食住行的基础。“人通过实践劳动创造了一个以他为中心、以实践为媒介的人类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一切都会被打上人的印记,不仅自然界的高山原野、河流星空成了人的无机的躯体,而且经过劳动实践,人进一步产生了思想和观念。”⑤在生产生活中,原始人会不自觉的将一些自然物与人类自身进行对比并能判断出异同。原始社会外出狩猎和采摘是非常危险的,时常可能面临野兽致命的袭击和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他们的生命相对脆弱而且寿命也很短,拥有强健的体格并且能够长寿成了一种最直接的愿望,于是植物此时起了必然的参照作用,树木的高大粗壮、长生不死都被原始人看作是一种神奇的现象;植物的枝干断了还可再生,原始人在同野兽的搏斗中和可能经常损失身体部位,“再生”也成了他们的渴求;原始人在狩猎追赶野兽很可能迷路,高大或者有特殊标志的树木植物就成了他们辨别方向的依据,由此产生信赖感;植物种子落地生根,强盛的繁殖能力也是原始人类所向往的;原始人类认为鸟和神是相通的,他们把鸟看成是神的使者, 而鸟栖息的植物这无疑会让他们觉和神有一定联系。可见,植物在原始人类的思维中是具有强大力量感的。一方面,在物质上他们必须接受植物的赠与、依赖植物生存;另一方面,在精神上他们羡慕植物并渴望获得植物的某些特殊能力。就如同人类的童年思维一样对那些自己不能控制的神奇事物生出一种又爱又怕的感情。由于长时间受这种情感的困扰,力量感很快变成了原始人类强大的心理压力,原始人屈从于这种力量之下,产生了植物崇拜。 植物作为美术创作的重要素材,在美术史中经常出现,而崇拜思维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植物艺术形象内涵的变化上。他们通常会不自觉的以某些方式再现他所敬服的这种力量。在许多原始绘画艺术都有所体现,显示为祝愿对这种力量更强大,并能为己所用、为生产实践活动服务,带有实用功利性。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出土物中有的陶盆口沿部位装饰有稻谷禾苗纹样,反映了原始先民对丰收的向往。有一块陶片上刻有植物形态,五片叶子茁壮舒展,表现了蓬勃生长的状态。”⑥原始先人绘制着这些装饰和纹样,也绘制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但这种憧憬只是源于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原始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上依赖植物,那么原始美术中的植物形象也应会随之减少或消失。所以早期的植物形象艺术作品实用意义多于审美意义。“原始人类在有意识的利用物质材料表达主观目的、主观精神时,其美感与想像、思维、情感、动机交织在一起而创作出的作品和创作过程具有多元意义。此时的创作和审美处在蒙胧混沌状态。”⑦ 人类度过漫长的蛮荒时代后,其美感意识得到发展和增强,审美活动逐渐独立和清晰起来植物崇拜思维也开始向“艺术阶段”过渡。此阶段的许多作品虽然仍含一些实用的指向意义,但都格外明朗的呈现出美感,而且还占主导地位。如汉代墓室画像石砖中常见的“扶桑树”,取材造型都隐去了原始功利的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实用目的,仅作为一种吉祥物的象征,为祈求生命不朽和灵魂的安宁等。六朝时期崇尚清雅之风,主张复古,而此时植物纹样繁盛,卷草、忍冬等纹样流行,这些纹样造型生动、线条流畅,非常符合形式美法则的要求,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就是在这样反复的创作过程中,人类对原始植物单纯的屈从崇拜淡化了,对植物形象美感的意识渐进成熟。此时原始的植物崇拜思维在美术创作中开始发生演变。 现代社会客观规律通过科学方法得到合理解释,原始人所敬畏的神秘力量成为普通现象,而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所谓的心理压力不复存在,经过长时间的变化和发展,植物形象开始具备独立的审美特征,成为一种艺术形象。在内外因都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原始植物崇拜思维的“自然属性”完全蜕变了,一种对大于本身的力量的屈从演变成了一种对于自己熟悉并带深厚感情事物的欣赏。 结语:自此,原始植物崇拜思维经由了从“自然”到“艺术”的上升过程,而且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等各类因素的影响,植物的艺术形象也完成了从实用性到审美性的过渡。在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活动中人类的美感意识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这种美感意识源于对巨大力量的崇拜,随着这种力量减弱,植物的形式特征开始成为人类的审美重心。
电子测量与仪器论文:电子测量与智能仪器课程教学与实验改革探索 [摘 要]针对目前电子测量与智能仪器课程在教学与实验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课题组依托河南理工大学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和省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平台,分别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实践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对该课程进行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模式下的教学与实验改革,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为工科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改革 电子测量与智能仪器是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类学科的重要专业课。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技术性和综合性,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综合课程。课程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该课程存在着教与学严重脱节的现象。学生对这门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听课不能够集中精力,使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另外,该课程让学生学习的内容、方式也存在问题,目前主要还是以做作业习题为主,即使增加了该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但基本上也是“纸上谈兵”,不能够与实际应用结合,效果也不够理想。 针对以上传统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根据课程特点,我们通过积极探索,大胆改革,以“自主、探究和合作”的模式通过实践探讨出一套科学、实用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方案,分别从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实践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这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在新形势下学生的竞争能力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一、 注重课堂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针对课程教学内容,首先,我们在教材选用上进行了大范围的筛选工作,最后选定了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古天祥等编著的《电子测量原理》。该教材主要是在学习测量原理的基础上侧重于讨论测量技术与方法、误差分析和实际应用,而且在涉及具体电子仪器时是基于仪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而不是基于仪器的设计与制造,对于非测控专业的电子类专业学生来说十分适合。其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根据给定学时,我们对课堂授课内容进行了有效节选,在讲述课程各部分内容时,注重从原理、误差及应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测量原理作为基础,通过测量误差分析来提升,以其实际应用为归宿展开课堂教学。最后改进传统的、较为死板的课堂讲述,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案例分析。例如在讲到电子计数器时,教师可以把往届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先进行实物演示,在成功抓住学生兴趣的同时,进一步介绍它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并采用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思考其实现方法和设计过程,这样将极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后再根据给出的实例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对给出的毕业设计实例进行性能分析。学生自己成立讨论小组,采用比较、讨论等方式从设计方案、技术指标等方面得出作品的不足之处以及改进方法,以课程设计报告形式通过Sakai网络教学平台上交任课教师,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也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电子测量与智能仪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涉及很多仪器以及具体操作等知识,单一的课堂讲授会使学生感觉知识非常抽象。因此在教学环节中,我们根据课程实际情况,结合河南理工大学现有的教学设施,最大限度地进行了教学手段多样化改革,其主要表现为: 1.多媒体课件动起来 在传统的多媒体课件上,有效地加入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元素,使多媒体课件动起来。根据课程的属性,将课程讲授中涉及的许多先进电子测量仪器通过彩色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最大的信息量,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以动态的形式对电子计数器、示波器等典型仪器的结构、使用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将其组成工作原理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联想记忆,加深对知识的掌握;课件中通过嵌入仪器的实际应用操作视频进行课堂演示,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多元素嵌入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有效地动起来,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日常出勤率和上课的专注度都大幅度提升了。 2.SAKAI网络平台用起来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工具已经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本课程教学组充分利用河南理工大学网络平台――Sakai(赛课)网络教学平台,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和阅读资料等资源整合后挂在网络课堂上,学生可以拥有更长的时间与更广阔的空间对其进行充分浏览、慢慢消化。该网络教学平台还具备布置作业、点名、练习与测验、讨论等功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实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信息,将课堂上所讲述的内容进行有效延伸、消化。比如之前提到的毕业设计实例分析,学生成立讨论小组完成讨论后,以电子作业的形式进行上传Sakai平台,教师可以实时进行跟踪,通过讨论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做”两方面的效率,也拉近了师生之间距离,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验实践改革 作为“自主、探究和合作”模式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的“做”显得尤为重要。电子测量与智能仪器课程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综合课程,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会使用各种仪器,搭建各种测试系统,学会对电子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因此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也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本文展开的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是在河南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省级重点开放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平台上进行的,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课程实验。实验内容除了常规的验证实验外,任课教师还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测量、测试实验,学生可以自由组队,进行测试系统设计,利用实验室实验模块完成测试系统搭建,并进行相关实验测试验证。学生自由组队完成的测试系统实验在经过教师的验收后可以充当常规实验。对于验收效果较好的实验,教师要给出优秀的实验成绩,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和课程方法的多样性带动了考试考核方法的多样性。考核方法上,摒弃了仅仅由平时成绩和最后试卷成绩共同决定最后成绩的传统方法,进而改成由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实验成绩和课外活动成绩共同决定。 (一)平时成绩考核 平时成绩考核20%,由考勤、Sakai网络平台点名、作业以及讨论答辩成绩共同来决定。其中考勤和作业占平时成绩的50%,讨论答辩成绩占平时成绩的50%。第一部分是考勤和作业,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教学进程要求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要结合Sakai网络教学平台,依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次数和质量按百分制进行评定。另外,考勤记录是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教师要将学生的出勤情况记录在“点名册”内,最后作为给出成绩的依据之一。第二部分是讨论答辩成绩,这项成绩通常是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共同完成一个课题、一个论文或一个项目,通过Sakai网络教学平台讨论区进行讨论、网络答辩,最后由任课教师给出。 (二)期末卷面成绩 期末考试内容覆盖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考题可以灵活多样,以闭卷为主,适当增加了理论设计题目的考核,使得试题能真正考查出学生的真实能力,以及全面系统地考核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能力。该项成绩占总成绩的50%。 (三)实验成绩 实验成绩占30%,其中课程开出的常规实验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50%,自主实验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50%。大力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主实验给出的成绩比例在这个环节得以体现。 (四)课外活动成绩 该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力度最大之处体现在课外活动成绩的给定上。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第二课堂,我校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了相当大的改革变动。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参与程度以及所获得的相应成果,在总成绩上直接给定课程成绩。 同样,学生参与的各种电子设计大赛、测试系统开发项目,也可视为加分项目。如此一来,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五、总结 本文对河南理工大学电子测量与智能仪器课程几年来的教学和实验改革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实践证明,“自主、探究和合作”模式下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电子测量与仪器论文: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及考核方法改革 摘要: 深化中国大学课程教学方法和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是保障大学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针对目前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我们进行了教学方法和考试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同时通过考试环节的完善和创新,力图达到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本文系统的阐述了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考核方法的改革思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 电子测量;教学方法;考核改革 0引言 教学方法由于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十分重要因素而被人们所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课程考核评价系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程考核的结果不仅可以反映教与学的实际状况,对学生各阶段乃至整个学习阶段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更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的课程考核评价系统只是通过单纯的卷面成绩考核,并不能真正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下面以《电子测量与仪器》作为试点课程,在测控本科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详细阐述该门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1电子测量课程的特点 电子测量是测控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内容包括: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的测量方法,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仪器的操作和应用。要求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涉及比较深奥的理论,算法比较抽象且难懂;同时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涉及面很广,它的应用包括了整个电子、通讯、自动化等多种学科的很多领域,比如取样、信号合成、自动化等多种技术都在电子测量中得到应用,因此教学中还要涉及如何把电子测量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应用问题。 2教学方法的探索及改革 针对《电子测量与仪器》这门课程的特点,基本拟订了改革的方法如下: 2.1 增强学生参与性。不同于以往的一味灌输的教学方法,在讲解了某种仪器的基本原理以及功能和操作后,要求学生以各种途径查询资料,并以报告的形式写出目前最新的技术指标,之后要抽点学生下一次课上来讲解,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型号产品为例子来写报告,同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同学在组内都要讲解他说查到的仪器资料和型号,以及这个仪器的特点,阐明电路结构并进行分析性讲解,这就使得学生要了解这类产品的技术指标,必然在课后就要去查询相关的技术原理,小组讲解使得每个同学都有参与,所以每一个学生都会去查找资料并准备讲稿,比老师单纯的对仪器知识的理论灌输有效果,这样的方式,给学生学习上带来了一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参与性,同时,也培养学生对仪器学习的兴趣。 2.2 围绕教学大纲,把握住理论教学的方式方法,讲授方面从易到难,让学生逐渐对仪器建立起兴趣爱好。但大学的教育也必须注重理论环节,这和实践环节有等同的重要性,在某一种仪器以及电子测量方法介绍完后,要求学生自己拟出一个题目来讨论,将所有学生进行分组,比如,10人一组,共8个小组,最后,一个小组拟出一道题目。 2.3 测量技术发展很快,电子测量仪器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适应形势,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将一些现代的电子测量手段以及先进的仪器作为例子引入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结合实验教学,不再完全理论和实验脱节,理论讲解的时候,就要结合实验例子讲解。有某些理论课程可以到实验室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仪器特点,真正做到教与学结合。由此,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和课程方法的多样性带动了考试考核方法的多样性。考核方法上,采用了平时成绩和最后试卷成绩共同决定最后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卷面成绩占70%。 3.1 平时成绩考核30%,由考勤,实验成绩,讨论答辩成绩共同来决定。考勤和作业占到平时成绩的30%,实验成绩占到平时成绩的30%,讨论答辩成绩占到平时成绩的40%。 第一部分是考勤和作业,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教学进程,要求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依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次数和质量按百分制进行评定。另外,考勤记录是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将学生的出勤情况记录在“点名册”内。最后作为给出成绩的依据之一。第二部分是实验成绩,是结合实验具体操作情况来打分的一项成绩。 这一项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学生具体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情况。第三部分是讨论答辩成绩 ,这项成绩通常是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大家共同完成一个课题、一个论文或一个项目,然后通过演讲答辩的方式,向全班同学作介绍。小组外的全体同学还要提出各种问题请小组答辩的成员回答。最后以小组答辩和工作完成的水平和质量作为依据,决定每个人的成绩,由小组外的其他同学和教师评价给出。 3.2 期末卷面成绩以教学大纲为参考,覆盖面广,考题可以灵活多样,以闭卷为主,可以考核一些新的仪器技术,另外,增加了理论设计题目的考核,使得试题能真正考核出学生的真实能力以及全面系统的考核学生系统掌握课程知识的能力,该项成绩占到70%。 4总结 现代大学教学方法,应该是能够激活师生思想、情感、潜能、智慧,发挥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而考核方式的改革依赖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将继续努力并研究该门专业课程的特点,通过不断的改革和改进,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做到考核方式真正有效的改革。 电子测量与仪器论文:微课在《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前在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正面临着种种难题亟待解决,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知识点多但是课时有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等等。近年来,随着微课这一新的教学方式的出现,为提高《电子测量与仪器》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希望。本文通过对微课和《电子测量与仪器》的特点分析,简要探讨了将微课应用到《电子测量与仪器》的教学过程中的前景。 关键词:电子测量与仪器;微课;教学方法 一、引言 对于我国高等院校的各电子类专业,如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而言,电子测量与仪器这门课程由于其独特的特性,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1]。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经常感到枯燥无味,并缺乏学习热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授课效果,需要授课老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思路,寻找更为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近年来,伴随着微课的兴起,为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2-3]。本文将结合微课与电子测量与仪器这门课程的特点,对微课在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重点讨论。 二、什么是微课 1.微课简介。微课(microlecture),顾名思义,指的是一种长度较短的教学过程,时长通常为5~8分钟。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着某一具体的教学知识点展开。“微课”最早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的,一经引入,就迅速在我国的各中小学以及大中专高等院校中推广开来,并引起了众多教育工作者广泛的研究热情[4]。 微课的核心是关于某个知识点的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了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及点评等辅助性内容。教师在编制微课课件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们,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添加音频内容,将对该知识点的点评加入到课件中去,使学生在学习时同时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由于此时学生的注意力较平时更为集中,因此会使教学效果大幅提高。 2.微课的特点。微课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如下几个自己独特的特点: (1)短小精悍。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对某一具体知识点的讲解可能需要10~20分钟的时间,包括板书、PPT等教学资源的使用,但收到的效果却是一般。而微课虽然长度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它以更为直观形象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辅以声、光等多种感官刺激,势必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点突出。由于微课的时间短,因此它所包含的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且都是与教学内容的主旨密切相关的,这就使得教学内容的重点更为突出,便于学生接受与掌握。 (3)素材丰富。微课的教学素材来源丰富,并且形式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图片、视频等,目前还有各种专门用于制作微课课件的软件,如可以进行屏幕录制的Camtasia Studio,制作交互式视频课件的Adobe Ultra、Adobe Captivate,以及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的Adobe Premiere等,这些都为微课课件的制作提供了大量新颖的素材,是微课质量的重要保障。 (4)学习时间灵活。借助现在发达的英特网,只要将微课课件上传至指定服务器后,学生们就可以在任何时间访问这些课件并进行自主学习,而且由于时间短、重点突出等这些特点,学生在进行微课学习时不易疲惫,并且会迅速掌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目前阶段《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电子测量与仪器》该课程处于电子类专业课程中的后继阶段,是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应用,对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电子测试水平至关重要。笔者通过近年来对《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的教学授课经验,并结合查阅相关的文献,对目前阶段《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1.部分内容枯燥乏味。在《电子测量与仪器》这门课程中,前期内容主要是关于各类电子仪器的原理性介绍,如示波器中示波管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各种类型的模拟信号发生器的组成以及内部的主要模拟电路等,都涉及了大量的电路图和原理分析,需要耗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对其进行详细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厌学情绪[5]。 2.知识点多但课时有限。随着电子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的各种电子测量仪器正逐步朝着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各种性能不断提高,各种新颖的功能也层出不穷,直接导致了该门课程知识点的迅速增多。仅以数字示波器为例,在课堂讲解时不仅要对各按钮、按键的功能进行说明,还要针对不同形式的波形信号的具体调节进行讲解才能使学生对该仪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掌握,这就会占据大量的课时资源。在上实验课时,由于学生数量较多,因此不可能对学生进行逐一辅导,直接导致了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3.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的开课时间一般是在大三的上学期或者下学期,此时的学生经过两年大学生活的洗礼,逐渐产生两级分化,有的学生保持了高中阶段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的学生则放松懈怠,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自然得不到好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阶段《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教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需要授课教师不断探索,寻找一种更为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微课在《电子测量与仪器》中的应用研究 由于《电子测量与仪器》这门课程与实际应用密切不分,因此笔者在授课时经常会找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小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如某型号数字示波器的演示视频,基于应变片的自动测试系统等等。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学生们对这些视频的兴趣很高,通过播放短片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此时学生们认真听讲的程度较之传统的语言讲解高了不止1~2倍。 微课正好拥有这种短小精悍的特点,而且它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视频资源,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微课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入到《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来,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同时,《电子测量与仪器》这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也特别适合进行微课的开展。在这门课程中,不仅包含了各种电子仪器,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电压表、万用表等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还包含了自动测试系统的组建和实现,以及虚拟仪器的使用,这些教学内容都特别适合使用微课来进行展示。例如,可以将基于LabVIEW的虚拟仪器的组建和演示过程用屏幕录像软件进行录制,然后通过后期的处理,添加一些动画特效,将其制作为一个5~8分钟的微课课件。不仅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演示,还可以使学生在课下进行随时的观看。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新颖,而且收效更好。 五、总结 作为一种新出现的教学方式,微课正在因其自身的各项优点引起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微课的介绍,以及对《电子测量与仪器》这门课程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深入分析,对微课在《电子测量与仪器》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简要探讨。经过分析笔者得出结论,由于《电子测量与仪器》本身的一些特点,特别适合进行微课的开展,通过对微课的合理利用,必将对提高《电子测量与仪器》的教学效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电子测量与仪器论文:模块化设计在电子测量与仪器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摘要:电子测量与仪器是测控专业的重要课程。针对以往该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合专业实际情况,提出了模块化设计的改进思路,并以计数器实验为例,阐明了模块化设计的实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子测量与仪器;模块化设计;计数器 一、引言 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是测控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运用电子科学的原理、方法和设备对各种电量及电路元件的特性和参数进行测量[1]。使学生掌握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方法,掌握基本电参量的测量原理、方案设计及结果分析方法。 该课程所包含的实验要求学生熟悉常用仪器仪表(电压表、示波器、计数器、信号源等)的使用[2],掌握仪器仪表工作原理,学会利用现有设备采取正确的测试方案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能根据所学知识综合设计简单的测量电路。 二、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以计数器实验为例,计数器实验要求了解和掌握通用计数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频率比测量方法和测量误差处理方法。在以往的实验过程中,直接使用通用计数器进行相关参数的测量。虽然在实验之前会向学生讲解相关测量原理,但学生往往只记住了通用计数器的操作方法,即如何测量频率、周期和频率比,而对于通用计数器的内部工作原理则没有结合理论课上的内容进行深究。这样,实验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自觉的深入探讨工作原理,理论与实际没能结合到一起。 三、改进思路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将实验改成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教学对学生技能的提高,思考方法的训练,知识的综合运用起了很好的作用[3]。如果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的通用计数器,当然会有一定的改进效果。但又有可能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调试细节上,而又重新忽视了测量原理。因此,在细节的划分上要有一个折中,模块化设计是一个解决方案。我们重新设计了实验项目,制作了实验板,将通用计数器内部的主要模块分离出来,体现在实验板上。 计数器测量信号频率的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其中,fA为被测信号,经过放大整形后变成标准的方波。门控电路产生门控信号,控制闸门的开启和关闭。闸门可以用逻辑门电路中的与门来实现,门控信号为低电平时,与门关闭,方波信号不能通过与门;门控信号为高电平时与门打开,方波信号能通过,此时要求门控信号的频率要小于方波信号。门控信号的高电平持续时间为闸门时间。闸门时间内通过的方波送入计数器进行计数,并将计数结果显示出来。计数结果N再除以已知的闸门时间即得到fA的频率。 将图1所示的原理框图稍作修改就可以用来测量信号周期。将fA整形后的方波看成门控信号,而将原来的门控信号频率提高并看成被测信号fg,此时fg的频率要高于fA且fg的周期已知。这样,在fA的方波高电平持续期间,fg信号可以通过闸门,计数器对fg进行计数。计数结果N再乘以fg的周期tg即得到高电平持续的时间,若高低电平时间相等,那么fA的周期应为N*tg*2。 计数器测量两个信号频率比的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fA与fB为不同频率的两个输入信号,假设fA的频率大于fB的频率。fA经过放大整形后直接送到闸门的输入端,而fB经过放大整形后的信号作为闸门信号输入。此时,在fB高电平持续期间,fA整形后的方波能通过闸门进入计数器进行计数,计数的结果是fB的半个周期内(假设fB的正负半周期相等)通过的fA的脉冲数,因而频率比为计数结果N*2。 根据以上的分析,测量电路中的关键模块为:放大整形电路、闸门、门控电路、计数器及显示器。因此,设计图3所示的电路模块。其中,计数器及门控电路由单片机构成,可以通过键盘设置标准闸门信号的时间长短。将这几个模块使用PCB电路板实现,要求学生根据测量原理在这几个模块之间进行连线,搭建正确的电路对信号的频率、周期以及频率比进行测量。并写出计算表达式。期间,要求学生使用示波器对连线的各个结点的波形进行测量记录,进一步领会相应的测量原理。这样,学生面对的是这几个抽取出来的主要模块,对通用计数器内部结构会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能够将注意力放在测量原理上。 四、结论 该实验板在我院2012级测控专业与自动化专业中进行了使用,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通用计数器内部结构通过若干主要模块体现出来,屏蔽了一定细节,减少了学生的重复劳动,有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理解测频原理上来; 2.同样的几个模块,连接方法不同,实现的测量目标(测频、测周、测频率比)也不同,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3.通过使用示波器测量各个连接点的波形,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电路调试能力。 电子测量与仪器论文:电压波形参数测试在电子测量与仪器实验中的应用 摘 要:电子测量与仪器是测控专业重要的课程,而对应的实验课程则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分析电压表测量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不同类型电压表的实现模块,给出了相应的数据测量表格。在实验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电压表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子测量与仪器;峰值;平均值;有效值 引言 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是测控及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运用电子科学的原理、方法和设备对各种电量及电路元件的特性和参数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方法,掌握基本电参量的测量原理,方案设计及结果分析方法[1]。 在各基本电参量中,电压是描述电信号的重要参数。电压表是测量电压的重要仪器,而正确理解和掌握电压表测量电压的原理往往对初学者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 电压参数的测量原理 电信号可以分为直流信号和交流信号。对于直流信号而言,其电压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值,测量相对比较简单,没有必要做太多的讨论。而对于交流信号,其电压大小是可以时刻变化的,可以用电压的瞬时值来描述电压的大小和变化。示波器可以测量信号的瞬时值并通过图形的方式直观的展现在屏幕上。但是示波器价格昂贵,不方便携带,因此在很多场合不适用。 图1 电压表测量原理图 电压表是测量电压的重要仪器。其测量原理如图1所示。首先被测的交流信号先要经过检波电路进行检波,转换成直流信号,再由直流电压表对该直流信号的电压进行测量,将测量值乘以一个系数之后得到测量结果在显示器上显示。 检波电路的检波方式通常有三种,平均值检波、有效值检波和峰值检波,分别对应于平均值电压表、有效值电压表和峰值电压表。 设被测交流电压的瞬时值为u(t),则: 电压平均值为: (1) 有效值为:(2) 波形因数为:(3) 波峰因数为:(4) 交流信号都可以看成是一系列不同频率和幅值的正弦波的叠加。因此,正弦波是一种典型的交流信号。由于被测交流电压大多数是正弦电压,而且人们通常只希望测量其有效值,故除非特别说明,交流电压表都是以正弦波为测量对象,并按有效值定度,即表头示值是被测电压为正弦电压时的有效值[2]。 因此,在测量正弦电压时,对有效值电压表,其检波电路的输出就是电压的有效值,可直接当做读数进行显示,如式(5)所示。 U=?琢 (5) 对平均值电压表,其检波电路的输出就是电压的平均值,而要得到有效值,需要按式(6)进行换算才能得到正确的读数。其中KF为正弦波的波形因数。 对峰值电压表,其检波电路的输出就是电压的峰值,而要得到有效值,需要按式(7)进行换算才能得到正确的读数。其中KP为正弦波的波峰因数。 Up=Kp・?琢 (7) 而在测量非正弦电压时,有效值电压表的读数就是波形的有效值,该读数是正确的。而对于平均值表,读数是按式(6)换算的。但它无法自动识别出输入波形的波形因数,因而其中的KF仍然是正弦波的波形因数,因此读数是错误的。由于同样的原因,峰值表的读数也是错误的。 所以,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在测量非正弦信号时,只有有效值电压表的读数是正确的,可直接使用。而平均值表和峰值表的读数是错误的,如果要使用,则必须使用对应被测信号的波形因数或波峰因数进行修正。 2 实验方案的设计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电压表测量电压的原理,我们设计了“电压表波形相应研究”的实验。目的是帮助学生分析几种典型电压波形对不同检波特性电压表的影响,进一步明确用不同检波特性电压表测量各种电压波形所得测量结果的物理意义,掌握测量结果的处理方法。 首先,为了体现电压表的内部结构,加深学生对测量原理的理解,利用模块化设计的思想[3],我们将检波电路(有效值检波、平均值检波和峰值检波)单独设计到实验板上,作为三个独立的模块,如图2所示。 a.有效值检波模块 b.平均值检波模块 c.峰值检波模块 图2 检波电路模块图 给各个模块供电后,在输出端就能分别得到输入信号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峰值。这些值可以通过直流电压表直接测量得到。 设计表格如表1所示。要求学生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为2KHz,输出幅度为1V(用示波器监视)。分别输出正弦波、三角波和方波,用平均值、有效值和峰值检波模块测量各输出波形,记录读数并填入表1中。根据测量结果,计算被测电压的有效值,并进行分析说明。其中,由于三种波形的输出幅度是相同的,因而峰值检波的三个读数应该相同。而表格中的最后三行要求将每个检波模块的输出换算成有效值,则要求学生能够将电压表的实现过程与图1中的原理框图完全对应起来,进一步加深对测量原理的理解。 3 结束语 该实验和相关实验板在我院2012和2013级测控专业与自动化专业中进行了使用,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将不同检波方式的电压表内部结构通过若干主要模块体现出来,充分体现出电压表测量电压的测量原理,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2)通过实验完成等幅度测量的数据表格,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设计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主动运用测量原理来解决问题。 电子测量与仪器论文:试论电子测量实验仪器的维护与检修 【摘要】 电子测量仪器设备是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中不可或缺物质基础,电子测量实验仪器的精密程度以及使用状况对教学效果以及科研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简要分析了电子测量实验仪器的故障原因,研究了具体的维护与检修方法。 【关键词】 电子测量 实验仪器 维护与检修 前言:电子测量实验仪器有很多,其使用的频率较高,所以出现故障的概率也较其他仪器大,如果维护与检修不得当,则会对整个实验教学和科研过程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电子测量实验仪器的维护与检修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一、故障原因的分析 由于经常被使用,电子实验测量仪器出现故障的概率是比较大的,要想做好电子实验测量仪器的维护与检修,首先要明确其发生故障的原因,常见的故障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操作不规范: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按照仪器使用说明进行规范的操作,则会引起电子测量仪器的故障,因此在进行实验之前,要认真理解仪器的操作规范,牢记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加强指导,对于一些使用相对复杂的仪器,教师要耐心讲解仪器的构造及原理,使学生充分理解仪器开关、微调旋钮等的作用,有效减少了因操作不当而引起的仪器故障; ②仪器正常的损耗、老化:一般来说,电子实验测量仪器的调节大多为碳膜电位器,一旦碳膜磨损或进入灰尘都会引起仪器故障,从而造成测量误差,致使测量结果失真[1],此外波段开关的触点滑动在使用时间长后也会造成接触电阻的增加,致使出现接触不良,一些仪器塑料配件的老化也会引发开关动静片接触不良等故障; ③元件损坏:电子元件一般都有极限参数,在使用过程中的过电压、过电流现象会使得电子元件损坏,造成电容击穿、线圈短路等故障。 二、维护与检修方法 2.1检修方法 ①直观检查法:在电子实验测量仪器出现故障的时候,第一步要细心检查仪器,查看仪器面板上的按钮、旋钮、开关等是否失灵,此外还要对电源进行检查,看接线柱、插头等连接电源的部位是否出现松动、滑脱、烧毁等接触问题,第二步要将仪器的面板打开,对内部的元件进行逐一排查,看是否出现烧焦、脱焊等问题,在发现问题之后及时处理;②电压测量法:利用万用表测量经过仪器的直流电压,通过测量结果与正常结果进行对比,查看整个仪器电路是否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通过电路中的异常点判断故障位置,最后进行检修;③示波器测量法:示波器能够观察到电路中测试点的电压波形,将观测到的电压波形与各测试点正常的电压波形进行比较找出异常波形,确定出现故障的点,从而找出异常部位,确定部位后再通过其他方法找出具体故障,最后进行检修;④元件替代法:在我们不能确定是否是此元件出现故障时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我们将已知的性能完好的元件替代怀疑元件,在替代后如果电子实验测量仪器运行正常则代表此元件出现故障,可以采取修理或更换的方式进行检修,如果替代后仪器依旧故障,则再去寻找其他的故障点;⑤电阻法:这种检修方法比较简单,用万用表测量电路中各个元件的电阻,将测量值与实际值进行对比,通过各元件电阻的异常判断其是否出现故障。 2.2维护、维修方法 ①清洗方法:电子实验测量仪器中的电位器及转换开关容易受灰尘影响而出现故障,因此可以采用专用的电子仪器清洁剂进行清洗,打开后盖后,找到仪器对应的转换开关、电位器等元件,喷入专用的清洁剂,反复调节后观察仪表显示,直至仪表显示正常为止;②更换相关元件:如果我们在直观的观察中能够发现开关或旋钮出现损坏,或者在清洗之后仍然故障,这时可以采用更换元件的方式进行维修,需要注意的是,转换开关为有着多个刀闸,线路板上的插脚也较多,因此要用空心针、吸锡器等专业设备进行更换,同时要尽量缩短烫焊时间,以免对线路造成损坏;③校准:电子实验测量仪器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其精度和准度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这时需要我们对测量仪器进行微调校准,校准的过程中要理解电路的原理以及仪器的构造,利用校准仪器一边调节一边观察显示屏[2];④仪器维修:在我们确定故障部位以及故障器件之后,就要对出现损坏的仪器进行维修,拆卸电路板之后,要根据电路原理图对断线以及重要插头做好标记,同时要注意拆卸顺序,便于维修后的安装,之后根据故障对损坏的元器件进行维修,注意维修过程中不能焊接时间太久,避免对其他元件以及整个电路的损坏,维修好要对仪器进行调试,确保其能够正常使用,对于一些构造复杂的测量仪器可以送回厂家进行检修。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电子实验测量仪器维护与检修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仪器故障原因,然后根据原因确定故障以及故障位置,最后才能进行检修工作,电子实验测量仪器的维护与检修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因此技术人员应当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技术,积累维护和检修经验,以保证电子实验测量仪器的完好率,对实验教学以及科研做出贡献。 电子测量与仪器论文:《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课程基于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改革 摘 要: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教学改革引起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讨论。根据我院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自身特点,对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讨论、探索和实践,并提出理论指导实践、强化应用、分组指导教学等良好的建议。 关键词: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工程应用;分组指导;教学改革 1 强化实践操作的《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课程教学内涵 目前,《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课程作为移动通信专业的必修理论课,该课程对理论和实践的要求都比较高,高职学生在移动通信工程中所需的测量技能以及微波理论知识需要有较高的要求,传统教学中实验操作较少,电子测量仪器种类较少,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形成具有高职自身特色的教育课程,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索。 结合该课程特点,我认为其教学内涵应体现任务驱动的本质,一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理论性是指对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要求较高,因为移动通信专业的知识外联性较低,学生以前接触的很少,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电子测量技能,并能够运用理论去指导本专业的实践操作。实践过程必须以提高学生基础和应用能力为主线,使其能够胜任岗位基本要求。二是任务性。《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课程教学将工作任务细分,同时配备多种电子测量仪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练习各种测量技能,学和做相辅相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以实际电子仪器作为载体,遴选、重构课程内容,将工作任务作为终极努力目标。 2 教学改革实施 依据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原则如下:⑴以电子仪器或模块作为课程载体。⑵将实际工程应用引入实践教学。⑶以实践作为教学的主线,通过实践带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素养的养成。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对该课程教学进行如下改革: ⑴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主导的导向作用,使主体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导教师应加强自身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技能的锻炼,同时及时更新专业动向。主体学生需要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锻炼自身实践操作。通过调查分析及学生反馈,移动通信专业对于电子测量的能力要求为熟练使用各种电子仪器,运用自己所学理论指导实践,进行高频微波各种信号的测试,对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分析并处理。因此,本课程从专业需求入手,充分利用实训室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充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实际工程应用,以任务作为驱动,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主导教师介绍任务,将学生分组,每组同学分贝完成不同任务,在同一组中,每位同学轮流当组长,指导该组学生进行整个任务的完成流程。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课前预留,让同学们在课下时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和准备即将学习的知识,在后续课中鼓励同学们上台展示,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基本模块用于提高电子测量能力,拓展模块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⑶以电子仪器作为载体,联合企业开发多项实验实训项目,构建理论实践统一的教学体系。通过整合电子测量实践教学,合理有序的安排实验项目,根据不同的工程环境、工作任务及精度要求,选取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案,选取正确的测量仪器。主导教师给定测量要求,学生自行确定实验方案,配置实验仪器,分组制定实验步骤,完成实验任务。比如测量射频放大器参数实验,不同组别的学生可以选取不同测量模块,自行查阅实训手册,分别制定不同实验步骤,最终完成测量任务。同时提出扩展性任务,添加学生自己的新思维,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虚拟实验平台,引入Lab View虚拟仪器平台,利用虚拟仪器测量相关实际电路测试点,得出仿真结果,从而掌握电子产品发展新方向。 在综合性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使用DXP、Multisim等软件进行项目设计与仿真。根据仿真通过的电路结构与参数,进行搭建实际电路并进行实际参数测量,要求学生提交测量结果,完成课程实习报告的书写,同时在实训结束前预留一定时间,自行讲解实训原理、数据处理过程、实训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等,指导教师进行点评与打分。整个过程其他同学均可参与讨论,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3 总结 通过对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理论知识在不断的展示讲解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而有目的的实践又能够帮助学生从全局角度完善整个任务,进而提高学生整体思路思考方式的锻炼。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关系融洽,面对问题能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真正落实了理论实践深层次理论的过程,学生探究性的学习精神得到提高。课改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关系进一步增进,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要求,因此,基于工程应用的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课程实践教学意义深刻。 电子测量与仪器论文:基于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对于《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过基于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出发,适当调整理论教学的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扩展课程外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观点。 【关键词】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教学 《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是一门注重理论性、应用性及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测量误差及误差分析、常规仪器的工作原理及仪器操作使用。除了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能掌握各种电子测量仪器的选择原则以及使用方法。但我们一般的教材理论部分较多,具体测量方法特别实例分析、实训项目等内容介绍较少,教学也相对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佳,所以需要更多的实践课程,利用案引导和任务驱动教学,更好地学习《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 1.案例引导和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 1.1 案例引导 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就是围绕一定培训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 以往在讲解电子测量基本仪器的原理时,教师按课程的理论体系阐述知识点,学生听老师讲解,适当时候教师提问。这样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采用案例引导教学法有利于改变这种状况。例如讲解频率测量这一章节,教师可先拿教师自己或上一届学生设计的一个简易数字频率计向学生演示,介绍其功能和设计过程,再介绍其基本工作原理,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有效地调动起来,学习兴趣大增。讲完后,再让学生思考这个作品还存在什么问题,或者还可以采用什么新的方案,并及时布置与之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与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一个内容完成开学时布置的小制作及小论文。上交作品或小论文时对学生进行面试,以避免抄袭现象。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科研工作过程中要注意收集与电子测量相关的小产品,充实到案例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对理论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帮助也很大,其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可得到较好的锻炼。案例引导应着眼于学生正确和熟练地使用仪器这一教学目标,围绕这一主线展开讨论。对于电子测量仪器,主要强调其基本组成与整机工作原理,不对整机电路作较多的讨论。教学中的仪器内容及选型注意与当前生产、科研实践相联系,使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介绍典型仪器产品时,把仪器的面板构成和原理框图相联系,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1)案例的来源往往不能满足培训的需要。研究和编制一个好的案例,需要较长时间。同时,编写一个有效的案例需要有技能和经验。因此,案例可能不适合现实情况的需要。(2)案例法需要较多的培训时间,对教师和学员的要求也比较高。在案例引导的过程中建议:1)案例讨论中尽量摒弃主观的成分,教师要掌握会场,引导讨论方向,要注意培养能力,不要走过场。2)案例教学耗时较多,因而案例选择要精当,开始时组织案例教学要适度。3)学生一般都具有实践经验,不必担心讨论不起来,但一定要有理论知识作底衬,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1.2 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形成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进取的自学能力。 把课堂搬到实验室,针对具体的测量仪器来介绍工作原理及电路组成,同时观察实验效果。鼓励讲授理论的教师同时承担实验教学,此教学形式的改进能帮助教师拓展知识结构,理论教师通过实验课程指导,能深刻体会实验对理论教学的重要促进作用,提升教师自身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令学生学生能够独立设计测量方案、熟练运用电子仪器、利用已学理论知识分析测量结果。通过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充分掌握以下几点:(1)了解主要电子技术中如电压、电流、频率、元器件参数、阻抗、噪声等物理量的测量原理;(2)了解电压表、信号发生器、电子示波器、扫频仪、逻辑分析仪等电子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并能熟练操作和使用这些测量仪器;(3)针对具体的物理量的测量,能够设计出合理的测量方案、正确操作测量仪器、并对测量结果能科学分析。 在仪器的新技术方面,我们建立了虚拟仪器实验室。通过Virt ualBench 等软件在教学中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在虚拟仪器中,一台计算机可当作多台仪器使用,“软件即仪器”;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应用Lab VIEW 等图形化编程软件编制软件,使计算机变成自己所需要的仪器。这样,大大地扩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需要注意的是:(1)教学进度不易把握。每一组的探究程度和进度教师很难把握,实训结束时,有的组提前完成,有的组不能完成,影响效果。所以后需采取一些措施,要既能保证探究效果,又不影响进度。(2)课堂管理待改进。探究性学习法的课堂更为生动,这也导致个别学生干扰他人。采取措施在行动上约束学生,最好能使学生都积极参与起来。(3)评价上有困难。任务驱动教学法,可能有个别学生滥竽充数、混水摸鱼,给教师造成教学质量好的错觉,影响到教学效果。 1.3 小结 总之,案例引导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除了具有辅导者、引导者的身份外,不具备其他任何权威。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将可能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取帮助,并随时成为教师。这种教学方式全面应用到技能教学相信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它将完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习者将学习当作一种享受。 2.建立新型的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试制度比较注重理论和笔试,实验成绩虽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比重较小,这不利于人才的培养,理论测试与实践动手能力考核应同等对待。理论考核应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出发。而实践考核中,既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更加公平的评价方式,也为那些擅长动手和创造的学生提供空间和时间,帮助他们脱颖而出,对学生的评价更客观、更全面。突出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3.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很难想像一个专业化程度不高、业务一般的教师能教出一批好的学生。而且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的不断出现,测量应用领域的拓展,对教师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教师一方面必须积极参加科研,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另一方面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掌握相关电子产品生产测试实际情况,丰富实用教学案例,把自己获得的实际经验、所掌握的最新信息传授给学生。 4.小结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素质和创造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人才培养工作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只有紧跟时代的发展脉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很好担当起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教学改革毕竟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我们去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更有益的方法。 电子测量与仪器论文:高职高专《电子测量与智能仪器》课程改革的思考 【摘 要】《电子测量与智能仪器》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方向)、城规控制等专业的专业平台课程,这门课程是实践性实做性很强的科目,也是一门内容繁杂的交叉学科。内容涵盖了传感器、电子测量、智能仪器等。它在现代检测与控制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课程改革也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电子测量与智能仪器》;改革;传感器 《电子测量与智能仪器》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方向)、城规控制等专业的专业平台课程,这门课程是实践性实做性很强的科目,也是一门内容繁杂的交叉学科。内容涵盖了传感器、电子测量、智能仪器等。它在现代检测与控制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传感器转换原理上来说,涉及电学、磁学、光学、化学等学科;从应用角度来看,又与测量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紧密联系;而传感器、电子测量、智能仪器的内容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就学习方法来说,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是从事现代电子科学研究的必备基础。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我国正成为世界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制造中心,对于高职院校的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来说,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会成为生产、调试、检验第一线的技术工人。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在生产岗位上除了需要大量的通用仪表,还需要各种特殊仪表,学生只有全面学习并掌握了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仪表的原理和使用,才能为核心专业课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电子测量与智能仪表》课程改革包括了下列内容: 一、理论教学的改革 (一)项目化教学的组织 因为该门课程内容由《传感器》和《电子测量》两门课程演变而来,教学课时又有限(48学时),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在企事业的实际应用中,不同行业所使用的传感器和测量仪器也各有侧重。针对以上特点,我们以项目为载体,将教学内容分为五个传感器项目和五个电子测量项目,传感器包含传感器认识、电子称设计、转速仪设计、声光控制灯设计、温度采集器设计等项目。电子测量包括信号产生、电压测量、波形测量、时间测量、电子元器件参数测量等项目。并在项目后加入知识扩展模块,方便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不同的专业知识,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扩展知识,增加素养。根据学科的发展,教学内容适当加入智能仪器的内容,以方便学生以后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目前的传感器教材在内容的编排方面,考虑到系统性和完整性,顺序一般安排为基础知识、各种类型的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最后介绍智能型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等新知识,这样的安排不太适合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为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 (1)将传感器认识作为一个项目,在这个项目里完成对传感器的认识、掌握传感器的分类、掌握传感器的命名方式、了解常用传感器的转换原理、了解常用传感器的测量电路和处理电路。这样调整的好处是,在学习具体传感器之前,先掌握相应的知识路,等讲到具体传感器时,学生便能针对不同的传感器进行相应的实践项目,做到学以致用,提高技能。 (2)把对应的传感器放到每一个具体的项目中学习。目前,传感器的智能化、集成化已走向成熟,很多半导体制造商都研制、生产出了各种智能化、集成化的传感器及传感器专用处理电路,将该内容分布到每个模块中,一是可以使学生对传感器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二是让学生对传感器的应用有了清晰的认识,学生掌握的不再是孤立的传感器的知识,而是相应的应用电路,在学生走到工作岗位之后能很快具备相应的岗位能力;三是能做到将最新技术、产品介绍给学生、满足学生对新技术的需求;四是每一项目仍自成一体,不会使教学内容离散。 (3)加入扩展知识 在每个项目的后面加入相关的扩展知识,比方说声光控制照明灯项目,该项目是以声光控制照明设备为载体,详细分析了光电传感器的应用。光电传感器是一类分类繁多,应用广泛的传感器,各个专业以后都可能用到。在项目后面我们加入红外报警器、地铁屏蔽门、光电鼠标等扩展知识,方便电子信息、城规控制、通信信号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积极发挥专业平台课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实用为主、理论够用的原则 传感器部分主要内容为转换原理、基本特性等,而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去向主要为生产一线,重点在于应用,只要知道如何使用、选择传感器即可,很少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因此,在教学中只需要让学生定性地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熟悉其基本特性,对于原理性的理论推导可以不做要求。对于一些定理,只要知道定理内容及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即可,对于定理公式的推导则没必要详细介绍。对此部分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学,有问题再向教师请教或自己查阅资料。例如桥式测量电路,学生只要明白电桥电路的作用,知道直流全桥、双臂电桥、单臂电桥之间电压灵敏度的关系。而其理论推导则无须占用课堂时间。学生学习的重点在于如何根据传感器手册、应用场合、测量范围等指标选用传感器,而对于很多公式、理论等内容则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基本概念的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新技术、新知识或相对比较简单的内容,则采用多媒体教学。对于一些智能型传感器,则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传感器发展的最新动态。 (二)依托网络资源环境,提升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和水平。 课程组教师建立了课程网站和资源库,使多年来积累的课程建设成果、优质教学资源能够跨越时空界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供资源环境。资源库建设包括教师的基本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资源、课业库、试题库、学习链接等内容,网站还专门设置了“学生资源共享”“网上测试”和“网上答疑”等互动性环节。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研学成果上传到“学生资源共享”。通过该互动环节丰富了资源的来源和共享范围,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网上测试随机组卷,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电子测量与仪器论文:浅谈技校《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 摘 要:新形势下技工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不少弊端,应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学生不单掌握了职业知识,更掌握了职业技能,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基础。一体化教学实施中,采用分组合作,学生体验到团队合作、与人沟通的重要性,增加了对工作的认同感与责任心,有利于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理论 实践 一体化 职业 教学 合作 自主 学习 当今世界对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始终坚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企业服务。技工教育正在探索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正因如此,为了提高技校电子类专业学生动手能力,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下面就《电子测量与仪器》的一体化教学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1、 技校电子类专业《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传统教学的弊端 《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是电子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这门课程在保证必要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教材既有对电子测量知识 和原理的阐述,又有对测量方法、测量仪器的介绍。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学生接受的仅仅是纯粹的理论知识,由于实践缺少,他们对知识理解不够深入,再加上这门课比较抽象,学生就算听明白了,但具体操作还是有困难,无法真正学以致用,根本不能掌握技能。久而久之他们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这是作为教师所不愿看到的。 2、 实行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1)、采用一体化教学,有利于职业能力培养 “一体化”,在百度百科中被定义为“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主权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结合成为一个单一实体的过程”。技校电子类专业《电子测量与仪器》 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是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理论和实践本是统一的,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职业教育教学中不存在没有实践的理论,也不存在没有理论的实践。应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可以达到课堂讲解、实践演示、实际操作同步开展,能有效让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际操作的学习统一成有机的整体。通过学习,学生不单掌握了职业知识(为什么要这样做),更掌握了职业技能(会做)。 (2)采用一体化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的参与度 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导、学生演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课堂出勤率明显提高,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大大减少。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让学生有了自我学习和动手操作的时间,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一体化课程的学习是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的学习与工作,当任务完成并且受到教师和同学们认可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 (3)采用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双师型”一线教师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没有“双师型”教师,理论和实践还是割裂的。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任课教师在应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策略时,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动手操作方面的知识都需要有系统性掌握,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带动一线教师应用各种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而培养出更多的“双师型”教师。 3、 技校《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 将课堂教学转向工作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工作中学习”。 一体化课程来源于某一(类)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完整的一项项学习任务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是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完成的方法和途径,教师根据工作要求布置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学生则通过学习和工作完成各项任务,即通常所说的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教学场所由教室转为实训室(教学工作站),把课堂教学转向工作情景。具体到《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实施时采用模块式教学,每一个模块又分成几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又划分成几个小任务。例如在进行电能量测量模块教学时,教师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演示电压、电流、功率及电能的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给他们布置学习、工作任务,让他们装接日常用的交流照明电路,测量该电路的电压、电流、功率及电能。从学生的接线、检查、通电、测量到断电,都严格按操作规程、企业规范来要求,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该职业在社会上的实际工作过程一致,使得学生能更全面地接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为其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 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增强吸引力,需要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自主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积极参与并结合合作,学习自主管理自己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具体到《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实施,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一般3至5人作为一组,并从中选一位学生作为小组长,做好这一步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教学的组织工作,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程、合作探究等手段完成学习(工作)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讨论学习(工作)方法,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技巧,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优化工作的方法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团队合作、与人沟通的重要性,并增加了对工作的认同感与责任心,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3) 教师评价、学生成果展示,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学习(工作)任务完成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设计、制作)进行展示,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操作情况及其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等方面进行点评,多给予鼓励,少批评,尽可能考量学生发展各方面的需要,进行层次化点评,让每位学生都有收益。 综上所述,技校《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都有很大意义。
经济会计论文: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与政治成本 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本质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编报财务报表时所采用具体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实务”。会计政策有宏观会计政策和微观(企业)会计政策之分(黄菊波等,1995),宏观会计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为了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制订和的会计准则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会计准则;企业会计政策则是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所选择的最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准则、程序和方法的总称。至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即指企业利害集团(包括股东、债权人、注册会计师和企业管理当局等)选择会计目标和会计准则的行为。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实质上是会计报告的编制者与会计报告相关利益集团合作博弈达到均衡的过程,已出台的会计准则大都是各方利益均衡与妥协的产物。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向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但在现有的以会计准则为企业会计政策规范主体的模式下,对某一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往往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贯穿于企业从会计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会计的过程其实就是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其实是一门貌似精确但事实上并不精确的科学,会计理论和实务中的许多问题并没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取会标准,因此会计过程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多半是主观判断的产物,是各个利害关系集团如股东、债权人、政府、企业管理当局等各方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张为国等,1997)。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导致企业利害关系集团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所以企业各相关利益集团都很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订和选择问题。从上述企业会计政策及企业务计政策选择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会计政策在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却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制度安排。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来自中国的实证检验 所谓经济后果(Economic Consequence),是指企业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投资者、债权人、工会等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者的利益。换言之,会计准则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规范,不同的会计准则及会计政策选择将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包括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损失。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作弊是一种不通过实实在在劳动就可以改变业绩的捷径。因此,从本质上讲,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往往是借助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的,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为不同利益集团争取于已有利的“经济后果”和政治利益提供了可能动 西方实证会计研究的结果证明,企业往往通过借助于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与博弃实现对于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1)若其他条件不变,对管理者实施红利方案的企业,其管理者更有可能把会计报告利润由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确认;如果企业发生亏损,管理者就会试图把未来所有可能的亏损提前至本期确认,以减轻未来扭亏的压力,尽可能地提高企业未来的获利水平,从而提高管理者未来的报酬;(2)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企业的负债权益比率越高,管理者便越有可能选择可将会计利润从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的会计政策;企业越是与特定的、基于会计报告数据的限制性契约条款紧密相关,管理者便越有可能选择可增加本期会计利润的会计政策,以降低违反债务契约的成本并增大从债权人手中转移财富的可能性;(3)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规模越大的公司,其管理者就越有可能选择那些能将本期会计利润递延到未来期间的会计政策,以降低或递延税负等;(4)为避免政府和市场管制机构的关注,规模较大的公司更倾向于采用平滑收益的会计政策,以使各期收益保持相对均衡;(5)对于自来水公司等公用事业部门来说,其收费是受政府管制的,而政府在制订收费标准时常常会借助于资产收益率、投资报酬率等会计数据,这些部门可能会选择最有利于提高其收费标准的会计政策。由于存在可以产生不同结果的代用方法,所以,人们不断尝试不通过实实在在地改善业绩就能获得盈利和增长的办法。 对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现状的实证研究也部分地验证了上述结论。譬如,有研究表明(孙锋等,1999),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包括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等手段操纵会计利润的现象:(1)配股现象。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最近3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这一“圈钱”配股的资格线,不惜代价采取各种合法或非法手段力保,出现了耐人寻味的“10%现象”。(2)微利现象。前1年或2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了免受特别处理或摘牌的处罚,采取种种手段使本年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哪怕0.0001%的微利水平,只要不亏损就行。(3)重亏现象。对于无法做成盈利或是首次加入亏损之列的上市公司,为给下年扭亏留一手,有意做成重亏,以免第二年连续亏损而被特别处理;对于无法摆脱被特别处理命运的公司,则做大亏损清洗以前年度累积的包袱。为下年扭亏逃脱摘牌厄运埋万伏笔。以上种种行为,无一不是上市公司为了逃避市场监管实现于已有利的经济后果,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与政府监管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博弈斗争的表现。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执行政府制订的统一会计制度,会计处理方法几乎没有可选择的余地,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和企业会计准则及具体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有了较大的空间,允许企业拥有会计政策选择权的本意是让其选择最能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处理方法,但事实上却成了一些企业管理者谋取不当利益的手段,并进一步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和国有资产的流失程度,产生了不良的经济后果。可喜的是,我国新出台的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已开始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做出了严格的限制,我们期待着这些法规的实施对规范企业的会计选择行为能起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如已于2000年7月1日实施的新《会计法》第26条对公司、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明确作出了5项禁止规定。《具体 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第4条和第5条也对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三、政治成本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如上所述,会计政策的制订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由多方利益集团参与的政治活动,需要以“充分程序”来体现其政策制订过程的决策民主性,政治活动就要产生政治成本,主要包括寻租成本、税费管制成本和社会契约成本等。政治活动对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会计政策的影响也是实证会计研究的内容之一,因为政治活动是一种为转移财富而进行的竞争,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作为一个利益集团,自利性决定了其参与政治活动的动机是为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会通过制订包括会计准则在内的各种管制性的规章,将社会资源的控制权转移到政府手中(曼瑟尔.奥尔森,1995;张为国,1995)。政治成本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寻租成本。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寻租行为主要是寻租者从政府手中寻求某种特权如对现有政策的干预或变通,以此来获得较高的利润。寻租者对会计政策的影响主要是谋求会计准则的制订权和具体会计准则的选择权。例如,在美国制订会计准则的历史上,在有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授权民间会计团体制订会计准则后,政府和非盈利组织自己也成立了会计准则制订机构,制订和颁布自己的准则;铁路业也制订了自己的准则,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组织曾宣布,行业内的非上市公司可以不遵守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某些准则,由此对寻租者谋求会计准则制订权的行为可见一斑。一旦会计准则制订的权利分配完毕,寻租者只有在现有的会计准则格局内,通过某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实施,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规定。例如在美国历史上,关于石油、天然气行业废井勘探成本和补偿性认股权问题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的辩论即是如此。综上所述,不论是宏观会计政策还是企业会计政策的制订和选择,都可以视为寻租者的寻租过程,各方寻租的结果要么是一方取得绝对租金利润的控制权,要么就是各方瓜分租金利润,在这一过程中,寻租者获得了租金利润,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则产生了寻租成本。(2)规模效应与政治敏感性。根据实证会计研究中的企业规模假设,大企业的政治敏感性和所承受的财富转移额(即政治成本,如税收支出等)均大于小企业,可得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规模越大,其管理当局就越有可能选择那些能够将当期会计收益递延到下期的会计政策,亦即政治成本的存在会使大企业选择降低收益的会计政策。(3)税负和收费管制。企业会计政策对税收的影响,一是表现为对资产计价的选择上,二是表现在对损益的期间确定及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对损益的调整上,在这两方面企业都会选择税负最小化的会计政策。所以,税费和收费管制成本与规模效应一样,也会促使企业选择降低收益的会计政策。(4)社会契约成本。会计准则作为规范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活动的制度安排,是社会相关利益集团就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达成的一组公共契约,是参与者各方反复博弈后达成“一致意见”的结果,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刘峰,1996)。作为一种社会公共契约,会计准则如果交由市场主体自己去讨价还价协商制订,其交易成本会很高且不一定能达成共识,那样将会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制度选择,因此,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实施最好由具有“暴力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的国家或政府来完成(诺思,1995)。但市场主体面临的复杂社会经济环境是任何一个具有有限理性的政府所不能完全认知的,若事无巨细地由政府包罗企业会计处理的全部规则的制订和实施,交易成本就会过高,效率太低。因而,政府只能就一般性的会计规范即通用会计准则做出规范,而将剩余的特殊具体会计政策留给市场主体自己选择和解决也许更有效率。所以,我们认为,由政府享有作为一般通用会计处理规则即宏观会计政策的制订权,而由各市场主体——企业享有剩余、特殊的具体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政策制订权是一种比较有效率的社会公共选择和制度安排(谢德仁,1998)。企业会计政策作为一组社会公共契约,其制订和实施必定要产生交易成本即存在社会契约成本,如何节约契约成本,增进全社会的福利是与会计准则有关的一个政治成本问题。 四、研究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启示 1、由于企业会计政策制订者的有限理性,决定了其制订与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逐步完善。企业会计政策制订和选择中的有限理性,在现实中表现为政府颁布的会计准则若有了破绽或漏洞,市场主体就会伺机钻营牟利,政府一旦发现便会完善旧准则或制订新准则加以规范,政府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主体随即便展开新一轮的社会博弈。一轮博弈结束后,会计准则便达到了暂时的纳什均衡状态,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当旧有的准则规范又不能涵盖新的会计业务或出现疏漏时,会再次引发政府和会计政策选择主体之间的博弈,其结果是达到新的“纳什均衡”。这样,经过多次博弈之后,会计准则就会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社会公认程度日益提高,纳什均衡点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最终趋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因此可以说,会计政策选择过程是一个社会博弈过程,是一个会计政策的帕累托代化过程,也是一个会计政策得到日益公认的过程,更是一个会计政策日益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2、无论是宏观会计政策还是企业会计政策的制订和选择,都是一个相关利益者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而进行的博弈斗争过程。从会计准则的制订到实施,自始至终贯穿着会计选择,各相关利益集团均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参与会计选择过程,会计选择过程实质上是利益分配过程。在每一会计政策选择中,各个利益集团都企图利用诸如促使或阻碍某项会计政策的通过或实施,利用会计政策的变通机会为自己谋利,力争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会计政策等手段进行博弈斗争,也正是在这一不断的动态博弈竞争中会计理论得到了不断发展,会计实务日臻完善。 3、我国企业会计政策的核心即会计准则的制订尚未经过“充分程序”,没有能体现出企业会计政策各相关利益集团参与制订过程的决策民主性。譬如,目前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从整体上看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债权人,但目前我国已出台的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似乎没有体现出银行的参与,对银行作为债权人的利益保障也不够,以至于出现了企业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逃避技术上违反贷款合同约束,从而侵害债权人利益的现象。笔者认为,政府在会计准则的制订环节应体现出政策决策的民主性,在执行实施过程中应对企业会计政策的可选择范围加以适度限制,这应是我国会计准则制订者进一步努力改进的方向。 4、一部人类会计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会计政策选择的历史。会计政策选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取决于诸如簿记成本、管制成本和社会契约成本等因素。现代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和现实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科学,发挥着“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分配的杠杆和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职能,在现有的会计理论规范体系中,会计政策又起着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受会计理论的指导和影响,又直接规范和制约会计实务,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会计信息的功能和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质决定了会计政策选择必将伴随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存在,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政治博弈也将继续下去。“天下求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会计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计,企业会计政策又是会计发挥其功能作用的重要实现形式,因此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层面上,我们都必须对该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中南财经政法 大学会计学院 戴奉祥 经济会计论文:经济环境演变下的商誉会计理论重构 随着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步伐急剧加快,全球并购浪潮风起云涌。在并购浪潮中,不能不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商誉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商誉问题进行过大量研究,如20世纪20年代初期,杨汝梅先生在《无形资产论》中指出:“凡足以使一个企业产生一种较寻常收益为高之收益者,均得称之为商誉”(又称“超额收益观”);70年代着名美国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在《会计理论》中提出了商誉“三元理论”,即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和总计价账户论;80年代,美国D. E. Kieso和J.J.Weygrandt教授在《中级会计》一书中,将商誉的性质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代表获取净资产的代价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另一方面代表企业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等等。 由于商誉会计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商誉至今仍深刻困扰着会计界,商誉及商誉会计仍是迄今为止会计领域中最富争议的论题之一。本文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商誉的内涵商誉是指可以在未来期间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一种潜在能力,或者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了可辨认的正常获利能力之资本化价值。商誉的产生有很多因素,如顾客形成的良好声誉、企业卓着的管理、较好的经营效率、生产技术垄断以及地理位置天然优势等。商誉具有附着性特征,无法独立存在,它既不能单独转让、出售,也不能以独立的一项资产作为投资,它只能依附于企业整体。良好的商誉可以使企业获得客户信赖,扩大影响,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然而,对于商誉的定义,会计界一直没能达成共识,至今未能形成权威性定义。国际会计准则(IAS22《企业合并》)规定:商誉是指交易发生时,购买成本超过企业在所购买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的股权份额的部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SFASI41《企业合并》)规定:“购买企业支付的购买成本超过获得的资产与承担的负债的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的金额包括不符合SFAS141规定的应确认为其他资产的无形资产。”英国会计准则(FRS10《商誉和无形资产》)规定:“企业通过监管或法定权利所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但可以辨认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特许权、专利权、着作权、商标等。”我国新《会计准则》(财政部,2007)规定: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综合来看,IASC、美国和英国都是从剩余价值观角度来定义商誉,而我国是从超额盈利观角度来定义的,同时,IASC和英国定义的商誉不属于无形资产,而美国和中国定义的商誉属于无形资产,这一点直接影响到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商誉的来源。综观以往的研究,商誉可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亦称合并商誉)。自创商誉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积累形成的能够带来超额利益的资源。外购商誉是指通过产权交易行为(兼并购买)从企业外部的其他企业获取的不可辨认的无形资源。实际上,外购商誉仅是商誉在产权交易时点呈现的一个短暂状态,商誉更多是以自创商誉的状态而存在的,且外购商誉根源于自创商誉,不存在独立于自创商誉之外的外购商誉。 实际上,商誉形成于企业的管理协同差异中。现代经济环境下,管理的实质在于协调,只有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激活组织中的各种细胞,整合组织掌握的所有资源,充分挖掘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产生“1+1 2”的超额收益效应,形成商誉。事实上,商誉形成的各种因素中,不论是良好的社会关系,或是人员素质,还是企业的市场优势、地理位置优势,均可以通过管理协同差异体现出来,使得在相同的投入基础上,一部分企业能够获得超额收益,存在商誉(或正商誉),一部分企业却只能获得微小甚至没有回报,存在负商誉。商誉的确认 传统财务会计承认外购商誉而不承认自创商誉,从而确认外购商誉而不确认自创商誉。这是有悖于当代经济发展趋势的。事实上,商誉不仅存在于企业并购过程中,同样存在于企业内部,而且企业内部产生的商誉即自创商誉是商誉存在的常态,外购商誉仅是商誉的短暂状态。 (一)自创商誉的确认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部分传统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已不适应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自创商誉的确认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从理论上看,首先,会计上只确认外购商誉,不确认自创商誉,实质上是遵守了收付实现制原则,从而违背了权责发生制原则;其次,会计上确认外购商誉,不确认自创商誉,过分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原则,从而抛弃了相关性原则;最后,会计上只确认外购商誉,不确认自创商誉,虽然遵循了谨慎性原则,但是却有悖于重要性原则和充分披露惯例。所以理应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 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的自创商誉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而是列入企业合并的相关准则中,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在新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其中无形资产的范围仅局限于可辨认无形资产部分,而商誉属于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归于企业合并准则中,这与其会计确认的前提趋于一致,奠定了自创商誉确认的基础。 (二)外购商誉的确认 外购商誉是指由于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进行核算而形成的商誉,是收购企业的购买成本与被收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包括正商誉和负商誉。早期的研究中着重于对正商誉的研究,对负商誉的研究则偏少。实际上,正商誉和负商誉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处于对等地位。我们可以把正商誉看做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把负商誉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负债。 外购商誉的确认有不同的国际惯例。一是把商誉看成一项权益抵销项目,在合并时立即注销,直接冲减合并企业的当期收益。这是欧洲大陆国家流行的会计惯例,与这些国家采取的极度审慎的会计原则有关;二是将商誉单独确认为一项资产,并在其预计的有效年限内以摊销列作费用,这曾是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要求;三是将商誉作为一项永久性资产,不予摊销,即认为商誉将使购并后的集团永久受益,这曾是早期流行的惯例,后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商誉属于一个模糊的概念。这里认为,这三种方法可归纳为两种模式,一是可摊销的资产模式,一是灵活处理模式。 经济会计论文:论知识经济的社会文化观与现代管理会计 一、知识、知识经济问题的社会文化观 关于知识经济问题,是我国学术界当前正在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总的说来,讨论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它的技术层面,很少涉及到它的社会文化层面。 什么是知识经济?现有相关文献的阐述大同小异,多是引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下的定义。 我个人的认识是:“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其基本特点表现为它是以人的创造性知识(广义理解的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从而使经济的发展不再属于资源依赖型,而转化为知识依赖型(依赖于人的知识的发展程度)。由于地球上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的头脑中的知识却可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因而知以经济作为知识依赖型的经济,自然就可保待长期持续发展。” 现在的问题是:上述关于知识经济的界定中,广义理解的创造性知识怎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呢?这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胄先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即涉及到“非人性化”(dehumanized)与“人性化”humanized)的问题,如果知识经济只涉及到非人性化的技术问题,那就只能称之为技术经济,而不是知识经济;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创造性知识是人的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是人的大脑的产物。但任何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人,而是作为“社会人”以至“文化人”而存在,总是生活在定的社会关系中。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人的大脑能个能独立自主、精神焕发地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相应地产生创造性知识,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它首先同人们所处的大环境、人们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条件有着直接的联系。这是因为,“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往往表现为具有超常性(不墨守成规)、它有个性(独出心裁)、富有开拓精神、独创性与灵活性。”而要使真正具有上述特征的创造性思维得以自由驰骋,从加使异彩纷呈的创造性知识得以源源不断地大量涌现,又有赖于与此相适应的催人奋进的社会大环境的激发和孕育才有可能实现。这也正是至今仍有许多人总是带着极其美好和仰慕的心情,追思我国公元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和西欧14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这是中、西文化史上的两个黄金时代,都是真正的“思想大解放,科学、艺术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创造的时代,也是科学、艺术上英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时代。”这两个中、西文化史上黄金时代所产生的订多出类拔萃的大师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闪耀的思想光辉,可以看作是他们所处的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反映,至今仍熠熠生辉,令人无限敬仰。 关于创造性人才(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辈出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我国晚清大学者龚自珍对此也有极为深切的感受。从他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九州生气情风雷,万马齐暗诚可哀。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可以看到,其中的前两句充分反映了他对封建社会末期的思想禁锢压抑了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无限惋惜和哀叹。而后两句则充分表达了”他强烈要求进行社会变革,为创造性人才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热切追求和无限向往,因而他的这一寓意极为深刻的诗篇,就是今天读来,也足以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由于知识是人的头脑的产物,是同每个人的精神状态紧密联系的,因而它就决不可能是单纯的自然科学技术问题,而应首先看作是社会文化问题。发展知识经济,使它真正为人民造福,首先要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格的独立和人的尊严,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技术为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为促进知识经济迅速而健康的发展,提供无穷尽的精神和智慧的源泉。 二、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同宏观与微观经济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 (一)从宏观上看 首先要明确,在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要形成和发展知识经济,是完全不可能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如果没有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推动,以加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扑面而来的以创造性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将无法在我国生根、发芽和结果,从而使我国又将失去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即导致我国经济的发展将无法融入世界性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而陷入步履维艰的困境。 那么,知识经济为什么必然会同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水火不容呢? 从社会文化观看,须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谈起。 关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正如“在其所著《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一定的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文秘站版权所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当时,根据提出的‘一边倒’的国策,在经济上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主要特点是:采用国家所有制,所有企业除极少数属于集体所有外,都属于以国家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国家通过下达指令性计划进行‘大统一’的直接管理;在财务上实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企业没有独立自主的经营权。经济体制上的‘大统一’,要求文化上的‘大统一’与之相适应。‘大统一’的文化,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出一元性、依附性和驯服性的显著特点。 一元性是指强调‘社会本位论’,个人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分子,不应有独具‘个性’的自我追求,个人的人格独立和正当利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要求每个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否则,就会被诬为‘个人主义’严重而受到批判。 依附性与一元性相联系,强调任何人不能游离于一定的社会组织之外,其工作和生活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组织,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层层依附于上级的金字塔式的依附网络。 驯服性是指强调个人对组织必须绝对服从,不容任何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有任何‘越轨’之处。要求人们以做组织的‘驯服工具’为荣。 这种‘大统一’的文化,一方面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社会成员中极少数先进英雄模范人物‘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相等同,严重脱离社会客观实际,势必导致‘假、大、空’风气的滋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它对人的‘个性’的扼杀,也对社会成员主动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起到严重的窒息作用。”由此而形成的知识界“万马齐暗”的局面,怎么有可能为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无限生机的精神动力与智慧源泉呢? 市场经济体制则与此不同。它是建立在自由而普遍的商品等价交换的基础上的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其基础是确认交换双方地位的平等,并不因金钱或权力、地位的 不同而有所差别。而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又有利于调动人类可贵的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即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第一》)和“止于至善”(《大学·孔经》)的精神,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就表现为力求达到永无止境的更加完美境界的精神。经济生活中这种精神的发扬,有助于促进人的人本立场、主体意识和人性智慧的回归。从而可以为知识经济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奠定牢固的人文基础。 从以上关于知识经济形成与发展宏观基础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它所涉及到的首先是社会文化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对有关问题如果不从社会文化的大视野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就有可能使人们的认识陷入机械论或工具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二)从微观上看 再从微观上看,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权力结构,实行真正民主的、人性化的管理,借以为知识经济在企业内部奠定微观基础,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也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本来西欧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TheRenaiance)和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TheEnlightenment)所倡导的“人本主义”和“天赋人权”的思想,已经促成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使广大公民(citice)至少从理论上看,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如可参与议员和总统的直接选举等等。可是,在企业内部,长期以来,所实行的仍然是纵向的专制独裁式的集权化管理,广大员工仍处于无权的状态,他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为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所控制。从而使广大员工在企业内部的主人翁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智慧和创造力,因受到种种压制而无法充分发挥。 如不彻底改变这种情况,知识经济在企业内部的落实自然无从谈起。 本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企业内部兴起的“产业民主运动”(IndustrialDemocracyMovement)正是以彻底改变上述违反历史进步潮流的情况,作为其基本出发点。“‘产业民主运动’认为,企业内部传统的专制独裁式的管理等级制度所形成的管理权力结构,必须作重大的、带根本性的变革,使之与反映历史进步潮流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相适应。即认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所提出的‘人本主义’和‘天赋人权’的思想,不仅要体现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同时也应体现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广大员工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处于无权的状况必须根本改变,要在企业内部实行‘产业民主’,将原来纵向的专制独裁式的管理转变为横向(扁平式)的分权化的民主管理,借以使员工和经理人员处于平等地位,享有同样的参与权力,把人本主义、民主管理的思想贯穿于企业管理过程的始终。从而使企业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人性化的组织(HumanizedOrganization)。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充分发挥出来。”为知识经济在企业内部生根、发芽、结果形成广泛的人文基础。企业经营目标是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会计,作为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的“决策支持系统”,其一切活动,也应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中心,力求能卓有成效地促进和服务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应怎样界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国内外各相关学科的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我认为,其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又同人们对人性(personality)怎样认识有着直接的联系。 大家知道,美国学者AbrahamH.Maslow是研究行为科学的先驱者之一,他在本世纪4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HierarchyofeedTheory),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5个等级,依次是:①生理的需要:是指衣、食、住等人的基本生活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是指人的生活及其生命、财产能得到安全保障的需要。③友好与归属的需要:是指人进入组织后,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友好相处,成员对所在组织形成归属感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应受到尊重,在组织中形成自重、互敬的良好气氛,进而激发人们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自豪感的需要。⑤自我实现(Self-actuality)的需要:是指人对完成自己矢志献身的创造性事业,可从中得到最大自我满足的需要。这种自我实现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以上5个层次的需要,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 我感到,对AH.Maslow的理论.也可从另一角度来领会,据以把人依次分成三种类型,即经济人(Economicman)、社会人(Socialman)和文化人(Culturalman)。意思是可粗略地认为:侧重于第1、2层次的人属于“经济人”;侧重于第3层次的人属于“社会人”;而侧重于第5层次的人属于“文化人”;而第4层次则介乎第3层次与第5层次之间,既同“社会人”有关,也同“文化人”有关。 对人的类型作这样一种分类,有什么重要意义呢?我认为可以作为确定企业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作为由员工组合而成的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的客观依据。 具体地说,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前期,本世纪初以泰罗为代表的管理学家认为,企业的组成人员,都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活动的“经济人”。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也遵循“经济人”的行为准则。因而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对员工的激励也主要运用经济激励机制。 当工业经济发展到较高级的阶段,行为科学家则认为,不能把企业的“组成人员看作是只寻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而应把他们看作是具有感情、思想、需求。爱好和主动性、能动性的‘社会人’。因而认为,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单位,是一种社会的有机联合体。在这种社会有机联合体中,不存在像‘利润最大化’这样一个单一的可以普遍适用的经营目标。从长远的观点看,应把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看作是它的总体目标。……必须努力消除以‘利润最大化’为单一目标可能导致企业侧重短期行为的种种消极因素。除利润之外,还必须同时在科技开发、产品开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人才开发、生产安全、技术装备水平、生活福利设施等各个方面同时下功夫,才有可能为企业长期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奠定牢固的基础。与此相联系,企业的员工作为‘社会人’,不是单纯‘经济人’,他们的个人目标也是多样化的,应包括心理、社会和经济需要等各个方面,并不会以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作为其唯一目标。因而,对人们的激励因素也不能局限于经济因素,而应同时包括心理、社会和经济等各个方面。” 当工业经济进一步向知识经济转变,企业的组成是以高智力的员工为主体,他们已经达到‘文化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企业作为由文化人组成的集体,它们的生产经营当然不会以工业经济后期“企业本位”的多元化因素作为经营目标,更不会以工业经济前期所采用的“单一的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而会适应“文化人”的特点和要求,采用以服务于“社会本位”的更高层次的多元化因素作为经营目标。这种更高层次的多元化因素,从根本动力上看,必然是以非功利性因素作为主导。这是因为以“文化人”为主体组成的知识经济社会,是高度文明的社会,根植于这种大环境的企业,自然会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恢宏的气度,力求应用它所拥有的巨大优势,不断为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创造尽可能多的新价值,借以为解决社会面临的诸如资源、环境、教育等众多问题,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尽时能大的贡献。总括地说,企业的经营目标,从“单一的利润最大化”,到“企业本位的经营目标的多样化”,到“社 会本位的经营目标的多元化”,反映了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其中,财务会计能最直接有效地为实现较低层次的 企业经营目标--“利润最大化”服务,而管理会计则有更广的活动空间,即可为实现较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目标--“企业本位的多样化的经营目标”和“社会本位的多元化企业经营目标”服务。特别是能更有效地为较高层次的根植于知识经济社会的“社会本位的多元化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服务。 (二)“决策支持系统”从为“金字塔式”的“决策系统”服务转变为同时为“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式”的“决策系统”服务 我们曾较早地撰文论述管理会计是“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首要职能是从事决策的研究工作。问题在于:我们原来在这一方面所作的论述,是以纵向的金字塔式的集权化管理模式为基点的。因而对“决策支持系统”如何进行决策研究,是把重点放在如何为企业最高领导人进行最终决策的金字塔式的“决策系统”提供信息与智力支持。这种认识显然是很不全面的。因为它既不符合“产业民主运动”的要求,也同知识经济形成与发展的总趋势不相适应。因为知识经济既然是以人的创造性知识作为最重要的核心生产要素,而知识又是深藏于广大员工大脑中的精神财富,是不可能依靠外力的强制(如通过上级的发号施令)把它挖掘出来的。唯一的办法,是形成一种新的有效的机制,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自身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动力,使他们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宝库都能转化为企业取之不尽的创造源泉。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变企业管理原来的权力结构,即从纵向的集权化、控制性的管理转变为横向的、分权化的民主管理,以基层作为管理权力的基点,真正确立广大员工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知情权和参与权,即坚持员工本位的原则,使每个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有权依据他们直接了解的情况,善于审时度势,适应情况的变化自行进行决策,形成“倒金字塔式”的决策体系,并在其运作中形成一种以”自主管理”为基础的“自行调节”、“自行控制”、“自行适应”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极大地提高企业对客观环境、条件变化的灵活反应能力,从根本上消除在集权化管理模式下凡事要层层请示汇报才能采取行动、势必贻误稍纵即逝的时机而造成损失的严重缺陷。 在建立了“倒金字塔”决策体制以后,企业的高层领导应怎样实现其领导职能呢?我认为,宜实行较为超脱的、富有感情色彩的“鼓舞性领导方式”(Iirationalleadership)或称“支持性的领导方式”(Suortingleadership),进而收到“官闲民乐”的效果。这里所说的“官闲”,并不是指采用“倒金字塔式的决策体制”,企业的高层领导可以无所事事,而是指他们应尽量避免去直接干预其所属各层次、各单位广大员工所从事的日常具体事务,而应集中主要精力去研究企业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大问题,从宏观上对企业整体性的发展进行高屋建瓴式的谋划;而“民乐”,则指广大员工在遵循企业总的经营规范的前提下,可以独立自主。心情舒畅地开展工作,而不致于经常受到外来的种种无谓的干扰。这样,就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一种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条件,有助于促进广大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尽所能,才思泉涌,从而创造出尽可能优良的业绩,为企业整体的健康发展作出尽可能大的贡献。 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系统,应怎样做才能同上述新的决策体制的要求相适应呢?我认为,上述新的决策体制对“决策支持系统”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因为前者要求后者: 既眼睛向下——为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广大员工提供动态追踪式的瞬时信息沟通网络,为他们进行日常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智力支持。 又眼睛向上——为企业高阶层领导进行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决策提供信息、智力支持。 这样上下结合,使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战略与战术互相贯通,就可收到最优的整体效果。 (三)管理会计将从“财务会计”的“二维结构”向“三维结构”转变,走上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会计的发展变化同它所依存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会计发展史作一简单的回顾,可以看到,从它的基本结构上看,已经完成了从“一维结构”向“二维结构”的发展,即从“单式簿记”向“复式簿记”的发展,这一发展历程,是同从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向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现在我们面临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新时代的转变。由于知识经济是以创造性知识为其核心的生产要素,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原有的工业经济,于是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从会计上看,依靠财务会计原有的“二维结构”模式是无法解决的。因而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管理会计要突破财务会计“二维结构”的既定框框,转变为在“三维结构”模式的基础上,走独立发展的道路,这已成为历史的必然。文秘站版权所有较具体地说,从历史上看,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的农业经济,生产出来的东西消费以后,如果还有剩余,是以“资产”的形式存在,不管是农民,还是地主,只会把所占有的资产积存起来,甚至把它埋在地下也就是他们只会存钱,不会用钱,更不会把所占有的资产拿去投资,使资产转化为资本,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像“资本”或“投资”这样的经济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占有资产的人要利用会计记账,只要用“一维结构”的单式簿记就够了,因为要掌握资产占有量的增减变化,只需要了解期初原来存多少,本期新收到了多少,本期用掉了多少,最后得出期末还存多少、用公式表示,就是:旧管+新收-件除=实在,十分简单明了。 经济会计论文: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的性质研究(下)——独立审计的经济法责任 一、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的概念 经济法责任是指经济法主体违反经济法的规定或由于某种事实状态符合经济法的特别规定而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1] 关于它的名称,学界主要有:经济责任、经济法责任和经济法律责任等不同的称谓,但绝大多数赞成使用“经济法责任”,[2] 本文亦认为采用“经济法责任”的表述比较恰当。经济责任是一个泛化了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非常模糊,不适合作为法学术语用于经济法学理论和法律术语用于经济法实践;经济法律责任则容易造成“经济法律”和“经济法”的混同,使人误认为是所有经济法律规定的责任,而且,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法学中通常将“民事法律责任”简称为“民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简称为“行政责任”、“刑事法律责任”简称为“刑事责任”,容易引起人们将“经济法律责任”简称为“经济责任”的误会。因此,本文采用“经济法责任”作为经济法上之法律责任的专用术语。 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从广义来说,应该是所有独立审计社会化契约的主体违反社会化契约的约定而对其他社会化契约的当事人承担的责任。在第二章中,我们分析了独立审计法律关系的结构,认为它是一个多层主体构成的社会化契约关系。第一层主体是政府,政府接受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委托,作为公众的人,有义务对企业经营管理当局作审计监督;第二层主体是注册会计师协会,有限政府的审计监督行为并不是由自己亲自实施,而是通过制定系统的独立审计制度,培育行业协会这样的社会中间力量,由社会团体行使政府职能;第三层主体是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行业协会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吸纳合格的会员来具体从事审计业务,并向公众提供审计信息;第四层主体是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采用审计成果,同时通过企业给注册会计师支付审计公费,通过国家税收的形式支付政府费。[3] 独立审计社会化契约中,不同的主体负有不同的义务,相应的应当承担不同的责任。政府的契约责任根据本国采取的审计管理体制不同而不同,采行业自律型管理体制的,政府(国家)只承担立法等抽象行为的义务,而不负具体的契约责任。采政府干预管理体制的,政府应当负有监管的责任,这种责任本质上说是一种委托责任,如果政府监管不力,利益相关者可以有两个途径补救:一是通过司法程序要求政府履行监管义务;一是利益相关者自行监督,付出的监督成本由政府赔偿。当然上述途径仅是理论探讨,世界上还没有这方面的实例。不过,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政府自知能力有限,一般都不主动承担具体监管义务,而是将此义务给予民间组织,如美国在2002年前由注册会计师协会自律管理。但是,行业协会从资金、人员、技术等诸方面都与会员有密切联系,不可能纯粹地代表社会公众的利益,因此行业自律有天然的缺陷。于是,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SOX)规定了一个新模式,即成立一个新的民间非营利机构-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代表公众利益对审计进行监督。PCAOB由五人组成,其中三人是代表公众利益的非会计专业人士。SOX的出台,使独立审计社会化契约趋于完善,在PCAOB成立以前,行业协会既代表会员利益,又代表社会公众的利益监督会员,往往会产生利益冲突;PCAOB成立之后,使代表社会公众的利益的组织独立,独立审计社会化契约关系得到理顺,能更好的保障各方利益。 在市场经济不健全的国家,由于缺乏完善的独立审计社会化契约的制度安排,政府往往把自己享有的行政权力与应当履行的经济义务混而不分,过度崇尚国家强制力管理,而对缺位或失误不承担任何责任,当然谈不上什么政府责任的问题。 “第三部门”(含行业协会和独立监督组织)的独立审计社会化契约义务在于制定职业标准、选择合格执业人员及对审计人员进行监督,其责任在于它监督缺位后应承担的后果。如果第三部门没有适当履行监督职责,利益相关者应当有权通过司法程序要求强制履行。因为“第三部门”是非营利的民间组织,其经费来自于会员的会费,不可能有财产赔偿的能力,因此不能也不可能追究它的财产责任。 对于注册会计师违反独立审计社会化契约,应当承担多重责任。首先是财产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自己的行为造成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具体赔偿的范围我们将在以后章节详细论述;其次应当承担伦理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违法行为不但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而且损害了行业的声誉,应当受到行业协会的警告、公开谴责和降低信用等级等制裁;第三是行为责任,根据需要,行业协会或者其他监督机构可以要求注册会计师公开声明更正错误、暂停执业、进行业务和职业道德学习等;最后,如果注册会计师已经丧失了起码的职业道德水平,行业组织可以撤销其注册,使之丧失从事审计业务的能力,承担能力责任。 虽然独立审计社会化契约的主体结构十分复杂,但是该社会化契约是以提供独立审计服务的注册会计师为中心建立的,人们最关心的而且最复杂的是注册会计师违反契约的责任,本文研究的主题也仅限于此。因此,我们将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作狭义理解,仅指注册会计师的经济法责任。本文所称的“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除本节外,均指“注册会计师经济法责任”。 二、注册会计师经济法责任的归责基础 我们要探讨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是否有独特的具体形态,首先要确定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的范围,因为责任范围决定了责任形态的表现形式,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总体来说,法律责任是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护既有的法律关系的制度,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的法律关系是一种社会化的契约关系,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为全社会提供客观公正的会计信息,其成果的受众广泛。在证券市场上,注册会计师提供的是法定的公共信息,这种信息是对公众公司披露的财务 信息进行鉴证的信息。通过独立审计的鉴证,既提高了公众公司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又可以帮助投资者对投资对象进行判断和离析,从而维护了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形式上,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由委托人委托来启动的,实质上注册会计师审计是被审计人的法定义务,审计的成果并不是仅仅为委托人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权威的公共信息。因此,我们说注册会计师经济法责任是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在于责任的基础关系是应社会整体利益需要缔结的,在于缔结社会化契约的利益相关者是对独立审计制度的信赖,在于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信息属于公众信息,还在于注册会计师经济法责任的目的是保障社会整体利益。那么,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应当限定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失败使社会成本增加的范围内。怎样具体判断增加了多少社会成本呢?我们需要对社会审计成本与社会审计收益进行比较分析。 常识告诉我们,对于利益相关者来说,如果审计的收益与审计的成本之间的差额达不到他们预期的水平,他们就不会产生审计的需求,独立审计制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如果他们收取的审计公费与可能承担的审计责任的差额达不到他们预期的水平,他们也没有提供审计服务的动力,独立审计制度也不可能存在。由于独立审计是社会化契约,契约当事人听命于利益相关者整体,具体的个人对既定的社会化契约往往只能接受,所以,以上的利益对比应当从宏观上来分析。先分析审计需求,假设在没有审计监督的情况下,利益相关者的投入为I1,损失率为P,损失为L1=I1·P;在有审计监督的情况下,利益相关者的投入为I2,预期收益为(B+I2),如果审计失败,利益相关者的损失为L2=I2·P,假设利益相关者信赖审计,I2>I1.如果按照传统民法的契约责任赔偿原则,审计失败后,利益相关者获取的赔偿应当为(B+I2)。再分析审计供给,假定注册会计师获取的审计公费是A,预期的审计失败率为Pa,注册会计师可能承担的最大赔偿额是C=A/Pa.就民事法律关系而言,其民事责任只考虑具体案件的损害,以及对案件当事人的影响,即是否给予了受害人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补偿。而对于社会化契约而言,它不仅要考虑案件的具体当事人,而且要考虑具体案件的责任后果对整个社会和整个制度的影响。如果注册会计师对于审计失败的赔偿大于C的话,势必损害独立审计职业,造成行业萎缩;如果赔偿小于(L2-L1)的话,势必造成独立审计没有任何经济价值,利益相关者没有需求的积极性,社会将失去一项有力的监督制度。因此,基于社会整体利益考虑,审计失败的财产责任L只能在这样的范围内:(L2-L1)<L<C.如果C<(B+I2)的话,那么利益相关者只能得到部分经济补偿,至于这部分经济补偿怎么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则属于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构成要件要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对权利主体的选择和注册会计师过错的认定来确定对具体受偿人的赔偿范围。 三、注册会计师经济法责任的具体形式 利益相关者缔结独立审计社会化契约的主要目的是取得经济收益的最大化,独立审计的经济法责任首先应当保护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保护经济利益的直接方式就是对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损失进行适当的补偿,因此,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的一个主要形式就是财产责任形式。财产责任就是注册会计师因审计失败应当给予利益相关者经济赔偿的责任。财产责任一方面可以使利益相关者的损失得到弥补,维持利益相关者要素投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不勤勉尽职的注册会计师受到应有的经济惩罚。虽然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的财产责任形式与民事责任的财产责任形式表面上是一致的,但实际上有质的不同,上面我们对经济法责任的归责基础作推理的时候已经强调过,经济法的财产责任是对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失进行补偿,是关注利益相关者整体受损的情况,而民事责任关注的是具体的个人受损的情况;经济法责任确定经济补偿的范围是基于社会利益与社会成本平衡的考虑,而民事责任是基于对具体受害人是否能给予充分补偿的考虑。 对审计失败负有过错的注册会计师除了应当承担财产责任外,还应当承担财产以外的其他责任。这种责任的直接诱因是,注册会计师行业为了保证职业的生存,必须采取措施提高自己可以承受的赔偿能力。上面我们提到,注册会计师可能承担的最大赔偿额是C=A/Pa,为了提高C,一方面可以增加A,另一方面减小Pa.增加审计公费并不是注册会计师行业一方可以决定的,而是需要在社会化契约谈判中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归根到底由社会审计成本的承受力来决定。因此,从注册会计师行业自身来说,只有一个途径提高赔偿能力,那就是采取措施减小审计失败率。为了减小审计失败率,行业协会必须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前面我们说过,行业协会引导注册会计师提供独立审计服务,其本质是代政府履行利益相关者权益的经济职能,那么政府也有动力将行业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措施法律化,使之成为独立审计制度的组成部分,这些由注册会计师协会施加给注册会计师的措施就成为注册会计师因审计失败必须承担的经济法责任。 这些非财产性的经济法责任根据采取的措施不同可以分为伦理责任、行为责任和能力责任。伦理责任是道德与法律的融合,指注册会计师违反了职业道德规范应当承担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不是我们平常认为的大公无私,他人至上,而是从事该职业起码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强调伦理责任并不是经济法的首创,其实民法的契约责任、诚实信用原则等都含有伦理因素。[4] 注册会计师伦理责任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对注册会计师,协会给予警告、公开谴责;对会计师事务所,协会给予公开谴责、降低信用等级等。行为责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对自己的过失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具体形式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在指定的范围、以指定的方式公告更正审计报告;二是限制或者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行为能力,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的行业,如果注册会计师不重视继续教育,一段时间后,可能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独立审计的基本要求,业务能力达不到专业要求的水平本身就是注册会计师最不可接受的主观过失。对于不能胜任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采取措施暂停其执业,并给予其业务培训,提高他的业务能力。所谓限制行为能力,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暂停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资格。能力责任则是剥夺注册会计师从事独立审计的权利能力,对于严重违反独立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则的当事人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协会应当给予最严厉的制裁,将之清除出注册会计师的队伍。具体措施是注销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登记,撤销会计师事务所的执照。 四、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的特征 前两节我们通过分析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的形态,揭示独立审计民事责任理论的缺陷,行政责任代替经济法责任的弊端,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的客观存在,下面我们总结一下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的特征,使这一新兴的法律责任在理论上有更完整的形象。 (一)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对社会承担的责任 我们认为,注册会计师与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社会化契约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注册会计师是独立审计的受托人,社会公众(包括公司管理当局的广泛的利益相关者)是实质上的委托人。这样,注册会计师受到社会化契约的约束,必须全面履行契约规定的义务,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但是,我们不能明确指出 具体的责任相对个体,只能认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是相对社会公众。至于社会公众中,具体到哪些人有权接受损害赔偿,是根据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的归责基础和构成要件,从社会成本上作判断。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只有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的人才是社会化契约的当事人,无权请求损害赔偿的人仍然是社会化契约的主体,只是他们仅享有相对不完整的权利,如享有利用或者不利用社会化契约成果的权利。因此,在社会化契约中,原权利和救济权利是相对分离的。 而民事责任完全不同,民事责任是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的责任,是原子化个体对原子化个体的责任,即特定私权主体对特定私权主体的责任。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义务或侵犯对方的权利时,使对方的合法利益受到损害,法律便迫使加害人对受害人承担同样的不利后果,以使受害人被破坏的平等地位和被损害的权益得到恢复或弥补。民事关系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都是具体明确的,民事责任的范围也是确定可知的,权利主体的原权利和救济权利是统一的,这种确定的、具体的权利只需要形式正义就可能得到实现。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的行政责任是一方当事人对于国家的责任。行政相对人不履行行政法规定的义务,会使国家受到损害,法律便迫使加害人承担不利的后果,修复被破坏的社会秩序。这是个体对国家的责任。追究一个行政违法者的行政责任是国家权力的一种表现,不同于经济法和民法,追究经济法责任和民事责任是权利人救济权利的实现。权力的实现和权利的救济是有本质区别的。在责任的形式方面,三种责任都有财产责任的形式,经济法和行政法还存在非财产责任的形式,如注册会计师因过错审计失败,可能要承受暂停执业的经济法责任和罚款的行政责任;如果三种责任都以财产的形式承担的话,行政责任的受益者是国家,如罚款的款项要归于国库,不属于任何个人,经济法责任和民事责任的受益者都是具体的个人。 (二)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是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并重的责任 在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中,注册会计师既要对公众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承担损害赔偿的财产责任,又要对社会承担一系列的非财产责任,我们把这些非财产责任概括称为伦理责任、行为责任和能力责任。所谓伦理责任是指以注册会计师因违反职业道德规范,应受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开谴责、警告,对会计师事务所降低信用等级等为内容的责任;所谓行为责任是指以注册会计师协会暂停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执业,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指定的范围、以指定的方式公告更正审计报告为内容的责任,或者要求注册会计师停业学习,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能力责任是指以注册会计师协会撤销注册会计师的注册,终止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执业资格为内容的责任。[5] 与经济法责任不同,民事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行政责任主要是人身责任,虽然行政责任也采用行政罚款等方式,但主要是对行政违法行为人给予拘禁、警告、记过、开除公职等行政处分方式;而经济法责任既有财产责任,又有非财产责任,且二者并重,难分主次。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自从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以来,一直是以追究注册会计师的行政责任为主,辅之以刑事责任。这些行政责任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法》规定的政府主管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给予警告、没收非法所得、罚款、暂停营业、撤销注册,对注册会计师给予警告、暂停执业和吊销执照;《证券法》规定的没收非法所得、罚款,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会计师停业、吊销直接责任人的资格证书;以及证监会的有关法规规定的罚款、没收非法所得、撤销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证券从业资格等。在经济法理论中,有学者把类似注册会计师的这些现在称为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制度统统拉入经济法责任之中,认为《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本身就属于经济法部门,其责任当然是经济法责任。这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抢地盘”似的观点我不敢苟同。一方面,它混淆了经济法责任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它对经济法责任简单化,既不利于经济法学的完善,也不利于整个法学的发展。我们认为,学科的划分,是以研究的方便为导向的,立法是以法的适用方便为导向的,从立法技术上考虑,一项具体的法律,必然是不同的法律规范综合,为什么非要硬拉一个什么法属于经济法呢?为什么把分明属于其他法律部门的规范,生硬的认为是经济法的规范呢?如果真要这样的话,自然就会产生真正的经济法研究受到忽视,经济法学的研究成果无法转化为立法、司法实践,经济法学得不到其他法学的认同的不良后果。 我们应该正视,在我国现行的《注册会计师法》和《证券法》中,还没有真正意义的经济法责任的规定,这些法律把一些本属经济法责任的内容视为行政责任,把追究的权力赋予给有关国家机关,这是我国立法的缺陷,而这种缺陷很大程度上在于我国经济法理论的落后。当然,明确提出经济法概念的国家并不多,但是这并不会妨碍这些国家对实质的经济法理论的研究,也并不影响在这些国家对我们所称的“经济法”的立法,如美国就有世界上竞相借鉴的证券立法和注册会计师立法。在我国的经济法学研究中,长期以来把国家的经济职能与政治职能混同,强调国家强制力在经济法中的作用,走向了偏误,这种偏误表现在责任理论上就陷入行政责任之中不能自拔。再者,我国的经济法研究忽视了“第三部门”在经济法责任中的作用,[6] 现有的立法往往把会计师协会这样有权追究责任的行业组织视为行政法的授权主体,它们追究的责任归类于行政责任,这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第三部门”制度的一种不完整的引进,使得我国的社会组织立法呈现出“四不象”的混乱。 本文主张我国应当给予被称为“第三部门”的社会组织完整的法律地位,承担起代表社会公众追究有关责任人的经济法非财产责任的重任,[7] 以区别于通过政府部门追究的行政责任。 (三)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是补偿性与惩诫性相结合的责任 经济法责任中有关财产的任是要求注册会计师承担财产损失的不利后果,客观上具有惩罚的意义,同时,与民事责任一样,还具有赔偿受害者经济损失的补偿意义。至于民事责任是否具有惩罚性,观点并非一致。有人认为,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和人身关系的,依据平等原则,民事责任只能具有补偿性,不能具有惩罚性,因为地位平等的当事人之间谈不上谁惩罚谁的问题。但也有人认为,法律责任是国家法律对行为人的一种否定性评价而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法律责任是以国家法律的强制力作后盾的,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强制分配给行为人的负担,具有一定的惩罚性。两者的观点都有合理的方面,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民事责任的首要功能在于给予受损人以补偿,使受损人恢复到损害前的状况,民法是通过这种对旧有权利的维护来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而不是通过对行为人的处罚来维持社会秩序。认识这一点对区别民事责任与经济法责任是有意义的,民事责任的补偿性体现了“可预见性”和“充分性”特征,民事责任的行为人在实施行为之前,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如在违约责任中,当事人只对相对人承担责任,责任的范围限于约定的范围,侵权责任虽然具有对世性,但只有受侵害者才具有请求赔偿的资格,受到侵害的人毕竟是可确定特定人,对于受害者,行为人必须给予充分的补偿,使受害人恢复到受侵害前的状态。在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经济法的财产责任中,受害主体众多,往往是不确定的,但是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对不确定的每一个受损人都给予经济补偿,只能通过归责基础作出适当的判断,确定有权请求赔偿的主体,对他们的损害,注册会计师也只能给予适当的赔偿,而不一定是充分的赔偿。因此,经济法的财产责任一方面表现为补偿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惩罚性,其责任功能不是以维护受侵害时的原状,而是为了维护现实的社会秩序。 经济法责任除了财产责任具有补偿性和惩罚性双重功能外,其非财产责任具有惩诫性。经济法的惩诫性是与行政法的国家惩罚性不同的一种特性,“惩罚”表现为一 种国家的权力,包括财产责任的惩罚性也是国家强制力的体现。而“惩诫”包括“惩罚”和“教育”,主要是体现一种权利(不是权力),社会组织的惩诫权利形式上来源于国家法律的授权,但本质上是通过社会化契约获得的社会公众的授权,它不是一种国家授予的政治性权力,而是社会公众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而得到的委托授权。 (四)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的认定高度复杂和技术化 证券市场是高度复杂和技术化的资本市场,与商品市场相比,证券市场的供需主体及决定供需变化的因素与机制更加复杂。从市场主体来看,从政府到企业、从机构到个人,形形色色,非常广泛,他们在市场中的地位、对市场的熟悉程度、对市场的要求千差万别。从市场构成来看,不同主体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内部运作机制各不相同。从交易工具来看,有债券、股票、基金及金融衍生商品等,各类工具在性质、交易方式、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既自成体系又彼此联系。从价格形成机制来看,证券实质上是市场对资本未来预期收益的货币折现,其预期收益受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所属行业前景、经营者能力、个人及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从投资人的动机来看,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投机行为相互伴生,难以预测和控制的投机行为往往造成市场的剧烈波动。由于证券市场的复杂性,投资者投资受损之后,往往很难认定究竟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即使是可以大致确定引发损失的因素,也很难把损失在复杂因素中定量分配。 独立审计是高度专业化和技术化的专家服务活动,审计人员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会计信息的鉴证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技术过程,没有专业背景的受害人和并非从事审计专业的法官很难判断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是否有审计虚假、未尽职业谨慎,也很难认定受害人的损失与注册会计师的损害行为中存在的因果关系。 以上两种高度复杂和技术化的事物加和在一起,更增加了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的复杂性和追究责任的难度,使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经济法责任具有其他法律责任所不能比拟的特殊属性。 经济会计论文:经济会计学理念改革思路 一、经济学关于销售收入实现和确认的理论 (一)经济学关于销售收入实现的层次 销售收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经营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企业会计准则一收入》,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企业的销售过程是企业货币资本循环过程的一个部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将企业货币资本的循环过程描述为:/———生产资料货币资本—商品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劳动力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销售收入的获得过程是商品价值形成、增值和实现过程的统一。“销售收入的实现过程”与“销售收入的实现”在经济学上是有差别的。实现过程是指企业投入货币资金购买原材料,通过生产过程将其转变为产品;企业为产品寻找市场和用户,进行营销;发送产品完成销售并取得债权,直到最终收到货款的全过程。只要销售收入尚未到达终点,销售收入就仍然处于实现过程之中。只有当销售收入实现过程到达终点(即收回全部货款),才是真正的销售收入的实现。由于销售收入的获得是一个过程,因此,销售收入在获取过程中可以分为三种形态:(1)处于产品形态的销售收入。指产品尚未发出,市场交换行为没有发生之前的销售收入。(2)处于债权形态的销售收入。指市场交换行为已经发生,并己获得了索取货款权利的销售收入。(3)处于货币形态的销售收入。指真正获得了货币资金的销售收入。经济活动完成程度的不同,体现了销售收入成熟程度的不同,也就是销售收入质量的高低。将货币资本的循环过程与销售收入的实现过程结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并体会到企业销售收入的实现过程贯穿于企业资本循环过程之中。其中,处于最终的货币形态的销售收入成熟程度最高,它是经济活动完成的最终表现;处于债权形态的销售收入还需要完成收帐活动才能转化为货币形态的销售收入;处于产品形态的销售收入还需要完成必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才能被转化为债权形态的销售收入。销售收入的质量就是指某种存在形态的销售收入与它在经济上得以最终实现之间的联系程度。 (二)经济学关于收入的确认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当销售收入在其刚刚形成(产品完成)时,由于其质量层次低,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与它在经济上的最终实现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在这时我们没有必要对其进行确认与计量,而使其仍然以成本的形态存在着。当销售收入质量提高到一定的层次,伴随于产品价值的不断增值,以及各种后续费用的明晰化和风险的弱化,这时我们就有必要对销售收入进行确认和计量。销售收入形态的变化及其成熟程度由低到高的过程为:产品形态销售收入一债权形态销售收入一货币形态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所体现的经营成果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大小,同样也体现在质量的高低上。因此,销售收入的确认不仅要确认数量,同时也需要确认其质量,其质和量必须同时并重。销售收入的确认,是指将处于某种存在形态和某种质量层次的销售收入在账簿中加以记录及在财务报告加以反映和披露的财务行为。人们常用“实现原则”来决定应确认的销售收入。经济学意义上的“实现”,就是指经济上的“真正实现”,即只有当货币资金真正完成了它的整个循环过程,才被确认为销售收入的实现;在商品变为货币资金时被确认的销售收入叫做“已实现的销售收入”,也就是货币形态的销售收入。 二、会计学中关于收入的实现和确认的理论,以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的启示 (一)会计学的收入确认原则 收入确认在会计信息系统特别是在收益信息系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企业目标和会计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表批评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报表提供者利用收入确认进行利润操纵和报表粉饰。传统会计的收入确认标准在会计理论上称为收入实现原则或收入确认原则,它是基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经济环境,它与经济学关于收入确认的理论是一致的。在当时的环境下,经济活动极为单一,绝大部分市场交易是钱货两清的一次性买卖行为。或者说,交易要么不发生,要么就一次性发生完成,与交易对象(商品)有关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也是一次性完成的,这样收入实现的时点比较容易甄别、确定。因此,传统收入实现原则强调,只有在收入的赚取过程已经完成、且收入是己实现(收到现金)或可实现(有收取现金的法定权利)时,才在账面上确认收入。当时,国际上对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规定,对收入的确认除了必须符合确认的一般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外,还应满足:已实现或可实现;己取得;收益过程基本完成。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步伐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就不断创新各种为顾客降低风险的交易活动,如分期收款销售、售后回购、售后回租、期权期货等。在交易创新下,各项活动很少是一次性行为,大部分交易活动都持续一个较长的时间段,甚至商品的交付、货款的清收也是逐期的,不再像传统交易下者的风险提高。这样,传统的收入实现原则难以合理地反映现实经济活动,会计界开始提出新收入和交易活动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而易于辨认。同时,购买者承担的风险降低,而商品销售的收入确认标准。1982年颁布和1993年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收入》认为会计学意义上的“实现”,也就是会计准则中规定的销售收入实现的标志。即销售已经形成,并满足了一定的确认条件:(1)如产品已经交付,劳务已经提供,销售方己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者;(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售出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时,就可以而且应该被确认为销售收入,而不论它在经济上是否己得到了真正的实现。用这种观点确认的销售收入,我们可以把它称作“已确认的销售收入”。由此可见,会计学上“已确认的销售收入”分为两种类型收入:一种是“可实现的销售收入”,包括债权形态和产品形态的销售收入;另一种是“已实现的收入”,指货币形态的销售收入。从销售收入质量的角度来讲,“可实现的销售收入”是一种在会计上予以确认,但在经济学上还未真正实现的收入。它的质量层次低于“已实现的销售收入”。会计学关于收入的确认,其优点在于:可以全面、及时、公正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缺点是企业的销售收入成为具有不同质量 层次销售收入的混合体;重视了销售收入的数量,忽视了其质量,从而影响了对企业业绩的正确评价。就已确认的销售收入来计算本期损益,必然要超前交纳税金,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还有可能会虚增销售收入。如果公司销售的产品质量、规格有问题,发生销售退货,这时该笔已确认的销售收入就构成了虚增的销售收入,依据它去计算公司损益,就会虚增利润;即使没有退货,上述收入不是虚增的销售收入,在未到达“已实现的销售收入”的层次时,依据它计算本期损益也会导致公司利润超前体现。 (二)经济学相关理论对会计收入确认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依据收入准则确认的收入,对于销售收入的数量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而对于质量的把握则更多是依靠会计人员对经济事项的职业判断,而准则中对收入的确认标准又只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在实务操作中难免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笔者认为,通过经济学关于收入确认的原则较为谨慎,对会计学中关于收入的确定也有一定的启发性:会计人员有必要对销售收入的质量层次进行区分,以求更为客观、贴切地刻画和表现企业经营的原貌。具体的改进操作方法为: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总账账户下增设两个二级账户,即“己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可实现的销售收入”,用以分别核算上述两个质基层次的销售收入,并同时在会计报表中列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真实、全面、及时地提供销售收入的信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科学性。 三、会计学中关于收入确认的方法以及方法的改进 (一)会计学中关于收入确认的方法 收入确认的核心问题是收入何时确认的问题,解决收入何时确认的一个前提是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基础,对此通常有两种选择: 1.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足以现金收到为标准来确认收入,以现金付出为标准确认费用。在收付实现制下,所有收到的现金都作为本期收入,所有现金支出都作为本期费用。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纯粹的收付实现制是不存在的,实际应用的是一种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即在遵循按现金收入来确认收入,现金支出来确认费用的总体原则之下,对其它一些事项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加以确认。 2.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与否作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是现代财务会计的三大支柱之一,正因为有了权责发生制,收入和费用确认中大量的应收、应付、预提、待摊项目才会存在,大量的估计判断程序才能得到应用。权责发生制还是收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的基础,这三者共同构成了现代财务会计确认的基本原则。 (二)会计学中关于收入确认方法的改进 权责发生制取代收付实现制成为收入确认的重要基础后,仍然受到一些会计学者的批评:其一,权责发生制的最大缺点是面向过去,其所确认的收入和费用都是已实现的收入和己发生的费用,这样确认的结果必然导致会计信息不具有相关性;其二,权责发生制不能直接取得有关企业过去和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净收益的计算并不考虑现金收付的时间;其三,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确认收入和费用,将不可避免地运用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会计程序,这就难免使会计确认和损益计量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作为决策的依据不太可靠。因此,一些会计学家提出了现金流动制,现金流动制是基于可能的现金流量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并确定净收益的。在现金流动制下,净收益的确定采用盘存法,即净收益是前后两期净资产的变动额,期未持有的净资产被视为虚拟的现金流入,期初的净资产被视为虚拟的现金流出,二者比较相当于当期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对比,其差额(虚拟的现金净流量)就是当期所取得的净收益。可见,现金流动制体现了“资产负债表重心说”。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现金流动制是与不同的经济环境相对应的,收付实现制适应于早期商品买卖为主、商业信用不发达的经济环境,权责发生制则适应于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而现金流动制则更适合金融活动充分发展的金融社会和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因此,我们在确定收入确认的基础时,必须联系具体的经济环境。从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来看,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商业信用仍普遍存在,金融活动和知识经济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但工业仍是最主要的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权责发生制仍将是收入确认的主要基础。同时,为了适应日渐增多的交易创新,还应该结合采用现金流动制,对知识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加以确认。 经济会计论文:会计的功能定位与会计的经济含义 一、争论的回归及观念的提出 新的经济环境给会计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会计信息过量,另一方面企业和市场所需要的真正有效的信息却存在很大的缺口,企业的工作中心由财务管理变为营销,会计信息被包括在管理系统之中,企业经营从追求利润变为追求价值增值,会计的地位因此出现了与企业和市场要求不相称的下降局面。为了会计的生存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会计的功能定位。笔者认为,会计的角色偏差主要在于脱离了经济对它的需求,会计的功能定位也应以市场和企业的经济需求为标准。 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能否获取和有效使用要素资源并把它转化为企业的价值。因此,企业的生存要面对两头要素市场和消费者,它要把要素资源转换为消费需要的产品以满足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这也正是企业存在的价值所在。企业要实现高效资源转换的功能,必须能够有效获取资源和使用资源。会计就是为了满足企业获取和使用资源需要而存在的。第一,它能充当企业在市场上进行资源配置的信号灯,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第二,它的作用也是提高企业内部资源使用效率。科斯说过,企业和市场互相替代,如果企业不能有效进行资源的内部配置,那么它将被外部市场所代替。也就是企业内部必须存在一个“模拟市场”,通过激励来提高其内部资源使用的有效性。会计通过划分责任主体的责、权、利激励他们有效的使用资源,充当内部“模拟市场”价格信号灯。因此,会计的信号灯功能(在外部市场和内部模拟市场)使它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充当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角色,这一功能应该是会计的本质功能。而会计在管理领域的作用应该是其辅助功能,会计管理功能的大小最终应该以企业的需要为标准。如今经济环境的变化已经促使财务中心论向营销中心论转变,我们不宜过分强调会计的管理功能。建立在财务数据之上决策的价值贬值就是因为过分夸大和依赖会计信息的作用,而忽视了更有用的非财务信息。 从整个经济体系看,会计主要是充当资源配置信号灯的角色,这是会计的本质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会计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也参与企业资源管理活动,这是会计的拓展作用,它应该服从经济的需求。具体而言,会计应以市场和企业的经济需求为标准,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并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有效的调整,特别是对于会计的交叉性学科——管理会计更要把握其辅助性而不是喧宾夺主。对会计学科发展而言,经济需求这一标准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下面我们将依据经济需求原则,从企业和市场两个方面对会计的定位作进一步讨论。 二、经济需求原则与会计定位 (一)会计的回归。会计职能和会计信息的膨胀使会计不堪重负,会计系统相对市场毫无效率而言,这都是由于会计的职能被人为夸大,超过了市场和企业对它的经济需要。会计应该回归于提供原始信息和核心的会计程序的角色,而将剩余的功能交由更有效的市场。当前存在的会计信息扭曲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会计的角色错位。众多会计人在发展会计的同时没有把握会计定位应以经济需求为原则的标准。 1、市场对会计的经济需求是由它的理性目标公度化所决定的。会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度量把经营活动的手段(成本费用支出)和目的(利润最大化)充分联系起来,使得从数字上考量经济理性目标实现程度成为可能。会计同时把这一度量信息披露给市场,使高效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而实现这种理性目标最大化,最终使得整个经济达到理性化的目标。 2、企业对会计的经济需求有两个方面:第一个需求从本质上与市场对会计的需求相同。根据科斯理论,企业和市场是相互替代者,企业要获得与市场同样有效的资源使用能力,也必须使得内部责任主体的理性行为公度化,这同样也需要通过会计的计量完成。上述需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善企业内部行为理性化的思路:像市场需要界定清楚产权一样,内部责任主体也应转变为产权主体,企业产权主体可拓展为所有者、经营者(MB0管理持有股票)、员工(人力资本的权益化)、企业本身(法人产权),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各方主体积极性,达到高效使用资源的效果。第二个是管理的需求。企业没有被市场完全替代是因为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协调管理功能。管理是一个综合的动态行为,也需要会计的参与。会计以披露的信息在管理这一动态活动中起开头计划和结尾反馈作用,但会计只是一个参与者。 (二)会计在企业的定位。企业是一个吸纳资源和转换资源的组合体,它要解决两个问题:有效获取资源和高效利用资源。从经营者角度来看,企业管理行为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面向外部市场进行决策;二是对内形成一个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界定所有者、经营者、员工以及企业本身(企业是法人产权)的产权权利,解决委托关系的责、权、利问题,实现面向市场的决策目标。根据经济学观点,界定产权的最好办法是内部行为外部化,也就是说把面向外部市场形成的有效决策在企业内部执行,使得资源在企业每次流动都是一次价值增值,每次业务活动都围绕价值增值进行。因此,从企业管理对象和目标来讲企业管理行为涉及的两个方面可以归纳为一点:即把有效的市场决策运用在内部的价值管理活动中。那么,会计在这一活动中应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呢? 第一,企业必须拥有像市场那样能够进行资源交换的内部价格机制,否则就会被市场所代替。因此企业应该形成一个内部“模拟市场”,在这一“模拟市场”中会计应具有传递内部价格信号的功能。具体而言,就是制定内部各责任单位的预算以及度量每一部门对企业的经济贡献,界定出有效的业务活动和无效的业务活动。我国理论界一般把会计在企业中这一功能叫做控制功能,笔者认为不妥。从本质上讲会计在企业中只是充当内部价格信号的传递者,这和在市场充当资源配置信号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会计不应该在充当标准提供者的同时充当标准的评判者(如赋予会计监督功能),否则,就会引起会计功能的错位。就像在市场上会计只是披露信息,信息的评判由审计确认和市场最终决定,会计在企业内部“模拟市场”也只应该披露内部价格信号,其评判由内部控制确认和企业的“模拟市场”最终决定。 第二,具有管理功能是企业不同于市场 的一个特点,市场不可能完全替代企业。会计也应该依据自己信息优势参与企业管理活动,但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因为管理活动是总体协调的行为,我们很难撇开一个管理的整体活动单独讲会计的管理活动,会计应该是具有管理作用而不是定位于管理职能这一层次,管理的职能应该还给企业。过于强调会计的管理职能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否定了作为市场微观基础的企业利润制度,取消了企业利润目标,会计被定义为加强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能够依据成本效益原理追求利润最大化,实现把市场化决策在企业内部实施的价值管理活动中,所以经济管理职能应该还给企业,会计不可能也没必要完成这一任务。 概括地说,会计在企业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企业的经济需求进行定位。第一,强化其在企业内部“模拟市场”的价格信号灯功能。邯钢的成本倒推法就是强化会计的价格指示功能,把市场的价格信号传递到企业内部,从而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高效使用。第二,不宜过于强调会计的管理功能。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在决策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它是管理信息的一个子集,而非财务信息由于不受可计量性限制而具有容量大、快速、及时等优势,具有更高的决策相关性。第三,会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本质上是由其提供的信息特点决定的。其可计量性在发挥价格信号灯功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与此同时,它的劣势也在于此,为了可计量性,更具有决策相关性的非财务信息被排除在外。仅仅依据财务信息作出的决策不免偏颇,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内的会计软件公司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正积极向管理软件公司转变。 (三)会计在市场上的定位。我们从环境会计问题的会计功能与市场功能的区别,引入这个话题进行分析。 当大家热火朝天为讨论环境会计如何解决计量问题而伤脑筋的时候,有人对环境会计提出了质疑。加拿大学者桑顿在《环境会计和绿色眼罩》一文指出,别再难为会计人员了,为什么环境问题专家们不能改革产权和义务制度以便于会计师们核算呢?会计应该等到市场交易事项发生之后才加以确认和计量,交易定价问题应该由市场解决。环境问题是由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导致的外部性问题,其对策不是集中在我们如何改革会计上,而是更多地依赖价格体制自身,通过政府力量强行要求企业“把外部性内部化”(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外部性问题还是个市场问题,而不是市场失效,还是应该通过完善市场来解决定价问题,政府不应该插手),因此,环境会计存在的问题不是会计的问题,而是市场的问题。我们把市场功能错当为会计功能,把会计在市场上进行了错误的定位。根据经济需求原则,会计是传递配置信号的,是市场进行资源配置过程中直接面对投资者的信息公告栏,因而是市场进行信号传递功能中较为可见的一部分功能。我们不能因为资源配置信号是从会计显示出来就咬定会计是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会计只能解决“不良”信息但不能解决“不确定”信息。不确定信息更多依赖于一个有效市场下的运行机制,科斯定理为环境保护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制,我们只有通过财产和义务的清晰界定,才能有效运用价格机制。现在的问题是有没有这样的有效机制,这并不是会计的责任。 以上分析的意义是:只有根据经济需求原则才能对会计进行精确的定位,才能界定好会计在市场上的功能作用,才不会把一个市场问题误以为是一个会计问题。我们并不否认会计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它应该是一个积极参与者,但问题的有效解决并不决定于它。 三、经济需求原则与会计的学科体系建设 (一)对外部市场而言其对应的学科应该是财务会计,会计的角色定位应该以市场体系的健全为需要。要区分好市场功能和会计功能,不要把一个市场问题误以为是一个会计问题。因此,会计在拓展作用、进行学科发展时应该有经济需求的全局观,会计可以推动一个市场问题解决,但一个市场问题解决的关键并不在于会计的本身,因此,不要把精力浪费在错误的研究方向上。 (二)对企业内部资源配置而言,其对应的学科应该为产权会计:内部主体理性行为如何进行公度化,如何通过划分好各个责任体的责、权、利以解决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会计往往专注于把企业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计量,现在是重视企业内部主体经济利益划分的时候了。一种思路就是把责任会计发展为产权会计,解决企业内部资源使用效率问题,服务于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的需要。其实,人力资源会计和对经营主体产权研究都可以归结为企业内部责任主体如何产权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把财务报表分解为企业各个产权主体的内部责任或产权报表,发挥会计在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信号指示功能。 (三)对于参与管理而言,管理会计应该满足企业管理的整体需要,管理会计应从管理来研究会计,而不是硬要强调会计的管理功能。我们可以利用现成的会计信息参与管理,在不能实现管理信息化的限制下,会计提供的管理信息不失为有用的。但随着企业的发展,我们会觉察到会计在企业价值管理中的作用是有限的。我们不必为会计作用有限而感到不安,这是学科功能不同的效果。 四、讨论会计的经济含义 经济体系主要由市场和企业组成,另外还有一个规则的制定者政府。经济的发展主要解决两个问题,资源配置和资源有效使用。前者由市场完成,后者是由企业完成。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是相互替代的,因为从广义上讲企业资源有效使用问题也是一个资源配置问题,不过是在企业内部进行而已。如果外部市场能够比企业内部更有效地配置资源,那么企业就会被市场代替,而会计内部在资源配置中(无论是市场的还是企业内部的)起着信号灯的作用。借助科斯定理,我们发现会计在企业的控制功能其实是一种等同外部市场的信号灯功能。会计的反映和控制功能体现等同的经济的含义:会计的经济本质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通过提供资源配置(市场和企业内部的)信号,解决经济运转中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和使用资源问题。 对于管理领域,会计也应发挥其作用,只是参与性的成份较大,这是管理自身强调综合协调的特性决定的。会计在管理方面应该建立服务观念而不是中心观念,现在管理的中心更多表现为市场营销。波特(1997)说过:企业的价值表现为外在价值(投资者确认的股市价值)和内在价值(客户的价值),但最终表现为客户的价值,以营销为中心正是抓住了实现价值方法的纲。管理会计应该服务于这个价值实现中心,实现从利润管理会计到价值管理会计转变 经济会计论文:信息经济对传统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具有不确定性,没有确切的知识,是不能对经济事务和会计现象做出积极的反应。在正常情况下,对目标或发展趋势作逻辑推断。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假设是对客观环境逻辑的理性抽象,毕竟与客观世界的现实存在差距。当这种差距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它被认为是有效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它自己的会计假设理解出现了偏差,那么,建立台帐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则的质量会迅速下降。 1 会计基本假设变化的可能性 基本会计假设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的社会经济环境,但也对信息处理的技术水平,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的算盘,纸和一支笔和墨水的基础上,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经济的高度发展,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信息处理技术,数字化,网络化,高容量和强大的处理能力,使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发生。 2 会计主体的挑战 会计主体,是用来限制的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时空界限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然而,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困惑: 2.1 更难以作出一个准确的定义 首先,企业的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多个子公司,其各附属公司也有自己的多个合资企业,附属公司或联营公司;其次,合资企业与供应一体化的公司在供应商之间的松散联盟的形式,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复制,也可以解除这个联盟在很短的一段时间,三是虚拟企业的组织形式,如果企业需要,这虚拟企业可以加入成千上万的个人(企业或个人)通过网络工作,完成后挂起的业务可能会立即解散。 2.2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需要突破的主要假设 信息经济时代决策的难度和风险增加,从而使信息用户迫切希望使用会计信息系统,它的主要竞争对手,如对企业的长期供应商,主要客户波动的宏观经济环境,为企业的影响。信息的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心的贡献,这样的企业环境治理,企业经营的社会成本和社会绩效信息。 2.3 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的合并会计信息不能够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信息的需求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有不同的需求。如果投资者主要关注保护企业资产的价值和增值信息,以便分析他们的投资所固有的风险和回报,债权人主要关注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企业信息,以确定其恢复能力贷款的本金和利息时间表。 3 持续经营业务的挑战 工业经济是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持续经营假设是一致的会计制度,处理企业资产的估值和成本分配方法和原则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持续经营假设正在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 3.1这种假设是基于一系列的会计处理方法和原则不能被用来纠正测量和记录的虚拟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临时性质,虚拟企业,如传统的会计成本的跨期分配的原则(如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方法和原则变得毫无意义,并因此失去了存在的持续经营假设的需要。 3.2在信息经济时代,持续经营假设失去了它的外部经济和环境条件,可以建立。企业风险增加和提高水平的不确定性,面临的持续经营假设的困惑。工业经济要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平缓,风险较小),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是持续经营的假设可以成立。 3.3单个企业传统的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假设。是不利于充分反映在信息经济中企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信息用户评价投资项目通常是没有根据业务的实际情况,但其未来的业务,很少受到外来企业的影响,根据传统的会计持续经营业务的企业承担在过去和现状,预测其未来应该是合理的,并在信息经济时代,大多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紧密联系的。 4 会计期间的挑战 会计分期假设依赖于持续经营的假设,这仅仅是因为持续经营业务的企业会计分期,持续经营活动分为几个连续的会计期间等额的核算企业,安排反映了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经济,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会计分期虚拟假设。虚拟企业是一个临时性的组织,根据需求的业务组合,可能会溶解后立即完成挂起的业务,所以整个生命周期是虚拟的,企业可能会从事电子商务交易。虚拟企业,最好的做法是将整个生存的会计期间,为了避免使用的会计估计和判断的跨期配置,更清晰,合理的成本,费用和收入分配。 4.2信息经济高度发达的信息处理和传输技术的会计期间的假设提出了挑战。通过建立在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连接,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时采集和处理,以及结果存储在一个共享的数据库,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数据,信息用户访问共享数据库,您可以及时了解业务状况及其他相关情况。 4.3信息经济时代的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提出了挑战。高度的不确定性,由于市场变化的迅速,信息经济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用户对信息的渴望,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提供一个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5 货币计量的挑战 货币计量,会计处理应根据货币的计量单位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实体的经营活动。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采用传统会计假设的货币混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难以完全满足用户的非货币性信息的信息 是伴随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种类和持续的资金流动,如综合性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准确把握,不仅要了解资金流动的情况是不够的,他们还必须样的运动的整个过程全面的了解。究其原因,与传统的会计核算,建立的信息处理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水平低,信息处理,会计信息系统,它是非常困难的,有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大量的非货币性信息。 5.2货币计量假设 近年来,新兴的会计学科的不断涌现,如:与注重环境治理和环境会计的崛起,人力资源与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会计的重大意义,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行为会计等,反映了这些新兴会计学科和控制已经远远超过了货币的测量范围。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社会责任,产品质量,以及许多其他方面。改革“均采用假设的货币”,即非货币计量假设的信息经济用户对信息的强烈希望,同时提供货币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其更全面,更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非货币性的信息。然而,采用传统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假设的 货币是很难申请的确认和计量的非货币性信息,信息的非货币是难以全面反映传统会计信息系统。 基本会计假设的包括四个基本假设,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会计基本假设受到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一些假设已经很难适应信息经济社会经济环境的时代。从信息使用者定义的主要会计主体,会计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决策提供所需的信息(如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主管部门等)。经济时代外延的定义,不同的信息需求,用户信息和企业外部信息的膨胀造成的困难,所定义的传统的会计主体,即使你可以定义它的信息是很难满足需要的信息使用的信息需求。为了提高未来可以预期的假设,与过去相比,该信息的用户需要有一个显着的变化是,未来的信息需求,因此,我认为应增加对未来的预期假设,并根据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规范的用户信息,提供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和指导未来。 经济会计论文:会计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会计对经济数据的有效分析促进经济发展 会计的职责不仅仅是记账、算账、报账等数据的综合及处理,各种经济数据能够反映企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势。[1]会计将复杂的数据分析后,能够为企业做出重要决策提供依据。企业要面临市场竞争,就必须有着敏锐的数据分析能力,从而适应市场环境。会计要从细小的经济数据波动中,找到经济发展的潜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二、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部分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部分,也是企业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企业要想发展,必须构建良好的会计制度,更好的发挥会计的作用。首先,会计人员担负着企业收入与支出环节,这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担负着企业经济重要的使命,会计专员要具备健全的法律意识,充分发挥这种优势,为企业经济建设服务。如企业的债务问题,税务状况,员工工资状况等,都需要会计用精确的数据分析,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责,从而保证企业和国家的利益;其次,会计的数据能充分反应企业财政的使用状况,优化财政管理,从而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由于会计具有预测数据、分析财务的作用,会计可以充分发挥数据分析的作用,从而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最后,企业经济管理的数据大多来源于会计对数据的分析,这些数据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决策,构建完善的会计监督体制能够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及合法性,促进企业经济建设。 三、会计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会计对企业物资采买有着直接的作用,同时它也协调着企业的经济运作,是企业的经济命脉。当前很多会计的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且工作中容易出现差错,细小的失误都将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从而阻碍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企业能否立足于不败之地,能否在竞争中不断的发展壮大,能否在新的挑战中把握机会取决于企业的是否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其中,会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显得格外重要。例如,根据企业成本指标对会计进行监督,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将企业经济流动状况考察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状况,能够有效实现监督。在经济建设中,建立会计监督机制,从而能更好的发挥会计职能,企业能够准确知道资金流向及支出状况,从而合理利用资金,采取有效策略。有计划的投入生产,减少不必要的损伤,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四、会计的数据分析为企业经济战略提供思路 企业会计分析将核算出来的企业资金使用情况对照成本和利润做出详细的分析,同时将企业进一步的财政计划进行核对,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通过合理的会计分析能够反映企业某一时间段的收支状况,为企业在市场中做出进一步的策略和科学依据。企业会计也可以分析与本企业发展类似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从而发现本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吸取精华、改善不足、加强措施,为企业经济发炸提供良好的决策。[2] 五、会计参与管理可以避免企业决策失误 随着经济改革体制不断完善,企业的发展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生产与经营发挥着重要联系,企业对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企业要不断改革以适应经济建设,需要从生产着手,掌握市场前景,进行有效决策。会计工作在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企业大大小小的经济都与其相关,因此会计具有信息广泛、全面、能够纵观整个生产过程的特点。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到会计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的内容,因此会计的从业人员必须熟悉管理流程、具备专业素养和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这样才会充分开发会计资源,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做出贡献。企业可通过会计数据,综合分析企业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及正确认识企业的综合实力,从而做出正确的对策,减少盲目经营带来的失误。[3]例如,某企业准备收购另一家公司,预计投入较多资金,在企业会计预算后,发现将要收购的公司面临很大的问题,如果收购后对企业发展很不利,企业则放弃了这项计划,从而避免了一场经济损失。 六、结语 在企业的发展中,会计职能贯穿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会计职能有效发挥也能够避免企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因此会计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济会计论文:网络经济下会计发展趋势 【摘要】网络经济是没有时空、地域限制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见面的经济。站在国民经济构成和主导产业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信息经济”;而从知识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看,它又是一种“知识经济”。在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下,会计的发展呈现出八大趋势,即会计观念日益更新;会计目标重新定位;会计对象范围拓宽;会计管理职能强化;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相应改变;会计操作手段更加先进;会计教育立体式发展;会计监督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网络经济 会计变革 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通信等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融合,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和发展,信息处理和传递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这种“即时联系”正在使整个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作为经济发展反光镜的会计将发生重大变化,会计观念、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核算程序与方法、会计操作手段、会计教育和会计监督都在朝着适应新型网络经济的方向变革和发展。 一、网络经济概述 关于网络经济的概念,理论界有不同的解释。从国民经济构成和主导产业的意义上说,网络经济是“信息经济”;从经济活动的技术含量和知识资本的作用来说,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从信息网络作为第四代传播媒介,并且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网络经济也可以说是“媒介经济”。但不管怎样,其基础都是计算机网络,特别是互联网络。CISCO公司主席谈到,目前互联网已不再单纯是一种技术,更主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力量,成为国家经济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国家经济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认为: 从狭义的角度分析,网络经济应是与计算机网络,特别是与互联网有关的经济。网络经济的主导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而信息技术产业又可分为计算机硬件产业、软件产业和信息媒介三大产业;信息服务业则包括新闻、咨询、、电信和网络等。网络时代的所有企业都将依靠网络生存,并推动各种产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从广义的角度分析,网络经济是从经济的角度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从当代社会的工业经济向未来社会的网络经济的转化是一种经济的变迁。我们知道,传统商业把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割开来,这大大促进了工业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但同时由于层层的中间环节,交易成本也随之增加,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一定的隔阂。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对话,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而且可以使交易双方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更大的选择范围。可见,网络经济应是没有时空、地域限制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见面的经济,即社会化了的直接经济,是一种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 二、网络经济下会计发展的八大趋势 (一)会计观念日益更新。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发展,总是以思想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为先导的。当人类迈入网络经济社会后,会计的思想意识将随之而改变。因此必须运用全新的思维,创建和树立一系列适应网络时代的全新会计观念。 1 树立增值观念。我们知道,在传统会计中,利润是企业会计核算的中心,会计工作大都围绕利润展开。然而在网络经济时代中,企业除了追求营业利润外,更多的要关注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情况以及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会计主体必须树立增值观念,将增值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定期编制增值表,反映企业增值的形成及其在企业内外各受益主体之间的分配情况。 2 树立风险观念。在网络经济时代,由于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经营风险明显加大。特别是高科技项目,面临的风险更大,这无形中也给会计带来了风险。因此,网络经济下的会计必须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承认不能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是会计的最大风险,承认传统的会计方法下提供的会计数据有存在会计风险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深化对风险本质的认识,将各种重要的资源以适当的方法列入会计系统,并尽可能地反映会计事项中的内在风险,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降低会计风险。 3 树立全新资产观念。网络经济拓展了企业经济资源的范围,使企业资源趋于多元化,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将成为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效益。网络经济是以知识、智力为资本来发展的经济,对知识型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资源不再是物力资源而是知识资源(智力资源、人力资源)。这些新型资源予以资本化作为会计学上的资产,在理论上是必要的,在实践中是可行的。同时,与之相适应的是企业剩余收益的索取权也将由出资者独享转变为包括企业出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劳动者等共同分享的权益。因此,在网络经济时代下,资产应当是包括人力资产和物力资产在内的全新资产。 4 树立创新观念。创新一词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技术创新在学术界使用多年以后,“创新”一词具有了特定含义,即指对某些领域、行业的改进、拓展和革新。在网络经济时代,创新成为整个时代灵魂,没有创新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它渗透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和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会计界必须树立创新观念,这既有利于解决当前会计学存在的难题,又有利于适应和推动网络经济的发展。 (二) 会计目标重新定位。会计目标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主要说明为什么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关于会计目标,当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认为反映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会计的基本目标;二是决策有用观,认为向投资人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主要目标。在网络经济下,网络这一工具的应用和普及将使会计目标发生变化:1 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看,传统会计目标注重的是现有投资者,主要为现有的投资者提供企业相关的会计信息。在网络经济时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企业的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考虑现有投资者的信息要求,更要将企业推向潜在的投资者,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注意,以此增强其发展潜力。信息传递的快速和便捷的网络时代的特点,潜在投资者从企业获得信息将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他们只需直接登录公司网页或进行相关搜索,即可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尤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这种信息的获取将更加便利,不象在传统媒介下,投资者必须找到公司财务报告和某些重要的申明等书面资料才能获取信息。这就是说潜在投资者成为网络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不仅必要,而且完全可能。 2 从提供的会计信息看,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在会计导向及信息质量特征的侧重点上是大相径庭的:在会计导向上,前者是面向过去,后者是面向未来;在信息质量特征侧重点上,前者强调可靠性,后者着重相关性。网络时代下,由于潜在投资者的增多,会计信息使用者更需要的是能为其提供决策依据的信息,进而决定是否采取某一行动或决策,因此,会计目标更倾向于决策有用,而且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具备以下特征:(1)面向未来,即要求企业通过网络及新型的财务分析软件全面分析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发展情况和趋势,向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的信息;(2)实时披露,即要求企业成为一个信息系统,利用网络随时向外提供信息,来满足投资者等利害关系人进入企业网页或在有关搜索引擎上搜索当日、当时企业情况的需要。 (三)会计对象范围拓宽。会计对象是会计工作在特定主体范围内指向的客体,只有明确了会计的对象,会计实务工作者才能准确界定自己的工作范围,分清会计管理与其他管理的界限。当前,我国会计学界有关会计对象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资金运动论”,认为会计对象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在这种观点下对财富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财富,对获利驱动力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资产。然而,当社会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逐渐演变为具备先进知识和良好创意的人才竞争,人的因素或者说是智力的因素在企业中逐渐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因此,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范围明显扩大,作为会计对象的资金运动不仅包括已经发生的,而且要包括可能发生的;会计事项不仅包括企业的货币性运动而且不排斥其他重要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事物。另外,对会计对象的细分———会计要素的内容也应根据形势的发展予以扩充、更改和重新界定,更好地服务于会计目标。例如,网络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成为公司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整个资产总额中的份额将大大超过有形资产。因此,将人力资源纳入资产要素范畴势在必行。相应地,其他会计要素的内容也要作出变动,否则将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 (四)会计管理职能加强。按照目前我国会计学界的流行解释,会计职能是会计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功能,它是随着会计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完善的。我国对会计职能的研究曾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高潮,但至今尚未达成统一认识。笔者认为,要想完整地把握会计的职能,就必须认识到会计职能的基本内核在不同的时期是没有变化的,惟有其实现的深度、广度、精度会因经济活动的特点和管理要求不同而逐渐提高。在网络经济时代,网络的快捷便利,使得财会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访问,既能及时得到相关企业的会计信息,又能及时满足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经营者以及投资者、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横向比较、准确强调和正确决策。因此,在网络经济时代,会计的职能应表述为反映和管理两大职能。其中反映职能就是指将会计工作的结果向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充分的揭示,这和传统经济下会计的反映职能几乎是一致的,但有了网络的帮助,企业反映的信息将会更加详细、实时、全面。管理职能是指为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所有者及经营者的需要,会计工作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它又可分为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具体内容。随着网络经济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将会日渐提高,对会计与管理结合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进而使得会计的管理职能将日益明显。因此,如果说反映和监督概括了传统会计下基本职能的话,那么从会计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来看,反映和管理无疑是网络经济下会计客观存在的功能。 (五)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相应改变。一般来讲,会计核算程序是指会计帐务处理的具体步骤,会计核算方法则是指某一会计主体在记录和反映会计业务时所采用的业务技术方法,如对长期投资收益所采用的成本法和权益法,对固定资产折旧所采用的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等。在网络经济时代,由于会计观念的转变,从而使得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发生相应改变。例如: 1 利润形成与分配的核算程序和方法随全新资产观念而发生变化。传统工业经济下,会计是建立在“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这一基础上的,因此利润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资本形成的,相应地利润也要按投资者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但在网络经济下,人力资源逐渐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这一基础必将发生变化,致使利润的形成和分配也会发生变化。事实上,利润的形成到底是归结于资本还是人才,在工业经济中常常难以确定,拥有同样资本的企业由不同人来经营,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或是盈利得到良好发展,或是亏损陷入重组的境地。因而,“利润来源于资产的使用而非占有”这句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力资源在利润形成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网络经济下,拥有丰富知识的人的劳动更是利润形成的主要来源。因此,利润分配必将在出资者和经营劳动者之间进行。二者共同承担企业的风险,共同分享利润,从而使得企业对利润形成和分配的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也随之发生改变。 2 经营成果计算重心受增值观念决定由利润转向增值。传统会计中,利润是企业核算的中心,它着重反映投资者在生产经营中的获利情况,相应地,损益表成为核心会计报表。在网络经济下,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其经营目的是谋求参与社会活动各个方面的利益。所以受益者不限于政府、股东、职工和债权人,社会的其他群体也将成为企业的受益者。因而企业要定期编制增值表以反映企业增值的形成及其在企业内外各个贡献主体之间的分配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增值表有望成为会计报表体系的中心,对增值表及其相关要素的核算将成为网络经济下会计核算的一大重要内容,其核算程序和方法必然需要创新。 (六)会计操作手段更加先进。在网络经济下,信息量是以“爆炸”的方式进行增长的。会计作为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必须对经济事项的处理及时、准确。传统工业经济模式下的手工操作及简单的电算化操作已经难以适应网络经济的需要,因而只有采用网络化操作,才可以满足网络经济下信息量大、数据处理成本低的要求。具体地讲,会计操作呈现出以下特点:(1)从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看,随着数据库和网络的出现,数据的输入不仅更加便捷,而且 还可以实现历史数据、分析数据和未来预期数据的结合,实现会计数据与其他任何必要数据的结合。原来那种依赖会计自成体系获取原始数据的手工输入方式,必将被网络各终端自动输入数据所替代。对会计人员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如何把数据取到手,而是怎样对输入数据进行组织以及确保其真实可靠,会计网络化的出现有助于我们解决这一难题;(2)从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加工、储存看,一旦各种数据通过网络输入,则可以建立数据库,加工、储存各种数据。这就意味着只要库中确定了数据的结构方式,以及相应的运行程序,数据将按需要自动生成。而且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再是单纯的会计数据,数据的结构方式不再仅仅以会计数据为要素进行组织,而是尽可能对各种数据,按各种可能的、并对决策有用的关系进行组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手工操作下数据加工、存储的不便利和繁琐;(3)从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出看,由于网络的存在,数据的输出可以通过网上进行,数据的共享会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会计数据的传播媒介也将发生根本变化,网络或网上传播将改变过去单向由企业决定传播的特点,数据用户可以提出特定的数据传播要求,以此实现传播者与被传播者的双方主动式要约。而且信息用户不再是单纯的被加工数据的使用者,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重组数据结构。总之,会计操作手段的网络化可能使会计的基本功能由记帐、算帐、报帐转化为数据组织;可能使单纯由企业完成数据的加工、传输转向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共同加工、传输,从而形成一个交互式的过程。 (七)会计教育立体发展。我们知道,经济愈发展,会计愈重要。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从事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要特征之一的新型经济的人员越来越多,可供拥有更多知识的人获得高报酬的服务性工作岗位和业务种类也会越来越多。这不仅为会计工作的作用发挥与功效显现提供必要与可能,而且为会计教育赢得了纵深发展的空间和良好的氛围,并为之创造和提供充分的物质保证和经济支撑。 目前,我国财会人员在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直接反映了我国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1)从思维方式来看,我国会计人员普遍认为只要按法规、制度、管理者的要求,把一套帐做好,把会计报表编制出来,就算完成任务,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因而在绝大多数企业中,财会人员的基本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会计的记帐、算帐、报帐上。这就要求我们的会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把自己从一个被动的核算工具,转变为具有创新意识的能动的企业管理者。(2)从知识结构来看,我国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会计以外的如经济、法律、企业组织与管理、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不足,从而制约了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发挥。加之知识老化、滞后,理论同实践脱节现象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层次结构、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上存在缺陷。我们知道,高素质的人才是网络经济社会的中坚力量,这种人才需要具有创新意识,拥有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富有变革和管理的能力与胆识。为此,会计教育必须适应网络经济社会的总体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同时要重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使会计人才不仅具备会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知识,而且具有融通并应用各种专业知识的能力。当然会计人才的形成也有待于会计人才市场的建立并接受市场的检验,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得到洗礼并显现出其才能与比较优势。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会计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有职业道德感、具备独立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强、具有风险与创新意识、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管理型复合会计人才。这就要求必须在会计教育体制与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此适应网络经济的需要。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政府力量的加强应同时兼顾,并协调融洽,由此形成“市场———教育———政府”三位一体的立体式运作机制和包括大学、企业、政府在内的多元化会计教育主体。(1)就政府而言,其管理品质的高低将成为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网络经济与会计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对会计教育的态度、重视程度、管理方式及采取的政策举措,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会计教育的发展水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应成为会计教育的主体之一,而不只是扮演着一个管理者的角色;(2)就企业而言,在全球化经济中开展竞争,需要知识支撑其未来成长和强化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在发展知识经济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即一方面企业有可能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经营,从而实现知识资本产业化,并推动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与政府、大学等部门的联合,加强对会计教育的投资和督促,有利于会计教育的发展和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的成长;(3)就大学而言,其主要任务是立足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必须适应网络经济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完善和变革现有的会计专业知识结构,调整专业设置,充实和更新课程与教材内容,改进和发展教育媒体及传播知识的方式,并明确划分会计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培养方向,使走出学校的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八)会计监督进一步加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日趋多元化;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不断拓宽,部分资金活动呈现出无序状态。加之经济领域法制建设的滞后和经济监督的弱化,从而引发一系列复杂经济现象和很不规范的经济行为,违纪企业逐年增多,经济犯罪方式多种多样,偷税漏税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大量存在,与会计监督乏力直接相关。而造成会计监督乏力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一是会计人员受利益驱动,自己不愿意或受单位领导意志所左右而不能够履行监督职能:二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三是社会会计监督机制不科学、不完善,不能真正担负起“经济警察”的职责。 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企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从而赋予了会计监督更为重要的使命。在这种新形势下,会计监督的内涵正在发生变革,较之原来意义上的会计监督变得更有广度和深度。因而,网络经济下,必须对会计人员重新定位,使其能以公正的态度来均衡的处理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有效解决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内审机构不健全,内部监督力量弱的问题。此外,面对网络经济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真正成为依法经营、自主管理,独立承担社会和法律责任的社会中介组织,使注册会计师真正成为具有适应网络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职业道德和执业能力的“经济警察”。 经济会计论文: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会计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劳动者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人力资源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有关政府部门等迫切需要人力资源方面的会计信息,以服务于其科学决策。 [关键词]知识;知识经济;人力资源会计;会计信息 知识经济已在世界范围内初见端倪,它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经济的结合促进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知识将成为所有创造财富的要素中最基本、最有效的生产要素,从事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知识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人力资源成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最宝贵的稀缺资源。对人力资源进行会计核算,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 知识经济是建筑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经济,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知识成为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是以耕地和劳动力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是以大量自然资源和矿藏原料的冶炼、加工和制造为基础的,衡量经济发展的生产函数,注重的是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能源等生产要素,把知识、技术常常似为生产的外在因素;而知识经济则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它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智慧型的新经济形态,知识和技术自然而然地被纳入到生产函数之中,从而使经济效益可以持续递增,因此,农业经济时代,人们梦想占有土地;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希望拥有资本;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知识成为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竟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以往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增长不再完全依赖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已转而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依赖于对知识的获得,足以弥补传统生产要素不足而对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力和实力,将会由其掌握有形资产的数量转移到拥有知识的能力和服务能力等无形资产的数量上去。例如,美国著名的微软公司总资产在很短的时间就达到143亿美元,其无形资产价值市价已高达1623亿美元,该公司的市场价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 2、知识劳动者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农业经济时代,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是农民,知识分子游离于社会财富创造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是工人,知识分子是社会生产的指导者或组织者;而知识经济时代,智力劳动者已成为庞大的知识阶层,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知识经济时代的农民已成为掌握农业高新技术的知识劳动者,新时代的工人也是用现代最新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高技术工人。拥有足够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创造出数倍于体力劳动者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知识劳动者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据主体地位,是社会的主流。1981年至1991年,美国就业中的蓝领份额平均降低了3个百分点,而白领份额增加了6个百分点。在日本,专业和技术职业的就业预期于本世纪末增长超过40%,几乎比次快增长的群体——办事员及其相关职业快四倍。在美国,到2005年前预计专业和技术职业的就业增长将是36%,几乎比工艺和熟练的手工职业快三倍。[1] 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人力资源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从人力资源内部的替代性来看,人力资源的质对量具有较强的替代作用,而人力资源的量对质的替代作用却较差,甚至不能替代。例如,一个高级工程师可以完成几个低等级工人的工作量,而几个低等级技术工人共同工作却难于完成高级工程师所从事的复杂工作。知识经济仍是市场经济,市场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人才才是企业最主要的战略资源。企业竟争的胜负,取决于其是否拥有更多的优秀人才。 3、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标志性产业,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81年至1992年,主要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增长了1倍多,而同期其它制造业的产值增长了2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年度报告中指出,其主要成员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以上已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1997年,美国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服务出口总值已接近商品出口总值的40%。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5%以上,而汽车工业只有4%。[2] 知识经济将引起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和产品结构的全方位变化。知识经济条件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体现着产业发展的新途径;以高新技术为杠杆, 推动着传统产业的知识化;以高新技术为武器,促进服务业大发展。就微观经济组织——企业而言,知识密集型企业居于主体地位。人力资源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主要因素。 可见,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二 人力资源会计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更具有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最需要的资源,不是物质资源,而是智力资源,知识经济的主体是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具有创新潜能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将成为企业内部长期投资的主要项目,甚至要超过对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例如,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无形资产的比例已高达50~60%。这些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力量。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会计要满足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相关机构对人力资源信息的需要。 1、人力资源会计为企业管理者提供评价人力资源决策方案所需要的信息。企业管理者十分关心人力资源投资的效能和效益,并加以追踪评估。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为实施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企业是从外界招聘还是在内部培训专业人才?在经济萧条时期,企业应当裁减还是保持其人力资源?裁减职工可以立即降低人工成本,并相应增加本期效益,可是到了经济复苏时,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增加,企业有可能为重新雇用新职工花费巨额费用,即被裁减职工的重置成本。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显然,传统会计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靠人力资源会计。 2、人力资源会计向投资者、债权人提供制定正确的投资和信贷决策所需的信息。传统会计报表并不向投资人和债权人提供企业人力资源的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损益表中,传统会计将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列为本期费用,而未予以资本化列为资产,未在预期使用年限内按期摊销,从而歪曲和低估了本期收益。在资产负债表中,传统会计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并未包括人力资产,从而歪曲和低估了企业实际拥有的人力和物力资产总额,以及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关注企业员工素质、构成,特别是企业的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等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更确切地分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投资比例和投资效果,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企业总资产中人力资产、物质资产的比例,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 3、人力资源会计向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会计信息。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细胞,政府主管机构和社会公众不仅要求企业披露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还要求企业披露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为了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争取社会公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经营的有力支持,企业也必须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即企业在谋求投资者权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企业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人力资源安排方面的贡献。人力资源具有特殊性。企业要为人力资源的载体——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有关政府主管部门也需要劳动就业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是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主要信息来源。 我国人力资源存在人口众多、素质低下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又存在人才浪费和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存在教育收益率和教育投资比重十分低下,知识分子收入水平偏低,人才流动困难等问题,因此,我国建立和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较西方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 以人力资源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组织中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问题的人力资源会计,尽管自诞生已有30余年,目前这门学科仍处在不很成熟、不断探索的阶段,仍难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还处于介绍和引进人力资源会计的阶段,理论界对此研究尚处于起步状态,实务中也没有得到应用。但会计界对它研究的兴趣也日渐浓厚,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在我国建立人力资源会计要有一个过程,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深入理论研究,澄清模糊认识,更新传统观念。人力资源能否被视为一项资产,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否成立的关键。人力资源作为会计资产,必须用货币进行计量。对人力资源的计价,人们会误以为对人明码标价,似乎是对人格的贬低,所以难以接受。明确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人力资产各概念的范畴、特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是人力资源会计的基础,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及资本化、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是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现有会计模式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已发展为一套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对其每改进一步,都是传统与新生的较量,尤其是将人力资源纳入会计要素中,涉及人力资源的收益权问题,这将影响到政府、企业投资者及其他利害关系集团的切身利益。会计界必须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共识,才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转变管理人员传统计会计模式下形成的旧观念。 其次,吸收借鉴西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新成果,洋为中用。一方面,我国会计界应投入更多的精力深入考察和研究国外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而不是作一般性介绍,为最终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又不能照搬照抄。不同的国家,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各不相同,进而有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同的企业和组织,劳动用工制度也有很大区别。因此,人力资源会计在吸收借鉴西方国家有关理论和方法时,必须与国情及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 最后,开展人力资源会计试点工作。试点单位一般应是人力资源密集、人力资源投资较大,既要有完善的人事档案资料,又要有完善的会计组织和较好的会计工作基础。例如,可选择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会计师事务所、 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试点。这些企事业单位是人力资源密集的场所,它们往往为招募、选拔和培训人才投入巨额资本,人事部门一般有较为完整的档案材料,可为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计量提供重要依据。也可有目的选择少数条件较好的中外合资企业作为试点单位,这些单位更易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对人力资源会计易于接受,同时也有利于借助国外的管理人员,为我国培养人力资源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试点的业务应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推广和普及,从而建立起各行各业的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人力资源会计,并会推动人力资源会计趋于完善和成熟。 经济会计论文:试析会计信息与经济预测 会计是一种公认的“商业语言”,会计语言的基本要素——会计信息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影响着有关经济主体和主管部门进行经济预测和制定决策。理论界对会计信息与经济决策的关系研究较多,而对会计信息在经济预测方面的作用与应用研究较少,本文试就此谈些看法。 一、会计信息为什么可以用于经济预测 按照经济预测的原理,从一般意义上讲,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常常表现出延续性;二是类似的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是相似的;三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常常表现为因果关系。因此,深入研究影响预测对象的有关因素,并揭示它们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就能把握预测对象的未来状态。会计信息之所以可以用来进行经济预测,就其本身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决定了会计信息是经济预测的天然材料。相关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指出相关性系是“信息导致差别的能力”。这就是说,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与决策的关系,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能够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差别。国际会计准则中列示相关性的判别标准为:“当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由此可以看出,相关性有两个基本质量标志,即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所谓预测价值,就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影响信息使用者基于这种评价和预测所做出的决策。所谓反馈价值,是指会计信息能对信息使用者以前的评价和预测结果予以证实或纠正,从而促使信息使用者维持或改变以前的决策。由此可见,相关性是会计信息质量中的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正是因为相关性的特征,才使会计信息成了经济预测的天然材料。 2.从会计目标的实现看,经济预测是会计信息的作用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应该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实现会计目标需要经过三个环节,即获取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其中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评价,就是对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进行数量分析和加工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筛选,形成初步的备选方案,这实质上就是经济预测分析的过程。对企业的历史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目的不在于评价企业的历史财务状况,而在于通过历史考察来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因此,经济预测是实现会计目标——即会计信息使用者依据会计信息做出合理经济决策的一个重要环节。会计信息是经济预测的依据,经济预测则是对会计信息和会计目标的综合反映。 二、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预测的方法 1.比率趋势外推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可比财务报表基础上或在计算财务报表有关比率的基础上,来推断企业现在或未来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转情况以及财务弹性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合理结构,为有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该方法对会计信息的计算处理比较简单,预测时主要依靠对比判断和经验,具有简单直观、应用广泛的特点。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时常常用到这种方法。 2.因果预测方法。这种方法一般有成熟、完整的理论依据,严密科学的逻辑推理。其特点是找出影响预测对象的若干主要因素,分析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建立数量模型,根据模型计算出数据,结合定性分析来推断预测对象未来的财务状况。常常用这种方法来预测成本、费用、利润、销售额等等。具体方法包括回归预测方法、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线性规划等。 3.其他定量预测方法。一方面,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使得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受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经济数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其他一些定量预测方法逐渐应用于经济预测上。例如:抽样估计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马尔柯夫预测方法和灰色理论预测方法等。目前这类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主要缺点是假设条件太多、比较抽象,多偏重于介绍方法,缺少分析预测结果有效性的报告。很多研究仅仅停留在这些定量分析方法的介绍上,未能在实践中认真跟踪分析、观察和验证这类方法的效果。 三、如何更好地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预测 1.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夯实经济预测的基础。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完善会计信息的形成机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理顺各方利益关系、加强会计规范建设等多方面下功夫。目前,要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尽早实现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的衔接,并积极维护准则的权威性。 2.加强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预测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环节,会计界和统计界要加强交流和协作,加强在这一交叉学科方面的理论研究。要根据会计信息的不同使用者及其不同的使用目的,研究会计信息的相关程度,为预测时使用信息奠定基础。对于专门的预测对象,要确立相对成熟、稳定的预测模式。要大力倡导电算化研究。由于会计信息的海量特征和预测模型的复杂性,必须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相应的预测软件,把会计人员从繁杂的数据计算中解脱出来 ,实现预测技术的电算化、网络化。 3.改善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预测的社会经济环境。当前,改善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预测的社会经济环境,最重要的是实现决策系统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防止脱离实际的瞎指挥和想当然,形成一种良好的理性决策机制。只有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预测才会有效,才能提高经济预测的科学水平。 4.提高财会人员预测分析的能力。广大财会工作者处于实际工作的第一线,一些新问题、新情况首先出现在他们面前。广大财会人员要积极学习、勇于探索,特别要善于学习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工作中自觉运用有关预测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预测方法,发现和探索新的预测方法。 经济会计论文:浅议新《会计法》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作用 1999年10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重新修改的《中国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从20__年7月1日起实行,这是我国会计体制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它对规范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有效地发挥会计工作的管理职能,保障农业科研工作的深入进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新《会计法》产生的必要性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198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这部《会计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规范和加强我国会计工作,促进会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部《会计法》在诸多方面难以适应国家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需求,某些方面出现了空白点。主要体现在:(1)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与之配套的法制尚不健全,一些单位存在着“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会计工作中人为地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致使会计信息资料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本单位、本地区的经济活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制定。(2)有些单位和个人受经济利益驱动,过分地追求自身利益,想方设法在会计数据上做文章,转移国有资产、账外设账、偷税逃税,扰乱了正常的内部管理秩序,使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扩大。近年来因会计管理工作薄弱,挪用公款、贪污腐化等犯罪行为有所增长。(3)现行的《会计法》虽经1993年修改,但某些内容仍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如对建账程序和会计质量要求的规定过于原则,对会计内部控制等内容未作出规范,法律责任的确定也不够明确、收稿日期:20__-05-20作者简介:张 艺(1960—),女,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全面。因此,及时地修订和完善现行的《会计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2 新《会计法》的科学性与法律规范新 《会计法》本着“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立法宗旨,针对前述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和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形势等问题,加大了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其主要特点是: 21 补充和完善了会计核算内容,以法律形式规范了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加强对会计核算行为的规范,历来是《会计法》的重点,也是这次修订的重要内容。修订后的《会计法》用了两章的篇幅,即第二章会计核算和第三章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作出了规定。《会计法》所规范的会计核算,主要限于事后核算方面的内容,即对基本的核算方法和程序作出规定,而没有过多涉及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等会计管理的内容,目的是增强法律规定的适应性。近些年来有些单位因内部管理松弛,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如:不按规定要求建账,不按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接受或受理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随意更改会计凭证,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工作秩序的混乱也给违法违纪人员带来了可乘之机。新《会计法》对此作出规定:“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账簿登记、核算”,“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其编制依据应当一致”,“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受理”。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新《会计法》增加了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制裁的法律条款。对于触犯法律的行为,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新《会计法》通过法律形式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这对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的改进和提高、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和抑制会计工作中的弄虚作假现象,将起重要的保障作用。 2.2 明确了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确定了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是各单位做好会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 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对本单位的一切事务、也包括会计事务负责。新《会计法》明确和强化了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责任,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在“法律责任”一章中,还规定单位负责人如对依法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尚未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新《会计法》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了单位负责人在保障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保证会计人员合法权益方面的主体地位,从而为规范单位的会计行为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为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保证会计工作质量,新《会计法》明确了会计主管人员的任职资格和从事会计工作人员的从业资格,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 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这既促使会计人员自觉地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会计岗位上的“人情”现象。为了纯洁会计队伍,新《会计法》还加重了对违法会计人员的处罚,规定:“因有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因违法违纪行为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自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之日起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说明每一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都应对自己的会计行为负责。将会计行为与其生存挂钩,更有利于激励会计人员自觉地履行职责,充分地行使权利。 2.3 强化和完善了会计监督机制,这是我国实行的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行的《会计法》中,实施会计监督的主体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但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监督机制的作用十分有限,必须依靠由会计信息系统以外的力量来共同实施监督,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新《会计法》把实施这种会计监督的立足点落在了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这个多层次的会计监督体系上。对于内部监督,重点是健全财务收支的内部约束机制;社会监督主要依托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这一中介机构,履行社会监督职能;财政部门是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部门,即《会计法》的执法主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监督单位的会计资料、会计行为实施监督检查。新《会计法》对“会计监督”的完善和补充,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的职能作用,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保证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使其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3 履行新《会计法》赋予的职责,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新《会计法》是一部规范会计工作的法律文件。 要使新《会计法》在农业科研单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在科研、开发、后勤管理等方面的经济运作中全面贯彻执行。 3.1 领导干部是确保新《会计法》贯彻执行的关键__*同志曾经说过:“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知识具有两重意义,既是适应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用法和自觉遵守法律的需要。”因此,加强对单位领导人的培训不容忽视。要使单位领导人通过学习,认识到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是《会计法》赋予的重要职责,目的在于发挥会计工作在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中的职能作用。 经济会计论文:论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影响 [摘要]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作为一种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性也突兀而出。然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会计又显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本文立足于这些特点提出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方向,并结合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体现于人力资本和技术蝇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1]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也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内涵。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些具体问题。 一、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会计的新特点 1、人力资源价值会计重要性增强 首先,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之所以排斥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很重要一点是其中很多方法的人为主观估计因素过大,取得的数据缺乏可信度。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传递的迅速,许多在工业化社会视为不确定的因素,通过高速的信息传递,都变为确定因素。即使有些因素当时仍不能确定,通过网络统计出的即时的行业数据、平均数据亦可作为估算的重要依据,因此不确定性大大降低。其次,按传统的核算方法,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许多方法工作量巨大,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几乎所有的计算、统计工作都由计算机来完成。以往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有巨大工作量的工作可在瞬间完成。这样,就为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实行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个性化管理的柔性,[2]传统方法不能概括人的价值的全部。一柴油涉及人的性格、喜好、情绪等人性化因素,传统会计方法无法表达,必须引进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甚至非数学化方法予以表达。因此,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一些方法有了用武之地。第四,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的多元化要求,单纯的成本信息、数学信息已满足不了决策的需要,多元化的人力资源信息已成为必需。这样,给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提供了环境上的可行性。第五,知识经济时代,评价价值的相关理论日益完善,为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依据。因此,我们认为,鉴于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价值信息的重要性和人力资源价值信息提供了可能性,人力资源会计的重点将偏向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2、人力资源会计的空间范围有了拓展 一般来讲,我们所讲的人力资源会计是针对企业而言,侧重于企业内人力资源的核算和监督,重点是如何把人罗资源信息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企业和社会的主要资源,人力资源信息不再是会计核算体系的补充内容,不再是旁枝末节,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源会计的空间范围有了极大的拓展。首先,由于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加大,依会计的重要性原则,它应成为企业予以核算和监督的重点。这样,必须决定其核算的复杂程度、采用的核算方法较以前有较大改变。在核算意义上,其范围有了层次上的拓宽;其次,同样依上述原因,人力资源相关信息必然被纳入管理会计领域,其预测、决策、投资效益分析、考核评价体系将被大大完善,人力资源会计范围将向横向拓宽;最后,由于人的社会性、群体性,其许多特征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衡量,社会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将逐步融合进目前的人力资源会计中,人力资源会计范围的涵盖面将有所拓宽。 3、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内容将偏重于其所掌握的知识的价值的计量。 目前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一般可分为货币计量方法和非货币计量方法。由于传统会计货币计量基本假设的限制,人力资源的货币计量方法一直占主流。主要通过未来工资报酬折现、企业未来收益折现以及非购入商誉的计算和弗兰霍尔茨的随机报偿价值的计算等方法来反映人力资源单个或整体的价值。而非货币计量方法则不十分重视。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任何经济行为的主线,人力资源价值也极大地相关于其所掌握的知识多少、程度及利用效率。因此,我们认为,人力资源价值的最佳计量模式应相关于其所掌握的知识,围绕人力资源所掌握的知识计量其货币性价值,并辅灾害以非货币性的说明,力求全面反映人力资源价值。 需指出的是:第一,以知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也存在着单个价值计量和整体价值计量的情况。其中,单个价值的计量是以个体掌握知识的内容和应用为基础的,而整体价值的计量还需考虑到整体内个掌握知识的相互作用、知识的结构等方面的因素;第二,由于人力资源本身就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制约的变量,加之知识经济时代,其主要价值基础——知识同样会由于环境的变动而产生价值浮动。因此,我们应正视人力资源价值的可变性,把它作为人力资源的特征之一加以研究,而避免机械、简单地予以定性、定量;第三,以知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应以知识为出发点,综合考虑环境因素予以货币化计量。同时,应考虑到人力资源的诸如性情、喜好、健康程度等无法货币化计量的特质因素,在货币化计量的同时辅之以非货币化的说明力求其价值反映的完善性。 二、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 人力资源的价值并非一成不变,它要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社会文化环境和内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人的价值的形成与实现、价值的大小同其所处社会环境有减极其重要的联系。而文化因素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研究的重点。 文化有差异决定人们工作与生活的价值观、生产方式、满足需要和欲望的顺序、对商品的偏好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甚至是本质上的区别。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其价值很可能有着极大的差异。具体反映到人力资源会计上,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人员流动性的差异对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会计的影响。在崇尚“能力主义”、“个人至上”的美国,人们工作的目的是取得与自身能力和实际成绩相适应的工资。如得不到满足更换工作成为必然。而推崇集体主义的亚洲国家及欧陆国家则正好相反,如在日本,员工的首要道德是“忠”背叛是最令人不齿的行径,人们很少另谋高就,因此,日本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相对较为稳定,核算工作量较低。而美国相对来讲人力资源流动频繁,人力资源取得成本的核算工作不得不经常进行。另一方面,对 公司拥有的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方面,美国不得不考虑人员的离职因素,其相对于公司的价值估计应较为保守;而日本由于人员稳定,基本上可以以人的可工作生理寿命为服务年限,因此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风险较小,可适当放开。 2、人员对管理方式差异的不同反应对人力资源价值的影响。亚洲国家人力恩情意识强烈,易于接受柔性管理,即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在这种环境下,人员可发挥最大的潜力,达到价值最大。相反,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对刚性管理较为适应,而面对柔性管理其价值实现程度要明显低于亚洲国家。因此,在人力资源价值的认定上需考虑管理方式对人力资源价值的影响。 3、不同文化价值观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各项目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网络至关重要,如要取得其他公司中的优秀人才,其征募成本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差别很大。仅以美国和日本为例。在以“忠”为主要信条的日本,如果要所需之人背叛原公司绝非仅高于其原工资就可解决问题,还要综合考虑其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导致价值下降的综合成本。即使取得了该员工,由于其行为不容于该环境,必为他人所排斥,其协调与安置成本必然高于一般值。而美国由于人们观念中对此问题习以为常,这方面的成本要明显小于日本。同理,选任成本、正式训练及诱导成本也存在这个问题。 此外不同文化环境下职位分工差异、晋升制度差异、企业与职工关系上的差异、激励机制的差异等都对人力资源会计有不同影响。 至于内部环境对人力资源价值的影响,主要指人员所处的特定内部环境对单个人所具备知识的包容度、互补度,以及该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工作氛围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每一变量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人力资源价值的变动。而且,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及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各变量的作用程度会随着个人需求层次的变动而变动。另一方面,人一旦脱离原来的内部环境,其价值亦应重新评估,原来的价值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简单地进行移植。这是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经济资源的又一特征,在进行人力资源会计研究时应特别注意。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计量 1、人力资源为更新知识的追加投资超过旧知识损耗部分应作为人力资产的一部分予以资产化。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中关于人力资源追加投资的价值累积,当前的人力资源会计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将更新知识的投资额象固定资产更新发行投资一样全部资产化。这种处理方法是将人力资产全部支出看作企业对人力资产的投资。但仔细分析,该处理方法针对更新知识投资这一特定项目而言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们认为,应作以如下改造: 人力资源更新知识的资产化数额=追加投资额-(1-旧知识可利用率)×人力资产开发成本(或相应取得成本)的帐面价值 以上公式理论依据及解释如下: (1)人力资源更新知识的投资不同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投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投资是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善该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延长使用寿命的改造,是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的简单增值,不存在原固定资产的直接损耗。因此,将更新改造投资直接予以资产化,在以后的受益期内摊销无可厚非。而人力资源更新知识的投资与这种投资有所有同:人力资源更新知识的投资并不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简单改造,大多数情况是对原有知识的直接替换。这种更新意味着旧知识的完全或大部分“报废”,是旧知识价值的直接损耗。两种不同的投资采用相同的处理方法本身就值得商榷。 (2)从资产的定义角度来看,这种处理方法有失偏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9年公布的《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列示框架》中对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是由于过去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的并且通过该事项预期能流入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一种资源”。该定义强调的内容之一是这种事项是“预期”能合企业获得“未来经济利益”。而对于人力资源更新知识的追加投资而言,其追加部分符合资产定义,应予以资产化。但其造成的旧知识贬值或失效不能不加以考虑。这些旧知识虽仍可视为一种资源,但对企业而言它已不能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如仍作为资产,首先与资产定义不符,其价值在以后期间内摊销又与权责发生制原则相悖。因此,应将其损耗部分在更新知识使用当期直接费用化或在新旧知识更替期内逐步费用化。 (3)从知识的特性来看,它又有一定的延续性。并不是所有更新知识的投资行为结束后,旧知识就全部“报废”。其中许多旧知识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只是作用的力度大不如前。这种情况应将其帐面余额部分费用化。还有一种可能是,旧知识是新知识得以掌握和运用的基础,虽然在更新后旧知识不直接发挥作用,但通过新知识的运用,旧知识还在间接地发挥作用。这只是旧知识一定程度的失效,同样应将其价值部分地费用化。另外,有些知识的更替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旧知识渐渐地失效。其价值不宜在新知识使用当期完全费用化,而应在此期间内摊配。 (4)人力资源更新知识资产化数额计算的基础之一应是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或取得成本。这是因为企业所拥有人力资源掌握的知识有两种取得途径:一是通过培训取得;二是引进该人员时直接取得。通过培训取得的其旧知识价值应为当时的开发成本。而直接取得的,其旧知识价值应为相应的取得成本。 (5)值得说明的是,本部分所指的更新知识追加投资只是指企业的投资。因为从产权角度考虑,人力资源所掌握的知识中,只有企业投资的部分企业才拥有使用权,而且在工作时间内,依劳动法规或一些常规,企业有权排斥其他单位和个人甚至劳动者本人使用其知识(超常规情况除外)。①因此,这部分投资才是我们讨论的范畴,至于人员自身为更新知识的投资,由于其不可控性,且与企业未来收益相关性差,一般不予以处理。 2、技术工作人力资源价值的确定要求会计人员正确分析该技术人员掌握技术知识所处的阶段 按知识经济的相关理论[3],可以把技术知识Y定义为输入变量X的未知函数,并把技术知识从完全不了解到完全掌握分为八个阶段,根据每个阶段X的不同输入描述对Y的不同影响。各阶段列示如下: 阶段1:完全不了解。人们不知道某种现象的存在,或者知道要出现某种现象,但并不了解该现象可能与过程有关。此阶段基本不具备知识。 阶段2、意识(察觉)。知道某些现象的存在并可能与过程相关。它处于一种纯技艺的阶段,此种知识是不可言传的,属于低级知识。 阶段3:测度。可以精确地测度变量,并可能得到一些结论。但必须开发装备特殊的测量设备。知识处于这个阶段可以用书面表达。 阶段4:适度控制。在一定层次范围内,知道怎样精确地控制变量。尽管控制,没有必要非常精确。也就是说,可以控制到适度水准,围绕该水准可以出现一些误差。 阶段5、误差控制。在一定数值范围内可以精确地控制变量。不过产品质量仍达不到标准要求,因而必须做最后的检查。 阶段6、过程特征化 (Know how)。变量出现细微变化时,知道变量对结果的影响。此阶段可以开始对过程精确调整,以降低成本,改变产品特征。 阶段7:了解原理(Know why)。掌握了过程的理论模型,并了解它在宽广区域内的运作方式,包括变量间的非线关系和相互影响。技术知识到了这个阶段已上升为科学的公式和算法高度。 阶段8:完整知识。掌握了完整的函数形式和决定全部输入的函数结果(Y)的参数值。在透彻理解了过程和环境之后,可以事先利用正向控制,防止任何故障的发生。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不可知性,这个阶段不可能达到。 据此理论,在衡量技术人员价值时可按其所掌握知识所处的阶段,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②恰当主体其价值,此方法可作为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实用方法之一。同时,在管理中还可根据技术人员所掌握知识的阶段恰当地分配人力及采用相应策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并可通过工作的协调提高整体人力资源价值。此处需说明的是,以上所描述的只是某一种技术的各个阶段。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多种技术相互交织,或各个部分处于某一技术的不同阶段。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要利用多种学科的知识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可依不同环境分设不同指标及其数量界限,根据其所处阶段和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评估其价值,恰当地予以管理。 3、人力资源价值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想。传统的关于将人力资源信息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讨论大多是以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为基础,人力资源价值信息少之又少。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使用者的迫切需要,并且人力资源价值信息有了提供的基础和物质保障,人力资源价值信息进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有了可能性。首先,从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不确定信息(如重置成本、重置价值等)进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且这种做法已被人们从观念上接受。历史成本住处原则已不是必须恪守的真理。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信息的迅速提供和信息的完全提供,历史成本核算原则有被打破的趋势。这样,以估计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信息与其他不确定性信息一样,可望进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其次,以知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使人力资源价值信息可信度大大增加。由于避免了价值估计的盲目性,此类信息有可有为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所接受。最后,由于人力资源价值的可变性特点,按以往的核算体系核算,其工作量十分巨大。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一切计算工作由计算机完成,使人力资源价值信息的进入有了物质保障。 可以认为,人力资源成本信息所提供的累计数据将随着人力资源使用期间的延长而逐渐接近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对其的预期估计价值。加上上述三点原因,我们提出一种人力资源信息进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简单构想: (1)保持原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帐户和内容不变。增设人力资源成本和人力资源价值的差额科目。由于其性质类似递延所得税,可适当借鉴递延所得税的核算方法。 (2)在人力资源初始取得时,计量取得成本、确认人力资产的同时,借记该科目。待以后人力资源追加投资时,确认人力资源的同时,根据投资额予以摊销。 (3)在人力资源价值改变时,调整该科目,使该科目余额与人力资产科目余额之和等于人力资源价值。 这样,该科目余额与人产资产科目余额之和始终等于人力资源价值,据此思路可将人力资源价值引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充分提示人力资源信息,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需要。 经济会计论文:新经济对财务会计的挑战 提 要:与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截然不同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对传统的财务会计产生挑战,本文对新经济如何影响传统会计理论、会计实务及会计人员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新经济 财务会计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发展趋势,被称作为“新经济”时代。 所谓新经济,就是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为背景、以互联网的应用和电子商务为特征、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进一步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为目标、以不断创新为保证的经济形态。这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对传统财务会计的理论与实务提出挑战,并可能诱发新的会计革命。 一、对会计理论的挑战 (一)对会计目标。首先,会计目标主要明确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基础,现在财务会计把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一个整体,提供一种通用的会计报表。在新经济时代,会计信息需求者与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企业之间可以利用互联网及时双向交流;企业在了解会计信息需求者的决策模型后,可以针对其需要,向其提供专门的财务报告。因此在新经济时代,可能发展成提供适用于不同决策模型的专用财务报告。其次,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生存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与创新,信息使用者关注的重点不再是“现金流转”,而是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 (二)对会计基本前提。现行财务会计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基本前提上,新经济的出现对这四项基本前提提出了挑战。 1.关于会计主体。在新经济时代,由于经济的日益全球化,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急速发展,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不分国界的联合或分组,从而导致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这就使得对会计主体认定产生困难,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状态。 2.关于持续经营。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借助互联网相互联合起来来完成一个项目,当项目完成之后,企业就会立即分散。这种临时性的网络企业在新经济时代将十分普遍,使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对它们不再适用。 3.关于会计分期。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的需要。在新经济时代,即时的通讯手段带来了即时的操作和调控,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可以在互联网上动态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分期已无存在的必要。 4.关于货币计量。在新经济时代,连接各国的信息网络使全球形成统一的大市场,经济活动的国内与国外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同时,国际贸易剧增,市值变动大。这些都对货币计量前提提出了挑战。在新经济时代,完全可能出现全球一致的电子货币计量单位,用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三)对会计要素。现行财务会计把会计要素划分成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在新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是企业生存的资产,创新是新经济的核心,人是保证创新的的决定性因素,知识作为一种动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显得日益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加工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会计要素划分会更加细密,更有层次,以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状况。 (四)对会计权益理论。传统会计的平衡公式“资产=负债+业主(股东)权益”中,等式右边所体现的只是企业财务资本所有者的权益,而未体现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信息与创新能力对企业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应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面对新经济时代,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会计权益理论。 二、对会计实务的挑战 (一)对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主要从时间选择上确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它存在的前提是会计分期假设。在新经济时代出现的虚拟化了的网络公司这类新型企业组织,在可预见的将来可能是很短暂的期间,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会计分期假设在此类企业的核算中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由此,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之上的权责发生制也相应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二)对会计组织。在互联网上,可以建立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会计处理系统能自动采集相关的电子原始凭证和数据,并按设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流程,自动进行业务处理,生成电子记帐凭证,然后自动登帐,随时可以根据需要,生成会计报表,还通过预测决策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此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通过企业与外界的互联实现实时沟通,企业与外界发生的经济业务,可通过一种互联网交易结算卡或是信用结算卡等,自动地将有关的交易内容即时输入到本企业的会计处理系统互联网内了。这将对传统的会计组织产生影响。 (三)对会计计量。传统会计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对于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知识和信息这一首要的经济资源价值就不能充分表现。对于一个时分时合的临时性的虚拟网络公司,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在会计上可将它作为一个相对会计主体。同时,网络企业也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变持续经营假设为即时经营假设,因此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也就没有意义了。 (四)对会计职能。会计具有核算、监督和参与决策的职能。在新经济时代,财务人员通过互联网在线访问,可以及时得到相关企业的会计信息,财务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可以作出正确的决策。所以说,在以互联网的应用和电子商务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会计参与决策的职能将会大大拓展其范围。 (五)对会计流程和会计方法。现在企业中使用的会计软件,其会计处理流程基本上还是按照手工会计处理流程进行设计的,即根据原始凭证的业务内容编成记帐凭证输入系统中,凭证经审核后,据以自动记帐、结帐、生成会计报表等,会计流程基本上是模拟手工核算的流程。这种流程不能适应新的会计信息系统。 (六)对财务报告。当前的财务报告具有许多局限性,如无法反映非货币化会计信息,无法反映企业发生的特殊经济业务(如衍生金融工具)等。这些局限性在新经济时代更加明显。在新经济时代,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实时双向交流,企业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根据不同的决策模型提供专用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也会发生变革。财务报告要将现金流量的变化、财务状况的预期变化趋势 等加以充分揭示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会计信息要适用于会计使用者的决策模型,传统的财务会计按年度对外报送财务报告,已难以满足现有的和潜在的股东、债权人、投资者和客户的需要,也不适应知识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七)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基于互联网的集成财务管理系统使会计信息在企业公共信息平台上成为开放的信息系统。不同职能部门、不同职别的内部使用者将根据授权调阅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也可能被授权进入系统内部直接调阅会计信息。传统手工操作和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已失效。如何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和完整,将是新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面临的最为艰难的事情。 三、对会计人员的挑战 企业会计人员不仅是会计数据的加工者、会计信息的输出者,而且是对接收到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的参与决策者。新经济同时也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挑战。首先,会计人员不仅要有深厚的业务知识,而且要懂得如何使用计算机。如何利用互联网;会计人员不仅要对从互联网上得到的会计信息进行“过滤”,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而且要注意对本企业财务机密的保管,防止黑客和竞争对手的非法获取。其次,在新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频繁,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必须懂得国际上通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 总之,新经济会给财务会计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和挑战。有挑战,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我们相信,随着对新经济时代会计领域出现的新问题的研究,我国财务会计理论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 经济会计论文:加强会计的宏观管理,维护经济秩序 会计工作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为了规范会计工作,保证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发挥作用,政府部门应在宏观上对会计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监督和管理。政府部门如何指导、监督和管理会计工作,世界各国有不同的做法。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会计工作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有其特殊的作用,要求基层单位的会计工作在为本单位的经营管理和业务活动服务的同时,要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要做到这一点,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对会计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包括会计政策、标准的制定,政策标准贯彻执行情况的检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确认和会计从业资格的管理,督促基层单位加强会计工作和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等,这些内容,都是我国会计工作宏观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构成了我国的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为规范会计工作的宏观管理,逐步实现依法行政,新《会计法》对我国会计工作宏观管理的主管部门、管理原则、管理内容等作出了规定。 一、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 新《会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这一条规定了会计工作由财政部门主管并明确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一)为什么规定由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 从国家机构的设置和权责归属的划分看,新中国一成立就在财政部设立专门管理会计工作的机构。几十年来,会计工作一直由财政部门管理,财政部门在管理会计工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从会计工作与经济管理职能相关的密切程度看,财务会计工作同国家财税工作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是确定税基、规范财政收支的重要基础。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有利于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更好地为财税工作和其他经济工作服务。而审计、税务、金融等主管部门虽然在履行职责中也涉及会计工作,但由于受行业、业务范围的限制,这些部门所涉及的会计单位没有财政部门广泛。只有财政部门才能担负起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责任。因此,新《会计法》充分肯定了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的作用和经验,并以法律形式予以明确。 (二)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应当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不仅是一种权利,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财政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财政收入,安排财政支出,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应该说,无论从目前还是从今后一个时期来看,财政部门的这一任务非常艰巨。但财政部门不能因为主要任务是抓财政收支而放松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必须看到,财政部门把会计这项基础工作抓好,是维护财经纪律,抓好增收节支,强化财政管理职能的重要措施。会计秩序混乱,财政制度得不到贯彻执行,必然会造成财政收入流失、支出失控,最终给财政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绝不能把抓好会计工作视做与财政收支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额外任务,而应当自觉地把抓好会计工作的管理放在重要位置。还必须看到,新《会计法》规定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这是国家法律赋予财政部门的重要责任,如果财政部门放松对会计工作的管理,造成会计秩序混乱,则不仅是一种工作上的失误,而且是一种违法行为并应承担法律责任。 (三)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应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划分会计工作管理权责的重要原则,也体现了管理的效率原则。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主要是在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充分调动地区、部门、单位管理会计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论是国家财政部门与地方财政部门的关系上,还是财政部门与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上,都要适当分工并搞好协调配合,上级对下级、财政部门对各业务主管部门都不能事无巨细一概包揽。具体做法是:国务院财政部门在统一规划、统一领导会计工作的前提下,发挥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中央各部门管理会计工作的积极性,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中央各业务主管部门应积极配合国务院财政部门管理好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规划和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管理本地区的会计工作,并取得同级其他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四)发挥业务主管部门和其他政府管理部门在监管会计工作中的作用 对会计工作的监管,除了发挥财政部门的作用外,还要发挥业务主管部门、政府其他管理部门的作用。会计工作是一项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会计资料是一种社会性资源。政府管理部门在履行管理职能时,都会涉及有关单位的会计事务和会计资料,有关法律赋予了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监督检查相关会计事务、会计资料的职责。因此,新《会计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这一规定,体现了财政部门与其他政府管理部门在管理会计事务中的相互协作、配合的关系。 二、对会计制度的管理 会计制度是指政府管理部门对处理会计事务所制定的规章、准则、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对会计工作、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人员、会计档案等方面所作出的规范性文件。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在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的同时,必须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中,不仅需要各基层单位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也需要各单位的会计工作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中维护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会计制度既是各单位组织会计管理工作和产生相互可比、口径一致的会计资料的依据,也是国家财政经济政策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会计制度作为法制化经济管理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入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因此,新《会计法》第八条对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制定权限问题作出了规定。 (一)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构成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新《会计法》中的一个特定概念,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基本原则是统一的,即应当符合新《会计法》的规定。第二,会计制度的制定主体是法定的,即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第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凡是设在中国境内的各单位,都必须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香港、澳门、台湾除外。根据规定,我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会计核算制度。目前,属于会计核算制度的主要有:企业会计准则、行业会计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建国以来,国务院财政部门及有关主管部门分别制定了若干会计核算制度。1992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会计核算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此,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以两则、两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改革,从而结束了我国40多年来的计划经济会计核算模式,建立和实施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模式。之后,财政部又陆续了《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披露》等9项具体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核算制度体系,为规范会计信息标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2.会计监督制度。由于会计监督与会计核算等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因此,现行的会计监督制度主要分布在有关会计制度中,如财政部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修订后的新《会计法》实施后,财政部将制定专门规范政府部门实施会计监督的相关制度,以切实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管。 3.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管理制度。这方面的制度主要包括:会计专业职务评聘制度,主要规范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会计员的任职条件和评聘程序等问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主要规范取得会计师、助理会计师、会计员任职资格的考试内容、报考程序等问题;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主要规范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的从业资格条件、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程序、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监管等问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主要规范在职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内容、程序等问题。 此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记帐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等,也是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是规范会计行为的重要保证 如前所述,会计制度既是规范各单位会计行为的标准,是各单位组织会计管理工作和产生相互可比、口径一致的会计资料的依据,也是国家财政经济政策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更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党的文件形式充分肯定实行会计制度统一、规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修订后的新《会计法》增加了关于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突出了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法律地位,有利于强化会计制度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有利于保障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 (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制定权限实行集中统一 新《会计法》规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这一规定,既肯定了会计制度应当进行必要的统一的原则,又是一个授权性的条款。国务院财政部门有权根据管理会计工作的需要,按照新《会计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制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并予以公布。而国务院其他部门没有权力制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但并不排除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中的有关制度。 修订后的新《会计法》,增加了对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予以公布的内容,其主要考虑是: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规范各单位会计行为、生成会计资料的重要依据,具有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涉及面广等特点,各单位办理会计事务必须及时了解和认真掌握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内容。多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管理主要采用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并印发文件、由中央各业务主管部门和各级财政部门层层转发至基层单位的做法,即依靠行政系统条条块块关系和印发红头文件来传达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内容。随着政府机构改革、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原来的条块关系逐步被打破,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逐步与政府行政部门脱钩,政府部门与基层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已不复存在,没有主管部门的新兴经济组织如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外资企业等大量出现,使沿用多年的会计制度的运行系统难以继续有效发挥作用,造成许多单位不能及时了解、掌握新的会计制度情况,给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不利影响。所以,新《会计法》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应当予以公布.这一规定,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国务院财政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及时公布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公布的方式可以是在专门的或者指定的报刊上登载,广为宣传,便于各单位知晓;二是会计工作相关人员应当注意从有关报刊上了解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方面的情况、信息,不能再沿用传统的看红头文件做法,不能认为没有见到红头文件就不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会计工作相关人员应知而未知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如果因此造成会计行为违法,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 另外,对有特殊要求的行业、系统,新《会计法》允许其制定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或者补充规定,但应按规定报批或备案。有特殊要求的行业体现了三层含义:一是,该行业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特殊要求是其他行业所没有的;二是,该行业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特殊要求的内容,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中只有原则规定而没有具体规定的;三是,并不是所有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都可以制定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或者补充规定。 三、对会计人员的管理 会计人员是直接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配备数量和素质都相当的、具备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是各单位做好会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由于会计人员是市场经济活动的特殊从业人员,他们肩负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维护会计秩序的重要任务,因此,政府部门对会计人员进行适度管理。 管理的对象包括:一般会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总会计师。 管理的内容包括: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确认,会计专业职务评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确认,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任职资格,总会计师的配备等。 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会计人员培养、选拔、评价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调动会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保障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为了规范政府部门对会计人员宏观管理,新《会计法》在第五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中,对总会计师的设置、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会计机构负责人的任职资格管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等问题作出了规定。 (一)总会计师的设置 总会计师是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主管经济核算和财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早在建国之初,我国就借鉴苏联的经验,在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实行总会计师制度,目的是加强经济核算和会计管理。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1963年10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经委、财政部《关于国营工业、交通企业设置总会计师的几项规定(草案)》,规定国营工业、交通企业设置总会计师,并对总会计师的地位、任职条件、任免办法及总会计师的职责和权限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1978年9月,国务院颁发的《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中,专设一章规定总会计师制度问题,并把设置总会计师扩大到所有企业。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再次肯定了总会计师制度,提出一厂三总师(厂长和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和党委书记是单位领导班子成员。1985年颁布实施的新《会计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设置总会计师的要求,充分肯定了总会计师制度,从而大大推动了我国总会计师制度的发展。为了贯彻实施新《会计法》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决定、规定,1990年12月,国务院了《总会计师条例》,对总会计师的地位、职责、权限、任免与奖惩作了完整、全面、系统、具体的规定,使我国总会计师制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1993年修订的《会计法》再次明确规定: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业务主管部门可以设置总会计师。总会计师由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人员担任。这次修订的《会计法》对设置总会计师的范围又有了新的规定,即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须设置总会计师,强调了必须设置,而不是可设不可设。 1.总会计师的设置范围。新《会计法》对总会计师的设置范围有了新的界定,即: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组织形式不断发展变化,在发挥国有经济活力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下,通过改组、改制和改造,有的成了国有独资公司,有的成了国有控股公司,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日趋完善,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影响力日益增强。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投资者,为了有效行使所有者的权利,必须依法加强对国有企业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和主要负责人员的监管。总会计师是主管企业经济核算和财会计工作的单位领导成员,在资产管理和财务会计管理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从已经设置总会计师的国有企业情况看,建立健全总会计师制度,对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发挥会计职能作用,保护所有者权益,都有明显效果。因此,新《会计法》适应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并吸收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将可以设置总会计师改为必须设置总会计师,将设置范围界定在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同时规定总会计师的任职资格、任免程序、职责权限由国务院规定,为适时修订《总会计师条例》提供法律依据。 当然,新《会计法》不限制其他单位根据需要设置总会计师。 2.总会计师的地位和任职条件。根据《总会计师条例》的规定:总会计师是单位领导成员,协助单位负责人工作,直接对单位负责人负责。总会计师作为单位财务会计的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和经济核算,参与本单位的重大经营决策活动,是单位负责人的参谋和助手。为了保障总会计师的职权,《总会计师条例》还规定,凡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不能再设置与总会计师职责重叠的副职。 按照《总会计师条例》的规定,担任总会计师,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积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二是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三是取得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后,主管一个单位或者单位内部一个重要方面的财务会计工作的时间不少于3年;四是要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熟悉国家财经纪律、法规、方针和政策,掌握现代化管理的有关知识;五是具备本行业的基本业务知识,熟悉行业情况,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六是身体健康、胜任本职工作。 3.总会计师的职责和权限。根据《总会计师条例》的规定,总会计师的职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总会计师负责组织的工作。包括组织编制和执行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拟订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开辟财源,有效地使用资金;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强化成本管理,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精打细算,提高经济效益;负责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组织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等。二是由总会计师协助、参与的工作。主要有:协助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等问题作出决策;参与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科学研究、商品(劳务)价格和工资、奖金方案的制定;参与重大经济合同和经济协议的研究、审查。 总会计师的权限主要包括:一是对违法违纪问题的制止和纠正权。即对违反国家财经纪律、法规、方针、政策、制度和有可能在经济上造成损失、浪费的行为,有权制止和纠正;制止或者纠正无效时,提请单位负责人处理。二是建立健全单位经济核算的组织指挥权。三是对单位财务收支具有审批签署权。四是有对本单位会计人员的管理权,包括对本单位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配备、继续教育、考核、奖惩等。 (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是在会计证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会计证,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准入证或通行证.从事会计工作必须持证(会计证)上岗,这是我国会计管理工作的一项创新。如今,这项创新已被全社会和广大会计人员所熟知和接受。这一制度最早是由河北省财政部门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1984年,河北省财政厅经省政府批准,首次在全省全民所有制和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会计人员中试行会计证制度。会计证的功能主要是:把会计证作为鉴定会计人员业务技术的证明,会计人员必须按规定条件经考核或考试后取证;取得会计证才能从事会计工作;在会计证中记载会计人员履行职责情况,作为考核会计人员业绩的依据。河北省实行会计证管理制度的试点,经过几年的实践,对促进会计人员努力钻研业务和依法做好本职工作等,都取得了较好效果。其他一些地区也相继进行了会计证管理制度的试点。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财政部于1990年3月制定了《会计证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国范围内试行会计证管理制度。1996年,财政部对《会计证管理办法(试行)》作了修改,形成了《会计证管理办法》,会计证管理制度在全国广泛推广。 新《会计法》吸收和借鉴了会计证管理制度的做法和经验,将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明确会计人员必须取得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会计工作,并对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消极资格作出了规定。根据新《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 第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证明能够从事会计工作的合法凭证。凡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会计工作。这是进入会计岗位的准入证,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必经之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证明能够从事会计工作的唯一凭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将记载本人的各种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管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一经取得,全国范围内有效。 第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管理体制,主要实行属地原则。由县级以上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按照属地原则进行所辖范围内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同时考虑到我国国情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个别中央业务主管部门,经财政部授权,负责所辖部门或系统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包括发证、年检、继续教育等。 第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条件,也就是从事会计工作应具备的资格。新《会计法》没有对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积极资格作出规定,仅是对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消极资格作出了规定,即因有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帐,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除前款规定的人员外,因违法违纪行为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自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之日起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于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积极资格,将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中规定。 第四,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实行注册登记和年检制度。 第五,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结合。财政部于1998年1月印发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规定会计人员每年必须参加必要学时的继续教育,包括培训和自学。同时规定,对于无故不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将给予警告、吊销证书等处分,以此保证会计人员自觉执行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经济体制和会计深化改革的需要。会计人员应当遵守和执行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完成每年度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 第六,对会计从业资格的监管。为了督促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和依法履行职责,要求必须加强对会计从业资格情况的监管。监管工作由会计从业资格部门组织实施。检查和监督的形式,实行全面检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政府检查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发现违法违纪行为,严肃查处。 (三)对会计机构负责人任职资格的管理 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是在一个单位内具体负责会计工作的中层领导人员。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负有组织、管理本单位所有会计工作的责任,其工作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单位会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如果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不仅对于领导和组织好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十分有利,而且对于加强经营管理等也十分有益。因此,新《会计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规定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了要求其具备一般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条件(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具备专业技术资格、工作经历等条件。 (四)对会计专业职务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管理 会计专业职务是区分会计人员从事业务工作的技术等级。根据《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1986年4月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转发财政部制定)的规定:会计专业职务分为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会计员。高级会计师为高级职务,会计师为中级职务,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员为初级职务。担任不同级别会计专业职务应当具备相应的任职条件,如专业技能、工作能力、学历、工作经历等。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一种通过考试确认担任会计专业职务任职资格的制度。1992年以前,我国对会计专业技术职务一直采用评审制度。1992年3月,财政部、人事部制定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和《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 实施办法》,开始实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制度。自1992年财政部、人事部联合举办首次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以来,截至1999年,已成功地举办了7次全国性的大规模考试(1995年因考试政策调整,停考一年)。全国累计报考人数达1144.9万人次,考试合格人数达193.2万人。实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对于建立科学、合理、公正的会计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调动广大会计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会计工作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管理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会计工作从业人员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职业纪律。会计人员作为特殊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要有较强的原则性、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特别是在法制观念不强、会计工作容易成为少数不法分子谋取私利手段的情况下,会计人员的原则性、责任感等,对搞好一个单位的会计工作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新《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提出了总体要求,对当前会计队伍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会计人员应当具备哪些职业道德?财政部在1996年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对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提出了原则要求,这实际上是国家对会计人员所提出的职业道德要求。主要是: 1.敬业爱岗。即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 2.熟悉法规。即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并结合会计工作进行广泛宣传。 3.依法办事。即会计人员应当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4.客观公正。即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中,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5.搞好服务。即会计人员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6.保守秘密。即会计人员应当保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人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单位的会计信息。 此外,政府部门对会计工作的宏观管理还包括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对会计电算化的管理等,这些工作也应当认真抓好。
中国建筑史论文:关于建筑史的思辨 【摘 要】理论与历史往往是联系着的,但历史本身也应当是理论,史学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建筑的历史发展,其中的涵义、形态等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要强调历史的连续性,更要强调对历史研究的主观性。 【关键词】连续性;主观性;现代主义;流变 在进行建筑史学理论研究时,很多人习惯了对一段时期内的建筑发展史进行研究,从而归纳总结出一套理论体系这种方式,而在这里我却想从大师的作品及理论中重新审视那段历史。有关建筑史的思辨并不是简单地指建筑的发展史,而是将通过对已有理论的认知和其延展所得到对应的历史片断和现有的对历史的描述进行碰撞,看看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 理论与历史往往是联系着的,但历史本身也应当是理论,史学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建筑的历史发展,其中的涵义、形态等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这里首先强调对史学研究的主观性,如果试图客观的描述只能是泛泛而谈,所能达到的深度便值得怀疑了。然而只要深入的分析,彻底的理清头绪,便会渗入自己的观点。与其如此,莫如采取一种主动的态度,所以本文会有大量的大师自述和笔者的主观感受,或许最后也未能得出明确的观点与结论,但这种尝试应该是有意义的。 一、从现代主义说起 首先,着重从现代主义建筑说起,现代主义建筑的指导理论在后来被概括为是“功能决定形式”的一种一元论的理论体系。谈到现代主义大家马上会想到他是对以往历史的一种反叛。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势必要从历史中划出它的起点以验证反叛性的彻底。可是经过查资料进行分析时,便会发现这个起点好像并非始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现代主义建筑的四巨头开始活跃时,而在此之前的两个重要人物是否已经给过人们以提示,已预示后来建筑界动荡即将开始。这两个人物便是路斯和贝伦斯,当然也不能简单地说他们就是现代建筑的发起者,他们也属于在此之前的各个流派运动一部分分子。所以说这种反叛并非是完全推倒式的,它也是一个过程,也从古典建筑中吸取了精髓。之所以称它反叛,究其原因可能是它彻底放弃了刻意的装饰以及否定了以前那种形式大于功能的这种设计思维,所以说“功能决定形式”这一说是相对于这种反叛性的特点而言,这就提示我们在研究建筑史时,不要泛泛了解,而是应从怀疑态度中进行研究,从而理清各种关系。但这些也还仅仅是个开头,而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了解当时建筑大家的主观言论进行分析,从而自己获得主观上的感受,再与现有的对历史的描述进行对照,或许就会脱离对历史理论那种流于形表的理解。 那这里研究现代主义就从路斯和贝仑斯开始,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如前面所说的那样,现代建筑的反叛性并不是从某一阶段突然全面推倒式,而是与十八世纪中叶以后的各种流派运动有着很深的渊源。阿道夫.路斯是一个彻底的批判主义者,他在其著作《装饰和罪恶》一书中,坦诚提出了自己反装饰并同装饰决裂的原则立场。他对建筑的形式和材料有这样的认识:“丰富多样的材料和优异的做工不应该仅仅被认为是弥补装饰的不足,而应该被认为在丰富感上远远超过装饰。”1910年他设计的维也纳的斯坦纳住宅是他理论认识的一种体现,这座住宅简单朴素,被不少评论家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座真正的、完全的现代建筑。在这个作品之后,路斯又开始了他的“体积规划”观念的建筑,在那时路斯就已经提出了现在我们还在研究的类型学问题。路斯的这种强烈的反叛精神支撑着他大半生的激进的创作,但在晚年时,他却回复到上层资产阶级的国际圈子里,并设计了几座富有华丽装饰的别墅,这多少为他的创作生涯留下了一点遗憾。提到贝仑斯,没有人会不认为他是一个绝对重量级的人物,他不仅设计德国电器公司总部涡轮机工厂这座里程碑式的建筑,同时还直接影响了现代建筑的三位重要奠基人,而实质贝仑斯并不是一个激进的革新主义者,其在《什么是纪念性艺术》一文中表露了自己的基本上是保守派的本性。他在他的很多建筑创作中保留了不少的古典主义的装饰,而他在1920年设计的埃格法本公司于法兰克福新基地时,采用了多样的“象征主义”手法令我们或多或少地想起了后现代主义设计手法的一些特征。而1925年以后贝仑斯的创作就更接近于“装饰艺术”风格了。从路斯和贝仑斯的身上,会看到现代主义已经开始发力,但又觉察到他们对现代主义建筑革新的不彻底性。一般的历史书籍上对这些被认为是现代主义之前的历史只做简单客观的介绍,所以容易认为路斯和贝仑斯是对古典建筑进行彻底反叛的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者。但实际他们的理论和思想有很大的不彻底性,也可能正是因为对这种追求的模糊状态甚至让他们的一些思想延伸的比现代主义建筑还要深远,这样也会提示我们对模糊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下面该着重谈谈格罗庇乌斯、密斯和柯布西耶这三位现代主义的奠基人了。格罗庇乌斯是一个彻底的现代主义建筑的革新者,他不仅有着激进的言论,还抨击了他的启蒙老师贝仑斯的保守思想。他在1911年设计的法古斯鞋楦工厂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把现代建筑全部特征表现出来的建筑。这个建筑体现了格罗庇乌斯本人的很多观点,同时是对当时古典主义手法被滥殇使用的一种强烈反叛。他的言论是极为激进的,“建筑,别再欺骗我们自己了,别再用欧洲式的傲慢,吹嘘说我们时代的这些倒霉的建筑物能够改变整个的世界面貌了。我们的全部作品都不过识破片而已。” “我们要最终地推倒误人子弟的学院派教育在艺术与我们所有人之间的那道墙,艺术家要重新成为建造者。”这些言论不仅是他对当时建筑界情况的一种全面否定,也是他日后主持包豪斯的第一个宣言。 “思想只要一调和折衷就会立刻死亡。”他的激进甚至有些极端,但也正是这接近于极端的激进使得他有了坚定的革新信念。后来他所做的包豪斯校舍等一系列作品甚至可以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国际式的标志物。而1938年后他移民到美国,开始了对建筑教育体系的全面改革,格罗庇乌斯的革新信念是坚定的,也是彻底的。但不管格罗庇乌斯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在晚年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设计理论的局限性,即所有各种类型建筑一概保持了一种麻木,冰冷和不尽人情的状态。格罗庇乌斯所创作的大量建筑都塑造性的、规整的,但笔者主观的认为这些作品虽很好的表达了格罗庇乌斯的设计理念,但与他早期的设计民主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轻享有一定的相悖性,所以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义仍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后现代主义的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否定又是不尽情理的,密斯和柯布西耶的晚期创作多少都为晚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提供了一些启示。 密斯是三位大师中理念最为理性和坚定的,他身上体现的是德国人一种超理性的严谨,这表现在他对材料和结构的研究上,玻璃方盒子曾经是他研究的重点,而巴塞罗那德国展示馆无疑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密斯“少即是多”理论思想。一般史书上对密斯的客观介绍往往会引起很多人误解,认为密斯和格罗庇乌斯和勒柯布西耶一样,支持工业化成批生产的做法,其实不然。密斯的唯心主义和他对德国浪漫古典主义的自然亲近感很明显的是他远离新客观派的成批生产手法。他喜欢用玻璃和钢这些新材料来建造极度理性化的新结构的建筑。“对结构我们有一种哲学观念,结构是一种从上到下乃至最微小的细节全部都服从于同一概念的整体,这就是我所谓的结构。”“我们拒绝一切美学空论,一切教条和一切形式主义,建筑使用空间的词语构思的时代的意志。活着的,变化着的,新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只有今天才能产生形式,只有这样的建筑在创造。”这些言论便是体现。“少就是多”的原则不是强调极度简化,而是将构件,空间简化成最精致,最纯净的形式。然而除此之外我还必须提醒大家一点不常在意但又不能忽略的一点是:虽然密斯的作品极具现代气质,但其严谨的平面格局和精到的建筑尺度与比例,多少体现出一种古典的气质。由于受贝伦斯和辛克尔的影响,密斯在创作上的至上主义的理智仍不时地体现出倾向于统治阶级的权威性,所以笔者主观认为密斯在对现代主义的理解上与另外两位大师的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是密斯对钢和玻璃这些新材料以及新结构形式探索给了晚期现代主义主义者和高技派以深刻的启示。 虽然格罗庇乌斯和密斯晚年都面临过矛盾阶段,但是他们始终都未动摇自己的信念。而柯布西耶却经历了由极端理性向极度浪漫的转变。一提到年轻时代的柯布,我们就禁不住会想到《走向新建筑》中的豪言壮语。“一个伟大的时代已经开始,存在着一个新的精神,象洪水一般向我们冲来的工业,滚滚流向他的目标,她给我们提供了适合于这个受新精神鼓舞的新时代的工具。”“住宅是居住的机器。”柯布西耶早期的追求和格罗庇乌斯是一致的。萨伏伊别墅式国际式的典例之一。而马赛公寓和印度昌迪加尔会议中心则是现代主义建筑中塑性建筑的代表之作,同时也预示着柯布的绝对功能主义设计中开始出现了个人表现主义特征的转折。到了朗香教堂建成时,柯布已经很少发表什么思想言论了,这个隐喻主义式的建筑表明了柯布西耶极大的转变,所以象柯布西耶这样的人物,完全把他划归为现代主义者,我持保留意见。因为隐喻主义的手法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惯用的手法之一,另外柯布西耶的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促使他不断的改变,到后期他已经完全抛弃了国际式的那套做法,而开始个性化的创造,并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深深的影响了建筑形式的演变。所以要深入地了解一段历史,就应该怀疑先前的学者对某一历史阶段的归纳总结,因为其极有可能表现为一种断章取义的论断。所以刚学建筑史为了了解全面,自然多以客观描述方式传达知识,但是要究其深度时,就必须要有主观性了。 二、历史的一种延续性 在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阶段,既有过渡式的人物路易斯康,也有叛逆性的人物如斯特林,菲利普.约翰逊。康打破了“功能决定形式”这一法则,并在古典格局中注入了新时代的精神,被称为跨越了两个时代的杰出人物。而斯特林早期是“粗野主义”的现代主义建筑中的塑性建筑的追随者,而后来他做的德国斯图加特美术馆则是一个典型的使用多种符号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同样菲利普・约翰逊也是用美国电报与电话公司总部大楼这座里程碑式的建筑宣告了自己已由现代主义者转变为了后现在主义者。这些都说明了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一种关联。在当代我们称为后现代主义理论是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其历经变革之后,后人也可能将其简单的归纳为一种表述方式。所以对待历史不仅需要有主观性,还要注意历史的连续性。 再来看一段对现代主义较为经典的论述。“现代主义者将建筑的意义托付给了理性的物理结构。他们‘相信建筑形式本质上就是结构形式,而不论最后怎样加工和装扮这些基本的结构形式。’他们的方法根本是抹去了已经存在的东西,一切重新开始;但同时也抹去了差异性的结构,抹去了绵延的文化背景,最终抹去了指向建筑平等交流的可能性;取而代之的是设计者将创造的纯粹意义纳入‘新建筑’之中。”这时再与之前通过研究得出的片段进行一下比较,通过研究得出的片断是细节性的,而已有的理论往往是对某一段历史的总体归纳,所以他抹杀了一些能说明细节问题的背景。而我们抛开这些理论对片断进行研究时,就会得到一些细节性的认识,这样反而会让你对已有的总结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避免了断章取义。同时也让你对现有的理论提出疑问,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对现有理论进行更正或补充。 三、结语 所以在研究现代主义的塑性建筑和结构主义建筑等各大类建筑时,同样要注重这种对历史连续性的对待,查其渊源所在,并进行一定的主观分析,才会得到更多的认识。另外,注重对这种理论的研究固然重要,但更有价值的可能却会是它的流变。 中国建筑史论文:建筑史和反建筑史 摘要:纵观整个人类的建筑发展史,无论是中国的建筑史还是西方的建筑史,都是一部人类继承和创造的历史。对现代建筑来说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建筑通史的编写一般是按照时间发展过程中对已建成的实体性建筑的类型予以分类的方式进行,而对于那些只存在于媒介中而没有物理性实体的未建成之建筑鲜有提及,由此日本建筑设计师矶崎新提出“反建筑史才是真正的建筑史”。本文不评论哪种观点的对错,只讨论建筑史和反建筑史各自对现代建筑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论是已建成的建筑还是未建成的建筑,都是整个宏观大建筑史的组成部分,都对现代建筑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都是对人类有益的,值得同等对待。 关键词:建筑史;反建筑史;矶崎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以中国古代建筑史和西方近现代建筑史为例探讨已建成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建筑史 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简述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从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创造 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足最基本的生活活动要求。在奴隶社会里,大量奴隶劳动和青铜工具的使用,使建筑有了巨大发展,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这时,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已初步形成,但前期在技术和艺术上仍未脱离原始状态,后期出现了瓦屋彩绘的豪华宫殿。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特的体系,不论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园林、民居等方面,都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 (1)陕西博物馆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对古代皇宫建筑的继承和发展。用水泥取代了传统古代的木质结构;处处体现现代与传统相互结合,整个博物馆既具备了传统元素又具时代气息。它的色彩构思更加突破了以往的红墙黄瓦的沉闷格局,反而以白、灰、茶三色为主调,使整个建筑庄严、典雅、宁静,具有雕塑感。 (2)传统符号应用于现代建筑――上海金茂大厦 所谓符号即是用一种明确的信息单元来表达一些概念和具体事物内涵。建筑中的传统符号则是通过一种高度概括和提炼的方法,以某一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图案或造型来强调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 真正尊重传统的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复古,更不是传统符号的简单叠加和堆砌,而是恰当地把握传统的神和意,抓住其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如上海金贸大厦。上海金贸大厦运用了中国古代密檐塔的传统符号。从第一节的16层开始,每节减少两层,逐步收进到第五节的8层,此后每节减去一层,如春笋般节节收分,最终形成了与中国传统密檐塔相近的外观造型。对照一下传统密檐塔西安小雁塔的外观造型不难看出其檐部向上层层收分的相似之处。 3、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设计理念。无论是北方的传统建筑还是江南的自然林园,都有许多能体现出古人对生态资源的利用和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设计理念。古代如此,现在也更是如此。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保护环境等等,这充分展现了我们的现代社会开始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价值。现代建筑更注重对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 (二)西方近现代建筑史 1、西方近现代建筑史主要建筑思潮简述 (1)19世纪的复古运动 19世纪在欧美出现的建筑上的复古运动是19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物。事实上,这场运动在18世纪下半叶就已经开始了。 这场复古运动是有着巨大进步意义的,而且在建筑形制上有所创新。只是到了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兴起,一直绵延不断的复古建筑才成为现代建筑形成和发展的障碍。 (2)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敌视工业文明,认为机器生产时文化的敌人,热衷于手工艺的效果与自然材料的美。莫里斯的“红屋”是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性建筑。新艺术运动主张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反对历史式样,目的是想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其建筑特征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一般简洁。这种改革只局限于艺术形式与装饰手法,没能解决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新技术的结合问题,是在形式上反对传统形式。这两场运动又被称为“新建筑运动”,为现代建筑奠定了形式基础。 (3)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条件和要求的崭新建筑;强调功能主义,用科学的、客观的、理性的精神进行设计。这些理论用勒・柯布西埃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在实践中,也这导致了一系列新的建筑形式的出现:金属、漆成自色的混凝土和大面积玻璃窗的使用,非对称的、非装饰的立方体形式的采用等。 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学说或学派,对其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也无一致的理解。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及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融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非此非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双重译码的设计风格,重现历史文脉,文化内涵及对生活的隐喻。 2、西方近现代建筑思潮对当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将继续发展、变化和充实。20世纪最后2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建筑思潮有的已销声匿迹(如粗野主义),有的虽不成气候但仍有出现(典雅主义),甚至后现代也成了强弩之末。但是相反,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卓越作品仍然不断出现,例如“纽约五人组”的“白色派”代表人物之一理查德,迈耶的作品就是突出代表。 矶崎新的反建筑史――对未建成建筑的定义 1930年以前,建筑通史是忽略未建成的建筑的,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如果抛开未建成,建筑史就难以继续了。 在漫长的建筑史中,20世纪是杂志、展览、照片及影像等媒体具有最强大影响的时代。媒体的作用可以使得未建成的建筑具有物理性实体建筑相同的历史作用。日本建筑设计师矶崎新因此宣称未建成是20世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并撼动着现实的建筑界,如果没有未建成,就谈不了20世纪的建筑史。 (一)矶崎新的“反建筑史” 矶崎新被称为日本建筑界的“切・格瓦拉”,他超前的设计观念对日本、亚洲乃至现代世界建筑潮流都影响重大。矶崎新宣称“反建筑”正视建筑本身,认为唯有“反建筑史”才是真正的“建筑史”。矶崎新在20世纪下半叶开始至今40多年的建筑事业中,每10年里有代表性的未建成作品即构成了矶崎新的反建筑,他对这些反建筑的述说也组成了其宣称的反建筑史。 1、20世纪60年代――空中城市 矶崎新20世纪60年代的未建成作品是多个空中城市方案和“孵化过程”,它们具有自由连接核心筒的自生技术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都市的功能和密度,同时过去和未来的废墟景象也同时被重合出来。 2、20世纪70年代――电脑城市 在70年代矶崎新最重要的未建成项目“电脑城市”规划中,计算机辅助设施的概念扩展到整个城市的范围,设计了一个蕴含着既存的各种机构的解体和再整合过程的城市模型。在这里,计算机网络被全面渗透到城市的各种活动中,这个城市被可以调节气候的穹顶所覆盖,被包容在其中的各种设施都具有可变的内部结构。 矶崎新的这个“电脑城市”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对现有的建筑形式进行了在编和分解,预见未来城市即是分散型的如便利店般包罗万象,又共存着中央集权式计算机的表象。 3、20世纪80年代――虚体城市 80年代矶崎新的代表作是“东京都新都厅舍”。矶崎新的这个设计方案充斥着柏拉图式立方体或可以解释成“风水”的几何体,并“明知故犯”地拒绝采用超高层,提出一个错综体结构的办公楼和一个体现民主的内庭广场。在此,矶崎新所关心的不是建造什么或今后的城市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而是关心在建造建筑物的时候如何去更改限制建筑设计的任务书,认为不修改任务书就无法建造建筑。 4、20世纪90年代―蜃楼城市。 矶崎新在这个10年的重要未建成作品是在中国的“深圳证券交易广场”和“海市”。“深圳证券交易广场”和“海市”以被压缩了的亚洲时空为舞台,前者是反映当今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体系的异想;后者探索者信息资本时代网络型都市模式的多种可能性。 (二)媒体时代的反建筑史 媒体时代使得空间和时间概念近乎消逝,而仅存“间”,如在网络中,因网络具有同时性,所以时间为零,而空间则是根本不存在的。矶崎新的未建成是对20实际媒体世界的这种现象的回应,这种回应过程超前而注定成为未建成。矶崎新的未建成建筑编织了一幅20世纪由非时间的事物构成的反建筑史。这种汲取了未建成的建筑史与以往的建筑通史完全是不同的风格。 (三)矶崎新的反建筑史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部分现存建筑将不复存在。那时,建筑史学家将怎样回顾现在?除少数的实物史料得以传世外,媒体储存的信息将成为依据,当作为原型的实体消失时,建成与未建成之间的差距亦随之缩小。将来的人们,有可能在矶崎新的未建成作品中,发现未来建筑的前兆。 结论 现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断恶化,非常有必要学习和传承古代建筑文化,把传统的建筑文化与现代的科技手段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纵观整个建筑发展史,不论流派,不论国别,不论古今,均可对现代建筑发展从思想到风格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未建成建筑则是对传统建筑通史的有益补充和修正,两者共同构成了一部人类建筑发展的宏观历史,对现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建筑意义。在今后的研究中,建筑史和反建筑史应该被放在同等的地位上。 中国建筑史论文:“中国的建筑史必须由 中国人自己来撰写!” 核心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梁思成婉言谢绝费正清和其他美国朋友的力劝、邀请,没有赴美讲学、访问和治病。他在回信中说:“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使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坚持在祖国的土地上,更是坚持在专注的岗位上。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建筑和文化,梁思成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终于诞生了“中国人自己撰写的”《中国建筑史》。 期间,梁思成被打成“头号反动学术权威”,面对着造反派咄咄逼人的气势,他写下了这样一份“检讨”― ……从1928年到“七七事变”前夕这一段时间,正是我国进入彻底的民权主义革命的时期,对外要推翻帝国主义,求得彻底的民族解放;对内要肃清买办阶级在城市的势力,完成土地革命,消灭乡村的封建关系,推翻军阀政府。这个时期红军完成了震撼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我却一心想着要赶在日本学术界前面,写出自己的建筑史。我想赶快把这些古建筑测绘下来,以防万一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从东北踏入华北内地,一旦战争爆发,这些宝贵的建筑遗产的命运就难以预料了。我很惭愧,在我们民族的解放运动中,我没有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在群众批判我在抗战期间龟缩在后方,抱着几座封建迷信的庙、塔、墓、窟为“奇货”,苟且偷生,干着“把中国引向黑暗”的罪恶勾当。我承认,我没有想到投笔从戎,这使我感到很愧疚! 多么虔诚的学者,多么朴实的心地啊!―梁思成的“惭愧”,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没有贡献自己的力量”;梁思成的“愧疚”,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没有想到投笔从戎”。 那是1942年,美国的著名学者费正清由华盛顿来到中国,出任驻华大使馆新闻处长。他见到了梁思成夫妇,在他的眼前竟然是这样一副情景―“他们都已成了半残的病人,却仍在不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当时,林徽因身患肺结核,梁思成则因青年时代一次车祸的后遗症而使脊椎受伤。然而,不论是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无损于他们对自己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在此之前,美国的一些大学和博物馆都曾来信邀请梁思成前去访问和讲学;在此之后,费正清和不少美国的朋友也都力劝梁思成夫妇前去工作和治疗。―他回信了,但他在信中却这样写道: 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使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这,就是在“检讨书”中一再为“没有想到投笔从戎”而深感“愧疚”的梁思成!他是文人,他不会打仗;但他在另一个岗位上,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建筑和文化,同样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 梁思成发誓:“中国的建筑史将一定由中国人自己来撰写” 1924年梁思成考取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成为著名的建筑大师克雷教授的学生。192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提前毕业,并先后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同年9月,为了继续深造,他又前往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此时的国内,对于建筑学竟然一无所知,不仅愚昧地将其视为“匠作之事”,而且面对着北宋时期流传下来的珍贵著作《营造法式》,更是无人能够读懂;此时的国外,这一学科却被频频热衷,不少日本学者开始觊觎中国,并将研究的方向转向了中国的古代建筑。梁思成着急了―他发问:“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灿烂文化,为何独独没有自己的建筑史?”他发誓:“中国的建筑史将一定由中国人自己来撰写!”为此他决定提前回国:“美国不可能有这方面的资料,我必须回到国内去搜集,两年后交出博士论文!”就这样,梁思成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了民不聊生的中国,加入了鲜为人知的“中国营造学社”。 该社的创始人名叫朱启钤,既不懂得中国的建筑历史,也不懂得外国的建筑学说,只是一个曾经在北洋政府中担任过高级职务的官员,奉命负责修缮过北京的皇宫及其周围的古建筑。但是自从他见到了那部“天书”般的《营造法式》之后,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当即拍板,以“营造”二字来命名自己所创立的学社―上世纪30年代初国内所出现的第一家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团体。 就冲着这一点,梁思成去了。他被任命为法式部的主任,具体的任务是从实物调查入手,对北京地区的古建筑进行测绘、制图、分析和鉴定。从1931年的9月到1932年的3月,是梁思成为撰写中国建筑史而进行准备的阶段―第一,他以古建筑为实物,拜老木匠为老师,逐步弄懂了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两部建筑古籍中的各种术语;第二,他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整理成教科书式的《清式营造则例》和《营造算例》二书,以方便更多的爱好者与专业技术人员。后来,梁思成曾这样解释这一“基础工程”的重要性:“研究中还有一步不可少的工作,便是明传统营造技术上的法则。这好比是在欣赏一国的文学之前,先学会那一国的文字及其文法结构一样需要。” 1932年的春天,梁思成对北京地区清代宫室的调查告一段落,他向朱启钤建议:走出京城,于全国范围内广泛寻找不同朝代遗留下来的建筑―“以测量绘图摄影各法将各种典型建筑实物作有系统秩序的纪录是必须速做的。因为古物的命运在危险中,调查同破坏力量正好像在竞赛。多多采访实例,一方面可以作学术的研究,一方面也可以促社会保护。”于是,从1932年的4月到1937年的7月,整整五年的时间,梁思成远离都市,远离喧嚣,他马不停蹄地奔波在荒郊野外,一处处地寻找,一处处地调查,将自己的青春与健康全部献给了古老的建筑艺术与文化― 1932年4月,考察河北蓟县之辽代木构建筑独乐寺。 1932年6月,考察河北宝坻县之辽代建筑广济寺三大士殿。 1933年3月,考察河北正定县之隆兴寺及其他宋辽时期的古建筑。 1933年9月,前赴山西,调查大同的上下华严寺、善化寺,及云冈石窟。同月,前往应县,测绘兴建于1056年的木塔,并调查浑源县的悬空寺。 1933年11月,赴河北赵县,考察建筑于隋朝大业年间的石桥安济桥。 1934年8月,同费正清、费慰梅夫妇一起,二赴山西,于晋中地区调查与勘测了13个县的古代建筑。 1934年10月,应浙江省建设厅的邀请,赴杭州商议六和塔的修缮计划,并借此前往宣平等六县调查,发现江南地区同样有保存完好的元代木构建筑。 1935年2月,赴山东曲阜,勘察孔庙建筑,并作修葺计划。 1935年9月,亲赴河南,考察安阳地区的古建筑,其天宁寺雷音殿修建于辽金时期。 1935年9月,南下江苏,考察苏州的古代建筑及园林。 1936年5月,二赴河南,考察龙门石窟及开封的宋代建筑。 1936年6月,再赴山东,考察历城、泰安等11县的古建筑,其神通寺四门塔修建于隋大业七年。 1936年10月,三赴山西,亲自测绘前一次所发现的古代建筑。 1936年11月,前赴陕西,考察西安及周边地区的古建筑。 1937年6月,二赴陕西,应邀为西安小雁塔制定维修计划,为碑林工程做设计方案。 1937年6月,第四次赴山西,测绘宋代建筑雨花宫,并于五台山中意外发现保存完好的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 …… 据统计,在这短短的五年时间内,梁思成和他的同事们所到的县市达137个,其中考察殿堂1823座,测绘建筑206组,完成图稿1898张……尤为珍贵的是,其中的许多建筑,如佛光寺、独乐寺、应县塔、大同华严寺、正定隆兴寺等等,均是首次被认识、被鉴定,它们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也是第一次被介绍到了学术界和艺术界中。梁思成无愧为国内第一个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他以自己的实践开辟了中国建筑史的研究道路。 然而,这五年间的野外考察,其艰辛与困难也非一般人―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中的知识分子所能想象与忍受的。 比如说,测绘工作中的危险―他的学生这样回忆道:“应县木塔高60多米,我们站在塔的最高一层已经感到呼呼的大风,我们上到塔顶时,更感到会给大风刮下去。但塔刹还有十几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攀援的东西,真是令人望而生畏。梁先生凭着他当年在清华作学生时练就的臂力,硬是握着凛冽刺骨的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去。当时的古建筑都是年久失修,有时表面上看去很好的木板,一脚踏下去却是糟朽的。这座900多年前的古塔,谁知道那些铁索是否已锈蚀、断裂。我们在下面望着,不禁两腿瑟瑟发抖。” 再比如说,考察工作中的艰苦―他的助手这样回忆道:“佛光寺的‘阁楼’里住着好几千只蝙蝠,它们聚集在脊檩上边,就像厚厚的一层鱼子酱,使我们无法找到可能写着的日期。除此之外,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吃蝙蝠血的臭虫。我们站着的顶棚上部覆盖着厚厚的一层尘土,可能是几百年来积存的,不时还有蝙蝠的小尸体横陈其间。我们戴着厚厚的口罩,在完全的黑暗和难耐的秽气中好几个小时地测量、画图和用闪光灯照相。当我们终于从屋檐下钻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的时候,发现在背包里爬满了千百只臭虫。” 又比如说,野外生活中的困难―梁思成本人回忆道:“我们简直就在泥泞里开汽车,有许多地方泥浆一直浸没车的踏脚板,又有些地方车身竟斜到与地面成45度角。路既高低不平,速度直同蜗牛一样。”这里说的是交通上的不便。“我们回到旅店,铺上自备的床单,但不一会儿就落上一层砂土,掸去不久又落一层,如是者三四次。最后才发现原来是成千上万的跳蚤。”这里说的是居住上的尴尬。 然而,五年来的野外调查,留给梁思成的却只有快乐和欣慰。他将自己融入了这些古代的建筑之中,融入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之中。无怪乎新中国建立后,针对着北京的旧城改造,他能说出这样的话:“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 ―但当年他则是这样说的: 中国的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日本侵华战争击碎了梁思成的美好设想与宏伟计划。但是,没能阻止梁思成的坚持与劳作,哪怕付出最大的牺牲 然而偏偏就在这时,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了!―血淋淋的战火彻底击碎了梁思成美好的设想与宏伟的计划,他不得不中止了野外的考察与测绘工作。 其实,梁思成之所以马不停蹄与分秒必争,也正是为了同这场迟早要爆发的战争展开竞赛―他明白,一旦开了火,这些历史的瑰宝将会永远地葬身于炮火之中。早自1933年起,华北局势就呈现出了严重的动荡与不安:3月,日军攻占热河、承德及长城各口;4月,进攻秦皇岛;5月,占密云,抵香河;8月,占领多伦……这一年的夏天,梁思成正在河北省正定县考察与测绘宋代建筑隆兴寺,他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回到寺里,得到滦东紧急的新闻,……原定两星期工作的日程,赶紧缩短,同时等候更坏的消息,预备随时回平。”“这几天之中,一面拼命赶着测量,一面心里惦记着滦东危局,揣想北平被残暴的邻军炸成焦土。结果是详细之中仍多遗漏,不竟感叹‘东亚和平之保护者’的厚赐。” 不幸的是,战争最终还是赶在了他的前面―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当天,梁思成一行正在山西代县,正在为他们终于发现了唐代的建筑佛光寺而欢呼雀跃。由于交通的闭塞,他们直到12日―亦即骑着骡子来到县城之后,才从报纸上得知。林徽因立即给8岁的女儿写信:“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 ―是的,“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这不仅是林徽因的态度,也是梁思成的立场。 北平城里,宋哲元的部队将战壕一直挖到了梁思成的寓所前,颇有一番拼死守城的决心与架式。梁思成见状亦摩拳擦掌,发誓“与城共存亡”。他将周培源、钱端升、叶公超等教授及其家人一起请到自己的宅院内居住,并储存下大量的罐头,以备长期坚守。不曾想,没过几天中国军队竟悄然撤走,古都北平陷入敌手。 儿子梁从诫回忆说:“战争对于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当时也许想得不很具体,但对于需要做出的牺牲,他们是有所准备的。”―是的,“中国营造学社”毕竟属于民办机构,面对着岌岌可危的时局,国民政府的态度只能是“弃之不顾”了。 为此,梁思成所做出的第一个牺牲,便是北平的“家”。―这个位于东城根北总布胡同3号的家,被圈内人士称之为“太太的客厅”的家,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其有名的“文艺沙龙”。女儿梁再冰描述道:“这是一个租来的两进小四合院,两个院子之间有廊子,正中有一个‘垂花门’,院中有高大的马缨花和散发着幽香的丁香树。父亲和母亲都非常喜欢这个房子。他们有很多好朋友,每到周末,许多伯伯和阿姨们来我家聚会,这些伯伯们大都是清华和北大的教授们,曾留学欧美,回国后分别成为自己学科的带头人,各自在不同的学术领域中做着开拓和奠基性的工作。”然而,为了不做亡国奴,1937年的9月5日,梁思成忍痛抛弃了它,抛弃了小院中的一切,还有那部名贵的雪佛莱轿车,带领全家踏上了逃亡的路程。 这次的跋涉前后长达三月余。第一站是天津,其目的是为了将营造学社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许多珍贵的照片和重要的资料,寄存在一家英国银行的保险柜里,以防丢失,更防落入日本人手中。第二站是长沙,其目的是为了同陆续来到这里的西南联大的朋友们会合,并作短期的休整。第三站是昆明,也是此行的终点站。梁再冰回忆道:“父亲和母亲是北方来的这批知识分子中首先去昆明的,同路没有熟人,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带着一家老小这样走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的确,这段原本只需要十天的路程,竟足足走了将近六个星期。一是因为山路崎岖难行,二是因为汽车屡屡抛锚―当年即有人编出这样的顺口溜:“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前行六七步,八九十人推。”为此一个个的乘客或是呕吐不止,如同害了一场大病;或是被抛在了荒山野岭,忍受着饥饿与寒冷的袭击……林徽因曾这样描述她们一家所乘坐的那部汽车:“这是一辆没有窗户,没有点火器,‘什么也没有’的家伙,喘着气,颤抖着前进,连爬过一段平路都很困难,何况是险峻的高山。”……但是在梁再冰幼小的心中,却深深地为父母的表现感到骄傲―“在这次旅途中,印象最深的是爹爹和妈妈在这种紧张困难的旅行中应付自如,十分‘专业’。譬如打行李,两人合作,动作敏捷熟练,很快地就能把一大包被褥枕头打成一个结实的铺盖卷、用油布包着的;到小饭馆吃饭时准备好一小铁盒酒精棉,将碗筷消毒后再吃。这显然是过去他们到农村考察古建筑时‘练’出来的本事。” 梁思成所准备做出的第二个牺牲,便是他与妻子的“健康”。―林徽因早年患过肺结核,而肺结核不宜劳累,不宜颠簸,这些梁思成都是知道的。果然,当汽车行至湘黔交界处的晃县时,她发起了高烧,连续数日不退。当年只有5岁的梁从诫回忆说:“我至今仍依稀记得,那一晚,在风雪交加中,父亲怎样抱着我们,搀着高烧40度的母亲,在那只有一条满是泥泞的街道的小县城里,到处寻找客店。最后幸亏遇上一批也是过路的空军航校学员,才匀了一个房间让母亲躺下。”至于梁思成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需要照顾的病号?年轻时的那场车祸,不仅使他的左腿骨折,而且使他的脊椎严重受伤。离开北平前,医生诊断他为脊椎间软组织硬化症,并为之设计了一件铁马甲,穿在衬衣里以支撑背脊骨。但这时的他,却成为了全家的顶梁柱―上有年迈的岳母,下有年幼的子女,中间还有生病的妻子―为此他只能咬紧牙关,挑起这副足以将他压垮的重担。果然,刚到昆明他就倒下了,约有一年的时间,因病情的恶化不能在床上平卧,只能半躺在一张帆布软椅上。 这样的“牺牲”,对于梁思成来说同样是早已做好充分准备的―数十年后他说过这样的话:“我当然知道这个决定所付出的代价,我不能不感谢徽因,她以伟大的自我牺牲来支持我。不!她并不是支持我,我认为这也是她的选择。……后来有朋友责备我,说我的选择使得徽因过早去世了。我无言以答。但我们都没有后悔,那个时候我们急急忙忙地向前走,很少回顾。今天我仍然没有后悔。” 梁思成率领全家所准备做出的第三个牺牲,便是宝贵的“生命”了。―数千公里的路程,不仅有山川的险阻,更有敌机的轰炸,每个人的生命随时都面临着巨大的危险。那是1937年11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正在长沙休整的梁思成一家,终于遭到了比死亡还要可怕的威胁。梁再冰回忆道:“由于事先没有警报,父亲以为是中国自己的飞机,用手遮额跑到阳台上去看,直到炸弹在他眼前落地起火,才跑入房中抱起了我,母亲抱起了弟弟,并搀扶着外婆下楼。这时门窗已震垮,到处是玻璃碎片。我们走到楼梯拐角处,第二批炸弹落下,墙上砖头向外飞出,抱着弟弟的妈妈被震下几个梯级,落到天井中。等我们跑到大街上时,日机再次俯冲,炸弹第三次呼啸而下,父亲这时估计我们一家人可能‘在劫难逃’了,但这炸弹竟没有爆炸。” 如此的惊吓,是很难不让神经受到刺激的。后来重病在床的林徽因便连连出现这样的幻觉:敌机始终在头上盘旋,“那种威胁的轰鸣声和致命的目的性,使我起鸡皮疙瘩,使我感到恶心”。梁思成没有留下心灵的记录,但是在梁再冰的脑海里,却有着这样的一幕久久不能忘怀―“在长沙,三叔和许多伯伯们都常到我家来讨论战局和国内外形势,晚间大家快要分手时,就同声高唱救亡歌曲。‘歌咏队’中男女老少都有,父亲总是‘乐队指挥’。我们总是从‘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唱起,一直唱到‘向前走,别退后,生死已到最后关头!’那高昂的歌声和那位‘指挥’一丝不苟打拍子的样子,至今仍是一簇燃烧在我心中的火焰。” 中国抗战胜利的前一年,梁思成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诞生了!他终于可以告慰自己的祖国,可以告慰那些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他的生命与情感中的古代建筑了 梁思成的一家,直至1938年的1月才总算是平安抵达了昆明。然而与后来的七年半的艰苦生活相比,这四个月的颠簸只能算是一个开头,一个小小的“序幕”。―逃难不是目的,逃难只是为了寻找一个更加安全的地方继续从事自己的工作。然而,现实的一切却让梁思成痛苦不堪:战争除了让你必须做出“已有准备”的牺牲外,它更让你必须做出“没有准备”的牺牲―这便是一个人的“事业”!一个立志要为自己民族的建筑史做出贡献的学者的“事业”! 那是刚到昆明不久,西南联大的校长梅贻琦邀请梁思成为他们的学校设计新的校舍。梁思成兴高采烈地动手了,一稿,二稿,三稿,四稿……不曾想稿稿都被推翻了!不为别的:经费短缺!于是乎高楼变成平房,砖墙变成土墙……当他把最后一稿的图纸拿出来时,校方再次尴尬地通知他:建筑物的屋顶,除图书馆用青瓦、部分办公室用铁皮外,一律以茅草覆盖;木料和砖头的用量再削减一半,土坯墙改为黏土打垒。梁思成火了:“茅草房谁不会盖?何必要我来设计!”梅贻琦抱歉地拉住他的手:“等抗战胜利后,我一定请你来建筑一个世界一流的清华园!”梁思成的眼泪流了下来。 堂堂的建筑大师没有了用武之地,梁思成只得在昆明郊外的龙头村为自己“设计”了三间住宅。那年费正清看过之后赞不绝口:“内部是轻质的木结构和粉白的石灰墙,房后则是桉树丛中的漂亮小花园。”梁思成则苦笑不已:不曾想这三间干打垒的平房,竟是他为自己设计的第一幢“寓所”,也是他于抗战爆发后的第一个“作品”! 不久,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也都陆续来到昆明。这是一个多好的机会,梁思成上下奔波,往返努力,终于将中国营造学社恢复了起来,将停顿了一年的工作也恢复了起来。―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他的那项尚未完成的古建普查工作:当年大家曾寻访过华北和华东地区,如今何不利用这一机会将西南地区也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于是在他的带领下,一支小分队很快便成立起来了。从1939年的9月到1940年的2月,他们的足迹遍及了川康地区的36个县,对于带有地方特点的古建、汉阙、崖墓及摩崖石刻等等,一一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测绘,弥补了原有资料中的不足。 西南地区不同于北方平原,一是山峦重叠,森林茂密,不仅道路崎岖难行,而且动辄迷失方向,成为了巨大的威胁;二是蚊虫猖獗,疟疾横行,不管到哪里都得背着帐子,带着奎宁;至于跳蚤,更是多得惊人―每到宿营地,第一件事就是端来一大盆水,然后站在其中,用力抖动衣裤,不一会儿水面上便漂起一层跳蚤的尸体…… 然而,就连这样的工作也没能继续进行下去,就连这样的艰苦也没能继续尝受下去。―那是调查工作刚刚取得了一点成绩,同仁们也正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之中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突然决定迁往四川省南溪县一个名叫李庄的镇子中;原因无他,昆明的空袭太频繁,严重影响了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中国营造学社本与史语所风马牛不相及,但是由于特殊的原因,两个单位竟被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炮火,敌人的炮火,几乎摧毁了昆明所有高校的图书资料;唯有史语所,由于先期已安然疏散出了13万册的善本书籍,因此他们大大地为西南联大和其他的学术机构缓解了燃眉之急。梁思成及其营造学社也同样如此,他们不仅一直借用史语所的图书资料,而且更长期地借用史语所的技术工具。因此史语所的搬迁,将严重地影响到了营造学社的工作,为了手中未竟的事业,他们只能继续“捆绑”下去。 那是1940年的冬天,中央研究院及其史语所终于“开拔”了,向着一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李庄”迁移了。它的具体位置是在宜宾下游22公里处的长江南岸,下距南溪县城24公里,上扼金沙江、岷江等河口。战国时期此处为人的聚居地,秦孝文王时归属于秦国的蜀郡。人们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迁徙的队伍在路上足足走了两个星期:先是坐卡车,后是乘轮船,最后则不得不登上狭小的用桨划行的木舟…… 如今这座江边的小镇,由于当年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以及同济大学和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等单位的纷纷迁入,已经成为著名的历史遗址;而梁思成的“故居”与营造学社的旧址也修葺一新,变成供人们参观与学习的纪念馆。然而,当年的情景却远远没有今天这么闪亮:潮湿的空气,氤氲的雾霭,不仅牢牢地笼罩在人们的头上,充满郁闷与窒息,而且更噩梦般地缠绕住中国营造学社的手脚,使其举步维艰―先是经费屡屡得不到落实,一向清高的梁思成不得不四处化缘,八方乞讨,最终竟连工资也发不出了;继而则是从天津传来噩耗,由于大水,寄存在麦加利银行地下保险柜中的资料与图片全部被淹,数年来的心血付之东流;最后则是学社中的两名骨干人员辞职他就,这不啻于断了梁思成的左膀右臂。 那天梁思成失声痛哭了―经济上的拮据,他咬着牙忍受下来了;但是资料的被毁和人员的离去,则意味着他的事业面临着灭顶之灾!……很快,梁思成的一家也陷入了绝境:林徽因已是卧床不起,结核菌开始由肺部转移到了肾脏;梁思成同样是宿疾加剧,脊椎的病变使得他的头“重”得无法抬起,骨瘦如柴的身体只剩下了九十几斤。他在给费慰梅的信中这样写道:“……是很难向你描述也是你很难想象的:在菜油灯下,做着孩子们的布鞋,购买和烹调便宜的粗食,我们过着我们父辈在他们十几岁时过的生活但又做着现代的工作。”其实,远在美国的费慰梅早已从他使用的信纸上发现了问题―“大大小小和形形色色的信纸,多半是薄薄的、发黄发脆的,可能是从街上带回来的包过肉或菜的。……每一小块空间都使用了,天头地脚和分段都不留空,而最后一页常常只有半页或三分之一页,其余的裁下来做别的用了。”但是费慰梅还有许多不知:他们家中值钱的东西几乎全都送进了当铺,儿子脚上穿的是用稻草编的鞋子,全家口中“吃”的是梁思成用钢笔和手表换来的食物…… 为了抗战,梁思成牺牲了北京的家,牺牲了自己和妻子的健康,牺牲了孩子们的成长;但是唯有一点他不能牺牲―这就是事业,一名建筑学家终生追求的事业!那是1942年的春天,10岁的梁从诫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寒峭的春天―“就在这几间四面透风的农舍里,父亲同几位共患难的同事,请来当地的木匠,做了几张半原始的白木绘画桌,摊开了他们的资料,决心着手全面系统地总结整理他们战前的调查成果,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同时,为了实现他和母亲多年的宿愿,又决定用英文撰写并绘制一部《图像中国建筑史》,以便向西方世界科学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奥秘和成就。他和母亲一面讨论,一面用一台古老的、劈啪震响的打字机打出草稿;又和他亲密的助手莫宗江一道,绘制了大量英汉对照注释的精美插图。当时,父亲的颈椎灰质化病常常折磨得他抬不起头来,他就在画板上放一个小花瓶撑住下巴,以便继续工作。而母亲只要稍微好过一点就半坐在床上,翻阅《二十四史》和各种资料典籍,为书稿作种种补充、修改,润色文字。” ……又有谁能想到,这部让梁思成整整期盼了十七个年头的《中国建筑史》,这部从1927年起就不断地为它做着各种准备―搜集文献资料、进行实物勘测、研究《营造法式》、探寻演变规律―的《中国建筑史》,竟然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诞生了!竟然是在这样的一个年代中诞生了! 那是1944年,距离抗日战争胜利还有一年,梁思成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中国的建筑史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撰写!”―他终于可以告慰自己的祖国了,可以告慰那些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他的生命与情感的古代建筑了!这部权威性的著作问世以后,立即得到了来自海外的专家学者们的一致称颂。或曰“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作出了最宝贵的贡献”;或曰“不仅是对中国的叙述,而且可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历史性文献。” 那天费正清悄悄地流下了眼泪,因为他亲眼目睹了这部著作的诞生过程。他感慨地说道:“我深深被我这两位朋友的坚毅精神所感动。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仍继续作学问。倘若是美国人,我相信他们早已丢开书本,把精力放在改善生活境遇上去了。然而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却能完全安于过这种农民的原始生活,坚持从事他们的工作。”―是啊,作为一名杰出的汉学家,他能够讲述中国的历史,他能够讲述中国的文化,但他却讲述不出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何能够如此的含辛茹苦,如此的奋不顾身。 ―这就是梁思成,曾经在检讨中愧疚自己“没有想到投笔从戎”的梁思成,曾经说过“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使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的梁思成!抗日战争爆发的那一年他38岁,他立下的誓言就是:“中国的建筑史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撰写!” (编辑:刘顺发) 中国建筑史论文:浅谈中国建筑史 摘要:文章主要是从中华文化的角度来谈谈中国的建筑史,既横向地同西方建筑史作比较,突显中国建筑史在世界建筑史中的独特性,再纵向地剖析中国建筑史一路走来的历史演变及其过程中演变出来的辉煌;并结合自身对中国历史的一些浅薄的见识,从而借以表达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史;故宫;中国风。 中华文化悠悠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体现在文化、政治、思想和艺术上的深刻影响,更是深根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中华文化在世界建筑史上的辉煌成就。中国传统建筑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系统,渊源深远,而演变程序却简纯,历代继承,线索不紊,而基本结构上又未因受外来影响以致激起复杂变化者。即在世界东西方各大建筑派系中,相比较起来,亦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直贯系统。 纵观世界建筑中的各大流派,大凡一例建筑,经过悠长的历史演变,或多或少都会掺杂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在其结构,布置乃至外观上,经常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或是循地理推广迁移,因致渐改旧制,顿易材料外观,待达到全盛时期,则多已脱离原始胎形,另具格式。放眼中国建筑历史的长河,其经历极长久之时间,流传分布及其广阔的地面,而在其最盛期中或在其后代繁衍期中,诸多重要的中国建筑物,均始终不脱其原始的面目,保存其固有主要结构部分及布置规模,虽则同时在艺术工程方面,又皆无可置议的进化致极高的程度。尤为令人惊奇的是产生这种建筑的民族的历史却并非简单,且并不缺乏种种宗教上、思想上、政治组织上的叠出变化;更是曾经多次强盛的外族或是在思想上和平的接触,或在实际利害关系上发生冲突战斗;可中国在建筑方面的纯粹却能如此泰然,却是令人叹为惊奇! 尽管中国建筑已达到结构和艺术上极复杂精美的程度,外表上却仍呈现出一种单纯简朴的气象,这即是中国风体现在建筑上的一大特征,且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内敛谦逊的特有品质。就结构上而言,中国独有的“架构制”与别种的制度(如高矗式之“砌拱制”,或西欧最最普通之古典派“垒石”建筑)之最大分别:(一)在支重部分之完全依赖立柱,使墙的部分不负结构上重责,只同门窗隔屏等,尽相似的义务――间隔房间,分划内外而已。(二)立柱始终保守木质不似古希腊之迅速代之以垒石柱,且增加负重墙致脱离“架构”而成“垒石”制。 这种构制的特征,影响至其外表式样的,有以下最明显的几点:(一)高度无形的受限制,绝不出木材可能的范围。(二)即极庄严的建筑,也是呈现绝对玲珑的外表。结构上既绝不需要坚厚的负重墙,除非故意为表现雄伟的时候,酌量增用外,任何大建均不需墙壁堵塞部分。(三)门窗部分可以不受限制,柱与柱之间可以完全安装透光线的细木作――门屏窗扉之类。实际方面,即在玻璃未发明之前,室内已有极充分的光线。北方因气候关系,墙体多于窗,南方则反是,可伸缩自如。 说到中国建筑的特征,绝避免不了的是中国建筑中所独有的一门“学问”――风水。风水之于中华文化,无愧于最大特色之一,也是独于世界上其他文化,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特色,中国建筑尤与风水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文化在几千年的形成过程中,没有离开过建筑风水的字眼,从皇宫、皇陵的规划建设,到普通村落、民宅的建筑无不留着风水学的痕迹;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建筑风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灵魂,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风水学依然在中国建筑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在相对落后的农村盛行,在大城市里也屡屡备受关注;几乎每个房地产商的产业都与风水息息相关,无处不体现着风水对建筑的重要影响,这一切也足以有力证明了风水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建筑上的中国风的另一大方面更体现在其屋顶部分;其中不得不提到的是“斗拱”部分。斗拱作为柱与屋顶间的过渡部分,使支出的房檐的重量渐次集中下来直到柱的上面,使得屋顶上的重量集中承载在柱子上,使得建筑稳固的同时;精益求精的古代工匠们更是在其结构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赋予了它新的“使命”――装饰作用。至宋以来,斗拱便变化得越趋复杂,较以前简单的结构更赋予了外观装饰的作用,雕龙画凤、色彩斑斓的斗拱相应出现在了皇宫贵族的宫殿上,将宫殿的房檐装饰的美轮美奂,使得简洁大气的中国建筑更增添了几分鲜艳的色彩,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屋顶作为建筑上最实际必需的部分,中国自古以来,不殚烦难的使之尽善尽美。使其切合于实际需求之外,又特具一种美术风格;且因解决雨水与日光的切要问题,在屋顶的基础上更扩张出了屋檐的部分。使檐突出却并非难事,但是檐深则低,低则导致阻碍阳光,且雨水顺势急流,檐下溅水的问题也因之发生。智慧的中华人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发明了飞檐,且用双层瓦檐,使檐稍翻上去,微成曲线,便巧妙的解决了问题。又因美观关系,使屋角之檐加大其仰翻曲度。这种前边成曲线,四角翘起的“飞檐”,在结构上有着极其自然而又合理的布置,几乎可以说他便是结构法所促成的。 谈及中国建筑史,不得不提及的便是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成就的故宫,作为古代最高统治者的“宅邸”,自它开始修建开始,便注定了它将成为中国建筑史上最璀璨的明珠。 作为故宫最主体的建筑,是巍然崛起的三座金碧辉煌的大宫殿,它们是整个故宫的重心,同时也是故宫建筑群的核心。作为序幕的布局,在三大殿前面还有两段铺垫。第一段,由天安门,经端门到午门,两旁长列的“千步廊”是个严肃的开端。第二段在午门与太和门之间的小广场,更是一个美丽的前奏。这里一道弧形的金水河,和河上五道汉白玉桥,在黄瓦红墙的气氛中,北望太和门的雄劲,这个环境适当地给三殿做了心理准备。 三殿中,太和殿最大,也是全国最大的一个木构大殿。横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外有廊柱一列,全个殿内外立着八十四根大柱。殿顶是重檐的“庑殿式”,瓦顶,全部用金黄色的琉璃瓦,光泽灿烂,同蓝色天空相辉映。底下彩画的横额和斗拱,朱漆柱,金锁窗,同白石阶基也作了强烈的对比。这个殿建于康熙三十六年(公元一六九七年),已有三百五十五岁,然而它的结构却依然整严完好如初。内部渗金盘龙柱和上部梁枋藻井上的彩画虽然有所剥落,却依然可以从上面看出岁月流过曾经留下的美丽,愈显的其华美动人。 中和殿在工字基台的中心,平面为正方形,宋元工字殿当中的“柱廊”竟蜕变而成了今天的亭子形的方殿。屋顶是单檐“攒尖顶”,上端用渗金圆顶为结束。此殿是清初顺治三年的原物,比太和殿再早五十余年。 保和殿立于工字型殿基的北端,东西阔九间,每间尺度又都小于太和殿,上面是“歇山顶”殿顶,它是明万历的“建极殿”原物,未经破坏或重修的。至今上面柱上还留有“建极殿”的标识。它是三殿中年寿最长的。已经有三百三十七年的历史了。 三大殿中的两殿。一前一后,中间夹着略为低小的单位所造成的格局,是中国传统建筑美的特点。欲领略故宫的金碧辉煌与雄伟壮观,单单依据文字去想象和再现它的雄姿是远远不够的,唯有亲身去感受,用双手去抚摸,才能真切的感受中国建筑史上的史诗巨作所带来的感动与震撼! 上述的微薄见解甚是不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建筑历史中的一粟,且希望能在此与读者们分享我个人对中国建筑历史的一些自我的了解与理解。 中国建筑史论文:术设计专业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的尝试与探索 【摘 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艺术设计专业课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中外建筑史这门课为例,从之前的必修课转变为选修课,从原先的64学时缩减到了56学时,教学对象也从原先的小班上课转变为合班上大课。因此,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形成更加有效合理的教学模式,成为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中外建筑史 教学改革 艺术设计专业 中外建筑史课程是专门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重要的、基础性的科目。笔者深深感受到这门课的特殊性以及它对建筑学之外艺术设计专业的意义,因此在平常教学中尝试着做了一些改变,希望尽量不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感觉乏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善教学效果。并且,对这门课的特殊性也作了一些探讨,使其更合理,更有针对性。 一 课时量、课程性质和授课内容的特殊性 1.课程设置 中外建筑史课程从最早开课时的64学时转变为了现在的56学时,授课教材主要为潘谷西的《中国建筑史》和陈志华的《外国建筑史》,学生可选择自行查阅《中国建筑史》图说和《外国建筑史》图说。同时,课程由最初的必修课转变为选修课。 2.存在的问题 中外建筑史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课时量少和授课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同建筑学专业的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相比较而言,中外建筑史课要在相同或者更少的学时中完成对这两本书的讲授。本质上,课程的重要性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只是为了适应高校学分制改革,课程变为了选修课,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使学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降低了对这门课重要性的认识,间接影响授课效果。 3.教学尝试和探讨 教学内容采取拓宽知识面,降低内容深度,使学生对中外建筑历史发展有一个总体认识的方法。以中国建筑史这一部分内容为例,笔者的直观感受是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侧重点非常明显,除了中国建筑近现代史这部分内容不讲以外,中国古代建筑这部分内容也有很多不讲授。如第二章“城市建设”、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和第七章“建筑意匠”等。还有一些内容,如“绪论”和“发展概况”讲授的时间也比较少。但相应的知识点讲授的时候就具有一定的深度。如讲到木构架这部分内容,会要求学生识别多种细部构件,甚至是斗栱中不同部位斗的不同称呼,以强化学生的认识深度。 笔者在刚开始给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讲授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的时候,遵循给建筑学专业学生上课的大体思路。但通过和学生课下交流以及一些教学反馈,发现效果很不理想。相同的内容,由于课时量是建筑学专业的一半,所以授课内容不可能讲得很深。另外,由于很多章节没有讲授,所以学生在这门课结束后对建筑史似乎只有一个片段性的理解,缺少对古代建筑整体发展的一个宏观性的认识。 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开始对中外建筑史的教学内容逐步做出一些调整。以中国建筑史这一部分为例,考虑到课时量和课程重点的要求,中国近现代建筑这一部分内容依然不讲授。但是,中国古代建筑史这一部分内容调整为每一章都适当地讲授。并且,讲授的重点也做了一些调整。对于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一些细部构件称呼和特别细致的做法不再作特别深入的讲授,相应地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和“古代建筑发展概况”这两章作为重点来讲授,“园林与风景建设”和“建筑意匠”这两章也各分配了1学时,目的是希望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相对全面的认识。 4.效果反馈 通过对授课内容的调整,大部分学生不再对中外建筑史课存在内容上的困惑,不再只是纠结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某个构件称呼或外国古代建筑史中某个建筑的形制,而是能够总体把握中外古代建筑的整体发展脉络。由于授课内容的调整,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自然而然地能够区分出自己专业在建筑史的学习上和建筑学专业的差别。 二 授课对象的特殊性 1.课程设置 中外建筑史课由最初的分别面向不同专业授课转变为多专业同时授课。课程安排也从最初的二合班的小规模授课转变为四合班的大规模授课。 2.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人数变化带来的影响。最初二合班授课的时候,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教室也较小,学生距离老师较近,互动性比较强,甚至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教师几乎可以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转变为四合班之后,教室变大,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拉大,每一个学生的一点小动作积累起来就会对课堂纪律产生较大影响,从而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第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通过美术高考进入大学,文化课基础相对弱一点,但思维很活跃,思考问题趋向于感性,学生个性相对较强,课堂纪律性较弱。 3.教学尝试和探讨 第一,寻找兴趣点。作为课堂上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寻找兴趣点是最好的方式。而中外建筑史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寻找兴趣点上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这门课兴趣点的寻找应当围绕课程内容本身展开。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和完善,总结了一些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兴趣点,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到北京故宫这部分内容时,提到了天安门前的华表。备课时通过查资料,笔者得知华表的来历。因此,会告诉学生华表是来自于很久远的战国时期的秦国,和商鞅变法有关,还和现代词语“诽谤”有关。再如讲到客家土楼的墙体做法时,笔者会提到工大旧主楼竹筋混凝土的楼板。类似的兴趣点还有很多,在学生上课产生疲劳感时,可以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2)兴趣点的度要把握好。兴趣点不能作为讲课重点,只能作为调节课堂氛围的手段。兴趣点的采用既要使学生感到这门课并不沉闷,又不能使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松散,以至于影响教学质量。 第二,结合其他的课程。笔者在辅导专业设计时发现,学生曾经在设计小区会所的时候以北京四合院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因此,在中外建筑史讲到这一部分时,可让大家回忆思考一下当初这位同学的方案从建筑史的角度看存在什么问题,是否可以设计得更完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门课以及相关课程的理解程度。 另外,可以和这门课相结合的还有学生的认识实习。由于笔者参加工作以来带过很多次实习,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提到一些和实习相关的内容。如讲到陵墓实例中的明孝陵时,就会提醒学生注意它的特点,因为在学生实习的时候要参观明孝陵。还有苏州园林,讲课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注意明清建筑的特点,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讲到山墙会让学生回忆一下安徽的马头墙。 4.效果反馈 在授课过程中,寻找兴趣点和结合相关课程这两种教学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教室大、人数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且通过结合相关课程可以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感到与自身相关,削弱了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三 结束语 高校的教学改革使许多课程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对每一位老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几年来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中外建筑史课程的调整,深深体会到了高校课程必须结合本校本专业的具体发展状况出发,适时地改变教学方法和内容,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建筑史论文:建筑史课程教学思路探讨 摘要:文章探讨了建筑学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定位,分析了建筑史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体系,提出了建筑体验教学、自助式教学与多元化教学等新方法,对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建筑学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特色应用型人才;建筑体验教学;自助式教学 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从单一化、整齐化走向多样化、特色化,创建特色名校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显要趋势。2011年和2012年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分别下发了《关于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实施意见》和《关于做好特色名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通知》。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创办于2006年,受办学历史及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类型、生源层次、办学传统等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从实际出发,着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应用型人才成为学院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建筑史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有效促进了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建筑学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定位 (一) 建筑学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特色应用型人才是在应用型人才基础上,在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不追求高而全,而是根据学校和专业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以及地方和区域的专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定位,集中有限的教学资源,使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有突破,在省内具有领先优势,在国内具有较好影响,从而形成特色和品牌。 建筑学特色应用型人才具有四大特点:(一)是具有比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具备系统、扎实的知识结构,与岗位工作相适应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二)是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执业能力,毕业生以突出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和能够解决实际建筑问题为特点。(三)是具有突出的职业适应能力,毕业生从业适应期短,能较好地满足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是要有积极创新的思维观念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二)建筑学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作为一所典型的地方普通高校,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办学定位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立足聊城,辐射鲁西北,积极为聊城市和鲁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 二建筑史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 (一)建筑史课程的培养目标 建筑学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既有扎实的职业工作能力,同时又具有较深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艺术想象力与创作力的专业人才。作为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结合建筑学特色应用型人才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建筑史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为: 注重学生的人文意识和文化底蕴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建筑史观和建筑史方法论、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富有创新意识,能将历史传统与设计实践结合,主动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建筑设计专业人才。 (二)建筑史课程的教学体系 为了培养特色应用型建筑人才,建筑史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在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三个方面的能力,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主体。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 不仅要建设课程硬件设施(如多媒体、图书等资料), 更主要的是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和探讨。在实践教学中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制订实践指导书,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筑学专业绘图室、CAD实验室、模型实验室等实践教学设施,为建筑史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为了满足实践教学,学院还与校外几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搭建了牢固的实践教学基地平台。 三建筑史课程改革 (一)教学内容 建筑史教学的主干由两部分组成,即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后者又以19世纪为界限,分为上下部分。调整各个部分的课时,适当增加学生们关注的当代建筑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中,只对每个时期的建筑类型、建筑发展进行概要的介绍,而对具体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社会背景、人文习惯、宗教文化等没有深入介绍,这一授课方式使得建筑历史平面化和静态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在讲述重点时期的建筑类型时,仔细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文文化、宗教信仰,使学生能够对当时的建筑发展有个较全面的理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了解自身感兴趣的建筑发展时期,主动学习和查阅资料,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 1、 多元化教学手段 建筑史不单是对历史建筑和建筑历程的介绍,还要考虑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建筑模型等。在讲述某时期的建筑时候,可以介绍与建筑相关的故事背景,或当地的人文文化,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传统教学手段不易表达的内容可利用模型,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模型,既可以是实物制作的,有条件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来完成。在讲授建筑史上的若干重要构件、重要典型建筑比如斗拱、柱式、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时,就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 2、建筑体验教学 由于对书本上的建筑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会造成学生产生许多疑惑。笔者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充分吸收广大前辈学者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前提下,将中国建筑实例(特别是位于当地)引人建筑史教学。如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史时组织大家参观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和山东聊城光岳楼,这样有利于学生更直观的接受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的熏陶,激发他们学习和研究建筑史的热情。在讲解现当代建筑时,组织学生到北京、天津、济南、青岛、上海、苏州等地体验参观,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深刻的记忆。 3、自助式教学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在适当地采用自助式教学。如在讲解现代建筑大师和当代建筑思潮时,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位大师或一种思潮共同收集资料、整理,最后由一位同学上台讲授。学生讲授之后,再由教师对其进行补充、修正。这种课堂角色的转换,一方便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论分析水平及建筑素养。 (三) 教学评价 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包含学生自己的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通过一个学期或一年的学习,到底学到了多少知识,它对个人以后工作或学习产生什么影响,这就是学生自己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课堂表现、课下交流、考试等形式表现出来。 2、对教师的评价 包含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每年学校和学院会组织教学比赛,评出教学新星。通过教学活动,一方面考核教师上课态度和效果,同时也增强了个人的教学水平。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通过教学评价系统进行的,每学期末学生到学校统一管理的教学评价系统进行本学期任课教师的网上评价,最后的评价结果会反映在教师年终津贴核算上。这些活动刺激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重视,提高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特色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学院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建筑史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方面进行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培养了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并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与沟通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有效促进了建筑学专业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中国建筑史论文:浅析包豪斯校舍在建筑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摘要:包豪斯校舍是包豪斯从魏玛迁到德绍后建成的校舍,它是现代主义建筑早期代表作之一,70年代作为建筑文物保护下来。设计人是包豪斯设计学院院长W.格罗皮乌斯。校舍的设计体现了格罗皮乌斯提倡的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等原则。它的设计布局、构图手法和建筑处理技巧等在以后的现代派建筑中被广泛运用。 关键字:包豪斯;建筑;里程碑 1926年在德国德绍建成的一座建筑工艺学校新校舍。该校校长、德国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设计。设计者在这个作品中完全排斥了复古主义的设计思想,开创性地运用了一整套现代建筑设计手法,把实用功能、材料、结构和建筑艺术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座校舍标志了现代建筑的成熟,被认为是现代建筑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范作品。 1、包豪斯校舍简介 校舍总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主要由3部分用房组成:教学楼、生活用房和学生宿舍组成,此外还有附属职业学校,整个平面如三叶风车,打破了传统的对称格局。 设计者首先从各用房的使用功能出发来安排各部分的关系,同时综合解决建筑的艺术形象问题。它与复古主义的设计程序──先预定一个传统的建筑形象(一般总是对称的),然后再在其中安排房间,完全不同,被称为“由内而外”的设计方法。 设计者也排斥了复古主义常用的石头建筑的外貌,从钢材、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新材料以及框架结构等提供的新的可能性出发,取消了挑檐、古典列柱、石刻和线脚,采用了简洁的平屋顶、大片玻璃窗和抹灰墙面,同时细致地设计了诸如条窗、雨罩、挑台和窗格的比例造型,使建筑显现出清新、明洁、朴素的现代风格。设计者强调建筑本身的体形美和材料的本色美以及各座建筑之间高低、体量、方向和虚实的对比,空间形象生动多样,也显示了各单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室内设计注意与建筑外型取得谐调。 2、包豪斯的风格 校舍的形体和空间布局自由,按功能分区,又按使用关系而相互连接。它是一个多方向、多立面、多体量、多轴线、多入口的建筑物。为了使基地不被建筑隔断,公共活动部分和行政办公用房底层透空,可通行车辆、行人。 按各部分不同的功能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赋予不同的形象。实验工厂是一大通间,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和悬挑楼板。外墙采用成片的、贯通三层的玻璃幕墙,既利于采光,也显示出与其他部分不同的外形。教室楼也是框架结构,由于间距不大,构造比较轻巧。水平的带形窗和白墙相间是它的外形特征。宿舍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和承重砖墙的混合结构;墙面较多,窗较小,各房间外面有各自的小阳台,形成了宁静和互不干扰的居住气氛。食堂兼礼堂是集体使用的大空间,外形开朗。屋顶全是平顶,为空心楼板上设保温层,铺油毡和预制沥青板构成,人们可以在屋顶上面活动。全部铸铁落水管隐藏在墙内,外形整洁。[1] 在造型上采取不对称构图和对比统一的手法。一个个没有任何装饰的立方体,由于体量组合得当,大小长短和前后高低错落有致,实墙和透明的玻璃虚实相衬,白粉墙和深色窗框黑白分明,垂直向的墙面或窗和水平向带形窗、阳台、雨篷比例适度,显得生动活泼。 3、包豪斯的思想 包豪斯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可以从包豪斯宣言中得到体现。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艺术家最崇高的职责是美化建筑。今天,他们各自孤立地生存着,只有通过自觉,并和所有工艺技师共同奋斗,才能得以自救。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一幢建筑是各种美感共同组合的实体。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可能灌注入建筑的精神,以免迷失流落为‘沙龙艺术。 艺术不是一种专门职业。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之间在根本没有任何区别。艺术家只是一个得意忘形的工艺技师。在灵感出现并超出个人意志的珍贵片刻,上苍的恩赐使他的作品变成为艺术的花朵。然而,工艺技术的熟练对于每一个艺术家采说都是不可缺少的。真正创造想象力的根源即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面。…… 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家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没有那种足以使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立起自大障壁的职业阶级观念。同时,让我们创造出一幢将建筑、雕刻和绘画结合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干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相之矗立在云霄高处,变成为一种新信念的鲜明标志。[2] 4、包豪斯在建筑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可以说德绍包豪斯校舍的建立,是格罗皮乌斯个人设计思想的充分展现,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和建设的时候不仅仅要重视建筑的基本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还要积极的关注艺术和技术,使得两者互相统一让她们在建筑中能够有机的彰显出来。包豪斯这个建筑通过对校舍建筑的创新,引入了更加合理的构图、结构布局、现代建材、进行装饰的简化等,建筑产品的标准化、工业化以及规模化的生产等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包豪斯尽情地体现着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本身质感的优美和力度,并让世人看到了影响整个20 世纪建筑直线条的明朗和新材料的庄重,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美。与其说包豪斯是由格罗皮乌斯一手设计的一座建筑,亲手创办的一所艺术设计学校,不如说它是一种影响全球设计教育思想的代名词。 可以说包豪斯校舍不仅是对现代建筑设计思想进行的一次较完整的系统的实践和创作,而且与此同时现代建筑设计的大门也得到了开启。从长远的思想影响来看,包豪斯校舍及其设计流派,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一种观念和基础。所以,从更深层次上的意义来说,我们可以把这个包豪斯校舍称作为现代建筑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建筑史论文:运用全球史观进行建筑史教学的改革 摘要:建筑史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学研究门类,除了它的专业性特征以外,也具有历史学研究的普通性特征,因此我们就要按照一般历史学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建筑史,来探索建筑史教学改革的途径。本文主要探讨了运用全球史观进行建筑史教学改革的方面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史观 建筑史 教学改革 了解史学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适当借鉴现代史学理论对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设计的创新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当前,史学界关注度较高的史学观念是全球史观,作为研究历史的新观点和新视角,主要强调的是从一个整体的视角出发,以文明为单位来考察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横纵向历史现象。在这种新观点的指导下,对建筑史教学改革的研究将会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收获。 1.全球史观的定义 史学界一般将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视为全球史观的开创者,认为他在1955年的论文集《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史学》中首次提出“全球史观”。全球史观,主要以突破西方学术界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或称“西欧中心论”、“欧美中心论”和“西方中心论”)的限制为特征,主张历史研究者要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去克服民族和种族的局限性,以公正无私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2.全球史观对建筑史教学的影响 传统的建筑史教学在课程安排上分为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两类。多数学校的中国建筑史课程以潘谷西的《中国建筑史》为教材,外国建筑史课程以陈志华的《外国建筑史》和罗小未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为教材,多数教师也是参照教材按照朝代更替、时代变迁讲授建筑史演变过程,并辅以类型专题配合。这种分国家、分年代的教学方式固然有它的优势,比如可以对各个时代下不同建筑类型了然于心,但是也带来一定的弊端,比如对中外建筑史的割裂认识,不能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缺乏中外建筑史的交流和互动学习。 如果运用全球史观来思考建筑史教学改革的话,在教学体系和内容编排上将会有很大的变化。全球史观强调全球、全局的视野,主张历史要横向联系,建筑史教学可以借鉴全球史观的特点,改变中外建筑史分家的教学体系,把课程整合化,用一种全球化的视野去考察不同文明类型下,同一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建筑文化和交流;或是同一文明类型下,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建筑文化和交流,真正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对比。 3.全球史观指导建筑史教学改革的方面 目前的建筑史教学中,中外建筑史两大理论板块一直处于泾渭分明的发展状态,难道中国与外国的建筑风格真的是各自发展?在建筑史教材的内容编排上也多数是按时间序列说明建筑物的发展,难道仅仅是时代的推进让建筑风格不断演变?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世界是多元的、立体的,跨时空、跨地域的文明交流从来没有中断,正是这种交流造就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之间的横纵向影响。在建筑史教学中,应该建立起跨越时空的内在联系,展示世界建筑史的基本谱系和概貌。在本科建筑史教学中,开设一门世界建筑史课程,编写一本世界建筑史教材是很有必要的一项工作。 3.1 世界建筑史课程 开设世界建筑史课程是很有必要的,这便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让学生形成一种新的史观去认识世界建筑文化,那么,这个课程应该在几年级开?原来的中外建筑史课程是否就要取消?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笔者认为,课程安排可以设想如下: 一年级开设世界建筑欣赏和建筑师介绍,从观念上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感性认识,无教材;二年级开设世界建筑史,进行通史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树立把建筑文化放诸全球的眼界,世界建筑史教材;三年级开设中外建筑史课程,对具体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的建筑思想,中外建筑史教材;四年级开设专题史课程,内容涉及园林、城市、古建等,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无教材。 3.2 世界建筑史教材 全球史观指导下的世界建筑史教材应该是一个基于整体认知观下的分层次、重比较的教材,以全球为视野,文明为单位来讲述建筑史的发展、变化和交流。在内容选取和编排上有以下几个重点: (1)整体框架的构建 全球史观反对中心论,反对仅以“民族国家”为历史叙事单位,主张以“全球”作为历史研究的单位。站得高方能望的远,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建筑的细枝末节,将很难从繁冗复杂的专业史中脱离出来,也很难审视我们国家的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史中的地位。应该建立一个世界建筑的基本谱系,中外合编,方便学生了解同一时代不同国家,或是不同时代同一国家的建筑历史发展状况,这种尝试在东南大学建筑系已经有成果。这样的整合便于把握全球建筑史状况,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到中国的宋朝在修建元大都,而同时期的西班牙在建阿尔罕布拉宫诸如这样的知识点。 (2)叙述单位的编排 传统的建筑史教材常常以国家、民族、地域以及建筑风格、类型等作为单位进行分类,这些研究单位都有过于庞大或过于微小或关联不够直接等的嫌疑,多数教师在授课内容上也不够全面,往往是就建筑物论建筑物,对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都是介绍较少的,几乎把建筑史教学变成了纯案例的展示,而没有引导学生将建筑史与政治、社会、文明统一考虑,并且,我们的学生多数来自理科背景,本身缺乏历史素养,当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和资料时,如果没有明确的引导或是引导不够,更容易陷进建筑本身不能自拔。 在全球史观的指导下,建立以文明为单位的建筑史教材,中外合编,古今贯通,突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文明因素对建筑的影响,突出文明的传承和交流,借鉴齐格勒的《新全球史》的框架,设想的建筑史大体系如: 第一部分:早期复杂社会的建筑(公元前3500-前500年) 第二部分:古典社会组织的建筑(公元前500-公元500年) 第三部分:后古典时代的建筑(公元500-1000年) 第四部分:跨文化交流的时代的建筑(公元1000-1500年) 第五部分:全球一体化的缘起的建筑(公元1500-1800年) 第六部分: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的建筑(公元1750-1914年) 第七部分:现代全球重组时的建筑(1914年至今) 通过新的研究基本单位的确定就是希望能够弥补过去建筑史研究中的不足,把全世界的建筑放入一个体系,去关注背景,关注交流,获得一些新的发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 3.小结 时刻把握全球史观倡导的全球视野,建立以文明为单位的研究体系,重比较、重交流。以培养学生的全球眼光为目的,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史观,学会历史研究的方法,使学生真正能全面的接受世界建筑文化的熏陶,不仅是为了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学生今后的人文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国建筑史论文:基于历史文化的外国建筑史教学 摘要:本文结合外国建筑史教学内容、教学现状,指出外国建筑史教学中容易忽视历史文化背景介绍的问题,重申历史文化背景介绍是学生理解、掌握历史建筑“灵魂”的关键,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外国建筑史;历史文化;教学方法 外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国外建筑的重要课程。历年教材基本采用按风格分阶段介绍的方式,以各国纪念性建筑为主要类型,以欧洲建筑为主干。章节以案例形式展开,围绕着四个“W”进行,即这是什么(What),在什么时候(When),在哪里(Where),什么原因(Why)[ 卢永毅. 同济外国建筑史教学历程——访罗小未教授[J]. 时代建筑,2004(6)],其中以What(即每一建筑案例的三度空间形式)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这样的教材编排方式奠定了外建史教学的基础,使外建史的教学停留在有关静态“类型”和静态形态学认知的阶段,使整个建筑历史变为一种风格目录,那些优秀纪念性建筑被消解成各种不同的符号——平面、立面、柱子、檐口、山花、装饰、拱券……,被现象化成一套套没有时间的母题,学生们可以把这些符号和片段当成一种外衣来装扮他们的设计作品,但这种没有深刻理解形式叙述背后意涵和原因的借用,即便在公众中间产生出某种意义的联想,但作品本身依然是没有灵魂的拼贴。 当然,现行的外建史考虑了历史对建筑认知模式发展的影响,在每章节前有围绕着Why展开的历史简介,然而这种背景介绍主要聚焦于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政治、经济变化,关于宽泛,缺乏针对性。而真正的历史背景应该是对那些隐藏在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建筑的平面、立面、装饰后面的深刻语意的历史文化诠释,是展现建筑与社会文化间互动的历史。如从原始时期一直到近代工业革命,纪念性建筑的类型大多与宗教信仰有关,它们更多的是与宗教变化、思想信仰变化、仪式的变化密切相关,是一种将信仰体验有形化、仪式化、叙述性表达的艺术。当时设计者试图让所有接近和走进建筑的人(无论是传道者、君王,还是信徒、民众)都寻找到“被感知到”的体验。这些体验进一步转化成表意性结构,这些结构就是那种被历代居民所理解、传承的,拥有灵魂的建筑模式。当然这些模式也反映了设计者和建设者们是怎样认识他们工作,并怎样将他们的工作理性化的。因此,不涉及宗教信仰变化、仪式变化以及与这些变化相对应的历史都难以使学生理解形式背后更深的内在,无法使学生触摸到影响那些国家居民灵魂的 “活”的力量。 因此,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此前的建筑以信仰类纪念性建筑为主),笔者更注意对各种文化世界图景、以及宗教信仰图景的介绍。因为当时的设计者想要为民众的信仰体验提供某种结构,使居民可以从中“阅读”出某种意象性,即在建筑中表述影响设计者和体验者的世界图景或宗教信仰图景,而这些影响着建筑平面、立面、装饰等的宗教信仰或世界图景才是建筑关键。 例如南亚和东南亚的古代建筑设计者将他们的精力与创作一直放在对曼荼罗图形或宇宙图示的表现上,因为在他们看来 “曼荼罗”就是“含藏宇宙本体”者,这种世界图景源于古印度的太阳崇拜和生殖崇拜,后分别由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等继承[ 吴庆洲. 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0]。所以,曼荼罗成为东南亚建筑学的中心主题,而不太重视建筑结构的创新,整个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佛教、印度教建筑的平面都是在“曼荼罗”信仰的影响下生成的。所以在介绍印度、东南亚建筑之前,曼荼罗成为重点介绍的背景知识。 首先要介绍曼荼罗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所含的世界图景,然后介绍这样的世界图景对建筑的影响。如同心结构的曼荼罗有方、圆、方圆几种形式,其中圆代表运动、因果、时间(图1)。在印度,运动和时间都是不明确的,因此圆是阴性的象征,代表地球,象征世俗世界[ 吴庆洲. 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8]。在佛教的传统中正好倒过来,圆成为天球的象征,正方形成为地球的象征,因此在佛教的象征性建筑中经常使用圆形,如桑奇大窣堵坡(图2)。正方形曼荼罗是明确、不变之意。一个正方形尽管它的尺寸可大可小,但其轮廓总是一样的,它不像三角形,其轮廓可以改变。因此,正方形曼荼罗成为印度建筑首选的形式,它象征着次序、不含糊的形式、男性、天球和绝对,象征神灵世界[ 吴庆洲. 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8]。正方形在印度被认为是阳性的图形,印度教的圣殿或胎室通常是正方形的轮廓。在南亚、东南亚遗存的佛教、印度教寺庙中,一般使用方形曼荼罗作为其平面设计的依据,通常是一个大方格图形,其中以交叉网格线划分出许多小方格。这种在中心方格周围安排小方格的图式代表神灵的世界,是同心宇宙组织结构图案的反映。最典型的是64 格分划的曼杜卡曼荼罗(Manduka Mandala)(图3)与81格分划的帕拉马萨伊卡曼荼罗(Paramashayika Mandala)(图4)。这两种曼荼罗都是印度教教义的反应,印度教既是多神崇拜的宗教也是一神崇拜的宗教,他们主张“我主创诸天”,即我主(梵天、湿婆、毗湿奴)就是一切其他天神,由中央的梵天大神及围绕其周围的诸神表示。反映在南亚、东南亚的佛教、印度教建筑中就是不仅突出胎室或主塔殿,而且将主神所创的“诸天”通过门、附属小室或其他附属塔殿展现,这些附属小室或塔殿供奉的次要神像,呈几何形式规则的围绕着中央的塔殿,形象地反映了“我主创诸天”的印度教教义,如以曼杜卡曼荼罗为平面的吴哥巴肯山殿(Phnom Bakheng)(图5),以及以帕拉马萨伊卡曼荼罗为平面的吴哥巴扬寺(图6)。 在介绍完曼荼罗图式及其曼荼罗对南亚、东南亚传统宗教建筑的影响后,笔者在课堂设计上进一步介绍了印度著名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的设计作品博帕尔议会大厦(VIDHAN BHAVAN)和斋普尔博物馆,解读曼荼罗图式及其南亚传统建筑对于南亚现代建筑设计的深刻影响,加深学生对查尔斯.柯里亚作品的理解。 做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对建筑的认知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尝试将课堂的理解融入到实践之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所学内容。首先,让学生通过VRML( V irtual Reality Mode ling Language,即虚拟环境)模拟建筑及其历史环境,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空间环境,并要求学生模拟仪式过程,分析仪式对建筑布局、空间塑造的影响。其次,设置开放、互动的讨论环节,让学生提前分组准备不同风格建筑的背景资料(包括社会、宗教、经济、技术、建筑师等),以ppt或视频动画的形式在课堂展示、分析这些背景对建筑的影响,然后教师总结、阐述关键,并进一步提出更深入地问题以备学生课后思考。再次,注重相同类型建筑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对比,如将基督教堂与中国寺庙对比,将印度的印度教建筑与东南亚的佛教建筑对比,将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对比等等,在比较中体验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如何导致相同类型的建筑在形制上所产生的巨大差异。 总之,因为这些优秀的历史建筑不仅是为遮风避雨而造,更是为心灵而造。所以,为了让学生读懂建筑中不同层次的表达,在教学上就要像剥洋葱一样楔入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或世界图景,让学生关注建筑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间的互动,让他们不仅仅记得风格、符号,而且理解形制背后那些“活”的灵魂;不仅仅将这些建筑看做空间视觉艺术的中心,而且认识到一切建筑形制都生长自一种习俗和信仰体系,认识到所有优秀建筑作品都因与文化间的互动而源远流长。 中国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论文:浅谈中国建筑史 【摘要】:中国建筑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且丰富多彩。 【关键词】:建筑史;文化;特色 中国建筑自其源始以至于今,未尝一时停止其活动,其蜕变为继续的,故欲强为划分时期,本为一种不合理且不易为之事。然因历朝之更替,文化活动潮平之起落,以及因现存资料之多寡,姑分为下列各时期。 一、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 自上古以至秦。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极缺乏。殷周战国以来城郭宫室陵墓遗址虽已有多处确经认定,但尚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殷以前则尚无实物可考焉。 中国建筑之原始,究起自何时,殆将永远笼罩于史前之玄秘中。"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字,以蔽风雨"。此固为后世之推测然其所说穴居之习,固无疑义,直至今日,河南山西一带居民,穴居仍极普遍。宫室与穴居可以同时并存,未必前后相替也。 二、两汉时期(公元前204 -公元220年) 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发育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建筑之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但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阙数处,他为间接之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 阶基为中国建筑三大部分之一。其在汉代,未央宫前殿,"疏龙首山以为殿台";"重轩三阶",文献可稽。川康诸阙亦有下以阶基承托,阶基四周刻作若干矮柱及斗者。画像石中,厅堂及阙下亦多有阶基,亦用矮柱以承阶面,柱与柱之间刻水平横线,殆以表示砖缝。直至唐五代,此法尚极通行。 柱及础 彭山崖墓中柱多八角形,间亦有方者,均肥短而收杀急。柱之高者,其高仅及柱下径之三点三六倍,短者仅一点四倍。柱上或施斗拱,或仅施大斗,柱下之础石多方形,雕琢均极粗鲁。孝堂山石室正中亦立一八角柱,高为径之三点一四倍,上下同径无收杀。其上施大斗一枚,其下以同形之斗覆置为础。出土汉墓砖中亦有上有斗下有斗形础之圆柱或八角柱,殆即此类柱之砖制者;但较为修长,其高可及径之五六倍。画像石中所见柱,难以判其为方为圆,柱下之础石,似有向上凸起而将柱底凹入,使相卯合者。汉代若果有此法,虽可使柱稳定,然若上面重量过大或重心偏倚,则易使柱破裂,故后代无用此法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 -590年) 虽在当时政治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仍极为澎湃。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之一大动力。实物之在艺术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Greece Buddhist)之种种圆和生动之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南北朝建筑已具备后世建筑所有之各型,兹择要叙述如下: 石 窟 敦煌石室平面多方形,室之本身除窟口之木廊外,无建筑式样之镌凿,盖因敦煌石质不宜于雕刻也。云冈,天龙山,响堂山,均富于建筑趣味,龙门则稍逊。前三者皆于窟室前凿为前廊;廊有两柱,天龙、响堂并将柱额斗拱忠实雕成,模仿当时木构形状,窟内壁面,则云冈、龙门皆满布龛像,不留空隙,呈现杂乱无章之状,不若天龙、响堂之素净。由建筑图案观点着眼,齐代诸窟之作者似较魏窟作者之建筑意识为强也。 殿 关于魏齐木构殿宇之唯一资料为云冈诸窟之浮雕(第11图)及北齐石柱上之小殿(第17图)。殿均以柱构成,云冈浮雕且有斗拱,石柱小殿则仅在柱上施斗。殿屋顶四注。殿宇其它各部当于下文分别论之。 塔 塔本为瘗佛骨之所,梵语曰"窣堵坡"(Stupa),义译为坟,冢,灵庙。其在印度大多为半圆球形冢,而上立刹者。及其传至中国,于汉末三国时代,"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殆即以印度之窣堵坡置于中国原有之重楼之上,遂产生南北朝所最通常之木塔。今国内虽已无此实例,然日本奈良法隆寺五重塔,云冈塔洞中之塔柱(第11图)及壁上浮雕及敦煌壁画中所见皆此类也。云冈窟壁及天龙山浮雕所见尚有单层塔,塔身一面设龛或辟门者,其实物即神通寺四门塔,为后世多数墓塔之始型。嵩山嵩岳寺塔之出现,颇突如其来,其肇源颇耐人寻味,然后世单层多檐塔,实以此塔为始型。塔之平面,自魏以至唐开元天宝之交,除此塔及佛光寺塔外,均为方形;然此塔之十二角亦孤例也。佛光寺塔亦为国内孤例,或可谓为多层之始型也。 四、隋、唐时期(公元590 -906年) 隋再一统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土木,为唐代之序幕。唐为中国艺术之全盛及成熟时期。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天宝乱后,及会昌、后周两次灭法,建筑精华毁灭殆尽。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砖石佛塔最多。隋代一石桥,唐末一木构佛殿,则为此期间最可贵之遗物。唐之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胜,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见长,诚蔚然大观。 隋、唐建筑实物之现存者,就型类言,有木构殿堂、佛塔、桥、石窟寺等物。其中石窟寺本身少建筑学上价值。此外尚有钟楼之一部分,亦因不全,不得作一型类之代表物。但在间接资料中,则可得型类八九种,以资佐证。在史籍中亦可得一部分之资料也。 城市设计 隋、唐之长安与洛阳,均为城市设计上之大作。当时雄伟之规,今虽已不存,但尚有文献可征。 隋文帝之营大兴城(长安),最大之贡献有三点:其一,将宫殿,官署,民居三者区域分别,以免杂乱而利公私;又置东西两市,以为交易中心。其二,将全城以横直街分为棋盘形,使市容整齐划一。其三,将四面街所界划之地作为坊,而其对坊之基本观念,不若近代之block,以其四面之街为主,乃以一坊作为一小城,四面辟门,故言某人居处,不曰在何街,而曰在何坊也。街道不唯平直,且规定百步、六十步、四十七步等标准宽度焉。顾炎武言:"予见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唐代建置之气魄,可以见矣。 五、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6 -1280年) 五代赵宋以后,中国之艺术,开始华丽细致,至宋中叶以后乃趋纤靡文弱之势。宋、辽、金均注重于宫殿之营建;其宫殿虽已毁尽,其佛寺殿宇之现存者,尚遍布华北各省;至于塔幢,为数尤夥。作风手法,特征显著,规例谨慎,循旧制之途径,增减嬗变不已。此期除遗留实物众多外,更有营造法式一书,为研究中国历代建筑变迁之重要资料。 自五代、宋以后实物存者渐多,依其结构,可分为木构、砖石塔幢及其它三类分别叙述之。就年代言,辽与北宋约略同时,金则略当南宋而短,故所举各例,但以年代为序,不分南北畛域也。但就地方特征言,则凡边疆地带去文化中心愈远则其所受文化新兴影响愈迟。当宋之世,虽在战争中屡败于辽、金,而在文化上则辽、金节节俯首于汉族。文物艺术之动向,唯宋是瞻。自实物观之,同时代之遗物,凡边陲所见胥保存前期特征较多焉 六、元、明、清时期(公元1280 -1912年) 元、明、清三代,奠都北京,都市宫殿之规模,近代所未有。此期间建筑传统仍一仍古制。至明清之交,始有西藏样式之输入外,更由耶稣会士,输入西洋样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之刊行,则为清官式建筑之准绳。最后至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醒于新异,标准摇动,以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一时呈现不知所从之混乱状态。于是民居市屋中,旧建筑之势力日弱。 七、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以后) 民国初年,建筑活动颇为沉滞。迨欧美建筑续渐开拓其市场于中国各通商口岸,而留学欧美之中国建筑师亦起而抗衡,于是欧式建筑之风大盛。近二十年来,建筑师始渐回顾及中国固有之建筑,遂有采其式样以营建近代新建筑者。自此而后,建筑师对于其设计样式均有其地域或时代式样之自觉,不若以前之惟传统是遵。今后之中国建筑,亦将如今后世界各处之建筑,将减少其绝对之地方性。然因传统,背景,民族气质等等元素之不同,亦将自成一家,但其形成,则尚有所待耳。 中国建筑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它给我们以审美享受,为研究历史和科学提供实证,为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提供借鉴。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而且是一部极有价值的爱国主义教科书。 中国建筑史论文: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教学体会与探索 摘要:为使学生从更广阔、更宏观的角度学习并掌握近现代时期外国建筑的发展背景与主要脉络,从5个方面对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教学提出探索和提议,指出在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教学中,应加强与社会背景、艺术史、古代建筑史的联系,注重史论与理论的平行教学,强调建筑作品的个案分析,加强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渐建立自己的建筑观。 关键词:建筑史;教学;建筑观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是建筑学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建筑学系学生的必修课。相对于外国古代建筑史,该课程具有知识点琐碎、理论流派繁多、信息量大等特点。随着图文资料的增加与网络信息的传递,学生能够更多更直接地了解国外最新的建筑动态,他们对新建筑思潮的敏感度与接受力超过了部分教师。然而,大部分学生对这些信息的了解比较片段化、图像化,对一些建筑现象或思潮缺乏必要而系统的认识,这些图像与知识在学生的头脑里是一种无序的状态,从而最终导致他们对近现代建筑的发展仅仅停留在图像或流派的层面上,对其相关背景及其内在逻辑缺乏必要的了解,更谈不上建立自己的建筑观[1]。近十年来,随着国内学者对建筑史更深入的研究,以及外文原著和译著的出版,我们逐渐了解和接触到更多史学家与理论学者理解建筑的方式。学生素质的提升与史学研究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筑史教学中,首先,不仅要使学生明确建筑概念,了解建筑现象与背景,还要拓展社会人文等相关知识,使学生从更广阔、更宏观的角度去观察建筑现象;其次,强调对建筑师或建筑作品的个案分析,引入建筑理论学者的分析方法,加强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最后,通过对建筑大师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建立时代使命感及社会责任感,并逐渐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建筑观点。 一、注重与社会背景的联系 外国近现展与其社会背景的大变革有着密切联系,“近现代(modern)”的划分也正是以英国工业革命为分界点。工业革命不仅使英国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强国,也改变了整个欧洲城市的面貌,同时也带来了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的大发展。工业革命为近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则为现代建筑带来了思想上的启蒙与变革。在启蒙运动“重理性”思想的影响下,欧洲建筑领域19世纪出现了功能理性主义与结构理性主义思想。从劳吉埃长老(Mare-Antoine Laugier)到勒·杜克(Eugène Emmanuel Viollet-le-Duc)、普金(Augustus Welby Northmore Pugin)和肖阿西(Auguste Choisy),他们的建筑思想成为经典现代建筑思想中功能理性、结构理性主义思想的先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强调社会背景的变化对建筑学的影响,并以此解释现代建筑发展、演化的原因和动力,使学生能够打破单纯建筑现象的束缚,从更广阔的角度来审视建筑的发展。 二、注重与艺术史的联系 传统的外国建筑史教学较多强调建筑史本身的专门性,旨在发现建筑史的客观规律,实际上,外国建筑史教学应更加关注其与艺术史的联系,增强学生的人文知识。事实上,在西方建筑史中,建筑一开始就与艺术密不可分。他们最初将建筑、绘画和雕塑三门艺术归于“美的艺术”。这种观点在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就已形成,后得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论学者的肯定并传承下来。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雕塑和绘画这三门艺术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造型艺术观念[2]。 而现代建筑是整个现代艺术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建筑的创新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绘画、雕刻和装饰艺术中的革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20世纪20年代末成立的德国包豪斯学校,所聘请的都是如康定斯基、纳吉等当时西方绘画、雕刻和工艺设计领域叱咤风云的先锋艺术家。他们的思想对包豪斯的早期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所开设的基础课也为包豪斯设计教育作出了极大贡献。此外,勒·柯布西耶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本身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建筑学教育,学美术出身,并且在以后的建筑职业生涯中,一直坚持绘画创作,并以此作为建筑灵感的源泉[3]。 三、注重与古代建筑史的联系 相对于19世纪末之前的外国古代建筑,学生们对多变、新奇、创新的近现代建筑更感兴趣。但在近现代建筑史的教学中,绝不能与古代建筑史隔离,在某些层面二者有清晰而复杂的联系。如:许多学生常常为法国启蒙运动时期部雷的“纸上建筑”所震撼。实际上,部雷与列杜的建筑深受18世纪意大利建筑理论学者皮拉内西的雕版画影响。而皮拉内西对古罗马建筑废墟的描绘与再创作对部雷等建筑师的创造性思维产生了巨大影响。古罗马精髓及“宏伟壮丽的”建筑在18世纪再一次呈现在建筑史上。尤其在“后现代”时期的教学中,许多古代建筑史上的案例会多次出现在后现代建筑师的作品中,如矶崎新的“筑波广场”与米开朗琪罗的“卡比多广场”之间的关联;后现代建筑大师格雷夫斯反复使用的“拱心石(Keystone)”,在这种知识点的联系与相互比较中,学生既能重新回顾古代建筑史的知识点,又能增强对建筑历史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历史与理论的平行教学 传统建筑史教学较多强调建筑的线性发展,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也有一条明确的线索,比如现代建筑的开端设定在威廉·莫里斯和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之后经历了“新艺术”、现代主义的演进,在建筑四大师手中得到最大发展,达到顶峰。随之而来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多元化思潮集中体现了现代运动的成果,这种更替形式的论述在许多建筑史的参考书中都有表述。这种线性发展的观点来自佩夫斯纳(Nikolaus Berhard Leon Pevsner),许多教材与参考书都采用了这种建筑史线性发展的方式。与佩夫斯纳有相同观点的还有吉迪翁(Sigried Giedion)和希区柯克(Henry-Russell Hitchcock),但是这种线性历史观的研究方式在二战后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理论学者开始把现代建筑的发展放在更加广泛的背景来看待,从社会学、政治经济、人文进步等方面入手,展示了一个不同的、多元化的理论形式。其中,包括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曼弗雷多·塔夫里(Manfredo Tafuri)、列奥纳多·本涅沃罗(Leonardo Benevolo)、美国的科林·罗(Colin Rowe)等[4]几位理论家,他们的研究对建筑史论多样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贡献。 建筑史的讲解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建筑现象的描述、建筑流派的比较等,而应该更多地了解和研究各种建筑史方法论,多元地解释建筑史,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必要的学者,并推荐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著作。如赛维的《建筑的现代语言》(The Modern Language of Architecture),塔夫里的《建筑的理论和历史》(Theories and History of Architecture)和《现代建筑》(Modern Architecture),本涅沃罗的《西方现代建筑史》(History of Modern Architecture)等,以多元的视角看待并批判现代建筑,建立富有批判性的建筑观。 五、注重建筑作品的个案分析 密斯是现代建筑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教学中,密斯及其作品是必须讲解的内容。巴塞罗那展馆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于其自由平面、流动空间及水平与垂直的板片元素的运用,但不去了解这座建筑的真实结构,包括隐藏在板片式墙体中的轻钢支撑,就不能理解密斯如何创造了空间的流动性和无限性,如何创造了墙体与柱在彼此分离中对话的可能性。换言之,只有将建筑形式与结构形式结合讲解,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巴塞罗那展馆的精髓所在[5]。 外国建筑史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熟悉某些作品取得的成果,而且要关注经典建筑作品背后的成因。可见,外国建筑史不应该仅是建筑风格形式的演变史。同济大学王骏阳教授曾指出,加强个案作品的建构分析正是超越风格演变史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其目的是避免学生将建筑简单地等同于风格和形式。 讲解好建筑史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既要求教师讲得好,又要求学生积极配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外国建筑史相关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非常必要。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推荐的参考书籍,挑选自己喜爱的建筑师和建筑作品,分析其思想或作品的成因,以图纸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收集整理资料、阅读文献到完成作业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提出了自己的建筑观点,完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变化。 目前,学生对设计的兴趣远大于对历史的兴趣。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储备更多的知识,努力在丰富教学形式、完善教学内容等方面作尝试和探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观历史课程在设计学科中的尴尬地位。 中国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新探索 摘要: 针对目前中国建筑学专业本科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评述东北大学建筑系在该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进行的、激发课程教学“活力”的初步探索。通过对该课程在教学资料“活化”、教学方法优化、课群关系“联动”、考核机制开放等方面的改革分析,总结东北大学建筑系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经验,以期抛砖引玉,探讨切实提高教育实效的途径。 关键词: 中国建筑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 一、课程教学现状 建筑历史是人们了解建筑与建筑学最有效的途径。中国建筑历史是建筑学的一门主干理论课[1],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建筑历史知识与理论修养,使学生在掌握建筑历史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设计和分析研究能力,为进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建筑创作打下坚实基础。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国建筑史在建筑学专业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从目前多数院校普遍教学情况看,中国建筑史课程仍以传统的“听课、讲课”教学模式为主。这样的教学收效不佳,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充分调动, 难以 从真正意义上激发求知欲望和兴趣,教学效果也必然受到影响。学生上课做方案、背单词、睡觉,“开小差”,的现象屡见不解。一方面表明学生对建筑历史课主观认识偏颇、重视不足;另一方面更为深刻地显示出课程本身在教学组织和授课方式上客观地存在需要完善之处。 二、 激发“活力”的教改尝试 东北大学自恢复开办5年制建筑学专业以来,始终以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学 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锻炼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出发点,积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教育实效。中国建筑史课程自开设以来,更是针对目前本科建筑史教学普遍存在的“沉闷”现状,不断探索激发课程“活力”的有效方法,从教学资料、教学方式、课群关系、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 (一)“活化”教学资料 中国建筑史的教学内容具有时代跨度大,建筑类型丰富,知识内容繁杂等特点。传统的通史化教育尽管逻辑清晰,结构谨严,有明确的导向性,但是其鸿篇巨制的诠释性架构体系过于机械、僵硬、形式化。正因如此,统编的建筑历史教材往往使建筑系学生错觉地认为,掌握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建筑物代表、建筑师及其设计思想是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针对上述情况,东北大学建筑系在课程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资料,取消了固定单一的教科书,教学以专业教师教案为纲,在统编教材基础上结合不同授课阶段为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参考书内容除建筑史范畴,还涉及历史、文学、思想、艺术等相关综合领域,以鼓励学生拓展思路、广采博收,学生则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时间安排阅读。 其次,充分利用数字时代丰富的媒体信息,多渠道搜集电视、网络等有益的教育资源。如CCTV纪录频道播出的《故宫》《颐和园》等纪录片,《探索与发现》栏目涉及的历史建筑等内容。多种媒介的信息补充,使学生能够“生动直观”地感悟专业知识,系统地了解建筑发展的历史。另外,校外教学资源的利用也是教学资源扩展的一个直接、有效的补充手段。授课过程中,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沈阳及周边地区的历史建筑资源, 结合课程进度采取参观考察的方式,实地体验、近距离接触宫殿、寺庙、陵墓等古建筑,教师结合实物进行现场讲解(图1)。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对建筑实体的感性认识,也使得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充满活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 针对中国建筑史本科教学内容多而课时相对少的问题,学校采取厘清内容主次,把握难点重点,讲“点”串“线”地灵活教学安排,同时部分教学内容采取以问题为主导的“讨论式”教学方式。 中国建筑史基础理论部分,教师在授课时作整体性介绍分析,在课程讲授前把相关章节必须掌握和了解的问题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激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主动思考。建筑类型评述部分,改变传统的“听讲课”教学方式,采取“讨论会”形式,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部分内容为专题,以问题为主导,安排学生课下研习、课上汇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例如:在中国传统民居部分,根据知识点及内容特征分若干专题,教师提前将相关书籍、网站向学生推介,布置学生在课下做功课,课上进行分组汇报(图2)。在汇报过程中,可随机提问,互评讨论,教师也可现场指导,最后进行总结点评。这种以讨论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教”与“学”的乐趣,更能激发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不知不觉提升了学习表现,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刻、充分。 (三)“联动”相关课程群 为有效实现课程价值,学校还非常重视中国建筑史课程同其他主干课之间的目标一致性和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相关课程群的有效联动。 建筑史的教学除了为学生建立完整的建筑发展认知之外,还能为其他课程,特别是建筑设计的学习提供辅助和引导性作用[3]。学校中国建筑史教学特别注重与中、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历史建筑保护改造设计专题结合。例如:三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设置《沈阳老北站建筑保护及改造设计》题目(图3),引导学生将对历史建筑的研究分析与设计实践相结合,通过资料查阅、现场踏勘、实地测绘,实现建筑历史学习与建筑设计无缝对接,把学生对设计课的兴趣直接嫁接到建筑历史的学习中来,使中国建筑史与建筑设计课程有效联动,使设计专题成为建筑历史学习的有机延伸。从而引导学生探索各种建筑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培养全面、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建构科学的建筑观。 同时,学校中国建筑史课程还着力推动与实践教学之间的配合与互动,将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于建筑调研实习、建筑测绘实习、素描与色彩实习等实践环节。学生能够借助相关课程的学习机会,以体验、考察的方式加深对建筑历史知识的理解(图4)。 (四)开放考核机制 建立开放、合理的课程信息评价体系,并结合教改实施过程中的实践效果和反馈意见不断优化调整,是学校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采用综合的考核评定方式,即学生课程成绩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两部分按比例综合构成。平时成绩的考核除了包括学生个人作业、分组作业完成情况,还包括学生课堂表现 。期末试题中加大分析和论述题目分值,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和建筑史观的考查,而不仅仅是对统编教材中知识点的机械掌握。同时,尽量均衡两部分考核内容的分值比例,以期鼓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注重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 除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贯穿学生对教师授课情况的评价反馈。在课程开始前、教学过程中和课程结束后都设置问卷调查。问卷内容设计采用客观选项与主观建议相结合的模式,为消除学生不必要的心理顾虑,采取匿名方式收集学生对课程实施的反馈意见,鼓励学生讲真话,保证信息收集的原真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 正在提升的教育实效 东北大学建筑系中国建筑史课程开课几年来,以灵活性、主动性、参与性、实践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教学设置,调动了学生对建筑史学习强烈的兴趣,也激发出了课程应有的活力。课程教学在尝试与探索中取得了初步成效,2012年学院对首届建筑学本科毕业班课程教学效果调查评价,中国建筑史课程获得了第一名;同时毕业班的24名学生中,2名学生考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研究生。学生在课程调查问卷中表示:“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很累、也很轻松,课堂上轻松的学习氛围和课下有趣的动手、动眼、动脑一系列实践活动令人愉快”“上课后知道自己欠缺的东西很多,这无形中的压力让我知道,想把这门课学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借学生所言,东北大学建筑系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刚刚起步,为切实提高教育实效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尝试和调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付出更多努力。
动漫设计毕业论文:小议传统文化对动漫艺术设计的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其主要由民间的风俗、故事、礼仪和谚语等组成,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个最直接、最直观的有效表现载体。 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融合之路 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有效融合是由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动漫艺术设计的成功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用文化的角度去对动漫艺术设计所表达思想进行审视。在动漫艺术设计中,文化是重要的根基,而动漫艺术设计又对文化进行很好的发展和传播。在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融合之路。 我国的动漫产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有两次比较成功的动漫发展史。第一次为1957年,第一家专业的动画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期间有杰出的动漫艺术设计,产生大量的优秀动漫作品,如1955年的《东郭先生》、1956年的《骄傲的将军》等。第二次为改革开放以后到90年代初这一历史时期,中国迎来经济文化的全面复苏。这个时期虽然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尚没有出现实质性的突破,但是也产生了很多优秀动漫作品。如1979年的《哪吒闹海》、1991年的《抬驴》等。同时,水墨动画作为中国动漫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传奇,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动漫的发展。在动漫艺术设计中吸收中国水墨画的经典渲染法,对动漫作品中的意境、情景等的描述更加栩栩如生,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诗情画意美感。引用水墨画进行动漫艺术设计的动漫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以齐白石先生的画进行原创的《小蝌蚪找妈妈》。中国动漫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和成功促进了我国动漫事业的不断发展。 在现代网络经济时代,我国的动漫产业也对传统文化和动漫艺术设计进行了有效挖掘,充分实现了二者的有效融合。如2002年,成立了北京妙音动漫艺术设计有限公司,通过实现传统文化和动漫原创的艺术设计,产生了诸多优秀动画作品,如《至善之道》《中华德育故事》等。其中,《中华德育故事》还被台湾媒体的观察教育基金会“儿童及青少年优质电视节目”评定为五星级的推荐节目。又如,中央动画有限公司设计的《冰菊物语》动画片,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进行有效结合,作为一部典型的青春励志作品受到了广大青年的喜爱。 纵观中国动漫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我国的动漫产业中产生了许多传统文化和动漫艺术设计相融合的优秀作品,如《铁扇公主》《大闹天宫》《猪八戒吃西瓜》和《哪吒闹海》等,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大闹天宫》作为一部以典型的传统文化和动漫艺术设计相结合的作品,于1983年在法国得以公映,得到法国动漫界的广泛认可。在法国的《世界报》中对《大闹天宫》进行如下评定“它是一部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完美表达的作品,不仅具有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也超越了迪斯尼艺术的表现美感”。 借鉴传统文化,对动漫艺术设计进行创新 对于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曾经有人这样来形容:毛笔加鼠标。笔者认为这是对我国动漫产业的一种非常形象、准确的描述。所谓毛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笔,代表了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鼠标则是现代网络时代下动漫艺术设计所不可或缺的主要工具。通过将毛笔和鼠标进行结合,不仅能够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扬,而且还能与当代动漫艺术设计进行有效结合,实现动漫艺术设计的有效创新,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 (一)实现传统文化元素与动漫艺术设计的创新性结合 传统文化中的音乐、戏剧、武术、礼俗以及服饰等都是动漫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参考元素。在国外的诸多动漫艺术设计中,已经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与动漫艺术设计进行了良好的结合,这是我国动漫艺术设计需要着重学习的。如日本的《天空之城》采用管弦乐所具有的抒情效果,将其运用到动漫艺术设计中,增强了动漫作品的表现张力,显现了动漫艺术设计对音乐的有效把握。又如,美国的《功夫熊猫》融入了音乐、武术等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吸引了众多中国观众。因此,我国在进行动漫艺术设计的时候,要实现传统文化元素与动漫艺术设计的结合,实现动漫产业的创新性发展。一方面,动漫艺术设计可以融合大量的音乐元素。如在动漫艺术中融入主题曲、背景音乐、配音等音乐元素,增强动漫作品的主题表达效果,突出情节的波动性、加深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等。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中的服饰元素融入动漫艺术设计中。在动漫艺术设计中进行不同人物、不同特色服饰的装扮,实现动漫形象的鲜活性。 (二)促进传统文化的相关表达、历史题材与动漫艺术设计的创新性结合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相关的表达和历史题材是动漫艺术设计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因此,要实现它们之间的创新性结合。一方面,促进传统文化的相关表达与动漫艺术设计的创新性结合。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表达都代表了独特的中国文化气息,这些具有特色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是我们特有的文化内涵,如果将它们与动漫艺术设计进行创新性的结合,将会对动漫作品主题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促进传统文化历史题材与动漫艺术设计的创新性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经典的历史题材,如历史传说、历史典故、寓言等,这些都为动漫艺术的设计提供大量丰富的题材。在当前的我国动漫艺术设计中,很多人都主张西化,引入西方的故事和神话来设计动漫作品。然而,在动漫大国,如美国、日本等,它们却大量使用我国的经典故事,并对其进行不断的演绎,从而创造出杰出的作品。 (三)推动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创新性结合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民间艺术文化也是一门重要的文化,它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如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有皮影、水墨画、木雕、剪纸等,它们是对民间艺术的一种形象表述。动漫艺术设计已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传统民间艺术文化进行借鉴,形成了动漫作品的“中国学派”风格,其中皮影、剪纸和水墨画就是重要代表。如《猪八戒吃西瓜》就采用了独特的剪纸风格来进行动漫艺术设计,并融入了皮影戏的轴承作用来进行创作,开创了新的动漫艺术设计方式。在当前网络时代,我国的动漫艺术设计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来对动漫作品进行有效设计,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与时俱进的动漫优秀作品,促进我国动漫产业的有效发展。 (四)注重传统文化美德与动漫艺术设计的创新性结合 动漫作品的主题思想也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美德的弘扬,以对观众的道德人格塑造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动漫艺术设计中要注重与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等的创新性结合,体现独特的传统文化美德。第一,传统文化美德之“真”与动漫艺术设计的结合。动漫艺术设计者要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运用艺术的手段对现实社会中的真实艺术进行反映。如对生命、伦理、爱情、忠诚、人性、道德等的反映是动漫作品中反复咏唱和不断追求的主题。第二,传统文化美德之“善”与动漫艺术设计的结合。善是人们在生活中所追求的一种重要美德,因此,动漫艺术设计中对善的有效传递将会吸引众多观众,并在心灵上与他们产生共鸣,获得他们的最终喜爱。动漫艺术设计中的“善”要来源于现实生活,通过有效的提炼来反映一个时期的人们的精神追求。同时,动漫艺术设计也要注重与其他传统文化美德的融合,以创造出优秀的动漫作品。 结语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传统文化。促进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有效融合和创新,对于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笔者通过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融合之路,对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创新进行探讨。传统文化和动漫艺术设计的创新性融合是一种具有传统文化魅力的新型动漫艺术设计类型,可以有效促进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本文作者:解辉 单位:黑河学院) 动漫设计毕业论文:动漫毕业设计的正能量作用分析 如果毕业展从宏观上认识了专业,有了专业目标的初步建立,那么接下来的毕业设计演讲将会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告诉他们该如何做。本专业专门请优秀毕业生成立了毕业演讲团,向学弟学妹们交流他们在校的学习、毕业设计的创作过程、就业前景等等,同时还耐心地解答新生心中的种种困惑问题。这种真诚地交流给了学生对专业更为清晰的了解,犹如一股强劲的推力,激励着他们该怎样学习。用同专业、同龄人的“榜样“去展示和讲述,容易产生共鸣和沟通,也更容易接受。这种引导方式比单纯的说教式的要求更有成效。 提升专业社会知名度 现在的动漫不管是剧情还是技术,都是时代最前沿的象征。动漫专业的学习历来是不能闭门造车,同样毕业设计的展示也不能孤芳自赏,要走出去。我校依靠学校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与地缘优势,采取各种手段,把学生毕业作品推向社会、推向市场。不断地让社会接触和了解我校学生的作品,进而加深对该专业的认识,一方面是为学校做了无形的广告,提高了学校动漫专业在社会与业界的声誉;另一方面也为提升学校生源素质打下了良好基础。优秀生源产生优秀作品,优秀作品提高学校声誉,良好学校声誉引来优秀生源,这就形成了良好的循环[1]。 1借用网络媒体推广 现代网络媒体的宣传力度是不可估量的。择选优秀的毕业作品上传,让更多的人去欣赏、评价,社会舆论无形中转化成为一种动力,对学校专业发展、学生就业有一种很好的推广途径。 2选送电台播放展示 在指导学生制作毕业设计时,已经把以时代为背景的公益宣传作为重要的选题,围绕它制作了相关的动画作品。作品经过系部专家组的多次审核,不断修改,精益求精,最后选送电视台进行展示。我系的《新版小蝌蚪找妈妈》、《电梯》等公益类动画就在无锡教育电视台播出,收到电视台和观众的好评。 3在社会服务中宣传 为企业服务,创造社会价值,是我们在毕业设计时尝试的一个选题。我系承接了无锡市税务局的税务知识宣传、无锡某军分区舞蹈大赛的背景动画制作、无锡多所幼儿园的宣传等项目。在师生共同努力中,作品被社会认可,并表示长期合作的意愿。同时以实物奖励学生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极大地热情。社会本身的口碑效应,不断在为学校做着社会宣传。无压力就无动力,毕业设计推入社会进行展示,需要有一定的勇气与胆量,只有被社会认可,职校的专业才会有发展前景。 吸引专业校企合作化 职业院校的生命力取决于学生的就业率,并且是同专业企业的就业率,这就对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符合企业岗位用人的要求,就必须吸引专业校企合作。如何吸引动漫公司来了解本专业学生,达成长期的合作关系,我系巧用“毕业设计”,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常联系的方法,架起两者沟通认识的桥梁。 1迎企业来校观摩 把学生的毕业作品展与邀请相关企业的进校招聘会结合,让学生展示作品自我推荐,让企业看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敬业精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及综合能力,深层次的认识我们的毕业生。在现场企业择优选择到了自己满意的员工,使他们对我系动漫专业的毕业生有了极大的好感。今年9月初,无锡市的久久、慈文紫光、马良、宝鼎、哈利等公司就向我专业表达了员工录用的长期合作意愿。 2送作品上门推荐 不仅请企业进来,我系还采取主动“出击”,把每届毕业生的优秀作品刻录成光盘。每学期有负责就业的老师带领专业教师主动走访各动漫公司,赠送学生作品,掌握他们的就业要求,及时反馈学校,不断促进专业建设。这种“走”出去的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守株待兔”的方式,主动地让更多的企业来了解我专业,有了解才有嵌入,有嵌入才能使专业更具生命力。 3常联系常态发展 把“请进来”、“走出去”作为校企合作的两端,“常联系”就是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毕业生的就业必须符合市场的要求,专业的设置与建设又事关毕业生的培养,因此对学生需进行符合市场要求的专业培养。但许多职业院校动漫专业的教师本身脱离企业,了解企业信息不够,会对学生的培养产生弊端。邀请企业的优秀员工参与平时的教学、毕业设计的指导、专业校级比赛等等,弥补了学校专业培养的“缺陷”,毕业生的专业素养与能力能达到企业岗位的需要,对企业和学校双方都是利好的事。巧借“毕业设计”来拉拢关系,建立联系,同样是专业发展的重要探索途径。 带动专业与创业的联系 既然就业率是职校的生命,那么符合岗位要求的专业能力培养就至关重要。毕业班学生已经历了在校四年的学习,具备了较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本着专业是与市场,专业能力与岗位能力的密切联系,给他们机会去做“创业”式的毕业设计,并且通过自身的努力产生经济效力,不管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是极大的鼓励,能够让他们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创业”成功的效应也将很快传递给动漫专业的全体学生,带给他们一个明确的信息:要想“创业”,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从而给他们的专业学习带来强劲的动力,促使本专业学生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性的学习氛围。 1承接社会动画项目 每年毕业设计时,系部会寻求各种途径,给学生提供独立或参与制作企业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机会,也会鼓励学生自己努力寻找这样的机会。当项目落实,学生组成设计团队与公司进行交流,了解客户的意愿,拿出设计方案征求公司的意见,在不断与客户交流与项目修改进程中,提升了学生综合性的专业素养与能力。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给学生极大满足感,充满信心面对将来。 2拍卖优秀的动漫作品 现在的学生从小就伴随着动画片成长的,好的动漫绘画作品对他们是独具吸引力的。每年的毕业设计展吸引众多的学生来参观,展后的动漫绘画作品的拍卖同样也大受欢迎。许多同学可以用合适的价格买到自己心宜的作品。看似价格的竞争实则是作品的竞争,拍卖中谁的作品优秀谁就拥有市场。能绘制优秀作品的毕业生也定是一个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是全专业学生默认且追求的。如上的“创业”虽只是踏入社会就业的热身,但是它所带来的被他人认可感对促进学生专业学习是不可估量的。 我系以“毕业设计”为能量点向外拓展,从而更好的为专业建设服务,并且已取得系列成绩。这种形式已被学校作为一种优秀模式向其他专业推广。学习且是相互的,在他人学习过程中也会产生新想法、新创意,同样也可为我专业所用,进而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本文作者:周珺 单位:无锡高等师范学校) 动漫设计毕业论文:探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践强化路径 结合当前国内外各大高校对动画动漫专业的建设经验来看,工作室模式是最能够激发学生动手能力且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的一种最好实践教学开展方式。从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来看,工作室主要以可涵盖开展教学、科研、创意设计、项目制作四个方面运作需求出发。通过开设多个不同类型的工作室,搭建起一个整体的动漫实训室综合平台中心,并模拟企业动漫的生产流程来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一方面可以进行常规的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不用去企业实习,就能参与到企业级的生产实践,以及可以作为一个平台进行动漫制作项目的承接和引入企业,开设“校中厂”。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基本可以达成学生一离开学校就能直接上岗且大大增强了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具体表现在: 平台中心可以为影视动画、衍生品、定格动画等作品制作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涵盖面广且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能够为专业教师研究当前最前沿的动漫设计与制作技术动态和发展方向提供完善的实验平台,教师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将更加深入。平台支持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以及计算机应用专业多媒体方向的学生学习、实验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进行动画电视片、动画电影片、影视广告、影视特效合成、电视栏目包装、衍生品制作等实验。不仅可以进行直观的作品观影,还可以直观地解决课堂内用语言难以解释清楚的影视动画专业术语和实操技术,解读大量关于影视动画在镜头运用、运动规律、理解电影语言和专业技术剖析方面的内容,还可以制作众多的多媒体项目,同时达到良好的实训效果。组建影视动画、后期衍生品、影视广告制作等项目和高清级的影视校色、特效、编辑后期制作平台,开发一定项目的影视后期制作服务功能,以项目带动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后期逐步涉及电影产业,游戏产业,电视产业,广告、房地产、医疗、军事等应用CG三维动画、影视制作的各大相关产业,可为地区和企业解决产能问题,技术人才训练问题等。 1、拓展教学的空间与时间,教学不再局限于有形的教室中以及具体的课程时间内,只要学生想做练习或者实训,在正常时间内都可以进入工作室进行设计制作,大大延伸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2、将进一步向企业化、实际工作化发展。打通动漫制作中的各个脉络环节,使各个技能进行有效的连接,将传统的教学场所转变为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大大提升学生实际制作的机会,促进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并配合相应的项目制作,如参加比赛团队之间的磨合会省掉许多时间,平时的制作也可以针对竞赛。4、不但可以满足在校全日制学生的常规教学需求,另外也可以通过承接制作项目实现提供顶岗实习需求,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5、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孵化一批有影响的动画制作项目,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实战能力。并且可以挑选优秀低年级学生在大一时就参与进工作室的具体项目制作中来(毕业设计项目、外包项目等),通过高年级带动低年级的同学进行学习,形成良好氛围循环,提高学习效率。6、可以探索一条新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用真实的项目实操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减少企业因挑选录用人才的失误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还可以为企业节约一定的生产成本。同时可以加强企业文化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尽早地了解社会、体验社会,提早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另外,还可以为其它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及实训场地,能够临时作为团队承接动漫外包项目设计制作的场地,能够开展动漫设计紧急业务设计制作,以及能够辅助相应刚起步动漫企业早期产品项目孵化。 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建立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工作室,可以进行紧缺型动漫设计与制作技术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培训,还可以相应帮助动漫产业解决产业技术瓶颈问题,全面提高行业产能和产品质量。形成一个具有国际一流专业设备和技术人员、配套完整的影视动画中后期生产、输出、培训、研发、实训基地。既能帮助行业解决困扰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又能提高影视动漫设计与制作的产能,还可以每年培训600人次的影视动漫紧缺的后期、特效专业技术人才。另外,开设动画专业远程教学网络,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既能满足教师,又能满足企业人士自主学习的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此外,利用专业拥有的优秀人力资源和设施设备资源,还可以承担非学历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重点面向东莞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建设完成后能形成一个基本完整包含当前动漫产业的动漫平台中心,主要以可涵盖开展教学、科研、创意设计、项目制作四个方面运作需求。面积大约需要3~400平方米,根据需求隔断12个房间,先期使用8个房间建立8个分室,预留4个进行扩展。 平台中心采用目前最先进的动漫硬件平台,功能最强最成熟在行业中应用最广泛的应用软件,以及利用国内外动漫制作最新技术和成功经验,集成为一个整体的动漫制作研发中心,涵盖开展教学、科研、创意设计、项目制作四个方面运作需求。(本文作者:汤天然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动漫设计毕业论文:动漫设计的国际化途径研讨 本文作者:陈诚 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在我国对动漫影视作品的消费者中是以儿童观众为主的,但是为这个消费行为付钱的主要是家长.很多创作动漫作品的企业为了迎合家长寓教于乐的要求,就在动漫作品中加入了很多教育元素.而且我国很多电视台对动漫影视作品的审核过程中,也对动漫作品的教育作用是比较看重的.这就使得很多少年儿童对于国产的动漫影视作品是不太看重的.动漫企业在进行动漫产品创作时,由于时间上的仓促,在编剧上经验的缺乏,为了保证能够通过影视作品的检查,顺利播出,就采取了风险最小的剧本创作模式,也就是“寓教于乐”.现在是互联网信息时代,国外的影视作品可以很轻易的通过网络途径来进入少年儿童的视野,如果我们的动漫影视作品没有从故事的趣味性和时代性出发,就很难把握住青少年儿童的需求,最终会使得整个产业难以维系. 在国外的动漫产业的整个开发过程中,动漫的衍生品是非常丰富的.从动漫人物设计出来,只要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则会很快推出服装、鞋帽、玩偶等实体衍生品,然后会相继在杂志、电视、电影和游戏等各种娱乐载体,让消费者能得到全方位的消费.反观我国的动漫衍生品的开发,是非常缺乏的.就现在相对市场综合开发做的比较好的喜羊羊系列,主要停留在服装、鞋帽和玩偶等实体产品,虽然也开发了电影作品,但是在杂志和游戏方面的开发是不够的,这仍然需要继续探索.我们也要注意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过度开发的问题,如蓝猫系列,在动漫人物稍有起色之时,就过度地进行商业开发,最终导致衍生品的开发占用大量资金,使得整个动漫人物的后续开发乏力.[2] 动漫发展中应该融入传统文化因素 1动漫人物设计中性格元素要注意传统文化内涵 我国文化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整个民族相对是比较注重等级和礼仪的.我国动漫产业在早期就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要么是死守传统,要么就是完全国际化,从整个动漫产业的发展看,这两种状态都很难获得成功,中国的动漫产业要取得发展,就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我国的传统文化出发,然后结合国际上的动漫特点,走出自己的国际化道路.如在蓝猫虹兔系列的开发上,就没有从我国的传统文化出发,蓝猫的性格定位上就有猫和老鼠系列中Tom猫的痕迹,这就使得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小孩多看,使得这个动漫产品的周期大大缩短了.喜羊羊系列在这个问题上就设计的比较好,整个人物造型是系列化的,作为主角的喜羊羊聪明、谦虚、好学和临危不乱的个性,使得家长放心让孩子去观看.同时在灰太狼对老婆的关爱上,使得很多年青女性有了“嫁人就嫁灰太狼”的口号,可见这部动漫作品在人物性格设计上是很好的参考了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3] 2动漫故事设计注意情节性 我国动漫作品由于长期以来关注的对象是少年儿童,因此在很多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的设计上都非常简单,这样才能让年龄较低的观众能够接受,但是随着现代动漫产品的受众年龄层次的丰富,以及少年儿童的心智发育的提前,使得我们在动漫故事情节的设计上要多加用心.依照中国的传统文化,人物成功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正面人物往往是比较弱小的,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在战胜强大对手后才能成功,因此整个故事情节要按照这个大的桥段来进行,在整个故事的细节安排上,要注重传统的为人谦虚谨慎,同时也要关注一些细节的幽默化,这样才能吸引相对年龄层次较为广泛的人群.在动漫作品的故事情节创作中,我们要按照电影剧本的模式加以创作,并且要充分注重动漫的特有对人物内心刻画的优势,注重对人物和故事内核的深化挖掘.日本漫画家宫崎骏的漫画作品就是以整个故事内涵的深邃得到了世界普遍的关注. 3加大衍生品的开发设计 我国动漫产品在整个衍生品的开发上,一直走的是模仿美国和日本的道路,这虽然是一条可以借鉴的成熟产业发展道路,但是也要关注到我国动漫产业的现状.我国整个国内动漫产业发展时间不长,动漫的品牌效应积累不够,整个动漫市场对于国内动漫产品及其衍生品的认可度需要提高.针对上述的产业发展现状,我国动漫产业的衍生品开发首先要从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上出发,要利用各种有效的途径宣传动漫品牌,然后对一些产品售价相对较低的衍生品开发上.在整个衍生品的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和现有的成功的产品制造企业联合,利用中国制造业的成熟体制,来带动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4]如海尔集团开发的海尔兄弟的漫画作品,虽然其并没有获得多大成功,但是这开启了我国企业与动漫产业结合发展之路.后续我们可以开发某个动漫产品的电视、手机等产品. 我国动漫设计的国际化之路 1注意中外文化差异 中国动漫的发展走国际化的道路,这不是我们自主的选择,而是市场竞争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从我国现有的动漫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整个动漫产业从诞生开始,就一直处在国外动漫产业的高压之下.从某种角度来看,我国动漫产业的启动就是由国外动漫作品带动的,我国最早的动漫产业,就是由日本漫画书引发的.从国际上看,动漫产业也是一个发展时间不长的产业,这个产业的不断扩大是与电子信息技术紧密相连的.[5]我国动漫产业要想从国际动漫产业包围的情况下走上自己的发展道路,就必须从我国传统出发.我国动漫产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走出国门,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要使得中国国产的动漫能够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就必须在动漫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上有国际化的视野.喜羊羊系列动画片在这点上就做的比较好,他在情节设计上简单,没有文化隔阂,故事化为短片,使得整个情节设计简单化,便于理解. 2按照世界动漫产业规则行事 日本的动漫产业发展路径是,漫画的创作,漫画图书的出版,影视动画的制作,电视台和电影的播放,发行音像作品,最后是动漫衍生品的开发.美国的动漫产业发展路径是,影视动画的制作,电视台和电影的播放,漫画图书的出版,发行音像作品,最后是动漫衍生品的开发.[6]从这两个动漫大国的整个产业发展路径我们能看出,成熟的动漫产品的开发都是先有了市场后,才加大后续的发展.我国对动漫产业近几年也推出了不少政策,也投入了不少资金,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这是因为我国的动漫产业的资金补助主要是对动漫影视作品的时间长度上进行补助,这就造成了很多动漫企业在产品的开发上,就根据国家政策进行了目标性开发,对于整个产品的质量没有过多关注,而是不断的拖延时间,已获得财政补贴.还有很多动漫企业迷信高科技,对产品的品质关注反而减少,这就需要我国动漫产业的从业者认识到,动漫产业是个经济行为,是需要遵守市场经济规律的,是要关注市场的.因此我国政府对于动漫产业的扶持,应该放在市场上,对于有市场需求的动漫企业加以重点扶持. 3注重名族特性的体现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出现过断代的古代文明,传统文化底蕴丰富,可以进行动漫创作的素材相当丰富,但是在进行国际化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了解国外文化的人文基础,要吸取不同文化的共同特征,才能在整个动漫产业国际化的过程中,得到国外主流市场的认可.在中外文化有不同理解的地方,要加以回避,或者予以委婉的处理,让国外观众先是喜欢,然后才是理解.这点上“韩流”文化的国际化发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7] 中国动漫的国际化的发展,其目标就是要让国外观众了解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现在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也引发了其他国家对中国发展目标的猜测,国际上出现了遏制中国发展的现象,虽然我国政府一再宣称,中国强大了,不会谋取世界霸权,但是很难让国外民众认可,这些都是对中国文化不了解的后果.如果我们能用世界上最容易理解的动漫来阐述中国文化的和谐内涵,就能够有效的化解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也会让世界人民明白中国的发展不会增加世界的危险,反而会促进世界的和平.动漫产业的国际化,也是中国文化国际化的具体道路。 动漫设计毕业论文:动漫艺术与广告设计的互动关系 摘要:动漫广告艺术通常是借助动画形式来给予人们思维上的一些拓展,而广告设计则是通过夸张的展现力来促进消费。作为广告设计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动漫艺术的出现不仅能够将现实与想象进行有机融合,同时也能够最大程度上向消费者展现所要出售商品的优势与特征。本文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广告设计与动漫艺术的互动关系展开讨论,希望本文的发表能够为广大的同行业从业人员带来一定的参考帮助。 关键词:动漫艺术;广告设计;互动关系 一、引言 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态,动漫艺术和广告设计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建设的加速,二者的关系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现阶段的动漫艺术与广告设计不仅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交流,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动漫艺术与广告设计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相得益彰,二者的关系也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下面结合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来对动漫艺术与广告设计的互动关系展开讨论。 二、动漫艺术对广告设计的互动关系影响 在广告设计领域中,由于动漫设计的表现形式所富有的活力,直接推动了传统广告业的发展进程。无论是公益广告还是商业广告,在融入了动漫艺术与广告设计理念的同时,都为创作者理念的传播与推广奠定了基础。在实践中,动漫艺术可以利用动漫形象来完成真人无法完成的拍摄任务,例如,在我国的一个儿童安全公益广告中,为了表现一个孩子没有遵守交通规则而导致了很多车辆的错乱、刮碰时,便利用了一个传统中国娃娃的形象来告诉孩子们及其家长,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将会产生多严重的后果。这种动漫艺术与广告设计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同时也弱化了教化的意味,突出了主题的娱乐性与普及性。另一方面,这种动漫艺术与广告设计的互动关系,同样也适用于一些面向青年消费群体的产品中,这种方式非常适合年轻人猎奇、不受外界任何阻碍的思想,广告理念配合新颖的动漫手段,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例如《芬达饮料》《果粒橙饮料》《杜蕾斯》等优秀的广告作品,更是在新传播媒体表达与消费者中占有重大优势。 三、动漫艺术在广告设计中的互动优势 中国的动漫艺术在广告设计中起步较早,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广告中,便让人有了过目不忘的动漫形象与口号。特别是在黑白电视中出现的排列有序的害虫、一只只精神饱满高唱凯歌的来福灵,将“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正义的来福灵正义的来福灵一定要把害虫杀死,杀死”的广告词刻在了人们的心中,同时也成为了两代人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印象最为深刻的动漫广告。而如今随着新三维技术的发展,更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动漫广告设计师的横空出世。这些极具创新精神的动漫广告设计人利用他们自身的艺术魄力,在动漫的制作与广告发行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尝试与改进,特别是对一些国外优秀的技术进行创新,最终实现了“洋为中用”的目标,同时也获得了较好的市场回报率。现阶段将动漫艺术在广告设计中的互动优势发挥的比较好的有光明牛奶、全友家居等广告作品,通过这些优秀作品的观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中国现阶段的动漫广告必须要跳出传统创作的怪圈,通过不断地创新与借鉴、改良走出一条属于自身发展的道路,而设计师的观念必须要与市场、与受众一道进行齐头并进的转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四、动漫技术与广告设计互动中的衍生关系 可以说国内广告通过热门动漫形式表达出来的成功案例也是层出不穷的,例如早期的蓝猫三千问和海尔兄弟,一直到近几年迎面而来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大鱼海棠》《熊出没》等动漫人物,在动漫作品火热的同时这些动漫角色也逐渐步入了广告设计的平台,纷纷在一些电动车、定制鲜花、儿童用品等领域担当起了“形象代言人”,这些备受大家喜闻乐见的动漫人物都被多元化的方式所使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动漫与广告的互动中所产生的衍生关系与市场运作力量是无穷的。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动漫作为广告设计的主角,但并不意味着动漫的概念仅仅适用于儿童或者青少年。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动漫形象与电视剧、电影一样,都是不同载体下的影视作品,优秀的动漫广告设计应该是老少皆宜的。动漫会推进人们脑海中的想象,通过动漫自身的诱惑力与温暖来进行产品和理念的展示。 五、动漫技术与广告设计在互联网中的互动关系 网络作为近几年来推广最快的领域,在动漫技术与广告设计中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阶段的动漫人物越来越具有数字化特征,在强调叙事情节的广告设计中,动漫技术作为整个创意中的附属物,它可以不受任何的外界影响与阻碍来进行思想表达,传递给受众想要表达的产品与理论概念。 六、结论 综上所述,动漫技术与广告设计的结合在市场浪潮中将会占据十分重要的潜力,我们每一名从业者都必须要突出重围、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来对市场环境进行深入挖掘,以此来实现动漫广告作品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互动。而艺术生命则是这项领域的核心动力与保障,我们必须要以滴水穿石的精神进行与时俱进的学习与创新,在动漫广告中不断结合自身特点,来进行深度挖掘、推陈出新。相信一旦做到了这点,中国的动漫广告业便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与未来,我们的付出也会成为提升中国广告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作者:王峥 动漫设计毕业论文:传统工艺美术与动漫造型设计研究 【内容摘要】潮汕传统工艺美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魅力,其独特的民间美术造型为创造富有中国特色的动漫造型提供了素材。文章通过重点分析潮汕工艺美术与动漫造型的六大融合点,如夸张变形的写意造型、活泼幽默的风格、连环叙事的手法等,指出研究潮汕工艺美术与动漫造型的融合点有助于探索动漫创作的方法。 【关键词】潮汕工艺美术;动漫造型设计;融合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中国早期动画工作者制作出一批富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片,赢得了国际声誉,被称为“中国动画学派”。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在商品经济与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动画艺术从辉煌走向沉寂,失去了传统文化特色。2009年,韩山师范学院教师蔡志海制作团队制作的卡通潮剧《柴房会》首次将潮剧作为动漫对象进行了制作,为动漫创作提供了新思路,但其动漫造型同样过于简化和夸张,没有完全表达出传统文化的底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创作者没有去研究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当地民间艺术,没有从中汲取养分并运用于动漫设计中。 一、潮汕工艺美术的特性与造型 潮汕地区依山傍海,呈现出开放的特点。远古潮汕先民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海洋与陆地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融造就了潮汕传统工艺美术诸多矛盾而又统一的特性:既内敛严谨又外向圆融,既精巧细腻又刚健粗犷,既质朴古拙又富丽堂皇等。潮汕工艺美术主要有潮州木雕、剪纸、潮绣、大吴泥塑、嵌瓷等,在观察其美术造型时可以发现它们具有许多与动漫艺术相融合的特性。因此,通过研究潮汕工艺美术与动漫造型的融合点可以探索动漫创作的方法。 二、潮汕工艺美术与动漫造型的融合点 潮汕工艺美术与动漫造型的融合点可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夸张变形的写意造型;二是活泼幽默的风格;三是连环叙事的手法;四是装饰性的构图方法;五是富有地方特色的题材;六是独特的色彩搭配。 (一)夸张变形的写意造型 潮州木雕、剪纸、潮绣、大吴泥塑等在塑造人物、动植物造型时都使用了大量意象化的手法,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变形处理,比如人物造型,夸张人物的头部以及面部五官,整体显得头大身短。(图1)人物动作加以适当的强调、夸张和舞蹈化,具有很强的戏剧舞台效果。潮汕工艺美术人物造型,有的拙稚可爱、丰盈饱满,有的纤巧细腻、精密繁复。潮州剪纸分为潮州剪纸和潮阳剪纸两种风格,潮州剪纸艺人江根和的人物剪纸中,人物的正面五官连在一起,被变形为植物嫩芽状,剪纸造型采用阴剪法,即以面为主,镂剪出小花等图案的“密体”风格,衣褶的结构线被省略而只以简要的几根线条表示人物身体的大体结构,整体造型雄浑朴拙,富有装饰性(图2);而潮阳剪纸的代表艺人马凤仙的剪纸人物则以线为主,采用阳剪法,装饰和结构线相互衬托,人物的眼睛、鼻子、嘴巴也用线剪出,手部和脚部则用实面来表示,与镂空的虚面形成对比,整体造型纤细精致,较为写实(图3)。除了平面剪纸艺术外,不管是潮州木雕中的多层镂空雕刻、潮绣的立体垫高绣法,还是潮汕嵌瓷的浮饶、立体饶技法,以及大吴泥塑人物衣服的多层贴塑技法,都在夸张变形的同时,又追求一种立体、空间的真实表现,旨在追求一种虚拟与现实的平衡。这些古老的手工艺品与现代动漫艺术的三维表现有着相似的造型追求,都具有超越现实的意象化艺术魅力。 (二)活泼幽默的风格 潮汕的多元文化造成了潮州人精明灵活的性情,而潮州人细腻、轻松的审美情趣在潮剧中找到了寄托,潮剧中的丑角一向为人称道,“潮丑是潮剧的戏魂”,所以潮剧总体倾向于喜剧,丑角的表演贴近生活,在诙谐滑稽的表演中淋漓尽致地宣泄民众的生活感受。在潮汕工艺美术题材中,很多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潮汕工艺美术造型都体现了幽默轻松的风格。比如潮阳剪纸《柴房会》,讲的是小商李老三夜宿客站柴房,偶遇鬼魂莫二娘的故事,李老三瘫坐在椅子上,莫二娘则跪在地上,他们的眼睛都看着下方,嘴巴则张着似乎在笑,造型极为滑稽。潮州木雕清代浮雕彩绘《佘太君挂帅》表现的是佘太君以百岁高龄挂帅出征,英勇杀敌、得胜回朝的场面,其人物由于头身比为五头身,稍微矮化而手腿粗短,憨态可掬,富活泼幽默的审美情趣。 (三)连环叙事的手法 连环叙事是动漫艺术区别于其他绘画艺术的重要特征。潮汕工艺美术也具有连环叙事的表现力,这在潮州木雕、剪纸、大吴泥塑等中都有体现。潮州木雕尤擅表现连续情节,如潮州人物木雕在叙事时往往把故事情节按其发展或主次分成几个部分,上下叠排起来,然后加以联系。手艺人所谓的“径路”,即以人物活动的来龙去脉为线,将几个中心、几个片断采取“之”形、“S”形、三弯四曲形等方式连成统一的整体;有些故事相互不关联的时候,采取“引径”的办法,使上径和下径呼应。比如木通雕《二十四孝图》挂件就是采用“之”形将故事分为五个层面,层与层之间利用屋顶、树干巧妙过渡分隔,各个层面似独立却又融为一体。 (四)装饰性的构图方法 潮汕工艺美术构图非常缜密繁复,一件小小的潮州木雕往往有上百个人物、草木花卉等,多层次镂通雕,能表现极大容量。在构图处理上,潮州木雕同时借鉴了绘画、戏曲艺术,吸取了绘画主次分明的艺术手段和戏曲虚拟空间表现手法,创造出装饰性木雕所特有的完整艺术表现体系。潮汕工艺美术大都采用装饰性绘画的构图方法,比如潮州木雕虽然很多是对称式构图,但又讲究灵活变化,略微倾斜,在图形之间讲究疏密结合、动静粗细的对比和协调。潮州剪纸作品人物数量多的都是独立剪出,虽依照情节随意摆放,体现了潮汕文化轻松活泼的审美情趣,但也往往是一正一邪、一柔一刚,讲究布局的圆满。潮州工艺美术借鉴戏曲虚拟空间的表现手法,将平视的人物与鸟瞰的景物结合,巧妙地将远近人物及不同季节的景物组织在一个画面里,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潮州木雕《陈三五娘》(图4)、江根和的剪纸作品《状元游河》构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五)富有地方特色的题材 潮汕工艺美术题材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物为主体的民间传说、戏剧和历史故事;另一类是珍禽瑞兽、花果虫鱼,善于表现江海中的水族、亚热带植物,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很多戏剧题材和历史传说都来自中原地区,比如《西厢记》《梁祝》《八仙》等,但潮汕人民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修改,比如剪纸作品《八仙》将“八仙骑兽”的坐骑变成了螃蟹、鱼虾等海洋生物。而有些题材则是依据本地历史故事和传说而来的,比如《陈三五娘》又名《荔镜记》《苏六娘》等,其中的定情信物荔枝就富有岭南风情。潮汕工艺美术在人物造型上也富有地域特色,旧时潮州人大多身材矮小,故而人物多做矮化处理,比如大吴泥塑的人物造型,五官纤细、面部扁平而头部稍大,是典型的南方人长相。 (六)独特的色彩搭配 潮汕地区工艺美术色彩搭配极为独特,使用了大量的金色,整体色调浓艳。潮汕剪纸除传统红色剪纸外,也有采用金箔制作的衬色刻纸等多色剪纸,富丽堂皇,苍劲古拙。潮州金漆木雕最常见的是黑漆装金,即在雕饰物上以黑色的漆料做底子,贴上金箔;五彩装金,多见于建筑物雕饰,比如木雕彩绘《荔镜记》,以大青、大绿和紫红、粉黄装彩,再用金色烘托,显得既艳丽又文雅。潮州刺绣吸收了潮州木雕的用色方式,喜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色彩较同为粤绣的广绣浓烈,比如潮绣戏曲人物(图5),蓝色的裤子与红色的衣领形成对比,中间配以粉色的护腰,青色零星点缀,加上金色的烘托,色彩富丽而不俗气。 结语 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是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结晶,其造型、色彩无一不反映着大众的审美情趣,当人们还在思考如何塑造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动漫作品、如何传承地区传统工艺美术时,或许两者的联姻是延续传统文化精神最好的选择。将地区工艺美术的传统装饰造型和色彩运用于动漫造型的塑造中时,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现代化的图形处理,适当地抽象化、虚拟化和符号化,使其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然后运用现代化的表现媒介传播,以达到利用动漫艺术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目的。 作者:姚婷 动漫设计毕业论文:动漫设计在广告的应用 摘要:近些年来,动漫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迅猛,而动漫在广告中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商家们也将注意力放在动漫广告的应用中。在电视中,越来越多的广告也应用了动漫素材,产生了让消费者过目不忘的效果。动漫效果在广告中的使用增强了广告的吸引力,同时也使广告业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更具创意的广告业模式。 关键词:广告;传播;动漫;设计 前言 广告丰富了我们的休闲生活,同时也让我们通过相应的广告对产品有所了解,而且广告的形式越来越多地运用动漫来展现。动漫广告片中融入了动漫的因素,使得广告形式更加生动,不仅是对儿童,对成年人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1动漫和广告之间的关系 动漫和广告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如今的广告播出方式多种多样,而且相关的媒介平台也是很丰富的。广告有电视广告、平面广告、电台广告等,在生活中广告随处可见,商场的巨大荧幕、报纸的广告版块,甚至连等公交的站牌上也都是广告。可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广告,而且广告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了动漫元素。在广告中加入动漫元素,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广告变得更加吸引人,消费者们也愿意收看并且喜欢收看这类广告,产品的宣传效果达到了最大化。广告的本质是传播信息,这就预示着任何有利于信息传播的手段都可以被广告加以利用。动漫早已不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但相对于其他国家,如日本,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还相对落后。在日本,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对动漫的喜爱程度远远超出国人的想象,动漫产业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而且对于信息的传播和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方面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所以,动漫产品可以作为产品的宣传媒介,利用大众对动漫的喜爱来宣传相应的产品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动漫可以达到实景所不能呈现的效果,可以增强趣味性,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动漫的形式一般极其唯美绚丽,给人以美的享受,不仅能吸引儿童,在成人当中也是很受欢迎的。所以,广告商们就为了抓住这一消费群体而在动漫广告上做足了文章。 2动漫设计在广告中的应用 传统广告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电视、LED屏、互联网等是由画面和声音共同组成的广告形式,这种广告留给消费者的印象更为深刻,但是造价也高;而报纸、杂志等书面广告只有文字的形式相对于有声媒体来说宣传效果较弱,但是这些广告中大多运用动漫元素,使原本呆板的广告变得更加生动活泼。2.1动漫广告在传统广告中的应用(1)内容直观、简洁。动漫广告的特点是直观、简洁、生动形象。从大众的视野来看,动漫广告对于未成年人有更大的吸引力,他们更喜欢简洁明了的消费方式。所以,动漫广告的内容应当相对直观、简单,不能有太多的含义,这样才能更加吸引消费者。画面简单生动更容易吸引眼球,因为广告需要在短时间内让大众了解你的产品,而不需要让大众有太多的对产品的思考。广告的价钱是按秒来计费的,只有在短时间内表达产品的价值才是最成功的广告。所以,动漫广告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给消费者的视觉冲击力要比一般广告好得多。(2)画面语言独特,有吸引力。动漫广告中要有相配套的画面和声音,必要时可以加入音乐,更能使消费者记忆犹新。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接收产品信息,要比单独的视觉或听觉更加让人印象深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动漫广告就要有独特的画面和声音,在短时间内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商品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2.2动漫在网络广告中的应用如今是个互联网时代,大到80岁的老人,小到3~4岁的儿童,都会熟练使用互联网,而且现阶段网民的数量与日俱增,家家户户都在使用互联网。而在互联网上投放广告也是当今广告业的一个发展趋势。所以,动漫广告也将目光投向了互联网。(1)注重创意。广告的设计离不开好的创意,而且现在对创意的保护也是很强的,只有具备好的广告创意,投资者才愿意出资买你的创意,只有好的创意才能吸引消费者愿意花钱来消费。一个拥有好创意的动漫广告,会给消费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消费者才更加愿意了解并购买相应的产品,而一个很普通的广告效益就没有那么好。创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成功与否。(2)设计师自身素质。好的广告设计师并不需要专业技能多么过硬,但是一个成功的广告设计师他的灵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他对事物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和普通人不一样。这就需要设计师有丰富的想象力,不拘泥于现实生活,能够善于观察事物的不同之处,对广告的理解要与众不同。好的设计师不仅要考虑投资者的心态,还要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在短时间内吸引足够多的消费者,而且需要不断创新思维,紧跟时代的潮流。 3动漫广告的前景展望 近些年来,我国的动漫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但是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还是有一定差距。如何提升我国的动漫产业水平,使动漫元素被更好地运用在广告中,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动漫和广告之间相互依存,又互相影响,动漫可以促进广告的发展,而广告的发展使得动漫的创作不得不更加有创意,更加有吸引力。要想促进我国动漫广告行业的发展,只有动漫广告业与动漫广告商展开合作,利用相关的动漫产品制作广告,也就是说成为广告创意的内容本身。可以从以下两种方式展开: 3.1借用现有的动漫产品形象 在我国,许多国产卡通人物深入人心,而且具有本国文化传统特色,所以可以利用我国本土的卡通形象来进行动漫广告创作。这些卡通形象代表着我国的文化,更能让消费者易于接受,而且更容易使消费者产生亲切感,从而对广告所宣传的产品也会格外留意。 3.2全新创作动漫的形象和画面 纵观各界奥运会甚至是各个企业文化,都会有一个专属的标志或者吉祥物,这就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所以,要想使人们更快地接受产品,需要设计出专属产品的动漫形象和画面,使人们见其面、知其意。在这方面,国外的快餐品牌就很有先见之明。例如,KFC的形象宣传人就是一个微笑着的老头,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肯德基老爷爷,只要看到他的形象,就知道是肯德基的标志,而麦当劳是一个小丑的人物形象,再配上专属歌曲,更加深入人心,既起到了宣传作用,也传承了企业文化。所以,企业要找出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且能够设计出相应的动漫宣传物,使得消费者一见到它就知道是哪个产品的宣传广告。只有这样,产品的宣传力度才能实现最大化。而且要意识到,产业想要发展壮大,不能闭门造车,要与世界接轨,让商人、企业家和金融家参与,跨行业、跨地区地整合我国动漫产业资源,从而形成以资本为主线的动漫产业链。另外还要注意,我们必须创作出属于本国的特色动漫形象,不能一味地照搬其他国家的设计,需要符合本国大众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不得太另类、不切实际,这样容易使消费者产生厌恶情绪,适得其反。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前景无限,这是我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一个优势。有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和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出,足以让我们对动漫广告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作者:杜一宁 单位: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动漫设计毕业论文:人机工程学在动漫衍生产品设计的应用 摘要:随着动漫作品越来越得到大众的喜爱,动漫衍生产品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人机工程学在动漫衍生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是人们对产品人性化要求的必然结果和有效途径,它不仅解决了动漫衍生产品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的问题,而且解决了动画作品与动漫衍生产品产业链形成的问题.将人机工程学原理与动漫衍生产品设计相结合,增加学术科研的实用性,是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创新性研究,使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满足人们对人性化产品的要求.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动漫衍生产品;应用 1引言 动漫衍生产品是指动漫衍生品设计师将动漫(Anima-tion Comic)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设计,制造出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并进行销售,目前市场上的动漫衍生产品涉及多个行业,形式多种多样,如服装、玩具、游戏、食品、游乐园等等.动漫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年龄层人们的喜爱,因此动漫衍生产品也呈现出巨大的商机,很多的网络运营商、汽车商都在哪动漫人物进行宣传[1].专家预测,动漫衍生产品市场巨大,年产值会在几年内达到千亿元以上.人机工程学是对人体机能特征和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通过了解人体的体重、尺寸、表面积、重心等各项结构特征参数,分析人体感觉器官的机能特征,进而了解人在体力和脑力劳动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更加注重产品更新的速度以及商品的舒适性、安全性、方便性、可靠性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要求更加人性化的产品设计[2].人性化产品就是以“人”为中心考虑设计的产品,包含人机工程的产品,即将人机工程与产品的功能和造型设计结合起来,使产品符合保护人体肌能和健康的特性,同时使产品是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目前,人体工程学在工业产品和人们生活产品设计方法都有广泛的应用,大到交通工具、建筑设施、城市规划,小到服装、家具、水杯等各类产品.动漫衍生产品是将动漫形象设计制造成人们需要各类产品,是艺术性的范畴;人体工程学使用科学的方法,使产品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将人机工程学应用在动漫衍生产品设计中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与统一,用科学的方法设计出更多符合人体需要及美学的动漫衍生产品,对于动漫产业链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大意义[3]. 2人机工程学是动漫衍生产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和文化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21世纪的今天动漫衍生产品设计的趋势也日新月异.动漫衍生产品的消费对象越来越宽,人们更加注重差异化的产品设计,追求产品设计的个性化和多元性.如何运用高科技手段设计出符合消费者情感需求的产品越来越成为动漫衍生产品设计者的思考的重点[4].人体工程学在动漫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满足了人们对产品设计的感性需求和精神追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动漫衍生产品产业链的形成成为人体洞察学研究的新课题.体验经济时代,人们对动漫衍生产品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功能问题层面,而是要求产品满足生活需求和更高的心理体验.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要加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考虑到人们的精神需求、心理需求,通过更好的生活体验,满足使用者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是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主要研究“人———产品——社会——环境”的问题,不仅是艺术层面的问题,还结合了工程技术和经济等学科.动漫衍生产品是通过设计的方式,使用一定的科学技术,创造审美与使用相结合的产品,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本质上来说,动漫衍生产品设计是艺术创作与科学技术统合的产物.人机工程学科学与技术综合的一门技术科学,包含技术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环境科学.它最大的特点是通过科学正确地认识人体生理结构特征和心理特征,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重视科学与技术的共同发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理地连接了“人”和“物”.人机工程学在动漫衍生产品设计中的应用,通过整合各方面的自由,以“人”为设计中心,体现了产品的人性化设计,给人以美好的产品体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动漫衍生产品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应用,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使设计更人性化、科学化.人机工程学在动漫衍生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为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提供了相应的物化的科学依据[5]. 3动漫衍生产品产业链的形成 动漫产业链,是通过电视电影进行传播,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通过一定的创意,带动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产品“开发-生产-出版-演出-播出-销售”的营销过程.动漫产业链的核心是“创意”.目前,动漫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前景,全国各地都在打造自己的“动漫形象”,动漫衍生产品产业链的发展更是如火如荼.首都北京已经开始着力打造拥有自己特色的动漫产业中心,上海、广州等城市已初步形成以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动画相关的产业链.我国动画走过了90多年的发展历程,具有代表性的的动画作品有《葫芦娃》、《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空》、《熊出没》等.在动漫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动漫衍生产品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在内容和质量上、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高峰,不再是“COSPLAY和周边产品”的简单结合[6].目前,我国动漫衍生产品产业链仍然比较落后,抛开历史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人才缺乏;(2)产业链不完整.我国动漫要想在走向世界需要在这两个方面上有突破,我国的动漫产业链才有里黎明的曙光.我国动漫衍生产业链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困境并存[7]. 3.1我国发展困境 我国动漫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存在的困境主要在研发与产品两方面.在研发方面:(1)动画作品和动漫衍生产品研发缺乏原创性,主要采用抄袭或沿袭的套路;(2)缺乏技术含量,直接应用动漫形象,缺乏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创新;(3)运营模式过于传统,注重价值链的量化积累;(4)线性价值链的主要收益来源于市场占有率.因此,我国动漫产业链的终端市场偏重于国外引进知名动漫形象应用套路.在产品方面:(1)产品的品类繁杂,不成体系,普遍质量不高;(2)产品偏重于动漫形象的实体化,缺乏功能特色;(3)设计人员缺乏对品牌战略的整体把握,盲目追求市场占有率,无法把产品与市场对接[8];(4)传统上动漫产业的知识体系,缺乏技术层面的创新和支撑.因此,国内的动漫衍生产品生产商多为加工型企业,缺乏对自主知识产权应用. 3.2我国发展机遇 人机工程学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给动漫产业链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体验和机遇,为动漫产业的整体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也对于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1)要求动漫形象和个性更加立体丰满;(2)要求动漫制作的技术和品质更加成熟和完善;(3)要求动漫衍生产品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4)动漫产业链延伸到领域.从传统模式的动漫形象授权和开发动漫衍生产品营销模式,再到与其它产业融合的更为广泛的营销模式,让动漫衍生产品产业链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积累和拓展,并一步步将动漫价值的重心由产品延伸到服务.进一步发挥动画作品与动漫衍生产品的优势,加强动漫衍生产业核心价值的转化能力,在动漫衍生产品设计中应用人机工程学,进一步打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动漫产业链.在动漫产业延伸的机遇与挑战下,进一步加强专业优势,打造优质品牌,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增加动漫产业的行业渗透力,推动动漫衍生产品产业链的形成与进一步发展[9]. 3.3应对策略 通过分析我国动漫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机遇,明确了动漫企业在制作动画作品和动漫形象及开发动漫衍生产品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消费者的需求,把握市场的动态.动漫企业要突破传统的套路和形式,发挥企业的价值优势,延伸动漫衍生产品产业链的宽度和长度.在管理层面上,明确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确定企业组织架构的侧重性;注重人力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在品牌层面上,以动漫形象为基础发展动漫品牌,进行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挖掘动漫品牌概念和品牌体系.将人机工程学原理与动漫衍生产品设计想结合,突破传统动漫产业的局限性,进一步整合产业内部资源,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向动漫产业的终端产品渗透,增加动漫产业学术科研的实用性和创新性[10]. 4结束语 为了使动漫衍生产品更好地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多种需求,人机工程学为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它是动漫衍生产品艺术创作与科学制造的重要途径,解决了重点解决动漫衍生产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的问题.将人机工程学原理与动漫衍生产品设计相结合,解决动画作品与动漫衍生产品产业链形成的问题.人机工程学增加了动漫衍生产品研究的实用性,是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创新性研究,使动漫衍生产品更符合人们对人性化产品的要求. 作者:黄坤 单位:安徽新华学院 动漫设计毕业论文:计算机技术对动漫设计的应用 摘要:计算机及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很多生产生活方式,很多行业在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后作出了巨大的变革。现如今,计算机已经遍布各个焦虑,很多工作都需要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对于动漫产业来讲,传统的手绘动漫已经落伍,电子胶卷的出现为动漫的制作开辟了新的天地,我们在计算机时代迎来了动漫影响,居民的生活娱乐有了新的体验。在动漫设计中,计算机的应用能够让人们更加真切地体验动漫的色彩、所要传达的感情。本文将重点对计算机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动漫设计;计算机技术应用 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新的动漫制作软件应运而生,动漫产业中,计算机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动漫技术作为动漫制作行业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需要计算机技术来支持方可提升动漫制作水平和效率。现如今,动漫工作人员必须要首先学好计算机技术才能不如动漫产业中,比如需要学习如何运用三维立体显示技术,如何运用三维成像技术等。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此,需要不断提升我国相关工作者运用和研发计算机的能力。 1动漫产业发展概况 世界上三个国家的动漫产业发展比较好,市场份额比较高,第一位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美国动漫出口率已经高于其他传统工业,可以说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动漫发展都深受美国影响;第二位是日本,日本动漫产业非常发达,仅次于美国,其中动漫游戏出口率要远远超出了钢铁企业,对日本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位时韩国,虽然韩国动漫与美国、日本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却远远在中国之上,其动漫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三大产业。我国的动漫产业相对发展较晚,目前还在不断地摸索探寻过程中,这也说明我国的动漫产业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空间。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来推动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动漫产业在多方努力下也取得了较快的进步,但是我们仍然要有清醒地自我认识,要朝着发达国家先进的动漫产业发展方向不断努力前进。就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动漫产业有待解决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动漫创作理念陈旧,一直深受传统理念制约,过于注重教育功能,因此比较适合儿童观看,而青少年以及成年人受众非常少,所以这部分市场份额有待开发;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情况一直滞后于精神文化发展,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所以我国有很多动漫产品出现了滞销的问题;除此之外,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我国动漫企业创新比较差,绝大多数产品都没有创新性,而研发动漫产品的企业也没有品牌意识,所以我国的动漫公司通常企业规模都不是很大,也难以实现扩大再生产。总之,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但就现实情况来看,我们与动漫产业大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要正视这种差距,才能够有获得发展的机会。 2计算机技术在动漫领域中的应用 2.1动漫设计3D化 虚拟技术是动漫设计中重要的技术之一。所谓的虚拟技术,就是有机结合艺术与计算机技术,在动漫设计中使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出三维视觉,在这种情况下动漫画质得到了质的突破,观看者可以享受更加舒适、真实的动漫效果。此外,计算机技术可以改善图像形成结构。和传统的而且图像相比,3D技术的应用对整个动画图像的显示效果进行了改善,计算机平台极大地推动了动漫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为动漫产业诸如了新的活力。 2.2画面的真实性增加 传统的动漫设计中的画面处理常常会出现失真的情况,观看起来给人粗糙的感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动漫设计画面的处理精细度,让画面的真实性提高。各物体在虚拟世界中有了更加独立的活动,计算机技术和动力学、光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运用促使换面设计的视觉效果更加真实,观看者可以看到更加真实完美的画质。 2.3三维画面自然交互 经过现实化处理后的三位用户感官能够形成清晰的三位画面,观看者在观看中如临其境,尤其是4D、5D技术的到来,为观看者创造了更加真实的视觉感受。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创造了更加丰富多样的互动交流形式,其中,手语交流是人与虚拟世界自然交互的一种方式。在动漫产业中,自然交互形式可以说是一座里程碑,代表了动漫产业中计算机发展的一大成果。 3计算机动漫设计技术发展 在现代信息科技时代,计算机以及各种软件发展更新的速度惊人,在工作、娱乐、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应用计算机和各种软件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的要求。在通信、电影等行业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性不断增加,这些产业的未来发展情况从很大程度上受到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影响。为此,计算机技术在未来将得到进一步地应用,各个行业也将更好地和计算机技术融合,相互推动和发展。对于动漫产业来讲,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动漫中仍然有着非常大的发展和应用空间,但是仅仅依靠计算机技术并无法有效提升动漫产业发展效果。在动漫制作中,我们要将以对待艺术品的态度对待动漫制作,充分尊重动漫题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赋予动漫灵魂和感情,用计算机辅助技术细化画质,丰富动漫人物的表情、色彩,让观看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动漫所要传达的思想,拥有更加舒适的体验。 4结束语 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促使对生活品质和娱乐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动漫产业作为生活娱乐中的重要组成内容,需要为国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下,动漫产业在近些年得到了很快的发展,随着计算机和相关软件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我国动漫产业将会迎来新的春天。本文重点对动漫设计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且对计算机和动漫产业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展望,希望本文的提出能够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叶青萌 动漫设计毕业论文:视觉文化元素在动漫设计的应用 摘要:我国的动漫设计近年来发展迅猛,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动漫作品,并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为更好的发挥动漫作品传播文化价值观的作用,对视觉文化加以应用已成了动漫产业日后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本文通过对以往动漫作品的剖析,引用大量实例,从视觉文化元素中的景观元素、民族服饰、刺绣和民族戏曲四方面深入的探讨视觉文化因素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视觉文化;动漫设计;应用动漫行业 作为一种资本密集型产业,现已成为知识经济产业中的一大助力。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动漫产业的支持与投资,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动漫作品。早年的《大闹天宫》,凭借扣人心弦的剧情和轻松幽默的风格,是60年代到80年代人们的共同回忆;改编自莎士比亚名剧的《狮子王》,奇异的冒险风格叙事,动物王国般的故事背景,为其赢得大量现代观众的喜爱;最近的《魁拔》《大圣归来》等更是刷新了动漫电影的票房,获得了大众的一致认同。动漫行业现已成为我国的热门“吸金”行业之一了,但是,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比,我国动漫设计,画面风格较单一,创新性不够,画面色彩及背景等不够引人入胜,缺乏想象力,不能满足大众审美。尽管动漫制作水平在不断上升,但是对于动漫特效的应用还是有待提高。视觉文化元素的应用还存在着发展的空间与必要。本文对此进行论述。 一、视觉文化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 视觉文化涵盖范围广泛,形式众多,一切在可视范围内的具有文化内涵的元素均可被称为视觉文化,景观元素、民族服饰、传统美术工艺等均可列入,具体来说,像中国脸谱艺术、刺绣、书法、剪纸、皮影等。通过视觉文化达到展示文化内涵、传播文化价值观成为近年来世界弘扬民族文化的一大载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艺术批评家朱其先生认为,视觉文化不仅能迅速表达社会现实和精神变化,而且能对思想的社会化扩散及启蒙性影响进行视觉转化,进而进行传播。[1]在国内,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并囊括丰富知识,通俗易懂的动漫产品,起到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作用,在国际范围内,优秀的真实反映我国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动漫作品,展示了我国动漫设计的最新成果,让世界更好的认识了中国。动漫文化作为视觉文化的载体,具有时尚性、娱乐性、大众性等众多其他视觉文化元素不具备的特点,极富文化表现力与感染力,可以更好的呈现文化内涵,反映文化显现,对于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文化价值的引入,丰富了动漫作品的内涵,对其进行了道德上的升华,为其争取了更多的受众群体,提高了产业价值。将极具文化认同感的视觉文化引入到动漫设计中是发展动漫产业的必然选择。 (一)景观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元素是视觉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各种景观元素进行必要的提炼、分类和重组,然后运用到动漫场景、情节设计中,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视觉效果。[2]各种名山大川、具有特点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等,均是能给受众带来视觉冲击的景观元素,像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波澜壮阔的壶口瀑布、扣人心弦的石窟艺术、莽莽苍苍的大兴安岭、独树一帜的乌镇等众多的自然、历史景观。这些为动漫艺术创作者提供了绝无仅有的艺术题材。1.典型景观元素有限运用模式很多动漫设计场景将典型的景观元素应用到动漫的背景模式中去,或者摘取有特色的一部分景观元素进行变形,或者摘取几种文化的典型景观进行融合。如早年的《虹猫蓝兔七侠传》,选取了湖南张家界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地进行描写,期间大量引用了张家界自然秀丽、险峻奇异的自然风貌作为背景。通过艺术设计的张家界自然风光,比起实物多了一丝飘逸的神秘感,虽不及真实景观来的震撼,但是却具有自己本身的艺术特点,呼应了故事剧情的发展,烘托了全剧大气磅礴的氛围。另一部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动画片《蓝图风雨出洞庭》,顾名思义,故事的发生地点在洞庭。该动画运用了多种手法真实的还原了洞庭湖瑰丽的自然美景,让观众在领略真实的洞庭湖风貌的同时大呼“过瘾”。2.景观元素整体运用模式将某些自然景观直接还原于作品,将其作为真实的背景及题材等,以期真实的还原景观面貌。动漫作品中对景观元素进行整体运用多见于纪录片中,将景观元素直接搬上荧幕,真实的反映环境原貌,让观众最真实的见证景观原貌。取得较高收视率的大型人文纪录片《故宫》和《圆明园》,应用了多种数码技术以期真实再现景观原貌,大气磅礴的历史场景,让人身临其境的景观原貌,使观众产生了深刻印象。逼真的画面质感,连业界也不得不为之叹服,观众均对其高质量的制作表示出赞同与热情。 (二)民族服饰文化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 动漫形象设计时,服饰是非常重要的。动漫角色的服饰,彰显的不仅是这个动漫角色的身份地位,更有甚者,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服饰风格,可以直接让观众透过服饰了解到角色的成长环境。服饰在彰显角色特点时,更为重要的是服饰对角色具有标示性作用,经典人物角色透过服饰就能直指人心。像齐天大圣的服饰设计,无论如何运用齐天大圣这一人物形象,齐天大圣的服饰几乎没有较大改动,人们也往往就能通过服饰特征判断出“齐天大圣美猴王”这一形象。我国民族众多,维吾尔族的“哈达”;苗族喜穿蓝白黑等颜色,且佩戴苗族匠人所做的手工银饰;布依族服饰宽大,女性服装均以蜡染图案,刺绣等装饰;傣族妇女上身一般着紧身上衣,外罩无袖短衫,下穿彩色筒裙,傣族男性多穿无袖对襟。这些民族额服饰特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各具特色且深入人心。而动漫设计对民族服饰的运用主要有素材提炼植入造型运用模式、专题表现形式和衍生开发设计运用模式三种方式。1.素材提炼植入造型运用模式有些动漫人物造型实际上直接运用具有民族有特色的服饰元素,用以彰显角色背景。《秦时明月》中对于“巫族”神秘少女“石兰”的塑造中,在人物形象上极大的借助苗族服饰特点,“石兰”在巫族中身披银饰,银质的头饰、项链、手镯以及脚链等,十分富有苗族少女特征。这一形象塑造增添了石兰身份的神秘性,尽管观众最最开始不知其所属何处,但是通过服饰还是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神秘的身份与审美使得石兰这一角色大获成功,在视觉上吸引了众多眼球。2.专题表现形式有些动漫是为了表现某一地区的历史风貌为目的而进行创作的,在制作过程中,会极大的还原真实场景达到真实可信的目的,这种手法以其真实的背景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随着数码科技的发展,动漫特效技术越来越成熟,很多作家选择运用专题表现形式进行动漫创作。创作过程中并非整部作品均围绕统一地区为背景进行描述,但是在剧情进行中或多或少会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表述。著名漫画家德珍就出版过以湘西苗族服饰为代表的漫画集《白银似雪》,作者真实的还原了苗族服饰的特点,对苗族“童装”“便装”“盛装”均有描绘,讲究的服饰,华丽的银饰。整部作品以此为背景,华丽的服饰为整个故事渲染上了唯美的基调,引人向往。3.衍生开发设计运用模式对于动漫作品的衍生物品开发时,会运用到民族服饰,将动漫角色人物进行变形,改变原有作品中的服饰特点。生产穿着其他服饰的公仔,或在游戏中为角色提供换装功能等,这些衍生物品的开发经常能见到民族服饰的应用,新颖而富有创意的角色往往让人眼前一亮,不同以往的人物感觉能为角色带来更高的人气。这种模式对于民族服饰的运用不一定是完全真实的采用,有时会采用某一部分或某几个部分,或者对多种民族服饰进行糅合,进行创新,使其更符合现代大众审美。 (三)刺绣文化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 刺绣作为我国传统工艺的一种,制作精细,国内更是有“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并称四大名绣。在视觉效果上对于传统刺绣艺术的使用,不仅局限于国内,国外好多动漫作品中也有对此的提及,其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动漫设计对于刺绣艺术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对于人物服饰细节设计,室内装饰的细节设计,对于刺绣艺术进行创新,是近年来动漫设计对于视觉元素刺绣应用的重要途径,主要通过引入模式和本体表现形式来进行运用。1.引入模式引入模式就是将一些动漫造型的收入引入到刺绣造型手法中。[3]我国刺绣艺术本来就有借助其他视觉艺术增强自身表现力的传统,这一点在湘绣中尤其明显。动漫设计中对于刺绣的运用较为大胆,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对刺绣进行大胆创新,保留刺绣的精神,对其题材进行尝试,以期得到全新的视觉效果。2.本体表现模式本体表现模式是将刺绣以其直接的进行表现,在动漫中直接对刺绣进行表现。不过对于刺绣艺术的视觉展示往往依托于其他题材,单独的表现刺绣题材的动漫现并没有。刺绣以其复杂的手法和细致的纹理得到大众的审美认可,在数码科技不发达的过去,想要清晰的描述刺绣的过程及纹理特征较为困难,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问题已经不是困扰动漫制作者的问题了。很多动漫作品中,都出现过对刺绣工艺或是刺绣图案的描述。 (四)戏曲艺术视觉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民族均具有代表本民族的戏曲剧种,甚至有的民族具有多种剧种。这为我国戏曲艺术的视觉运用提供广泛的素材,既反映了大众的审美情趣,又表现出了我国人民的人文精神。戏曲艺术不仅在表演中给大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它所蕴含的服饰、道具等均对动漫设计带来了积极影响。1.特色戏曲元素提炼运用模式将戏曲中最富特点的一场或部分进行动漫画的设计,充实动漫背景,使得人物更加立体。被誉为东方歌剧的“京剧”,其人物形象、服饰、道具乃至脸谱,经常会出现在动漫中。动漫制作者经常会对其进行一定的创新,使其更加符合人物形象以及大众审美。湖南旅游局推出的“刘海砍樵”人物形象,将大量采用湖南地方戏———花鼓戏的元素,塑造了两个非常有当地特点的人物,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衍生物品的开发,Q版玩偶、卡通布偶、“刘海砍樵”T恤衫等,均获得了成功,推广了湖南花鼓戏,使得更多人们对花鼓戏有了详细的了解,同时获得了巨大的盈利,可谓是戏曲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成功典范。2.剧目转创模式在保留戏曲精髓的同时,对其进行现代改编创新,使其获得新的活力。在动漫对古老剧目改编引用时,一般保留剧情发展,对人物的服饰、妆容等进行改动。有些是将程式化的表演动作进行简化,加快故事情节流动,符合现代审美趋势。动画片《补锅》就是成功运用这种模式的成功范例,在原本冗长的“补锅”情节发展中,简化了“补锅”的动作流程,并辅以一些现代化的语言。一经播出,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即是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再现,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结语 视觉文化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要深度挖掘视觉文化元素中的文化底蕴,发现其吸引大众并得以传播的积淀,同时横向上进行创新,辅之以现代数码技术,展现时代特色。视觉文化元素的引用,提高了动漫的审美情趣,完善了剧情背景,是动漫设计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对我国动漫产业现状进行了描述,其次通过对以往成功的动漫作品进行深入剖析,结合相关的实例作品,在景观元素、民族服饰、刺绣艺术和民族戏曲四方面深入剖析了视觉文化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谢科 单位:四川旅游学院艺术系 动漫设计毕业论文:数字媒体艺术在动漫设计的应用 国内动漫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表现出不断迈进的态势,步入新媒体与三维时代,拓宽了动漫设计与制作技术的应用范围,高新技术引领下,步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在众多行业领域,动漫产业表现出较大发展潜力。所以,要求从业人员务必关注数字媒体艺术,凸显其巨大优势,逐步提升动漫设计与制作水平,迎合社会对高素质动漫人才的需求。 数字媒体艺术对动漫设计的重要影响 1.促使动漫设计步入全新发展时代数字媒体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融入了各项内容,如,影视剧结合了数字媒体艺术,产生了手机电影等一些形式,数字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在大众传播上产生了质的突破。传统信息业与通信产业融合在一起,使大众传媒朝向小众方向发展,传播效率较好。动漫产业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应用,凭借其优势,获得了发展。2.拓宽作品内容表现空间传统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空间与材料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作品发展空间。计算机技术应用下,拓宽了艺术创作的空间。借助各种计算机软件,使虚拟环境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此外,可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对画面进行制作,如,对电影制作而,若想复原古代场景,需受场地布置的限制,且投入的物力与人力资源较多。计算机软件应用下,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创作者可添加进一些材料或融入自己的创作想象,创作、表达画面内容。3.极大提升创作效率动漫设计与制作利用多媒体艺术,较好地缩短了创作时间,极大提升了创作效率,与传统创作过程相比,表现出显著优势。此外,计算机操作技术逐步健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动漫创作效率。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动漫设计与制作中,使制作流程更加简捷,无论是作品的宣传,还是作品的推广,均表现出高效的流通性,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受到大众普遍认可。应重视一点,数字艺术在提升创作效率同时,也让创作者产生了概念的混淆,如,把艺术创作认为是商品生产,并没重视到艺术作品的根本价值。 动漫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的创新应用 1.动漫设计二维动画运用数字媒体艺术和传统设计艺术比起来,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动漫设计二维动画制作中,表现出明显优势,这表现在下述两个层面:其一,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动漫作品创作中,使动漫色彩更加合理,借助技术,给设计形象着色,操作高效且便捷,自动处理技术结合了操作系统,有助于图片处理,获得了较高的质量。其二,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动漫作品设计中,需要呈现出关键帧的特点,也就是在构建好的关键帧基础上,通过设备自动生成动漫作品中的中间画面,在任务形象设计上,表现出灵敏的动作,以此体现良好的流畅性,画面十分清楚。2.动漫设计三维动画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化艺术的产生与应用,促使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间差别更为明显。二维动画制作利用简单的线条来描设计形象,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三维动画中,营造了逼真视觉效果,更加震撼,无论光线,还是背景等的设计全部达到了较高的技术层次。此外,三维动画设计制作过程复杂化,在各个环节,如,人物形象设计与动画生成上均体现出先进的数字媒体艺术。在数字媒体艺术应用的基础上,三维动画的制作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早期制作的《骇客帝国》及后续制作的《复仇者联盟》、《阿凡达》,均是在三维技术基础上产生而来,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技术层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性较强,要求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在实际操作方面达到较高能力。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动漫设计中,要求设计人员严格遵照要求。所以,处在数字媒体艺术环境中,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要逐步完善课程结构,创新课程内容,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以迎合动漫产业发展。动漫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的运用价值数字媒体艺术很大程度上影响动漫领域,由计算机技术提供支持,剪辑方式变成了数字化非线险剪辑,不再是以往动漫的“时空连续性”,改变了时间流向与速度。数字艺术应用到动漫设计时间上,让时间在任何点出现,将动画中的物理时间与主观时间通过真实的画面展现出来,此外,可随意改变时间点方式。借助回闪与重复利用等手段,表现真实的心理活动画面。计算机数字技术应用在动漫没计中,表现出另一方面的应用价值。能够表现出所有动漫不能表达出的效果,以数字艺术表现人们所能想到的动作特效与视觉画面,突破了以往“画面现实性”的特征。数字媒体艺术并非使用的科技手段越多越好,要切合表意功能最大化规律。 结束语 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为广大动漫设计师提供了众多的选择机会。所以,动漫设计要多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满足动漫创造基本要求,基于此项技术,凭借数字媒体艺术,凸显创作作品较高的艺术价值。 作者:武春沅 动漫设计毕业论文:民间美术造型与动漫形象设计的关系 摘要:民间美术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内涵早已深入人们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目前,我国动漫设计还处在摸索阶段,尚未形成自身的特色。我国动漫设计应该摒弃模仿日美动漫的思路,植根于我国的民间美术造型,汲取其精华,革新创作思路,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形象。该文通过分析我国民间美术造型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探讨动漫形象设计利用民间美术造型的思路。 关键词:民间美术造型;动漫设计;形象设计 我国民间美术造型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其内涵早已深入人们的思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民间艺术造型在动漫形象设计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反映了地方文化特点,为动漫形象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素材,使动漫形象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一、我国民间美术造型的发展现状 民间美术是相对正统宫廷文化和文雅艺人的美术文化而言的,它是广大普通民众的美术,也是劳动者的美术。民间美术造型展现的是我国各地区劳动人民在生产与生活中自发自娱地创造、欣赏或使用的美术造型。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我国民间美术造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石雕、木雕、竹雕、剪纸、编织、年画、玩具等。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具有不同的民间美术造型,这些造型往往反映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民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不同的民间美术造型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人们逐渐重视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一些动漫形象设计开始借鉴中国民间美术造型的寓意和创作手法,从而使动漫形象具有鲜明的特色,有力地推动了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二、我国民间美术造型的主要特点 1.民间美术造型审美视角多姿多彩 受到历史变迁的影响,加之各民族地区的风俗、创作者的技艺高低等存在差异,我国民间美术造型表现形式多样,由此产生的审美也是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造型的审美通常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如写实与夸张、恬淡与强烈、成熟与稚拙、直白与神秘、庄重与诙谐、柔媚与质朴、细腻与粗犷等。两极的美感矛盾、对立,却又相互依存,形成不可分割的美感统一体。如,云南的民间美术作品通常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表现出诡秘、古拙的艺术特点;徽州的雕刻作品做工细腻,表现通俗、直白,富有生活情趣与立体感;湖南的民间美术艺术品柔媚、具体,表现细腻;河南的民间美术艺术品质朴、粗犷,表现夸张;等等。 2.民间美术造型表现形式丰富,遵循一定的规律 民间美术造型的表现形式丰富,通常是百姓生活中的装饰品,也可能是小孩的玩具,具有个性化特征和地域特征。民间美术造型一般讲究完整和圆满,通常具有一定的审美水平和功能。民间美术造型遵循一定的规律,具有集体表象的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随意性、抽象性、概括性和象征性等方面。民间美术造型通过完整与部分的调和,形成了求美、求活、求大、求全的特征,如,娃娃、动物、莲花等面塑造型洒脱、活泼,喻示生命的繁衍。这些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漫形象设计。 3.民间美术造型创作已经形成了独立的造型艺术体系 民间美术造型创作已经形成了独立的造型艺术体系,民间艺术家用自身独有的审美观、视觉思维、造型观和创作方法进行创作。民间美术独有的散点透视使民间美术造型多角度地表现民间造型的整体形态,凸显了特有的集体意象的个性特点。总体来看,民间美术造型的创作方法有五种,包括时空综合造型法、主题形象展开造型法、适形造型法、非静止物象造型法和深入物象内部造型法。时空综合造型法通常用于表现不同时空中的不同状态;主题形象展开造型法是从一个主体事物展开;适形造型通常用于福寿、方圆等;非静止物象造型法通常用于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多种形态设计;深入物象内部造型法可以通过想象将被遮挡的事物内部呈现出来,如皮影、剪纸。 4.民间美术造型与动漫形象设计之间的关系 在动漫形象设计过程中,民间美术造型发挥着重要的思维引导作用。民间美术造型当中蕴含的民族内涵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动漫形象设计,动漫设计者可以在民间美术造型与动漫形象设计之间找到契合点,通过应用夸张等方式,借助想象设计出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动漫形象,反映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三、我国民间美术造型对动漫形象设计的启示 1.我国动漫形象设计整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国的动漫形象设计尚处于摸索阶段,形象表达和创意均不够成熟。我国原创的动漫形象不多,具有特色的较少,这些形象缺乏深刻的寓意,艺术特征不明显,而且模仿日美风格的痕迹明显,缺乏本土特色。 2.平面动漫形象的设计 平面动漫形象设计通常可以借鉴平面形态的民间美术造型进行设计。平面民间美术通常是通过线条、形态或者纹理展现艺术效果,如,剪纸、皮影、服装、雕刻、玩具等就是通过剪、印、刻、绘、绣、织、染、雕、塑等进行造型。传统的平面动漫造型是在胶片或纸上绘制出的动漫形象,这些形象同样需要通过雕刻细节展示可爱、栩栩如生的动漫形象。平面动漫造型可以借鉴民间绘画、年画、剪纸、皮影等,绘制出独特视角下的动漫形象。如,《火童》的设计者在设计影片情境时就借鉴了蜡染线条手法,通过对线条的刻画统一风格,从而提升动漫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3.三维动漫形象的设计 三维动漫形象设计是立体形象的设计,具有实体,可以借鉴同样具有立体造型的民间美术造型。我国民间美术立体造型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为娱乐而制作的,也有因民俗礼仪需要而制作的,通常是通过丝、线、绢、麻、纱、泥、石、金属、芦苇等材料进行美术造型,如面人、木雕玩具、石雕、风筝、竹编等,这些制作方式可以为三维立体动漫形象设计提供思路。三维动漫形象可以分为捏造偶和模型关节偶两种,其设计可以借鉴糖人、泥玩具、木偶和瓷玩具等的制作方式。如,《简单作业》就是借鉴传统的布袋戏设计动物形象,通过嘴巴和手臂的活动关节凸显动漫形象的运动感。 4.电脑制作动漫形象设计 电脑动漫形象造型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动漫设计领域,应用范围广泛,包括电脑游戏、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电脑动画、漫画、手机动画等。电脑制作的动漫形象并没有实体,没有用任何材料,只是计算机通过数字形态展示出虚拟画面而已。与前两种动漫形象设计类似,电脑制作的动漫形象可以借鉴民间美术造型的设计思路和创造方法,可以模拟不同材质的效果以获得不同的视觉效果。如,《桃花源记》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剪纸、皮影、木偶、水墨、工笔等手法进行设计制作的,它成功地将民间美术造型、我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在动漫设计当中。 结语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动漫形象设计者应该将中国民间美术融入动漫形象设计,凸显中国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这样不仅有利于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更可为动漫形象设计找到新的方向。 作者:姚胜楠 动漫设计毕业论文:动漫设计及制作专业速写教学方式 摘要:动漫速写是动漫设计与制作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只有熟练掌握该项技能才能胜任其各项工作。在高校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中,动漫速写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与传统的绘画教学方式有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在其教学方式上也有较多的不同之处。本文阐述高校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对速写的基本要求,分析动漫速写与传统速写之间的区别,探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速写教学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力求为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动漫设计与制作;速写;教学方式;结合 一、引言 随着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美术、设计等各类艺术市场的需求扩大,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使得动漫速写成为动漫专业一门新兴的课程。不同的高校中,普遍将“动漫速写”作为动漫专业的基础性课程,配合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动漫速写成为速写教学中一个新的分支,其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探索中。 二、动漫速写与传统速写之间的区别 动漫速写一般是在大自然与生活中获得动画形象,将常见的生活或自然形象通过提炼,创作出需要的艺术形象,由此可见,其研究的对象是动态的。而传统的速写只关注现实形态,注重用线条、形体结构等方式表现,研究对象呈现为静态。传统速写注重对静态事物的客观反映,要求学生理解形态结构的目标层次就可以了。但动漫速写要在写实的基础上表达意境,灵活运用夸张变形或概括提炼,要求学生对现实的物质世界进行抽象的理解,对学生的想象力、创作力的要求较高。在学习方式方面,传统速写学生只要在掌握基本绘画步骤后,通过实践练习,就能达到速写的重点方法。在动漫速写中,对创作过程的动态领悟要求较高,在动静结合的训练中,都要突出人物动作的连贯性学习。在创作方法上,传统速写创作的观察视点固定,其观察的对象也是固定化的,但动漫速写有不同的观察方式,不需要固定写生对象的位置,根据人体的动态特征移动变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体运动的规律。 三、动漫速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基础知识匮乏,教学任务加大。通常情况下,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新生只进行过简单的美术基础培训,对于基本的形体理解,以及动态的表达不准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大量的美术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这样的现实情况导致速写课程教学的进度缓慢,本身的速写教学受到极大的限制。[1]第二,教师存在专业短板,教学难以与动漫专业特点相结合。高校动漫专业的基础课教师大多数毕业于绘画专业,有的甚至毕业于其他艺术设计类专业,对绘画视觉的美感较为敏感,对形体结构的研究,以及绘画语言的表现过于深入,在实际的动漫速写教学中难以与动漫专业本身的特点紧密结合,教学效果不佳。[2] 四、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速写教学方式探讨 第一,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速写教学要根据高校专业层次、专业方向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将速写教学与动漫专业相结合。其一,在教学中融入形态与活动画面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一定的“立体概念”,强调对象的运动规律、动态表现等。人物形象及动作的设计都要在立体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教学中要将连续的活动画面意识带入其中,适当缩减动漫速写绘制幅面的大小,分镜头的设计要以小于A4的多格幅面为主。其二,鼓励学生参与多种艺术语言的表达训练。动漫速写教学中,教师在表现速写本身的独特审美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表达空间,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绘画工具表达多种艺术语言,从而丰富动漫速写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其三,加大默写训练力度,督促学生参与设计分镜头训练在动漫创作中,许多场合需要足够的默写和想象能力才能完成,动漫分镜头的设计中,要将文字转化为画面,需要镜头绘制者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造型能力等,也需较强的视觉思维能力,在速写教学中,教师要督促学生观察、记录、收集素材,加强其默写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设计与制作的水平。第二,根据教学情况及时更新教学方式。动漫速写教学要与具体的院校层次和专业特点相结合,立足课堂讲解,将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作为主要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内容尽量以实践创作来完成。其一,采用多种讲授方式,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动漫速写教学中,教师要丰富课堂讲授的方式,将常规化的课堂讲解、示范性讲解灵活运用,提高学生对动漫速写的认识和理解,对教学重难点要侧重讲解。另外,还应该结合示范演示,以及示范作品来完成课堂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参与课堂讲解,达到互动的效果。其二,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实践辅导。要全面掌握动漫速写的相关知识,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师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辅导,可以采用个别辅导与集中辅导进行,也可以将示范有效地融入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其三,进行阶段式总结,为下阶段教学做好准备。动漫速写教学要在一个单元教学内容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集中总结,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评价,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发现实践作业中的问题,教师要针对问题进行集中分析讲解,给学生提出可行性的建议。除了对课堂实践作业进行讲评讲解外,还应该对学生的课外实践作业给予指导,督促学生能够进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成绩、不足,以及努力的方向。从而为后期的学习做好准备。另外,教师也要在阶段性的总结中,厘清教学中的问题,为下阶段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其四,核心章节采用特殊的教学方法。“人物动态速写”是动漫速写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辅助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表达人物动态、人物循环运动的方法。首先,在讲解人物重心与支撑面、动态透视变化、动态线等基本规律的内容时,要将原来的二维平面训练教学方式转化为三维动态教学方式。让三维立体的人偶为教学提供便利,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其次,进行适当的分解练习。结合实体的人偶模型,对其循环运动进行分析,观察轨迹线的实际应用,从人物走路、跑步、跳跃等运动动作进行分解,不断练习。再次,根据人偶模型,用不同的几何线条及符号形式分析运动的规律,让学生及时掌握形体结构的变化,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三,将教学与比赛相结合,促进教学发展。结合动漫速写课程的特点,尝试用全新的教学思路来指导教学。通过动漫领域的专业性竞赛来引导教学,加深对课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通过在比赛中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起创作热情,也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促使其专业知识的习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一些竞赛的题目进行分析,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创作。一旦有专业性的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征集竞赛作品,指导学生设计竞赛作品。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参赛作品中获取行业的先进思维理念,启发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建议。不同的动漫设计比赛,能更好地促进动漫速写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让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动漫速写教学的效果。 五、结束语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中的速写课程既是动漫产业发展下新兴的一门课程,也是动漫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其教学方式在长期的教学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分析动漫速写与传统速写之间的差异,了解动漫速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才能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动漫速写的教学效果,为动漫行业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 作者:胡杨 动漫设计毕业论文:动漫设计艺术教育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 摘要:随着我国动漫产业的不断发展,对原创型、管理型、综合型动漫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动漫设计艺术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不仅能够明确动漫人才的培养思路,还能保证高校动漫人才的培养质量。文章对动漫设计艺术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构建、应用价值及实施路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升动漫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动漫设计;艺术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动漫设计艺术教育在我国高校设置专业里已经不下十年。与之相关的专业涉及面非常广,大致都涉及到艺术设计、美术、计算机、影视传媒等领域。为了让该专业的学生学有所成,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分别是培养设计师型人才、培养历史沿革型人才、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中尤以第三类为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国动漫产业正处于上升期,对于高端人才、原创性、管理型、综合型的动漫人才有很大的需求,因而就形成了短、平、快的培养模式,由此也就出现了动漫设计艺术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一、动漫设计艺术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构建 构建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符合社会、文化、经济发展需求。在动漫设计艺术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下,必须完成以下五个部分:一是理清培养目标。二是设置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学年安排不同专业方向和具体内容。三是拟定教学模式。四是确定教学方法,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因材施教。五是确定评价机制,以考核的方式评定学生的综合水平[1]。 二、动漫设计艺术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应用价值 基于市场对于动漫设计艺术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实施校企联合办学模式能够提升高等院校的办学实力。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实施后,最直接的便利就是高校与市场接轨[2]。企业承接了高校的部分教学任务,让学生更适用于企业。高校借此进行敞开式办学、开放式教育,拓宽了自身的视野,距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也更进了一步。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实施对于动漫企业而言,可促进其快速可持续发展。就整个动漫产业来说,原创性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一直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而发掘和培养人力资源是原始性创新最主要的力量来源,为此,通过校企联合平台就可实现。一直以来,政府都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决策者。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实现市场配置资源协调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基于此,校企联合动漫人才模式少不了政府的参与,而政府的主要参与形式是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证[3]。这样一来,市场人力资源供给增加,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这就为产业结构调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动漫设计艺术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迎合市场需求,组织建立动漫设计艺术教育委员会 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是当前市场的主要需求,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高校应该建立动漫设计艺术教育委员会,以此为基础,为动漫专业学生提供就业导向平台。为了确保就业方向正确,高校可以从动漫专家和动漫公司、广告公司的管理者中聘请合适的委员会成员,组成一支实力强劲的队伍。动漫设计艺术教育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成员可与动漫公司联合,定期举行相应的活动。活动内容就动漫设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就业要求等为主要方向,展开研讨,并仔细落实,以期为动漫市场提供更多服务于动漫的艺术人才。 (二)打造合作平台,实现资源优势共享 鼓励高校与动漫公司通过签约协议进行合作。在规定期间,双方创立“校企合作平台”沟通信息,协助共进。据此平台,双方就近期产业用人方向及动态变化,高校跟踪市场的方式、企业应对市场的方式,学生适应市场的心理准备,学校所教与市场所需的对接等问题进行沟通,确保双方的合作利益实现。动漫设计艺术教育校企联合办学,需要学校与企业合作创建动漫专业学生进行实训、实习和就业的平台和机会。高校在企业主导下,构建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平台等,开展校企全方位合作。高校教师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而动漫企业员工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构建的平台上,双方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技术攻关。高校与企业合作,是打造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的基础。 四、结语 实施动漫设计艺术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高校进行动漫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高校据此提高了动漫设计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实现了人才培养计划目标。动漫企业据此纳入了更多的原创性、管理型、综合型的动漫人才。在动漫设计艺术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其竞争力更强,发展前景更好。因此,动漫设计艺术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实施充分表明,其对学校、企业、学生、社会都大有裨益。 作者:胡祥龙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动漫设计毕业论文:人物形象设计在动漫游戏的应用 摘要: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对动漫产业关注越来越重视,人们对动漫形象的设计有了更加立体和多元化的要求。由传统的简笔画人物持续发展延伸到如今更加生动形象的3D人物形象,动画师如果需要设计出优质的动漫和游戏形象,需要对动画脚本与人物性格有着全面的思考,对人物所处的地域特点也要考虑周全。早期的动画与游戏的制作过程中人物形象的设计通常都较为单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动漫游戏中对于人物形象的构思和设计变得更加丰富与多样化。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动漫游戏;现代;时代性 前言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为了缓解工作的疲惫,放松一天劳累的心情,游戏成为了现下十分受到大众青睐的解压和娱乐方式。作为动漫产业重要的构成部分,电子游戏有着空前巨大的市场发展和提升空间。随着国家对动漫游戏产业的扶持程度大力加强,近些年来国内研究动漫游戏的企业单位百花齐放,在市场发展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核心地位。动漫游戏产业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优秀的动漫游戏作品中少不了人物的塑造,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是制作优秀动漫和游戏作品的重要基础。 1现阶段我国动漫和游戏产业的发展情况 制作出一部优秀的动漫作品或一款优质的游戏作品,离不开美术设计。在动漫游戏市场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其市场方向越来越趋于国际化,学习国外优秀的动漫游戏作品的内涵变得非常必要。现阶段我国动漫和游戏产业发展所遇到的主要瓶颈问题是缺乏高水平高能力的人物形象设计人才。随着世界各地文化交流方面原来越频繁,各行各业人员的往来也十分方便快捷,外来文化与专业动漫技术人员的引进为我国动漫游戏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推进了这一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加强了动漫游戏人物形象的创作技术水平,给国内动漫和游戏产业的进步空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动漫和电子游戏产业虽然相对来说在我国起步落后于日本、美国等国家,但在短期内便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傲人成绩。以往的游戏多半局限在电脑端的网络或单机类游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主机游戏、手机游戏、街机游戏等游戏平台如雨后春笋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流传开来,这些平台的游戏形式成为了电子游戏产业的主力,是人们茶余饭后、工作休息期间缓解疲劳和压力的必备产物。[2]随着电子技术越来越发达,动漫作品和游戏的画面质量也不断提高,大量3D动画作品和游戏作品诞生,让受众群体能够切身体验作品中的气氛,增强了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性。除此之外,动漫和游戏作品类型的多种多样也是当今动漫游戏产业的一大特色景象,以往的电子游戏种类单一,经过不断的开发和进步出现了多种不同种类的游戏,增强了互动性和可玩性。动漫和游戏市场的人气让许多企业加强了这方面作品的开发制作,动漫游戏的市场竞争力逐渐变强,其人物形象设计也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衍生出来了各种相关的周边产品,动漫游戏产业的持续进步依然爱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3] 2当代动漫和游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2.1人物形象的夸张性 动漫和游戏是影视艺术中的一个分支,对卡通人物的形象进行制作和设计是一部作品的重要内容,人物形象的设计蕴含了设计师丰富的创造和想象力,让动漫和游戏作品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也极大地发挥了艺术性的创造。比如汤姆和杰瑞这对欢喜冤家,作为天然的对手,《猫和老鼠》的喜剧感非常浓烈,这正是由于作者在对汤姆和杰瑞这两个动画角色进行创作的时候给了它们人类的情感,让它们有了能够和人一样思考的能力,配上风趣幽默的剧情演绎出它们的喜怒哀乐。这种突破传统猫和老鼠的形象设定让动画作品具有充分的趣味性和可看性,让人们在观看过程中会心一笑,忘却学习和工作带来的疲惫。在众所周知的网络竞技游戏《英雄联盟》(LeagueofLegends,简称LOL)中,设计者将符文之地作为游戏剧情的整体背景,加入了丰富的魔法元素,在这个游戏当中,魔法不再是神秘的虚拟能量,而是符文之地的生存法则。这种游戏之所以会受到当代青少年甚至中年人群的关注,正是因为在游戏中实现了现实生活无法做到的事,并且有着较强的竞技性,吸引了玩家的目光。[4] 2.2人物形象的多样性 在动漫和游戏作品当中,其剧情通常由善恶、美丑等矛盾贯穿起来,这决定了对作品当中人物形象的设计条件。在动漫和游戏作品的剧情中,每一个角色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无论正面人物还是反派人物都是不能够被其他人所替代的。例如热门动漫作品《海贼王》(ONEPIECE,简称OP),在整部作品中出场的人物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和超能力,每个人物说话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2.3人物形象的时代性 在对动漫和游戏作品进行人物形象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动漫游戏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充分的考虑和剧情的需要,比如《真•三国无双》这款风靡全球的掌机游戏,根据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并配以音效,最大程度对游戏剧情进行渲染丰富,极大地提升了可玩性与趣味性,让玩家在体验游戏的过程中代入角色,切身体会游戏的魅力。 2.4人物形象的文化性 在动漫和游戏产业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以特有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不同地域之间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风俗信仰,那就是文化产业。[5]在《天涯明月刀》这款3D武侠题材的MMORPG(MassivelyMultiplayerOnlineRole-PlayingGame,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网络游戏当中,故事背景来自北宋年间的乱世,游戏角色所穿着的服饰与游戏内相关的虚拟道具都突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中华正统的武侠文化作为基本创意,完美地还原了中华文明的壮丽河山,让玩家在感受游戏玩法的同时欣赏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文明。 3结语 动漫游戏以其独特的个性在当今日常生活中出现在各个角落。其中,动漫和游戏的主要受众群体多为青少年或青年,让这部分人群在动画作品的观看和游戏的体验中除了获得身心上的放松,还要潜移默化地体会动漫作品与游戏中所传达出来的文化内涵。动漫游戏产业的工作者要坚持寓教于乐的发展精神,将加强国民精神修养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制作健康、积极的动漫游戏作品。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会有更多二次元爱好者加入到动漫设计与制作的队伍中,动漫与游戏产业的发展前景也会越来越好。 作者:赵越 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 安全技术存在的问题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普遍应用到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比如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社区及家庭等。但随之而来的是,计算机网络安全也受到全所未有的威胁,计算机病毒无处不在,黑客的猖獗, 都防不胜防。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一个网络环境里,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及可使用性受到保护。从技术上来说, 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由防病毒、防火墙等多个安全组件组成,一个单独的组件无法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性。目前广泛运用和比较成熟的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pki技术等。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一)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指一个由软件或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处于企业或网络群体计算机与外界通道之间,限制外界用户对内部网络访问及管理内部用户访问外界网络的权限。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屏障,配置防火墙是实现网络安全最基本、最经济、最有效的安全措施之一。当一个网络接上internet之后,系统的安全除了考虑计算机病毒、系统的健壮性之外,更主要的是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而目前防止的措施主要是靠防火墙技术完成。防火墙能极大地提高一个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并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服务而降低风险。通过以防火墙为中心的安全方案配置,能将所有安全软件配置在防火墙上。其次对网络存取和访问进行监控审计。如果所有的访问都经过防火墙,那么,防火墙就能记录下这些访问并做出日志记录,同时也能提供网络使用情况的统计数据。当发生可疑动作时,防火墙能进行适当的报警,并提供网络是否受到监测和攻击的详细信息。再次防止内部信息的外泄。利用防火墙对内部网络的划分,可实现内部网重点网段的隔离,从而降低了局部重点或敏感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影响。 (二)数据加密技术。与防火墙相比,数据加密技术比较灵活,更加适用于开放的网络。数据加密主要用于对动态信息的保护,对动态数据的攻击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对于主动攻击,虽无法避免,但却可以有效地检测;而对于被动攻击,虽无法检测,但却可以避免,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数据加密。数据加密技术分为两类:即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1.对称加密技术。对称加密是常规的以口令为基础的技术,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是相同的,或者可以由其中一个推知另一个,这种加密方法可简化加密处理过程,信息交换双方都不必彼此研究和交换专用的加密算法。如果在交换阶段私有密钥未曾泄露,那么机密性和报文完整性就可以得以保证。目前,广为采用的一种对称加密方式是数据加密标准des,des的成功应用是在银行业中的电子资金转账(eft)领域中。2.非对称加密。在非对称加密体系中,密钥被分解为一对(即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这对密钥中任何一把都可以作为公开密钥通过非保密方式向他人公开,而另一把作为私有密钥加以保存。公开密钥用于加密,私有密钥用于解密,私有密钥只能有生成密钥的交换方掌握,公开密钥可广泛公布,但它只对应于生成密钥的交换方。非对称加密方式可以使通信双方无须事先交换密钥就可以建立安全通信,广泛应用于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信息交换领域。 (三)pki技术。pki技术就是利用公钥理论和技术建立的提供安全服务的基础设施。pki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也是电子商务的关键和基础技术。由于通过网络进行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事务等活动缺少物理接触,因此使得用电子方式验证信任关系变得至关重要。而pki技术作为一种相对安全的技术,恰恰成为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事务的密码技术的首要选择,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他能够有效地解决电子商务应用中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和存取控制等安全问题,而进一步保护客户的资料安全。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络的不安全性。1.1网络的开放性,由于现代网络技术是全开放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络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攻击。这其中可能存在来自物理传输线路的攻击,也有肯那个来自对网络通信协议的攻击,也包括来自于本地网络的用户,还可以是互联网上其他国家的黑客等等。1.2网络的自由性,大多数的网络对用户的使用没有技术上的约束,用户可以自由的上网,和获取各类信息。 这也为了影响网络安全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操作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操作系统作为一个支撑软件,使得你的程序或别的运用系统在上面正常运行的一个环境。操作系统提供了很多的管理功能,主要是管理系统的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操作系统软件自身的不安全性,系统开发设计的不周而留下的破绽,都给网络安全留下隐患。 1.操作系统结构体系的缺陷。操作系统本身有内存管理、cpu管理、外设的管理,每个管理都涉及到一些模块或程序,如果在这些程序里面存在问题,比如内存管理的问题,外部网络的一个连接过来,刚好连接一个有缺陷的模块,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计算机系统会因此崩溃。所以,有些黑客往往是针对操作系统的不完善进行攻击,使计算机系统,特别是服务器系统立刻瘫痪。2.操作系统支持在网络上传送文件、加载或安装程序,包括可执行文件,这些功能也会带来不安全因素。网络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文件传输功能,比如ftp,这些安装程序经常会带一些可执行文件,这些可执行文件都是人为编写的程序,如果某个地方出现漏洞,那么系统可能就会造成崩溃。3.操作系统不安全的一个原因在于它可以创建进程,支持进程的远程创建和激活,支持被创建的进程继承创建的权利,这些机制提供了在远端服务器上安装“间谍”软件的条件。若将间谍软件以打补丁的方式“打”在一个合法用户上,特别是“打”在一个特权用户上,黑客或间谍软件就可以使系统进程与作业的监视程序监测不到它的存在。 (三)防火墙的局限性。防火墙指的是一个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专用网与公共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的保护屏障.它是一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使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关(security gateway),从而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 三、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设备、管理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安全解决方案的制定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是综合各种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将安全操作系统技术、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护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安全扫描技术等综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协调一致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我们必须做到管理和技术并重,安全技术必须结合安全措施,并加强计算机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建立备份和恢复机制,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此外,由于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犯罪等技术是不分国界的,因此必须进行充分的国际合作,来共同对付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犯罪和计算机病毒等问题。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简谈校园网络安全技术 摘要 网络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系统安全、网络运行安全和内部网络安全方面,对校园网的安全性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网络安全 系统安全 网络运行安全 内部网络安全 防火墙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internet的日益普及,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络并投入使用,这无疑对加快信息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实现资源共享都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但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校园网络的同时却忽略了网络安全问题,登陆了一些非法网站和使用了带病毒的软件,导致了校园计算机系统的崩溃,给计算机教师带来了大量的工作负担,也严重影响了校园网的正常运行。所以在积极发展办公自动化、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应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安全重视。正如人们经常所说的:网络的生命在于其安全性。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搞好网络的安全,就成了校园网络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一位中学电脑教师兼负着校园网络的维护和管理,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校园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主要是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包括系统安全、网络运行安全和内部网络安全。 一、系统安全 系统安全包括主机和服务器的运行安全,主要措施有反病毒。入侵检测、审计分析等技术。 1、反病毒技术:计算机病毒是引起计算机故障、破坏计算机数据的程序,它能够传染其它程序,并进行自我复制,特别是要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有着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力,因此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是校园网络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方法是使用防病毒软件对服务器中的文件进行频繁扫描和监测,或者在工作站上用防病毒芯片和对网络目录及文件设置访问权限等。如我校就安装了远程教育中心配置的金山毒霸进行实时监控,效果不错。 2、入侵检测:入侵检测指对入侵行为的发现。它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以提高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及时对系统进行安全防范。入侵检测系统包括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和硬件,主要功能有:检测并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检查系统的配置和操作系统的日志;发现漏洞、统计分析异常行为等等。 从目前来看系统漏洞的存在成为网络安全的首要问题,发现并及时修补漏洞是每个网络管理人员主要任务。当然,从系统中找到发现漏洞不是我们一般网络管理人员所能做的,但是及早地发现有报告的漏洞,并进行升级补丁却是我们应该做的。而发现有报告的漏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经常登录各有关网络安全网站,对于我们有使用的软件和服务,应该密切关注其程序的最新版本和安全信息,一旦发现与这些程序有关的安全问题就立即对软件进行必要的补丁和升级。许多的网络管理员对此认识不够,以至于过了几年,还能扫描到机器存在许多漏洞。在校园网中服务器,为用户提供着各种的服务,但是服务提供的越多,系统就存在更多的漏洞,也就有更多的危险。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应将不必要的服务关闭,只向公众提供了他们所需的基本的服务。最典型的是,我们在校园网服务器中对公众通常只提供web服务功能,而没有必要向公众提供ftp功能,这样,在服务器的服务配置中,我们只开放web服务,而将ftp服务禁止。如果要开放ftp功能,就一定只能向可能信赖的用户开放,因为通过ftp用户可以上传文件内容,如果用户目录又给了可执行权限,那么,通过运行上传某些程序,就可能使服务器受到攻击。所以,信赖了来自不可信赖数据源的数据也是造成网络不安全的一个因素。 3、审计监控技术。审计是记录用户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所有活动的过程,它是提高安全性的重要工具。它不仅能够识别谁访问了系统,还能指出系统正被怎样地使用。对于确定是否有网络攻击的情况,审计信息对于确定问题和攻击源很重要。同时,系统事件的记录能够更迅速和系统地识别问题,并且它是后面阶段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另外,通过对安全事件的不断收集、积聚和分析,有选择性地对其中的某些站点或用户进行审计跟踪,可以及早发现可能产生的破坏性行为。 因此,除使用一般的网管软件系统监控管理系统外,还应使用目前已较为成熟的网络监控设备,以便对进出各级局域网的常见操作进行实时检查、监控、报警和阻断,从而防止针对网络的攻击与犯罪行为。 二、网络运行安全 网络运行安全除了采用各种安全检测和控制技术来防止各种安全隐患外,还要有备份与恢复等应急措施来保证网络受到攻击后,能尽快地全盘恢复运行计算机系统所需的数据。 一般数据备份操作有三种。一是全盘备份,即将所有文件写入备份介质;二是增量备份,只备份那些上次备份之后更改过的文件,这种备份是最有效的备份方法;三是差分备份,备份上次全盘备份之后更改过的所有文件。 根据备份的存储媒介不同,有“冷备份”和“热备份”两种方案。“热备份”是指下载备份的数据还在整个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只不过传到另一个非工作的分区或是另一个非实时处理的业务系统中存放,具有速度快和调用方便的特点。“冷备份”是将下载的备份存入到安全的存储媒介中,而这种存储媒介与正在运行的整个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没有直接联系,在系统恢复时重新安装。其特点是便于保管,用以弥补了热备份的一些不足。进行备份的过程中,常使用备份软件,如ghost等。 三、内部网络安全 为了保证局域网安全,内网和外网最好进行访问隔离,常用的措施是在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采用访问控制和进行网络安全检测,以增强机构内部网的安全性。 1、访问控制:在内外网隔离及访问系统中,采用防火墙技术是目前保护内部网安全的最主要的,同时也是最在效和最经济的措施之一。它是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唯一出入口,能根据安全政策控制出入网络的信息流,且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它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防火墙技术可以决定哪些内部服务可以被外界访问,外界的哪些人可以访问内部的哪些服务,以及哪些外部服务可以被内部人员访问。其基本功能有:过滤进、出的数据;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封堵某些禁止的业务等。应该强调的是,防火墙是整体安全防护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因此必须将防火墙的安全保护融合到系统的整体安全策略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安全。 另外,防火墙还用于内部网不同网络安全域的隔离及访问控制。防火墙可以隔离内部网络的一个网段与另一个网段,防止一个网段的问题穿过整个网络传播。针对某些网络,在某些情况下,它的一些局域网的某个网段比另一个网段更受信任,或者某个网段比另一个网段更敏感。而在它们之间设置防火墙就可以限制局部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影响。 2、网络安全检测:保证网络系统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估分析,用实践性的方法扫描分析网络系统,检查报告系存在的弱点和漏洞,建议补救措施和安全策略,达到增强网络安全性的目的。 以上只是对防范外部入侵,维护网络安全的一些粗浅看法。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是校园网络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健康正常的校园网络需要广大师生共同来维护。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研究 摘 要:如果我们的计算机安装了操作系统, 并处于网络中。那么在计算机黑客肆虐的今天, 作为一名用户如何保护自己的网络安全? 如何进行有效的防御?当今开放的信息系统必然存在众多潜在的安全隐患,黑客和反黑客、破坏和反破坏的斗争仍将继续。在这样的斗争中,安全技术作为一个独特的领域越来越受到it业的关注。主要论述了网络安全技术在个人计算机和商业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网络安全;安全技术 1 个人计算机网络安全 1.1 个人计算机在网络中所遭受攻击与入侵手法的分析 (1)安全漏洞。 许多系统都有这样那样的安全漏洞。其中一些是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本身具有的, 如tcp/ip 协议的缺陷常被用于发动拒绝服务入侵或攻击。这种攻击的目的通常是消耗带宽或消耗网络设备的cpu 和内存。入侵者通过向目标服务器发送大量的数据包, 并几乎占取和消耗该服务器所有的网络带宽, 从而使其无法对正常的服务请求进行处理, 导致网站无法进入, 网站响应速度大大降低或服务器瘫痪。对个人上网用户而言, 可能遭到大量数据包的入侵使其无法进行正常操作。 (2)电子邮件入侵方式。 电子邮件是internet 上运用得十分广泛的一种通讯方式, 入侵者往往会使用一些邮件炸弹或cgi 程序向目标邮箱发送大量内容重复、无用的垃圾邮件, 从而使目标邮箱被塞满而无法使用。 (3)防范特洛伊木马程序。 特洛伊木马程序是一种黑客软件程序, 它可以直接侵入计算机系统的服务器端和用户端。一旦用户打开附有该程序的邮件或从网上直接下载的程序后, 它们就会像古特洛伊人在敌人城外留下藏满士兵的木马一样留在用户计算机中, 当用户连接internet时, 此程序会自动向入侵者报告用户主机的ip 地址及预先设定的端口。网络入侵者在获取这些信息后, 就可任意修改用户主机的参数设定、复制文件、窥视硬盘中的内容信息等, 从而达到控制目的。 1.2 对网络攻击与入侵进行防御的方法 (1)把guest 账号禁用。 打开控制面板, 双击“用户和密码”, 单击“高级”选项卡, 再单击“高级”按钮, 弹出本地用户和组窗口。在guest 账号上面点击右键, 选择属性, 在“常规”页中选中“账户已停用”。另外, 将administrator账号改名可以防止黑客知道自己的管理员账号, 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计算机安全。 (2)禁止建立空连接。 具体方法是打开注册表“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 control set/control/lsa”, 将dword 值“restrictanonymous”的键值改为“1”即可, (3)删除不必要的协议。 鼠标右击“网络邻居”, 选择“属性”, 卸载不必要的协议, 其中netbios 是很多安全缺陷的根源, 对于不需要提供文件和打印共享的主机, 还可以将绑定在tcp/ip 协议的netbios 关闭, 避免针对netbios 的攻击。选择“tcp/ip 协议/属性/高级”, 进入“高级 tcp/ip 设置”对话框, 选择“win”标签, 选择“禁用tcp/ip 上的netbios”一项, 关闭netbios。 (4)保障电子邮件的使用安全。 ①选择安全可靠的邮件服务。 目前, internet 上提供的email 账户大都是免费账户, 这些免费的服务不提供任何有效的安全保障, 有的免费邮件服务器常会导致邮件受损。因此最好选择收费邮件账户。 ②确保邮件账号的安全防范。 首先要保护好邮箱的密码。不要使用保存密码功能以图省事, 入网账号与口令应重点保护。设置的口令不要太简单, 最好采用8 位数。 ③对重要邮件信息加密处理。 可使用某些工具如a- lock, 在发送邮件之前对内容进行加密, 对方收到加密信件后必须采用a- lock 解密后方可阅读, 可防止邮件被他人截获而泄密。 (5)防范特洛伊木马程序常用的方法。 ①预防特洛伊木马程序。 在下载文件时先放到自己新建的文件夹里, 再用杀毒软件来检测, 起到提前预防的作用。尽量避免下载可疑软件, 对于网上某些可疑的, 诱惑性动机比较明显的软件或信息, 一般不要下载, 以防染上“木马”程序。 ②禁止不明程序运行。 在“开始”“运行”中msconfig, 在“启动”选项中查看有没有可疑项目, 去掉前面的勾。 2 网络安全技术在商业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 2.1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和数据加密传输技术将继续沿用并发展,多方位的扫描监控、对后门渠道的管理、防止受病毒感染的软件和文件的传输等许多问题将得到妥善解决。未来防火墙技术会全面考虑网络的安全、操作系统的安全、应用程序的安全、用户的安全、数据的安全,五者综合应用。在产品及功能上,将摆脱目前对子网或内部网管理方式的依赖,向远程上网集中管理方式发展,并逐渐具备强大的病毒扫除功能;适应ip加密的需求,开发新型安全协议,建立专用网(vpn);推广单向防火墙;增强对网络攻击的检测和预警功能;完善安全管理工具,特别是可疑活动的日志分析工具,这是新一代防火墙在编程技术上的革新。 2.2 生物识别技术 随着21世纪的来临,一种更加便捷、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将全球带进了电子商务时代,它就是集光学、传感技术、超声波扫描和计算机技术于一身的第三代身份验证技术——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是依靠人体的身体特征来进行身份验证的一种解决方案,由于人体特征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这一技术的安全系数较传统意义上的身份验证机制有很大的提高。人体的生物特征包括指纹、声音、面孔、视网膜、掌纹、骨架等,而其中指纹凭借其无可比拟的唯一性、稳定性、再生性倍受关注。 2.3 加密及数字签名技术 加密技术的出现为全球电子商务提供了保证,从而使基于internet上的电子交易系统成为了可能,因此完善的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技术仍是21世纪的主流。对称加密是常规的以口令为基础的技术,加密运算与解密运算使用同样的密钥。 不对称加密,即“公开密钥密码体制”,其中加密密钥不同于解密密钥,加密密钥公之于众,谁都可以用,解密密钥只有解密人自己知道,分别称为“公开密钥”和“秘密密钥”。 目前,广为采用的一种对称加密方式是数据加密标准(des)。在电脑网络系统中使用的数字签名技术将是未来最通用的个人安全防范技术,其中采用公开密钥算法的数字签名会进一步受到网络建设者的亲睐。这种数字签名的实现过程非常简单:①发送者用其秘密密钥对邮件进行加密,建立了一个“数字签名”,然后通过公开的通信途径将签名和邮件一起发给接收者,接收者在收到邮件后使用发送者的另一个密匙——公开密钥对签名进行解密,如果计算的结果相同他就通过了验证。数字签名能够实现对原始邮件不可抵赖性的鉴别。②多种类型的专用数字签名方案也将在电子货币、电子商业和其他的网络安全通信中得到应用。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浅谈校园网络安全技术 摘要 网络 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系统安全、网络运行安全和内部网络安全方面,对校园网的安全性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供大家 参考 。 关键词 网络安全 系统安全 网络运行安全 内部网络安全 防火墙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 发展 和internet的日益普及,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络并投入使用,这无疑对加快信息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实现资源共享都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但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校园网络的同时却忽略了网络安全 问题 ,登陆了一些非法网站和使用了带病毒的软件,导致了校园 计算 机系统的崩溃,给计算机教师带来了大量的工作负担,也严重 影响 了校园网的正常运行。所以在积极发展办公自动化、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应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安全重视。正如人们经常所说的:网络的生命在于其安全性。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搞好网络的安全,就成了校园网络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一位中学电脑教师兼负着校园网络的维护和管理,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校园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主要是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包括系统安全、网络运行安全和内部网络安全。 一、系统安全 系统安全包括主机和服务器的运行安全,主要措施有反病毒。入侵检测、审计 分析 等技术。 1、反病毒技术:计算机病毒是引起计算机故障、破坏计算机数据的程序,它能够传染其它程序,并进行自我复制,特别是要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有着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力,因此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是校园网络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 方法 是使用防病毒软件对服务器中的文件进行频繁扫描和监测,或者在工作站上用防病毒芯片和对网络目录及文件设置访问权限等。如我校就安装了远程 教育 中心配置的金山毒霸进行实时监控,效果不错。 2、入侵检测:入侵检测指对入侵行为的发现。它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以提高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及时对系统进行安全防范。入侵检测系统包括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和硬件,主要功能有:检测并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检查系统的配置和操作系统的日志;发现漏洞、统计分析异常行为等等。 从 目前 来看系统漏洞的存在成为网络安全的首要问题,发现并及时修补漏洞是每个网络管理人员主要任务。当然,从系统中找到发现漏洞不是我们一般网络管理人员所能做的,但是及早地发现有报告的漏洞,并进行升级补丁却是我们应该做的。而发现有报告的漏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经常登录各有关网络安全网站,对于我们有使用的软件和服务,应该密切关注其程序的最新版本和安全信息,一旦发现与这些程序有关的安全问题就立即对软件进行必要的补丁和升级。许多的网络管理员对此认识不够,以至于过了几年,还能扫描到机器存在许多漏洞。在校园网中服务器,为用户提供着各种的服务,但是服务提供的越多,系统就存在更多的漏洞,也就有更多的危险。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应将不必要的服务关闭,只向公众提供了他们所需的基本的服务。最典型的是,我们在校园网服务器中对公众通常只提供web服务功能,而没有必要向公众提供ftp功能,这样,在服务器的服务配置中,我们只开放web服务,而将ftp服务禁止。如果要开放ftp功能,就一定只能向可能信赖的用户开放,因为通过ftp用户可以上传文件 内容 ,如果用户目录又给了可执行权限,那么,通过运行上传某些程序,就可能使服务器受到攻击。所以,信赖了来自不可信赖数据源的数据也是造成网络不安全的一个因素。 3、审计监控技术。审计是记录用户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所有活动的过程,它是提高安全性的重要工具。它不仅能够识别谁访问了系统,还能指出系统正被怎样地使用。对于确定是否有网络攻击的情况,审计信息对于确定问题和攻击源很重要。同时,系统事件的记录能够更迅速和系统地识别问题,并且它是后面阶段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另外,通过对安全事件的不断收集、积聚和分析,有选择性地对其中的某些站点或用户进行审计跟踪,可以及早发现可能产生的破坏性行为。 因此,除使用一般的网管软件系统监控管理系统外,还应使用 目前 已较为成熟的 网络 监控设备,以便对进出各级局域网的常见操作进行实时检查、监控、报警和阻断,从而防止针对网络的攻击与犯罪行为。 二、网络运行安全 网络运行安全除了采用各种安全检测和控制技术来防止各种安全隐患外,还要有备份与恢复等应急措施来保证网络受到攻击后,能尽快地全盘恢复运行 计算 机系统所需的数据。 一般数据备份操作有三种。一是全盘备份,即将所有文件写入备份介质;二是增量备份,只备份那些上次备份之后更改过的文件,这种备份是最有效的备份 方法 ;三是差分备份,备份上次全盘备份之后更改过的所有文件。 根据备份的存储媒介不同,有“冷备份”和“热备份”两种方案。“热备份”是指下载备份的数据还在整个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只不过传到另一个非工作的分区或是另一个非实时处理的业务系统中存放,具有速度快和调用方便的特点。“冷备份”是将下载的备份存入到安全的存储媒介中,而这种存储媒介与正在运行的整个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没有直接联系,在系统恢复时重新安装。其特点是便于保管,用以弥补了热备份的一些不足。进行备份的过程中,常使用备份软件,如ghost等。 三、内部网络安全 为了保证局域网安全,内网和外网最好进行访问隔离,常用的措施是在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采用访问控制和进行网络安全检测,以增强机构内部网的安全性。 1、访问控制:在内外网隔离及访问系统中,采用防火墙技术是目前保护内部网安全的最主要的,同时也是最在效和最 经济 的措施之一。它是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唯一出入口,能根据安全政策控制出入网络的信息流,且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它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防火墙技术可以决定哪些内部服务可以被外界访问,外界的哪些人可以访问内部的哪些服务,以及哪些外部服务可以被内部人员访问。其基本功能有:过滤进、出的数据;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封堵某些禁止的业务等。应该强调的是,防火墙是整体安全防护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因此必须将防火墙的安全保护融合到系统的整体安全策略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安全。 另外,防火墙还用于内部网不同网络安全域的隔离及访问控制。防火墙可以隔离内部网络的一个网段与另一个网段,防止一个网段的 问题 穿过整个网络传播。针对某些网络,在某些情况下,它的一些局域网的某个网段比另一个网段更受信任,或者某个网段比另一个网段更敏感。而在它们之间设置防火墙就可以限制局部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 影响 。 2、网络安全检测:保证网络系统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估 分析 ,用实践性的方法扫描分析网络系统,检查报告系存在的弱点和漏洞,建议补救措施和安全策略,达到增强网络安全性的目的。 以上只是对防范外部入侵,维护网络安全的一些粗浅看法。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是校园网络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健康正常的校园网络需要广大师生共同来维护。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网络安全技术浅析 摘要:本文针对防火墙的三种技术方式进行说明,并比较各种方式的特色以及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或效能损失。 并就信息交换加密技术的分类及rsa算法作以分析,针对pki技术这一信息安全核心技术,论述了其安全体系的构成。 关键词:网络安全;防火墙;pki技术 一、防火墙技术 包封过滤型:封包过滤型的控制方式会检查所有进出防火墙的封包标头内容,如对来源及目地ip、使用协定、tcp或udp的port 等信息进行控制管理。现在的路由器、switch router以及某些操作系统已经具有用packet filter控制的能力。封包过滤型控制方式最大的好处是效率高,但却有几个严重缺点:管理复杂,无法对连线作完全的控制,规则设置的先后顺序会严重影响结果,不易维护以及记录功能少。 封包检验型:封包检验型的控制机制是通过一个检验模组对封包中的各个层次做检验。封包检验型可谓是封包过滤型的加强版,目的是增加封包过滤型的安全性,增加控制“连线”的能力。但由于封包检验的主要检查对象仍是个别的封包,不同的封包检验方式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差异。其检查的层面越广将会越安全,但其相对效能也越低。 封包检验型防火墙在检查不完全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问题。被公布的有关firewall-1的fast mode tcp fragment的安全弱点就是其中一例。这个为了增加效能的设计反而成了安全弱点。 应用层闸通道型:应用层闸通道型的防火墙采用将连线动作拦截,由一个特殊的程序来处理两端间的连线的方式,并分析其连线内容是否符合应用协定的标准。这种方式的控制机制可以从头到尾有效地控制整个连线的动作,而不会被client端或server端欺骗,在管理上也不会像封包过滤型那么复杂。但必须针对每一种应用写一个专属的程序,或用一个一般用途的程序来处理大部分连线。这种运作方式是最安全的方式,但也是效能最低的一种方式。 防火墙是为保护安全性而设计的,安全应是其主要考虑。因此,与其一味地要求效能,不如去思考如何在不影响效能的情况下提供最大的安全保护。 二、加密技术 信息交换加密技术分为两类:即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1、 对称加密技术 在对称加密技术中,对信息的加密和解密都使用相同的钥,也就是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种加密方法可简化加密处理过程,信息交换双方都不必彼此研究和交换专用的加密算法。如果在交换阶段私有密钥未曾泄露,那么机密性和报文完整性就可以得以保证。对称加密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果交换一方有n个交换对象,那么他就要维护n个私有密钥,对称加密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双方共享一把私有密钥,交换双方的任何信息都是通过这把密钥加密后传送给对方的。如三重des是des(数据加密标准)的一种变形,这种方法使用两个独立的56为密钥对信息进行3次加密,从而使有效密钥长度达到112位。 2、非对称加密/公开密钥加密 在非对称加密体系中,密钥被分解为一对(即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这对密钥中任何一把都可以作为公开密钥(加密密钥)通过非保密方式向他人公开,而另一把作为私有密钥(解密密钥)加以保存。公开密钥用于加密,私有密钥用于解密,私有密钥只能有生成密钥的交换方掌握,公开密钥可广泛公布,但它只对应于生成密钥的交换方。非对称加密方式可以使通信双方无须事先交换密钥就可以建立安全通信,广泛应用于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信息交换领域。非对称加密体系一般是建立在某些已知的数学难题之上,是计算机复杂性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最具有代表性是rsa公钥密码体制。 三、pki技术 pki(publie key infrastucture)技术就是利用公钥理论和技术建立的提供安全服务的基础设施。pki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也是电子商务的关键和基础技术。由于通过网络进行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事务等活动缺少物理接触,因此使得用电子方式验证信任关系变得至关重要。而pki技术恰好是一种适合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事务的密码技术,他能够有效地解决电子商务应用中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和存取控 制等安全问题。一个实用的pki体系应该是安全的易用的、灵活的和经济的。它必须充分考虑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 1、认证机构 ca(certification authorty)就是这样一个确保信任度的权威实体,它的主要职责是颁发证书、验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由ca签发的网络用户电子身份证明—证书,任何相信该ca的人,按照第三方信任原则,也都应当相信持有证明的该用户。ca也要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来防止电子证书被伪造或篡改。构建一个具有较强安全性的ca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与密码学有关系,而且与整个pki系统的构架和模型有关。此外,灵活也是ca能否得到市场认同的一个关键,它不需支持各种通用的国际标准,能够很好地和其他厂家的ca产品兼容。 2、注册机构 ra(registration authorty)是用户和ca的接口,它所获得的用户标识的准确性是ca颁发证书的基础。ra不仅要支持面对面的登记,也必须支持远程登记。要确保整个pki系统的安全、灵活,就必须设计和实现网络化、安全的且易于操作的ra系统。 3、 密钥备份和恢复 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应定期更新密钥和恢复意外损坏的密钥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和实现健全的密钥管理方案,保证安全的密钥备份、更新、恢复,也是关系到整个pki系统强健性、安全性、可用性的重要因素。 4、证书管理与撤消系统 证书是用来证明证书持有者身份的电子介质,它是用来绑定证书持有者身份和其相应公钥的。通常,这种绑定在已颁发证书的整个生命周期里是有效的。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一个已颁发证书不再有效的情况这就需要进行证书撤消,证书撤消的理由是各种各样的,可能包括工作变动到对密钥怀疑等一系列原因。证书撤消系统的实现是利用周期性的机制撤消证书或采用在线查询机制,随时查询被撤消的证书。 四、安全技术综合应用研究热点 1976年美国学者提出的公开密钥密码体制,克服了网络信息系统密钥管理的困难,同时解决了数字签名问题,它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而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已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目前正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它带动了论证理论、密钥管理等研究,由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不断提高,各种密码算法面临着新的密码体制,如量子密码、dna密码、混沌理论等密码新技术正处于探索之中。因此网络安全技术在21世纪将成为信息网络发展的关键技术,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社会后,信息这一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需要网络安全技术的有力保障,才能形成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在我国信息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研究、开发和探索,以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联合发展之路,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以此保证我国信息网络的安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及安全技术的若干思考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将日益成为工业、农业和国防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交换手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认清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采取强有力的安全策略,对于保障网络的安全性将变得十分重要。本文结合工作中常常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分析了网络安全受到的一些威胁,并论述了常用的网络安全技术。 关键词:网络安全 威胁 技术 0 引言 网络安全技术指致力于解决诸如如何有效进行介入控制,以及何如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物理安全分析技术,网络结构安全分析技术,系统安全分析技术,管理安全分析技术,及其它的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策略。一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很多,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其中人为因素的危害最大。 1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策略 1.1 物理安全策略 物理安全策略的目的是保护计算机系统、网络服务器、打印机等硬件实体和通信链路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搭线攻击;验证用户的身份和使用权限、防止用户越权操作;确保计算机系统有一个良好的电磁兼容工作环境;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防止非法进入计算机控制室和各种偷窃、破坏活动的发生。 1.2 访问控制策略 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常访问。它也是维护网络系统安全、保护网络资源的重要手段。各种安全策略必须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但访问控制可以说是保证网络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 1.3 信息加密策略 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护网上传输的数据。网络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链路加密、端点加密和节点加密三种。链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络节点之间的链路信息安全;端-端加密的目的是对源端用户到目的端用户的数据提供保护;节点加密的目的是对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提供保护。用户可根据网络情况酌情选择上述加密方式。 信息加密过程是由形形色色的加密算法来具体实施,它以很小的代价提供很大的安全保护。在多数情况下,信息加密是保证信息机密性的唯一方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经公开发表的各种加密算法多达数百种。如果按照收发双方密钥是否相同来分类,可以将这些加密算法分为常规密码算法和公钥密码算法。 1.4 网络安全管理策略 在网络安全中,除了采用上述技术措施之外,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对于确保网络的安全、可靠地运行,将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网络的安全管理策略包括:确定安全管理等级和安全管理范围;制订有关网络操作使用规程和人员出入机房管理制度;制定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和应急措施等。 2 常用的网络安全技术 由于网络所带来的诸多不安全因素,使得网络使用者必须采取相应的网络安全技术来堵塞安全漏洞和提供安全的通信服务。如今,快速发展的网络安全技术能从不同角度来保证网络信息不受侵犯,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主要包括网络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网络地址转换技术、操作系统安全内核技术、身份验证技术、网络防病毒技术。 2.1 网络加密技术 网络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护网上传输的数据。网络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链路加密,端点加密和节点加密三种。链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络节点之间的链路信息安全;端点加密的目的是对源端用户到目的端用户的数据提供加密保护;节点加密的目的是对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提供加密保护。用户可根据网络情况选择上述三种加密方式。 信息加密过程是由形形色色的加密算法来具体实施的,它以很小的代价提供很牢靠的安全保护。在多数情况下,信息加密是保证信息机密性的唯一方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经公开发表的各种加密算法多达数百种。如果按照收发双方的密钥是否相同来分类,可以将这些加密算法分为常规密码算法和公钥密码算法。 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通常将常规密码和公钥密码结合在一起使用,比如:利用des或者idea来加密信息,而采用rsa来传递会话密钥。如果按照每次加密所处理的比特来分类,可以将加密算法分为序列密码算法和分组密码算法,前者每次只加密一个比特而后者则先将信息序列分组,每次处理一个组。 网络加密技术是网络安全最有效的技术之一。一个加密网络,不但可以防止非授权用户的搭线窃听和入网,而且也是对付恶意软件(或病毒)的有效方法之一。 2.2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firewall)是用一个或一组网络设备(计算机系统或路由器等),在两个或多个网络间加强访问控制,以保护一个网络不受来自另一个网络攻击的安全技术。防火墙的组成可以表示为:防火墙=过滤器+安全策略(+网关),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网络安全技术。在internet上,通过它来隔离风险区域(即internet或有一定风险的网络)与安全区域(内部网,如intranet)的连接,但不防碍人们对风险区域的访问。防火墙可以监控进出网络的通信数据,从而完成仅让安全、核准的信息进入,同时又抵制对企业构成威胁的数据进入的任务。 2.3 网络地址转换技术(nat) 网络地址转换器也称为地址共享器(address sharer)或地址映射器,设计它的初衷是为了解决ip地址不足,现多用于网络安全。内部主机向外部主机连接时,使用同一个ip地址;相反地,外部主机要向内部主机连接时,必须通过网关映射到内部主机上。它使外部网络看不到内部网络,从而隐藏内部网络,达到保密作用,使系统的安全性提高,并且节约从isp得到的外部ip地址。 2.4 操作系统安全内核技术 除了在传统网络安全技术上着手,人们开始在操作系统的层次上考虑网络安全性,尝试把系统内核中可能引起安全性问题的部分从内核中剔除出去,从而使系统更安全。操作系统平台的安全措施包括:采用安全性较高的操作系统;对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利用安全扫描系统检查操作系统的漏洞等。 美国国防部(dod)技术标准把操作系统的安全等级分成了d1、c1、c2、b1、b2、b3、a级,其安全等级由低到高。目前主要的操作系统的安全等级都是c2级(例如,unix、windows nt),其特征包括:①用户必须通过用户注册名和口令让系统识别;②系统可以根据用户注册名决定用户访问资源的权限;③系统可以对系统中发生的每一件事进行审核和记录;④可以创建其他具有系统管理权限的用户。 2.5 身份验证技术 身份验证(identification)是用户向系统出示自己身份证明的过程。身份认证是系统查核用户身份证明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判明和确认通信双方真实身份的两个重要环节,人们常把这两项工作统称为身份验证(或身份鉴别)。 它的安全机制在于首先对发出请求的用户进行身份验证,确认其是否是合法的用户,如是合法的用户,再审核该用户是否有权对他所请求的服务或主机进行访问。从加密算法上来讲,其身份验证是建立在对称加密的基础上的。 2.6 网络防病毒技术 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具有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力。cih病毒及爱虫病毒就足以证明如果不重视计算机网络防病毒,那可能给社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也是网络安全技术中重要的一环。 网络防病毒技术的具体实现方法包括对网络服务器中的文件进行频繁地扫描和监测,工作站上采用防病毒芯片和对网络目录及文件设置访问权限等。防病毒必须从网络整体考虑,从方便管理人员的工作着手,通过网络环境管理网络上的所有机器,如利用网络唤醒功能,在夜间对全网的客户机进行扫描,检查病毒情况;利用在线报警功能,网络上每一台机器出现故障、病毒侵入时,网络管理人员都能及时知道,从而从管理中心处予以解决。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网络安全技术初探 摘要:本文从防火墙、生物识别、加密及数字签名技术三个方面进行了网络安全技术的探讨。 关键词:网络安全 防火墙 生物识别 加密及数字签名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一种潮流,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购物、银行转账等许多商业活动。现在商业贸易、金融财务和其他经济行为中,不少已经以数字化信息的方式在网上流动着。在下个世纪伴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全球电子交易一体化将成为可能。然而,开放的信息系统必然存在众多潜在的安全隐患,黑客和反黑客、破坏和反破坏的斗争仍将继续。在这样的斗争中,安全技术作为一个独特的领域越来越受到全球网络建设者的关注。 一、防火墙技术和set规范 防火墙技术和数据加密传输技术将继续沿用并发展,多方位的扫描监控、对后门渠道的管理、防止受病毒感染的软件和文件的传输等许多问题将得到妥善解决。未来防火墙技术会全面考虑网络的安全、操作系统的安全、应用程序的安全、用户的安全、数据的安全,五者综合应用。在产品及功能上,将摆脱目前对子网或内部网管理方式的依赖,向远程上网集中管理方式发展,并逐渐具备强大的病毒扫除功能;适应ip加密的需求,开发新型安全协议,建立专用网(vpn);推广单向防火墙;增强对网络攻击的检测和预警功能;完善安全管理工具,特别是可疑活动的日志分析工具,这是新一代防火墙在编程技术上的革新。 理论上,防火墙就是指设置在不同网络(如可信任的企业内部网和不可信任的公共网)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在逻辑上它是一个限制器,也是一个分析器,能有效地监控内部网和internet之间的活动,保证内部网络的安全。由于硬件技术的进步,基于高速internet上的新一代防火墙,还将更加注重发挥全网的效能,安全策略会更加明晰化、合理化、规范化。技术的进步将进一步减少时延、提高网络效能。目前,全球连入internet的计算机中约有1/3是处于防火墙保护之下,而到了下个世纪这个比率会大幅提升。 二、生物识别技术 人类在追寻文档、交易及物品的安全保护的有效性与方便性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也就是最初的方法,是采用大家早已熟悉的各种机械钥匙。第二阶段是由机械钥匙发展到数字密钥,如登录上网的个人密码(password)以及使用银行自动提款机所需的身份识别码(pin-personal identification number)、身份证(id cards)或条形码等,它是当今数字化生活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安全密钥系统。随着21世纪的来临,一种更加便捷、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将全球带进了电子商务时代,它就是集光学、传感技术、超声波扫描和计算机技术于一身的第三代身份验证技术——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是依靠人体的身体特征来进行身份验证的一种解决方案,由于人体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这一技术的安全系数较传统意义上的身份验证机制有很大的提高。人体的生物特征包括指纹、声音、面孔、视网膜、掌纹、骨架等,而其中指纹凭借其无可比拟的唯一性、稳定性、再生性倍受关注。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可以有效地处理图形,人们开始着手研究用计算机来处理指纹,自动指纹识别系统afis由此发展开来。afis是当今数字生活中一套成功的身份鉴别系统,也是未来生物识别技术的主流之一,它通过外设来获取指纹的数字图像并存贮在计算机系统中,再运用先进的滤波、图像二值化、细化手段对数字图像提取特征,最后使用复杂的匹配算法对指纹特征进行匹配。时下,有关指纹自动识别的研究已进入了成熟的阶段。随着指纹识别产品的不断开发和生产,未来该项技术的应用将进入民用市场,服务大众。 三、加密及数字签名技术 加密技术的出现为全球电子商务提供了保证,从而使基于internet上的电子交易系统成为了可能,因此完善的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技术仍是21世纪的主流。对称加密是常规的以口令为基础的技术,加密运算与解密运算使用同样的密钥。 不对称加密,即“公开密钥密码体制”,其中加密密钥不同于解密密钥,加密密钥公之于众,谁都可以用,解密密钥只有解密人自己知道,分别称为“公开密钥”和“秘密密钥”。 目前,广为采用的一种对称加密方式是数据加密标准(des),des对64位二进制数据加密,产生64位密文数据,实际密钥长度为56位(有8位用于奇偶校验,解密时的过程和加密时相似,但密钥的顺序正好相反),这个标准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和国家标准与技术局来管理。des的成功应用是在银行业中的电子资金转账(eft)领域中。现在des也可由硬件实现,at t首先用lsi芯片实现了des的全部工作模式,该产品称为数据加密处理机dep。另一个系统是国际数据加密算法(idea),它比des的加密性好,而且计算机功能也不需要那么强。在未来,它的应用将被推广到各个领域。idea加密标准由pgp(pretty good privacy)系统使用,pgp是一种可以为普通电子邮件用户提供加密、解密方案的安全系统。在pgp系统中,使用idea(分组长度128bit)、rsa(用于数字签名、密钥管理)、md5(用于数据压缩)算法,它不但可以对你的邮件保密以防止非授权者阅读,还能对你的邮件加以数字签名从而使收信人确信邮件是由你发出。 总之,网络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技术、管理、使用等许多方面,既包括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问题,也有物理的和逻辑的技术措施,一种技术只能解决一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万能的。因此只有严格的保密政策、明晰的安全策略以及高素质的网络管理人才才能完好、实时地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确证性,为网络提供强大的安全服务——这也是21世纪网络安全领域的迫切需要。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摘要]本文针对网络安全的三种技术方式进行说明,比较各种方式的特色以及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或效能损失,并就信息交换加密技术的分类作以分析,针对pki技术这一信息安全核心技术,论述了其安全体系的构成。 [关键词]网络安全 防火墙 加密技术 pki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的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也产生了私有信息和数据被破坏或侵犯的可能性,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变得日益重要起来,已被信息社会的各个领域所重视。 计算机网络安全从技术上来说,主要由防病毒、防火墙等多个安全组件组成,一个单独的组件无法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性。目前广泛运用和比较成熟的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pki技术等,以下就此几项技术分别进行分析。 一、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指一个由软件或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处于企业或网络群体计算机与外界通道之间,限制外界用户对内部网络访问及管理内部用户访问外界网络的权限。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屏障,配置防火墙是实现网络安全最基本、最经济、最有效的安全措施之一。当一个网络接上internet之后,系统的安全除了考虑计算机病毒、系统的健壮性之外,更主要的是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而目前防止的措施主要是靠防火墙技术完成。防火墙能极大地提高一个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并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服务而降低风险。通过以防火墙为中心的安全方案配置,能将所有安全软件配置在防火墙上。其次对网络存取和访问进行监控审计。如果所有的访问都经过防火墙,那么,防火墙就能记录下这些访问并做出日志记录,同时也能提供网络使用情况的统计数据。当发生可疑动作时,防火墙能进行适当的报警,并提供网络是否受到监测和攻击的详细信息。再次防止内部信息的外泄。利用防火墙对内部网络的划分,可实现内部网重点网段的隔离,从而降低了局部重点或敏感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影响。 二、数据加密技术 与防火墙相比,数据加密技术比较灵活,更加适用于开放的网络。数据加密主要用于对动态信息的保护,对动态数据的攻击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对于主动攻击,虽无法避免,但却可以有效地检测;而对于被动攻击,虽无法检测,但却可以避免,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数据加密。数据加密技术分为两类:即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1.对称加密技术 对称加密是常规的以口令为基础的技术,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是相同的,或者可以由其中一个推知另一个,这种加密方法可简化加密处理过程,信息交换双方都不必彼此研究和交换专用的加密算法。如果在交换阶段私有密钥未曾泄露,那么机密性和报文完整性就可以得以保证。目前,广为采用的一种对称加密方式是数据加密标准des,des的成功应用是在银行业中的电子资金转账(eft)领域中。 2.非对称加密/公开密钥加密 在非对称加密体系中,密钥被分解为一对(即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这对密钥中任何一把都可以作为公开密钥通过非保密方式向他人公开,而另一把作为私有密钥加以保存。公开密钥用于加密,私有密钥用于解密,私有密钥只能有生成密钥的交换方掌握,公开密钥可广泛公布,但它只对应于生成密钥的交换方。非对称加密方式可以使通信双方无须事先交换密钥就可以建立安全通信,广泛应用于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信息交换领域。 三、pki技术 pki(publie key infrastucture)技术就是利用公钥理论和技术建立的提供安全服务的基础设施。pki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也是电子商务的关键和基础技术。由于通过网络进行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事务等活动缺少物理接触,因此使得用电子方式验证信任关系变得至关重要。而pki技术恰好是一种适合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事务的密码技术,他能够有效地解决电子商务应用中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和存取控制等安全问题。一个实用的pki体系应该是安全的易用的、灵活的和经济的。它必须充分考虑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 1.认证机构 ca(certification authorty)就是这样一个确保信任度的权威实体,它的主要职责是颁发证书、验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由ca签发的网络用户电子身份证明—证书,任何相信该ca的人,按照第三方信任原则,也都应当相信持有证明的该用户。ca也要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来防止电子证书被伪造或篡改。 2.注册机构 ra(registration authorty)是用户和ca的接口,它所获得的用户标识的准确性是ca颁发证书的基础。ra不仅要支持面对面的登记,也必须支持远程登记。要确保整个pki系统的安全、灵活,就必须设计和实现网络化、安全的且易于操作的ra系统。 3.密钥备份和恢复 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应定期更新密钥和恢复意外损坏的密钥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和实现健全的密钥管理方案,保证安全的密钥备份、更新、恢复,也是关系到整个pki系统强健性、安全性、可用性的重要因素。 4.证书管理与撤消系统 证书是用来绑定证书持有者身份和其相应公钥的。通常,这种绑定在已颁发证书的整个生命周期里是有效的。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一个已颁发证书不再有效的情况,这就需要进行证书撤消。证书撤消的理由是各种各样的,可能包括工作变动到对密钥怀疑等一系列原因。证书撤消系统的实现是利用周期性的机制撤消证书或采用在线查询机制,随时查询被撤消的证书。 四、结束语 网络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技术、管理、使用等许多方面,既包括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问题,也有物理的和逻辑的技术措施,一种技术只能解决一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万能的。因此只有严格的保密政策、明晰的安全策略才能完好、实时地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确证性,为网络提供强大的安全服务。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试论网络安全技术的教学模式创新 论文摘要:在网络安全技术教学中,以培养学生成为高技能应用型网络人才为基本目的,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网络安全系统构成及功能,掌握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病毒解码能力,把受到的网络威胁降到最低。并通过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论文关键词:网络安全技术;防范;教学模式 学习网络安全技术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为高技能的应用型网络人才。 一、网络安全的探析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确保网络系统正常的工作,网络服务不中断,确保网络系统中流动和保存的数据具有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网络的安全在技术上应综合考虑到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漏洞扫描技术等多个要素。不断提高防范病毒的措施,提高系统抵抗黑客入侵的能力,还要提高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避免遭受非法窃取。因此,对网络安全问题的研究总是围绕着信息系统进行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internet开放带来的数据安全问题。伴随网络技术的普及,internet所具有的开放性、国际性和自由性以及各方面因素导致的网络安全问题,对信息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些安全问题,各种安全机制、策略和工具被研究和应用,但网络的安全仍然存在很大隐患,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就网间安全而言,防火墙可以起到十分有效的安全屏障作用,它可以按照网络安全的需要设置相关的策略,对于进出网络的数据包进行严密的监视,可以杜绝绝大部分的来自外网的攻击,但是对于防范内网攻击,却难以发挥作用。2.对于针对网络应用层面的攻击、以及系统后门而言,其攻击数据包在端口及协议方面都和非网络攻击包十分相似,这些攻击包可以轻易的通过防火墙的检测,防火墙对于这类攻击是难以发现的。3.网络攻击是开放性网络中普遍难以应对的一个问题,网络中的攻击手段、方法、工具几乎每天都在更新,让网络用户难以应对。为修复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系统程序员也在有针对性的对系统开发安全补丁,但这些工作往往都是滞后于网络攻击,往往是被黑客攻击后才能发现安全问题。旧的安全问题解决了,新的攻击问题可能随时出现。因此,应对开放性网络中的黑客攻击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网络安全不仅仅是对外网,而对内网的安全防护也是不可忽视的。据统计,来自内部的攻击呈现着极具上升的趋势。这是因为内网用户对网络结构和应用系统更加熟悉。以高校的校园网为例,网络用户人数众多,而学生的好奇心和渴望攻击成功的心理,使得他们把校园网当作网络攻击的试验场地,且其中不乏计算机应用高手(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防火墙对其无法监控,这种来自内部不安全因素对网络的破坏力往往更大。2008年7月的旧金山的网络系统内部的侵害事件,2008年6月深圳“泄密门”等网络内部的安全事件向我们警示着内网安全防范的重要性。 (三)网络中硬件设备的安全可靠性问题。对计算机网络而言网络硬件设备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路由器,交换机,以及为网络用户提供多种应用服务的服务器等,这些设备的可用性、可靠性,以及设备自身的高安全保护能力都是网络安全中应该加以研究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通过教学研究,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体系的管理与防范 由于网络技术水平和人为因素,以及计算机硬件的“缺陷”和软件的“漏洞”的原因,让我们所依赖的网络异常脆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安全体系管理与防范意识的传授,才能提高学生的管理和防范能力,常用的方法如下: (一)防火墙是在内外网之间建立的一道牢固的安全屏障,用来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网络互联设备。能防止不希望的、未授权的信息流出入被保护的网络,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是对黑客防范最严、安全性较强的一种方式,是保护内部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防火墙可以控制对特殊站点的访问,还能防范一些木马程序,并监视internet安全和预警的端点,从而有效地防止外部入侵者的非法攻击行为。 (二)入侵检测是指对入侵行为的发觉。它通过对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是否有被攻击的迹象。如果把防火墙比作是网络门卫的话,入侵检测系统就是网络中不间断的摄像机。在网络中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有效地监控网络中的恶意攻击行为。 (三)网络病毒的防范。对于单独的计算机而言,可以使用单机版杀毒软件来应对病毒的问题,由于其各自为政,在应对网络中的计算机群时,则无法应对网络病毒的防杀要求,且在升级方面也很难做到协调一致。要有效地防范网络病毒,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有效控制和管理内网与外网之间的数据交换;二是选择使用网络版杀毒软件,定期更新病毒库,定时查杀病毒,对来历不明的文件在运行前进行查杀。保障网络系统时刻处于最佳的防病毒状态。 (四)对于网络中的email,web,ftp等典型的应用服务的监控。在这些服务器中应当采用,应用层的内容监控,对于其中的传输的内容加以分析,并对其中的不安全因素加以及时发现与处理,比如可以利用垃圾邮件处理系统对email的服务加以实施的监控,该系统能发现其中的不安全的因素,以及垃圾内容并能自动的进行处理,从而可以杜绝掉绝大部分来自邮件的病毒与攻击。 (五)主动发现系统漏洞是减少网络攻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网络中单靠网络管理人员人为的去发现并修复漏洞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主动的分析网络中的重点安全区域,掌握其主要的安全薄弱环节,利用漏洞扫描系统主动的去发现漏洞是十分总要的一个手段。同时在网络中配以系统补丁自动更新系统,对于网络中有类似安全隐患的主机主动的为其打上系统补丁。事实证明上述两种机制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因为系统漏洞所带来的问题。 (六)ip地址盗用与基于mac地址攻击的解决,这个可以在三层交换机或路由器中总将ip和mac地址进行绑定,对于进出网络设备的数据包进行检查,如果ip地址与mac地址相匹配则放行,否则将该数据包丢弃。 三、通过教学改革,把学生培养成高技能应用型的网络人才 网络安全技术是非常复杂,非常庞大的,对初学者来说,如果直接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会觉得网络安全技术太多太深,从而产生畏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网络安全技术的知识,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能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通过教学案例,将学习者引入到教学实践的情景中,教会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将抽象的、枯燥的网络安全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深邃的网络安全技术涵寓于具体的案例中,打破传统理论教学中教师要么照本宣科,要么泛泛而谈,以至于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用起来糊里糊涂的局面,变复杂为简单,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具体案例中,将古城墙的功能和作用与防火墙比较;选择学生接触最多的校园网作为典型的案例,向学生系统地讲授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安全策略的制定、安全技术的应用、安全工具的部署,以及安全服务防范体系的建立等理论,从而降低网络安全的复杂度,使学生对网络安全体系有比较全面、透彻的理解。 (二)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以多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它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等特点。可以把抽象的、难理解的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和动态地模拟,充分表达教学内容。例如:pgp技术的操作步骤、防火墙的配置和使用等。通过多媒体教学,边讲边操作, 做到声像并行、视听并行,使学生在有限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中重之重。运用学校提供的网络实验室和网络设备,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突出实用性,做到“专机专用”。例如,将3台计算机搭建一个小型局域网,安装微软网络监视器,使用网络监视器来嗅探ftp会话,解释捕获的数据,确定使用的用户名和口令。从抽象的概念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为了使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可带领学生到电信公司或网络公司进行参观学习和实训,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工程意识。 四、结束语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证明,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来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从而达成良好的教学目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还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全面地掌握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而且要让他们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树立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浅谈校园网络安全技术 摘要 网络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系统安全、网络运行安全和内部网络安全方面,对校园网的安全性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网络安全 系统安全 网络运行安全 内部网络安全 防火墙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internet的日益普及,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络并投入使用,这无疑对加快信息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实现资源共享都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但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校园网络的同时却忽略了网络安全问题,登陆了一些非法网站和使用了带病毒的软件,导致了校园计算机系统的崩溃,给计算机教师带来了大量的工作负担,也严重影响了校园网的正常运行。所以在积极发展办公自动化、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应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安全重视。正如人们经常所说的:网络的生命在于其安全性。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搞好网络的安全,就成了校园网络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一位中学电脑教师兼负着校园网络的维护和管理,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校园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主要是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包括系统安全、网络运行安全和内部网络安全。 一、系统安全 系统安全包括主机和服务器的运行安全,主要措施有反病毒。入侵检测、审计分析等技术。 1、反病毒技术:计算机病毒是引起计算机故障、破坏计算机数据的程序,它能够传染其它程序,并进行自我复制,特别是要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有着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力,因此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是校园网络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方法是使用防病毒软件对服务器中的文件进行频繁扫描和监测,或者在工作站上用防病毒芯片和对网络目录及文件设置访问权限等。如我校就安装了远程教育中心配置的金山毒霸进行实时监控,效果不错。 2、入侵检测:入侵检测指对入侵行为的发现。它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以提高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及时对系统进行安全防范。入侵检测系统包括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和硬件,主要功能有:检测并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检查系统的配置和操作系统的日志;发现漏洞、统计分析异常行为等等。 从目前来看系统漏洞的存在成为网络安全的首要问题,发现并及时修补漏洞是每个网络管理人员主要任务。当然,从系统中找到发现漏洞不是我们一般网络管理人员所能做的,但是及早地发现有报告的漏洞,并进行升级补丁却是我们应该做的。而发现有报告的漏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经常登录各有关网络安全网站,对于我们有使用的软件和服务,应该密切关注其程序的最新版本和安全信息,一旦发现与这些程序有关的安全问题就立即对软件进行必要的补丁和升级。许多的网络管理员对此认识不够,以至于过了几年,还能扫描到机器存在许多漏洞。在校园网中服务器,为用户提供着各种的服务,但是服务提供的越多,系统就存在更多的漏洞,也就有更多的危险。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应将不必要的服务关闭,只向公众提供了他们所需的基本的服务。最典型的是,我们在校园网服务器中对公众通常只提供web服务功能,而没有必要向公众提供ftp功能,这样,在服务器的服务配置中,我们只开放web服务,而将ftp服务禁止。如果要开放ftp功能,就一定只能向可能信赖的用户开放,因为通过ftp用户可以上传文件内容,如果用户目录又给了可执行权限,那么,通过运行上传某些程序,就可能使服务器受到攻击。所以,信赖了来自不可信赖数据源的数据也是造成网络不安全的一个因素。 3、审计监控技术。审计是记录用户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所有活动的过程,它是提高安全性的重要工具。它不仅能够识别谁访问了系统,还能指出系统正被怎样地使用。对于确定是否有网络攻击的情况,审计信息对于确定问题和攻击源很重要。同时,系统事件的记录能够更迅速和系统地识别问题,并且它是后面阶段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另外,通过对安全事件的不断收集、积聚和分析,有选择性地对其中的某些站点或用户进行审计跟踪,可以及早发现可能产生的破坏性行为。 因此,除使用一般的网管软件系统监控管理系统外,还应使用目前已较为成熟的网络监控设备,以便对进出各级局域网的常见操作进行实时检查、监控、报警和阻断,从而防止针对网络的攻击与犯罪行为。 二、网络运行安全 网络运行安全除了采用各种安全检测和控制技术来防止各种安全隐患外,还要有备份与恢复等应急措施来保证网络受到攻击后,能尽快地全盘恢复运行计算机系统所需的数据。 一般数据备份操作有三种。一是全盘备份,即将所有文件写入备份介质;二是增量备份,只备份那些上次备份之后更改过的文件,这种备份是最有效的备份方法;三是差分备份,备份上次全盘备份之后更改过的所有文件。 根据备份的存储媒介不同,有“冷备份”和“热备份”两种方案。“热备份”是指下载备份的数据还在整个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只不过传到另一个非工作的分区或是另一个非实时处理的业务系统中存放,具有速度快和调用方便的特点。“冷备份”是将下载的备份存入到安全的存储媒介中,而这种存储媒介与正在运行的整个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没有直接联系,在系统恢复时重新安装。其特点是便于保管,用以弥补了热备份的一些不足。进行备份的过程中,常使用备份软件,如ghost等。 三、内部网络安全 为了保证局域网安全,内网和外网最好进行访问隔离,常用的措施是在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采用访问控制和进行网络安全检测,以增强机构内部网的安全性。 1、访问控制:在内外网隔离及访问系统中,采用防火墙技术是目前保护内部网安全的最主要的,同时也是最在效和最经济的措施之一。它是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唯一出入口,能根据安全政策控制出入网络的信息流,且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它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防火墙技术可以决定哪些内部服务可以被外界访问,外界的哪些人可以访问内部的哪些服务,以及哪些外部服务可以被内部人员访问。其基本功能有:过滤进、出的数据;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封堵某些禁止的业务等。应该强调的是,防火墙是整体安全防护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因此必须将防火墙的安全保护融合到系统的整体安全策略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安全。 另外,防火墙还用于内部网不同网络安全域的隔离及访问控制。防火墙可以隔离内部网络的一个网段与另一个网段,防止一个网段的问题穿过整个网络传播。针对某些网络,在某些情况下,它的一些局域网的某个网段比另一个网段更受信任,或者某个网段比另一个网段更敏感。而在它们之间设置防火墙就可以限制局部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影响。 2、网络安全检测:保证网络系统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估分析,用实践性的方法扫描分析网络系统,检查报告系存在的弱点和漏洞,建议补救措施和安全策略,达到增强网络安全性的目的。 以上只是对防范外部入侵,维护网络安全的一些粗浅看法。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是校园网络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健康正常的校园网络需要广大师生共同来维护。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水下传感器网络安全技术探析 摘要:水下传感器网络是一种新型的水下网络系统,它的功能十分强大,是帮助人类应对水下世界开发利用的一个非常富有意义的工具。本文针对水下传感器的网络特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水下传感器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水下传感器;网络安全;问题;技术 从世界范围来看,海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为了监控海底环境的变化,开发海洋资源,需要应用到水下定位技术。传统水声定位设备成本高、部署难度大、维护困难、灵活性差,导致其工作范围受到了较大的制约。随着技术的发展,水下传感器网络安全技术逐步完善,有效解决了传统水下传感器的应用问题。 1水下传感器的网络特征 水下传感器的工作环境特殊,会受到各类节点硬件资源的限制,由于传感器节点处于水下位置,充电困难,在部署完成之后,更换起来十分困难,因此,在设计时,必须要首先关注设计的安全算法问题。由于水下传感器的硬件资源有限,储存空间小,CPU运算能力也不甚理想。且水声道也存在不可靠、高延迟、不稳定、可用带宽窄的问题,因此,在设计安全算法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容错问题的要求,根据水声信道的特征来设置协议,尽可能解决时间同步的问题。水下环境多变、复杂,对于保密性,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安全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到失效问题、节点被俘问题、恶意节点入侵问题,避免网络出现瘫痪。此外,还要兼顾到网络拓扑的变化性和未知性,一般情况下,节点是随机投入到目标区域的,研究人员很难提前预知到节点的地理位置信息,由于水流因素变化多样,水下节点来回往复的移动,因此,在设计协议时,必须要重点关注节点位置的变化。 2水下传感器网络安全问题分析 水下传感器网络的安全威胁包括物理攻击、传输数据攻击、拒绝服务攻击、伪装攻击四个类型。其中,传输数据的攻击最为常见,其攻击的内容主要为水声信道中传输的数据,攻击者利用监听设备来窃取信道,篡改或者删除数据;物理攻击则是针对节点物理安全实施的攻击,水下节点的部署非常广泛,难以满足各个领域的应用要求,对手会利用信道监听来获取发射源位置,俘虏节点,破解秘钥,还可以将修改后的节点重新注入网络,如果安全技术不到位,很容易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安全。伪装攻击则是利用恶意节点伪装进行的攻击,典型的代表就是复制攻击与女巫攻击,在普通节点发送数据包时,节点会误以为其中有一个新的节点,这样,恶意节点就轻而易于的获取了数据包,这种攻击对于地理位置路由的威胁非常大。其中,女巫攻击的应用会严重影响容错方案效率,如分散性、分布式储存、拓扑结构、多路径等等。拒绝服务攻击则是为了破坏、削弱网络服务,内容包括针对信道与节点两个方面的攻击,拒绝服务攻击具有致命性、发现难、成本低廉的特征,与其他攻击类型相比,拒绝服务攻击对水下传感器网络的运行安全威胁更大。 3水下传感器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 3.1陆地传感器网络安全系统 传感器网络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各类问题的威胁,必须要设计出合理的安全机制,目前常用的安全机制有SPINS与TinySec两种。其中,SPINS安全协议的内容由uTESLA与SNEP两个部分组成,前者可以实现点到点的传播认证,后者可以提升通信的完整性与保密性。TinySec则是链路层加密机制,核心部分就是秘钥管理机制与块加密演算法,在传输消息前,节点会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接收者确认数据的完整性之后,即可接收、解密。TinySec是一种链路加密机制,只能够保证数据的保密性与完全性,但是难以维持整个网络的运行安全,因此,现阶段的TinySec大多应用在Mica与Mica2上,可移植性与可扩展性不足。 3.2水下安全技术 3.2.1密码技术 密码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数据传输安全性,避免其中的敏感数据被攻击者截取,密码技术的核心技术是秘钥,水下传感器的部署有其特殊之处,往往难以预先确定节点的位置关系,为此,可以采用非交互式基于身份的配对秘钥管理机制。 3.2.2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入侵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提升网络运行安全的重点技术,常用的入侵检测技术有异常检测、误用检测两类。水下传感器网络的外部入侵是多种多样的,利用入侵检测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常见的入侵攻击问题。 3.2.3数据融合安全 对于大规模水下传感器网络,出于节能和高效的目的,多采用分簇的网络拓扑结构。分簇的拓扑结构涉及数据的融合和处理安全数据聚合的目标是尽可能地排除虚假数据对聚合值的影响,安全数据聚合需要在普通数据聚合的基础上引入安全技术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机密性和认证性。 4结语 在技术水平的完善下,水下传感器网络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外部因素的限制下,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综合来看,水下传感器网络安全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发现阶段,关于网络安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还任重道远。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云计算下网络安全技术实现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的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电子技术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加深,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电子工程技术的现代化发展,进而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做出更大贡献。云计算技术可以说是电子工程现代化技术中的具体表现,本文将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以云计算技术下的网络安全技术为研究对象,对云计算技术下的网络安全技术实现的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网络安全;路径 0前言 现代经济的发展以吸收科技成果为主要方向,利用更深刻的电子技术将网络安全进行一个相对深度的探索,对于其社会热点的地位,考虑各个方向上的问题,进行网络安全的建设不论是就业还是社会发展对这个行业发展来说需求都较大,推动我国科技的发展完善,调整产业结构,面向新型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益,建设信息技术强国,对于计算机网络建设以及推进其在社会上的使用都有很好的效果。 1相关概念概述 1.1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技术是指一种利用现有网络技术能达到系统优化的作用,加快信息处理等功能的一项技术,其数据处理、信息传输的能力都在现有基础之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运用各种新技术降低数据占用空间,提高计算机使用性能,保证信息安全性,也保证了网络畅通。 1.2网络安全问题背景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越来越多,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安全的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病毒入侵等问题也日益增多,谈到黑客人们也都感到恐慌,为了防止出现这些计算机问题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同时减轻人们对信息安全的担忧,就必须要开始培养致力于计算机安全的现代人才,也就产生了关于新技术的探讨,云计算技术下的网络安全技术的路径探究也就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的问题。 1.3网络技术的现代化应用领域 (1)在信息网络建设中的应用基于我国14亿人口的国情,需要管理的的人口众多,最原始的靠人工记录和信息更新,包括国家的政令颁布层层下达,都是相当大的工作量,谈到效果也是一个很不确定的因素,很难实现绝对的精准和规范,存在一定的缺口和问题,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我国国家信息网的建设中起到一个重要作用,完善国民信息及时的对于信息更新进行处理,对任何变动作出准确的记录,实现了国家的数字化管理和信息的上传下达。(2)在日常设备信息化中的应用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日常生活中所以应用到的设备等智能化科技水平要求更高,越来越多的设备也都着眼于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确保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与高质量服务的实现。(3)在航天航空领域中的应用在卫星发射上利用信息技术是最好的体现,通过电子工程现代化技术可以最精确的进行卫星发射预估,可实现对卫星轨迹的预判和监控,消除了很大一部分的不安全因素所存在的隐患,在航天领域的应用也是相同,电子工程现代化技术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云计算技术环境下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2.1存储因素 数据存储方面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要是由于用户数据保密措施不到位、相应的资料保护不到位,一旦计算机遭遇恶意攻击,受到软件漏洞影响或者恶意人为攻击,将使数据安全受到极大威胁,有风险。在网络中,受存储介质的安全性影响,存储介质被攻击方控制,入侵系统,转而为主体,进而造成数据篡改、泄露等。还有一种是由于数据备份缺失造成的不安全因素,因为在缺失备份的情况下,一旦遭遇数据损坏或系统问题,就会很难得到完整恢复,造成某些数据永久性的丢失。 2.2网络因素 在云计算技术环境下,由于网络攻击造成服务器运营受损或失效,进而出现数据传输风险,风险类型主要有如下几种,其一是数据被窃取,因为用户数据可能会在云计算技术环境下遭到窃取盗用或者恶意监听,使个人信息以及数据安全面临巨大风险。更深层次地探讨,就是数据被篡改的风险,云计算技术环境下未经用户授权而对其数据进行篡改或删除,自身的资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遭到破坏或入侵,使数据完整性和隐秘性受到破坏,隐私被侵犯。最大的一种风险还是服务器受到攻击,通过云计算技术向服务器提出各种数据请求,进而使服务器拒绝服务,在这样的简单操作下,却极有可能造成用户数据严重破坏,很难恢复。 2.3身份认证及访问限制因素 身份认证风险一般有三项,首先,对合法用户已经通过认证的信息进行盗取或者篡改,造成用户信息泄露或者隐私侵犯,数据安全难以保障。第二,通过第三方信息服务设备盗取用户信息,会出现第一种问题的后果,使用户信息安全或者系统遭到破坏。第三,用户利用非常规手段进行信息操作或是随意打开未认证链接后,却否认操作行为,出现身份抵赖现象,使得无法正常介入进行系统修复,或是工作量增大,再加上非法入侵者利用推理通道越权操作,造成用户数据安全性下降。 3云计算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安全防御措施 3.1强化技术监督措施 通过一定的技术监控,随时监测,保障云计算技术环境下的用户安全,实现稳定、畅通、安全的云环境,主要可以通过及时更新软件,来消除软件自身漏洞造成的安全风险,并及时针对问题作出相应解决修补措施,建立针对云计算技术体系的安全防御构架,能够对风险的预判以及实现风险事前防御,进一步完善数据隔离制定,也要强化安全技术的研发和运营,注意风险的预先防护,对系统定期进行检查和保护,根据存储中存在的数据风险,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存储安全空间,从而保障数据存储具有高度安全性,给予使用群体信任。 3.2完善身份认证以及访问监控机制 对于由身份认证造成的威胁,可以将第三方认证体系的完善作为基础,从而构建起更为多样化的认证方式。完善系统在验证身份时的缺陷,多种方式进行身份验证,多种方式可以是通过指纹语音技术等进行认证,利用电子口令建立安全防线,在整体访问安全控制中,要进一步完善访问控制机制,建立更为安全、稳定的云环境。由于在云计算技术内同时存在若干类型用户,不同用户的权限与空间功能需求具有明显差异,尤其是在不同云计算技术下,同一用户的权限也会发生不同变化,会存在资料泄露或地址公用,甚至信息盗用等,因此,在访问控制方面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控制机制,这样便于用户针对自身权限进行角色配置,从而消除访问监控不利造成的网络风险,实现绝对的网络安全。 4云计算技术环境中的网络安全技术实现路径策略 4.1设置智能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对大家来说都不陌生,在手机上的应用也是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优势是能根据用户需求对信息进行分辨和处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对于恶性入侵和病毒,防火墙技术能够在病毒向计算机传递不稳定信号和破坏动作时,进行智能的分辨,实现准确的判断,对于会对系统造成威胁的病毒进行拦截和及时处理,降低对系统的危害,也能实现部分的拦截,做出预判,对系统进行保护,对于恶意修改IP地址的问题可以有效地解决,对地址进行全天候保护,阻挡病毒篡改地址的行为,并且有能实现预防的作用。 4.2应用系统加密技术 计算机系统中的加密可以通过对称加密技术,又叫做共享密钥加密,指数据传输双方用相同的密钥且保证没有泄露,才能保证数据传输安全性。也可以通过公钥加密,指传输双方用不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分成相应的部分即公有密钥和私有密钥,相对提高了数据传输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又因为计算机自身对于信息管理本质上是没有设定保密形式的,都是后期逐渐在应用中所反馈出来问题然后进行的完善,应用时间不长,所以密保措施的发展仍存在问题,给了病毒很大的可乘之机。黑客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针对计算机漏洞进行研究,进行破译,壮大,所以,进行计算机的数据加密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木马入侵或者攻击对数据进行破坏的几率。 4.3反病毒技术 避免木马危害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及时升级操作系统,更新补丁,木马横行除了使用欺骗手段外,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各种系统软件漏洞的存在,像是IE浏览器这种存在的漏洞更多,只有通过平时对系统漏洞的及时检查,升级操作系统,并且注重更新补丁,才能尽量减少木马的威胁。选择安全的操作系统,因为各个邮件服务器的安全设置不同,可以过滤代码的能力也不同,很多的邮件服务器都存在漏洞,一些大的软件,运行时间较长的软件相对来说会完善一些,但是知名度较小的邮件服务器在安全方面做的不够完善,使用动态技术在其中加入反病毒程序,实现云计算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安全。 4.4防护技术 在网络技术安全保障中,预防远远比修补更为重要,可以在系统和使用人两个主体上实现防护,保证云计算技术下的网络安全,在使用群体方面,要提高网络警惕性,培养其安全意识,在日常使用计算机过程中,一定会有这样的情况:当出现不确定的窗口,陌生人的邮件,或者是一些不明来历的链接时,会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去打开或者下载,在这个过程中,木马就会下载并成功运行,不可以认为这些不是软件就随便打开,这都是木马为了麻痹人的防范心理所进行的一些手段。所以,只有保持一个很高的警惕性,培养安全意识,才能真正避免木马带来的风险。在系统中进行防护性质的软件的下载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实现网络安全的绝对化。 5总结 本文对当前云计算技术下的网络信息技术中网络安全问题进行了介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逐渐渗透到各项事业当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生活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甚至是必要的角色,不可或缺,很难想象失去了计算机网络后的时代和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对于网络系统不安全性因素,保证了人们上网的隐私性和安全性时必须要研究的问题,是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善的必要经过,减少计算机网络安全给人们带来的困扰,推动网络安全整体发展。 作者:祖晓明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信息网络安全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互联网技术也随之而快速的发展起来。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广域网络的建立,为大众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信息交流渠道,使每一个使用者能够在上面获取有用信息,发表内心想法,但其中也逐渐暴露众多有关信息安全的问题。本文以此为背景综合分析了网络安全的现状,总结提出了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同时针对网络安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未来网络安全的发展趋势做出构想,弥补网络漏洞,加强网络安全。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安全技术;广域网;发展趋势;信息安全 0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计算机服务器不再单单是独立的运算处理数据的设备,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构建的信息交流平台与其他已经串联在该平台的单独的计算机进行连接,实现了信息的互通互联,做到我可以访问你的,你也可以查看我的。这就导致了之前信息安全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它不再是单一的信息安全问题,而是在此基础增加系统性防护的网络安全问题。但是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过快,网络环境鱼龙混杂,这就促使网络安全成为互联网技术继续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通过分析现阶段网络技术的发展情况,针对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重新规划网络技术未来的发展途径将是新时展网络技术的必经之路。 1网络安全技术的现状 网络安全技术其实包含了网络设备、网络软件以及网络信息三个方面的安全技术,其主要目的就是保护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以及信息的安全,使它们不因偶然因素或者恶意攻击而导致硬件损坏、软件数据被篡改、有效信息泄露等种种状况,维护计算机网络的整体安全和保证计算机网络的正常工作。当下,计算机网络通信已经被普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视频通话、移动支付、线上购物等功能的开发,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使我们的生活模式向高智能化又迈出了一大步。与传统生活模式相比,高智能的生活模式更容易满足我们的需求,使我们的生活趋于简单,高效便捷。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不断探索,可以说我国在网络安全技术方面取得了极大成果。我国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分析,从早期的只有单一的防火墙,到现在拥有报警、防护、恢复、检测等多个方面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PPDRR网络安全模型,可以说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安全已经没有威胁,而是存在着更大的挑战。 2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 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在特定环境下偶然发生的问题,它是历史性问题,是一直伴随着网络发展过程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网络安全问题是不可能全部消除的,它受到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信息被泄露、篡改以及非法传输。当前,互联网技术被大量应用在政府以及企业的办公中,有相当部分数据是保密的。但是,由于技术不成熟以及设备的不完善,导致计算机中还是有众多漏洞可以被不法分子攻击,导致计算机中关键数据被窃取,更有甚者对这些信息进行篡改,导致工作单位无法正常工作。(2)现有开发软件的漏洞。我们都知道,只有计算机你只相当于有了一个处理器,要开展具体的工作,你就需要安装特定的开发软件辅助你完成具体工作。工作中,数据都会被所用软件读取,若安装软件本身存在漏洞,同样会导致用户信息以及关键信息被外泄。(3)黑客的恶意攻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互联网上面信息的价值逐渐提升,在利益的诱惑下,黑客们的恶意攻击行为也越来越多。同时,黑客中不缺运用互联网技术的顶尖高手,既然互联网技术是人发明的,那么就一定有人能够找出其中的漏洞,这同样给我们的网络安全带来很大的困扰。(4)网络安全策略相对匮乏。目前情况来看,一些中小型网站在开发设计中,虽然考虑到网络安全的问题,增加了防火墙。但为了满足客户人群的需要,扩大用户的访问权限,在实际中可能会忽略一些不法分子对权限的保留,使其达到不合法的目的。(5)网络接口的复杂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云存储等新型网络技术的实现,导致了资源访问方式的多样性和资源访问管理控制的复杂性。在这个庞大的复杂的数据处理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出现网络漏洞。(6)局域网的开放性。现在,我们说的互联网大部分是指广域网,其实,还有一种在企业中通常都会有的局域网。他主要实现在固定空间范围内的网络连接,以便于访问该区域内的各计算机数据,也可以称之为内网。正式这样,我们把其当成一种开放式的数据库,并不对其设置非常严格的端口切入点,这就导致其局域网内部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安全漏洞。 3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 3.1网络安全技术模型 网络安全技术模型其实就是现在我们所构建的一种专门分析计算机网络缺陷的模型,它通过模拟网络攻击者攻击网络,来发现网络中潜在的漏洞,一次来分析网络的安全等级,提高计算机的安全级别。所以,为了计算机网络更加安全可靠,我们应该分析以上提到的种种问题,针对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来构建合理的网络安全技术模型。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模型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拓扑结构模型。这是一种点与线构成的模型,其中点就是计算机本身或可以传送信息的其他设备,线就是互联网。主要可以评估网络性能,进行资源配置。第二种是攻击模型。这种模型简单的说就是模拟黑客的攻击线路对系统进行攻击,同时对从访问权限到核心数据一系列防火墙进行全程监控,随时发现系统漏洞,进行补漏,有效地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级别。 3.2网络安全技术发展 上述部分,通过建立网络安全技术模型可以准确的分析计算机网络中潜在的漏洞,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就是要提前去弥补这些漏洞,提高计算网络的安全等级。下面给出计算机网络未来发展趋势的几点建议:(1)建立合理合法的安全制度,构建完善审计系统。根据网路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政府应该加强在网络安全方面的作用,建立一系列合理的网络安全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加强对互联网中技术以及相应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互联网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2)云计算技术中设置安全级别更高的密钥。云计算技术、云存储等技术作为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中一种新型技术,给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又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但在其设计技术上依然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些技术上的缺陷主要体现云数据的保护方面,一些常规的加密技术很难实现对云数据的保护,因此,云计算技术、云存储等领域中的加密技术必须要升级换代,需要一种更难以破解的密钥,来保证云数据的安全性,使用户能放心使用这种新型的互联网技术。(3)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在未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不仅要做到及时发现潜在的漏洞,弥补漏洞,还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够实时监测互联网数据访问的动态监控体系。通过对数据的动态监测,可以提前做出预警,能有效防止对数据的恶意破坏或窃取。(4)建立完整的评估体系。在一个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系统中,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如吾日三省吾身一样,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也需要有一个评估体系,这将对弥补缺陷,提高工作效率有着重大的意义。 4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普及,线上交易的方式不断增加,人们对互联网技术的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视。因此,根据现阶段网络技术安全问题的现状,结合其特有的影响因素,制定现代网络信息安全策略,把握网络安全的脉搏,构建安全的互联网环境是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是构建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必经之路。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电网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技术 【摘要】 现今随着信息时代的逐步推进,我国信息网络技术也在快速发展与进步,也在被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因其各种优势而被运用到各个领域当中,尤其是在电力系统当中,也受到很大的重视,被广泛的应用起来,信息网络技术成为电力系统当中一重要的基础设施。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运作当中,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在工作当中必须要重视信息网络技术的安全性,这样才能保障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作,从而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增强其整体水平。 【关键词】 电网调度;自动化;信息网络;安全技术 在电力系统当中,保障电网输变电网络系统安全稳定的重要部分,就是要不断增强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整体水平,这也是保障电力系统能够正常运作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要重视电网调度自动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安全性,明确当前影响电网调度自动化信息网络安全性的因素,并根据其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更好的保障电网调度自动化信息网络能够在安全的状态下良好运作,从而更好的提升电力系统工作效率。 1在电网调度自动化中信息网络安全隐患问题的主要表现 对于当前的网络安全问题,多数情况下都是利用非法截获用户通讯信息的形式,有极大的可能会给自动化系统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甚至会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严重威胁,这些威胁和问题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系统当中的表现有以下各个方面: 1.1网络病毒问题 由于MIS系统以及外部网络系统是相互连接的,因此MIS网络是非常容易被感染上不同类型的病毒。而在MIS网被感染上了病毒,那么这些病毒就会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扩散和传播,更严重的情况下会对SCADA系统带来一定的危害,影响其正常运行,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调度工作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影响其正常运行。 1.2网络安全问题 在某种情况下WEB服务器是属于媒介的一种,通过利用WEB服务器能够有效的连接MIS系统以及SCADA系统。其作用主要就是对所有的登陆者进行权限管理和身份的确认与认证等。但是在WEB服务器在只能开展简单隔离操作状态下时,无法对网络安全带来具有稳固性的保障和保护。对于那些网络黑客而言,他们通过利用登录MIS系统,在利用一定的手段对系统管理员所提出的口令进行窃取和盗用,之后就能轻而易举地进入到SCADA系统中去;他们还能够利用SPD-NET来对SCADA系统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最终目的。 1.3网络安全管理问题 在电网调度自动化信息网络运行当中,主要是涵盖三个部分,包括调度专线数据网、电量采集及计费系统以及能量管理系统三个方面。对于这三个系统来说,其相互之间都是具有交互信息资源的作用和功能,并且也包括一定的对外开放的能力,包括telnet服务、WWW服务等开通一些没有必要的功能,这些系统明显会导致整个系统运行中的不安全性。并且由于不同的电网自动化系统使用者对安全的认知有所不同,所以所运用的安全措施也会有所不同,这也会给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带来安全问题。 2实现电网调度自动化信息网络的安全技术的有效策略 2.1不断提升网络操作系统的安全性 在计算机网络运行当中,操作系统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必须要选择恰当的操作系统,并且要有效的考虑两个方面,包括系统设计以及访问控制两个部分,在网络操作当中必须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内容的完善与优化。如果在运用这两个内容时出现系统版本不同的情况时,应该选择用户较少的版本运用。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时,可以利用LINUX以及U-NIX操作系统。但无论运用哪一种操作系统,都应该在最早的时间内将最新补丁程序安装在相应的系统当中,从而通过运用这样的形式来保障操作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障整体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2.2对网络病毒进行防止 无论是网络版病毒还是单机版病毒都必须要运用防病毒的手段对其进行预防与管理。可以选择在工作站上安装上单机防毒系统,从而能够有效的防止工作站受到病毒的损害。也可以在网关为主安装防病毒墙,通过对网关处的重要数据进行有效的检查,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检查出附近是否有网络病毒等问题,并有效的将相应的病毒全面铲除,降低病毒问题对网络带来的伤害,提升整体安全性。也可以在主机上安装有效的主机防护系统,通过利用LINUX、UNIX来当中主机的重要操作系统,保障主机的正常运行。还应该在群件服务器当中按照相应的群件防毒程序,也可以在网络机器上按照防毒控管中心系统,通过对整个网络的病毒情况进行监控和管理,从而保证网络系统不被病毒问题所侵害,保障整体系统的正常运作。 2.3不断提升对安全管理的重视 对于网络的安全管理来说,其内容包含很多种,并不是单一的对系统进行安全管理,也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所以必须要根据不同的业务形式,有效的在专用的网络当中运用安全技术进行管理。如,一些访问控制技术、加密技术或是身份验证技术等不同特点的技术形式,在网络管理人员对网络与系统进行管理时,必须要验证才能进入,而对于一些外部的访问用户来说,必须要根据制系统安全性原则对外部访问用户的使用系统信息进行限制,进而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2.4对设备的安全性进行管理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必须要设立专门的网络管理部门,要全面明确其管理责任和作用,并且要有效对网络管理人员进行良好管理,防止网络管理人员能够借助电网调度自动化信息网络来查阅其他无关的信息内容,并对相应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管理,降低相应的网络问题对网络造成瘫痪或相应问题,保障整体的安全性,确保相应网络能够正常运行。 3建立完善的二次安防系统的主要策略 3.1建立完善的主站环节 应该有效对纵向互联交换机进行合理配置,其目的主要就是通过运用这样的形式能够有效的进入到安全Ⅰ区的纵向数据业务中,从而达到更好的访问与控制与之相关的接入系统部分。之后在对纵向互联交换机配置进行合理的操作,这也是为了能够与安全Ⅱ区的纵向数据进行合理的通信,从而做到对相应数据进行访问和控制。还要进行纵向加密认证工作的设置,有效的开展本端和远端安全Ⅰ区模块和业务间数据通信进行身份的认证和明确,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并且对于这一工作内容,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对传授的数据进行解密或是加密。还要进行互联防火墙的配置,有效的对本端与远端间安全Ⅱ区中所涉及到的数据通信进行有效访问和控制。最终就是要配置两台横向互联硬件防火墙,将其放置在两个安全区网络的边界处,从而更好的达到安全性,让两个区域间更好的开展相应工作,也能够更好的保障两个区域的相关业务系统能够有效的相同的时间内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信息传输工作,进而对信息进行安全保障。 3.2对整体的业务接入情况进行合理的管理 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倡导提前介入以及规范化实施的业务接入形式,在建立变电站时,应该在投产前要与工程建设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不行要保障站端严格预先制定好的实施方案开展工作,并及时对相关工作进行审核和管理,从而保证各个环节能够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运作,保障业务接入工作能够合理开展,这样才偶能保障数据网络调动工作的安全性,进而保障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和稳定,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有利的基础,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4结束语 要想保障电网调度自动化信息网络安全性,就应该要明确影响其安全性的因素,找到阻碍其良好运作的原因,在根据相应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从而更好的保障网络的安全性,保障电网调度自动化信息网络的完全运作。 作者:高夏生 单位:安徽电力调度控制中心
影视文学论文:文学艺术影视传播在当前的文化意义 论文关键词:文学艺术;影视传播;金庸小说;文化意义 论文摘要:文学艺术通过影视传播,不但使传统艺术被广泛接受,获得创新发展的契机,而且还能弘扬民族文化,开拓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公众精神空间,重建现代人文传统。金庸小说的侠义精神和深刻的人性光辉,又因影视艺术的科技特征,获得更为持久的生命力。影视改编使金庸渲染的文化思想、艺术氛围成为当前重要的公共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金庸影视剧也同时成为一种公众艺术。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已经不单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性艺术形式转换,而具有振兴民族文化的战略意义。 从电影的发明到现在,一百多年,人类借助影视形象表达思想、情感,获得审美愉悦,也已经百年。电影从19世纪末传入我国不久,出现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影片《定军山》就是对京剧《定军山》片断的影视改编。一部中国传统舞台艺术从此可以脱离时空限制,得以更广泛的传播。此后,随着影视业的蓬勃发展,到今天,人们通过视听接受文化信息,借助影视传播艺术,已经成为当前一种文化生存状态和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传统艺术形式经过影视传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文化意义,金庸小说的影视改编可谓典型的范例。 一、传统艺术被获得创新发展的契机 我们知道,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生存都已经发生了危机,特别是传统艺术地方性很强,没有快捷的传播手段,一些悠久而又优秀的民族艺术不但不为人知,大有自生自灭的趋势。这里不单是一个借助影视会很有效地传播的问题,而是把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密切结合,促成一种新的艺术创造过程,从而寻找传统艺术焕发新生的立足点,做到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的更新换代、美感特征和价值标准的与时俱进,真正以“拿来主义”的文化发展原则,对传统作出突破和创新。 拿戏剧文学来说,以河南的豫剧为例,像其他地方戏曲一样,在多元艺术思想、价值观念的文化背景下,本来已经日趋萎缩,成为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戏曲及其民俗文化所孕育的民众情感和朴素的艺术趣味,怎样与当代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结合,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河南电视台1994年10月开播“梨园春”节目以来,可以说让陷入困境中的戏曲,走上了开拓新的艺术领域和审美空间的宽广道路。特别是1999年,随着电视文化产业和音像艺术产业日益成为民众日常文化娱乐的主要方式,“梨园春”应时改版,推出“戏迷擂台赛”,让观众与影视戏曲制作互动,以观众的审美期待为“卖点”,由此激发的群众文化参与意识和社会反响之大,是其他地方戏曲无以相比的。“播出一年多,即已收到观众来信30多万封,每期拨打168热线电话者都在五千个以上,擂台赛已有近两万人报名。“梨园春”不仅受到河南及北京、山东、河北、安徽、江苏、陕西、山西、湖北等周边省、市观众的热爱,就是新疆、甘肃、内蒙、黑龙江、贵州、青海、四川、西藏等边远省份也有不少热心观众。据中视收视率调查,“梨园春”栏目平均收视率已达到25.85%。 再拿小说创作来说,它是文字抒写的作品,而“作为动态影像的艺术,电影能够给受众带来比文学强烈得多的直观快感。因此,当电影不再谋求基于自身形式特质的自主性,并进入传统上为文学独占的表征领域的时候,它就带来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艺术革命。在这场美学革命中,电影以其逼真性对于艺术的规则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在经济资本的协同作用下,作为艺术场域的后来居上者,它迫使文学走向边缘。在此语境压力下,文学家能够选择的策略是或者俯首称臣,沦为电影文学脚本的文学师,或者以电影的叙事逻辑为模仿对象,企图接受电影的招安,或者以种种语言或叙事实验企图突出重围,却不幸跌入无人喝彩的寂寞沙场”。也许这种看法还有争议,但起码在多元艺术形式共存的文化生态中,影视艺术的发展速度日益呈现出人类文明加速发展的特征,文字作品表达手法的进步和更新相对而言并不显著,所以小说在当前和未来文化语境下,是经典艺术形式也是传统的艺术形式。那么,与影视传播相结合,从而获得更广泛的接受群体,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文化价值也是发展创新的必然选择。 金庸小说历时半个世纪的阅读接受,造成了奇异的阅读景观,是现当代任何作家的作品所不能与其比肩的。从小说与影视剧互动情况看,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收视率不会低于小说读者数量。十多年前,有人做过统计,金庸小说“自出版36册一套的单行本以来,到1994年止,正式印刷发行的已达4000万套以上。如果一册书有五人读过,那么读者就达两亿。必须注意的是,金庸小说无论在台湾还是在中国大陆,都有许多盗印本。这些盗印总数,可能不在正式出版数以下”。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目前,看过影视作品的观众数量按1994年小说读者的两倍计算,可以说从影视作品知道郭靖、黄蓉、乔峰、小龙女等生动鲜明的影视形象,知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的观众数量不会在四亿之下。伴随着广泛的传播,人们对金庸小说创造性的“误读”,也充分体现在改编、演出、产品制作过程、观众接受中,对原著精神内涵和艺术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已经成为集体创造的文化景观。 二、弘扬民族文化,开拓全球化背景下的公众精神空间 人类的生存空间由物质生存空间和精神生存空间构成。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所创造的审美愉悦空间,以特有的审美感染力,最容易成为超越时空和民族界限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领域。金庸小说的侠义精神和深刻的人性光辉,在当代公众精神生活中,既有针砭时弊、匡正风俗、重塑灵魂的精神力量,又因影视艺术的科技特征,获得更为持久的生命力。影视改编使金庸渲染的文化思想、艺术氛围成为当前重要的公共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金庸影视剧也同时成为一种公共艺术。“就其实质而言,公共艺术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体现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风格和样式以及形成的艺术思想,而是体现一种群体性的精神空间,是人类改造自身生存环境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每一个特定的地域中,特定的历史文化决定着特定的公共艺术特质,同时,特定的公共艺术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特定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模式。因此,可以说,我们从艺术的角度来认真地思考公共环境问题,是人类改善生存状态、延续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也许是金庸小说影视改编的核心价值,也是深远的意义所在。所以,人们并不顾忌改编对原著思想与艺术有机性的解构,而继续改编,观众尽管对改编产生了诸多不如意,但难舍银幕上那惩恶扬善的快事,难舍那侠义精神和美好人性给予心灵的启迪和慰藉。从而,在观影的期待、焦虑、振奋和争论中,传达着公众的社会理念,选择着一种符合当前历史文化生存所需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模式,进而达到一种和谐的人文生存环境的形成。 目前,公认好莱坞影视业居世界影视业之最,而能与之抗衡的两类影视作品,一是印度的歌舞片,然后就是中国的武侠片。如果说金庸小说由于传统文化浓厚,语言的民族化色彩鲜明,对其他民族来说接受相对比较困难些,那么金庸影视作品以其直观性、真实现场性,正在随中国武侠片的走向世界,逐步产生了国际影响。例如,日本neco电视台2006年用了一年多时间,每周两集的速度播出了大陆版《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并发行dvd,一批日本金庸武侠迷诞生了。而此前,金庸小说在日本陆续出版的历史已经有10年之久,也没有产生如此被接受的盛况。在相同的现代影视技术条件下,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更容易沟通、互补,彼此弘扬。 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西方文化以先进的科技手段为辅助,扮演着主导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逐步形成以其为中心的全球化,一种文化侵略的态势给民族文化发展造成威胁。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和古典文学长期孕育的艺术思想,在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有丰富的渗透和体现,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传承和发扬必将与现代先进的传播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具有民族特色、内涵新颖深刻的艺术新品,才能将民族文化理念不断扩展和延伸,使传统艺术获得新生,构建新的与全球化接轨的公共艺术空间。在此,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已经不单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性艺术形式转换,而具有振兴民族文化的战略意义。 三、重建现代人文传统.促进影视艺术长足发展 “相对而言,中国电影的致命弊端,在于一些电影人对电影的技艺或许驾轻就熟,但对电影的人文维度即人类的自我认知水准则多半懵懂无知。最差的中国电影,仍然停留在对电影人物的神圣化与妖魔化的两极化认知状态,即停留在原始思维状态或者说停留在儿童认知的水准线上。好人与坏人,善良与邪恶,总是一目了然。近年来的中国电影虽然大有改观,但总体上对人性的了解即人类的自我认知水准依旧十分有限。一些水准较低的电影中人物虽非过去式的红脸和白脸截然相对,但却仍然有许多人物不做人事、不通人情,甚至也不说人话。”传统文学中的“载道”思想,现当代文学思潮中长期的意识形态干扰,文学史构建过程中关于“人性论”的一次次批判,于是艺术作品对人性内涵的揭示禁忌颇多,对人性的普遍性视而不见,期间,极左电影也推波助澜,所形成的艺术价值判断中忽视个体存在的思维定式,很难在短期内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影视形象塑造缺乏人格独立意识和主动性,影视制作仍然是一种思想观念的传声筒。所以,苦心经营的影视作品与眩人视听的影视科技的发展不能相适应,影视艺术审美空间中的人文精神并没有得以张扬。 金庸小说创作在香港20世纪50、60年代,相对于大陆,那是一个特定的时空背景,现代科技发展与自由多元的艺术追求,造成一个色彩纷呈,个性突出、揭示人性的艺术空间。金庸小说影视改编可以说是同步进行的,不但金庸本人参与现代电影的制作,而且《射雕英雄传》在创作过程中就被长城电影公司改编成影视作品了。金庸小说的人性深度,生活化倾向、形式的独创性、对传统文化的深邃理解和合理扬弃,给予影视改编以极大的艺术再创造空间,也形成了极大的接受群体。上个世纪90年代,金庸影视改编逐渐成为大众艺术中的热点时,也正是文学界关于创作中人文精神的讨论、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的时期,金庸影视剧对人文精神建设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直到今天,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形象揭示的人性深度和构建的人文气息,在当今众多的影视艺术制作中,还没有大的突破。另一方面,日益推陈出新的影视技术和文学艺术影视传播方式,借助金庸小说的影视改编,充分体现了影视手段重建人文精神、培育先进文化意识的载体功能。 也许,传统文学形式与现代影视技术结合,成为当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新生的公众文化形态,早已成为有目共睹的文化现实。 影视文学论文:西方文学视野下的影视研究 [摘 要] 影视和文学是社会文化传播的两大主要媒介,二者在体现时代背景、表现人物精神存在方面,有着类似的使命。同时我们也看到,多数电影,尤其是优秀影视剧在创作过程中吸纳了文学的很多元素,因此文学与影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文学与影视制作的融合使文艺创作中分离出文学作品影视化和影视制作文学化两个创作方向。本文拟以西方文学的发展史为主线,探讨文学作品对于电影创作的影响,希望该研究对文学作品电影化的理论起到补充作用。 [关键词] 西方电影,文学,关系 一、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文学是文本思维的领域,电影是视听思维的阵地,二者看似互不相关,但是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并且一直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我们也发现最优秀和最有影响的影视剧,大多出自文学改编和作家改编。那么,文学具有哪些优势,使得它成为影视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资源?首先,文学对影视的贡献之一在于它的故事性。众所周知,故事性是影视剧的核心。影视剧要用故事的艺术性、情节的严密性,生动鲜明地将故事要素以视听的叙事方式呈现给观众。而文学作品在叙事方面与影视创作有着相通之处。其次,文学对影视创作的贡献在于它为影视剧提供了人物素材。文学作品以或是虚构、或是真实刻画现实主义的人物的形式对人物进行塑造,这与影视剧创作人物形象的诉求一致。影视剧中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常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过目不忘,久久回味。再有,文学作品的语言对于影视创作也是一个重要的来源。文学的语言由描写语言、心理语言和对话语言组成,影视创作通过镜头和画面来取代文学作品中的描写语言,但是生动并富有特色的心理语言和对话语言在影视制作中通常会被保留和利用。由此看来,电影源于文学,文学造就电影,甚至一些影视评论者认为“电影是文学的”。 二、西方文学在影片制作中的体现 西方电影的文学源泉来自于西方文学。西方文学有两大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学和以《圣经》为代表的古犹太文学,两者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刻、全面的影响。 古希腊文学产生于公元前8~5世纪,其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戏剧。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代诗歌的杰出代表,电影《木马屠城记》就是根据《伊利亚特》改编的反映古代特洛伊战争的经典之作。而取材于神话的悲剧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学的顶峰,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更是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电影《玛莲娜》中,一个西西里岛的青春期男孩讲述了一段美丽又残酷的初恋故事。真正优秀的电影总有着丰富的意蕴,不尽的解读空间,《玛莲娜》也不例外。在这个有着纯净风景的世外桃源般的小岛上,在一群活出了人类各种原罪的小镇居民中,沉淀着《圣经》带给电影作品的想象力。众所周知,《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对世界各民族尤其是欧洲文学艺术产生了无可比拟的深远影响。《圣经》的叙述与意象遍布欧洲文学艺术的各个角落,如果没有《圣经》,一部西方文学史要重新编撰。欧美各国几乎所有重要诗人、作家都与《圣经》中的观念和意象紧密相关。而《玛莲娜》的导演托纳托雷正是出自意大利这一有着深厚的基督教传统的国家。因此,若在《圣经》的观照中来审视这部电影,用来自《圣经》中的原始意象解读这部电影的人物与叙述模式,能使这部名片的内涵得到更清晰的阐释。这一时期的戏剧除悲剧还有喜剧,最优秀的是阿里斯朵芬的《阿卡奈人》等。古罗马文学主要继承希腊文学而逐渐发展起来,在戏剧、史诗、小说、神话、散文、文艺理论等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 《圣经》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组成,合称《新旧约全书》,与古希腊罗马文学一道形成了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两大源头。 5世纪,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入侵改变并重绘了欧洲的版图,也给西方文化和文学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他们的无知和野蛮一时间使欧洲的历史倒退了几百年。罗马帝国衰亡,欧洲历史进入了漫长、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会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教会文学成了正统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主要有宗教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例如,美国电影《埃及艳后》,反映了“奥古斯都”时期的历史:恺撒与埃及艳后之间的浪漫爱情,恺撒的被刺,屋大维对埃及的征服。影片中埃及艳后极具民族特征的美艳、华贵与狮身人面像相映衬的宏大场面,使它成为一部世界经典之作。另外,一部《加勒比海盗》成功地反映出该时代诸多的骑士文学特征。作为电影中两位男主角之一的威廉•特纳因其社会身份的矛盾,在内心深处有成为骑士的愿望。通过威廉的行为分析,可以得知威廉具备骑士的多项特征。具体来说,威廉具备谦逊文雅、英勇正义、保护弱者等骑士应该具备的精神。同时,以这种精神作为指导,威廉的行为也符合骑士行为的准则。从威廉参与的战斗的特征来看,导演有意突出了“骑士比武”这一模式,而电影的主题也和骑士文学关于冒险和考验的主题一脉相承。综上可以发现《加勒比海盗》具有浓厚的骑士文学色彩。这一时期还有《神曲》《罗兰之歌》《贝奥武甫》《亚瑟王之死》《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代表作品。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开了西方现代小说的先河。作为对中世纪黑暗的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的反抗、复兴古典主义、张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文艺复兴运动,于十五六世纪在意大利兴起。这一运动的到来标志着欧洲文学继古典文学之后的又一高峰,使西方文化经历了空前的变化。它提倡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使长期被禁锢的人的与生俱来的品质和特性得到解放。解放人、解放思想、以人为中心是文艺复兴的主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巨匠众多,成就辉煌。意大利的文学三巨头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莎士比亚等最伟大的代表作家将这一运动推向了最高峰。银幕上的莎剧,光是无声电影时期就有近400部影片,电影进入有声时期后,也有近50部莎剧改编片。1955年美国在电视上播出劳伦斯•奥立弗主演的《理查三世》,一夜之间的观众,就超过了这出戏当年首次演出以来在英国剧院中看过它的观众的总和。据估计,这次观众达6 250万人之多。《罗密欧与朱丽叶》被19次搬上银幕。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三部《奥赛罗》的有声片,两部《哈姆莱特》(再加上一部由英国克里斯托费•普吕默主演的英国电视片),两部《李尔王》。第一部莎士比亚影片是1899年赫伯特•比尔博姆•特里爵士扮演约翰王签署《大宪章》的一个简短记录,拍摄于伦敦堤岸上。1929年,玛丽•壁克馥和道格拉?斯•范朋克在《驯悍记》中扮演凯瑟丽娜和彼特鲁乔,该片发行了无声和有声两种版本。从莎士比亚的全方位传播不难看出,处于不同的异质文学圈和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的人和群体的社会化,很难设想不需要经过文学传播来进行。 17世纪后期西方文学进入了新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兴起于法国并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伟大的剧作家莫里哀、拉辛;18世纪在英国声势浩大,出现了以蒲柏为首的古典主义派。古典主义继承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主义精神,在思想方面表现、阐述启蒙运动的影响。并与19世纪浪漫主义喊出了“打倒古典主义”的口号。19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浪漫主义运动。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的刻板保守的唯理论以及各种思想束缚,在文学创作方面提倡作家情感的自由表达、丰富想象力的驰骋、个性主义、平等主义、回归大自然等。浪漫主义起源于德国,是德国狂飙运动、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发展的结果,然后迅速席卷欧洲其他各国,如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并于19世纪30年代进入美国。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是美国浪漫主义的高潮阶段。浪漫主义的最高成就在诗歌领域,最伟大的诗人有德国的歌德,英国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雪莱,美国的惠特曼,等等。小说、童话、散文也是浪漫主义作家的创作体裁,如小仲马的《茶花女》,赞扬了美好纯真的爱情,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等级制度;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社会的官僚作风的倾向。根据这几部浪漫主义杰作改编的同名影片是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鲜明体现。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文学与通识教育研究 一、通识教育的定义 通识教育(liberaleducation)在我国又被称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其最早是由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提出的。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思潮的兴起,通识教育的概念也被再次提起,在张正兴所著的《论大学的素质教育》一书中,通识教育被定义为“大学本科课程中具有共通性、内容具有广度的部分,其包含试图为各学科学生提供一种应当共有的本科技能的有关课程学习。”[1]时代和地域不同,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也不相同。一般而言,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的关键元素,其包含专业教育以外的所有基础教育课程。相比于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专业知识领域技能的专业教育来讲,通识教育课程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内容具有综合性、基础性,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识选修课是指为进一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出发点、以实现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为落脚点而开设的课程,各大高校在此类课程设置上通常具有较大自主权。 二、影视文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内涵 图像时代充斥的今天,影像的功能与魅力超越了任何一个时代而进入了我们日常的真实生活之中。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无论如何,都不能阻挡图像时代的发展,电影和电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影视文学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高等院校的教育不能与时代脱节,否则将给我们的人才培养留下巨大的遗憾。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标志无声电影的正式诞生,而电视诞生远远落后于电影,于1936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影视文学是伴随着影视媒介出现之后而诞生的新的文学样式。影视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传统文学不同,远远落后于传统文学的发展,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它是以声音和画面为传播媒介的视觉文学,因此被称为“第五种文学样式”,作为文学脚本既依附于电和影电视剧的创作,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发展,21世纪以后各大高校顺应社会潮流,纷纷开设影视文学课。影视文学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其在学界并未有确切定义,我们通常所指的影视文学是一门“以探讨影视媒介与文学作品之间关系为重点内容的艺术形态”,其包含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再到影视媒介的全部转化过程以及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自身传播属性,具体内容涵盖已完成影视媒介改编的电视剧本、电影剧本、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等一切形式文学作品。简而言之,影视文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文学作品,还包括以影视形式表现出来的作品。由此可知,影视文学教学拥有相对独立的属性,将影视文学课程植入到高校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影视艺术的相关理论知识,还能通过观摩、动手操作等掌握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编导与拍摄、剧本写作、影视后期制作等实践技能。 三、影视文学专业教育与影视文学通识教育 从总体来看,高校各个院系课程设置分为两部分:通识课和专业课。“通识教育”一次引入中国高等教育以前,我国的理工科院校甚至综合性大学课程体系中都没有开设文学课,只有部分高校开设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近代和现当代的文学名家名作。而影视文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进入大学教育体系仅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但呈现汹涌澎湃之势。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各高校积极开设影视文学课程,高等教育中的影视文学课程,分为影视文学专业课程与影视文学通识课程。影视文学专业授课对象既包括影视专业本科生,还包括学术层级较高的研究生、博士生。而影视文学通识教育的对象则主要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高职院校学生或本科生。由此可见,影视文学专业课程同影视文学通识课程有着不同的对象和目标。影视文学专业课的主体是文学课程群,其中主干学科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学。影视文学专业课的主要目标是学习中文类基本知识,奠定文学基础,提高文学素养,熟悉我国的文艺、政策,系统地掌握影视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技能,有较强的观察、理解、概括生活的能力,有较强的剧本创作能力,及较强的文艺编导能力。从目标角度而言,影视文学通识课“并非要求学生掌握某种专业技能,而是侧重于受教育者相关素养的提升,其同大学生科学素养、艺术素养、文学素养、心理素养、思辨素养的综合素养培养目标相适应”。由此可见,积极开展影视文学通识课程能够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其艺术鉴赏力,从而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打下良好基础。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综合型、能力型人才的关键。 四、影视文学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随着全球信息化步伐的逐渐加快,现代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大学教育不仅要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更要培养出知识广博、有创新思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大学课程设置不应只满足于为学生提供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而应兼顾学生对其他专业知识的了解,以此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目前大学教育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化,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所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设立各学科专业的通识课程来改变以前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和专门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影视文学通选课的设置,不仅让学生获得大量的人文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学术价值观念。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是胸怀人类的有修养的优秀人才。大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应该让他们懂得社会、哲学、文学、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常识。文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文学通识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大学影视文学通识课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紧密时代的前进步伐,从更高的角度和以开阔的眼界去认识世界。21世纪以来,影视文学课程在各个高校开始普及。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其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仅限于在重点大学的中文系内部开设,由于政府的推广和重视,九十年代在更多院校的中文系和文科院校开设,全校性的影视文学通识课普及发生于本世纪初。她经历一个从重点院校到一般院校,从中文系到全校,直至近几年尤其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和一些重点高职院校也慢慢开始普及。高校影视文学通识课的开设实行“分层教学、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与影视专业或文学专业相近的教育模式和作为全院公共选修课的影视素质教育模式。为了兼顾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教学目标。根据不同院校影视文学课程开设的调查结果,总结出影视文学通识课的不同教学模式: (一)文学院影视文学通识教育 近年来由于影视艺术尤其是电视剧艺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影视艺术对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管是先锋作家,还是当红网络作家,他们的创作都收到影视艺术这一视觉文化的强大冲击和影响,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因此,在文学院开设影视文学通识课非常必要,文学院的影视文学通识课可以作为文史课程的一个补充,可以拓宽文学院学生的视野。因为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形式,其文学性乃影视艺术之根基,在文学院开设影视文学课,当然得充分重视文学性,着眼于中外文学名著改编影片的观摩与讲解等等,以不同的视角来开拓文学院学生的文学知识,对专业学习也会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艺术学院影视文学通识教育 在影视文学的教授中简化影视艺术理论课的说教,重视镜头语言的运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用DV拍摄作品,这样通识课的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既完成了影视文学作为素质教育课对通识教育的普及,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使学生学以致用,多方面受益。 (三)工商管理学院影视文学通识教育 教授过程中采取灵活的手段,结合专业特点,侧重讲解一些电影和电视营销宣传手段,影视艺术与商业的紧密联系,讲解一些商品如何在影视作品中推销,此外,影视作品中启用一线演员的名人效应,不同的商业产品在影视艺术中的特写镜头,用经典电影作品中易于唤起大众记忆的某些镜头来做宣传,影视作品的成功本身附带丰厚的商业附加值,比如《泰囧》、《港囧》的高票房,引起了泰国和香港旅游的热潮,增加了泰国政府和香港政府的经济收入。同时还适当涉及影视片中植入性广告的运用,电影经典台词对影视广告等等。影视艺术作为大众文化产业,其巨大的商业投资当然希望带来丰厚的商业利润,这也是商业电影备受商家关注的原因。 (四)全院性质的公选课影视文学通识教育 全院性质的公选课教授对象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年级的不同专业,学生呈现多且分散的特点,教学方式上采用大众化的素质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上以名篇赏析为主,作品选择以经典影片与当前大众化的热点影片相结合,艺术片与商业类型片相结合,重视热点作品的观摩与现象的讨论,比如学生感兴趣、网上点击率非常高的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和电影《何以笙箫默》、《甄嬛传》、《步步惊心》、《小时代》系列、《杉杉来吃》等等,针对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心理特点,80后、90后的演员或网络红人纷纷“触电“当导演,而且非常成功。 五、结语 总之,影视文学通识课程的开设和普及,将会改善文理各学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达到全面均衡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样可以更好地协调大学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供需矛盾。 作者:段惠芳 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作品中的古代文学论文 一、古典名著创作成影视作品 (一)古典名著的改编 提到影视作品中的古典名著,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都被拍成了影视作品,不仅如此,很多创作团队还争相翻拍四大名著。每年寒暑假四大名著都是各个频道热播的作品,这为青少年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接触古典名著提供了最好的方式。以“央视版”《西游记》为例,纵观近些年的拍摄情况,它凭借对原著的高忠实度而成为影视传播中的典范成员。但是也有很多作品,为了提高收视率,在思想意识层面与原著大相径庭,有些甚至是歪曲了原著。据初步统计,与原著偏离最大的影视作品中周星驰改编的《西游记》播出率最高,故事情节中所涉及的搞笑、夸张元素已经使原著面目全非。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种改变也为《西游记》的认知度进行了普及与推广,这也是古代文学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 (二)新旧影视作品 有很多影视作品都尽可能的贴合古典名著原貌,但是由于翻拍的版本和创作团队不同,也都各不相同。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再现既有利于作品的传播,又限制了作品的再发展。比如“央视版”《红楼梦》,其中演员演绎的角色被广大观众所认可,并深入人心,使得《红楼梦》在现代社会中快速传播。与此同时“央视版”《红楼梦》为其他版本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9年翻拍的《新红楼梦》就受到了这样的质疑,很多人都说《新红楼梦》不如“央视版”《红楼梦》。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会形成自己的主观印象,这样限制了再创作古典名著的影视作品的传播。 二、影视作品中的诗词歌赋 无论是根据古典名著创作的影视作品,还是现在所谓的“穿越剧”、“古装剧”、“宫廷剧”等影视作品中都有诗词歌赋的体现。影视作品取其精华并对诗词歌赋进行传承。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字就来源于李煜《虞美人》其中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曾经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中也有很多诗词歌赋,比如第十四集中甄嬛把曹操的《短歌行》中的一句改成“明月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终于有枝可依。”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根据明代杨升庵的《临江仙》创作而成的。诗词歌赋在影视作品中能够起到渲染氛围,深化故事情节的作用。《甄嬛传》中的角色安陵容就是凭借一副好嗓子受到皇上的赏识,安陵容唱过一首歌《采莲歌》,剧中当时是盛夏,皇上与众妃嫔在绿水环绕的亭台楼榭中宴饮,微风徐徐,水中的莲叶缓缓摆动,这时安陵容的歌声飘然而至,安陵容戴着面纱站在小船上唱着《采莲歌》,此情此景楚楚动人。诗词歌赋使得影视作品得到了升华,让观众享受到艺术的魅力,使影视作品中散发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诗词歌赋能够形象的揭示人物性格。周开奇先生说:“影视传媒对文学文本以影像符号进行展示,使受众在感受层次上也具有了更大的不同,因为影像展示消除了文本的符号障碍。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文本,其形象的间接性也就相应的产生了一定的虚幻性,与人们的真实的社会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影像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能够把人的意念和个人欲望视觉化,将人内在的愿望与想象通过影像完美的展现出来变成视觉影像,满足人的快感达到替代性满足。”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个形象的塑造是十分成功的。影视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再现了黛玉才情横溢的一面。她经常会写一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比如第二十六、二十七回,林黛玉夜访怡红院,第二天看到了花飞花落的情景,吟出了一篇《葬花辞》,“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写出了生活环境的险恶;“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写出了未来前景缈茫;“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更写出了她的追求、信念和人格。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林黛玉的灯谜诗谜底是更香,对更香“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的描写,正是对林黛玉个人一生命运的写照。 三、结语 信息化的不断加快,使影视作品的传播有了更好的效果,同时也展现了电子媒介对纸质媒介有一定的影响。影视作品创作时应该注重保留古典文学的原貌,这样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得到较好的继承与发扬。除了影视作品,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体现了古代文学元素。 作者:房庆旭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影视文学论文:诠释文学影视中的清官 当前活跃荧屏的历史清官戏到底是穿越时空的人性颂歌,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为封建“人治”婉转低回的搔首弄姿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无法一锤定音的人们纷纷为“清官”的一纸风行寻找原因。政治黑暗、经济落后、封建帝王宣传、儒家思想……不一而足。可焦急的学者似乎忘记了一个最根本的事实:关于清官的历史2[1]与历史3从来相去甚远。要解释清官历史文学影视的流行却从历史清官如何产生的角度去寻找无异舍本逐末,缘木求鱼,类似为诗人的全部诗作作传记式或寓言式阐释一样不可靠。我们要寻找的是历史清官文学影视从古至今的建构和流传机制,必须弄清楚他们到底因何而产生,又因何而广受欢迎。 一、英雄原型——清官话语的原始基型 “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2]历史清官文学影视同样如此。历史文学影视中的清官常常比其蓝本人物更为完美、高大、有力,基本属于该历史人物的“幻象”。近几年荧屏播放过的几部历史清官戏《包青天》、《大明王朝——嘉靖与海瑞》、《一代廉吏于成龙》莫不如此。人们因何要创造这些伟大的幻象并乐此不疲呢?本文以为这其实与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深处的“英雄原型”紧密相关。人们需要英雄,因而创造了自己的英雄。正如伏尔泰认为上帝的产生是因为人们需要上帝一样。“清官”正是数千年民族文化心理机制建构的结果,是一种沉积于集体无意识深处的英雄原型之再生和变奏。“原型”(archétype)来自于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否认弗洛伊德以“力比多”为主要内驱力的个人无意识,认为集体无意识才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因。“集体无意识是比个体无意识更深的沉积层,是一个未知的实体”,以原型为其主要表现形式。 原型的形成过程持续数千年之久,并依它们对之显现的时代而有所增减或改变。某些原型以某种抽象形式形成一个典型的象征。而另一些原型则被表现为人或半人、神乃至幻想出的动物和植物形象,如英雄、救星、智者。集体无意识可以遗传。“这种遗传的事实也表明这样真正令人惊异的现象。有一些神话和主题在整个世界以同样的形式重复着。”[3]为此,荣格极重视神话研究,认为神话的主题都来自于集体无意识,神话的重要作用在于揭示出他们是如何体验世界的。而中国古代神话也正是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体现。从神话入手,可轻易找到清官情结的原始基型。太阳运行的日周期和年周期作为对初民思维影响最为深远的自然现象,使得世界各民族神话的神多与太阳人格化有关。“原始人对显见事实的客观解释并不那么感兴趣,但他有迫切的需要,或者说在他的无意识心理有一股不可抑制的渴望,要把所有外界感觉经验同化为内在的心理事件。对原始人来讲,只见到日出和日落是不够的,这种外界的观察必须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就是说太阳运行的过程应当代表一位神或英雄的命运。”[4]正是在这种外在感觉经验同化为内在心理事件的过程中,对太阳威力的认同成为对太阳神的崇拜,自然界的太阳被置换为人类世界的神或者英雄。我国古代神话同样体现了这一太阳崇拜的集体无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太阳神崇拜为核心的英雄原型。而此原型正是“清官”作为一种英雄人物的原始基型。我国神话中著名三皇都是远古太阳神崇拜的产物,三皇的称谓正是太阳的别称。“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或曰,伏羲、神农、祝融也。”(《白虎通•号》)“太皞,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祀于东方,为木德之帝。”伏羲主东方,是春日之象征。“时为夏,夏之言大也。位在南方,其色赤。其音徵。徵,止也。阳度极夜。其帝炎帝者,太阳也。”(《白虎通•五行》)神农炎帝和火神祝融都是夏日的人格化表现。而祝融之“祝”与夏日太阳“朱明”之“朱”,“融”与“明”皆一声之转。[5](P.66)三皇其实都是太阳神的变体。 西汉官方大规模礼乐活动“太一礼仪”据学者考证其实也是在祭奠太阳神。“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祀,到明而终。”(《史记•乐书》)仪式进行中的四首歌:春歌《春阳》、夏歌《朱明》、秋歌《西皞》、冬歌《玄冥》分别是对春夏秋冬四季太阳的歌颂。“太一祭仪的本来面目似应追溯到史前时代的太阳神崇拜仪式活动,其本义是借助于人类自身的象征性模拟帮助、促进太阳神的正常运行,确保其应有的光度和热力,从而保证自然过程和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6]至此,以太阳神崇拜为核心的英雄原型属于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无疑。而此原型一旦形成,就会对社会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第一个王朝以光明之日“夏”命名。后世君王早朝,皇宫正殿高悬“正大光明”,莫不出自对光明之神太阳的仿效。 一些神话同样以神或英雄故事体现着以太阳崇拜为核心的英雄原型。“共工和他手下的那群帮凶,在江流里坐了大木筏子,鼓动了大波大浪,前去攻打祝融,大江里各种水族动物,想来就是他的兵马,可是终于敌不过愤怒的火神发出来的炎炎猛火,烧得这些元帅和兵丁一个个焦头烂额。结果,根据善常战胜恶的法则,代表光明的火神胜利了,代表黑暗的水神——那个野心家和侵略者,是失败了。”[7](P.57)显然,属于水族“人面蛇身”(《山海经•大荒西经》)的共工之失败与夏日祝融的胜利从光明战胜黑暗、火战胜水的原型意义上讲是预先注定的。同样,黄帝与蚩尤之战同样具有太阳英雄崇拜的原型意义。“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黄帝主东方中原。东方作为日出之处,象征光明,为尊;蚩尤主西,“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西方作为日落之处,象征黑暗,为卑。这场战争无论多么艰难,太阳英雄原型决定了黄帝的胜利和蚩尤的失败。太阳战胜风雨、火神战胜水神,与祝融共工之战同样表现了太阳英雄原型。 总之,伴随着初民的太阳崇拜,中国哲学和文化衍生了一系列光明与黑暗、水与火、东与西、正义与邪恶、阴与阳等二元对立的命题。并依据太阳运动原则确定了这些对立二元的尊卑。而“清官”从原型意义上讲首先表达的正是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斗争。只不过,这种黑暗既不是太阳的东升西落而产生的黑暗,也不再是初民所面对的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水泛滥、毒蛇猛兽,而是乱臣贼子、贪官污吏、地痞流氓的横征暴敛、草菅人命、胡作非为给普通下层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救民于水火的也不再是女娲、后羿、大禹这样一些神或半人半神的英雄,而是爱惜子民、具有超人智慧或无上权力能使百姓沉冤得雪、云开雾散的封建清官。至于为何选择清官而不是别的符号承载英雄原型功能则与太阳神英雄原型在汉民族进入阶级社会后首先被置换变形为帝王英雄原型紧密相关。#p#分页标题#e# 如荣格所言,原型会依它们对之显现的时代而有所增减或改变。太阳神英雄原型逐渐演化成救世主等能救民于水火,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福音的神或英雄。西方基督教世界的耶和华,东方穆斯林世界的穆罕默德在功能上莫不如此。而在汉民族文化圈,太阳英雄原型进入阶级社会后很快被帝王取代。如前所述,三皇都是太阳神,但后来在神话历史化过程中[8]成为为族人带来巨大幸福或推动本民族文明进步的统治者。伏羲创造八卦。炎帝既是神农又是神医。他发明农具、遍尝百草,教人日中作市。[7](P.71)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化腥臊。其他神如谷神后稷教民稼穑,都是为人民立下巨大功勋的人物。循此思路,帝王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大都被附会为与其神秘能力或神秘出身有关。“黄帝三百年”(《大戴礼记•五帝德》)、“夔一足”(《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玄鸟生商”(《诗经•商颂》)。后世帝王多直接以日或日所象征的光明命名,把自己类比为太阳。“古帝王中有太昊、少昊、金天、葛天、祝融诸帝王,此光明崇拜之反映于最高统治阶级之说明。至夏以后,则帝王多以日名……则吾人可自王室之大臣、小臣、史、卜、百官等名姓考之,则以日为名者,竟无一人,则民众不得以日为名甚显。而尤要者,则日既为崇拜之对象,则初民意识中,惟统治阶级能与天通,故可借此以为名,而民众既无上通于天之资格,则不得触犯所崇敬之神物,以渎乱神祗,此为最重要之一理论。”[9]这种置换对中国政治制度、文化心理的影响由此已可见一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作为人世的太阳,其统治之合法性权威和万世师表的能力犹如太阳之于世界万物不容置疑。于是,中国古人见到“金星凌日”的自然现象就担心帝王的社稷安危。文学中常以浮云蔽日喻奸臣蒙蔽君王,用白虹贯日比荆轲刺秦王。 “每一次显著的经验都是涌入到一个旧河床当中来的一次泛滥,这旧河床一直保留到形成无意识的时刻。”太阳(英雄)原型到帝王(英雄)原型的转变是如此隐秘地契合于远古的太阳神崇拜观念,以致古人接受起来自然而不露痕迹。而我们只能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一封建伦理纲常中看到太阳——阳——君——父——男之尊贵到月亮——阴——后——母——女卑贱之观念的逐步演化过程。这种源自远古神话的集体无意识在某种意义上着实在社会上发挥着某种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神话的法规作用,“它把某一社会共同体的信仰中的宇宙秩序和价值观念用类似法典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使后人尊奉不疑”[5](P.15)。也正是这一法规似的共同价值和信念为英雄原型进一步演变为封建社会的清官奠定了心理基础。我们将会在后文看到清官作为英雄原型在封建社会的变体正是对太阳(英雄)原型和帝王(英雄)原型的双重呼应。 二、清官——英雄原型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再生和变奏 封建社会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处于塔尖的帝王虽以日自比,但其温暖和热力所触及的范围却极为有限。但另一方面,生活及社会的种种不公在封建社会人民生活中却是常在的!沉积于集体无意识深处的英雄原型也在不断冲击,希望找到新的发泄渠道,缓解现世人生的苦痛,寄托数千年来沉积内心的对光明的渴求,对正义实践的信心和希望。于是,清官作为英雄原型在封建社会的变体应运而生。与帝王的远离民间不同,清官的历史蓝本人物往往与人民有实际接触,并在当时已声名鹊起。“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海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于成龙死后,“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也许正是因为清官的声名及其某些作为与民众心中期待的英雄相吻合,集体无意识驱使下的民众才不遗余力地把自己关于英雄原型的种种期待穿凿附会于托名清官的各种故事中。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文学与影视中的清官多是具有一定神秘能力的英雄。如同帝王被神秘化为与万物主宰太阳息息相关一样。历史文学与影视中清官作为英雄被神秘化的倾向极为明显。历史上北宋包拯是开封府内铁面无私、法力无边的包青天。元杂剧《盆儿鬼》、《神奴儿》中,包拯可以看见冤魂、勾来旋风。明代《龙图公案》,包拯手中有桃木梆、桃木枷、温凉帽、阴阳盏等神物专断阴司事,可以使冤魂死而复活。可事实上,《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只在宋仁宗嘉元年(1056)十二月到嘉三年六月期间做了一年半的开封府知府。关于其决断冤狱的智慧,宋史只记载了比较普通的“割牛舌案”和“惠民河案”两桩极为平实的案件,全无包公文学影视“日断阳间夜断阴”那般离奇和伟大。明代清官海瑞的出身被解释为怪兽报恩[10],死后被民间塑造成尊神。《岭南杂志》记载明鼎革时,忠介公石坊镌石处,血泪三日乃止,盛赞海公精诚之气与君国息息相关。电视剧《海瑞斗严嵩》夸张地表现明朝第一大奸臣严嵩和第一大清官海瑞之间的斗争。《大明王朝——嘉靖与海瑞》把海瑞置身于明朝国内的财政危机、严嵩父子的倒台、乃至抗倭斗争的重要历史背景中加以表现。无形中抬高了海瑞作为一个明朝官吏的历史作用。而从《明史•海瑞传》看来,海瑞一生耿介正直,最大政绩是他在担任两江巡抚的半年左右时间里兴修水利和勒令富户退田两件事。吴淞江、白河沿岸都是豪强的土地,所以他以钉子精神修好大堤之后,朝野上下,交口称赞。而他要富户退回兼并老百姓的田地,虽在他的坚持下收到一点成效,但立刻就被江南士绅买通当朝首辅高拱而明升暗降,调离该职,从而人走政息。 清官于成龙诞生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此时英雄原型已在包公崇拜等民间英雄原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对于新生的主人,已无强烈神话化欲望。但仔细观看《一代廉吏于成龙》,为清官寻找神秘先兆的思维依然存在,只是更加隐秘并多以巧合表现。于成龙幼时寄读的寺庙自他离开后就保持其居屋原样,似乎算准他后来的发达。于成龙担任福建按察使期间,请赦免因通海罪而牵连的无辜平民,担任直隶巡抚期间,请减免灾区赋税,赈济灾民。两件都是其前任意欲解决而无法解决的难题,偏于成龙因为有康亲王和康熙的支持而完满解决。《一代廉吏于成龙》为了加强于成龙作为清官英雄的忤逆豪强,为民请命因素,还虚构了斩杀总军李国栋的小舅子张富贵、杀人犯张大鹏和皇帝外甥喀礼几场戏。而从《清史稿》看来,温柔敦厚的于成龙唯一一次与官僚集团内部的冲突来自他做直隶巡抚时弹劾下辖的知县赵履谦。电视剧中于成龙上受知于康熙、康亲王,下有身怀绝技的忠仆朝卿相助,和《包青天》包拯上有宋仁宗支持,下有武功高强的侠客相助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为增强清官英雄能力而设。此外,历史文学影视中的清官救民水火常与圣意相符。这种圣君情结清官梦的直接根源正是集体无意识中的太阳英雄原型崇拜。太阳被置换为人间帝王衍生出对汉文化影响深远的封建皇权政治,英雄的一切作为往往也归功于英明的帝王。古代神话中已见端倪:“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锲俞、凿齿、九婴、大风、封稀、修蛇皆为民害。#p#分页标题#e#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锲俞,断修蛇于洞庭,禽封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淮南子•本经训》)为民除害的英雄后羿不过是秉承尧的旨意,功劳属于尧,尧继而被万民推为天子。鲧、禹治水中,洪水泛滥,鲧为救民窃帝之息壤治水,被帝杀死。帝命令鲧的儿子禹接着治水。治理好后,禹成为英雄。显然,进入阶级社会后英雄行为已然被规定为不仅需利于民,更需是秉承帝的意志!细读清官文学影视,清官的功能和后羿如此相似。清官除暴安良总是秉承帝王的旨意。包公戏中包拯之所以敢于忤逆豪强、能处处伸张正义,多半是凭借圣君宋仁宗的支持。明太祖朱元璋是海瑞信心和力量的主要源泉。于成龙与康熙、康亲王的君臣契合无疑是其各项政治作为成功的重要保证。只不过,与后羿的英雄行为被简单解释为奉君命行事不同。清官出于集体无意识中自觉的帝王英雄崇拜,往往比常人更加忠诚于自己的王朝和君主。海瑞在狱中闻听嘉靖死讯,虽然由于职位过于低下连皇帝面也不曾见过,却痛哭整夜,把吃的饭都吐了出来。海瑞要忠诚于自己的君主,无论是否曾与君主晤面。犹如同时代的女子要忠诚于自己的丈夫,甚至是没过门就死去的丈夫。这种有悖于常理的行为完全出自处于从属地位的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和处于卑贱地位的女性对男性的忠贞。而二者都根源于月亮对太阳的追随、阴对阳的遵从。天理与人伦在古代中国本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天不变,道亦不变。而这种由于观察自然而得到的天理在作为社会人伦被规定下来以后,尽管发生了种种的置换变形,但作为一种深入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产物,已完全内化为人的内心要求,执行起来毫不困难了。不仅如此,为迎合封建时代的新需要,清官不仅是大英雄,还因为“圣人以孝治天下”必须成为孝的楷模。只不过,“孝”作为为迎合封建社会时代要求而增加的成分,在“清官”历史文学影视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浓墨重彩处依然在于英雄原型为人民带来光明和福音的功能。 而鉴于时代的特殊性,这一点在英雄原型选择“清官”作为其承载物的同时就注定无法完美。于是,夸大“清官”英雄能力及其忤逆豪强、救民水火、为民请命就成为历史清官文学影视的普遍特征。最后,清官的普遍薄于闺阁实与其远古英雄原型一脉相承。今人常质疑作为一个忠臣孝子和心里装满人民的清官海瑞为何独独装不下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明人沈德符《野获编•补遗》记载海瑞一生为了有儿子继承香火曾九娶。妻妾中有的被休,有的自杀,有的死得不明不白。夫妻关系极为紧张。他五岁的小女儿吃了一块男仆人给的饼,就被他一顿呵斥,说这个小女孩只有自己死掉才配得上他这个父亲的名声。小女儿果然绝食七天而饿死。相比官场,清官于闺阁的热情确实太低。包拯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夫妻方面可以想见。于成龙四十多岁外出为官,直到二十余年后死于任上止都不曾带家眷上任。至忠至孝爱民如子的清官们为何独独薄幸闺阁?封建时代的清官话语又因何而在此方面出现集体缺失?答案若从清官英雄的远古原型寻找就昭然若揭了。源于太阳崇拜而产生的阳尊阴卑、男尊女卑的集体无意识在汉民族古代神话中已初见端倪。古代神话的神在性方面的严谨大大不同于希腊神话中爱欲泛滥的众神。众神之王宙斯风流成性,可以变成公牛接近自己喜爱的人间少女欧罗巴。爱神和战神偷情而被自己的丈夫火神用网罩住示众。而汉民族神话的神通常严谨而崇高。神的妻子和家世通常讳莫如深。偶然出现的妻子功能类似后世传宗接代。在神话中,女性常作为母亲而非妻子占有一席之地。正是在这样的集体无意识影响下,清官英雄在夫妻人伦方面出现了集体缺失。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清官是对远古英雄原型的呼应,是英雄原型在封建社会的变体,主要表达封建社会主流文化对英雄原型的期待和满足。至于《大明王朝——嘉靖与海瑞》一改已成历史定论的“笃于行谊,薄于闺阁”的历史海瑞形象的诸多情节,如同《一代廉吏于成龙》中因充满高贵的人性之光而备受观众欢迎的于成龙一样,本文以为两者共同体现了英雄原型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迎合时代审美倾向的再次变形。新时代人们期待的清官除了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疾恶如仇之外,还应该是充满人性与温情的热血男儿。这种古代与现想英雄人物性格的双重吻合正是《一代廉吏于成龙》这样的历史清官戏成功的主要原因;更是现代思维如何进入古代英雄原型使之悄悄发生变形,成为新时代英雄原型的典型案例。 三、结语 综上,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承载物,清官源自于远古初民将太阳运行内化为神或英雄命运的神话思维;并在汉民族特有的神话历史化进程中,成为继人间帝王取代太阳神而成为新英雄原型之后的封建社会英雄原型。英雄原型这一从太阳→帝王→清官的变形过程决定了“清官”既传达了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的永恒主题,对救民水火、为民请命英雄的执著追求;又承载了诸多今天看来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历史文化因素,其进步性与局限性都极为明显。但由于集体无意识的可遗传性和原型依据时代而变化的基本特征,这一深深契合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不可能轻易退出社会文化历史舞台,而是会根据时代的需要发生新的置换变形。历史清官影视在今天的观众心中还能引起强烈的共鸣,为处于改革阵痛中的民众带来心灵的抚慰,提供情感宣泄的渠道因而备受欢迎正可以证明这一点。因此,尊重产生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民族心理机制,用社会主义下逐步健全的各项制度和人民素质的逐步提高使之潜移默化,自觉变形为符合新时代审美倾向的英雄原型才是比较科学的态度。反之,粗暴地将其从具体历史文化语境中抽离出来,盖上人治的帽子并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毕竟,法制并非万能,最好的制度也需要人来执行。提高国民素质,消灭封建清官赖以形成的文化心理根源,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在此过程中,影视媒介主动承载人文教育的重要责任,塑造更符合时代要求和审美倾向的社会主义新英雄无疑至关重要。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赏析与古代文学教学探究 摘要:影视赏析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得以广泛的运用。它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提高文学鉴赏力,培养写作能力和技法,完善人格修养。当然也有弊病,过多依赖影视材料会使课堂本末倒置,流于娱乐休闲,所以,应明确教学目的,控制赏析内容和时间。 关键词:影视赏析;古代文学;教学;审美 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主干课程,从先秦到近代上下几千年,内容量非常大。在教学上主要从文学史和作品选两方面进行。学生们常常为文学史庞大的理论体系,繁多的文学常识,以及不可胜数的作家作品感到力不从心,消化困难。在教学上,也会明显感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文学鉴赏能力也亟待提高。随着多媒体引入课堂,影视赏析成为了教学的一个有效的辅助手段。 一、增强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文学作品并不像空中楼阁般能凭空出现,除了和作者本人的生平遭际、性格气质相关联外,也深受时代的影响。而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与今天时间跨度很大。作为95后的大学生们如果对当时的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等诸方面一无所知的话,根本谈不上对作品的正确理解。而影视赏析能为学生提供更为逼真生动的历史情境。如讲到明初文学,涉及到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宋濂作为开国文臣之首,曾为太子师,但晚年,孙子被朱元璋杀掉,他也险遭杀戮,在流放的途中抑郁而终。刘基诗文俱佳,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俗语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而后期,他在朱元璋的手下郁郁不得志,最终死因成谜,有说是胡惟庸下毒,有说是朱元璋授意。至于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39岁时,被朱元璋借故腰斩,其诗兼各家之长,但“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成一家”。 综上,三家命运系于一人———朱元璋。明初诗文三大家的人生命运,是当时文人际遇的缩影。在朱元璋的高压统治下,也难怪明前期文坛萧条。如果在课堂上,仅仅对上述内容作文字讲述,学生们未必能深刻体会当时残酷高压的政治氛围。因此,播放了由胡军、剧雪主演的连续剧《朱元璋》中的一个小片段“刘基之死”,12分钟的播放时间,同学们领略了朱元璋的跋扈刻薄、残忍专横,胡惟庸的刁钻阴狠、狂妄无赖,以及晚年刘基的憔悴无奈、绝望焦灼。课堂上同学们受剧情的感染,对刘伯温的遭际唏嘘不已,愤慨同情。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这只是文人的一个代表,当时的政治氛围如此,也就不难理解明初文苑的荒芜了。再进一步作对比,由刘威、林芳兵主演的《唐明皇》中有李白的片段,李白醉酒入宫,力士脱靴、玄宗调羹、贵妃捧砚。同学们为李白的狂放不羁,高力士的无奈狼狈,玄宗的礼贤下士,杨贵妃的殷勤活泼所感染,笑声不断。那么,将唐玄宗与朱元璋相比较,同学们能深刻理解到一个时代政治氛围对文学的巨大影响。 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 根据大纲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是应着力培养的。鉴赏力是理论水平、审美能力和文学创作力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古典诗词除文字之美还有音乐美、意境美。在课堂上单纯的文字讲解难免乏味,并且诗词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影视赏析将精美的画面、悠扬的音乐,动听的歌声相融合,能使诗词意境得以酝酿升华。如赏析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首小词俯仰古今,感慨兴亡,令人读之唱叹不已。历史的轮回,人世的沧桑,又见青山斜阳。个人命运与世事沉浮,在秋月春风里摇摆,在浊酒笑谈中徜徉。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述了杨慎悲剧性的命运和学富五车的才情。 而后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头,该剧正是用这首词作为主题曲。宏阔的江面,波涛滚滚,裹挟着白色的浪花一往无前,一位位历史英雄在江水中呈现又随波逝去。配着昂扬的鼓乐声,低沉浑厚的男中音。画面、配乐、歌声相融合,一下子把那千年以前的峥嵘岁月拉到眼前,课堂上同学们仿佛也沉浸入那动荡澎湃的历史激流中去。这种感性的体验,不是文字、语言所能替代。再如赏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以至情血泪写成绝妙好辞,恨水东逝的愁绝化作横无涯际的江水,愁绪滚滚,不可穷尽。在讲解李煜生平后,播出连续剧《李后主与赵匡胤》的片尾曲,正是由费玉清演唱的这首《虞美人》。哀婉凄美的旋律,演绎着亡国之君的血泪深悲,诚如法国谬塞所言:“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三、培养写作能力和技法 当前,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写作能力差强人意,分析其原因:一是积累不够;二是没掌握相应的写作技法;三是没有审美标准。在古代文学课堂中除了理论和文字的灌输外,影视赏析能给学生提供更为感性的,立体的,生动的文学素材。如在讲王勃的《滕王阁序》时,播放相关视频。视频首先展示了滕王阁的景致、规模、气魄。再讲解王勃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和人物生平,使学生对《滕王阁序》中所寄托的思想和情感有了深入的了解。最后,通过讲解和影视材料的结合,给学生带来一场包涵着景物之美,音乐之美,文字之美的综合的审美体验。学生可从中汲取多种写作素养。关于写作技法方面的培养,很难说教条化的理论,能给学生带来多少启示。影视材料一方面可以给人具体的,感性的触动;一方面它所运用的渲染、对比、人物形象塑造、场景安排等更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如在讲《史记》人物塑造时,播放《汉武大帝》中的一个片段。家宴上,窦太后疼爱小儿子梁王刘武,欲让汉景帝立约,兄终弟及。 汉景帝不好当面推脱,说了句“那也没什么不可以”。可这违背了汉朝祖制父子相传,以及汉景帝本人的意愿。窦婴马上出来打圆场,“陛下,喝多了”,一句话给景帝解了围。这样的一个小片段将窦太后的专横和对小儿子偏爱的情感倾向;汉景帝的窘迫无奈和窦婴的机智圆滑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视频,将《史记》文字中的历史人物,鲜活生动地搬到学生眼前。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性格秉性能给学生以具体感性的印象,那么,对司马迁人物刻画的手法,会有更深刻的领略和掌握。学生写作时,常常会为不知自己写的好坏,而产生困扰。究其根源是他们心中没有审美标准。当标准缺失了,无论千言万语,也没有旨归。除了文学理论给出的文字性的标准外,学生似乎很难去具体把握和衡量。那么就从自我感受入手:第一层次是感官的触动;第二层次是情感的触动;第三层次是心灵哲思的触动。有了这样具体的标准就好衡量自己的文字了。 如在对比晏几道、秦观和李煜词。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秦观的“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的“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通过相关视频的展示,三位爱做伤心句的词人,其文字对读者感发的深浅立现。晏几道词意象:落花,微雨,一人,双燕,明月,彩云等整体画面给人是离愁别绪,追思苦忆。秦观词呈现的则是落红遍地、心魂摧抑的绝望。而视频表现李煜词则是风雨暗涛,无边无际。以上三位词人的文字对人的感发触动,明显分为三个层次。学生通过具体感受,能够准确把握文学的审美标准,那么对写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审美中完善人格修养 古代文学作为主干课程,有许多同学希望课堂内容更扎实一些,为将来考研做准备。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但古代文学课堂,不能上成考研培训班的模式,即纯应试类型。古代文学中有大美,应当摒弃功利性,从审美的角度切入,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认识到什么是美,如何创造美。而影视赏析能以直观感性的形式传递精神能量,灌输理想信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善自身修养,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如在讲《西游记》,播放了《取经归来》这首歌曲的MV,画面上回顾了唐僧师徒一路西行的艰难坎坷。处处是妖魔鬼怪、风霜雨雪。歌曲相和“一年年含辛茹苦经冬夏,几万里风霜雨雪处处家,取来了真经,回返我华夏……”此时,再联系到同学们的学业,求学何尝不是在取经呢?一路上难免坎坷,但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绝不放弃,才能取得成功。 大学阶段是学生迈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期,也是提升人格修养的重要阶段。在讲课之余,向他们讲一些有益身心,修为励志的知识,有时比多讲一个专业考点更有意义。如何摆正求学与健康生活的关系?如何在遇到挫折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提示学生在苦恼忧烦、自暴自弃时,何不向往圣先哲们寻求智慧?如浏览经典对启迪心智很有帮助,如果觉得书籍文本不好理解,就看看电影《了凡四训》,动漫版《心经》、《道德经》、《菜根谭》、《庄子》、《大学》、《中庸》等等,这些影视资料以最生动的形式,最浅显的语言为你讲解人生智慧。如电影《了凡四训》,了凡先生以自己生平亲力亲为的事迹,提出“命由我作,福自己求”[5]的道理。结合儒、道、释三家思想阐释命运的真相,立身向善,慎独立品。如何安身立命,如何积善改过等等。 同学们若能汲取其智慧,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将潜能发挥地淋漓尽致,必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当然,影视赏析在课堂上也有弊端,应加以研判与引导:一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课堂影视播放,易入喧宾夺主窘境。影视赏析不能取代讲解讨论和思考提问。如果过度依赖影视,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形,影响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所以,要严控赏析的内容和时间。二是力戒一味娱乐休闲。学生们经常厌倦课堂理论的灌输,一旦播放影视资料,就会格外高兴,把课堂当电影院忘记了学习的目的。因此,在播放的同时要多加提示讲解,和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思考地看,有欣赏地看。三是相关影视内容与文学史料经常有相矛盾或有差异的地方,这一点,教学中也要十分注意。可借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观,甚至人生观、价值观。是是非非,扬清击浊。 作者:梁琳 单位:榆林学院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剧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发展 摘要: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层出不穷,而本文侧重于研究将经典的文学名著改编成的影视剧运用到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探讨如何利用影视剧这一载体,扬长避短,加深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经典的理解,保持对文学名著持续的热情。 关键词: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一直以来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它可以引发学生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鉴赏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文化水平。但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对这门课保持持续的热情,通过实践教学的相关情况的了解,我们发现把经典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适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这门课程内容丰富,基本讲授都是文学史与经典文本的选读为主要教学方式。因此,经典文学名著阅读是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一个必然的过程。但经典文学名著大部分都篇幅较长,涉及面较广。而学生呢,之前由于的高考的压力,对经典文学的接触比较少;考入大学后,由于就业的压力,忙于应付各种考证,难于集中精力和时间去阅读研究大量的文学作品。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中国现当代文学授课教师要将课堂组织好自然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了。 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一定要想办法吸引学生,让学生迅速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之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文学,而且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使之爱上文学,自觉地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这是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师面前的难题和身处的困境。在此基础上,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层出不穷。而本文侧重于研究将经典的文学名著改编成的影视剧运用到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探讨如何利用影视剧这一载体,扬长避短,加深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经典的理解,保持对文学名著持续的热情。 1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意义 1.1影视文学赏析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普遍是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教学方式进行单一化教学,其教学方式非常简单,也就是常规的“填鸭式”教学。对此,使用影视文学性赏析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学方式,改善常规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2影视文学赏析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实际的教学中引入影视剧进行文学赏析,能够促学生以更高的积极性投身于现当代文学学习,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这一教学活动,还能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例如观后感、关于文本与影视剧的区别等等,从而让影视这一资源更加富有教育意义。 1.3正确看待影视文学在教学中的作用利用影视剧只是促进教学,加强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理解,但观看影视剧毕竟不能代替阅读原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看到了影视剧对辅助教学的有益方面,但绝不能舍本逐末。 2利用影视剧促进教学的方法 2.1课堂上放映影视剧: 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课堂上放映整部影片(电影)。首先,要选取那些忠实于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放映影片前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原著,课堂上教师先介绍相关作品的作家及创作背景和时代精神,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要求在看完影片后共同探讨。放映整部影片耗时较长,因此授课时间大致分配3-4学时。这种方式不能经常性地出现在课堂上,一学期出现一次足矣。二是剪接影视剧中部分精彩片段,根据需要在上课时间进行播放。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提倡特别适合这种方式的教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剪辑的精彩视频,有利于调动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热情。这种短片剪辑播放进行教学的方式,占用时间少,学生更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性与参与性也更强,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制作电影剪辑时,也必须选择忠实于原著影视作品进行教学。 2.2课外观看影视剧: 这种方式可以由教师课堂上教授相关的文学知识,简单介绍作品背景和主要人物,并留下思考题,要求学生课外时间观看影视剧。可以由班上学生集体组织观看,也可以由学生自行观看。这种方式是观看影视剧不会占用上课时间,又能增加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当然,要提醒学生观看影视剧时,注意影视剧与文本原著的区别,并思考导演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编,从而分析和感受不同艺术类别的美学特征。学生观看影视剧后,在下次课时,教师要就上次所留课后思考题进行提问,以便巩固学习,增强学习效果。 3影视剧运用到教学中要遵循的原则 3.1尽量选择忠实于原著的影视剧 我们应该知道,文学作品一直都是影视剧改编的重要素材来源。当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对于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冲击和影响我们必须有个全面的了解。一方面,影视剧的改编,对于文学作品的传播是有益的。尤其是一些改编比较成功的影视作品,比如电影《骆驼祥子》,电视剧《围城》、《四世同堂》等,对于现代文学创作成果的普及和推动教学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对学生了解作品的大概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甚至激发他们对于原著的阅读兴趣都会有一定的帮助。但另一方面,影视剧的改编往往会造成对文学作品的扭曲。现代文学作品中构思精致、富有艺术创新的一面被抹杀,作品严肃深刻的内涵被通俗化甚至庸俗化。 比如曹禺的《雷雨》所用的回溯式结构,是作家的艺术构思中最具特色和艺术性的方面,是为了将三十年的故事浓缩在一起,造成情节的集中紧凑、戏剧冲突的紧张激烈而设置的。而电视剧《雷雨》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将情节一一展开,这就使原作在艺术构思方面最具匠心的一面被忽视,体现不出作品原有的艺术性。而由老舍《我这一辈子》、张爱玲《金锁记》等作品改编成的电视剧,任意添加人物形象,肆意篡改故事情节,不仅使原作的内容所剩无几,而且严重歪曲了其精神内涵,使作品中严肃、悲凉的一面大大冲淡。这是对文学作品的媚俗化改编,甚至可以说是打着改编旗号的重新创作。在选择影视剧进行播放教学时,教师要认真加以甄别。 3.2耐心引导教学的核心以及主体 最终必然会落到学生上,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也是占据主导地位。在教育观念上,教师应当积极并且耐心的引导学生,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当中的地位,还需要改善自己的学习出发点与学习观念,清楚认识到影视剧赏析并不是单纯的娱乐,更多的是增强大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了解。同时,对文学名著改编程度较大的影视剧对于现代文学作品原汁原味的保留是有害的。尤其是当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下就先接触影视作品,会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这对理解文学作品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造成误导。对这些现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起注意,加强引导。对一些改编较为成功的影视作品可以适当推荐给学生,或者进入课堂播放、讨论和学习,而对文学作品被扭曲的方面应予以提醒并及时矫正,要引导学生回到文学原著上来。 3.3精心设计课堂 在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充分了解影视剧的内容,并按照教学内容不同巧妙地设计课堂中的影片播放内容以及播放时间,在非特殊情况下,尽可能对电影进行剪辑,对电影当中无意义、繁琐的片段删减掉,将剪辑重点放在与该课堂重点、难点突出的部分。在课堂中,影片播放的时候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过长会导致学生完全沉浸在影片观看当中,而不是赏析中,过短会导致学生无法有效理解影片中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既需要保障影片能够激发学生的观影兴趣,还需要保障学生能够完成预计的教学任务。在影片结束之后,教师还能够设计更多的相关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巩固。 总之,文学名著与由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作有很大区别,如文学侧重叙述和描写,注重人物内心世界;影视剧侧重外部语言和动作,注重观众接受心理,主要以票房收入为目的。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只要运用运用得当,正确加以引导,影视剧完全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 (作者单位:长沙医学院)作者:曾葵芬 影视文学论文:西方影视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英美文学在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共识。但是,对我国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的影响,他们的英美文学知识及其缺乏,且起点低,这些也为英美文学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西方影视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则可以有效克服这一缺陷,并帮助这些学生提高人文素质。鉴于此,本文则简单分析了非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从多个方面探索了西方影视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西方影视;英美文学;应用价值 所谓的英美文学,简单理解就是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对我国一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例如高职高专成人教育的学生,经典的英美文学就像一面镜子,有效的折射出了英语民族的悠久历史,并为他们求知、求善、求美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在他们的课程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重要的是,通过对英美文学的接触,这些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具体的英美文学教学中仍然会有一些问题存在,并严重影响着英美文学的教学效果。而随着信息技术和人们信息认知水平的提高,西方影视被广泛运用到了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并凭借其信息量大和直观性的优点,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从而有效的弥补了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不足。 一、探索英美文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基于相关院校对人才的培养角度来看,他们希望通过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有效的了解到英美文学的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美文学不同发展时期的一些重要作品及其作者,最终实现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仅如此,一些高职高专和成人教育也对此作了具体的要求:开设这种文学课程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即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对文学课程的兴趣,并进一步培养他们阅读、理解、欣赏英语文学作品的能力。建立在这些掌握内容的基础之上,从而把握文学批评的方法和与之相关的一些知识。而学生在接触英美文学知识的过程中,自身阅读和分析相关文学作品的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并在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应试教育下,各种升学政策的影响,学生在中学期间接受的英语教学是不完善的,因为教师教学的重点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方面,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学素养的提高是被忽略的。因此,学生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即他们英语学习的起点低,明显缺乏相关的文学知识积累[1]。 二、西方影视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1、有效凸显对英美文学史的介绍 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史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涵盖的内容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英美文学不同发展阶段中的主要作家和这些作家的代表作品、文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流派、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等,而以上所述的这些都是英美文学学习中最为基础性的内容。但是,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英美文学教学方式已经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很多学生就此反映,英美文学发展的背景太过复杂,其中涉及到的作品和作家也太多。经过深入探究,笔者也就此做了一定的思考:发现西方影视具有信息含量大、直观性等特点,可以很好的完善传统英美文学教学方面的不足,从而让学生更为深刻的了解到与英美文学史相关的知识内容。例如出现在英国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威廉.莎士比亚,他在英国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从相关的英国文学简史来看,其中都是利用很大的篇幅和文字来对其进行介绍,介绍的内容不外乎其文学地位、文学创作、作品及其历史意义等。但是,莎翁一生创作了三十七部戏剧,并且都被列为经典,教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是很难完成这么重要的教学任务的。而此时,一部经典的西方影视作品《莎翁情史》则可以被拿来利用,让学生通过影视欣赏来了解这个伟大的人物。[2]针对影视并非对真实百分百还原的缺陷,教师可以采取片段截取的方式,让学生窥探到莎翁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风貌。如其中关于伦敦剧院的片段,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对有关伦敦剧院的情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2、帮助学生明确对一些文学名词的记忆 关于英美文学知识的考察,名词解释是一个重点。但是结合具体的英美文学教学来看,与其相关的文学名词是令学生头痛的一个问题,因为文学名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且零碎。不过,在深入探析的基础上,笔者结合相关的实践经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发现可以利用西方影视的价值来达到教师在英美文学名词教学方面的目的。因为将西方影视引入到英美文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实现两个方面的目的:既深化了学生对文学名词的理解,又加深了他们对文学名词的记忆。例如美国文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文学名词:美国梦。针对美国文学的学习而言,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个名词的意义,将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他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蕴有很大的帮助。不过,这个名词的起源有些复杂,且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太过浓厚,仅仅依靠单纯的记忆无法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3]对此,教师可以借助西方影视,利用图文声像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名词的深层含义。如曾获得过奥斯卡大奖的影视作品《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解释“美国梦”的一个最佳选择。从影视的名称就可想到,其对美国梦的阐释可见一斑。其中,贫民窟和百万富翁本就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但影视的主人公利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千万大奖的美梦,在成为真正的百万富翁的同时也获得了甜美的爱情,这些与“美国梦”的主题是相当切合的。 3、可以被运用到文学理论介绍方面 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文学理论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文学理论的学习,学生可以有效的把握文学作品的深层次内涵,深化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挖掘出作品所要蕴含的思想意义。但是需要是注意的是,文学理论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化,学生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因此成为教师教学中一个难点。[4]结合文学理论教学的特点来看,教师可以利用影视欣赏的方式,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向学生讲解这个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人们所熟知的一部经典影视剧:《上帝也疯狂Ⅱ》,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经典片段的方式,让学生就“影视中人、动物、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学生就问题经过一番讨论后,教师要及时的为学生抛出问题:“动物可爱,自然美丽,作为人类的我们,面对这些境况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其中,当学生对此做出肯定回答的时候,教师要抓住时机为学生讲述:从上世纪初开始,受到先进技术的影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创造出了大笔财富。但同时,人类目光短浅,破坏资源,屠杀动物,污染环境,最终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而以上的这些内容牵涉到的是与生态批评理论相关的知识。除此之外,影片中也有其他的一些与文学理论相关的内容,例如社会精神生态理论。对此,教师要积极迎合学生的心理,将理论性的内容用实证性别的方式给展现出来,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达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的来说,对一些院校,例如高职高专和成人教育中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英美文学也是他们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并在他们文学素养的提升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在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有效的引入西方影视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让他们深刻的体会到寓教于乐的乐趣,在欣赏影视片段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质。另外,精选西方影视作品来辅助英美文学的教学,能最大程度的节约教师的教学时间,并提升英美文学的教学效率。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这种影视教学的方式会进一步被应用到英美文学的教育中,从而帮助教师实现有计划的教学,并在教学效率的提升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作者:张宏明 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文学与动画影视艺术的关系 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是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产品。它将静态的文学语言通过直观、有声的视觉形象表现出来,向人们展示着不同的世界,让人们产生了不同的感受,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作为影视作品的两个重要方面,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会对影视作品的价值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动画影视艺术强化银幕的表现力,能够净化心灵,满足观众视觉与心理的美感,传达了影视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 一、动画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内涵 优秀的动画影视作品能够让观众的视觉与心理产生美感,也能够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动画影视艺术追求意境与情感上的完美结合,最早起源于电影,是在影视作品中为了达到时空结合的艺术功效,影视学家应用时间、空间等各种表现手段强化银幕的表现力,结合虚拟动画形象,满足观众们情感和审美上的需求。目前,由于动画影视艺术能够给观众带来美感与震撼力,动画影视艺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电视中,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一些动画影视作品艺术标准比较低,往往会制造一些高上座率的商业影片,通俗、暴力。为了传达影视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动画影视艺术通过空间营造、表现以及空间再现的方式,不但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还能养眼、养心。进入新时期后,在影视作品中引入了一些斑驳陆离的光电科技,不但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与震撼,还能从很大程度上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影视文学是为了给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带来直观性的感受,文学剧本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形式很好地表达了文学思想的内容,是文学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与其他传统文学相比,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涵义。它比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诗歌等更具有震撼力和影响力,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认同,已经成了现代文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影视文学与其他类型的文学都具备传统文学的特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如:故事情节的塑造、人物的刻画、情感的表达等。另外,影视文学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表达方式,它结合影视媒介,具备了“读、看、听”的三重功效。同时,影视文学通过鲜明的视觉形象能够将文学形象演绎出来,具有鲜明的影视特征,能够将文学原著中抽象的形象具体化和深刻化,将描述的动作展现出来。 二、影视文学与动画影视艺术的关系 (一)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 动画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在表现情感以及事件的发展状况上,不像影视作品所呈现的那样,影视文学更能引起观众的思考,比较抽象。而动画影视艺术引起的情感共鸣是一时的,比较直白,如:喜悦、忧伤、快乐、恐惧等。长期下去,会让人变得颓废、慵懒,情感苍白无力。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具有其合理的一面。因此,在欣赏影视文学作品的时候,为了能够深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观众必须要将心境投入其中。其次,影视文学不能将文字中对生活的感悟以及评价很好地展现出来,不能将作品中作者的倾向性赋予形象性。而在比较短的时间中,动画影视艺术则能够用各种镜头和具体的人物形象满足观众视听上的审美需求。另外,大部分动画影视作品都是从文学作品改编过来的。因此,为了尊重文学原著,在动画影视作品的创作上,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本着尊重文学的目的。在改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使动画影视艺术作品完全脱离原著所要表达的内容,也不能把文学原著改得面目全非,不要刻意迎合大众,追求票房数和收视率。艺术文学都是在娱乐服务的同时,服务于人类的。但是,纵观当今影视发展的整体趋势,影视艺术具有了明显的娱乐化趋势,因此,影视艺术作品创作的时候,需要本着尊重文学的原则,才能不导致人类文明的灭亡。 (二)动画影视艺术作品能够为影视文学增添养分 文字是传统文学所借助的工具,因此,在很多方面具有限制性。而和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影视文学具有直观性的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复杂的生活现象,因此,影视文学更具有震撼力、影响力和群众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坚持不断的奋斗,改变种种限制,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同时为了宣泄情绪和压抑,人们利用幻想和游戏的心态改变这种限制。否则人们会产生精神危机,甚至导致精神崩溃。而在创作动画影视艺术作品的时候,利用动画影视艺术作品,不但能间接地排解人们的这种限制,还能够为影视文学提供养分。一般情况下,在编排虚幻世界的时候,动画剧作者会获得一定的超越满足感和自我宣泄感。而由于文本的“召唤”,在接受动画作品的时候,观众也会与作家产生同样的人生体验。如:在动画片中,失恋者可以体验到成功爱情的奥妙,弱小者可以体验到战胜对手的酣畅淋漓。由此可见,动画影视作品能够为影视文学的创作提供更多诡异的想象。如:《海底总动员》《熊出没》等动画片中,为了表现了一个神奇的动物,展现一个神奇的植物世界,剧作者像表现人的世界那样,为观众构筑了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动物、植物会像人一样说话,人们会像小鸟一样飞,不但满足了制作者与观众的游戏天性,也给予了影视文学创作的养分。 三、如何区别影视文学与动画影视艺术 (一)观众接受方式上的区别 在观众接受方式上,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动画影视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它不等同于文学,不依赖于文学,但是同文学一样,动画影视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且在动画、声音和光影的互动上,影视艺术作品更具表现力,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其次,在所能表达的广度、深度上,文学作品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反复地吟味不懂的地方。而欣赏电影的时候,观众会在感受上留有缺口,甚至连思索的时间都没有,不能停顿,不然会影响到观众欣赏整部影片,甚至会使观众无法集中全部精力,动画电影会变得残缺不全。因此,为了避免观众感受上的缺口,影视艺术要依据剧本情节,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将动画人物置于不同的场景中,不但要生动形象,还要有血有肉,不能将人物固定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不变动。 (二)观赏效果上的不同 什么是文学呢?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符号来描写世界,主要作用于人的想象。什么是动画影视艺术呢?动画影视艺术是以线条和色彩符号描绘世界,主要作用是人的视觉,是视觉艺术。从一定程度上,影视文学具体是指视觉与听觉的感受效果为设计的着眼点,是影视文学中的一部分,应用文学创作的规律构筑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感情,最后才能借助电影和电视等声画媒介呈现在观众面前。影视文学能够集视觉、听觉等多因素于一起,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影响力,能够给观众直观性的观赏效果,会令观众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由此可见,动画影视艺术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短暂和直观的。而影视文学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持久的,有韵味的。 (三)不同的影响因素 在特定的场景中,动画影视艺术是通过舞台演出来展示艺术美的,动画影视艺术所受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如:动画角色、商业利益、剧本、背景场景等因素。将剧本中的内容用动画角色设计与动作设计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动作设计与对白等表演手段呈现在观众面前,因此,动画中的角色是影响动画影视艺术的因素。同时,动画影视作品是商业化的成果,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商业利益挂钩。如:动画片《米老鼠与唐老鸭》这两个卡通形象是最好的商标。而影视文学文学性比较强,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少,很大程度上是由作者平时的积累、语言创作能力所决定的。 作者:李亮 单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讲师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关系研究 一、影视艺术的内涵分析 所谓影视艺术就是电影和电视通过时间和空间来展现的一种综合性艺术。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曾说:“在作为电影世界支架的空间——时间复合体(或空间——时间连续)中,只有时间才是电影故事的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构件,空间始终是一种次要的、附属的参考范围。”苏联的瓦斯菲尔德说:“电影艺术作品中的时间——无论是天文学的时间或形象的、蒙太奇的时间——总是在空间里,在一定的纪实性的或假定的环境里实现的,影片的结构便是一个空间——时间的范畴。”从上述两位权威学者论中可以看出,影视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表现,在时间的延续过程中展示画面,构成完整的银屏影像,在空间的表现过程中展开画面形象,让作品在多角度和多方位得到表现,得到平面式和立体式艺术效果。这门艺术主要反应的是电影、电视和网络视频等流动媒体的艺术效果。电视艺术来源于电影艺术的启发和创新,是发展最快,影响最广的新生视觉与听觉的艺术,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和繁荣昌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影视文学的内涵分析 所谓影视文学就是电影文学和电视文学的统称。它们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不断把传统的语言文字、历史记载、传奇故事、小说、舞蹈、歌剧、诗歌、戏剧、散文等进行二度创作和形式创新,并以“声”、“画”形式展现文学内涵。影视文学虽然不及传统的文学形式历史悠久,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并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和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且影视文学是一个迅猛向前发展的新生事物,将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一个崭新的纪元。人类已经离不开这一样个现代化的、富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型文学形式。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一样,它把音乐与雕塑、建筑与舞蹈、戏剧与绘画、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听觉体验、有声语言与动态画面构成影视文学的重要素材和创作对象,有机地形成影视文学,并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和综合艺术的展现,来充分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培养人们的审美感知、审美教育和审美娱乐的审美意识。 三、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关系 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二者虽然名称不同、含义不同,但是它们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存在着艺术的共性,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是一对姊妹关系。 (一)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的共性 从内容的表现上看,影视文学总是以人为创作对象,人的思想活动为创作主线,把各种关系有机结合,创作出完整而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声、画”形式来感染人们的情绪,这就要求文学剧本的形成需要极强的艺术性。影视艺术亦是如此,必须以人为中心,以情感为链条,通过时间的或者空间的手段来表现和烘托文学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从创作手法上来看,它们都是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社会属性进行文学剧本原创作,以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展开等复杂的现代化手段来叙述故事的完整性、情节的生动性和视觉与听觉的愉悦性。从审美角度上来看,它们都是通过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描绘真实的社会生活和真挚的思想情感表达,来唤起人们对影视文学和影视艺术的审美情趣,带给人们视觉的赏心悦目,情感的跌宕起伏,故事的起始与终止,剧情的喜怒哀乐等等,都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对美好人性的唤醒与批判。 (二)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姊妹关系 影视文学来源于传统文学的提炼和创造,有效地吸收营养成分,借鉴先进经验和传统的文学精华,并以丰富的现代手段和表现形式以“声像技术”构成影视艺术。原创文学为影视作品提供文化资源和结构素材,链接成生动的银屏剧情,其剧情的展现靠的流媒体(电影和电视等)以时间和空间的延续和展示,综合表现为影视艺术,随着影视艺术的展现与人们的感悟,又会诞生新的影视文学,影视文学又会给影视艺术家们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又会构成新的影视艺术。影视文学是影视艺术的根基和依靠,一切艺术的原创和再创作都来源于文学的创作。脱离开文学的艺术都是空洞和虚无缥缈的,是没有情感和杂乱无章的拼接,也就不能称成其为艺术。影视艺术是对影视文学的渲染、升华和再创造,使影视文学的内涵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达到把以静的文字表达变为生动形象的影视艺术。影视艺术创新文学作品,运用文学的创作手法,推广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影视文学的创作方向和创作题材,又决定了影视艺术的创作内涵和创作手段,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作者:薛雪 单位:重庆广播电视集团 影视文学论文:当代文学影视化语境下影片改编研究 一、文学影视化的再创作 文学影视化最重要的意义是文学作品为影视艺术提供创作素材。文学作品在艺术性上,包括人物形象塑造、故事脉络结构、矛盾冲突营造等,都与影视艺术有共通之处。因此,电影导演、制片方都愿意从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中选择素材,把文学艺术改编转换成影视艺术。正如对故事情节的取舍一样,导演没办法将小说想要表达的故事一一反映在银幕上,且全部照搬也不利于电影主题设计。因此,讨论影视化与文学原著改编就显得非常有意义。《狼图腾》在2004年出版时,受到广泛关注,被评为当年中国文学类畅销书。原著《狼图腾》故事复杂,线索广泛,并带有鲜明的作者立意,导演让•雅克•阿诺在故事中找到与他个人经历相同的情绪,想把这部小说转换为电影语言。在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时,导演对主题、故事、内容、叙事等因素的选择决定一部改编作品的成败。《狼图腾》原著作者思考良多,他讲述北京知青在蒙古草原劳动改造中的经历,通过故事情节,带着读者思考中国历史,思考人与自然,思考人类文明等。阿诺在影片主题中则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在环境自然主义的主题下,展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在故事情节和结局上,导演对原著的改编也糅合了许多影视艺术及电影市场的要求。影片以主人公在蒙古草原爱上狼、打狼、护狼、养狼、放狼的故事线索为主,以主人公与蒙古老人毕利格阿爸的感情,女主角喀斯迈的爱情线索为辅,为观众呈现狼群突围、围攻黄羊、掏狼崽、狼马大战、飞狼袭击等精彩故事情节和壮阔美丽的草原自然奇观。导演对原著的情节挑选与整合是整部影片改编的一大亮点,在充分尊重原著、展现原著魅力的基础上,发挥影视艺术时空整合的长处,将故事恰到好处地展现给观众。影片拍摄第三场时安排了一场突出蒙古狼的戏份,也是交代主人公对蒙古狼情感发展的情节点——陈阵只身遇狼群。小说中对这一情节的安排是陈阵随毕利格阿爸观察蒙古狼时,对前一次遭遇的回忆,而电影则简化为陈阵放羊后回蒙古包路上偶遇狼群,在剧情上交代了陈阵和杨克每日的工作,为下面回蒙古包与毕利格老人交流做铺垫,突出蒙古狼在陈阵心中的位置。《狼图腾》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对陈阵想养一只狼而抓小狼崽部分的改编。原著中,陈阵在蒙古包向阿爸请教掏狼崽,之后又听巴图讲述他小时候深入狼洞的传奇经历。一心想掏狼窝的陈阵一行被一只母狼引到一个山洞,一番激战后用“二踢脚”将其炸得从另一个洞口逃走,原著中写陈阵的野狗“二郎”穷追不舍,另一只狗黄黄发现真正的狼洞,陈阵冒险孤身往里钻,却只能惊叹那是个“魔鬼洞”,第一次掏狼崽以失败告终。陈阵回家后还被毕利格阿爸毫不客气地训斥一番,后来杨克请来从东北来的东蒙猎手道尔基,凭借丰富的经验帮助陈阵掏到狼崽。原著中,狼崽并不是陈阵本人亲自从洞中拿出来的。面对七只狼崽,陈阵和道尔基各领养一只。而影片则改编为陈阵欣喜地从狼窝掏出两只可爱的狼崽,却被偶然遇见的兰木扎布送上腾格里,陈阵面对两只小狼的尸体绝望到极点,而后又奋不顾身地钻进狼窝,惊喜地抱出最后一只稚嫩的小狼崽。影片这样的改编处理,更好地把握、突出了主人公的情绪,将事件矛盾紧凑地安排在人和狼身上,陈阵面对渴望已久的小狼崽,从得到到失去,复又得到,倍加珍惜,使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影片中主人公和狼的情感。 二、影片还有一处极具代表性的改编——对陈阵养的小狼结局的改编 原著中,渴望自由的小狼一次次反抗让它喉咙的伤越来越重,不愿见到小狼痛苦死去的陈阵忍痛将自己喂养一年的小狼打死,并亲自剥下狼皮筒子,凝视着在空中翻滚的狼皮筒子,陈阵相信见到了真正属于自己内心的狼图腾。影片对小狼结局的改编处理为喀斯迈在陈阵不在时将小狼放回草原。毕利格阿爸的天葬仪式后,陈阵在大草原上见到了真正成为狼的小狼。导演在一个重要角色情节上做出这样的改编,显然认为这样的处理更符合自己的自然主义观念,因为小狼回归草原后更容易凸显自然狼的狼性。由喀斯迈将小狼放走,既承接上面剧情中小狼咬伤她儿子的情感处理,又为她与陈阵的情感戏做铺垫。电影《狼图腾》,增添了原著没有的爱情戏。作为一部商业片,《狼图腾》似乎没有跳出传统商业电影的叙事模式,安排男女主角感情戏来迎合观众对故事的期待。然而,这仅有的感情戏被法国导演诠释得有些突兀。因为女主角戏份并不多,影片中也没有在情节设置上交代陈阵与喀斯迈的感情交流,背景下,两人从相遇、相知、到最后相恋,显得有些勉强,这也是整部戏在对原著改编时考虑欠缺的部分。此外,《狼图腾》这部影片总体在反应草原文化精神的层面上,与原著相比也有所欠缺,整个故事改编后思想性没有原著深刻,失去原著的精髓。但作为一部商业影片,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还是值得肯定的。 作者:孙乾蕙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文学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因材施教 影视文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影视作品本身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影视理论却相对枯燥,这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产生态度方面的两面性——即看影视艺术作品积极而听作品理论分析消极。这两方面的矛盾是影响学生深入学习影视文学课程的主要障碍。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一味迁就学生的兴趣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形成。如果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设计。 第一,对于经典影片,尤其是距离现在年代较远的影片,如经典好莱坞电影,新好莱坞电影等要采取先讲后看的方法。如经典好莱坞电影《马耳他之鹰》如果让学生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观看电影,那么多数学生都会对影片的理解产生障碍,进而对影片的观看也会失去兴趣。这种情况下,学生看完影视作品后所获得的信息量一定非常有限。因此,需要在学生观看该影片之前,向学生介绍这部影片的背景、导演、演员以及它的总体风格和故事梗概。与此同时引入黑色电影的概念,并与中国大陆的同样具有黑色电影风格的影片《疯狂的石头》进行比较讲解之后,再让学生去观看影片,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二,对于一些学生比较好理解的影视作品,如日韩影视作品、印度影视作品、港台影视作品以及中国大陆的经典影视作品,可以采取先看后讲的方式。这类影片的片源比较容易获得,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先观看影视作品,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这类影视作品一般是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是特点也比较突出。这样我们可以选取几个有特点的片段在课堂上重复播放,以唤起学生的记忆。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省课堂时间。同时也可以照顾到个别在课下没有看到作品的学生。 第三,对于一些学生们都耳熟能详的作品,我们可以采取边看边讲的方式,因为这样的作品学生们已经非常了解,在观看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解读和分析,不会打断学生观看影片的进度。这样,可以在学生对影视作品比较幼稚理解的基础上,给予专业和理论的指导,使学生看待影视作品的眼光更加专业。 第四,影视艺术发展史部分是影视文学课程教学的难点。首先,影视艺术发展史的内容庞杂时间跨度较大;其次,学生对影视艺术早期的一些作品不感兴趣。要解决这个授课难题,我们需要为影视艺术发展史找到一个基本坐标,如时间和国别。在上课之前,我们挑选好具有不同时代和国别特征的默片、黑白有声片、彩色片、高科技制作影片各一部,并各自截取一个经典片段,让学生逐一观摩,并在每一次观摩后进行背景资料说明并对影片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由点及面地让学生了解影视史。这样的讲授方式即形象又直观,可以让学生在有限课时的基础之上有效了解影视艺术的发展史。 第五,影视艺术批评理论和影视语言是影视文学课程讲授的重点。这些内容理论性强,与影视作品的鉴赏和影视艺术发展史相比相对较为枯燥。作为专业必选课的影视文学课程中,学生很容易因为其晦涩难懂而放弃对其系统的学习。因此在这一部分的讲授中,可以让学生在经典影视艺术鉴赏后,向学生提问进而引出将要讲解的问题。如在讲解仰视镜头时,可以选取一个影视片段,俯视镜头选取《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全景俯视镜头,让学生去感受,然后表述在观看这个镜头时的感觉。在学生思考后,可以引出,俯视镜头除了能够鸟瞰全貌,表现视野开阔的全景以外,还常常用来表现人物品格的卑下或境遇的悲惨,具有一种阴郁、压抑的感情色彩。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回忆曾经看过的影视作品中有哪些镜头是通过俯视的方式来表达感情色彩的。此外还可以为某个理论问题选择一段有代表性片断作为观点的印证。这样的方法不仅增加了抽象理论的形象性,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在观影的过程中积极地接受理论知识,锻炼他们寻找感受和分析影视艺术作品的切入点。如在讲到开放性构图时,可以拿出日本影片《典子的故事》中典子跑回家的镜头。来向学生说明,一个简单的画面可以反映出很多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的发散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要提高 标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多个层面的,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影视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学生的影视批评和影视评论的写作能力,更要要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升综合审美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要形成看的能力更要学会看的表达——也就是对影视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论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观片实践、影评写作和阅读相结合来实现。因此在影视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撰写鉴赏文章和影视评论是实现学生深入了解影视艺术基本规律形成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在这一方面学生存在的问题较多。例如学生在撰写批评或评论文章时切入点基本都是从故事内容入手,分析主题思想受网络影评以及先验或流行观念的影响较大,这样就让学生的影视批评和影视评论更类似于中学时期所写的读后感,缺乏专业理论的诉求。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影视作品的鉴赏与评论写作时,不仅要注重鉴赏与评论的区分,更要注重理论性和主观性的区分。美国电影教育家沃伦.巴克兰指出:“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参照专家的观点摆脱自己幼稚的见解。同时,不进行任何指导就期待他们判断、评价和选取有用的知识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境况,在影视评论的写作方面对其进行指导教学。第一,有步骤地规范学生的影视评论写作。首先要教会学生写观摩笔记,即运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选择影片中值得分析的细节,对影片某一特点或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观察。树立以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事实作为分析电影的基础的思想,从而克服先验和流行思路的影响。而且每看一部作品都要写一篇观影笔记,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开始写评论文章。其次,鼓励学生研读知名影视批评家的优秀文章。让学生模仿,同时对学生的写作要求逐步提高。第二,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观影角度。影视艺术作品属于艺术学和大众文化传播领域。其突出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因此研究影视艺术作品势必要涉及诸多学科。写作评论也可以从多个视角来进行写作。例如从美学、文本角度、技术角度、电影产业、经济角度、社会文化角度、历史学角度等等。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审视影视作品,就可以矫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容易从文本单一的角度去分析影视作品的弊端。 三、总结 以上是在现有的影视文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的一些教学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课程知识的延伸性,并与其他课程产生交叉。同时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环境和教学培养对象的变化,我们也会不断地会探索出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作者:徐颖涛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素材下中西方文学论文 一、影视素材与课本素材之间的差异 电影是艺术表达、传播的最佳媒介,同时电影也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电影依托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影视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远古到当下、从当下至未来,它都能够将其完整而生动的展现出来。影视的题材有很多,人物传记、历史写照、伦理、情感、悬疑等。影视成为文化艺术的一个大熔炉。在文化教学中,影视素材较之课本素材来说,其自身的直观性较为突出。观赏者的感官被全面的调动起来,知识伴随着影片的呈现更加的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学习者将很容易将这些文化消化吸收。除此之外,影视素材更加的具有真实性,学习者在观赏的过程中,其能够深切的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古老的文明及现代的文化都能清晰的展示在眼前,知识将牢固的印刻在学习者的脑海中。在传统的文化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采用口头讲述的教学方法,结合课本素材,向学生描述具体的事物、环境、发展情节等。一方面,课堂效果的好坏全由教师的口述能力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文化教学的良好普及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课本素材过于的抽象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倘若对课本中作者的用意、主旨掌握的不明确,产生了思想误差,那么这将导致整堂文化教程的内容偏离原有的正确轨道,影响最终的教学质量,使得教学效益大大降低。现阶段,众多意识到课本素材教学的局限性及弊端,便转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文化教学中,融入大量的影视素材,使得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影视素材的运用使得学生对文化知识接受的过程中,不需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基础,零基础的文化学习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其学习兴趣,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被无限的激发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文化教学的难度,学生文化知识的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将实现实质性的提升。 二、影视素材在中西方文化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观察剧中的人物行为,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教学中借助影视素材进行教学的方法使得学生能够从剧中人物行为中直观充分地了解到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之间的差异。电影的取材源于生活,人物、环境、事件等,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中国电影中,人物行为中处处凸显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礼仪:尊老爱幼、长幼有序。例如在电影《孔子》中,人物的一言一行无不彰显出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在西方人的思想观念中,人人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在美国电影《小鬼当家》中,孩子们可以直呼长辈们的姓名,与父母之间无话不谈,行为举止中透露出与长辈之间的平等、友善。这种无等级界限的长幼关系在中国电影中是不存在的。再例如在电影《儿女一箩筐》中,父亲与子女之间那种建立在人人平等基础上的浓浓的情感使得观赏者在欢笑中深刻的感受到美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观赏类似的影片,从而对异国文化的特征有清楚的了解,在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二)感受影片中的文化氛围,了解异国的文化特征 在众多国内外的经典影片中,观赏者能够通过片中文化氛围的塑造深切的感受到异国的浓烈的文化气息。这一文化元素的穿插在印度电影中最能得以体现。如在《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一影片中,当剧情或是人物情绪到达高潮的时候,影片中便会穿插印富有印度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等,以此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情绪,渲染氛围,感染观赏者。再例如在电影《阿甘正传》中,有描述到剧中人物通过街头演唱来获取报酬的情节。这一情节在西方众多国家的城市生活中并不少见。在东方人看来,这是一种靠自身技艺来获取金钱从而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乞讨行为。西方较之东方国家来说,人们崇尚艺术、热爱艺术的细胞貌似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在西方人眼中,这种行为仅仅是人们热爱艺术、追求艺术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通过这种生活方式积蓄力量,创作着、演唱者自己喜欢的歌谣,等待音乐梦想放飞的那一刻。教师通过放映类似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区域特色的电影,让学生领悟到异国文化的精彩,正确的理解看待异国人的思维及生活方式,从而为异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通过观察对比,学习影片中各地域之间的交际文化 在体裁不一、内容不一、形式不一的电影中,其剧情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物的支配。因此学生在电影观赏的过程中,都能够对影片中的交际文化有所了解。学生在观赏影片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对本国的交际文化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就片中他国的交际文化与本国的交际文化相对比,从而找出致使交际文化差异存在的价值取向。例如在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到中国企业中领导与领导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的等级关系,中国商业圈中的人际交往原则与礼仪规范。再例如在影片《阿甘正传》中,主人公阿甘是一个有智力障碍的特殊人物,阿甘成为美国底层小人物的代表。影片通过对人物经历的描写刻画,凸显出美国注重人权、人人平等的治国理念。美国文化尊重特殊个体文化的存在,对个人的努力持有赞同认可的观点。在这一文化背景之下,主人公阿甘非但没有遭受他人的歧视,反而获得了他人的尊重和喜爱。倘若将阿甘这一人物放在等级思想严重、制度森严的社会背景之下,阿甘的人生境况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因此学生在对异国的社会价值观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对他国所存在的社会现象便不难理解。“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这一价值观在中国的众多影片中得以体现,举个最浅显的例子,中国人在进行外交谈判的过程中,通常会强调“我们”,个人仅仅充当集体言论的发表者,这是集体主义的典型表现。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个人主义将凌驾于集体主义之上,“我的看法”、“我认为”、“我觉得”这些言语将个人主义展现的充分而又彻底。 作者:曹媛媛单位:贵州省毕节学院 影视文学论文:影视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一、在叙事对比中提炼差异 文学和影视都属于叙事艺术。文学作品以时间为主线平面叙述,影视作品以空间为主线立体叙述,“文学与影视在叙事上的相通,使得二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和转化,影视在成为独立艺术之后,仍然需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而文学也借成熟影视艺术的推动,自觉地凸显其电影性和日益丰富自己的叙述手段”。[1]在影视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存在,虽然影视的制作过程比较繁杂,缺一不可,但文学为影视的存在提供文学脚本,即“故事”,没有故事,影视艺术就没有了载体和灵魂。所以,对于中文专业的同学来说,研究影视文学,必须从文学脚本,即研究“故事”开始,而这个“故事”的讲述,无论属于哪个母体,都无一例外地包括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精彩对白等。同样,影视也有助于文学作品的呈现,影视主要由声音和画面构成,在形象上具有直观性。以电影《菊豆》为例,《菊豆》改编自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在原著里,杨金山是个小地主,菊豆是花钱娶来给他生孩子的女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分析原著和电影的差异性,电影如何呈现了文学性并且超越了原著:第一,场景的构造。在原著中,杨金山只是个家庭富有的小地主,而在《菊豆》中,杨金山是个开染坊的,家里的染池、布匹跳跃着鲜艳的大红色、金黄色、湖蓝色等,营造了一个鲜活的情境,具有情景的暗示性。在菊豆勾引杨天青时,导演特地安排四周的布景全部是大红的布匹,染池亦是鲜艳的红,而菊豆穿着红绣鞋、挽着系红头绳的髻、戴着红兜兜,用鲜艳的红色来暗示人物的心理特征,无声地说明了人物饱满的情欲和渴望背叛的心理效应。因此,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注重对电影氛围的讲解。在影视时空中,环境即语言,教师可以把原著中相关的文字和电影的段落进行交叉对比,以此说明影视在对文学的呈现和表达上更为直接和鲜明。第二,在人物塑造上。原著中的菊豆是个对生活逆来顺受的人,而在《菊豆》中,菊豆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是个善于把握自己命运的女性,与此对比的是,倒是杨天青孱弱和委顿的生活状态。由此,电影中的菊豆形象更为饱满,充满着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细节的挖掘和发现,如在电影中,菊豆主动夹菜给杨天青吃、往杨天青旁边凑、说一些挑逗性的语言等。而在原著中,菊豆显然比较被动,导演对原著的改动,更加丰富了人物性格特征,也使得菊豆的形象在荧幕上大放光彩。这种对比,教师可以发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放映视频片段和组织学生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影视和文学艺术的差异性。所以,在文学艺术和影视艺术中,这两者互为关联,不可缺少。教师在授课中要提炼两者之间的差异,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文学和影视艺术的互为借鉴、互有所长,这对学生学习“影视文学”这门课程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二、在课程交叉中回归经典 对于“影视文学”的教学来说,不可回避的是解读经典。这个经典,不仅体现在影视上的经典,还体现在文学叙事上的经典,这就涉及课程交叉的问题。无可否认,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来源于经典的文学著作,“在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改编而成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对小说的借鉴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了灵感”,[2]比如电视剧《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而电影更多,简直不胜枚举。如何解读这些经典影视作品?笔者认为,回归经典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对于中文专业的同学来说,学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以后,会发现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和这两门课程息息相关,所以,解读经典影视作品,要从细读原著开始,我们以老舍的优秀作品《骆驼祥子》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旧中国。通过祥子三次买车、卖车的经历,宣告了祥子由一个要强的、体面的、朴实的年轻人变成了堕落的、丑陋的、猥琐的个人主义末路鬼。老舍先生用带有京味的白话写这篇小说,语言非常有特色,人物的性格也极其鲜明,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控诉,也对祥子的命运提出了思考。1982年,凌子风先生把《骆驼祥子》拍成了电影,电影也同样具有经典性,但由于文学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差异性,原著和电影各有特色,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和分析这部经典作品呢?首先,在电影放映之前,发动学生课下精读《骆驼祥子》原著,然后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其一为:你对《骆驼祥子》中的哪个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者是:你对《骆驼祥子》这部作品哪些地方感触最深?其二为:你认为祥子的悲剧成因是什么?之所以让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不过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讨论空间,引导学生对《骆驼祥子》的叙事结构、语言风格、环境描写、人物命运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有这些认识作为基础,学生对电影的观看将会多一层理性的体会。其次,当学生对《骆驼祥子》的原著有着较为理性的认知以后,再给学生放映电影,引导学生注意电影对时空的处理、对人物类型化的塑造以及人物对白等方面的特征。第三,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中心议题为:比较《骆驼祥子》的原著和电影之间的异同,并说明优劣之处。通过这样的教学程序,学生不但对《骆驼祥子》有了深刻的认知,而且更能清晰地知晓文学叙事和影视叙事之间的不同,如对人物类型化的塑造上:原著中的虎妞“长得像一个大黑塔”,而电影中的虎妞长得并不丑,更没有如此夸张,这无形中损害了观众对虎妞形象的想象性。所以,在对人物的想象方面,模糊性比真实性效果更好,得到这种理性的认知,必须要让学生精读了原著和观看了电影后才会有如此的体会,否则,教师讲得再多都是空谈。不可忽视的是,在教学中,当课程之间出现交叉状况的时候,教师要充分把握这种交叉,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比如:由于电影的特殊性,一般很少过多呈现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时间,它往往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加以说明,或者通过字幕的方式来交代,这很容易给受众造成遗漏。所以,发动学生提前阅读经典作品,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一些叙事上的细节,领略影视不能呈现的内容,如创作主题、创作意图、时代背景、情感活动等。本文来自于《安徽文学》杂志。安徽文学杂志简介详见 三、在编造“故事”中掌握叙事 “故事”是影视艺术的灵魂,任何一部电影,如果没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导演即使再高明,也拍不出优秀的影视作品。所以,让学生学会编“故事”,也是开设“影视文学”课程的目的之一。卡罗•葛齐曾列举过36种戏剧境遇,如机遇、求助、救援、竞争、反叛、复仇、误会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选择地给学生放映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代表电影,引导学生分析“故事”讲得是否成功、是否精彩,这是学生在学习创作剧本时最基础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此,笔者以好莱坞的电影为例,说明如何讲“故事”以及讲“故事”的重要性。好莱坞的电影叙事是全球的风范,在叙事上,好莱坞电影已经被类型化,除了我们熟悉的爱情故事、战争故事之外,如外星人故事、灵异故事、科技故事等都是在好莱坞的电影市场上成熟并且强大起来的。好莱坞的类型化叙事为何屡试不爽,频频获得成功呢?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观看不同母题的电影,而且要对此类型的电影进行叙事上的分析。如爱情电影《美国丽人》,这部电影是全球“麻雀变凤凰”主题的开山之作,它在叙事上的成功体现在何处呢?首先,教师在组织学生观看完这部电影后,发动学生对近些年来类似的影视作品进行回顾,并进行讨论,总结出叙事上的相似性:女主角虽贫穷但不乏善良,狡猾却又可爱,有点算计但又无伤大雅,而男主角通常都是富有、年轻、英俊,然后通过制造一系列的误会和巧合,女主角和男主角相爱了,他们为了爱情克服了很多外在的或者内在的困难,终于幸福地走到了一起。通过分析,学生不难得出结论:这种类型化的叙事是没有多少新意的,甚至在荧屏上几乎泛滥,无论是大陆、台湾或者韩剧,此种类型化的故事比比皆是。但为何《美国丽人》却获得巨大的成功呢?除却开山之作的因素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吗?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叙事之外的重要因素。《美国丽人》的成功在于提供给受众一个梦境,一个白日梦,这与其说是电影提供的功能,更不如说是叙事提供的梦幻因素。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叙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讲故事。而如何讲好,还要考虑到受众的心理反应和情感机制,如果只是闭门造车,忽略市场和观众,那故事无论怎样精彩也不会获得成功。第三,在教学中,还要善于总结和横向比较,并让学生参与进来,根据自己的观影经验,提出看法,敢于质疑。同样是“麻雀变凤凰”的题材,为何有的影视作品却表现得非常生硬和尴尬呢?所以,讲“故事”还要考虑到语言的当下性、故事场景布置的认同性以及人物设置的复杂性等。因此,基于以上三点,讲“故事”有着多重的要求和束缚,而如何让学生领略到这种要求和束缚,教师只是讲授是获得不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编“故事”。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按照剧本的格式,要求学生编“故事”,然后在统一的时间上交,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换作业,然后分组讨论,选出小组认为最精彩好看的故事,并说明这个故事为什么精彩?精彩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学生不但自己写了“故事”,还参与了对别人故事的评价,因此,什么是精彩的“故事”、怎么样才能够写出精彩的故事,学生一目了然、烂熟于胸,在以后观影的过程中,无论什么样的电影,他们都会对其“故事”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评价。综上所述,“影视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建立在对影视艺术和文学艺术理解的基础之上,只有对这两个概念有着深刻的认知之后,教师才可以在教学中灵活应变、游刃有余。由于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征,所以,教学方法是多样的、丰富的。因此,笔者以上所论的教学方法不过是自己的教学体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逐渐完善和充实,使得“影视文学”的教学更具有当下性和科学性。 作者:徐亮红 单位:安徽新华学院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 影视文学论文:中文学经典改编与影视品牌建设 改编文学经典能促进影视文化产业等发展,但当下的影视改编却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在改编文学经典作品来生产影视文化产品和建构产业品牌时,需要反思和规整的问题是当下改编的影视作品普遍高扬“技术美学”而漠视“人文美学”,崇尚“工具理性”而抑制“人文情性”,经典作品被改编后,成了炫技的表现而缺乏文艺创作应有的较高“艺术追求”和基本“人文关怀”。以2013年年初同期上映的《隋唐演义》和《隋唐英雄》来说,均是以古典名著《隋唐演义》为蓝本而改编成的电视剧。《隋唐演义》曾获得了有“清一代历史演义小说最优秀的一部”之赞誉,是隋唐历史小说中的“集大成”者。之所以能获得如此之高评价,关键在于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心系天下苍生的“豪杰义士”,为救民于水深火热而自觉起义,在时代风云激荡中为了正义、尊严和理想而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凸显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和敢爱敢恨的血肉情怀。在小说基础上拍成的两个版本剧作,却问题颇多。其中如浙江永乐影视出品的《隋唐演义》,号称是中国首部完全以电影手法拍摄的电视剧,耗资2.8亿重金打造,借助高科技技术手段强化了一些特效制作,但技术方面的提高并不能掩盖其贫乏的“艺术追求”,炫目耀眼的视觉冲击背后却是思想的空洞与虚无,对于“演义”主旨“游移不定”的把握,使得剧作叙事上前后冲突、故事内容不完整,由于缺乏思想的内在引导让受众难以适从。特别是对残暴杀戮无辜士兵的炫技表演及“鲜血”飞扬的聚焦表现,更是凸显了编剧和导演缺失了基本的“人文关怀”。经常上演的暴力打斗、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情节,也让本就不明确的演“义”精神冲击得支离破碎。其次,当下的“经典翻拍”往往臆测“人性”的共同性,借口探索“人性”的深度而突破“历史性”维度,打着表现“美学性”的旗号实际上做的却是历史虚无、文化虚无、经典虚无之事。近年来,影视产业中热衷于拍摄“穿越剧”。 “穿越剧”的盛行实质上是一种知识荒诞、历史虚无、缺乏文化禁忌的表现。编剧们看似富有创意,敢于大胆想象,实际上是对民族文化缺乏信心和爱意,也没有知识考古的勇气和耐力,经常性地窜乱经典、虚构历史、混淆文化,体现出他们既不能深究“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内涵,亦不敢反思之前影视改编的错漏和不足,更无力结合时代新特性借助“改编经典”以反映当下民众的现实诉求。如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与经典的文学《西游记》离得很遥远,与“西游”历史文化也不合节拍。只是借用了一下“西游”的名号和格套来吸引眼球,实际上抹杀了“西游”的人文内涵和历史价值。其他如《赤壁》《楚汉传奇》《画皮》等影视作品同样都有着这些弊病。一味地为《西游•降魔篇》等赢得了较高票房收入叫好,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重科技轻人文、重当下轻历史的功利心态。最后,“同质化”的制作层出不穷,缺乏新生内涵和陌生表现的“个性”创作,实际上是一种伪“个性化”表现,难以获得受众认同。“经典”翻拍,究其根本并没有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剧”。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曾指出,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就在于它具有“陌生化”的表现形式。近年来,荧屏上所闪耀的电视剧主要类型,如宫斗、抗战、谍战、政治、军事、商战、民生、家庭伦理等题材,是“同质化”的重灾区。当代文学史上如莫言、海岩、刘震云、麦家等作家的经典作品,经常被商家拿来改编为影视作品,“同质化”现象很严重。虽然“类型化”是影视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但“类型化”和“同质化”是有明显区别的,就在于相同类型的题材,必须寻找到不同的创意角度。改编经典文学作品,往往意味着在同一故事题材下进行影像叙事,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找到不同的叙事风格和个性气质。如果在商业运作逻辑中,将个性创作变成为一种模式化行为,那么“花样翻新”个性表象,实质上是一种“伪个性”。只会让受众感觉消费内容曾经熟悉,并不能让他们因“怀旧”心理而感受到作品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也难以重新激活他们回味经典的热情。 改编文学经典作品,一定程度上应该顾忌和考虑作品本身及改编之后的“艺术性”“人文性”。社会批判理论奠基人霍克海默指出:“今天,叫做流行娱乐的东西,实际上是被文化与工业所刺激或者操纵”,“对投资在每部影片上的大量资本的快速周转的经济要求,阻碍着对每件艺术品内在逻辑的追求———即艺术作品本身的自律需要”。因此,他认为像电影这样的文化工业“不能同艺术相处,即使它与艺术相处得很好”。霍克海默及众多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家们发现了文化工业和经典艺术创作之间的矛盾冲突。当然他们的观点比较偏激、激进,他们固执地认为文化工业和经典艺术不相融合。其实,在萧伯纳、托尔斯泰等经典作家、伟大编剧的视域中,包括小说、戏剧等文学经典改编和影视文化产品制作间并不是水火不容,而是存在着相互影响,完全可以沟通相连。关键在于新创作的作品有“艺术性”“人文性”,同样还是“艺术”生产的延伸,能够破除生产的标准化、齐一化,能动地服务和满足人的现实需要。影视改编不能为追求利润而简单模仿,不能为让受众购买、消费新产品而追新逐奇、标新立异。改编文学经典作品,还有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艺作品所坚守的“历史的”与“美学的”内在统一标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虽然反对人性论,但并不排斥人性。他既考虑人的自然属性,同时也把握人的社会属性。对人性共同形态的描写,不能仅着眼于自然性,而且应把握其历史性、社会阶级性和伦理、道德、宗教等属性的综合方面。马克思主义者同样肯定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哲学,审美的最高原则是超功利的,是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精神的。正是基于对工业化生产导致了人的“异化”问题的反思,马克思主义才强调文艺创作应该肯定和倡导人的独立、尊严、价值和地位。 仲呈祥先生在反思当下影视产业发展时曾指出:“把过去用政治方式取代审美方式把握实践,改换成了用利润方式取代审美方式把握实践,同样的实质是排斥了审美的方式把握实践。……现在我们陷入了一种文化悖论,一方面我们在呼唤经典、呼唤大师;另一方面经典、大师在身边,我们又不珍视他们留给我们的遗产。”可见,影视改编坚守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历史的”和“美学的”统一尺度甚有必要。综上可见,改编文学经典依然是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和建构品牌的重要路径,在文化产业“倍增”战略视域中反思当下影视改编问题甚有必要。我们要改变当下改编影视作品时普遍高扬“技术美学”而漠视“人文美学”、崇尚“工具理性”而抑制“人文情性”;臆测“人性”的共同性及探索“人性”的深度而突破“历史性”维度等现状,进一步在工业化的影视改编生产中坚守“艺术品格”和“人文精神”,做到“历史的”和“美学的”内在统一。 作者:何世剑 单位: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大学教师论文: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 1 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一词正式出现于1989年。从1990年开始,美国、日本和欧洲数家有名的公司在特定业务领域开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对知识管理的宣传和普及贡献最大的要数ikujiro nonaka和hirotakatakeuchi于1995年出版的名著《知识创造型公司:日本公司如何建立创新动力机制》,该书被认为是知识管理正式产生的标志。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对各种知识的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创造和应用的管理。按照协作和信任的原则建立起开放的集团内外部交流环境,通过知识共享和应用集体的智慧提高集团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1] 2 大学英语教师的隐性知识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于1958 年出版的《个人知识》和1966 年出版的《隐性方面》是西方学术界最早对隐性知识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的著作。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用文字、图像、符号表述,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如事实、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等。隐性知识不仅包括那些非正式且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还包括个人的直觉、灵感、洞察力、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等。[2] 根据迈克尔·波兰尼的观点,我们把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分为两种,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和科研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规律、教学心得、经验、特色、口碑等。科研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是指将隐含在科学技术中的知识编码化并发展成为公共知识,人们在研究开发中就可利用这些公共知识来促进经济增长。 如何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科竞争力,改变英语教学“费事较多,收效低”的尴尬局面,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而知识管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把利器。 3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障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技术进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知识管理系统的不断涌现,为显性知识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但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隐形知识的发展就不是那么的乐观,在它的管理方面的研究几乎属于未涉足的领域。 隐性知识管理中最为困难的部分,就是能够把教师的隐性知识都识别出来,无论是基于教学团队的知识管理方法还是知识地图,中国人都喜欢非正式的直接交流形式,而不喜欢书面的间接的交流方式,人们通常以口头交流来传播知识。这就使得大量的隐性知识没有被挖掘和表现为显性知识渐渐损失掉,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显性知识都是很少的。我们都知道,隐性知识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这种现象,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其次,如何让教师心甘情愿地将他们的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与其他教师共享,成为一大难题。基于教学团队的知识管理需要这个团队的成员知识共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种资产,特别是个体的隐性知识更是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4]因此,很多教师把知识共享看作个体优势的丧失,导致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受到很大影响。在中国高校内部,知识共享因缺乏激励机制而十分薄弱。知识传授者既得不到奖励又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机会,最终阻碍了教学改革步伐和大学英语教师个人发展。 再者,构建知识地图,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知识挖掘系统和专家系统在中国还是起步阶段,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缺少有效的技术支持,隐性知识管理将成为空谈。[2]对隐性知识而言,无论是明示或是传播同样需要强大的技术工具和良好的交流平台。但由于受到隐性知识自身特点的限制,真正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持可谓寥寥无几。 最后,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际关系复杂,领导机制层级化鲜明,使得知识的交流和传播受阻。[1]另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很多人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教师为学校出谋划策提建议的很少。这样就导致很多隐性知识难以挖掘。 4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对策 4.1 提高英语教师的认识 多数高校教师不明白隐性知识是什么,不知道自身隐性知识的存在,也未必能清晰意识到自己隐性知识的重要性。[5]事实上,教师是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他们用一成不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仅把自己作为显性知识的传授者,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应该是居于主动地位,不断反思、不断发展的人。教师若不能很好地意识到自己缄默知识的重要性,就容易循规蹈矩,其教学活动也会变得机械死板,容易墨守成规,陷入教学的习俗和惯例中不能自拔,没有生机,缺乏创新。一个教师理智地开展教学行为的前提,就是能意识到自己的缄默知识的存在。教师不仅要能明白学生由于不同背景而形成的不同的隐性知识,还要意识到自身隐性知识的存在,最终能够基于隐性知识对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4.2 构建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交流氛围 在学习交流和协作过程中,有些现象是不利于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的,例如教师之间存在着知识垄断、互不信任及利己主义等劣性现象,要营造教师愿意与他人共享隐性知识的氛围。因此,必须有针对性的提供一些管理策略,为其创造氛围提供相应的条件:承认知识的来源,建立知识贡献评价体系,做好隐性知识交流的激励工作,建立知识共享奖励机制;打破教师个体、教师群体及教研组织之间的知识垄断壁垒,营造良好交流氛围,树立互惠观和整体观,鼓励隐性知识交流,修正教师学习评价指标,将教师与他人分享隐性知识的质和量纳入多元学习评价体系中等;对教研交流方式进行必要调整,构建隐性知识交流平台。 4.3 利用知识可视化技术,促进教师隐性知识的传播与创新 知识可视化技术是指应用视觉表征手段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与创新,其实质是将人们的个体知识以图解的手段表示出来。知识可视化的目标在于传递和表达见解、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观点、意见和预测等,并以这种方式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这种技术结合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运用认知科学,把教师的那些通常难以想象和不易获取的经验以动态和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关键在于为教师隐形知识的转化提供切实可行的工具。这些常见的知识可视化工具有三类:概念地图、认知地图和思维导图。 4.4 建立教师网络研究共同体来促进教师隐性知识的转换 教师网络研究共同体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它是教师围绕共同的目标,进行协作、探究和讨论,主要进行于一定的网络活动空间中。建立教师网络研究共同体的优势在于规模效应,从传统研究的知识转化发生场所来看,主要的知识转化场所就是教研室,即在教研室环境中,教师们通过简单的交流实现个人的经验和知识转换。但是,在教师网络教研共同体中,我们将这一模式改变了,它同时扩展了隐性知识发生的场所,使人们具有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这样,可以促进知识共享,更为广泛的空间内为实现隐性知识转化创造条件。它真正实现了人与社会间,人与信息间的关系互动。在同一个教研共同体内聚集的教师越多,不但通过这个共同体交流和互动的频率增多,而且在共同体内所集聚的资源越多,有效挖掘的隐性知识也越多。所以,教师网络教研共同体的存在拓展了隐性知识的挖掘空间,真正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共用。 4.5 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 为了有效激发教师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在高校中,必须要有一套强有力的激励制度,无论是知识共享过程还是组织学习过程,都要使知识管理活动与教师的利益挂钩。例如规定隐性知识可作为教师的年终考核以及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奖励条件;教师的绩效考核与隐性知识分享挂钩。通过制定一系列激励制度,调动教师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5 结语 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及其实践的丰富将会为知识进步扫除障碍,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运用将成为高校生存的决定因素,它可以最终使知识管理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大学教师论文:台湾地区大学教师权利保护的反思和借鉴 关键词: 申诉/特别权力关系/司法救济/双轨制 内容提要: 台湾虽然建立了大学教师权利保护的完备体系,但尚有许多值得反思之处,一是申诉和诉愿衔接不当,导致救济程序复杂化;二是由于特别权力关系的影响,司法救济范围有限;三是公校和私校采用双轨制的救济模式。台湾的这些不足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大陆应该将申诉与行政复议、诉讼恰当衔接,建立大学教师系统的权利救济体系,扩大司法救济范围,并对公校和私校进行一体保护。 台湾地区在解严之前实行公教一体,将教师纳入公务人员管理体制之内,而特别权力关系观念使得教师权利保护受到极大限制,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教师权利保护制度逐渐完备,台湾教育会首采仲裁制度,受理教师与学校争议,后又建立教师申诉制度,并与诉愿和诉讼相配合,形成了完整的权利保护体系,同时在具体制度构建上一直秉持法治原则,比如教申会独立于校务会议和教评会,并受“行政程序法”约束等,可操作性极强,有效维护了大学教师权利。但是,台湾这种保护体系并非完美无缺,本文在对台湾实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针对大陆高校教师权利保护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为大学法治化建设提供借鉴。 一、叠床架屋的权利救济体系 台湾地区大学教师权利制度化的保护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申诉、诉愿和诉讼。申诉是基于教师身份而特有的救济方式,教师对教育行政机关或学校有关个人的所有措施,认为违法或不当而损害自己权益的,皆可以提出申诉,不论是行政处分还是非行政处分,不论是公法关系还是私法关系,皆应纳入申诉范围。 大学教师的申诉分为校内申诉和“教育部”再申诉两级。诉愿针对的是行政处分行为,即行政机关就公法上具体事件所为之决定或其它公权力措施而对外直接发生法律效果之单方行政行为,诉愿只有一级。诉讼分为三种,刑事诉讼自不必说,行政诉讼与诉愿一样针对行政处分,而民事诉讼则解决私法争议,在行政和民事两分的诉讼机制下,大学教师提起诉讼必须要首先区分公私法关系。 表面上,多元化的救济方式为大学教师权利保护提供了顺畅通道,但因缺乏协调和衔接,多元化反而徒增繁复,违背保护教师权益的初衷。其症结在于申诉与诉愿、诉讼的协调,“教师法”第33条规定教师不愿申诉或不服申诉、再申诉决定者,得依法提起诉讼或依诉愿法或行政诉讼法或其它法律请求救济,但实际上并未给出简洁清晰的路线图,让当事人难以选择经济有效的路径,反而复杂化了。 以大华技术学院某教师解聘案为例,该教师因为行为不检有损师道,被学校解聘后,提起申诉、再申诉,先后经学校教申会和“教育部”“中央”教申会驳回其申诉及再申诉,后针对“中央”再申诉评议决定提起行政诉讼,被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驳回,[1]其后,向“最高行政法院”提起抗告,同样也被驳回。 [2]嗣该教师又以不服再申诉评议决定为由向“行政院”提起诉愿,未获支持后,又针对诉愿决定提起行政诉讼,被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第二次裁定驳回, [3]提起抗告也被第二次驳回, [4]声请再审又被驳回, [5]最后又以不服两级法院的裁定为由向“司法院”提起诉愿,诉愿机关不予受理。 [6]从理论上讲,该教师的维权之路并未走到尽头,如果他愿意,依然可对“司法院”诉愿决定书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第三次提起诉讼,甚至可以对法院的第三次裁判再次向“司法院”提起诉愿,形成诉愿和诉讼之间的推磨游戏。 当然,这是一个极端个案,特别是最后针对法院裁判向“司法院”提起的诉愿显无理由,因两级法院的裁判并非行政处分,当然不属于诉愿范畴,但在此之前的维权行为却并没有超出已有的制度框架。整理该教师的维权路径后我们发现,大学教师对来自学校的侵害,申诉、诉愿和诉讼三者的排列关系呈现以下几种方式:(1)申诉再申诉诉讼(行政或民事);(2)申诉再申诉诉愿(“行政院”)行政诉讼;(3)申诉诉愿(“教育部”)行政诉讼;(4)诉愿(“教育部”)行政诉讼;(5)诉讼(行政或民事)。 本案中,该教师选取了前两种维权途径。两次行政诉讼的标的并不相同,前者针对“教育部”的再申诉决定,后者则是“行政院”的诉愿决定,并未违反一事不再理原则,但实际上要解决的是同一个解聘问题。导致久拖不决的原因之一在于再申诉和诉愿的衔接,虽然司法实践中,再申诉在性质上被视为诉愿。 [7]但二者并不排斥,许可对再申诉提起诉愿,徒增诉累和司法成本。如果二者只能择其一,则前三种方式就可以合为一种,即首先向学校教申会申诉,对申诉决定不服,可向“教育部”再申诉或提起诉愿,但只能择其一,且对再申诉不得提起诉愿,如果对再申诉或诉愿不服,再提起诉讼,其过程为:申诉再申诉和诉愿择其一诉讼(民事或行政)。 对来自主管行政机关的侵害,那么三者的排列方式为:(1)申诉(“中央”教申会)诉愿(“行政院”)行政诉讼;(2)申诉(“中央”教申会)行政诉讼;(3)诉愿(“行政院”)行政诉讼;(4)行政诉讼。这其中也存在着申诉和诉愿的重复问题,如果二者只能择其一,则前三种方式也能合为一种,即可以向“中央”教申会申诉,或向“行政院”提起诉愿,但只能择其一,且对申诉不得提起诉愿,如果对申诉决定或诉愿不服,再提起行政诉讼,其过程为:申诉和诉愿择其一行政诉讼。 当然,正像下文所要讨论的,衔接好申诉和诉愿避免重复,还不能彻底解决问题。2009年4月,台湾“教育部”向“行政院”提交“教师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意欲取消申诉制度以消除程序的繁杂, [8]但却遭到了教师会等团体的反对。 显然,废除申诉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三者的协调也只需一个简单的外科手术式的方法即可解决,而更为纠结的是,在二元诉讼机制下,需要区分公私法关系以实现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归类,而学校与教师之间无法进行清晰的公私法关系划分。进而甚者,在公教一体的传统背景之中,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幽灵还要求对学校的必要管理措施和行政处分措施进行识别,以决定能否纳入诉愿和行政诉讼的渠道。申诉可以简单化地予以废除,但诉愿和诉讼却无法抛弃,现存问题并非仅仅是申诉之过,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三者的协调不够,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需要对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和公教一体传统进行深刻反思。 二、特别权力关系支配下的有限的权利救济范围 我国以吏为师的传统延续到台湾变成了公教一体,随着教育专业化的发展,教师逐渐形成了区别于公务员的任用、俸给及福利制度,不再适用公务人员的任用法、考试法、俸给法、考绩法、退休法、惩戒法等。但公教之间的界限并未完全划清,公校教师仍然被视为依法令从事公务之人员,归入最广义公务员。 [9] 实践中,法院认为公校教师的教学活动,系代表“国家”从事保育活动,属给付行政之一种,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属行使公权力之行为,倘有违背其应执行之职务,致生损害于学生的,要承担“国家”赔偿责任。 [10]此外,公校编制内依法任用的职员,也受到“公务人员保障法”的保障;兼任学校行政职务的教师,就其兼职仍有“公务员服务法”之适用,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仍不得在外兼 职。 [11] 更重要的是,调整公务员勤务关系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依然影响着教师权利保护,特别是“司法院”第382号解释,认定公校系各级政府依法令设置实施教育之机构,具有机关之地位,使教师和学校关系易于落入特别权力关系的案臼。实践中一般认为,公校聘用教师从事学术研究、教育工作,具有公法性质,公校教师的法律地位等同公务人员,与公校具有公法上勤务关系,属特别权力关系范畴。 [12] 传统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极易导致专横而损害人民权利,随着法治的进步已经遭受众口一词的批判,但其存废问题却一直充满争议,主流观点坚持要在相对人权利保护和行政内部纪律二者之间寻求平衡,主张以修正代替废弃,许可有限度的司法审查。“大法官”释字第298号解释给出的判断标准是以行政措施足以改变公务人员身份,影响其服公职之权利,或对公务人员有重大影响作为提起行政诉讼的条件,最新的判决认为,公务人员可以依靠行政诉讼程序提起救济之权益者有三类:一是改变身份,如免职等,二是对于公法上财产之请求权受到影响者,三是对于公务人员有重大影响之惩戒处分。 [13] 这种修正的权力说实为基础关系理论和重要性理论的混合,同样适用于教师,“虽教师非‘公务人员服务法’所称之公务人员,惟教师之保障范围,与公务人员应无轩轾。” [14]大学教师对学校的管理行为能否提起行政诉讼,应以该管理行为是否足以影响其教师身份,或是否对其有重大影响以为标准。当然,重要性是一个不确定概念,其外延的界定往往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到目前为止,许可提起行政诉讼的事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升等资格审查。台湾地区大学教师分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和讲师四等,教师升等资格审查,由各学校设校、院、系(所)教评会进行评审,审核通过后,送“教育部”学审会审议决定。各学校教评会关于教师升等之评审,系属法律授权范围内公权力之行使,对教师资格等身份上之权益有重大影响,构成行政处分,受评审教师自得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15] 2.解聘、停聘或不续聘。公校与教师之间为聘任关系,教师是否接受聘任得自由决定,但这种聘任是以达成公法上教育学生的目的,属于行政契约。大学教师的聘任,分为初聘、续聘及长期聘任教师职务,静候调查,等待处理结果。公立大学教师的解聘、停聘、不续聘行为一直被视为学校基于行政契约而做出的意思通知,并不生具体法律效果,并非行政处分,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16]直到2009年7月“最高行政法院”第一次庭长法官联席会议作出决议,认为公校教师聘任为行政契约,自不适用普通法院救济途径,解聘、停聘或不续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权益,同时亦影响学术自由之发展与学生受教育之基本权利,乃涉及重大公益事项,因法定事由,经校教评会依法定组织及程序决议通过予以解聘、停聘或不续聘,并由该公校依法定程序通知当事人者,应系该公校依法律明文规定之要件、程序及法定方式,立于机关之地位,就公法上具体事件,所为得对外发生法律效果之单方行政行为,具有行政处分之性质。自此以后,公校教师解聘、停聘或不续聘皆可提起行政诉讼。 [17] 3.资遣。依据“教师法”第15条,当教师出现不适任现职工作、现职已无工作又无其它适当工作可以调任、经公立医院证明身体衰弱不能胜任工作等情况时,学校报经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核准后可以资遣,对于学校做出的资遣决定,当事教师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18] 4.欠薪。依据“大法官”释字第312号解释,公务人员的公法上财产请求权,遭受损害时,得依诉愿或行政诉讼程序请求救济,大学教师的薪金请求权即属于公法上的财产请求权。在彰化师范大学扣薪案中,被告学校所属一教师带职带薪赴美进修,逾期未返校任职,原告为其连带保证人,被告依据合同直接按月扣缴原告薪津以偿还被保证人所欠债务,法院认为,承担保证责任固属私法上之争执,惟被告未依一般民事诉讼及强制执行程序,径以单方行政行为,扣缴原告薪津,属于侵害原告公法上财产请求权的行政处分,原告当然可以提起行政争讼。 [19]不过,扣薪虽被视为行政处分,但拒绝加薪却不构成对公法上请求权的侵犯,在台北艺术大学俸给案中,学校拒绝对原告予以年功加俸,法院认为教师年功加俸有如公务人员年终考绩,并不涉及教师身份变更,亦非属重大影响之惩戒处分,纯属相对人之内部管理行为而非行政处分,不得提起行政诉讼。 [20] 除了上述四类情形之外,学校的其他管理措施一般不被视为行政处分。比如工作评鉴、 [21]研究经费补助、 [22]年资起计、排课时数、调职等,法院认为此类措施既未影响教师公法上财产请求权,也不涉及教师身份变更,影响其任教之重大权益,不构成行政处分。但是,此类管理措施的高权性质会使得民事诉讼将其排除,教师如不服此类措施,就只剩下了申诉一条路,显然,如果不废除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扩大诉愿和行政诉讼范围,而轻率取消申诉,将会使教师面临投诉无门的困境,因此,简化申诉甚至取消申诉,必须与扩大诉愿和行政诉讼范围同步进行。同时,司法最终解决的法治原则也要求扩大行政诉讼的范围,以消除在权力说支配下形成的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之间的真空地带。 三、双轨制的权利救济模式 台湾将公校与教师之间的聘约归入公法关系,原因在于“教育人员任用条例”等法律具有强制性、公益性及公法性,且契约标的内容乃为实现“国家”教育高权任务,故学界通说向来系以行政契约之公法关系定其属性, [23]前述特别权力关系也仅适用于公校和教师之间。而私校是私法上的财团法人,与教师之间则是一种私法契约,法院认为二者之间的纠纷为契约履行的私法争议,虽然教师职务涉及公益,“国家”为确保教育质量予以适当规范,但“国家”介入仅属必要辅助,其私法关系并不因“教师法”及其“施行细则”等相关法律的介入而有改变。 [24]因此,前述许可公校教师提起行政诉讼的解聘、停聘、不续聘、资遣、欠薪等事件,对私校教师来说只能通过民事诉讼解决。 在大陆法系,进行公私法划分以适应二元诉讼制度在逻辑上没有问题,对私校教师来说,这种双轨制的救济模式,更有利于避开特别权力关系的影响,消除了教师司法保护上的盲点。比如工作评鉴在公校被视为内部管理行为而不能提起行政诉讼,提起民事诉讼则又因其公法性质而被挡在门外,但对私校教师来说,教师评鉴影响薪资晋升,属于私法聘任契约报酬所生争议,苟有不当,作为私法关系上所生之争执,属于民事诉讼救济之范畴。 [25] 但是,私立大学并非仅具有财团法人的私法性质,截止目前,至少在两个方面确认了其公法地位: 一是在382号解释中,“大法官”们认为私校在实施教育范围内,有录取学生、确定学籍、奖惩学生、核发毕业或学位证书等权限,属于由法律在特定范围内授与行使公权力之教育机构,于处理上述事项时亦具有与机关相当之地位,当私校依有关学籍规则或惩处规定,对学生所为退学或类此之处分行为,足以改变其学生身份及损害其受教育之机会,并己对人民受教育之权利有重大影响时,此种处分行为应为行政处分,应许可学生对学校提起行政争讼,如学生所受处分系为维持学校秩序、实现教育目的所必要,且未侵害其受教育之权利,例如记过、申诫等,尚无许其提起行政争讼之余地。显然,在学生管理问题上,私校和学生之间构成公法关系,且受特别权力关系的支配,私校和公校之间没有区别。 二是462号解释中,“大法官”认为私校教师任用资格及其审查程序,准用“教育人员任用条例”的规定,私立大学教评会关于教师升等评审属于法律授权范围内为公权力之行使,对教师资格等身份上权益有重大影响,均为各该大学、院、校所为之行政处分,受评审教师自得依法对学校提起行政诉讼。目前,升等是许可私立大学教师对学校提起行政诉讼的惟一事项。 显然,“大法官”们对公校和私校的双轨制也并未坚持一以贯之,在公私法融合的大趋势下,公校和私校的界限不再清晰,特别是私立大学在学生管理上已经完全和公立大学一样演变成公法关系,教师升等评审问题也成为私立大学和教师之间既有私法关系的突破点。推究这种演变,除了公私法融合的大背景之外,还在于“大法官”迎合台湾地区民主化和法治化推进需求,对人民权利保护逐渐发声,将私校归入享有公权力的公共机构,力求通过司法力量加以制衡,以免作为强者的私校利用私法自治的借口损害教师和学生权利。但是双轨合并也可能存在着教师权利救济堕入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深渊的危险,私校学生已经笼罩在权力说的阴影之下,如果不剔除权力说而将私校教师也全部纳入公法保护范畴,反而不如私法救济更完备。 事实上,从大学自治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公校还是私校,自治权为大学本身所固有,是国家权力横向分权的一种,行使的直接后果是对他人的行为和利益产生强制性、权威性的约束效力,具有解决利益冲突的强势特征,而且依据制度保障说,大学自治乃是一种对教师、学生和大学自身的学术自由进行保护的宪政制度,自治权的行使涉及人民基本权利,涉及公益,进行司法审查,自然符合分权和制衡的法治原则,也没有超出大陆法系二元诉讼体制。 因此,消除双轨制,对私立大学教师采公法救济方式符合大学自治的内在逻辑,目前“大法官”仅将私校教师升等审查纳入行政诉讼,这与作为“释宪”机构的“大法官”会议依申请的个案解决机制有关,随着大学自治的制度完善和理念认同,期待“大法官”会议利用“释宪”机会在大学自治的框架内重新定位教师与私立大学之间的关系,但前提必须是要消除权力说:权力说涵盖了公务员与国家、军人与国家、囚犯与监狱、学生与学校等一系列行政法律关系,这种过于抽象的概括抹杀了各种类型之间的差异,将学生和学校、教师和学校的关系等同于公务员和国家之间的权力服从关系,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权力说依靠单方面的命令,意在建立以威权为基础的管理秩序,也许契合以灌输和盲从为特征的传统教育,但现代教育强调知识传承不能以牺牲心灵自由为代价,命令和服从无助于学生权利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养成,也阻碍了学术的自由发展和繁荣。 四、对大陆的借鉴意义 大陆和台湾同属大陆法系,在教师权利保护上都建立了申诉、行政复议(诉愿)和诉讼制度,彼此有许多可借鉴之处,许多论者从吸收台湾申诉层级化、法治化等优点的角度提出了完善大陆教师申诉的建议,本文在此不赘,仅针对台湾的不足方面提出对大陆法治建设的警示意见。 (一)实现申诉与行政复议、诉讼的衔接 台湾虽然存在着申诉与诉愿叠床架屋的缺憾,但基本上实现了依据教育的专业性拓宽教师救济渠道的根本目的,而大陆的教师申诉由于没有与其他救济制度进行对接,形成了申诉的悬空和自闭,申诉本意在于拓宽救济途径,反而由于自己孤悬于救济体系之外,再加上通吃一切没有时效限制的信访制度的竞争,申诉逐渐被虚化,甚至成为排斥复议和诉讼的挡箭牌,落得个口惠而实不至。 要真正发挥申诉作用,就必须与行政复议和诉讼对接,既发挥申诉的过滤作用,又实现教师权利救济的体系化。 当然,将申诉与行政复议、诉讼衔接,还要避免台湾的繁复纷杂给当事人带来的无所适从。两岸的教师申诉虽然表述不同,但在申诉范围上却基本一致:一是行政主管部门行为;二是学校行为。对于行政部门行为,应许可教师申诉或提起行政复议,但只能择其一,如果对申诉或复议结果不服则可提起行政诉讼。对于学校行为,不论其行为性质如何,皆可以进行申诉,对申诉结果不服,不能再提起行政复议,只能提起诉讼,当事人可以选择以申诉机关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学校为被告提起诉讼,但诉讼方式则取决于学校行为性质,如果属私法争议是民事诉讼,公法争议则是行政诉讼。 (二)完善教师权利的司法救济渠道 台湾对公校教师采用公法保护方式,对私校教师则实行私法保护为主公法保护为辅,而大陆则一体采用类似劳动者的私法保护方式。 依据我国最高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学校与教师之间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适用劳动法的规定处理,并将人事争议仲裁作为提起民事诉讼的前置程序。 从聘用合同的角度来定义学校与教师之间的私法关系并非不可行,却无法涵盖学校和教师关系的全部,比如公校教师的开除公职乃是一种行政处分,法院当然将其排除在民事案件处理范围之外。 [26] 更为关键的并不是诉讼方式的选择,而是能否允许诉讼,比如职称评审,司法实践中往往将其视为学校行使自主权的范畴,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不能提起复议和诉讼,但这又难以归入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范畴,无法纳入劳动法的框架内解决。 就公立大学教师而言,大陆与台湾一样都面临着司法救济范围有限的难题。台湾的症结在于特别权力关系的影响,行政诉讼排除的是不改变教师身份、对教师权益没有重大影响的管理行为,而在大陆即使是开除公职、职称评审等对教师权益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也不受司法审查,但这与权力说无关,因为接受法治国原则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只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即使是一般权力关系接受司法审查也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更遑论特别权力关系。 就私立大学教师而言,大陆的司法救济远不如台湾完备,后者采用民事诉讼为主、行政诉讼为辅的救济方式,涵盖了学校与教师关系的全部,而大陆仅将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纳入民事诉讼范畴,职称评审等事项依然只能依靠申诉。 显然,海峡两岸都面临着教师法律定位问题,二者都试图在公务员法和劳动法这两种成熟的法律框架之内寻找位置:台湾采双轨制,私校教师推向劳动者,公校教师则靠近公务员;大陆则全部推向劳动者。 事实上,一方面,教师不同于公务员,后者以服从为定向,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和上司的命令开展工作,没有自由和自主的空间,而教师是专业工作者,不能以行政命令代替基于学术和真理的自主判断,不能以政府强制代替对知识权威的自发信服;另一方面,教师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人,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不能完全等同于其他劳动者,后者基于劳动权利之上的结社权、团体交涉权和争议权,对教师而言受到了更多的限制。因此,将教师归入公务员或劳动者都不免过于简单化,应建立适合专业特点的特殊保护体系,台湾为私校教师设计公私法并存的司法救济手段,实际上是在公务员和劳动者两种制度之外进行的新创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大陆借鉴,但更现实的问题是扩大司法救济范围,台湾公立大学教师如此大陆更是如此。 (三)建立单轨制的权利救济模式 台湾一直坚守公私法的二元化,公立大学虽没有法人资格,但近年来公法人化的呼声很高,而私立大学则一直是民法上的财团法人,虽然“大法官”偶尔在相关解释中以法律授权组织来赋予其公法地位,但毕竟是个案解释,并无统一定性,如将其定性为享有公共权力的公法人,在目前还无法逾越法理上的障碍,因此台湾采双轨制的救济模式也就不足为怪了。 大陆高教法中虽然赋予大学以法人地位,但由于没有公法人和私法人的区分,高校的法人地位只具私法意义,同作为事业单位法人,公校和私校并无区别。显然,大学的公法地位在高教法上并无明确规定,实践中,大学被视为法律法规授权组织而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但仅限于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和教师的公法关系尚未得到确认。 实际上大陆的公校和私校只是投资主体的不同,在公益性上二者没有差别,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条规定私校和公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第27条规定私校和公校的教师和学生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因此,无论将学校和教师之间定位于何种关系,公校和私校并无区别,完全没有台湾地区公法人和私法人之间的巨大差异,建立相同的权利救济模式也没有法理上的障碍。 大学教师论文:高校教师升等评审管制之司法审查——公法及大学自主性视野论之 【摘要】我国司法实务对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所作之升等与否之决定,仍停留于内部管理行为及非具体行政行为之阶段;唯从我国之 教育 之立法管制政策、相关法令规定及对大学自主权之规范结构并无意将此评审行为视为特别权力关系之一部分,而拒绝司法审查。行政法学理论与实务之落差,不能不谓之为司法缺位。如果理论与实务之落差可以缩减,而消除行政法可以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合法权益但不可能得到行政诉讼法之全部保护之迷思,则我国迈入最高层之法治国境界不远矣。 【关键词】大学自主 立法裁量 司法审查 一、前言 我国对高校教师评聘制度之管制应否受司法审查,于实务上采否定见解。唯在学理上,将该高校教师之评聘制度摆脱行政机关内部行为之呼声,及应为行政法所调整之行政行为之立法建议,却益显高涨。以行政主体不适格及内部行政行为不可诉为由,欲将高校教师评聘制度独立于司法审查之外,也接受了许多挑战。本文将以现行代表案例等为基础,提出不同之看法与意见,并就其中衍生反应之问题,如大学自主与内部管理、公法契约、司法审查密度等予以比较说明,最后提出美国,德国及我国 台湾 地区,法理上之见解与实务上之作法,或者对健全我国现行高校教师之评聘制度有正面积极之意义。 兹将案情简述如下: 案例一:华中科技大学案:该校讲师王晓华(下以简称王讲师)经申请为副教授评聘资格,该校非但予以拒绝,反将不符合资格之第三人评审为副教授,经向大学及湖北省教育厅申诉未果后仍向教育部提起行政复议,教育部以华中科技大学之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之评审,仅系学校内部正常管理活动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而驳回王讲师之复议申请。其不服教育部不予受理之决定,嗣以教育部为被告,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诉求其撤销教育部之决定,而令教育部另作出行政复议。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引用高等教育法之规定,认定对教师之评聘系高等学校之自主权,故评聘委员会之决定非具体行政行为,并据以维持教育部之行政复议不予受理之判决,并驳回原告其它诉讼之请求。王讲师不服再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该人民法院维持原判,终审确定。[1] 案例二:同年四月,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副教授邹柳娟(以下简称邹副教授),亦因未被学校评为教授,而向教育部申请行政复议,教育部下发行政复议不予受理决定书,认定教师职务评审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而大学本身经依高等教育法第37条之规定,被授权组织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所作之决定,属高等学校自主权之范畴,亦为学校内部之正常管理活动。邹副教授不服,同年9月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当事人之论点:由于两案雷同,故并予说明 (一)原告部分: 1.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之“评审行为”具有可诉性,被评定之教师有权提起行政诉讼而获得正当救济。 2.为何系可诉性,而必须接受司法审查?因为该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系被学校授权,而代表学校为评审行为,效力直接归属于学校。故学校本身系以自己名义实施评审行为。 3.学校系合法行政主体,其审定行为产生行政 法律 效果,单方改变受评教师之权利义务,故为外部具体行为,自为可诉,而必须接受司法审查。 4.根据现行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政委、人事部还将对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认知资格评审权之高等学校行使权力情况进行检查,对不能正确行使权利,保证评审质量的高等学校,暂停前期评审工作直至收回其评审权。则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之“评审行为”为典型行政规章规范授权性之行政行为,自不能不认其为高校自主权之依据。 (二)被告部分 1.高等学校教师评审委员会所作之决定,系学校自主权之范围,故其审定行为非具体行政行为。 2.该审定行为系内部人士管理行为,被评的王讲师及邹副教授,对该管理行为不服,依法自应谋求内部申诉渠道寻求解决而不能诉诸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 3.教师申诉案件的受理与处理,实行属地化管理原则,因此,原告提起教师申诉的法定受理机关是华中科技大学所在地的湖北省教育厅,现在湖北省教育厅也正在处理中。显然教育部欲将王讲师及邹副教授之行政诉讼行为转化为一般申诉行为,而强调教育部并无行政诉讼之管辖权。 4.高校与教师间之聘任关系,是在平等自愿之基础上建立的,不是行政法律关系调整范围,而主张民事契约说。 三、案情环境及管制结构 (一)高校教师评聘制度之管制背景与目的: 按现行教师聘任制度,系依据国家政策之规划、社会之需要、学生之需求,予以设置特定岗位,并区别分类各岗位之特点,聘请有相对应之合格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等活动,并提供一定职务之保障与待遇。[2]我国对教育之管制,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纲领性文件: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之决定》于1985年出台,主要内容系规范学校办校自主权,实行校长负责制,高校设立“副部级”之行政级别,成为高校迈入行政化之重要指标。 2.《 (四)高校教师聘任契约之释疑 1.私法契约的迷思 高校教师之聘任系职务上之聘任,依通说系教师与学校间以合同之形式,在平等之基础上,经过充分协商讨论所达成之双方民事 法律 行为,在我国仍认为其系私法上之契约;姑且不论该私法上之契约是否合乎法治国足以保护受聘教师之权益,该私法上之契约系与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之决定息息相关;苟如前述,该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之决定系具体行政行为,则系该具体行政行为确定后,改变了事后职称聘任之民事行为,并非如法院判决文中所指:“聘任关系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不是行政法律关系调整范围”。 2.高校公法人地位宜再确立: 一般学理仍认为法人制度只有在民法中有所规定,仅属于民法领域之概念,不适用于公法领域。唯在行政法学上讨论公法,何必汲汲于民法之规定,大学有公法人之特色,即可体现在公立大学自主权之上;而公立大学之自主权根据我国 教育 法及高等教育法之规定,不外如下:招生、教育教学、 科学 研究、机构设置、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经费使用。[9]其中教师管理部分, 自然 含有职务升等之评审与工资薪津之调整。前述内容及有关自主权项目,自然会被纳入教师与高校间之聘用契约之内,其目的当然期望教师致力于学术研究、教学与服务、提升文化教育与水平,以符合国家之教育政策,自有强烈之公益色彩,且教师担任教育工作,依聘约内容履行对学生应提供之教育服务,及所得行使之公权力行政,以达成给付行政上之公法目的,性质上,自属行政契约。 既然该聘用契约有强烈的公共利益存在,何妨根据利益说,直接认定高校教师与学校见之聘用契约就是公法上之契约。退一步而言,我国高校大部分均属于公立大学或院校,其所订立之教师聘用契约,与行政机关参与契约当事人者毫无差别,无论有无法规依据,一律划为公法契约,亦非法所不禁止,其争议自得向行政法院请求救济。至于我国法规另有允许设立公办之民营之学校,自属私立大学或院校,其与教师间之聘用契约,应为私法上之契约关系,有关之评聘,故可提起教师申诉,惟后续之法律救济途径,应谋求民事法律关系解决。 五、教师升等应合乎正当法律程序: 就我国整体管制程序与背景而言,一方面系政府提拔人才之主要渠道,并提供学者教师学术研究空间,以实现大学之目的,符合国家教育政策;另一方面实现教师学术自由权,而产生衍生性给付请求,透过聘用契约及评审手段,让合格公民取得教育职业之途径。因此,如何维持评审之公平性,便成为教育行政中正当法律程序之重点。 由于教育行政中,教师升等评审之功能系透过客观标准,严密之参数与 计算 公式,对教师个人能力及学术水平加以评比,则在程序设计上,必然要求严格与秘密,以避免申请升等评审教师(具体行政行为之相对人)事先知悉(例如,升等著作提请校外人审查,该被评教师,自不得事先知悉而与之接触),方足以维护评审之公平性;于此,相关升等评审之作业程序当事人自无法事前参与,如无法事前参与,事实上依照片面接触禁止原则,当事人事前参与之情形几乎没有,则有赖事后救济之机制,谋求解决。在法治国之原则下,司法审查自然系为事后救济之最重要程序;如果事前无法参与,事后又未获得司法审查之救济,并非公民之福。 如前述,我国相关教育行政法令,并无意将教师职务评审之行为,导向特别权利义务关系所规范之事项,该评审行为,有明确之行政主体,并经合法授权,在大学自主条件下,自然视为具体行政行为;且公立大学与教师所签订之聘用契约,应为公法上之契约,系行政法所调整之对象,并不影响本于该契约在升等评审上谋求司法审查救济之途径。准此,教师升等之评审就如同学生退学处分一样,在不久将来,应会被划入司法审查之范畴内。因此,笔者所关心者除了事前参与之程序外,尚着重于事后之救济程序。因为该事后之救济程序,即为教师之权利救济,由于受制于教师职务评审中本身之特性,究竟,司法可介人之程度如何,确是一大考验。唯教师职务评审中,既然有许多争执,无妨让司法审查为最后公平正义之防线。兹另述如下: (一)法院对教师职务评审之审查密度: 在法治国依法行政之下,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或法律效果之选择,自应受到相关法律之拘束。鉴于行政本身之复杂性,立法者被迫在法律中制定有复数之法律效果,令行政机关就个案选择最适当之法律效果,此即行政裁量之最基本概念。[10]基于权利分立原则,法院对此行政裁量自不予介人;然除了对法律效果之选择外,在构成要件部分,由于教师评等之管制环境复杂,必须利用前述大量不确定法律概念,适用于具体事实关系上;学理上,该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应被允许有相当程度之自由判断,此即“判断余地”。其在教师之评审过程中,被引为对专家审查之专业判断与评量,法院自会予以尊重。 准此,教师职务评审之资格审查,通过与否自专属于该职务评审委员会之“判断余地”,法院仅能审查其是否遵守相关之程序,或该专业之判断评量有无违法或明显不当之处。由于该专业之判断与评量,有高度属人性的专业认知,亦有高度个人主观意见之成分,所以法院自难以洞察评审者之论证与做成心证之基础,则必然诉诸于客观之程序上判断,决定评审者之审查是否适法。所以,低密度审查为当然趋势,如无程序上重大瑕疵,或专业评量有明显不当之处,法院自会尊重该评审委员会评定之结果。 (二)仍应建构完善之高校审查机制: 就加强教师职务评审之时候救济程序而言,一方面可经由评审标准之客观化、公开化、及专业化,则有助于司法审查之进行。另一方面,可强化司法审查内部之自我审查程序,设立专责之评鉴机构或委员会,以弥补司法审查专业性之不足。惟后者,无疑加强了法院审查之密度,与前述法院宜采低密度审查而尊重原评审者(各校之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或教育部、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决定之原则相违背,则不如回归前者所说的,加强评审标准之客观化、公开化及专业化,建构完善之高校审查机制,则有助于事后司法审查之进行。欲达到此目的,我们首须真诚面对,当前我国各高校之教师职务评审委员实施审查过程可能产生之问题与缺陷,兹胪列如下: 1.有些高校在其教师职务评审机构内,依法有权自行制定其学校职称评聘实施办法,却未依自行制定之办法审查教师升等或聘任,则属未依法行政。 2.未将申请升等教师之所有升等著作,科研资料,一并给校外或校内专家审查,导致该校外或校内专家审查其近年内之升等著作不理想,而给予不及格之评定。[11] 3.自行订立之职称评聘实施办法,未规定外审,然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却决议再送外审,而未附专业评量之具体理由,显然剥夺原告教师应受教师评审委员会评审之权利。[12] 4.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显然未践行专业审查及评量之原则: (1)评审委员会,仅就教师升等送审之 论文 形式,与既定论文写作格式是否相符,进行评比而未为其它专业评量,显然违背专业审查之手续,自然违反行政法上禁止恣意原则。[13] (2)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之同行评议中,非同行人员评审之比重过大,形成外行审内行之现象,特别系不同学科间之可合并评审,往往产生偏颇之情形。例如,在我国 台湾 地区,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5年度诉字第3641号判决即认为:仅靠多数判决而不具备专业学术论据之方法,作为教授升等之审查方式,已违反司法院大法官会议释字第462号解释之精神,苟不足取。于我国上海某高校亦有类似情形,在教师职务评审中,有关部门将应用 经济 学与工商管 理学 两学科合并为一个评审组进行评议,其中9名评委中,工商管理学科之教授仅一人,其余均为应用经济学之教授,导致申请升等之工商管理学科教授5人中有4人被刷掉,而应用经济学教授之升等申请,全数过关。[14] (3)仅靠评审委员会内之多数决,而无专业判断之理由以及学术论据为支撑基础,例如,提供内审或外审之有关教师升等著作审查意见表内,仅有“特优”、“优”、“佳”、“普通”、“差”等项目,供评审委员勾选,而未明定具体客观标准,致评审委员无法本于专业评量之标准,做出客观可信与公平正确之决定,自会增加司法审查之密度。仅有“特优”、“优”、“佳”、“普通”、“差”等供评审委员勾选项目,而未具体明定专业评量之标准,自属恣意行为,司法审查自会予以介人。 (4)在我国许多大学,扩大相关法令之解释,将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设为三级三审制(例如,院、学、校),每一层及均设有其评审会,致最具有专家及学术水平的院级评审委员会成为校级之教师评审委员会之橡皮图章,势又造成外行审查内行之情形。 六、结论: 大学或高校教师升等资格之职务评审,自应保证能对升等申请人事业学术能力及成就作成客观、可信、公平正确之评量。综观王讲师及邹副教授申诉后提起行政诉讼案件,法院即以非具体行政行为之理由,判决不受理,尚未进人实质审查程序,当事人自属不服。其实,综观我国教师法第39条第1、2款规定,以及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第八条之规定,已将教师申诉及提起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之程序,做了一定程度之规范与梳理。该《实施意见》第8条第1、4款分别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它教育机构提出的申诉,由其所在区域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受理。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主管部门应当确定相应的职能机构或专门人员,依法办理教师申诉案件;对学校或者其它教育机构提出申诉,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诉书的次日起30日内进行处理;其申诉内容涉及人身权、财产权以及其它属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者,申诉人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足证立法之原意及教育政策,对教师升等申请之审查并无排除司法审查之取向,观诸高等教育法及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尚规范高校应设立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处理升等事宜,即可明了立法者之决心。而法院判决不受理,毋宁说是一种司法缺位。且观诸德国、美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之立法例与实践,就该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所作之决定,已确立了以下几个原则: 其一,教师与学校间之法律关系自始系建立于聘任关系之上,而该聘任合同不仅系职务(岗位)之确立,亦为嗣后职称评等之基础,难谓非公法上之契约,仍受行政法所调整。 其二,教师升等之评审,改变教师由讲师—副教授—教授之身份关系,与公务员之升迁性质完全不同,自应为司法审查之行政行为。 其三,对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之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并不影响大学自主性。根据carl schmitte制度性保障理论,大学自治(或自主)系公民(教师)实现基本权之外围条件或前提;而教师职务之升等与保障,即为制度性之保障一种,因为其系基本权之一,故对教师职务升等评审列为司法审查之行为,自与大学自主不相违背。[15] 其四,对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之行为,司法只进行低密度审查,原则上只重视程序,除非该评审委员会之委员,明显违反专业评量之原则。 我国已经进入法治国之境界,而行政诉讼法之实施与相关修改,已开创了我国行政司法审查之新纪元,前述德国、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之立法例与实践,虽不完全可取,却有我国可以借鉴师法之处。马怀德教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法(草案)》(专家建议稿)第108条建议如下:“高等学校设置教师职称评定委员会行使教师职称评定职权。教师职称评定委员会的组成和评审程序依据学校章程确定。教师对于高等学校职称评定结果不服的,有权向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申诉。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应当接到申请后,重新组织评议一次。教师对重新评议的结果仍然不服的,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16]就如同该实施意见第八款所规定者,对教师升等之评审不服者,可向主管行政教育部门申诉;而行政教育部所作处理申诉之决定,自然系行政行为,当然可以为司法审查之对象。 大学教师论文:浅析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语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英语课堂 提问语 影响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通过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问语的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及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引言 提问是历史最悠久、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中国的教育家孔子、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提倡用“提问”来进行课堂教学。众所周知,无论是多么先进的教学理论,多么高深的语言知识,都必须以语言本身为载体,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予以贯彻和实现。而课堂提问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提高其交际能力。其实,外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的,外语教师应尽量使用目标语(target language)进行授课、提问,实现外语教学课程的交际化,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一、存在的问题 而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是,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在运用英语作为媒介课堂组织课堂教学时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存在着如:给予学生的提问机会不平等、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或问题设计不合理等。许多教师的口头表达方式有时也不得体,不是词不达意或是中式英语倾向严重,有时还会误导学生。 从学生角度来说,其一,学生缺少足够的信心。当教师用英语向学生提问时,学生往往会担心说错话或害怕受到教师的责备而一言不发。笔者的一个学生就曾说:“当您开始点名提问时,我害怕点到我的名字,就把头尽量低下,不引起您的注意。而当您点到我名字时,我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其实,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展现自我,但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课堂教学往往不能达到使教学双方都满意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多鼓励、多引导学生,熟悉并使用高效的提问方法。例如,每当学生回答对一个问题时,教师可使用下列赞扬语言:如 you did a good job. well done! how wonderful! your english is incredible. you are really?talented. 等语句来表扬学生。即使学生没有回答准确,教师也可以说些鼓励性语言。如: nobody will laugh at you. i am right behind you. you can succeed next time. don’t be sorry. i’m sure you will do better next time. 其二,学生口语能力弱。有的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语言基础相对薄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对很多人来说本身是一种奢望,因为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初高中的英语教学还是以读和写为主。有些学生还可以勉强用英语表达,但对有的特别是来自边疆的同学来说,汉语都是他们的难点之一,更不用说英语了。我原来有一个学生就是来自青海,对他来说,拼写都是问题,所以大家就可以想象出来他对开口说英语是多么恐惧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挫,就会有向后躲的心理。要想真正达到我们二语教学的目的,我们就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比如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多设计活动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 如group work、dialogue、retelling、role play等, 来提高对学生的听说能力, 克服他们害羞或害怕出错的心理。 二、解决思路 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呢?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脑力负担和心理负担,不要让学生感到疲劳和有压力。相对有趣并有效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大脑处于相对兴奋的状态,并尽快融入教师设定的教学情境中来,积极跟上教师的授课程序和思路。课前通过多媒体等的导入就是很好地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如讲charlie chaplin时,通过他主演的电影片段来“先声夺人”,这样学生就会得到多方面感官的刺激,就会期待课文内容的学习。当然,在后续的教学中,让学生继续保持注意力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否则就是虎头蛇尾了。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更不能为了学生能回答而设置过于简单或无关的问题。好的课堂教学行为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对要提问的问题做出取舍,尽量多设计一些参考性问题(reference questions),少一些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s)。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围绕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并掌握知识点。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有助于语言技能的形成。通过提问促进技能的形成,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用性问题,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提高其应用能力。因此,课堂上问题设置就要考虑到提高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应用上,比如设置造句练习来巩固已学的句式,短语等。重复是获得任何一项技能最有效的方法,想想我们小时候学骑自行车、学游泳,就都明白了。正常造句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变化句型,或找同义短语替换等,还可以开展一些小竞赛来促进学生的表现欲。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希望我们问出的问题有回应,但我们更希望学生能够在不需要教师启发的情况下就可以独立解答,发展自己思维,并形成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把问题的难度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在当前大学英语大班授课的情况下,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线上,有时甚至相差很远。但是,由于绝大多数题目都要通过英文来发问和回答,因此,教师不仅要对问题的选择和表达作好准备,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也要有充分的估计,事先尽量想好对策,以免出现影响课堂教学的局面。这对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提出了挑战,因为教师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比如在《新视野》教材第一册中unit 4部分为《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如果直接进行提问,学生可能会觉得问题有难度,涉及的方面也不少。但是如果我们把问题拆解开来,如:is a good impression important? when you notice a person, you will look at his/her what? is clean hair vital? ... 然后,再让学生把上述问题的答案综合起来,给出我们期望的答案。要使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通过主动回答和被动回答相结合的形式把答问的对象限制在相应水平的学生上,从而提高提问的质量。 问题排列的顺序也很重要,好的提问顺序能使知识点前后呼应,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但我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所设计的问题本身,而忽视了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顺序关系,有时候甚至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这导致学生抓不到所学重点或者由于问题排列顺序不当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对于所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地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实现问题编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如讲授《新视野》第三册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一课时,鉴于文章较难,我们就可以按照下面的思路来展开: title: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 q1:what are hd principles? answers to q1(para.1-2) q2:what are people’s attitude? answers to q2(para.3-11) q3 what are the detailed principles? answers to q3(para.12-16) q4:what are the results of the principles? answers to q4(para.17-19) 另外,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这被称为等待时间(waiting time )。从作者亲身经历来看,教师一般只给学生一秒或几秒的时间思考,然后就会叫学生回答或者叫另外一个学生回答。实际上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 他需要时间来理解问题和组织答案。一般情况下,发问时应给学生留数秒钟做答案的时间, 但最多不要超过20秒,否则场面就容易尴尬。 总之,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成功的课堂提问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因此, 大学外语教师要充分了解提问的功能,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这门技巧,才会极大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大学教师论文:探讨高校教师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摘要: 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我国21世纪新型体育人才的基本途径。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入手,结合体育教学分析了培养高等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并对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提高 体育文化素养 1 体育文化素养的概念 体育文化素养就是指由人们平时所习得的体育知识、技能,藉此而形成的正确的体育认识、价值观,以及待人处事态度和方式等所构成的复合性整体。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六个方面。 2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是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关键,其包涵如下方面: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第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热爱体育教师工作和热爱教育事业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职业道德。 第二,体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繁重性,决定了体育教师所从事的是一项十分辛苦的脑体综合性劳动。不怕辛苦,不计得失,积极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 第三,高校教师需要具有博学的知识结构是其工作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具有以下特征: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精深的体育学科方面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及心理科学知识。这为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四,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具备以开拓创新竞争向上为鲜明特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及学生文化素养的真实体现。 第五,高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现身精神,还要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运用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教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成为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师。 3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一些思考 3.1 培养高等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适应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和未来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积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这不仅是体育运动能健康有序的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建设人才的道德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体育文化素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相辅相成的整体。体育知识是基础,运动技能和技术是重点,是体育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在体育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动技能和技术,才能做到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3.2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一些思考 第一,在体育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 第二,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体育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从体育历史、现状、未来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让学生了解体育的起源、发展、基础知识,以及体育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革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第三,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体育不仅仅在学校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体育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健康、娱乐的需求,还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人体极限的不可缺少的载体,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勇敢地向困难挑战。 第四,在体育教学中施于广泛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发现学生的个体特质,加以引导,培养兴趣,促其发挥特长,以提高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 第五,在体育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贯穿于有趣的教学形式,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有趣的环境氛围中达到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的目的。 4 结论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 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项技能。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符合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 大学教师论文:浅谈沟通是高校教师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关键 [论文关键词] 沟通 高校教师 大学生 [论文摘要] 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沟通能力,以保证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因为通过沟通能捕捉学生的需求,能取得与学生的双向理解,能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关系已不再是线性的互动关系,而是开放的立体沟通关系。要想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人生,我个人认为,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沟通能力,以保证对学生的教育质量。那么,如何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呢? 一、沟通——从转变教师角色开始 教师要想与学生更好地沟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并建构师生关系。在我国古代社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力量。儒家有着悠久的尊师传统。孟子曾引《尚书》中的话:“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君和师并列起来。荀子也把教师纳入到天地君亲的行列。这些思想被秦汉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并发展为“师道尊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起主导作用,安排得当的讲授是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主要条件”。要求学生必须服从和接受教师的教导。这些传统观念和做法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与老师交流,压抑了师生关系的拓展。 进入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教师的地位由权威者向平等者、由传播者向求知者转变。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一种基于知识而产生的认识关系,更是一种人际交往关系,一种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的对话关系。如果教师仍然高高在上对学生耳提面命、粗暴说教,必然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甚至是抵触、敌对,沟通就无从实现。因此,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沟通角色,与学生建立一种人格平等、互动密切、氛围和谐、亦师亦友的新型关系。惟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二、沟通——信任是前提 怎么才能让学生主动对老师倾吐心中的困惑或疑虑呢?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中说:“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可见,教师要想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信任是前提。那么,教师怎么能够得到学生的信任呢? 首先,教师要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较高的道德素养。 学高身正是树立教师权威、赢得学生信任的根本因素。所谓学高,是指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知识渊博,博古通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高,讲课生动,信息量大,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喜欢听,自然愿意与老师交流;所谓身正,是指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为人正派,处事公正,课内课外言行规范,知行统一,具有敬业精神,乐于向学生提供帮助,学生自然尊敬和信服老师。与此同时,教师的个人风格也影响学生沟通的意愿。开朗、幽默、个人魅力强的老师往往能吸引学生。而那些过于严肃、冷漠,爱摆架子的老师,学生不愿与其沟通。 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学问精湛,品德端正,公正无私,人格高尚,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无声的语言感染和带动学生,进而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亲和力,使学生信服,产生自愿与老师沟通的积极情感。 其次,教师应该热爱,尊敬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获得学生信任的情感基础。获得教师的爱是学生普遍的心理需要。教师的爱一旦注入学生的心田,师生之间情感相通,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依赖感。因此,教师只有关心、热爱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对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 尊重学生就是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学生。不要把学生看作是年幼无知的人而以家长式的作风粗暴地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权威。要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还应该真诚地对待学生。对于师生沟通,教师往往将着眼点立足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而自己的内心世界则无需与学生分享,造成沟通的不平等。因此,教师要放弃教师的权威地位和角色面具,主动将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所思所想、经历经验、情绪感受、观点态度等适时适度地、自然真实地与学生分享,让学生看到具有人格魅力的鲜活的教师,从而达到双方真正的心灵互动和平等沟通。 总之,具有人格魅力、尊重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思想的启迪者、人生的引路人,成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有共同语言、无话不讲的可信赖的朋友。这样,学生才会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求得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也能找到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从而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三、沟通——理解是基础 教师要想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必须理解学生,必须进行换位思考。 这意味着教师要抛弃对学生的偏见与主观判断,站在学生的立场,将心比心。教师应尽可能地接触学生并且了解学生的兴趣热点,多渠道的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弥合师生之间的由于年龄、阅历、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异所造成的代沟,增进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理解,力求达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同时,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宽容学生,真诚的赞美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提升他们自信的程度。而对于学生在行为上的错误,教师应理解、帮助他们,而不要挖苦打击。这样一来,师生的关系将得到质的飞跃,沟通将会更融洽。 四、沟通——方法是关键 教师要更好地与学生沟通,还应具备一定的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首先,教师要善于倾听。沟通要善于耐心的聆听对方,了解他们心中的感受。倾听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基本方法。也在沟通中认识了解学生的第一步。倾听学生的表达等于尊敬他、欣赏他,给他信心和勇气。倾听还能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减少师生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从而更好的沟通。 其次,教师应该创造沟通的渠道。例如,面对面的交谈,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短信,qq或msn聊天,等等。教师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沟通特点,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建立有效的沟通方法。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人生的导航员,在审视学生的同时,也要审视自己,实现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这一切的关键就是沟通。只有跟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捕捉学生的需求,才能取得与学生的双向理解,才能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最终正确地引导学生走向人生的彼岸。 大学教师论文:试论大学音乐教师素质的提高 论文摘要:大学教师特别是音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授课方法的研究和专业知识的积累,不太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文章指出,道德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等,是大学教师在教学能力之外应注重发展的方面,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论文关键词:大学 音乐教师 综合素质 提高 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已走向深入,中小学教师素质也逐步提高。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生源素质要求提高了,大学音乐教师的素质更应该大大地提高,否则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有的教师认为,上好专业课就行了,教育是教育管理系的任务,与自己无关,其他方面根本不去研究,这是不应该的。先抛开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不论,就培养大学生来讲,教师素质不高,不仅会误人子弟,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可能将学生引入歧途。从许多地方来看,在大学音乐教师中,教师“缺腿”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教师专业技术很扎实,理论素质和文化基础却较差。音乐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只有遵循教学规律,依据教学原则,恰当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及各种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传授演奏或演唱技能、技巧。提高大学音乐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师以下几方面的综合素质。 一、道德素质的提高 在古籍中,“道”指道路、道理,是实物运动变化的发展规律;“德”指正直善美的心性,修养内得于己、外施于人。现在的道德,指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依据社会舆论和习俗及人的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德高为范,教师这个光荣称号总是和高尚的品德联系在一起的。有道是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优秀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优秀教师的教育、指引和帮助。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应按照教师的道德规范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改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觉抵制不良之风的侵蚀。18世纪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我不能不反复地指出,为了做孩子的老师,你自己就要严格地管束你自己。”大学音乐教师需要以身作则,这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需要。 二、思想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思想素质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本条件。大学音乐教师必须端正思想,学习马列主义最新中国化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逐步提高政治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人民教育家徐特立说:“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因此,学师范,做人民教师的人,他的思想品质的好坏,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一名大学音乐教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思想素质。教师要想培养出专业技术演奏、演唱水平高,思想品德优秀的学生,首先自己就应是全面的人才。因此,教师平时在刻苦练习专业基本功的同时,应该努力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以适应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的需要。 三、文化素质的提高 音乐教师往往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一些教师毕业于音乐学院,入学前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偏低,在校时对文化课的学习也不够重视。基于这种现状,大学音乐教师更应该继续学习,提高文化素质。虽然作为音乐教师涉及文化基础知识的地方不多,也不是直接的,但有时对教学的影响确实很大,要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必须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作为基础。应在如下几方面提高: 1.口头语言。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也是课堂的调控者和导演者,更是一堂课的灵魂。上课首先涉及的就是说话,教师的语词不丰富,语调句式变化不大,听起来单调乏味,很难唤起学生的愉悦情绪。教师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最主要、最经常和最难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用词准确、规范,符合逻辑性和科学性,是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语言的艺术,讲究语调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要学会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方式,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才能更有利于传授音乐技能技巧。 2.普通话。一些教师存在着平翘舌不分的毛病,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到学生。应该在引起注意的同时加强学习更正。吐字、语调是否与所教内容相适应,特别是声乐教师更应该注意歌词中每个字的发音。 3.板书。板书的字迹要工整流畅,好的板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音乐专业课教师的板书不多,但更需要设计得好、写得好。 4.综合知识。乐理课中的和弦讲授、器乐演奏中的配器课,都能显现出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高低。 四、专业素质的提高 大学音乐专业教学,是一门复杂的劳动,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厚实、牢固、扎实的专业功底是搞好专业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水平高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储备,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专业教师应对所教学科的专业、业务知识熟悉精通,唯有这样,才能使课程开展得轻松自如。作为大学音乐教师,自身的专业基本功必须过硬。因为大学音乐教师授课的主要方式是演示、示范,将唱法、拉法、弹奏法、吹法演示给学生看,使学生掌握要领。这一点,笔者体会颇深。在和中央音乐学院二胡演奏家于红梅老师学习期间,亲眼目睹了她拉二胡的力度以及快弓的干净利落,受益匪浅。专业素质的提高是大学音乐教师的命脉,有的教师因为工作忙,忽略了自身的专业基本功训练。“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教师必须掌握深厚坚实的专业知识,对自己所教的音乐专业有较深的造诣。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拥有一缸水、源源不断的长流水。 总之,大学音乐教师的素质必须尽快提高,教师要以雷锋的“钉子”精神挤时间学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要养成刻苦学习的好习惯,在教好声乐或器乐专业课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针对实际工作的需要,找出自身不足之处,不断地充电,要有锐意进取和永不满足的态度,从而为祖国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大学教师论文:浅析大学教师教学风格刍议 关键词:大学教师 教学风格 培养 摘要:教师教学风格不仅体现了教师个人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独特性与规律性的统一、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统一教学规律。重视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大学教育培养目标、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和自我完善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这一重要研究领域中,关于教师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但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而对于大学教师教学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往往仅局限于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和丰富性等方面,而对于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则很少有人关注,研究成果也很少。因此,探讨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无论对于教学实践还是教学理论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于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般理解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于教学风格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可谓见仁见智,异彩纷呈。 (一)对教师教学风格定义的分析 虽然关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定义纷繁复杂,众说纷纭,但相关定义的论述无不出自以下三个角度。 1.行为艺术性视角 这是将教师的教学风格看成一种高超的具有艺术性的个人行为。例如,“课堂教学的风格就是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体现出的独特的艺术特色……是他的思想境界、审美理想、艺术修养、性格特点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体现”。还有人认为,“教学风格就是教学艺术家所特有的、在教学活动中重复出现的一种 ‘韵味’、‘格调’、‘风貌’表现形式”。 2.教学独特性视角 这是将教师的教学风格看成教师个体对于教学各个要素的独特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个人独特的教学风貌。例如,教学风格“是教师有意无意地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反复实践而最终形成的一种独具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 “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 3.心理个性化视角 这是从个性心理的角度讨论教师的教学风格,它强调教学风格与教师个性心理之间的关系。例如,教学风格就是“在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是“教师的能力和性格多样性的反映”。还有人认为,“就教师个人而言,当他的教学是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符合规律性和个性时,就会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教学风格”。 从以上观点来看,虽然各自探讨的角度不同,表述也存在颇多差异,但这些理论视角对于我们观察和研究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均具有启发作用。 二、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独特性是教师教学风格的本质特征。教学风格首先必然体现为一种教学特色。教师独特的社会经历、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育理念必然反映在其具体的教学行为上,从而形成并影响其教学风格。大学教师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其丰富的学习经历、独到的社会观察视角、独特的学术空间等构成了大学教师独特的个性,同时,他们也是自己专业学术领域的研究者,对教育和教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展示自己的学术个性。当然,大学教师在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展示学术个性的同时,出于个人的自觉性和专业精神的使然,教师也必然会自觉地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因而,其教学风格也必然符合一般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体现为独特性和规律胜的统一。 2.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艺术性是对教学过程的要求,科学性是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风格应具有艺术性已成为大家的一种共识,因为高超的教学艺术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陶醉其中。就大学课堂而言,不管是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调节,还是对讲授内容的选择和取舍,大学教师比中小学教师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因而,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更多地体现出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3.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统一是所有教师教学风格都应具备的特征。一般而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教学风格一旦形成,一般会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表现出这种独特的个性特征。“由于个体的心理品质,包括认知风格、个性品质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基于这些心理品质形成的教学风格也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教学风格又是发展变化的”。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和对事业的追求,真正具有高超教学风格的教师是不会浅尝辄止的,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也是教学风格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 (一)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教学是社会完成人类知识文化传递和继承的中间环节,对于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成长和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术界不仅要关注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而且应把研究和关注的领域集中在大学教师身上。而事实上,人们对大学教师的自我发展关注却很少,尤其是对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深层思考更少,再加之大学教师自身对教学风格不够重视,结果导致了大学教师的教学缺乏独特的个性和风格。1998年,北京市有关部门曾组织60位专家对北京市48所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在实际听课1997节后,专家们对这48所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基本评价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普遍比较认真”,“但教学水平高的又较少,大多数人只做到了把课程的基本内容讲清楚或基本讲清楚” “在讲解中,能做到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素质培养的较少”“总的来说,高质量的优秀课比例不大,很多教师不懂得教学设计,更不懂教学最优化设计,缺乏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其内容、手段和方法都未达到最优化”调查得出的结论是:部分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性还不如中小学教师。现在的大学其教学质量与十几年前比不是在提高而是在下降。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不仅要研究大学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要关注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大学教师的自我完善和个人专业发展既是他们的一种权利又是一种义务。正如教学风格问题研究的权威人物李如密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大学阶段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和年龄特征等直接制约着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特点的形成。特别是随着大学生经验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发展,其抽象理论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这些都要求大学教师注意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教学风格。他还明确指出,如果“像教中小学生那样教大学生是不会取得成功的”。然而,在如何规划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内容、评价其发展水平等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却不尽相同。很多大学教师囿于自我认知,往往只注重学历层次的提高、技术职称的晋升、科研水平的提升,却对其最基本的职责—教学行为不甚关注。而实际上,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不仅应具有较高的学历、广博的专业科学知识,而且还应该具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并将其与人格、学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独具个性魅力又具稳定性的教学风格。因此,成为教育家或某一教育领域的专家应该是每个大学教师的自觉追求。 三、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培养 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个人自我完善的内驱力和环境约束的外驱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应从关注教师个人的自我努力和营造良好的学校内外部环境以及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等方面人手。 (一)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和完善的必然结果 1.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基石。相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而言,大学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一定的深度,其中既有定论的科学知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各种学术流派的学术观点,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前沿问题,对于这些并非一般性知识的教学和研讨,需要大学教师具备高深的专业知识,再加之大学的教学内容不是笼统的知识,而是分门别类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必须对生活世界、常识世界和经验世界的解读具有一定的反思性、革命性、否定性与批判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大学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成长和发展。所以,大学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完全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他们必须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不仅如此,大学教师还必须学会对高深专业知识的选择、应用和创新。可以说,如果没有教师自身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作基石,教学风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构成教学风格的另一个基石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高校教师应该像中小学教师那样系统地学习有关教育科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掌握广博的教学专业知识。虽然目前我国在教育实践中很少安排大学教师在职前、职中开展系统的学习,但是,对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应该成为大学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 2.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娴熟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催生剂”。大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设计教学的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课堂教学机智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艺术之花”。一般而言,教师的专业能力越强,教学技巧的独特性就越明显,教学艺术的感染力就越强,个人教学风格的特征就越突出。当然,教师对于各种教学能力的运用,与其自身拥有的教育理念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教师无论是感情和精力的主观投人,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理性选择,都要受其教育理念的支配,所以,从根本上看,教学风格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和教学艺术外显化的体现。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指导,那么教师高超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学教师除了要学习具体的教育教学技巧和知识外,还应关注和学习那些具有引领作用的、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有效的大学课堂应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支配下,教师娴熟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技巧的舞台。 3.教师的人格、个性与其教学行为相协调的统一是教师教学风格真正形成的标志。教学风格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的主观世界和教学要求这一客观世界的协调统一。如前所述,教学风格是教师思想境界、审美理想、艺术修养、性格特点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体现。教学风格归纳起来就是教师志趣、能力、价值观念、个性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所以,教师在自我成长以及锤炼教学风格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的自觉性,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要对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兴趣和爱好等人格特征以及生理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努力找到与自身人格形象、个性发展特征相吻合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丰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二)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从教育政策的角度引导学校管理部门和大学教师关注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的创造。学校要切实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有利于教师教学风格创造的外部环境。在评价标准上,不仅要注重学校的环境设施、资金投入、科研力量等方面,而且还应重视学校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和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另一方面,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要鼓励大学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实践中去,既要改变大学在内部管理上过分重视行政权力的官本位现象,也要努力改变当前我国对大学教师只强调科研成果、论文数量和质量等片面的评价机制。此外,在对大学教师进行管理时,要反复强调教师教学风格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对于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同时,学校的管理部门还应考虑大学各个专业的特殊性,打破当前整齐划一的教师教学评价标准,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特点,结合专业特长,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此外,学校还要在评优、评先、奖金、津贴等物资鼓励上,真正体现对教学质量、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视程度。 总之,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无论对子学校还是教师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它既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又需要外部环境的促成,更有赖于大学教师的自我觉醒和努力。 大学教师论文:浅论大学英语教师发展问题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 继续教育 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机制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大学英语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而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凸显了完善现有教师教育体系的紧迫性。本文根据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的现状.指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必要性,具体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多种途径。 一、引言 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诸多期待和挑战.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应该引起教育教学界管理者、研究者和教师本人等各方面的更多关注和思考。 我国目前有近6万名大学英语教师,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这一系列工程的操作主体和英语教学改革的先锋,但他们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科研薄弱、理论素养不足等问题。相关大学英语教师素质调查表明。相当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智能、经验和教学态度上都需发展或成长。…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主要由中青年教师,特别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担任。这些低教龄和低年龄的教师只是具备了英语学科的知识,其教育专业知识(教学技术)还远未成熟。束定芳在《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中指出,师资状况调查表明目前许多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理论培训,教学缺乏理论研究的支持。 由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于2002年初对全国48所院校900多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教师有很强的意愿来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但对于应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却比较迷茫。l3这种状况将根本上阻碍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推进.因而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素质将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二、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途径 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大学英语教学硬件环境可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有效的改善,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却是缓慢的、隐性的、循序渐进的,但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是至关重要的,是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前提和有力措施.可强有力地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必须改革和发展教师教育,推进我国教师的发展进程。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在职研修等通盘考虑,总体设计。目前,教师教育已建立起包括教师的职前专业准备、人职专业辅导、在职专业提高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英语教师教育不应试图一步到位,一次性地培养出专业成熟的教师,而应扩大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与教师继续教育相挂钩。是终身持续的过程。本文将着重讨论大学英语教师如何通过继续教育自我发展。 大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是传统意义的学历培训和简单的知识更新,而是指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是教师能力水平、知识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由旧到新的发展过程,是教师作为主体的人的一般发展到作为职业人的专业化发展。它不仅包括教师个体生活中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情感的发展,还涉及教师工作环境中的学校组织文化和结构。教师的发展需要集体和教师个体的共同努力。 由于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原因.如教学任务繁重或自我缺乏科研意识等。不少大学英语教师对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投入不多.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不关心.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相脱节。因而,要通过继续教育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首先要强化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意识,加大科研投入。除去教学这一教师最重要的本职工作,科研同样是教师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它能反映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受学科内容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所制约的.教学实践就是对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的合理运用.教师的专业程度就是凭借这些专业知识、原理、技术的熟练程度来保障的。因此。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应侧重于教学内容再处理、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教学课程调控、课堂管理、突发事件处理、师生互动中的技艺的追求。在继续教育中具体体现为要着重提高以下专业能力:(1)认知能力:包括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和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2)教学反思能力:主要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整体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3)设计创意能力:主要包括英语课程的构思和设计、教学的构思.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的调整,教学材料的编制、组织、调整和使用等。(4)执行能力:包括实施课程计划和整体教学计划、实施具体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课程计划、整体教学计划和具体教学计划的一致性,教学过程的随机处理策略等。(5)观察能力:包括课堂现场观察,学生群体行为观察,学生个体行为观察、心理观察,观察信息的有效收集和分析等。(6)话语能力:主要包括询问方法、交谈方法、领悟技术、有效表达技术、母语和英语的使用策略、学生话语失误策略处理、课堂交际英语的系统掌握等。(7)互动能力:主要包括师生间的互动模式的养成、互动模式的转换和变化、真实交际中的互动技术等。(8)群体控制能力:主要包括班集体的建构、课堂的管理技术、课堂活动类型的运用、课堂活动类型的转换、群体学习行为的养成、教师对教学群体的领导方式等。(9)表现和操作能力:主要包括运用电脑进行教学的技能、形体技能、课堂表演技能、课堂造型技能、使用各种教学工具的技能等。(10)研究能力:主要包括设计并实施教学研究方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设计研究程序、撰写研究报告等。 教学研究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新的教育思想、课程要求、模式等新事物的出现要求教师不仅要更新知识结构.不断调适情感与技能,而且要具备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科研根据我国英语教学的改革形势,大学英语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研究课题,如变化研究、行为研究、角色研究、关系研究等。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的途径也很多:(1)由大学英语教研室组织申报校级或省级课题,教研室全体成员参与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活动,共同探讨、合作研究、积极总结、互相借鉴,总体推进改革步伐。(2)以培训、观摩和研讨等形式,相互学习、资源共享、经验共享、共同提高,积极开展教研活动。(3)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对各种教学行为、教学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案例实证研究,通过教学实验得出第一手资料,经过分析、总结,写成学术论文或实验报告。以目前流行的“反思教学”为例,“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与由此带来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基于教学实践的自我意识、自我检察和自我评估的能力。行动研究着重教师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和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教学中加以实践[7]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写出科研论文,提升科研能力。(4)当然还可以借鉴国外教师教育的理念,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实践:借鉴国外教师教育的培训内容: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交际技能、应变决策等;借鉴国外教师教育形式,开展行动研究。沟通理论与实践,强化专业能力。 三、结语 完善的教师教育机制的建立需要时间的积累。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无论在研究方向还是在培训方法上都有很多不足之处。对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是请专家作报告或讲座,培训内容着重于语言学理论,而这些理论往往是机械的、固定的,缺乏灵活性,不能与时俱进,也没有与具体的课堂应用研究相挂钩,无法对教师如何教语言提供实用可行的技术指导。 教师教育的完善既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大学英语教师的自身努力受个人的时间、精力、经济、资源的局限,毕竟是有限的,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更需要管理层或学校在政策、资金、资源方面的支持,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借鉴国外外语教师发展的研究成果和培训体系,对国内教师教育形式进行创新.使之教学相长、教研相依.确实地推动课堂的教学研究和应用研究,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大学教师论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总体形势出发,探讨了教师角色的含义,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理论基础和必然性,从而引出对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方向和相关问题的思考。本文认为,解决这一困境的根本在于大学英语教师自身意识的转变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这种转变还需要高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师;角色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大学英语教学在我国高校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既懂得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外语的优秀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更显迫切,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鉴于此,在国家教育部的关怀和指导下,新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于2004年1月出台了,也由此拉开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序幕。 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举措 1.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 为了彻底改变现阶段大学英语的现状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提出了全新的改革举措,指明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措施。与以前的《大纲》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强调改变理念、提升能力和改变教学模式;强调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要求》中明确规定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和目标,不仅强调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而且强调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1.2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的改变是这次教学改革的核心。《要求》指出:“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又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换言之,这里教学模式的转变就是指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注重传授知识转向注重培养能力;由注重教学目标为主转向注重学习过程为主。 《要求》在关于教学模式部分阐释道:“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明确指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种模式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备正确的角色定位以及配合不同的活动转换其角色,并正确地扮演好不同的角色。但是随着这种模式的推行,有很多的问题随之涌现,特别是有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价值和前景产生了怀疑。而且伴随着自主学习在多所大学的推广,英语教师的作用似乎削弱了很多,产生了“无用论”这样的观点。所以对新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探讨有必要继续深入。 2教师角色的含义 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行动者,要扮演多重角色,教师在教师角色的指导下所表现出的行为就是教师的角色行为。 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过程中要着重强调“e”的含义。“e”有着以下含义:首先,“e”代表着电子和信息,这里是指能够掌握先进的电子和信息技术,充分适应网络和多媒体时代需求,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和能力的教师。其次,“e”也代表“english”,因为本文的着重点落在大学英语教师生新教学模式下的思考。同时,“e”意味着“educator”,教师不应该将自己只定位为“teacher”,而应该更注意身为教育者的定位。 3社会建构主义——教师角色转变的理论支点 社会建构主义是英国语言学家marion william与robert l. burden在分析和综合了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社会互动论之后提出来的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将自身的经验带进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把现有的经验、知识和信息相结合和平衡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作为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也就是说,学生是积极地建构语言输入和任务的个人,教师在学生的建构过程中的任务就是帮助和促进这种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个人经验,但是也忽视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社会环境的作用。 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类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时才发生。人本主义强调的是学习中的情感因素而不是认知因素。 社会互动论强调,儿童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和发展贯穿于他与他人的交往之中,强调教师、学生、任务和社会环境间的互动。 综合以上理论的观点,marion william与robert l. burden于2001年提出了社会建构主义的 理论。他们认为,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有4个相互影响的因素: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这4个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着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反映自己教学观点的任务;学生个体选择相对于自己而言有意义的方式并对任务进行理解;任务就是教师和学生的连接界面。而作为学习发生场合的环境,包括情感、物理环境、学校环境,甚至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影响着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四个因素之间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其它因素,都会打破它们之间的平衡。 从marion william与robert l. burden的理论中可以看出,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4个因素相互影响形成的一个动态平衡。单纯的语言教学并不是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和策略,从而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4教师角色的转变方向 综合各种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网络和多媒体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质上就是在特设的环境中,以丰富的网络资源作为教学和师生交流的基础,以网络作为教学平台和师生媒介,由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调整既定目标。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以培养现代大学生适合社会需要的英语素质为目标的英语语言教学过程。此次大学英语改革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实现传统教师角色的转变。笔者认为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4.1信息资源的收集、分析和提供者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一直遵循“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原则。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成为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许多教师往往只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可进行教学;在传统英语课堂上,教师讲解词义,学生却忙着在电子词典里查单词,或忙着解释更详细、例句更多的各类参考书。另一方面,由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是以强大的网络资源作为后盾,学生可接触大量的信息资源,但他们却显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如何利用。因此,教师的职能应发生相应的变化,不应只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教师要广泛地收集各种分散的学习资源、学习信息,把这些资源和信息加以分析和处理,然后以多媒体和网络的形式有选择性地提供给学生。 4.2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知识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教师的讲解占去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学生则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实际上,学生才应是学习的主体,缺少了学生的“学”,外语学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科德曾经说过: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该违背自然过程,而应该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生,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应只是单纯传递知识,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为了使学习者能够积极探究知识而进行有效帮助,帮助学习者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4.3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教学模式下,对于给定的学科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教师应把握对应于各种学习课题的学习途径、学习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计划和协调。教师要教给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要善于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整个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的语言活动为中心,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积极思维、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有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4.4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者和开发者 新的教学模式是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应用为主的个性化和主动的教学模式,教师除了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有用的媒体外,还必须担当起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者和开发者的角色。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管理主要是控制和调节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而在新的模式下,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多媒体技术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做好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工作,还要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课件,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学习环境。 4.5学生学习的评价者 信息时代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评价。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和参加考试外,还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应具有综合评价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整理学习者的各种数据,按照整理的结果,重点评价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还应确定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项目,结合收集的数据,直接提问学习者,从学习者的答案和评价的数据中进行评价。 4.6终身学习者和教学研究者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迫切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规律,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还必须身负终身学习者和教学研究者的角色。一方面,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终身学习者。首先,教师应继续打好扎实的基础。对以英语为工具的大学英语教师而言,较高的英语水平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因特网阅读原版的英语书籍、报刊杂志;可以通过撰写论文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还可以通过考研、考博、在职攻读研究生课程、派出进修等来获得重新学习的机会。其次,教师应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不断地学习各种最新的教育理论,保证自己职业能力的适应性。第三,教师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新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已成为英语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大学英语教师要强化自己的科研意识,把教学研究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部分,充分认识到教学研究对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性。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自己所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就会更自觉地去思考教育教学理论,对新问题会更敏感,更有创见。 5存在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尽快转变角色。然而,外语教师要完成角色的转换仅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有待加强。首先,要帮助大学英语教师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帮助他们学会使用常用的多媒体手段和基本的网页编辑技能。其次,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活”的外语,这对教师的外语语言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应当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帮助教师更新语言知识和教学理论。 6结束语 笔者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总体形势入手,以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建构主义为基础,探讨了在以网络和多媒体为基础的新交互式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必然性和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在大学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下,一些教师对自身角色或价值的困惑和迷茫来源于对突如其来的教学模式转变的不适应,从而产生不知所措,自我贬低的情绪。在网络和多媒体时代,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了新的特征,大学英语教师也必将走出僵化的角色继而适应教学模式的发展,扮演新的角色,成为具备良好素质的现代大学英语教师,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已成为时展的必然。 大学教师论文:浅析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形成的三个途径 论文关键词:教师自主性 教学对话 反思 英语教师教育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自主的英语学习者,培养自主的英语学习者离不开英语教师的自主性。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可以通过教学对话、反思和英语教师教育三个途径形成。 英语教学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大学英语(包括公共英语和英语专业)教学的研究在经历了学习者因素诸多探讨(包括学习者自主)之后开始了对教师课堂作用的研究。如果说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自主的英语学习者,那么大学英语教师(包括公共英语教师和英语专业教师)的自主性就成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关键因素。 教师自主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行使专业处理权,提高教学效能和追求专业发展的倾向,包括自主职业行为和自主职业发展。 1教师自主与学习者自主的关系 二语教育研究中,教师自主性被视为一种促进学习者自主性发展的教师专业特质和能力(professional attribute),涉及到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发展英语学习自主性的种种能力和态度,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也就是说,学生要依靠教师提高英语学习的自主意识,获得教师对他们在英语学习的具体计划、实施和评估方面的指导,还要依赖教师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同时,教师自主的发展也离不开学习者自主。英语教师需要与学生成为合作伙伴,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计划、实施和评估方面,与学生展开协商,在协商过程中拓展能力和责任感,提高教学自主程度。 2.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形成的三个途径 鉴于英语学习者自主和英语教师自主之间的互动关系,所以发展大学生英语学习自主能力应该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长期目标。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者们更加关注英语教师的哪些专业特质有利于发展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英语教师的作用被明确置于“教师自主性”的框架下进行讨论。基于上述讨论,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的形成途径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条:(1)教学对话(2)反思性实践;(3)英语教师教育。 2. 1教学对话 crabbe(1995)指出,促进学习者自主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每时每刻的课堂实践”是否真正鼓励学生决策,即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实施和自我评估。与crabbe一样,little (1995)认为发展英语学习者自主性的决定因素是“教学对话的本质”,即师生如何通过交流互动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根据英语学习的本质—英语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有效的“教学对话’能促进学生发展英语学习的自主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课程教与学的计划、实施和评估方面与学生进行具体的协商以培养学生对具体课程学习内容的责任感和自主意识,指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做自我计划、自我实施和自我评估,并对学生的学习实施过程进行密切的监督和介人。随着师生“对话”的持续和深人,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主能力就能得以培养、发展并不断提高。在这种环境下,教师通过不断的师生协商和协作,最大限度地把握和利用课堂的自主空间,从而提高教学自主的程度。 以英语写作课为例,倡导自主的教师与学生协商,就某一单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达成一致意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全班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的方式,如学习某种写作手法和范文,互评作文,课堂即席写作等活动,完成该单元学习任务。教师在其中起着引导、组织、协助和总结的作用,学生自主体验英语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的建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学生逐渐学会了对英语写作学习的具体计划、实施和评估,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构建起来。学生学会了具体学习内容的计划、实施和评估的初步能力之后,教师利用未学单元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训练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实践,以强化并评估学生的自我计划、实施和评估的能力。教师自始至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中起着导师(facilitator )、顾问(counsellor)和资源(resource)的角色,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着自身自主的程度。 2. 2反思性实践 因为每一个语言课堂都是动态和变化的个例,而且每一个英语教师都是孤立的工作者,所以,自主的英语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监控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反思自己在促进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重视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英语教师把学生看作探索型伙伴,平等地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任务中,鼓励并协助他们自主地完成英语学习的建构过程。这样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就是英语教师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在学生的反馈中不断地审视和修正自己的教学理念的结果。 教师的反思一般是通过写教学日志、回看课堂录像或听课堂录音、与同事交流、行动研究等手段进行。以英语写作课为例,结合stanley提出的教师反思的五个步骤做一个详细说明: (1)回顾; (2)记住教学过程和某些重要细节,如某种写作手法的学习和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使用; (3)思考所用的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交际理论)和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或全班集体学习)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作用(包括学生课堂反应、反馈和自我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是否得以提高; (4)用不同的理论框架(翻译法或ppp理念)重新建构写作教学过程,思考其可能产生的结果,如师生会不会回到传统的课堂教与学的模式和结果: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能否真正学会自主计划、实施和评估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传统教学理念下的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否与学生自主模式下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差异? (5)根据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分析结果决定下一个教学过程所要采取的措施。如果已采用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英语写作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当时机成熟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这种理论和方法框架下,采取力度更大、更多的措施推进学生自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如组织任务难度更大的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指导学生对各单元写作模式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训练学生对阶段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估等。 教师的反思流程如下: 研究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理论——形成个人理论观察、研究课鸳参——获取教学实践资料和数据——反思一行动研究一形成新的个人理念——实施新的课堂实践——新一轮反思 反思使英语教师把外语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实践直接联系起来,推动教师思考自己的教学理论、课堂角色和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教学自主性的要求,又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英语学习自主能力的发展,这对教师自主和学生自主的形成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2. 3英语教师教育 教学对话和反思性实践是在职英语教师实现自主性的两种主要途径,而英语教师教育则是培养职前英语教师自主性的最佳方式。 little认为真正成功的语言教师总是自主的,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教学有强烈的责任感,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分析,最大限度地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和认知。从这个角度看,英语教师自主对等于英语学习者自主,主要区别在于责任和控制的对象:英语学习者自主涉及对英语学习的责任和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英语教师自主则涉及对英语教学的责任和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因此英语教师自主性的形成可以通过类似于发展英语学习者自主性的教育手段来获得。这就是英语教师教育。师范大学里的英语教师教育课程,包括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应该把未来英语教师自主性的培养当做一个目标,未来英语教师需要通过教师教育过程增强自主能力,从而能够以有利于学生的方式行使专业处理权。little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如果语言教师本身的教育经历是鼓励自主的,那么成为教师后,他们在发展学生语言学习的自主性方面就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目前,师范大学里的英语教师教育大纲和课程体系还没有把未来英语教师的自主性作为一个具体的培养目标,师范生培养的重点还是比较传统的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这对于未来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从改革现有师范大学里的英语教师教育大纲和课程体系人手,把未来英语教师自主性的培养和形成作为一个具体目标,列人到英语教师教育大纲里。在课程体系和具体课程设置方面,增加英语教师自主性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系列课程。在大的教学原则上,通过协商诸如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习任务和评估方法等领域,来达成培训者和未来英语教师之间的共识,培养未来英语教师的自主性意识。在具体课程教学方法上,训练未来英语教师对所学内容做自我计划、自我实施和自我评估,进而训练他们学会对未来的教学做自我计划、实施和评估,逐步形成自主教学的意识和能力。要特别突出对未来英语教师反思能力的培训,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提高其自主意识和能力。对该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未来英语教师自主教学和自主发展能力要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做出综合评价,以检验该课程体系的有效性,并根据未来基础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做出调整。 3结论 通过对教师自主的定义、教师自主与学习者自主的关系、大学英语教师实现自主性的三个途径的探讨,我们意识到大学英语教师自主的研究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诸多方面,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开展,它为英语教师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大学教师论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口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口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前后,新、旧教学模式的对比,对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定位。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口语课堂教学 教师角色 1 引言 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04年1号文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要求(试行)》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显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的课程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并将听说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被作为体现应用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2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前口语课堂教师的角色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上,如果我们将老师比喻为导演,那么课本就是剧本,学生就是演员,被动地听从导演的指挥,严格地按剧本进行听录音——讲解朗读——做口头句型练习——做语段练习等课堂活动。或者是老师找出一个学生喜欢的话题,由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对话题挑选缺乏目的性、系统性,而且未提出任务的完成要求,在学生做各项活动时,老师象征性地在学生中走动。总之,在整个口语教学过程中,口语课成了“英语角”。学生是说了,做了,但说和做都没有方向、目的、反馈。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口语课堂模式中,过分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传输者、传授者、支配者等角色。而学生只是扮演一个被动的听众。这些都严重地妨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 3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口语教师的角色 3.1 教师是口语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作为一名口语教师,首先要对课堂精心设计,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便事先对课堂进行构思、设计,然后引导学生实施教学计划。在课堂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保证他们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口语实践机会。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整个教学安排心中数,在不同的课堂活动中发挥不同的主导作用。在做专题演讲时,教师要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有话右说;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做好示范,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在角色扮演时,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帮助学生选好剧本、安排角色、熟悉台词,还要在出现“冷场”时及时救场。 3.2 教师是口语课堂气氛的营造者。 长期以来,中国语言文化处于一种封闭状态,与外界的交流很少。中国人对英语这种外来语言文化是陌生的,所以人们在讲英语时,有一种谨慎、胆怯和保守的心态。作为一名口语教师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积极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会话环境。比如,在学生结对讨论或小组讨论时,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加,以幽默大方的言行举止使学生充分感受宽松的气氛。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从而给他们发挥自己长处的机会,发音好的学生可以作示范朗读;有幽默感的,让他们讲英语笑话;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安排他们与善表达的同学配对练习。在学生发言时,教师不是有错必纠,或是粗鲁打断,而是对学生的不足予以诱导、帮助。当学生有进步时,更要多加赞许,从而帮助学生克服语言弱势心态和性格弱势心理,进入口语输出最佳状态,使口语教学效果最大化。 3.3 口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地道的语言环境 有的老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错误地理解为只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参加课堂活动,彼此交流就算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了,尽量让学生开口,自己少讲。况且在目前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来帮助学生正音。笔者认为,良好的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也是使用英语顺利沟通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要求老师在课内和余时间通过英语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等方式增加学生英语浸润的时间。 3.4 口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避免中介语的语用错误。 要学好英语必须对英语语言文化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的交往过程中,不至于因为文化的无知而发生语用错误。针对口语中出现的与文化差异有关的中介语问题,老师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或视听媒体来实现:教师可以准备彼此有差异的中外两种语言的节目或短片,让学生观看后进行分析总结;老师在适当的情况下进行补充和点拨。同时,在词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学习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以外,还要对词语的文化含义有所了解。 4 结语 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口语课堂教师角色的重新认识与定位,无疑会对我们今后的口语教学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有助于教师重新探索口语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反应和动态联系。只有所有的教师都明确了自身在课堂内所担任的角色,才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来构建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 大学教师论文:浅谈教师个人魅力对大学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摘 要】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常常讨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综合性人才。我们首先会想到教学方法、教材及配套练习,往往容易忽略教师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模范,也可以称为教师的个人魅力。 【关键词】人格魅力 知识魅力 情感魅力 促进作用 无论你是哪个专业的教师,都应该注重个人的魅力。因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教师利用个人魅力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学生通过喜欢这个老师转而喜欢他/她所教授的学科,最终达到完成教学任务、教书育人的目的。大学外语这门课程是全国高校大一和大二必修的一门基础公共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往往都集中在专业课上,再加上专业学习的压力和任务比较繁重,公共课往往被学生们轻视。所以公共课教师尤其应注重个人魅力的培养,本人作为大学外语教研部的一名老师,就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情感魅力以及仪态仪表、赞美艺术4 个方面阐述教师个人魅力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 一 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其对大学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能吸引人的力量。巴拉诺夫曾这样评价:“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师的人格魅力应具有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平易近人的气度、教学相长的谦虚品格;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人格去塑造另一种人格的事业。教师人格魅力是一个巨大的教育资源,它可以发挥特有的教育功能,正如车尔尼夫斯基所说:“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是在塑造自己的品质。一个好老师,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受益终生的。在今天这个追求金钱、利益的社会里,我们呼吁人心的善良、真诚,渴望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我们教师先成为高尚的人,因为我们的行为会影响我们的学生,影响一代人。 作为高校的大学外语教师,我们应该注重个人的人格魅力,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忘了对学生的品质进行教育,制定的规章制度需要严格执行,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品质问题要即时的、直接的指出来并令其改正。用自己好的品质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 二 教师的知识魅力及其对大学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知识魅力是教师内在知识水平、知识运用能力和教育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魅力是教书育人的坚实基础。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来自于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教师的知识魅力对青年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诱导作用。 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做到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懂得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渊博的知识储备,深厚的基本功底。对学生要观察入微,入木三分。根据学生们的听课、学习情况,对教学做出实时的调整。这样,学生才会在佩服老师的同时认真讲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老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活动,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精彩鲜活,引人入胜。作为老师,不是简单的把书本上语法、词汇从课文开始一直讲到结束,而是有重点、有目的的讲解,老师的课上讲解要有闪光点,要使每堂课都有闪光的地方,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三 教师的情感魅力及其对大学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情感魅力是指教师自身独特的气质、风度、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以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为中心,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执著,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投入,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等方面。教师的情感魅力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直接动力。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哲学家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 教师的情感魅力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或者困难的关注。作为高校的大学外语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让他们在爱的包围下学习、成长。这种关爱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还可以是生活上的关爱。只有爱学生,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才能最好的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 教师的仪态仪表、赞美艺术等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除了人格魅力、知识魅力和情感魅力外,高校英语教师还要重视仪态仪表和赞美学生的艺术。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往往会给人留下第一印象,而且这个印象不会轻易磨灭。高校英语教师的着装一定要给人以清新大方、得体优雅的视觉效果,展现年轻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样会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让他们以饱满的精神参与课堂,也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且英语教师往往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可以在着装上加一些时尚的元素,这样会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因喜欢你的外表而先接受你,然后喜欢你的授课和你的内涵。 同时,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也不应忽视赞美的艺术。正如莎士比亚所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学生尤其如此,当学生得到教师的赞美后,就会加倍努力,创造原来不可能取得的奇迹。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即使是学习最差的学生也有闪光点,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发现他们身上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学生们都会为此奋斗不已。所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赞美学生的进步,但是要注意用词和频率,且不可所有的赞赏都是“very good”,要力求准确。 教育工作者,这个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捍卫人类灵魂的工 程师),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每位教师能够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做到自尊自信,语言充满激情,面带微笑,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才不愧为一名好的老师。 大学教师论文:探析高校教师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论文关键词 高校教师 提高 体育文化素养 论文摘 要 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我国21世纪新型体育人才的基本途径。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入手,结合体育教学分析了培养高等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并对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出几点思考。 1 体育文化素养的概念 体育文化素养就是指由人们平时所习得的体育知识、技能,藉此而形成的正确的体育认识、价值观,以及待人处事态度和方式等所构成的复合性整体。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六个方面。 2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是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关键,其包涵如下方面: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第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热爱体育教师工作和热爱教育事业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职业道德。 第二,体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繁重性,决定了体育教师所从事的是一项十分辛苦的脑体综合性劳动。不怕辛苦,不计得失,积极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 第三,高校教师需要具有博学的知识结构是其工作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具有以下特征: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精深的体育学科方面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及心理科学知识。这为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四,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具备以开拓创新竞争向上为鲜明特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及学生文化素养的真实体现。 第五,高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现身精神,还要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运用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教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成为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师。 3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一些思考 3.1 培养高等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适应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和未来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积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这不仅是体育运动能健康有序的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建设人才的道德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体育文化素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相辅相成的整体。体育知识是基础,运动技能和技术是重点,是体育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在体育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动技能和技术,才能做到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3.2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一些思考 第一,在体育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 第二,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体育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从体育历史、现状、未来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让学生了解体育的起源、发展、基础知识,以及体育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革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第三,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体育不仅仅在学校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体育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健康、娱乐的需求,还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人体极限的不可缺少的载体,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勇敢地向困难挑战。 第四,在体育教学中施于广泛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发现学生的个体特质,加以引导,培养兴趣,促其发挥特长,以提高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 第五,在体育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贯穿于有趣的教学形式,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有趣的环境氛围中达到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的目的。 4 结论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项技能。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符合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
会计继续教育论文:浅析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探析 论文关键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对策 论文摘要: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不仅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也是我国有关会计法规的明文规定。本文借鉴海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经验,分析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现状,提出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会计理论、会计知识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为了适应新形势,会计人员以继续教育的形式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显得十分必要。2006年,财政部颁发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首次明确了会计人员每年接受面授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应少于24小时;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作为会计人员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将各单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列入《会计法》执行情况检查、会计从业资格情况检查的内容。但是,在实践中,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依然存在种种问题,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海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经验 英国: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是职业团体的重要活动在英国,会计师团体纷纷设立了考试制度,职业继续教育亦成为英国会计师职业团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合格的会计师通过法令强制登记的制度被会计师团体领导人视为最有力的保护措施。因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少低水平的会计师,限制从业人数,最重要的是这种办法能最好地保护公众的利益。以欧洲最大的会计行业组织icaew为例,该组织的所有会员,不论其所做工作是否获取收入,均需按规定要求完成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制度没有强制学时要求,而完全靠会员自觉保持自身的高素质和高水平,以具备满足自己角色和责任所需要的知识和专门技术。每年所有的会员均被要求就其当年的继续教育情况做出声明。为保证会员的声明不流于形式,icaew将对会员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要求其提供与声明内容相对应的继续教育学习记录。抽查对象主要集中于知识更新频率较高的“风险人群”,如担任理事会职位的会员、会计公司的合伙人或负责人等。 美国:以把握培训需求推进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美国会计人员职业培训方式分为五种:课堂培训、在岗培训、在线课程、远程教育和自学课程。目前在美国比较普遍的一种做法是:在课前将课程知识部分借助于网络系统传播给学员,课堂教育则主要是学员之间的相互讨论和交流。这种教育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员听”的课堂教学方式。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项目,在美国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学位项目和非学位项目。学位项目主要来自于被政府权威组织或市场所认同的学位;非学位项目通常是指短期培训计划,包括定点培训项目和公开培训项目。定点培训项目来自于公司委托,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取决于所在公司对学员培训的要求;公开培训项目体现了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只有一流的教育机构所提供的一流的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课程,在社会公众中才有可能产生广泛的认同性和号召力。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性化设计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活动香港会计师公会会员的继续教育课程主要由多个专业委员会及个别专业关注小组、参加活动者提出建议,通过需求调查等方式收集会员所需的继续教育信息,然后由秘书处统筹安排各类课程。香港会计师公会的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非常人性化且与实际工作挂钩。培训课程设计、上课时间安排、会员培训通知、培训学时提醒等都做得非常细致,力求使会员可以通过最简单的方式及时接受继续教育。同时,还为有不同兴趣爱好的会员组织各类兴趣小组,以大小班交叉教学辅以交流会、研讨会等方式,为会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和建议,增加会员的学习兴趣,以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 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现状 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不仅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也是我国会计法规的明文规定。目前,人们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认识不足。不少人认为会计人员现有的知识足以承担现有的工作,对于一些新知识、新内容靠会计人员自学也能解决问题,所以会计人员不能主动接受继续教育。除此之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较高的学习成本对部分会计人员形成压力很多民营企业所有者不愿意出资让会计人员带薪参加培训。如果会计人员想接受继续教育,只能自费;民营企业基本不提供培训时间保证,如果会计人员要参加继续教育,只能请假,接受扣工资的处理。所以,对于民营企业会计人员来说,参加继续教育要花费较高的学习成本,这使部分会计人员不愿参加继续教育。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层次单一,涉及面窄一般由省级会计管理部门出台一个指导性文件规范继续教育的内容,各地再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培训课程及内容。由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中明确了24小时的学时,各地每年确定的课程不过二三项,相对处于不同行业、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的参训人员而言,内容显得单一,指导性不强,造成一些培训内容不符合实际需要,给培训组织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另外,会计继续教育中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教育相对来说比较重视,而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培训内容则较少。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国家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包括接受培训和自学两种形式,且两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完成。实践中却很难操作 :(1)自学形式的时间量化很难掌握与判断,缺乏可操作性;(2)继续教育往往采取集中授课的形式,由教师集中讲解,学生缺乏交流沟通,并且常常是几天连续上课,讲课效果和听课效果大受影响。 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不够规范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有些培训机构受经济利益驱使,对培训内容避重就轻,随意降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质量标准,甚至还存在“只收钱盖章,不参加培训”的现象。国家对于承担会计继续教育教学任务的人员条件作了详细规定,但在执行时,多数培训单位为了节约开支,聘请了一些只有中级职称的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不符合继续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此外,有些培训机构只强调教学人员的专业职称或行政级别,忽略了教学经历和经验。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对策及建议 改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理念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对一个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财产安全乃至国家税收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社会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同时也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忠于职守、敬业爱岗、廉洁奉公,能在熟练掌握业务操作能力的基础上掌握新技术、新方法。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 成立会计继续教育管理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负责认可培训机构、定期检查集中培训课程、监察网上课程等工作。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为每位会员制作ic卡。当会计人员参加被认可的集中培训时,可以直接刷卡,专门委员会的电脑主机会自动记录。采用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可以传真、邮寄或进入会计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主页界面进行申报,会员可以随时进入会计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网页进行查询。每年的一定时间,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对参加继续教育学时不足的会计人员进行提醒,并发出书面通知。 创新继续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育方式的选择方面,充分考虑受训人员的学习热情和实用性,也是做好继续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方式分为集中培训、自学、撰写专业论文等方式。集中培训主要是国家财政部认可的培训班或研讨会。自学方式包括阅读指定的行业杂志,以传真或电子邮件方式提交学习心得来完成继续教育;初级资格考试合格或通过中级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部分课程,也可以视同完成当年的继续教育。会计人员可通过撰写专业论文完成继续教育,专业论文指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论文。 不断丰富继续教育内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历教育,在培训内容安排方面,既要考虑把会计专用知识介绍给广大的会计人员,又要适时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宣传诚信的会计理念,做到学以致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应通过需求调查等方式收集会计人员所需继续教育信息,然后统筹安排各类课程。培训内容大致分为职业道德、制度、会计、审计、税务、咨询等。在继续教育内容选择上,还要充分考虑会计的具体工作差异、会计人员层次差异和行业差异,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会计人员应设定不同的继续教育内容,使每位会计人员都能从培训中真正受益。要改进培训方式,实行网络培训。网络培训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发展方向,便于反复学习、异地学习,也可大大节省会计管理机构的费用,其学员信息、学习进度、测试成绩等都可以动态掌握,方便准确。 会计继续教育论文:会计师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初探 摘要: 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的继续教育,是非执业会员保持和提高能力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其特点及现状基础上,从教育机制、培训经费、组织管理三个方面,研究提出改进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 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现状;建议 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的继续教育,是非执业会员保持和提高能力素养的重要途径,历来受到世界各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2010年11月23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中注协)专门印发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暂行办法》(会协[2010]93号),明确提出:“非执业会员通过继续教育而保持和提升持续胜任能力,是保持其会员资格的必要组成部分。”[1]各级注册会计师协会按照该办法要求,组织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了非执业会员的业务能力。但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会计制度的全面规范,现有的培训模式渐渐难以适应新形势、新常态。为此,本文拟从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特点及其继续教育现状入手,研究提出了改进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的现状和特点 注册会计师作为对单位进行独立第三方社会审计的执行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和与之相匹配的职业道德水准。按是否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注册会计师分为执业会员和非执业会员,中注协对两者职业继续教育的管理截然不同。执业会员因为主要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审计案例接触较多,对审计准则、会计准则的把握较准。所以,除中注协规定的每年必备的执业会员封闭学习外,会计师事务所每年会组织额外的学习培训,大型事务所之间还会有技术交流的机会。这些举措,有效保持和提升了执业会员的执业能力,使执业会员的继续教育形成良性循环。非执业会员相对执业会员,是个尴尬的存在。他们有证书,却不“执业”。虽通过严格的考试取得了注册会计师资格,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胜任能力,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在事务所执业,缺少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实践。他们有素质,却无“用处”。他们所从事的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与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相比简单许多;他们具有相对过硬的会计业务素质,却还要在单位通过职称评聘获得认可,常常“英雄无用武之地”。他们有基础,却难“发展”。由于不执业,非执业会员的工资收入也与执业会员相差较大。再加上社会上大部分单位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性质了解不多,注册会计师证书还不如职称证书吃香,也极大地影响了非执业会员的职业积极性。另外,受所在行业局限性的影响,职业视野普遍不开阔,这也是影响他们执业能力的关键因素。一直以来,中注协对非执业会员采取只缴纳年费的宽松管理办法,对他们的职业继续教育不作强制要求。培训往往满足于完成学时,培训的实际效果和质量难以全面保证。“业精于勤荒于嬉”,注册会计师作为含金量比较高的技术行业,是否执业直接影响其执业水平,后续教育管理方式上的差异,又加大了其执业能力上的差距。 二、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及现状 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作为执业会员预备队,要想保持随时能够转为执业会员的能力素质,必须加强继续教育学习。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趋于专业化、复杂化、国际化,机关、企事业单位接受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机会增多,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自我实现的需求出发,绝大多数非执业会员也希望保持和提高自身会计业务水平,使自身始终具备随时转为执业会员的能力和素质。此外,非执业会员的存在,也引起了注师管理部门的关注:执业会员和非执业会员只是单纯的证书区别吗?如何真正有效地发挥非执业会员作为注册会计师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暂行办法》对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的方式、学时等虽然进行了规范,但就目前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的落实情况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1.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的途径主要以互联网在线培训为主,主要开设一些理论课程,如政策法规解读等,学员完成协会认可的网络教育课程学时并通过相应的在线考核即可。这种培训模式的优势在于学员可在供选择的课程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择课。它的弊端主要是理论性、法规性内容多,而实效性不足,许多课程信息更新不及时,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案例分析题涉及较少,师生也无法互动沟通,学员完全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容易产生枯燥感、被动感。学时的设计看似科学,实际上只要打开网络刷时间就可以轻松蒙混过关。课后的考核设计简单,基本上只涉及概念考核和简单的计算应用,与社会上对注册会计师的考核要求相差甚远。 2.重形式,缺实效 在进行网络在线继续教育的同时,注册会计师管理部门鼓励学员通过自学和专业工作等活动达到保持和提升专业胜任能力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这样的继续教育模式要么对个人素质要求较高,要么对学员的时间、能力要求较高。如:公开发表专业著作或论文、讲授专业课程等,对于大多数非执业会员来说是难以实现的。又如:在职或脱产学历教育、通过审计、会计相关资格考试等。以上述方式来推进继续教育,可操作性较难,非执业会员大都难以达到要求,往往容易流于形式。 3.重倡导,少规划 继续教育工作实行属地原则,由会员注册地地方协会全权负责。注协本身是一个民间组织,缺少地方财政资金的支持,对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的改进常心有余而力不足。以上因素导致非执业会员的继续教育总体上处于以倡导为主的层面,而未能真正将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纳入注师的整体培训和继续教育规划之中。这样实际导致了非执业会员培训教育的不良循环,一方面会员花费了金钱,却无法从继续教育中获得足够的知识更新,紧跟上时代潮流的变化;另一方面注协花精力组织了培训,非执业会员的继续教育却未取得实际效果,对会员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意义不大,会员也无法从以后的职业经历中获得提升。此外,继续教育的培训费也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费用基本上公费、自费和单位与个人共同承担三种形式[2]。执业会员每年上千元的培训费一般由会员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非执业会员的培训费则由会员自己解决(目前暂时免费),所在的单位大都不愿承担此项花费。为了减轻非执业会员的经济负担,两者的培训费相差较大,低成本也难以保证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三、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培训的改进建议 非执业会员既然是注册会计师的后备队伍,就应当切实作为预备人员对待和管理。同时,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不仅仅是提高注会队伍整体业务水平,更能有效提高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非执业会员的继续教育抓实抓好: 1.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继续教育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培训机制,有效解决当前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①积极改进网络培训模式。网络培训因其操作简单,学员只需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可以开展学习,已越来越成为非执业会员的主要继续教育方式。但目前的网络课程内容主要是以政策法规讲解为主,学员普遍是上班族,基本上是在电脑上自主学习,缺乏约束性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学员从心理上容易产生孤单感。笔者有过切身体会,一门网络课学时2-4小时,知识点高度浓缩,学员注意力也必须高度集中,否则稍不留神就错过重点讲解。一个知识点有时要重复听几次才能理解透彻,许多知识点缺少实践应用,时间一长又忘记了。为此,必须在网络培训课程设计上下功夫。其一,要适当增加案例讲解比重,让培训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了解政策法规的应用发展及变化,既能加深学员的理解,又能弥补他们在执业见识上的硬伤。其二、要努力探索建立网络互动平台,让学员在线学习的同时,能与网络教育实施方开展互动,形成在线答疑、远程实务指导等具有实践性的互动教育培训模式。②充分利用好各级会计培训机构。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工作,目前主要采取由地方协会委托有资质的培训机构代训模式。笔者所在的省注协委托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代训,学员通过登录其远程教育培训网上自主学习。培训机构代训的优点是专业,所谓专业人办专业事,师资力量雄厚是它们最大的优势。缺点是因距离原因使得教学分离,学习效果只能通过考试分数量化,为了提高培训通过率,考核的要求较低(一般60分及格、三次考试机会)。其实,地方各级都有一些具有会计培训资质的机构,如果从国家层面将各级培训机构的教学场所、师资等适度整合,进而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克服地域因素,充分利用本地区培训机构的优势。如非执业会员建立地方师资库、打造示范课程、定期开展继续教育讲坛,将现场教学与网络培训有机结合。③积极引进事务所代训模式。借鉴医务工作者继续教育由大型或知名医院代训的成功经验[3],鼓励信誉度高、有影响力事务所承担非执业会员的实训业务,让非执业会员直接到会计、审计一线学习实践。正所谓“教学相长”,事务所在承担继续教育培训时,自然会加强对负责培训的师资的管理和培养,这无形中有利于事务所自身能力素质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为了促进事务所代训和非执业会员的学习良性发展,还可对双方从制度机制上予以规范,逐步建立考核指标体系,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赢”。④拓展多样化继续教育方式。当前的网络培训模式,其课程一般是事先录制好的,其信息滞后是难以避免的。例如:“营改增”政策2012年上海试点,2013年全国试行,2014年网络课程才推出详细解读。网络课程的设计主要考虑培训对象的普遍性需求,对于个性化的培训需求则难以满足。而相当一部分非执业会员因工作需要,有增长见识、提升能力的愿望,往往愿意主动花费业余时间和精力投入继续教育并参与有关会计或审计业务实践,但常常苦于没有合适的平台。建议注协在丰富网上培训内容的同时,为有需求的会员提供个性化实训培训的机会,除了让事务所代训外,还可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观摩、交流、见习活动,让有培训需求和能力提升愿望的非执业会员走进企业、走进会计、审计、律师事务所,直接见习、观摩一线执业会员实际操作业务,增长见闻、增加经验。另外,还可以利用微信等现代信息交流平台,建立继续教育微信公众号,让非执业会员通过微信等媒介实现继续教育的交流,及时了解注会行业的发展变化,紧跟新形势的需要。 2.积极解决继续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经费投入是开展继续教育的基础,而经费难保证已成为制约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要想解决培训经费的投入问题,必须转变传统观念,积极引入市场机制。①鼓励引导非执业会员所在单位分担部分培训经费。要鼓励和引导非执业会员所在的单位转变观念,把会员和财会人员两者的继续教育培训同等对待,并有机结合起来,适当的承担一定比例培训费用。2013年8月27日,财政部以财会〔2013〕18号印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中明确了财会人员参加注册会计的继续教育培训的学时可折算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学时。通常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费用由所在单位解决,如果能将注师有关培训与财会人员培训结合,并视同为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注协组织的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学时可以冲抵财政部门组织的财务人员培训,那么单位自然愿意承担相应的培训费。这实际上也间接地节约了单位的费用,单位承担一定金额的培训费也就合乎情理了。②通过非执业会员的学习实践产生效益,冲抵部分培训经费。在引入事务所代训机制后,非执业会员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事务所参加实训,自然要参与有关工作业务。因此,承担实训任务的单位可根据会员承担工作、提供劳动的情况,冲抵或减免有关费用。③非执业会员适当承担培训经费。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式,以及会员个人的培训需求,合理确定会员个人应当承担的培训费,应以不增加经济负担为前提。 3.切实加强对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 非执业会员的继续教育长期以来由注协来负责管理,虽然下发一些文件,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但总体来说是松散型的管理,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加强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①健全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的管理服务体系。注协虽然是非官方,但其为会员提供的行业约束和管理服务却是实实在在的,对于非执业会员的继续教育如果只停在应付的层面,那么势必延续过去松散的状态。为此,应当将非执业会员的继续教育与执业会员的继续教育同等对待、同步考虑,加强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一方面,可以考虑以现有执业会员继续教育管理服务体系为依托加强管理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有影响力的会员和事务所参与管理。②加强对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的规划。从表现上看,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只与非执业会员个人的能力素质相关,但实际上每个非执业会员都在影响甚至左右着其所在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毋庸置疑,非执业会员的能力素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我国广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各级注会管理部门应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层面,充分认识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将非执业会员纳入国家人才培训规划、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整体规划,使之朝着科学有序规范的方向健康发展。③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充分借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探索非执业会员能力素质培养的规律,积极建立符合非执业会员特点的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让非执业会员继续教育的成果有确切的量化考核指标,完善考核、评价与使用结合的培训管理机制[4],避免继续教育培训流于形式,确保继续教育培训真正取得实效。 结束语 各级财务从业人员管理机构和组织都应站在经济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加强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以非执业会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为切入点,全面提升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作者:彭晓晴 单位:湖北大学财务处 会计继续教育论文:会计准则变革继续教育分析 摘要: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以提高会计从业人员工作能力与业务素质为目标,为使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和提高,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再教育、再培训。会计准则作为世界商业语言,全球趋同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会计人员的执业环境不断发生巨大的变化,以提高会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在对会计准则新变革进行描述基础上,结合当前主流实证研究结果,并从会计准则变革的多角度出发,来分析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受到的影响。 关键词: 会计准则变革;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一、引言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全世界范围内的会计发展逐渐统一化。我国于2006年正式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接轨。会计准则变革,使我国的会计准则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这意味着会计人员要学习更多的会计知识,更快掌握新的会计准则。为了会计人员更快地适应这一新形势,更好地理解新准则规定,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从不同视角来看会计准则变革,包括会计观念、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规范。对企业行为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比如会计行为、财务行为、业绩评价方面等等,较之前的会计准则都有重大变化。因此,从多视角分析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变化,会使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变革内容的认知更加深刻。 二、会计观念变革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影响 新建立的会计准则体系不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更有意义的是更新了会计观念。具体来说,会计目标从受托责任观转换为决策有用观,计量属性从历史成本观转换为公允价值观,收益确认从收入费用观转换为资产负债观。这些会计观念的变化都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而需要企业会计人员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一)受托责任观转为决策有用观 “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会计信息给财务报告使用者”,新会计准则将此作为会计目标,这样不仅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准确的经济决策,还能及时反映出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观的履行情况。在受托责任观下,企业管理层主要提供一些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反映了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而决策有用观下,企业管理层提供一些与信息使用者经营决策有关的信息,反映了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我国的会计规范首次明确了决策有用观,这是会计观念的一种突破。 (二)历史成本观转为公允价值观 历史成本观是受托责任观的计量理论基础,公允价值观是决策有用观的计量理论基础,会计目标的转变决定了计量属性的转变,由以前的历史成本观转换为现在的公允价值观。相比历史成本观而言,公允价值观更能及时地反映相关价值变动的信息。 (三)收入费用观转为资产负债观 会计目标、计量属性和收益确认,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前两者的转变同样影响着会计收益确认的变化,逐步从收入费用观转换为资产负债观。从资产负债观来看,收益属于一种综合收益。一方面,为了显示收益来源的多样性,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兼顾企业日常与非日常活动的损益报告;另一方面,为了体现企业未来风险的不确定性,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兼顾已实现和未实现损益的报告。人们更加关注一个企业的综合收益,而不局限于传统的净利润。所以,会计人员提供给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会计信息也要着眼于资产负债表,而非之前的利润表。随着市场变化的加剧,无论是正在推动管理变革的企业管理层,还是拟定具体行动方案的执行人员,都迫切需要企业会计人员能够迅速提供及时有用的会计信息,作为专业支撑为制度创新和行动执行提供高效的财务配套方案,确保企业利益最大化。针对现实需求的变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模式调整应首先着重于会计观念的变化。 三、会计程序变革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影响 会计具体规范直接受会计观念转变的影响,紧密结合我国现行的具体会计准则,从会计程序中的不同角度,包括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逐一进行分析会计继续教育是如何受会计准则变革的影响。 (一)继续教育如何受会计确认规范变化的影响 1.确认资产要素的变化。 第一、对投资的分类进行修改,并且明确规定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适用范围。第二、明确投资性房地产的具体准则,并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单独提出规范,为投资性房地产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第三、针对特殊行业里的特有固定资产,规定在其初始确认时,应当考虑其预计弃置费用。第四、规定一些长期资产,一旦计提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其中包括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长期股权投资。 2.确认负债要素的变化。 第一、重新规范了职工薪酬的范围,提出在确认职工薪酬时,要着重体现成本补偿原则。第二、针对股份支付,提出具体准则,分别明确了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第三、将公允价值计量引进到债务重组,将原来计入资本公积的差额改计入当期损益中。 3.确认收入要素的变化。 收入确认时点是收入确认的主要改变,只有满足收入确认条件时才能被确认为收入,而不是按过去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收款日期分期确认收入。 4.确认费用要素的变化。 第一、就借款费用来说,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原来只有固定资产,现又将存货和投资性房地产纳入到范围中;另一方面,扩大了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例如一般借款。第二、将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法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确定。 (二)继续教育如何受会计计量规范变化的影响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描述,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和现值。企业应首先采用历史成本来计量会计要素,如果采用其它会计计量属性,应满足金额能够可靠计量这一条件。 (三)继续教育如何受会计报告规范变化的影响 1.个别报表列报规范的变化。 第一、修改了财务报表的构成。一方面,将原来作为附表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改为主表;另一方面,在对各个行业财务报表进行整合时,补充考虑了有关行业的特殊性。第二、对利润信息的列报进行修改。一方面,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规入营业利润,扩大了营业利润的组成范围;另一方面,补充两个项目,,将“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列入利润表中,将每股收益指标由原来的表外披露改为表内列示,并需要计算稀释后的每股收益。 2.合并报表列报规范的变化。 第一、调整了合并范围。确定了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除非有证据明确表明子公司不能被母公司完全控制。第二、改变了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的列示。《新企业会计准则》以“实体观”为导向,将所有股东权益一视同仁。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少数股东权益也要作为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并在“所有者权益”项目中列示;在合并利润表中,少数股东损益也要作为“净利润”的一部分,并且列示。新的会计准则在专业技能方面,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仅能进行日常账务处理,还要为企业提供策略,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发挥会计的管理作用。因此,对于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应明确新旧会计准则之间的不同之处。在继续教育中,要求会计人员努力夯实理论基础,掌握变革的相关业务知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 四、新会计准则下对会计人员的新要求以及应因对策 (一)新会计准则下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新要求 通过以上部分针对会计准则变革,从多角度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出如下新的要求: 1.强化自学能力,主动并积极学习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知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理论、新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各学科之间融会贯通的趋势也越来越显著。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会计人员不能仅学习关于本专业的知识,而应该去主动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只有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知识水平,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发挥会计工作真正的作用。 2.更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操作时,有很大可自由选择的操作空间。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更加注重建设职业道德修养,否则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由于新会计准则在许多业务的处理方面不像以往的会计准则。尤其是规模较大、经济业务比较复杂的企业,会计人员更应深刻把握报表编制原理并准确列报报表项目。 3.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应明确新旧会计准则之间的不同之处,加强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使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得到提高。涉及会计政策如何选择时,如在确认和计量负债、资产时、确定计提坏账准备时、确定固定资产折旧时,会计人员要利用自身职业判断能力,做到客观、公正。 (二)新会计准则下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应因对策 1.将继续教育上升到法律高度。 由于现实中存在对继续教育的许多约束,因而有必要将继续教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制定关于继续教育的法律条文,针对未及时组织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相关单位,明确相应的处罚措施。这样才可以使继续教育得到重视,进而能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将继续教育落到实处。 2.提高配套教材的多样性及针对性。 首先,突出教材重点。用比较法介绍新旧准则之间的差异,新旧准则之间如何过渡;其次,突出教材实用性,结合理论知识,列举案列,使理论与实际有效地结合;再次,突出教材针对性。针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应有对应的配套教材。 3.将固有的教学模式向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逐步过渡。 通过引进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并结合传统的面授式教学模式,逐步进行过渡。例如采用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多样的教学模式,来满足不同类型会计人员的需求。五、结语本文以理论为基础,结合新旧准则之间的不同之处,经过多角度进行分析,突出了对会计人员之后进行继续教育的重点,并提出了新会计准则下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及相应对策,帮助之后的继续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在经济的全球化的时代,会计工作也应该全球化,逐步过渡,进而做到国际趋同。会计是一门商业语言,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地位举足轻重。会计人员应更加重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的步伐,胜任时代的要求。 作者:王金荣 王迪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会计继续教育论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 在进入新时期,我国会计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各类会计准则及法规相继出台,会计管理模式也有所更新发展,这都使会计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素质能力,以有效应对会计行业基于会计人员的高要求。本文围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分析其重要性,探究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总结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类经济业务及活动趋于增多,在此趋势下,社会行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有了更高要求。现阶段,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会计人员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会计工作环境,提高自身理论及实践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应得以研究及解决。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阶段,在社会各行业中,会计职能的重要性得以凸显,而会计人员作为行使会计职能的主要载体,其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会计核算及会计监督功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在此背景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就显得必要且重要。具体地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我国近年来实施的各项会计新准则及新制度要得到有效贯彻落实,需要会计人员在遵循原有的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新准则及制度加强学习,及时消化吸收。第二,现代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财会工作在内容及形式上趋于复杂,客观上需要会计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掌握必要的会计处理技巧。第三,各类会计信息问题频发,反衬出我国会计人员素质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需要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来对其从业行为加以规范矫正。 二、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凸显出的问题和不足 1.基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在2006年颁布实施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当前,多数会计人员能够意识到继续教育及培训工作基于自身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参与到继续教育中,但也有少数会计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会计从业人员的部门领导将会计人员的职能简单等同于记账、报账及报税等,从思想上不重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会计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时间被压缩。其次,会计从业人员将继续教育视为自身职位晋升的渠道的现象较为普遍,尽管参与到继续教育中,但没有认真领会相关内容,继续教育形式化严重。 2.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在内容及形式上过于单一化。 当前会计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方式主要为网络远程学习,通过下载课件及参与网络测验的方式对继续教育的成效加以考核。在这一教育模式下,虽然相应的教育课件质量有所保障,但过于单一化的教育内容及形式欠缺实效性和针对性,没有认识到会计人员所处的单位和行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由此也导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而过于简单的网络考核,又为会计人员的舞弊提供了机会,考核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3.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市场较为混乱,师资水平高低不均。 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实施方式上,主要有培训和自学两类。在培训环节,一些不具备会计培训资质的单位及企业通过开设会计人员培训班的方式,扰乱了培训市场秩序,导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市场混乱。此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在师资水平上也呈现出高低不均的现象,外加各类会计考试种类较多,使得相当部门也无法集中精力对会计继续教育工作加以监管和整治,阻碍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提高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水平的相关对策 1.转变观念,强化宣传,提高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首先,作为会计管理部门来讲,其应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加以明确,一方面,要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一起,结合我国出台的各类会计准则及制度,制定出详细的继续教育内容及计划,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另一方面,要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做好宣传,强化企业及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重视性的理解和认识。其次,作为会计人员任职部门的管理者,应认识到会计人员在促进其企事业单位有序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转变对会计人员的固有观念,给予会计人员一定的时间参与继续教育,在企事业单位内部形成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良好氛围。第三,作为会计人员自身来说,其应积极响应国家相关的规定,自觉认真地参与到继续教育中,以有效提高自身素质能力,为更好地应对复杂的会计工作内容。 2.丰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模式方法,注重教育成效。 要有效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成效,完成继续教育的基本目标,应对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过于单一乏味的教育方式加以补充和改革,在有效兼顾继续教育内容和时间的基础上,丰富继续教育方式方法。一方面,应采用网络教育和课堂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划出培训的重点和关键,结合培训人员的来源、职务、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案和培训方式。另一方面,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例如可以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小组交流、案例探讨、情境模拟等方式,使培训内容及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既有效调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的热情,又能够有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3.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考核及评价制度加以优化。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考核及评价机制是巩固及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成效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考核及评价制度加以优化。首先,要严格执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中涉及到的关于继续教育考核的相关标准和指标,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权和考试权加以分割,由我国财政部门统一对继续教育培训人员进行考核,其考核结果与其本人的职务,岗位流转挂钩,从而起到强化会计人员学习积极性,净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的作用。其次,在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成果加以考核的同时,针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也要开展相应的资质考察及筛选工作。在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考核时,着重对其师资水平、培训质量加以考察,奖励资质优秀的培训机构,处罚培训资质不足,培训质量差的培训机构。 4.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的监督管理,提高培训机构师资水平。 首先,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中,要充分尊重会计人员的自主选择,对会计培训函授机构及会计培训社会机构同等对待。其次,要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市场进行监管和疏导,一方面对培训机构的软硬件设施进行监督考察,确保其满足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季度及年度考核,为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有序竞争创造条件。其次,要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水平加以提高,以省为单位,开设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师资培训进修班,集中培训师资队伍,通过教学评比,研讨等方式,从整体上提高培训机构师资水平。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社会企事业单位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财务管理及会计人员的作用及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显现。针对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会计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领导、会计从业人员自身应强化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认识,通过多种途径,多方联动,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促进企事业单位持续发展提供会计人才保障。 作者:孙海丽 单位:凌源市非税收入管理局 会计继续教育论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 本文就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对策 会计继续教育是会计人员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技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1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单位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同志对会计工作有较高的认识,鼓励和支持会计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培训。而少数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主要负责同志对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思想上有偏差,认识上有误区,简单地认为会计人员只是管管钱、记记账、付付款,不会给单位创造价值,对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漠不关心,甚至百般阻挠,不提供便利条件,不出培训经费,不安排学习时间,导致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困难重重。 (2)会计人员积极性不高。 有的会计人员对参加继续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迟到早退、缺勤旷课、上课不注意听、作业不认真写、考试互相抄等现象普遍存在。有的会计人员对自身要求不高,盲目自大,认为自己已有的会计知识完全能够胜任在职工作,对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持无所谓的态度,得过且过,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有的会计人员本身有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愿望,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者单位领导不批准,也只能望“学”兴叹、束手作罢了。 (3)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从多年的培训实践看,会计人员分布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和其他组织,不同性质、不同单位的会计人员岗位职责不同,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疑问各有不同;但是会计人员集中培训所用的教材基本相同,老师讲的内容不是有些会计人员想学的内容,或者有些会计人员想学的内容不是老师讲的内容,造成教与学脱节。有的承办继续教育培训的机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授课老师没有经过深入细致地考察了解,随意聘请一些没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授课,导致教学内容索然无味,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学员意见较大。 (4)培训形式缺乏创新性。 在授课方式上,有的地方仍沿用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缺少双向互动环节,缺乏沟通交流意识。在授课时间安排上,一般一年集中安排2—3天,时间短,任务重,没有做到弹性化管理和人性化关怀,有的会计人员因为工作上或生活上的原因,可能无法抽出时间参加培训或无法参加全程培训,错失学习机会,不能按时结业。在学员管理上,疏之于宽、疏之于松,对如何调动会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方面方法不新、措施不多。 2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1)提高单位管理者认同感。 一是以宣传提高管理者的认识。会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单位工作绩效的优劣,而会计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要大力宣传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改变管理者认为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就是浪费时间、增加单位额外费用的错误认识、偏见看法和抵触情绪,争取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营造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浓厚舆论氛围。二是以实绩赢得管理者的信任。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后,让管理者深刻认识到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前后的变化,切实感觉到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再增强、工作水平再提高、工作质量再提升、工作实绩再显著。三是以督查倒逼管理者的支持。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各单位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督促检查,对没有按照规定完成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单位,给予一定数额的经济处罚,对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批评。 (2)创新培训形式。 一是实行网上培训。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逐步由集中授课转为网上授课、网上考试。每年年初,将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必学课程和选学课程放在网上,明确一定的学分、具体要求和完成时间。会计人员只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课程,修满一定的学分,并通过课程考试即可结业,减少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将大受会计人员的欢迎。二是实行双向互动式授课方式,改变老师“一言堂”和“满堂灌”。在每次集中培训之前,会计人员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前交给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对问题经过梳理汇总后交给授课老师准备,这样老师在授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防止“教”与“学”脱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丰富培训内容。 针对当前会计行业违法乱纪行为时有发生的现状,会计继续教育的课程安排上应由侧重会计业务知识的培训向侧重会计业务知识和会计职业道德并重方向发展。会计人员时刻与金钱为伴,要牢固树立党纪国法意识,不触碰底线,不逾越红线,不触及高压线。一方面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时刻甭紧法治这根弦,懂规矩,守纪律,不合法的态度不表,不合法的事情不做,不符合程序的事情不办,警钟常鸣,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坚决抵制一些不合法事情的苗头和倾向,坚决同徇私舞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另一方面要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勤作为、善作为、快作为,不怠政懒政、不好大喜功、不诿责推过,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勇于争先进位,敢于挥刀亮剑,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办事流程在社会监督下展开,全力打造诚信个人、透明财务。 (4)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完善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将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情况列入会计人员年度目标任务进行绩效考核,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之一;未按照要求完成培训任务的会计人员,取消年度评先评优资格;连续两年不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会计人员,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调离财务岗位。二是完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对会计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实行公开招标,将竞聘单位的资质条件、师资力量、具体要求等事项向社会予以公开,符合条件的单位公开竞标,优胜劣态,择优录取。对会计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实行以会计人员为主体的百分制考核评价机制,将培训机构的管理情况、课堂效果等指标设置一定的分值,交由会计人员评判,管理质量好不好、老师水平强不强,会计人员说了算。会计培训主管部门根据会计人员的综合评价,决定会计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去留,会计人员满意的继续留用;会计人员不满意的予以取消资格,下一年度重新招标。 作者:王梅 单位:安徽省蚌埠市蚌埠学院财务处 会计继续教育论文:企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探析 【摘要】会计人员承担继续教育的责任,不光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样是我国相关会计法规的明文规定。会计人员务必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才能够为多元化的会计使用者以真实和完整的会计信息反馈。所以,增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全面素质势在必行。 【关键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会计法律法规的要求。《会计法》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务必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同时作为《会计法》中规章之一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对会计人员资格证书进行按期年检制度。若持证人员无故不进行继续教育的,或者不符合相关规定条件的将无法通过年检;会计持证人员没有参加或未通过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年检的,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从证书注明的有效期限终止之日起自动失效。因而可知,我国把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的相关工作已经归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准则条款中,会计人员不可避免的要接受继续教育。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是为了改善和加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道德需要。无论是完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工作的秩序,增强会计核算和管理水准,都有着重大意义和影响。我们身处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知识不断更新换代、意识不停发生着转变,这在客观上对企业从事会计的人员提出新的挑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就算是一些会计“科班”出身的精英,在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冲击下,也不得不继续深造更新储备,那些“打好珠算,当好会计”的铁算盘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 一、新时期企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会计继续教育的认识不足 统计资料指出技术人员90%的知识是从后期再教育中获得的。而会师是一个技术性十分突出的职业,会计人员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才不会被知识经济社会淘汰,而继续教育就是最主要的途径。多数企业并不会安排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调查发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比率只有50%左右。可见未参加继续教育的会计人员大有人在,而有的即使参加了培训班,也不能做到认真听课,敷衍了事,只是为应付课时数。此外,还有很多人认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只是向培训机构支付一定费用而已,没有将继续教育意识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去认识。 (二)缺乏时效性而且培训时间短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讲求实效,学以致用,要贯彻落实财政部颁发的新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但是当前环境下存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时间安排与其日常工作时间冲突的矛盾。可能影响会计人员的正常工作,造成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到课率和听课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培训时间较短。会计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中明确写到:会计人员每年的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应少于24小时,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时间是一年一次,一次1-3天。据了解有的培训单位为了自身利益节约费用,培训时间集中在几个小时内完成,这与财政部门规定的时间大相径庭。 (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 第一,在继续教育内容方面,即使《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规定很明确,大多培训机构根据规定设置相关课程,但工业、商业、金融、税务等具体工作细则内容却鲜有涉及,无法把理论实际贯穿,没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不同行业,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不同,市场中培训的一般是大一统的专业理论,这就忽略了具体到行业的会计内容,导致水平层次高的不愿听,层次低的学不懂,无法达到听课目的。 (四)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 管理方面,未形成完备的考试和监督以及检查制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到底需不需要考试,目前无法达成共识,但是实践检验发现,考试是保障继续教育效果和质量的重要举措。我认为,高级会计人员应采用开卷考核法,中级和中级以下的会计人员应闭卷考试。无论是哪种方式,考场纪律严肃,将贯彻到位。 二、解决企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加大宣传力度必不可少。特别注意的是,宣传对象不仅有会计相关人员,还应包括企业领导者。只有企业管理层关注了会计对企业的重要性,资金才能到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现实问题才能解决,会计人员自身也要充分认识到当代经济社会对于他们能力的要求,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落后就要挨打,跟不上时代将会被淘汰。要通过继续教育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能力。活到老,学到老。 (二)丰富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改善培训效果 灵活采用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有利于会计人员提高学习效果。方式如下:(1)课堂面授。引导第一、讲授第二,会计人员先明白“是什么”然后是“为什么”。(2)案例讲课。带着学员从理论到实践,通过不同案例充分领悟专业知识。(3)聘请行业专家教授。实时掌握行业领先的思想和动态。也可邀请国际公司和500强公司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会计事务所及院校专家开展讲座。(4)派遣精英人才至国外或国家会计学院学习和进修强化能力。 (三)严格管理,强化考勤考核 企业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较短,任务比较繁重,另外参训学员有些年纪较大,并且参加工作和有孩子的家庭,受外界的影响更大,纪律涣散且观念意识淡薄,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管理,经常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与监督,严格执行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与日常管理责任制,学员档案管理制度和评价方法,成立班委会员组织,指定有能力者管理班级,做好学员家庭和单位的沟通,聚集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工作,把每个学员的参训情况记录下来并且归档。在参加完一个周期培训后要进行考试测试,并且严格考试纪律,结合学员的到课情况,对每一个学员进行综合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培训证书,不合格的学员还要进行再继续教育培训并考试。 (四)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 (1)加强对培训单位的监督考核与评估。培训机构是实施会计继续教育的中间者,它的师资力量和教育水准直接关系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量的问题,所以,对培训机构要加强监督和审核,实行竞争制度,建立健全对培训单位的考核、评估体系。如以下几点:(1)、事前核准,培训机构进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市场实行核准制度。(2)、事中监督,监督执行的跟踪系统。(3)事后考核评估,每次培训结束后,训练单位及时组织学生填写反馈表,并记录继续教育管理局的记录。(4)、公布的考核结果应合适的采纳继续教育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意见、对信息进行披露,通过市场手段实现培训机构实行奖励和处罚及优胜劣汰的方式。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行业在变革。会计这个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得到关注,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任重而道远。国内会计人员这个队伍想变得优秀和领先,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强制的、定期的继续教育培训,才能使企业得到发展,经济得到增长。 作者:米浩然 单位:西京学院会计学院 会计继续教育论文:会计人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通知 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推广网络教育,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印发 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 的通知》(财会号)等有关规定,我们今年开展会计人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远程继续教育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形式之一,主要是方便异地流动、大中专院校在校生等持证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网上继续教育开通方式。由省级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开通全省网上继续教育培训网络系统,全省各设区市、县(市、区)继续教育主管部门按权限均可使用网上继续教育系统。 二、网上继续教育对象。持有省各级财政部门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 三、网上继续教育网站为:。网络继续教育由威特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四、网上继续教育方式。会计人员登录到指定网站,选修继续教育课程,参加网上继续教育学习。会计人员学满规定的学时,参加在线考试,成绩合格后颁发继续教育证书。 五、网上继续教育流程。 (一)参加继续教育的会计人员,登陆“会计”网后,进入继续教育系统,注册会员并详细填写从业资格证号、身份证号,确定学员资格。 (二)学员缴纳继续教育费用,开通学习课程。 (三)学员在线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系统自动记录学习的课程和时间。 (四)学员完成规定的课程和学时后,参加在线考试。 (五)系统自动对学员考试进行评判,成绩合格,颁发继续教育证书。 (六)流程图 注册报名缴纳学费开通课程网上学习 办法继续教育证书实时判卷网上考试学满规定课时 六、会计人员持网上继续教育证书,逢单年份按规定到颁发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财政部门进行继续教育登记。 七、会计人员因故当年未能参加继续教育的,原则上以参加网上继续教育的方式,补足相应学时。 八、网上继续教育收费标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执行。 会计继续教育论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论文 【摘要】为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会计从业资格暂行办法》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实施和检查作了明确规定。但是,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下面是对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建议 1.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培训内容层次单一,方法单调。 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未充分考虑会计人员的层次,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培训内容往往相同,缺乏针对性,由老师集中讲解,学生听课,缺乏交流和沟通,这对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一定影响。课堂效果不理想。而平时的自学,往往各自为政,时间和效果均得不到保证。 1.2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有待加强。 继续教育中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教育比较重视,而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训内容较少,并且平时不少单位忽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是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1.3缺乏培训与会计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 对与会计人员密切相关的计算机、外语等知识,缺乏培训,特别是会计电算化日益普及的今天,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缺乏往往对工作有较大影响。 1.4对继续教育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会计从业资格暂行办法》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实施和检查作了明确规定。但是,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与规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问题:①部分会计人员不重视,只是为了应付会计从业资格年检。②具体培训机构管理不严,甚至简单应付了事。使得培训质量很难得到保证。③考试要求不严。考试走过场;有的甚至不组织考试,发一个证了事。 2.改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建议 2.1严格按照规定管理和组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首先,财政部门要选择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培训机构来实施培训,并加强对培训实施的监督检查;其次,变集中培训为分散培训,可以分地点、分时间段、分批次进行培训,增强培训的效果。第三,要保证培训的时间,严格按照规定的学时进行培训;第四,严格培训期间的考勤,保证出勤率;第五,严把考试关,对于确实成绩不合格的,应重新参加培训。 2.2有针对性的安排教育内容,实施分层次教学。 培训内容应根据会计改革的变化不断调整,并保证培训的及时性,让会计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会计改革的最新内容。对不同层次、岗位、职位的会计人员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例如:对于初级职称会计人员,应把培训重点放在对会计理论和新出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理解和掌握上,并加强日常会计方法和技巧的交流探讨;对于中级职称会计人员,应重点放在会计制度的难点分析和财务管理等内容;对于高级职称会计人员应主要放在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培养,不仅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还要了解和掌握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等。 2.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采取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重视培训的同时,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自学积极性,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网络、录象等形式组织学习;充分发挥会计学会或单位的组织作用,通过组织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学习交流;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鼓励会计人员参加专、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学习,提升学历层次,提高综合素质。 2.4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近年来,会计人员假账不断,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忽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是根源之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提升,靠几天的培训不能解决,需要常抓不懈,财政部门、各单位应重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树立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强教育,会计人员应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陶冶,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2.5加强与会计业务相关知识的培训。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经济交流的增加,计算机知识和外语知识对于会计人员越来越重要。首先,应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培训,除一些常规计算机操作和知识外,应重点掌握操作系统和财务软件的安装和日常维护,有条件的应掌握一门编程语言和设计方法;其次,要有针对性的掌握一定外语知识,要重点培养一定数量的会计人员,使其掌握一门外语,并能达到一定的书面和对话交流能力;第三、要加强其他相关知识如经济、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超级秘书网 2.6加强财政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财政部门对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继续教育活动要加强监管,对培训的内容、方法、手段、过程以及教师进行全方位审查、监督,并听取会计人员的意见,督促继续教育机构按照规定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对不符合要求的继续教育机构取消其资格。 总之,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会计继续教育论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重要性探讨论文 [摘要]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是对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全面检阅,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和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继续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特点、重要性及改进措施提出以下拙见。 [关键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重要性 一、会计继续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严要求。财政部颁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学习内容、学时由财政部会计司拟订,具体实施由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批准认可的学校、单位组织开展,其运作格局是由培训单位培训,由各级财政部门发证,每个会计人员每年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山东省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办法》第十九条:持证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不得少于24小时。未参加继续教育的会议从业资格管理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不予以公告。 2.在职性,层次性。会计继续教育,根据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职称)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按文化学习、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来划分。 3.大量性,大规模。据资料介绍我国有1200万会计人员,我们招远市就有4500多人,每年都要按照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确定的教育内容进行了一次教育,培训工作量是比较大的。 4.长期性,循环性。会计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循环性工作,不但在工作上要循序渐进,循环往复,持之以恒,而且在培训师资、教材、场地、质量、制度及管理,应长计划,短安排,综合配套。 5.新颖性、专业化。继续教育在西方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却是一项新工作,尚无经验可寻。要向会计知识更新为主内容的技能操作方向转化。 6.开放性,实用性。会计继续教育以自学为主,培训为辅;以专门培训为主,其他学习形式为辅。既可以是读学位拿文凭,也可以为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既可以是拿会计证、会计电算证,也可以搞会计学术课题研究,还可以为考注册会计师;既可以脱产学习,也可以半工半读,长期性与短时性相结合,属于开放型学习模式。 7.现代性,多形式。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模式一般有:①函授学习;②电话会议形式学习;③有线电视形式的学习;④电教录像形式学习;⑤卫星传授电视接收形式的学习;⑥计算机为主的学习;⑦网络为中心的网上教育。尤其是“以网络为中心”的网上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标志。 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由于高校会计队伍庞大,并分散在全国的大、中专院校,加上高校会计人员学识水平参差不齐,给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加强高校会计人员队伍建设,快速提高其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造就一批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决策层会计工作者,仍是当前乃至今后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1.高校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强调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相协调,会计改革不断深入,会计专业性和技术性日趋复杂,对会计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一些新经济事物不断涌现,都给会计科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会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如不及时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就会逐渐落伍被淘汰。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会计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会计具体准则陆续颁布实施的今天,现代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四个转变”。(1)由报账型向管理型、决策性转变;(2)由事后型向事前型、事中、事后全过程转变;(3)由被动型向能动型、自主型转变;(4)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高科技、网络化、规范化转变。适应形势,更新知识,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尤为重要,是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继续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自1997年开始,我国每年都有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出台,至今财政部已了为数不少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而且现在仍然有新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在研究制定之中。这些新会计制度是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但如果不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及时更新会计知识,会计人员势必要落伍,会计信息技术性失真将难以避免。加强会计人员是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第一,通过继续教育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及业务水平使其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坚持政治方向,着力提高学习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第二,通过继续教育使会计人员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新技术新知识,较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新世纪的要求。第三,通过继续教育使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工作严谨、廉洁奉公,团结协作,谦虚谨慎。 3.继续教育是扭转我国会计队伍落后状况的现实要求。原财政部长项怀诚曾对会计指出了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二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三是行业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只有扎实稳妥地推进会计继续教育准入制度,实现会计继续教育的全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队伍素质落后的局面。因此,会计继续教育模式要从知识增长型向素质提高型转变,改以制度为本的专业培训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协调好会计继续教育的现实性与前瞻性的关系,既要注意教育内容调整和教育模式转型过程的衔接,更要注重会计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目前县域内经济发展需要,立足于发挥会计继续教育在我县经济发展中的整合作用,更要以长远的发展眼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县市先进的教育经验,培养会计人员向中高级会计专业和技能水平发展,才能提高会计人员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4.继续教育是深化会计教育改革,与国际会计教育接轨的时代要求。利用现代科技的远程继续教育形式,能扩大教育规模,甚至形成教育产业,减少国家投资,解决工学矛盾;实现人的智能最大化,使高科技技术手段成为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的自我奋斗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使学习成为不断探索的动力源泉。更利于教育普遍化,如持续教育、终身教育、持续专业教育、教育深化、非传统教育、成人教育等,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教育为基础,扩大人才培训的贡献率,实现劳动者知识化和学习终身化。 三、改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建议 1.严格按照规定管理和组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首先,财政部门要选择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培训机构来实施培训,并加强对培训实施的监督检查;其次,变集中培训为分散培训,可以分地点、分时间段、分批次进行培训,增强培训的效果。第三,要保证培训的时间,严格按照规定的学时进行培训;第四,严格培训期间的考勤,保证出勤率;第五,严把考试关,对于确实成绩不合格的,应重新参加培训。 2.有针对性的安排教育内容,实施分层次教学。培训内容应根据会计改革的变化不断调整,并保证培训的及时性,让会计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会计改革的最新内容。对不同层次、岗位、职位的会计人员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例如:对于初级职称会计人员,应把培训重点放在对会计理论和新出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理解和掌握上,并加强日常会计方法和技巧的交流探讨;对于中级职称会计人员,应重点放在会计制度的难点分析和财务管理等内容;对于高级职称会计人员应主要放在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培养,不仅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还要了解和掌握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等。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采取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重视培训的同时,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自学积极性,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网络、录象等形式组织学习;充分发挥会计学会或单位的组织作用,通过组织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学习交流;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鼓励会计人员参加专、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学习,提升学历层次,提高综合素质。超级秘书网 4.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近年来,会计人员假账不断,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忽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是根源之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提升,并不是靠几天的培训所能解决,需要常抓不懈,财政部门、各单位应重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树立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强教育,会计人员应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陶冶,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5.加强与会计业务相关知识的培训。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经济交流的增加,计算机知识和外语知识对于会计人员越来越重要。首先,应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培训,除一些常规计算机操作和知识外,应重点掌握操作系统和财务软件的安装和日常维护,有条件的应掌握一门编程语言和设计方法;其次,要有针对性的掌握一定外语知识,要重点培养一定数量的会计人员,使其掌握一门外语,并能达到一定的书面和对话交流能力;第三、要加强其他相关知识如经济、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6.加强财政部门的检查和监督。财政部门对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继续教育活动要加强监管,对培训的内容、方法、手段、过程以及教师进行全方位审查、监督,并听取会计人员的意见,督促继续教育机构按照规定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对不符合要求的继续教育机构取消其资格。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会计继续教育论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分析论文 摘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以提高会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会计准则作为世界商业语言全球趋同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会计人员的执业环境不断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使会计人员的知识不断的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分析,具体阐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方法和方向,以期会计人员能够与时俱进,在新的会计环境中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二十条之规定:持证人员应当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水平。 新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尽管在实施新会计准则之前我国广大会计从业人员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培训,业务素质也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确切准确执行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目前我国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现状 1、会计从业人员结构失衡 现阶段,我国会计从业人员达1200多万,从学历上来看,低学历或无学历的会计人员还占有相当大的比率,受过大专会计教育的不足15%,有的甚至没有受过专门的会计教育;从职称上来看,高级会计师的比例只有1.16%;会计师只有8.51%;助理会计师和其他高级资格的比例只占到11.4%;其中居然有72%的从业人员没有从业资格证书。虽然有的会计人员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但整体知识结构远远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层次会计人才匮乏,与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实施人员要求不相适应。 2、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存在问题 就会计从业人员而言,其综合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会计业务素质、综合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五个方面。其中业务素质指的是一个会计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熟练的记账、算账以及会计电算化技术等操作技能的能力,编制财务计划、财务分析、财务决策等方面的能力。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的质量。有的会计人员虽然经过正规的学习,但由于满足于现状,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导致业务知识贫乏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有的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不强,对政策法规的运用和业务处理不够准确,导致业务处理的估计、判断偏差较大,会计信息失真,给经济管理决策者带来了失误;有的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更新较慢,不认真学习新知识,继续教育学习不积极参加。 3、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法制意识不高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在我国一些企业没有建立一个能够保证会计从业人员具备优良品质的机制,内部牵制制度不健全,对会计人员的管理监督较为松懈。通常情况是只要从业人员通过会计资格考试之后拿到颁发会计证,之后的工作就没有相应的再对从业人员进行考核的机制,有的会计人员缺乏理想信念和敬业精神,有的会计人员竟然没有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对职业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似懂非懂,十分模糊。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特点 1、科学性。新会计准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会计理念上,新会计准则体系比以往更加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更加强调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日财务状况进行真实公允地反映,更加强调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营运效率而不仅仅是营运效果,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 2、全面性。新会计准则体系从纵向看,是由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横向看,38个具体会计准则和两个应用指南基本上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既有各类企业一般的、共同的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又有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有了这套新会计准则系统,即使现在没有,将来可能出现的新会计业务,也可以根据基本会计准则进行判断和处理。 3、可操作性。从1992年至2005年底,我国先后颁布了16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也经历了从13个行业会计制度、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和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统一为三个企业会计制度,还了一些补充规定,对会计教学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都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会计政策变更要调账、调表问题,增加了会计人员实务操作的难度,使得处理出来的会计信息由于经常调整,其严肃性也大打折扣。新会计准则对这一现象作了彻底的改观。不仅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了一般原则指导,而且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提供了操作指南。由于此次新会计准则体系出台,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和完善,其科学性有助于该准则的运用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性。 4、可持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 在结构方面,新会计准则体现由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体例合理,定义科学,表述清楚。整个准则体系,兼顾各方面利益,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不是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一味模仿,而是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实际国情,在很多方面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三、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全面系统地进行新会计准则培训 会计人员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都习惯于执行会计制度,会计业务发生时直接套用“借”与“贷”的相应科目,但新会计准则规范的是确认计量和列报的一般原则,甚至没有具体的科目名称,这从客观上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要对会计准则有较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培训过程中,加深学习者对新会计准则颁布的背景和意义理解,明白会计准则制定的目的和出发点,全面系统地进行新会计准则的培训,明确新会计准则的体系结构和各层次的理念,使其更多地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让报表使用者更真实地看到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以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2、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法律、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会计惯例等会计标准,充分考虑企业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对日常会计事项的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用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即:对企业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会计一般原则的应用进行判断与选择。 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强调“商业实质重于法律形式”,对某些交易或事项不再规定具体的会计处理法,而是给出某些判断的标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对具体事项的处理只能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再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经营风险的加大,企业的会计环境和经济活动日趋复杂,使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日益增多,职业判断的难度加大。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在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必须依据现有会计法律规范和制度,对会计政策和方法做出选择。 3、更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由于新会计准则在许多业务的处理方面不像以前的会计准则规定的那么具体和清晰,从而给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操作上留下了很大的可自由选择的空间,如果不注重职业道德的修养,这些空间会成为他们做假账的一个理想场所。这样做将给企业、会计人员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提高职业道德观念,严格按照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财务处理,客观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真正做到操守为重、不做假账。 4、强化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更加突出,会计从基础的会计核算服务向单位经济预测、决策、控制等高端服务转变,这就要求会计人员精通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熟知财务管理、审计、金融、证券、人力资源等相关学科知识。只有具备了这些立体经济知识,才能从较高的视角上把握财会工作运行规律,才能根据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选择适当会计政策,做出合理会计估计,提供真实会计信息。 5、开展广泛的、分层次的培训活动 新会计准则培训过程中,要针对不同财务人员进行分层次的培训,其中企业领导层应重点关注准则新变化对企业经营策略的影响;中层会计管理人员应深入了解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背景和特点,实现对企业内部经济业务会计处理方法的合理选择;基层会计工作人员应认真学习和掌握新会计准则应用方面的相关内容,认真学习与会计实务紧密联系的会计处理方法的改革,将其切实贯彻到今后的实务操作中去。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改革是我国会计准则同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它的理念、体系结构及具体内容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证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必须从改变会计人员思想认识出发,从加强新会计准则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出发。 会计继续教育论文: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几点意见 《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应当加强。”这就明确了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必要性。随着会计行业的发展,会计人员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对继续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各地的继续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继续教育培训及教材没有体现分层,缺乏针对性;二是继续教育工作缺乏总体规划和中长期计划,管理力度不足;三是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资料选编等方面仍有缺陷;四是考试考核制度不严,学员的学习自觉性不够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如果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工作的目标,增强继续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关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在第七条又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应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会计理论与实务;(二)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四)其他相关法规制度。”《暂行规定》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要内容的规定从总体上讲是合理而明确的,它涉及到了对会计人员工作胜任能力各项要求的要素。同时也不难发现《暂行规定》对继续教育目标的规定不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在现实培训过程中往往把不同级别的会计人员和不同对象的会计人员混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从而出现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结构和知识深度两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培训对象的现象,进而影响培训工作的实效。因此,基于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出发,笔者认为继续教育必须做到分层次、分对象地进行。 分层次培训是指把所有会计人员分为三层:第一层次是具有高级会计师资格的会计人员和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上市公司等单位的财务机构负责人、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以及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相关领导。对于这一类会计人员的培训内容最多,可由财政部门单独组织培训;第二层次是具有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对他们安排的学习内容比第一层次稍少,可由财政部门认可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第三层次是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以下的会计人员,对他们安排的学习内容最少,亦参加财政部门认可的培训机构培训。 分对象培训是指把所有参加培训的会计人员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金融企业的会计人员,培训内容的重点放在金融企业制度和相关规定及知识上;第二类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培训内容的重点放在行政事业单位特定的会计制度和相关规定及知识上;第三类为上述两类以外的所有会计人员,培训的内容重点放在各类新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及知识上。 二、成立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增强对继续教育管理的力度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毕竟是一个教育问题,而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和经验因职责不同等原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譬如,实践中有的培训单位给学员讲完课后而学员不知所以然,那是因为培训资格的确定上出了问题;有的由于只培训一天半甚至一天,效果不佳,但也得到了财政部门的认可,那是因为培训计划上出了问题;有的培训单位在培训过程中出了教学或管理方面的问题,有时却无人过问,仍然拥有培训资格,那是因为培训监督和评价上出了问题;如此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财政部门中设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委员会将有利于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力度。该委员会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智囊团和决策机构,由教育界、会计界和财政部门的高层次人员组成,总体上以教学、科研单位的会计专家为主,同时吸收部分大中型企业高级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参与,财政部门本身(会计管理处)也要有专人参与,除财政部门人员外,其他成员可以采取个人自荐、财政部门审核聘任的办法。办公室可设在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处。 成立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不仅可以减轻财政部门培训任务重、人手缺的压力,而且继续教育委员会成员都是专家,他们建立在丰富专业基础上的运作,既便于突出教育的专业水平,又可以集思广益地吸收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并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当然,继续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不能事无巨细地包揽,继续教育的日常管理还是应该由财政部门的会计机构承担,而继续教育委员会的主要工作职责则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的制定和修订;(2)培训单位资格的审查;(3)培训教材的确定或编写、培训计划的制定,包括长、短期教学内容计划和项目教学要求计划的制定;(4)培训过程的监督检查;(5)培训效果的分析和评价。 三、改进教学方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培训质量 关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在《暂行规定》中明确有自学和接受培训两种,并规定两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必须同时进行,且接受培训的时间不能少于20小时(初级会计人员不少于24小时)。但在实践中自学形式的量化很难统计,因此培训班的培训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我们的教学多局限于“教室+黑板+粉笔”的集中面授的单一形式,教学效果和培训质量不尽人意。笔者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应尽快完善以下工作:一是授课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课程教学、案例教学、实例演示、问题讨论、多媒体教学等;二是培训形式应多式多样,如研讨会、座谈会、交流会、专题讲座以及利用音像教材进行远程教学,出去参观学习、实习等形式也可以尝试;三是注重培训的班前服务质量,如提前下发培训通知,通知中应明确培训内容及授课人,以便会计人员及时安排好本职工作,安心参加培训。提前下发培训教材和资料,便于会计人员事前预习、自学;四是做好班中服务,如提供较系统的培训资料,培训期间组织学员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研讨等;五是做好班后服务,如对培训期间学员提出的问题和改进意见进行研究,并作出答复,还可以建立学员意见反馈制度。 四、加强继续教育教材编写工作,提高教学培训效果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教材资料水平的高低往往会影响到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因此编写出实用、高水平的培训教材是继续教育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据笔者了解,广大会计人员对教材内容要求最多的是:其一,前次继续教育年至本次教育年财政部新出台的各项会计制度;其二,本地区贯彻执行财政部新会计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其三,本地区办理各项会计事务的程序和方法。所以,这些内容应成为培训教材的重点,尽可能写得全写得细些。但作为会计主管部门,对会计人员应学习的内容还要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即使一些会计人员自认为不重要的内容也应该写进教材。如一些新的会计理论与实务、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其他相关法规制度和知识等。总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的内容,应既有近期的新会计制度,也有本地区办理会计事务的具体办法,还有其他有助于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内容。另外,从培训教材的形式上也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根据不同层次会计人员的职责需要研究较系统的继续教育教材总体思路,如高级会计师应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应配备何种教材体系等,这实质上是教材资料编写的目标和核心;二是注重教材资料的实用性,采取系列教材、专题教材、案例教材、参阅资料等多形式、多品种的教材资料;三是注重综合资料的收集整理,以满足会计人员查阅需要,这些资料包括法律、法规等相关信息;四是出版的设计要尽可能便于学习和保存。 五、健全继续教育考试制度,增强会计人员学习的自觉性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要不要考试,目前仍有争议,但实践证明,考试是保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考试有考试和考核两种形式,笔者认为,对于第一层次的高级会计人员宜采用开卷考核形式,而对于中级和中级以下的会计人员宜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对闭卷考试的题目不宜太难,中等难度以下的题目应占80%以上,但考场纪律一定要严肃。现在有的培训单位的考试说是闭卷,但监考老师都是睁一眼闭一眼,实质上是开卷,而且相五抄袭现象严重。本来就一两天的面授,有的学员就考试时来抄一下试卷,有的索性叫同事代抄一份了事。这样,考试就成了“意思”一下,形式而已,这极大地削弱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效果和会计人员学习的自觉性。因此,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对继续教育考试纪律的严格管理,同时把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及其成绩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年检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即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及考试成绩合格者,才能通过本年度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实践证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及其成绩管理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挂钩,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 会计继续教育论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创新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应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会计行业发展新要求、会计环境变化新趋势为出发点,以学习掌握新会计理论、会计知识、会计准则为重点,以提高会计人员法制观念、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主线,注重继续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创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改进培训的方法,努力提高培训效果。 第一,创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理念,增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积极性。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人的素质非常重要。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不仅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也是我国有关会计法规的明文规定,更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起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理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工作需要。 第二,创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增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针对性。科学设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是确保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取得预期效果的前提和关键。选择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应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将重点放在会计人员急需的知识更新、技能补充、思维变革、观念转化、知识结构调整等方面。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与实务;会计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技能训练和会计职业道德等。在具体继续教育的内容选择上,要充分考虑会计的具体工作差异、会计人员层次差异和行业差异,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会计人员应设定不同的继续教育内容,使每位会计人员都能从培训中真正受益。 第三,创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方式,增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适用性。应在集中培训和自学两种形式基础上,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拓展继续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既可运用传统的面授、函授、研讨会、讲座等方法,也可运用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方式。在教学方法上,要针对在职人员的特点,尽可能采取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形式,增强内容的可听性、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 第四,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效性。为保证继续教育质量,应做到管理、培训、检查与考核相分离。财政部门会计职能处(科)应强化宏观控制和指导,制定有关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加强对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准入、部门办班、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条件、培训收费和培训质量等各环节的监管;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层实施,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学术团体的积极性和优势,逐步建立会计人员培训基地网和社会力量办学网、远程教育网;要着力抓好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定期培训制度和学员评教制度;建立健全教考分离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严肃考试纪律,确保考核质量。具体的教学可委托有关会计院校或培训基地等单位组织开展,考试可由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命题,由教学单位在完成学时教学任务后组织考试,考试内容除面授内容外,还应包括一定比例自学的内容,以确保会计人员的自学效果。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谈职业倦怠对生物学科教育教学的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其结果对教师自身和对学生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后果,但不同学科的教师,职业倦怠时产生的影响并非都是一样的,对于生物学科教学,其对教学影响更甚一畴,主要是因学科特点不同而造成的。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目地位是促成生物教师倦怠心理的主要因素 生物学是一门传统的自然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是一门实践性和现实性极强的学科。要想上好一堂生物课,课外所需的准备往往超出课上45分钟的若干倍。一个刚出大学校门的年青教师,满怀激情踏上所任学科的教学岗位,但现实却是如此:初中升学生物时不检测,更不列入中考测评记分学科,生物课程设置遭到排挤和冷落。事实上,生物学科上得好也不一定得到家长和学校的任可,试想,考试升学在即,哪一位家长哪一所学校的领导会支持自己的小孩、学生多花时间去学习升学不考、不记分的科目?得不到家长、甚至教师的认可,教师的激情遭遇冷水,消极也在情理之中,满腔的热情只能随现实而逐渐消退,倦怠也极易形成。 二、职业倦怠在生物教育教学中的负面影响 倦怠的心理导致了职业态度紊乱,无心从教,情绪消极低落,倦怠的形成导致教学动力丧失。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何而来,是教师的职业责任,然责任的延续需要动力来维持和支撑,更需要教学中的成就感来支撑,没有动力,教学将显得平静而无生机。在教学中具体体现为:不面对课题,随意备课,不作教学准备;不分析学生对生物知识了解情况;随意上课,无心面对课堂,随意讲解,不求教学质量;负面心理影响学生发展,不与学生交流沟通,方法生硬。 生物学科教学,教学准备功夫往往在课外,比如《在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章学习中,讲到《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一节时,心脏结构挂图、心脏结构模型或猪的心脏三者中至少要有其一,需要教师在课外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容易理解,这样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倦怠会关闭教学准备的大门,教师教学能力会倒退便是意料之中的事,更谈不上教研和创新了。 作为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成就感,同样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自觉学习生物知识和运用生物知识有着特殊的作用。消极教学,则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性。 教师引进门,修行靠个人,这虽是句老话,但却说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引就是激发,想办法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生物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就是教学的“引”子,培养学生兴趣的源泉。在血液环的途径讲解中,我们常有这样的设疑,某某人得了某某病,当护士在手背打点滴时药物到达病变部位时要经过哪些途径,这类题为本章节的一个基本检测点,也是检测学生是否学以致用的最佳题型之一。 与其说是设疑,更应该说是引导,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生物教学素材的信手拈来,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丧失激情的教师是无法做到的,更何况长期倦怠的教师。再有教学中,倦怠心理教师往往在讲解中讲得比较肤浅,不愿花时间了解自己和自己所生存的环境,解释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不去联系学生周围存在的相关生物学问题,如,生物与农业生产、生物与卫生保健、人的生老病死、生物与环境等的关系;不作深入介绍,如,基因工程、基因技术与人类关系等当前生物学领域的前沿科学,就难以让学生知道学习生物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更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三、职业倦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师范院校的座右铭,新世纪教育的发展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倦怠消极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做不到管教管到,甚至任学生自由做与上课无关的事。在生物教学中,在演示、实验、展示环节中,只会使课堂纪律混乱,教学秩序失控,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谈不上什么教学质量。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学生,使消极思想在学生中延续,其结果只会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造成恶性循环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医学微生物学教育教学方法分析 [摘要] 一个好的医生或医护人员,除了应有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高尚的医德,因此医学人文精神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准,还能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提高医护人员和病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人文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促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方法 医学人文教育是医护人员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医护人员除了在学习当中掌握医学科学知识,还要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医护理念、预防观、卫生观等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对卫生健康的需求和保障,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学科,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等理论知识,从而为学习临床相关的感染性疾病以及超敏反应性疾病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观念和原则:如无菌观念、交叉传染、杜绝“滥用抗生素”等原则,这些观念和原则的把握,会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学习和实际工作中,有助于学生个人和职业素质的进一步提升[1]。 1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医学人文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百多年前,加拿大著名医学家及教育家威廉•奥斯勒说:“医学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从本质来讲,医学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使命,一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人文”一词源自拉丁文“humanists”,指的是人性与教养,也指人的精神文化[2]。人文涉及面很广,包括文化知识、宗教信仰、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只要是与人类精神活动有关的内容都可以归属于人文的范畴。而医学人文精神是指在医疗实践过程中要敬畏生命、崇尚健康、维护尊严、抚慰心灵,简单来说,就是以病人为本的精神,从人性出发,关心、关怀和尊重病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体现在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尊重和敬畏,发自内心地关爱病人。医学人文精神主要包括“知”和“行”两个方面:“知”是理念,即以人的生命和尊严为主旨,把人的发展完善和精神自由的信念深植于心;“行”则是实践层次,即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医务人员应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为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而努力[3]。当前,许多医院频繁发生恶性暴力事件,医患关系日益恶化,这与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医学生在学习阶段更应注重素质教育,强化医学人文精神培养。 2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方式与途径 2.1教师加强重视,转换角色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把自己的知识、学问传授给学生,而育人则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成为正直、善良、有益于社会的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求满腹经纶,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师德,才可能把“育人”恰如其分地渗透于“教书”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角色,不能把自己仅局限于教师的角色,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该能够传承一种精神,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所以,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还要把医学人文的精神文化传承给学生,言传身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培养他们关心、关爱、理解别人的精神和责任,只有这样他们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服务于病人和社会。因此,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教师同样要转变角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结合本学科相关内容把医学人文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促进医学人文教育[4]。 2.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 强化学生的自身感悟。医学微生物学所涉及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内容庞杂,且各章节之间逻辑性不强,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本学科易于理解但难于记忆[5]。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体,全程采取灌输式教学,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必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如采用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积极开展情景模比、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及学术研讨,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念,使医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把人文价值理念内化为医学人文精神。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实验教学。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设计“空气的细菌学检查”试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细菌无处不在,应时刻注重无菌操作技术,防止污染,为以后工作中防止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及传播打下良好基础;而“口腔、手指的细菌血检查”试验,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的概念,认识到自然界大部分微生物为正常菌群,有些对人类无害而有利,微生物与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密不可分,只有少数才会引起人类疾病。 2.3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 2.3.1抗生素滥用与“超级细菌”的出现 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自1941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后,人们相继发现了上万种抗生素,其中200余种抗生素应用于临床治疗。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挽救了无数生命,至今抗生素仍然是感染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药品。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引起人类疾病的许多细菌已经对其产生了耐药性。而人类抗生素的滥用加剧了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程度,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了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菌株,甚至是“超级细菌”。超级细菌不是一个细菌的名称,而是一类细菌的名称,这一类细菌的共性是对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有强劲的耐药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超级细菌的名单也越来越长,主要包括产超广谱酶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细胞菌、多重耐药结核菌、泛耐药肺炎杆菌等。为了减缓细菌耐药性及超级细菌的出现,要求医生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药物的配伍禁忌,或根据药物敏感性实验,选择敏感的,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用于临床治疗;严格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加强耐药监测。 2.3.2正确认识艾滋病,消除恐艾与歧视 当今社会环境下,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仍存在不少误解与偏见,针对这一现象,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重点介绍该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性传播、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尽管目前我们尚不能治愈艾滋病,尚未研发出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但是通过宣传教育,严格控制血液和血制品,以及提倡安全性行为等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HIV的传播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当前HIV感染率仍居高不下的事实,分析原因,这与艾滋病患者被歧视、不安全性行为、医疗机构的商业利益驱动等种种因素密不可分,归根结底是个人道德、医生医德等医学伦理素养缺乏所致。这就要强调学生要有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不仅要积极宣传预防,还要以身作则,洁身自好,同时教育学生应该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培养学生尊敬他人、理解他人的优秀品德。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将人文精神培育贯穿其中,将医学人文理念真正渗透到医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信念。 3结语 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缺一不可,特别是医学不同于其他科学,研究对象是人,服务对象是患者,所以医学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医务工作者除了要求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学人文素质,这样的医务工作者才会懂得珍惜生命,尊重患者,真正做到“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因此医学生人文教育更为重要,在授课过程中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机融入到专业课,这就需要教者精心的构思和设计;此外,人文素质教育相关案例也需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同时促进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使学生更能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医患关系,促进医学教育和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作者:张金平 曾静 胡晓艳 单位:西南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高中生物素质教育教学分析 一、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固化,评价标准单一 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未跟上国家新课改步伐,未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采用的仍是“千人一面,万人一书”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一些年龄稍大的教师过分强调教师的威严,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单一,仍以传统的“满堂灌”为主,对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认识不足;某些教师对素质教育理解上存在误区,例如,有教师认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只会使学生在实验室打闹嬉戏、浪费时间,根本学不到真正的知识;部分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高考升学率,教学内容仅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单方面、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甚至挤占学生周末的休息和体育锻炼的时间,未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就评价方式而言,分数仍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考试结果,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人格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了激励学生考取更好的成绩,一些教师往往将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与考试分数直接联系起来,甚至在学生的褒扬与批评方面有意袒护高分学生,最终造成学生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错误观念,甚至出现考试作弊等行为。目前,应试教育之风盛行,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仍是当前我国高中生物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欠缺 专业素养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高中生物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学生会问出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就必须具备全面、扎实的生物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而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有所欠缺。有关调查显示,一些地区高中生物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甚至出现教师短缺的现象。 (三)职业倦怠突出,心理压力过大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重复性的工作,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较严重。调查显示某些地区高中生物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个人成就感丧失严重。严重的职业倦怠表现为:工作热情偏低,情绪不够稳定,教学中安于现状,不追求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提倡表现冷漠。目前高中生物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结业考试和高考的双重压力,还要承受着来自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多重压力,高强度的职业压力易使教师忽略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实施。 二、从教师方面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的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清自身的主导地位,还原学生的主体角色,善于从工作当中总结经验,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教师要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需从以下四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转变观念,丰富评价方式 针对当前高中生物教师以传统教育方式为主的现象,首先,学校需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可通过学校宣传教育、专家讲座、同行交流等方式开展。其次,教育部门应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联系当地学校、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切实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和劳动技术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再次,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师需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与考试成绩成正相关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此外,评价学生的方式应多样化和科学化。实验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的合作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动手能力等适当量化,加入总考核测评。日常教学中,可对学生平时生物课上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和准确、是否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与人相处是否和谐、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等适当进行点评和勉励。期末生物总分测评中,应将学生的实验课表现、日常表现、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等以一定百分比的形式加入。 (二)升华知识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内容覆盖广泛,涉及范围涵盖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免疫学等。因此,专业知识结构方面,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具备丰富、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以满足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此外,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还需要具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班级管理、课程与教学论等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技能,将知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最佳方式传递给学生。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有多种途径:可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相关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能,并结合到自身实际教学中。或者通过网络视频或现场观摩优秀教师授课方式,也是提高教学技巧的有效途径。还可通过同行相互听课和评课,了解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定期总结,努力完善自身教学观念与提高自身教学技能。 (三)创新工作方式,避免职业倦怠 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的心理健康、职业压力、职业幸福感存在一定关联。教师创新教学和管理方式可避免职业倦怠,第一,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增强教学的新颖感;第二,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第三,关心关爱学生,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从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肯定学生,而不单从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第四,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和终生着想,而非片面追求自身利益和当前利益;第五,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除此之外,加强同事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减少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四)注重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阶段学生的智力处于逐步完善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最近发展区”,若给予学生适当的强化和引导,定会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并提高学生的能力。第一,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之前,教师提出问题“: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两者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学生通过预习对问题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明确困惑所在,上课时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难点和重点。第二,课堂逐步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时,教师可通过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细胞核的功能,继而再由“细胞核为什么功能如此强大,居然能够成为细胞的‘大脑’和‘控制中心’?”激发学生对学习细胞核结构的兴趣,促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课后设置复习,教师可通过难易相当、形式多样的习题和课后任务,巩固已学知识并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融贯。如:通过实验探究设计、模型设计、调查研究、私人访谈等课后任务布置,并采用个人或小组展示、比拼等形式进行评比,激起学生执行任务的决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作者:杨翠 刘夕芳 李艳红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初中生物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一、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了解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 以“生态系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由于我国部分地区环境保护做得不够好,我国的绿地已经逐渐减少,绿地减少使得当地温度变高,土壤缺少水分而沙漠化,沙漠化的地区绿色生物变得更少,生物也不能在此地生存,继而人类也不能在此地生存。该视频片断说,像这般沙漠化的地区在我国变得越来越多,如果持续下去,我国将是一个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目前经常出现的雾霾问题、温度升高的问题,学生从多媒体视频中理解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又从自己身边的例子感受到改善环境问题迫在眉睫,他们就能够感受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愿意自主吸收与环境教育相关的知识。学生愿意自主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会更有效,而有效的教学又能推动环境教育的展开。 二、探索知识规律,让学生领悟到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有效教学的理论中,如果强行塞给学生生物理论,学生不仅不会对这些知识感兴趣,也不会意识到这些概念的真正意义。初中生物是一门要求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课程,只有在探索中他们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意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后,接下来他们就会迫切想要了解怎样做才能改善未来的环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以下日常生活中容易看到的现象:树皮中有白蚁类的昆虫,这些昆虫依附于树木提供的营养而生,啄木鸟食昆虫而生活,啄木鸟死后尸体被细菌分解,细菌能够存活,细菌分解后的营养物质成为土壤中的腐殖质,树木吸收腐殖质中的营养,它们生长得更茂盛,茂盛的树木给昆虫提供更多的营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经过思索能够发现它们属于食物链的关系,如果食物链中任何一个环节断掉,那么与之相关的生物都将不能存活。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目前的环境为什么会恶化呢?学生经过思索就能感受到我们的自然环境就是一个大的食物链,人类在这个食物链的顶端,现在我们亲手破坏了绿色植物,这导致整个生生不息的食物链遭到破坏,所以我们必须付出代价。想要改善环境,首先就要从恢复食物链开始,而恢复食物链第一要务,就是要做好绿化工作。学生通过探索知识规律,就能够明白解决环境问题最终的方法就是做好绿化工作,而做好绿化工作的根本,就是从现在开始重视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应用有效教学理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在探索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并促使让他们努力地学好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 三、重视知识实践,让学生寻觅到环境教育的宣传途径 在有效教学理论中,如果学生仅仅只是学习理论知识,他们依然无法真正理解学习知识的意义,如果能够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他们就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当学生意识到学好初中生物知识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调查,比如,要求学生去调查自己居住的小区、街道的绿化情况,并让学生思考怎样运用学过的环境知识才能改变现在的生活环境。学生经过实地调查就能发现,虽然我国现在很重视绿化工作,可是在生活中很多人依然没有环境意识,破坏环境的事情时有发生。学生发现了问题,就会积极思考要怎样宣传才能让周围的人了解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让周围的人不再破坏环境。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师的环境教育才会变得更有效。使用有效教学的理论能够推动教师的环境教育工作,它使整个初中生物教学变得更有效。教师可以以环境教育为例,进一步思索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有效教学。 作者:管砥霞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初中生物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现阶段初中生物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思维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初中生物在教育教学中也存在着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安静地听讲,中途穿插着教师的提问,这是教师一直以来所采取的最普遍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其课堂参与程度低,学习效率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差。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由于教师长期僵化的教学观念导致的,传授知识一直以来是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目标,而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则完全忽视。同时,在升学率的压力下,教师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以知识掌握的牢固与否作为提高学生考试能力的保障。因此,教师一直将知识的灌输作为课堂的主要任务,将每节课的知识内容安排得满满当当,学生忙于记录教师所讲的内容,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在这种教学观念和教育思维的指导下,教师教学的重点多为枯燥的理论传授,侧重对书本知识进行梳理、讲解和补充,而不注重对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缺乏相应的实验课,导致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停留在抽象的理论上,对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和问题却不甚了解,使生物教学趋于理论教学,忽视了其实用性。 二、完善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要想对生物的教育教学进行改进,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就需从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能力上进行改进,使其不断与时俱进,与时代相适应。 (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设定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注意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现成的知识内容,防止学生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还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束缚学生的思维,于生物教学无益。 (二)教师要改变教育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1.改革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创新思维往往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讨论,而不应为了强调严肃的课堂纪律,紧闭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或者由学生自由组合,集思广益,对生物课上的一些课后问题进行讨论。例如,教师在讲解蝗虫的有关知识之前,可以提出一些诸如“蝗虫是靠什么感知外界信息的”这类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常识和对昆虫的了解,查阅相关的书籍,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正确与否,教师都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能够调动自己之前所学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的见识,积极讨论,组织答案,这个过程对学生学习思维的锻炼有很大的作用。 2.重视生物实验和实践活动 生物课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然而在许多的教学中,教师都只注重学生的理论和书本知识,忽视了实验课的重要性,这不利于刚刚接触生物知识的初中生对生物得到直观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在相关理论知识讲完后,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课,让学生自己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结构,自己动手看细胞在不同酸碱情况下的变化。学生对这种环境下学习的知识记忆能力更强,同时更有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一些生物现象,捕捉昆虫仔细观察,了解他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性,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对生物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3.利用新技术,丰富教学形式 有些生物知识比较抽象,尤其是一些学生不常见的动植物,学生对它们的认知程度低,很难理解。若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动画等形式展示出来,则能够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一些3D特效做成的,如种子发芽过程之类的动画,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书本上的图片和教师的讲解所不能实现的。 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大,初中生物教学是学生接触生物知识,真正了解大自然规律的开始,对于学生意义重大。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多样的、符合学生特点和心理需要的教学方式,在和谐的课堂和自由的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和重视生物课,提高初中生物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顾玉文 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第三中学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中职生物教育教学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当前已经进入科技时代,新的历史时期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中职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生物学科是一门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中职学校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中职生物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引进先进教学方法,笔者从事中职生物教学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教学经验,本文主要论述了中职生物教学的方法与课程建设等几个方面,希望对我国中职生物教育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职;生物教学;方法;探索 最近几年,国家着力进行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中职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但笔者通过研究我国当前中职教育现状发现中职教育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问题。中职学生都是不能顺利升入高中的学生,本身不具备较好的学习态度,不能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如果在中职教育中教师应用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知识灌输的容器,而不顾学生的亲身感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那么更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收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形势下,中职学校的生物教师必须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引进新型教学方法,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才能保证中职学生早日成长为国家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一、及时引进先进教学模式 中职教育教学不应只重视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理论知识而应该将大量的实践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教学建设要与当前市场需求相适应。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中学教育,有着较强的教育针对性与专业性,应该利用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所以中职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将传授给学生丰富的技能放在重要位置,根据当前市场需求着力培养技能型人才。 二、要认识到生物学习的重要性 笔者调查了学生对生物课的看法,发现很多学生根本不重视生物课的学习,认为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教师要利用各种策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科的重要性,重视开展思想教育。如讲解生物学的发展史,讲一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等,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农业生产中如何应用激素等。 三、帮助学生夯实生物学基础 通常情况下,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不能与普通中学相比,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中职学生认为生物老师讲课速度较快,学生不能理解。因此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特点,适当放缓讲解速度,帮助学生夯实生物学基础,才能进行深入学习。如果学生具备了坚实的基础知识,那么在实践学习与动手训练中就能解决各种问题,如果学生不具备生物学的基础知识,那么就会严重制约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在生物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生物课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较为抽象的问题转变为形象直观的学习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同时多媒体可以播放声音、图像、视频、文字等多种课件,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景,因此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针对市场需求科学设计实验 实验课在生物课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想学好生物课就需认识到生物实验的重要性。学生在生物实验中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发展专业技能,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敢于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因此做好生物实验实训教学,不但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中职学校要在实验实训室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在设计实验实训内容时,要结合实验实训的开展顺序进行,逐步减少理论验证、基础知识方面的实验,大量增加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实用性的实验,保证实验与当前市场人才需求方向相一致,才能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总之,中职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所以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好生物的重要性,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物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发展创设教学情景,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引进新型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提高专业技能,才能早日成长为国家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初中生物素质教育教学研究 一、转变教育观念 当前我国在迅猛的发展之中,作为世界制造工厂的地位在稳步提升。作为制造大国,我国当今所缺少的不是普通白领,而是高级蓝领。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对职业学校的偏见,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更侧重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我所任教的生物课为例,教学不应该仅仅作为知识灌输的工具,而应该是发展学生认知事物、突出实践、提升技能的手段。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在生活中去探索,在实践中去验证,改变以往填鸭式的知识传输模式,积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兴趣,把指令性教学变为指导性教学,尊重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看到希望,为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二、加强观察、实践,注重能力培养 一个人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生物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取得是一个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只有通过平时的观察与实验,才能够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同时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学生思维敏捷的时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所学到的知识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观察和实验的功能,能使学生学得牢,记得活,理解得透彻,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对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实践和研究能力比较薄弱,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现有的知识设计相应的实验课题,提倡创新能力的发挥,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已有的经验、能力发现去问题,并通过思考去解决这些问题。探索性实验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是初步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自己设计安排,也可以给出实验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自己选择实验,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这样有助于他们自身技能的提高。 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成败。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张衡说得好:“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们要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并在教育事业中取得成功,毫无疑问地要求每个生物老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例如:积极参加教师队伍的普通话、多媒体教学培训、新课程改革教研等各类继续教育活动;每个学期订阅两至三种有关教育的书籍,不断地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收集生物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信息,进行知识更新等。通过学习,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技能素养、理论素质会不断提升,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开拓和推进素质教育,是适应21世纪教育的需要。 四、加强实验,提高实验开出率,重视劳动技能的培养 生物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验教学的目的有:(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获得和巩固基础知识;(3)培养实验操作能力;(4)培养观察和实验记录能力;(5)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其中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将来走向社会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为了加强实验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强烈的探求兴趣,我在初中生物教学保证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开出率达100%,借助投影、录像和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并将部分教师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实验。教学中要杜绝“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等纸上谈兵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的每个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就要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到实验室或者大自然中去做这些实验,使实验的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实验前要告诉学生一些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实验中要求学生要注意观察,善于思维,联系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实验后要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填写实验报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培养他们善于自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五、学生的心理素质培育 当前初中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家庭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心理素质十分脆弱。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课堂教学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引到他们积极面对、健康发展。如教学青春期发育时,教师可按教材中所规定的内容介绍和讲解一些青春期特征、营养、锻炼和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性心理的产生、发展和性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通过谈心、心理辅导,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在科教兴国的强大氛围下,已经深入人心,以后也必将在教育行业中出现全面持续发展。根据我校多年来对素质教育的推进结果来看,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必将出现新的色彩。 作者:范兰慈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初中生物启蒙教育教学论文 1.竞争意识的渗透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初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初中教学处在教育的基础阶段,对学生渗透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有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更加容易适应社会生活。 (1)启蒙竞争意识。在初中的生物教学中,会发现许多有关竞争意识的知识,比如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论。在学习生物进化论中会发现,生物与生物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既可以互相帮助,又存在互相竞争。蚂蚁之间的互相帮助、公羚羊为了配偶的互相争斗等,这些生物进化论的知识都在渗透着竞争意识,生物之间会为了食物进行竞争,会为了阳光与水竞争,会为了生存而竞争,在生物进化中,只有不断地竞争,才能生存下去,只有适应竞争的生活,才能繁衍后代。因此,初中生物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渗透。 (2)分析、深化竞争意识。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培养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启蒙阶段,要让学生不断地理解、深化社会生物知识,真正地了解竞争意识的内涵。竞争意识会激励学生不断地成长进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在生物教学中,生物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为什么蚂蚁之间就可以相互帮助,而公羚羊就要相互竞争呢?”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循环,从而了解竞争意识的内涵。将竞争意识运用到学习与生活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强烈的竞争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2.适应意识的渗透 社会不断在发展与变化,没有什么会一成不变。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就要拥有很强的适应意识。学生要适应校园的生活,适应教师与同学,在社会就要适应工作,适应环境。因此,加强适应意识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在生物学习中,会发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适者生存是生物生存的法则。每一种生物都要适应环境的变化,环境是最不稳定的因素,今天阳光明媚,明天或许就阴雨连绵,生物只有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比如生长在悬崖的树木和冬天开花的梅花,都是在适应环境后才得以繁殖。生物还会在结构上适应环境的变化,比如鸟的翅膀、鱼的鳍;在生理与行为上适应环境,比如鸟类的迁徙活动、夏眠与冬眠等。生物教学都在讲述只有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发展,21世纪的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培养学生的适应意识,才能使其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只有培养适应意识,才能在社会中取得成功。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生必须有很强的适应意识,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应意识的启蒙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3.整体意识的渗透 科学发展观要求学生从整体出发观察与思考事物,整体意识的培养,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也是一个整体,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从整体出发去分析生物的结构的能力。比如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各项生命活动由各个系统完成,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八大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它们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在进行生物教学时,要潜移默化地进行整体意识的渗透,不断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让学生在看待事物时,从整体观念出发,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思考问题。 启蒙教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以适应现代教育与科学发展的需要。现代意识是一个中学生必有的素质,更是一个公民要拥有的意识。初中生物教学要不断深化对现代意识的理解,加强对中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初中生物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启蒙意识,将教材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实现教学目的,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周卢婷 单位: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综述 一、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的方式 1.通过实验课程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实验是生物学学习的基础,通过不同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得到了实际操作的锻炼,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创设实验课程的生物教育教学情境下,学生更好地形成了对生物实验这个新领域的好奇,通过实验也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更有乐趣。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框架的理解与运用。2.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在日常生活中,生物学的现象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偶尔组织一次踏青活动,在更加贴近自然的环境中,感受自然,感受生物的存在。一次虫鸣、一次鸟叫都是生物学的探索与发现。让学生发现生物学一直就在自己身边,这种贴近的生物学的感觉,会给学生一种正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3.通过热点聚焦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选取当前国内国外有关生物学的热点问题,类似于美国“生物圈2号”、太空培育植物等情况。对这些内容进行扩散与细分,创设热点汇焦型的生物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进讨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保证学生对于高校生物教育教学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在高校生物教育学习方面的效率。通过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的情境,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以及学习动手能力,根据现有的教学材料,在教学目标不偏移的情况下对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进行创设,使学生得到全面能力的发展。4.多样化教学手段通过高校的硬件设施,例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生物学教育教学课程进行生动的讲解。依靠各类辅助工具,给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相对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生物学教育教学的效率。利用多媒体直观的表现出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克服传统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综合利用各方面的硬件设施,对生物学教学做好一个铺垫作用,对学生在生物学学习上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的意义 传统的高校生物教育教学因为其治学严谨的特点,无法对于抽象的概念做出有效的表达。通过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由于社会的发展步伐迅速,高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不断的改善,给我们改善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生物学回归到生活本身,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就生物学学科的本质来说,它源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通过对生物学进行专业性、系统性的学习,可以达到更好的服务于生活的目的,形成“生活—生物—生活”的一种良性的循环。从宏观上看,设立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而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在生物学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得到全面性的发展,使之更好的运用于生活,达到源自生活服务生活的目的。知识在与情境的融合之后,化抽象为生动,便可以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不再是知识的强行灌输,而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汲取,主动运用。突破了学习难度,让学生在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下,把知识更好的运用于日常,既收获了知识,也得到了能力的提升。 三、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的步骤 1.围绕教学大纲,对知识难度进行层级解答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更容易的达成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对于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所在,确定教学目标,建立完善的教学结构,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在生物学方面的学习。2.设计教学方案,建立完善的教学框架根据课程目标,建立完善的教学框架,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3.根据阶段学习目标,创设合适的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的创设,主要是服务于课程目标的达成与开展。因此,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对高校生物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一般选择要求的原则是:目的性原则、诱导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安排合适的操作实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单一的进行知识的学习无法满足生物学教学目标的达成。安排合适的实验操作,可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行提高。5.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改进创设高校生物学情境是一个没有确定模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进程中自然会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要发现这些问题并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合适的改进方式,为下一次教学的开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四、结束语 在创设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生活,选择一个切入点,由点到面全面的对生物学学习进行概括以及辅导。结合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做到生物学与生活的完美融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的让学生能熟练运用生物学知识,服务于生活。教师通过对于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好的为我国生物学发展储备人才。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以及各方面的综合情况来看,创设不同的高校生物教育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培养效果也存在差异,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选择最佳的教学情境十分重要。 作者:张梅秀 单位:滨州学院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提高初中生物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初中生物是学生接触生物知识的开始,对于学生生物基础的奠定、生物兴趣的培养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初中生物在教育教学方面都应受到极大的重视。尤其是新课改的要求下,所有学科都在积极创新,寻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方式,都为生物教学提供了参考,带来了活力,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有效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教学目标。在初中阶段,课堂教育是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因此要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课堂效率,改变传统的生物教育教学思路和观念,采用科学、多样的教学手法。 一、现阶段初中生物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思维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初中生物在教育教学中也存在着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安静地听讲,中途穿插着教师的提问,这是教师一直以来所采取的最普遍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其课堂参与程度低,学习效率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差。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由于教师长期僵化的教学观念导致的,传授知识一直以来是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目标,而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则完全忽视。同时,在升学率的压力下,教师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以知识掌握的牢固与否作为提高学生考试能力的保障。因此,教师一直将知识的灌输作为课堂的主要任务,将每节课的知识内容安排得满满当当,学生忙于记录教师所讲的内容,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机会。 在这种教学观念和教育思维的指导下,教师教学的重点多为枯燥的理论传授,侧重对书本知识进行梳理、讲解和补充,而不注重对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缺乏相应的实验课,导致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停留在抽象的理论上,对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和问题却不甚了解,使生物教学趋于理论教学,忽视了其实用性。 二、完善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要想对生物的教育教学进行改进,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就需从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能力上进行改进,使其不断与时俱进,与时代相适应。 (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设定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注意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现成的知识内容,防止学生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还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束缚学生的思维,于生物教学无益。 (二)教师要改变教育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1.改革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创新思维往往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讨论,而不应为了强调严肃的课堂纪律,紧闭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或者由学生自由组合,集思广益,对生物课上的一些课后问题进行讨论。 例如,教师在讲解蝗虫的有关知识之前,可以提出一些诸如“蝗虫是靠什么感知外界信息的”这类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常识和对昆虫的了解,查阅相关的书籍,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正确与否,教师都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能够调动自己之前所学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的见识,积极讨论,组织答案,这个过程对学生学习思维的锻炼有很大的作用。 2.重视生物实验和实践活动 生物课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然而在许多的教学中,教师都只注重学生的理论和书本知识,忽视了实验课的重要性,这不利于刚刚接触生物知识的初中生对生物得到直观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在相关理论知识讲完后,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课,让学生自己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结构,自己动手看细胞在不同酸碱情况下的变化。学生对这种环境下学习的知识记忆能力更强,同时更有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一些生物现象,捕捉昆虫仔细观察,了解他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性,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对生物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3.利用新技术,丰富教学形式 有些生物知识比较抽象,尤其是一些学生不常见的动植物,学生对它们的认知程度低,很难理解。若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动画等形式展示出来,则能够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一些3D特效做成的,如种子发芽过程之类的动画,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书本上的图片和教师的讲解所不能实现的。 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大,初中生物教学是学生接触生物知识,真正了解大自然规律的开始,对于学生意义重大。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多样的、符合学生特点和心理需要的教学方式,在和谐的课堂和自由的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和重视生物课,提高初中生物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第三中学)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浅谈中职生物教育教学 摘 要:生物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已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21世纪俨然已经步入了科技时代。在此背景下,社会对于高素质生物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中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生物人才的重任。针对中职生物教学的实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对中职生物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课程建设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生物教学;方法;探索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然而,就目前中职教育工作的现状来看,形势不容乐观。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成绩较差,甚至不符合初中毕业的合格要求,是应试教育淘汰的失败者。文化基础差,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缺乏主体能动性。而教师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方法,容易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急躁情绪,导致心灰意冷,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基于此背景与现状,中职学校的生物教育教学工作应转变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突出职业特色,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构建以能力为基础的生物教育教学模式,让中职生物教学在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确定教学模式与建设 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学科导向型教学模式向实践型教学模式转化,教学建设应朝着标准化、技能化、社会化发展。与普通中学相比,职校的教育往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有效地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职校应当用职业标准来组织教学,以技能教学和全面素质培养为核心,大力推行技能培训,培养出面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人才。例如,在教授“真菌”这一章节时,安排学生参观甚至参与食用菌菌种的生产以及食用菌栽培管理的个别环节。 二、提高对生物教育教学的重视 通过对我校学生生物教学看法的调查研究发现,多数学生对生物学科重视不够,大多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专业课上,这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作为教师,想让学生学好这门学科,首先就得先重视这门学科,认识到该学科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首先应该从思想上对学生开展教育。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生物学的发展史,举一些生物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例子等。如:生长素是如何发现的?激素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及运用,通过激素的调控,使得荔枝、香蕉等达到优质高产的效果。 三、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一般来说,职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起普通中学往往有着一定的差距。经调查发现,我校多数学生反映老师讲课进度过快,学生常常难以跟上。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忌把起点定得太高,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之后再进行二次深化学习。这样,有了扎实的基础为前提,之后的实践学习、动手训练等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如果学生掌握不好基础知识,往往会导致刚刚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再次消失。 四、营造轻松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是开展生物教学的主要场所,因此,能否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对学生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强调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作为被动者接受学习。这种被动的学习局面并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改变此局面,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给学生一些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不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体现出来的主观自由体。课堂也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一个可以发挥才能,表达想法的“多言堂”。学生们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发言,积极踊跃地讨论,课堂俨然成为大家共同交流、共同进步的一个平台,完全打破了之前沉默寂静的状态。这样轻松的教学环境很显然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经笔者的实践证明,这种增加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改变,收效明显。 2.教学手段多元化 多数学生表明多媒体教学比传统课堂教学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的,计算机多媒体作为集声像、视频、文字、动画等于一体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对于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对于生物此类学科,其中一些理论知识往往非常抽象难懂,这给空间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制造了难题。而合理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以把抽象的生物知识和现象具体化、直观化,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授“生物的进化”这一章节时,我就多方搜集素材,制作出切合章节知识点的课件,通过多媒体演示,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学生能够从感观上理解“自然选择”的生物进化理论。 3.开展室外第二课堂 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大自然生物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授过程不能脱离大自然、不能脱离动手和观察。因此,开展室外第二课堂对于生物教学也变得十分重要。笔者在生物学科教学实践中,室外实践也占据了一定的课时量。并且,适当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亲密地接触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发现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现象与规律。这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例如,除了正常课时安排的实践外,还组织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开垦校内闲杂地,利用课外时间,在开垦的地块上增殖种苗、种植花卉等,通过这些手段,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4.注重情感教育教学 中职学生大多活泼好动,自控能力较差,时常出现违纪违规行为。部分老师在此问题上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这不仅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还可能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与抵触甚至对立情绪,进而造成对学习的厌恶等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耐心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和疑惑,使学生全身心感到愉快。一个人的情感体验越深,他的求知欲就越旺盛,钻研精神、学习劲头也就越强烈。笔者在讲“生态环境”这一节时,引入了有关环境保护的例子,学生们反响热烈,他们从中认识到了生态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此堂课激发了学生关心生态环境的意识,加深了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强化实验实训教学,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生物实验教学也是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生物实验,学生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其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等一系列综合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强化实验实训教学,既能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应大力推动实验实训室的配套建设。在实验实训的安排上,充分考虑实验实践的先后顺序和内容的衔接,适当减少基础性、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实用性的实验内容,使实验能保持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生物教学作为职业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应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地为主体创设具有一定氛围的环境,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潜能,使生物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素质的载体,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作者单位 福建省长泰职业技术学校)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农林高校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农林高校在开设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中有着独特的教学环境与优势。依托农林高校的大生物背景,利用优势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农林高校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教育教学的模式,以适应农林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农林高校 生物分离工程 教育 教学 随着现代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日新月异,生物工程下游的生物分离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有这些变化对农林高校教授生物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有责任在新形势下,依托农林高校的优势资源和大农科生物背景的支撑,通过不懈努力,为国家培养一批生物工程领域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1 以农林高校资源为平台,教育教学同时抓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和社会习俗偏见的影响,人们总爱将农林高校专业与综合性大学或工科大学同专业作比较。以我校开设的生物工程专业为例,即便我们使用的教材、设置的专业课程与学时、所授的学位与综合性大学或工科性大学完全一样,也很难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认同感。一些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信心不足,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热情,上课时不认真听讲,不做笔记,课后不交作业。针对这些现象,学院组织学生参观了学校农博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设施农业工程园以及教师的科研成果。学校还邀请了国内知名校友和国外杰出校友来校讲学作报告。通过参观学习和分享校友的经验体会,学生逐渐感悟到农林高校的学生同样可以大有作为。在了解了学校办学特色后,学生深感我们农林高校就像一个生物大磁场,在这个磁场中不仅有传统的农业、林业、园艺、植物保护、农化、畜牧、兽医等国家一级学科,而且还有很多的二级学科。各个生物类学科与专业不仅齐全,而且各生物类专业的实验室、科研条件、师资力量都具有相对的优势,这对农林高校开设生物工程专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保障,也为生物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与实验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认识了农林高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后,学生转变了观念,热爱学校、热爱专业、认真学习的风气在学生中悄然兴起。 2 以农林高校资源为支撑,教好学生教师需先行 2.1 不断学习,完善自我 教师是教育之本。对于毕业于综合大学,有着工科教育背景的青年教师来说,要想站好农林高校的讲台,就得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完善自我。依托大农科生物背景,有意识地补充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与本专业知识有机整合,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在讲课时游刃有余,得心应手[1]。当然这个过程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和自我展现与提高的过程。常言道“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因此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站稳讲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一种适合农林高校学生发展的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教学模式。另外,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爱岗敬业精神去影响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2 努力钻研,认真备课 生物分离工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比较强的课程。要教好这门课,教师应对所讲内容十分熟悉,为此,笔者除了选定孙彦主编的《生物分离工程》为该课程教材外,还选了一些相关的参考书籍,如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生物分离工程》《生化分离技术》,俞俊棠等主编的《生物工艺学》,严希康主编的《生化分离工程》以及我校教师编写的《生物分离工程》(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对以上每部分内容认真钻研,从各书中取长补短,使教学内容更为充实和完善。对遇到的疑问和难点一方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一方面与学院在该领域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探讨,同时积极参与学院教师在生物分离方面的相关课题研究,通过实验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讲课时做到言之有据,论之有理,句句经得起推敲,堂堂讲得精彩。 3 依托农林高校优势,优化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3.1 加强兴趣培养,注意互动教学 歌德有句名言“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为了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在讲《绪论》时,首先,指出生物分离过程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生产实践,在化学工业、生物工业、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生化产品能否产业化的关键。自然界中很多生物是可以被人们所利用的,而有用物质的最终产品需要较高的纯度,而有害物质需要充分净化和妥善处理,这些都必须借助各种分离技术加以实现[3]。我校植保学院张兴教授等人研制开发并投入生产的生物农药,就是利用植物或微生物为原料(如雷公藤、放线菌),采用生物分离的方法(如有机溶剂沉淀、柱层析等)得到的。生物农药的成功研制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借助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很快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认识到该门课程并非是空泛的理论,而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4]。其次,选择得当的教学手段,做到与学生互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讲固液分离这一部分内容时,设置问题:“为什么要先进行发酵液的预处理?”通过提问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给予肯定或纠正。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也锻炼了思考的能力。 3.2 丰富教学内容,注意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收获最多知识和技能,在讲解《萃取》一章时,我们将重点放在原理及影响因素上,对有关萃取的计算略讲,让学生课后自己推导,这样既保证了对全章内容的学习,也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同时避免与其他课程(如化工原理、物理化学等)内容重复。在讲课时不一定按教材的章节顺序,可按照生物质分离的基本工艺流程顺序讲解。将学过的一些技术方法进行比较,哪种最好,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怎样最合理,这样,学生的思路很自然地跟着教师的讲解走,不但使学生熟悉了生物质分离的整个流程,还对每个技术方法印象深刻。讲课中还可穿插一些学科前沿知识及最新研究进展,将热点研究的新型分离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如双水相萃取,它作为一种新型分离方法,与其他方法比较有哪些优点,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以后的发展方向及应用领域等,让学生了解国际一流的技术和信息。这对本科毕业班的学生很有吸引力,而且对学生考研或就业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学院教师的科研工作,如发酵、分离提取具有抑菌活性的新物质,建立双水相体系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带入课堂,用科研的实例加强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将国内外有关生物分离工程与设备的经典书籍与期刊推荐给学生阅读,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种多样化、丰富的教学内容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育素质和教学水平。 3.3 适当使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多媒体教学是当今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它的出现与应用使得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生动、形象地显示出来,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5]。在简介分离操作单元时,为了防止由于学生对分离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的感性认识不足而对大量的分离操作单元学习感到枯燥乏味。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将复杂的分离操作单元通过动画或视频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其简单化、实际化、生动化,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但教学中如果完全采用多媒体授课,也会让学生有时跟不上教师的速度,因此要配合适当的板书,对于重点知识可以在黑板上书写以示强调,使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对于一些需要重点讲解的公式推导等内容,在运用多媒体时以板书补充为佳,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另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两者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讲解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课程论文,通过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锻炼学生检索文献以及撰写论文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自学能力。 4 发扬农林高校的教学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农林高校的优良教学传统。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为配合理论课教学,学院多年来不断进行探索与改革,开设了一些与理论紧密结合的实验课程,亦配有发酵、生物分离等实验室,为实验课的开展提供保障。在开设的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中贯穿了从发酵到产品的分离提取的内容,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让学生亲自进行菌种活化、接种、发酵以及发酵产物的后续分离与提取,使学生对生物分离工程知识有了全面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各种技术的应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任课教师在正式实验之前,首先应做好预实验,熟悉实验流程,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在实验课开始后督促学生预习实验及填写实验报告,在实验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实验课结束后,还应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实习,让学生了解和接触生产实际,将专业理论同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增加生产知识和提高操作技能,为踏入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学生做实验以及去工厂实习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典型生物产品的生产原理、工艺过程、主要设备及构造等理解和掌握情况都比较好,达到了生物分离工程教育教学的目的。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育教学 摘 要:新课改以来,高考对生物的要求更加开放,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新课改讲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老师要一改传统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要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在课堂上要能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等;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要变被动为主动,变个人学习为合作探究,学会评价别人的观点,善于归纳总结等。 关键词:教学理念;高效课堂;主体地位;合作探究 新课改以来,高考对生物学的要求更加开放,课本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而新课改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更是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新课改讲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老师要一改传统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要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在课堂上要能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等;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要变被动为主动,变个人学习为合作探究,学会评价别人的观点,善于归纳总结等。因此,高效课堂已经成为老师们探讨的热点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高效课堂?本人根据这几年新课改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高中生物教育教学的看法。 一、教师要一改传统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不同的教育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的是全能的人才,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所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积极探索好的教育模式,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传统的教学,老师往往是主角,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教什么、教多少,学生就学什么、学多少,学生不能自主性的发挥自己的想法,思想被束缚起来,那么学生的技能就很死板,没有创造性。而新课改要求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老师不过是引导者。课堂上要让学生大胆的发挥,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新教育教学策略。新课改讲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在老师表明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学习的知识范围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组内归纳总结,然后小组互评,取长补短,最后老师点评并归纳总结,这就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学习中不断的提升自己,在学习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形成集体荣誉感。 二、教师要不断学习,做全能人才 新课改下老师一节课讲的少了,这样是不是对老师的要求就不严格了,老师就轻松了,不,其实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以往我们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有的时候错了学生不说我们都不知道,但是新课改理念下,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并提出很多的问题,包括生物知识、技能,还有其他如物理、化学、工业、农业、医疗、生活等等方面的知识,都要老师解决,如果老师没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就不能很好的为学生解决问题。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我们老师全面的掌握了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和学生很好的合为一个整体,相互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我们老师平时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关注和学习其他发面的知识,认真向别人请教,探讨,还要不断的总结,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 三、运用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学之不如好之。只要学生爱好学习,就不怕学不好,成绩就不怕提不高,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是一门与工业,农业、医疗、生活等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这就要求我们要养成对生活的热爱,要关注生活,关注工农业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就要利用这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克隆动物和试管婴儿时,学生就很感兴趣,先让学生下去查阅资料,课堂上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列举自己知道的例子,老师不断的加以纠正和补充,最后归纳总结二者的过程和区别,这样学生就能了解的更加透彻,掌握的更加准确。再比如在植物组织培养的学习中,有条件的可以带同学们去植物组织培养室调查学习,增强学生爱好。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有些学生学习非常的刻苦认真,就是成绩不能提升,这是以为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我们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的发展,不断的教授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取长补短,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一)归纳总结。在进入高三一轮复习时,我要求学生要认真的读课本,归纳总结,对每一节的知识要能画出网络知识结构图,然后对每一章的知识也要能画出网络知识结构图,而且要在课前完成,一节或一章学习完之后要对自己构建的知识加以修饰和改正;每一节除了课本中“本节聚焦”中给出的问题外,要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用专用的笔记本写下来,这些问题就是学生不会或不懂的,上课要重点解决;复习时,第一遍做要用一种颜色的笔,第二次修改时要换用红色笔来修改和注解。 (二)类比学习。在学习知识时,一定要理解,这样才能记得牢,通常我们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记忆,寻求自己在生活中最感兴趣的,常见的知识来类比,加强记忆。比如主动运输,就好比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要过河,不但不会游泳,并且还要逆流而上,这就需要一个载体协助他,还消耗额外的能量。所以通过运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类比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立错题库。学生应该有一个专门的笔记本,笔记本上应该有学生平时犯错的知识,比如不会做的题,常常写错的字,不明白的知识点等,平时要求学生常常翻出来看,这样一来学生以后就会很犯错了。 总之,新课改的出现,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发生的或多或少的变化,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新课改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我们都将会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浅谈自制教具在生物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生物学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教材的改进,实验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但是由于实验仪器的短缺,教师自制教具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自制教具工作,在中学生物教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①自制教具加速生物实验建设的基本途径及有效课堂;②自制教具在生物教育教学中的作用;③自制教具对引入新课激发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④自制教具是当前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⑤自制教具能有效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素质教育;⑥自制教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自制 教具 生物 教育 教学 作用 生物学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教材的改进,实验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但是由于实验仪器的短缺,教师自制教具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自制教具工作,在中学生物教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加速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开展实验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开发新的教学仪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还可以开发学生智力、锻炼学生操作技能、化抽象事物为具体事物,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还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密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再且素质教育的发展,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应用能力、操作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有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大胆创新,通过自制教具,引导学生制作学具,并应用于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持续发展。本人就自制教具在中学生物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1.自制教具加速生物实验建设的基本途径及有效课堂 由于教育事业量大、面广、学校多、办学条件差、教育经费不足,完全靠国家投资购买大量的教学仪器,购置大批的实验设备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是我国目前的经济所承受不了的。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现有中小学若按原教育部颁发的第四配备目录标准配备实验仪器,需要花60多亿元,用20年的时间。但是教学仪器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必要条件。在仪器短缺的年代,解决目前这种缺仪器缺经费的困难:一方面靠国家较大幅度地增加教学仪器经费,依靠乡村集资和学校自筹资金;另一方面就是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动师生自己动手,加快实验建设的步伐开展好生物实验教学。我们学校办学条件差,为了改变我校生物实验设备严重缺乏的现状,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我校大力展开师生自制教具活动。几年来,经过我及师生们的不懈努力,目前我校实验条件有了极大的改观,各种各样设计精巧、制作精良的现代教学仪器以及有丰富的实验教学软件可供教师使用。因此,我校原枯燥无味的生物课堂变成生动有趣。 2.自制教具在生物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大胆创新,通过自制教具,引导学生制作学具,并应用于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关心社会、热爱自然的科学素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目标。例如:在中学生物教育教学中,我讲到“ 开花和结果 ”我让学生课前预习花的结构并制作桃花,上课开始了,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杰作,哇!太漂亮了,下面我请几个同学先说说自己制作桃花用的材料及花的结构,同学们踊跃举手,积极发言,他们自制教具所取的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或一些废弃物,如:可乐瓶、牛奶瓶、废纸、铁丝、线、颜料等等对这些废物体进行“再创造”,培养了学生具有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热爱环境、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体会到生物课的乐趣,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学生动手自制教具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还能意识到自觉热爱环境是我们中学生应尽的责任。 3.自制教具对引入新课激发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好奇作为思维和兴趣的先导,是中学生思维上的一个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成功的起点。在教学中,利用自制教具适时适度地进行演示,有意识的创设好奇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述“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时,根据课程特点,我选择了气球、吸管,线,硬塑料片等材料制作了一只鱼,还带上一个装有水的盆,新课开始,出示自制教具(学生惊讶:老师要干什么?)我开始演示:把鱼的背鳍解下来,顿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我把鱼放到盆里:哈哈哈,老师你把鱼弄死了,看看鱼侧翻了,此时不失时机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这样,利用自制教具创设好奇情景,因势利导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将有极大的帮助。 4.自制教具是当前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不但涉及到教育理论、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而且也必然涉及到展示手段,再现方式,实验内容,实验模式等方面的改革,这就对实验仪器和实验器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制教具或指导学生制作教具可以丰富实验内容,拓展多科实验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及丰富想象力,提高观察、实验、操作等实践能力。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自制教具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训练,而且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5.自制教具能有效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素质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到来,创新精神和素质教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中的至关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成果,又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而自制教具完全可以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开展自制教具的核心是创新、自制教具的发展也是创新。在学校生物教育教学中,发动师生自行设计实验,自行组装制作实验装置,开展探究性实验,形成一种开放的探究氛围,可以培养师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用,不怕困难与挫折的意志。 6.自制教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自制教具的过程既是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是教师训练、考查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教师要想制作出适合教学需要的教具,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留心教材、吃透教材精神实质;留心学生,研究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留心教具,精通现有教具的作用和性能,知道还需要补充的教具;留心材料,仔细揣摩哪些材料运用起来得心应手;留心技术和方法,努力拓展专业知识,并在各各学科领域都有所长。所以,制作教具的过程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过程。每设计一张草图,每制作一个部件,每完成一件教具,都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都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韧性。从而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能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总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新课改的要求,面对更加关注内涵式发展的基础教育的现实,过去那种仅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一本教案的教学模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只要生物教学在系统讲授的同时,还应辅以表演实验,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这里的表演实验其实就是科学探究活动。“这些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程度成反比。”如今,在新课程理念下,自制教具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在农村中学的生物科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更显现出特有的优越性。因此我们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怕困难,以科学发展观来研究和推动自制教具活动,就一定会使自制教具活动越办越好,让生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生物课堂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生物教育教学论文:试论新时期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举措的可行性 摘 要: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广大人民群众早已接受国家对教育的呼声,我们一线教师也兢兢业业的投入教育事业中,在各自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才华。我作为一名高中生物学科教师,结合自己近些年的教育教学积累,对新时期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举措的可行性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其主要做法如下。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师备课;导入教法 一、高中生物备课的可行性的探讨 教师都认识到,备课的重要,其生物的备课呢?我认为有以下好做法: 首先,有效备课,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活化教材。张老师说:“谁能吃透教材,谁笑到最后。”我校备课组据新课标下高考的特点,强调走进教材,又活化教材。走进教材就是要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和主旨,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地意义构建,也就是吃透重点难点,抓住核心,瞻前顾后,通篇考虑。而活化教材就是在不改变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将文本教材情景化,将静态知识动态化、可操作化,使教材知识生活化、科学通俗化。除了把知识点与社会联系加强之外,我校还尝试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者合作性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可是大多数探究性活动都“无疾而终”,学生难以探究出所以然,有些学生甚至难以摆脱传统教学的模式对活动不以为然等等,最终只好等教师把结论“捧”出来。基于对新课标素质教育的疑惑,我对探究性学习的开展简单地进行调查:选项非常欣赏这样的环节为体现新课标而做作教师应多给时间学生活动交流、评价部分有待完善这个环节可有可无评课教师4(26.6%)2(13.3%)3(20%)6(40%)0授课教师解决了教学重难点,是自己比较满意的环节这个环节不好把握,希望以后多尝试学生18(31%)3(5.1%)29(50%)5(8.6%)0很喜欢,希望以后多写这样的活动我觉得无聊希望老师能给一些时间我们活动不知道怎么评价同学的介绍收获不大,还不如让老师进行介绍初步结论是,探究性学习确实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性,符合教材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但是与高一阶段学时紧内容多等有矛盾,建议在高二理科班多实施探究性学习小组活动。 其次,备透学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道出儿童最本质的学习心理特征。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要面向全体学生,即:尊重每一个学生;课标制定的标准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最低、最基本的要求;课标制定的标准并不意味着忽视那些优秀、有特长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排除干扰和影响学生智力活动的因素,如挫折、害怕、紧张、焦虑、妒忌、抑郁、灰心等不良情绪,创设浓厚的教学情意场,使增个教学过程沉淀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气氛中,使学生进入最佳的思维状态;启发学生克服认知系统的障碍;促进学生形成认字结构、能力、品德,控制好教学过程。 二、高中生物课堂导入法教育教学可行性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导入很多,据本人的理解与积累,我对背景呈现法很感兴趣。其可行性的体现如下:对一些理论(如分离定律)的分析和概念的理解(如免疫)常常只需向学生介绍其背景知识而不必详细讲解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称为背景呈现法。如必修模块1《光与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老师只须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生物的物质来源、能量来源和氧气来源,至于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应用等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行去学习和探究!必修模块2中,孟德尔8年种植豌豆发现了遗传学的两大基本定律和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经历会使学生迫不急待地去学习和掌握遗传学中的相关的理论、概念;必修3中的《稳态的调节》等内容更少不了背景呈现法,如人口渴了为什么要喝水又要到处找水喝,感冒、发烧后食欲不振等日常生活现象更吸引着同学们自发去查资料、去学习探究与内环境稳态有关的知识。背景呈现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对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的背景呈现可使他们迅速准确地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探究指明了方向。 三、高中生物教师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以及运用可行性的揭秘 高中生物教师在讲课时,要做到能够与学生交流互动,避免出现整堂生物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的局面,致使生物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一直在听教师讲,自己不会动脑思考。为了让教与学结合起来,生物课堂的气氛不再沉闷,使其真正活跃起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学会听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与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会根据学生的感受,而产生新的想法,更利于生物教师的教学。例如生物教师讲“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内容之前提出: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围着太阳转?为什么含羞草碰一下就会合上?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出来,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于生物知识的巩固,有大部分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了解思维加工对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把知识记牢。记忆知识的方法有很多种,生物教师要把经常用的且有效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对自己有效的、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通常情况下,学生学了一段时间后,教师就要求学生做相关的练习题,通过做练习题,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综上所述,对高中生物的教育教学其措施多样,可行性也并非一种,教无定法,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着力点,多研究适合于适应自己教学对象的措施,新时期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举措的可行性也列入其中。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数显辅助摆位技术在放疗中的应用 【摘 要】文章中探讨了如何应用现代放射治疗机的最佳摆位技术,以提高放射治疗的效果。最后得出结论计算机数显辅助摆位技术提高了摆位精确性,能为有效的放射治疗提供了质量保证。 【关键词】放射治疗;计算机;摆位 现代放射治疗机已经全面数字化,计算机的应用使得放疗实施更精确、更方便,我院自2002年初购买了进口直线加速器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现了利用计算机数字显示辅助摆位,效果明显,提高了放疗摆位精度。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自2002 年2 月至2004 年10 月间,?22 例患者使用计算机数显辅助摆位技术照射,其中,头部52 例,胸部36 例,腹部34 例。 2.设备。医用模拟定位机为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生产的BMD--2模拟定位机,治疗机为医科达Presice 全数字化直线加速器。计算机显示的功能为:Couch VRT 、Couch LNG、Couch LAT、Couch RTN、Coll RTN、Field Y、FieldX、Ctantry RTN、Coll Y1、Coll Y2、Coll X1、CollX2。模拟定位机和治疗机的床在水平纵向、横向、垂直上下移动的数据均能实时显示。 3.方法 (1)相邻二野照射数显辅助摆位技术:本方法应用于相邻二野照射(如全脑全脊髓放射) 治疗,以头部野中心为基点,水平纵向移床至上脊髓野中心,再移床至下脊髓野中心。当水平纵向移床时,计算机屏幕Couch LNG能实时显示移动距离。对相邻二野的照射,已知相邻二野的中心距离,从一个野到相邻的另一个野摆位移床时,计算机Couch LNG提供了移床距离的精确数据,能使每次照射二野中心距离不变。移床后再核对患者皮肤上已设好的照射野。这种摆位方法有计算机数据核对,又有传统的皮肤划野摆位,使照射更精确。 (2)形态变化较大部位数显辅助摆位技术:上腹部将虚野的参考点设在胸骨处,下腹部将虚野的参考点设在耻骨联合处,以固定不变的耻骨或胸骨为基准进行移床计算机摆位,能快速准确对实际野进行照射。假设对右下腹某一病灶照射,则在同中心摆位基础上,将参考点设在患者的耻骨联合处,通过水平纵向移床,计算机Couch LNG显示的实时数据能确定患者照射野横坐标中心;再水平横向移床,计算机Couch LAT显示的实时数据能确定照射野的纵坐标。通过二次移床就完成了计算机摆位程序,再核对患者皮肤上所设的照射野,即可开始照射。由于直线加速器治疗床和模拟定位机定位床的横向、纵向位置数据是由计算机对多圈电位器变化电压值采样获得,在长期使用中可能产生偏差。采用此方法,加速器床和模拟机床的中心位置与显示值必须定期每周一次校准。数显辅助摆位技术只适用于机架角零度时垂直照射和水平照射。本组病例均在模拟机下定位,采用等中心照射技术,做皮肤等中心和激光点的标志,头颈部肿瘤摆位时加用进口网状面罩固定。4.结果122 例患者用计算机数显辅助摆位技术照射,摆位方便、准确,经模拟定位片和治疗体位片对照,重复摆位误差≤(2.1±1.3)mm。 二、讨论 一个完善的放射治疗计划只有当它得到严格的执行时才有意义,而摆位是治疗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多年来,技术员根据患者身体皮肤上的划线对野照射,无量化指标,对相邻两野照射,对身体曲面部照射,带有经验性和随意性。两相邻野的照射,其两野间隔和中心距离,只有通过计算机摆位技术,才能使相邻两野之间平滑过渡,避免“热点”或“冷点”。在实际放射治疗过程中,随机发生的摆位偏差是难以避免的,其中因治疗机参数变化而造成的射野偏移允许度为5mm;因患者或体内器官运动和摆位时允许的误差不超过8mm,理想的摆位是偏差越小越好。而头部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总精度要保证在(1.3±0.64)~(2.0 ±0.6)mm 之间,体部立体治疗应在(2.9±0.45)mm 以内。我们充分利用患者的“硬指标”如胸骨、耻骨联合等为参考点,使用计算机数显辅助摆位技术,有效地克服了因循环、呼吸、胃肠蠕动、膀胱充盈等生理因素导致的摆位误差,能充分发掘现代化设备的功能,为精确有效的放射治疗提供了质量保证。 计算机论文:邮政金融计算机风险 一、邮政金融计算机风险的分析 “绿卡工程”自启动至今,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邮政“绿卡”以其全国联网、通存通兑的功能,给广大储户提供了快捷、方便、灵活的服务,提高了邮政储蓄的经营效益,然而邮储人员风险意识差、素质不一、管理存在漏洞以及电子化安全系统软硬件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也同时暴露出来。1999年全国邮政储蓄发生计算机案件20起,涉及金额609万元,占全年案件总额的15%.邮政储蓄已成为金融犯罪分子攻击的目标之一,储汇资金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笔者认为造成此类案件多发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在邮政金融电子化业务中,由于操作者自身业务素质不高或风险意识不强等原因所造成的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其主要表现是,前台工作人员柜面把关不严,凭证、存单(折)审查流于形式,办理支取手续不严谨;对一些异常行为,如当日频繁大额支取现金,存折一次性大额支现、销户或遗忘变更存折密码等行为缺乏必要的警觉性。这些都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二)制度风险 制度风险是指在邮政金融电子化业务中,由于稽核部门监督手段落后以及制度制定有漏洞或执行不到位所造成的潜在风险。主要表现为: 1.内控制度执行不严。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是滋生邮政金融计算机犯罪的土壤。计算机内控制度的核心是权限制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权限制约经常不能得到有效落实。一是权限设置不合理,过于集中,特别是网络中心的管理员与程序员在不少单位由一个人兼任;二是相互间密码串用,甚至以“信任代替 :请记住我站域名/ 2.检查监督力度不够,检查内容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广度。检查监督人员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帐平表准,着重于对静态资料的审计,侧重于对本地业务的监督,忽视对动态操作以及权限密码的制约检查,弱化了风险审计。 3.邮储内部的稽核监督工作严重滞后于业务的发展。邮储业务网络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稽核部门监督检查的范围仍局限于邮储业务本身,而忽视了整个邮储业务的技术支撑体系,即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性的稽审,对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系统犯罪的隐蔽性、时效性缺少必要的防范措施。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对于计算机网络处理的业务,通常只是对输入和输出数据进行审核,把计算机网络视作接收数据输入和产生信息输出的“黑箱”,形成一种绕过计算机网络审核的现象。 (三)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由于对计算机安全防范认识不足,以及在计算机安全管理中科技与资金投入不足所造成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1.计算机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多数支局所没有专门从事计算机安全管理的机构,科技人员单兵作战,除了承担业务软件的推广应用,还要负责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往往是顾此失彼。各职能部门如保卫、稽核和纪检还没有将计算机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计算机风险管理几乎是一片空白。现行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难以适应邮政金融计算机发展的需要,没有及时完善网络安全运行管理、密码专人管理、操作员管理、媒体存放管理等制度,并且在制度落实上,也是情况堪忧。 2.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安全技术薄弱。一是电子数据、资料、程序管理不严密,数据磁盘随意带出,打印作废的有关储户存款等信息资料随意乱扔;二是数据通信传输未加密或加密方法简单,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三是安全防范基础设施配备不足,如主机房和营业厅等重要部门没有配备防火、防水、防盗设备,没有安装监控报警设备等。 二、邮政金融计算机风险的防范 当前,金融电子化已成为一大发展方向,为确保其在邮政金融的建设中稳步发展,防止计算机案件的发生,确保储汇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切实将风险化解在基层,化解在一线,建议做好以下三方面的风险防范工作。 (一)操作风险的防范 1.严格划分权限,加强内控制约。一是要将操作员、系统管理员、程序员的“三权”真正分离,三者之间决不允许相互兼任。程序员修改程序要经网络中心负责人审查同意,同时要将修改时间、修改内容、修改人员等情况予以详细记录,平时不得在超级用户状态下进行操作。二是应用系统的记帐、复核、会计等操作权限也要分离制约,特别是前后台的业务界限要划分清楚,禁止职责交叉,混岗操作。三是严格操作员密码管理,一人一码,一码一密,定期不定期更换,严禁泄密、串用。四是严禁操作人员在未退到初始登录状态前中途离柜。 2.加强数据信息的保密工作和凭证的验密管理。一是加强对程序盘、打印资料的管理。每天备份的数据盘要入库入柜保管,动用备份数据盘必须经业务主管签字同意,相关情况在登记簿上予以详细说明;打印的资料及时收集归档,作废的有关打印资料要及时销毁,不得流失在外,以免被犯罪分子利用。二是凡是用以办理通存通兑的存单(折)均需设置密码,未设密码的,各营业网点概不受理其通兑业务。三是密码应由储户用密码小键盘自行输入,支取时,储户提供的密码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隐形密码自动核对,相符后方可办理业务。四是储户密码遗失时,一般操作员应无权查询,只有具有主管员权限的人员才能按照规定查询访问。 3.加强对邮政金融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技术研究,使技术防范工作做到可靠、先进、超前。要在识别凭证真伪上下功夫,对打印存单要加技术控制,防止套打空白存单,积极推广使用先进的防伪技术,确保有效识别假冒存单(折)、支票等结算凭证。 (二)制度风险的防范 为提高稽核检查的成效,必须改革原有传统稽核检查模式,建立起一套适应当前业务发展需要的全新思维模式和审计制度,从计算机软硬件管理、人员配备、动态操作、帐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监控,以风险防范为目的,堵塞漏洞,不留死角。 1.加强人事管理。根据接触系统和操作的密级选择适当人选;对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态度、工作表现要进行定期考评,适时进行岗位轮换。 2.加强规章制度建设。针对软件开发人员、系统维护人员、业务操作人 员的工作职责,分别建立一套职责明确的管理制度,以便分清职责、互相监督;建立密码管理制度,重要的密码要由不同人员分段掌握,密码要定期更换并严格控制密码的扩散范围;对应用软件要安排专人管理,未经有关负责人的批准不得随意修改软件,确因业务需要而必须修改的软件,在修改完成后要及时入库登记,同时附软件修改说明书和测试报告,严禁将应用软件外流、外泄;建立并严格执行机房管理制度,切忌用信任代替制度,机房要有专人管理,划分禁区等级,分职责进入。 3.加强计算机稽核和监管。对帐务和应用系统使用稽核软件分别进行实时和定期检查;对每台终端、每个用户的操作进行记录,以便保留原始操作信息,进行操作信息的安全跟踪。 4.加大内部稽审力度。内部稽查审计部门应合理配备技术和专业人员,积极参与软件开发和研制过程,使其从软件需求设计的起始阶段,即实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利用现有邮储网络系统优势,尽快研制网上随机监测软件,逐步建立起能够主动监测,有效防范金融计算机犯罪的安全系统,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管理风险的防范 1.建立计算机安全及风险防范领导组织体系。各级领导要重视计算机安全工作,将计算机风险防范纳入工作日程,要尽快成立“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形成合力加大对计算机风险管理的力度,并从领导到职工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营造出“科技安全,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安全领导小组”要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开展经常性检查,防止事故发生,并定期通报计算机安全运行情况及各部门落实制度情况。有条件的部门可在“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下设立“安全技术应急反应中心”,对网络中出现的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支援和解决方案,定期公布网络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预告提示网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 2.各级主管领导应重视并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安全防范工作,对机房等重要设施要作为要害部门严格管理,配备防火、防水、防盗及闭路电视监控设备,安装的监控报警设施必须同公安机关“110”报警系统联网。 此外,还应加强邮政金融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和计算机安全教育,增强他们对金融计算机犯罪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有效识别能力;努力提高科技人员管理计算机、处理计算机故障、防范计算机风险的能力;抓好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提高职工的科技素质,从根本上实现计算机的安全与稳定运行,为邮政金融事业的发展服务。 计算机论文:注重教学与实践,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安庆师范学院数学系 钱萌 摘要 《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是各种计算机考试中的一种,本文就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的及格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DOS 能力 考核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国家公务员也必须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和技能。为了培养跨世纪人才,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和省教委于1995年12月联合《安徽省计算机应用能力(初级)和(中级)考核大纲》,并制定了相应的培训计划和考核方法,全省各地市纷纷响应。根据上述要求,我们在市考核办的指导下,自1996年3月起先后举办了多期初级培训班,在不断探索和追求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好成绩,在近几期的培训结业考核中,获得了100%的通过率,受到了各方的好评。所以能取得这样好的效果,与我们牢牢抓住教学、操作和应试这三大环节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一、注重课堂教学,牢固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不仅《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大纲中对基本概念有具体的要求,而且在考试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要想学好基本概念,搞好课堂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第一,计算机是一门新的科学,参加学习的学员大都是初学者和刚入门者,他们对计算机很感陌生,所以讲授是学员对计算机知识的第一印象。如果课堂上不能很好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势必影响后继学习;第二,学员的特点是在职人员,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时间相对较少,兼之又无课外作业,所以他们希望在课堂上就能吸收和消化新概念,然后加上一定上机练习,就能熟练掌握;第三,培训班的特点是时间紧,任务重,在连续18天100多课时的时间内,既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进行复习,参加结业考试,所以,课堂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我们采取了讲解、提问、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由教师系统、全面地讲解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考虑到学员年龄普遍较大,记忆力相对较差但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强的特点,我们不是一味地讲解,而是在分析、讲解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问题,让学员去讨论,经过分析思考以后,再做出解答,并要求从中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对一些直观性较强的概念,我们充分利用教具进行教学。如讲解键盘,我们就拿实物到课堂上,分析它的结构,指出每个键的功能,介绍它的操作方法;讲解硬件,我们就打开主机箱,让学员们观察,充分感受计算机各个部分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在讲完一个章节内容以后,将所有的概念系统整理、加以分析对比,指出难点和重点,抓住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巩固所学的概念。比如:DOS部分的目录操作命令对学员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在讲解命令之前,先分析目录和文件的基本概念,然后重点讲授建目录和删目录命令的格式、功能和用法,强调建目录自上而下,删目录自下而上,被删除的目录必须是空目录和非当前目录。目录和文件操作命令讲完后,再全面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最后通过一个例题来练习、巩固。 二、提高上机效率,熟练掌握基本操作 上机是巩固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操作的重要一环,上机安排得当,则事半功倍。否则,二小时的上机时间一会儿就过去了,学员提不出问题,教师轻轻松松,但效果很差。我们是从这几个方面来提高上机效率的。 1.合理安排上机时间 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让学员从学习的第一天开始就上机操作,上机课时占总课时的60%强,同时将上机安排在理论课之后,使学员及时感受到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由操作促进理论的消化和巩固。 2.适量安排上机作业 提高上机效率的最佳方法就是布置一定的上机作业。好的学员上机计划安排得当,一次上机收获就很大;但大部分学员上机盲目,不知从哪里下手,他们不是通过上机促进理论的理解,反倒感到理论和实践不是一回事,上课都听得懂,操作怎么不行呢?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每次上机均安排适当的作业,并督促学员完成。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虽然学员的提问增多,教师工作量增大,但上机效果明显提高。 3.充分利用教学软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国内外普遍应用的方法,它具有很好的人机对话功能,克服了学员多老师少,学员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弊端;另一方面CAI具有很好的动画效果,特别是对枯燥的概念,以图形、动画的方式出现大大增强了学员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上机中引进了《TT》练习、《DOS》入门、《五笔通》等各种教学软件,除此之外,我们还编制了一些简单、直观的软件,如《五笔字型录入软件》、《WPS综合练习》以及《测试练习》,虽然这些软件很粗糙,却省略了不必要的环节,使用方便,效果同样很好。 三、采取多种形式,复习巩固提高 基本教学完成以后,剩下来的时间应进行复习作应考准备。一般情况下,学员们的情绪都不太稳定。 第一,学过的内容记忆不深不牢,常常到答题时回忆不起来了; 第二,考试是上机进行,2小时内要完成选择、录入和操作题共三大部分,事先对答题要求以及各部分前后连接既不清楚,更不熟练; 第三,考试要求很严,由省考委出题,并委派专人监考,学员们心里没底,情绪紧张。为此,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员复习,提高他们的应考能力,增强自信心。具体作法是: 首先,按大纲要求系统地复习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指出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大量地练习模拟试题,包括省考委编制的练习盘以及自制的试题库。通过练习,不仅帮助学员复习了基本知识,而且使学员了解了考试的特点、范围和题型,更重要的还在于,使学员们掌握了正确答题(包括平时练习和实际考试)的关键。即 1.细致完成选择题 选择题共20小题,计40分,是考试的重点。选择题的特点是概念多、范围广,涉及到计算机基储DOS、WPS和FOXBASE各个部分,这就要求学员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不仅要记得住,而且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实际答题时一定要细心审题,头脑冷静。选择题大多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几个易混概念之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有的概念甚至没有见过或一点都不了解,这时就要求学员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如实 例:[选择题]在FOXBASE中,函数RIGHT(“DRAWTHESAMPLEICON”,4)的值是:A.DRAWB.IC.WD.ICON分析:FOXBASE中的函数RIGHT对学员比较陌生,原因在于FOXBASE中有100多个函数,不可能全部记忆,但是静下心来分析一下,问题就会解决。“RIGHT”是右的意思,而“4”则是指字符个数,综合起来就是“右边的4个字符”,答案就水落石出。考试中遇到同类型的题也应能作出正确的回答。选择题的40分既容易得,也容易丢,关键在细致。通过大量的模拟练习,不仅对基本概念是个巩固,而且对题型和份量都有所了解。2.快速完成录入题 录入题有20分,输入130个汉字,它的难度是限制在20分钟内完成。刚开始练习,学员们心慌手乱,二十分钟录入一半还不到。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在客观上和主观上都做了精心安排。 第一,选择了非常好的中文平台UCDOS5.0,安装了五笔字型、拼音等各种输入法,并挂接联想功能。然后重点教会学员如何利用五笔字型输入法中的词组和简码功能来提高录入速度。 第二,要求学员做到:录入前选择好输入法和输入状态(半角/全角、插入/改写等),作好一切准备工作;录入时,集中思想,严格按照要求上下对齐,充分利用20分钟的时间尽可能多地输入文本。 第三,告诫学员对录入题切莫掉以轻心,一定要认真对待,录入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完成,理解的东西不多,无技巧可言。选择题已占40分,再拿下录入题,不仅是过级的保证,也是取得好成绩的保证,每个学员都必须完成好。对此要肯花时间专心练习,以求快速和准确。由于学员主观上重视,客观上又具备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加上大量的上机练习,大部分学员都能快速地完成录入题,这就为做好操作题增强了信心。 3.准确完成操作题 操作题分为DOS、WPS和FOXBASE三大部分,共计40分;操作题的特点是内容多、难度大,各部分均有很多的命令要求记忆,使用这些命令还有一定的技巧,所以这部分是学员应试的难点。那么,如何抓住重点、分解难点就成为问题的要害所在。下面通过几个实例说明一下 实例1:[DOS题](1)在A盘根目录下建子目录STUDD.(2)将A盘上子目录TEMP中的内容拷贝到A盘子目录STUDD中.(3)在A盘子目录STUDD中,建新文件SUN.TXT,内容是SUN是个好学生.(4)将A盘子目录STUDD中文件CHENG.DOT删除.(5)将A盘子目录STUDD中文件LI.TXT改为LEM.TXT.(6)在A盘子目录STUDD中,再建子目录WANG.实例的要求明确地告诉我们,想要较好地完成DOS部分,关键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抓住重点;DOS部分的命令多,但真正在操作中能考到的却不超过:建文件和目录(copycon、md)、删文件和目录(del、rd或deltre)、复制(copy)和改名(ren),因为只有这些命令才能对磁盘目录结构产生影响,而象dir、type等一大批命令在操作中仅起辅助作用,这就是DOS部分的重点所在。 第二,力求准确;DOS部分的特点在于前后联系密切,前1小题做错,后面的答案就会跟着出错,产生连锁反应。有的学员往往每道题都做了,但判分时则1分未得,原因就在此。当然要做好这部分答题也不难。首先选择正确的命令,删除目录用rd,删文件用del; 其次正确描述命令的对象,一般情况下,操作对象都在A盘上,除了盘符还要注意路径,即根目录、子目录、当前目录等;最后还要重点强调的是,命令以及对象中每个字符都必须正确,少一个空格有时也不行,这也就是自始至终强调力求准确。 实例2:[WPS题](1)将正文第三行中的“不合法”改为“短期”.(2)将正文第五行中的“质量”删除.(3)将“多年来的经验……发展的需要”另起一段.(4)将第一段与第二段合并为一段.(5)将第一段与第三段交换位置.(6)按左边界2,右边界62排版.(7)在标题前将全文定义为黑体,标4号字.(注:标题与正文之间空一行,每段开头空两个汉字,段与段之间不留空行)(8)用细线按下表格式制表,并填入内容,表格大小以内容长度为准.1:单位代号,2:部门号3:产品号,4:生产日期5:数量,6:经手人名7:备注(纵向填入)(表格接在文章后).123456WPS题的特点之一是内容多,它包括段落(分段、段的合并、段的移动)、修改(一般的增、改、删和查找替换)、修饰(字体、字号)、排版(左、右边界、排版)以及制表等,而我们的对策则是充分利用菜单技术(ESC),无需记忆,不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和操作。WPS题的另一个特点是技巧性大,制表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头痛,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首先用自动制表画出长短适宜的表格,然后按题意添加和删除指定的制表连线,几分钟之内就可完成表格制作,填入相应的数据,即可大功告成。最后提醒学员,WPS题完成以后一定要存盘,否则答题无效,前功尽弃。 实例3:[FOXBASE题]已知在当前目录中有数据库STUDF,请在STUDF中做如下操作:(1)追加记录09000000,平均分,0,0,0,0,0,0,.N.(2)按字段“姓名”建索引文件,文件名是SY.IDX(3)复制一新库XK.DBF,条件是英语成绩〉=60(4)增加字段“生物”,要求如下:字段名字段类型宽度小数点生物N30(5)求物理成绩的平均分,并将其值存入库中最后一个记录“物理”字段中.FOXBASE部分的特点就是命令多,仅大纲要求掌握的就有几十条,而且每条命令的适用范围、所带参数、所起作用各不相同,因此,考试灵活性很大,不易抓重点。比如:简单的试题可以是建库,然后进行插入、删除、排序等;复杂的试题则是给定一个数据库,再对其进行修改、求和、复制等;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做了如下的部署 第一,从几十条命令中筛选出重要的十几条命令,如库结构操作(建立和修改),库记录操作(编辑、插入、修改、删除和复制)、排序(分类和索引)以及求和(纵向和横向),在此基础上作第二次压缩,即将相关的命令除去。如修改命令,至少有edit、change、brow和replace四个,只要掌握通用性强、操作方便的手工修改brows和自动替换repl即可。 第二,多练习各种题型的例题,以增加学员临考的应变能力,这有利于学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出好的成绩。通过各种题型的重点复习,大大增强了学员应试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确立各自的优势和重点。好的学员把重点放在选择题上,争取拿优秀;而一般性的学员则把重点放在选择题和录入题上,力争通过;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大量练习模拟试题,既加强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又熟悉了答题前后的连接及转换,提高了熟练性和准确性,使学员答题时得心应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安全工作管理办法 计算机安全管理办法 为加强辽东实业集团计算机系统安全工作,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制定本办法。本规定适用于辽东实业集团及其分支机构。 辽东实业集团计算机安全工作的指导方针是:“预防为主,安全第一,严格管理,杜绝隐患”。辽东实业集团计算机安全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一、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辽东实业集团办公室为计算机安全工作管理部门,设兼职计算机安全管理员,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各单位、各部门有关计算机安全规定和制度的执行情况。主要职责是:负责计算机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组织计算机安全检查,研究分析计算机安全现状和问题,提出安全分析报告和安全防范建议;组织计算机安全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工作,贯彻落实保密制度,监督检查计算机保密工作,及时提出计算机保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二、安全管理基本准则 (一)计算机安全工作制度体系的重点是规范内部人员行为和健全内部制约机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对计算机安全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科学的计算机安全工作制度体系。 (二)要害岗位人员管理规定 1.基于信息系统网络管理任务的强化以及安全的动态特性,要求计算机信息系统加强对要害岗位人员在安全方面的管理,实行责权分配。 2.要害岗位人员是指与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系统管理员、业务岗位操作员等岗位人员。 3.要害岗位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审查和业务技能考核,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合格者方能上岗。 4.要害岗位人员上岗必须实行“权限分散,不得交叉覆盖”的原则。系统管理人员和软件维护人员不得兼任业务操作员,系统管理人员不得兼任柜面及事后稽核工作。 5.要害岗位人员离开岗位,必须严格办理离岗手续,承诺其离岗后的保密义务。涉及集团业务保密信息的要害岗位人员调离单位,必须进行离岗审计,在规定的脱密期后方可调离。 6.要害岗位人员离岗后,必须即刻更换操作密码或注销用户。 7.要害岗位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法规和有关计算机安全管理规定,承担相应岗位安全责任。 8.系统安全员的职责是对整个所辖范围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负责,在安全方面,系统管理员、操作员要服从系统安全员的指导、监督。 9.系统管理员的安全职责是对所辖范围的计算机系统问题负责,接受信息系统安全员的指导和监督,参与计算机系统安全策略、计划和事件处理程序的制定,参与计算机安全建设和运营方案的制定,负责系统的运行管理、实施系统安全细则,严格用户权限管理,记录系统安全事项,对进行系统操作的其他人员予以安全监督。 10.系统维护人员的安全职责是负责系统维护,及时解除系统故障,不得擅自改变系统功能,不得安装与系统无关的其它程序,发现漏洞及时报告系统安全员。 11.操作人员的安全职责是接受系统安全员的指导和监督,及时向系统管理员报告系统各种异常事件,严格执行系统操作规程和运行安全管理制度。 (三) 计算机机房安全管理规定 1.计算机机房、场地与设施应满足相应的安全等级要求,并进行分级安全管理。 2.机房安全建设和改造方案应通过上级安全管理机构的安全审批和验收。 3.机房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严格的机房管理制度,并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 4.发生机房重大事件或案件,机房主管部门应立即向有关单位报告,并保护现场。 (四)网络安全管理规定 1.重要网络设备应放在主机房内,其他人员不得对网络设备进行任何操作。 2.与其他业务相关机构的网络连接,应采取必要的技术隔离保卫措施,对联网使用的用户,必须采取一人一帐户的访问控制。 3.内部网络的所有计算机设备,不得直接与国际互联网相联接,必须实行物理隔离。 4.凡要求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须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报集团办公会审批、备案。 5.使用国际互联网的部门应自觉接受集团办公室的监督检查。 (五) 运行安全管理规定 1.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所用计算机设备维修、更换或报废时,应彻底清除相关业务信息,拆除所有相关涉密选配件,由使用部门登记封存。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部门应按规定进行数据备份,对备份介质保管、销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证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2.密钥必须作为绝密数据由专人保管,并定期更换。 3.网络参数配置、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详细开发资料及其源程序等核心技术文档,由办公室严格管理,不得外借。 4.安全人员要按规定进行系统的安全监测,业务操作人员应审查业务处理结果,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监测记录及其分析结果应严格管理,不得对外。 5.确认计算机信息系统出现重大安全事件,必须果断采取控制措施,注意保护现场,并立即报告集团办公室。 三、技术防范 (一)实体安全 1.机房和营业室应设立监控系统,应有对系统运行的外围环境、操作环境实施监控的设施。 2.机房和营业室应具有火灾报警系统,有适用于机房的灭火器材、应急计划及相关制度;无渗水、漏水现象,如果机房上层有用水设施,应加防水层。 3.机房和营业室应具有环境测控(温度、湿度、洁净度)措施;机房内应有空调设施,机房环境温度应保持在18-24摄氏度,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机房和设备应保持清洁、卫生。 4.计算机系统应具有防雷措施(防雷装置和接地),机房设备应有接地设施。 5.机房和营业室 6.机房和营业室应采取防鼠害措施,地板下应采取金属管布线。 (二)网络通信安全 与公共网相联的计算机系统应采取相应的加密机制、防 火墙技术和防范措施,内部网络与国际互联网、外部网应采取物理隔离技术。 (三)主机设备安全 主机设备包括主机、终端、存储设备。 1.主机设备的安装使用环境,包括电源、温度、湿度、洁净度等,应达到规定的要求并定期检测。 2.主机设备应按相关技术规程安装、调试并验收。 3.应定期进行主机设备的例行保养和预防性检修,制定主机设备故障维修规程并严格执行,重大故障应注意保卫现场,进行应急处理关立即报告。 4.备份设备应按要求维护保养,保证能及时替换使用。 5.应经常收集设备使用情况及性能表现。 (四)操作运行安全 1.必须按技术规程进行系统和用户数据备份;系统和用户数据必须双备份,异地存放。关键系统应有灾难数据备份。 2.计算机系统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应慎重选择计算机系统的口令,口令长度不得低于8个字符。涉及资金及帐户管理的应用系统、保密的信息系统,其密码口令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一个月,一般应用系统的密码口令不得超过三个月。 3.应建立业务系统正常调帐规程,并严格按规程操作,确保资金安全。 (五)安全技术措施 1.关键计算机系统应具有灾难恢复的技术措施。 2.计算机系统应有系统操作日志,每天开、关机、设备运行状况等应有文字记录。 3.计算机系统应有备份措施。 4.必须有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有计算机预防和清除病毒和软件或硬件产品。 四、安全检查和评审 集团办公室要组织计算机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限期整改。 安全检查内容包括:安全管理工作落实情况、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安全技术防范措施等。安全检查可采取常规例行检查、抽查和年度检查等方式。 五、安全教育及培训 各单位要加强计算机安全教育,宣传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提高全员计算机安全防范意识和法纪观念,自觉维护计算机安全。 计算机操作人员应定期参加下列计算机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一)计算机安全法律法规及行业规章制度的培训。 (二)计算机安全基本知识的培训。 (三)计算机安全专门技能的培训。 计算机论文:分析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发展 摘 要:摘要:在当今社会,计算机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它不仅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有所改变,还同时对社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的。而计算机硬件的功能是输入并存储程序和数据,以及执行程序把数据加工成可以利用的形式;而软件就好比人的思想,没有软件的电脑就像是没有思想和灵魂的躯体,什么都做不了。 关键词: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开发;发展 计算机对人类的生产及社会活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极强的生命力在飞速发展着。它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领域扩展到目前社会的各个领域,证明计算机产业的规模是相当巨大的,并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不仅是学校、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伙伴,也进入寻常百姓家,是信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硬件”泛指各种计算设备和器械,所谓“软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和有关的文件。 一 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区别 软件与硬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生产方式:软件是开发,硬件是制造。软件是人的智力的高度发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硬件制造。尽管开发与制造之间许多地方是相同,但软件与硬件在根本上是不同的;(2)表现形式:硬件有形、色、味,能看得见,摸得着也闻得到;而软件则反之。软件存在的形式是在纸面上或人们的脑袋里,它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是要通过在机器上运行的程序才能知道的;(3)要求:软件的要求相当高,是不允许有任何误差的,而硬件产品可以有少许误差;(4)维护: 硬件就像我们生活中用的物品一样是会旧会坏的,而软件在理论上是不会用旧用坏的,但在实际上,软件也会变旧变坏。因为软件是在一直不断改变(维护)的状态下生存的。 二 计算机软件的开发 软件开发的根据是用户要求建造出软件系统或者系统中的软件部分的过程,软件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需求捕捉,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软件一般是根据用户某种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的。一般的开发工具就是采用软件开发。各个软件一般都有与之对应的软件许可,软件的使用者想要合法的使用软件是必须在同意所使用的许可证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从另一方面来讲,某种特定软件的许可条款与法律是不能相抵触的。没有经过软件版权所有者许可的软件拷贝,甚至是购买和使用盗版软件都将会引发法律问题。 一个软件的生存的周期是从开始计划到废弃为止的。它的周期包括计划、开发和运行,每一时期又是以若干个更小的阶段构成的。问题定义和可行性研究称为计划时期;开发时期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编码;运行时期就是测试和维护。而系统计划、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及维护等六大步骤是我们开发软件项目的基本。软件开发必不可少的一步是从制定计划开始,在制定计划的同时,软件项目最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必须要准确的弄清楚的,还要考虑相应的对策,在计划不周的情况下仓促着手是软件开发的一大忌。 三 软件的分类 计算机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系统软件是管理、监控、维护计算机的软件,如操作系统、自检程序等。应用软件主要就是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软件,如人事管理软件、学习管理软件等。软件从功能上来说是利用计算机本身的逻辑功能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简化甚至代替人们使用计算机过程的工作环境。 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是负责计算机系统中各种独立的硬件可以协调工作的。总体来说,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文件系统管理,编译器,网络连接等一系列基本的工具 系统软件由一组控制计算机系统并管理其资源的程序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有:启动计算机,加载和执行应用程序,将程序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等。系统软件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应用软件和用户控制、访问硬件的手段主要都是由操作系统完成的。 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的开发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用途。应用软件的编制一般都是针对用户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某类实际问题。它可以是一组功能紧密联系,可以互相协作的程序的集合,如微软的Office软件;也可以是一个特定的程序,如一个图像浏览器;还可以是一个由众多独立程序组成的庞大的软件系统,如数据库管理系统。 系统软件的任务有两点:更好地发挥计算机的效率;方便用。应用软件是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而编制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及其有关资料。如事务管理方面的软件:工资系统、财务系统等;用于科学计算方面的数学计算IC现货商软件包、有限元计算软件包等都是应用软件。 四 软件的发展 若说人类使用机器替代人力进行计算代表计算机的出现,那么,软件的诞生,则来源于人类操控上述计算机器的理想。当然,软件真正萌芽的开始出现,是在计算机械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以后。人们想尽办法让机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各种复杂的运算,这就要实现人与机器之间可以对话,或是让机器准确地接收人的思想并按照人的意志去执行各种运算。1725年,法国纺织机械师布乔利用穿孔纸带控制编织工艺改进繁琐笨拙的编织机,80年后,法国另一位机械师杰卡德成功的改进布乔的设计,并在1805年完成了“自动提花编织机”的设计制,杰卡德设计的自动提花编织机奏响了机器自动化的序曲并且影响至今。软件程序控制硬件运算就是在杰卡德编织机密密麻麻的穿孔卡片中孕育而出的。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硬件的演化速度比软件的发展迅速的多。原因就是在早期的计算机中,软件和硬件并没有严格的划分出来。期间的很长一段时间,计算机的唯一功能就在于完成大规模的简单运算,本身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控制技术。这时的计算机是作为一种替代人力进行庞大运算的工具而加以使用的,也就没有必要对硬件 进行其他形式的操控,相应来说也就缺乏了对软件的需求,所以说计算机的硬件技术实际上就是这时的计算机技术。从1960年代开始之后的几十年软件的存在就是硬件实现某种功能的延伸。可以这样说,这一时期对软件的保护更多的体现在了对硬件技术(即计算机技术)的保护上,一项计算机技术能够获得专利或者其它保护往往就是在某种(软件)功能的出现下实现的。这种硬件迅猛于软件的发展格局一直延续到上世纪1960至1970年代。1960 年代末期,计算机技术才有了更快的发展,计算机不仅运用科研和军事上,还逐渐转化向大规模的民用领域。这时是软件设计领域混沌初开的年代,还不多见编写软件程序的人,编程语言的选择性也很小。,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两个年轻小伙子科兹和卡梅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设计一种新的编程语言,新编程语言的设计原则就是:尽可能地简单。1975年,个人电脑(PC)的风暴开始蓄势待发,也是计算机发展历史上最大的变革。 至此,软件才有了更好的发展。软件的方便易用为人们高效率的完成那些异常繁琐的各种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而人们的各种需求也开始慢慢浮出水面,从而引发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要求的软件一日千里的突破性增长。而用户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带动了软件行业的收益,所以软件开始频繁升级,从而硬件的发展开始滞后于软件。近年来,软件行业的排头兵微软一方面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其竞争优势,每隔一段时间一种新的操作系统软件就出现了,每当微软推出新的操作系统,相应的对硬件的要求也就越高,这就刺激了软件硬件必须同步发展。 计算机论文: 兴趣教学·感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盘县二中 李 琳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人的兴趣表现在力求更深入地认识世界,就称作认识兴趣,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的状态就叫做求知欲。具有认识兴趣或求知欲强烈的人常常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学习,并得到很大的满足。所以认识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而满足求知欲,则会使学生产生与更高的认识活动水平相适应的新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而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应该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其求知欲,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记忆保持率、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呢?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和感受:看一本书、就算我们连续地看几遍,可能也未必能将将其具体情节、细节说得清楚,道得明白,但如果将这本书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就看是看一遍或两遍,也能将其大概情况和细节的绝大部分记得清清楚楚。这说明,人体生理器官 (眼、耳、鼻、舌、身等 )与人们学习和接受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人类的学习过程,就是通过各种感官把外界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分析、综合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古人亦云:“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耳到”。前不久,笔者看到这样一份资料: 1967年,特瑞赤拉( Treichler)提供了这样一个研究结论:人们学习知识和人体生理器官的关系是味觉占1.0 %,触觉占 1.5%,嗅觉占 3.5%,听觉占 11%,视觉占 83%,仅听和看就占 94%,可见,听和看是人体的主要学习媒介。从记忆的角度讲,人们可以记住阅读的 10%,自己听到的 20%,看到的 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 50 %,交谈时自己所谈的 70%。记忆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相同的结论:同样的学习材料,不同的感官学习后保持率变化为:单用听觉, 3小时后,能保持所获知识的 60 %, 3天后,则降为 15 %;单用视觉, 3小时后能保持 70 %, 3天后降为40 %;如果视觉和听觉并用, 3小时后能保持 90 %, 3天后可保持 75 %。因此,将听和看结合起来,对于学习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一种粗放型教学,其公式可以概括为“时间 +精力”,靠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成绩,其实质是一种“告诉”教学。这种模式,使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和“一言堂”,教学主要围绕教师、课堂、书本三个中心而展开。学生基本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教学过程,是教师作抽象的讲解、描述和演示,学生通过听课和看书对其抽象的理解和囫囵吞枣式的把握,其结果是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辛苦,而效果却收效甚微,可谓事倍功半。这种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严重压抑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这种“告诉教学”,无法有效合理地刺激学生的各个人体器官,发挥其学习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记忆保持率。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到来,计算机多媒体这一名词闯进我国的教育领域。媒体,英文 media的译名,词义是“中间、中介”。指承载的载体。从文字上理解,多媒体就是“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技术就是“怎样进行多种媒体综合的技术”。教育媒体可以分为两类:传统教育媒体(以教材、黑板、实物、模型、报刊、挂图等为主)和现代教育媒体(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象、电影、cd、vcd等为主)。 传统教育媒体即我们上面所说的传统应试教育(告诉教学)中所使用的手段,而现代教育媒体即我们所谓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存储、传递声音、图形、文字、图像等信息的高科技应用技术,集文字、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为一体,为我们提供了位图图象、矢量图形、动态图象、符号媒体、波形声音、 MIDI音乐等。它以其直观、形象、逼真、系统的形式,丰富的教学信息容量、快捷的传递方式,将学生平时感到枯燥的知识,高效、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对所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三维空间中,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以声、形、象等表现形式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和意境,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感情的参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大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认知负荷,帮助学生更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感知、理解教材,启迪他们的思维,增强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与理解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 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迷上了多媒体教学,平时只要有时间,我就根据所上年级教材的内容收集素材,用蒙泰瑶光、Autherwere、Micrsorft Powerpoint等技术制作各种各样的幻灯片。经验告诉我,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由粗放型(时间 +精力)向集约型(兴趣 +方法 + 效率)的转变,使教学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具体说来,其优越性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根据教材的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幻灯片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单位时间里把学生平时感到枯燥的知识,不易 理解的问题,社会焦点、热点等,高效、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生动的视频、感人的音乐,丰富多变的色彩,画面的切换,使学生置身于教学中,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功效,而且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 第二、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信息的反馈,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有利于教与学的互动发展。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精讲多练”。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后要完成大量的作业,许多知识都需要学生在课后去死记硬背,不仅教师无法及时检查教学效果,而且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负担。运用多媒体技术后,我们可以把教学上的重点与难点内容、社会热点等,设计成课堂训练、课堂讨论,达到了讲与练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教学时间不变,而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信息密度更大,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听和看等生理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多媒体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知识存储和处理。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材和教育信息的呈现方式、教学组织形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正如所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1998年 5月 6日“中国教育报”《勇立潮头》)。所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培养“四有新人”是历史的重托,是民族的重托。教育发生的深刻历史变革,必然会体现在教师身上,引起教师角色的变化。毕竟,创造性的学生只能由创造性教育和创造型教师来培养。这种创造性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角色承担能力,需要相应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只要这样,才能提高教师职业之社会地位和实现教师内在生命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用现代教育技术武装自己,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告别过去应试教育的“告诉教学”,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变教学中教师的“如何教?”为指导学生的“如何学?”;变教师“要我学”为学生“我要学”;变“苦于学”为“乐于学”。尽快让学生实现三个发展(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会四种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教师就必须在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多作努力。 计算机论文:农信社计算机内控建设分析思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信用社的广泛发展和应用,农村信用社电算化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这些变化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高效率和高效益,也给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正确认识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内控建设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农村信用社会计信息的自我保护。在农村信用社工作中,应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会计、信贷、管理电算化,是提高信用社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农村信用社信息中心,实现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科学化的基础。由于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是农村信用社会计与计算机处理相结合的产物,且电子技术处理的性能高,隐蔽性强,单靠外界的监督,根本不能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处理的准确性,它自身必须有强大的排除错误和抗干扰的能力。这自我保护的功能,就是由内部控制来保证的。 2、有利于分清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强化责任,提高效率。一般情况下,计算机本身出现差错很少,但人为造成出错的现象较多,而且一旦出错,损失巨大。为了防止违法行为发生,处理同一笔业务的人员既要相互联系,又要相互制约,因而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以分清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强化责任,减少差错。 3、有利于提高农村信用社员工的业务技能,从而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农村信用社通过制定严格的计算机内控制度,规范会计人员、管理人员的操作行为,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不仅减少差错,避免资金损失,而且提高了效率和效益,增强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后劲。 二、正确把握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内控的目标 建立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内控的主要目标有三: (一)安全性。保证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全部文件的安全完整。要保证电子数据的安全,就要加强信息管理,健全各种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从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进行控制。一方面进行技术保护,就是要加强对系统用户的控制,加强对会计数据信息、系统通信过程,如数据准备环节、系统运行环节、财务管理环节、档案管理环节的制度控制,加强操作管理以保障电子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真实性。通过具体的控制措施,保证所有处理的会计事项是经过审核的,是真实的。 (三)准确性。保证输入的会计资料精确无误,完整、及时。 三、科学制定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内控制度 在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实际运行中,为了预防系统产生错误、故障,使系统正常运行,并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应当建立“组织控制、操作控制、应用控制、监督控制”四大体系。 (一)健全组织控制系统 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在系统中的分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让业务处理和业务记录相分离。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农村信用社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的可靠性。 1、职责分离。将计算机部门内部的职责相分离,即将系统分析、程序设计、操作、文档资料管理和控制相分离。 2、职责分工。对计算机部门的内部人员进行职责分工。计算机岗位有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职务,使职员之间形成内部牵制,各尽其能,相互联系,并且相互监督,以减少出现错误的风险。 (二)健全操作控制系统 只有通过标准的计算机操作控制,才能从源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安全性,防止犯罪行为。避免和减少错误。其操作控制包括: 1、实行有限责任制。一是建立岗位责任制、权限责任制,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管理权限可根据其业务职能及业务权限划分其管理权限,根据数据情况划分为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及日常操作员权限,并且各管理员之间要相互制约。二是要明确规定上机操作人员的会计软件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不同的岗位要有不同的权限,每一个员工只能进行与业务有关的操作,超出业务范围不予授权,计算机拒绝接受其指令。严禁计算机管理人员进行其它业务操作,业务操作人员只能办理自己的权限范围以内的业务,任何人不得越权操作,如须授权时,授权人员必须亲自输入授权密码,严禁将密码告诉他人代输。各个岗位工作人员要对自己的操作负全责,要一丝不苟地进行标准操作,并及时进行自查,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三是要加强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管理。要挑选责任心强、学历高、技术水平高及政治思想好的技术人员负责管理。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其工资、职务、职称、评先挂钩。 2、实行密码控制。计算机密码分为主机密码、数据库操作密码、系统管理员密码及操作员密码,要严格控制。对工作人员要制定各自密码,并且定期更换,杜绝他人盗用、擅用密码,进行非法操作。换人要换密码,重要部门实行双人操作操作制,一人操作,一人监督,两人负同等责任。严禁一人拥有多个、多级密码,严禁出现无人使用的操作代码以及共同密码现象。如密码泄密并造成损失,密码使用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通过密码控制既增强操作者的责任感,又起到了监控作用,还可以防止无关人员非法进入,确保系统安全。 3、实行接触控制。就是防止未经授权的人擅自运用系统的各种资源,以保证各项资源的正确性。严格要求操作人员在不使用计算机时,及时退出系统,警惕无关人员接近计算机,防止他人非法操作。 4、实行操作的日志控制。就是由系统对所有进入系统的操作者进行跟踪监控。要建立日记文件,保存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操作人、操作内容、故障情况等。 (三)健全应用控制系统 应用控制系统包括输入控制、过程控制、输出控制三个环节。 1、加强输入控制。为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避免错误的生成,只有经过财务审核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才能输入计算机。要使输入计算机的数据正确、完整、可靠。可以通过合作数控制法、屏幕显示控制法、试算平衡控制法等,及时进行校对、检查。 2、加强过程控制。在会计电算化中,电子计算机输出的数据是在程序控制之下对输入的数据处理过程的控制。 3、加强输出控制。为了保证全部输出资料的正确和可靠,保证输出资料发给授权人员,对输出要实行有效的控制。输出控制主要是指会计账薄、会计报表和其他各种报表数据处理结果输出的控制。要进行人工检验输出报表,让人脑和电脑相结合,以保证其正确性。同时要加强输出报表的分发与保管的控制。 (四)健全监督控制系统 1、加强计算机业务的事后监督。要对计算机营业网点的账务进行全面核对。要注重当日流水账、微机抹账登记薄和作废的原始凭证的逐笔勾对,确保抹账数据的真实性。各营业网点每日打印出必要的会计报表,逐日结平总账进行账务核对,坚持日清月结,总分相符。 2、要建立定期轮换的监督制度。对计算机的从业人员实行社社之间、岗位之间的定期交叉轮换,防范道德风险。 3、建立严格的惩处机制。定期、不定期开展计算机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对违纪违规行为一律按制度查处,决不姑息迁就。 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内部控制随着it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内部控制的创新工作,建立与时代相适应,更有效的计算机控制控制制度,以适应农村信用社管理的需要,促进农村信用社更快、更好地发展。 计算机论文:研究简述计算机专业如何实施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从课程的设置、师资的布置、教材的选择、教学的组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增强双语教学效果的建议。 当今全球化、国际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国际化已经成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教育部在2001年的4号文件《有关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即双语教学;要求各高校在3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目前,以双语教学为特征的高校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广泛开展,尽管对双语教学的成效和经济性存在种种争议,但双语教学无疑是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个重要途径。 1. 高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西格恩和麦凯把“双语教学”定义为摘要:“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体系,其中的一种语言往往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也就是说,双语教学的语言只是一种媒介,并不是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而是通过学校教育中其它的课程的学习来达到帮助学习者把握两种语言。 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开展双语教学既有普遍意义又有非凡性。 1.1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每隔几年就有新的技术出现;而且,计算机专业的发展重心在欧美,相关资料都是以英语作为主要的专业技术载体;绝大部分的编程软件都是用英语编写,相应的参考资料、帮助文档也都是英文原版资料;重要的国际会议、影响因子高的学术论文采用的都是英语。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信息,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英文水平。 1.2计算机专业的英文教材比较多,这为开展“双语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基本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选择合适的教材。 1.3计算机专业的很多表述、专业词汇都是直接由英文翻译过来的,由于翻译人员的专业性,有些表述和词汇的翻译不太准确,增加了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所以,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将为学生以后查询科技资料、阅读科技文献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打下基础。 2.双语课程的设置 课程的合理设置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把握专业的学科知识,而且要学习和使用外语,这无形中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假如课程没有选择好,那么就会挫伤教学的质量,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间接地也会影响教师授课的积极性。 专业基础课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知识类课程,它是在基础课学习的基础上为专业课学习打基础的课程。首先,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之前,已经有了相关的基础知识,那么在知识的衔接上将会比较轻易,从而教师能比较顺利地实施双语教学;其次,在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会对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强化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专业选修课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专业选修课所面向的学生都是高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了低年级阶段的学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基础知识结构;同时,他们也已经完成了一些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并且,其中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过了英语四级,有些学生甚至过了六级。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够较好地适应双语教学的环境,双语教学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3.师资的布置 师资是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新问题。双语教学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支业务精、外语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双语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灵活地运用两种语言,相互交叉,既要让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又要让学生的外语能力得到锻炼。因此对双语教师的选派、培养和聘任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对双语教师的挑选有以下几个途径[2]摘要: 3.1从国外留学多年归来的专业教师中挑选。这些教师专业、英语水平都不错,是双语教师的最佳人选。 3.2选派外语较好的专业课教师去国内双语教学开展得好的重点大学进修学习,提高运用外语进行教学的能力;还可以输送他们出国深造,逐步形成稳定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3.3聘请专业外籍教师。在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外籍教师的参加起着不同平常的功能。因为他们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专业知识,对学生扩大专业知识面和提高英语水平都很有必要,但是在拟聘外教时要尽量聘用那些工作态度好、业务素质高,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 4.教材的选择 合适的教材[3]是影响双语教学实现效果的一个很主要的因素。引进和借鉴国外的优秀教材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一条捷径。教育部在《意见》中要求高校使用优秀的、先进的教材,非凡是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更要直接使用高质量的原版教材。近几年,高等教育等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影印教材,这些教材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我们也可以到一些权威、专业的网站下载一些英文资料,并经过适当的取舍,编排成教材,这些教材可以使学生了解业内的最新发展趋向和动态。 但是,在原版教材的选用、引进和编撰过程中,有些新问题我们是必须考虑的摘要:(1)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知识水平不一致。低年级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全,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那么我们选用的教材要易于阅读,但同时也要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高年级的学生由于经过了完整的基础教育,并且经过了一些双语课程的学习,他们在对知识和语言的理解上要比低年级学生高一个层次,对他们选用的双语教材,可以适当地增加些难度。(2)国外教材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和国内不一致。直接引进国外的优秀教材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但我们必须考虑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教育体制和结构,各阶段的教育目标也不一样,因而在对课程的要求、内容和深度上有一定的差异,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对原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 5.教学的组织 教学过程是双语教学实施的主要保障因素,组织得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好坏。这一过程具有两面性,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这两方面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教师教学经验足,教学手段丰富,就会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反过来也会促进教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收集学生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5.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双语教学过程中,解释生词、语法等势必影响教学的进度,而原版教材的信息量又比较大,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 不足。而且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板书中解脱出来,这又进一步地节省出一定的教学时间。教育部在《意见》中对高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摘要:“各高校要在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15%以上。” 5.2教学中突出重点,适时总结。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单位时间信息的接收量,有可能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的内容。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调整,在保证授课知识全面的情况下做到有的放矢。原版教材的信息量比较大,但有些内容并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适时总结。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对重要和常用的专业词汇要反复强化,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以减少学生阅读原版教材的障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适时地总结,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所学知识形成熟悉,以利于他们对知识的复习和把握。 5.3教学过程的互动。双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以前积累的教学经验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讲得很好,但假如得不到学生的认同,那么将会大大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和学生进行互动,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5.4作业和考试的方式。一般高校要求双语教学的试卷必须使用外语命题,但对学生的作业却没有这样强制性的要求,这会导致学生学习惰性的养成,因为他们更习惯于使用母语来进行复习、讨论和思索,会弱化双语教学的效果。另外,试卷虽然使用外语命题,但我们也要把握一个原则。双语教学考试主要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而不是对他们外语水平和能力的考核。所以在命题时,应尽量使用清楚、标准、常用的表达方式,对一些不能避免的冷僻词汇可以加注中文解释。 5.5专题讨论。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更新比较快,采用的原版教材对一些最新的探究方向和领域可能只作了简单的介绍,因此在课堂上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述和拓展是不太现实的。为了让学生了解课程所涉及内容的最新动态和进展,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专题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分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些专题,让他们自己就相关的专题查找资料,并做成多媒体外文课件,在合适的时间让他们对所进行调研的内容给大家作报告,并组织大家对报告的内容进行讨论。这种形式的讨论,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弥补教材中相关内容的不足。 6.结语 双语教学的实施,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和世界接轨的必然的发展趋向,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我们要清醒地熟悉到“双语”仅仅是知识的一个载体,双语教学的核心仍然是专业教育,我们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把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把握第二语言,形成对外交流的能力。双语教学是一个新的教育方式,也是一个长期的教育目标,要实现这个长期的教育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新问题需要解决。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电话终端探究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电话通信电话终端设计思路 【论文摘要】电话通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技术,目前得到人们的广泛应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话通信技术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比如信号的稳定性,通话质量要求的提升,以及数据量的不断增加,都使得电话通信技术的发展面临重大挑战。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电话通信技术的效果,促进了电话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本文就点算计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电话终端进行探究,指出了网络电话通信技术设计思路以及电话终端实现方法。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是传统电话通信技术的革新和延续,即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信号的传输和接收,较传统电话通信来说,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数据量传输量更大。网络资源利用率也大大提高,具有非常大的使用价值和推广空间,目前,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 1、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设计思路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的一种新型信号信号传播模式。通过USB接口,将电话电话终端与网络设备相连接,并在电话终端连接上用户电话,实现网络语音及数据的接收和传播,最终实现网络电话通信功能。一般来说,电话终端设备由脉冲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实现,所谓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就是一种能够模拟通信信号的数字化变化方式,相较于其他信号通信技术而言,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的信道利用率更高、数据损失更小、通信效果也更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调制技术。 为实现电话终端的PCM码流,往往需要借助USB数据接口,能够有效将计算机设备同电话终端进行连接,实现通话信号的告诉传输,从而快速传递到计算机节点当中。USB接口的有效利用,实现了计算机外设同计算机设备的有效连接,实现了将计算机外的数据信息有效的导入计算机网络当中,从而解决了传输问题,确保了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有效实现,USB技术同PCM技术的有效结合,促进了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有效实现。 1.1电话终端的硬件实现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需要电话终端硬件来实现最后的数据解码和通话活动,电话终端硬件是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单片机控制电路 单片机控制电路是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中电话终端硬件的一部分,是电话终端设备的电路核心,主要由存储电路、CPU、输入接口以及输出接口电路四部分组成,单片机控制电路实现了对电话信号控制音的发生,实现电话信号的输送,并能够对DTMF的双音多频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完成对电路的接受,并能够有效控制USB接口,读取用户在电路中的通话状态,以及对系统参数的读取。 1.3用户电路 用户电路,是一种厚膜集成电路,由MITEL工作研制,能够为用户提供稳定的26mA恒流馈电,用以验证网络电话用户的电话使用状态、电话的拨号脉冲等等数据,从而确保网络电话的正常使用效果。用户电路是确保网络电话终端通过效果的重要组成单元,目前能够有效支持2-4线的交换,属于计算机网络电话系统的基础模拟接口。 1.4编解码电路 编解码电路也是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PCM编解码电路是该电路系统中的重要功能单元,该系统主要组成单元有数据接收滤波器、数据发送滤波器、基准电压源、输入电路、输出电路、逻辑控制单元以及PCM编解码电路等等,用以对数据信号的编解码,确保网络通信信号的有效性。 1.5电话终端的软件实现 电话终端数据通信的实现,不光需要硬件的支持,同样需要软件的支持,终端软件功能的实现,才能够使终端硬件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达到信息的传输、信号的编解码,最终实现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正常运作。 2、终端主程序 网络电话终端的出程序,主要工作目标是实现计算机电话通信系统的初始化,包括了单片机定时器、时钟。USB等设备的复位即初始化,对于网络电话终端的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网络电话主程序软件应用过程中,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即在程序中设置队列性任务表,按照先后顺序履行相关工作任务要求。电话终端主程序其实一种无限循环的数据查询系统,不断更新和制定查询任务表内容,并获知需要处理的相关任务,并以此进行相关任务的实现。在主程序运行过程中检测到了需要执行的相关任务,就会根据程序中已经安排好的子程序序列,进行任务工作的处理和解决,逐一进行任务标准的处理。主程序主要采用“先进先出”的工作原理,如果任务的子程序到最后的工作单元,并实行重复循环。 2.1中断服务程序 中断服务程序,就是实现信号传输的开启和关闭,一般采用的是计数的形式,其定时器由0开始,最大值为65535,并且以16.384Mhz的脉冲进行计数,持续时间约为4ms,如果电话终端设备采用AMBE芯片,则每个接收即发送数据包的周期更变为20ms;当终端服务程序的计数达到5120次之后,就能够实现20ms的数据终端,完成数据包的接收机发送工作。 2.2任务子程序 任务子程序,主要负责对电话终端设备的摘机及断机实现判断,根据用户的主叫和被叫等不同信号接收形式,完成相应的操作及工作的执行。当电话终端设备处于主叫摘机状态时,电话终端设备将会向AMBE程序发送拨号音控制数据;当电话终端设备处于摘机状态时,子程序将会向USB接口发送被叫的应答信号,从而判断电话终端的相关状态。 2.3电话终端设备的工作过程 当通话数据传输到电话终端设备时,用户做出摘机动作,然后USB接口就会向计算机网络传输摘机信号,同时,计算机电话通信网络就会向主叫发送拨号音,并做出信息传输反应,使用户电话重点设备接收数据信号并进行语音通话。当网络电话系统呼叫本电话终端的相关用户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就会直接做出内部处理,接通被叫用户;如果呼叫的是其他其他电话终端的用户,则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就会直接栓送被叫用户号码,并等待对方的应答。当USB接口发回信息表明用户电话终端被叫忙信号时,计算机网络电话系统机会发送语音提示信息告知用户被叫用户繁忙并发送忙音。 如果是外部用户对本网络电话终端用户进行呼叫时,USB接口接收到被叫信号后就会进行数据解码,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如果用户繁忙,USB接口就会向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反馈相关信息,并向呼叫用户反馈机主繁忙的信息,并发出电话忙音。如果机主处于离开状态,即用户闲时,USB接口就会向向用户发出相关提示信息,以及用户振铃提示,以提示用户进行电话信息的接收。当被叫用户听到振铃并做出摘机反应后,USB接口就会向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反馈相关信息,并随机开展数据信息的传送,网络电话终端就会开启语音传送功能。 3、 总结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应用,是传统电话通信技术的一种革新和延续,能够有效提高电话数据的传输效率和传输速度,使电话通讯信号更加清晰,是未来电话通信技术的发展发展方向。在计算机哦电话通信系统当中,电话终端无需购买其他电话网络设备,经过USB接口同计算机设备向连接,很有效避免了繁琐的电话线路,使电话通信技术设备的成本大大降低,优化了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效率,对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效益的增长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对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先进的网络电话通信技术来逐渐替代传统电话通信技术,确保电话传输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促进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论文: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优化和整合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了职业教育,2007 年全国高职院校数为1109 所,而且几乎每个学校都在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已由20 世纪90 年代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各校均在开设的普通专业。随着职业教育不断深入和计算机专业的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逐渐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虽然每年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但是现实情况是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仍然短缺。这一现象表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合社会需要。传统的课堂体系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必要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的训练,教学效果不理想。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进行—定的优化与整合,本文就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课程设置应向宽基础、活模块方向转变 宽基础的思想首先产生于办学实践的信息反馈。我国的职业教育刚刚起步时,由于当时职业人才紧缺,于是一些培养目标比较单一的专业兴起很快,但办过一两届之后就山现了供过于求、无法就业的现象。实践证明,学生的知识面不宽,毕业后就业门路就会受到限制,这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随着科技进步的思想及企业生产组织形成的现代化,职业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故产生了与专业覆盖面扩宽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专业基础知识面加宽产生了所谓群集课程设置方案。其次,来源于现代社会意识的强化,认识到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传统的政治、语文、数学、体育等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具有各行各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能源、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微机等等。另外,实践显示人的品格与教养相关,缺乏教养,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而,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设多种潜能性的、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基础素质的课程,如礼仪、书法、美术、文艺、演讲等等。总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基础素质,以利于培养综合能力,而在课程编排上,则划分成若干中心,形成多个知识模块,模块之间能相对和互相组合。 二、课程设置应与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现实就业状况紧密联系 统计数据(表1)表明,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的工作。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位非常需要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这些岗位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 因此,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首先抓住大的,然后兼顾小的,课程的设置上尽量多地向就业面大的方面靠扰;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不要眼高手低,觉得是基本的能力,就不在乎。要切记,事情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虽然是大众的工作,但如果在能力上比人更胜一筹,就业机会肯定就会增加一分。要让学生平时多练,能做到所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三、以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中出现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置 当前,任务引领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不同的学习任务,对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由简单的封闭性学习任务引领的学习就达不到综合的开放性学习任务的效果。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智力与身心的综合发展的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将其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 典型工作任务具有以下特征: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检查评价);能呈现出该职业的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在整个企业的工作(或经营)大环境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完成任务的方式和结果有较大的开放性。 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它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作用。在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紧跟市场的变化。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还是沿用以前的教材,有的可能有一些小的调整,但一般调整都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如现在的程序设计 的教材,尽管现在个人使用的系统早已面向对象了,但还有较多的学校的教材使用的仍是TURBOC,此程序的运行结果是面向用户的,即使学生学会了操作,但与现实的使用却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大部分学校的教师是每门课程专人负责制的执行者,每门课程的讲授都独立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讲授内容既缺乏深度和广度,又缺乏实际应用性;对学生的理解掌握以及本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在上机实践中不是通过上机操作消化前一课程单元所学的知识,而是机械地按照书本上的程序进行输入操作过程,他们对如何编写程序、阅读程序、程序编写的规范、程序的调试与修改程序根本无从知晓,甚至对编程环境提供的工具也应用不熟。尽管这些学生经过多语言的学习与实践,但最终结果是对程序学习望而生畏,导致走进社会只能从事本专业的最低端层次工作。老师认为学生基础不好,学生认为编程序太难,总的来说,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尽管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但有些课程的内容只是大学课程的简化,对于理论知识的培养、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尤其是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性法律法规、国际和国家标准、文档规范、安全性措施、维护管理经验等重要内容基本上没有进入教学;职业素质的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等)尚没有得到全面地实施。现有课程体系存在以上问题,导致学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相脱节,从而使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少能适应IT 行业工作。 四、课程体系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IT 行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行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自我知识更新、自我能力发展的素质,这不仅要求为师者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还要让学生明白从事IT 行业,必须时时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程体系中,除了必备的理论知识体系外,还要注重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建立“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思路比结论更关键,问题比答案更有用,体验比接受更有效”的思想;提供更多的方式、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分析、整理相关的专业信息,实现专业知识的拓展,将学习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培养他们养成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良好习惯。 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课程体系设置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改革过程中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走适合自己发展之路,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多层次的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软件保护之修改权探讨 [摘 要]计算机软件保护在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新实施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无疑又提供了新的课题。本篇旨在通过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的修改权规定及其性质探讨计算机软件之修改权的特殊性,以及其在软件技术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产生的linux环境下的变化,提出平衡利益下,做到放宽对软件修改权享有的限制。 [关键词]修改权 精神权利 经济权利 Linux GPL 一、绪言 随着e时代的到来,高新科技的兴起、数字化产品越来越多涌入市场,对这些技术、产品的保护日益成为新的课题;其间,大量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计算机广泛应用与人们生活、工作的各各领域,带来极大便利,而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和应用的关键。因此,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对于计算机软件的保护,尽管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技术的提高和对知识产权领域认知的深入、突破,理论界和一些国家操作实践中采用了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或商业秘密与版权相结合的保护模式,但几乎所有国家无一例外的都主要采用著作权法这一手段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保护。《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第10条第1款明确规定有“无论以源代码或以目标代码表达的计算机程序,均应作为伯尔尼公约1971年文本所指的文字作品给予保护”亦正表现了世界范围上对著作权法保护模式的承认。 在当前,如何更好地平衡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权利与社会公众之间存在着的利益仍然在争论之中。而作为具体的单一权利,计算机软件权利人(包括了公众使用者)的修改权(The Right of Modification)亦是一重要权利,修改权的变迁实际上也正印证着计算机软件对其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利益平衡态度的转变。于本篇,予仅就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之修改权及其发展在著作权保护前提下进行探讨。 二、软件修改权概述 1.软件修改权的含义 从新《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以下称《保护条例》)第1条规定可以看到,我国立法者是将该条例置于了《著作权法》的特别法地位[1].则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第(三)项规定,一般意义上的修改权就是指著作权人享有的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 单就计算机软件享有的修改权而言,原1991年6月实施的《保护条例》中并没有明确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修改权之规定,只是在第9条的(三)项规定的使用权中规定有“在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以复制、……、修改、……等方式使用其软件的权利”,其间提及修改权而已;而修改过后的2002年1月实施的《保护条例》则明确了针对计算机软件的修改权是指对软件进行增补、删节,或者改变指令、语句顺序的权利[2].此项规定相对于前者而言,无疑是一大进步,它将原来条例的使用权分散开来,形成一些具体的单个权利,再对这些单个权利进行比较详细的规定。 从上述的比较可以看到,对于修改权的规定,《著作权法》与《保护条例》规定是存在差异的,不过条例所规定的修改权相对更加具有针对性。 2.软件修改权的主体 《保护条例》明确软件著作权人享有修改权,具体而言,即是指依照条例规定,对软件享有著作权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另则,从条例清楚,该主体是指软件著作权人而并非是软件开发者。但同时,根据《保护条例》第9条规定,除条例另外有规定的外,软件著作权属于软件开发者;而无相反证明,在软件上署名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开发者。在此,有必要了解所谓软件开发者,是指实际组织开发、直接进行开发,并对开发完成的软件承担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或者依靠自己具有的条件独立完成软件开发,并对软件承担责任的自然人。则从上完全可以认为除去非正常的例外,通常所言的软件修改权主体就是软件开发者[1]. 那么被许可使用和非经最初的软件著作权人许可使用其计算机软件的用户是否同样都享有对软件的修改权呢? 首先对合法被原软件著作权人许可使用的用户分析。一般认为对这类用户的必要修改权是应当受到法律所保护的,正如条例第16条规定 “为了把该软件用于实际的计算机应用环境或者改进其功能、性能而进行的必要的修改”以法律的形式授权于这类用户。但是值得探究的是,该条例赋予权利的对象是“软件合法复制品所有人”,那么就意味着非合法软件复制品所有人并不享有这项权利。问题是,条例中的“合法”所针指的对象是什么,是对软件复制品合法性要求还是对所有人对软件复制品所有权利的合法?如果是针对前者的“合法”,则其似乎就没有否认违法享有合法复制品的所有人享有本修改权,而这是并不符合法律的基本要求的,会产生反面的鼓励,故而从立法本意而言,该“合法”自是针对享有的合法性要求,这同样存在一个疑问,即对于合法享有合法复制品的所有人和合法享有非法复制品的所有人是否皆享有这一必要修改权?勿庸置疑,合法享有合法复制品的所有人享有本修改权;对于后一种所有人,就需要具体分析了,一般而言,法律并不支持软件非法复制品。 再看第二种情况,予以为非经许可[2]并不必然代表该用户是违法使用计算机软件,这样就存在需要权衡这些公众范围用户与著作权人之间的利益问题。关于此问题,《著作权法》有体现,即在充分保护原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下,又对其进行合理、必要的限制之原则;于《保护条例》中也对应应有同样体现。而随着计算机软件的运用和普及,这又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容予后文详述。 3. 软件修改权的客体 显然,要了解修改权的内容得明确修改权的修改客体。从条例可见其修改权客体是计算机软件。而著作权法上规定计算机软件是著作权人享有的修改权客体——作品之一[3],学者也以为“以高新技术和创作行为而产生的诸多信息产品理应纳入著作权法的保护范畴”[4],因此从客体上看,《保护条例》作为相对于《著作权法》的一部特别法也是合理的。 所谓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可以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序列,或者可以被自动转换称代码化指令序列的符号化指令序列或者法号化的语句序列就是计算机程序;而文档则被认为是用来描述程序的内容、组成、设计、功能规格、开发情况、测试结果及使用方法的文字资料和图表等,具体说,该文档不仅包括以书面的文字形式表达的文档,也包括存在于计算机硬件或者存贮于软盘或光盘中的文档。同时,立法者认为,同一计算机程序的源程序和目标程序是同一作品,对此,有学者就明确同一程序的源代码表示和目标代码文本是同一作品的两种不同形式(version或者form),是版权保护所指向的同一标的[1]. 目前我国针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要求其以固定化的形式予以表现;具有可复制性,可以通过某种有形形式复制;同时应当具有独创性,以体现作者的个性特征,也应当是属于作者智力劳动创作结果。从这个角度而言,计算机软件同传统作品并无多大差别,是以将其归类为著作权客体是合理的。 但是具体而言,计算机软件并不完全同传统著作权客体——作品。首先,计算机软件包含着更多高科技、数字化信息并且其 获得途径极多;其次,传统作品多在于以文字、美感等形式通过展现其内容来提供信息或娱乐,以被人感觉为目的,主要是一种情感的表现,是人和人之间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2];但无论软件开发者还是其他软件的用户看重的都并非计算机程序或者该程序或文档本身,而是该软件在计算机硬件设备中可运行而产生的强大功能;再次,与传统作品的有形载体相比较,计算机软件之核心——程序,一般是以软盘或光盘的形式存在,因此相对而言,也极易被不着痕迹的修改、变动。再加上计算机软件的广泛应用,传播范围广之特点,自然便给对计算机软件修改权享有人的权利保护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从上述比较看来,计算机软件的修改权并不完全等同于对传统著作作品享有的修改权。它有着作为特别法所相对独特的内容。 那么,修改权客体是不是必须是经过登记的计算机软件呢?1991年实施的《保护条例》对此认为,经过软件登记管理机构登记的软件是提出软件权利纠纷行政处理或者诉讼的前提,这严格限制了就修改权被侵犯而寻求救济的范围。而新的《保护条例》对此则作出了适应现代软件发展的社会需要之规定,淡化登记的作用,认为登记只是软件权利人证明其权利的方式,不再是寻求救济的前提。这显然便利甚至可以说是扩展了修改权救济请求的范围。 4. 软件修改权的内容 从前述修改权的概念可以很清楚,行使修改权是一种法律授权进行增加、填补,或者删节、改变的行为。按一般通说认为,修改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著作权法》第(三)项规定的修改权仅是狭义的概念说;广义之修改权还包括“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3].便是以为一项完整的修改权得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诠释。修改权是从授权性方面而言,保护作品完整权则是从禁止非著作权人行为层面上论述的[4].所以有学者又认为软件修改权是软件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对其软件制作修改本和禁止他人擅自制作修改本的权利[5]. 尽管如此,但《保护条例》只授权软件著作权人以软件修改权,而并没有如著作权法中规定一种保护计算机软件完整权。于此,予以为条例第23条规定的责任性条款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不法修改权加以禁止或者限制;不然,则以条例之特别法地位,亦可应用著作权法中的相关规定,实在不必进行一种重复性规定。 具体到软件修改权,是指对未完成或者因为原软件有瑕疵而不能操作的程序进行的修改,从而使之能够运行或者完成运行。就其内容而言,修改权可以分为三类情况:第一,修改仅仅是对原有程序或者文档细微瑕疵,从而使原程序完善;第二,是一种创作辅助功能,即对没有完成的或存在功能障碍的软件进行修改,使之完成运行;第三,则是对根本不具备软件价值的程序进行修改而形成可以运行或完整的程序[6],这实质上俨然是一种新的创作了。予以为此与《保护条例》中修改权内涵并无不相符合之处,条例对修改权中修改应当到达何种程度并没有具体的止限,因此,无论是对原程序的细末修正,还是辅助完整创作,抑或是几乎在原程序上的新的创作都可被修改权的内容所涵盖,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计算机软件的修改具体包括对软件程序的修改包括对源代码(open source)和目标代码的修改,这也并不同于对传统作品的修改手段。源代码是用人工语言或自然语言编写的、反映设计人总思想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但机器不可执行[1],而后者才是一种通过语言翻译程序处理后所转化成的可以由机器执行的指令。如果从著作权法保护的是形式而非创作该源代码的技术思维角度考虑,学者认为“对软件的修改可以是用同一种编程语言,也可以用另外一种,修改应当是不拘泥于原来软件编程语言形式的”[2]之观点自然也就不无道理。 三、软件修改权的性质 这首先需要从著作权法中对修改权性质出发进行探讨。通过对目前对修改权的论述观点看,在其性质上主要是争执修改权究竟是一种精神权利还是一种经济权利。 精神权利是不直接体现为财产内容但又与人身紧密联系的一种权利,是相对于财产权利而言的,本质上属于人身权范围。而著作精神权利(Moral Rights),即著作人格权,是作者基于其作品所依法享有的各种以人身利益为内容的并不直接体现财产内容的权利,它是著作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与著作经济权利对应。虽然于著作权法中有主张著作精神权利应被纳入民法中一般人格权,但是学理界对著作权法中精神权利亦是人格权之观念并不完全同一,这里存在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被称之为“一体说”,认为著作精神权利并无特殊之处,它无非是民法中人格权利的一种形态;而“民法人格权制度之外另设著作人格权制度,纯粹出于保护技术上的需要,并不表示二者在性质上存在差异”[3];另一种观点则是“分离说”,强调两种权利的客体和归属的差异性,认为它们是两种各自独立的权利。这两种观点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争议,但在作者死后对其精神权利的存续处理问题以及这两种权利皆为宪法所引申之认识上却一致。而所谓经济权利,是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通过某种形式行使作品,从而依法获取经济利益的权利。 与普通法系国家将版权中精神权利多作为实现版权人利益的又一重保障之观点所不同,在大陆法系国家,尽管在著作权方面存在着对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关系认识有差异的两种学说,即以德国为主的“一元论”说和以法国为主的“二元论”说[4],但从著作权来源于“天赋人权”、作品是作者人格权反映出发,一直都将精神权利作为著作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视著作权人的精神权利享有和保护。之于我国著作权法而言,其在保护精神权利观念上承继了大陆法系的上述传统观念,这一点在是勿庸置疑的。学理界通说认为,我国著作权法赋予了著作权人四种精神权利: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则从其间可以很明白,一般意义上的修改权是一种精神权利,其具有与著作权人人身紧密结合的特点,是基于作者的智力创作完成的作品而产生的权利,学者韦之在《试论版权中的精神权利》中就明确认这一观点。 那么是不是因此就可以毫无疑问直接肯定计算机软件的修改权就是一种精神权利呢? 有学者在论及计算机软件相关问题时就明确指出“新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赋予软件著作权人3项精神权利,即发表权、署名权和修改权”[5];其他大部分学者也如是认为。其实,持此同一观点者大都是从计算机软件系属作品所包含的内容之一出发,认为《保护条例》是著作权法保护中仅仅针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之法律,则自条例的地位和计算机软件与传统作品的相似性(前文已述)完全可以得出计算机软件之修改权是一种精神权利之结论[1].但这并不是学理界统一的定论,反对此观点的学者以为,软件的修改是对原有软件进行修改形成在功能或者性能方面得以改进的软件,其不同于一般作品著作权中的精神性质修改权,反而是类似于一般作品的改编权,是纯粹的经济权利而并无人身不可分性可言[2]. 从《保护条例》第8条第2款和第3款规定来看,明确软件著作权人可以许可他人行使其软件著作权,且授权软件著作权人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转让其包括修改权在内的软件著作权,并有权因此获得报酬。这样的规定与《著作权法》第10条授权规定存在相当的差异,后者并不授权于著作权人以对其享有的修改权等精神权利进行许可他人行使和转让之权利。那么,软件修改权究竟是绝大多数支持的精神性权利,还是少数学者认同的经济性权利,抑或其他? 对精神权利的分析得知其与人身具有相当的不可分性,具有相当的专属性,附属于权利主体而不能或者难以转移,所以于著作权法中并不赋予著作权人以对其作品精神权利的转让和许可操作。如上文已然分析持“同一观点”者的统一思维:将软件保护条例作为著作权法的一部分,又计算机软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在著作权法中享有精神性权利之一— —修改权运用到计算机软件保护立法中,即替换为软件著作权人应当享有软件修改权这一精神性权利之结论。从纯粹逻辑上考虑,因为《著作权法》是普通法而《保护条例》是相对于前者的特别法。一般而言,普通法的运用理念必然能为特别法所使用,从这个角度而言,那么,在著作权法中修改权是不能由著作权人享有行使转让或者许可他人行使之权利的[3]理念同样也应当在软件保护立法中应用;在此一充分前提下,同时假设“同一观点”成立,则其结果是软件著作权人不能享有对软件转让或许可他人行使之权利,如此就产生了应然状态与实然实施的条例不统一的矛盾情况,也就是说从逻辑上很难必然推论出软件修改权就是精神性权利。更无论说软件修改权在具体客体、内容等方面并不完全同于一般作品修改权,有其自我的特质;另则,软件十分强调的运用性也使软件修改权需要与人身的相当程度分离。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软件修改权就是一种经济权利呢?不然。针对前文反对者的观点,予以为:其一,不用再赘述,对于软件修改权的概述已经比较明晰,虽然软件的修改权旨在软件功能的运用,但并不完全针对可以由此获取经济利益而行为,而且其同样需要软件著作权人、其他合法权利人的智力创作开发,是本人的思想体现,具有相当的人格性;其二,从最初的软件修改权来看,是由软件著作权人享有的,而且即使是在软件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各各领域之后,其与软件著作权人依然具有一定的人身性,这是勿庸置疑的。因此,可以说软件修改权并不是纯粹的经济权利。 由上述分析可见,软件修改权具有相当但并非完全、绝对的人身性质,又具有区别于一般作品的极大经济价值而非纯属于经济性,所以予以为,软件修改权是一种精神性为主兼具经济性双重属性的权利,其完全可以被软件著作权人依法转让或者许可他人行使。 四、软件修改权的变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原有的软件保护模式因为在著作权法模式的自动保护原则下产生,计算机软件不必公开其源代码亦可以享受保护,然而这并不利于软件的全球性利用和进一步开发,因此在软件行业日益需要一种新的能够适应internet特点的软件发展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所有人开放软件。而Linux操作系统就是在这种开发模式要求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并迅速在近年来在市场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IBM司就一向支持Linux系统,形成对微软公司软件行业垄断的抗衡,而我国软件市场也正在逐步向这种趋势迈进。 Linux是以源代码公开为整个开发模式的基础,这样就使得整个原始软件“暴露”在每一个程序员面前,接受质询、修改意见。计算机软件是一个大的系统,在传统的开发模式下仅仅靠个别的开发人员或者开发企业是远远不够的,不可避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结果甚至会使用户对软件失去信心。而在Linux环境下,用户也成为了协作开发人员之一,因此有的学者认为Linux操作模式使得全球形成了一个软件发展的虚拟合作组织[1]. Linux的发放通常是使用GPL.GPL(General Public License),即通用公共许可,提出一旦软件开发者接受了该许可条款,明示将自己软件程序的开发源代码公开,使之成为自由软件,则就将不得再享有更改软件的“自由”属性,不再享有对其源代码的与现在计算机软件保护体系下同等的修改权[2].同时它也传递给人们一个相对与copyright的观念——copyleft:任何散布软件的复制板或修改版的人,都必须将作者赋予使用者的自由传递下去,任何使用者不得剥夺更下游使用者的自由。“[3],即任何再这些软件的人,不管他们是否对软件进行过修改,都必须允许之后的用户享有进一步拷贝和修改的自由,从而保证所有用户都能享有软件的自由。 由此可见,在Linux环境下,对自由软件而言,已然表示作者放弃了修改权和保持作品完整权。任何得到源代码的人根据许可条款都可以对程序进行自由修改、升级,但必须将程序的源代码和程序的修改者的源代码公开。而且根据GPL的规定,即使修改的作品构成了独立的作品,修改者也必须公开其源代码,也即其身份仍然是修改者而不是新作品的所有人,没有决定是否发表的权利,而只能履行必须发表的义务[4];同样,在著作权法制度中,如果修改后的作品没有独创性,甚至改动很小,那么修改后的作品构成了对原作品的“抄袭”,即使在我国目前的软件保护中,也只有合法复制品所有人才有法律赋予的例外必要修改权;但是对于自由软件而言,哪怕有最微小的修改,或者是复制,都不够成法律禁止的抄袭。 这里很明显存在一个权衡软件著作权人权利与全球人获取软件知识运用利益问题。作为衡量的理念,曾有人认为,作者的利益应当优于利用者的经济利益,意即认为,只要构成对作品的改动,就侵害了作品的完整权。但是,从著作权法的文义来看不能得出这样的优先关系;同时,从其立法意旨看,鼓励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促进软件产业合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调整计算机软件在开发、传播和使用中发生的利益关系与保护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权益并重。况且计算机软件除了具有作品性外还有其重要的工具性质,它同其他工具一样,需要全人类的智慧来共同推动其发展。另外,GPL保护公众获取知识的权利、促进文化的交流,进而在总体上促进知识的增长重要。予以为,正如推崇自由软件的人们认为,获得知识的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而无形财产权并不是人的基本权利,原有严格的保护体系干涉公众的自然权利,甚至从某种角度说了限制人类的创造力。Linux的盛行和越来越实用证明了:我们必须相信人类理性与奉献社会的精神确实存在。其社群证明:尤其是在网络世界里,Copyleft观点比Copyright更能集结众人之力,创造出更好的软件。另外,知识产权的客体——知识,与物权的客体具有不同的性质,具有无形性,对其使用、交流本身并没有对其造成什么损失,甚至会增值[5],于此,微软因广泛应用而为人共识的强盛便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从一个角度而言,Linux也并不是完全不保护软件最初著作权人的利益,就如同GPL第2版所言,其首先赋予了他们是否自愿公开、接受许可自由软件的权利,这是其不享有修改权的前提,另则,为了使得一个软件受到GPL的保护,其GNU首先就申明这个软件拥有版权,受到版权的保护;而对于后来的修改软件者,GPL同样保护其权利,认为修改人可以将修改权后的程序署名;再者,条款又规定GPL下修改软件不应损害原始权利者的名誉;如果自由软件的使用者愿意将程序的一部分结合到自由程序中,而它们的条件不同,则需要经过自由软件版权人的许可等等规定。 五、结语 计算机软件保护是一个亟待研究、发展的体系,它需要综合各方面保护立法联合进行,同时衡量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而产生新的适应时代的方式。修改权从最初的对作品著作权人的几近绝对化保护到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的转让权和许可他人使用权,以及合法复制品所有人的必要修改权的授予,再到如今网络时代下的Linux系统的发展,由软件著作权人选 择接受通用许可下的公开源代码,无疑正是国家乃至全球对计算机软件保护的一个缩影。通过本篇对修改权的分析,予以为平衡各方利益的结果便是使人们相信无论从理论还是从现实需要看,对修改权的放宽限制措施是软件开发利用以及软件立法发展的一大趋势;而明确理解这一变化,对我国目前的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有着重要的前瞻意义。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入侵检测技术的优化 一、了解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是以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为载体,进行程式和资料认证的设置。举例来讲,在进入计算机的过程中,要进行相关的身份信息验证,如果出现一些外部的异常行为或者对计算机的非法强行侵入,入侵检测技术就能够及时的作出相应的反应。而计算机入侵检测技术主要是通过设置关卡也就是网络陷阱来实现的。当出现非法侵入网络的行为时,可以通过采集网络运行环境中的相关数据来进行检测工作,通过有效的分析相关的数据,判断行为的性质,从而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对攻击行为的有效阻止。 二、常用的入侵检测技术 (一)误用检测技术 对已经知道的病毒、入侵活动以及模式的有效检测就是误用检测技术。它通过系统的假定,用一种固定的特征或者模式去表达入侵的异常活动,在网络发生异常时将其与之前假定的模式进行自动的匹配。当两者匹配成功时,系统检测就将该行为定义为攻击行为,相反的,如果两者没有办法进行匹配,就可以排除这种行为是入侵或者攻击。这种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精准的检测出已知的入侵特征,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它只能比较检测已知的侵入特征,而一些未知的类型则不能被检测到,很有可能逃过去,对计算机数据库造成威胁,尤其是网上出现的一些新兴的病毒和攻击体,因而要对系统中的数据模型进行定期的新检测。 (二)异常检测技术 与误用检测技术相比较来看,异常检测技术的精准度和适用范围都更高更大。所谓的异常检测技术,就是以用户的行为习惯和特征作为模型存入计算机数据库,计算机会在用户操作的过程中将其行为特征与模型进行比对,详细的分析用户的活动,将与正常用户不同的活动状态的数量进行统计。如果二者出现了较大的差异,那么就得出出现了异常的非法入侵行为的结论。这种入侵检测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对经验的依赖性很小,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得出相应的规律,并在数据库入侵检测系统中对这一规律进行应用。即使面对数量非常庞大的数据,同样能够将检测的知识与规则快速的掌握起来。利用这种技术能够将还未被识别的对象检测出来,弥补了误用检测技术的不足,同时监控了已经被识别的对象,同时得到的检测结果的精确度也更高。 三、优化计算机入侵检测技术 (一)注重数据库相关知识标准的建立 在发展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的过程中,分析和了解入侵行为特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要对入侵行为的准确程度与范围进行深入的了解。在挖掘数据时,通常采取相关研究的技术手段,也就是在数据库的系统中对给定的某一个记录进行详细系统的研究,整理出潜在的入侵行为,使得隐形的入侵隐患能够更快的被发觉。 (二)全新系统模型的创建 新型数据库模型的创建能够有效的发挥整个入侵检测系统的功效,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收集数据:主要是收集数据库中存在的历史数据,由于系统入侵检错过程中需要分析并掌握相关数据,因而对历史信息收集的完整度也有较高的要求,可以使得以后的检测工作更加方便。 2.处理数据:主要是将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和集成,提取到需要准备的数据为下面要进行的数据挖掘打下基础。 3.挖掘数据:按照提取的数据对相关的行为特征进行提取,建立安全系数较高的数据库模型。 四、结语 只有不断发展计算机数据库的入侵检测技术,才能够保护计算机使其正常运行,如今计算机的入侵行为日渐猖狂,因而我们需要对入侵数据库的行为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不断完善和提高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系统与技术水平,使得计算机的使用环境更加安全,方便人们的生活。 计算机论文:公司计算机使用及电子邮箱网络管理的规定 公司计算机使用及电子邮箱、网络管理、规定 一、计算机使用与管理 1、计算机(及附带产品)的产权归公司所有,任何人不得将计算机或其附件的部分或全部移离办公室。 2、公司办公室计算机管理员人员应对计算机的类型、相关附件、使用者、领取时间等有关事项进行详尽、准确的登记。计算机使用者应配合管理人员的工作,并签名登记使用。 3、计算机(及附带产品)由使用者专人保管,使用者对计算机(及附件)的损坏、灭失负责,丢失或损坏必须照价赔偿。 4、计算机使用者应爱惜计算机,正确使用计算机。全体员工要爱护公司机器设备,在没有得到部门负责人和公司计算机系统维护员的同意,不得私自拆机。如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公司计算机系统维护员协助解决。 5、公司员工使用电脑不能设置开机密码,如有特殊原因,必须经部门负责人同意。设置密码后,应交网络管理员一份书面密码说明。 6、计算机使用者归还计算机(及附件)时,应到公司办公室计算机管理员处办理归还手续。管理员应详尽、准确登记归还的计算机类型、相关附件、归还时间等。 7、中午休息时间和下班后请关机,并关闭电源。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 二、网络管理 1、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 任何人不得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更改系统信息和用户数据; 任何人不得利用计算机技术侵占用户合法利益,不得制作、复制和传播妨害公司利益的有关信息; 各事业部、各部门要定期给数据进行备份,防发生故障时进行恢复。 2、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管理 为防止病毒侵入,保证电脑的安全,必须每台电脑都要安装“病毒”防火墙。 任何人不得在公司的局域网上制造、传播任何计算机病毒,得故意引入病毒; 网络使用者发现病毒应立即向网络管理员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计算机使用者应定期查毒(周期为一周或者10天),管理员应及时升级病毒库,事业部和部门对杀毒软件进行在线升级。 目前公司局域网已经能正常上网,如无特殊需要,禁止使用拨号上网。 公司员工需自觉严格控制计算机上网时间,除上网查阅资料,下载、传送文件外,不许在办公室利用计算机网络交友和聊天。违犯规定而不听劝阻者,予以经济处罚。 为方便工作中交换文件,请在自己电脑的C/D盘建立以自己名字为名称的共享文件夹,访问权限为可读。 为保障电脑内资料的安全性,在公司服务器上,为所有员工建有以名字相同的文件夹,请把重要文件在服务器上做备份. 为保障公司服务器的安全,未经公司计算机系统维护员同意,不得私自操作服务器。 3、网络打印 网络打印机只允许打印与研究工作有关的文件,不得打印私人资料和网页; 打印机出现故障,及时报办公室管理人员,不得私自拆卸。 三、电子邮箱管理 电子邮箱由公司采取主机托管办法申请企业电子邮箱; 由办公室计算机管理员负责公司员工电子邮箱的地址分配; 电子邮箱出现问题,由办公室管理人员负责联系解决; 公司已经为所有员工设置了集团的电子邮件信箱,印制名片、对外业务联系请使用公司统一的网址和电子邮件信箱。 如违反上述管理办法,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者,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和经济处罚。 计算机论文:面向就业市场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 实验教学 改革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也更受招聘单位的重视。所以,高校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成为当务之急。计算机实验课目前的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课程改革应从教材、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 实践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实验教学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让学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目前许多学校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导致课程体系和内容陈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偏少,部分实验课没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实验课教师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实验室的建设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更不能适应目前严峻的学生就业形势的需要。就如何尽快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教材建设、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目前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计算机实验课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受主观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他们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认为只要理论课过了关,计算机实验课无所谓。 2.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差。在计算机实验课上.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上机实验时因不懂计算机操作而变得不知所措的现象。这说明,学生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验之中。 3.学生计算机操作不熟练.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主要包括:键盘操作、系统维护、软件使用、硬件维修等。学生上机时间不足容易造成他们对基本操作不熟练,影响他们以后计算机软件、硬件等方面的使用,进而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 4.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落后。一些高校现在的计算机实验课内容已使用了多年.很难适应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实际应用。就计算机实验而言,目前绝大多数的实验还是验证性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明显不足。每个实验的过程基本上形成了“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报告要求——思考题”这样一种固定模式。于是,许多实验原理与对应的理论课内容重复,实验步骤写得十分详细,甚至连记录数据的表格都已画好,这在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5.教师教学组织形式简单。现在的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分组循环方式,即学生实验时间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这样,就没有考虑实验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的基础及其实际动手能力的差异,没有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6.实验方法陈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灌输式教学多启发式教学少:早已安排好的程序式实验多,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少:实验报告纯粹罗列过程的多,提出问题和分析实验结果的少。一些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内容没有预习进入机房后不清楚实验的原理、思想和方法。只是按照课本上的步骤进行机械操作。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学生很少自己动脑思考寻找原因,而是依赖指导老师。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很差。 二、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 1.重视计算机实验教学。学生与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实验课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要从物力、财力、人力上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计算机的先进性与完好率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改革计算机实验课的教学方法。真正形成一种良好的实验教学氛围。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应在开课前通过参观历届学生的实验成果和认真听学校举办的计算机讲座等方式.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实验课的重要性。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实验课的足够重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成立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带领学生参观附近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应用实际等。 2.编写有特色的教材,改革教学内容。实验指导书是教师教学的参照物和基本依据,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第一,改变教材内容,按照基础类实验、综合类实验、设计类实验来安排教学内容。基础类实验包括计算机主机、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等内容。通过这些实验,教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实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验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养成严谨、认真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对于综合类实验部分,教师要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的计算机编程实验.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实验及其他课程中所学知识的能力对于设计类实验部分,教师只需给出若干个设计课题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可,重点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第二。精简一些旧的实验内容,合并那些内容相近的实验.避免重复,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新的教学内容。例如:将陈旧的16位微机接口实验设备更换为32位接口实验设备,环境更新为windows系统。第三,鼓励高校教师自编教材。各个高校的计算机类型、学生基础和其他条件都不尽相同,使用统一的教材显然是有困难的.因此,各高校应在保证基本要求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具有各自特色的实验教材。 3.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对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师应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学生对基础部分实验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编程实验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在学生做完基础部分实验以后,教师应组织操作考试,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不合格者要督促其重做。计算机程序设计实验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对此,教师可以把学生编成一个个小组,采用集中讨论、分别编写的方式,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确定所用计算机类型、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实验完成以后 ,学生要写出实验报告、总结和心得体会。对此,教师不能给他们任何形式的提示或指导,让学生独立完成。对于程序设计类实验,教师可采用学生独立完成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在实验方案确定以后,教师可根据任务量大小来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开展实验的各项工作,并把所有的工作都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完成。 4改革教学方法。目前,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让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变“学会”为“会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实验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向学生讲述实验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另外,教师要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5.建设一支业务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一支业务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计算机实验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要创造条件让教师经常参加有关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培训和学术研讨会,使他们掌握新知识,开阔教学视野.及时了解计算机理论与实验课的发展趋势、动态。高校还要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相关的科研项目,以科研资金促进实验室建设,用科研成果充实、改进实验内容,使教师在科研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结语 高校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教育,它涉及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做好计算机实验教学.将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推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涉及面广.因此高校只有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才能把计算机实验中心建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实验基地,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积极的贡献。 计算机论文:述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工作 【论文关键词】: 网络; 安全; 系统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目前大部分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主要从网络设备、计算机软件维护和人员管理等方面谈一下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维护工作。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医疗卫生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已经深入到医院日常业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医院的计算机系统一旦崩溃,将会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因此如何加强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设备安全 (一) 硬件设置对网络安全的影响 1. 网络布线 医院主干线以及各大楼之间采用多模光纤,并留有备份。光纤到机器端采用屏蔽双绞线,线路之间避免交叉缠绕,并与强电保持30CM 以上距离,以减少相互干扰。新增网点,距离交换机尽可能短,以减少信号衰减。平时做好跳线备份,以备急用。 2. 中心机房 综合考虑供电、场地、温湿度、防水、防鼠、电磁环境以及接地防雷。 3. 服务器 对最上层的服务器和数据库来说如何保证所提供服务的可靠性和不间断性以及数据存储的安全是决定一个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首先必须使用不间断电源(UPS),保证服务器24小时不间断工作,防止停电造成的数据库损坏。对于中心服务器,目前大部分医院采用的是双机热备份+磁盘阵列柜的模式,当一个服务器发生故障时,备份服务器能在十几秒的时间内进行切换,启动数据库,一般能在2~3 分钟内恢复业务处理。这样只做到了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能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如果阵列出现故障, 整个系统仍要停止运行,一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备有应急服务器。应急服务器在日常工作时,通过数据库的备份服务实时地进行异地备份,保证数据与中心服务器的同步,当双机服务器或阵列出现故障时,系统能顺利转移到应急服务器上运行,所有用户的使用方法保持不变,患者数据信息连续,不仅方便了操作人员,而且大大的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4. 边界安全 内外网物理断开,这样彻底消灭外网黑客的入侵,内外网需要交换信息时采用U盘或移动硬盘作为中介,并做好防病毒工作。 (二)外界环境对网络设备安全的影响 1. 温度会导致逻辑电路产生逻辑错误,技术参数偏离,还会导致系统内部电源烧毁或烧坏某些元器件,影响机器运转和导致一些热敏器件内部损坏或不能正常工作。 2. 湿度过高,会使接插件和集成电路的引线等结合部氧化、生绣、霉烂,造成接触不良、开路或短路;湿度过低,会吸附灰尘,加剧噪声。 3. 对于机器内部的电路板上的双列直插或组件的接线器,灰尘的阻塞会形成错误的运行结果。过多的尘埃可造成绝缘电阻减小、泄漏电流增加,机器出现错误动作,如果空气潮湿会引起元器件间放电、打火,从而损坏设备,严重的还会引起火灾。 4. 静电是网络使用中面临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以上谈到的温度、湿度、尘埃等很多原因都可能引起静电。计算机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对静电非常敏感,它的破坏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5. 靠近网络的计算机、大型医疗设备和网络设备自身等,都能产生电磁辐射,通过辐射、传导等方式对网络系统形成干扰。他们造成的问题是:设备的一些部件会失效,但那些部件的失效看起来又是由于其他部件引起的,像这样的问题很容易被忽略,而且很难诊断,需要专门的诊断软件和硬件来检测。 二、计算机软件的安全 (一)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全 目前一般医院服务器和工作站的操作系统多采用微软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这要求对计算机使用的帐号、用户权限、网络访问以及文件访问等实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定期做好监视、审计和事件日志记录和分析,一方面减少各类违规访问,另一方面,通过系统日志记下来的警告和报错信息,很容易发现相关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下载和打好系统补丁,尽可能关闭不需要的端口,以弥补系统漏洞 带来的各类隐患。对各类工作站和服务器的CMOS设置密码,取消不必要的光驱、软驱,屏蔽USB接口,以防止外来光盘、软盘和U盘的使用。对关键数据实行加密存储并分布于多台计算机。 (二)数据库的安全 数据库的选择和备份是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的重要问题。系统一旦投入运行,就要求24小时不间断,而一旦发生中断,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在开发系统软件时,数据库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在发生故障时应能自动将数据恢复到断点,确保数据库的完整。目前现有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数据库的选择上多采用SQL SERVER、ORACLE数据库。医院的数据库记录时刻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网管人员定时异地备份是不够的,因为一旦系统崩溃,势必存在部分数据的丢失。所以建立一套实时备份系统,这对医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医院采用磁盘阵列的方式进行对数据的实时备份,但是成本比较大,安全系数也不是很高。根据医院这个特殊的网络系统,可建议设计数据保护计划来实现文件系统和网络数据全脱机备份。例如,采用多个低价位的服务器分片负责,如门诊收费系统采用一台服务器,住院部系统采用另一台服务器,同时再增设总服务器,在总服务器中全套备份所有医院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软件,每日往总服务器中备份各个管理系统中产生的数据,与此同时也做好磁带、光盘的备份,若有一台分服务器出现异常,该系统就转总服务器进行。这种运行机制,在一些医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病毒防范与入侵检测 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上分别安装相应版本防病毒软件,及时更新病毒库和杀毒引擎,在服务器上编写网络登陆脚本,实现客户端病毒库和杀毒软件引擎的自动派送安装。在服务器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机器上安装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控网内各类入侵、违规和破坏行为。 三、人为因素对网络设备安全的影响 据不完全 统计,某医院三年内局部网络设备非正常断电所引起的故障中,有16起为施工断电引起网络设备意外断电,有130起为医务人员不小心碰断HUB电源导致计算机不能联网,而仅有5起为网络设备自身不正常掉电或自动重启,占因断电所引起的网络故障总数的3.2%,其余96.8%都是人为因素导致。这充分说明,人为因素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网络故障率。具体措施包: 1. 对全院职工,特别是对管理人员进行有关教育,让他们树立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了解计算机管理的必要性和管理流程,对相关人员进行新业务模式和流程教育,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要求准确、熟练。 2. 尽量不要在临床科室使用带电源适配器的小型集线器(HUB) 。这也是局部网络极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有时维护人员要反复到现场数次解决此类问题。 3. 施工前加强施工单位与网络维护人员的协调, 断电前制定详细的切换方案和应急方案。 4. 合理规划配线间和机柜位置,远离人群,避免噪音。 5. 分置配线间内的强电电源和断电频繁的照明电,争取单独供电,和供电部门协调保证24小时不断电。 6. 加强内部人员管理,要注意随时观察,尽量避免因此产生的网络故障。 四、小结 随着医院计算机网络的逐步发展,它渐渐成为一个医院关键的、不可缺少的资源。我们必须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手段管理网络、诊断问题、防患于未然,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摘要: 随着中国汽车制造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制造市场迅速崛起,汽车行业企业急需应用型管理人才。文章通过研究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对汽车专业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对汽车专业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及汽车专业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对灵活运用成果导向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探讨,实现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有机融合。通过对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分析研究,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探究如何培养出汽车企业管理型、应用型人才。文章提出的教学模式对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成果导向教育模式;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学习成果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点强调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该理论指导下,教师需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兴趣地自主学习,实现学习目标。 1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分析 现代企业管理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汽车行业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经营目标、人才管理、财务管理、技术创新、企业的质量管理、管理法律法规等内容。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目标:通过对现代汽车行业企业管理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现代汽车行业企业管理,掌握现代汽车行业企业管理的管理制度,以及汽车行业企业管理的内涵文化,现代企业市场经营战略管理、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汽车企业管理的最基础知识。 2职业教育院校学生学情分析 2.1学习目标 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什么”,结合就业、社会价值、生活与探索知识等几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定位要以“成果”为导向,向着实用性与实现社会价值转化。要求学生与我国现存的社会环境,社会转型、经济迅速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密切联系起来,同时也与当前高校提到的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目的相一致。 2.2学习动机 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习条件非常重要,在一定条件下,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学习动力,学习积极性主要来自对专业的兴趣和成果的预期两个方面[1]。 2.3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上课听课情况,学生学完课程以后的课后复习情况,还有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提前预习是为课堂学习作准备,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应注意加强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这样才能培养出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复习时好的学习方法能有效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并使学习知识结构系统化、条理化,学生能牢固掌握知识。复习的形式必须多样化,应选择适应自己的最有效的方式,及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课程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必须进行有效地复习,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对知识进行消化并转化为能力,形成稳定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和兴趣必须以实用型成果为导向。不要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成果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要正确,只要不断向着成果目标勤奋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3OBE教育模式实施方案 通过对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及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对教学进行改革,引入OBE教学理念,找差距,补短板,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果不是学生记得、知道和了解,也不是学习的暂时表现,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成果不仅是学生所了解的内容,还包括能应用于具体实际的能力。学习成果越接近学生的能力,学生学习积极性越高,能力提升的越快。学习成果应兼顾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和技能,并注重学习成果的实用性。 3.1运用OBE教学方法须具备的条件 运用OBE教学方法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第一要制定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学习目标,建立清晰的目标实现路径,分析学生毕业后应具备的能力及应掌握的技能,确定学习内容。第二要模拟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所需要的环境。OBE强调学生通过努力都能成功[2]。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实现人生目标,只是方法和路径不同,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机会是一样的,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路径,摸索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OBE重点强调根据学生个体特点差异,制定学生发展目标,并根据每个学生发展实际情况综合评定,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OBE重点强调熟练与精通。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评价应综合考虑每一位学生学习情况,不对学生进行排名,不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而是进行纵向分析,只对比学生的过去与现在是否发生变化,判断学生是否取得了进步,根据进步的大小及对掌握的知识能否灵活运用,进行纵向的综合评定等级。一般按五级制进行评价,即不合格、合格、中等、良好、优秀,完全根据自己的进步情况进行评定等级。OBE同时也强调教师的责任。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学生取得的成功与教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相反学生成绩平平,没有明显进步,教师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应该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有问题或对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合理。学习目标过高,学生通过努力根本无法实现,学习就没有积极性,就会被动学习,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习目标太低,学生很轻易的就能实现学习目标,学习就会浮躁,不努力,学生进步较小。因此,教师必须对每位学生负责,针对每位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适合每位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应不断学习先进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努力,通过努力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学习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总之,学生学习上的进步与教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3.2OBE教学方法在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教师要分析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学习内容,掌握汽车行业汽车企业管理内容,明确汽车行业企业管理与其他行业的企业管理的区别,考虑汽车行业的发展及汽车行业的特点,帮助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任课教师要明确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该能够达到怎样的学习成果,任课教师帮助学生制定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放宽学生参与的机会。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适合每位学生的学习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新的教学模式,对应不同的学生,保障每个学生都有实现学习目标的机会。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的学生,要求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更加宽松的方式,使学生有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努力提高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任课教师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目标要在学生能力之上,学生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学习才有积极性。教师的任务就是,第一要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激励学生为完成学习目标而努力学习;第二要鼓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对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学习进行反向设计,教师以最终学习成果目标为起点,进行反向课程设计,开展教学研究。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从最终学习成果进行反向设计[2],必须确定所有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的实用性与可行性。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并不是教师想要教什么,而是学生实现学习成果需要怎么做。对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反向设计要掌握两个方面:第一,要从学生期望达成的学习成果进行反向推理,不断增加知识难度来引导激励学生实现自己的学习成果;第二,注重重要的、基础的、核心的学习成果,排除不重要的学习内容。 3.3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在OBE教学模式下的实施要点 第一,要确定学习成果。最终学习成果既是OBE教学模式的终点,也是OBE教学模式的起点,学习成果应该可明确表述和直接测评,要将最终的学习成果转化成指标。确定学习成果一定要充分考虑社会利益与学生的期望,要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学生健康发展与个人能力培养。第二,重新构建汽车行业企业管理内容。本课程重点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能力培养,解决汽车行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用学生的能力解决汽车行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这才是企业管理课程需要改进的内容。第三,学生要学会自我评价。OBE模式下的自我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有进步,说明学生距离成功又进一步。重点强调实现学习成果的内容与学生本人的学习进步情况,对学生之间不进行比较。根据学生自己能够实现教育要求的程度,学生进步的大小评定等级。评定等级标准:如果学习过程中进步不明显或没有进步,则给定成绩为不及格;学习过程中有进步但进步不大,给定成绩为及格;学习过程中进步明显给定成绩为中等;学习过程中进步较大,进步较快,给定成绩为良好;学习过程中进步较大,教师满意,给定成绩为优秀。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详细分析,为教师改进教学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4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与OBE教育理念的有机融合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3]。该课程主要研究现代企业管理的观念与理论,使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了解汽车行业企业管理内涵,具备企业战略与决策能力,具备解决企业管理难题的能力。当前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需要改进[3]。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强调从企业需要出发,综合多学科知识。学习难度比较大,内容涉及面较广,概念抽象,学生很难掌握。教师必须重视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在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建设中,必须考虑配合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进度与理论教学进度一致,内容应紧密配合理论教学内容安排。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课程的实践要注意配备企业导师,同步指导,配有专门的实践课程实训教材。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使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做更好地融合,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已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在学习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时,教师按照OBE教育模式指导学生学习企业管理模式,鼓励学生以工、学相结合的做法,解决管理上的实际问题,帮助企业实现优化管理,提升学生的企业管理能力。 5结论 OBE成果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下,汽车专业企业管理课程评价主要衡量学生能够做什么,以成果为导向,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这种方法注重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学习成果的实现,提升学生对汽车行业企业的管理能力。本文基于OBE理念对汽车专业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在汽车企业管理方面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智运.对5641名大学生的学情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21,17(10):18-21. [2]姜波.OBE: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20,16(3):48-51. [3]顾佩华,胡文龙,林鹏.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22(10):122-126. 作者:李华 于再亮 尚毅 单位:山东华宇工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学校消防安全隐患及防火对策:充分发挥学校优势 推进全民消防安全教育 摘 要 提出应利用学校的天然战略优势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天时――学校教育阶段是进行消防安全教育的最佳时机,因为这个阶段的教育更易取得成效,也更容易推进全民安全素质的提升;地利――学校是进行消防安全教育的最佳场地,因为在学校进行安全教育更彻底、更全面,并且教育成效有保障;人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消防安全教育的最佳源动力,因为优秀的教师队伍使得教育人心所向、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教育上下团结一心。 关键词 消防安全教育;学校;消防安全素质 《孙膑兵法・月战》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意思是:“有利的时机、有利的地势、团结的人心,三者不能同时取得,即便取胜了也不稳固。”天、地、人,这是从古至今兵家必研的课题,作战必然要讲求“天时、地利、人和”。然则,天时、地利、人和也不是只专用于兵道。《荀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所指的“天时”是指农时,“地利”是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由此可见,天时、地利、人和还用于农事,凡事皆可用之,教育亦然。 消防安全教育搞了多年,但是成果却不尽如人意,火灾事故频频发生,造成的伤亡人数仍居高不下。纵观近年来的消防安全教育,最大的就是把这种教育放到各单位进行,而在现实社会中,各单位和个人都有很多自认为重要的工作要做,多数时候的消防安全教育落实到各单位都大打折扣,往往是走过场走形式。并且,单位组织的消防安全培训教育多是“应付式”培训,当消防部门来检查和下达任务时才培训,否则就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因此,要从根源上改变这个问题,消防安全教育还得从学校教育抓起,因为学校进行消防安全教育有着天然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1 天时:学校教育阶段是进行消防安全教育的最佳时机 “天时”的解释为:一是宜于做某事的气候条件;二是气候;三是时候、时间。兵法所云“天时”是第一层含义。在人生学习中,最佳学习时机就是在校学习阶段,这个阶段他们的主要时间和目标就是用来学习。同时,这个年龄阶段也是人生记忆力最好的时段,中小学学到的一些东西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曾有专家就说“小学六年可以影响人的六十年”。 1.1 这个阶段的教育更易取得成效 单位组织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属于一种集中应急式的培训,这种培训往往时间较紧迫、内容较单一、方式过于简单化。教育就要讲求教育的作用和价值――这也正是全日制的教育的目标追求。首先,教育的时间有保障。单位组织的教育培训一般就是几个小时,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是近10年的时间,在这么长时间里,就能充分保障教育的效果。其次,教育更容易吸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13岁以前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记住的东西往往终身不忘;13~20岁记忆力也相当不错。因此,充分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对人们整个人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养成具有极重要的价值。第三是学校教育的科学合理性使教育更容易取得效果。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有着完善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教师是专门从事知识、技能传授的人员,所以学校教育过程是专业人员利用专业的场所进行科学的教育,必然成效显著。 1.2 这个阶段的教育更容易推进全民安全素质的提升 社会组织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主要是“被动式”培训,这对提高个人的安全素质作用不大,同时也就对提高社会整体消防安全素质毫无意义。但是学校的全日制教育不一样。当前我国的小学入学率在99%以上,中学也在95%以上,只要把中小学阶段的消防安全教育做好,近10年的教育对每个人来说意义和成效都非同小可。当这一代人成为社会主体时,也就是社会全民消防安全素质提升之时。 另一方面,在中小学阶段的教育过程中还能有效带动周围其他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的提升。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也影响到学生的家庭,家人为了子女的成长,都在倾心关注子女的教育,所以学校在此过程中会实时和家庭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在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同时也在帮助家庭提升消防安全意识。并且,在此过程中家庭还会影响到周围的更多人群,使得彼此都在相互影响和提升。而在这些活动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高考。有人说:“教育是涉及关联行业最多的一个行业,高考是社会关注度最高的一个活动之一。”因此,如果能合理地把消防安全教育纳入高考范畴,则能最大限度地得到社会的关注。 2 地利:学校是进行消防安全教育的最佳场地 “地利”有两层意思:地理的优势和有利于种植作物的条件。兵法运用了第一层意思,荀子运用了第二层意思,而笔者认为:利用学校进行消防安全教育两者皆有之。学校是专门进行教育的场所,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最彻底、系统和全面,同时,学校教育最终还通过严格的考试制度来检验教学的成效。 2.1 在学校进行消防安全教育更彻底、更全面 学校是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也是教育的专门场所。因此,在从事教育这个活动中比其他临时的教育培训做得更完善,教育的针对性更强、手段更丰富,从而教育效果更彻底、更系统全面。按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算,把这阶段消防安全教育做好,则实现的将是一整代人的消防安全素质的提升,这就是学校教育彻底性的体现。另外,学校的教学计划非常科学严谨,教育部门会在小学和中学不同的年龄阶段、知识层次结构方面做出合理科学搭配。而消防学是一门新型跨多学科的边缘性科学,所以,要使这些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消防安全知识被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轻松理解,只有从教育部门入手,统一组织编写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在学校的课堂上完成。这充分彰显了学校教育的系统全面性。 2.2 在学校进行消防安全教育使得教育成效有保障 检验教育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进行考核,从考核的结果来找出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在教育中就会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使教育取得更好的成绩。而这种情形在学校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学校期末都会进行考核或升学考试,同时还有小升初、初升高和高考。不管在哪一级的考核中,都能引起个人、学校和家庭的认真对待(尤其是高考的关注度最高)。因此,通过考核这种方式来促使社会各群体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对搞好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意识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 人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安全教育的最佳动力源 “人和”是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的意思。不论是从兵道还是从农事出发,都是从“人”的因素出发,提出搞好人与人的团结关系和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样做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一个互动过程,是一种人对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就要充分利用好教师与学生之间“人和”关系。 3.1 优秀的教师队伍使得消防安全教育成为人心所向 学校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专门从事知识、技能传授的人员,他们对教学具有天然的优势。社会各行业、单位组织的培训注重的多是完成任务,鲜有考虑培训的效果如何。而在学校的全日制教育中,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他们始终考虑的是:我所讲授的知识,学生吸收没有?有无疑问?将来能否学以致用?是否学有所成?每个教师都想把自己的知识倾囊传授给自己的学生,想把自己的学生教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都能成为专家、人才,为此,他们一生都在孜孜不倦追求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说,这样优秀的教师队伍怎能不是学生心里所向往追求的呢? 3.2 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消防安全教育上下团结一心 良师使学生终身受益,这是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中不会有的精神高地。在社会举办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中,培训教师不关心听课的人,讲完内容就离开;下面接受培训的人员也不知道讲课者何人,听完课就走。他们之间在这个短暂的“师生”间不存在感情,就连基本的“面识”也无法保证,这样的培训效果可想可知。反观学校的师生关系就有着天壤之别。他们朝夕相处,感情与日俱增,在教师眼里每个学生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在学生眼里教师就犹如父母般可亲可敬。在这样一种教师爱学生、学生敬教师的和谐氛围中,使得教育的双方上下团结,从而教学也就进行得相当的融洽。在教学这个活动中,教师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期盼、一分关心和厚爱,学生所接收到的也不仅仅是知识,那是责任,更是爱。因为有了爱的力量,学生学习起来自然也就事半功倍。 只要能把学校“天时、地利、人和”的战略优势充分利用好,踏踏实实做好中小学阶段的学校消防安全教育,将会促使社会消防安全素质的逐步提升和全民消防安全素质的整体提升,这将是人类社会的又一大进步。 学校消防安全隐患及防火对策:浅谈如何加强中小学校消防安全教育 摘 要:消防安全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不仅仅是要从消防知识教育着手,而且要提倡发挥中小学生的消防安全的主观能动性。孩子是祖国未来,是父母的希望,让孩子们远离火灾危害,创造一个安全、和平的环境是学校和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现在全国对中小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工作都做得如火如荼,通过各种方式确实增强了学生们对火灾的了解,提高了学生们的消防安全意识,但那大多是纸上谈兵,孩子们在遇到火灾突发应急事件时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救护能力极弱。该文将重点阐述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消防能动性。 关键词:中小学生 消防能动性 措施 安全意识 火灾是无形的,我们应对的措施就应该在于防患,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我们应该利用新闻媒体及各类通信传播介质大力宣传,并以教育警示片的形式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防火的重要性,使消防安全知识深入人心。而学校是我们宣传教育工作的重心之一,消防安全知识教育融入学校基础教育中,是当代少年儿童必须掌握的。通过理论与实践使思想上与行动上统一起来。 1 中小学校的消防安全教育依然面对严峻的形式 在我国,很多中学小学寄宿的方式普遍存在。而一个宿舍楼的面积通常是500m2,可以容纳的学生数量是四百人左右。在学校刚开始修建宿舍楼的时候,会把消防安全问题考虑到设计图当中,然而科技不断进步,社会的发展程度越来越高,影响学生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也越来越多,比如说盗窃问题。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校方投入到防盗防窃的力度日益增大,而很多中学生因为年龄在十几岁,正是叛逆贪玩的年龄,总会想各种方法来逃避老师的监管,晚上偷跑出去上网,或者几个人合伙在厕所抽烟,他们的消防意识都比较淡薄。校方加固了防盗的设施,在一个四五百人的楼层里边,疏散通道仅有一两个,在火灾发生时,往往来不及逃脱,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 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在国家的开展消防安全教育的号召之下,确实很多地方都建立了消防组织,为帮助学生提升消防安全意识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方法和措施,用教育活动的方式使防火的意识深入到中小学生的心中,但总的来说,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依然有所欠缺,在发达的城市地区学校确实有成效,但在偏远的农村地带以及山区,硬件设施缺乏,连像样的桌椅板凳都没有,何来的灭火器消防栓。在偏远的农村和山区工作的老师也是心别无它用,一心只抓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环境的原因,忽视了对消防安全知识的教育,加之本身师资力量对于这一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更是加大了在这些偏远地区开展消防安全知识教育的难度。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首先,消防部门对校园消防教育的引导和宣传工作仍未形成大范围的气候,联动协调机制并未步入正轨,中小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工作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配合,政府的资金支持与政策引导,各行政主管部门的执行实施,媒体的跟进配合和报道,几方通力合作才能有效的推进消防安全工作日程。想象中的模式是这样的,可是在真正实施的时候,只有学校和消防机构两方在单打独斗,甚至还有推脱责任的现象,一些地方的教育机构在没有正确估量学校消防硬件设施以及老师消防知识如何的软件设施情况下,一味地把消防安全教育任务一股脑推给学校。没有实地演习,没有充足的器材设备,纸上谈兵的工作对于学生来说意义并不大。甚至有一些党委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依赖于消防机构在对中小学的消防安全教育问题上,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目前的真实情况时,消防机构也有很多的社会任务需要执行,人少事多,全力去抓学校的消防教育有很大的难度,甚至是不切实际的。没有实战没有演练,学生心中对于消防防卫的意识概念就相当淡薄,在学校简单枯燥的教育方式无法吸引学生,尤其是玩心较大的中学生。其次,从高到低的党委政府对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缺乏完善的计划和系统保障,甚至都没有把该项工作归进消防部门的安全宣传计划中去,深入地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工作是难上加难,即使有那么寥寥几次的教育大会工作,也只是徒有虚名,学生在火灾发生时依然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如何正确防御。 2 提高学校领导对消防安全知识教育的重视 学校领导、教师及教职员工是学校消防安全教育主要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只有自身充分认识到学校消防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认真组织消防安全教育。同时,对中小学生教师和教职员工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使学校教师、员工掌握的各种消防基础知识,培养解决消防安全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能力提高中小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青少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有条件、有能力进行有组织的系统的消防安全教育。对青少年的消防安全教育,学校起着主渠道的作用。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小学生教育在把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逐渐深入的同时,更要深刻地认识到开展中小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加强中小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对推进消防工作的社会化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无论学生的父母,老师、消防职能部门还是全社会都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和灭火自救实战演习。 首先要把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学生教育课程。消防安全教育课程可以针对防火基本常识、初起火灾的扑救方法、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自救逃生和疏散方法为主要内容。 其次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每季度组织进行模拟真实火场演练、突发应急实战演练,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把从书本、课堂、培训等平时教育学习获取的消防安全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才能真正提升自防自救的技能。 三是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养消防知识。校方对于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教育的具体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接受问题的心理特点,把趣味性与知识性紧密结合,使教育工作更加贴近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在趣味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进而有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在消防教育的课程内容设定方面,要加强对学生自救自防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升学生对于消防法制教育的理解深度,把每个年级每学年需要上的课的节数,以及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严格规划出来,并定时的检测学生对於消防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借助于每年的119宣传日,开展趣味消防知识竞赛,并通过学生自制的宣传海报来建立起学校独具一格的消防安全知识教育文化。 3 建立学校自己的消防队 加强学校自身的消防管理。在正常的教学进度之外,组织成立教职工义务消防队,定期检查学校的消防设施,消防通道以及用电线路是否达标,安全。对宿舍楼,实验室,教学楼,电气房等重点部门严格检查。务必保证消防设施的安全性,以及疏散通道的畅通。在发现消防设施有问题的情况下,要及时上报,取得资金支持,来更新为更好的防火工具。同时,由于学校本身是专注于学校知识性教育的,在对消防方面肯定没有专业人员的水平高,因此,要借助于专业人士来增强对消防设施的定期维护工作,把仅有的消防设备放在最需要最能及时解决问题的地方,通过开展消防演习,增强学生在火灾发生时的应急能力。 4 结语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是“祖国的花朵”,少年强则国强,对于抓好中小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不仅关乎青少年本身,也关乎社会的安全发展、文明进步,因此,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意义深远也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坚持不懈的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宣传的广度和力度,强化消防意识,普及消防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消防、重视消防。通过学校、家庭、学生三方的努力,让消防意识伴随新生一代成长,让惨剧不再发生! 学校消防安全隐患及防火对策:关于学校消防安全规划 【摘要】学校消防安全规划工作是一个学校全面治理的重要方面,因为它与学校财产安全、教师员工的生命安全等直接相关。为了落实贯彻《消防法》中的“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很有必要认识学校消防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消防安全工作,从来都不能有丝毫马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采取必要措施,不断完善工作方法,有针对性的解决消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来降低事故指数,提高消防安全防范指数,确保为教职工和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祥和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关键词】学校;消防;安全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该学校消防安全规划。 一、建立健全学校消防工作领导小组 为确保学校安全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首先要成立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校长,副组长是副校长,成员是各班班主任及其他代课老师。要求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一心为教职工和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而努力工作:(1)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互相合作,齐心协力消除火险隐患,搞好学校消防安全工作。其中设定活动室为副校长办公室,其他代课老师主要负责带领班干部进行日常消防宣传工作。 二、制定具体消防规划要求 1、学校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中的责任人,要制定将消防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规划,明确消防工作责任和消防职责,分工合作。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各班班主任及其他代课老师要求学校宣传板报及班报应定期有消防方面的内容,定期召开消防主题班会,有利于加强校园消防知识宣传,进而对各班学生介绍消防知识,传播消防常识; 2、紧抓校园违规用电查处工作,与此同时制定消防工作计划和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3、通过开展消防知识讲座与消防知识小竞赛,要求学生做到“两会”会报火警和会使用灭火器;做到“两知”知道火灾的危害性和自救逃生常识。学校还可以经常性地开展观看影视资料、全国“119”消防宣传日活动等各种形式,来宣传消防安全教育。例如宣传有关消防法规,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有关消防设施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有关初起火灾时自救逃生技能知识等等。当然发现初起火灾时,应学会扑救并且迅速报警; 4、学校要严格培训消防负责人员的技能,要求熟悉掌握消防安全系统的操作规程。值班人员要遵守值班纪律,负责人每天都要检查校园内有无消防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有关人员处理; 5、定期检查消防水源和消防水箱。学校的消防栓的扳手工具必须放在指定位置,并规范摆放。保证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时时畅通,禁止安全出口上锁或者堆放物品,相关消防设施每天都应仔细检查,并认真填写检测、维修保养记录。只有经过精密部署,确保消防设施性能良好,才能提高预防和扑救火灾的能力; 6、室内禁止存放易燃易爆危险物。个别室内必须存放时,消防安全一定要重点落实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放置情况以及其他重要物资的防火安全情况,应根据不同性质,分别储存危险物品,并应挂有明显的警言、标语予以提示。实验后剩余的残渣、残液应集中安全处理,不得随意倾倒; 7、各学校之间要加强有关学校消防工作的心得体会交流,取长补短,进而展开工作。 三、规范学校的消防档案,落实学校各部门的防火责任制 1、做好购置和更换灭火器、应急照明等消防器材的记录; 2、详细记录每次检查的情况; 3、加强全校防火工作的检查,制定防火措施与防火制度,建立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四、消防安全具体做法 1、加强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领导 做好学校消防工作,关键是要防范于未然。为确保学校安全工作的实施,学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领导的消防安全小组。该小组明确消防工作职责和消防职责,分工合作,为教职工和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祥和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而努力工作。 2、认真落实各项消防安全相关制度 制订学校消防安全相关制度,并督促各项消防安全制度得到认真贯彻落实。 (1)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各班班主任及其他代课老师要求以班级为单元,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知识教育。例如定期召开消防主题班会,加强校园消防知识宣传,力争达到人人心中有消防的目的,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2)警钟常鸣,专人值守,保障安全。上班时间教师必须严格按规定执行消防安全规划,切实做好消防安全工作;为避免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加强对门卫的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入校。学校相关人员值班时,认真安排好值班,力争把一切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3)安装和维修电器设备线路,必须由专业人士进行操作。严格处罚校园违规用电问题,定期检查各类器材,消除各类安全隐患;负责人员每天要落实消防行动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强校舍改造过程中的安全防范,在校舍内,严禁使用电褥子、电暖器等设备,防止私自乱拉电线;食堂负责人加强对食堂的消防管理,特别是用火油炸食品时的检查。 (4)高度重视,积极做好消防安全工作。加大资金投入,注重实战演练。学校应当定期进行师生与消防官兵互动活动。举例说演练要按照逃生和应急疏散预案进行,让学生掌握逃生的正确方法。演练结束后应填写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记录,作为实际参考经验。认真实施消防安全紧急预案,确保实际情况时临危不乱。 (5)加强对保管室、实验室、计算机室等重点部位的管理,不定期检查安全情况。 3、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推进消防安全责任制,充分落实管理责任与具体措施。为做好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要实行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学校应进行全面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如对学校围墙、供电,计算机室等要定期检查或更换,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杜绝隐患的发生。 小结 总之,学校消防安全工作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负责人员要做到每学期都对学校消防安全规划进行总结,务必将校园消防工作做好。在实际工作中,加强灵活机动的技能,努力完成学校赋予的使命,为校园消防工作奉献微薄力量。要加强管理,做到责任到人,真正做到防微杜渐。对工作表现杰出的部门和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对未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行为,应给予行政方面的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学校安全工作的开展。 学校消防安全隐患及防火对策:浅谈寄宿制学校消防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经济的需要,现在从幼儿园到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越来越多,但是其中的消防安全隐患也越来越让人不可忽视,但是有时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消防意识的浅薄,造就了很多的悲剧,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浅谈如何加强寄宿制学校学校的消防安全工作。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 消防安全 问题 对策 寄宿制学校是每个年轻学子求知的乐园,校园安全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和学子的健康成长。安全的校园环境既是寄宿制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又是确保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寄宿制学校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消防工作在寄宿制学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背后也隐现出一些不足,现状也不容乐观。如何做好高等院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 当前寄宿制学校消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学校是教学、科研的场所,大部分的老师和学生因潜心研究学问,对其他事情关心较少。他们认为消防安全只是领导和管理部门的事情,因此消防安全意识往往比较薄弱,消防法制观念不强,防灾技能很浅,自我保护意识就更低,火灾初发时期会正确有效地使用灭火器的人少之又少。 二、寄宿制学校校园情况复杂,人员密度大,流动性强 寄宿制学校校园是一个浓缩、开放的小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场所。它既有教学场所、公共娱乐场所、宾馆、饭店、商业网点,又有实验室、宿舍、图书馆、体育馆和办公楼。建筑物相对集中,人员相对密集。有的学校中既有生活区、教学区,又有家属区,甚至还有附小、附中等附属单位,客观上形成了寄宿制学校校园内人员复杂、人员密度大、流动性强的特点,从而增大了火灾发生的机率。 三、经费投入不足,消防器材、设施短缺、陈旧 寄宿制学校大多是事业性单位,每年的经费开支主要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在国家财力有限,重点保障教育经费支出的情况下,用于消防安全方面的经费十分有限。因此,寄宿制学校相关部门、场所往往在消防设施配备上存在缺斤少两现象,一些已经配备的消防设施、器材也有不少因检修、保养不及时,而难以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四、消防安全教育与管理机制不完善 寄宿制学校消防工作的管理一般是由保卫机构承担,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寄宿制学校的消防安全教育与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隐患整改资金的投入往往没有直接的经济渠道,加上极少数领导思想意识上的淡薄,就使得消防安全教育与宣传工作不规范、不科学、不深入;二是管理措施与执法手段软弱无力,不能完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于发现存在的火灾隐患,往往由于行政干预和资金缺少等因素,造成火灾隐患整改的不及时或者不整改。 为提高校园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增强师生安全自护能力,全面巩固校园消防安全基础,有效预防校园火灾事故的发生,消防部门和学校本身要以“清剿火患”等战役为契机,采取“四到位”和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全面筑牢校园消防安全“防火墙”和学校师生员工的四个能力建设。根据工作实际,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寄宿制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宣传,强化师生员工的消防意识 寄宿制学校可以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原则,向学生普及简便、易学、实用的防火、灭火和逃生自救基本知识,切实提高师生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安全素质。同时根据寄宿制学校特点,发动学生和社团优势,采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来进行宣传,让师生从根本上认识到“水火无情”。这样才能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紧紧围绕“部门齐抓共管、媒体紧密配合、群众广泛参与”要求,采取举行消防知识授课、组织灭火疏散演练、发动学校师生参观消防站等方式,全面提高师生火灾疏散逃生、自防自救能力,扎实开展“三个一次”活动,即:为每名学生配发1本消防安全知识读本,每月组织不少于1次的消防安全教育课,每季度不少于1次的消防安全常识测试,让消防安全“走进课堂,背进书包,带回家庭”,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的目的,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广泛关注消防安全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消防安全的软件建设 消防安全软件建设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可靠性强的特点,对减少寄宿制学校火灾的发生同样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人员密度较高的区域,如学生宿舍,除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外,还要建立有学生参加的义务消防员队伍;对消防工作记录、巡查记录要定期进行检查总结,了解隐患部位,及时解决问题。 三、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消防设施等硬件建设 消防设施和设备的配备率和完好率,是衡量寄宿制学校消防安全工作开展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学校要广开渠道,多方筹措资金,每年要有足够的消防专项经费用于火灾隐患的整改以及消防器材、设施的配备、维修,力争消防经费投入年年有所增长,把消防安全环境的改善作为改善办学条件的首要任务。另外,还要合理调配人员,确保有足够的人员来进行寄宿制学校校园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总之要通过加强消防设施硬件建设,降低火灾事故发生率,提高自救能力。 四、加强和完善管理机制,落实学校消防安全责任制 学校要全面建立健全消防管理组织机构,层层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规范和加强自身的消防安全管理,改善消防安全“软环境”,消除管理上可能存在的“动态隐患”,增强责任意识,形成“消防安全自查,火灾隐患自除,法律责任自负”的消防管理运行机制。 五、加强开展实战演练,提高师生自救能力。 加大消防监督检查力度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对学校及幼儿园周边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灭火疏散救援预案,并协同校方定期组织开展演练。指导广大师生正确进行安全疏散,选择逃生路线等,并组织官兵再次全面熟悉辖区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场所的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等基本情况,做到紧急情况下能及时开展灭火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展示设计论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空间设计探索 摘要: 一种新兴技术正改变着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就是虚拟现实技术。这项技术现如今已经在很多个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作为一种独特技术手段存在的虚拟现实,在展示空间设计中很有效地解决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实体建立和抽象思维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展示空间设计;教学设计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跨入数字时代。虚拟现实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而在展示空间设计领域,虚拟现实已经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渗入整个行业。其可以有效地解决抽象思维与展示空间设计实体间的联系问题。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体会展示空间落成后的效果,让观者充分理解展示空间设计师的意图,达到实效沟通。因此也大大受到展示空间设计师们的青睐,并在展示空间设计领域得到了初步的应用。 1展示空间设计教学的内容和原则 展示空间设计是指展示空间在施工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施工要求,把使用过程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全面的设计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用图纸表现出来。而展示设计教学则是将该设计过程放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如何实现展示空间设计的优化过程。最终落成,充分满足使用者的各种要求。下面就展示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展示设计教学的基本内容做一阐述。 1.1展示空间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 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让学生更快速的理解教师的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更有效,使学生更容易建构新知识。 1.2展示空间设计教学的基本内容 一个优秀的展示空间设计作品要求满足空间环境的构造设计和展示空间空间环境的组合设计。要达到空间环境的构造设计和组合设计,在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我们更需要做到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有强烈的临场感、沉浸感,从而让学生在设计作品时不仅在功能、要求上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文化等各种活动的需要,而且在内外形势上,创造良好的展示空间形象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最终达到让课堂教学更有效的目的。 2信息时代展示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展示空间设计教学是一门比较新兴的学科,一直以来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以往的展示空间设计教育中,教师大都是以尺子、图板、铅笔、工作模型等来展开的,教师通过手绘草图、电脑绘图(二维或三维)或向学生展示展示空间的模型,以向学生传达基本的展示设计构思。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快捷,但是过多依赖于二维图形,对于二维形体的推敲就显得捉襟见肘。 3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的优势 虚拟现实技术非常有利于以学习者为虚拟学习情境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强调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积极的学习。可以这样说,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用情境教学法也更便于引出新内容,通过构建展示空间情境,教师用语言描绘展示空间理论和设计理念的同时,师生能共同进入角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中。 4虚拟展示空间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 学生完成了以上的知识和技术储备的基础上,我们如何来引导学生实现虚拟展示空间设计呢?从教学方式上,选择的是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克服单向思维,学会多向思维,综合运用知识,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任务驱动教学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展示计划。在这一部分中,教师创建情景,演示整个展示空间设计的任务。教师通过创建虚拟展示空间设计作品的任务情景,在情景中理解展示空间设计的新问题,教师提出总体设计目标,学生一边体验虚拟情景,一边提取自己知识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尝试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第二步:分析计划。在第一个步骤中,教师演示的展示空间设计总任务一般较繁杂、信息量也较多,学生不能立刻理解并设计出合理方案。这时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教学任务书,并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将总设计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并且这些小任务要环环相扣,满足展示空间设计总任务书的要求。第三阶段:解决疑问。在这个步骤中,主要目的是让教师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本有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究问题,将上一步分解出来的小任务逐个完成。这时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初始能力,完成新知识的建构,并建立各个小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然后再去验证,从中获得完成总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第四阶段:效果反馈。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探究性学习获得结果之后,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比如:我完成了什么内容、完成的效果自己是否满意、哪些地方还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等。通过反思,学生不断地对设计作品作出调整和反馈,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增强、丰富经验。 总之,在展示空间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展示空间设计,不能单单只建立在虚拟场景基础上的模像直观教学,而缺乏语言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的表述。如果那样虚拟场景也仅仅起到一种陈列作用,学生难以获得确切的感性认知。因而,在展示空间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素质、教学环境等灵活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场景,同时辅以语言直观教学,就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娇 单位:吉林动画学院 展示设计论文:展示设计礼仪化程式特征探讨 摘要: 展示设计在信息化时展的今天,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展示无处不在。本文结合“9.3阅兵式”来诠释展示设计“仪式化”程式特征,以期对展示有更深入的解读,并挖掘展示新时代的内涵。 关键词: 展示;礼仪;程式;空间 1关于展示 展示设计在信息化时展的今天,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广义的展示即传达资讯、传递信息。研究展示设计的内在特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展示活动并更深入的进行展示设计,服务生活、服务社会。 2关于展示设计“礼仪化”程式特点 “祭祀”与“宗教活动”是人类最原始的“展示”活动。人们通过一定具有某种内在特定的行为和程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获得某种心理效应。传统的“祭祀”通常都有一定的仪式感,先要虔诚跪拜,念诵祭文、献供,以此表达对神灵的归顺和寻求保护之意,充分表达了人类文化展示活动的“礼仪化”特色。展示设计应遵从“礼仪化”特征进行设计。这种“礼仪化”程式特点带有一定的场景性、仪式性、流程性、戏剧性和展示性、体验性,服务一个主题,表达某种情感意识,传递某种信息。下面笔者以“9.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阅兵式”为例,阐释展示设计“礼仪化”程式特点。 3从“9.3阅兵式”看展示设计“礼仪化”程式特征 空间是衬托展示内容的场所,地点的选择尤为重要。任何仪式化展示活动都要根据礼仪要求和性质,选择特定的展陈空间来完成后续活动。在此次阅兵式中相应礼仪流程选择的重点场所有迎宾点端门南广场、纪念碑基座、国旗杆基座、天安门城楼等。天安门后的端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代紫禁城的正门之一,也是清代皇城的正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明清两代皇帝出巡、祭祀等活动时或离开皇宫出午门以后,一定要先登上端门,寓意着一个吉祥美好的开端。皇帝回宫时,端门鸣钟、午门敲钟,寓意者一个历程有圆满终端。携夫人身穿传统礼服正是在此喜迎各国贵宾。展示设计通过道具的使用、充满仪式感的行为特征,让特定的信息和场景能够以戏剧化的方式传播开来。从当天的阅兵式礼仪流程来看整个阅兵式流程各环节先后有序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展示礼仪性多维时空的艺术化展示行为。展示伊始是主席携夫人在端门南广场迎宾,后进行合影,合影后共登天安门城楼,准备观礼。观礼开始先鸣70响礼炮、升国旗、唱国歌。其后发表重要讲话,乘车检阅部队,并以左手行礼检阅完毕进行分列式表演,当最后一个空中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数万只和平鸽和气球将飞向天空。进展有序而严谨,庄重而缓慢。通过以上循序渐进的对于“礼仪性”单元节点的展示很好地诠释了主题。同时,在整个阅兵式进行的过程中,围绕主题进行了多方位的道具手段表达取得了理想的展示效果。在展示初期,进行了奏唱歌曲、鸣礼等辅助展示手段,后期分列式阅兵活动进行中采用直升机悬挂中国国旗、在空中呈现“70”字样、拉出7道彩带等手段来明示主题,阅兵式最后阶段数万只和平鸽和气球将飞向天空,通过轻松的手法再次营造氛围诠释了主题。 4结语 从以上“阅兵式”的“礼仪化”流程我们可以了解到现代的展示设计更多的是通过多维化表达手段来诠释主题、传递情感、传达信息。“仪式化”展示程式的研究将更深入地表达展示的内在特性,进而挖掘展示内涵、提升展示意境,霸展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作者:马琳 陈群 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展示设计论文:传统水墨元素展示设计应用 中国传统水墨画元素为中国当代设计界提供了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的新样态,更完美的解释了中国人对点、线、面及图形的一种展现美的方式。在设计界出现过简约主义风格、经典复古风格等等,但是有一种中国特有的一种风格,即"中国水墨风格"这种独特的风格在室内设计、展示设计领域中都产生着深远影响。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元素是很深刻的,需要我们这一代对艺术的追求者不断的挖掘。现代设计更要以传统文化作为砥柱,不断传承,创新。 1.形而传蕴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所遗留下来的艺术元素是我们艺术领域的宝藏。有好多标志的灵感的构思就来源于中国传统图案元素,比如说湖北台标的构思就是由此来源,其形状的特点:明快简洁,充满现代感,其优美的线条与凤喙和凤冠相呼应,凸显是凤鸟的鸣叫,婉转的笔锋塑造了的凤鸟活灵活现,主要是表示长江与汉江,整个设计浓缩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2.传统元素带来的影响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作为传统元素中最原始的艺术表现手法,凝聚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同时也传承了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如:敦煌的飞天、瓦当、太极图纹、民间剪纸、皮影、蜡染等具有象征传统绘画内涵的图案和纹样举不胜举。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和纹样内涵的延展更是中国传统绘画元素的精髓所在,并深深的影响着现代设计。将中国传统造型元素引入到现代设计当中,不是传统图形元素的简单再现,而是以传统文化营养来丰富和拓展现代设计的创作思维,设计出具有民族、时代、国际特征的现代设计作品,将中国传统元素引入国际轨道世界级设计中。 3.中国传统文化在创意设计上的应用与传播 艺术观念的全球化,得到了广泛群体的呼吁,在各个领域,中国传统元素都被巧妙的运用到其中,设计作品更是屡见屡新,现代设计多元化成为必然的趋势。很多作品在展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反映出了本民族、历史的审美价值取向和文化特征。例如:奥运会标志五星,五环,中国结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所以,只有在现代设计中重视中国本土特色和传统文化并入到通往国际的艺术轨道,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站立在国际的T台上,被万众瞩目。现代设计不仅要传承,吸取,同时又要丰富,用新一代的设计眼光和审美观念,为之注入新的生机与气息。在社会的大潮流中,商业化趋势不断蔓延,消费品行业与日俱增,水墨设计商品充斥市场,单凭绚丽的包装,是远远不满足于大众的口味的,如何在社会上脱颖而出,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提升文化品位的内涵。被大众所熟知的荣获"世界之星"的贵府酒,就是运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语言——青华瓷,清淡大方的色调,简洁的设计,文化的沉淀,博得了大众的芳心。 二、水墨元素的产生和内涵 在中国传统元素中,水墨画是最为被人熟知的,它的艺术地位也是可想而知的。是好多国内设计大师一直备受推崇的传统设计元素之一。"水墨丹青"是水墨元素新风的代表,在古代人们绘画时常用朱红色、青色,所以称画为"丹青"。在海报平面设计中,水墨元素的应用体现了水墨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合,目前水墨元素应用在艺术设计中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三、水墨元素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在展示现代设计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迸发出提的灵感配上展示设计的一种思维的加工过程,这需要对文化现代技术的了解熟练。这样设计出的作品就融合现代化的民族特色。如当下的商品房的陈列中,很多设计就利用了江南水乡建筑文化的和谐,体现了设计的灵魂。这些都成为了现代展示与文化空间的展示结合。其中特别体现中国风水墨画的庆典展示当属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利用一副巨大的丹青墨色卷轴平铺在体育场最中心,加上动态投影,舞蹈演员的全情投入,音乐和灯光的相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大气恢宏和浓浓的人文情怀。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民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构成我国漫漫五千年的历史的长河的重要支柱,逐渐形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修养,审美理念,思维方式,美学观和哲学思维的完整的艺术体系,造就了我国辉煌的民族文化史。作为现代的追求艺术的现代工作者,要保存好传统的艺术瑰宝,是我们应该做的,学会宣扬以及继承。在现代的展示设计空间中,充分合理的运用好中国传统元素,努力做好一名优秀设计师的本职工作,做好一个合格的或者是优秀的设计师,在自己的未来的作品中既能充分体现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现自己的设计灵感,用自己对传统元素独特的解读,把中国中传统元素运用到展示设计中来,让中国传统文化永远继承下去。 作者:陈蓬勃 李娜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展示设计论文:展示设计情景教学探究 摘要: 展示设计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要想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就要实现跨学科的教学。教师不应只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讲述,而应在展示活动过程中,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展示设计的效果。 关键词: 情景;综合;体验 一、展示设计情景教学的意义 展示设计是大至国家、城市,小至企业、公司、个人,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地方基础配套设施升级,或举办各种仪式烘托一定的气氛,而进行的空间规划设计,以便在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提升自有品牌的认可度。其手段是借助灯光照明布置、背景音乐的现场气氛营造、新颖展台的集中展示,利用信息导视系统将参观者顺利地引入展区观看展品。展区设计包括的内容有空间环境设计、信息导视系统设计、文字编排设计、不同品牌的标识设计、展柜设计、灯光照明设计、舞台场景的布置等。因此,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设计学科,而固有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课时中,无法将涉及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工业产品设计、舞台灯光照明设计等相关内容全面、系统地给学生讲授清楚。展示设计情景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参加展示活动,正确认识展示活动中涉及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点,以形象、感性的认识,帮助学生在短期内更好地掌握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 二、前期理论的储备 1.概念界定 进行情景教学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学生才能在情景教学中更好地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展示设计是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运用艺术设计语言,通过对空间与平面的精心创造,使其产生独特的空间范围,不仅含有解释展品宣传主题的意图,而且使观众参与其中,达到完美沟通的目的。对于信息而言,充分地让参观者接受是其传播的根本目的。可以通过舞台表演、宣传册的发放、知识问答、多媒体技术的播放、主持人的解说、图片的展示、道具模型的摆放等多种方式,实现对产品的宣传。 2.背景知识 让学生了解展示设计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提高他们对展示设计在人类历史中的根本作用的认识。展示活动在以前是为满足人们生活所需而进行的市集贸易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影响和作用逐渐扩大。真正意义上的展示活动,是在空间规模上有了发展,以进行信息传达为目的展览会,如1851年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当时,英国因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其本土发生而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财富的增加成为英国举办首次大规模展会的动力。随后,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等,陆续实现了资本积累,为其经济的高速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同时,展示活动在西方的广泛举办,促进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使西方国家的生产力迅速提高。展示活动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3.展示设计流程 从开始构思到方案的成熟和完成,是学生将理论转化为成果的过程。这一过程也会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首先,设计者要熟悉展示的内容,如要展示什么样的产品、举办多大规模的展会、在什么时间举办等。而对展区大小尺寸的精确测量,有助于设计方案时详细数值的计算。有了这些数据,就要计划通过什么样的风格形式来实现一定的效果。这些都要在前期的文本策划书中表达出来。其次,设计者要根据自己的构思,把头脑中想象的展示内容用马克笔、彩铅快速画成图像方案,并与甲方进行交流,以获得认可。再次,将方案绘制成深入表现的计算机效果图,以审视最后的空间效果。其后进行三维模型的制作,要能看到真实空间多个角度的气氛效果。最后,绘制施工图,以便最后将方案付诸实践,并且要求设计者进行现场监理,以保证实际效果。 三、情景教学的开展 学生前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展示活动的历史发展、概念有所了解,清楚了展示设计的程序流程后,教师就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情景教学。 1.室内设计专业情景教学 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空间功能的划分、灯光照明的布置往往掌握得较好,而在版面设计、字体编排、导视信息系统的制作方面有一定缺陷。所以,教师要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在参观展览时提示他们应注重这些方面的学习借鉴。在陌生的领域中,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借鉴他人的常见做法,并活学活用于自己的设计中。2011年,兰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了两届车展,笔者组织学生参观了车展。在参观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对车展每个品牌的接待台、形象背景墙、宣传册进行拍照,之后分类整理。然后,在多媒体教室对这些照片进行分析,探讨哪一类展区设计得好、好在哪里。从文字的编排到图片、图表在文字中的合理布局,再到版面装饰色调的统一、对比的应用,分析这些品牌展区设计是否符合形质统一、轻重有序、美观大方、整体统一的原则。通过分析,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从作业反映的情况来看,与以前没有开展这样的情景教学时相比,作业整体质量明显提高。 2.视觉传达专业情景教学 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在文字设计编排、版面设计、信息导视系统的设计方面掌握得较好,而对于展示活动功能空间的划分,具体应预留通道的尺寸,展架、展柜的大小以及参观者最佳的观看位置、灯光照明的运用等往往把握得不是很到位。针对这个专业的学生,教师需要重点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组织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参观展会,不应再以导视系统、形象墙、宣传册为重点,而应要求他们注意每一个展区的功能空间划分,观察主要展区是怎样布置的,以及除主展区外还有些什么样的空间。学生在参观展会的时候,通过教师的现场指导,就能知道展区中包括主要展示空间(展示信息空间)和展示公共空间(供观众进行交流和休息的场所)。另外的VIP接待区、工作人员的更衣室、设备维修空间等都属于展示活动的辅助性空间。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学习还有一个薄弱环节,即对展具、通道的尺寸不熟悉。举办车展的兰州国际会展中心,其层高设计在8米以上,空间开阔,气流通畅。各个展区在进行展柜、展台布置时,不仅要考虑空间的大小,还要考虑人在使用时的便利性,也就是以人的尺度来确定展柜的大小。而且会场要在人流量很大的情况下,有足够宽敞的通道供参观者行走,以避免发生拥挤、踩踏。参观展会现场,使学生对这些尺寸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真实地感受到主通道的宽度和次通道的尺寸。同时,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也深切体会到,对于大型展柜、小型展柜、宣传画而言,其最佳观看位置是不同的。大型展柜、宣传画可以距离远一些观看,而小型展柜、小型宣传画要距离近一些才能看得清楚。有了这样的经历,再给学生讲解具体的数值,他们的印象就要深刻许多。情景教学的开展,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一样的体验。它的优势在于在进行多学科综合性专业的教学时,对于本专业不熟悉的知识领域,学生可以短时间内领悟得更好一些,掌握得更全面一些。 作者:王华涛 单位:兰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展示设计论文: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探讨 展示设计基础是为会展设计及其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设计应用型课程,本文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难点、课时进度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等课程设置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展示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创作。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使用需求的功能细化,展示设计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展示设计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按照规模来讲,从大型展览会、商业卖场、旅游景点等,到小型橱窗及展示柜台都是其研究范畴。展示设计的目的便是在上述既定的空间范围内,通过空间规划、功能分区、灯光控制及材质配置等设计表达,用有主题的、有序的、符合逻辑的方式将展示的内容展现给观众,使观众接受特定的传达信息。对于展示空间的创作,我们便称为展示设计。展示设计基础,是为会展设计专业二年级或相关方向的学生开设的课程,是一门较为重要的设计应用型课程,主要内容包含展示设计的发展沿革、展示设计的特点及范畴、展示设计的基本程序、展示空间的构成、展示功能与流线设计、展示设计表现技法等知识。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展示设计的基本原理、认识常见的展示材料,具备展示设计造型能力、材料运用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基于该专业课程的特点及其社会实际需求,本文在课时安排、教学重点等内容作了如下的探究: 1.教学大纲及课时进度安排 课程主要分为理论知识教学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共56学时。理论知识的教学部分约12课时,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展示设计概述、展示空间设计、展示表现技法、展示作品分析这四部分(如表1):理论教学过程之后,向学生讲解该课程设计题目的任务书,从场地特点、设计主题、空间特点等方面分析任务书的要求,开始针对每位同学进行设计辅导的教学部分。这部分的教学共44课时,安排一般为:资料调研、搜集,4课时;方案草图构思,8课时;方案深入、调整,8课时;设计完善,12课时;绘制图纸,12课时。综上所述,该课程将集中式与个体式教学相集合,既可以控制班级整体教学进度的一致性,又可以掌握每位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 2.理论教学难点、重点 (1)展示设计尺度及空间序列 展示设计要求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通过对功能分区、空间形式的设计,使其产生符合主题的环境氛围,不但能够实现宣传展品的意图,更能使观众较好地参与其中,达到沟通的目的。展示活动与人密切相关,人的数量、感受对展示效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人体活动尺度、心理尺度的概念。在设计时,展示空间的大小、形状以及展示设施的高度、尺寸和陈列方式,均需充分参照人体工程学尺度为依据。此外,展示空间由展示、销售、交流等部分组成,各部分以人在空间中的活动顺序为依据进而串联在一起,这是一种“流动式”的空间类型,即空间序列。通过4课时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展示功能区划分、参观人流动线的规划、人体工程学与展示空间的特点,掌握展示设计中的基本尺度。 (2)展示设施设计 展示设计与其他设计所不同,其本身形象并不是设计的最终目标,而要以“说明”、“声”、“光”等方式,突出、烘托“展示物”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该部分知识讲授时间安排为4课时,向学生讲解展示设计常用设施的类型,使学生了解展台、展架、展板等展示活动载体的形式、常用尺寸规格及制作方法,掌握展示空间常用的装饰材料、照明与色彩以及媒体技术等内容,并且向学生强调不同的材料及灯光的明度、颜色给参观者所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心理感受。 (3)展示设计表现技法 根据本专业教学设置,在该课程开设前,学生应已完成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手绘及计算机绘图的表现技能。基于此,该课程针对表现技法的理论讲解部分并未设置较长的课时,而是通过优秀设计作品的图纸分析,使学生学会“看图”,继而学会“画图”。在该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平面、立面、效果图及版面的讲解,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绘图习惯,规范设计、规范制图。 (4)设计任务书 布置课程设计的任务书,向学生介绍题目要求,解释展示场地的特点、展示主题的内涵,讲解如何应用上述理论知识来做展示设计,并且规定设计各个步骤的课时分配。任务书的布置与课程中的实践教学部分相结合,通过课程设计每次与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的独立设计习惯,以及设计方法与表达能力,启发并且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为今后的教学建立较好的基础。 3.实践教学内容 该课程是展示设计及其相关专业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了解展示设计的发展沿革、展示设计的流程、特点等内容的前提下,能够独立完成较为基础的展示空间设计。因此,在实践教学的44课时内,该课程适宜选取的设计题目为小型展位设计。 (1)任务书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课程规定课时内,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一个规模大约15米×10米的小型展位设计。在展位设计的任务书中确立地产、民俗、服饰等展示主题,并提出平面图、立面图、分析图、效果图、设计说明的要求。 (2)设计流程 要求学生从前期收集资料、编写展示策划文本开始,进而完成对展位的空间功能区划、人流动线、展示设施的形式等内容的设计,并最终按照规范绘制平面布置图、主要立面、效果图、分析图等图纸。 (3)作业呈现 在完成展位设计方案的基本平面、立面、模型效果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各个图纸进行统一的A1图幅的排版,在确定的主题要求下,选用适宜的字体、颜色、背景等元素将作业以更好的效果表现出来。 4.授课方式及教学方法 授课方式:板书结合多媒体教学。展示设计是一个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且不断与时俱进的课题,因此,授课方式不能局限于板书,而应较多地结合多媒体,将最新最前沿的展示实例用图片、视频等方式,更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课堂讨论法等形式。做设计不能“闭门造车”,在实践教学环节,应给学生提供较为自由、宽松的讨论、交流设计方案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以及良性竞争。授课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方案,激发学生的方案构思能力,并使学生学会介绍自己的、评价别人的方案优劣,快速提高设计能力。展示设计是一门“跨界”行业,要求展示设计师具备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多种能力,因此,对于会展设计及其相关专业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通过展示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展示设计的发展概况,掌握展示设计流程、设计方法、制图规范等内容,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宗晓萌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展示设计论文:山水意境下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 摘要: 将中国山水画意境的格调、气韵、色调和性格融入国内博物馆的设计当中使其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的博物馆。使我国的博物馆设计具有特色,屹立于世界博物馆之林,让中国的博物馆设计具有中华民族的底蕴。 关键词: 中国山水;意境;展示设计;博物馆设计 引言 中国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无胜于有的一种空灵的境界,呈现给欣赏者的是一种神秘、恢弘、典雅又富有个性张力,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空间的东方特有的美感。抓住中国山水意境最本质的东西,将这种精神境界与现代的博物馆设计融合,建造出具有东方特色的博物馆。 1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国山水意境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古朴而大气,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审美境界。例如,著名元代四大家黄公望所绘的《富春山居图》,用了7年的时间完成,画卷中渔舟唱晚,峰峦跌宕,烟树迷离,苍松怪石,小溪古村,野渡茅舍,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华被黄公望用笔触一一描绘。此画确给人咫尺千里之感,无论布局、笔墨,还是以意使法的运用上,皆使观者叹为观止,这是东方与西方的不同审美境界。这种东方古老的智慧的应用应该是我们中国学习设计工作的人一辈子致力于完成的最高任务。 2中国山水意境与当今中国设计 在艺术设计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件事实那就是我们东方在设计领域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设计已经走上了正轨,面对西方设计全球化的趋势,我们中国的设计也应该在世界环境下树立自己的设计风格。中华民族气韵的大成在于中国山水意境,而如何将中国山水意境与现代西方的先进设计理念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富有中国味的设计理念,这是我们要完成的目标。近些年我们频繁的听见中国风、中国印象、民族魂这些词汇,都是值得提倡和肯定的,但是将中国传统元素不加提炼的用"拿来主义"生硬的加在设计上,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我们需要克服这样的缺点,应该做到将经过提炼的中国山水意境与现代设计完美的融合到一起,让设计由内到外散发出东方特有的神韵。 3中国山水意境与博物馆设计的融合 3.1当今博物馆建设与中国山水意境的关系。 目前我国博物馆建设正处于朝阳时代,具有巨大潜力,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博物馆设计中我们的经验不足,一直在走西方博物馆设计的模式。博物馆的设计内涵不足,这是我们应该正视的问题,在眼下看来只有将中国的博物馆设计与中国山水意境融合才是正确的道路。例如苏州博物馆,可以说是现代博物馆设计与中国山水意境的完美融合,无论是从古典与现代的融合还是中国山水意境在博物馆中的运用都是无可挑剔的成功典范。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设计依然处于没有理清自己定位的状态,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在我国可以起到灯塔的作用,这样一座博物馆才是真正属于东方人的,才是古典与现代结合的完美产物。 3.2博物馆的外部环境与中国山水意境的应用。 目前国内博物馆的外部环境主要以实用为主,但是,古人对于室外园林其实早就有了自己的表现形式,例如,苏州园林、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都是中国山水意境的集中体现。做中国山水意境的博物馆外部环境设计,需要我们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有透彻的研究,使博物馆的外部环境与博物馆呼应。这是我们营造中国山水意境的博物馆外部景观所要必须遵循的原则。所谓借景是通过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其纳入,这是中国传统造园中常用的手法,为了体现与建筑的联系、进入正庭之后,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风景。而国内现代博物馆外部观景的营造正是需要创新的时候,在这个时候用中国山水意境营造外部景观便是博物馆出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博物馆外部环境营造做的十分到位,国内博物馆外部景观营造也应该多多的借鉴日本的景观设计,弃糟糠而取其精华。 3.3博物馆内部展示设计与中国山水意境的完美融合。 博物馆内部的展示部分我们国家做的可以吸引观众眼球的展示并不多见,现代媒体设备的技术应用远远胜于其本身展示物品的内涵表现。博物馆展示设计很有必要引入中国山水意境作为表现手段,褪去浮华的技术,用古朴而厚重的气质去展示具有文化价值的文物。将中国山水意境中的细致内敛的内涵应用与展示陈列,必将衬托出展示物品的贵重与文化价值。古典气质与现代手段的完美平衡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体会到,展示中古典与现代的对比是必要的,古典与现代的交融更是难得的。中国山水意境是东方人独有的,所以加以运用与现代展示设计技术相结合,定将让中国的博物馆展示设计提升到新的高度。 4建设有东方特色的山水意境博物馆 中国山水情怀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应加以发扬光大,运用于博物馆建设计与展示设计当中,建设有东方美感的博物馆。使中国的博物馆设计成为中国人的设计,具有标志性的设计风格,而不是学习模仿西方设计,让中华文明通过博物馆的设计而传达到世界各个角落。让中国的博物馆设计就像国际上认同中国山水画一样被认同,打破西方博物馆设计独揽的局面。 5结语 在我国博物馆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前面的路还有很长要走。与西方博物馆建设计仍有差距。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山水情怀设计博物馆来逐步减小我们和西方国家的差距,同时我们也要不断的向西方学习,吸取其先进的经验为自己所用。 作者:黄恩泽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展示设计论文:城市规划馆多媒体技术展示设计研究 摘要: 近年来城市规划馆的建设方兴未艾,城市规划馆是一个城市提供行政服务、展示城市未来发展、接受市民监督的重要窗口。做好城市规划馆的展示设计,是提高其建设质量的关键。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城市规划馆的展示手段,对提高展示设计的总体水平和展示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城市规划馆的展示设计中,利用合适的多媒体技术使得展示内容的表达更具有效性,能够大大提高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质量,确保城市规划馆的展示设计和展示内容在整体水平和整体质量上得到较大的提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 目前,在城市规划馆布展设计工作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展示手段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要想提高城市规划馆展示的整体质量,必需掌握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并做到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形成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布展设计思路,确保城市规划馆在布展的整体节奏和具体展示内容传达上更具时代气息。从目前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的实际开展来看,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作用非常强,以多媒体声、光、电技术为核心的构建手法,不但能够有效调动参观者的情绪,同时还能够强化展示设计内容的丰富性,增加展示设计的内涵,使城市规划馆的展示设计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一、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特点 (一)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应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了解 基于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的实际需要,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我们首先应了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掌握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做到全面有效的吸收多媒体技术优势,并将多媒体技术与展示内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展示内容与多媒体技术在内容与形式上高度统一。由此可见,加强对多媒体技术优势的了解,是做好多媒体技术应用,提高展示设计质量的基础。为此,在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中,我们要想做好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利用,就要充分熟悉各种多媒体手法的优势,并将其合理的运用于不同展示内容设计之中。 (二)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应掌握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多媒体技术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可以将展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可视化、交互化,丰富展示设计的内涵,使规划馆的展示设计能够形成声、光、电一体化的形象,使展示设计能够在整体质量和整体表现效果上得到加强。基于这一现实需要,我们在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过程中,应对多媒体技术的特征有全面的认识,并掌握各类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做到在具体的展示设计中,合理使用不同的多媒体技术表达展示对象,使多媒体技术成为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中的支撑技术。所以,掌握多媒体技术的特征,是做好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的关键。 (三)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应实现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利用 多媒体技术包括的种类繁多,随着技术的进步,在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中使用的多媒体手段日新月异,我们应该积极熟悉各类多媒体技术,并通过合理的创意方法将其有效的组合利用以突出表达展示内容、丰富展示效果。使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完整的展示系统,使展示设计的整体质量和整体水平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提高,更好地满足城市规划展示设计工作的实际需要。为此,在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中,应重视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多媒体技术作为重要的支撑技术来看待,在展示设计环节积极、合理的融入多媒体技术,使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支撑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强化展示节奏,提高展示内容的有效性。 二、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应构建多媒体展示系统 (一)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应做好多媒体展示系统构建的准备 考虑到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多媒体展示设计系统的重要性。我们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城市规划馆展示系统过程中,首先应做好基础系统构建准备,主要包括:掌握展示设计的内容,对展示设计的思路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还要加强多媒体技术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解析,以及对多媒体技术的优化、组合,形成一种全面有效的多媒体展示系统,为展示设计系统的构建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基础准备。所以,做好前期的技术准备工作,是保证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得到有效开展的重要措施。 (二)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应将多媒体技术与展示内容相结合 基于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在具体的展示设计系统工作过程中,我们应将多媒体技术与展示设计中的布展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的设计理念,并将新的展示设计理念有效地应用到展示设计工作中,提高展示设计的整体质量,为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技术保障。所以,将多媒体技术与展示设计内容相融合,是提高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对于满足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需要,以及提升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应全面构建多媒体展示系统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利用多媒体技术积极构建全面的多媒体展示系统,并将展示设计中的内容有效的融合到多媒体展示系统中,提高布展内容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满足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的实际需要。构建全面有效的多媒体展示系统,是做好城市规划馆展示工作的必需,也是完成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需要的重要措施。为此,我们应对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工作中的多媒体系统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学会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有效的展示系统。 三、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应丰富多媒体展示内容 (一)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应提高展示内容的丰富性 按照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的实际需要,在具体的展示设计中,包含较多的展示内容,对城市规划的上位规划、概念规划、详细规划及其子项、未来愿景等全面展示,使城市规划馆的展示设计能够在完整性上满足实际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并突出展示设计的全面性和展示内容的丰富性,我们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形成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示海量内容的设计思想,使展示设计能够在内容上做到全面丰富,并在有效性上做到科学合理,提高展示设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确保展示设计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开展,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利用率。 (二)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应合理运用多媒体展示内容 我们在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过程中,不但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展示系统,同时还要合理运用相应的多媒体展示内容,使多媒体技术能够与规划馆空间设计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效率,确保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结合了多媒体技术的展示设计,不但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同时也在展示设计的效果上有了较大的提升。为此,我们应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范围,使多媒体技术能够成为展示设计内容的重要选择。 (三)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应利用多媒体完善展示流线 对于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而言,展示流线是关系到展示效果的重要因素,需不断提高展示流线的合理性。我们应在展示设计过程中,依托多媒体技术,并利用各类多媒体技术特征有效优化现有的展示流线,使展示内容能够合理地分布于整体流线之上,更好地满足展示需要,提高城市规划馆的整体效果,确保展示设计能够满足其展示的实际要求。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城市规划馆的展示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对多媒体技术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依托多媒体技术系统的展开布展设计思路;应将多媒体技术作为规划馆展示设计的支撑技术,使得技术有效的支撑展示内容呈现,提升参观者的情绪,使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能够在展示手段展示技术以及展示内容上,都获得有力的支持。 作者:侯云鹏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展示设计论文:灯光模拟气氛展示设计应用 摘要: 人对空间的感受的形成过程是通过光感、形态、色彩、质感、以及物体构造和众多细节的共同视觉刺激所实现的,但这些所有视觉刺激的完成都离不开光和照明的辅助。因此灯光的作用是人进行空间视觉效果体验的根本前提。在室内空间中的光源分为两类,一种是自然光还有一种人造光。在展示设计中的灯光通常属于人工光照或者是自然光与人工光之间的结合,这种光照的效果在展示空间设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和科技不断进步发展的背景下,照明设备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带给人更加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当前创新条件下的灯光照明设计在展示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 灯光模拟气氛;展示设计;运用分析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2YJA760033)、2014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CSC:201406830048)阶段性成果之一。 在现代的室内展示设计中,随着人们对设计的要求和标准更高,设计师也逐渐改变了对设计的主体的改变,而是更加注重对灯光的设计。在展示设计中的同一个展台上,通过不同颜色效果的灯光呈现,能带给人不一样的视觉刺激。所以对于展示设计过程为了突出展会的特点,设计师会通过照明形式的选择来更加突出灯光的效果,并侧重于对展览会中设计展品精巧的构思和先进的材料的重视,这样就能实现灯光照明与展台之间的协调统一,更能创造出一定的空间情境美,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并增添了展台的特色,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对其的关注。 一、展示设计中灯光照明的作用 1.基础照明的作用 基础照明是任何现场空间进行展示都需要的一种基础照明。这种照明主要是日光灯和白炽灯。这种光照的特点是均匀漫射间接型,或者根据展示空间的照明需求进行人造光来增添展览区域更突出的照明需求。灯光的使用能够有效对展示区域进行展览气氛和区域面貌增添各种丰富多样化的效果,这就是通过借助不同造型、不同颜色光照的灯光来实现,而且还通过灯光的明暗来使人感受到光的柔和和舒适,不会产生视觉的疲劳感;对于部分展区因为产品的需求而需要强烈的灯光,能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基础照明包括直接或间接的光源,并根据展示空间的设计需要来定。例如对于展示机器或者电器的产品,则需要较为明亮且集中的灯光效果,要求照明中没有任何阴影,而例如一些食品类的展示照明设计,则可以采用均匀漫反射型照明,这样可以增强氛围起到装饰性效果,给人带来想吃的欲望。 2.艺术感染的设计效果 灯光模拟气氛能为展示空间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环境效果。一个展示设计的效果好坏与灯光设计有着直接的关系。展示设计一般是一种具有商业性质的展示活动,并通过灯光效果的设计感来凸显和渲染出空间展示中的模拟气氛,并突出所要展示的商品或者物品的风格和个性化特点,为商品塑造各种丰富多样的形象。不同的灯光颜色展示会呈现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设计者可通过人们对灯光的喜爱倾向和整体大众审美的方向进行灯光的气氛模拟,有效而成功的展示出展示活动的效果。一场成功的展示设计,通过灯光模拟气氛的设计,能够增强展示空间的感染力,并对展品带来情感和外观上的视觉美感。 二、灯光模拟气氛在设计中的艺术性效果 1.灯光功能方面的要求 展示空间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灯光设计要符合空间展示在功能上的要求。并根据空间展示中具体的对象、空间环境、材质、主题进行灯光形式和方式的定位,并根据展示内容的主体来达到一个突出效果,并给参观者一个引导和突出重点的指向力。并通过灯光来对重点需要强调突出的展品进行灯光环境层次上的分明,并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带来振奋人心的视觉感,并同时注意协调主体灯光的效果与周围效果的亮度对比。整个展示空间环境的亮度也会对人的视觉产生影响,通过明暗的协调搭配,才能给人舒适的视觉感,吸引人的观赏积极性。所以在不同的展厅之间,应通过灯光照明的过渡来达到整个大环境的一个视觉层次感,并让观者在这个视觉环境中能够通过这种丰富、层次化且明暗分明的照明效果产生心理、情绪上的变化,给人舒适、安逸的环境氛围,从而道道在合理的灯光角度、距离来对展品进行充分而主体分明的展示。 2.心理暗示的情感联想 光会凸显不同的情调,会因此而让人产生不同的新奇吸引效果,而这是需要通过人的视觉传到到心理然后通过语言和感受表现出来。光和影通过不同空间的表现力度,来对参展者在心理上制造不同的暗示和不同程度的影响力。设计师通过设计各种丰富多样的灯光模拟气氛效果,渲染出空间的主体特点,让商品赋予一定的生命情感,让人对光影所制造的这种效果产生一中共鸣和心理联想。例如不同灯光效果所带给人的效果和感受是不一样的,如果是紫色的灯光效果,那么是给人一种是神秘感,强光的那种耀眼炫目则是给人一种引人注目的突出感,还有各种冷色调或者是暖色调,带给人的情感联想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设计师只有根据展品所要传达的特点和主题来定位使用什么类型的照明效果,才能诱发参观者的消费欲望,并有效传达展示空间内产品的突出特点。 3.创意和新颖的艺术性效果 设计的根本是艺术,任何创意和新颖的设计都是围绕艺术所特殊化的表现出来,在展示设计中的设计也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而展示设计中通过灯光照明设计来决定整体设计的艺术效果和艺术品位,只有具有优秀的灯光设计,才能增强整体设计展品的艺术魅力。所以在展示设计中,要善于通过利用光的设计技巧,并合理利用广大强弱、明暗以及光的各种色彩的结合使用,来将其融合到展品的艺术性能上,将光照效果所制造出来的这种艺术性效果传达给观众,并带给人展品的艺术魅力,然后是通过对照明灯具外形上的精心选择,来的发配展示设计中的主题需求。 4.视觉传达展示商品的信息 展示设计是一种有计划的沟通行为,其包括了文化空间展示和商业空间展示两个部分。但人们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展示设计是商业空间展示。而商业性质的展示设计,其最主要的设计传达效果是需要通过展示达到一种对展品在信息上的准确、高效而形象化的解读。而其中对这种展品信息的传达的效果包括了最为重要的灯光模拟气氛,通过灯光在造型外形、颜色、明暗、强弱方面的结合设计呈现出通商品特性的环境氛围,并为展品形成一种传达给观者基本信息的目的,让参观者在综合的视觉感受中体验到商品的具体信息。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展示空间设计中,作为设计师要注重并加强灯光照明在空间上所起到的对展品信息和主题效果的传达,并利用灯光的强弱、色彩、明暗以及造型灯来升华为灯光照明艺术,并通过创新设计,来体现展示空间灯光照明设计在功能性、艺术性的协调统一的效果。 作者:刘广珑 李伟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展示设计论文:传统服装展示设计研究 摘要: 服装展示设计已经成为促进服装销售的常用方法,良好的服装展示设计,不仅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也可以开拓服装市场。然而,服装展示设计发展时间较短,中式传统服装的展示设计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在国外服装展示设计的冲击下,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引入中国传统文化,践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论。文章从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基本情况入手,重点研究做好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 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传统文化 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属于新兴边缘学科,其中包含着自然文化与人文精神。通过服装展示设计向其他国家展示本国文化,这对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本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其他很多国家在产品设计中都借鉴了我国传统文化。所以,在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中也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一、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概述 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是指在特定时间,结合中式传统服装特点,运用各种设计手段,促进空间协调,并利用平面布局、照明、道具等再造展示空间,将蕴含在中式传统服装中的信息传达给受众,让受众了解服装设计者要传达的信息。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是一种综合艺术,它的主体是中式传统服装,它的终极目的是促进服装宣传与销售。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与其他展示设计并不相同,它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并不是短时的劳动,而是具有综合特征的设计活动。第二,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中承载着多种信息。第三,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第四,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重视体验与参与。要做好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设计师就需要从宏观上把握其内容与形式,要将自己的专业素养与鉴赏能力融入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设计作品获得大众认可。 二、将传统文化应用到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中的方法 其一,空间布置设计。在对中式传统服装进行展示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从整体布局入手,因为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让展品展示得更加充分,还可以为顾客营造方便之感,进而促进服装销售。在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中,设计师应加强对视觉空间形状与尺寸的认识,加强卖点设计,重视展架、展台和柜台的设计。如,在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组展台展示中式传统服装的整体效果,以便为受众带来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同时,在客流量的接待设计上也要做到合情合理,保证客流进入空间不会发生拥堵的情况,这样就会使展示效果得以加强。此外,设计师还要做好展示空间立面形象设计,从而更好地展示中式传统服装。 其二,色彩设计。在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中还要重视色彩设计,尤其要控制好展品颜色,最好多应用几种展示方法,以便取得协调的效果。如,在展示设计中,可以利用对比的方法展示服装,对比红色与绿色、黄色与蓝色等,通过视觉反差,营造鲜明之感。同时,也可以应用反协调方式,正确运用色相环上的原色,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但在实际应用中要谨慎使用。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涉及多种色彩,包括无彩色在内,无彩色以黑色与白色为主,黑色与白色可以起到烘托与陪衬的作用。所以,在实际的设计中,设计师一定要控制好颜色的运用。 其三,照明设计。服装展示离不开照明,人观看服装的过程需要依靠视觉完成,所以展示空间中的照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服装的展示效果。合理的中式照明设计可以为展示空间塑造良好形象,更可以提高服装展示的审美价值。因此,在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中,既要避免照明过于明亮,也要避免照明过于昏暗,照明设计适当、合理即可。同时,也要保证照明灯光无色差,防止人们在展示空间中观看到的服装是一种颜色,而购买后发现是另一种颜色。在照明设计中,应以人工照明为主,并将人造光源与自然光源完美融合在一起,以便让人们看得清楚。此外,合适的照明设计也可以提高室内亮度,节省大量能源。 其四,材料设计。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可以使用与展示服装类似的材料,这样可以与服装展示主题相呼应,如云锦、棉麻绳线等。由于很多展厅都是临时构筑的,要实现快速施工就要以轻质材料为主,如应用临时贴等。同时,在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中,所使用的材料还要环保、防火,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服装展示效果,还能适应各种天气变化。针对这种情况,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就要促进材料应用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善于发现材料的优点,引入新型设计理念与材料,以便满足实际设计需求。 其五,道具设计。道具设计也是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展示道具多是装饰品,其种类众多。从空间角度讲,展示道具的作用就是装饰空间;从销售角度讲,道具能够起到烘托与映衬主体的作用,便于消费者挑选产品。所以,一定要加强道具设计。在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中应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道具,可以为观众带来和谐之感。 结论 服装展示设计属于新兴领域,发展时间并不长,尤其是中式传统服装展示设计起步更晚,在设计中经常存在疏忽之处。针对这种情况,设计师需要联系实际,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其中,以便满足大众实际需求,促进中式传统服装的宣传与销售。 作者:高振宇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展示设计论文:服装展示设计系统研究 摘要: 提出了一个用于服装虚拟营销和展示的新型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旨在提供一个操作环境,以直观、人性化方式为展示设计的不同阶段提供支持。首先,本研究为师生提出了一个计算机辅助服装展示设计系统框架。该框架指的是实用工具箱和目前的商业软件功能,以及符合服装展示教学的实用要求。其次,本文描述了基于过程的服装展示设计系统(PCDDS)的机构和功能,以及展示设计的工作流程,这个系统被称为基于过程的服装展示设计系统(PCDDS)。该系统提供了一个操作环境,以直观的人性化方式支持展示和设计过程,为设计新手提供指导以完成虚拟展示设计,更好地理解概念、原则和相关知识。最后,运用定量与定性评估方法进行了用户评估,使用PCDDS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完成整个展示设计过程从概念化到特定设计方案评估,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 虚拟营销;展示设计过程;展示设计系统;评估 0引言 在服装虚拟营销和展示(CVMD)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很少使用三维(3D)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如3DsMaxandMaya)以营造概念阶段的橱窗或店内展示。与传统的纸制图片相比,3D工具可以快速营造3D模型,用摄影质量形成仿真图像,从不同视角呈现展示。这对于提升设计质量,执行设计创意,以及改善师生在设计方面的沟通起到了关键作用。3D工具其应用在服装展示设计方面也有缺陷[1-3]。本研究为师生提出了一个计算机辅助服装展示设计系统框架。该框架指的是实用工具箱和目前的商业软件功能,以及符合服装展示教学的实用要求。这个系统被称为基于过程的服装展示设计系统(PCDDS)[4]。该系统提供了一个操作环境,以直观的人性化方式支持展示和设计过程,为设计新手提供指导以完成虚拟展示设计,更好地理解概念、原则和相关知识。该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基于概念设计过程的系统功能和交互技术,旨在帮助设计新手以直观的方式进行展示。 (2)系统强调设计创意在最初概念设计阶段的重要性。故事板模块支持设计草图和照片的下载和组织,支持文本编辑用以呈现学生设计者的设计创意,以及为他们提供快速形成3D展示场景的指导。 (3)突出了人类工程学以及展示空间之间的关系。为顾客从视觉上描述了活动空间,以及勾画了浏览商品时遵循的路线。该特征帮助学生根据人体平均尺码进行展示空间的合理设计,因此提高了空间布局的有效性[5-7]。 (4)该系统可以对设计不同阶段或不同展示方案的录制和浏览。运用截屏功能支持不同设计阶段的录制,然后通过动画逐一放映。该功能对不同设计阶段的解构或者不同设计过程的录制进行了阐释,有助于对一系列展示方案进行评估和交流。 1展示设计过程 对一个设计过程的不同解释取决于如何界定一个设计的视角,并应用于不同的设计学科。Dym等主张,工程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其中设计者形成设计创意、评估思路、确定细节。Westerman列举了创意过程的不同阶段,如问题的定义、概念的生成和组织、结果的视觉模拟、产品设计生成价值的评价。本研究综合了展示设计教学过程以及生成过程的操作模型:提出概念设计中展示设计过程的六大阶段。即设计主题决定和分析,概念生成,概念组织,概念评估,具体设计方案展示,评估。评估是设计过程的要素,与其他设计阶段相互作用。概念和具体设计可行性评估对于改进设计方案更为重要[8]。因此,我们的模型有两个评估阶段。在确认展示设计方案之前,必须多次对设计进行评估和修订。各阶段的具体内容在下述的各段落中进行表述。主题的决定和分析是展示设计课程规划的主要论题,为学生(设计者)确定了规划程序的方向。决定和阐明展示主题后,要求学生从互联网或杂志和图库等其他设计相关材料中寻找灵感。该阶段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设计信息,并据此提炼设计要素。概念生成和组织是展示设计中的重要阶段。在这些阶段中,要求学生基于检索信息以及问题域提取一个准确的设计理念。而且学生必须形成与概念相关的一些设计创意。随后根据不同方法(如整合、概括、归纳),将这些设计创意进行分类,以便确定不同设计创意之间的关系,识别形成特征,建立设计理念。概念评估旨在选择或优化基于既定要求和设计主题的设计创意和概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决定理念及概念中的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通过评估,摒弃薄弱概念,或将其合并入其他的概念中,而恰当的概念保留下来,或与其他细节内容一起进行开发。特定的设计方案包括基于设计理念进行重新设想和重新建立。在展示设计培训中,要求学生将先前阶段形成的理念转化为3D结构形式。学生们通常从最初的设计理念中找出多种可选择方案。在具体方案评估阶段,通过理念评审会以及师生研讨,选择正确的设计方案。 2系统设计 2.1系统结构 展示服装设计的具体方案反映设计理念的提炼过程,通过:①固定装置、服装及装饰元素的放置;②环境的细节内容添加;③用以提升展示空间的美感和人体工程学效果。为了支持销售空间的展示和布置,建立三大模块(即模型数据库模块、展示设计模块、场景截图及动画模块),在形成、编辑和组织3D展示元素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此外,建立评价模块,进行展示效果分析,帮助学生选择最优方案。随后,根据设计过程不同阶段的需求,系统由五大模块组成:故事板模块、模型数据库模块、展示设计模块、场景截图和动画模块、评估模块。 2.2系统各模块的功能 2.2.1模型数据库模块 该模块由一个空间界面数据库、一个服装数据库和一个展示家具数据库组成。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下载、更新和管理模型文件。空间界面数据库由不同类型的模型组成,如墙壁、天花板和地板,围绕着空间区域,装饰了空间实体。展示家具数据库包括各种桌子、柜台、货架、书架、人体模型,除此之外还有道具。服装数据库由男装、女装和童装子库组成。各子库可以划分为不同的营销类别。例如,女装可以分为外套、套装、衬衫、裤子等。不可再分为具体子类的展示元素并入所有类属下的“其他”子类别。由于服装是一个可延伸的产品,这种产品可以拉伸、展开、折叠,可以用穿戴、悬挂、堆叠以及搁置的方式进行展示。因此,该模块在服装模型收藏中提供了不同展示效果的3D模型。学生或老师可以更新收藏,以建立基于他们具体要求的模型数据库。 2.2.2故事板模块 该模块支持文本编辑以及下载、处理、复制、删除图片,用图形或文本呈现和表述思路。随后,在形成3D展示场景之前,学生或老师可以输入各种图像(如之前所画草图、图表、空间规划以及其他信息图片),并用文本编辑功能为图像加注。他们还可以给展示场景的截图加注,来帮助他们录制关键设计思路。在案例教学中,老师可以用故事板模块呈现设计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理念、基本视觉营销以及展示知识。通过呈现展示要素(如服装、道具以及其他源自不同灵感的材料),学生们可以界定他们的工作,分析和评论其他学生的展示,用以加强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交流[11]。 2.2.3展示设计模块 该模块是实现展示设计的最重要的交互平台。这一模块包括三大主要功能。 (1)在3D环境中布置展示元素。根据销售空间中的地面以及空间规划,用户只需点击或拖动模型数据库支持的窗口类型的操作,就可以布置展示元素。他们使用诸如选择、平移、旋转之类的基本交互工具,可以组织展示元素。为了从视觉上展示活动空间和浏览路线,系统已经添加另外两大功能,即交通空间工具以及流通路线工具。交通空间的计算基于人体肩膀的平均宽度以及适当的活动空间量。该功能帮助用户判断顾客活动空间的合理性。流通路线可以解释为顾客浏览商品经由的路线。路线标记功能帮助用户基于空间布局形成几个可能的浏览路线,并确定空间布局与顾客浏览路线之间的合理性[10-11]。当用户在工具栏中点击流通路线工具,鼠标左键点击顶视图时,用户可以用不同颜色划线。 (2)展示元素的呈现功能。为了模仿一个真实的营销环境,该模块中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可以为任何3D物体添加纹理或颜色。颜色填充功能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调色板和预设RGB调色板。一旦用户选择某种颜色,系统可以立刻更换选中物体的颜色。纹理菜单提供了四个纹理类型:木纹、大理石、砖墙以及帆布。用户还可以从外部文件中输入其他类型的纹理。 (3)三大漫游类型,如步行、旋转和浏览。漫游功能可以让用户便利地观察展示场景和物体。方向键用来控制方向,这样用户可以前后左右平移。点击Alt+left控制任何角度的左转右转,点击Alt+right进行拖放,用户可以全方位观察展示场景。 2.2.4场景截图及动画模块 随着展示设计的推进,通常要求学生形成多维设计布局图或调整原始设计方案。为了保持大量的可能设计选项,同时浏览这些方案,使用屏幕截图及动画功能可以在透视图中捕捉当前场景。设置播放速度参数以灵活观察设计效果[8-11]。该界面演示了用户可以录制和回放捕捉到的设计方案。简而言之,该功能的目的是帮助老师或学生录制、解构和分析关键设计要素以及设计方案,提高不同场景或设计效果的比较与评估的速度。 2.2.5评估模块 影响店面形象展示效果的变量:商品布置,商品展示,展示主题,次序,设备布置,交通和通道设计,固定装置或行李架,卖场的视觉氛围,整体或局部感观。这些因素的内容将在随后文中进行讨论。由于设计方案的评估,在不同设计阶段或项目中存在不同设计标准和视角,用户还可以规定新标准。因此,用户既可以使用预设评价,也可以规定一套新标准,然后在概念评估窗口使用语意区分的方法对各项目进行评价。语意区分技术是一种评分量表,设计用于计算概念的内涵意义。内涵意义用来衍生出对给出概念所持态度。在对各项目进行评价后,系统进行一则简单的算术运算,以在评价时评估概念变量[12-13]。为确保变量的内容效度,我们回顾了店面形象综述,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我们采用了两大明确划分的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从相关店面形象文献中提取了影响展示效果的维度和子维度。在第二阶段中,由专家对维度进行检测,以得到最终维度集。下面,对各阶段中使用的方法进行讨论。提取影响展示效果的维度和子维度:提取维度的主要目的在于深入挖掘店面设计和展示效果诸因素的影响。步骤如下:①从相关店面形象文献中编写一个维度清单;②确认出现的维度;③编写各维度包括的子维度清单。 2.3展示设计工作流程 根据展示设计过程以及系统功能,工作流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1)下载二维(2D)设计图片以及3D模型。用户根据方案设计的先后顺序下载2D图片到故事板。用户可以在故事板中完成简单的图片和文字编辑。随后,用3DsMax或Maya软件输出形成的3D模型,转换为网格文件形式,分类存储在数据库中[14]。 (2)创制展示场景。基于故事板的方案设计的先后顺序,用户可以从分类收藏中预览服装、家具以及装饰元素,随后选择这些项目,并将其插入3D背景中。通过交互工具,在空间中安放布置展示的元素,然后赋予3D模型以诸如颜色和纹理等特征。 (3)浏览场景截图和动画。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捕捉3D场景。他们还可以录制重要的设计步骤或不同设计方案,用动画功能浏览一系列场景截图[16]。 (4)展示场景评估。在展示设计的不同阶段,用户可以评估展示计划。他们通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以及尝试不同的视角观察展示元素和空间,评估提出的理念。他们使用预设标准对理念进行评价,或用语意区分的方法规定各项目。 3结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展示设计过程计算机辅助的服装虚拟营销和展示教学工具。该工具由五大核心模块组成:故事板模块、模型数据库模块、展示设计模块、场景截图及动画模块、评估模块。评价结果表明,与人工设计相比,使用五大模块可以帮助师生更有效地进行概念设计过程。在服装虚拟营销教与学方面,交互展示设计工具对师生具有极大价值,尤其是对初学者而言。可用性测试以及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多数参加者对完成四项任务的易用性和耗时表示满意,但是他们在完成第一项任务上的满意度存在极大差异。基于与教师进行的访谈,我们进行了总结,使用PCDDS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可以改善虚拟营销和展示过程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访谈还帮助我们确定了PCDDS和其他3D辅助设计软件(如3DsMax)之间在教学情景方面的差异。从学生的试验报告中获得的数据表明,培训中使用PCDDS加深了学生对于虚拟展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展示设计效度,增强了学习趣味性。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多数学生对学习效度表示满意,部分学生持不同观点。 作者:朱晓炜 单位: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展示设计论文:多媒体交互技术展示设计应用 摘要: 多媒体交互技术应用于展示设计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展出方式,其不仅能够扩大信息承载量、提高展出效率,同时还充分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笔者主要介绍多媒体交互技术的特点,并详尽阐述其应用于展示设计中的特殊意义,希望能够为展示设计的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 多媒体交互技术;展示设计;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计算机硬件水平不断更新改进,多媒体交互技术在各行各业展览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该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观众的观感体验,极大提高了展出效率。多媒体交互技术有自身的应用特点,将其应用于展示设计中之后,这两者相结合会产生新的应用特点,本文对这种新特点进行总结,并阐述其对展示设计的意义,希望能够使多媒体交互技术更加完善。 1多媒体交互技术应用的特点与意义 人机交互技术指的是人可以通过计算机输入设备和计算机输出设备以某种有效的方式实现与机器或者计算机的对话[1]。人给机器输入相关信息或者进行相应的指令动作,机器根据指令做出相应回答,比如人们可以通过语音、动作等实现与机器的交互。多媒体技术现在通常指的是把影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多样的媒体信息通过专门的计算机程序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然后以单独的形式或者合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计算机技术[2]。多媒体交互技术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 1.1大容量信息整合设计 传统的展示设计是通过实物、展览板、影音、文字描述等手段向观众传递信息,这种展示设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地向观众展示信息,并且能够传递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展出效率不高。在实际的展示设计中通过交互技术应用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对大量繁杂的数据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处理、整合,并根据数据信息的重要性进行分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展示设计在信息承载、信息处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3]。交互技术可以作为一个共享平台,整合之后的数据信息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观众传达,或者观众可以通过对界面进行相应操作,以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比如,博物馆都是以实物的形式展出珍贵的艺术品,为了让参观者能够对艺术品有更深入的了解,通常在每件展品前面都会有一个对展品进行简要介绍的信息牌,但是这个信息牌承载的信息有限,无法将艺术品更深层次的信息完整、全面地向观众传达。现在在博物馆展厅设置触摸屏,观众可以对触摸屏进行相应操作,调出自己想要的信息,这样观众就能够获取到展品更深层次的信息,对展品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1.2故事性讲述与环境真实感营造 现在很多博物馆、规划馆通常用文创产品实现与大众的有效联系,这种文创产品兼具故事性和创新性,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参观。传统的展示设计一般采用文字、图片、VCR或者模型等讲述故事,但是需要大量工作人员预先进行一系列策划工作,如故事脚本的设计等,准备周期比较长且工作量大,并且由于不能与观众进行有效互动,很难引起观众共鸣。交互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多媒体投影以及现实虚拟技术可以将丰富的、有层次的故事场景更生动、更形象、更真实地展现出来。在故事讲述过程中,观众可以通过电子沙、电子翻书等交互设施更深层次地了解故事,并且可以进行人机互动,这样可以吸引观众注意力,让观众更积极地参与到故事中,更能产生共鸣。 1.3富有趣味性的信息传播 交互技术和交互设施能够营造真实的故事场景、空间环境感,并且展览样式丰富新奇,可以实现与观众的亲密互动,让观众在玩乐之中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展示方式深受人们喜爱。多媒体交互技术可以对环境进行真实模拟,比如创建城市、动物、飞船等模型,通过极具表现力的方式激发起人们好奇心,吸引越来越多人参观[4]。比如香港历史博物馆通过还原以前的建筑特点、创造以前的城市空间和具有时代气息的小物件等来引发人们的怀旧情怀。这种新兴的展示设计还可以通过多丰富多彩的展示道具、新奇的展示方式以及灵活多样、功能众多的平面展示设计来吸引观众。 1.4技术复杂性与更加人性化 交互技术想要实现如上众多功能,并且使这些功能能够有效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更具人性化,必须借助多种技术手段和软件才能够实现,其复杂性不言而喻。在展示设计过程中,如果需要增加一个被整合的元素,技术的实现难度以及复杂性就会相应增加[5]。 2多媒体交互技术应用于展示设计中的意义 2.1促进展示手段创新 传统的展示设计因为展示手段单一,对观众的吸引力十分有限。而多媒体交互技术兼容了游戏互动、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平面设计等多种技术和手段,因此,其展示手段不仅多样,而且极具特色和表现力,并且其人性化的设计[6]使观众在观展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展示方式。比如可以通过阅读文字、欣赏视频短片或者体验生动真实的模拟环境,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交互技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更多的展示手段会在不久的将来被研发出来并投入使用,以不断满足观众需求。 2.2给观众提供新的审美体验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进行天马星空的艺术创造或者对未来世界进行虚拟化构建,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满足观众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实现了艺术与高科技的有机融合,颠覆人们传统的美学经验,为观众提供了新的审美体验。 2.3使展示手段更加适应数字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载体以及记录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纸张记录形态逐渐被录音带、光盘、录像带、磁盘、影片以及微缩胶卷等新型载体和记录方式所取代。传统展示设计无法全面将信息展示出来,而使用多媒体交互技术可以将这些数据信息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展现出来,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展出效果。 2.4提高观众的观看效率 展示设计所要展示的内容不仅多,而且繁杂,应用多媒体交互技术可以通过多种展示手段向观众传递信息,并且观众有选择的权利,他们可以只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解,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展出效率和观众的观看效率。 3结语 多媒体交互技术应用于展示设计中可以有效促进展示手段创新、给观众提供新的审美体验、使展示手段更加适应数字时代以及提高观众的观看效率。但是,由于对其的应用还在初始阶段,各方面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所以在实际展出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这就需要研发人员不断钻研,不断改进设计理念,以完善多媒体交互技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高翔 单位:呼和浩特市规划展览馆 展示设计论文:室内展示设计形式美法则探讨 摘要: 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过程中,形式美法则是需要把握的重点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通用性特征。展示设计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对形式美法则的灵活应用,能够使这一法则在展示设计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从而突出室内空间设计与陈设的整体效果,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本文在对该问题分析过程中,侧重于空间与陈列问题,进行了相关探究。 关键词: 形式美法则;室内展示设计;空间;陈列 基金项目: 本文系武汉纺织大学校基金项目“服装展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43031)成果。 前言: 在进行室内展示设计过程中,空间与陈列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整体设计的格局。作为一名专业的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形式美法则在室内展示设计中空间与陈列的关系,能够合理地对问题进行处理,将文化艺术底蕴和审美品位在设计中进行有效体现,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形式美法则在应用时,需要考虑到从整体着手,能够对空间与陈列问题进行综合考虑,统筹兼顾,这样一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满足设计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艺术和舒适的追求变得更加迫切,形式美法则下的室内空间设计与陈列,注重带给人较好的视觉感观享受,提升空间设计效果和水平。同时,设计过程中,形式美法则注重提升创造力,强化审美感受力。 一、基于形式美法则的室内展示设计中空间规划问题 基于形式美法则的室内展示设计,要注重整体设计的艺术化特征,将一些鲜活的元素融入到人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在设计中,突出“美”这一理念。形式美法则应用于室内展示设计中空间规划时,体现出了变化统一、对称均衡、比例尺度三个方面内容。在设计时,还要注重把握整体规划的流动性、空间的暗示和引导、空间有效分割比例等内容,这样一来,在室内空间设计与陈设时,才能够突出设计效果。 (一)形式美法则的变化统一与空间规划的暗示引导。 形式美法则的变化是指制造差异,使设计更具丰富性,能够以多样化的手段,突出整体美感[1]。统一则是对矛盾进行弱化和调和,将不同性质的物体进行并置,降低其在整体环境中的对立感,让人感觉到物体摆放和陈设的和谐统一。在室内展示设计中空间规划问题上,形式美法则的变化统一与空间规划的暗示引导具有较大的关联性。例如在空间规划时,需要考虑到物体的摆放,并在摆放时,位置以及格局会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例如弯曲的墙面暗示着另一个空间的存在;天花板的图案设置,能够对人流方向进行暗示;墙面的色彩、材质、商品的摆放位置,可以增强视觉效果,带给人较好的心理感受。 (二)形式美法则的对称均衡与空间规划的流动性。 形式美法则本身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这样一来,其在应用过程中,就不可缺少“对称均衡”的特征[2]。形式美法则的对称均衡在空间规划设计中应用,突出了“对称”和“均衡”的特征,所谓的对称,主要是指画面中心线的左右对称,在进行空间布局时,要保证左右的对称。空间规划中的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对形式美法则的对称均衡进行了把握,同时,又兼具引导性和创意性,能够对空间大小、材质、色彩进行合理地调控。形式美法则的对称均衡应用于空间规划过程中,可以通过结构体的虚实、凹凸以及曲线变化来实现,在体现对称均衡时,又要注重自然过渡,避免生硬化。在进行室内空间规划设计时,体现出对称均衡的同时,也注重于空间规划的流动性,避免了生硬,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这种设计方式,带给人较好的审美感官享受。 (三)形式美法则的比例尺度与空间分割。 在空间展示设计过程中,如何把握空间的比例以及各个部分设计的尺度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效果。这样一来,在进行展示空间设计时,往往会根据一定的比例尺大小,对空间进行合理规划,提升审美感受。空间规划过程中,空间分割,也遵循了这一原则。在空间分割过程中,可以应用隔断进行。隔断又分为实体和虚体两个部分,实体和虚体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对空间的一种有效分割方式,但是虚体隔断在分割时,不会影响视线。实体分割时,则是对视线的阻挡,将空间分为若干个部分。在进行空间分割过程中,我们需要按照合理的比例尺度,保证空间分割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又不会对审美造成太大的影响。深圳一家音乐厅的天窗分割方式,这种分割模式,对整体空间的影响较小,但却起到了空间分割作用,让人在室内空间中,明显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同时,在进行分割过程中,采取了虚体分割的方式,对人们的视线影响极小。 二、基于形式美法则的室内展示陈列设计分析 (一)基于形式美法则的静态陈列。 一般来说,在进行商品陈列过程中,陈列的区位主要有地面陈列、柱面陈列、壁面陈列、架上陈列、空间陈列、置放陈列、壁贴陈列等几种形式。这几种陈列形式在商品室内展示陈列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设计,以突出效果。在进行陈列设计时,基于形式美法则的陈列设计,需要考虑到不同体积、面积造型的不同特点,并能够根据比例设计原理,获取较好的视觉效果。设计师在设计时,需要对参观者的行为进行分析,并能够对空间展示的形态特征进行把握,这是在空间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1)地面陈设:通过利用钢架橱柜或是利用模特架、道具支架等,对产品进行陈列。这种陈列方式,能够对室内空间进行合理地应用,保证展示过程中,将重要信息进行传递。基于形式美法则的地面陈设,要注重陈设的比例尺度,并能够从整体角度把握陈设的艺术性和实用性。(2)柱面陈列:该陈列主要应用了柱面进行壁贴,对商品进行展示;(3)壁面陈列:在进行壁面陈列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突出壁面陈列的效果,我们可以辅助灯光,这样一来,可以在展示陈列设计时,带来较大的视觉冲击效果。(4)架上陈设:在商品展示设计过程中,架上陈设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陈列方式,主要通过利用支架,将商品、灯饰、广告物等进行展示,对顾客进行有效地引导,并能够对整体展示空间进行装饰,突出较好的审美效果;(5)空间陈设:空间陈设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悬挂商品,对整体展示空间进行装点,能够给顾客一种较强的动感和轻快感,使顾客在浏览过程中,能够有一个愉悦的心态;(6)置放陈列:将产品摆放在地名、床面上,进行陈列,将产品的造型和质地展现在顾客面前。关于置放陈列。(7)壁贴陈列:这种陈列方式主要是指对一些带有花纹的产品进行展示,例如一些印刷品、桌布、体育用品等,这些商品多采用壁贴陈列的方式。总之,基于形态美法则的静态陈列设计过程中,注重结合实际情况,满足商品展示需求的同时,能够给顾客带来较大的审美感官,以视觉冲击力,影响顾客的眼球。 (二)基于形式美法则的动态陈列。 动态陈列模式在当下商品展示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这种陈列设计方式,能够对产品本身的性质进行突出,并且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产品特色。形式美法则在当下展示空间陈列设计中应用时,通过对点、线、面、色、光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加生动地突出展示特色,这种设计,多以博物馆、展览馆应用较多。在陈设设计过程中,综合应用了形式美法则,并对高新技术以及现代展示手段进行结合,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特征。在动态展示陈设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静态展示更加动态化,能够给顾客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基于形式美法则的动态陈列设计,注重对环境以及气氛的渲染,并结合技术手段,以生动的方式,将产品展现在顾客面前。通过对产品信息进行动态展示,可以让顾客更好地对产品进行了解。同时,这种展示方式,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顾客,勾起顾客的好奇心,具有较好的展示效果。动态陈列设计过程中,关键在于产品的动态展示,在突出产品本身特性的同时,又能够恰如其分地对其功能进行展示,是现代商业空间展示设计的一种突出特征。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基于形式美法则的室内展示设计中空间与陈列,直接影响到了展示的最终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设计与技术不断地实现了结合,并且突出了设计的艺术性和实用性特征。在进行室内展示设计空间与陈列问题研究时,我们要注重把握形式美法则的本质,突出展示设计的关键效果,能够带给顾客更好地审美感观体验,综合应用形式美法则的相关内容,保证设计符合实际发展需要。对此,在日后的展示设计中,要注重正确处理空间与陈列的关系,把握布局的关键,突出设计主题。 作者:周卉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展示设计论文:博物馆展示设计联想法应用 文章通过联想法来表现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要点,着重讲述联想法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一定的实际举例的方式展开论述,通过文案教材,运用个案剖析、归纳组合、逻辑推理等方法对联想法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进行研究探索和未来展望。 一、联想法的概念 1.联想法的涵义 王如平在《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培养》中认为:“联想思维是指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而产生认识的心理过程,即由所感知或所思的事物、概念或现象的刺激而想到其他与之有关的事物、概念或现象的思维过程。”联想法是对事物感知后的一种再创造,将事物信息与思维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种新的创造性构想。 2.联想法的类型与特征 亚里士多德的三个联想定律:“接近律”、“相似率”、“矛盾律”,这三者之间可以取义为相近、相似和相反,这样还可以继续往下延伸到连锁联想,飞跃联想。相近联想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的事物表象的联结,相似联想即对一件事物的感知回忆,引起对它在性质上相似的事物的感知和回忆,相反联想是从一个事物发生的现象而受到刺激进行了在时间或者空间上的联想,连锁联想是根据事物个体的不同想象,将个体链接形成一个新的整体的想象,飞跃联想就是在看去没有任何联系相差很远的事物之间形成联想,以引发出某种新设想。联想法具有形象性和连续性特征,形象性思维就是需要借助多个表象形成的,每一个表象都需要形象化,只有这样才能将多个表象链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种形象性思维具有直观性,以及鲜明的情感表达。连续性思维需要上下做链接,事物与事物之间要时刻有一种共性,要存在某一种联系,继而不断地做出故事情节上的连续,将开始和最终得以有效而巧妙的链接。 二、联想法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相关关系 对于现代社会的需求,博物馆所带来的知识传播越来越重要,观众对于这种创新性设计的吸引程度也会变得越来越大。同时,创造性思维中,这种有趣的联想法也得到了观众的喜爱,通过对于博物馆展示设计内容分类进行与之相符合的联想场景有机组合编排,使其形成一种情景化的设计,并达到了一种有趣的环境氛围,人性化的设计将带给观众更多的乐趣。如甘肃省博物馆里面的蜡像馆,通过当时人们的生活氛围再现了蜡像形态,人们可以直观到蜡像的分类,通过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的事物表象的联结,进而形成情景交融的场景。联想是将两个看上去不相关的事物建立联系,从而产生新的创新成果,这种联想法运用到博物馆展示设计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联想与博物馆中展品相联系,将联想后的创作成果与展品相结合,从而将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引导观众去了解博物馆所传达的有效信息。联想法思维在现阶段已经运用普遍,设计者用全新的,多维的联想方式,摆脱了中规中矩的,单一的认知方式。从而激发人们的大脑联想,创作出不一样的,美的设计气息。 三、联想法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具体应用 联想法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有自由联想、强制联想和诱发联想这三种表现形式,通过对于博物馆展厅的分类,联想法将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再创造,形成了新的表达方式,从而使得观众以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了解博物馆所应有的传播作用。 1.自由联想的应用 自由联想是一种思维的自由探索,是思维的发散式过程,即自然地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自由联想的过程是随意的,其结果是不确定的。如甘肃地质博物馆,整个展厅是利用切面设计而成的,珠宝是拥有切面的,设计者将珠宝的切面运用到整个展厅的装饰当中,顺应了展厅主题,并且人站在其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珠宝的形态。环境的特色加以艺术的表达,以景衬物,通过这种表象形式来传达给观众对于珠宝文化的丰富呈现。 2.强制联想的应用 强制联想是强迫性地去联想那些原本想不到的、超出原有表象或意象范围的、跨越常规逻辑的新奇怪异的设想。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经常会发现声音也会频繁出现,通过对展示主题的表达,丰富了展品信息内容,同时观众对于展览信息通俗易懂,可以吸引观众自发前行。如中国美术馆其中的一个多媒体展厅设计,利用雪花飘落的感觉与英文阐述的内容进行了一个展示链接,雪花与英文字两者之间毫无干系,但是通过强制性联想的思维方式,去寻找出其中的相似点进行统一结合,从而形成了这种字母的掉落就像雪花从天上飞落一般,慢慢的落在枯枝上,形成了冬季的景象。当人们进去没有理解英文的时候,这种情景也会传达给观众是与冬天或者雪有关的主题。 3.诱发联想的应用 诱发联想,设计师的想像力一般远远大于普通观众,但设计作品的深层含义(主题或意境)并不一定能被观众解读和理解,这就需要运用诱导的方法让观众产生联想。如南京云锦博物馆是锦缎的介绍,这种场景的再现是通过在当时人们制作过程让观众可以直接通过这种场景进行了解,这是历史博物馆常用的展示陈列方法,通过对场景的再现和复原等科学手段让文物以原来的状态呈现在观众眼前,有时候观众会走到织锦者的跟前询问,有时候低下头仔细打量和揣摩,观众对此欣赏的“津津有味”。参观这样一个古代织锦的情景,有那么一刹那间的时光倒转,把观众带进那个时代,体验到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 四、结语 联想法的创新性设计与博物馆展示设计紧密的结合,这是一种虚与实的结合,在博物馆展示的过程中,要把这种虚实关系贯穿在整个设计的过程,才能将二者更好的结合起来。联想法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相互融合,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联想法与展示结合成了设计学科发展的必然,能够使更多的人关注联想法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相互关系,推动博物馆展示设计的不断前行。 作者:刘文洁 单位:东北大学 展示设计论文:展示设计项目式驱动探索 摘要: 《展示设计》是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内容为多学科相互交织,实践性较强。项目式驱动法教学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壁垒,将两部分内容进行耦合,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实现学院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 项目式;展示设计;教学方法 一、展示设计课项目式驱动法教学的目的 传统的展示设计课程中,教学过程依赖课本知识,教学的过程较为固定,首先会介绍一些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展示设计的概念、展示设计中的色彩、展示设计中的材料等描述性介绍,随后提出命题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从而完成两段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展示设计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织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两段式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德国教育界研究的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将学习的过程分解到各个具体的项目,使理论与实践很好的融合。在项目化教学中,利用项目为中心串联各个知识点,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展示空间的知识要点与设计能力,具备展示设计师的基本职业素质,具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增加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探索 本次教学改革试点班级为2013级环境艺术设计4个班级,环境艺术设计131301班和环境艺术设计131302班进行传统方式的教学,而环境艺术设计131303班和环境艺术设计131304班进行项目驱动教学。两组班级,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及评价体系都有所不同,得到的教学效果也有较大的差异。项目驱动法教学的具体探索如下。 (一)准备阶段 项目驱动教学改革基于职业岗位的社会需求及设置,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程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将校企合作公司为载体,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公司的设计资源,为学生提供至少3-4个教学项目待选。待选的教学项目可以是公司正在施工的现场项目,也可以是已经完工的成熟项目,还可以是等待投标的计划项目。学校教学所需的是工作情境,较为真实的工作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学生作为本次设计项目的设计者,需要具备设计师基本素质,如团队协作观念,耐心与想象力,资料收集与分析的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基础软件操作能力,如CAD、SketchUp、3dsMax、PhotoShop等。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需要熟悉本门课程,研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课程标准,制定授课计划、组织课程实践方案、对课程中的突发情况进行预案。同时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施工现场有较强的掌控能力。在课程实施前,教师最好能够有少半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参与过企业投标、设计、施工、验收的全套流程。 (二)实施阶段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项目进行教学活动,主要分为“分配-调研-测量-整理-建模-汇总-考评”几个步骤。教师根据公司提供项目进行分析讲解,说明客户具体需求,并向学生分发空白设计任务书。学生每4人组成一个设计小组,选出组长,根据每位成员的性格特点和专业特点进行分工,如擅长电脑建模的同学进行效果图的制作,思维活跃的同学进行设计概念的创意,扎实严谨的同学进行文档的总结、ppt汇报材料的制作和设计展板手册的制作等。设计小组模仿公司设计项目组形式进行设计,各司其事,由组长负责任务的分配,并监督每位成员的工作进度,遇到问题时召开会议进行讨论解决。学生通过书籍查找、网络搜集、现场拍照等多种形式搜集、整理项目相关资讯,确定设计主题,形成ppt,进行方案汇报。组织学生对现场情况进行实地测量,了解设计中的不确定因素的存在,确定场地尺寸,加强尺度感训练。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形成设计数据。利用各类软件进行展示空间的设计,绘制CAD平面图并在3dsMax中进行建模,制作效果图。对设计效果图进行编排后汇总,制作设计手册、设计展板及设计模型等一系列汇报材料。最后每小组展示、讲解小组的最终设计作品,包括设计方案、平面布置图设计、立面图设计、人流走线分析、效果图制作等全套设计文件。教师及企业外聘教师共同构成专家组对作品从方案设计、主题设计、制图规范、设计表现效果、工作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给出意见与建议,并给定成绩。 (三)实践效果 通过4个班级对比可知,展示设计课程中使用项目驱动教学进行授课的班级,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团队自我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现场设计能力、绘图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可程度。 三、结语 通过课程改革尝试,利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师转变身份,学生组织团队接洽业务共同协作,顺利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并提升学生对位岗位的认识,最终实现学院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的预期目标。 作者:王楠 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展示设计论文:传统纹样展示设计应用 摘要: 对中国传统纹样的研究是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传统元素应用的好坏决定着未来展示设计发展的命运。 关键词: 传统纹样;展示设计;趋势 一、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概述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起源。一些有意思,好的,吉祥的语义我们经常用一些谐音往吉祥词汇方向靠近。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也经常用这种方法。因此纹样本身的形必须是完整的,不可只出现局部,所以才有了这个称乎。人们在看到完整的纹样图形后第一印象是其谐音所代表的意思,从而得到吉祥的词汇。例如:荷花与盒子的纹样出现在同一画面这就是代表和谐和好的意思。人们对荷花与盒子的谐音,直接反映为荷,合二个字,从而联想到画面纹样本身谐音代表的“和、合”。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取决于纹样图形的寓意。比如:石榴内部有很多颗籽,寓意多子多福。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取决于象征,如牡丹象征富等等。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继承其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大胆的创新,发展,使中国传统纹样在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中大放异彩,使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位居前列。民族性和艺术性在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中表现的非常突出,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大都表现积极向上的蕴意,这些好的特点的存在故而让吉祥纹样受到人们的喜爱,流传之久。 二、中国传统纹样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右图是一个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鲁秀的展厅,我们从这个展厅可以更直观的看出传统纹样和现代展示设计的合理结合。我国八大明秀之一:鲁秀,它在用线方面是比较讲究的,用的是比较粗的双股加捻丝线,大家都称之为“衣线”,还有的称它为“衣袖线”。它的用处也是比较广泛的,不仅能用于做服特色,鲁秀通常用比较暗的花色作底衬,用比较鲜亮的色彩去做绣花,它色彩淡,形象逼真,构图优美,还采用各式各样的绣针法。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把鲁秀文化运用到了设计领域。这个展厅运用了以红色和金黄色为主的色彩,红色和黄色是鲁秀文化中常用的色彩。是从鲁秀中提取出的最常见的两种色彩。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喜庆,是民间人们所喜爱的色彩,体现了鲁秀那种民间的色彩。这种金黄色是蕴含着富丽,华美。红色和金黄色的运用,在展厅中,既体现了民间的色彩,又体现出了豪华富丽的风格,给人一种亲切感,又不失高雅。让人不禁会感到惊叹展厅的巧妙。它以线为元素,来编织整个大的展厅。墙面是用线型的细柱组成,来维和成一个三维空间。采用鲁秀纹样的一个文样“回”字形,装饰形成一个回字形展厅。内部的墙面上台架的装饰——展示道具也是用线形的“回”字形组成。二层墙面上的展示道具——台架就是用了我们前面论述到的展示道具承载展示信息的基本方法中的墙壁方式,上面放了些展示瓶,大小适中,既安全又漂亮。一层主要是展示区,展示区中间是很多长向屋顶的线条,旁边有跟人互动的坐凳也是用线做成的。当人们坐在用线编制的休息凳上,就好像在抽出展示区那一捆线中的几根在那劳作着,也好像是通过他们的劳作,整个展厅就这样用针给绣出来一样,是来如此巧妙。这个展示道具从展示道具的组合形式上说是属于中心围绕发的。这个道具不仅能让人观赏,还有休息的功能。这个展厅是属于正面接近式通道,目标非常清晰。以展示道具为中心,周边是参展的路径,观众走在参展路径上,能够围绕展示道具更好的观察。 三、中国传统纹样在未来展示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我们要丢掉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中不好的东西,让好的久远流传。现实呼唤着彻底消除各种社会丑恶的现象,呼唤着民族精神的重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文化。既然中国传统吉祥文化是好的,积极向上的,那么我们就要继承中国传统纹样的吉祥文化。我们决不能放弃它和弘扬它,“吉祥纹样”它那丰富的内涵在展示设计上的未来发展趋势美的理想,正是发展我们本族文化的依据。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都离不开这种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人民大众所喜爱的,在融入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带去了很多的趣味性。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去不断的创新,中国的传统吉祥纹样才能更好的延续和发展,国家才能更好更快的进步。吉祥纹样生命力是异常顽强的,从古至今,它经历过朝代的更替,经历过对文化的吹残等等,至今它依然牢牢的活在21世纪的今天。令中华民族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它的光辉仍然在映照着今天的生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它传统文化中好的东西,所以离不开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它是我们东方所特有的个性所在。中国的展示设计的发展要想走出自己的特点,走向国际,走向时代的前列,必然要建立在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基础之上,建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展示设计发展领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逐步挖掘与探索,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让东方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于世界,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生命力那么顽强,它永远用它的精神财富给养着人们的精神追求,永不停息。因而,它总是给我们以宽慰,给予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世间变幻无常,但它会稳稳的留在大家的心中,因为它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和见证。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传统道德的载体集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它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有着引导民众走向正确的方向,去加强民族的大团结,所以我们要承担起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的吉祥艺术的神圣使命。今天对于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的这种作用也不可低估和忽视,我们要认真的去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认识继承与弘扬它对于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并坚强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意义,从而增强民族艺术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要以爱国的精神热爱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一切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变革,包括对国外优秀艺术的吸收和借鉴,其出发点归根结底是为了壮大和丰富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增强其生命力,使之在现在和未来得以发扬光大。 四、结语 人类几千年的传统吉祥文化是一部不朽的历史,能够传承发展几千年,靠的是设计者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和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艺术家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所以说我国的展示设计只有结合传统的吉祥纹样,突出中国的特色,在设计中视角独特、形式新颖、意味深长,才能在这滚滚的艺术长河之中留下明显的印迹。 作者:温蕴蕴 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调查研究 0.引言 一直以来,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学科难以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松散和随意的现状,缺乏严格的教学要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必须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打开学生情感的大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获得良好发展。 1.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 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依据科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器官、大脑等组织细胞在音乐的作用下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优美动听的音乐能够促进人的左右脑保持协调,大大增强了大脑的记忆功能。同时,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其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均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有效增强了其感知力和创造力。其次,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除了要教授歌曲的韵律之外,还要讲授歌曲的文化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文化情怀和精神素养。第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音乐的学习通常在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这一氛围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保持专注和热情,无意间锻炼了学生认真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促使学生朝着更加自由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2.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 2.1音乐教学难以得到有效贯彻 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小学对于音乐教学认识不足,因而均把其设置为与正式考试科目无关的课程,有些学校的音乐课程只是摆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经常被其他主课程占用,音乐教育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教学实践难以得到有效贯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虽说,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但学校并未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用于音乐教学的投入,日常音乐教学依旧出于突击应付状态,教学成效得不到有效的凸显。 2.2音乐教学师资不够雄厚 由于中小学音乐教学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促使音乐教学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尤其是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教研性人才比较匮乏。虽说不少学校已经采取相应措施来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但与其他文化课教师相比,其差距较大,在知识面以及教学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拓宽和加强。 2.3音乐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的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活动,又要不断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为此音乐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把握极其重要。合理且有效的音乐学习方法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然而,在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和单一,对于音乐的学习主要停留在教唱层面,难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策略 3.1加强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要想有效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首先应该从加强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开始着手,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和课程的认知。中小学音乐教学处于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其主要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对于有效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2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投入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和投入,尤其是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中小学地区,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投入,不断改善音乐教育所面临的资金不足和设备短缺等问题,在保证学校基本教学正常运营的情况下采购相应的教学设备。与此同时,要确保音乐教师的待遇与其他学科教学教师的待遇处于同等地位,不断完善其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3.3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 要全面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首先要充分挖掘教师的师资潜力,这就要求教育机构要善于合理布局,对中小学音乐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其次要不断促进教师进行合理流动,例如可以返聘退休老教师进行跨校兼课,同时在教育集团和校际之间实施音乐教师的双向流动。再者,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开展定期的职业培训。一来中小学要尽量为教师多提供学习和深造的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来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教学交流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促使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技能。 4.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有效改变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使其迈向一个全新的阶段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为此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以及广大师生做出共同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另一方面要结合现状不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不断推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获得良好发展。 作者:朱男 单位:海门市汤家初级中学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创新教育对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应用 摘要:音乐教育是小学阶段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识谱能力,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音乐教学创新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创新教育;意义;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音乐教学发生了变革,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创新了音乐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了音乐教学水平。将创新教育方法贯穿于小学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能不断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 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础,培养创造型的人才为根本任务。音乐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项重要课程,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进行深化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小学生由于年龄相对较小,存在自制能力差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选择合理的音乐教学方法,确保音乐教学资源的巧妙运用,这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应用方法 1.学生成为课堂教育的主体。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主要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传授知识,学生和教师之间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导致教师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因此,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对学生和教师的角色重新进行定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将传统的传授式教学转变为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音乐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创新教育内容要符合学生特点。创新教育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创新教育的实施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适应了当前多元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创新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认真研究小学生的特点,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课堂学习中存在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教师需要以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为切入点,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教育。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途径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小学生的思维意识不强,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较为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为了促进音乐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给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展现思维的机会,让学生针对某一音乐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教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教师要进行表扬;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做到因材施教。 4.教育方法灵活多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没有结合学生的音乐学习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教学,教学方法过于死板,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要求,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每个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需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促使学生牢固掌握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5.创新思维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将创新教育方法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创新思维,要求摒弃传统音乐教学思想,将创新思维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要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快速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或者在教室中悬挂音乐照片的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能深刻感受音乐的魅力,学会鉴赏音乐的方法。创新音乐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音乐人才。因此,要促进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学习的魅力,将创新思维贯穿于音乐课堂教学的始终,展现出创新教育的魅力,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作者:胡珊 单位: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一、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可以开阔人的心境,重塑人的意境,而小学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表演天赋,提升想象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在小学教育甚至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有着巨大意义。 (一)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表演天赋 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都非常丰富,对他们进行音乐教育,能够鼓励他们表达,把自己想象的、听到的、看到的内容,通过语言和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对学生们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不仅能够训练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又可以激发小学生的表演天赋,培养他们的兴趣,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 (二)音乐教育能够开阔小学生的心境 小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止要学习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更要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小学生们听到优美动听的音乐,就会逐渐安静,用心去感受、去倾听音乐带给他们的美好和快乐,陶冶他们的情操,放松他们的心灵,开阔他们的心境。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小学生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世界,思考问题,让他们明白对世界的感知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让他们暂时收敛活泼的天性,转为静静地聆听和思考,这样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心境,培养他们的心智。 (三)音乐教育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想象力、鉴赏力 小学生们具有很多奇思妙想,在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为他们描述音乐意境,从而诱导小学生们开展自己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且,要让小学生们用肢体、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象,促进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使他们融入到音乐中去,真实地感受音乐艺术家所创造的音乐意境。在想象力的作用下,能够提升小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为日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起到导向作用。 二、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小学音乐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是由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由老师直接把知识向学生传达,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因此应在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互动式教学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注重音乐欣赏,培养小学生鉴赏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一)构造故事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学习过程中对枯燥乏味的内容往往难以有兴趣,而更喜欢听故事,所以音乐教学可以通过故事来吸引小学生,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穿插音乐知识,这样更容易让小学生接受。在正式的音乐教学之前,老师可以将所要教授的音乐用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也可以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利用音乐作为背景,为孩子们营造出一种意境,带领他们进入美妙而又神奇的音乐中去,让他们主动地、自发地去探寻艺术家在音乐中蕴藏的情感,也可以让小学生自己来根据音乐内容创造故事,锻炼想象力,深入的感受音乐的美感和魅力。 (二)表演与演唱相结合 小学生好“动”不好“静”,在音乐教学的工程中应该时刻注意这一点,动静相结合,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同时,除了教授演唱和音乐基本知识之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表演学习,让学生们被课程内容所吸引,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具有无穷的魅力,一定要让小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因此应该加强学生对音乐欣赏方面的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去听,不够立体,教学效果也不好。应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加入指挥法、拍手法、跺脚法等,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对音乐进行感受。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每一名学生的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的质量。例如,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在课堂上加入游戏环节,让学生边学边玩,轻松愉悦地进行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对于小学教育的整个阶段十分重要,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提升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改善教学的质量。 作者:张宇星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现状研究 一直以来,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学科难以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松散和随意的现状,缺乏严格的教学要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必须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打开学生情感的大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获得良好发展。 1.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 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依据科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器官、大脑等组织细胞在音乐的作用下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优美动听的音乐能够促进人的左右脑保持协调,大大增强了大脑的记忆功能。同时,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其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均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有效增强了其感知力和创造力。其次,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除了要教授歌曲的韵律之外,还要讲授歌曲的文化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文化情怀和精神素养。第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音乐的学习通常在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这一氛围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保持专注和热情,无意间锻炼了学生认真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促使学生朝着更加自由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2.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 2.1音乐教学难以得到有效贯彻 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小学对于音乐教学认识不足,因而均把其设置为与正式考试科目无关的课程,有些学校的音乐课程只是摆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经常被其他主课程占用,音乐教育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教学实践难以得到有效贯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虽说,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但学校并未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用于音乐教学的投入,日常音乐教学依旧出于突击应付状态,教学成效得不到有效的凸显。 2.2音乐教学师资不够雄厚 由于中小学音乐教学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促使音乐教学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尤其是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教研性人才比较匮乏。虽说不少学校已经采取相应措施来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但与其他文化课教师相比,其差距较大,在知识面以及教学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拓宽和加强。 2.3音乐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的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活动,又要不断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为此音乐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把握极其重要。合理且有效的音乐学习方法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然而,在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和单一,对于音乐的学习主要停留在教唱层面,难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策略 3.1加强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要想有效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首先应该从加强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开始着手,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和课程的认知。中小学音乐教学处于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其主要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对于有效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2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投入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和投入,尤其是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中小学地区,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投入,不断改善音乐教育所面临的资金不足和设备短缺等问题,在保证学校基本教学正常运营的情况下采购相应的教学设备。与此同时,要确保音乐教师的待遇与其他学科教学教师的待遇处于同等地位,不断完善其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3.3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 要全面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首先要充分挖掘教师的师资潜力,这就要求教育机构要善于合理布局,对中小学音乐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其次要不断促进教师进行合理流动,例如可以返聘退休老教师进行跨校兼课,同时在教育集团和校际之间实施音乐教师的双向流动。再者,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开展定期的职业培训。一来中小学要尽量为教师多提供学习和深造的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来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教学交流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促使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技能。4.结语总而言之,要想有效改变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使其迈向一个全新的阶段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为此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以及广大师生做出共同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另一方面要结合现状不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不断推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获得良好发展。 作者:朱男 单位:海门市汤家初级中学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研究 一、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 小学生的头脑灵活,性格活泼,模仿力发达,对于音乐课总是充满期待,至始至终,小学音乐课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小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模仿机会,培养他们对音乐感染力的理解。 1.乡镇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音乐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而乡镇地区小学属于师资较为薄弱的地区,专业技能较强的老师不太愿意到乡镇里教学,因此就造成了乡镇地区音乐教师稀缺的现象。同时,乡镇地区对于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考虑的并不是很完善,他们更加注重小学生的基础学科教育,忽略了音乐也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次,乡镇小学的音乐硬件设施还不太完善,对于音乐课最基本的教学用具———电子琴,很多乡镇小学都不具备,老师在课堂上先把要学的歌词抄在黑板上,然后自己示范性地唱一遍,然后一句一句教学生唱。因此,要想乡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全面提高,就必须增加硬件设施,必须增强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鼓励更多年轻人到偏远或者条件比较差的乡镇地区教学,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对音乐有所了解,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城市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位于市内的小学,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学校对于学生的音乐教学有很多优势。比如音乐硬件设施的建设,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有专门的器乐教室,还有专门的歌曲排练教室,这些硬件设施无疑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音乐、了解音乐的机会。他们学到的不单单是课堂上的歌曲,还可以利用这些条件对歌曲进行舞蹈编排,可以让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音乐的改编指导,让小学生自己发现音乐的魅力。城市音乐教学在初始阶段主要采取听,唱,反复练习这几个阶段。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能够静下心来认真欣赏一首歌曲并不容易,对于抒情性的歌曲小学生并不容易产生兴趣,比如《摇篮曲》《口哨与小狗》《水族馆》等这些歌词没有故事性的,只是欣赏性的歌曲,只让学生听一下就可以了,这些歌曲本身没有太多的故事背景,所以音乐老师针对这样的音乐教材基本都是先示范性地唱一遍,然后学生跟唱一句一句地学就可以了,有些旋律简单的,只需要教几句,学生就可以摸索出下面几句是怎么唱的。 二、如何将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多样化 单一的教唱教学模式并不能实现新时代对小学生音乐认知力的培养。因此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是小学生提高音乐素养所需要的。 1.将音乐教材排成小型歌舞表演或情景表演 音乐这门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唱能力,还要注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他们从对歌曲的作者、创作背景、创作目的等方面对歌曲有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歌舞剧考验的就是小学生对音乐旋律以及歌曲情感的理解,表现手法就是将舞蹈融入歌曲里面。对于小学生来说,自导自演似乎有点困难,舞蹈部分可以在老师的协助下完成。拿《摇篮曲》来说,这主要是听赏型的歌曲,老师可以将这首歌曲作为背景,引导学生根据歌曲进行舒缓的舞蹈,让他们体会这首歌曲的节奏以及优美意境。情景表演主要考查的是小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通过对歌曲的学习,让故事性画面感比较强的歌曲编成情景剧,进行分组表演。比如《小鞋匠》这首歌曲,是一首律动性较强的歌曲,主要是让小学生体会物体碰撞发出的声音。还有第二单元《小乌鸦爱妈妈》,老师可以指定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让他们自己选择角色进行扮演,充分调动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丰富对音乐的理解。 2.将乐器带入课堂 乐器是进行音乐教学的基础工具,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或者演奏乐器,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口琴、葫芦丝、电子琴等教学辅助用具对于小学生来说很新奇,音乐老师要抓住这一特点,给小学介绍乐器的结构,然后简单演奏,让学生体验一下这些乐器的音色。演奏的歌曲不一定非得是教材上的曲子,最好选择更能体现该乐器音色的曲子。口琴主要是要把握气息的变化,葫芦丝的音色是清脆型的,电子琴演奏则具有多样性,可以欢快,可以清脆,可以低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分别用三种乐器演奏同一首歌曲,让学生体会是三种乐器的音色,自己体会哪种乐器适合哪种音乐风格,从而让学生在对乐器的了解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乐器。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乐器作为自己的特长来培养,既能发展特长,同时又能培养音乐素养。3.组织小学生欣赏儿童音乐剧音乐教材是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素材,除了教材之外,音乐剧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一个很好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生动的表演,形象的画面,鲜活的人物是最能吸引他们的,儿童音乐剧具有这些特点。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儿童音乐剧欣赏,这样的活动意义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为有些儿童剧是教育性的,爱护动植物,保护地球,或者是热爱家人等主题性质的。因此,儿童音乐剧是丰富小学生音乐教学的课外课堂。 三、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首先,这里所说的音乐创作能力并不是让小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创作,而是能够充分运用小学阶段学习到的歌曲,编入新的歌词,歌词的组成可以是难以记忆的语文课文,可以是自己写的故事,也可以是我们所说的顺口溜。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欣赏歌曲表演,寻找创作灵感。既然要进行创作就要有创作灵感。由于小学生对于创作这一观点还没有很深的认识,除了平时音乐老师的指点外,他们还可以通过欣赏一些其他学校学生改编的歌曲视频或者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歌曲视频,通过欣赏歌曲视频从而获得创作灵感。比如:让学生来给自己的学校编歌曲,歌词由学生来写。至于乐谱,可以由专业老师辅助完成。比如,针对老师、学校、同学,可以以我最敬爱的老师,我爱我的学校,我的好朋友等主题来让学生展开歌词征集活动,每班先以班级为单位,收稿,筛选出大概六人左右,一个主题筛选两人,再参加学校的筛选。这样一来能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感情,更主要的是通过小学生自己对某一歌曲进行填词会增强他们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会对音乐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在作词过程中也更能体会音乐的魅力。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多样化是顺应时展要求的。无论是乡镇小学还是城市小学,无论是音乐教师还是学生自己,都需要对音乐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因为这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改变教学方法,编排小型音乐剧,将表演融入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工具,提高音乐老师的专业知识,小学生的音乐教育会上升一个新的层次。 作者:黄佳慧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经济开发区澄阳小学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摘 要: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这就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培养造就适应新时展的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 关键词:小学音乐;重要性;审美教育;高尚情操;培养兴趣 作为音乐教师怎样通过音乐教学来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以及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对其进行教育、引导。那么我们音乐教师如何才能做好这些呢?如何让别人了解这些的重要性呢?下面我几点来谈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唱演歌曲,培养创新意识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由的演唱歌曲,为歌曲配舞蹈,故事等一些环节,调动情绪发挥小学生活泼爱动的性格特点,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唱小学一年级第二册《我们来开音乐会》这首歌时,其中唱“你唱呀池塘的小青蛙呀,我唱呀叮咚的小溪水,他唱呀田野的小禾苗。”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能唱唱春天的什么。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结已自己的生活进行创作,并在创作出歌词的基础上改一改旋律,让他们自己去表现创新后歌曲的效果,听着自己的歌曲,学生们激动了,创新的意识也就高涨起来了。 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这一课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大草原的画面,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神经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视觉、动觉、想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例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这一课时,学生听到了一首节奏强烈、富有动感的音乐,好像真的有许多玩具兵在走路、摇摆、玩耍,每一个小朋友都产生了情感表现、行为表现得冲动。于是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你愿意表演哪个玩具就表演哪个玩具,你愿意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同学们高兴极了,都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设计动作,积极地、J真地参与表演。就这样全体学生都变成了一个个不一样的玩具兵,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4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例如:在低年级唱游课中有一首《我的小宝宝》的歌曲,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抒情优美,描写了一位妈妈在哄孩子睡觉时的场景,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强烈的依赖之情,营造了一个温馨又美好的家的氛围。这首我就让学生来表现,“假如你是爸爸(妈妈),你会怎样红你的小宝宝睡觉?”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组成临时家庭,用歌声、表情、动作、造型来表现这首歌曲。学生的表现没有好于不好,只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都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掌声。最后我还让学生思考:妈妈对你是这样的关心,那么你该怎样回报妈妈呢?学生是很聪明的,马上都能回应老师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都是表达了自己对妈妈深深的爱,和对妈妈的感谢,此时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5培养学生的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例如:在如二年级唱游课中要求学生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如果光听老师讲,学生对学习一点儿也没有兴趣而且根本听不懂,这是一个让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于是我运用“搭节奏”的游戏,让学生自行组成活动小组,在搭搭拆拆的游戏中学习掌握到新知识。在他们的游戏过程中不单单解决了怎样搭节奏这个知识点,而且继续在研究搭完了节奏之后,怎样拆了节奏再搭新的节奏我们还进行了比赛,看哪一小组节奏搭得又快又好。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也锻炼了他们小组合作的能力,因为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6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 例如:在欣赏《快速波尔卡》这首乐曲时,我让10~12名学生为一组,通过表演性的动作来表现可取所要表达的内容,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来丰富乐曲的时间、场景、人物、事件;在扮演角色中,我又鼓励学生可以一人扮演多种角色。于是,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段舞蹈;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首诗;有一小组还创设了多个场景:火车站、大草原、田野、农庄、森林等。在表演中,学生自由地、大胆地表现出了对乐曲的独特理解,充分感悟到了音乐的魅力,让我不得不赞叹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创作能力。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与理念的改革与创新 摘 要:小学音乐教育是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在新形势教育背景下,怎样提高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效率,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真正地融入音乐学习中,使音乐教育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呢?基于我国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我们应该跟进时代的步伐,注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在日益变化的教育洪流中,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思路,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音乐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 一、引言 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音乐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是人类向社会表达思想感情的窗口,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小学进行音乐教育能使学生的儿童时期变得更美好。给予音乐熏陶,使学生通过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够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从音乐作品中发现美并且创造美,让小学生能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小学音乐教育课程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培养出小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都需要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勤奋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小学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审美能力的培养,人类通过音乐来感受美、欣赏美并创造美。小学音乐教育能启蒙学生对音乐的认知,通过聆听音乐、自己演奏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充分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这些情感吸引着他们朝着健康的、积极的方向发展,使小学生逐渐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积极的乐观态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审美素质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其可以帮助人们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而审美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音乐教育来实现。 音乐教育集中了人类审美的全部精华,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起到的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科技产物接触许多低级的“文化垃圾”,这对小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要通过选取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歌曲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如《左手右手》《梨花开放时》等歌曲使他们懂得取舍,提高他们辨别的能力,逐渐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尽情徜徉,这有助于学生们自身审美能力的提高,为他们今后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小学音乐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从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们对作品的理解都各不一样,学生的自身特点在音乐学习中就会得以体现,有些学生外向,表演欲望强烈;有些学生内向,不愿意展示。而音乐教育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些问题。有些学生具有表演天赋,就可以在音乐课上,尽情地让他演唱;有些学生节奏感强,就让其控制节拍,做一个指挥者。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让他们各自负责音乐作品中的一部分,从中找到快乐,找到自信,节奏感好了,学生也更加愿意去尝试演唱了。喜欢演唱的学生也会更加愿意学习其他的内容。在音乐学习中找到一个良性循环,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不仅是其他学科的学习,还有生活中的困难,他们都会积极面对。 3.小学音乐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是一个集体活动,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在接受着相同的音乐教育资源。音乐教育课程不同于文化课程,它可以借助更多的表演、演奏方式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例如,一些小小音乐剧《去同学家》《木桶有个洞》等,通常会将其分为几个部分,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来演绎。有些学生负责乐器,有些学生负责舞蹈,有些学生负责唱歌,等等,一个完整的音乐剧表现出来,必然少不了团队之间亲密的合作,只有团队相互协调才能完成。学生从音乐学习中可以学会如何与别人交流,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音乐这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要求必须具有团队的协同合作才能完成,自然而然,小学音乐教育也不例外。学生们从中可以意识到并不是某一个人唱得好就可以,而是需要每一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完完全全理解团队的要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好自己的角色,才能够成功。这些独特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学生的协同合作的能力以及参与集体团队的意识,能够真正地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4.小学音乐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专注力、记忆力等综合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通过演唱、弹奏、舞蹈等一系列的方式,将音乐传输给学生们。这些方式生动活泼,能够大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想要学会老师教的动人的歌曲,就必须认认真真听课,认认真真记住。一方面,专注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记忆力也得以提升。 在小学音乐的学习中,美妙的音乐,可以将学生们带入他们联想的世界――草原、大海、高山等,能够大大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富有感染力的、节奏欢快明亮的乐曲都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的是真实的美的体验,呈现出来的是自身对于美的种种联想,这样的教学不仅时时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而且借助于音乐,学生们可以勾勒出自己脑海中的世界,大大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总之,小学音乐教育提升了小学生记忆力、专注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 5.小学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智力的l展 音乐是对人类大脑与肢体都要求极高的艺术,演唱者必须很专心才能不漏节拍、不抢拍。演唱者必须认真听到乐曲的节拍,反应到大脑中并做出指令,处理好演唱中的技巧。弹奏者也必须手、脑、眼、耳相互协调,乐器演奏的反复练习直接对大脑的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从而使大脑反应更加灵敏。另外,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还得接触大量的关于作品以及作者的背景知识,使学生们从中学习到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相关的知识,大大增加学生们的知识储备。 总之,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成长重要性是其他学科根本无法替代的。它能够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建立健全的人格,是小学生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小学生当前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都影响巨大。 三、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小学音乐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是如此重要,可在当今社会,小学音乐教育却存在很多问题,使得音乐教育始终无法顺利地开展。 1.小学音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虽然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与城市的教育资源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小学音乐教育也是一样。在城市里,小学的音乐课程会有钢琴、长笛一系列的乐器的学习,有多媒体教室,有电脑、光盘等现代科技产品对学生进行音乐熏陶。而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课程大多也只是空设,没有相关的音乐传播设施,有些学校上音乐课也只是让学生们唱几首歌而已,并不能让学生得到系统的音乐学习。有些教师在音乐课堂上按照自己的喜好,随便放几首流行歌曲,并没有真正去备课,没有进行专业的剖析,也并不考虑这些歌曲是否真的适合小学生去理解、欣赏。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仅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反而使学生的审美观念被歪曲。 另外,城市和农村的师资质量悬殊,城市里的小学音乐课教师基本上是专业的音乐院校毕业,通过了严格的考核才具有教师资格,这大大保证了教学质量。而在农村小学,教师本来就少,更别说专业的音乐教师,小学音乐课程教师也是由其他文化课教师兼任,有时候不仅没有让学生接触到音乐学习,而且课时还被用来上其他的文化课。目前,我国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农村的音乐教育仍然处于落后状态。许多的农村学生对音乐一无所知,素质教育更加无从谈起,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去甚远。 2.小学音乐教育被重视程度低 小学是学生开启学习生涯的初始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艺术美感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但现阶段,小学音乐教育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家长和学校不重视,音乐教育虽然很重要,但大多数家长更加关心的是小学生的文化课程,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才能,家长们往往忽略。虽然素质教育推行了许多年,但家长们重视的依然仅仅只有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就使得音乐课程的设置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学生们喜欢却不能像文化课那样花时间、花精力去学习,许多家长甚至觉得学习音乐是在浪费时间,不愿意学生们去学习。有些学校注重升学率,大部分的课程都是所谓的“主科”课程,更有甚者,占用音乐课的时间讲解习题,上“主科”课程。这些现象足以说明校方并没有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政府不重视。音乐教育相较于文化课,需要的资金投入很大,对场地设施要求很高,政府不重视,没有相应的关于音乐教学方面的资金投入。没有教学设施、教学场地,学校的音乐课程就形同虚设。政府必须加大投入,才能在学校中真正将音乐教育开展起来。 3.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乐种单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区的教育水平也跟随各地的经济实力,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在东部。经济发展的地区,音乐教育融合了国外的音乐教育模式,加大了教育资金的投入,使得义务教育音乐教育课程的实施得到了有序的开展, 学生们受益良多。小学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中,音乐教学内容中包含了西方艺术音乐以及中国传统音乐五大类,这五类包括有民歌、歌舞、说唱、戏曲、乐器等。而在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很难做到,由于设备与场地以及师资各方面原因的限制,一方面,需要许多各种各样的乐器,需要专门的场地;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擅长各类音乐的演奏。所以,这就导致课程设置的内容,往往很难达到。 目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西方著名的钢琴曲、小提琴曲几乎占据了音乐课堂,对于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戏曲却很少提及,学生们对音乐了解很片面,对音乐无法形成系统的结构体系。在一般的城市小学,仍然是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就是以老师为中心,基本上是老师唱一句,学生们跟着学一句,大大束缚了学生们的自主性、创造性,这与音乐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想要改变现阶段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首先,我们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音乐教育。许多家长和学校依然困于应试教育的漩涡中不能自拔。家长一味追求学生的语数成绩,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都没有将学生的素质培养放到第一位。我们应该逐渐改变家长以及学校区分“主科”“副科”的观念,音乐以及其他的艺术类课程同其他语文、数学等文化课一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学习好音乐等艺术类课程,不但不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而且还会起到促进的作用。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彻底消除“主科”c“副科”之分。教育部门应督促各教育机构严格按照课程表进行科目教学,严禁以任何理由占用甚至取消音乐教育课。重视音乐课程,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使音乐教育得到充分的施展空间。另外,政府应该加大音乐教学的投入,建立音乐教育的专项资金。根据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的音乐教学目标,划分合适的经费。对小学音乐教育经费应该有明确规定,确保音乐课程的顺利开展。根据各地区的发展情况,确定经费的投入主体。例如,有些地区可以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支出,有些地区则必须依靠国家的专项拨款。 学校应该每年做出相应的规划,对所必须具备的音乐教学用具、音乐教室以及其他的相应的音乐教育投入做出预算,加大音乐设施投入。丰富音乐教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使音乐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够大大地提高教师以及学生的积极性。 加大专业音乐教师储备,在师范类院校开展音乐专业课程,系统地培养专业技术强的音乐教师,使专业的音乐教育人才不仅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国家大力推广下,向广大的农村地区输送专业的音乐教育人才。政府和学校方面应提高重视程度,向全社会征集优秀的具备音乐专业素养的教师,从而解决目前严重缺乏音乐教师的困境。另外,应定期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定期考核,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技能。针对音乐师资力量的匮乏,要合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加大兼职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让业务能力强的老师进行带动,多去专业院校参观学习,加强互动交流,全面提高教师音乐专业素养,使音乐教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与理念的改革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往往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收音乐知识的模式进行。而音乐知识以这种模式来传授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会大大地挫伤学生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新课标实施的大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与理念的改革也已经迫在眉睫。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建立在以学习主体(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否则一切的改革都将只是空谈。这些教育方法必须充分符合小学生身体以及心理的成长轨迹。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好动的阶段,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只是一味让他们被动地听课,使得他们对音乐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1)以小学生为主体,采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进行提问引导,将演唱与表演相结合,并注重情感教育以及开展丰富的小学课外音乐教育活动等方式改变教学方法。①采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选一些节奏感强烈的曲子,让学生们跟着节拍来拍手或者跺脚,例如,歌曲《如果你高兴》就是一首很好的控制节奏的曲子,让小学生跟随节拍与旋律,或快或慢,或者分组来进行拍打,不仅能够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而且特别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因为要打节拍,他们就会很认真地听着旋律,听着歌曲,对他们的专注力有很大的提升。另外,一会儿拍手,一会儿跺脚,这些看似在游戏的动作,对小学生的协调能力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锻炼。②采取适当提问引导的教学方法。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的注意力维持的时间很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辅助用具,来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欣赏一首描绘田园的音乐中,哪些是显示虫鸣,哪些地方体现鸟唱,在引导学生们体会的同时,可以问一下“哦,那你们心里的虫鸣、鸟唱是什么样的呢”,适当地提一些学生可以模仿声音的问题,问一些学生可以用语言描绘的画卷,不仅可以从他们的回答中了解到这节课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这些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们进行思考,结合他们自己的所闻所见,能够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音乐课堂中,学生们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这就达到了音乐教育的目的。③采取演唱与表演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们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有些学生爱唱歌,有些学生爱舞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促进他们相互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更有利于他们自信心的建立。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想象的场景或者内容用自己的动作或者语言表现出来,可以进行分组比赛,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对课堂的兴趣,也能够激发他们的表演天赋,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他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心理素质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在小组比赛中,也能够锻炼他们的竞争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④注重情感教育教学方法。音乐是有灵魂的,而赋予音乐灵魂的就是情感。音乐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原因就在于对情感的表达。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注重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当然,小学生还处于情感培养的初级阶段,其心智的发展需要审美情感的激发,所以说,音乐教学其实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情感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氛围里,在与同学与老师的互动中,感受音乐之美,在音乐的情感流露中,找到与自己心灵向契合的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中小学音乐课程》的第一目标,情感教育方法的实施,是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将学生带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能够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设立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在课堂上可以借助教具,结合教学内容,对环境进行模拟设置,使学生能够很快的跟随音乐进入到情境中,跟随教师的引导,将自己的所想所感表达出来。例如,欣赏一曲《百鸟朝凤》,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们对动物进行模仿,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魅力。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每首歌曲都蕴含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授课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以达到与作品产生共鸣的目的。可以借助于夸张的想象、动人的演唱、流畅的演奏、合适的表演等,让作品灵活生动起来,将作品中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更加适合小学生的理解。只有教师自己真正投入情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作品中,才能够带动学生,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体验到作品想要表达的真正内涵,达到理解音乐作品,感受艺术的目的。⑤开展小学课外音乐教育活动。传统的音乐教育活动局限于课堂,不仅场地受限,而且教具、乐器均不完善,大大的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开展课外音乐教育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兴趣小组,例如,哪些学生喜欢弹钢琴,哪些喜欢吹笛,哪些喜欢西方古典乐,哪些喜欢中国传统音乐,根据这些对学生进行分组归类,再系统地进行教导,有侧重地指导,在课外,可以将乐器交到组长的手中,让学生可以接触到自己喜欢的乐器,有助于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与一些音乐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可以让学生去体验音乐培训机构的课程,使用乐器,参加其举办的音乐比赛等,让学生从课外的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准。在自身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校外学习资源,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使小学音乐教育能够有效的开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激发。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将科技引入音乐教学课堂是一个大趋势,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手段,越来越被广大的音乐教师以及学生所欢迎。多媒体使音乐欣赏更加实体化,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所描绘的情境。 (2)想要达到音乐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我们任重而道远。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理念陈旧是音方逃发展的最大阻碍。要想真正让音乐教育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将教师与学生从应试教育和陈旧的传统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建立小学音乐教育的宏伟目标,创新改革教育理念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①改变原有的单一的教学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原有的教学理念往往拘泥于讲授音乐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对其他方面的需求。教师应该跟随学生的兴趣点,将所要教授的音乐内容合理的与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相结合,注重多元化教学。在每一节课都能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到音乐知识。②注重身份的转换,实行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中,都以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被动跟随老师的节奏来进行学习,一方面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过程,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对课堂失去兴趣。教师应该转换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教师则注重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去创新,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音乐思维”。③冲出音乐教材的束缚,实行“因地制宜”的教育理念。我国地大物博,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各地区经济发展快慢不一导致教育资源分布参差不齐。小学音乐教育全部做到统一并不现实,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应该跳出课本,从自身的条件出发,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将这些运用到音乐教育中来,可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当地的民族音乐,民族舞蹈,不仅可以让学生们耳目一新,还使当地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实行“开放创新”的教育理念。在音乐教育中,教会学生音乐技巧、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并不是主要目的,而是在教学中,让其体会、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之美。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在有限的课时内,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将对音乐的体会表现出来,尊重学生的自身观点,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创新的源泉,鼓励他们大胆想象,给予他们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日新月异。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与理念也应该时刻跟随时代的脚步,从自身实际出发,努力做好小学音乐教育的领路人。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新理念之我见 摘 要:音乐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课程。音乐可以提升学生的气质,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学生也可以通过音乐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传统的教学忽视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小学音乐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结合多年小学音乐教学经验,谈谈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新的理念。 关键词:小学音乐;新理念;音乐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孩子艺术修养的重要阶段。模仿能力是儿童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在一些音乐世家,他们的孩子小小年纪就会唱歌跳舞、多才多艺,并且对艺术的敏感度也比一般的同龄人强。原因就在于她们从小就处于音乐艺术的熏陶中,对身边的音乐现象具有天生的模仿能力。因此,小学音乐教育对于孩子艺术修养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想针对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小学音乐的重要性 小学音乐教育是儿童对音乐的启蒙教育,对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以及对音乐的情感认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启蒙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艺术欣赏能力。学生对于音乐的偏好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艺术感。经过优雅音乐的熏陶可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小学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表演天赋 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歌伴舞排练,在排练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认真感受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通过想象去编排动作,最后大家在教师的指导下团结合作,认真排练。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锻炼了学生用肢体表达情感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 2.小学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小学生的情感很容易随着外界的环境而改变。学生通过用心聆听优雅动听的音乐,可以放松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安静地去欣赏音乐的美。学生还可以通过闭目欣赏大自然的声音,随着潺潺的流水声,伴着喳喳的鸟叫声,学生可以体会大自然真实的美。 3.小学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力 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就像一张白纸,通过聆听高雅美妙的音乐,使学生从内心情感上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标准。学生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脱俗的优雅气质。 二、小学音乐教育的关注点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丰富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储备,拓展学生对于乐器的认识度。 1.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教师在音乐授课过程中,尽量选材丰富,通过不同音乐题材旋律的对比,让学生自己用心体会其中的差别 例如,有些学生喜欢民歌的通俗、易于传唱。有些学生喜欢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乐。有些学生喜欢摇滚范,喜欢自由。不同的音乐类型可以塑造学生性格中的特质。 2.丰富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储备 主要讲解音乐的种类,各种音乐类型的特点,音乐中节奏的判断、音律以及简单乐谱的识别和演奏等。对于有深度的专业知识没有必要深入地讲解,小学阶段培养的是学生对音乐了解的广度。 3.拓展学生对于乐器的认识度 配合相关的音乐讲解其中用到的主要乐器,以及这些乐器演奏的音色特点。例如,大提琴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属提琴族乐器里的下中音乐器,音色浑厚丰满,具有开朗的性格,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也与低音提琴共同担负和声的低音声部,有“音乐贵妇”之称。小提琴的音色特点就是轻盈高亢与沉郁并存,模仿人的歌唱声,十分悠扬。另外,还应扩展一些少数民族的特色乐器,对于那些古老即将失去的民族器乐更应重点介绍,这是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一种责任。 三、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方法 小学生中的大多数都是在课堂上初次接触音乐的相关知识。因此,对于音乐知识的导入,应该采用构造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是一种艺术欣赏性的科目,老师应该营造一种欢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她们的性格特点是活泼爱动,因此在课堂上应该采用师生互动,以做游戏的方式教授音乐的相关知识,做到寓教于乐,让音乐课堂充满学生的欢声笑语。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上播放大型音乐交响曲的视频或个人音乐独奏的视频,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直观上去体会音乐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的正面影响。 总而言之,为了使学生接受更好的小学音乐教育,我将不遗余力地推进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把握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找准小学音乐教育的关注点,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度过一个有美妙音乐陪伴的小学时光。让音乐丰富孩子的情感,培养学生完善的人生品格,使学生从音乐中学到更多。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摘要:音乐学习需要情感投入。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突出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融入,学生的音乐情感才能有效培养。本文从教学氛围营造、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确立、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提出了小学音乐情感教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小学 音乐 情感 主体 教学 习惯 音乐是具有生命力的。通过音乐的交流,人与人可以到达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小学是音乐学习的启蒙阶段。音乐教学需要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情感,这样可以实现更为突出的音乐审美情趣。因此,音乐教学中需要融入更多的情感教育。 一、和谐学习氛围是音乐情感教育的前提 音乐情感教学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情况,进一步构建符合学生特征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具体来说,教师在音乐课上实施一些小游戏,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的兴趣。例如可以进行猜字谜的游戏:“是猫不捕鼠,墨镜不离眼,要问最爱啥,最爱鲜竹叶。”从这一游戏中引出《快乐的小熊猫》这首歌曲的欣赏。这些游戏式教学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参与到音乐教学之中,实现更为突出的音乐学习效果。另外教师需要与学生实现沟通交流,实现情感上互通,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音乐学习的自信心,很多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归结为天赋不强,没有将自己的问题归因于努力不足,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音乐的努力程度提升,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音乐学习的有效性,实现音乐情感的有效提升。 二、学生主体地位是音乐情感教学的决定因素 音乐教学不仅需要对相关的作品进行欣赏,还需要进一步教会学生使用乐器、练唱歌曲等能力,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构建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实现学生在音乐学习的主动性,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师转变成音乐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这是实现学生音乐情感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具体来说,首先,通过互动式教学,不断实现教学主体的转变。在进行《奥运会会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进行这一歌曲的教学教学之后,组织一场关于奥运会的主题讨论,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将自己了解到关于奥运会的信息在主题讨论中讲出来,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在音乐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树立他们音乐学习的自信心。其次,导学法。在进行《美丽的夏牧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哈萨克族的交流,教师可以事先布置一些关于哈萨克族音乐方面的问题,让小学生上网去找相关资料,在歌曲教授之前,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交流,这样使得学生进一步得到了学习这一歌曲的兴趣,不断提升了他们在教学中的主动性。最后,教师需要树立自己的标杆作用,因为学生需要进一步拓展他们对音乐的学习,最为直接的就是教师在音乐领域的造诣,教师需要在学生前面展示出自己的音乐功底,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敬畏之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深信不疑。 三、现代教育技术烘托音乐情感教学的氛围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音乐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组织相关教师进行演示教学录制,让教师在规定的十几分钟时间内将音乐作品的背景,作者介绍等展示清楚,说明白。有效构建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讲授平台,这样一个平台经过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有效收集(不仅包括了其他教师的音乐教学录像,乐器的练习技巧等),可以实现进一步实现因材施教。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接受乐理知识、乐器演奏技巧上是存在差异性的,需要我们开展有效的分类教学,在实际课堂上这种分层次的教学难以实现,利用现代信息化平台教学,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内容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循序渐进的学习效果,不断提升他们参与音乐教学的主动性,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例如:学生在一些乐器的演奏上存在困难,他们对相关的演奏技巧学习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鼓励,启发他们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化的交流,不断提升学习主动性。实现学生音乐情感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音乐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 音乐情感水平的提升关键还是在于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的形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实施更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日常的兴趣激发中,不断培养自己的音乐学习习惯,一旦将音乐学习作为自己一种生活习惯,不断体会音乐中深藏的丰富情感就变得十分容易,音乐情感教学也变得更加容易。 五、结语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小学生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其学习兴趣上多下功夫,不断提升他们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小学音乐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互动性,在学生在愉悦的心情里进行音乐学习,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实现我们在音乐教学的质量提升,培养孩子们更为突出的音乐学习积极性。尤其是音乐情感的培养,需要从教学氛围营造、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确立、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感悟。 (作者单位:吉林省梨树县十家堡镇中心校)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中小学传统音乐教育教学的研究 摘 要: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智育的发展可以发生很大的作用。同时,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受时代背景和地方观念的影响,音乐教育的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一处境,不仅仅需要来自政府多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之间的通力合作,同时也需要学生本人的主观努力,只有各方面齐头并进,才能为学生创造了合理的音乐素质发展条件以及音乐素养培养环境。 关键词:音乐教育 中小学教学 精神文明 一、中小学传统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音乐教育这个概念,并不是固态的定义,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对小学与初中包含在内的音乐教育过程,解释为九年义务教育,其中包括社会补充教育与家庭知识教育。[1]《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推动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 中小学艺术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是部分人思想认识上有片面性,觉得只有数理化才是重要的,而不知道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美育也是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历代教育家所重视,古今中外皆然。美育对智育的发展可以发生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促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可以产生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 音乐教育包括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3]小学部分的教学目的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使学生具有认识简单乐谱的能力”。“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初步接触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而初中的教学目的则都要求“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小学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独立视唱简谱的能力”。为了保证教学实效,并有利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分别规定了初中和小学唱歌教学的必唱歌曲和推荐歌曲计推荐曲目欣赏。“必唱歌曲”要求学生会唱能背,推荐的部分歌曲和欣赏曲目,供各地教学选用。新的教学大纲在“实施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部分还特别提到“为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体现各地区音乐教学的特色,各地学可自选乡土教材,其比例可占教学内容总量的20%。 新的音乐课程理念应明确音乐学科的性质、强调音乐学科的人文属性与审美特征;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更加符合原有课程性质于价值取向;新课程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依据《音乐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的启动、使用,体现新的课程理念的教学实践,给学校的音乐课程带来了新的变化。[2]这表明,音乐新课程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顺利推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新时代的课程理念,强调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现音乐课程加之和课程目标。[4] 二、中小学传统音乐教学目前存在的不足 首先,教学设备落后:受新的时代背景潮流的熏陶,当代中小学生很大一部分已经不崇尚传统的音乐形式,相对于独唱、器乐等枯燥的学习和练习形式,他们更愿意去学习动感十足的街舞、重金属或者架子鼓等等。传统音乐教学项目在这一背景下遭受忽视。各中小学为片面迎合学生兴趣,忽视传统音乐培训项目的开设,进行付费形式的现代音乐项目培训班的开设,从而更为直接的获取利益。 其次,教学方法侧重点转移:教学方法的转移,在于一部分老师或者学校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当前很多中小学生都无法再切实接触各种传统器乐项目以及声乐的培训项目,学校倡导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兴趣,这一情况很容易造成传统音乐项目传承的困难,殊不知在音乐底蕴、情操等的熏陶上,传统音乐项目仍然是更具价值的。然而很多学校以升学效果或者利益价值为导向,仍然存在忽视传统音乐教学的现象。 再次,考核标准的宽松,音乐课程不被带入课业成绩总分,这也是我国多数中小学的课业评价体系和制度,因而学生客观上缺乏一种监督体系、一种激励机制和约束力。[5] 三、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加强传统音乐的建设性建议 传统音乐教育状况如果要得到全面改善,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以及来自政府教育直辖机构的全面配合,笔者通过与多位音乐教师进行研讨初步得出如下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方案: 1.改善音乐教育硬件设施与教育水平 改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硬件设施水平,在传统音乐课程的设置上,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音乐教师,从而建设良好的音乐熏陶氛围。同时在相关器材的配备上,一方面为学生配备教学器材、设备如钢琴等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7]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吸收民族音乐传统,强化民族音乐学习用淳朴优美的民歌熏陶学生的爱国热忱,用高亢激昂的京剧点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用相声、杂技等民族传统曲艺带领学生感悟民族历史的语言。 在制定教学目标、教案设计及具体教学活动时都要加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从知识、技能和学生情感等多个角度深入挖掘,制定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策略。紧紧围绕传统文化设置教材。在教学中,应加入京剧、山歌、小调、相声、杂技等民族传统曲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曲调优美动听和内容积极向上的传统音乐优秀曲目,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喜爱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 除教学导入外,教师还可以设计有趣的民族音乐游戏,如“鱼咬尾”,“对山歌”等,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激情,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树立欣赏传统音乐的正确审美,并激发他们学习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2.端正学生的传统音乐学习态度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态度,首先需要相关课程的开设单位包括老师等更加专业和严格的培养。必须让学生认识到音乐课程是与其他课程并驾齐驱的同样重要的科目,也需要课业成绩、也需要课堂纪律、也需要进行精力的投入、也能够左右他们整体的课业成绩等。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相关的方式方法,提高音乐学习的趣味性,注意不同年级音乐品味的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学器具的配合作用,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从而打造多姿多彩的音乐教育舞台,而不是将本来就是用来闲情逸致的音乐打造成令学生心生负担的繁重课业任务。 3.提高学校的传统音乐教育重视程度 学校对音乐课程重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对于音乐课程的设置质量、相关教学设施的投入、师资的配备以及相关教学水平的提高等等。在此,笔者有如下意见和建议: 首先,学校可以组建传统艺术兴趣小组和民族器乐班等形式的艺术团队,提供传统音乐实践活动的舞台,以增加学生对传统音乐的认知度,从而培养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喜好。 其次,教育直辖部门应当加强对校园的音乐课堂相关教学实施、人员及资金的投入,使其拥有足够的客观实力进行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建设,能够有足够的资金去置办教学设施,同时也能够聘请专业的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进行课程的传授。 4.让家长意识到传统音乐教育对孩子早期精神塑造的作用与重要性 音乐对人的性情、品味等的陶冶和塑造,是别的因素所无法比拟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各种潜能的培养都处在关键时期,这一个时期的音乐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这一阶段的音乐教育绝对不能够掉以轻心。 5.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配合传统音乐教育在政府的政策职能上, 第一:贯彻政策监督的力度。政府的教育办及其他教育管理及监督机构,首先应当制定详细的规范,对音乐课程的建设水平进行硬性规定,并将其踏实落实到各小学的教学工作当中去。并定期进行人员检查,使得各学校形成相对应的制度。 第二:政府应当立足于多数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多进行资金的投入,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音乐教育条件,减轻各学校的负担。 第三:多举办各种类型的活动如才艺比拼、歌唱比赛、舞蹈大赛或者器乐大赛等等。以此带动当地整体的音乐倡导氛围,也为才艺出众的学生提供展示和发展的平台,这对学生而言,不仅仅从鼓励的作用上,还是在榜样的影响力上,都是非常有益的。 四、结语 21 世纪需要的是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小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才能,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品味、综合素质,更能够从多个方面发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培养。我国中小学传统音乐课程教育建设,目前看来仍然有其需要改进的地方,不仅仅需要来自政府多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之间的通力合作,同时也需要学生本人的主观努力,只有各方面齐头并进,为学生创造了合理的音乐素质发展条件以及音乐素养培养环境,学生的相关艺术素养才能够找到其生长和发展的土壤。我们应正视传统音乐在教学工作中的缺憾及不足,吸收传统音乐之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弘扬传统音乐,吸取西方精华,吐故纳新,革故鼎新,在充满活力的音乐教学中将中国音乐传统传承下去。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提高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 摘 要: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用优美的旋律和活泼的节奏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灵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与认识,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质量;认识 音乐是艺术,而音乐教学更是艺术教学中的艺术。音乐教学一直在不断改革都是为了学生、学校、社会等充分肯定音乐的美育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作为音乐教师应不断反思,努力提高音乐教学质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都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的紧迫性与必然性,对音乐新课程的理解、运用以及对提升音乐课的教学质量极为重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最关键的就是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好奇和求学的积极状态下,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协助者。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玩,虽然他们的知识面和联想力还不够丰富,但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特别是自我表现欲望非常强。当聆听一段欢快的音乐时,高年级学生面呈喜悦,低年级学生则是手舞足蹈地动起来。动是低年级学生的突出特点,是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让其发挥主观积极性和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审美的愉悦性。 二、培养学生的识谱情趣 识谱知识的传授本来就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何能把歌曲唱好、唱准、唱会,进一步理解歌曲,掌握好乐谱是很重要的,学生必须要懂得乐谱知识。可见,乐谱对于唱歌来说一定是关键的关键了,所以我们完全可将枯燥无味的、难学难记的乐谱知识编成有趣的儿歌,要他们唱好唱会,从而激发他们最大的兴趣。如教学五线谱我们可编成如此的儿歌:张开左手掌,手心向外翻;五个小手指,犹如五线谱;四个手指空,就是四个间;从下向上数,一二三四五;好像上台阶,越上音越高。这样易于学生动手动脑,朗朗上口,易懂易记。既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又比较幽默地收到事半倍功的良好效果。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最易于感染,他们的好奇心很容易激发,但我们必须要有情有趣地触动他们的心灵,让他尽快产生爱学爱唱的主动性。让他们开口会唱,倾耳会听,养成能歌善舞的好习惯,丰富自己的生活,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所以接触的事物和生活阅历较少,所以在音乐赏析和意境感悟时会比较困难,由于缺乏实际生活经历所以很难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影响教学水平。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一情况,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创设适宜的音乐教学情境为学生在理解音乐与生活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想象的桥梁,消除音乐与生活之间的隔阂,促使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挖掘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最终产生情感的共鸣。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或者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绘画、诗歌、故事等生动形象的形式为学生创设多方位的音乐情境,丰富学生想象力。例如,在第一册课本中有一首名为《玩具兵进行曲》的曲目,这是一首管弦乐,对于在生活中很少接触管弦乐的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学生引入教师所创设的音乐情境,以这首曲目为背景音乐,让学生一边侧目倾听,一边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前有一个小孩他有很多的玩具,每天晚上玩具们都会趁小孩睡着后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借助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可以有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让学生的思路跟着故事的情节而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自己进行角色定位,将自己想象成玩具兵跟着音律而动,让学生在享受创编动作乐趣的同时,丰富想象力,提高音乐素养。 四、在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中,音乐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用渊博、专业的知识去“征服”学生,用音乐美的旋律去净化学生的心灵,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如教学生唱《游击队歌》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了解了有关这部电影的大致内容,接着用多媒体给学生放了其中的重要片段,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接着在音乐的伴奏下,我唱起《游击队歌》,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学生积极要求学唱这首歌。通过学习,学生与这首歌在情感上得到了共鸣,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五、善于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多媒体的有效运用可以使得音乐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形象化,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多媒体的有声、有色、有形以及生动有趣,更能够激发孩子们的音乐学习兴趣。当学生看到屏幕的内容以后乐于了解到作者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及创作故事,让学生触景生情,进入音乐意境。小学生是活泼好动的,形象化、具体化、新颖的东西更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理。而一些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将文字、图像等直观的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他们更乐于接受又唱又跳的歌舞学习形式,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把音乐中的乐理知识、节奏放在多媒体演示中,能够帮组学生从厌倦的学习情绪中解脱出来,唤起孩子们参与音乐练习的激情,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总之,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教学质量的方法与策略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广大音乐老师坚持不懈地对音乐教学进行探索与创新,就一定可以创造出更加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策略,促进小学音乐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浅析目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现状及应用对策 摘 要:音乐艺术①作为艺术形式的主要内容,是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表现手段。但在经济发展不景气的农村学校,由于早期教育的影响,音乐在农村课堂上只能以简单的音乐元素表现出来,其地位也不高,这些农村课堂上的现状,与时展相背离。依据这些问题,对农村的音乐教育教学现状做出一些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教学 音乐教育作为一个提高个人素质,陶冶个人情操的艺术形式,在个人成长和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的音乐现状主要呈现在农村的小地区,这对于我国音乐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现今,我国对其音乐的教育虽有所重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音乐的发展和进步。 一、对于农村音乐的现状分析 当前,在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农村,音乐课在义务教育教学中的涉及范围不广,其教育质量也有待提高,其现象主要体现在:(1)音乐课在农村小学课程中不被重视,在农村主要认为这是娱乐和消遣的方式,不会教授知识,造成思想的不完善。(2)农村音乐教育资源匮乏,许多老师由于吃不消当地的苦,在简单地讲授几个月后就离开农村,这种不固定的教育,给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带来不利影响,不利于音乐在农村的发展和展开。(3)学生音乐素质不高,农村音乐教育不能深入和贯彻到农村内部给学生带去深层次的知识。这些现象暴露出农村音乐教育意识的严重缺失。 二、调整农村小学课程安排,将音乐教育提上日程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要让小学生对其感兴趣,就要切实培养农村小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让学生真正懂得音乐所包含的相关意义,培养音乐技能和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课程的落后和滞后,其原因就是因为农村小学对其的认知度不够,因此,加强农村小学对音乐相关内容的认识,适当的改革和应用,可以使音乐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得到真正贯彻。 例如,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在课堂上向农村学生讲解音乐的形成发展和成长,其表现形式及艺术形态,让学生每周都接触音乐内容,让他们了解音乐,激发对音乐的热情,推动教育新体制的完善。 三、规范音乐教学,改善和调整教育环境和手段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教学非常重要,对于农村小学的教育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即使是专业优秀的表演者,没有高新的技术和良好的环境,也无法体现出来。现今,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和革新,但落实到农村小学音乐课程的教育教学上,由于地区条件的差异,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有许多不足。面对这种现状,农村小学应积极改善教育教学模式,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提高农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举个例子:在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上教授乐器的应用和技巧时,可以利用农村当地的一些资源徒手制作一些简单的乐器,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相应的乐器及使用技巧,使学生在简单的环境中呈现音乐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此环境下了解和学习音乐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总之,在义务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下,农村音乐的教育教学课程的教育模式还不成熟,在农村小学音乐课程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改进和完善,适时地对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课程安排进行调整,规范有效地改进学校音乐的教育体制,将学校的音乐课程真正贯彻到实处,真正应用在农村小学的教育上,让农村学生积极地学习音乐,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并提高其学习素质,使学生真正受益于音乐。相信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音乐艺术将以新的形势呈现在义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这对于农村的音乐教育教学无疑是好的起航。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探究新时期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式的发展 摘要:众所周知,音乐课堂是小学音乐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也是对于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得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深知音乐学习对于学生的意义之重大,特别是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我们要加以重视,并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能力,促进高效课堂的开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主体;兴趣;多媒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改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音乐有了新的认识,音乐教育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全面地发展。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模式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 其实,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阅历,创设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在教学中灵活实际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新的课程观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施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学习的探作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同学问缺乏交流,合作、动手机会少,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听众和机械的模仿者,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便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对音乐失去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个性,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们要发挥教学优势,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探讨,培养小学阶段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音乐兴趣 不容否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兴趣培养是势在必行。然而在音乐教学中怎样去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呢?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怎么去做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与同仁分享。比如我在教唱《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并讨论描述春天的景色,然后播放表现春景的多媒体课件,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牛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红花绿草和辛勤的蜜蜂,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快乐的小鸟在歌唱,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的非常认真,曲调掌握的也非常快。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不仅欣赏了音乐,进而还提高了兴趣。于此同时,通过创设情境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等,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通过一些教学方式,慢慢的提高学生的想象力,真正的做大发展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合理使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音乐是人类最早创造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它能渗入心灵,陶冶情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喜欢音乐但对音乐课不感兴趣。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的教育为了迎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都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音乐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这为传统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音乐教育要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处在发展音乐技巧、掌握音乐知识和树立对音乐的态度的关键时期,他们极易被新生事物所吸引。因此,他们有潜力去探索那些远离他们生长环境的音乐文化。随着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完全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从传统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将课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由地、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培养他们个别化学习的能力。 总而言之,对于新时期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作为小学音乐教师的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以及多媒体的合理使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如何促进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教学 摘 要:在现今发展迅速的社会环境中,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越来越多的问题。在对学生要求文化课程的基础上,对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音乐教育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全面发展的孩子才是未来的希望。但是很多农村的学校并没有完善这方面的教学,教学设施跟不上,学生从小就缺少这方面的兴趣培养。根据笔者的经验,本文谈谈如何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使更多的孩子能更多的学习、了解音乐。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学现状;思想教育;融入生活 音乐教学是通过唱歌、识谱、音乐训练、欣赏音乐作品等形式来丰富学生的感官,培养学生的内心涵养和对美学的认识。但是由于城乡教育的不平衡,个别地区教育工作者对于音乐教育的忽视,导致农村音乐教育教学现状与社会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不能统一脚步。 一、农村音乐教学的现状 在进行支教时,经过调查,很多农村的孩子都很喜欢上音乐课,但是并不是真正的喜欢音乐,在他们的认知里,音乐无非就是一种唱歌的形式,无非就是对于时间的一种消遣。很多学生坦言:他们很是“喜欢”上音乐课,音乐课不像文化课一样枯燥无味,不用有那么大的压力,可以完全的放松下来,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完全处于一个基层的状态。 1.教育思想落后,很多学校的领导者对音乐教育知之甚少,只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辅助教学的课程,把老套的教育思想植入学生的大脑中,从而从根部使学生对音乐课程没有正确的理解,自然而言的把音乐教学排到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把语文、数学、英语等列为“主科”,把音乐列为“副科”,认为音乐不参加统考,没必要认真学习,从而忽视掉音乐教育,这也影响了音乐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年轻的音乐教师不注重自身音乐素质的提高和完善,不在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方面进行突破,甚至改行,校园里没有歌声,造成农村音乐教育质量低下,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提高音乐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培养有思想境界的教师,是改善农村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措施。因此,希望音乐教师都不要备尝辛苦,多多进入城乡音乐教学,传播新的知识进入农村,改善、提高、促进农村的教学。 2.音乐教育的投入少之又少,教育设施严重的缺乏、不完善,使学生没有一个好的教学环境,没有更多的途径去了解和学习音乐。农村的音乐课,一般都是在教室内进行,不专业的音乐老师,拎着录音机走遍天下,录音机在上面领唱,学生在下面学唱,没有其它音乐工具进行辅助,使音乐课单调乏味,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音乐。有的地区有一两个音乐设施,但是都是为了应付检查,并未真正的用于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学校中没有完善的音乐设备,教学得不到保障,没有日常教学必须具备的专用音乐教室,对于音乐的开展非常不利,限制了音乐教学的展开。要想更加有效的促进音乐教学,完善教学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二、联系实际生活,要音乐走进学生的生活 让音乐走出课堂教学的局限,走进学生的生活,要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学习、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更加深刻的了解音乐,让音乐成为点缀自己生活的素材,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视野。其实生活中到处都存在音乐,如学生最爱的流行音乐,早上早操的音乐,参加婚礼、婚庆的音乐,生活中休闲、影视的音乐等。音乐无处不在,这就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中去体会、学习,来培养自己独特的意识、思想,开阔自己的音乐视野,从而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使之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思想,从而渐渐的改变自己的生活认知和生活质量。 1.开展课外活动,要学生更多的接触音乐,提高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学校应多多组织歌唱比赛,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准备一首参赛的歌曲,各个年级、班级相互进行比赛,评比出名次,对于优胜的班级进行奖励,从而间接的鼓励其他班级需要再接再厉。多多进行这种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活跃学校的气氛,促进农村音乐教育的进一步的学习,改善农村音乐教育的环境。 2.在日常教学中引入音乐,如在课文《一株紫丁香》的教学时,可以要学生对课文先进行朗诵,在朗诵时加入适当的背景音乐,可以加“老师您好”“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音乐为背景,要学生更加深刻的融入课文的情境中,促进教学的质量,也更容易引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事半功倍。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多媒体教学为一个新的教学手段,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可以丰富知识,增涨见识。在小学的教学中,对于音乐的欣赏占主导地位,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视听结合,更加形象具体的了解到音乐所涵盖的知识面。如曲艺欣赏、乐器欣赏等,通过直观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音乐、文字、图像、动画通过多媒体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认知,从中使学生慢慢的培养、定向自己的兴趣爱好,利于音乐教育的开展学习和促进,提高农村音乐教学素质。 4.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给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设备相对于完善的地区,可以加大教学力度,重点培养。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爱好,引进相关的教师继续拧教学,如比较普遍的器乐进课堂,二年级口风琴,三年级葫芦丝,四年级竹笛,五年级竖笛。我所支教的和平镇中心小学,在我支教期间,引进葫芦丝教学,组织“和之韵”合唱艺术团,与支教孙慧老师共同排练快板《学校创建谱新篇》、相声《古诗趣谈》入选2012年5月24日清浦区“学校与社区艺术共同体建设”系列活动“走进盐河镇”文艺节目汇报演出。6月28日快板《学校创建谱新篇》和歌舞《古诗吟唱》,参加清浦区文艺节目比赛。孩子们在音乐课上“从一张白纸,开始绘画出五彩的旋律”,从胆小不敢唱到自主学习唱,第一次走出校园演出,那是无比自豪,在她一生中留下最美好的回忆!没有做不到,只有不愿做的老师。培养学生,长久的坚持下去,带动音乐事业进步。 在构建社会主义进步的过程中,音乐教育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想要音乐在农村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带动农村思想境界的进步,不能一蹴而就,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和教师共同的努力,通过一步步的完善,进一步的改革,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高中教师论文:试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语言的艺术性要求 论文关键词:多谋体 语言节奏 教师艺术性 论文摘要:在各种教学艺术手段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做到: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分折材料,用生动多变的语言结合多谋体手段,用流杨、抑扬顿挂的语言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用清晰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并及分折能力,用音童适中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提高学生觉悟,就能更好地实现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政治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坚持学科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坚持启发原则。在这一原则要求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材料为依据,以媒体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方法为核心,以觉悟为目的。这些教学模式,都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有一定的艺术性。 一、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分析材料 近年来的高考文综试卷中的政治题,不论主观题,还是客观题,往往设计有材料题干,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材料,选用精练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提练材料,分析表达材料与教材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知识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材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高考模拟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列举了某地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三个现象:一是单一的公有制比重过高,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二是政府对企业管的过死,企业职工吃“大锅饭”企业效益差;三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职工没有劳动积极性。教师在分析材料时,可以用“死”、“懒”、“穷”三个字来概括该现象的后果,那么教学语言就既准确又精练了。 二、用生动、多变的语言,结合多媒体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能实现文字、图形、声音等各种信息的交互作用,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当多媒体投影上出现一些形象性很强的画面时,教师要暂时停留画面,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对画面反映的现象进行概括说明。比如在讲高一《经济常识》“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时,可放映一组画面,农民在集体的土地上,懒洋洋地出工不出力。这时教师就可以引用过去群众中流行的一些“顺口溜”,“干活一窝蜂,人人磨洋工”,“上工人喊人,收工人撵人”。由于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并且为学生喜闻乐见,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流畅、抑扬顿挫的语言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 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有两大优势:一是教师闻道在先,并长期从事某一个专业学科的钻研,具有知识优势;二是在长期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心理优势。这两种优势往往容易造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自己为中心,习惯于“灌输式”、“一言堂”,而忽略了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和合适的节奏。 教师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要和教学内容相一致,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因为声音变换直接关系到授课的效果。总是平淡的声调和慢慢吞吞的语速,使课堂气氛太沉闷,往往会起到催眠曲的作用。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音,也会影响学生品味教学内容、思考知识结构。 总之,教师不能只顾自讲自知,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语速过快,学生无时间思考;语速过慢,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无论快慢都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更好地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 四、以清晰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辨及分析能力 根据《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政治学科的能力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政治课教学中,注重能力培养既符合政治学科的内在特点,也符合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语言,首先,清晰地表达要领原理的不同层次。对要领内涵的理解,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语词的逐层分析,是使要领清晰,学生知识能力、理解能力提高的有效办法。其次要清晰地表达基础理论的内在逻辑线索。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全面阐述的基本理论由于篇幅较长,学生对其基本内容的理解相对容易,但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使用起来困难较大。所以要求教师能将其内容用清晰的有逻辑的语言叙述出来,再辅助以简明扼要的板书,会使学生一目了然。再次教师要清晰地表述各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高三学生进人综合复习阶段后,教师讲授的知识密度加大,一堂课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知识点,处理这样的课程,重点在于明确指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抓住起主导作用的一点或两点,用一组材料高度简练地整合知识单元块,使学生在无形之中,通过对教师清晰语言表述的回忆、领悟就能够很容易地抓住重点知识内容。 五、以音量适中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提高学生觉悟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方面,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要实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有较扎实的功底等,还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艺术,而授课语言的艺术就是诸多教学艺术中重要的一种。当我们讲解台湾形势复杂多变,风云突起,一些国际势力总是想方设法妄图阻挠我们祖国统一的进程时,教师就应该用义正辞严,神情激昂,爱憎分明的快节奏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提高觉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理想,增强民族责任感。当讲解《经济常识》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和《政治常识》“综合国力”等内容时,教师应该用低沉、舒缓、严肃的语言告诉学生,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距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重道远。从而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树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的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曾经说过:“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是拔动人们心灵琴弦的乐师”。只要我们广大政治教师多听、多看、多记、多练。靠自身努力修好德、才、学、识,我们就能更好地掌握各种教学模式,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教师行为的有效性探讨 一、教师行为:呈现刺激材料 英语课堂中的刺激材料也就是阅读材料,教师怎样呈现阅读材料才 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并且很快抓住材料所承载的内容是教师在英语阅读课堂上的首要任务。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及行为,这是经过“深思熟虑”后而选择的行为。教师在选择呈现阅读材料的时候要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同时预见学生的反应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教师选择以图片,视频来呈现阅读材料,以刺激学生在视觉上 对阅读材料的认知。这是最直观最有效的呈现材料内容的方法。当然,这要求教师课前认真选取设计要呈现的图片和视频。而且教师需在播放图片及视频之前组织好语言,告知学生目标,引导学生去关注图片及视频中与学习目标有关的方面,才能避免学生分散注意力,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二)教师选择以问题的方式来引入材料的话题,以引起学生的思 考。 一般来说,每篇阅读材料前的pre-reading都有一些相关问题,教师可以筛选这些问题,及根据这些问题设计相关活动。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深思熟虑这些问题,并以生动活泼或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 二、教师行为:评价行为 教师的评价行为在任何课堂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评价策 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而且能鼓励学生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成就感。从而促进本学科学习的良性循环。下面就以一教学案例来说明英语阅读课堂中教师评价行为的有效性。 英语阅读课堂离不开对课文的阅读。而阅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默读,诵读,齐读,自读等。在一节英语阅读课上,教师叫一个学生起来朗读课文,同时对其他同学说:“please listen carefully to see if there is any error in his pronunciation.” 这位教师的行为经常出现在阅读课堂上,乍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他/她的目的是检测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拼读课文。一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并找出其中可能的错误。然而,教师的这种行为无形中给读书的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他/她会因为担心出错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去读。其他学生也会因为教师这种评价手段而只关注读音,而不注重理解。甚至会因此而惧怕读英语。这对于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有百害而无一益。教师的这种行为打消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及英语学科学习的长期发展。不仅无效甚至还有反效果。 因此,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行为不能随意而为之,更不能因为过去形成的习惯而固执坚持,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做高效积极的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总之,教师行为在英语阅读课堂中呈现阅读材料及评价阅读能力方面要精心慎重选择自己的行为,主导课堂,引导学生,打造英语阅读高效课堂。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历史教师培训问题 摘要:新课改不断深化背景下,如何培养符合当代历史教育教学需求的教师,成为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得出,广西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培训具有高频率、大规模、接地气、大中小联合的特点,培训卓有成效,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但也存在培训内容深广不足、培训对象普及不泛、培训成效创新不显、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师;培训 2012年9月,广西作为最后一批实施新课改的省区步入了高中新课改的行列。如何顺应新课改要求提升广西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成为广西高中历史新课改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新课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从2011年开始,广西玉林市组织高中历史教师积极参加区内外各种培训。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培训具有高频率、大规模、接地气、大中小联合的特点,培训卓有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专项调研。 1培训内容深广不足 2011年以来,玉林市老师组织参加的区内外大中型培训有25场,主要分为课改专题、教材分析、理论研讨、技能展示、高考备考、信息技术、网络研修等。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师“教的课程”转变为学生“学的课程”,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应转变教材观、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四大观念。而目前培训内容集中在教学观和教材观上。尤其是教师课堂技能展示类的培训共有10次,占比达到40%,远高于其他各项。教材类等其他培训各只有三次,各占比12%。而体现学生为主体理念的培训,主要集中在高考备考上,对平时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心理分析、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业评价的专项培训几乎没有,老师们更期待通过培训更好把握考试命题方向和教学策略技术,可谓广度不足。据回收的250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受训者表示最喜欢的培训类型是一线名师技能展示课,占到61.5%,而对课改专家的欢迎度只占到11.5%。对此笔者认为,根据实际需求,让一线名师在培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玉林市培训项目一定程度上能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比较亲民。但也存在深度不足的问题。如,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历史科的高考命题主要呈现三方面特点:专业化、新情境和主题式特点。近三十年多年来的历史高考命题都是由高校所主导的,因此如何把高校的学术研究新成果内化为鲜活的中学历史教学内容,仍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这是不是从另一角度对历史教师培训组织者和参与者提出了新要求呢? 2培训对象普及不泛 调查结果表明,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参与培训基于自己兴趣的占54.1%,该数据反映了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自我提升的迫切愿望,也反映了玉林市组织的培训活动得到教师们的认可和支持。但在参训人员上是不均匀的。首先,目前不少培训项目规定只能40岁以下人员才有资格参加,参加培训人员又由各校指定选派,存在较大的重复率,与新课改要求不符。其次,从调研结果来看,参加培训的教师以教龄1-3年的年轻人为主,参加各种技能比赛多为中学二级的教师,少为中学一级,中学高级和特级几乎为零,甚至有一人多赛等的现象出现,中学高级和中学特级历史教师的缺位,不利于本地区教师群体水平的提高。最后,区市所组织的培训学习机会有限,一定程度限制了更多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学习,培训活动参与范围不广泛。 3培训成效创新不显 大部分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在参加各种新课改培训后,对自身的教学状态评价较高,根据调查问卷显示,认为自己有新课改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尝试改变传统教学思想的占67.6%,学生在课改后学习效率提高达80%,该数据充分肯定了培训的效果。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新课改也要求教师应该由教材执行者向课程创造者发展。但结合问卷,大部分教师表示经过培训活动提高了自身能力,但教学手段和方法一样没有改变,大家对培训期待和运用还停留在生搬硬套的层次,没有达到活学活用,创新提升的要求。 4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调查显示因经费问题而影响教师主动参加培训比例占到了26.5%,经费不足成为教师培训的主要障碍。据访谈,大部分教师表示经费是学校支持的,如果需自己出经费且时间不合理的情况下,参加培训的主动意愿比较低。此外,部分教师反映如培训缺乏后续指导,自身条件和能力有限,也成为影响教师难以提升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培训给我们提供以下教师专业成长的调整和改进思路:第一,改革培训内容,增加培训模式。如,广西全区赛课在集中模式中采用“专家讲座+课例示范+学员议课+专家点评”效果反馈良好。“主题报告+互动交流”改变以往受训者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第二,落实培训制度,降低进修门槛。现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水平,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玉林市进行了历史教学微课设计、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教师工作坊坊主坊员研修、历史教学录像评比等活动,参与活动人数较多,使得教师不单单局限于教材,还运用多种方法去提升自己。第三,加大经费投入,构建保障体系。当前,培训经费不足一直是影响高中教师接受培训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安排的培训经费少,一般老师也不会自费去接受培训。玉林市高中大部分在县城,因此玉林需加大在市级以下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第四,完善评估体系,重视训后指导。建立长期有效的高中历史教师培训激励机制,让培训与教师考核、任用、评聘、待遇挂钩,以此来保障教师培训的待遇和积极性。同时培训组织者应在教师培训中发挥充分作用,培训组织者应在培训前,对接受培训的教师进行需求调查分析;培训中,及时向学员了解问题、意见和要求;培训结束时,让学员对培训活动的各方面进行评价;培训结束一段时间,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和评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教学进行探索思考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让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培训充满生命力,蓬勃地向上生长。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语文教师素养研究 内容摘要: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高中生处于人生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黄金成长阶段,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如何帮助他们在诸多学科的学习中打牢基础,提升理解、分析能力,是所有母语教学者———语文教师都应该深思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师;素养 一.要挚爱语文教学,在坚守中成就辉煌。 有爱才有责任,才会有敬业心,对“语文人”来说尤其如是。时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时常成为社会上激励学生学习的“不二法宝”,语文“无用论”一度颇有市场。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语文教师愤怒与彷徨,有的甚至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果然如此不堪吗?当然不是。作为基础工具学科的语文教学,不但没有丧失其作用,反而是更加的重要,且不说“写一手好字、说一口流利普通话、写得出漂亮文章”,对学生学习和日后工作、生活的重要性,单看各学校有哪个语文“不过关”的学生能考上重点大学就可见一斑。因此,语文教师要有“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安、专、迷”精神,把心思放在教学上,以自己坚守事业的“韧劲”,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身教中,激发高中生学习语文、热爱语文的兴趣,从一点一滴做起,改变社会上不重视语文学科的偏颇思维,形成重视语文的良好氛围,正如泰戈尔所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 二.要视学习为生命,在沉淀中厚积薄发。 “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教师吃的是业务饭,语文教师更是比其他学科教师都需要不断学习的群体。无论是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还是西方脍炙人口的文学巨著,语文教师都应当有所涉猎,特别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现代作品、自然科学最新成果,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去阅读、去理解,在“学习学习再学习”中掌握历史学、地理学、音乐、美学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既当专家、又是杂家。这样的课堂教学,又怎能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怎能出现教学的知识贫乏的问题,怎能不扩大学生的眼界,其结果必然让学生对语文学科充满好奇心和探索心。 三.要抛掉有色眼镜,不可放弃任何学生。 高中语文教师直接面对高考,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历史时期,尽管升学率仍然是硬指标、硬任务,但绝对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分,急功近利,按照学习成绩给学生划“三六九等”。语文老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俄罗斯有一句谚语:“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语文教师,既要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这样必然富有感染力,必然具有吸引力,必然具有号召力。 四.要提升创新能力,在教法上求新求变。 徐悲鸿说:“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在知识竞争的年代,我们要充分运用先进的教育科学研究新理论,新学说,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用良好的理论素养指导自己教学改革实践。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采取“思疑释练”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自由探索,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在互动中实现他们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目标。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具体指导,使其言之有物,施之有效。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很难想象,一个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师能培养出很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为适应课程的需要,语文教师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要根据时代要求,除旧布新,用新的思索新的方法来从事教改活动。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均源于“疑问”可以说,质疑是开启创新的一把钥匙。面对新的挑战,语文教师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学生指导探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作者:宋君 单位: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物理教师教育探讨 摘要: 在高中学习时期对学生来说是最关键的时期,而高中的物理学科更是所有学科中特别重要的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将更多的生活实例带进课堂中。本文首先对高中物理课程进行探讨,将师生共建的机制进行研究,之后对物理教师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开放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师;新课程课改;物理教师教育 理科生对于物理学科是相当重要的,因为物理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分数比重,各大学校的重视度也是相当高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有很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因此新课程课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新课程改革创新之处在于两点: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材注重理论与实例的并行,这两点使得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加大,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加强。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本文主要对新课程的课程探讨以及教育模式的探析。 一、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课程探讨 当前高中物理新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模块和三个选修系列,其中必修课的教学目的是针对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需求,挖掘学生自己的兴趣,为物理学深入学习打基础。选修的目标是分项实现对物理学的深层次探讨,掌握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师生共建机制,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将教材的话题拓展开,以探讨和活动的方式将物理知识转化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师生间的互动更轻松,课堂氛围更融洽。师生共建机制使高中物理课堂内容更丰富,不仅包括人类文明、科技成果,还包括社会发展和经验分享,让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更强。 二、新课程改革下物理课本以及物理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后,物理学科的课本内容进行了很大的改动,添加了很多丰富的内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将更多的生活实例带进课堂中,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调动起来,在学习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难看出课本的内容变化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往小了说,物理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人们的点点滴滴。往大了说物理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物理结果“转化”成物理过程可以说是物理文化的延伸,可见,物理学教育必然是重中之重。而高中物理教师在“新课本”的影响下,对他们必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扎实的物理知识基础必不可少,这是在物理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点。第二,既然在物理课本中很多的生活实例带进课堂中,确实可以将学生的兴趣进行吸引,但是物理教师也要有一定的能力对这些实例进行讲解完成知识的梳理。第三,教师控制物理教学中的“指导”地位,指导学生扩大思维模式、以及问题的研究角度,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认知策略、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等。第四,如果可以跨学科课进行物理知识的交互这是最好的,能够让学生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三、新课程改革下开放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 虽说新课程改革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毕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教师就像是灯塔,是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学习中的领路人。另一方面,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今后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对教师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要求教师拥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教师的品行、素质也是相当重要的方面。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够只强调“师范性”,又不能够一味地突出所谓的“学术性”,在“师范性”与“学术性”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维持它们之间必要的张力,真正去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完成高中物理教学。课程教学与技术实验的结合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一般师范院校的优势是教育学科发展比较完善,对中小学物理教育实际比较熟悉,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基础物理教育实践研究的传统;一般综合大学的优势是物理学科的“高学术性”和“有浓厚的物理学研究氛围”,加之综合大学的“多学科性”特点。新课程改革下开放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对我们国家的高中物理教学有着显著的帮助。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程课程改革下对高中物理教学有更高的要求,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高中物理教师有了新的要求,从而满足当前的需求。各大师范院校也应该为满足当前的教育现状对物理教师的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加强,使在投身到教育事业前的高中物理教师具备相应的能力,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作者:许宝月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政治教师学讲计划探究 摘要 学讲计划指的是徐州市教育局发动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模式。然而,任何改革都需要强大的执行能力,否则改革只能是空谈。对每一位高中政治教师而言,都应了解自己在学讲计划下的定位。本文根据相关理论和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成为学讲计划的宣传者、学习内容的提问者、学习方法的传授者,并通过相关理论和具体的教学案例,对这些角色定位进行逐一阐述。 关键词 学讲计划;高中政治;教师定位 学讲计划的目的在于改变目前满堂灌的情形,回归教学的本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对当前的教育现状,尤其是高中政治的教学现状而言,可谓是一剂良药。然而,教学模式和教学生态的改变并非易事,良好的制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但其更需要强大的执行能力;而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则是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位置,不断调整自己,为这场“攻坚战”做出自己的贡献。本文就谈一谈高中政治教师在学讲计划下如何自我定位。 一、学讲计划的宣传者 如果把学讲计划看成一场改革的话,那么教师则是改革的重要主体,教师只有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改革才能顺利进行。根据以往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经验,部分家长会对学讲计划提出以下质疑:学讲计划会不会就是让学生自学?如果是,那我为什么还要送孩子到学校学习呢?学讲计划会不会让我的孩子受坏孩子影响?为什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家长肯定会有很多的疑问。这就需要教师在学讲计划的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与家长保持良好的互动沟通,逐一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比如针对“学讲计划是否就是让学生自学”这一问题,教师可向家长解释:学讲计划旨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其中发挥课前引导,课中释疑,课后总结的作用,学讲计划能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自学能力等,对学生是有很多好处的。学生对学讲计划也有自己的疑惑。根据笔者在所教授班上的一个小调查发现,4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学讲计划“难以接受”,而其中80%的学生认为自己难以接受的理由是:学讲计划对自学能力和沟通能力要求过高。因此,教师在学讲计划实施前一定要开一个动员会,解决学生心理上的疑惑。譬如,针对“学讲计划对自学能力和沟通能力要求过高”这一问题,教师可指出,学讲计划的实行肯定是循序渐进的,刚开始会对自学方法和沟通技巧进行培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做出调整。总之,教师应针对具体问题向学生做出解释,做好学讲计划的宣传、动员工作。 二、学习内容的提问者 学讲计划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非意味着教师对学习的内容、步骤和进度放弃控制。其中,提问就是教师控制学习内容、步骤和方法的一大法宝。在设计问题时,问题的难度、内容、方式都应经过反复的思考,以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例如,在教授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知识点时,教师可在预习阶段提出下列问题:1.什么是唯物主义,你能举一些唯物主义的例子吗?2.什么是唯心主义,你能举一些唯心主义的例子吗?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是什么?4.什么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些问题较为简单,在课本上都能找到相关答案,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让学生举例子,则是为了加深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在学习阶段,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1.唯物主义有哪三种形态,内容分别是什么?2.唯心主义有哪些分类?其内容是什么?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与之前所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具有什么关系?从基本派别来看,是否是“四军对垒”?在正式学习阶段,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全面、具体并且有所侧重。全面是指的是应涵盖学生应掌握的所有知识点;具体指的是提出的问题应尽量细化;而有所侧重则是为了使学生能有效理解重难点知识。课后提问则是为了巩固、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出的问题应该难易结合,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一一举例。 三、学习方法的传授者 学讲计划的精神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学的过程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技巧。如定义识记法。高中政治中有大量的定义,学生需要对这些定义进行识记。笔者向学生推荐了中心词汇记忆法、句意理解法。中心词汇记忆法,指的是学生先识记中心词汇,比如在了解国家的定义时,首先识记“国家是一个组织”,随后识记国家存在的目的、组织原则、后盾和职能。这样的识记方法能够使学生速度地了解国家的各项特点,记忆快速、准确、深刻。句意理解法,指学生先了解句意,然后用教材的叙述格式叙述下来,这样便能达到记忆、理解的目的。当然,其他优秀的高中政治学习方法也应该得到总结和传授。教师在学讲计划实行过程中应注意这一点,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 四、结语 学讲计划的目的在于改变目前“满堂灌”的教学的现象,回归教育本质。如果学讲计划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相信我们的教育将取得长足的进步。然而,这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了解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做好学讲计划的宣传者、学习内容的提问者和学习方法的传授者。 作者:王红玲 单位:江苏省沛县第二中学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转换策略探讨 【摘要】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知识的权威者,同时也是课程的执行者以及管理者。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为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学生打造全新的教学空间,教师必须尽快进行教学角色转变,以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等角色来完成语文课堂教学。本文将针对中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及其转换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师角色;转换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传统的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学方式开始被颠覆。在新的教育时代下,既需要新的语文课程,也需要新型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师角色中跳脱出来,及时转换自身角色,从而构造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师角色的内涵 在教育社会学中曾对教师的角色行为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教师角色理论,教师教学理论指的是阐述在教学活动中各类社会关系与个体对教师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种教育社会心理学理论。对于角色理论者而言,学校就如同社会,而社会如同舞台,在舞台上的演员有着其特定的角色,在社会中的个体也有着自己特定的角色,因而,在学校这一“舞台”上,教师也有着特定的角色。教师角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界定,这三个层次分别为教师的社会地位、角色行为以及对教师的期望。 二、高中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 (一)知识的传授者。 语文教师的教育任务就在于将语文知识同时语文课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语文知识的传授者,首先就要具备合格的文化素养与知识水平,才能够扮演一个语文知识的传授者角色。语文教师是语文知识的活载体,也是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语文知识的拥有者。在语文教育的课堂上,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激发其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持续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知识的权威者。 语文教师的专业修养、文化水平决定了其是否能够被学生所信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往往需要教师从旁引导,这样一来,语文教师的知识权威者的角色就呼之欲出了。语文教师将这一角色体现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权威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目标,从而便于自身的语文教学。 (三)课堂的执行者。 传统教育方法下的语文教师受到了教学模式的限制与影响,绝大部分都处于课程执行者的角色之中。教师在讲台上对照书本讲解课文,学生在下面被动的接受课堂的知识,并按部就班的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这种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只作为语文课程的执行者,而没有深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创新,学生自然也无法获得新的课程体验,只能循环的进行枯燥的学习。 三、现代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知识的学习者。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但需要具备相关的综合语文知识和相关的授课方式,还要承担起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以及文化的持续性传播。现代语文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教学角色,把自己变为学习者,不断的探寻和增强自身能力,再变为教学者去引导和教授学生。首先语文教师还要对教育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寻,促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以便于更好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教师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对教材课本进行解读,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寻,从而全面的把握教学进度。当教师站在讲台上时,只有将自己的角色转为学习者,才能够更好的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语文知识的殿堂,更好的引导学生配合自身教学行为来完成课堂教学,从而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知识的讲述者。 语文教育工作其实就是一项语言的工作,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于表达与传授的基本方式。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过分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并因此受到了批判,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反而开口较少,对于一些错误的问题和学生的疑惑之处不再进行解答,而是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尽管在现代语文教学课堂中,给予学生自主空间是十分重要的,但教师更应当将角色转变为讲述者,适当的对教材进行讲解,对于学生所不能理解的问题,教师应当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尤其是一些必要的问题,教师必须时刻重视,并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这种角色的转换要求的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做到切准要害,精简且学生能够理解为主,不能过于冗长拖拉,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三)课堂的组织者。 作为语文课堂上的主导者,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化应当以组织者的形式进行。在课堂上,教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进度进行全局的把握,处理好“教”与“学”两大内容。对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应当做到深入挖掘教材,突出重难点,并在课堂上充分鼓励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探究。同时,教师作为组织者,也要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组织一些对课堂教学有利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这时教师就要注意课堂突发状况的处理,并把握好活动范围,管理课堂秩序。此外,教师的课堂组织者教学角色还要求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把课堂主体还给学生,并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距离,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 总结 综上所述,在语文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下,语文教师的社会价值与教学重要性日渐突出,教师自身的语文知识行为与文化素养也在社会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想作为新时代下的一名合格语文教师,就要做到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转换自身教学角色,把握课堂主导地位,为推动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自我,并以自身角色能力来帮助和引导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知识学习能力与文化修养。 作者:郭秀丽 单位:赤城县第一中学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政治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研究 摘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探索教育的道路上提出了针对不良现状的很多改进方法,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文章就高中政治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 高中政治;职前培训;自主学习;知识发展 1.高中政治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学校对政治教师的职前培训力度不够 迫于高考压力,学校对老师的要求就发生相应变化。在师范院校没有改革之前,从师范院校类毕业就可以去学校当老师,不管大学里学到了多少和教育有关的知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终生的过程,因此学校的职前培训只是他们教师生涯的起步,为今后的教育生涯做的一个小小的铺垫而已,但是这个小小的铺垫对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一些学校的职前培训时间不足,在培训的过程中没有针对性,缺乏实际锻炼,难以收到良好效果。政治是一门综合学科,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在高等师范院校中设置的实习时间太短,使得快毕业的学生在实习时不能很好地了解到学生需求,在培训过程中学生只能死板地接受,没有很好的交流空间,没有真正掌握有用的知识就开始工作,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端,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1.2高中政治老师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够强烈 正常情况下一个老师学习知识最多的时候是在大学和刚工作的那几年,自那之后就很少再继续学习,也就是说目前高中政治老师的自主完善、自主发展的意识淡薄,缺少自主探究的精神,在相关的教学经验上缺少教学反思。古今中外无数的名家告诫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就是要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才能活得有价值,在生活的舞台上不断展现自己。在高中政治课堂上,一连篇的全都是思想,邓小平理论,老师自己在上面讲,全然不顾学生在下面的学习状态,这样必定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这恰恰就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老师以自己为中心,不针对时代的发展进行一些在教学方式和学科知识点上的变化,总是觉得陈旧的是好的,不愿意学习新的东西,这种不主动改变自我的教学方式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原因主要是繁重的工作压力可外加生活压力一定程度地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学习,学校在这方面对老师的要求不严格,好像只有提高学生的升学率才是唯一目标。学校在强化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上明显感觉做的工作不够,学校应该积极考虑全面发展学生,不能只看重升学率,并以此削弱教师自主学习意识。 2.解决高中政治老师学科知识发展问题的相关措施 2.1加大对政治教师入校的职前培训力度 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加大培养力度,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学校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应该合理考虑到学生今后要面对的群体是学生,高中政治可以多设置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对时事进行一定讨论,拓宽学生思维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安排一些实习时间,在实习的时候还能多请教其他老师解决教学方面的各种问题。学校招聘新教师的时候应该全面考虑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即刚出校门的学生不能直接将其放入课堂中,可以先跟着有经验的、教学能力强的老教师观摩一阵。在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该积极和班主任沟通,大致了解本班情况,课下找同学们进行交流,看看同学们的学习方式和接受能力。在教师教学中有一条原则就是应该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高中政治课堂上,老师有一点可以放心的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营造浓厚的课堂气氛,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下学到的有效知识远比在一个枯燥无味的课堂上学到的有效知识要多。 2.2大力发展高中政治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 高中政治老师要充分意识到自主学习的必要性,政治的一个特点就是对时事动态的关注。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增加阅读量,不断完善自我,而且要将时事结合生活,作为教学素材,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自身能力进行适当拓展。在发展学科教学知识方面,高中教师还应该注意的问题是阅读文献或者是资料性质,政治是一个国家的根本,高中教师应该积极宣扬国家的相关政策,带领学生回顾过去所执行的政治方针政策等,自觉带领学生走在时代的前沿,时刻关注我国发展,与时俱进,与党俱进,成为合格的政治教师。在教学经验方面要不断反思教学方式,积极借鉴国内外有效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转变自身角色,把课堂更多地交给学生发挥,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发表看法,有了自己的看法,学习就更加有效。学校还应为教师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在图书馆创造便利的借阅方式,在学校开办一系列活动促进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交流,使教师不断从他人身上借鉴有用的东西,不断得到补充,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贡献。 3.结语 教师学科知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发展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教师本身各方面素养的提高,对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也很有利。政治教师的学科知识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过程中应该不断充实自己,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作者:许礼军 单位:赣县第三中学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技能分析 1教学技能的相关概念 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中,教学技能指的是能够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智力或者活动方式。其中,智力方式又称为认知技能,比如阅读、理解等心理活动。活动方式又被称为操作技能,比如写字、绘画等实际动作。因此,人在生活中,顺利完成一件事情,就需要一定的技能,这技能包括智力技能和活动技能。智力技能和活动技能是相互调节的,也是相互合作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智力技能占据主导地位,控制着活动技能。我国学者认为,教学技能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理论,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教授给学生基本学科知识和学习技能,并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这样的一系列教学方式。教学技能是一个教室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是教室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教学技能能够使教室达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成长,实现教学目的。教学技能是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和经验累积,在后天不断学习和训练中逐渐巩固和稳定。 2高中地理教学过程技能 高中地理的教学的顺利实施要求教师要掌握地理教学技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技能能够体现地理教师的基本素养,从中能够看出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本领,也能看出一个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智力技能。通常情况下,教学过程技能分为导入技能、讲解技能、解答技能、承转技能和总结技能。因此,教师要理性给学生讲解地理自然规律。讲解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举出例子事实性讲解,另一种是总结原理概括性讲解,对于教师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须掌握的。解答技能就是在课堂的提问环节能够回答出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具有很强的应对能力和快速思维能力,这也是高超的专业知识保证的。承转技能是其中比较灵活的一个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不同的问题和过程中间要自主的转换,才能让学生更好沉入到课堂中来,便于教师更好的教学。有的教师只能机械的交给学生知识或者解答学生的疑惑,而总结技能要求教师能够在讲解知识,答疑解惑之后,运用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教学大纲的理解,甚至对高考考点的分析,对知识进行细致严谨的总结,能给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水平。 3高中地理教学多媒体技能 高中地理教学技能包括语言技能、图表技能和现代多媒体技能。子啊任何教学中,语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决定了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好的语言教学对于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由于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困难,容易失去兴趣,因此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更好。教师如果能用生动灵活的语言将枯燥的地理知识讲解得生动有趣这都要靠教师的语言技能。图表技能就是地理教师对图表的掌握能力。高中地理用到表格的地方很多,很多地理知识都需要使用图表进行表述,教师能顾合理分配和绘制表格才能方便课堂的讲解和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现代多媒体技能是近些年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技能,高中地理教师已经能灵活地运用电子技术媒体,通过影像、音频、动画等方式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教学效率。 4高中地理教学管理技能 高中地理教学管理技能包括组织技能和调控技能。组织技能表现了一个教师的整体组织能力,能够在规定的时间组织好各部分学习内容有序进展,还要保证学生能够跟上又不觉得学的吃力,可以说,这项技能是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只有组织好各部分的关系,才能不给学生混乱的感觉,在条理清晰、不知不觉中学会知识。要想提高组织技能,首先要求教师要提前备好课,只有对课堂知识有了足够的熟悉才能更好的组织知识内容的学习。其次,要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在课堂上学得容易,教师教课也就不那么吃力。第三,就是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的教学,也是教学的中心阶段,由于时间比较长,学生很可能出现松懈和疲倦,这个时候教师要调整教课节奏,活跃课堂氛围。第四,要做到灵活结课,不拖堂,拖堂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老师的反感,久而久之对该门学科的厌学。教师要做到以上四点就是掌握了组织技能。 5结语 为了响应我国的教育改革,高中地理教学迎来了崭新的篇章。在对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要从教学过程技能、多媒体技能和管理技能三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从而建立一支教学技能高超、业务精良的教师团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能力。 作者:郭丹 单位:江西省宜春中学 高中教师论文:新课改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 一、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不强。 很大一部分高中政治教师缺乏创新意识,这主要体现在政治教学中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模式方面。一般而言,政治课堂上老师都侧重传授基本的应用性理论,造成许多学生养成固定的思维和学习习惯,囫囵吞枣却真正理解知识点,不会对教材或老师的观点进行反思。尽管有一部分教师会对自己的教学经历进行总结,或者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教学模式,以期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措施都没有以学生为着力点,充分联系实际情况,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其错误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 (二)创新动机不足。 其实,有些高中政治教师已经意识到创新能力的问题。尤其是面对日益严峻的高考升学压力,这些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不能主动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无法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当真正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往往要考虑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多重因素,于是大多会选择相对保守的传统教学方式,这样既能规避风险,又能得到普遍认可。当然,有些教师希望通过个人的坚持改善当前的局面,但过于目的化地创新违背改革初衷,反而让政治教学陷入另一个怪圈。 (三)创新精神不够。 创新精神是高中政治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必要前提,它从心理层面给予教师一定的内在动力打破陈规。不过,在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总是难以实现教师职责和社会标准的平衡。特别是某些教师为了达到学校规定的升学指标,不得不适当抑制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被动地服从学校要求或安排。 (四)创新技能不高。 有关高中教师创新技能,主要是看教师能否顺应新课改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对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的应用能力。目前,仍有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政治教学,不能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虽然学校已经更新教学设备,但有些老师依旧不会使用,甚至连基本的PPT课件都不会制作,更不用谈灵活运用音频和视频丰富政治课堂形式。 二、高中政治教师提高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学校要营造有利的工作氛围。 为提高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学校要学会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向着手,建立健全创新机制,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学,激发教师的创新灵感。比如,学校可以进行政治公开课比赛,为教师创造足够的机会,也能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总结分析,找到突破口,实现长久持续的创新教学。同时,在公开课比赛中,学生会比一般课程更认真倾听教师的授课,更用心地思考和提出问题。这能加深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对日后的政治教学工作十分有益。 (二)教师要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 高中政治教师最基本的前提是掌握专业知识,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等经典理论。同时,还需要涉猎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和逻辑学等方面。只有丰富了自己的内心,拥有了深厚的知识底蕴,高中政治教师才会在教学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反思,大胆突破大胆创新,通过丰富的课堂内容和形式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要明确创新动机。 如此才能激发其创新精神,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如何协调职业价值和社会标准之间的冲突。如果高中政治教师把教学当做是一种具有传递性质的工作任务,忽视这个过程中的主动创造性,自然就无法体现其创新精神。所以这要求高中政治教师提升教师职责的认识,把教学工作和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联系在一起,从而自觉树立政治教学高度责任感,明确创新教学动机,促进创新能力的有效发挥。 (四)教师要熟悉教学设备,提高创新技能。 大体上说,这需要高中政治教师有整合教材知识点的能力,灵活运用现代化媒体设备的能力,以及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能力。具体看就是,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通过举一反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思考。同时,可以通过播放音频和视频来讲解有关理论,使之更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三、结语 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提升的,需要政府、学校和教师多方面地进行长期的共同努力。所以,教师应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自觉树立创新意识,明确创新目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素质教学质量,培育出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李智君 单位:赤峰市敖汉旗箭桥中学 高中教师论文:新课改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培养 一、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现状 (一)创新意识薄弱 创新意识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出的一种具有自觉性的创新念头。然而,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高中政治教师已经习惯了照抄教材的教学方式,对教材内容有质疑精神和对教学方式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非常少,高中政治教师创新意识非常欠缺,需要加以强化。 (二)创新动机错误 在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落实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为创新而创新的急功近利的取向,这种想法是有悖于创新的精髓,在这种想法的影响下,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足够的创新精神 目前很多高中学校的政治教师普遍缺乏创新精神,一些教师在“升学率”的观念影响下,难以突破自己,做到真正地创新教学的目的。为了获得社会认同感,高中政治教师只能被动地接受规定的标准,从而使得自己的创新精神难以发挥出来。 (四)创新技能低下 在很多高中学校中不乏一些高中政治教师不会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现象,这些高中政治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学内容还是依靠黑板板书。虽然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在高中校园中运用,但是依然有很多高中政治教师完全不会多媒体技术,连最基本的PPT软件都不会使用。这种教学模式阻碍了创新技能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中政治教师如何提升创新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想培养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首先就必须认真研究高中政治教师职业的发展规律和创新性工作的规律,营造既符合高中政治教师职业特点又符合创新性工作规律的环境。不仅如此,学校还要从物质、精神等方面鼓励教师创新。要为教师创新提供各种机会,帮助教师解决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对学生宽容,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说,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想也会给教师的创新带来灵感。 (二)加强学科学习及研究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各种与政治教学相关的知识,包括逻辑学、心理学、伦理学等。高中政治教师还应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掌握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动态,不断积累教学规律和方法,从而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教材内容,更好地组织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创新精神。 (三)正确理解创新的价值 以往的高中政治教师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政治知识,从而在考试中拿到高分。高中政治教师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传递性而非创造性,因而创新的精神难以实现。为了增强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精神,应当不断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将政治教学与学科建设以及社会发展联系起来。除此之外,还要不断拓展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视野,不断解放教师的思想,跟上时代的发展,只有让高中政治教师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创新思维欠缺的问题。 (四)强化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技能 为了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在教学时要改变过去落后的教学方式,开拓创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整合教学内容。例如,高中政治教师要加强学习多媒体技术,学习如何播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如何制作视频,等等。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可以用课件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既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又能节省不少讲解时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国家层面给予政策支持,需要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需要学校提供教学上的帮助,更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培养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因为只有高中政治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教学的精湛及魅力,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激情与信心。所以说,在素质教育推行的大环境下,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除了拥有一定的职业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工作,不断吸收新的理念并且加以研究,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要求。 作者:林鹏 高中教师论文:教师情境设计高中政治论文 一、创设悬念,激发情感 在讲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时,一般情况下,老师会选用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最美人物,通过展示相关的视频、资料来设置情境,并希望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谈谈自己的感受来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但这种采取直接呈现案例的方式,其生成的效果是学生只是了解了人物事迹,很难深入其心灵深处。笔者也选用一个典型案例,但改变了直接呈现其资料的方式,采用创设悬念,逐渐展示情景的方式,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具体呈现如下:师:请同学们屏住呼吸,看着时钟,让我们等待1分16秒。(时钟转过1分16秒,这过程中,学生带着诧异又有所期待的心情望着时钟,当然也有开着玩笑的学生)师:请大家在“的1分16秒”补充你刚才的感受。(学生七嘴八舌,“漫长的”、“好奇的”、“无所谓的”、“短暂的”。在学生稍作平静后,教师用凝重而缓慢的语气说出一段话)师:如果我给1分16秒赋予坚强的词语,如果我们正坐在一辆行使在高速路上的大巴车上,而司机被飞来的数公斤重的铁块击中腹部,肝脏破裂、多处肋骨折断,乘客的性命危在旦夕,(学生望着教师,偶有唏嘘声,已有了解的学生向同桌讲述,而教师稍作停顿,吸引所有学生)司机用这1分16秒完成了靠边停车、拉手刹、打双向灯等保障安全的动作,之后,他倒下了。这就是最美司机吴斌。(趁热打铁)大家想过没有,如果没有平常的大爱和敬业深入骨髓,吴斌师傅是不可能在这危急的时刻、忍住常人无法想象的疼痛发挥出超人的力量。(我被自己的讲述感动了,学生的表情也凝重了。)因此,设置有效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随着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带领学生慢慢进入教师所想要达到的情境,教学过程成为了学生由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 二、分层展示,训练思维 分层对情景内容进行展示,让受教育者逐一构建多层次知识结构。每一个认识结构的构建就意味着一个认知冲突的解决,而每一冲突的解决也就意味着新认识的构建,进而推动受教育者认知向深层次发展。在讲授“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知识时,不仅要强调“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才)和思想道德修养(德)”,而且要强调“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在案例的呈现上,容易使学生单层次地理解才和德的重要性,理解德才兼备的道理,而难以升华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为此,笔者尝试分层次、递进地呈现案例,提高了教学效果。具体呈现如下:师:如果你是一位公司的老总,对于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无德有才、无德无才这四类人的应聘,你在录用方面有何考虑?并说明理由。(学生进入角色,因为此问题在学生的知识发展区,纷纷谈论自己的看法,教师很欣慰地看到辩证思维在谈论问题时闪光,在谈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有德有才与无德有才相比,易得到信任,路走得更宽,更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深刻感受到德才兼备,德为先的理念。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师:有这样一个故事:A、B、C三个人去上夜班,很远就看见经理在厂房门口站着。见到他们,经理就说:“实在抱歉,你们三人都没有通过公司的试用,这个夜班上完后,请你们离开工厂。”说完,他把这个月的工资交给三人后就走了。三个人呆呆地站在那里一言不发。过了很久,A说“:上班时间到了,我们还是去上班吧!“”把我们炒了鱿鱼,还上什么夜班?你傻啊!”B冲A吼道。“反正工资已经拿了,最后一个夜班我才不去呢!”C说。A心里其实也很难过,但他不愿看到因为不来上夜班而影响整条生产流水线。“就站好最后一班岗吧!”A对另外的两个朋友说,但他们却头也不回地走了。最后一个夜班,A强打精神,尽量使情绪不影响工作。下班铃响了,A走出厂房,意外地发现经理正站在厂房门口。(已经有学生猜出这个中国式励志故事的结尾,教师微笑着看着学生的窃窃私语)师:结果相信大家已经明了,但我希望大家认真地听听经理的最后一句话:“你们三个人都很优秀,但我们要选择一个最优秀的。你和他们相比,多了一份难能可贵的品德,因此我们选择了你!”是的,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呢?(学生此时明白了用意,说出了“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政治课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层层递进式地展现案例,一步一步地说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清晰、有条理地阐述问题,启迪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自觉树立追求更高道德修养的信念,实现三维目标。 三、优选视频,提高成效 影视视频具有震撼力、吸引力、渗透性强以及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对知识理解的有效情景。在讲授“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时,情境教学是首选的教学策略,如何呈现给学生是一个难题,简单的做法是把视频呈现给学生,可是,一方面这段视频的节奏是根据节目需要设计的,并不完全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超过10分钟以上的视频其实降低了教学效果,学生会忘记当初为什么看这段视频。怎样才能让这段视频发挥我能利用的最大的功效呢?在讲授“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内容时,笔者借鉴了“老梁故事汇”等节目主持人的讲解和视听内容的结合方式呈现视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呈现如下:师:在初中教材中,大家学过一篇文章《珍珠鸟》,还记得作者是谁吗?(个别学生小声讲出了冯骥才)师:是的,冯骥才是我国著名作家、画家,现在大家记住更多的是他的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者的身份。而他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开始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教师讲述1991年周庄迷楼的故事。)而对于民间文化保护的强烈的自觉性,应该要数1994年的“天津保卫战”。(播放视频中相关的内容)师:在这期间,冯骥才在法国住了三个月,了解到三位作家对法国文化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介绍雨果、梅里美、马尔罗),正是这些保护工作使得法国很多历史文化得以留存,树立了法国人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尊。而就在这样的时刻,冯骥才听到了天津老街被拆除的消息,他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位作家的责任。2002年,他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播放视频中的相关内容)师:请大家分享一下你对冯骥才行为的认识?(教师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引导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理解)就如电影是由一个个情节串连,并在其中传递其价值观似的,教师在运用视频时,也将其设计成串连的情节,并在其中渗透知识点、传递价值观,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实现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换。 四、激情演讲,引发共鸣 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时,教学语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于情境的有效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试想,平淡直白与抑扬顿挫的语言,哪一种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所呈现的材料的认同和对教学的投入呢?而如果教师本身都不认同材料所蕴含的“理”,又怎能让学生认同呢?在《文化生活》的入门课上,与学生一起学习什么是文化,我引用了台湾学者龙应台的《文化是什么》中的一段话:“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浅显的道理通过富有感情的演讲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激发了学生想说一说的欲望。特级教师胡兴松在其著作《思想政治教学方法论》中指出,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意远,这既包括情境教学所创造的意境广远,又包括情境教学的教育意义深远。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教师会注重导入、扩展,却容易忽视总结升华的技巧,虎头蛇尾是一种遗憾。在实践中,我利用女教师特有的细腻,挖掘学生在讨论中的闪光点,结合自己对问题的感想,发表自己的简短演讲,话无须多,需要的是有内涵的真情实感,也不妨让自己的演讲有着文学色彩的闪光,每每这时,我都会感受到学生的赞许和认可。在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进行总结时,我感慨地说:“中华文化是五千年来没有断层的文化,有着独特的厚重感和凝重感,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要兼容并蓄,将文化的精华和当下的发展进行有意义、有效的对接。我们应该多一些向内的寻找和追求,唤醒心中的对于中华文化的敬畏感和膜拜感,让我们的古老文化得到重新更新和发展。”情境教学中怎样呈现情景才是有效的,一个好案例宛若一颗优良的种子需要合适的阳光、空气、水,教师需要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演绎有效的情境,才能使其生根,发芽,出土。“花儿朵朵开”是每个教师期待的美好情景。 作者:黄棉 单位: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教学论文 一、高中语文名师也应是出色的心理学家,他懂得如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不吝惜对学生的肯定与欣赏 初到一个陌生的班级,面对几十张陌生的面孔,马上要开展一堂精彩的公开课,如何在短时间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考察了教师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是出色的心理学家,有很强的亲和力。他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卸下所有的戒备心理,没有敌对,没有不信任,有的只是只是师生的彼此欣赏,和谐的教学课堂。高中不再是人云亦云的时代,高中生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多老师对学生乍听不成熟的见解嗤之以鼻,殊不知,细细思考,学生的见解很值得玩味。听名家的课,我深深感受到他们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也从不吝惜对学生的肯定。 在他们的课堂,学生也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生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出更绚丽的色彩,教师的课堂智慧在学生的不凡表现中展露无遗。课堂上形成了学生敢于表达,老师善于引导,师生互动更为积极和有效的良性循环。名师,他知道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端架子,不摆谱子,最重要的是,他善于倾听,他不是高高在上,他能俯身倾听并且面带微笑,他是课堂上最忠实的听众,无论话语者是聪慧还是迟钝,表达是流畅还是结巴,他都能找到你的闪光点,让你明白前进的方向。因此,他是优秀的园丁,他在学生心里种下了信赖的种子,让学生勇敢而自信的面对课堂。老师的戏谑之词也充斥了善意,学生会回报以最自然的哄堂大笑。 二、高中语文名师是出色的导演,他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演员”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色生香” 学生有思想,但很多时候需要外界的诱因激发,教师要在合适时候循循善诱,让他们思维活跃又能步入正轨。讨论时热烈而不走题,思考时静谧而不沉闷。记得在《记念刘和珍君》,一句从主人公入手,就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体部分,前后一切分,文章的层次轻而易举地划分了出来,在《荷塘月色》中,学生如此套用,散文的思路也非常明晰。在课堂讨论环节,各小组分别讨论,选出代表发言,代表之间再决雌雄,教师适当点评,甚至可以让他们互相挑刺,真理是越辩越明。一步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白课上的风光需要课下的踏实努力。学生也能从中收获友谊、知识,感受到学习成就,在课堂上能展现更好地自己。 三、高中语文名师的课堂一定是有趣而真实的,热闹过后,沉淀的是最丰富的情感体验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堂看似热闹的课后,学生只记住了插曲,忘了主旋律,肯定是失败的课堂。热闹的课堂背后,从来只有那么几个主角,有人从未登场,有人自始至终都是群众演员,这样的课堂长此以往也终究是失败的。名师的课堂是真实的,它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真实的课堂是真正的回归,回归到最朴实的、浓厚的“语文味”。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也被人为改造地五花八门,有的变得过于理性,语文味淡化了,变成了政治课了。其实语文课讲究的就是一种文学氛围,我们要用语文的方式,从语文的角度,来表达课文的情感。 教师要做的是努力创设情境,渲染气氛,逐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感悟语言文字,去关照语言文字,再三品味,用简单的词语构建一个使心灵共鸣震颤的快乐过程。这种语文课堂,才会让人如痴如醉,如沐春风。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提升道德境界,丰富文化底蕴,启迪人生智慧。名师的语文课堂是有趣的,这种快乐是一种自然生成的感受。“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不再只是一种愿景而是一种现实。在名师极富感染性的语言中,在同学高潮迭起的笑声中,在知识不断被明晰,情感不断被渗透的过程中,一堂课就这样悄然而逝,教师和学生都有意犹未尽之感。 四、总结 总而言之,名师不常有,名师课堂也难得,一堂课上得如何,它体现的是一个老师长久积淀的文化韵味,考察的是一个老师多年历练的综合素质。在从教这条道路上,我听我有得,我得故有思。有思更激发我创造无限的可能。我想,只要我一步一步踏实的走下去,不管能走多远,也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景。 作者:方银莲 单位:安徽省安庆市第九中学 高中教师论文:教师案例教学高中地理论文 一、地理课堂案例教学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案例教学的教学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学习的地理知识针对某一个问题可以深入的进行研究与分析,让学生展开自主讨论。学生要想针对某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展开自主讨论就必须要具备相对应的地理知识,必须要了解解决这一案例所需要的地理知识有哪些,才能够展开案例分析,这样就使得学生必须要加强对于课本内容的了解与巩固,更要理解课本知识所要讲述的内容有哪些,其内在含义是什么。例如:在学习地理工业区位的选择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一课题,学生首先就要了解对于工业区位选择的限制因素以及有利与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认识到工业的布局,通过对于一个工业区位选择的案例分析就可以让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巩固了地理知识。 (二)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地理课堂案例教学的开展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要对问题自己理解,培养了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于不同的案例分析,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地理课堂的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将整个地理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因为地理课堂本身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每一个案例分析都是对于社会上所关注的话题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就会对地理课堂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推动了整个地理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使得学生成为了整个课堂的主人。 二、地理课堂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展示案例,做好案例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所谓展示案例就是在课前教师将整个课堂引入到主题中,利用对媒体设备将本堂课所要讨论的案例展示给学生,再将本堂课所要进行的案例分析需要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在学习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这一课题,通过简单的图片引入到整个案例分析中去。 (二)提出案例讨论的问题 提出案例讨论的问题,教师对于案例分析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让学生紧紧地围绕着这节课的主体展开案例分析与讨论,让学生自己通过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案例分析中的难题。仍以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为例,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1.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2.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案例分析。 (三)开展案例讨论,学生开始自主学习 教师提出案例分析的问题后,学生就要开始对于案例进行分析,讲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进行案例分析,对于案例开展讨论。通过讨论每个小组要总结出自己小组所讨论出来的成果,在案例分析的讨论阶段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空间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进行案例总结,巩固知识 通过讨论,每个小组会总结出不同的结论,让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总结出对于案例分析的结论,哪些问题仍然需要讨论解决,集中大家的智慧去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了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能力。最后教师在租出本堂课的总结工作,让学生对于知识能够更深的巩固。这样就完成了一个案例的分析,提高了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之,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起到了很重要的教学意义,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得整个地理课堂都活跃了起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中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陈常兰 单位:青海省格尔木七中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政治教师的要求 一、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一)敢于承担使命与责任 身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政治教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与方针,具备奉献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精神意识,具备认真为每一位坐在讲台下学习的学生效劳的崇高精神,要有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伟大梦想与追求,具备强烈的事业、义务与责任之心,多加关注学生的政治学习情况。身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政治教师,要感受到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意义,要指导他们承担起自己所应承担的使命与义务。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高中政治教育的目标,才可以真正为社会培育人才。 (二)养成每天看新闻的良好习惯 由于思想政治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和时事变化的联系非常紧密,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养成自身高度的政治敏感,以便课堂分析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政治学科不是一门脱离现实生活的课程。因此教师要经常观注时事政治新闻资讯,这样教师在学生心中才会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学生才会更加认真地学习政治知识内容。 二、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天底下所有的职业都有着独特的职业道德操守,教师的职业就是“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用汗水辛勤地灌溉学生,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尽心竭力地培养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爱工作,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孜孜不倦,遵循教育事业的规定与准则,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位高中教师都应具备的职业操守与规范。要想做一个成功的高中政治教师,就应当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崇高的道德觉悟,以及坚持不懈地对教学之路不断追求创新的品质。教师是人才培养工程的建设人员,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引人员。高水平的教育成果,需要有高素养的教师来支撑,而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思想素质。 教师的思想素质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尊敬,取决于教师对人生梦想与崇高人格的不懈追求。教师思想道德的中心就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关心,教师只有关心自己的学生,才可以将政治知识较好地传授给学生,才可以充分发挥出教育的积极影响。教师对于学生的关爱会对学生的政治学习提供一种强大的能量支撑。学生只有体会到了教师的爱,才会更加自主地、喜悦地接纳政治知识。教师一定要关心学生,要用爱心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 教师具备了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就会将学生的自主发展与学校的要求合理地统一起来。学校应尽力满足教师的合理请求,以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凸显教师的人格魅力,让教师为获得更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而不懈奋斗、不断努力。比如在人事管理方面,鼓励教师自主担任某一年段的政治组组长的职责。同时,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个性特长,让政治教师充当专门的政治教学指导员,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让政治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三、总结 依照高中政治学科标准的规定,高中政治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联系政治教学实际,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引者,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提升他们政治知识的学习与思想创新的水平,让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扎实的政治基础、灵通的思想方法、高超的动手技巧等。 作者:冯旭东 单位:江西省宜丰中学
幼儿教育学论文:幼儿教育学习的重要性 摘要:幼儿教育是什么?幼儿应如何正确接受教育?幼儿接受与不接受教育区别又如 何?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不然。在当今科技发达的今天,幼儿的教育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不仅是家长,作为从事幼教工作的老师们更应该引起重视。因此,幼儿教育的重视与否关系到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学习方面的。 关键词:幼儿教育 学习 重要性 一、什么是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二、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及任务 中国的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1981年10月中国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提出了幼儿教育8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和美术。 三、幼儿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也包括幼儿园学校教育 现今,有不少父母过早与孩子缺乏亲子交往,孩子的家庭教育的不到很好的保证,使孩子出现不爱交流、不爱学习、不爱思考的习惯,这些都会让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幼儿园的孩子又多,教师有时照应不过来,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心理的发展,容易使小孩形成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孤僻的性格。这样,幼儿教育就存在很大的危机,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而且使幼儿形成不爱学习的坏习惯。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对幼儿教育予以重视,不仅对幼儿今后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对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有一个质的提高。 四、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幼儿的思维多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师或家长在引导幼儿学习时应让幼儿慢慢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创设愉快宽松的心理环境,保持并不断发展幼儿的好奇心。皮亚杰曾说过,“儿童就是科学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儿童天生对这个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探索和了解这个世界。 (2)、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动力,幼儿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师要积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兴趣以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3)、随机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探索方法。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引导,从而寻求问题的答案,帮助幼儿发现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4)、抓住时展的脉搏,扩展科学教育内容。让我们的幼儿不断的接受到大量的信息,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符合幼儿的认识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生活,关注和尊重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求,顺应孩子发展的需要,适当安排体现时代特征和现代科技有关内容,让幼儿初步认识现代科技。 五、总结 总之,在进行幼儿教育时,无论是家长还是我们教师都要从实际出发,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充分调动起每位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幼儿大胆的进行操作、尝试、敢于幻想,激发幼儿追求科学的欲望,使幼儿在认知、情感、语言、身体、社会等方面得以全面、充分发展。 中职教育学专业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职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日益纷繁复杂,这些必然会对中职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当他们在学习、生活及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许多中职学校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感棘手,感到课难上、事难管,而且在观念和行为上存在误区。因此,心理学课程对中职教育学来说十分重要。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枯燥,理论性强 很多中职学校的幼教专业都会开设“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但是很多学生反映书本上的内容过于枯燥,他们很难真正理解。毕竟学生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去把握幼儿的心理,并与教育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只顾一味地向学生去灌输这些理念、这些思想,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何谈将这些利用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况且书本理论性过强,比如在《学习与幼儿心理》一书中,对“条件刺激”等一系列的词语解释不详细,定义表达含糊不清,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反而会使得很多概念更加难懂。 (二)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 幼儿教育心理学大多考验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是一般大多中职学佼的学生多对舞蹈、关术等艺术万面感兴趣,缺乏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书本的内容缺乏充分的认识。因此对于幼儿心理教育这门课的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个很不利的因素。 (三)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教师自身缺乏实际幼儿教育的经验,空有满腹的理论基础,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考虑到学生实际的专业学习能力。外加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本身就难懂枯燥,学生不会应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懂如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经验不足都是目前这门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吸收效果差。 二、提高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好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和意义”时,教师可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情。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认真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只有掌握相关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做好幼教工作。 (二)设置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设置与教材相关的课堂情境,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对教师来说虽然省时省力,但是学生的学习效率却得不到提高。有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教材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设置相关的教学情境,以使其兴趣得以激发,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中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与领导、附近的幼儿园园长等商量,为学生提供一次到幼儿园中见习的机会。学生可采用旁听的方式在幼儿园教师上课的过程中进行观摩与学习,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设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切身感受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而兴趣的激发是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的主要力量。 (三)拓展教材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课堂教学内容难免有些是凌乱而小系统的,而幼儿教育的工作又是实用和具体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和介绍。例如,在讲授注意力缺失与矫治中,感觉统合训练这一内容时,教师通常会采用讲授的方法向学生介绍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者、研究内容、统合训练的方案,但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无法用实物来演示统合训练中所需要的训练道具、使用方法等,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定格、慢放、重放等方式逐项播放给学生,学生可以自观地学到每一种训练道具的样式、使用方法及训练目的,为了让学生可以有更加自观和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在播放的同时配上视频演示和讲解,从而学生会形成清晰、具体、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将来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做了更加完善的理论储备。 (四)鼓励学生发言,增强学生自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为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使其主体地位充分地展现出来,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往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较少,主要是害怕回答错误而在老师、同学面前丢脸。教师需认识到这一点,并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答案产生偏差的时候,教师可询问学生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否决。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会使其自信心增强,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学习《幼儿品德心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提问学生:“影响幼儿品德心理的因素有哪些?”然后让学生举手回答,并根据每一个因素各举一个例子。有些同学可能会回答环境因素,并举了一个家庭环境对幼儿品德思想产生影响的例子,但是别的同学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认为环境因素中除了家庭环境外,还有学习环境、交友环境等。这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并对学生的善于思考给予表扬,使其自信心增强,这样就可在以后的学习中提高其积极主动性,培养其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评价机制 对学生的评价检测是中职“幼儿心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以检测与鼓励并重为原则,创新评价机制是提高“幼儿心理学”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从情感的维度设计评价方案,给每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才华和兴趣的机会,搭建起不同学生的成功平台,让学生在达成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找到自我,体验成功的愉悦。在评价语言上兼顾每个学生的发展过程,突出针对性,让自己的评价贴近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自信,从不同的角度督促学生,给学生一双发现、探索的眼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中职幼儿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要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基础,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专业要求出发,多想、多实践,就一定能使学生在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中有所收获,学以致用,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幼儿教育学论文:幼儿教育学课中“活动教学”的设计及其运用探讨 摘 要: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和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强化,幼儿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学的准备阶段,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重视幼儿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改变,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幼儿教育中,普遍利用“活动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幼儿教育而言有利也有弊。所以,为了使其有利的一面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要对“活动教学”进行充分的设计,对其具体的应用也应加强探讨。就幼儿教育中“活动教学”的设计和运用践行探讨,旨在提高幼儿教育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幼儿教育;活动教学;设计;运用 活动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利用活动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突出优势就是能够尊重幼儿的成长天性,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的适应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都会得到提升。但是这种模式也有弊端,那就是设计和应用不合理会导致某些幼儿被孤立,对其成长造成不利影响。由于活动教学的随意性较强,所以,规范性差的话会导致安全问题的产生,所以,在进行活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做好事先的设计和分析。 一、“活动教学”的设计分析 1.教学目标设计 利用“活动教学”的形式进行幼儿教学,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只有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才会有层次感和秩序性。教学目标的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明确教学氛围。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氛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对教学氛围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包括运用什么方法营造教学氛围都要一一细化。其次要对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设计。教学过程就是解惑的过程,所以,必须明确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设计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最后是进行幼儿能力培养的设计,也就是说,活动教学要培养幼儿怎样的能力,需要在设计中明确,能力培养明确会使教学动力更充分。 2.教学主题设计 教学主题的设计也是“活动教学”设计的重点。因为幼儿教育面对的主体是幼儿。所以在主题的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幼儿的接受程度。所以教学主题的设计主要需要考虑三个方面:首先,主题元素的设计。主题元素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元素的融入使得活动感觉更加突出。其次,要考虑幼儿的接受程度。因为幼儿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在主题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实事求是,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教学方法的考虑。不同的主题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展现,效果才会突出,所以要设计合适的方法来体现教学主题。 二、“活动教学”的运用分析 1.利用活跃的气氛提升幼儿的参与热情 “活动教学”的运用首先就是要营造良好的活动与学习氛围,只有营造良好的氛围,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才会提升。所以在提升气氛方面,需要做好两项工作:首先是活动感要足。幼儿天性好动,所以在活动感比较足的情况下,好动的天性才能被调动,参与的积极性才会高涨。其次是学习的氛围要浓。活动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教学,所以学习的氛围必须要浓厚,这样才能将学习蕴含在活动中,达到教学目的。 2.利用益智性的游戏活动提升幼儿能力 在“活动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中,益智类的游戏必不可少。益智类的游戏有两个突出作用:首先,游戏性比较突出。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发挥出来后,整个活动氛围浓烈,教学气氛会更加的浓厚。其次,由于是益智类游戏,所以在游戏的同时可以起到启发幼儿智力的作用。另外,益智类游戏的难度相对较大,所以,幼儿在参与的同时,无论是思考力、行动力,还是智力和合作性能力,都会得到显著的锻炼和提高。 3.强化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性 “活动教学”这种幼儿教学模式根本目的还是要进行教学,所以在活动中必须强化活动的学习性。强化学习性主要从两方面来突显:首先,整个活动设计的时候就要明确学习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向着教学目的努力,将所有的活动向教学目的过渡。其次,在活动教学中要强调规范性。因为规范性弱会导致活动感太强而忽略学习,所以要规范活动教学的行为,使教学意味能够显现出来。 幼儿教学作为基础教学的准备阶段,地位不可替代。在幼儿教学中,积极地进行幼儿智力的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幼儿以后的学习生活而言帮助巨大。“活动教学”正是将综合元素考虑在内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于幼儿能力的培养具有综合性。所以积极地利用这种方式,优化设计、强化应用,效果必然会更好。 幼儿教育学论文:关于幼儿教育学课程的学法指导 摘 要: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幼儿教育学涉及幼儿发展的方方面面。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同,对幼儿产生的影响就会不同。职高幼教专业开设“幼儿教育学”课程意义重大。强调了幼儿教育学的重要性,并为学生学习本学科做出了具体的学法指导。 关键词:幼儿教育学;学法指导;幼教专业 幼儿教育学是职高幼儿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幼儿教育学涉及幼儿发展的方方面面。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同,对幼儿产生的影响就会不同。对幼儿教师来说,学习幼儿教育学非常重要。 一、幼教专业学生学好幼儿教育学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视音、体、美、舞等学科为主科,成天唱唱跳跳,热热闹闹,这当然没错。但他们没把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教师口语等当回事。这其实是很肤浅的认识和做法。幼教工作对幼儿教师知识方面的要求很多,综合素质书面的要求也很高。幼儿教育学这门课程,对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意义重大。 1.从宏观的角度讲,幼教事业关系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提高国民素质,要从娃娃抓起。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我国提出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指导方针,要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必须从幼儿期就开始培养。承担着这一重任的幼儿教师一定要懂教育,一定要研究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幼教工作的规律。因此,提高幼儿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时展的要求,是国家振兴的基石。 2.从微观的角度讲,掌握幼教理论是幼儿教师自身素质的构成要素 但凡优秀的幼儿教师,对教育理论知识掌握会很丰富、很全面。比如,我国目前的教育方针,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指导思想,比如,幼儿身心发展的整体特点,每一个幼儿个体的发展现状、发展潜力等;幼儿教育的工作特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还应该具备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校的幼教专业的学生,因为不可能有太多的幼儿园实习机会,许多幼教方面的知识都必须从书本和老师那里获得。通过学习,对教育、幼儿教育、幼儿的发展及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等概念才有所了解和把握;通过学习,如何组织幼儿学习活动,如何做好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如何进行与小学的衔接等问题才会有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会更加明确幼儿教育的意义,明确自己即将成为幼儿教师要对社会所负的责任等,以便为将来步入社会、从事幼教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好幼儿教育学的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幼儿教育学,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维。在这方面,我重点谈四点。 1.培养学生纵向思维,深入钻研的学习习惯 在校期间,要引导学生学会纵向思维,深入研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研究教材,在老师的帮助下先初步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和编排意图。在各章节学习中,应领会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弄懂每一章节的主要观点及教育思想,理清各章节的内在联系和逻辑体系;对一些重点内容,要用各种笔记符号进行勾画圈点。并要求学生在课下抽出十分钟的时间,将每天所学的要点进行一次回顾和复习,做到当天的学习任务当天落实。 2.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目前学生学习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独立思考。习惯了一味接受老师的讲解、教材的结论和前人的观点,不会问为什么的学生就不会探索新问题,发表新见解,也不能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合作和交流,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再去小组研讨,相信他们会研究出结果。在大家的讨论和交流中,思想和智慧的火花一经碰撞,往往会有创造的灵感。 3.拓展学生幼教学科的相关知识 与幼儿教育学相关的学科有很多,有些科目虽然我们学校没有专门开设,但对学生要渗透“广泛涉猎、兼收并蓄”的学习理念,告诉学生: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首先要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杂家”,什么知识都需要知道一些。与幼教学科有关的如幼儿心理学、卫生学、中外幼儿教育史、语言学、社会学、哲学、美学、数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都要懂得。知识广博才能思路更开阔,工作中才有灵感和创造性。 4.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业务素质 要多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进行访问、调查和见习活动。到社区或家庭进行幼儿教育现状的社会调查,到幼儿园向一线的优秀幼儿教师学习经验,深入课堂实地组织一些幼儿的教育活动等,这些活动是学生理论学习的具体实践。通过实践,才能将课本中的讲解变为真正的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好理论,才能把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育工作能力。如果不让学生联系幼儿教育的实际、参加实践活动,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是不可能完成的。 总之,职高幼教专业的幼儿教育学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学法指导,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拓展视野,要组织学生多进行调查和见习活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逐渐成长为合格的、优秀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育学论文:中高职有效衔接背景下的《幼儿教育学》课程体系研究 摘 要: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关键,但课程衔接一定不是中高职相同专业课程的简单相加,而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构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评价方法均相互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幼儿教育学》是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题从课程性质与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指出构建《幼儿教育学》课程体系,有利于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中高职课程衔接 《幼儿教育学》 课程体系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一个新的历史命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人的提高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决定的[1]。课程是职业教育提供的最重要的产品和服务,是学生能力建构的基础和依托。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实现的桥梁。《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指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这从反面强调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园需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有一定教育理论基础和一定实践能力的幼儿教师[2]。这就对中高职的学前教育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学》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对于本课程的中高职衔接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幼儿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研究3至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学科,属于专业核心课程,对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起核心作用。 (一)中职《幼儿教育学》任务 中职《幼儿教育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幼儿教育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幼儿园教育的基础理论,明确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形成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高职《幼儿教育学》任务 高职《幼儿教育学》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两条线并举,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把教师的讲授、辅导和学生的自学,讨论、幼儿园见习与实习等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幼儿教育基础理论的同时,形成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中职《幼儿教育学》课程目标 1.总目标 中职《幼儿教育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幼儿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幼儿教育观,明确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促使学生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形成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2.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幼儿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初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师观、幼儿教育观;(2)掌握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原则;(3)了解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4)掌握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5)了解幼儿园课程;(6)了解幼儿园如何与家庭、社区合作及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情感目标:(1)培养职业素养;(2)培养对幼儿和幼儿教育的责任心。 能力目标:(1)培养查找资料、选择资料的能力;(2)培养运用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正确认识和分析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幼儿教育学》课程目标 1.总目标 高职《幼儿教育学》课程既突出理论性的学习,又加强实践性活动,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师观、师幼观、幼儿教育观、教育评价观,在了解幼儿园教育现状及当前教改的热点、新经验、新趋势的基础上,运用所学幼儿教育理论,正确认识和分析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2.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了解体、智、德、美目标在幼儿园的体现,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点;(2)了解中外幼儿园的发展;(3)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师幼观、幼儿教育观、教育评价观,明确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和职责;(4)知道家庭、社区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家园、社区共育的策略与技巧;掌握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技能;(5)了解幼儿园教育现状以及当前教改的热点、新经验、新趋势(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6)了解幼儿入学前应做的准备,掌握幼小衔接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情感目标:(1)培养职业素养,树立专业理想;(2)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3)培养对幼儿和幼儿教育的责任心。 能力目标:(1)培养自学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查找资料、选择资料的能力;(2)培养小组协作的能力;(3)培养运用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分析和评价能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评价幼儿园具体教育案例及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中职《幼儿教育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中职《幼儿教育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胜任幼儿教师专业岗位需求的基本能力,强调实用性、基础性,共有八个章节,具体内容安排见下表: (二)高职《幼儿教育学》教学内容与要求 高职《幼儿教育学》课程,强调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深化,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强调知识的迁移和贯通。因此,本课程以理论与实践两条线并举,共九个章节,每个章节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具体内容安排见下表: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幼儿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生的实践应用打好理论基础。 讨论法:该法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理解知识要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内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发展思维。 见实习:学生以班集体为单位到幼儿园进行幼儿园见实习。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应案例或让学生收集相关案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五、评价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元考核评价模式,变单一的卷面考核为综合测评和卷面考试相结合。其中,综合测评占50%,主要从学生的课堂评价、平时作业、实践操作三个维度进行;卷面考试占50%,主要是期末考试。 (一)综合测评主要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具体的考核内容与分值分配:课堂评价20分、平时作业40分、实践操作40分,共计100分,折算计入总评。 (二)卷面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最基本的能力,形式为闭卷,分值100分,折算计入总评。 (三)期末成绩=综合评价×50%+卷面考试×50%。 新的评价体系改变了传统的单凭试卷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注重过程性评价,重视平时的学习积累和实践操作的训练,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体验。 通过对中高职《幼儿教育学》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要求与内容的研究,找到中高职《幼儿教育学》课程的侧重点:中职《幼儿教育学》课程注重的是幼儿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注重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胜任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的基本能力,强调实用性、基础性,够用即可;高职《幼儿教育学》课程注重的是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强调知识的迁移和贯通。 幼儿教育学论文:浅析如何学习幼儿教育学 摘 要 学习幼儿教育学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有效的学习领会需要通过思考和实践逐步达到。只有在学习幼儿教育学的过程中,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认真地进行思考,尝试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从普通人向教育者转变,迈开成为优秀幼儿教师的第一步。 关键词 学习 幼儿教育学 1幼儿教育学的内涵 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教机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它是人们从教育幼儿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理论。幼儿教育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的理论寓于日常我们教育幼儿的活动中,有丰富而具体的表现形式。幼儿教育不是简单的带孩子,而是牵涉到有关幼儿发展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对幼儿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所以我们要学习和研究幼儿教育学。 2学习幼儿教育学的重要性 (1)学好幼儿教育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我国,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尽快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需要培养大批高质量的人才,而这一伟大工程必须从幼儿抓起。幼师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人才培养奠基的光荣任务。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使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发展,不仅是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也是现代中职教育自身的追求。 (2)学好幼儿教育学是幼儿教师的有力武器。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教育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应当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了解我国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了解幼幼儿个体发展的现状、潜力和可能性;必须懂得幼儿敦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幼儿教育的原则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分析、独立思考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等等。 (3)学好幼儿教育学可以帮助幼儿教师形成基本的教育观念。只有学好幼儿教育学,才能初步了解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幼儿教育、什么是幼儿的发展及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幼儿教育机构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幼儿学习活动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与小学的衔接等等;才能了解幼儿教育产生、发展的历史,对教育的本质、对幼儿教育的价值、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作用的原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怎样学习幼儿教育学 3.1纵向深入 笔者认为,在校期间,学习理论的第一步是认真学习教材,深入地理解和领会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了解幼儿教育学的基本结构,这是读书学习的重点。除教材之外,其他参考书籍的广泛阅览也是重要的。一要反复推敲、弄懂并吃透教材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渗透在其中的重要观念、教育思想,并弄清楚每一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把握教材的逻辑体系;二要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派幼儿教育理论的实质、内容、价值等,并尝试批判性地思考、分析和比较。 独立思考、切磋讨论是学习幼儿教育学的重要方法。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如果一个人掌握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又学会独立思考和工作,那么他必定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对教材和前人的结论、对流行的观点和看法、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必为传统的观念和结论所束缚,人云亦云。勇于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是提高自己认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不过,独立思考并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凭空臆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和老师同学相互交流看法,讨论切磋,让不同观念相互碰撞,能相互启发,激起思想火花,帮助你更清楚、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幼儿教育学理论。 3.2横向联合 (1)联系幼儿教育实际。幼儿教育理论是为幼儿教育实际服务的,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幼儿教育学的必由之路。在校期间联系实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到幼儿教育机构进行见习、实习,访问优秀幼儿教师,开展社区、家庭的幼儿教育调查,尝试设计和组织一些教育活动、做一些教育小实验,对一个或几个幼儿进行观察研究以及参加各种有关的专业活动等等,都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修养和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 (2)联系相邻学科和有关知识、信息。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各门学科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和渗透性。幼儿教育学也是在不断吸收和综合其他相关的理论和知识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完善的。与幼儿教育学相关的学科很多,如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各种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中外幼儿教育史、教育管理以及其他科学。相关学科的学习有利于从多种角度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幼儿教育学的理论,有利于学科知识的相互补充、相互拓展,有利于有关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相互迁移、相互补偿。 (3)联系有关社会现象和问题。幼儿教育与社会息息相关,社会上的思潮、风气、各种现象会对幼儿教育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经常尝试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来自社会的问题进行理智的分析、思考,对各种思潮、观点进行冷静的判断、辨析,能让自己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对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始终保持敏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观点和看法;而且带着实际问题学理论,还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己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形成实事求是的学风。 总之,学习幼儿教育学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有效的学习领会需要通过思考和实践逐步达到。只有在学习幼儿教育学的过程中,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认真地进行思考,尝试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从普通人向教育者转变,迈开成为优秀幼儿教师的第一步。 幼儿教育学论文:中职《幼儿教育学》有效教学途径探索 【摘要】传统《幼儿教育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样的教学不能很好地实现《幼儿教育学》的目的和要求,不能真正发挥《幼儿教育学》的学科价值,因此,拓展《幼儿教育学》有效教学途径迫在眉睫。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开辟了见习实习、讲座报告、班会活动、竞赛活动等有效教学途径。 【关键词】 中职 《幼儿教育学》 有效教学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态势良好,成为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的主力军。要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就要具有科学、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并且能够娴熟运用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幼儿教师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形成离不开《幼儿教育学》的指导,因此,《幼儿教育学》在学前教育专业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传统《幼儿教育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这样的教学不能很好的实现《幼儿教育学》的目的和要求,不能真正发挥《幼儿教育学》的学科价值,往往导致“教而不学”“学而无用”两种后果的发生。可以说,当前《幼儿教育学》的教学处于低效的状态。因此,拓展《幼儿教育学》有效教学途径迫在眉睫。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钻研、尝试、反思,在探索《幼儿教育学》有效教学途径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一、见习、实习 当前,中职《幼儿教育学》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所需人才的要求。幼儿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因为教育对象――幼儿的特殊性,需要幼儿教师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等,这些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进行培养、发展。因此,教育见习、实习是《幼儿教育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也是教学效果检验的一种方式,必须高度重视、严格执行。 教育见习分为常规见习和随机见习。常规见习一般安排在学期初和学期末,见习之前制定详细计划,做好充分准备,布置相应任务。见习任务根据《幼儿教育学》每一章节的重点知识设置,让学生带着任务观察和思考,避免见习流于形式。整个见习过程都有相关老师指导,引导学生深入观察、认真思考。见习完毕让学生提交听课记录、见习记录、见习日记等相应作业,评选出优秀学生,以此激励学生。学期初见习为期两周,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幼儿教育学》之前了解幼儿园真实的教育情境,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便于在后续的学习中深入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学期末见习为期一周,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幼儿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随机见习是根据教学需要以及幼儿教师的发展需要,随时带领学生去幼儿园见习,随机见习范围小、时间短,一般安排一个上午或下午。比方说,在教学《幼儿园环境》一节时,实践性很强的章节,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讲完课之后,就带领学生去见习,观察幼儿园环境创设,分享好的经验,提出改进意见,学生进步很快。 实习期一般为期一年,安排在中职生学业第三年。以往的实习学生处于完全放手状态,实习学生分布在本市各地幼儿园,很难集中管理教育,由于在教育过程中缺少老师的指导和引领,更多的依靠自己摸索和琢磨,所以走不少弯路,浪费很多时间,所学《幼儿教育学》知识也不会运用于教育实际,导致《幼儿教育学》学而无用。2013年开始,笔者建立实习学生QQ群,和学生网络互动,拓展教育渠道,实习生遇到相应问题在群里共同探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受益匪浅。 二、讲座、报告 讲座、报告是《幼儿教育学》有效教学途径之一。讲座、报告邀请一线优秀幼儿园管理者和教育者,报告主题兼顾保育和教育方面的知识,既可以选择幼儿园常规工作进行介绍,也可以选择专题进行深入探讨。专题性的讲座、报告随机性强,一般根据课程和教学需要安排,比方说要开展虚拟课堂比赛,就要邀请相关的优秀教师通过讲座、报告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为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一般情况下,讲座、报告还要设计一个学生与幼教专家互动的环节,通过学生的自由提问,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困惑。 讲座和报告,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式,每次开展学生兴趣盎然、认真聆听、收获颇丰。通过讲座报告的开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优秀幼儿老师的教育理念,学习她们丰富的教育经验,了解真实的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另一方面,也能够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人生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事业心。 三、班会活动 班会活动可以与幼教实践紧密结合,是《幼儿教育学》又一有效教学途径。班会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由班主任、教师主持,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由学生主持;既可以采用小品、角色扮演、现身说法、辩论会等形式,也可以邀请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分享从教心得。 笔者在本学期就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班会活动。班会以《合格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为主题,以理论联系实践为指导原则,由学生主持、讨论,通过学生现身说法、小品角色扮演、师姐经验分享、班主任倾情寄语等几个环节构成,内容深刻、实用,形式生动、活泼,学生受益匪浅。此类活动是《幼儿教育学》教学与班会活动的巧妙结合,拓展了《幼儿教育学》的有效教学途径,加强了《幼儿教育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另外,在每届幼教专业学生毕业前,都可以通过班会活动组织几次模拟招聘,让学生熟悉招聘环节和面试流程,熟悉常见的面试问题,让学生提前进入面试状态,对学生顺利就业有很大益处,充分发挥《幼儿教育学》的学科价值。 四、竞赛活动 竞赛活动是《幼儿教育学》的有效教学途径之一。笔者曾组织过说课比赛、虚拟课堂比赛、环境创设等相关的竞赛活动,此类活动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励学生将教育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还能为学生今后的幼儿教师资格证的面试环节做好铺垫,为学生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此类竞赛活动的组织计划周密、安排妥当。如说课、虚拟课堂比赛,应该安排在《幼儿教育学》最后一个学期,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法、活动设计等相关内容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之前,先让学生观看相关的优秀幼儿园教学录像,如笔者为学生选择近几年省级幼儿园教师优质课一等奖让学生观摩学习,让学生从优秀老师身上学习经验,体验感悟一节好课时如何设计的,从而汲取灵感;然后开展讲座、报告,聘请优秀幼儿教师,现场给学生模拟说课或试讲,给学生树立模板,有章可循,学生对于竞赛活动的流程、内容以及注意事项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和认识;最后,给学生拟定活动领域和活动主题,帮助学生精心备课,写出教案。 在课堂教学之外,结合见习实习、讲座报告、班会活动以及竞赛活动等有效教学途径,《幼儿教育学》的教学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密切了与幼教实践的联系,教而乐学,学而有用,充分发挥了其学科价值。 幼儿教育学论文:在幼儿教育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探讨 摘 要:幼儿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课程中所涉及到的不少内容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幼儿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着缺乏实践性、教师容易把握教育对象的规律的特点,因此,结合这一特点,本文认为,通过促进教材与培养目标相协调、开展案例教学法、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课后布置实践性特点的作业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学;教学过程;学生;实践能力;探讨 幼儿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课程中所涉及到的不少内容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采取相关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当然也对加强和改进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幼儿教育学基础教学的特点 1、缺乏实践性 《幼儿教育学基础》一书是幼教专业的基础课程,内容涉及较为广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幼儿教育概论和基础知识、幼儿园教育中的各种要素和幼儿园教育的相关实施路径,通过递进的方式把这三个方面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幼儿教育学的主要内容。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来看,主要以理论知识介绍、教育教学方法为主,而较少的涉及到实践性的内容,因此,在幼儿教育学教学中,该门课程教学呈现出缺乏实践性的特点。 2、教师容易把握教育对象的规律 《幼儿教育学基础》一书的教育对象是中职生,该书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对幼儿、幼儿教育、幼儿园教学等都进行了一定规律的概括。因此,在幼儿教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总结出来的规律合理的开展教学活动,降低了教学中的难度。因此,呈现出了容易把握教育对象规律这一特点。 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 1、把教材与学生培养目标相统一 《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缺乏实践性的课程,教师把教材与学生的培养目标巧妙地统一起来,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实践在提高教学能力中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实践性。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涉及到人际关系的培养、岗位胜任的能力等。因此,在幼儿教育学的教学中,可以把教材中的知识充分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幼儿德育”这一内容时,教师不但要讲授到幼儿德育的培养方法,如多参加劳动,增进与劳动人们的感情,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师还可以把这些方法正确地应用到对中职生的德育培养中去,让学生在接受幼儿德育教育方法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这种教学方法就达到了教材授课与学生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目标,最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2、开展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把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系统整编出来,用生动的案例模拟教学过程,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性调动起来的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扮演各个角色,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幼儿教育学》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有条理地进行: 一是系统整编教学案例。在幼儿教育学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案例都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整编,比如可以把《幼儿教育学》中出现的案例进行收集,还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整理等。 二是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根据收集到的案例,给予学生讲解,在讲解《幼儿教育学》中出现的案例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案例,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分析解决,学生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要正确的运用教材中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是对案例进行总结和回顾。总结和回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教师不但要总结案例,而且还要及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差异性。在总结和回顾的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的态度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通过对案例的总结和回顾,不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加深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知识的深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性有重要的作用。 3、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外实训是开展学生实践能力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教学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实训教学却充满生机活力。对此,学校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一需求,建设好校内外实训基地。 一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可以把校园内的空教室改幼儿园仿真实训室,以学生自身为对象,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轮流模拟教师,其他学生模拟幼儿的方式进行。比如,在开展“幼儿游戏”这一环节的教学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模拟成幼儿去开展各种活动的游戏,也可以让模仿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充分想象幼儿的特点去模仿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表情等。通过这种模仿幼儿的游戏教学,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幼儿的情感,体会到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内容的重要性,而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一般是以本校附近的幼儿园或者是与本校关系较为密切的幼儿园为主,这类幼儿园可以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提供实战性场所。对此,学校和教师要广泛联系建立学生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在幼儿园实际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在开展“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教学时,先让学生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然后再根据幼儿的整体情况、个体差异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最终确定选定幼儿教育的相关内容。 4、课后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 课后作业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每一小节的课程教学完成之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具有实践性的作业,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是要布置探究性的作业。探究性的作业有助于学生自主去探究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比如,在讲授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布置一些学生家访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获取调查信息后进行探索总结。通过这种形式的锻炼,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利用所学知识去提高探究意识、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因此,这样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是要布置实践性的作业。比如,在对幼儿园教学环境这一部分讲授完毕后,先让学生去调查当前幼儿园环境中的问题及不足等现状,再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再如,可以布置学生一些合作型的作业,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去,针对教学中教师留下的问题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予以总结、探索,这种方式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性。 三、结论 总之,在幼儿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面都切实努力。教师方面要善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学生也要高度重视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努力促使自己成为合格的、优秀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育学论文:浅析幼儿教育学教学困境 幼儿教育学是幼师教育的必修学科,对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幼师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多年来,种种原因造成该学科的教学陷入了一种困境。在当前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特征的新一轮教育改革面前,这些问题已严重地影响了学科建设与发展,影响着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本文试图就幼儿教育学教学困境形成的原因与对策谈点看法,希望能引起大家对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以求得对问题的早日解决。 一、幼儿教育学形成困境的原因分析 幼儿教育学教学困境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课程教学目标认识不清,要求不合理 长期以来,人们对幼儿教育学课程教学目标的理解和认识是很不一致的。有人认为,幼师生缺乏教育教学技能,是因为幼儿教育学忽视了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因此,主张在幼儿教育学中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有人则认为,幼儿教育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幼师生既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又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既能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又具有改革创新能力。还有人认为,幼儿教育学理论抽象,学生缺乏感性经验,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就是让她们了解学科的性质和一般要求。这些片面的理解和模糊认识,背离了幼儿教育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显然不利于指导教师的课程教学实践,甚至容易导致教师的教学步人误区。 (二)学生学科态度消极,学习缺乏原动力 幼儿教育学学科态度的形成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价值的认识。当学生感觉到该学科的内容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就会产生积极的学科态度;相反,则会产生消极的学科态度。不能否认在其所包含的内容中确实存在着理论阐述偏重,操作性知识分量偏少;部分理论滞后于飞快发展的幼儿教育改革与实践等问题。幼师生对幼儿教育学的消极学科态度,跟客观社会环境和舆论的消极影响,以及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在客观现实中存在着许多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和问题又是教育理论所无法解释和解决的。这样,就容易给学生形成一种教育理论“无用论”的概念,从而影响其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和价值取向。 (三)教材陈旧,缺乏时代性 现行全国统编《幼儿教育学》教材,是1987年编撰出版的。整个教材体系经教学实践检验虽还具有一定的可参考性,但其内容已远远滞后于幼教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第一,不能及时地反映近十几年来幼教科研的最新成果和幼儿教师在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经验;第二,国家在新时期制定的方针政策和用以指导全国幼教工作的两个重要法规在教材中没有得到反映,中国式的现代幼教工作特点和规律体现不出来;第三,对幼儿园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幼儿园管理和幼儿园教师等问题的阐述已不符合时代要求。 二、摆脱幼儿教育学教学困境的策略 (一)明确目标 幼儿教育学是幼师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其教学目标直接受幼师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为实现这个总目标而设立的课程目标的制约。幼儿教育学是研究3--6岁幼儿教育现象和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一套科学范畴和理论体系,是为解决具体的教育问题提供一般规律性的知识或科学原理的。它跟实践之间有一定距离。它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和调节作用是通过教学法及其中间环节来实现的,所以不能像要求学科教学法那样来要求幼儿教育学,期望通过幼儿教育学的教学来提高学生具体的教育教学技能。 (二)转变学生的学科态度 转变学生对幼儿教育学的学科态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努力。首先,要让学生感觉到幼儿教育学确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内中有许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真正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时,才会产生一种学习需要,从而确认学科的价值。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更新和丰富教材内容,将当代许多从现实教育中总结出来的有价值的经验、理论引进课堂,拓宽学习者的视野,从而满足教育实践中多方面的需要。其次,要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科情、意。情、意是学科态度中最活跃的两个因素。倘若学生对学科产生积极的情、意倾向,就会产生积极的学科态度。教育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理论学习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发现教育学科的真正价值,教育实践活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付出的劳动换来丰收成果的喜悦,其热爱学科的感情也因之油然而生。再次,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是最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事实材料,也是赢得学生对幼儿教育学理论的兴趣和信心的最有力的精神武器。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素养,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像金蚕吐丝般地把知识精华赋予学生。 (三)增加教学投入 一是政策倾斜。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理论学科,与幼儿教育教学实践联系紧密,知识更新快,也容易老化。为了给学科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内容。所以,学校应在资金投入上给予相对的政策优惠。应容许该学科购置多种有用有效的幼儿教育学杂志、资料和音像设备;应鼓励和支持学科教师参加有重要价值的各种学术会议、脱产进修提高和教育考察学习等。 二是精神投入。幼儿教育学教师要不断坚持学习和更新教育观念,要经常深入基层幼儿园,与幼儿园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和实验,并把幼教改革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好的作法及时地引进课堂,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多种教育能力。同时,也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着意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感情,让她们通过与实际的接触和教育理论知识的应用,来理解幼儿教育学的价值。 幼儿教育学论文:实践教学模式在幼儿教育学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幼儿教育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文章通过实践教学模式在幼儿教育学中的应用与分析,取得科学的实践理论与经验,进而更好地推动幼儿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促进幼儿整体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实践教学模式 幼儿教育学 应用研究 0 前言 所谓实践教学模式,通俗地说就是要求老师和学生在实践中去共同学习,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充分领悟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形象地把老师比喻成为一个催化剂,催化学生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里要求的是作为幼儿教师不应该把整个的教学全浪费在理论知识上,取而代之应当更注重的是具体实践,也就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建立一个科学而有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会促进幼儿教育学的自身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1 实践教学模式的定义以及在幼儿教育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一般情况下,对实践教学模式的科学定义为,即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或者是直接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去主动学习和分析,进行深层次的掌握和理解。这对学习者来说,可以更好地促进他的发展,在实践教学活动学习的同时还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当前,在幼儿教育学中,主要运用到的教学方法,还是比较偏理论性的,而且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理念也比较落后,所以把实践教学模式应用到幼儿教育学中,不仅能够更深层次拓展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手段,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对学生的整体发展也是极其有利的。所以实践教学模式在幼儿教育学中的应用空间还是很广泛的,前景还是比较可观的。 2 实践教学模式的分类应用 2.1 活动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 通俗的表述就是相关的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在一个具体的时间段里,按照所要求的目标进行学习,完成事先要求完成的学习任务,而在此过程中,对这个阶段的学习方法是开放的,不局限于某种形式和要求,在具体开放的实践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具体可以用一个事例进行说明:在预先进行学习如何体会母爱的伟大的一课的时候,要求学生去如何正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十分抽象飘渺的问题。因此如何真正让学生领悟到母爱的伟大,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的说明以外,需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也就是让孩子回家,通过某个具体的小的事情,这个事情必须是可以体会到当妈妈的不容易的事情,例如可以洗碗、烧饭等等(相对应幼儿学生而言)。这对学生来说,通过这样一个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本上的知识,更让学生从身体和认知上懂得了母爱的伟大,这对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是及其重要的。这也让我们充分地看到实践教学模式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和创新点。 2.2 主题式实践教学模式 所谓的主题式实践教学模式,即是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活动展开和实施,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主题式实践教学模式,其实就是对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升华,它是在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的。例如通过具体的主题实践教学活动:“小鸟学飞翔”这个活动主题,这个活动的实践主题充分抓住了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也极大地触动了孩子的好奇心,这个活动主题的主要目的就是更好地去启发学生去学习知识技能以及实现情感的(下转第135页)(上接第110页)发展。在活动中,首先需要向孩子们讲解小鸟是如何勤奋地学习飞翔的本领的,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也应该主动地去学习、锻炼,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因此可以具体进行比如学生学习叠袜子、洗衣服等等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基本的生活小能力,进而充分完善自己、锻炼自己。这样就通过了一个具体的活动主题的展开,进而以各种形式的活动去锻炼学生、启发学生。最终让孩子成长,为其以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当然,在这个主题式实践活动中,有一个大的闪光点,那就是整个的活动可以丰富多彩,同时,整个学习氛围也比较轻松,这样符合了社会发展教育提倡的要求,即在轻松中学习。 2.3 自主式实践教学模式 这个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实践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加强。简单地表述为,在教师进行相关的教学目标以后,让学生成立一个个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这个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合作,让学生在整个的实践活动中充分掌握主动权,不仅仅使学生很好地培养了自己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同时也为自己主动表述、讲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和发展,这一点对整个学生的发展是十分关键的。这个过程中,平时比较死板、形式单一的课堂就变成了学生自己活动的大舞台,这个舞台上,真正的主角就是学生自己,进而充分锻炼自己、增长自己的才干。所以,自主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培养学生的实践研究和合作能力。 3 实践教学模式取得的成效分析 3.1 学生学习成绩的整体提高 通过以上的具体分析和探究,以及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通过学生的成绩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在幼儿教育学的应用,学生的平均成绩得到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分析问题以及自主探究题上,得分都比较高,这充分可以看出,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3.2 学生能力的提高 通过实践教育模式的培养,学生能力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潜力被充分挖掘,而且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等都得以很好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沟通和交流方面也取得很大的发展。使学生不仅仅会清楚地表述问题,而且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这对学生的发展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可以说,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是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 3.3 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就业是所有毕业生关心的一个问题,实践教学模式的展开,不仅仅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也使教师的授课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和段落。这就为老师更好地推销自己拿到了一块很好的敲门砖,使得教师的就业率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不仅对教师自己,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 4 总结 通过以上对实践教学模式在幼儿教育学课程中应用的综合分析和探究,我们清楚认识到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与价值性,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仅对整个幼儿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有助于未来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需要充分应用实践教学模式,促进社会和教育的更大发展。 幼儿教育学论文:幼儿教育学教学模式浅析 【摘要】幼儿教育学是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幼儿综合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理论的不断深化,在教育实践成果方面的研究活动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幼儿教育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当然,我国在幼儿教育方面的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在实践活动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而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引入,则能够有效的促进幼儿教育学学习成果的快速提升,因此对于幼儿教育学引入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主要针对幼儿教育学中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幼儿教育学 幼儿教育 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 前言:幼儿教育学是我国幼儿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促进幼儿教育发展、培养幼儿教育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在教学模式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使得幼儿教育学教学效果始终没有获得较大幅度的提升,这对于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更新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通过教学模式的改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引入,能够将以往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实践领域,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现行幼儿教育学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学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主要的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 1.教学目标发生偏离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其关注的是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而如今,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社会压力也不断增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具有实践能力,是否能够顺利的进入到工作岗位,却没有充分的考虑。正是教学目标的偏离,使得很多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却无法将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很多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时便手忙脚乱,这不仅对学生本身的综合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甚至会造成幼儿教育的缺失。 2.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我国的幼儿教育学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仍然是以教师的传授为主,单方面的知识灌输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活动以课堂集体活动居多,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获得充分跟的展现,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对知识进行反复的记忆和联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处在主宰的地位,而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仅存的对世界的好奇和幻想也将被磨灭,最终成为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 二、开放式教学模式存在的优点 开放式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的设计方面,也体现出更多的多元性与开放性,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以此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标,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在于开放,与传统的封闭式课堂相比,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的开放。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相比,开放式教学模式遵循的是构建主义理论,这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2.教学内容的开放。在开放式教学模式下,教材只是诸多学习内容的一种,而教学内容可以从课堂向课外逐渐的延伸,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空间。 3.教学目标的开放。开放式教学模式关注的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让学生记住固定的答案,提倡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4.教学空间的开放。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开展,不被教师所局限,其可以通过各种远程手段,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甚至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开拓学生的视野。 5.教学评价体系的开放。开放式教学模式不以分数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而是通过全面的、综合的教学评价目标对学生进行考核。 三、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幼儿教育学的引入 将开放式教学模式引入到幼儿教育学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体现: 1.规定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规定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规定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并且结合实践用案例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在幼儿教育学中有一节内容是“幼儿教育原则”,针对这一章节,我们给学生设置一个规定型学习任务,“结合真实案例说明幼儿教育原则的重要性”。而通过这一任务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的比我们想象中有着更为广阔的思维,他们以“给幼儿自由的想象空间”、“将幼儿的需求放在首位”等为题的案例总结,语言简练,内容却很丰富,虽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但是通过这种规定型的任务模式,已经能够看到学生在开放式思维方面的巨大潜力。 2.主题型开放式教学模式 主题型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对规定型教学模式的一种发展和完善,如在幼儿教育学中的“幼儿园游戏”这一章节为例,首先需要对游戏进行分析,根据幼儿园游戏的特性,对于游戏活动进行设计,同时要考虑游戏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是否能够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等等;其次,要提出教学目标,根据教师的要求由学生进行游戏的设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最后,在班级内将学生设计的游戏进行分组实施,由一组学生开展游戏,其他的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通过总结相关的意见之后,再进行一次展示。这种主题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能够创造更加活跃的课堂和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自主型开放式教学模式 自主型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范围更大,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到幼儿园进行真正的自主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如我们规定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周,由教师先确定课题研究的大方向,如幼儿游戏的开展、幼儿园环境的建设等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成若干小组,由教师带领进入到幼儿园中。在研究阶段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组织和指导,包括研究途径、方法的指导等,以此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课题研究。研究活动结束之后,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对于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整理,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研究能力。 四、结语 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对于幼儿教育学教育也有了更多的关注,如何有效的促进幼儿教育学成果的不断提升,是促进我国幼儿教育实施效果不断提高的必然途径。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引入,为幼儿教育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通过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促进教育成果的不断丰富与更新,因此在促进我国幼儿学教育持续开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幼儿教育学论文:如何增强《幼儿教育学》的吸引力 摘要:《幼儿教育学》作为职业学校幼师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重要性与学生的重视并不对等,改变幼师专业学生对《幼儿教育学》的态度,增强该学科的吸引力,应该成为相关教师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吸引力;意义内容;实战经验 《幼儿教育学》是职业学校幼儿师范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虽然是专业课,但因为是理论课偏文字性,因此许多学生仍然对它的兴趣不浓。如何增加这门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就成为相关教师教学中的一大重点。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初中阶段学习的失败者,学习兴趣不浓厚,文化基础较差,理解力不强。对于幼师专业的学生,虽然其专业技能:如唱歌、跳舞、弹琴、画画、手工、讲故事等的培养很重要,但相关理论的学习也是必要的,尤其是今天的幼儿教育,教师既要面对幼儿家庭角色、地位的变化,还要面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多元化,父母对孩子期望的普遍过高,全面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相比过去更显得重要。为此,老师必须采取措施,增强《幼儿教育学》这门学科的吸引力,提高幼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从学习幼儿教育学的意义着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幼师专业的女同学未来都要扮演母亲这一重要的社会角色,对母亲而言对未成年孩子的教育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则很难成功完成这一任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今天的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支出已经占据了整个家庭支出的绝大部分,未来还会更高,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哪一级教育有闪失则意味着要为下一阶段的教育支付比同期别的孩子更多的成本。而家长自身的素质,尤其是正确的教育观念,则与孩子教育的成功失败息息相关,并可以增强她们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幼儿教育学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职业学校虽然会统一安排学生的见实习,但很多学生为了增加自己的实际经验,她们会先于学校安排,自己到幼儿园见实习。因此,她们希望早些掌握相关的一些操作性知识,在《幼儿教育学》中,“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教学活动”、“幼儿园日常生活劳动及娱乐活动”,这些偏重于操作性的内容被安排在后面,实际教学中,这些内容应该安排在前面进行教学。职业学校的教学强调其实用性,职校学生和家长也很看重学习的实用性,通过这些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到幼儿园就能马上成为指导老师的助手,给幼儿上课、组织幼儿玩游戏、安排照顾幼儿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只能看而摸不着,指导老师满意,学生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增强她们从事幼儿教育的信心,增添学习《幼儿教育学》的兴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有限。调整教学内容后,不仅满足了学生学习实用的需求,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更会促使学生思考,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 三、加强与专业技能学科的衔接 职校生的专业选择完全是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进行的,每一专业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课都很重视,尤其是专业技能学科,因为涉及到的都是一些学生的实际操作,因此兴趣更浓厚。如果把《幼儿教育学》与专业技能学科有效衔接,就能把学生对专业技能学科的兴趣迁移到《幼儿教育学》上,而幼儿园游戏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又恰好融进了学生的角色扮演、手工制作、音乐演奏、故事讲述等活动。刚好能把学生在音乐、舞蹈、美术等课堂上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幼儿教育学》课堂上专业技能的展示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满足了她们表现的欲望,既能增加《幼儿教育学》的动感,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四、增加学生的参与,注重知识的具体化和运用 《幼儿教育学》的知识体系完整,结构清晰,学生理解的难度不是特别大,但作为理论性学科,知识在实践层面的运用讲得不够细、不够具体,因此,在教学中应把侧重点放在如何教学生运用知识上。课堂上老师少讲,而是让学生多讨论在实践中如何具体操作。例如,讲授“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幼儿园教育原则”这部分知识时,就直接选择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讨论如何落实。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为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后明白,这一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老师讲课,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遇到问题主动请教家长和老师。将知识变成学生头脑中直观而形象的具体操作,把笼统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感受到《幼儿教育学》能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学能其用。 五、灵活安排见实习,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增加实战经验 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案例情境和学生活动,始终是一种假想和模拟,学生完成活动始终与现实有一定差距。在实际的幼儿教学中,老师可能就要花好几分钟的时间,以多种形式,如背儿歌、唱歌、做手指操等来组织,我们的同学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在练习幼儿活动的指导,但在面对实际的幼儿时,她们所欠缺的营造课堂氛围、灵活处理突发事件、形成有效课堂秩序的综合组织能力就会充分表现出来,这些会极大地损伤她们从教的信心。因此,我们要把过去那种集中的见实习,分散的、经常的进行,让学生置于幼儿园中,更全面、详细、具体的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以便在学校中的演练更接近幼儿园的真实情形,增加她们的实战经验,便于到幼儿园工作能尽快上手。 六、改变考试方式,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差,考试失败经历多,对考试的畏惧心理严重,学习惰性大,不愿化工夫记忆。幼儿教育学是理论学科,传统的考试侧重于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许多学生担心自己难过考试的关,因此对这一学科也有些厌烦心理。所以改变过去的考试方式,对提升这一学科的吸引力也是必要的。首先,要侧重于考知识的理解运用,而不是理解记忆。比如,让学生根据学过的幼儿园环境知识,设计幼儿活动室;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语言。其次,卷面考题和要求学生做答的题比例是2:1,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选择性做答,这样既增加了考试的灵活性,又大大降低了考试的难度,让该门学科的考试变得容易,从而增强学生对该门学科的兴趣。 通过以上措施,幼师学生能在最快的时间,明了幼儿园的活动的开展方式,学到一些指导幼儿活动的技巧,在幼儿园见实习时,能上课、组织活动,能被指导老师认可、接纳,她们真切的感受《幼儿教育学》的实用,从而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 幼儿教育学论文:中职幼儿教育学教学评价改革初探 【摘要】中职幼儿教育教学的核心是课堂,理论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尤为明显,而实践在课堂教育中无法得到实现,使教育与实践之中无法完美的联系在一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脱节”。这样的情况使得我国种植幼儿教育学教学无法发挥其真正的教育力度,如何提高我国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水平是我国当下迫在眉睫的教育问题。因此,经过多年经验积累及教学实践,本文对中职幼儿教育教学评价改革进行初步探析,结合当今宏志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键词】幼儿教育;实践;改革 一、当前我国中职幼儿教育教学现状 在分析中职教育教学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探析。两部分分别是老师与学生。在教师方面,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引导者,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及专业知识,并应当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与教育方式具有明确的规划。但是当今我国的中职教育教学人员在专业素养与专业知识方面虽然不存在普遍问题,但是大多数中职教育教学者对教育教学目标及教育方式没有明确的规划与确定。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大多数采取理论灌输的方法,对于教育实践问题不慎重视。另一方便,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依旧对于当今教育教学存在着巨大的影响,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一直认为老师应当作为课堂的中心进行课堂教育,而如今现状以不允许老师依旧以传统的教育思想引导自己进行对课堂的绝对引导。老师应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c参与性,完美的将老师与学生结合起来,实现课堂上的互动。 在学生方面,一是中职学生相较于高等教育学院的学生自身素质较差,自我约束力及自我学习能力较差,对于学习没有足够的自我学习的积极性。我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我国教育体制进行了巨大的改革,高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及招生范围,形成了全社会的一股高考热,使高考成为绝大部分学生目标,进入高等教育学院也随之成为绝大部分学生的最大目标。学习社会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而中职教育教学的大部分学生也正是在激烈的竞争下淘汰下来的失败者,中职教育教学的主体由此而上。大部分学生对于基础文化知识欠缺,水平不高,中职学生普遍对于理论学习无法投入自身绝大部分的经历,贪于玩耍,思想不够成熟,造成了中职学生普遍文化素质水平不高的现象。二是,学生对于自身所学专业没有达到充分的认识,认为实际的技能是学习生活的主要部分,对于理论基础知识的不重视与忽视,造成大多数学生的专业知识不过关。 二、对于我国当前教育问题对策初步探析 对于我国当前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我国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本文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意见: 首先,在学习方面,中职院校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从学习的根本上解决学生不积极学习,亦或是学习效率较低的问题。老师应对于本专业的本质与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说明,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定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专业技能知识与理论知识是同等重要的,加强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再结合中职院校自身情况,对于自己的学习制定相应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自主习惯,使学生在学习方面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与自控力。建立科学的学习计划,科学的进行科目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扩张自己在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范围,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面,将传统教育理念结合现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结合,不断进行教育实践,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完善专业技能知识网络,加强自身对理论及专业技能的了解。 最后是在学生教育教材的选定及教学内容方面,一定要进行教育内容的改革。对于教育教材的选定,一定不可疏忽。教育教材会给学生带来对本学科最基本的了解,也是学生对本学科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根本工具,认真选择教材,选择优良教材,根据教材内容,不断整理具体教学内容,整合教育方案,提高自身教育水平。 三、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初步探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社会中也越来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公立或私立幼儿园,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幼教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巨大需求。如今我国对于幼教这份职业的就职人员,大多数都来自于高等师范教育及中等职业学校的幼教专业毕业生。而其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幼教专业毕业生又占据着主要份额。所以,如今中等职业学校的幼儿教育教学的改革尤为重要。幼儿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幼儿教师作为祖国的花朵的第一位园丁,作为祖国的未来的第一位规划者,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确保中职幼儿教育教学的水平稳步提升,如何保证每一位中职幼儿教师可以掌握足够的教育教学知识与基本技能储备,使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改革是必然的趋势。 课堂是实现中职幼儿教育教学目的的最根本渠道,所以在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处在核心地位。努力构建一个以学生的为主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应是中职幼儿教育教学的最大目标。构建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一节消极沉闷的课堂,无法提高学习质量,使得学生无法完全集中精神进行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表现及精神状态随时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抛弃一味的像学生注入理论知识的教课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充分行动起来。结合幼儿教学的实际影像资料,是学生们更好的认识到幼儿教学。 总结 目前我国对于幼儿教学就职需求数量极其大,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物质需求极大地提升,针对中职幼儿教育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解决中职幼儿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我国现阶段中职幼儿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推动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尽一份力。通过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素养,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教育教学知识的掌握。在学习与工作进行转变时,能够尽快的适应幼儿教育的工作,适应当代教育改革。 幼儿教育学论文: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幼儿教育学》中的实施 摘要:伴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未来数年内我国的新生儿数量将会大量增长,随之而来的各领域将会迎来新的挑战。特别是幼儿教育领域,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会更加严格。《幼儿教育学》是幼儿教师的必修课程之一,如何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成效成为了摆在当前幼儿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当前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本文就探索性地研究分析案例教学法在该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应用,希望能给该门课程的教学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教育;幼儿教学法。 当前,中职教育中幼儿教学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方面,国家当前下大力气发展职业教育,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将会不断攀升;另一方面,伴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未来数年内我国的新生儿数量将会大量增长,幼儿教育在今后几年内将会发展为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这种形势下,中职教育者应当把握当前形势,对幼儿教育学的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培养出更多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优秀幼儿教育人才。 一、《幼儿教育学》课程特点 幼儿教育指的是对3-6岁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幼儿教育学这门课程也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是基础性。幼儿教育仅仅衔接“早教”,是教育一个孩子对整个世界最基础的认知之上的浅层次的拓展,其教学内容都是非常基础和浅显的; 二是辅助性。在这个阶段,幼儿教育区别于小学之后的教育,该阶段的教育并不占据孩子教育的主导地位,而是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辅助,承担家庭教育无法完成的一些教育任务; 三是针对性。3-6岁的幼儿大脑发展速度是最快的,在这个阶段的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幼儿的大脑开发,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 四是课程的特殊性。幼儿教育的课程设置力求直观、形象和生动,以各种类型的活动、游戏为主,并且课程设置相对宽松,也不留任何的作业与考试,以更加轻松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案例教学法概述 严格意义上来说案例教学法的雏形在古希腊就已经出现,当时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苏格拉底开创了“问答式”教学法,其实与后世的案例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现代教育学中的案例教学法真正诞生于上个世纪初,一战前后,美国的部分大学开始以实例进行教学,正式命名“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案例其实就是实践,教学过程中将案例进行展示和分析,其实就是讲教材中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完美统一;二是教师与学生的有机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中一直是教师主动讲述,学生被动听讲,没有形成有机的互动,而案例教学更容易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案例教学法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探讨式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将案例作为一种辅助教材,仅仅是作为教材的补充来以更加简单明了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二是扮演式案例教学,这种模式比纯探讨性的案例教学更加直观,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案例中去,对案例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三是模拟式案例教学,这种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并不是过往的真实案例,而是教师构建出的想要达成的模拟场景,这种模式不是对过去的总结,而是对未来的展望,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都更高。 三、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幼儿教育学》中的应用 首先,要做好教学前的准备。上文中提出,案例教学法分为不同的类型,对于不同教学阶段应当灵活选取不同的教学类型。举例来说,在理论教学初级阶段,就不宜选取模拟式案例教学,因为学生对于其中蕴含的理论知识还是一片空白,即便模拟也无法取得好的效果。所以要根据教学阶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在案例的选取上一定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案例。 其次,要做好真实案例模拟。由于幼儿教育学的教育对象不是心智成熟的成年人,而一般人在进行联想和模拟的时候总会下意识地认为教育对象能够跟得上自己的思维和节奏。所以一定要将学生真正放置到幼儿环境中,让学生都能感受到幼儿的思维和活动模式,从而对学生未来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产生影响。 最后,要积极地做好对于案例讲述和模拟的总结。某一案例在特定情形下是有效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幼儿的行为模式更是没有一般性的规律,此案例不一定适用于彼案例。所以在案例教学完成以后,要积极地进行归纳和总结,试图从中寻找出一些一般性的规律和方法,也让学生都能够做好基本的心理准备,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未来在幼儿教育中更加得心应手,将教育理论和实践真正融会贯通。 四、结语 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持续了数十年,但是各个阶段的教育或多或少地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特别是中职幼儿教育教学,因为职业教育在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受重视,该学科的教学成果十分有限。相当一部分的中职幼儿教育毕业生本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学理念和思想政治素养都有所欠缺,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相对生动的教学方法,它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将幼儿教学中的正反面经验和教训灌输给学生,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幼儿教育的内涵。当然,教育改革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幼儿教育学中的实施也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论证,也需要不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从而促进幼儿教育学整体的健康发展。
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是对小学生全方位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培育学生素质,具有积极的教学意义。小学科学教师要重视实际教学,将实际内容与小学科学相结合,丰富实际的教学内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以及热情,进而有效提升小学科学教育的效果以及质量。而这些教学方法,不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最新要求,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教育游戏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意义 教学游戏由来已久,并运用于国外的学校教育中。而所谓的教学游戏,是指用来达到传授知识或技能等某些教育目标的电子游戏。顾名思义,教育游戏主要为小学教学服务,其具有显著的教育性、娱乐性特点,是教学过程中寓教于乐的主要项目。教师让游戏与教学相结合,可以完善小学科学教学,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了解更多的小学知识内容,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传统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所使用的方式多以填鸭式模式教学为主,教师直接把科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特别是科学内容本身也有着特定的抽象性、复杂化等特征,因此教师在实际讲授知识内容时感觉非常难。而在科学教学游戏的应用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玩、好动的个性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且保证学生上课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将教学游戏活动融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便能完成对科学知识的基本掌握,由此有效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开展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在该年龄并不具有较成熟的科学思维,且思想跳跃性也较强,因此在接受科学知识内容时,很难保证思想的长时间集中,更无法掌握专业的知识内容,培养各方面的才能。此时,运用科学教学游戏的方式,便有利于该教育问题的解决。同时,在教育游戏活动的应用下,小学生的大脑神经也将被激活,大脑思维活动也十分活跃,如此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便会有所发展。此外,由于科学知识内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特征,因此在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学生的实际能力也极易受到训练。并且,将科学知识内容落实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管是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是实际能力等方面,均能在教育游戏方法下有所提高。 (三)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是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总体目标之一,但由于当前自然科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学校的培养需要,加之课堂上知识内涵的明显抽象性特征,使科学活动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在教育游戏的应用下,教师可以把更多日常生活中的教学内容导入。例如,在“材料的导热性”教学中,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探索物质世界趣味的引发。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协作方法,让各组学生对由各种材料组成的物品进行分组,并说明物品特征等。通过该过程中,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育游戏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原则 (一)游戏目的要明确 教学网络游戏不同于普通的网络游戏,它是以教学为最终目标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利用网络游戏了解相应的学习知识点。所以,在把教学游戏纳入小学科学教育中时,要确定使用不同的教学游戏能够使学生掌握或巩固什么东西,同时教学游戏的目的也要明确。 (二)游戏操作要简单 小学生的理解和操作能力还比较弱,因此过于复杂的教育游戏很容易使小学生缺乏耐性和兴趣。所以教育游戏的操作必须简单明了,以适合所教育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行为特征。同时,因为教学游戏主要是为教学服务,而不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游戏技能,所以也就没有必要设定得过于烦琐。 (三)创新性和可行性强 小学生对新奇事物总是有着无尽的热爱,长期不变的教育游戏活动,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创新教育游戏,保证教育游戏的可行性,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育游戏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不足 当前,小学教学内包含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内容。而教师对学生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实验室内器材的多样性将对实验的开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想要解决器材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着手:教育部门配备统一的仪器;院校自行购买;自制教具等。教育部门内的人员需统一配置仪器,以解决教材以及仪器存在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当前科学教材以及仪器所需的费用较高。比如活体实验器材内的蚯蚓、蚂蚁等,在农村较为常见,但城内较少。如果家长前往公园寻找,不仅加大家长的负担,还会影响生态的平衡。而对于部分反季节的植物,如凤仙花等,更是十分难找。而科学教学与传统的课程存在显著差异,没有大量的科学教材作为基础,极易影响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无法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培育。 (二)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当前,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内专业教师所占比例不足5%,大部分教师身兼数职。根据调查发现,这些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参考课本配套的教材内容,常常根据自身的理解对学生展开教学,无法保证教学的科学性。而此种情况,将会影响教学质量,增加小学科学教学的难度。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0~6岁是儿童早期发展、培育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且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学科。然而当前,我国小学科学多从三年级开始添加这一科目,因此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同时,诸多院校不够重视小学科学的相关内容,缺少科学素材等相关内容,学校资金不足,无法购买相关器材。另外,教师无法对学生演示实验,只能对学生针对实验展开讲解,甚至部分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直接讲解理论知识内容,忽视实验内容。部分代课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常常将科学课堂转变为第二课堂,导致科学教学徒有虚名。 (四)无法显示课程特点 当前,我国具有较为先进的科学课程教学方法,但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常常忽视这一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仍为理论知识。同时,教师逐渐采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但因探索式教学难度稍大,教师将其用于科学教学内,常会出现浪费时间等情况,无法对学生展开有效的教学。并且,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极易转移,教师在探索过程中需对学生进行约束,而单一的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四、教育游戏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路径 (一)合理设置教育游戏,增加小学生的科学知识 教师在利用教学游戏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讲授的过程中,要全面掌握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兴趣,并进一步发现科学课本中趣味性较强的知识点,科学合理地设定好教学游戏。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设置教学游戏活动的任务要清楚,游戏活动的操作要简便,接近于孩子的生活实践,以保证教学小游戏活动的设定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轻轻松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内学习科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普及专业知识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将教学游戏加入小学科学课程中,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可产生有效影响。但需注意该影响效应的取得,需要比教学游戏的设定更加科学合理。具体设置中,一般要求教学游戏要有明确的目标,适应课堂教学,但同时也应确保任务内容清楚明确,并简便有效。如在“热传导”教学活动中,可直接采取相关的教学游戏。这样学生在认识冷和热的同时,还能了解冷热下的某些生活现象,学习兴趣也可被充分调动,教学内容的传递也比较方便。 (二)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游戏 教育游戏在小学科学课堂教育中的融入,不但丰富了小学科学课堂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训练小学生的大脑神经系统,发展学生的大脑思维,对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准也具有很重大的意义。所以,在设定生动有趣的教学游戏时,教师必须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游戏中去。特别是针对那些比较内向文静的学生,教师对教学教法101游戏内容的设定必须尽量地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从而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投身到教学游戏中去,从而充分调动学校课堂的教育氛围,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准,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从而有效改善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三)建立学习小组,提高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在教育游戏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组织合作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应以小组为单元开展教学游戏,通过加强各组成员的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增强学生间的默契度,促进课堂游戏的顺利完成,培养学生的课堂实验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育效果。虽然教育游戏可以满足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但仍有部分小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并没有投入教育游戏活动中,这便会制约着教育游戏的实效性。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则可以考虑进行学习组织的建设,并分配小组中每个成员一定的任务,如此便可以在教育游戏中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水循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任务,可依次明确雾、云、霜等的形成过程,并了解水循环的途径。该游戏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把握十分容易,并能从团体合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获得提高。 (四)教育游戏贴近生活,加强小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 科学本身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引入科学教育游戏时,教师就应充分考虑游戏的生活化特征。特别是部分小学生在认知与接受能力上不足,此时就要融入日常生活游戏,并选择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游戏教学内容。如在“植物”教学中,教师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树木作为主要的考查对象,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植物的有关概念了。需注意的是,科学活动并不意味全部局限在课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在引入教育游戏过程中采用课外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是科学教育游戏的主要内容,通过在科学教育课程上的探索和实验,训练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与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针对小学生的生活实践设置教学游戏,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度,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探索,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小学科学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教育游戏的设置要以教材为依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作为目标。教师设计的游戏内容要符合小学科学教材以及内容,不可偏离课本。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游戏时一定要按照课程目的,恰当地把所学的科学知识融合到教学游戏中,在提高游戏兴趣的同时保证游戏内容的合理性。教师在游戏过程中想要充分掌握游戏节奏,就要保证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充分挖掘科学的趣味性。比如,在讲解“小学科学内的溶解”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能够溶解的化学物质,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识,充分感受到科学的奥秘。并且在让学生掌握化学溶解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回答,以此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 (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游戏 教师在设计教学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尤其是安静内向学生的活动愿望和参与性,要在游戏过程中有效调动小学生的兴趣和尝试愿望,从而促使每个小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游戏中去,这样就可以真正完善学校课程的教学方法。在创设游戏时,教师还可合理地使用悬念的设置法,利用悬念诱导小学生逐步地深入游戏内容,最后利用科学知识来解开悬疑,以此激起学生对科学的极大兴趣。同时,在游戏形式的设置上,教师也可多尝试分组游戏法,通过开展游戏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能力与协调能力。并采用合理的竞争与鼓励机制,提高游戏活动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结语 游戏教育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能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知识点。所以,教师要提高学生对教学游戏的关注度,在全面了解小学生心智特点的基础上,创设出既符合课堂需要,又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教学游戏,指导和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游戏中。并采用简单愉快的教学游戏方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到科学知识,以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钱辉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平度西关小学
浅谈生物医学的信号处理方法:浅谈现代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现状 【摘要】现代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的历史尚不足50年,但由于它在保障人类健康和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服务等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现代生物医学工程已经成为当前医疗保健性产业的重要基础和支柱。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现代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现代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 0.前言 一旦提及医学,让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疾病,医院,健康,病人等等。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也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默默地奉献着。 随着社会水平的极大提高,人们把视角从生存转移到生活上来,进而就是思考如何更好的生活。不言而喻,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生活活动的前提和保证。如何健康的生活,如何准确及时地检查出病人的疾病,如何将现有的医疗设备改进,如何开发出更具使用价值的医疗器械等等,都成为生物医学工程所要考虑的问题。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边缘性学科,其基本任务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物学和医学中的有关问题。生物医学工程学的研究是以应用基础性研究为主,其领域十分广泛,并在不断扩展之中。就现阶段而言,生物医学工程学的研究主要涉及生物力学、生物材料学、人工器官、生物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物理因子的生物效应、生物系统的质量和能量传递、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与传感器原理、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方法、医学成像和图像处理方法、治疗与康复的工程方法等。 1.国内发展现状 1.1发展还不完善 中国的现代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较晚,相对于国外一些发展较早的国家来说,我们对它的认识还很浅显,跟国外一些技术先进国家的距离还很远,很多人包括一些从事其研究的人对它都有或多或少负面的评价,他们普遍认为现代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生物、医学、工程学的交叉学科,但实际的培养计划中生物、医学学的很少,电子学得多些,学科广而不专,就业不好。它尚未形成自己的独立基础理论与知识体系,以融合各交叉学科知识为自己的基础 ,缺乏永恒的研究主题与固有的中心目标,随交叉学科的发展和应用对象的需求而变化。很多学习现代生物医学工程的人对自己的专业抱有消极的态度,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这也反映了现代生物医学工程发展不完善,没有形成很好的体系,没有在国内高校中产生普遍影响力。 1.2发展方向不够全面 现代生物医学工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主要将目光着眼于医疗器械的研发和使用,发展方向比较单一。仅仅着眼于医疗器械而不是全面的发展,就会产生很大的局限性。这也深深影响着在这一领域学习的学生,不能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形成一种将自己的研究全面化的思想,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保守,进而失去学习的动力,这样就不利于生物医学工程更好的发展。 1.3包含的学科多杂 我们知道,现代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了生命科学和工程技术,理、工、医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融的边缘学科,其中工程学又包括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力学,材料科学,机械制造学等。生物医学包括生物学,神经科学,内科学,外科学,矫形科学等。现代生物医学工程学习的重点是生物医学,但是在解决一些生物医学问题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工程学的知识,掌握工程学的知识对于更好的掌握生物医学又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1.4发展前景广阔 正因为现代生物医学工程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完善,他本身就有很多空白领域可以开拓。 21世纪是生命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工程技术与生命科学进一步地互相渗透结合,必将推动医学跨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大家都知道看病治病离不开医疗器械,现在是,将来也是,但如何将未来的诊疗仪器实现智能化,检查结果,治疗程序均可实行人机对话都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另外中国目前大部分医院设备陈旧,而且高端医疗设备更是几乎全部进口,所以说市场是庞大的。更好地提高国内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研究水平和深度,增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的了解程度,培养出一批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具体来说就是能够研发制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高科技医疗器械也是有待发展的。 由于现代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各个学科的发展都将影响到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因此生物医学工程并不是一个学科在发展,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发展,产生得一些成果都可以为生物医学工程服务。这就好比各个学科,各个分支都在无形中为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默默贡献力量。由此可见,生物医学工程汇集了各个领域的尖端技术,这也就为生物医学工程更好更快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代生物医学工程在生物医学研究、知识产生、转化研究和卫生保健中扮演了许多重要角色,对提高医学水平,促进医学科学的现代化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期待着我国能够培养出一批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人才,为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事业贡献力量,也期待着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快速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展现出崭新的面貌。 浅谈生物医学的信号处理方法:浅谈现代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现状 摘要:现代医学本质上是生物医学。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与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相结合,认识生命运动的规律,并用以维持、促进人的健康。生物医学工程已经深入于医学,从临床医学到医学基础,并深刻地改变了医学本身,而且预示着医学变革的方向。本文通过对于现代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将现代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做了介绍。 关键词:生物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 1生物医学工程简述 1.1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了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其目的是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 生物医学工程兴起于20世纪中叶,生物医学工程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其发展也是由科技、社会、经济诸多因素所决定的。生物医学工程与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生物医学工程是因医学进步的需要而兴起的一个学科,其内涵是将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与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相结合,认识生命运动的规律,以维持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1.2生物医学工程的贡献。在过去的五十年中,生物医学工程为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发展了一系列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标的医学仪器和装备;第二、从技术科学角度出发,追求技术的先进性,但总体来说忽略了疗效价格比。 2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领域简述 2.1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领域。当前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的重要领域包括结合生物学、医学和生理学来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生长、运动及消亡规律。第一、人工器官,主要研究模拟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第二、生物系统建模与仿真,并用计算机求解该模型以分析和预测各种条件下生物系统运行的机制和状态;第三、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传感技术,对生物体中含有的生命现象等信息的信号进行检测和量化,从中获取各种生物信息;第四、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如何从被湮没在干扰和噪声背景里的生物医学信号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方法;第五、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如何将人体有关生理、病理的信息提取出来并显示为直观的图像、图形方式。 2.2领域拓展。医学的变革必然导致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方向的重大转变,并大大拓展学科的领域范围。据相关研究显示,对人类健康、生命威胁最大的那些疾病的致病因素中,生物学因素并不占主导地位。即使是癌症,包括基因组在内的全部生物学因素亦仅占29%;而生活方式和行为却占主导地位;环境因素亦起重要作用。通过研究,进而使得生物医学工程形成一个以提高人的健康和功能水平,增进人际和谐,强化群体效能为目标的多个学科领域――人类健康工程。这需要全新的理念、方法、技术和技术装备。 3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生物医学工程是当代最受重视、最具吸引力的高科技领域之一。我国的生物医学技术及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与不足之处。 3.1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国内市场处于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的状态,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强力冲击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贸易逆差巨大。 3.2当前,我国国内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标准、进口税收等方面的滞后政策,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物医学产业的发展进程。 3.3我国生物医学技术及产业是知识密集、多学科交叉、竞争挑战激烈的高科技领域,在当今国际经济竞争严重激烈的大背景下生物医学工程也不例外。 3.4我国的生物医学技术及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近20年。在中国,生物医学产品总产值仅占世界总销售额的2%左右。 3.5我国国内生物医学领域缺乏自主创新,存在着对引进国外产品全力仿制的行为。我国大多生物医学工程是因循已有知识和技术,技术储备匮乏;我国大多生物医学工程往往寄希望于以市场换技术,结果丢了市场而未换到技术。 3.6我国国内生物医学生产企业的数量虽多,但规模小、协作性差。加上市场信息滞后,出现了严重的低水平重复现象。 4解决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4.1调整进口税收方面政策。调整进口税收方面的工作,适当进口元部件研发的国产CT机制造成本。使本应以低成本为竞争优势的国产医疗设备的优势几近丧失,而成了高价货。因此,一定要加快调整生物医学产品进口关税结构,促进民族医疗设备产业的发展。 4.2提高生物医学产品技术标准。由于技术标准落后,就技术贸易壁垒而言,在生物医学产品领域我国几乎处于不设防状态。因而,要提高生物医学产品技术标准,减缓并制约国外产品甚至二手设备的长驱直入。 4.3加紧实施生物医学产品技术质量标准化战略。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建立以行业管理为基础的进口产品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快建立我国生物医学产品技术质量标准体系。 4.4加大财政投入,优化科研成果转化体系。一方面,在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增加生物医学技术及产业立项和投入;另一方面,可以将生物医学技术及产业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范畴并放在突出地位,享受国家高新科技产业政策;此外,可以建立国家生物医学技术及产业发展基金。 5对于生物医学工程未来发展的预测 (1)生物医学工程介入性微创,将来激光技术,纳米技术和植入型超微机器人将在医疗各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 (2)各种生物医学工程诊疗仪器、实验装置趋向智能化,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化。 (3)生物医学工程解决了不能满足疾病早期诊断的需要。随着PET的问世和应用,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新型检测系统将有大发展。非影像增显剂型心血管、脑血管影像诊查系统将被应用。 (4)生物医学工程材料和药物相结合的新发展,植入型药物长效缓释材料,可逆抗生育绝育材料、组织生长可降解材料、生物止血材料将有新突破。 (5)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将有较大发展,生物医学工程中的生物机械结合型、人工器官将在临床医疗中广泛应用。 浅谈生物医学的信号处理方法: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方法概述 摘 要:生物医学信号是人体生命信息的集中体现,深入进行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于认识生命运动的规律、探索疾病预防与治疗的新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物医学信号 信号检测 信号处理 1 概述 1.1 生物医学信号及其特点 生物医学信号是一种由复杂的生命体发出的不稳定的自然信号,属于强噪声背景下的低频微弱信号,信号本身特征、检测方式和处理技术,都不同于一般的信号。生物医学信号可以为源于一个生物系统的一类信号,这些信号通常含有与生物系统生理和结构状态相关的信息。生物医学信号种类繁多,其主要特点是:信号弱、随机性大、噪声背景比较强、频率范围一般较低,还有信号的统计特性随时间而变,而且还是非先验性的。 1.2 生物医学信号分类 按性质生物信号可分为生物电信号(Bioelectric Signals),如脑电、心电、肌电、胃电、视网膜电等;生物磁信号(Biomagnetic Signals),如心磁场、脑磁场、神经磁场;生物化学信号(Biochemical Signals),如血液的pH值、血气、呼吸气体等;生物力学信号(Biomechanical Signals),如血压、气血和消化道内压和心肌张力等;生物声学信号(Bioacoustic Signal),如心音、脉搏、心冲击等。 按来源生物医学信号可大致分为两类:(1)由生理过程自发产生的主动信号,例如心电(ECG)、脑电(EEG)、肌电(EMG)、眼电(EOG)、胃电(EGG)等电生理信号和体温、血压、脉博、呼吸等非电生信号;(2)外界施加于人体、把人体作为通道、用以进行探查的被动信号,如超声波、同位素、X射线等。 2 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及方法 生物医学信号检测是对生物体中包含的生命现象、状态、性质和成分等信息进行检测和量化的技术,涉及到人机接口技术、低噪声和抗干扰技术、信号拾取、分析与处理技术等工程领域,也依赖于生命科学研究的进展。信号检测一般需要通过以下步骤(见图1)。 ①生物医学信号通过电极拾取或通过传感器转换成电信号;②放大器及预处理器进行信号放大和预处理;③经A/D转换器进行采样,将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④输入计算机;⑤通过各种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进行信号分析处理,得到有意义的结果。 生物医学信号检测技术包括:(1)无创检测、微创检测、有创检测;(2)在体检测、离体检测;(3)直接检测、间接检测;(4)非接触检测、体表检测、体内检测;(5)生物电检测、生物非电量检测;(6)形态检测、功能检测;(7)处于拘束状态下的生物体检测、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生物体检测;(8)透射法检测、反射法检测;(9)一维信号检测、多维信号检测;(10)遥感法检测、多维信号检测;(11)一次量检测、二次量分析检测;(12)分子级检测、细胞级检测、系统级检测。 3 生物医学信号的处理方法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是研究从被干扰和噪声淹没的信号中提取有用的生物医学信息的特征并作模式分类的方法。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的目的是要区分正常信号与异常信号,在此基础上诊断疾病的存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生物医学信号的处理广泛地采用了数字信号分析处理方法:如对信号时域分析的相干平均算法;对信号频域分析的快速傅立叶变换算法和各种数字滤波算法;对平稳随机信号分析的功率谱估计算法和参数模型方法;对非平稳随机信号分析的短时傅立叶变换、时频分布(维格纳分布)、小波变换、时变参数模型和自适应处理等算法;对信号的非线性处理方法如混沌与分形、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等。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处理方法。 3.1 频域分析法 信号的频域分析是采用傅立叶变换将时域信号x(t)变换为频域信号X(f),从而将时间变量转变成频率变量,帮助人们了解信号随频率的变化所表现出的特性。信号频谱X(f)描述了信号的频率结构以及在不同频率处分量成分的大小,直观地提供了从时域信号波形不易观察得到频率域信息。频域分析的一个典型应用即是对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研究信号所包含的各种频率成分,从而揭示信号的频谱、带宽,并用以指导最优滤波器的设计。 3.2 相干平均分析法 生物医学信号常被淹没在较强的噪声中,且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对这类信号的高效稳健提取比较困难。最常用的常规提取方法是相干平均法。相干平均(Coherent Average)主要应用于能多次重复出现的信号的提取。如果待检测的医学信号与噪声重叠在一起,信号如果可以重复出现,而噪声是随机信号,可用叠加法提高信噪比,从而提取有用的信号。这种方法不但用在诱发脑电的提取,也用在近年来发展的心电微电势(希氏束电、心室晚电位等)的提取中。 3.3 小波变换分析法 小波分析是传统傅里叶变换的继承和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信号分析工具。目前,小波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信号处理、图像处理、语音分析、模式识别、量子物理及众多非线性科学等应用领域,被认为是近年来在工具及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小波分析有许多特性:多分辨率特性,保证非常好的刻画信号的非平稳特征,如间断、尖峰、阶跃等;消失矩特性,保证了小波系数的稀疏性;紧支撑特性,保证了其良好的时频局部定位特性;对称性,保证了其相位的无损;去相关特性,保证了小波系数的弱相关性和噪声小波系数的白化性;正交性,保证了变换域的能量守恒性;所有上述特性使小波分析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有效的工具。小波变换在心电、脑电、脉搏波等信号的噪声去除、特征提取和自动分析识别中也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3.4 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生物神经元结构和神经信息传递机理的信号处理方法。目前学者们提出的神经网络模型种类繁多。概括起来,其共性是由大量的简单基本单元(神经元)相互广泛联接构成的自适应非线性动态系统。其特点是:(1)并行计算,因此处理速度快;(2)分布式存贮,因此容错能力较好;(3)自适应学习(有监督的或无监督的自组织学习)。 浅谈生物医学的信号处理方法:基于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技术的医疗检测与诊断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高新技术发达的世纪,许多的领域的引进了高新技术,信号的分析和处理技术在许多学术领域得到大量应用,许多学科都在关注这一技术的发展。而在生物医学领域,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些信号一般含有生物系统生理与结构状态相关的信息,因此,这些信号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这篇文章就从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的角度,重点探讨生物医学具有的特点、检测方法、以及诊断意义。 关键词:生物医学信号 技术处理 医疗检测 诊断 1 生物医学信号特点 生物医学信号其实就是人体内发出的光、电、声的信号,但是基于人体内的特点,生物医学信号与一般医学信号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信号不强,在母亲体内得到胎儿心电信号就非常微弱[1]。噪声较强,由于人体本身信号不强,加上人体是一个综合的复杂体,所以,信号非常容易遭受噪音影响。频率范围通常不高,其中除了心音信号频谱有一点高以外,别的电生理信号频谱都不高。随机性较强,生物医学信号一方面是随机的,同时也是平稳的。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让生物医学信号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对许多医疗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 小波变换在医学中的应用 2.1 在电脑信号方面的应用 在传统的临床电脑影像分析中,基本是采用目测标注的模式来进行,这种方法容易让工作人员疲劳,并且误差很大,造成临床上多导EEG的“特征提取”与“数据压缩”始终处于主观处理上[2]。在分析过程中,窄窗口用于分析高频,宽窗口用于分析低频,这种分析方法体现了相对带宽频率分析与适应变分辨分析思想,有效的克服了上面的缺陷,有效的提升了信号及时处理途径。(1)EEG信号检测:在以往的瞬态检测中,通常是利用傅立叶变变换和匹配滤波的方法来进行,但是,后者在检测中需要相关信号的支持,前者一般只对有周期性并且能持续发出的信号有效。而小波变换检测具有突出局部特征的能力,对短时瞬变的低能量较为有效,而且不需要提前先验知识。利用小波变换中的多尺度分析,可以参照EEG中的棘慢波、伪差等不同尺度的表现来实现对异常波的检测。(2)EP信号检测:因为小波变换利用的基波的频率分辨率和时间各不相同,因此小波变换也使用于别的非平衡信号。在进入2010年以来,采用小波多分辨分析来提取诱发电位,在提高信噪比、减少刺激回合数等方面都研究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不久的将来有实现诱发电位单词提取的可能。 2.2 在心电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ECG作为生物医学信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适合利用时间尺度与时频来进行分析的。众所周知,P、T、QRS就是ECG信号的组成部分,在这个组成中,各波的频率特性有所不同。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ECG是一种具有明显时间尺度与时频特征的生物医学信号。(1)ECG信号检测。QRS波群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主要有:面积法、阈值法、斜率法等[3],这些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很多的弊端,如果遇见干扰严重等情况时,通常错误率较大。在最近的一些检测中,有的工作人员将小波变换引入到了ECG信号特征值的获取和识别中,而且对于解决上面的弊端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2)ECG晚电位检测。当下,在累加平均是许多晚电位分析仪器检测采用的主要手段。Meste有效的利用了小波变换对晚电位获取进行了讨论。 2.3 生物医学信号的处理方法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是研究从被干扰和噪声淹没的信号中提取有用的生物医学信息的特征并作模式分类的方法。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的目的是要区分正常信号与异常信号,在此基础上诊断疾病的存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生物医学信号的处理广泛地采用了数字信号分析处理方法:如对信号时域分析的相干平均算法;对信号频域分析的快速傅立叶变换算法和各种数字滤波算法;对平稳随机信号分析的功率谱估计算法和参数模型方法;对非平稳随机信号分析的短时傅立叶变换、时频分布(维格纳分布)、小波变换、时变参数模型和自适应处理等算法;对信号的非线性处理方法如混沌与分形、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等。 3 光学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 在癌症诊断应用中,将光线安装在可以自由转动的仪器上,利用光在移动中碰见组织而反射的路径,这时,光的许多特征就可以为观察者提供许多的人体内在结构观察窗口。光学人体扫描仪主要是为了定位、诊断、识别人体内部患处的问题,对患者内部相关部位进行照亮,让观察人员了解到患处与周围内在结构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而实现有效的诊断。 自体荧光技术;在癌症诊断中,光谱技术很早的已经得到了使用,主要起源于光动力学质量研究阶段。在70年代左右,众多癌症专家都在尝试着将光敏荧光法应用到癌症诊断中,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是,利用这种技术进行诊断时,患者必须提前注射抗光敏药物,但是,这种药物存在着很多副作用,所以,这种诊断方法不能大量使用。为了克服这种诊断的弊端,“自体荧光法”检测激光诱导的肿瘤组织自体特征荧光的方法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 国内一些专家进行了大量的共振喇曼光谱、血清自体荧光实验研究、进行了许多的统计分析,通过波长激光对患者的血清处理变化,观察自体荧光的信号变化与共振喇曼峰二者之间有无明显差异性,进而对癌症患者进行诊断。实验结果说明:食道癌、胃癌、胰岛癌等癌症患者在经过血清激光作用治疗后,喇曼光谱有明显的差异性[4], 并且荧光信号强度在降低,荧光峰发生了变化,变化幅度与正常人相比要大得多。 一些癌症学者又通过自体荧光体侧检测系统在结肠镜下测量获取组织自体荧光光谱,在对光谱进行判别分类时,是采用的多元判别法。实验的实验结果显示:所采用的多元判别法可以依靠很高的特异性与灵敏性来分别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 4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研究的深入,理论研究更加成熟、通信系统和医学图像归档相续出现、家庭医疗保健器材快速发展、远程医疗诊断需求不断提升,对医学信号的图像增强、分析处理、压缩、去噪等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通过现代分析方法和传统分析方法的结合,足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而生物医学信号技术的出现,对未来的医疗检测与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浅谈生物医学的信号处理方法:《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本科教学探讨 【摘 要】《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课程,文章通过分析该课程的特点,以及结合本专业该课程的实际情况,探讨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和其他专业课程联合三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信号处理;教学改革 生物医学工程是运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并从工程角度解决防病、治病等问题的一门综合性高技术学科。而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一、课程特点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医学诊断和临床治疗等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国内外大多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大纲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及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该课程内容包含生物医学信号的测量、处理和定量描述;还有探测生物医学信号源,描述一个生物医学物理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信号之间内在联系。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生物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发展趋势,使学生具备获取、处理和解释生物医学信号的能力。该课程充分体现了生物医学与工程学的交叉性,其综合性、理论性和实验性都很强,因此其教学过程对于培养学生运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生物医学领域具体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从课程教学目标来看,目前讲授该课程的国内外情况并无太大差异,即:使学生学会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应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检测到的心电、脑电和其他各类生理信号进行处理,学会数字滤波器的设计。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课程涉及到大量的定理、公式、变换以及算法,与高等数学、复变函数、数理方程、模电等基础课程密切相关。由于教学内容上涉及到大量的算法理论与公式推导,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些单调枯糙,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该课程的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需不断完善和改革,以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改革内容 (一)针对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课程的特点,改进课堂教学的形式 作为一门重要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课,生物医学信号处理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也在不停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必须把讲解经典方法和介绍最新发展动态结合起来。目前,课堂教学的内容主要有随机信号基础、随机信号检测、参数估计、功率谱估计、匹配滤波、维纳滤波、自适应滤波,涉及面广、数学公式多、理论概念抽象、实际应用知识较难掌握。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需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首先,根据教学内容修改教学课件,调整理论推导与实际应用等内容的比例;另外在教学中更多地加入与MATLAB软件的互动以及教学演示软件的操作,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 MATLAB是一个主要面对科学计算、可视化以及交互式程序设计的计算环境,可以绘制函数和数据、实现算法、创建用户界面、连接其他编程语言的程序,在信号处理与通讯、信号检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其丰富的可修改的函数库也可给学生提供好的实践空间。通过MATLAB软件的调用可实现生医信号处理中常用的处理算法的直观化。教学课件中与MATLAB的交互主要采用函数调用的方式,简洁明了,让学生对各种算法处理的效果有直观的认识; 另外还采用基于MATLAB的图形用户界面(GUI)编写教学演示软件,教师或学生通过与软件界面的交互了解本课程中常见信号处理算法的功用,数据的导入导出,各种算法的软件实现方法等等,该软件目前已初步成形,还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当中。 (二)改变实验教学的形式 任何一门与实际技术技能相关的课程都需要实验环节。实验教学是现代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了更好的掌握知识点,生医信号处理的实验教学通过生医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来进行。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3-4个综合的生理信号处理的程序设计题目。如题目“心电信号的QRS复波检测”让学生了解了心电信号的特点,熟悉了低通、高通、带通等滤波器的设计与计算机实现以及熟悉使用MIT/BIH数据库;题目“维纳-霍夫方程”让学生对维纳滤波的知识进行巩固,熟悉其计算机实现,对寻找最小均方误差意义下的最优滤波器有更深的认识,且能观察维纳滤波对一些不同的常见的生理信号,如心电,脑电信号的处理效果;题目“Yule-Walker方程”让学生通过编程对实际生理信号(例如脑电)建立AR模型,从而对参数模型法估计功率谱有了更深的了解,且对使用白噪声驱动生成随机信号,脑电数据压缩等方面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课程设计内容设置多样化,既涉及到生医信号处理课程中的主要内容,如信号检测、最佳线性滤波器设计、现代功率谱估计方法等;同时又对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复习和巩固。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编程的能力。还训练了学生获取生理信号的能力,学生既可以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医疗仪器如心电图机、脑电图仪等获取心电、脑电信号,亦可通过MIT/BIH数据库获得所需的生理信号。 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中鼓励学生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并有不同的成果展示。在团队中每个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并负责不同的分工任务,他们在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并使每个学生在团队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因此,既可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与其他相关课程联合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流程为:生物医学信号及其特性信号采集信号处理信号的识别诊断,目前的教学内容主要注重后两个环节,前两个涉及较少。通过综合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将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对前两个环节有较好的学习,从而对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的整体流程有完整且深刻的理解。 如在课程设计中,所有的设计内容都涉及到了对生物医学信号及其特性的了解和信号采集这两个环节,学生利用生医实验室已有的设备器件,如心电图机、脑电图仪、多道生理数据采集系统、传感器平台获取相应的生理信号可实现对该两个环节的知识的巩固,同时也复习了《医学仪器》、《生物医学传感器》等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将几门专业课程联系成一体,使得专业学习更加的系统化。在毕业设计环节中更是经常涉及到生理信号处理的完整系统流程,既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又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同时更多地结合实际应用,引入更多具体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实例,将真实世界与理论研究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使学生能学好这门课程,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浅谈生物医学的信号处理方法:医学院校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双语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针对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必修课之一――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该课程实现双语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浅析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实现双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及途径,从而为医学院校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课程改革提供新方向。 关键词: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双语教学;改革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是各种工程学科同生物医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1]。从1979年11月“国家科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组”成立至今,中国的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已有30余年的历史。随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的完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已成为许多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高校的必修课之一。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是继“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和“生理系统建模”等课程之后开设的面向数字信号处理应用的课程。该课程作为生物与医学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充分体现了生物医学与工程学的交叉性,其综合性、理论性和实验性都很强,对培养学生从工程角度解决生物医学领域具体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院校课程改革主要缘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在最初的单一研究、精细分析、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多学科高度综合、融合的基本态势,既要求在医学理论构成上融合,又要求在诊断治疗技术应用上融合[2]。按照医学发展的要求,将更多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互相融合,从而要求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随之变化。因此,医学院校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也要适应整个医学专业课程的整体进步。这样,课程改革要求熟悉国内外新科技的动态,不断地掌握新的相关科学技术,吸收新知识和新技术。双语教学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利用双语教学和专业的融合,既能充分发挥双语教学方式对学生掌握专业英语词汇的促进作用,又能提高学生查找原文学习资源等实际能力。 本文结合笔者几年从事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和双语教学经验,浅析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教学现状及实现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途径。 1. 课程设置 天津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立于1986年,由神经工程、医学仪器、物理医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方向构成。针对自身学科特点,“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课程体系提出理论联系实践,因此课程学时包括36学时理论课程和18学时实验课程。由于“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课程含有较多定理、公式、变换以及算法,因此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必然分配较多学时;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工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实践环节必不可少。 2. 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包括教材语言和授课语言两方面。使用原文教材能够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掌握原文专业知识的表述。但由于语言等文化差异,全部利用原文教材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合理删减原文教材重组后编写方式较为适宜。专业教师知识丰富,但英语授课尚有一定难度。当前高校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许多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或留学归国人员具备“外语+专业”的基本条件。这将有利于双语教学,而且也易实现教学相长。 3. 教学方式 双语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文献的阅读、翻译及写作能力。增加师生的互动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课堂上开展小应用讨论,并轮流推选代表发言,鼓励英文口头报告;课下布置相关文献题目,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鼓励用英文撰写报告等方式。 4. 同行学习 双语专业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扎实的外语基础。但是双语教学或偏重英文教学并不容易,因此加强双语专业教师与英语专业教师的相互学习,进而提高双语专业教师双语教学的素质和水平,提高英语专业教师理解其他学科专业术语的能力。 5. 总结 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双语课程改革中,要把握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删减重组原文教材;鼓励师生互动;双语专业教师与英语专业教师要互相学习和交流。
浅谈企业战略型财务管理:企业战略型财务管理 企业理财战略管理是当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确定正确可行的财务管理目标是成功经营企业的关键。随着国际经济——体化形势的加剧,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面临竞争形式更趋多样复杂。因此,为能很快地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笔者认为,确定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型财务管理目标是首要任务。 一、财务管理要适应新经济形势的要求 21世纪管理日趋现代化、国际化,企业为了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的要求,不仅需要合理规划和运用自身的各项资源,还必将与自身经营活动相关的如客户、供应商、分销商等经营资源结合起来,以此来监控经营成本,资金流向,准确反馈信息,提高企业对市场反映的灵活性,全方位掌握市场。为此,企业必须开始重新组织管理机构,改进管理模式。因此,财务管理必须站在为企业长远战略目标服务的高度组织和开展活动。 1.传统财务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战略管理的需要 战略型财务管理要求对全球市场信息快速反馈,而传统的财务管理事后收集和反映会计信息已不能适应市场信息的快速反馈,战略财务管理要求重视外部环境和各方资源,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只以企业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主体,只对其资金流程进行管理,不能超越主体,不能以企业在降低各类经营成本和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寻找平衡点来研究外部环境,忽视环境的战略关联。战略财务管理要求企业适应市场竞争,而传统的财务管理重点是资金流程管理。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除了财务指标之外还有大量非财务指标。如产品质量、生产弹性、顾客满意度、从接受订单到交付使用的时间等,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法提供。因此,为了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对传统财务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那么,开展战略型财务管理活动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2.战略型财务管理的特征 战略财务管理立足于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条件,充分汲取战略管理的基本思想,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与传统财务管理相比,战略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是:(1)全局性:传统财务管理活动受旧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过多着眼于企业日常财务工作,事务性较强,很少关注带有全局性的财务管理活动,战略财务管理由于面临理财环境复杂多变,因此,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它既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更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既重视非人力资产的管理,更重视人力资产的管理,而且同时注重现有的活动和将来可能的活动,并且可以提供诸如质量、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2)外向性:现代企业经营的实质,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中,解决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传统财务管理基本上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活动,很少研究外部环境,因而适应能力差。相反战略财务管理把企业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观察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及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增强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3)长期性:传统财务管理多数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短期化特征较为明显,缺乏战略意识,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适应性较差,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取得长期竞争优势。战略财务管理以战略管理为导向,要求财务决策者树立战略意识,从战略角度来考虑企业的理财活动,制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远目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以增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 二、目前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争论较多的几种观点 企业管理目标是指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是一项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协调企业同各方面财务关系的管理活动。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既要体现财务活动的客观规律又要适应客观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方式的要求,具有客观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并注重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协调统一。目前对财务管理目标争论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1.企业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该观点认为,企业要想在市场中求得生存,除了以收抵支,到期偿债以外,还必须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在发展中求得生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能够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还取决于其他一些因素,如现金净流量、投资决策和筹资结构等。若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追求目标,则会存在下列弊端: (1)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这是西方学者在对一些破产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在企业面临破产前,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往往热衷于通过负债来获得杠杆利益,这是以增大企业风险为代价的,结果由于举债过多,最终陷入财务危机。(2)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易引发企业的短期行为。这是因为用利润的多少考核管理人员和职工的业绩会使企业管理者只顾眼前利益,人为作高当期利润,其结果是导致企业长远发展后劲不足。(3)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会使企业重投入,轻产出,从而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配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成本=边际收入,而成本利润率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但二者不可同时兼得。因此,这一理财目标会使企业管理者在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时,不断地增加投入,而不考虑供求关系,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2.股东财富最大化 这种观点将理财的最终目标看成是为股东增加财富。而股东的财富一般表现为拥有企业股票的数量与股票价格的乘积。在股票数量一定时,股东财富就与股票价格成正比。由此可见,股东财富最大化实质上可以看作股票价格最高化,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股票价格的升降除受企业盈利的影响外,同时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它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但是,这种观点还存在下列缺陷: (1)强调股东利益,而对企业其他关系主体的利益重视不够,不利于处理好现代企业财务活动中产生的各种财务关系。(2)无论是在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成熟的西方,还是在刚起步的中国,在全部企业中上市公司仍然只占少数的情况下,这一目标显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3)股票价格真正能反映投资者的财富是建立在完善的金融资本市场基础之上,而目前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3.现金净流量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目标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主要反映了企业 获利能力的高低,并未反映企业现实支付能力的强弱。一个利润额和每股收益很高,并且资产总额非常庞大的企业,可能在短期内会因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而导致破产。反而一个负债累累,常年亏损的企业,只要能筹集到资金,按时偿还到期债务,也能继续生存下去。这是因为企业有充足的现金净流量的缘故,所以现金净流量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但是,现金是一种非盈利性资产,当企业持有现金净流量过大,表明资产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若以现金净流量最大化为目标,可能会使企业管理人员不顾风险地去筹集更多的资金,造成资源的浪费。 4.企业价值最大化 该观点认为企业是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缔结一系列契约的结合体。股东和各相关利益者为了各自利益最大化必然要进行博弈,而博弈的结果必然使股东效益与其他相关利益者的效益之和达到最大值。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缺点:即企业价值最大化在概念上给人们的印象比较抽象;计量上存在困难;不能直接反映出微观企业为了盈利这个生存的动因。所以,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佳选择不太合适。 三、财务管理目标的新思考 任何管理都是有目的的行为,财务管理也不例外。从“利润最大化”到“股东财富最大化”,再到“企业价值最大化”,无疑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但他们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即只考虑了相关财务指标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而忽略了非财务指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作用。利润最大化侧重于经营者利益,而股东财富最大化,则侧重于所有者或股东利益,而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正常需要,并且都带有工业经济时代的特征,即以耗费大量自然资源求得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现今已是一个市场日益法制化、规范化,并且经济一体化趋势渐强的时代。人类社会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已成为生产经营的主要生产要素,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不再是资本、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资源,而是科学技术。很显然,从事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知识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力资源将成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最宝贵的资源。而企业也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个体,其资本也不仅仅局限于财务资本。相反,企业是一个多种关系的集合体,其财富的主要来源将转变为知识资本。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就是正确“组织财务活动”,妥善“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如果过分强调自身利益,势必要影响到相关主体的利益,从而不能理顺各项财务关系,最终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财务管理目标。况且,同西方普遍认同的股东财富最大化一样,以上所分析的各种不同观点的共同缺点,在于只考虑到企业自身和股东个人的利益。那么,在一个崭新的经济形势面前,能否从更为广泛,长远的角度来找到一个更为合适的财务管理目标呢?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各项财务资本和知识资本效用最大化。 1.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资本虽然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但知识资本在整个社会进程中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一是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是其他资源无法超过的;二是知识性生产要素具有非磨损性、可重复性、共享性、增值性等特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项资源。可见如何充分有效合理地利用和配置知识资本是财务管理不可回避的问题。 2.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求得生存与发展,财务管理面临许多挑战。在资本运作方面,不仅要关注财务资本的取得、运用和资本收益分配等问题,更重要地是要关注知识资本:如在知识资本的取得上,财务管理要关注从什么渠道用什么方式取得知识资本;在知识资本的运用上,财务管理要关注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如何结合使用,如何有效配置企业的财务资本和知识资本,提高知识资本的利用效率;在知识资本收益分配上,财务管理要关注知识资本如何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从这个意义上看,知识资本构成了财务管理的内容,而其利用效率则成为财务管理所追求的目标。 3.随着新经济形势的到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经营基础,即拥有一定的财务资本,同时,财务管理的战略趋势要求将知识资本纳入其中,并树立“人本化”理财理念。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必须创新。 传统财务的基本要素是财务资本,财务管理就是关于财务资本的运作。包括财务资本的取得、运用和收益的分配等,但知识资本的出现使得企业的价值不再体现在企业规模的大小上,更不体现在传统财务理论坚持的“流通在外的债券和流通在外的普通股与市价之和”上,而是体现在拥有知识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上。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基本要素面临着从财务资本向知识资本的扩展。在现代企业理财中,人们已普遍意识到筹资有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投资有投资风险,但对知识经济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风险及怎样去衡量和防范风险却意识淡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诸多因素会让企业面临更多风险:(1)由于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将会大大加快,若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地选择利用内部和外部信息,即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2)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要求企业及其员工要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否则必然进一步加大企业的风险;(3)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这不仅加大了存货风险,而且加大了产品设计开发风险;(4)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性以及“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运用,使得货币风险进一步加剧;(5)风险投资倍受企业青睐,它们将大量资金投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无形资产上,使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因此,如何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使企业更好地追求创新与发展,就成为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 4.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共享资本收益。知识经济的到来,扩展企业资本范围改变了企业资本结构,知识资本的地位将大大上升,且人力资本将成为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资源,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财务目标不仅要考虑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权者的偿债能力最大化、政府的社会经济贡献最大化的财务要求,更要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与员工)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财务要求。所以,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建立多元的财务目标主体,充分协调好各相关利益者之间的财务关系,是财务管理追求的目标之一。 5.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特别是在日趋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对知识资本的管理要求重视并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才能最终达到资本效用最大化的目标。 高素质的管理者应具有理性思维、创新能力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能力,敏锐地处理接受信息能力,创新科学理财方法的能力。从我国目前情况看,从事财务与会计工作的人员大多数出自各高等院校,财务人员素质虽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他们普遍缺乏战略眼光,很难将自己的财务工作主动地融入企业管理系统中去。在实践中很容易使财会部门脱离企业的其他职能部门。而新的知识经济形势要求企业应该是“学习型的企业”,上下协调,共同努力才能使企业长久地发 展,因此,从这方面看,企业对知识资本的管理首先要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树立其财务管理战略观。面对未来经济形势,现代企业价值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人才这一最积极、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潜力,形成人文管理环境。而财务管理观念的变化与新技能的获得并不是同步进行的,人才是最关键的资源,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刻不容缓。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及产品都将发生很大变化,财务管理将在比如金融风险管理、保险管理、税金管理等方面增添新的内容。同时,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国际化,给财务管理较大的选择面。加入WTO后,国内企业面临的理财环境更复杂,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知识面上,将无法适应新环境下的理财工作。因此,财务人员必须拓展知识和技能,其内容应包括国际理财专业知识、计算机、外语水平、国际经济法知识、税收筹划能力等方面,最重要的是提高公司财务人员适应新的财务环境能力。任何一家公司财务人员只有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才能适应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才能实现知识资本效用最大化。 当然,也有部分学者提出,履行社会责任也是一个理财目标。但笔者认为,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理财目标的一个基本约束条件,是企业的义务,其性质并不属于企业理财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财务管理活动的进行是与企业特征、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密切联系的。因此,充分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重视知识资本对企业自身发展的影响和对企业成功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顺理成章的事。那么,顺应形势以财务资本和知识资本效用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将是首选。 浅谈企业战略型财务管理:企业战略型财务管理职能的构建研究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随着互联网金融等现代金融模式的推进,我们越来越需要运用现代财务理论指导企业财务的实际运行。通过全面分析研究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的治理结构特征发现,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集团公司的财务资金发散性等突出问题。因此,需要依据财务功能拓展的要求,全面构建企业财务部门的战略功能,借以实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一、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功能的拓展分析 (一)传统财务资金管理功能的限制影响 传统的资金控制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公司对公司资金的实际管理需要,主要反映在:(1)企业资金日常调度管理同银行的电子运行系统没有实现同步对接,致使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集中控制效应大大降低;(2)传统企业资金管理的手工操作及其运算模式,明显降低了财务资金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3)部分大型集团公司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的专业监控,很多下属企业自行支配资金,造成集团公司集中控制效应低下;(4)集团公司的所属企业内部之间,其资金盈缺失衡无法进行互补,致使整体资金短缺及其外源融资成本过高等。 (二)业绩考评数据真实性受到影响 作为国际性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生产经营中每天都可能发生大量的资金流入和流出,这就导致了企业集团对下属分支机构业绩数据真实性的考评困难,体现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反映:一是财务风险分布的全面性与业绩考评中选择对象随意性的矛盾,可能导致重要的财务风险点被忽视,业绩考评不能反映财务资金业务的重点与关键点,极大地降低非现场业绩考评系统的有效性;二是公司业务不断发展与业绩考评的人力资源局限性形成的矛盾,导致更需要突出业绩考评的针对性,因此应该通过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自动化功能进行同步检测,而不是仅仅依靠传统手工操作的财务管理考评模式。 (三)资金管理功能的拓展 伴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电子数字签名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在企业集团中设立依托企业集团、服务于企业集团的资金结算系统,通过汇集分散于分公司和子公司的资金,实施集中化管理,随时掌握控制遍布全球的分支公司的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动态状况。这样,现代企业的财务部门在确立了战略管理功能的基础上,将对传统财务管理的功能进行极大的拓展,这些功能主要包括: 1.柜台结算功能。集团公司要在区域中心设立结算系统,形成一个柜台结算的子系统。 2.远程服务功能。区域中心的结算系统能够为企业提供远程客户服务,方便企业网上委托结算、查询资金存款状况,保证资金交易的安全,成为一个财务资金的远程客户服务子系统。 3.网上银行功能。区域结算中心可以初步实现银企互联,可以有效验证银行系统和公司结算中心信息系统之间的电子数据,并减少结算中心日常操作压力,形成一个网上银行管理的子系统。 4.实时监控功能。通过集团内部网络系统将集团资金数据集中管理,各区域的结算分中心工作人员可以将其所在区域的经营业务数据远程录入总部结算中心的服务器中,强化集团对下属企业资金有效性的实时监控。 5.标准代码与运维管理功能。可以建立集团内部结算中心系统标准代码体系,为今后各类业务数据的统计和定量分析奠定基础。建立包含身份认证、入侵检测、加密传输等内容的安全体系,建立完善的运维管理制度,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 财务管理通过由传统的分散管理转变到集中管理,资金的管理由分散式经营转换成集中控制模式,实现了战略型财务管理的功能,财务资金管理功能实现了拓展,可以有效降低企业集团资金的闲置率,减少外源融资成本及其相关财务费用,并通过实时有力的资金监控全面地规避主账户风险。 二、战略型财务管理部门的构架与运行 尽管企业就战略型财务职能部门以及“不断增加的财务战略需求”这―论题研究了十多年,但是大多数公司承认,它们虽然希望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决策支持和管理上,但事实上大部分时间被用在了交易处理上。有些财务组织在转型为战略业务合作伙伴方面已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从整体成本的角度分析,战略管理研究有了三个重要结论,即:规模较大的公司财务成本相对较低;营运收入大致相当的公司在成本上存在显著差异;最大的差异在于财务组织架构(例如:是否有共享服务以及财务集中化水平)和IT组织架构(自动化水平或系统化整合的程度)的不同。因此,依据现代财务的发展理论,构建战略型财务资金集中管理组织构架,是实现财务部门战略管理目标的基本需要。 (一)战略型财务功能所反映的企业管理组织架构及其运行效率 现代企业集团通过战略财务职能的实施,构建总分结算模式组织,将财务资金管理在集团内部分层控制,实现数据集中监控,银行与企业双向直接联动,以及身份安全认证,构建了以总部为中心,区域为副中心的总分结算模式(如图1所示),充分显示了积极的财务战略管理作用。为了适应战略型财务职能的发展趋势,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曾经针对超过130个财务组织的绩效进行了评估,以此作为其开放标准对标协作(OSBC)研究的内容。 1.充分发挥共享服务的作用 现代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应用共享服务,在管理得当的状况下,共享服务可改善流程效果,同时有助于降低成本。根据OSBC研究的结果,绩效最差的公司往往没有在任何职能部门实施共享服务,因此财务职能部门成本花掉了企业营业收入的最大一部分。比如,一家大型公用事业公司本着提高成本效率的初衷采用了共享服务,该公用事业公司服务于一大片市区,当地情况复杂多变且人口分散。共享服务中心的客户按各自收益的比例支付费用。绩效测量标准的制定则以全国其他地区的公用事业共享服务结果为基础。灵活的薪资共享服务系统帮助公司对流程进行了优化,并且大幅降低了周期时间。业务单位能够更快地找出问题,并在执行工资单之前进行处理。该公用事业公司又继续与同行业其他公司进行对比,以找出可供改进之处并减少重复劳动。除了在这些改进中体现成本效率之外,共享服务还带来了意外收获,即薪资职能部门的员工能够承担具有长远影响的其他职责。随着承担的战略角色越来越多,财务部门得以提供全新的员工激励措施,并逐步降低了过去居高不下的员工流失率。 2.全面提升财务职能部门的战略功能 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未来IT将会更多地参与职能部门的财务管理活动,增强财务部门的战略职能。企业要为此投入许多时间进行管理,同时要求对非战略性运营流程加大自动化力度,解放人力以进行数据采集工作。 (二)战略型财务机构的运行方式 第一步:每天核对银行账户并汇总现金,决定每天借入或投资的最终数额,加强控制以提高准确性。整合全球供应商付款与银行付款系统,客户收据被记录在总分类账中,公司可以对全球账户的所有信息进行每日核对。 第二步:公司CFO将国外分公司的系统整合进入主系统,这一策略确保他能看到世界各地分公司运营时的现金管理状态。 第三步:实施直通式处理流程,避免在处理不同国家的不同付款时因出错而支付高昂代价。降低了该公司核对其运营的多种货币的付款和收入的难度。 第四步:将所有外汇和商品对冲协议输入系统,让公司不必通过第三方处理就能自行核对,公司这么做也是为了淘汰所有衍生物协议结算中的人工处理流程。这种在全球性的消费品公司的四步法,创建了成功的战略型财务职能部门,并产生直接的结果:全球所有分公司的财务数据完全透明,现金成为了企业品牌战役成功与否的晴雨表,销售显示了品牌的力量,产生的现金让企业得以在新的地区和产品领域开展品牌建设活动。 三、财务部门的战略型管理目标的实现方式 (一)重视网络科技的力量,提升实现财务战略目标的技术可靠性 我们在审视自己的财务职能部门和强化其战略作用的过程中,领悟到流程简化的重要性之后,还必须重视网络科技的力量,它能帮助我们处理非常复杂的业务内容,让我们实现财务职能部门的战略目标。在财务职能部门使用检查清单,随时可获取正确的信息,参考不同变量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应用互联网金融系统理论,优化全球战略与特定运营的财务规划流程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生态系统在与外部力量(资源、环境等)不断作用和影响的过程中,内部生态因子通过不断分化、调整、变异所产生的一种新的生态物种。在金融生态系统内,互联网金融是一个生态因子,与传统金融形成竞合态势,如何准确定位、不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的生态维度,是互联网金融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要进行真正的系统化整合才能有助于实现战略型财务管理部门目标:制定战略构思、目标沟通和评估标准的闭环管理流程;使用内部和外部对标来监控关键战略成功要素的绩效。 (三)提升财务绩效的真实性,实施非现场与现场相结合财务业绩考评模式 传统的业绩考评方法由于缺乏系统性,特别是针对大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考评的复杂化,容易形成工作效率低下与考评周期较长,考评质量与考评时效性都难以保证的情况。因此,需要跟据企业集团的特殊环境,制定统一的业绩数据真实性操作规程,通过非现场考评与现场考评相结合确保财务业绩考评的真实性。 业绩真实性非现场考评是根据绩效考核方案的要求,对被考评的分支机构报送的会计报表及财务资料进行核对分析,从中发现异常情况的一种考评方式;而业绩真实性现场考评则主要是根据非现场考评所列问题事项清单,有针对性的选择重点单位、重点内容、重点项目的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与会计凭证及相关资料,进行核实与调查取证,形成考评报告并落实问责机制。业绩真实性非现场考评的主要方法是:全面核对被考评分支机构会计报表及财务资料的真实性,收集计算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数据,对比所有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制度要求与指标体系标准,分析分支机构绩效数据的合理性,确保现场考评的针对性。 财务业绩非现场考评与现场考评相结合的意义在于:一是非现场考评按财务绩效的固有范围,对会计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地考评分析,避免单一的现场考评内容上的随机性和片面性问题;二是通过非现场考评从总体上突出财务收支业绩指标与常规控制标准相背离的问题,进而突出现场考评的重点,避免单一现场考评的盲目性,让现场考评有的放矢;三是通过非现场考评明确考评重点,现场考核只需按非现场考评列出的问题事项清单,对重点内容、重点项目与重点单位进行考评,可减轻单一现场考评对每个单位、每项内容都面面俱到的大量不必要劳动,从而提高业绩考评工作效率,保证考评质量。目前,随着会计业务处理电子科技含量的逐新提高,绝大多数企业已基本实现了会计核算电子化,而业绩考评仍然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有鉴于此,需要根据财务业绩考评的固有特点,将业绩考评工作中的数据汇总、绩效比对、对比分析等能用计算机处理的考评内容和事项,设计开发相应的电脑程序,由计算机形成相应的考评资料,减少大量繁锁的数据核对与指标计算工作,减少繁琐的编制表格工作量,并增强考评数据精确度,大大提高财务管理业绩考评的工作效率及质量。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浅谈企业战略型财务管理:企业战略型财务管理初探 摘要:战略型财务管理是近年来企业财务管理新兴的内容和发展趋势之一,是对传统企业财务管理手段囿于企业经营本身而与发展战略相脱节的重大突破。本文将对战略型财务管理的涵义、特点、内容等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企业实施战略型财务管理的对策措施,以资借鉴。 关键词:战略型财务管理 目标 内容 实施 一、战略财务管理概述 (一)战略型财务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战略型财务管理是以战略思维和视角来看待和处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将企业的财务管理上升到集团战略发展的高度,依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在充分吸收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的基础上,制定企业的战略财务目标,并综合运用各种财务手段调集企业资源以完成这一战略财务目标的实现。随着企业进入信息化时代,急剧膨胀的财务信息和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使得企业在应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治理企业财务活动时显得力不从心。然而多数时候企业并未将财务管理提升至应有地位,无法站在企业战略全局的角度去规划和处理企业的理财活动,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企业财务管理需求。战略型财务管理的出现,填补了企业战略管理与财务管理之间的空缺,将财务管理以战略视角呈现在企业管理者面前,提供更为宏大和全面的视野,有助于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作出最有利于自身的财务抉择。 (二)战略型财务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区别 1、战略财务管理从企业战略角度出发,目标更为长远 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更多关注于企业如何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即企业成本费用的最小化与经营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围绕这一目标通过预算、计划、控制、风险管理等多种手段去辅助实现这一财务目标。然而,在战略型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的财务目标由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本身转向更为宏高的层次,从企业的战略角度出发,研究如何通过财务管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进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2、战略财务管理以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为目的,更为关注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 以往的财务管理以一种内视的角度给予企业内部财务活动更多的视野和关注,内部财务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预测是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的主要管理活动。净现值、现金流量等财务指标等成为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频率使用较高的词汇,显现出传统财务管理对内活动的熟稔,然而侧面却流露出对外部环境和非财务活动的漠不关心和淡化。战略财务管理则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更为审慎和详细考察企业的外部生态环境,关注和审视企业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率等非财务指标,以更为客观、全面的视角看待和解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因如此,战略型财务管理在剖析企业财务活动时,相较于传统财务管理对净现值分析、现金流量分析等微观经济分析的看重,将更多的精力赋予了SWOT、PEST等宏观管理分析,显现出二者因视角思维差异而反映在分析工具选择上的不同。 二、企业战略型财务管理的目标及内容 (一)战略型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目标是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的一个恒定问题,目前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较易被接受和流行的是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四种说法。而战略型财务管理所处的企业战略角度,在思考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会有意识的弱化企业传统以利润为先的狭隘视角,而将企业利润、相关利益人利益和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等融于一体,更多关注企业这个社会生命体在社会管理结构中的生存意义与价值,也就是企业的社会价值最大化。 (二)战略型财务管理的实施内容 1、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顾名思义,是通过预算控制手段全面对企业生产运营支出、成本费用管理等进行分析和预测,优化资源配置,服务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全面预算管理,即是战略管理与财务管理融合下的优秀管理实践,通过预算控制等财务手段,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和视野去分配和调度企业财务资源,服从企业生产经营大局,最终实现企业长期健康经营的发展目标。 2、战略财务风险管理 如今的企业生态环境里充满了诸如竞争对手、客户需求、技术、管理、成本、政策等未知的变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极大的风险。战略型财务管理追求的是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企业生态环境中风险因素的识别与管理,是战略型财务管理的必备内容。战略型财务风险管理要求企业必须依据战略目标,建立风险识别与管理系统,加强对企业周围风险因素的评估分析,部署风险追踪与应急处理机制,将风险纳入可控水平,减少对企业战略目标的负面影响。 3、战略融投资管理 融资与投资是企业重要的理财活动,也是资本追逐利润与实现自我扩张的必然要求。战略型财务管理模式下的融投资管理,其关键是明确战略导向作为贯穿于企业融投资活动的主线,将企业的理财活动纳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之中,避免盲目冲动、不切实际、不计后果的融投资活动。企业在融投资过程中,应做好战略规划与风险控制,依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和现实环境选择合适的融投资策略。 4、战略营运资金管理 流动资金是企业维持运营、抵御风险的重要保障。但是,流动性资金过多将降低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无法发挥出资本的自我增值效应。确保企业正常运营下流动资金的管理与平衡,是战略营运资金管理必须面对和考虑的问题。战略营运资金管理须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着重加强对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的管理,科学平衡资本收益性与流动性的关系。 三、战略型财务管理的实施策略 (一)树立战略型财务管理理念 如何实现企业从传统财务管理向战略型财务管理的转变,首当其冲的是明确企业对战略型财务管理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战略型财务管理理念,自上而下营造出一种革新财务管理模式、建立战略型财务管理的管理氛围。树立战略型财务管理理念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理念,树立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理念,重视风险管理、信息化、知识化等在企业理财活动中的应用和管理,加强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权变观念,以战略思维应对企业财务管理环境中的风险变量与管理问题。同时,企业应注重浇注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念,以价值模式指导员工的财务行为。 (二)搭建战略财务管理平台 企业在实施战略型财务管理时,应搭建统一的战略财务管理平台,将企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统一到财务管理平台,实现对企业资源的有效调配和优化。企业应该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企业整体财务的运营监控、分析预测、决策等。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应实现与企业战略系统的对接与融合,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全面控制和管理企业的财务活动。财务管理平台应具备一定的开放性,能够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促进企业知识资本的积累与有效应用。 (三)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完善预警分析 推进企业战略型财务管理的进程中,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是确保这一实施过程平稳有序的重要保障。对战略型财务管理的组织机构必须高配,以确保财务管理能够融入企业战略组织层面。同时,企业应强化财务集中管理,在内部推行建立统一的会计政策和制度,加强对内部各部门的财务绩效考核;对于子公司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另外,应健全财务预警分析制度,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评估与预判,及时做好预警处理。完善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机制,加强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审计监督,构建多重防线。 (四)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人力资源是衔接企业战略型财务管理从构想到实践的主要力量。企业在建设战略型财务管理的人力资源过程中,应突出对核心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一般性人力资源与核心人力资源区分开,集中精力挖掘、吸收和培养核心人力资源。同时,在人力资源建设过程中,做好配套保障工作,通过期权奖励、配给干股、奖金制度等财务手段提高核心人力资源的粘性和依赖,将核心人力资源的利益与企业利益捆绑。 四、结论 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如何确保财务管理顺应企业战略发展需求、推动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型财务管理于此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企业应增强对战略型财务管理的认识,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财务管理机制,努力推动战略型财务管理战略在企业的管理实践。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文按照工作过程的流程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和毕业答辩等几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路和相应措施,希望对做好毕业设计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毕业设计 毕业答辩 毕业设计是学生完成全部课程后进行的必修性的教学实践环节,它既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及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还将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搞好学生的毕业设计,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注重实践环节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 毕业设计的客体就是具体的待解决的问题,选题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所以选题要紧扣人才培养方案,反映专业的主要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难度,还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同时又要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尽量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1)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出发,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必须考虑课题的难易度,既要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保证基本能力的训练;(2)毕业设计的课题应尽可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案例或任务,这样既能促进学校产、学、研有机的结合,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毕业设计课题的份量要适当,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按时完成任务;(4)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切实为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5)毕业设计课题应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岗位与工作对象,为学生的“零距离”就业打下基础。 毕业设计课题应提前由教研室安排有经验的老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起草毕业设计题目,并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初稿),经严格筛选后,由指导教师向毕业生陈述选题的理由和需具备的条件。 毕业生根据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公布的《毕业设计任务书》(修订稿),选择题目。对于个别有特殊爱好且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允许其自选与人才培养方案密切相关的课题,但所选课题须经专业教研室同意、报系主任审批。 毕业设计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后,提前下达给学生,以便学生在假期或空闲时间准备相关素材及掌握相关知识。 2 精选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业务优势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搞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关键。指导教师应选聘讲师以上有经验的老师,优先选用具有“双师型”职称的老师担任。同时每个选题需配备一名企业专家进行指导,聘请的企业专家应经系主任批准,还要指定专门的教师进行联系,经常检查相关资源,掌握进度,提出要求,协调有关问题。 为确保指导力量,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每名指导教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人数一般不超过10人。 指导教师应尽的职责如下:(1)指导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着重于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可包办代替。(2)指导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结合业务指导,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政策法规的教育。 (3)指导教师的具体任务为:①按项目、案例或任务做好毕业设计课题,编写毕业设计任务书;②审定学生拟定的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并负责经常检查执行情况和进度;③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坚持2次/周的指导和答疑,并根据进度逐个进行辅导;④对学生进行全过程考核、毕业设计完成后,要根据学生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设计质量等方面的情况写出评语,提出评分的初步意见;⑤在毕业答辩前的一两周,给他们设计一些模拟答辩的环节,促使其对设计内容进行再巩固,从而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提升技能;⑥参加毕业设计的答辩和评分。负责拟定毕业设计答辩提问,认真听取学生的陈述和答辩,客观评分,做好论文评语的撰写。 3 培养创新能力打造高技能人才 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要有标准、规范的行为意识,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重视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之向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方向发展,尤其要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检索与阅读中、外文献资料的能力,特别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的能力;(2)团结协作、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和进行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的能力;(3)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综合概括的能力和设备安装、调整与测试的能力,包括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4)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5)撰写报告、技术总结、整理文档和论文写作的能力;(6)善于对所研究的题目,运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4 规范写作要求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反映了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因此要求学生以积极认真、严谨求实的态度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1)每个学生应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2)论文要书写规范、文字通顺、图表清晰、测试数据完整、结论明确;(3)论文一般应包含有摘要(150~200字)、关键字、目录、综述、论文主体及参考文献等,同时应附相关程序清单及图纸等;(4)论文全文应在8000字以上(不包括程序清单和图纸),论文中引用的部分必须注明出处。 5 重视毕业答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既是学校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考核、验收的一种形式,也是对教学实践环节及教学水平的最后一次检验,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高度重视。 答辩要求:①答辩前学生应提交设计成果(包括毕业论文、程序代码、研究成果及测试报告等);②答辩人应能很好地完成毕业设计成果的演示;③答辩人陈述论文的核心内容。陈述要语言精炼、重点突出,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④回答教师提问5~10分钟,要求学生能用简短而又准确地语言予以回答。 答辩成绩:由答辩小组成员根据毕业答辩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由答辩委员会审定,最后按比例进行综合统计; 毕业设计成果: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包括源程序等)由各系择优选留(不低于30%),交院系资料室保管。 6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一项群策群力的工作,它需要领导的支持、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努力及来自企业的配合。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基于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的创新模式的研究,同时保证企业专家全程参与,整合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全程管理,建立全面有效的监控体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毕业设计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浅谈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防范 摘要 从近几年金融犯罪的手段来看,银行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已成为一些罪犯侵犯的对象和渠道。因此,其安全问题不仅是当前银行的重点工作,也应一直作为银行日常的重点工作。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对安全工作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网络 安全 管理 防范 一. 银行系统主要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 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实体遭到破坏 实体是指网络中的关键设备,包括各类计算机(服务器、工作站等)、网 络通信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调制解调器、加密机等)、存放数据的媒体(磁带机、磁盘机、光盘等)、传输线路、供配电系统以及防雷系统和抗电磁干扰系统等。这些设备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整个网络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类问题,一部分由于系统设计不合理造成,一部分由于内部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按规定操作、麻痹大意造成,一部分是来自外部的恶意破坏。 2. 内部人员利用网络实施金融犯罪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已破获的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金融犯罪的人员中 ,内部人员占到75%,其中内部授权人员占到58%。他们方便地利用所授的权利,轻松地对网络中的数据进行删除、修改、增加,转移某些帐户的资金,达到挪用、盗用的目的。更为严重的是预设“后门”,“后门”就是信息系统中未公开的通道,在用户未授权的情况下,系统的设计者或其他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这些通道出入系统而不被用户发觉,这类行为不仅损害客户的利益,大大影响银行在民众中的信誉,更为严重的是“后门”成为黑客入侵系统的突破口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安全性。 3. 遭受各类黑客的侵犯和破坏 存储和运行在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信息、数据,不仅本质上代表着资金的运动,而且从微观上能反映某些企业的经济活动,从宏观上能折射出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因此,在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时代,银行网络系统必然遭到各类黑客的“亲睐”。有的通过监视网络数据截取信息,从事经济领域的间谍活动;有的未经授权擅自对计算机系统的功能进行修改;有的进行信用卡诈骗和盗用资金;有的进行恶意破坏,造成通信流量堵塞;我国的电子商务工作屡遭挫折,很多原因是遭遇黑客,如2000年3月30日金融CA认证中心(由国内12家银行发起的保障企业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组织)试发证书的消息公布不到1小时,认证中心就遭到黑客的攻击。 4. 面临名目繁多的计算机病毒的威胁 计算机病毒数据,将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程序和数据严重破坏,使网络的效率和作用大大降低,使许多功能无法使用或不敢使用。虽然,至今尚未出现灾难性的后果,但层出不穷的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病毒活跃在各个角落,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令人堪忧。 二. 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防范工作 笔者认为,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防范工作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 工程,是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工程方案。在目前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首先是各级领导的重视,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防范意识,自觉执行各项安全制度,在此基础上,再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构造全方位的防御机制,使系统在理想的状态下运行。 1. 加强安全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工作 安全制度的建立也是一门科学。一定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所采用 的技术条件,参照有关的法规、条例和其他单位的版本,制定出切实可行又比较全面的各类安全管理制度。主要有:操作安全管理制度、场地与实施安全管理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软件安全管理制度、密钥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制度等。 制度的建立切不能流于形式,重要的是落实和监督。尤其是在一些细小的环节上更要注意。如系统管理员应定期及时审查系统日志和记录。重要岗位人员调离时,应进行注销,并更换业务系统的口令和密钥,移交全部技术资料,但不少人往往忽视执行这一措施的及时性。还有防病毒制度规定,要使用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正版查毒杀毒软件适时查毒杀毒,而不少人使用盗版杀毒软件,使计算机又染上了其他病毒。 另外,要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真正认识到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重要性和解决这一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及复杂性。决不能有依赖于先进技术和先进产品的思想。技术的先进永远是相对的。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天有矛,明天就有盾。安全工作始终在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只有依靠人的安全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不断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 构造全方位的防御机制 笔者认为,衡量一个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如何,至少应能保证其数据的保 密性、完整性、可使用性及可审计性等。为达到这些要求应采用如下的防御机制: 要保证处于联机数据文件系统或数据库之中的以及网络传输当中的保密信息不会非法地主动地或被动地提供给非授权人员,系统资源只能被拥有资源访问权的用户所访问,能鉴别访问用户身份,保证合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和使用。其防御机制是:除了对关键数据进行级别较高的加密外,还要建立访问控制体系,根据信息密级和信息重要性划分系统安全域,在安全域之间用安全保密设备(加密机、防火墙、保密网关等),通过存取矩阵来限制用户使用方式,如只读、只写、可读写、可修改、可完全控制等。 要使信息的安全性、精确性、有效性不因种种不安全因素而降低,不会使存储在数据库中以及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遭受任何形式的插入、删除、修改或重发,保证合法用户读取、接收或使用的数据的真实性。其防御机制是除了安装“防火墙”和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之外,还要建立良好的备份和恢复机制,形成多层防线。主要设备、软件、数据、电源等都有备份,并具有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系统运行的能力。 要使合法的用户能正常访问网络的资源,有严格时间要求的服务能得到及时响应,不会因系统的某些故障或误操作而使资源丢失,或妨碍对资源的使用,即使在某些不正常条件下也能正常运行。其防御机制主要靠系统本身所设计的功能来实现。 要使网络系统中的每一项操作都留有痕迹,记录下操作的各种属性,并保留必要的时限,以使各种犯罪行为有案可查。其关键是建立监控体系和审计系统。集中式审计系统将各服务器和安全保密设备中的审计信息收集、整理、分析汇编成审计报表,用来处理绝密级信息或信息内容,特别重要的涉密系统,分布式审计系统的审计存放在各服务器和安全保密设备上,用于系统安全保密管理员审查。 3.采用先进的技术和产品 要构造上述的防御机制,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还要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和产品。目前主要采用的相关技术和产品有以下几种。 ①“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安全技术,是通过对网络作拓扑结构和服务类型上的隔离来加强网络安全的一种手段,它是电脑网络之间的一种特殊装置,主要用来接收数据,确认其来源及去处,检查数据的格式及内容,并依照用户的规则传送或阻止数据。其类别主要有:应用层网关、包过滤网关、服务器等,它可与路由器结合,按不同要求组成配置功能各异的防火墙。 ②加密型网络安全技术 这一类技术的特征是利用现代的数据加密技术来保护网络系统中包括用 户数据在内的所有数据流,只有指定的用户或网络设备才能够解译加密数据,从而在不对网络环境作特殊要求的前提下从根本上保证网络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这种以数据和用户确认为基础的开放型安全保障技术是比较适用的,是对网络服务影响较小的一种途径,可望成为网络安全问题的最终的一体化解决途径。 ③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扫描是自动检测远端或本地主机安全脆弱点的技术,通过执行一些脚本文件对系统进行攻击并记录它的反应,从而发现其中的漏洞。它查询TCP/IP端口,并记录目标的响应,收集关于某些特定项目的有用信息,如正在进行的服务,拥有这些服务的用户,是否支持匿名登录,是否有某些网络服务需要鉴别等,可以用来为审计收集初步的数据。 ④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可被定义为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上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识别和 响应的处理过程。它不仅检测来自外部的入侵行为,同时也检测内部用户的未授权活动,还能发现合法用户滥用特权,提供追究入侵者法律责任的有效证据。该技术通过分析入侵过程的特征、条件、排列以及事件间的关系,具体描述入侵行为的迹象,这些迹象不仅对分析已经发生的入侵行为有帮助,而且对即将发生的入侵也有警戒作用。 总之,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努力,同时要加大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建立严密的安全防范体系,并在制度上确保该体系功能的实现。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探析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教学探索 论文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网路 教学探索 论文摘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教学问题,根据团队讲授该课程的体会,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成为当今世界发展迅速,且成为普及程度最高的技术之一。而《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融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课程,所涉及的概念不仅有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而且还包含通信技术方面,其理论复杂。计算机网络又是一门实用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的技术和标准不断问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能反映出最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在这种形势下,《计算机网络》不再仅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目前,在很多高校里,《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各专业学生的公共课程。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准确定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拟定相应的教学模式,使《计算机网络》课程真正起到普及网络知识、培养学生网络操作能力、提升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作用,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体系等进行探索。通过理论课程教学探索,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设置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对理论和实践联系的要求很高,但是该课程学时少、内容多、重点和难点多, 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没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先导课程,理论基础知识薄弱,但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使用网络,在必要时可以进行简单的网络维护等。同时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最新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学大纲,《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第一部分,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第二部分,计算机网络物理层基本知识;第三部分,数据链路层次;第四部分,网络层;第五部分,运输层;第六部分,应用层;第七部分,计算机网络安全。各非计算机专业可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和调整。整个课程的学习重点放在基本的概念和方法的掌握与理解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体系确定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非常丰富, 抽象难懂的理论和概念非常多,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本身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背景知识较少,从而在理解其抽象概念和原理时常常会遇到很大困难。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我们采用“实例化教学”方法,主要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适当的方式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因此采用“实例化教学”的教学活动不再是简单的“理论+实践”模式,该模式中的实例起到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作用:(1) 实例将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以帮助学生掌握与理解;(2) 实例又能够对实践起一个指导性和解释性的作用。学生课堂实践和课后自主学习的时候,直接参照的是已经具体化的实例,而不是枯燥的知识点;另外,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实例化教学”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和成就感,加大学习的内驱力。同时,对于新的网络技术和方法,则采用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研究性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励学生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应用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方面,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非常丰富, 抽象难懂的理论和概念非常多,如果仅通过传统的黑板板书进行教学,课堂内容有限,且效率较低,同时对于有些概念的解释不形象直观。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提高授课效率及其效果。但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进度较快,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同时由于内容是事先制作好的,不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缺少与学生的实时互动交流。传统板书教学由于进度较慢,学生比较容易随着教师的讲解进入状态,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并且对使用课件无法讲清的问题,可以结合板书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基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手段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黑板板书为辅,同时对于课程中涉及到的复杂协议的工作原理、数据流等较为抽象的概念,采用Flash动画、仿真软件进行演示,使得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改革考核方式十分必要。传统的考核方式仅仅考核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而没有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了更好地检查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的效果,将课程考试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最终成绩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计分办法。平时成绩主要是根据学生课堂提问题、回答问题、作业以及专题学习报告等情况,由主讲教师实时打分登记。对于期末考试成绩好的而平时成绩差的学生,不应给予好评,因为他们仅仅记住了知识而没有掌握应用知识。通过这种考核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为知识和应用创新创造了条件。 四、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总结与创新的过程,要实现《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教学的全面深入的改革,还有待与同仁一道共同努力。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 高职院校 教学质量 课程特点 教学问题 论文摘要:该文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首先分析了目前《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与方法。 1概述 为了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为了适合信息社会的需要,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以培养综合型人才。而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面不可能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及模式。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根据专业知识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那么如何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因材施教呢? 2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概念复杂、理论和实践性强、技术更新迅速等特点。计算机网络是结合了计算机与通信两大技术的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两种技术的大量概念。同时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网络从诞生至今已历经四代。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更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也是计算机应用中最活跃的领域。 3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教与学之间缺乏良性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是教学取得成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的关键,师生间能否形成良性互动对学好这门课也很重要。目前,很多学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采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师生间缺乏良性互动,不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实验条件不充分 《计算机网络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有专门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基础》里面的许多知识点诸如路由协议,IP地址的配置等,没有经过亲自动手,很难掌握。而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局域网的设置,服务器的调整、设备的配置等很多实验如果没有亲身实践,也根本无法完全掌握。 3.3理论与实践不能统一, 现在很多学生在学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后仅仅知道OSI的七层模型和TCPdP协议,对于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实现的就一无所知,无法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更有一些学生学完该课程之后连最子网掩码的设置都不知道,就更别谈网络设备的设置和进行网络管理了。 3.4教材编写中不合理处较多 目前,这门课程最经典的教材是谢希仁写的《计算机网络基础》,但那是本科院校适用的教材。我们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理论知识太多,图太少,使得许多理论知识不能完美地解释。象路由协议那一节,仅有理论描述,对RIP、OSPF、BGP三个协议,没有详细地阐述其工作过程,这就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还有象TCP的三次握手那一节,三次握手中出现了SYN,ACK等术语,但前面并没有对其详细说明,这就让学生莫名其妙了。 4课程改革目标与思路 4.1多元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法:①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示出来。用PowerPoint等课件将知识点制作成动画,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②类比教学方法。用实际应用和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物与计算机网络中的概念、基础理论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化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引导学生去公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参加网络相关产品会、技术讲座等,增进学生对市场的了解,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2精选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简化OSI参考模型的内容,扩充事实标准TCPlfP的内容。伴随着Internet的发展,TCP, P已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其协议应用广泛,但它的参考模型的研究却很薄弱。因此,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我们在教学中采纳Andrew·S·Tanenbaum建议的一种层次参考模型,它吸取了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二者的优点,是一种折中的方案,自上而下包括5层.即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针对该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在用多媒体上课时多增加了许多图片以详细说明。在讲IP数据报的路由选择那一节时,书上只有文字描述,本人讲解时就增加了如图1的例子。 根据这幅图讲解,学生很快就理解了IP数据报的路由选择过程。在讲TCP的三次握手时,我先对TCP提出报文作了详细讲解。特别对发送序号、接收序号ACK、SYN、FIN都作一一讲解。然后再讲TCP三次握手时,学生都听明白了。 4.3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增加实践课程,既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对于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实践课中专门安排了一节课让学生做RJ一45接头。事后证明,这节课很有意义。它不仅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还让他们学到了实用技能。有几个同学实验课完后,马上回去把自己损坏的RJ一45接头换好了。这就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结论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支撑技术之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切实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该课程内容多、综合性强、时效性强,因而教学难度也较大,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尝试、完善、改进,适应时代需求,以培养更多更好的相关行业高素质人材。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浅析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教学实践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特点,探讨了网络辅助教学的优势,以及对计算机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国内教学平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设计目标,以期对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前言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十分重视实践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上机练习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许多学生上机根本不知做什么,大量的上机时间都浪费了;学生的上机情况无法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也无法及时提供给学生相关学习资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效率低下。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能把从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专业中,不能处理就业后面临的许多技术问题,造成学生对学习和未来充满迷茫。因此,让学生在实训中学到技能,这才是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平台的优势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网络辅助教学的优势主要有: (1) 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学平台能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课堂所不能够提供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获得最新的知识,凭借电子邮件和论坛与他人进行沟通,探讨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网络所提供的各种形式的资源能够创设一种类似真实的环境,促进学生在其中进行积极的探索,进行知识的主动学习和建构。在学习资源丰富的条件下,可以把知识"物化"为多种形态,满足学习活动的多种需要。 (2) 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模式 通过网络,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网络上大容量、更新较快、动感的学习内容,改变了以往单调、信息有限、沉闷的学习模式,学生以求索和体验代替了被动学习。学生可以自行考试,模拟实验,使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施教,从而建立了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灵活性的学习模式。 (3) 内容更新快 网络内容的更新速度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通过网络,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地获得世界范围的信息和资源。在教学平台上,教师可以随时根据教学的情况更新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这种更新可以在任何时候进行,并且能够立刻反映出来,这是受时间限制的课堂教学所难以做到的。 (4) 形象、直观的交互环境 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互的整体教学、学生间交互的分组教学、人机交互的个别教学的有机结合。 (5) 更好地实现教学设计策略 网络的各种特性还决定了其能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教学策略,使得教学更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原来不易实现的教学策略得以实现。在网络教学中,由于它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具有多媒体性、交互性等多种特性,使得在网络上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学策略成为可能。 (6) 有利于对学生的辅导 通过网络,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已不再是仅仅批改书面作业,学生也不再为没时间找老师或找不到老师而发愁。E-mail和论坛可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的有效方式,而这一切均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且快捷便利,从而对学生的辅导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便于教师们对同类问题进行集中解答。 二、网络在辅助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虽然网络在辅助课堂教学应用中具备了上述优势,但是它也是具备很多目前难以解决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信息时代要求教师会用计算机进行学生的档案与成绩管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与管理,利用一些电子备课系统制作电子讲稿和多媒体课件,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能用信息化方法与学生进行交互,以及利用计算机评阅学生的作业、考试。因此,设计和使用网络平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些思想、方法,将影响网络平台使用的有效性。 (2) 信息要适量 平台虽然能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信息,但如果设计不好,很容易造成信息泛滥、学习者迷航问题。因此,不要认为平台上提供的信息越多越好,界面越花哨越好。在设计网络平台时,应以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促进深层的认知为主。 (3) 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 平台在给教育带来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网络上的色情、暴力等内容也可能以平台作为传播,从而损坏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无疑对学校的教学形成了冲击,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克服这些负面影响。 (4) 要增强平台的可靠性 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网络常常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错误,需要及时解决和不断地进行修改。 (5) 认识上的误区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仅仅是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虽然能代替教师的一部分工作,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能忽视。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手段并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只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发挥各自特长,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目前国内教学平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良好的设计 很多网站缺乏针对其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以及网络媒体的特性,对内容的组织、表现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是把书木的知识按照原样拷贝到网页上,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有的做得稍微好一些,在文字里面加入一些声音、图片、视频素材,并简单地加入网站的导航图、适当的跳转等。 (2) 交互性不强 很多教学服务平台的交互性很差,学生还停留在主要采用浏览的方式进行学习的阶段,不能实现实时提问、交流。 (3) 资源不够丰富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使用者提供最丰富的、最易于操作使用的学习材料,从而使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者能更方便、更有效地达到"教"与"学"的目的。而国内的大部分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仅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内容,而很少提供关于国内外学科动态与发展的相关资源。 四、辅助教学平台设计应实现的目标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网络教学平台的实现目标是要求学习者在平台的辅助作用下,进行更有益、有趣的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本平台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 教育管理功能 可以实现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资源管理、课程管理、论坛管理。 (2) 在线学习功能 在线学习功能是指平台支持的网上活动:学习知识、课后练习、学习、测试、答疑、同学之间交流和评价反馈功能。 (3) 记录的功能 记录用户登录的次数和时间,在线课堂次数、答疑次数、作业分数、在线测试分数等。 (4) 答疑功能 教师主要通过在线聊天实现同步答疑,通过留言板在线提问、论坛讨论区和E-mail实现异步答疑,同时将学生经常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给予解答后放入"常见问题库"中供学生查询以实现自动答疑。 (5) 交流功能 包括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和学生的交流、实时文本交互功能。通过学习论坛,激发学生以提问、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助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论坛和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和网上学习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每个学习小组可进行文件交流。 (6) 激励功能 主要采用正面激励,就是充分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并通过赞许、表扬、激励对学生做出肯定的评价,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其潜能。 结论 文章对网络辅助课堂教学的优点、缺点、目前国内辅助教学平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调研。根据调研的结果,结合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学科特点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应用多种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提出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设计目标。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模式与安全保护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 网络安全 保护模式 防火墙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普及,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显得重要。当因特网以变革的方式提供信息检索与能力的同时,也以变革的方式带来信息污染与破坏的危险。对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模式与安全保护策略进行探讨。 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资源是它所提供的服务及所拥有的信息,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可以定义为保障网络服务的可用性和网络信息的完整性。为了有效保护网络安全,应选择合适的保护模式。 1 安全保护模式 为尽量减少和避免各种外来侵袭的安全模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1.1 无安全保护。最简单的安全保护模式是完全不实施任何安全机制,按销售商所提供的最小限度安全运行。这是最消极的一种安全保护模式。 1.2 模糊安全保护。另一种安全保护模式通常称之为“模糊安全保护”,采用这种模式的系统总认为没有人会知道它的存在、目录、安全措施等,因而它的站点是安全的。但是实际上对这样的一个站点,可以有很多方法查找到它的存在。站点的防卫信息是很容易被人知道的。在主机登录信息中了解到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以及使用的操作系统等信息后,一个入侵者就能由此试一试安全漏洞的重要线索。入侵者一般有足够多的时间和方法来收集各种信息,因此这种模式也是不可取的。 1.3 主机安全保护。主机安全模式可能是最普通的种安全模式而被普遍采用,主机安全的目的是加强对每一台主机的安全保护,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或者减少已经存在的可能影响特定主机安全的问题。 在现代的计算机环境中,主机安全的主要障碍就是环境复杂多变性。不同品牌的计算机有不同的商,同一版本操作系统的机器,也会有不同的配置、不同的服务以及不同的子系统。这就得要作大量的前期工作和后期保障上作,以维护所有机器的安全保护,而且机器越多安全问题也就越复杂。即使所有工作都正确地执行了,主机保护还会由于软件缺陷或缺乏合适功能和安全的软件而受到影响。 1.4 网络安全保护。由于环境变得大而复杂,主机安全模式的实施也变得愈来愈困难。有更多的站点开始采用网络安全保护模式。用这种安全保护模式解决如何控制主机的网络通道和它们所提供的服务比对逐个主机进行保护更有效。现在一般采用的网络安全手段包括:构建防火墙保护内部系统与网络,运用可靠的认证方法(如一次性口令),使用加密来保护敏感数据在网络上运行等。 在用防火墙解决网络安全保护的同时,也决不应忽视主机自身的安全保护。应该采用尽可能强的主机安全措施保护大部分重要的机器,尤其是互联网直接连接的机器,防止不是来自因特网侵袭的安全问题在内部机器上发生。上面讨论了各种安全保护模式,但没有一种模式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存在一种安全模式可以解决好网络的管理问题。安全保护不能防止每一个单个事故的出现,它却可以减少或避免事故的严重损失,甚至工作的停顿或终止。 2 安全保护策略 所谓网络安全保护策略是指一个网络中关于安全问题采取的原则、对安全使用的要求以及如何保护网络的安全运行。以下是加强因特网安全保护措施所采取的几种基本策略。 2.1 最小特权。这是最基本的安全原则。最小特权原则意味着系统的任一对象(无论是用户、管理员还是程序、系统等),应该仅具有它需要履行某些特定任务的那些特权。最小特权原则是尽量限制系统对侵入者的暴露并减少因受特定攻击所造成的破坏。 在因特网环境下,最小特权原则被大量运用。在保护站点而采取的一些解决方法中也使用了最小将权原理,如数据包过滤被设计成只允许需要的服务进入。在试图执行最小特权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确认已经成功地装备了最小特权,二是不能因为最小特权影响了用户的正常工作。 2.2 纵深防御。纵深防御是指应该建立多种机制而不要只依靠一种安全机制进行有效保护,这也是一种基本的安全原则。防火墙是维护网络系统安全的有效机制,但防火墙并不是因特网安全问题的完全解决办法。任何安全的防火墙,都存在会遇到攻击破坏的风险。但可以采用多种机制互相支持,提供有效冗余的办法,这包括安全防御(建立防火墙)、主机安全(采用堡垒主机)以及加强安全教育和系统安全管理等。防火墙也可以采用多层结构。如使用有多个数据包过滤器的结构,各层的数据包过滤系统可以做不同的事情,过滤不同的数据包等。在开销不大的情况下,要尽可能采用多种防御手段。 2.3 阻塞点。所谓阻塞点就是可以对攻击者进行监视和控制的一个窄小通道。在网络中,个站点与因特网之间的防火墙(假定它是站点与因特网之间的唯一连接)就是一个这样的阻塞点。任何想从因特网上攻击这个站点的侵袭者必须经过这个通道。用户就可以在阻塞点上仔细观察各种侵袭并及时做出反应。但是如果攻击者采用其他合法的方法通过阻塞点,这时阻塞点则失去了作用。在网络上,防火墙并不能阻止攻击者通过很多线路的攻击。 2.4 防御多样化。在使用相同安全保护系统的网络中,知道如何侵入一个系统也就知道了如何侵入整个系统。防御多样化是指使用大量不同类型的安全系统,可以减少因一个普通小错误或配置错误而危及整个系统的可能,从而得到额外的安全保护。但这也会由于不同系统的复杂性不同而花费额外的时间与精力。 3 防火墙 防火墙原是建筑物大厦设计中用来防止火势从建筑物的一部分蔓延到另一部分的设施。与之类似,作为一种有效的网络安全机制,网络防火墙的作用是防止互联网的危险波及到内部网络,它是在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实施安全防范,控制外部网络与内部网络之间服务访问的系统。但必须指出的是防火墙并不能防止站点内部发生的问题。防火墙的作用是:限制人们从一个严格控制的点进入;防止进攻者接近其他的防御设备;限制人们从一个严格控制的点离开。防火墙的优点:1)强化安全策略:在众多的因特网服务中,防火墙可以根据其安全策略仅仅容许“认可的”和符合规则的服务通过,并可以控制用户及其权力。2)记录网络活动:作为访问的唯一站点,防火墙能收集记录在被保护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传输的关于系统和网络使用或误用的信息。3)限制用户暴露:防火墙能够用来隔开网络中的一个网段与另一个网段,防止影响局部网络安全的问题可能会对全局网络造成影响。4)集中安全策略:作为信息进出网络的检查点,防火墙将网络安全防范策略集中于一身,为网络安全起了把关作用。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与初中语文教学 利用计算机网络来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列入了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之中。 网络信息资源成了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我校于早些时候开通了校园网,又于03年暑期后为各教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给教师们配发了手提电脑。现代化的设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结束了“一根粉笔、一支鞭,一篇课文讲两天”的乏味局面。计算机网络的开通及多媒体设施的介入,使我们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教师们知道,学生若对某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一种专心学习的“内驱力”,就会进入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开放式的知识宝库,蕴藏着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再加上多媒体设施进入课堂,充分发挥了声、光、图、色、影的综合效力,为学生创设了更为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兴趣。下面仅就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辅助初中语文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养眼.生趣 过去的语文教学方式一般是:让学生感受“文本” 想象 分析归纳 表述(口头、书面) 巩固练习。遇到那些具体介绍某一事物的文章时,这种学法就显得很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相当被动。现在有了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情势发生了很大改变。如我们在学习法布尔的《绿色蝈蝈》一课时,课前,先告知学生:让我们一同去寻找蝈蝈,看谁找到的那只最漂亮。于是孩子们就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去研究。实际上,授课前我们就已经共同走近“文本”探究“文本”了。而在过去,这一过程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才得以实现。 我确实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蝈蝈,终于在辛苦得来的大量图片中筛选出一只浑身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还有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当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孩子们的一片喝彩声。他们戏称“大眼睛”的为“蝈蝈王”。一看就喜欢上了,自然探究起来也格外来劲。他们除了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外,还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嗜好以及科学工作者们对它的评价等,小图片带来了大收获。学习方式也由原来静止的、被动的转变为动态的、主动参与式的。同样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我们也分别去网上寻找课文中提到的各种云层的图片,一边细致观察揣摩天象,一边了解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学习古文《山市》,我们寻来了海市蜃楼在城市、在沙漠、在海上形成的照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开始研究它的形成,体会作者的丰富想象,生动描述;学习《化石吟》我们找到十分珍贵的恐龙化石,远古时期的鱼化石等图片,这些生动、逼真的东西,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唤醒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使许多课文的学习成为一个颇有意思的探究过程。 2.体验.感悟 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在各单元知识点强化练习或总复习时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教学效率提高,为四十五分钟“扩容”。课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过去要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现在却变得好理解多了。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 — 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又从网上下载了用Flash制做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孩子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得到的。 3.情感.激荡 在激发情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贝多芬》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提示学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他们听出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忧伤、孤独与痛苦,也听出了当命运之灾降临时,他内心汹涌的波涛声,那是他对艺术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旋律中回荡着这位音乐巨人要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与誓言。良好的多媒体音响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使他们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当课文内容涉及到孩子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多媒体课件也显示出其直观展示的长处。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先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望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确是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的情绪迅速升温,激动、兴奋起来之后,再来朗诵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用多媒体设施教学,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学习《黄河颂》。课前,孩子们搜集了许多有关黄河的知识、图片、诗歌、传说、谚语等,课堂上学生眼望着汹涌澎湃的黄河,伴随着雄壮昂扬的旋律,高声诵读。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是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教学设施给语文课插上了“翅膀”,带着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带着学子们一颗颗求知的心,一起飞翔。 4.个性.活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造一种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各自的学习起点、反应速度、记忆品质、学习方式以及对新事物的认知、领悟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顾及到这种差异,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了解学生的心理及现状,便于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由于没有面对面的顾虑、拘束,学生多数能放开胆子说出心里话,教师可适时点拨、鼓励、解答问题。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通过网上信箱检查学生的作业,帮助爱好写作的学生批改作文;同爱做课件的学生交流资料、图片等,使他们打心眼儿里喜欢学习语文。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下,一些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饶有兴致的事,故而乐此不疲,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展示。 5.探究.拓展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并逐步形成能力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展开的。如在进行语文综合活动《戏曲大舞台》的教学过程中,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去网上、报刊杂志上搜集,或采取现场观察、采访有经验者等方式,探究什么是戏曲?戏曲在我国的形成?厦门的地方戏曲有什么剧种?在什么地方表演?有什么特色?有哪些著名剧目等。围绕着一个大主题“辐射”出来的许多小问题展开专题性研究。计算机网络为学生开展这种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其一是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利于学生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是信息的多样性需要学生去判断、选择、归纳、整理,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在探究中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人生,引向历史,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在探究中纵横开拓,开阔视野,使语文课的学习有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中,我千方百计使学生先对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再去探究。如在进行语文校本课程“走近茶文化”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思考的开场白是:我们闽南人有喜欢饮茶,以茶待客的习俗,你们知道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我们饮用的茶叶是哪里出产的?闽南出产茶叶吗?福建出产哪些茶?最有名的茶是……?学生的想象被“激活”后,会带着类似的疑问去网上搜寻,去图书馆查找;去附近茶馆考察;去欣赏茶艺表演,还有的在父母的指导下进行茶道演练。从这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得到了两点启发:一是学生学习的潜能是无穷的,只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空间,一些学生完全能够独立地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二是面对大量的信息,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尚待提高。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一定会加快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逐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6.会用.用好 在用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时不能滥用课件。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课型、所有的课文都适合用计算机辅助授课。教师应视实际情形定夺。如一些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就不一定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注意不能远离甚至脱离“文本”,于无意间省略了学生对书面语的体验过程,导致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反应迟钝,排斥、厌烦, 甚至领悟力下降。学生一旦对课件产生了依赖性, 只对图片发生兴趣,便降低了对文字的敏感性,想象枯竭,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计算机、多媒体用于教学,不是一种奢侈的摆设,更不是一种高科技手段的炫耀,而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简便快捷的工具, 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为此,我们必须会用它,用好它,让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有作为。 21世纪是学习的时代,只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人,才可能有“本钱”为“人师”。时代不同了,教师不能再做凄苦的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要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角色。教师的形象可以理解为是一部可以升级的“电脑”,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充电”,不断扩大“内存”,不断地“更新换代”。教师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移动”或“复制”,而是“点燃”,是用智慧去点燃孩子们的兴趣,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使其熊熊燃烧,照亮他们的人生之路。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浅论计算机网络犯罪 论文摘要 在计算机普遍应用的今天,网络正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5年1月19日, 我国上网总用户数为9400万,比半年前增长8%,其中使用宽带上网的人数达到4280万, 上网计算机达到4160万台,比前半年增长了14.6%.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 中国互联网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 互联网引用走向多元化.。 互联网已经从单一的行业互联网发展成为深入我国各行各业的社会大众互联网,在普及应用上已进入多元化应用阶段。科技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日益成为百姓化的工具,网络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独立的虚拟空间,网络犯罪就孳生于此。由于网络犯罪可以不亲临现场的间接性等特点,表现出多样的网络犯罪。这种计算机网络犯罪行为已造成最大的破坏行为目的,入侵的后果往往非常严重,轻则造成系统局部功能丧失,重则导致计算机系统全部瘫痪,经济损失巨大。网络的发展使得用户的信息库实际上如同向外界敞开了一扇大门,入侵者可以在受害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侵入信息系统,进行偷窥、复制、更改或删除计算机信息,从而损害正常使用者的利益.由于网络传播快、散布广、匿名性的特点,而有关在因特网上传播信息的法规远不如传统媒体监管那么严格健全,这为虚假消息与误导广告的传播开了方便之门也为利用网络传授犯罪手法,散发犯罪资料,鼓动犯罪开启方便之门。本文在归纳总结了网络犯罪概念,特点及构成特征后,还对网络犯罪的具体类型进行了阐述。接着,本文就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网络引发的管辖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最后,本文整理了网络犯罪规范的框架,同时指出了网络犯罪的立法完善。 [关键词]: 网络犯罪;互联网;管辖权;立法完善 计算机及其网络堪称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因为它们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例如信息时代,发生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变革是显而易见的,人类在从其运用中获取利益的同时,以其为目标的犯罪行为也呈滋生蔓延趋势。1995年国际互联网(Internet)进入中国,国内外的网络系统连成一体,网络带来的便捷、快速与平等令世人惊叹,然而通过计算机实施危害行为却不可避免地发生于网络的各个角落。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犯罪问题的法律研究。 一、网络犯罪概念、特点以及构成特征 (一)网络犯罪的概念认定 1997年我国刑法修订将其中部分行为予以犯罪化吸收到刑法典中,刑法理论界对该类犯罪行为也早有探讨。但不论已有的理论成果或现行刑法规定更多的是关注计算机信息系统而对网络问题却少有专门探讨。在计算机科学上,计算机网络毕竟不同于计算机信息系统本身,二者在外延上存在差别。 1994年2月18号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2条规定:所谓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由此可见,计算机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作为信息载体的系统。例如,一台计算机出厂时,只要已安装程序文件或应用文件,并具有信息处理功能,即构成一定信息系统,但由于未投入使用,没有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因而不能称为“人机系统”,其信息安全当然不受上述条例保护,更不受刑法保护[1]。新兴的网络科学认为计算机网络是用电缆、光缆、无线电波或其他物 理链路,将地理上分散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连接起来的资源共享系统[2]。通过上 述定义的比较,可以认为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系统在概念的外延上是有交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并非一定存在着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组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其高级形式。因此,计算机网络实际上是多个单机信息系统的联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管理暂行规定 》实施办法的规定,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网络形式:国际互联网、专业计算机信息网、企业计算机信息网。其中,国际联网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专业信息网络、企业信息网络,以及其他通过专线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同外国的计算机信息网相联接。专业信息网络是为行业服务的专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企业信息网络,是企业内部自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由于受到计算机犯罪概念的影响,理论界有学者认为“网络犯罪就是行为主体以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攻击对象,故意实施的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触犯有关法律规范的行为[3]。”从此概念出发,网络犯罪在行为方式上包括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和以计算机网络为攻击对象两种;在行为性质上包括网络一般违法行为和网络严重违法即犯罪行为两种。此概念的界定过于宽泛,不利于从刑法理论对网络犯罪的研究。综观现有的关于网络犯罪的描述,大体可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通过网络以其为工具进行各种犯罪活动;第二,攻击网络以其为标进行的犯罪活动;第三,使用网络以其为获利来源的犯罪活动。第一种以网络为犯罪手段,视其为工具,可以称之为网络工具犯。由于网络已渗透到人们生活方方面面,其被犯罪分子利用进行犯罪活动的表现形形色色,可以说刑法分则中除了杀人、抢劫、强奸等需要两相面对的罪行以外,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后两类型均以网络为行为对象,称其为网络对象犯。它包含着以网络为获利来源的犯罪行为和以网络为侵害对象的犯罪行为,分别称为网络用益犯和网络侵害犯。 (二)网络犯罪的特点 同传统的犯罪相比,网络犯罪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既成本低、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互动性、隐蔽性高,取证困难;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网络犯罪是典型的计算机犯罪[4]。 第一,成本低、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就电子邮件而言,比起传统寄信所花的成本少得多,尤其是寄到国外的邮件。网络的发展,只要敲一下键盘,几秒种就可以把电子邮件发给众多的人。理论上而言,接受者是全世界的人。 第二,互动性、隐蔽性高,取证困难。网络发展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电脑空间,既消除了国境线,也打破了社会和空间界限,使得双向性、多向性交流传播成为可能。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对所有事物的描述都仅仅是一堆冷冰冰的密码数据,因此谁掌握了密码就等于获得了对财产等权利的控制权,就可以在任何地方登陆网站。 第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从国防、电力到银行和电话系统现在都是数字化、网络化,一旦这些部门遭到侵入和破坏,后果将不可设想。 第四,网络犯罪是典型的计算机犯罪。目前对什么是计算机犯罪理论界有多种观点,其中双重说(即行为人以计算机为工具或以其为攻击对象而实施的犯罪行为)的定义比较科学。网络犯罪比较常见的偷窥、复制、更改或者删除计算机数据、信息的犯罪,散布破坏性病毒、逻辑炸弹或者放置后门程序的犯罪,就是典型的以计算机为对象的犯罪,而网络色情传播犯罪、网络侮辱、诽谤与恐吓犯罪以及网络 诈骗、教唆等犯罪,则是以计算机网络形成的虚拟空间作为犯罪工具、犯罪场所进行的犯罪。 (三)网络犯罪的构成 网络犯罪的构成特征可以概括为: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在客观方面其实行的行为具有特殊性。 第一,网络犯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犯罪主体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5]。从网络犯罪的具体表现来看,犯罪主体具有多样性,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人都可以进行网络犯罪,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都相差不大。一般来讲,进行网络犯罪的主体必须是具有一定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的行为人,但是不能认为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就是特殊的主体。按照我国刑法学界通行的主张,所谓主体的特殊身份,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的资格、地位或者状态。通常将具有特定职务、从事特定业务、具有特定法律地位以及具有特定人身关系的人视为特殊主体。我国虽然将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授予工程师的职称,发放各种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等,但是从网络犯罪的案例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人水平高超却没有证书或者职称。同时,应当看到在计算机即网络的今天,对所谓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网络犯罪却将越来越普遍,用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这样的标准是不确切的。另外,网络的发展给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带来了新的生机,企业法人为了争夺新的市场空间,法人作为主体的网络犯罪也应当不足为奇。 第二,网络犯罪的客体是为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网络犯罪所侵犯的一切社会关系。但是应当看到赛博空间是靠电脑间的联接关系形成的一个虚拟空间,它实际并不存在。就拿因特网来说,这种联接关系是靠两个支柱来维系的,一个是技术上的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另一个是用户方面的资源共享原则。正是这两个支柱,才使得国界、洲界全都烟消云散,才使得虚拟空间得以形成。电脑网络的实体形态有点类似于公路网,所以有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的。网络犯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正是信息交流于共享得以正常进行的公共秩序。网络犯罪的直接客体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行为侵害计算机系统的管理秩序,有的危害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制度,有的则危害国家和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人身安全。所以网络犯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 第三,网络犯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因为在这类犯罪中,犯罪行为人进入系统以前,需要通过输入输出设备打入指令或者利用技术手段突破系统的安全保护屏障,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破坏网络管理秩序。这表明犯罪主体具有明显的犯罪故意,而且这种故意常常是直接的。即使是为了显示自己能力的侵入系统的犯罪,行为人也具备明显的“非要侵入不可”等等的念头,显示了极强的主观故意。 第四,网络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系统,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或者破坏计算机系统软件、硬件设备等侵害计算机系统安全的行为,以及利用计算机实施偷窥、复制、更改或者删除计算机信息,诈骗、教唆犯罪,网络色情传播,以及犯罪网络侮辱、诽谤与恐吓等犯罪。网络犯罪的行为只能是作为。这是由于网络犯罪的物质基础在于由硬件和相应软件构成的计算机系统,而计算机系统的各种程序功能,需要通过人直接或者间接操作输入设备输入指令才能执行。这种网络犯罪背后的人的行为只能是积极的作为,表现在各国的立法中的用语可以是侵入、删除、增加或者干扰、制作等等。网络犯罪具有跨国性的特点,犯罪人利用网络,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从网络上的任何一个节点进入网络,都可以对网络上其他任意一个节点上的计算机系统进行侵入和犯罪。本国人也可以在国外兜一大圈后再从国外以其他身份进入本国[6]。 二、 网络犯罪的类型 (一)网络色情和性骚扰 各国公众和立法更多地关注互联网的内容,特别是性展示材料、淫秽物品的传播,成为90年代的焦点,而个人和商务机构则发现了这种未经规范的派发和销售淫秽物品的方式。又由于淫秽网页的高点击率,吸引了部分广告商开发这些网页。目前,色情网站大部分在互联网上,也就是以建立家庭网页,在网页上提供各种色情信息,而建好的网页则通过向各种搜索引擎登记,或者在电子公告和电子论坛上作广告,以及通过向电子邮件用户群发邮件,来达到吸引用户访问网站、浏览网页,从而接受其所提供的服务的目的。这些色情网站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张贴淫秽图片。也就是在网络上设置网站,或者在网络上利用开放式的电子论坛或者电子公告张贴淫秽图片。有的色情网站则定期向“订户”发送系列免费图片。第二,贩秽图片、光盘、录像带。在网络上设置贩秽光盘或者录像带,或者在论坛和布告栏公布目录以及交易方式。第三,提供超链接色情网站。也就是目前网络上一些网站专门搜集色情网站,又加以分类整理,提供超链接,以是不特定的人员上网时链接至相关色情网站主页,观赏淫秽图片。第四,散布性交易信息。在网络上提供、散布信息,提供给不特定第三人进行性交易,或者从事活动。 (二)欺诈 和传统犯罪一样,网络犯罪中,诈欺也是造成损失较多、表现形式最为丰富多彩的一种类型了。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2000年10月31日公布的《扫荡网络诈欺报告》,互联网上存在10大类型的诈欺犯罪方法[7]: 第一,网络拍卖诈欺。包括出卖人要求消费者在网络上竞标,消费者在中标福快后,却收不到商品;消费者收到商品,但所得实物与拍卖是卖方所声称的商品相差很大;出卖人伪装其他消费者,一同参与竞标,借以哄抬最后中标价格;出卖人在消费者中标后,以其他理由要求加价。 第二,网络服务诈欺。包括提供原本免费的服务而收取费用;支付在线或者网络服务的费用,却没有得到服务,或者得到不实服务。 第三,信用卡诈欺。一种是针对消费者的欺诈,比如欺骗信用不佳的人申请信用卡。商家承诺消费者可以轻易获得信用卡,但在信用卡提供申请信用卡相关资料,并依约预付头期款后,却并没有收到信用卡,甚至因别人盗刷信用卡而产生负债。一种是针对商家的诈欺。这是目前美国所有报案的网络诈欺案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种。根据美国Meridien顾问公司的研究报告,1999年全球网上商务购物金额约为150亿美元,其中总诈欺量就高达15亿美元。这主要是由于使用伪造的信用卡在网络上刷卡消费造成的。一般商家只注意交易是否获得授权,如获得授权即予发货,最后却发现是使用了伪造的信用卡骗取授权。使用信用卡在网络上消费,在世界各国发展迅速,而网络上使用信用卡消费,只检查信用卡号码及到期日,无需持卡人签名确认。这种交易方法是以方便、快捷为前提,对于安全及认证的保障还不完备,给予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加以要求查获这些作案人,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第四,国际数据器拨号。某些成人网站经营者,以为上网者提供免费上网浏览色情内容的广告为诱饵,截断上网者原来的数据机,转接上昂贵的国际长途电话。 第五,提供免费网页取得信用卡账号。这样的案例也是大多与色情网站有关。色情网站在网页上宣称,可以免费浏览网页,但是要求浏览者输入信用卡号,以证明自己已经成年。按照网页提示输入这些信息后,却接连不断地收到账单。 第六,非法多层次传销。一种是和过去的幸运信如同出一辄的老鼠会。近几年也成风潮。这些信件内容一般列有5个人的姓名、地址,信中指出收到该信的人,寄给名单上5位网友各若干钱,再将列与第一位的姓名自名单中去掉,将第二位以下的都向上递补,最后将自己的姓名列在第5位,以此类推。信中告诉网友当自己的姓名递补至第一位时,将可获得数额惊人的钱。 第七,物美价廉的旅游机会。经营者在网络上刊登或者利用电子邮件寄发报告,推销旅游机会。消费者实际到达后,才发现与网络上所宣传的情况大不相同。 第八,商业机会。有人利用电子邮件或者网络广告,宣称他们掌握最时髦的快速致富方式,如在世界货币市场上套汇赚取利润等。 第九,投资。经营者宣称某项投资可以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率,而且没有任何风险,以吸引人们投资。类似非法集资那样,用后来加入者的钱支付给先前加入者,以制造一些成功赚钱的事例,刺激更多的人加入。这种投资的风险,随着投资者金字塔的形成而越来越增加,最终必然会使一大批人血本无归。 第十,中奖与奖品。包括要求中奖者先付税金再领奖品;赠品赠奖而又要求消费者先付费加入成为会员后才能得到赠品;引介他人加入后,自己可以免费成为会员。 除此以外,网络上常见的诈骗行为还有: 第一、伪造账户。有的在网络上贩卖低价的移动电话,或者其他物品,吸引消费者购买,主要是为了掌握对方的账号,而当消费者按照诈欺者的提示将钱汇入其账户后,却收不到所购物品;或者收到的是完全不能使用的物品。如果再与诈欺者联络,通常是诈欺者已经将移动电话更换号码,或者虽然有人接听,但是以种种理由搪塞。 第二、操纵股市。广义上讲,这也是一种诈欺行为。美国加州双赢科技的工程师霍克涉嫌制作外观类似报道商情的“彭博新闻社”的网页以刊登假消息,又在雅虎的商业信息电子公告上谎称以色列的ECI电讯公司将以高价购并双赢科技,当天双赢科技的股价因投资人的共同追捧而暴涨32%。霍克随后以金融诈欺的罪名遭到逮捕。 (三)贩卖、销售违禁物品 因为个人计算机可以轻易地拷贝信息,包括软件、图片和书籍等,而且信息又很容易极快地传送到世界各地,这使著作权的保护更为困难。在网络上贩卖盗版光盘,其内容可能是各类计算机软件、图片、MP3、音乐CD或者影视VCD、DVD等等。在网络上贩卖违禁药品、管制物品或者管制药品,比如枪支、、春药等。各国都发现过拍卖人体器官的网络广告。"活体肾,200万!""5万元卖骨髓。""出卖眼角膜。健康,视力1.5。真实,可靠。穷家为了穷孩子,紧急推出。"在互联网站"网易"的拍卖网页,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人体器官买卖信息。从传统的伦理道德看,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但是各国法律在这一方面还没有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白。在网络上以低价出售或者高价拍卖盗窃、诈骗、抢劫等犯罪得来的赃物。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待售的货物,尤其是二手货,其中有一些可能就是犯罪所得的赃物。 (四)妨害名誉、侵犯个人隐私 网络上发表不实言论,辱骂他人等行为,侵犯他人权益,妨害他人名誉。计算机记录及储存功能非常强大,随着网际网络的迅速兴起,个人数据的搜集与利用更为方便和快捷。网络信息化社会日渐形成,人们对科技手段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个人隐私逐渐暴露于公众面前,隐私被侵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英特尔新产品Pentium III在上市时,其内置加入经过随机取样的特殊编码序号的安全序号功能;由于每个安全序号均属独一无二,使得每台计算机于网际网络环境中,其身分将更容易地被大众辨识出来。还有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漏洞"将用户计算机信息秘密传送至微软网站()等等。这些超级硬件和软件厂商直接从事着以自己的产品掌握用户隐私的活动。入侵他人网站后以指令、程序或者其他工具开启经过加密的档案,均可找到处罚依据。但是,入侵者在入侵他人网站后并未开启经过加密的档案,或者开启的档案并未经过加密处理,这种行为各国刑法规定较少。另外还发生入侵后窃取他人档案或者偷阅、删除电子邮件;将入侵获得的档案内容泄露给他人;入侵后将一些档案破坏,致使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甚至无法使用;以及盗用他人上网帐号,未经他人同意而拨号上网,而上网所产生的费用则由被盗用者承担,等等。 (五) 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 在网络上散布计算机病毒,十分猖獗。有些病毒具有攻击性和破坏性,可能破坏他人的计算机设备、档案。据国际计算机安全协会公布的《2000年病毒传播趋势报告》,电子邮件已经成为计算机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感染率从1999年的56%上升到2000年的87%,一举取代通过软盘存储和网络下载的病毒传播途径。 三、 网络犯罪的管辖权 (一)网络空间的特点 要探讨网络案件的管辖问题,首先应当了解网络空间的特性。网络侧重于与网络案件的管辖或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一些特征[8]。 第一、全球性。因特网是连接全球的网络,全球性是其最主要的特性。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最大不同在于,网络犯罪利用网络进行的行为可以是跨越任何空间障碍的,网络把千里之外的人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出,网络这一特性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的特点相冲突,同时也是对传统的管辖理论及法律适用的考验。 第二、客观性。网络空间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是客观真实存在的,而非虚幻的。它不能脱离这个社会而独立存在,应当受到现实社会的传统价值和标准的约束。 第三、交互性和实时性。网络上的行为是互动的,通过网络你可以主动地发出信息、作出响应,也可以被动地接收信息。这与传统的媒体如电视、电影、广播不同;另一方面,网络可以实时地发送新闻和各种信息,这一点与书刊、报纸等不同,其方便快捷又胜电视、广播一筹。 第四、管理的非中心化。在网络空间里,没有中心,没有集权,拓扑技术的应用使网络上的每一台计算机彼此相连,没有哪一台是其他计算机的中心枢纽,所有计算机都是平等的。 (二)传统管辖理论 传统的刑事管辖权原则有属地管辖、属人管辖、保护管辖和普遍管辖[9]。 传统的司法管辖理论是以地域、当事人的国籍或当事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对侵权案件的管辖是这么规定的,“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三)网络案件管辖权确定的难点 网络的跨地域性使得传统管辖权获得的基本联结点变得不好确认。 属地,传统的管辖理论的最基本联结点,在涉及网络犯罪中确认难度加大,关于哪些地点可以认为是犯罪地,现在成为最大的争论点。传统的理论认为犯罪地是指行为的发生地和结果的发生地。在网络犯罪中,一个人的行为可以远在千里之外实施。对于操作计算机的地点,大家看法比较一致,可以认为是行为的地点。对于网络数据的传输所通过、到达的节点(中途经过的路游器和目标计算机)和数据放在网络上由他人自由下载的浏览数据网页地等地点,可否认为是犯罪地点还有争论。 保护原则,在网络中也变得不好确定。网络的任何行为都有全球性,保护原则是否可以针对所有这些行为还是有待考虑的。 网络行为的全球性使得针对网络的犯罪大多数都是对于全球的侵害。(例如,计算机病毒可以使全球的网络瘫痪。)作为对于全球都有重大影响的犯罪是否可以适用普遍管辖,各国目前还没有达相关的协议。 在审判管辖中,犯罪地同样是最重要的因素,由于犯罪地的不确定性,也会带来管辖上的不便。 (四)管辖新理论 第一,新主权理论[10]。网络空间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全球性的市民社会,他有自己的组织形式价值标准,完全脱离政府拥有自治的权力,从而建立起促进自由发展的:"网络大同世界"。这种理论强调了网络空间的独立性,忽略网络与主权的存在地理空间的依赖性,不可能彻底有效地解决网络案件中利益的冲突。虽然网络空间的形成,使私人的活动范围冲破国家主权之间的界限,自由度大为增加,但是任何行为不可能脱离现实国家的调控,国家不会对危害自己的行为坐视不管。这种理论在实践中没有一个国家采用。 第二,"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来区分管辖权归属[11]。积极行为是指,行为人使网络上的特定人得到信息数据,并希望他人访问该网页,或者有意向特定的目标发送信息、数据。消极行为是指,消极接触和积极接触,二者所体现的主观上的关联程度是不同的。将信息放在网址任人读取,与读取者构成放任的关联;信息发送给人读取,则与接收者构成故意的关联。后者显然比前者更为充分。如果承认消极接触构成充分关联,则每一个网址拥有者在逻辑上就会不确定地受制于世界上任何有互联网服务的国家的管辖权。但是互联网协议本身是不允许对来访内容进行区域限制的,而且互联网使用者必须积极搜索才能得以浏览某一网址上的信息,如果忽略了这些事实,势必会造成过多的国际管辖权冲突,而不是解决原来的冲突。美国法律所坚持的"最低限度接触"标准,属于对关联度的判断,任何管辖都必须找到一个联结点,关联点的选择除了要有关联点本身的要求外,还应当考虑关联点的质量要求。积极指向行为,可以推定为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是接受被指向国家的法律,就如同一个外国人到本国。积极指向行为,考虑了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在网络这个特殊的无边境的,领域内为行为人自己选择了法律管辖的适用,排除了陷入到无法选择的诉讼中,无疑对于人的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积极的指向行为,对于国家的保护也兼顾到了。国家对于积极的指向本国的行为,可以依据指向地也是犯罪行为地,从而获得管辖权。 (五)我国对于网络案件的管辖 我国的主流观点,网络案件行为(上传、下载、操作计算机)在国内发生,或者,发生在网络的案件只要对于我国内可以产生影响,都可认为是犯罪行为、结果在发生在我国领域内,我国享有管辖权。即,实际上与我国计算机相关的行为,不受国籍限制,任何人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与我国的计算机相连实施了犯罪,且行为对于我国又有影响,就直接使用属地原则,既可以认为拥有管辖权。主流观点对于犯罪地做出了广义的解释。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网站所在地、下载地、操作计算机地、甚至是网页的浏览地等均可以作为犯罪地。 诉讼管辖方面。我国根据职能管辖的不同,对于网络案件的侦查,首先判断案件性质,然后由不同的机关负责侦查。由于网络案件多为跨越不同行政区域的,在实践中,谁先侦破案件捉到嫌疑人,通常谁移交审查起诉。当双方对于案件管辖有争议时,先立案的获得管辖权。 上述可见,目前各国解决网络管辖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扩大属地原则的适用。在国内的管辖上我国则没有具体的管辖限制,大多数任由侦察机关自己决定是否立案(在民事的网页侵权中表现得最为明显[12])。 (六)管辖关键在于找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联结点 美国人的积极指向说对于,国家的保护个人的保护,比起单纯的扩大犯罪地在对于人的保护有明显的好处。同时也没有完全忽略对国家的保护。刑法力求保护一种稳定的关系,不能要求刑法对于任何事情都打击,刑法只能打击用其他方法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刑法应有超然、终局的特性。 技术的进步与法律的冲突,最后的解决方案只可能是法律适应技术的发展[13],并且受到技术发展的限制。完全可以用行政和技术的方式限制部分网络与我国的联结。对于大部分的网络行为只要他没有恶意针对我们,而是我们主动去观看下载,那么,完全没有必要认为行为地是在我国。 网络秩序的建立要依靠各国的协调解决。任何单边扩大管辖的行为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积极行为的观点无疑是有很好的作用的。 我认为在网络中:犯罪地是仅仅指犯罪人操作计算机的地点或者行为人利用网络所积极指向的地点。 四、 网络犯罪立法的完善 (一)中国针对网络犯罪立法的特点[14] 第一,分类立法,未成体系。因网络犯罪形式多样,侵犯对象各有不同,中国的网络犯罪立法活动也处在就事论事而立法的阶段。在不同的相关法规中,体现着对不同网络利益的保护。 第二,政策性立法占主导地位。除中国刑法典第285条、第286条明确规定的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与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外,对于其他网络犯罪行为均没有明确规定,而仅仅指出对该类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处罚。 第三,侧重于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 (二)我国网络犯罪规范的框架 我国惩治网络犯罪的现行规范性文件,按法律位阶为主、时间顺序为辅的标准排列,主要如下[15]: 第一、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3月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订,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第二、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4年2月18日国务院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1996年2月1日国务院并施行,根据1997年5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的决定》修正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并施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并施行) 第三、司法解释:《关于审理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5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5月24日起施行) 第四、行政规章:《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口信道管理办法》(1996年4月9日原邮电部并施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1997年12月11日国务院批准,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 (1998年2月13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施行);《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1998年2月26日国家保密局并施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国家保密局,2000年1月1日起施行);《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2000年4月26日公安部并施行);《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2000年11月7日信息产业部并施行);《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2000年11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并施行); 第五、其他:《关于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中涉及的“有害数据”问题的批复》(公安部1996年5月9日)。 可见,我国的网络犯罪规范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三)完善 2000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规定对五类网络犯罪应追究刑事责任,即:妨害网络运行安全的犯罪、妨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犯罪、妨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侵犯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的犯罪、其他网络犯罪[16]。 除规定“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外,还同时规定:“利用互联网实施违法行为,违反社会治安管理,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违反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纪律处分。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构成民事侵权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结束语 以上是在归纳概念的基础上主要对网络犯罪管辖权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网络犯罪研究还有许多地方可以探讨,比如青少年网络犯罪等网络犯罪主体较特殊的情况,有待以后深入探索。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试浅论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管理措施 【关键词】 高校 图书馆 计算机网络 管理 【摘要】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现代图书馆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平台,是学校重要的信息服务设施。但是随着高校校园网络规模的扩大和网络设备的增加,各种导致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发生故障的因素也随之不断出现。本文主要探讨了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管理措施。 1. 网络硬件维护管理 1.1中心机房室内环境建设。中心机房存放了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的硬件设备,是图书馆网络系统的核心部位,它们对周围环境存在一定的要求。要保证系统能够长时间运行,必须确保环境温度和湿度处于合适的范围之内。机房已建立良好的恒温系统,空调分为单双日轮流开关达到均衡负载的目的,使机房温度基本上控制在20℃左右,相对湿度在50%左右,并且利用温湿度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控。 1.2中心机房安全系统。确保机房的安全无疑是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前提。如果机房的安全得不到有力的保证,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安全因素,则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也就不可能实现。机房安全中包括的内容广泛,需要防护的设备和系统也五花八门。包括机房空调新风子系统、防雷接地子系统、设备监控子系统、机柜微环境子系统和安全消防子系统,在这些方面都应做好防护措施。 2. 软件系统的维护管理 软件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管理软件,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它的更新和维护是一项常规工作。 2.1系统软件。图书馆作为一个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对于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要求是比较高的,作为合格的管理人员应该熟练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各项特性,结合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情况和读者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并优化系统参数的设定,使系统发挥出最大性能。同时在事故处理方面应坚持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定期对系统进行全面检查,有系统版本时效性检查,操作系统环境、安全性检查,系统错误日志分析,超级用户邮件检查,文件系统空间使用情况检查,系统性能检查和优化,系统备份的可用性和恢复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或隐患,排除故障,调整性能,保持系统持续运行。 2.2应用软件。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既是图书馆管理自动化的工具,也是读者获取文献信息知识的网络载体,是管理员与读者之间交流的渠道。此系统在运行环境、数据库设计、功能设计、操作方法等方面从图书馆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条件出发,以实用为目标。如可以适应多种硬件环境:网络规模;用户多少;中、小型机或微型服务器等多种选择。将各种传统的工作流程转移到现代化的工作水平上,使图书馆成为面向全体师生的连接点。图书馆的读者在校园网内的任意工作站点都可以查询图书的馆藏信息和本人的借阅信息,还可以在网上进行预约或续借。 图书馆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分别行使不同的系统功能模块,如采访管理、编目管理、典藏管理、流通管理、连续出版物管理等,管理员需要针对不同的业务流程设置合适的系统控制参数和业务流程参数。首先必须指定操作员的操作权限,每个操作员都有自己的工作环境,包括进入系统的密码、可以使用的子系统、拥有什么样的权限等。其次还应设置marc格式参数,数据库参数,特别是改变服务器的ip和数据库路径的操作等。完成之后ilas系统将可以正常运行使用,但即使是再完美的系统也免不了会有出问题的时候,如偶尔系统失灵无响应,丢失正在编目中的数据或者处于流通中的书籍数据。关键工作是当故障出现以后要及时处理,采用有效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这要求管理员对ilas系统具备较高的管理手段。 2.3 ilas所采用的实时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ldbms)它是专门针对图书馆数据特点而设计的专用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服务程序系统可同时访问多台服务器上的数据库。同一数据库的存取由专门服务程序提供(ldbms_server)。ldbms数据库缺省安装完成后由大小三十多个分类数据库组成,除了系统参数库外,其他数据库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其他目录或其他服务器上,然后通过『系统管理中的『数据库设置功能写入系统参数库。为了减少网络数据传输的流量以及方便管理,建议将所有数据库都集中在一台服务器上。 3. 网络安全及管理措施 3.1网络安全的面临的主要问题 3.1.1人为因素带来的问题。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系统以及其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无意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整个系统可以连续可靠地运行来提供服务,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的信息安全。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世界性问题,是计算机网络研究最热门的方向。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最大威胁有两大人为因素:一种是人为失误,主要是操作不当引起数据泄露;一种是主动攻击,带有主观意愿的以不正当手段截取数据。就图书馆而言网络的安全防护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3.1.2系统因素带来的问题。①网络结构安全问题,网络拓扑结构会直接影响到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当外部网络和内部某个主机进行通信时,内部网络安全就有可能受到威胁,同时也影响在同一子网下的其他系统。②系统软件安全问题,没有绝对安全的操作系统,无论是windows,还是linux或者其他任何操作系统,或多或少都带有漏洞和后门,给黑客攻击留下隐患。③应用系统安全问题,如未经授权的访问、破坏数据的完整性等,干扰正常用户的使用。④病毒与恶意攻击。计算机病毒在程序中插入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的代码,并能自我复制快速传播,严重影响计算机的性能。另外还有来自互联网的恶意攻击者,通过网络传播木马程序或恶意java脚本等,破坏篡改系统数据。 3.2管理措施 3.2.1数据备份与优化。对图书馆网络系统来说,最宝贵的是大量书目、读者、流通等数据信息,一旦发生丢失产生的后果将给图书馆工作带来及其严重的影响。管理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网络数据要定期进行备份,不仅在硬件故障数据丢失时,也在入侵者攻击系统破坏数据完整性时能够及时恢复。另一方面ldbms数据库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碎片,导致ilas系统无法读取数据,这时需要对数据库实行重组操作来提高数据库的使用性能。 3.2.2制定数据安全措施,提高信息安全的防范效率。①使用网络地址转换技术(nat),将局域网的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有ip地址,不仅能够有效地避免来自网络外部的攻击,隐藏并保护局域网内部的计算机,而且节省了有限的公有ip地址。②使用包过滤防火墙,在逻辑上防火墙是一个网关,在可信任的校园网内和不可信的公网之间建立了一道闸门,根据图书馆的安全策略控制进出网关的网络封包。③安装杀毒软件,开启实时监控,全方位保护服务器计算机系统,现已安装趋势杀毒软件并定期升级杀毒。④选用尽可能可靠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并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配置。必须加强用户登录的认证过程,特别是在到达服务器主机之前的认证,确保用户身份的合法性。还应该严格限制登录者的操作权限,将其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对策探析 论文关键词:网络安全 安全威胁 安全措施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体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日趋严峻。本文全面分析了威胁网络安全的因素,从而提出提高网络安全相关措施,以确保网络安全有效运行。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体系日渐强大,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互通性、独立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无论是在局域网还是在广域网中,都存在着自然和人为等诸多因素的潜在威胁,黑客攻击、病毒扩散、网络犯罪的数量迅速增长,网络的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因此,如何提高网络安全,确保网络安全有效运行,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分析 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计算机用户上网的数据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攻击和破坏。在我国,每年针对银行、证券等金融领域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题目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金额已高达数亿元,针对其他行业的网络安全威胁也时有发生。可见,无论是有意的攻击,还是无意的误操纵,其产生的安全问题都将会给计算机用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计算机网络必须有足够强的安全措施,以确保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2 网络安全现状及面临的威胁 2.1网络安全现状 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主要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漏,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我国网络安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有:信息和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差;网络安全人才短缺;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淡薄。 2.2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 网络安全威胁既有信息威胁又有设备威胁,包括以下:一是人不经意的失误。二是恶意的人为攻击。三是网络软件的漏洞和“后门”。基本上每款软件多少都会存在漏洞,大多网络入侵事件都是由于没有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系统漏洞修补不及时等给黑客以攻击目标。 黑客入侵通常扮演者以下角色: 一是政治工具;二是战争的应用;三是入侵金融、商业系统,盗取商业信息;四是侵入他人的系统,获取他人个人隐私,便于进行敲诈、勒索或损害他人的名誉. 通过上述事件可以看出,网络安全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发展。 3计算机网络受攻击的主要形式 计算机网络被攻击,主要有六种形式: 一是企业内部员工有意无意的窃密和网络系统的破坏; 二是截收重要信息;三是非法访问; 四是利用tcp/ip协议上的某些不安全因素; 五是病毒破坏; 六是其它类型的网络攻击方式。 4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对策 4.1加强内部监管力度 加强内部针对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力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硬件设备监管加强硬件设施的监管力度,做好硬件设备的备案、治理,包括主机、光缆、交换机、路由器,甚至光盘、软盘等硬件设施,可以有效预防因硬件设施的破坏对计算机和网络造成的损害; 二是局域网的监控网络监视的执行者通称为“网管”,主要是对整个网络的运行进行动态地监视并及时处理各种事件。通过网络监视可以简单明了地找出并解决网络上的安全题目,如定位网络故障点,捉住ip盗用者,控制网络访问范围等。 4.2配置防火墙 网络防火墙技术的作为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的第一道安全屏障,是最先受人们重视的网络安全技术。防火墙产品最难评估的是防火墙的安全性能,即防火墙是否能够有效地阻挡外部进侵。这一点同防火墙自身的安全性一样,普通用户通常无法判定,即使安装好了防火墙,假如没有实际的外部进侵,也无从得知产品性能的优劣。但在实际应用中检测安全产品的性能是极为危险的,所以用户在选择防火墙产品时,应该尽量选择占市场份额较大同时又通过了权威认证机构认证测试的产品。 4.3网络病毒的防范 在网络环境下,病毒传播扩散快,仅用单机防病毒产品已经很难彻底清除网络病毒,因此,针对网络中所有可能的病毒攻击点设置对应的防病毒软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防病毒系统的配置,定期或不定期地自动升级,最大程度上使网络免受病毒的侵袭。对于已感染病毒的计算机采取更换病毒防护软件,断网等技术措施,及时安装针对性的杀毒软件清理病毒,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4.4系统漏洞修补 windows操纵系统自以后,基本每月微软都会安全更新和重要更新的补丁,已经的补丁修补了很多高风险的漏洞,一台未及时更新补丁的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基本不设防的,因此建立补丁治理系统并分发补丁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措施,可以对系统软件进行修补从而最大限度减少漏洞,降低了病毒利用漏洞的可能,减少安全隐患。 4.5使用进侵检测系统 进侵检测技术是网络安全研究的一个热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进侵、外部进侵和误操纵的实时保护。进侵检测系统(inst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是进行进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其主要功能是检测,除此之外还有检测部分阻止不了的进侵;检测进侵的前兆,从而加以处理,如阻止、封闭等;进侵事件的回档,从而提供法律依据;网络遭受威胁程度的评估和进侵事件的恢复等功能。采用进侵检测系统,能够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相应进侵,对主机和网络进行监测和预警,进一步进步网络防御外来攻击的能力。 4.6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管理 结合机房对员工进行、硬件、软件和网络数据等安全问题教育,加强对员工进行业务和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他的安全意识;避免发生人为事故,传输线路的过程中,要保证传输线路安全,要设置露天保护措施或埋于地下,和辐射源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减少各种辐射导致的数据错误;应当尽可能使用光纤铺设线缆,减少辐射引起的干扰,定期检查连接情况,检查是否非法外连或破坏行为。 总之,网络安全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不能单独的依靠防火墙等单个系统,而需要仔细且全面的考虑系统的安全需求,并将各种安全技术结合在一起,才能天生一个高效、通用、安全的网络系统。 结语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开创了计算机应用的新局面,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其互通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也导致了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系统存在诸多安全问题,并且愈演愈烈。为了解决这些安全问题,我们必须加强计算机的安全防护,提高网络安全,以保障网络安全有效运行,更好的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试析IPsec在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应用 1 ipssec协议简介 ipsec是指ietf公布的一组以rfc形式描述的ip协议集,实在ip包级时为现有的ip业务提供的安全协议标准。ipsec的基本目的技术把安全机制和tcp/ip相结合,并且通过现代的高科技技术进行加密使其更加具有机密性和认证性。使用的用户可以通过选择来确定是使用的安全服务,并且可以达到期望的效果。ipsec协议主要是包括ah、esp、ike和ipsec。 ipsec的主要存在优点:ipsec定义了一整套用于认证和保护完整性、私有性的标准协议,ipsec支持一系列的加密算法例如des、3des、aes等,运用了ipsec技术来检查传输的包是否具有安全性和确保数据包内的数据没有被修改。ipsec被广泛的应用在许多场合,大至保护国家机关的网关机与用户之间的协议小至保护用户与用户之间传输的文件、数据。 2 ipsec和net间的协作 与大多数的包交换网络一样,因特网也是建立在ip协议之上的传输。ip是使用一个16byte的头校验和来确定数据是否完整,但是ip本身确实不安全的,在传输的过程中ip及其容易被捕获、拦截、重放、修改。这时ipsec就解决了ip在网络层的传输问题,ipsec的加密机制为internet上数据的传输提供了保障。不仅如此,ipsec还可以为其ip层以上的高层协议提供安全保护,并且ipsec也是一种比较简单易懂很容易进行推广的安全网络基础方案。我们现在就以ipv4或者ipv6下的ipsec与防火墙协同问题研究为主要研究课题来进行探讨ipsec与net之间的合作。 ipsec和防火墙是计算机通信中最常见的两种安全保护技术。ipsec主要是对特定的连接的认证机制和加密机制进行保护,在传输过程中ipsec会最大限度的屏蔽数据包的内容才能达到保护的作用防止数据包内数据被攻击。相反防火墙则是关注网络间连接种类比较多,它会根据上层的协议进行包过滤来阻止非法想要进入主机的入侵者。以上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具有互补性,但是事物的好坏具有相对性,有利必有弊防火墙和ipssec同样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兼容问题。 (1)由于防火墙不能看到数据包的内容所以很难运行安全策略,因此防火墙对内部网络的保护能力被削弱。同时防火墙保护了主机中的配置,但却也很容易使这些中间节点与外界建立连接,从而降低了保密性和私有性使数据包的加密不再有意义。 (2)无论是防火墙与防火墙还是防火墙与主机之间的联系都能被内网的主机嗅到,这就加大了ipsec与防火墙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加强ipsec与防火墙的协同工作。 ipsec与防火墙的冲突在于防火墙要对数据包的报头部分进行检测以确保数据包的安全性,但是ipsec协议却又在保护整个数据包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使得防火墙无法完成工作,从而产生冲突。所以将数据包的报头部分和数据部分分开操作是不可避免的。 接收端和发送端会对数据包的数据部分进行接收和处理,达到从一个网络到达另一个网络并且进行有利的保护的目的。而防火墙和主机之间用于对ip报文的协议头进行处理,这时由防火墙的内部主机来扮演通道这一角色,即在传输中间加入ipsec的加密步骤并且结合ids达到不被外界攻击和修改的目的。 3 ipsec在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应用 3.1 ipsec中的sa ipsec中的安全联盟(sa)是能够构成ipsec的主要基础。sa是两个ipsec经过协商后简历起的一种共同的协定:规定了传输的双方应该用什么ipsc来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加密、认证的密钥获取和安全认证密钥的生存周期等等的一系列问题。 一个sa主要是由安全协议标示符、安全参数索引(spi)和目的ip地址确定的,spi一般是一个32位的数字由目的端点来选择,安全协议标识符则是针对(50)(51)两个端口的协议号。由于sa是单工的所以想要实现两个实体对ipsec的双向使用就要两个sa,一个sa负责一个方向。sa通过一种类似于ike的密钥管理通信协议在通信双方建立对等协议,当sa协商完成后两个对等双方都在他们各自的安全联盟数据库中存储了该sa的数据参数。 3.2 ipsec中的安全数据库(sad) 为了方便ipsec数据流的处理,ipsec中定义了两个数据库那就是:安全联盟数据库sad和安全策略数据库spd。简单地说就是spd进行指定到达特定主机或者网络的数据策划流而sad则是用于存储sa的相关数据。 spd是一个用于保护ip报文安全的策略数据表,ipsec通常在数据包内提取的选择字符段有: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源或者目的端口、传输层协议、数据敏感级别。一个ip报文的传输和接收一共是有三个可以选择的操作:应用ipsec安全服务、允许ip报文通过ipsec和不允许ip报文通过ipsec协议。当在spd中没有寻找到相匹配的条目时句选择它的默认策略:丢弃ip报文即不允许通过ipsec协议。 sad是sa相关参数的集合,每一个sa在sad里面都有一个条目,这个条目包含以下几个域: 安全参数索引、协议的运行模式、抗重播窗口、安全联盟的目的ip和源ip、加密算法以及加密秘钥、安全联盟的生命周期、身份验证和加密秘钥的生命周期、验证算法和验证密钥、最大传送单元路径、序列号计数器和用于安全联盟的协议。 ip报文分为出站和入站两种,入站时通过ipsec协议和ip报文内容还有spi在sad里面查找是否有相匹配的sa。若找到了则按照安全服务来进行处理这个报文,该报文服从spd的规则。若没有找到则不允许入站。相反的出站时先查找spd中有没有相匹配的策略若是有则检索sad中是否已经建立安全联盟条目并根据该条目对其进行出站处理。若是没有则将新的sa和这个ip报文一同存入sad中。 4 ipsec与nat之间存在的兼容性问题 ipsec与nat之间的不兼容性主要是表现在ike和nat之间的不兼容和ah及esp和nat之间的不兼容性。下面我们进行分别得探讨: 4.1 ike和nat之间的不兼容 现有的ike不支持和nat之间的协同工作时是无法完成通信的,只有当双方都支持穿越nat的功能才能进行通信。因此我们应该探测双方主机是否有nat穿越功能。 iek双方能否感知到nat的存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传输双方其中一方不能感受到nat那么通信双方之间是不能建立起协同工作的。只有通过更改ip数据包内的相应ip端口号来工作。具体实现方法为:利用发送方的ip地址端口号进行hash的运算并将结果传送到对方主机,接收方也进行相同的hash运算要是得到的结果不相同则代表有nat相反的,若是结果不相同则代表nat是相同的不能进行传输。 4.2 传输模式中esp与nat不兼容的问题 当源端口的ip地址被nat改变了的时候同时也会改变ip头和tcp/udp的校验和。esp传输模式在经过nat的时候tcp/udp校验和还处于加密的状态,nat不能进行新的校验和的产生,当tcp/udp经过nat包需要解密时由于原来的tcp/udp已经被改变所以无法产生原有的解密密钥,这个数据包就不会通过校验也就是无法被接受。 在隧道模式中却不同,因为隧道模式只运用了内部的ip包,而内部的ip包是不会被改变的,所以不会存在这种问题。 5 结束语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ipsec在实际应用上还是不够完善,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本文只是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具体的施行方法有许多,应该按照具体的状况来进行选择。时代在进步,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网络来进行交流,这就使网络的安全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ipsec作为一个重要的安全通信协议在网络通信中很多产品都是以其为基础进行制造和改进的。本文主要讨论了ipsec的新的环境下的应用,主要是从nat网络环境下和移动ip环境下两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ipsec与nat的不和谐的地方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修改。在移动ip环境中在内核中寻找sa的条件,通过这个条件我们可使ipsec与ike协商的次数大大减少。针对以上的两个问题我们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这只是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仅供参考还需提高和改进。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浅析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思考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教学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不断高速发展的交叉性应用型课程,该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现实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它是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必修的重点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为了使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将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主要特点、教学现状入手,讨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课程的主要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发展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并不断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理论发展和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是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进程中,计算机网络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数据通信、局域网、网络互连与广域网、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数据管理、网络操作系统以及网络设计与案例分析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特别是数据通信和局域网的基本原理。因为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而局域网是广域网的基本单元,广域网一般均由局域网互连而成。因此对数字化、数字传输、模拟传输、通信媒体、多路复用、数据交换以及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式、体系结构、组网技术、高速局域网等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此外,对网络管理(如网络安全管理、网络数据管理、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如在企业中的应用、政府部门的应用、金融机构的应用以及internet的应用等)掌握的同时,还应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初步能力。 二、课程教学现状 作为一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目前课程的教学存在三个比较大的问题:首先,教学内容方面,网络相关学科发展迅速,内容更新快,课程内容难以跟上计算机网络科学的发展变化。其次,在教学方式上,网络课程有相当部分的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知识,难度大,相对枯燥,在课堂教学方面需要适当调整,改变学生积极性调动不充分,课堂互动性不足等问题。然后,教学目标方面,高职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如何完成课程的教学,传授其中的知识点,但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适当的关注。与此相对的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能否有效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对于用人单位用人的一项硬件指标。这些能力培养的忽略。对于今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非常不利。 三、教改措施 1.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基本概念和知识的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包括通信技术、网络理论和网络应用技术,无论从软硬件、通信哪那一个方面讲。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内容的安排非常重要。我们根据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状况,对教学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精选教学内容,保留基本的通信理论,略讲部分网络原理,删去一些过时的网络技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目前流行的网络技术和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上。 2.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上课老师最好能参与本单位的校园网络建设,或者参与社会上的网络工程,积累工程经验,丰富上课内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力求对内容高度熟练,能够深入浅出的讲授,并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理论、概念、技术、方法。 作业练习:有选择性地布置一些思考题、练习题、市场调研、专业技能训练等,使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以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将科研中企业网络系统建设的需求或已有的网络系统情况告诉学生,让学生分析企业已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或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提出的企业计算机网络方案进行讲评,指出其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网络辅助教学:利用及时通信技术,如飞信、qq等手段,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网络提交作业,教师通过网络将批阅后的作业返回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内容更进一步的了解,主要是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的兴趣爱好。 课外阅读辅导:将相关的著名计算机网络学习网站,论坛、视频下载资源等和优秀的网络课程书籍,及时推荐给学生,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获得知识面。 案例讨论:在教案中准备不同的现实经典网络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或课外独立思考,编写方案等,充实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了解实际,增进了学习氛围。 学院网络系统参观: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带领学生参观学院网络中心,向学生介绍该网络设计的思路、组网技术、主要硬件及软件等内容,现场演示设备的操作与调试,其目的是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感性认识。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试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安全 论文关键词 网络技术 设计 安全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的原则和连接技术的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 随着计算机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各个单位的计算机软件、硬件资源也同样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局域网lan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种,它指的是在较小的地理范围内,将有限的通信设备互联起来的计算机网络。广域网简称wan,是一种地域跨越大的网络,通常包括一个国家或州,主机通过通信子网连接。通信子网的功能是把消息从一台主机传到另有一台主机。无论是局域网还是广域网都要具有安全性,安全性是互联网技术中很关键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曾经有许多组织当受到网络安全的威胁时,才开始重视和采取相应的措施。故此,在网络广泛使用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了解网络安全,做好防范措施,做好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因此,我们在设计、规划一个计算机网络时,要从局域网和广域网这2个方面保证安全性和可用性来加以考虑和研究。 1 局域网系统设计的总体原则 我们依据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的先进实用性、符合标准性、开放性、灵活可扩充性、安全可靠性的设计原则,以标准化、规范化为前提,开展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 1)开放性原则。只有开放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网络系统才能够实现多厂家产品的互联,才能实现网络系统同其它单位及其它系统的互联。 2)可扩充性原则。具有良好扩充性的网络系统,可以通过产品升级,采用新技术来扩充现有的网络系统,以减少投资。 3)可靠性原则。网络平台必须具有一定的可靠和容错能力,保障在意外情况下,不中断用户的正常工作。 4)可管理性原则。网络系统应支持snmp(简单网管协议),便于维护人员通过网管软件随时监视网络的运行状况。 2 广域网接入的设计 目前,广域网的常用接入技术主要有:电话线调制解调器(modern)、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rn)、isdn、ddn、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网)、无线微波接入等。 根据目前电信行业的发展状况和计算机室的需求,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以下3种接入方式: 1)通过校园网接入internet; 2)运用adsl技术通过中国公用信息网接入internet; 3)运用ddn技术通过中国公用信息网接入internet。 3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 1)结构方面 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网络结构采取了以下措施:物理层上,服务器与交换机的连接采用冗余连接的方法,既可以保证链路上无断点故障,又能均衡网络流量,减少拥塞的发生,使信息传输比较畅通,有效减少数据丢失。网络层安全通过正确设计拓扑结构,将计算机室网络划分为内、外两个网段。一方面通过合理配置路由器的访问控制列表,设置地址转换功能,利用路由器充当外部防火墙,防止来自internet的外部入侵;另一方面,在内、外网段间添加服务器,利用服务器充当内部防火墙,即可以屏蔽计算机室内部网络结构,防止来自internet的外部入侵,又可以通过正确使用加密模块,防止来自内部的破坏。 2)综合布线方面 应考虑网络布线设计的可靠性。双绞线布线,应保证其与电力导线平行铺设间距大于0.5m,以防止电磁干扰;所布线长度应保证比hub到工作台实际距离略长,但又不可留的太长,5类线的传输距离为90m,考虑到各种干扰,实际布线长度不应大于75m。 3)电源和消防报警方面 为保证网络系统设备不间断运转,根据每天主机房设备所需的电源流量,同时为保证8h不间断的工作,推荐使用apcmatrix 5000系列的ups为主机房冗余电源系统,它的输出功率5 000va,输出电容量为3 750w,基本上可以满足目前机房设施输出功率的要求。为了消除安全隐患,我们推荐使用美国ck系列产品中的烟雾自动报警系统,它采用智能型烟雾感应探头和温度感应探头,能够智能地感应烟雾与热量,给出相应的模拟量值,通过先进的算法,将正确的报警信号传输至消防中心。 4)病毒防范方面 因网络常采用dos的格式存取文件,所以用户一不小心就容易受dos病毒的侵害;而网络型病毒受网络使用范围的限制,其破坏性也受到了限制,加上网络的安全性,使其比dos病毒更易防范,所以主要应防止dos病毒的感染。 总之,按本设计建设的校园网系统,在性能、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满足应用需求,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当然,我们在运行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现新问题,不断地完善它。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全力以赴,迎接挑战,使我们的计算机实验室能高水平、高效率地成为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地。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药品管理系统 【关键词】药品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的开发和应用也日趋广泛,从2002年底起,全武警的医院系统推行[1]军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工程,即“军卫一号工程”。现将药局网络系统概述如下。 1药局网络系统概述 该工程的药品管理分系统包括药库管理模块,药房库存管理模块,科室小药柜模块,中心摆药模块,处方录入模块,处方发药模块,处方打印模块,综合查寻模块,以及自己开发供静脉输液配制中心使用的输液标签打印模块。根据我院及药局的实际情况和网络布线情况,药局工作站的分布为:药库2台,门急诊药房2台,中药房1台,住院药房2台,静脉输液配制中心2台。 药局各部门的模块配制根据实际的工作性质而定,药库的配置为:药库管理模块,综合查寻模块。住院药房的配置为:药房库存管理模块,科室小药柜模块,中心摆药模块,处方录入模块。门诊药房的配制为:药房库存管理模块,处方录入模块,处方发药模块,处方打印模块。中药房的配置为:药房库存管理模块,处方录入模块,处方发药模块,处方打印模块。静脉输液配制中心的配置为:中心摆药模块,输液标签打印模块。各模块功能上相互独立,各工作部门间可以相互组合以适应自己的要求。各部门以不同的部门代码使用相同的模块就可区分各自的操作,如药房库存管理模块在门诊药房,中药房,住院药房都有,它们可以各自向药库申请领药,便于工作。 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有十分明显的优点,在药品管理方面,如采用人工管理药库,往往不能准确知道各种药品的库存数量、各个科室的消耗量,难以制定出合理的采购计划,造成供应不及时,同时无法对药品的有效期进行严格管理,从而造成过期浪费;采用计算机管理药品后,由于数量完全在控制之下,为加强内部职员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不仅可以减少无意的浪费,还可以杜绝工作人员的私用和盗用。在住院部收费方面,由于采用“交押金-记帐-结算”的工作方式,在没有采用计算机时,不能及时统计出每个病人所用的费用是否已经超过所交押金,会造成许多欠款,给医院的财务管理带来麻烦;同时,由于帐单明细汇总后才能记帐,常常造成漏记和错记,不仅给医院带来损失,而且造成医院同病人之间不必要的矛盾。采用计算机管理住院收费后,每一笔费用的使用,均及时记入电脑系统中,从根本上杜绝了漏帐;同时,可立即查出病人所交押金和所用的费用,及时催交押金,防止欠款。在提高服务质量方面,计算机应用于门诊和住院管理系统,医院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在网络中完成,不再需要依靠病人来回走动来传递信息,减少了病人看病的环节,方便了病人;同时,整个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医疗水平,从而整体提高全院的服务质量。 2药品管理系统的主要模块 2.1药库库存管理模块 2.1.1建立药品字典如药品名称、规格,医疗保险信息中的医疗保险类别、报销标志等。 2.1.2建帐入库主要是录入或自动获取药品名称、规格、批号、价格、生产厂家、供货商、包装单位、发药单位等。 2.1.3药品的出入库管理可随时生成各种药品的入库明细、出库明细、盘点明细、调拨明细、报损明细、退药明细以及上面各项的汇总数据。可追踪各个药品的明细流水账,可随时查验任何一品种的库存变化入、出、存明细信息,并支持药品批次管理。可以自动接收科室领药单功能,实行网上领药。对毒麻药品、精神种类药品等特殊药品药均有特定的判断识别处理。具有自动生成采购计划及采购单功能。 2.1.4药品的调价及时调整药品的价格,对不用的药品实行停价。 2.1.5查询统计可统计分析各药房药品消耗库存,提供药品的有效期管理、可自动报警和统计过期药品的品种种数和金额,并有库存量提示功能,提供的核算功能。 2.2药房库存管理模块 2.2.1入库管理门诊药房、中药房、住院药房可向药库申领药品,并入库生成单据。 2.2.2出库管理门诊药房、中药房、住院药房分别通过处方出库,摆药出库,领药出库,各部门之间还可以通过领药出库相互领药,解决了各部门间的借药问题。 2.2.3查询统计可对药品出入库数量、药品的去向、药品的库存等进行查询统计。 2.3处方发药模块主要功能包括:处方确认发药,处方查询,处方退药,工作量统计等功能。 2.4处方录入模块主要功能包括:处方录入并计价。 2.5处方打印模块在后台打印处方,适用于不同的发药模式。 2.6中心摆药模块 2.6.1自动获取药品基本信息可自动获取药品名称、规格、价格、生产厂家、药品剂型、住院患者的医嘱、药品基本信息等。 2.6.2中药摆药模块功能具有分别按患者的临时医嘱和长期医嘱执行确认上帐功能,并自动生成针剂、片剂、输液、毒麻和其它等类型的摆药单,同时追踪各药品的库存及患者的押金等。可进行单日或多日摆药。 2.6.3查询统计对患者的医嘱和摆药情况进行查询统计。 2.7科室小药柜模块用于病区科室急救用药或住院药房夜间无值班时的用药。 2.8输液标签打印模块主要用于静脉输液配制中心输液标签的打印。 2.9综合查寻模块主要用于药品的综合查询,包括各药房的库存,单个药品的去向,查询有关调价后的所有信息,包括现价、原价及增值情况。查询有关调价后的所有信息,包括现价、原价及增值情况。 3药品系统模块应用的体会 3.1药品字典在药品管理系统中,药品字典是医院所使用的所有药品品种目录的总称,是极为重要的公用信息表,它包含了药品的名称、规格、单位、剂量、剂型、毒理分类、药品价格、生产厂商等基本信息。它是药品管理的基础,也是临床和收费的重要依据。药品字典的内容越标准、越规范越好。药品的正名应以通用名为主,同时也可以引入别名,别名可以是药品的商品名,便于医生用药,药品的正、别名应有编码的对应关系。药品的规格应反映药品的含量信息,规格是描述所用,如25mg,规格一定要准确,它涉及医生的医嘱。药品的单位要对应剂型及规格的最小单位。药品的最小单位剂量应是最小的不可分包装单位所含剂量。药品的剂量单位应对应最小单位剂量的单位,如mg、ml、g等,最小单位剂量及剂量单位用于摆药时计算摆药量所用。药品字典要有专人维护,要有延续性。 3.2药品的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药局的重要工作,药库要遵循药品先入库后出库的原则,即使遇到科室急需的药品,也必须根据发票入库后才可发出,若不入库,药房领不到药,临床医生下不了医嘱,而无法用药。门诊药房或住院药房的申请的领药单须经药库确认后,才可转化为出库单,同时减少药库库存;药库的出库单也须经门诊药房或住院药房确认后才会转化为入库单。药房领药时片剂、胶囊可以以盒、瓶领取,有利于药库做帐及盘点;药房入库时以最小单位入库,有利于住院药房摆药。 3.3中心摆药摆药中心人员从患者的临时医嘱和长期医嘱信息从系统中提取摆药信息,准确计算出每个病人每日每餐的药量,并且可按剂型分类,生成摆药单,经人工审核后,最后有打印机打出,摆药人员按摆药单将药品摆出,由科室护士校对确认后取走。摆药单的人工审核除审查医疗合理性外,还要对计算出的数量进行审核,看是否有误。另外,对一些情况需人工干预,如不能自动计算的药品。原因包括:医嘱药名不规范,药品无库存,医嘱频次信息不能自动处理(如每周1次)等。遇到这些情况往往需手工录入名称或指定数量。还有计算出的药量与实际不符。如儿童用药每次半片,计算机不能确定其实际消耗数量,如遇到外用药,滴鼻、滴眼药时,其剂量难以准确计算,需手工纠正或录入实际消耗量。对于特殊药品、毒麻药品等仍需凭特定的处方,从处方录入模块输入相应的数量。中心摆药室是临床科室所有药品的总出口,也是临床合理用药的监控站。新的摆药模式充分发挥了摆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确保更准确无误的摆药,为临床科室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科学的摆药方法和规范、合理的操作程序,减轻了摆药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3.4输液标签打印在全院联网的基础上,我院建立了静脉输液配制中心,药局根据静脉输液配制中心的要求,以摆药单为基础,在严格遵循医嘱的原则上开发了输液标签打印程序。标签内容主要包括:病区、姓名、床号、日期、执行时间、药品名称、规格、剂量等。该程序有如下功能:输液单完全按照已摆药的医嘱打印出每组输液的标签,既可以避免漏收费,又可克服电脑计算出的摆药量与实际医嘱剂量不符的情况,如胰岛素实际用4个单位,而摆药可能摆一瓶400个单位;程序能按病区统计出各病区的输液总量;程序能对每张打印过的标签作上标记,每张标签可重复打印;标签的打印可定位到每一张,可打印某一范围,可打印全部张数,也打印剩余张数;程序对一张标签上打不完的药品有提示或续打功能;程序对已摆药医嘱的停止或修改的可作出标记,及时提醒工作人员,避免药品的浪费。 3.5重视软件的二次开发由于医疗工作的开展和社会医保的推行,需重视软件的二次开发与改进工作,如药品的类别与收费的关系,对药品处方的统计和合理用药的分析,对药品消耗数据的统计和进一步分析等功能需加强。软件开发人员应多听取药品及医院管理人员的意见,编制出功能更完善并易于学习使用的应用系统。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用Delphi实现的药品管理系统 摘要:本系统是实现一个药店采购、销售和库存管理的管理系统,采用C/S体系结构,该系统以Delphi为开发平台,支持Access数据库,设计了基础信息录入、业务单据处理、各种查询统计及系统日常维护四大模块。该系统功能全面、界面友好、操作方便,解决了中小型药店目前存在的药品销售管理难题。 关键词:药品管理;C/S;Delphi;模块结构 1 引言 随着医药市场的改革,身边大大小小的药店几乎随处可见。常见的处方药或者非处方药都可以在这里买到,并且这里的价格一般低于医院,差价从几角、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这也是导致越来越多的顾客选择光临药店,而不是在医院买药的一个原因。另外,多数药店都可以使用医疗保健卡,这也为病人买药提供了更大的方便。 据考察绝大多数中小型药店在采购、售货、结算时,都是使用人工记录、人工计算的方法。这种方法增加了工作的强度,浪费了人力资源,最重要的是很难保证工作的速度和质量。特别是每次进货、出货,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整理库存,令药剂师们很头疼,这也正是开发药品进销存系统的目的DD解决药品销售管理难题。 开发的药品进销存系统,是一个用于药品销售管理的系统,主要适用于中小型药店。用软件操作解决了人工操作中存在的速度慢、效率低的缺点。从采购到售出的整个过程,药品信息都保存在数据库中,确保了数据的安全。 2 系统分析 2.1 系统需求分析 开发的药品进销存系统,是一个用于药店的管理系统,应该具备药品管理方面的功能。开发的目标是设计一个为方便药品管理、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应用型软件,所以在开发之前应该充分了解药店的进货、存货和销售流程。 2.2 系统流程分析 药品进销存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如图1所示。 2.3 系统结构分析 药品进销存系统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 该软件主要具有四大功能:基础信息录入、业务单据处理、各种查询统计及软件系统维护。 1)基本信息录入 该功能主要包括:人员信息、药品信息、客户信息。考虑到药剂师应拥有不同权限使用该软件,所以在设计时应设置不同的用户。药品信息和客户信息都为空,使用者可根据业务的需要自行添加。 2)业务单据处理 主要包括购进记录和销售记录的功能。在药品进销存系统中,购进和销售记录是该软件的主要功能之一,它可以使用户清楚的看到每次入库和出库明细,在这一功能中详细记录了购进(或者销售)的日期、操作人员、批次、药品信息等,直观明了。 3)查询统计 这里可完成当前库存查询、缺货提示、过期报警、销售汇总四项操作。在作市场调查中发现,每次进货前清点库存是药剂师最头疼的事,所以在设计该软件时,应添加上库存查询的功能。缺货提示和过期警报用户可以自己设置最小单位或者最长时间,前者的功能是为了防止药店出现缺货的情况,后者主要是为了在药品到期前提示,好使药剂师早日对药品采取措施。 4)系统维护 主要完成用户管理、修改密码、数据恢复/备份、参数设置四个功能。用户管理中可以添加新用户或者删除已有用户;在修改密码中,用户先输入原密码,再输入两次新密码,原输入正确时新密码才能生效;数据恢复/备份可帮助用户完成某个时间段内数据的恢复和备份;参数设置中提供一些复选项,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2.4 系统性能要求分析 运用所学的软件工程和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合理设计结构,使该软件:①运行稳定。该软件支持win98及win98 以上运行环境;②操作简单。操过程只需用鼠标点击即可实现;③功能全面。具备药品字典管理、药品基本信息管理功能,可完成药品的采购、入库、出库、销售、核算、查询、多种报表输出等各种事务,以达到更好的为用户服务的目的。 3 系统数据库设计 3.1 数据库的选择 药品进销存系统,是为了提高药店管理质量、弥补人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而开发的,使用对象主要针对与中小型药店。虽然需要存放大量的药品信息,但是大部分信息操作频度和安全性要求不是很高,Access数据库的性能对该网站来说已经足够了。根据以上原因,设计时选择了Access数据库。 Access是Office的组件之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它不仅具有众多简单的传统数据库管理工具,同时还进一步增强了同Web的集成,以便能更方便地共享跨越各种平台和不同用户级别的数据。它集成在Office中,不仅价格低廉,而且操作简单。 3.2 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数据库中存放的是需要及时更新的信息,设计软件时分别建立了不同的表,在这里只将部分数据库表的逻辑结构列举如表1。 4 结束语 使用基于C/S结构的药品进销存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药店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本系统成功解决了药店中存在的采购、库存和销售中存在的问题。药店管理人员使用后,普遍认为使用该软件比手工操作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强度,为药店更好的适应市场运作提供了方便。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药店药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药店是指零售药品的门市。药客药店管理系统是提供专业服务的药店销售管理软件。药客药店管理系统一般包括:药品采购、入库、出库、移库、保养、盘点等记录;药品销售记录查询、利润查询、处方登记、员工考勤等记录;提供药品过期查询功能;药品批号管理和有效期管理;提供会员卡和会员积分管理等功能。本文对药店药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研究。 关键词:药店;管理;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实施现代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目前药品管理系统的应用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它的引入提高药品的管理质量,增强了竞争能力。药店是指零售药品的门市。药客药店管理系统是提供专业服务的药店销售管理软件。药客药店管理系统一般包含药品采购管理系统,药品库存管理系统,药店销售收银系统等子模块。药客药店管理系统一般包括:药品采购、入库、出库、移库、保养、盘点等记录;库存报警;药品销售、销售记录查询、利润查询、处方登记、员工考勤等记录;商品可以拆分销售;药品查询;提供药品过期查询功能;药品批号管理和有效期管理;提供供货商管理和供应商药品信息管理;提供会员卡和会员积分管理等功能。本文对药店药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研究。 1 背景及意义 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药店的经营管理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实施现代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1-3]。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处理的信息,不但在数量上逐渐增加,而且各种数据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其加工整理的要求更为复杂,随着工作量的不断增大,药店管理人员整日忙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消耗了大量人力、财力[4-5]。手工操作方式下,既浪费时间,又不能很好地对药品信息进行处理,药品销售人员很难对客户做及时响应,一个较好的管理系统能够提供相关信息的查询,实时、准确地反映药店药品的经营状况,使管理者做出更好的预测和决策。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互联网络,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既可减少了人力、财力的消耗,也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准确度,使管理者能更加方便、快捷、有效的完成工作。 2 系统设计 2.1 需求分析 在现行药店中,存在着工作内容重复,工作量大。在药店中从订货到销售期间需要经过很多流程,要重复录入很多的信息。药品名称,生产厂家,规格,包装等信息都要重复录入,这无疑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重了工作负担。查询,统计困难。每天的销售情况,只有把单据交给财务部记账后,才能反映给经理,决策者不能实时有效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出现的问题。 2.2 系统功能设计 药店药品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系统管理、药品信息管理、进货信息管理、退货信息管理、销售信息管理和库存信息管理。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功能包括用户登录、修改密码、用户权限、系统用户。药品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有药品信息查询、添加退货记录、添加销售记录、过期药品提示、添加进货记录、低于下限提示。销售信息管理模块包括销售记录查询、销售日报表、销售月报表。进货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进货记录添加、进货记录删除、进货记录修改、进货记录查询:对药品的基本资料和信息进行查询。退货信息管理模块包括退货药品的基本资料和信息进行查询。库存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库存记录查询和过期药品提示。 2.3 数据库需求分析 信息要求:通常药店管理人员希望系统的数据库中包含药品名称、货号、入库日期、、进货单价、药品的数量、供应商编码、生产日期、有效期至、药品类别零售单价、退货日期等信息。处理要求:用户可以通过进货记录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并要求信息的处理快速而准确。 2.4 数据库概要设计 用户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各种信息的提供,保存,更新和查询,这就要求数据库结构能充分满足各种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药品信息主要包括:药品编号、单位、规格、剂型、产地、药品条码、药品名称通用名、有效期、批号、商标号、厂价、零售价、类别、医疗保险编号、供货商编号、供货商名称。客户信息:客户编号、客户名称、地址、电话、网址邮箱。库存信息:药品编号、药品名称、单位、规格、有效期至、批号、数量、进货价、零售价、供货商编号、供货商名称、进货日期、进货单据号。销售信息:药品编号、药品名称、单位、规格、产地、批号、数量、零售价、销售日期、销售单据号。 3 系统实现 药店管理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有系统登录、药品信息管理、销售信息管理、库存信息管理等功能。系统登录模块的实现:用户登录窗口顾名思义就是对使用软件的用户进行身份校验,只有被允许的用户才能使用。药品信息管理模块的实现:药品信息模块主要任务是显示药品的基本信息,添加药品的进货记录、退货记录和销售记录。报表的实现:报表系统可以对药品的信息记录、进货记录、退货记录、销售记录和库存记录进行查询并且根据查询条件生成报表。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的交互设计 摘要: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我们熟知的传统物品被附加上“智能”的前缀,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利器来优化已有的产品是“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下智能产品设计的一大思路。而家庭药物备用库的存在,关系到人们的健康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的目标人群、使用场景等因素进行分析,考察现存产品存在的改进空间,以提高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的用户体验。 关键词:智能 家庭 药品 交互设计 一 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互联网、智能化产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加深。物联网、智能家居、以及最近提出的“互联网+”等概念的提出,更是催生了一大批智能硬件产品,如智能空调、智能冰箱、智能水杯等。而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普及又催生了一大批各式各样的应用,人们已经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来付款、记账、控制电器、甚至远程遥控家里的空调,可以说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个处理事项的终端了。 而药物则是人类目前最主要的医疗手段之一。无论是需要在医院进行深度治疗的重症,还是可以在家吃点非处方药就可以康复的轻症,药物治疗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当前,虽然医学的发展使得药物的丰富度已经大大增加,可治疗的病症也大大增多,但药物治疗在人们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用户体验方面的弱项,比如药品的错误使用、因种种原因无法及时用药、在没有医生的情况下即使是针对小病也不知如何用药、药品的管理等等。而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可以通过设计的力量来进行改善的。 因此,本文尝试利用物联网的思维和智能手机这一终端,通过对家庭药品管理系统的目标人群、使用场景等因素进行分析,并考察现存产品存在的改进空间,通过交互设计的思路来提高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的用户体验。 二 现存产品 在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家庭医疗服务这一领域,目前存在的产品主要是智能药箱和智能手机上的医疗类应用,这两类产品分别从硬件和软件的角度呼应了家庭药品医疗这一需求。而本文对此领域现存产品的考察也从这两个方向着手进行。 2.1智能药箱 在与家庭或个人医疗产品中,药箱是与药品接触最为紧密的产品。因此,在考虑智能化医疗产品时,对药箱进行智能化,是最为直接的思路。笔者对市面上的智能药箱进行了调研。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药箱大多是以如下的设计: 1)一个可以感知用户是否服药并把数据上传网络的药箱 2)一款配套的用以提醒用户按时服药的手机应用 这类智能药箱可以借鉴的地方在于,此类药箱使用了传感器和无线数据传输,从而在用户无需主动做什么操作的前提下感知用户的服药情况,并据此进行提醒或记录数据的自动操作;而自动数据传输也可以方便地记录用户的服药情况,为后续治疗保存相应的数据。自动化是智能硬件的一大特点,也正是这一功能使得这类产品可以被称为智能药箱。 但此类智能药箱的局限之处在于,一次只能装载一种药品的设计使得一套产品只能满足单个用户在单次疗程中的服药。在用户完成一次治疗,下一次生了不同的病要吃不同的药品时,就必须把上一次的药品从药箱中取出,再更换下一次的药品,这样在使用时就显得十分麻烦。同时,这样的设计也无法满足家庭中多用户同时服药的需求。 2.2医疗类手机应用 目前国内有多款医疗类手机应用,如《春雨医生》、《丁香医生》等等,已经发展了若干年,并且在国内都有一定的用户量。这类医疗类手机应用大多涉及多个或全部以下功能: 1)简单病症的用药指引 2)药品正伪辨别 3)药房位置呈现 4)用药提醒 5)药品管理记录 6)医患问答 7)求医指引 8)医疗知识普及 9)医疗相关社区 可以看出,其中第1到5点主要是与药品相关,围绕如何用药、用什么药、去哪里买药等问题为用户提供帮助。而第6、7两点主要是为患者提供病症求医方面的指引。第8点是起到了传播、科普医学知识的作用。最后一点则是提供医疗相关的网络社区,促进用户之间的交流。 此类应用主要思路是从医疗出发,通过为用户提供辅助医疗的服务来帮助用户更好地保持健康。由于大众缺乏对正确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而专家(营养学家、生理学家、健康养生专家等)掌握专业知识却缺乏与大众有效交流互动的方式。因此在之前,普通大众对于药品(尤其是非处方药)的使用和认识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而此类应用起到了普罗大众和专业医学知识之间的连接桥梁的作用,使得普通大众也能利用专业医学和药学知识来进行一些基础的治疗。 可以看出,目前的智能药箱的主要作用还是局限于“服药”这一点上,把用户的服药行为进行了优化;而目前的医疗类手机应用则立足于向用户传授一定的医学药学知识的出发点,虽然由于条件限制(只作为软件存在)而只能通过抽象的信息层面的角度来引导用户,但立足于让用户拥有一定医学知识的这一出发点,应该是家庭药品管理系统更进一步的智能化设计所应重点考虑的关键点。 因此,在对目前市面上存在的家庭医疗相关的产品进行调研后,笔者初步认为,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的设计应基于为用户带来一定的专业用药知识,并能够与药品的承载硬件――药箱紧密结合。 三 目标人群与使用场景分析 与目前市面上的智能药箱大多针对个人用户的单疗程治疗使用场景相比,人们更多与药品的交互方式是通过家用式的备用药箱来进行,而且服药的场景也更多是处于较为固定的室内。因此,本文将针对家庭用户的家用式药品管理系统这一适用性更为广泛的定位进行分析。 3.1目标人群:家庭用户 当把家庭用户设置为目标人群时,那就意味着这一产品的适用人群必须覆盖所有年龄与性别的用户,从婴儿到儿童、青壮年、中年、老年、孕妇等都需要考虑,而不同的用户在产品使用上的情况也是不同的。 3.1.1婴儿 婴儿无法自行服药,因此婴儿用户的服药情况和服药操作应该是由父母或其他照顾人员来进行的。对于帮婴儿进行服药的用户,需要考虑到该用户可能会需要同时管理他自己与婴儿两份药物的情况。 3.1.2儿童 儿童的情况与婴儿类似,但对于一些较轻的病症和药性较温和的药物,儿童可以自行服药。只是此时父母虽然不需要作为直接帮助儿童服药的角色,也需要作为监督和监护的角色。表现在产品功能上,可能需要为父母提供查看儿童服药情况和服药提醒的功能。 另外,儿童与婴儿服用的药物一般与成年人的药物会有所不同,如果误服了成年人的药物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设计时需要明确区分两者的药物。 3.1.3老年人 老年人的情况与儿童有一定相似。在步入老年期后,人体的视听能力就会逐渐衰退,身体的各个部分也逐渐变得不灵活了,而且对电子产品的使用不太熟练,因此在服药说明中需要用较大的字体明确告诉老年用户服药的指引。另外作为子女的对于老年人也会十分关心,因此可能也需要为子女提供老人的服药情况。 3.1.4孕妇 孕妇用户在用药上有诸多限制,原则上孕妇用户的用药情况应当依照医嘱,但也有部分用户可能会自行服药。因此对于家庭药品管理系统,应当及时指出相应的物品是否有可能对孕妇的健康造成影响。 3.1.5长期病患者 对于长期病患者用户,他们需要长期服药,而且服用的药物组合较为稳定,这一点与其他用户一般为了应对突发疾病而服药不同。一般而言,对于长期病患者用户主要提供的是服药提醒功能,如若此类用户另外患上了其他病症,最好与医生联系,而非自行选药,以免不同药物之间药性相冲。 3.2使用场景 围绕“药品”、“家庭”这两点,并且结合之前对于目前市面上现存的同类产品的调研,笔者认为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的使用场景应该包括如下三个场景: 3.2.1轻症寻求服药指引 家庭备用药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应对突发的一些轻度病症,如感冒发热、肠胃不适、烫伤等,因此这会是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最主要的使用场景之一。 当用户需要从备用药品中寻找可以治疗他当前的病症时,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应该能够根据用户所患的病症,给出若干个用药方案,并与当前的备用药品库存进行对比,得出一个可行的服药指引。如果当前药品库中缺少部分药品,也应提醒用户进行购买。 需要注意的是,在目前的科技条件限制下,用户在家中无法完成对疾病的精准检测,因此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只能辅助用户进行一些较轻病症的处理。如若用户可能已经患上较为严重的病症,又或者用户目前的症状难以识别出病症,都应当提醒用户及时就医。 3.2.2服药 当用户已经从系统中获得服药指引或从医院带回来处方药物之后,接下来就是服药治疗过程。在服药这一使用场景中,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可起到提醒服药和服药情况记录的作用,在对应的时间提醒用户服药,并记录服药情况。 在这一场景中,通过什么途径提醒用户服药,通过什么方式记录服药情况,是需要在产品设计中加以考虑的。 3.2.3药品日常管理 除了生病受伤的时候以外,药品的日常管理是目前家庭备用药相关使用的一个经常被忽略的方面。药品是否过期、是否有一些药品不能放在一起、家庭备用药库中的药品种类是否齐全,是否有一些重要的药已经用完(比如经常会用到的创可贴),这都是与家庭备用药库相关的药品管理的使用场景。 作为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应当能够监测家庭备用药库中药品的情况,并且对于目前已有的药品的种类有一个概括性的展示,让用户能够方便了解目前家中药品的情况。 四 具体的软硬件产品设计 根据上述的用户群体和使用场景研究,能够为进一步的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由于备用药箱作为储存药物的产品,一般而言会放置在家里特定的位置,而这一位置不一定能够让用户随时注意到。因此,考虑到服药提醒等功能需要保证信息传达给用户,并且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随身智能终端,药箱硬件和手机软件结合的形式是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一个较为合适的产品形态。 4.1硬件设计 产品外观设计的目的是解决好美学要求与产品功能、结构和工艺要求之间的关系。对于药箱硬件的产品设计,根据之前的调研结果,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设计目标: 1)不同药品之间要隔离开,防止药品之间药性相互影响; 2)考虑到药品性状不同、大小不同、固液不同等,药箱要能够收纳不同种类的药品; 3)取放药品要方便 4)由于属于医疗产品,因此外观设计上应以干净、整洁的风格为主。 从以上的设计目标出发,本研究最终的硬件设计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如图1)。整体结构分为内外两层。外层大箱体作为整体药箱的收纳体,采用白色磨砂的PP材料,干净整洁,同时也保证了强度。内层采用模块化的方形玻璃盒来收纳各种药品,以一个正方形格子为单位,根据药品的包装形状不同可以换用1×1、1×2、2×2等不同尺寸的玻璃盒,这样就保证了不同药品之间的分隔,并且在整体效果上也仍旧是干净整洁的。另外,双层结构还进一步保证了药品和外界空气的隔绝。 4.2软件设计 回顾之前调研的三个主要使用场景,会发现用户与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的交互主要集中在软件上。而考虑到软件的交互时,则需要考虑使用流程与信息架构。本研究的软件设计以调研中的三个主要使用场景为主要设计依据,包含四个主要的使用流程(如图2)。 4.2.1主界面 作为用户进入软件后第一时间会接触到的界面,主界面承担着展示当前概况的任务。这一概况既包括药箱中药品的整体概况(如过期药物提醒),也包括当前用户的概况(如服药时间),某些情况下还会包括其他用户(如需要照看的婴儿或老人)的概况。 4.2.2药品列表 在药品列表的界面中以格子的方式具象地呈现了当前药箱中的情况(如图3),这是因为相比文本而言,可视化的图形利用视觉通道的快速感知能力,可以提高人们观察、识别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通过把软件中的格子与硬件中的玻璃盒相对应,用户可以非常直观地把软件中的提示对应到硬件中的药品上。这一设计被应用在软件中各个需要让用户与硬件药箱进行交互的界面中,从而使交互体验更直观。 4.2.3处方 软件设计中一个疗程以一张处方为单位。通过处方来把自行服药和从医院带回来的处方药这两种情况统一到一个交互流程中,简化了软件的操作,降低了学习成本。 4.2.4服药提醒 由于智能手机自带的通知功能,服药提醒便可以很方便地整合到通知功能中。 五 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医疗健康的重要性也日益提升。如何利用好现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是这个时代的我们所应当考虑的问题。本次研究探讨了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在设计时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并进行了一定的设计实践。对于智能家庭药品管理系统而言,硬件和软件的结合是其产品设计的一大重点,如何使得软硬件之间配合无间,交互体验尽量流畅统一,是进行此类产品设计时所需要重点考虑的。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探究医药企业的药品管理系统及其实践 【摘要】 药品质量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阐述了医药企业药品管理系统的现状;重点论述了医药管理系统的构建步骤,核心功能模块与药品质量的要求;最后,探讨了药品管理系统的实践运用效果和维护工作。 【关键词】 药品管理系统;药品质量;实践运用 引言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随着医药市场的逐渐开发,医药行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保持增长的趋势。然而,在药品快速发展的同时,药品的质量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1]。作为医药生产和经营企业的标准GMP、GSP,在一定程度上为药品的质量提供了保证。但由于药品管理的种类繁多,业务量大和要求严格等特点[2],造成了药品管理的困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医药行业经营者逐渐意识到提高药品管理的重要性和加快药品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因此,医药企业运用自动化的软件对药品进行质量管理(进货、库存、销售等)和建立药品管理系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同时,药品管理系统也是医药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3],它使得医药企业在节约人力资源和提高销售管理质量的前提下,改善药品管理的缺陷,从而实现医药企业的长久性战略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1 药品管理系统的现状 从国外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医药行业的药品管理系统还处在逐步发展的阶段,药品质量管理水平也不尽人意。例如大量的伪劣假冒药品流通于市场和一些地下药品工厂生产商横行,这不仅造成了消费者的财产损失和健康损害,也破坏了医药行业的形象。 初期的药品管理软件系统包含的内容较少,主要是对单一药品的疗效,成份和生产日期等信息介绍,并不能实现信息的透明化、信息资源共享的优点。然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医药企业现行的药品管理系统一般能具备良好的质量和信息管理,且很小程度的受到不利环境的影响和具备原始数据的自动保存功能;同时,大多的系统都涵盖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药品信息管理等模块。这样不仅有利于数据的查询、提取和分析质量检测报告、药品销售情况统计,还可以实现销售信息和价格对消费者的透明化。 2 药品管理系统构建 药品管理系统应包含了药品的各个方面。在一般情况下,医药行业的药品管理系统的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类似的,主要包括录入基础信息、编辑订单、仓存管理和销售账本管理。 2.1系统构建准备 药品管理系统与其它的数据库操作工作原理类似,并对软件的要求和运行环境不苛刻,当前市场上存在的系统软件皆能满足操作要求。同时,该系统对硬件系统要求主要有拥有计算机、交换机和打印机等基本设备。 为了方便医药企业工作人员方便快速的查询药品状态,需要编写适用的药品字典。一般的药品编码采用6位制,按照大类分码―亚类分码―药品序码等命名格式。同时,编命时,药品名主要采用统一的名称,在编写不同生产日期等信息,这样在保证工作的延续性的同时,可以方便工作人员的识别、运行和管理。 2.2系统核心模块组成 药品管理系统的核心主要有药品销售、基础信息、库存管理、往来管理模块、采购管理,是根据系统的功能来划分,有利于快速的反应和药品的管理,如下图所示。 图1 药品管理系统的核心模块 通过该系统,医药工作人员可以进行系统性的管理。根据软件显示的数据,可以对仓储作出相应的调整,还有利于查询药品的销售情况。 3 药品管理系统功能模块与质量要求 3.1基础信息管理 3.1.1功能 该模块可以客户和药品的基础信息进行管理、信息检索功能。在为消费者查询更多的有关药品信息提供方便的同时,医药工作人员还可对基础信息作出修改、添加、删除等操作,有利于信息的综合管理。 3.1.2药品基础信息管理要求 通过科学合理的药品编码,务必做到药品信息的合理化和人性化,使得工作人员能及时、快捷和有效的录入。同时,单击查询链接时,系统能快速的提出该药品的详细信息。 3.2采购管理 3.2.1功能 该模块主要是管理医药企业的药品采购业务,以提高采购经营事务的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确保采购工作质量高效率、低成本执行,使企业具有最佳的供货状态。 3.2.2药品采购要求 医药企业采购药品需以质量为前提,从合法的企业进货,对首营企业应确认其合法资格,并做好记录。购进药品应有合法票据,并按规定建立购进记录,做到票、帐、货相符。购进票据和记录应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一年,但不得少于两年。 采购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时,应配备良好的包装,且包装封面应注明中药材品名、产地,中药饮片应有品名、生产企业、生产日期等信息;同时,进口药品应有符合规定的《进口药品注册证》和《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复印件;进口预防性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应有《生物制品进口批件》复印件。 3.3库存管理 3.3.1功能 该模块主要管理药品的入库、药品入库退货、药品库存查询,并对药品的价格信息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工作人员在便捷的管理药品库存,了解药品存储实时情况的同时,使消费者及时的掌握药品价格的波动,最大化的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3.3.1药品库存管理和陈放要求 药品经营企业必须制定和执行药品保管制度,采取必要的冷藏、防冻、防潮、防虫、防鼠等措施,保证药品质量,药品入库和出库必须执行检查制度。同时,药品的存放还需满足以下要求:①各类药品需按类别分开存在,例如内服药与外用药,挥发性较重的药品分开存放;②不同的药品对温度、湿度具有不同的要求,并严格执行药品的存放要求,最大程度和持久性的保存药品。同时,特殊的药品应根据国家严格规范保存;③针对危险药品,必须严格的执行国家规定。同时,危险品的陈列只能用代用品或空包装来陈列;④拆零药品应集中储存在拆零专柜,并保留原包装的标签。 对于特殊的药品,例如国家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实行特殊管理,需要进行特殊的管理。 3.4药品销售管理 3.4.1功能 该模块主要对药品销售和退货信息的管理,统计、汇总药品的采购、销售、库存信息,使得工作人员对药品的销售情况了如指掌,便于采购部门及时的采购、决策部门制定合理的销售和促销方案。 3.4.2药品销售要求 在实际销售中,中药材的销售需做到产地明晰,药品销售必须对症配药,且药品包装需提供科学合理的说明、剂量等;同时,药品的调配处方需认真核对,对禁用人员和超剂量的处方必须禁止调配;如特殊情况下,需要出具专业医师的处方说明。在注重药品质量的同时,需要对药品分类进行明码标价,务必做到不投机倒把的销售品质。 3.5往来管理和查询统计 往来管理模块主要管理消费者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进、销药品往来结账的信息,使得药品的采购和销售信息便于透明化,并提供药品的销售分析功能。主要包含了药品销售结账、药品入库结账及查询信息等。 查询统计主要管理药品采购和销售信息,使药品的信息保证在有效的查询状态,主要包括药品销售、库存和销售信息等的查询。 4 实践运用效果与维护 4.1药品管理系统实践运用效果 系统构建后,为了对系统的运行情况作出精确的评价和建立一个合格且让人满意的自动化系统系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对药品管理系统进行实践。同时,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关闭及退出时保存记录的提示;系统的可操作及数据库安全性能;数据查询便捷及数据溢出、越界均能进行非法提示;系统对操作系统的兼容性良好,可移植性完好等。 在实际操作中,药品管理系统运行能有效的进行数据库和动态的更新,且数据的添加和维护性较好,有利于工作人员的便捷操作和熟练的掌握技巧,实现药品的有效流通。 4.2系统维护 药品管理系统维护的目的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应付信息系统的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各种变化,从而实现系统功能的改进、或解决在系统运行期间发生的一切问题。其主要分为纠错性、适应性、完善性和预防性等维护。 5 结束语 “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促发展”是一项普遍的真理。重视质量管理是每一个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基础,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也是社会科学技术的综合反映。尤其在医药行业,药品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药品管理系统对医药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帮助医药工作人员轻松、方便和快捷的查询药品采购、销售情况,实时的记录药品的往来记录,因时制宜的调整药品价格,为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数据和理论支持,从而促进医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信誉的双赢。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医院药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医药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系统在医院药品的管理的应用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药品管理是一项十分繁琐但又非常精细的工作,而医院的药品管理作为医院药品购买、补给以及发放的重要平台,是绝对不允许药品管理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可以看出,医药管理系统在整个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本文基于医院药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并结合相应的案例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为医院医药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相应的依据。 关键词:医院;药品管理系统;信息;网络 一、医院药品管理系统的概述 医院药品管理系统(Hospital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简称HMIS),它是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简称HIS)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1]。对于医院的药品管理系统,其已经成为医院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管理方式,同时由于其与传统的医药管理工作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医院医药管理的质量以及信誉起到了巨大地推动作用。为了实现医院药品的全方位地管理,可以对医院药品管理系统进一步地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一下几个部分:药品的发放、药品的入库以及药品的报损等三种管理方式[2]。在这一系统中详细地记录了所提供的药品的基本信息、药品的入库信息以及药品的报损信息和药品的具体库存的情况,于此同时,还能够对医院药房中药品的消耗情况或者各个科室中药品的收入情况进行详细地统计,并予以制表。 二、医院在药品管理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由于医院药品所拥有的特殊性等特点,需要对医院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考虑和分析,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分为七个问题,这七个问题分别是:药品的信息、药品的入库管理、药品财务的验收、药品的出库管理、药品价格的调整以及采购计划、药品的查询等7项。对于药品的信息管理主要包括:药品的名称、药品的分类、药品的摆放位置(主要通过编码的形式标注)以及药品的医保信息和药品的价格。 在我国的药品管理系统中,最常用的药品出库模式就是先进先出的自动出库管理体系,但是这一过程必须要严格遵守我国药品管理的相关规定,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药库中药品产生积压甚至失效,避免了药品过期造成浪费的现象,而且还能方便地对药品出库的情况进行统计,使药品的采购营造良好的循环模式。根据我国国家发改委以及省物价局的相关的文件,需要对药品的价格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且还要根据价格调整的依据来对价格调整的依据进行选择,对药品的名称进行重新地调整,初次之外还要调整药品的规格、生产厂家以及供货价和零售价。这样一方面可以协调医院药品价格与市场药品价格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病人以及医院方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还要将药品价格的变动情况详细地记录与每月的医药报表中,方便随时查阅。 为了对医院的药品进行及时的补给以及供给,需要制定详细的采购计划。采购计划的制定可以依据各种药品的月消耗量来制定详细的采购计划,一方面可以对临床的用药做到有效地保障,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预防药品的短缺、积压甚至失效。所以,制定一个详细科学的药品采购计划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对于药品的查询而言,就是实现能够随时方便地对各种药品的信息进行调取,例如,药品报账员只需输入相应药品的代码并且限定相应的时间就可以迅速对此段时间内该药品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并为能够方便了解药品的采购信息并制定相应的采购计划提供依据[3]。 三、系统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为了能够详细地对医院药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说明,现以河南省XXXXX市中心医院信息科为例来进行论述。对于整个医院的药品管理系统而言还可以将其具体划分为三个小的管理系统,这三个管理系统分别是:药库管理系统,门诊药房收费管理系统以及住院药房管理系统。 (一)系统的开发平台 由于本医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网络体系,各种网络设备相对而言较为先进,所以,依据本医院对药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期需求分析,考虑本系统中的额实际运行的环境,确定本系统采用B/S(Browser/Server)的模式。在本模式之下是所谓的“客户端”就是浏览器,只要客户机上安装了浏览器就能使用本系统,所以对于用户平台而言基本上没有任何局限性。本系统选用Microsoft公司的VisualStudio2005,选用C#语言进行编程[4]。 (二)处方模块的功能及其实现 在本模块中,用户可以通过用户名以及密码来对合法用户进行验证,当用的输入正确的用户名以及密码之后用户的信息就会提交到数据库进行匹配,匹配成功之后用户就可以进行登录之后的各种操作。如果匹配不成工,就会给出相应的提示信息,用户可以再次进行登录。医师的用户名以DR开头,医生在此系统中的权限就是为病人开具药方。在随后的生成临时处方之后,医生可以在临时处方中对处方的量进行修改。待此操作完成之后,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一张处方取药的单子,患者就可以拿着这张药单去缴费以及取药。 (三)对一般的错误信息进行约束 在一般情况下,被查询的模块的条件不能设置为空。所以对于空的条件,系统为自动对用户进行提示。 四、结论 医院建立良好的药品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有利于医院的药品管理向着规范化、科学化以及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还可以借助有效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那些不必要的大量的重复的劳动,弥补了传统药品管理系统中的不足,大大地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于此同时医院的服务质量也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仍然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是我们的药品管理系统不断的改进和充实,使其日臻完善。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医院药品管理系统更新升级难点及建议 摘 要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药品管理系统已从最早的计算机单机应用,发展到局部联网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从药库药房网络化管理,发展到以药品帐务管理为中心全院信息系统网络化互联。原有的管理功能模块设计已无法满足日益深入的多元药品管理需求。许多医院开始对药品管理系统进行升级。但升级开发还是围绕在解决现有药品管理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对现代药学模式下药品管理模式思考较少。现代化医院药品管理部门的职能发生显著变化,药品管理系统的升级不能落后于职能的变化,考虑后续的拓展空间和接口衔接准备,实现几个转变:由医院内部系统向融合政务监管、供应链的多元化系统转变;由单纯的药品帐务管理辅助角色向药品信息咨询、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等多目标系统转变;由疾病治疗向构建病人为中心的全程化药学服务信息系统转变。 关键词 药品管理系统 升级 更新 问题 1995年5月,卫生部开始推动“金卫工程”,构建跨世纪的国家医疗信息网络,引导中国医疗卫生行业进入信息时代。同期,军队也开始实施全军信息化三大工程:军字1号、军字2号、军字3号[1] 。时至今日,大多数医疗机构已建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与医疗信息系统,对患者预约挂号、门/急诊患者基本信息、病案信息、计价收费、医院内部人事,工资管理、财务管理、科室成本管理、医院固定资产及设备管理、医院后勤及物流管理、药房库房管理等均有涉及。 但是,中国已建成的医院信息系统多数属于以内部管理为出发点的医院信息系统,甚至于是以经济管理效益为中心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药品是医院管理的主要物资和费用支出重点,药品管理系统必然是医院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药品管理系统已从最早的计算机单机应用,发展到局部联网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从药库药房的网络化管理,发展到以药品帐务管理为中心全院信息系统网络化互联。原有的管理功能模块设计已无法满足日益深入的多元药品管理需求[2]。许多医院开始对药品管理系统进行升级。笔者查阅多篇文献,设计者对系统体系架构的选择、开发语言、数据库选择论述较多[3~7]。对功能的开发还是围绕在解决现有药品管理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对现代药学模式下药品管理模式思考较少。本文围绕药品管理系统升级方案设计及应完成的前瞻性思考进行总结。 1 现代化医院药品管理部门的职能发生显著变化 1.1 医院药品管理的业务范围不再局限于院内应用,网上药品采购、零库存管理、与供应商物流的衔接等等,使医院药品供应形成与院外相连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突破医院院墙的限制。 1.2 电子政务药品监管应用要求不断提高,药品监管是关系到民生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特殊药监管、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都开始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医院的预警、监测指标不能再简单定位于药房内部管理,要考虑与电子政务的无缝衔接。 1.3 新的医院药学已经参与到药物研发当中,临床药物试验、药物经济学研究等使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医院的药物相关科室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制剂,有向整个药学领域拓展的趋势。结合临床药物治疗学、分析化学、生物技术的药物信息系统软件,已经成药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衍生应用。 1.4 新医改,医保政策已经对医疗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关口前移将形成以病人为中心的新的医疗卫生模式,传统的以内部服务为主,远离病人的药品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完成为病人服务的最终目的。新的药学发展,应当结合电子病历、远程监测等互联网应用,提供延伸的药品咨询服务。 2 我国与国际药学管理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近年来,得益于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和发展,药品采购、保管、供应发放等最基础的药品管理和处置业务都纳入到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完成从药房单机到院内互联的初步底层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推动医院药学的发展。但相比国外发达国家的医院药学,国内医院在临床药物配置、临床用药辅助决策系统、单剂量化自动包装、发药机器人、条形码技术应用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家庭用药支持平台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差距颇大。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研发和投入不断增加使新药面市的速度加快。据统计,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药物总量已经超过4万种,随之而来的就是与药物相关的信息爆炸式的增长。这对临床医师药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迅速完成知识更新,为合理用药找到依据。在这个过程中,附属于药品管理系统的药品应用知识辅助系统就发挥出重大作用,未附加知识辅助系统的药品管理软件可能因学科发展而被淘汰。 发达国家运用信息系统监测药物不良事件,自动监测可大大地提高药物不良事件(ADE)的报告率,而且比病历检索ADE的方法更具成效。有国外研究表明,在一年中,通过对36653名病人监测,在648名病人身上共发现731例ADE,而医生、药师、护士仅报告其中的92例。计算机也可以应用于辅助鉴别和诊断ADR,如药物不良事件的因果关系计算机化评分法[8]。 3 信息系统本身的完善升级欠缺拓展空间和接口衔接准备 目前进行系统开发,研发人员选择二层的C/S结构或三层的B/S结构,C/S结构的Client端一般是使用GUI的Windows操作系统,Server端运行UNIX或Windows Server与单层的主机/终端方式相比,这种开放式体系结构的耗费大大降低,分布式的计算结构充分利用整个系统的资源,Client端的GUI使用户使用更加方便,RAD使开发人员能够快速地开发各种应用。B/S结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是WEB兴起后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WEB浏览器是客户端最主要的应用软件。这种模式统一客户端,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简化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两者各有特点。系统的统一和维护便利,影响后续升级的最优架构选择。 目前,国内的医疗管理数据主要是通过HL7(healtll level seven)作为数据交换标准,与PAcs,uS等一样实现企业级的应用集成,即将进程、软件、标准和硬件联合起来,在2个或更多的企业系统之间实现无缝集成。除HL7的应用研究外,国内还没有医院标准接口数据规范,数据接口问题是建立多平台的药学数据库并实现与HIS系统和外部网络进行无缝衔接技术瓶颈之一[9]。 基于上述分析,在中国医院药品管理正在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多元化过渡,经历着从单纯的药品保障供应业务为主向科学管理和药学知识服务型转变的过程。如果延续传统业务型医院药品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模型,会使药学局限于药品,无法跟上医疗卫生管理发展的步伐,无法适应来自医院内部学科交融、来自外部管理者、物流配送者、来自患者的多元化需求。 对药品升级方案的设计不能简单由系统技术开发人员为主导,在进行项目设计时需考虑以下几点。(1)剖析医院药品信息系统,结合药品管理领域的变化需求,引入多维度概念;(2)建立灵活高效的用药管理辅助系统,适应学科的快速发展,实现快速迅捷的院内药学及合理用药知识共享;(3)条形码等新兴技术与药品管理系统结合,提高供应链效率;(4)从单纯的药品帐务管理应用,发展到应用数据库进行预警、支持辅助决策;(5)集成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系统、药品信息咨询系统。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医药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使医院、家庭医疗、社会保障体系等相关的机构或组织信息畅通。因此,药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将不仅仅是医院管理的信息化,而是临床的信息化和行业的信息化,信息技术本身就可应用到疾病的诊治和预防中去。按照这一组织模式,系统构建按照内部应用和外部服务2条线延伸。内部应用以服务于医院内的病人和药房内部管理为内容,形成基于临床药学知识和管理综合信息的辅助决策系统;外部应用以服务于院外的病人和药学监管为主要内容,形成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病历的运行系统。 概括地说,药品管理系统的升级要实现几个转变:由医院内部系统向融合政务监管、供应链的多元化系统转变;由单纯的药品帐务管理辅助角色向药品信息咨询、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等多目标系统转变;由疾病治疗向构建病人为中心的全程化药学服务信息系统转变。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医院药品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目的:探讨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医院药品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方法: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采取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其应用到药品管理中,包括药品的采购管理、出入库管理、库存管理、信息管理以及财务管理五个方面。结果:加强了医院的药品管理工作,成效显著,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结论: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后,使医院库房的药品管理更加规范科学。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 药品管理; 应用 药品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 svstem,HIS)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医院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根据我院药品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医院库房的药品管理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5个部分:药品采购管理、出入库管理、库存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实现了库房药品的全方位管理[1]。体现医院信息化管理的优越性、科学性、规范性。真正落实新医改方案中提到 “加强信息管理,以医院管理为重点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1在药品采购管理中的应用 药品的采购是医院库房药品管理的首要任务,库存药品积压过多会增加流动资金的占用,形成浪费,因此我院对每种药品库存数量的高低限额进行设定,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及时的查询各类药品信息,自动提取出消耗量大于库存量的药品记录及药库库存最低限额,生成相应的药品计划数量,药品采购员根据生成的计划表,进行合理分析,从而及时的制定出药品采购计划[2]。另外再根据特殊时期药品出库量、市场供应情况及药品实际销售情况等确定药品的实际采购量,这样在保证临床用药需求的同时控制好药品的库存储备量,实现药品采购的智能化[3]。 2在药品出入库管理中的应用 药品的入库验收是药库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保证药品质量及临床用药安全的关键所在。药品按计划入库后,先由药库管理人员与入库信息进行清点核对,包括品种、规格、数量、价格、批号、有效期、检验报告单、生产厂家等信息。对于特殊药品如进口药品、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对血液制品、生物制品、等药品需要按照特殊规定来验收。凡是不符合规定的,拒绝验收入库。核对无误后将药品入库定位归放,并增加库存数据,确立入库的记录,打印药品入库验收单[4]。 药品的出库,药库管理人员应该遵循“先进先出、近期先出、易变先出”等原则出库,也可以通过各药房提出的领药申请,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经系统确认后,自动减少库存量,确定药品出库单,完成出库。另外管理人员应该对出库的药品信息进行复核,及时更正有误的地方。这样不仅提高了出库的工作效率而且减少了错误。这样使所有的药品发放均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使各部门都可以及时掌握药品的库存变化情况[4]。 3在库存管理中的应用 药库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设定库存药品上、下限额,当达到下限数量时,表明药品数量不足,系统自动提示,来及时制定采购计划;当达到上限数量时,表明药品数量充足,查看各药房库存,以备药房请领。这样可以保证库存量始终适当,既满足了临床用药的需要,又避免了药品的库存积压,为医院减少了流动资金的占用。另外,还可以通过库存信息化管理对库内药品的有效期进行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效期的报警系统,提前提醒管理人员及时发现近期药品,做到“近期先出”的原则,避免药品在库内积压和过期失效,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保证了药品的质量,还大大提高有效期的管理水平[2]。利用医院信息系统管理,药库的盘点工作不在繁琐,盘点时根据入库的批号,顺着排位顺序依次盘点,将近期药品作出特殊标记,使用管理系统随时进行查询,核对方便,使盘点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使管理工作更加简便、准确。 4在药品统计查询中的应用 我院库房信息化管理系统具有综合统计与数据查询的功能,对药品的来源及去向可作月度、季度以及年度统计,还包括对药品入库、库存及出库的数量金额等。可以随时查询药品的生产厂家、进价、数量、金额、批号、有效期及药品的出入库情况,及时了解库存量。进行单个或分类品种的查询和统计,也可以按任意时间段进行查询、统计分析等。这便于定期对各种药品进行监控分析,比较每个月的使用量及药库与各药房之间的库存差异,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药品的合理调配及采购销售提供了科学依据,保证了药品的质量,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5在药品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建立财务报表,反映和监督医院的药品收支情况,及时解决药品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财务部门以此来管理药品收支结余,有了可靠准确的保证。在调价与报价方面是根据药品调价通知,在药库管理系统上修改价格,其它各级子药房等相关子系统中自动生成新的价格,实现药品价格的中央控制,避免了调价不统一,一药多价现象的发生,保证了新药品的价格执行的准确及时,避免经济损失。 6结论 总之,加强医院库房药品的管理,是保证医院药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其实现信息化管理已是医药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我院通过在库房药品管理的五个方面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减少了药品库存,降低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这是一个使药品的管理更加规范科学的有效管理手段。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医院的药品管理中。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基于C/S结构的药品管理系统浅析 摘要:基于C/S结构的药品管理系统能实现药品的入库、出库、销售,以及在库药品的查询和对销售额的报表统计等功能。其在门诊药房的应用将大大提高门诊工作效率,提升药房内部管理水平,为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 C/S 药房管理 药品管理系统是医疗机构药学信息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其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它的应用是实现药房管理信息化、药品管理数字化的主要手段。药房是医疗机构中最繁忙的部门之一,本系统为了管理好药品信息,利用软件工程原理,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实现了药房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这一系统在门诊药房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业务管理水平,而且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病人候药时间、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改善和促进作用,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系统模型设计 药房管理系统是基于C/S模式来实现用户使用的,对于客户端的实现,除了一般PC机的软硬件要求之外,只需要安装Microsoft的.NET Framework框架的相关版本即可。典型的C/S模式应用系统网络结构如图: C/S(Client/Server,客户/服务器)方式的网络计算模式,其工作分别由服务器和客户机完成。服务器负责管理数据库的访问,为多个客户程序管理数据,并对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排序,此外还要对客户机/服务器网络结构中的数据库安全层加锁,进行保护。客户机负责与用户的交互,收集用户信息,通过网络向服务器请求对诸如数据库、电子表格或文档等信息的处理工作。 可见,在C/S模式中,资源明显不对等,是一种"胖客户机(fat client)"或"瘦服务器(thin server)"结构。 硬件环境:内存64M以上的计算机 软件环境:搭建MicrosoftMicrosoft .NET Framework 2.0 以上框架,安装安装开发的相关的药房软件。 2.模块功能设计 根据对系统的定义,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如图1.1 根据各功能模块和相应业务功能的对应关系,分析各功能模块之间的相似性,将对各功能模块具体实现时的开发工作产生一定帮助,分析结果如下: 1)库房管理和药房管理之间有一些相似的功能,如药品入库、药品入房、药品管理、药品预警、药品盘点、药品退回等,它们或者是通过功能实现将药品数据从一个数据源转移到另一个数据源,或者是对药品数据中相似的部分数据进行维护设置。 2)库房和药房管理中各功能的操作都主要采取了表单和表单药品的方式。 3)库房管理和药房管理的各小功能模块中都需要药品查询,虽然,查询的药品数据来自不同的数据源,但查询的方式都是根据拼音码和五笔码进行模糊操作,因而各模块具体实现时将会共用这种查询方式的实现。 4)表单药品查询打印模块中,各子模块之间由于都是对不同表单和表单药品的查询,因此,查询方式都是根据表单或是表单药品的一些相似字段来进行按多条件匹配查询。 3.模块详细说明 因为列出系统所有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需要很大的篇幅,同时考虑到模块之间实现的相似性,所以此处只对药品商业信息功能进行详细说明。 主要分为中草药和中成药两个表,左边列表将显示根据药品的拼音码和五笔码查询出来的药品,在右边可以新增一味药,也可以对已有的药品进行基本信息修改和删除该药品。 药品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药品名称,药品编号,药品主治等。 该功能的实现过程主要如下: 药品商业信息查询药品商业信息编辑药品商业信息刷新显示 现分别对以上三个功能实现的设计进行说明。 1)药品商业信息查询 该功能实现主要是能够让用户根据药品的拼音码、五笔码从所有药品的商业信息中模糊查询出指定的药品商业信息。由于药品的拼音码、五笔码属于药品基本信息,和药品的商业信息不是一类信息,因此,该功能实现的过程如下: 根据拼音码、五笔码模糊查询药品基本信息,根据药品基本信息中和药品商业信息的对接信息查询药品的商业信息。 编辑操作主要指是增加、修改、删除药品商业信息,本功能的实现主要考虑的问题是能让不同类型的药品能在同一个信息编辑框中实现信息维护,同时对药品商业信息中部分信息之间的关系和信息的填写规范做相关的验证和限制。 3)药品商业信息刷新显示 能够实现药品列表中药品商业信息和编辑框中信息的同步。考虑到不同实现方法对系统运行效率的影响,决定在药品商业信息编辑成功时,让药品列表中的相应药品的商业信息从编辑框中重新获取,以达到信息同步的效果。 4.总结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基于C/S结构的药房管理系统能够在大大提高药房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的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减轻服务器的负担。从而可以在较低系统的硬件成本下,发挥出更高的信息处理能力,另外C/S结构的系统安全性较高。当然C/S结构不足之处也是有的,比如:客户端PC机需要安装系统客户端程序才能进入系统,灵活性降低和维护成本高,发生一次升级,则所有客户端的程序都需要更新等。当然这些不足对于一个小型的药房管理系统影响并不大。因此,基于C/S结构的药房管理系统前景巨大。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基于Delphi2010高职院校医务所药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该系统是实现高职院校药品销售管理系统,该系统以Delphi 2010为开发平台,支持Access数据库,功能有:药品维护、销售管理、库存管理、数据统计/报表、系统初始化、系统维护六大模块。该系统特色有:操作简单,界面整洁,功能强大,人性化设计,故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解决了高职院校医务所中目前存在的药品管理和医疗卫生数据统计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药品管理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医疗门诊的诊断、治疗和药品发放,各类传染病的防疫防治,组织师生定期体检,对医务所药品库进行管理,审核教师需报销的医药费。日常工作基本以手工完成为主,在这种工作方式中,计算机只起到辅助办公的作用,没有实现对数据有效管理和减轻医务所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的目的。因此,建立一个相对功能完善的药品管理系统有助于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提供对药品的有效管理、杜绝浪费,提高为师生卫生服务的水平。系统分析通过对医务所日常工作的充分调查研究,建立校医务所药品管理系统,实现医务所工作的计算机管理。通过建立一个功能相对完善的医务所管理系统减轻卫生所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开发的药品系统,是一个用于药品管理系统,可适用于高职院校和大中型药店。用软件操作解决了人工操作中存在的速度慢、效率低的缺点。从采购到售出的整个过程,药品信息都保存在数据库中,确保了数据的安全,又有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让使用者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 1药品管理系统分析 1.1需求状况 开发的药品管理系统,是一个用于高职院校医务所的药品管理系统,具备了药品管理方面的功能,也具备了数据分析功能,后期还会加上联网功能,实现校园数字化系统之一。开发的目标是方便药品管理、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应用型软件,同时也能监控到我校的医疗卫生状况,为我校师生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做保障。为了更好的开发该系统,到医务所详尽的了解的各个环节,从进货、库存、销售、药品统计等。 1.2药品管理系统流程 药品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如图1所示。 1.3药品管理系统结构 药品管理系统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 该软件主要具有四大功能:信息录入、业务处理、统计分析及系统维护。 1.3.1信息录入 主要功能是由四个模块组成的,药品信息、操作用户信息、生产商资料及供应商资料组成的。 图1数据流程图 图2结构图 药品信息:编号、药品名称、名称拼音简码、简称、性状、规格、包装、剂型、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条形码、生产厂家、厂家信息等,还可以自主添加各个选项,这些信息可以从其它资料库导入。 操作用户信息:姓名、登录名、密码。 生产商资料:编号、生产商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等。 供应商资料:编号、供应商名称、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等。 各项中都有详细参数,也可自定义项目上去,更加方便信息的管理。操作用户信息中,设置了不同的权限,对不同人员实行不同的权限,方便对药品的跟踪。 1.3.2业务处理 主要有入库记录和销售记录两个模块。在药品管理系统中,采购记录中含有入库数量、时间、有效期、采购人、价格、录入员等。出库记录有,购买人、数量、价格、报销额度、时间、录入员和数据统计等。 进销功能是该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它可以使用户清楚的看到每次入库和出库明细,药品的情况,并仔细的记录了各项参数,包括购买数量、时间、批号,有效期,药品信息、操作人等,使各项药品信息直观明了。 1.3.3查询统计 查询统计中有,库存查询、信息统计、销售汇总、缺货提示和过期报警五大类。在对医务所进行了实地调研中发现,清点库存是一件劳时又劳力的工作,又不能及时掌握药品的有效期,不能有效的对药品进行管理。药品数据统计也是一项繁锁而枯燥的工作,但对了解我校师生的健康状况统计是一件必要的工作。在设计该系统时,库存查询和数据统计功能是主要的组成部分。 销售汇总中有最热销药品品、最近热销药品、销售金额、报销金额等,全面的介绍了医务所现在的药品情况。缺货提示可以自定义一条警戒线,当超过时就会自动提示,避免了药品出现缺货的情况发生。过期警报同样可以自定义警戒线,当药品的有效期超过这条警戒线时就会自动报警提醒,使医务人员能及时对这批药品进行处理。这样就能更好的对药品的情况进行掌握,避免不必的浪费和滥用。 1.3.4系统维护 主要是由参数设置、用户管理、数据处理三个模块组成。参数设置可以设置系统的一些参数,如单位维护、剂型维护、包装维护等。用户管理中有,添加新用户、删除用户、用户权限设置、用户资料设置等。数据处理中有,数据恢复、数据备份等,可帮助用户完成某个时间段内数据的恢复和备份;所有的参数设置都尽量的详细,也有自定义项,让用户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更好的进行选择。 1.4系统性能分析 该系统有以下特点:1)运行稳定,软件支持win98以上系统运行环境;2)操作简便,故有人性化的设计,让用户轻易的找到所需;3)功能强大,不仅可以药品进行进销存管理,还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具备药品字典管理、药品拼音简码查询、药品基本信息管理功能,可完成药品的采购、入库、出库、销售、核算、查询、多种报表输出等各种事务,以达到更好的为用户服务的目的。 2系统数据库设计 2.1数据库 药品管理系统,是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医务所药品管理质量、弥补人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而开发的。需要存放大量的药品信息,人员信息,历史记录,信息的操作频度相对较高。对存放大量的个人信息,故对安全性要求也比较高,Access数据库虽安全性不是最高的,但其性能已经足够满足系统的需求,故选择了Access数据库,Access的优点有:1)存储方式简单,易于维护管理;2)面向对象;3)界面友好、易操作;4)集成环境、处理多种数据信息;5)Access支持ODBC;6)支持广泛,易于扩展,弹性较大。 总之,Access是一个既可以只用来存放数据的数据库,也可以作为一个客户端开发工具来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即可以开发方便易用的小型软件,也可以用来开发大型的应用系统。Access还可以将程序应用于网络,并与网络上的动态数据相联接。利用数据库访问页对象生成HTML文件,轻松构建Internet/Intranet的应用。 2.2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数据库中存放的是需要及时更新的信息,设计软件时分别建立了不同的表,在这里只将部分数据库表的逻辑结构列举如图3。 图3数据库表的逻辑结构 3结束语 使用基Delphi 2010为开发平台开发的药品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我校医务所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本系统成功解决了医务所中存在的采购、库存和销售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校医疗信息统计奠定了基础,为建设数字化校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该系统经测试和医务人员使用后,一致认为使用该系统比起以前的手工操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强度,极大方便了学校的医疗卫生统计工作,使医务所为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师生。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关键词 高血压 药品管理 系统 研发 高血压是世界流行病,其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 为了控制和降低高血压死亡率、致残率,研究开发了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系统,系统采用C/S结构,界面框架采用Powerbuilder 8.0工具进行开发,模块应用程序采用Delphi 7.0工具进行了系统开发。结果,通过使用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系统,提高了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网络化、程序化、制度化,提高了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的利用率、周转率、及成本核算的准确率。现报告如下。 设计目标和技术特点 设计目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颂布的《药品法》、《传染病管理法》标准,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研发社区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系统。为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化、数字化、程序化指导,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设计原则:遵循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协议和接口的原则,确保系统先进、经济、适用、安全、可靠;采用国际通用的软件开发标准和开发工具,确保系统的开放性和较高的可维护性;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以适应不断发展业务需求;充分保护现有软硬件和数据资源。根据《药品法》、《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高血压防治的自动化网络平台,推动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提高业务处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体系结构和技术特点:采用以C/S模式为主体的体系结构。界面框架采用Powerbuilder 8.0工具进行开发[1],模块应用程序采用Delphi 7.0工具进行开发。系统功能强大、稳定、操作方便;数据库端充分利用了sql server 2005的特性,利用存储过程实现了大量业务处理逻辑的封装,利用触发器维护了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文档处理系统采用MS Office 2003。 外部接口:软件接口可将数据输出到Excel,Word或Access等[2],或从这些格式的数据文件中导入数据,从而使用户有更大的灵活性。硬件接口主要解决从各种检测设备中自动提取数据。 运行环境:硬件平台,微机(CPU 586及以上,内存64M以上),打印机(针式Lq1600系列),磁卡读卡器(RS-232串行方式)。软件平台:中文WINDOWS 98/ME/NT。应用软件:开发工具Visual Basic[3]。数据库用Microsft Access。服务器网络操作系统选用Microsoft Windows 2003,数据库为sql server 2005,客户端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vistar系列,文档处理系统采用MS Office 2003。 系统功能 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系统主要子系统包括:药品管理、入库管理、出库管理、库存管理、查询管理、数据字典。由系统主控模块负责各个子系统的统一管理。 药品管理:主要用于维护系统基础资料、相关标准等,提供整个系统运行所须的基础数据设定功能。相关标准包括词组查洵、收费标准和处置费设定。 入库管理:主要登记编号、入库时间、进货单位、药品种类、数量、单位、价格、厂家、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加价比率、经办人等。入库登记药品名称采取词组查洵。出库管理主要登记购买单位(人)、出库数量、药品名称、出库时间、经办人等。出库时药品名称采取词组查洵。 库存管理:库存管理采取计算自动化管理,能做到药品先入先出、效期短的药品优先出库,药品数量较少时能自动提醒。 查询管理:系统查询功能十分简便、易行、快速、准确,可查询所有处方和药品入出和库存管理信息、也可按时段查询科室、人员、时段的成本、收入和利润进行成本核算。药品库存查询可按药品名称、批号、入库时间、有效期、厂家。查询使用十分科学、快速、方便。 数据字典:数据库数据字典不仅是每个数据库的中心。而且对每个患者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用户可以用SQL语句访问数据库数据字典。本系统数据字典主要包括检测类别、包装形式、物态颜色、检测目的、样品处理方式、报告单标识、化学单位设置、报告设置等。 系统维护:包括备份数据、恢复数据、系统设置和修改密码功能。信息资料、信息模板等数据,定期备份。提供用户权限管理功能可自行编辑对象的编码和内容,方便添加、修改、删除信息资料,提供操作日志管理功能;提供在线帮助功能等。 系统的特点 该系统的设计是基于药品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而设计开发的。它遵循QA/AC、ISO9000、ISO/IEC 17025等管理规范,对影响药品管理质量的要素,包括人员、仪器设备和方法等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系统有以下特点:采用Windows NT技术和先进的Client/Sever客户/服务器模式,支持MS-Sever Sybase等多种大型数据库,提供intent服务;治疗按中国高血压联盟推荐的NAH方案,该方案治疗效果好、费用低;采取模块化设计,可方便实现系统功能的增加及调整,易于升级和维护,具有修改、查询、快速、准确等优点;本系统硬件要求低,运行费用少,而且界面美观,操作简便,经过几天的培训就可上岗,适合基层医院使用。数据输入方式灵活多样,可以直接录入、拷贝录入或批量导入。数据输出可以打印,也可以导出为Excel、Word、HTML等格式。这样,有效保证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无纸化。 讨 论 我国的药品管理工作进入了网络管理时代。为了提高了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网络化、程序化、制度化,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把药品管理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研发社区高血压防制药品管理系统。实现了以药品管理工作为核心的的全方位管理,该系统有以下优点:该系统操作快速,准确、方便,实用,药品从入库时间、进货单位、药品种类、数量、单位、价格、厂家、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加价比率、经办人等,全部微机化,信息由手工记录变成自动记录,使药品管理管理更加及时准确,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药品信息资料可在微机上长期保存,利用率高。同时也保证了药品信息的真实、可靠。特别是库存管理采取计算自动化管理,能做到药品先入先出、效期短的药品优先出库,药品数量较少时能自动提醒。系统查询功能十分简便、易行、快速、准确,可查询所有处方和药品入出和库存管理信息、也可按时段查询科室、人员、时段的成本、收入和利润进行成本核算。药品库存查询可按药品名称、批号、入库时间、有效期、厂家。查询,使用十分科学、快速、方便。使用该系统后, 深受药品管理工者的欢迎,社区药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药品管理工的规范化管理,使我市药品管理工上了一个新台阶。 总之,通过该系统的实施,加强和规范了药品管理,优化了工作流程和岗位安排,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了工作运行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当然,该系统功能需要进一步开发完善,扩充网上对外服务功能,以及与疾控机构其它业务系统的有机整合,建立标准统一的药品管理软件,以便资源共享。其次是各单位也耍增强药品管理意识,贯彻执行《药品法》《传染病管理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药品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协调各科室药品管理工作的关系,固定和培训专职药品管理工员,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管理工作的水平。使药品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系统化、数字化、程序化、规范化。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医院毒麻药品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各种毒麻药品的流失、滥用已成为当今世界令人瞩目的医学与社会问题。毒麻药品成瘾在许多国家的人群中流行成灾,极大地危及人类健康,严重影响着劳动生产和社会安全。在我国境内近年来也发生了许多阿片类成瘾人群,据国家禁毒委公布,其人数比例还呈上升趋势。因此,加强毒麻药品的管理势必在行。 我院于2005年由信息科的软件开发人员开发设计了“医院毒麻药品管理系统”,运行了3年多的时间,现在系统运行稳定,实现了毒麻药品的计算机化管理,防止了毒麻药品的流失、滥用,加强了药品管理,使医院的信息化管理迈进了一步。 系统概述 我院毒麻药品管理系统包括“住院麻方登记”,“麻醉药品明细账(住院)”,“毒麻药品总账(住院)”,“期初库存录入(住院)”,“门诊麻方登记”,“麻醉药品明细账(门诊)”,“毒麻药品总账(门诊)”,“期初库存录入(门诊)”等模块。实现了毒麻药品的全部管理,并且毒麻药品的月明细账、年明细账系统自动生成Excel表格,可通过网络上报当地卫生局,彻底改变了以前的手工报表方式,实现了计算机自动报表。 平台设计开发的软、硬件环境 平台设计的硬件环境:奔腾1.8 GCPU、80G硬盘、512M内存,这是主流配置,相对较低的配置也可以运行此系统。 平台设计的软件环境:服务器都采用Windows 2003Server作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采用微软公司的SQL Server2000。工作站支持Windows9x、Windows2000、WindowsXP、WindowsNT系统操作系统。系统的开发模式为客户/服务器模式(C/S),开发工具采用了大型数据库开发工具C++Builder 6.0。 系统的登录界面 系统的主要特点 支持药品编号的操作,使得药品登记、查询工作极为容易;查询功能强大、方式灵活。如:支持多功能组合查询;独特药品编码技术。助记码采用当日日期加上自动序号,序号从001~999自动循环产生。一眼即能看出什么时间购入的药品,很好的实现了药品管理。自动生成毒麻药品的明细账和总账,并可自动生成Excel表格,对表格的格式和内容随意更改,上报至当地卫生局。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门诊、住院毒麻药品的登记:系统可以对整个药方的内容进行记录,其中包括的内容有药品名称、数量(出库)、病案号、处方号、性别、年龄、住址、科室、疾病名称、发药人、复核人、经治医生、投药日期、取药人姓名、取药人身份证号、麻卡号、操作员、操作日期、空瓶回收日期、空瓶回收数量、空瓶批号、药品规格等。其中这些项目的内容有一大部分的数据来自于医院HIS系统,只有一少部分数据是毒麻药品的管理员录入到系统中的,所以对于药品的管理员来说,系统的录入工作是非常简单,而且操作是很容易的,可以把以前的手工帐取消,只要基础数据录入到系统中去,系统会自动的记录药品的明细账和总账。 门诊、住院毒麻药品的修改:对已录入到系统中的处方系统提供了修改的功能,只要录入处方的病案号和处方号,系统会自动调出处方,同时,处方的内容显示在屏幕上,对这些内容可以进行修改,修改后可以保存。但是,有一部分数据是不能修改是,因为这些数据来自于医院的HIS系统。这就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门诊、住院毒麻药品明细账查询:录入药品名称和开始日期、结束日期作为查询条件,系统会自动生成表格,明细账可以表格浏览和打印,还可以生成Excel电子表格,并且通过网络上报至当地卫生局。 门诊、住院毒麻药品总帐查询:录入药品名称和开始日期、结束日期做为查询条件,系统会自动生成表格,总帐可以表格浏览和打印,还可以生成Excel电子表格,并且通过网络上报至当地卫生局。 门诊、住院毒麻药品期初库存录入:系统可以对门诊、住院毒麻药品的每一个品种的期初库存进行录入功能,录入后就可以形成药品的明细账和总账。而且系统自动的控制,每一个品种的期初库存只能录入1次,这样,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 和完整性,操作员在操作界面上是无法更改数据的,这样,就实现了计算机的毒麻药品帐与实际的药品数量相符,从而实现了药品的严格管理目的。 门诊、住院毒麻药品的空瓶回收登记、修改:系统可以对药品的空瓶回收情况进行登记,每一个处方的空瓶必须进行电脑登记工作,这样,确保了药品的不流失,严格地控制了毒麻药品,系统达到了药品的管理目的。 数据库结构设计 系统了功能强大的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作为数据库开发工具,充分利用多功能模块和窗口设计形式,使各种对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关联。数据库的结构表如麻醉药品处方情况登记表或药品出库登记表,表名为DM_AnaMedPreReg、麻醉药品期初库存表,表名为DM_AnaMedSto、空瓶回收登记人表,表名为DM_EmpBotCalNam、麻醉药品破损登记表,表名为AnaMedDilReg等表。 综上所述,医院的毒麻药品管理系统在医院药品管理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实现了药品的科学化、微机化管理,从而为医院早日实现数字化医院奠定了基础。 药品管理系统论文:药品管理系统设计及其实现 摘要:本文以青铜峡铝业集团公司医院为例,根据上级药品监督机构的要求和自身的具体情况,针对药品仓库管理工作,通过计算机来代替以前的手工管理模式,实现医院上千种药品及其他医用材料的入库、出库、药品验收记录,监测药品的失效期、盘库、财务统计等,使医院的药品管理实现科学化、规范化、高效率,提高了医院药品管理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关键词:药品管理系统 一、系统需求分析 1、业务需求。医院原来使用的是人工管理模式,药品的买卖、出入全部采用手工方式清点核查,工作内容繁琐、工作量大,容易出现差错。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能及时的对药品的流动进行管理,并且不能为会计核算、管理决策等提供精确的有价值的统计数据。老式的管理己不能满足现在的形式,计算机管理的适时出现有效的缓解了这一矛盾。特别是在大型医院的管理中,计算机管理己显示出它的及时高效性。有效管理了人工录入,尽量减少了繁杂的人工处理,节省了人力和财力,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更多的机遇,争取更多的利润。 2、软件需求。对软件的需求是具有基本的浏览功能(能提供用户浏览所需的信息)、查询功能(可以根据输入条件查询与其相关的记录)、插入功能(实现新记录插入)、修改功能(对错误记录进行更正)和删除功能。对于用户界面,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多功能窗口运行。正常使用时不应出错,当用户的输入错误时应给出适当的更正提示。若运行时遇到不可恢复的系统错误,也必须保证数据库完好无损。系统要求具有严密的安全体系,以相应的权限来管理不同的用户,登录时使用相应的用户名和密码,严格控制对数据和程序的访问和修改,以保证数据的不必要删除和篡改。能够根据采购、出库和调价准确地处理药品的账目。同时由于严格的计算机管理,排除了人为的浪费问题。药品进货查询,药品销货查询,贵重药品查询等,以图表的形式给出药品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出情况。 二、系统实现的功能 药品管理系统主要涉及药库和各类药房(药房分门诊中、西药房和住院病区住院药房)之间药品的进、销、存等业务,并且和门诊计价、收费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药库和药房之间虽有联系,但又相互独立,药品管理系统主要管理医院所有药品的出入和内部统计计算,为药品会计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包括对所有药品有效期的管理。药品管理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1)实时动态数据处理,对全院药房提供动态的药品数据。(2)网络数据共享,药品管理系统并入医院网络系统后,使药品管理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进行数据共享。(3)对药品的有效期实施了真正行之有效的报警管理和报废管理。(4)优化管理,可以使药品库存得到最优化的管理,使库存损耗降低到最小程度,实现库存自动报警。(5)丰富的查询功能输出,可以及时得到有关药品的大量信息。(6)一条龙管理,从最初的采购入库到发药到药房到卖给病人,实现自动监控调价等处理。 三、药品管理系统业务流程 通过对医院的实际调查分析,理顺了医院药房药库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具体内容。根据药房药库的工作特点和具体的工作需求,将药房药库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分析如下:(l)日常工作中,当药房药品发生短缺时,药房一般要通过请领入库功能向药库申请领药,并将申请领药药品品种和数量等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到药库,药库根据库存情况确定向药房发放药品的品种和数量等信息,药房查收药品后,使用领药确认功能对收到药品进行入库确认,计入药房库存数量,使能在窗口发放。(2)当从医院内部其他药房或科室调入药品时,查收药品后手工录入药品品种和数量等信息使用调入确认功能确认入库,计入药房库存数量,使能在窗口发放。(3)由于某些原因需要将药房的部分药品退返药库时,药房先向药库提出退药申请,当药库通过退药功能模块手工录入退药单后,药房通过退药确认模块可以获得相关退药信息,并且把退药信息与现实生活中退还给药库的信息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进行退药确认。确认后库存信息发生改变,增加药库的库存,冲减药房的库存。确认以后,本次退药的药品数量,收款处不能再用于计价收费。(4)当从药房往其他药房或科室调拨药品时,使用调出功能录入调出药品信息。(5)当库存盘点发现实际库存与帐面库存不符,允许做盘盈和盈亏处理时,使用盘盈或盘亏功能将药品盘盈或盈亏信息录入计算机,增加或冲减药房库存。(6)当药房的药品发生损坏需做报废处理时,使用报废功能,冲减药房库存。(7)当由于其他特殊原因引起药房药品库存数量发生变化(例如借、还)时,使用其他入库或其他出库功能进行其他入出库处理,从而增加或冲减药房库存。 四、系统关键技术 1、在药品字典管理、药品入库单录入及出库单录入模块中,实现了药品的模糊查询功能。首先在录入药品字典时,自动获取药品名称的每个汉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将药品名称的简拼存入数据库。在筛选药品字典时,只要输入药品名称 2、在报表打印程序中,考虑到医院入库单及出库单都为多栏报表,所以报表打印程序使用了第三方控件FastReport报表控件。在报表编辑的页面设置界面上,设置栏数、栏间距、位置,就可以实现多栏打印。在报表编辑界面上添加一个Child,在事件中添加代码,用来控制打印空行的行数。这样就解决了打印空行的问题。 3、在数据库应用方面,为了加强数据的完整性约束和强制执行业务规则,使用了触发器。使用触发器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并发操作带来的各种编码重复问题;二是药品在出库管理模块中对库存明细当中数量的修改问题。这样避免了程序员编写复杂的程序来控制数据操作,也为以后程序维护带来了方便。 4.系统实现了版本自动升级。当用户打开系统时,系统会自动检测有无新的版本,当有新版本时,系统会提示用户升级。 5.系统实现了系统级消息处理,在任意一界面用户都可以随时调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计算器,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管理系统毕业论文: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一体化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本文介绍了笔者基于Spring技术研制的“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一体化系统”,该系统考虑到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管理的繁杂,注重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提高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管理水平,方便管理人员对毕业设计的统计分析及上报。同时系统的灵活性是系统具有通用价值,适用于任何高校的毕业设计管理,因而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本科教学、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手段信息化成了现在高校教学的一种趋势,尤其是在本科教育受到日益重视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借助因特网信息技术更好的为学生、教师服务,更好的管理教学环节以方便院系各级管理人员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基于因特网的教学管理,其教学过程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同时教育资源及公共信息能同时在广大范围内实现共享。本科生毕业设计是每个院系需要处理的一个繁重任务,按照以往的工作方式,在毕业设计之前各院系需要准备本次毕业设计供学生选择,之后组织学生以有限的课题数进行机械选题。而在选题过程中,学生与指导教师缺少必要的交互,使学生往往很难只根据课题的题目及简单的课题介绍就充分了解课题具体内容和目的,这种情况造成了学生很难真正了解自己所选的课题所处的领域现状。同时在这有限的机械选题中也很难保证所选课题的满意度,这往往造成学生不喜欢自己所选的课题,教师对自己课题的学生不了解。这种缺少师生互动的方式很难保证毕业设计都顺利完成,同时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成绩与院系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 1设想 现在需要的是一种能很好促进学生互动的方式来展开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这需要同时做到以下几点: (1) 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了解所有待选课题、待选课题所处的领域、待选课题指导教师的详细情况,也就是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毕业设计课题。此外学生还应具有与自己所选课所对应的指导教师沟通的权利。这种沟通应不限于普通的邮件与电话沟通。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来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这包括了学生在指导教师未批准学生的选课之前的沟通,这种沟通可以促进学生深入地了解课题的详细内容,同时也可以与教师深入接触。学生在确定选课之后,也就是在指导教师批准选题,正式开始毕业设计之后,可以在系统提供的同一个圈子内相互交流。系统应具备一种能由学生发起毕业设计相关课题所对应的圈子的功能,以方便学生之间对相近课题的毕业设计过程中能互相借鉴。学生还应具有记录日志的功能以便学生能脱离现今的通过纸质材料记录毕业周记得目的,达到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的信息化。 (2) 教师应具有毕业设计课题的权利。在毕业设计之前,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学术领域提出具有创新性并可行性的毕业设计课题。教师应具有批准学生选题的权利,当学生选择了某教师的课题,则该教师便具有同意或不同意学生选题的权利。这便体现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选择。教师具有与选择自己课题的学生进行交流的权利,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详细情况,同时教师可以在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课题讨论,以加深学生对毕业设计课题的了解,促进课题的顺利完成。教师还应具有评阅学生日志的功能,对学生每周的日志进行评阅。教师也具有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相关内容的功能,系统可以以提醒的方式来实现此项功能。 (3) 毕业设计管理员一般需要同时了解学生的选题情况,教师的课题情况以及教师的选题审批情况。管理员可以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开放学生选题,以保证在这一时间段内完成毕业设计网上选题。管理员可以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开放教师课题的功能。管理员可以规定学生日志记录时间,规定某次毕业设计需要完成的日志数,每次日志的记录日期范围。管理员可以全程了解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情况,这也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工作量参考点。此外,管理员还可以监督学生或教师的系统使用情况,如登录时间、注销时间和登录IP,同时具备IP黑名单功能,以控制用户的登录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减少受攻击的风险。考虑到毕业设计是每年必须的一次工作,而且每一年的毕业设计的立题论证书格式不一定相同,所以系统应具备能由管理员设置每一年的立题论证书格式,设计每年的立题论证书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中的立题论证书将越来越多。所以系统还应具有管理立题论证书的功能,提供立题论证书的全文检索,以方便统一查询的功能。管理员还需要将学生选题及教师审批情况上报学校相关部门,所以系统还应能提供根据管理员自定义生成设计汇总报表的功能以减少管理人员日常办公的工作量。 根据以上三点设想可以构造出“本科毕业设计一体化系统”,将学生、教师与管理员通过基于网络的系统联系起来。 2系统功能介绍及技术实现 “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一体化系统”提供了课题库设计、课题管理、选题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师生互动、学生圈子、日志管理、系统汇报等功能。现将各功能模块介绍如下。 2.1课题库设计 课题库设计是本系统的一个特色。由于本科生毕业设计每一年的立题论证书格式不一致,各高校的立题论证书格式不一致,所以需要一种能够由管理员自主设计论证书格式的功能来对每一个立题论证书分库存放,分类管理。课题库的设计涉及到库表设计、Web模板设计与Word模板设计三个部分。 (1) 课题库设计。课题库设计中主要是设置与立题论证书中各字段相对应的字段,包括字段名、显示名称、类型、长度、对应的Word操作动作。其中Word操作动作用于控制动态打印立题论证书时打印相关字段内容时光标移动方向与位置。 (2) Web模板设计。Web模板设计主要是提供教师立题论证书时与课题库之间的数据接口。表现形式为HTML表单形式,供教师录入毕业设计课题。Web模板也用作查看课题详细情况时的显示界面。 (3) Word模板设计。Word模板设计主要是于打印立题论证书或立题论证书批量生成时用。系统提供立题论证书的打印功能。打印时系统根据管理员在课题库中设计的Word操作动作控制光标的移动方向与位置,将相应内容通过JavaScript打印到Word中。 在课题库管理中,管理员可以设置多个课题库,活动其中一个课题库作为当前活动课题库。当前活动课题库是供教师、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课题库,其余的课题库作为历史课题库提供往届毕业设计历史数据以备以后查询。 2.2课题管理 课题管理是提供给教师、管理员进行课题维护的接口。这包括教师课题、管理员开放课题选题功能,管理员启用教师课题维护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该接口课题,修改立题论证书相关信息。管理员可以通过此接口实现开放或关闭学生选题功能,这可以控制学生在某一个时间段内进行选题操作。管理员也可以启用或禁用教师课题维护功能,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教师的操作行为以保证选题过程中不会出现信息不一致的现象。 2.3选题管理 选题管理是对学生的选题信息进行管理,主要是教师的审批与查看选题学生详细信息。教师可以同意或不同意学生的某次选题。当学生选完一个课题后,选题处于待审批状态,当教师同意学生选题之后,学生可以正式与教师建立一个指导关系。当选题处于待审批或审批未同意的状态时,学生可以进行重新选题操作。 2.4学生/教师管理 这是指教师、学生基本信息管理的模块,主要提供教师、学生详细信息查询,学生、教师信息批量导入功能。 2.5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主要是学生在选题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以便更好地了解课题信息,教师也通过与学生的充分交流来确定是否同意学生的选题,以尽可能地保证学生选题与教师指导都满意的双赢局面。学生可以通过在线互动方式取得与教师的沟通。 2.6学术圈子 学术圈子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课题加入相应的圈子中,以方便学生之间相近课题或领域之间的交流。系统将会根据学生的课题给出相关推荐圈子。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发起圈子参与讨论。学术圈子将以学生跟帖的方式提供服务。 2.7日志管理 管理员可以根据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需要记录的日志、一般以周为单位,每一周一篇日志。教师可以为其所指导的学生评阅,在其中给出评语。 2.8系统汇报管理 系统汇报管理主要提供管理员以下功能: (1) 根据管理员自己制定的字段(选题信息字段、教师信息字段和学生信息字段)生成学生选题情况报表,导出至Excel文件。 (2) 统计某一时刻没有选题学生的课题。 (3) 统计某一时刻还未选题的学生。 (4) 统计某一时刻选题通过审批的学生,待审批的学生,未通过审批的学生。 (5) 统计某一时段学生的系统使用情况次数,总在线时长等信息。 3系统的开发运行环境 系统是基于Spring框架的Web应用程序。采用了MySQL 5.0作为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可以采用Tomcat 5.5,系统运行于Debian Linux下,一年的使用证明了系统性能良好。 4结束语 “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一体化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院本科毕业设计管理的工作效率,使管理人员脱离了大量手工统计操作的模式,同时促进了学生、教师在毕业选题及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的互动,使学生能很方便地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与同一圈子中的学生交流,从而推动了毕业设计的良好运转,使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水平有一个新的提高。 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基于LAMP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 摘要:针对传统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方式和问题,讨论了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和功能模块,然后利用LAMP平台实现了该系统的各个功能,为毕业论文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毕业论文管理系统;PHP;系统设计 1 引言 目前,随着国家教育部对高校的新一轮评估的到来,高校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难度。从毕业论文的教师出题、学生选题、生成各种与论文有关的表格、毕业论文格式的统一、毕业论文指导过程的宏观调控、到毕业论文的长期保存等,期间涉及到的步骤之繁琐、工作量之大,有关领导和教师均深感头疼。因此,考虑高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充分利用高校的校园网优势,更好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为了更好地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网络管理的特点;更是为了提高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水平和学校评估的需要,有必要开发出一套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软件。 2 系统介绍 系统的构建平台采用Linux(红帽服务器5.0版本)操作系统、Apache作为Web服务器、Mysql数据库以及PHP脚本语言,也就是著名的LAMP组合。没有采用Windows下的IIS + SQL Server平台是因为:基于Windows平台的开发虽然容易,但系统不够稳定,学生如果上传毕业论文的时候带有病毒,则很可能给整个系统带来危险,而且安全性也不高,服务器容易出现问题,如果购买正版的软件,价格将会很昂贵,很多单位承受不起。而LAMP组合构建的系统功能强大、稳定、安全、不易感染病毒,更可贵的是软件全部免费,对硬件的要求也不是很高。系统运行后,整个校园网通过浏览器都可以进行访问,不受时间和位置的限制,非常方便。 2.1 需求分析 1) 满足指导教师出题,并且能控制和其他教师以及往年的题目不重复的需要; 2)满足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和自己喜欢的论文题目的需要,及时杜绝多人选同一题的现象; 3) 满足根据毕业论文(设计)规范化的要求生成各种表格的需要; 4) 满足主管领导和指导老师随时查阅论文(设计)进度,对整个论文(设计)进行管理的需要; 5) 满足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价,提供优秀论文给以后的毕业生查阅的需要; 6) 满足论文长期保存的需要; 7) 实现毕业论文各项数据的统计分析。 2.2 系统结构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综合笔者单位有关教务处领导意见,大致系统结构如图1。 3 系统功能 本系统分可为四个子系统,即登录系统、学生子系统、教师子系统、专业负责人(领导)子系统、管理员子系统等。其功能主要是: 3.1 登录系统 本系统采取了用户登录模式,只有拥有账号和密码的人才可以登录此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在开发的时候,我们让登录系统与学校的学籍和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对接,这样学生和教师只要输入自己在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密码即可登录,并且教师登录后可以显示该教师的院系、教师号、职称、专业等信息,学生登录后可以显示学生学号、院系、年级、专业等信息。而且这样可以使得学生数据、教师数据、院系数据、专业数据等与学校的各种数据实时保持一致。 3.2 教师子系统 教师登录后对本专业的学生出好毕业(设计)题目,系统根据教师的职称限定各个教师所指导学生的数目,如高级职称可以指导10名学生,而中级职称只能指导6名学生,而初级职称不能指导学生等;可以在线填好选题审批表等表格和下达毕业论文任务指导书;可以在线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以便学生选题后联系自己;可以查看往年所出的题目,根据以往的指导经验拟出新的题目;可以查看是否有学生选择自己所出的题目,并且可以拒绝该学生的选取;根据学校和院系的需要,可以打印全校统一格式的选题审批表、任务指导书;可以查看学生是否根据要求上传了论文的最终稿件,可以给最终定稿的论文进行电子签名,签名后,此次论文指导过程即宣告结束,学生和教师再也不能对论文、审批表、指导书等各种表格进行任何修改,当然可以下载和打印这些文件。 3.3 学生子系统 学生登录后,系统根据学生的专业、年级等属性自动显示可以选择的论文题目;学生可以查看教师所出的论文(设计)题目、具体的论文(设计)内容和相应的要求,然后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选择题目;可以根据教师留下的联系方式和老师联系;在选题子系统结束前可以更改自己的选题;选题确定后,可以在线下载打印自己的全校统一格式的论文封面、论文中期检查表、开题报告等;一旦选题确定,学生即进入到论文设计阶段,完成论文初稿后,可以上传到服务器,以便指导教师进行在线查阅,给出修改意见,然后根据修改意见,不断修改自己的论文,直到最终定稿为止,定稿后,教师进行电子签名,学生再也不能修改,但可以下载打印。 3.4 专业负责人(领导)子系统 各个院系的专业负责人或相关领导登录后,根据自己的权限进行操作,如专业负责人只能关闭、打开自己专业的各个子系统,教务处和学校领导可以关闭、打开全校的整个系统;可以根据选题情况产生如开题论文记录、答辩记录、供选题情况表、选题分类统计表、指导教师配备表、毕业论文(设计)情况统计表、输入(打印)论文成绩、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统计表等各种表格,当然这些表格都是全校统一格式的,这就避免了各个院系的教务秘书(专业负责人)上交统计表格的不一致性,当然教务处领导生成的都是全校的表格;根据自己权限可以查阅自己专业、院系、全校的学生上传毕业论文的情况,指导整个毕业论文过程。 3.5 管理员模块 管理员可以备份数据库、安排各个专业负责人,这些专业负责人可以自主关闭或打开本专业的选题系统;可以根据学校文件规定修改各级职称能带学生的人数;可以控制整个系统和各个子模块的关闭与打开,以便整个学校的论文进度保持一致;对一些特殊的情况进行处理,如允许外聘教师也可以进入到系统内指导学生等;在系统的首页公布优秀毕业论文,以便全校学生学习;对最终全校上传的电子论文、各种电子表格进行刻录备份、归档等。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毕业论文选题系统不仅能便捷地实现网上选题,而且还能够解决传统选题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学生在选题之前可以查看教师的信息,然后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等来选题;教师可通过查看学生的相关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学生进行指导,这样能大大减少选题的盲目性,提高选题质量。该系统在校园局域网、Internet环境下均可运行,不受学生数量的影响,只要教师成功地提交了论文题目,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选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生成全校的统一的毕业论文格式;选题成功后,院系、教务处等各级管理人员根据需要可以生成各种全校统一的统计表格;各级领导可以不定时对论文指导进行宏观调控,做到心中有数。因此,能够大大提高选题效率,减轻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目前,该系统已经在湖南农业大学校园网、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校园网上运行,得到了2004届本科毕业生、指导教师以及学校领导的肯定。 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大规模扩招等原因引起管理难度增大、毕业论文质量下降及论文文献价值没有被充分利用的现状,本文就毕业论文管理环节设计了一个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基于B/S模式的三层体系结构,中间采用ASP技术,后台数据库以SQL Server2000来设计实现。该系统可靠、安全、方便,能较好的满足学院论文管理的基本要求。 1 引言 在高等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中,毕业论文的选题大都采用人工方式,面对不断增加的生源,这样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效率低下,容易出错,更不方便教师查阅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加强毕业论文课题的管理工作,既提高了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又可大大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使得管理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本文设计与实现的论文管理系统采用B/S的模式,中间采用ASP编程技术,后台选用SQL Server2000得以实现。 2 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设计思路 系统以SQL Server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采用B/S结构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浏览器、Web服务器与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组成的三层体系结构。主要采用ASP动态网页技术,通过ASP,结合HTML网页、ASP指令和ActiveX元件,建立动态、交互且高效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数据库的访问通过ODBC(开放式数据库互联技术)用SQL实现。系统通过ADO与数据库连接,实现数据库的相关操作。 2.2 工作流程 实践论文管理工作中,基本的工作流程分为:1)教师出题;2)学生选题;3)中期检查;4)论文答辩;5)论文评优五个阶段。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实现论文的出题、审核、选题、、检索、统计等多项功能。该系统既能让学生网上论文选题,又能实现提交论文,这样为老师和学生对论文资源的查阅和检索提供了方便。 系统中主要设置了八个模块,分别为:登录模块、论文出题模块、论文选题模块、论文提交模块、论文加工模块、论文查询模块、论文统计模块及系统配置模块,每个模块又具有各项多种功能。管理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根据基本工作流程和各功能模块,该系统设置四个角色进行分配管理,包括: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教师管理员这四类。各个角色都具有不同的功能,依据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理论对每个教师进行分配角色,以实现相应的管理权限。 2.3 功能模块的设计 2.3.1 系统管理员角色 1) 日常管理:日常公告的管理,常用表格的管理,师生上传文档的管理,教师出题变更申请受理; 2) 论文选题:论文选题时间设置,论文选题锁定情况统计; 3) 中期检查:中期检查表审阅,中期评审分组; 4) 后期管理:论文成绩评审表审阅,论文上传情况统计,评阅,答辩,二次答辩,师生最终上传文档情况汇总,学生成绩分析与统计; 5) 论文加工:对当年度提交的所有论文进行标引工作,以便查阅和检索;论文格式转换管理,将所有论文由原来的文档形式转换成PDF格式,以便保存; 6) 信息维护:管理员、教师、学生信息的维护,系主任、教学副院长角色的分配,院系、班级信息的维护,系统数据的初始化等。 2.3.2 教师角色 1) 论文出题:教师上传论文题目,所需学生人数,课题的来源等相关信息; 2) 论文选题:对自己提交的课题进行学生的锁定和退选; 3) 任务相关:公告浏览,论文基本格式的样张下载; 4) 表格提交:中期检查表的管理,成绩考核表的管理,其他相关文档的管理; 5) 学生文档管理:对学生提交的文档进行审阅和管理; 6) 成绩管理:对进行指导的学生进行论文成绩的评定。 2.3.3 学生角色 1) 论文选题:对于教师的出题情况进行查看,并选择论文; 2) 任务相关:公告浏览,论文基本格式样张下载; 3) 论文管理:开题相关文档管理、论文相关文档管理、设计相关文档管理; 4) 论文提交:提交毕业论文管理; 5) 成绩管理:查看中期检查表、成绩考核表,其他相关文档。 2.3.4 教师管理员角色 除了具有教师模块中的所有功能外,教师管理员角色主要添加两项功能: 1) 论文审核:对教师论文出题质量进行审核; 2) 统计功能:统计当(历)年度的毕业论文提交的数量,学生成绩的统计。 2.4 数据库的设计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结构图 本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尽量考虑到各个模块中的相似之处,减少表格数量,提高表格的关联程度,以及减少数据库中数据的冗余。根据数据的流程和功能需求,数据库主要包含以下工作表格: 1) 教师数据表:存放教师基本信息,数据项包括教师工号、密码、教师姓名、职称、专业、联系方式、教师个人简介、系所编号、学院编号、论文编号; 2) 学生数据表:存放学生基本信息,数据项包括班级、学号、姓名、密码、论文编号、成绩、综合排名、兴趣爱好、备注; 3) 论文数据表:学年度、论文编号、论文题目、出题教师工号、选题学生学号、课题来源、成绩; 4) 论文审核表:学年度、论文编号、审核状态、修改意见、次数; 5) 论文选题表:学年度、学生学号、论文编号、论文选择状态、选择时间; 6) 论文成绩表:学年度、论文编号、教师工号、学生学号、成绩、评语、评阅时间; 7) 选题管理表:序号、职称、论文数量、学生人数。 2.5 数据库访问控制的实现 在数据库中为了实现权限设计的安全问题,建立以下七个基本表: 1) 用户表:序号、用户名(取教师工号或学生学号); 2) 角色表:角色名、用途说明; 3) 权限控制表:角色名、用户名; 4) 数据库访问权限表:操作权限、角色名、基本表名、权限说明; 5) 数据库基本表:基本表名、基本表说明; 6) MIS子功能模块表:子功能代码、功能说明; 7) 功能模块访问权限表:子功能模块代码、角色名;模块菜单名、功能说明; 各个表项联合起来形成系统的授权机制,其运行机制是:当用户通过系统登陆界面后,系统首先利用权限控制表找出用户所对应的角色,然后利用数据库访问权限表和功能模块访问权限表找出该角色所能进行的操作(即基本表单名和子功能项代码),并在角色表中查看该角色的状态,如果角色处于被激活的状态,该用户就可使用该系统,如果该角色处于被禁止的状态,即使该用户拥有该权限仍不能执行。这样,系统管理员在进行维护时,若更改功能角色,则只需修改数据库访问权限表,功能模块访问权限表和权限控制表中的记录即可,而不需修改表的结构,大大方便管理员的维护工作。 这个完整的基于角色的多层应用系统安全控制有效地将前端的“菜单层的权限管理”和后台的“数据库基本表及相应操作权限”统一起来,实现了权限设计的授权机制。 3 系统的主要功能实现 系统通过B/S三层结构实现论文的选题管理与论文的提交和评阅,采用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的三层结构,当用户通过浏览器提交和评阅时,向Web服务器发出请求,Web服务器访问用户的指令后开始执行程序,根据请求从数据库中取出相应的数据,并将数据以一定格式返回到客户端。 3.1 教师论文出题功能的实现 每个教师使用自己的工号和密码进入管理界面,点击论文出题模块,系统将根据论文审核表中的有关信息查看该教师是首次登录还是重复登录,如果为首次登录,页面上将出现相应的论文数据表,填写各个字段,包括论文题目,课题来源,学生要求(比如专业限制等)、其他要求(比如性别要求等),填写完毕后选择提交按钮实现出题的功能。其中要注意的是管理员在选题管理表中根据每个教师的职称对教师的出题数目和所带学生人数进行了限制,比如根据副教授职称只能带两个毕业论文题目,一个课题只能有一个学生选择等。如果为重复登录,将根据论文审核表中的相关信息查看该教师有无被退回的题目,如果有,页面显示该教师被退回题目的相关信息,如果没有,提示该教师出题成功,无需再次出题。 3.2 教师论文选题功能的实现 当教师使用自己的工号和密码进入管理界面,点击论文选题模块,页面上将出现论文课题、学生姓名(点击学生姓名链接将出现学生的有关信息)并同页面预设置有锁定和退回功能键,当教师查看符合要求时点击锁定功能即能实现双向选定,否则点击退回功能,此课题呈现空置状态,以供其他学生选择。 3.3 学生选题功能的实现 每个学生使用自己的学号和密码进入相应界面,点击论文选题模块,页面上将出现还没有被选择的毕业论文选题列表,分别有论文数据表中以下字段:论文编号、论文题目、出题教师工号(点击教师工号可出现链接教师的有关信息),并同页面预设置有锁定和撤销功能键,如果该生已经选题,系统将其视为修改选题,修改学生数据表中该学号学生记录中论文编号数据即可。 3.4 论文审核功能的实现 教师填写论文选题之后,系主任要对论文题目进行审核。当系主任使用自己的工号和密码进入管理界面后,点击论文审核模块,页面上将出现已经上传的论文题目,并同页面预设置确定和修改的功能键,如果论文题目不符合要求,系主任点击修改,并给出修改意见,否则点击确定通过,这样教师论文出题成功。此时将该教师工号记录入此论文数据表中,将论文编号记录入教师信息表中。 4 结束语 该系统结合ASP开发平台和SQL Server2000 技术,实现了毕业论文(设计)阶段从选题管理、论文写作、中期检查、论文提交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的一个系统平台。整个系统在设计上保持了各个部分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体现了各自的特点。在教学管理应用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根据目前的管理思路我们也有进一步的设想:1) 逐步实现毕业论文的网上归档功能,和档案馆归档软件形成对接,实现毕业论文的电子归档;2) 通过和图书馆数据检索平台的功能对接,实现毕业论文在数据库平台的电子查阅,由图书馆专业人员作标引工作,实现有序的存储和高效利用。 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基于.NET的毕业设计选题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该文从当前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基于的毕业设计选题管理系统,对系统的结构、开发环境、主要功能的实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解决了当前高校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在选题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B/S模式;毕业设计;选题管理;管理系统 毕业设计是高校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加强毕业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阶段。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最初的环节,也是毕业设计过程的起点。科学的选题方式本身也极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教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毕业设计时间的安排等多种原因,导致毕业设计在实施管理中产生诸多问题[1]。 1 目前毕业设计选题过程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毕业设计选题过程是:由教学秘书将各个老师申请的课题整理好,编辑成册打印发给每个毕业班,毕业生浏览课题目录,在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后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班长上交选题结果,再由老师确定最后名单。这种科学的“师生双向选择”选题模式在现实中的工作效率非常低,而且也不适应现代社会对网上办公要求。许多老师与教学秘书迫切需要一种实用而且性能稳定的毕业设计课题管理软件,帮助其完成毕业设计课题的申报、审核、选题、统计、打印等工作。通过指定规范的方式在网上操作,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老师、教学秘书、学生的工作效率。 2 系统设计 在毕业选题阶段中,由于以上所存在的问题,所以需要一款能够解决以上问题的软件。首先,需要按照“学生-老师双向选择”选题模式需求,实现学生和老师的双向选择以及教学秘书的管理功能。学生和老师在任何能上网的地方都可以访问该软件,实现各项管理操作。其次,在功能上也需要满足每个用户的需求,并实现各项数据的查询、统计等功能。针对以上需求,本文设计并实现一个.NET平台B/S模式的毕业设计选题管理系统,实现毕业生对毕业选题的科学化与信息化,使毕业设计选题过程处于“可视化的”可控状态,提高毕业设计选题效率。本系统实现了老师出题、学生选题、分配未选学生等主要功能。各模块关系框图如图1。 2.1 老师出题模块 该模块主要实现老师出题的功能,在老师出题之前,需要教学秘书设置整个选题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以及可以进行选题的老师和学生。然后,由老师提交课题信息(包括题目名称、题目类型、题目难度、研究方向、开发技术、题目来源、每组人数等)。在老师提交完课题信息由教研室主任审核,审核不合格,课题无法显示在学生选题界面,需要由老师重新修改,再由教研室主任审核。如果审核合格,则可以在学生选题界面上显示出来。具体流程图如图2。 2.2 学生选题模块 学生登录系统后,如果在选题时间中,可以在课题页面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选题。若选题的规定选题人数已满,系统将自动隐藏该选题,不在课题列表中显示。学生可以查看当前课题列表中显示的课题的详细信息。如果对该课题满意,则可以选择该课题,系统将自动记录该学生和课题信息。若学生对当前所选的选题有疑问或者想重新选择时,可以通过“退选”功能来退选该课题并重新选择新选题。如果该选题之前选题人数已满,有人退选后该课题将会重新出现在可选课题列表中。学生选完题后,老师登录系统中可以对选择自己题目的学生进行退选或确定处理,这样实现老师-学生双向选择。被退选的学生,可以重新登录系统选择课题。此外,当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未选择任何选题,则将会将未选学生名单显示出来,由教学秘书来做后期的处理。 2.3 分配未选学生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由教学秘书操作,在整个选题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没有选上题目。这时,需要教学秘书根据整个院系的选课情况,做出宏观调控,使没有选上题的学生选中课题。从而在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实现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的管理,减少因现实情况所产生的各种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师生在选题过程中的沟通,提高了高校在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的质量。 3 结论 自从该系统投入使用后,学生毕业设计选题过程的管理更加透明化。学院领导可以很方便地掌握每个老师、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情况。教学秘书的各项统计工作也可以很方便的完成,老师和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效率也大大提高,节约了时间,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老师对选题工作的满意度。 该系统解决了在学生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所经常遇到的问题,实现了老师与学生在选题环节上的双向选择规范化管理,学生的选题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进行,解决了以往毕业生在毕业选题环节中出现的沟通不畅、效率低等问题。本系统能满足高校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的各项需求,及时反映在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的工作进度,有效解决在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使高校在选题过程中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和规范化管理。 管理系统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基于网络的毕业论文指导系统,采用了当前流行的B/S架构,应用Windows 2000作为服务器,为高校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搭建一个平等、有序的平台。 关键词:管理系统;B/S架构;.NET 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综合考察学生知识能力和规范化写作的一个主要方式。传统的毕业论文指导都是教师和学生点对点沟通,没有一个合适的交流平台,从出题到选题,再到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缺少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教师和学生信息沟通不畅,电子版论文的提交仍需要通过e-mail等手段,查收非常麻烦,学生的进度也很难以控制和了解,成绩的提交和公布也需要教师手动输入。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一个通用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实现毕业论文管理的科学化与信息化,使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处于“可视化的”可控状态,及时发现问题,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1 需求分析 1.1 系统初始化 论文管理系统的用户和功能都是特定的,因此系统的初始化更为重要。初始化主要包括下面2方面数据: 1)毕业论文题库。论文题库初始化需要大量的前期工作,主要由论文指导教师提出,然后经专家评审,最后分类整理并录入题库,供学生选题。当然题库的完善还需要很长的后期工作,删除一些学生选择少,或者不好把握的题目,对一些选择较多的题目进行标准化。 2)用户。管理员在系统建立初期需要初始化两类用户,教师和学生,建立或导入相应数据表,保证用户的单一性,并分配合适的权限。 1.2 选题 选题是完成毕业论文的第一步,涉及教师、学生的双向选择关系。选题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在题库中选择,选题的同时也确定了该题目的教师,这种方式需要一定的后期协调工作,协调的主要目的是教师平均指导学生的数量,避免数量差别过大的情况。第二种方式是学生自拟题目,因为毕业论文的知识面广,学生可能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在题库中如果没有合适选择的时候,学生就可以采用自拟题目的方式,当然自拟题目也需要一定的后期工作,首先学生选择自拟方式并提交题目,系统则汇总所有自拟题目,提供给教师做一个专家评议,主要是确定该题目是否能达到毕业论文考察要求,评议完成后还需要为该题目分配指导教师。 1.3 指导 论文指导是完成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该过程是系统设计的重点部分,这个过程也是师生交流的过程,完成的时间长,占总时间的2/3以上。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可能会因为应聘、试用等原因离校,只能通过该系统和指导老师交流,所以这部分的功能必须完善,并且可以打印报表作为指导记录,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工作进度进行查询,以及管理部门对教师指导工作的监督。 2 系统功能 根据以上需求分析,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2.1 选题模块 选题模块主要是学生在毕业论文初期对题目的选择和确定上,对学生用户来说,包括了普通选择、自拟题目、改选题目等,对教师用户来说,包括了查看选题、协调选题冲突、评审自拟题目等。这个模块的功能比较简单,但需要通过对该模块的数据流进行后续分析,优化论文题库。 2.2 毕业论文指导模块 该模块是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功能是通过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以完成论文指导工作。模块包括了师生留言、发送附件、指导记录等功能,该模块的功能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2.3 其他模块 除以上主要功能模块外,系统还包括了学生选题查询汇总、论文答辩、指导记录导出等功能模块。 3 开发环境 3.1 系统模式 B/S 系统的核心功能是论文指导,即通过web搭建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web服务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移动性。基于以上考虑,系统开发模式采用主流的B/S三层体系结构,整个系统由web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三层组成。采用B/S模式开发的系统充分利用了服务器资源,提供跨平台,简单一致的应用环境,减少系统开发和维护工作量,便于用户的灵活使用。 3.2服务器 Windows 2000 Windows 2000作为微软备受好评的一个版本,被大量的工作站使用,其稳定性提供了系统运行的一个良好平台。 3.3 开发工具 .NET 2.0 .NET 2.0是微软最新的应用于Web技术的服务器端开发工具,具有良好的界面和逻辑分离的结构,编写调试都很简单,是现在网络编程的主流工具之一。 3.4 数据库 SQL Serve 2000 SQL Serve 2000稳定的工作性能,良好的数据通用性,是作为中小型系统的最佳选择。SQL Serve 2000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与相关软件集成程度高等优点,同时支持对称多处理器结构、存储过程、ODBC,并具有自主的SQL语言。 4 系统测试 系统完成后,在实验室环境下,对系统进行了两方面测试。一是功能测试,主要是对系统功能的使用测试,包括用户登录、学生选题及选题协调、论文指导等。二是容错及权限测试,包括错误登录、不同权限页面等。经过反复测试及修改,系统能完成预期指标。 5 小结 通过该系统的设计,实现了论文选题到答辩的各环节标准化,师生可以实现基于web的移动交流,很好的解决了以往论文完成过程中随意化、沟通不畅等问题。因为系统的设计是针对毕业论文中的一些普遍过程做的需求分析,对一些特殊情况欠缺考虑,因此还需要在以后的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步完善。 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基于B/S 模式的毕业生管理系统设计和开发 摘要: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学校针对学生毕业和就业有大量工作要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为广大毕业生服务而设计和开发了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 关键词:B/S;毕业资格审核;权限控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逐步深入的应用,通信网络越来越发达,Internet规模越来越大,数据库技术处理大量数据更快速、更便捷,所有这些都为高校信息化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高等院校里人口众多,信息量大,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采用信息化管理才能真正形成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有效地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1 遇到的问题 对于毕业生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即将离校之际有众多信息需要核对,同时信息涉及到财务处、教务处、学生管理等部门,由于各个部门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进行管理,数据往往无法及时汇总到招生就业部门,使得学校的毕业生离校工作效率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学校作为一个学生与教育厅、人事厅的桥梁,需要学校及时提供毕业生的准确信息,包括学籍相关信息,就业相关信息等,如何能够在学生分散的情况下,及时的获取、核对学生相关信息,为上级部门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是新疆高校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 2 开发模式和结构 本系统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填报和审核信息而开发的,而毕业生在毕业前夕往往分布于不同地点实习、工作,为了让学生在各个地方均能访问该系统,因此采用B/S(Browser/Server)结构开发。 本系统引入角色访问控制的思想,即将权限与角色联系起来,在本系统中根据需求划分了两个角色:前端用户和系统管理员。根据模块完成的任务不同进行了划分,共划分出7个功能模块,其中前台划分出4个模块,与后台相关的3个模块。 3 系统特点 3.1 自动实现毕业审核 毕业资格审核是作为学生是否能获取毕业证书的依据,以高职高专学校学生为例,资格审查包括以下六项: 1)成绩审核:审核毕业生全部课程考试成绩是否合格; 2)英语成绩审核:审核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大学英语考试成绩是否达标; 3)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审核:审核毕业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成绩是否达到合格; 4)缴费审核:审核毕业生是否按期交纳学费并按时注册; 5)违纪情况审核:审核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有无因违纪受记过(含记过)以上处分的情况; 6)职业资格证书审核:是否获得该专业的技能鉴定证书。 以上六项审核,如有一项不通过,则不能颁发毕业证书。因为学校各个部门有自编软件也有商业软件,而彼此之间的数据时独立的,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进行管理,该系统将各个部门的资料进行汇总,系统根据学生信息进行自动审核。 以下为教师登录查看学生毕业审核不合格界面如图1所示。 3.2 灵活的信息填报方式 就业信息收集等是为了给上级部门提供数据,给学生办理毕业证、报到证、派遣证等的必要信息。如何能快速准确的采集到学生的就业信息是一个主要问题,在该系统中,将毕业生信息采集作为一个模块,学生登陆系统后,可以在各个网络终端填写,大大提高了效率。以下为信息采集的界面如图2所示。 在毕业生信息采集中,涉及到大量的代码,如在采集民族代码、专业代码、生源所在地代码、单位性质代码等地方,并没有采用之直接让学生输入的方式,因为这些代码对应的有具体的名称,如果输入的信息不准确将导致无法和数据库中的数据相匹配,如“新疆乌鲁木齐市沙衣巴克区”在库中对应的编号是“650103”,如果学生按习惯称号输入“乌市沙区”,系统则无法完成由名称到代码的转换(最后要求收集的全部是代码)。鉴于大多数学生采用拼音输入法,因此采用输入拼音来检索对应数据库中的数据,然后根据匹配结果选择自己需要的数据,如该生为“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该校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在填写“院校所在地代码中”,点击对应的按钮,弹出一个输入拼音的对话框,学生可以按照智能ABC的习惯只输入“xjwlmq”,则显示所有拼音中包含xjwlmq字符的内容显示在列表中,如图3所示。 学生只需要将要选的内容双击便可填写到文本框中,这样选择的信息就可以准确的与库中的代码对应,从而可以收集到准确的代码信息。 3.3 灵活的权限控制方式 以往的软件设计,通常是根据用户角色设计好不同的访问菜单,一旦开发完成,用户访问的权限也固定不变,这种开发模式在现实使用中是不太切合实际的,为了使用户权限具有更好的可控制性,在权限管理中,使用动态分配用户权限的方式实现,这样可以灵活的分配不同用户的管理权限,实现界面如图4所示。 管理员用户可以动态分配用户的权限,根据对资源访问设置,选中用1表示,则该菜单在加载时显,未选中用0表示,该菜单在加载时不显示。系统设置有一个默认加载菜单,当用户登陆后,根据管理员对用户的权限分配来过滤掉标识为0的菜单项,从而实现了菜单的动态加载。 效果:该系统可以使学校内部各个部门建立务实高效的协调促进工作机制,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环境。真正形成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有效地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基于TQM的高校毕业论文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构建 摘要:该文提出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引入项目管理机制,采用TQM思想和PDCA的过程管理方法建立基于论文设计工作流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在微软的企业级协同平台SharePoint上对这种质量体系下的论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构建。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毕业论文;SharePoint;工作流 高校毕业论文已成为全面检验学生专业学习成果和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独立科研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是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成为高等院校亟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使毕业设计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增强毕业设计的透明性和可控性。 1 影响当前论文质量的因素 1.1 单机手工管理方式 目前高校论文管理大多是基于单机的办公软件结合纸质文件的管理方式,从论文的整个管理范围来看,是一个个离散孤立的管理体系,缺乏统一的数据管理和调度,同时由于办公软件之间存在版本差异,造成产生的数据常常以不同的格式和介质存储,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统一的归档以及查询,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 1.2 论文干系人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高校的论文设计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毕业阶段,很多学生在外地进行实习或者忙于找工作,而导师也往往在繁重的授课任务下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指导论文设计,管理人员则面临在学生和导师之间协调难,沟通难的困境。 1.3 缺乏统计数据支撑无法对结果进行分析改进 由于缺乏一致的管理平台对论文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搜集,管理人员往往无法对论文过程中产生的非预期结果进行追溯,也就无法对论文过程的问题进行改进。 2 建立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2.1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的理念最早由美国通用公司的A.V.Feigenbaum博士提出。ISO9000对TQM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TQM的核心理念是:树立全面质量意识,全员参与,全程监控,质量持续改善[1]。TQM通过PDCA循环作为其质量控制手段,PDCA循环是指质量提高过程的四个阶段,即计划阶段(Plan)、实施阶段(Do)、检查阶段(Check)、处理阶段(Action),构成的一个环状的模型,通过循环反复地执行PDCA来持续改进质量。这个模型是由美国统计学家W.E.Deming提出的。 2.2 建立论文质量管理体系 在论文管理过程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必须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方法,建立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运用PDCA环把论文管理工作衔接起来,构成一个严密的有机整体。 2.2.1 基于PDCA循环的论文管理过程阶段工作内容 计划阶段:计划阶段制定全局性的论文管理和论文实施工作方案,包括设置论文进度表、里程碑、关键时间检查点等。指导性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针,保障实施的规章制度。 执行阶段:按照工作方针和具体工作方案开展论文工作,完成任务布置,选题,开题,中期报告,结题等一系列工作。 检查阶段:根据工作方案安排,在每个检查点根据里程碑标识递交的文档、进度表对论文过程进行检查,对进度延后、文档不齐的论文要进行追溯,查找原因,形成检查表。 处理阶段:根据检查表列出的问题,根据工作方案中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对于成功处理的问题,应当使处理过程标准化、文档化。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当提交到下一个循环的计划阶段,采取予以解决。 按照PDCA方法进行论文质量管理,使各个论文干系人在论文的实施过程中都有一个PDCA循环,上一层的循环的输出又作为下一层循环的输入,使整个论文质量体系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态势。 3 基于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论文管理信息系统 在完成论文过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后,需要基于该体系构建论文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来为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更严谨的控制,同时也实现论文过程的电子化、网络化、自动化,论文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根据论文管理的工作流程,提供基于质量体系的过程控制,根据PDCA方法,抽象各个环节的数据关系,将每一个环节的数据结果作为下一个环节的数据基础。 3.1 论文过程框架 为了通过论文管理信息系统精确控制整个管理过程,在系统设计时需要对论文流程进行梳理和规范,找出关键过程域,设置里程碑以及过程输出文档,得到论文关键过程框架表(表1)。[2] 论文过程框架由一系列的论文活动构成,在每个活动中由处于不同角色的论文干系人按照规定通过完成特定任务,生成特定文档来驱动论文进程,整个论文过程框架行成一条任务驱动的工作流系统。 3.2 论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 选择Visual Studio 2008集成开发工具基于微软企业级门户服务Windows SharePoint Service来进行论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选择SQL Server 2005作为数据库管理工具,系统部署于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之上。图1展示了论文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图。 图1 论文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图 3.3 主要模块功能解析 3.3.1 论文过程管理模块 基于论文过程框架,通过SharePoint工作流引擎来实现论文过程管理模块,SharePoint工作流引擎构建于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WWF)之上,它是一种Microsoft Windows平台组件,为开发和执行基于工作流的应用程序提供编程基础结构和工具[3]。 论文过程管理模块通过工作流审批机制来控制流程的运转,例如在开题阶段,导师对学生递交的《开题报告》进行审查,可以看做一个工作流的审批行为,对于通过审批的论文,导师填写并递交《论文开题评阅表》,从而推动工作流进入到论文设计阶段,对于未通过审批的论文,导师执行退回操作,工作流重新回到开题报告撰写阶段。这样既实现了对论文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又能将控制粒度精确每个活动。 3.3.2 论文内容管理模块 论文内容管理模块主要是对论文电子文档的信息化管理, SharePoint平台通过文档库方式来进行并增强了传统的电子文档管理,基于SharePoint文档库,论文内容管理模块可以通过文档模板功能帮助管理部门制定并控制文档格式的规范化,通过文档签入签出功能以及内建Microsoft Office支持实现文档的完全在线编辑,通过版本控制功能实现对文档修改过程交互和沟通的记录管理。从而实现整个论文文档管理规范化,网络化,可交互、可记录。 3.3.3 论文数据统计模块 论文信息统计模块对论文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统计意义的数据进行汇总,数据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全局性数据,例如年度论文数量、论文平均完成时间、论文平均得分等,一个是过程性数据,例如论文修改次数、学生导师交互次数、平均修改间隔时间等。这些源数据汇聚到SharePoint报表中心,最后报表中心将这些数据以报表、列表以及关键性能指标的方式进行,SharePoint报表中心是一个为存储报表而提供中心位置的网站,能够通过设定权限来保证数据访问的安全性,可以设定统计数据只能由特定的管理决策部门进行访问,从而实现关键数据保密性,以及对决策的支持。 4 结束语 在论文过程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通过PDCA循环,将经验性工作方法转变成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具体工作的活力[4],带来质量的持续改进,同时还要认识到,在实施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不能照搬书本上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要根据论文管理业务流程的特点和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合理变更,使过程更加易于操作,从而保障实施效果。 管理系统毕业论文:交叉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该文阐述了当前“软件+背景专业”交叉发展背景和现状,以及专业交叉设计模式的优点。介绍了以“交叉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系统”为平台的双导师制交叉专业毕业设计的实现过程。 关键词:专业交叉;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社会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取决于多学科的协同攻关[1]。同时,科学技术以高度综合为主要特征加速发展,形成了大量新兴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成为目前学科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大量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的培育以及优势学科方向的凝练,都依赖于多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与融合。积极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为高等院校的学科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机遇,并据此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1 背景和现状 我校自2007年起,软件学院积极进行“软件工程+应用背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此举在江西省高校软件学院中均属首创,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我校的一个办学亮点。而应用背景专业方向包括电子商务、会计学、信息工程、机械电子、电气、桥梁和道路、铁道专业7个方向。这些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考虑了软件专业以及背景专业的各自专业特色,涵盖计算机学科和软件工程学科的主干课程,强调对学生基本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软件工程理论知识的培养,同时在某些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包括一些实践性环节)上体现出专业方向的特色,为各自方向的继续学习及开发应用储备必要的基础知识,此外,在课程安排上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先后关系。 “交叉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真正具有成为“复合型人才”的潜质呢?学校更多是注重基础知识教育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人才是要到社会上历练才能铸成。但是不可否认交叉型专业是专业设置适应市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而毕业设计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毕业设计,让学生更好的将软件及背景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为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方案提出 为了更好的完成毕业设计,本文就建立交叉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系统进行了详细分析与研究。 针对专业交叉毕业设计的特点,建立一套完整的、便于操作的软件+背景专业交叉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系统。根据毕业设计实施流程,将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 准备阶段 主要在第七学期,先进行软件工程专业和背景专业教师的搭配,可自己组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情形调控组合。 接着就是学生选题,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方向和兴趣,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题目。根据题目的要求和难度等级,可以一人一题,也可以几个人选择一个题目,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分工合作。 2) 实施阶段 主要在第七学期末到第八学期,首先由学生阅读大量文献,收集学习相关知识,完成开题报告。 其次,确定设计内容,开展深入研究,完成毕业设计系统。在整个实施阶段都要有专家对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进行质量监督和评估。以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3) 总结阶段 分析和总结,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教师对其毕业设计系统进行检查,评阅毕业设计论文。指出问题,反复修改。参加完成毕业设计答辩。 3 具体实施 为了更好的协调完成双导师的毕业设计,建立基于三层架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交互平台,主要结构如图1。 1) 组织结构 该系统分四类用户角色:教师、学生、督导组专家和管理员。 教师主要负责申报课题、布置课题任务、开题报告审阅、安排毕业设计过程任务,进度安排、检查以及解疑答惑等; 学生主要任务选题、完成开题报告、完成中英文翻译一篇、根据过程中的安排,根据导师的进度合理完成自己的任务; 督导组专家主要是监督每个阶段毕业设计进行的状况,根据评价指标对其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检查、打分; 管理员主要是录入基本信息,以及系统的维护。 2) 题目申报 先进行软件工程专业和背景专业教师的搭配,可自己组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情形调控组合。然后由两位交叉专业老师根据专业和背景方向制定相关的题目。然后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审核。题目通过后,根据专业课程比例,来确定主导师。软件工程占70%,背景专业占30%的专业,如:电子商务、会计学、信息工程等专业以软件工程方向导师为主。软件工程占30%,背景专业占70%的专业,如机械电子、电气、桥梁和道路、铁道则以背景专业教师。出题要充分提现出其交叉专业特色,要找到软件工程专业和背景专业的契合点。主导是要负责对学生的监督、任务指导、进度检查、毕业设计论文审阅等任务。 在确定了主导师后,另一位辅助导师主要是对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辅导、答疑,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的审阅。 如何协调软件工程专业和背景专业老师在指导学生的工作中的分工和合作是关键。 3) 学生选题 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方向和兴趣,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题目。根据题目的要求和难度等级,可以一人一题,也可以几个人选择一个题目,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分工合作。 4) 在线交流 在线交流模块为两个导师和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指导平台。对于过程设计的问题,以及进度安排都可以及时的在线交流。有利于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5) 毕业设计监督及评价 毕业设计质量监督、评价模块由专家登陆,对各个阶段毕业设计进度,状况进行调查、监督,并按照一定的指标进行测评,给出参考意见。在毕业设计完成后,根据各个阶段的过程测评得出最终的评价。 4 总结 毕业设计是对大学生所学知识成果的综合体现。基于双导师“软件+背景专业”交叉专业毕业设计模式为学生从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跨越平台。通过该平台学生能够将大学中所学的双专业知识很好的融会贯通,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基于MVC模式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毕业实习、论文(设计)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象众多、文档数量巨大、工作过程复杂。为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基于PHP+MSQL平台,利用MVC框架开发了毕业生实习、论文(设计)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流程化管理。系统引入时间策略和过程监控思维,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系统经过严格测试,使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毕业实习;毕业设计;MVC;时间策略;过程监控 0引言 高校毕业实习、论文(设计)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涉及实习单位选取、实习材料提交、审核、选题、审题、论文撰写、设计、文档提交等多个环节。调研发现学校多采用简单的文档及纸质档案管理方式。一些院校自主开发或购买了相关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主要集中解决工作流程和档案管理问题,不能对各环节进行过程监控,不能对导师和学生进行约束,没有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整合起来,往往出现学生提交文件后指导教师审阅不及时、审阅意见不规范等问题。将时间控制和过程监控与实习和论文(设计)过程整合值得研究。 1研究现状 1.1研究背景 高校信息网络建设为相应的管理系统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毕业生实习、论文(设计)管理工作相关研究也蓬勃开展。潘旭武[1]基于工作流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丁勇等[2]提出利用框架开发学生网上选题、在线提交相关材料的论文管理;何金枝等[3]提出基于+SQL Server开发论文管理系统的流程;潘旭武[4]提出基于工作流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设计;刘慧婷等[5]提出基于ASP+Access2000开发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曾俊国等[6]提出基于MVC(框架)开发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方法;施阳等[7]提出基于Java EE开发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等。 1.2研究内容 通过查询文献和进行调研,发现目前开发的系统只解决了毕业生论文或设计的管理工作流程,没有将毕业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命题(教师命题、学生自拟题目)、审题、选题、相关文件的提交整合成一个流程,进行系统开发。为此,提出利用ThinkPHP框架开发毕业实习、论文(设计)管理系统。本系统主要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①设定毕业实习、设计、论文、答辩所占比例,系统自动生成最终成绩;②规范毕业实习流程;③毕业论文题目自拟和教师命题两种方式的流程设计;④设定整个设计论文完成时间节点策略,限定学生在时间节点内提交相关材料;⑤阶段任务完成情况统计,过程监控;⑥设定答辩得分点,量化答辩过程,教师在线提交答辩成绩;⑦随机分配答辩顺序。 2系统需求分析 2.1系y功能需求 选取某高校毕业实习、论文设计、答辩等环节工作过程,经过系统化分析,设计系统化流程。 高校毕业生实习阶段主要工作:实习单位选择、实习协议签订、实习周记撰写、实结撰写、单位实习指导和实习指导教师考核等。 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答辩等阶段工作:选题(教师出题、学生自拟题目)、任务书下达、撰写开题报告、完成设计论文、答辩等。 分析工作环节,分配用户角色,系统在各阶段功能如下: (1)毕业实习阶段。实习形式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集中实习是学生参加实习单位与学校签订协议的活动,分散实习是学生自己联系单位实习。学生选择实习方式,签订实习协议,将实习协议以图片形式提交,并在线提交公司简介和实习岗位简介以及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信息。教师对信息进行审核通过后学生就可开始实习,每周需提交实习周记,实习结束时要提交实结。由单位实习教师和校内实习教师分别考核,给出考核意见和考核结果。 (2)选题阶段。论文(设计)题目采用学生自拟和教师出题两种形式。管理员开启论文题目提交权限。教师与学生皆可提交论文设计题目,并附相关任务说明,供审题专家组审核。审题专家组审核后,进入学生选题环节。为保证选题公平,采用不显示题目,为每个学生随机产生一个编号。选题操作完成后,编号对应一个题目,由教研室管理人员分配导师。各导师上传对应题目的任务书供学生下载。 (3)开题阶段。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撰写开题报告(又称文献综述),提交开题报告。指导教师设定时间节点要求学生必须按时上传,否则系统会自动关闭。如上传的文献不合格,指导教师可提交修改意见。文献综述合格后导师确认,学生提交纸质文献综述。 (4)论文(设计)完成阶段。由指导教师制定时间进度表,学生按进度完成,且每周需提交进度报告和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及时解答。设计完成后,学生上传论文初稿供导师审核,导师审核后上传修改意见,学生下载意见修改论文,直至审核通过。导师审核通过后学生需在线提交设计和运行环境说明,向导师提交定稿的纸质版论文。导师确认后,该生进入答辩组,等待管理员安排答辩。 (5)答辩阶段。管理员分配答辩小组(评审教师、专家)、答辩教室、自动生成答辩序号。分配工作完成后进行公告。学生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进行答辩。答辩小组评定成绩,给出答辩结果并录入系统。 (6)成绩核定阶段。系统将各部分成绩进行汇总,生成最终的考核结果,管理员可导出成绩。 2.2系统非功能需求 2.2.1系统运行环境 软件环境运行在freeBSD服务器上,硬件为普通PC服务器。 2.2.2其它非功能需求 系统要安全、稳定、可靠,系统数据可定期备份,对于成绩数据和用户数据要进行特定的加密处理。系统用户并发链接要达到500人同时使用,页面反应时间不超过2秒,7×24小时连续运行,年非计划宕机时间不高于8小时。要求能快速部署,特别是在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快速切换到备用机。 3系统总体设计 利用开源框架ThinkPHP开发基于MVC模式的毕业实习、论文(设计)管理系统,系统模块有:系统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实习管理模块、论文设计管理模块、答辩管理模块及结果认定管理模块,如图1所示。 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建立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系统为就业服务的探索 摘要:高校毕业生档案会为毕业生就业服务,为此,要实现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客观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市场的变化与毕业生的要求,进行完善,给毕业生以指导,重新探索和思考。本文以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为切入点,展开讨论,先分析了管理工作的现状,再根据现状给出对策,最后是探索与反思。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档案管理 就业服务 高等教育会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社会发展。同时,高校也要根据市场的发展,以及自身实际的情况,适当调整,帮助学生就业,而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与毕业生就业紧密相关,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弥补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提高管理水平。 一、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的现状 档案管理工作涉及了毕业身就业的方方面面,而档案管理的侧重点就是“管”与“理”,但国内很多高校的管理都存在过于倾向某一方面的特点,有的倾向于“管”,有的倾向于“理”但多以前者为主,有的档案管理工作只是一种形式,无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档案内容单一,没有特色 目前,毕业生档案的归属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没有明确的规定,可以由学校、个人或社会机构保管,而档案中的内容基本相同,很难从中看出毕业生具有的优势。另外,有的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会由其他部门的人员担任,只是简单的收集、整理资料,没有核对档案的真实性,让档案丢失。另外,没有特色也会掩盖学生本身的优势。 (二)档案造假,失去公平性 自从我国高校增加招生的数量后,社会毕业生逐年增加,加剧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毕业生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经常会填写虚假的档案信息,修改档案中原有的成绩,有的高校甚至会帮助学生填写不真实的信息。虽然这么做可以让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但档案也失去了原有的公平性、严肃性。 (三)管理方式落实,工作效率较低 很多高校对毕业生档案的管理方式过于陈旧,方法单一,特别是在毕业生毕业前期,会决定档案的归属,需要大批量的移动档案,但因为管理方式单一,人员不足,可能会造成档案派遣混乱,让档案派遣出现错误,很多学生查询不到档案的归属。 (四)管理观念落后,机制陈旧 当下,高校会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由市场主导人才的培养,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但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因为受传统观念束缚,面对这一形式的变化,没有认识到原有管理模式的不足,依然用原有的方法收集、整理档案。另外,很多管理人员常常忽略毕业生就业服务档案,把它放在档案管理工作以外,管理机制存在漏洞。 二、建立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系统 针对上述不足,高校可以建立毕业生档案管理系统,建立健全管理体系。该系统由不同部分组成,包括是个体数据测评、职业心理指导、普及就业政策与法律服务、创新管理方式,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 (一)对个体数据进行测评 对毕业生档案进行管理,其重点工作是了解学生的就业倾向,让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会通过职业心理课程、EAP职业心理工作坊,搜集学生的心理数据,为数据档案的建立打好基础。 对于进入高校一年级的学生,可以让其做职业倾向测评,了解其兴趣和个性,对学生职业的选择有初步的判断。而大二的学生可以做人格测评,从测评中可以了解学生具有的优势,发现学生身上的不足,让其对自身有客观的分析,并通过这一分析,挖掘自身的潜能,弥补自身的短处,形成优势。同时,个体数据的测评会以图表的形式,把结果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利用心理辅导让学生形成自觉行动的意识,提升心理素养。 它可以让学生有良好的精神素养,有丰富的职场心理资本,有正确的就业观,根据自身的就业倾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毕业后顺利就业。 (二)开展职业心理指导 目前,几乎每个高校都会在毕业生毕业前,开设就业指导这门课程,校内会设立就业服务中心,帮助毕业生解答就业遇到的问题。但校内的就业指导中心忽略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常常根据往年的指导内容进行指导,与市场脱节,给出的分析也只是针对普遍存在的情况,没有根据毕业生遇到的问题加以解答,并未真正为毕业生就业服务。为此,高校的职业心理指导不可以只通过问答的形式,而是模拟真实的面试与工作场景,实际演练,在演练中让毕业生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加以分析,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比如,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场景,像是营销专业,可以把班级内的学生分成数个小组,模拟营销活动,解决营销活动中的各项问题;或是经济与会计专业,需要培养毕业生的洞察力,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 这一方式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是:它可以锻炼学生意志力,健全自己的人格,对工作有客观的认识和理解,与市场变化接轨,行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职业心理。 (三)普及就业政策和法律服务 高校的n案管理人员需要根据毕业生与企业签署的劳动就业档案,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 校内就业指导教师可以在课上把劳动法的相关内容做成PPT的形式,用多媒体展示出来,通过这一方式,可以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的相关内容,以及与就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可以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此外,高校还可以把这些内容做成宣传画册,到校内论坛或微信公众号上,借助网络的优势向外普及。另外,高校可以根据合作企业发出的信息,在毕业生档案中找出与之相符的学生,让其参与企业面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机会,而这一方式也可以让高校和社会机构建立联系,共享信息资源,为毕业生解决就业困难。 它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机会,能够让毕业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按照自身的选择,扩大了就业信息来源的渠道。 (四) 管理机制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需要高校创新管理机制,提供档案管理的水平与工作效率,深度挖掘档案信息,发挥档案的作用,实现创新,同时,也要明确毕业生毕业后档案的最终归属,让毕业生顺利找到自己的档案。 另外,大数据时代还要求高校建立档案数据数据库,由纸质档案变为电子档案,快速查阅、阅览、向外传递,成为企业与毕业生沟通的桥梁,增加毕业生就业的概率。 实现管理机制的创新,可以完善毕业生档案工作中的不足,提高管理的效率,让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切实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 三、探索与反思 根据上述内容,要求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企业提出的要求,根据高校的实际管理情况,以及校内专业的设置,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 首先,符合社会的要求是指,高校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把为毕业生就业服务作为最终目标,给毕业生正确的引导,规范其行为,不要做出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保持积极的就业心态。其次,符合企业提出的要求是说,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根据市场也就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创新培养人才的方式,随着企业需求的改变适当调整。再次,高校帮助毕业生就业时,需要考虑毕业生个人的愿望,尽量满足毕业生的要求。最后,每个高校专业的设置都有不同的侧重点,高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毕业生对工作的要求,筛选出与专业相符的工作,及时给毕业生就业指导,以免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 四、结语 总而言之,建立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系统为就业服务,是高校提高就业率的主要方式这一,因此,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建立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系统,切实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让就业指导工作符合社会发展、企业提出的要求。 (作者简介:龙环,学历:本科,职称:档案馆员,单位:昭通市人才服务中心。) 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纵观国内各高校的发展状况,大部分高校尤其是发展中的高校为了加强自身的竞争水平,都在努力强化各个步骤的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作为教学质量监测中最为关键的步骤,长期以来一直引导着各高校健全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流程再造,不断向高效管理方式过渡,最终实现信息化型的现代高校。本文就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需求,探讨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网络化管理,以及如何设计出一套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南京电大 Struts J2EE 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1 研究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国内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教育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高校间强强联合、不断实现资源共享。随着国内高校规模不断的扩张,合理并有效运用教育教学资源,推进教育管理方式转变,推进教育教学过程化管理,已成为各大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网络化管理技术已经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学生学籍管理、学生成绩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有了广泛运用。高校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毕业设计(论文),与其它课程管理类似,其主要使用单机管理方式或是手工管理方式实现,包括对毕业设计(论文)步骤中的基本信息与成绩的输入输出实施管理,而毕业设计(论文)中的选题、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以及整个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效果的统计分析等一系列环节都没有纳入系统管理中。 现阶段部分高校对毕业设计(论文)做法一般为指导老师前期给出参考题目,并通过纸质文件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再从中完成选题或自行申报课题,由于正在毕业实习的学生比较分散,容易导致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不畅,造成有些学生课题选择冲突;同时在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中后期,有大量表格由人工发放、填写、回收,导致效率极其低下;毕业设计(论文)完成阶段,通常需要运用纸质存储或者刻录光盘提交最终论文,常常导致资料堆积如山,查找不便。所以使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对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进行管理不仅耗时费力,而且不利于教学管理工作者准确、及时地把握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展情况,给管理造成较大程度的困扰,甚至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的计算机资源和网络优势,按照具体管理规定研发出一款为高校量身定制的管理软件,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网络化管理,这不仅重要,而且符合高校无纸化办公的发展潮流,这将进一步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南京电大早在1999年成为教育部批准的首批电大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示范单位,属于“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类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列的“省级电大”。至2014年春季,南京电大培养的教育本、专科学生已达52397人,每学年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达到1800人,因此研发出一套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2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站在企业应用系统内部,从抽象的概念高度上分析系统需求,敲定企业应用系统的要素、组成及结构,因而给出系统的分析模型,并为企业应用系统设计给出依据。在此我们给出一些功能性分析和非功能性分析的示例。 功能性分析要求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应该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南京电大对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要求,按课题启动、申报课题管理、论文指导管理、论文答辩管理、论文终审管理等系列流程,能够实现不同角色应有的功能。南京电大学生可以浏览南京电大关于论文方面的公告,可以选择导师、提交课题,可以与导师交流,可以对自己的开题报告、论文及系统中资源进行上传和下载;南京电大教师可以选择自己的学生、查看学生课题、论文情况,可以对学生提交的课题、论文进行审阅,可以对自己的学生发出通知,向本校教务员汇报工作;分校教务员完成本校通知工作,维护本校教师与学生信息,向市校汇报本校论文工作;市校教务员可以对分校教务员、教师进行权限分配、调整;系统管理员需要完成业务数据备份、角色信息调整、系统安全运行、运行维护等工作。每一个用户登录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后都可以维护自己的个人信息,都可以利用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提供的查询与打印功能,都可以从系统中下载需要的资源,根据需要上传文档。 非功能性分析主要包括时间上响应不可以太慢,从而影响用户的操作,应在5ms-9ms之间;必须能够对所录入的业务数据快速的处理,得出执行结果,基本处理过程时间不可延迟过多,至多1-3秒;对学生的申请以及教师指导结果的传送和转化时间能够满足用户心理预期,不影响用户的使用,适应用户的任务需求为关键;对录入的课题申报、指导意见、答辩结果等要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响应结果与相关的查询。适应性上应该对录入的课题申报、指导意见、答辩结果等要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响应结果与相关的查询;运行环境需要支持Windows系列、Unix等不同运行操作平台,对于将沓鱿值牟僮髌教ǎ系统可作进一步的维护以满足其稳定性;接口流量不可过小,与其他系统能进行快速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大约在5-10年时间能够正常使用;运行期应对系统进行必要的更新维护,使其更加健全。 3 系统设计 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包括学生操作模块、导师操作模块、分校教务员操作模块、市校教务员操作模块、系统管理员操作模块。其中学生操作模块包括选择导师、申报课题、课题维护、论文过程汇报、浏览与回复导师意见等功能;导师操作模块包括选择学生、审阅学生课题、审阅学生论文、向本校教务处汇报、有关通知、浏览学校通知等功能;分校教务员操作模块包括维护本校学生、维护本校教师、与教师联络、向市校教务处汇报论文工作、本校通知、浏览市校通知等功能;市校教务员操作模块包括审核分校指导老师资格、审核分校上报答辩小组信息、完成终审论文成绩录入、向市校教务处汇报论文工作、市校通知等功能;系统管理员包括操作模块、包括角色信息管理、分校教务人员管理、市校教务人员管理、系统维护记载、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备份等功能。 图1中虚线框中登录系统、维护个人信息、查询与打印、上传下载材料等功能,学生操作模块、导师操作模块、分校教务员操作模块、市校教务员操作模块、系统管理员操作模块等模块都需要这四项功能,因此将它们单独列出。 4 技术简介 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运用Struts框架,Java的Web应用中运用的技术比较多,也较为复杂,所以研发过程中可选择的技术也多,项目管理必须考虑到开发人员个人的特长对开发任务进行合理分工,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系统设计阶段考虑周到。MVC模式可以很好的将业务数据模型和业务处理模型分离出来,这样研发出独立的业务组件,以便于在编写表示层页面阶段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在处理表示层页面文件和模型之间关系过程中,控制器就成为两者的桥梁,这样使得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项目能够成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化的工程。Struts框架在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中就起到了这个作用,在研发阶段可以很好的运用该框架开展开发项目,开发人员能够选择合适的模型组件。 在图2中,JSP和Struts为开发人员提供的一组标签能够完成页面的表示与数据显示等功能,使得开发人员可以编写丰富的视图功能。 5 系统实现 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各个部分的研发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5.1 创建视图 该系统采用Struts技术,视图的编写主要运用JSP技术,但和传统的JSP技术相比有两个明显不同。 (1)该系统在Struts下运用JSP技术研发视图,在页面文件中没有包括任何的脚本程序,仅是单纯的实现数据传递以及获得与显示从数据库返回的数据,对业务数据的处理和页面的跳转都是在业务层中执行。 (2)Struts框架给出了一组可扩充的自定义标签库,主要包含Bean标签、 Logic标签、HTML标签与模板标签。通过运用标签,能够简化编写用户界面的过程,而且更好地完成数据的封装。 5.2 创建模型 模型利用JavaBean组件,设计和实现系统的业务逻辑。根据不同的操作请求从Action派生特定Action类,调用由Bean组成的业务组件,建立由ActionForm 的派生类达到对客户层表单参数的封装。 5.3 创建控制器 在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中,中心控制器是由Struts提供(ActionServlet),程序员一般无需对该ActionServlet执行二次研发;负责特定业务处理的Action类则是研发者研发任务的重点,这部分Action对象中会执行全部业务操作,处理结束,由Struts的中心控制器转向到JSP页面,把处理结果返回到客户端。 5.4 创建配置文件 包括两个配置文件web.xml和struts-config.xml,用来定义Struts系统中模块之间的交互。通过对该两个配置文件的定义,将Struts框架中MVC各部分联系起来,完成了一个真正的MVC系统。 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开启阶段学生申请导师界面见图3。 6 结束语 本文对现阶段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状况充分调研,分析总结现阶段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主要缺陷,在掌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的需求基础上,结合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实H状况,探讨了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本系统基于网络B/S方式设计思路,采用Struts框架技术与SQL Server2014数据库技术进行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管理系统毕业论文: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及就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高校要求学生毕业后将所有实习资料返给学校,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很多学生不能按时保质地上交相关资料,这就给学生的就业管理带来了较大难度。目前,可以将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顶岗实习与就业管理中,利用B/S结构技术、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技术等系统核心技术,从系统设计原则、系统总结构设计、系统体系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软件设计、系统用户界面设计等方面优化实习与就业管理系统,为管理员、毕业生、指导教师提供所需的系统功能,并及时进行系统测试。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就业具有重要影响,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开发和设计毕业生顶岗实例及就业管理系统,使教师可以利用该系统详细了解学生工作、论文撰写等情况,以此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系统核心技术 第一,B/S结构技术。B/S技术是在C/S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网络结构。该结构可利用WWW浏览器展示用户界面,减轻电脑客户端的负担,减少系统维修量,提高系统运行效率。从系统性分析,该结构可实现跨区域信息浏览,信息收集方式较灵活,用户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利用互联网进入到B/S终端。同时,它是一次性到位的研发,允许不同接入方式访问同一个数据库,而且有助于保护数据平台,提高稻菘獾陌踩性。从软件技术角度分析,B/S可以在internet/Internet模式下应用,有助于减少成本,方便系统操作,而且此种操作允许不同方式操作同一数据库,可以保护管理平台和数据库安全。 第二,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SQL Server 为关键数据库管理系统。Microsoft和Sybase公司在SQL Server的开发上具有较大差异,Windows NT推出后,Microsoft公司开始将SQL Server移植到Windows NT平台上,作为重点开发项目。SQL是非过程且特定的数据库管理语言,可以进行分析、统计、集成和报表等操作。目前,SQL Server已经取得了成熟发展,可以应用到系统支持、研发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第三,技术。技术是进行实习和就业管理研发的技术,可以利用较少的代码生产企业Web程序,提供多种服务。是NET Framework中的基本功能,可以直接访问NET Framework。支持多种语言,可以兼容任何语言编写代码。实际是建立在公共语言上运行的数据库编程框架,可以在服务器上进行各种Web操作,具有浏览安全、增强系统扩展、操作简易等特点,应用范围较广。 二、实习与就业管理系统的设计 1.系统设计原则 第一,系统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实习就业管理系统必须满足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管理的需求。进行改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教师、学生和企业的沟通,方便教师管理,所以系统必须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操作,构建简单的用户界面,直观地展示各种功能。第二,系统具有较强的安全性。系统安全是信息管理的重要原则,必须保证毕业生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同时要发挥安全监控的作用,可利用身份验证的方式进行操作,保证用户数据安全。还要选择高质量的数据库,利用成熟的技术保证管理系统安全。第三,系统具有较强的软件兼容和扩展性。 2.系统总结构设计 随着实习及就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对管理系统性能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实习与就业管理是从系统需求角度出发,利用逻辑结构优惠设计实现实用界面的操作。结合实际需求,可以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实习与就业管理用户分为三类:第一,负责毕业实习与就业指导的教师;第二,在外实习生;第三,高职院校专业人员。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登记管理,学生个人信息、就业信息及实习单位信息管理等任务。毕业生登陆到系统中可以进行个人信息查询、网上留言等操作;用人单位可以了解本单位的招聘信息,进而结合企业发展招聘合适的人才。 优化系统总结构设计可以帮助指导教师完成学生信息查询、招聘信息互动、实习周记批阅等操作,可以帮助毕业生实现在线咨询,也可以帮助企业用户结合实际发展需要寻找合适的人才。 3.系统体系设计 经过详细分析后,决定使用B/S构架。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该结构可以及时对毕业生登记信息进行分析、查询和审核,还可以了解企业的招聘信息。从毕业生的角度来看,毕业生可以利用个人账号登录到互联网首界面,及时登记个人信息开展实习,还可以进行论文提交等操作。 4.数据库设计 设计数据库时必须遵循独立、共享、数据冗余度小等原则,主键与字段越少越好;使用特定的方式完成检索;保证数据库具有较强灵活性,满足程序需求。 进行数据库设计时,最重要的是保证数据库功能。随着实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提高数据库质量,减少实习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管理中所产生的不必要的成本。数据库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结合信息需求,及时对数据库操作系统及硬件进行处理,保证数据库可以把应用系统联系起来。可以按照下图1的方式设置: 5.系统软件设计 进行系统软件设计时,必须要合理分布实习生就业管理数据结构。如果管理系统数据库结构不合理,就会影响软件程序价值的发挥。例如,人们通常习惯用英文单词命名,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控制好名字的长度,避免给管理查询造成困难。目录不要储存较多内容,避免影响文件的读取速度。进行软件编程时,必须减少Cookie与Session函数的应用,同时还要处理好人们较容易遗漏的问题。 6.系统用户界面设计 设计用户界面时,要站在实习生、教师、企业和管理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加强各用户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还要合理布置系统用户界面颜色,遵循操作简单、方便等原则。此外,设计实习及管理系统页面要遵循排版原则,即不要设置较多的功能栏目,要给浏览者留下深刻印象使浏览者可以迅速进入到实习与就业管理系统中。 三、实习与就业管理系统的实现 第一,系统为管理员提供的功能。先创建并审核管理员,合理设置各界管理员,然后合理分配管理员的职责,引导其掌握系统数据库管理操作流程。系统管理员目前主要进行教师管理、毕业生管理、专业管理、班级管理等操作。 第二,系统为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功能。实习及就业管理系统主要给毕业生提供师生互动、企业招聘、个人信息编辑及查询等操作。毕业生一般进入系统后先注册,然后填写基本信息,设置用户密码,再经过身份验证就可以进行日常操作了。 第三,系统为指导教师提供的功能。指导教师要完成学生信息的审核,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一般指导教师进入系统后,首界面展示教师个人信息,然后利用系统中的功能选项进行实习生就业单位查询,同时可以勘查学生留言,结合学生需求回答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进行系统测试。一种是黑盒测试,主要对个别模块功能进行测试,可以利用源代码了解模块使用情况。一般将被测管理系统看作黑盒,给其输入各种信息,并从黑盒子中输出。另一种是白盒测试,可以将其称之为逻辑驱动测试或结构测试,主要对程序内部逻辑结构和路径进行测试。 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及就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助于加强实习、就业等信息管理,给毕业生、教师和企业提供良好的沟通环境,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结合社会与就业环境的变化,优化各项功能模块,完善内部数据测试和分析等功能,加强各类平台的联合应用,设计出安全、高效、方便的系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工业设计毕业论文: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跨学科教学 一、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是在校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的最后一项,是综合运用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并加以实践。这是对学生系统的全面检测。一般来说毕业设计是对大专生、本科生的硬性要求。随着时代的变迁,毕业设计也在发生着改变,不再仅仅局限于论文的形式,根据专业的不同,毕业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内容包括:源文件,设计说明,报告册,展板,论文,实物模型等等。由于各高校学科设置和教学体系的不同,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也有所不同,但是,即便毕业设计在内容与形式上千差万别,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一些相似的问题。 1.学生的思维易被束缚毕业设计是对本科生大学四年学习的一个总结和测评,是将四年里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毕业设计的作品里。这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作为基础,娴熟的动手实践能力作为依托,更需要综合而全面的系统化的知识架构作为后盾。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通常会与时下热点、企业项目、命题研究项目等相结合,这对毕业生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一些高校将专业方向划分的过细,设置的学科之间交叉性较为单一,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专业理论知识仅限于本专业。即使有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但大多都是泛泛而谈,不能使学生很好的吸收并加以综合应用。所以在毕业设计中经常会出现学生选题困难,思维发散不开,理论知识不足,理解发生偏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既制约着毕业设计的进度,也影响着毕业设计的质量。 2.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较差在大学阶段,上课主要是以老师授课为主,其教学方式又与中学相差较大,课程时间安排相对比较零散,课业压力不大。这种改变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差,往往会到结课时才开始赶作业;另外,在校上课期间,课程内容的安排主要以书本和理论性的教学为主,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比较少,导致一些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这些平时积累起来的学习习惯,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首先,学生会让导师直接选择毕业设计的命题,但因为不是自己所思考出来的,导致学生在对命题的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和错误;其次,学生自己定好设计题目后,在与老师在意见相左时,会习惯于听从老师的意见,而忽略甚至放弃自己的设计想法;最后,在实现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因为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不过硬,学生往往不能将自己的设计想法很好的表现出来,如:由于软件运用的能力差,动手制作成品模型时,往往会产生与效果图不一致等问题。 3.教师资源不足,整体协调性低一般来说,大学毕业设计都是由一名老师带多名学生做毕业设计,在做毕业设计前,基本上都是先选导师,再定选题内容;所谓“术业有专攻”,每名老师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但是毕业生的选题,往往五花八门,什么样的内容都有,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选题不在导师擅长的范围类,就会发生两种状况,一方面,尊重学生的选题方向,但是因为不是导师擅长的领域,毕业设计可能做得不够到位,会出现理论和实践的不统一,导致一些误差的出现,对于学生答辩比较不利;另一方面,学生为了能得高分,选择导师擅长领域的选题,这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束缚,不能灵活运用学科间的穿插知识。有些高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会同意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做毕业设计,配备一到两名导师做指导。这在资源上做到了很好的补充,但是,也是会有一些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会有意见和建议不统一的时候,会产生一些影响毕业设计进程的矛盾,如果不能很好的协调解决,会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实现。 二、跨学科实践教学的优势 在现如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被社会所需要的决定性因素。这就意味着,高校必须对在校学生进行全面且有效的培养。如何做到这一点,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不少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并开始在与国内整体教学体系不冲突的情况下,进行跨专业教学实践研究。但是“跨学科”一词的概念非常模糊,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以及国家卫生研究院指出,“跨学科研究是团队或者个人整合来自多学科的信息、数据、技术、工具、视角、概念和理论,解决某一学科和研究领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1]我国跨学科研究专家刘忠林则认为,“跨学科研究是科研主体在科学划分的基础上,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跨越不同研究领域而进行的一种科学创造活动,是解决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达到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2]跨学科教学实践是今后教育学发展的趋势,因为跨学科教学实践有着诸多的优势。一是,跨学科教学实践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将各学科之间的精华加以提炼,再进行加工,往往能有着1+1≥2的思维效果;跨学科教学是一种衍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新生命,跨学科教学实践更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这点解决了毕业设计中学生思维局限的问题,加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跨学科教学实践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灵活性很强,能够有效地针对不同问题、不同项目进行自由组合,这样可以解决毕业设计中学生的主动性差和资源不足的问题。三是,跨学科教学实践能对时下热点问题,企业难题,研究项目进行行之有效的分析和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巩固了团队做毕业设计的协调性问题,有主有次,让每个学生的专业特长都得以发挥。综上所述,如果将跨学科教学实践运用到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中,将能有效解决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三、跨学科实践教学法的实施 在我国,综合性大学占绝大多数,相较于工学类、农学类的大学,在资源上有着很大的优势,这就给跨学科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跨学科教学实践的方式比较自由,组合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有些教育学者经过研究,将跨学科教学实践的形式大致分为三种:单交叉跨学科教学,多交叉跨学科教学,以及研究性跨学科教学。单交叉跨学科教学一般指两种学科之间的交叉,或者是一种学科内的两种不同方向、类别之间的互相交叉。多交叉跨学科教学指的是多种学科之间的自由交叉,可以是一次交叉也可以是多次交叉,这样就会形成一种立体的跨学科教学实践结构。研究性跨学科教学,一般指的是,在一个项目里总是包含着一些重大的社会性问题,这种命题的面非常的广,不是一种学科就能全面的分析和解决的,这就需要跨学科教学实践合作,共同研究,共同分析,共同解决。所以跨学科教学实践在毕业设计中至关重要,也是未来教学事业发展的趋势。 1.努力开拓学生思维,设置跨学科公开课跨学科教学实践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并使学生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能够学习到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学会宏观的把握毕业设计方向;全面、多视角地运用理论知识和锻炼实践能力。以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产品设计为例,在灯具的设计中,灯具的造型可以是形态各异的,一般来说,灯具的使用是要在一定的环境之下的。有些灯的功能是照明,有些是渲染环境的,有些是起到装饰效果的;灯具是在一个大背景下进行设计,要根据环境的不同,设定不同的功能,这就需要环境艺术设计的原理和实践方法进行支持。不论是工业设计还是环境艺术设计,都是属于艺术类学科下的两种不同方向,所以这属于单交叉跨学科教学。当学生将灯具所处的环境设定为室内客厅吊顶照明灯时,得到的有效信息是,室内用灯,功能是照明。通过得到的信息,设计完灯具造型后,就要开始制作模型,学生要选取适合室内照明灯制作的材料,要了解制作材料的属性,以及不同材料的加工工艺。灯具最后是要能够使用的,其中照明电路等问题就要用到机械理论知识。这些内容可能在课堂上有专门学过,但是因为没有亲身实践,学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理论的部分,这时就需要材料学院以及机械学院的老师进行跨学科教学实践的辅导,来完成灯具的毕业设计。艺术类,材料类,机械类是多门学科间的跨学科辅导毕业设计,这就属于多交叉跨学科教学。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毕业设计不仅仅局限在本专业,它需要很多跨学科的知识进行辅助。所以学校可以设置一些跨专业的公开课,让有兴趣或者有需要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或者可以请相关专业的老师担任客座讲师,为学生讲解在毕业设计中遇到的专业性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开拓了设计思路,全面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为后期的实践奠定基础。 2.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加强跨学科互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总是处于比较被动的角色,习惯性的依赖于老师,无论是上课还是完成作业,都需要老师的督促,这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为薄弱;在校期间,基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因素,学生实际能参与实践的机会相对比较少,所以在毕业设计后期的模型制作环节,大多数的学生会选择模型制作公司,花钱进行最后的模型制作。跨学科教学实践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毕业设计中,跨学科教学实践,更多的是以学生作为主体,导师作为辅助指导参与毕业设计。一是,在做毕业设计时,不再是先选导师,再定选题,而是根据学生做得选题,配备相关领域的老师来进行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指导;另外,学生应该从聆听的角色转化为主动论述的角色,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化被动为主动,也可以让导师了解毕业设计的构思和创意,能够及时纠正错误,指出不足。例如,每年毕业设计,都有学生做关于车辆类的设计,但都仅限于表面,不能对细节进行深度推敲,否则就会出现很多不合理的问题。运用角色转换,让学生讲解车辆的设计思想、制作环节、材料的选择、人机工程、机械构造等原理,通过学生的讲解,老师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质疑,问题的提出不仅能够及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更有主动性的去了解汽车设计中要用到的各种原理和实践方法。这种跨学科教学实践的互动模式,将学生和老师的地位进行互换,有助于调动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 3.打破学院和专业壁垒,实现资源互补资源的不足是毕业设计中最突出的问题,如师资资源,选题资源等。毕业设计一般是采取“一师多生制”,这样会导致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狭隘。其实,可以在学生选定题目后,配合一位本专业的老师和多名辅助老师,辅助老师不用参与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只需在毕业设计的某个环节给予指导,而主要的老师要全程参与毕业设计,并且帮助学生掌控毕业设计的各项环节。例如,家具的设计,本专业的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造型方面的建议,但是像材料的选择和材料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本专业的老师可能研究的不够深入,我们就可以请材料学院的老师做指导,这样在最后答辩环节,就不会出现“虚有其表,没有内涵”的产品。另外,学校也可以与一些加工厂或者相关的设计公司进行合作,让学生进行参观学习,亲身感受一个产品,从构思到实物成型的过程,不仅加强了理论学习,还能增强实践参与性。课题项目性的毕业设计也是在近几年出现的比较频繁,这种类型的毕业设计往往涵盖了一些社会热点,企业难题等,涉及面广,需要运用到综合性学科知识较多,这就体现出跨学科教学实践在毕业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毕业选题可以以团队的形式出现,既能全面地对项目进行研究,又能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艺术学院申请的“新能源汽车的设计”项目就涵盖了设计、材料、机械等学科,可以由这几个跨学科专业的学生老师来共同做毕业设计,共同进行答辩,不仅可以取长补短,更能使毕业设计变得丰富、系统、全面。 四、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对本科生四年学习生活全面而概括的检验,是进入社会的一杆标尺,是对自身今后发展的基本导向。在教学改革的新阶段,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也要与时俱进。在注重毕业设计创新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毕业设计中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要让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开阔视野,而不是一味追求创意。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是一种新的尝试,在实际运用中可能还不够完善,但是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时间和实践的积累,跨学科教学实践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中作用会越来越明显,而毕业设计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作者:朱荔丽钟蕾蒋宇烨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工业设计毕业论文: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 1目前工业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是对我们在接受教育阶段所学到知识的一个总结。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教育方式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使工业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毕业生的态度过于敷衍或流于形式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院校的学生,他们在即将毕业时都会面临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找工作。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导致毕业生的数量在逐渐增多,这就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就业压力。所以学校的毕业生会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找工作上,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设计,这就直接导致他们在时间安排上出现了极度的不合理性,甚至会产生“前松后紧”的怪现象。这种情况下,毕业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就会显得比较紧张和浮躁,也有的直接敷衍了事或走形式主义路线,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有的同学更为过分,他们直接抄袭别人或上网购买,这就失去了毕业设计原本的意义。 1.2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对毕业生的设计指导精力有限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重了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多,也就刺激了高等院校对于招生的限制范围大大降低,学生数量的增多,让我们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师资数量显得较为紧张。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由于自身的时间就有限,他们花在学生毕业设计指导上的时间就可想而知了。由于教师的数量有限,就会导致一个老师带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使得教师放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就显得更少了。缺少了老师的指导和意见,他们毕业设计的质量就大打折扣了。 1.3毕业生在选题时不够科学我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往往都是指导老师给定的题目,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权,他们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课题进行设计,导致学生在设计时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而且这些由指导老师定下的题目比较常规,毫无新意,有的还是几年前用过的,在选题上缺乏一定的前瞻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且这些标题还存在着难易程度的差异以及工作量大小的问题,这些因素也影响了毕业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1.4在指导环节和检查过程的落实上存在困难正常情况下,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即将毕业的最后一年,除了毕业设计一般不会再有其他的教学任务,在时间上比较宽松,而有的毕业生趁着这几个机会出去工作或者兼职工作,也有很多学生无故离校。即使很多院校的管理者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或者做了一定的限制,仍然无济于事。对于这样的问题根本无法做到有效的控制和解决,这种问题就使得很多学生脱离了老师的掌控范围,给他们的沟通带来一定的不便,更别提对设计进行指导了。学校里虽然也有检查和考核制度,但是由于监管力度不够,致使这些检查和考核制度只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的作用。更不用说能起到监督学生和老师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的任务了。 1.5高等院校对毕业设计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对毕业生毕业设计的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这种体系不能做到真正的客观、真实和公正。现在的毕业设计基本上都是采用毕业答辩的形式,而我们的评价也是在答辩的过程中完成的,一般只考虑结果没有考虑过程。而且很多院校的毕业答辩只是一种形式,普遍存在“严进宽出”的现象,毕业设计做得好的没有奖励,做得不好的也没有惩罚。只要是答辩的一般都能通过,这就给下一届的学生造成了一个不好的现象,让他们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和一些不好的连锁反应。另外,我们的指导老师和评委也缺乏公正,相应的评分标准也没有量化,不够科学和系统,没有能够形成一套完善的合理的、科学的、系统的评价体系。 2我们在工业设计专业毕业方面教学改革的措施和策略 通过以上我们对毕业生在毕业设计时出现的很多问题的分析,考虑到让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为了能让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设计成果,和实际工作相对接。针对毕业生在毕业设计时常出现的问题,我们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了更加紧密地结合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工作,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2.1筛选设计题目时,注意时效性,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毕业设计题目是做毕业设计的前提和方向,它的成败关系到毕业设计的质量,进而也能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针对以往老师在选题时的问题,我们采取了双向选题机制。具体措施是:一方面我们的指导老师从国内外的各种设计大赛和一些教师的科研题目方向进行命题;另一方面我们的指导老师也会结合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具体工作让他们自发命题。我们也可以通过实习单位的负责人让他们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学生进行命题。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设计命题就结合了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把握了最新、最前沿的设计理念,充分做好了从校园到工作岗位的完美过渡。 2.2充分重视设计过程管理,加强设计时的监管机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毕业生在选定好设计题目时都是在最后阶段才开始着手做的,这是由于我们管理松懈导致的,设计的时间比较紧张就会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制定和完善论文管理制度,并且要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各个环节教学任务的监督管理制度落实到位。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院领导监督系主任来检查论文的完成状态和运行情况。再由系主任抽查指导老师的论文指导情况,最后就是指导老师督促和指导学生定期完成任务,就这样层层管理,分工明确,必要时实施奖罚制度,以保障制度的顺利执行。其次,要求指导老师不仅要负责学生的毕业设计,也要负责学生的就业和工作,规定指导老师和学生每周见面的次数,保障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指导老师要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程和质量,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我们的学生在工作的同时,也能兼顾论文,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毕业设计的质量,至于那些长时间不在学校的学生,指导老师可以找实习单位的负责人对学生进行监督和指导,这就能够保障他们毕业设计的质量。最后,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请假制度,保证学生的在校时间。由于毕业设计期间正是学生找工作的高峰期,所以他们请假的次数比较频繁,为了避免学生无故离校,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请假制度。对于请短假的人,必须经过班里的指导员和团总支的老师共同批准,对于请长假的人,必须经过学院领导、班里指导员、团总支老师、设计指导老师的共同批准,并且也要有实习单位开的实习证明,这样能够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有效地监督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 2.3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针对以往毕业设计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我们可以采用平时成绩加上答辩成绩的模式,平时成绩占30%,答辩成绩占70%。而我们的答辩成绩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指导老师的评审成绩、评委的评审成绩、答辩评审成绩。这样就可以保障毕业设计评价的公平公正。 3结语 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变革,做到合理选题,管理制度完善,评鉴体系科学。而事实也证明我们的改革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和实际工作中去,使学生能顺利完成从校园到工作岗位单位的过渡和转变,提高学生动手等各方面的能力,对提高办学质量和突出办学特色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韩超艳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工业设计毕业论文:小议工业设计毕业生应具有的能力 1设计鉴赏能力 设计鉴赏能力其本质问题就是学生能否判断一件作品优劣的能力,优在哪里,劣在哪里,面对设计对象能否有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案。“好的设计师,必先是明眼达人。设计的学习,始于磨练眼力和眼界的修行,所见所闻所行积累到能让自己双眼清明,妙劣自能早早了然于心。”朱鄂所言一语道破设计鉴赏能力的重要性。即使拥有再高超的设计表达能力,眼界受限,拿出来的作品也不过是在制造“外观垃圾”。这必然要求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平时在学习生活中要多途径提高自己眼界,培养较高的设计鉴赏能力,才能设计出感人的作品。 2设计创新能力 设计创新能力可谓是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走向未来工作岗位,为企业、为国家赢得利益、赢得喝彩的不二法宝。一件没创新的产品就如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一样,失去了韵味。工业设计的核心就是创新,只有创新产品才能为企业和国家带来经济的发展,使企业赢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智造大国”撑起坚实支柱。 3实践动手能力 工业设计毕业生必须拥有实践动手能力,一方面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设计理念,令一方面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毕业设计作品模型建议学生亲自动手做,而不是把工程图和设计效果稿打包发给模型制作厂就万事大吉。平时课程练习也希望学生们以实物形式来呈现,为其毕业拥有实践动手能力打下坚实基础。设计赛事的合理参与以及实际项目的跟踪设计也是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 4团队协作能力 工业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学科,一件产品从设计概念开始到产品走向消费者,然后再到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其间涉及到产品的材料、结构、功能、色彩、造型、包装、运输、销售、回收等环节,整个流程不是一个设计师所能胜任的,这个过程需要多位专家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因此工业设计毕业生应具备能与团队成员顺利沟通的能力和合作能力,在未来的设计项目中,发挥自己优势,吸取别人长处,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5社会适应能力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走向未来工作岗位,面临新的工作环境,学习变成了工作,同学变成了同事,和以往环境大不一样。还有可能面临着重新选择行业的问题,起初会有许多不适,这就需要毕业生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适应新的工作内容或岗位。 6结语 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情况与就业情况直接影响着教学评估与招生,其重要性值得学校给予足够的重视,工业设计学科教学应该时刻以培育具有以上六大技能的毕业生作为教学主要方向与目标。 作者:刘晓彬单位:常州大学艺术学院 工业设计毕业论文:工业设计模型制作在毕业设计环节的思考 1当前毕业设计模型类型现状 产品模型按不同功能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按模型的用途,可分为研究模型、展示模型、功能模型、样机模型;按模型的比例可分为原尺模型、放尺模型、缩尺模型;按模型的材料又可分为粘土模型、油泥模型、石膏模型、木模型、金属模型、纸模型、塑料型材模型、泡沫塑料模型、玻璃钢模型等。毕业设计模型制作大多是研究模型和展示模型,研究模型又称草案模型、粗制模型、构思模型或速写模型。此阶段模型作为毕业设计初期学生对设计的产品进行研究、推敲和发展构思的手段,多用来研讨产品的基本形态、尺度、比例和体面关系。研究模型注重于产品整体的造型,主要考虑造型的基本形态,通常只有立体的基本形状,而不过多追求细部的刻划。研究模型是针对毕业设计构思而展开进行的,可制作出多种不同形态的模型,供分析、比较、选择和综合。模型加工材料多采用易加工成型、易反复修改的材料制作,如黏土、油泥、纸板、硬质泡沫等。展示模型又称外观模型、仿真模型或方案模型,是设计方案确定过程中采用较多的立体表现形式。通常是在设计方案基本确定后,按所确定的形态、尺寸、色彩、质感及表面处理等要求精细制作而成,其外观与产品有相似的视觉效果,充分表现了产品各元件的大小、尺寸和色彩,真实的表现产品的形态和外观,但通常不反映产品的内部结构。根据要求可制成原尺模型或比例模型。展示模型外观逼真、真实感强、具有良好的可触性,为研究人机关系、造型结构、制造工艺、装饰效果、展示宣传及市场调研等提供较完美的立体形象。展示模型制作的材料,通常选择加工性好的油泥、石膏、木材、塑料及金属。我校制作模型的材料大多是硬质泡沫、石膏、木材及ABS板材。 2我校毕业设计模型制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近几年统计,我校工业设计专业每年毕业设计自制模型人数不超过百分之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点:(1)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虽然极大地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展现了设计无限的可能性,但也造成了设计院校学生过于依赖计算机,忽视了模型制作环节。随着计算机技术、快速成型技术、3D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多数课程的最终作业都是以效果图形式提交,即使有一些需要手工制作的部分,由于各种原因也大都草草完成,这些问题大大制约了学生从实际的加工工艺角度全局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至于学生缺乏对产品功能结构及可实现性方面的理性思考,外观形态的设计个人感性成分过多,忽略产品的细节设计,设计完整性不够。(2)针对本校的课程安排情况,模型制作课程大都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上课时间为40学时,课程设计一周,整个实验课程阶段老师要求完成的模型都较为简单,由于分组完成作业,有一部分学生对其重视不够,不愿投入精力去学习。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又很少亲自动手实践,导致动手能力较差,制作过程不严谨,不能严格按照产品尺寸进行制作。制作出的模型很粗糙,表面处理不够,真实性较差。这些问题导致毕业设计模型制作阶段很多学生没有能力亲自做出完整的模型。(3)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很多同学对毕业设计中的每个环节缺乏统筹安排,通常是重设计概念、轻模型制作,在时间安排上前松后紧,为模型制作预留的时间较少。而实际上模型制作耗时耗力,以电热水壶的制作为例,从初期大量的切割打磨到后期细节的完善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因此,学生常常是没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导致模型的精细度不够高。(4)学校设备和场地有限,实验室同时承担了毕业设计模型制作和模型类课程的教学任务,而毕业设计的模型制作必须与常规的课程教学错开时间,这种情况导致了学生对设备的使用时间相当有限。同时,学校的设备不够完善,对于较为特殊和复杂的产品形态,制作难度较大,这些也成为毕业设计中模型制作的限制性因素。(5)由于大多数同学的模型制作由手板厂加工完成,相对于手工制作模型无论从外观还是尺寸上整体效果都较为完善。而手工制作的模型相对来说即使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依然很难达到手板制作的效果。这样导致毕业设计模型制作环节的成绩评定上会偏向制作精细的手板模型,无形中降低了学生手工制作的积极性。这种现状导致整个设计系统不完整,不能全面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3提高毕业设计模型制作水平的改良措施及可行性方案 (1)由于场地及设备的局限性导致理论教学内容的广泛性与实践条件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整合设备资源,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有限资源来加强模型教学内容,是我校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用的专业教室问题,学生做实验、搞研究并不主张完全使用先进的快速成型设备,而是需要提倡半自动化及手工式的操作模式,通过推敲细节、完善造型来训练学生良好的设计感觉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工业设计教育肩负培养工业设计师的重任,不应片面追求设计方案的模型表现效果,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三维造型能力为目标。模型制作不但是一种设计表达语言,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设计手段,对于在校学习的学生来说,后者更为重要。鼓励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并在成绩评定上给予表现。(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工作能否正常运转和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现实是实验人员不受重视,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和质量都匮乏,难以保证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实验师资的培养可以从实验技术人员中选拔,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多种材料模型制作的加工工艺,学习及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实验员通过外派参加各种手工技能培训,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远程教育学习。 4结语 近几年的毕业设计展出设计作品的制作水平和展示效果逐渐提高,制作费用也逐年飙升,今年已有超过上万元的模型作品。但是学生手工制作的设计模型和经得起推敲的作品逐年减少。绝大多数学生确定毕业设计的草图方案后,建模直接发到手模板厂用快速成型设备进行模型制作,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基本上对模型不做深入研究。此外,受三维设计软件的功能和本人熟练程度的制约,无法对产品的形态进行仔细推敲,以至最终模型不够精准。总之,毕业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既是对以往教学成果的一个检验,也是再次提高学生设计水平的一个很好途径,毕业设计过程中掌握正确设计流程和模型制作的基本技能,可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打下牢固基础。 作者:邹颖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工程学院 工业设计毕业论文: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重要实践部分,也是整个教学体系最终的成果体现与检验,校企合作是高职工业设计专业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我们对毕业设计课程进行研究与探索,深化教学改革,基于企业项目实施过程,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过程、考核、展览以及毕业设计作品的规范化管理等方面,从而探索出适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业设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1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设计行业蓬勃发展,其服务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行业对人才能力要求的提高以及知识结构需求的变化,必将导致工业设计课程教育内容的改革。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入职后不仅要求擅创意、会表现,还要理解结构,善用材料、工艺,并对环境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解,具有独立完成设计全过程的能力。毕业设计正是锻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并最终独立完成作品能力的主要环节,其在设计实践类教学中地位尤其重要,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却是诸多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 2高职类院校艺术设计类毕业设计面临多方面的问题 (1)学生对专业缺乏兴趣。一方面高职院校面临的生源压力比较大,据统计报名参加2015年江苏高考的人数相较6年前,减少了13.41万,如表1所示。生源减少与本科招生规模扩大对生源质量也造成一定影响,部分艺术设计类学生对专业缺乏兴趣,对专业学习要求不高,只求获得毕业证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年轻教师多是普通高校毕业,缺乏高职教学经验,另外教学与科研任务繁重,毕业设计指导中必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指导质量自然有所下降。 (2)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问题多,部分课题脱离企业实际。工业设计专业属性决定必须遵循市场需求又要有创新性不能唯市场,课题的选择标准难以统一。长期以来毕业设计选题一部分源自教师的课题,另一部分是学生的自选设计,至于设计选题是不是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不能对社会产生有益的影响、创新性如何,并没作深层次的要求和研究,导致一些设计选题缺乏市场价值,在社会上往往被称为“学院派”。从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角度看,这些课题缺乏新意、脱离工程实际,涉及实际问题较少,分析的客观资料不多,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对所做的毕业设计课题不感兴趣,只能敷衍了事。 (3)教学环节较松散。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就业形势的压力,我校毕业设计环节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一些学生已经在企业实习,导致在毕业设计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必然不足,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从而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每位教师个人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整体毕业设计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缺乏企业技术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达到“通过毕业设计的完成熟练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教学目标”,即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的目的。 (4)毕业设计考核存在问题。一是毕业答辩主要表现形式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答辩过程时间不足20分钟,很难有效展示作品。二是答辩老师构成主要为高校老师,缺乏企业及市场的意见。最后毕业设计评判标准本身就存在一定问题,有时老师之间也很难达成一致,最终往往会以毕业设计的完整性以及美观性作为毕业设计的评判标准,对于创新性则由于并没有实际应用而很难判断。 2校企合作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针对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毕业设计教学融入校企合作模式,从而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采用产学研校企合作模式,毕业设计课题将更加贴近市场、贴近行业技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使学生接触最新的专业技术,因而更容易激发学生毕业设计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可共同指导学生,双方可互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 工业设计专业与托普瑞德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自2010年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以来,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部分学生在该公司完成毕业实习与顶岗实习,专业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我院与该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以冠名班的形式培养学生忠诚度,并以共建缔丞文化专业工作室形式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文创产品设计师。在企业实习的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直接来自企业,并在企业完成。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科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工业设计专业在2015届毕业设计中涌现出大量校企合作共同指导的优秀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评价、毕业设计展览以及专利申报等几方面改进,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采用校企合作模式从多方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1)校企合作提高毕业设计题目质量。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工程中能够积极组建毕业设计联合指导教师团队。每个学生分配2名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其中校内指导教师1名,企业派1名技术人员担任企业指导教师。2名指导教师要考虑技术专长、优势互补,同时考虑年龄梯队构成,以利于分工与合作。企业指导教师则协助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由于我院采用“2+1”教学模式,学生主要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那么企业指导教师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指导老师团队既有“学院派”又有“企业派”,这样就可以平衡商业化与学术化所占比重,从而确保毕业设计题目具有前瞻性、创新性,也能够符合市场需求。工业设计专业属于跨学科专业,毕业设计的题目对于毕业设计最终的完成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在高职毕业设计中开展开题答辩也能够帮助学生选好题目。 (2)校企合作保证毕业设计过程规范化、精细化。对于采用校企合作模式的毕业设计,可以在学校或者企业进行,其规范管理尤为重要。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学生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的保障。校企合作模式中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有校内指导老师与企业内指导老师,指导老师的多元化可全方位指导学生。一方面,学院将信息化教学应用毕业设计教学,建设毕业设计专题网站,学生定期汇报毕业设计过程,校内老师根据毕业设计进行情况指导学生,总体上要加强监督,并主要负责毕业设计的创新方向,帮助学生理清毕业设计思路,把握毕业设计的方向、难度和进度,注重每位学生的宏观指导。 另一方面,学生在企业实习,根据企业项目流程制定毕业设计计划,遇到问题可及时询问企业指导老师。校外企业指导老师作为合作方则有责任完成指导工作。在指导过程中,企业指导老师也要注重细节性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热情和积极性,从而能够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优势。 (3)校企合作保证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更科学。毕业设计的考核评定对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创新起到引导作用。在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中,首先是毕业设计标准的确立,由校内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成毕业答辩委员会,委员会统一指定答辩标准,确保毕业设计标准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同时又符合市场需求。第二,答辩过程的规范化。首先由2位指导老师根据该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进行打分,然后随机发放给非指导老师进行评审打分,最后通过现场答辩情况打分,保证分数的公平性。校企联合举行现场问辩,企业通过参与毕业设计现场答辩,观看学生毕业作品,和学生面对面、零距离的接触,直观了解到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隋况以及实践应用和创新的能力。第三,将毕业设计展融入考核环节。毕业设计展分为两种展览方式,一是校内展,邀请企业专业人员对毕业设计提出改进意见。二是向社会展示,通过展示性活动可以将毕业设计商品化。由于工业设计专业属性决定,通过毕业设计展览引入社会第三方评价,从而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 (4)毕业设计专利申请及后续工作。毕业设计完成后,一方面鼓励同学将毕业设计进行专利申请,让学生养成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同时引入市场后也将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另一面,同学们也可以通过毕业设计吸引资金,利用毕业设计作品创造财富,作为创业之门。在毕业设计市场化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完成蜕变,真正的从学校走向社会。最后,学院评选优秀毕业设计,将不同专业的优秀毕业设计统一展览,展览过后学院负责收藏,并发院藏证书,起到示范作用。 4结语 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中,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高等职业教育意义重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产教融合,逐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在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环节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对高职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全面创新。以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毕业设计选题、组建联合指导教师团队、学生团队,更有利于培养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我院工业设计专业实践表明,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职院校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工业设计毕业论文:对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思考 摘要:本科毕业设计是对学校本科四年教学成果的检验,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技能知识的实践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设计的功能、目的和价值、社会属性、设计的发展趋势,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对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工业设计;毕业设计;设计选题 一、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 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与艺术、工程技术、社会学、市场、管理、心理学、环境保护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这就使得工业设计教育也具有了综合性、跨学科的特征。如何在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中将各种相互渗透和交叉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有高度的综合能力,是我们教师不断探讨的问题。而毕业设计既是对本科四年教学成果的检验,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实践平台,也是学生进入职场前的热身演练。毕业设计选题很关键,无论实题还是研究性课题,在毕业设计环节都要坚持详实完整的设计过程,指导学生从系统研究开始,观察生活现象的细微处,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调查研究,最终解决问题。 二、对往届毕业设计选题经验和不足之处的分析 1.部分选题过于具体。许多学生毕业设计课题设定的过于具体,像空调室外机造型设计、电热水器造型设计等,学生往往仅在产品的造型方面去深入,难以在造型之外的领域进行突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师指定选题多,选题形式较为单一。目前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我们多采用以指导教师为主导出题,学生选择教师选题的毕业设计模式,这类选题一般在90%以上。今后应进一步进行选题多元化的探索,如学生在实习期间自行发掘毕业设计题目,结合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特点进行选题等,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在毕业设计的后续工作中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3.学科交叉不够。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还是以指导教师一对一进行为主。定义工业设计过去与未来的课题,并参考近年欧洲(IF)、美国(IDEA)、日本(G-Mark)等国际设计奖项论坛讨论内涵,罗列出相关派生类项:管理与经营、经济、史学、交通、建筑、社会学、艺术、环境、法律、健康、机构设计、材料、工业设计机构等。从中可以看出工业设计专业领域发展的日益宽泛和学科的交叉性,而我们目前选题的学科广度和学科交叉性仍不足。 三、选择和完善毕业选题时的思考 根据近年几所开设工业设计专业较早的高等院校优秀毕业设计作品以及选题的情况,结合笔者所带毕业设计的经验,笔者认为对于毕业设计选题,尤其是研究性选题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1.紧密触摸社会发展的前沿。随着信息时代和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工业设计学科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多学科的知识交叉综合正成为一种必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使用、把握社会整体融合发展的趋势,进而进一步培养、塑造他们引领性的设计意识与观念,已经成为设计教育的重要思考。近几年,穿戴式技术在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一直都备受关注,“穿戴式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在上学期与同工作老师共同指导的课程设计中,也引导学生做过可穿戴式智能设备方面的设计,不但使学生们能更好更快地获取最新的信息和技术,对智能可穿戴设计也有了更好的把握,如毛世昌、王灵毓等同学所做“PARTNER同伴”骑行者用户的可穿戴头盔设计,“PARTNER同伴”还参加了“2014年首届物联网感智创新大赛”,并获得了平台创意类作品银奖的优异成绩。 2.综合性,社会性选题。毕业选题要密切结合设计前沿,考虑社会意义和功能,具有研究意义和创新性,探索具有社会意义和研究前瞻性的课题。调查研究表明,近些年关注社会伦理问题的思考,针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等行为能力的弱势群体的关注和设计选题增多,诸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优秀毕业设计作品“中国城市老年社区卫浴设计”“农村老年人医疗巡诊基站”,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优秀毕业设计作品“POCKET――基于收纳行为的婴儿手推车再设计”,江南大学的“豆伴――为老年人设计的手机及社区养老系统”,中国美术学院的“脑瘫儿童早期干预辅具设计”,湖南大学的“新生儿经鼻无创呼吸机”等优秀毕业设计作品,都关注老龄化等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关注我国社会面临的突出和热点问题,进一步地探索设计的社会责任。在上述所罗列的工业设计派生类别中,其中关于健康一类,又划分为医疗产品设计、辅具设计、通用设计、婴幼设计、食具设计。笔者所带毕业设计的选题,也主要基于以上的考虑。选择了婴幼设计这一研究性课题,并定义为儿童用具系统设计。这一课题的提出,结合了笔者自己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上,在原有的儿童玩具设计的基础上将毕业设计选题进一步拓宽调整为儿童用具设计。这样一来,给了学生更大的选择范围,拓宽了学生对于社会问题和不同人群的未来需求的探究能力。选题过宽,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如大海捞针;选题过于具体明确,如曾经选择的儿童益智玩具设计,由于此类产品市场化充分,学生往往不容易打破诸多限制,进行创新思维。在进行了毕业课题的调整之后,学生可以对儿童用户以及儿童产品消费者的人群进行细分,也可以对儿童用具从衣、食、住、行、娱乐、教育进行细分,进而观察生活现象的细微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今年的毕业设计环节中,两名学生确定了《妙妙时间――儿童时间管理系统产品设计》和《蛋生――儿童财务管理系统产品设计》,学生最终的设计定位在教师的掌握之中却又在教师的意料之外,在我的儿童用具系统设计选题的大范围下,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又将自己的兴趣点结合进去,最终的结果也是大家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的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融合我校办学特色。我们在选择毕业设计课题的时候,既要考虑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社会热点问题等社会大环境,也要结合我校“科学、艺术、时尚”的办学特色。随着经济、社会和人类需求的发展,时尚也成为诸多品牌的重要理念和诉求。现在,欧美许多品牌也是主要以时尚和体验作为其品牌理念,如Anthropologie,一家以一门社会科学――人类学的法语名称命名的美国高档服装及家居零售商。零售的商品涉及服装、饰品、家具、家居、装饰品等诸多方面,定位于舒适而时尚的城市风格。新的设计面向家庭总收入在20万美金以上,受过高等教育,有教养、追求独一无二的设计的职业女性。他们销售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其设计理念和设计人群定位可见一斑。随着人们对社会发展趋势和设计功能的不断探讨,时尚产业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时尚产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服装、服饰产品,此外,还有配饰、时尚电子产品,如最经典的苹果系列产品、时尚家居、时尚便携产品等。可穿戴技术的开发者以及谷歌眼镜的策划Thad Starner曾说过“可穿戴设备”本身就是时尚。第一意识就是你必须考虑它的外形,所有你戴在身上的东西都是时尚。”笔者认为,可穿戴设计是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一种时尚,又与我校“科学、艺术、时尚”的定位吻合。如我们设定的基于特定用户生活方式的可穿戴产品的设计。因为可穿戴产品正越过技术的藩篱,融入时尚的元素,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学们以团队的形式对基于特定用户生活方式的可穿戴产品的设计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思考,系统性地对基于特定用户,比如特殊工种工作人员、明星、时尚青年、潮人、盲人、运动爱好者等进行研究,通过基于用户需求和生活方式的研究以及使用环境研究(如雾霾、户外、特殊工作环境等等)中找到设计定位。 4.不断探寻设计的价值目标。设计的目标和价值一直伴随着社会和现代设计的发展,为众人所热议。从现代设计之初最为推崇的“形式追随功能”,到20世纪的文化、情感、交互等,一直到当代的体验设计。在体验经济时代,生活变成一种感受体验的过程,设计的目标和价值就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丰富和更多元化的体验。从一些高校工业设计学生的优秀毕业设计中可以窥见一斑,侧重文脉,即注重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如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卿卿如晤”,注重体验的蔡尚同学的“感――Relight”以及注重对自然感知体验的我校工业设计毕业生钱雅慧同学的“FLOAT KINGDOM浮游王国――自然感知型儿童娱乐设施设计”等设计选题。 四、对于毕业设计选题的再思考 设计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只有进行团队合作,合理运用设计方法,才能得到1+1 2的效应。现在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的时候,通常是两个以上同学一个选题,在前期的设计调研以及设计研究、设计定位和方案的探讨上,都能通力合作,迸发出创新和智慧的火花。在今后的毕业设计环节中,应该进一步加强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除了教研室中艺术类专业和工科类专业教师的合作,还要加强工业设计专业和其他专业教师的跨专业和跨界的合作关系以及毕业设计选题的跨专业和跨界合作,这是我们今后毕业选题的发展趋势。 工业设计毕业论文:浅谈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摘 要】自2000年以来,报考艺术类的美术考生越来越多。在这些艺术类考生中,除了报考“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动画设计”和“服装设计”等专业的,还有很多报考了“工业设计”这个专业。时隔几年,这个专业的很多学生毕业了,那么,在学校他们究竟学到了哪些课程知识?毕业之后又都到了哪里?就业率如何呢?本文就这些问题,从个人、企业和社会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以提出提高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关键词】艺术类工业设计 就业状况 措施 引言 在我国就业问题与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需求有关,但我认为还需要考虑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能够协调发展的问题。当中国的某些高校在利益经济的驱使下,无限地对艺术生进行扩招的时候,就业问题就成了国民关注的头等问题。在2007年2月13日,温总理就“关于我国应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的建议”做出了重要批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此后,商家争先恐后地进行企业文化改革,以工业设计为企业核心竞争手段,试图通过工业设计促进企业产品创新、树立企业品牌、增加附加值和提升市场竞争力。市场上电子产品推陈出新,一代比一代强。下文就当前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提高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就业率展开探讨。 1 当前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本人是2009级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通过对母校多届毕业生的调查,当前的状况无疑是难以使人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从事与设计相关专业人数较多 经过四年的学习,毕业后只有寥寥无几的学生选择了进入工业设计公司,从事工业设计工作。30%的学生选择从事平面设计,做淘宝美化工作者和电子商务运营。20%~30%的人选择室内装潢,从事效果图设计。2%的学生从事展示设计,策划和布置展位。以上这些职位,都和工业设计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下面这个职位,与工业设计也暗藏着一定的因缘――销售岗。3%的毕业生转行进入了销售行列,他们也在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给客户讲解自己对产品的另类见解。 1.2 南方对工业设计的需求量远远超过北方 事实上,在我国南北方工业设计的发展是十分不均衡的。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以轻工业为主。轻工业在企业新产品研发的时候,工业设计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重工业多数都是旧产品的改良,多半机械设计师单独就可以完成。工业设计在南方设计公司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优于北方。 1.3 南、北方搞设计,工资差距大 北方对工业设计的需求量小,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多,供过于求,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北方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工资多在3500元-6000元之间。南方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工资范围是5000元-8000元。在北方从事工业设计的学生工资待遇普遍比南方低2000元-3000元。 2 解决措施和途径 2.1 工业设计的毕业生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大学期间,不丢弃自己的专业本领――手绘技巧。应做到任何时候,拿起绘画笔都能收放自如,手不生不硬。同时还要加强一些设计软件的掌握,如3D的建模软件Alias、CATIA、Rhino等;2D的一些平面软件,如Adobe 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Adobe InDesign等。四年期间,抽出2个-4个假期进行设计实习,使自己对设计过程、生产制造以及工艺进行了解,提高自己对新产品的研发兴趣,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了解各部门分工。只有这样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才不至于毕业后眼高手低,一问三不知。 2.2 企业放宽要求,加强对工业设计毕业生的培训 企业在招聘工业设计师时,总是提出这样的要求:(1)热爱生活,有较强责任心;(2)工业设计或相关艺术设计专业,二年以上工作经验;(3)能独立承担团队建设和项目的管理,熟悉设计各个环节;(4)在设计上具有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独到的见解及对新鲜事物的洞察力、能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和市场导向;(5)熟练运用工业设计相关软件,可以完成平面效果图或三维效果图,熟练掌握效果图的渲染手法;(6)手绘基础良好,能用手绘的方式做通畅的设计表达与交流。其中(1)、(5)、(6)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可以很容易达到的。(2)、(3)、(4)就让一些学生望尘莫及了。艺术类工业设计的学生,在假期找实习的时候,公司除了给一些打杂的职位,设计职位是很吝啬给予的。每个设计都是一个工程,不会短期草率完成,由于学生假期短,企业担心刚把学生培养出来,就开学走人了,给自己带来一定的人力财力的损失。这些原因就造成了工业设计的学生一毕业就无法达到设计公司的要求,面对生活的压力,只好把设计职位以外的工作也列入就业行列之中。因而设计公司面临着愿意出高薪资也找不到心仪的设计师。为了避免恶心循环,每个企业都应该从大局出发,积极吸纳实习生,加强培训学习,这样毕业生在毕业后才能更好地达到企业的要求,为自己找到更合适的职位。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 2.3 社会多给予关注关心 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到“设计大国”进行转变,就要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以及技术密集的特点,政府要多出台一些扶助工业设计快速发展的政策。例如设计企业在税收方面享受到一些减免的政策。不仅如此,在设计产业结构上也应该进行一定的调整。 结语 总之,我国的工业设计还处于一个初期探索阶段,有很多东西还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设计案例。为了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为我们立于世界之巅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一个艺术类的工业设计学生,一定要理论结合实际,开拓思维,努力创新!作为一个企业,一定要千方百计地为艺术类工业设计的学生提供岗位,让他们在设计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工业设计毕业论文: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状与对策探析 摘要:毕业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状进行分析之后指出,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和客观的评价标准是现有问题的核心,并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提出提高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即完善毕业设计的评估机制,健全毕业设计题目的审核机制,建立合理的导师组负责制,以及建立开放的管理与评估信息平台。 关键词:工业设计;毕业设计;评价标准 一、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大学期间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最重要环节,也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手段。同时,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依据[1]。在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为期四年的学习阶段中,毕业设计时间占了一学年,比所有课程的总和还多出50%,这充分说明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然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学生素质较低,对毕业设计不重视 首先,工业设计专业入学的本科生素质降低。很多学校的工业设计专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下设在非设计学院下面,招生时许多学生是因报考其他专业分数未达到要求而被调剂到工业设计专业的,对工业设计专业根本不了解,或者兴趣不高,造成了学习上的倦怠,缺少热情。这会影响工业设计专业的学习风气,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导致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出现专业基础不牢、知识积累不够的问题。 其次,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基本上采用学分制,这样就导致学生只要修满学分,不管毕业设计质量如何,最终肯定能按时毕业。目前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并不包括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本来很饱满的毕业设计任务时间安排,却被学生用在找工作上。当然这是无奈之举,但是大量的时间就这样被名正言顺地浪费掉也是不争的事实。就业的巨大压力让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不敢去干预学生的时间支配,造成学生真正用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少之又少。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学生觉得毕业设计做好做坏一个样。 (二)毕业设计选题缺乏审核机制 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来源大致分为虚拟课题、企业生产实践课题和导师的科研课题。虚拟课题可以由导师来拟定,学生选择导师和课题;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与导师共同商议决定[2]。虚拟课题选题范围广,可以考虑的因素多,作为考查学生设计能力方面是合适的。但正是由于虚拟课题的范围广、因素多,所以不容易把握难易尺度,不是题目过于具体而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是题目过于抽象和庞大,使学生无从下手,更无法按照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完成。所以,对于虚拟课题的合理性需要认真地去论证,对难易程度做出正确的评估。 企业生产实践课题一般来源于企业的实际需求或者毕业生实习单位的具体设计项目,和虚拟课题相比,企业生产实践课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也是学校的设计教育和企业生产实践结合的良好契机。近几年来,高校的设计教育一再倡导与企业接轨、理论联系实际。但是真正地实现校企双赢却不是那么容易。首先,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希望得到的是实际可行的设计任务,以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那么这个设计任务就必须能够切实考查出学生对于所学过的设计理论的理解、设计技巧的掌握、设计理念的成熟。毕业设计更像是一个学生四年学习的总结和汇报。其次,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他们希望毕业生尽快熟悉程序、掌握流程,从而投入到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去。而学校的要求和企业的要求不一致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种要求上的差异往往会直接影响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毕业设计选题上的“唯企业”论调,是困扰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一个难题。企业的实际课题经常只是设计中的一个小环节而已,或者说是一个非常微小的设计改良,并非都适合做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学校培养的目标不是把学生变成一个环节中的产业工人,也绝不是与企业合谋的短暂利益的制造者,而是有着良好设计知识储备的、具有设计道德的高水平设计人才。毕业设计题目完全依赖于企业提供,那么只会把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转嫁给学校。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看似蓬勃发展,却不见得是良性的,这就如市场经济弊端中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一样,企业经常为短视经济而朝更夕改,那么,学校设计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的是长期的坚持和积累,如果完全随着企业而变,必然也会变得盲目。 导师的科研课题作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也算是生产实践课题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容易出现的问题也与企业生产实践课题相类似,其中的一些是偏重于一点或者某个环节中的一部分,如不加以审核和科学论证,草率地用于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很可能让学生沦为教师的免费劳动力,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三)毕业设计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评价一个毕业设计的好坏,很难抛开评审者的主观因素。同时,评价标准的不统一,也造成了结果上的差异。通常,毕业设计的导师也是本科生的专业课教师,学生大学期间上课的表现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教师的心中形成印象。比如平时是否与教师积极沟通,或者一贯的成绩如何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评审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好坏的评价。但是,这些都是基于毕业设计本身质量以外的判断,却被教师主观地联系在一起。由于评审教师的主观性的介入,同时目前又缺乏开放的评估机制,使得专家小组式的评审方式最后也流于形式,导师的建议在成绩评定时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样就很难对学生形成统一而科学的评审标准。 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及毕业答辩均采取书面材料结合现场讲解的方式;由多名指导教师构成的评审小组来检查和评审。评审通常是一个专家小组在一天之内完成一个自然班25―30位毕业生的答辩,还要根据表达情况,参考设计方案和设计说明书给出分数,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教师很难全面了解学生设计工作的展开和完成情况。而对学生的实际工作成果,如三维模型的制作,产品创新性,最终效果、细节的设计等,目前仍没有统一的要求及规范化的评审,而这些恰恰又是学生毕业设计真实工作的体现。 二、提升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一)确立学生淘汰与激励机制 要想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首先应该从源头入手,也就是说要从本科生招生的时候,就要杜绝调剂方式的录取,招收真正喜欢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热情,也有利于教师在开展专业教学。 国外高质量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已经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的淘汰制度。在毕业设计进行的各个阶段都有严格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不合格者将被延期乃至淘汰。我们虽然无法照搬国外高校的这些经验,但可通过延期答辩以及将毕业设计完成情况与学生保送研究生推荐挂钩,形成良好的制约和激励机制。或者可以借鉴清华大学的经验,他们的毕业设计作品会集中起来,找一个艺术中心或美术馆进行公开展览。并邀请社会各界的朋友和学生家长参加,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和独立的创作尊严,并与自己的亲人共享。这样的举措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质量,设计效果的社会反馈也将持续提升学生的设计热情。 (二)健全毕业设计选题审核机制 要从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上入手成立专家小组,进行严格的把关和审核。对虚拟课题所能涵盖的知识面进行有效的评估,对毕业设计课题所应该具有的难易尺度要做到科学化论证。 企业生产实践课题的筛选更应该严肃认真,在课题选择上不能“唯企业”论。毕业设计在争取与企业需求接轨的同时,首先要保证不降低大学设计教育的水准,在此前提下进行合理的采用,选择那些适合做毕业设计的企业生产实践课题。 导师的科研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任务,也需要谨慎对待。如果说该课题在研究范围和知识覆盖上非常适合学生作毕业设计,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如果不符合学生毕业设计大纲上的要求,就不应该被选做毕业设计课题。专家小组应该对此进行核查和监督。 (三)建立科学的毕业设计科学评价标准 目前国内高校对毕业设计的考核主要由指导教师及答辩委员会完成,整个过程主观性强,缺乏开放性。所以,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而言,规范管理评估机制是目前迫在眉睫的事情。同时还要加强评审的客观性和开放性,避免导师过多的个人感情参与其中。可以采取对毕业设计按比例进行匿名抽审、答辩过程集中组织、专家巡察的方式,避免导师在自己学生所在的答辩组中,给予学生充分的答辩时间。毕业设计中隐去学生及指导教师信息,提高评审的客观性。答辩时应鼓励下届学生进行旁听,并选择性提问等。 (四)创设开放的毕业设计管理平台 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等信息放在开放的管理平台上,供全校师生公开查看、质询。通过建立开放化的管理信息平台,可及早发现学生在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也间接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工作,杜绝抄袭、仿造数据等问题的发生。学生也可通过平台了解其他人的研究工作,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对比与借鉴。在这期间如果没有人对毕业设计的内容提出较大的异议,就可以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当然,这只是解决毕业设计问题的一个设想,如果继续完善此设想的话,就要丰富答辩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可以邀请专业教师和下届学生参加,也可以邀请在相关企业、本校其他院系或其他学校的专业教师参加,旁听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提问。 工业设计专业在高校中属于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毕业设计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所提出的问题虽不够全面,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解决问题的行动。只有这样,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成为真正考查学生设计水平、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工业设计毕业论文:论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摘 要:分析了工业设计专业特性,指出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设计表达能力、设计鉴赏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写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才能胜任,并提出了工业设计学科教学思考的方向。 关键词:工业设计;毕业生;能力 1980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把工业设计定义为:就批量生产的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这叫做工业设计。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工业设计涉及多学科,具有综合性、系统性、交叉性、边缘性等特点,这必然要求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以及从业人员具备多项能力才能胜任。 1 设计表达能力 (1)手绘表达能力。拥有手绘表达能力能把对生活的点滴感悟,付诸于勾勾画画,不必要求高精准的绘图,能反映想法即可,以供后期方案的完善与深化。所谓设计灵感无一不是平时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与积累,沉淀于心,呈现于作品。如能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以草图手绘形式记录下来,就能便于灵感的收集与整理。同时手绘表达能力也是设计师与他人沟通的一把利器,以视觉的形式把设计想法呈现出来,一目了然,弥补语言描述的匮乏。(2)计算机辅助设计表达能力。产品设计构思的呈现要以效果图形式展示出来,效果图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设计结果的成功与否。具有相同形态的产品概念草图通过计算机设计出来,由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有的效果图会在材质、光影、主视角度、场景方面做得很传神,使设计概念更加出色;相反,得出的渲染效果会很差,本是很美的产品形态,也没有了韵味。(3)设计传达展示能力。设计理念的传达形式多种多样,通常包括以一定规格的一张或几张版式展示、PPT/PDF流程展示、动画展示、模型展示、真品展示等展示手段,但形象直观的展示方式能给人清晰生动的概念。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一定要掌握合适的展示方式传达自己的设计理念。(4)设计演讲表达能力。好的设计理念、好的设计展示加上恰到好处的设计解说会使设计效果的呈现更加完美。毕业生在走向未来工作岗位前要锻炼自身演讲表达能力,有助于面对客户从容地推销自己的设计理念,以使得设计理念向成品化转变成为现实。 2 设计鉴赏能力 设计鉴赏能力其本质问题就是学生能否判断一件作品优劣的能力,优在哪里,劣在哪里,面对设计对象能否有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案。“好的设计师,必先是明眼达人。设计的学习,始于磨练眼力和眼界的修行,所见所闻所行积累到能让自己双眼清明,妙劣自能早早了然于心。”朱鄂所言一语道破设计鉴赏能力的重要性。即使拥有再高超的设计表达能力,眼界受限,拿出来的作品也不过是在制造“外观垃圾”。这必然要求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平时在学习生活中要多途径提高自己眼界,培养较高的设计鉴赏能力,才能设计出感人的作品。 3 设计创新能力 设计创新能力可谓是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走向未来工作岗位,为企业、为国家赢得利益、赢得喝彩的不二法宝。一件没创新的产品就如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一样,失去了韵味。工业设计的核心就是创新,只有创新产品才能为企业和国家带来经济的发展,使企业赢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智造大国”撑起坚实支柱。 4 实践动手能力 工业设计毕业生必须拥有实践动手能力,一方面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设计理念,令一方面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毕业设计作品模型建议学生亲自动手做,而不是把工程图和设计效果稿打包发给模型制作厂就万事大吉。平时课程练习也希望学生们以实物形式来呈现,为其毕业拥有实践动手能力打下坚实基础。设计赛事的合理参与以及实际项目的跟踪设计也是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 5 团队协作能力 工业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学科,一件产品从设计概念开始到产品走向消费者,然后再到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其间涉及到产品的材料、结构、功能、色彩、造型、包装、运输、销售、回收等环节,整个流程不是一个设计师所能胜任的,这个过程需要多位专家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因此工业设计毕业生应具备能与团队成员顺利沟通的能力和合作能力,在未来的设计项目中,发挥自己优势,吸取别人长处,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6 社会适应能力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走向未来工作岗位,面临新的工作环境,学习变成了工作,同学变成了同事,和以往环境大不一样。还有可能面临着重新选择行业的问题,起初会有许多不适,这就需要毕业生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适应新的工作内容或岗位。7 结语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情况与就业情况直接影响着教学评估与招生,其重要性值得学校给予足够的重视,工业设计学科教学应该时刻以培育具有以上六大技能的毕业生作为教学主要方向与目标。 工业设计毕业论文:新疆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疆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深度调研,分析了目前新疆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原因,并从提高毕业生设计能力、就业能力,提升毕业生对企业开发产品的兴趣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最后对新疆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及专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工业设计 就业率 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引言 近些年,国内企业对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日渐增加。新疆作为欠发达地区,目前还没有一所专业从事工业设计的设计公司,而且新疆地区拥有工业设计部门或人员的制造企业也极少,即使像中收农牧机械公司、新疆机械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大型农机制造企业也只是近几年才开始重视工业设计,企业内部对工业设计人才也极度缺乏,同时工业设计任务也较少,对工业设计毕业生的需求量非常有限,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新疆本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 新疆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就业现状 新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其前身是新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自2001年开设工业设计专业,最初的招生规模是每年招收二个班(一民一汉,人数共60人左右);近5年来,由于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其招生规模变成了一年只招一个班(30人左右),其中60%~70%的生源来自新疆南北疆各地州、市县,30%~40%的生源来自外省市,如甘肃、陕西、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东等地,由于绝大多数学生之前没有专门学习过美术,没有美术基础,所以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产品外形的表达和把握能力没有应有的灵感,但这些理工类学生,特别是男生,其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表达能力都很强,他们对工程图学、机械构造等都非常敏感;根据这一特点,新疆大学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选择3C产品之类造型感性要求较高的产品作为专业方向,而是把更具理性的机电类产品的设计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向,立足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朝着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来设置教学目标。 通过对历年来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分析表明,新疆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大致有四个去向: 第一,在企业从事实际设计工作,这部分人数约占80%,其中,真正从事工业设计的不到60%; 第二,考研,是近年来全国的本科毕业生,包括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日渐热门的一个选择:由于考研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这类毕业生占10%左右; 第三,进入设计类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设计教育和研究工作,目前由于高校对师资学历要求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只能进入专科或职业院校,这类人群数量在10%以下; 第四,转行。由于新疆设计用人市场有限,早期工业设计毕业的学生转行率有时高达60%~70%,这些人进入到公务员、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电脑艺术设计等行业, 或从事市场营销、宣传广告、企业策划等工作,或其它与所学专业完全不相干的行业。 2.2 原因分析 第一,沿海发达地区文明程度较高,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所以,工业设计毕业生就业的地区差异性跟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有着相当的关系[1]。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新疆乌鲁木齐市,工业设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第二,新疆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有从事工业设计经历的资深教师极其匮乏、缺乏实习基地及实训教师资源、教学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第三,目前,新疆的工业设计专业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矛盾非常突出。生产企业急需工业设计方面的人才,但企业需要的知识或技能毕业生很生疏或者根本从未涉足。 第四,新疆市场或企业的工业设计部门建设不完善。目前,新疆境内有设计部门的大型知名企业或者是专业的设计公司寥寥无几,加上疆内许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限,对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了解甚少,因此造成了对工业设计毕业生的误用、滥用或者人才浪费等情况。 3 提高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应对措施 第一,提高对毕业生设计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生对产品造型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学生对产品的结构、工艺和功能创新的必要认识和了解,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 [2]。 第二,提升毕业生对企业开发产品的兴趣。 让学生充分了解产品的内涵和外延,提升他们对企业所要开发的产品的了解是将来他们是否适应企业需求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3]。 第三,让毕业生熟悉企业。 加大实践教学培养力度,增加学生到企业内部参观、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对设计类企业有全面地了解,包括企业的组织构成、部门分工、设计流程等状况。 4 结语 新疆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周围企业除八一钢铁公司、中石油、石化公司等大型冶金企业之外,其他基本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生产大型机械装备设备、风电场大型设计等机电产品的企业比较多,如金凤科技、新能钢构、机械研究院、中收农牧机械公司等对设计人才需求量大。将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机电产品设计为主攻方向,可以满足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 。 工业设计毕业论文: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考核模式的探讨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考核实质,并分析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将设计报告代替毕业论文,同时将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关 键 词:工业设计 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设计报告 一、前言 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其大学四年全部教育过程中需完成的最后一门系统性专业课程。“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完成的质量,不仅反映了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掌握程度,更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手段。同时也是学生个人才、智、艺等综合素质的集中展示[1]。 二、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具体要求是:拟订一项课题 (或一个具体的设计项目),要求学生运用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和设计语言(如计算机技能、图形、符号、绘画、制图、造型、色彩、材质、文字等),结合一定数量的信息、情报、资料、文献等,通过导师的指导和个人的系统性再创造,提出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创新的解决方案,并完成能反映自己构思的模型或首板。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料能够全面的融会贯通,并且熟练应用和掌握再创造的基本方法和模式;熟悉工业设计专业在进入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应该如何应对和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启动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完整、准确、高效率地产生能够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案[1]。因此,毕业设计是一门系统性极强的综合课程。 毕业设计的作品不同于科学技术展的作品和商业展会的商品。它具有特殊的评判标准和作用。科学技术展览的展品主要目的是展示一项新技术或新发明以及应用前景,以供科学技术交流和向厂家转让,可以不涉及具体产品。商业展会的展品是性能、技术、工艺、应用材料和成本控制等都较为成熟的产品,在展示产品的同时伴随着广告宣传和其他促销手段,是以盈利为目的。无论是科技产品还是商业产品,其评判标准都是以“物”为主要对象。 毕业设计的作品的主要功能是以“物”为媒介,展示毕业生四年学习和研究的成果,它承担着“以物论人”的作用。通过毕业设计的作品来评判作者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应用的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是否达到取得学士学位的标准。所以,它只要应用已有的技术、工艺和材料,对已有(或将来会产生)的产品或解决问题的方式经过重新整合,并通过创新设计赋予新的价值,这样即可认为合格。作品的技术完善度、功能的成熟度和商业指标等并不作为主要的考核因素。 三、毕业论文 四年制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又称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论文是应届毕业生运用其在校学习期间所掌握的知识,针对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独立完成的一篇总结性的学术论文。这里有几个要素:1、应届毕业生;2、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3、与所学专业和所申请的学位密切相关;4、总结性的。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根据毕业论文来检查应届毕业生在学制所规定的学时内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处在什么水平。据此,确定是否达到该毕业生所申请学历和学位的等级水平。 毕业论文与一般的学术论文有所不同。 1、写作目的不同。学术论文的目的主要是提出和解决学术上的某些论点。就此而言,毕业论文也具有同样的作用,但它同时还担负着表明作者本人在专业领域内是否已具备符合学位标准的学术水平的作用。 2、评审的角度不同。学术论文是评文。而毕业论文主要是评人,是通过以评文来评人。因此,毕业论文比一般学术论文多了一项内容:要求作者将其所从事的学科,特别是其所研究的课题的历史发展状况如数家珍一般地写出来(即在毕业论文中要有论文综述的章节)。以此表明自己是这一领域内的一个“行家里手”,同时说明自己的研究工作是承先启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两者的差别很明显。 3、论文的形式和构成不同。学术论文可以与人合作撰写。主要发表在杂志或学术会议上。一般是根据会议或学术期刊的要求确定题目,阐明作者的学术观点,然后对所提论点进行论证,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毕业论文有比较严格的字数和格式要求,内容相对丰富,尤其是其中的观点、论据逻辑层次也比一般学术论文复杂。这种论文需要导师审核,还需要专家答辩。代表的是作者个人的学位水平和学术素养。所以只能个人撰写,不能与他人合作。 4、阅读对象不同。学术论文的阅读对象是有一定造诣的专业人士。撰写过程中只需将自己所要论述的问题阐述清楚即可,一般经过会务组专家或期刊责任编辑审核后即可发表。它代表了作者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深度。而毕业论文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导师和学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教授,是写自己对所学专业或自己的研究方向的了解的程度,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己在该研究方向的创新贡献。 四、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现状 自我国开始设立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以来,其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考核形式一直未变。随着大学招生规模扩大、学时缩短、选修课比重加大,学生学习本专业课程的时间越来越少。各高校为了准时上报就业率的数据,毕业班的课程结束时间一再提前,有些高校已经提前至当年的5月中旬。为此,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开始时间已经移到大四上学期的后半段,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在大四上学期开始就进入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阶段。但即便如此,由于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面临实习、找工作等原因,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时仍倍感时间上的压力,对设计的课题和论文研究的方向无法深入研究,故完成的质量也大受影响。 1、毕业设计的现状 近年来,各校艺术设计学科本科学生的毕业作品展的目的与手段本末倒置。一方面,展出的设计作品的制作水平和展览效果犹如“嘉年华”,一年比一年“热闹”,制作费用逐年提高,用于毕业设计展作品制作费用超过五位数的已不是个别现象;而另一方面,学生本人制作的毕业设计模型(或首板)和经得起推敲的作品却逐年减少。 制作模型“首板”的过程是二次设计的过程,此阶段要仔细揣摩推敲,是做一个好设计不可或缺的过程。但绝大多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将市场调研、客户访谈等研究成果作为依据,在确定毕业设计的草绘方案后,直接在计算机上用Rhino (犀牛)等三维设计软件建三维虚拟模型。该模型有两个用处:其一,加入材质和灯光后渲染成效果图,应用于毕业设计展板、设计说明等;其二,交给模型厂利用快速成型设备制作模型,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基本上对毕业设计不做深入研究。此外,受三维设计软件的功能和本人掌握熟练程度的制约,无法对产品的形态进行仔细推敲,造成用精湛的模型制作工艺制造出粗糙的、没有内涵的设计作品[2]。 毕业设计的展览,只反映毕业设计的结果而未反映毕业设计的学习过程,仅展示了“怎样”,而忽略了为什么是“这样”。假如毕业设计的作品仅仅是做一个漂亮的模型(可能就连模型都是模型公司制作的),这种对毕业设计的考核模式与本科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相距较远。 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理论和实践的知识十分丰富:包括前期研究分析确定设计方向的过程;设计推进过程中,在每个节点做决策时的取舍依据;后期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反思和总结等。这些内容不是区区两平方米大小的一块毕业设计展板所能展示的。 2、毕业论文的现状 扩招带来的现状是学生的平均素质降低。尤其是艺术设计(包括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文化课功底普遍不够扎实,以致于“先天”缺乏做研究写论文的能力,再加上“后天”缺乏足够的研究手段和时间,无法做深入研究。导致毕业论文的格式不规范、没有严谨论文框架、逻辑混乱、没有创新点、抄袭现象严重等。 从国内某艺术设计学科比较知名的高校对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设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一般不少于3000字···”可以看出,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对其毕业论文的考核也只是流于形式。 五、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针对目前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在具体实施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建议将设计报告代替毕业论文,同时将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具体方案如下: 1、根据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其培养应主要注重于两方面:其一是学术、技术、职业三者结合;其二是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与职业技能[3]。因此,对毕业设计的考核权重,应要高于对毕业论文的权重。 2、对毕业设计不要一味追求其观赏性,而应将考核重点转移到着眼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来。应允许毕业设计作品的形式不太完善和简陋。要求学生加强设计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作品深层次的创新性而不是简单而花哨的创意。同时在要求作品的创新性基础之上,再考核其完善度和观赏性。并且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毕业设计作品制作环节,应提倡学生立足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或首板,以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 3、在毕业论文的考核环节,可用毕业设计的设计报告或设计总结代替毕业设计论文。在设计报告中应包含下列内容:毕业设计课题的甄选依据和过程;分析其现实意义;通过市场调研客户访谈的数据分析;确定毕业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即设计点),弄清楚哪些问题是自己能够掌控,哪些不能掌控,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阐述构思设计结构功能方案时,所选用的功能原理和实现原理的结构方式及其依据;做造型方案时,对形式选择根据;在推进设计流程的每个节点,做出取舍时的依据;选用的材料的依据;制作模型或首板时应用的工艺等。 在设计报告的最后,一定要有总结,其内容应包括:本科四年所学的知识的应用状况;反思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针对设计目标,是否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发展前景等。总结环节十分必要,能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更快地提高。最后,在毕业设计的展场进行论文答辩,在答辩导师组的构成中,可邀请设计公司或生产厂家的资深设计人员参加。 将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能够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实质内容合二为一,不仅反映出毕业设计是“怎样”,而且还反映出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展示了结果,还展示了整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毕业设计更加丰满、更有内涵。同时,毕业论文的内容也不会显得空泛,提高了学生说明文的写作能力。总之,将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这种考核方式更能满足对应用型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工业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对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的影响研究 摘 要:本文结合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设计管理的四个过程及设计计划、设计组织、设计监督、设计控制入手,指出设计管理对毕业设计的重要影响,并为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提供相应的理论及实践参考,从而达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缩小高校教育与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工业设计;设计管理;毕业设计 0 引言 设计管理是通过组织运作的计划过程。它是在战略的高度上,对设计过程的各项活动贯注相应的设计理念,并进行相应的规划与指导。 而作为本科教育最后一个阶段的毕业设计是一次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的实践性、综合性的教学环节,尤其对于工业设计专业来说,不但是对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总结与巩固,更应该是一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实现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的一个重要过程。若要使这样的过程合理而顺利的发生,设计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1 设计管理与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 “设计管理”即界定设计问题与目标,寻找合适的设计师,整合、协调或沟通设计所需的资源,运用计划、组织、监督及控制等管理手段,寻求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并通过设计战略、策略与设计活动的管理,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预定目的。其实,我们可以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工业设计专业中设计管理的定义:设计借鉴和利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科学技术以及艺术手段去管理一群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善用合适的人、事、时、地、物等要素,以一定的资源发挥最高的设计能力,完成教师或企业交付的任务。 2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许多工业设计专业老师都感到所带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出现了整体下滑的迹象。从其参与者和完成过程来分析不难发现,虽然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很多,但主要被三个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学生、指导教师以及学院方面。 2.1 学生方面 部分学生基本功不扎实,不仅设计实践能力较差,作品不规范,考虑不全面,而且论文写作能力也完全跟不上,论文行文不流畅;少部分学生是对毕业设计认识不足,觉得只是大学期间最后一门课程,60分过关,因此设计过程缺乏主动性;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设计时间不能保证,毕业设计时间正好和考研和求职的时间相冲突,导致学生投入精力不足。 2.2 教师方面 随着近些年的设计专业扩招,设计学科的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是年轻的新教师,许多都是大学一毕业就直接进入讲堂。虽然随着时间的日积月累大多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缺少在一线企业的工作经验,特别是缺少工程实践能力,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也由于高校扩张的影响,有些老师指导学生过多,虽然很认真负责,但由于老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对每个学生投入的指导还是略显不足。另外还有些老师缺乏责任心,平时投入指导的时间精力较少,从学生选题到毕业答辩,只见学生几次,指导毕业设计成了走过场。 2.3 学院方面 虽然近些年一些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毕业设计经费的投入,但仍然难以满足扩招形势下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实习经费不足、无实习基地、实验设备简陋、设计资料缺乏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毕业设计最终的效果与质量。 3 设计管理对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的影响 设计管理的日常活动通常是围绕以下四项基本任务来展开的: 设计计划、设计组织、设计监督、设计控制。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时间跨度长、程序复杂,每一个过程环节都会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最终结果,因此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对确保毕业设计质量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3.1 设计管理的设计计划对毕业设计过程的影响 设计管理过程中的设计计划就是为整个设计课题确定最终目标,拟定详细的设计策略,选择最为合适的设计过程,从而制定计划安排,并预先在此领域内确定未来行动的主要任务。其实这个过程在毕业设计前期的任务书与开题报告中就已体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学院是毕业设计整体计划的安排制定者;而教师则需要在学院安排的大框架下,根据自己和所指导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个学生制定出详细的毕业设计指导计划与目标,并应该结合学院的要求拟定具体的设计项目的规范。学生看似是这些计划的执行者,但是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地分配好各阶段的时间,必要时做灵活调整。如果没有合理的设计计划,有可能会出现决策有失误、安排有冲突等情况,更有可能会出现到期未完成的情况。 3.2 设计管理的设计组织对毕业设计过程的影响 设计管理过程中的设计组织贯穿于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是根据已定计划,为设计发展组织性的结构,为项目确定行为主体并为设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设计组织对于设计课题管理者而言, 设计过程其实也就是组织过程。合理的设计组织能充分调动各种专业、各个部门的人,使其明确自身任务与责任,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协调起来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院不仅要在人力——教师的师资配备上进行合理的搭配,还应该调动社会资源,利用产学研结合的便利条件,让学生可以在各个设计阶段、各个设计环节和各个设计领域的各个设计问题上都能得到专业化的到位指导。并且学院还应该在物力上根据有限的设备实验室空间、经费和其它辅助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从而提升工作的效率。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选题的不同情况:竞赛题目、教师命题的产学研结合类的实际项目、实习单位的工作内容相结合的题目等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小组成员可以跨专业进行组合。由于课题选择的是否恰当会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的成败,题目过大,时间有限,学生难以完成;题目过小,做出的设计平淡且没有深度,还会使学生对设计失去兴趣,难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选题时教师应该确保题目的科学合理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确保学生科学选题:(1)严格执行开题答辩制度,严把选题和开题环节。杜绝重复选题或者后来更改选题的情况发生;(2)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该注重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3)学生在确定题目之前,指导教师应要求其做好充分选题调研,发掘消费者潜在需求,了解科学技术前沿,保证题目新颖并具有现实意义。 工业设计毕业论文:综合性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跨学科联动模式探索 本论文为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项目“以品牌专业建设为突破口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跨学科研究与实践”研究内容。项目编号:YB10-10 [摘 要]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四年学习生活的总结,是整体培养计划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设计教育进行改革的今天,毕业设计环节也应该有所创新,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本文以工业设计教育跨学科改革为基础,探讨毕业设计与跨学科联动的可能性,提出毕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总结具有实践意义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毕业设计 跨学科 多元化 创新性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创新性与交叉性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设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相关产业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着创新设计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价值。这意味着所培养出的创新设计人才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与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做出精准快速的反应。这些变化对工业设计的毕业设计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要求。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一个检验;是对其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的考查;是学生集中精力,综合所学精华而进行的完整汇报。同时,毕业设计不仅仅停留在检验学生的过往所学知识,还是探索产业发展方向和提升生活创意的主要着力点,在毕业设计中,引导学生进行产业探索性设计,以前瞻性作为设计命题的出发点,可为产业界提供更多设计发展的可能性。 本文力求探讨在综合性大学为背景的跨学科联动模式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进程,并从过程中分析毕业设计的发展方向,根据趋势确定改革措施。从各个专业院校设计学科毕业设计展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院校毕业设计的指导理念与倾向不同。毕业设计是学院自身对设计教学定位、发展重点和培养方向的一次综合体现。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体系完整,文理艺工等学科可相互支持的优势,结合跨学科联动模式进行毕业设计是培养创新性设计人才,促进学科发展的契机,也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以综合性大学的知识体系为背景优势,倡导跨学科、跨专业进行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趋势:毕业设计发展新方向 时代在变,以实践为导向的毕业设计也在发生着改变。很多院校都意识到了这点并积极的进行着有意义的尝试,在这里我们总结毕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为改革措施的提出奠定理论基础。 1.以国家相关产业发展为支撑,面向产业提供综合设计服务 工业设计教育是与产业发展连结极为密切的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产业界内多被要求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能力的总结,也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加强应用研究,以服务求发展,体现交叉特色,能够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从选题、设计、制作、展示等一系列环节中能够全面的体验到完整的设计流程,这为未来的工作提供了实践训练的机会。学生应及时的了解国家相关产业发展的态势,才能更好的把握重点,抓住发展的机会。综合性大学的发展不仅要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还要承担服务社会的职能。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期,就要求学生立足社会的发展,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以其为方向指引,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设计选题。如近年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广泛重视,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清洁能源对于中国的发展及经济转型具有战略性意义。与清洁能源产业相关的工业设计是产业发展的前沿性内容,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之一。以此为依据,可以避免学生大量在做绿色设计,但却只是空洞的谈环保而缺乏实际内容。将选题落实在清洁能源后再选择表现的载体,这样能够切实的落实国家产业发展与学生毕业设计之间的联系。同时,该类型选题可以借助综合性大学的理工科优势,与其他相关专业做联动。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晰的掌握如何去关注国家产业发展,如何将国家的发展重点与个人前途相联系,帮助学生找到发展的方向,有助于就业及个人发展。 2.具备国际视野,兼容多元文化 通过毕业设计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在四年学习的基础上,拓宽个人视野,从多元文化中汲取灵感。建议学生关注国际性设计问题,打破思维的局限,提升设计的高度。这有助于让学生避免陷入常规的毕业设计选题中,更好的进行创新性设计。如毕业设计的课题可以关注北欧的自然与传统、东亚的哲学与美感、美国的商业与技术、德国的严谨与创新,这些关注将大大拓宽设计视野,启迪设计实施的思路,也将增加挑战性。同时文化的多元性一直是工业设计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在毕业设计进程中强调多元文化的重要性,以此视角进行毕业设计才能找准选题,并更好的将其表达出来。综合性大学一般多与国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模式,可以借助此项优势,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使学生并不将眼光只局限在本专业中,在与其他专业的交叉、学习过程中建立开放式的知识结构。 3.设计表达的探索性、创新性 毕业设计的创新性与探索性能够代表一个设计学院的教学方向与特色,应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为依托,将设计与机械、工商管理、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探索更多的设计实现的可能性与实现路径,为设计发展注入新的变化。例如在工业设计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期间可以与机械专业的学生合作,互补所短,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将其选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完整实现出来,学生在进行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刻的体会专业差异性所带来的好处,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团队合作在工业设计中的重要性,也能够更多角度的了解技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这对未来的就业及个人发展都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另外,回顾传统工艺,寻求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之间的契合点也是毕业设计表达探索与创新的重要方式。 4.满足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 毕业设计与其他课程设置的区别在于它是学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学习环节,很多同学在做毕业设计的同时进行着兼职、找工作等活动,这对毕业设计的完成是一个障碍,也是无法轻易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在进行毕业设计时教师与学生转换思路,不简单的将毕业设计看成是一个教学环节,而看作是连接学生学校生活与社会工作之间的桥梁,不将两者对立化、矛盾化,这样能够缓冲学生的就业压力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影响。指导教师可以建议已就业或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在选题时,以其工作内容为出发点,发散思路去确定选题。除此之外,教师也应以当下的专业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为考量,引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环节,重视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提高就业率。 三、措施:毕业设计改革的新方案 综合性大学的艺术设计类院系应依托本校的发展优势,结合专业自身特色,探索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其中跨学科的联动方式是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之一。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跨学科联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学科其他专业之间的交融,如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后期环节所涉及的展示、导向、宣传与策划等方面,与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等均有密切的联系。二是工业设计学科与外围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已经引入跨学科教学,如机械原理、材料工艺、消费心理学等机械专业、管理学专业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从外观设计到内部结构及市场营销方面都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以此作为基础,再进行毕业设计的跨学科联动时就能够更从容的面对。 1.指导教师选择 首先在指导教师的选择上可以从传统的由本专业教师担任转向由本专业教师与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共同指导,形成“双师制”。例如学生的毕业设计确定选题为清洁能源汽车设计,由于有很多专业的汽车制造原理及机械方面的知识是艺术类教师不能够掌控的,所以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来共同指导,这样避免了学生最后的毕业设计成果因不懂技术及机械原理而导致设计流于形式化。在往年的答辩环节,有的学生作品出现汽车设计尺寸夸张,没有考虑发动机的位置等硬伤。只是做了一个外壳设计,这不利于学生完整认知的构建。因为工业设计是要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过于偏向艺术,不考虑技术层面的内容,就会导致设计结果空洞且泛泛。由艺术与技术两方面的教师共同指导,各自发挥所长,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教学指导。另外,也可优选专业设计师来校园做毕设指导,这些设计师的优点是兼顾专业内容和实践信息,他们的视角与教师有所不同,这对学生也是个新颖的开始。但在聘请校外设计师担任毕设指导时要对其进行前期培训,帮助了解毕业设计的培养目标等相关专业知识,才能保证指导的正确性。 2.选题及指导环节 指导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选题选择的多样化,借助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增加选题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找到正确的方向。学生在选题中可以设计竞赛的主旨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在竞赛要求的框架下进行拓展,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与兴趣,改变传统观念对毕业设计的抵触心理,更好的完成设计概念。二是学生完成企业命题,采用真题真做的方法,学生能够更好的与实践结合,优秀设计还可被企业采纳,对学生的就业也是一种帮助。三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四年的认知,选择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项目。例如进行中日自行车设计的比较分析,在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研究方法,了解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设计的发展、产业进步比较等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自行车设计,能够快速发现现有的设计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设计灵感,产生出优秀设计。四是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选择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选题,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自主认识,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支持学生将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探讨设计更深层次的可能性。这一方面能够产生出很多创新性设计,也给学生打开另一扇窗,要求他们从更高层面来理解工业设计。总而言之,在毕业设计选题环节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以“诱发-发散-引导-拓展-把关”流程帮助学生解放思想,丰富认识,为学生提供多学科支持。在指导过程中,“双师制”的投入,可以让学生对设计内容有更清醒的认识,也能够从艺术感、设计能力与技术认知两方面进行指导,学生明确了解技术在工业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帮助他们实现出既有设计美感又有实用功能的优秀产品。同时要鼓励学生利用好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尤其是要借助多学科优势,积极推进工业设计专业在前期设计和后期模型制作过程中其他专业所能提供的技术支持。毕业设计全程中,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实证研究、实战策划为依托,结合综合性大学跨学科联动的优势,打造创新性优品工业设计。 四、结语 毕业设计始终是工业设计教学的重点环节,是一项要求有一定深度与广度,充满自我挑战的教学内容,也是全面检验学生四年收获的途径。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中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发展虽有局限性,但也有很多可以运用的优势,只要我们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发综合性大学的优势,立足国际视野,丰富指导方式方法,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设计自主权,毕业设计教学一定会取得新的进展,从而推动工业设计教育教学的改革进程。 工业设计毕业论文:工业设计毕业设计现状与对策 一、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一)毕业设计选题缺乏审核机制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来源大致分为虚拟课题、企业生产实践课题和导师的科研课题。虚拟课题可以由导师来拟定,学生选择导师和课题;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与导师共同商议决定[2]。虚拟课题选题范围广,可以考虑的因素多,作为考查学生设计能力方面是合适的。但正是由于虚拟课题的范围广、因素多,所以不容易把握难易尺度,不是题目过于具体而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是题目过于抽象和庞大,使学生无从下手,更无法按照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完成。所以,对于虚拟课题的合理性需要认真地去论证,对难易程度做出正确的评估。企业生产实践课题一般来源于企业的实际需求或者毕业生实习单位的具体设计项目,和虚拟课题相比,企业生产实践课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也是学校的设计教育和企业生产实践结合的良好契机。近几年来,高校的设计教育一再倡导与企业接轨、理论联系实际。但是真正地实现校企双赢却不是那么容易。首先,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希望得到的是实际可行的设计任务,以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那么这个设计任务就必须能够切实考查出学生对于所学过的设计理论的理解、设计技巧的掌握、设计理念的成熟。毕业设计更像是一个学生四年学习的总结和汇报。其次,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他们希望毕业生尽快熟悉程序、掌握流程,从而投入到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去。而学校的要求和企业的要求不一致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种要求上的差异往往会直接影响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毕业设计选题上的“唯企业”论调,是困扰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一个难题。企业的实际课题经常只是设计中的一个小环节而已,或者说是一个非常微小的设计改良,并非都适合做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学校培养的目标不是把学生变成一个环节中的产业工人,也绝不是与企业合谋的短暂利益的制造者,而是有着良好设计知识储备的、具有设计道德的高水平设计人才。毕业设计题目完全依赖于企业提供,那么只会把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转嫁给学校。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看似蓬勃发展,却不见得是良性的,这就如市场经济弊端中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一样,企业经常为短视经济而朝更夕改,那么,学校设计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的是长期的坚持和积累,如果完全随着企业而变,必然也会变得盲目。导师的科研课题作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也算是生产实践课题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容易出现的问题也与企业生产实践课题相类似,其中的一些是偏重于一点或者某个环节中的一部分,如不加以审核和科学论证,草率地用于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很可能让学生沦为教师的免费劳动力,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二)毕业设计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一个毕业设计的好坏,很难抛开评审者的主观因素。同时,评价标准的不统一,也造成了结果上的差异。通常,毕业设计的导师也是本科生的专业课教师,学生大学期间上课的表现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教师的心中形成印象。比如平时是否与教师积极沟通,或者一贯的成绩如何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评审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好坏的评价。但是,这些都是基于毕业设计本身质量以外的判断,却被教师主观地联系在一起。由于评审教师的主观性的介入,同时目前又缺乏开放的评估机制,使得专家小组式的评审方式最后也流于形式,导师的建议在成绩评定时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样就很难对学生形成统一而科学的评审标准。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及毕业答辩均采取书面材料结合现场讲解的方式;由多名指导教师构成的评审小组来检查和评审。评审通常是一个专家小组在一天之内完成一个自然班25—30位毕业生的答辩,还要根据表达情况,参考设计方案和设计说明书给出分数,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教师很难全面了解学生设计工作的展开和完成情况。而对学生的实际工作成果,如三维模型的制作,产品创新性,最终效果、细节的设计等,目前仍没有统一的要求及规范化的评审,而这些恰恰又是学生毕业设计真实工作的体现。 二、提升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一)确立学生淘汰与激励机制要想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首先应该从源头入手,也就是说要从本科生招生的时候,就要杜绝调剂方式的录取,招收真正喜欢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热情,也有利于教师在开展专业教学。国外高质量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已经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的淘汰制度。在毕业设计进行的各个阶段都有严格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不合格者将被延期乃至淘汰。我们虽然无法照搬国外高校的这些经验,但可通过延期答辩以及将毕业设计完成情况与学生保送研究生推荐挂钩,形成良好的制约和激励机制。或者可以借鉴清华大学的经验,他们的毕业设计作品会集中起来,找一个艺术中心或美术馆进行公开展览。并邀请社会各界的朋友和学生家长参加,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和独立的创作尊严,并与自己的亲人共享。这样的举措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质量,设计效果的社会反馈也将持续提升学生的设计热情。(二)健全毕业设计选题审核机制要从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上入手成立专家小组,进行严格的把关和审核。对虚拟课题所能涵盖的知识面进行有效的评估,对毕业设计课题所应该具有的难易尺度要做到科学化论证。企业生产实践课题的筛选更应该严肃认真,在课题选择上不能“唯企业”论。毕业设计在争取与企业需求接轨的同时,首先要保证不降低大学设计教育的水准,在此前提下进行合理的采用,选择那些适合做毕业设计的企业生产实践课题。导师的科研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任务,也需要谨慎对待。如果说该课题在研究范围和知识覆盖上非常适合学生作毕业设计,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如果不符合学生毕业设计大纲上的要求,就不应该被选做毕业设计课题。专家小组应该对此进行核查和监督。(三)建立科学的毕业设计科学评价标准目前国内高校对毕业设计的考核主要由指导教师及答辩委员会完成,整个过程主观性强,缺乏开放性。所以,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而言,规范管理评估机制是目前迫在眉睫的事情。同时还要加强评审的客观性和开放性,避免导师过多的个人感情参与其中。可以采取对毕业设计按比例进行匿名抽审、答辩过程集中组织、专家巡察的方式,避免导师在自己学生所在的答辩组中,给予学生充分的答辩时间。毕业设计中隐去学生及指导教师信息,提高评审的客观性。答辩时应鼓励下届学生进行旁听,并选择性提问等。(四)创设开放的毕业设计管理平台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等信息放在开放的管理平台上,供全校师生公开查看、质询。通过建立开放化的管理信息平台,可及早发现学生在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也间接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工作,杜绝抄袭、仿造数据等问题的发生。学生也可通过平台了解其他人的研究工作,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对比与借鉴。在这期间如果没有人对毕业设计的内容提出较大的异议,就可以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当然,这只是解决毕业设计问题的一个设想,如果继续完善此设想的话,就要丰富答辩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可以邀请专业教师和下届学生参加,也可以邀请在相关企业、本校其他院系或其他学校的专业教师参加,旁听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提问。工业设计专业在高校中属于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毕业设计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所提出的问题虽不够全面,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解决问题的行动。只有这样,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成为真正考查学生设计水平、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作者:杨洪泽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工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业设计论文 1广东海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 学校地处广东省粤西地区湛江市,远离珠三角设计中心地带,设计服务相对缺乏。地方经济支柱行业除了水产养殖及加工传统优势之外,形成了以电饭煲为主体的小家电生产基地,据统计,全国90%的电饭煲是在湛江生产。与强大的生产数量相比,设计能力远远落后,缺少自己的品牌,多数为贴牌生产。对自主设计的需求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广阔的空间。 2现行毕业指导方法的弊端及应对措施 (1)毕业设计选题时间仓促,整体设计时间短,设计环节不能保证充分实施。工业设计程序的完成需要较长的时间,且指导要及时。现在各高校一般从每年1月份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到6月初答辩,期间有寒假,而且这段时间也是本科毕业生频繁准备各类应聘会应聘考试的阶段,所以整个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最多3个月,要高质量完成从市场调研,初步方案制定,深入设计,模型制作,文件编制,论文撰写等一系列的工作是很困难的。对于毕业设计完成时间不充分,可以考虑以下两种办法解决。第一,学校工业设计专业已经有4个工作室,有相当的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跟随指导教师从事一些基本的科研工作,产生了默契和设计的方向性,可以利用这个有力的条件,提前确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设计题目,这也促进选用实际课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在三年级下学期(第六学期末)安排学年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一个月时间,由全体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实质上是毕业设计的一次“预演”。题目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商榷制定,题目不一定非常具体,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家电类、家具类、卫浴产品、陶瓷制品等大的方向,在此期间,学生都在学校,与指导教师的交流能够做到及时和面对面。目的是初步检验题目的合理性与设计的规范性,针对某类产品的设计特点制定整个设计的程序和方法,如果合理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深入进行;如果存在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为毕业设计扫清障碍,从容进行。这样还可以让学生在第八学期初选择毕业实习单位的时候有的放矢,对毕业设计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这也解决了多年来存在的毕业设计内容与实习工作不相关的问题。 (2)毕业设计过程监控手段简单,措施不利。现在毕业班学生从每年2月到5月份基本上都在校外实习或参加各种招聘会,老师的指导工作都是通过互联网等形式,这不利于工业设计专业特点的内容指导。工业设计指导的大量工作是在设计定位和深入阶段,交流的文件多以大量的手绘稿和色彩效果图为主,并加以说明。现在多是通过QQ、微信、短信、电子邮件等交流平台师生交流,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无法监控学生的设计具体过程和步骤,设计随意性比较大,经常导致毕业答辩前发现设计存在严重的缺陷而无法弥补,严重影响设计质量。另外对老师指导工作的监控措施基本上没有,很难做到有效督导。监控机制应该落实到具体指标,建立指导过程记录卡,针对设计过程应该提出具体指导次数、指导内容、指导结果等,这些内容应该有相应的支持材料支撑,这个不仅对学生,也是对老师的监控,保障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有规可依,同时也保障了毕业设计的水平。这个记录卡也可以作为毕业设计成绩的评价依据之一。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记录卡的内容大致可以定为如下。 (3)毕业设计评价体系重结果,轻过程。多年来毕业设计成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取决于答辩现场的表现。由于答辩时间紧,任务重,对于每一个学生的考核不够全面。毕业设计最终评价应该与设计的全过程每一个阶段的表现挂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第一,以毕业设计指导记录卡为重要依据之一,因为它详细记录了毕业设计中重要的环节的完成时间和质量。第二,在答辩之前一周举办毕业设计展,所有学生的设计作品都参展,让老师和学生有时间对于设计成果有一个充分重新认识的过程,对于设计的原创性也是一个有效检验。第三,考核成绩要把设计结果与设计说明结合起来考核,毕业设计和毕业设计说明书实质内容合二为一,强调本科生不仅要能设计,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不仅展示了结果,还展示了整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毕业设计更加丰满、更有内涵。同时,毕业论文的内容也不会显得空泛,提高了学生说明文的写作能力。这种考核方式更能满足对应用型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3结论 毕业设计是考核学生四年来教育成果及综合水平和能力的关键环节,对学校而言可以总结教学计划和内容是否合理,同时也是对各门课程效果的一个检验。只有客观地反映出毕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也只有坚持正确的引导方向,才能保证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方向。所以每年的毕业设计工作结束之后,应该及时总结和调整下一年的工作计划,使得毕业设计工作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环节。 作者:苏颜丽 韩卫国 魏天德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工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教学工业设计论文 1案例解析 1.1开放式网络调研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专业的问卷调查网站“问卷星”(),制作并了调查问卷。问卷星是一个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测评、投票平台,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功能强大、人性化的在线设计问卷、采集数据、自定义报表、调查结果分析系列服务。该调查问卷由九个问题组成,[5]其中前六个问题为客观题,主要目的是确定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和乘坐飞机的经历情况,同时明确了被调查者对于飞机餐餐具的基本元素,如外观,材质等设计元素的倾向性。后三个问题是主观题,用于确认在飞机餐餐具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便之处,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餐具体验,一方面可以搜集用户的问题,确定设计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借鉴某些航空公司优秀的餐具设计,以提供更好的设计方案。该问卷在互联网平台之上,借由现在被广泛接受的社交网络(如微信、微博、QQ等)进行扩散,同时依靠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得到了充分而理想的调查结果,并在该互联网平台上进行数据的初步统计。 1.2调研分析 此次网络问卷调查历时1个月(2014.03.26~2014.04.25),有效调查有51份,其中男性被访者30人,女性被访者21人。被访者的年龄分布在20岁至45岁之间,其中一半被访者有10次以上搭乘飞机的经历,绝大多数被访者有搭乘国际航线和国外航空公司航班的经历。在针对用户所关注的飞机餐餐具设计元素的调查中,餐具的手感、实用性和外形是乘客最为关心的三个要素,如图1所示。在飞机上用餐时,乘客希望有便利好用的餐具帮助进餐,乘客关注餐具的功能,同时期待良好的外观设计。过多繁杂的餐具、容器在较为窄小的用餐空间中会造成混乱,使用不便,摆放困难,造成使用者的烦躁,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本应是用餐主角的食物上。另外,目前餐具常用的塑料较轻,在使用中会比较容易被碰翻,或在飞机颠簸时翻倒,由于重心不稳使食物和饮料洒出。乘客反映的飞机餐餐具使用方面的不便,从表面上看是针对功能性问题,其实是现有的餐具设计考虑不周,这就给该毕业设计提供了发挥空间。一部分乘客反映未曾对餐具特别注意,换个角度来说,目前飞机餐餐具的设计并没有引起乘客的注意,只有新航、全日空、汉莎航空等航空公司简约精致、富有航空公司品牌元素和国家特点的餐具给乘客们留下深刻的影响。还有一部分乘客对餐具使用性提出更高的期待,并出于对环境压力和餐具成本的考虑,对餐具材质的提出建议。 1.3设计实践 学生根据网络问卷所采集以及归纳的信息,从改善飞机餐餐具的手持性能、餐具的布局、体现航空公司特色和餐具材质四个方面展开设计实践。从功能、造型、材质三个方面入手,餐具的功能性改良以协助乘客简易顺利地完成经济舱位环境内的进食,也通过赋予餐具美观的外观造型营造用餐的愉快气氛。定设计的外形、色彩、材质方案,用Rhino软件建模渲染,如图4所示。 2小结 开放式的网络调研引入工业设计毕业设计的教学,能够为学生有效提供设计调研与论证的平台,培养学生创意设计思维、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避免虚拟毕业设计课题出现浮浅的、形式的、无特色的设计结果,提升最终设计方案的实际价值. 作者:陆蔚华 陈炳发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浅议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学 流行音乐 教学目标 引入 论文摘要: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也使音乐教学发生了变化。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选择的流行音乐作品必须有利于青少年发展、内容健康向上、曲调优美动听、且富有内涵。 伴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快速发展出现了一种全球化的文化现象——流行音乐。相比较而言,流行音乐更重视个体性、时代性、通俗性,这些特征恰恰符合了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和张扬、好奇的性格特征。因此,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怎么都“抵挡不住”流行音乐。与其一味压制、贬抑,倒不如进行细致科学的研究,引导学生“扬弃”式接受,从理念和形式规律上认识流行音乐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艺术价值。 一、流行音乐的教学目标 流行音乐教学的目标不完全等同于传统音乐教学的目标,除了音乐教育的共性要求之外,应该有它自己的特殊目标。对于流行音乐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1.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开展流行音乐教学,首先应当把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作为首要出发点,提高学生热爱音乐,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最终实现他们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人格,成为具有永远追求真善美的人。流行音乐对青少年的渗入和影响更多的是社会文化的渗入和影响。因此,流行音乐教学还应当通过了解流行音乐的历史、发展现状音乐特征及其文化特征,让学生意识到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丰富性及其社会性,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和不同文化的鉴赏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优秀流行音乐作品的学习,体会作品中富含的情感教育内容,触动他们的情感中枢;流行音乐的创作背景大多贴近生活,因而更能促进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更加合理、有效地价值观体系。流行音乐之所以广受学生的喜爱,除了旋律、音响效果等外在特点之外,其内在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宣泄也是吸引他们的重要方面。正如崔健本人所言:“宣泄乃是人的一种自然需要,正如吃饭一样。所有的宣泄都只是象征,是一种暂时疏导。它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宣泄仍是必需的,它可以使积水流出去,而不至酿成灾难”。 3.知识和技能目标的正确把握。笔者认为,应把握三个方面:直接目标、发展性目标、可持续性目标。以歌曲《唱脸谱》为例,这是一首带有京韵味的流行歌曲,教学的直接目标应当是让学生用正确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了解京剧的脸谱知识。教学的发展性目标应把它规定在歌曲演唱形式的创新上,老师通过一定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进行歌曲演绎的二次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并能初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可持续性目标,重点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特别是激发对“国粹”一京剧的热爱之情。把培树立终生学习的愿望作为持续性目标提出,可见音乐兴趣对于音乐学习是多么的重要,流行音乐的学习更应抓住这一点。 二、选择合适的流行音乐作品 流行音乐题材广泛,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大部分学生对于辨别流行音乐的优劣,是有难度的。因此,对作品进行认真的筛选工作,选择合适的作品是音乐教师上好流行音乐课的首要任务,基础之基础;对流行音乐的选择,必须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内容健康向上、曲调优美动听、富有内涵的作品。如《中国人》、《同一首歌》、《让世界充满爱》、《蜗牛》等。对于哪些思想不健康的流行音乐,音乐老师应当明确态度,坚决拒之音乐课堂之外。例如,《那一夜》、《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马桶》、《爱的初体验》等。那么,什么样的流行音乐可以引入课堂呢? 此外,还应注重所选作品的音乐性和风格多样性,挑选的标准应该是“思想性与音乐性尽可能完美统一”和具有多样性的风格特点,可以从旋律、音响、色彩、和声、风格等多方面来衡量所要挑选作品的音乐性,同时更应展现流行音乐风格多样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三、如何引入流行音乐 这里讲的引入形式和单纯的课堂导入新课是不同的,就其本质来说更具艺术性和内涵。简单说就是老师在推荐一曲流行音乐之前,应当从各个层次和方面挖掘它的内涵,让学生有兴趣的同时,也能有目的去学习。也可以说是具体的教学方式,下面列举几种。 1.从流行音乐的创作背景引入。每一个优秀音乐作品都有自身的背景,流行音乐也不例外。大多数优秀的流行音乐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创作背景。例如:《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以发生在一个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而失去生命的女孩身上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创作的,同时作品也反映了提倡环保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注重流行音乐与其创作背景的结合,不失为一个可以加深学生印象以及对作品认识的极佳形式。 2.从不同音乐体裁的交融点引入。一些流行歌曲由于吸收了民间音乐中戏曲、民歌的音乐元素,增添了几分中国传统音乐的色彩同样也受到了青少年的青睐。例如:《阿姐鼓》、腾格尔的《蒙古人》、李娜的《青藏高原》等。这些歌曲虽然不同于传统的民族音乐,但也不乏民族的韵味。在课堂上引入这一类型的音乐,不仅能够拉近青少年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距离,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主动地去研究音乐的内涵和相关文化联系的本质。 3.从流行音乐的特点和优势引入。流行音乐有许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是其它音乐形式所不具备的,例如,节奏教学中,恰当利用流行于欧美的说唱音乐,其节奏清晰明了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创作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流行音乐流行歌曲曲调的简易,词的浅显易懂,一目了然及演唱的口语化自然化等特点,让学生尝试音乐创作。这样的教学可以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也是非常有益的。 4.从组织音乐课外活动引入。我们可以选择适合学生聆听的流行音乐在课间和课外活动播放,这样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情趣和习惯。学生在课外培养了良好的兴趣和聆听音乐的习惯对于音乐课堂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使音乐课也轻松许多。同时,可在学校举办流行歌曲卡拉OK比赛,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另一方面通过比赛训练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也可以举办“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知识问答”竞赛活动,这样可以多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增加了学生对于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兴趣。 四、引入流行音乐要适度 1.在质量上有适度。不同的流行音乐作品在质量上有高低之分,甚至同一个流行音乐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也有优劣之别。例如网络上曾经十分流行的歌曲《老鼠爱大米》,单从歌曲的旋律上看,确实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但是从歌词上看难免有低俗,过于直白的缺陷,难登大雅之堂。 2.在数量上要适度。流行音乐毕竟是浩瀚的音乐文化中的一部分,音乐课上流行音乐的引入要适量。既不能拒流行音乐于千里之外,也不能让流行音乐替代民族传统音乐和世界古典音乐,让流行歌曲在中学音乐课堂中泛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一节课的主题思想,使当地选择相关的流行音乐参与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总之,流行音乐作为音乐大家庭的一个重要成员,理所应当在音乐教育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学生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与不可忽视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音乐生活的实际,紧跟时代步伐,正确认识流行音乐,为培养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全面型、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结合时代谈谈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 【摘 要】在现今的高职教育当中,音乐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在多年从事音乐教学的的基础上,总结了流行音乐的总的发展脉络,四个时期:20-40年代、40-70年代、80-20世纪末、21世纪至今。 【关键词】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脉络 生活中需要有音乐来陪伴,而音乐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调剂品,以及人们寄托思想感情的艺术品,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这众多的音乐种类当中,流行音乐当之无愧的起到了一个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种由多民族文化汇集而成的爵士音乐。这种新兴音乐,以它独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刷新了听众的耳目,轰动了全美国,又很快传遍西欧各国。 在今天,流行音乐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在音乐作品中,它包括丰富多采的轻音乐、爵士乐、摇摆舞曲、迪斯科舞曲,探戈舞曲,圆舞曲以及各种不同风格的舞曲和各类小型歌剧的等。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历史。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个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期。 一、20-40年代。在我眼里看来,中国的流行音乐,真正能称之为自己的流行音乐的时代,并不是明星云集的现在,也不再纸罪金迷的的台湾,香港。而是在20-40年代的上海。而在这一时期,很多的音乐由于受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影响,都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虽然音乐的流行程度远远超过任何现在流行音乐的流行程度,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流行,已经不是出于音乐本身的内涵,而是带有明显的政治需要了。当然,这个时期的音乐流派众多,歌曲层出不穷。难以一一尽述,但是,有几个人,还是应当提提的。音乐家陈歌辛在三十年代被人誉为音乐才子,四十年代被人赞为歌仙,陈歌辛一生创作歌曲近200 首,其中《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蔷薇处处开》、《夜来香》、《恭喜,恭喜》、《夜上海》等歌曲,至今仍在海外及港、台、澳等地盛唱不衰。一代歌后“周璇”的名字可以说是国语流行曲史上一个金字招牌,号称“金嗓子”,不仅音色细嫩、音质甜美,而且吐字清晰,加上电影明星的身份和曲折凄凉的身世,因此深受大众的青睐与关注。这些人无论在何时,都会是站在中国流行音乐,流行文艺的纪念碑的顶端的。他们的音乐,无论在何时,都会有人记忆和传唱着,这些,都是中国流行音乐典藏中,最为重要的珍品 二、40-70年代末期。这一时期的流行音乐是完全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开来的。四十年代,由于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一个黑暗而又漫长的缓发展时期,因此音乐受其影响,也进入了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而五十年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这个时代的一切都成为我们父辈脑海里抹不去的印记。那时,雄壮激昂的进行曲是时代的主旋律,因此,纯净的音符也染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这时期流行的歌曲绝少儿女情怀,多是抒发对祖国、领袖、英雄、生活的热爱。与此同时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像《我的祖国》、 《歌唱祖国》、《浏阳河》、《英雄赞歌》、《敖包相会》等等。六十年代,这是一个黑暗的年代,经过这个不同寻常的10年的人都会觉得这个年代难以言说,这一期间的歌曲多数都是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流行的歌曲有《社会主义好》、《的话儿记心上》、《唱支山歌给党听》、《大海航行靠舵手》等。1970-1980年,70年代是中国人追求幸福征程的最后的黑夜,许多美丽的幻影划过这夜色,映照着人们,被人们纪念和珍藏。70年代涌动着物质和精神的渴望,这是中国非凡变化的前夜,一个多世纪以来沉郁的辛酸代价,终将有所获得。70年代初期,歌曲的创作已稍有转机,抒情歌曲的创作受到欢迎,题材和手法也见多样。如《我爱北京天安门》、《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北京颂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等。 1976年,冬天过后醒来的是一个红彤彤的年代。施光南心中流淌出欢快的《祝酒歌》旋律,堪称为亿万人民倾情的胜利之歌;而抒情歌曲迎来了一个伟大的复兴??这是历史变化、进步的 个折射,从该角度看,这场复兴的确是伟大的。它的力量足可融化十年的坚冰,吹散徘徊不去的乌云。《太阳岛上》、《妹妹找哥泪花流》、《乡恋》、《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开始响彻神州。尤其是李谷一,她运用了“气声”演唱,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但也更加加强了它的吸引力与震撼力。 三、80-20世纪末。1980-1989是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最为动荡也最为繁荣的10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卡式录音机和电影、电视、广播的普及,港台流行歌曲得天独厚地闯入千家万户,不容分说地叩击人们的耳膜,强烈地刺激了音乐界乃至整个社会,也带来内地通俗抒情歌曲创作的勃兴。重新起步的流行音乐,经历了跟随港台流行歌曲的走向而变化到以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的必然过程。《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小草》、《我爱你,塞北的雪》、《在希望的田野上》成为这一时期最为流行的作品。伴随着改革开发的步伐,邓丽君美妙的爱情歌曲也像春风一样吹进了祖国大陆。那甜甜的、柔美的歌声代替了《红灯记》这样的样板戏、《红太阳颂》这样的革命歌曲,甜蜜的感动,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美好。80年代中期郭峰以《让世界充满爱》等作品将艺术触角伸向人生、社会、历史,敞开心扉,提示人性,内涵丰富,从而使流行音乐得到广泛、真正的认同,并被得到官方正式命名“通俗歌曲”。接着崔健、徐沛东、苏越等,以《一无所有》、《信天游》、《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等作品,把具有西北高原特色的单调置入摇滚性音乐的整体构思中,以民族传统音乐的神韵为流行歌曲注入新的活力,欣起的“西北风”席卷80年代末的歌坛,很快就在听众中引起共鸣。像叶振棠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张明敏:《我的中国心》、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毛阿敏的《思念》、韦唯的《爱的奉献》都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歌曲。80年代的流行音乐经历了痛苦的思索和争执后,“通俗唱法”与民族、美声唱法形成鼎足之势,被列入声乐艺术之“正册”,流行音乐在理论和舆论面前终于获得了一席之地,其价值得到认可。九十年代是中国飞速发展、开放的年代,港台、国外的音乐开始涌入,内地的流行音乐也趋于成熟。流行音乐的发展到了一个小高潮,这时候的音乐不再只是音乐的表达,而带上了很强的感情色彩和社会意识,这是音乐的又一进步。 四、21世纪至今。21世纪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在改革开放的推进中深化,互联网的发展导致网络歌曲的兴起,选秀节目的涌现,如“超女”、“快女”,大力推进了流行音乐的发展。音乐风格的多元化也成为这一时期的音乐所独有的特质。在老歌新唱成为一中趋势时,自然是人们怀旧情绪和追求前卫的价值取向的结合,在不断将音乐改革推新的过程中我们会停下脚步,从过去的经典中去汲取养料,去扬弃,去保留一份纯真,同时还在不断加入新鲜的元素,还在不断进步着。这样的作用是巨大的,至少历史不会脱节,传统不会流失,经典在复新中永存。老歌新唱,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回归经典的需要,传承经典的需要。 流行音乐的曲风与内涵,从开始的单一与羞涩,到后来的多元蓬勃发展,再到后来带上强烈情感和社会意识的歌曲,到现在的老歌新唱,她走过的路在我们心中的印记从不曾磨灭。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西方流行音乐的艺术哲学 音乐艺术作为现实的反映形态,它有着自己特殊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其通过艺术家所创造的音乐作品被记录和保存下来,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成为人类精神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流行音乐属于美学范畴,指的是音乐艺术的一种风格,它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现代艺术文化的潮流中出现,是一种在民间广受大众欢迎并且具有城市商业化性质的通俗音乐形式。流行音乐在本质上,流行音乐绝对追求人生的真实,并带有一些浪漫主义的装饰和超现实无政府主义的英雄霸气,给人们强烈的震撼、感受和参与的机会。 在20世纪,西方流行音乐对旋律、节奏、和声和乐器学的新形式试验,反映出了新能源形式和各种新机械发明对现在和未来生活的有力影响。在音乐领域,20世纪的录音棚制作是流行音乐工业的基础,它往往与音像业、各种传媒连成一体,改变了传统的音乐厅方式,产生了新的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电脑系统的介入,又产生了人机互动的虚拟真实现象,再次解构了作为确实的创作结果的传统音乐作品,这使音乐作品成为了人机方式中主体参与过程所展现的可变事物,突出了观众的参与性、音乐作品的事件化和行为化。由于新技术手段(唱片、ktv、广播电台、广场音乐等形式)的出现,流行音乐大行其道,成为20世纪西方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西方流行音乐作为世界流行音乐的主体,主要是以欧洲、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以及黑人音乐为基础融合而发展起来的,具有更多的自娱性与商业性,随着其逐渐的演化和发展,产生出多种流行音乐种类:布鲁斯、爵士乐、乡村乐、摇滚乐、雷鬼乐、说唱乐、电子乐、音乐剧、廷潘胡同音乐等。 西方传统音乐的结构一般包括曲式、和声、复调、配器、旋律和织体等,而西方流行音乐的结构,经常需要切入补充新的因素,如线条、音色、时值等。有些流行音乐作品甚至可能是三无的,即无旋律、无调性、无规则,但同时它又有可能是三陪的,即陪伴有图形、文字和现场。20世纪的流行音乐令人眼花隙乱,传统的作曲方法被打破,创作手法不断求变求新,人们普遍个性张扬,音乐观念与审美标准都有了极大的变化,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古典的美学传统,改变了审美形式的表现原则。 20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文化观念产生根本性逆变,美学范式不同于往昔的社会。20世纪的现代科技直接产出了与音乐相关的重大器具性和观念性的转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观念意识和舆论倾向直接影响着音乐的题材、体裁、技术要素和音乐家的思想观念等。在这里,西方流行音乐的音乐因素全面开发,具有大众狂欢与多元对话的性质,流行音乐以新奇、活泼、性感的手段刺激着大众的注意力,同时向实际生活渗透并产生综合艺术。人们力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雅与俗、台上与台下、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政治与文化、科学与宗教等界限,从传统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流行音乐来表达多种思维方式,从强调主观感情转向到客观世界,注重作品的复数性和大量生产,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相结合,主张艺术平民化并且大量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流行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音乐创作的发展,丰富了演出曲目。另外,它们也并不都是没有思想意义的胡闹和追新求异的音响堆砌,有些作品的确以它们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手法,取得了用传统手法很难达到的某种震撼人类心灵的艺术效果。流行音乐在表现一些重大题材方面,较之传统作品也并不逊色,有许多流行音乐家都创作了体现,诸如世界大战、法西斯暴行、宗教冲突、种族歧视及贫困与灾荒等人类生活中重大题材的优秀音乐作品。就更深一层的风格或个性来说,它们则呈现出雄伟壮丽、悲壮动人、流丽婀娜等多种美学特征,有言志之美。这些优秀的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接受,它们已经成为20世纪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经典曲目。 总之,流行音乐在形态上呈现出多样变化的创造性特点,在情态上具有丰宫复杂和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它的意态美将更突出、更深远、更具超越性,其千姿百态的风格美将与新时代人们千变万化的审美需求相适应。人类的文明发展业已证明,由于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完备的音乐审美心理结构,已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论文化工业时代的中国流行音乐 [ 论文 关键词]流行 音乐 大众文化 “雅”“俗”文化 亚文化 特征 [论文摘要] 一、从解放到迷茫— 流行 音乐 是伴随 现代 工业 发展 而兴起的一种都市音乐,作为工业化社会文化现象之一的流行音乐 自然 摆脱不了现代工业文明打上的深刻烙印。流行音乐从创作、制作到生产、消费,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人,制作商、音乐人和歌手之间从一开始就发生了 经济 关系,这一点它同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具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包括歌手的包装、宣传等等一系列的环节,无不带有强烈的商业色彩,可以说,流行音乐在市场的带动下已经形成了一个蕴涵巨大商业利润的文化产业。既然流行音乐是一种文化商品,就以获取最大商业利润为目的,因此,流行音乐的商品属性就决定了它的消费特点,它以适应人们的消遣、娱乐的感性需要而发展,并不以思想性、现实性和社会性为主旨,这样,流行音乐的标准化和快餐性特征就显露无疑了。 在工业社会,流行音乐和其他商品一样,是在竞争中发展起来的,当一首歌曲取得成功之后便会成为其他歌曲争相效仿的对象,创作技巧、类型、音乐元素等都成了被模仿的对象,直到最后具化为一种标准,所以模仿也是流行音乐的一个特点,并且是造成音乐结构标准化的一个根本原因。[3] p225,另外,流行音乐的娱乐性与其商品性是密不可分的。在消费型的社会中,只要娱乐性 艺术 拥有大量的受众群,就有可能成为获利极高的商品。由于在当代社会音乐生活中,流行音乐的娱乐性功能是其它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无法相比的,它拥有最为庞大的受众群,这也就意味着流行音乐具有其他任何一种音乐形式所不可相比的市场。流行音乐一旦进人消费市场,以商品的面貌出现时,就具备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使流行音乐的商品属性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较,显得更突出。 (二)流行音乐的亚文化特征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就其存在的观念层面讲,具有人类意识形态的属性,就其表现形态讲,属于意识形态的一种外化形式。由于它强调感官刺激功能、娱乐功能与消费功能,而淡化和抑制了 政治 功能、 教育 功能、认识功能,因此,从流行音乐存在的普遍的意义讲,流行音乐无论是作为一种观念还是文化意识的载体,所反映出的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流行音乐大多表现的都是“爱情”、“成长”等主题,这些均属于亚文化层,是属于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主旋律、权威话语)反差较大的内容,在一些摇滚乐中,甚至出现一些有悖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宜提倡的反文化势态,这些与理想的追求,提倡崇高、奉献以及理性这类受主流意识形态所提倡的社会本位价值追求背道而驰,却成为流行音乐主要的价值定位。而这些都被正处于世界观形成初期的青少年视为流行音乐个性的表现,“然而这种个性化却只不过是‘一种赤裸裸的模式”,。“因为在阿多诺看来,听众被控制得越严格,他们能够注意到伪个性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小”。[3](p150)大众传媒的力量使得“流行”音乐源源不断地灌输进青少年的耳朵,他们只能被动地在既有的音乐中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否则就无法在自己所处的亚文化中生活[4](p89) 从这种亚文化特征来看,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当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影响越小,流行音乐的亚文化特征就越明显,反之,在一段时期,当社会主流音乐形态对青少年观念甚至流行音乐本身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时,这种亚文化特征便会消弱。所以,在各种流行音乐充斥青少年耳朵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如何利用他们喜爱的流行音乐形式,向他们传达正确的思想内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通过流行音乐引领青少年适宜的音乐欣赏方向。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论新媒介时代流行音乐表现方式的变化 论文关键词: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新媒介;文化工业;大众文化 论文摘要:流行音乐的媒介可分为旧媒介和新媒介,旧媒介包括收音机、唱片、磁带等。新媒介包括cd、dvd、mtv、卡拉ok等。在新媒介时代,流行音乐出现了视与听结合、制作与欣赏结合、身与心结合的趋势。这说明了作为大众文化一部分的流行音乐生产与作为流行音乐一部分的流行音乐媒介是分不开的,流行音乐媒介的变化必然带来流行音乐生产、表现方式等的变化。 播放流行音乐的媒介很多,如磁带、唱片、留声机、cd、mp3、md、电视、收音机等等。有些媒介还直接参与流行音乐制作,如电子音乐、flash音乐等。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流行音乐新媒介的出现给流行音乐表现方式带来的变化。流行音乐旧媒介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大概有一百年左右,即从1870年到1980年,主要包括留声机、收音机、广播、胶木唱片、磁质盒带等。流行音乐新媒介主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一直延续至今,主要包括数字媒介,如cd、dvd等;电视媒介,如mtv、卡拉ok等;网络媒介,如电子音乐、fla sh、mp3等;其他媒介,如焕然一新的歌星演唱会等。当流行音乐媒介发生变化后,流行音乐的具体表现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为了对流行音乐的新旧媒介有更好的理解,本文首先介绍一下流行音乐媒介的发展。 一、流行音乐媒介的发展 1.旧媒介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开始进入技术时代,与听觉文化有关的媒介开始出现: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1913年,法国人吕西安、莱维利用超外差电路制作成了收音机;1933年出现了调幅广播,20世纪五六十年代胶木唱片出现并流行;1955年,首批晶体管收音机几乎同时在美国和日本问世;70年代磁质盒带产生。这些媒介的出现极大提升了听觉文化在文化中的重要性。因为以往听觉文化之所以不独立,没有像书写文化那么普及和重要,就是听觉文化没有自己可以长久保存的独立媒介,随着这些媒介的出现,歌曲可以保存,人声和乐声可以存留。 2.新媒介时代 但真正使“听”成为与“看”“思”“触”同样重要的乃是当代新媒介的兴起。当代音乐新媒介的兴起成了这个时代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这些新媒介包括数字媒介、电视媒介、网络媒介等。 数字媒介在音乐中主要体现在cd、dvd上。光盘的诞生,最早可溯自1980年索尼和飞利浦两家公司所共同推出的cd—da(compactdsc—dgtalaudo)。直到1983年,索尼公司才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张实用的cd,并用它灌制了美国著名歌手比利·乔的专辑《第五十二街》。到了1985年,用于资讯产业的cd—rom光盘出现,人们找到了搭乘进入多媒体声光影音世界的快捷媒介。 “dvd”的全称为dgtal versatle dsc(数字通用光盘),是由飞利浦和索尼公司与松下和时代华纳两大dvd阵营制订的新一代数据存储标准。同cd相比,dvd具有更高的存储数据量。1997年,全世界第一批dvd播放机正式面世。到了2002年,为了满足人们对更大容量光盘的要求,dvd又在不断扩充自己的容量。 电视媒介中的音乐则追溯到1980年底。当时,一段段三四分钟的“可视歌曲”节目开始出现在电视中。表演者虽然打扮奇幻,表演与歌曲的内容也大相径庭,但还是博得了以喜爱新奇而著称的美国人的喜欢。1981年8月,一家专事播发可视歌曲的电视网——音乐电视网(mtv)应运而生。1983年,迈克尔·杰克逊在可视歌曲中大展身手,他那娴熟奇异的舞姿使他赢得了“可视歌曲中的弗雷德·阿斯泰尔”(阿斯泰尔是好莱坞歌舞片中最负盛名的舞蹈演员)的美名。现在,几乎没有一个有影响的歌星没有自己的可视歌曲专辑。可视歌曲已深入到电视网、每个家庭,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mtv,电视媒介还有众人熟知的卡拉ok。 网络媒介中的音乐主要表现为mp3、flash等音乐。mp3全名是mpegaudolayer3,是一种声音文件的压缩格式。1987年,德国的研究机构iis(nsttutntegrerte schaltungen)开始研究一种声音编码与数字声音广播的计划,名称叫做eurekaeu147,这就是mp3的前身。大概是在1999年,mp3这一新玩意儿开始在内地被人们广泛传播,它的出现推进了音乐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推动了音乐的大众化。年轻人开始用电脑制作mp3,开始通过互联网传播mp3,开始兜着mp3播放机,听着mp3音乐散步、旅行。一时间,听mp3音乐成为一种时尚。 flash音乐指乐迷或网虫根据自己的喜好利用fal sh软件给一首音乐配以fal sh动画。由于他们在制作音乐fal sh的过程中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理念灌输进去,所以一首歌可以有很多的flash版本,这正是fla sh音乐最有魅力的地方,它让每个人参与音乐的画面制作都有了可能。 电子音乐指的是一般所说的md,即以计算机为工具,配合md的编译码程序,将所有乐器组合的效果在一台计算机上做出来的电子媒介中的音乐,主要表现为以md为主的音乐。1991年,号称“中国电子音乐之父”的张大为出版了他的首张电子音乐《电子山》。后来有崔健的《无能的力量》、窦唯的《山河水》、王磊的《春天来了》等。 二、新媒介时代流行音乐表现方式的变化 1.视与听的结合 “音乐的本质就决定了音乐比起其他艺术更不易让我们以较一般的方式来把明确的和特殊个别的东西掌握住和说清楚。因为音乐尽管要采用一种精神性的内容,并且以这种题材的内在实质或情感的内在运动作为它所表达的对象,这种内容毕竟是比较不明确的,朦胧的,正因为它是从内在方面(或精神方面)来掌握的,或是作为情感而反映于声音的”。19世纪德国美学家黑格尔的这段话是针对当时音乐来说的。但在新媒介时代,音乐中“看”的成分越来越突出,如mtv、flash音乐、歌星演唱会都离不开视觉形象。音乐文化出现了视听结合的新趋向,这主要表现在mtv中。 mtv最早开始于美国,出现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mtv是美国流行音乐工业和电视业双重发达的产物,它结合了音乐、文学和电视艺术,三位一体。十年后,mtv传到了中国。当唱《青苹果乐园》的小虎队在电视中又唱又跳时,人们感受到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视听,一种新颖而刺激的传播流行歌曲的方式。这就是mtv。有了mtv,青春、美貌、异国情调、奇异情节以及时尚等直接借助电视画面而不是借助歌词就可以形象地看到。 有了mtv之后,音乐的形象性和可视性大大增加,在mtv的图像中,歌词的诠释也变得更具象、更立体化,也更易理解。尤其在摇滚乐的mtv中,那些歌手的发型、服饰、舞蹈甚至恶作剧的现场表演都增加了人们对摇滚颓废和反叛的文化理解。mtv使歌手在偶像化方面以及发挥自身综艺才能方面提供了难得的舞台表演空间。从流行文化角度观察,mtv完全是一个混合体,它包括了娱乐的一切要素,如通俗、好看、形象偶像化等。mtv作为可视歌曲在瞬间处理上高于其他艺术,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想象力,提供即时的满足感。音乐也因mtv普及化和流行化。为什么迈克尔·杰克逊和麦当娜在制作mtv录影带时竞耗资上百万美金?原因是有了这些雄厚的资金才能把mtv拍得宏大而有气势,让短短几分钟的mtv看起来就像是一部史诗。mtv把流行音乐的发展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音乐中“看”的成分的突出跟整个当代文化越来越视觉化有关。如今,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视觉符号——广告、影像、摄影、多媒体、mtv、卡拉ok、电影、建筑、美容、形体训练;到处充满了视觉符号的制造者——电影人、电视人、媒体制作者、形象设计师、广告人、平面制作者、摄影师。看与听也融合在一起,如本来电话属声音媒介,目前亦与影像结合,走向视像电话,又配合遥距传讯科技,推出遥距视像会议(tele.con.ference);电台节目走向跨媒体作业,音乐事业亦十分倚重mtv、广告、演唱会,导致歌手、乐手的外表包装与其音乐造诣同等重要。就连过去要用“心”看的现今也转换成了用眼睛看,如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转化为电视和电影中的明星,歌词mtv化,用多媒体诠释意义和思想,等等。可见,一个看“像”的时代正在到来,对视觉符号(形象)的消费几乎成了现代人日常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促使了当代文化逐渐展现为视觉文化占主导地位,即语言不断让位给图像,视觉美学取代传统美学。难怪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elbel1)得出如下结论:“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由此,“看”成了现代人接触世界的首选方式之一。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音乐会中“看”的成分的突出也成了必然,而最能激起音乐场所中人们去“看”的无非是身体所展示的系列形象。 2.“制作”与欣赏的结合 在网络时代,你可以用各种软件合成各种声音制作md音乐,你可以利用多种方便的软件来很快地学会演奏,你甚至可以通过采样和计算机结合的技术来合成电子音乐。你可以自己动手参与flash音乐创作,并把自己的一些理念灌输进去,所以一首歌可以有很多的fal sh版本。因此,在新媒介时代,你可以向传统的音乐观念轻松地挑战,你从和声、旋律和节奏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你摆脱了传统创作与消费分离的模式,你既是音乐的制作者又是消费者,音乐成了你在电子游戏之外又一个集创造、娱乐和消费的文化领域。如网络音乐《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就是一首集创造、娱乐和消费的音乐。这首歌是通过fla sh传开的,而不是传统的通过电视、电台或市场的音像制品。1995年,雪村已创作了《东北人》等一系列“音乐评书”。2001年前后,雪村的朋友戴军将“翠花”上传于网络,有个叫刘立丰的网友又把《东北人》做成了flash。由于歌词、画面都比较滑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网络上由此引发了《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flash动画风潮,这股风潮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蔓延。这首歌的fla sh版本有:左撇子工作室版、行走乾坤版、babylon版、北极天狼刃版等数十种版本。这些版本对这首歌演绎不一,有制作成摇滚乐风格的,有创作成革命故事的,也有演绎成后现代风格的。在制作《东北人都是活雷锋》fal sh音乐过程中,网民把自身对生活的态度也带到对音乐的欣赏和制作中来,如他们对个性和自主性的强调,对生活的一种游戏反讽态度,感兴趣于即兴发挥,等等。这些在传统媒介中是很难体现的,因为在传统媒介中,乐迷形式上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媒介所提供的音乐,而传统媒介以及由这些媒介为载体的音乐也很难反映他们的上述心态。这就是在新媒介时代,自己制作音乐的好处。 3.“身”与“心”的结合 当今音乐会或电视场合中歌手对自己的着装、发型和身材越来越重视,而歌迷也越来越重视音乐会中自己的身体性参与,他们通过身体摆动、蹦迪或卡拉ok的浅吟低唱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一种动态理解。无论是歌手还是歌迷在音乐会中对自己身体的重视,都折射出了他们这样一种文化心理现象,即当代人对身体的重视已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他们即使在强调听觉的场合也没忘记自己的身体,希望通过在音乐会中的身体表演和看身体表演来获得某种身体解放,以释放平时被压抑的“身体”。 现今,世界pop舞曲的流行更使歌手趋于舞蹈,演唱反而退居其次。歌迷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歌手的歌唱得好不好身上,他们更关注歌手的即兴表演和临场对大家情绪的调动上。歌手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带动大家一起动起来。在歌手的狂热鼓动下,很多观众给歌手打拍子,甚至自身的肢体随着歌手肢体的摆动而摆动。 酒吧迪厅中的音乐是所有音乐场所中最能带动听众身体性参与的音乐。在昏暗狭小的酒吧空间里,到处弥漫着暧昧、混浊、带有很强的视听刺激的音乐和色情。四面墙上的电视里播放着摇滚巨星迈克·杰克逊的mtv,迪厅的前方则由几个打扮怪异的dj主持人控制着音乐的节奏,并用人声煽动着舞池里蹦迪的人们一起高呼“one,two,three,four……”舞厅的两侧则站着衣着性感、相貌姣好的领舞者。领舞者往往是那些年轻的、身段较好的、懂舞蹈语言的女孩,这些领舞者随着音乐的节奏跳各种舞蹈,并极尽身体之挑逗。舞池里的舞者就在这混乱无序的气氛中随意扭摆自己的身体。在这里,众多摇摆的身体成了一片欢乐亢奋的海洋。大家谁也不关心对方是否跳得好,而只沉浸在自己身体的摇摆节奏里,什么都可以不想,感觉到的除了自身身体的节奏外还是节奏。这种参与在蹦迪时特别明显,此时你既是听歌者、观看者,也是自身的表演者。这种表演既表现在你可以和着音乐的节拍一起唱,也表现在你的舞蹈行为上。你在聆听歌曲并同步应和中获得了一种对象性的诉求,你在身体的扭摆中获得了情绪释放,你在“窥视”他人中获得了满足。 基于酒吧里音乐与舞蹈的不可分,酒吧迪厅中的一些音乐与舞蹈结合在了一起。如r b(rhythm and blues),中文可译成“节奏布鲁斯或节奏蓝调”。相对于r b音乐的慢速,hp—hop的音乐节奏则快得多。从字面上来看hp是臀部,hop是单脚跳,hp—hop就是轻扭摆臀。这类音乐突出节奏而不是旋律,强调了音乐中身体的舞蹈。 确实,当今的音乐越来越属于体感一代,即用身体而不是耳朵来享受音乐,那些乐迷所希望的就是如《花儿》中所唱的那样“让身体在节奏中快乐地飘荡”。 综上所述,随着流行音乐新媒介的出现,当今流行音乐的表现方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如视与听、制作与欣赏都出现了相互结合的情况,音乐中身体的参与加强,如此等等。音乐中视听的结合在某些方面正在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因为听、看对世界的感知是不一样的。“核查、控制和把握属于视觉,听觉则要求专心致志,意识到对象转瞬即逝,并且向事件的进程开放。视觉属于存在的本体论;听觉则是亲近信仰和宗教的原因。”这意味着,在新媒介时代,传媒技术正在重新形塑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在这过程中,就像美国文化批评家詹姆逊所说的,文化本身范围扩展了,“文化不再局限于它早期的、传统的或实验性的形式,而且在整个et常生活中被消费,在购物,在职业工作,在各种休闲的电视节目形式里,在为市场生产和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中,甚至在每天生活中最隐秘的皱折和角落里被消费,通过这些途径,文化逐渐与市场社会相联。”由此,在新媒介时代,与流行音乐密切相关的新的文化空间、文化类型(如塞博空间、“e”文化、视觉文化等)出现了。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如何将流行音乐合理地运用于音乐教学中 一、流行音乐进入音乐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必要性。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音乐教学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通讯传媒的发达,人们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以娱乐性为特点的流行音乐随之蓬勃地发展起来,音乐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并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当然也进入了学校。而对音乐的多元发展趋势:日益丰富的和善,多变的风格,现行的教育模式、教育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和现用教材的局限性日益突出,我们不能再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而是要积极进取,创新探索,根据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从学生本身的需要出发,改革教学,让我们的音乐教学与世界接轨。由此可见,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2.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节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节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掌握。除了采用节奏模仿、打击乐训练等方法外,我们也可以尝试将流行于欧美的“说唱”引入教学,“说唱”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和独特、新鲜的风格韵味,更易积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选取合适的流行音乐进行音乐教学大纲,既可以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如何将流行音乐合理地运用于音乐教学中 1.摆正流行音乐的位置,将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音乐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越来越为许多些国家所重视。毫无疑问,流行音乐和“新潮音乐”等现代音乐作为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传统音乐、新音乐、欧洲古典音乐等古今中外一切优秀音乐文化成果一起构成了音乐教育。因此我们要摆正流行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给流行音乐一个合理、适当的地位。音乐是相通的,许多流行音乐是由古典音乐改编而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将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 2.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学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和学两方面构成的有机活动过程,因此要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变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型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即教师不以自己的喜好来决定教学内容,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一切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不干涉、规定学生喜欢的音乐,不以教师的自我意识左右教学的进行,左右学生的喜好、学生的思想,如教师喜欢民歌,便在课堂上大讲特讲,让学生听民歌,想让学生都喜欢宋祖英、李谷一等:教师喜欢二胡,便在课堂上让学生不厌其烦地听《二泉映月》《良宵》,教师只从自身的兴趣出发,无视学生的情感、兴趣,学生会对此产生厌学情绪,久而久之会形成恶性循环,学生更不愿上音乐课,这样不利于学生的音乐水平的提高,不利于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把教师的主体地位变为主导地位,以学生为出发点,客观而理性地看待音乐教学,引进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 3.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改变“重技轻乐”的倾向。这就说明音乐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要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转化为兴趣、素质、能力、个性的培养。而传统的音乐教学在教学内容上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力;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学规律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兴趣、喜好的培养及审美认知规律。广大音乐教师应该充分、清楚地认识到: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培养学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这才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宗旨。强调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这才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4.提高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引领学生步入音乐殿堂。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学习新理念、新事物,开阔欣赏视野,加强自身音乐素养,寻找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最佳衔接点,引领学生步入音乐殿堂,让学生欣赏音乐,享受音乐。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能满足现状,固定于自己过去所学的范畴中,而拒绝一些现代的、流行的东西。我们要认识到:大音乐家的作品并非全部都是经典,流行歌曲也并非都是靡靡之音,也有经典之作。对流行音乐要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寻找与传统音乐的最佳契合点,帮助学生找到与传统音乐的共鸣处,从根本上改正学生的欣赏习惯,我们可以从旋律人手,在心理上拉近学生与传统音乐的距离。 总之,社会在发展,音乐也在发展。我们要以新课标为指导,联系学生实际,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为学生喜爱音乐、欣赏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开创音乐教学的新局面。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内容摘要:中学生喜欢音乐、喜欢唱歌,他们从各种媒介中获得自己喜爱的音乐形式、音乐作品、创作者及演唱者的相关信息。因此,单一的音乐教学内容,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学生对不同音乐的求知欲望。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不仅是适应当今的社会现象,而且能让学生对另一种音乐形式有所了解。 关 键 词:流行音乐 民族音乐 通俗音乐 正确对待 我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是任何一种音乐形式所不能比拟的,除在进行正常的音乐教学之外,“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这是音乐课程设置中的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笔者的学生王熳在实习期间对初一年级新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列举出一大串流行歌手的名字:周杰伦、潘玮柏……对于他们的代表作品,更是了如指掌;就“你希望老师怎样上好音乐课”这一问题,很多学生都希望在课堂上能听到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学校举行歌咏比赛,学生绝大多数唱流行歌曲,较少有学生记得《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人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也不能唱全,这不得不让人忧虑和反思。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歌曲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学生正确的音乐美学思想,提高音乐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流行歌曲是一种音乐形式,将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长期存在。因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当审美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形成相应的免疫力,对流行歌曲进行鉴别,能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比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教师把词曲俱佳的优秀作品和低俗的毫无价值可言的作品放在一起,和学生共同探讨辨别美丑。教师还可以利用适当场合、如课前课后、课外音乐活动、个别交谈等,向学生介绍一些审美常识,比如:怎样鉴赏歌曲、歌词、歌唱等,指导学生对流行歌曲进行鉴别、分类,让他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从中选择适当的歌曲。 音乐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学生的基础音乐教育,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方法和欣赏音乐所具有的常识,多让学生接触一些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以此来荡涤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情感通过优秀的作品得到升华,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音乐鉴赏能力。 二、加强电化设备,恰当使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激发美的感情 音乐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经常观看电视或专业录相资料带,并把好节目录制下来,通过音乐活动课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老师参与学生的评价,教会学生如何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并能自觉地做到抵制庸俗的流行音乐。如播放我国最优秀的民族歌唱家之一张也演唱的具有我国浓郁民族风味的《茉莉花》《沙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有对大西北怀有深厚感情的青年歌唱家王宏伟演唱的一些歌曲,充分让学生感受视听的效果。当然,教师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有些高品位音乐学生欣赏不了,例如美声唱法、芭蕾舞剧、大型歌剧、交响乐等,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本身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地讲解、引导,揭去其神秘面纱,时间长了,了解多了,自然就会为其魅力所倾倒。 三、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易懂性、时尚性的音乐形式 校园里经常听见学生在唱流行歌曲,说明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热爱,但其实学生们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流行音乐大体来说可分成四种:节奏布鲁斯(r b)、说唱(rap)、摇滚(rockroll)和电子音乐(electron)。在给学生讲流行音乐时,教师尽可能地把较先进的音乐设备带到课堂上,与教学常用乐器相结合进行演示,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立体真实。如:r b音乐要素构成的分析、rap的即兴创作、电子音乐是通过什么乐器实现的等问题。学生从中可以真正体会到音乐的多元快速发展,大大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使课堂更加富有现代气息。《yesterday》这首歌曲可以说经常听,许多学生不知道这首歌曲其实是r b的形式,在课堂上放这首歌曲,许多学生一定会觉得很新奇:“老师要给我们上什么课?”然后就可以将学生带入流行歌曲的天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哼唱,然后给学生讲解r b产生的时代背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黑人和纽约市外行政区的青年中间开始流行迪斯科、霹雳舞和说唱乐。街区那些去不起俱乐部的青少年,厌倦了迪斯科音乐,他们演奏更重一些黑人流行音乐,来回重复同一张唱片的内容。当在音乐中加入(开始时是用60年代流行的语言朗诵一些街头即兴诗歌)歌词,这种音乐开始成为了说唱。对r b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开始正式上课,学生根据自己的校园生活写一段歌词,引导学生用rap的语感进行说唱,教师和以伴奏。学生一定会感到奇怪:流行歌曲还能这样来演唱?这就从不同角度了解了流行歌曲的各种形态,由单纯的感官欣赏上升为理性的欣赏。 四、引导学生真正认识优秀的流行音乐,适度欣赏好的流行音乐作品 流行音乐之所以被学生所喜爱的原因在于:流行音乐的旋律优美、曲调易于上口、能迎合当代人的心理。但一些流 行歌曲歌词粗俗不堪,内容低下,容易使分辨能力低的学生迷失在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纯偶像派,只要是他的偶像唱的,再难听他也会觉得好听。当然相当一部分的流行歌曲写得很不错,如歌曲《出塞曲》,歌词选自我国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的一首诗,表现了对自己故乡的思念之情。歌曲分上下两段,第一段将塞外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第二段音乐变得粗犷起来,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多彩。听时思绪万千,好像自己就正在黄河岸边,似乎看到了苏武牧羊于北海边。又如歌曲《俩俩相忘》:“拈朵微笑的花,想一段人世变化,到头来,输赢有何妨?日与月互消长,富与贵难久长,今早的容颜老于昨晚。”歌词写得既有哲理性,又通俗易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真正认识优秀的流行音乐。 总之,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音乐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巧妙地“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通过缜密的资料查阅、细致的筛选、严谨客观的讲解、极有趣味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简单地听流行音乐、哼唱流行歌曲到分析其发展进程,学会多角度、客观地评价鉴赏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对现在中学生偏爱流行音乐的正确引导 中学生喜欢音乐、喜欢唱歌,他们从各种媒介中获得自己喜爱的音乐形式、音乐作品、创作者及演唱者的相关信息。目前在音乐文化的选择上普遍存在过分偏爱流行音乐,忽略甚至排斥其它音乐门类学习的现象。为什么在众多音乐中中学生偏爱流行音乐呢? 我对中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其理由是:亲切好听、贴近生活、情感丰富。每个学生都能列举出一大串流行歌手的名字:王菲、周杰伦、she……对他们的作品,更是了如指掌;就“你希望老师怎样上好音乐课”这一问题,很多学生都希望在课堂上能听到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在学校举行的各类比赛和文艺汇演中,演唱形式和内容最多的也是流行歌曲,较少有学生记得《学习雷锋好榜样》《松花江上》等,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人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也不能唱全,这不得不让人忧虑和反思。中学生音乐审美趣味单一化导致了欣赏视野的狭隘,单一的音乐教学内容,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现在中学生对不同音乐的求知欲望,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不仅是适应当今的社会现象,而且有必要对中学生与流行歌曲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我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是任何一种音乐形式所不能比拟的,除在进行正常的音乐教学之外,“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这是音乐课程设置中的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我认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歌曲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正确认识、对待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贴近生活、易于接受。虽然没有高雅音乐生命力强,但并不能因为它是流行的,就将其贬得一文不值,一味排斥。把高雅音乐捧上天,在课堂上绝对禁止流行音乐,这样做也是不现实的,学生会产生反感的情绪。音乐教师不能错误认为自己是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就鄙视一切流行音乐,禁止学生听唱。因为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独到之处,有相当一部分流行歌曲艺术性较强、 旋律优美、歌词内容健康、贴近生活、容易抒发感情。应让学生们在音乐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有选择地学唱、欣赏流行歌曲。 2 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具有很明显的变化,性意识迅猛觉醒,涌动,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渴望,对朦胧的爱情生活十分向往,对外界事物产生深厚的兴趣,接受模仿能力非常强。同时他们心理发育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完善,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欠周全。而流行歌曲绝大部分涉及情感生活节奏明快,比较符合青少年十分肤浅的爱情观和欣赏特点,,从音乐审美的心理角度来研究,通俗音乐强劲有力,非传统强弱规律的节奏,优美抒情的旋律,似乎倾诉了自己心声的歌词和现场音乐会的冲击力等,与青少年这一时期心理、生理期待不谋而合,决定了他们对流行歌曲的偏爱。中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还没有具备完善的鉴赏能力,还不能区分它的优劣,按照自己的喜好全盘吸收流行歌曲,难免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关键在于教师精心备课,对歌曲和欣赏的曲目仔细推敲和筛选。 3 灵动随机地发掘流行音乐使用价值 灵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兴趣,尊重学生的审美需求。及时有效的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中学音乐教材内容有限,我们要真正培养和维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必须注重课外音乐内容的收集,并根据学生的审美需求进行有目的、有选择、有引导的教学延伸。“流行音乐”冲击中学校园,作为音乐教师应变“堵”为“疏”,使“流行音乐”为音乐教学起到作用。在音乐课堂上,应当把这类有健康内容的音乐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把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出来,这样的情感体验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不再感到音乐课的单调与乏味。 当然,教学中,要尽力把握好“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尺度,既不应该因噎废食而放弃流行音乐的介绍,使课堂音乐教学陷入枯燥乏味的泥潭;更不能放任自流让流行音乐唱课堂的主角,使得学生的音乐素养停留在流行音乐界定的层次上,偏离音乐教学普及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流行歌曲进入学校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途径,它让学生感到教师已经注意到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而且能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一起共同探讨优劣、辨别美丑,无形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愿意和老师一起共同探索流行歌曲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老师心里想的,首先应该是学生,其次才是音乐,学生比音乐更重要。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事,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享受到音乐艺术带来的无限乐趣。教学活动就是学生的活动。教学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我也会让流行音乐在学生的生活中真正意义上的灿烂起来,把课堂变得色彩斑斓、妙趣横生!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地方高师院校流行音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迅速发展与变迁,逐渐在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生活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从我国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前景看,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待于努力。对于流行音乐在我国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发展中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应以规范化、标准化、层次化的模式,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规划,形成社会普遍认可的评价体系,激发学习流行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的提高我国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地方高校流行音乐教育发展概述 我国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是高校实施社会实践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流行音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流行音乐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我国地方高校的流行音乐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普及的位置上,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流行音乐教育。 (一)流行音乐教育的现状认识 作为我国地方高校流行音乐音乐教育,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流行音乐抱有较大的兴趣,乐于参加文娱活动。大多数音乐教师对工作抱有热情和责任心,热爱艺术和教育事业,但由于一些偏见认为流行音乐教育与就业关系不大,与毕业文凭的获得关系也不大,其成绩难以为社会所认可,一些不利因素有时也使师生对流行音乐在思维、情感、创造力、想象力以及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尚嫌不足,教学效果得不到正确评价,有时对教师的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学生学习因而逐渐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一些高校将流行音乐仅作为自主选修课程也给了一些学生不修流行音乐的权利和理由。 (二)地方高校流行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 由于课程开设因校而异,学生选修因人而异,缺乏统一的教学体系和教材,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学校之间、学生个体之间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悬殊,流行音乐教育的质量评定没有基本底线,教学没有动力和压力。目前,像上海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其它一些高校设置此专业外,大多数地方高校流行音乐课程一般设为选修课,有的高校甚至不开,当然一定程度上主要受到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设施的制约。这样在教学内容上也便产生了局限性,以及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自主性比较强。与此同时,授课过程难免要简化教学内容和手段。 (三)地方高校流行音乐教育实施条件 事实上多数高校设立的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美育教育中心等,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流行音乐的教学及艺术实践的内容,我们现在的“大学生艺术展演”、“三下乡”等活动,以通过组建艺术社团、举办艺术活动与艺术节等形式以及参加各种艺术表演、艺术竞赛,营造了浓郁的流行音乐文化艺术氛围。虽在指导教师的队伍中,拥有一定数量的师资队伍 ,但相对应的具有流行音乐专业学历、职称层次专业教师队伍还相对缺乏 二、地方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实践探索 地方高校流行音乐和谐发展要求我们认清流行音乐教育发展的规范化、标准化、层次化的思路。为了改变目前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现状,解决存在问题,高校应积极探索提高流行音乐的这些方法和措施,促使流行音乐学科的积极发展。 (一)地方高校流行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 我们对待流行音乐教育要着眼于过程控制,其主要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流行音乐素养为导向,解决目前各我国地方高校流行音乐教育内容参差不齐和教学随意性问题。其主要内容,一方面指教学内容体系的规范化,课程设置的规范化,基础教材的规范化,并对教学内容实施控制。另一方面,流行音乐是一个实践和史论相结合的学科,包含了自成体系的技术性、理论性内容,流行音乐的特殊性造成了许多高校流行音乐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因此我国地方高校流行音乐教育发展模式的规范化,要建立健全教学体系,包含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使教与学的同步规范化。 (二)地方高校流行音乐教育发展的进程 流行音乐的标准化是指实施统一、规范的标准的教学模式,是教学目标管理的规范化,是着眼于教学过程的操作,是对教学效果的衡量与评价,以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是建立一套流行音乐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自信和前进的动力。科学、公正、合理的评价,是对教师劳动的尊重、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是使大学生的素质和水平得到社会认可,教师的辛勤工作得到有效体现。特别是我们国家比较重视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流行音乐作为素质教育很好体现的学科,在实施标准化的过程中能够增强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使我国地方高校流行音乐教学模式凸显积极意义。 (三)地方高校流行音乐教育发展的价值 流行音乐教育的层次化是着眼于流行音乐本身的文化特征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不同的学习要求,指有层次地实施教育教学标准,避免统一规范带来的缺乏灵活性的弊端。 “音乐文化的每一步前进和发展往往与一定历史背景下的政治及其意识形态观念的激烈冲突是分不开的” ,在确保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要有提高型、研究型、创作型等课程开设,使学生在艺术理论、艺术技能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学习提高机会,同时也要有开拓型、综合实践型(指导大学生戏剧、音乐会等综合性艺术实践活动)、兴趣娱乐型等课程的开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三、地方高校实施流行音乐教育的展望与思考 我国地方高校实通过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层次化的流行音乐教育,是流行音乐教育全面深层的组织与建设,从而在我国地方高校流行音乐的全面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意义。流行音乐作为艺术学科,确实需要提供较多的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但必须保证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质量,要求科学规范,不能有较大的随意性。只有加强流行音乐的学习,认清流行音乐发展方向,确定重点、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的层次性结构,组织规范的指导性教材编写,制定参考书目,建立健全教学体系,才能使得流行音乐教育的实施有章可循,避免对流行音乐教学非主流文化的认识倾向。才能流行音乐教育学科建设走上了规范、科学、健全之路,艺术教育才能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真正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从而真正提高艺术教育在我国地方高校的地位,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 我们完善和加强流行音乐教育的倡导和发展,才能更和的体现音乐教育教学的和谐性和合理性,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和优化互补。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基础素质课程为主,研究型、开拓型、综合型、兴趣型等课程为辅的艺术教育体系;兼顾艺术学科的自由发挥、富创造性的特点,兼顾参赛培训、社团活动指导等业余的柔性教育体系建设,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全面发展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流行音乐的地位。提高自身在社会竞争中的适应能力。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特色的艺术人才。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地方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发展,要切实转变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全面实施我国地方高校流行音乐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更好的促进流行音乐的学科发展,以适应社会对各类艺术人才的需要。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当下流行音乐的多元化探索之路 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流行音乐在西方的发展已百年有余,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它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局面。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多元文化的作用下,它已派生出众多支系,呈现出众多风格,在各大支系和风格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交织成了一部浩瀚的流行音乐史。 大体来说,西方的流行音乐可以分为爵士、摇滚、乡村音乐三大块,分别有自己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而近年来,中国流行音乐中中国元素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如流行音乐出现了戏曲元素、古典元素等,使得我国流行音乐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我国的流行音乐中的音乐元素也开始呈现多样性的发展景象。 1 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之路 流行音乐兴起于19世纪,欧美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动了流行音乐的传播和发展。城市化使得大批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为代表着新文化的市民阶层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人们通过音乐,抒发自己思念故乡、怀念平静乡村生活的朴素情感,这也是早期流行音乐的基础。 流行音乐在美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主要的因素也源自美国的多元化文化氛围,在这样一个新兴的移民国家,各种文化风格兼容并蓄,造就了流行音乐的多样性和长足发展。当时的黑人音乐也给流行音乐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和灵感,爵士乐的起源就和黑人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爵士乐的演奏方式和演唱方式都别具一格,高低音富于变化,风格多样,极大地扩展了流行音乐的发展空间和创作空间。 二战之后,摇滚乐、蓝调、乡村音乐等各种风格的流行音乐蓬勃发展起来,摇滚乐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其创作来源广泛,风格各异,形式多样,适合跳舞,给人强烈的听觉冲击力,迅速流行起来,并形成多种表演风格。1985年在伦敦和费城同时举行的大型赈灾义演音乐会,把摇滚乐的影响力推向了顶峰。几十支不同风格的摇滚乐队,向观众展示了摇滚乐的魅力和感染力,全球观众过亿,演出募得的捐款用于资助非洲忍受饥荒的灾民,这也使音乐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蓝调音乐兴起于美国南部,音乐开始时往往带有忧伤的风格,因此和代表忧伤的蓝色联系起来,被称为“蓝调”。这种音乐强调自我心灵的疏解,崇尚即兴演奏,后来发展成为多种音乐形式。乡村音乐来源于美国南方农业地区的民间音乐,最早受到英国传统民谣的影响而发展起来。最早的乡村音乐是传统的山区音乐,它的曲调简单,节奏平稳,带有叙述性,带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乡村音乐进入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完全融入了流行音乐的主流,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听到它,只是少了一些原始的乡土味,多了一些时代感,这种焕然一新的乡村音乐已成为全世界人们共同的乡音。 当代美国流行音乐的外延更加广泛,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器乐作品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演奏方法多种多样,音响多变,色彩丰富,织体层次简明,各类乐队规模不大,作品多使用最新的电子设备,而声乐作品生活气息浓郁、抒情、幽默风趣、音域宽广,曲调顺口,歌词多用生活语言,易被听者接受和传唱。当代的流行歌手多自成一格, 发声方法各有千秋,不受传统学派的约束,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自由不羁,亲切自然,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2 当前我国流行音乐的多元化探索 2.1 中国元素融入流行音乐 作为大众文艺的重要部分,流行音乐本来就应该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文化特色,近些年流行乐坛的“中国风”就很好地印证了这样一个发展趋势。周杰伦和方文山共同打造的一系列中国风作品,如《发如雪》、《青花瓷》、《兰亭序》、《千里之外》、《东风破》等等,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风”的追求和热望。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观众,就在于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内容会给听众带来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同。现代流行音乐的表演风格同民族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上方文山那颇具神韵和色彩迷离的词风,都引发了听众对古老文明和文化的遐思,去追寻祖先的印记。流行音乐中国风的兴起,是和整个社会的文化潮流和氛围分不开的,近年来国学的盛行以及民族文化的复苏,都使得人们更加渴望在音乐领域寻求一种民族认同,因此,中国风作品能够受到热捧也就变得很自然了。 2.2 古典元素扩展了流行音乐的意境 中国风作品的兴起,唤起了人们对精致典雅、意境宏阔的古典诗词以及古典音乐的记忆,因此,古典元素也不断地被带入到流行音乐的创作中。当下许多流行音乐作品也借用古典音乐的演奏方式和表现手法,无论在深度和意境上都有很大的扩展和提升。带有古典意蕴的曲调和歌词,都给流行音乐增加了精致、华美和忧伤的基调,扩展了流行音乐的创作空间。当然,流行音乐还是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具有大众性和娱乐性。 2.3 戏曲元素为流行音乐拓新风 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诞生西方的流行音乐看似相去甚远,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近几年的流行乐坛,却出现了不少带有戏曲元素的流行音乐作品。借用京剧的唱腔和配乐来表现流行音乐,把戏曲唱法和流行音乐的唱法交替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比如陶?吹摹?usan说》、王力宏的《在梅边》、陈升的《北京一夜》等都属于这样的作品。这类作品,将戏曲的特色唱腔和艺术魅力引入到流行音乐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使流行音乐的演唱显得新颖、别致,给人深刻的印象,便于传唱。这种歌曲形式,不但很好地传播了戏曲文化,更增加了人们对流行音乐的民族认同感,也是一种颇具新意的尝试。 总之,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流行音乐的发展和演变都要充分考虑到大众的消费需求和审美需求。同时,流行音乐也朝着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展现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特色以及人们丰富的感情和内心变化。流行音乐的制作者和歌手也应该在不断的探索和革新中,创造出各种风格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流行音乐的生命力。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网络流行音乐海量化对流行音乐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及it行业的发展,百姓经济收入的提高,电脑网络传输终端设备的普及,电脑这一高科技的产品正在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我国千千万万的普通家庭。在这一背景之下,人们无论是在生活、娱乐、学习还是商业盈利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互联网成为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 网络流行音乐的海量化现象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大众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当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伴随着这一时代到来的流行音乐进入了一个“超速”发展的时期。在曾经红极一时的彩铃和后来的网络歌手走红等因素的影响下,网络中出现了网络流行音乐歌手海量化、作品海量化以及创作者海量化的现象。 所谓流行音乐的海量化,在本文中主要指当前网络时代,依存于网络而产生的网络流行音乐歌手的海量化、网络流行音乐作品的海量化、网络流行音乐创作者的海量化现象。 由于网络普及率的提高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平台所具有的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多媒体、可检索、下载性等功能,以及网络流行音乐所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使得网民们对网络流行音乐传播、创作、演唱的参与性也越来越高。另外,越来越多简单便捷的电脑音乐制作软件在网络中快速传播,为许多音乐爱好者提供了施展创作才能的广阔空间。这一切直接催生了网络流行音乐歌手、创作者和作品的海量化。 在流行音乐网络应用率不断提高和网民参与性日益增强,以及点击率直接带来丰厚利润的今天,网络使得许多本来名不见经传的民间歌手“一夜走红”。如2004年秋季,杨臣刚的原创歌曲《老鼠爱大米》成为网络上最火热的曲目,并且连续几周高居百度中文搜索风云榜的“十大流行金曲榜”第一名。不久飞乐唱片便以500万元与杨臣刚签下5年合约,并计划5年内为他制作5张个人专辑。2005年1月,杨臣刚携其新唱片《杨臣刚·老鼠爱大米》在南昌开媒体见面会。另外,凭借《其实你不是我想要的温柔》《黑色玫瑰》等歌曲,歌手林木也成为网络上家喻户晓的人物,并顺利签约北京点金石传媒旗下的金石唱片。 杨臣刚借助《老鼠爱大米》、誓言借助《求佛》、庞龙借助《两只蝴蝶》一举成名,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借助网络传播平台一夜之间成为歌星大腕,众多曾经梦想一夜成名的民间歌手似乎看到了梦想成真的希望,一时间,有才华的、没才华的,专业院校的、非专业院校的,甚至是只要会唱歌的都涌到了网络中,希望能够借助网络成名。另外,由于网络应用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快速普及、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网络流行音乐所带来的巨大商业价值,为了提高各自的网络知名度和点击率,各大网站都加强了对流行音乐板块的重视,各种服务于流行音乐传播的网络平台,如各种流行音乐网站、论坛、qq群、博客都具备上传功能,这使得网络成为我国目前相对最开放、最大、最方便、最快捷的音乐传播平台。 根据笔者对中国原创音乐基地[1]的调查,截至2011年3月,已有近万人曾经上传作品到该网站。66开心网、66禧音乐网——优秀的原创流行音乐网站也有4000余人曾经上传作品到该网站。原创音乐播客[2]网站有1470人上传作品到该网站。而且网络中的新作品每天都在以数以万计的数量增加,在九酷音乐网中,“今日上传板块”新上传作品为24首[3]。在尚爱音乐网中,“好听歌曲在线视听排行榜”(总榜)这一板块12个月共有2000余首新作品上传。音库网,每天有大约40首新流行歌曲上传,截至2010年12月共有69440首新作品[4]。中国流行音乐库[5]这一网站的“今日最新入站新歌曲,没有经过挑选,或许有你喜欢的歌曲,请自行挑选”这一板块中,一级页面中每天都有60首新歌曲。另外,点击“更多”则会出现包括原有60首在内的100首新歌曲。网络中每天上传的新作品数以千计。中国原创音乐基地每天上传新作品达50首左右,截至2010年12月共有近40万首新原创作品。[6]而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网站百度的“百度新歌”中,每天都有120首新歌上传。[7] 因此,也正是在上述一系列因素的促使下,网络流行音乐歌手、创作者和作品都达到了海量化的程度。 网络流行音乐的海量化给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过程来看,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生活的主流,主要得益于流行音乐内在的强大的发展动力,那就是流行音乐能够顺应时代欣赏者的审美需求,并能够以相应的速度不断挖掘、满足大众潜在的审美需求,即流行音乐与社会需求应和。但是,当流行音乐进入海量化时代的今天,流行歌手、流行音乐作品数量的急剧增加,直接导致流行速度的加快。这对流行歌手的演唱水平、演唱风格、作品内涵、作品风格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造成了流行乐坛歌手演唱水平良莠不齐,演唱风格和作品风格同质化,加速了大众审美疲劳产生的速度,不利于欣赏者的选择以及过于追求点击率导致盲目追求新奇和个性致使低俗化等现象。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第一,对于一个流行歌手而言,他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感觉、扎实的演唱功底、独特的嗓音和适合他的新作品等基本条件。可是当数以万计的网络歌手出现在互联网中时,必然会导致歌手水平良莠不齐、数量泛滥,这直接影响了流行音乐的发展。众多歌手把网络作为自己发展的重要平台,其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许多歌手在网络中迅速走红后却又不可避免地迅速沉寂。因为在网络中流行的速度已经超越了以往流行音乐流行的正常速度,而网民们面对这一“超速”却又显得不适应。所以近年来,在网络流行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网络中每年都有一些网络歌手刚刚有点名气就很快被另外的网络歌手取代,犹如昙花一现。尤其是在快餐文化时代,网民们大都没有多少时间,也没有多少耐心通过用心聆听选择那些真正有才华、有个性的网络歌手的演唱。因此,如何在海量的网络歌手中凸显出来,是当今网络歌手成名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第二,网络流行音乐传播特征使得歌手不用现场演唱,只需要现代录音技术将自己的歌声通过数字转化,就可以上传到网络传播分享。而且随着现代录音技术的发展,在歌手进行歌曲的录制过程中,不需要像在舞台上那样唱一首歌必须一气呵成,可以分段甚至逐字逐句地进行录制,并且录音技术人员还可以通过软件对不准确的地方进行修改。长此以往,无疑会大大降低歌手演唱水平,从而影响歌手整体素质的提高,阻碍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 第三,目前,虽然网络中的流行音乐新作品每天都在数以万计地增加,但是这些作品并非都由音乐专业创作人员创作,大多是由千千万万的平民创作者创作。这些业余音乐创作者可能是音乐院校非作曲专业的“音乐人”,也可能是仅仅业余学习过音乐的纯粹音乐爱好者,甚至可能是没有学习过音乐的音乐爱好者。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进行流行音乐的创作。因为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和一些简单的音乐录入设备,会使用一些简单的音乐制作软件,就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从创作、录制到上传网络这些步骤。这些音乐爱好者大多没有接触过严格的音乐创作技术的学习和训练,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感官感受进行自由的发挥。一时之间,似乎人人都可以创作流行音乐,人人都可以实现网络歌星的梦想,但事实上却制造了大量粗制滥造的作品。 第四,从流行音乐发展的历史来看,凡是在社会上曾经引起广泛影响的歌手或作品,总是具有明显的、独特的个性。如20世纪90年代的刘欢、郭峰、王菲、那英、王力宏等,又如新世纪的周杰伦、陈奕迅、凤凰传奇、杨臣刚、誓言、庞龙等。但是根据调查发现,在海量的网络流行音乐作品中,普遍存在模仿现象,演唱风格和作品风格同质化现象严重。这样一来,很难满足欣赏者的审美欲望,更谈不上产生审美共鸣。欣赏者自然会像走马观花一样,大多数作品仅仅听完开头几小节便没有耐心听下去,从而加速了审美疲劳。 第五,由于近年来快餐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了求新求怪以引起网民的注意,网络流行音乐作品中内容“无厘头”式的“恶搞”开始风靡,如《老鼠爱大米》《狼爱上羊》等。当然,这种风格在当今快餐文化充斥的时代,能够博得大家哈哈一笑。但是,这种刻意追求新、怪的作品也造成了欣赏者审美疲劳的加速,给网络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第六,对于网络歌手而言,要想成名必须在网络中具有很高的点击率、下载率。随着竞争的加剧,许多网络歌手通过收买网络“代客”、联络亲朋好友等非正常手段提高自己的点击率、下载率,或者通过绯闻等非正面炒作,甚至花钱买“排名”、买“推荐”等贿赂的手段以达到出名的目的。这种不正当手段必然导致恶性竞争,从而影响网络流行歌曲的声誉,导致网民对网络流行音乐热情的降低。 不可否认,网络流行音乐新作品的海量化为流行音乐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丰富了流行音乐风格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审美喜好,降低了成名成本以及为众多有天赋的音乐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施展空间。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网络流行音乐作品的海量化对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结 语 网络流行音乐是在21世纪初才悄然出现的,作为流行音乐中的“新宠”,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在网络传播技术发展的支撑下,发展极为迅速,势头非常强劲。网络这一新的传播媒介以其全新的传播模式,给流行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正是因为这巨大的推动作用,造成了网络歌手昙花一现,流行音乐作品风格同质化,作品内容过于苍白无力,刻意追求新、怪,行业竞争环境恶化,欣赏者审美疲劳加速等问题,这些对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对于众多从事网络流行音乐创作、演唱、传播的人士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警示。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流行音乐进入大学生公共音乐课堂的可能性分析 音乐艺术教育对于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形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科学必备的两种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说过:“美国和前苏联在上世纪50年代的空间竞争的实质是什么?我们一直认为是军备竞争、是工业的竞争、是钢铁的竞争。直到20世纪末我们才明白,它们竞争最深层的东西是有艺术气质的高科技人才。”可见,音乐艺术教育的目标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励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力。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一、大学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 “艺术教育应该充分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艺术教育的公平权利。” ①在大学校园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接受艺术教育,学校应该为每一个愿意接受艺术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基本条件。 大学音乐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音乐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大学生的公共音乐课形式来实施,而音乐课的授课内容也主要是传统音乐或严肃音乐。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开发学生智力、陶冶道德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对音乐教育的重视情况 近些年来,我国对音乐教育非常重视,在上世纪末,曾把加强艺术教育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和教育法中。原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要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领导人也很重视和关心大学音乐教育,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曾在2009年2月26日到南开大学与天津各高校的教师学生400多人进行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音乐与人生”讲座,讲座以欧洲经典音乐为主线,一直到现代的流行音乐。最后李岚清对大学生们说:“音乐的魅力在于使得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富。”同时还希望大学生成长为全面的综合素质人才。 (二)大学公共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根据《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的“艺术教育要纳入人才培养计划”的文件精神要求,我国各高校普遍在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中开设了诸如音乐及鉴赏、音乐欣赏、大学音乐欣赏等课程,在这些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音乐鉴赏这门课程所对应的是大学非艺术专业的理工科学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还要有音乐史、音乐作品分析、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否则,很难听懂像交响乐、歌剧之类的大型作品,更不用说理解。而现代的大学生大部分音乐素质较低,原因是在高中阶段,很多学生没上过音乐课,只是在课余唱过一些流行歌曲,还是为了放松一下心情。 2.大学音乐欣赏课的课时少且教学效果不理想 虽然普遍都认为大学音乐教育很重要,但是许多非艺术类院校还是把它作为选修课,只有36学时左右,而音乐欣赏课涉及的内容太多,既有中国音乐又有外国音乐,在制定大学音乐鉴赏课程教学大纲时顾此失彼在所难免。另外,由于很多学生的音乐知识比较匮乏,在欣赏音乐之前还要占用课堂时间讲解一些音乐知识。 现在很多教师抱怨音乐课不能按计划正常上,原因是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音乐,而对传统及严肃音乐提不起兴趣。确实,流行音乐由于其时代性、大众性和娱乐性等特点,深受现代大学生的喜爱。 3.大学公共音乐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传统或严肃高雅的艺术教育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教育,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既表达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又显示了人们主观上的追求和愿望。音乐的社会功能中最为突出的是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对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塑造性格和培养良好素质也起着深远而持久的作用。音乐还可以提供有教养的娱乐,可以恢复和振奋人们的精神,对生理和心理上起着一定的保健和治疗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这样一种思维,只有传统音乐或者说严肃高雅音乐才能产生上述作用。而对于现代的大学生所喜爱的流行音乐则被认为是内容肤浅、思想单一、空洞枯燥,没有多少社会价值并缺少审美感。但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流行音乐也有精品,如《乡恋》《让世界充满爱》《同一首歌》《绿叶对根的情意》《少年壮志不言愁》等,性格鲜明,时代性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当然,由于现代的流行音乐具有商品性,难免会产生一些糟粕,但经过时间的考验,精品最终会保留下来。 (三)国外的音乐教育现状 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面对不景气的大学音乐课堂,音乐教师们无法回避大学生喜爱流行音乐这一事实,在谈论音乐课堂内容改革时,不得不正视流行音乐的存在。那么,流行音乐能否进入大学音乐课堂?如能进入该怎样做?让我们来看看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掀起了教育改革浪潮,在历史上影响较大,也比较深刻、全面,可以说是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运动。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强调: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更要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 “在制定音乐课程标准中,德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的基本准则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从电台、电视、录像、激光唱片等社会媒体中挑选音乐的能力。” ② “日本强调‘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和丰富的感受音乐的能力,陶冶高尚情操’;美国强调‘开发人的潜能,提供创造和自我表现并享受成功机会’;英国强调‘发展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俄罗斯强调‘培养个性,促进智力发展’。” ③ 当前,部分发达国家在音乐教育方面有共同的趋势:音乐教育融合本土文化和多元文化,既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又放弃了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固步自封。在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理解世界各类音乐。”在日本的音乐教育方面也把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很好地融合起来。 我们可以反思,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已经转变了观念,突出表现在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向学生传授能够积极参与音乐生活和大众媒体所提供的一切音乐的各种能力和技巧。这种可贵的能力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从未得到过承认,甚至没有人去留意。我们都忽视了交给学生一辈子与音乐打交道的能力,也忽视了音乐教育要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的教育原则。流行音乐属于社会大众传媒,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社会大众音乐的机会,更为学生将来离开学校后承担起他们终生享用音乐的最主要的途径。而我们的教育部门和音乐教师还在为流行音乐能否进入音乐课堂而争论不休。“在我国的大学非艺术专业音乐教育中,流行音乐能否进入音乐课堂?”若回答此问题必须分析流行音乐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二、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规律及特点概述 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新颖、情感真挚、紧跟时代、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甚至流传后世的歌曲或器乐曲。它根植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④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乐,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种由多民族文化汇集而成的爵士音乐,这种新兴音乐以其独特的演唱或演奏方式刷新了听众的耳目,轰动了全美国,很快就传遍了西欧各国。我国的流行音乐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从我国港台地区传入,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发展。“在我国从流行音乐诞生至今,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思想,引领着社会文化和时尚,它是对一个时代精神的反映,其多姿多彩的风格、通俗易懂的歌词、紧跟时代的旋律、富有个性的演唱,既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又开拓了人们的艺术视野。现在的大学生可以说是生活在流行音乐的时代,流行音乐伴随着他们成长,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⑤ 7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出现了百废待兴、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文学艺术开始活跃,作曲家们创作出了许多优秀歌曲,如《军港之夜》《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太阳岛上》《祝酒歌》《泉水叮咚》等。这些反映人们新生活、歌颂祖国建设面貌的新作品,不仅让老一代人重温了他们过去的美好时光,而且让年轻一代领略到了清新质朴的旋律。 80年代,电视机在中国开始普及,流行歌曲有了更方便快捷的传播渠道。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张明敏为几亿中国电视观众演唱了《我的中国心》,其深情凝重而又不失铿锵有力的歌声立刻风靡了全国。《我的中国心》不仅唤起了观众的爱国热情,更拉近了全世界华人之间的距离,打动了无数炎黄子孙的心。刚刚开放的内地观众从此了解到原来我国港台歌曲不全是“靡靡之音”。此后,我国港台流行音乐大量流入内地,不但丰富了内地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刺激了内地流行音乐的创造。随后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流行歌手及歌曲,如刘欢及其演唱的歌曲《少年壮志不言愁》《弯弯的月亮》《好汉歌》等,毛阿敏及其演唱的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烛光里的妈妈》《同一首歌》等,李娜及其演唱的歌曲《好人一生平安》《青藏高原》《咱爸咱妈》等。随后,流行音乐也开始步出国门,如郭峰为世界和平年创作的《让世界充满爱》,是一部三个乐章的大型流行音乐作品,集中了当时中国流行歌坛百名知名歌手共同演绎,气势宏大,主题寓意深刻,成为当时流行音乐经典之作,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90年代至今,“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新生事物不断出现,股票、手机、互联网等,中国融入国际大家庭,这些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使得中国进入多元化时期。流行音乐也受此大背景的影响,并加快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多元化特征”。⑥mtv的兴起,使得流行音乐的传播更加立体生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五星红旗》《不见不散》《祝你平安》《幸福快车》《天路》《家乡》,还有奥运会歌曲《我和你》《北京欢迎你》等。 可见,流行音乐的发展与中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它适应这个时展的需要,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时代性、大众性、娱乐性和商品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 三、当代大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流行音乐的语言直接产生于浪漫主义音乐,后来独立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表现手法,既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如《弯弯的月亮》《绿叶对根的情意》等,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如《同一首歌》《让世界充满爱》等。其次,流行音乐轻快活泼、节奏鲜明、抒情优美、音响多变、生活气息浓郁、抒情风趣、手法通俗、曲调顺口、易于演唱,歌词多用生活语言,易于为大学生接受和模仿。演唱者多是富有个性、风格各异的歌手,发声方法各有千秋,强调个性,不受学派的约束。电声乐队的强声伴奏与富有个性的歌声融为一体。流行音乐的这些特点很容易和大学生连在一起,无论欣赏水平高低,都易于接受。再次,流行音乐的时代性和大众性很强,既通俗易懂,又易学易唱,让大学生觉得离自己很近,似乎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感情,在诉说自己的心声,是自己心灵的独白,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情去解读自己喜欢的歌曲。 四、流行音乐进入大学音乐课堂的利弊分析 在现代的大学校园里,每一位学生都有权利接受到公共音乐教育,不管一个学生是否有音乐天赋,其素质高低与否,接受音乐教育应该是平等的。在大学音乐课的授课内容上加入流行音乐不仅是大学生的需求,而且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流行音乐进入大学课堂到底有何利弊呢? (一)流行音乐进入大学课堂的有利之处 1.抓住兴趣,提高大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在现代的大学生公共音乐课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讲课,学生不听,但也不乱说话,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各自带着耳机听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难怪一些老师感叹,真是无奈,没法上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一条通往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如不顾及学生的兴趣,就会出现“没法上课”的现象。既然大多数大学生喜爱流行音乐,课程内容为什么不能安排一些流行音乐呢?流行音乐不仅适合大众而且具有娱乐性和时代性特点,所以当代大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流行音乐也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一定的审美价值。只要我们有选择地把流行音乐带到课堂上,一定能提高大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创建轻松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互动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流行音乐进入课堂后,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了。由于学生们都有自己喜爱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他们就能很自信地在课堂上表演,这样师生很容易产生互动。而在以前的音乐课堂上学生们不敢唱,因为他们对传统音乐、高雅音乐不感兴趣更不自信,总担心课堂上被别人笑话。 3.正面引导,宣传教育,紧跟时代,与时俱进 流行音乐的发展满足了大学生各方面、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也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进行正面的引导,把各种鼓励教育广大学生遵守公共道德,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公益歌曲带进音乐课堂,把宣传中国大 政方针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的歌曲带进音乐课堂等,一定会激励大学生们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热情,具有广泛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二)流行音乐盲目进入大学课堂会有一定的弊端 1.有些流行音乐因内容粗浅而不利于大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流行音乐具有商品和精神产品的双重性,一般商品的质量有好有坏,流行音乐既有精品也有糟粕,更有一些没有艺术价值的粗劣低俗的作品。有人把这类歌曲叫“垃圾歌曲”,这些消极粗俗的歌曲会使大学生的欣赏水平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将不利于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2.有些流行音乐因其商品价值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流行音乐具有商品性的特点,难免会出现一些怪现象:有的人在特殊的环境或场合仅靠唱一首歌就成名了,不再付出艰辛名利也都有了,成名后,再唱一首歌就能有上百万的收入,而且前呼后拥、光彩照人。这种现象容易让大学生的心理产生错觉,认为成功完全不用艰苦奋斗,运气就是成功的捷径等。这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 五、流行音乐进入大学音乐课堂必须遵守的原则 既然流行音乐进入大学音乐课堂有利也有弊,就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认识和分析流行音乐,必须慎重且有原则地对流行音乐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在选择流行音乐时该遵循什么原则呢? (一)思想教育原则 流行音乐反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我们必须选择那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曲调优美动听的歌曲,如《同一首歌》《我的中国心》《绿叶对根的情意》《让世界充满爱》等。 (二)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原则是指进入音乐课堂的流行音乐必须有一定的艺术水准,不仅要从题材上、曲式上、创作上、配器上、演唱上进行挑选,而且还要从作品的结构规模、曲式形态以及作品的情绪、情调上综合分析。如《让世界充满爱》《弯弯的月亮》《青藏高原》等。 (三)娱乐性原则 现在的大学生学业和就业压力都很大,能够从巨大的压力下获得片刻的休闲娱乐,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享受。流行音乐可以让高度疲惫和紧张的大学生放松身心、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总之,流行音乐进入大学音乐课堂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在现实生活中,现代的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辨别能力是很强的,对那些不健康的、不积极向上、不成熟的作品,他们能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对待。但尽管如此,笔者仍认为,广大流行音乐工作者一方面需要创作出格调高雅、有一定社会现实意义的流行音乐精品,另一方面,在歌曲的商品价值与社会价值相抵触时,一定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切实关注大学生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为大学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为照顾大学生的爱好,应该有选择地把一些流行音乐精品带入课堂,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浅谈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育 流行音乐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的,由于它通俗易懂,很快被人们所喜爱并在我国盛行,较早的“四大天王”成了学生心中的偶像,如今周杰伦的出现更让学生兴奋不已,周杰伦的演唱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变化上,感染力强。流行音乐为什么能很快被人们喜爱并传唱,这是因为流行音乐的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演奏方法多种多样,音响多变,色彩丰富。 一、初中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原因 中学生们都处于12岁至16岁这个阶段,个性活泼,富有朝气,喜欢接受一些新鲜事物,流行音乐作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特色,对社会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思想不稳定的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影响更深。流行音乐恰恰符合了中学生蓬勃向上和朦胧、追求浪漫的心理。也正因为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内容过于老化、落后,大多数学生对此都感到厌烦,甚至请病假不上音乐课。他们认为听流行歌曲可以解除学习中的疲劳和放松紧张的学习情绪,在欣赏中展示自己、释放自我。 二、怎样处理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之间的关系 如果学唱的歌曲中缺乏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内容,就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更难以吸引学生。面对中学音乐教育的这一现象,音乐教师应该怎么做·中学音乐课该怎么上呢· 这些都是现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要切合实际结合学生的层次特点,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参与活动的主人。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明确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而音乐课堂又是学校培养学生艺术教育的园地,所以音乐教育就会受到社会或多或少的制约。随着音乐风格的不断演化与发展,音乐也面临着多元化发展趋势。现在的中学音乐教学内容包括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欧洲古典音乐及包括流行歌曲与现代音乐在内的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的音乐文化。但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就要有主次之分。近些年来,我国的流行歌曲创作题材大多以歌颂祖国、放眼世界和人生哲理为主,创作上追求民族风格,演唱方面揉合美声和民族唱法。同时音乐家们的精心创作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起着提高与发展的积极作用,所以将流行音乐加入到中学音乐教学中,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2.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音乐兴趣 初中阶段的中学生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心,身边的流行音乐也往往是他们所渴望了解和学习的。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查阅资料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他们的兴趣、爱好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欣赏雅尼音乐会的演奏,学生看了之后都兴奋不已,特别是音乐会中那个台湾键盘手的精彩演绎更让学生叹为观止。那动感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仿佛把学生带入到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之中。激发学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的兴趣,更能拓宽学生了解音乐的视野,在学习音乐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了解和吸收其他风格的音乐作品。所以说,流行音乐进入到中学音乐教学中是可行的。 3.音乐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音乐教师要加强专业技术能力,拓宽欣赏视野,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据笔者了解,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堂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根本没有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这样会渐渐地减弱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会影响学生感受音乐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既有“高雅”音乐,也有流行音乐,但并不是所有的“高雅”音乐都是经典的、动听的,而流行音乐都是所谓的“不健康”的音乐。作为音乐教师不能总是停留在自己所学知识的范畴内,拒听一些现代的音乐,要雅俗共赏,在教学中不断自我充电,同时也能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4.音乐教材要随着不同的情况而变化 一套教材在使用多年之后,进行修订、改版、增添或删除一部分内容,这也是为了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其实一些优秀的、值得学生欣赏的音乐以及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流行音乐也是可以选入到音乐教材之中的,只要我们明确了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育中的位置,做到主次分明,将学校的音乐教育与社会视为一个整体,那么在流行歌曲方面,社会就会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音乐的机会。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如果教师能够容纳并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给学生传授一些关于流行音乐方面的知识,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那么初中音乐教学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有流行音乐的出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拓宽了学生欣赏音乐的视野,更能使学生在音乐课中满怀信心地展示自己,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浅析流行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近几年来,你是否和我一样遇到过这种情况:每每上音乐课,学生总是埋怨书本教材上的歌曲太枯燥乏味不愿意学。甚至有时学生把音乐课当成了睡觉休息课,讲台下呼声一片。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消极的状态,于是我在所授课的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音乐问卷调查:你喜欢上什么样的音乐课?希望老师教些什么类型的音乐?等等。结果几乎98%的学生答案里都出现了“流行音乐”这四个字,有的甚至为之痴狂。流行音乐,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新生词从它的诞生起,就以通俗易懂性,大众娱乐性等,赢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在各种媒体不断的传播下,那有感而发的歌词,或优美抒情或大气豪迈的旋律,以及大起大落的情绪等等,对于正处在青春期内心狂躁不安的中学生们,有着强烈的冲击力。他们觉得那些流行音乐似乎就是倾诉着自己的心声,让他们油然生出一种强烈的自我认同感。 然而流行音乐中有的雅俗交织,美丑难辨,学生容易误入歧途。最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倡导综合的音乐教育理念,指出“以综合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教材构件与其它的流行元素相联系”也就是说以音乐教材为主,其间融入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为辅,达到统一性的效果。与其对流行音乐这一领域弃儿不管,任学生“误入歧途”,造成不良的影响,既然学生那么热爱流行音乐,何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正确的引导他们,让流行音乐服务与音乐,走进音乐课堂中去,我相信必会是一个崭新的面貌 。 一、巧借流行音乐,成就师生融洽 新《课标》提出:“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和音乐的桥梁,教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音乐兴趣是成功的秘诀,深知学生的兴趣所在,教师必要投其所好,爱屋及乌。虽然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教学有些相背离,但这需要教师的理解和良好引导。在当今社会就业压力与应试教育下,流行音乐却成了他们可以消遣的对象。故平时除了仔细的选择教材上的内容,我还经常通过多种渠道,留意流行音乐的最新动向,主动学习关于流行音乐的创编、表演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深入学生的身边,虚心的听取他们的见解,去伪存真的针对某些健康积极向上的音乐素材,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如:有的很多学生比较喜欢周杰伦,我就借助周杰伦演唱的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歌曲,与学生一起探讨。在欣赏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这首歌时,我故意问学生这首歌曲讲的什么意思,从而告知学生周杰伦都那么孝顺,你们做到了吗?引起学生心灵的触动。有时我还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师生互动,进行“我唱你猜”的活动,把课本教材和流行音乐有机结合,学生的课堂气氛非常高涨。几次实验课,课堂睡觉的现象寥寥无几,一堂课下来学生意犹未尽,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很多。 二、巧借流行音乐,提高审美观 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强调在音乐教学中应该注意从音乐的情感体验特点入手,来引导学生把握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选择优秀的流行音乐走进课堂,并引导学生去正确的对待和欣赏,同样的也能对学生起到审美教育与情感体验。 “5.12”,一个让所有中国人无法忘记的痛苦日子,四年前的5.12发生了汶川大地震,近十万同胞在此浩劫中不幸遇难。举国哀痛,举国沉重! 当时涌现出了大量关于爱,关于生命的优秀励志流行歌曲,结合这些歌曲我加以相关图片和多媒体,举办了一堂“祝福汶川”纪念汶川大地震四周年音乐会。歌曲有《心心相连》、《大爱无言》、《你牵到了我的手》、《生死不离》、《因为爱》等等,配合着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图片、感人的mv,学生观看后涕不成泣,当大家一起演唱《因为爱》时,从他们的饱含深情的眼神和专注的精神面貌中,我看到了内心深处情感碰撞的火花。学生总结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我要学会珍爱生命,关爱他人,乐于奉献,顽强不息。”面对“90后”的这帮另人琢磨不透的孩子们,说的这些话让我尤为感动。这堂课上的很成功,学生在自由,自觉的享受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熏陶,获得情感的满足,提高了审美能力。又如《隐形的翅膀》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要气馁,要坚强去面对;《朋友》告诉我们要珍惜友情;《龙的传人》告诉我们成为中华大地炎黄子孙而骄傲和自豪。 三、巧借流行音乐,攻破理论知识点 长期以来,音乐理论知识的讲授一直是困扰音乐教师难以攻破的堡垒。它以枯燥,乏味无趣等“贬义词”,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但音乐理论知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好比学汉语一样,如果汉语拼音学不好,甚至对于某些汉字的读法都束手无策。以音乐理论知识中的“节奏”这一单元为例子。大家都熟知,音乐的时间单位是节拍和节奏,节奏是音乐中重要元素之一。通过节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提高对歌曲以及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掌握。 结 语 流行音乐走进校园已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无法避免。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功,同时亦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 。”虽然流行音乐也有一些有损学生身心健康,雅俗交织,与民族美声等高雅音乐是无法媲美的。那么我们何不认真的去研究去探索,“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利用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它作为一种手段或途径,课堂教学方面无形中既拉近了师生的关系、提高了审美观点又能巧借流行音乐去攻破理论知识点。只要我们努力发现、反思、改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正确的引导,我们的音乐课才能受到学生的爱戴,才能实现音乐的自身存在的价值。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浅议流行音乐进入音乐课堂 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今天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了,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工作中多方寻求突破点,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现今的音乐课本所选的乐曲大部分过于传统和陈旧,使得学生不愿意去学习和欣赏。现在的流行歌曲却深受中学生的喜爱、痴迷。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恰当地运用流行音乐,让流行音乐走进音乐课堂,让流行文化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助推剂呢? 一、正确对待流行音乐,提升学生审美品位 随着网络的应用和发展,信息通道越来越通畅,流行音乐进入校园也成为必然的趋势。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他们对待流行音乐有其自己的独特见解,流行音乐这种通俗易懂的音乐形式当然会受到学生们的钟爱。不同的音乐带给他们不同的情感体验,而以中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他们还不具备完善的音乐鉴赏能力,正因为这种情况我们才更有把好的流行音乐作品引进课堂的必要,与其让学生不假思索地“来者不拒”,倒不如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把那些健康向上,适宜学生身心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并且把好的作品与粗劣的作品进行比较,使他们对此有一个更好的认识。教师要担负起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流行音乐审美品位的责任,并力争消除部分流行音乐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转换我们的角色,做利用音乐资源的指导者和学生音乐生活的引路人。 二、灵活运用流行音乐,将其导入课堂辅助音乐教学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流行音乐只要内容健康向上,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富有生活气息,就可以选给学生听。例如,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汪峰的《怒放的生命》、汪正正的《超越梦想》、刘欢的《从头再来》等流行歌曲,让学生去品评,这些歌曲的旋律、歌词写得都很好,歌曲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熏陶,在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当然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的时候要把握好原则和标准,要灵活巧妙地与教材相结合,对课堂教学起到补充修饰的作用。比如,在欣赏无伴奏歌曲《牧歌》的时候,我选择了腾格尔的《天堂》、乌兰托娅的《套马杆》、凤凰传奇的《我从草原来》等一些具有民族音乐特点的流行歌曲,导入新课,并对蒙古族特有的音乐风格加以介绍,还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画面让学生更加愿意去接受新知识。在教学中我还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寻找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流行音乐,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喜欢的音乐,引导学生谈一谈听后的感受,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探究、鉴别流行音乐的内在美。音乐欣赏是学生学习音乐的起点,又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原动力和重要手段,更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然而学生在面对课本上的经典音乐和严肃音乐时,大多数中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和欣赏能力,往往望而却步兴趣全无,如果此时把流行音乐与书本上的音乐结合起来,并在欣赏中加以比对,引导学生学习,那么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欣赏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时,提前让学生们聆听s.h.e演唱的《不想长大》,在欣赏肖邦的《e大调夜曲》时,先欣赏周杰伦的《夜曲》等等。在导课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聆听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然后再让学生欣赏交响乐,学生会发现一些流行歌曲的曲调原来是来自于经典音乐,从而让学生不再畏惧经典音乐。通过流行音乐的欣赏,学生慢慢了解并喜欢上了学习经典音乐。 三、用流行音乐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费提思说:“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这揭示出音乐艺术性的本质。在教学中让学生从音乐中领悟艺术,从艺术中领悟音乐,健全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他们欣赏音乐尚属于一种感性的外在欣赏。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加强作品全曲整体欣赏、歌词分析和音乐风格等方面的了解。歌词对于音乐品位的定位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歌词,本身就是一首非常精美的诗歌或者散文;而有一些作品纯粹媚俗,品位低下,不妨让学生自己分析透彻,自己学会鉴别和欣赏音乐。对于歌词的分析,教师必须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和一定的分析深度。以便对学生的评价做出正确的归纳和总结。 总之,让流行音乐进入课堂,绝不是放弃教材内容,迁就学生。而是对入选教学的流行音乐进行分析和精心的挑选,让“思想性与艺术性尽可能完美统一”,关注学生实际,注重创新,不断改革探索,让音乐教学充满活力。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传递音乐知识,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去探索音乐艺术领域,真正地享受音乐带来的无限乐趣和美感。
1前言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是质量,质量体系的经济基础是质量成本。质量成本是指为获得高等教育质量而发生的成本代价。这个代价追求的是质量收益的最大化。质量符合要求就会产生收益,不符合要求就会造成损失。两方面联系在一起考虑,质量成本也由符合成本和非符合成本构成,符合成本是控制性成本,包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非符合成本是结果性成本,包括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控制性成本影响结果性成本,控制性成本只有保持在规定水平上所需要的费用,才能避免结果性的成本损失。关键是要寻求最适宜的质量与成本的契合点。从理论上讲最佳质量水平应是内外部损失成本曲线与预防和鉴定成本曲线的交合点。若将教育质量成本总额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合理地调控质量成本的比例结构和费用分布。而这恰恰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资源投入不足和成本运行效率低,需要用质量成本的数据来指导教育资源的投入,用质量成本系统的方法来评价质量管理的效果。 2质量成本是一种随质量变动的成本 质量是技术与经济相融合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不断充实和丰富着教育质量的内涵。质量成本作为服务于质量适用性的专项成本,随着质量适用性的变化而变动,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动态性。质量要求的标准越高,投入的要求也会越高。质量成本的支出结构的调整要与教育质量的资源结构的优化在动态上保持平衡。即质量成本的资源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起主导作用的核心资源是师资力量。例如,课程资源匮乏是制约质量保障的瓶颈之一,又是质量成本增加但质量收益能否提升的关键。课程资源短缺主要表现为:生均课程门数迅速下降、专业平均课程门数也在减少、课程总体严重滞后。由于直接反映学生选择度和灵活性的课程结构过于单一,进而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度。还有就是课程体系和特色的缺乏。课程设计质量问题的背后,是师资力量的薄弱。 3质量成本是一种有选择性的机会成本 质量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不同的质量就意味着不同的成本选择。就决策而言,选择适宜的质量是相对于机会而言的,没有再选择的机会也就没有真正的成本而言。机会即收益,机会即成本。要认识到机会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转化为绩效,也可以转变为成本。机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质量成本追求效率,其实就是不让任何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溜走。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如果有人不求上进,那很大可能是因为激励措施的力度不够或者是选择的激励方法不正确。如果有人需要别人监督才能做好工作,那很大可能是还没有制定出一套足以让人自律的规则。如果有人靠弄虚作假、投机钻营取得某种不合理的利益,那很大可能是评价制度与政策机制出了问题。只有让质量绩效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的关系密切起来,才能激发促进整体教育质量收益的提高。或者说质量成本是为了教学质量而管理,而不是对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如职称结构的优化不仅是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同时也有经济学上的重要意义,应使用最经济的人员组合。这不仅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尺度化的人才保证,同时也为质量成本控制奠定了可靠的管理基础。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是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并行不悖,具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如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至今仍属于精英教育,不仅师生比很高,最高可达到3.8∶1;而且成为医学生的竞争比例也很高,有时甚至能够达到50∶1。选拔和培养天赋异禀具有特质的人才,才能使某些专业稀缺的教育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预防和鉴定成本是一种选择性的前期投入。包括对教学、生活、研究、管理、学术、风气以及文化建设的保障性投入,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可靠性。我国的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主要是通过举债方式来支撑其快速扩张的,相对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具有较大的差距的,发达国家是通过较高的投入作为保障,而我国则存在投入水平较低,财政投入有限等特点。因此,我国由于投入不足,引发的质量损失也在预料之中。同时,由于我国大众化教育缺乏自然演变发展的历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许多相脱节、管理不到位的地方,这就造成了成本运行效率低,教育资源耗费过大的问题。因此,要按照不同的质量标准用不同的方法来管理各类质量成本的此消彼长。 4质量成本是一种用于决策的估计性成本 质量成本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质量成本的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及内部损失成本属于显性质量成本,能直观的反映在会计账面上;外部损失成本则属于隐性质量成本,需要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反映。显性成本可通过设置科目进行会计核算;而隐性成本则具有无形性、估量性和潜在性的特征。这就决定了质量成本以货币计量为主,兼用其它计量方式,从而从各个侧面来反映质量成本的内在属性,为质量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外部损失虽属于非财务性的隐性成本,但它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引发社会舆论对教育质量的质疑和不满。隐性成本虽是高校实际发生但尚未支付的外部损失,但最终也会给高等教育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如医学教育投入不足的持续低成本专业规模的扩张,使原有精英教育资源在不断地稀释,形成了医学人才过剩与不足并存,数量不少而质量下降的局面;使原被认为是嵌入教育内部的质量问题,逐渐嬗变为一个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看好医生难”的社会问题了。隐性成本相对于显性成本,虽估计和测算较为困难,但选择适用的测算方法进行科学的评估,才能保持质量成本内部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评估作为高等教育保障体系的一种技术手段已广泛运用到各层次的质量保障体系中来。例如针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已为美、英、澳、日等国用于支持院校决策和提高质量的手段。将难以测量的隐性成本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过程,除评估外,统计、绩效指标、基标法等也被广泛应用。质量成本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提供的数据供决策管理层使用。因此得到全部质量成本的信息虽然很难,但也没有必要都要求的十分精确,只要符合质量成本决策的要求,不影响作出正确的判断就是可行的。 5结论 综上所述,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质量成本最小化?著名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给出了最简明的回答:“第一次就做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质量成本的理念是预防,而不是检查和改正错误。某些决策失误造成的质量损失无法挽回,以往的实践和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第一次就做对”最便宜、最经济。没做对、势必要修修补补,增加额外的成本支出。这也充分体现了管理会计的决策思想。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原本就很紧张,如果内涵式发展过程中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质量管理不作预防性的投入,包括思考、计划和分析过程的三思而行,就难以避免作出错误的决策。质量成本是定量评价高校质量管理经济性的重要指标。质量成本算得清楚,才能看得明白,才能作出正确的决断。 参考文献: [1]郭银清.美国高校预算管理经验与借鉴[J].财会通讯,2011(3):120-121. [2]于化廷.高等学校绩效工资改革几个关系的处理—财务视角下的高校绩效工资改革[J].教育财会研究,2014(6):22-24. [3]孙丽昕.我国高校教师何以流不动[J].新华文摘,2014(9):124-127. 作者:刘千 范秀坤 张春军 封頔 单位:牡丹江医学院
浅谈医学护理教学模式:运动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探讨 1运动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构建 1.1对象 2008级护理本科生83人,2009级护理本科生96人,年龄21岁~23岁,平均22岁。 1.2分组 2008级护生在使用新教学模式前为A组。2009级护生在使用新教学模式后为B组。教学结束后采用同样方法测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3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 高等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综合素质、能力型的人才。在高等护理教育中,一方面应加强专业知识教育,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应培养护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护生综合素质,掌握运动医学护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运动伤病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急救和康复护理措施,培养护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一个主动学习探索的氛围,关键在实践工作中如何去运用。 1.4培养护生的学习兴趣 有目的地运用运动医学护理的内容与形式去创造和完成高质量的护理。由于护生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护生提高认识,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护生全面了解运动医学护理的教学模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自信心,给护生创造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1.5提高护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运动医学护理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涉及的学科较多,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难以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有计划地安排实践操作课程内容,进行一对一的操作演习,要求护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充分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教学模式的实施 2.1理论课 在理论课上精心设计课程结构,向护生讲授运动医学护理的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实践的实施模式;然后开展课堂讨论;亲自到临床见习;课后进行书面总结;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目的是使学生将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要积极引导、组织、协调和点播。培养护生良好的综合素质,明确运动医学护理的教学模式。 2.2实践课 2.2.1技能训练 对护生进行运动医学护理技能训练,帮助护生了解运动伤病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关键是掌握运动损伤急救及康复护理措施的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护生亲手进行急救、固定、包扎、按摩、外伤演习处理等操作,提高自己动手能力,培养护生自己独立完成操作的能力。 2.2.2临床实践 针对护生普遍存在少见的运动损伤的病症,到临床去见习,开阔视野,观察病例,使护生加深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能力。 3效果 3.1学习兴趣 2008级护生在使用新教学模式前,护生对运动医学护理感兴趣29人(34.9%),无兴趣54人(65.1%);2009级护生在使用新教学模式后,护生对运动医学护理感兴趣82人(85.4%),无兴趣14人(14.6%)。由此可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增强了护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提高了护生学习运动医学护理的兴趣。 3.2对教学模式满意度 经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08级有72人(86.7%)对教学模式满意;2009级有93人(96.9%)对新教学模式满意。可见,新的教学模式效果更好。 3.3理论与实践测试 2008级护生在使用新教学模式前进行理论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者24人(28.9%);80分以下者59人(71.1%)。2009级护生在使用新教学模式后,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评定,成绩在80分以上者56人(58.3%),80分以下者40人(41.7%)。可见,采用运动医学护理新的教学模式后,护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明显提高。 4讨论 4.1构建科学的运动医学护理教学目标 培养具有自主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已成为国际护理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运动医学护理教学要围绕培养护生职业意识与塑造综合素质来进行,它意味着把运动医学理论与技能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把教学的重点运动医学理论本身转变到护生自身实践中去,贯彻始终,使其成为适应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 4.2建立科学先进的运动医学护理教学模式 通过理论讲授、播放录像、临床见习、课堂讨论、问卷调查、能力测试等形式,进一步证实新的运动医学护理教学模式实施,提高了护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有效地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理论与实践集一身的当代护生职业形象。 4.3新型教学模式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 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转变了思想观念,将枯燥的学习变成浓厚的兴趣,增强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护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讲起到了终身受益的作用,培养了具有宽厚的学科专业化知识的高层次的新世纪护理人才。 作者:于波姜中群单位:吉林大学护理学院 浅谈医学护理教学模式: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探讨 1构造与培养医学护理与职业教育新型关系向职能型培养目标的转变 对于学校教学培养而言,目前是以统一教学目标进行单一模式培养为主流。是属于教学考试证书过程体系,没有体现出真正含义的职业化教育培养和终身职业教育体系。而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文化指数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追求和享有全方位的医疗卫生保健与服务日渐增强。因此需要各类各层次的护理来适应社会与人群。医学护理这一较为特色的社会化专业,对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及人才观,顺利地就业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为此,在实施职业生涯教育中,培养选择该职业的主动性和优势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相符性,培养学生感兴趣忠于此职业的认知度。将自我的主动性能动性融入其学业之中。确定多种形式类别的培养目标,如病床护理、康复护理、重症护理、特种护理、家庭护理、老年护理、婴幼儿护理、心理护理、常规护理等等,依社会需求而定。 2职业化教学模式的建立应符合形势发展的需求 2.1确定全方位护理概念,摆脱传统的医院护理观念的束缚 人们普遍认识,护士存在于医院,服务于患者,即医院护理。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护理职业应是伴随人的一生各时期、各阶段、各要求的不同,使之产生不同的护理行为,故它是多样性、多层次、多方位化的职业。由此,医学院校在实施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先形成统一明确的重新认识观,将立体宏观护理观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加强宣传,让学生普遍认同和接受新概念,增强职业意识和吸引力,积极投入到这一职业的主动选择行列之中。 2.2建立完善相应的教育培养机制 进行职业化终身教育,使学员对此职业有着长效认识和持恒的期盼,而非当今护理行业中流行的吃年龄饭而后顾中年之后再择业的担忧。建立可以进行“终身需要终身培训”的教学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贯穿于职业生涯规化始终。引导学生从所学专业出发,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努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建立和完善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学位”互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培训相融通的课程体系与培养体系。需要岗位需求与能力培养相一致,兼顾职业人和社会人的培养需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如发展职业继续教育,做好职后培训,整合各形式教育与职教的联系。 2.3制定相应课程教学体系 打造较高水平师资团队有针对性、专业性、实用性的课程设计以确保目标培养的现实。课程教学体系应形成动态模式,将专科护理、护理流程、急救护理等在临床教学过程采用模拟教学,不断的调整、填充与更新。时时体现出区域性、层次性、个性差异性、不同需求性、实用性,尽可能缩小其培养的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差距。构建一支较高水平的可以胜任的教师团队,实施教学任务。目前,教师偏理论型,具有“双师型“能力和资格的较少。具有医院、社会工作经历和经验的教师更少。故应转换思路,重新培养和构建一支职业化教育程度较高的教师团队。考虑到编制和学校吸引力的问题,选一些医院、社区、基层医务人员合作,采取相对稳定的聘任制来组建。 2.4建立职业化的实训实习培养模式 学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建立各类护理模拟基地与场所。有针对性有特色地进行实训,减少理伦型实验课教学内容。根据培养目标不同(学生依自我实际状况而选定)制定出相应的学习培养计划。更为合理地选送至对应的医院、科室去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完成实习过程。建立实习保障和考核机制,确保培养的学生都为合格产品,真正适应社会护理工作。 3紧跟形势发展不断强化改革,促进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重建与科学 尽管依靠上述模式开展并做好工作,目前还有许多困难,诸如设备设施及经费的不足,专任教师素质的培养和调整,学校管理形式的深层改革,岗位设置的合理安排,编外人员的安置问题,实训基地建设等等。需相关专业人员方向明确、思路清晰,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建立并形成一种科学的动态的职业化教学模式,完全能符合和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作者:高士杰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卫生学校 浅谈医学护理教学模式: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是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得到国际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同。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将循证医学列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并将“运用循证医学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作为医学本科生必须要达到的技能目标之一。为了顺应医学教育的发展,培养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证据评价应用能力等,将来更好地开展临床决策和临床科研工作,有必要在医学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的观点和方法。鉴于此,在三年制中专儿科护理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初步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护理专业三年制中专一、二班的学生,共82人。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随机选取一班(40人)作为实验组,采用循证医学教学;二班(42人)作为对照组,仍采用传统教学。两组教学课时、内容、进度同步进行。 课程及教材 两组学时和内容均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安排,选用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2版《儿科护理》作为授课教材。 教学过程 1)循证医学教学法。实验组采取循证医学理念,充分利用医院和学校教学资源,讨论分析临床典型案例,应用图书馆资源查找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具体采取以下步骤: ①授课教师提前一周以多媒体的形式提前让学生认识、认知、认同循证医学教学法,更新学生受教育观念; ②针对儿科护理过程的疑难病案提出有关该疾病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学生分为5组,将事先准备好的病案发给每个组的学生; ③每个小组针对自己的病案,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信息等渠道收集相关证据资料,并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评价文献的标准评价收集的证据信息的真实性; ④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结合证据提出具体结论和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案; ⑤正式上课时,每个小组在课堂上针对自己的病例进行讲授,同时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并可以提出建议; ⑥最后教师加以总结,简短地从专业的角度对每个问题的知识点加以重点强化,扩展和补充,解决学生遗留的问题。 2)传统教学法。采取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作课件进行课堂讲授。 评价方法 传统考核方式注重理论知识要点的掌握,忽视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最终导致头脑僵化,不能创新,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创新性医护人才的培养。新的评价指标从客观性和主观性两个方面对效果进行评价,更注重学生对实际病例的分析能力、文献检索和证据评价的能力。 1)理论考试。全部课程结束后,期末进行闭卷考试。题型主要分为两部分:客观性试题(选择、判断、名词解释)占50%,主要考核学生对儿科护理学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观性试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占50%,测试学生理解、综合分析判断及应用的能力。 2)学生评价。问卷调查通过无记名方式在实验组中进行,由满意度、学习兴趣、能力提高、临床思维的培养等方面组成,征求每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每项内容均采用ABC三级进行评价。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处理按照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方法进行。 2 结果 理论考试 实验组学生客观性试题考试成绩与对照组成绩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尚不能认为两组学生在基础理论的掌握上有差别。主观性试题及平均成绩两组学生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 学生评价 问卷调查结果,大部分实验组学生对循证医学教学法给予了肯定,认为循证医学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证据检索和评价能力及临床思维的能力。结果见表2。 3 讨论 儿科护理学与医学专业学生熟悉的其他医学课程有很大不同,知识覆盖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儿科患者年龄小、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患儿往往不能自诉病情,不能很好地配合体格检查,以致影响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故儿科护理学的临床教学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和特殊性,更迫切需要改进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下尽管教师和学生都很努力,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长期的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差,其创新意识受到抑制;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循证医学模式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即“反客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而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即“变教为导”。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思想,进行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采用循证医学法教学组的基础理论成绩与对照组无差异,可能的原因是通过努力记忆,基础理论知识易于掌握,教学方法的变革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影响不大。循证医学法教学组在主观题上成绩显著高于传统组,可能的原因是循证医学教学法可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对疾病的应对处理能力;而对照组缺乏自己分析、思考问题的锻炼,应对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则相对较差。 通过对两组学生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所取得的不同效果的比较来看,循证医学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对现代医学教育将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循证医学取代传统的经验医学是儿科护理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中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不足之处:1)按照循证医学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践训练占用了学生太多的时间;2)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缺乏;3)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技能,且花费时间很多;4)循证医学教学法需要学生掌握熟练的英文阅读和数据库检索能力;5)远期的教学效果不清楚。针对这些新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临床技能,为培养具有创新性、高能力、高素质的儿科医护人员做好准备工作。
设计师论文:视觉传达设计师 [摘要]本文在对视觉传达设计师各个创作阶段进行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从视觉传达设计师的非数字化创作时期及数字化创作时期出发,将个人创作的完全独立时期、合作创作时期和主导创作时期进行比较,得出了创作独立性不是一个单纯的线性发展的历史,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事件。文章最后讲述了关于认识创作独立性对于我们规划未来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师变化创作独立合作主控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书籍设计者维岑斯创造了“视觉传达设计师”这个名称,形容“使印刷传达有结构和视觉形式的个人活动”①行为。它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视觉传达设计师工作方式的独立性。从传达设计开始的一个人独立工作的创作方式,到现在由自己决定创作概念并同他人合作的创作方式,设计师们的创作状态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何正视这种变化,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创作独立性所处的状态,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发展,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一独立创作的视觉传达设计师 1.1非数字化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师 在数字化设计高度发展以前,每一个设计师在设计创作时,基本上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包干。他们通过一个人去探索主题的计划性,掌握用颜料绘画不容许有失误的技术能力,进行个人创作,直至完成作品。他们这种独立创作状态和现在处于学习阶段的视觉传达者的创作状态极其相似。正如我们所知,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并不长,很多的设计师现在依然从事着设计工作。例如:日本的田中一光、福田繁雄、户田正寿、南部俊安,波兰的WieslawWalkuski等。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不难发现,虽然不是在同样的时间、地点进行创作,但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特征,即扎实的手绘功底,以及从他们独特的个人视角诠释的设计作品。正如户田正寿所说:“多少年前,在设计创作时,我基本上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包干的。”②他们所处的正是非数字化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师的一种普遍状态,即在创作概念、制作过程上拥有主控性的独立创作状态。相对与他们,数字化时代的创作者的独立性就有了些限制,但仍有这样的一部分人群拥有创作独立性,视觉传达学习者、独立创作的设计师占拥有创意独立性人群的绝大部分。 1.2数字化时代的视觉传达学习者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习关于视觉传达的知识,掌握了如:Photoshop、FreeHand、Illustrator、Coreldraw这样的数字处理软件,期望能就此走入视觉传达的设计世界。他们大多通过进行假的设计课题,或参与非商业性质设计比赛的方式来学习。在这种脱离了市场运作的状态下,他们也同样拥有对创作概念上的主控性。最普遍的例子就是在学校学习的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当然还包括喜欢视觉传达这个活动的人。在中国平面设计在线设计长廊的竞赛传真③中的16个展示中,设计者不仅是设计师们,还有更多处于学习阶段的人们。对于同一个比赛命题,正是因为有了创作者在创作概念上的主控性,才有了这缤彩纷呈的设计。想在结束学习后继续保持其创作独立性,就需要定准自己的目标,是与人合作还是进行个人创作。最好能多观察数字化时代的独立创作者的创作与运营方式,结合自身的实力求发展。 1.3数字化时代的独立创作者 同视觉传达学习者有所区别的是,数字化时代的独立创作者大多是应运市场要求和个人愿望而诞生的个人工作室的创立者,或大型设计公司的设计总监、艺术指导类的设计师。在市场的双向选择下,这些创作者依照客户的要求进行着设计创作,他们同样拥有对设计创作概念上的主控性,有时还不仅如此。户田正寿认为“作为艺术指导,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决定创作概念,定了概念之后,就要挑选合适的创作人员。挑选创作人员时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事,是一定要合适那个创作概念的。否则,即使那人再优秀,也还是不用为好。②”从他的观点中不难发现这类人的创作独立性已经发生了改变,更多的是对关键事宜的独立思考,且其垄断和主控性在此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不过这并不是说他们不需要合作,脱离社会的设计是不存在的。 以上三类视觉传达设计师虽在创作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数字化时期和非数字化时期的设计师有一个本质上的相同点,就是他们都是独立的创作者。但正如历史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样,设计师的独立性也是不能用是否数字化来区分的,它始终是个发展的事件,独立性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就是对这种螺旋形运动的事件的分析。 二视觉传达设计师创作独立性的变化 成为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就如同其他专业的人一样,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从历史的普遍性上讲,他们大多都有过如下的几个时期:技术上学习,思想上独立的创作状态技术上合作,思想上也合作技术上合作,思想上独立的创作状态。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有个循环的变化。但设计师的这种循环和一般时间的那种线性链接的循环是迥然相异的,不光是设计师个人上的不同,更大的不同在于现代社会融合的趋势使得设计师们的独立创作状态,在不断的复杂互渗之中有别与最初的独立状态。 2.1个人创作——即完全独立状态 这是一种完全按照个人的意念、愿望来进行创作的状态。学生的创作和部分设计师的意念创作,还有一些为自己进行个人推广而进行的创作状态都属于这个范畴。追求和表现自己独特的观念、认识,并创作出能有效体现设计思想的作品,是这种创作状态存在的根本原因。维也纳的设计师卓思乐认为:“设计必须有个人风格,并传送艺术信息,个人的演绎最为重要。”④他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描述的正是个人创作状态的设计师们的心里所想。这种状态如果向极端发展就会造成设计师的理想与市场的脱离,但如果发展得好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功。我在对艺术资源网世界设计师中列举的54名设计大师的统计中发现,仅有丹·赖辛格、塔帕尼·阿尔托姆、小岛良平、约瑟M·特里亚、松永真5位设计师在设计公司或广告部门工作过,其余的49名设计师要么在学校任职,要么就在毕业的时候就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或协会。他们大多都通过参加各种国际性展览来展现自己,其作品也大都被各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这可以说是个人创作状态成功方式的具体例子。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事物的背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被放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于是,一些设计师便产生一种“救世主”的心态,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设计来解决,他们往往认为自已的思想走在普通消费者之前,而消费者根本不懂设计,因而不屑于了解消费者的思想,反而责怪消费者不懂得欣赏自己的设计,就象一个孤芳自赏的“现代艺术家”。沃尔特·格罗庇乌斯在1922年就曾意识到这点:“我们都很清楚。我们周围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我们发展中的哲学为后盾的。”⑤包豪斯也曾意识到这点——“一旦包豪斯失去与外部世界的工作及其工作方式的联系,它将成为怪人的避难所。学校有义务训练那些清楚地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本质的人和那些有能力用他们的综合知识和想象力来创造能够象征这世界的典型形式的人。”⑤因此,我们应尽量避免进入这样盲端的个人创作当中。应当记住设计最终是为传达信息,传播资讯,与客户、技术人员以及更多的相关人员的合作能够更好的实现设计的最终目的。至于怎么样既保持创作独立性又能实现最佳的传播,在合作创作及主导创作的分析中有详细的说明。 2.2合作创作——参与创作但服从创作概念的制作 合作创作讲的就是合作,同客户合作;同设计同行合作;同需要我们的人合作。它同个人创作有着一种承接的关系,当然那种“我如何去想,决定了我怎么去设计”的想法在此是绝不适用的。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进入公司后的设计师大多从事的是局部的设计与调整,对于创作概念的决定上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只有在设计师在做自我推广时,才恢复到独立创作的个人状态中。当个人创作状态的学习者初融社会时,就会面临这样一个需要转变态度的时期。 自动装置(伦敦皇家美术学院研究生视觉传达课程的产物)认为:“设计必须与客户合作,必须鼓励对话与增长创意,以建立吸引人们目光与注意力的支流。每个设计都以平等的方式处理,每个解决方案都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对话的自然而然的产物。”⑥“骑工作室”始终把同客户的交流作为他们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在《非常设计——世界著名工作室作品展例》所列举的42个工作室里有5个象这样明确指出同客户合作重要性的工作室。在与客户合作的基础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创作概念的主控性上的转移。大多没有社会实践经验的设计师,最初进入公司的时候只是整个设计流程中的一个工作部分。从文案创意到设计中的美工、设计师、美术指导都是服从于创作概念的。如果说一个设计分为:构思过程--创造事物(或产品)的意识,以及由这种意识发展、延伸的构思和想法。行为过程--使上述构思和想法成为现实,并得以最终形成客现实体(或产品)的可行性判断和形成过程。实现过程--以最合目的性、实用性和经济价值为目标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并将完成的事物(或产品)实现其所应有的综合价值。处于合作时期的设计师大多就只是行为过程的执行者。 这个时期也许压抑了很多设计师的个人化语言,但我们依然有展示自己的空间。台湾有一个名为“垃圾桶里的创意”的设计比赛,所有只要你自己认为是好的设计,不论是被主管还是老师枪毙过的作品都可以参加。它宽泛的参赛资格(只要对创意工作有兴趣,不分社会人士或學生,黑秀网会员或非会员皆可参加。⑦)就是为了提倡不论在什么时期都应重视个人的创意,而这正是对创作概念主控性追求上无时期差别的体现。正是因为设计师们对创作概念上的独立性追求,这种参与创作但服从创作概念的创作时期一般被作为一个向主导创作发展的缓冲期。 2.3主导创作——构思独立制作合作的状态 在社会不断强调设计重要性的当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们在创意构思上独立,在制作上合作,这就是设计师创作独立性的另一种状态。例如:“假发”工作室在给大西洋唱片公司制作P.O.D的唱片标签与标志的案例中,“假发”工作室的设计师迈克尔·罗宾森先是同摄影师合作,接着请照片处理师合成照片取得了乐队想要的效果,最后同其他的设计师合作制作了乐队的标志。⑥他决定了创作概念,在定了概念之后,挑选了适合的创作人员,虽然合作创作贯穿了整个设计,但我们更应看到他对整个设计的主导性。同样从户田正寿对挑选创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创作的主导性是一个贯彻于每个细枝末节的。用迈克尔·罗宾森的话说,主导创作就是:“先有一个理念,然后让很多有才华的人来分工完成。”⑥它与完全独立状态的制作相比集众家之长的设计具有相当的优势。它既能体现设计师独特的设计想法,又能补充制作上的不足,有时还能帮助设计师从被动转换到主动设计的状态。即,策略型设计。“韩湛宁:成为一个平面设计师的初期困难吗?做为一个闯入者,你如何被大家所接受,你又是如果开展业务的?欧宁:在我决定进入设计界的时候,我已胸有成竹。我不想象这个行业的大多数人一样,听命于客户的要求,因此我独立开发自己的设计项目。《北京新声》原计划是一个独立出版物,我投了一点钱用于前期的采访和拍摄,后来它得到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支持,它完全是一个百分百体现我自己意念的项目,出版社未加任何意见。对于创作型的人来说,创作比经营更加有趣,我不想失去这种乐趣。”⑧可以说有这种想法的设计师不在少数,福田繁雄就曾在西门子移动创意营中解释过,为什么他没有工作上的助手一直都是一个人创作,“创作是那么的有意思,为什么要把这么有意思的事交给别人去做呢?”可见设计创作的乐趣正是主导性创作者所拥有的,设计师们处于个人创作时期拥有过,在合作创作时期失去了。但视觉传达学习者同样也可以进行主导性创作。也许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创意,但在技术上却不能达到当初的设想,这时候寻求技术上的合作将创意最终通过最好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创作也可以认为主导性创作。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合作进行弥补,最重要的是不成熟的创意和想法可以在磨合中逐渐完善。即实现了最初的想法,又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更学会了怎么与人合作。 三创作独立性的现实意义 通过观察视觉传达设计师个人创作、合作创作,以及主导创作三个时期,我们看到视觉传达设计师创作独立性变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个人在面对社会需求和创作需求上的转换。目的性可以作为一个坐标,如同文化有回归和超越的两种动机一样,独立性的变化更多是一种超越。从个人创作时期发展到合作创作时期是因为技术上的不足,以及人生积累上的匮乏导致;当设计师们在积累了足够的基础后,便又从合作创作时期转换到主控创作时期,这个转换意味着处于这一时期的设计师们已经将他们的目的转为对设计创作的主控性以及设计创作乐趣上的追求了。 创作独立性是具有普遍性的,表现无非是三种:一,一直保持个人创作状态完全没有进行反复变化就自我超越的一群设计师们,这样的人有福田繁雄、GUNTERRAMBOW以及在完成学习阶段后就直接在高校进行教育工作以及各个设计组织的创立者等等;二,完成从个人创作到合作创作,再到主控创作三个时期的设计师们,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变化历程;三,就是从其它行业转入,直接进入了主控创作时期的视觉传达设计师,欧宁、图形大破坏工作室的成员们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针对个人需求上的转换,每人的经历又个有不同,用一与多的辨证关系来说,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自己的一个定位以及发展方向。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三种状态的交错性,对于属于数字化时代的我们更要能随时调整独立性的状态才能更好的适应发展。 在个人创作时期的学生个人创意的发挥应该处于独立的状态,在不断吸收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个人创作意识,开动个人的潜能是为将来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掌握好各类设计技能、知识,也就给自己摆脱步入合作创作时期创造了一个机会。当然连纯粹的自我都不存在,我在此所说的独立都是相对的,是指设计创作概念上的。前面说到过学习阶段的主导性创作,应被更多的重视,通过这样的锻炼我们能在协助他人的创作中将合作时期提前化,也能进行主导性创作的锻炼。当视觉传达设计者们依然缺乏商业社会的实际经验时,就应该进入合作创作时期,这样既可以学到知识、积累经验,又能避免设计师步入“现代艺术家”心态的盲端之中。学会合作,就是这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正如蒋华所言“设计作品不仅仅是做给设计师自我欣赏的,而是涉及到其它很多方面,比如涉及到最本质的传达与沟通,涉及到基本原则和技巧,涉及到客户与受众,因为设计本身是商业行为,它需要设计师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⑧在商业味十足的设计行业中,如何与顾客沟通?这段话也许能教会我们怎么调整我们的位置“我们首先要以朋友的心态顾客沟通,交流和讨论。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理会顾客对设计的构想和最终达到的效果。‘融合与沟通是关键’,先听顾客的想法,再提自己的观点,真正做到‘不去说服你,尽量靠近你’。要在尊重顾客个性和喜好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创意,通过讨论达到共识来设计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中创造出与顾客的期望相近而又体现了设计师的水平的作品。如果顾客对设计方案有些不同意见、见解。应当与顾客交流感情,取得共识。但绝不能用‘外行’为理由指责顾客的想法。如果设计师能拿出正反两面的范例,与顾客进行交流,即不盲从盲顾客的观点,又注意从实用美学角度对顾客耐心引导,只要方法得当就会取得顾客的理解,从而双方达成共识。”⑨在这个时期,设计应归位到原点,设计的目的依旧是传达信息,传播资讯。此时的个人推广与商业创作是一致的,“潘沁:我们认为艺术性的设计与商业性的设计是一致的,是共通的,平面设计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即——传达。”⑧另一方面,就是注重设计家自身的个性修养,而个性修养则是设计师在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而成,这个过程越有弹性,这种对周边作品的吸纳也就越有效,对作品的排斥也就越小,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积累本身对个性发展有一种推动作用,而个性的发展又能使自身的个性积累日益丰富。积累到发展是一个过程,维护这个过程是相当重要的,它是将来的主控创作时期的基础。可以说,通过合作时期的锻炼过后,已经能够认清自身的能力并积累了足够的阅历向主导性创作发展了。 学习阶段的主导性创作同经历过合作时期后的主导性创作在创作的主导性上是一致的,但从实践上又有所区别。学习阶段的主导性创作带有更大的未知性发展。 就我为例:我的毕业创作构想是通过照片的flash展示构建一个完整的我。完整是指通过镜头展现别人和我眼中的我的外表、个性特点,通过寻找共同点来表达我的各个方面,从而完成一个从外在环境到内在性格的摄影作品的体现,并通过flash的互动和背景音效使观者达到立体的感官理解。这个设计的定义一开始就明确了他人的参与,因为是表达她们眼中的我,在摄影图片的形式上我就不能进行干预只能在内容上制定一个概念。对比户田正寿“定了概念之后,就要挑选适合的创作人员,……一定要合适那个创作概念”②的标准相比,学习阶段的主导性创作在合作人员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局限,这就要求在学习阶段主导性创作者在保持概念的同时更好的寻求合作。再从创作目的上对比,我的毕业创作是进行一个个人性探索,而户田正寿说“艺术指导要做的不是按着个人爱好去做事”②,这就是说进入社会化以后的主导性创作相比学习阶段的有了一个实用性的限制,创作目的从自己角度出发的创作转换到了从观赏人群出发的创作。最后对比修改完成阶段,户田正寿认为“最后到了开始印刷的阶段,从这个时开始艺术指导开始进入真正属于他一个人的世界。是否完整地表现和反映了自己所要的那种画面感觉?……在这个过程里,作为艺术指导向他挑战的是他自身,他要战胜的也是他自己”②,他说到的属于他一个人的世界在学习阶段主导性创作时期也是同样的,但不同的是在照片素材收集完成后我就进入了属于我一个人的世界。当然这个是只是个个案,但主导性创作是一个学习阶段中后期最应采取的创作方式,融合技术上的积累进行创作、合作能更早的适应步入社会后的各种环境。 四结语 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者,面临的是即将步入社会后的双向选择,确立自己的目标也许并不困难,但维持理想也不是那么的容易。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只有记住个人创作时期对设计概念上独立构思的状态,并在合作创作时期依然能维持这种个人性思考,才能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独立创作人。且我们当注意到创作独立性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变化中掌握好构思独立性及协同创作时的合作的角色转换,正确处理个人在面对社会需求和创作需求上的矛盾,避免脱离社会进入孤芳自赏、锢蔽自封的怪圈也是所有的视觉传达设计师应当注意的。 虽然设计师的创作状态在不断的改变,但设计的目的始终是一致的,那就是传达信息,传播资讯。表达个人思想的传播和为客户进行的传播是不一样的。在主导性创作时期不论是如何进行主控,合作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在学习阶段在发展个人创作的同时也兼顾着多进行主导性创作的尝试,能帮助我们提前适应步入社会后的工作、学习。适应社会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同客户合作,让我们记住这句话“设计必须与客户合作,必须鼓励对话与增长创意,以建立吸引人们目光与注意力的支流。每个设计都以平等的方式处理,每个解决方案都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对话的自然而然的产物。” 视觉传达仍在不断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师创作独立性也在不断的改变,随着设计师自身的不断进步,及对创作独立性上不同程度上的追求,创作独立性应同创意、技法一样被人重视。人们通过了解它,认清自身所处的创作状态将作品发挥到最佳的水准,并更好的计划未来同视觉传达一起发展。 设计师论文:当今设计师的修养 行万里路”之说,“读书”与“行路”都是提高修养之途径与方法,美国著名设计家与设计教育家帕培勒克(1927—1999)曾说过:“在现时的美国,一般学科的教育都是向纵深发展,唯有工业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是横向交叉发展的”确实,设计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不同学科的支持。这就需要设计师必须多“读书”,多“行路”。缘何如此,在于当今的设计行业绝大多数是各种学科横向交叉发展的,要求设计师的文化修养要全面,如果进一步从设计的专业本质来论述,则更是如此。 其次,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始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因而设计师理应对思维科学,特别是对创造性思维要有一定的领悟和掌握。心理学家巴特利特认为:“思维本身就是一种高级复杂的技能。”这种高级而复杂的技能一定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这种培养除了专业的技能知识训练之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所有这些最终都是人的修养或者设计师的修养。也只有这样,设计师通过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形式、特征、表现与训练方法,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从思维方法上养成创新的习惯,并贯彻于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以全面良好的修养来突破固有思维模式,增强设计中的创造性,提高设计师的创新构思能力,走出“一味模仿,了无创意”的泥淖。 再次,设计不仅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也是设计师的社会行为,是为社会服务的。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注重社会伦理道德,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设计还理应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约束。因此,设计师必须对有关法律法规,尤其是与设计紧密相关的广告法、专利法、商标法、合同法、规划法、环境保护法和标准化规定等有相应的了解并切实遵守。这些从修养上来说,要求设计师是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公民,这是设计师修养方面的基础。 另外,设计是设计师的实践行为,不能停留在空间的理论上,也不能一个人闭门造车。设计师除了要有艺术设计实践技能和科技应用实践技能以外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技能,包括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善于处理各种公共关系的能力等,社会实践技能的获得与提高,离不开社会科学知识的指导,也离不开长期的社会实践的磨练。 设计师如何提高修养 包豪斯创始人格罗佩斯曾说过:“一个人创作成果的质量,取决于他各种才能的适当平衡,只训练这些才能中的这种和那种是不够的,因为所有各方面都同样需要发展。这就是设计的体力和脑力方面训练要同时并进的原因。“人成于学”,设计师的成功还在于不断地广博的学习,在学校学、在社会学、向师长学、向学友学、向非专业人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更要向伟大的设计师学,“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这样方能避免当今很多设计师的作品处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一现状。 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曾两次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我们今天从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中能感受到,他亦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作世界建筑设计的大师。就以卢浮宫的扩建工程为例,贝聿铭的方案落实伊始,争议颇多,而后赞许频频,这是文化的力量,亦是人格的力量,或者直接说是设计大师综合修养的魅力。该方案据专业内部人士评价为,贝聿铭先生让中西文化和谐的共存,以东方文明古国的审美理想形式,同时又不无精确的阐释了西方人的民主浪漫情怀。这是中西文化的和谐也是设计师广博修养的圆融境界的体现。 我国老一辈建筑学家,园林设计师童寯先生也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我国著名建筑大师陈植是这样评价童先生的,“由于他在中英文方面造诣极深,他的文笔不论中文和英文总是古朴凝练、流畅可与文学家媲美。”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先生亦如是说,“童老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大师,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和画家。作为建筑师,他留下了如南京(旧)外交部等杰出作品;作为建筑学家,他博览群书,著书立说,将有《童寯文集》出版;作为建筑教育家,他是一代宗师,桃李满天下;作为画家,他留下了传世之作数百幅。” 如果再展开论述,放眼世界,诸如:安腾忠雄、勒•柯布西埃、密斯•凡德罗、弗兰克•赖特,丹麦的伍重等,再远些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师,那简直不可思议,前文已经叙说了,他们都是“全能的艺术家”。费希尔认为:观念愈高,含美愈多。观念的最高形式是人格,故最高之艺术必以最高之人格为对象之事物。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一个真正的伟大的设计师除了有精湛的专业水准之外必然有不同寻常的修养。所以当有人问大文豪福楼拜是如何读了那么多的书时,福楼拜如是说,“读书就是为了活着”,这是信仰的力量,一件堪称杰出的作品必然凝聚了作者非同凡响的构思和创造,甚至,作品就是设计师人格的符号和精神的载体。“物我浑融,大象无形”,是人类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相反,我们也会看到充斥我们生活的很多蹩脚的设计,这也是设计师修养不足之体现,正如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中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的一些人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版设计广告画;过去也好,现在也罢。艺术家还做其他许多工作。如果我也套用贡布里希的观点。那么,生活中没有设计,只有设计家而已。这就是设计师的修养与其行业的真正关系,明白此中道理,也知为文之目的。 结论 总之,设计师的修养有多完美,我们的生活也就更加丰富多彩,设计师的人格有多崇高,我们的生活就会和谐美好。同时,“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我们不仅是设计师也应将目光投向广阔的前方,“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因为设计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设计师的学习探索亦是如此,设计师的涵养的养成和升华也不例外。 作者:杨广荣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设计师论文:设计师管理论述 设计师管理的环节 落实各项管理环节,必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措施,从设计师录取、培训到激励,都应该有一个整体设计管理思维与规则。 1设计师的录用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应该建立一个设计人才数据库,包括设计师的设计经验、特长、个人爱好和性格特点等资料;最好由行业协会或设计协会组织统管这项工作,这是设计师管理中获取设计师的来源与依据。在招聘或委托设计师之前,要对设计项目进行必要的分析,考虑以下一些因素:完成设计任务必要的专业设计技能,挑选设计人员时,既考虑其技能也要考虑其个性;设计师来源,是从公司内部抽调还是从市场上招聘;被挑选的设计者的意愿;所需要支付的费用。 在确定招聘条件后,首选方案是从公司设计部门挖掘设计人员,如涉及到公司内部跨部门的设计师,可通过谈判、事先指定等方式来获得所需设计人员;如果从外界市场招录设计师,也可以通过设立顾问、咨询、招聘专职或者兼职设计师等形式来进行录用。 2设计师培训 培训的目的是让设计人员掌握设计任务所必要的基本技能,设计师的培训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步骤进行。 2.1确定培训目标 对比设计师现有能力与今后工作岗位所需能力,找出差距,确定需要做那些培训。培训目标的确定可以参照不同行业与类型设计师资格的评定标准。 2.2制订培训计划 将培训目标细化、分段化,通过任务分析和工作绩效分析,明确培养具体要求,根据要求制订培训计划。通过建立一个细致的、有条不紊的能力培养计划来提升设计师的工作能力。 2.3选用合适的培训措施 在职培训,通过设立专职培训人员专门负责对设计师定期进行再教育。工作指导培训,对于复杂的设计工作,由培训人员一步一指导怎样完成工作。开展讲座,聘请专业设计人士或专家讲授设计经验体会,传授设计技能,开拓设计眼界,以达到迅速简洁地传授设计知识与技能的目的。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电视、录像、电影、录音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体手段与方法,获取设计信息,提高设计技能。 2.4合理评估培训绩效 对设计人员接受培训前后的学习、反应、行为和成果进行比较,对培训计划进行合理评估,以期在今后培训中避免问题,发扬可取之处,提高培训效率。 3设计师激励机制 设计师的工作状态与心情对于设计工作有很大的影响,采用合理的激励方式与措施来调动设计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非常重要。 3.1激励方式 一般意义上的激励有两种方式:外在激励方式,包括晋升、授衔、福利、表扬和认可等,见效快,但不易持久,处理不妥有时会降低工作情绪;内在激励方式,包括责任感、荣誉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等,所需时间长,见效慢,但比较持久。结合设计工作的特点,通常有以下三种基本激励方式:实行“参与制”。使每个设计师意识到设计师是设计项目中的一分子,股份制公司可以考虑让设计师拥有公司的股份和分红。激发责任心。这就要求工作要责权分明,要赋予设计人员更多的责任,这比“参与”更细致,更具体。鼓励建议。激励设计成员开发脑筋,多提建议。 3.2激励措施 激励设计人员,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调动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具体激励措施有如下几方面。改进管理方式。管理中以表彰积极因素为主,惩罚消极因素为辅。促进相互交往。采用一定的方法,促进设计师之间及设计师与外界的交流和交往,使设计人员得到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的满足。改进工作设计。通过增加设计工作中的激励因素,提高设计人员的满意度,以便能全力投入设计工作。创造良好的设计风气。合理设计激励措施有利于形成学习先进,鞭策后进的设计氛围,使设计师更加努力、踏实地为完成设计任务服务。 3.3激励策略 设计师属于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创新欲,而且设计师工作的过程难以控制,设计成果也难以衡量,设计师还具有流动意识强,蔑视权威等特点。在设计管理中,需要正确看待这种特殊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一些激励策略。通过建立一个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的体系框架下,独立自主地完成设计任务,这有利于促进其进行设计创新。实行弹性工作制。设计工作具有特殊性,固定场所及工作时间对于设计构思并无太大意义,大多设计人员喜欢独自工作的自由和刺激,喜欢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设计管理要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人意愿与特性,避免僵硬的工作规则。强调以人为本。设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处理知识和信息能力,实行分散式管理,利于提高设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激励其主动献身与创新精神。 要重视设计人员的个体成果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当今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吸收、留住优秀设计人才。流动欲较强的设计人员给设计管理带来较大难度,管理者不仅要给设计人员提供与其贡献相当的设计报酬,使其分享到自己的设计成果,还要充分了解设计人员的职业发展意愿和个人需要,为其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平台与上升路子。 设计团队建设 在设计人才资源管理中,设计团队建设是很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工作团队模式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设计生产作业方式,设计团队应包括总设计师、主管设计师、设计师和助理设计师四个层次,是在工作中拥有共同的工作方法和绩效目标,且彼此承诺、相互制约、知识互补和自我约束的群体。设计团队的特点是设计人员之间没有明确分工,彼此之间工作内容高度交叉,协作性强。建立一个高水平、高效的设计团队一般分为以下几步:根据设计任务建立设计团队,明确设计团队的目标;为团队建设提供各种所需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等;选择合适的设计师组成团队;运作后,设计团队以自我管理,自我指导为主。 在设计团队的管理中,应采取灵活的管理方法与措施,管理遵循以下原则:设计成员,其知识应具有一定互补性;要控制设计团队的规模,太大会影响协调,太小会导致负担过重,比较理想的人数是10~12人;重视设计团队的培训工作,使设计人员知识能随时得以更新,具备完成设计任务所需技能;明确团队的使命与目标,制订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绩效评定标准,有效促进设计成员的工作热情,使设计成员愿意为之奋斗;促进设计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提高设计成员的参与意识,为他们提供工作所需的物质与精神支持,保障设计团队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语 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设计师的管理已成为设计管理领域一个重要范畴,设计师人力资源管理也已经成为各大企业日益重视的一个管理方向;只有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设计师管理环境,有效地落实设计师管理环节,创建高水平、高效的设计团队,采取灵活的管理方法与措施管理设计团队,才能有效激发设计师的创造性,提升组织的创造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这对于企业长远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孙纯单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设计师论文:设计师的价值体现 设计师的价值观与客户的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作为专业设计师 我们应秉承商业与艺术的圆融,即不绝对的摈弃自己的风格偏好,也不完全以客户和实际环境的需要驾驭设计的风格形式。这也是设计方法和能力的一种体现。客户的价值观,是希望设计作品能够带来最大的商品利润以及给它的受众群众一种更强的文化品牌形象。设计师必须要学会在消费者的需求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创意和思维及厚积的生活阅历、经验,来设计出商业与艺术圆融的作品。 合理的设计行为是价值实现的必要保证 1.合理的设计行为流程 设计行为的流程规范是由设计合约、设计工作流程,以及设计执行几部分组成。在普通设计行为程序中,我们过于强调设计的工作流程严谨性,如目标市场的调研,市场定位,客户需求,设计创意与表现等等,却忽视了设计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及其生存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设计师价值观与雇主价值观的直接碰撞,导致了设计报价是一个重要而繁琐的问题。这就是造成设计师和客户之间关系的不平等,设计价值的贬值化或设计师人格尊严的损失。 2.不断创新的设计价值观是设计合理性的持久动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新,为设计行业追求全新的趋势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元素;加上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行为方式的改变、审美情趣的变化,设计的脚步都跟着时代的脉搏,反映着时代的气息,以更亲近自然的设计语言,体现设计个性,反映创新意识。这样关爱人群的人性化设计才能为动态化设计注入持久新鲜的生命血液,所以不断创新的设计价值观是设计合理性的持久动力。 形式和功能的完美融合,是设计作品成功和价值实现的和谐统一,也是正确的设计价值观的表现。设计因为有着市场的商业因素和客户的价值利益关系而变得异常复杂,树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是保障设计师在设计行为过程中能够谦虚谨慎,并拓宽思路,追求商业价值并考虑客户以后的隐性利益。这也是设计师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目的,并以此达到设计市场与时代气息的和谐发展。 作者:孙丽娟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设计师论文:设计师的知行观念探微 中国正处于一个发展和大变革的时代,市场条件下的设计师面对着复杂的环境,作为一个关于设想和计划的职业,承担的责任不容小视。在设计师的培养中,学校教育占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中国对设计师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比如当下中国的最著名的几座建筑: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央视新大楼等都出于国外设计大师之手,真正需要现代设计的时候却发现,只能让国外设计师来完成,这说明了我们整个设计教育还需要有很大的提高,才能培养出能够完成现代设计的设计师。设计专业的源头在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这些设计理念和大师的名字、大师的作品,对每个搞设计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但为什么却做不出具有创意的现代设计?倒是抄袭、伪古典层出不穷。 根本上还是没有把现代主义设计真正的内涵发扬和保持。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背景和现代主义设计创立之初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所谓的什么后现代也只是个说法,所用的材料钢筋混凝土,社会结构和柯布西耶、密斯、赖特等大师的年代没什么差别,所以现代主义方兴未艾。现代主义设计的初衷和信念就是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屋、使用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所以才设计成简洁的几何形,所以“装饰就是罪恶”。 这是现代主义在设计上的反映,是崇高的信仰。这就是我们所“知”的现代设计,那么我们所“行”呢?现在设计装修行业的设计师盲目追求形式感、为了设计而设计大行其道,浪费随处可见,污染随处可见。有一个资料表明,在北京百分之六十以上患白血病的儿童有一个相似点,就是家里五年内有过装修,这是非常可怕的数据,这说明我们的装修设计存在着巨大的问题,设计本来是让人生活的更方便更美好的,带来的问题却是毁灭性的,这严重的违背了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这不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尊重每个公民个体、人本主义、向善的信仰。首先,教育专业的教师要做到“知行合一”。很多教师也参加设计实践,但是却和市场上的商业设计师区别不大或完全一样。这样的话,学院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学院的教师有什么资格不被更适应市场更懂得利益最大化的商业设计师取代呢?有人说没办法,环境就是这样,适者生存。我更相信说过的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设计理念的信仰,对职业的信仰是学院教师存在的根本意义和要求。学院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只有两者共同发展相互影响才能促使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其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和对其自身创造力的支持。学生对设计就是一张白纸,教师画下的图案有可能成为他的职业图腾。所以在课程中应当潜移默化的使之产生对设计的信仰,这会影响到学生成为设计师后的行为。现代主义就是要尊重个人,所以对学生的思想和看法要予以充分的尊重和引导,使他的创造力能尽情的发挥出来,这才是一个设计师应当具有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设计行业的发展需要每一个从业人员自身的努力,“知行合一”的信仰力量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作者:李健康单位: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 设计师论文:环境设计师管理论文 买房就是买环境 气度不凡的凯旋门式的小区入口处,水清岸绿的湖畔美景,绿草如茵的休闲空间、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落…… 眼下,人们对于住房的需求,正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转变。居住空间大、生活环境舒适的低密度住宅,越来越受到购房者的欢迎。近年来,低容积率的别墅房销售量一直走高,正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现在,许多住宅小区的一大特色就是整体的优美怡人环境,许多购房者正是冲着这种小区的氛围而竞相选购。 “消费者买的不仅仅是房子,还有恬静幽雅的环境。”不少房地产开发商如是说。 而恬静幽雅的环境,则需依赖于环境艺术师的创意设计。 景观设计师“一将难求” 要做到这一点,拥有更多的优秀环艺景观设计师,乃是关键。 然而,如今要找到一名优秀的环艺景观设计师谈何容易。景观设计师为何如此稀缺?华东师范大学环境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海归学者徐思基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首先,国内高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环艺景观设计专业,一般只有园林设计专业。国内对环艺景观设计师培养方面的欠缺,造成了这一类人才的缺乏。几乎业内所有的景观设计师均为建筑、园林专业“改行”。再加上国内景观设计本来就起步晚,缺口大,也造成了这一专业的冷门。 其次,好的景观设计师需要实践磨砺,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经过三至五年的实际工作锻炼才能逐渐胜任这一职位。第三,国外专业人才难以胜任国内的环艺景观设计。虽然在环艺景观设计方面,国外许多专业人士的经验和设计理念值得学习。但是,割断了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设计,可能无法在中国找到根植的土壤。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艺术家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小品和喷泉叠水。徐教授说,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集景观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的科学艺术。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强调设计的基点是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环艺景观设计师必须是能够运用现代设计理念,能够独立从事景观设计的专业技术人才,他或她应该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者、创造者。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飞速发展,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传达信息和宣传自身形象的重要手段,现代设计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并已逐渐渗入各个的领域。“在当今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环艺景观设计专门人才将成为市场需求的热点。”徐教授说。 目前的尴尬现状 近日,上海市政府决定,从今年起,每年拨款约2亿元对城市容貌进行“精雕细刻”,以提升全市的整体城市面貌。这项浩大工程的开展,就必须要由环艺景观设计师的精心设计。 已在上海乃至全国无数环艺景观作品等身的徐教授,谈起当今的现状时仍忧心忡忡。近20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空前地加速加大,城市广场、街区、公共建筑、住宅区开始强化环境设计,环境设计与施工队伍急剧膨胀,每年的产值高达数百亿、上千亿之多。但是,作为一个行业和学科,尤其是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环境艺术在我国还没有公认的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环境艺术设计尚处于边缘状态。由于缺乏具有综合性知识的环境艺术设计师,一些重要的环境艺术项目往往成为城市设计中的败笔,比如,城市雕塑没有很好地作为环境艺术整体设计中的内容,成了打补丁的东西。有的城市改造,照抄照搬外国的东西,把民族的、本土的、个性的东西丢失。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城乡面貌变得越来越雷同相似,城市、乡镇仿佛失去了记忆,难以使城市环境艺术的规划建设充分体现出民族化、地域化、个性化。 设计师论文:工业设计师质疑管理论文 “设计,绝不是简单的美化” “不管是专业的设计公司还是大型企业的设计部门,在甲方(项目委托方)或老板(另一种意义上的甲方)面前,往往经不起质疑,一质疑就往回缩,”黄蔚对当下设计行业的抨击相当直接。 设计师,你们为什么不能坚持?为什么如此不堪质疑? 黄蔚一语道出了个中的秘密:“他们只会简单地把二维变成三维,他们说不出设计背后的故事。” 在黄蔚看来,设计行业普遍缺失的是与甲方对话的本钱,他们没有能力去了解甲方真正的意图,他们不能切中要害的表达甲方希望表达的内涵,他们最终只能做一些表面的功夫。 “看看这个茶壶,”黄蔚随手拿起这家五星级宾馆茶厅里的一个茶壶,“看看这上面的花纹和图案,有必要吗?或者有,或者没有,设计师本人也说不出其中的所以然,当然不能说服甲方去接受了,最后勉强做成了这样的怪物。” 这种现状让本来在设计界声誉雀起的黄蔚毅然改变了继续做一个设计师的想法,决定从设计管理入手来优化整个设计队伍和设计行业。于是便有了中国第一家设计管理公司——上海桥中设计咨询管理有限公司。 “差距在于延续性” “我们不缺有灵感的家伙,披着长发故作深沉的设计师比比皆是。我们缺的是一种延续性。国产手机与国际大品牌之间的差距在于一种延续性,我们可能偶然能推出一款让人耳目一新的产品,而诺基亚的产品每一款都有来历和去路,每一个系列都有源源不断的替代产品,这种差距源于对设计产业的整体把握,也就是我们所执著的设计管理,”黄蔚把她的工作提升到了整体产业水平的高度。 黄蔚还直言不讳地表示,目前的中国设计行业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要造就出色的设计师,需要更多的时间的积累,但这种积累绝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需要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支撑。设计师们在创造设计的故事,这些故事能否像史诗那样传唱下去,那就要看设计师们能否从“灵机一动”中脱胎换骨,成为能够扎扎实实延续下去的历史。 “红棉奖”生逢其时 黄蔚非常欣赏广州市政府能够有眼光举办广州国际设计周并进行“红棉奖”-2006中国原创产品设计大赛。 黄蔚认为,目前以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非常需要通过设计来提升整个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水平,不能再停留在以简单的加工业水平上了。 她还认为,目前珠三角地区的设计水平与上海和北京之间,开始有了一定的差距。她举例,日产汽车将最大的生产基地放在了广州,却把研发基地放在了上海,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珠三角的设计能力不足以支撑其产业的后续发展。尤其是国际化水平,在上海,相当多的设计团队采用中外合壁的运作模式,而在珠三角,这种团队却是凤毛麟角。 她表示非常高兴能够被主办方邀请担任“红棉奖”评委会主席,她希望通过这一奖项推动整个珠三角产业自主创新意识,迅速接轨国际化的设计产业理念。 设计师论文:室内设计师艺术管理论文 林伟而的公众身份是香港著名室内设计师,以办公室设计知名,耐克公司亚太地区各地办事处几乎都是他的作品,营造办公人性化氛围正是林氏设计最有特色的地方。 一身儒雅之风,庞大的艺术收藏品将林伟而与其他香港室内设计师区分开来。林伟 而在香港的办公间坐落在维多利亚湾旁的香港艺术中心内,汉朝雕塑、雕像、古董收音机、现当代中国绘画作品如同被检阅的士兵,稳当伫立着,静候对面办公桌前的主人。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主人收藏的上海画家丁乙的格子画。“这是旧作,温和、恬淡,不如作者现在的作品色彩那么浓烈,但我还是喜欢这幅作品。”林伟而的徐徐语调,显出一位典型中产阶级的审美观,温和、优雅、审慎,恰如他本人与他的设计作品本身。 “艺术品可以使办公室更加人性化,可以更好地为商业服务。国外很多大公司前厅都排放了与他们文化相吻合的艺术品,当你走进去时,你会感觉到非常亲切。”他这样说。除了在自己的办公间挂起上海画家丁乙的作品外,林伟而在会议厅内也挂上了自己的摄影作品,这为每个与他洽谈业务的人找到了最自然了解他的捷径。 在频繁往来于香港、北京、上海、曼谷自己的分公司时,他逐渐将四地的艺术作品挑选进自己的工作间,一切如同10岁时那样,那年,他第一次跟随父母去英国,小林伟而为自己购进了第一件艺术品。此后,艺术如同空气,融入他的生活,也进入他的每一件室内作品。 和耐克一起成长 1993年是林伟而生命中转变之年。36岁的他,和几位设计师共同创立了思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这年,耐克也在香港开设了第二家专卖店。毕业于美国最好的建筑大学—康乃尔大学建筑系,在波士顿做过6年注册建筑师,林伟而的国际化背景获得耐克公司的青睐,双方开始了第一次合作。 “我在美国做过6年建筑师,当时回香港没有考虑住这么久,结果做下来十多年,一直都还不错。”从1993年起步,自香港开始,林伟而的设计生涯随着耐克公司在中国、亚太地区的扩张而壮大。广州、上海、北京、曼谷、名古屋,耐克不同区域的办事处以及专卖店都有他的影子;1995年到1998年,他设计的耐克曼谷、香港、上海、广州、北京办公室屡获亚太室内设计奖、美国建筑师学会奖、香港设计师学会奖。这些业绩和荣誉,树立了林伟而在业界的地位。 营造办公人性化氛围正是林氏设计最有特色的地方。林伟而的父亲是马来西亚拿督,他的童年许多时间在五星级酒店度过,这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他说:“人性化、开放式办公室设计可以带来活力,我喜欢将茶水间改造成开放式的咖啡厅,员工工作疲惫时,可以在一起聊天,就像朋友一样,自然亲切。”耐克香港办事处的阅读区域用活泼的明黄色调烘托出来,员工还可以坐在榻榻米风格的桌前自由翻阅各种书籍。 林伟而为上海通成推广公司设计的办公室是他的代表作。办公室位于外滩老建筑内,通透宽敞,以现代感十足的开放式玻璃相连接,同时保留了老建筑华丽的细部,设计了酒吧、读书室、壁炉,员工餐厅内甚至看得见外滩全景。这种近乎奢侈的现代居家环境式的办公室为他赢得三项大奖,其中包括2002年度亚太区室内设计大赛商业组冠军。 一次考试经历让他的设计理念发生转变:“我在美国参加建筑师资格考试,时间大概是9个小时。我带了一个小包去参加考试,而我的邻桌带了很多东西,有屏风、椅子、家人的照片等等,把考场当成了自己的家。我当时觉得他很夸张,后来想他是尽量营造一种自己熟悉的氛围,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一点令我后来的空间设计受益良多。” 艺术血缘 林伟而对现当代中国艺术持有浓厚的兴趣,丁乙、薛松、曾凡志的作品他不仅喜欢,还收藏,“我觉得中国艺术开始有自己独特的理念,中国经济开始起飞,艺术家也在不停地改变。一个艺术家没有改变的环境,做不出好的艺术。中国正是出好的艺术作品的年代。” 让林伟而兴奋的艺术环境,也让设计师本人从艺术收藏者变成创作者。2005年6月,他举办《灵气》摄影展,向人们展示一位建筑师视角内的香港建筑物—香港会议中心、中环、大会场、交易中心等。每一张浮光掠影、模糊不清、近似印象派的建筑图片背后,都再现了作者对时间、城市、建筑的思考。 具体设计风格上,这名受现代艺术影响甚深的设计师,近年更多把精力放在以现代手法解释传统中国古典设计上。比如在九间堂别墅室内设计中,他把中国古典的云彩、明代案几、中式的亭台靠背按照现代设计理念,以钢材料做变形,使古典家居设计更抽象、简洁、现代。 2003年中秋,他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里创作了一只“大灯笼”,高15米、宽35米、360度环绕、800根竹竿组成,外有竹篱、内有竹台,彩灯追逐灯笼,水池飘浮莲花,灯影、竹影、人影,再加上金木水火土搭配的材质,大都市里的中秋赏月被处理得传统韵味十足。而大灯笼内,抬头可见苍天明月,四周却环绕着4部投影仪放映香港短片,让人不知今夕是何年?10天的中秋赏月,有10万港人观看,给非典过后的香港带来了欢乐。“建筑和公共艺术原来是可以共存的”,林伟而认识到自己设计的力量。 设计师论文:设计师使命研究管理论文 设计师的使命 在一个思想自由的时代,似乎总有越来越多的人梦想成为设计师,也总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实现设计理想与处理客户关系的商业过程中感到迷惑不解。当我们面对众多令人失望的家庭计划时,无论是客户、准设计师、室内设计师、还是具有建筑学背景的建筑设计师,都应该首先回到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很关键的问题:室内设计师的使命究竟是什么?通常的理解是,室内设计方案就是对天、地、墙的装饰,门窗、设计的选择,以及家具、布艺以及装饰品的布置。这些工作中,有很多已经存在了需要遵守的法规、规范,或可以遵循的知识及规律。但是,除了环境硬件的改造之外,家,更是一个用来居住、充满了个人行为的场所。因此,设计的基本着眼点永远是:生活其间的人,生活其间的家庭。如何把握一个空间环境向参观者所直接或间接地传递某种气质,使使用者对环境产生归属感,则是远远超出规范之外的东西。理解并实现这个目标,便是一个专业设计师的使命。 设计师的背景 在确立了这个基本着眼点之后,我们必须还要严格地界定一下一个合格的室内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背景:必须系统地掌握应用心理学、社会行为学、基础室内物理学;必须熟悉建筑学以及环境艺术学;必须不断跟踪世界范围内装饰材料与家具陈设的设计与创新动态;必须不断地从工地与实际生活中补充实践经验与实际生活体验的不足;必须对新的生活方式、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高度的敏感心。上述知识背景的要求是基础的,一切个性化的思想、风格、品味都应该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共同的背景之上。对于一个刚刚跨出校门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希望成为一个直接面对客户的独立设计师,在一个拥有再教育机会的专业环境中学习5-10年的时间是合情合理的。 好设计的来源 一个好的设计的决定性因素,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我个人希望年轻设计师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平衡原则。在着手进行一个空间规划时,必须时刻把握这个原则。因为平衡是人类活动的自然表现,从孩童学步到驾舟乘风破浪,人类的一切自身活动都在努力追求一种平衡。对于一个家庭空间来说,平衡原则也同样重要,空间的布局,装饰元素的组合都需要讲究平衡的原则。 第二,想象力。想象力是如同诗歌一样的艺术表达方式,但决不是对现实的扭曲。想象力应该能够体现出个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看法以及掌控的程度。想象力来源于时间与空间的组合,来源于信息的接收,来源于个人的知识与修养。 好设计的工作思路完成与实现一个好的设计,应该具备明确的工作思路。 第一,针对一个既有的场所,开始阶段的工作必须从客户目标、优先重点、基本规范、现有局限以及改造余地五个方面入手。 第二,在了解并掌握了上述信息之后,才进入方案研究阶段。即针对上述五个方面的信息,把满足主人一切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所有元素在设计方案中体现出来。这些生活需求的基础设计必须得到主人的认同。基本需求得到认同之后,便进入到对于方案的视觉效果及形象实现的共同认可上来。无论是设计师还是客户,都必须意识到,这个认同的过程往往是双方都能得以提高的机会,也是改变、优化生活方式的一个过程。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自身的变化必须是同步的。 欧洲室内设计的基础理念 第一,欧洲室内设计的首要目标在于满足客户生活的基本需要; 第二,欧洲室内设计所追求的是包含天、地、墙、家具及陈设品在内的整体环境的风格与质量; 第三,欧洲室内设计注重材料的选择,更注重品牌、质感。因此,更为理性,更重实用性。地面材料的选择上,由于木地板等热材料更适合于休息区域,瓷砖及大理石等冷材料应用于客厅区域,所以,我们不会因为实木木地板更昂贵而回避瓷砖;墙面处理上因空间功能需要而选用不同的颜色,天蓝、蓝、绿更适合休息与思考,较为适合卧房及书房的墙面,而黄色、米色等较为中性的暖色则适用于客厅,餐厅等白天活动的区域;吊顶的应用主要是强调空间的独立性,所以点到为止,决不过分夸张;窗帘布艺的选择方面我们更看重与窗户造型、家具在色彩与风格上的协调性;灯光的选择方面充分注意灯光的冷暖、间接、直接等特点;我们会在方案阶段与客房就一些装饰画、装饰品的采购与布置及时沟通,预先考虑等等。 中国室内设计理念上的差别 东西方室内设计在理念上究竟存在着哪些差异?很多时候,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通过这两年与中国的合作,这里,我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认识: 在中国,持续了近1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给建筑业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我到过的几个大城市中,经常可以看到汇集了当代最优秀的理念及经验的建筑。应该说,作为设计师,我十分羡慕甚至有些嫉妒我的中国同行们处在这样一个充满了机会的时代。 但是,具体到家庭住宅的设计来说,以下问题,我认为有必要提请有关政府主管部门、设计同行以及发展商关注: 例如,自然采光问题还没有引起规划部门、发展商、建筑师的高度重视,这一点不仅表现在朝向与门窗设计上,同时,也体现在很多建筑相互之间的间距上。再如为了充分利用容积率,导致很多多层公寓的面积及高度比国际流行标准要低;又如从设计院到建筑主管部门,都存在各专业分立又经常互不通气的局面,结果往往造成各种管理及仪表排放混乱,很多管道不仅全部外露,而且常常不允许改造,造成客户使用空间的巨大浪费;又如发展商为了降低造价,往往忽视大堂、电梯间、楼梯间的设计与卫生质量,造成物业整体素质的下降。我希望在此呼吁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发展商还是建筑设计院都能更多地加强市场调查,并增进与室内设计师的专业协作,加强基础的家具及家政知识,以便从项目规划、结构设计时就开始考虑未来使用者的切身利益,考虑各空间尺寸的合理性,特别是卧室,卫生间,厨房等这些着重体现生活品质的空间。政府的协助,设计院及发展商的这些用心与考虑,必定能够有效地避免业主不必要的、额外的改造花费并形成“房子好看又好用”的口碑。 而消费者本身对于如何合理地完成一个家居计划的理解与行为,也表现了很多的误区: 最主要的是过分地强调与夸张天地墙的改造与装饰的重要性。很多情况下,对于天、地、墙的装修会花费掉整个家居设计中的绝大部分,而其中很多部分装修出来的效果带有十分明显的、过分的张扬欲及表现欲,似乎很少人真正地意识到房子是给自己用的。我希望业界能向客户更多地引导一种正确的思想,家居计划的最根本目标在于改善、提高生活其间的主人自已的生活质量。同时,还要帮助客人树立关于私密性、功能性、雅致以及文化品位等全面的考评标准。虽然这个行业在时时刻刻地发生变化,但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使命是永恒不变的。 其次,是关于保持传统的问题。在设计领域,保持传统是一种尊重历史与文化的心态,而不是简单的复古或仿古。室内设计风格的变化如同时装,推陈出新的速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人的生活需要现代的环境,现代的物品。然而,一件过去的物品,一个年代久远的古董,无论价值多少,都会引发人们心灵深处对于文化与家庭渊源的一些思考。 环保问题也是需要消费者引起高度注意的一个问题。积极主动地使用一些无毒,无污染的装修材料,更换绿色电器,选购一些可循环材料制成的家具,减少木材的使用都会对保护环境,提高下一代的环保意识起到实际的促进作用。 最后,希望消费者量力而行,科学预算。要注意的是一个完整的家居计划包含着设计、装修、家具配套三个方面的工作,从投资预算的角度要全面把握,一般来说,装修与家具配套的投资比例应该在1:1或1:2之间,目前很多消费者实际支出的比例是倒置的。如果我们把原本应该体现给工业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的附加值都交付给了木匠,好的设计又将从何而来呢? 设计师论文:建筑设计师建材管理论文 建筑设计师在建材产品工程市场推广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将分析并阐述发达国家设计师如何介入产品规范的设计与推广 一.什么是规范(Specification) 规范是指对应用于建筑工程的材料、设备、固定装置的文字性描述和使用目的阐明。再恰当一些讲,规范是指详细描述指定使用建筑材料与装置的构成、安装施工和完工要求。 与详细的施工图纸配合,规范显示了指定使用的建筑材料是如何被应用的。 规范也可以指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对承包商的施工要求;所有在建筑上应用的材料的性能要求和质量定义;使用这些材料在建筑上所要达到的目的的可靠保证。对建筑承包商而言,规范也是他们在投标时确定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的基础。最后,规范也是业主和承包商之间有法律效应的承包合同的一部分。 二.谁写规范 由于规范对传达设计师和工程师要求和目的起着关键的作用,并且会从法律上保证完成这些要求和目的,所以写出的规范必须精确、清楚、完整并能反映建筑意图。所以说,规范一般是由有经验的设计师和工程师撰写,并且在任何情况下受到负责注册设计师和认证工程师监督。规范也可能由外部的咨询专家撰写(如结构、材料、机械、电气工程师等),他们与负责项目的注册设计师和认证工程师关系密切,并且受到他们的监督。 对规范撰写者作用的一个注解 因为规范经常需要由设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和负责人准备,现行约有1/4的事务所有规范撰写人,这些人中的8/10本身就是注册设计师或工程师。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写规范的人都与材料生产商代表有直接联系。 这些规范撰写者对挑选材料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的作用就是将设计师的愿望以“规范”的形式付诸文件,所以讲真正“规范”产品的不是规范撰写者,而是设计师。 “设计”先行于“规范”,设计理念的方向决定了材料规范。 三.规范的主要形式有那些 有五种主要的规范形式 1.排他性或单一品牌产品规范 这种类型的规范声明只有规范上写明的产品(包括品牌、商标名、制造商)才能被接受,通常讲,这类产品比较特殊。对材料供应商来讲,这类规范一旦写上去就等于完成销售了。 举例:内墙涂料,选用某某制造商产品,某某型号系列(色号某某)。 2.多种品牌产品规范 这是最常见的规范类型,名单上列二家或更多家产品(包括品牌、商标名、制造商),这些产品都符合规范者的需求。对这种类型的规范而言,所有列明的产品都有同等机会被用在项目上。 举例:吸音砖:等级A,某某材料制作,表面预涂白色涂料,丁字对接,某某尺寸,某某、某某制造商产品 3.同等要求产品规范 在规范上写明一家或几家品牌,但同时写明,其他品牌产品只要被证明与上述列明品牌产品符合同等要求,也能被使用。 举例:防水剂:某某品牌产品或被证明符合要求的其他品牌产品。 4.开放性或同类型产品规范 产品按照一种类型的属性来描写,包括产品描述、性能等级、尺寸、颜色、符合那种规范或国家、政府标准(如ASTM标准)。当对类型产品标准的关注超过品牌、商标名、制造商等因素时、会使用这种形式的规范。 举例:波纹镀锌高拉伸力钢:E级,波纹镀锌高拉伸力钢材,表面涂覆,镀锌符合ASTM某某标准,具体型号及重量按设计要求由供应商推荐。 5.性能规范 同上述第四种规范相似,指明材料必须遵守某种性能标准,承包商必须寻找到符合这种性能标准的材料。必须注意,在这种规范上不会出现品牌名字。 四.每一种类型规范的使用比例 设计师和工程师喜欢写明产品品牌的规范,因为这种规范锁定了品牌、阻碍了在项目后续施工阶段替换产品的企图。据市场研究,各种类型规范的比例是:排他性或单一品牌产品规范4%,同等要求产品规范6%,多种品牌产品规范57%。以上规范都有指定品牌,总计67%,开放性及性能规范占33%。 五.被“规范”的重要性 设计师和工程师对新建筑产生最初的“购买影响”,他们负责对所有大型住宅建筑和非住宅建筑超出90%的部分进行规范。这种购买影响通过图纸发挥出来,这些图纸决定建筑是怎样被建造、被规范的。建筑由什么材料建造,怎样安装设备。 所以,要想占领新建筑市场,就必须使产品被“设计”与“规范”。 六.规范的效力 当规范写明品牌时,它们的效力非常高。有研究表明,当规范写明品牌时,最终有87%的品牌产品最终投入工程使用,剩余少数变化,也是由于设计师和工程师自己在投标和施工阶段因某种原因改变。 当情况是同等要求产品规范时,与上一种规范相比,就有了可操作余地。承包商有权寻求替代产品,有很多原因让他们这么做,但主要的原因有三种: 2他可以寻找到更便宜的产品; 2指明品牌的产品无法按时按地交付; 2替代产品施工更方便。 由于大多数承包商都会承诺在施工完毕一年内,会对由于材料与施工原因对建筑造成的损伤进行保修,所以他们由理由关心采购指定品牌产品的费用及合同中有关争议、诉讼解决的条件。 另外,也必须注意到,由于分包商施工产品的经验很丰富,所以有时候从保证质量出发,他们也会向设计师提出更换产品。 尽管承包商有很多理由要求更改材料,但他们必须在设计师规范的条件下进行。他们首先必须递交“同等效力”的证明,然后获得设计师的书面批准。 在设计师批准更改规范之前,由于他对原来被规范产品的美学效果、功能、经济性很有信心,所以他会在价格、供货方式、施工方便性方面对新老产品作一个认识上的平衡。 七.设计师怎样改变规范 当设计师和工程师准备接受改变规范或替换材料,他们有几种方式指示出来,下面举例说明: 1.材料批准—只要是在规划和规范中选定了某种品牌的材料,这也意味着设计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和质量要求已经确定了。所以,承包商必须认识到,假如他想用其他材料,他必须得到设计师的批准,以证明他用的材料在质量和适应性上与原来材料一致。承包商必须在工期前25%时段之前提出更换请求,并且要在60天内和在订货前得到批准。 2.被指定材料的品牌、商标、供应商及说明书的内容是供应或投标合同的基础,除非双方另行约定。当规范中列了两个或更多个品牌材料的时候,承包商有权自由挑选。当承包商试图用规范外的材料替代时,他首先必须申明,写明替代品和替代可能发生的承包金额差别,并且最终被批准。 当承包商提出的材料变更请求需要结构上改变或对建筑物或设备进行更改,则承包商必须递交(待批准)图纸以表明这种改变或更改是必须的,在上述图纸被批准前,更改工作不能进行。 由于承包商提出变更材料(经批准)所引起的额外费用,全部由承包商承担,业主不用承担。这些费用包括可能对结构的改变、设备的变更、以及为了变更材料需要额外画的图纸、添置的设备。 假如,承包商经批准后,使用的替代材料或施工方法比原来规范节约费用,则多出来的钱要归还业主。 3.“或者等同”条款:意味着承包商的建议必须以这里规范的材料为基础。 4.当在合同中出现“或者等同”或“或者等同经设计师批准”字样,并不意味着替代材料、设备、施工方法自然就“等同”了,除非在投标前,针对本项目,确实经设计师批准。设计师具有最终决定权。 5.设计师拥有选择权,他接受或拒绝更换材料不需要有更多的考虑。或者设计师会提议承包商拿出一些标准,这些标准可以证明替代产品与原规范产品具有等同效力。设计师会判定这些标准,并且会要求承包商拿出符合这些标准的数据,被接受的标准包括外观和性能上的要求。这些检测数据应在设计师批准或选择的实验室进行,费用由承包商决定。 6.当规范上写明商标名、供应商时,除非有设计师的书面批准,否则,不允许有更改。 设计师论文:游戏美术设计师管理论文 一款游戏的开发需要游戏策划,游戏程序,游戏美工三个团队的分工合作来完成。如果说游戏策划赋予了一款游戏灵魂和骨架,游戏程序让游戏得以运转,那么游戏美工就是为游戏增添血肉。所有在一款游戏里面可以看到的角色,敌人,场景,物件无不出自游戏美工之手。毫不夸张地说,游戏美工就是游戏虚拟世界中的造物主。在一个游戏的开发团队中,人数最多,工作量最大的,就是游戏美工人员。如今,游戏开发这一行业在国内得以飞速发展,游戏美工这个职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游戏美工呢? 我们走进国内著名的专业游戏培训学校,GA游戏教育基地,回顾过去几年中GA培养的数百名游戏美术人才。不难发现,所有这些学员大体可以分成三类。这三类学员的成长轨迹,代表了三种典型的通往游戏开发领域的途径。下面三个学员的真实经历,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李星从小就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父母很早就开始培养他,希望他能在美术领域有所成就。从小学开始他就一直坚持参加各种美术培训班,最终顺利考上四川美院。大学四年,李星逐渐喜欢上了游戏,刚开始是喜欢玩,后来逐渐对游戏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之后,李星决定做一名游戏美术设计师。然而尽管在美术方面功底扎实,但是对于游戏开发必须掌握的3D图形技术,李星却一窍不通。几次应聘游戏公司,都因为没有相关经验,也没有必要的软件技能而功败垂成。几次碰壁后,李星报名学习了GA的游戏美术课程。刚开始,由于软件方面基础为零,学得很累。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他逐渐掌握了3dmax和ps等软件工具,也慢慢适应了用电脑作为绘画工具的工作方式。这时他在美术方面的深厚实力开始逐步展现出来,成为了同期学员中的佼佼者。毕业之后,李星的毕业作品得到了多家著名游戏公司的赞赏,顺利拿到了工作合同。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科班出身的李星很快体现出过人的美术实力,工作表现受到公司的充分肯定,短短一年多时间已经成为该公司主美。 杨沈杰大学学的是室内设计专业。毕业之后辗转了多家企业,一直从事室内装潢效果图制作方面的工作。然而这个职位竞争激烈,薪金福利待遇也一直不如人意。杨沈杰仔细考虑了自己的状况后决定转行做游戏美工。看了很多游戏公司的招聘要求,杨沈杰觉得自己会用3d软件,能制作各种物件的模型,贴图,应该完全可以胜任。然而他信心满满地参加了几家公司的考试后,却发现并非那么容易。所谓隔行如隔山,同是使用3d软件来制作各种物件,游戏公司的要求远远高于一般的效果图制作。在朋友的介绍下,杨沈杰参加了GA的游戏美术课程的学习。5个月的学习过程中,杨沈杰越来越感觉到3d图形技术在游戏中的应用,有许多特殊的技术和标准,这些都是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另一方面,之前制作效果图,在贴图方面几乎都是使用材质,自己手绘的能力也急待提高。在GA学习期间,杨沈杰几乎天天披星戴月,学习到深夜。最终他不仅顺利完成学业,还用业余时间组织了一个项目小组,以徐家汇教堂为蓝本制作了一个精美的游戏关卡。这为其应聘就业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砝码,最终杨沈杰顺利被EPICGAMES录用。 和以上两位同学相比,余静同学成为游戏美工的道路就要艰难很多。余静所学的专业跟美术以及设计没有丝毫的关系,毕业之后从事的是销售业务的工作,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门外汉。出于对游戏的热爱,余静还是说服家人,决定改行做游戏美工。由于没有任何美术方面的基础,也从来没有接触过3d软件,余静第一次到GA求学时,甚至没有办法通过入学测试。而她没有轻易放弃,自己花了一年时间参加素描、色彩等传统美术培训班的学习。同时,找了很多3dmax方面的书籍自学软件。时隔一年之后考核通过,进入GA开始学习游戏美术课程。由于基础比较欠缺,虽然软件方面通过下功夫多做多练,能够赶上同学的步伐,但是美术方面的能力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提高的。毕业之后余静的应聘考试远不如同期的其他同学那么顺利,开始的几次都被游戏公司拒绝了。GA的就业指导老师帮她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余静应聘了几个职位都是角色制作,角色设计师在美术基础上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余静仅仅参加过一年的业余学习,与美术专业的应聘者竞争肯定是吃亏的。想明白这个道理后,余静改变了策略,精心制作了一些并不复杂的物件和场景,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真实物体,下了大功夫把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做得非常细致精细。果然,新的作品赢得了游戏公司的认可,最终顺利成为一名游戏场景设计师。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前面提到的三位GA学员有着各自完全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学习经历,最终都完成了同一个梦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努力的重点,都是各不相同的。 在游戏美术领域,科班毕业的美术院校学生无疑是最具有优势的,他们受过专业、系统的美术教育,有扎实的基础,出色的艺术感觉,纯熟的绘画技法,这些对于一个游戏美工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类人也是游戏公司比较欢迎的,因为他们往往具有很大的潜力,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这一类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他们学习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几乎没有接触过数码图形技术,不会使用各种软件。更不用说游戏行业内部的标准和流程,以及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没有这些基本的技能,就算美术功底再好,也很难叩开游戏公司的大门。 因此,像李星这样的学生,其实努力的目标是很明确的。一是熟练掌握游戏开发中使用的各种软件;二是尽快适应一种全新的绘画方式;三是了解游戏开发的流程和一些重要的技术手段。虽然要学的东西非常多,但相对于美术方面的积累和提高,学习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还是一个比较容易见效的过程。应该说,这三类学生中,距离游戏行业最近的就是这第一类。 第二类是一些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这些专业并非纯粹的美术专业,但或多或少都跟美术有一些联系。他们在美术方面虽然不如美院的学生那么专业,但也都具备基本的手绘技能,有一定的美术感觉。例如建筑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平面设计专业等等。这类学生的一个特点是,往往比第一类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强。甚至有一些能够比较熟练的应用3d软件。他们成为游戏美工的可能性也非常大,相对第一类学生来说,在软件方面的障碍更小。但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个问题:第一,在技术方面并不了解游戏制作的特殊性。虽然他们有一定软件基础,或许在工作中也曾经应用过相应的软件,但游戏开发中的一些标准,习惯,以及一些特有的技术手段是他们无法掌握的。假如以往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走入了一些技术误区,甚至有可能局限他在游戏领域的发展。第二个问题是,虽然他们比第一类学生在软件方面有优势,可能入行更容易一些,但在美术功底方面的不足可能会逐渐体现出来,限制今后的职业发展。 针对这两个问题,这一类相关专业学生的努力方向就应该有所不同。在初期的学习阶段,应该注重游戏开发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站在一个游戏美术的角度去逐步养成一些应有的操作习惯,多把注意力放在游戏开发中特有的一些技术手段的学习上。像杨沈杰那样主动去参与一个小的项目开发会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而更长期的学习重点还应该放在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美术功力上,作为一个游戏美术设计师,这将会是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长期过程,只有不断的提高,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像余静这样的第三类学生应该说是面临最大困难的一类。甚至在很多人看来,让一个完完全全的门外汉在一两年里成为合格的游戏美术设计师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几年前,游戏美术完全依靠手绘的时代,确实如此。不过近几年诞生了许多新软件,大大方便了3D模型的制作;以往完全依靠手绘的模型贴图,现在也可以通过修改一些现成的素材来完成。这使非美术专业的学生从事游戏美术设计工作成为可能。当然这会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对于第三类的学生来说,成为游戏美术设计师的道路无疑会比前两类学生更漫长也更艰难。除了坚持和努力之外,明确目标非常重要。很明显,这一类学生想在短期内达到美术院校学生的水平不是很现实。然而了解游戏公司的项目开发的话就不难知道,一个游戏中既有做角色,怪物,武器这些复杂物体的设计师。也有负责制作场景的设计师,一把椅子,一扇门,一盏路灯,这些物件的制作其实并不复杂,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而且往往这些场景物件的制作量又很大,需要的美术设计师职位也很多。所以对于第三类学生,我们的建议是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一个点上。对于复杂物体模型的准确把握,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高的,不如把精力更多地用在贴图的绘制上。一些简单的东西,如果做得精益求精,虽然看起来不炫不酷,也一样能够赢得工作的机会。 总的来说,游戏美工虽然是一个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但也并不是高不可攀。更重要的是,绝大部分游戏公司对于游戏美术的选拨都本着唯才是举的原则,这与很多行业是不同的,游戏美术设计师往往并不看重学历和证书。只要技术过关,作品能符合游戏公司的要求,实际制作考试能够体现出自己的水平,就可以成功就业。相信所有怀着游戏梦想的年轻人,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得当,都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历史教师论文: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 【摘要】当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如何提高教师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这个主题已经越来越被教育界所重视,做为新课标下的教材,历史教师应具有哪些基本功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呢? 【关键词】历史教师;具备;基本功 以笔者的认识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我认为做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练好基本功。 1、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 做为一名教师,与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接触和交流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恰恰是最具有明显的学科性和专业性的。一些被学生反映为"不会教书"或"教得不好"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专业不过关,凭课本和教参"照本宣科",既无合理的教材处理也无深入浅出的教材分析,一俟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或涉及学科新成就和较深层次的问题就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久而久之,在学生中就失去了威信和信任。况且在当前社会多元化影响下,学科的多元化趋势也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这种联系性无论是在教学过程的教材处理中还是在高层次的考试中都处于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比如,在讲述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战争这一章中,你会发现历史课本上的内容远不及语文课上的《陈涉世家》来得丰富,有时在预习语文书上的内容后再进行授课,效果会更好些。 而政治与历史的联系则更进一步,历史课上所传授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等即是政治课的内容,尤其是现代史部分,由于紧扣时代脉搏,如果历史教师对政治学一知半解或有3的理解,则会给历史教学的客观性产生导向上的副作用。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具备比中学教材更高深和广博的多的知识,也只有对教材内容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善于进行教材分析,才能居高临下,正确处理教材,更加准确地讲解教材,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 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知识结构日新月异,作为教师还关注着历史研究的新成就,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以更新和发展,并在教学中结合教材传授给学生,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体现新时期的教学特点。 因此,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现阶段的中学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大多是经过各级高中等师范院校深造后才走上教育教学岗位的,因此这方面的"师才"问题似乎不太突出,而在下述两方面,教师素质的个体之间差距则十分巨大。 2、掌握全面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有组织教学、课堂提问和解答,批评和表扬等方面技能和技巧,必须具备有语言表达、身体语言和心理暗示等技巧,同时具备有板书、班绘和使用电化教具的技能和技巧。 对于学生来说,能否最大限度地将老师传授的知识掌握下来,关键在于能否真正的听懂老师在课堂上所授的知识并加以成功地吸收。相反,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作为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听懂自己所教的内容。一些人认为历史课不是"故事课"就是"古董课",其中原因有方方面面,在此不作评述。笔者认为要消除他们的成见,不要光停留在争执与辩论上,更重要的应该是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自我的最佳水平,变被动为主动。 此外,经验丰富的老师还善于采用身体语言和直观教具来诱发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准确地捕捉信息,并在脑中形成直观而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是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语言和其他表现同时并存的。学生正是在这种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对使自己获取知识的老师产生信任和崇敬。 因此,作为教师是否具备这一方面的素质直接关系的能否获得学生的信任,在每堂课之前能否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期待,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达到教育效果,这也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业余技能 一个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无疑是受到欢迎的,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由于年龄原因,学生的求知欲是很强的,这种求知欲并不满足于在课堂中所学到的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在文学、艺术、军事、体育甚至社会学方面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都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他们获得这些课余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阅读一些有关的书刊和报纸,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来获取的。虽然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中可以没有这些内容,但历史科的包容性极强,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无疑会使学生兴趣提高。 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前,我们大多都受过各种较高层次的教育,因此在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上已有了一定的造诣,这是我们成为一名教师最起码的素质,也是笔者在上述第一点中所阐述的,但是对于其他如体育、文艺等非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严重的因人而异。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都不难发现,在一定领域中有特长的老师特别受学生的欢迎,老师在书法、体育或文艺上的才华也往往会使学生为"自己的老师"感到自豪,在这种自豪的同时,对教师所产生的"崇敬" 心理一旦带到历史教学的课堂上,对于我们组织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十分有效。 一个教师一旦具备了上述几项素质,相信会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人,而教师的威信也是在教学的成功中不断得到提高,更有利于下一轮的教学,这是一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与学之间最直接的发展关系。一个具有广博知识和广泛兴趣爱好的教师会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前以接受的心态来对待即将到来的学习,而教师也可籍此树立十分良好的形象,在 教学过程中以"高素质"的形象"先声夺人",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欢迎,这对于营造"乐学"氛围,提高课堂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教师论文:中学历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所谓新课程就是指一种课程文化的再创造,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也就是说这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传统的观念已把教师的职责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它内含着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在培养目标上,它指向的是“学”而不是“做”,它缺乏着一种创新意识,在深化教育的今天,这种观念已越来越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悖了。在实施新型教育中,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行为进行授课活动的教师们将面临着时展的严峻挑战,所以对过去的常规的课程进行深刻的变革的新课程出现了。那么,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应如何面对这次教学改革的洗礼,走进新课程呢?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有感触,现将体会简谈如下,希望得到同仁们进一步指教。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前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按照一般的传统理解,课程内容规定了“教什么”,教学活动则主要解决“怎样教”,两者楚河汉界壁垒分明。多年来教师只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严格按照课程规定,亦步亦趋,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而学生则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胜驱动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拼命地在适应“课程要求”中挣扎,而学习效果则事倍功半。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人士开始对“教学大纲”所带来的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最终要以“课程标准”来代替“教学大纲”,这也就迫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脉搏。在“统”字模式下,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一是应该对众多的教学材料进行选择,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更适合本学校学生学习和资源利用;二是教师不应再去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教师即要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对教科书,进行重新认识。三是教法上,教师不能再单一地讲授,而是要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对于教材,教师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学习的材料。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领域,可增删教科书,也可以增补课外知识,以补充教材内容,同时也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内容和方法上有所改进。总之,此次课改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那就是要变“以传授知识为核心”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变“教师本位”为“学生本位”;变“权威的传授者”为“平等中的首席者”,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 二、重构师生关系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落脚点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在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时代,储存了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如何寻求和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走进新课程中,必须重组师生关系。新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将不再是单向传递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要同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认识交往,只有通过心灵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才能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如历史教学中,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如果简单的把结论告诉学生,必然会使教材黯然失色,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更主要的是完善了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不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由此可见,新课程中师生关系的构建,这个过程不是说教师的作用降低了,而是充分激发了教师进取心和创新意识,成为驱动教师的内化动力,其作用相应提高了。它要求教师在和学生进行灵活的课堂交往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创生知识,教学才会富有吸引力,才能实现“教与学相长”。 三、知识结构的开放是中学历史教师走进新课程的途径 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的发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在变化”。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基本上是知识内容不变或基本不变的封闭型结构。教师的主要知识基本上局限于长期不变的教科书中的内容,知识的陈旧和老化已成为教师走进新课程的障碍。要构建一个既有肉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历史学科知识结构,每位历史教师随时都要更新知识,在当今社会,谁不更新自己的知识,谁就会成为当代意义上的文盲。形势急迫,只有不断“充电”,加强教学业务进修,才能从传承走向创新,从主动探知到发现新认识、新信息,在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发展间架起一座桥梁。从新课程来看,虽然形式多样,但内容以课为单位,使教师容易忽视前后课的内在联系,不能够使学生形成对某个阶段的整体认识,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形成;从初中高中的衔接来看,由于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的教学要求和能力培养的目标,更不了解历史学科高考的能力要求,造成初中高中的教学脱节。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接纳和吸收,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改造和更新。随着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知识的一体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型的中学历史教师不应是固守于一门学科的狭隘专业人士,而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人才,对每一个历史教师来说,科技、文学、宗教、艺术、哲学等,都应在他的视野之内,如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在讲到外国地名、人名或重大事件的名称时,教师如有意识地加上几个英文词汇,比如blackpeople,industrialrevolution,booty,monopoly等学生熟悉的词汇 ,或增加媒体图画形象显现,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把历史和英语学习结合在了一起。虽然教师在备课中增加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但却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思考的独立意识。当然,教师在走进新课程时,知识结构的开放仍是有侧重点的,它体现了一中有多和多中有一,是一和多的辩证关系。 四、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运行机制 所谓学习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特征的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学习者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而新课程的教学方式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在上课时,也只是按照事先的“脚本”如同演戏样地“教学表演”,于是这些教师难以跨越传统授课的局限性。在传统的教学中过多强调的是如何“教”,而在新课标中则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相应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上课时引导学生改变旧的学习方式,在实现新课程学习方式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要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关键是能否将“各种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较为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师将会通过设置问题情景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参与到教学环境中来,通过实际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最终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提供成功的体验。 为调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构建和设想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创新模式,力图打破过去从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模式。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原则下,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选择开放性的考试内容,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开放性考试在某些问题上不强调评价标准的一致性。鼓励提出独特、新颖的观点,具体形式可以是:①写历史小论文②制作历史小报③制作历史小画报④历史小制作等。设想每学期初,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一种考试形式,学生在制作开放式考试作品中,都将融入了他的智慧和创新。新课程强调的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种考试模式的确定,它符合了新课程的特点,必然会反馈学习方式的改进。因此,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这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运行机制。 新课程的实施已为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一个新抉择,或在张扬教学质量中升华学生素质,或在压抑课堂教学质量中漠视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教师们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否则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中学历史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观念的改变,新型师生关系的重塑,开放性知识结构的建立,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的任务是迫在眉睫的。 历史教师论文:简述历史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 论文关键词:合作学习 高中 历史教学 历史教师 非智力品质 课程标准 角色定位 教学策略 新课程的启动,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不仅能营造一个轻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效地建立起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使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但在历史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定位于何种角色?我认为,教师要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 一、教师是设计者 在历史教学中,不需要也不可能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只有较复杂、可以引起学生深入思考讨论的学习内容,才需要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有选择合适的内容,创设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在合作前,教师应先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自己初步的想法后再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还应设法将合作学习任务放到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之中(如游戏、角色表演、团体竞赛、生活问题解决等),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合作学习任务。我曾经尝试设计这样一种“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历史问题抢答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课本内容、生合作设计历史问题,然后有序地提出问题,让对方一组同学抢答,最后由教师对两组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和抢答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评出优胜一组。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自主的合作学习积极性很高,整堂课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显然,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一定程度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合作学习能否落到实处,是否有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课前总体设计。 二、教师是组织者 在实施合作学习前,教师首先要精心做好组织工作,帮助学生建立起合适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一般为4—6人,每班共分为10—12个小组。每个小组里的成员需经过多方考虑组合在一起。比如,比较内向的学生和比较活泼的学生一组,这样有利于互补互促;同样优秀的学生安排在一起,有利于更深层次地提高学生能力等。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三、教师是引导者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导”的作用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对目标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而不是让学生毫无目标地自由讨论,否则就会造成课堂“动”而“乱”。其次,教师应对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进行引导,以保证合作学习能有效有序地进行。例如,在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若没有希特勒二战就不会爆发”等问题时,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讨论交流的话题越来越多,有时候思维越走越远,甚至“离题万里”,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言归正传”。在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更多地扮演一个“穿针引线”者。学习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一方面,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感受和寻找。另一方面,学生也会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只有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才能使学生很快排除障碍。比如,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学生中容易出现片面化倾向,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唯物史观进行方法论方面的引导,提示学生评价历史人物要公正、客观,要把他们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品评,而不能用现代人的标准衡量。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创设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境,及时作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等。 四、教师是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交流意味着共同参与,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过程中,要使小组合作学习达到预期目标,教师绝不能只是旁观者,而应积极地参与其中。首先,教师在参与中要放下“师道尊严”,把自己看成是学习小组中的一员,参与学生的讨论、发现、探究活动,让学生认为老师是在和他们一起学习。其次,教师在参与中要发挥“援助者”的作用,当遇到难题时,教师应当发表自己的看法,征得小组成员的肯定,使合作学习得以继续。当讨论交流偏离目标时,教师应及时把握好“方向盘”;当激烈争论变为争吵时,教师应以组员的身份出面调停。另外,教师还应有虚心学习的态度,“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当学生对你的看法提出质疑时,只要合理,教师都应该虚心接受,充分体现“教学相长”。总之,在小组中,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人人都是平等的。 五、教师是激励者 “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时,他能做得最好”,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点点滴滴的闪光点。在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使学生有取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真诚的表扬都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自信。即使是不完整、不够准确甚至错误的表达,教师也应该欣赏学生积极思考和敢于发表己见的品质,对他们敢说、敢问、会问的表现给予表扬,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切不可用“你们的观点不对”、“这样的说法错误”等否定的语言扼杀学生的表达交流欲望。只有肯定进步,鼓励成功,学生才会在合作学习中畅所欲言,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随即做到教师角色的成功转换,但只要大胆尝试,勤于反思,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很快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历史教师论文:浅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历史教师自身应当做好的四项工作 论文关键词:爱国主义 历史教师 素质 论文摘要:历史教师应当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做好四项工作,才能更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随着历史新课标的实施,在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个问题上,有许多历史教师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这些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都是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下功夫。忽略了教师自身素质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认真做好四项工作,才能更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一、历史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加强自身的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新课标明确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增强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作为爱国主义的教育者,历史教师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和养成。 在当今社会,有部分教师,在谈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时,总是产生悲观情绪。而谈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大谈其如何之好,总以为外国的月亮更圆。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常常视而不见,崇洋媚外的思想特别严重。因此,对于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教育来讲,历史教师就更应该要加强自身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历史教师只有认识到加强自身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认识到爱国就是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认识到怎样才是爱国、爱人民。才能端正自己的态度,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历史教学用高尚的人生追求影响教育中学生。所以说历史教师有意识的抓好自身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抓好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和保证。这既是历史学科的基本任务所决定了的,也是历史教师自身应当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 二、历史教师应当挖掘新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进行剖析,激发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在教学中充分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一点上发挥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优势”。这证明了宣传爱国主义精神是历史教学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由于历史学科自身有其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等特点。在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领域中有着“真实、感人、可信”的先天优势。可以通过形象、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去感染、熏陶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使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因此,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历史教师的责任。 在历史教材中,不论是古代,还是近代,从古至今都充满着爱国主义的人物和事件。这也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精神财富。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前,必须挖掘历史新教材,以历史新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教育素材为基础,抓住“中华民族创造的丰富文化、优秀传统道德以及文明成果和对人类做出的重大贡献”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心,通过对教育素材的剖析感染中学生,激发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历史教师应当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的“按需施教”,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由于受个人的素质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不同,以及学生自身主观努力程度等诸方面的限制,使处在同一年龄阶段中的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故不能要求所有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情感性表现得“整齐划一”。历史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应当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统筹安排,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 爱国主义教育还要有针对性的“按需施教”。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不高,用抽象乏味、空洞说教式的教育是没有良好效果的。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从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出发,因地制宜、多角度采用贴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多样地教学方法,从近入手,把和学生相关、密切的、能够影响他们的因素抓住,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具体、直观、形象、生动的事例来教育他们,使他们易于理解和接受,从小就培养出一种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四、历史教师应当有意识、有目的的与政治、语文、地理学科进行教学配合,形成教学合力,把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升华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就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历史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不能脱离学校这个整体来单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生所学科目中除了历史学科外,与爱国主义关系密切的学科就有语文、地理、政治三门学科,这三门学科在其教材的教学内容中都有着丰富的中国近代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都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只不过各个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学侧重点不同。 历史学科是讲授史实,以史立论,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语文学科是以文载道,以情感人,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政治学科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着重进行基本观点的教育,教育中学生如何做人,怎样才算是爱国。地理学科是着重围绕人地关系逐步展开,利用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结合人地关系,在学生观念中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因此,历史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有意识、有目的的与政治、语文、地理学科进行教学配合,多角度对中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最终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教师给予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认识到要践行爱国主义,就得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激发中学生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把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升华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历史教师论文:浅谈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师历史教育;教师培养;基础教育 论文摘要:地方高师担负着地方中小学历史教师培养的重任。由于基础教育改革对地方高师教师教育的触动,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也必须在培养的目标、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育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 民族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的质量最终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地方高师担负着地方中小学历史教师培养的重任。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迅速扩张和史学研究及考古学新成就的发展,现阶段地方高师历史教师的培养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改革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一、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主要是全日制式的职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培养目标明确,学生专业思想比较巩固;学生在校学习的所有课程均有利于他们将要从事的历史教师职业;可以使学生初步具有从事中学历史教育的能力。近年来,我国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而作为回应基础教育各项改革的地方高师在历史教师培养方面则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一)课程编排理念相对落后,培养目标不明确。 现行的高师历史教育课程过分专注于历史基本知识灌输,而忽视对学生历史专业教育技能的培养。同时,“偏重于政治思想素养而轻于教师职业素养;偏重于专业知识而忽视教育教学技能,忽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师资培养体系的封闭性带来课程结构体系的僵化和滞后”。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也是如此。 (二)课程结构不够合理。 根据1981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文科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规定,公共基础课占整个教学总学时的20%,专业课占总学时的65%,教育专业课占总学时的5%。根据对部分高师院校历史教师培养的课程调查,结果表明:基础学科专业课程占总学时的65%,教育专业及教育实践课程只占总学时的15%左右。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如此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对师范生职业化程度的提高造成很大影响,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呆子”。 (三)课程内容陈旧,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敏感性较低。 高师历史教师培养课程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体系性、学科性,而忽视专业的前瞻性、应用性、实践性。比如目前实施的中国近代史课程体系仍然坚持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线索,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学科内容很难培养出具有“更富有接纳力,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创造性”的教师。 (四)注重书本基础知识和理论教育,轻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是当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中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根据对部分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查,可以发现各学校大都是学制四年,总周数160,总学时数3092(注:平均周学时21.77),总学分270。其中,能力实践课只占14学分(包括军训、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和普通话),这其中还包括6—7周的教育见习与实习。如果按照周数来算的话,教育实践只占总授课周数的1/16。可以想见,在如此短的实践时间里,怎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养成新的教育理念,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其结果只能是“新瓶装旧酒”。 (五)沿用旧的评价模式,评价模式单一。 虽然我国教育理论界已经提出了不少关于高师教育的评价模式,但在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师培养评价的模式仍以考试为主,不管是专业课测评,还是公共课测评,都是笔试,一份试卷定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平时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对策与途径 地方高师院校是地方基础教育教师的专门培养基地,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应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与内容,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结构进行调整,对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加以改革,强化学生教育与教学实践环节,从而培养和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转换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理念是高师院校发展的先导,是高师院校内部改革的决策基础与舆论动员,在高师院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进步与保守等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不仅体现在教育决策群的头脑中,也深植于广大教师的心中。”因此,我们必须从注重知识传授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进行转变,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观念指导行动,只有转变原有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现状。 (二)调整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目标。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的客观需求与主体的价值观认同的统一,它引导教育对象走向预期的发展结果,从而也指导和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取向,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激励、调节和规范的作用。”时代的发展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提出了崭新的目标要求,这就是面向基础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既能提高未来中学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具有本学科扎实、宽广的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素质以及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应根据社会需要,进行通才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 (三)改革地方高师历史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近年来,部分地方高师院校在进行师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如海南师范学院曾实行了“3+1”人才培养模式,四川师范大学实行了“2+2”模式,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打破过去专业划分过细过窄的格局,从而建立“文理渗透,学有专长,能为人师”的综合型专业培养体系。 (四)整合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 当前,传统高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最大弊端在于缺乏师范教育特色,雷同于综合大学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一弊病长期以来导致师范院校教育“学术性不强,师范性不明”的状态。目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课程结构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三个板块组成。如前面所言,教育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师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偏低,英国为25%,德国为30%,法国为20%,美国为20%”。这种不协调的课程结构设置,不仅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和时展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导致地方高师院校缺乏办学特色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适当压缩中国通史与世界通史的内容,加大专门史以及历史课程与教学的授课内容。同时,可以配合高中历史选修课的六大“模块”开设一些限制性选修课,从而扩充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二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的要求,开设一些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任意选修课。 三是开设的教育教学类课程要突显其技能性、实践性及可操作性。国外一些国家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如英国,教育理论课的必修课为: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哲学、儿童发展史、课程研究、教育管理等。选修课为比较教育、特殊教育、人权与教育等;方法与技能课的必修课为:学校与课题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学生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语言交流中的问题、学习的选择与准备、表达技巧、评价方式等。选修课为:学习环境、班级作业、小组作业、个人作业等。”。‘这些内容对当前我国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课程设置都有很大的启发性。 (五)注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实践环节。 教育实践是促进教师发展成长的根本动力。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模拟实习、教育实习等。目前,部分地方高师历史教师教育实习持续的时间一般在6—7周,学生在实习期间一般很少有时间实习班主任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从而使得教育实习效果不明显。“而世界许多国家都特别重视对师范生的各种实际能力的培养,教育实习的时间在总量上越来越充裕”。“如英国15周,美国多则半年,法国27周,德国72周。”因此,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也应借鉴国外同行培养师范生的模式,对教师教育实践课程进行调整,注重教育实践环节,从而注重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探索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与中学基础教育之间的合作途径。 地方“高师院校既具有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研开发等一般性的高等教育功能,又具有自身的特殊功能,即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而地方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和教改科研不仅是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质量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加强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与地方中小学的伙伴关系建设是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地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应积极地探索为当地基础教育服务的新途径,加快历史教师培养教学改革的步伐,培养更多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 历史教师论文: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试谈教师角色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基本职责的历史转变 [摘 要] 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宗旨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贯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基本职责就是自主学习。相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就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 课程改革 教师角色 基本职责 诱导学生 自主学习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教育史上空前的改革,新世纪中小学课程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将由此开创。而实现这一历史转变的主要角色,是千千万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因此,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主体角色必须和新课程一起更新一起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随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也必须与时俱进地随之转变;并作出言简意赅的基本解读,以便千百万中小学教师的领会和操作,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 传统教学角色基本职责的历史演变和历史局限 千百年来,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被尊奉为教师角色与基本职责的经典解读,根深缔固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校教育和教师行为。这种解读,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也有其时代的历史局限。上世纪末,依据填补历史空白的首部《教师法》,虽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1] 的新说法,但教师行为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随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2 ] 的确立和贯彻,对于教学角色及其职责、行为、作用的讨论空前广泛,空前深入。人们从国家、学校,组织、管理,科研、创新,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等不同的角度,赋予中小学教师种种职责;从各自不同的需要,期盼中小学教师承担种种角色。从传统的春蚕、蜡烛、园丁、人梯、助产士、人类灵魂工程师……到现在的向导、参谋、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参与者、促进者、激励者、对话者、合作者、咨询员、催化剂,等等——这些探讨和演绎,对于全面了解和全面发挥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全面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说,角色是社会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角色体现着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和基本职责。从小农经济时代到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教学,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许慎《说文解字》);师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传统的教师在扮演着先行者、有道者的角色。在欠发达的社会,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有道的偶像和道德的说教者,是有学问的尊者和活的教科书。教师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没有教师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天地君亲师的威严和霸道,传统的学生角色只能是驯服的羊羔。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描绘;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乏味读书生活的回忆;查魏巍《我的老师》全文对三位老师的不同介绍;听郁秀《花季·雨季》中“又搞突然袭击”和同学背地里喊老师“陈老太”、“老古董”叙述;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传统教学,师生关系,其历史的演变和局限,或许可由此而见一斑。这些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 在目前中小学传统教学中,学习(读书),或者更确切说——接受学习(被动读书),作为传统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应该说也是很明确的,甚至是唯一的;与之相应的,这时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最传统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教书——按书教学生读书(按课本给学生讲课)。几十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是统一内容和标准、统一教材和教参、统一考试和检查。人民教师一切行动听指挥,已无昔日塾师那样的“课堂主宰者”的风光和自由。无奈的教师只能被动地且必须严格地执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计划,忠实地做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考试内容的教书匠。无奈的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书本知识、考试内容,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应试机械人。教学双方同在无奈地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被动地履行着无奈的职责。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讲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传道授业解惑”与“教书育人”只剩“传道”与“教书”,教师只能仅仅是作为书本知识传授者在苦苦支撑着自己的角色。 二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建立,信息社会的到来,推动着我国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要转变;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3 ]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师生经验的时候,教师角色基本职责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就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第四章第三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谈到:“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4 ] 这话,是对的;不过,可以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角色的,远不仅仅是教师。至少,有文化的家长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没有文化的家长照样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我们并不认同“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5 ] 的说法。教师应该是受过教育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与有文化的或没文化的家长,应该是大不一样的。作为学校教育的专业人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很专业的促进者,并且在促进、推动、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更多的履行其专业的职责,执行其专业的任务,施展其专业的特长,发挥其专业的作用。而具有这种职责、任务、特长、作用的角色,与家长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是有质的区别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个大概念的外延包括教师、家长和别的角色如校外辅导员等,但教师和家长与校外辅导员却是不同质的概念。把包括家长与校外辅导员等在内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成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这就难免要犯“动物是蛇”那样的逻辑错误。 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学生的基本职责和任务都是学习。课程改革突出的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由被动学习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新课程中,其基本职责和任务不再是过去的学习,更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既是新课程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和任务,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对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相对于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任务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也应该随学生的转而转,其基本职责和服务方式也应该依学生的变而变。相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 三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明显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申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为前提的。教师应该依据改革的目标和服务对象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改变自己的服务方式。学生,是教师主要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为“自主学习”的学生服务,教师应该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服务?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教学角色的发展变化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学习”,更专业更本质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作为学习主体,学生更多的应该是自主学习。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职责、作用的淡化乃至取消。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指导谁的问题,教师并不一定比学生高明”。[6 ] 这种见解很明显是由课堂主宰走向了另一极端。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作用其实是很重要的,其职责也是很必要的。“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既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又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基本方式行为方式;既充分肯定教师的专长和作用在于“诱导”,又明确突出“诱导”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说“诱导”而不说“促进”,前文已作过探讨,“促进”是应该的,但这一概念太宽泛且诱导即为着促进。说“诱导”而不说“指导”“引导”等,则后者之意已蕴含在前者之中。“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千百万中小学教师可以接受、领会和操作的。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意味着教师要具备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和能耐。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诱导”学生热爱学习的志趣,“诱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做学习的主人,自信自觉自修自省,有主意有主见地主动学习“自己的课程”[7 ]。在这里,“导”应该是一种启迪,一种引领,因势而导。“诱”可以是诱发、劝诱,循循善诱;也可以是诱掖、引诱,诱其深入……一切可能的教育资源和手段——无论白猫黑猫,只要是有利于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尽可取之用之,服务于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学习一同成长。魏书生的成功,正在于他就是这样一位“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手。[8 ]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正在艰难地推进,教师职责的明确与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实际问题。身为普通教师,和千千万万的中小学普通教师一样,期盼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能为教师减负,明确和简化自身的职责,和学生一起解放一同发展。“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9] 是故愿作引玉之石,求教方家。 历史教师论文:讨论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教师; 素质; 提高 【论文摘要】: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队伍堪忧,加上各种教学条件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学生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面对课改,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树立自我发展意识,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农村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最大机遇,同时,新课程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机遇。作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新课程对教师生存状态的冲击是巨大的,在新课程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迅速转变观念,提高专业水平,迎接新课程的挑战是每一位教师无法回避的现实。然而,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蓬勃开展的今天,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实现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自我发展,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 一、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现状分析 1. 各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不必赘述。但在实际工作中,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在中学教学过程特别是初中阶段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作为中考当中进行开卷考试,且在与政治课进行合卷时只占总分的30?的历史科,引不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学校在师资配备和教师培训方面也将其放在陪衬位置,即使是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毕业的教师,也往往兼任着政治、语文等其他科目。长期以来,历史教师普遍缺乏,好多学校的历史教学由课时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以达到满工作量的要求。或由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大多未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他们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对理论的学习研究不积极,不接触历史教学理论,也就无法从理论角度来审视、指导、改进自己的教学。其中有部分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生疏,甚至把握不了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要求。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知识,许多历史教师可以说是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运用。 2. 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旧教材,并且是从其他学科的旧教材中成长起来的,旧教材、旧教法在他们脑子里打上了很深的烙印。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方法。广大教师形成了只要把课本中的知识无保留、无差错地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的观念。在历史教学中,忽视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内的情感目标的培养。学生历史学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其记忆力强不强,会不会背,他们难以参与课堂活动,很少,甚至没有问难、质疑的机会,无法体会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思维性很强的学科。这些都不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影响历史教学质量。 3. 教学条件简陋,教学环境差 农村中学普遍班额大,历史教师又缺乏,教师授课任务重,按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史地生等学科教师任课要达到每周15或16课节,教师疲命于常规教学及应付名目繁多的检查,很少能留出时间去给自己充电,加之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无从接触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更谈不上去实践运用了。农村初级中学教学设备较差,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有的学校甚至长期没有历史挂图,没有幻灯、录相器材,就算现在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和帮助下,个别学校装备了一、两个多媒体教室,使用率也不高,同时还得优先满足其他科目的教学。所有这些,都给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课题。 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历史课改,面对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所有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教学能力,必须努力实现自我发展,积极应对才能使新课改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做到使教学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使自己由“教书型”向“专家型”、“学者型”、“复合型”、“学习型”人才过渡。 三、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途径 (一)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 历史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必须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顺应时代的要求,主动学习新课程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眼花缭乱的信息、无孔不入的传媒,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处在一个起跑线上,需要共同探索、共同发展,教学再也不是教与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教学双方“交互主体”,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只能是“平等中的首席”。 (二) 积极参加培训和自我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历史教师应具有“专博结合、层次适中”的历史专业知识结构,不能因教师本身的历史功底而制约了历史教学的深度和力度,不能因教师的知识面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能因教师的历史素养而抑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首先,教师应重视自我学历的提高,积极参加函授、自考等学历教育,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果没有坚实的历史知识做后盾,那就谈不上做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其次历史教师除了精通通史之外,平日还应该广泛的结累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领域,对与历史相关的政治、语文、地理、民族知识也应不断学习吸收。历史教师在具备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后,还应大量学习、掌握、探索各种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用到的专门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与书写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绘制图表与使用直观教具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中的应变能力(即教师的教学机智)等。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勇立潮头,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再次,教师应订阅相关教育刊物,如《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杂志,了解本学科教育教学新特点,把握本学科教育教学发展新动向。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历史教师的培训力度,多给基层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参加各级培训的机会,教师本人也应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新教材培训,参加新课程实验观摩、研讨活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三) 潜心教研,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随时都可能碰到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如历史课上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下课了而学生讨论还没有结束怎么办?学生准备的史料不够完善还让他们继续展示吗?如何把传统教学与课改有机结合起来?等等。不少教师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不够周密审慎,多为随即思考,而不善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归纳。所以,有相当多的历史教师虽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教学应变能力,但却很少把它作为一项专门问题加以研究总结,而使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不能得到认可和推广,长期以往教师也会感到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自身的理论素养也不易得到提高。 因此一定要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参加校本研究活动,主动钻研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教师应依据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农村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克服新课程实施中的困难。教师还要认真研究和实践学习策略的教学,在丰富自己的陈述性知识及程序的同时,还要研究策略性知识,探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从而为学生提供策略上的咨询和指导。 (四) 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 反思是一种个体行为,是实现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反思教学的进度和步骤,增强计划性,确定适合学生或课堂具体情况的学习策略以及完整的实施方案;二是反思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情况,借助富有吸引力的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并得以维持;三是根据课堂学习情况的变化,审时度势,及时发现新情况,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采取有力的变通措施;四是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只有坚持及时的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反思活动,教师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促进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从而成为一名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 历史新课程改革激励鼓舞着历史教师,只要广大历史教师在新课改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才能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地发展自己。 历史教师论文: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试谈教师角色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基本职责的历史转变 [摘 要] 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宗旨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贯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基本职责就是自主学习。相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就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 课程改革 教师角色 基本职责 诱导学生 自主学习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教育史上空前的改革,新世纪中小学课程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将由此开创。而实现这一历史转变的主要角色,是千千万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因此,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主体角色必须和新课程一起更新一起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随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也必须与时俱进地随之转变;并作出言简意赅的基本解读,以便千百万中小学教师的领会和操作,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 传统教学角色基本职责的历史演变和历史局限 千百年来,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被尊奉为教师角色与基本职责的经典解读,根深缔固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校教育和教师行为。这种解读,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也有其时代的历史局限。上世纪末,依据填补历史空白的首部《教师法》,虽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1] 的新说法,但教师行为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随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2 ] 的确立和贯彻,对于教学角色及其职责、行为、作用的讨论空前广泛,空前深入。人们从国家、学校,组织、管理,科研、创新,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等不同的角度,赋予中小学教师种种职责;从各自不同的需要,期盼中小学教师承担种种角色。从传统的春蚕、蜡烛、园丁、人梯、助产士、人类灵魂工程师……到现在的向导、参谋、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参与者、促进者、激励者、对话者、合作者、咨询员、催化剂,等等——这些探讨和演绎,对于全面了解和全面发挥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全面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说,角色是社会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角色体现着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和基本职责。从小农经济时代到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教学,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许慎《说文解字》);师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传统的教师在扮演着先行者、有道者的角色。在欠发达的社会,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有道的偶像和道德的说教者,是有学问的尊者和活的教科书。教师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没有教师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天地君亲师的威严和霸道,传统的学生角色只能是驯服的羊羔。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描绘;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乏味读书生活的回忆;查魏巍《我的老师》全文对三位老师的不同介绍;听郁秀《花季·雨季》中“又搞突然袭击”和同学背地里喊老师“陈老太”、“老古董”叙述;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传统教学,师生关系,其历史的演变和局限,或许可由此而见一斑。这些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 在目前中小学传统教学中,学习(读书),或者更确切说——接受学习(被动读书),作为传统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应该说也是很明确的,甚至是唯一的;与之相应的,这时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最传统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教书——按书教学生读书(按课本给学生讲课)。几十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是统一内容和标准、统一教材和教参、统一考试和检查。人民教师一切行动听指挥,已无昔日塾师那样的“课堂主宰者”的风光和自由。无奈的教师只能被动地且必须严格地执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计划,忠实地做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考试内容的教书匠。无奈的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书本知识、考试内容,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应试机械人。教学双方同在无奈地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被动地履行着无奈的职责。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讲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传道授业解惑”与“教书育人”只剩“传道”与“教书”,教师只能仅仅是作为书本知识传授者在苦苦支撑着自己的角色。 二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建立,信息社会的到来,推动着我国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要转变;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3 ]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师生经验的时候,教师角色基本职责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就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第四章第三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谈到:“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4 ] 这话,是对的;不过,可以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角色的,远不仅仅是教师。至少,有文化的家长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没有文化的家长照样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我们并不认同“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5 ] 的说法。教师应该是受过教育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与有文化的或没文化的家长,应该是大不一样的。作为学校教育的专业人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很专业的促进者,并且在促进、推动、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更多的履行其专业的职责,执行其专业的任务,施展其专业的特长,发挥其专业的作用。而具有这种职责、任务、特长、作用的角色,与家长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是有质的区别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个大概念的外延包括教师、家长和别的角色如校外辅导员等,但教师和家长与校外辅导员却是不同质的概念。把包括家长与校外辅导员等在内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成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这就难免要犯“动物是蛇”那样的逻辑错误。 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学生的基本职责和任务都是学习。课程改革突出的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由被动学习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新课程中,其基本职责和任务不再是过去的学习,更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既是新课程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和任务,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对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相对于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任务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也应该随学生的转而转,其基本职责和服务方式也应该依学生的变而变。相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 三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明显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申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为前提的。教师应该依据改革的目标和服务对象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改变自己的服务方式。学生,是教师主要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为“自主学习”的学生服务,教师应该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服务?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教学角色的发展变化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学习”,更专业更本质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作为学习主体,学生更多的应该是自主学习。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职责、作用的淡化乃至取消。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指导谁的问题,教师并不一定比学生高明”。[6 ] 这种见解很明显是由课堂主宰走向了另一极端。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作用其实是很重要的,其职责也是很必要的。“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既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又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基本方式行为方式;既充分肯定教师的专长和作用在于“诱导”,又明确突出“诱导”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说“诱导”而不说“促进”,前文已作过探讨,“促进”是应该的,但这一概念太宽泛且诱导即为着促进。说“诱导”而不说“指导”“引导”等,则后者之意已蕴含在前者之中。“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千百万中小学教师可以接受、领会和操作的。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意味着教师要具备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和能耐。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诱导”学生热爱学习的志趣,“诱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做学习的主人,自信自觉自修自省,有主意有主见地主动学习“自己的课程”[7 ]。在这里,“导”应该是一种启迪,一种引领,因势而导。“诱”可以是诱发、劝诱,循循善诱;也可以是诱掖、引诱,诱其深入……一切可能的教育资源和手段——无论白猫黑猫,只要是有利于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尽可取之用之,服务于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学习一同成长。魏书生的成功,正在于他就是这样一位“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手。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正在艰难地推进,教师职责的明确与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实际问题。身为普通教师,和千千万万的中小学普通教师一样,期盼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能为教师减负,明确和简化自身的职责,和学生一起解放一同发展。“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9] 是故愿作引玉之石,求教方家。 历史教师论文:浅谈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师历史教育;教师培养;基础教育 论文摘要:地方高师担负着地方中小学历史教师培养的重任。由于基础教育改革对地方高师教师教育的触动,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也必须在培养的目标、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育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 民族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的质量最终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地方高师担负着地方中小学历史教师培养的重任。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迅速扩张和史学研究及考古学新成就的发展,现阶段地方高师历史教师的培养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改革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一、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主要是全日制式的职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培养目标明确,学生专业思想比较巩固;学生在校学习的所有课程均有利于他们将要从事的历史教师职业;可以使学生初步具有从事中学历史教育的能力。近年来,我国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而作为回应基础教育各项改革的地方高师在历史教师培养方面则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一)课程编排理念相对落后,培养目标不明确。 现行的高师历史教育课程过分专注于历史基本知识灌输,而忽视对学生历史专业教育技能的培养。同时,“偏重于政治思想素养而轻于教师职业素养;偏重于专业知识而忽视教育教学技能,忽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师资培养体系的封闭性带来课程结构体系的僵化和滞后”。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也是如此。 (二)课程结构不够合理。 根据1981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文科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规定,公共基础课占整个教学总学时的20%,专业课占总学时的65%,教育专业课占总学时的5%。根据对部分高师院校历史教师培养的课程调查,结果表明:基础学科专业课程占总学时的65%,教育专业及教育实践课程只占总学时的15%左右。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如此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对师范生职业化程度的提高造成很大影响,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呆子”。 (三)课程内容陈旧,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敏感性较低。 高师历史教师培养课程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体系性、学科性,而忽视专业的前瞻性、应用性、实践性。比如目前实施的中国近代史课程体系仍然坚持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线索,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学科内容很难培养出具有“更富有接纳力,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创造性”的教师。 (四)注重书本基础知识和理论教育,轻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是当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中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根据对部分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查,可以发现各学校大都是学制四年,总周数160,总学时数3092(注:平均周学时21.77),总学分270。其中,能力实践课只占14学分(包括军训、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和普通话),这其中还包括6—7周的教育见习与实习。如果按照周数来算的话,教育实践只占总授课周数的1/16。可以想见,在如此短的实践时间里,怎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养成新的教育理念,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其结果只能是“新瓶装旧酒”。 (五)沿用旧的评价模式,评价模式单一。 虽然我国教育理论界已经提出了不少关于高师教育的评价模式,但在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师培养评价的模式仍以考试为主,不管是专业课测评,还是公共课测评,都是笔试,一份试卷定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平时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对策与途径 地方高师院校是地方基础教育教师的专门培养基地,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应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与内容,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结构进行调整,对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加以改革,强化学生教育与教学实践环节,从而培养和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转换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理念是高师院校发展的先导,是高师院校内部改革的决策基础与舆论动员,在高师院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进步与保守等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不仅体现在教育决策群的头脑中,也深植于广大教师的心中。”因此,我们必须从注重知识传授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进行转变,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观念指导行动,只有转变原有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现状。 (二)调整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目标。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的客观需求与主体的价值观认同的统一,它引导教育对象走向预期的发展结果,从而也指导和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取向,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激励、调节和规范的作用。”时代的发展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提出了崭新的目标要求,这就是面向基础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既能提高未来中学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具有本学科扎实、宽广的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素质以及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应根据社会需要,进行通才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 (三)改革地方高师历史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近年来,部分地方高师院校在进行师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如海南师范学院曾实行了“3+1”人才培养模式,四川师范大学实行了“2+2”模式,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打破过去专业划分过细过窄的格局,从而建立“文理渗透,学有专长,能为人师”的综合型专业培养体系。 (四)整合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 当前,传统高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最大弊端在于缺乏师范教育特色,雷同于综合大学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一弊病长期以来导致师范院校教育“学术性不强,师范性不明”的状态。目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课程结构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三个板块组成。如前面所言,教育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师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偏低,英国为25%,德国为30%,法国为20%,美国为20%”。这种不协调的课程结构设置,不仅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和时展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导致地方高师院校缺乏办学特色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适当压缩中国通史与世界通史的内容,加大专门史以及历史课程与教学的授课内容。同时,可以配合高中历史选修课的六大“模块”开设一些限制性选修课,从而扩充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二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的要求,开设一些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任意选修课。 三是开设的教育教学类课程要突显其技能性、实践性及可操作性。国外一些国家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如英国,教育理论课的必修课为: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哲学、儿童发展史、课程研究、教育管理等。选修课为比较教育、特殊教育、人权与教育等;方法与技能课的必修课为:学校与课题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学生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语言交流中的问题、学习的选择与准备、表达技巧、评价方式等。选修课为:学习环境、班级作业、小组作业、个人作业等。”。‘这些内容对当前我国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课程设置都有很大的启发性。 (五)注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实践环节。 教育实践是促进教师发展成长的根本动力。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模拟实习、教育实习等。目前,部分地方高师历史教师教育实习持续的时间一般在6—7周,学生在实习期间一般很少有时间实习班主任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从而使得教育实习效果不明显。“而世界许多国家都特别重视对师范生的各种实际能力的培养,教育实习的时间在总量上越来越充裕”。“如英国15周,美国多则半年,法国27周,德国72周。”因此,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也应借鉴国外同行培养师范生的模式,对教师教育实践课程进行调整,注重教育实践环节,从而注重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探索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与中学基础教育之间的合作途径。 地方“高师院校既具有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研开发等一般性的高等教育功能,又具有自身的特殊功能,即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而地方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和教改科研不仅是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质量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加强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与地方中小学的伙伴关系建设是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地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应积极地探索为当地基础教育服务的新途径,加快历史教师培养教学改革的步伐,培养更多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 历史教师论文:简述历史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 论文关键词:合作学习 高中 历史教学 历史教师 非智力品质 课程标准 角色定位 教学策略 新课程的启动,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不仅能营造一个轻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效地建立起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使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但在历史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定位于何种角色?我认为,教师要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 一、教师是设计者 在历史教学中,不需要也不可能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只有较复杂、可以引起学生深入思考讨论的学习内容,才需要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有选择合适的内容,创设一种“需要合作”的学习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在合作前,教师应先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自己初步的想法后再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还应设法将合作学习任务放到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之中(如游戏、角色表演、团体竞赛、生活问题解决等),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合作学习任务。我曾经尝试设计这样一种“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历史问题抢答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课本内容、生合作设计历史问题,然后有序地提出问题,让对方一组同学抢答,最后由教师对两组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和抢答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评出优胜一组。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自主的合作学习积极性很高,整堂课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显然,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一定程度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合作学习能否落到实处,是否有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课前总体设计。 二、教师是组织者 在实施合作学习前,教师首先要精心做好组织工作,帮助学生建立起合适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一般为4—6人,每班共分为10—12个小组。每个小组里的成员需经过多方考虑组合在一起。比如,比较内向的学生和比较活泼的学生一组,这样有利于互补互促;同样优秀的学生安排在一起,有利于更深层次地提高学生能力等。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三、教师是引导者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导”的作用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对目标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而不是让学生毫无目标地自由讨论,否则就会造成课堂“动”而“乱”。其次,教师应对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进行引导,以保证合作学习能有效有序地进行。例如,在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若没有希特勒二战就不会爆发”等问题时,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讨论交流的话题越来越多,有时候思维越走越远,甚至“离题万里”,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言归正传”。在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更多地扮演一个“穿针引线”者。学习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一方面,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感受和寻找。另一方面,学生也会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只有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才能使学生很快排除障碍。比如,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学生中容易出现片面化倾向,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唯物史观进行方法论方面的引导,提示学生评价历史人物要公正、客观,要把他们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品评,而不能用现代人的标准衡量。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创设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境,及时作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等。 四、教师是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交流意味着共同参与,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过程中,要使小组合作学习达到预期目标,教师绝不能只是旁观者,而应积极地参与其中。首先,教师在参与中要放下“师道尊严”,把自己看成是学习小组中的一员,参与学生的讨论、发现、探究活动,让学生认为老师是在和他们一起学习。其次,教师在参与中要发挥“援助者”的作用,当遇到难题时,教师应当发表自己的看法,征得小组成员的肯定,使合作学习得以继续。当讨论交流偏离目标时,教师应及时把握好“方向盘”;当激烈争论变为争吵时,教师应以组员的身份出面调停。另外,教师还应有虚心学习的态度,“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当学生对你的看法提出质疑时,只要合理,教师都应该虚心接受,充分体现“教学相长”。总之,在小组中,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人人都是平等的。 五、教师是激励者 “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时,他能做得最好”,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点点滴滴的闪光点。在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使学生有取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真诚的表扬都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自信。即使是不完整、不够准确甚至错误的表达,教师也应该欣赏学生积极思考和敢于发表己见的品质,对他们敢说、敢问、会问的表现给予表扬,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切不可用“你们的观点不对”、“这样的说法错误”等否定的语言扼杀学生的表达交流欲望。只有肯定进步,鼓励成功,学生才会在合作学习中畅所欲言,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随即做到教师角色的成功转换,但只要大胆尝试,勤于反思,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很快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历史教师论文:讨论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教师; 素质; 提高 【论文摘要】: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队伍堪忧,加上各种教学条件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学生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面对课改,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树立自我发展意识,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农村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最大机遇,同时,新课程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机遇。作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新课程对教师生存状态的冲击是巨大的,在新课程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迅速转变观念,提高专业水平,迎接新课程的挑战是每一位教师无法回避的现实。然而,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蓬勃开展的今天,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实现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自我发展,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 一、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现状分析 1. 各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不必赘述。但在实际工作中,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在中学教学过程特别是初中阶段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作为中考当中进行开卷考试,且在与政治课进行合卷时只占总分的30?的历史科,引不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学校在师资配备和教师培训方面也将其放在陪衬位置,即使是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毕业的教师,也往往兼任着政治、语文等其他科目。长期以来,历史教师普遍缺乏,好多学校的历史教学由课时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以达到满工作量的要求。或由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大多未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他们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对理论的学习研究不积极,不接触历史教学理论,也就无法从理论角度来审视、指导、改进自己的教学。其中有部分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生疏,甚至把握不了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要求。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知识,许多历史教师可以说是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运用。 2. 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旧教材,并且是从其他学科的旧教材中成长起来的,旧教材、旧教法在他们脑子里打上了很深的烙印。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方法。广大教师形成了只要把课本中的知识无保留、无差错地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的观念。在历史教学中,忽视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内的情感目标的培养。学生历史学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其记忆力强不强,会不会背,他们难以参与课堂活动,很少,甚至没有问难、质疑的机会,无法体会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思维性很强的学科。这些都不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影响历史教学质量。 3. 教学条件简陋,教学环境差 农村中学普遍班额大,历史教师又缺乏,教师授课任务重,按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史地生等学科教师任课要达到每周15或16课节,教师疲命于常规教学及应付名目繁多的检查,很少能留出时间去给自己充电,加之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无从接触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更谈不上去实践运用了。农村初级中学教学设备较差,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有的学校甚至长期没有历史挂图,没有幻灯、录相器材,就算现在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和帮助下,个别学校装备了一、两个多媒体教室,使用率也不高,同时还得优先满足其他科目的教学。所有这些,都给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课题。 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历史课改,面对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所有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教学能力,必须努力实现自我发展,积极应对才能使新课改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做到使教学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使自己由“教书型”向“专家型”、“学者型”、“复合型”、“学习型”人才过渡。 三、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途径 (一)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 历史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必须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顺应时代的要求,主动学习新课程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眼花缭乱的信息、无孔不入的传媒,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处在一个起跑线上,需要共同探索、共同发展,教学再也不是教与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教学双方“交互主体”,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只能是“平等中的首席”。 (二) 积极参加培训和自我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历史教师应具有“专博结合、层次适中”的历史专业知识结构,不能因教师本身的历史功底而制约了历史教学的深度和力度,不能因教师的知识面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能因教师的历史素养而抑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首先,教师应重视自我学历的提高,积极参加函授、自考等学历教育,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果没有坚实的历史知识做后盾,那就谈不上做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其次历史教师除了精通通史之外,平日还应该广泛的结累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领域,对与历史相关的政治、语文、地理、民族知识也应不断学习吸收。历史教师在具备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后,还应大量学习、掌握、探索各种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用到的专门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与书写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绘制图表与使用直观教具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中的应变能力(即教师的教学机智)等。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勇立潮头,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再次,教师应订阅相关教育刊物,如《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杂志,了解本学科教育教学新特点,把握本学科教育教学发展新动向。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历史教师的培训力度,多给基层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参加各级培训的机会,教师本人也应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新教材培训,参加新课程实验观摩、研讨活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三) 潜心教研,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随时都可能碰到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如历史课上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下课了而学生讨论还没有结束怎么办?学生准备的史料不够完善还让他们继续展示吗?如何把传统教学与课改有机结合起来?等等。不少教师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不够周密审慎,多为随即思考,而不善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归纳。所以,有相当多的历史教师虽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教学应变能力,但却很少把它作为一项专门问题加以研究总结,而使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不能得到认可和推广,长期以往教师也会感到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自身的理论素养也不易得到提高。 因此一定要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参加校本研究活动,主动钻研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教师应依据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农村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克服新课程实施中的困难。教师还要认真研究和实践学习策略的教学,在丰富自己的陈述性知识及程序的同时,还要研究策略性知识,探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从而为学生提供策略上的咨询和指导。 (四) 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 反思是一种个体行为,是实现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反思教学的进度和步骤,增强计划性,确定适合学生或课堂具体情况的学习策略以及完整的实施方案;二是反思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情况,借助富有吸引力的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并得以维持;三是根据课堂学习情况的变化,审时度势,及时发现新情况,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采取有力的变通措施;四是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只有坚持及时的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反思活动,教师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促进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从而成为一名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 历史新课程改革激励鼓舞着历史教师,只要广大历史教师在新课改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才能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地发展自己。 历史教师论文:浅谈历史教师的才学识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今天,素质教育已汇成时代的潮流。历史学科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前提是要求历史教师要有较高的素质。高素质的教师是培养深层次学科能力的重要保证,那么,历史教师的素质应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应当与教师整体素质要求一致,但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的要求应有自己的侧重,笔者试图从才、学、识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什么是才、学、识?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史学名著《史通》中提出治史要有三种长处:一是史才,二是史学,三是史识。所谓史才,是指搜集、鉴别和组织史料,并驾驭这些史料用以叙述历史事实和撰写文章的能力。史学,是指掌握丰富史料、历史知识和与历史有关的各种知识。史识,既包括见解和观点,又包括秉笔直书、忠于史实的高尚品质和勇敢精神等等。传统史家的这些素养很重要,固然是我们应当借鉴并加以具备的。但是,作为新时代历史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才、学、识又必须符合时代要求,有更新的内容和科学标准。 第一,史才,包括动口才能和动笔才能,即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历史的过去性和时序性决定了历史教学有很强的表述性特点,要求历史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素质将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史实,获得科学的历史知识和真情实感,甚至可以说,教学之成败,以语言为先。历史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知识吸收的程度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 书面表达能力,确切地说,应为教学研究能力,它以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有利于教师深入研究大纲和教材,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总结能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而我们的历史教师真正拿起笔来从事一些专业写作者人数极少。究其原因:一是工作负担重,没有精力去从事教学研究;二是作为检验历史教师的标准是学生的高考成绩,而不是发表多少文章;三是资料不足和信息不便。但这些都是客观原因,只要我们自己做有心人,在搞好历史教学的同时,挤出一定的时间,对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讨,是完全能做到的。正如著名史学家郑天挺先生曾说的那样:“在中学教书必须有扎实的准备,学生在他教的过程中前进了,他自己也在备课的过程中前进了,这就是教学相长。在这个基础上,在教学之余从事一些专题的学术研究,也同样会做出成绩的。” 第二,史学,指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 历史贯穿于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而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才能形成。因此,我们历史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最后学历取得时的知识水平,即使是大学本科毕业,也要经常钻研大学教材,以便“温故而知新”,同时,还要经常了解史学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要站到历史学科和史学专著的高度来研究教材,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而不能把自己的认知水平停留在与教科书相同的浅层次上,要弄懂、弄通教学大纲、教本,理清线索,完全掌握教材的知识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居高临下、旁征博引、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和整体化。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作自己教学科目的主人,让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只成为你最基本的知识,如同字母表对于已掌握修辞学奥妙的人一样。”只有把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才能够适应教学的需要。前些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难度居高不下,许多问答题给学生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无所适从感,许多教师抱怨试题超纲、超本、太偏、太难。这种情况反映了高考命题改革的导向给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许多高考命题和研究专家提醒广大的中学历史教师:“要注意经常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经常翻阅历史新著,及时了解新的科研信息和成果,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点,吸取新知识营养,以期深化中学教学内容的研究,深化对高考目标的研究,努力达到或接近高考命题人员认识中学教材的水平,从而准确地把握教学和考试的重点。”尽管这些要求是针对高考而提出的,但它充分说明了历史教师应当注意更新专业历史知识并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三,史识,指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学法理论等等。 在任何一所学校,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者,也就是说,其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历史教学的主要思想教育任务,正如《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修订本)所指出的那样:“历史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同时还要求“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历史教学要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学会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起码要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原理,把握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现象和本质、量变和质变等各组矛盾的辩证关系以及人民观、英雄观、发展观、宗教观、民族观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能够以正确的立 尝观点和方法去讲解、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寓思想教育于历史教学中。例如1994年高考试题的第43题:“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与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试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恩格斯观察历史的着眼点是什么?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还有1995年高考试题的第42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其中1994年试题中的“恩格斯观察历史的着眼点是什么?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以及1995年试题中的“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这几问都是考查学生基础理论分析的,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事实求是、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这些试题对学生基础理论的考查,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历史教师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的检验。如果历史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能够自觉运用正确的史学观点、史学理论来分析教材、解答疑难、指导学生,那么,学生对这些试题就能轻而易举地作答。很难想象,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史学理论不甚了了的历史教师,能培养出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学生来。掌握了一定的政治理论的同时,还必须对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有所涉猎。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在我们许多学校里,某一位教师上课时,学生很安静地听,而另一位教师上课时情形就很坏,这决不是因为一个教师有才能,另一个教师无才能,这是因为一个教师有教育上的技巧,而另一个教师没有教育上的技巧。” 这里的“教育技巧”就是“怎么教”的艺术问题,既包括教学程序和方法,更重要地是还包括严肃而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如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原则、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的方法等一系列重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问题,使我们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能够自觉地运用教育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选择切实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样,历史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离不开对学生心理活动的了解,懂得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其特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从而减少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学效果和工作效益。许多教师常常忽视这一点,课堂教学往往是言者滔滔,听者瞠目,虽满腹才华,但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就像登山向导只顾自己健步如飞,不注意所带领的队伍,结果难以起到引路作用。 历史教学法“是以历史教学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教育科学,是以教学原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研究中学历史一般规律的科学”。我们许多历史教师错误地认为熟悉教材就是一切,而忽视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因而在备课时只片面注意挖掘教材的深度、难度,不辞检索之劳,遍稽典籍,广征博引。深入钻研教材固然应当,但如果不讲究对教学方式、途径、技艺的研究,就犹如把买来的山珍海味让一个不懂烹调技术的人去做,结果做出的东西只能是又腥又臭,很难下咽,成不了佳肴美味。再好的教学内容,没有合乎教学规律的科学教学方法,是不能变成学生的知识财富的,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能力。 历史教师论文:历史教师的素质与历史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实现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作为历史课教学,理所当然也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创新。 一、对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应侧重以下几方面: 1.改革与创新的意识。 现代社会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从理论观念上、办学体制上、考试评估上、课程教材上、教学方法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则出现了推理式、辩论式、程序、图示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改革与创新意识已成为现代历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2.具备广博的学识及敏锐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其它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且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教师思维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3.准确、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教师的语言既要准确无误地表达教学内容,又要丰富生动,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历史事件的发生常常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对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可以抛开教材,融入教师的声情语调,用趣味性的、幽默的语言像讲故事那样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学生带入教师所设定的历史时空中,而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如历史事件的横向比较、经验教训的总结等,则运用简练、严谨的语言加以阐明。 二、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历史教师深人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含义,恰当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结合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来介绍做人的道理,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度责任感;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的人生价值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内涵,启发、教育、感染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次,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和探索史。 近代,中国人民遭受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等几次大规模的侵略,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涌现出了无数民族英雄和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和“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终于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通过以上史实的讲述,同学们懂得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深刻的道理,从而更加热爱共产党、祖国和人民。 三、实施素质教育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将一系列有关的表象融合在一起,创造图文并茂、生动真实的环境,并能构成一幅新的景象,用具体、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出来。同时它的直观、可视也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且具有信息量大、范围广、摄取便捷和资源共享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多个角度,跨越时空提供声、像、图示等信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感知的手段自由地获取信息,从而有助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性地为学生构建多途径、多方式和开放式教学环境,学生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进行自主学习。初中历史教师如能正确使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必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改变学法,教会学生学习 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经验的方法的总和。素质教育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应该是主动的,方法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得高兴,学得快乐,并学有收益,确实是每位老师经常探索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乐学常把学生带到愉快的心境,使教和学产生共鸣、产生动力和主动性,这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例如,初二中国近代史课当讲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时,让学生自己讲一讲我国劳动人民营造150余年的艺术结晶——皇家园林,为什么会被英法联军劫后一火焚之,成为一片废墟,至今不能修复。为什么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会强迫清政府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伴随各国瓜分和抢夺殖民地的高潮,通过战争,通过不平等条件,通过租借的手段,步步紧逼,抢去或租借了我国大片的领土,并不断扩大势力范围,逐步控制了我国的经济命脉,直到解放前夕,我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呢?学生听后,不言而喻,动力和激情并存、愤怒与仇恨并举。运用此法,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教育自己,要比老师一味的说教效果好,他们不但学到了书本中的知识,还学到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要增强学生对历史、对人类、对未来、对现实社会的理解、感悟和关心程度,让学生从前人活动的功过得失、经验教训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从而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创造。并且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实践过程,才能形成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科学体系。 历史教师论文:谈历史教师的语言特点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教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历史教师而言,应该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和谐的师生关系、扎实的基本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能力等综合素质。下面仅就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谈一下自己的浅显观点。 教材的语言是书面语言,教师讲课是口头语言,二者不尽一致。历史教师不是语言大师,不必过分追求语言的遣词造句,口头语可以随便一些,允许适当重复;声调要有节奏,抑扬顿挫;吐字要清晰,明白流畅;尽可能通俗化,深入浅出等等。但总体来说,说和写还是应该统一起来的。为此,这里我想着重谈一谈历史教师口头语言的特点。 第一,要求严谨,做到遣词造句既合乎语法,又合乎历史逻辑。 口头表达虽不可能出口成章,但大致上,要符合遣词造句的一般章法。如果讲课起话来,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言不搭后语,上下难相连贯,那是不行的。然而,严谨还应有进一层的意思,那就是合乎历史的思维规律。如“《九章算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体系”,这句话不能说不合乎文法,也不能说它不确切,但不严谨。若在“古代数学”之后加上“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字样就严谨了。因为《九章算术》的主要内容是综述计算方法即“算术”,如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加减法,一、二次方程解法等。又如“是一次青年爱国运动”这句话,也不能说它不确切,只是不严谨。因为“五四”运动不单指5月4日的学生游行运动,它包括“六三”后由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爱国斗争,并且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所以确切地应说成“是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就更确切一些。可见,讲述不严谨,会造成歧义之说,影响教学效果。 第二,要求确切,做到既能突出时代,又无妄加虚饰。 比如,“宦官”与“太监”,“王权”与“皇权”,这种特定的称谓,教师讲课时往往会随意使用。其实,阉割后在宫里侍候皇帝的男子,明朝以前不能叫“太监”,明朝以后不应称“宦官”;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是“王权”,中国辛亥革命推翻是“皇权”。因此,严格地说,应是该称呼什么就称呼什么。再看下面两句:“1840年6月,英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后,马列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这样的表达,讲课时教师也常会脱口而出。它们在语法上确实没错,但用词不确切,不符合历史实情,缺乏时代感,“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虽一字之别,但却代表两个时代。1840年前后,英国尚处在“资本主义”时期,怎能叫“英帝国主义”?第二句,“五四”前后,还无“列宁主义”这一句词,因此,只能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再比如“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种说法也不确切。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制度的矛盾,已退居二位,所以应说成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还有,教师讲课若虚加修饰,也是不确切的。比如,“陈胜率领起义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攻占了大泽乡,”此话听起来似乎富有文采,但据史料记载,攻占大泽乡时,起义军才900多人,哪有排山倒海之势?这是把教书当成说书了。 可见,确切是历史教师口头语中的重要要求,否则,会出现知识性甚至科学性的错误。 第三,要有文采,做到形神毕肖而声情具,情真意切而文采备。 富有文采的历史教学,可以引人入胜,效果倍增。所以,讲授历史,言语要精炼贴切,表达要明确清楚。介绍人物,要还其历史面目,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讲述社会兴衰,要节奏起伏,声情并茂;讲解古代思想,要概括思想家的思想要旨,吸吮精神力量;讲授文艺成就,要提示出感人的精微,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这样,才是既不悖于历史的真实,又把声情色彩藏于史迹之中。 第四,要求形象,做到描述有血有肉,讲解有声有色。 新教材增添了不少形象生动的内容,总体说来,教材语言十分精炼,但还要求教师搜集一些资料加以补充。比如讲述古代战争,倘若只是几句干瘪瘪的“书面语言”,对作战人物、场面、经过不作描述,就很难再现历史画面,让学生听时身临其境。又如讲解万里长城,如果只说“长城工程浩大,雄伟壮观”,就不够形象。若改为:“一外国宇航员曾说,从太空看地球,只能见到两项人工建筑,一是荷兰的拦海大提,二是中国的万里长城”,“用长城的砖石土块筑成一道高二米半,宽一米的长堤,足足可以绕地球一周”,这样讲解,长城的“壮观”“浩大”便显得形象鲜明了。 可见,言语的生动形象是改变历史课枯燥乏味的主要手段。 总之,历史教师的语言是教师基本功的重要内容,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语言科学得当,会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 工业无损害检测技术特征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应用激光、超声和射线等方法的无损检测技术,分别对其概念、检测方法、优缺点做了详细阐述。在跟踪和预测无损检测技术未来发展动态的基础上,说明了无损检测技术在未来的工业检测领域中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激光无损检测超声无损检测射线无损检测 在现代生产中针对不同对象选择何种无损检测方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为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无损检测方法及其特征有较全面的了解。所谓无损检测,是在不损伤材料和成品的条件下研究其内部和表面有无缺陷的手段。也就是说,它利用材料内部结构的异常或缺陷的存在所引起的对热、声、光、电、磁等反应的变化,评价结构异常和缺陷存在及其危害程度。下面简要介绍三种常用方法的应用和发展。 一、激光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激光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始于七十年代初期,由于激光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能,使其在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并逐渐形成了激光全息、激光超声等无损检测新技术,这些技术由于其在现代无损检测方面具有独特能力而无可争议地成为无损检测领域的新成员。 1.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技术 激光全息术是激光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应用最早、用得最多的方法。激光全息无损检测约占激光全息术总应用的25%。其检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被测物体加外加载荷,利用有缺陷部位的形变量与其它部位不同的特点,通过加载前后所形成的全息图像的叠加来反映材料、结构内部是否存在缺陷。 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将全息图记录在非线性记录材料上,以实现干涉图像的实时显现。 (2)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获取干涉条纹的实时定量数据。 (3)采用新的干涉技术,如相移干涉技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全息技术的分辨率和准确性。 2.激光超声无损检测技术 激光超声技术是七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无损检测新技术。它利用Q开关脉冲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照射被测物体,激发出超声波,采用干涉仪显示该超声波的干涉条纹。与其他超声无损检测方法相比,激光超声检测的主要优越性如下。 (1)能实现一定距离之外的非接触检测,不存在耦合与匹配问题。 (2)利用超短激光脉冲可以得到超短声脉冲和高时间分辨率,可以在宽带范围内提取信息,实现宽带检测。 (3)易于聚焦,实现快速扫描和成像。 3.激光无损检测的发展 激光超声检测成本高,安全性较差,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但在无损检测领域,激光超声检测在以下几方面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可用于高温条件下的检测.如热钢材的在线检测;(2)适用于某些不宜接近的样品,如放射性样品的检测;(3)激光束可入射到任何部位,可用于检测形状奇异的样品;(4)可用于超薄超细的样品及表面或亚表面层的检测。国外近几年已有将激光超声检测用于飞机复合材料的检测、热态钢的在线检测的报道,在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等离子体溅射等高温镀膜工艺过程中膜层厚度的实时检测方面也进行了研究。 二、超声检测技术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与发展 超声无损检测技术(UT)是五大常规检测技术之一,与其它常规无损检测技术相比,它具有被测对象范围广。检测深度大;缺陷定位准确,检测灵敏度高;成本低,使用方便;速度快,对人体无害以及便于现场使用等特点。 1.超声检测技术的应用 (1)目前大量应用于金属材料和构件质量在线监控和产品的在投检查。如钢板、管道、焊鞋、堆焊层、复合层、压力容器及高压管道、路轨和机车车辆零部件、棱元件及集成电路引线的检测等。 (2)各种新材料的检测。如有机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结构陶瓷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超声检测技术已成为复合材料的支柱。 (3)非金属的检测。如混凝土、岩石、桩基和路面等质量检验,包括对其内部缺陷、内应力、强度的检测应用也逐渐增多。 (4)大型结构、压力容器和复杂设备的检测。由于超声成像直观易懂,检测精度较高。因此,近几年我国集超声成像技术及超声信号处理技术等多学科前沿成果于一体的超声机器人检测系统已研制成功,为复杂形状构件的自动扫描超声成像检测提供了有效手段。 (5)核电工业的超声检测。 (6)其它方面的超声检测。如医学诊断广泛应用超声检测技术;目前人们正试图将超声检测技术用于开辟其它新领域和行业,如人们正努力将超声检测技术用于血压控制系统进行系统作非接触检测、辨识。性能分析和故障诊断等。 2.超声检测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无损检测技术中,超声成像技术是一种令人瞩目的新技术。超声图像可以提供直观和大量的信息,直接反映物体的声学和力学性质,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代超声成像技术都是计算机技术、信号采集技术和图象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数据采集技术、图象重建技术、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以及超声成像系统的性能价格比等发展直接影响超声检测图像化的进程。现代超声成像技术大多有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因而有许多优点,如检测的一致性好,可靠性、复现性高,存储的检测结果可随时调用,并可以对历次检测的结果自动比较,以对缺陷做动态检测等。 目前已经使用和正在开发的成像技术包括:超声B扫描成像,超声C扫描成像、超声D扫描成像,SAFT(合成孔径聚焦)成像,P扫描成像,超声全息成像,超声CT成像等技术。 三、射线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内的应用与发展 1.射线检测技术的应用 射线检测技术是利用射线(X射线、射线、中子射线等)穿过材料或工件时的强度衰减,检测其内部结构不连续性的技术。穿过材料或工件的射线由于强度不同在X射线胶片上的感光程度也不同,由此生成内部不连续的图像。 (1)早期使用在石油工业.分析钻井岩芯。 (2)在航空工业用于检验与评价复合材料和复合结构。评价某些复合件的制测技术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数字图象处理技术,即使常规胶片射线照相技术,也在采用数字图象处理技术。 (3)今后重点应用的技术。1994年HaroldBerger在美国《材料评价》发表的“射线无损检测的趋势”中提出,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和21世纪的初期,下列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①数字X射线实时检测系统在制造、在役检验和过程控制方面。②具有数据交换、使用NDT工作站的计算机化的射线检测系统。③小型、低成本的CT系统。④微焦点放大成像的x射线成像检验系统。⑤小型高灵敏度的X射线摄像机。⑥大面积的光电导X射线摄像机。 四、无损检测的发展趋势 1.超声相控阵技术 超声检测是应用最广泛的无损检测技术,具有许多优点,但需要耦合剂和换能器接近被检材料,因此,超声换能、电磁超声、超声相控阵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其中,超声相控阵技术是近年来超声检测中的一个新的技术热点。 超声相控阵技术使用不同形状的多阵元换能器来产生和接收超声波波束,通过控制换能器阵列中各阵元发射(或接收)脉冲的时间延迟,改变声波到达(或来自)物体内某点时的相位关系,实现聚焦点和声束方向的变化,然后采用机械扫描和电子扫描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图像成像。与传统超声检测相比,由于声束角度可控和可动态聚焦,超声相控阵技术具有可检测复杂结构件和盲区位置缺陷和较高的检测频率等特点,可实现高速、全方位和多角度检测。对于一些规则的被检测对象,如管形焊缝、板材和管材等,超声相控阵技术可提高检测效率、简化设计、降低技术成本。特别是在焊缝检测中,采用合理的相控阵检测技术,只需将换能器沿焊缝方向扫描即可实现对焊缝的覆盖扫查检测。 2.微波无损检测 微波无损检测技术将在330~3300MHz中某段频率的电磁波照射到被测物体上,通过分折反射波和透射波的振幅和相位变化以及波的模式变化,了解被测样品中的裂纹、裂缝、气孔等缺陷,确定分层媒质的脱粘、夹杂等的位置和尺寸,检测复合材料内部密度的不均匀程度。 微波的波长短、频带宽、方向性好、贯穿介电材料的能力强,类似于超声波。微波也可以同时在透射或反射模式中使用,但是微波不需要耦合剂,避免了耦合剂对材料的污染。由于微波能穿透对声波衰减很大的非金属材料,因此该技术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可以进行最有效的无损扫描。微波的极比特性使材料纤维束方向的确定和生产过程中非直线性的监控成为可能。它还可提供精确的数据,使缺陷区域的大小和范围得以准确测定。此外,无需做特别的分析处理,采用该技术就可随时获得缺陷区域的三维实时图像。微波无损检测设备简单、费用低廉、易于操作、便于携带.但是由于微波不能穿透金属和导电性能较好的复合材料,因而不能检测此类复合结构内部的缺陷,只能检测金属表面裂纹缺陷及粗糙度。公务员之家 近年来,随着军事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中各种高性能的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的应用,微波无损检测的理论、技术和硬件系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从而大大推动了微波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现代汽车工业技术状况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问题呈现;解决对策;结束语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汽车诊断及维修技术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维修手段有待更新: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维修行业业务过程愈显复杂、数据信息量大、维修技术有待提高:汽车维修诊断和维修自身整体发展落后于汽车设计和汽车制造技术的发展、制约汽车维修技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维修中环境保护问题得不到落实、现代手段的有效运用:汽车维修业推向现代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汽车维修行业运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建档、管理、维修人才的积极培养、加入对维修人员的考试行列应该是趋势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消费理念的逐渐更新,汽车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然而,当我们在尽情享受现代汽车工业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我们也无法回避这么一个现实,那就是汽车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和使用时间的延续,其技术状况将不断恶化。因此,我们不仅要不断研制性能优良的汽车,也要借助维护和修理水平的提高来恢复其技术状况。 关键词:汽车维修职业教育行业特征检测手段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制造各领域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汽车诊断及维修技术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近几年随着我国汽车制造业和公路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汽车数量在不断增加,这客观上对汽车检测诊断和维修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对如何保证通过汽车维修确保车辆运行不造成或少造成社会公害问题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拟对此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二、问题呈现 1.维修手段有待更新 纵观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多少年来,一直无法摆脱手工作坊式工作模式,实现质的飞跃。特别是由于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维修行业业务过程愈显复杂、数据信息量大,人力往往难以对维修各部门工作进程进行有效监督和对企业经营数据进行准确的统计和分析。以一个三十人的维修行业的月度工时统计,如采用人工计算,需要一个工作人员一到两天的时间,加之维修周期长的统计报表,更是大大增加了管理者主观判断上的失误性,因此极大挫伤了维修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弱化了汽修行业的凝聚力;较为零散的管理也弱化了本行业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不利于为长期、灵活的客户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行业维修手段的普遍落后无疑使修车时间延长,劳动效率降低,工时费增多,引起消费者不悦,这可以说是现在汽车维修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汽车维修资料信息查询也一直以来处于原始、落后的现状,这一点是公认的,传统的汽车维修资料查询形式,如主要借助图书、杂志、报刊等落后传统媒体没有改变,其结果只能是信息量小、查询速度慢、资料更新迟缓,特别对于近几年来大量涌入的进口汽车,更因缺乏维修资料,给维修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就相当一部分汽车维修技术人员而言,他们根本不可能将数千种车型的维修资料、数据、程序等记忆在大脑中,汽车维修现有落后的维修手段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局限性。 2.维修技术有待提高 汽车维修诊断和维修自身整体发展落后于汽车设计和汽车制造技术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汽车已经是高度的机电一体化,尤其微电子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已经广泛应用,可就现在大部分汽车维修人员现有的维修技术,和他们所接受的一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要求;汽车维修中,维修人员确定维修思路由于受到自身先天条件(维修技术)的制约,显得较慢,且又不准确,所以遇到棘手的、错综复杂的故障就会感到束手无策,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往往采用碰的方式,毫无头绪地对一些部件进行更换,给车主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就现在的一些顶级车而言,敲打维修只能是捉襟见肘,毫无意义。同时,制约汽车维修技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维修中环境保护问题得不到落实。我们知道,汽车废气排放的标准对现代汽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汽车维修业来说,不仅要求一些部件的重装质量非常好,而且要体现维修人员的高超的维修技巧,否则一般的维修水平就不能通过排放标准所规定的要求。综上所述,由于汽车职业教育跟不上维修行业一线上不断发展的形势,客观上已经导致了很多问题和争议,目前汽车维修行业人员的素质问题,特别是汽车维修职业教育问题日益突显,如何培养优秀的汽车维修工人,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已经是摆在整个行业面前较为突出的问题。 三、解决对策 1.现代手段的有效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应尝试将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汽车维修业中去,以实现把汽车维修业推向现代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的高潮。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预示着汽车维修革命的到来,这种革命的到来会让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维修服务意识不断根深蒂固,他们也将会切身体会到先进维修手段的运用所造就的是“高端服务”,这种服务将势必成为汽车维修行业将来竞争最重要的手段。当然,基于强势维修手段下的维修体系应该包含良好的维修服务、售前服务及售后服务,缺一不可。事实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加强维修人员的服务意识,也将有助于提高整个维修行业的运行效率,特别是有助于建立快捷,方便的客户维修信息和维修档案;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和科学准确的维修经营数据。可以说,汽车维修行业运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建档、管理,不仅速度快,时间短,资料全,效率高,而且准确及时的汽车维修报表在客观上也能减少管理者主观判断上可能造成的失误,这有利于加强维修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行业的凝聚力。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维修专业互联网的开通将可以更迅速、快捷地提供维修配件、维修设备、维修资料、维修技术与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供需信息,使维修行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得信息,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而互联网上的行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人才互访,也将加速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提高。 2.维修人才的积极培养 汽车维修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维修人才是关键,任何离开或忽视了人自身发展的因素去寻求企业内部的所谓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除了要求维修人员参加日常的维修培训外,使他们通过汽车维修专项技能认证体系来提高他们的维修水平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诚然,我国曾经有类似于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标准对汽车从业人员的认证考核,且早在本世纪初期就大约有十几万人通过鉴定并取得资格证书,但是原有的职业教育知识体系陈旧,没有充分体现现代汽车技术的闪光点和发展趋势,因此考虑新的适合汽车维修发展趋势的职业教育以及考试模式显得特别重要。同时,现在的职业技能鉴定是全科式的,几乎和汽车设计,制造,维修有关联的所有科目都得掌握,根据现代汽车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做汽车维修的专才显然不够,特别是随着汽车维修业的发展,以往对维修人员考核中比较弱化的项目,如汽车配件和估损以及维修企业管理,在现代维修业发展形势下显得格外重要,将它们加入对维修人员的考试行列应该是趋势。 事实上通过有关机构的调查表明,大部分行业内人士对这这考核项目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我们认为,汽修考核应该涵盖目前汽车技术最新的发展要求,体现规范的诊断思路和操作流程,对于考试合格人员应统一颁发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制订的证书,以确保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效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对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教育符合形势发展的要求。 四、结束语 现代社会对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和维修要求非常高,汽车维修过程中,要树立汽车维修行业在整个社会中应有的地位,需要的是维修行业硬件和软件的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汽车维修行业的健康合理发展。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工业以太网技术发展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工业以太网;特点;趋势;全开放网络 论文摘要:工业以太网控制系统是集散控制系统(DCS)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之后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工业控制系统。本文简要介绍了工业以太网的特点,并详细论述了工业以太网在控制领域的应用现状以及以太网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以太网能实现工业控制网络与企业信息网络的无缝连接,形成企业级管控一体化的全开放网络的观点。 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基础,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工业自动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工业控制网络所担负的工作越来越重。与数据信息网络不同,工业控制领域需要一种高速廉价、实时性和开放性好、稳定性和准确性高的网络。以太网(Ethernet)技术支持几乎所有的网络协议,所以在数据信息网络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传输速度高、低能耗、便于安装、兼容性好、开放性高和支持设备等多方面的优势。工业以太网的开放性使得工业控制网络和企业信息网络的无缝整合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特点 以太网技术具有价格低廉、稳定可靠、通信速率高、软硬件产品丰富、应用广泛以及支持技术成熟等优点,已成为最受欢迎的通信网络之一。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太网进入了控制领域,形成了新型的以太网控制网络技术。这主要是由于工业自动化系统向分布化、智能化控制方面发展,开放的、透明的通讯协议是必然的要求。以太网技术引入工业控制领域,其技术优势非常明显: (一)Ethernet是全开放、全数字化的网络,遵照网络协议不同厂商的设备可以很容易实现互联。 (二)以太网能实现工业控制网络与企业信息网络的无缝连接,形成企业级管控一体化的全开放网络。 (三)软硬件成本低廉,由于以太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支持以太网的软硬件受到厂商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有多种软件开发环境和硬件设备供用户选择。 (四)通信速率高,随着企业信息系统规模的扩大和复杂程度的提高,对信息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有时甚至需要音频、视频数据的传输,目前以太网的通信速率为10M、100M的快速以太网开始广泛应用,千兆以太网技术也逐渐成熟,10G以太网也正在研究,其速率比目前的现场总线快很多。 (五)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在这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快速而有效的通信管理网络,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将更加迅速,也更加成熟,由此保证了以太网技术不断地持续向前发展。 二、工业以太网在控制领域应用现状 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相比,它能提供一个开放的标准,是企业从现场控制到管理层实现全面的无缝的信息集成,解决了由于协议上的不同导致的“自动化孤岛”问题,但从目前的发展看,工业以太网在控制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形式。 (一)混合Ethernet/Fieldbus的网络结构 这种结构实际上就是信息网络和控制网络的一种典型的集成形式。以太网正在逐步向现场设备级深入发展,并尽可能的和其他网络形式走向融合,但以太网和TCP/IP原本不是面向控制领域的,在体系结构、协议规则、物理介质、数据、软件、实验环境等诸多方面并不成熟,而现场总线能完全满足现代企业对底层控制网络的基本要求,实现真正的全分布式系统。因此,在企业信息层采用以太网,而在底层设备级采用现场总线,通过通信控制器实现两者的信息交换。 (二)专用工业以太控制网络 如何利用工业以太网单独作为控制网络是工业以太网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工业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如德国JetterAG公司的新一代控制系统JetWeb,是融现场总线技术、100Mb/s以太网技术、CNC技术、PLC技术、可视化人机接口技术和全球化生产管理技术为一体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同时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可兼容第三方自动化控制产品,提出“网络就是控制器”的观点,是取代所有底层现场总线的工业网络结构。这种工业控制网络是将以太网贯穿于整个网络各层次,使它成为透明的覆盖整个企业范围的应用实体。它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与工业自动化的无缝结合,实质上是一个单层的扁平结构,其良好的可扩展性和互连性,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开放网络体系结构的大统一。 (三)基于Web的网络监控平台 嵌入式以太网是最近网络应用热点,就是通过Internet使所有连接网络的设备彼此互通,从计算机、PDA、通信设备到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等。在企业内部,可以利用企业信息网络,进行工厂实时运行数据的和显示,管理者通过Web浏览器对现场工况进行实时远程监控、远程设备调试和远程设备故障诊断和处理。实现的最简单办法就是采用独立的以太网控制器,连接具有TCP/IP界面的控制主机以及具有RS-232或RS-485接口的现场设备。以太网控制器在这里扮演了通用计算机网络和现场各类设备之间的一个桥梁。 三、以太网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以太网和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工业以太网技术进一步发展。目前它已经在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资源管理层、执行制造层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呈现向下延伸直接应用于工业控制现场的趋势。从目前国际、国内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来看,目前工业以太网在制造执行层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事实上的标准。未来工业以太网将在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现场设备之间的互连和信息集成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相结合 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研究还只是近几年才引起国内外工控专家的关注。而现场总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技术上日渐成熟,在市场上也开始了全面推广,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就目前而言,全面代替现场总线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全新控制系统体系结构,开发出基于工业以太网的系列产品。 (二)工业以太网技术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的通信已成大势所趋 随着以太网通信速率的提高、全双工通信、交换技术的发展,为以太网的通信确定性的解决提供了技术基础,从而消除了以太网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通信的主要障碍,为以太网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通信提供了技术可能。为此,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着手起草实时以太网(Real-timeEthernet,RTE)标准,旨在推动以太网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全面应用。 (三)基于Web的网络监控平台 嵌入式以太网是最近网络应用热点,就是通过Internet使所有连接网络的设备彼此互通,从计算机、PDA、通信设备到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等。在企业内部,可以利用企业信息网络,进行工厂实时运行数据的和显示,管理者通过Web浏览器对现场工况进行实时远程监控、远程设备调试和远程设备故障诊断和处理。实现的最简单办法就是采用独立的以太网控制器,连接具有TCP/IP界面的控制主机以及具有RS-232或RS-485接口的现场设备。以太网控制器在这里扮演了通用计算机网络和现场各类设备之间的一个桥梁。 三、以太网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以太网和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工业以太网技术进一步发展。目前它已经在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资源管理层、执行制造层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呈现向下延伸直接应用于工业控制现场的趋势。从目前国际、国内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来看,目前工业以太网在制造执行层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事实上的标准。未来工业以太网将在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现场设备之间的互连和信息集成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相结合 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研究还只是近几年才引起国内外工控专家的关注。而现场总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技术上日渐成熟,在市场上也开始了全面推广,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就目前而言,全面代替现场总线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全新控制系统体系结构,开发出基于工业以太网的系列产品。 (二)工业以太网技术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的通信已成大势所趋 随着以太网通信速率的提高、全双工通信、交换技术的发展,为以太网的通信确定性的解决提供了技术基础,从而消除了以太网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通信的主要障碍,为以太网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通信提供了技术可能。为此,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着手起草实时以太网(Real-timeEthernet,RTE)标准,旨在推动以太网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全面应用。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机械工业技术政策分析论文 一、研究开发技术 1、机械产品现代设计技术 包括建立机械工程数据库;开发动态分析和动强度设计技术;CAD应用技术和局部集成的接口技术、网络技术及建库技术;并行工程技术、动态仿真技术、快速原型设计技术、工业设计技术、反求工程设计技术。 2、机械产品可靠性技术 重点开发可靠性工程管理技术、产品和系统可靠性设计技术、失效分析技术、可靠性实验评定、运行监测、故障诊断等技术。 3、热加工清洁生产技术 包括熔炼自动化、利用炉废气预热和除尘等铸造清洁生产技术;高效燃气无氧化加热、温锻塑性成形等锻造清洁生产技术;切割及焊接清洁生产技术;可控气氛多用炉、连续炉和真空热处理炉等热处理清洁生产技术;电镀、涂装等表面处理清洁技术。 4、精密成形技术 重点开发以实模精密成形、刚型、准刚型精密成形、高紧实度造型(芯)等精密铸造技术;精密模锻、辊锻、热轧、热挤压多向分模锻造、热镦锻等精密热塑性成形技术;冷温挤、冷挤、冷轧、超塑性等温成形、冷精整及复合成形等机械构件精密焊接与切割技术。 5、表面功能覆层技术 包括少无污染、高效、高性能的表面功能覆层技术与装备;重大工程装备表面功能覆层制备技术;高能束表面覆层制备及应用技术;新型复合表面处理技术;表面功能材料及涂层技术。 6、数控技术 重点开发开放式体系结构的新一代数控系统;车削中心、加工中心、数控磨床、数控锻压机床、电加工机床、数控重型机床等六类主机配套的数控系统。 7、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 研究开发工业过程自动化的管理控制集成技术;工业通讯网络和现场总线协议的开放式自动化系统。 8、工业机器人系统技术 开发点焊、弧焊、装配、搬运、喷漆五大类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传动机制、伺服驱动、传感控制及系统成套的设计和制造及工程应用技术。 9、机械制造柔性自动化基础技术 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柔性自动化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及自动化单元和部分集成控制技术,开发车间级自动化系统和FMC·P-FMS、FMS三个层次典型柔性加工设备。 10、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自动化技术 开发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自动化单元技术和系统;以GT原理为主线的车间级、单元级自动化成套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产品设计与制造自动化系统;单元技术间的集成技术;质量控制技术。 11、传感器技术 研究开发力敏、磁敏、热敏、光敏、气敏、湿敏等类传感器、工程传感测量系统及基础共性技术。 12、自动测试技术 开发VXI总线、GPIB总线、RS485串行总线三类自动测试系统,VXI总线结构的电机、发动机、工业泵、印刷板产品自动测试系统;GPIB总线结构的环保自动测试系统;RS485串行总线结构的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分析仪器和智能数字采集系统。 13、电力电子技术 研究开发新型高频、大中功率变频装置和电源、谐波抑制和无功补偿技术、新型IGBT器件生产技术,以及为重点工程配套的电力电子器件、电力半导体应用装置。 14、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 以高效超精密加工车床、CNC型超精密复合加工机床、超精密平面和外圆磨床为重点,开发超精加工技术及应用工程,带动开发出一批精密、超精密的基础功能元器件,如超精密主轴轴系、超精密的伺服进给系统、超精密的测量系统和误差自动补偿系统等。 15、高能束加工技术 开发光加工应用技术、千瓦级二维激光切割技术;激光加工机配套设备及元件;多维激光加工机及机器人;激光焊接工艺;大型复杂零件激光表面处理工艺和汽车发动机缸体激光热处理生产线。 16、高性能机械工程材料生产及应用技术 开发轴承、密封件、模具等机械基础件用新材料及应用技术;电力设备、石化设备等重大装备的自动化仪表材料和专用功能材料及应用技术;汽车工业用精细陶瓷、专用功能材料、工程塑料、新型复合材料及应用技术。 17、系统管理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精密生产技术、虚拟制造技术、企业级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和设计、制造、质量、销售等方面的有限集成技术;资源管理信息库;并行工程技术、信息交换和接口通讯技术。 18、重大工程成套装备制造技术 重点开发国民经济重大工程成套装备的总体设计、大型构件加工、系统优化、参数匹配、在线监控、故障诊断、综合管理及系统可靠性等关键技术。 19、环境保护工程装备相关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等成套设备和技术;电子辐射照氨法处理工艺;厌氧生物法处理模块化技术;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技术。 20、节能节材技术 研究开发风机、泵、电焊机等量大面广产品的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发电设备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超临界技术、循环流化床和加压流化床技术、抽水蓄能技术;余热余压利用技术;高效、节能和智能化的能源管理和控制技术。 二、产业化技术 1、典型数控机床计算机辅助工业造型设计技术 造型设计效果模糊综合评价系统、小型机与工作站计算机辅助造型系统、工作站及超级微机辅助工业造型设计系统软件。已在10多个企业应用,效果显著,在机床行业有重要推广价值。 2、加工中心加工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和计算软件 适用于机床整体静动态特性预测和结构的软件包,包括八个功能程序段及相应的接口程序。已用于6个单位,效益良好,适宜在机床行业推广。 3、树脂砂铸造成套技术 包括连续式和间歇式混砂机系列及树脂砂再生设备。对提高铸件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适用于质量要求高、批量大的铸铁件生产。 4、钢水净化技术 适合国情的钢水精炼及保证铸钢件内部纯净度的全套装备及工艺。已用于十几家企业,适用于核、火、水电及石油化工设备中的各种铸钢件生产。 5、典型精密锻造件生产线成套技术 根据企业提供的典型件和生产纲领,提供生产线交钥匙工程及单项技术、装备或软件。对节材、节约工时、节约投资、提高锻件精度有重要意义。已在4家企业使用。 6、先进模具选材、设计、制造成套技术 包括高性能模具材料及应用技术、模具的现代设计加工技术和模具的配套技术。已在4家企业使用。适用于汽车、摩托车、轻工、仪表等行业所需的各种模具制造。 7、热壁加氢反应器内壁、大型水轮机转轮及宽带极高速堆焊技术 包括热壁加氢反应器内壁、大型水轮机转轮的拼焊及耐气蚀堆焊和宽带极高速堆焊技术。在焊材及工艺方面有节约外汇的效果,已在3家企业示范,适用于加氢反应器、尿素合成塔、电钻锅炉等设备的内表面堆焊。 8、激光焊接及切割加工装备成套技术 包括激光器、激光焊接及切割成套技术。对提高焊接强度和质量有重要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适用于刀具、工具等各种材质的薄板焊接。 9、氮基气氛保护加热淬火与微机控制系统 包括CNC系列变压吸附制氮机组、TC-89系列微机控制系统、保护加热淬火工艺技术。有节约投资、提高质量的功效。适用于多种碳钢、低合金钢的热处理,轴承、齿轮等零部件淬火、渗碳生产等。 10、可控气氛真空热处理成套技术 包括密封箱式多用炉生产线和连续可控热处理生产线、真空热处理设备和工艺成套技术。经5个厂试点效益显著。用于汽车齿轮、轴承和标准件、高合金钢、不锈钢、低合金结构钢、轴承钢的渗碳及淬火等工艺处理。 11、先进刀具、工具系统 用于车床和数控镗床、铣床和加工中心。经企业试用,对提高工效、节汇创汇有重要价值。适用于机械加工企业。 12、自泳涂料涂装生产线成套技术 自泳涂料是由活性高分子乳液、活性添加剂及颜料组成的新型水性涂料,与现用的电泳涂装工艺相比,具有工艺简单、稳定、节能、节材和省投资、涂层性能好等优点。可提供工艺设备设计、制造及调试交钥匙工程。用于汽车车身及家电部件的底漆涂装。 13、车间物流自动化、立体库及关键技术 车间物流自动化立体库的系统设计、成套设备、控制软件。适用于机械汽车大中型企业的物流管理,经多厂试用有节省占地和投资、工作效率高等优点。 14、可编程序控制系统成套工程技术 包括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和编程控制及监视软件,适用于机械、汽车制造业的控制系统,经多厂试用有节约投资、缩短维修时间之优点,经济效益显著。 15、普及型和经济型机床数控成套系统 包括以工业PC机为基础的总线模块化、开放型体系结构和以步进电机驱动的经济型数控系统,适用于机床配套及现役机床改造。经多家工厂试用效果明显。 16、超声波涡流在线自动探伤设备 将超声波探伤和涡流探伤技术相结合,组成成套机组,可同时检测内部和外表缺陷及几何尺寸,可用于机械零部件、管棒及锅炉制造厂检测,试用效果好。 17、企业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CAPMS 该系统吸收国外MRP-Ⅱ之精华,按职能部门、业务分工数据处理方法、等分为18个模块,集产、供、销、存、人、财、物管理为一体,各模块既可独立运行,又可集成,还可作CAD/CAM/CAPP信息集成通讯接口。适用于多品种、大小批量及单件生产或混合制造。经企业试点,对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有重要价值。 18、漆雾及废气净化成套技术及设备 包括成套技术与设备(3种净化装置),适用于机械设备喷漆,经厂家试用,涂漆雾效率高,符合劳动卫生标准和环境标准。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机械工业行业技术分析论文 (一)行业技术发展现状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和为人民生活提供耐用消费品的装备产业。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采用机械装备的性能和质量,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机械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中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基础的最大产业之一。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3651亿元,占全国工业的21%;利润257亿元,税621亿元,分别占全国工业的15%;出口创汇36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20%。其发展速度高于同期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近年来,机械工业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有所增强,1997年科技人员总数达48万人,技术开发经费支出达85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0.62%,有57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有9%的企业建立了专门技术开发机构,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为国民经济提供成套技术装备和汽车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产品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尽管机械工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阶段性的差距。主要问题在于: 1.科技进步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目前仅为34%,先进国家高达70%以上。 2.产品设计技术、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落后,是制约机械产品水平的主要因素。 3.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达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8%,达到80年代中期国际水平的占27%,其余产品均在80年代以前的水平线上。 从总体上看,机械工业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较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仍停留在掌握已有技术和提高国产化率上,没有上升到形成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度。 (二)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数控机床、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轿车关键技术、环保装备五个方面作为重点,以发展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为手段,以高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为突破口,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到2001年,提供100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大市场需求潜力的产品。主要产品品种的40%达到90年代初国际水平,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0%的重点骨干企业产品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企业标准。 (三)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1.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机械 数控机床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机械,是最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目前世界数控机床年产量超过15万台,品种超过1500种。1997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已达9051台(占机床总产值20%以上),但由于国产数控机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逐年下降,每年仍需大量进口数控机床,进口额度大幅度增加。1996年进口达13924台(价值12.46亿美元)。 目前我国数控机床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产品成熟度差,可靠性不高 国外数控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在10000小时以上,国内自主开发的数控系统仅3000~5000小时;整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国外达800小时以上,国内最好只有300小时。 (2)产品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国外数控机床品种已达到1500种,国内只有500多种,且性能水平低,高速、高效、高精度产品几乎没有。 (3)创新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虽达百余家,但大多数都未能形成规模生产,企业效益差,创新能力低,制造成本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4)数控机床行业的专业化零配件及部件的协作生产配套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企业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模式。 近期我国在数控机床的发展方面,要采取跟踪高级型、发展普及型、扩大经济型,以普及型为主的策略,重点发展: (1)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产品 经济适用的普及型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铣床。 (2)高速、高效和专用、成套数控机床 高速、高效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高效数控锻压成套装备,其中包括,可自动换头冲压机床、复合式柔性冲压中心、四边折弯机等;大型精密模具数控成套装备,其中包括数控仿型铣床及龙门式数控铣床、智能化电加工机床等。 (3)数控机床专业化配套系统 新一代数控及伺服系统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主轴、电主轴电机系列产品;数控机床机械手、刀库及动力刀架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及辅件系列产品;其中包括,高速滚珠丝杆、高速陶瓷轴承、高速防护装置等系列产品。 发展目标: (1)扶植重点企业开发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数控机床并形成批量生产,使这些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明显提高,成为名牌产品; (2)发展数十种高速、高效、专用、成套数控机床系列新品种,以满足汽车、农机、航空、模具等行业的需求; (3)数控机床关键配套产品:数控系统,满足国内数控机床50%的配套需求;高速主轴及电主轴年产达千套;机械手、刀库、动力刀架及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辅件系列产品满足国内50%的配套需求。 2.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是集微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是节能节材的最佳技术之一。目前,国外电力电子技术已经发展到以IGBT为代表的第三代,并向智能电力电子时展,我国现在仍处于以晶闸管为代表的第二代。国内电力电子市场品种满足率仅35%,新产品市场基本上被国外产品占领。 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是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自动化仪表系统,已成为世界范围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是当代工业自动化的主要标志。我国仍处于由模拟式仪表系统向数字式仪表系统过渡的模数混合式仪表系统阶段,水平落后10~15年,因此在低技术产品市场上还占有80%左右份额,但在高技术产品市场的占有率不到60%,新产品市场几乎全为国外产品占领。 因此,抓住当前时机在2~3年内以IGBT,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自动测试系统为突破,攻克重点技术和产品,并实现产业化。这一领域重点发展: (1)IGBT器件及其装置,大功率晶闸管及其装置 研制新一代双极晶体管IGBT、高品质大电流IGBT等大功率晶闸管制造技术,并开发变频调速装置、逆变开关电源、大容量整滤源等的工程应用。 (2)现场总线智能仪表 研制开发变送、执行、配套等类现场总线仪表。产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并开展示范工程的应用研究。 (3)自动测仪系统和设备 开发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的基础产品,形成适度规模,同时建立用于机电产品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典型自动测试系统,做好示范和推广应用。 3.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 (1)农业机械 工业发达国家农机产品在不断采用新技术的基础上,正向高效、节能、保护农业环境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已能生产14大类、3000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但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仅相当于国外70年代水平。主要问题在于: 1)产品水平不高,品种不全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落后,可靠性差,寿命短。以拖拉机为例,MTBF值国外可以达到330小时以上,而我国仅100余小时。品种上:大型缺,小型杂,不成系列。 2)产品生产达到经济规模的少,重复生产、小规模生产,难以保证质量。 农机领域重点发展: 1)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拖拉机平均无故障时间从110小时提高到300小时以上; 2)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可靠性系数从0.5~0.7提高到0.9以上; 3)主要农产品加工机械(含烘干仓储机械)农村产业化和中西部地区脱贫致富需要的农产品深加工机械; 4)节水灌溉设备喷、滴灌设备将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由大水漫灌的40%提高到80%以上。 农机产品的使用可靠性及寿命指标普遍提高一倍以上,主要产品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2)施工机械 施工机械是国民经济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必须的关键设备。我国已初步具备16个大类,3100多个品种规格产品的生产能力,部分产品已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但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差距还是很大。一是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产品的质量、寿命、可靠性、安全舒适性等指标以及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是产品结构性短缺,成套服务能力差,远不能满足需要,如路面施工机械基本上还要靠进口;三是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制约着行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施工机械重点发展: 1)推土机、液压挖掘机、轮式装载机; 2)汽车起重机、大型叉车; 3)摊铺机、压路机; 4)无开挖式管道铺设机; 5)江河湖库清淤设备。 发展目标: 大型工程机械可靠性指标达到400小时,寿命指标达到10000小时。 4.轿车关键技术 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卡车为主要产品,改革开放以后,轿车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轿车产量达到52万辆。 我国汽车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复建设严重,造成无序竞争,难以集中形成实力,发挥规模效益。 (2)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九五”期间仍偏重于对生产环节进行改造,包括多数中外合资的零部件企业对产品开发能力建设几乎没有投入。目前,国内对轿车产品尚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机电一体化的高新技术零部件产品还必须引进技术。 近期轿车重点发展: (1)经济型轿车 以轿车车身为突破口,利用技贸结合、与国外公司合作等方式,先抓车身联合研制,并建立经济型轿车的公用设计数据库,与CAS、CAD、CAE、CAM等技术结合,形成我国汽车工业在经济型轿车方面的自主开发能力。 (2)轿车动力总成 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与国外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资、合作、联合开发,在国产汽油机上普及电控燃油喷射技术(EMS),并研究开发缸内直喷(GDI)技术,开发应用电控机械变速器(AMT)技术。 (3)轿车关键零部件 以机电一体化汽车电子部件为突破口,从引进技术、合资入手,在保证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生产的同时,要集中力量抓紧下一代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应用,重点是电控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安全气囊(AirBag)、高效稳定的汽车尾气三元催化转换器,并达到与整车同步或超前发展。 (4)高附加值专用汽车和客车 重点开发各类高性能专用底盘。对专用汽车以低底盘车辆和沙漠越野车辆为主;客车以低地板城市客车为主,要求具有良好的动力性、操纵性、舒适性和低污染。 5.环保装备 环保产业是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的支柱产业。全世界环保机械的年销售额约2000亿美元,集中于美国、欧州、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环保机械行业基础弱、起步晚,年产值仅100多亿人民币。随着各方面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环保机械将成为机械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环保机械行业主要差距在于: (1)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少 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具有当代水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少,急需的大型成套设备不能满足现实市场需求。在目前3000多种环保机械产品中,约有五分之一的产品由于性能、可靠性、适用性、结构设计等原因,应该限制生产或限期淘汰。大型烟气脱硫、脱氮成套设备、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成套设备、大型城市垃圾处理厂成套设备目前主要依赖进口,高浓度有机废水、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 技术及设备发展缓慢。 (2)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20年 相当多的产品没有行业或国家标准,产品规格型号、基本性能参数不统一,质量检测无依据。 (3)生产企业规模小、开发能力薄弱 规模小、装备条件差、检测手段不全的中小企业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78%。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全行业的3.2%,并且主要集中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等少数几种产品生产领域。 近期环保机械重点发展: (1)烟气脱硫设备 循环流化床锅炉及炉内脱硫脱硝技术(CFPBC、PFBC技术)、大型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及装备(IGCC技术)。 (2)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 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移动曝气法为主体的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以日处理10~25万吨污水处理厂为目标,提供污水处理成套设备、污泥利用和处置成套设备、控制和监测系统。 (3)城市固体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装备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焚烧、堆肥技术及装备,以日处理100吨、300吨处理厂为目标,提供垃圾处理成套装备。 (4)环境监测仪器 便携式多功能多参数水质监测仪、12种总量控制的污染物监测仪、大气环境污染监测仪器和系统以及水处理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等。提高产品档次、水平、可靠性和精度。 主要目标: (1)大型成套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一般工程项目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高浓度有机废水和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2)一般环保机械60%以上的产品达到90年代初水平,5%~10%的产品达到当代国际水平。 (3)发展新产品品种,开发新产品200种以上。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工业建筑锅炉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摘要:锅炉的施工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包括多个子系统的施工,每一个子系统的施工质量都会影响到锅炉的施工质量。本文结合锅炉的安装,详细地介绍了锅炉施工技术要点,确保锅炉施工质量。 关键词:锅炉;施工;技术要点 0 引言 随着我国供暖事业的快速发展,锅炉的种类也日益增多,锅炉安装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锅炉施工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施工中仍有很多问题被忽视。如何在施工过程中确保施工质量,如何确定可行、技术先进、合理经济的施工方案,是值得施工人员高度重视的问题。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设计规模为4×300mW,1#、2#锅炉为B WB-1025/17.38-M 型,3#、4#锅炉为DG1025/18.2-Ⅱ15型,“W”火焰燃烧方式锅炉。采用双进双出磨煤机正压直吹式制粉系统。在锅炉尾部竖井下设置两台三分仓容克式空气预热器。每炉配两台双室三电场电除尘器。 2 锅炉施工技术要点 施工方案以及施工技术的选择直接关系对锅炉的安装质量。为此,本为以B WB-1025/17.38-M 型锅炉的安装为例,对锅炉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 2.1钢结构安装方案 2.1.1本体钢结构安装方案 锅炉本体钢架包括柱、梁、水平支撑、垂直支撑、炉顶钢架、平台扶梯等几部分,总重为2964.3t,其中炉顶钢架重480t,平台扶梯重200t。共24根柱,沿炉深方向共5排,编号为:F-G-H-J-K,沿炉宽方向共5列,编号为:1-2-3-4-5,炉宽方向F、H、J、K排柱各有5 根,G 排柱有4 根。其中F、G、H、J 列柱分四层供货,每层顶部标高分别为14m、28.6m、46m、61.5m,K排柱分两层供货,每层顶部标高分别为18.6m、36.2m。柱段与相应梁组成一安装层,除柱与柱、柱与主梁及垂直支撑间在现场用扭剪型高强螺栓连接外,其余梁及水平支撑现场焊接连接,立柱与基础通过柱底板、地脚螺栓连接。根据钢架结构特点,地面不进行组合,采用单件吊装方式。由炉前塔吊、炉后塔吊和M250履带吊同时吊装。在每层柱、主梁、垂直支撑安装完毕,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层安装。在安装过程中,将需要预先存放的设备和组件预先就位。小梁、水平支撑、平台扶梯紧接着钢架安装进度依次安装,以方便施工,保证安全。 2.1.2 顶板梁安装方案 炉顶钢架共6件顶板大梁。F、J大梁各两件,与立柱间用高强螺栓连接,G、H大梁各一件,为上、下叠梁,G大梁重75t,H大梁重102t。第四层钢架验收合格后,方能吊装顶板大梁。F、J大梁吊装就位后,及时用初拧扳手紧固连接螺栓。G、H大梁地面进行组装,组装位置在锅炉右侧,与锅炉纵向中心线平行,大梁左侧朝炉后。由两塔吊抬吊就位,炉后塔吊抬吊大梁左侧,炉前塔吊抬吊大梁右侧。大梁安装好后及时连接各次梁,以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不影响受热面大件吊装的次梁、吊杆梁随着受热面吊装进度安装。 2.2受热面安装方案 2.2.1省煤器 省煤器由进口集箱、蛇形管排、吊挂管、出口集箱组成。省煤器考虑单片吊装,地面将蛇形管和下部的散管组合在一起。省煤器进、出口集箱在地面组合成整根。省煤器蛇形管排和一级过热器管排一递一交叉安装,用250t 履带吊将管排吊至炉顶左侧包墙过热器的开口位置,用布置在炉顶的10t电动葫芦接住管排,由电动葫芦吊至安装位置。上段省煤器吊挂管在水平烟道顶棚(后)和省煤器上集箱就位后散管单根安装。吊挂管一过区域和一级过热器小组合安装。 2.2.2汽包 汽包直径Φ2 145×185mm,长21 600mm,材质SA-299。汽包安装标高为54 570mm,距离F 排钢架4 025mm。汽包用4 根M85×4 的吊杆悬吊在顶板梁下。汽包吊装之前,汽包的检查放线、内部装置的拆除、临时脚手架搭设等工作要完成,并将汽包4根M85的U型吊架临时固定在汽包上。汽包安装用2套200t的十.十滑轮组通过2台16t的卷扬机牵引水平抬吊汽包吊耳就位。2 套200t滑轮组的中心间距为8 400mm。汽包就位后穿吊杆销子,找正后固定。 2.2.3水冷壁 水冷壁Φ60×6.5mm,材质20G,管子节距75mm。前水分上下5 段、两侧分4 段、后水分6 段、延伸管分2段供货。除后水的2 根上集箱外,其余水冷壁集箱制造厂均和管排对接焊好。四侧水冷壁采用地面小组合方式组合安装。水冷壁组件由两台DBQ3000tm 塔吊双车抬吊竖立后,用炉后塔吊单车将组件从炉顶G、H间开口进入安装位置(顶梁96#两根、97#一根先不安装)。水冷壁刚性梁出厂件吊装,在水冷壁管排吊装前临时悬吊于附近的钢梁上。左、右水从上到下吊装,上段吊装就位后穿上集箱吊耳销子,找正固定后,将下段吊装就位悬挂于上段之下。前、后水先吊中段,再吊冷灰斗,最后吊上段组件。拱部燃烧区水冷壁组件,悬挂于36 200mm 的桁架梁下。冷灰斗吊装前先将水冷壁下集箱支撑托架就位找正,并固定牢靠,冷灰斗吊入后,下集箱放在托架上,冷灰斗上部也临时悬挂于36 200mm 的桁架梁下。上段水冷壁吊装前先将燃烧器预先存放好。前墙水冷壁上段吊装就位后穿上集箱吊耳销子,找正固定后,依次找正中段、下段管排,对口焊接。后墙水冷壁上段吊装时,从炉顶开口位置穿入后旋转90度,先临时悬挂于95#顶梁下,待两件后水上段悬挂完后,安装96#(两根)、97#顶梁,并完善后水吊杆梁,然后再将后水上段正式就位。找正固定后,依次找正中段、下段管排,对口焊接。水冷壁管口对接完成并密封后,正式安装水冷壁刚性梁。 2.2.4包墙过热器 包墙过热器管Φ42×6mm(中隔墙上段为Φ51×7mm),材质25MnG,管子节距112.5mm。包墙集箱除前包、隔墙的上集箱外其余制造厂均和管排对接焊好。前包、隔墙上集箱各分两件供货。包墙过热器分10个组件,即左、右侧包墙,前、后包墙和隔墙各分左右两个组件,左、右延长墙。地面组合时,炉墙附件和吹灰器支架全部安装上。前后包墙过热器刚性梁出厂时在炉中心线处沿炉宽分为两段,侧包墙过热器上面三层刚性梁在前包墙处也分为两段,可以满足四侧包墙组合的需要。前包墙、左右包墙,后包墙须用三角架加固起吊,包墙由两台DBQ3000tm塔吊抬吊竖立后,脱掉桁架,组件由炉后塔吊从炉顶开口进入就位位置。其它的不用加固架,直接抬吊。左包墙从炉顶穿入后,先临时悬挂在103#顶梁下,留出后竖井受热面吊装通道,待省煤器管排、一级过热器、再热器水平管组吊装就位后,左侧包墙过热器再正式安装就位。吊装顺序:后包墙-左包墙-右包墙-隔墙-前包墙-左延伸墙-右延伸墙 3 结论 锅炉的施工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锅炉施工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施工中仍有很多问题被忽视。锅炉施工中存在的类似问题,大多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抓好施工中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定能交付满意工程。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德\日\中机床工业相关技术专利分布比较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比较分析德国、日本和中国典型机床工业技术专利申请的数字分布状况,总结了德国、日本机床行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机床技术创新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机床工业;专利申请公开;技术创新;数控机床 机床工业是一个国家装备工业的核心,它的行业创新实力和技术水平会影响国家整体工业的发展速度。一个国家行业技术专利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确认和跟踪这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发展轨迹,表现其行业技术创新的活跃性,反映一个国家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从不同角度比较分析德、日、中三国的机床技术专利数据,比较三个国家行业技术创新发展情况,分析行业技术优势产生的内导因素,找出我国机床工业技术发展中的缺陷,对现阶段的中国机床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和机床工业的加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德国、日本、中国机床专利申请总量变化比较 分别在德国、日本、中国所建立的官方或国家专利数据库中,按照国际统一的专利分类方法IPC国际分类标准B23主分类项下,即:机床;未列入其它类的金属加工项下依年份检索发明专利数字,所得出机床技术集中出现的开端和总量统计值的变化发展趋势图如下: 60年代,德国机床工业就开始依靠着技术创新能力持续上升发展,起点要比日本早15年。然而,70年代末开始,德国在数控机床技术发展的浪潮中,却被日本迅速赶超。 70年代末, 日本善用引进技术、注重保留二次技术创新空间,抓住电脑数控技术引进机床控制的机遇,迅速提高了本国的机床数控技术水平,出现了大批新产品和新企业。日本数控机床产品利用功能优越、制作精良而价格便宜的中低档数控产品冲击市场,迅速占有世界市场份额。日本企业会针对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对产品进行相应的变化和更新。它们的技术创新围绕着市场需求转,是非常典型的应用型创新。 中国的机床工业技术发展在建国初期后的30年里几乎始终徘徊停留在传统老式的通用机床技术领域里。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数控机床发展大行其道,争先抢攻的时刻,我国的机床产业和与电子、微电子产业的技术结合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80年代直到90年代末开始,我国才开始有了数控机床技术的发端,但进步迟缓,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始终很低。这种状况持续到新世纪的开始才逐渐加速改善。 需要说明的是曲线图表中的日本机床发明专利公开申请总量上远远超出德国和中国。由于各国发明专利授理的具体标准存在不同之处,单从数量的比较上却并不一定能够绝对说明一个国家的机床技术水平。所以,在此我们仅使用三个国家专利申请量的浮动变化曲线来比较不同国家间机床技术变化发生的显著转变阶段,并不将总数上的巨大差异做为不同国家间技术水平高低比较的重要技术指标。 二、三个国家专利申请人均产出率的比较 德、日两国机床技术发展最鼎盛时期的就业人员数量和申请专利成果总产出量所得出的人均产出量情况如下: 首先是德国,上世纪的70年到80年代是德国机床创新量顶盛时期,以1975年初到1980年初这5年为例,当时德国机床工业的平均从业人数大约为70,000人,这个阶段出现的各类机床相关技术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大约为10,015件,人均产出率约为0.143。 日本在上世纪的90年代到达了机床技术创新的顶峰,从1990年初到1995年初,相关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达到了约71,245.00件,那个时期日本机床从业人员数量大约为3.8万人,人均创新产出率约为1.875。当然,并不能因为极高的人均创新产出率就说明日本机床技术水平大大超出其他国家,这也需要加入专利审查标准和最终授权率等决定专利质量的因素来综合考察,这一点在下文中会专门提及。 目前,我国的机床行业从业人数约是250,000人,就业数量为德国的3.6倍,日本的6.6倍。2004年初至2009年初从专利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各类相关机床类发明专利申请总量为18,232件,人均发明产出率约为0.073。从比较数字看,我国现阶段人均发明产出率为德国机床工业发展顶峰时期的51%,为日本的3.9%,如此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技术创新力薄弱的问题。 三、机床技术专利申请来源分布比较 从总数上看,2006年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就已位居世界第四位。但是,其中近半数发明申请却来自国外,尤其是我国产业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明显偏少。 具体到金属切削机床类技术,以2004年为例, 日本特许厅数据库中公布的B23类项下金切机床类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为5,936件,根据多组数据的抽样统计,每100件发明专利申请中,非本国公民申请者的件数平均约为6到lo件。也就是说非本国居民的发明申请数量仅为约6%~10%;而同时期的国共有发明专利申请727件,其中,境外申请者的比例高达57%,单单日本一个国家就占有246件,德国占有78件,属于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总共只有约310件。 再来总体看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中金切机床类公开的专利情况。截至2010年8月1日,国家专利局数据库中被公开的金切机床B23分类项下发明专利共计19,558项。其中,公开的发明专利为境外申请者的数量约为7,900件,平均占总量的40%左右。 四、专利申请质量的比较 由于在各个国家不尽相同的专利审查制度体系下作比较,所以不能够单用申请总量上的差别来衡量一个国家机床工业的技术水平,更需要综合专利申请质量指数。专利申请的质量可以主要从两方面来衡量,一是专利申请的有效发明数量,二是专利申请的种类结构。 首先是有效发明数量。发明专利的质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用申请的授权率,即有效发明数量来评估。 具体到机床类技术专利,首先看日本,由于日本的专利申请门槛较低,往往一个很小的技术改动,企业就会主张专利申请。与申请量相比, 日本的专利授权量上可能会大打折扣。根据多组随机抽样的统计数据, 日本机床类技术的有效发明授权率约平均为33%,也就是说每100项发明专利申请最后有将近2/3是被撤销或不能获得授权。因为日本专利数据库中授理的非本国居民机床技术方面的申请比率并不高,只有6%~10%,所以,可以说日本本国可以占有90%~94%的有效发明专利。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的质量有一定差距。截至到2011年3月底,在专利数据库中B23类机床技术总共可以检索到28,733项发明专利申请,被授权的发明专利为11,641件,平均授权率约为40.5%。单从总的机床技术发明专利授权率上看,我国的数字要比日本 高,但是联系到国家知识产权局每年授理的大量来自于非本国居民的发明申请成份,就会大大削弱我国本国所拥有的有效发明。例如,日本在我国的4,568项发明申请中就有2,436项是有效专利,授权率为53.3%;德国在我国的1,672项发明申请中获得了737项授权,授权率44%;美国的2,315项中有1,007件有效;台湾地区的755项发明申请中有304项有效;瑞典的550项申请中345件有效等等,这样将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效发明专利扣减出去,来自中国本土的有效发明就非常有限了。 然后,我们再来比较不同国家专利申请的种类结构。技术专利有两个主要类型:发明和实用新型。其中发明的技术含量高,其比率可反映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水平。而根据我国机床技术专利组成结构的对比情况,实用新型申请偏多,发明偏少,说明我国的创新活动强度较低。 具体到机床产业,我国这种结构上的欠缺则也非常明显,利用关键词检索的办法比较一下机床技术方面日本和中国数据库中的专利构成情况。 截至2010年9月12日,使用关键词“车床(卜一又)”在日本专利特许厅数据库中检索得出的结果是特许(发明)共23,607件,实用新案(实用新型)共1,071件,比率为22:1;同样是使用关键词“车床”在中国国家专利局数据库中检索得出的结果是发明共849件,实用新型共2,275件,比率为0.37:1。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库中来自于国外的机床技术申请有95%上均为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申请比例通常很小。中国国内实用新型的申请量一直显著高于国外,而且差距逐年拉大,这说明了中国本土的创新成果质量不高,对核心技术没有突破。截至2010年8月1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中所显示的金切类机床B23项下数据,除去授权给境外发明者的比率部分(约40%左右),可以得出发明专利授权给中国所有者的件数约为11,658件;实用新型约为25,203件(除去8.4%的境外所有者)。发明专利的比例为31.6%,也就是说国人申请100件关于机床方面技术类的专利,约有3l件为发明,69件为实用新型。 五、数控机床技术领域的外国企业在中国专利申请状况 在中国境内的金切机床技术发明申请数量上,日本公司排名第一。日本三菱、日立、东芝等几个公司是申请大户。以三菱和日立公司为例,截至20lo年8月1日,数据库中检索到的2,880项日本发明专利申请中,三菱集团公司拥有328项,日立公司拥有213项。德国的1,701项发明专利申请中,博世集团拥有133项,西门子集团公司49项。其它的从几十项到几项不等分布在各个中小企业手中。 由此可知,德国、日本企业除了拥有卓越的自主创新能力外,其对专利申请的认知态度已经非常普遍和成熟。他们十分重视把研制出来的技术申请和注册专利,使用专利保护制度作为保护海外市场的盾牌。 以上这些专利统计数字的差距说明了我国机床产业技术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欠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技术供给严重不足。而德国和日本则是另一番不同的局面。德国在60年代时,准确抓住了机床产品机电一体化的技术转变契机,利用本国基础不错的电子工业,快速进入了采用集成电路的机床数字程控时代。从集成电路控制到小型通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系统,直到今天的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德国数控机床产品一直保持技术革新领域的优先地位。日本机床工业的发展只经历了约十年的技术模仿和改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抓住了机床数控技术发展的契机,全力投入和促进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机床技术开发领域同德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六、差异要点分析及可供选择的对策 上述对日本、德国和中国三个国家机床行业相关技术专利总量、质量、结构等各方面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机床技术创新指标数据与德国和日本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总结德、日两个国家机床技术创新成功发展的以下要点,值得中国参考借鉴: (一)强大的政府引导和扶持作用 德、日这些发达国家之所以取得机床工业技术的发展成功,政府的策划、引导和扶持作用功不可没。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电子及计算机技术日渐融合,任何领域的研发工作都与这些技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这使传统机械行业的技术发展呈现出多标准、多维度、多方向的发展态势。所以,在把握突破方向时,不能依靠各个企业单打独斗,需要一个国家政府扮演总指挥的角色,集中各方面力量对整个世界市场系统分析,审时度势。各企业、研究性机构和行业协会积极配合政府指令,大量投入、集中研究、预测最佳的发展可能、综合分析潜在的市场需求,制定周密的短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扶持引导生产企业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技术方面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做技术攻坚,争取用本国自主创新的机床产品引领趋势、主导市场。 关于这个方面, 日本政府是成效卓著的榜样,系列资助补贴政策、适度的经济干预、适时的企业发展策略指导等都是日本机床工业成功腾飞的最有效的助推剂。日本政府在引领本国机床工业发展中真正做到了脉络清楚、层次明晰、阶段目标把握准确,顺利的将本国的机床企业推到了世界产业的领衔位置。像日本政府一样,往往抓对了方向,再集中所有力量攻坚,才能实现某项技术的突破式创新发展。 德国政府则一直特别重视机床工业的发展,讲求“实际”与“实效”,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科研与应用技术并重,订立机床精度标准,更新产品结构,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开始高度重视机床工业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强了引导和支持机床产业发展的力度。例如,2006年的《国务院关于加速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发改委的《数控机床发展专项规划》。然而,在这些粗线条的意见和规划下,如何进行具体的布置和实施,具体的检验标准又是什么,仍然需要思考和探索。 (二)注重创新技术力量的培养,为实现突破性创新储备人才 日本、德国两个国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相当多的可借鉴经验。从高校教育来讲,为了给制造业培养充足的人才, 日本从60年代就开始扩招收理工科学生数量,注重技能训练,培养实用型人才。而德国作为世界上最好的企学研合作典范之一,也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企学研互相合作方面,德国最优秀的方面就是产业界所要的研究课题与大学等所致力的课题联系紧密,使得院校中的科研力量在大学教育中就能够充分的与实际产业开发需要相适配。 从企业人员培训方面讲, 日本企业非常重视通过内部培训提高职工素质,所有的企业都有自己的职工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学习先进的技术、生产产品的用途及国内外发展情况,有些让老职工传帮带,介绍经验。 德国机床企业则一直高度重视“人”的作用,将提高人员素质,特别是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放在首位。在企业中,新工人必须经严格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坚持师徒相传,使老员工的丰富经验得到充分发挥。 反观我国的情况,整个机床行业缺乏专家型人才、企业缺少技术纯熟的技师和工人,更加稀缺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师。传统的机械行业积累人才的速度非常慢,一个机床技术工程师需要工作多年以后才能去负责其中一个部分的设计,而如果要培养出在整体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做改进创新的能力,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验。我们的企业往往认为自己不是培训机构,不愿意在人员培训上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这样就企业培训不投入、人员知识技能转换不衔接,根本无法保证人才产出的质和量。 (三)企业是机床行业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其创新投入比重非常高,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量 一个行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是企业,企业是行业技术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企业只有站在市场需求的最前沿,面对最实际的问题,有最现场的感受。同时,企业创新也在最大限度上缩短了技术成果转化的通道。 无论是以中、小机床企业为主流的德国机床业,还是拥有众多巨型集团公司的日本,其共同点就是:企业是这些国家最主要的创新成果产出来源。在德国,企学研工作系统结合,企业为技术研发提供大量资金,德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有超过1/5的机床科研经费比例直接来自于企业委托,研究目标非常务实;在日本,几乎所有大一些的公司都有自己的技术开发研究机构,主要负责开发研究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企业研究机构在数量上要远远大于大学、国立和民营的研究机构,企业所拥有的研究人员数量比例占到总研究人员数量的一半以上。日本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比重相当高,同时,为了促进企业的创新,充分挖掘技术人员的创新才能,企业不遗余力的想出各种激励和保障措施。 在中国却存在着机床企业技术创新角色的集体缺失状况。我们国家的情况是机床企业大而不强,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科研的情况。企业技改部门或机构没有足够的科研能力,不能胜任有实质意义的研究开发工作,大多数的创新成果只及毛皮。多数企业对职务发明的激励力度不大,在创新环境和文化建设上,缺乏“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鉴于现阶段,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漫长的人才技术力量的积累,所以,要做真正有质量的技术创新,我们可以先借鉴德国的“企学研”合作模式,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大力推行科研单位创新成果资源和企业生产转化互补共享,推动机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除此之外,企业和研究单位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模式,也为这一行业的技术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四)拥有素质过硬的机床功能部件生产企业,成熟的机床配套产业集群 机床的配套功能部件产业特征是小商品、大市场,数控机床许多高技术含量的部分,都凝结在配套产品中,一个国家机床关键功能部件的自配率决定着主机的技术水平。德国和日本的共同点就是都十分重视机床基础元部件产业的发展,企业专业化程度高,质量把关严格。在德国和日本,我们可以轻易列举出很多家全球著名的企业,它们从事制造与机床主机配套的基础零部件、刀具、数控系统等名牌产品,例如,德国FAG、INA的轴承;Heidenhain公司的光栅尺;Zeiss集团的光学仪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数控系统更是全世界机床数控系统的主角。同样, 日本也拥有大批这样的著名企业,NTN公司的轴承;日本精工(NSK)的轴承和滚珠丝杠;日研工作所、大昭和精机的刀具;同西门子数控系统齐名的日本法那科数控系统等等。 在日本政府的引导下,其众多机床零部件企业形成配套产业集群,众家企业之间相互促进和带动,形成了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合力。日本机床功能部件的生产厂商主要集中在东京、大阪、奈良附近。而日本机床产值前20名的企业集中坐落在东京和名古屋附近,机床企业周围已经形成整了完善的零部件配套产业群,围绕在机床生产企业的周围,这种分工合作关系提高了日本数控机床行业的效率。一般来讲,机床制造商用于采购本国精密零部件的成本占机床总制造成本的10%~20%左右。这一点也在德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德国的机床配件企业规模不大,但专业化程度极高,分工明确、互相配套、各施所专、生产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最高水准的保证。从地理分布来看,德国的机床行业,西南部的巴登一符腾堡州拥有通快等行业巨头,占全国产值超过50%;首府斯图加特及周边地区共有110多家机床企业。 目前,中国企业的各类机床关键功能部件供应却严重依赖于国外配套。国产部件专业生产效率低、品种少、质量不稳定,仅能满足中低档数控机床的配套需要。中档以上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的自配率不到20%,其进口成本占制造成本的40%以上,导致整机产品的造价居高不下,我国国产中高档数控机床毫无价格竞争优势。 发展我国机床功能部件生产配套能力,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促进机床功能零部件企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批量生产,控制质量,降低制造成本。然后是解决我国机床零部件企业生产规模小、布局分散、专业化分工程度低的问题。需要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集中规划引导产业链配套生产区域,扩大生产规模,形成配套生产的合力,结成产业集群,针对解决我国在机床工业的零部件产品制造上各个企业孤军作战,缺乏合作,都倾向追求生产制造的“大而全”、“小而全”,与专业化、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有较大距离的问题。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工业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技术应用分析 摘 要:作为火灾危险性极高的化工、冶金等大型工业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必要的消防安全设施。工业厂区建设规模逐渐巨大化,使得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火灾报警控制器设置数量众多。而火灾报警控制器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网络上的重要节点,网络节点数量越多,组网越复杂,系统通讯网络中各类信号的传输效率及安全性越无法得到保障。探索优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网形式、分级管理办法、通讯接口类型等方面的应用,已成为现代工业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技术应用的新课题。 关键词:工业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报警控制器联网;技术应用 近年来,国家新建的工业厂区建设规模逐渐巨大化,大型工业厂区建设规模厂区占地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更有甚者超出百万平米。工业厂区上下游工艺生产链的集中化建设、配套生产厂房或生产装置群建设、高效集中规模化产能输出、生产-仓储-物流一体化建设概念,都使得化工、冶金等现代化大型工业厂区实际使用的占地面积巨大。本文将结合典型的国内特大煤化工厂区实例,分析论述大型工业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技术应用,并提出优化建议。 1 大型工业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置概述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探测火灾早期特征、发出火灾报警信号,为人员疏散、防止火灾蔓延和启动自动灭火设备提供控制和指示的消防系统。根据现行国家消防标准规范,工业厂区因其占地面积大、生产厂房或生产装置群分散、需O置自动灭火设备等特点,一般需要设置多台火灾报警控制器组成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集中报警系统,当厂区内有两个及以上消防控制室时,应按照控制中心报警系统进行规划。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集中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报警系统,都需要由多台火灾报警控制器通过总线通讯联网组成。目前,国内外不同品牌的火灾报警控制器在联网形式、分级管理办法、通讯接口类型、与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信号传输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做法。不同品牌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做法优劣,直接影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本身探测火灾早期特征、发出火灾报警信号、联动启动自动灭火设备等工作完成效率。这就对工业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多台火灾报警控制器综合联网技术应用提出更高要求。 2 典型的国内特大煤化工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实例 2.1 煤化工厂区概况 该煤化工厂区用地呈四边形,东西长约1400米,南北宽约1600米,占地面积超过220万平方米。厂区根据工艺流程及总图布置的原则和要求,将全厂按功能划分为以下五大区域:工艺生产装置区、辅助生产设施区、公用工程区、储运区、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区。其中工艺生产装置区由10个主生产装置群构成,厂区内另设有生产指挥控制中心、自备电厂(含输煤栈桥)、净/污水厂、综合储罐区、大型聚烯烃自动化包装库房等。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区,含一栋地上9层、地下1层的一类高层办公楼,三栋5层的员工倒班宿舍和一栋3层的员工活动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 2.2 煤化工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类型及火灾报警控制器设置数量 该煤化工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由28台火灾报警控制器组成控制中心类型的报警系统。全厂28台火灾报警控制器分散设置在工艺生产装置区(7台)、生产指挥控制中心(1台)、自备电厂(6台)、一处净水厂(1台)、一处污水处理厂(1台)、两处循环水站(2台)、化验站(1台)、综合储罐区(1台)、大型聚烯烃自动化包装库房(2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区(6台)。火灾报警控制器采用RS-485通讯方式,按照环形布线形式连接通讯,形成环形总线通讯网络。 造成厂区火灾报警控制器数量众多的原因主要有: (1)部分工艺生产主装置区火灾探测器、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和模块等设备总数和地址总数,均超过3200点。甚至部分生产区设备总数和地址总数已经上万,如自备电厂火灾报警控制器地址编码总数达到12600余点。使得单台火灾报警控制器设计容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需增设控制器数量实现容量扩大。 (2)厂区占地面积过大,造成单台火灾报警控制器与最末端设备总线通讯距离达到产品理论上限。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信号总线一般采用RS485通讯方式,按照布线形式可以分为环形和树形两种。环形信号总线的通讯距离一般可以达到2000m,不过需要将环形总线首尾都需要和火灾报警控制器连接。而该煤化工厂区装置群众多、火灾探测点和联动控制点分散交错,信号总线从厂区任何单台火灾报警控制器引出,都无法在2000m内完成环形链。 (3)业主方内部管理制度的制约。该煤化工厂工艺生产装置区、辅助生产设施区、公用工程区、储运区、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区都有各自的属地管理责任单位。为了能清晰划分将来工厂运营生产期间各个属地管理责任单位的消防责任,工厂业主方要求根据不同的责任主体划分厂区邻近装置群或建(构)筑物的火灾报警区域。 2.3 煤化工厂区试生产期间火灾报警控制器组网及分级管理要求 根据该煤化工厂区众多火灾报警控制器的特点,结合现行国家规范,该厂提出了“集中报警、分区域控制消防设备”的火灾报警控制器管理要求。将生产指挥控制中心、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区内消防气防站和生产调度值班室的3台火灾报警控制器作为全厂集中报警控制器及各自责任区域控制器,其他25台分散在厂区的火灾报警控制器作为各自责任区域报警及控制的控制器。同时为保障应急状态下,火警及联动控制信号能准确无误的传输,在28台火灾报警控制器环形连接的基础上,又采取了各火灾报警控制器间联网线路“一天一地”(即共两条联网线路,平常以地下敷设的传输线路为主,同时在地上敷设一条备用线路)冗余方式敷设。火灾报警控制器组网及分级管理要求示意图如图1所示。 火灾报警控制器分级管理说明: (1)生产指挥中心、生产调度值班室、消防气防站设置的火灾报警控制器为一级报警网络:可显示并接收全厂区28台火灾报警控制器报送的火灾报警信息和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故障信息。一级报警网络中的火灾报警控制器可远程控制消防水泵(注:全厂区采用稳高压消防水系统,在净水厂区设立唯一消防水泵房)。 (2)各自责任区域报警及控制的控制器为二级报警网络:能够实现管辖范围内实时火灾的报警功能,监视管辖范围内的火情,自动喷水系统、泡沫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干粉灭火系统、防排烟、防火卷帘等自动消防设备由区域报警控制器实现手动/自动启停。 2.4 煤化工厂区试生产期间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使用情况 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用于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设备的管理与控制,以及设备的图形化显示,与火灾报警控制器组成功能完备的图形化消防中心监控系统。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通过RS-232/RS-485方式进行通讯联网,接收、发送、显示火灾探测器、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和模块等设备的异常信息及火灾报警控制器信息,从而实现火灾报警系统的远程监控。 因该煤化工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十分庞大,全厂共28台火灾报警控制器同时在线工作,且根据火灾报警控制器组网特点和分级管理要求,该厂区共设置了3套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分别设置于生产指挥中心、聚丙烯装置和聚乙烯装置的联合控制室、自备电厂集中控制室,该三处地点辐射的范围较均衡的把矩形厂区划分为三大片。3套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通过火灾报警控制器环形网络通讯,每套装置均能监控全厂区信息。 3 工业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技术应用优化建h 3.1 工业厂区生产装置群合理化布局 工业厂区生产装置群合理化布局,将极大的缩小厂区占地面积,减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点位数量,使得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更精简高效。 目前,国家未正式煤化工工程设计防火规范,该煤化工厂区项目前期设计依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进行规划总体规划与工厂总平面布置。工厂总平面布置,应根据工厂的生产流程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要求、生产特点、火灾危险性,结合地形、风向、交通等条件,按功能分区布置。根据总平面布置的总体原则,占地面积最小化能缩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总线通讯距离,减少火灾报警控制器数量。 煤化工厂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置探测、报警点位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封闭厂房、各类控制室、变电站、机柜间、输配煤栈桥和转运站、卸储配煤筒仓、危险性大规模大的储罐区、特殊专利商设备、大型仓库、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区内的人员密集场所等。而很多室外塔器、室外钢结构框架和管廊、室外设备群、火炬、水塔、污废水池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置的探测、报警点位很少或没有设置要求。在不影响工艺生产的前提下,调整有设置探测、报警点位的场所尽量集中相邻,其他无探测、报警点位的区域在外侧排布。针对设置探测、报警点位较多的原料煤和燃料煤的输配段、储运设施的可燃液体储罐和液化烃和液氨地上压力储罐、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区内的人员密集场所,在满足规范中防火间距的要求前提下,尽量避免长条形排布,以达到占地面积相对集中的目的。 3.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报警点位的设置优化 通过优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报警点位的设置,能有效减少区域性火灾报警控制器的总线点位数量,进一步优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网络上的控制器节点数量。 煤化工厂区部分区域可根据火灾危险性,采用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电视监视系统(CCTV)等已有设施替代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烟、温探测点。《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中,第8.12.1条的条文说明提出:“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火灾危险场所设置火灾报警系统可及时发现和通报初期火灾,防止火灾蔓延和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火灾电话报警,以及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电视监视系统(CCTV)等均属于石油化工企业安全防范和消防监测的手段和设施,在系统设置、功能配置、联动控制等方面应有机结合,综合考虑,以增强安全防范和消防监测的效果。”该规范条文明确了除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火灾电话报警,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电视监视系统(CCTV)等均可用作于消防监测的手段和设施。同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设置的警报装置,可由生产区的扩音对讲系统兼作为警报装置。当重要的火灾危险场所应设置消防应急广播时,扩音对讲系统增设能切换至消防应急广播状态的功能即可。 3.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布线形式及通讯方式的优化 目前,常规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信号总线一般采用RS485通讯方式,按照布线形式可以分为环形和树形两种。树形的信号总线通讯距离一般可以达到1500m,如果在线路中间增加中继模块可以将信号通讯距离延长至3000m。环形的信号总线通讯距离一般可以达到2000m,不过需要注意环形总线首尾都需要和火灾报警控制器连接,即起点也是终点,所以其实际的通讯距离是树形总线的一半左右。因煤化工厂区属于高危厂区,环形的系统通讯,一方面是考虑到了火警信息的安全通讯,物理线路上总线的点位做到了双线路与火灾报警控制器连接。但是如果总线通讯接口的更新,也能做到物理单线路的最大化安全性,对加长单台火灾报警控制器的总线通讯距离的意义就非常大了。这里推荐选用CAN接口通讯提高数据通讯实时性、可靠性。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属于现场总线的范畴,它是一种有效支持分布式控制或实时控制的串行通信网络。较之RS-485而言,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控制系统在以下两个方面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1)CAN控制器工作于多主方式,网络中的各节点都可根据总线访问优先权采用无损结构的逐位仲裁方式竞争向总线发送数据,且CAN协议废除了站地址编码,而代之以对通讯数据进行编码,这可使不同的节点同时接收到相同的数据,这些特点使得CAN总线构成的网络各节点之间的数据通讯实时性强,并且容易构成冗余结构,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系统的灵活性。而利用RS-485只能构成主从式结构系统,通讯方式也只能以主站轮询的方式进行,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较差。 (2)CAN总线通过CAN控制器接口芯片两个输出端CANH和CANL与物理总线相连,而CANH端的状态只能是高电平或悬浮状态,CANL端只能是低电平或悬浮状态。这就保证不会出现象在RS-485网络中,当系统有错误,出现多节点同时向总线发送数据时,导致总线呈现短路,从而损坏某些节点的现象。而且CAN节点在错误严重的情况下具有自动关闭输出功能,以使总线上其他节点的操作不受影响,从而保证不会出现因个别节点出现问题,使得总线处于“死锁”状态。 火灾报警控制器如果能够采用CAN接口进行总线通讯,并选用树形布线形式,辅以信号增强的中继模块,将最大化保证通讯数据的实时性、可靠性,同时加长火灾报警控制器总线线路的通讯距离,以精减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网络中的火灾报警控制器数量。也可免去各火灾报警控制器间联网线路“一天一地”的冗余布线形式,节省工厂投资。 3.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分级管理及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设置优化 根据现行国家规范要求,煤化工厂区生产区、公用工程及辅助生产设施、全厂性重要设施和区域性重要设施等火灾危险性场所应设置区域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置两套及两套以上的区域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宜通过网络集成为全厂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全厂性消防控制中心可设置在中央控制室(生产指挥中心),同时在生产调度中心、企业专职消防特勤站通讯接警室设立辅助消防监控中心,作为全厂消防监管一级网络。同时,仅要求全厂性消防控制中心的火灾报警控制器能联动控制或者远程启动全厂消防供水设施(化工厂区一般采用稳高压消防水系统,消防水池与生产生活用水池并设一处,消防供水设施也只有一处),以做到应急工况下第一时间提供足量足压的消防水。生产调度中心、企业专职消防特勤站设置在行政办公区,距离生产区的消防泵房距离较远,如果要求专用线路直接连接至消防泵控制箱(柜),无疑将加大工厂建设期的线路施工费用,并增加运营期的线路维护成本。 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可只设置在全厂性消防控制中心(中央控制室)、辅助消防监控中心(生产调度中心、企业专职消防特勤站通讯接警室),用于显示全厂区所有火灾报警控制器传输的火警、监管或联动反馈等信号。该三处监控中心,可培训专职或兼职消防监控/操作人员,24h值守。火灾报警控制器与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之间也可选用CAN接口通讯提高数据通讯实时性、可靠性。 4 结语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作为大型工业厂区必要的消防安全设施,其综合联网技术应用应更注重网络上各类信号传输的实时性、可靠性。通过优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网形式、分级管理办法、通讯接口类型等方面的应用,可有效简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联网的复杂性,使系统通讯网络中各类信号的传输效率及安全性得到保障。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PLC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运用分析 [摘 要]PLC控制技术采用一种可编程的存储器,在逻辑编程的基础上实现内部信息存储,PLC技术主要应用于计数、定时、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和算数操作等。PLC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运用较多,其中控制功能包括通信、运算、控制、诊断、编程、处理等。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于PLC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运用做出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PLC控制技术;运用 引言 伴随现代社会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技术要求的发展也迅速提高,这同时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其中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方面进步的幅度尤其迅速和巨大,而PLC控制系统就是这样产生的。PLC系统的设计相比老电路系统的较为简单,而其可靠性与抗干扰方面却有显著的提高,PLC控制系统在工业中的应用伴随着我国科技技术发展而普遍得以应用,这样对工业自动化的控制的范围带来无限的发展机遇,本文针对PLC的构成与PLC的应用功能 进行简短的陈述,并且针对PLC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和PLC技术在应用当中的一些注意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1 PLC的构成和功能 1.1 PLC的构成 PLC主要是由电源、接口电路、CPU、存储器和I/O电路组成的,电源包括系统以及备用和掉电保护;接口电路的作用则是将PLC和现场及外围的设备连接起来;CPU能进行逻辑和数学运算,目的是协调整个系统的工作,系统的用户程序、逻辑变量与健康等信息则全部被存放在存储器当中,I/O电路主要是个例输入信号和转化电平,在后者中则是转化电平并放大PLC的输出结果。 1.2 PLC的功能 PLC是为当前的工业自动化的应用专门设计的,与一般计算机的功能不太一样,它包括过程控制、位置控制、程序控制、管理和综合物网络技术、生产监控等技术。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PLC的更新换代周期逐渐缩短,功能却不断增强,现代PLC特别是小型PLC一般具有一下功能:32位高速计数器、高速输出功能与脉冲捕获功能,还有温度调节、温度传感器等模块。 2 PLC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较为简单的了解PLC控制技术的相关概念,而为了能够更好完成本文研究,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实际经验对PLC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论述,这一应用将主要围绕顺序控制、开关量控制、电动机调速变频控制、系统集中控制及模拟量控制五个方面展开,希望这一论述内容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带来一定启发。 2.1 顺序控制 在工业自动化PLC控制技术的应用中,顺序控制是这一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这一顺序控制指的是PLC控制技术应用而实现的全部生产过程的协调控制。对于实现顺序控制的PLC控制技术应用来说,这一应用需要得到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的支持,而对于应用PLC控制技术的系统来说,其本身由主站层、远程层、现场传感器等部件构成,而通过这些部件组成的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就能够支持电气设备的远程顺序控制,实现生产过程的效率最大化。 2.2 开关量控制 除了顺序控制外,开关量控制同样属于工业自动化中PLC控制技术的典型应用,而这种应用{借着自身的广泛性取代了继电器控制系统,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工业领域得以实现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的原因所在,而在烟草机械、印刷机械、电梯控制、汽车零部件加工等领域等不乏开关量控制这一PLC控制技术的应用身影,由此可见这一应用对于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3 电动机调速变频控制 对于我国当下的工业领域来说,电动机调速变频控制同样属于PLC控制技术的典型应用,而这一应用就使得电动机调速与运转得到了较高质量的控制,这对于我国应用电动机的各类行业都带去了较好的支持。 2.4 系统集中控制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种自动化控制外,PLC控制技术还能够在系统自身的集中控制中实现较好应用,系统显示控制与故障检测控制等都属于这一应用的具体表现。例如对于机床设备来说,想要对其进行集中控制就需要借助逻辑错误检测和时限故障检测,这样才能够较好完成机床设备的集中控制,并在出现故障时进行相关故障的报警。 2.5 模拟量控制 除了上述几方面的应用外,模拟量控制同样属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PLC控制技术应用,这一应用能够实现功能模块的组合,这就使得完善的控制系统在形成和能够进行高质量且灵活的工业自动化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在模拟量控制的PLC控制技术应用中,PLC控制技术能够实现较好的工业热处理,这对于相关生产的更好展开具备着较为积极的意义。 3 PLC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上文内容中我们了解了工业自动化领域中PLC控制技术的具体应用,而为了保证PLC控制技术能够更好服务于我国工业,这一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也必须引起我们重视,温度、湿度、震动三方面的控制就是这一注意事项的具体表现。在温度的控制中,这一注意事项要求PLC周边的温度维持在0℃导55℃,这样才能够保证PLC控制技术功能的较好发挥,而在湿度与震动这两方面的注意事项中,我们需要保证PLC元件工作环境湿度在85%之下,而震动环境则应维持在10赫兹到55赫兹的范围内,这样才能够保证PLC控制技术较好服务于工业自动化。除了温度、湿度、震动三方面控制事项外,PLC的控制设计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注意事项之一,而评估控制任务、PLC的选型、控制流程设计、程序设计、程序检查、程序调试、模拟运行、联机统调、程序备用、交付使用是这一PLC控制设计的基本流程,而按这一流程完成具体IDEPLC控制设计就是我们必须谨记的注意事项。 4 PLC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发展趋势 (1)基于大容量和高速度的运算升级。在将来PLC需要更大的容量与更快的速度,因此,相关人员需要逐步升级PLC的运算能力。当前,信息产业的发展快速,微型高速装置在设备容量加大的同时,价格却普遍下降。因此,存储设备中可以广泛的运用PLC控制系统。根据现状来看,在将来有关人员可以在更深层次上实现PLC控制系统的升级。 (2)编程语言的多样化与高级化方向发展。PLC的编程语言会变得越来越多样与高级。当前,小型和中型的PLC主要是适用梯形图作为编程语言,随着有关研究人员不断开发高级的PLC编程语言,如C语言与BASIC,PLC编程语言的发展趋势也在朝着高级化与多样化。 结语 PLC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也显现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的研究中,PLC使用的范围将越来越大,功能和设计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多,可靠性也将继续改善,为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分析与发展展望 摘 要: 随着IT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工业自动化系统正在发生一些变化和变革。文章分析了当前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特点和现状,对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 工业自动化;智能控制;PLC 工业自动化技术是当今微电子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领域中高技术的综合应用技术,这也是工业自动化技术的特点之一。工业自动化是工业技术改造和进步的主要手段,它综合应用系统科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理论,形成相应的自动化软硬件及系统,实施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与决策,达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确保安全的目的。 1.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 1.1 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研究与应用方面,与自动控制、运筹学、系统论、信息论等学科的结合,已形成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已产生了许多类型的智能控制系统,如多级递阶智能控制、基于知识的专家系统、基于模糊逻辑的智能――模糊控制、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神经控制、基于规则的仿人控制、基于模式识别的智能控制、多模变结构智能控制、学习控制与自学习控制、基于混沌理论的智能――混沌控制等类型。与其它行业一样,智能控制作为一项关键技术,在钢铁工业中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在各个生产工序中,用于设定与控制、生产计划的安排与调整,以及设备诊断、监测、学习等方面。智能控制能在钢铁工业中得到较多应用,是与它的特点分不开的,它适合于那些含有复杂性、不完全性、模糊性或不确定性以及不存在已知算法的非数字过程,并以知识进行推理,以启发引导求解过程;也可以对具有以知识表示的非数学广义模型和以数学模型表示的过程进行混合控制。智能控制的发展,将会使工业自动化的过程控制有更大进展。 1.2 以PLC为基础的分布式控制系统 PLC作为专为工业环境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电子系统,实现了单机、车间、工厂的自动化控制。它表现出了诸多的优点,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维修方便等特点,由于PLC对现场进行实时监控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且编程简单、灵活,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它的控制功能将会演变成更加复杂的过程控制和连续控制,这也为将来成为未来的支柱性技术产业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1.2.1 模拟量控制 根据控制ο筇卣鳎PLC通过组合功能模块组装能成功地控制系统,来灵活实现系统控制。PLC有主机模块、I/O模块、高速计数模块、位置控制模块、模拟量控制模块、通信模块等。PLC的模拟量控制能大大地提高过程控制系统的精度,它可以对热处理的升温、降温、保温等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给热处理过程的控制设计和维护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是以往的仪表控制系统很难实现的。 1.2.2 开关量控制 作为继电器控制的替代品,PLC的自动开关量控制提高了控制的可靠性,它用中间继电器控制系统动作,根据顺序控制器的公式进行设计,画出顺序控制器控制部分梯形图,并根据模拟仿真进行检查,保证设计的规范化。 1.2.3 位置控制 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位置控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工业生产中,机床刀具串刀补偿控制、主轴精确分度控制、搬运定位控制都是位置控制的方式。PLC可通过控制步进电机,给步进电机绕组发出脉冲,能精确地确定步进电机位移,来达到位置控制的目的。 1.2.4 系统集中控制 PLC不仅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而且也适用于系统本身的控制,如控制系统故障检测和显示等。控制系统的原理是根据时限故障检测和逻辑错误检测的原则进行系统监控。由于机床设备在工作循环中的各工步运动在执行时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检测工步动作时可启动定时器,并将定时器的输出信号作为自动停机信号或启动报警信号。 1.3 三电一体化和嵌入式系统 任何工业自动化系统都是由检测仪表或传感器(电测),自动控制装置(电控)和以电力传动为主的执行机构(电力传动)构成的三电一体化系统。没有符合检测精度要求的电测仪表或传感器和满足动静态技术指标要求的电力传动执行机构,自动化控制装置是不能发挥作用或难以达到要求的控制精度。虽然三电系统的各种装置是由各个厂家的产品集成,但是只有全面地掌握三电综合技术才能承担和完成自动化工程项目,特别是大中型工业自动化工程项目。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有机结合的产物和产品升级,实现控制系统更高一级高精度、高性能、高可靠、高适应性,多功能、低消耗等功能成为现场总线技术发展最新趋势。而促进系统组态傻瓜化是现场总线在应用上又一新发展趋势。针对总线传输速度而言,应继续发展和完善低速现场总线技术,同时注重高速现场总线技术的研发。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为实现企业综合自动化而提出,相应的ERP/MES/PCS三层结构体系是当今世界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另一发展趋势。 2.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展望 随着IT和控制技术的融合的不断深入,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自动控制的三大构成系统也将有新的突破。 PLC在向微型化、网络化、PC化和开放性方向发展。在基于PLC自动化的早期,PLC体积大而且价格昂贵。但在最近几年,微型PLC已经出现,价格只有几十到几百欧元不等。随着软PLC(Soft PLC)控制组态软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安装有软PLC组态软件和PC-based控制的市场份额将逐步得到增长。当前,过程控制领域最大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Ethernet技术的扩展,PLC也不例外。现在越来越多的PLC供应商开始提供Ethernet接口。可以相信,PLC将继续向开放式控制系统方向转移,尤其是基于工业PC的控制系统。 DCS将向信息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控制扩展,将过程控制和信息管理系统紧密结合起来,构成计算机集成过程系统(CJPS)。CIPS除了要完成传统DCS过程控制的功能外,还要实现运行支持和决策支持的功能,包括质量控制、过程管理、在线优化、经营管理、决策分析等。网络是当今工厂自动化的核心,是计算机集成过程系统的基础,而工厂自动化的每一层都有适用于自己的网络。计算机集成技术和现场总线的发展,将对DCS的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目前DCS的结构将受到上下肢解,上层工作站将与CIPS紧密结合,DCS将演变成CIPS的低层部分;在现场级,现场总线的应用将使传统的DCS输人输出结构彻底改变。现场总线将对自控领域带来深刻影响,工业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将以统一的现场总线为纽带构成,现场控制系统(FCS)代称将是新世纪的开放控制系统。 工业计算机,从软交换机到即插即用的通信服务器,将成为一个与信息网络融为一体、以人为中心的随时随地地服务平台。各种各样的工业计算机技术将无处不在,它们将通过多样化网络通信方式,无缝地集成在一个信息网络里,随时随地为人们提供所需要的丰富多彩的服务,而又不为人所察觉。新的工业计算机体系结构有更强的交互和互操作性,同时也是多种信息系统的融合平台。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地优化了数字技术,使其不断应用到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利于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水平,提高整体运营效益。因此,本文多层次客观分析了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创新应用途径。 [关键词]工业电气自动化 数字技术 创新 应用 分析 一、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数字技术日渐成熟,不断被应用到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其体现在不同方面。在工业电气自动化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利于简化工业操作环节,最大化提高“人力、财力、物力”利用率,避免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动态控制各方面运营成本。数字技术的应用利于简化工业生产人员操作流程,减少工作量,降低工作难度,只需要借助计算机控制程序以及相关按钮便能进行一系列操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质量。同时,和传统技术相比,数字技术更具优势,能够有效弥补其具有的缺陷,光纤网络、互感器不断被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利于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安全性、稳定性,确保工业各生产环节有序进行。此外,在数字技术作用,可以智能化控制工业各生产环节,自动化检查与修复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出现的故障,最大化降低故障发生率。在实际工作中,工业生产人员可以在同一时间下达不止一项生产操作步骤,不需要多次使用电气设备,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利于提高生产整体效益,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相应地,下面便是数字技术作用下,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结构示意图。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它主要应用于科学的计算、信息的管理、^程的控制、计算机的辅助系统、人工的智能、网络于通信等方面。而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其主要应用计算机应用系统---计算机辅助系统。而数字技术的辅助系统包括计算机的辅助检测、计算机的辅助管理、计算机的辅助制造、计算机的集成制造、计算机的辅助维护等等系统。其中计算机的辅助测试是利用了计算机进行自动化来测试工作。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是将计算机的技术和原来应用技术相互而融合、相互而渗透形成了新兴测试的技术,其具有定量性、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等特点,由于计算机的辅助测试系统具有各方面优点,所以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其得到很广泛地应用。 二、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途径 1、优化操作系统 在创新应用数字技术过程中,企业要意识到优化程序化操作系统的重要性,这是最大化提高工业生产效益的关键点。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企业要全方位准确把握工业电气自动化各方面情况,综合分析多方面影响因素,优化完善电气自动化操作系统,注重其更新升级,要根据操作系统、硬件设施特点、性质等,优化完善的基础上,实现有机配套,促使二者相互作用,更好地发挥操作系统多样化作用,可以自动化“控制、识别”海量信息数据,实现程序化操作,提高信息数据利用率,更好地作用下工业各生产环节中,确保一系列经济活动有序开展。在此过程中,企业要充分发挥操作系统多样化作用,有效实现程序化操作,全方位动态检查各生产环节,实现无人操作模式,降低工业生产中人力方面的支出,也能为工业电气朝着全面化方向提供有利的保障。 2、优化利用虚端子技术 就虚端子技术而言,建立在传统二次回路基础上,可以全方位动态“控制、检测”工业电气设备装置,促使各智能终端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相互作用,顺利反馈信息数据。在创新应用数字技术中,企业可以将虚端子技术巧妙应用其中,充分发挥其多样化作用,动态控制电气设备线路连接状况以及开关具体操作,科学管理信号,动态控制生产环境测试数据信息,最大化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水平。在工业电气自动化方面,企业可以准确把握虚端子技术特点、优势等,将其巧妙应用到对应的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等中,自动化控制系统开关等,促使线路跳合闸高效衔接,可以有效弥补传统二次回路缺陷,加大对信号的管控力度,全方位动态测试系统运行温度等,促使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运行中跳闸保护、在测控遥控等功能顺利实现。 3、注重智能终端的应用 在运行过程中,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光纤多样化作用,加强智能终端、间隔层二者之间的联系,实时“采集、控制”海量信息数据,充分发挥智能终端多样化优势,更好地作用到工业电气自动化方面,为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水平做好铺垫。同时,企业要根据各方面具体情况,准确把握智能终端设计重心,优化设计跳闸、监控现场信号等多个方面,也可以加大智能终端双重功效方面的设计力度,优化设计智能终端,科学配置智能终端,确保其应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加大其利用力度。进而,促使数字技术得到更好地应用,不断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安全性、稳定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计算机平台自动化、通讯智能化水平有效提高,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将其放在关键性位置。企业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自身电气自动化发展限制,客观分析数字技术多样化优势,将其巧妙应用到工业电气自动化方面,加以优化创新,优化操作系统,注重智能终端的应用,优化利用虚端子技术等。以此,促使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处于安全、稳定运行中,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浅谈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建基于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实践教学成为我国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模式,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以高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为例,从实践教学相关概述、构建原则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实践优化对策等方面对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分析技术;实践教学;实践 0 引言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践性强、内容涉及范围广(包括化工、农业、冶金、石油、煤炭、食品、医药、环保等)、专业性与技术性要求高等特点。基于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系的转型发展,社会对工业分析技术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高。对此,加强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实践教学体系相关概述 目前,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定义主要有两种诠释,即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指“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教学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等内容”或指由各实践教学活动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管理与保障体系等,各要素之间具有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等特点[1]。 由上述定义可知,实践教学的内涵主要在于侧重培养学生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思维创造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等。由此可见,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不仅符合素质教育教学改革需求、也与高职院校培养专业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相契合,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是高职教育专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分析技术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专业学科,加之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独特性,决定了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其他教育体系构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构建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以注重以下几项原则:其一,系统性原则:由于高职学生具有整体知识水平不高、知识思维体系参差不齐等特定,因此在构建高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形成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系统化过程。其二,开放性原则:注重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动态性、创新性,采用校企联合模式,引进全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2]。其三,全面性原则:实践性教学体现不及要满足学生理论学习需求,也要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其四,实践性原则:由于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其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应注重实践性的发挥。 3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优化对策 3.1 创新并开发实践教学模式 在基于工业分析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利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创设实践教学模式,用以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工作内容的统一性与协调性;集合社会与企业需求,制定实训教学纲要,并组织开展校内外集中实训,教学结合“布置任务――检验准备――检验实施――测后工作――总结反馈”分析检验员工作流程,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全面性、合理性、公正性分析与评价,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与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并给予有效指导,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开展,用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性[3]。 3.2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是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秩序性、稳定新、规范性、系统性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对实践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对此,在构建并实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用以强化实践教学规划管理、运行管理、实践管理效率,包括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标准、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考核方式等。 3.3 注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教学互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其自身综合能力与素养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要想实现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行的优化发展,教学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对此,高职院校应集合自身教学特征与实际情况,选聘“双师型”教学人才,或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专项实践能力培训、再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专业技能等级技能资格考核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用以促进实践教学的优化发展。 3.4 增强校企合作教学,构建综合性实训基地 实习与实训基地的建立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必然需求,对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完成教学宗旨具有重要意义。对此,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极大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构建“化学实训中心”、“微生物实训中心”、“分析测试与仿真实训中心”等;通过联系社会与相关研究结构,构建校企联合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综合型训练基地,促进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有效连接,实现实践教学目标。 4 结论 总而言之,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人才的优化培养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基于素质教育改革以及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并实行实践教学体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就业率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优化,已成为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工业蒸汽锅炉水处理设备技术改造分析 摘 要:这篇文章根据实际的工业蒸汽锅炉水处理设备的工作情况提出相应的改造意见,在这里提到的改造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其中包括对于离子交换器局部点阻力的改造、对于离子交换器当中内部结构的分层阻隔的改造。对于这些结构进行改造有以下一些方面的优点,其中包括防止在工作过程当中树脂的泄露、防止在工作当中交换器遇见更大的阻力。最终通过这种结构的改造降低在生产过程当中需要的再生剂以及离子树脂的需求量,同时对于交换器最终的出水的水质也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减少了在制水的过程当中产生的废水量。这些方面的提高都可以使得锅炉的运行更加的经济和安全。 关键词:内部结构;技术改造;离子交换器 在蒸汽锅炉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将会遇见高温高压的情况,这是锅炉必然会遇见的工作环境,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当中使得蒸汽锅炉本身拥有了很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在发生事故的时候就会被释放出来,这么大的能量同时释放的力量将会造成很大的破坏。在一九八零年以前,由于锅炉在制造和设计方面的一些原因最终导致了很多锅炉的事故,国家根据这一情况对于锅炉的制造以及质量的监督和检查都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最终由于设计或者制造方面产生的事故也就基本上消失了,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水质的问题以及成为了事故中很大的一部分,以外水质而产生的水质问题已经占据了事故比例的四分之一。为了解决水质问题就必须对于锅炉当中的一些结构进行技术改造,主要就是对于离子交换器的内部结构进行改造。运用这样的方式来改变树脂泄露的情况,同时也改变阀门以及管道的堵塞问题。这种方法还可以减少再生剂氯化钠的用量,同时也可以保证交换树脂使用计量的降低。 一、在改造之前相关设备的实际情况和主要技术参数 在制造水的过程当中需要一个反洗的过程,这个过程结束之后会发现在交换器的一个废水的排放口当中会有树脂的流失,这个问题被发现以后,推测是由于在反洗的过程当中产生了过大的压力差而导致的,这种情况一开始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但是这种问题反复的出现,随着问题的积累,最终出现了交换器处理能力不断的降低的问题,交换器的处理能力一般是可以达到四十个小时左右,但是出现这种问题以后交换器在处理的时候往往不能够坚持十个小时,由于交换器在工作时间上的骤减,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就必须使用更多的再生剂,再生剂的用量将会大幅度的上升。同时相同的工作也需要更多的人力和水的参与。这种情况的出现严重的影响了生产制造。没有一个良好的生产过程,就会导致出水的水质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同时会将一些硬度过高的水导入到锅炉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进行水质的检测,往往将一些合格的,硬度高于0.03mmol/L的水放入锅炉当中。硬度过高的水在进入到锅炉的时候会在联箱、防焦箱、对流管、锅炉汽包等关键的部位产生结垢的情况。结垢以后对于锅炉的工作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首先由于结垢的作用导致了流通的不顺畅,这时候锅炉在同样的工作量下将会需要更多的煤进行燃烧,其次由于结垢的作用发生在一些金属的表面,这样就会影响金属的导热作用,没有良好的导热,原先的钢板将会不能达到使用的要求,最终钢板将会产生过热的情况,甚至因为变形和龟裂导致爆炸。再者,由于结垢的作用降低了锅炉的实际工作的效率将会使得设备的额定的出力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同时也就降低了锅炉设备的利用率。最后,由于工作效率的降低,设备利用率的减少,锅炉的使用寿命也就减少了。对于锅炉外进行水处理以后对于水质有一定的要求,其评判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其中包括额定的蒸汽压力、水中的悬浮物、水的总硬度、水中的含氧量以及水中的含油量。对于水质的要求如下:额定蒸汽压力不超过1.0兆帕,水中的悬浮物不超过5毫克每升,水的总的总硬度不超过0.03mmol/l,水的含油量不能超过2mg/L。 在对于锅炉进行年检的时候发现在其软水箱的底部拥有20到30毫米左右的破碎的树脂,所以最终得出结论,锅炉的交换器内的离子交换树脂存在着泄露的情况。这一现象引起了车间很大的重视。 二、对于工业蒸汽锅炉中的水处理设备的技术改造的过程和结果 对于改造要有相应的注意事项以及先后的顺序,在进行改造之前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改造方案,在进行改造之前要将水系统和交换器进行分离,对于交换器进行一定的清理,其中需进行清理的结构有排水系统当中的滤网、压层、滤层、垫层等。对于交换器的内部也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对于内壁当中的破损的地方要进行防腐的处理,一般会用环氧树脂来进行防腐处理。对于底部的碳酸钙使用二氧化硅来进行代替。要看聚氯乙烯的水帽是否有损坏的情况,如果出现损坏的情况要进行更换。在进行二氧化硅的使用的时候要对于其有一个预处理,也就是对于二氧化硅要用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的盐酸进行一天的浸泡,这样的作用是希望可以运用盐酸除去一些可溶性杂质。 对于普通纱窗滤网往往使用开孔率达到六十目的不锈钢筛网来进行代替。对于压脂层使用聚苯乙烯的小球,其中的粒径的大小在20目左右就可以保证在交换器工作时进行进水的时候不会对于树脂的层面有冲击的作用。在进行铺设高度的选择的时候,最好是将聚苯乙烯的小球铺设在大概二十厘米的高度。 在对于交换器的本体的结构进行改造的时候还要对于树脂捕捉器进行安装,这个装置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回收树脂,这里要进行回收的树脂主要指的就是由于压力差太大而产生的树脂的泄露。 在进行改造以后可以完全的避免树脂的逃逸,同时在锅炉当中的管道和阀门当中也没有发现产生堵塞的现象。对于锅炉的工作效率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结语:对于工业蒸汽锅炉水处理设备当中的离子交换器的内部结构的改造主要就是两个方面,首先就是对于分层阻隔的结构改造,其次就是对于局部点所受阻力的改造,在改造的过程当中对于相应的过滤材料也进行了更换,这样的改造方式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首先就是防止了树脂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产生逃逸的情况,在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了交换器中的阻力过大的情况,这种方式可以改变阻力过大产生的矛盾。在原先的设计当中发现一些结构上的缺陷,在改进以后可以改变交换器底部的滞水的情况,同时也可以改善交换器底部当中碳酸钙溶解的情况。这样的改造可以对于水质有进一步的提高的提高。减少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需要的再生剂的量以及生产需要的树脂的剂量。所有功能的完善和设备结构的改善最终都是希望企业的生产可以拥有连续性和安全性,希望企业在社会效率和经济效益当中都可以取得很好的回报。 工业分析技术论文:关于信息通信技术如何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科学技术在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得到迅猛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在整体水平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推动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巨大变革。信息通讯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促进了电力工业的稳定运行,带动了电力工业的整体性发展。因此,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在电力工业中,对我国电力工业的整体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与电力工业中的主要形式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主要发展方向进行阐述,推进我国电力工业整体性发展。 关键词:信息通信;技术;电力工业;应用 引言 电力工业对诸多行业的发展存在重要的影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电力工业的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整体水平。信息通信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重要成果,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将科学技术融入到了电力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去,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此外,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在电力工业中,改变了电力工业的运行模式,通过科学的方式带动整个电力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电力工业中信息通信技术主要形式 1.1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中 复杂性是电力工业的主要特征,在运行过程中对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信息处理技术作为信息通信技术的重要形式,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能够对整个电力系统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数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为整个电力工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信息处理技术凭借着自身的特色,在电力系统运用过程中,能够对整个电网进行跟踪监测,倘若电网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通过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收到相关的信息,立即开展处理工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力工业的运行效率。 1.2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 灵活性是通信技术的重要优点,因此通信技术应用到了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中。电力工业有着自身的发展特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上得不到更新,造成整个电力工业运行效率上受到了严重的阻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引用了通信技术,对电力工业的内部管理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改变了以往的信息形式,可以通过通信技术将重要信息传输出去,降低了人力上的损耗。此外,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能够对整个电力工业的运行状况进行长期的监督,确保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使得电力工业内部的重要信息能够实现资源上的共享,在保证了电力工业的运行效率的前提下,还能够大大降低管理电力工业管理过程中的成本耗费。 1.3光纤通信技术应用在电力系统中 光纤通信技术作为通信技术的主要形式之一,能够通过光缆进行高效的运作,在制作成本上较高。电力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想提升自身的运行效率,需要引进光纤通信技术,加强对该技术的重视,逐步运用到电力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去,确保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此外,光纤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虽然给电力工业在前期成本上提高了,但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改变以往的发展模式,在资源损耗上大大降低,能源在使用效率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光纤通信技术对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电力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协调,使得电力工业的整体发展能够与时展相同步,从而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发展主要方向 2.1信息技术和未来电力工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广泛应用,电力工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与信息通信技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逐渐成为了电力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的发展,在电力工业运行过程中的应用,保障了整个电力工业的稳定性,使得电力工业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逐步提升在市场发展中的地位。此外,信息技术在现展过程中技术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针对工业内部数据传输、监控以及控制等内容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信息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逐渐成为支撑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电力工业也将成为信息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平台,信息通信技术和电力工业只要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取得进步。 2.2信息通信技术在未来电力工业的主要应用形式 随着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对技术上有了更高的要求,电网的整体性发展离不开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和输送,因此信息通信技术在未来电力工业中的应用将会变得更加广泛。信息通信技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能够熟练把握电力系统的运行规律,一旦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了问题,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监控和检测,能够对故障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制定出科学的解决方案,逐渐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此外,在未来的电力工业发展过程中,将会加大对信息通信技术的依赖,形成完善的电网系统,确保电力功能能够在整体水平上得到快速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工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整体效率很难得到快速的提升,作为电力工业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电力工业的技术研究,推动我国电力工业的整体性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电力工业的整体运行效率,不但降低了电力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成本输出,同时对能源的使用量上大大降低,使得电力工业周围的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因此,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工业运行过程中的应用,使得电力工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效率得到了很快的提升,有效降低了电力工业在运行过程中对成本的耗费,推动了电力工I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促进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仿真论文:汽车动力学性能的计算机仿真探究 【摘要】每一批汽车在投入市场前,必须对所有车辆的动力性能进行检测,这是对汽车用户用车安全的负责,也是制造商制造工作的职业道德。和汽车车检系统一样,目前针对汽车动力性能的检测,主要以计算机仿真模拟检测方式最为先进。本文以汽车动力性能的概念介绍入手,解释了汽车动力性能计算机仿真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提出优势和展望。希望能对相关人员有所启发。 【关键词】汽车动力学;计算机仿真;研究 引言 汽车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工具。一辆汽车的好坏,更多取决于该车的动力性。检测汽车的动力性,不可能将车开上公路检测,同一批出厂的汽车数量也不允许使用这种检测方式。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先进国家就发明了汽车动力性能仿真检测模型,70年代借助工程学的知识,提出了系统的检测方法论。但是传统的检测方法,必须要等到一批汽车生产出来后,才能选用实体样本检测。简而言之,就是抽查。实际上还是采用使用汽车的检测办法,只不过检测地点是在汽车建造工厂内部而不是实际行驶公路。新型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并不需要等到汽车实体制造出来才能进行检测。因为计算机检测,是在建立了特定的检测程序基础上,通过录入汽车各种组件的具体数值,在电脑上建立汽车模型。然后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一堆数据组成的虚拟的“数字车”,在同样是电脑模拟出的虚拟行驶环境下,完成动力系统的检测,其实质就是一种计算机模拟程序。检测工作的重点是计算机虚拟检测环境的建构。 1汽车动力性能的内容 汽车动能简而言之就是汽车作为动力工具的使用效果,也是判断一辆汽车市值的重要参考标准。汽车动力性能组成内容如下:1.1最高车速最高车速,是在水平地面行驶的状态下,汽车能达到的行驶速度的最大值。该数值仅仅代表了汽车的行驶极限,并不能说明汽车本身的质量好坏。因为我们实际的生活场景,并不是电影《速度与激情》中描绘的频频飙车,汽车的最高车速一般是用不到的。1.2加速性能加速性能,一般按照欧美国家的评价标准来检测。汽车的加速性能,和汽车加速行驶的距离以及行驶耗时有关,一般情况下,同样的加速距离,所用时间越短,说明汽车的加速性能更好。但是因为实际使用中汽车的加速情况复杂多变,所以汽车加速性能的检测分为多种形式。油门全开时的加速情况以及油门半开状态下的加速情况是不同的,并且汽车的行驶速度处于何种档位也会对加速效果产生影响。1.3爬坡性能爬坡性能也是汽车动能的检测内容之一。在汽车承载力处于饱和状态的情况下,测试汽车能行驶过去的最大坡度。此时汽车的行驶速度一般以一档为标准。和汽车的加速性能一样,爬坡性能也和发动机质量,汽车轮胎的摩擦度以及驾驶员自身的驾驶技术有关,所以检测程序较为复杂。上述三种性能是汽车动力性能主要的检测项目。但是检测标准并不一定,随汽车品牌、用途、发动机型号、汽车车身质量变化而改变具体参考标准。例如军用越野车,其对于爬坡性能的要求特别高,但是对于加速性能,就会相对低一点。利用计算机仿真系统能够在汽车模型设计出来之后就进行检测,检测不合格可以继续修改。避免了传统检测方式中,会出现生产了一批汽车但是由于检测不合格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 2仿真软件系统设计 目前国内的计算机检测汽车动力性能的仿真系统,主要借助M语言和Simulink模块建立。利用汽车发动机相关的数学模型,加入一定的检测程序代码,设计出实用的仿真系统。 2.1检测系统内容 仿真系统包括四部分。①输入汽车各种参数,从而建立一个仿真的电子汽车模型的部分。②计算机检测系统设定的具体的检测标准数值,检测单元包括最高车速,加速项目以及爬坡性能三个单元,根据不同的车型不同的发动机标准,这三个标准数值会做相应改变。③汽车行驶环境的模拟部分,包括发动,加速,爬坡三种具体的行驶动态的承载环境,这种环境能够代表汽车在具体行驶中会遇到的实地环境,即“虚拟行驶环境”。④针对模拟汽车在模拟环境中行驶状态的分析部分,这个部分借助于强大的算法结构,是计算机仿真检测系统最主要设计复杂度最高的部分。 2.2系统设计原则和要求 仿真系统设计的原则有以下几点。①高度还原汽车实地行驶环境,“虚拟环境”之所以具有真实行驶环境的代表性,就是因为其与真实的行驶环境在坡度、风速、地表等方面相差无几,是对真实环境“镜子”式的反映。②在具体单元中,应当涵盖多种行驶可能,例如,实际使用中汽车的加速情况复杂多变,油门全开时的加速情况以及油门半开状态下的加速情况是不同的,并且汽车的行驶速度处于何种档位也会对加速效果产生影响。所以汽车加速性能检测单元,应当具体细分为不同的加速情况。将行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全面反映到计算机仿真模型系统中,才能使检测结果更加接近实地操作结果,更具说服力。③检测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认真细致地完成检测工作。目前的汽车行业发展的如火如荼,一批汽车的生产量会多达万辆,如果生产前的检测结果有失误,那么造成的资源浪费会是传统检测失误的数万倍。并且动力性能不过关的汽车流入市场后,产生的危害是不可估计的。汽车动力性能计算机仿真检测系统,虽然比传统的检测技术先进,但是也背负了更多的风险和责任。 3汽车动力性能计算机仿真检测的优势 (1)计算机新型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并不需要等到汽车实体制造出来才能进行检测,这是计算机仿真检测系统和传统汽车动力性能检测方式的最大区别也是最大优势。对汽车模型的检测,由于借助了强大的计算机检测算法,检测人员只需要在检测程序中输入汽车各部分组件的具体数值即可,计算机能自动计算出该款汽车在不同路况下的动力性能的表现。省去了传统检测中人力手动模拟各种路况的麻烦,节约了检测时间的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检测有可能出现的人身安全问题。(2)节约汽车制造资源。传统的检测方法,必须要等到一批汽车生产出来后,才能选用实体样本检测。生产汽车检测样本肯定不会只生产一辆,如果实体汽车检测样本合格,那么等待这批汽车样品的只能是废物回收的命运。汽车组件可以被回收,但是生产汽车检测样品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是白白浪费。(3)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社会背景下,人力必然要被机器取代。信息化、智能化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可更改的方向。建立汽车动能计算机仿真系统,只是机器取代人力的滚滚浪潮中一朵小小的浪花。 4对汽车动能计算机仿真系统未来发展的展望 计算机仿真系统的实质,依然是借助于庞大的计算机运算能力的一种特殊程序,难以全面再现实际生活中的汽车行驶过程,所以并不能百分百代表汽车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动力性能。笔者对此提出几点展望,希望能对该系统开发人员有所启发。(1)完善现有的仿真系统,加入更多的模拟行驶场景,并在具体场景中对坡度,马力、地表形态、汽车发动机性能、燃油效率等具体指标拆分组合,建立强大的虚拟现实系统。(2)将动能仿真系统和汽车的导航系统相结合,在每一辆汽车的制造中,就加入计算机动能仿真系统。设想一个场景,野外行驶中,驾驶人不确定汽车能否顺利通过眼前的高坡,在冒险和人身安全之间犹豫时,可以启动计算机动能仿真系统,在汽车显示仪上实时模拟出爬坡的场景。从而使司机对接下来的具体行驶情况有所了解,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5结束语 目前我国并没有成熟的自我研发的汽车动力性能计算机仿真检测系统。希望中国该行业的技术人员能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严格按照汽车动力性能检测要求,研发出中国的更安全的汽车动能计算机仿真检测系统。 作者:郑文超 单位: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仿真论文:计算机仿真辅助RTM工艺模具设计探讨 摘要:运用RTM工艺模具的设计理论及经验,结合尾边条结构尺寸公差要求,设计出RTM工艺模具基本结构尺寸,并以CA-TIA为工具生成模具的三维模型,进而建立模具的有限元模型,运用MSC.Patran/Nastran软件分析出RTM工艺模具的各向位移分布,为进一步模具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RTM;尾边条;模具;有限元 引言 操纵面的尾边条结构多为长条结构,宽度较小,且截面形状复杂,展向零件尺寸厚度变化大,如采用常规热压罐工艺很难保证尾边条制件内部和表面质量。RTM(ResinTransferMolding,树脂传递模塑)是目前液体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中发展得比较迅速的一种先进成型工艺,RTM成型的制件具有表面质量优、精度高、孔隙率低等优点,并且工艺设备简单、挥发物少、制造成本较低[1],因而尾边条成型工艺采用RTM成型技术。李柏松[2]研究了纤维增强材料的铺设结构及树脂液流动方式影响制件成型质量。邱桂杰[3]研究了温度和压力对浸润性的影响,并得出在较低的注射压力和较高的成型温度下,纤维能够得到良好的浸润和粘结,成型复合材料的抗拉伸强度比较高。王[4]提出计算机仿真技术融入到RTM模具的设计工作中能够提高设计效率和节约时间成本。作者通过运用CATIA软件建立模具三维模型,运用MSC.Patran/Nastran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完成边界和热载荷约束,计算分析模具模腔各向的位移分布,评估模具设计方案是否合理。 1尾边条结构 运用CATIA软件建立尾边条的三维模型和模具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依据尾边条的结构和功能性要求,尾边条基体选用RTM6-2环氧树脂,增强材料选用G0926碳纤维,依据等温度粘度曲线可知,树脂粘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迅速下降,120℃等温时树脂粘度曲线变化平缓,最为适合树脂固化。 2模具设计 尾边条整体结构简单,但截面尺寸渐变,长度为4135mm,导致模具尺寸较大且为细长型。采用45#钢材制备尾边条RTM模具,其热膨胀系数为11.3×10-6/℃,在180℃下4m长结构的热膨胀量大约为7.2mm;而复合材料的热胀冷缩效应较小,当温度降低后钢模由于其热胀冷缩效应可恢复其原来长度,而复合材料结构件在降温后无法恢复到原来尺寸,则会导致制备的结构件比所要求的结构件长度上增长约7.2mm,则需要从结构件两端分别切割掉约3.6mm。由于截面尺寸渐变,结构件在模具中受到模具的热胀冷缩效应,长度变长,对两端进行切割出实际结构件长度,则要确定结构件两端截面尺寸变化量,需对其进行尺寸大小分析。运用MSC.Patran/Nastran软件建立模具的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完成边界约束和热载荷施加定义,计算分析模具模腔贴模面变形情况。在180℃下,有Nastran计算结果可知,钢模空腔在长度方向上由于钢的热胀冷缩效应伸长了5.66mm,尾边条的最大厚度为12.5mm,宽度为55mm,厚度与宽度分别是长度的3‰、13‰,因此尾边条厚度与宽度方向上可以忽略热胀冷缩效应带来的尺寸变化。采用激光跟踪仪所用的POLYWorks软件把尾边条数模放置到热变形的模腔中测量其贴模间隙,以此来分析在钢模中制备的零件与零件数模截面尺寸的变化,分析结果为:点数=11562,平均偏差=0.000,标准偏差=0.005,公差外曲面=0.071%。零件尺寸平均偏差为零,标准偏差为0.5%,说明贴模间隙很小,且均匀分布,则认为可以忽略由于钢的热胀冷缩效应带来截面尺寸的变化,即可以在钢模中制备出零件后在两端进行机加切割。结果表明:模具材料选用和结构设计合理,模具所制得的尾边条制件表面质量和内部质量要求。 3结束语 本文运用MSC.Patran/Nastran软件对RTM成型模具进行有限元建模和分析,可以直观及全面地了解钢模空腔在各向上由于钢的热胀冷缩效应伸长量,从而得出尾边条成型时所需模腔尺寸和尾边条成型后的尺寸,并借助激光跟踪仪所用的POLYWorks软件验证了尾边条贴模间隙极小,表面质量良好。显然,RTM成型模具设计方案和材料选用均较为合理。 作者:司超超 凡玉 单位:中航飞机西安民机有限责任公司 计算机仿真论文:生产系统中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我国加工制造业正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逐渐向产品模块化、多产品小批量生产、制造技术与成租技术发展,在应急通信平台中出现了一种仿真技术,利用这种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从根本上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本文就对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生产系统中的应用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希望能为以后该方面的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生产系统;应用研究 1前言 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在各个行业领域中都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所谓计算机仿真技术是基于计算机硬件设备与操作系统的一种仿真环境,对不同的物体与信息进行分析与加工,同时仿真技术也能将真实的事物变为虚拟的环境,帮助用户更好的感受到听觉、视觉的效果,在仿真环境中用户可以同计算机进行虚拟的互动,真正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计算机仿真技术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构想性,能够通过仿真技术让人们更好的理解抽象的东西,并将这些东西以三维立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生产系统规划设计,减少投资风险,就需要让企业的生产系统高效的、可靠的运行与生产。从目前来看,生产系统设计与管理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由于系统自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调度的时候也比较困难,因此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是最有效、简单的方法,本文就对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生产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分析。 2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生产系统中的应用 2.1生产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技术 生产系统计算机仿真是一种系统建模与实验分析的方式,它能将生产资源、工艺路线、库存与管理等信息都结合起来,根据系统的活动过程来代替数学方式进行描述,在理解上也更加容易理解,全面的反映出生产系统的特征与过程,近年来,仿真技术在我国制造业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用于解决以下方面的问题:(1)生产系统的改造与重组。通过生产系统的流程进行仿真的分析,然后将各个部分的关系进行量化。(2)在制造单元分析问题上建立起仿真模型,确保相关资源的配置情况以及系统的合理性,估算出系统生产能力以及设备故障对系统的影响,从这些方面来确定出方案。(3)在生产系统仿真模型建立完成之后,生产管理人员就可以对生产系统的策略进行调整,根据模型可能造成的结果来做出最科学的管理措施。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生产系统中的这些功能,让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制造业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在生产系统计算机仿真的分析过程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根据调查研究来确定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建立起概念模型并对相应的系统规则、变量、元件等进行论证,在此过程中除了设计人员之外,相关企业管理人员也要参与进来进行论证。第二是根据生产系统仿真的问题提供相应的数据,然后对仿真模型进行初始化将这些数据进行输入,同时输出最后的仿真结果。第三是对仿真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提供更多的决策依据。 2.2生产系统计算机仿真实例 用于生产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工具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是计算机算法语言例如C语言、C++、Fortrun等,第二种类型是通用的仿真程序语言,第三种是计算机仿真软件。计算机算法语言与通用的仿真程序语言都需要设计人员具备很好的编程能力,这两种工具的运用相对困难一些,计算机仿真软件就没有这些缺点,它有着简单、易掌握的特点,同时所有的数据都可以在一个图形界面中完成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应用,在国外很多的企业都开发了这种软件,例如Automod、Witness等,在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要建立起一个系统规划模型,在这个车间中应该包括两台数控车床、一台清洗机、一套检测设备,如果加工作业到达车间的时间为20分钟,那么就应该按照1:1的比例来分配工作量,车间需要有一位技术人员来复杂加工与检验入库的工作,同时为了扩大车间的生产能力提高设备使用率,应该适当的对现有系统进行完善与改造,如果车间需要雇佣3个技术人员,那么加工过程中的搬运时间就为2分钟,并且加工中的搬运时间就由设备的长度与速度来决定的,每条输送装置的长度为50m,速度为40m/min,通过对生产系统的仿真可以看出,利用仿真可以对生产系统进行简单的描述,这也是为提高生产系统的效率提供依据,这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实例过程,对于比较复杂的生产系统来说只依靠人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仔细的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与预测就应该采用更加先进的办法,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加以完善对管理人员的帮助也就更加明显了。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生产系统中的应用进行说明,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制造业进程的不断深入,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投入使用并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它能够解决制造业系统中的复杂问题,还可以应用于自动制造系统的研究,可以说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在计算机不断普及的今天,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该领域做出了很多的讨论与尝试,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生产系统进行分析也是最经济、有效的方式,相信未来我国的计算机系统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迈上新的历史阶段。 作者:袁斌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 计算机仿真论文:煤矿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分析 摘要:煤矿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的先进程度直接影响了煤矿生产的效率。作为一项在生产过程应用的技术,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煤矿生产的各个方面。本研究通过分析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原理,探讨了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对煤矿生产效率的影响。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煤矿;生产效率; 0、前言 煤矿生产是国家能源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煤矿生产效率直接关系到煤矿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社会竞争力。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的科学成果能够明显促进煤矿生产的效率。其中,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在煤矿生产领域已经大放异彩,本研究就针对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对煤矿生产效率的影响进行探讨。 1、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原理分析 随着市场对计算机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型的计算机技术不断出现,其类型大致可以分为软件技术、硬件技术和软硬件结合的技术,三者的应用范围各有不同。对于计算机仿真技术来说,它是属于软件和硬件结合的技术,在日常的生产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起着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生产成本的作用。 1.1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技术要求 作为一个软硬件结合的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需要在软件上进行数据处理和图像仿真,在硬件上主要是使用影像拍摄设备,通过影像采集和数据处理,并实现对事物的还原处理。在计算机仿真技术中,需要外部数据采集设备进行信息输入,内部的仿真软件进行数据转换和识别。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需要从三方面保证计算机仿真技术保证生产要求。外接设备,主要起到数据采集作用的设备,在进行数据采集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数据的准备性;仿真软件,在采集到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图像处理和数据定位,这些数据的处理为仿真技术的实现打下基础;模拟技术,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图像化和定位化,通过一定的计算机处理和数学模型分析,实现对外部事物的仿真模拟。 1.2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技术原理 计算机仿真软件的开发是实现仿真技术的最后一步,也是直接影响仿真效果的主要因素,要实现良好的计算机仿真效果就需要通过数学建模,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实现不同的模型架构,从而实现仿真效果。计算机仿真软件一般是在装有Linux的操作系统中进行开发,以此尽可能保证数据的稳定和软件调试工作的便利,在编程语言的选择上一般使用Java语言,因为后期仿真软件开发完成应用时常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运行,采用Java是为了方便进行跨平台操作。在仿真软件的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实际的生产需求考察,了解生产实践过程需要什么样的仿真软件,对仿真软件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的要求等,之后在进行软件的针对性开发。在软件的开发和调试过程中可使用数学模型作为处理的样本进行测试。对于不同环境下的生产操作需要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以尽可能适应多种复杂应用条件下的仿真模拟要求。对于外界设备的影像数据采集除了需要保证影像的清晰度,还需要做好外界设备和计算机接口的技术对接,开发能够稳定运行的软件,保证接口能够满足日常高流量的数据传输问题,避免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数据丢失和失真现象,影响最终呈现的计算机仿真效果。在仿真模拟技术的实现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仿真,另一部分是模拟。仿真过程需要对经过处理的数据进行建模,实现基本的逻辑架构。而模拟技术不同于对现实事物的处理,需要利用三维立体数据处理和图像图形技术对原有的事物进行再现。在计算机模拟技术中,需要的技术指标更加严格,而且适合在包括房地产开发和空间设计等领域应用。因此,可以说模拟技术是仿真技术的升级版,模拟技术是对仿真技术的升华。 2、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对煤矿生产效率的影响 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应用在煤矿生产中必然会对生产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具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了煤矿的生产效率。应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首先需要对煤矿矿井生产作业的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对矿井生产作业面的影像采集,经过计算机传输并通过仿真模拟软件的处理之后产生较明确的仿真模拟图像,能够对井下环境做出细致准确的分析,了解井下的地质条件,从而制定正确的煤矿开采方案,提高煤矿开采的科学性和效率。在传统的井下煤矿开采过程中只能通过技术人员下矿井进行实地的技术勘察,往往受制于井下环境和人员经验的限制,无法准确而全面的对井下环境进行地质勘察,不能真正发挥出指导矿井下生产作业的作用,煤矿生产过程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运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后能够将影像资料真实仿真模拟呈现到地面专家团队的屏幕中,集中众人的智慧分析出井下可能存在的地质问题和作业环境问题,从而提出正确的生产设备摆放和生产设备作业强度的要求,在保证井下生产安全的情况下,科学生产保证持续高水平的生产效率,避免因对井下情况不清楚造成的生产进步迟滞的情况。例如在井下通风系统中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通过对网络图进行绘制,首先收集巷道和通风的原始数据,了解巷道的各项基础数据,并据此绘制出通风系统图样,将各个监测点进行编号标注。之后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进行仿真模拟,参数输入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参数修正和模型完善。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在煤矿生产中应用进一步推动了矿井的机械化生产水平,通过计算机仿真计算对井下情况的实时传输和仿真模拟,随时随地了解井下的操作情况并指导井下自动化生产机械进行生产调整,原本很多需要人工下井操作的项目通过影像的仿真模拟,用机械代替人工操作,提高了井下作业的效率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率。 3、结语 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直接应用于煤矿生产的关键过程中,外接设备、仿真软件、模拟技术三个部分共同完成了全部的计算机仿真模拟过程,通过对井下地质条件的全面细致勘察指导井下进行科学生产,减少了需要人工下井进行操作的项目,推动了煤矿生产工作的机械化程度,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率。 作者:常虎平 单位:潞安集团总调度室 计算机仿真论文:语音识别中计算机仿真的应用 摘要:文章阐述了一种改进的基于自适应模型的语音识别方法。概括归纳了实现这种方法的三大模块:语音数据采集模块,基于自适应模型的语音识别模块和体现应用的结果显示模块。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语音识别;算法 引言 当下对于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处于初期阶段,但现在市面上出现的大量语音识别的产品例如DragonDictation,Siri等表明语音识别技术还拥有巨大的发展与应用空间。 1提出背景 目前大多数的语音识别设备在算法上都是基于传统的GMM方式,传统的GMM方式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多个高斯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组合来描述特征矢量在概率空间的分布状况。传统的GMM方法需要先计算所有说话人模型的识别概率p,然后取识别概率最大的说话人模型作为识别结果。而人类在进行说话人识别时,是一边听取语音,一边做出判断,同时排除掉绝对不可能的说话人,在若干相似说话人之间选择,当有很大的把握性时,做出最终判定。这不同于目前的机器识别方法,总是取固定时长的语音数据,且对所有的说话人均同等对待。传统的GMM模型在说话人集合很大时需要大量的数据收集和较长的处理时间,会影响到分辨说话人身份的准确性。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更加高效,高可靠性的方式来改进当前主流的语音识别算法,更好的服务于当前信息化社会。 2自适应模型 自适应[1]是指处理和分析过程中,根据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自动调整处理方法、处理顺序、处理参数、边界条件或约束条件,使其与所处理数据的统计分布特征、结构特征相适应,以取得最佳的处理效果。在特征提取阶段,根据不同的说话人,选取不同长度的语音提取特征,对于易于区分的说话人,只选取少量语音就可以正确识别,对于难于区分的说话人,提取大量语音进行识别,从而在整体上减少了提取特征的时间;在识别阶段,只选取少量语音进行总体说话人识别模型的识别概率计算,而选取较多的语音,对前期选取的识别概率较高的说话人模型计算识别概率,从而一方面保证不降低识别率,一方面大幅度减少识别时间。 3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3.1研究目标。我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MATLAB模型仿真功能,实现基于自适应的语音识别技术来确定说话人身份。在收集到语音信号的后,完成对信号的处理,主要是基于MFCC的特征提取实现语音库的搭建,之后使用自适应的语音识别技术,将原先采集到的信息和后续说话人所说的语音在自适应的模型下进行比对,来确定说话人是否为本人,并且借助外围设别对结果进行显示,最终实现一个输入-处理--输出的语音识别平台搭建。 3.2研究内容。以MATLAB软件为主要工具,配合外围所搭建的输入设备,显示设备完成一个可以应用的说话人身份识别系统的搭建。(1)深入研究语音信号的采集方式,能够将通过外围设备将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进行处理,并在MATLAB中实现编程,为后续的语音识别提供素材。(2)通过研究自适应模型的原理,设计基于其原理的算法,将(1)中经过处理后的语音信号与应用时输入的语音信号进行识别,通过MATLAB完成计算,这一步是整个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运算完成将给出处理结果。(3)搭建外围显示设备,我们将MATLAB和单片机进行通信,MATLAB将识别结果传输给单片机,我们通过单片机来提供一个显示说话人身份识别信息并与用户交互的平台。 4技术路线 4.1语音数据采集模块。目前所有的语音识别方式都需要一个语音库来进行匹配。基于自适应的语音识别也要在语音库的搭建上进行如下操作。4.1.1采集说话人语音。使用录音笔在消音室中采集到说话人的声音,我们会将模拟信号转成数字信号,并且进行处理。为了得到高质量的声音信号,确保语音库的精确性,我们选择在消音室完成声音采集工作。4.1.2特征提取及语音库搭建。模拟信号进行A/D转换后,我们要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这里我们使用MFCC这种主流的语音信号特征提取方式来进行提取。MFCC[2]是基于了Mel频率的倒谱系数,我们输入样本音频,对样本音频预加重,分帧,加窗,再做傅里叶变换,进行Mel频率滤波,进行Log对数能量提取等操作从而完成采集的语音的特征提取。这一步的核心还是将采集到的模拟信号按照A/D转换使其成为可以通过MATLAB调用的数据。 4.2基于自适应模型的语音识别模块设计。这个模块是我们的研究最核心的部分,我们基于这个模型来实现主要功能。4.2.1当说话人为陌生人,先排除。传统的语音识别主要是将采集到的信号和原来收集的所有信号进行比对从而确定说话人身份,但这样做有时会浪费时间,也可能出现误差。而自适应模型首先去做的就是特征抽取,将已经采集到的语音数据进行处理,寻找到他们的共同特征,当需要识别的信号不符合这种特性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将其排除,这样,在排除陌生人说话时会更加简便。在我们对说话人识别前先把陌生人给排除,在说话者不是陌生人的情况下,我们会减少很多干扰因素,能够节约识别时间,提高识别精度。4.2.2当说话人已经在语音库中,确定其身份。我们的算法主要是研究的对象是已经将语音信息导入到语音库中的人群,这里我们要用到SVM[3]技术,SVM是一个可以把低维下线性不可分的问题变成一个高维线性可分问题的技术。在我们自适应语音识别说话人身份时,我们需要对收集到的语音数据进行分类。例如我们收集到1000组语音,按照收集到的语音特征分成250组,每组4个人。当说话人开始识别,我们先去找到这个说话人属于哪个组,然后在这个4人小组里面在进行区分,这样,我们把原先需要一一匹配的说话人识别仅仅需要几步就可以实现。 4.3体现应用的结果显示模块。使用一块单片机与一块显示屏,通过Matlab中的设备控制箱将识别结果传送到单片机,单片机依据识别结果在显示屏进行显示。 5结语 和当前主流的传统高斯混合模型相比,我们设计出的基于自适应的模型结构,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在声音识别前所需要收集的数据量,节约空间,同时由于自适应算法的优越性我们也能够在提高语音识别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减少在识别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所造成的误差。 作者:申子健 陈爱月 徐波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仿真论文:工程施工管理中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运用 摘要:建筑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产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建筑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较低,不少项目存在较多不合理现象,例如预算超出、工期延误等,导致资源损耗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也经常出现重大的质量及安全事故.大型建设项目施工程序的复杂性是普通建设项目所不能比的,工程项目施工也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保证工程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有必要进行施工进度及资源管理方面的计划,确保计划的科学合理性.传统计划编制方法比较死板,存在较多的缺陷,而仿真技术的应用,能够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为计划编制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此,本文就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运用 建筑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对建筑业发展的重视,建筑业在将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我国目前的建筑技术水平整体依旧还处于较低位置,其管理水平也是如此,并且存在诸多不合理的现象,同时经常发生一些安全事故以及质量事故,也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源损耗.尤其是大型工程项目,其具有极其复杂的施工程序,也存在较多因素对施工的顺利进行产生影响,施工的环境条件也有诸多不确定性,导致施工难度增加,也承受更大的风险.为确保施工更加顺利,必须进行施工计划与指导的编制,使施工的各个环节得到指导.工程设计文件中,施工进度以及资源使用计划十分重要,在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均起到十分关键的影响.所以,施工进度以及资源计划的合理安排,对参建方而言,都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传统项目计划的编制主要采用CPM和PERT,两者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后者的缺点在于精度缺乏保障,存在较大的误差,不能使实际工程的要求得到满足.对此,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出现,为项目计划的制定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在我国社会与科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仿真技术同样发展显著,在我国工程施工管理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也形成较多趋于完善的施工仿真系统,其中包括GIS以及CY-CLONE等.计算机仿真技术凭借其风险小、成本低的优势,其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对建筑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计算机仿真的相关概念及基本步骤分析 1.1概念 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计算机建模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目前已经得到较大的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该技术在多个领域应用广泛,能够有效帮助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在计算机仿真中,计算机、系统以及系统模型是其主要的三大要素.其中,系统指的是事物及其规律的一种总称;系统模型是指关于系统特性及关系的描述,用于系统功能及部件间规律的研究.目前,系统模型类型更多,其中的数学模型也已经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目前,仿真的概念也逐渐得到完善,虽然各学者对仿真的定义存在一些区别,但是根据这些定义,可对计算机仿真的定义作出以下概括:计算机仿真是针对实物进行模拟,建立于丰富的技术理论层面,借助计算机等工具,通过系统模型对系统实施动态研究,属于一种新型技术,涉及较多的专业与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换句话说,计算机仿真是不改变实际系统运行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构建系统模型进行系统性能研究及系统构造的一种技术.计算机仿真类型各种各样,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可得到不同的种类划分.例如以模型的种类为依据,可将计算机仿真分为半实物仿真、物理仿真以及数学仿真.根据仿真时钟和实际时钟之间的比例进行相关划分可得出,计算机仿真可以分为三种仿真,即超实时、亚实时以及实时.若依据系统模型的特征进行相关分化可得出两种仿真,即离散系统以及连续系统. 1.2基本步骤 (1)建立问题及目标.首选需对仿真系统的相关处理对象进行确认,并且明确仿真的目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促使某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2)进行建模.仿真模型可以实现对研究对象的抽象描述,能使研究系统的属性特征得到体现.仿真建模特点显著,通常采用针对问题进行建模以及针对运行过程进行建模的方式.(3)数据采集.若仿真模型已经开始进行相关基本框架的建设.那么其所输入的数据必须是准确无误的,以此才能使仿真运行中模型的数学及逻辑关系得到有效利用,从而通过计算与分析得出可信的仿真结果.而离散系统仿真中,数据分布通常存在某种概率,所以,实际系统统计和调查的实施必不可少.(4)验证模型.需要验证仿真模型,判断其是否具有代表性,从而确保模型能够有效体现真实系统的特征及性能,促使仿真得到成功.(5)运用模型,分析结果.完成模型验证后,接下来就是仿真模型的运用.在运用仿真模型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初始条件和数据输入一致,进行多次仿真运行,才能通过仿真得到真实的统计数据和输出结果.建筑工程中仿真模型的运用,需要对某事件的概率和随机变量的期望值进行分析,也需要进行敏感性分析. 2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施工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2.1蒙特卡洛模拟(Monte-Carlo)在施工仿真中的应用 该模式方法是根据统计理论,对风险发生率或者风险损失数值进行研究和计算机计算.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使用数学模型(模拟模型)将研究对象进行代替,在模型中尽可能将所有的影响因素包含其中.模拟模型中使用具体的概率分布来描述各个风险变量的风险结果和其有关的概率值.然后采用随机的方式给出某个数值,然后根据该数值在各风险变量中的概率分布进行取值,完成各风险变量的取值后,可以模拟模型为依据得出风险总体效果.对这一程序进行重复,以产生的随机数为依据,得出风险总体效果确切值.计算机仿真的概念是在20世纪40年代冯•诺依曼最先提出,而计算机仿真中最早应用的方法就是蒙特卡洛模拟,起初该方法的应用只能对随机过程问题进行解决.现阶段,蒙特卡洛模拟在工程施工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体现在对成本以及进度的仿真方面.应用蒙特卡洛模拟于工程网络计划中,凭此对工程进度风险进行仿真分析,能够通过概率计算得出合理的工程工期以及明确工作中的重点,有助于施工管理人员工作的进行.而施工项目成本风险管理中蒙特卡洛模拟技术的应用,则能有效分析以及空时施工项目成本中的相关风险,对施工成本风险分析与管控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2循环网络技术(CYCLONE)在施工仿真中的应用 就循环网络技术而言,该技术能够在仿真系统和建筑建模中体现价值,是最先专门为建筑施工仿真而研发的仿真系统.其有效结合多项理论与技术,包括排队理论、网络计划技术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利用计算机实现模拟,可对各施工组织的工期和费用进行计算,也能对各项资源的利用率进行计算.CYCLONE模型的组成元素主要包括流水单元、节点以及矢线.其中,流水单元也就是模型中能够流动的部分,包括各方面的资源,例如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控制信息等;矢线则表示的是各节点之间存在的关联以及流水单元的相关位置走向;节点通常可以划分为五种节点:第一种是一般节点.其主要表示非限制性工作和其主动状态,当流水单元经过此节点时能够稍作的停留,但工作仍然是在进行中.第二种是复合节点.表示工作的开始受控,只有确保所有要求得到满足后才能开始工作,所以,复合节点往往处于排队节点之后,而两者又同属于活动节点.第三种是控制节点.能够对流水单元实行监测以及控制.第四是排队节点.该节点主要对流水单元的被动状态进行描述.流水单元进入该节点后进入暂停状态,等其他排队节点满足要求后同时进入复合节点.排队节点是流水单元等待的停留场所.最后是职能节点.其功能在于合成模型中的各个流水单元,使其成为一个流水单元,并且该节点能够对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CYCLONE具有以下优势,例如简单、操作方便、建模容易等,目前其应用已经比较广泛.有学者结合水电站导流隧洞循环施工的特点,将CYCLONE应用于施工仿真中,取得的效果比较显著.也有学者在土石方工程施工模拟中对循环网络技术进行应用,能够得出一些对于管理人员决策而言、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参数.此外,CYCLONE模拟同样也在隧道工程施工以及高层建筑施工仿真中得到应用,也取得一定的应用效果. 2.3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施工仿真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即GIS,是一门新型学科技术,其介于地球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能够有效结合计算机技术以及地学空间数据,属于空间信息技术的范畴.该项技术是对地理空间数据库进行利用,进行集空间数据的采集,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操作、管理,最后进行数据显示,且通过地理模型分析,得出各种空间及动态地理信息.GIS使用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对空间数据对象进行描述,并通过用户标识码和内部代码连接两者成为公共数据项,促使两者相互对应.施工仿真系统是通过计算机采集、管理、操作以及分析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并且给出各种空间及动态信息.因此,GIS系统与施工仿真系统能够在多方面实现结合,GIS的属性、位置双向查询技术以及空间处理技术等,均可在施工仿真中得到应用.其中,天津大学对该技术的研究更为广泛,然而目前该项技术仅仅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得到一定程度上应用.GIS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主要是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导流动态可视化仿真中得到应用,建立导流三维可视化模型并采用三维动态演示方法,对三维动态模型进行演示.复杂地下洞室施工仿真系统中GIS技术的应用,使用可视化图像形象地表示大坝施工具体过程,从而使工程人员能够清楚地、及时地了解大坝施工的情况,促使施工组织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也有不少学者对施工仿真中GIS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例如在隧道施工的可视化仿真中应用GIS技术,使GIS有效结合工程动态仿真系统,对施工过程中进行模拟,从而得到施工组织管理的一些数据信息. 2.4Petri网在施工仿真中的应用 1962年德国CarlAdamPetrified最先提及Petri网,现阶段,Petri网在自动化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等相关仿真领域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Petri网属于一种网状的信息流,其节点通常分为两类,即条件、事件,基于节点的有向二分图进行token分布的添加,这些token分布能够表示状态信息.并且,根据引发规则改变事件驱动状态,从而使系统动态运行过程得到体现.Petri网凭借其具备的系统分析及验证方法,能够有效进行不确定性、资源共享性、并发性系统的分析.而建筑工程施工的复杂性,也正是在资源共享、并发性以及不确定性问题上得到体现,因此,建筑工程施工系统仿真中Petri网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在20世纪90年代末,Wakefield等人最先提出在模拟施工系统中应用Petri网,改变了人们认为Petri网只适用于计算机网络及自动化制造技术的观点,并且完成有关仿真模型的建立.随着时代的发展,相继有学者将Petri网应用于工程项目的计划管理、搅拌站混凝土的生产过程的模拟、钢结构的施工仿真建模、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仿真、隧洞工程的施工仿真等,同时建立起相应的模型. 2.5施工仿真中虚拟现实技术的有效应用 20世纪末虚拟现实技术被提出,并且很快得到有关领域的关注.该项技术集成了多项先进技术,这些技术主要有计算机仿真技术、人体交互理论、人体工程学、传感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等.虚拟现实技术中计算机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计算机及有关输出、输入设备进行逼真、多感官三维虚拟世界的构建.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21世纪,虚拟现实技术将成为信息技术的典型.虚拟现实技术相比于其他信息技术,其具备三维空间表现能力、人机交互式操作环境具有实时交互性,能给人带来逼真的感受,使人机交互接口的研究领域更加广阔,也有利于各类工程海量资料描述的形象具体化.并且,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将难以观察到的场景进行有效创建和再现,促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所描述对象的运动变化规律.系统仿真技术可以抽象的形式,客观展示真实复杂的世界,并且展现客观世界的运动形式,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促使系统仿真模型的验证更加合理有效,并且能够将仿真结果更好地进行展示.就目前而言,在军事、航天以及航空领域.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已经相对广泛.并且,虚拟现实技术在工程建模及仿真领域也将得到较好的发展.工程建模及仿真领域,由于工程规模较大、施工环境条件比较复杂,并且在建模及仿真过程中需要考虑全面,根据系统仿真的要求,选择适用的仿真技术,动画演示虚拟世界的造型,并且进行有效的交互设计,可使以上问题得到有效的处理. 3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施工程序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其涉及到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多种多样,施工方案是否合理、资源类别及数量是否满足要求,等等诸多因素均对施工进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继续采用传统施工计划编制方法,将始终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此背景下,施工仿真技术的出现与应用,能够促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目前,我国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取得较大的发展,例如蒙特卡洛模拟、循环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Petri网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均在施工仿真中得到一定的应用,并且取得较好的应用成效.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科技技术的提升,三维立体的可视化技术终将会实现,不仅能够进行一般仿真数据的提供,也能对施工具体过程进行展示,从而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提供更有效的帮助,促使我国建筑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林振文 单位: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仿真论文: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仿真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各学科发展中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进行仿真实验,节约了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计算机仿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本文通过对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进行分析,进而对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究,最后对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进行了阐述,以期提高仿真技术对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应用 1计算机仿真技术简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成为可能,使用专门的软件,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仿真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控制工程技术的发展,在控制工程中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仿真实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能够加快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经费开支。 2计算机仿真技术原理 通常情况下,计算机不能够对外界信息进行认知,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来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通过数学模型能够清楚地反映出研究对象的特点,通过模型转换,使用计算机算法等将数学模型转化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形式,也即建立仿真模型。仿真模型是计算机仿真的关键,再进行仿真实验,通过仿真实验对之前设置好的模型进行模拟,获得仿真结果。对仿真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通常采用反向验证和置信通道法。 3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计算机仿真在交通工程、制造领域、教育领域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3.1交通领域 人和车辆是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要考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交通效果。交通安全仿真通过虚拟技术,增加各种诱发因素,进而对某一路段的交通安全情况进行评价。计算机仿真可以有效地对交通安全进性评价。仿真过程能够实现可视化操作,能够更加直观地进行分析,不同于传统的数值仿真。比如,对某路段进行交通安全评价时,传统的绝对数和事故率方法可以进行评价,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设置不同的交通工具,考虑人的行为感知的情况下,进行评价。 3.2制造领域 制造业是国家的第二产业,对各行各业影响深远,汽车制造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题难度大,成本高。计算机仿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对碰撞试验来说,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可以对实验过程进行模拟。 3.3教育领域 使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仿真分析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教学模拟实验中,采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水平。计算机模拟实验能够在相关实验设计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改变传统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发挥研究人员的主动性。计算机仿真模拟可以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提高实验水平。 3.4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计算机不仅仅在交通、制造、教育领域得到大量应用,在军事领域、消防、音乐等领域均有较广泛的应用。通过计算机仿真,可以使用模拟驾驶器进行模拟,从而降低战机、战车、燃油的损耗,在进行军事武器研发时,可以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计算机仿真在消防中的应用,可以对现场的温度、空气流动速度、火荷载、逃生路线等进行模拟,从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设计科学性。 4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4.1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方向 网络化仿真。仿真系统开发兼容性不强、开始周期长,费用昂贵,难以实现信息共享,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取得了较大水平的提高。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可以实现仿真系统共享。系统的网络共享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开发,减少科研经费。虚拟制造技术。虚拟制造技术发挥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使用计算机完成对产品的管理和控制,虚拟制造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4.2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仿真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各学科发展中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加形象直观地进行仿真实验,节约了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计算机软硬件性能得到了较大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仿真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主要朝着面向对象的仿真建模、分布式仿真、智能仿真等方向发展。 4.2.1面向对象仿真建模发挥计算机的符号处理能力,可以提高人们对仿真对象的认知速度,与传统的人工建模有着较大的进步。面向对象的仿真建模,可以最大程度提高系统的建模能力。此外,面向对象的仿真建模操作难度小,更容易使用,可以发挥仿真技术的优势。 4.2.2分布式仿真分布式仿真将不同分布位置的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连接,形成时间空间相互祸合虚拟仿真环境。分布式仿真系统由几个子模型组成。部分是仿真系统中,主要有动态、静态数据分割技术、功能分割技术等。 4.2.3智能仿真在仿真的不同阶段引入知识表达和处理技术,可以缩短仿真建模时间,提高模型效率,帮助用户做出最优决策,及时修正模型,界面更加智能化,增加仿真系统的寻优能力。 4.2.4其他仿真一些仿真可以实现高度的可视化,对仿真过程进行形象展示,便于研究人员真实地对仿真过程进行分析,易于理解。动画仿真能够将声音、视图等元素加入其中,交互性更强。 5结语 计算机仿真伴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而快速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很好滴解决了其他学科的问题。计算机仿真经历了从简单的原型到物理模型,再到今天的动态显示仿真过程,并可实现可视化操作。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可视化等技术同仿真技术的结合,仿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更加广泛。在不远的将来,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生产生活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者:王振泽 单位:公安海警学院 计算机仿真论文: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的结合 摘要:计算机技术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得到完善,在一些领域已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尤其在计算机仿真技术方面,已是非常成熟,利用仿真技术可以建构可视化三维模型,节省了大量成本,带来了方便,为各行各业的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笔者主要介绍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信息处理的意义,讨论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的结合。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信息处理;可视化;三维模型 随着行业数量和体量的增多、增大,加上高新技术的助推,海量信息的处理就成为了各行各业关注的重点,与人工处理不同,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减少大量人力、物力,这也是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处理方面得到推广的主要原因。计算机仿真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种,为信息处理提供了更快捷、更有效的方法,因此,只有深刻理解计算机仿真技术,才能更好地使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对于信息处理的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计算机仿真技术 1.1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含义 计算机仿真技术,顾名思义,是仿和真的结合,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对目标物件的仿真,使其达到目标物件的大致轮廓及特点特征,通过命令及语言的输入,实现三维模型的可视化,实现对物体的模拟,在物体还没有建立时,已对其的基本轮廓、物件组成、彼此关系有了一个事先了解,这对全面掌握物体信息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计算机仿真技术已被应用到很多行业,例如建筑、地理、航天、生物、医学等,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2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技术分析 1.2.1物体数据模型构建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于模型的建立,首先应建立在数据上,通过演绎和归纳两种方法,将模型的信息形成彼此关联的链条,最终建立起数据模型。演绎和归纳两种方法,一般情况下,选择一种方法就能达到数据模型建立的效果,有时对于样式复杂的模型需要多重的方法,这就要求演绎和归纳两种方法相结合。利用演绎法,首先需要采集模型的基本数据,然后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参数设计,并根据数据的特点进行演绎分析,让数据之间建立起相关关系,数据模型根据其关联性也就建立起来了。 1.2.2物体仿真模型的实现相对于仿真数据模型的建立,物体仿真模型的实现需要数据建立的程序化,建立程序化需要复杂的编程过程,即计算机编程、数据模型程序化、物体仿真模型实现。物体仿真模型的实现过程是复杂、众多的,需要技术人员准确分析模型的特征特点,然后利用编制程序进行仿真模型化,最终实现模型的程序化管理,建立仿真模型。 1.2.3仿真模型验证仿真模型验证需要数据验证和结果判断,仿真模型的结果是否有效,与数据模型的建立有直接关系,因此,检查模型成果首先验证模型的数据,检查数据是否有不合理的部分,在检查过程中可以利用边检查边修改的方式,这样更具有准确性,检查过后,需要判断模型结果,最终判定模型是否达到标准。以上验证过程是检查一个模型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 1.2.4计算机仿真的类别分析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广泛,实用性强,由于仿真技术的精度高、技术含量高,且经过多年的发展慢慢具有针对性,下面对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OOS及DIS两种,从形式来讲,OOS是面对对象的仿真技术,而DIS强调的是营造内环境,计算机交互互访的仿真模式,从差别上可以反映两者的区别,同时也强调仿真技术的形式多样,技术特点突出,反映仿真技术发展到今天的地步逐渐成熟。 2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的分析 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是一个真命题,两者本身是相对独立且又密不可分的,同时兼具优势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需要做到更加准确、更加有效,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已是趋势,目前计算机仿真技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处理,根据结合后与结合前比较分析来看,与信息处理结合提升了仿真技术的显示效果,完善了所需的仿真实验。对于信息处理,可以把繁杂无用的仿真数据信息处理简单化,减少计算机运行内存,加快计算机仿真的运行效率,对于信息的处理成果来讲,可以使看似不相关的信息可视化,有效提高准确率。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是技术要求,对于信息管理、仿真效率进行的程序化、精细化管理,使其得到所需的效果。 2.1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的处理措施 2.1.1注重关键信息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了解到理想的效果,离不开关键信息的选取,在计算机识别中,摒弃无用信息,提高科学识别关键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精准模型的可视化。尽管软件编程可以使信息链条程序化,减少人为影响,最终实现数据信息化、图形化、可视化,但是在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时,应以减少信息冗杂为目的,使程序信息条理化,减少计算机识别信息的难度,最终实现简单、精准、有条理,这些都离不开关键信息的选择。同时不同的专业应划分明确,对于不同行业在信息输入时应认为界定,这样在关键信息的选择上,更加高效,目标明确,程序运转快捷,可视化加强。 2.1.2进行合理模拟进行合理模拟是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的重要步骤,解释来源于对信息的理解,同样取决于对信息的分析,然后才能进行模拟,这样才能是在精准的模型仿真设计,总结起来,进行合理模拟对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特别重要,而且选用正确的方法,也是计算机仿真技术不可缺少的步骤,如果缺少这个步骤,模拟会出现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在模拟过程中针对其中的不足,调整将要输入的重点信息,让计算机仿真效果更加理想。 2.1.3信息计算计算机仿真技术依托于对信息的处理,信息处理主要的方式是对于信息的程序化处理,重点是对数据的处理,从专业角度来看,主要是对于信息的计算及对于数据的程序化两大方面,这样也回归到,信息是模拟的源头,计算是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关键点,最终也是计算机模拟的关键所在。信息计算不光是数据的计算,还包括图像的计算,图像信息的计算将导致图片的识别度是否真实有效,以上几点都是信息处理的基础,说明信息计算在信息处理中的位置,因此,一套完整的计算机信息计算模式,对于完善信息处理具有重要意义,它也是实现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的关键,对于能否实现仿真模型,具有决定性意义。 2.2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的解析 2.2.1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光处理相结合从技术上来看,光处理技术是比较先进的,技术性指标较为明显,也是计算机仿真技术所需要的,首先光处理容量较大、速度较快,还可以并行,这十分符合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硬性要求,因此,把光处理技术分为一类技术。通过将光处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兼具了计算机对二维图像处理的显著优势,由此导致对于图像信息的识别增强,对图片的处理能力大大提升,以现有的软件CAI及CAD为例,都是光处理的新手段。实践表明,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光处理相结合,进一步带动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模型显示与图像识别能力,使仿真实验更加完善,改变了以往仿真技术的粗糙模式,使技术更加精细化,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光处理相结合,使得模型的可视化程度提高,虚拟信息更加真实化,大大提升了所需信息的准确性。 2.2.2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软件信息处理相结合除了前面所提到的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光处理相结合的模式,还有一种比较重要的模式就是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软件信息处理相结合,它与光处理不同,强调的是信息处理的灵活性,这是它的一个优势特点,以典型的Matlab软件为例,它是计算机软件中的一种,它有两大特点,一是矩阵运算,二是信息处理。在运作过程中,主要是对信号及输入信息进行仿真模拟,利用原有的计算机技术,开展信号信息的可视化,最终实现仿真模型。从整个输入及运算过程来看,软件信息处理更加快捷,运行效率更高,效果更明显,功能更加强大,安全性能更高。近些年来,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软件信息处理相结合模式越发普遍,极大推动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 3结语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认识,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我们应清楚认识到,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进步,离不开信息处理,信息处理功能的强大与否,直接影响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真实性。笔者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介绍开始,同时正确理解信息处理在计算机仿真技术中的作用,探讨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的措施,以及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光处理相结合的方式方法,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软件信息处理相结合的模式,最终对于计算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相结合进行完整的阐述,对于此项内容的研究分析更加完整。 作者:安秀芳 单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仿真论文:电工实训课程中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日渐成熟,其成为高校实验室、实训室的辅助教学也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如何将这些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手段运用到高校的电工实验教学中去,使之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仿真技术;电工;实训教学 1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 2014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中心扩建了电工实训室,学校结合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实验设备,并配套和完善了实训室硬件设施,使实训室成为了我校工科学生电工实训教学基地,并为之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实训室配备了计算机,实现了网络化实训教学,并提供了计算机仿真设计软件(宇龙机电仿真软件)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在电工实践训练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机仿真实验平台后,学生可进行一些虚拟仿真实验,其意义也是对传统电工实训教学的一种有利的补充,是对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充实与改进。使用计算机仿真软件作为实训平台,利用其元器件全、界面直观、操作方便、电路分析手段完备等特点,学生根据指导,自主在模拟实验台上设计实验,待设计成熟后,再在实物设备上进行实验,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效率和兴趣。利用仿真实验平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某些不易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仿真分析,可保存仿真结果、以做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方便快捷,提升了实验水平,更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但由于各种原因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如下:(1)实训对象范围狭窄:目前,我校电工实训教学仅面向全校理工类专业同一届学生(大二或大三年级)学生开设。实训对象范围狭窄,不能够实现大学四年不间断的教学目标。另外我们的实训室还没有达到完全开放,对于一些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不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2)教学内容偏少:在电工电子实训课程中,电子工艺实训十几年来一直以组装调试收音机项目进行,实训内容已显得陈旧。2010年起中心尝试将室内配线纳入其中。目前电工实训教学内容有:1)常用电工工具的使用;2)导线的常用连接;3)室内照明线路:一地控制和两地控制;4)机床电路。电工实训教学刚刚起步,该课程设置内容不够丰富,略显简单。不能完全满足大学本科生的求知和自主创新欲望。2013年引入了机电实训仿真软件,采用虚拟仿真技术,我们只需要计算机,在计算机房就能完成很多实验。2014年又投入140万进行了电工实训平台基地建设,扩大了电工实训课程建设的空间。(3)教学模式与手段使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之前的电工实训中,由于课程内容和实训设备局限性,大大限制了同学们自由发挥的空间。一些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同学完成规定项目后,意犹未尽。还想做一些其它感兴趣的、实用性较强的电路实训也只能望而叹息。现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与手段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模拟仿真技术进行理论教学,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理性知识感性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理论学习时不感到枯燥,调动起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学习。在电工实训平台上,学生可以自主操作,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创新意识。此项目的顺利进行,不仅是我们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也是教学体制的创新。使我校的基础实训逐步的向现代化、多元化、多层次、开放式的方向转化。构建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工程训练平台。 2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2.1研究与改革的内容、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与改革的内容和目标:1)改革原有“教学、实操”实践教学模式,引入仿真实训教学环节,按照创新理念培养目标,构建“教学、仿真、实操”电工实训教学模式。同步优化电工实训教学内容;2)改革目标以突出学生的自我参与,体现技能训练的操作性、过程性、情景性、交互性,使学生了解工作场景、熟悉操作步骤、规范操作方法、培养职业意识;3)新引入的仿真实训教学平台,可以扩大学生的实训范围,为一些对电工方面感兴趣、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开放式平台。(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优化以创新理念为培养目标的电工实训教学内容,确立“教学、仿真、实操”一体化电工实训教学模式,优化电工实训教学内容,修订并编写教学大纲、教案、讲义等 2.2实施方案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实施方案方法:(1)前期调研,即研究、分析当前多所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环节,以及通过对老师学生的调查,了解对新实训项目内容、教学模式及课程安排的意见和建议;(2)分析总结,即该专业教师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适合我校电工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找出以创新理念为培养目标“教学、仿真、实操”一体化电工实训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3)实践尝试,即根据初步确定的方案进行小范围实践尝试,将出现的问题再进行整理分析总结;(4)优化确定:将实践尝试中的问题进行整改,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使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可行性分析:我基地现拥有2个电工实训室,电工仿真机房和电工实训平台也基本就绪,能满足140多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为本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3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 该项目最终将在全校所有理工科类专业实施,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实现独立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受益人数每年约4000人。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我校电工实训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秉承传统与时俱进,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电工实训教学,确立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的以创新理念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仿真、实操”一体化电工实训教学模式。优化了我校电工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对电工实训教学全方位的优化改革,切实地提高我校理工科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作者:冯强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计算机仿真论文:计算机仿真在制造业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得到了质的变化,并且,它也是当前我国信息化社会下的产物。另外,我国本来就是一个制造业大国,通过把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对系统仿真类型进行了简单介绍,接下来,对计算机仿真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及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概述,最后对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热点以及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工作能够为我国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 信息化 制造业 1对系统仿真类型进行概述 顾名思义,“仿真”就是对现实世界的物体进行模拟的一种状态,使其达到逼真的情形。在工程技术领域,经常采用系统仿真技术来研究相关事物,如通过系统模型的相关实验来研究设计或者存在的某个系统。 2对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以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 由于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并且制造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收入中也占很大的比例,因此,国家及企业都非常重视我国制造业技术的发展。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及制造业的进步,使得CIMS、NC、FMS、CAPP、MRP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而系统仿真技术作为工程领域里面的一个重要手段,其被大量应用到我国制造业进行研究及实践,从而产生出一些先进制造技术。对于系统仿真技术而言,如果从本质上面来讲,其就是通过建立仿真模型,然后再对仿真模型不断进行实践模拟的一种先进技术。它的实现过程主要是由仿真语言、计算机高级语言、以及计算机仿真软件来实现,具体情况如上图2-1所示。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对于一个典型的仿真软件来讲,它主要包括程序包、仿真语言、仿真环境三种不同的形式,它的覆盖功能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并且,从下到上是大致的反映了计算机仿真软件的一个发展情况。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体化的仿真环境。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了面向对象的并发执行机制,这样,就非常容易的实现在数据库管理的基础之上来对实验及模型数据、以及实验仿真的结果等进行统一的管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等相关的先进技术也开始应用到仿真建模、运行以及对仿真的结果进行分析之中。另外,广义的制造系统的相关仿真器也开始大量出现,在某种程度上面很好的实现了对制造系统进行的非语言建模、以及模型数据驱动等相关的重要功能。比较典型的一体化仿真软件有TESS等,广义的仿真器有FATOR等。 3计算机仿真研究的热点以及对我国制造业的相关影响 自从上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产品生产周期不断缩短,这样就导致系统仿真技术不断向横向的方向发展,在制造业里面比较典型的就是“虚拟制造技术”的发展。根据虚拟制造的概念可以得知,需要先采取计算机来模拟整个产品的设计及制造过程,这样便于发现各种问题,并且在产品制造之前就把问题解决掉,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仿真技术在我国制造行业里面的又一个重要研究热点诞生,即虚拟产品的开发(VPD),它最早是来源于并行工程的思想。并行工程技术(CE)在对产品进行开发之前就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面的考虑,这样,对解决相关产品的设计以及开发之间的矛盾是非常有益的。而虚拟产品开发是在并行工程的指导下,把大规模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以及CAD等产品设计系统等进行综合起来,从而进一步的形成虚拟产品的开发环境,这样就可以在该环境下进行产品的策划、设计等,以及预测产品在真实环境下的相关特征、功能及性能等,这样在进行实际设计、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减少反复或者变更等的次数。VPD技术能够深入到各种复杂产品的制造之中,从而为企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快速发展,对仿真技术的相关应用已由单一的形式向复杂性的方向进行发展。由于现代制造企业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因此,它的仿真对象也是分布在不同的时空,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产生了分布交互化仿真技术(DIS)。对于这种仿真系统来讲,它所包括的内容有:构造实体、实体-虚体、真实方面的实体等,并且,这些实体是可以基于不同时期的相关技术、不同产品的相互组成、不同的系统方面的目的、以及不同生产厂家的相关技术等,对于这样的复杂情况是允许他们进行交换操作的。分布交互化仿真技术(DIS)通过采用计算机网络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仿真设备进行连接起来,这样便可以通过实体之间的数据方面的交换构成时空到合成仿真环境的一种比较先进的仿真技术。如今,在我国制造业中已经产生了虚拟企业或者类似于DIS的虚拟研究开发中心等。就目前来讲,比较出名的就是香港城市大学与香港生产力方面的促进局共同构建的快速科技中心,它就是虚拟研究开发中心。由于当今社会是动态快速发展变化的,人们的需求更多转向个性化、多样化等方向,因此,对于制造企业来讲,它们就要抓住市场的需求,然后采取方式(如柔性生产制造)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这样才能够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市场利润,但是,通常情况之下,由于企业在短期内存在相关资源欠缺等方面的局限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要想获得市场机会,它们就有可能通过互联网来临时连接成一种动态方面的联盟-也就是所谓的虚拟企业。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在制造业中,对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来讲,仿真技术都表现出其强大的发展潜力。在当今制造业竞争激烈的社会,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及发展在不断的扩展,其功能也更多的面向可视化、智能化生产、绿色制造等方面不断发展。 作者:何勰绯 计算机仿真论文:化工中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 摘要:目前,计算机逐渐被普及到生活生产各个方面,并逐渐被拓展至化工行业内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化工行业内应用范围渐渐被扩大,某种特殊程度上促进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由计算机仿真技术化工行业应用角度阐述该技术优势,以及对其应用必要性,希望可以对相关工作者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化工;应用 伴随科学技术逐渐发展进步,化工行业设施装置逐渐趋于大型化、复杂化发展,自动化水平逐渐提升,操作要求更加严格。需要相关操作人员与技术人员渐渐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与水平,不单确保生产设备能够稳定安全与长期运行,还需要有关工作者对于发现事故做到尽快合理处理,争取避免有所损失。在化工行业里,传统培训体系偏向于师傅带领徒弟传帮带形式,而有关工作人员对于故障处理的能力,通常要靠长时间实践积累为主,还要具备资历师傅将其所掌握的原封不动传授给徒弟。该方式比较真实,但却受到授培训时间与周期限制,培训内容缺少丰富性,某种程度上有可能增加相关工作者独立上岗时间,不符合生产技术可持续发展与生产装置更新所需。 1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重要性 化工行业常需要针对部分具体工程设备与工艺流程予以操作,才逐渐深入至岗位操作人员,然后通过培训,培训工作通常结合实物挂图与微缩器具将知识传授出去,传授过程比较枯燥。实物挂图与教具基于实用因素与经济因素,并不选择大尺寸,致使所有培训工作人员详细掌握相关操作与原理。结合3D技术绘制能够让设备形象更趋于逼真化,可做任意旋转,使培训工作人员可实现全方位观察工艺与设备[1]。结合Flash技术制作设备动画有效代替挂图,对设备动态进行演示的时候更为生动形象,帮助相关人员针对设备工作原理予以掌握,能够很好带动培训人员热情。并且,使用设备较为方便,对使用要求可以很好满足。 2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化工数据模型 结合计算机做仿真模拟,是把化工过程数理带入计算机当中,接下来经计算机把工艺过程进行模拟与反映。所有原理基于人为因素转变,可以得到与之匹配反应过程与反应结果变化值。通常情况下它存在下述优势。其一,友好人机交互界面。当前,诸多化工业模拟软件设计规则都以微软公司为基础,使相关工作者能快速上手并投入相关操作中,让相关人员感到轻松便捷,培养浓厚实验兴趣,并充分调动起工作积极性与能动性。其二,对工程装备的性能反应较为真实[2]。要充分分析化工设备反应过程,建立同它相互匹配模型,凭借实验把所有过程全权反映出来,对操作工人熟练快速掌握操作技能非常有利。我们在下述文章中列举一个化工工业常会涉及到的一个模型,希望可以供相关操作人员参考。计算机仿真系统具有许多特点,如重复、复杂性和多个,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国家一直在计算机仿真系统的动态和静态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仿真系统对我国化工行业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和研究,但也限于静态研究范畴。 3针对电子数字方面的研究 基于计算机仿真系统的特点,可以把它看作是非线性的本质,及其相对高阶的时候,分析方法和经典控制理论,计算机模拟在化工系统动态性能研究是非常困难的[3]。本文通过计算机在电子数字计算机系统微积分方程,计算,介绍了结合时域动态性能指标体系,这将最终调整方案出来。第一,系统是稳定的;第二,在数值计算时,系统的输入值等于0.0123;第三,在排除干扰因素,把化学工作在正常状态;第四,干扰因素考虑在内的情况下,各种干扰因素也作为单独的个体来处理。本文通过预测校正格式,欧拉方法是迭代微分方程数值积分计算。 4计算机仿真系统的改进方案 当前,化工仿真系统应用范围很广,但由于化工设备操作和较大的工艺流程不同,当前的仿真软件,仿真机器,更好的培训新员工无法满足,因此,未来的新的仿真技术和仿真软件的发展空间仍然是大[4]。未来,应该与自动控制理论相结合,适当参考校正环节能有效地改善系统动态性能的质量,使其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可以连接到气体的输入端仿真系统的微分和积分负反馈环节,最终会使动态性能大大提高,它相当于系列的介绍和链接。我们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只要相应的参数选择正确获得超出预期的效果。微分和积分部分的结构可以被视为一种天然气供应预感桥,放置在相同的速度管道温度传感器已经变成一座桥两个手臂,表达时间常数很小,时间常数相对较长。仿真系统的输入结构的负面反馈链接到系统具有更好的动态性能。基于基本知识理论,修正的链接对系统控制精度的影响,通过计算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只要精心挑选的组件参数,达到理想的效果是指日可待。我们提倡这项计划的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简单易操作,换句话说,只要其中一个传感器连接到导管,同时本文串并联在同一桥臂上面的。连接到放大器的输入和先进的网络,结合线性系统的自动控制原理做提前修正原则,与放大器的输入电阻和电容组成先进的网络,可以很好的改善系统的动态品质。讨论上述3种改进方案是基于先进的理论为基础,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到,他们所有的3种基本上可以改善系统的动态品质。第一种和第二种的系统还可以明显改善方案来提高抗干扰能力。和改进项目的这些类是基于现有技术的前提下,没有相对比较容易实现的障碍。当然,想把他们对实际系统的引用,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5结语 目前,计算机仿真技术生产与培训方面应用比较多,所以,要着重强化对仿真软件与仿真机器开发设计,计算机仿真技术进一步推广,要对该项技术加速深化,让它的应用范围与性能得以提升。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促进高新技术更进一步发展,促进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同一时间为化工行业提供更为广阔发展空间。未来可持续发展当中,化工行业把握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措施,为企业赢得更多收益。 作者:宋丽萍 梁成刚 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仿真论文:工业工程实验课程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 摘要:为了应对工业工程在有关工业系统设计、管理及优化等综合性实验课程开发难度较大的问题,该文提出将计算机仿真技术与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相结合,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并且,在显著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提升实验教学效果的同时,减少了设备消耗,尤其是耗材的使用量,节省了实验经费,而且克服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使得工业工程综合实验课的开课率和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工业工程;实验教学 计算机仿真技术是继数学推理与科学试验之后认识世界自然规律的第三类基础方法。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教学是指利用实物和计算机软件共同模拟出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下进行探究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生动形象,接近现实工作场景,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相应情境,真实的体验如在现实中执行任务的感觉,以达到更快掌握技术手段的目的,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的优势创造出灵活多样的工作场景且不受行业限制,使学生对实践问题的认识更深入,采用的应对方法更灵活。由此“计算机仿真技术”便成为专业学习及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方法和技术手段。工业工程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二级学科,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制造业现场管理、产能计算、生产计划与控制、项目管理、精益生产等,以及服务业的流程优化、工作研究等。其中,制造业涉及行业范围广、产品种类多、工序过程各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专业的问题提炼能力及问题分析能力,并采用专业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的对问题本质进行处理。然而,正是由于工业工程方法应用行业的广泛性及多样性,使得我们不可能如其他5类工程学科般拥有自己典型的实验实训设备,亟需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实验支撑技术。 1工业工程实验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工业工程类实验课程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理论课+实验室”的模式,强调学生对工业工程专业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如,工作研究、动素分析、人机工程、物流工程、流程优化、现场改善等基本技能与方法论。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遵照如下流程:首先,引导学生进行以上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的专业手法与技能;其次,通过开设相关实验课程让学生对所学的这些技术方法展开实践,从而帮助学生达到训练并养成工业工程专业素养的目的。然而,目前所开设的相关实验课程均是就某一独立技术方法而展开的较为单纯的技能训练,如,工作研究的实验主要是针对动作研究、动素分析、生产节拍平衡开展具体分析过程实践,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这些基本专业手法的实际应用场合;人因工程,主要是通过系列人因实验带领学生亲身体验,感受高度、亮度、颜色、频繁度、规律度等人因影响因素带给人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切实感受,从而探讨基于人因的合理化设计、布局及工作安排;设施规划布局则是基于物流分析方法,通过物流强度度量,分析部门间的相关性强度,从而为合理布局、物流优化提供有效参考。以上这些实验均对学生在工业工程专业基本方法技能的培训上起到了有效效果。然而,却并未在促进学生养成工业工程职业素养上发挥强化作用。原因在于,缺乏像物流工程、系统工程、系统建模及仿真优化等这类有关工业工程系统设计、管理及优化的主干课程的综合性实践项目,要设计出针对本专业基本技能方法的综合性实践项目,需要的制造业相关设备、产品品种等数量巨大,且耗费大、成本高,很难从实际操作入手,计算机仿真方法不失为解决此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教学则以其高效率、低成本、内容丰富、性能有效和安全等优势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和推广。因此,应该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教、学、做”一体化和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教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教学很容易与其它先进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因此,在工业工程类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将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实验课程教学效果,而且成本低、效率高,使学生可以不受场地、行业、设备与产品的限制,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和方法,并通过基于计算机仿真平台开发的综合性实践项目,锻炼学生的工业工程系统设计、管理及优化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从而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提升,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工业工程类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仿真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践教学手段,目前国内外已经普遍将其应用于军事训练、课程教学、运动训练以及医学研究等方方面面。美国是计算机仿真技术虚拟现实的起源地,现在美国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在这个领域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也是第一个把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中的国家,目前在感知、用户界面、后台软件和硬件等几个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虚拟仿真教学仪器架构。如,美国的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利用Java技术建立了基于Web的探索式虚拟物理实验室,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块:基于JavaApplet的虚拟实验设备和实验设施、相关的实验课程模块、实验结果评价模块、协作模块。在欧洲,英国在计算机仿真技术虚拟现实的相关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研究出了虚拟仿真软件包,并应用在教学仪器和工业安全培训等方面。如,英国的诺丁汉大学在教育和学术方面对虚拟仿真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其目标主要在于探索桌面虚拟仿真的输入设备应用上。此外,该小组还和其他学校紧密合作,将其仿真系统应用在了特殊学生教育中。在中国,目前各个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广泛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虚拟场景进行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例如:中国科技大学开发出第一套基于虚拟仿真的教学仪器系统——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几何光学实验平台的开发,系统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仪器的智能化仪器、计算机技术、虚拟仿真和物理教学仪器等有机结合,把物理教学仪器系统推进到了新的领域;北京润尼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北京邮电大学强势的网络、通讯、电子三门学科为基础,采用JavaApplet技术、B/S结构、J2EE框架,为解决高校日趋紧张的实验设备及实验场地等实验教学问题,由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技术研究所组织精英力量,经过多年研究,开发出了配套的虚拟实验系统。通过对国内、外的基于计算机仿真的虚拟现实教学应用情况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当前,国外基于计算机仿真的虚拟实验比国内开发时间早,应用相对成熟,不管是在仿真器材还是仿真软件上都比较丰富、且功能较多;同时,国外很多成熟的仿真实验产品价格普遍偏高,且技术难度也不太适合本科学生,更适合研究所或工程师使用。尽管如此,我国还是有很多现行的成熟的计算机仿真软件供我们选择,这些成熟的仿真软件具有界面友好、可扩充性、支持二次开发等特性,甚至大多实现模块化利于定制化实验的开发,基本上能满足国内高等院校实验教学需要及丰富的仿真实验需求。因此,国内很多高校及科研院所普遍采用购买成熟的仿真软件产品,基于自身的仿真实验需求进行对应的二次开发,从而设计出适合自己的基于计算机仿真的虚拟实验平台,并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发展。就工业工程类实验课程而言,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仿真软件,如,Flexsim、witness、em-plan等都能提供给我们一个良好的仿真实验平台,供我们在这些平台上进行综合性实践项目的构建和开发。 3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实验教学模式开发 在深度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和企业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混合式学习理论,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借鉴信息化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方法,探索出基于实践项目、真实案例和工作任务的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实验设计。该模式由“项目导入、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成果展示与评价”4个环节组成,其中,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贯穿了该模式的所有环节。下面简单介绍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1)在“项目导入”环节,专业教师的活动包括:借助选定的计算机仿真实验平台,导入项目任务及目标、展示项目结果,让学生对项目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再布置具体的实践任务;利用计算机仿真实验平台,让学生明确自己应当完成的具体任务和完成任务后可以获得哪些知识以及达到什么样的技能水平;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适当采取分工协作方式,安排具体的任务完成时间及成果的评定方法等。 (2)在“制定计划”环节,学生的活动包括:通过自主学习、分工协作等方式,对具体实践项目的目标、任务进行分析;确定任务所涉及的专业方法和技能手段,充分应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借助计算机仿真实验平台,设计出仿真实验模型帮助决策与优化;确定仿真实验任务的实施步骤,为仿真实验任务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3)在“实施计划”环节,学生的活动包括:在计算机仿真实验平台上,按照拟定的计划,逐步完成实践项目的仿真任务;在完成实践项目仿真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建构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帮助自己养成专业素养。 (4)在“展示与评价”环节,学生的工作包括:在计算机仿真实验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实践项目仿真成果;参与讨论和评价;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对自己的实践项目展开进一步的仿真优化处理。 4结语 将计算机仿真技术与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并且,在显著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提升实验教学效果的同时,减少了设备消耗,尤其是耗材的使用量,节省了实验经费,而且克服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使工业工程综合实验课的开课率和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计算机仿真技术在专业实验教学方面的应用前景广泛,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赵灿灿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计算机仿真论文: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分析 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得益于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仿真技术成为了当前其主要发展趋势。这是因为借助于该计算机技术,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构建精准而逼真的模型实现对物体进行三维图像模拟,这一优势使其迅速被应用各行各业生产建设中去。而信息处理作为计算机重要的基础组成,仿真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因而可以说这二者有着极为密切联系。对此,本文将基于笔者多年计算机研究实践,对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概述,并分析该技术,最后在探究其与信息处理的结合。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信息处理;结合;探究 1计算机仿真技术概述 计算机仿真技术(ComputerSimulation)指的是通过运用建模、仿真以及图像处理分析等方式把不可视的物体转变成为可视形象化模拟,从而使得人们能够借助于此了解该物体性质、规律等。结合实践来看,建模可以说是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模可以实现在实际情况下难以或无法实现对物体内部构造模拟,随后再辅以相关技术,让我们能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物体。正是凭借于这一优势,使得计算机仿真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诸如建筑、航天、交通以及制造等多种行业,并逐渐成为行业中不可获取重要技术。 2计算机仿真技术分析 计算机仿真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对物体进行虚拟模拟的技术,结合实践来看,其主要涉及建模思想、图像处理分析与数字化等技术。通过研究可知,该技术在运用过程中一般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2.1对物体进行数据模型构建 实践中,计算机仿真技术运用第一个步骤便是对物体进行数据模型构建。在此过程中,主要使用归纳与演绎两种分析方法,有时我们只需单独使用某一方法便可以实现数据模型构建,有时则需要将这二者结合,这需要技术人员根据相关要求决定。以演绎法为例,首先计算机将物体模拟的数字化数据进行采集,随后系统在此基础上根据所设定参数对上述数据开展演绎分析,将该物体数据模型构建起来。 2.2物体仿真模型实现 当物体数据模型构建起来后,技术人员需要对其进行仿真模型实现。简单来说,就是技术人员通过使用编程语将所构建数据模型进行程序化处理,从而使得该模型实现仿真。需要注意的是,在物体仿真模型实现时,所使用编程语言众多,技术人员必须在充分结合数据模型特征以及相关要求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随后准确地使用编程语言将其模型化,最后通过程序化管理,确保仿真模型实现。 2.3仿真模型验证 在上述工作完成后,为了确保所构建物体仿真模型有效性,技术人员需要对其进行验证。此项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在于对该模型中数据根据相关方法开展验证,随后技术人员根据相关标准对验证结果进行判断,从而确定该仿真模型是否达到要求。 3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探究 正如上文所述,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处理,将二者相结合对仿真来说不但有助于有效地提升其效果,同时也可以使得仿真实验功能不断完善;而对于信息处理而言,则可以在把抽象的信息进行可视化、虚拟真实化处理前提下,有效地提高其处理准确性以及效率。有鉴于此,加强二者地结合与应用逐渐成为了当前主要发展趋向。对此,下面笔者将二者一些结合进行简单阐述。 3.1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光信息处理结合 光信息处理具有速度快、容量大、可并行等优点,是一类极为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对二维图像信息的处理有着显著的优势,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可以有效识别图像特征、增强图像处理能力。例如CAI、CAD等软件都是现阶段科学研究工程实际的新手段。 3.2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软件信息处理结合 除了上述与光信息处理相结合外,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软件信息处理结合也是当前极为重要的一种形式,而在此其中以matlab软件最为典型。该软件作为计算机重要软件之一,不但涉及矩阵运算以及信息处理等众多方面,同时还具有很高的灵活性。除此之外,该软件在信息处理上还具有诸如运算安全性高、输入快捷以及功能丰富等诸多优点,因而使得其成为了当前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软件信息处理重要的结合与应用。结合实践来看,技术人员在运用matlab软件时,首先将所要处理的信息输入到其中,随后该软件按照相关设定开展仿真模拟,然后计算机在此基础上对信息开展可视化处理,如此一来将极大程度地提升信息处理工作准确性以及效率。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仿真技术是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计算机技术,并且定将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对于信息处理来说,大部分信息处理技术已被植入到计算机仿真技术当中,将二者相互结合起来,不能呈现出巨大的优势,并且极具发展空间,具有极为广阔的研究价值。 作者:高晓星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经济学院 计算机仿真论文:汽车领域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控制理论、计算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系统科学研究的深入,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逐渐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信息处理技术的突飞猛进,更使得仿真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是分析和研究系统运行行为、揭示系统动态过程和运动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本文分析了轿车产品的特点,研究了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轿车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应用现状,以及相关技术思想的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轿车;发展 1前言 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一门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实际环境进行科学实验的技术。它具有经济、可靠、实用、安全、灵活、可多次重复使用的优点,已经成为对许多复杂系统进行分析、设计、试验、评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它是以数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和各种物理设施为设备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实际的或设想的系统进行试验仿真研究的一门综合技术。 2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仿真技术主要是随着计算机技术、计算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复杂系统建模技术和专业建模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历史上看,计算机仿真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2.1模型试验 最原始的仿真思想,其模型试验是基于物理模型进行的,缺乏柔性和精度。 2.2数字化仿真 采用计算机进行分析计算,但是计算结果表达局限于记录文件和图表上,缺乏直观形象。 2.3图像化仿真 大量采用丰富的图形图像技术来表达仿真结果,如三维图形。 2.4虚拟现实技术 不光采用三维图形技术表达计算结果,而且采用特殊装置,如戴上三维数据头盔,触摸仪器等,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效果。 3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关键 目前,计算机仿真计算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 3.1面向对象的仿真 (object-OrientedSimulation-OOS)其主要是将整个系统的功能设计和实现归属为对对象的操作及对象信息的彼此综合利用来实现,对象间信息的传送引起了系统的活动。 3.2分布交互仿真 (DistributedInteractiveSimulation-DIS)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分散在各地的仿真设备互连,构成时间与空间互相耦合的虚拟仿真环境。 3.3智能仿真 (IntelligenceSimulation-IS)主要是以知识为核心和人类思维行为作背景的智能技术,引入整个建模与仿真过程,构造各处基本知识的开发途径。是人工智能(如专家系统、知识工程、模式识别、神经网络等)与仿真技术(如仿真模型、仿真算法、仿真语言、仿真软件等)的集成化。 3.4人机和谐仿真 主要包括可视化仿真、多媒体仿真、虚拟现实仿真。[1] 4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在轿车生产方面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入世必然会对我国的民族轿车工业产生一定的冲击。为了抵御这种冲击,迫切要求我们认真分析世界轿车工业发展的新趋势,学习和借鉴其中的新思想和新技术,使我国的轿车产业能够顺利地同国际接轨,争取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目前世界轿车工业的激烈竞争集中反映在降低生产成本上,即以价格优势去争夺市场。围绕着成本的降低,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如开发周期缩短化、生产管理精益化、目标成本控制化、零部件采购全球化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轿车设计开发过程显得周期过长、成本过高、而且效率低下,已经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种新的思想和技术纷纷出现,并被各大轿车生产厂家所采用,其中计算机仿真技术就是被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仿真技术是出自对系统研究的需要,用系统的模型对真实的或设计中的系统进行试验,以达到分析、研究和设计该系统的目的而计算机仿真就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待分析的系统进行数字建模,并根据需要编制相应的程序对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的过程。计算机仿真技术为轿车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通过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全面应用于轿车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使得在设计阶段即可以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和测,[2]从而保证了产品的制造要求、使用要求、维护要求、销毁要求等。由于其先进性和革命性,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得到汽车界的广泛重视。如福特公司第一辆样车定型之前,已经完成了全部仿真分析的95%以上,可以在工程开发阶段节省四千多万美元,在制造阶段节省超过十亿美元。通用公司由于在轿车设计开发过程中全面采用了计算机仿真技术,使得开发时间由原来的39个月减少到24个月奔驰汽车公司1998年之前已经完成了数字化轿车的设计,并实现了较强的虚拟显示技术,可以在设计阶段对轿车的总体性能匹配和车身系统布置设计等进行仿真分析、评价和改进。 4.1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轿车方案阶段的应用 方案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市场的发展和客户的需求等信息进行需求定义,包括参考样车选型、系统功能定义、技术经济评价等等。在方案阶段实际系统并不存在,设计人员根据不同的功能模型建立系统的动态模型,以便于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尽管此时模型的粒度较粗,但仍可为设计人员提供不同方案下的比较分析结果,并为进一步的设计提供决策依据。例如,轿车的技术经济评价就是在方案阶段,对轿车产品的技术质量信息、成本信息以及竞争对手信息进行建模,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合适的理论方法综合处理这些模型,从而产生出可以对设计、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的综合知识。 4.2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轿车设计阶段的应用 在轿车的设计阶段,各种CAD/DAE工具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具有比较完善的数字化基础。因此这个阶段的仿真活动是同这些计算机辅助工具紧密结合的,甚至可以直接将CAD产品模型作为仿真模型输入,即由CAD软件来完成仿真建模工作,实现了部分的信息集成。这种信息集成是以一些图形信息交互标准为基础的,常用的格式有IGES、STEP等。但在实际使用时,由于各种软件对这些标准支持程度的差别,某些情况下CAD模型直接导入到仿真软件中会产生部分信息丢失现象,需要进行必要的修补工作后才能进行仿真分析。随着信息集成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3] 4.3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轿车制造阶段的应用 这里的制造主要是从技术角度出发,对产品的制造工艺的进行数值模拟与优化,对制造装备的进行数值模拟与改进。典型的如轿车车身覆盖件冲压成型工艺的数值模拟、模具型面抛光仿真等等。以轿车车身覆盖件冲压成型工艺为例,轿车中金属冲压件占到总重量的3/4,整个轿车的开发周期中,近40%的时间用于车身的设计和定型。采用传统的试错方法来解决冲压成型中的工艺问题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轿车生产的需要。[4]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数字化模型,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成型模拟,可以全面了解板料在成型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及厚度分布,预测成型缺陷,从而给设计人员提供进行工艺分析和模具设计的科学依据。通常所用的仿真/分析软件有CATIA、ANSYS、ADAMS、SIMPACK等。在西方发达国家,板料冲压成型的数值模拟技术已经称为缩短模具产品研制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工具。 4.4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轿车生产线阶段的应用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轿车生产线阶段的主要应用包括确定生产管理控制策略、车间层的设计和调度、库存的规划管理等。其中用于生产管理控制策略的仿真包括确定有关参数以及用于不同控制策略之间的比较;用于车间设计和调度的仿真主要用于对各种可能方案进行分析评价,进而选择出最优方案;用于库存管理的仿真主要目的为确定订货策略、确定订货点和订货批量、确定仓库的分布、以及确定安全库存水平等等。[5] 4.5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轿车销售阶段的应用 在轿车的销售阶段,可以根据收集到的客户和对手的信息,通过计算机仿真手段来分析和比较各种方案,进而调整市场价格、制订销售策略等等。[6] 4.6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轿车使用阶段的应用 轿车的使用阶段,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用户进行驾驶培训、维修培训等。同生产设计阶段的仿真相比,这种面向用户的仿真大量应用了虚拟现实技术,由计算机全部或部分生成的多维感觉环境,使参与者产生沉浸感。通过这个虚拟环境,人们可以进行观察、感知和决策等活动。[7] 4.7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轿车回收阶段的应用 在回收阶段,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用于对产品拆卸分解过程提供决策支持。严格的说,产品的可拆卸性应该是在设计阶段就予以考虑的因素。产品材料的使用和产品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废旧产品的可拆卸和回收价值。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产品回拆卸序列的分析和优化,可以对现有产品给出最大回收价值的拆卸方案。 作者:孙斌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 计算机仿真论文:电路原理教学中计算机仿真应用 摘要:电路原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必修课,具有理论性和逻辑性强、推导严谨,公式繁杂的特点,所以在电路原理教学中教学的任务中,教学难度大,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尤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教学的目标和效果。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善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电路原理的教学中受到极大的欢迎。本文从传统电路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角度进行分析,探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特点、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独特的优势,希望能对电子信息行业的工作者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电路原理教学;Multisin应用 在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中,电路原理教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具有重要的意义[1]。然而由于抽象性较强、难度较大等原因教学的效果不理想。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也逐渐普及开来,计算机仿真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2]。 一、传统电路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路原理教学需要作图进行授课,抽象性强。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教学的要求,教学的效果低下。首先是理论性强、抽象。电路原理教学需要学生对电路、元件等等各个环节都要熟悉,比较注重原理概念性的教学。同时还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计算推导和联想,将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事物,所以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理想[3]。其次是在电路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画大量的电路图,通过图形来进行讲解。在传统的黑板教学中,图形复杂导致画图不精确,另外也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整节课没有很好地利用,教学的效率不高。最后,传统的课堂教学实验中,难免会出现仪器的故障、电子元件的损坏等情况,影响实验的正常开展,不仅浪费了上课的时间,也造成了资金的浪费,打击了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和参与性,制约了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完成。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尤为重要。在目前的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中,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学的效果大幅度提高。 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特点 第一是更加生动直观,便于学生理解。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黑板教学为主,图形复杂,注重理性的分析,学生很难接受。在电路原理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将繁复的电路图等资料详细地绘制出来,具备直观、生动的界面,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是为电路原理教学提供了多重的手段。传统的教学理论型较强,需要经过严谨的推导和大量的计算,学习的难度较大。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把许多元件细致地描绘出来,而且更加的齐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另外,计算机仿真技术功能强大,不但可以保存各种工作状态中的电路数据,还可以打印出来进行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当电路中出现短路或其他故障时,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进行提前的预防和提醒。 第三是为课堂教学提供简单有效的实验方法。在电路原理教学活动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巩固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引进计算机仿真技术,保证了成本的低投入,学生的实验过程避免受到其他不必要因素的影响,保证了实验过程的顺利开展和完成。另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会造成原料和器材的损坏浪费,可进行长期的、反复的实验。计算机仿真技术帮助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电路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方面计算机是一种智能化的工具,在电路原理教学中,能够自动建立电路运算方程,并且进行计算,将结果通过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在电路原理教学中,引用Multisin(电路仿真软件)软件进行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掌握知识,提高教学的效果。 另一方面Multisin软件具备齐全的电子元件,并且可以进行长期的实验而不必担心器材和原料的损坏,资金投入较少。另外,Multisin软件的功能齐全,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仿真电路实验活动,得到详细的数据报告和图形,并且可以将Multisin软件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在大屏幕上演示整个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参与、了解电路的原理,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4]。 再者,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Multisin软件应用于电路原理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于高校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Multisin软件是一款专门针对于电路设计和仿真的工具类软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Multisin软件在国内和国外的电子行业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授课和学习的教学工具。 四、Multisin软件在电路原理教学中的独特优势 第一是有助于帮助学生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电路原理课程具有衔接性和实践性,因此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将Multisin软件和PPT相结合的方式,制作一个教学用的多媒体课件,并在课件中标明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的学习通过PPT幻灯片制成文字进行授课;在实验部分,依赖于Multisin软件强大的仿真能力,利用图形、视频、现场操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演示,将抽象的、逻辑性较强的文字转变成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良好配合。另外,在PPT幻灯片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将电路原理的仿真过程穿插到课件当中,使整个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文字图形的协调搭配为课件增添了吸引力,同时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接受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操作能力,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和完成,促使电路原理教学实现改革和完善。 第二是有利于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自主能力。在“电路原理教学”中,运算量大,公式的运用和推导复杂,造成整个电路的工作原理十分的抽象和枯燥,难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纯理论知识的灌输,用文字对电路工作的原理进行分析和讲授,学生往往是难以接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脱节,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只有将理论变得生动和具体,抽象变得形象化,学生对知识有充分的兴趣,主动地参与课堂,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电路原理,完成教学的任务和进度。因此,在教学中引入Multisin软件,利用Multisin软件独特的电路分析的能力,例如运算放大器对数据的放大性能分析等等,学生可以自主地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并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多次反复的实验来验证结论,提高学生独自分析问题的能力,将对电路原理的学习从理性的认识上升到感性的认识。 第三是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电路的结构。在电路原理教学中,需要绘制复杂的电路图来进行授课和设计。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电路原理是通过黑板教学完成的,用手绘图形保证不了电路绘制的准确性。另外,手绘图形的复杂导致学生难以辨认,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上课的效果低下。在教学中应用Multisin软件后,情况大大改善。因为在Multisin软件的元器件库中,具备数量齐全的各种电子元件,在进行电路原理教学中所需的电子元件都可以找到,而且元件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和实验所需的参数和大小进行更换。因此在教学中绘制电路图的效率和速度大幅度的提高,并且还可以随时地增删。与黑板教学相比,Multisin软件仿真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成为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中的主流工具。再者,利用Multisin软件绘制完电路图之后,可以直接将电路图进行课堂的演示,在教学中对电路图进行仿真分析,帮助学生更加了解电路的结构和各个元器件的作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教学的效果。 五、结束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的手段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潮流,所以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完善,应用先进的技术辅助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电路原理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和操作性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知识比较抽象而感到难度过大,因此在教学中运用Mul-tisin仿真技术辅助教学是非常有作用的。Multisin软件将抽象的理论文字转换成直观的、具体的图形和图像,并且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和PPT软件相结合,制作内容丰富、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了解和掌握专业的知识。将传统的教学和先进技术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促进了电子类专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刘增磊1 高爱莲1 王栋2 陈娟3 单位:1.南阳理工学院 2.山东交通学院 3.国网山东禹城市供电公司
互联网论文:分析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优势 这几年来,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科技不断成熟和发展,互联网新闻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与传统媒介技术相比,互联网传播渠道具有诸多优点。怎样更充分的利用这种优势,不断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是许多学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国内互联网媒体的发展历程来看,其现状并不让人感到乐观,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与不足的存在,直接制约和限制了互联网媒体技术的发展。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我们必须加紧课题研究,找出问题所在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基于以上的论述,笔者对互联网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进行以下的概括和论述。 一、互动性优势 互联网新媒体具有交流互动性的特点,这是传统媒介所无法企及的。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网站数不胜数,极大丰富了我们的信息生活。只要访问任何一个网站,我们就能够获得海量的新闻信息,这些信息反应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满足任何人的信息需求。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网民还可以使用一些具有高度互动性的信息渠道,例如MSN、QQ聊天软件、论坛等。这是传统媒介工具所不具有的东西,能够为网民带来更大的新鲜感和主动性。而且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是其所不具备的。在传统媒介下,新闻评论通常是由信息方做好评论再直接,受众只有被动接受而无法表达自身的观点,但在互联网媒体技术下,网民有足够的自由参与评论某件社会事件的权利。可见,传统媒介的这种传播方式严重限制了受众者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而与这种传播方式不同,互联网新媒体在发表评论的同时,受众者可以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受众者以很大的互动空间。在新闻评论的过程中,这种传播方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实现了传播的双向介入,而且增强了传播的实际效果。 二、方式多向性优势 传统的媒介工具下,新闻的具有高度的单向性特征,或者是一对一的传播,或者是一对多的传播。以电视节目和新闻为例,它的受众是某一范围内,或者特定的人群,但是新闻内容的者只有一个,这就是典型的单向性传播。这种传播形式严重束缚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弥补了这种单向性的不足之处。自从出现了互联网新媒体后,在任何一个时间或者地点,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一部分受众来说,这种多侧面的传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通过兼听或者比较等方式,来具体评判信息的真伪。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受到了传播媒介的充分尊重,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平等的传播关系,这是互联网新媒体传播带来的新变化。在传播过程中,虽然传统媒介也在尽量做到公正和全面,但是受传播者所接触的面以及所处位置的限制,要想实现这种公正和全面,必须积极地应对这些限制或挑战。而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恰好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限制条件,朝着公正和全面的方向发展。这说明,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方式具有多向性的优势,这是传统媒介所无法匹及的。 三、受众随意性优势 在实际工作中,媒介传播技术的好坏之直接影响着受众对新闻参与的积极性。对于传统的媒介工具,例如广播电视等,对观众参与信息互动具有较大的制约。在这种传播模式下,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而不具备任何主动性和选择权。由此而知,媒介传播工具如果失去了参与随意性,那么就会极大地限制新闻传播效果。而在互联网媒介技术下,受众对新闻的选择权利能够得到最大的满足。借助互联网媒介工具,受众可以自由的接受新闻信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而且,受众还可以随时地更换信息,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无限次地随意更换。再进一步讲,对于这些网络信息,受众有随意表达自己意见或建议的自由,可以畅所欲言,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充分表达出来。可见,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接受信息的随意性不仅仅体现在信息的选择上,也体现在信息的利用和表达上。长期的实践反复证明,信息传播要想取得成效,必须基于广大受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而要想调动广大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切实保证他们接受信息的自主权。换句话说,要想激发广大受众的参与热情,必须保证他们接受信息的随意性。 四、服务性的优势 目前,民众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信息都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来获取。例如,以前招聘广告都的报刊杂志上,而今天我们可以随便在网络上搜索相关就业信息。网络求职如今已成为一个非常时髦的词汇。这就是互联网技术普及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借助互联网信息渠道,招聘双方得以相互了解,并最终签订劳动合同。而且,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招聘企业无障碍沟通,并形成劳务关系。这些情况在以前不是敢想象的,也是不被人所认同。通过这种变化,充分显示了互联网新媒体的威力,显示了其传播服务性强的优势。现如今,类似这种变化举不胜举,给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对于网络接受者而言,它们获取网络信息、满足各种需求的内容在不断丰富,方式方法在不断创新。这种变化深受接受者欢迎,使网络传播形成了一种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与传统传播媒介相比,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的服务性更加突出和强大。在实践中,反映一个事物是否具有服务性,要看这个事物是否能给服务对象带来帮助,是否能够满足服务对象的各种需求。而在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其服务对象始终处于一种惬意的氛围中。 五、结束语 总体而言,相比传统媒体技术,互联网具有诸多优势和长处,任何有效加强这种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做好这项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要清晰认识我国当前互联网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其次,要全面把握和理解我国互联网媒体的重要特点和优势。最后,要积极行动起来,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充分发挥互联网媒体传播的优势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优势应用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才能真正实现我国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互联网论文:移动互联网高校德育工作研究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具有大众化、社交型和可视化等基本特征,使得大学生的学习、交流、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得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规模变大、成本变低、需求度增加、个性化程度提高等方面的挑战。作为高校德育工作主力军的辅导员,需注重将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在日常管理中不断提升个人魅力,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以便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完成高校德育工作。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 当今网络迅猛发展,人们已经进入到互联网+的时代,这使得人们的交流方式、信息获取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系列颠覆性的变化。相较于传统的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依托数字、网络、多媒体等信息传播技术的新媒介,以其方便、快捷、便携等优点越来越为人们广泛认同。在大学生群体中有80%的人在使用移动终端,同时使用移动终端和传统PC终端的有50%。①可见当今大学生群体中思维和习惯的形成既延续了传统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也有新的完全不同的状态。 一、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一)大众化的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的受众非常广泛,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从城市快速地向农村发展,使原来的数字鸿沟和信息鸿沟被填平。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6.88亿,互联网手机网民规模约为6.2亿。可以说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已经是一个大众化的互联网,舆论话语权正由官方传统媒体向非官方自媒体转变[1]14。移动互联网非常重视用户的需求和体验感受,用户至上是网络运行模式的根基,网络供应商会千方百计用各种产品来吸引用户。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APP产品,评价其好坏一个最主要的标准就是是否得到用户的青睐,能否创造良好的用户体验,以便形成一个持续、稳定的用户联系。对于一个网络产品来说只要维持和把握了用户的关注度,就是产品的成功。这就是移动互联网用户至上体验为主的特点。 (二)社交型的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在原有的PC端构建信息传播方式的基础上使得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即时,构建了一种全新的人际交往方式。网络极大的开放性使网络具有全球性[2]9,人人都是信息的者,信息从过去的一对一模式传播转变为多对多模式传播。人们更乐于用移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实现自我价值与认知。这种人际交往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呈现了它特有的特征:传播内容的大众化和娱乐性;传播时间的短期和即时;传播方式的商业化;传播风格的戏谑嘲讽性。人们接触信息的方式已经从一元向多元化转变,由单纯使用电脑变为利用各种各样的移动终端,例如今天的微信,已经成为了人们交流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成为了信息传播的大众化平台。这些都表明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情感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人们更多地倾向使用在线阅读等新的信息接收方式。 (三)可视化的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催生了多种新媒体,我们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获取任何需要的知识。与此同时,传统的媒体也在利用移动互联网扩展他们的关注群。2014年互联网中新闻客户端的影响力在不断加大,在各种各样的新闻客户端中,包括我们的主流媒体官方微博都获得了大量的粉丝。例如共产党员网拥有700万的粉丝,粉丝来自28个国家。央视网、新华网、人民日报网也都拥有2000万的粉丝。这种代表主流声音的权威官网力量在互联网中不断增加,提供了真实、权威、准确、公正的信息。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德育教育的规模变大,德育工作的范围从现实走到了网络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特别是随着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课堂的发展,借助互联网特别是手机移动终端,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获取更多的知识,而不再只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育。网络成为了一个更为广泛的传递价值观的平台,这样一种开放式大规模的海量信息传入给我们高校德育工作主力军的辅导员日常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网络的自由化和个性化,不同价值取向的内容都会大量存在于网络中,大学生还处在思想不成熟阶段,不完全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思想上产生偏差。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传统模式是课堂教学以及现实中与学生的互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场所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时空领域,只要有网络,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获取知识和收集信息,即时参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这也给了德育教育一个更广大的空间,今天开放的网络平台,可以使德育教育的空间扩展到网络覆盖的任何区域。 (二)德育教育的成本变低,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大幅提高 传统的德育教育是一种自成一体的比较封闭的校园教育模式,但是今天随着网络的发展,尤其是网络交流手段的多样化和网络课堂的趋于成熟,其低廉的成本和海量的信息越来越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只要有意愿,随时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获取你想要的信息。对于高校辅导员教师来说能够在网络上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有一个及时的把握,在日常工作和教学中就更容易做到有的放矢,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三)德育教育的需求度增加,德育教育从他律转为自律 在移动互联网状态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倾向于自主地进行学习,而不是必须在课堂上学习。学生对于网上知识的关注度来自于自己的实际需要,而不是强迫。这就对我们高校德育产生了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如果德育只是空泛地讲一些大道理,不能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契合,将不能起到教育的真正效果,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今天的学生习惯于从网上寻找他真正感兴趣的内容,而每一个内容的呈现其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对于高校德育工作来说就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应用网络平台,占领网络这一阵地,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入手,制定符合实际的德育教育内容, 让广大学生能自主地接受。网络上,真正被学生所关注、喜爱的一定是他们主观上感兴趣的内容。从发生学的角度看,道德教育原本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3]10。因此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教育变得可移动,德育教育如何占据学生课堂以外的时间,从灌输变为对学生需要的关注,形成对学生课堂外学习时间的正向引导,是今天移动网络时代德育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四)德育教育的个性化程度提高,德育教育内容从一元向多元转变 网络的发展,使得学生可以在网上获取大量来自同一个主题却是不同版本不同样式的信息与资讯,而且也可以接触到在通识教育领域对许多人类共同的知识和价值不同的解读和评判,每一种样本的背后其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甚至今天有更多人可以直接将自己的视频文本到网上做一个内容的分享。有学者指出:“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并不构成资源,相反他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各种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在网上充分集合、碰撞和交汇,在多种声音中也难免夹杂着有害的、破坏性的‘杂音’和‘噪音’”[4]15。所以在线教育的多元化、传授者的个性化和风险的可控性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学生在网络上接触到的已经不再只是一种价值观的内容,而是多元复杂的甚至可能是相互冲突的价值取向的观点与资讯的共同传递。网络提供了一个平台,价值观的传递已经不再只是一对一,而是多对多。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价值取向都可能共同存在于网络之中,复杂多变、相互影响。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途径 今天的高校德育工作正处在这样一个移动互联时代的大背景下,对于我们高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高校辅导员来说如何应对这一新形势下对于学生德育工作的新挑战,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可以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 今天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占到接近一半的中国人口,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接收分享、自我表达的主要途径。在这样一个移动互联时代,学生感受思想文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也从过去传统的课堂、课程转向了课外、网络,扩展到了无形空间中,学生对网络事件、网络视频以及网络红人等先入为主且印象深刻[5]56-57。如名人微博、微信中的朋友圈等,每一个人既是接受信息的受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在这里传递的不仅仅是信息,也是情感。基于此,高校德育工作也应该利用移动互联终端的优势,将有形的教育向无形的教育感染转化。因为价值观念的传播对于学生来讲不是一个简单的接与收的过程,价值观念要真正影响到学生,首先要在学生中产生共情,让学生感同身受,要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其次要在学生中达成共识,让学生理解、认可教育者的观点。只有做到这两点才有可能最终和学生达成共鸣,学生才会最终认同教育者的观点。这也就达到了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青年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理解程度较高,每一代年轻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流行元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理念上要加强与学生的相容性,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 1.选择恰当的时机、选择学生需要的内容、选择学生喜欢的传播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德育教育本质上是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如何能把理论引入到生活中,不脱离实际,就要用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三观”。首先就要从内容选择和策划上真正做到从学生需求着手,发现学生真正需要的,以满足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设置课程或活动环节。这样才更容易和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继而达到互动的效果,也才可能最终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 2.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校园思想政治文化传播不只是一个参与的过程,更主要还是一个情感互动的过程。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策划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采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3.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关注热点,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设置教育环节,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强与学生的课下交流,将教育者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交流方式为学生所接受,使抽象的理论变成学生生活中的标准。这需要教育者对所传递的内容进行一个很好的策划,寓教于娱乐中,用浅显的方式传达其后蕴含的核心价值观。 (二)有形管理与个人魅力的价值引领相结合 1.做好自身定位,达到有效互动 高校辅导员不论是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还是其人生导师,都是一种角色的定位,辅导员的职业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能在工作之外提升个人魅力,让学生更认同教育者的观念,继而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值得我们去研究。大学生群体接受信息的渠道,既有课堂教学,又有活动参与,但更主要的是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主观感受,通过与朋辈之间的情感交流、人际交往来认知这个世界。大学生朋辈间的相似性有利于增强德育教育的可接受性[6]102,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形成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关键就在于教育者合理定位自身,不能只当学生的老师,还要是学生的朋友、长辈、有时甚至是伙伴。要让学生能够和辅导员之间进行一个有效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将德育教育深化到无形之中,做到润物于无声。 2.通过沟通提升辅导员的价值引领性 每个人都有梦想,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指导性的选择,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沿着梦想健康起飞是教育工作者的心愿。在这里沟通很重要,沟通能形成共识,加深理解,不论是用什么样的载体进行沟通,对于教育者来说最终的目的应当是通过沟通形成一致的立场。这就需要在沟通的过程中,在传递信息的时候要真正做到彼此理解。只有做到了有效的沟通,才能对学生做到有效的引导,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高校辅导员所承担的德育工作使命重大,责任艰巨,在移动互联这一信息互通极度发达的时代,如何能够把主流意识形态鲜活生动地通过我们的传递深化为学生自觉内省的心理感受,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将主流意识形态扩展为群体认同的哲理,这是一个课题,也是所有德育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 互联网论文:谈3G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运营商的营销模式 1、 三G以及挪动互联网行业违景 二00八年五月二四日,工业以及信息化部、国家发展以及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中国电信业重组公告,激励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包含资产以及用户),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挪动。中国的电信运营商行业完成为了第4次重组改革,重组后变成 中国挪动、中国电信以及中国联通3家全国运营商。二00九年一月七日,工业与信息化部向中国挪动、中国电信以及中国联通颁发了3个三G牌照,中国挪动取得TD—SCDMA牌照,中国电信取得CDMA二000牌照,而中国联通则取得WCDMA牌照,中国通讯行业正式进入了三G时期。跟着二00九年中国三G全面启动后,近几年,挪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呈现的迅猛的增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二0一二年七月了《第三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态统计讲演》,截至二0一二年六月底,中国网民范围到达五.三八亿,二0一二年上半年新增网民二四五0万;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所占比例由上年底的六九.三%增长至七二.二%,范围到达三.八八亿。预计二0一二年全国手机上网的网民范围突破六亿,到二0一三年,挪动互联网用户将到达七.二一亿,超出传统的电脑网民数量.未来一0年,必然是挪动互联网时期,未来二0年中,人类社会的主要财富将由挪动互联网发生。贝叶思咨询分析认为,跟着三G网络与智能手机等手机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挪动互联网正在成为互联网与三G挪动通讯整合的发展方向,表现出诸多新的发展动向。苹果ios平台上的利用软件已经到达五0多万种,Android平台上的利用软件也超过三0多万种。 2、 三G以及挪动互联网时期的运营商营销模式 在三G以及挪动互联网时期的违景下,国内的运营商的营销面临的更多更大的挑战以及机遇。营销模式不能向之前二G时期1样传统、单1,而是有了良多的改革以及立异。经钻研,在三G以及挪动互联网时期的违景下,国内运营商的立异营销模式有下列几种: 一、 新媒体营销 跟着微博、电子商务、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国内的运营商都纷纭运用了新媒体展开各种营销。中国挪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3大运营商团体公司及各省份公司都纷纭开通了官方微博、淘宝旗舰店、电子商城等。鼎力通过微博、电子商务、互联网等新媒体展开各种公司宣扬、业务宣扬以及业务办理。通过新媒体营销,各个运营商加大了对于泛博网民的宣扬以及服务,并在新媒体营销事迹上获得较大突破。以广东联通为例,广东联统统过微博、淘宝旗舰店、电子商城等互联网营销手腕,二0一二年的三G业务发展量超过四万户,是二0一一年底的四0倍。二0一二年五.一七世界电信日,广东联通的沃三G网购节当天独占3大门户网站,掀起二0元号卡抢购狂潮,发展三G用户九九四九户!六.一五手机疯抢周单条微博转发超一三.二万次,售出三G手机六二六三台!这些事迹以及数据都充沛说明,新媒体营销给国内的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事迹以及突破。 二、 团体大客户营销 二G时期,国内运营商的营销手腕以及模式绝大多数针对于了群众市场。在三G时期,国内运营商纷纭加大对于细分市场的大客户营销。近期,中国挪动成立了团体客户业务拓展专业子公司,对于细分市场的大客户营销进行专业化运营以及管理。中国电信以及中国联通都对于团体客户业务发展实现了事业部制管理,成立了从团体到各省、市、区县的立体化团体业务专业队伍。从机制、文化、队伍建设等方面,国内的运营商都纷纭加大了团体客户的营销力度。在三G时期,可以说,患上集客者患上天下。国内运营商想在三G时期以及挪动互联网时期取得成功,取得应有的用户以及市场份额,就必需在团体大客户营销上做足工夫。以广东联通为例,广东联通除了了树立团体客户事业部以外,还成立了专门负责大客户营销的大客户营销服务中心,并依据政府、企业、金融等客户的行业特性以及细分市场,细分了二0多个行业拓展部。 三、 流量以及业务经营营销 在过去二G时期,大家对于国内运营商的经营业务理解常常就是语音电话以及短信等。但在三G以及挪动互联网时期,国内运营商绝非仅仅知足于做语音以及短信,做固网固话、电路等管道业务的经营营销。跟着挪动互联网时期,运营商的竞争对于手除了了传统的基础电信运营商(挪动、电信、联通)以外,大型的互联网企业,如腾讯、新浪等同样成为运营商的竞争对于手。这些大型的互联网企业,以及运营商1样有巨大的用户群体,有大量的利用平台以及业务内容,他们都想与运营商1起争取挪动互联网时期的霸主地位。所以,在三G以及挪动互联网时期,流量以及业务经营营销成为国内运营商势在必患上的新营销模式。中国挪动投资几百亿建设了南方基地以及北方基地,搭建了手机游戏、手机音乐、手机浏览、手机视频、手机软件等8大利用平台系统。就是要在三G以及挪动互联网时期做好流量以及业务经 营。而不是仅仅提供通道服务。中国联通同样成立了云计算中心、音乐基地等,也自行开发了沃phone手机平台、沃友、云雀等利用,也是想在三G以及挪动互联网时期与其他运营商以及互联网企业争取主导权。中国电信也相似建设了云计算中心、智慧城市利用等众多平台以及利用。 在流量以及业务经营营销方面,国内的运营商也都获得了很大的事迹突破。 例如,中国挪动的杭州浏览基地,每个月收入以突破一亿。二0一二年六月,广东联通的三G用户月均流量超过二00M。每个月三G用户上网比例到达九二%。广东联通自行的红围脖、悦TV、云雀等利用用户超过二00多网。众多的经营数据显示,在三G以及挪动互联网时期,国内运营商的流量以及业务经营营销模式获得了很大的胜利。 四、 行业利用营销 三G以及挪动互联网时期,除了了像在苹果平台以及安卓平台的几10万各种各样的个人及群众利用外。国内运营商在细分市场上,运用结合细分市场行业的工作流程、提高效力等方面的行业利用上营销也是1种新型的营销模式,并且也获得了很大的事迹突破。以广东联通为例,广东联通在信息强政、信息惠民、信息兴业等3大方面,在五0多个细分行业上,有九0多个成熟的行业利用产品以及解决方案,通过行业利用营销,服务五00多个政府机关部门,八二00多家企业的三G行业 用户超七00万,惠及泛博民众超一五00万人。这些利用包含了掌上政务、E信通、官方红微博、掌上办事大厅、挪动办公、数据快报、三G视频会议、机关信通、服务器托管、沃定位、挪动执法、应急指挥、单兵监控系统、 泊车场车辆监控、掌上地税、电力抄表、电力巡检、电力掌上营业厅、车辆定位视频、证券通、无线POS、智能公交、智能汽车、社保1卡通、阳光求职易等等。中国挪动通过良多行业利用,如无线城市、对于讲、挪动办公等获得了很大的营销突破。 总之,在三G以及挪动互联网时期,国内运营商的营销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营销模式立异上获得良多突破,除了了上面的几种以外,还有从B二B的营销方式转变成B二B二C,B二B二E,B二B二P等,还有以ICT整合的营销模式等等。 互联网论文: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商营销模式的分析 近年来,智能手机逐渐普及,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基于手机平台开发出的各种手机软件极大地扩展了手机的功能,使人们随时随地可以上网购物,再也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移动用户的消费也逐渐呈现出移动化、碎片化、个性化、多元化等特点,为了满足人们的多种购物需求,电商必须不断创新营销模式来获取利润。 一、移动互联网用户消费特点分析 1、消费移动化、碎片化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民众很少有整块的时间去逛街购物,闲暇时间十分零碎,实体店对消费者的购物时间和地点存在很大的限制,已经逐渐满足不了人们的购物需求。随着智能手机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用户可以利用上下班、入睡前等碎片时间进行购物,并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浏览大量的商品,不受时间与地点限制地对各个店铺的性价比进行比较,最终选择自己心仪的商品。 2、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 随着科学技术和时代的发展,民众逐渐摆脱了工业时代的标准化,在信息化的时代,更加注重个性的张扬,新成长起来的消费者群体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化需求,我国的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已经基本结束。 3、消费入口呈现多元化 在智能手机与移动话联网技术流行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手机客户端给用户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用户买东西可以直接打开天猫、淘宝客户端,想聊天可以直接打开微信、QQ客户端,用户所有的需求都被细化成每一个客户端,实现了用户消费入口的多元化。 4、消费决策逐渐理性化 俗话说“货比三家”,消费者对不同店家的同种商品进行比较,可以形成理性、合理的消费习惯,但是在传统的消费模式下,碍于路程等原因,消费者很难做到货比三家,但随着人机互动技术的成熟,消费者能够便捷地多个店家的同种商品进行对比再进行购买。手机移动平台有搜索功能,用户不断添加关键词可以缩小搜索范围,更快、更加准确地找到目标商品,此外,多种第三方平台的兴起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消费参考。 二、移动电商创新营销模式分析 1、口碑营销模式 口碑营销模式是借助消费者的口将商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的亲朋好友,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为商品积累良好的口碑,使更多消费者进行购买。微博营销是当前最为流行的口碑营销模式,这种营销模式分为迅速造势类和直接优惠类两种,长安福特联合新浪微博创造的“戴着围脖看车展”活动就是在很短时间内为车展造势,取得了很好的营销效果,属于迅速造势类;英国开展的“幸运筹码”活动就是利用微博将线上线下的促销活动联系起来。 2、眼球营销模式 眼球营销模式善于抓住消费者的眼球,找寻刺激,从而引导消费者购买,团购营销是目前较为流行的眼球营销模式。奔驰曾经与淘宝联手在聚划算平台上开展汽车团购活动,结果在不到4个小时的时间内,200多辆奔驰汽车被抢购一空,这极好地显示了团购营销模式的强大销售能力。眼球营销模式要注重策划,寻找合适的产品和团购平台,配合宣传与营销为产品造势,还要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为消费者免除后顾之忧。 3、体验营销模式 体验营销模式是让用户亲身体验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感受产品与服务的好坏,从而促使用户认知、喜好并购买的一种营销方式。移动互联网给用户的免费体验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借助网络平台的交互性与便捷性,电商与消费者之间可以进行便捷地沟通,便于消费者更好地感知企业的服务与产品,增加购买兴趣。 4、互联网O2O营销模式 O2O的全称是Online To Offline,也就是一种“线上线下结合”的电商销售新模式。O2O营销模式最初是针对本地生活服务领域,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发展,O2O营销已逐渐朝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目前常见的互联网O2O营销模式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团购。这是O2O营销的代表模式,覆盖范围十分广泛,餐饮、服务和娱乐是主要的团购行业。团购是薄利多销的服务,使用团购销售是商家用来清库存的有效手段。(2)优惠券。很多商家都通过优惠券来吸引消费者光顾,这种营销形式十分实用,可以给商家带来很大利润,但是对于平台的运营商来讲,其利润就很难估计了,随着市场的发展,优惠券无法使商家和用户建立更加直接的联系,因此存在一定的弱势。(3)微信模式。这种模式便于商家对客户关系的管理,便于形成可持续的营销渠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满足用户的朋友圈互动需求,也可以满足用户的即时性消费需求,相比于团购和优惠券模式,微信模式更为高级,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4)移动支付。移动支付担负着资金流通的重任,对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支付宝已掌握移动支付市场的主动权,但是其他的移动支付工具也层出不穷,具有不小的竞争力。 三、结语 近年来,我国移动网民数量不断增加,庞大的网民数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我国手机媒体的成长速度居于世界前列,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电商的营销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电商应当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目标,抓住关键点,创新营销模式,使营销模式契合市场以及用户的需求。 互联网论文:如何构建互联网财务管理规范体系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系统,使得全球信息交流密切和简单化,网络经济将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现在以及未来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日益激烈,企业制胜的关键已不在于其所掌握的传统生产要素,而在于其所拥有的智力资源,所以,以往工业时代科学管理模式必然会逐渐被新型的数字化集成管理所代替,企业采用互联网技术来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是必然抉择。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模式也必须创新。互联网财务管理必将成为企业未来财务管理发展的方向。特别在我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将日趋全球化,将更激烈、更残酷。在时代的召唤下、市场的大潮中,我国企业必须积极行动,否则,必将被时代和市场所淘汰。国外学术界对互联网财务管理的研究已有多年,国外大多数企业都已不同程度地利用互联网进行财务管理。我国关于互联网财务管理的研究,始于1999年用友集团率先提出“网络财务”概念之后。近几年,已有少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有关报刊。但综观已有的研究文献,其研究内容主要局限在概念和功能的讨论上。而以互联网财务管理规范体系为目标的系统化超前研究至今尚未见到。已面市的现有网络财务软件其内容体系仍主要局限于资产负债管理、内部结算、财务分析等方面,还很不完善。当前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全面、科学财务管理的几乎没有。无疑,进行本项研究既可填补目前理论研究的空白,并丰富和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又可为规范的互联网财务管理实务提供具体指导。 一、互联网财务管理内容体系构建 互联网财务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内联网结构的财务管理系统。所谓企业内联网(Intranet)是应用Internet技术的企业内部网络,是基于Internet通信标准、Web技术和设备来构建可提供Web信息服务以及连接数据库等其他服务应用的自成独立体系的企业内部网。Intranet可以连接到Internet成为其一部分。当有安全需要时,采用“防火墙”等网络安全技术与Internet隔离。Intranet也可以进一步向企业外延伸,使其使用范围扩大到企业与企业之间,从而使企业与关联企业、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之间形成范围更广阔的信息系统,即Extranet(企业外联网)。外联网企业间的数据查询、数据交换、服务技术可通过互联网实现,也可通过虚拟专用(VPN)实现。可见,基于内联网的互联网财务管理系统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系统,它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全球性等特点;它主要由Intranet和Internet财务管理两大分支体系构成,该两大分支体系在系统中行使着各自的职能。内联网财务管理体系能进行内部财务管理全过程的各项工作;互联网财务管理体系能处理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各种财务关系及其相关的业务。 就互联网财务管理系统而言,规范的互联网财务管理内容体系应根据传统企业财务管理学内容体系来构建。新构建的内容体系必然有别于前者。其不应仅仅局限于目前网络财务所包括的资产负债管理、内部结算、财务分析等方面,而应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管理、分配管理、财务分析等的全面管理。除此之外,还应体现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特点,把知识资本管理、国际化管理、财务风险管理贯穿其中,并予以特别地重视和加强。 因为互联网财务管理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知识资本将成为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据西方学者测算,21世纪初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5%—20%,如今已达60%—80%.另据有关方面预测,未来农业增长的83%,工业经济增长的70%—80%都将依靠知识资本来实现。因此,此时财务管理的重点就应由传统资本转向知识资本。知识资本的筹集、投资、营运、分配管理、知识资本财务分析等将成为互联网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财务管理活动不断增加,国际财务关系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到国际资本市场上以低成本、低风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筹资方式;把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国际生产经营活动并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合理安排、调度营运资金,以避免各种风险和损失;合理调控国际税收等等都将成为互联网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另外,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的大大加快,知识更新频率的不断提高,产品寿命期的逐渐缩短,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以及“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等等,都在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理财的风险程度,因此,财务风险管理无疑也将成为互联网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互联网财务管理运作体系构建 互联网财务管理运作体系应根据上面构建的内容体系来构建。该运作体系力求成为企业互联网财务管理整体框架的设计依据,成为软件开发商开发互联网财务管理应用软件的指导思想,以便在不久的将来规范、系统的互联网财务管理框架形成后、软件上市后,企业能迅速、有效地组织实施。这一部分的初步构想如下: (一)网络软、硬件配备 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财务管理,必须首先进行网络软、硬件配备。 硬件方面需配置连网微机、网卡、集线器、传输介质、接头、调制解调器、打印机及其他网络硬件;软件方面需主要配备windows 98 或windows 2000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联网的个人微机需安装windows 98 或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并进行简单的网络配置;服务器需安装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二)创建自己的网站 网络软硬件配置好后,还必须通过互联网建立自己的网站,设置企业主页,并在主页上设置企业理财或财务处(科)之类的链接点。然后,设置与此链接点相关的网页。这些网页应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网页应实现不同的功能,并都应成为企业处理与各利益相关者财务关系的一个链条。第一层次网页上应设置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管理、分配管理、财务分析等链接点。该层次网页反映财务管理的五大链接点设置好后,再设置与五大链接点相关的第二层网页。该层次网页应能反映财务管理五大链接点中每个链接点的主要财务关系。第三层次网页应能处理与每一主要财务关系相关的业务。其余层次的网页应有助于每 一相关业务的实现。通过层层设计,企业财务管理中与各主要财务关系相关的各项业务可以无一例外地在互联网上进行,加之内联网的运行,就会使企业财务主管或财务管理人员无论身处何地只要一上网就不仅能对财务活动的各环节进行处理,而且能处理各方面的财务关系。被授权的供应商、客户、投资者、被投资者、债权人、企业下属单位、企业职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只需点击鼠标就能与企业进行实时交流,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或提供给企业所需的信息。 筹资环节。首先在企业主页上设置“企业理财”链接点,然后再设置与该链接点相关的一系列网页,使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能在互联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第一层次网页应设有“筹资管理”链接点,点击此链接点就会出现第二层次网页;该层次网页应设有筹资管理各主要财务关系的链接点,如“筹资政策”链接点等。第三层次网页应实现上述每一主要关系的相关业务。如筹资政策(包括发行股票政策、发行债券政策、吸引知识资本政策等)的内容。企业潜在的投资者上网后,点击主页上的“企业理财”链接点,再点击“筹资管理”链接点就会出现包含筹资环节主要财务关系的网页;点击该网页的“筹资政策”链接点,出现筹资政策内容网页。阅读该内容,决定是否对其投资。如果决定对该企业投资,则点击该网页上的“愿意洽谈投资”链接点。企业财务主管或财务管理人员上网后,点击主页上的“企业理财”链接点,再点击“筹资管理”链接点,点击“筹资政策”网页,就可及时了解有意投资的企业、单位和个人数,并在企业需要这笔资金、资本的前提下,通过内联网利用一定筹资决策方法进行筹资决策。如果决定吸引这笔资金或这项资本,便可通过互联网电子邮箱跟对方进行洽谈或面谈。 投资环节。企业主页上设置“企业理财”链接点。第一层次网页上设置“投资管理”链接点。点击该链接点出现第二层次网页,该层次网页上应设置“投资回报”等链接点。点击这些链接点,企业可进行相应的管理。另外,企业应经常登陆一些国内和国际企业的网站,了解他们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以寻找最佳的合作伙伴、最高的投资回报项目。 营运环节。点击企业主页的“企业理财”链接点后,进入了第一层次网页。点击该网页上的“营运管理”链接点后,出现第二层次网页。该层次网页上应设有“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知识资产管理”、“短期借款管理”、“商业信用管理”、“短期债券管理”等链接点。点击其中任一链接点,出现第三层次网页。该层次网页的设置应包括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所涉及的主要财务关系。 分配环节。点击企业主页的“企业理财”链接点后,进入第一层次网页。点击该层次网页上的“分配管理”链接点后,出现第二层次网页。该层次网页应设有反映分配环节所涉及的主要财务关系的链接点,如“分配政策”链接点等。各利益相关者点击“分配政策”网页上的相应链接点,就能查看他们最关心分配政策的具体内容。 财务分析环节。点击企业主页上的“企业理财”链接点,就会出现第一层次网页。点击该层次网页上的“财务分析”链接点,就会出现第二层次网页。该层次网页应设有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链接点,如“物质资本所有者分析”、“知识资本所有者分析”、“债权人分析”、“税务部门分析”等链接点。点击这些链接点就会出现主要利益相关者所需要的主要指标。 上述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管理、分配管理、财务分析等环节的网页设计必须考虑国际理财的特点,要设置相应的多语言、多币种的网页。 总之,通过层层设计,应使企业财务主管通过互联网和内联网对企业进行全方位、深入地财务管理。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完善的互联网财务管理网页及其功能的应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巨大工程,决不是某个人所能解决的问题,必须由软件开发商开发。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也可在实践中先行。 三、互联网财务管理规范体系运行影响预测 基于内联网的互联网财务管理规范体系的运行将使财务管理的各环节发生重大变化。 (一)筹资环节 1、筹资法律环境将发生改变。互联网财务管理环境下,网络在各个独立相关主体之间的媒介作用使虚拟企业的出现成为必然。针对虚拟企业而言,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因素已不再是其资本额的多少以及由此决定的财务实力,虚拟企业完全可以大大低于当前《公司法》规定的注册资本额的资本及其形成的财务实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很可能在完成不多业务之后即告解散,因此,现行《公司法》对其资本额进行限制的规定就受到挑战。未来《公司法》在对虚拟企业的认定及对虚拟企业法定最低资本现额等的规定方面必须予以考虑。 2、筹资重点将发生转移。互联网财务管理时代,企业筹资重点将由传统资本转向知识资本。而在传统资本内部,由于金融市场证券化,更多企业特别是资金需求量大的企业的筹资重点将发生转移:由原来的主要依靠金融机构借款转移到主要通过发行各种证券来筹资;同时,网上搜寻的方便、快捷,融资租赁的低成本交流与沟通,使融资租赁业务成为重要的筹资方式。 3、筹资较以往更为便利,筹资领域更加广阔。互联网财务管理使资金供需双方不需登广告,只需通过互联网各自相关的信息,资金需求方通过网上查询就可以极为便利的在全球范围内以各种筹资方式搜寻到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投资方,从而做出对自己最有力的筹资决策。 4、筹资成本将大大降低。以前发行股票,债券或是向银行借款等都存在着大量的中间环节,这些大量的中间环节无疑会加大筹资成本。互联网财务管理会减少筹资的中间环节或使相应的中间环节的各种费用大大减少,筹资方不仅可以较少的资源耗费得到所需信息,还能通过网上实时沟通完成谈判的前期工作,甚至整个谈判工作。 (二)投资环节 1、投资重点将发生转移。互联网财务管理环境下,随着无形资产和知识产品、金融资产和金融投资品越来越丰实,企业将由原来主要进行实物资产投资转为更加关注无形资产、金融资产投资。企业在无形资产、股票、债券等方面的投资在其全部投资中的比重将有更大提高。特别是无形资产、股票投资将得到更快增长。因为,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核心能力将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为了生存会更关注知识资产的投资,同时也会更关注企业间的战略联盟伙伴关系。而要实现这种战略联盟及战略伙伴关系,相互之间的持股则既是一种传统模式,又是一种非常自然的选择。 2、企业将更容易在全球范围内捕捉投资机会。投资机会的捕捉依赖于企业对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的了解和认识,依赖于企业对商业机会的把握。而把握商业机会的前提就是对瞬息万变的企业内部环境特别是外部环境要及时把握。这对于传统财务环境下的企业来讲,绝非易事;而对于互联网财务管理环境下的企业来讲,则是十分容易的事。互联网财务管理不仅使大型企业很容易搜集投资信息、捕捉投资机会,而且使具备网络财务的小型企业也很容易从网上获取投资信息。 3、投资决策成本将更低、信息将更充足。互联网财务管理为企业及时、快速收集各种决策相关的信息提供了一种科学而先进的工具。如果能很好的掌握这一工具,则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方便快捷的获得充足的决策相关信息。 (三)营运环节 1、现金管理重点将发生转移。互联网财务管理使货币电子化,货币现钞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划转速度大大提高 ,在途货币资金在现金中的比重也将大大降低,甚至完全消失。相应地,企业无需为现钞的保管及安全保障发生资源耗费,现金管理成本重要性逐步减弱,企业在确定其最佳现金持有量时,将更多地考虑机会成本或短缺成本等。现金预算编制的间隔期将进一步缩短,旬、周间隔期将成为现实。同时,由于企业获取信息的便捷与廉价,企业可以低成本的实现现金流量的准确预测,从而可以更好的实现现金收支的同步性。另外,各金融部门之间以及金融部门与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资金划拨信息的高效传输,因此,现金浮游量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2、应收账款管理将更加有效。互联网财务管理使对客户资信的信息搜集更加方便和快捷,信息搜集成本将大幅度下降。由于对客户能力指标及资本资产状况能予以及时了解,因此,企业坏账损失的发生将有所降低。电子邮件或IP电话的通讯方式使企业沟通成本大幅度降低,诉讼联系与沟通更加容易。 3、存货管理效率将提高,及时制生产成为可能。互联网财务管理环境使企业不仅能够在存货需求的时间、地点和数量上与其供应商及其客户实现紧密联系,而且会促进企业在内部各部门之间建立完善的信息传输网络,使企业内部物资流动的需求状况迅捷的反映出来,从而使及时制生产成为可能。 (四)分配环节 企业利润分配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这无疑会使内部各单位、各员工的责、权、利更加明确,分配结果更加透明、客观、公正。相应地,会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发挥民主理财的优势。会使物质资本所有者、知识资本所有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更快捷、更明确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通过网络沟通还可以更好的进行利益相关者财务管理。 (五)财务分析环节 企业财务主管或理财人员,无论身处何处,只要一上网,就能察看企业的财务报表,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利用报表中的大量数据,可以计算出很多有意义比率,通过这些比率预测企业未来,分析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帮助公司管理者规划未来,进行财务决策;还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财务决策更加准确。物质资本所有者、知识资本所有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可获取各自决策所需的比率,以做出正确的投资、信贷决策等。 四、实施互联网财务管理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尽管企业内联网财务管理的发展使基于内联网的互联网财务管理目前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要全面地开展互联网财务管理,还必须解决许多相关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互联网财务管理方面的法规制定、网络财务安全防护等。 1、抓紧制定互联网财务运行的法律法规。互联网财务管理对现行的法律法规提出了挑战。网上结算,网上交易安全保障、电子合同、网上税收、企业隐私、消费者权益保护、计算机犯罪、计算机证据、计算机数据确认、审核等新的经营方式和社会问题的出现,迫切需要专门法律来规范。随着网上犯罪、网上侵权等问题日益增多,我们应从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抓紧研究制定我国的互联网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使互联网财务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序运行,健康发展。 2、加强互联网财务的安全防护工作。互联网财务的安全防护应主要从制度和技术两方面去控制。 (1)内部控制。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减轻内部人员道德风险、系统资源风险和计算机病毒等所造成的危害,应主要包括组织控制、安全保密控制,数据输入、输出、处理控制,文件安全控制等。 组织控制主要是减少电子数据处理部门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其控制应遵循不相容职责分离原则。在系统运行中,可根据职能将与运行相关的部门划分为两个专职部门,即系统开发部和系统应用部。两部门人员要严格分开,切忌交叉使用。严禁系统开发人员使用系统,以防系统数据不留痕迹地被修改。 安全保密控制应做到层层设防。系统要设置基本的进入口令,以防无关人员非法进入;各个子系统各个模块也要设置相应的口令,防止无权人员非法操作:“操作日志”应记录所有操作人员所有操作,如操作时间、方法、查询和修改数据等;系统维护必须办理严格的审批手续,要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程序文件被非法修改。所有软件文档资料、数据结构形式、程序说明书和源程序清单等应按机密文件管理。 数据输入、输出、处理控制。为保证互联网财务系统所提供信息的真实可靠,必须进行数据输入平衡校验、数据处理之前合理性检测、输出信息分发控制等。 数据文件安全控制。存取数据时,要设置口令、密码、验明用户身份;修改、删除数据时,随时留存操作日志;每次退出系统时,系统都应提示用户备份;为防止非法篡改,还可以对一些重要文件进行特殊定义,如定义为隐形文件、专用文件或只读文件等,未经授权不得改动。 (2)技术控制。除上述内部控制外,还要在技术上对整个互联网财务系统的各层次,如通讯平台、网络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应用平台等采取安全防范措施。要采用鉴证(个人身份鉴别方法)、口令选取、保密传真等技术,使网络财务信息安全处理。采用用户没有选择余地的硬件链路加密和用户自行选择的软件端间加密,对网络财务数据加密,防止财务信息泄露、失真。采用防火墙技术,确保数据服务器的绝对安全,防止黑客闯入篡改盗取信息。建立由信息使用者共同信任的有权威的第三方担任的财务信息认证机构,使网络财务信息得以合法确认。 互联网论文:对互联网时代的品牌生存艺术策略 互联网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化。民族品牌应紧随时代脚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互联网蓬勃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商业发展的基本面貌。文章就如何利用互联网营销提升品牌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意在为中国企业提供有价值参考和经验,以应对国际市场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和提升中国品牌的竞争力。 1国内品牌的现状及问题 一直以来,学者和营销评论家探讨了很多有关品牌的议题,产生了大量品牌的蓬勃发展,如何借助互联网的强势力量,对我国企业进行品牌战略营销方面的实践与研究,几乎是凤毛麟角,研究现状不容乐观。 1.1消费者对部分国有品牌的认可度较低 在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笔者在大连和北京地区做了1000份调查问卷,根据调查问卷我们得出以下数据:在选择哪个品牌的手机时52%的消费者选择Iphone,28%的消费者选择三星,12%的选择诺基亚,1%选择中兴,3%选择华为,4%选择小米;在选择哪个品牌的护肤品是由36%的消费者选择雅诗兰黛,20%选择玉兰油,29%选择欧莱雅,3%选择大宝,7%选择百雀羚,5%选择相宜本草;运动服饰的品牌的调查显示,38%选择阿迪达斯,34%选择耐克,16%选择匡威,7%选择李宁,4%选择安踏,1%选择361度;在选择哪个品牌的汽车时,40%的消费者奔驰,39%选择宝马,18%选择大众,2%选择比亚迪,1%选择奇瑞。 在对几个中外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地位调查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中国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更青睐于国外的优质品牌,大多数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较低,中国自主品牌的竞争力非常薄弱。中国消费者选择国外的品牌主要注重国外产品的高档品质和安全质量,消费者对部分民族产品的质量满意度较低。民族企业产品的优势主要是价格较低。根据上述结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部分民族企业的处境十分艰难,面对严峻的形势,我国企业要给予品牌建设足够的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提升品牌的竞争力。 1.2企业管理者的品牌认知存在误区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管理者在对品牌认知的问题上,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区。品牌战略是企业最高层次的决策,如果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形成正确的品牌认知,品牌战略就更无从谈起,所以要实施品牌战略,管理者必须要走出品牌认知的误区。 首先,我国有很多企业把品牌战略和企业形象识别、广告混为一谈。建立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仅仅靠企业形象识别体系和广告宣传绝不能催生出强势品牌。广告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而品牌可以形成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所以,企业必须要走出“塑造和宣传企业形象可以打造品牌”的认知误区。其次,企业要走出“只有大企业花大价钱才能塑造品牌”的认知误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知名品牌的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的,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钱是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做品牌也绝不是大企业的专利。最后,企业要走出“只要产品质量过硬,就可以慢慢地形成品牌”的认知误区。产品质量是品牌价值塑造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但一个质量过硬,却忽略了品牌塑造,忽略了创新的企业只能取得短期的经济利益,企业最终会因后继无力而被那些强势品牌所超越。质量是可以复制的,而强势品牌则是不可复制的,品牌的价值是稳定的、持久的和可靠的。 2利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案例分析 由于技术不断革新,在媒体领域里总有很多争论,每种媒体都争着说自己是最有效的广告媒介。互联网已经成为营销者的必争之地。互联网已经从电脑迷的专用工具转变为营销者的创意舞台。 2.1饥饿营销 所谓饥饿营销,是指厂商故意调低产量,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从而抬高商品价格获取更多利润。例如Iphone4s的上市,先是放出一点新闻,对产品避而不谈,制造出很多热点。2011年10月5日召开会后在全球分批次上市,10月14日首次在7个国家上市之后又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消息。11月11日在香港上市,11月4日苹果可以预订的官方网站一个小时被抢购一空,使消费者又处于焦急的等待之中,热情高涨的消费者在实体店门口通宵排队的景象层出不穷。除了产品背后那些绝妙的营销手段外,产品的性能、质量也是非常出色的。提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中国的小米。小米手机上市之前,就已经将硬件“发烧”的理念打得火热。当时,双核手机还是稀有品、奢侈品,而装配了双核处理器的小米手机,仅售1999元,不仅勾起了手机发烧友的好奇欲,还吸引了媒体关注的目光。在营造了巨大的舆论声势后,小米手机又开始进行饥饿营销,在公众纷纷抢购的时候,小米手机缺货了,米粉只能焦急的等待。现在,小米手机的饥饿营销已经非常成功,甚至可以说并不逊色于苹果的营销。 2.2微博营销 所谓微博营销是指通过微博平台为商家、个人等创造价值而执行的一种营销方式,也是指商家或个人通过微博平台发现并满足用户的各类需求的商业行为方式。据相关数据,最早最着名的微博美国twitter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国内,只新浪微博一家,开通不到一年注册用户数就超过两千万。 杜蕾斯创造了关于营销的成功案例。2011年2月份,杜蕾斯开通新浪官方微博。6月23日北京城连续暴雨,下午下班时间雨越下越大,新闻报道地铁站因积水关闭,京城大堵车,意味着很多人回不了家,同时意味着很多人在微博上消磨时间。运营团队负责的成员试图切入这一热点,并把杜蕾斯品牌植入其中。用这个概念做广告怕会影响杜蕾斯的品牌形象问题。最终执行的时候选取了一个小号@地空捣蛋(其实是杜蕾斯公司微博运营团队成员之一),帖子迅速扩散。根据传播链条的统计,杜蕾斯此次微博传播覆盖至少5000W新浪用户。同时在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的,影响人群也在千万级别。微博营销是互联网营销中一种重要的营销模式,抓住时机有效运用可以事半功倍。 3利用互联网营销提升品牌竞争力的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忽视互联网在企业或营销传播中的作用的企业,必将遭到淘汰。要么数字化,要么非数字化,要么生存,要么死亡。 3.1提高我国企业对互联网的认识 随着网络的普及,企业如何使用互联网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个话题,不过现存的相关观点都多少有一点问题。企业管理专家、学者往往缺少互联网从业经验,对网络实务操作缺少了解,所以要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互联网的认识。首先需要了解的一点是,互联网可能逐渐成为企业需要重视的一个市场和渠道,但并非是必需的。另外,互联网相对于传统渠道优势更在于它可以提供新的交流方式、新的维度的顾客群体,但并不一定意味效率更高或者成本更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有如下某种需求才更需要使用互联网:第一,企业产品是面向个人用户为主的。第二,销售渠道匮乏 需要扩展消费群体类型。第三,所在行业竞争导致使用互联网成为常规配制。第四,品牌公众形象遭遇损坏会对公司经营危害很大。同时企业要进一步加深对互联网的认识,例如媒体中手中的行为动机,互联网中群体信息传播模式及人际网络分析,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建设等。 3.2做好网络公关 “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公共传播的沟通渠道,可以随时随地在全球范围内搜集消费者的意见,作为产品发展的参考。”[1] 公众会选择通过互联网自己去寻找和组织信息。而企业的信息收集、及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的特性以第一身份与公众进行双向对等沟通,通过微博、社交网站等互联网形式的内容可以实现有序更新,这能吸引公众的不断参与和互动,个体可以方便地与企业进行交流,同时交流过程也可以与其他公众共享,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企业在进行危机公关时要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研究适合中国国情和传播环境的危机公关策略,将互联网作为优化企业危机公关的利器加以使用。 3.3利用互联网营销扩大销售 互联网对于商业而言,无论是博客营销、社交网站、社群推广等等,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通过网络营销进行销售。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得不面临一个困惑:很早有了自己的企业网站,但网站却没有为企业带来一笔订单或只有很少订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大多数企业网站仅仅为内部人员浏览,企业以外的人员根本无从知道,如此一来,这样的企业网站自然无法为企业带来订单。大多数企业组建企业网站之后就不再管它,以为网站会为之带来客户,带来生意,但事实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再精美再有创意的网站,如果不让大家知道,也仅是一个死网而已,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效益。所以组建企业网站后我们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广我们的企业网站,让潜在的客户知道和了解我们的企业网站,这样才能达到宣传企业,推广产品,拓展网上业务,进行网络营销,最终达到利用企业网站接单的目的。网上找商机,无外乎两种渠道,一种是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商机,另一种是登录大型知名商务网站寻找商讯。因此更快捷地推广网站也可以从这两方面着手。 4结语 当今,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新媒体的平台了,通过这个平台企业文化和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能够联系上。中国企业要抓住这有利契机,利用互联网改变品牌的现状,提升品牌的竞争力,造就更多国际强势品牌。 互联网论文:互联网在深度报道中的角色 摘要:网络作为新媒体,“拥有高速度、多媒体、交互性、数据库等诸多传统媒体未曾具有的信息传播上的性能优势”。将这种优势运用于深度报道,符合当下媒介融合趋势,本文从具体的运用方面,探讨了如何在深度报道领域更好地利用网络渠道。 关键词:网络信息传播;深度报道;草根式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已经赶超传统媒体,而深度报道作为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不仅仅满足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要素,而是使新闻要素进一步深化。在网络时代强大的影响力下,网络在深度报道这一报道形式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一、网络深度报道 相比于传统媒体,网络深度报道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版面的无限性。由于拥有超链接技术,网络报道在延伸方面是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对于同样的热点专题,网络不仅可以承载关于事件本身的报道,更可以在资料背景寻找和受众互动两方面发挥优势。例如TOM网对于冬奥会的最新报道,除了赛事报道以外,网络使受众可以更方面地查询到各家媒体对赛事的报道,集合来自不同媒体的资料、观点,以及比赛的背景、选手资料等。 其次是反馈的快速性。由于网络传播的互动性。网络深度报道可以得到来自受众的迅速反应。如在各大门户网站的论坛和社区,在一篇有分量的深度报道出来之后,可以引起受众的迅速响应和回复,而传播者可以在这些回复中发现进一步的受众所欲探求的信息方向,找到新的报道点,随时监督民意,随时调整调查的方向,以期做出影响更为巨大的报道。网络交流的平等性,也可以保证报道的公正性,在公众意见方面,有着直接的,来自个体的、可统计的意见参考,从而保证了报道“不一边倒”,各方面意见都予以表达。 但是在网络深度报道在这几项优势之外,也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存在一些明显的劣势: (一)专业化的缺失。 在版面可无限扩张的同时,也带来一个海量的信息如何筛选和整合的问题。在目前的网络深度报道看来,仍然缺少专业的编辑,受众面对大量的超链接,往往会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忽视了事件的重点。 (二)权威性和信息可靠性堪忧。 ; 一方面由于专业性的缺失,使得网络深度报道比起传统媒体显得“制作粗糙”,另一方面,不同于传统媒体,网络信息的传播往往来自个人,包括论坛、博客等等较为草根的方式,传播的权威性和真实性。正是由于网络平台带有更大的互动性,使得传播者的权威地位不再,而缺少权威信息又会带来受众在信息选择上的困扰。 (三)流于全面,缺少深入。 网络新闻报道在追求速度和互动的同时,往往在报道的深度上开掘不足。网络深度报道虽然在搜寻背景相关资料方面具有优势,但大量的背景资料的堆积却未能保证有效地给出事件的线索。而本身缺少专业的新闻工作队伍,又使得在追踪报道方面反应慢、缺少一手性。如何才能使得这两个对立的态势统一起来,是网络媒体工作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由网络事件讨论引发的深度报道 正如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网络不但作为一种媒介向我们提供信息,在另一种角度上看,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的变动即信息,具体地说,网络事件变为新闻,这已经是数见不鲜的事情了。 曾经在网络上一个帖子标题“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引发的讨论热潮,本身只存在网络交流的一种现象,它的背后成因、所体现的当下年轻人的心理状态、反映出网络相传不可思议的特点成为了一个新闻热题,并且也是其他媒体深度报道的内容。而网络事件也是近年来深度报道一个热门的关注方向,网络的传播力量引起重视的同时,它本身也成为被报道的内容和对象。 这一点同时还可以说明的是,网络是记者在进行深度报道时开掘思维的渠道,尤其是论坛、BBS等。它们不仅可以提供资料,还可以提供话题,提供报道的内容。“网民们利用BBS、博客和参与新闻评论等方式,成为信息公开最庞大和最富群众性的参与者;另一方面,他们在涉足网络过程中留下的诸多个人信息,也为新闻工作者迅速地寻找到采访对象提供了诸多便利。”而政府部门对于政府网站越来越重视的建设,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又为记者写作解释性报道提供了大量有利的信息。 现今社会网络生活越来越普及,而网络话题也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记者不仅可以享受其中的数据资源.还可以与他人交流对特定主题的看法,开阔思路,便于深度报道的思维创新,利用网络媒体同样还可以大大缩短记者与信息源——网民的距离,这是新闻工作者们现成的财富,应当好好加以利用。 三、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进行深度报道 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深度报道理念的可操作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从而为深度报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首先是需要专业的新闻采编队伍。这是网络深度报道进步的重中之重。网络新闻往往依赖受众的自主性,需要受众自己去选择信息的方向和重点进行接收。而深度报道理应在对大量新闻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的基础上,让事实经过理性的过滤,并对新闻表现形式进行创新,能够使受众在有限的时间里获知有关新闻事件或现象的前因后果,节省了时间的同时,也有利于受众形成完整而清晰的认知。所以对信息的整合和过滤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工作,如果要加强网络深度报道同传统媒体相比的竞争力,在发挥信息延伸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信息的整合能力,因此,有效的网络报道编辑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是记者应该更好地利用网络渠道进行采访。网络作为一个渠道的概念,是指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是寻找信息和反应信息的渠道。 (一)关注网络信息。 如前所述,论坛、博客等作为个人信息的平台,这种“草根式”的信息源值得记者重视,平时在生活中也应多关注论坛讨论热点,可以从中发现可进行深度报道的话题或事件。 (二)利用网络方式。 现今社会,QQ、MSN等联系方式已同手机电话一般普遍,通过网络进行联系比传统的上门采访更为快捷方便。同时,网络对于调查信息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自己要寻找的采访对象,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调查到合适的人选,这就是利用了网络本身作为信息库的特点。 倾听受众反馈。“深度报道应该为受众提供对新闻事件充分表达意见的空间,这不仅是深度报道的题中之意,也是新闻公平的体现。对新闻深入的挖掘不仅仅要提供事实怎么样,媒体怎么说,还应该提供普通的受众怎么认识,认识到什么程度。这既是新闻再一次深入的依据,也有助于新闻在传播中形成意见回旋往复的舆论场。”根据受众的反馈意见,能够给下一步的报道方向提供明确而有力的参考。同时,网络深度报道也应该借鉴传统媒体的经验,对专题报道要形成品牌意识、模式意识。总之,仍是对信息的整合,形成模式,才能使受众不致迷失在大量的超链接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新闻报道中,网络媒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媒体走向深入发展,进一步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越来越引起重视,改变当前热衷于追求技术优势而忽视内容的深度开发、追求报道的速度而忽视报道的深度的状态,重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深层次需求成为共识。网络深度报道作为网络新闻内容的深度方式,必将成为网络媒体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砝码。 互联网论文:互联网下环保信息系统用户安全的探析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互联网+的广泛蔓延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使全球的数据信息呈现海量的增长。这些少量的数据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得以传输、存储以及运行,再加上分布式计算技术使这些海量的数据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挖掘,筛选、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大数据不断向环保行业渗透的同时,其环保信息的安全问题也将带来巨大的潜在威胁,如何应对这些巨大的挑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互联网+与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有效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互联网+和环保信息监测的有效结合可以分成以下三方面: 第一,通过互联网+传输环保信息数据。首先将全国各地环保数据、空气数据、水环保数据以及地表水数据等进行筛选加工后,将正确的数据信息传输到国家环境监测中心,然后由国家环境监测中心对这些环保数据进行审核,整理,以报告的形式通过互联网+传送出去,使每个用户端可以将环保数据及信息进行下栽、浏览等。 第二,国家环保监测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对环保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全面掌握环保、排污企业的实时情况、环保数据以及环保信息的质量,一旦发生异常现象,监测平台会立即报警发出警示。 第三,利用互联网+,公布环保数据。在2013年时,面向全国建立了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平台,实现了空气质量数据的实时监控;在2015年时国家全面覆盖了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实时监测,监测所得数据相关网站均可查到[1]. 我国目前通过互联网+环境保护信息的监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于一些重点污染源企业实行了在线监测,所有环保信息都可以经过网上进行传输以及接收,查看,并且已经向社会大众进行了实时公开。 2、互联网+环境信息安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互联网+”,环境保护信息安全面临的机遇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近期,我国对党“互联网+环保”颁布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并且指出,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是推动环保治理的重要实施手段。这足以说明国家对“互联网+环保”的高度重视,为环保信息安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公众参与的角度看,近些年,社会大众参与环保行为日益增多,互联网+的加入,更加提升了社会大众参与环保的意识。互联网+满足了社会大众对于环保信息的需求,例如,提供了实时空气质量数据监测、环境质量数据监测等。 2.2“互联网+”环境下面临的挑战 从技术角度来看,“互联网+”由于更新快,更新周期短,一旦企业缺少资金以及缺少自主研发的能力,会在很短时间内被市场所淘汰。环境保护信息用户安全管理,主要是依靠环保信息系统去实现,如果只是一昧地去模仿或者是依靠某些应用系统,很快便会降低环保信息用户的安全性[2]. 例如,某研发公司,通过自身积累的地理数据,已经主动投身于对“互联网+”背景下环保大数据的应用,一方面通过将一张大的地图与各种服务整合到一起,成立一套新的地图及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在环保数据信息安全监测、用户安全评价以及环保信息预测等方面,通过全面收集的环保信息数据,深化研发了大数据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3、互联网+下环境保护信息用户安全 3.1善于利用互联网+ 作为国家环保部门要关于利用互联网+,推进环保信息安全管理,推动环保法治的有效进行,积极开展正确的环保舆论引导,推进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 作为国家环保部门一定要建立善于利用互联网+的思想,要保障社会大众对环保信息的知情权、以及环保信息用户的安全。对于所公开的环保信息要做到公平公正,保障用户所看到的环保信息是公正的,敢于听取批评,敢讲出实情,只有这样才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环保信息用户的安全管理平台[3]. 3.2加强环保信息用户安全,提高环保信息大数据安全保障及防范能力 促动环保应用技术的研发,加大环保信息资金支撑,加强环保信息及用户安全管理工作,提高环保监测部门,在互联网+背景下环保信息用户安全的可控制性。对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环保信息用户安全体系加强建设力度,通过对环保信息采集、分析、处理等过程,建立与需求相符的环保信息用户保护系统,建立统一的环保信息用户保护体系,推进环保部门对环保信息用户的保护态势。将大数据应用技术得以充分利用,减少互联网+背景下,对环保信息用户的各类攻击,通过应用大数据环保信息处理技术达到对网络异常的实现监测及分析,通过应用大数据的互联网+的攻击追踪,达到查找互联网+攻击行为的源头[4]. 3.3对环保信息的真实需求全面掌握 我国环境相对较为复杂,由于地区的不同,环保部门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同,作为企业来说,要加强与当地环保部门的沟通,全面掌握当地环保用户的真正需求,要从技术上梳理对环保信息用户的安全管理,切勿将一种系统复制应用到各个地方。 3.4“互联网+”有效强化环保监测数据安全用户的管理通过利用互联网+实时在线环保信息用户安全监测平台,实现了每个环保信息安全监测点与主控制中心的安全连接。例如说,在山东省的某一个环保信息监测中心可以与总监测中心平台直接连到一起,一旦山东省的环境监测数据出来,就会立即传送到总监测中心,总监测中心就会全面掌握山东监测点的运行情况。 4、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各行各业风起云涌,其中也深深地影响了环保行业。互联网+不仅将环境保护信息的现状得以改善,与此同时,也将环保信息传播业态得以转变[5]. 互联网论文:美术鉴赏教学中互联网的应用 一、互联网应用于美术鉴赏教学的条件已渐趋成熟 1.个人电脑的普及 计算机网络只是获取资源的一种渠道,要真正使用它,还要有一定的技术设备。过去电脑价格比较昂贵,只有少数单位和个人能够拥有,而随着电脑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商家之间的价格竞争,电脑的价格已经下降了不少。如今走进学生的宿舍,往往可以看到桌面上摆着台式或笔记本电脑,学生们正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上网。在课堂上学生甚至会用手机查找学习资料,帮助理解课堂知识。所以,个人电脑的易于取得为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准备。 2.互联网的使用方法简单易学 现在人们已经普遍懂得使用络浏览器上网阅读资料,通过搜索引擎和数据库平台进行资料查找也很简单,只要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搜索到,使用方法比较简单。通过电子邮箱收发邮件,通过聊天工具交流信息,传输数据,通过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也是很方便的事情。而这些为互联网辅助教学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3.学生对网络的喜爱 作为年轻的一代,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很快。同时他们又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校园里的电子阅览室常常是座无虚席,宿舍里也经常能够看到学生们上网的身影,学校周围的网吧也总是生意兴隆。上网在学生们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学生们对互联网的热情对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大有益处。 二、互联网辅助美术鉴赏教学的便利与优势 1.互联网上具有美术鉴赏课所需的丰富教学资源 美术鉴赏课的教学需要大量的图片、文字、数据、视频等参考资料,现在网络当中已经存在有大量与美术相关的网站,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1)具有检索功能的图书期刊数据网站 现在许多院校向这些数据网站交付一定的使用费后提供给本校的师生免费使用。这些网站有几大好处:一是资料可靠,二是质量有一定的保证,三是能够满足同时查阅资料的需要,四是下载后可以长期阅读,不必担心借阅超期问题。这些检索系统的数据是直接把纸质的材料直接转换成电子数据,中间几乎没有数据的丢失或者修改,资料的可信度较大。这些资料也是大部分来源于一些正式的出版物,在质量上是有一定的保证的。图书馆的藏书是有限的,如果出现许多人同时要借某一个资料或者是某一类资料,就不一定能同时满足借阅的需要,而网络上的资源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可以供许多人同时下载,而且没有借阅期限,可以有充裕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和思考。这是利用互联网络进行学习时很重要的一个资料来源。 (2)介绍画家个人艺术创作为主的网站 这类网站包括了艺术家的个人网站、艺术家个人美术馆所办的网站。艺术家的个人网站一般包括艺术家的个人简介、作品的在线展示、艺术观点和评论文章,以及艺术活动、出版着作和获奖收藏等等。这类网站往往能够较好地选择出代表艺术家创作面貌和整体水平的作品。对艺术家的介绍也比较概括、简练。同时网站往往还放有艺术家所撰写的文章、访谈以及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评论文章等。艺术家个人美术馆所办的网站由于有专业的艺术研究团队以及固定的资金的支持,网站规模就要大得多。对艺术家的介绍文章一般要更加的细致深入,在线作品范围更广,包括了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着录也较为详细,而且这些美术馆里因为收藏有艺术家的大量作品,所以在这些网站上还可能看到一些在别的网站不常见到的作品。网站上表现艺术家自己艺术观的文章、访谈以及评论、研究文章更为丰富和齐全,能够让学习者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这些网站也是比较可靠的美术鉴赏教学的资料来源。 (3)美术史课程学习的网站 这类网站专为美术史学习、爱好者设计,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编排严谨,科学合理,可靠性强,能够为课程学习提供大量的参考。 (4)美术组织机构的网站 这些网站中包括了美术中各个门类艺术协会所主办的网站,地方及全国美术家协会的网站。这些网站里有协会展览、学术动态、艺术新闻、艺术家介绍、艺术理论、新作展示及博客、论坛等等。这些网站的专业性比较强,学生能够从中学习到不少专业知识,而且对了解各个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有很大的帮助。 (5)美术的综合性网站以及综合网里的美术部分 这些网站包含了和美术有关的大量信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它们的受众面较广,常常还包含了收藏方面的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通过浏览这些网站,可以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理论、方法等和现实生活中的美术现象联系起来理解,可以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6)百科类网站 这类网站往往包括画家简介、生平经历、作品介绍、艺术特点、艺术主张、社会评价、市场价格、收藏价值等方面的内容。但由于部分这类网站在制作上不是由网站专业人员编辑,而可能是由会员上传、编辑资料,内容上可能有重复编排或者逻辑不清的现象,质量也参差不齐,所以在可信度上应当引起注意。但是,由于其资料相当丰富,查找方便,所以可以作为学习的参考,但一定要注意辨别。 (7)贴吧、论坛和微博 这些网站上也有大量的图片、文字、数据资料,但这些资料随意性较大,对其真实可靠度要注意鉴别。 2.互联网为美术鉴赏学习提供交流的平台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图片、文字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学习的伙伴也是学习的重要资源。如果大家能够交流经验或者是发出一些有意义的评论,通过相互的交流也可以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这种交流可以有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 (1)同步交流 通过QQ、MSN等软件可以实现在线同步交流。交流可以以文字的形式,如果接上摄像头、话筒等设备,还可以进行同步的语音和视频对话,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 (2)异步交流 通过一些离线留言功能以及电子邮件、论坛等形式可以实现异步交流。比如学生可以给教师发邮件或留言,也可以在论坛上相互讨论,交流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等限制,具有更多的灵活性。通过这些交流平台,学生可以了解更多与美术鉴赏相关的信息,交流不同的观点,进一步加深学习。 三、互联网辅助美术鉴赏教学是传 统美术鉴赏教学的有益补充 1.互联网辅助美术鉴赏教学原因: (1)美术鉴赏课自身的特点 美术鉴赏课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艺术家的美术作品、风格流派等方面的鉴赏,同时还需要了解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艺术家人生经历、创作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从鉴赏的角度和方法来讲,除了课本上介绍的常见的几种之外,还存在着其他多种的鉴赏角度。所以美术鉴赏课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非常适合运用网络来辅助教学。 (2)因材施教的需要 每位学生学习的专业、基础、学习的程度、兴趣爱好都是不相同的。如果说仅仅通过课堂上相对统一的教学是不能完全满足每位学生的需要。学生们应该从因特网上巨大的资源库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开拓一个课堂以外的广阔的学习空间,进行一种个性化的学习。 (3)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美术鉴赏课是一门和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它最终要形成的是实际生活中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因此,美术鉴赏课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对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通过互联网的使用,学生在众多信息的选择、感受、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2.互联网辅助美术鉴赏教学具有以下优点: (1)能够解决传统教学中学习的局限性问题 传统的教学是围绕着教材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展开的,着眼点是知识的传授。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所能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理解问题的角度也比较单一。而要真正对一件作品形成深入的认识,就要了解这个作品创作者的其他相关的系列作品以及和这件作品相关联的大量作品以及参考资料,了解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才能真正得出自己的判断。而且美术鉴赏所涉及到的知识面非常广,无论是对图片还是文字资料,都要有一个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而互联网上存在着学习的巨大的资源库,它是一个除了课堂之外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通过上网可以方便地获取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可以加深对于知识、概念、理论的理解,对画家、作品、流派能够形成更为全面、丰富、准确的认识,还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拓展或者深入学习。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具有开放式的教学观念,采用启发式的教学,上课时不要对讲授的内容过早地下定论,要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的空间。通过课前、课后的思考题以及上课时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到互联网上去查找资料。应当让学生知道,学习具有多元性,不仅仅要在课堂里学习,还要懂得、擅于使用互联网,在互联网上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这样,可以将美术鉴赏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丰富和加深我们对课程的学习。 (2)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建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当中,学习往往是被动的。学生所了解的往往只是书本及老师所讲的知识,自己占有的材料比较少,能够进行主动思考的余地也就不大。如果依托于互联网上的资源,学生通过建构式学习,采用讨论的学习方式,就能够更好地进行主动学习。在这样的教学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一定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到网上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在观察和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们带着这些观点来到课堂上,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能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这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而且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得到较大而提高。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讨论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学习方式,它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将所需要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系统当中,也做到了个性化学习,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我们还要知道,这种讨论不仅仅是在课内,互联网大大扩展了人们交流的范围。除了同班同学之外,还可以通过校园网和同一个学校的同学交流观点。另外,还可以通过QQ上的兴趣组,贴吧、论坛等方式进行交流。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在网上学习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保证资料的可靠性。所以要注意到一些知名的大型网站和可信度较高的中小网站上查找资料。如果说是到一些可靠度不是很高的网站查找资料,要多留心分辨和鉴别; (2)网络世界丰富多彩,有的学生在上网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点击到自己感兴趣的连接上,因此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上网时自控力要强,最好有一定的针对性,避免漫无目的的浏览; (3)学校和家庭要做好监督工作,做到安全、健康、文明上网。科技的发展使得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就要利用好这一技术条件。面对新的教育发展形势,美术鉴赏课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美术鉴赏教学的不断进步、发展和提高 互联网论文:国际互联网上传播淫秽物品罪的界定 [关键词]:互联网、犯罪、传播淫秽物品 根据《刑法》第三百六十四条一款、第三百六十七条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三条(五)项规定,在互联网上犯传播淫秽物品罪有三种形式: 1、在互联网上建立淫秽网站、网页。所建立的网站、网页上主要内容为淫秽书刊、影片、音像、图片。有关人体生理、医学知识的科学著作不属淫秽物品,包含有色情内容的有艺术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视为淫秽物品。 2、在互联网上提供淫秽站点链接服务。行为人自己建立的网站、网页虽不属淫秽网站、网页,但在其网站、网页上与淫秽网站、网页之间制作链接服务。 3、在互联网上传播淫秽书刊、影片、音像、图片。即在互联网上制作、复制、刊载、发送邮件等形式散布淫秽书刊、影片、音像、图片。 一、犯罪构成 (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淫秽物品的管理秩序,在互联网上的犯罪对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刊、报纸、录音带、录像带等有形物品,而是载有淫秽内容的数据、信息程序。 刑法意义上的淫秽并非等同于色情,《刑法》第三百六十七条定义淫秽物品,是指具体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诲淫性的书刊、影片、录像、图片等,并将有关人体生理、医学知识的科学著作和包含有色情内容的有艺术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排除在淫秽物品范围之外。 (二)客观要件:即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互联网上建立淫秽网站、网页,提供淫秽站点链接服务或者传播淫秽书刊、影片、音像、图片。 1、互联网就是国际互联网。 2、淫秽网站、网页,即刊载主要内容为淫秽书刊、影片、音像、图片的网站、网页。 3、站点即英文Website,是在国际互联网(www)中网页所存放的地点,即网站。 4、链接也称超文本链接,是指“使用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编辑包含标记指令的文本文件,在两个不同的文档或同一文档的不同部分之间建立链接,从而使访问者可以通过一个网站访问不同网站的文件或者通过一个特定的栏目访问同一站点上的其他栏目[见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 常见链接种类可分为“外链”和 “内链”两种。外链又称普通链接,它链接的对象通常是被链接网站的入口,即首页。浏览器地址栏上显示为被链网站的网址,屏幕上显示的全部是被链网站。内链又称隐含链接,当用户访问设置了内链的网页时,网页一部分是通过超文本链接将被链网页的部分或全部内容显示在本页中,可使访问用户误以为尚在原网站上,实际已指向其他网站的具体内容页或者某一具体文件。 6、淫秽站点链接服务,是指行为人在自己的网页与淫秽网站、网页之间设置超文本链接,使访问者可以通过行为人的网页访问被链接的淫秽网站、网页的一种服务。若仅与淫秽网站、网页中的单个文件(如单个影视压缩文件、播放文件等)相链接,则属一种特殊“隐含链接”或者特殊 “深度链接”,与“淫秽站点连接”至少存在以下区别:(1)前者不能使访问者通过行为人的网页访问淫秽网站的首页或其他任何一个淫秽网页,后者则能通过行为人的网页访问淫秽网站的首页或其他淫秽网页。(2)前者不能使访问者获悉淫秽网站、网页的地址(即淫秽站点),后者则能获悉淫秽站点。(3)从两者所传播的淫秽内容来看,显然是后者多于前者,社会危害性显然是淫秽站点链接大于仅对单一文件的深度链接。 7、传播,即广泛散布。在互联网上传播淫秽书刊、影片、音像、图片,是指行为人明知为淫秽书刊、影片、音像、图片,却故意将该内容放在互联网上进行散布的行为,如采用在论坛中上传,贴图区贴图,向多个邮件地址发送邮件等形式故意传播淫秽书刊、影片、音像、图片。 链接不属传播,两者的区别:(1)传播行为人明知被传播内容,故意向公众散布;设置链接行为人则可能知道被链接的内容,也有可能不明知,即主观状态不同。(2)被传播的内容只能由行为人制作、编辑、复制等安置在传播媒介上,而被链接的内容并非设置链接行为人所安置在互联网上,他仅在通往别人已安置的内容途中设置一条“管线”。链接本身并不复制、上传任何材料,链接技术“如同有人打开自家房间的窗户,让来访者看到对面人家的风景,不论外面的景致看得多么真切,毕竟不是这房间的真实组成部分”。被链接材料虽然在互联网上传播,但传播者并非设置链接的人,而是被链接对象的设置者。 (三)主体要件。本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包括个人和单位,均可构成本罪的主体。 (四)主观要件。本罪主观方面是出于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但不必出于牟利目的。 根据法律规定,除了具备以上构成要件外,构成本罪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所谓“情节严重”,在司法实践中,主要指多次地、经常地、大量地传播淫秽物品的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等等。 二、在互联网上犯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1、严格认定淫秽物品的范围。应当依照《刑法》规定,首先将有关人体生理、医学知识的科学著作、有艺术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排除在淫秽物品之外,尽管这些作品是否包含色情内容。其次,严格区分淫秽物品与“色情出版物”、“夹杂淫秽内容的出版物”。淫秽物品是指诲淫性地具体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物,色情出版物是指部分有诲淫性具体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内容,对普通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毒害,而缺乏艺术价值或者科学价值的出版物(见国务院批准、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布《关于认定淫秽及色情出版物的暂行规定》第三条规定)。所谓夹杂淫秽内容的出版物是指尚不能定性为淫秽、色情出版物,但具有如描写性行为、性心理,着力表现生殖器官,具体描写诱奸、通奸、淫乱、的细节等内容,低级庸俗、妨碍社会公德,缺乏艺术价值或者科学价值,公开展示或阅读会对普通人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健康产生危害,甚至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出版物(见国家新闻署颁布《关于部分应取缔出版物认定标准的暂行规定》)。 2、严格认定淫秽网站、网页和淫秽站点的范围。部分含有色情内容的网站、网页或者含有淫秽内容的一个文件不同于淫秽网站、网页。与含有色情内容,但不属淫秽网站、网页的互联网地址设置链接,或者与网页中某一含有淫秽内容的文件地址设置链接,均不能认定为“提供淫秽站点链接服务”。 3、正确理解“传播”的概念。不应当将未制作、复制或刊载内容的设置链接行为类推为传播。 由于在互联网上传播淫秽物品犯罪,属新类型犯罪,根据《刑法》第三条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在刑事法律未明文规定之前,不得对法律条文作扩张解释,以免累及无辜,不利于我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 互联网论文:互联网金融P2P网络借贷问题以及对策 1、互联网金融P二P网络借贷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而进行的金融流动以及交易。互联网金融作为1种新的金融模式,不仅拥有支付结算以及交易融资的功能,又拥有低本钱高效力等特色。跟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公司的业务也患上到不断扩展,其主要业务再也不局限于向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撑以及服务,而是通过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信息低本钱优势对于数据进行分析,在金融领域展开自己的业务,构成全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使企业范围迅速壮大以及发展速度很快晋升,对于传统的金融机构构成了要挟,乃至将打破传统金融业的经济模式以及运行格局。网络借贷P二P是互联网金融产品最兴新最具活气以及最拥有争议的1项。依托网络的气力,这些平台高效力地将投资人以及融资人撮合在1起,迅速、利便、快捷的完成借贷交易,并且显着降低交易本钱。对于小微型企业以及个人融资者提供资金支撑,知足了容易被银行忽视的弱势群体的资金需求。可以说网络借贷P二P就是民间借贷的网络版。 2、互联网金融P二P网络借贷的发展示状 (1)用户数不断增添 依据网贷之家联合盈灿咨询了《中国P二P网贷行业二0一五年八月月报》,网贷投资活跃人数到达了二0四.二八万人,环比上月增长了一三.九二%;借款活跃人数到达了五四.九四万人,环比上月增长了二四.五%。今天六月以来,我国的A股收场了长达一年的牛市,从五一七八.一九点狂泻至八月底的三000点左近,最大跌幅到达了四五%,许多八0后九0后的年青投资者损失惨痛,悲观情绪使患上部份投资者离开股市追求利率更高更安全的投资渠道,而他们又比较能快速的接受新事物,而同时银行对于于小微企业以及个人的资金需求通常不能及时知足,民间融资需求无比旺盛,所以网络借贷用户数大幅度增添。 (2)交易金额大幅度增长 近两月网贷成交量出现大幅上升。数据显示二0一五年八月P二P网贷行业总体成交量达九七四.六三亿元,环比七月上升了一八.一二%,离单月千亿成交量大关已经经近在咫尺,是去年同期的三.九倍。跟着网贷行业成交量的大幅度增长,历史累计成交量已经经到达八六三五亿元。二0一五年全年有望突破万亿大关,因为P二P网贷在收益率方面盘踞必定优势,年收益率在八⑴五%,比同类银行理财产品利率高1倍,因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人进入P二P网贷行业。 (3)业务品种不断增添 以平安团体旗下的互联网服务平台陆金所为例,目前其推出了稳盈安e等二四款投资项目;零活宝、财富汇等九个理财项目,易方达信誉债A等二二个基金项目。利率从四.八%⑼.八%,期限从一天到三六个月,投资出发点金额从一元至三0万元,可以说笼盖了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各类借贷者。而且资金划转无比灵便能实时到账,对于于未到期的债权投资者还可以转让,债权持有期间的收益在扣除了手续费后可以保存。陆金所由平安团体担保提供一00%本息保障,经营一四年来一00%的投资者取得了本金以及利息。 3、互联网金融P二P网络借贷存在的问题 (1)互联网技术风险 互联网技术的安全保障对于投资者有着极为首要的作用,如遇到停电,黑客袭击,电脑中病毒,账户密码泄漏等问题均可能对于投资者发生重大的损失,比如在WIFI情况下输入密码就极为可能且无比容易被识破,良多平台采取安全套接层协定与一二八位加密技术,客户在进行会员管理,个人账户管理,充值等触及敏感信息的操作时,信息被自动加密,保证客户的个人信息安全以及资金交易安全。然而即便如斯安全隐患依然存在。1旦平台系统呈现问题致使投资人没法登陆,会引发集体恐慌,进而呈现挤兑现象,部份平台因资金周转呈现问题,就此倒闭。黑客入侵数据库后可能篡改以及删除了相干数据,给投资人的资金安全带来影响。 (2)道德风险 截至目前,P二P问题平台到达了九七六家,占到平台总数的三0%,问题平台包含了1些欺骗团伙,1开始就是非法集资,通太高额的注册回报,高息标的吸引投资者,1旦吸收金额到达必定的数额平台立刻跑路,而此外1些平台确切是由于管理不善倒闭停业,比如因背规操作,风控缺失致使坏账增添提现难题,或者者自设资金池,本身介入融资,资金链断裂最后倒闭等。 (3)运营风险 在中国现有国情下,为降低投资人风险构成了无垫付,担保公司垫付,风险筹备金垫付等垫付模式,其中后两种是当前网贷平台的主要运营模式,担保模式是网贷平台以及担保公司合作,1旦呈现贷款不能追回的情况下,由担保公司出资垫付的模式,风险筹备金是网贷平台专门设立的备用金,用于必定限额内补偿因为借款人背约酿成的债权人本金以及利息损失的模式。在担保模式下,网贷平台为了能更好增添业务,有时会打出一00%本息保障的口号,但在现实案例中常常不能完整兑现。网贷平台试图通过与担保公司合作扩散风险必然要对于其支付高额的担保费,这样就加大了运营本钱,而且有的担保公司就是网贷平台的关联企业,难以对于平台业务施加束缚。在风险筹备金模式下,如果平台的坏账率较高,风险筹备金的总额不能笼盖掉坏账时,1部份投资者依然将遭遇损失。 (4)管理风险 例如在平台上线早期,通太高额奖励,一00%本息保障拉动人气吸引资金,或者者不顾本身的能力鼎力扩展版图盲目扩张,完整忽视了市场风险,1旦产生平台危机,将会对于投资人造成损失。市场自身有着竞争以及供需的瓜葛,如果企业盲目进入,不仅企业本身经受不起,更会伤害到弱小的投资者。 4、加强互联网金融P二P网络借贷管理的建议 (1)尽快行业标准 跟着P二P借贷市场行业同盟以及自律组织的呈现,及同盟内部企业交易数据的累积,行业内部标准将会趋向统1,整个P二P借贷行业的风险节制体系将会进1步完美。P二P借贷市场属于新生事物,其地位以及合法性将逐渐患上到政府的认可,政府态度的变化会使患上政府对于其进行有效的监管,未来工商机构、网络管理、司法机关等相干机构可将已经有的监管系统与P二P行业同盟系统相结合,易于P二P借贷市场的进1步发展。 (2)完美社会征信体系 冰冻3尺非1日之寒,树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是1个长时间的进程。跟着大数据时期的到来,只有数据1体化,才能更好地进行分析以及处理。另外一方面,P二P行业所构建的信誉评级法子以及所具有的数据也是央行所缺失的。所以,央行应采用踊跃的态度,与名誉优良的企业或者同盟进行数据信息同享才能更有助于征信体系的完美。 (3)对于信用好的企业发放牌照 业务许可是我国金融行业1直以来的运作体系,在银行脱媒以前这类体系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乱做出了很大贡 献。未来在利率市场化违景下,各种非传统金融机构大量涌现,且面对于金融脱媒这个大违景,金融牌照也应当跟上市场发展的节奏,相应的有所增添。因而,未来对于P二P网络借贷发放牌照将成为国家监管的主要手腕。 互联网论文:互联网精细化运营时代来临 互联网企业如何做生意?如何将巨量的点击率以及“眼球”转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以及利润?如何树立不乱而又虔诚的客户群体?如何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在阔别泡沫时期以后,在想方设法熬过互联网的寒冬以后,这些问题在“互联网价值回归”的今天正成为网络企业最为关切的问题。三七二一、二六三等1些互联网企业最近纷纭推出了全新的客服体系,可以算是在这方面很好的尝试。 1、互联网:概念、产品、服务 从一九八七年首次E-mail发送胜利算起,中国互联网事业已经进入了第一六个年头。这一六年,中国互联网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互联网在中国已经经至关普及,互联网也步入了商业可运营阶段。三七二一高档副总裁田健把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在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六年普及阶段,中国互联网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时代;而从一九九六到二00二年信息爆炸式发展阶段,以门户网站、各地信息港为代表的1大批中文网站的呈现,使互联网上信息急剧增长,培育了大批的互联网用户。自从二00二年末,中国互联网开始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 在这3个时段中,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也完成为了从概念到产品再到服务的转变。概念阶段的互联网公司更多的是投资者导向,有点跑马圈地的味道,喜欢炒作概念,吸引公家以及投资者的注意力。一九九八年以来,互联网公司走向产品阶段。在此阶段,有3大门户网站对于新闻内容的不断强化,有三七二一推出网络实名、二六三推出电子邮箱等。产品阶段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初步关切自己的产品如何给互联网用户带来价值,开始关注网络利用。服务阶段的互联网公司是生意导向,重视市场钻研与谋划,关切如何知足客户需求,强化内部运营以及管理。如果说概念阶段的互联网企业更关切点击率以及走访率,关注“眼球”的集中度,那末此时他们更关切如何“粘住”用户。 最近,三七二一公司推出了“金色航班”服务体系,某种程度上是在引领互联网企业向服务转型。在客户需求从产品向服务转变的今天,企业应当匡助客户更全面地具有网络品牌资源,挖掘更多的网络商业机会,运用更有效的网络营销法子。同时,从客户的需求动身,晋升客户的虔诚度、晋升客户的网上品牌成为互联网企业必然选择。 为自己的服务体系进行品牌塑造,在良多传统的公司里是比较常规的市场运作法子。而在互联网企业中,这应当是比较新的尝试。这说明互联网企业对于服务的注重,也是他们“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的具体体现。 2、客户价值:开启精细化运营时期 从互联网用户的角度来看,网络营销阅历了3个阶段。第1阶段为网上播送式营销,如网上广告、商情等;第2阶段为网上直推式营销,如数据库营销、直邮、短信等;第3个阶段是网络关联式营销,这是1种通过定义某些概念在特定情形模式下的相干性,使品牌以及商性能够树立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的营销法子,如垂直门户、实名、搜寻等。 关联式营销下客户所关切的价值包含:企业具有在网络上展现自我的途径,具有与现实世界相统1的网络品牌;企业能够运用有效的工具以及手法突显自己、命中目标用户直至完成销售;企业可涉及大量的商业机会以及潜伏需求,能够为自己带来利益。 毫无疑难,在互联网时期,网络营销意义突显,然而如果没有优良的运作,也很难保证客户能够在这方面胜利。对于客户价值的深刻发掘,在三年之前的互联网企业中似乎很少见到。如今钻研客户的需求、提出有效以及有针对于性的解决方案,已经经成为了1些互联网企业的常规理念,这就是互联网精细化运作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施展互联网的功能,也才能真正为客户带来价值,让网络更有“粘性”。 3、客服体系:新的竞争优势 互联网公司的“粘性”不单单来自网站自身。互联网企业的客户集中在中小企业群,这些客户对于于互联网的利用可能其实不是那末精晓,他们还需要更好的服务支撑。只有树立畅通便捷的客户服务通道、快速响应的客户服务机制以及高效互动的客户服务环境,才能匡助客户更全面地具有网络品牌资源,挖掘更多的网络商业机会,运用更奇妙的网络营销法子。 树立业界领先的CallCenter系统;确立“限时服务”的快速响应机制;树立“绿色通道”:网上自助服务系统;树立“VIP俱乐部”重点客户交换服务机制,为大客户提供客户经理的专属服务;通过各地注册中心为客户提供本地化服务;树立笼盖客户购买、使用全周期的全程服务机制。这些服务机制的树立,将使患上互联网企业更好地为自己的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他们带来更大的价值。 巨大的渠道支撑使患上互联网企业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成为现实。有了强大的网下的实体渠道网络的支撑,互联网可以相对于轻松地实现企业从产品提供商向服务提供商的转变。对于于网络公司来讲,他们最欠缺的就是传统企业所拥有的相对于成熟以及不乱的运营体系。 互联网论文: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探讨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经超出信息技术起始时的预想。除了能够使人们的通讯更加方便之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搭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网络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而互联网金融也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网络社会愈加发达的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走向甚至能够决定社会金融的动态,这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探索的。 1.互联网金融概述 1.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从本质上说互联网金融是利用网络技术搭建于传统金融模式的一种新型的金融业,它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极大地扩展了金融市场,它不仅对互联网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还客观上有利于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和盈利更为丰厚的投资场所。 1.2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理论 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功能没有发生变化,金融的契约内涵、金融风险等也没有发生改变,但互联网金融的交易和组织形式却受到互联网技术和精神的影响。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是互联网特有的交换理论,互联网的存在使原本不可能实现的交易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且交易的双方不需要中介的参与。这就意味着,互联网金融活动有着极为强大的自由性和创新性。 1.3研究互联网金融的积极意义 总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够使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交易形式以及交易特征有所了解,方便人们在网络生活中进行金融行为决策;发现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是促进互联网金融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而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则是对未来金融活动的评估,对金融行业的发展战略制定相当重要。 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2.1金融贸易的形式 我国金融卫星通信在网络中的运行,构建了全国电子联行系统、金融信息系统、金税信息系统和中国证券交易系统等。这些金融系统的建立直接使得现实金融交易的形式可以在网络金融发展中继续进行。因此,网络金融贸易的主要形式仍以传统金融贸易的投资、融资为主,只是贸易的途径有所变化。除此之外,互联网发展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各种金融企业如商业银行、借贷机构、信贷公司等实现了网络业务的发展。网络银行的出现和网上金融产品的购买使得目前的金融贸易从窗口化转为网络化。受网络支付形式影响,第三方支付平台成为互联网金融贸易的特有形式之一,专门针对网络人群的多种理财产品也纷纷出炉,如“余额宝”等。 2.2金融发展的途径 在互联网环境下,金融发展的途径较传统金融模式有所改变。在传统金融模式中,金融发展依靠金融业务工作人员的推广以及金融机构所做的广告;而在互联网环境下,金融业务的开展可以通过多个平台实现:首先,网上银行业务开展使得原本银行卡所具有众多金融业务都能够在互联网中实现,银行系统中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银行可持有者所预留的联系信息进行银行业务推广,只需要发短信或者打电话进行业务推销即可,不需要进行一对一的现实业务销售;其次,由于网上银行的便捷性和节省人工等特点,为金融机构节省大量开支,将这些开支用于个人和企业客户所持有的银行卡的“返利”活动中,使人们能够更加主动地了解网络金融业务。 2.3金融业务的特点 网络金融业务除了具有虚拟性、便捷性和节约成本等特点之外,还具有广泛性特点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这些金融业务特点同时也是互联网服务的基本特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广泛性特点表现在以网络银行为首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所推出的金融业务模式的相似性上,只要一种网络金融产品风行,就会有多加银行相继在网上银行中推行此业务或者积极与第三方金融平台建立联系,支付宝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多个网上银行的兼容就是网络金融业务广泛性的特点表现;网络金融的不受时空控制性也表现在网络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即在网络银行中进行支付、转账、查询、缴费等业务,不受银行营业时间和银行卡所在地的影响,网络模糊了银行系统的地区差别,使金融业务的服务时间完全做到了“24小时不打烊”。 3.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凸现出来的问题 3.1金融平台建设问题 金融平台是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状态下的金融平台包括各大银行的网络银行系统、手机银行系统、具有支付功能的软件平台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信贷平台等。这些金融平台的发展历程不一样,在网络金融中的作用不一样,在网络金融中所占据的地位也不一样。网络金融平台建设的不协调使得网络金融服务和金融交易存在失衡的问题,例如网络银行能够承办的大笔存贷业务数量远远小于现实银行,这就意味着,网络金融平台建设本身还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即便是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人们对于网上金融的认知度还远远低于其他日常生活行为。 3.2网络金融的安全风险问题 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网络金融安全的风险越来越严重。在传统金融模式下,人们进行金融业务依靠银行单据,信票是纸质的,并且由三方保存,能够保证金融行为的妥帖,但在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金融交易双方不见面,所进行的交易实际上是信息的交换,交易双方也不能产生即时的、可以当做凭据的信票,金融信息一旦泄露或者被篡改,金融交易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很可能造成交易一方的巨大损失。 3.3金融业务载体的统一性问题 互联网金融发展中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互联网金融载体与现实金融载体的不统一。金融载体即人们实现金融交易时必须使用到的工具或者信息,如在银行窗口办理业务需要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等。作为互联网金融代表的网络银行登录方式不一致,有些银行采取U盾的登录方式,有些银行采用账户密码结合的登录方式,有些银行采用手机校验的登录方式,虽然不同的登陆方式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网络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但每种登录方式都与现实银行金融业务载体不同,一旦人们要在网络与现实中同时办理金融业务,就需要准备两种完全不同的业务载体,这阻碍了网络金融业务和现实金融业务的相互转化和有效联系。 4.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 4.1网络金融平台的综合建设 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止于在网络上实现一系列日常活动行为,实际上互联网的发展必然引领人类社会进入完全的网络化时代。在网络中实现一切事务成为互联网未来发展的主题,在此基础上,互联网金融也必将打破网络银行独占鳌头、第三 方支付平台单一的局面。综合性更强、各种金融机构都能参与进来的网络金融平台建设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题。网络金融平台建设将实现多家银行的网络银行或手机银行的整合,使各种金融机构都能在同一个金融软件上显示出来,人们打开软件就犹如到了网络上的“华尔街”一般,只需要登录一次账号,就能够实现在多个金融机构中的金融业务办理。 4.2网络金融安全保障更细致 网络金融的安全问题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而网络金融安全问题的解决实际上也有赖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仍以2进制代码编程为基础,但在未来的信息技术发展中,各种生物科技也许能够参与到其中,每个人的网络金融数据信息将以特殊的,非代码式的保密形式加以保护,如个人在办理银行卡的同时写入指纹,而在手机和电脑的网络金融平台上也写入指纹信息,网络金融客户端的指纹信息与银行卡所记录的指纹信息一致,该银行卡所包含的一切网络金融交易才有效,这样就能够妥善保护网络金融客户的信息安全。 4.3 网络与现实金融载体的统一 伴随着信息技术而产生的众多网络工具都越来越简便和小巧,人们倾向于将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边界虚化,追求现实生活的精致和高效,而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符合人们对网络社会发展的追求,即网络金融与现实金融的载体相统一。例如,网络银行的登录方式与现实金融业务的办理所需要的文件相同,使客户不受复杂的文件信息所困扰,又如,银行卡写入网银信息,使客户可以通过扫码登录网银,进而实现网络金融交易。网络与现实金融载体的统一是网络金融业务与现实金融业务统一的必经途径,也是网络金融未来发展的必然。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是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作为基础的金融行为,以虚拟的金融交易为主要方式。互联网金融发展到现在已经在金融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互联网金融平台还不能提供给金融客户十分全面的服务,网络金融的风险伴随着互联网信息风险的升高而越来越高,金融业务载体的不统一使得互联网金融与现实金融的交接出现困难。在未来的互联网金融活动中,金融网络平台的综合建设以及金融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另外,网络与现实金融载体的统一,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 互联网论文:互联网当前形势浅析 5月4日,当我到达美国时,Nasdaq高科技股(特别是网络股)的反复震荡,正使国内网络界陷入全面的恐慌之中,国内“泡沫论者”风涌云起,媒体也似乎潘然而悟,马上反击一戈,“炮轰”互联网,大力渲染“互联网恐怖主义”,基本上篇篇表达的都是“网站死亡、倒闭”、“泡沫破灭”的恐怖气氛。而仅仅一个月之前,这些媒体还在为互联网煽风点火,极力鼓吹。如今转向之快,实在令人惊诧。“泡沫论”、“投机论”、“烧钱论”、“骗钱论”、“务虚论”、“骗局论”、“陷阱论”等等纷纷出台。而且许多网站也开始收紧腰包,从业者本身也开始发表一些自短志气的话。一些投资者也俨然以权威的姿态发表全然不同的投资新理念,认为纯互联网公司已经穷途末路。先前在互联网热潮中的失意者们和反对者们更是格外幸灾乐祸。 而当我踏上“泡沫”的大本营—美国时,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对待股市下跌的形态居然如此平和。首先,媒体上的反泡沫者并没有剧增,而多是冷静、理性、从容的语气分析产业的走向。在美国认为互联网是泡沫的人5、6年前就有,而今Nasdaq股市大调整,互联网泡沫论者并没有象中国一样剧增。 其次,美国的投资界并没有因此全面退却,他们认为目前的调整是合理的,但由于市场形势,他们的确暂时放缓了投资力度。但是只要市场阶段性调整完毕,大量积聚的资金还是会流向互联网,因为除了互联网,没有任何领域可以容纳如此众多的资金,也不可能有其他领域会比互联网更有潜力和活力。 第三,最让我欣慰的是,美国投资者对中国的兴趣并没有因此下降。相反,美国市场的调整使他们更看好新兴的中国市场。这一次,互联网实验室在国外不但达成了多项投资意向,而且达成了多项合资意向,大大超出意料之外。反观国内人人自畏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反差。 因此,实际上中国互联网与美国互联网的最重要差距,与其说是基础设施或产业成熟度的差距,不如说是中国互联网投资者(包括国内的投资者,以及主要由国内人士运作的国际资本)投资理念的巨大差距。这才是中国互联网真正的危险所在,也是自己美国之行的最大收获。 资本是产业的双刃剑 显然,本次Nasdaq的调整对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会产生极大影响。但是,这次调整与其说是产业层面的调整,不如说是资本市场的调整;与其说是互联网企业的一次淘汰,不如说是资本市场的一次洗礼;与其说是考验互联网的从业者,不如说是考验互联网领域的投资者。因为这次调整并不是产业方向出现重大问题,也不是各互联网企业经营出现重大滑坡,更不是因为众多互联网用户突然抛弃了网络。用户“落网”的速度并没有放缓,互联网企业的“利好”消息也没有减少,产业规模的增长依然强劲。 但是,巨大而持久的调整都不可避免地发生。因为,资本市场已经到了不能承受之重。因此,这次调整的本质就是:互联网让平庸的投资者走开。 无可置疑的是,美国互联网经济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崛起,其根本因素不是技术本身,而在于庞大的资本,通过新的投资理念和新的市场机制,带动并刺激整个经济。 单是1999年,全美70%以上的风险投资涌入互联网,总额达到300多亿美元;1999年IPO的307家互联网企业融资逾2000亿美元;所有互联网上市企业(以B2C为主)的股票市场价值达到1。3万亿美元。从初期的风险投资,到IPO市场,再到最后的股市,正是不同阶段庞大的资本推动,才促成了美国互联网的奇迹。 但是,成也资本,败也资本。资本的狂热对产业是一把双刃剑。以巨额资本作为燃料的互联网产业同时也因此埋下隐患:在狂热的追捧下,平庸的投资者与优秀的投资者混合在一起,“愚笨”的资金与“聪明”的资金收获同样的回报。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这显然是不合理,也不正常的。 人人都是风险投资家? 过去,风险投资属于屈指可数的精英。这个小小的“俱乐部”成员,凭着老狐狸一般的嗅觉,专门在高风险领域,寻找最有前景的企业“幼苗”,以获取巨额回报。但是互联网来了,这次大潮彻底改变了风险投资做的界线,似乎人人都想成为风险投资家。 据统计,单是1998年,就有25万个人投资者将20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投向了3万多家创业公司。到现在,《幸福1000家》大企业中有20%以上设立了风险投资,而在两年前,这个比例不足1%。象Intel、Cisco等企业甚至将风险投资当作公司研发的代替方式。众多企业、机构和个人涌入风险投资阵营,极大地满足了创业公司的资金需求,直接推动了互联网全球性的创业大潮。但同时,也极大地损害了风险投资的专业性:风险投资不仅仅是一笔前钱,更重要的是一系列专业的服务;超一流的智慧、经验与技巧将未来的成功者与失败者区分开来;懂得如何提炼其有前瞻性的创新的商业模式;帮助创业者雇佣一流的管理团体;帮助创业企业与一流的大企业建立合作联盟;帮助企业融到新一轮规模更大、更据战略价值的资金…… 显然,风险投资的全民化是以专业服务的丧失为代价的。使得风险投资越来越同通常的股市投资走向一致。而风险投资家与股民本是两类截然不同的物种,区分起来非常明显,股民的投资心理是典型的“迫涨杀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非常脆弱,一有风吹草动就撤退。而风险投资则相反,专爱与风险为伍,具有超乎平常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忍耐期。 “聪明”的风险投资是长脑子的资本,不以现前的利益所驱动,也不以短期的波动所动摇。能够获得这样的资本,是创业企业的大幸。而“愚笨”的风险投资有可能破坏企业,它们在热潮时来,泠潮时退,恰恰是企业最需要的关键时刻,反而得不到真正的帮助,反而弃你而去。因此企业有优劣之分,资本同样有优劣的巨大差异,好的资本可以助你飞扬,差的资本甚至可以把企业投死。 互联网让平庸的投资者走开 过去四、五年,互联网持续的狂热暂时掩盖了这些问题,各类风险投资都同时获得了巨大的回报。但是市场是残酷的,泛性的,聪明的资本不会甘心于与“愚笨”的资本获取一样的回报。优秀的投资者也不会一直与平庸的投资者混合在一起,因为真正的投资家不是热潮的追捧者,而是创造者。他们创造热潮,然后让平庸的投资者来追捧,在追捧中获利,获利后及时撤退,使市场形势逆转。这是资本市场永恒不变的游戏规则。对于互联网来说,2000年的第一季度就是这样的一个转折点。 到1999年度,共有409家互联网公司上市,而其中300家是在1999年一年中上的市,不可谓不疯狂。而一般来说,企业上市至少6个月后,投资者和创业者的股才能流通(而且还要分阶段逐步释放)。因此到了2000年3月份,市场上积聚了大量可流通的股票,而且这些股要都已经涨过好多倍。因此,一些重要的投资机构都在这时开始分批撤离。 当时的形势看起来一派大好,平庸的投资者继续涌入,但高盛、美林等投资银行陆续发表悲观报告(这是他们打击市场的信号),引发市场波动。随后,“追涨杀跌”的效应迅速展开,市场出现恐慌,一场大调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而且引发的负循环肯定深入而持久,对产业界,投资界形成一场严酷的考验。 因些,对投资者来说,这是一场潜水大 赛。真正的风险投资抗风险能力强,他们的“气长”,可能安然度过这场考验,而平庸的投资者,由于“气短”,可能一命呜呼。因此,这是投资界的一次大淘汰和大清理:互联网要让平庸的投资者走开。 这次调整的直结果就是,一是让平庸的投资者亏损破产。在肉体上摧毁投资能力,二是让平庸的投资者吃尽苦头,在心理上理解他们的投资能力,而优秀的投资者应该是择机而动,重新唤起投资信心,引发新一轮的正循环。 无论是产业市场还是资本市场,永远是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永远是风险中蕴含收获,收获中潜伏风险,市场上的胜者必然是真正的优秀者。不论市场如何变幻,优秀的企业,优秀的投资者,永远是市场上的胜利者。 新浪COO茅道林对资本市场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有精辟的论断:“对资本市场来说,恐慌是暂时的,贪婪是永恒的”。因此,调整是暂时,泡沫还会起来的,投资者的人性使然。 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大调整,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者,与其叩问市场,不如问自己,自己是否优秀?! 幸运还是不幸运 当5月6日在哈佛肯尼迪学院发表演讲时,没想到听众居然挤满了各个角落,而且除了留学生,多数都是“老外”。他们对中国互联网的热情并没有随着网络股的调整而下降。因为,他们明白,中国与美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一个是2亿人口拥有近1亿网民、接近成熟的市场,而一个是12多亿人口只有1000万网民的新兴市场,其发展程度和发展潜力有天壤之别。 因此,美国市场的调整并不意味着中国市场也要同步调整;因此,当美国网络股全线下挫时,新浪的股票居然能够逆势大幅上升;因此当美国风险投资开始大幅收缩时,他们对中国市场的兴趣并没有熄灭。充分显示出他们对市场和产业判断的冷静和成熟。 当然,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刚刚热起来的中国互联网市场本不该比美国更恐慌。但是,目前看来,随着媒体过度的渲染和企业自杀性的退却,中国互联网正在进入一种可怕的负循环之中。如处理不当,整个产业都有可能拖入危机之中。因为,经过近十年的持续发展,美国的互联网已经发育成熟,这样优胜劣汰的调整,只会使产业更加健康发展。但是,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互联网来说,很可能会演变成一种摧毁性的打击。 其实,中国互联网说幸运也不幸运,说不幸运也幸运。因为试想一下,如果Nasdaq的这场调整如果早来半年,那么今天中国根本不必谈论互联网了。因为,那样的话,搜狐也好、网易也好、8848也好,根本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状况,中国互联网的创业大潮根本不会起来,中国互联网公司也谈不上海外上市。但又试想一下,如果Nasdaq的调整能够晚上半年,那么那时中国互联网的抗调整能力绝对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应该有一批上市的互联网公司,第二梯队的公司也应该成长壮大,产业有了足够的自主能力和信心。但是,一切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中国互联网在发展的关键时刻遭遇冷空气。使得未来命运不可预测。 没有钱的泡沫 中国互联网如此“崇美”的根本原因在于:首先,中国互联网缺乏自己独立的思想,缺乏一批具有独立分析、自主思考和深入理解的产业“头脑”。使得媒体刚刚热捧未完,就人云也云,全面转入大泼冷水,表现出缺乏应有的自主思考能力。而且,在企业层次、产业层次和国家层次,中国互联网也缺乏应有的策略。 其次,中国互联网缺乏足够的资本。国外的风险投资被拒之门外,而国内的资本只具备“股民”的投机,是典型的“追涨杀跌”意识。而真正的风险投资是“有脑子”的资本,恰恰是在企业最初期、风险最大时来扶助企业的发展壮大。互联网经济不是野草,不会自己生长起来,而要靠大量的资本推动起来。正是充足的“燃料”,促成了美国互联网经济的繁荣。而中国目前为止,真正投入互联网的投资不足50亿人民币。事实上,目前中国不是“泡沫”多了,而是“泡沫”严重不足。中国要发展互联网经济,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具备全新的投资理念。目前中国只有风险投资的“小学生”,因为基本上还没有人操作过从投资到成功退出(上市)的一次完整过程,与身经百战的美国投资家无法相比。 第三,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缺乏应有的理解深度和运作经验。目前市场进入低潮,就片面收缩,停止发展。等市场形势好转再重新启动,必然付出沉重代价。再比如,投资界对互联网收入有了新的要求。许多互联网公司就片面追求各种收入。其实,同样数目的不同收入其价值截然不同。有些收入对资本市场来说,基本上没有多大的评估价值。因此如果盲目填充短期收入,使得未来公司的收入增长曲线变得十分平庸,反而使公司价值大为贬低。 第四,中国社会对于互联网催生的“激励创新、崇尚冒险”的新机制缺乏应有的认识,使得整个社会对互联网产生曲解、误解和抵触,使得有关互联网的负面报道特别热门,四处转载报道,使新兴的互联网处于一个极为不利的发展氛围。 中国互联网中国互联网要摆脱美国市场强大的“重力场”,可以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必须获得足够的资本支持,必须拥有自己的“大脑”,必须向全社会倡导新机制带来的各种新变化,以获得各方面的支持。这样,刚刚进入发展初期的中国互联网产业,刚刚处于幼苗期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才可能有光明的前景。我们欣慰的是,象数字论坛和互联网发展论坛这样具有思考深度的民间独立机构开始受到业界的关注。而以“中国互联网加速器”为理念的互联网实验室目前已经聚集60多名成员,每个月还在以十人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以规模化、国际化的专业研究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大型思想库。 不要自己吓唬自己 目前,无论是风险投资者还是投资基金,都敛聚了大量资金,准备投入互联网。但目前美国股市处于低潮,负循环还未结束,投资者都很谨慎地捂紧腰包。但是,这些钱不可能不投,也没有其他领域可以代替互联网,容纳如此庞大的资金。因此,等调整到一定阶段,市场信心起来。这些资金必然还要大量进入,重新抬高市场。正如汪丁丁所言:“平庸的投资者被幻灭持续清扫出局,把最具潜力的股票像“盛着孩子的洗澡水”那样贱价倾倒给那些更加富于远见的投资者。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新一轮市场高潮的降生。 而且,我们的定心丸是,虽然Nasdaq下调30%,但并没有出现30%的用户突然不用互联网的现象。许多人批评互联网是泡沫,但没有用户说互联网本身是泡沫,说互联网是骗人的。如果用户都在,更多的用户会落网,互联网的价值在与日俱增,那么市场肯定会发展,产业肯定会发展。既然有巨大的发展前景,那有不投资的道理。 平庸的投资者全面撤退之机,正是优秀的投资者重返市场之机。据估计,接下来几个月Nasdaq还会反复震荡,到十月份开始将重新掀起高潮。而今年下半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利好”消息有:首先当然是中国互联网产业本身的增长活力,毕竟市场才是决定投资的最根本因素;其次是《电信管理条例》出台或者进入WTO,正式解决外资的进入问题,使外资可以合法进入;第三当然还是Nasdaq的回升,毕竟中国对美国市场具有长期的依赖性。 因此,面对股市的阶段性调整,中国的媒体、投资者、从业者更应该冷静、理智的思考,而不是盲目的附和。我们要学习美国的发展经验,更要学习他们理性、冷静、富有远见的投资意识和理念。媒体应该具有基本的思考能力,而不是迅速的随风摇摆。否则,市场形势一变,就摇身一变,大力宣扬悲观气氛,对于中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必然产生极为不利的后果。 目前的市场形势的确压力很大,企业发展和产业节奏也不可能不受影响,倒闭兼并几家也是自然的。但你真正仔细看一看,究竟有谁因做互联网而穷困潦倒?有谁因为做互联网而下岗,四处投靠无门?有人说年底80%的网站要倒闭,那么我们起码应该问一问,究竟哪些网站属于100%之内,哪些属于80%之列?否则,讲这句话就太没有边际,太不负责了。我可以肯定地说,到年底,目前中国前100 家互联网公司大多数会好好活着。 美国之行使我沉甸甸的心情放了下来,也使我对互联网的认识更加坚定和冷静。中国互联网也要呼唤这种坚定和冷静,不能因为暂时的调整而动摇长期的发展。如果通过这次调整,中国互联网能够走出一批真正成熟的优秀投资家,真正塑造出全新的投资理念,并使它走向主流,那就是中国的大幸! 互联网论文:互联网的企业网络营销策略 1、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二0一三年统计讲演显示,截止二0一二年底我国网民范围达五.六四亿,全年共新增网民五0九0万,互联网普及率四二.一%,企业使用互联网比例为七八.五%,应用互联网展开营销流动的比例为二三.0%。目前企业展开网络营销的主要法子是以树立企业经营门户网站或者应用第3方网络平台以及在搜寻引擎竞价排名等方式,部份企业采用网络营销方式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还有部份企业采用网络营销方式后并无实现销售目标的顺利增长,分析缘由,主要存在下列问题:一.企业对于网络营销定位不许、使用互联网网络竞争意识不强。良多经营管理者尚无充沛认识到互联网在信息传递及以及什物网结合方面有着显明优势,网络营销可以为企业以最低本钱迅速搭建笼盖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网络销售推行平台,对于客户履行点对于点的服务,同时树立同行业间的竞争优势。部份企业在网站建设,网络平台利用方面没有总体计划,仅仅是简单的宣扬功能,没有实现互联网宣扬、定单处理、客户管理系统以及支付系统及物流系统的有效结合。二.网络营销策略总体水平不高,营销组合不系统、针对于性施行变化不及时,总体投入不足,致使没有实现理想的经营预期。三.网络营销专业人材缺少,网络营销的产品不够丰厚,各种配套相干服务不健全。互联网的发展正在逐渐影响以及扭转人们传统的消费习气,全世界网络交易量快速上升,所以企业网络营销势必成为未来企业营销方式的主要法子,对于企业应答市场竞争相当首要。 2、企业网络营销的基本策略 (1)网络营销产品策略 网络营销的产品包含实体产品以及虚拟产品。企业在网络营销产品选择策略上要充沛斟酌产品的特色,消费者的需求,物流配送等具体情况制订针对于性策略。依据需要提供服务,应用网上各类服务系统,信息传递系统等,对于于信息服务产品可以选择体验式销售策略,为用户提供必定时代的体验利用,对于于网上服务类产品充沛知足用户便捷使用的特色进行销售。 (2)网络营销价格策略 网络销售拥有显明本钱优势,线上销售以及线下销售价格会发生较大差异,同时网络的实时性以及透明性产品价格会遭到竞争冲击,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制订价格以及变动价格,价格的准肯定位直接影响产品以及服务的销售,是竞争的主要手腕,瓜葛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经常使用定价策略有:一.免费使用定价策略:企业将产品以及服务以零价格情势,短时间提供给顾客使用。目的在于先占领市场再在市场获取收益。二.低价定价策略:应用互联网进行销售,减少大量的中间环节,比传统销售渠道费用低,因而定价可以较低。三.折扣定价策略:在原价基础长进行折扣来定价。四.个性化定价策略:依据客户需乞降对于客户的购买指望的判断制订个性化价格。企业在定价时要当真进行性价比分析,及时关注同类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变动,快速调剂本身价格以适应市场竞争,从而获取较好收益以及销售目标。 (3)网络营销渠道策略 网络营销渠道主要分为直接渠道以及间接渠道。直接渠道是指出产商直接以及消费者通过网络直接交易,出产商通过企业网站或者网络工具,如电子邮件等产品信息,展开多种情势的销售流动。企业以及消费者直接接触,及时了解消费者对于产品或者服务的意见以及建议,能直接充沛向消费者展现产品。间接渠道是指出产商通过网络中介机构或者平台将产品或者服务销售给消费者,如淘宝天猫平台,这种中介机构或者平台具有市场资源、大量供求信息、完美的支付、物流服务等,可使产品达到消费者手上比直接渠道更简便以及经济。企业要依据实际选择或者组合网络营销渠道,更好的实现产品推行与销售。 (4)网络营销促销策略 促销策略是指企业应用各种信息传布手腕激起消费者购买愿望,增进产品销售的方式来实现其营销目标。企业往往采取网络广告、有奖销售、线上以及线下组合推行等。跟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营销已经经证明是1种经济、快速、高效的营销手腕,企业应当细分市场以及产品,采取合适自己企业产品以及服务的网络营销策略,才能节俭经营本钱,增进产品销售,提高企业效力,取得更大收益。 互联网论文: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和网络多媒体的发展。高速运转的社会已经日益成为统一的整体,互联网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更是对各行各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该文首先分析互联网和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以及互联网为财务会计提供的便利,其次分析互联网对财务会计提出的新要求,最后根据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提出必要的应对策略。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为财务会计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了财务会计的变革,为财务会计的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互联网的发展也对财务会计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因此财务会计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在网络化的大环境下不断的进行变革,促进财务会计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一、互联网为财务会计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互联网的出现是时展的必然,互联网主要是以计算机为载体,依赖光纤为代表的网络将世界联系起来,互联网把人们拉得更近。互联网不仅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娱乐可能,也可以为我们购物,查阅资料和获得信息提供了基础,更主要的是互联网促进了办公自动化的发展,人们日益从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互联网为无纸化办公提供了机会,为节约型社会的构建贡献了力量。总之互联网的出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财务会计主要是在企事业单位和公司进行数据的核算和资金的管理,因此财务会计的工作十分的繁重,每天要应对大量的数据和大量的计算。互联网的出现为财务会计提供了诸多的发展机会。 一是互联网为财务理论的更新提供了机会,互联网的出现促进了财务理论的更新,特别是在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需要在原有的财务理论上进行必要的网络化的设计,对财务会计电算化和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出现,进行必要的理论创新,促进了互联网和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和成熟[1]。 二是互联网为财务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的可能,互联网的出现让财务的计算更加的精确,让计算的速度逐渐的加快。同时互联网为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通过网络化的发展促进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因此为财务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的支持[2]。 三是互联网把财务会计工作者从繁琐的计算和统计中解放了出来。财务会计工作十分的繁忙,不仅要进行大量的数据的统计,还要进行大量的计算。但是互联网的出现让财务会计实现了在计算机上进行高速计算,在互联网上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因此财务会计的工作更加的轻松。 四是互联网促进了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为财务会计的信息化提供了基础保障,财务会计信息化是对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的更新,不仅需要计算机进行办公,还需要互联网的参与,利用网络将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数据进行上传,利用网络的记忆功能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和可靠,利用了网络的传播功能促进了会计信息的传播,让企业的会计工作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成为各个部门的参考依据[3]。 总之,互联网的出现对财务会计的意义重大,为财务会计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发展机会,促进了财务会计的现代化。 二、互联网的出现是财务会计的挑战 互联网的出现为财务会计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的可能,让财务会计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的快速和便捷,但是互联网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因此困难重重。互联网的出现对财务会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是财务会计的理论还不能跟上互联网更新的步伐,特别是高校的会计专业在理论的研究上对互联网的应用不够,快速的互联网发展对会计的理论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化要与时俱进就要在理论上进行创新,只有理论成熟了,才能更好的促进网络的应用和研发。因此财务会计的理论问题的存在制约着互联网在财务会计中的发展和应用。 二是财务会计硬件设备不能适应互联网的要求,会计计算和会计数据的统计对速度的要求十分的高,互联网的高速计算还有赖于硬件设备的更新,因此要对互联网的主体设备进行必要的更新和换代,会计电算化的计算机设备已经不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工作要求。 三是互联网的发展对会计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的应用不仅需要会计工作者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还要熟悉会计信息化的操作过程,掌握基本的会计信息化的理论,对会计信息化的软件能够进行基本的应用,因此这就需要会计工作者不仅要有足够的理论储备,还要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5]。 四是互联网的发展对财务会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财务会计工作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财务部门的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互联网的出现让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因此就要求制定更加适合会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规范化和制度性进行严格的管理。 总之,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发展是一次挑战,在为财务会计的发展提供便利的同时,对财务会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财务会计在运用互联网的同时,更快的发展和进步。 三、财务会计针对互联网的变革 培养高素质的财务会计工作者 互联网的发展要求财务会计工作者迎接时展的要求,切实提高个人的素质,以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要求。一是财务会计工作者要在互联网应用的过程中积极的学习会计信息化的理论知识,了解互联网对财务会计提出的新的要求。掌握基本的财务会计操作规范。二是财务会计部门要积极的促进优秀企业财务会计的交流,让财务会计在共同的交流下,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三是对财务会计进行培训,让财务会计对互联网的理论和互联网的工作过程进行了解,能够更加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6]。 进行财务会计硬件设备的更新 对互联网的应用需要财务会计对落后的办公设备进行必要的更新。一是对计算机设备的更新,通过申请专项资金的方式对已有的计算机设备进行更新和维修,让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跟上互联网的发展要求。二是购买必要的会计信息化的软件,更新已有的工作软件,为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工作程序支持。三是促进企事业单位其他部门硬件设备的更新,会计信息化是整个单位信息和数据的网上交流和传输的过程,因此其他的部门也要配备必要的硬 件设备,促进互联网在单位的应用,构建单位的内部网络,让单位各个部门的联系更加密切,工作更加的协调。 更新财务会计理论 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高校要积极的促进会计网络化的研发力度。对互联网环境下的会计理论进行必要的探讨和应用。对会计教学的理论不断的更新。二是单位的会计部门和会计工作者要不断的学习,以便应对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要求,不断促进互联网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三是财务会计的信息更新和理论更新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让单位的财务会计在互联网和现代化的大环境下历久弥新。 结束语: 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深远,互联网为财务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财务会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财务会计需要在网络化的大环境下不断的进行变革和发展,促进我国财务工作的长足进步和发展。 互联网论文:对互联网域名的法律思考 [内容提要]:具有创造性、无形性和经济性的互联网域名是知识产权的新兴部分。由于它特有的全球唯一性的特征和注册时实行的不审查制度,使域名的管理和保护与商标、企业名称等其他知识产权的保护发生冲突。解决冲突的途径是域名注册的预先审查和事后个案处理,解决冲突的原则应是“商标特殊保护和申请在先”的原则。 自从域名在网上火起来以后,因域名注册引起的各类纠纷日趋渐多,概括起来,就是注册的域名与他人的商标、商号等商业标志相同或近似,致使拥有商标、商号等商业标志的权利人想利用WWW宣传自己或传播信息的行为受阻,因而引起商标、商号等商业标志的权利人与域名持有人的纠纷。而要避免和解决这些纠纷就不能不涉及到域名具有什么法律性质,它本身是否属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它与商标、商号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等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域名的法律性质 所谓域名,即是连接到国际互联网上的计算机地址,它们是为了便于人们发电子邮件或访问某个网站而设计的,为了便于记忆,现在已经被广泛用作一种商业符号了,在网上它有确认和区别其他网址的双重作用。域名作为通过脑力劳动创造出来的一种智力成果,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新颖独特的构思,并将构思具体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所取得的新的成果,它是一种以思想为内容的精神财富,同时它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基本途径,因而会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域名具备知识产权的创造性、无形性和经济性等特点,应当把域名作为知识产权的客体加以保护。 域名作为一种新的知识产权客体,与传统的知识产权中的商标权、厂商名称权等客体有着明显的区别。 域名与商标的区别在于:(1)商标要求显著性,而域名则不要求显著性。(2)商标具有地域性,即除了驰名商标以外,不同的商品生产者和服务提供者可以在不同的商品或者服务上注册同一商标。在不同国家,不同的商品生产者和服务提供者,甚至可以在同一商品或者服务上注册同一商标。但是域名则要求具有严格的唯一性,因为Internet是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所以作为区分网络用户的域名应当具有全球性,即域名在全球范围内应当是唯一的。(3)一般来说,商标未经注册也可以使用。而域名则不同,一个域名未经注册则不得在Internet上使用,即注册是使用的前提条件。(4)商标在注册上是依据商标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注册时,不仅要遵循严格的程序,提交法律规定的文件,而且不能违反商标法禁用的规定,所申请注册的商标不能在相同商品(服务)或类似商品(服务)上,与在先注册的商标相同或近似。而在域名注册上,国际域名注册没有条件限制,单位和个人均可申请,国外注册公司(诸如NSI-美国网络解决方案公司、I-DNS国际化域名系统公司)所采用的是“先注先得”的原则,并无国界和行业的限制。国内域名注册除要求注册申请人必须是依法登记并且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外,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也只是要求企业申请域名时,只需提供营业执照的复印件及域名注册的申请书,就会得到批准。如在国内注册中文域名时,所申请的域名只要不与他人已经注册的中文域名完全相同,则可注册成功,而不必考虑这一中文域名是否侵害了有形市场中已经确认下来的知识产权(如企业名称、字号、商标等)和无形市场中已经相对明确的知识产权(如网站名称),即在注册过程中可以不受任何约束。(5)因商标引起的争议,可由商标管理机关―――国家工商局处理,而由于域名侵害了他人的利益,发生纠纷,域名管理机构则不负责裁决,而是由法院处理。 域名与厂商名称(商号)的主要区别在于:(1)域名具有绝对的唯一性,而厂商名称则不具有全球唯一性。按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的规定,厂商名称只是在登记机构管辖的范围内才具有唯一性,而且,在同一机构管辖范围内不同行业也可以登记相同的厂商名称。(2)域名的注册和使用是收费的,域名管理机构向域名的使用者每年收取一定的年费,如果使用者拒绝缴纳,管理机构可以注销该域名,域名使用单位交纳年费的行为可以视为一种对注册的续展,即域名是有使用期限的。但厂商名称则不同,企业一旦取得了某厂商名称以后,不用定期向登记机构交纳使用费,不用续展,即厂商名称的使用没有时间限制。 综上所述,从法律性质上看,域名与商标、厂商名称都有极大的差别,所以笔者认为,不能简单的将域名视为既有知识产权在互联网上的延伸,而应认定域名是知识产权的新兴部分。 二、域名的管理与其他知识产权保护的冲突及其解决 域名注册的不审查制度使域名注册简便、快捷,促进了网络的迅速发展,但也使域名的管理和维护与其他的知识产权(商标、字号等商业标志)的保护发生冲突。由于域名注册无地域和行业的限制,以及其严格的唯一性的特点,使域名一经注册,不仅不同地域(或相同地域)的相同行业的具有相同名称(或商标、字号)的企业不能以此注册域名,而且不同地域(或相同地域)的不同行业的具有相同名称(或商标、字号)的企业也不能以此注册域名,这不仅使不同类别或地域的注册商标或者企业名称在域名注册、使用以及保护方面发生冲突,使一些持有商标权的企业无法正常利用自己的商标(字号)宣传自己的企业和产品,也容易引起消费者的误解。笔者认为,要解决网络域名与商标、商号等其他知识产权的保护的冲突,应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一)解决冲突的基本途径 解决域名与商标、商号等其他知识产权冲突的途径,目前实际中主要有两条,一是域名注册的预先审查(这主要是对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所管辖的中文域名注册而言);二是事后(由争议解决机构或法院)个案处理。 1 域名注册的预先审查。有专家建议,应当由国务院职能部门中文域名注册国家标准。包括:(1)对申请域名的境内权利人的资格作出规定;(2)对申请数量作出必要限制,同时建立对已注册四千多家网 站的网站名称库及中外五百多家知名企业商标库的必访查询制度;(3)规定境内各大ISP服务机构只接受这一标准的解析。北京市工商局局长王纪平也撰文指出,基于工商机关的企业名称、字号和商标管理体系目前是比较完备的,都有完备的数据库;中文域名管理部门和工商机关通过协调提出了将有关中文域名管理同工商机关目前进行的企业名称、字号以及商标的管理进行接轨的域名管理思路。即通过互联网实现工商机关的数据库与中文域名管理数据库的对接,缩小每个中文域名潜在申请者范围。也就是将企业等申请单位根据它们自身的行政区划、行业分类以及它们所拥有的企业名称、字号和商标逐层细化,最终分别和具体的中文域名相对应。和某个具体中文域名相对应的单位就是这个域名的潜在申请者。如果一个申请者想申请他不具备的字号、商标作为域名,登记部门将查询该域名是否有潜在申请者,如果没有他可以申请,如果有那他就不能申请。如果一个域名存在两个以上潜在申请者,则先申请的先得。这样将每个中文域名可能的申请者从原先的成千上万缩小到一个非常小的范围。这种方法对于那些想通过抢注他人中文域名并以此获得暴利的投机者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防范。 从理论上看,这个方法能够减少域名与其他知识产权的冲突,防范抢注行为的发生;但从实践看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预先审查的范围很难确定,因为域名纠纷并不限于知识产权的范围,还可能与其他在先权利发生冲突(如姓名权、商誉权等)。其次,预先审查的知识产权的范围很难确定,因为有大量的知识产权客体是不经官方批准、登记、备案而存在的,例如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称、知名广告语、知名标记等。如果预先审查仅限于在市场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库进行检索,那么这种预先审查的范围是很有限的。再次,如果在域名注册领域也象商标审查那样进行近似性的审查与判断,不仅成本极高(这种成本最终都要转移到每个申请注册的企业身上)而且效率极低,这将会影响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况且,域名注册不象商标注册或者企业名称登记那样有行业、地域的限制,判断“相似”及“混淆”就更加困难。 2 事后个案处理。即因域名发生争议后,由人民法院(或CNNIC授权的域名争议解决机构―――CIETAC)进行处理,不论涉及知识产权还是其他民事权利,登记、注册的知识产权还是未经登记、注册的知识产权,不论相同还是近似,都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处理。个案认定的效力范围仅仅限于每个案件,即针对域名一次有效,对其他问题不发生法律任何效力。 基于以上两条途径的各自特点,笔者认为:在对域名注册和管理、及解决域名与其他知识产权保护关系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解决域名与其他知识产权保护冲突的途径应以“事后个案处理”为主,“预先审查”为辅。 (二)解决冲突的基本原则 在解决域名与其他知识产权的冲突时,无论是预先审查还是事后个案处理,都应首先处理好域名与商标、企业名称(字号)等商业标志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关系。 在预先审查制度中和以往的事后个案处理中,都遵循(或借用)的是商标保护的优先权、先用权,驰名标识保护权和专用权等原则,将域名作为一种类同商标在互联网领域使用的延伸予以保护。笔者认为,域名作为知识产权的新兴客体有其独立性(前文已做分析),不应作为商标等既有知识产权的延伸加以管理和保护;因而也不应把域名的保护作为商标等保护的附属,将域名的注册和域名持有者的权利一概放在商标优先权和专用权之后。因为首先,如果在域名注册管理和保护中商标权、企业名称享有无条件的优先权,不仅使许多没有商标权的申请者无法正常获得域名,无法及时开展互联网经营活动;也使已有域名的持有人的合法利益将始终处于待定状态。一旦有人主张其享有商标权,则域名持有人的域名将被宣告无效。其次,不同类别或地域的注册商标或者企业名称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冲突,用规范这类冲突的规则去规范要求具有全球唯一性的域名,对域名申请者和使用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笔者认为,在解决域名与商标等其他知识产权的关系时,应采取有条件的商标保护的优先权、先用权原则―――商标特殊保护与申请在先原则。即在域名注册管理和保护中只对驰名商标(标识)采用保护权和专用权,而对普通商标(标识或企业名称)采用申请在先的原则。这是由于: 首先,目前对驰名商标给予扩大的保护是世界性的潮流,《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六条之二,《与贸易(包括假冒商品贸易在内)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第16条对此均有明确的要求,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对驰名商标的保护也做了相应的规定。以上对驰名商标的扩大保护的规定,虽没能涉及网络领域,但笔者认为根据其精神,这种保护应扩大到全部领域,包括虚拟的网络世界。 其次,在对域名注册、管理以及争议的解决中,采用只对驰名商标进行特殊保护的原则,有利于提高效益,避免一些难以确定的麻烦。(1)在域名注册的预先审查时,由于我国目前对驰名商标的确认权是由国家商标局行使,因此对驰名商标的检索查询比较容易,解决了审查范围不确定的问题;(2)在事后个案处理中,使争议的处理相对简化;(3)对于未经国家商标局认定的商标,可以以申请在先的原则予以注册,如发生争议,可由争议解决机关参照国家工商局《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予以认定并处理。笔者认为,虽然我国目前对驰名商标的确认权是由国家商标局行使,但是司法确认可以也应当成为一种权威而有效的途径。 再次,对非驰名商标(企业名称等)在域名注册时,采用先申请先注册的原则,有利于网络的发展,也使绝大多数的申请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体现了公平原则。 域名作为知识产权的新兴客体,它与其他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以及它的管理和保护等问题,是我们急需探讨和解决的新课题,也是我国法律面临的新问题,我们寄希望我国调整互联网的有关法律、法规早日出台。 互联网论文:管理会计和互联网技术融合开启财务新时代 低增长率、低利润率已经成为我国多数企业发展的新常态,精细管理和云计算、大数据等新IT技术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的两大驱动力。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与此同时,全球两大会计师组织ima与AICPA于10月22日联合了《全球管理会计原则》,这彰显了管理会计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企业信息化已经进入企业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作为精细化管理和价值创造的重要工具,在企业互联网时代将有哪些趋势和变化?结合浪潮多年的信息化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一、从精细到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为管理会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管理会计是精细管理和价值创造的重要工具,这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在企业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并不会被互联网企业所取代,而是互联网化,企业管理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同样还是人财物、产供销的管理,但管理的理念、模式、工具和方法却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如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云采购、云招聘、电子商务、云制造、员工差旅及费用管理云服务等等。互联网时代对精细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随着企业内部之间、企业和外部之间的互联互通,精细管理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扩展到整个供应链。企业互联网化加速了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并在融合过程中强化了内部控制和流动性管理。基于责任中心会计,集聚企业内部的“小数据”与互联网“大数据”,内部管理报告的内涵将进一步丰富,管理会计的价值最大化成为可能。 二、企业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应用的新热点 基于云服务和大数据的全员全过程的全面预算、价值创造型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以流动性管理为核心的营运资金管理、支撑绩效评价的责任中心会计、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人力资本会计、基于大数据的内部报告和决策分析等,构成了企业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的应用热点。 1.云计算推动管控型财务向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变 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催生了新的管理工具和业务模式,传统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三流合一”真正成为可能。比如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云)将促进财务体系的再设计,推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分离,为财务职能转型提供数据基础、管理基础和组织基础;集团电子采购系统(云采购)使采购活动由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式管理,通过在采购中心设立管理会计岗位,财务人员参与采购业务活动变得容易,对采购价格、供应商的信用和帐期管理变得更加有效;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使财务参与业务和管控的范围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上下游产业链,这就是云计算的力量,是互联网的力量。 2.互联网推动基于全价值链的流动性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主线 资金是企业的生命线,尤其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流动性管理比增长和利润更重要。传统的资金管理重在集中结算,重点是集团企业内部的资金池管理、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流动性管理从集团内部扩展到“供应商、客户”上下游产业链,实时监控包括应收/应付、库存、现金在内的全价值链的营运资金,加强对资金周转周期的管理和优化,实现准确的资金预测、及时的资金预警和科学合理的资金决策,确保企业有能力应付已知的债务和未知的需求。 此外,在管理会计的应用方面,目前业界的关注点主要在经营活动,追求的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未来,管理会计的作用将逐步扩大到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追求净现值的最大化和平均融资成本最小化。管理会计的功能就是要在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中充分发挥价值创造的作用。 3.大数据时代社交化招聘增强“人岗匹配度”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转型的方向,人力资源成本在企业成本结构中的占比巨大,尤其是科技服务业,人员素质高、流动性大,由此带来的沉淀成本和机会成本是企业普遍关注的重点。此外,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重在人事和薪资的后端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本理念将管理的重心移至招聘环节,将个性化人才的招聘视为一个一个的“战略采购”,日益兴起的社交化招聘为精准招聘提供了新的模式和工具,但个性化招聘的“一人一议”又给精准招聘带来新的挑战,如人才价格的确定等。借助互联网的云招聘模式,不仅人才价格行情数据能够为精准招聘提供对标参考,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而且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个人的生活轨迹、社交言行等网络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准确识别兴趣、性格及能力状况,帮助企业迅速找到适合岗位的员工,增强“人岗匹配度”。 三、管理会计提升数据价值,大数据为对标管理和内部报告提供支撑 管理会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做好企业前景预测,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以全面预算为例,过去,因为记录、存储和分析工具的限制,企业全面预算大都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数据和历史数据,甚至企业内部数据也碎片化,无法与同行业、先进企业对标,全面预算也就容易变成每年一次、集团上下的博弈过程。基于杜邦模型的内部管理报告、财务部门做的费用结构分析、计算的各种比率、设置的定额库等等,计算起来容易,但因缺少责任会计的支撑,缺少内外、行业和区域对比的相关数据,难以评估其合理性。未来,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用数据说话,从“三次博弈”到“多次博弈”的全员全过程的全面预算成为可能。 互联网的本质之一就是管理“去中心化”,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向倒金字塔式转变,中央集权变阵为现代化的小单位 作战部队,以客户为中心的自主决策成为主流。这就要求利用管理会计的理论、工具和方法,从根本上提升内部报告的内涵和价值,并能够分角色提供,支撑全员决策和实时决策。 在企业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要用互联网的思维和精神进行管理创新,用管理会计做好精细化文章,发挥管理会计的决策作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创新互联网应用,推动企业内外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重构企业智慧。 四、管理会计需要信息化支撑,其发展为本土ERP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 ERP/企业管理软件为管理会计实践提供了平台支撑,而管理会计的发展又为本土ERP/管理软件的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本土ERP软件与国外先进的管理软件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在于系统所蕴含的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工具方法以及最佳实践和模型库,此次《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将信息化列入“4+1”的管理会计体系,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这为本土ERP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为本土管理软件厂商全面追赶和超越国际厂商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 管理会计的春天已经来临,但推广应用仍任重道远。虽然不同类型的企业推进管理会计的侧重点和步骤有所不同,但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撑、领导层的大力支持、内部组织的协同运作和企业文化的强烈认同。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高校美术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只有中、小学的初级美术教育发展得比较可观,高效美术教育比较落后。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越厚,其民族的实力就越强。随着文化逐渐的与经济政治融合,文化建设对民族建设有着非凡的重要意义。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高校教育界的工作者应该意识到,高等艺术的教育对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高等艺术教育不单单是传播美术知识和技能,更深层的意义是培养具有艺术修养的人。 一、高校美术教育宗旨 高校美术教育应传授先进的艺术文化,培养优秀的美术学者,创造发掘具有天分的艺术人才,充当我国文化建设的先驱者,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工作奉献力量。然而,一些高校美术教育没有发挥这样的作用,越来越趋向于产业化和市场化。美术高校凭着高等的硬件设施和昂贵的学费,成为报考学生认为的“优质”出路。中国的美术高校面临着重重利益矛盾,违背了教育宗旨。 二、教育缺乏全面性,师资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师范类院校的教师部分是从美院毕业的学生,对学生做教育的时候,过于强调“专业性”,不考虑师范类学生的现实情况。这种教学模式偏离了高校美术教育的主体。 三、教学模式单一、落后 我国一些高等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住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创作能力的发展。 四、缺乏对理论研究的探索精神 部分美术高校的学生缺乏对世界美术史,尤其是我国传统优秀美术文化的认知,部分学生的专业素质仅停留在掌握一般简单的操作技能的水平。这使他们将来作为美术的教育者或实践者,会是一个艰难挑战。部分学生不做研究探索,个别教师对于这种现象无动于衷。 五、综合素质较低,缺乏全面培养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规律模式,其步骤即为学生基础临摹,然后是教师对画法步骤的阶段性的师范,接着是教师对学生传授关于美术教育的专业性常规知识,最后是教师针对性的辅导。在高校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没有机会表达出自身对美术的认知和理解,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作潜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培养。 六、艺术教育观念不准确,审美标准模糊 一些西方文化宣扬他们的艺术教育观念和审美标准,使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领域受到了影响。在我国,部分高等美术院校急功求成,为了能与国际文化接轨,不经过深思熟虑就直接引进一些西方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潮流,将其视为新艺术文化的标准,忽略了我国原本自身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的步伐,使高校美术教育陷入艰难的境况。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化解这个难题呢?美术教育过程就是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高层的审美心理,恢复艺术教育本该有的活力和魅力。美术教育在本质上不同于其他学科文化教育。其中很明显的差异是,学生在学习美术时,要求超脱现有的知识范围,进行创作型思考。美术教育因其独有的特性,前提是教师要尊重学生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和有创作能力的人的基本权力,对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持以认可的端正态度,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作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是从基本稳定的教学内容出发,以储备知识和应用知识为最终目的,但教师不能一味地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框架,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地将学生培养成才,使其能够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工作做出杰出贡献。 七、结束语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也说明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着乐观的前景。要想高校美术教育有所成就,高校教师必须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多重意义,端正艺术态度,改善教学模式,深入研究、优化美术课程的内容,要注重艺术氛围的环境建设。所以,高校适当地对美术教育进行改革,是我国艺术文化实力更上一个台阶的必经之路。 作者:郑跃丽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美术教育中的水彩画教学 摘要:水彩画已经成为高校美术教育常设教学内容之一。但是,当前高校水彩画美术教育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相关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手段过于传统化等。本文围绕当前高校水彩画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深入分析各种问题及原因,提出应当引领当代高校水彩画美术教学与时俱进发展,制定更加前瞻性的美术教学策略。高校水彩画美术教育应当深入研究当代美术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美术教学新策略。当代高校要改变以往艺术教学观念的束缚,创新水彩画教学理念,让水彩画教学成为高校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美术水彩画教学要不断吸收借鉴其他美术教学的优点,不断创新高校美术水彩教学的全新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只有不断推进高校美术水彩画教学的发展,才能够为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开展提供巨大助力。 一、高校美术中教学水彩画教学的现状 水彩画起源于西方绘画技巧,是介于传统国画于西方油画之间的全新的绘画方式。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水彩画曾经非常流行,各种水彩画的题材更加多元化、画幅也越来越大,绘画技艺也不断提升。当时我国水彩画创作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时期。但是,当前随着水彩画逐渐不流行,水彩画创作呈现日益低迷的现状。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水彩画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长期得不到改进,导致水彩画教学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如有的教师教学手段还是沿用传统方式,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最终造成当前高校美术水彩画教学内容程式化、单一化明显,很多学生的作品大同小异,缺乏足够的美术创新思维。重视对学生水彩画绘画技巧的传授,而对学生自身水彩画艺术素养、艺术特质的培养普遍不到位。高校美术水彩画教学氛围不热烈,部分学生对各种水彩画学习流于形式。现阶段高校美术水彩画教学必须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这样才能真正彰显学生艺术个性,培养学生艺术情感,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继而推进高校美术水彩画教学重新成为学生热衷的专业课程之一。 二、当前高校水彩画教学的任务 水彩画教学在高校美术专业课程中,一般被当做选修课程对待。但是,水彩画教学作为学生色彩基础教学课程,对学生整体学习美术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通过水彩画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细致的把握色彩基础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审美素质、艺术感悟能力、艺术认知能力和写实能力等得到全面的提升。通过水彩画教学的灵动性、严谨性和应变性,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创作和专业学习提供有益的帮助。从水彩画创作看,本身也属于一门重要的美术艺术呈现形式。因此,当前高校水彩画美术教学不但能够做好整体美术教育教学的奠基作用,同时也可以让水彩画教学在今天换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中水彩画教学的不足 我国当前高校美术教学主要依据国家制定的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大纲开展。但是,我国当前执行的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大纲,自身过于侧重课程内容的设置,对各种美术教育的类型划分过于简单笼统。水彩画在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课程中,仅是被定为为传统的写生练习,甚至有的高校不设立专门的水彩画课程,只是把它纳入一般色彩课程之中。因此,我国当前高校美术教学中水彩画教学一直得不到重视,水彩画教学出现明显边缘化的现象。加上当前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手段的传统化特点,导致很多水彩画教学还是采用以往教学方式,片面追求“透明、轻快、滋润、流畅“的水彩画绘画特色。不能够根据当前国内外水彩画绘画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造成很多学生把水彩画课程简单理解为一般意义上单额色彩课程,而未能把这一课程也当做绘画专业课程之一对待。总之,当前高校水彩画教学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简单等弊端。如果不对当前高校水彩画教学边缘化的现象引起充分的重视,改变以往对水彩画教学的观念,我国高校水彩画教学不可能真正获得全新的发展,更无论实现水彩画教学的创新。 四、对当代高校水彩画教学的要求 要想改变当前高校水彩画教学的现状,解决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最根本的做法是要树立水彩画教学创新意识,不断改进水彩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让水彩画教学成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必须要重视的基础学科之一。同时,还要重视从学生角度强化水彩画教学,具体做法如下:首先,严格进行水彩画基本功焦旭。水彩基本功是学生进行水彩画创作的关键。要想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和创作技能,必须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基本功。其次,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让学生能够创新性地完成各种水彩画创作。这要求学生要具有创造力,较高的艺术创作眼界和熟练的水彩画技巧。要想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必须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突破口,只有让他们能够了解水彩画独有的艺术创作特点、艺术效果、艺术感染力等,才能够让他们真正学会构思、调色、用笔。再次,还要重视对学生水彩画理论的教学。通过系统的水彩画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当前水彩画理论教学的最新学术成果,尤其是色彩理论教学,要提升学生创新性色彩技巧运用能力。要改变我国当前高校美术教育重技巧、轻理论的做法,不断创新完善色彩基础教学理论体系,提升色彩理论教学实效性。再次,要培养学学生高品位的艺术鉴赏能力。让学生真正从内心认识到水彩画教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水彩画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水彩画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最后,水彩画教学与个人人生阅历、文化素养和艺术技巧等紧密相连。因此,还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尽快让他们通过自身体验,掌握水彩画创作的精髓,达到水彩画学习的忘我境界。 五、结论 高校水彩画美术教学应当深入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水彩画教学要改变以往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要制定具有一定时代前瞻性的水彩画教学策略。对待传统教学方式等,高校美术水彩画教学人员要进行批判的继承,借鉴以往成功的经验,对待一些已经过时的教学理念和手段等要进行大胆的抛弃。同时,要在高校水彩画教学中不断添加全新的教学内容,让高校水彩画艺术教学更加具有时展意义,能够做到与时俱进的创新与改革。总之,高校水彩画教学必须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在继承发展传统水彩画教学中,不断增添全新的时代元素,促进水彩画教学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全新的发展。 作者:刘颖鑫 单位:陕西省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园的美术教育 摘要:幼儿时期是美术启蒙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儿童艺术只是表达,成人不能以自己的“哲学”对儿童作品进行评判,而更应该以欣赏的方式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幼儿作画时,成人需要给孩子的是自由的空间,并提供适当的帮助。培养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关键词:美术创作;教学引导;理解欣赏 美术的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学的重要内容。美术也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虽然受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作画能力、技能技巧都处在待开发阶段,但孩子在画面上的表达,确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给予幼儿良好的开端,是非常必要的。 1.有效利用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美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的环境能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审美感觉,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形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兴趣。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就是实际的教育。第一,环境布置要美,这是一种美的熏陶;第二,鼓励幼儿发现身边可利用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培养幼儿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第三,环境布置中,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激发幼儿对美的表现欲望。 2.教师的正确引导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幼儿的学习兴趣很大因素是源于老师的正确引导。美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美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教师的言行举止,要有助于对孩子的教育。日常生活中,教师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维果茨基提出,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评价更合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幼儿从评价中看到自己的特点、努力的方向和进步与发展的希望,帮助幼儿建立自信,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尽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实践证明,教师能根据幼儿个体发展的实际程度进行合适的引导,可以使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 3.对幼儿作品的理解与解读 幼儿由于生活经验尚在积累当中,对艺术的表达不代表要符合成人对他们的期望。教师要站在幼儿角度理解幼儿的作品,倾听幼儿对作品的描述,理解幼儿表达的用意。根据幼儿年龄和生活经验,理解幼儿的情感,分析所表达感受和体验艺术形式。教师更需要学会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 4.探索材料的运用 材料是否吸引幼儿?选材合不合适?是否是幼儿能够独立操作的?能否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活动之前,教师要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比如,小班孩子对物体的美感和形象思维还处于启蒙阶段,缺乏表现能力。有的孩子可能看到一张白纸,会无从下手。为了激发孩子的作画兴趣,我除了提供蜡笔、水粉颜料、油画棒、粉笔等,还尝试用手指印画的形式在班上自由作画区作画。另外,我尝试用印刷衣服的方法,让幼儿动手印画服装,这种方法简单,作品效果却很好。还可以利用“半成品”让幼儿通过加工变成一件完整的“成品”,创造性地完成一幅有情节、有动感的作品。到了中班,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有一定发展,可以给幼儿提供更多名画欣赏,培养幼儿欣赏能力。并提供一些如“油水分离”“碘酒喷画”“棉签淀粉”等多种易于幼儿发挥想象和创造的绘画材料。还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身边的废旧物品的用处,启发幼儿大胆设计创作。通过幼儿自选材料、自由表达、自由张贴,给予向全班幼儿讲述自己想法的时空,使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悟、想象。 大班的孩子对周围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虽然生活经验不足,经过幼儿园几年的学习,在绘画技能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想象力丰富,喜欢天马行空的猜想,并在美术作品中得到体现。我在教学中,挖掘日常中的资源,让这些资源进入课堂。另外,孩子作画时,可以大脑先构思画面,再进行作画。在作画方式灵活自由的情况下,幼儿的自主性会更强,更能让幼儿宣泄情感,张扬自己的个性。 总之,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表现美的能力的启蒙教育,是教师最需花时间和精力的教学内容,也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作者:吴湘苹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幼儿园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美术教育改革的创新性思维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观念的更新,新的文化意识形态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改革中必须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和特征,并融入现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体验,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主体活动,把对艺术的感受和创造结合起来,寻找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个人的创作风格。追求个性化,强调视觉张力,使学生自觉的参与到艺术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中,以创造性思维为主体活动,体现画面创造性思维的审美陈述,使艺术创作呈现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流畅;灵活;独特 一、创造性思维的提出 对于什么是创造,著名教育家吴全愈认为:“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独特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创造活动中来,是提高本科美术学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课题。但从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老师讲绘画的基础知识,学生听绘画的基础知识;老师板书绘画的技能要点,学生抄写绘画的技能要点;老师示范作画步骤,学生观看作画步骤;老师示范画结束,静物一摆,学生便开始操作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极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又是最需要学生主动发挥其创造性的,现代美术教学应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从以传统的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教学莫过于师生之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互动和提高,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在视觉中感受,而且全身心的融入教学的创新思维活动中。这需要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快速进人全新创新思维活动中,教学也就进入了“引人入胜”的境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就是一条达到这种教学境界的有效途径。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从事创作活动的根本动力。创造活动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史。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透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因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美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活动主体,把学生对艺术本身的语言和造型的感受力、创造力挖掘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创造的时代潮流和艺术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创新,从而增强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一)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多思快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将创造力分解为边界推移、边界突破、发明与美学组织。边界推移就是扩充材料与工具的固有特性,创造性的运用造型因素。边界突破就是在传统观念与传统技法中发现缺陷,提出新观点、创立新技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价值取向的变化。美术教育开始有意识的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生动灵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思快想,鼓励学生在思维中打破界限,打破工具和材料选择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开拓。为善于动脑、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创造独具一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二)以特色课程为创造平台,训练学生随机应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又叫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拓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变化多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拘一格,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为创造打好坚定的基础;德国20世纪初包豪斯学院教学体制创始者格罗皮乌斯是创新教育的先驱,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基础美术教学的训练,只给学生题目,不给任何工具,不讲解,不给方法,由每个人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引导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不少有创造意识的课题设计。如图形创意中形象的发散思维造型、借形想象、借迹造型以及创作中的反常规思维、逆向思维等,这样的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还需要我们在每块教学领域上广泛而深入地拓展和建立与之配套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 (三)打造良好的创造环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思维的独特性 创造性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它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中国的基础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将技能技巧的掌握看成是创造的理念,而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公务员之家 技能是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的。一个国家的发展应在文化教育上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创造力是不能教的。但创造力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良好的创造环境,所以美术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环境,开启学生内心的创造灵感,从学生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这是创造性思维最高层次的境界。 为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作出新颖、独特的转换和组织,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善于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新关系,从中敏感的提出见地性的看法,不人云亦云,不随声附和,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性。丰富的想象力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要营造适合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环境,教师应该按照课程要求进行创造性教学,把培养有创造力的人作为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无论以怎样的手段和方法教学,都必须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以人为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艺术专业基础美术教学中长效而有机的融入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这一课题,为美术教学和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宽阔的灵活空间。使学生能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和造型语言,以创造性思维作为艺术发展的主体活动,激发主体人有知觉、感觉、精神、意志、冲动的进行艺术创作。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基础美术教学必须贯穿一致的核心。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普通美术教育欣赏课教学参考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在欣赏时需要了解经规仪轨的种种规定,如佛象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赏教材都有介绍的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此外,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实属凤毛麟角。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带实用性的雕塑品,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和欣赏它们。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 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统治了绘画,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后者体积感强,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这种特点,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麦积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晋祠宋塑侍女,大同下华严寺辽塑菩萨、平遥双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塑罗汉像等等作品上都可见到。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今天我们欣赏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摘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 四、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在漫长的几千年间,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这是塑绘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线刻和平面性浮雕——画刻高度结合的中国式造型方法特别发达与持久的主要原因。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写实地再现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象西洋画那样精确地写生刻画对象,而是主要依据观察体验所得印象,再加上想象,经过主观加工美化而成艺术形象,和客观对象保有相当距离。中国画不画光影(这是表现主体感真实感的重要因素),色彩只表现固有色(所以写实性有限),造形与画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强。背景一般为纸、绢的空白,不求空间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因此,若按西洋画的解剖、比例、透视和色彩等等准确度很高的科学化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便会觉得一无是处。但若理解中国艺术自成体系、自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欢品味中国画的美感。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国画观念是一致的,而且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表现出高于其他时代的写实性,但那也仅仅集中在俑的头部刻划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为几种类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体部分则无一例外是十分写意的。就是比较写实的头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语,它只是象中国画有工笔一样,比较深入细微而已,本质上依然属于意象性造型。其他汉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历代宗教造像无不显示意象性特点。它们和中国画一样,追求神韵,不求肖似。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标准来看待它们,就能挑剔出解剖、比例不够准确,质感塑造不够充分等等不足,造成欣赏上的障碍。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这样,当我们从敦煌菩萨,晋祠侍女、筇竹寺罗汉塑像上体会到“栩栩如生”这一句成语的含义时,就不是象欣赏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赏教材常会介绍的掷铁饼者、拉奥孔群像和奥古斯都像等等那样,是个从形到神都准确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五、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练,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中国古代雕塑始终没有发明西方雕塑的造型术(modelling)来精确地塑造物象,而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象中国画一般运用经济的语言,简练、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夸张乃至变形来强调人与动物的神韵,是普遍运用的手法,汉代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石兽最有代表性。这些作品只是服从作者对物象的感觉和理解,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准确比例和真实效果,而是说唱者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表演神情以及虎、象、马、牛、野猪等动物的不同习性和旺盛活力。这样必须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对象的特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这一点和西方近现代雕塑有相似之处。西方近现代雕塑一反传统的写实为变形,追求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不被客观物象所役,使艺术创造更纯粹。中国古代雕塑实际上也是达到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这种艺术境界的。霍去病墓石兽采取“因势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岩石,自然的令人联想接近某种动物的形状,只进行最低限度的艺术加工,使石兽的造形显出空间的自由而不斤斤计较于形似。加工的语言有圆雕、有浮雕、也有线刻,是根据岩石形状与动物形象的双重需要加以多变性运用的。这种圆、浮、线雕并施的语言,在汉唐陶俑、历代石兽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见到。它们使中国雕塑在精练中块面更整体,因而有时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筑感,例如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和龙门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杰出代表。 六、中国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写神”,必然也象中国绘画一样,注重头部的刻划。中国古人认为“头者精明之主也”。(《黄帝素问》)“头者,神所居,上圆象天。”(《春秋元命苞》)从原始时代起,人面或人头,在工艺装饰中就受到特别重视,这应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发展为特别重视传神的原因之一。这种重视贯穿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间雕塑和农民画中,头部仍是艺术家首要表现的部分。头部以外的人体部分,便被看作是从属的,较为次要的。这样,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中,头大身小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造型,一旦头身关系处理不好,在视觉上便难免造成不舒服的特点,这是不必为古人护短的。然而优秀的作品常常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缺点中吸引转移集中到刻划精彩的头部来。这些头部看似没有西方雕塑深入,可是结构十分严谨。搞过雕塑的人都有体会,临摹西方雕塑易,临摹中国古代雕塑的头部却相当困难。它们不如西方雕塑结构准确分明,却另有一种完美性,神完气足,很不易临摹到那种境界。在头部以外,又用充满韵律的身体衣纹线条来发挥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结构的准确本事,而是传神美化的功夫。龙门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萨与天主力士像都严重头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说明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这一特点。 七、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这和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另的艺术也如此追求,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雕塑亦然,中国古代雕塑给人的感觉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而是象中国书画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例如严阵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载歌载舞的汉唐女俑、孔武威风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强猛厉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都有这种效果。比较一下掷铁饼者力量的紧张迸发和拉奥孔群象情绪的激烈发泄,就能够领会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感特点。它是与其他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与绘画的审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样。欣赏中国雕塑时也许会觉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顺溜,这就象喝酽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样,不能相题并论。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谙茶道,便永远进不了茶的境界。 八、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中国画和雕塑都具备这两个系统的风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性雕刻,一般具备前一系统的风格,龙门奉先寺大佛最为典型。它是唐代武则天出资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气度,风格上必然强调崇高、庄严、重穆和典雅。明器艺术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后一系统的风格,它们和生活关系密切,风格上追求自然,朴拙可爱。两者各异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风格比较接近前一系统,却少有后一系统的风格特征。希腊古风时期的古拙是艺术技巧幼稚阶段的自然产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风格。中国画和雕塑却有意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是难于站在西方艺术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一般习惯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总有障碍。这就需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从根本上来认识中国艺术,否则欣赏也好,创作也好,都很难进入堂奥。 九、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佛教美术有其特殊的经规仪轨,形成自己的特点。佛教美术源于古代印度,中国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罗、马土腊和芨多等地区与时代的佛教雕塑。中国艺术家在学习摹仿过程中,逐步将它们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产地的样式,又更多地体现出中国特色。而印度犍陀罗佛像受到希腊化时期的古典雕刻影响,它们也有个雕塑本土化的演变过程。因此,在欣赏中国古代佛像时,适当对照希腊、印度的古代雕刻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认识和理解各自的美感区别。同时需要了解佛教造像的经规仪轨。上文提到的佛像两耳垂肩,手长过膝,就出自经规仪轨。佛像有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征,两耳垂肩、手长过膝而外,又如螺发绀青相、顶上肉髻相(不是普通发髻)、眉间的毫相等等可以通过造型艺术加以表现的相好,在雕塑时都必须严格符合要求。佛和菩萨的肢体动作,特别是手势(称作“手印”或“印相”)各有含义。各种佛经人物依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形(如有的三头六臂,有的千手千眼),不同的服饰标识(如佛和罗汉著朴素的袈裟,菩萨则衣饰华丽)、不同的姿势(如接引佛才站着,其他佛皆取坐姿)等等,都有固定的要求。如不了解,很容易觉得佛教造像怪诞和雷同。 上述各种特点,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关连。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时,需要综合各个特点来认识,才可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承认它们确实还有不少好处。特点不一定就是优点。但有了特点,一种艺术就有了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中国艺术,包括中国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独秀地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全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许多特点。这些特点是世界所承认和尊重的。当许多中国人奔赴西方学习雕塑时,西方雕塑家也来中国借鉴中国古代雕塑。有位美国雕塑家曾对中国美术学院的雕塑系学生说过:“你们不要捧着金饭碗要饭。”这句话是我当雕塑史研究生时亲耳听到的,我把它当作一颗定心丸摆在本文的结尾,送给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好在哪里”尚有怀疑,不敢在欣赏课中理直气壮教学的同行,但愿有点用处。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摘 要】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意义,接着提出了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近年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开展可谓如火如荼。随着改革大潮的推进,越来越多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不屑一顾”,“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于美术学习十分反感。长此以往,原本应该生机勃勃兴趣盎然的小学美术教学一下子变了“味道”。在新形势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了每个业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意义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全面提升美术教学的整体成效。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课堂之上,教师应该有效合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全面推广自己的教学思维。在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的美术作品“插上”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翅膀”,美术教学的效果自然比传统的美术教学要提升几个维度。 第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全面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有的放矢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也能对美术课程的教学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的学生其实对于美术是有一定天赋的,但是由于教学方式的陈旧老套,隐藏在“体内”的天赋被渐渐埋没。但是在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方式的“刺激”之下,潜藏在学生体内的潜能被重新激发出来,一些原先看上去资质平平的学生一下子有了新的闪光点,教与学的沟通互动变得更加良性且可持续。 第三,帮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良好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可谓意义重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全面贯彻创新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全面且可持续的道路上茁壮成长。同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了创新思维能力的模式之后,学生的“思维之门”被完全打开,小学生能够在积极融洽的氛围中逐渐成长成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二、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突破常规,在教学中采取创新性教育方法 首先,在教学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措施和手段。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进行绘画创造的动机往往都十分的单纯,常常是喜欢什么就选择去画什么。而且在他们的绘画过程中,“依葫芦画瓢”的模式十分常见。这种缺乏独立性的绘画方式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针对于此,教师应该改变原先的一板一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通过采取“一个命题多个表现”的方式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刮大风》这一章节内容教学的时候,如果按照以往的模式进行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风”这种自然现象看上去距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但是要想用笔绘制出来就显得有限差强人意了。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刮大风的时候,院里的花花草草具有怎样的动态表现”。通过教师这种形象的引导,学生一下子觉得茅塞顿开,“风”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现象一下子变得十分的形象具体。就算是小学生也能提起自己的画笔将自己心中对于“风”的所感所想绘制出来。其次,巧妙利用多媒体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便利的条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美术教学中不少兴趣盎然的内容由于受到简陋教学手段的限制最终变得味同嚼蜡。而有了多媒体的引入之后,原本那些抽象且不易描述的知识点一下子变得生动活波,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变得顺其自然。 (二)为学生构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情境 在为学生构建创新思维能力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美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营造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相应的问题情境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禁锢且没有发言权的课堂氛围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可谓是“天方夜谭”。因此,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创建十分必要。在自由无阻的氛围中,学生身心放松,心情舒畅,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火花“四处迸发”,学生始终处于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之下,各种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达到预期效果。 例如,教师在进行《奇特的热带动物》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各种简单的小道具、小摆件为学生营造一个热带丛林的环境。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小学生的绘画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纷纷,心中关于“热带动物”各种想法层出不穷,创新思维的“大门”被成功开启,后续教学任务的开展变得简单且易操作。 (三)在科学规范的评价体制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一,评价机制必须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对于他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激发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源泉之一。鉴于此,评价机制必须摒弃以往单一的标准,而是应该体现全面性和科学性。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不拘一格,不管是从创作灵感上、创作意图上、绘画技能上等都应该有所涉及。 第二,在评价体系中还应该积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小学生的好胜心极强,也十分喜欢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积极良性的竞争氛围中你追我赶,形成良好的竞争互动意识。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专门的时间重点讲评体现创新思维能力的画作,并对创作者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榜样的树立对于小学生的教学而言往往具有奇效。 三、结束语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任重而道远。小学美术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创新性教育变成常态化教育。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幼师生美术教育的创新 【摘要】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应从娃娃抓起,这就要求幼儿教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才有望实现,为此,幼师生美术教育教学的关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戈特里德・海纳特说:“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型的教师”。美术教师应该创造性地进行美术教育。 【关键词】幼师生 美术教育 创新 一、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理念 “以活动促发展”的主张是幼师生美术活动教学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是幼师生美术活动教学的灵魂。它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的发展是在主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相互作用的中介便是主体的活动,正是主体积极主动的活动推动着主体发展的进程。对幼师生的发展来讲,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惟有活动,才能提供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惟有活动才能实现多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键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的美术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参与美术活动,在美术活动中完成W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动发展。 二、突出以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为特征的方法论体系 活动教学重视活动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必然注重学习者“学”的活动。幼师生美术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为此,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的教育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美术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这种主动学习方式主要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学习问题为特点,包括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地接受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亲身体验、探索、加工、改造和创造等实践性美术活动来实现和完成。总之,这种学习过程不仅强调动脑思考,而且强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如,手工教学废物利用《服装设计》一课,笔者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编、自导、自演戏剧小品的教学方案,围绕小品内容完成教学计划:服装设计课。课前先把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各组选出组长;上课时,教师提出任务―每小组穿戴着自制的服装,自编、自导、自演戏剧小品。各组由组长统筹安排组员的工作,基本准备工作由学生自己解决,难度比较大的找老师帮忙,像在脸上画妆、配乐等等。在整个活动中,几乎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被调动了起来。同一小组的同学会因为剧本中的一句台词或为剧中人物的脸部造型而争论地脸红耳赤。但最终还是会为了小组利益――集体的荣誉,采用对剧情发展有利的意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各扬其长,擅长做服装的做服装,擅长画脸妆的画脸妆,擅长表演的表演,擅长导演的导演…….大家同心协力排好小品,所以到表演比赛的时候,几乎是一组比一组精彩。至于那服装设计更是五花八门。表演结束,每小组打分互评,评出前三名,教师再做总结,整堂课几乎是在笑声和掌声中度过,并增强了环保意识。 三、构筑以美术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 活动教学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主动。能动特点的思想,将实践观点引入教学过程,从而必然地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认识和实践进程相统一的过程,必然认为美术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认识成果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首先,美术教学的对象、美术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处在身心两方面不断变化、构建的过程中;其次,美术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新的因素会不断生成,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幼师生美术活动教学重视教育情境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园文化、班级氛围等“活”的因素对教育意义的生成,重视学习过程诸多因素的改变对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幼师生美术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新质的过程。 这种动态性使得教学过程同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美术活动过程上。基本上是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对学习可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与途径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教师较少干预;活动氛围上,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以利于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分享结论,同时创设自主、宽松、愉悦的学校环境,实现学校生活和管理的民主化;美术活动时空上,不局限在课堂内。如,在《简笔画―画器物》一课中,学校领导没打招呼突然来听课,笔者按课前设计好的步骤正导入新课,准备讲授新课时,突然手机响了,按学校要求上课手机得关机,怎么办?急中生智,改变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改为“画手机”,于是,接着导入“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校领导来听我的课,连我的手机也激动起来,唱起了欢迎的歌,既然它不甘寂寞,那就让它出来和大家见见面,认识认识。”说完拿出手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然后画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画出和它不一样的手机来,并请多个同学到黑板上比赛画出不同的手机,有的是现实生活中学生见过的,有的是学生自己想像着画出的,形状各异,造型新颖。课堂气氛活跃,掌声笑声不断,教学效果得到校领导和学生的一直好评。从这堂课中笔者感悟到:教学过程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只有师生共同参与到美术教学全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在这种互动中共同探讨、研究、互补、交流,才能共享生命成长的快乐。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吹塑版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实践与效果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所改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得不断推进与落实,传统的教育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小学生综合素质全民发展的要求了。就以小学阶段的美术科目为例。小学的美术教育是学生夯实美术基础,塑造美术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然而,小学的美术课程现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绘画,至于手工、剪纸之类的都很少有涉及。因此,为了使学生的美术教育更加丰富,并且对于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小学美术课程就引入了吹塑版画的课程。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又出现了种种问题,使小学美术的吹塑版画无法得到有效实行。 【关键词】小学美术 吹塑版画 教育实践 教育效果 一、版画的定义以及类型 在艺术领域当中,有一种重要的画种,即版画。所谓版画指的就是用版动作基础以及联系物质进行绘画的一种绘画方式。在版画当中也有着许多的分类,根据绘画者们以不同材质当制作绘画板材所绘制出的不同地作品,可以分为吹塑版画、石版画、木版版画、丝网版画以及金属版画。其中,吹塑版画就是以吹塑纸当做绘画素材进行的版画创作。 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影响吹塑版画教学的因素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美术教材当中,就有这版画的教学内容,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是其不能有效的展开教学活动,对于相关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首先,那就是学校对于美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要求,学校一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语文数学以及英语等主课上面,对于音乐、体育以及美术等副科都不太关注。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非常大的总用,因此学校教师都将学生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德育与智育上,美育与体育就相对关注的少,随着体育的教育要求不断地提高,教学地位也就超过了美术,使美术成为了真正的副科;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对于美术课程没有一个正确认识,由于在语数英等科目的高强度学习下,美术课程在学生们的心理就成为了一种放松的游戏课程,随着学生的学习任务不断增重,这一现象也是越来越明显。综合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美术课程在教学系统当中的地位十分尴尬。 其次,学校得精神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在当今社会,经济生活在高效快捷的发展中,文化成为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创造力以及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成为了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多种文化碰撞交融,出现了许多值得考虑和深思文化现象。这样以来,就需要每一个人身心清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选择性的进行接纳与吸收,在意我孤傲的转同文化为基础的前提下,对于外来文化进行选择性吸收,创造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度民族文化体系,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发展与创新。 最后一点也是根本的要素,那就是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文化涵养还需要不断的进步与提升。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绘画形式,版画却一直被当做是西方的绘画艺术。事实上,在我国的历史当中传统的版画艺术已经存在了许多年,比如苏州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再到天津的杨柳青木刻版画,这都是我国艺术历史上的不朽丰碑。然而现阶段有许多教师对于版画艺术还是存在着许多的误解,并且认为美术课程就是简单的绘画教学,这从另一层面也体现了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缺乏。所以,美术教师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整体美术素质,不仅仅包括画好画,写好字,更需要更多的去理解与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专业面的宽度与广度。不断地学习识美术教师对于自身各方面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 三、关于吹塑版画课程的操作与实践以及效果呈现 在小学的美术教育中,关于版画课程的教学相对来说简单得多,相较于其他的美术专业课程来f,吹塑版画更完全与简单便捷,在课堂上的实际美术教育过程中操作性以及实践性比较强。除此之外,吹塑版画是一种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简单回话进行有机结合的课程类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需要将平时绘画所用的白纸用吹塑纸进行替换,这样以阿里不仅保留着学生对于绘画课程的熟悉感,还保留着对于吹塑版画的好奇心。学生对于全新的绘画方式以及学习,一般都有比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将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科学准确的利用起来,使得吹塑板胡的教学活动会事半功倍。 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基本上能够有效的开展吹塑版画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进行吹塑版画的制作中还会出现几个小问题。首先在绘制过程中,设计好的画面内容会显得有些窄小,学生的想法和思维往往都是天马行空的,但是受到画画篇幅的影响,以至于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显得有些畏首畏尾,进而就可能出现画面堆积,作品不够生动;其次,在绘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工具使用方面的问题,比如毛笔以及颜料的水分控制等,水多水少都会影响到作品的整体效果,这时就需要专业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美术教师来进行引导和指点,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最后,在绘画完成后的印制过程中,对于受不利读的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成品之后的吹塑版画,画面质朴、颜色冲突明显、鲜艳醒目。再配合上其他相关的美术素材的使用与配合,使得作品更加灵动,完美。 四、结束语 吹塑版画是一种能够将作品效果进行直接显现的版画种类,它有着操作简便、物美价廉以及材料和获取方便等众多优势与特点。对于美术专业的初学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将吹塑版画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有利于改变小学教学内容中缺乏手工内容的劣势,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与锻炼。现阶段,将吹塑版画化纳入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已是势在必行,有许多出版社的美术教材当中已经采取了相应的举措。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当今美术教育模式的改变带来的影响 摘要:多年以来高等院校中的美术教育普遍呈现一种按部就班的现象,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因循守旧,不变的教学内容。老师经常讲的一句话“自己想,自己看,自己画”然后就进入放养的状态,是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却忽略了传统绘画基础的学习。对于刚进大一的学生来说既是新奇的也是茫然的,不禁会发出疑问,我这么画可以吗?这样的想法会得到认可吗?会不会被否定?老师会不会说我?都在想着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有新意,往往却忽视了对传统绘画基础的训练。在大学的美术基础教育中我们到底在学什么?我们的确是提倡引导学生质疑,启发他们探索新思路,W会独立思考,但是我们常说物极必反,一件事发展到了极致,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大家都去想怎么创新,怎么有新意,却没有了造型基础这块基石。在达到新颖的效果的同时却也丢失了造型基础。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基石;传统艺术;创新;结合 一、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学模式的确立对学科教学来说是必要的,毕竟在大学专业学习的阶段还是要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来上课的,大一的学生在进大学的第一年都要经过学校制定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其目的是给接下来三年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渐渐的乏了,静物台上摆着的静物几乎没有人画,请来的模特也是被无限夸张变形,完全说不上还有什么造型基础在里面,一味的想着新颖独特,学生在这种思想的带动下成为了这个模式的传承者,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渐渐地忘记了要坚持传统绘画,甚至少量的坚持传统绘画的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会对自己的画产生怀疑,是不是太过于传统了。久而久之也慢慢的加入了没有基础的行列中。我们也就惯性的忘记了注重基础教育,一直在不断的想如何创新,如何变化。使传统绘画渐渐地没落,就像传统民间手工艺一样渐渐地失传或被遗忘。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都要在人物造型的举止动作方面就追求稳健、简单和自然的动作,在每一件作品中,人物都被赋予了更强的气势和活力,追求人物的整体感和结构感摈弃了鲜艳的色彩和琐碎的细节装饰,他们强调古代艺术的单纯性,同时尽力克服自己对装饰的放纵欲望。然而在现在的美术基础教学中,学生为了创新,使自己的画面新颖独特而不断的在画面上做加法,反而使画面显得浮夸和繁琐找不到主体,没有了传统绘画的影子。 是的,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发展,艺术也要发展,美术的基础教学和其它的基础教育一样,也要跟紧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不断的发展变化。可是坚持传统绘画的基础训练不是循规蹈矩而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它就像做房子时要打的地基,只有地基牢固才能放心把楼层做高一点。教学内容其实也有涉及到绘画基础的训练,然而教学目的仅仅是达到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条,那么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却没兼顾到。现在很多高校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并没有重视教材的使用,光凭想象力,偏向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导致了很多学生的作品偏向于平面化,体积空间的概念很匮乏,画面效果缺少厚实感。高校确实需要重视培养学生人格、文化、创新以及审美等方面的培养,还应该重视学生绘画技巧以及美术知识方面的教学。 二、教学模式的改变对传统美术的认知带来的阻力 由于近几年反映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教学过于传统化,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美术专业理论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此番见解呼声很高,并且反响极大,引起了很多高等院校的极度重视,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随着这种教学制度的进行越来越普遍,学生们的思维也越来越活跃,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作画方式越来越新颖,绘画材料也越来越丰富,不仅仅局限在铅笔,油画 水彩 水粉等材料,但是正是由于现在的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兴盛,反而把传统的美术教育抛到了脑后,学生一味的找寻突破,想着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画面不同于其他同学的,题材和作画方式更加的新颖独特,可是在整张画面中却找不到传统绘画的影子,对于作画技巧,对于形体的点、线、面,结构与构成,透视与空间,明暗与调子的概念越来越不重视,这对于中国美术教育是不是也是一种损失呢?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凡事都有两面性,因此当我们在进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意义与作用的时候,不妨也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来看。 1.积极方面的影响 我国的近现代美术教育,自上个世纪初至今日已经整整走过了一个世纪的旅程,它给我们现今的高等学校里的美术教育教学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为本世纪的美术教育教学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这 21世纪的初期,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信息更新尤为快速,网络的宣传力度也在上升,人们接收新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了,所以美术教育的教学制度在在更新,新的教学制度的实施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范围能力,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当中进行思想再创造,老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国内外艺术大师的作品,讲解艺术大师的艺术精神,使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欣赏和感悟大师的艺术作品感知自然、感知生活、感知大师的艺术精神世界,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了良好的思想观念,这对于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作用。 2.消极方面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美术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变,渐渐地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可是改变并不是完全的放弃,从前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它的优势所在,否则也不会延续这么多年,然而现在出现的状态是重视创新和创造大大的超过了以绘画基础为基础的创作,传统绘画技能远远的消失在脑海里,找不到传统绘画的影子。学生们的思想已经慢慢地将传统画法遗忘,这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如何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美术教育 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以来,我们农村学校也开始转变观念,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美术教育也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努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是我们的责任,那么如何来实施美术教育呢? 一、巧用教材,让学生均衡发展 在我们农村学校,没有美术教具,怎么办呢?我们有其他各科教材,那么我们就充分利用这些教材来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数学等教材里都有很多与美术有关的内容,精美的教材设计和每一课都有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每一课都有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是为了通过直观感受来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的,我们正好利用这些插图学习美术知识,这无疑也是一个提高美术学习兴趣的好机会。当然在美术教学中,更需要人文学科的理论基础、语言修养和广泛的社会知识。美术课主要以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两者存在着互补性。这正好体现了美术新课标中学科之间的整合,而且在上课时,利用课文插图结合课文文字内容进行讲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语文课本中的《桃花源记》这一课,配备的插图非常美。书中有一整张纸画了一幅桃花图,几棵正在盛开桃花的桃树,背景云雾缭绕……我首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然后又引导他们感受了图画的美。这样我就增加了美术的内容,在这幅画面中为什么把桃花画得这么美呢?画面中树和云是怎么画的?运用了哪些色彩?这样用有什么好处?如果要你画桃花树你会怎么画?等等。这样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灵活地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探究性的美术活动,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图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二、农村教育,就地取材 在教学工具缺乏的情况下,通常因为没有美术器材而很难开展美术教学,觉得这样上美术课根本没办法上。但是我还是从实际出发,在绘画教学中主要以铅笔、圆珠笔为工具,适当增加线描画的内容。 例如,在上手工课时要用到的一些材料,有些学生买不起,我就倡导学生收集一些香烟壳或一次性水杯等废弃物,有的时候学生没有,我就拿报纸、矿泉水瓶、果奶瓶等充当,通过引导教学,简单地示范,拓展学生思维,学生就有的卷、有的折……作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手工作品,而且效果非常好。这样既让孩子爱上美术课,也为环保做了贡献。谁说农村的孩子不聪明,只是我们没有正确引导而已。 三、改变学生的角色,变被动为主动 每一位老师都会这样说,在新课标理念下要改变学生的角色,变被动为主动,但是真正要做到是不容易的。以前在我们的教学中,我就发现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他们认为学习只要每天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行了,不管懂不懂。美术课就更不用说了。如何改变这样的习惯,让学生爱上美术课、主动学习呢? 1、创设教学情境 当然老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对美术内容尽快了解,产生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鸟语花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我先让他们参观整个校园。再设置一个活跃的游戏,上课前让他们绕着校园走一圈,边走边观察校园,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使学生明白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动静结合,丰富学生的感官,增强兴趣,为画出丰富的画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 2、让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钻研知识的过程,农村的学生一般不懂自主学习,更不要说钻研了。因此,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的个性在探究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思维由浅入深,最终解决问题,并有新的发现和启示,提高学生独立取得知识的本领。 3、引导学生表现发挥 @一环节既是学生主体性实践和认识活动阶段,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我们在指导时,一方面要让每个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又要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状况,有针对性地辅导,使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特别强调进行合理的夸张,使他们的作品更具有欣赏性。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无时无刻都能享受到美、感受到美的魅力,这样学生对美术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在美术课中不再是“我没东西可画、我没有材料无法做……”在农村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把学习策略让给学生自己掌握,能促进学生独创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综合训练,使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进一步升华,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美术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个性培养 摘 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社会需求的人才,不仅仅是带着毕业证书从学校出来的毕业生,而是具备专业技术修养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和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这类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学科专业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个性的美术教育所带给他们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所以美术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个性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育;个性;应用型人才 1 美术教育对应用型人才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从一般意义上讲,“应用型人才”通常是指与一般人相比,有较高学识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并且具有更好思想道德品格,能通过其工作和劳动提高组织效率的人。“个性”往往强调的是个人的性格特征。从心理学角度解释, “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表现,也称本性,由气质、性格、兴趣、才能等组成,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个性在美术领域中表现得尤为重要,而每个人的个性发展都需要有利的引导和培养,使个性的正面因素得以扬长和发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个性特征,因而美术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个性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德国美学家席勒于1795年发表了《美育书简》,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明确提出“美育”这一概念,被人们视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在《美育书简》里席勒提出了这样一个主题思想:自由不是政治经济权利的自由行使和享受,而是精神上的解放和完美性格的形成,因此达到自由的路径不是政治经济的革命而是审美的教育,至少是先有审美教育,才有政治经济改革的条件。 作为审美与教育的融合,美育是在一定的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美的事物为材料和工具,通过审美活动来激发和强化人们的情感体验,使主体在审美实践中,受美体的熏陶感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进而建构起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和形成创造美的意识,并最终使人格得以完善的过程。美育自身的理论定位,从理论上讲,从属于美学;从实践上讲,从属于教育,美育是个体审美心理建构的教育,是实践美学对美育的看法,但是审美教育终究不能包括美育,相反,它被美育包含着。审美心理的建构,人性的完整与自由的实现,这就是审美教育的实质,亦即终极目的。 2 美术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方式 2.1 个性化培养 美术学科人才的个性发展能提高人的身体心理素质,加强人文艺术修养,激发艺术审美情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其行为特点来进行教学活动,达到其表现个性特点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很重要的一点是观察分析人的个性特点,对他们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不同色彩个性特征的人区别对待,根据其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认识自己的风格特点,促使他们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运用在学科专业的研究中去,这便是教育常说的“因材施教”的问题。教育的发展在实践中改革,在“因材施教”中发展,这便延伸出来了现代教学内涵的“因性格施教”的教育方式。人的个性包括兴趣、习惯、智能、气质和性格五个方面,其中性格是个性的核心。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和社会经历不同,所受的教育和兴趣爱好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所以,个性发展是因材施教的心理学依据,要做到因个性施教须研究和掌握每个人的个性。 人的个性表现出来的倾向性往往给人以直观的感觉。不同性格的人对于学习的方式和内容的敏感度也不一样。在美术实践课堂教学中,每个人对绘画的理解和表达是不一样的,性格豪爽的人善抓大感觉,用笔大胆洒脱;性格文静的人则表现出工整细腻,一丝不苟的状态;性格严谨的人喜欢追求客观的真实;性格偏执的人则偏爱主观的表现。 “倔强”、“执着”、“固执”等鲜明的个性带入到美术学科中,显现出对艺术追求更加执着的状态,这样就促使人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往往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文雅”、“平和”、“柔弱”的个性特征温和的人,往往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有时这样的人反而性格更洒脱,古今中外艺术家留下的经典作品,往往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留下了许多名作。 所以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便是社会充满活力和丰富多彩的原因。美术教育必须尊重它,发扬它,包容它。个性发展是美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美术而言,失去个性,即意味着失去了生命,而失去个性化的美术教育同样是没有生命的。 2.2 创新意识培养 创造力并非少数人所特有,创造性是人所普遍具有的潜能,美术教育的个性发展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现代社会需要知识能力全面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个性的美术教育能促进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个性的美术教育能培养人们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符合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要求,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美术教育的特征是很明显的,个性的美术教育恰是培养人才发散思维的最好途径。美术教育训练人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教育的个性发展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提升自我修养,开拓眼界,发散思维,激发人们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因此不管是何种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这正是美术学科为培养个性的应用型人才奠定的良好基石。 当今社会需求的人才并不缺少技术型人才,缺少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培养出来的创新人才能够进行各种创新活动,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激情,积极进取与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敢于质疑与向权威挑战的大无谓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与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应用型应用领域中的各种项目,应用型人才良好的的个性能引领产品的开发研究,设计制作,工艺技术生产技术改造与创新,应用型人才人才良好的的个性能支配其进行良好的的个性能激发新技术、新材料、新理论、新方法的应用与艺术创作。同时个性的应用型人才也能充分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发展变化的需要,满足社会各种需求与心理需求的发展需要。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方法 摘 要: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它的改革与发展关乎全体国民素质的培养与民族的进步!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且取材于现实生活,因此,美术教学“生活化模式”是有效开展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回归生活 “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是指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注重生活与美术的紧密结合,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注重幼儿的自由创造与想象,使幼儿美术教育体现生活化特征,实现生活化价值,让美术真正融入幼儿的生活。生活化美术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把生活中常见的、幼儿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材料充实到美术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使其体验美感。生活化的活动材料、活动形式,有助于幼儿的自我表达,体验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助于幼儿个性化的发展。笔者结合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谈谈对生活化美术教育活动的一些体会。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回归生活的必要性 1.幼儿现实生活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基础。 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应该是生活的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3]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幼儿必须通过自己的操作、尝试和体验,积累经验,建构新知。源于幼儿经验生活的美术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激发他们满怀热情和智慧去探索、发现和尝试。因此,幼儿园一方面应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旅游、劳动、游戏等,给幼儿以亲身体验,帮助其丰富直接经验;另一方面应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幼儿扩展经验,广泛收集照片、图片、录像、书籍等,让孩子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当孩子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不断互补,感受越来越丰富时,就为他们的美术表现和创造作好了铺垫。 2.幼儿的精神生活需要借助美术教育得以升华。 “儿童具有生动的精神世界,儿童的精神世界包括真、善、美。”在孩子的视野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关注儿童的生活,我们更应关注儿童的精神生活。这种生活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而是一种想像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儿童美术是儿童心理世界的真实流露,是他们内在精神生活的外部显露。孩子们可以通过绘画等形式将内在流动着的思想以及感受一一表现出来。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意义主要不在于技巧训练,而是以美术为手段,解放幼儿的那种活泼、自由、纯真的天性。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应追寻幼儿的精神生活,选取与幼儿的生命律动合拍的对象,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心灵感受,帮助幼儿丰富和扩展精神生活。 二、创设生活情境,美术教育形式生活化 皮亚杰说过:“儿童学习的途径应具有生活性,更多的是在生活或类似生活的情境中学习,而不是在美术情景中学习。”生活本身为美术教育提供了很多的资源,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包含大量学习美术的机会。凡是幼儿每天经历的衣、食、住、行、学、玩以及与人交往等实践活动,都是可被利用而且应该恰当被利用的美术教育契机。因此,美术教育不能游离于生活情境而抽象说教或机械操作,教师应精心设现实的生活化情境,丰富幼儿美术教育形式,让幼儿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中获得美的熏陶。 1.利用环境熏陶开展生活化美术教育。 环境熏陶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若能为幼儿创设富有美感的环境,就会给予幼儿启发,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激发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欲望。教师应该重视美术氛围的营造,通过实物、图片的收集、展示,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等各种途径,创设富有情趣性的生活化的美的情境,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如,在“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活动中,教师通过环境布置、作品展示渲染喜庆、热闹的氛围,用富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品如剪纸、蜡染、年画布置活动室、走廊,让幼儿感受生活中美的元素,体会人们过新年时互相祝福的美好情感,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还有助于幼儿形成热爱生活的态度。 2.利用主题活动开展生活华美术教育。 主题活动中的生活话题对幼儿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可成为幼儿美术生活化教育重要形式之一。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亲身感受生活,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大胆地运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自我表达,激发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如主题活动“我骄傲――我是上杭人”,幼儿通过实地参观与观看图片、录像欣赏家乡的名胜古迹,再用写生画、拓印画、装饰画等美术活动形式表现出这些秀丽的风景。这次活动不仅使幼儿获得了相关的美术知识与创作技能,还激起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3.引导幼儿根据材料特质创作能反映生活内容的作品。 生活中很多材料可以为我们所用,但要怎样用才能让每种材料的特质得到发挥,让幼儿作品更“独特”,从而更好地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呢?这就要教师多动脑、多动手,不断尝试与探索。例如,在一幅画中,满天的星星是幼儿用涂改液点出来的,一捏一点的操作过程,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小手肌肉,还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兴趣,也让画面更有立体感。又如,在中班开展主题活动“农家乐”时,教师让幼儿用自制的“面粉橡皮泥”制作大蒜,面粉团柔韧有劲道,幼儿兴趣极佳,做出来的大蒜形象逼真。再如,班里一个幼儿家里装修,购买了许多大型电器,家长便把废弃的大纸箱送给了幼儿园。教师由此想到:使用这些大纸箱于自然景物的创作,一定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于是教师就结合主题活动开展了美术创作活动“万里长城”,引导幼儿在纸板上用线条进行装饰,之后再利用刻刀、一次性筷子等工具进行加工,使它们展现出一种凹凸的立体效果,再配上瓦楞纸原本的横、竖条纹,最终展现的作品自然美观,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幼儿美术教育的可教性与不可教性 针对于目前就我们所调查的问题和对美术教育的优势分析,幼儿美术的教育中90%是不可教的,只有10%是可教育的。玛利亚・蒙特梭利最早在1907年提出了“环境教育法”,她认为“环境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要素”。其实,现行的环境教育法在我们幼儿的美术教育中是最具可行性教育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孩子的个性发展,而且还培养了美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创造美的技法训练。 1 幼儿美术教育中的不可教性 我们的家长拿着孩子满篇“乱画”的作品让专家点评时,一般专家会说出这样一句话,“有灵气”。而有时家长把自认为很“整齐、很干净”画得很好的画拿去让专家点评时,专家却说“很匠气”。什么是“灵气”?”什么是“匠气”?其实“灵气”是孩子个性的显露,孩子激情的碰撞,孩子认知的表达,是心中的力量在纸上得到了张扬。而孩子的“匠气”是指孩子注重了技法的表达,内容的再现,是一种匠人的“手艺”显露。这种“匠气”,正是孩子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大杀手。不管孩子有多大,他都有自已的见解和意识。这种见解和意识是别人教不了的,只能在教学活中去有意识地去保护这种“见解与意识”,让其扩大化。这就是“灵气”。这种“灵气”在世界上只有自已具有,独一无二的。 孩子的造力不可教:创造力,不等于模仿力。对于孩子来说,创造力的培养,就是对未来的负责。美术中创造力的培养主要是养成孩子良好的思维方式。良好的思维方式的养成,主要是靠美术工作者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训练方式。比如:一节美术课,老师让孩子们在河滩上捡自已喜欢的卵石,最后把你捡的卵石进行描述“它像什么”。这样以卵石为切入口,提供孩子更宽广的创作空间,让孩子的想象力飞得更远。假如反过来,让孩子们在河滩上捡像鱼一样的卵石,看似未变的课题,却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后者对孩子的创造力的培养给予了定势,让思维只能在一个点上而没有散发。所以,孩子的创造力的培养是受老师对孩子思维方式训练的结果。 孩子的审美不可教:如果有一天,孩子把天空染成了血红,把太阳画成了深绿,或许你会大惊,孩子们为什么违背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其实,你犯了一种错误,儿童画的美丽是在于孩子心灵的反映而并不是自然的写实。所以,好的儿童画创作者他所亲身感受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的生活体验是那样的纯朴无暇的。孩子的审美,是对生活的体验,成人的审美是对生活的经验。关在教室中的孩子是画不出感动天地的佳作,进入生活中的孩子会完成泣鬼神的好画。所以,孩子审美的培养全在生活的感知力和发现力,是不可当技法传授的。 2 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可教性 说到“不可教”,好像认为幼儿美术教育是“自我行为”的一种游戏,其实不然,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还是有很多是可教的,只不过在“教学”的比重中占的比较少。这种可教性是很依附建立在孩子共性的基础上的。也可这样说,幼儿美术教育中共性的东西可以引导进行传授,个性的东西需要进行保护,扩大并予以张扬,是不可传授的。 孩子的协作构建可以教:在很多美术活动中,有些时候需要的是协作。幼儿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个体劳动”,有时也需要 “集体劳动”, 因为这种集体活动更好的让孩子在协作中达到思想交流,能彼此得到借鉴,所以在这种协作中老师可以因人而宜进行有利的引导,达到协作高效的目的。同时在“个体”任务的完成中,老师也可以在尊重孩子思维的情况下给予引导和建议。孩子的协作构建主要培养孩子利用集体的智慧达到自己思维训练的目的。 孩子的后期技法可以教:根据孩子在前期美术操练活动中的“个体”任务完成情况,可以帮助他在后期作品效果上适当的进行技法传授,但不得改变孩子作画的初衷。 由此,根据现行的“生本”教学理念,结合我们目前的教学分析和调查的现状,得出以下结论: (1)专业教师不等于专业教学,好教师要观念先行,用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方法。遵循幼儿美术培养的是社会型人才,是孩子思维训练的一种手段,是孩子能力培养的一种途径的规律。不是单一的技法传授。只注重技法,不尊重孩子认知是不可取的。 (2)幼儿美术是孩子内心世界的反应和对事物认知的表达,因此,美术课只不过是孩子生活体验和认知结果的展现。要上好美术课就得需要关注孩子的生活和认知。 (3)教师与家长欣赏儿童画,不应戴着成人有色眼镜去欣赏,应学会用儿童的心态,在尊重儿童的情况下,去认知孩子在绘画过程中的参与度、表现力和思维形成,而不应只看到结果和单纯的“像与不像”。 (4)好的儿童画书籍是帮助儿童提高审美力和鉴赏力的,而不是帮助他们去掌握各种技法。幼儿美术中,“无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教无定法,其实幼儿美术表现也无定法。只要孩子们把美术当成了一种“好玩”的游戏,尽情发挥,不需要其他的约束就可以了。 浅谈美术教育论文:浅谈少儿美术教育 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与课改的逐步深入,如何充分挖掘少儿美术教育资源,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它是中、小学美术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少年儿童基本美术素养,陶冶学生高尚审美情趣,形成和发展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少儿美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长期以来不受人们重视而涉及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一个缺欠,其对孩子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这里浅谈几点: 一、少儿美术的激趣功能 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也认为教学效果如何,主要看它“是否在学生中间造成一种愉快的兴奋”。在相声、小品被众多人所喜爱的同时,与其有相似之处的卡通、美术也迅速得到了广大青少年儿童的青睐,当日本等的卡通、美术涌进我国时,也带动了我国卡通、美术的发展。现在少儿每天看的动画片,几岁小孩、甚至十几岁的青少年如饥似渴地翻看的卡通、美术书籍,均成为青少年儿童的主要精神食粮之一。究其原因是:一方面由于少儿的生理、心理条件,造成少儿观察事物时只注意观察他感兴趣的或者他所观察感觉到的部分、这一部分信息被夸大的存入大脑,而另一部分不被感知的则被简化或忽略,所以少儿在再现物体时(绘画过程中),画出了具有夸张变形的物象。少儿在观看动画片、卡通中通过夸张变形的形象时,与自己头脑中存取的形象或者和自己所描绘的夸张变形物象正好“不谋而合”,于是产生出一种无意识的“亲和力”、“亲切感”和“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倍受少儿喜爱。另一方面这种被夸张了的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往往有很多反常和出人意料的结局而有激趣的功能,这就更一步受到少儿的偏爱。所以少儿在电视机前搜索一个又一个的动画片频道不愿意关上,独自拿着一本又一本卡通美术书翻阅不愿意放下,在上美术欣赏课时对一幅又一幅美术作品仔细品味而不愿意下课,并且少儿边看、边笑、边议论……。在小学美术课引入少儿美术,有“增进食欲”的作用,其如让学生在吃白米饭的同时,有滋有味地品尝着各种香甜可口的、原滋原味的纯天然的蔬菜、水果一样,其色、香、味、形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位少年儿童。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美术课,通过美术教学,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局面,达到了使全体学生的素质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目标。 二、少儿美术的双基素质功能 少儿美术的“双基”指:有关少儿美术的初步含义、基本语言、特性、作用等基础知识,以及如何选材、立意、构思、趣味构成与表现手法、造型绘图等操作技能。通过少儿美术的教学,学生获得了有关少儿美术的基础知识,形成了有关的技能。 三、少儿美术的陶情、育人功能 (1)美术中的艺术形象对学生的陶冶 一方面少儿美术中的艺术形象虽然大多数用笔练,但决不是草率乱涂画而成的,而是通过作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再经过夸张变形并反复修改而得到的形象,该形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并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在辨析美术中人物的高兴与悲哀,憨厚与奸诈时,除了能更直观、形象地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思外,还感觉到作为人的多样性、复杂性,同时也被有这样优美的艺术形式而陶醉。 (2)美术内容对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的影响 另一方面,少儿美术的育人功能表现在,少儿美术的内容所反映的主题有很多是表现少儿身边的人和事,反应了人们优良的或不良的行为习惯的,通过欣赏这些作品,使少儿在感受这些艺术形象的同时,心灵受到净化。例如:《小大人和大小人》(见图1)中小女孩的幼稚行为,暗示了爷爷以前对孙子的“爱心”,表现了现在孙子对爷爷的“孝心”,以及从这幅画中反映了小作者纯真的“童心”,少儿在欣赏这幅画时,无一不被小女孩幼稚的语言逗笑,在开怀大笑的同时又无一不被小女孩浓浓的“孝心”所感动,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小作者作画的目的是赞美小女孩尊敬长辈的好品质,并不自觉地从中受到了教育。 (3)美术教学能让学生笑对人生,再者,这些幽默的表达形式能使人愉快,陶冶人们的情操,并让人们学会笑对人生。美术是一种具有强烈幽默性的绘画,什么是幽默呢?“幽默带来快乐,使人从痛苦的经历和情绪当中挣脱出来”。我认为:幽默是人的一种能力,幽默是人积极向上的一种力量,幽默是人的一种素质。没有幽默,我们的生活就如每天喝白开水一样乏味,而有了幽默,就好比有了牛奶和各种果汁、饮料一样有滋有味而充满阳光。特诺?赫伯在其所著《幽默术》中写到“为了应付人生大大小小的挑战,你需要力量──不论你是为人父母或为人子女,是老师或学生,是台上讲道的或台下听道的,是售货员或消费者,是老板或职员,是上司或属下。这正是我在本书要特别强调的──需要幽默的力量!”,接着又写到幽默能“增进你与他人的关系,并改善你对自己真诚的评价”,幽默还能“解除人生压力,提高生活的品质”,“它不是轻视,它的精义是爱”。当幽默与你同行时,“你也会得到向上的力量──这是必然导致成功的途径”。著名美术家方成也认为:“幽默最直接的好处是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方式。”一个具有幽默品格的人能迅速吸引他人亲近你并与你相处、与你共事、更进一步与你合作。而合作能力是当代人素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能很好与他人合作的人是一个容易获得成功的人,通过成功能使人产生自信心,有自信心的人能在困难面前“笑傲江湖”、并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因此,幽默也是人迈入成功殿堂的“助产术”,而美术则是幽默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实践表明,通过少儿美术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幽默感,这样,绝大多数少儿能用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健康成长。 四、少儿美术的创新素质功能 传统教育中培养出的学生在老师的导演策划下“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机械地重复着一个又一个标准答案的练习,他们“墨守成规”、“缩手缩脚”、“不敢越雷池一步”,培养出的是思维僵化的一台又一台“复印机”式的“人才”。“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激发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实践表明:少儿美术教学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因为少儿美术的构思要求我们“打破常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地想别人之没有想的、画与别人构思不一样的画,例如:在少儿美术的创作中,如果50人中有45人用同一种构思完成了作品,只有5人用其他的构思,大家会一致认为这次创作是失败的,实际上这50人应该有50种不同的构思或者更多。总之,通过一幅美术续画的构思与创作,同一主题的不同构思与创作等的练习,对学生进行纵向、横向、逆向、发散思维等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所以,“少儿美术让孩子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启迪他们的智慧”,这一学习过程是更具创造性的学习。 美术教育是少儿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特有的可视形象和色彩,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少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能激发少儿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因此美术教育是少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不断地探索少儿园美术教育的方法,也就成为了少儿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下面,我根自身从事美术教育的经验,浅谈少儿美术教育的一些方法。 1.培养少儿的观察力,引导少儿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我们首先应该教会少儿观察,不教会少儿观察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就无法进行审美教育,也只有少儿亲自观察事物,掌握对象的主要特征,才能对它们有一个较完整、生动、形象的了解。在少儿生活中,教师通过观察他们的交流,找出其兴趣点。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少儿的观察能力,从少儿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提高注意力,引导其亲身体验,感受现实世界的运动感、力度感、节奏感以及和谐感等,形成少儿对这些特征的敏锐的选择能力,防止少儿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或者走马观花,使少儿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少儿生活经验的积累,感受美术创作表现的多样性,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2.教师应为少儿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创作环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在少儿的美术教育实践中,教师应为少儿提供宽松愉快的创作环境。美术活动环境的创设应加强游戏性,以培养少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兴趣,减少绘画过程中的枯燥感和挫败感,让绘画真正成为一种少儿喜爱的游戏,让游戏成为少儿不可缺少的生活。例如,布置一些少儿喜欢的游戏情境,放一些少儿感兴趣的玩具,多种美工材料,以及少儿喜爱的美术作品和布置少儿作品展示墙等等。著名的少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生性好动,游戏为生命。”“爱游戏”是少儿最重要的天性,游戏是少儿的基本活动。少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工作,在游戏中身心才能得到充分的、健康的发展。少儿只有在愉快的游戏环境中才能充分感受美、表现美,并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 3.适当地教少儿掌握美术表现所必需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少儿的作画能力 美术教育中曾有一些讨论,就是既要培养少儿的创造性,那么老师要不要教孩子?老师不教干什么?众所周知,在绘画活动中,常会出现这样几种现象:有的少儿有很强的创作欲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技能,少儿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能用简单的色块、符号来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少儿的表现欲望。所以我认为,虽然少儿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是少儿顺利进行美术表现的工具。所以我们将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整合在一起,没有过分强调技巧,而是让少儿通过探索来主动学习和掌握技能。 采用多种形式,如涂色、粘贴、印画、泥塑、折纸、雕刻、编织等加强少儿的兴趣感,不断地提高少儿的作画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除了组织孩子根据自己的画编小故事,教师还可以结合各学科教育活动开展美术活动,注意引导少儿灵活运用在不同学科中获得的知识。如:在讲故事以后,引导少儿用美术(绘画、泥塑、小制作)来表现故事内容;又如外出参观回来,让少儿用绘画来表现参观时的情景。少儿园还可以在课室走廊开辟美术作品展示栏;开展少儿美术兴趣班,允许少儿在创作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接纳孩子不同的创作结果,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每一期美术兴趣班举办画展,通过展示、比较,让美术成为少儿表达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体验作画的快乐,激发作画的兴趣。 4.绘画活动中,采用积极强化的办法,激发少儿自信心 (1)语言强化,如“你真聪明。”“画得真有趣。”等。 (2)动作强化如微笑点头等。 (3)实物强化如奖励少儿一支画笔等。 (4)欣赏强化如让某个少儿在全班少儿面前展示他的作品等。通过这些强化创造行为的方法,并与适当的技能练习有效结合会使少儿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确立自信心。 5.做好家长工作,使他们和教师一起,运用少儿的眼光去欣赏孩子的作品 绘画是一种表现创作活动,有着很多的想象创作空间。少儿的绘画作品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艺术价值,但绘画本身却对儿童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以少儿的眼光去欣赏孩子的画,每个孩子的画都是与众不同,想象都是很丰富的,画中都有着天真活泼、生动稚拙的美。 但是,在工作中我常常听到家长这样评价自己孩子的作品:“你画的是什么呀?你看人家画得多好?”因此,我感觉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家长提高对少儿美术的认识,如家长会、少儿画展等。让家长与教师共同合作,以鼓励的方式加强少儿对绘画的热爱。做好家长工作,任重道远,它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总之,美术教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美术教育这个工具,使美术成为有效促进少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手段,促进少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少儿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使他们将来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
心理学研究论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心理学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指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16号文件”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较高的目标,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摆在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未来思想教育发展的趋势 多年来,西方的公民教育一直强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从外部灌输向自觉观察学习的教育方式转化,加强隐性教育力度,增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合力。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注重正面教育,注重运用灌输方法,向被教育者灌输社会主导思想意识和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这种方式固然简单、易于起效,但西方的思想教育方法相比之下则更为隐蔽,深入人心,值得借鉴。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离开有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开展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当今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出的重要课题。当前,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如何开展一场有效的、潜移默化的、浸润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实践方面面临的重要课题。以脑电理论为启示,形成一整套有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将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和广泛的推广性。 二、脑科学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 跨学科学习脑科学,可以在脑电理论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之间实现有效的衔接,用脑电理论指导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选择和实践开展。 1、左右脑分工理论概要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RogerWolcottSperry,1913.8.20-1994.4.17)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因此荣获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大脑有左右两半部,各有不同的功能,并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信息。左脑操纵语言、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产生直观、想象,具有形象思维功能,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思想政治教育要产生效果,必须内化到大学生的心中,这一过程既是逻辑的,又是非逻辑的;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所以,既要储存于左脑又要储存于右脑。以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逻辑性强,只能与左脑相互关联。科学开展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与右脑相互关联,让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内化,深入到同学们的心中。 2、脑电理论概要 脑电理论,又称脑波理论或脑电波理论。自从1929年,德国的精神科教授柏格(HansBerger,1873~1941)成功完成首例人类脑波的记录之后,经过数十年不断的测试及研究,脑波专家已经了解正常人在不同年龄的脑波型态、清醒与睡眠的脑波变化。国际脑波学会针对不同震动的周波数,把脑波由慢到快依序分为δ(得尔塔)波、θ(希塔)波、α(阿尔法)波、β(贝塔)波。研究表明,在α波时,人的意识处于清醒与半清醒之间,脑的防御降低,身体更为放松的,灵感与直觉敏锐,脑的活动活泼。所以α波是为人们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状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均是在大学生“警觉状态”(β波状态)下开展的,起效不明显。采用有效载体,让学生在“放松状态”(α波状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则效果更好。但是,以往观念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仅停留在“寓教于乐”的层面,此旧观念有待推翻。 三、目前国内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目前,国外均非常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环境、教育督导、发挥实效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做法;在我国香港和台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长足的发展;但是,内地高校对于如何科学、规范地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实操经验的提升。 1、理论研究现状 国内在理论层面,开始有效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如何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调动校内外各种力量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以活动、载体、环境建设为切入点,运用隐性方式切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形成一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包括人员的组成、培训、考核等;如何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加以结合;如何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如何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估、考评和激励。如何制定政策,完善机制,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等。 2、实践开展现状 在实践方面,开展的工作则略显滞后。很多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正面灌输为主。诚然,在一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正面灌输的思想教育必不可少,但是目前多元文化下,如何让课堂教育、政治灌输不仅入耳,而且入心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些时候,受众表面在听,实则内心不接受,这种做法的效果就会大大折扣。以大学为例,目前的高校开展思想教育的队伍主要有两支,一支是思想政治课的两课教师,另一支是辅导员,笔者调查了大连的一些高校,从目前的工作形式看,两支队伍都是以正面灌输教育为主。 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开发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众多,而从研究中来看,隐性载体发挥作用的强弱,与其能否降低受众的内心防御有关,如果通过一些活动让受众的脑波达到“放松状态”(α波状态)那么教育效果会更加深入人心。研究中,开展了针对大学生道德和行为实践,将理论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素质,真正促进被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符合社会的需求,侧重考察艺术熏陶、团体辅导、社会实践、文化建设等十几种载体,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的影响。 1、艺术熏陶 目前,还没有对艺术育人的效果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艺术作品是最富有情感的,它通过塑造生动的感性形象去感染人,使之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蕴含着大量的作者思想,当欣赏作品时,欣赏者就会与作者心意相通、实现共鸣。而更多的欣赏蕴含优秀思想的艺术作品,欣赏者就会领略到丰富的思想世界。这就是无言的教育。所以,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艺术教育的时候,不仅让更多的高雅艺术走进校园,更应该让同学们学会欣赏艺术的方法,而不是“看热闹”;同时,研究建设优秀的艺术作品库,收录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供学生自由的选择欣赏;举办大众化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艺术表演当中。艺术作品,不仅能陶冶情操;根据左右脑分工理论,艺术作品还能开发潜能。 2、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有组织者的一对多开展的主题活动,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这种方式以运用专业的技术,促进学生们对自我的认知、对环境的适应、对他人的理解、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正是因为团体辅导的过程中没有说教,达成的共识也均在类似游戏的过程中形成,团体成员在分享体验时则更觉得真实。成功的团体辅导,可以很好的形成团队的精神和大学生合作的意识,同学们领导的能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 3、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即假期实习或是在校外实习。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社会实践以社会为教材,大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可以直接感受经济的发展、职场的氛围、团队的建构、自强的重要,所以,以社会为师,可以让大学生锻炼优秀的品质。同时,社会实践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是一种以他人为师的教育方式,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社会实践以后的学生,通常会更加热爱国家和社会,更加体会创业的艰辛、更加理解家长与师长的期待、更加珍惜大学生活的时光,一个崭新的精神面貌通过实践得以形成。 4、文化建设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可以让大学生自觉成长、寓教于乐。《音乐欣赏》、《公共关系学》、《大学生心理卫生》等人文选修课,文理交融,为大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各式各样的竞赛,锻炼了能力,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扩大了知识面;阳光体育运动、大学生艺术团、朋辈辅导小组丰富了大学生健康的课余文化生活,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军训、观影、沙龙等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使各种能力协调发展。历史和实践证明,新的教育方法的创新必须依托于教育理论的改革,而教育理论改革的灵感也来源于实践经验总结。很好地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吸收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进行学科交叉和学科交融,已经成为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新思路。20世纪,脑电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脑电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针对人的学科,将脑电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必将很好地提示如何选择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提供来自自然科学的依据。 作者:陈肖东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农民工子女交往心理学研究 1农民工子女交往心理障碍的表现 通过对大量农民工子女的调查和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包括交往动机、交往情感和交往行为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是在交往动机方面,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生活圈子较小,他们更加渴望交往。但他们往往受到所生活的交往空间限制,交往范围较为有限,而城市学生往往也不太愿意与他们交往。二是在交往感情方面,农民工子女的现实交往往往不畅。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中同学中朋友少,而好朋友更少。在这一背景下,他们在交往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往往容易积累起来。因此,存在大量农民工子女把交往的感情需要转向社会青年和虚拟网络空间的现象。三是在交往行为方面,较易走向封闭,不愿主动交往。农民工子女容易因为物质的匮乏产生交往的自卑,在城市生活中难以找到交往的对象,往往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不会主动与人交往,因而极易形成孤僻心理,影响到日常的交往行为发展。 2农民工子女交往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 2.1农民工子女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个性即人格 指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经常的、稳定的不同于他人心理特点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的反映。由于不同的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所生活环境都有不同,因此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方式和别人相比总是存在千差万别的。个性品质表现在人际交往中,有令人生厌的、疏远的,有容易被人接受的,也有被人喜欢的等各方面不同情况。 2.1.1农民工子女具有一定的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 但容易被误解,不利于交往农民工子女在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存在一定的交往优势,如他们具有勤劳、诚实、谦虚等品质,这些品质可以使他们获得一定的交往便利。同时,农民工子女身上不少的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在交往中也容易被城市孩子误解,如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对物质较为敏感,容易被城市孩子认为是小气、自私;农民工子女说话较直,容易被理解成是语言尖酸刻薄;农民工子女较为胆小,容易被理解成是不合群,脾气怪异。这些误解,容易使本来人际交往能力就较差的农民工子女产生交往的障碍。 2.1.2农民工子女有部分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 容易导致交往障碍的产生在城市生活中,一些农民工子女会具有不良的个性品质,这些不良个性品质表现在思想以及行为上。在学习上,一些人成绩不好,经常不交作业;在行为表现上,会拖班级的后腿,甚至有些人还破罐子破摔;更为严重的是有部分孩子还结交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甚至开始早恋等。这些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很易引起同学们的反感,进而导致他们不愿意与农民工子女交往。同时,这些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还会破坏班级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导致班风学风被破坏,对农民工子女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是不利的,甚至还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导致一些老师也在心理上不接纳农民工子女。 2.2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 产生的家庭原因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既是启蒙之师也是终身之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施加的影响是最早和最全面的。农民工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同样也受到父母的直接影响,家庭教育能否跟进、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收入等因素都将影响到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农民工家庭容易导致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父母的缺位,造成亲子感情的缺失 不少的农民工子女都在农村长大 上小学后才来到城市,而在农村生活时,这些孩子往往是由爷爷、奶奶隔代进行抚养的,等到孩子要上学读书了,才把孩子接到城市来。由于父母在孩子成长中长期缺位,孩子与父母形成了一定的隔阂,无法表达他们间的感受和爱,孩子心理在发展上已经蒙上了阴影。 2.2.2农民工父母文化水平过低 缺少必要的教育常识可以说,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父母的学历水平都不高,在城市中主要从事收入较低的体力劳动。同时,他们还缺少教育孩子的必要常识,但却对孩子的发展有较高的要求,这极易形成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影响孩子的自信。 2.2.3家长与老师缺少沟通 对孩子发展关心不足不少老师都反映,一些家长,特别是农民工家长,除了考试分数,他们平时极少与老师沟通,很少关心孩子的表现和发展,以为把孩子送到城市的学校,孩子的一切教育问题都迎刃而解,自然能够获得比在农村学校更好的成长。 2.2.4父母收入偏低 影响孩子交往的自信农民工受文化程度所限,在城市大都从事建筑、环卫等职业,他们的收入也较低,在城市生活中往往仅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这样的经济条件,往往不允许孩子在物质方面与城市孩子相对比,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进而影响孩子在学校的交往。 2.3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学校原因 学校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影响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因素有学校的管理、教育方式、同伴交往等,这些因素不合理,都会导致农民工子女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2.3.1学校管理不够合理 过分注重学习成绩学校的教学管理包括对教学纪律、成绩管理、评优评先、班队活动的安排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知道,由于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总是随父母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来回,他们曾在不同的学校学习过,对城市和农村学校的管理都有一定的对比,不少城市学校较为注重成绩,评选各种先进均根据排名,而农民工子女基础本来就有一定不足,他们还存在一定的学习适应困难,因此往往很难跟上城市学生的学习步伐,学习成绩也就很难提高。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很容易造成他们丧失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以致产生怕学、厌学的不良情绪。这些怕学、厌学情绪的产生,以及学习兴趣与信心的丧失,都是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心理根源。 2.3.2学校教育方式不够恰当 缺少教育的针对性在城市学校里,一些农民工子女无法和本地生学生一起参加升学考试,一些农民工子女基础较差,甚至有的农民工子女人际关系不够好。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一些老师就把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教学看成例行公事,甚至有一些教师还把农民工子女看成是教学及班级管理的负担,仅限于课堂上传授知识,不太关心他们心理的需要。哪怕有些老师或是班主任意识到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特殊性,而学校和老师也没有对他们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2.3.3同伴关系的不良 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存在弱势,一方面他们难以得到重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学习和行为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城市学生对他们也会产生反感,不愿意与农民工子女交往。从而使他们在同伴关系中正常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交往往往就会表现出退缩、封闭、胆小、怕事等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会使他们在内部形成小团体,脱离班集体的范畴,成为一个游离于班级的小团体。而一些问题严重的农民工子女,将交往的需求转移到互联网上,甚至结交社会上不良青年上,进而导致这些农民工子女在学习、行为上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2.4导致农民工子女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社会原因分析 农民工子女来到城市生活,在城市的文化观念和社会环境里,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容易导致他们的交往障碍产生。 2.4.1传统的城乡差别观念 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存在一定的偏见农民工及其子女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因此,一些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存在一定的歧视。一些素质低的城市人甚至认为是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到来,影响和破坏了城市的形象与秩序,挤压了城市居民的原本就不足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等。这些歧视,容易导致农民工子女看不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 2.4.2户籍的二元结构体制问题 对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和生活有较大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户籍制度都是二元结构体制,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同样受制于户籍的二元结构体制。虽然,农民工在城市里为所在城市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可在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上,甚至是在社会的认可上,都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平待遇。农民工想让子女得到城市居民一样的教育,让孩子来到城市上学,往往因为户籍障碍使其子女在入学和升学等方面的问题无法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平等的优质教育。同时,加上家庭无法给子女创造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这些会对农民工子女幼小的心灵造成深深的影响。 2.4.3人际关系网络过小 农民工子女无法获得各方关爱农民工虽然来到了城市生活,但要融入现实的城市生活是很不容易的。他们往往是较孤立的来到城市,没有多少亲戚和朋友,在平时的生活中,无法让孩子获得包括叔叔、阿姨等各方的关爱。人际关系网过窄,极容易使他们的内心产生失衡状态,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此外,农民工子女还会受父母心态、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在与同伴交往中产生心理落差,存在明显的自信不足,评价过低,这些拘谨、压抑、退缩等心理综合在一起,让他们无法获得正常的人际关系。 3交往障碍的引导策略 农民工子女健康的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很多,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的重要影响。农民工子女是人际交往中的主体,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从农民工子女的人际关系发展过程看,他们在中小学阶段的人际交往发展还是人际发展与成熟的开始阶段,尚未形成稳定和人际关系,还有较大的可塑与可变性,这一阶段也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影响人幸福的环境因素,包括创造力的体现、培养、发挥等,都包含了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因此,要消除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家庭教育是孩子发展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也是成长的关键,社会教育是保证。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应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友好的发展与交往环境,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子女的自信,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让他们能够获得健康快乐地成长。 3.1农民工子女的公平受教育权利,有赖政府的保障与社会的关爱 3.1.1教育公平是建设 公平社会的基本体现现代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以保障公平受教育权为基本出发点制定相关教育政策,使孩子人人都能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教育公平包括孩子在入学、受教育过程和取得学业成功等等方面的机会均等。 3.1.2政府保障农民工子女公平的受教育权应采用的措施 农民工子女公平的受教育权能否可以得到保障,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所采取的措施是密切相关的。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将农民工子女学习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的绩效考核范畴,并对职能部门的责任进行问责,确保落实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权;还要取消农民工子女入学以及升学的户籍的限制,让他们可以和城市孩子一样可以就近入学,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学习考取理想的学校,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优质教育,和城市生有相同的机会升学与考试,甚至在将来同样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农民工子女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是他们是否被城市的教育认可,他们在学习的热情与潜能能否被激发的前提与保障。 3.1.3社会要形成关爱 农民工子女的城市氛围Williams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农民工子女来到相对陌生的城市,他们肯定向往城市生活的美好,但现实却把农民工子女推进了城市生活的低层,对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本来就容易产生孤独、寂寞和自卑的心理。在部分城里人歧视的眼光下,他们的发展将步履维艰,幼小的心灵是无法承受这样的负担的,他们作为弱势群体,无法在城市里寻找到归属感。因此,他们在学业和人际交往上都将受到巨大的影响,不但会造成他们难以适应城市的发展,也极易造成他们将来成为城市生活不稳定因素。因此,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农民工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全社会都要关注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接纳和包容城市农民工的存在,给农民工子女创建温暖的发展空间,让农民工子女能够在城市平等地生活与学习,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 3.2改善家庭教育的环境,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3.2.1父母要掌握相应的教育知识与技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孩子在城市中呆在家里的时间是最长的,他们受到家庭的影响也是最深远的。因此,农民工虽然自身的文化水平受到一定的限制,也应该掌握一定的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能。一是要有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不少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无暇关注,只关心成绩,成绩不好就知道责骂或是惩罚,不利孩子的身心发展。二是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父母除了孩子的学习问题,还要关注的交往问题,要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谈,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骂,不宜让孩子幼儿小的心灵独自承受过大的压力;三是要有合理的期待目标,不少农民工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甚至有些人还把自身在文化上的缺失转移到孩子的身上,这样不但容易造成因目标的差距给孩子过多的责骂,也会让孩子承受了过大的心理负担。家庭教育的不当,不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他们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3.2.2创建家庭和谐的人际关系 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与家庭人际关系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分不开的。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是子女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不但能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还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物质条件不足所产生的自卑心理。反之,缺少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会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家庭中,父母要以身作则,和睦相处,使家庭成为孩子发展过程中躲避风雨的温馨港湾。积极的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是“温和、易接受人、民主”的,则孩子更有可能发展内在的价值。 3.2.3关注孩子交往过程的细节 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好的交往行为或是不良的交往行为产生总有一个发展过程。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密切关注孩子平时交往过程中的细节,及时发现一些不良行为的苗头,对培养孩子的良好交往能力非常重要的。对孩子在交往过程中的有益的交往行为,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而对一些不良的交往行为,则要及时给予说理、引导,防止他们走上交往的不良极端。 3.3学校要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3.3.1学校要制定相应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 在学校管理中,要制定相应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督促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履行公平教育农民工子女的责任,也让教师能够开展有效的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学习、身心健康发展的工作,禁止歧视农民工子女的行为发生,使学校和老师切实关注农民工子女。同时,学校也要创建一个同学间和谐友爱的交往环境,同学间是能够产生和保持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等积极情绪,避免城市学生和农民工子女歧视或孤立现象的产生,给农民工子女一个安心学习和发展的平台。 3.3.2根据农民工子女特点 提高其自信水平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农民工子女交往障碍的存在,归根结底是因为自信的不足。要提高孩子的自信,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农民工子女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信水平;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要关注农民工子女,要有意识地多提问他们,对他们的良好表现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成就感;此外,教师还要根据每个农民工子女的不同特点,分配给他们相应的任务,给他们更多展现自身的潜能的空间与平台,通过能力的展现和提升增强他们的自信。只有自信水平提高了,孩子才有可能敢于主动问老师和同学的学习问题,通过在学习和活动中与老师、同学的接触,增加他们和老师及同学之间的认可,克服交往中存在的障碍,提高交往的能力。 3.3.3引导农民工子女学会交往的技巧 农民工子女身上有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也存在一定的个性不足,因此如何充分发掘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扬长避短,让他们学会交往,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是要教会农民工子女学会角色扮演,在交往中,要克服自我中心,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其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的同伴,只有信任同伴,才会获得同伴的信任,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的人际交往一定会成功;三是要让孩子勇于和同伴交流,把自己从封闭中解放出来,在交往中改变自己的态度,在行动中加强与教师和同学的友谊;四是要教会孩子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交往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要教会孩子及时通过学习或活动等形式转移出去。通过积极的情绪教育,在乐观心态的过程中,甚至能够将一些消极的情绪转变为促进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保持积极和阳光的交往的心态。 4总结 总之,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关心与帮助,他们交往能力的提升,也要有农民工子女自己努力,只有当农民工子女享有了和城市人一样的公平教育环境,个性和潜能都能够得到积极的发展,他们人格才能不断地健全,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够不断提升。 作者:谢龙华 钟贞 单位:梧州学院 心理学研究论文:初中物理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研究 一、以情境教学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对一些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在进行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活动开展中,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模式激励学生学习物理,勾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提供帮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通过情景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提供保障.所以初中物理教学需要将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等结合在一起,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经验等建立适合学习的情景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等获得基本的物理技能、掌握基础知识.例如,在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准备几个通过敲打可以发出响声的物体,如茶杯、小鼓等.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用木棒敲击任意一个物体,学生猜出是哪个物体发出的声音.之后教师将撕碎的纸屑放在鼓面上,然后敲动鼓面,带领学生观察鼓面上不断舞动的纸屑.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人体什么器官起到了声音的感知功能?声音又是怎么传播的?让学生一一进行解答.通过这种模式,使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有趣物理现象进行理解,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以角色扮演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角色扮演教学方式在初中物理学的教学中同样十分的适用,在该方法的使用中,让学生扮演物理学习活动中的某一个角色完成任务.在实行角色扮演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相关的课堂主体设计一个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物理活动,该活动的设计主题中还应该融入乐观、好奇等积极的元素,然后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组,通过抽签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学习电功率以及欧姆定律后,教师可设计一个相关的学习主题.这个学习主题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扮演成一个设计师的角色,设计一份自己房间电器设备以及电路的图纸,在这些电器设备和电路当中,应该包括电灯、电表、变压器、空调以及开关等.为了使学习的内容更具有挑战性,还应该对这些电器设备和电路的功能和作用进行解释.学生设计完成之后,同学之间可以对这些设计进行评价,还可以在教室里面展出,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相关的交流和沟通.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开展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某个重要角色的演示,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设计一个较好的主题,让学生在学习的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开发学生所具有的潜在力量,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三、以实验教学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授课开始的前一段时间,教师可以对整堂课的布置进行精心的设计研究,将需要引入的教学实验合理地融入进教材内容当中,使学生在读书、听课的时候能够快速的发现这个关键点,为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埋下伏笔,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例如,在讲“速度”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实验,准备几张白纸、刻度尺、秒表等相关实验器材,让学生比较纸片下落的速度.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提出问题:哪张纸片会下落得更快呢?是依据什么进行判断的呢?在演示实验时,让学生拿出两张16开的纸,将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外一张对折两次,为了让纸片可以平稳地下落,可以把纸片两端向上叠起一些,将纸片放在同一高度,将其同时释放.要求学生对纸张下落的时间进行记录,比较那张纸下落的速度快.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动手实验,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速度的知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对其进行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以评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积极心理学是一项重视学生幸福指标的学科,教师是影响学生感受幸福的关键人物.在进行物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评价的方法,对学习有进步的一些学生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演以及肯定,为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强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积极的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在力量,板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融入积极心理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教师能够更加合理地开展教学,顺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作者:江银燕 单位:江西上饶婺源中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1、理顺师生关系 1.1换位思考来理解老师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世界上不存在一点毛病和问题都没有的人,在中学生的师生关系里,有时会出现师生冲突,这时无论是怎样的情况,学生首先要让自己平静下来,千万不能不顾场合顶撞老师,甚至有过激的行为发生,这样会使问题升级,铸成大错。想想老师有时出发点是好的,是对学生的负责任,也许有时语言会激烈些、或者是不是学生误解了老师等等原因,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冲突。但不管如何,中学生都要尊重老师,维护老师的自尊和尊严。 1.2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优越感强,以自我为中心现象明显,有些学生不允许批评,也受不了挫折和批评,如果在校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往往就会对老师产生不满、心中不悦,有时还会影响到其所教授课程的学习效果。 2、协调亲子关系 这里所说的中学生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关系。具体包括父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母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它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青春期是人生中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容易产生亲子的冲突,所以我们要构建和谐温暖的亲子关系。中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理解父母 首先,要看得起父母。无论父母从事什么工作,无论他们的文化水平如何,他们都是在为社会同时也是为子女做奉献。理解和珍惜他们的付出,从心里感激他们。中学生对待自己的父母要尊重、平和,有事情要与父母商量,遇到父母与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时,要与父母好好沟通,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不能顶撞父母、与父母大嚷大叫,甚至有的中学生还与自己的父母来硬抵抗,让他们感到极度地伤心。 2.2关爱父母 从小事入手,养成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的行为习惯。主动做些家务劳动,平时多留心父母的身体状况,如果看到哪里不舒服,问一问,有病要陪他们去看病。父母过生日时,送上真诚的祝福,节日里多陪陪父母。2.3自我成长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也在成长,成长中我们既要做到与父母的良好沟通,也要锻炼自己的独立性,因为不远的将来,未来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要注意从老师、父母、长辈身上学习他们的经验和阅历,汲取他们知识和教育,这些有益于我们中学生日后的发展和提高。 2.4培养尊敬长辈的美德 尊敬长辈要落到实处。比如:吃东西时,要先给长辈,出门之前要同家人打个招呼,公共汽车上要给老人让座等。 3、同伴关系 3.1不能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和想法,总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种交往方式最不好,最容易导致孤立局面。要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学会理解他人,要学会运用人际交往的“黄金原则”——即象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3.2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努力理解对方 当观点不一致时,应想办法心平气和地讲明你的想法,增进相互的理解,使彼此间的感情融洽。切记不可粗鲁行事,伤害他人。凡事多为他人着想,自己有错时应主动承认并道歉,对他人的缺点也要给予宽容。 3.3对待友谊需要真诚 进行人际交往要有一定的原则,要给予他人真诚的批评与帮助,要有一个真诚的感觉,建立起真正的、互帮互助、和谐有益的人际关系。 3.4交往方式要及时调整 当我们进入一个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时,同时也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型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只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对自己看不习惯的人根本不理,就显得十分幼稚,会造成自己的心理压力。 4、结语 最后,做为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往往具有新奇性、探索性的特点,有时情绪也不是很稳定,所以我们要主动避免不良的外界刺激,避免有时会导致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所以我们认为在中学生这一人生发展特定时期的人群,社会、学校和家长要充分重视学生们的人际关系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对于出现这方面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准确地处理好,保证中学生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刘恕华单位:吉林辽源职业技术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职教心理学研究探析 1.研究目的职业教育心理研究学的首要任务是揭示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更好地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服务。应以职业教育对心理学的基本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工作范围。 2.研究领域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必须及时地吸收本学科和某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调整自身的学科体系。从组成内容上说,职业教育心理学将包含有关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心理发展理论、职校师生心理理论、职业心理理论、教育社会心理理论等相互联系的六大块;从理论观点上看,除了认知观外,职业教育心理学还将吸收其他心理流派、理论学说的精华,如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等方面被证明是正确的理论观点,来充实和完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3.研究方法就职业教育实践而言,负责施教者是本地区的教师,接受教育的是本地区的学生。 因此,任何有关教与学的问题,全都是本土性的。针对本土性的职业教育问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以谋求解决,以实现职业教育目的的一切构想与实际运作,即是研究方法的本土化取向。研究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未来职业教育心理研究只有适当的方法,没有“最好的方法”,凡是适合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以及问题性质的方法,就是最适当的方法。 4.研究对象职业学校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感情、有个性的、整体的人,在职业学校教育的情境中,应以全体学生为范围,以每个学生的身心全部为对象所采取的研究取向。虽然研究的范围包括学生全部,但研究对象却是以个别学生为基础的,是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与主观价值的教育基本目的”的理念之下,对每个学生身心全部的研究。研究整体的身心统一的学生主体是未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艰巨任务。 5.研究重点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热点”纷呈,心理潜能开发、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创新教育、人格教育等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学习策略、教学策略、问题解决策略、操作技能训练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将更加深入,这些策略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职业教育实际的桥梁。要解决未来职业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上述这些课题的进一步集中与深化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6.研究手段目前,世界各国对教育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加强了高新技术和方法的训练。我国心理学研究人员巳经开始借助于计算机,采用多因素分析等统计技术,而且还引进了现代统计分析软件包,这就为未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增添了现代化手段。可以预见,高新技术与手段在未来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研究队伍由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日益完善与深入,复杂性日益增加,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题研究仅凭个人的努力是难以胜任的,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协作完成,越来越多的相关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已经进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心理学工作者、职业教育工作者,职教行政管理人员等共同合作进行职业教育心理研究,必将成为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取向。 心理学研究论文: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研究论文 【摘要】电工课程是高校电子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独立学习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思索并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电工课程的特点,探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学习心理学;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电工课程是电气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具有明显的工程性质和很强的实践性,涉及的半导体器件多,内容杂又难理解,抽象概念多,大部分的学生普遍认为入门难。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许多积极的特点,逻辑抽象思维能力有很大发展,求知欲旺盛,对感兴趣的东西可以积极思考,乐于创新。教员在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作为教员,只有理解了学生,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授课质量。 1.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大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1.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大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学生学习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职业定向性比较强。大学生即要学习各专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掌握从事各类专业活动的基本技能,又要在本专业内拨博览群书,在某一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钻研。大学教育还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学习方法的特点。 经过高中的有组织有指导的学习后,大学生的学习转变为自学方式占主导地位。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学习的意义、价值,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学习独立性、批判性都很强,能够独立思考,探索所得到的正确结论,喜欢表达自己独到的想法、见解和观点。 2.顺应时展潮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育终身化。 一个人的工作职能也将会经常变动,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也必须不断更新,我们应当紧跟时展潮流,随社会经济结构经常变动,以“学校课堂”为主体的一次性教育将不能够满足社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领会终身化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把握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人才的培养和塑造正是依赖自主学习,从人才应具备素质和能力分析,排在前三名的是:创造性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这三大能力的结合正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任务有 2.1培养学习兴趣。 培养兴趣是做好自主学习的关键,自主学习不是强迫性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自觉发展进行的,这将有利于自己的个性发展,同时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中,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将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自主学习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学,而是一个在交流中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而获取知识的过程。 2.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长期的学习中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经过高中时期的教师直接组织和指导,自学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2.3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的刻苦努力固然重要,良好的学习方法会事半功倍。大学教育并不一定要记住所学的东西,但一定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中发现问题,找到很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3.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 奥苏伯尔在其《学校学习》一书中提出,学习心理学中有一种重要的驱动力,即学校情境中的学习成就动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这三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这些动机的应用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认知内驱力指的是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 当一个学生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课程基础阶段时,教师要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一些与课程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比如在讲述555定时器时,先从我们日常用的触摸灯讲起,在黑板把灯的亮灭设为输出,几次触摸设定为输入,与学员一起分析输出与输入间的逻辑关系,而后引出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在心理上给学生们制造一种悬念,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然后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书上关于555定时器的内容。最后才有教师讲解,这时已经激起了学生的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学的效果大大提高。 关注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学生对电工学的兴趣或是认知内驱力决不是生来就有的,教师要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乐趣,逐渐巩固最初的求知欲,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比如电力电子技术这一章,采取的授课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学,然后让学生去开放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几个学生一组亲自动手做一稳压电源。任务布置后,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课上认真学习,不懂的地方主动与老师讨论,课后积极的查阅相关的资料,挑选合适的电力电子器件,系统和设计的思想贯穿课程的全过程,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掌握了本章的重点如晶闸管、双基极晶体管、桥式整流的工作原理,了解直流稳压电源的结构及应用,对电力电子的专业知识有全面、系统、深刻的把握。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对器件的输入输出特性有了深刻理解和印象,熟练的掌握基本电子仪器的使用,了解电子仪器、器件的基本功能和应用。学生看电路图能力、电路分析计算能力、选择设计方案和器件的能力、电路设计及调试的能力在自我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感到自己学有所用,这就大大的提高了他们学习电工学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相互之间的协助能力。超级秘书网 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获得教师的赞许和同学的接纳而表现出的把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大学生的争强好胜之心甚浓,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组织合理的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和胜负来满足学生的附属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有的章节如时序逻辑电路这一章,在教师统一讲授后就可以采用分小组学习,把与本章节有关的计算机硬件的内容整理组合,然后利用课余时间,每小组选派代表为大家讲解。最后有教师点评,给他们以鼓励。例如译码器这一节,学生在自己组织时,自然而然的就与计算机的存储器这一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即很好的理解了译码器,又很直观的理解了地址的概念,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起计算机硬件不再觉得很难了。一个章节内容完结后让每小组就所学的课程及时归纳总结———写出各章小结,总结出每章的知识点、应用的分析方法及重要的结论,再有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讲解,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会有较大提高。事实证明表明表扬与激励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信心。 4.结束语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心里特点,关心和爱护学生,给学生以尊重和信任、同情和理解,很好的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对他们热情期望,严格要求,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利用学生的学习心理学,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将来再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论文: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趋势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积极心理学发展趋势;结束语,对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趋势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积极心理学的起源、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基本含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回顾过去——幸福而满足、面对今天——快乐而充盈、憧憬未来——现实而乐观、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整合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完整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不愿承认它的人本主义渊源,后来虽然承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这使得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些单薄,理论体系也不够完整、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3],即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是由Seligeman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倡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当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这些知名学者的权威性结合在一起时,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积极话语霸权”,一味地宣扬积极,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对消极进行指责,忽略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尚存在困难[4]首先,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差异,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取向下对快乐、幸福等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使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须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外,一些西方积极心理学中的英文单词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意思,比如happiness既可以译为快乐,也可译为幸福,而well—being(主观幸福感)的汉语意思实际上是“良好的状态”,这就使我们在研读西方的有关著作时产生概念上的混乱,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的出现给传统主流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本文就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研究概况做一综述,找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背景;研究概况;评价;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看待正常人性,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潮(SheldonM. KingL,200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有价值的体验,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对过去而言)、希望和乐观(对未来而言)、充盈和快乐(对现在而言)。在个体层面上涉及积极的人格特性,如爱与召唤能力、勇气、灵性、人际交往技巧、审美观、韧性、宽容心、创造性、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天才和智慧。在群体层面上涉及公民道德和推动个体更好地发展的社会机能,如责任、教养、利他、礼貌、适应、容忍力和职业道德(MartinE.P.Seligman MihalyCsikszentmihalyi,2001),以寻求人文关怀为宗旨,致力谋取人类幸福和社会繁荣,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试图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当前世界愈演愈烈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人们对当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困惑,广大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挖掘和发展人性的共同部分,即人性积极的一面。“积极”一词来自拉丁语positism,具有“实际”或“潜在”的意思,这既包括内心冲突,也包括潜在的内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以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性研究似乎被遗忘了。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正如Sek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因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虽然竭尽努力,但仍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再加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要是依靠个人的观察、体验和传记资料,缺乏必要的实验手段及实证根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足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实际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病症更有价值。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积极心理学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19世纪60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为先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确立临床和行为方法的全新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积极性为基本宗旨,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突出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彰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这在心理学史上来说是一个创举。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是积极心理学主要理论参照。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和提出者Seligman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Seligman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在动物实验中,若给狗重复施加其无法躲闪的电击,狗就会出现“习得性无助”行为,它会对本可以避开的电击不再躲避。在人中也会出现由于对环境事件的“习得性无助”而产生抑郁。在后来的研究中,Seligman又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实际上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一是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三是鉴别和培养人才。由于心理学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因此现在有必要进行积极心理学研究,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 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并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1]心理学在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时涉及的主题有:主观幸福感、快乐、满足、士气、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情绪平衡、幸福觉察、主观不幸福感、可感性生活质量等,以及所激发的人类潜能和积极的人格特征。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基本含义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两种。 第一种表述: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个穷人也可以是很快乐的。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 第二种表述: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研究消极心理学以及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但它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包括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与娱乐,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杂的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绝大多数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如量表法、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并把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甚至想模仿传统主流心理学的DSM而建立自己的DSSWB(幸福的诊断和统计标准),这使得积极心理学从一开始就让心理学界看到了一张熟悉而又亲切的脸。 积极心理学采取了更加包容的态度,它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同时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它比人本主义心理学高明之处。它几乎继承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切实证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等等。积极心理学在2004年还以世界心理诊断标准DSM(第四版)为模型建立了自己的CSV标准(CharacterStrengthsandVitues:AhandbookandClassification)。另外,它还采纳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的方法,如在研究人的积极进展时就采用了大量的演绎推理,甚至还用文化解释学的方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 (三)研究内容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 1.积极主观体验研究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⑴回顾过去——幸福而满足 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主要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幸福的指标。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感受的指标。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到1969年时仅有20多篇研究论文,但现在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最近10年间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已有几千篇,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也有一部分是金钱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SrivastavaA.,LockeE.A BartolK.M,200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影响的逐渐扩大,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形成了心理发展意义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在他们看来,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的完美体验。Dinner就是这一领域著名的研究者之一。他对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气质和人格以及主观幸福感强烈的群体的个人背景进行回顾,然后进行更为广泛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宏观社会环境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些调查研究发现,并不是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人们的幸福,而是决定于人们如何看待所发生的事情。包括婚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在内的社会关系和人格特质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⑵面对今天——快乐而充盈 研究发现,在每个年龄阶段虽然都存在着不快乐的人,但还必须承认,同时也有着许多快乐的人(MarcelaKogan,2001)。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 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有所差异,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而并未被意识到的,主要表现在快乐的人对社会性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稍微迟钝些(LyubomirskyS.,2001)。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与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主题也有不少研究。比如,Diener、Horwitz和Emmions调查了福布斯排行榜中最有钱的100位美国人,结果发现,他们仅比一般美国人多一点点快乐而且还有一些人感到非常不快乐。甚至有人说自己已经不记得快乐的感受了。财富对快乐的影响如此小,有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生活事件、环境及人口组成等因素在幸福感中所起的作用被差异中和了。为此,一种解释快乐理论提出,要想知道为什么有人比其他人更感快乐,那么就必须了解保持和提高长期快乐以及个体感情产生的认知过程和动机水平。 ⑶憧憬未来——现实而乐观 拥有乐观精神是促使希望和乐观增长的关键,因为乐观可以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ChristopherPeterson认为,乐观涉及到认知、情感和动机成分。乐观的人更容易拥有好心情,更加不懈努力和成功,并且拥有更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大量对如患有爱滋病等危及生命的病人的研究表明,那些始终保持乐观的人活得更长久一些。乐观的作用主要是在认知水平上起调节作用。一个乐观的人更可能习得促进健康的习惯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当然,乐观有时会产生“乐观的偏差”(optimisticbias),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小,从而表现为盲目的乐观而不现实(SandraS.,2001)。这样就产生了矛盾: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则会使个体具有较好的主观感受。为了解决这一矛盾,SandraL.Schneider探讨了“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从原则上说,人们能做到乐观而又不自欺(SandraJ.Optimism,2000)。这种对“现实的乐观”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诠释:让生活更加富有意义。[论\文\网LunWenNet\Com] 2.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2]。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方面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self-determination)、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和乐观。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人格特质的研究范围也会越来越广。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积极心理学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先天学习、创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础;这些先天的本性还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外在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是其形成的前提,这里包括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和交往。 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的基础上将积极人格特征与消极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着两个独立纬度:一是正性的利己主义,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能够把握环境因素及其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创造力与天才的培养也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关于创造力和天才培养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例如,Steinberg和Lubert提出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多维结构,由多种资源构成。他的理论对人类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综观西方心理学关于创造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创造性的个体特征,创造性思维加工过程与创造性环境。Steinberg等人根据创造力投资理论提出了发展性创造潜能的12种策略以及创造性生理激活从脑机制方面进行的实验研究,发现在发散思维时,高创造性被试(创造性测验得分高考)两侧额叶都被激活,而低创造性被试只有单测被激活(CarlssonI.,WendtP.E. RisbergJ.,2000) 3.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 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FrancisBacon认为与能交流思想的朋友和搭档接触有两个好处:“它加倍快乐,并将痛苦减半。”确实,当同别人一起时会感受更快乐些。当被调查问及:“你拥有多少亲密朋友(不包括家庭成员)?”报告中有26%的人少于5个朋友,38%人有5个以上的朋友,并说他们感到“很快乐”(DavidG.,2000)。 不同文化对人的生活满意度的判断的感觉有很大的差别。在个人主义文化为主的国家中,当判断自己有多快乐时,会理所当然的参照他们的情感,经常感受到快乐是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预测因子。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们则倾向于参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他们是否快乐,并且在评估生活时,会考虑到家庭和朋友的社会取向。因此,在不同文化中,人们认为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的因素也是有差别的,这或许源于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目标所带来的影响。 三、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一)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核,修正和弥补了心理学的某些不足,它一反以往的悲观人性观,转向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除去人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取向之一,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试图从元理论高度克服心理学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境,整合心理学内部的分裂与对峙,重构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野。 1.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积极心理学在对心理学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从而填补了心理学在正常人心理活动研究方面的空白,恢复了人性的积极面。 2.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 积极心理学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并认为它们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修正其缺陷。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有关人类自身力量的一门科学,其使命是探究如何在个体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挖掘困境中的个体的自身力量,就可以作到有效地预防。若仅关注个体身上的缺点或弱点,其实并不能达到有效地预防的效果。心理学的任务在于能够有效测量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弄清它们的形成途径,并通过恰当干预来塑造这些心理品质。 3.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视野上摆脱了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的缺陷,在关注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强调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另外,在对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原因的认知及其理论假设的建构上,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与交互作用。尽管积极心理学者强调个体的心理、人格的良好品质,但仍十分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如人种、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因素对个体情绪、人格、心理健康、创造力以及对心理治疗的影响。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从广泛的角度——进化过程来讲,环境塑造着人类积极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经验,因而对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4.整合研究方法 积极心理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仍是实验、测量等,积极心理学需突破现有研究方法,寻找到适合自身的研究手段。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样,积极心理学仍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人类心理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其研究结果不能被实践证实,那么,再完美的理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在某些方面积极心理学仍不能对幸福感作出完美解释。例如,积极心理学强调快乐、满意等积极情感,认为应该重视、强调人性的积极情感因素,然而中国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似乎也表明,很多成功人士在其成功的追求过程中,经常要自己去做一些烦琐的、艰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是痛苦的,而快乐的人似乎容易“玩物丧志”,成为事业上的失败者。人们的这种常识有其科学依据吗?如何转换?完善、健全的人格如何塑造?所有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果能够得到积极心理学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必将能促进积极心理学,乃至心理学科本身的发展。 (二)存在的不足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很短,不够成熟,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完整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不愿承认它的人本主义渊源,后来虽然承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这使得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些单薄,理论体系也不够完整。因此,积极心理学还有众多的研究领域需要积极心理学工作者不断去开拓。 2.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3],即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是由Seligeman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倡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当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这些知名学者的权威性结合在一起时,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积极话语霸权”,一味地宣扬积极,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对消极进行指责,忽略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3]积极心理学在其研究对象的取样上还不够全面,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重要的群体。另外,由于其发展的历史较短,缺少有重要影响的纵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 4.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尚存在困难[4]首先,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差异,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取向下对快乐、幸福等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使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须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外,一些西方积极心理学中的英文单词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意思,比如happiness既可以译为快乐,也可译为幸福,而well—being(主观幸福感)的汉语意思实际上是“良好的状态”,这就使我们在研读西方的有关著作时产生概念上的混乱。积极心理学由于产生时间短,存在一些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其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些不足也是可以克服的。 四、积极心理学发展趋势 积极心理学与其说是一个完善的心理科学体系,倒不如说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处女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积极心理学羽毛渐丰,终于与消极心理学分庭抗礼,成为现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但完善积极心理学思想,建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在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研究方向是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DanielKahneman指出,目前体验的快乐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建构基础。包括主观幸福感、适宜的体验、乐观主义和快乐等等,正如Diener(2000)所言: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在我国,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更有待开拓。 第二,研究方向是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在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种研究途径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自尊、自我组织(Self-organizing)、自我定向(self-directed)、适应(adaptiveentities)、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 第三,研究方向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即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发展着的社会背景建构着人的素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与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不能脱离人们的社会环境孤立地研究积极心理,必须在社会文化生态大系统中考察。 第四,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主流心理学并不是相对立的,它使传统心理学长期被忽视的两个使命又重新得到重视,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它使原来具有片面性的心理学变得更完整、更平衡。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转向人的积极层面,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的运动,改变了人们在传统意义上把心理学仅仅认为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这也是心理学的最终归宿。随着神经生理学、脑科学、基因生物学等学科的进展,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 五、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一个社会只有以积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这个社会才能成为有效、公正和人道的社会。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这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如果心理学能集中力量利用人积极的本性来使人更像个人,而人又能在个人和集体的解放中表现出充分的积极,那么,心理学在使社会更具有人性方面就能作出巨大的贡献。 心理学研究论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摘要:从整体角度分析,教育心理学受到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认知主义、人文主义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新形势下,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并且从现实角度分析,对其发展趋势加以概述与分析。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多元取向;发展趋势 一、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 1.建构主义取向 从某个角度分析,在教育心理学中建构主义已经发展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产物,并且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变化,在诸多刊物中建构主义这一内容均得到体现,比如《英国教育心理学杂志》《教育研究回顾》等。从理论上分析,虽然建构主义并不是一个比较单一的理论,但是其内容多以强调解决问题、强调合作学习等,所以说建构主义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的,尤其是在教学设计、课程设计、培训中具有代表性,当然,这种模式会一直持续下去,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2.后现代主义取向 后现代主义同样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包括伽达默尔、德里达等,从后现代主义的诸多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主张多元化,对还原论有所反对,且后现代主义提倡方法的多元化,对教育心理学而言具有推动性。其中在后现代主义中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表现是在后现代主义思维的影响中涌现出一大批全新的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性话题,比如,跨文化研究、个体差异、网络教学等。 3.认知主义取向 在20世纪末认知心理学诞生,且在心理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逐渐演变为一支非常重要的流派。毋庸置疑,认知主义在心理学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不仅可以为心理学提供连贯的观念,还能推动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其中在认知主义取向中,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先前知识作用、分散联系、储备知识等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然,根据相关文献得知,在近几年认知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内隐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理论、动机研究已经成为认知主义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 4.人本主义取向 从某个角度分析,在心理学中人本主义被称为第三势力,而且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由国外诸多研究家提出了众多理论模型,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个体中心理论,无论哪一种理论,均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育发展中离不开方法论、跨文化理论,还需要从多维度以及多途径角度分析,所以,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了解到人本主义当前已经发展成为极端机械主义的矫正器,尤其在某一个特殊情况下,人本主义往往以人道主义在整个研究中得到复苏。 5.行为主义取向 在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取向以全新的研究取向出现在人们身边,其中与行为主义取向相关的包括个别化教育系统、不间断的持续默读。从整个发展趋势分析,现阶段受到应激影响的行为主义已经不存在,这种情况导致心理学家受到批判,甚至导致心理学湮没在社会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行为主义演变得比较温和,而且将各个流派的内容进行了融合,虽然缺乏绝对话语权,但是却出现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即行为主义教学方法仍旧属于主流教学方法。 二、新形势下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教育心理学是传播心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是以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作为发展基础的,自教育心理学出现以来受到诸多思维的影响,无论是哪一种取向,所形成的现实性、客观性等,均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教育心理学会呈现出以下几种形式: 1.实现理论观念的融合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分析,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会导致人们过分追求多元化,几千年前的理论流程不能再重演,而且能够实现多种理论观念的融合,这些理论的多元化融合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与进步。 2.实现研究情景的生态化 在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下,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价值期望逐渐增加,虽然从全局出发教育心理学理论已经比较完美,但是仍旧存在非常多的缺陷,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研究者也明显感受到与社会现实有所脱轨,所以在这种发展背景下,需要尽可能地在自然环境中创设非参与式研究情景,从根本上探究现实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行为机制,如此才能促使教育心理学贴合教学实践。 3.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 根据相关文献得知,在近几年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下,大多数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会利用后现代主义思维实现对传统理论体系的构建,能够从崭新的视角出发,实现对教育心理学的审视。此外,教育心理学在研究视角上所存在的各种固执、偏执等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从多个因素以及多维空间进行研究。 4.研究方法具备综合化 在当前的研究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科学心理学创建的时候仅仅认为加强实证才能推动心理学的发展,与性质类似,所以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在整个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其研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其中所涉及的方法包括了叙事式、阐述式、客观式等,因为方法不同,所以在统一研究中的应用也不同,但是也只有保证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才能真正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与可持续进步。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以及发展趋势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为了进一步实现对教育心理学的分析,本文主要对其研究取向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期望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进步。 心理学研究论文: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 心理环境是相对物质环境而言的,即人的一种情绪、思维、心态等。幼儿时期是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其思维、个性、道德观念的形成,感觉、知觉、注意、想象、记忆、情感、意志的发展,无不需要家长、教师、社会的密切关注和科学的教养。因此,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然和谐的心理环境,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今天,社会的不断发展令人们日渐重视“情商”的培养,也就是心理健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内向,孤僻,敏感的孩子,他们对群体的生活的适应能力差,对家人的依赖性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不能经受挫折,令父母老师头疼不已,而这一切正是因为幼儿没有健康的心理因素,也再次证明了孩子除了要有良好的外界环境,更重要的是要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只有内外因结合,才能令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开心而又开朗的孩子。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与经验。 一、作为家长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1.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父母教育的结果。在专横的旧式家庭环境中,教育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稍有不听从就以惩罚。在这类父母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权,缺乏自信和独立性,会形成暴戾、横蛮、撒谎、逆反心理强的个性特征,并往往会在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2.在生活中给孩子建设性的关怀,让幼儿在正确的关爱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现代的生活日渐富裕,孩子也越来越少,每家可能只有一个“宝”,此“宝”自然变成了家人的中心,事事包办,盲从的父母、祖父母等数不胜数,可事实证明这样的关怀方式给我们带来的只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并未为孩子的成长给予良好的帮助。我们提倡关心爱护孩子,与溺爱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建设性的关怀意味着为孩子的提供良好的情感环境,从一个孩子能承受接受的方式支持他,这种开放式的关怀需要父母积极参与到孩子情感生活中去,和孩子一起玩,每天坚持花20分钟的时间参与幼儿游戏、活动,在活动中表扬孩子合适的行为,说出您的感受等,让孩子们感受到肯定性的关怀,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3.给予孩子积极的约束,我们在让孩子得到正确的关爱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到纪律约束性的必要性曾有个孩子,因为下午放学的时候说好妈妈来接,妈妈还答应孩子下午接的时候会带玩具来,但下午来的却是爷爷,妈妈临时有事来不了了,爷爷没有带玩具,孩子马上就不高兴了,推爷爷回家,叫妈妈来,爷爷劝孩子不能这样,但说了几句也没什么效果。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家长们都在犯着同样的错误,认为总是应该劝孩子,给他们机会,即使他们行为已超出了社会现有接受的标准。其实,正如一名国外作家所说:“所有孩子都需要接受纪律的约束,这既是积极性的,也是限制性的。” 二、作为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1.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要尊重理解幼儿学习兴趣,创造主动学习气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完成任务,达到能力的提高。 2.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创设一个文明、健康、温馨的心理环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许多大人却在一次又一次的无意中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令他们愈来愈没有自信,最后成为孤独自卑的人。为了训练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开学回来我要求每个孩子都要讲一个故事。未料,能力薄弱的孩子居然把讲故事当成接受惩罚的方式,紧张到哭了。那一刻我发现,自己给部分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方式确实能锻炼到部分孩子,但并不代表全部孩子都能接受。 3.组织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活动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集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做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例如:针对部分家长一味的溺爱和包办,忽视对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这一现象,可以设计“看谁穿得快”“自己的事自己做”“谁最能干”等有趣的活动,如拾落叶、拔草、种花等,到社会实践中去接触,了解一粒麦子,一颗螺丝钉,一分钱,一张纸来之不易,使之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等良好品质。 4.还应给孩子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孩子的本性就是好动,但因为大人过多的去约束孩子,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体能发挥,导致孩子在该动的时候不敢动,不该动的时候却控制不住自己。班上的老师告诉我有一个孩子,天性比别的孩子好动,但因为家人怕他到外面后控制不住自己,到处乱跑,所以很少带他出去玩,以为把孩子控制在较小的空间里,那样他会有所改进,但得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心理健康与心理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良好的心理环境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气氛中学习和生活。不良的心理环境,不仅对孩子的性情行为有所影响,甚至于会歪曲、破坏孩子的一生。 三、社会传媒对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影响不可低估 幼儿期,儿童生活范围较狭窄,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他们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影视片、广播、广告、音像制品和部分报刊杂志。如果这些传媒内容健康,会对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起积极作用,让幼儿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幼儿喜爱模仿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会去模仿社会传媒中的人物及言行举止。而内容不健康的传播,则会从反面为幼儿树立某种学习样板,使幼儿出现品德障碍。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引导,使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影响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发展的积极因素。总之,我们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占领家庭这块阵地,把握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酝酿良好的社会大氛围,让幼儿在健康和谐的环境里受到全面的教育,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让我们携手努力,使明天的太阳更加灿烂、辉煌。 作者:高慧敏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 心理学研究论文:影视审美心理学研究 【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电子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观看影视娱乐的方式也在不断进步,影视娱乐的内容随着观众需求在不断变化。近些年来,电视剧、电影以及电视广告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观众的审美观念和消费观念。本文着重对于影视娱乐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影视娱乐化对于观众审美心理的具体影响作出分析。 【关键词】影视娱乐化;审美心理;影视娱乐化的问题;影视发展方向 一、影视娱乐的审美心理原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视娱乐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主要是靠人的精神潜意识来完成的。影视娱乐的内容触发人们的潜意识,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后会在脑海中产生合理或夸张的想象,这是审美意识产生的基础。这种潜意识的形成和人的梦境形成比较相像,在梦境中除了可以生活场景重现,还会将人的想法或者内心渴望的东西重现在画面,组合成人们的梦境。电视、电影通过较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将人们的生活真实的反映出来,因此电视和电影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文化娱乐产业之一。电视电影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和听觉感受,两种体验相结合,通过还原较为真实的生活片段,刺激观众的大脑皮层,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潜意识。 二、影视娱乐产生的必要性 心理学家对于人的心理进行分析,总结成三种心理状态“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与生俱来的精神状态,而人的心理需求就是趋向轻松、快乐方面的内容。电影和电视因其较完美的画面感、故事内容以及听觉享受,给观众精神上的享受,放松观众的精神状态。但是这种放松只是暂时的,仅仅会在潜意识中对观众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还会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状况越来越差。我国的人民群众不习惯通过心理医生来舒缓自己的心理压力,因此影视作品成为解压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观众可以通过愉快的影视作品,暂时忘却烦恼,沉浸在轻松的故事内容中,从而减轻部分压力,使观众能够放下部分忧愁,自信乐观的继续生活。 三、影视娱乐发展的不足 由于受商业化影视作品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影视作品缺乏真实内涵,这使得人们在观看影视节目时被错误引导逐渐失去了文化审美能力。观察近几年飞速发展的电影市场,不可否认,电影市场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影响着人民的审美理念与生活观念。例如,这两年来真人秀节目以其趣味性的内容受到了众多观众的追捧,于是真人秀进军电影市场,诞生了一系列的真人秀电影作品。虽然这些能给人愉快的精神享乐,但缺少艺术内涵,电影纯粹只是为了商业。看过真人秀电影的我们,顶多在电影院内哈哈大笑,电影并没有对我们实际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观念产生影响。因此,加强对影视娱乐作品的监管,给观众正确的审美心理暗示,这对我国影视娱乐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四、影视娱乐化的发展方向 针对影视娱乐作品中出现的过度娱乐内容,我国广电总局出台了“限娱令”,要求电影电视作品不可以装疯卖傻,没有文化内涵;作品内容不可以哗众取宠,出现虚假信息;作品内容更不可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宣传。这些禁令有利于规范影视作品市场,保障影视作品的内涵和正确的娱乐性,从而给观众美好的休闲内容,丰富娱乐生活。 影视作品的规范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保护社会公众与影视明星的利益。近些年来,各类亲子节目盛行,部分儿童明星开始拍摄广告或者参演影视作品,这些活动不利于儿童明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且给他们自身的生活学习带来不便,除此之外还会给普通儿童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因此,今年广电总局就了对于亲子节目的要求:限制明星儿童的出镜率;对于普通儿童在影视作品中的出镜加以限制;更对亲自节目的内容加以规范。影视作品的发展,除了依靠广电总局的限制,还离不开制作人和导演对作品内容的把控。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应该拒绝低俗媚俗的影视画面,并且注重画面的华美,注重对传统文化或者价值观念的传承,对于广告植入的内容,也应该做到“无缝连接”,使广告的出现不影响作品内容的表达。 因此,我国未来的影视作品应该更注重于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反映群众的真实想法,为群众树立正确而有深度的价值观念,给观众更美好的精神享受和审美体验。从而使影视作品在内容、思想和道德方面做到统一,拒绝低俗作品或过度娱乐作品,生产更多高质量的优秀作品。 五、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兴起为我国影视娱乐文化审美心理学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对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文明产业的发展,并为我国新兴文化的发展走向树立新的航标。因此对影视文化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李鑫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研究 摘要:管理心理学提出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新观点、新理论,已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本文在论述管理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的基础上,着重阐述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方面的应用,旨在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更具有效性。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企业家都越来越重视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并将学习或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尤其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 一、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去解决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问题,并使之在管理领域具体化。它主要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更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研究哪些因素最能在员工心理上起到激励作用,如何保持和加强员工的积极行为等。这些就是管理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管理心理学的意义有两个,一方面是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另一方面是对员工进行心理方面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掌握工作中员工的心理活动及其需求,才会在管理上制定出相关政策和方法,从而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对管理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吸收并理解才能将其真正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去,对提高工作积极性以及全体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二、管理心理学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与应用 (一)管理心理学对人才选择方面的应用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在人才选择方面,为了更好地了解岗位的具体信息,通过利用管理心理学能够对其工作的内容、性质、任职者需要具备的素质进行综合分析考虑,由此对任职者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有效地判断。为了真正了解员工对自己任职的岗位是否真的合适,岗位的细致化判断和员工的综合素质都需要通过管理心理学进行明确分析,企业在岗位设计的同时适当增加岗位职责,增加工作的挑战性,使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企业和职工双方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管理心理学在人才使用方面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能岗匹配,为了让员工的能力与工作岗位的任职条件相匹配,首先要对员工的个性心理和身心素质等具体方面进行分析考量,以此判断其工作能力是否符合任职的岗位和团队环境。通过对员工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等方面的管理,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和学习,才会对员工的身心素质的把握更进一步,逐渐使其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对个人的发展空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活动中,要尽量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与强项,也要尽量回避个体的劣势和弱项,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为他们提供最合适他们的工作岗位,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和长处,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在工作中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企业能够有效地实现其整体目标。比如说,外向善言的员工,适合从事影响他人想法和行为的工作;沉稳、内向的员工,适合做严谨细致的工作。因此,在企业用人或员工职位晋升时,要特别考虑员工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 (三)管理心理学对人才保留方面的应用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与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有着密切联系,企业为了留住人才,首先要切实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并尽量满足,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才会有所提升,同时员工也会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最终达到双赢的管理效果。 (四)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的应用 员工个体的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绩效,而提高员工积极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予适当的激励,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观察员工的行为和心理,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并适当的采取某些激励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如说提高薪酬待遇,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让员工职位能得到晋升和生活中给员工更多的关心与照顾等。另外,给那些有能力的员工安排比较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也可以激发员工的成就感,对于那些在事业发展中遇到瓶颈的员工,可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这样不仅能让员工胜任本职工作,还能对员工产生激励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在组织各资源要素中居占首要地位,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我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注重掌握和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作用的研究和讨论,让企业管理者在选人、用人及留人等方面掌握和熟悉管理心理学知识并真正将其运用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 作者:黄亚敏 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心理学研究论文:高校辅导员工作心理学研究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实践中对人性关注的缺失 很显然,我国的中学教育目前来看是失败的。社会各方面往往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而忽视对其人格的培养,从而造成学生中普遍出现高分低能,缺乏个性和创造力等现象。大学教育更也是如此,由于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以前的“教”和“学”的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同时由于人格教育的缺失,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后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无法对人生做出规划,浪费了大好的学习时光,大学校园成为了他们混文凭的地方。大学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首要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这需要以学生完善的人格为依托。然而中国教育在思想人格方面的缺失造成了学生在人格方面出现“断层”,无论从能力结构还是成才观念上都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对原来憧憬的大学身生活产生失落感,出现目标和能力上的空白区。 (二)大学生群体普遍出现严重复杂的心理问题 有以上分析可知,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的自控能力与心理抵抗能力严重不足,无法应对大学里更加复杂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与外界之间的关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再者学生的生存适应力差,从在父母身边的被保护与被指导到大学生活的亲力亲为,自主、自控与自我服务,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些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转换自己的角色,缺乏自主意识与自控能力,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其他同学及老师的关系,无法快速的适应大学生活,从而对大学生活产生厌倦情绪,久之很可能发展成抑郁症,这对大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心理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大学生遇到的任何问题都会通过心理体现出来,使得行为表现与特定的社会化境,人文环境交织在一起,具有一定的掩饰性和复杂性,对其他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是校园安全的潜在隐患。 (三)大学的扩招,自费,选择就业等问题已经出现端倪 由于大学的大量扩招,招收的学生个性更加多样化,兴趣也各有不同,这就给高效的教育带来更大挑战。现代的教育应该提倡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传统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全面性的要求,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引导性的教育模式。择业的自主性产生的就业压力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每年都会有因为找工作问题而发生的自杀事件,这就凸显出了辅导员在就业规划和心理辅导方面的作用。高校内的就业择业辅导课程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层次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教育背景、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性,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高效管理层应该尽快注意到这种转型,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成功就业。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心理层面的缺失 (一)育人与自我发展层面的缺失 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和市场调研,总结出高校辅导员认为自身缺失的问题主要有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的不足;学生们认为辅导员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有待提高。学习能力体现了辅导员的自我完善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也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与工作激情。而其他能力都是关乎辅导员对于辅导学生的工作是否能胜任的关键因素,这些能力的缺失不仅影响辅导员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辅导员与学生的正常交流与合作,对辅导员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培养都是不利的。 (二)育人理论与辅导技术的缺失虽然说现代大多数高校都不再设置班主任,辅导员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班主任的角色。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引导为主,因此辅导员必须懂管理,会育人,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所想,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讲究育人的艺术性与技巧性也是辅导员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目前大多数辅导员的工作完全是照抄前人的模式,不能将灵活多变的形式和方法运用到实际当中,甚至有些做法过于偏颇。至于心理层面的交流与辅导更是缺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产生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因为辅导员缺乏相应的教育理念,无法深入学生内心探究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相应的交流技巧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以胜任辅导员的工作。 三、辅导员工作的心理学建议 (一)选拔过程中注重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高校相应管理部门在选择辅导员时应该综合考虑参选者的教育背景,性格特点,专业知识以及面试表现等因素,并对他们及时的进行能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最有能力胜任者,然后再利用一段时间对入选者进行实际检测,看其是否可以胜任辅导员的工作。同时高校应该完善对相应人员的任免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力来减少任人唯亲等现象的出现,使得辅导员的任免更加透明化,更加具有说服力。 (二)创建有效的培训机制,提升辅导员的心理素质 专业化培训是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水准,提升其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可以弥补辅导员专业知识不足,辅导技巧单一等问题。多数学校每年都会花费大量时间与财力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辅导员对这种形式的培训往往存在抵触情绪,或者无法提起足够重视,这就导致培训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标。所以有必要探索有效的培训机制,使之成为高效管理的一种制度,同时要不断地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对这种培训提起足够重视,真正满足辅导员们提高辅导水平的愿望。 (三)营造和谐的校园气氛,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安全感 辅导员作为一种长期和学生打交道的工作,其身心安全往往受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影响。再者辅导员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校区内,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对辅导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辅导员的安全感既来自外在的人际和谐,也需要练就自身的坚强与独立。所以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保障。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辅导员的辅导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可以直接影响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现在很多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注重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实际能力,创建有效的培训机制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等措施,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我国高校教育水平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作者:李凌峰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心理学研究论文:高职教学管理下教育心理学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是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所必需 首先,高职类院校学生来源多样,水平各有高低。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高考生,通过高考进入院校,二是来自部分等职业学校的中专生。学历背景各不相同。因为专业差异,文科专业只招收文科生,理科专业大都招理科生,有的专业不限文理,因此,学生的组成多样,但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高职类院校学生的来源与普通大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素质有差异。普通大学的学生大都来自普通高中,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多来自中等职业学院,甚至存在初中毕业生。学生来源广,学校无法很好的掌握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特点都缺乏了解,在教学中只按照的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难免出现学生接受困难甚至厌学的情况,不能兼顾个性化学习。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基础差,不愿意学习文化课程,学习的缺乏主动性,又对学校的管理存在抵触心理。因此,这样的学生组成不仅加大了教学难度,也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其次,由于高职生的学历为专科,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类院校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里。高职类院校着重培育专业类人才,因此对文化课分数要求并不高。进入此类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课成绩不好,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就不受重视,高考结束后,又觉得出路不如一些学习好考上大学的同学,对于以后的发展没有信心,更有自暴自弃的想法。加上周围大多数同学情况都是如此,缺乏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气氛,使得学生会觉得不上进也是常态,最终会使得学习越来越差,也造成意志消沉。另外,当今社会对高职类院校和学生仍存在认识偏差,不像普通高校或重点院校受到重视,虽然现在各项政策有所倾斜,且在宣传上也对高职教育多加肯定,但是部分家庭和企业单位,仍然持有偏见,这样的社会氛围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只会加深对自身的不认同和自卑感。 二、教育心理学应用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激发求知欲和主动性,从而促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习惯,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学习的普遍规律,一个人知道的越多,才能发现自己不知道的原来更多,这样才能激发人们不断去探求未知的世界。那么,运用教育心理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所在,学校加大对学习的重视,教师积极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技能时间,有问题积极帮助解决,有进步要及时肯定,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兴趣为导向,以求知欲为动力,求知欲越强烈学习动力才能越强。另外,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班级管理。班级是学生生活的小集体,好的班级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树立以班级为单位的目标,使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相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进步和整体提高。班集体管理好,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班级规章纪律。学生的这种从中是在管理规范、集体性活动的压力下产生的,虽然不是真正出自自愿的转变,但是对于个人行为的规范和心态转变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解决难题,为班级争得荣誉。班级管理得当,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团结的环境,帮助学生建立开放的心境,溶于集体。对于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老师可以将其树立为榜样,鼓励其他同学像其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模仿优秀使自己变得优秀,是学生进行心态转变的重要步骤,引导学生像优秀的方面进步,有利于促进积极态度的形成,从而实现教学的进步。重视高职学生心理辅导。学生的心里辅导包括隐性引导和障碍梳理。通常,人们将学生的心里问题大致分为困扰、障碍疾病等不同等级。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由于高职学生学习成绩一般,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和家庭的不同程度的偏见,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因此,应当在教学之余,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也可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办公室,对学生进行集体的心理辅导,也为需要个别咨询的学生提供便利,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纠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积极地生活态度。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不仅在辅导和引导,还要加入“干预”机制。如有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学校的心理辅导则不能仅限于等待学生主动寻求帮助,而应积极干预,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学校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关注,关注学生心态的变化,只有加强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才能有效掌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做好辅导和干预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可以实行教师值班,定期谈话等形式,增加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感觉被重视、被关心。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宣传,让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加入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尊重学生,树立积极心态,从而影响到学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类院校学校和学生的特点,都需要重视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宗旨,是将来社会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健康发展对学校和社会都是尤为重要的。因此要积极采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作者:王丽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心理学研究论文:红楼梦中管理心理学研究 一、管理者的特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传统的中国人所推崇的。管理者的素质是一种修养,是为人处世的智慧,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红楼梦中有具备卓越管理才能的人,“金紫万千谁治国,钗裙一二可齐家”。综合薛宝钗,王熙凤和贾探春的特点,管理者的特征可总结如下。 (一)恩威并施 管理不能多恩无罚,仅靠下人的良心是不行的。应该恩威并施,因为管理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PK。王熙凤评说过家中的奴才:“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那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地抱怨。‘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平儿也训过奴才:“你们素日那眼里没人,心术利害,我这几年难道还不知道?二奶奶若是料差一点儿的,早被你们这些奶奶治倒了。饶这么着,得一点空儿,还要难他一难,好几次没落了你们的口声。众人都道他利害,你们都怕他,惟我知道他心里也就不算不怕你们呢。”管理的理想境界不应该是因为权利而生出的对权力的惧怕,而是应该由自身的影响力决定的。凤姐的失误在于威多恩少。在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回中,凤姐一到宁国府,她就发表了措辞极其强硬的就职演说:“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诸事由得你们。再别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么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一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清白处治。”薛宝钗和王熙凤一样,深知管人是要讨人嫌的。但她的处理风格却和王熙凤完全不同,她在就职演说中说道:“我本也不该管这事。就你们也知道,我姨娘亲口嘱托我三五回,说大奶奶如今又不得闲,别的姑娘又小,托我照看照看。我若不依,分明是叫姨娘操心。我们太太又多病,家务也忙。我原是个闲人,就是街坊邻居,也要帮个忙儿,何况是姨娘托我?讲不起众人嫌我。倘或我只顾沽名钓誉的,那时酒醉赌输,再生出事来,我怎么见姨娘?”薛宝钗把自己参与管理说成是身不由己、万般无奈的事情,这样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被管理者的同情。即使是强化治安管理,薛宝钗也不是金刚怒目式的,而是循循善诱,尽可能启发人们的羞耻之心。事实证明,薛宝钗的这套柔性管理确实具有很强的感化作用,人们对此都口服心服。 (二)德才兼备 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要求管理者应是有德之人。下属对管理者的德行进行评价,进而决定管理者所具有的影响力。凤姐所不足的就是德行。她的精明中含着狡诈,泼辣中带有阴险,追求独立的个性中又包藏着权欲和贪心。作为贾府的实际管家人,凤姐并没有以维护家族利益为出发点,她的一举一动都是在为自己的利益打算[5]。兴儿演说荣国府中说:“一辈子别见他才好。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估着有好事,他就不等别人去说,他先抓尖儿,或有了不好事或他自己错了,他便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来,他还在旁边拨火儿。”(六十五回)显而易见,正因为王熙凤的无德,她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权威,有的仅仅是一时的权势而已;靠山一倒,便寸步难行,一败涂地,任凭她再有管理才能也无力回天。 (三)心里口里都来的 1.心理素质结构 (1)上进心上进心就是要求向上、进步的心情。这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首要品质。林黛玉没有。林黛玉擅长写诗,有文学才华,她多愁善感,伤春悲秋,以为爱情便是生活的全部。她从不曾劝宝玉追求“仕途经济”,宝玉也深深感激林妹妹“从不说这些混账话”。薛宝钗、王熙凤、贾探春都是有上进心的,薛宝钗在《咏柳絮》中写道:“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贾探春说过:“我要是个男人,我早走了,到时做出一番事业来,自有我说的,偏我又是个女孩,话也没有我多说一句的。”而凤姐最喜揽事逞强:“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 (2)经济头脑做管理者一定要有经济头脑。宝钗懂得“生计”,且会“理家”,对社会的商业运行非常熟悉。她认得当票(五十七回),知道商人会如何给人参作假(七十七回),她与王熙凤都知道钱的用处,所以凤姐拼命敛财,宝钗使劲散财。凤姐敛财有三条主要途径:第一,下人送礼;《红楼梦》中有三处写到凤姐弄权,弄权铁槛寺、贾芸种树、金钏月例;第二,利用月银放高利贷;第三,当家中顺手得利,比如给凤姐凑份子过生日时,凑的银子多花不了,凤姐就赚下了一部分。宝钗用自家的钱财帮助姐妹,得到了姐妹们的高度赞扬和评价。宝钗帮助史湘云办过中秋螃蟹宴,给林黛玉送过冰糖燕窝,给王夫人送过金钏的装裹衣裳,给袭人送过戒指,还把哥哥从南方带回的土特产分送给每一个人,甚至包括赵姨娘。贾探春作为一个千金小姐,本可只知安富尊荣,但她颇有经济头脑:“我因和他家女儿说闲话儿,谁知那么个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探春在管家期间,兴利除弊,不仅节流,精简不合理的费用,而且开源,把大观园承包出去。(五十六回) (3)情商高薛宝钗在贾府获得了上下的一致好评,这与她在人际关系上付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薛宝钗白天要到贾母王夫人处去问安,还要承色陪坐,姐妹那隔三差五也要去问候看望,白天几乎没有时间做针线活,每天晚上忙到后半夜。从情感智商的角度来说,林黛玉与薛宝钗相比的确是逊色的。假如在我们周围,有一个像林黛玉那样的人,她(他)只专注于自己的感情,不大注意别人的情绪反应,甚至时常为了“我的心”而开罪别人;另有一个像薛宝钗那样的人,她(他)不动声色地把别人的情绪看在眼里,作出适当的反应———或排忧解难,或慷慨相助,我们会更愿意和谁做朋友呢? (4)处事灵活研究表明,管理者中外向性格占90%以上。外向性格的人把注意力和能力集中于外部世界,经常而且是自然地被外部的人和事物吸引,更多趋向于参加外部活动。与之相对应的特点就是灵活。他们在根据外部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出相当高的适应性。对环境十分敏感,能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同行为(随机应变)。宝钗扑蝶是宝钗思维灵活性的最好表现。宝钗在大观园中看到一只美丽的蝴蝶,一路追逐来到一个亭子旁。亭子里两个丫头正在说悄悄话,怕人听见就打开了窗户,宝钗想走已经来不及了,急中生智,遂含笑喊道:“颦儿,你还不快出来,我看到你了!”然后向两个丫头问道:“你们可见到林姑娘了?”两个丫头心惊胆战,生怕悄悄话被林姑娘听去了。宝钗扑蝶一直为人所诟病,认为是她心底狠毒的表现,但是事实上这个事件并不能给黛玉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伤害。王熙凤的思维灵活性更是功夫非同一般。正如王蒙先生所说:“王熙凤其人虽然没有高水平的战略眼光,个人品德上也颇可非议,但她的精明强悍机变却使她成为能够胜任贾府的日常管理的唯一的、无可替换的人物。” 2.表达能力 (1)口才王熙凤言谈爽利,说话风趣,素日善说笑话,肚内有无限的新鲜趣谈。元宵节家宴上,凤姐要讲笑话,下人们纷纷开心地去叫亲属来听笑话,可见其语言表达能力之强。山东大学张瑞芳教授曾说:“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薛宝钗和贾探春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她们的诗词水平上就可看出来,宝钗的诗词水平与黛玉难分伯仲,探春的诗词水平虽不如钗黛二人,在贾府的姐妹中算是出类拔萃。 (2)反应快反应快慢与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有关。心理学研究认为,王熙凤是典型的多血质气质类型,贾探春是典型的胆汁质气质类型,薛宝钗是多血质和胆汁质的混合型。这三种气质类型都是外向型,精力充沛型。林黛玉是典型的抑郁质气质类型,内向、易倦、孤僻。 (四)雅俗共赏 雅指的是知书达理,俗指的是世俗事情。管理者要做到上上下下都敬服,需要做到两点: 1.懂礼日常生活中王熙凤在贾母面前貌似随意说笑,其实从未离过正谱。贾母说:“我喜欢她这样,况且她又不是那不知高低的孩子,家里没人,娘儿们原该这样。横竖礼体不错就罢,没的倒叫她从神儿似的作什么。”(三十八回)围绕贾母生活所展开的谐趣横生,欢乐活跃的场景,几乎都是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五十四回)的效应。既表现了她对老祖母的一片孝心,又表现了她千方百计讨老祖宗欢心的心计。凤姐在贾母跟前的承欢取乐,是其他小辈所不敢为也不能为的,是她独有的才干———“心眼子“和”巧嘴儿”的绝妙结合。在贾琏娶取尤二姐的问题上,她抓住了“国孝”和“家孝”两重违礼的把柄,牢牢地把握了事情的主动权。 2.懂理理就是道理,做事的智慧。凤姐再强悍,也要讲理,做事情要能堵住别人的嘴,就是俗语说的“天下逃不过一个理字去了”。在秦可卿的丧事上,凤姐的风度无人能敌,“一应张罗款待,独是凤姐一人周全承应。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但或有羞口的,或有羞脚的,或有不惯见人的,或有惧贵怯官的,种种之类,俱不及凤姐举止舒徐,言语慷慨,珍贵宽大,因此也不把众人放在眼里,挥霍指示,任其所为,目若无人”。(十三回)在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见到凤姐时,凤姐的表现既不失贵族少奶奶的身份,更不失热情。“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地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第六回) 二、结语 《红楼梦》被认为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书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反映了一定的心理规律。性格的养成与家庭环境和参加的实践活动有密切关系,其中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做得更好。 作者:赵冬梅 王雪艳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心理学研究论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实现手段。如何进行跨文化教育及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当今全球化、国际化和多元化时代背景下,专家和学者们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和难题。本文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以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教育心理学取向为指导,以学习者的认知、感情(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为切入点,着力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心理学 引言 2010年,国家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需求,更是当今全球化、国际化和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全球经济、政治及文化发展所必需的人力资源保证。国际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不仅要求学习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和水平,这是外语工作者所要面临的巨大挑战和任务。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上颁布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的文件,首次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思想。这一文件的颁布为国际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纽带和桥梁,是传播本国文化、吸纳他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要组成部分和环节。跨文化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门独立的、新增的学校课程,它更应该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尤其是与外语教学紧密结合。培养优秀的国际化人才,除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外,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是跨越文化背景,传递异域信息的必要桥梁和手段,也是衡量跨文化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数和外化标准。但是,究竟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者们具有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Imahori和Lani-gan(1989)研究称,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具备恰当的动机、知识和技能水平。贾玉新(1997)指明,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少由基本交际能力、情感和关系能力、情节能力和交际方略能力组成。此外,张红玲(2007)也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指应具备一定的文化和交际知识,同时还要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跨文化场景中,并且从心理上不惧怕,主动、积极、愉快地接受挑战,而且,对不同文化表现出包容和欣赏的态度。杨盈和庄恩平(2007)则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需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还要重视跨文化意识、思维能力、非语言交际及交际策略等方面的重要性。虽然学者们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观点不一,但是研究者们积极归纳总结,从不同定义中找出共同之处。故而,本文以胡仲文的概括总结作为本文探讨和研究的基础,即以认知、感情(态度)和行为这三个层面的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内容。胡(2013)指出,“在认知层面,学者们指出要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交际者不仅需要一般文化的知识,还需要具备特定文化的知识以及关于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人文、宗教、习俗等各方面的知识。感情层面包括交际者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对于自己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其他文化的尊重等。行为层面主要是指交际者的各种能力,如语言能力(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非语言能力、变通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异文化环境中做事的能力等。” 二、教育心理学 自赫尔巴特以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五步教学法”以来(即准备、提示、联系和比较、概括与总结、实践应用),教育科学化的观点便逐渐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经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当代教学心理学的发展研究已经十分科学化、系统化以及独立化。教育心理学并不是简单地将心理学原理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其发展已日渐完善,并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系统化独立化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一般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教与学的制约因素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张大均,2005)。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充分重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原理,着重分析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及要求,且结合自身教学条件,做好教学准备。但,究竟什么是教育心理学,长期以来,研究者们意见不一,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与阐述。就其内容而言,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一类是把教育心理学看成是一门研究人性的科学;第二类是以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心理规律作为教学心理学的主要任务;第三类则是主张兼顾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董刚,2010)。第一类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Thomdick及Judd。而第二类观点中,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多侧重于学习者,主要代表人物有Welton及Starch。第三类观点则较为全面,从教与学的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二者与学习的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有Gage和Berliner。除此之外,还有学者直接将其分为两类对抗性的观点,即一类是教育心理学看作是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应用领域,是实验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延伸。第二类则是将其看作是教育情境中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是独立的应用型学科(叶浩生,2012)。就学习理论而言,教育心理学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以及建构主义等主要流派。其中,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及人本主义是教育心理学的学者们所最为广泛讨论及研究的理论派别。本文也以这三大理论派别为指导,从认知、感情(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出发,探寻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经之路。 三、理论应用及实践 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外语能力的需求已经不言而喻。广大研究者和学者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都对外语教育进行了系统科学的研究和论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而言,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也有很多,如生理因素(年龄),认知因素(认知风格、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策略),情感因素(动机,动机归因,自我效能,自我概念,自尊及焦虑),社会文化因素(语言态度、文化适应、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等。1.认知主义学派认知派认为学习在于依靠主观的组织作用形成完形或认知结构,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盲目的;主张对学习问题应注重对内部结构与内在条件的研究。其突出之处在于肯定意识及主观的能动作用。从外语学习角度而言,教师要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其意识到外语学习,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趣味性。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涉及面积广泛,可以是特定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文及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和常识,故而能与学习者的固有知识建立相应的紧密联系,更新现有知识体系。这也是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说的先决条件。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做好课程设计,尤其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以及未来的职业走向,从未来职业要求出发,为学生有选择地介绍本国及他国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固有知识可以被看作是影响学生理解和认识新知识的内部结构和条件,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实现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一般和特定文化知识。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辅助者和启发者的角色,教学设计和实践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学”上,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完成由被动学习到独立学习的转变。同时,从认知角度出发,教师应帮助学生探索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学习效果,如此,学习者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习者进一步自主学习、自我指导以及自我管理。在教育心理学的各大派别中,教师的角色早已从以往传统课堂上的主导者逐渐转变为协助者及组织者的作用。学习者的自主能动性和自我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是学习过程的源动力和推动力。2.本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马洛斯和罗杰斯,主张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其典型教育主张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学习主体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并且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同时,罗杰斯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自由的,而自由学习是有意义的。在其列出的10条学习原则基础中,提到“学生倾向于拒绝那些引起自我组织变化的学习”,同时“当外部威胁逐渐降低时,学生比较容易觉察和同化那些引起自我组织变化的学习内容”。在外语学习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文化差异是文化沟通和理解过程中难以跨越的鸿沟,这种差异便是“引起自我组织变化的学习”,会对学生原有知识体系和认知造成冲击或冲突,故而学习主体往往“倾向于拒绝”。在情感上的表现则是,学习主体对异域文化的不熟悉和不理解,容易造成学习主体对外语学习的畏难情绪,产生情感上的恐惧,进而容易缺乏学习动机,产生焦虑情绪,并造成学习主体自尊心上的打击。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及准备课程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降低“外部威胁”,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包容度,如此学生才会“察觉”和“同化”相关学习内容。此时,在实际教学课堂的组织中,教师应注意学生情感上的细微变化,引导学生逐步从“拒绝”到“同化”学习内容,可以通过深刻理解本国文化,比较异域文化差异,进而最终达到尊重他国文化,包容异域文化的目的。同时,从情感(态度)角度出发,教师还应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动机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学习,而教师作为辅助者参与其中。3.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提倡以“刺激—反应”为原理,来揭示人的心理活动。在外语教学中,语言是一种行为活动,可以通过反复刺激和反应,重复操练形成语言习惯,为学习者输入足够语言材料,进而达到输出的目的。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注重语言材料的输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外语使用能力。同时,较为普遍的语言练习场景则是对语境的模拟。学习者通过对跨文化交际场景的模式,熟悉语言环境,增强学习者对跨文化交际的适应性。该理论多应用于语言技能的磨练与提高,但对于非语言技能等能力的培养,仍是必不可少的练习渠道。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要为学习者营造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语境,给学生实战训练体验。通过反复大量的“练习”,得到理想的“效果”,并从中“学习”。行为主义学派主张通过反复“刺激”的强化练习,使得行为习惯得到改变和加强,由此产生与美国的听说法(audio-lingualapproach)便是外语学习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实际交际语境的不断观察、模拟和演练,鼓励学生克服对文化差异的不适感,习惯在不同的文化场景中沟通交流。 四、总结 外语教学的心理过程,既包括教师的心理及认知,也包括学生对外语课堂的依赖与认可。教学“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自我的认知、行为和情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张庆宗2010:147)。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多层次、多角度以及全方位的参与,教师要从教育心理学的维度出发,积极把控学生心理,从认知、感情和行为三方面,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度和包容度,熟练语言及非语言技能,夯实心理素质,增强异域文化适应性,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困难与难题。 作者:高姝 康立敏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公共外语教研部
科学技术论文:论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运用 1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尽管如此,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家庭为单位,小面积经营。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方式,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均需在单位面积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且以低水平、重复为主,很难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既不适应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要素水平和社会化分工的要求,也无法应对日益增加的市场风险,更不利于农业科技进步。尽管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但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造成农户兼业化和村庄空心化现象。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的问题,反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影响“农业、农村、农民”3者共同协调发展。 1.2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有待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为现代化农业,尤其是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市场农业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在供需双方交换,生产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产业布局和专业化分工错乱,不符合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储运加工系统不畅,导致“卖难”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都大大地抑制了广大劳动者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1.3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令人担忧解决好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粮食与食品安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带来的极端气候,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及病虫害问题,始终威胁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当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已走出实验室,成为动植物育种的常规手段。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新品种,正逐步侵入和占领传统的农业国家,我国同样未能幸免。尽管该技术在提高产量、抗逆及抗病虫害方面比传统作物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其安全性却无法准确评估。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不仅危害食品安全,更不利于我国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平稳。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这些接连不断发生的事件,引发了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 2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曾取得过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18世纪以来,西方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科技体系引领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生命科学的发展与创新,尤其是数量与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用了近半个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努力进步与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尽管我国人口增加了2.4倍多,但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亿t多,增加到5.9亿t,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增长。 3农业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是“三农”建设的基础,而科技创新更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特征,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创新,彻底改变了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到现代化农业工程——超高产作物选育、现代化的畜禽育种技术、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重大工程等,通过高科技手段不仅使得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古人总结出的一句老话,从中反应出了优良品种的重要性。在生命科学爆发式发展的推动下,尤其是经典数量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相结合促成了现代化的作物、畜禽选育技术。高密度芯片和深度测序技术的出现,不仅使科技工作者更方便地定位疾病和生产相关候选基因,其衍生出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作物、畜禽育种领域的应用大大缩短了世代间隔、加快遗传进展,极大地降低了育种成本。而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抗病、抗逆育种,使得自然环境较恶劣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被誉为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两弹一星”——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更是应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手段,在党和各级政府协同努力下重点针对盐碱障碍耕地淡水匮乏问题,改善种植结构,改良工程和农艺措施,选育耐盐抗旱新品种,综合利用咸水和雨水资源对这一饱受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的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不可估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中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3.2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是农业生产方式,如何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功能,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党和政府始终关心的问题。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的需要,而城镇化的进程使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世代耕作的土地进城务工,而留守农户身兼数业,无心种田。这些归根结底是传统劳作方式生产效率低下,不能为劳动者带来切实的利益。农业产业化,这一生产方式的转变应时而生,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仅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和生活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是农民增收和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的优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为这一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用现代化的工业理念来规划农业生产,通过土地集约经营,不仅可以加速农业科技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更能加速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园区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和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农产品的高效快速流通也是困扰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一大难题。随着我国农产品“七区二十三带”布局的完成,现代化的农产品收储、加工、运输技术为“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结论 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促进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和城乡发展。这一过程中显现出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粮食和食品安全及农产品流通和 市场建设问题亟待解决。借助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稳定快速地发展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缓解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使农业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农业、农村、农民”3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缩小城乡差距,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技术论文:铁磁材料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铁磁材料,磁导率,磁滞,软磁材料 铁磁材料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它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智能材料。本文主要介绍铁磁材料的原理,分类,及其应用;并对三类主要铁磁材料详细介绍,包括软磁材料,硬磁材料,矩磁材料。 随着工及电讯技术的兴起,开始使用低碳钢制造电机和变压器,在电话线路中的电感线圈的磁芯中使用了细小的铁粉。氧化铁。细铁丝等。到20世纪初,研制出了硅钢片代替低碳钢,提高了变压器的效率,降低了损耗。直至现在硅钢片在电力用软磁材料中仍居首位。到20年代,无线电技术的兴起,促进了高导磁材料的发展,出现了坡莫合金及坡莫合金磁粉芯等。从40年代到60年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雷达。广播。集成电路的发明等,对软磁材料的要求也更高,生产出了软磁合金薄带及软磁铁氧体材料。进入70年代,随着电讯。自动控制。等行业的发展,研制出了磁头用软磁合金,除了传统的晶态软磁合金外,又兴起了另一类材料—非晶态软磁合金。 铁磁材料是受到外磁场作用时显示很强磁性的材料。例如铁,钴,镍和它们的一些合金,稀土族金属以及一些氧化物都属于铁磁材料,具有明显而特殊的磁性。首先,它们都有很大的磁导率μ;其次,它们都有明显的磁滞效应。 磁导率(magnetic permeability):表征磁介质磁性的量。常用符号μ表示,μ为介质的磁导率,或称绝对磁导率。磁滞----铁磁体在反复磁化的过程中,它的磁感应强度的变化总是滞后于它的磁场强度,这种现象叫磁滞。高磁导率是铁磁材料应用特别广泛的主要原因。磁滞特性使永磁体的制造成为可能,但在许多其他应用中却带来不利影响。当铁磁材料处于交变磁场中时将沿磁滞回线反复被磁化。在反复磁化的过程中要消耗额外的能量,以热的形式从铁磁材料中释放,这种能量损耗称为磁滞损耗,磁滞损耗不仅造成能量的浪费,而且使铁芯的温度升高,导致绝缘材料的老化,所以应尽量减少。 软磁材料(soft magnetic material):具有低矫顽力和高磁导率的磁性材料。软磁材料易于磁化,也易于退磁,广泛用于电工设备和设备中。软磁材料在工业中的应用始于19世纪末。软磁材料主要有,以金属软磁材料(以硅钢片,坡莫合金等为代表,包括Fe系,FeSiAl系和 FeGo系等)和铁氧体软磁材料(如MnZn系,NiZn系和MgZn系等)为代表的晶体材料,非晶态软磁合金(主要分为Fe基和Go基两种)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纳米晶软磁合金,如纳米粒状组织软磁合金,纳米结构软磁薄膜和纳米线等等。应用最多的软磁材料是铁硅合金(硅钢片)以及各种软磁铁氧体等。 硬磁是指磁化后不易退磁而能长期保留磁性的一种铁氧体材料,也称为永磁材料或恒磁材料。硬磁铁氧体的晶体结构大致是六角晶系磁铅石型,其典型代表是钡铁氧体BaFe12O19。这种材料性能较好,较低,不仅可用作电讯器件如录音器、电话机及各种仪表的磁铁,而且在、生物和印刷显示等方面也得到了应用。硬磁材料常用来制作各种永久磁铁、扬声器的磁钢和电路中的记忆元件等。在电学中硬磁材料的主要作应是产生磁力线,然后让运动的导线切割磁力线,从而产生电流。 磁带录音原理:硬磁性材料被磁化以后,还留有剩磁,剩磁的强弱和方向随磁化时磁性的强弱和方向而定。录音磁带是由带基、粘合剂和磁粉层组成。带基一般采用聚碳酸脂或氯乙烯等制成。磁粉是用剩磁强的r-Fe2O3或CrO2细粉。录音时,是把与声音变化相对应的电流,经过放大后,送到录音磁头的线圈内,使磁头铁芯的缝隙中产生集中的磁场。随着线圈电流的变化,磁场的方向和强度也作相应的变化。当磁带匀速地通过磁头缝隙时,磁场就穿过磁带并使它磁化。由于磁带离开磁头后留有相应的剩磁,其极性和强度与原来的声音相对应。磁带不断移动,声音也就不断地被记录在磁带上。 矩磁材料,这里是指具有矩形磁滞回线的铁氧体材料。它的特点是,当有较小的外磁场作用时,就能使之磁化,并达到饱和,去掉外磁场后,磁性仍然保持与饱和时一样。如镁锰铁氧体,锂锰铁氧体等就是这样。这种铁氧体材料主要用于各种电子的存储器磁芯等方面。应用于计算机磁性存储设备和作为乘客乘车的凭证和票价结算的磁性卡所用的磁性材科及作用原理,同磁带所用的磁性材料及作用原理基本相同。但材料是矩磁材料(易磁化不易去磁)。 科学技术论文:科学技术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提要】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体系完整。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机理,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理,前者是后者的缩影。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指导下,我国各族人民科学精神振奋,科技意识不断增强,在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与教育的协调发展、先进科技的引进、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正体现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巨大的实践价值。 【摘 要 题】理论探讨 【关 键 词】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邓小平理论/组成部分/发展机理 【 正 文】 邓小平同志生前十分关心和密切注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具体、直接地指导和大力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在这一伟大的实践中孕育和形成了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中发挥了并继续发挥着巨大的现实作用,已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全面地把握这一思想对于建设四个现代化尤其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迄今在邓小平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中,并没有把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放在应有的高度。事实上,无论从内容、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看,科学技术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整个系统中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子系统,它应占有自己的位置,把它分散在邓小平理论的其他部分中进行研究和阐述是不恰当的,不利于更深刻地揭示它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一、丰富的内容和完整的体系 仅仅从已公开发表的文献看,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内容就已是非常丰富、深邃的了,涉及到相当广泛的领域,主要有下面6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对社会及世界政治斗争的意义;3.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4.双管齐下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5.国家要发展就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6.关于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管理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在多种场合、多次对上述6方面作过深刻的说明和论证。例如: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88年“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的谈话”及同年“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谈话”等文献,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具体、系统地阐述和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79年“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85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1986年“会见李政道夫妇的谈话”、1988年“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的讲话”等文献,深刻阐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及世界政治斗争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1977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年“同中央两位同志的谈话”、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9年“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的报告”、1982年“陪同金日成去四川访问途中的谈话”、1985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献,非常透彻地分析和阐述了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的道理;1977年“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983年“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同志的讲话”、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88年“听取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谈话”等文献,强调要抓住体制改革这一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用双管齐下的方法使科技和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并提出了更具体、对现实更有指导意义的理论;1975年“在国务院讨论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时的谈话”、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85年“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副总统姆维尼时的谈话”等文献,结合中外历史和现实说明国家要发展不引进先进的经验和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远的国策;在上述众多文献中,邓小平还多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论述过关于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管理的指导思想。上述6个方面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简明、精辟地阐述了当代科学技术同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科学技术对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世界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所具有的意义。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自己结构、自成体系的系统,但在邓小平理论的整个体系中,它又是一个与其他部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占有自己独特位置、不可缺少、不可取代的子系统。在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在论述其他领域的问题时,往往都从科学技术的视角加以考虑,有时还从科学技术对所论述问题起的作用和具有的意义加以说明。在论述到科学技术的问题时,往往又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其他领域的实际,邓小平对当代科学技术的特性、作用、意义的认识是非常深邃的。如果我们考察一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等留下的理论宝库,除恩格斯之外,邓小平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可以说是最深刻、最全面、最自成体系的。 二、邓小平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缩影 邓小平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种发展首先是实践的发展,是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过人的智慧和胆略在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进行了准确、深刻的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大力创新而形成的。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它本身的发展也离不开实践。这是邓小平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机理。这一机理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发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反映。因此,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缩影。比如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及其后对此的一系列阐述,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很明确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但他没有把科学技术放在生产力的首位。在马克思之后,列宁和斯大林虽然也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有深刻的论述,但是他们对科学技术、生产力问题也发表过一些不那么准确、起码是容易被人误解的言论。比如列宁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是工人、劳动者。列宁把生产力定义为物质力量,科学技术不是纯粹的物质力量,它就不是生产力要素了。斯大林也讲过,用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藉有一定的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之助发动着生产工具实现着物质资料之生产的人们……构成社会主义生产力。斯大林实际上把生产力要素定义为生产工具和劳动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前苏联有关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宣传和研究中,一直把科学技术摒于生产力要素之外,如果有所谓争议的话也仅仅局限于劳动对象属不属于生产力要素,即二要素还是三要素之争。新中国成立后,在这方面也承袭了苏联的理论,包括都把科学技术摒于生产力要素之外。这样做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上是非常有害的,它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忽视了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压抑了他们的积极性。粉碎“”后,邓小平拨乱反正,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第一个问题就开宗明义地讲:“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0年之后,即1988年又不失时机地提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很明显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首先是实践的发展,即科学技术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及其推动作用的实践的发展。在20世纪以前,往往是生产实际的需要刺激了技术的发展,生产和技术的实践又为科学理论的概括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即生产技术科学的过程。如16、17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对动力的需求促成了蒸汽机技术的发明,提高蒸汽机效率的实践促成了热力学理论的诞生。对此恩格斯作了十分精辟的概括:“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5页。)这与当时的实践是完全一致的。但是,进入20世纪特别是60年代以来,生产、技术、科学这种关系开始逆转过来了。由于科学迅猛发展,科学理论往往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并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它们相互促进的时间越来越短,效果越来越大。如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关系式,后来哈恩的实验和梅特纳的分析,到最后原子能在军事上和工业上的应用,都表明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激光和半导体产业也是这样。实践表明科学技术的地位较之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已有新的飞跃,具有第一位的意义,实践已凸显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对此邓小平作了深刻而准确的总结和概括:“现代科学技术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了道路,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当然,不论是现在或者今后,还会有许多理论研究,暂时人们还看不到它的应用前景。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技术和生产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地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注:《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4页。) 此外,从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其他因素的关系的实际来看,科学技术也凸现了其第一的地位。 从科学技术与劳动力的关系方面看,当今高科技对劳动者知识结构有特殊的、专门的要求,在高科技生产系统中人们用的主要是头脑而不是灵巧的双手,拼的是知识而不是体力。现代生产本质上已成为科学技术的物化,一个没有基本的、起码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当今的科学技术决定了劳动者的效率,科学技术带来的收益几乎是无限的。从科学技术与劳动资料的关系方面看,高科技使劳动资料从代替人的体力劳动朝着代替人的脑力劳动方向转化,使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将科技的新发展迅速融汇到劳动资料中已成为发展生产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一关系中,科学技术也凸显出第一位的作用。从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的关系方面看,当今科学技术已不断改变着劳动对象的面貌,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种类,使劳动对象的品质、性能和用途发生明显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当代人们借助科学技术已创造出800多万种新材料,使劳动对象越来越丰富多样,大大发展了生产力。从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的关系方面看,现代管理广泛地应用最新的科技,使人、财、物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如果说现代生产管理对生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话,那么现代管理又极大地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一些巨大的工程离开科学技术根本无法进行管理。 正是这些实践,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上述说明可以看到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对马克思相应思想的发展的机理是非常清晰的。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它的机理,与邓小平理论中的其他部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机理是一致的。但是,其科学技术思想最清晰、最简明地凸现了这一机理。因此,在邓小平理论的宣传和研究中,把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作为一完整部分放在应有的位置上,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的。 三、巨大的现实作用 粉碎“”后不久,我国科学技术与文教事业在邓小平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在极“左”思潮的桎梏中首先突围而出。我国科技工作者积极工作,不仅出了很多科技成果,“而且以主人翁的态度,为国家出了许多很好的主意。……科学技术专家这样广泛地参加经济、社会决策活动,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邓小平还高兴地指出:“现在连山沟里的农民都知道科学技术能够使生产发展起来,使生活富裕起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当时神州大地学科学、用科学的浪潮澎湃高涨,我国科技事业空前繁荣。 要发展科学技术,首先就要有人才。作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他揭示了当代科学技术与教育的深刻联系,指出发展科学技术的根本在发展教育,主张将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发展统一起来,使之构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邓小平当时非常明确地指出:“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注:《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一派繁荣,小学、中学、大学的规模和水平空前大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这批人才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主力和骨干,成为支撑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原来令人十分担忧的人才断层已得到较好地弥补。为了加快发展科学技术,邓小平还主张“接受华裔学者回国”、“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我国讲学”、“派人出国留学”(注:《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等措施。这些举措付诸实践后,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正是在邓小平“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要使科学技术与教育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和教育事业人才辈出,相得益彰,大大缩短了与先进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有个别领域甚至达到世界领先的地位。 发展科学技术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科学技术与经济互相结合、协调发展。但是,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不单我国没有解决好,连西方一些科技发达国家也没有解决好。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过几年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之后,1985年初邓小平就明确提出:“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邓小平还主张:“生产部门的科研队伍恐怕是最大的。科学不是划分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吗?生产部门也会有搞基础科学的,但要着重搞应用科学;科学院和大学可以多搞一些基础科学,但也要搞应用科学,特别是工科院校”。(注:《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0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的科研机构、大学主动和企业联系,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牵线搭桥。大量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又大量汇集到科研机构,从根本上扭转了以前学、研、产脱节的被动局面。随着技术贸易市场的开发,科技成果更迅速、更直接、更规范地融入企业生产之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可喜的是我国大、中、小企业按照邓小平的思路,“随着工业的发展,企业的科技人员应当越来越多,在全部职工中所占的比例应当越来越大。大厂要有自己独立的科研机构,小厂的科研可以由市里综合办,也可以由几个厂联合在一起搞”,(注:《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纷纷办起了自己的科研机构,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很多企业没有自己的科研机构的历史。这些科研机构一建立就为企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到上世纪90年代,已成为支撑企业的中坚力量。由于科学技术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使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90年代后乃至21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珠江三角洲高技术企业,由于有了自己的科研机构,再加上与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紧密联系,即使是在最近几年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高技术新产品产值仍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长,由于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普遍达到45%,有些地方更达到50%多。 邓小平关于国家要发展就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思想对推动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注:《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8页。)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注:《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8页。)“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页。)在这一思想的正确指导下,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一下子就把我们建设现代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起点提高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出发点铺垫了一个较高的台阶,改变了我国工业生产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老化的状况,为后来跨越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广东80年代引进价值10万美元以上的设备100多万台,5万美元到10万美元的设备60多万台,引进完整的生产装配线1000多条。在此基础上多渠道、多形式组织科研力量进行技术改革,使企业的综合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上世纪80年代广东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3%,国民收入年均递增11.5%,增幅比全国平均值高4.7和4.2个百分点,更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它们最高也仅有6%)。 当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所取得的跨越发展,不仅仅是邓小平科技思想指导的结果,而且是在整个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但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在邓小平理论的宣传和研究中,没有把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摆在应有的高度和恰当的位置上,这不利于全面、完整地领会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深刻内涵和精髓。为了更好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我们有必要加强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宣传和研究,这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科学技术论文:试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观念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现代科学 哲学 影响 论文摘 要:回顾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大家会惊奇地发现科学和哲学有相同的历史起源,而且在人类的智慧和文明的最初阶段,哲学与科学是不分彼此的一个概念,主要体现在语言层面、逻辑层面、研究的具体方法领域和研究特定对象的一致性。在科学和哲学所有的互相之间的影响和具体联系当中,研究方法的联系始终是最重要的和标志性的第一位联系,还是其他联系和影响的根基,这也是本文的核心和关键论点。 一、科学和哲学历史上的互相影响 科学与哲学的相互渊源起始于现代科学最初的萌芽期。在牛顿所在的中世纪,主流学界认为物理学从属于自然哲学,但是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他们已经学会寻求运用物理实验进行实证研究,开始避免盲目运用繁琐而复杂难懂的经验论述和纯粹的哲学臆想和思辨方法去研究科学。在科学的鼻祖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的不断努力和斗争下,科学方法才能从哲学的重重束缚下自立门户,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铺垫。对于任何一门成熟具体的科学理论,一般必须具备有相对比较完整的体系结构和有事实经验能够证明之;而哲学在长期的发展和成熟过程当中,哲学辨证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渐渐退出了诸多特殊的学科领域,这就是哲学的非常重要的第一次关键放入转向,即转向认识论,但是这种转向不是完全把哲学的全部研究的课题放手给科学,只不过是它们各自术业专攻而已,即为拉卡托斯所说的 “研究纲领”意义上的更迭。 实证的研究主要运用与具体应用科学,剩下的逻辑、心理与认识问题现在科技仍旧不能证实,成为思辨方法所固守的领域。尽管类似的更迭和转向从没有间断过,一直在进行,但科学和哲学也慢慢发现它们殊途同归,无法完全舍弃和离开对方,尤其在理论研究领域更是亲密无间。例如优秀的哲学家总会深关注科学技术领域最前沿和重要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希望能在其中找到更多的灵感,而相对应的科学家在纯理论研究的过程当中,约定俗成的总会不自觉运用哲学工具和方法,而且“研究纲领”的转向和更迭往往需要哲学的强力进行干预,科学一相情愿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科学哲学分科的创立 创立的科学哲学分科的初衷来源于科学对哲学强大影响的结果。科学哲学的大师卡尔·波普尔清醒的认识到分析哲学的未来正在走中世纪经院化哲学的老路,这是极其危险和错误的;他认为,哲学的严谨性和绝对性是必须已精简具体内容为代价的,这样就不可能构造出相对完整的形式理论系统描述和解释客观世界了;这样一来,哲学要想真正排除悖论,就必须不沾染任何想象和现实当中的实体,只可以探讨纯粹结构问题。然而完完全全排除理论悖论的哲学辨证语言会显得空洞毫无用处,繁琐而又复杂;总是埋头于词的意义等无用细节的反复斟酌,而对现实世界的重大问题和事件毫不关注;这也是逻辑实证主学派义和维也纳学派分崩离析的最主要原因。 波普尔的理解清楚而明确地指出了分析辨证哲学存在的巨大问题和困境,哲学最应该关心的问题是最能够影响人类自我的反省领域的问题,而人类终极的自我反省必定会受制于人自身特有的局限性—在体力、智力、和时间上的天然限制,这就必须使哲学深刻认识、承认和接受这种局限性和不完满,但这并不意味放弃对绝对真理的追求,而是我们必须实事求的研究我们能力可行的领域之内。而且哲学领域,我们既不会采用主观的随意想象,又不可能采用纷繁复杂的字句反复纠缠,必需借鉴和研究科学的特有方法技巧,进而构造系统性和综合性理论去描述、探讨和解释真真正正哲学问题。然而何谓科学的方法是我们必须仔细探讨的;事物是不是普遍联系的是众所周知的哲学全称式放的概括命题,而且其联系囊括万千往往不会局限于因果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我们检验所有能够指称个体之前,其命题就无法完全成立。然而,波普尔认为整个世界犹如一个无限大,的黑箱,不论建立何种模型也不可能完全彻底的揭开其内部具体的结构,人类理解和认识它唯一的方式就是综合运用理论、概念和模型去描述它。如果把理论是当做捕捉无限经验世界的网,那么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运用科学自有的语言构建与自然完完全全一模一样的描述,而在于使“网眼愈来愈小”,对真理的无限逼近。 思想自由竞争的学说往往被公认为是科学哲学对于知识增长的根基,大家往往接受和理解这种假设,一种理论要想具备一定的公共性必须经历与同时代的诸多不同理论相互竞争和淘汰的过程,而且我们不能对这种方法的公正与否做出完全准确的价值判断。波普尔的理论认为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从属于科学领域,但他们不可能都是真的,缺有可能都是假的,他们的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真,并不一定因为他们可以被证实和证伪,其真实性一定都是建立在某种程度的可错性的特定基础之上的。而科学哲学重要和关键的任务就在于阐述和研究人类目前未知的竞争的模式来确立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淘汰从属地位理论。波普尔逻辑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学派的最显著区别在于其不苛刻严格的分析非自然的科学描述,一定程度接受形而上学,认为人类科学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增加全宇宙的负熵。对于非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探讨和研究,反驳和猜想的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同样适用。波普尔学说的目的不在于分析哲学特有的证伪主义,不在于提供具体方法区分新形而上学和科学,其核心在于阐述和解释特有的知识所谓增长模式—“批判理性主义”。从这方面来说,波普尔可以说是一个相对传统和保守的哲学家,回答的不是方法论的而是认识论的问题,区分的不是科学与伪科学而是区分人类传递和记录信息公共和私人属性。 科学哲学对于真理的维护,与分析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二者之间的相似点也是科学对哲学层面上的流派的直接反应。哲学家波普尔发现哲学善于吸收其他学科或是规范的精华,但不会被同化,始终保持自己独有的特点。哲学无法变成准确的学问,这也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哲学作为和人的精神支柱最接近的学科,它的概念纷繁复杂,常常混合在一起,让人准确区分开。在《无尽的探索》这本书的序言中,赫尔穆特·科尔表达出了他对哲学的期望,认为追求真理是不能停止的,同时也要谨防幻觉,不能被某些蒙着真理面纱的假象所蒙骗。 科学技术论文:试析抑制“马太效应”对科学技术消极影响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马太效应 科学技术 科学道德 科学精神 论文摘要: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将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优势积累效应称之为“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客观现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利弊交织的双重作用。人们应从研究主体自身以及客观体制等层面采取必要措施,发挥“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影响,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一是弘扬科学精神,特别是在青年学者中铸就无私奉献的良好风气;二是倡导科学道德,特别是成绩卓著者中形成甘当人梯的学术风范;三是完善管理体制,为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制度保障;四是健全相关法规,对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予以惩治。 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现象亦即“马太效应”,是一种难以避免并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客观现象。“马太效应”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亦有消极影响。在发挥“马太效应”积极作用的同时,应通过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内在约束与外在控制相结合,从研究主体自身与客观制度等层面采取多种措施,抑制“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促进科学技术健康、持续发展。 一、弘扬科学精神,特别是在青年学者中铸就无私奉献的良好风气 应该承认,在当今大科学时代,引导人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动机经常是复合的,既有崇高的精神探索,也不乏一定的功利目的,科学技术活动与个人或公众利益的关系越来越直接而且紧密。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脱不开多种利益关系。在科学技术研究日趋职业化的今天,必须在满足国家、公众利益的同时满足科技工作者的个人利益,使科技工作者自身的生存需求得到保障。但同时应该认识到,在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大多数人注定要处于金字塔结构的中下层,取得辉煌成就的只能是少数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同时也要求在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铸就无私奉献的良好风气,大力提倡以“求实、创新、献身、协作”为核心的科学精神。居里夫人说过:“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这种人能由他们的工作取得最大利益;他们虽不忘记大众的福利,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在今天,这种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当代科学家一直在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种精神。已故著名科学家王选先生曾说过,“一个好的科学家或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才能带领队伍”。王选先生面对尘世庸俗和种种诱惑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和冷静,面对浮躁和急功近利始终坚守着一种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他曾说过,“一个科学家如果经常在电视上出现,那么他的科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当前少数青年科研人员心态浮躁,耐不住清贫,在其眼中科研已经不是为了揭示真理和造福社会,而是追求名利的途径。少数人贪欲膨胀,为了获得声名地位,甚至不择手段,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 理论与实践均表明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应通过各种渠道的渗透,使科学精神被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所掌握,并体现在其长期的科研实践中,摒弃急功近利和浮躁情绪,发扬团队精神,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即便身处底层或逆境之中,仍努力做到力戒浮躁,淡泊名利,求真务实,乐于奉献,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在团结协作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 二、倡导科学道德,特别是在成绩卓著者中形成甘当人梯的学术风范 形成梯次结构合理、充满竞争意识又富于团队精神、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是实现科学技术事业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马太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术权威的形成,某一学科领域形成权威则是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科学技术共同体中的权威一旦形成之后,可以带领和指导广大研究者继续向这一领域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探索,不但以其卓越的学识素养更以其高尚的人格力量,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如爱因斯坦在追悼居里夫人时指出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但如果学术权威本身道德失衡,缺乏学术民主,压制不同学术观点,则可能造成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多数默默无闻者特别是年轻人才难以顺利成长,甚至造成科学蒙难现象。减少这种现象出现的措施之一是在科学技术共同体内倡导科学道德。 科学技术共同体成员除了要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格守其职业道德之外,还要不断强化其科学道德意识,以此约束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公众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学术前辈应率先垂范,虚怀若谷,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道德行为准则的若干自律规定》所倡导的那样:“发扬学术民主,努力培育新人。要甘为人梯,为新人的成长创造条件并支持新人超过自己。”应善于培养人才、举荐人才,带动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担负起培养新一代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在科技史上,巴罗推荐牛顿,爱因斯坦提携英菲尔德,熊庆来发现并栽培华罗庚等已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三、完善管理体制,为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制度保障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研发经费逐年增加,202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提高到2. 5%左右。如何保证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科技投人效益最大化的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为了改变由于多种原因包括“马太效应”造成的科研资源浪费状况,国家近年来已从政策体制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行限项申请规定;各类科研经费已经在向年轻科技人才倾斜,设立了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青年科学基金”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教育部的“跨世纪人才计划”等,各地区亦有相应措施。但应看到,这些措施的受益者也常常是一些业绩卓著者,仍有“马太效应”的痕迹。目前我国科技投人管理和调控尚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投人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注重资历和项目,轻视对科技成果质量与数量的“科研能效比”评价;绩效考评和问责机制薄弱。这种状况会使得过量占有科研资源的少数人全无担心之意,科研资源浪费的情况难以根本扭转,事实上在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如何既保证集中优势兵力,又给默默无闻者的创新以雪中送炭的支持,遏制“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保证科研资源的最佳利用,仍是需要深人研究的问题。 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应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管制度,适度控制优势累积,处理好优势累积与创新的关系。如应建立并不断完善对科研产出成果的系统量化评价及效益分析指标体系,对科研项目完成的质量、数量和真实社会效应等产出要素进行科学评价,使那些低投人而高产出的能力型科技人才能够占有科研资源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国务院准备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明确设立政府科技计划和应用型科技项目的绩效目标,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高等学校应改革重量不重质的“量化式”科研评价体系。近年来高等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为保证高等学校科研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保证。但某些不正常的情况亦相伴而生,部分高等学校以科研项目来“圈钱”的做法已成为比较严重的现实。此种现象的出现与高等学校内部普遍采用的“量化式”科研评价体系的负面导向具有一定关系。相当一部分高效的科研评价体系类似于地方经济发展的GDP指标式考核,科研项目、论文等经折算后量化为教学科研人员晋升职称、受聘岗位的主要评判依据。这种评价体系曾对促进高等学校科研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最大弊端为重量不重质。为了通过考评,许多人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寻求各种关系跑项目、发论文,却又往往难以奏效,而某些人则利用其学术权威地位甚至官本位来申请科研经费,得以占有大量科研资源。有鉴于此,高等学校应既重视数量更重视质量,应逐步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完善高等学校科研评价体系。 特别要引起重视的是,应形成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宽松环境,建立学术平等机制,良好的交流机制等,为默默无闻者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坚持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导向,通过学术梯队建设、团队吸纳、项目资助或鼓励自由探索等方式,加大对年轻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支持力度,合理配置科研资源,为年轻科技人才占有科研资源提供制度的保证。 四、健全相关法规,对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予以惩治 由于各种原因包括“马太效应”造成的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之一在于人们惯于用批评或道德谴责代替行政或法律的惩处,缺乏惩罚学术不端行为的法规条例。诱惑和利益相当可观,而损失与惩罚并不严重,那么有人心存侥幸、违规操作则在所难免。因此在强调科技工作者自身加强学术修养的同时,还需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管理机制及法规对少数人利用自身所取得的声望,在课题申报、成果评审等诸多方面表现出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予以约束及惩治。 科技界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一系列规范、程序和工作体系,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科技评价工作基础建设,建立一套更为科学公正的科研基金、技奖励评价体系和规范有效的评审制度、规则和程序,进一步完善专家评价资格的认证、公开专家信誉度、严格对评审专家和被评审人建立信用档案、组织评价监督委员会、建立评价中介机构监督管理体系等制度,完善监督机构和机制。如日前发表的由国内人文社科界的109位知名学者联合签名的《关于抵制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公开信》中所建议的那样:为促使主管机构认真严肃地处理学术不端与腐败行为,尽可能地使中国学术在一种健康和良性的环境中发展,建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牵头成立由品行与学术成绩俱佳的学者组成的“学术纪律仲裁委员会”,并制定有关学术纪律仲裁的行业规范。定期公开通报批评违纪者,并责成有关高等学校或研究单位给予相应纪律处分等。 现代科学技术活动牵涉到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现出深刻的利益背景和复杂的利益关系,仅仅依靠行政措施和政策不能完全奏效,需要借助于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解决问题。因此在完善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还应健全学术惩戒机制,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法制建设,以法律形式约束“马太效应”可能引起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学术不端行为,促进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通过全体科技工作者的严格自律,通过科学技术共同体管理机制的日益完善,通过国家政府乃至整个社会良好氛围的逐渐形成,一定能够最大程度地限制“马太效应”可能引起的消极影响,促进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论文:浅析论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 论文关键词:科学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社会功能 论文摘要:本文从认知、生产力、社会变革、生态调节和经济五个不同的方面描述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发挥的有利作用加以阐述,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因之——科学技术,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学技术,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研究,得出新的方法;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实际运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没有技术,科学对生产就没有实际意义。然而技术对科学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提出新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技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 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其主要功能包括: (一)认知功能 科学技术对人类战胜迷信、愚昧,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进作用,这些就是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认知功能的体现。 首先,科学是自然界本来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现律。成为了人们批判宗教迷信和旧的习惯势力,宏扬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且往往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为全面提高人类智能状况,开发人类的智力资源创造条件;再次,在科学研究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尊重实践、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生产力功能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产阶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逐步成为了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马克思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极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产力功能。 (三)社会变革功能 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科学技术变革社会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生产力的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变革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且它还是其他社会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或迟或早会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当然,社会制度的变革不可能仅仅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在这里,科学技术的作用就在于给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再次,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得以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日益巩固。 (四)生态调节功能 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时也出现了盲目使用这些能力,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趋势。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规律、正确认识人类对自然过程干预不当所引起后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当然,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的同时,加强社会的改造和管理、严格立法、执法,实行综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决。 (五)经济功能 在当代,科学技术作为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以自身的功能为社会服务并影响社会,最主要的就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科技进步不仅导致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改变了整个经济生产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及资源和资金的配置,从而导致经济结构中最主要部分—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日益高级化。人类历史上无论是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还是由劳动力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或者由粗放式到集约式经济形态及其结构的转变,都是由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所促成的。 基于上述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的研究方向,通常简称为STS。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为STS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防止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可以说,科学技术在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具有广泛性,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制约和促进。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科学技术带来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勿庸置疑,每个时代的科学技术都深刻的影响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科学技术论文:试论科学技术对身体伦理学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科学技术 身体伦理学 生命伦理学 论文摘要:生命科学与生物科技的飞速发展,造成了身体的不确定性。建立在传统主客二分基础上的生命伦理学,却依然在寻求相对普适的生命伦理原则。身体的缺席,使得生命伦理学的主要原则变成了追求普适价值的抽象概念,在具体的伦理实践中失去了它的有效性。身体伦理学批判地审视生命伦理学的困境,将具有不确定性的身体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在变动的实践中开拓自己的生长点。可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凸显了生命伦理学的困境,也为身体伦理学的提出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土壤。 一、高新生物技术应用引起的传统生命伦理学困境 随着生命科学与生物科技的飞速发展,伦理学在实践方面的有效性正逐渐减弱,越来越多的伦理学难题挑战着生命伦理学。生命伦理学所面临的实践有效性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个人身份变得含糊不清。生命伦理学建立于自我和他者,思维和身体,主观和客观,正确和错误,真理和假象,人类和动物,人工和自然等明确的二元划分的基础之上。在这样一个美丽、清洁、有序的现代世界中,世界往往被感知为确定的、可控的和安全的,在它理想的模式中,不允许一点不确定性、易变性或者暂时性。显而易见,在这样的一个对任何事物都实行简单的二元划分的世界中,与主流不一样的个体却被边缘化、被打压,被迫在"无尽的、正确的话语"下审视自身、改造自身,重塑着个人的生活。正如福柯所认证过的:"从古希腊以来,西方各种知识一直都是同西方人看待和总结其自身基本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在西方的知识结构中,包含着西方人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生活和对世界的基本态度。"①那么,身心二元论基础上的生命伦理学,就深切关系人的生活本身。于是,当生命伦理学成为一种固化的、确定性的知识的时候,就成为了大多数人遵从的准则和道德的评判标准。例如:男人和女人的分野,在儿童时代,自他/她出生以后就已经被社会纳入固化的道德范式之中。无论是从着装、发式,还是行为教导方面都遵从着社会的道德范式,这种道德范式来自于现代医学、伦理学以及社会的意识形态。其中行为规训着儿童的身体行为,夹杂着意识形态的学习规训着儿童的心灵,这种分野是粗糙的,是建立在现代哲学的主客二元论基础之上的。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伦理边界消融,是非难以判断。"自由是伦理道德的本体论条件,而伦理道德是自由所采用的反思形式。"②生命伦理学所遵从的自由原则,伴随着一种对意识自由的预设,这种预设又根源于心身的分离的预设。也就是说忽视身体的维度的根源在于对心身关系的认识。这种预设的悬置使得在生物医学中,生命伦理学对身体的态度是机械的、冷漠的,只要维持生命的存活的效果,以保证意识的自由可能性,哪怕这种意识的存活并非病人的意愿。这种追求目的性和效果性的愿望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形成一种强迫式的拒斥"死亡"。而这种强迫式的拒斥本身就是一种对自由的束缚,就像波德里亚所言:"只有被征服的、服从法则的死亡才是'好的'死亡,这就是自然死亡的理想。"③现代医学技术发展到现在,依靠呼吸机、心脏起搏器维持生命特征已经不是一件难事,植物人的出现使得生与死的界限变得不确定。而这种传统"贵生"的观念又使得"安乐死"成为一个触及法律和道德底线的问题而保守争议,至今经过法律授权能实施安乐死的国家也只有荷兰,而我国第一例为病人实行安乐死的医生甚至被拘禁493天,即便是病人家属不忍亲人遭受极端痛苦,而主动要求该医生对其实行安乐死的情况下。④ 二、科技发展带来的身体的不确定性 20世纪60年代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飞速发展,器官移植、辅助生殖技术、假肢、安乐死等雨后春笋般涌现,人类在掌控自己的生命和死亡方面拥有了更大的自由。 辅助生殖技术让未婚女子有了通过高科技手段生育子女的可能,这也造成了一些伦理上的争议:计划外怀孕,这是否是对传统家庭构成方式的挑战?是否影响家庭的稳定,继而波及社会的和谐?亦或这是一种造福于人类的技术,帮一些想生育却因为某种疾病而无法生育的家庭实现了生育孩子的愿望?而且这种通过辅助生殖技术产生的孩子们的家庭社会地位又如何定位呢?呼吸机和心脏起搏器的使用,维持一个植物人的正常心跳已经成为现实,这又引起了关于死亡标准和生命价值的大讨论,一个没有感知能力长期处于植物状态的人是否还可以称之为人?以心脏跳动与否、呼吸是否停止来判定生与死的标准遭遇了挑战,无限期的维持一个失去感知能力生活的毫无尊严的"人"是否符合生命伦理学的原则?这样是否尊重了病人的自主选择权?又保障了谁的利益?是否伤害了病人的生命尊严?是否伤害了那些因医疗资料有限而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的病人的权益?在脑死亡标准判定人的生死占据主流后,对长期处于植物状态的"人"实行安乐死是否符合道义?在脑已经死亡而还有心跳的"人"身上取走一些器官,救治其他病人是否可以? 三、身体伦理学在实践中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生长点 这些问题或从道德角度,或从实践角度挑战着传统的生命伦理学,让生命伦理学在伦理实践中陷入日益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日益丰富的伦理实践也不断挑战着生命伦理学中身体的界限,而另一方面,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许多已经被解决的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人的生命开始于何时,又结束于何时?是从脱离母体第一声啼哭开始,还是从受精卵开始?如果是后者,是否处于胚胎时期的"人"就应该享受到人的权利?那么胚胎干细胞疗法是否允许?遗传物质与个人的身份特征是什么关系?随着对基因的研究,基因决定论者甚至认为基因不仅决定一个人的外形,还决定人的行为,如果这样的话,我们靠理性建立起来的整个人类文化社会,又何以立足呢?什么是健康,什么是疾病?康尼岛的短指家族,矮人族是否应该被列为疾病的行列,被规约,被诊治,甚至被冠以道德上的不洁?拥有XY染色体的女人,想做男人的女人或者想做女人的男人,是否因为异于常人,就要惊恐地压抑地生活在他们异样的目光中,在他人的评头论足中隐藏了自我?这些被边缘化被压迫被忽视的人,他们的利益如何保障?随着生物技术迅猛的发展,克隆甚至可以构造出新人类的情况下,这些有问题的身体越来越多的时候,什么才是一个正常的身体呢? 因此,科技发展所带来身体的不确定性问题,表现在上述的两个方面:一个是高新生物技术应用带来的身份认同上的不确定性,另一个则是生命科学的发展所带来的对于身体的重新认识与伦理反思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这两方面的问题,在丰富了伦理实践的同时,也挑战着生命伦理学的规范和界限。于是,这些与涉身直接相关的问题,也让身体问题成为生命伦理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由此科技发展使传统医学伦理学的困境呈现出来,并让身体重新的回到了伦理学的视阈之内,可以说科技发展是伦理学革命的导火索,是身体伦理学得以生发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论文:从科学技术影响的双重性看“微技术” 摘 要 由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获得空前的主动地位,人类的生产、经济、军事等实践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着越来越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会积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它也有另一面,会给社会带来潜在的不良影响。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应该全面认识科技的影响,正确认识微技术。 关键词 科学技术 影响 微技术 1 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积极影响 由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及其他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获得空前的主动地位,人类的生产、经济、军事等实践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着越来越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脑科学、神经病理学、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为进一步揭开大脑秘密积累了许多新的实验材料,也提出了种种脑工作模型。生命科学、遗传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的产业化,在不断地揭示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基础上为人类创造着新的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生活紧密地结合在—起,社会的科学化技术化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也不断扩大。 目前,信息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技术。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的产生与普及,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货物、技术、服务等各种信息都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政府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推动政府机构的改革,使政府依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能为公众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并开启了一扇公众参政议政的窗口。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教育将呈现出现代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正在走向普及,教育方式个性化、远程化。随着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人们广泛地利用信息网络,自觉或不自觉地使日常生活便捷化,居家上班、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网上交友等。总之,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是人类在科学上取得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之一,人类文明将越来越多地通过信息技术被创造和发展。 2 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消极影响 科学技术会积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它也有另一面,会给社会带来潜在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科技异化的问题。科技成果应用不当,会异化为一种破坏人类生活,违背人的本意,制约人压迫人的“异己”力量。目前人类掌握的核武器可以毁灭地球几十次,“克隆人”会不会成为一支可怕的异己力量也很难断言。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突显,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掌握科学技术者会不会逐步集中,形成其自身特定的利益范畴,上升为一个阶级?若果如其然,那么社会又一次趋向于阶级的简单化——技术阶级与非技术阶级,那么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第三,科技的进步带动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因特网的建立,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网络安全、高技术犯罪成为不可不防的问题。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然严峻。宇航技术的发展,移民月球并非遥不可及,人们对月球甚至太空的开发是否会造成许多太空生态灾难亦未可知。 生物工程技术也向人的传统形象、传统价值和社会伦理观念提出了重大挑战,提出了急待解决的社会伦理问题。如基因工程会不会对人类带来危险,遗传重组的生物杂种会不会引起生物公害、破坏生态平衡;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孕育也提出了夫妇双方生育权问题、血缘关系问题、父母亲的确定问题、“母亲”的社会合理性问题、对待胚胎的道德问题、无性繁殖是否可以应用于人的问题等。 信息商品化也有负面影响。第一,它可以削弱社会的凝聚力。由于信息商品化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专业化,因此它使得社会成员越来越成为一个一个的“经济人”,变成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私自利者,从而大大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信息的多样化或分散化导致了不同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也不利于社会内部的整合和团结。第二,使社会的许多犯罪和腐败现象更加隐蔽。当信息成为商品,成为社会财富后,有人就可能利用自身的有利地位或采用非法手段非常容易地攫取他人或社会信息,并用来进行交换,而把所得占为己有。还有人可能通过炮制假信息来非法谋利。由于信息的非物质性和非有形性,因而利用信息进行犯罪和非法占有属于他人或社会的信息就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惩治起来也较困难。 3 全面认识科技的影响,正确认识微技术 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许多事实表明,同一种科学技术的同一种用法在一些条件下起着正面的积极影响,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则起着负面的消极影响。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问题已成为科学技术专家和哲学家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出现了诸如唯科学主义、技术决定论和反科学主义、悲观论等不同观点。人们特别严肃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人类应该以什么态度和价值目标来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科学家在“求真”的过程中应不应该承担道德义务和责任。科学技术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既有其自身的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也会受到社会力量、社会条件的制约。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关键看它为谁所用和怎么用。 科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给科技一点人文关怀,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现代科技生活理想。同时,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去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态,从而能够估量它们对于人类有什么利害。原因很简单,今天科技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不能否认,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就拿微技术来说吧。现在,有些人在谈论“培育人类”,有些人在设计机器人的“进化”步骤,使它们能与人脑相当,甚至超过人脑。在这一潮流中,人们把微技术当做革命先锋。美国科学家雷恩在给美国国会的一封信里说,与信息和生物技术相比,微技术将对21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正式向我们宣告“微技术时代”已经到来。美国科学家麦克尔是推动微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他说再过十几年我们就能生产出微型电脑,生产出比细胞还要小的微机器人用于医疗,这些小机器人能穿过人的身体,为我们清理血液,清除影响我们长寿的不利因子。他还说,非常便宜的微太阳能设备将代替煤炭、石油和核能。他介绍说,不久将制造出一种材料,糖块大的面积就可以把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部信息存进去,饥饿、营养缺乏这些问题将成为过去。这是一个梦想,但按科学家们的说法,这种梦想有可能在今后十几年内变为现实。我国的科学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件事不仅涉及微技术,也涉及电脑学、遗传技术、人脑和人工智能研究,还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与技术。它也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一现象,从整体上看待这一过程,在更大的范围内讨论这一问题。这种讨论还不够多,人们对技术的了解和技术的发展之间还不成比例。为此,德国总统也不得不呼吁,要加大这一工作的透明度。 另一方面,微技术也可能带来害处。而估量微技术的害处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它还与人文学科密切相关,至少要考虑到“生活世界”这个问题。微技术可以生产出微武器,这种武器具有前所未有的杀伤力。谁拥有这种武器就等于拥有一种不寻常的优势。防备这种武器是否意味着另一种军备竞赛呢?更大的问题恐怕是在于这种武器被哪种国家和组织所掌握。谁也不能担保这种国家不会出现。根据销毁核武器的经验,即使要销毁这种武器,也可能会遇到难以想象的麻烦。在预防种种可能爆发的瘟疫时,要防止因此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细菌与病毒,引出新的危险。要有未雨绸缪的思想准备,而且要坚持不懈。其实,微技术和其他新技术一样,即使防护和免疫系统也可能是利害双全。这是一个怪圈,仿佛是新科技的天生特性似的。微技术最大的危险不是它本身,而是人用这种技术来反对人。从历史经验看,不能把新技术简单地看作新福音。20世纪人类在这方面已有了惨痛的经验,我们无权说新技术带来的未来总是美好的。何况新科技理论家中的确有一些让人不放心的东西,有些东西现在就不能接受。今天,我们首先需要学习,比如学习分辨利害,因为一般说来,人在盲目地追求幸福与成功时而犯了重大的错误,但很少清醒地估量它带来的艰险与痛苦。《易经》中提倡明辨好坏,要有忧患意识。它不仅仅给我们设计好,而是同时也提示坏。如果要说什么是智慧的话,这就是一种智慧。这也关系到直接参与研究、试验和生产的人。他们也是人,也处在这个由他们设计的为“自己复制自己”的系统之内。他们不可能逃脱这一系统。诚然,我们必须避免731细菌部队的暴行再发生,避免德国科学家在纳粹时期所犯的那种难以想象的罪行重演。但也不能接受像冰岛德考得生物技术公司这样的研究所这几年来的行为,事先不加说明和不经国际社会同意,就把几乎人类的遗传体与资料收集起来,进行分析试验,还把这些作为自己的专有财产,在国外上市,在全球进行交易。如果对这类做法听之任之,无异于把我们的命运交给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 在基因上没有一个人是单单的个人,我们都要重视并正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方向,使科技真正为人类服务。 科学技术论文:试论理工科大学生科学技术观教育的建构 论文关键词:科学技术观 理工科大学生 建构 论文摘要:理工科大学生是参与工程实践、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目前理工科大学生普遍缺乏科技技术观的素养,重视并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科学技术观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高效、系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更是迫在眉睫。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本质、发展规律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理论,对技术实践活动起着科学指导的作用。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给人类社会带来高度文明的同时,自然灾难、战争危害、环境污染、经济危机等问题也给人类造成巨大了的损失,促使人们对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反思,并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将这些问题都归罪于科学技术。事实上科学技术只是中介性的客体,而人类才是主体,科学技术能否为人类造福取决于我们如何利用它。理工科大学生是工程实践、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对科技健康、科学、有序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科学技术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也迫在眉睫。 1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现状 随着人们对科学技术观的深入研究,以及对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不断反思,已逐步认识到理工科大学生科学技术观教育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首先,社会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趋使初等教育重心偏向于社会关注的升学率,只强调学生智力发展,造成高校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德育工作中,进而无暇顾及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其次,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还属一片空白。无论是从理工科大学生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层面,还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来说,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都未被列上日程,而只是到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阶段才有所涉及。 2科学技术观的重要性 2.1正视科学技术观对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层次意义 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过度开发和破坏,正常生态系统被打破,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恶化,人类自身繁衍受到威胁等种种问题。科学技术的工具性特征是靠人的意志介入生态过程,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目标和人对自然的态度,所以我们要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只有通过完善人类自身,确立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观,并依靠科学、合理的社会体制,促进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协调发展。 2.2正视科学技术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 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行动则会成功;反之则会失败。科学技术观不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是对实践活动、经验和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性引导,能预见科技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正确的实践活动方案,因而对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社会体制尚不健全,文化差异难以消除的情况下,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应用的二重性,用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来武装自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3正视科学技术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我国GDP迅猛增长的背后是靠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还不是很大,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和增长方式问题,科学技术观就成了指导科技发展的根本。 3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 3.1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强科学技术观的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着传播科学理论知识的重任,不仅能为理工科大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能不断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力,从而引导其深刻理解科学技术观的内涵,帮助理工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使其在多元化的复杂社会环境中,正确处理科技、自然、人、社会之间的关系。 3.1.1不断充实和完善课程内容。增加理工科大学生科学技术观教育的内容,并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精心安排,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课堂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 3.1.2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不能光靠简单刻板的说教,还要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采用理工科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主题讨论,以及实践调研等方式,使教学方式现代化、科学化、人性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3.2发挥第二课堂作用,积极开展科学技术观教育活动 第二课堂是科学技术观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可以帮助理工科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不断精炼、升华,上升到更为理性的层面,进而形成科学、系统、完整的理念。 3.2.1构建具有浓厚专业特色的学生社团,为理工科大学生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我们要根据理工科大学生的专业特点,成立相应的学生社团,让理工科大学生有组织可依靠、有活动可参与、有平台可展现,有更多深化理论机会的平台。 3.2.2增加与科学技术观教育内容相关的活动,为理工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我们既要对不同阶段、层次的理工科大学生开展以科学技术观教育为主题的活动,以保证基本的教育效果,也要开展集科学性、专业性、思想性、多样性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满足不同专业的理工科大学生的活动需求,进一步提高活动成效。 3.3利用德育优势,深化科学技术观教育 德育是科学技术观教育的基础,与科学技术观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对科学技术观教育起到引领和提升作用。德育有助于提高科学技术观教育的成效,科学技术观教育则有助于推动道德观念变革和新道德规范的形成。德育不仅能全面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为科学技术观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平台,还能改变人们盲目应用科学技术,只求私利而忽视社会基本道德原则和人类社会总体长远利益的错误思想,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科技应用的负面效应。 3.3.1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要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不断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全面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素质,为科学技术观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3.3.2充分利用德育载体积极开展科学技术观教育。我们要在德育所提供的良好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之上,发挥德育优势,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科技道德、环境道德、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等主题教育,并使科学技术观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4发挥辅导员教育功能,科学技术观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直接影响着理工科大学生科学观念的形成,决定着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观教育的成效。 3.4.1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我们要狠抓辅导员选聘、培训、管理、考核,以建设一支素质过硬队伍,从而帮助辅导员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理工科大学生,保证科学技术观教育的成效。 3.4.2开展针对性的主题教育。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和科学技术观教育的要求,发挥辅导员独特的工作优势,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科学技术观教育的成效。 科学技术论文:浅析论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 论文关键词:科学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社会功能 论文摘要:本文从认知、生产力、社会变革、生态调节和经济五个不同的方面描述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发挥的有利作用加以阐述,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因之——科学技术,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学技术,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研究,得出新的方法;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实际运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没有技术,科学对生产就没有实际意义。然而技术对科学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提出新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技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 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其主要功能包括: (一)认知功能 科学技术对人类战胜迷信、愚昧,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进作用,这些就是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认知功能的体现。 首先,科学是自然界本来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现律。成为了人们批判宗教迷信和旧的习惯势力,宏扬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且往往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为全面提高人类智能状况,开发人类的智力资源创造条件;再次,在科学研究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尊重实践、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生产力功能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产阶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逐步成为了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马克思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极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产力功能。 (三)社会变革功能 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科学技术变革社会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生产力的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变革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且它还是其他社会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或迟或早会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当然,社会制度的变革不可能仅仅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在这里,科学技术的作用就在于给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再次,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得以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日益巩固。 (四)生态调节功能 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时也出现了盲目使用这些能力,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趋势。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规律、正确认识人类对自然过程干预不当所引起后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当然,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生态调节功能的同时,加强社会的改造和管理、严格立法、执法,实行综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决。 (五)经济功能 在当代,科学技术作为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以自身的功能为社会服务并影响社会,最主要的就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科技进步不仅导致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改变了整个经济生产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及资源和资金的配置,从而导致经济结构中最主要部分—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日益高级化。人类历史上无论是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还是由劳动力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或者由粗放式到集约式经济形态及其结构的转变,都是由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所促成的。 基于上述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的研究方向,通常简称为STS。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为STS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防止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可以说,科学技术在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具有广泛性,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制约和促进。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科学技术带来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勿庸置疑,每个时代的科学技术都深刻的影响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科学技术论文:现阶段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述要 [摘要]科学技术哲学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学科,目前学界对其研究方兴未艾。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渊源、学科定位、发展历程、学科板快、当前关注问题、未来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哲学发展面临问题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关键词] 现阶段;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概述 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呈现强劲势头。每年都有大量的文献发表以及一些重要的学术研讨会召开,使得科学技术哲学的一些专题得到了深入地探讨。文章就近年来有关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一、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渊源。科学技术哲学并非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和历史背景,学界从不同视角阐述了科学技术哲学产生的渊源。如学者任元彪从学术渊源上指出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及其学术传统;(2)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传统;(3)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哲学传统[1]。而学者郭贵春、成素梅、邢如萍则认为“科学技术哲学”的根源在“自然辩证法”,他们比较突出“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演变关系,认为“科学技术哲学”是从传统的“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是对“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继承和发展[2]。学者吴国盛则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实际上有三种构成因素、三重历史来源,即:(1)德国古典自然哲学;(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3)改革开放以来“大口袋”式的整合新学科[3]。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渊源,笔者认同郭贵春等人的观点。科学技术哲学和自然辩证法关系密切,科学技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在新时期的时代体现,是对自然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二、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学界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富有争议,学者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如学者黄顺基、黄天授和刘大椿在1991年编写的《科学技术哲学引论——科技革命时代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对科学技术哲学作出了明确的定位。他们把科学技术哲学定位为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新问题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是自然辩证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科技革命条件下的一门新学科。学者刘大椿在2001年出版的《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一书中又进一步把科学技术哲学定位为“对科技时代提出的科技及其相关问题、要求和挑战的哲学回应”[4]。而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也曾指出,“自然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群或科学部门体系,它是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特色和色彩的诸多科学部门的总称,其中包括许多不属于哲学的科学部门。学者于棋明据此认为,在自然辩证法旗帜下汇集或孕育、成长以至分化出了许多分支学科,其中包括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历史、科学方法论、科学认识论、科学学、科学技术社会学等[5],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的分支学科。学者陈其荣则认为,科学技术哲学是当代自然辩证法的新范式[6],这意味着自然辩证法的范式在当生了改变。学者郑毓信则认为,要考虑科学技术哲学的定位问题,就应该认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由于现代的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已经极大地扩展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就要认真考虑对包括诸多现实问题进来的种种研究是否能被看成真正的哲学研究?(2)科学技术哲学的现代研究与科学技术活动的距离究竟是变近还是变远?(3)在强调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应当立足于国内的同时,还应当认真考虑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7]。学者吴国盛则深刻地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实际上存在“名实冲突”的问题,科学技术哲学虽然定位在哲学的分支学科,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实际研究内容却远远大于哲学领域[8]。学者贾北树、陈北宁认为,在定位科学技术哲学时应该强调以下四个方面:(1)继续强调必须在哲学的层面上来建设科学技术哲学;(2)强调在科学的基础上建构科学技术哲学;(3)科学技术哲学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意识;(4)科学技术哲学必须关注现实。从以上众多学者对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定位的不同见解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要想对科学技术哲学进行学科定位,至少应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是否从“哲学”的范围内界定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内容,第二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内涵和外延的问题,第三是科学技术哲学的现实性问题。 三、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学界对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方面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一般都趋向认同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如学者张培富从历史的视角指出了中国20世纪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1)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中国开始传播;(2)新中国成立之后,科学技术哲学及其教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3)十年动乱,中国科技哲学惨遭厄运,科技哲学工作受到任意摧残和践踏;(4)结束,中国科技哲学及其教育事业开始复苏,并迅速发展起来[9]。学者任元彪同样认为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1930年以前的“科学为本”阶段;(2)30到40年代的多种流派竞争阶段;(3)50至80年代初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成型和发展阶段;(4)80年代中期以后的国际化开始阶段[10]。从以上对中国科技哲学的发展历程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科学技术哲学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板块。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板块”是指科学技术哲学的核心研究领域。当前,学界在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板块的研究上争议较大,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学者吴国盛在1993年撰写《试论自然辩证法》一文中就明确表达了他对这个问题的观点,主张把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史和科学史作为自然辩证法事业大力发展的四大学科[11]。而学者陈其荣则指出,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自然科学的高度分化和综合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汇流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与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经验材料和理论思想,使它拓展成为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在内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科学技术哲学[12],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哲学应该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几个方面。而从学者张明国、崔伟奇、蔡永海撰写的《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与展望》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们把“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方法论”作为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板块[13]。学者刘大椿指出,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再度发展时,采取的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大口袋”方针,比较有共识的内容可归纳为下述几大块:自然观研究、科学方法论研究、科学思想史和科学技术社会研究。他还指出,近20年来,自然辩证法在中国演变成科学技术哲学,是科学技术与哲学相连结的桥梁。同时他又指出,近10年来,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框架有了重大突破,研究内容有了新的拓展,陆续分化和形成了一系列专门的学科分支和方向,如科学学、未来学、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科学技术思想史、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等[14]。从以上各位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尽管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分歧较大,但是一般比较认同科学技术哲学至少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三个方面的内容。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知识链条的进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紧密需要,科学技术哲学出现了新的研究领域——工程哲学。在工程哲学的研究上,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2007年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等人编著的《工程哲学》成为中国工程哲学研究建立的标志。 五、现阶段科学技术哲学关注的主要问题。尽管科学技术哲学关注的问题与时代主题紧密相关,但学界关于现阶段科学技术哲学关注的主要问题的研究也有所差异。例如学者赵景来对近年来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他认为科学技术哲学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关于科学与技术的划界问题;(2)关于技术的本质;(3)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4)关于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5)建构科技伦理何以可能[15]。学者安维复从科学哲学的视域指出了科学哲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研究: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科学认识的方法论、科学发现的本质、科学发展的判据、科学的社会监制等问题[16]。学者郭贵春、成素梅、邢如萍指出,就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而言,90年代以来学术界一方面继承和发扬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传统,另一方面出现了更加专业化和多元化的研究局面。他们特别还从技术哲学的视域展现了当前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他们认为,对技术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技术本质、技术认识论、技术价值论、技术伦理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之间的异同关系、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异同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等[17]。学者张明国、崔伟奇、蔡永海分别从自然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哲学、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五个方面总结了当前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且还着重指出了他们在技术哲学方面主要研究技术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在科学哲学方面主要研究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在自然哲学方面主要研究环境问题的文化成因问题;在科学技术方法论方面主要研究创造力开发中的心理学问题;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主要研究技术与文化的现实问题和sts教育问题[18]。可以看出,学者对现阶段科学技术哲学所关注问题的研究与他们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板块界定紧密相关。但是有一点比较明显,那就是学界一般认为“科学与技术的划界问题”、“科学与技术的本质问题”、“科学与技术的价值问题”以及“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和文化问题”成为现阶段关注的热点。 六、科学技术哲学的走向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哲学也呈现一些新的变化。学界对这个问题尤为关注,争议较大。例如学者黄瑞雄对学界近年对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走向研究进行梳理,认为国内关于科学技术哲学走向研究分为5种类型:(1)以曾国屏和张明国为主要代表的认为从自然辩证法走向科学技术学;(2)以吴国盛为代表的认为从自然辩证法走向科学哲学;(3)以吴彤为代表的认为走向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4)以郭贵春和成素梅为代表的主张保持科学技术哲学的多元性研究;(5)主张继承发扬自然辩证法传统[19]。波士顿大学的华裔学者曹天予对21世纪的科学哲学的趋势作出了预测,他认为科学哲学的趋势大体上有两点:(1)分析哲学的逻辑语言方法要淡出,历史、社会、文化、人类学方法兴起,科学哲学要进一步融入科学学;(2)特殊科学的哲学会有很大的发展,物理学上,特别是有关复杂性问题,在生物学上,有关还原、突现、层次等概念的探讨会大大加强。在认知科学上,计算机科学哲学和神经科学哲学都将对语言哲学与心灵哲学产生重大影响[20]。学者赵跃红通过研究表明,科学哲学有三个方面的自我超越和三个路向,即:一是超越科学共同体这种社会建制的更大范围的社会建制——机制视域下的元理论建构;二是超越科学(技术)文化这种文化范型的更大规模的文化范式——机制视域下的(哲学)理性建构;三是超越了语言学、修辞学、解释学的语言学路向,以至超越了整个西方(语言-逻辑的)哲学传统,对于 (形式)逻辑范式予以彻底改造的“科学语言”的科学哲学。第一种路向是“科学社会学”的,第二种路向是“科学文化哲学”的,第三种路向似乎更多地承继了西方的哲学传统,并且还将是科学哲学的主流[21]。学者田鹏颖认为,“社会技术哲学”是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视域。他提出,确立社会技术范畴并对社会技术进行哲学反思,开拓了21世纪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新视域。特别是随着工程哲学初步建立,社会工程哲学大有作为,社会工程哲学将成为工程哲学关注的重要内容[22]。 七、新时期科学技术哲学发展面临的问题。21世纪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科技哲学的发展也面临相同的境遇。国内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认为,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面临一些潜在的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哲学要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其未来发展,必须解决这些问题。那么科学技术哲学究竟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如学者程倩春、崔伟奇指出,21世纪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面临三个问题:(1)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性哲学反思;(2)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重新反思;(3)确立知识创新的哲学基础[23]。而学者庞跃辉则认为,以现代科技变化发展规律和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技哲学,无论是从推进现代科技良性运行和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从科学技术哲学自身学科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来看,科学技术哲学都必须下功夫解决面临的三大前沿问题:(1)如何认识现代科技和科学伦理的内在关系;(2)如何认识虚拟时空与现实时空的内政关系;(3)如何认识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内政关系问题[24]。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在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方面的意见基本相同,但是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板块内容、关注热点和走向趋势方面的研究分歧较大。这也正好说明我国学界对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科学技术论文: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异化 [论文关键词]:科学技术; 异化; 社会价值异化 [论文摘要]: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文章在肯定科学技术进步作用的前提下,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异化问题,即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异化的表现、对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不同立场和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异化的产生根源。 科学技术本来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福于人类的事业、服务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手段,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能贻害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从而使文明遭受破坏,这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异化。 一、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异化的表现 科学技术异化不仅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破坏,同时也发生在对精神文明的侵蚀。一方面,科学技术异化对物质文明的破坏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及其对自然界改造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产生的。随着二战以后工业的突飞猛进,人们像自然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和噪音越来越多,使人类赖以生存环境受到极度的污染,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在物质文明领域,现代科学技术异化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能源危机和人口膨胀等严重问题,造成了人类物质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恶化,使人类的生活质量下降,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异化对精神文明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伴随着科技发展可能出现某些消极道德现象,造成人的心理失衡和个性扭曲。 二、对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不同观点 伴随科技进步而出现的全球问题、不同的学者对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对人类的未来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主要有“科技乐观派”和“科技悲观派”。 1. 悲观主义 科技悲观派的主要代表是罗马俱乐部。以罗马俱乐部学者及其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为代表。认为人口、资源消耗、粮食生产、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是按指数增长的,无限的增长与有限的环境(地球)构成的矛盾必然导致“增长的极限”;如果维持现在的人口增长率与资源消耗速度不变,那么,很可能会导致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发生崩溃。他们提出“零增长”,即停止增长。认为只有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社会运行的方向,向均衡的目标前进,才能摆脱危机。否则,如果人类没有意识到改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没有为这种改变做出实际的努力,仍按照“惯性”思考和生存,将加剧危机,把人类拖向灭亡。他们在预测人类社会未来状况时,对科技的作用持消极否定的态度。 2. 乐观主义 科技乐观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的康恩、托夫勒、贝尔等人。他们批评罗马俱乐部“悲观派”的观点,从所谓“乐观派”的立场出发,得出一系列同《增长的极限》相反的结论。康恩在《今后二百年》等著作中,坚决反对限制增长的办法,主张用发展新技术和保持经济不断增长的办法使当前的“失调性问题”得到控制。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认为技术的发展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甚至是决定全局的因素,他坚信科学技术能够促进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到来》这本书,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科技乐观主义认为科技决定一切,科技发展使人类社会能够和克服由于科技进步而造成的问题,他们在面临新科技挑战的时候,表现出乐观的情绪。 科技悲观主义和科技乐观主义是对科学技术的两种极端的看法。二者的不足之处恰恰在于他们对本来是正确的东西作了片面地夸大。除此之外,还有处在两个极端之间的很多不同派别和观点。 三、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异化的根源 1. 科学的应用过程中本身存在着科学异化的可能性 科学技术本身是人类活动的精神产品,如果不进入应用过程,它就永远无法实现其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功利价值,但是科学技术一旦进入应用过程,情况就很不相同了。科学技术作为人的工具,即能够以建设性的方式被利用,也能够以破坏性的方式被利用;既可以为创造性的目的服务,也可以为毁灭性的目的服务;既可以从善,也可以从恶。科学技术成果一旦同实践要素结合起来,就直接延伸了人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也能用来杀人。”[1]贝尔纳撰文说:“我们对于彻底毁灭的威胁,绝不能漠然视之”,“以裂变以及而今又以氢弹为代表的毁灭性武器,威胁着全人类。”[2]托夫勒指出:“我们的技术能力在增强,但是它所产生的副作用和潜在的公害也在不断增加。”[3]一言蔽之,科学技术到底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关键在于掌握在什么人手里以及人们为什么和怎样利用它。有人把科学技术比作一把双刃剑,一刃对着自然界,一刃对着人类自己。正是科学技术利用的这种双重效应,为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异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2. 人们认识上的不完善为科学技术异化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科学的应用作为人类实际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长期以来,人们用以指导科学应用的认识却是极为片面和短视的,它往往过分看重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断从自然界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的一面,片面地以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却忽略了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界的依赖以及这种索取活动受自然规律限制的一面;它往往只瞩目于科学应用能够带来的各种眼前的直接功利价值,而对科学技术应用的长远后果缺乏自觉意识;只看到本地区、本民族、本国家的局部利益,看不到全人类存在着共同的利益。正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使得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异化不断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3. 社会制度方面的缺陷加剧了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异化 虽然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阶级性,但如何应用科学技术的成果,使其服务于什么样的目的,总是与一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的。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缺乏健全的道德监督和法律控制,滥用科技成果的行为往往不能受到应有的谴责和制裁。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科学应用过程中的科学异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最终一定能够克服各种科学技术异化现象,使被科学技术异化严重分裂了的科学技术价值体统一起来,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真、善、美的完整统一体。 科学技术论文:试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观念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现代科学 哲学 影响 论文摘 要:回顾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大家会惊奇地发现科学和哲学有相同的历史起源,而且在人类的智慧和文明的最初阶段,哲学与科学是不分彼此的一个概念,主要体现在语言层面、逻辑层面、研究的具体方法领域和研究特定对象的一致性。在科学和哲学所有的互相之间的影响和具体联系当中,研究方法的联系始终是最重要的和标志性的第一位联系,还是其他联系和影响的根基,这也是本文的核心和关键论点。 一、科学和哲学历史上的互相影响 科学与哲学的相互渊源起始于现代科学最初的萌芽期。在牛顿所在的中世纪,主流学界认为物理学从属于自然哲学,但是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他们已经学会寻求运用物理实验进行实证研究,开始避免盲目运用繁琐而复杂难懂的经验论述和纯粹的哲学臆想和思辨方法去研究科学。在科学的鼻祖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的不断努力和斗争下,科学方法才能从哲学的重重束缚下自立门户,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铺垫。对于任何一门成熟具体的科学理论,一般必须具备有相对比较完整的体系结构和有事实经验能够证明之;而哲学在长期的发展和成熟过程当中,哲学辨证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渐渐退出了诸多特殊的学科领域,这就是哲学的非常重要的第一次关键放入转向,即转向认识论,但是这种转向不是完全把哲学的全部研究的课题放手给科学,只不过是它们各自术业专攻而已,即为拉卡托斯所说的 “研究纲领”意义上的更迭。 实证的研究主要运用与具体应用科学,剩下的逻辑、心理与认识问题现在科技仍旧不能证实,成为思辨方法所固守的领域。尽管类似的更迭和转向从没有间断过,一直在进行,但科学和哲学也慢慢发现它们殊途同归,无法完全舍弃和离开对方,尤其在理论研究领域更是亲密无间。例如优秀的哲学家总会深关注科学技术领域最前沿和重要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希望能在其中找到更多的灵感,而相对应的科学家在纯理论研究的过程当中,约定俗成的总会不自觉运用哲学工具和方法,而且“研究纲领”的转向和更迭往往需要哲学的强力进行干预,科学一相情愿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科学哲学分科的创立 创立的科学哲学分科的初衷来源于科学对哲学强大影响的结果。科学哲学的大师卡尔·波普尔清醒的认识到分析哲学的未来正在走中世纪经院化哲学的老路,这是极其危险和错误的;他认为,哲学的严谨性和绝对性是必须已精简具体内容为代价的,这样就不可能构造出相对完整的形式理论系统描述和解释客观世界了;这样一来,哲学要想真正排除悖论,就必须不沾染任何想象和现实当中的实体,只可以探讨纯粹结构问题。然而完完全全排除理论悖论的哲学辨证语言会显得空洞毫无用处,繁琐而又复杂;总是埋头于词的意义等无用细节的反复斟酌,而对现实世界的重大问题和事件毫不关注;这也是逻辑实证主学派义和维也纳学派分崩离析的最主要原因。 波普尔的理解清楚而明确地指出了分析辨证哲学存在的巨大问题和困境,哲学最应该关心的问题是最能够影响人类自我的反省领域的问题,而人类终极的自我反省必定会受制于人自身特有的局限性—在体力、智力、和时间上的天然限制,这就必须使哲学深刻认识、承认和接受这种局限性和不完满,但这并不意味放弃对绝对真理的追求,而是我们必须实事求的研究我们能力可行的领域之内。而且哲学领域,我们既不会采用主观的随意想象,又不可能采用纷繁复杂的字句反复纠缠,必需借鉴和研究科学的特有方法技巧,进而构造系统性和综合性理论去描述、探讨和解释真真正正哲学问题。然而何谓科学的方法是我们必须仔细探讨的;事物是不是普遍联系的是众所周知的哲学全称式放的概括命题,而且其联系囊括万千往往不会局限于因果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我们检验所有能够指称个体之前,其命题就无法完全成立。然而,波普尔认为整个世界犹如一个无限大,的黑箱,不论建立何种模型也不可能完全彻底的揭开其内部具体的结构,人类理解和认识它唯一的方式就是综合运用理论、概念和模型去描述它。如果把理论是当做捕捉无限经验世界的网,那么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运用科学自有的语言构建与自然完完全全一模一样的描述,而在于使“网眼愈来愈小”,对真理的无限逼近。 思想自由竞争的学说往往被公认为是科学哲学对于知识增长的根基,大家往往接受和理解这种假设,一种理论要想具备一定的公共性必须经历与同时代的诸多不同理论相互竞争和淘汰的过程,而且我们不能对这种方法的公正与否做出完全准确的价值判断。波普尔的理论认为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从属于科学领域,但他们不可能都是真的,缺有可能都是假的,他们的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真,并不一定因为他们可以被证实和证伪,其真实性一定都是建立在某种程度的可错性的特定基础之上的。而科学哲学重要和关键的任务就在于阐述和研究人类目前未知的竞争的模式来确立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淘汰从属地位理论。波普尔逻辑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学派的最显著区别在于其不苛刻严格的分析非自然的科学描述,一定程度接受形而上学,认为人类科学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增加全宇宙的负熵。对于非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探讨和研究,反驳和猜想的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同样适用。波普尔学说的目的不在于分析哲学特有的证伪主义,不在于提供具体方法区分新形而上学和科学,其核心在于阐述和解释特有的知识所谓增长模式—“批判理性主义”。从这方面来说,波普尔可以说是一个相对传统和保守的哲学家,回答的不是方法论的而是认识论的问题,区分的不是科学与伪科学而是区分人类传递和记录信息公共和私人属性。 科学哲学对于真理的维护,与分析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二者之间的相似点也是科学对哲学层面上的流派的直接反应。哲学家波普尔发现哲学善于吸收其他学科或是规范的精华,但不会被同化,始终保持自己独有的特点。哲学无法变成准确的学问,这也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哲学作为和人的精神支柱最接近的学科,它的概念纷繁复杂,常常混合在一起,让人准确区分开。在《无尽的探索》这本书的序言中,赫尔穆特·科尔表达出了他对哲学的期望,认为追求真理是不能停止的,同时也要谨防幻觉,不能被某些蒙着真理面纱的假象所蒙骗。 科学技术论文:科学概念的认知进路与转向——科学技术论视野 摘要:在科学技术论视野中,视点(内部视点和外部视点)与方法(规范方法和描述方法)是对科学概念的不同认知进路和认知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四种不同的科学认知脚本,并组成一个关于科学的认知矩阵。认知矩阵刻画了科学概念的四种认知进路与三次转向,随着科学概念的延伸,现代科学及其知识与权力有内在相关性,并且是一个社会协商和妥协的过程。 关键词:科学概念;视点;方法;认知转向 现代科学越来越呈现出了两种相互背离的发展趋势。一种是扩展的趋势,即科学在发展中不断地融入技术,使科学-技术成为难以拆分的整体。更进一步说,通过技术,科学融入到了经济、乃至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家角落。另一种趋势是,随着学科分化的加速,科学研究的分工越来越细,逐渐被收缩到了一个十分狭窄的领域。有时除了少数同行外,人们甚至根本弄不懂这些科学家们在做什么,在说什么。[1]令人困惑的是,这两种趋向尽管表现得十分清晰,现实中却还是被扭结在一起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因素介入了人们对“科学”的认知活动中,起到了一个良好的缓冲和转译作用。现代科学因此从神坛上走下来,成为一项公共性事业;现代科学概念发生了变迁,从自然科学领域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即科学包含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科学的普适性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现代科学不得不在普适性和地方性之间谋求平衡。也就是说,对科学概念的认知已经发生巨大的变迁。 1 认知进路和方式之争:视点与方法 既往的科学认知研究中,对科学概念的争议最为纷杂。以库恩为界,考察库恩前后关于科学概念的认知过程,争议的主要集中在考察科学知识的视点(内部视点和外部视点)与考察科学的方法(规范方法和描述方法)之间。视点,借用几何学的透视概念,指的是基于某个立场来看待对象的整体。基于知识看待科学的整体,是内部视点;反之,基于社会文化环境看待科学的整体,是外部视点。 正统科学的代表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虽然在很多观点上针锋相对,但它们共享着一些基本的前提,尤其是它们都是站在科学及其知识的角度来透视整座科学大厦,并竭力维护正统科学的形象。它们都认为,在观察与理论之间存在相当深刻的差别,知识的增长大体上是积累性的,科学是一个相当紧密的演绎结构并且具有整体性,发现的情景(the context of discovery)与辩护的情景(the context of justification)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区别。[2]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非常关注“科学逻辑”,命题、逻辑、理性和方法论等视主题,科学仅仅与经验、方法、逻辑有关;而权力、利益、心理、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外部”因素被排除在外。 科学史研究在科学认知研究中十分重要,但是占传统主导地位的内史(专门史)研究在科学史中日益衰落,外史(社会文化史)开始盛行。早在20世纪30年代默顿的《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就出现了内史向外史的视点转换:从社会文化视考察科学的社会建制。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考察了科学史,但他并不是从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内史,而是从科学的社会文化史(即外史)角度进行考察,并且附带着对科学知识的生成和辩护的考察。库恩把对科学考察的视点完整地从内部切换到外部,力图表明科学(知识内容)就是科学的历史(社会文化史),科学史就是科学社会学,也是认识论。也就是说科学哲学、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是一回事。[3] 科学的社会研究在库恩之后相继发生了两次视点转换,连同默顿的研究一共三次。[4]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社会建构论大力发扬了库恩的观点,它批判了传统科学观不对称之症结,并提出了“强纲领”的解决方案,“强纲领”直接面对科学知识的内容,认为科学事实是由社会因素建构而成的,这是一种纯外部视点的策略。20世纪80年代末,社会研究出现了新的转向,它以“反身性”为特征,认为“强纲领”由于不具有“反身性”,因而无法证明用“社会”的因素来解释科学知识究竟是否充分。这个阶段的社会研究无论对“科学”还是“社会”均采取了相对主义的立场,巴黎学派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研究完成了第三次视点转换,拉图尔等人的研究促使“内部”和“外部”相互连接起来,并进入了技术-工程研究领域,如电动车案例。[5] 规范性认知方法一直都是西方哲学的主旋律。本体论思想,从古希腊开始延续两千多年,不停地追问事物“(应该)是什么”。其特征是本质主义、基础主义,追求真理、追求先验、追求实在,并力图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即便是转向认识论后,规范认识论仍然是西方认识论的主旋律。近代科学以降,笛卡尔、弗雷格、罗素、逻辑实证主义者和波普尔,无一不是在确定的理性预设基础上开始规范性的认识论考察。逻辑实证主义者和波普尔把科学看作是一组抽象的命题集合,一堆既成的理论教条,科学是既成的知识。默顿的功能主义科学社会学也同样坚守自然科学的知识内容和社会文化环境相分离的原则。因此,传统规范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主张是一种“预设主义”和“去情景化”(decontextualization)的研究图式,它们实际上是在本质主义、基础主义、理性主义、实在主义等问题上对科学进行规范性认知方法,强调科学“应该是什么”,强调科学真理与规范,并力图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划出界限。 这种带有理想化的规范性认知方法主要研究“既成的科学”,是一种“事后辩护”的策略;然而对于“创制中的科学”[6],即正在进行中的科学活动,规范性认知方法除了给予人们误导之外是无能为力的。此外,当人们试着打开科学生成的“黑箱”时,规范性认知方法再也无法对科学史和科学实践做出恰当的解释,科学的合理性危机出现了。因此,库恩认为发现的情景与辩护的情景相分离是不恰当的,[7]因为要想历史地、动态地考察科学,就必须考查科学的实际活动方式,在同一情景中考察科学的生成和辩护。只要发现的情景与辩护的情景统一,对科学的考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情景化和地方化,规范性认知方法图式必然被抛弃,取而代之是“描述”的认知方法。 库恩之后几十年的科学的社会研究和科学的文化研究表明,科学认知的方法论立场超越了传统科学哲学方法论的束缚,从“内部”走向“外部”,从“规范”走向“描述”,从“狭义的科学认知研究”走向“广义的科学认知研究”。 2 认知矩阵:科学认知的二维结构 基于视点和方法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构建出科学论不同时期的各种认知脚本*,如表1所示。 认知脚本ⅰ:内部视点与规范方法。这是正统科学的认知方式,包括逻辑原子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在内。在20世纪中早期,内部视点与规范性方法的结合,使得实证主义者和批判理性主义者基于科学及其知识有其自身发展逻辑,而不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给出了一种规范性的科学概念。从近代科学的生成与发展来看,人们使用实验和逻辑理性等更能理解的认知方式,逐步取代了上帝和神等信仰的认知方式,重新对自然世界做出解释。这种思想影响了哲学的发展,使得逻辑实证主义继承实证传统,并辅以数理逻辑,替换了晦涩而神秘的黑格尔思辨哲学进路。批判理性主义尽管与逻辑实证主义在观点上针锋相对,但是借用库恩的“不可通约性”原则,正是两者具有“可通约”基础,才会有那么多的争议。两者事实上都是在维护正统科学的形象,并认为社会和文化等外部因素不会影响科学本身的发展,即发现的情景不同于辩护的情景。两者在观察和理论之间存在的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认为知识大体上是增长性的,逻辑实证主义关注正面的积累,而批判理性主义关注反面的“不断改良式积累”;它们坚持科学发展有一贯的逻辑,或是归纳或是演绎,且科学具有严密的、整体的结构;它们注重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这种以科学的方式解读哲学的认知方式在20世纪初获得了巨大成功,它在正反两面所刻画的科学形象,一度成为正统科学的形象,影响深远。即使在今日,政府和科普的宣传、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众多科学家的信念仍然属于脚本ⅰ类型。 脚本ⅱ:外部视点与描述方法。库恩之后,尤其是在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学论的兴起,在以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的社会建构论以及各种形式的科学的社会/文化研究方案中,外部视点与描述性方法取代了内部视点与规范性方法。社会建构论集库恩、维特根斯坦、科学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于一身,尤其是发扬了库恩的相对主义和解释学立场。几乎是与正统科学和默顿学派截然相反,社会建构论把“科学”理解为处于“现场制作”的知识内容而不是既成的知识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极为强调科学知识是在社会磋商和权力斗争中得以生成并获得合理性辩护的。它把科学生成的情景和辩护的情景统一,认为科学不可能独立与社会情景而存在,知识没有自身发展的逻辑而是社会与文化等因素“磋商”后构造的。此外,它们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知识的客观性与合理性,使得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科学活动与其它各种活动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起来,客观性为各种社会的竞争与磋商机制所取代;它们注重科学活动的现场,注重对实践合理性与地方性知识的细节描述。 脚本ⅲ:外部视点与规范方法。默顿主义坚持知识的内容不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并从社会文化史角度考察英格兰在十六、七世纪的科学建制活动,后来更是基于近代科学的发展历史而形成功能主义的科学社会学,认为科学是独立的社会系统或制度,这是典型的外部视点与规范方法结合的认知方式。默顿亦提出了具有“范式”意义的科学规范: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默顿使用这四条带有理想色彩和情感色彩的规范,剔除外部政治权力或社会文化的干预并力图拯救科学的自主性。正是这个制度化得到的框架使得默顿完成了没有明说却是实质性的科学划界。默顿反对科学的权威被用来达到私人目的,强调当政治进入科学大门时,自主和规范的规训力量就会遭到破坏,由此导致的主张就是非科学的,[8]同时也是科学气质所不能容忍的。默顿在外部再一次刻画了正统科学的形象,尤其是四条规范和科学家气质构成了理想而神圣的科学形象。 脚本ⅳ:内部视点与描述方法。传统的科学史(内史)与巴黎学派的实验室研究和行动者网络研究都采用了内部视点与描述方法的结合方式对科学技术及其知识的生成和辩护等历史作详细考察。但是两者在具体研究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传统的科学史研究更像宫廷书记员,记录点点滴滴的事实,如仪器、数据,科学家们行事方式,他们怎样获得课题,怎样讨论方案,怎样登录数据,怎样写作论文,甚至包括他们平常的穿着,言语禁忌,以及他们的精明与笨拙;实验室研究是一种“介入”研究,参与性的观察者与分析者成了实验室的一部分,在亲身经历日常科学研究的详细过程的同时,在研究科学这种“文化”中,作为连接“内部的”外部观察者的探示器,对科学家在做什么,以及他们如何思考作出详尽的探究。[9]行动者网络研究也是“介入”研究,略有不同的是它还力图将“外部”和“内部”贯通。行动者网络研究认为科学技术活动是情景性的实践,同时具有技术的和非技术的、人的和非人的内容,这些实践相互结合,共同构成具有概念力量和政治力量的网络;所有科学、技术或工程都是异质性要素及其相关内容的产物,技术中所有的设计活动都是工程的某种形式;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工程师同时也是社会活动家,不仅设计机器,还从事“社会活动”——设计社会或社会制度,使之适用于机器。[10] 3 科学概念认知的三次转向 考察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关于科学的认知方式已知有三次转向,如图2所示,分别以三支标有阿拉伯数字的箭头表示。 第一次转向是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研究,他完成了从传统科学(内)史的内部视点和描述方法到科学社会学的外部视点和规范方法的研究转变。由于默顿对科学的社会建制的强调,我们也可以把科学的社会研究的第一次转向看作“建制转向”。默顿借鉴了马克思和韦伯的研究,把宗教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因素纳入对科学的考察,如清教思想对当时英格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但是,默顿否认科学知识内容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提出了科学的四条社会规范,把科学确认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结构。因此,在包含经验证据和逻辑一致性的技术规范和四条带有感情色彩的道德规范基础上,默顿用科学的制度化性质划分出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与认知ⅰ区中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默顿刻画的是正统科学的形象。 第二次转向是由库恩开始,至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完成的。这是一次近乎彻底的科学观念转变,经常说到的“社会转向”就是指着一次,它把人们的视点从自然-社会的一维空间上的自然一面一下子拽到社会一面。ssk的“强纲领”确实转变了科学的概念,但正是由于太“强”,自出世以来不断受到内部和外部的质疑。劳丹认为,“因果性”原则似乎是能被明证的,“公平性”与“自反性”原则只不过是些从属性的因素,完全可以从其他原则中引申出来,因此不能作为独立的原则来考虑;最后,在“强纲领”中具有独立性并拥有实质内容的只剩下“对称性”这样一条原则。但这一原则带来的无非是“认知相对主义”(cognitive relativism)。[11]社会建构论仅仅用“社会因素”来解释一切,人们怀疑这种“社会学主义”的一维思维方式解释力,就像对“科学主义”的怀疑一样。因此,强纲领开始弱化,巴黎学派拉图尔等人的行动者网络研究就是“弱纲领”的代表。 第三次转向明显的特征是强纲领的弱化调整,对科学的考察首先从宏观研究转向微观研究,从外部视点转向内部视点;但最后调整到内/外视点与微/宏观研究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一步调整主要体现在《实验室生活》中,拉图尔所寻找到的“田野”和知识的制作现场都是一个个“小社会”。这种“微观社会学”不在考察科学的社会建制,而注重考察技术的实验室构造。第二步调整主要体现在行动者网络研究上,拉图尔与卡龙给出了一种方案与进路,从注重实验室的“内部视点”扩展到“外部视点”,从微观研究扩展为“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水平上的宏观研究,在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之间建构出一条自由出入的“转译”通道,构造了概念的和政治权力的、技术的和非技术的、人的和非人的异质性要素网络——具有工程意义的“社会制度”。第一步调整是科学论的技术转向,[12]第二步调整是科学技术论的工程转向,因此,第三次转向可以理解为“技术-工程转向”。转向后的科学概念具备了“实践”意义,科学不是研究者进行观察的对象,而是他们必须介入并参与其中的实践领域,科学的文化研究(css)思潮在实践的意义上开始崛起。 经过科学认知研究的三次转向,与正统科学概念相比,转向后的科学概念显得有点“面目全非”,尤其在思维系统上有了巨大的变化。正统科学内部,逻辑实证主义与批判理性主义的争论是归纳-演绎的一维思维上的争论;正统科学和社会建构论的争论是科学-社会一维思维上的争论;还有斯诺的科学文化-人文文化也是一维思维上的争论。人们似乎习惯于一维的思维方式,自然与社会都认为是给定的,人们别无选择地在这样一个“自己设定的陷阱”徘徊。拉图尔看到了这一点,并提出最好的解决方案不是在这样的问题上争论,而是直接建构出“自然”或“社会”。他称之为“转向之后再转向”,[13]这也就是他在行动者网络研究所做的工作,用一种工程方式设计出“社会制度”,不仅实现了对社会的“反身性”,还构造了新的“对称性”原则:自然-社会的二维结构,见图2的90度角的粗实线(nat-soc)。 4 结语 现代科学不仅要求科学家/技术专家、科学仪器等参与,还要求公众等社会要素参与进来。人们已经关注到,在科学实践中,人与物,科学理论与仪器等不可避免地被搅拌在一起。搅拌(mangle)不仅包含着相互交错混合,也包含着一种破坏性地重组整合。在实践期间(对现实中发生的活动的理解),如建造一个新的科学仪器(例如,气泡室),或者一种新技术(例如,数控机床),人类主体和物质主体缠结在一起。人类主体,以目标为形式,受到非人类主体形式的物质世界的抵抗。为了在现实实践中是因为这种抵抗,人类主体和物质主体相互“搅拌”。[14]这种搅拌的直接后果就是现代科学成为一项异质工程。科学不仅是表象,更是介入实践的活动,[15]也就是说,科学活动是情景性的实践,同时具有技术的和非技术的、人类的和非人类的内容,这些实践相互搅拌,形成了囊括概念和政治双重力量的异质性要素的网络——具有工程意义的“社会制度”。 现代科学,已经是既不具有纯粹的科学性质,也不具有纯粹的社会性质,而是两者的结合。事实上现代科学越来越像一项工程事业,它是一个充斥着不同个体、不同的理解目标的方式,但这些个体又不得不联合进行创作、想象、连接、设计、演绎、分析、测试并根据一定要求和目标而生产出一种新产品的社会协商和妥协的过程。[16]在拉图尔那里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经过“技术-工程转向”,现代科学及其知识与权力(force)有内在相关性。[17]科学研究项目的设计、科学争议的诊断以及科学成果的评判都有一个社会协商和妥协的过程。科学、技术和工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三者事实上是同一回事,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诚如人在少年、青年和壮年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一样。 科学技术论文: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 内容提要 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史分期的一般规律和标准,进而将中国20世纪科学技术史划分为8个时期, 并分析了其中每一个时期的划时代事件。 (一) 任何一部科学技术史,都应是科学技术发展曲线连续和间断、平滑和曲折、仰或缓慢渐进和急速推进依次呈现或交替呈现的历史。但是,历史轨迹的这些对立状态,又无不统一于一定的历史坐标上。 在众多的历史坐标中,重大历史事件占据重要历史地位,它相当于坐标原点,起着划时代的作用。世界科技史上,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酝酿和发表就属这类事件。事件发生过程中,科学技术以间断、曲折、急速推进的形式发展着;事件发生前或后,则以相对连续、平滑和缓慢渐进的形式增长着,并且发生前和发生后又有所不一样,表现在科学技术的性质上,在此之前可能属古代科学,之后则是近代科学了。 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可以是内在的,也即是以改变科技发展轨迹的科技思想的产生或科技成果的建立。这种事件由于表现为科学技术本身,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比较直观,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以此作为分期的依据或标准的作法,往往用于内史体系中。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也可以是完全外在的,也即在事件的科技性质不显著,或者不考虑科技成果的情况下,把足以结束科技运动的已有轨迹或可能导致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的环境性事件,如政治、经济、思想等,作为分期标准或依据。这种事件由于表面上看来与科技无关,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是隐蔽的,有时甚至不易被科技人员接受。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对科技史深层次的分期。这种作法往往在典型的科技外史中使用。由于上两类事件,在科技史的分期中,各具有特殊的有利之处,也各具有局限性,这就导致了以科技成果和环境性事件的合作用作为划时代的事件。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一科技史的每一时期的划分中,始终贯彻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与环境性事件统一的原则;一是各个时期不同,两方面的判据间或运用,如第一、二阶段间,以科技成果划界,二、三阶段间则以环境性事件分期。一般情况下,以前者为主,因为环境性事件毕竟是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环境方面的事件,环境对科技的影响不仅存在,而且或迟或早会表现出来,也即一定的环境对应于科技的一定运动。人为地隔离或间或使用两方面判据,由于二者的不同步,会导致分期失准,进而不科学。这种两重标准统一使用的作法,常出现在内、外结合史中。 统一运用科技成果性和环境性的事件作为划时代的标准,比单纯使用某一方面,对于描述科技史,要有利些。科技成果的产出与环境性事件的发生,在不同的时候,互为因果关系。这样,就要求既陈述科技成果的产出情况;又交待与之相应的环境材料;还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于是全分位、立体式地展示了科技的发展。 环境因素方面的重大事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本质的影响还是科技体制的变更。科技体制不仅决定对科技人员的政策、反映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还决定对科研的投入、国际科技交流、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因此,对科技史分期时,选取的重大事件应是直接影响科技体制方面的重大事件。 严格地说,相对于科技成果的产生、环境有内环境、外环境之分。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环境属外环境或大环境,科技政策、投入、体制、国际交流等属于内环境或小环境。后者直接决定科技的发展;前者间接影响科技的发展,并一般通过后者起作用。所以,内、外环境方面的重大事件,作为科技史的划时代事件,选取时,可以同时并用。 (二)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也即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在时间跨度上,叙述的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百年。首先是政治上极为动荡。从辛亥革命到军阀混战,再到国民政府,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即使后半叶,政治上的动荡也依然存在。其次,经济上基本处于贫穷状态,多无进展。经济落后的巨大惯性,经济发展的非良性环境,使经济体制的变动成为频繁之事。这种变动,由于科技与经济的内在关系,使得科技的发展受到很大波动。第三是思想上,不同体系之间激烈碰撞。这一方面是传统与新思想之间、另方面是中学与西学之间,以至于外来思想之间碰撞激烈,致使主导思想的确立如履薄冰,表现在不同时段,情况迥异。这些不稳定的外环境,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内环境。民众的科技意识在整体不强之时,还显出时涨时落,或此起彼落。科技体制时而趋良性循环,时而是不利科技发展。科技政策也飘忽不定,由此,科技人员的整体积极性不能不受此波动;和国际间的科技往来,未能形成合理水平上的持续行为,在完全封闭和不设国门之间摇摆;科技投入一直很低,但在不同科技领域却表现出极大反差。科技组织和机构,有时数量少,并形同虚设,有时相对繁荣、有效。内、外环境的交错,直接影响到了科技成果的产出。成果数量上,多寡相差很大,又如30年代与第二个十年;成果水平上,高低十分不同,又如50、60年代的大科学成果与20、30年代。 上述构成了外环境——内环境——科技成果这三个层次的分期标准体系。然而这三个方面既是相互密切联系的,又是在不同时段有主有次的。在不同层次的密切联系中,考虑到主导事件的重要作用,20世纪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可选取如下事件作为分期依据,相应,分为八个时期。 从20世纪的钟声敲响到1914年,是本世纪科技发展的第一个时期,〔1〕科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运动的承前滞后性,故应向前追溯。 这一时期,决定科技发展的重要事件是对西方科技的引进。中国引进西学,开始于17世纪。但是最初的引进是生搬硬套似的引进;引进的东西是古代与近代、科学与糟粕并存;而且引进后的科技游离地存在着,未能融进中国已有的科技。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经,直到辛亥革命后的1914年,其间的引进一反以往的状态:立足于实用,立足于先进科学技术,立足于和中国的传统融合。在完成先技术,再技术基础,后基础理论的过程中,部分人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已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中国的传统科技受到了冲击和改造,是西方近代科技重要成果进入国门,进入教材的结果。这标志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诞生。所以,世纪初的十余年,再溯至洋务运动,总体上为第一个时期,以从技术到科学的真正引进为重大事件,结果是诞生了中国的近代科学技术。 经过1914年的准备和酝酿,1915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社。从这时直到1927年为第二个时期。从西方近代科学的一般情况看,学会是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并延伸的组织基础,也是近代科技的基本象征。在中国,上一世纪7—80年代就有不少维新人士倡导过学会。科技方面,据查, 1907年成立了中国药学会,1909年又成立了中国地学会和护理学会,但这还只是一般的号召和最初的模仿,而且已有的三个学会制度上并不健全,活动也不经常,介入的人数也极少,因而影响不大。中国科学社则不一样,仿英国皇家学会建立,它不仅建制全、会员多、范围广、有刊物,而且从一成立起,就不受政府的操纵,立志于宣扬科技的功能,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可贵的科技人才,其功绩正如1930年青岛年会上蔡元培所总结的“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2〕其影响是巨大的。 “”的肇始,不能说与科学社的活动、《科学》的刊行无关;此后到1927年全国性学会新成立近10个,〔3〕科学社团的广泛兴起, 科学社就起了表率作用;由于每年的年会、会刊的大力宣传,国民的科技意识正在增强;尤其近代科技成果得到了有力的传播。所以,1915年至1927年是第二个时期,以中国科学社的成立与活动为标志,其结果是中国近代科学的传播。 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这可以认为是开中国全国统一研究机构之先河。此前,学会已达成熟地步,但这毕竟属于一般的学术团体;从上世纪中叶开始,尽管设立局、所甚多,但多限于附属于生产的应用性研制;也引进传播了西方技术和科学,但在此基础上的深入和发展几近于零;虽然有人曾萌生过设立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的设想,〔4 〕但毕竟迟迟未成为现实。“中研院”成立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带动了大批科研院所的问世;聚集、培养了一大批科研人才;产出了较丰硕的、即使后来看来也有一定影响的成果;推进了高校科技教育。如果说20、30年代交替之际是科研院所成立的活跃时期,那么,30年代,尤其前8年是科学研究的活跃时期。抗战开始后,直到1949年, 尽管战乱的干扰和破坏,仍有少数研究院所诞生,研究气氛仍浓,并不时有成果产出,“中研院”的影响仍然存在。可见,1928年至1949年为第三个时期,“中研院”的成立和活动是重大事件,其结果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在研究中获得了很大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本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非科技事件,但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并不亚于重大的、纯粹的科技事件。〔5 〕首先是科技体制的结构性、权力性变化。中科院最初是一级权力机构,后来虽有变化,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科委,使全国五路科技大军都置于其统辖之下,形成了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集中统一的科技体制。其次是科技政策尤其知识分子政策的变化。以往知识分子有“自由民”之嫌,很难归于任何其他政治板块。1949年后,随着团结、教育、改造政策的确立,知识分子成为完全的“依附”者。这无疑是科技力量、科技思想、科技战略的高度集中。其三是科技发展楷模的根本变化。本世纪开始以来,一直是以欧美模式为样板。1953年以后,这一模式遭到完全否定,为苏联模式所取代。应该说,这一变化是综合性的变化,包含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其四是科技发展战略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科技为什么服务的问题。本来,世纪上半叶,科技的政治功能,尤其军事功能就得到体现,而1949年后,这一功能受到了更高度的注视并达强化的地步。这表明从1949年起,直到1966年属第四个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这一时期的划时代事件,其结果是科技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产出了一批大科技成果,奠定了现代科技的必要基础。 一般认为,“”十年是前17年的延伸,是前有极左路线和政策发展的顶峰时期。可是从科学技术情况看,其发展一方面受到了极大的干扰甚至破坏,教学、研究秩序呈现出空前的有计划的动乱动态,另一方面核试验、空间技术、计算机、生物技术等〔6 〕大科学或非民用科技成果得以产生和发展。这表明1966年至1976年这十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以“文化革命”的发生和持续为特征,其结果是科学技术在整体上受到摧残的同时,某些方面得到了畸型发展。 从1977年开始,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主要是外环境)在经历了“文化革命”这一谷底之后。开始缓慢回升,始发性事件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由此拉开了十年改革的序幕。〔7 〕改革的中心是理顺科技体制,完善科技运行机制,目的旨在促进科技的全面发展和科技长入经济。在实际推进中,科技成果的产出呈现如下特点:成果数整体上逐渐上升,1986年达到高峰;各学科发展比较均衡,无17年中一花独秀的现象;基础研究得到加强的同时,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也提出来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国际合作项目、国际合作成果明显增多。这些表明:1977—1988年是第六个时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时期,其特点和标志是科技发展环境和运动机制的改革开放。 1988年底,“治理整顿”方针提出来了。虽然这并不是仅指科技领域,但表明科技本身和科技发展的环境出现了始料未及的问题和困难,预示从1989年开始,科技发展的轨迹大体仍保持改革开放的趋势外,会出现新的特征。果然1989年及其后几年,在克服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的困难的同时,又复苏了旧有的思想障碍,如“姓资姓社”问题。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再次肯定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和科技知识分子、高科技的作用,〔8〕于是出现了1992年至1994年快速发展的局面, 基础研究、高新技术以及“主战场”均呈现出良性、快速发展的态势。这表明1989年至1995年虽与前12年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其特殊性不能忽视,故是独立的一个时期,其特点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其结果是现代科学技术向国际先进水平的靠近。 到2000年还有几年的时间,一方面若无意外,中国科技发展的大致趋势已定,另方面还存在诸如投入过低、政策欠稳、体制仍僵和与经济建设联系欠紧等问题,因而和世界先进科技相距仍大。趋势的实现、问题的解决、距离的缩小,均还未成为现实,故只能当作未来的一个时期,在预测和展望中加以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