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设计论文:平面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互联网+”国家战略的大力推进,社会对网页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根据平面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的特点,分析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层面阐述具体改革措施,旨在提高平面设计专业网页设计人才的社会实践对接能力。 关键词:平面设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国家策略的大力推进,我国社会发展急需大量优秀的互联网人才,而网页设计人才是互联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配合国家战略实施,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纷纷把网页设计设置为平面设计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然而,随着近年来平面设计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以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当代和未来社会对网页设计人才的要求,而忽视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会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对平面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的探讨十分重要。 一、教学现状分析 平面设计教育在我国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其人才培养方法备受各方关注。网页设计是一种新兴的数字艺术,它的创意取决于企业的文化属性和互联网的特色,它是一种附属于互联网、融合艺术与技术的新型设计形式,它的界面设计从平面设计入手,内涵却远远超出了平面设计概念,既要注重界面中的平面构成元素,又要考虑用户体验,还要注重各页面链接的空间关系和视觉协调性,从而成为具有互联网特征、综合性的平面设计。目前,国内各大本科院校多依据所属专业确定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侧重点。计算机类的侧重代码编程,注重培养网站后台人才;艺术类的侧重界面规划和美化,致力于培养网站前台、网页美工。但各专业在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上主要存在以下两种现象:一是“轻维护、重美观”,培养出的学生多注重静态页面的艺术性,不在乎是否有利于后台维护;另一种是“轻线下、重线上”,部分学生往往只在意屏幕的视觉效果,对线下互联网用户的需求了解不够。这导致他们设计的网页界面看起来很漂亮,链接也很流畅,但实用性不强,更不利于线下产品的开发。因此,对平面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 对于平面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调整。新的教学内容调整为艺术理论课程和软件实践课程两大模块。 1.艺术理论课程模块 艺术理论课程模块的知识点分为三部分:网页设计的功能元素、网页交互设计、网站品牌形象的美学塑造。网页设计的功能元素是网页界面设计的基础元件,了解功能元素的特点、作用及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网页设计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页设计的功能元素有背景与底纹、按钮与控件、页眉与页脚、导航器和目录、功能板块和广告位等,这些功能元素依靠文字、图片、色彩、多媒体和超级链接实现。这些功能元素的形式语言设计遵循传统平面设计的设计原则,又和传统平面设计有很大不同。如,传统平面设计多以印刷为最终呈现方式,作品尺寸是固定数值,而网页设计是以用户的显示器为最终呈现载体,所以作品的宽度不宜超过显示器宽度,高度可以任意,但只能显示一屏的高度,随着浏览者拖动滚动条,作品的显示高度随之变化。用于传统平面设计中的色彩在输出过程中是以印刷色CMYK形式出现的,而网页设计中的颜色是RGB模式,是标准的光色。因此,教师在此部分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网页设计各功能元素的作用与特点,还应该指出它们与传统平面设计中相对应元素的异同,让学生在区别中学习。交互设计是网页设计最为重要的功能设计。交互设计源于工业设计的概念,原来的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没有交互设计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让教学内容与市场接轨,在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中新增了这一知识点。此部分教学内容包括用户体验研究、层级结构设计、流程设计等,通过模拟用户上网实际操作进行分析,找出用户的关注点,确定网站特色和栏目,将站点ID、栏目、实用工具、搜索引擎等交互设计元素和平面设计知识结合,将功能设计教学落到实处。品牌化建设是企业视觉形象设计的延续和拓展。和大多数线下公司一样,优秀的网站也需要塑造品牌形象。从企业文化和性质入手,树立准确而独特的网站品牌形象,有利于企业在互联网上从同类公司中凸显出来,提高上网者对该企业网站的浏览兴趣,增强上网者的浏览记忆,促进该企业的宣传推广。在艺术理论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中应渗透品牌形象概念,将此概念应用到网页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无论是网页LOGO、网页色彩还是版式和导航等设计,都应该保持品牌形象的一致性。 2.软件实践课程模块 软件实践课程模块包含两部分:“新网页三剑客”和常用简单代码识别。Fireworks、Dreamweaver、Flash是传统意义上的“网页三剑客”,过去网页设计的教学基本是对它们的学习。这虽然具有普遍性,但对不同专业学习的针对性不强。结合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现有软件掌握情况(Photoshop是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必修基础软件,多数学生已掌握它的基本操作技巧),把此部分内容调整为“新网页三剑客(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的学习。简单地说,就是根据界面规划草图,用Photoshop制作出精美的静态界面效果图,并在此基础上再次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切片、优化和输出Html文档,用Dreamweaver进行版式美化处理和超级链接设计,最后用Flash做特效替换,最终做出具备跳转链接功能的动态网页设计效果图。平面设计专业最终制作的网页设计作品需要软件工程师根据动态效果图代码编程上传,这样才能更好地在互联网上呈现。为了更好地与后台工程师沟通,把动态效果图设计得更准确,网页美工师需要了解一些常规编程代码知识,但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多是文科生,数学和英语的掌握水平普遍不高。对此,在代码教学内容上应选取一些常用的、简单的代码语言,并结合Dreamweaver的Html标签和CSS规则的使用方法,利用框架,对现有模板进行优化和美化,提高网页设计动态效果图的实用性。 三、以项目教学方法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将社会项目、经典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并分层次逐级深入。 1.第一级:精选案例、分解任务阶段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网页设计所需掌握的相关知识点,精选典型实际案例,引入教学环节。分解项目到每一个知识点,边教边练,将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并逐一讲解。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具有吸引力、综合性,能涵盖知识点,案例不需要多,两三个即可。教师在讲授案例时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解惑,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以具体分解任务作为驱动,进行教、学、练的课堂活动。此阶段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第二级:项目分工合作阶段 此阶段将学生分成若干设计小组,几个小组共同承担一个项目,每组在项目中的任务各不相同,各小组分工协作,大家共同制订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推举大组长为项目总负责人,负责最终方案的定稿和项目材料的整理。在项目设计的整个环节中,每个小组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各小组成员共同面对随时出现的问题,合作完成任务。这样的交流过程使每名学生都能参与项目设计活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这种交流中,所有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产生新的创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激情和探索冲动,加强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打下了基础。教师在这个阶段应该全程监控,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表扬优点,发现不足,汇总各个组项目实施中的共性问题,对共性问题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软件操作集中补充讲解。 3.第三级:对接社会、校企合作阶段 平面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出合格的互联网网页设计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对此,平面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对接社会、加强校企合作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聘请企业网页设计骨干作为指导教师参与网页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学校也可以组织部分优秀学生组建设计团队,成立工作坊,工作坊可以按照企业模式管理、运营,承接校外的网页设计项目。此阶段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接轨能力,为学生对接社会提供条件,将企业文化和行业规范引入教学,实现校企无障碍对接,真正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平面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更要紧扣时代的脉搏,求实创新,不断地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创新教学方法,及时将最新案例和相关知识点引入课堂,最终培养出满足“互联网+”国家战略实施需要、具有综合素养的网页设计高级应用人才。 作者:洪涛 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网页设计论文:电子商务专业网页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 摘要:《网页设计》是高校很多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文分析了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针对电子商务专业调整教学内容的措施,让课程的教学更符合电子商务专业的要求,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网页设计;教学 一、《网页设计》教学现状 目前各大高校开设了《网页设计》课程的专业有电子商务、艺术设计、计算机软件、信息工程等专业,有的学校还把该课程设置成全校公选课程,但是教师上这门课时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几乎完全一致,没有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安排教学内容,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其专业领域的发展。目前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有以下几种: (一)介绍网页三剑客软件的使用 “网页三剑客”软件包括:DREAMWEAVER是一款可进行静态和动态网页制作、网站管理的所见即所得网页编辑器。FIREWORKS主要是用于网页图片的制作与处理,也可用于网页布局。FLASH主要用来制作动画。按照这种教学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是熟悉软件的使用,不懂网页源代码,做出来的网页效果一般,缺乏特色,学生将来从事网页设计工作时会感觉困难重重。 (二)只介绍DREAMWEAVER软件的使用 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常见,教师只讲述DREAMWEAVER软件的使用,包括:DREAMWEAVER的工作界面、文档编辑、图像与多媒体、超链接、表格、框架、CSS、模板和库、表单、行为、网站测试与。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能熟练使用软件,能用表格、框架、层来进行页面布局,懂得基本的CSS样式设置,会利用行为面板添加一定的网页特效,在网页设计完成之后,能进行网站的测试与。相比前一种,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网页设计基础知识更为扎实,但是相关的技术掌握太少。 (三)HTML5、CSS3、JAVASCRIPT网页设计技巧 HTML(HypertextMarkupLanguage),是用于描述网页文档的一种标记语言,HTML5是当前最新版本。CSS即层叠样式表(CascadingStyleSheet),在网页制作时采用层叠样式表技术,可以有效地对页面的布局、字体、颜色、背景和其它效果实现更加精确地控制,CSS3是CSS技术的升级版本。JAVASCRIPT一种直译式脚本语言,用来给HTML网页增加动态功能。HTML5、CSS3、JAVASCRIPT是网页设计的主流技术,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动态网页设计 除了介绍DREAMWEAVER软件的使用外,还重点讲述后台数据库的访问,即C#语言、数据库编程。由于《网页设计》课程通常开设在大一,对于很多从来没有接触过编程和数据库的学生来说,他们会觉得特别难,容易产生抵触心理,消磨掉学习兴趣。 二、电子商务专业《网页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 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技术和电子商务管理与应用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网页设计》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涉及面很广泛的学科,仅仅讲述DREAMWEAVER显然是不够的,毕竟在一个完整的网站中,除了有合理的页面布局之外,用户还希望能看到画面优美的图片、制作精美的动画作品、引人入胜的网页特效,网站设计完成之后,还需要将网站上传和定期维护。另外对于正在读大一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来说,在《网页设计》课程中讲述动态网页也不合适,超出了他们的接受程度。因此本人在给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讲课时,结合他们的专业特色,将教学内容和课时(一学期64个课时)做了如下安排: (一)教学内容安排 1、FIREWORKS图片切片处理考虑到我校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就学习了《PHOTOSHOP图片处理》,掌握了图片处理的技巧,所以图片处理部分只讲述切片和精确提取属性值,而且这部分不单独拿出来讲述,可以穿插在综合案例的DIV+CSS页面布局中。2、FLASH动画设计:10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重点讲述动画设计的基本方法,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出网页中常见的动画效果,能将动画作品成swf文件或者gif文件,并将作品添加在网页中。3、DREAMWEAVER软件使用:10课时因为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学过办公软件OFFICE,所以DREAMWEAVER软件的使用他们很容易掌握。教学目标包括:了解创建站点的方法、视图的切换、常用面板的使用;熟悉常用的html标记;能用软件建立超链接、插入图片和多媒体文件、设计表格、表单。学完这部分,学生能利用软件的菜单和工具栏完成各种类型的简单网页的设计。4、DIV+CSS页面布局:32课时这一部分是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学目标包括:理解DIV盒子模型、熟练掌握CSS常用样式、精通页面布局技巧,最终学生能根据效果图自如地设计出网页。5、JAVASCRIPT网页特效:10课时对大部分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程序设计,所以这部分内容对他们来说是最难掌握的。教师对他们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以免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JAVASCRIPT基本语法,能设计简单特效,能修改网上下载的网页特效素材,灵活运用到自己的网页中。6、网站测试与:2课时让学生掌握网站测试与的方法。 (二)教学先后顺序 通常《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顺序是:网站基本知识、HTML、DREAMWEAVER(HTML5+CSS3+JAVASCRIPT)、FLASH、FIREWORKS。本人在讲述该课程时教学的先后顺序如上所示,原因有两点:首先符合网页设计的基本流程:先确定主题,然后准备素材,PHOTOSHOP制作网页效果图,然后用DREAMWEAVER根据效果图设计网页。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先把网页素材准备好了,才可以开始网页设计。其次相比DREAMWEAVER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和图片处理效果更为生动直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根据专业的特色来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上述《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使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网页设计技能,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彭珊珊 彭琼 马丕玲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网页设计论文: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网页设计》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实作能力为主的课程,应充分利用仅有的32课时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本文探讨了基于项目教学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实践,希望对课程的教学提升有所帮助与启示。 关键词:《网页设计》;项目教学;教学实践 《网页设计》课程是青岛农业大学传播学专业网络传播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较强的网页鉴赏能力,熟悉网页设计创意的原理和方法,熟悉HTML、CSS和网页制作工具,熟悉网页的制作和流程,能够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静态网页设计与制作以及进行小型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课程设置32学时,内容多、课程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授课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理顺与先修后继课程的关系 以《网页设计》课程为中心,重新规划了传播学专业网络传播方向的相关课程群内容,课程的先修课程包含有通识课程《计算机基础》,专业基础课程《C程序设计》及《电脑美术平面设计》,课程的后续课程包含有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网络传播》《网站创建于管理》,专业拓展课程《网络数据库技术》《手机APP开发》《网站策划与设计》及《动态网站建设》。 二、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对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和性质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静态网站设计与制作的实际工作技能,其中:知识目标:了解HTML标记语言,熟练使用网页制作工具Dreamweaver,能完成DIV+CSS标准布局。能力目标:能进行网站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能实现界面设计、基本网页制作,能制作多种页面特效,能进行网站的基本管理。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团队协作意识、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知识归纳与积累能力。 三、课程内容设计 设计课程的讲授学时为16学时,实践学时为16学时。教学内容制定的依据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对网页设计师和网络美工的工作过程进行分解分析,确定岗位的核心能力;将核心能力整合提炼为对应的课程项目;依据课程项目提炼章、节、知识点;构建出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其中课程项目规划设计6个,对应16课时的实践学时。分别为:项目一网页设计基础、项目二Dreamweaver基础、项目三表格布局的页面制作、项目四页面美化、项目五CSS+DIV布局的页面制作及项目六页面特效制作。围绕6个课程项目,规划课程教学内容10章,对应16课时的讲授学时,内容包括网页设计基础、Dreamweaver基础、页面与文本、图像与多媒体、超链接、表格、CSS样式、CSS+DIV布局、APDiv和Spry及行为。 四、《网页设计》项目教学实践 课程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知识引入、项目布置、项目分析、分解实施及分步总结5个环节,本文以“页面特效制作”项目为例,具体阐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1,2]。 (一)知识引入 平时浏览到的网页,很多都有网页特效。像图1左右两侧的对联悬浮广告,以及图2中的图像变化效果,这些特效的实现与“行为”这一知识点密切相关。针对行为是什么和如何为网页添加行为,围绕第十章行为相关知识点开展教学。在基本知识点完成学习的基础上,布置本次需要完成的项目是“制作甜品饮料吧网页特效”。 (二)项目分析 教师对项目任务的重点、难点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学生针对性地记录相关知识点。例如,对“甜品饮料吧”案例进行分析,确定该项目的操作要点为:一是在“热卖产品”下方,分别为图像“茉莉花香”“冰火两重天”“生命之绿”,“巨杯甜饮”添加显示-隐藏元素特效。二是在“特色产品”下方,添加交换图像特效。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理解项目要求。 (三)分解实施 学生根据项目任务做好详细地分步实施计划,教师按照任务节点要求以及学生学习计划指导学生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并注意纠正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着重培养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 (四)分步总结 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找出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五、结束语 项目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与《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契合。实践表明,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网页设计》课程显著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计算机理论及实际操作能力较弱,个别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利用自已准备的素材设计具有个人特点的作品,大部分基本利用老师提供的素材和按照提供的效果图完成最终任务,从作品中看出学生灵活变通能力、自主创作设计能力不足。部分学生更希望老师操作演示,自己减少思考和动手操作过程,所以要密切关注学生当堂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此外可以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等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要通过小组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法尽可能在评价反馈方面详尽合理,同时要注意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3]。 作者:孙晓梅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网页设计论文: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网页设计与制作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重要课程,如何采取有效手段、方式,实现学生的计算机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具备较强的操作及技能,以提升计算机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该文主要分析了基于项目教学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与实践,希望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项目教学;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实践 项目教学模式作为一种以生为本,具有多元化、开放性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强调了在教学时,以学生文本,加强对意义建构的主义理论、探究式学习的理论的重视作用。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循“以生为主体,教师辅导”的教学原则,以教学目标、任务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喜好,与同学进行自由组合,选择相应的题型,组织开展项目研究学习,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基于项目教学模式下,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势在必行。 1教学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中,对于网页设计和制作课程的教学总体目标,主要是通过真实的网站项目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依据网站开发的过程和网页制作方法,结合需要制作的要求,制作出简单的网页图像与自动生成的动态网页,以提升学生网页制作技能,积累丰富的网页制作经验,从而满足日后工作岗位需求。因此在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时,应体现以下理念:(1)培养与人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为能准确地把握项目制作的要求与客户的需要,教师必须重点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由组队的方式合作开发项目,共同努力完成布置的任务,让学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合作的关系,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与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2)培养职业技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这是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能力培养的关键。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对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网站的规划能力。在项目教学中,应了解分析项目的内容,正确地理解项目的要求,并合理规划项目,编写网站的建设方案。②网站的设计能力。学生应熟悉网页的工作环境,详细规划与设计网页布局,并了解开发的主要工具,灵活使用网页元素,保证网页设计顺利完成。③网站的维护与更新能力。应依据专业规范操作,来维护与更新网站。④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网页设计对专业性要求极高,因此要想强化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引导学生熟悉与掌握网页设计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与工具。(3)自学与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即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掌握所学的知识,并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获得有用的信息,以积极的应对职业中遇到的问题。而创新能力则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从而为日后工作打下扎实基础[1]。 2基于项目教学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与实践的途径 2.1课程整体设计 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是否能成功的关键在于给学生安排的学习任务是否恰当。通常在设计项目的内容时,必须保证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实用性、趣味性以及可操作性,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经过仔细研究和思考,便可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但需要特殊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必须按照教学目标与学生个性差异来设计,保证内容设计不能过于复杂[2]。例如在“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整体设计的目标是从简单——复杂——综合网站建设项目的训练方式,让学生能够依据网站业务的需要,对网站需要的功能加以分析,以明确网页风格与结构,理解并设计出相应的制作方案,从而掌握网页制作与网站的方法,熟练HTML语言、Dreamweaver网页制作软件,能读取JavaScript代码,并学会灵活运用CSS设计网站的元素。这时教师需要在设计上,依据项目的需要,选出“企业网站建设”作为该课程的实训项目,将课程设计任务划分为5个项目,16个任务、每个任务4学时,前2个项目是网站点的创建和静态网页设计,属于简单的入门项目,由教师辅导;第3与4个项目是进行网页素材设计和制作,依据规范进行标准化网页设计;第5个项目课后完成项目的情况,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项目的开发和维护中,以拓宽课程教学的内容。但是每1个项目都应以任务为载体,将课程学习的内容划分到每1个项目中。且每1个项目之间都有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项目之间相互联系,知识与技能循环渐进;前1项是后1项的基础,后1项是巩固前1项的关键,实现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层层递进、由浅到深、由简到繁,以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2建立项目小组 在明确项目教学的内容后,教师应召集全班的学生,让学生依据项目,自由分组学习,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为3~5名,并安排组织能力较强、善于表达的学生担任本组的小组长。然后每组学生在组长的领导下,按照项目要求的内容,在课后充分利用参考书目、内容对网站制作与设计所涉及的资料进行查阅。此外,教师是项目的指导者,应适当引导学生整理所需要资料。让每个成员之间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专门负责自己的问题。例如在“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本班学生的情况,将学生划分成每组5名成员后,结合实施方案,让1名理论功底扎实的学生负责网站栏目的整体规划;1名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网页制作;2名程序设计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代码的编写和程序调试;然后让担任小组长的学生负责对网站加以宣传,并制定项目进度表,明确成果完成的时间,同时详细记录每个成员学习的情况、态度,为教师的评价提供依据。 2.3项目教学的实施 项目教学的实施主要是引导学生为完成项目,而组织开展自主性的学习,以辅导学生依据项目学习中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开展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3]。例如在确定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后,进入具体“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学习中,一开始部分学生会感觉到制作一个网站,以我个人的能力,难以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又怎会设计出具有个人鲜明、独具个性的网站来吸引客户的注意力?针对这些问题,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将教学知识转变成学习任务,以学生合作的方式,然后详细讲解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知识点,让学生结合参考目录和资料,来回答提出的学习问题:(1)什么是框架?有什么作用?(2)框架和网页之间的联系?框架的优缺点?(3)依据各网站主页布局,怎样合理地使用框架?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合作的前提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还可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在Web浏览器窗口中,HTML框架集文档显示的若干个独立的可滚动区域就是框架,框架集中每一个框架在Web浏览器窗口中,属于自己管辖区域内显示一个HTML文档,可使用选项内是否滚动和可调整大小来调整页面。 2.4成果展示 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堂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时,项目成果的展示是为教师评价提供参考的关键。因此在实际项目学习成果展示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应依据项目教学的要求来组织各个小组的小组长汇报本组的项目成果。但需要特殊注意的是,小组长在展示、汇报本组的项目成果时,需要详细说明作品涉及的知识点、创新、优缺点和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并说明对于遇到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而其他小组的成员,也可提问与设计有关的思路、技术和特点等问题,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4]。例如在“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过程中,各小组完成动态网页作品的制作后,教师应通过组织活动的方式,让每个小组的组长借助电子演示文稿的方式,详细的介绍、JSP和PHP等动态网页技术,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需要引导每个小组结合学习的情况,将关于ASP的内置对象:Request、SQL查询语言、Respone、Server、Application、Session以及ADO组件中的Connection、Command和Record.Set等归纳为一个单独的知识点加以阐述,以便其他小组的成员理解掌握Dreamweaver数据库、绑定和服务器行为等网页制作知识。 2.5考核方式的改革 项目完成后的最后环节就是教师要进行及时客观的点评与总结,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以往的课程考核方式都是通过笔试与期末提交个人作品的方式来考核,这种考核模式过于注重结果,忽略学生学习的过程,难以达到项目教学的考核目的。因此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与总结时,教师必须将现场汇报、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内评价内容纳入到考核评价中,形成完善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从作品的主题、版面、图片、色彩搭配、网站布局和超链接等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日常出勤、课堂表现和每个阶段实训项目的质量,以了解学生掌握的技能,然后通过百分制的方式进行最后总评,依据40%的比例纳入到课程总评成绩中,实现评价的合理性[5]。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在网页设计与制作中的应用,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现知识的转化与整合。还可按照项目的目标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建立项目小组、成果展示和考核,将枯燥、乏味的文字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项目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潜力,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作者:吴细花 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网页设计论文:网页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功能与审美性 摘要:随着网络新时代的到来,网页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信息载体,也为视觉设计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设计领域,随着人们对网页视觉要求的提高,网页视觉元素的运用与审美功能的体现,也显得更加重要。针对网页设计中视觉元素功能与审美性研究进行几点分析。 关键词:网页设计;视觉元素;功能;审美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因特网这个崭新的传播媒体,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利用网络获取外界信息,因此对浏览界面也有了新的要求,除了功能性更强以外,审美性的要求也更高。而视觉语言的应用,为网页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促进了网页设计的发展。 1功能与审美性 1.1网页浏览的视觉规律 与印刷设计相似,网页设计也要遵循视觉规律的引导与利用。人们观看网页,遵循这一定的移动规律,而视觉的移动规律,能够引导浏览者浏览网页的视觉顺序,进而使网页浏览更加轻松。这就要求设计者,要依靠视觉语言各要素直接的联系与外形呼应,建立网页页面中的视觉流动,将浏览者无形的视觉移动规律与网页设计视觉要求建立一种心理联系和呼应,从而达到提高网页浏览效率与浏览享受的目的。在应用网页视觉语言的过程中,运用这额联系,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多的组合和安排,从而使网页设计设计也更加简便化。网络可以达到提高人类信息交流与传播的目的,让日常生活变得更加方便,也提升了基本生活标准。 1.2网页页面导向设置 网络页面中会呈现多条与搜索相关或无关的信息,为了提高浏览者准确找到需求信息的速率,也为了确保浏览页面具有一定的指示性,网络页面的导向性功能至关重要。与传统的网络页面相比,最新的页面信息排版以及引导方式,除了利用原有的文字进行信息提示外,还在适当的位置添加图片信息,方便浏览者进行资料搜索,加快对重点信息的浏览速度。网络页面的整体构图也应清晰合理,避免对浏览者造成视觉干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浏览者可以按照导向指示,完成资料的搜索任务。 1.3网页的版式语言表现 由于人体视网膜构造的原因,人体视网膜晶体只能产生单一焦点,这就限制了人类浏览信息的速度,所以,浏览者需要按照个人需求有顺序地进行信息的观看。为进一步提高网页的点击量,页面设计者应合理布局,将重要信息排版清晰,并尽量符合人类视觉网络浏览的基本习惯,有效区分各信息之间的主次关系,尽量显示信息的重要内容,提高浏览者的阅读速度。 1.4审美性 网页页面设计需要合理布局,而其中掺杂的语言,也应按照主次关系进行分类,具体所遵循的原则,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 1.4.1网页页面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 网页页面所呈现的信息量十分巨大,这对浏览者会造成一定的信息干扰。为保证可以在重要区域凸显重点信息内容,也为了合理利用仅有的网页空间,设计者应尽量多地呈现具有浏览价值的信息,并合理构建信息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模型,让最终的页面效果具有视觉冲击感,并可以缕清浏览脉络,为浏览者提供适合人眼阅读的页面环境。点击的页面内容应确保与所呈现的文字形式高度一致,避免浏览者被不精准的信息干扰,影响浏览心情,降低浏览速率。 1.4.2重要信息的突出显示 在大量的页面信息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内容,这对浏览者的阅读速度是一种考验,为尽量普及页面的浏览功能,设计者需要合理布局,尽量将重点信息内容放在符合浏览者视线浏览的区域内,让页面更有层次感。在适当的位置配上文字主题说明,并采取加大浏览字符或文字标红的形式,突出重要信息内容。 2网络设计中视觉元素具体应用 2.1动态视觉元素 设计师在对网页进行语言编辑的过程中,需要合理添加动态设计元素,其中包括声、像、影、音等多媒体文件。在网页中添加这些动态元素,可以明显提高网页的信息点击量,提升信息的点击价值。浏览者可以利用页面进行信息的快速搜索,并被动态信息吸引,增强页面视觉影像力的同时,获得愉快的浏览心情。比如:动画媒体能给浏览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为其提供具有亲和力的视觉影像资料的同时,可以同步满足浏览者的好奇心,并通过动态视频资料给浏览者更真实的视觉体验。二维、三维动画影像的出现,提高了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速度,形成一条特别的获取信息的桥梁,同时,它既可以为人的某些情绪提供宣泄场所,又可以让简单整洁的画风,给浏览者更舒适的视觉体验。在网页系统的合适位置添加声音信息,能够让浏览者解放双眼,得到短时间的视觉放松,尽情地获得听觉的享受。互联网将同步提供音乐播放下载、网页电影直播、影视实况转播等多个浏览模块,给消费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如同深陷其中的现场真实感觉,可以快速唤起浏览者的共鸣,提高视频影像资料的影响力。首帧画面将带给消费者以最大的视觉吸引,这就要求设计师需要选择合适的图片元素,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点击量,让更有价值的声音和影像信息被浏览者获取,让重要信息拥有全新的宣传和发展空间。 2.2人性化视觉语言 浏览者可以在网页中第一时间获取想要知道的信息内容,并可以在正确的引导下完成下一步的信息搜索,这是网页设计师想要看到的成果。这种较为人性化的网页设计理念既要充分突出网页的特点,又要保证浏览页面的简单。浏览者可以在既智能又含有技巧性的网页内快速接受被宣传的信息,这是网页设计高手以及制图软件高手具有的基本网页制作能力。设计高手本身需要具有较强的理解、语言组织、网页编辑、宏观调控等多项能力,为满足不同浏览者的浏览需求,在体现人性化网页色彩搭配上,可以为女性浏览者提供以紫色为主色调的浏览页面,并尽可能提供精准的信息检索项目。网页设计需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保证商家在页面上进行信息的公布。没有人点击或搜索的页面设计,就好比没人阅读的海报、说明书、杂志封面一样,不具备信息的传播和引导能力。设计师应十分注意网页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将需要宣传和引导的信息放在网页的显眼位置,既可以增加这些信息被点击的可能性,又可以对浏览者进行信息的引导,但是,多数网页设计人员并没有这么做,浏览者通常无法点击到那些敏感且悠闲的区域,这就促使某些重要信息始终无法被阅读,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合理地对现有网络框架进行布局,并通过文字或图片引导的方式,让网页的排版更加有序,增强页面对浏览者的视觉冲击感,确保浏览页面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合适的背景音乐可以放松浏览者的心情,并快速获取浏览者的关注,在避免其出现审视疲劳的同时,可以给浏览者以更真实的感受和体验。 2.3交互化视觉元素 “链接”是网络应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资源共享和交流的方式,在网络上利用链接进行资源共享,可以实现对文字词语视频以及影像资料的及时交换,提高资料搜索的准确度。超链接同样作为网页浏览的另一种资源交换方式,这种资源分享的途径可以完成全新视角的元素分享,并做到信息及时同步,提高信息的利用价值。交互化世界元素的主要表现方式应尽量做到人性化系统处理,比如:在合适的位置添加导航条,或为视频提供播放按钮,再或者可以在地图上提供工具热点,这些信息都应放在主页面的明显位置,以便浏览者可以迅速找寻并点击进入。链接内容可以依次进行排列,为进一步方便浏览者对网页进行资源搜索,需要在底部设置返回主页、返回顶层等选项,可以将这些按钮以红色按钮的方式进行展示,来引起浏览者的注意,这也是体现人性化设计的主要方式。加强人与商品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可以进一步提高购物的乐趣。网页设计应尽量做到简洁明了,排除过多不必要文字的叙述,让浏览者可以快速分清主次关系。适当地添加图片,可以提高浏览者的点击量,让网页更加美观。网页还要保持整体的设计风格,及时对重要信息进行分层分结构处理,向公众传达完整、准确、详细的信息内容。统一的风格可以为浏览者提供更准确的区域模块,让浏览者在进行网页信息搜索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导航条的指示完成信息的检索。结构统一、版式布局清晰合理,并提供精简的文字描述,让一致的风格为浏览者的信息搜索提供方便。为避免不合理信息布局对浏览者的信息搜索造成干扰,网页设计人员需要保证重要信息具有逐次递进关系,并以图片引导的方式,时刻对浏览者进行提醒,并为浏览者提供更自由的搜索空间,让浏览者有更愉快的搜索感受。 3结语 对网页设计中的视觉元素功能与审美进行了分析,对如何进行网页视觉元素应用展开了研究。从中可以发现,在网页设计中应用视觉元素,充分借助人们浏览网页的规律和习惯,借助一些视觉元素尽心合理的网页组合、排版,不仅仅能够方便人们阅读,提高网页整体的审美性,同时也能够提高网页设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网页设计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甄凤其 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网页设计论文: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索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阐述了项目化教学的基本内涵、教学改革设计及实施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教学实践证明,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基于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 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对各行各业的影响越发明显,社会对页面设计、网页制作、程序编写及其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巨大的社会需求和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作为电子商务专业核心专业基础课的《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其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设计并实现一个完整电子商务网站的基本技能,该课程集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于一身,授课知识涵盖了图形图像处理、平面与色彩设计、flash动画制作、数据库、程序设计等内容,但在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模式下,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未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并且由于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需求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需要重新培训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指导思想落后 尽管在新版的人才培养计划当中,逐步加大了该课程实践课时的比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指导思想还是没有真正转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和体现,与实际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相匹配。 (二)教学内容缺乏新意 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的教学大纲基本还是沿用之前的内容,只是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调整,没有质的改变,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大纲的更新均已滞后,对新知识的引入和使用程度较低,与当前计算机建站技术日新月异的现状不相匹配,缺乏完整的案例开发指导,导致学生进入社会需要重新学习和培训。 (三)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还是沿用填鸭式的风格,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教学辅助设备的使用还不够充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分离,制约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考核方式不合理 当前的考核方式未能体现加强实践教学的需求,依然停留在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阶段,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对课程内容整体性掌握的考核,考试成绩中实践部分占的比例偏低。 (五)对知识应用缺乏整体感 当前教学的模式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没有办法从整体层面考虑实际的应用问题,因此,当课程学习完毕,如何从整体上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还需要一个知识重组的过程,没有结合实际案例的教学,会让学生在实践环节缺乏目标和方向。 (六)缺乏实际工程项目开发体验 本课程是非常强调实践过程的,如果没有实际的开发案例作为训练,只停留在理论讲解和浅层次的模拟层面,学生就无法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也没有办法发现知识运用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将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 二、项目化教学方法 (一)项目化教学概述 项目化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理博士共同提出的,它是以构建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法的本质是:以师生共同参与为前提,以项目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其教学目的是更好地融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项目化教学中涉及的项目应该满足一定的要求:首先与教学内容或者知识点有紧密的联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其次是与企业需求或者现实经营活动有一定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具体目标,可以让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达到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效果。一般而言,在项目教学中,会采取分组的形式来实施,由老师指导各组学生完成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首先由学生讨论选择开发的项目以及进行项目分工,并对项目开发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案进行分析,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结合理论知识进行项目开发,围绕项目的实施,由学生小组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学习、应用活动;项目结束后,由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完成情况,并由老师和同学进行点评,给出合理的改进措施。通过项目的开展和总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针对性的根据某个明确的目标进行学习,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这种方法可以很好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动手环节,有利于学生在接近日后工作流程与项目开发方法的环境下逐步累计项目研发经验,所以在高校经管类计算机系列课程中采用此教学方法非常合适。 (二)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项目化教学是教学环节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综合性和真实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交流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项目化教学是以具体案例为基础实施的,它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该方法同样要求老师有较高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需要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项目化教学的理论体系,根据不同的实际项目作出相应的教学调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高质量的完成项目作业。 3、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在于教学形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于思维方式和观念的转变,它不仅包括教与学角色和组织结构形态的变革,还包括考查评估方法的创新、教学文化建设等,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牵引,不仅能激发大学办学的生机活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等内在需要。 4、与实际岗位技能紧密相关 项目化教学中涉及的项目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模拟性,其中包含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与社会工作岗位要求高度一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了解、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和教训,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化教学法是以构建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它要求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从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所以,教师在实施项目化教学法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根据其教学思路和上述设计原则,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环节。 (一)项目设计 本文以《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为例,进行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以项目需求和功能为主线,贯穿融合课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学生通过完成项目的方式实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课程的核心的内容,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项目,是整个课程设计的关键,必须充分地考虑项目的可行性、适度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二)制定项目教学计划 选定项目后,第二步需要完成的是制定项目实施的计划,把项目分成若干个模块,并把每个模块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能力要求进行整理,结合教学进度安排表,形成最终的教学计划,然后通过师生的共同实施,达到每个项目所必须的能力要求,具体步骤如下:1、制定计划。制定出完成项目的具体设计方案,时间安排进度表以及分工情况等。2、情景设置。以知识点为依据,设置仿真场景,模拟现实环境。3、明确任务。结合场景的内容,总结归纳出所包含的需要完成的知识点。4、操作演示。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演示知识的基本内涵以及在实际问题解决当中的作用。5、学生实践。让学生对同类型的场景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主动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解决项目打下基础。6、协作学习。通过组内的分工协作实施项目,定期开展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实际问题。7、学习评价。根据项目的完成标准,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三)实施计划 项目的具体实施,在老师的统一指导和协作下,由各组学生独立完成。在项目实施前,老师首先要把项目实施的基本软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准备好,以减少意外因素对项目进展的影响,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重点和难点,通过统一讲解和指导的方式来完成,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 (四)检查评估 项目控制是项目顺利开展和完成的保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进度表定期检查各小组的完成情况,保证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对开发过程所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并把各种常见的错误情况及解决方案及时反馈给各个小组。 四、项目化教学实施注意事项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项目的最终成果,更加重视项目实施的过程,要求师生共同完成这个具有创造性的实践环节,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一)教师应改变观念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项目化教学是一个逐步转换的过程,教师不是针对理论知识去引入实践环节,而是需要针对一门课程去设计一个贯穿的项目,并且将项目分解为模块,通过模块覆盖教学大纲要求的全部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调整教学的理念,对课程本身及其应用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对项目本身与课程考核目标之间的匹配度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二)教师的合理引导非常关键 项目化教学的主要工作由学生小组完成,但是教师的引导和掌控作用不可忽视,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及时发现项目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结合项目开展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加以扩展,教师的引导不仅包括对学生小组的引导,同时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引导。 (三)项目设计要正确把握工作任务与理论知识的联系 只有同时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才是我们最终的培养目标,因此项目设计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项目内容把两者很好的关联起来,教师在选择项目时应该充分考虑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划分项目模块时要与教材的章节对应,在实现功能时要与技术细节相关联,把操作流程与理论知识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实践为主,理论够用”。 (四)及时开展项目后评估活动 学生小组完成项目后,应该及时开展项目评估和总结。在项目设计阶段,应该设计较为全面的指标进行考核,既有定性的考核指标,也有定量的考核指标,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对比,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估,发现自身的不足,指出改进的方向,加深学生对知识应用的理解。 五、实施效果 在开展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我们利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电子商务三创赛和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等学科竞赛的契机,以赛事中对网站建设的需求为导向,引导学生以赛事作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实践证明,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标,能够从总体上很好地把握系统开发的流程和基本技能,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锻炼。近几年参加学科竞赛的优异成绩也说明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六、结论 通过项目化教学方法的实施,《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单纯停留在理论层面,学习的积极性更高,目标更加明确,可以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网站开发的基本流程,对网站开发的关键技术理解更加透彻。因此,可以考虑在经管学院计算机类课程中逐步推广项目化教学的模式,同时为了取得更好的实施效果,专业教师应该更积极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以获取更多的项目教学案例,进而为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叶艺勇 单位: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网页设计论文:网页设计中的排版与布局 摘要: 网页的排版与布局在整个网页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的排版与布局能够提升网页的视觉效果,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达。本文就网页设计中排版与布局的主要原则、相关内容、设计方法及常见类型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 网页设计;排版与布局;原则;方法 前言 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主要通过网络来获取相关信息,网络的作用也日益凸显,而网页作为网络的重要展现形式,其在设计过程中的排版与布局会直接影响一个网页的浏览量。因此,对网页设计中排版与布局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网页设计中的排版与布局的原则 排版与布局是网页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让信息页面更加美观,使信息内容更加合理且条理清晰,让浏览者得到更好的客户体验。因此,在进行网页排版与布局的过程中,为达到预期效果应遵循一定原则:首先,纵观全局,整体规划。通过对页面的文字和图片进行整体平衡,并融入趣味内容,实现页面的和谐统一;其次,突出网页主题。即利用网页版面的主次关系,将具有较高价值的信息放在版面上部位置,起到重点突出的作用;再次,版面恰当装饰。即在不影响网页功能的前提下,对网页予以简单装饰,做到疏密有度、图文并茂;最后,遵循色彩原则。为了让一个网页在众多网页中脱颖而出,在对网页进行排版设计的过程中,应对页面色彩进行合理组合,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引起浏览者的重点关注[1]。 二、网页设计中的排版与布局的内容 网页设计中排版与布局主要是对文字和图像进行版式设计,使两者合理组合,向浏览者准确传递相关信息的同时展现页面美感。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网页标题设计、网页文字编排、网页图文结合及页面设计的节奏感。其中网页标题一般被放在网页最上方且位置居中,根据不同需求还可使用图片予以装饰,而剩余页面文字则根据网页的具体需要以点、线、面等方式进行合理编排。不过通篇的文字叙述易使浏览者产生厌烦感,进而放弃阅读,于是页面内容文字还应配图说明,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依据不同网页类别将相关图片与文字进行灵活搭配,使页面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从而激发浏览者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网页传递信息的作用[2]。 三、网页设计中的排版与布局的方法 在进行网页设计之前,首先,要对页面的表达内容予以整体规划,通过简洁明了的布局排版方法对主要信息予以重点突出。其次,合理控制页面主色调,即主色彩控制在五种之内,并确定一种为主色调,其它几种只起到烘托作用即可。最后,注重字体的设置。整体页面的字体在三种以内,且大小适中,同时对标题与正文的字体大小和颜色加以区分。 四、网页设计中的排版与布局的常见类型 目前,网站种类众多,从形式上划分主要包括门户类、形象类、电子商务类、企业类和政府类等,尽管不同种类的网站对网页版面要求也不尽相同,但网页排版与布局的常见类型也就几种。(一)排版的主要类型。排版的基本类型大致被分成十类,其中最为常见的有以下三种:一是满版型。满版型的整个页面被图像占满,采取图像为主、文字为辅的排版设计,使页面具有开阔之感;二是分割型。分割型是把页面进行上下分割或者左右分割,然后将文字和图片分别在两个不同区域,形成直观的视觉感受;三是倾斜型。倾斜型是将文字和图片做倾斜式编排,使页面整体形成视觉冲击效果。(二)布局的主要类型。常见的布局类型有T型、 口字型和同字型,其中T型是指页面的顶部为标语和横幅部分,左下方和右下方分别分布着主菜单和详细内容。这种布局模式能使整个页面主次分明、清晰明了,但也缺乏一定灵活性,显得相对枯燥。而口字型的最大优势则是可以充分利用版面,将主题内容放在中间位置,在其上下左右分别放入横条广告、菜单、内容导航、友情链接等内容,整个布局类似一个口字型。这种布局在国外站点较为常见,在国内的使用率相对较低。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同字型布局,这种布局一般设有大标题和小标题,其位置均在页面上方,相应内容被布置在左右两侧,而页面下方通常情况下会被留白,即使有内容也多为网站基础信息及网站制造方。 五、结论 综上所述,网页设计中的排版与布局影响着网页的成败,为不断满足人们对网络的需求,网页设计人员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排版与布局方式,进而提高网页质量和优化网页视觉效果,为人们带来更好的浏览体验。 作者:阿斯哈尔·努尔兰 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网页设计论文:网页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 在传统的高职专业课教学模式中,大多采用的是单门课程理论加实验的教学模式,学生学的专业课门数虽然很多,但在学习后续专业课时,前续课程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逐渐淡忘了,对各门专业课的联系了解不深,前后续课程教学所用案例联系不大或没有联系。该项目围绕图书销售网站,整合网页设计、SQLServer、Java程序设计,结合这几门课程的特点,设计完整软件项目并基于这一软件项目有效地衔接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根据学生的课程学习进度来循序渐进地完成软件项目设计与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 项目教学;网页设计;网站开发 一、改革背景 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页设计》已成为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主要课程之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单科学习,网站建设的前后台相关课程,也会随着不同的授课老师而采用不同的案例来教学,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片断化,很难掌握整个学科体系,学生到企业中也很难上手去做,因此改革势在必行,为使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我们使用企业真实的开发案例,通过案例衔接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2.1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熟悉网站设计流程,掌握最新的网站开发技术、运用HTML+CSS+JavaScript等技术布局网页,制作符合Web标准的网页、能够将网页设计师的效果图快速转换为Web标准原型、并能够认识并编写HTML代码,2.2方法能力目标。具有较好的理解沟通能力、工作协调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肯干、吃苦耐劳,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认真的工作态度,并能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2.3社会能力目标。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具有创新意识、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爱岗敬业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3.1项目教学法的概念。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学生可独立完成,或按小组的形式完成,贯穿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综合评价等各环节,学生通过项目的执行,了解项目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3.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主要特点有:(1)项目教学周期短、见效快;项目教学法通常是在一个短期内、小范围空间内进行的,并且教学效果良好。(2)收益的多样性;对学生,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对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对学生的指导,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学校,有利于教育理念的整体转变,并逐步完善和整合学校课程体系。(3)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发挥出学习潜能。比如说在讲到“图书网站布局”的时候,先要讲解盒子模型,并完成上下布局的网页,再让学生自己去网站观察网页布局,再引出其它的布局方法,让学生跟着一起思考怎样做出左右布局,以及布局的嵌套方法等等。通过这样一个个具体项目完成,激发同学们积极思考,并最终在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项目,提升了学习的成就感。(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教学法是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项目,并取得共同进步的教学方法,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每个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的网站也不同,也会有很多不同,会遇到很多不同的问题,老师和学生、学生之间都可以相互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收获颇丰。(5)积极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有创新才有发展,创新是动力源泉,教师要在育人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运用知识去创造作品,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潜能,从而实现自己的想法。比如在讲解表单知识点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到网站下载资料时大部分需要注册会员,先让学生观看会员注册页面,结合所学内容,讲解此类会员注册页面运用了哪些表单元素,并给学生设计以下子项目:要求学生参考资料,设计某网站会员申请页面。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也可以参考互联网中的相关案例,利用各种工具及方法来进行设计与布局。根据经验和想象力,做出一个全新的作品。(6)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项目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网页设计》课程中,教师在进行“项目”设计时,要分别设计出不同的“自主学习项目”和“合作学习项目”。对于自主学习的“项目”,让学生利用已学的技术和知识,来完成作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合作学习的“项目”,则要求由多个学生共同协作完成。比如在图书网站项目的制作过程,要求小组成员分工不同,相互配合,使整个网站风格统一,各子页面功能不同,使学生与教师与、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多向交流,并在不断地交流学习中提高技能,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四、项目教学法在网页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4.1确定网站项目。确定优秀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关键,为了更好地与后续课程衔接,本课程采用的图书销售网站的制作,在上第一节课时,先对学生介绍项目的完成目标,项目的主要过程,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尽量使每一组学生的能力水平大致平衡。4.2制定网站项目计划。当项目确定以后,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功能需求,设计出需要的页面内容及数量。完成站点的建立并画出网站结构图。制定出完整的项目计划,并按照计划和网站的需求分析来确定项目需完成哪些功能模块,并把一个个功能模块细分为一系列小项目,在小项目中实施过程中侧重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根据项目的时间安排,结合项目内容撰写网站开发计划书。4.3网站项目实施。项目的实施过程是项目教学法中的核心环节。为了保证项目能够按照项目计划书的时间进度安排,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相应的功能模块,由于学生之前没有学过本门课程,因此项目的实施必须分阶段稳步进行。第一阶段是基础阶段,主要教授学生网页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每讲一个基础知识点,就完成一个实验项目,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使其形成相应的具体能力。第二阶段是项目实施过程,要结合第一阶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项目计划书的要求进行项目开发实施。在此阶段,教师要适时对教学小组的学生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解决学生在网站开发中遇到的难题,并对各小组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定期召开项目小组长会议,反馈项目的进度,收集各项目小组的难题问题,举行项目经验交流会,在会上探讨解决疑难问题。第三阶段项目实施总结过程,当完成一个项目阶段后,要撰写总结报告,总结项目开发的经验,为下一阶段的项目工作提供有力保证。阶段性总结评价对项目的顺利完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完成每个阶段后,还应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总结、评价,不足之处要限期整改纠正,从而巩固项目成果,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评价不仅要有教师的,还要有学生的互评成绩,如果是企业的真实项目,企业的评价比重应占得更高更重。在做出评价时还应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4.4网站项目的总结和应用。项目完成后要有项目总结环节,并将其成果应用到实际中,实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制作的网站项目和后续课程衔接完善后,可择优推向市场,并应用到相关领域,由买家和用户反馈使用满意度,并根据反馈意见及时做出修改。项目完成后应总结经验并进行经验交流,各小组可以取长补短,继续完善作品。 五、总结 通过教学时间证明,这种改革方法能够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从而掌握整个学科体系。学生在网页设计中做的网站开台,通过JAVA和JSP的整合,可以实现与后台数据库的连接,从而能够实现网站前后台功能的实现,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学生各门课程知识的系统化组织,有助于他们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康丽 单位: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网页设计论文:中职学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探索 摘要: 《网页设计》课程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以及一些相关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课程。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网页制作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如何提高学生的网页设计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素质来适应社会需求,是中职学校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网页设计;教学模式 《网页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要求非常高的学科,这正符合了中职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目的的特点。传统的授课方式多数采取:课堂讲解,课后实践。然而对于基础普遍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单纯的讲解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刚开始很多学生充满好奇听讲,当接受过多的理论灌输后,兴趣锐减,讲课质量会大大下降。另外,课后的实践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引导,很容易在短暂的好奇之后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结合学生的爱好与兴趣,研究一种新的教学方案,探索一种更贴近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针对中职学校《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实践、教学评价。 1教学内容、目标和组织形式 在网页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根据中职生的特点,研究清楚学生对本门课的认知,他们对这门课的期望程度,想从这门课学到什么。然后,有选择性的制订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尽量避开单纯的理论讲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把握一种现代的创新理念、层次思维、组织能力和审美观点,培养学生具备设计与制作优秀网页的能力。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一一团队合作。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主要采取分组学习的形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组成学习团队,分组的依据为: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学习能力等,主要以互补的形式为主。每个团队5~6名学生,并在每组中设立小组长,全面负责小组的学习讨论和学习项目的分工安排,同时强调团队互助合作的重要性。 2教学方法 2.1行为导向法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是一种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它不是指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系列教学技术和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以教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将学生的学习与学生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引导者与协调者,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索,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习得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2默会知识 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默会知识的概念与理论,他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默会知识。”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默会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而学生要获取以默会知识为主体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关键是通过对具体实践行为的观察、模仿和体验,而并非语言的传递。因此,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核心任务的职校必须积极探索指向实践行动的教学改革。例如,与相关企业合作,提供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真正的工作环境。在《网页设计》实践教学中,笔者以学校举办的科技节活动为契机,实施“小组合作,团队协作”的教学策略,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默会知识。 3教学实践 3.1知识技能的掌握 行为导向教学是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强、教学效率高的特点。因此,针对中职生的学情,在《网页设计》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上,笔者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之:案例法、小组讨论法、辩论法、媒体展示法和任务驱动法。本文简要说明案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教学法。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某个实例为先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将问题一般化。以网页中的“行为”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为例。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直接给出行为的基本概念:行为是在某一对象上因为某一事件而触发某一动作的综合描述;然后开始按顺序逐个介绍各个行为的使用。学生跟着教师的步伐可能可以完成相关行为的应用,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真正理解“行为”的含义,什么是“动作”、什么是“事件”,更不用说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笔者在讲解“行为”这个概念之前,先引导学生反复练习简单“电子地图”的制作,之后通过这个例子中涉及的“显示-隐藏元素”、“交换图像”等动作形象地引入“行为”所包含的“对象”、“动作”和“事件”,让学生自己对号入座(对象:图片热区;事件:鼠标的移入和鼠标的移出;动作:图片的显示和隐藏;行为:鼠标的移入+图片的显示,鼠标的移出+图片的隐藏。)。从而让学生自发地认知“行为”这个概念。在接下来的“行为应用”的例子中,始终以不变的步骤:“选择对象——选定动作——确定事件”来分析和熟悉各个行为的应用。按照这个步骤,学生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灵活掌握各个“行为”的使用。行为中的“对象”、“动作”、“事件”几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实例形象化后,再加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本堂课的内容,有效地突破了重点和难点。2)小组讨论教学法在网页设计实践训练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也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其他同学交流,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对话交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知识的融合与共享。例如,在网页的布局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表格、AP元素、框架”这三个布局技术的优缺点与适用场合,结果以小组之间辩论的方式展示和总结。从而加深对这三个重要技术的认识。 3.2综合应用 在《网页设计》课程的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上,笔者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之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目前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尤其是计算机教学特别适合于采用项目教学法。笔者以学校举办的“科技节活动”为契机,实施“小组合作,团队协作”的教学策略,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默会知识。最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成果作品的评比,相应的奖励是有效的激励手段。项目教学的实施步骤: 1)确定项目主题 由教师提供一些参考主题(如个人主页、班级主页、学校6S管理、中国传统文化、美食、旅游等)或学生自定的主题。项目的任务是绘制网站模板并完成网站的设计。项目的目标是每个小组制作出一个完整的网站。 2)制订计划 由小组讨论制定项目实施计划,确定实现步骤和程序。 3)组织实施 项目小组学生分工后,按照既定步骤和程序开展工作,小组成员协作完成项目。第一,收集素材。网页初学者在搜集素材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从网络上大量收集素材后却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搜集素材的关键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因此,要求学生在搜集素材前,小组内首先讨论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内容、网站分为几个模块、各个模块需要哪些素材,从而有针对性地整理自己的素材,切忌灵感泛滥,什么都想做。第二,绘制网站模板。利用图片处理工具Photoshop或者FireWorks绘制网站模板,教师提供一些典型的网站模板供学生参考。要求学生自己参阅一些知名网站的设计与组织架构。建议小组成员做好分工合作、有效实现技术的共享。Logo的设计、Bannner条的制作、网页版面的布局和色彩的搭配都是网站设计成功的关键。网站版面的设计缺乏规划和创意是网站的初学者的通病,网页元素的随意堆砌容易使整个网站版面条理不清。小组负责人需要将任务分解并分配到小组成员的身上,在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的同时加强与成员之间的交流。第三,鼓励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对话交流。默会知识很难流动,它只有在显性化或被他人吸收、利用时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在人际互动学习中才便于其生成与获得。 4)项目结果汇报与作品展示 各个小组展示模板和网页,并陈述作品的创作过程。 5)评价总结 在课程结束的时候,举行了一次作品展览答辩会,由教师组建评价队伍,对各个小组的作品分别进行评价,评出优秀作品,并在全校范围内展示。评价主要包括:自我评价、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项目评价的目的是,通过答辩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无困难、是否顺利等来判断项目的设置和要求是否过高或者过低。 4结束语 实践教学的质量决定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所以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地深化。本文对《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中职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完善。 作者:吕溪敏 单位:厦门信息学校 网页设计论文:网页设计中的图形图像处理技巧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网络流量网页观看新闻、图片和视频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因此,网页设计所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中图形图像处理技巧是网页设计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决定着网页设计整体效果、主题思路和浏览感受。为了满足人们对网页设计日益增长的审美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出图形图像处理技巧的优势,设计出更加优秀和美观的网页。本文对网页设计中的图形图像处理的优势、构图方法和处理技巧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切实希望有助于提升网页设计中的图形图像处理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 网页设计;图形图像处理技巧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浏览网页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不但如此,各个行业领域、机关部门都需要借助网络来辅助办公,因此,网站和网页建设是目前备受关注的焦点。网页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图形图像处理的过程,由于网页是面向网站用户的直接对象,网页所展示出的整体效果和层次脉络代表着网页所有者的能力和态度,能否把网页设计与艺术美感有机结合是获取浏览者认同度和满意度的基础因素。这就要求网页设计中图形图像处理过程的质量和水平要格外高超,用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技能和知识配合富有艺术美感的处理技巧,充分满足人们对浏览网页的视觉需求和效用需求。 1网页设计中的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分析 1.1网页设计过程中运用图形图像的优势 首先,在网页设计过程中使用图片首先可以给用户带来直观的视觉冲击,具有视觉优势,以图片作为网页版面的构成要素可以烘托出特殊的网页风格,而且图片具有良好的适配性和包容性,能够配合网页中蕴含的其他因素,从而使网页获得统一、协调的美感。其次,图片内容的受众性逛具备认知优势,通过图片设计者可以忽略由于语言文字产生的信息障碍,增大浏览和观看的受众范围,即使用户不认识文字或者来自不同语言文化的国家,都可以通过图片内容来准确理解设计者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1.2网页设计过程中运用图形图像的构图方式 网页设计中主要的构图方式按结构划分有三种,分别是纵向式、水平式和中心式构图。其中,纵向式构图是指将网页中的全部元素按照竖直方式进行排列,这种构图方式比较简洁明了,用户能够直观、清晰地感受到网页的主体内容,多适用于广告设计中。而水平式构图与上一种构图方式类似,只不过是将排列方式转变为横向,这种构图方式体现出庄重、朴实和严谨的风格,适合用户的浏览习惯,主要适用于政府机关、企业单位和学校等机构的网站中。中心式构图运用较少,其设计理念是把所有元素统一集中到网页中心,集中表现力较强,但是给人的感觉过于拘谨。 1.3网页设计过程中运用图形图像的处理技术 1.3.1图形图像去噪 网页在添加图形图像的时候会伴随着噪声,噪声的产生是由图形图像的自身属性所决定的。通过图形图像去噪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图形图像的分辨率,对图片质量和大小进行优化。 1.3.2图形图像增强 主要是通过后期制作将中心图像四周的图像进行淡化处理,以此达到突出中心主题的目的。图形图像增强能够有效提升图片的画面感,其主要技术有,边缘增强、图像色彩增强和锐化增强等。 1.3.3图形图像压缩 这种技术被大范围适用于数字图像中,主要是针对图像数据中冗余信息进行压缩处理,以提升图形图像的分辨率、像素水平,降低图像的失真性,提高图片质量。 2网页设计中的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2.1图形图像的形式与网站整体风格的匹配度与协调性 网页设计中所涉及到图形图像的表达方式大致有三种,分别是四方图、退底图和边缘模糊图。每一种图片表达方式都有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浏览体验,需要通过合理的运用组合,才可以设计出高水平的网站网页。在网页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图形图像的形式与网站整体风格的匹配度与协调性,按照主题风格将图片内容进行层次性排列设计,突出中心主题图像,对次要信息表达的图片进行弱化处理,从而设计出最佳效果的网站网页。 2.2对图片的格式、大小和颜色等因素进行处理 在设计网页的过程中要按照实际需求选取图片格式,科学规范的图片格式设置可以保证网页设计的合理性和美观性,通过对拍摄图片、截取图片和拼接图片的处理,增强用户的视觉感官与浏览享受,运用“图片+文字”的手法是网页设计中较为普遍的设计形式,为了不影响整体效果和中心内涵,不同格式的图片设计是必须考虑清楚的环节。由于网页的版面所限,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高效运用图片进行信息输出是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网页设计中图片大小主要影响图形图像的分辨率清晰度,同样需要配合网页中心思想来进行设置,突出重点来提升网页浏览效果。网页设计过程中图形图像的不同颜色搭配,能够展现出不同的设计风格和不同的表达效果,与图表、背景和文字之间的协同搭配是设计师在选择图片颜色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2.3图形图像处理的相关技术 要想制作出具备观赏性和艺术性的高水平网页,图形图像处理的相关技术的运用必不可少。Photoshop作为功能性和适用性较强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在网页设计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根据网页设计要求,Photoshop能够对图片的位置、大小和版式等多项内容进行处理和调整,其中,图片分割技术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技巧。通过多幅图片的分割、重构和组合能够设计出别具风格的图形图像,极大地增加了图片的灵动性和美感。 3结论 综上所述,网页设计对技术性和美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师对图形图像处理技巧运用的能力更为重要。在设计网页的过程中,通过强调图形图像的形式与网站整体风格的匹配度与协调性,根据主题对图片的格式、大小和颜色等因素进行处理,运用Photoshop等图片处理软件,可以有效提升网页的艺术性和美观性,提高网页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徐智旭 门威 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网页设计论文:网页设计中色彩对比与调和的应用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产品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们生活中产生重要的影响。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网页成了信息的主要载体,所以网页对人的吸引力有着实际的意义。 关键词: 色彩对比;网页设计;吸引力;视觉效果 1引言 在网站形象的传达过程中,色彩是首位要考虑的视觉因素。为提高网页对人们的吸引力,网站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提升网站运行的质量,做好色彩对比与调和的措施具有实际可行的意义。色彩,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和剂,在网页设计中,可以促使信息分类以及浏览的速度都有所上升,所以在网页设计的因素参考中具有较为实际的意义,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重要性不断突出。色彩对比和调和的积极作用在实践中得到突出的表现。 2色彩对比与调和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技术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于网络化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许多信息都是在网页中进行了解,所以网页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信息载体。因此,在网页上进行更好的信息传达,成为现代研究工作中重要的一项新的课题。在具体的网页设计过程中,作为传达信息最为直接因素的色彩,在网页设计越发重要的情况下,其积极作用也越发明显。如何更好的通过色彩的对比和调和,来提高网页对人的印象成为研究和关注的重点。色彩设计是整个网页设计的灵魂,也是网页作品的表达语言之一,对人们的视觉传达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的手段和途径。色彩对比和调和是利用色彩的重要的基础的手段,运用到网页的设计过程中,对整体的协调和局部的突出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网页中做好色彩的对比,可以使色彩的明度和纯度等对网页的视觉效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对比和调和是色彩利用中较为矛盾的两个方面,但是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可以使得在色彩的促进作用下,人们更直接的注意到相关的信息。在各种网页的设计中,色彩本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于提高广告的重要意义有着突出的作用。色彩的不同处理,对于群众主体以及群众对网页信息的获取和理解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所以做好色彩的处理对于网站持久的影响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3色彩对比与调和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色彩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网页设计中也有着许多不同的表现,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者经过相关资料的调查,得出相关的应用表现有如下几点: 3.1注重色彩的对比 在网页的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颜色,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整体的表现效果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要根据具体的内容使用不同的颜色,使得颜色对于主要的阅读群体有着重要的影响。要做好色相的对比,对主色和其他的颜色进行搭配的综合考虑,使得主色和其他颜色的整体效果较为突出。如果两种颜色较为接近,就是柔和的对比,如果颜色差别较大,有一定的强调作用,但可能因为对比太过突出从而降低整个的协调感。色彩的明度包括色彩差和非色彩差大部分的内容,不同的色彩会使得色彩的明度有所差异,人们看见的明度会以空间层次的效果进行呈现,所以明度的设计也要符合整个网页的设计要求。颜色的安排要根据网页信息的面积进行具体的安排,提高网页整体的质量。 3.2同种色彩的调和 网页色彩搭配的过程中,对于同一种色彩来说,进行调和作用,降低颜色相似带来的单一感,对色彩的纯度和明度进行充分的利用。运用不同的颜色进行网页功能的划分,也可以使得网站拥有更好的韵律感。在同一色环对立位置的颜色调和,则有更加重要的问题。要注意明确二者的突出关系,使得颜色在对比中保证整体的协调感,以免网页设计过程中颜色严重的突兀。渐变色要调节网页带给人的视觉的层次性,所以在进行渐变色的利用时,要保证网页的整体节奏感和协调感,使得整个网页带给人的节奏感进一步上升。 3.3对比调和规律 色彩对比看似矛盾,但在有效的利用过程中,也可以提高整体的协调性。为了使色彩的运用更加的协调和平衡,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高度重视对比和调和的色彩处理的综合应用。在进行色彩选择时,运用同属性的色彩相互配合,使得网页设计中的色彩在与其他元素进行配合时,有更好的兼容性,提高网页综合的质量和吸引力。 4色彩对比与调和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重要性 网站进行形象设计时,色彩作为首位的视觉因素需要进行考虑和设计。为使访问网站的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色彩的处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即使用户无法记住网页的整体情况,也会因为颜色的作用对个别内容有深刻的印象。色彩在网页的设计中发挥的作用有许多,如划分视觉区域。在色彩的应用中创造出一种有序的视觉感,设计中的色彩也可以突出主次的效果,使得用户能够注意到强调的主要内容。在海量的信息中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想用的信息,就必须借助颜色等有利的因素进行协调。色彩不仅可以美化整个网页,重要的是可以对重点的内容进行突出,对浏览者提供重要的帮助。借助色彩的力量也可以增强网页的吸引力,当下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类似的网站数量不断增加,利用好色彩可以使得网页脱颖而出,促进网站的长远持久发展。一个优秀的色彩的设计者,赋予一个网页强有力的生命力,不仅反映在视觉上,还能够使得网页的色彩、使得网站拥有象征意义,以及重要的独特心理影响的作用。在网页设计中体现更多的艺术性,是保证网页在发展中具备一定竞争力的重要要求。网页的发展是科技信息时代下发展的蛀牙潮流,进行质量的提高具有视觉的意义,色彩的对比和调和的作用不可忽视。 作者:刘娜娜 单位: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网页设计论文:静态网页设计与制作分析 摘要: 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各项工作都离不开网络。企业网是展示企业形象的重要窗口,是传播企业文化、企业信息、辅助业务办公、服务生产经营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企业网的搭建过程和几个重要网页部件的功能。 关键词: 静态网页;Sharepoint2010;Web部件 1.静态网页概述 所谓的网页就是在浏览器上看到的一幅幅画面,又称web页,实际上它是一个文件,存放在和internet相连的某个服务器上。而静态网页指的是网页内容固定不变,当浏览者通过互联网的和channelfoot.html文件内。网页的页头和页脚就制作好了。在网页中部添加需要的取静态页面(带宏替换)Web部件和新闻列表Web部件,配置部件属性,指定路径到对应的html文件。页面保存并,这样一个网页就搭建好了。 3.常用部件简单说明 (1)取静态页面(带宏替换)Web部件。取静态页面(带宏替换)Web部件可将静态文件中的代码整合到页面指定位置,用于制作静态内容。用SharePointDesigner2010打开站点,选择左侧菜单中所有文件,点击_EX_STATICPAGES_,在文档库区域中右键新HTML,修改文件名为英文字符即可。右键静态文件,选择打开,将静态代码添加进去,保存关闭即可。添加的静态代码为HTML代码片段,原则上不允许向其中添加 html head body 等网页结构标签或声明语句。代码片段中仅填写结构代码,建议将样式、图片等资源放置在站点PageAssets的对应文件或文件夹中,如Styles中的page.css,Images文件夹等。进入页面编辑状态,在指定Web部件区域添加。如下图:如果引用其他站点中的静态文件,点击文本框右侧的蓝色区域,弹出文本编辑器,在其中添加引用静态文件的绝对或相对地址。保存部件配置,保存页面,即可看到静态内容替换效果。(2)新闻列表Web部件。新闻列表Web部件实现动态读取指定新闻频道内的新闻并以列表形式在页面中展示。添加新闻列表WEB部件方法同内容编辑器WEB部件。点开“新闻列表”右侧下拉箭头,选择编辑web部件。新闻列表Web部件包括内容设置、显示设置、筛选和排序、图片新闻显示设置等7类属性。设置好相应的属性,就可以显示对应的新闻栏目了。(3)IP过滤Web部件。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控制用户对网站中某项内容的访问:权限管理或访问IP限制。权限管理的控制最为准确,因为网站使用用户的账号来辨别其是否有权限打开受限内容。但在面对“我希望本单位所有的员工都有权访问这个页面”这样的需求描述时,用给帐号授权的方式去控制访问就变得有些困难,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为“我希望在本单位内可以上网的电脑都有权访问这个页面”,这个时候用IP地址进行辨别就派上了用场。IP过滤Web部件通过对客户端的IP地址进行辨别,判断用户是否打开这个页面,更加适用于一种面向“结构”的访问约束。所谓面向的“结构”,如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众多组织,或如上面所提到的,一个边界十分清晰的空间。我们所要准备的东西只是拿到“结构”内的IP地址分配情况,开始配置。IP过滤Web部件只能在内网中使用,只能拖拽到Web部件页中。进入页面编辑状态,在指定Web部件区域添加。布局中勾选“隐藏”。自定义属性中的参数“允许的IP范围”填写可访问页面的IP段,IP段一定要有头有尾,中间用“-”连接,IP段和IP段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IP段后不再使用分号。这样就设定了两个IP段可以访问,其它地址的电脑无法访问网页。 4.结束语 全球性的网络化、信息化进程正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Internet技术的应用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网络办公已经深入到了企业的各个角落。现在的企业网功能丰富,为人们的工作提供了便利。 作者:宋英茹 单位:大港油田第二采油厂 网页设计论文:项目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小组的形式来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教学活动,它作为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一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寻找实施项目的途径和结论,最后通过展示和自我评价得分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到重要的作用,他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而是参与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担负起引导和监督学生完成项目的责任。笔者分析了项目教学法在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充分展示项目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探讨项目教学法应用在网页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计算机信息化;网页设计课程 项目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它以实践的项目为导向,从教学这一职业的本质需求出发,选取典型的一个项目来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参与,将这个项目完成,到达教学的效果。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梳理和应用知识,强化了对知识点的整体记忆。项目教学法体现了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有计划的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全新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书本中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团队合作的综合能力。对于中职教师而言,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如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利用项目教学法提高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项目教学的教学设计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选取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的设计原则。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课程的内容需要,同时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选取适当的现实的项目,这个项目应包括本课程的基本的知识点内容,能够起到学生解决问题、牢记知识点的作用,同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难度适合的项目。另一方面,项目的实施过程要分组完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项目的各个部分,充分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项目中,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同时,要积极促成学生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之中查漏补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养成学生协商、交流解决难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实现整体的进步。 2教师使用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项目教学的过程是实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学习主体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两个大步骤:一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制定项目,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的和相关知识,同时关注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二是学生具体实施和完成项目的过程和结果。如图1所示: 3项目教学法在网页设计教学中的实践 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结合项目教学法的模式特点,选取了制作企业网站的综合应用为案例,来进行项目实践。 3.1制定项目任务书,明确项目名称和目标 教师首先选取合适的教学容容,明确项目名称、教学目标,同时将学生进行分组,如设计制作信用卡网站。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使用Photoshop、Dreamweaver等工具制作符合企业要求的实用型网站。通过实践项目,使学生熟练掌握网站制作、测试、的整体流程,同时使学生能够掌握多个网页的布局设计方法,加强对CSS+DIV的综合应用能力。 3.2点评学生项目设计,完善项目计划书 在项目小组接受任务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和制作项目实施计划,引导学生搜集、整理项目内容和信息,在学生制订设计实施计划后点评各小组的项目计划书,让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不断完善项目和活动计划表。 3.2.1明确网站定位和功能定位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银行信用卡网的需求,让各小组根据分析结果明确信用卡网站定位、功能定位。信用卡网站的定位应为提供最专业全面的用卡知识介绍及经验交流与分享等服务。所以在网站设计中,要体现产品和服务,宣传企业品牌,介绍企业的信用卡产品。尤其在提出优惠促销、鼓励信用卡消费方面,要激发潜在用户,并且要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和网上银行登录服务。 3.2.2分析网站整体框架设计 针对信用卡网站定位和功能,需要对网站布局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企业网站页面一般需要展现企业的LOGO和BANNER动画等标志信息。网站导航必不可少,可以帮助浏览者准确检索信息。网站导航可以利用动画或交互方式实现。主体功能区部分,展示网页的主要信息和浏览者需要获取的信息。按照用户的浏览顺序,遵循从左至右、从上倒下的规则设计主体部分页面。版权和法律声明区一般选择放在网页的底部,以达到形式和标志信息区呼应的效果,同时使版式完整规范。通过整体分析,企业网页布局比较合适使用“T”字型布局,从上到下分别是页头区、主内容区、版权和法律声明区。此种布局既可以突出网站的整体形象,也可以展示网页的重要内容,条例清晰,是企业网布局的首选类型。 3.2.3设计网站外观效果 通过使用CSS控制网站中文字的链接,取消文字链接的下划线,产生超链接效果。同时用CSS控制超链接和背景图片,制作鼠标移上链接元素背景图片改变的效果,制作鼠标移上链接文字改变颜色的效果。对于文字效果,通过列表展现信息内容的多文字排版,达到整齐美观的布局效果。同时利用CSS控制图片和文字,取得网站图文混排的效果。对于特效效果,利用CSS实现整齐的边框效果。利用CSS、JS等创建下拉菜单,在有效利用网页空间的同时,提升页面的动感效果。 3.3项目的实施 教师通过展示做好的网站及各个页面,或通过互联网让学生仿效制作,如交通银行信用卡、建设银行信用卡、招商银行信用卡网站,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在项目教学的整个实施阶段,学生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变为配角,主要工作为巡回指导,对各小组的制作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各学生分组合作,进入制作主页及其他网页的过程。项目小组中,学生分别发挥各自的长处进行制作。通过小组内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参考课本、网络资料等,加深理解网站制作的全过程。通过项目实施,学生对项目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小组之间的讨论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能力,同时团队的合作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合作、沟通等社交的能力,对学生形成敬业的素质及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有重要影响。 3.4评价阶段 在评价阶段,各小组上传班级网站,进行宣传和展示。每组需派代表进行项目的展示并讲解操作流程,根据各小组之间互评和教师的总结性点评,各小组进行适当的修改,最后每个学生填写自评表进行自评。项目教学法的评价方式有教师的指导性评价和学生的自主性相互评价两种。教师的指导性评价能够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项目制作过程,既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能力的掌握情况,又要考虑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实施项目的结果,更要看到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的发展和成长,进行鼓励式评价。学生作为项目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性互评更应提倡。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能够查漏补缺,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身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而各小组之间的互评,能够使学生团结合作,培养他们沟通、协调的能力,帮助学生适应团队的项目合。 4结语 实施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尤其是网页设计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就更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将理论的知识点用到实践的操作中,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可以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点整理成为系统,理解不易理解的知识点,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个团队中认识自己的定位,使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作者:王少琳 单位:上海市商业学校 网页设计论文:高职院校网页设计与制作项目化课程研究 摘要: 该文介绍了《网页设计与制作》项目化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设计理念与思路、对计应相关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定位与作用、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与使用等6个方面进行了设计与分析,为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及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高职院校;网页设计;项目化课程;开发实践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它以图形图像处理、互联网应用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动态网站设计等课程的基础。学完本课程,要求学生能达到掌握网页美工初步技能;熟练掌握HTML+CSS进行页面布局与排版的技能;基本掌握使用网页脚本控制页面操作和提升用户体验的能力。按照高职高专知识传授特点与职业技能需求,同时根据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知识的掌握规律,目前我校采用了项目化教学方法,为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及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打下扎实的基础。 1设计理念与思路 该课程根据职业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新手—生手—熟手—能手—专家),将学习内容设计为网页设计实际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采用整体→模块→整体的设计思路,按照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低级到高级的原则进行。 1.1设计理念: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一理念体现了该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同时学习的主体变为学生,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为体现这一设计理念,在课程设计前我们调研了数十家合作企业,与企业专家一起,对网页设计各个方面涵盖的岗位进行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分析,整合出一个基于工作实践的“网页设计与制作”项目(比工作实践更完备体现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同时分解实际工作中网页设计的工作流程和岗位,确立多个子项目。这种方式学习,充分体现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促学习,边“工作”边学习,学生学习内容具体化,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1.2设计思路:整体→模块→整体课程设计的思路是根据几个不同类型的网站案例整体设计入手,将网页设计所有环节和操作步骤详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从与“用户”沟通开始参与到整个系统的设计过程中,教师根据任务需要,先给出网页效果图,让学生体验完成后的整体效果,再根据项目进程分解任务,这种设计优点是能让学生将学习过程作为完整的“工作”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各工作任务分成若干子任务,通过90课时教学+30课时整周实训学习,最终将各个子项目整合,完成网站整体设计工作。在子模块学习任务设定中,每个子任务设计是按实际工作中网页设计的技能要求提炼出来的,能满足不同岗位的需求。项目完成时,我们还设计了学员相互评价体系,对设计成果进行评估,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及时总结并收获进步。 2对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定位与作用 该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可以起到如下作用。(1)学生对该专业的工作岗位有了具体认识,了解了各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从而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知识储备。(2)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工作内容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该课程使学生对计应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怎么做等问题有了全面认识,增强了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3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1)该课程是依据“计算机应用专业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网页设计师职业岗位设置的。总体设计思路是:着重培养学生网页制作能力,具备HTML、CSS、JavaScript等知识,以网站设计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网站设计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相应工作任务。课程构成主要突出职业能力要求。(2)课程总学时为90学时教学+30学时整周实训,内容包括Web服务器配置、网页视觉效果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网页兼容性设计等。(3)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应掌握HTML、CSS、JavaScript、HTML5、CSS3等知识,该课程学习结束,学生应能自行设计各种网页、开发一定规模的网站,熟练掌握网站制作基本方法和技巧,并最终设计出综合性的网站。能力目标主要体现以下方面:①熟练使用网页编辑软件。②熟练使用样式表控制页面外观。③能在网页中设置需要的脚本。④能进行网站的更新与管理。另外根据职业教育要求,加强学生以下素质:①服务意识: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②文明法制意识:网站内容积极健康向上,不做违法的事。③合作精神:能够与他人合作,具有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④较强的自我知识及技术更新能力:能快速跟踪网页制作的新技术及市场应用动态。 4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该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网站服务器、HTML、CSS、网页界面整体设计(含JavaScript应用)、网页兼容性等5个教学模块,其中HTML和CSS为学习和实践的重点,通过几个案例的制作过程展开知识讲授。具体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见表1,“网页外观制作技术”项目的教学设计见表2(其他教学项目的教学设计因篇幅所限此处省略)。 5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地点由教室迁移到一体化实训室,教学方式由教师讲为主转变为学生做为主。实施中包含如下步骤。(1)指定清晰的工作任务,教师展示页面效果。(2)学生制订工作计划,理顺工作思路。(3)教师进行工作过程辅导,讲解涉及的理论知识。(4)学生根据需要在课程网站上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5)学生完成工作任务,体验工作效果。(6)师生及企业专家共同评价工作成果。 6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与使用 课程在网站设计一体化教室完成,其间配合到企业现场教学实习环节,实施时由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网页制作任务,课程各种教学资源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在线使用。 7结语 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教育实施中始终不能停止的工作,不仅要根据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行事,还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加以调整,另外也并不是所有课程都能很好地适用项目化教学方法,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只有与时俱进,本着培养实用型人才、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宗旨,才能真正让学生对课程知识学得快、学得好、用得着。 作者:周苏峡 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网页设计论文:网页设计的安全缺陷及对策 摘要: 网站是互联网技术的基本表现形态,也是信息输入和输出的重要平台,随着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站建设的安全性要求也不断提高。网页作为网站的基本构成要素,往往因为存在设计方面的安全缺陷而成为黑客、病毒和木马威胁的对象,由此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社会恐慌。本文中笔者针对网站建设的安全性展开研究,以网页设计的安全缺陷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并提出相应地防治策略。 关键词: 网站建设;网页设计;安全缺陷;防治对策 一直以来,网站建设中都将安全性作为首要考虑对象,尤其在当前互联网经济环境下,各类网站的运营均以会员制度展开,尤其是电子商务网站,除了用户的个人隐私之外,还包括重要的金融信息,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所觊觎。针对网站的非法行为主要是利用技术手段找到破绽,从而达到非法获利的目的,因此对广大网站运营主体而言,在网站建设前、中、后期都要做好全面的安全防护工作;相对而言,网页设计中存在的安全缺陷较多,如权限级别过高、数据库漏洞等,所以应该将其视为网站安全防护的重点。 1、网站建设中网页安全的重要性 狭义上说,网站是由不同功能界面的网页构成的,网页的形式总体上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网页是网站技术早期的一种形式,通过浏览器可以访问预先设计好的网页格式,但静态网页中的所有元素都是固定的,如图片、文字、视频等,修改工作也基于人工操作完成,信息不会因为用户的操作而发生变化,严格意义上说,静态网页除了IP之外不存在其他“入口”。然而,静态网页显然不符合网站建设的发展趋势,随着用于规模扩大、信息容量增加,网站逐渐采取了动态技术,如PHP、ASP、C++等,其优势在于网页内容可根据用户操作发生相应的变化,反馈用户所需要的信息,换而言之,基于服务器中断的网页设计中包含了大量脚本语言,利用程式化优势来提高网站资源的统筹和管理效率,而“网页”变成一种临时性的调用元素“集合”,当用户需要某一网页形式时,脚本语言直接从数据库中调取相应的元素,如用户登录网页和注册网页中存在的“验证码”部分,事实上属于同一种验证机制。理论上说,任何一种系统都存在漏洞,以技术实现的网站系统更是如此,在动态网页驱使下产生的安全缺陷更多,具有高超计算机程度能力的黑客只需要简单的步骤就可以找到“突破口”。 2、网站建设中网页设计的安全缺陷分析 目前在国内网站技术背景下,常见的网页设计安全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2.1验证安全缺陷 验证安全缺陷是目前国内网站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尤其是在大量自主开发网站中,其源程序和代码均来源于网络,难免存在一些设计缺陷。验证机制最早是针对恶意注册、网络攻击而开发的,最早出现与一些公众交流平台,如论坛、贴吧、聊天室等,由于它可以很好地保护网络的通畅性,因此迅速的在广大网站中流行开来。但是,登录验证机制只是网站安全的“最低门槛”,虽然通过提高验证复杂性来规避恶意注册,却不能将其视为保护网站安全的唯一途径。事实上,验证机制由于和服务器、数据库之间的密切联系,很可能成为一个被刻意攻击的对象,而对于网站程序员而言,很少会刻意强化一个本质上属于“安全机制”的组件,一旦登录验证被攻破,网站的整个安全性也就随之降低。 2.2地址安全缺陷 通过SQL注入的方法可以欺骗服务器,找出网站数据库存在的安全漏洞,从而进行非法活动,尤其在以WEB表单递交查询关键字的网站系统中,黑客可以绕过敏感网页的权限直接进入后台页面,这一缺陷在国内大量成品网站中十分突出,如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个人网站中,长期忽视安全级别更新,不法分子在得知某一个网页的文件名、路径、元素之后,能够绕过登录、注册和验证机制。 2.3防护安全缺陷 病毒和木马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计算机恶性应用程序(或代码),也是针对网站展开攻击频率最高的一种形式,不法分子只需要制造并传播病毒、木马即可,而不需要亲自操作。以计算机网络病毒为例,一旦被激活之后就会迅速感染计算机文件,并通过正常的网站操作进入网站系统,从而对整个网站的安全产生威胁。事实上,网站空间中的病毒也常常伪装为网页文件(如.ASP/.PHP等)、图片、压缩文档等形式,让人真假难辨,且十分顽固、难以清除。 3、网页设计的安全缺陷防治对策 结合现状来说,网站建设技术已经相对稳定,在安全防护机制上重点突出硬件的特征,但网页作为一个基本因素也不可掉以轻心,这是因为网页设计的安全缺陷不仅仅是技术方面造成的,还与设计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相关。在网站建设技术日益成熟、防范杀毒系统(包括硬件)功能不断增强的前提下,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缺陷开始增加,由于设计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在网页设计过程中会忽略大量的安全要素。第一,加强网站源代码的保护力度。在网络资源免费共享的诱惑下,大量开源网站代码被植入到网站设计中,一些设计人员为了节省开发成本,对于安全级别较高的网页缺乏审查,增加了后门和漏洞的风险。因此,在网站运行前和运行中都应该不断进行网页安全级别测试,及时法相存在的问题。第二,提高验证机制的安全性水平。目前,验证机制不仅仅被用于注册、登陆,包括下载、修改、删除等操作也大量存在,客观上为网站入侵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对于涉及验证机制的网页或组件应该提升安全级别,如设计二次登陆或加密算法。第三,重视文件上传内容的健康性。为了吸引用户,一些网站提供了大量的免费空间服务,这也是一个典型的安全漏洞,特别是在局域网络中,如公司内部网、校园网、网络硬盘等空间中,一些被巧妙伪装的病毒、木马也可以上传成功,从而产生严重的安全问题;因此,在提供免费空间服务的网页界面中,要提高对上传者的身份验证、权限验证和内容审查力度,加强文件信息和数据过滤的强度。 作者:乐蓓 陈莉 单位:江西现代技师学院 网页设计论文:高校计算机网页设计教学研究 摘要: 网页设计课程是高校计算机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其实用性和综合性很强。如何建立高效率的课堂,让学生学习好这门课程,成为广大教师重点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计算机;网页设计;教学模式;实践;互动 《网页设计》课程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是一门趣味性较高的课程,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是广大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而且网页设计课程最大特点是易学易忘,学生如果仅仅在课堂上学习,课后的自学意识和复习意识差,那么他的学习质量将难以保证。因此,为提高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效率,必须不断改革与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注重突出网页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网页管理和设计。 一、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体现师生互动 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产生了定型。教师如果只管教,学生爱听不听,这种教育效果会很不理想。为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营造出融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及时反映出教师和学生的不足。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掌握程度,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领悟情况,注意学生所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跟学生进行相应互动。实践证明,充分的师生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印象 网页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高校教学中,应该更注重这些特点。因此,教师在教授网页设计课程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好实例教学的模式,突出学科的实用性,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切入和学习内容有关的情景或实例,让学生通过参与情境学习,分析和判断学习情境所带来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实例的选取上应该以贴切实际为原则,以实际应用的案例为主线,让学生切身体会实例从需求分析、设计、制作、测试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使每次学习都变成一次实践,从而加深对学科的印象。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整个实例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他们以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采用分阶段分模块的方式教学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制作出一个整体大纲,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分模块教学。例如,网页设计课程中,可以尝试计划出四个教学阶段,第一阶段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网页设计的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能相应地制作简单的网页和超链接文本。教师根据第一阶段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进入第二阶段学习,第二阶段的目标是让学生能熟悉并熟练使用网页基本制作工具Dreamweaver,同时可以在记事本和工具之间自由切换。第三阶段是让学生能进行网页设计中的图像插入和简单的Flash制作,相应地教导学生用Photoshop进行图片处理。第四阶段让学生掌握在网页中嵌入Java脚本语言,从而实现网页动态效果。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不仅能适当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能一步步带领学生感受新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学习,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四、举办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网页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举行各种比赛或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在学习中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学习园地、作品展示区。在园地中,学生可以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制作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可以是关于学校宣传、学科学习、个人兴趣的网站等,教师则帮助启发学生设计思路。又如举办“学生网页设计大赛”,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展示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发其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展示的作品中了解前期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这样一个平台,明确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实例的制作过程,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教育学生要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五、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要更加多样化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网页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如何通过此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值得人们思考。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改进,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培育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作者:王宇祥 单位: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网页设计论文:网页设计费茨法则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在的人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浏览网页、网站。然而网页上每一部分的大小,每一部分的长宽比,都是怎样的数值才能让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跟更精准的点击呢?有没有一种科学的依据呢?费茨法则就是一种科学的界定大小、长宽比的非常科学的法则。依据费茨法则,可以设计出拥有更好用户体验的网页。 一、费茨法则是什么 费茨法则(Time=a+blog2(D/S+1)),其中D是鼠标到达目标的距离,S是目标的宽度或者说是目标的尺寸,a代表设备的启停时间(截距),b代表设备的固有的固有速度(斜率)。费茨法则主要是为人机交互提供了一个度量的法则,每个目标的大小,距离屏幕的距离都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其实费茨法则已经运用在电脑操作的各方各面上,不仅仅是网页设计。一打开电脑,桌面上的图标的默认大小就是经过费茨法则设计过的,才能使用户在使用的时候既能快速又能准确的点击到客户想要点击的目标。 二、费茨法则的应用 费茨法则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在使用着的,例如汽车的设计。汽车的刹车和油门的大小就是经过费茨法则设计过的。在汽车上,刹车和油门的距离较近,并且刹车的大小比油门大一些,这就是运用了费茨法则进行的设计。刹车与油门距离较近,可以使得使用者能尽快的踩到想要踩到的目标,而刹车的大小较大可以使用户想要踩刹车时比较快速的踩到刹车,防止一些事故的发生。然而在游戏厅的赛车游戏中,刹车和油门的大小与正常车的大小成反比,也就是油门比较大,刹车比较小。这是因为在赛车游戏中,操作者更加需要快速踩到油门的时间比较多,需要踩刹车的时间比较小。而且操作者会希望比较快速的完成游戏,踩油门的几率十分高。在电脑操作系统上费茨法则的运用频率也是十分高的,例如windows系统和macintosh系统。非常大的一个差别就是macintosh系统的工具栏是始终在屏幕最顶端,而windows系统的工具栏是在标题栏的下方。事实表明,工具栏固定放在屏幕最顶端比放在工具栏下方更容易点击。当鼠标想要点击工具栏时,使用macintosh系统可以鼠标直接向上移,不用担心会因为移动的距离过于大而无法快速的点击目标,而使用windows系统时就需要斟酌一下鼠标移动的距离,不然就会因为移动的距离过大而错过目标。 三、费茨法则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 很多设计者其实在无意中都会运用费茨法则来进行设计。比如最经常用到的百度网站,它就会把一些经常用到的按钮比较集中的放在一起。同时,搜索引擎最重要的搜索框放在最中间,最醒目的地方,并且在让用户舒服的前提下让搜索框尽量的大一些,使用户能更快速更精准的点击到搜索框。微博也是一个很好的费茨法则的例子,还未登陆之前,重要的登录入口和一些活动页放在最顶端也是最醒目的地方,同时能吸引住还未注册的用户注册并同时进行广告宣传。登陆入口就在活动区域的右侧,能顺利且快速的找到并点击想要的目标,同时将登陆入口放在右边较醒目的位置能减少用户使用鼠标从当前位置到目标的路程距离。登陆进入后的页面,新微博占据了较大的空间位置。想新微博的用户能迅速准确的找到自己想要寻找的目标进行新微博的,不想新微博的用户可以运用滚轮进行浏览。在利用滚轮进行浏览时,微博的用户信息的大小就进行了一番设计。头像占据了一块比较大的距离,那是因为比起文字,大多数人更倾向于记忆图片。然后是用户的名称,用户名称也是使用的用户经常会点击的区域,所以用户名也是比较大的。相对来讲,点击微博时间的人数会少很多,所以在设计上,时间运用了比较小的字体,占据的位置也不是十分重要。微博内容有时会十分长且复杂,所以设计者在设计内容布局上比较注重文字的清晰程度,运用了和用户名相同的大小,但是更加清晰的文字来使用户更加清晰快速的获得想要获得的信息。费茨法则在网页中的应用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就是运用在链接的点击区域上,例如登陆界面,用户名输入框的大小、长宽比,密码输入框的大小、长宽比,确认和注册按钮的长宽比,他们之间的距离,在页面中的位置都可以运用费茨法则来进行设计。费茨法则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虽然费茨法则的应用十分广泛且实用,但是也不必刻板的遵循费茨法则。有时,脱离了费茨法则定义的设计反而会使得网页更加生动有趣。费茨法则在网页设计中主要是给点击区域,文字,图片的大小和长宽比以及各种元素之间的距离给定了一个可以依靠的科学依据。让设计者们在设计时可以拥有一个站得住脚的科学依据。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就费茨法则的应用进行了讨论。经过本文的讨论可以发现,费茨法则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条法则。不止是在小小的电脑屏幕上,只要是人类与机器的交互上就会或多或少的使用到费茨法则。只是某些时候费茨法则不应当是一个约束,只是将其当做一个可以合理解释为何这样设计、为何设计成这样的科学依据将能更好的理解与应用费茨法则。 作者:侯晓雨 单位:山东女子学院 网页设计论文:计算机网页设计教学分析 摘要: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页设计与制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上一种比较热门的技术,也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电脑艺术技术”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也是相关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在实际的计算机网络设计教学中,由于教师专业经验不足、课时及实践设置不合理等原因,使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为了保证教学过程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简要分析现阶段网页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介绍一些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希望能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 计算机;网页设计;教学模式 1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国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各行业领域对于专业计算机知识人才的需求都有了明显的增加。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我国一部分职业技术学校与高等学校纷纷开设计算机运用与维修、计算机网页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IT人才。近些年,虽然计算机教学取得了不俗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正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2计算机网页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专业经验不足 我国职业院校的大部分老师是师范毕业生,这些教师往往存在教学基础与经验的不足,教师缺乏必要的实际应用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大多是照本宣科,并没将教材的知识点与实际运用情况相融合,生硬的课堂语言,让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学习的兴致不高。网页设计这门课程实用性强,不但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大量的实践过程[1],如果不能实践上机操作的话,那么就会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达不到教学的要求。 2.2课时及实践设置不合理 很多职业院校一周只安排2个课时的网页设计教学,课时过少,学生在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实践时,跟老师互动、交流的机会也就相应减少,这就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而且学生若在实践过程中碰到难题不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及时得到解决,这也会极大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学校更多的是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常常忽略实践上机操作的重要性。 2.3学生本身学习能力有限 随着90年代末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高校的扩招对中专教育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很多人选择了去高校就读,导致中专院校招生越来越困难,学生数量以及整体质量均有所降低。大多数中职生基础比较薄弱,而且自觉性比较差,上课时不主动积极,导致其不能完全接受、消化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更不用说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与创新了。 3提高计算机网页设计教学质量的方法 3.1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仍然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乏味,沉闷的课堂气氛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现在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融入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演示法、头脑风暴法等较先进的教学方法。第一,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具体表现在: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师在应用这一教学方法时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的储备进行全面的考虑,不能一刀切。第二,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具有启发性的、紧扣教材内容的典型案例,通过具体的情境提高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感悟等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员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2]。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三,头脑风暴法。通常所说的“头脑风暴法”,是指将不同专业与背景的人集中到一起,让他们互提设想,互相撞击,求得新创造、新构思的方法。它是一种名符其实的集思广益法,它能使每个参与者在决策的过程中,思考相互冲击,迸发出火花,作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在教学中实施头脑风暴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每个学生的脑子动起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2设计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一般都属于要求具有较高动手操作能力的专业技能课程,因此,在专业教学课程的设定方面,应该以实践上机操作为主,让学生多动手练习,实践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将重点方向定位于社会实际应用。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今后的岗位中,主要的应用就是实践操作。只有让学生多方位地全面掌握基础,在基础的层面上加深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让学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就业,因此,教学内容的设定应该与就业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3.3加强教师技术培训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特别是在计算机领域方面。我们的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强化自己的专业能力。此外,可以有计划的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这样才能让教师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最新动向,加强教师的实际应用动手操作能力,为教师今后的教学指导方向。 4结束语 计算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不断更新的计算机技术的需求。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较高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作者:陈上 单位: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院校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的重要机构,承担着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任。现如今的市场竞争不再是国家内部的竞争,而是国际间的竞争,因此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视野是相当重要的。其中,英美两国作为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在职业领域的发展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职业院校教育中融入英美文化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全局观念,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本文主要从这几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渐推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技术层面,而是包含情感世界(情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在当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职业院校课程设计关注了专业的发展,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而造成了学生人文素养普遍偏弱的尴尬境地。与此同时,大量英美文化走进校园,学生以一种饥饿状态去吸收英美文化,极易造成对英美文化的错误认知,进而造成自身价值观念等方向的偏失。因此,对于当前职业院校的英美文化教育来说是相当必要的,毕竟英美文化是当今西方文化的主流。加强英美文化建设,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英美文化的正确认识,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进一步提升职业综合能力。 一、当今时代职业院校对英美文化的认识 (一)价值观念 当今学生所获取的关于英美文化的中的价值观念,主要是来自于媒体、电影、电视剧等,学生对英美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的认知也呈现出片面化的特点。首先,关于消费价值观念,这是大多数学生都了解的——超前消费。最有名的一个故事:中国老太太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奠定钱终于够买房子了,而美国老太太终于还清房贷了。超前消费的价值观念正在影响着学生的消费观念,这是为各种非法小额贷款找到了生存的土壤。最近,有很多新闻事件爆出因为学生贷而发生人命的事情,一方面可能是学生的爱攀比的心里作祟,但是站在另一个角度,不得不说是学生消费理念的偏失,在精神上认同超前消费,才成了学生贷的目标人群。其次,便是其他价值观念,学生基本上不了解,对于英美文化中的一些忌讳不甚了解,了解也只停留在数字层面。学生对英文文化价值观念的错误认识或者是片面认识,影响到了自身的价值观念的形成。 (二)社会风俗习惯 关于英美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学生大多数也是来源于媒体和电视剧等形式,这让他们对英美文化中的社会风俗习惯的了解,也是了解比较单一的。首先,对语言习惯了解比较熟悉。一方面观看大量的英美剧,另一方面受到中国英语教育的影响。学生能够通过电视媒体获得比较正确英美语言习惯,包含了说话方式、说话音量等等,都能够通过电视剧的场景获取相应的认知。其次,对于非语言的交流形式是空白的。比方说英美人见面的交流方式,学生给你的认知停留在:见面要以天气开始对话的原始局面,这也让对英美的文化了解停留在原地。关于社会风俗习惯来说,学生的了解呈现单一化,对很多社会风俗习惯不甚了解,带有明显的偏差和误解,职业院校英美文化教育的缺失,也将会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 (三)当代生活状况 基于对英美文化人士来源的单一性,对英美当代生活状况的了解也是呈现出单一化的特点。首先,对当代生活中,了解比较多的便是流行音乐,这是英美流行音乐在我国盛行的原因所在。而学生对一些社会生活场景中的事物就不够了解。比方说:购物习惯、办公业务等等。在英美文化中,当代生活状态的了解,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走向国际舞台。特别是在职业发展中,企业走向国际舞台是发展的必然,而随之而来的便是日常的交流,这便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在了解对方文化生活状态的前提下,能够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开展业务交流活动。因此,对职业学生来说,了解英美文化,也是促进职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职业院校教育中开展英美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前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了解英美文化的窗口比较狭隘,更多的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了解的相对多一些,这也是迫于自身专业发展的要求。学生没有途径去了解英美国家的基本概况与文化常识,仅从媒体或电视资源上了解的英美文化必然是片面的,造成了学生英美文化知识的匮乏,何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英美文化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其中有些方面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文化的碰撞在所难免。我们何不主动张开怀抱,拥抱英美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为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奠定基础。让英美文化走进校园,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综合人文素质,进而培养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人才。简而言之,在职业院校进行英美文化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概况,建立对英美文化的系统认知,这也将会纠正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片面认知,进而走向全面、系统的方向,充分利用英美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促进自身发展。 三、职业院校教育中加强英美文化的策略 (一)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英美文化走进校园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比较单一,应该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英美文化走进校园,为学生主动了解英美文化拓展平台。首先,注重文化的筛选。对学校教育来说,最为重要的还是教育功能,在让英美文化走进小校园的时候,应该进行有价值的筛选,过滤掉那些文化中的糟粕,发挥英美文化对学生发展的推动作用。其次,便是全面性。学生对英美文化了解比较单一,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会逐渐对英美文化有一个正确、系统的认知,纠正以前片面的认识。最后,便是活动本身。一方面,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查询资料,自己构建关于英美文化体系,教师必要时进行引导,保证方向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便是活动的多样性,无论是知识讲座、实践活动、还是选修课的开设,都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不然这样的活动形式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二)开始选修课,让学生系统了解英美文化 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英美文化的正确认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当前职业发展的国际环境,这是人才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首先,开展普遍性的选修课,对于英美文化的一些基本点进行系统化的讲解,属于拓展学生视野方面的。这种类型的选修课应该更加侧重趣味性和实用性,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能够对英美文化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其次,便是具有专业性的选修课。职业院校是培养职业化人才,在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开展具有专业性的选修课,能够让学生了解国内发展形势的同时,了解国际形势,建立国际化格局,让学生今后的发展道路走得更为持久、平稳。选修课的设置,是让学生系统了解英美文化的最为高效的方式,但是也要关注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是能够为学生发展有一定帮助。因此,内容的筛选,教师务必要发挥专业性,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在英美文化教育的时候,虽然说是选修课,但是教师呈现的内容应该是会丰富多彩的,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教学的目的。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从地理概况、人文风情到著名人物,从经济发展到政治制度等等都是选修课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复杂化、多样化,也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教师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利用声音、文字、图片等多样性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比方说,讲到英国政治制度时可以为学生播放影片《女王》,虽然不能完全展现政体风貌,但仍然可以让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英国的政治制度。其次,还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任务法、小组讨论法等等,都是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的,以便为学生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化做好铺垫。 四、总结 在当今全球化的驱使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成为日常,但是面对英美文化的冲击,有精华,也有糟粕,职业院校所要做的便是,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有选择的让英美文化走进校园。在职业教育红火发展的背景下,职业院校不应该仅仅关注学生职业操作能力的发展,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人才发展的新趋势,社会不仅需要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人才,还需要具有一定精神文化底蕴的情感型人才,是有着丰富精神世界的综合型人才。不然,缺乏文化底蕴的职业教学,仅是一群会操作机器的人而已。当前,让英美文化走进校园,从学生具体专业开始,帮助学生充实头脑、拓展眼界、了解世界,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知识的融入[J].广东蚕业,2017,51(06):54. [2]杨燕.英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7):281‐282. [3]肖春英.浅析英美文化课教学中的文化对比融入[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03):54‐55+57. [4]贾曼丽,郭士香.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水平测试相关性的调查与反思——以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为例[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2,14(01):73‐75+98. [5]徐志凡.高职英语教育英美文化缺失现象的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1(20):91+96. [6]张凤丽.学习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及其方式[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3(04):249+252. [7]邓建辉,郭厚文,崔洪.浅谈英美文化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5(04):556‐557. [8]邓建辉,刘伦浩.知识经济视角中的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化教学改革[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01):132‐133. [9]郭秋香.略谈寓英美文化教育于英语教学[J].菏泽师专学报,2002(03):76‐78+83. 作者:元志英 单位: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家庭教育重要性论文:良好家庭教育重要性论文 摘要:文章以举例的方式阐述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以此说明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成功;教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希望自己出人头地,看到企业家们、政治家们光彩耀人的一面,为什么同样是人,同样的起点,他们就作出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而自己却平平庸庸、碌碌无为,整天为自己的衣食住行奔波着、忙碌着,为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加班费,整日整夜地埋头苦干。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不可否认,人是有三六九等的,但这往往不是先天造成的,与自己的后天努力密切相关,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亲戚冯勇像大多数父母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所作为,起名叫建业。对其倾注了夫妻二人的全部心力。对他娇生惯养,孩子的要求不管对不对,都尽量予以满足。建业从学校偷回来一块橡皮向父母炫耀,父母没有说什么。当建业与别人家的孩子打架,如果建业打了别人,人家的父母找上门来,父母只是轻声训斥。对孩子的一些“小偷小摸”行为没有即时予以纠正制止。 建业的学习成绩当然很不理想,初中毕业就不想再念书了。说起来,父母都是知识分子,都在政府部门工作,当别人家问孩子的情况时,冯勇总撒谎说孩子很乖,每周只上一次网。 建业有段时间迷上了开车。居然考过了驾照。一次偶然的机会当了石油公司老总的司机。这份工作又体面又赚钱,稳定了一段时间。可浪子的本性又露出来了,他辞职停了这份工作,大家都为他惋惜。 该到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建业与—个姑娘自由恋爱结了婚,有了家庭,可他总是不回家。后来听说他在外面又有了女朋友。老婆忍受不了当前的生活状态,扔下刚满月的孩子回了娘家。这可苦了建业的孩子,有爹等于没爹,有妈等于没妈,小小的孩子懂得什么,冯勇夫妇只能当起爹妈的职责,整天照顾孩子、哄着孩子。连冯勇都说上辈子不知造了什么孽,生下这么个“败家子”。 再后来,冯建业因为打架斗殴把人家的腿给打断了,坐了监狱。 这就是一个孩子的成长史,如果建业小的时候父母能少一些纵容多一些理智,孩子也不至于走到这一步。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既不能不问青红皂白溺爱无度,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滋生发展,在放松中管理,在管理中放松,一张一弛,张驰有度,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该鼓励的时候就应该毫不吝啬自己的言辞,该批评的时候更应该严肃对待不能放纵。 邻居申静家在教育孩子方面颇有一套心得。 申静自幼成长在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之中,父母都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家庭虽然不是十分富裕,但从小父母就让申静参加了各种培训班,即舞蹈培训班、书画训练班。俗话说得好,技多不压身。申静都说,自己学什么都是“半吊子”,什么都是说不会还一知半解,说会又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也许就凭借着这个“半吊子”,申静得到了很多锻炼成长的机会。 经常让孩子接触他不熟悉的东西,对孩子的成长极为有利,可以开拓孩子的眼界,发散孩子的思维,每一门学问技艺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学习门路,学习的过程就是锻炼思维的过程,一通则百通,对于处理其他事情也是很有帮助的。比如说舞蹈是一门需要高度协调性的艺术,可以培养你办理事情的节奏感。世俗浮躁的心态可以通过练习书法使你的心情恢复平静,可以陶冶情操,淡泊以致远。 这样孩子在看同一问题,学习同一知识,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来理解,不会只固定在一个思维里,脑筋是灵活的,这种方法走不通,不妨换种方法走,“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对你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甚至对你整个人生规划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学习其中的轻重缓急之术,对孩子处理一些碰到的人生大事,比如说升学、就业等等的选择都有很好的判断能力。能根据当前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而不是人云亦云,随大流走,这样你就会稳健前进,步步为赢。 幼儿园过六一、过新年都有申静的节目。其他的小孩子都非常羡慕她。父母从小让申静独立起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被他人肯定。多给孩子一些表现的机会,展现自我,孩子也会打心里认为自己很棒,自己努力了,也获得了成绩,得到家长的肯定和表扬。付出得到了回报,孩子就会在其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愉悦感,渴望自己做进一步的努力,再接再厉,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孩子会因每一次克服困难的成功而感到自豪,心态也会越来越好。 “坏”孩子总是在干了一件坏事之后,父母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批评是必要的,就像冯勇夫妇一样一味地宠孩子,只会让孩子更加任性。但是什么事都不能做得过头。责骂孩子甚至动手打孩子只会把事情变得更糟糕。孩子极容易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你不让我这么做,我偏要这么做,总是跟你们对着干,这样就出现了父母管不了孩子的情况,“问题”孩子就随之出现了。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父母也不要一味地埋怨孩子,而是应该先冷静下来。与孩子客观分析失败的原因,看还有没有机会改进,弥补损失。申静父母就是一直这样做的。 上了小学以后,申静更加受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了。学校各项的重大活动都是由她主持,而且一直是班里的好学生。拿到各种奖状,申静还因为获得了全国作文比赛一等奖而参加了北京夏令营活动。 申静在高中阶段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某节目的录制,并担任主持人,早早地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中共党员。生活对于她来说是一帆风顺的。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北京地方电视台。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提供的。如果没有申静父母从小独立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申静自身的努力,她的多才多艺是从哪里来的呢?她的优秀的学习成绩是从哪里来的呢? 有的人总是埋怨老天不公平,没有很好的家世,没有高学历,世界对他们来说是一片黯淡。殊不知,除了家世你无法选择外,其余的一切都是靠你努力得来的。 态度决定一切,希望你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生活工作给你带来的各种挑战,过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态度,勇敢地追求你心中的成功! 家庭教育重要性论文: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性 摘 要:小学是儿童思想品质形成的最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孩子以后的性格、品行、思想倾向等各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不仅要依靠学校,更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发挥。主要从家庭教育方面阐述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及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思想品德 对小学生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地位一样重要。虽然这三者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都有所不同,对小学生思想教育所产生的作用也不同,但其目的是相同的,地位也是平等的。为了保证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的共同努力。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 由于小学生还不能接触社会,所以其成长环境比较简单,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就显得比较重要。如果家庭环境和谐,家庭教育得当,将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学习也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家庭环境比较复杂,家庭内部矛盾冲突很激烈,孩子整日处在一个不安、动荡的环境之中,家庭教育就会出现很大的副作用,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同时,这种家庭教育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对孩子以后各个阶段的教育以及成长都产生难以抹灭的负面影响。 其次,孩子在进入学校学习以后,学校会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十分强的。当孩子回到家以后,会模仿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思想品德教育理论和方法,或者根据自己所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来分析家长的行为和言谈。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孩子的@种有利于思想健康发展的行为可能会被抹杀,或者得不到鼓励而使孩子对思想品德教育失去兴趣。同时,孩子在家里的模仿或者实践行为,也是对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思想品德理论和方法的拓展与延伸。简而言之,家庭教育在小学生思想品德中发挥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延伸和提升作用。 不仅如此,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补充作用。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虽然比较全面系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应用教学课较少,对于在实践应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分析不够全面。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当他们把在学校思想品德课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学校没有及时讲到,学生可能会出现错误的选择。此时,就需要家庭教育发挥其补充作用。对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进行正确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健康地发展。 二、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就把家庭教育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如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明显。时代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才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推动力。而家庭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对于家庭教育来说,作为整个教育事业中的一部分,其好坏决定着孩子未来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带动作用。 三、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第一,很多家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受旧观念的束缚,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当并且只需要由学校来负责即可。同时,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家长只需要为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孩子只需要学习好就行。在这种错误想法的引导下,很多小学生都没有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家长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对。有些家长坚持棍棒教育。对于孩子,总是采取一些过于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伤害。还有些家长始终坚持自己的权威性,从不与孩子进行平等沟通,使孩子在家长面前有一种畏惧感。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不仅不能使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正确影响,有时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当今社会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过分迁就和保护孩子。对于小学生在学校或者家庭中犯的一些思想品德方面的错误,有些家长甚至采取纵容包庇的态度,这对小学生的品行教育是十分不利的。 家庭教育实质上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开始,它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学校和社会都要重视起来,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家长自己也要改变观念,认识到自己在小学生成长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采用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 家庭教育重要性论文: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家庭教育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家庭是儿童生命中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儿童日后的成长和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家庭教育对孩子教育的重要影响,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 及时性 感染性 权威性 桔生淮南即为桔,桔生淮北即为枳。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如此重要的影响,那环境对人的影响又如何? 现代社会对孩子成长最有影响的四个方面是:家庭、学校、同龄伙伴、大众媒体。在这几个方面中,家庭是放在首位的。家庭是孩子启蒙的第一站,家庭对儿童来说,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现在”而且关系到“将来”。儿童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对他的将来有很大的影响,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左右其未来。实际上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家庭教育的及时性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一点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因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踏入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不同程度的对青少年产生影响,高科技的网络工程使生活在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人们足不出户都可以了解天下事,同时社会上黄、赌、毒等不良影响,对社会阅历浅,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起到诱惑的作用,此时家长若能实施一定的家庭教育正确指引青少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辨e是非的能力,又能及时与学校协调一起教育,杜绝不良的苗头就可以使青少年免于“一失足成千古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的好坏与社会息息相通,与国家命运和下一代的健康紧密相连。 家庭教育的感染性 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性。情感感染性,指人的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即教育感化作用,是一种潜移默化、无声的教育,有特殊教育价值。父母与孩子之间血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长期共同生活建立的亲密的情感联系,子女对父母的依恋、信赖和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 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早期性 家庭教育是奠定青少年德智体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家庭是儿童最初的生活环境和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则是他们的的第一任教师。 古语有云“子不教,父之过”,一个孩子从出生到自立于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教育在培养儿童的品德,才智,体魄和个性方面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替代的奠基作用。俗话说三岁看80,据有关研究得出人脑的发育在一岁时已相当成人脑中的60%到70%,七到八岁,与成人的90%,12岁左右,与成人相同,从脑的生理学来观看,人的存在就是无止境地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零至三岁的小儿对外界各种信息格外敏感,而幼儿的大脑,无分析辨别能力,具有不理解和领会便可吸收的能力,不论好坏,只会像吸墨纸一样,通通的迅速吸收,在这大脑的生长发育期,传入的信息,伴随着大脑的生长发育,而映刻在大脑的结构之中,越是年龄小,形成的联系,便越是难改,正所谓江山易改品性难移,婴幼儿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赋予模仿。他们的大脑是不甘寂寞的,若不趁早把美好的信息,先占领阵地,邪恶的信息就会乘虚而入。父母及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爱好特长,生活方式,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时期,基础打得如何将决定他们的一生,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在你们的家庭里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未来的战士。 而事实上,主要的教育基础是在五岁以前奠定的,还有你们在五岁前所做的一切,等于整个教育的过程的90%的工作,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可见,家庭教育对年轻一代在进入学校前的重要影响作用。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子女之间不是简单的师生关系.而是存在着不可限断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使得他们之间又有着相互依恋的悄感关系和供养关系。浓浓的亲情使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更为方便,使教育信息的传递远比其他人际间的相互影响更为迅捷和便利。另外.父母既要生养又要教育,这种教育者与抚养者的双重身份.有利于得到孩子的信任和服从,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特别是现代家长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使家庭教育更具感染力和权威性。 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以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家长权威的重要,还因为家长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 人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是谁也无法自己选择的,但是作为为人父母的长辈,却有责任尽量为子女创造一个适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宽松环境,力所能及的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长辈应不失时机地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既要关心他们成长,更要关心他们成人。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家庭教育对一个人一生所产生的重大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基础工程,使家庭教育科学化,为孩子成才,为实现其人生价值创造条件。 总之,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两代人共同努力成为国家合格的建设人才。 家庭教育重要性论文:论家庭教育在幼儿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 要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开始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伴随着孩子一生的成长。本论文是在分析了幼儿年龄、幼儿情感教育的特征,并结合情感教育对幼儿成长的意义,来试着分析家庭教育在幼儿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幼儿教育 情感教育 1 “幼儿”教育概述 1.1 幼儿年龄界定 我们常常说的儿童时期实际上指的是从刚出生到15岁,儿童期又包含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等。婴儿期是从出生到满一年,这个时期婴儿的意识还不太明显,只会简单地通过哭来告知大人自己的生理需求。而幼儿期是指从1岁到6岁这个年龄段,他们已经有了更多的意识,了解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开始接受教育。而学龄期是从儿童6、7岁到15岁这一年龄段,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对人生、对未来都有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在儿童期中,最容易、最能快速受情感教育影响的就是幼儿期。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还很不健全,容易受自己情绪波动的影响,经过一些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得出,在幼儿期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能促进脑神经的发展,使儿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2 幼儿情感教育的内容 1.2.1道德观 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用来规范人和事物和谐共生的一种准则,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不管它如何变化必须要遵循对社会、他人有益。在幼儿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这个时候他们对事情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他们对善和恶没有明显的区分,思想和行为都易受到父母家人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孔老先生就教导弟子要把“仁、义、礼、智、信”作为待人接物的准则,在现在倡导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道德教育是自古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中处于重要的位置,需要从幼儿阶段抓起,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1.2.2审美观 审美是一个人对美孜孜不断追求的精神状态,而当我们看到一件事物时能让我们感官上受到刺激,内心感到愉悦的,才可称为美。当然,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所在的环境、所从事的工作不一样,对美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对美的评价、美的欣赏也不会相同。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还处于对这个世界懵懂的状态,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在他们眼里所看到的是不分美丑的,因为他们对美的事物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只能依靠父母来培养他们对美的意识。审美是教育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的一部分,只有先培养他们对美的事物的认知,才能让他们积极发现美、造美。 1.2.3是非观 是非观是指用来辨别对错、明辨事理的一种立场、一种态度。而对于幼儿来说,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应该做的,不分什么对错,这是因为自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用哭泣来和世界交流,用哭泣就可以让父母知道自己的需求,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不知道这是否正确,但却能感受到这样做是有效的。在幼儿阶段,培养孩子的是非观,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思维、培养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的成长。 2 情感教育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2.1 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幼儿在3~6岁是培养智力的最好阶段,也正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使得他们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产生了兴趣。儿童的智力发展也是靠兴趣培养起来的,趣味性是情感教育的特征之一,在幼儿阶段,他们获得知识的来源也都是靠模仿得来的。比如,家长会给他们讲一些童话故事,这些故事是充满趣味性的,最开始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感受故事里所带给他们的新奇和刺激,但他们不会满足于只听故事,故事里的角色所做的事情、说的话都能让他们产生问题,他们的问题会一个接着一个。在这个过程里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 2.2 培养幼儿的个性形成 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这个人没有什么特点,让人看一眼就忘了,这也就是在说这个人没有个性、没有存在感。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路子。对于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可以激起他们内心世界对美的认知,从外部世界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中来完善他们的人格特质。塑造他们的个性但不是让他们任由自己的性子胡来,而是让他们在情感教育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有特长。也只有不断地接受情感教育才能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积极愉快的情感,才能在某一领域有所突破。 2.3 帮助幼儿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意思就是说,婴儿在刚出生时,他们的本性都是善的,还没有受外界环境的熏染,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干净和美好。父母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美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当人们向他们打招呼时他们会回以微笑,父母也会告诉他们怎样和长辈相处,怎样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而这些都是家庭中的情感教育,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父母关系是否和谐都会直接影响孩子日后各方面的发展。也只有家庭和谐,幼儿接受到的情感教育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生活中体会到亲情、友情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帮助。 3 家庭教育中对幼儿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3.1 帮助幼儿养成独立的人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显然不适应当今社会,但依然有许多家庭溺爱孩子,让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以至于很多孩子上大学了还需要家长陪着,甚至还有些家长每星期去学校整理孩子的衣物。这些都是因为他们从小就缺乏对孩子的磨练,没有让他们养成独立的好习惯,不懂得照顾自己,不会为父母分担家务。幼儿阶段是记忆东西最快、最迅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家长一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要让他们懂得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做,不要依赖他人。比如,父母在打扫卫生时,幼儿处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阶段,作为父母在他们提出要亲自尝试时,要及时予以鼓励,在言传身教中教会他们要按时打扫自己的房间。3岁以后,幼儿到了上学的年龄阶段,这个时候就可以告诉他们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当天完成,不要拖拉、不要懒惰,养成独立的好习惯。除此之外,还要对他们进行情感交流,不要溺爱孩子,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但不是放任不管,也有很多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要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而不管这样做是否正确,以至于孩子长大后仍旧依靠父母,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摇钱树、提款机,这样的家庭教育现状让人堪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为深刻,因此,作为父母应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帮助他们养成独立的人格。 3.2 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 孩子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未来的社会将是人才竞争的社会,而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教育。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也有的地方在开始实行先教育父母,教给父母一套培养孩子的教育方式,进而去培养孩子。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是无可替代的,有很多伟人的成功无不来自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要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发现他们擅长的事情,并要给予支持和鼓励。我们所熟知的才女冰心先生和杨绛先生,在文学界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她们之所以能笔耕不辍,成为我国文学史上耀眼的明珠,与她们二位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冰心先生从小受舅舅杨子敬先生的熏陶,从小就喜欢说读书,读书带给她的快乐是无法言说的,也促成了她后来成为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杨绛先生从小受父亲的熏陶,爱上了读书,她曾答父亲:“三日不读书,不好过;一周不读书,一周都白活了。”也正因为父亲对他的影响是她对书籍产生了兴趣,被丈夫钱钟书成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由此可见,家庭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如此的重要,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激发自己的情感,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3.3 提升幼儿道德素质 前苏联著名教育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的话:“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是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的地方,而幸福的父母往往拥有最优秀的子女。”这就是在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子女内心的情感世界。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实际上就是要从小培养他们拥有正确的思维观念,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有辨别是非曲直的态度,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这些都是与家庭教育分不开的,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对孩子产生影响。还记得有一个公益广告,画面上显示的是孩子的妈妈为奶奶端了一盆洗脚水给奶奶洗脚,孩子看到了以后也去端了一盆水给自己的妈妈洗。虽说只是一个广告,却让我们看到了家庭中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因为它能交给孩子更多的道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勤俭节约、帮助他人的优秀品质。 家庭中的情感教育τ锥的影响是一生的,只有将家庭教育与幼儿情感教育融为一体,才能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塑造他们的精神品质,提升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家庭教育重要性论文:浅谈学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在学前儿童教育中,应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幼儿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教育内容不完整,教育方法不科学,教育主题不明确,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加强和改进幼儿教育发展,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具有重大的意义。提倡家长重视对儿童的学前启蒙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辅相成,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支持和引导儿童的经验建构,提高其科学能力,培养其科学探究习惯。将家庭教育与幼儿语言及言语进行联系研究,取家庭教育之于其重要性方向进行系统研究,了解促进幼儿语言及言语的发展的家庭教育方法。 [关键词]学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前言:要推进时代的发展,满足人才的需求,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就必须重视一切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是一件较复杂的事情,单靠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教育是无法胜任的,它的完成要通过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教育成果。成功的幼儿教育的关键在于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沟通配合。学前儿童保健是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规律、特点以及影响因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提高学前儿童的免疫力,增强小儿体质,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使儿童身心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如果家庭教育的优势发挥得好,这对幼儿早期的成长、发展十分有利。 1.学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1 家庭教育是幼儿成长的基础 语言帮助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是思维必不可少的工具。而语言存在于人类的言语活动中,言语的发生和发展大大丰富了儿童心理反映的内容,高级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低级心理机能得到改造;。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即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如果父母对孩子从小就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不溺爱孩子,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教导养成热爱劳动、干净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让孩子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能够更加独立,成为倍受欢迎的人。而在学前儿童语言及言语发展过程中,家庭是幼儿接触的第一场所,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是儿童模范的对象。 1.2 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净化心灵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缘天性是无法分割的,父母的喜怒哀乐都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父母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也是孩子效仿的重要模板。如果家长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脾气暴躁等,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就会盲目地吸收这些缺点。如果家长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稳淡定、处变不惊,则会逐渐感染子女的处理方式,让孩子字处理事情时能够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真善美的积极阳光,假丑恶的阴暗卑鄙,引导孩子发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优化孩子的心灵建设。 1.3 家庭学前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后感知世界的第一个场所。幼儿时期是人生熏陶和染化的开端,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和生活习惯等。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因为子女在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对父母长辈存在很大的依赖性。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要看家长树立权威的强弱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不能是对孩子一味地限制,而是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慈爱而威严的高大形象。 2.学前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 2.1 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科学进行智力开发 善于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幼河氤扇耸橇礁霾煌范畴的群体,两者在心理上差异很大,只有真正认识这些事实,才能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达到预期目标。针对幼儿以上的心理特征,就不能长时间地让幼儿单纯而枯燥地进行活动。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该热情地、耐心地给予解答。在学习上,要适当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和辅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会成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起点。要让幼儿多模仿文明的语言和优良的行为。智力是在外界环境中锻炼的结果。对于平常人来说,后天因素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要为幼儿提供广泛的生活经验和内容。让幼儿的智力在吸收了形式多样的生活经验后得到发展。 2.2 艺术启蒙要有新颖性 由于幼儿个性好动、好问、好玩等。因此不能让其长时间地进行“读写”训练,要让孩子们多接受艺术启蒙教育,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美妙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而不可比拟的。在现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形势下,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在语言、才艺、体能上共同发展,加强孩子各方面的应用能力,成为一名多才多艺的人。音乐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幼儿的性情,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在教学中,应多开辟音乐欣赏课,让孩子们多接触音乐,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一些简单易懂的歌曲进行,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日常的琐事,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的是非。 2.3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科学引导,幼儿教育中常有这种现象,有些教师或者家长很想教育好孩子,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教育方法不当有关。言传身教,幼儿的思想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家长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强化巩固,行为巩固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 结语 构建好终身教育体系的理念必须从小确立,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是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和目标。不难知道学前教育对于人的一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要正确认识学前教育的作用,重视学前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就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这对个人终身教育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必须立足本职、与时俱进,重视学前教育、狠抓学前教育,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家庭教育重要性论文:浅析规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教育是民族的希望,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也就是说,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也可以改变生活,而家庭教育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作用性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代替不了的。现今社会上频繁出现由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不良社会影响,规范家庭教育就成了完善中国教育的重要步骤。 关键词:家庭;教育;规范性;启蒙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大,教育事业也蒸蒸日上,早在1986年通过《义务教育法》,2008年小学入学率就高达99.5%,一直到今天,全面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已经有了显著效果。很多学者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总结经验,完善中国教育,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从我国中小学生的生活结构来分析,可以简单分为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两方面,而从孩子成长过程中来看,家庭是孩子的启蒙导师,并且能成为影响孩子未来的中重要因素。 据各地方教育局的相关要求统计,小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8小时,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5小时,在这短时间内所受到的则是校园环境的熏陶,而一天当中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庭环境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就一份《关于家庭教育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66.11%的家长都认为,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家长选择的教育方式则是以请家教、送补习班两种方式为主。而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认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最大,这些结果都显示了家庭教育已经逐步被重视起来。但在最后一项调查中,91.53%的家长都认为很有必要规范家庭教育,可竟有62.63%的家长不知道该如何规范家庭教育,尽管在思想上的对此重视的,行为上却毫无头绪。 陶行知先生在《现代生活与现代教育中》中总结道:现代教育应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要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做法,提倡教学做三合一,以做为中心,在做的基础上教,在做的基础上学。三合一的教育方法是很有必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践的,其中的教和学就是校园生活的理论体现,而“做”正是将校园生活中的学和教在家庭生活的运用,“学以致用”这一词,不仅是说将学用在科技文化上,而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早在1990年3月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就提出了全民教育,全民教育在我国一直在全力以赴的实现中,不少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是单指课后作业辅导之类的“工作”,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或是时间内进行,例如孩子的在校老师规定家长任务之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发现,每每要求家长对孩子家庭作业进行检查,总是有一些家长完全不检查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完成质量,只是“机械性”的在孩子家庭作业的最后签上自己的姓名,以表示有进行过“家庭教育”的环节。这样的“家庭教育”不仅没有任何的意义,反而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一旦孩子习惯了这种教育模式,对家庭作业以及学业都会变得不重视。 著名教师王开东在《教育,非常痛、非常爱》一书中写道,他认为整个中国教育至少缺少了四个东西,一是缺少了哲学支撑,二,缺少了梦想牵引,三是缺少了智慧浇灌,四是缺少了教育情怀。这四个观点仅代表他的个人看法,而作者王开东是从教师的角度去阐述这四点的,启示教师应该从这四点出发,进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我认为这四点,也能够成为规范家庭教育的起点。第一是哲学支撑,现今很少有人知道何为哲学,但哲学却是基本的母体般的存在,是意识性的领导,而我们的家庭教育最缺乏的也是一种以基本的价值判断为枢纽的思想观念,并不能把中华传统文化最优秀的精神品格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从日常的各种行为习惯上都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第二是梦想牵引,梦想从某一角度来说是动力般的存在,如今,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已经逐渐转变为培养家长的兴趣爱好,很多小学生在日常放学后和周末需要同时上主持人,舞蹈,乐器,武术,音乐等多个兴趣班,但是不下学生在这些兴趣班中并没有真正释放自己的梦想,很显然,这种粝肭R是错误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真正让孩子做他想做和适合做的事,梦想才能转化为动力。第三是缺少智慧浇灌,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智慧不等于知识,学到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的最后目的,成为有能力运用学到的知识人才才是最终目标,智慧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教育。第四是缺少教育情怀,小学家长中,极少数还认为教育应该只是教师的工作,与家长本身无关,不少人对家长这个角色的理解还有距离感,缺少做家长这一角色的能力、素质、水平,家庭教育就是所有家长应尽的义务。 对于规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一问题,虽然不是像“精准扶贫问题”一样迫在眉睫,但也确实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家长自身难以意识到的一个诟病。家庭教育缺乏规范性,缺乏理论性的指导,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依然保持原始自然的教育方式。因此,家庭教育更需要用新观念来引导,使家庭教育成为民族的希望,鲁迅在80年前呼喊着,“救救孩子”,同样,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救救家长”。 家庭教育重要性论文: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尤其是小学生,更需要得到家长的指导、帮助和教育。教师不能替代家长,学校教育也不能替代家庭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育从家庭教育开始。 关键词:家庭;教育;方法 在幼儿的成长道路上,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抓住幼儿教育这一关键期,为他们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使他们能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事,让我们的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一、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最幸福的摇篮,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亲密、最可信赖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影响。 有些家庭家长感情不合,使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怀和照顾,使他在精神上感到孤独与无助。父母争吵时,言行粗鲁,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会使他变得急躁,情绪不宁,性格孤僻,不合群。 有些家长情绪极易波动,会无原则地随意乱发脾气,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会在孩子的心里蒙上阴影,会使孩子产生敌对、自卑感等不良心理效应,有些甚至会使孩子有样学样,影响孩子以后在人际交往中的待人处事。 有一些家长,会以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决定对孩子的亲疏远近。高兴时就对孩子又亲又抱,事事满足;若是在不高兴的时候,就对孩子冷漠以待,不闻不问。这样容易使孩子显得神经质、冷淡、在与别的孩子交往时喜怒无常,变换不定。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1.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在具有重视子女教育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儿女身上寄托着父母甚至几代人未圆的希望与梦想。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压在了一个孩子的身上。因此,孩子从小就像一只身负重托的蜗牛,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艰难地爬行。 他们要求孩子从小就按自己的意志发展,根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兴趣、能力和其他个性特点。当孩子达不到自己期望的目标时,要么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么就迁怒于孩子,大打出手。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孩子除了在学校的学习之外,父母连孩子的双休日都给霸占了,送孩子学音乐、学舞蹈、学书法……安排得满满的。这样的事情天天照样进行着:可怜的父母们,正在为塑造他们自己心目中的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书法家……而忙碌着,他们哪里知道在孩子心里深处早已播下了厌倦的种子!如此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给儿童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2.保护过度。 对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更不等于溺爱。父母对孩子的过渡溺爱,使得孩子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所获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自己想要什么就应该得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观,使得孩子一步入社会受到一丁点打击就会萎靡不振,产生抑郁、人际关系敏感、适应不良等心理障碍。例: 妈妈对轩轩说:“儿子,你是妈妈唯一的宝贝,是妈妈的一切,妈妈愿意为你做最大的牺牲。”结果,轩轩5岁了,妈妈还是整天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轩轩上幼儿园了,他却这也不会做,那也不愿学,而妈妈还是一如既往的替他做事,这样下去渐渐地会使轩轩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他将面临一个陌生的世界,而逃避应负的责任,使他缺乏责任心和自信心。 父母对孩子千依百顺,当发现他们存在这些问题时并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防预措施,仅仅只是从物质上不断地给以补偿。这样的日积月累,孩子心理障碍逐渐恶化,随之也就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三、营造氛围 真诚沟通 1.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 我记得有一位名作家说过:“人最可怕的敌人,就是自己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过高的要求和不断的批评下,有些孩子反而失去了信心和毅力。久而久之,甚至疏远自己的父母,喜欢与同龄的朋友在一起聊天、玩耍,与父母没有太多的沟通,彼此之间的共同语言也渐渐少了。父母越来越不懂得自己的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孩子也不明白父母为什么一点也不理解自己,处处地管束着自己,觉得自己像那笼中鸟一般。其实,到了这种时候,父母与子女就应该需要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抛开那浓重的“火药味”,好好地交谈一次,把各自心中的话说出来,才能彼此得到理解,才能重新拥有一个更温馨更知心的家庭! 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理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而忽略了与孩子的思想交流。 2.要学会宽容与约束。 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学校提倡“多鼓励、表扬学生”,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快乐的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家长与孩子能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对孩子不成熟的行为进行限制,并坚持正确的观点,使平等尊重与适当限制相结合,有利于儿童独立性、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具有直爽、亲切、爱社交、能与人合作、讲友谊、爱探索等特点。因此,父母要爱孩子,理解孩子,并用合理、科学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来对待孩子。 四、接触大自然 接触社会生活 亲近大自然是孩子们十分向往和感兴趣的事。现代家庭中几乎只有一个孩子,加之城市居住条件改善,住楼房者居多,无形中造成孩子与同龄人缺乏交往的机会。孩子们从学校回到家庭,从群体生活进入独户生活,心理上难免产生一种孤独感,而且学校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和郊游是集体活动,不能替代学生个体的社会活动,所以家庭教育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体验不同的学校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回顾成人走过的孩儿时代,恐怕没有什么比大自然对孩子更有吸引力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很多佳作都是写他的童年趣事。这些往事几乎都饱浸着大自然的浓墨重彩,叫人难以忘眩铭刻于心。家长们不可忘了自己的童年,也不可记忘了让孩子们渡过自己最喜爱的那段时代。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伦德伯格认为,人们在生理上生活上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会产生一种发展人自身潜力的需求,一种追求美感刺激的需求,一种创立人们自己个性和性格的需求。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最早接受的也是家庭教育,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重要性论文: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作为家庭的重要功能之一,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最基础、持久的影响。但经常会有家长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把学生交给学校管理,尽不到自己的教育职责,这就需要教师参与指导家庭教育,在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家庭关系方面予以指导,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家长;教师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家庭教育是孩子的起步教育,只有家庭教育做好了,孩子的教育才能有效的与学校教育对接。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而且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新学期开学之初,我新接任了一个班级的班主任,经过一周时间的了解和观察,发现班级里有两个性格、行为极其特殊的同学。他们相同点就是不懂如何学习。课堂不拿书,不用笔,不听讲,小动作不断,不写作业。周围同学的注意力往往被他们的怪异动作所吸引,老师课上纠正、课下谈话不起作用。 其中一位熊姓学生在课堂上随意下座跟同学说话,想唱歌就出声哼唱,不想听课就在本子上乱写乱画。累了就躺到椅子上,困了就睡觉。另一位王姓同学爱搞鹤骶纾微机课往同学脸上扔鞋套,体育课把同学放在一边的衣服和用品扔的到处是,老师一眼看不见就跑到别处去玩脱离开集体,搅的课堂一团乱。这两个同学大有“拧成一股绳”的气势,爬假山,玩电开关,拧水龙头,简直是只有想不到的淘,没有做不到的事。 孩子之所以存在很多问题,跟家庭教育的缺失有极大的关系。他们的习惯形成于家庭,表现于学校。家长不管,老师管理也就困难。所以要想教育好这两名学生,必须从家庭教育的指导入手,让其父母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孩子的行为习惯走上正轨。 一、走入家庭,了解情况 面对这两个孩子的表现,我分别走访了两个家庭,了解孩子父母的文化水平、日常工作环境,及教育方式方法。和他们一起寻找造成孩子这些问题的原因。 王姓同学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固定工作。妈妈卖服装打工,每天放学把孩子接到店铺,让孩子自己学习。在这种嘈杂的环境中孩子没心思学习,妈妈忙于生计,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需求,任其在大厦里跑跳打闹。所以孩子从小就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教育。爸爸要是知道孩子闯祝,心情急躁,只是以打来教育孩子。但是孩子却不知道错在哪里,爸爸不能起到引领作用。所以孩子在校就像在大厦一样我行我素,给班级的同学们带来许多烦恼。 熊姓家长初中文化,每天下班在家就是玩手机,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闻不问,错过孩子的教育基础期。母亲溺爱,无条件答应孩子的要求。孩子半夜想吃雪糕,妈妈就起床出去买,再加上平时有奶奶爷爷照顾着,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气。基于这两个家庭的情况,孩子在学校出问题也是必然的。 二、指导教育,见招拆招 这两家的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他们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存在很多的困惑,所以指导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老师做家长的良师益友 在和家长沟通过程中,首先让家长打消顾虑,不指责,不埋怨,不批评,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诚心诚意,让他们知道老师是为他们着想,为孩子的将来打算。让他们明白孩子在0到12岁之间是习惯养成的黄金时间,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让他们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老师要倾听他们的心声,在疑难问题上帮他们出谋划策。 2.家长做孩子的生活楷模 因为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的优良品质和不良习惯都会在孩子身上得到复制。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家长素质的高下决定了孩子家庭教育的良莠,提高家长素质是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熊姓家长就要改掉沉迷手机的不良习惯,多陪伴孩子。知道自己孩子的脾气、性格、爱好,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了解孩子,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掌握孩子的特点后,在家庭教育上就可以扬长避短,可以促进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兴趣的培养。当然,人无完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此时,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接纳孩子的优缺点。对孩子的优点进行鼓励、表扬;对孩子的缺点要指出,并引导他改正。 3.家庭教育贵在坚持 让家长学会坚持,想方设法让家长支持老师的学校教育。这点很关键,我们很多孩子不好教的原因是家长不支持学校教育,不支持老师,认为到了学校就是你老师的事。特别是调皮学生,老师最头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不支持老师造成的。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挫折的,有个教育专家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有些错误是要孩子刻骨铭心记住才能改正的。因为孩子小,对社会的阅历少,不知道天高地厚,需要老师和家长保驾护航。该庶遮风挡雨的时候就要做好遮风挡雨的工作。只要家长明白老师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是会支持学校和老师的。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在家长的配合下,这两个孩子有了很大的转变,课堂能安静的坐下来学习,对那些感兴趣的问题也能积极举手发言。课间也能和同学们做一些游戏,矛盾越来越少。虽然有时还是会惹出新的麻烦,但不是那么频繁了,而且一旦老师找到他们了解情况,他们会很快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这就是家校联合共同教育的结果。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最有力、最直接的教育也是来自于家庭教育,每个家长都应尽到自己作为家长的职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如果在家庭教育方面出现了问题,老师和家长都要共同努力,搞好家庭教育的指导也是为了更好地尽老师自己的义务,促使学校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也是教育的双赢。 家庭教育重要性论文: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摘 要: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小学生有带领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向积极方向发展。作为家长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体系;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语言和行动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他们是孩子人生最初始的老师,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大部分家庭里面,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却忽略了对孩子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将严重妨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下面我结合自身体会讨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出生的学校,父母是孩子人生最初的教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还是其重要的支柱。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之一,也是孩子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每个人都在家庭里接受最初的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有效的,它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性格和习惯的养成,这是其他任何教育都不可替代的。同时,家庭教育还可以补充和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可以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心理素质、道德品行,但不能起决定作用,家庭教育可以很好地加强这方面的效果。教育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家庭教育更是孩子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权威过重 家长在家庭中起顶梁柱作用,拥有权威是正常的。同时,家长的权威也可以保障家庭教育执行下去。家长越有权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越显著。但有些家长权威过重,跟孩子缺少沟通,不能正确把握孩子心理,从而减弱了家庭教育的积极意义。 2.松严失度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需要连贯和稳定,从而实现长期有序的教育。但部分家长过于严格要求孩子,让孩子的个性逐渐消失,也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严重的还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3.言多于行 教育不仅需要口头教育引导,更重要的是亲身行动示范给孩子。以自己的行动给孩子做出榜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4.溺爱和盲目乐观 现在大部分家长都对孩子有些溺爱,在鼓励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表现出了盲目乐观。溺爱孩子会导致家长和孩子的发展动力都减弱,盲目乐观会带来眼高手低的结果。 三、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成长,在孩子人生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应注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良好发展。家庭教育需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方法: 1.正确维护家庭与学校关系 孩子在学校接收教育,但并不意味着教育孩子的责任就全部转移到了学校。而是需要家长与学校共同配合一起教育孩子。家长需要主动与学校沟通,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积极确定孩子的教育方向,从而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2.家长树立榜样 家长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家长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同时,孩子自身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孩子的思想。正确的行为会树立正确的榜样,错误的言行会给孩子带来错误的引导。 3.与孩子平等交流 尊重长辈是中华美德,但家长过于强调这点就会与孩子形成代沟,不利于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孩子心理丰富,内心也没有成人坚强,这就需要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解决心理困惑,引导孩子向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家长工作忙,可能会导致没时间与孩子交流,但及时交流是必要的,可以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4.积极构建学习型家庭 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学习型家庭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如何构建学习型家庭,不同家庭有不同的意见,但有几点是必不可少的:(1)需要固定的学习场所。没有书房的,哪怕是客厅或者卧室的一角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有固定的W习时间。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交流。这样给家长和孩子共同的时间和空间,让家长的影响力进一步得到发挥。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习惯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教师角色,因此,家长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能力,在家庭教育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正确引导孩子发展,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在“走出去”战略中加强环境工程建设、提高投资安全 在“走出去”战略中加强环境工程建设、提高投资安全 近年来,我国在国外工程建设和海外项目投资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常有突发性、群体性安全事件发生。这些事件常常牵动高层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心,引起世界的关注。这些事件值得我们认真思索,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有效对策。 一、“走出去”战略十年来成绩巨大 “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十年来,“走出去”战略取得巨大成果:2011年,中国对外工程年度承包额已成为世界第一,超过了500亿美元。入世十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7.10%,累计完成营业额4356亿美元,签订合同额近7000亿美元。中国对外投资存量突破3,000亿美元,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约7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五,9年来年均增速近50%。 二、成绩的背后,环境责任风险伴生 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工程和投资项目,日益受到环保主义者的质疑和抗议。比如,由于担心对当地水环境的影响,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中缅两国密松电站合作,去年被缅甸政府无限期搁置。中石油、中石化在加拿大的油砂投资,中国铝业和其他企业在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的矿产项目,也由于环境因素受到当地的质疑和抵制。 中国的海外投资和工程,相当一部分是在生态脆弱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而这些地区容易造成生态改变,这是中国某些海外项目屡受非议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的部分对外投资企业对国际通行的“赤道原则”(赤道原则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不够重视。当走出去的时候才发现,环境责任问题,在海外变成了项目的巨大安全风险。 三、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的配套环境工程具有双重意义 环境保护早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央和地方财政一直在逐步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投入,由此带来了环境产业在我国的充分发展。目前,我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已突破一万亿元。同时,在环境领域二十多年来的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已经使我国的环境产业从设备、技术和工程方面都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实力。以2002年建设部“126号文”启动的市政领域的公用事业改革和同年的环评法颁布为标志,从规划、环评、设计、工程承包到运营服务,我国的环境服务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产值占到了整个环保产业的12%。实际上,我国的环境服务业完全具备了为我们自己的对外工程和对外投资做好配套的环境服务的综合实力。在这种背景下,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的配套环境服务,具有如下意义: 1、有助于缓解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和工程的环境风险压力 在国际工程和投资项目中避免环境责任风险,在国际上重塑环保形象,都需要我们加强对中国企业的环境责任教育,并且参照实施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6条所述的“三同时”要求:“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在项目筹备阶段需引入环评服务,而在项目设计阶段需引入配套环保措施的设计,在项目建设阶段需同时建设配套的环保设施,在以上阶段都必须引入必要的环境咨询服务商、环境设施建设或运营服务商,帮助我国走出去的大型企业规避当地的环境风险。 2、推动高端服务业的升级 环境产业在国际上作为朝阳产业,一是由于其需求的日益刚性,二是其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的持续推动力,三是由于现代的环境产业很大比重上是环境服务。环境服务,包括环境评估、环境设施的设计、施工管理和运营。目前,上述的配套环境服务的走出去,有利于促进环境服务业的升级,并带动整个中国的高端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 十几年前我国所使用的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项目,已有成功经验。他们都会项目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技术援助,即采购国外咨询公司所提供的包括环境评估、设计、项目管理和运营服务在内的专项技术服务;时至今日,这类技术服务已伴随着国内咨询公司的成长而更多的是在国内直接提供。在我国的海外项目中,我们的国内咨询公司已经有能力按世亚行的经验,通过相关的技术援助项目提高环境工程和环境服务水平。 四、政策建议 环境工程及产业的发展,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决定性的。“走出去”战略的环境工程和服务,也需要政府强制性的政策约束和鼓励性的资金支持,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国家商务部会同国家环保部出台政策要求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和工程建设中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安排配套环境设施建设的投资和环境服务的采购;同时国家商务部与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走出去”中的配套环境服务给予资金、政策和税收优惠的支持。涉及中央企业的海外投资或工程的,由国家商务部会同国资委落实项目中的环境工程建设和服务的配套安排。 第二、国家商务部会同国家环保部及有关咨询机构进行“走出去”企业的环境责任教育;组织环境服务和环保产业企业在“走出去”方面的专业商务技能培训。 第三、在进出口银行、国开行等对外贷款项目中可以设计环境工程建设和服务的技术援助配套子项目,具体服务采购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设施规划和设计和环境服务等。 本文系民建中央副主席、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总裁李谠同志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的提案。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价值团队在环境工程项目中的组织设计研究 引言 价值工程(ve),又称价值分析(va)和价值管理(vm),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是一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现代化管理科学。按照国标gb8223—87《价值工程基本术语和一般工作程序》的定义,价值工程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所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和管理技术。其目的是以研究对象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使用者所需功能,以获取最佳的综合效益[1]。价值工程管理技术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公共领域和私人企业中的推广应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取得了巨大成果。我国自1978年引入价值工程以来,价值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应用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国家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对价值工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价值工程的应用领域还比较狭窄,仅仅局限于工业领域。同时,价值工程专业人才也十分缺乏。 随着政府和人民对环境的日益重视,我国环保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政府对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等环保项目的投资日益增大,从事环境工程的人才越来越多,竞争也就越来越强烈。然而纵观环境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国家政府部门注重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科研工作者侧重于各种污染物处理技术的开发,而忽略了环境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问题。然而经济效益是除先进技术之外能够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环境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成为了环保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而价值工程正是提高环境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研究价值工程团队如何在环境工程项目中组织起来并且有效地运行,以促进价值工程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 1 价值研究团队在环境工程项目中的组织设计 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为了使人们能为实现目标而有效地工作,就必须对组织活动进行设计。组织设计内容一般包括:组织形式;组织结构;团队成员的选择和组成;团队成员的任务分配等。 1.1 价值研究团队的组织形式—项目团队 价值研究团队可以通过项目团队的形式组织起来。因为价值研究实际上就是项目,它符合一个项目的所有标准:①它是独特的;②它是临时性的组织,受到预算、时间和资源的限制;③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④它有一定的目标;⑤它强调团队合作精神;⑥有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⑦团队成员的增减具有灵活性;⑧其工作结果具有不可逆转性;⑨它有着特定的委托人,即项目的资金提供者和结果需求者;⑩团队建设是团队成功的保证。因此,价值工程可以作为某个持续项目的一部分,或者作为完全独立的项目列入环境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中。 1.2 环境工程项目的组织结构分析 项目组织是按照项目的目标以一定的形式建立起来的组织。项目组织由项目负责人领导,在规定的时间和资金范围内完成任务。项目组织成员由组织各部门专业人才构成。在项目规定时期内,所有成员仅向项目经理负责,不再听命于原部门主管的指挥,待项目完成后,所有成员再回到原组织单位。 项目组织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去分类,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结果。按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分类方式,环境工程项目的组织结构可以分为职能型组织结构、项目型组织结构和矩阵型组织结构。 1.2.1 职能型组织结构 职能型组织结构亦称u型组织。它是按职能来组织部门分工,即从企业从高层到基层,均把承担相同职能的管理业务及其人员组合在一起,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和管理职务。具体地说,职能型组织结构的工程项目在高级管理者的领导下,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构成项目协调层,并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具体安排落实本部门人员完成相关任务。分配到项目团体中的成员在职能部门内可能暂时是专职,也可能是兼职。但总体上看,没有专职人员从事项目工作。项目工作可能只工作一段时间,也可能持续下去,团队中的成员可能由各种职务的人组成。职能型组织结构以智能部门为主体,资源相对集中,适用于规模小,以技术为重点,价值研究工作比较简单的环境工程项目。在此类环境工程项目中,推动价值研究工作的人可能是来自项目成本控制或者质量控制部门的价值管理专家。由于职能部门领导者价值工程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价值团队的规模比较小,价值研究工作也就不够系统,不够全面。 1.2.2 项目型组织结构 项目型组织结构就是将项目的组织形式独立于公司职能部门之外,由项目自行负责其具体工作的一种组织管理模式。项目的行政事务、财务、人事等在公司规定的权限内进行自主管理。项目型组织结构目标单一,决策速度快,结构简单灵活,易于操作,适用于大型、复杂或者刚开始应用价值工程的环境工程项目。此时,价值研究项目就可以作为独立的项目设置在环境工程项目中,项目经理由具有一定价值管理资质的专家担任。这样一来,价值研究工作就能够系统而全面的开展。 1.2.3 矩阵型组织结构 矩阵式组织是介于职能式与项目式组织结构之间的一种项目管理组织模式。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中,参加项目的人员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安排,而这些人员的工作在项目工作期间,项目工作内容上服从项目团队的安排,人员不独立于职能部门之外,是一种暂时的,半松散的组织形式,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不需通过其职能部门领导,项目经理往往直接向公司领导汇报工作[2]。矩阵型组织结构能够平衡目标,协调功能,避免资源重置,但项目成员往往处于多头领导状态,项目管理权力较难平衡。由于价值研究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综合了环境工程的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协调成本控制部门和质量控制部门之间的矛盾,所以价值研究工作同样适用于矩阵型组织结构的环境工程项目。此时的价值研究工作同样可以设置为一个单独的项目,该项目可以由成本控制部门负责人、质量控制部门负责人或者直接环境工程项目总经理领导。 1.3 环境工程价值团队成员的选择和组成 价值团队的目标决定了团队成员的选择和组成。环境工程价值分析的目标是以最少的成本实现必要的使用功能,以提高环境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因此价值团队成员必须包括价值工程专家、环境工艺设计人员、工程造价专业人员、施工部门人员、项目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和财会人员。在特定情况下,还需要项目总目标的提出者—业主代表的参与。 价值团队需要各个专业的人才,实现团队工作效果大于每个成员业绩的叠加的目标。因此团队成员的选择应该满足下面几个条件:①具有特定的专业技术能力;②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对工程项目具有系统和整体的认识;③能克服狭隘的部门主义,站在整个企业的立场上进行方案设计;④具有团队合作精神;⑤具有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⑥具有很强的学习适应能力。此外,团队成员数量的多少也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4]。价值工程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如果团队成员过少,项目中的某些细节或关键问题和需要改进或创新的方面可能会被忽略,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不能达到预定目标。相反地,如果团队成员过多,可能造成价值研究项目资金成本过大,讨论时间过多且较难达成一致,或形成“个人搭便车效应”。因此环境工程项目在价值团队成员的配置上,应该在必要的部门(如管理部门、设计部门、施工部门)里面选择精干人员。 1.4 价值团队负责人的选拔和工作任务 价值团队负责人就是监督价值团队成功得达到既定目标的人。根据之前的分析,在职能型组织结构中,价值团队的负责人由环境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部门或者质量控制部门负责人担任;在项目型组织结构中,价值团队负责人就是具有一定价值管理资质的项目经理;在矩阵型组织结构中,价值团队负责人可由项目成本控制部门或者质量控制部门负责人担任,也可以直接由环境工程项目总经理担任。 价值研究工作的成功与否与价值团队负责人的关系极大,因此价值团队负责人的选拔和培训应该注重素质和能力两个方面,根据以往工程项目的组织建设经验,对于项目负责人的素质应该具有以下要求:①较强的技术背景;②成熟的人格;③讲求实际;④使项目成员保持振奋;⑤和高层主管有良好的关系;⑥有不同部门的工作经验;⑦临危不惧;⑧具有创造性思维;⑨把完成任务放在第一位。价值团队负责人的任务是复杂的,这就要求负责人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适应性、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交流技巧、处理冲突与矛盾的能力,以及在激烈的竞争中和复杂的组织关系中求生存的能力。换言之,作为一个成功的价值团队负责人,需要有坚强的性格、高超的管理能力和熟练的技术手段。 和项目团队一样,价值团队会经过组建阶段、磨合阶段、规范阶段和成效阶段这四个过程。在组建阶段,价值组成员刚开始一起工作,对自己和其他成员的职责和角色都不是很了解,这时就需要价值团队负责人积极做好宣传工作,给团队成员讲述项目成功能够带来的效益,描绘美好蓝图,并给出时间和资金的限制,使团队每个成员对项目目标有全面的了解。随着成员对自己和合作伙伴角色与职能的了解,团队进入激烈冲突的磨合阶段,他们会发现现实与理想不一定完全一致,同事之间可能会发生利益冲突,资金和时间控制过于严格,实现目标的难度太大。这时候,价值团队负责人就应该积极与各个成员进行沟通,理解成员的抱怨,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共同分析并解决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当团队经过共同努力度过了磨合阶段,成员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并且开始熟悉和适应新制度和工作程序,团队就逐渐趋于规范并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此时的价值团队负责人应该减少指导性工作,给予团队成员个性发挥的自由空间,使团队建立起互相让步、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等团队协作的精神氛围。经过了规范阶段,团队的结构完全实现功能化,团队成员能够共同努力积极投入到当前的工作任务中,以较高的效率实现共同目标。在这一阶段,价值团队负责人应该关注成本和进度等具体工作情况,同时关注成员的成长和发展,对他们进行培训和辅导,并对他们的工作业绩作出评价。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对具有行业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建设问题的思考 1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及毕业生就业概况 1.1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简介 中国的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始於上世纪70年代末,真正形成规模是在80年代末期,快速发展则处於高校大力扩招的90年代后期。起初,仅有少数工科高校设有环境工程专业,随着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需求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逐渐在理、农、医、经、管等类学校出现,设置环境工程专业高校的比例也由起初的0.8%增加到26.6%。环境教育是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展而起步,以社会的需求而发展。在中国高等环境教育中,环境工程本科教育起步最早,发展最快,从恢复高考时的7个专业点,发展到今天的202个专业点,由年招生量不足300人,增加到今天的近万人。环境工程教育为我国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也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2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现状 根据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教委联合主持的“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於1998年提交的研究报告来看,该报告从3个方面对我国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预测:2000~2010年,我国环保局系统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年均需求量为0.36万人;环保产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为0.76万人;各行业,特别是冶金、化工、建材、医药、轻工、纺织、印染等行业将加大污染控制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实施环境标志,预计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为0.35万人。综合上述3方面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预测结果,我国2000~2010年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年均需求量为1.47万人。 然而,在目前各种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却倍受冷落。近年来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一次签约率(校均)逐年下降,考研率(校均)逐年升高。不少地方一般院校出现招生规模大,就业地域范围小,就业单位层次低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有:(1)企事业单位对环境工程本科生的要求更高了,环境专业岗位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一般设计院招聘的环境工程师,都会注明需要几年从事相关工作经验。而作为一名刚跨出校门的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动手能力不强,尚不能独挡一面;(2)按“复合型”人才衡量,不少环境工程本科生知识面仅局限於工科之间,工作水平不高,尤其缺乏社科人文知识,英语水平不佳,影响其与一些国际公司的交流和合作;(3)有些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使用的教材过时,平时接触的信息媒介有限,对环保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了解不够多ⅲ。 另一方面,受政府机关改革及其它环境类专业毕业生增加的共同影响,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进入政府机关的比例逐年降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民营企业、合资或外资企业对环境工程人才需求在增加。 2 我国煤炭行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煤炭行业作为我国支柱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占一次能源构成的70%左右,在今后10~20年内不会改变。目前,我国约75%的工业燃料和动力,85%的化工原料和绝大多数的民用燃料依靠煤炭。但是,长期以来在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1煤炭开采引起的主要环境以及生态问题 1)煤矿区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1)对地表水的污染。矿井废水中悬浮物等污染物浓度较高,特别是流经含硫铁矿煤层的矿井水,酸性很大。据矿区的矿井废水抽样检测,其悬浮物浓度平均值为280毫克/升,化学耗氧量浓度平均值为520毫克/升,硫酸根离子浓度高达2500毫克/升,最低ph值为2.7。这类矿井废水还混入了大量煤尘和有害元素等污染物,如不经处理就外排,将严重污染地面水体,淤塞河道和农田渠道,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生长;(2)造成地表水资源枯竭。由於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将矿井中的地下水外排,形成了一个以矿井为中心的降落漏斗。煤层顶板以上的地下水向矿井中汇流,然后被疏干,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干枯,使当地居民吃水、用水困难,引起煤矿区的排水与供水的突出矛盾。 2)引起次生地质灾害。我国煤炭行业以井下开采为主,往往造成采空区上覆岩层的承载能力下降,依次发生地表沉陷、裂缝及顶板冒落等现象,最终形成一个采煤塌陷区。地表塌陷已成为煤炭开采对土地破坏的重要方面。塌陷改变了地表原有地貌形态,使矿区地表成为相对独立的沉陷盆地单元。地表塌陷使矿区长期稳定的地质环境受到破坏,极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对地表建筑物、农田造成破坏。 3)煤矸石堆放引起的环境问题。占用大量土地:煤矸石是采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一般就近露天堆放,形成高大的煤矸石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排放煤矸石约1.5~2.0亿吨,累计堆存量达50亿吨。全国现有煤矸石山5000多座,占地150km2,引发矿地矛盾。(1)降低土地利用率:随着堆存量的不断增加,一方面会占用矿区大量的土地面积,另一方面还会影响比堆放面积更大的土地资源,使得周围的耕地变得贫瘠,不能被利用;(2)污染大气环境:堆积的煤矸石不仅会产生大量粉尘,而且其风化、雨蚀、自燃后的风化层物质如co、so2、h2s、nox等有害气体,在风力作用下进入大气会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给人类健康造成危害;(3)污染周围水环境:在雨水的冲刷下,煤矸石中含较强酸性的矸石淋溶水渗入地下,对水体环境造成污染;个别地区矸石中还含有重金属及放射性元素,重金属受雨水的冲刷、淋溶等作用释放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造成水体的重金属污染,污染周围土壤及地下水环境㈨:(4)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煤矸石堆积过高,坡度过大,容易形成坍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造成附近土地被埋,建筑物被毁,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4)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1)对森林植被的破坏:煤炭开采需要大量木材,按万吨煤炭产量平均消耗坑木150立方米计算,仅煤炭开采业一年就需消耗木材约10万立方米,如此大的木材缺口迫使煤矿多渠道收购木材,助长了乱砍滥伐,使育伐比例失调;(2)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煤矿开采还会造成林地水分亏缺,严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坏会使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大大降低;(3)二次扬尘污染问题:煤炭有相当一部分靠汽车运输,撒漏现象非常严重,不仅大量煤炭流失,同时使道路煤尘飞扬。 我国面临的煤炭行业引起的环境问题是异常严峻的,控制煤矿区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 2.2煤炭行业面临的环境工程任务 为有效防治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煤矿区的生态环境逐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煤炭行业面临如下的环境工程任务: 1)加强矿区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治理。一方面,针对矿井水主要污染物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另一面,对已老化、坏损的废水治理设施、设备进行修复和改造,确保矿井废水长期、稳定达标排放。 2)矿井外排废水的利用。部分煤矿虽然停止了采煤,但仍有矿井废水外排。主要是部分煤矿的采煤巷道间接相通,矿井废水全部从标高最低的井口外排,并将原有老巷道岩石断层和风化层中硫铁矿中的铁离子等浸取出来,导致废水中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浓度很高,严重污染水体环境。所以,必须建立相应的处理设施对废弃矿井外排的废水进行治理,以达标外排。 3)搞好煤矸石的合理处置与资源化。将煤矸石用於发电、从煤矸石中回收煤炭作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以及将煤矸石作为生产建筑材料使用是有效利用煤矸石的途径。煤矸石的综合资源化利用不仅治理了矿区的环境问题,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相比於煤矸石的存储量,其综合利用量仍很小。可采取的措施是:提高煤矸石发电的综合利用量;用煤矸石代替粘土制砖:煤矸石回填处置。 4)做好矿区植被恢复和矸石堆场的土地复垦。目前较为普遍的矿区植被恢复工作主要包括4个方面:植物选择、配置方式、种植技术及栽后管护等。根据矸石山总体风化程度和复垦工程的要求,将矸石山风化程度分为3类:(1)风化程度好,可直接复垦;(2)风化度稍好,但次於第一类,需盖薄层土(2~5厘米)后才能复垦;(3)风化度差,难以复垦。 根据不同的煤矸石风化条件,进行3个阶段的综合治理。(1)基础工程。整治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破坏及煤矸石占地,保持水土,采用各种方法加速养分积累;(2)栽培植被工程。选择适宜的树种、草种;多种树种、草种搭配混栽;密集种植;(3)保护及管理工程。栽种初期采取封山措施;观察植被生长情况采取补救措施;浇水、施肥促进植被生长;秋冬季节进行防火措施。 解决好煤炭生产、利用与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3 原煤炭高校的环境工程本科生专业建设探讨 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包括专业现状分析、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定位、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内容与措施、专业建设预期效果分析。专业建设内容又包含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风与学风建设。在专业建设中,其中的专业建设定位事关重要,它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也是专业建设的特色所在。 3.1专业建设定位的基础性工作 专业建设应当有充分的依据,才能获得明显的成效。进行专业人才的市场调查和分析是专业建设和定位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可分以下4个方面进行。 1)市场调查——专业定位的基础。不了解社会需求,学校的办学就成了无的放矢、闭门造车,所培养的学生就不可能适销对路。市场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包括学历、素质、能力、知识等:二是国内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情况,包括专业定位、专业优势、专业特色等;三是专业自身情况,包括师资队伍水平、科研实力、教学环境与条件等。通过调查掌握了足够依据方能对症处方。 2)市场细分——专业定位的前提。市场细分是指在足够量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对某专业需求的差异性,将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子市场的过程。市场细分的目的是为了选定目标市场。进行市场细分的依据是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通过市场调查得知的。 3)目标市场——专业定位的关键。目标市场指高校某专业拟占领的那个(些)子市场,亦即服务面向。在确定目标市场时,首先要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大学生;其次还应考虑自身优势,要在权衡本单位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办学软硬件条件等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此外还应兼顾本单位的发展潜力,要与时俱进。目标市场的确定,既要考虑社会需求,又要兼顾自身优势与发展潜力,在三者的动态平衡中确定。目标市转贴于 场的确定是专业定位的关键。一所高校,如果目标市场不明确、专业定位不准确,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将变成无的放矢、功亏一篑。 4)专业定位——专业建设的方向。专业定位指高校拟使自己的专业在社会上具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位置。常见的定位策略主要有:(1)拾遗补缺定位策略。这是专钻空隙的一种定位策略,一般适用於实力相对弱小的专业;(2)迎头定位策略。又称竞争定位策略,这是一种针锋相对的定位策略,一般适用於实力相对较强的专业;(3)突出特色定位策略。这是一种高人一筹的定位策略,一般适用於有明显特色或容易形成自身特色的专业。专业建设是高校竞争制胜的法宝,只有搞好专业建设,一所高校才能赢得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才能受到社会的好评。 3.2对原煤炭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的建议 1)原煤炭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设置概况。尽管国家部委机构几经改制,但高校与原始的行业隶属关系总是客观上存在“藕断丝连”。高校的专业建设也最容易在原属的行业中突出特色,否则较为困难。据中国矿业大学冯启言教授统计,截止日前,原煤炭高校中有13所院校设置了环境工程(或环境科学)专业,其中8所院校具有环境工程(或环境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有6所院校具有环境工程(或环境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表1)。煤炭部门和行业需要的环境类专业毕业生,首选的还是这些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2)对原煤炭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的几条建议。鉴於以上对煤矿区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工程任务的分析、原煤炭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设置情况以及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对原煤炭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提出以下建议:(1)积极对煤炭行业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专业方向进行调查分析,认真确立环境工程的专业定位,注意专业特色的建设;(2)在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上,应在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指导分委员会确定的环境工程专业9门核心课程的前提下,针对煤炭行业的主要环境问题,增设相关课程,明确培养目标;(3)煤炭行业主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煤矸石问题、次生地质灾害与土地破坏问题。为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注重矿区水资源、水环境工程能力的培养,煤矸石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工程能力的培养,矿区土地复垦与植被修复工程能力的培养。 为了使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一个改善,最有效的途径是积极开展环境工程建设的专业定位,明确专业方向。本文的探讨内容,对其它行业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建设均具有借鉴意义。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研究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市政工程等本专科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属于多学科交叉、发展速度快和应用性广泛的新兴边缘学科,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大趋势下,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基础,通过近三年的研究型教学发现:该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幅度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的横空出世和全球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全球呈现知识经济和一体化特征,创新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总理曾指出:“要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就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 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1]。高校研究型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创造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现时代的历史重任,实施研究型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是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市政工程等本专科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特点是涉及面广、发展迅速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2],对其进行研究型教学改革当属责无旁贷,现就我们近三年来在该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改革方面所做的探讨和体会谈一下。 一、详细讲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绪论部分,本章节用课时2学时 课堂讲授中先提问学生生物体基本的生命特征,然后仅添加微小概念,即得微生物概念;精讲显微镜的发明史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通过这些经典的科学发展史料,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的源动力,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例举各类微生物并归纳其基本特征。对环境工程微生物部分,要重点讲解环境中的主要微生物种类、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对环境的危害及人类利用微生物保护环境的实例,如淡水水华危害、环境污水处理、有机垃圾发酵沼气等,使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应用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二、扼要讲解环境工程微生物的主要种类、生理代谢、生长繁殖及遗传变异,可用总学时的四分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引导性提问和学生回答为主要教学模式,精讲教学内容中的科研史料,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也学习了相关的科研方法;另外,对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要予以祥讲,尤其是基因工程,例举一些基因工程菌种种质改造作为实例,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技术。 三、精讲微生物生态学,可用总学时八分之一 微生物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及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环境,环境是微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进化的基础,适者生存,不适者则被淘汰。研究微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为微生物生态学,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与它们的生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组成的一个自然体。在教学过程中,该部分讲解以老师引导性提问和学生回答为主要教学模式。 四、详细讲解环境微生物对环境的危害、微生物在治理环境污染物中的作用,可用总学时的四分之一 该部分从微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讲解,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老师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现场参观有关的自来水净化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厂(好氧活性污泥法)、工业废水处理厂及城市有机垃圾发酵沼气发电厂等应用性企业,使学生的学习从学科理论学习到亲身感受该学科相关的实际应用,从而强化学生对该学科应用性的理解,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五、加强实践教学及科研实验活动,可用总学时的四分之一 实验课是在特定实验条件和有限的学时下,重现自然现象的一项实践性活动。通过实验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基本技术,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创造性和动手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研究型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该课程的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我们安排了四个能够覆盖该课程主要内容的实验: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染色,实验室微生物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当地水源水水中细菌总数测定。 在大一学生中优选5名学生参加教师的有关环境微生物科研项目,由于该课程是在大二第二学期开设,当届参加科研活动的同学在课堂上报告自己的科研进展,重点讲解自己的科研立项、科研准备、科研过程、科研过程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科研结果及意义等内容,时间约为30分钟,另有20分钟的时间进行集体讨论;该报告及集体讨论,能够让全体同学在有限的科研条件下已不同的方式参与本专业的科研活动,体验科研过程,使同学们的科研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科研工作和教学研究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应适应时代要求,变革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为研究型教学模式,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会有一流的大学;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会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创新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主导力量是大学教师,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保障,是构建创新型社会的根本需要。 环境工程微生物是一门涉及微生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新兴的边缘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经济性,要将该课程按照研究型教学进行教学,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透彻理解课程内容,精通教学理论,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第二,深入钻研本专业的有关科研工作,及时将与课程有关的科研项目进展情况介绍给学生,其内容包括选题、立项、科研准备、科研过程、难题解决、成果,使学生能够感受教师的科研过程,学习有关的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不断学习该学科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并及时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前沿动态,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第四,大胆探索该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使该课程的教学过程真正实现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该课程研究型教学法的预期目的。 总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强和发展速度快的综合性学科,是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市政工程等本专科专业的基础课,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型教学探索,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均有显著提高,获得了学生和学校的肯定。以上是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些初步探索和看法,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和改革提高。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环境工程中化工废渣磷石膏污染的治理探讨 化工废渣是指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各种工业废渣。由于化工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原料种类、反应条件和二次回用方式等的不同,使得产生废渣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等均有较大差异。国家经贸委的《资源综合利用目录》介绍的化工废渣包括:硫铁矿渣、硫铁矿、煅烧渣、硫酸渣、硫石膏、磷石膏、磷矿煅烧渣、含氰废渣、电石渣、磷肥渣、硫磺渣、碱渣、含钡废渣、铬渣、盐泥、总溶剂渣、黄磷渣、柠檬酸渣、制糖废渣、脱硫石膏、氟石膏、废石膏模等。就其中的磷肥渣而言,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给我国磷复肥工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国家各有关领导部门对磷复肥工业十分重视,在政策上给予了各种支持,使我国磷复肥行业一直保持着产销两旺的好势头, 显示了较强的应对入世能力。根据农业部的统计资料,2002 年全国施用化肥433915万吨(折纯),其中磷肥71212万吨p2o5,复合肥104612万t (n+ p2o5+ k2o)。复合肥中氮磷钾比例如果按1:1:1 计算,其中含有磷肥约348.7 万吨p2o5。因此,2002年我国总的磷肥施用量合计约1060.9万吨p2o5,而对我国今后磷肥需求量的预测如下(见表1)。 由此可看出,我国对磷肥的需求很大。而磷肥、磷酸生产企业排放的固体废弃物-磷石膏截止2004年累积量已超过22 000 kt,只有大约27.7%得到了再利用。从而可看出,化工废渣的无控制排放已经形成较大的污染源。2004年,我国较大的固体废物污染事件共47 次,绝大部分是由工业固体废物混乱管理引起;而且在2005年12月到2006年1月两个月内,环保总局通报的6起突发环境事件中,也有2起事件是由化工废渣的无控制迁移扩散引起。因此,化工废渣的回收利用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本文就化工废渣磷石膏的治理进行了探讨。 1 磷石膏的环境问题 磷石膏一般为浅黄、浅灰或黑灰色的细粉状固体,含水率20%~30%,容重0.733%~0.800%g/cm3;粘性较大、流动性差,呈酸性,略有异味;主要成分为caso 4·2h 2o。并含有少量的sio 2、s 2o 3、fe 2o 3、cao、meo,微量的重金属离子及放射性元素及未分解的磷矿粉p2o5f-和游离酸等杂质。随着高浓度磷复肥、磷酸和洗涤剂工业的迅速发展,磷石膏废渣急剧增加(每生产1t磷酸约排放5t磷石膏)。2004年,世界磷石膏年排放量达2.8亿t,我国已超过2200万t,大多数处于无控排放状态。这么大的废弃物大量占用土地,一旦泄漏,一般其污染半径是堆存地半径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并且在堆积过程中易与周围环境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形成新的物质形态,进入地下水系统,并随之迁移,流向水源地或天然排泄区,造成环境污染。对周边原生的生物多样性产生致命影响,生物多样性丧失后,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会变得极其缓慢,同时由于渗滤液对下游和周围地区产生污染,也间接影响到周围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2 磷石膏的治理和资源化利用 2.1 用于工业生产 通过对磷石膏进行预处理改性,代替天然石膏应用于水泥工业、石膏建材制品的生产中。singh 等采用柠檬酸溶液(3%~4%)来纯化磷石膏,并用于制造水泥和石膏肥料,纯化过程使得石膏中磷酸盐和氟化物转化为水溶性的磷酸、柠檬酸钠、铝酸盐、氢氟酸、高铁酸盐等而去除,纯化后的磷酸盐与矿物石膏制成的水泥质量较好。 2.1.1 生产低碱度水泥 它是以磷石膏、石灰石和矾土为原料,在立窑中烧制的硫铝酸盐水泥熟料,其主要矿物为无水硫铝酸钙(约65%)和硅酸三钙(约25%),外掺磷石膏和石灰石磨制而成。工厂实践表明,该水泥具有早期强度高、硬化快、碱度低、微膨胀等特性,成本低于硅酸盐水泥,用该水泥制造的玻璃纤维增强水泥制品具有重量轻、强度高、韧性好、耐火、耐水、可锯、可钉、不翅曲、不变形等优点,现已经广泛用于制造“grc”轻质多孔板。 2.1.2 用作水泥缓凝剂 磷石膏中的杂质会推延水泥的初凝时间,使其强度下降,故在用作缓凝剂之前,应参照如下方法对其进行适当改性:①水洗处理:将磷石膏以水膏比为(3-5):1的比例混合,搅拌静置,去除上层悬浮物;②将磷石膏煅烧,再用石灰中和,最后水化;③将干燥后的磷石膏加石灰中和,再入窑煅烧,再水化;④将磷石膏自然晾晒半年左右;⑤将磷石膏与窑灰、石灰或电石渣搅拌中和,使其含水量降至9%左右,再加压成型;⑥用柠檬酸处理磷石膏,把磷、氟杂质转化为可水洗的柠檬酸盐、铝酸盐以及铁酸盐。 日本在水泥厂设计之初就考虑应用磷石膏缓凝剂技术,现在75%的磷石膏已被用来生产水泥缓凝剂。1999年我国铜陵化工集团投产了一套100kt/a的水泥缓凝剂装置,用户反映良好。杭州水泥厂、马鞍山水泥厂、上海水泥厂的实践表明:用改性磷石膏代替天然石膏作缓凝剂,水泥强度高、后期强度大,且能降低生产成本。 2.2 用于化工原料生产 主要用于硫酸、硫酸铵、硫酸钾、硫脲和碳酸钙以及其他相关产品的生产,从而弥补我国硫资源的不足。 2.2.1 用磷石膏联产硫酸 该工艺的原理是将磷石膏高温分解,所得so 3用于生产硫酸,工艺过程主要由磷石膏干燥、脱水、煅烧、水泥烧成、so 2净化、so 2 转化吸收等工序组成,其优点是:①磷石膏中的钙和硫得以充分利用;②磷石膏被消化而不产生二次废渣;③控制好制酸尾气吸收,可实现尾气达标排放;④副产的硫酸用于磷酸生产,减少了硫酸外购和运输量,降低了产品成本。缺点是生产设备效率低、投资大、能耗高。 2.3 作土壤改良剂及肥料 磷石膏呈酸性,ph值为1~4,可作盐碱地、红壤旱地的土壤改良剂。可用于生产硫酸钾、硫酸铵并联产硫酸钾铵和氮磷钾复合肥料。 多年来,国内农科院所不断进行了磷石膏改良土壤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磷石膏是一种良好的硫肥,施用后对油料作物(如花生、油菜、大豆、芝麻、向日葵等)的增产约为15%~30%,每亩盐碱地ph = 9施用300~1600kg 磷石膏,改良效果可延续8~10 年;此外,将磷石膏和尿素在高湿度下混合、干燥,可制成吸湿性小而肥效比尿素高的长效氮肥———尿素石膏[caso 4·4co(nh 2)]2,这种肥料可减少氮的挥发,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3 结语 对于化工废渣问题的解决,单靠末端治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条是倡导化工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化工废渣的减量。同时,加强化工废渣的危害性教育,从而在生产过程有意识的减少其排量。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阐述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时,是以分泌物在代谢过程中充当表面活性产物。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相比较,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着诸多的优势与个性化特征,如在使用的时候其结构多样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以及在使用的时候不受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等。由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受原材料、价格以及在工作中产品性能问题的影响,使得在生产中容易出现严重的环境危害和污染现象,使得人类在生活中对环境和健康意识不断增加,尤其是在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呈现出平稳发展趋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类对健康和环境意识的要求增加,这也就促使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应用方法的不断增加,国内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制和开发应用起步较晚,但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力重视,使得其在发展中也拥有者一定的优势,从而促使在生物工程中提高生物工程的效率和使用价值。 1、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其生产菌 1.1 种类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表面活性剂发展优化形成的产物,是微生物素哟产生具有移动表面活性的生物大分子物质,与过去的化学成分相比较有着天然优势,其适用于目前的是由工业和环境工程之中。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通常是根据它们的极性基团来分类,而生物活性表面剂主要是通过加强保护环境要求为依据来促使其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1.2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菌 大多数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细菌、酵母菌和真菌的代谢产物。这些生产菌大多是从油类污染的湖泊、土壤或海洋中筛选得到的。如banat等从油泥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两株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芽孢杆菌ab-2和y12-b。列出了一些主要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其生产菌。 2、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 目前,可以通过两种途径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微生物发酵法和酶法。采用发酵法生产时,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产量主要取决于生产菌的种类、生长阶段,碳基质的性质,培养基中n、p 和金属离子mg2+、fe2+的浓度以及培养条件(ph、温度、搅拌速度等)。 与微生物发酵法相比,酶法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多是一些结构相对简单的分子,但是其在使用的时候同样能够促进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增加,其主要的优点在与在生产的过程提取奋勇较低,对各种产品的改良措施较为方便,并且能够及时的针对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和方法。尽管现阶段酶制剂成本较高,但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增强酶的稳定性与活性,有望降低其生产成本。 3、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 发酵产物的提取(也称下游处理)费用大约占总生产费用的60%,这是生物表面活性剂产品商业化的一个主要障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提取方法随发酵操作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其中溶剂萃取是最常用的提取方法,利用甲基-叔丁基醚萃取红球菌生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获得较高产率10 mg/l。 4、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许多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由于难降解、有毒及在生态系统中的积累等性质而破坏生态环境,相比之下,生物表面活性剂则由于易生物降解、对生态环境无毒等特性而更适合于环境工程中污染治理。如:在废水处理工艺中可作为浮选捕收剂与带电胶粒相吸以除去有毒金属离子,修复受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的场地等。 4.1 在废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 用生物法处理废水时,重金属离子对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菌群常会产生抑制或毒害作用,因此,在用生物法处理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时须进行预处理。当前,常用氢氧化物沉淀法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但其沉淀效率受氢氧化物溶解度的限制,应用效果不甚理想;浮选法用于废水预处理时又常因所用浮选捕收剂在其后续处理过程中难降解(如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易产生二次污染而受限制,因此,有必要开发易生物降解、对环境无毒害的替代品,而生物表面活性剂恰好具有这一优势。但是,国内外对这一方面的应用研究很少,直到最近才有报道。 4.2 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在利用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的过程中,由于所使用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直接使用发酵液,能节省表面活性剂的分 离提取和产品纯化成本,因此,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现场生物修复有机污染场地的应用潜力很大。国外对生物修复的研究大约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已有大量成功的工程实例。如harvey等[11]将铜绿假单胞菌生产的海藻糖脂,加入exxon valdez号油轮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湾造成的原油泄漏污染的海水中,大大提高了原油的降解速度。这也是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实际应用中最成功的现场生物修复。而在国内还未见有将生物表面活性剂成功用于环境污染物治理方面的报道。 5、展 望 目前,生物表面活性剂只有少数产品走向市场,大多数品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这主要是由于它的生产成本较高。据估计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化学生物表面活性剂成本的3~10倍。为了开发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潜力,降低其生产成本是当前研究开发的热点和主要目标。决定生物表面活性剂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有原料、发酵工艺和下游技术等。因此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如下三种:(1)通过选育高产菌株、构建基因工程高产菌;发展快速检测表面活性剂高产菌株并评价其潜力的方法;(2)找到廉价发酵原料、改进发酵工艺、用先进的下游技术等方法提高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发酵产率和提取得率,从而大大降低它的生产成本;(3)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殊性,开发出它的二次产品,提高其附加值。如用于化妆品、食品、制药等行业。 6、结束语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表面活性剂,它具有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对环境无毒害,且生物降解性能好,属于天然添加剂。除了在石油工业和环境工程等一些特殊领域受到重视外,随着生物技术和相关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价格将逐步降到消费者可以接受的水平,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医疗卫生等行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研究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国家、省市各级政府越来越加强对环境工程的管理,污水、垃圾、公园建设等都被列入政府重点工程进行检查,透视,也加大了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环境建设的基础设施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也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大气、水环境质量对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改善。 一、环境工程的含义 环境工程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以及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有关。由于环境工程处在初创阶段,学科的领域还在发展,但其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相应方面的科学研究也已经出现,环境工程学便是其中的一门学科。环境工程的内容大体上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工程,以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境系统工程等方面。 二、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 1、城市的污水处理不完善 城市生活的污水主要有三个来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径流污水。其中,城市的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家庭、商业区和城市的卫生公共设施等等。这些地方产生的粪便、洗涤污水经由城市的排水道进入地下污水区。对这部分的污水进行处理主要采取的办法是把它们送到城市的污水厂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再排放出来。这部分水具有明显的周期循环使用特点。城市当中的工业废水在城市污水当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工业污水在全国各个城市当时的分布是不一样的,那些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污水排放相对严重些。对城市工业污水的处理要求更为严格,因为这部分污水当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腐蚀性、难化解的污染物。需要采用更为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最后的一个污水来源主要是城市径流污水。他们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特点和复杂的成分。主要是由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的影响造成的,也有一些是地面上的垃圾和废物经由流过城市的河流造成的。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污水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污水处理实施比较落后,在每个区域建设当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污水处理不及时,污水的回收率差,没有进行集中处理等等。这些都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2、生活垃圾没进行分类处理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加大,城市生活消费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而带来了很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城市生活垃圾来源有很多方面,包括家庭生活垃圾、商场垃圾、餐饮服务行业等等方面的垃圾。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大型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多达几千吨,小型的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也在几百吨以上。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城市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堆满垃圾的地方,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人们的生活。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还停留在传统的做法上,或者采用运输到郊区进行掩埋的办法或者是进行焚烧处理而已。这种办法存在着投资大、运转成本高,同时垃圾中的有用资源也会被烧毁,加上,现有国内焚烧厂运行均比较困难。没有进行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3、园林绿化建设没跟上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相对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各地的城市发展当中,建设水平也不一致。园林建设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降低城市的噪声和空气污染,还能够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品质但是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当中,对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重视不够,片面地强调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住宅的建设,导致很多城市密切在一起,没有足够的绿化空间,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的高速建设发展,将会严重限制未来城市的进步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难点。 三、环境工程建设的应对措施 1、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二次资源 在工业生产中,通常原料、燃料费用约占产品成本的60%~70%。一些基础工业原料,如煤、石油、矿石、盐等大多具有多种化学成分,一些生产厂家仅利用其中的“有用部分”,其余的“无用部分”均作为废物弃置,不仅产品成本高,而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仅为30%。随着工业的发展,各种废弃物量与日俱增,不少国家已认识到废品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和利用二次资源的紧迫性,认识到必须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看做是一个整体,把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弃人环境这—传统的开环模式变成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二次原料资源的闭环系统,使原料资源进入社会后,能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实现多次循环,不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二次资源的利用列为国家优先考虑的经济战略之一,使二次资源的利用率逐年上升。我国每年有300 多万吨废钢铁、600 多万吨废纸、200 多万吨废玻璃,70 多万吨废塑料、30 多万吨废化纤、30 多万吨废橡胶未被回收利用,大量的可利用资源作为废弃物流失,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因此,我国回收利用二次资源、资源综合利用的潜力很大,任务也相当艰巨。 2、改革工艺和设备,开发全新流程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抓清洁生产工艺较早,不仅改善了工作环境,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且降低了物耗和能耗,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此外,烧碱生产采用离子膜法代替水银法,炼焦厂采用干法熄胶代替湿法熄胶,生铁生产采用无胶炼铁工艺,面粉生产采用干洗麦粒代替水洗麦粒等,都极大地减少了“三废”排放,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3、物料闭路循环,废物综合利用 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实质上是生产过程中流失的原料、中间体和副产物,尤其是我国农药、燃料行业的主要原材料利用率一般只有30%~40%,有60%~70%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在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是用水闭路循环,供水、用水和井水一体化,一水多用,分质使用,净水重复使用。我国现已研制成功的利用磷石膏联产硫酸和水泥,利用硝酸生产尾气制亚硝酸,利用硫酸生产尾气制亚硫酸钠,从硫铁矿烧渣中回收金、银、铁,从乐果合成废水中萃取回收乐果等.都是很有使用价值的“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4、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资,强化环境工程建设的体制建设 城市环境工程是一项耗资比较大的工程,在发展当中不仅要求政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还鼓励社会上多元的投资力量参与到其中来。包括在城市生活污水的建设上,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上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上,都需要有比较规范的一套体制系统进行维持。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利于城市环境工程的良性运行。建立起必要的环境引导机制,加强宣传,加大政府对这些参与者的奖励和维持,调动他们的建设积极性,推动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 总之,在进行环境工程建设中,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工程建设之间的关系,面对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问题,只有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科学管理、创新工作机制、解决好环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达到真正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污泥微膨胀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1.污泥膨胀的类型 污泥膨胀(sludge bulking)指污泥结构极度松散,体积增大、上浮,难于沉降分离影响出水水质的现象。污泥膨胀有两种类型,一是由于活性污泥中大量丝状菌的繁殖而引起的污泥丝状菌膨胀,二是由于菌胶团细菌体内大量累积高粘性物质(如葡萄糖、甘露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和脱氧核糖等形成的多类糖)而引起的非丝状菌性膨胀。在实际运行中,一般以污泥丝状菌膨胀为主,占90%以上,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丝状菌性污泥膨胀问题。发生污泥膨胀时,主要有以下特征:(1)二沉池中污泥的svi值大于200ml/g;(2)回流污泥浓度下降;(3)二沉池中污泥层增高。 2.污泥膨胀的影响因素 2.1污泥膨胀中丝状菌种类 目前在活性污泥中发现的丝状菌有三十多种,由于尚有部分丝状菌未获得鉴定。常见的有十几种,世界各地膨胀污泥中出现最频繁的丝状菌有微丝菌、发硫菌、软发菌、浮游球衣菌、0092型、0961型、0041型、0675型、1701型、021n型。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污水中有所差异。 2.2污水的种类和性质 污水的水温、ph 值、营养成分的含量等对污泥膨胀有明显的影响。研究表明,含有易生物降解和溶解的有机成分的污水,如:酿酒废水、乳品废水、石化废水和造纸废水等容易污泥膨胀;糖类物质过多的废水容易出现丝状菌污泥膨胀,过量的碳源使微生物不能充分利用而转变为多聚糖类胞外贮存物,这种贮存物是高度亲水性化合物,易形成结合水,影响污泥的沉降性能。 2.3溶解氧 溶解氧是活性污泥运行中重要的控制参数。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过程伴随着氧的利用。曝气池中do浓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有机物的去除效率和活性污泥的生长。菌胶团细菌和浮游球衣菌对溶解氧的需要量差别大。菌胶团细菌是严格好氧菌,浮游球衣菌是好氧菌,但它的适应性强,在微量好氧条件下仍正常生长。在较低do条件下,大部分好氧菌几乎不能继续生长繁殖,而丝状菌由于具有较长的菌丝,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低的氧饱和常数,比絮状菌繁殖的速度快,从而导致污泥膨胀。 2.4污水温度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过低,微生物活性不足;温度过高,细胞中生物化学反映速率和生长速率加快。温度每升高10 ℃,生化反应速率增加1倍。此外,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蛋白质、核酸对温度较敏感,温度升高使其遭受不可逆性的破坏。一般认为,适宜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生长的温度为15℃~35℃。 2.5污水的ph值 活性污泥是一个动态的微生态系统,其中不同种属的微生物对ph值有不同的适应范围。过高或过低的ph值不仅影响外酶及细胞内酶的活性,而且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丝状菌适宜在ph值5~6.5的环境中生长,菌胶团菌适宜在ph值6~8的环境中生长。peidi研究表明,在ph值较低(≤5)的情况下,易引起丝状菌膨胀。 2.6其他 此外,污泥负荷、冲击负荷、运行方式和处理工艺均会影响污泥膨胀。 低负荷条件下,丝状菌容易占生物相优势,从而引起膨胀。高负荷导致溶氧不足,do浓度降低也会引起污泥膨胀;当处理过程中冲击负荷的改变,短时间内水质水量产生大的波动打破了体系中正常的生态系统,丝状菌易占优势,可引起污泥膨胀;采用不同的运行方式及处理工艺,也会影响污泥膨胀。 3.污泥膨胀的控制措施 污泥膨胀一直被视作好氧生物处理的癌症,首先,到目前为止,膨胀的机理还没有搞清;其次,控制对策确定不下来,因为找不到膨胀的原因。但是可以根据经验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控制。 早期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的主要手段是投加药剂杀死丝状菌,或投加混凝剂和助凝剂以增加污泥絮体的比重,但这些方法往往无法彻底解决污泥膨胀问题,相反地可能会带来出水水质恶化的不良后果。其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活性污泥中的菌胶团细菌和丝状菌构成一个共生的微生物生态体系,在这种共生关系中,丝状菌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微生物,对于高效、稳定地净化污水起着重要作用,并逐渐地从简单杀死丝状菌过渡到利用曝气池中的生长环境调整丝状菌的比例,从而达到控制污泥膨胀的发生即进入环境调控阶段。 第一,采用生物选择器。该法是指在曝气池中形成有利于菌胶团细菌生长的环境。选择性地增值菌胶团菌,利用生物竞争机制抑制丝状菌的过度繁殖,达到控制污泥膨胀的目的。一般是在完全混合式、推进式曝气池前增加一个停留时间比蒲圻赤短的多的生物选择器,由于其中初始混合液的底物浓度高,使菌胶团细菌得到选择性的培养,成为优势菌。常用的选择器有好氧选择器、厌氧选择器及缺氧选择器。 该法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应用,已成为控制污泥膨胀的主要措施。第二,调整运行工艺条件。通过调控工艺条件改善污泥微生态系统,控制丝状菌群生长因子,最终实现控制污泥膨胀。例如:对曝气池中溶解氧浓度过低引起的污泥膨胀可增加曝气量或在推进式曝气池中合理分配曝气量(增加前端,降低后端),保持曝气池中合适的溶氧浓度来控制丝状菌型污泥膨胀。有关研究表明,提高溶解氧浓度至3.4mg/l运行一段时间可有效控制污泥膨胀;对缺乏营养(n和p)、ph过低引起的污泥膨胀,可以通过增加营养和调整 ph来控制和防治。第三,根据曝气池运行调节,如气量,污泥回流比等参数,从而改变曝气池中生物种群的生态关系,但是耗时太长,但是这是最根本的方法;第四,可以采用物化调节,提高污泥的沉淀性能,投加混凝剂,如氢氧化钙,氢氧化氯等,但是这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不是长久之计。第五,如果能确认时丝状菌膨胀,可以投加消毒剂灭活丝状菌,如臭氧、液氯、过氧化氢等,但是一定要控制消毒剂投量和灭活动力学过程,因为如果不适当,消毒剂也会将菌胶团细菌杀死。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处理。 结束语 污泥膨胀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影响污泥膨胀的因素太多。由于活性污泥对底物的降解是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形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是多种微生物的群体,既受到污水水质条件的影响,又受到运行条件及环境的影响,如污水的种类、成分、浓度、水温、负荷、溶解氧、ph值及氮磷含量等因素都会对污泥膨胀产生影响,既可能一个因素起作用,也可能多个因素协同起作用,在不同的研究条件下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对该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十分必要。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浅谈超滤膜技术在环境工程水处理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超滤膜技术 环境工程 水处理 应用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超滤膜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进而从5个方面论述了超滤膜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1前言 超滤膜技术是一种能够将溶液进行净化、分离或者浓缩的膜透过分离技术,介于微滤和纳滤之间。超滤膜是悬浮颗粒及胶体物质的有效屏障, 同时超滤膜也可以实现对“两虫、藻类、细菌、病毒和水生生物的有效去除,从而达到溶液的净化、分离与浓缩的目的。与传统工艺相比,超滤膜技术在水处理方面具有能耗低、操作压力低、分离效率高、通量大及可回收有用物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净化、生活污水回收、含油废水、纸浆废水、海水淡化等水处理中。在此,本文就超滤膜技术在环境工程水处理中的应用展开简要阐述,以供参考。 2 超滤膜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2.1超滤膜技术的基本原理 超滤(ultra filtration,简称uf)是溶液在压力作用下,溶剂与部分低分子量溶质穿过膜上微孔到达膜的另一侧,而高分子溶质或其他乳化胶束团被截留,实现从溶液中分离的目的。其截留机理主要是筛分作用,但有时膜表面的化学特性(膜的静电作用)也起着截留作用。超滤分离时是在对料液施加一定压力后,高分子物质、胶体物质因膜表面及微孔的一次吸附,在孔内被阻塞而截留及膜表面的机械筛分作用等三种方式被超滤膜阻止,而水、无机盐及低分子物质透过膜。 超滤膜技术截留分子量的定义域为500-500000左右,对应孔径约为0.002-0.1μm,操作静压差一般为0.1-0.5mpa,被分离组分的直径约为0.005-10μm。 2.2 超滤膜技术的特点 1.对杂质的去除效率高,产水水质大大好于传统方法。 2.彻底消除或者大大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避免二次污染。 3.系统易于自动化,可靠性高。运行简易,设施只有开启,关闭两档。 4.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有耐酸、耐碱以及耐水解的性能,能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5.耐热温度可达到140℃,可采用超高温的蒸汽和环氧乙烷杀菌消毒;能在较宽的ph范围内使用,可以在强酸和强碱和各种有机溶剂条件下使用。 6.过滤精度高,能有效滤除水中99.99%的胶体、细菌、悬浮物等有害物质。 7.与常规水处理系统费用相当生活污水经过超滤使处理水质变好从而进行回用,而工业废水中由于一般技术不能达标,采用超滤技术能充分处理废水。 3 超滤膜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3.1 饮用水净化 当前,随着我国水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出现了新的水质问题,如贾第虫和隐孢子虫(两虫)问题、水蚤及红虫问题、藻类污染加剧及臭味和藻毒素问题、水的生物稳定性问题等。而将超滤膜技术应用于饮用水的净化时,其可去除水中包括水蚤、藻类、原生动物、细菌甚至病毒在内的微生物,对水中的致病微生物、浊度、天然有机物、微量有机污染物、氨氮等都有较好的处理效果,能满足人们对水质的要求。 如,张艳等[2]以混凝沉淀为预处理方法,通过中试试验,对浸没式超滤膜处理东江水的最佳运行方式进行了研究,该工艺通过对水中的致病微生物、浊质、天然有机物、有毒有害微量有机污染物、氨氮、重金属等设置多级屏障,可以使其含量得到逐级削减,最后得到优质饮用水。 3.2造纸废水的处理 超滤膜技术应用于造纸废水中,主要是对某些成分进行浓缩并回收,而透过的水又重新返回工艺中使用。一般,造纸废水膜分离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回收副产品,发展木素综合利用;制浆废液的预浓缩;去除漂白废水中的有毒物质等。 杨友强等[3]研究了超滤法处理造纸磺化化机浆(scmp)废水及影响超滤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截留分子量为20000u的聚醚砜(pes200)膜适于处理scmp废水,清洗后膜的通量可恢复98%。黄丽江等[4]采用0.8μm微滤(mf)与50nm超滤(uf)无机陶瓷膜组合工艺对造纸废水进行了处理,在温度为15℃、压力为0.1mpa的操作条件下,0.8μm膜对cod的去除率为30%~45%,50nm膜对cod的去除率为55%~70%。 3.3含油废水的处理 含油废水存在的状态分三种:浮油、分散油、乳化油。前两种较容易处理,可采用机械分离、凝聚沉淀、活性炭吸附等技术处理,使油分降到很低。但乳化油含有表面活性剂和起同样作用的有机物,油分以微米级大小的离子存在于水中,重力分离和粗粒化法都比较困难,而采用超滤膜技术,它使水和低分子有机物透过膜,在除油的同时去除cod及bod,从而实现油水分离。 如,油田含油废水中通常油量为100~1000mg/l,超过国家排放标准(<10mg/l),故排放前采用先进的高效衡压浅层气浮技术和中空纤维膜分离技术进行了分离,在操作压力为0.1mpa、污水温度40℃时,膜的透水速度可达60~120l/(m2·h),出水中含油量为痕迹,悬浮物固体含量平均值为 0. 32mg/ l,悬浮物粒径中值平均值为 0. 82μm,完全达到了特低渗透油田回注水的水质标准。 3.4城市污水回用 城市污水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国外早已开始广泛英语膜法进行城市污水回用,随着我国水污染问题的愈发严重,将超滤膜技术应用于城市污水回用,也日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汤凡敏等[5]利用 cass 与超滤膜组合工艺处理小区生活污水,当水力停留时间为12h、codcr浓度在215~ 677 mg/ l 之间时,该工艺出水 codcr稳定在30 mg/ l 左右;nh3-n 浓度为 22.2~ 41.2 mg/ l时,出水nh3-n 最低可达0. 2 mg/ l,去除率达到90%以上,出水ph 值在 7.26~7.89 之间,出水浊度小于 0. 5,出水水质优于回用水标准,可直接回用。 3.5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技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从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目前主要的海水淡化方法有反渗透(swro)、多级闪蒸(msf)、多效蒸发(med)和压汽蒸馏(vc)等,而适用于大型的海水淡化的方法只有 swro、msf 和 med。随着膜技术的不断发展,从19世界60年代开始膜技术开始应用于海水淡化。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膜污染问题,使得反渗透系统在处理海水方面出现了瓶颈,而超滤膜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地控制海水水质,为反渗透系统提供高质量的入水。 如,叶春松等[6]采用中空纤维超滤膜直接处理高浊度海水,该超滤膜的产水浊度平均值为 0. 11ntu,sdi15 平均值为 2. 4,cod 的平均去除率为60.0%,胶硅的平均去除率为 89. 0%,跨膜压差小于6.0×104pa,远远小于超滤膜本身最大操作压差2. 1×105pa,该超滤膜对浊度高、变化大的海水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在以高浊度海水为进水的情况下作为海水反渗透系统的预处理装置。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探讨 实习是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基本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对环保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但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仍然就业压力大、应用能力不强,这不仅因为社会就业环境的问题,还因为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的工程经验。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本科教学的一门重要实践课,通过该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设计、施工、组织管理的基本技能,还能使学生了解环保治理设施、设备的运行管理知识。[1] 本文分析了我校生产实习环节的现状和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产实习教学可加深学生对污染控制、治理设备工艺原理的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增强他们对环保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培养他们建立工程意识。笔者认为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课教学与生产实习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不合理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时间安排在第7学期初,学时为2 周。而专业课教学大部分集中在这个学期,实习期间,有的专业课教学计划还没完成,甚至有的课程还没开始授课,许多基本的理论知识还没有讲授,学生对环保治理设施工艺原理还不了解,使得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的效率不能达到最佳状态,达不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虽然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动员时会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提前进行讲解,但这样做效率低,好多知识学生似懂非懂。最佳的生产实习时间应该安排在专业课学习计划结束后,此时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有了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学生渴望通过实际工艺设备实习来巩固和丰富自己所学的知识。 另外,许多学校安排生产实习的内容和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不符。安排实习单位时没有事先沟通,学生对实习内容事先没有接触过,实习带队教师不能深入给学生讲解,甚至有的带队教师并未讲授过环境主要专业课知识,学生实习不能达到提高理论知识的目的。 (二)实习基地不稳定 实习基地是保证实习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学校选择实习基地是根据实习基地是否满足实习要求、交通是否便利、费用是否适中等因素来考虑的。目前我校校外实习基地有已签协议和未签协议两种,基本能满足实习要求,与生产实习内容一致。我校生产实习基地大部分是实习带队教师通过个人关系联系的,目前未签协议的实习基地占大多数。由于实习带队教师与校外企业联系不多,还有实习经费问题,使得我校能提供学生长期稳定实习的基地不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议,两者之间并无硬性约束,实习单位的例行检修情况与学生实习时间有所冲突,且其他不确定因素较多,比如根据教学安排每年实习带队教师不固定,实习单位领导更换,造成带队教师联系实习单位存在困难,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确定。另外,由于扩招,实习人数增多,安排生产实习环节计划时实习小组人数增多,但实习基地的现场讲解人员以及指导教师人数不变,造成部分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2] (三)实习经费不充足,实习内容难以保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上涨,但我校多年来实习经费仍按学生数每人100元下拨。实习经费包括租车费、实习联系费和讲课费等,由于实习地点较多,实际实习费用超出计划经费,讲课费偏少,实习单位不够热情,实习内容难以保证。由于实习经费往往满足不了实习内容的需要,难以保证充足的实习时间、实习质量和效果。[3] 二、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建议 实行改革要符合新形式教学需要,在教学时间安排、实习基地建设、实习模式上进行改革,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正确协调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的关系 在做专业计划时,要重新调整教学计划,把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提前,一部分放在第6学期,一部分放在第7学期前半学期,生产实习和对一些选修专业课或与实习内容联系不太密切的放在第7学期后半学期,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相应的专业理论技能和所必需的理论内容,具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能力。[4]实习教师和单位就能灵活安排生产实习环节,使生产实习更有针对性,从而优化生产实习效果。 最好由有一定威望,专业知识能力强的专职教师负责联系实习单位,做好实习计划,实习前与实习单位事先沟通,协商好实习时间、内容、目的、要求、经费问题等。针对实习内容有目的地选择实习指导教师,选择所带核心课程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实习中遇到相关专业知识,指导教师可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来进一步讲解,丰富实习内容。通过生产实习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做好生产实结,促进理论知识的升华。 (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对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互利双赢的,学校解决了人才培养的后顾之忧,企业提升了社会声誉,这对双方发展都有很大益处。实习基地建设的重点是选择距离学校较近、实习内容和要求都符合教学计划的环保企业签订协议,保持相互的利益和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实习基地是学校和企业双向选择的结果,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学校可为企业提供企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供在职人员进修、攻读学位的便利,以及进行科研实验和开发的基地;企业提供实习基地以供学生进行生产、操作实习,提供工程技术并进行讲解;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后,企业挂牌向社会公示。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同相关未签协议的环保企业保持经常联系,通过组织联谊赛等形式加强沟通,培养校企双方感情,在条件成熟时鉴定协议,成为稳定的实习基地。 (三)进行多方面实习模式探讨 实习教学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增强学生工程意识和实际能力有重要作用。 1.实行校内外结合的实习方式。校外生产实习可以采用调查、参观、跟班操作等模式,尽量争取实现跟班操作方式,提高学生实际生产能力,掌握环境工程专业设备、工艺操作,了解新工艺、原理、方法。建立校内实习环节,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从校外取水、气、固废样品,利用校内现有的试验模型、教师科研项目等资源,进行测试分析,模拟仿真试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节省实习费用,提高实习效果。 2.实行多媒体专题片教学与模型结合的方式。利用以往实习拍摄的实习照片和搜集的工艺模型结构资料,丰富学生知识。多媒体教学在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环节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大量的工艺模型图片及动画模拟对学生来说既能接收大量的知识,又能对环保工艺、原理生动的演示过程加深理解。现场生产实习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多媒体详细的动画演示可以弥补实习的不足。例如,学生在现场只能看到自来水厂水处理工艺的外部形状,如反应池、沉淀池、过滤池等表面,通过多媒体可以展示其水处理工艺构筑物内部构造,演示其工作原理和生产过程,加深对工艺原理的理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带队老师可以通过每年生产实习的拍照、摄像,搜集企业本身的宣传、培训资料,然后利用实习期间某个时间进行播放,与生产实习现场互为补充,达到巩固加深实习效果的目的。 3.实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对一些带有参观性质的工艺较集中的环保设备、污染治理设施可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节省实习时间和实习费用,也便于实习老师集中讲解,提高实习效率。针对一些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实习单位,可以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联系多个实习单位,采用小分队轮流调换实习单位的做法,让每个学生跟班实习。这样就不会出现实习走形式、走过场的情况。为了提高实习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学校必须联系更多与实习内容相关的实习单位,签订协议并建立校企关系。学校可以根据每个实习单位的接纳能力,安排实习小组进行分散实习,便于实习单位协调管理,这样学生在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课程,对学生加深污染控制、治理设备工艺原理的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增强他们对环保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培养他们建立工程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通过正确协调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的关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进行实习模式改革,提高实习教学效果,实习带队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不断总结、探讨更加合理的实习模式,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和社会的需要。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环境工程环境监理探讨 一、概述 环境工程环境监理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就是将国家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工程质量的法规标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开展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对加强建设项目施工期的环境保护管理和监控,落实环保投资,防治环境污染,实施生态保护,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是一项环保工程,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工程建设中也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等环境污染因素。尤其是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含有高浓度废水及细菌、病毒等致病菌,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渗滤液处理质量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城市垃圾填埋场是否达到卫生填埋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渗滤液处理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垃圾处理场整个工程的质量及建成后的正常运行。而环境工程环境监理工作是控制渗滤液工程整个建设过程的关键所在。现将渗滤液处理环境工程环境监理要点总结如下: 二、了解掌握设计方案、主导思想、主导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理方案 在进行环境工程环境监理工作之前,应当认真阅读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报告书》以及环评批复文件,了解掌握项目的设计方案及设计的主导思想和原则;了解工程的环保设施的规模、投资情况;掌握环保工程的工艺流程,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监理方案。利用环境监理单位的技术优势和中介,为建设单位做好服务,提高施工单位的环保意识,不侵犯承包商的合法权利,使施工现场的环境监督、管理责任清楚、目标明确,并贯穿于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作好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从而保证环境保护设计中各项生态保护、环境污染防治措施能够顺利实施,保证施工合同中有关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的合同条款切实得到落实。 三、做好施工阶段的巡视、旁站工作 渗滤液处理环境工程中主体基底及边坡的防渗、渗滤液的收集与导排和渗滤液处理环境工艺与设施是关键,基低与边坡防渗是第一道关口,防渗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渗滤液处理工程的质量。在整个工程环境监理过程中,对防渗工程应做好旁站、巡视工作。 对防渗工程的反滤层、渗滤液收集盲沟、竖向石笼、调节池池底防渗膜下层地下水盲沟等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实施全过程现场跟班监督,进行旁站监理。 对防渗材料的铺设,除库底及边坡平整基地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外,其他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旁站: 1、各种防渗材料铺设前应保证铺设面完全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直接铺设在土建结构面上时,应保证构筑面结构稳定,坡面平缓过渡,垂直深度25cm内不得有任何杂物;铺设在下一层土工材料之上时,应保证下一层土工材料施工质量合格,表面无积水、无杂物。 2、合理选择铺设方向,尽可能减少接缝受力。 3、铺设工具不得对土工材料的正常使用功能产生损害。 4、合理布局每片材料的位置,力求接缝最少。 5、在坡度大于10%的坡面上和坡脚1.5m范围内不得有横向接缝,一般土工膜的焊接采用双轨焊接。 6、各种土工材料的搭接宽度不得低于相应的连接标准。 7、铺设过程中调整材料的搭接宽度时不得损害已连接的部分。 8、铺设过程中防止任何因为装卸活动、高温、化学物质泄漏或其它因素而破坏土工材料。 9、用于卷材展开的机械设备不得造成土工材料的明显划伤,并不得造成铺设基底表面的破坏。 10、片材铺设平顺、贴实,尽量减少褶皱。 11、铺设后应及时压载锚固,所有土工材料均须保证当日铺设当日连接锚固。 四、在施工过程中,做好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移民搬迁的监理工作 工程对水土的影响是工程施工期间的土地占用、临时修筑的运输道路、施工材料的堆放、施工弃土堆放等占用或破坏部分人工植被和天然植被。另外,对施工过程中形成的高挖方或填方边坡处理不当造成的塌方,引起水土流失。施工弃土土质松散,易被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流失,若处理和管理不善,易引起水土流失,堵塞渠道或河道。 (一)主要防止措施如下: 1、对场地平整过程中的多余土方,设置临时堆放场,场地周边设置排水沟防护。多余土石方用于垃圾填埋覆盖及库底填方,弃渣及时处理。 2、对覆盖土源取土场区,取土后的场地应回填,对取土后形成的开挖边坡采取浆砌块石护坡等措施。 3、在施工开挖过程中形成的永久性边坡,视其边坡坡度情况采取浆砌块护坡、浆砌块石方格草皮护坡、浆砌块石挡墙护脚等措施,并在护坡边沿设置砌石排水沟,以利于坡面径流、地下水流等的通畅排出。 4、对建筑物周边,种植草皮及各种乔木、小灌木。 (二)村庄搬迁的监理措施如下: 1、搬迁时对于古树名木等有保存价值的植物,应事先联系当地林业部门,采取移植等异地保护的方法加以保护。 2、新址建设施工清场地树木、农作物、杂草,除部分可以做肥料外,应及时清运。 3、对于临时占地和新开辟的临时便道等破坏区,施工结束后应当进行土地复垦和植被重建。 五、施工期按环评批复的要求,做好监测井的监理工作;处理好与当地群众的关系;协调好各施工单位的关系 为确保防渗工程质量,防止渗滤液的渗漏,掌握地下水质量的动态变化,垃圾处理场区及周围附近地区应设置地下水监测井。考虑工程所在区域地下水流向等因素,在垃圾填埋场的两旁30~50m处各设一个污染扩散井;填埋场地下水下游30m、50m处各设一个污染监测井;地下水上游30~50m处设一个本底井。对上述监测井在填埋场使用前监测一次本底水平,具体监测项目是:ph、codcr、ss、nh3-n、氯化物、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总硬度、硫酸盐。 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和营运期间的环境监测可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单位承担,每次监测应编制监测报告提供给业主和承包商。监测报告至少应包括数据统计、简要分析、现阶段措施建议以及下一次监测方案调整等。填埋场在封场后10~15年内要继续对地下水进行监测,监测周期视监测结果而定,从每季一次到每年一次不等。当监测结果表明填埋场稳定无害后,应召开专家论证会,宣告监测结果。 为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工程环境监理单位应处理好和当地群众的关系,在施工中确保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确保群众利益不受伤害,同时协调好各施工单位的关系。 环境工程方面论文:教学改革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中的思考与探索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它以微生物学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1]。按照东北电力大学人才培养计划,《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总学时为56学时,理论教学为38学时,实验教学为18学时,实验课占总学时的33%左右。实验是理论知识的实验技能培训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之一。因此,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探索,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与综合实践能力[2—4]。 1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改革的目的 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于2005年制定了《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东北电力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是新办专业,为了突出专业办学特色,使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更加接近工程实际,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力[5,6]。 2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改革措施 2.1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安排 由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的独特性,其工作量大,耗时多,很多实验具有连续性,在一个规定实验学时(2学时)内很难完成,实验进度的安排和理论教学同步性较差。针对这种现状,将传统实验教学中微生物学基础实验内容组织成连续的系统型实验,加强各实验间的连续性和知识点的衔接,这种操作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将一些分散的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避免重复性试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既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了实验效率,同时又满足了教学计划的要求[7]。 2.2保证教学质量,开放实验教学 为了能更好实现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验教师听取理论课,加强对理论课程的理解。为了保证实验效果,要求学生进行选课,提前布置实验内容,学生必须要对实验内容进行课前预习,明确实验步骤,学生自由组合成一组,每节课的上课人数不超过14人,每组学生不得超过3人,以便教师能较好的督促学生完成实验环节。 我们采用创新实验教学,允许学生在完成必修实验项目后,选作一定的实验内容, 并且允许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项目,独立思考,经实验教师审核后,进行独立操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实验内容的开放。 2.3完善考核制度,重视学习过程 考核是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我院将实验成绩分为三大部分,其中预习成绩、实验报告的内容和质量占60%,预习对进行实验特别有帮助,在实验讲解过程中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与学生互动,这样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还能够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交的实验报告要完整,包括预习报告,实验结果和思考题;平时实验的操作技能及规范性占30%,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参加每次实验的学生人数比较少,每名学生均能够动手操作,教师及时的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学生的实验态度和操作规范程度得到加强;考试成绩占10%,为了让实验和理论更好的结合,增加实验课内容考题在试卷中的比例,使学生重视实验课程的学习。 3 实验教学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改革后,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座谈等形式的反馈信息可以认为, 改革后的实验教学至少取得了以下初步的效果。 (1)实验环环相扣、有序进行,能够有效的完成实验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以前被动作实验转变为较为主动的进行实验操作; (3)实验时间的开放,使学生能更合理的安排实验时间,能够较认真得进行实验而不是应付了事。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内容及实验安排,结合生产实践,完善考核制度,将大大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
文化研究论文:文化旅游产业融资问题的研究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消费的需求日益旺盛,文化旅游类公司发展形势大好。在新常态下认真审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和方向,既可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国家。从文化旅游类公司自身的发展特点来看,文化旅游具有其他产业难以比较的复杂性、综合性和渗透性,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新的要素的投入用来拉动整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带动金融、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文化旅游类公司的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形象的提升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正相关作用。可以说,文化旅游类公司的发展所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其带来的社会效益更是全方面、多层次的,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和效果。这种相互促进的作用还表现在经济腾飞的同时,金融市场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优势又有反作用与文化旅游类的公司,因此这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文化旅游企业要想健康快速发展,绝对离不开大环境的支撑,包括金融环境和政策环境。一套有序、积极的国家政策,会使得一个行业的发展更具活力。相关行业的公司可以紧紧抓牢政策性的优势,投入国家政策的洪流,充分利用机遇,促进自身的发展。为了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旅游类公司发展,陕西省人民政府 2013 年 9 月提出《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第十四条提到:完善文化旅游类投融资机制,整合现有部分文化资金,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充分发挥省文化旅游投资基金优势,通过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方法参与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根据发展需要,省文化旅游投资基金可下设各种子基金,推动构建完善的文化旅游类公司投融资机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外国学者的研究重点倾向于酒店与宾馆,并在宏观层面对于融资的阶段性困境,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决策。外国学者更多的倾向于研究政府行政干预与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之间的联系,以本国的客观国情,对于融资产生的影响要素展开分析。J.A.Bodlender 对旅游项目融资问题从宏观、微观方面,从政府和私人机构的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1]Larry Dwyer and Peter Forsyth (1994)通过分析行业动机,确定了外部资本对于全球旅游业发展的积极影响。他指出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在合理利用外资的情况下,其旅游业发展都会从中受益;但他忽略探讨了对外资投资的负面影响。[2]Kumi Endo (2006)研究表明旅游企业投资中,与其他产业的外资引进成度相比,旅游业的外资所占规模较小。但作者表示,在未来旅游企业引进外资是今后发展趋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势头会更明显,但吸引外资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当警惕外资带来的消极作用。Sanford and Dong (2000)分析了美国的旅游业融资状况,得出其旅游业经济的增长与其外部的融资量呈现同方向增长的结论。[文秘站:]然而不同行业的准入标准又反作用于这样的正相关关系之中。服务与旅游在融资发展中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微妙,因果分析没有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体现。[6]Song[7](1997),Witt[8](1995) Shan and Wilson[9](2001)釆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建立联立方程研究投资和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投资激励影响投资力度,其减少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加强投资担保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投资激励的主体。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文化旅游融资概念与特点 为推动旅游产业向一个新兴方向发展,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景区质量和服务水平,“十二五”期间,一个响亮的名词出现在公众视野,那就是“文化旅游”。从此,全国旅游相关部门把“文化旅游”的地位提高到以往旅游的顶峰。一些着名的旅游资源大省也纷纷将文化旅游列为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文化旅游的和谐发展制定了方针政策。“文化”是文化旅游产业的精髓,传统的旅游产业是其必不可少的载体。早在 2005 年,Khalid 在已经提出了“文化旅游”这个概念,但他并没有给出一个清晰、官方的定义,国外多数学者也是以“文化旅游”作为研究对象,证明了“文化旅游”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文化旅游以及旅游景区的相关文献的进行深入研究后,可以看出文化旅游与历史文化遗址、遗物、建筑等具有密切关系。顾名思义,文化旅游来源于带有历史文化颜色和旅游景区的双重结合,根据世界旅游组织以及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ATLAS)文化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而前往日常生活以外的文化景观所在地进行的非营利性活动[2]。根据《2010-2015 年中国文化旅游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所述,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摩擦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具有独特性、差异性、教育性。文化旅游实际上可以说成是游客亲临某种文化资源,亲身感受文化所带来的心理满足,这种满足是以某个景区作为支撑的。某项文化旅游景区拥有一定的核心景点,并且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比如本文案例中的 QJ 文化旅游景区,除了以景区为中心的服务以外,还衍生出 房地产、饮食、酒店、会所、影视以及商业圈。文化旅游公司涵盖的文化精髓和辐射力,可以提高旅游产业的附加价值,通过不断的挖掘改造,可以产生很多后续的旅游产品,从而抬高了旅游景点的层次。同时,它与我国许多产业也是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一产业可以为它提供坚实的后续保障,第二产业可以为它提供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产业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文化旅游,因此,文化旅游就是一个具有巨大影响的产业,与其他产业密不可分。它为我国今后的产业升级做出巨大的贡献,必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2 融资理论综述 国内学者将融资定义为是资金从资金剩余部门向资金匮乏部门流动的过程,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是购买力有效转移的过程。融资方式说的是利用何种途径筹集资金。本文试图所提到的 QJ 公司的融资方式是指该公司在一定时期内选择哪一种融资方式,这几种融资方式怎样排序才能是成本最小,风险最低。当然,现实中,融资方式的确立并不是随意的排序,融资渠道的拓展以及投资主体多元化才是解决融资问题的根源。现有融资方式为 QJ 文化旅游景区有限公司的融资之路提供了参考意见。一方面,文化产业要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创新其融资。由此可见,QJ 文化旅游景区有限公司必须增加新的融资方式,为了保证该景区今后可以良性循环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文献综述为后文制定 QJ 文化旅游景区有限公司的融资方式提供了选择。 文化研究论文:美术类微文化产业创新要素的研究 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微文化也随之诞生。新媒体技术为美术家们提供了巨大的舞台,美术家们只要将作品上传至微信或微博等新兴媒体软件,就能与广大的网民一起分享自己的作品。通过新媒体平台,已经有许多美术家利用微博举办“微展览”,这种新颖的方式,使艺术家的作品被更多人欣赏,将自己的理念传播得更广。而以“微动漫”为代表的影视艺术,以活灵活现的视频,动人于无形,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就接触到了新思想。在“微动漫”创作的过程中,美术家们把自己的艺术理念融入到艺术作品中,让作品充满灵魂。素材取源于生活,作品常常对现实社会现象进行暗讽、比喻,常常对广大群众起着教化的作用。不管是静态的“微展览”还是动态的“微动漫”都是美术类微文化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微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创新。 一、对微文化的分析 (一)微文化的本质!。一些微不足道的行为,聚积起来,不经意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就是微文化。 (二)微文化产生的背景。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后,人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信息更新的频率越来越快,内容贮存量也越来越大,而各民族的文化也凭借着互联网在人类社会中交换交融,在这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必定孕育出新兴文化,所以说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微文化产生的重要历史背景。 (三)微文化产生的条件。近几年来,出现了QQ、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技术,让信息传播变成“弹指一挥间”即轻轻滑动手机,发条微博就能同时把信息告诉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甚至上万个人。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及时、经济效益高、运用广泛等特点是微文化产生的重要技术条件。 (四)微文化产生的意义。厚积薄发,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一个人的力量可能微不足道,但是积蓄许多微不足道的力量,就能斗转星移。微文化就是积累微小的力量,不经意地来改变人们的生活,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微文化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微文化应运而生,它是当今社会的产物,是当今社会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进步的象征。 二、对美术类微文化产业的分析 (一)微文化创新产业的理解。微文化创新产业,主要以创新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即文化因素或主体文化凭借个人或着团队运用电子技术、创意理念和生产产业化的方式进行开发、推广,并且通过新型媒体技术载体来营销知识产权的一种行业。微文化创新产业有微电影、微动漫、微电台、微电视剧、微漫画、微视觉艺术、微工艺与设计、微雕塑、微广告、微建筑等。 (二)微文化对艺术家们的影响。微文化给美术带来了崭新的存在方式,不但放宽了艺术家的视野,同时也让艺术品大众化,让艺术随时随地地走进人民群众中。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社会,艺术家只有放弃旧观念,带着创新精神,关注人民群众,放低身姿,走进生活,和观众对话,心交心,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微文化作为艺术家和广大人民群众良好的沟通平台,给艺术创造者带来了更多展示自己艺术作品的机会,微文化的产生是艺术大众化的过程。 三、美术类微文化产业中的创新要素 (一)创新意识。随着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激起了其创造新生事物的欲望,并且在创造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图、希望和假定,是人类特有的品质,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样的,在美术类微文化产业中,创新的意识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最新出现的一种新型产业“微动漫”这一美术类产业,它作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由于富有强烈的讽刺感、幽默感和隐喻的作用,而被人民群众喜欢。一部值得一看的微动漫《子狐物语》讲述了小男孩在回家路上遇见了小狐狸,并驯养了小狐狸,与之成为朋友,最后由于分开而领悟到了“肉眼看不见事物的本质,只有心灵才能洞察一切”的道理。导演塑造了一个天真,向往大自然的男孩,也暗示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需要用心去交往,同时讽刺了当今社会快节奏的人际交往关系。此动漫是改编自日本电影《生命奇迹的小狐狸》,但是翻拍的动漫却比真人原版更加感人,主要因为在原着中一笔带过的对话情节,却可以做出几十幅颇为有意思的画面,这就需要“漫画家”具有创新理念,跳出原着,琢磨情节,夸张化加入浪漫主义,把自己想象的、自己认为主流的新思想,在画中表达出来,而不是根据原着电影画面情节完完全全地照抄、照描,拍成动漫,这样制作出来的动漫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换种画风把原着“录”了下来。想要成功,创新意识是不可缺少的,微动漫是从原来的动漫中创新而来,比原有的动漫更具夸张化、幽默化、戏剧化,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才使得微动漫得到发展。因此,美术创造家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微动漫制作的过程中多动脑,时时刻刻保持创新意识。 (二)知识储备。具有创造力的人不一定就会有创新成果,只有同时具备创造力和足够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创新成果才能出现。着名导演卡梅隆给人开过卡车,当过机械维修人员,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是物理学,但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喜欢电影并且开始尝试写剧本,后来又对电影特效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主攻电影特效,到后期他又发现当导演不错,于是他开始尝试导演的工作,这一系列的经历让他得到了宝贵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他在拍电影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知识有机结合,给人视觉上的冲击,仅仅从《阿凡达》分析,就有了故事情节的创新、特效的创新(3D技术)、人物性格的创新。因此,知识储备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你的创新成果,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灵感尤为重要,而灵感往往来源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内在修养,微文化创造者要明白知识储备的重要性。 (三)独特的眼光。具有独特的眼光才能创造出有意义的成果,否则就会使文化脱离艺术的轨道,走向庸俗化。一种文化是否具有价值就是看其本身是否存在生命力和感召力,而过于庸俗的文化是不具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微文化作为时代的产物想要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抛弃庸俗化,而美术离不开微文化,微文化也离不开艺术。因此,美术类微文化产业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避免庸俗化,这就需要艺术家的独特眼光,看准主流方向。 (四)敢想敢做。要做别人不敢做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有什么新的观点,新的理念,都要敢于尝试。中国最成功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全片运用中国特有的水墨画来制成,这就是创新,做别人没做成的。其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美术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的途径,虽然结果一样,但是不同的途径有不同的美,要尝试别人不敢尝试的途径。只有抱着敢勇于尝试的心态,才能有机会走向成功。 四、结语 曾几何时,微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影响了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微文化的重要性和时展的必要性。而以微展览、微动漫、微信、微博、微电影等美术类微文化产业是微文化的组成之一,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的过程中又离不开创新意识、知识储备、独特眼光、敢想敢做等要素。因此,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道路。 文化研究论文:对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思考财政研究 一、对当前国税文化建设的认识 国税文化是国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实践工作中长期积累的共同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具有税收工作特色的理念体系。以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为基本特征的税收文化建设,一方面强调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及保障税收征管工作的物质环境,这是开展国税文化建设的前提;另一方面强调对人的约束性,有一套保障税收工作正常运行的规程体系,是国税机关编织的一张有形的网;第三是强调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通过文化的熏陶,凝聚人们的向心力,达到提高素质的效果。 对于“国税文化”概念,众说纷纭,没有定论,而且这一术语本身在经济学文献中出现得较少。笔者认为所谓“国税文化”,就是指国税机关在长期税收实践中所创造的独具税收特色的优秀物质成果和先进精神成果的总和。作为税收文化现象,包括价值观念、行业精神、治税思想、职业道德、工作技能、行为规范等一切观念意识的成果。国税文化,是实现制度与目标的思想保障,是制度创新与工作创新的观念基础,是税务机关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是税务机关活力的内在源泉。税收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国税机关的文化,更是每一位国税干部的文化,需要全员发动、全体参与、共同努力,采取由下到上、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的方式,建立全体税务干部共同的价值理念、奋斗目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促使全体国税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局一盘棋。 二、国税文化建设与其他文化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文化是国税文化建设的基础。 物质文化建设是国税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国税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能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能使干部职工在工作中保持愉悦的心情,能提高工作效率。物质文化建设是税收文化建设由表及里的第一个层面,也是做好税收工作的物质基础。一方面,税务干部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去组织税收收入,为国家财政不断增加新的血液,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多种征管措施,不断强化税源管理,加大科技管理的力度,扶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使组织收入工作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另一方面,税务干部职工在工作生活中,不仅具有组织税收收入的义务,也应有物质、安全、情感、自尊和价值体现等方面的权利,税务机关的决策者要在尽可能的前提下,注重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最大程度地满足干部职工的各项需要,从而使税务干部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职业自豪感,进而为实现个人和税收群体的共同目标而竭尽全力。 (二)制度文化是税收文化建设的核心。 制度文化建设是国税文化建设的关键和保证。西方有一句谚语:如果世界上真有所谓天堂和地狱,那么,天堂的规则一定比地狱更详细。就是说唯有制度和标准,能守护一个良好的集体。制度文化是税务系统在工作实践中所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它是税收经济活动中的必然产物,对于规范、约束税务干部职工行为、保证税收征收管理活动正常进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规章制度是税务机关决策层意志的集中体现,因而具有权威性、强制性,规章制度一经制定,要求每位干部职工都必须坚决遵守,不得违犯。任何一个规章制度都是在一个阶段和条件下对干部职工行为的明确规范。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着非常明确的针对性,便于操作。对税务干部行为的强性约束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推行税收文化建设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不断加强税收制度文化建设,才能使税收工作高效、有序地运转。 (三)精神文化建设是税收文化建设的灵魂。 精神文化是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思想基础,是国税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培育和谐进步的国税文化精神和理念,可以对内感召群体,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形成团队的战斗力;对外形成传播,树立国税良好形象精神文化建设是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群体感悟税收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组织情感,以此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的税收核心理念是税收精神文化的高度概括,这是税务大家庭的精神支柱,是与每一位成员关系联接和维系的纽带,促使他们自觉为税收的发展而努力。要特别强化以人为本观念,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出发点,来创造良好的人才培育环境及和谐高效的“团队精神”;把税收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其相适应的文体活动结合起来,使广大税务干部既有精神文化的情感陶冶,又有精神文化外在表现的美感享受。 文化研究论文:企业跨文化交际英语语用的研究 一、企业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二是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三是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国走出国门或在国内跨国经营的企业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实际技能。正是基于这一点,企业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研究内容有:第一,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第二,语言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第三,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什么行为好,什么行为不好,都是受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支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很难把握得住它,但是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往往可以推断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 二、企业跨文化交际时的语用失误 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理论,它研究语言使用人是如何在附着符号束﹑语境和智力的参与和干涉之下理解并运用话语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人与人交流时如何恰当地使用和理解语言,尽量避免语用失误或误解,实现成功交际。Thomas在1983 提出“二分法”的语用失误。他认为语用语言失误是和跨文化失误相联系的,而社交语言失误(socio-linguistic failures)是由于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地位差异导致的,属于非文化因素。比如同一文化的两个朋友之间产生的语用失误属于社交语用范畴。社交语用失误也可能是因为学习者根据社会距离,误判了自己的相对权利和义务,以及言外之意。 企业员工在跨文化交际时往往因自己的文化背景与对方不同而产生一些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称呼﹑介绍﹑关心﹑谦虚和打电话等方面。比如说中西头衔称呼习惯不大一样,中国喜称主任、书记类,老外听起来非常官僚,外国商人特别是美国人讲究实效,第一次交流就给人留下不好的阴影。其次是介绍,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在介绍两人相识时, 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等。这与中国的介绍顺序也有些差异,稍不注意就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第三是关心,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避免问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龄,以免冒犯他人隐私权。一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他们很重视个人隐私,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因此根据他们的习惯,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再者是谦虚,中国人认为谦虚是美德,当受到别人赞扬时,往往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当这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外国商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们之间跨文化的接触很可能是以一场交流失败而告终。最后是打电话,许多企业员工不知如何与外商通话,他们常用中国式的方式接听电话,这样的交流可想而知。 三、企业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 文化冲突是导致企业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不同的群体﹑地域或国家的观念互有差异,这是因为他们的观念是在多年的生活、工作和教育下形成的,具有不同的思维。可见,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价值观念、信仰、态度、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另一群体的显着特征。正是这种文化在群体上的差异性导致了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中西方交往中文化语境不同,人们在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企业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优越感。民族优越感往往表现在交流传递信息上,因此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误,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本民族文化负面迁移。母语的语用规则及母语文化的干扰是产生语用失误的根源。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企业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败。 导致文化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思维模式存在差异。文化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中西方思维模式存在差异。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往往特别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推测别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处,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模式是在自己特殊文化背景中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并发展起来的,存在某种惯性,其变化不及环境变化的速度,一是进入异域文化,这种惯性常常导致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语用失误。二是价值取向不同导致人格取向各异。中国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西方文化是在古代希腊文化和犹太基督教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方文化发展取向是重群体、重道德和重实用,西方文化发展取向重个体、重科学、重思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文化系统决定了东西方人格特质构造和发展取向的整体差异。三是行为规范各不相同。行为规范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也就是说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糟糕的结果。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否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四、提高企业跨文化交际语用策略 企业跨文化交际语用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两中不同文化的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交流。其具体的步骤和方法有: 第一,识别文化差异,进行跨文化培训。由于语用失误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必须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识别。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赫尔的观点,文化可以分为三个范畴: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和技术规范。正式规范是人的基本价值观,判别是非的标准,它能抵抗来自外部企图改变它的强制力量,因此正式规范引起的冲突往往不易改变;非正式规范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习俗等,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文化交流克服;技术规范是指人们的知识、技术、经验等,它可以通过人们技术知识的学习而获得,很容易改变。因此不同规范的文化冲突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程度和类型是不同的。企业跨文化交际者首先要识别和区分文化差异,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避免语用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融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 第二,学习跨文化语用原则。美国语言 哲学家格莱斯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在格莱斯“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着名的“礼貌原则”,其中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其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语境是语言运用的条件,自然也是“礼貌原则”贯彻执行的条件。在一定的语境中显得礼貌的话,在另一语境中可能显得不够礼貌;反之亦然。语境,尤其是语境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如权势、社会距离等,对“礼貌原则”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产生语用失误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五、结语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跨文化交际时,由于制约语言使用的文化因素与母语中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很容易出现语用失误。因此,企业涉外员工要进行成功交际,除了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外,必须要认识两种文化的差异,认真学习跨文化语用原则,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避免语用失误现象的发生。 文化研究论文:英美语言文化词典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英美语言文化词典与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动机、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的分析,认为《简明英美语言与文化词典》是一部集时代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语言文化词典。 随着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2000年5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原则中首次提出了“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2004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也在教学性质和目标以及教学要求中提出了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不了解一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就无法运用语言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英美语言文化词典》是向英语学习者提供语言文化知识的工具,是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专门词典。一部好的英美语言文化词典对英语学习者跨文化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概述 “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是英国语言学家D.H.Hymes于1967年首次提出的。他对乔姆斯基“能力”和“表现”理论进行了补充和批判,指出交际能力是一个说话者所具有的语法,社会和心理文化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此后,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观点。 Guo-Ming Che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中能有效、适当地实现交际行为并达到一定的预期设想的能力。Lustig和Koester把跨文化能力描述为语境的、行为的有效性和得体性。Spitzberg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在一定语境中行为的有效性和得体性。由此可见,学者们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描述都强调两点——特定语境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与“得体性(appropriateness)”。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国内外学者广泛接受Samovar等的观点,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三个层面;动机(motivation)、知识(knowledge)和技能(skill)。动机,是指交际者在情感上对交际活动持积极的态度,有为了交际的成功进行而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和技巧的意愿。知识,指交际者为实现成功交际对交际对象的语言、习俗、价值观以及地理、道德标准等方面的了解。技能,是指在行为上,交际者为了促使交际顺利进行和交际成功所采取的特殊手段和技巧。英语学习者只有将这三方面有机结合才能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确保跨文化交际行为的有效与得体。 二、《简明英美语言与文化词典》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简明英美语言与文化词典》由林明金、霍金根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以下简称《简明》)。该词典专门介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内涵,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简明》的编写宗旨是增强读者的文化习得意识,使其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它是如何帮助读者切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呢?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层面出发,就其实用性进行解析。 1.动机层面 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外语学习者有意愿和热情去掌握跨文化交际活动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待掌握对象的新鲜度和趣味性。《简明》所收录信息截至21世纪初,如George W.Bush 2001年当选为美国总统,Michael Jordan 1998年退役后于2001年再度复出加盟华盛顿奇才队等都被收入,时代性较强。另外,编者收录了许多时代特色鲜明的词条,如美国流行音乐最重要的奖项之一Grammy(葛莱美奖、金唱片奖),着名杂志Fortune(《财富》),美国现代舞蹈的创始人Isadora Duncan,着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等等。这些信息的收录使英语学习者接触到不同文化的前沿,大大激发其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这些内容也将充分满足读者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要,使其免于因信息滞后和缺乏而导致的交际失败。 2.知识层面(1)内容丰富。在内容的广度方面,这部一千多页的词典包含了涉及英美重要地理名称,英美着名人物,与英美两国有关的事件、条约、组织、会议等11个文化领域的2万多词条。仅宗教习俗一项就涉及近千词条,其中300多条是一般英汉语文词典所不曾提及的,近600条比一般英汉词典内容丰富。如apple of the eye条的释文中,编者除了解释其含义为“掌上明珠”、“心目中的宝贝”,还加入其出处“源自《圣经旧约·申命记》。《摩西之歌》(TheSong of Moses)中写道:‘耶和华遇见他在旷野荒凉野兽吼叫之地,就环绕他,看顾他,保护他,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仁’(He found him in a desert land,and in the waste howling wilderness:he ledhim about, he instructed him, he kept him as the apple of hiseye. ) 。” 同时,为了对词典正文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和补充,提高词典的使用价值,《简明》附有十个附录,包括:莎士比亚剧作篇名及其简称;英国各郡名称;美国各州别名及加入联邦时间;英国国王及其在位时间;英国首相、所属党派及其任期;美国总统、所属党派及其任期;英美制度量衡表;柯林斯词典选出的英语百年百词(1897-1997);圣经新旧约全书篇名及其简称;西方婚龄简介等。 可见,这部文化词典包含的文化内容之广、信息量之大是一般的英语学习词典所不能比拟的。它就像一部小型百科全书,几乎涵盖了使用者在实际交际中所能遇到的所有相关领域。 (2)对普通词语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简明》注重对词目词内涵的深度挖掘。除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词语和专门词汇,《简明》中还收录了许多普通词语,但其释文却是从不同于一般双语词典的视角来设计的。如hello一词,《简明》提供了其词源方面的信息: 这个词的来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它来自法语的ho和la,后来逐渐演变为hallow和hallo,到了19世纪美国人见面时,就开始用hullo打招呼了。再过100年左右,hullo又变成了hello。据说美国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是第一个使用hello的人。 再如gun一词,大多数英汉词典都会解释为“枪,枪支”。《简明》中gun的释义为:“据说是由北欧古时一个女子的名字Gun -hild简略而成。Gunhild意为‘战争’,也许由于这个缘故,gun成为武器的名称。”此类词条还有freshman、gossip等。这些独特的内容是大部分双语词典都不曾涉及的。《简明》通过挖掘普通词语的起源和深刻内涵,增加了它们的文化色彩,不仅对普通双语词典起到补充作用,同时也丰富了读者的文化积累。 (3)注重对英汉共有词语的跨文化对比。跨文化对比能够提高读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有些词语是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都存在的,但它们的文化内涵和用法却大相径庭。对于这类词语,《简明》在释义中指出了其不同文化内涵。比如,intellectual(知识分子)在汉语中是褒义词,有学问的人经常以知识分子自居,但在西方文化中却不尽然。《简明》告诉读者:该词在英语中略含贬义,意指一个只知探讨理论而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的人。这个词源于intelligence(智能)。在英语国家,intellectual通常释义为:一个自称属于特殊知识阶层的人,致力于空洞的理论探讨和思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常表现得很无能。在汉语中,“知识分子”一词的含义比intellectual广泛,指有一定文化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只要是教师或医生、文艺工作者、科技工作者,都包括在知识分子这个范畴内。因此我们有“高级知识分子”和“一般知识分子”之分,而在英语中是没有这样的概念的。 对于所有汉英两种文化的共有词条,比如颜色词、动物词,《简明》都做出了这样的跨文化对比。这样一来,读者对在异域文化中如何使用它们就了然了。 3.技能层面 跨文化交际技能的提高主要依赖于两种途径:一是交际技巧的传授,二是交际技能的训练。后者主要通过外语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学习者在交际实践中的经验积累来实现。一部语言文化词典对于外语学习者交际技能提高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传授准确全面的交际技巧和方法上。而目前,大部分语言文化词典重知识轻技巧,重意义轻行为。笔者认为,《简明》不同于其他语言文化词典的最大特色在于对读者交际技巧的传授。在介绍知识的同时,《简明》教读者如何在跨文化的具体语境中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完成交际任务,对读者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起到了切实的指导作用。例如,词条the finger shake(微伸手指的握手)的释义: 在交际中,握手时手不是完全伸开的,抓住对方的整个手掌,而是轻略地抓住对方手的几个指尖。英美语言文化词典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不礼貌的握手方式之一,给人一种十分冷淡不情愿的感觉。它所传递的信息是不愿意真正握手,是出于勉强,因此往往会被对方理解为害羞。自信心不足或是不尊重对方。女子与男子、被求者与求人者、地位尊者与地位低者之间的握手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文化研究论文:探析政治文化研究的差异及成因 摘要:在政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几十年的过程中,东西方理论界从不同的政治立场和研究角度出发形成了不同的认识。为了促进政治文化研究、加强政治文明有必要对研究中产生的不同观点及其形成原因加以分析。 关键字:政治文化 理性选择主义 政治文化研究是当代政治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它在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之后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各个派别之间的观点差异导致了研究的多角度发展。从一定程度上看,研究方向和方法的不统一影响了政治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国际间学术观点的交流与合作,因此为了形成对政治文化清晰、准确的认识,加速我国政治文明、政治现代化的建设有必要对这些存在的差异及成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政治文化研究。本文将从三个主要方面来理解对政治文化的不同认识。 一、借用"文化"一词而产生的理解差异 形成政治文化不同理解的首要原因在于对"文化"一词的借用。阿尔蒙德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采用"政治文化"这一概念的,并且一再强调此处的"文化"与社会文化是有区别的,仅仅能够用来表示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文化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这就直接导致政治文化在使用中会出现意义混乱的现象,形成对政治文化范围的不同理解和界定。 1、阿尔蒙德使用"文化"的时代背景和适用范围 20世纪,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导致了传统政治学的一系列危机。例如它无法回答科学主义的挑战、不能解释国家之外的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和作用。这一趋势的发展使行为主义学派在20世纪40年代占据了美国政治学领域的主导地位。他们的创新在于,并不局限于对宏观的政治思想、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进行抽象的分析,而是着重于政治行为的研究。他们认为政治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因此对政治行为的分析必然要密切联系整个社会的、文化的、心理和个人的多种因素进行考察。 阿尔蒙德是20世纪美国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他认为,既然研究的重点是人们在政治体系中的行动,即行为,那么必须挖掘出深藏于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因素,即引导与驱动人们政治行为的动因--导向;每一个政治体系都植根于对政治行为的一类特定导向中,这种导向可以概括为"政治文化"。为了明确政治文化的特定范围,阿尔蒙德在《公民文化》中对"政治文化"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他指出,把"文化"引入政治科学的概念性词汇里,就面临着在引进它的有利一面的同时也掺杂了它的意义不准确的缺点和危险。所以他着重指出:"在这里,我们只能强调我们使用文化这一概念只是表示它的多种含义中的一种,即社会目标的心理取向。当我们提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时,我们所指的是在其国民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中被内化了的政治制度。"① 2、理论界对"文化"的不同认识 长久以来,文化的范围、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一直是人们讨论的对象,政治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层面一旦产生必然要卷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因此分析文化的不同层次有助于清晰的看待政治文化的认识差异。 古往今来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为文化做了定义,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观点认为文化包括有广阔的领域,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季羡林就曾提出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成果。第二类观点着重从文化与物质的区别的角度来加以界定, 把它看作是精神现象的一种混合体。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他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杂从结的全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任何其他的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除了以上两类以外,还有一些从具体的微观领域诸如人类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来认识文化的观点。 3、文化的不同理解导致对政治文化的认识差异 政治文化在借助了"文化"的帮助之后超越了传统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开创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实现了宏观政治体系和微观行为现象之间的沟通。但是也正是由于"文化"的参与,政治文化的概念却又变得模糊不清。我国学者在接触到政治文化研究方法之后,从不同的角度、领域开展研究产生了多种理论成果,按照对内容界定的宽广基本可以分成以下三类。第一,主张政治文化应该包括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甚至认为它就是人类政治领域建设所取得的一切成果,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并列的一个概念。这种看法明显是"大文化"观念的影响的结果。所谓"大文化"是把文化概念泛化的现象。在这种观点影响下,一部分人认为一国政治文化的形成,既是精神的心理的作用过程,也是一 ! 综合看来,在我国的研究中第二种观点是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他们一方面反对第一种观点把政治文化的范围扩大到政治制度等客观性领域,认为那样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也不同意把它局限于政治心理这一单一的层面,认为政治文化应该是一个包括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等三个层次的综合体。因为政治心理在政治系统中只是一种不系统的、不定性的、自发的政治反映形态,是一种低水平的政治意识。它的发展必然要受到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的制约,抛开这两者就无法完整的说明人们的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所以政治文化应该是三者的统一体。 二、不同的研究方法导致的认识差异 政治文化研究是行为主义政治学发展的产物,它实现了从普遍采用历史--形式研究法到注重研究实际政治行为和制约因素的研究方式的转变。作为当时的一个新兴学科,政治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遭到了多方面的批判和评价,从而由于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论的不同而产生了对政治文化的认识差异。 1、从不同的方法论角度出发产生的对政治文化的批判 第一,理性选择主义。随着行为主义向后行为主义转变,理性选择主义开始在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意味着政治学从与社会学的结合转变到与经济学的相结合。理性选择主义所坚持的基本理论观点是:政治结构和政治行为可以通过政治行为者对自身眼前利益的考虑来说明。这种观点假定政治行为者都是有理性的,要追求短期私利的最大化,所以在政治分析中根本不需考虑价值、情感和更加复杂的认知上的因素,只需通过假设行为者的目的是力求追求短期私利的最大化就能获得充分的解释。因此他们得出"政治文化研究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结论。 第二, 马克思主义者。前苏联学者在批评政治文化时讲到,对于政治文化美国学者过分强调是主体的心理因素、主观态度的定义,尽管这种说法有一定合理的因素但并没有揭示出政治文化的本质。在他们看来政治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同样也要由现实的经济关系以及政治关系决定,针对西方学者的观点他们主张在研究中必须明确反对两种错误倾向:1、试图用政治文化观念性的东西来解释或改变政治生活现象。2、把政治文化简单化的看成是政治生活的反映,从而直接用政治文化来解释政治现象,引导政治生活。所以他们突破了西方理论界忽视政治文化的局限,强调政治文化首先应该表现为一定阶级的文化,它的核心和实质就是一定阶级的政治思想以及系统化了的政治观点和理论。② 2、经过批判对政治文化形成新的认识差别 完全否定政治文化意义的理性选择主义只是对早期的政治文化研究所作的一种片面的批判。到了80年代,这种忽视文化因素而把政治简化为市场的分析模式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它使研究带有简化论的倾向,在现实的挑战面前理性选择理论家不得不开始寻求与政治文化理论的妥协。他们用有限理性取代完全理性,承认人的行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认为只有理性行为才属于理性分析的范围之内。理性选择理论的让步和它对制度、文化的影响的关注,恢复了文化因素在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也使政治文化理论在西方得以回归,重新居于政治学领域的主流地位。 相对于西方国家取得的成果而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在研究中对政治文化又形成了不同的认识,两者之间最重要的一点区别就在于对政治文化的阶级性的认识。阶级分析方法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政治文化的主体是人,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活动与关系都是由阶级关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政治文化主体的阶级性也就决定了政治文化的阶级性。因此,我国的大多数学者在分析政治文化的特征时都抛弃了西方学者所宣扬的"价值中立",认为每一个国家、阶级的政治文化都不能离开阶级性质的影响,形成了与西方国家政治文化理论的重要区别。 三、不同的历史传统导致的研究侧重点差异 政治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文化人类学的重大影响。它不但从文化人类学那里借用了"文化"、"亚文化"等概念,而且吸取了文化人类学的一些研究方法特别是跨文化比较研究。政治学科借鉴跨文化研究的方法一方面是社会各个学科相互影响、交流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特定历史背景的必然产物,其中政治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就是二战后美国为了维护其国际地位和战略意义的一种体现。 1、美国政治文化是比较政治学发展的产物,因此西方国家的研究比较侧重于国家之间的横向对比研究。"东方的现代化问题和东西方的相互联系,从来都是西方思想界感兴趣的问题。"③ 但是在美国,这种思维却有一个从漠不关心到积极关注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二战前,美国人持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它在政治学方面就表现为,政治学界虽然会对其他国家的政治现象和制度开展一些研究,但是基本上局限于对"民主国家"的典范的政体结构进行描述。二战之后局面的发展却改变了这种状况。二战不但打破了美国长期存在的孤立主义思潮,而且随着美国国力的增强和势力范围的扩张,美国人也认识到了解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重要性。从此比较政治学家的视野开始向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转换和聚集。 二战后冷战格局的形成、共产主义的发展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建立使许多西方学者从对纳粹集权主义的思考中转移到对"社会主义集权"的探讨。同时他们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也看到,虽然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但是他们所尊崇的民主体制却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为了达到灌输西方的民主政治观念以在意识形态上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目的,他们开始对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及深层次的决定因素例如政治心理、风俗习惯、民族特质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所以西方国家对政治文化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侧重对国家之间政治文化差异的横向对比分析和研究。 2、我国悠久的民族历史和研究中使用得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的传统导致更加侧重于对政治文化的纵向分析和借鉴。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重开政治学科时,政治文化在短时间内成为该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总体上看政治文化研究在我国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转变过程: 第一,从翻译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的学术成果到研究中国自己的政治文化的转变。80年代政治文化在我国兴起时,理论界所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对西方国家的学术流派特别是阿尔盟德学派及其观点和着作的介绍,翻译出版了当时美国理论界研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书籍。90 年代,基于学术积累的充实和现实改革实践的需要,研究方向开始转向用西方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我国人民的政治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公民文化和政治心理的转变。 第二,从关注传统政治文化转向关注于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研究。每个政治文化模式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淀程度与政治现代化的建设密切相关。为了实现政治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国对于政治文化的研究方向开始从侧重于对古代政治文化的批判转变到借鉴古代的传统文化因素来加强现代政治建设。从而在研究的侧重点方面形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区别。 总之,直到今天政治文化研究在我国仍然不是一个非常完善的领域。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因素会产生对政治文化的不同认识,这虽然在一定方面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丰富,但是为了有效的促进研究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我们有必要对这些认识分歧及形成原因加以分辨以统一政治文化的研究。 文化研究论文:对媒体文化的理论模式与路径研究 一、法兰克福学派:教师作为高贵文化的扞卫者 法兰克福学派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移居美国后便将重心转向了流行文化批判,教育人们在流行文化面前保持理性思考与文化尊严。他们在流行文化批判方面的开创性努力为教育学者分析媒体文化的内涵与影响提供了第一笔理论遗产。事实也是如此,吉鲁(H.A.Giroux)、凯尔纳、麦克拉伦(P.McLaren)等人八十年代起在教育学界发展媒体文化教育学时,都曾到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寻求理论基础,并将法兰克福学派视为媒体文化教育先驱。如马丁?杰伊(M.Jay)所示,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许多知识创造都是为了分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膜拜”起工业社会新出现的外在“权威”尤其是“法西斯主义”,以及这种膜拜引发的人格与心灵扭曲,进而教导人们在非理性的权威膜拜社会氛围中,保持“康德式的理性自主与尊严”。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美国四十年代崛起的流行文化正是另一种新的“集权主义”形式,它同样可以摧毁人的理性,因此必须发展一种流行文化批判,防止个体被其中隐含的低俗意图吞没,丧失文化上的高贵尊严。[6]言外之意,法兰克福学派通过其一贯的高贵与低俗、自主与盲从、理性与非理性等两元对立架构,为媒体文化教育预设了合理的价值追求,如果教育学者采纳他们的理论架构,自然会将教师培养成理性自主及高贵文化的扞卫者,激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流行文化的“集权主义”本质。而法兰克福学派恰好还为教育学者及教师分析流行文化的“集权主义”本质及其危害提供了一副理论工具。在着名的《论文化工业》中,霍克海姆和阿多诺联手设计了一套“文化工业”理论,意在批判流行文化的企业化生产体系及其“商业化”属性,揭示其生产低俗的“文化商品”来刺激、支配大众,使大众成为低俗的流行文化消费者,从而获取“利润”。这正是法兰克福学派为教育学者发展媒体文化教育提供的基本理论。虽然“文化工业”或“文化商品”理论并不能全面透视成分复杂的媒体世界,但却有助于教育学者针对“商业化”的媒体文化发展出一种有效的课程与教育力量,从而启发教师深入分析这类媒体文化的生产机制及意图。如果将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流行文化批判着作,如《现代音乐哲学》、《单向度的人》等,引入教师教育领域,教师除了掌握法兰克福学派的流行文化理论外,还可能在教育信仰方面被熏陶成高贵文化与独立人格的扞卫者、塑造者,乃至像法兰克福学派那样坚信,教育、文化或艺术“必须超越大众的流行意识”和“单向度”的“市场取向”。[7] 二、伯明翰学派:教师作为大众与青少年亚文化的同情者 继法兰克福学派之后,伯明翰学派贡献了另一种影响广泛的媒体文化教育模式。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总是坚持“高高在上的态度”,[8]自创始人霍加特(R.Hoggart)起,伯明翰学派就对贵族与精英阶层从文化上歧视大众感到不平。在他们看来,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关键在于是否来自真实的生活与情感,例如底层人表达自我的爵士乐,就丝毫不比古典音乐逊色,[9]但大众自身的文化及其内涵在学术及教育界几乎从未得到正视,因此他们试图发展一种以同情、理解为本的大众文化研究,并向中学英语教师推广。伯明翰学派选择这条路径,有其经验基础。即如霍加特,便是成长于二十世纪初期和谐安详的英国工人社区。在其中,朴实的工人群体创造了健康、道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经验基础,促使霍加特后来决心将工人生活与文化引入历来被精英文化垄断的课堂里,其教育目标是引导学生、教师认识工人阶层创造的诸多美好、有意义的大众文化。然而,这种工人文化其实仅存在于美好的童年记忆中,以之为基础的教育常常只是在培养一种文化怀旧感。连霍加特本人都忧伤地意识到,现实中的工人社区早已被商业化的流行大众文化俘虏和侵蚀了,他的大众文化教育因此陷入困境。[10]后期伯明翰学派(如P.Willis)因此特别关注大众的“抵抗”力,并引入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转向研究中下层青少年如何以自己的“亚文化”,来抵抗或颠覆种种凌驾在他们之上的“文化霸权”,以此建构自我风格和获得快感。这一转向为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教育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同时有利于教师深入当代中下层青少年的“叛逆”精神世界。不过一味尊重、理解这类青少年为彰显自我、获得快感而建构的“亚文化”,如雷鬼乐、朋克摇滚乐等,也会引发教育冲突与危机:在这个以理解为本的过程中,“叛逆”青少年的“抵抗”力得到了尽情释放,乃至能让“正派人士气得哑口无言”,但教师的教育责任乃是将他们引向真正“算得上艺术”的文化,而不是姑息他们沉迷于“娱乐”与“堕落”。[11]综上所述,早期伯明翰学派为媒体文化时代的教育学者开辟了一条颇具社会公平和美学意义的大众文化教育途径,由此途径,教育学者即可引导教师走入被商业流行文化淹没的真正的大众文化,反抗精英阶层对于大众的不公文化歧视,而且在理解昔日大众生活及其“情感结构”的过程中,心中还会泛起一种久久难以释怀的美感。后期伯明翰学派依靠“文化霸权”、“抵制”、“自我风格”、“快感”建构起来的新理论,则为教育学者及教师理解青少年为何“叛逆”、热衷于嬉皮士、摇滚乐等“亚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分析工具,尽管这套理论并未解决怎样让推崇“亚文化”的青少年接受“真正的艺术”和进步的教育。 三、洛杉矶学派:教师作为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媒体文化教育一大引人注目的进展是,吉鲁、麦克拉伦等一批教育学者加入了探索队伍,专业的教育研究与教师教育领域因此出现大众文化或媒体文化转向。在这一理论运动中,表现最突出的乃是洛杉矶地区的教育学者,这得益于洛杉矶特殊的地理文化条件:好莱坞所在地,同时,该地区的两所世界名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拥有全美最强的媒体文化研究与教育实力。就洛杉矶学派的媒体文化教育探索而言,代表人物是加州大学洛杉矶 分校的教育哲学教授凯尔纳。在近三十年的努力过程中,凯尔纳曾因其杰出成就,被美国文化界誉为“杜威式的公共知识分子”,[12]“媒体政治学批判的领军人物”。[13]中国人文思想界也从十年前开始陆续引进凯尔纳的着作,如《后现论》、《媒体文化》、《媒体奇观》等,近年国内人文学界还推出了研究凯尔纳“重建批判理论”的专着。[14]但这些评价与研究都未从教育学的角度展开,来分析凯尔纳的媒体文化教育学贡献。简单地说,除了在专业的教师教育领域发展法兰克福学派以来的当代文化理论及媒体文化等课程外,凯尔纳最主要的教育学贡献便是以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重建了杜威以来的民主主义教育学传统,其专业使命是将教师培养成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者。由此,向教师及公众示范什么样的媒体文化批判研究,就成了其媒体文化教育学的核心问题。凯尔纳的媒体文化教育学即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从凯尔纳的媒体文化研究着作及教师教育实践来看,凯尔纳的媒体文化教育学主要由以下四块内容构成。首先,凯尔纳深切关注当代美国的种种社会“苦难”,进而转向貌似自由、民主,实际总是对“苦难”避而不谈或持某种偏见的主流媒体文化,充斥着投资、收视率、名利的争夺。正是这种深切的社会关注,促使凯尔纳确立了希望通过媒体文化批判和教育来追求民主的坚定专业决心及志向。[15]其次,在理论基础建构方面,凯尔纳是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的追随者,同时也超越了两派的局限,并从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影响广泛的社会文化理论中,吸收合适的理论资源,为发展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与教育奠定知识基础。[16]再次便是对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一系列重大影响的“媒体文化文本”展开批判性的研究,这构成了凯尔纳媒体文化教育学的主要内容。自八十年代好莱坞与右翼政治势力结成合作以来,凯尔纳一直非常重视研究右翼政治势力及其利益同盟在媒体生产中的作用。从1992年推出《波斯湾电视战》,揭示布什政府通过独家授权覆盖全球的电视网(CNN),将一般公众无法知道的真实的海湾战争,精心制作成对自己有利的“海湾战争报道”,以动员全世界的民众支持其侵略行动;到2010年在《电影战争》中考察小布什政府如何与好莱坞合作,制作对其有利的政治电影,诱使民众支持其战争、反恐等计划,[17]这些研究都显示了凯尔纳执着的专业志向,同时也让他成了为数不多的能自己开发媒体文化课程的教育学家。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示范如何透过电影、电视节目认识美国政治权力的同时,凯尔纳还十分重视研究各种能向美国右翼及主流势力发起挑战的媒体文化,发展有益推进自由、民主的媒体文化。例如,考察麦当娜怎样自由解构、加工美国主流文化、商业文化在女性外表、形象和时尚等层面刻意设置的“本质”或“标准”,创造颠覆意味十足的“主体形式”;分析美国黑人艺术家如何制作媒体文化,表达自己对于美国社会的看法,抵制种族压迫。此外,由于凯尔纳本人有过十多年的独立纪录片制作经历,并因此被誉为“杜威式的知识分子”,所以在他的媒体文化教育学中,还注重选择独立制片人创造的媒体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和课程资源。最后,关于确立基本教学方法,凯尔纳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做法无法认识媒体文化的丰富内涵;伯明翰学派的方式可以深入媒体文化,但容易“一味赞美”,因此需要加以融合。此外,凯尔纳还在媒体教育实践领域发现了三种模式:一是欣赏模式,试图让学生以欣赏“高雅文化”来抵制“媒体的负面影响”;二是创作模式,引导学生理解美学意义丰富的媒体文化,同时向学生传授自我表达的媒体技术;三是批判模式,教育学生对媒体话语保持批判态度,培养批判的媒体解读能力(criticalmedialiteracy),也强调学会通过媒体表达自我,形成社会行动。凯尔纳向教师推荐的是第三种模式,强调媒体文化教学必须坚持两点原则:一是“传授批判的技巧”;二是引导学生“把媒体当作社会变革的工具”,创造有益社会进步的媒体文化。[18]在大学教育学院进行媒体文化教育时,凯尔纳主要通过课堂发言、话题交流、媒体文本研究、课程论文以及戏剧的应用等,培养未来的“准”教师们在媒体文化教学中形成批判的媒体思考与创造。应该说,能否形成批判的媒体思考和民主的媒体行动,正是凯尔纳评价媒体文化教学的基本原则。总之,凯尔纳不仅在媒体文化研究与教育理论方面贡献卓着,而且依靠从事教师教育培养了许多能对媒体文化做出有力批判、甚至还能通过创造媒体文化推动社会民主的教师。而这一切都首先缘于凯尔纳本人是一位杰出的媒体文化批判者和民主媒体文化创造者。 四、中国本土的媒体文化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发展 中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进入媒体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其强大影响也受到了多方关注,但媒体文化到现在仍游离在中小学正规课程之外。即使是已经出台“媒体教育”政策的港台地区,也难有进展。台湾2002年制定了《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然而由于“媒体素养教育尚未纳入升学或其他考评系统”,“大部分学校都尚未重视媒体素养教育,也未开设相关课程。”而在台湾教育理论界,虽然1993年起就有人在发展媒体文化教育学,却常常是机械照搬英美理论,从本土媒体文化经验出发的探索仍处于“迷失”状态。[19]上述教育实践领域的现状虽然不容乐观,但在目前的学校课程体系中,发展媒体文化教育的空间依然巨大,同时少数学校自发设计的媒体文化教育也值得去改进。不过,这都需要教育学界首先发展媒体文化教育理论,将媒体文化研究引入教师教育课程,完善当前的教师专业发展,从而可以为中小学的媒体文化教育输送优秀师资。近些年,大陆也有一些教育学者开始呼吁向西方学习,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媒体文化教育,有的还在探讨将媒体文化融入语文教育,防止学生“沦为媒体的俘虏”,使学生“对隐藏在媒体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保持批判精神”。[20]这些探讨表明,中国大陆的媒体文化教育学已经形成两大议题,即考察西方国家的媒体素养教育实践和发展批判性的本土媒体文化教育。但由于时间不长,在这两大议题上,相较于欧美及台湾教育学界,大陆教育学界的积累都显得十分有限。本文认为,在中国教育学界已有探索的基础上,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化,以便发展相对成熟的媒体文化教育学。首先,无论从大陆还是台湾的情况看,在面对媒体文化时,常常抱有法兰克福学派式过于武断的不信任乃至敌对态度,导致媒体文化教育演变成单调的说教,无法引导学生走进复杂的媒体世界及其多元内涵。就此而言,凯尔纳重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倒是可以提供启示。为了揭示到底有哪些客观存在的观念、力量在媒体文化中发挥作用,凯尔纳主张放弃高低贵贱的文化两分法,同时广泛吸收各家理论,提高批判的广度与深度。这些都有益于本土教育学者形成适宜的批判观,以便游刃有余地走入纷繁复杂的本土媒体文化世界。其次是确立明确的教育宗旨。已有的本土探索均强调,媒体文化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但这些探索并未进一步分析,站在进步主义的立场上,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最终还是得指向一个进步的教育目标。后期伯明翰学派便因为没有把握好这一点,常常只是坐视学生肆意宣泄自己的批判(叛逆)精神和独立个性。而正如凯尔纳所见,杜威以来的教育学往往是在两大宗旨中选择一个,一是引导个体认识自我,探寻真善美的主体存在方式;二是认识复杂的社会结构及其苦难与不公之处,培育有益推动社会平等与民主化进程的意识与能力。凯尔纳的媒体文化教育学选择了后者。中国媒体文化教育学也应从这两大宗旨出发,进一步明确究竟为 什么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再次便是从本土媒体文化经验出发,形成理论(知识)结构清晰的媒体文化研究(课程开发)模式。这可以说是本土媒体文化教育学的一大难点。吉鲁最初决定发展媒体文化教育学时曾发现,由于学科、专业界限过于牢固,教育学界看不到任何文化研究理论,而文化研究界也不会思考教育,所以他花了许多精力将文化研究引入教育学界。[21]应该说,国内目前的情况比吉鲁当初在美国教育学界遇到的情况好多了,因为无论法兰克福学派还是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理论,如意识形态、文化霸权、抵制、自我风格等概念,都早已被国内教育学界接纳了,而这些概念所指的媒体文化经验在中国也存在。遗憾的是,国内提倡媒体文化教育的教育学者尚未尝试从本土媒体文化经验出发,对这些概念进行验证或重构,进而发展理论结构清晰的媒体文化研究,为本土媒体文化教育学提供课程。更进一步说,可供本土媒体文化教育学选择的理论在今天已经十分充裕,而本土的媒体文化现象也丰富到了能够进行任何理论实验。如“后结构主义”的主体建构理论,便值得启用。该理论探讨的是个体在现代社会权力结构及其变动中种种不由自主的命运,以及何以可能获得意义与价值。而这一主题已在本土电影界得到深入探讨,例如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好男好女》等电影便是以近乎客观的叙事手法揭示:在由专制统治、进步运动及黑社会等势力主宰的社会演变进程中,各类普通个体经历了什么样的生活史。不仅如此,侯孝贤等电影创造者还会在电影中探寻某种自觉且极具道德或美学意义的存在方式,并将它暗中赋予某个角色身上。这类电影无疑可以为本土教育学者发展“后结构主义”的媒体文化研究提供合适的文本,并以这种研究作为媒体美学教育或主体认同教育的课程资源。最后,发展本土媒体文化教育学还需要在教育学院开设媒体文化研究课程,将它引入教师教育及教师专业发展。西方教育学者在这一点上已有近三十年的积累。例如,在凯尔纳的开拓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学院便成了批判性媒体文化研究与教师教育的重镇,加上吉鲁、麦克拉伦等人的持续努力,美国教育学界及教师教育领域早已形成影响广泛的媒体文化教育学派。中国教育学界也需要凯尔纳式的教育学者:既有明确的教育宗旨,又能发展知识结构清晰有力的媒体文化研究,以此改变目前媒体文化研究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空缺状况,使媒体文化研究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指向,培养教育宗旨进步、媒体文化研究能力优秀的教师,从而优化国内目前教育观念及媒体知识与西方相比均显得模糊的媒体文化教育实践 文化研究论文: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的研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国际交往的不断密切,跨文化交往越来越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因此,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成为高校外语教师的重要任务。注重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就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 二、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泰勒认为,文化即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戴昭铭,2003:3)现代的文化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语言是音意结合的符合系统,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语言的深层机制,为语言的发展提供养料。 (二)国内外语言教学中文化导入研究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Hall和Trager提出“文化地图”概念,列举出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与本民族文化的比较来分析和描写目的语文化。(陈申,2001:32)六十年代,对语言功能的研究逐渐增多,由于文化在语言交际功能中的重要作用,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80年代,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我国学者中,胡文仲最早开始关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交际问题,从语言功能上强调了语言与文化的一致性。80-90年代,文化语言学说的建立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多名学者都对文化导入问题进行了研究。陈光磊界定了文化导入的内涵,林汝昌详细探讨了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层次问题,赵贤洲、束定芳、鲍志坤等学者深入研究了文化导入的原则问题。(赵亮,2011:43) 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一)文化导入的原则 1.交际原则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双方无障碍的顺利沟通。因此,语言教学中应该导入有利于交际双方进行交流的文化知识。教师应该着重介绍那些学生在学习或相互交流时容易产生误解或是失败的相关文化知识。 “猪”在中国文化中有“懒惰”的含义,中国人常用“懒得像猪一样”来形容某人的懒惰。而在德语中,人们常说“Er hat Ein Schwein.”意思是“他很幸运”,因为德国中世纪体育竞赛的失败者会得到一头小猪作为鼓励,久而久之,猪在德国成为幸运的代名词。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没有讲解 “猪”在德语中的这一含义,就可能导致学生在遇到相关情况时不能领悟对方想表达的真实意图,影响交际的成功进行。 2.适度原则 文化包罗万象。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授课目标,以实现本课时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合理规划时间和导入的文化内容,避免盲目或无计划的延伸文化内容而影响授课进度,同时,要掌握好单个课时提供给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接受效率。 3.渐进原则 文化导入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应以阐释两种文化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差异以及该差异在语言中的具体表现为主,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日常交际所需的文化知识,避免出现日常交际失败。中级阶段主要介绍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成语、俗语及运用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熟悉并深入理解外语表达蕴含的文化内涵。高级阶段主要揭示中外交际双方在思维方式、交际关系以及言语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了解以目的语为母语者的人际关系及交往的深层次模式。(谭志明、王平安,1993:74) (二)文化导入的内容 1.语言文化 (1)语构文化 蕴含在词语、句子等语言结构中的民族文化知识叫做语构文化。吕必松讨论“语法系统中的民族文化因素”时,从“词形变化的有无”、“句子的组织方式不完全相同”、“方位、数目、顺序等的表达方式不同”三个方面举例说明了汉语和英语的语法系统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吕必松,2007:51)语构文化包含在构词、句型、句式等各个方面中,教师在讲解语法结构的同时,要同时介绍相关的文化因素。如:德语是典型的屈折语,其复杂多变的语法变位规则常常令德语学习者无所适从。这种繁复的词形变化与德意志民族严谨、刻板的民族性格形成不无关系。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没有语言单位的形态变化,用不同的语序和虚词表述时态、语态。汉语轻形式、重意义的“意合”特点就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理念有关。 (2)语义文化 语义文化主要是指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这是最常见的语言文化因素。由于各民族生活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很多事物的名称或概念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语或是字面意义对应但深层意义不同。如,德语中的“Drache(龙)”指的是带有翅膀的,会喷火的怪兽,通常是邪恶的象征,口语中用来形容泼妇,贬义词。而汉语中的“龙”指的是带有五爪的,能够行云布雨的瑞兽,常作为统治阶级的象征,禁止普通民众使用其形象。德语中的“Hufeisen(马蹄铁)、Marienk?觌fer(瓢虫)”是幸运的象征,而汉语中则无此意义。这类词语易给交际带来障碍,教师在讲解此类词语时,必须详细解释该词语在目的语和母语中语义文化的异同。 (3)语用文化 语用文化指由特定的民族文化决定的,语言交际中产生的语用规则和文化归约。常用的基本语用文化包括:称呼、问候、致谢与道歉、敬语与谦辞、褒奖与辞让等。不同语言中相同或相近意义的词语其使用范围和场合往往不尽相同,如,德语中的“du(你)”不仅用于朋友、平辈间,还是家庭成员间包括祖孙间的称呼用语,而汉语中,孙辈就不能用“你”,而要用尊称“您”来称呼祖辈。又如,汉语中“老先生”中的“老”表示尊重,德语中的“alt(老)”则无此意义。 文化研究论文:以民间艺术为载体的文化产业产学研共生模式研究 “产学研”合作“是以企业、高等学校和科技研发机构为主体,以政府以及中介机构为辅助,以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为基本原则,按照一定的机制和规则进行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等目标的系统性活动。”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共生单元主要是大学、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等中介组织。资源是共生关系的纽带,共生单元围绕资源结成不同的共生关系。在民间艺术产业化开发过程中,民间艺术是这种共生关系的纽带。当前,对民间艺术进行市场化开发,结合高科技的光电效应形成的旅游演艺产品,产生了巨大的市场和社会效应。这一产品的创作和经营过程始终伴随着产学研合作,是产学研共生模式的典范。本文以广西桂林阳朔县《印象·刘三姐》为例,分析以民间艺术为载体的文化产业产学研共生关系及其运作模式,并结合民族地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办学情况分析目前这种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文化产业视角下的民间艺术内涵 民俗学家钟敬文认为民间艺术是“在社会中下层民众中广泛流行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艺术创造活动。”张道一则将钟先生的定义视为广义上的民间艺术,其狭义则专指民间美术。梁玖从艺术学角度提出:“一定社会中的平凡人运用特定媒体, 遵循自适的可能性精神创造极具有地域文化风俗性的艺术形态。”这一概念没有列出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而是从民间艺术的创造者、产生途径、特质和功能方面对之下了一个抽象的定义。但从艺术学对艺术门类的划分中我们可以找到其所指,民间艺术应包含民间建筑、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绘画、民间雕塑和民间戏曲,以及被民俗学界排除在民间艺术范畴之外的民间文学等艺术形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崛起,民间艺术因其特有的娱乐、审美功能成为文化商品化的宠儿。取材于民间艺术的影视剧作品、工艺美术品、旅游表演作品、民俗文化村、服装等商品在市场上显示了巨大的创收能力。因此,从文化产业角度而言,民间艺术应包含可以被包装成文化商品的民间建筑、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塑和民间文学等艺术形式,还包括民间语言、信仰等观念艺术。 二、民间艺术产业化开发与产学研合作的共生关系分析 1.民间艺术产业化开发与产学研合作结盟的必然性 民间艺术源于民间创造,其传统受众为享有民间艺术品的主要群体。由于受到地域、年龄和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制约,民间艺术作品的娱乐性、审美性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一特性对民间艺术的大众普及形成一定阻力。因此,民间艺术产业化开发必须符合大众审美的设计与包装,才能成功推向市场,实现创收。文化创意即为沟通民间艺术与市场的桥梁。作为一种融合高科技和高智慧的活动,文化创意不仅需要对包装对象有深入的理解,还要能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规律,同时还要求开发者拥有雄厚的资金、人才和高超的创意资源管理能力。因此,高品位民间艺术文化产品开发必然将有雄厚的科研人才优势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融入其中,产学研合作也理所当然成为其重要的开发手段。 2.《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模式 1961年,以广西桂林山水为背景、壮族歌仙刘三姐传说改编的彩调电影《刘三姐》风靡全国及东南亚。此后,刘三姐和壮族山歌已然成为广西的两张文化名片。改革开放以后,产生了刘三姐景观园、刘三姐香烟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品牌。1997年,由广西区文化厅组织,总策划梅帅元、导演张艺谋、樊跃、王潮歌组成主创团队,经过精心选址和长达5年零5个月、多达109次易稿的创作,《印象·刘三姐》(以下简称《印象》)终于于2004年3月20日在阳朔正式公演并大获成功。这一项目的成功,得益于艺术学、民俗学、民族学等领域专家搜集民间文化、创作改编成的电影《刘三姐》作铺垫。而主创团队中张艺谋、樊跃为拥有众多优秀影视和舞台剧作品的着名导演;王潮歌曾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发表过数十万字的学术论着,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总策划、制作人梅帅元为国家一级编剧,当时任广西壮剧团团长,是广西民间艺术界的优秀专家;广西区文化厅所成立的广维文华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则作为企业角色负责相关支持和管理工作;演员除当地居民外,多来自配套成立的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 《印象》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效应,还被国家文化部列为中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获得中国乡土文化艺术特别贡献奖、文化部首届创新奖和世界旅游组织目的地会议最佳休闲度假推荐项目等多项荣誉。同时,桂林乃至广西各大高校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纷纷以之为实习基地。业内专家对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产生了大批优秀的成果,促进《印象》系列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也对高质量的民间文化产业化开发形成良好的引导,文化产业为此被定位为高投入、高产出、见效快的“朝阳产业”,大量的市场需求也催生了培养该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印象》的成功表明,民间艺术产业化开发无论是前期资料搜集、整理和内涵挖掘还是文化产品创作与包装,都离不开科研专家、一线艺术家及民间专家的合力创新。而当地居民作为原生态文化的代表参与演出之外,演艺产品的艺术审美价值呈现还需受过专业训练的艺术类及专门性管理人才。在演艺类旅游产品的经营过程中,经营部门可以为高校提供学生实践基地和就业出路;科研机构学者专家的调查研究则可为该产品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保证。因此,高品位民间艺术文化产品开发与产学研合作办学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 3.以民间艺术为载体的产学研合作共生模式运作中的 不足 从产学研共生模式角度而言,在寄生、偏利和互惠三种模式中互惠模式是产学研合作的理想方式。因为互惠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联盟既产生新能量,各方又能分享收益,只有这种模式才能维持产学研三方长期合作。当前民间艺术演艺产品产学研合作联盟中,高校或科研机构只作为创意提供者得到一次性收益,后期管理与利益分成则不再拥有权利。这样,研究人员就很难获得后期经营资料,造成产学研三方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合作互惠模式的形成。 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角度而言,国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基本包括经济类、管理类、艺术类、文化类等几大门类,涉猎广泛却学之不深,毕业生“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不会做”,无法胜任民族艺术产业化开发相关工作,大学人才培养跟不上社会需求。 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角度而言,目前全国普遍存在工作待遇与社会地位、社会责任不对等的情形。高校人才考核科研、教学双方面并重,导致高校教师任务繁重,脱不开身去做服务地方的应用性研究。同时,高校对服务地方的横向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远不如由国家社科基金等纵向项目,科研人员参与积极性不高。民间艺术产业化开发所需要的巨大学科跨度,对术业有专攻的科研人员而言也有一定的难度。 三、以民间艺术为载体的产学研持续共生模式构建策略 1.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后期经营管理 产学研合作联盟中,高校和科研机构被认为是人才和智慧的孵化园,这在对人才、创意要求极高的文化产业领域尤为明显。甚至有学者认为,大学与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一种“互动发展的共生模式”。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后期经营管理脱节易导致文化产品创新动力缺失。因此,为了加强文化产品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及科研机构应参与民间艺术后期管理经营,这样就可以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为文化产品的运作经营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而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可从中获得相应的收益。 2.校企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本、硕、博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 基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知识广而博的特点,各高校可与文化企业合作办学,根据地方特色设立专业方向,全日制教育与在职培训并重,培养某一领域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例如旅游演艺发展较好的广西桂林地区、湖南湘西地区高校即可培养旅游演艺项目策划与管理方面的人才。同时,高校应在硕博阶段的人才培养中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丰富的实践发展理论,从而继续指导实践,实践和理论并行作为考核标准,以满足业界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3.为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服务地方创造政策条件 政府应从政策上鼓励高校及科研机构服务社会。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应转变观念,鼓励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参与地方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工作。同时,对服务地方卓有成效的教师可享受“调研假期”等优待政策,减轻其教学方面的负担;对文化产业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科研、教学人员提出服务地方的工作要求,以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共生模式,促进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研究论文:企业文化影响员工素养的研究 摘要: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管理中占有者重要的地位,企业的文化建设也应当成为企业管理建设的重点。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本文分析了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员工素质的内涵,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文化对员工素养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文化;员工素养;企业文化发展策略 0 引言 企业文化往往会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企业成功往往源于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的失败也首先表现为企业文化的失败。日本着名企业家盛田昭夫是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他在谈到日本企业成功的秘诀时说:“日本公司的成功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不可为外人知道的秘方。不是经营理论,不是企业计划,而是人,员工才是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日本经理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员工之间的健全关系,在公司内建立一种人员亲如一家的感情。在日本,最有成就的公司是那些设法在全体员工之间建立共同命运意识的企业。”而企业文化正是全体员工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1 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物质文化即企业员工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和生产生活相关的文化内容和物质形式,包括厂房、生产车间、生产设备和生产的产品等等。物质文化是企业的“硬文化”。一般地,我们从一个企业的外部设施看出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企业员工的精神状态。从漂亮的厂房、干净的车间,整齐堆放的产品都可以看出企业严格的管理和职工积极的工作态度。 制度文化,即企业的规章制度、条例等管理手段、企业的领导组织体制等。它介于企业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之间。它是为了规范人们行为而制定的必须遵守的共同行为准则。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企业的领导组织机制,企业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的规章管理办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高于一切”应当成为企业管理的金科玉律。制度文化能够有力的约束员工的行为,保证企业生产目标的实现。 精神文化,即狭义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员工的精神财富,具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它是企业的“软文化”。 2 员工素质的内涵 员工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是员工素质的最重要的部分,包括员工的职业道德、意识品质、道德情操等等。当前,我国企业的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遵循二十字《纲要》,形成以诚信为基础的道德爱岗敬业的道德氛围。科学文化素质是员工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知识文化水平、劳动技能等方面。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几天,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员工的身体素质常常是被忽略的部分,但是员工的身体素质正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员工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 3 企业文化对员工素质的影响 3.1 导向和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素质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导向和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形成于每一个员工的日常习惯中,是在正确的价值理念的滋养下形成的群体意识。他表现了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它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如在长期的工作中体现的艰苦奋斗的作风,或者爱岗敬业的高尚情操,又或者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在这种风气中,新员工必然会受到一定的浸染,这对于新员工的成长十分有帮助。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共同的价值观,还对员工起着一定的约束作用。众所周知,价值观决定的人们日常的行为取向和人们自我实现的形式。在企业共同价值观的约束下,新员工很容易就能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在一种追求严谨、高效的风气中,员工的工作质量必然会有所提高。最后,企业文化还能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合理的考核晋升制度,必然会在员工中形成良性竞争的风气。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引导员工正确处理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使员工自觉地将个人的当前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形成团结互助的工作氛围。 3.2 激励和娱乐作用 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建设对员工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企业文化能够使员工形成统一的信念和意识,从而使其处在一种积极的、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中,使员工在工作中勇攀高峰。其次,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使员工形成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员工公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公平的企业制度,为员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员工必然会苦练技术和能力,以期在企业中有更好的发展。另外,劳动模范也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企业文化精神的人格化,榜样的力量能够为广大职工提供奋斗的榜样和动力。 企业文化的娱乐活动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来体现的。职工的娱乐活动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文体活动一方面对于员工的素质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比如,体育比赛等活动必然能够在员工中形成积极锻炼的风气,从而提升了员工的身体素质。而技术大比武等活动,必然能促进员工苦练武艺,一边在比赛中好的表现。另一方面,企业的文体活动对于员工有着耳濡目染的作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通过企业负责人的组织和参与,能够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关爱,在春风化雨的企业环境中,员工的潜能必然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健康向上的情操必然得到培养。 4 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着名的企业家约翰。洛克菲勒曾经说过,优秀的管理者能够指导员工向杰出人才一样出色的工作。如果企业是一条大河,那么高素质的员工就是企业这条大河的源头。可见,企业管理工作的要点就在于通过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的知识和 技能像喷泉一样喷涌而出。这样,企业这条大河才能源远流长。具体地讲,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应当着重建设企业温馨的集体文化、人本文化、学习文化。 4.1 通过温馨的集体文化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企业给人的第一印象应当是企业的环境。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环境,即企业生产和生活场所的环境,二是企业的人际关系环境,即精神环境。企业的物质环境是企业给员工的第一印象。整齐有序的工作现场布置、清洁合理适用的设备,能够给提升员工的精神状态。笔者认为,企业的生产场所应当以建设花园式工厂为目标,生活场所则应该以建成绿化美观的文明小区为目标。美好的环境一方面能够为员工提供一定的适宜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美好的环境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员工优良素质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培养了员工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美好的道德情操。 以人际关系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精神环境同样重要。实际上,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留住企优秀人才的关键性因素。笔者认为,应当建立一个“平等、理解、包容”的人际关系环境。平等既体现在领导和员工的平等,有体现在员工和员工的平等上。领导应当改变统治者的形象,在委派任务时,应当形成“我们一起干”的形象,而不是“我监督,你来干”。另外,应当设立意见箱,让员工提出对于当前企业环境的意见和见解,从中发现员工的思想动态。在处理问题时,要处处为员工着想,才能提升员工对企业忠诚度和归属感。员工和员工的平等,则体现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上,企业通过制定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业绩考核和晋升制度,能够使员工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员工之间便相互帮助而不是相互拆台,这有利于和谐的工作氛围的形成。 4.2 通过人本文化来成就员工 现代企业的管理经验告诉我们,企业管理的是指不是“压制人”而是“成就人”。因而,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这就要求在企业的管理中,始终以员工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在管理过程中,应当使员工形成这样一种观念: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岗位,而是一个发展的平台。首先,应当通过培训等手段使员工对自己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将这一目标的实现和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还应当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使员工真正认识到,没有了企业的发展就没有自己人生愿景的实现。笔者认为,企业“以人为本”的软管理,应当以严格的“硬管理”为基础。在企业的制度管理方面,建立开放科学的组织管理平台,特别是要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制度。通过一定制度形成公平、公正的良好氛围,才能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调动,提升他们增强自身业务素质的积极性。还应当通过合理的岗位设置和分配制度来体现能者多得的原则,在这种氛围下,员工能够自觉地学习和钻研业务知识,提高技术素养。 4.3 通过学习文化提升员工的素质 学习文化的构建,首先应当完善企业的培训和进修制度,这是提高员工素质的最基本途径。笔者认为,企业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应当包括继续教育、培训教育和再次求学三种形式。继续求学和培训教育是提高员工知识技能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再次求学(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则是通过对学习的投资来提高员工的价值的必要手段。我国《教育法》中规定了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企业应当为优秀员工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而专业技术人员则应当充分利用这种机会提高自身素质。培训教育是训练技术工人和培养专业干部的主要方式,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严格而高效的企业培训往往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企业的培训手段,应当尽量和国际接轨,通过和外资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将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引进到我国。这样,也增加员工学习新技术的压力,同时扩大学习的空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员工认识到,对教育的投入能够获得比较高的产出。企业应当为员工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的机会。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文化的建设。不管是为人提供良好工作环境的企业环境建设、“以人为本”的管理组织方式的建设,还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教育发展,从根本上讲都是要通过企业文化来教化人、培育人、成就人,使“人”这个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充分发挥潜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文化研究论文: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方法探讨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大众文化事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成为与官方的主流文化和学界的精英文化同等重要的文化形式,并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一起参与了社会精神生活的型塑。大众文化的崛起和发展对国民生活方式、国民性格塑造以及社会发展变化带来了新鲜的元素,使其呈现出了新的面貌。这些改变令人惊喜,但同时也引发了关注和焦虑,如对当下大众审美取向的非议以及网络文化对青年群体心智发展影响的焦虑。在此情况下,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对认识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现状,了解其价值效应并指导其健康发展便具有了积极的意义。本文拟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特点、法兰克福学派传统的批判以及英国伯明翰传统的批判三方面来进行探讨。 1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特点 要探讨研究方法,必须首先明确界定研究对象。大众文化这一概念对于中国语境,严格来讲是个泊来品,在英语中它对应了两种表达,mass culture 和popular culture。西方早期大众文化批判指向的对象为mass culture, 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明显的贬义色彩,主要指商业利益驱动的文化产品,如电影、广告等传播产业的产品。当下语境我们所使用的大众文化这一概念则更多的是指由雷蒙德·威廉斯所倡导的popular culture,作为英国伯明翰传统的代表人物之一,威廉斯对“文化”这一概念做了历史的回溯,认为文化应是一个整体全部的生活方式,从而赋予了这一概念平民化的色彩,用popular culture 取代了mass culture,并在《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中称“大众文化是民有、民享、为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 。从此,大众文化不再被视为洪水猛兽,而开始成为影响人们生活以及意识形态的一种现代意识。随着对大众文化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其进行了更严密准确的界定。国内学者王一川对大众文化做出了这样的定义,它“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 。 从大众文化的如上定义,人们不难发现它的一般特性:大众媒介性、商品性、流行性、娱乐性、日常性、类型性等。中国语境下的大众文化也同样具备这些特点,其中,商品性这一特点尤为吸引人们的眼球。究其原因,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不丰沛,物资的消费形式多为统一分配和按计划配额消费,人们的商品意识淡漠,物质层面如此,在解决人们生存高级需求的精神文化层面,就更是受到官方主流文化或是学界精英文化的牵制,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而不是对文化商品的主动消费。所以,中国的大众文化虽然从产生之初就带有了商业文化的特质,追求商业利益,以娱乐消遣为主要功能,但由于其短近的发展史,并未像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完备庞大的文化工业体系,同时,主流媒体的官方化以及国家相关文化政策的指导也使得大众文化还未彻底沦为谋取利益的工具,因而国内的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文艺性,商品属性并不是那么的突出。 2 法兰克福学派传统的批判 大众文化的批判研究一直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的批判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为后来学者的大众文化批判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了批判的标靶。霍克·海默,作为该学派的第一代领军人物,在研究中将大众文化概念与文化工业概念直接等同起来,奠定了大众文化批判的悲观主义立场。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最显着的特征就是使得文化、艺术产品商品化。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运作下,大众文化成为了统治阶级和资本合谋的工具,文化工业首先通过标准化批量生产出媚俗平庸甚至是低劣的包裹着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大众文化产品,继而借助市场化运作机制将模式化的文化产品输送给大众消费,从而实现意识形态的灌输和强化。因而,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视野中,大众文化带有明显的欺骗性,带给大众暂时的满足继而安于虚假的现状,实现对民众的控制;大众文化同时也沦为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工具,通过决定娱乐商品的生产,控制规范着文化消费者的需要并进而对其心理意识进行操控;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模式化生产形式扼杀了文化的艺术性,也抹杀了文化产品的个性和创造性,消费此类文化产品的大众顺而也被同一化。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进行的意识形态批判沿袭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的传统,将文化视为与资本主义进行抗争的一个斗争领域,揭露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大生产对艺术以及大众个性的抹杀,这一理论基调使其成为了大众文化批判研究的标杆,也成为后继大众文化研究学者不可绕开的理论基石。对于中国当代的大众文化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仍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随着文化事业的推进,文化产业商业化,艺术、文化产品商品化是必然的趋势。大众文化的消极效应是不可避免的,如一味追求商业利益和娱乐功能的低俗文化产品的出现,对青年人心智的影响以及消费西方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质疑等,对这些大众文化特质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仍是一把利器。然而同时,由于发展的局限性,我国尚未形成完备的文化工业体系,大众文化事业还远未彻底的商业化,沦为商品经济的附庸,并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指导和影响下文化产品还具有一定的文艺性,并在某种意义上仍是反映大众的声音。鉴于此,在使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对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展开批评研究时,还需掌握好“度”,不能一味批判,而应以消除负面效应,发挥正面效应为宗旨。 因循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看到了统治阶级借助文化产品向大众受体灌输意识形态,以期实现对大众心理意识的控制,然而,对大众文化产品的消费行为并未到此终结,作为具有主观意识和能动性的大众个体,由于具有各自不同的审美倾向和审美领悟,必然会对同一化的文化产品做出不同的反应和选择。此时的大众文化产品,作为商品,即使特殊,也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大众文化产业为了迎合市场,就必须揣摩迎合大众的趣味,而不能一味地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志,换句话说,大众的消费意愿和社会现实反过来又对大众文化工业形成了挑战,产业和受众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交流,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就成为了一个哈贝马斯口中的“公共领域”,既不属于市场,也不属于国家。对于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的这一局限,哈贝马斯也曾在自己书中坦承:“大众文化显然绝不仅仅是背景,也就是说,绝不是主流文化的消极框架,而是定期出现、反抗等级世界的颠覆力量,具有自身的正式庆典和日常规范” 。 对大众接受性和创造性的忽视是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的硬伤。反观中国当代的大众文化,无论是在生产还是消费环节大众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大众能动性的研究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带有悲观的情绪,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学派早期成员的生活经历是有极大关系的。由于二战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学派有犹太血统的成员如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和阿多诺都曾亲身经历纳粹的精神迫害,并一度选择逃亡到美国只为寻求人身安全。德国纳粹借助强大的 宣传机器进行反犹太宣传,实现了对广大民众意识形态的控制和最终的暴政。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对此深恶痛绝,继而站到了助其实现的科技文明和文化工业的对立面,展开了深刻的批判。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展开不具备如此严苛的时代背景,研究者也不具备特定严苛的生活经历,因而在展开研究时一种中立的研究态度就是我们应该珍视的,对大众文化不偏不倚,做出中肯的评价。 3 英国伯明翰传统的批判 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英国伯明翰学派从其成立之初就反对以精英主义立场来研究文化,他们努力扩大了文化的内涵,反对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的划分,对底层的工人阶级的文化,即他们认为的本真的大众文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努力发掘其积极意义。伯明翰学派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大众文化以及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大众日常生活。其中,大众媒介始终是该学派研究的焦点,特别是电视的意识形态功能。学派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针对电视话语发展出了编码/解码理论。就编码层面而言,霍尔沿袭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理论观点,但同时也强调了观众的参与,观众的欣赏即是对电视节目的解码。霍尔指出,受众对媒介文化产品的解读是与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立场相对应的,他认为电视节目的观众可能会存在三种解码立场:一是主导性—霸权性立场,即观众完全受制于制作者的制作意图;二是协商性符码或立场,指观众大体上接受制作者的意图,但却从自身立场和利益出发加以一定的修正;三是对抗性符码,即观众完全站到制作的对立面试图瓦解节目中传达的意图。这三种立场很好地分析了观众在消费电视节目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也说明观众完全可以在积极有效的观赏中抵制或消解节目可能传达的消极意义,从而彰显出媒介文化积极的社会效应。 霍尔虽然是针对电视话语提出的编码与解码理论,但不难发现,对于任何话语生产和消费的分析,这一模式都具有适用性,这也是霍尔理论备受推崇的原因所在。将视野回溯到中国当下的大众文化语境,媒体文化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欣欣向荣期,人民大众的参与意识也空前高涨,无论是长盛不衰的选秀造星节目,如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以及中央电视台的“我要上春晚”,还是如今爆红的电视相亲类节目,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在这些节目中扮演主角的是大众,欣赏消费的也是大众,电视台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并给与相应的引导,对大众个体的自我定位以及所想要彰显的个性无从干预太多,如像从“非诚勿扰”舞台上走出的“宝马女”马诺,她在舞台上的极端拜金言论可能也是节目的导演和编导始料未及的。从传统意义上讲,她的言论完全背离了主流价值观念,但节目之后她迅速蹿红,并获得了数量不少的拥趸,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大众自主选择的可能性和实在性。如何对此文化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霍尔的解码理论绝对是理论选择的不二工具。 承袭伯明翰传统对大众文化以及大众主观能动性的关注,约翰·费斯克对大众文化进行了系统完备的理论和个案研究,其代表作《理解大众文化》也被视作关于大众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经典着作之一。费斯克的研究主要围绕大众能动性抵制权利控制和文化集权展开,对大众文化报以乐观主义的态度,形成了与法兰克福学派截然不同的理论观点。“两种经济”理论是费斯克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两种经济”即“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大众文化的商品是同时在这两种经济中流通的。“金融经济”指涉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品生产和消费过程,注重的是交换价值,流通的是金钱。费斯克之前的大众文化研究,无论是法兰克福学派还是伯明翰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都是在围绕这一经济形态展开研究。但费斯克认为仅用金融词汇是不足以对文化商品进行描绘的,因为消费社会中的所有商品都是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文化价值的,文化价值的实现就体现在“文化经济”中。所谓文化经济是指,大众产业链中的观众从原来的商品(观众通过消费文化产品而成为金融经济产业生产者的另一商品,可被出卖给广告商等)变成生产者,生产出的是“意义”和“快感”。而“原来的商品变成了一个文本,一种具有潜在意义和快感的话语结构,这一话语结构形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 。费斯克“文化经济”的提出为大众的创造力提供了空间,此时的大众不再只是消费者和商品,其生产者身份使得他们即使仍被支配于体制之中,仍却能在体制的空隙中努力规避或抵抗文化商品的规训,消解文化商品的同质性和一致性。因而,大众文化不是文化工业生产出的,而是人民创造出的,是进步的力量,也是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展开对抗的重要斗争场域。 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乐观主义立场对于推动当前国内的大众文化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在使用其理论展开研究时也应看到其局限性的存在。“文化经济”作为理论基石就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文化工业强制渗透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功能,这也奠定了费斯克对大众文化未予批判而一味褒奖的立场,使其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属性所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时,在物质起主导作用的经济体制下,资本的力量仍是无比强大的,大众发挥能动性可以选择拒绝、抵抗,但要彻底地消解其作用仍是不可能的,更谈不上对权力集团的实质打击。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对民众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中国当代语境下的大众文化由于自身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对其展开的研究既需要借助于西方学界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又需要考虑文化现象的本土特点,引入相关的思考。总的来说,西方理论界的法兰克福学派传统对大众文化进行的意识形态批判以及伯明翰学派传统代表人物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以及费斯克的“两种经济”理论都是研究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极好的理论工具。但由于这些理论本身也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可考虑将这些理论的优势观点进行整合,而尽量规避相关理论漏洞,结合具体的文化现象来对中国当代的大众文化展开研究。 文化研究论文:非物质文化美术教育的研究 一、高校美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创新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财富,也是经济建设可以应用的重要资源,我国必须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主流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大家所遗忘、破坏。高校美术教育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高校美术教育有责任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工作。首先,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蕴含着各种不同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见证了我国的区域性历史文明,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而这正是历史赋予高校美术教育的使命。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可以承担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展现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承载了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蕴含了审美情趣、工艺技能、伦理道德和文化知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素质、能力。 二、高校美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传承所起的作用及其应对策略 首先,高校美术可以从艺术角度展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考察和研究。散落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艺术价值上有很大的差异,要想得到价值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具备艺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深入民间进行考察和研究,挖掘和整理出具有实际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过程中,除了利用人的口述和文字的记载之外,还要有绘画、工艺、美术等不同的记录方式,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属于艺术范畴,对其进行研究的人必须是有专业艺术水准的人员,高校美术教育正好可以体现出在这个方面的优势。 其次,高校美术教育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对技术、知识、技能的传承,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地位和创造能力。但它们多通过口口相传、世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下,很多已经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现阶段,高校美术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个载体,成为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一个重要场所。将民间艺人请入高校美术课堂,从而使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系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有利于提高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有利的氛围,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会消亡。 再次,高校美术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创新的形式进行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融入现代社会,才能拥有更久的生命力。高校美术教育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创新和改革,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鼓励学生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同时对其进行创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美术教育可以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获得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文化研究论文:对游客满意度的客家文化旅游研究 1客家文化旅游 20世纪90年代,客家文化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客家研究热”直接推动了客家文化旅游发展,客家文化旅游开始兴起。进入21世纪,在“文化旅游热”背景下,客家文化旅游热开始形成,客家文化旅游蓬勃发展。总体上客家文化旅游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资源开发以物质文化资源为主、旅游产品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旅游市场以近域客源市场为主是客家文化旅游的主要特征[11,14],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中大资源与小产品、大市场与小区位、大文化与小景观、大形象与小品牌的“四大四小”表现较为突出。粤闽赣边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是客家民系形成的客家大本营。以“客家三州”赣州、汀州、梅州为核心的客家大本营是客家文化中心,赋存丰富的客家文化景观和客家民俗风情,为客家文化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客家文化旅游的核心旅游目的地。 2客家文化旅游的游客满意度分析 2.1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以梅州市为研究区域、以客家文化旅游为对象、以问卷调查方式测评梅州市客家文化旅游的游客满意度,探寻客家文化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显着影响因子。梅州市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向外传播核心区,被誉为“世界客都”,是客家文化旅游的经典旅游目的地。选择梅州市为客家文化旅游游客满意度研究区域具有典型代表性。由于影响游客满意因素的复杂性,游客满意度测评涉及多维度指标体系和测评模型。其量化测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神经网络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测评模型主要有期望差异模型(EDT)、服务质量模型(SERVQUAL)、服务绩效模型(SERVPERF)、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3,5,15~17]。本文采取广泛使用的李克特5级量表法,建立评价集V=[非常满意,满意,一般,较不满意,很不满意],对应的测量标度向量H=[5,4,3,2,1],作为评价集的相应分值,获得被访游客对测评对象的主观态度。根据调查目的,综合考虑客家文化旅游的影响因素,构建侧重于客家文化旅游的游客满意度测评的9维度39因子评价指标体系(表1)。问卷设计内容包括:(1)受访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包括客源地、年龄、性别、职业、学历、收入等。(2)旅游期望与实际感知的总体满意度和单项满意度评价。(3)满意度相关影响因子:包括出游次数、出游方式、出游动机、旅游地形象等。(4)满意度的行为结果:忠诚度。 2.2调查过程与分析方法 样本调查在2012年5月至2012年7月完成,选择包含了黄金周、双休日和工作日的时间进行调查。在梅州主要景区、酒店、特产店对旅游者展开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调查采用调查人员直接对游客进行“一对一”随机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法,协助游客填写问卷并及时回收问卷,保证了信息的客观有效性。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共获得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达96.3%。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对问卷调查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本次调查的Alpha,即可靠性系数(a)=0.944,且各评价因子的Alpha信度系数均大于0.800,问卷调查资料的可靠性(信度)高。 2.3游客满意度结果分析 (1)总体满意度通过统计分析,评价总目标值为3.78,说明游客对客家文化旅游的总体满意度没有达到满意水平。且与其它类型文化旅游满意度相比,客家文化旅游的总体满意度偏低。(2)评价维度满意度各评价维度指标满意度均值与李克特量表中5级满意度的赋值相比可看出(图1),除旅游环境和客家文化特色维度指标达到满意外,旅游景区、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服务与管理7个维度指标均未达到满意水平。图1各评价维度满意度Fig.1Thevaluedimensionsatisfaction(3)评价因子满意度评价因子层39项指标中,仅1/4项指标达到满意水平,其中最满意的三项评价因子是空气质量、客家民俗和游览环境;最不满意的三项评价因子是娱乐特色、商品价格和商品类型与特色。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探明不同人口学特征和不同旅游行为特征的人群在总体满意度上的差异情况。不同游客群体满意度差别程度用P值判断,P 0.05时,表示比较差异不显着;0.01交通舒适性、娱乐特色、商品类型与特色、游程安排、服务质量监管、气候舒适度、水体质量、空气质量、居民态度、客家民居建筑和客家民俗等15项评价指标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大于0.7,且各相关系数概率值均接近0,表明游客满意度与上述各评价指标之间存在高度显着的相关性(表3)。 3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结果表明,客家文化旅游游客总体满意度没有达到满意水平,不同游客群体满意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存在满意度显着影响因子。客家文化旅游存在形象模糊、市场狭小、产品单一、特色不足以及服务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增进游客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丰富客家文化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优化旅游环境是提高客家文化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有效途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应着力于提升客家文化旅游的形象价值、产品价值、环境价值和服务价值。 3.1实施形象策略提升客家文化旅游形象价值 (1)强化形象主题,培育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旅游形象是激发旅游动机、提高游客期望、提升感知质量的重要因子[3,18,19]。概念泛化、视觉雷同、形象主题模糊、文化内涵缺失是客家文化旅游形象弱化的主要问题,同质竞争是客家文化旅游形象弱化的主要原因,应强化客家文化旅游形象主题。包括突出“客家文化”大主题、强化客家文化旅游的总体形象,在客家文化旅游总体形象下,根据粤闽赣客家地区“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的文化差异和特征,进行客家文化各亚区的旅游形象定位,凸显各亚区的旅游形象主题,形成 鲜明的客家文化旅游形象,通过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将粤闽赣客家地区客家文化旅游主题和宣传口号统一于客家文化旅游总体形象,共同培育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形象。(2)加强旅游宣传与形象传播,提升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旅游宣传与形象传播是旅游形象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游客期望进行管理、使游客期望与实际感知保持一致、提高游客满意度的重要手段。确定鲜明而统一的客家文化旅游形象标识,对客家文化旅游进行客观准确的形象宣传,有利于客家文化旅游市场形象和口碑效应的形成。积极扩宽形象传播途径,借助电影、电视、广播、报刊、音乐、网络等大众文化和新兴媒介,大力宣传客家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客家文化旅游形象传播、提升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3.2实施市场策略扩大客家文化旅游市场 (1)开拓非客家人客源市场,扩展客家文化旅游中长距离客源市场。客源市场狭小、人气指数不高是客家文化旅游的“小市场”特征表现。客家文化旅游的现状客源仍局限于“客家人”这个“自家人”市场和500km范围内的近域非客家人市场,客家文化旅游需要开拓更广的旅游市场。应注重中长距离非客家人市场的开拓,加强客家文化旅游在非客家人客源市场的宣传,采取各种旅游推介会让非客家人了解客家文化,增强客家文化旅游对中长距离非客家人的旅游吸引力。(2)创新旅游营销模式,扩宽客家文化旅游营销渠道,积极开展文化营销、网络营销、价格营销。以客家文化为“卖点”开展文化营销,满足游客对客家文化旅游的文化需求:对同质文化的追寻记忆和延续继承,或对异质文化的观摩学习和体验经历。利用现代新媒体开展旅游网络营销,通过客家文化的数字化和可视化表达,开发客家文化旅游的影视产品、动漫产品,提高客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开展价格营销,降低旅游产品的直观价格,吸引不同的分众市场。 3.3实施产品策略提高客家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价值 (1)深化产品开发,丰富客家文化旅游产品。浅层次粗放开发、观光产品为主、旅游产品单一是客家文化旅游的“小产品”特征表现。应遵循旅游产品开发规律、尊重旅游消费需求[8,20],重视客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重视客家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在加强民居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客家物质文化旅游开发的同时,重视民俗风情、文化艺术等客家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重视客家文化旅游体验产品和娱乐产品开发,实现客家文化旅游产品由观光旅游产品向休闲体验产品的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旅游业与休闲娱乐、文化创意产业、动漫产业的融合,解决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表达难点,创新开发客家文化休闲体验旅游产品,以增强客家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受;重视旅游商品开发,加大旅游商品开发的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开发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促进旅游购物。(2)强化特色与精品意识,提升客家文化旅游产品质量。以客家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开发客家文化特色旅游产品(特色旅游线路、特色景区、特色商品),彰显特色,提高客家文化旅游价值和品质,增加客家文化旅游吸引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挖掘客家文化内涵、展示客家文化精髓、铸造文客家文化旅游精品、提高客家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从而提升客家文化旅游产品价值。 3.4实施环境策略以提升客家文化旅游环境价值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客家文化旅游环境。客家地区属于旅游非优区,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交通瓶颈,旅游环境有待提升。应加大资本投入,完善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完善交通设施,提高客家文化旅游交通通达性。通过提升市场环境、卫生环境、治安环境来营造客家文化旅游整体“大环境”,完善客家文化旅游社会文化环境。通过加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的品质。(2)加强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保护、提升客家文化旅游环境品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旅游的资源本底,也是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背景环境和文化环境,应注重客家文化旅游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保护,加强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协调山水生态资源旅游开发与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关系,树立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理念,尊重文化生态,以文化生态的方式科学展示客家文化,发展客家文化生态旅游。采取法律保护、制度保护、申遗保护、开发保护等多种形式的保护措施,加强客家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开发。 3.5实施管理策略提高客家文化旅游服务价值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行业管理。加强旅游法规与制度建设,规范旅游经营行为。制订《客家文化旅游服务标准》等相关行业标准,通过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管理,为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2)建立提升游客满意度的长效机制。建立以第三方机构为评价主体的旅游服务监督机制,加强游客满意度调研,定期对客家文化游客满意度进行评价,以适时修正旅游发展策略。提高旅游管理效率,提供充分的旅游信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增强游客的旅游感知度。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提升旅游的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从而使游客产生归属感。建立旅游咨询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旅游咨询和投诉管理,及时处理游客投诉,妥善处理游客抱怨,提高游客忠诚度 文化研究论文: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 【内容提要】本文从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史研讨了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及其表现,对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文化研究与克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文化与教育的互动关系和文化研究的困难与课题等方面进行了理论阐述和诠释。 【关 键 词】文化/比较教育 【 正 文 】 导言——比较教育学史中的文化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对文化的重视可以追溯到100年以前。1900年,萨勒德(M.E.Sadler)在题为《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从外国教育制度研究中学到有实际价值的东西?》("How far can we Learn anything of practicalvalue from the study of foreing system of education")的着名演讲中,第一次指明了文化研究对比较教育的重要意义。他的一句名言是“在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们不应忘记校外的事情比校内的事情更重要,并且制约和说明校内的事情。”他说的校外的事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他说:“当我们倡导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们注意的焦点一定不能只集中在有形有色的建筑物上或仅仅落在教师与学生身上,但是我们一定要走上街头,深入民间家庭,并努力去发现在任何成功的教育制度背后,维系着实际上的学校制度并对其取得的实际成效予以说明的那种无形的、难以理解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文化的核心。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才能理解这个国家的教育制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康德尔(I.L.Kandel)等人秉承了这一思想,他们开创了因素分析时代,为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奠定了重要地位。康德尔提倡描述历史事实,分析社会历史背景。他还把民族主义和民族性作为决定各国教育制度性质的因素提出。汉斯(N.Hans)则对影响教育的诸种外部因素加以系统化,并主张应当对形成教育的因素给以历史的说明。他把影响各国教育制度性质的因素分为三类:自然的因素(种族、语言、地理和经济因素)、宗教的因素(罗马大主教、英国国教和清教徒)、世俗的因素(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三类因素中文化因素占了主要地位。 埃德蒙·金(Edmund.King)也十分重视教育的历史背景。他的相对主义方法论重视客文化中的主体对教育现象的观点。要了解他们的观点,就必须对他们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因此文化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近几十年来,文化研究在比较教育界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综观以往的研究,在文化研究上还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所依赖的参照系只是西方文化,用它作为一个普遍的准则来影响包括非西方世界在内的全世界的比较教育研究,这一做法有失公正,也与当今世界色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极不协调。二是对文化的理解过于狭窄,把文化只理解为“民族特性”。实际上文化的概念更广泛。三是对文化与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得不够。往往只讲到民族文化对教育制度的影响,很少谈到文化对教育主体(教育决策者、教师、家长)的观念的影响。关于教育对于文化的反作用的研究更不多见。因此,对于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还有深入一步的必要。 一、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文化是什么,如何理解文化?文化是一个有广泛内涵的概念,据说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已有二百多种。有的说,文化是一种生活样态;有的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这都有一定的道理。我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这里面包括了人类的活动方式(动态的)和活动所取得的成果(静态的)两个方面。一般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包括建筑、服饰、器皿等等)、制度层面(包括教育制度在内的一切制度)、思想层面(包括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等)。物质层面最容易交流和吸收,制度层面也常常因为政治变革而改变,惟独思想层面具有较强的保守性和凝固性,不容易吸收异质文化和互相交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各民族间的交往,也总是在变化的。概括起来,文化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第一,具有民族性。文化总是由人类的某个民族创造的,而一个民族的特性也较多地集中表现在文化中。因此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传统可以是同义词。由于世界各民族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对自然界和社会各种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他们创造出各自不同的文化。例如,对待自然,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对待社会和他人,中国人主张中庸、谦让,西方人则主张竞争、斗争。这是从观念形态上讲的。表现在物质形态上也有极大的不同。例如中国的民间艺术图案讲究对称、统一、和谐;西方民族则讲究差异、多样。可见民族性表现在各个方面。 第二,具有稳定性。民族文化传统常常表现出相对的凝固性和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表现在时间上就是惯性。也就是说,文化传统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慢,总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具有滞后性。这种稳定性表现在空间上,就是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就是维持着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轨迹,往往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保守性。所以,在世界文化交流已经如此频繁和深入的今天,各民族文化仍然保持着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民族文化传统的稳定性是民族文化传统得以保存的主要原因,但在某种程度上却表现出凝固性和保守性。它不仅在发展进程上落后于时代,有的甚至于拒绝时代变革的要求,拒绝外来文化的渗透。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经过了曲折的过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此文化传统的稳固性具有两面意义:积极方面的意义是它保持了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即民族性;消极方面的意义是它影响到文化传统的交流和变革,阻碍着对先进文化的吸收、创造和传播。 第三,具有变异性。每种民族文化都是不断发展的,也就是不断变革的。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民族也在不断发展,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发展。要发展就要有变革。也就是说,文化传统不能完全保持原来的样式,总要增加新的符合时代的内容,要去掉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例如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有男尊女卑的思想传统,但是现在是男女平权的时代,这种男尊女卑的陋习就应该除掉。 每种民族的文化传统中都有优秀的内容,也不免有落后的内容。在文化发展和变革中就要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的东西,摒弃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东西。对待外来文化,也是这种态度,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的东西,排斥落后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基本的文化观。 二、文化研究与克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 要克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观念,就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开始,人类就有五大古代文明,即古希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代东方中国文明。虽然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由于战争和其他原因,有些文明衰落了,希腊文明成了西方文明的源头,而东方的中国文明却一直延续到今天。但不论是哪种文明,都给世界文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文艺复兴以后,西方文明有了较快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物质生产的迅速增 长,为西方国家的扩张提供了条件。实际上,西方文明是在掠夺其他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文化的发达,并不能排除其他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只要这个民族还存在,它的文化总是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的。 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一种现代化理论,认为非西方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是一致的,前者现在所处的阶段是后者经历过的一个阶段,非西方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惟一的途径就是西方化和照搬西方的模式,只有靠西方文明的传播,靠输入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因素才有可能。这种理论代表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事实上世界文明并非以西方文明为中心,西方文明只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类型。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东方国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创造了各自现代化的模式,打破了“现代化理论”的神话。“现代化理论”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有一定的影响。70年代以后它受到许多学者的批判,现在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但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文化观很难在西方学者中克服,原因不在于他们自己不想克服,而是他们太不了解别的文化了。尤其是比较教育,它产生于西方,长期活动在西方,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近几年来,世界比较教育学会理事会在非西方国家举行年会,对于西方学者了解非西方文化是大有裨益的。亚洲比较教育学会的成立,更有利于东西方比较教育学者的交流。 应该特别指出,以儒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覆盖东亚、东南亚以及世界其他东亚移民居住地区,但是在包括比较教育在内的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它未能发挥重要作用。在新的世纪,东亚各国应自觉地挖掘本民族文化中优秀传统,使之成为东亚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理论源泉。 要克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东方学者也有责任。东方学者要放弃迷信西方的观念,要跳出表面看西方教育制度的框框,深入到西方文化的深层去认识西方的教育;要在学习西方文化的优秀经验时注意理解它的实质,并尽力使之本土化。这种要开展文化研究。 三、文化与教育的互动关系 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育离不开文化传统,教育除了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影响外,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方法无不留下文化传统的痕迹。例如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科学制度是在封建制度中形成的,这种科举制度把学校教育与人才的选择制度结合在一起,这就影响到中国一千多年的教育传统。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动摇了封建主义统治的基础,科举制度终于随着政治经济的剧烈变革而彻底破灭。但是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虽然在中国已消灭了一百年,而与科举制度相伴随的教育思想却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残存下来,追求学历,重视考试就是这种教育思想的反映。日本的所谓“考试地狱”恐怕也与中国的传统有关。 教育一方面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是发展文化,创造文化的最重要的手段。也就是说,教育无时无刻不在传播文化,创造文化。文化靠什么继承和发展?靠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但是学校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又总是根据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对文化传统加以选择和改造。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它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来选择文化、传播文化、改造文化、创造文化,使它符合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 比较教育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就需要研究影响这个国家教育制度的各种因素,特别是文化因素。前面说到,文化的内涵很广。但对教育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例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而东方文化则重视集体主义;发达国家多少具有大国沙文主义倾向,不发达国家总是抱有民族主义倾向。即使同是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也很不相同。笔者最近访问法国,适值WTO在西雅图开会,法国教授批评WTO过分重视商业,不重视文化。他们总是为自己的文化传统而自豪。但你如果到美国,就很难听到这种声音。一个国家的这种传统必然会反映到教育上,特别是反映到教育思想观念上,从而影响到教育的各个方面。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在比较教育中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只有从文化研究中才能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的本质。 四、文化研究的困难与课题 进行文化研究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最好是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到当地去生活一段较长的时间。正像萨德勒曾经说过的,不能只注意一个国家的有形有色的建筑物和教师与学生,还要走上街头,深入民间家庭,去发现无形的精神力量。这是难以做到的。即使在一个国家做到了,对其他国家还是不了解,仍然难以比较。 还有另一个困难是,研究者本身是另一种文化的主体,他自身已经具有本民族文化的传统,也就是具有本民族的思维定式,即使他能够深入到客文化中,如果不克服自身的思维定式,也不能得出客观的科学的结论。因此从事文化研究的比较教育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需要克服自身的文化偏见,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文化,尊重他们的价值观。 进行文化研究还需要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因为文化传统总是历史延续下来的。不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就不可能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是怎样形成的,也就不能了解它的文化实质。因此,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不仅是跨文化的研究,而且也是跨学科的研究。 虽然有以上的困难,在比较教育中开展文化研究不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总有它的表现形式。它们常常表现在他们的哲学历史着作中、文学艺术中,也常常表现在他们的教育政策、教育体制、教育管理等方面。研究他们的文献资料,特别是该国的着名学者的着作,是可以把握他们的文化实质的。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教育的国际化促进了人员的交往,许多留学生到异国他乡去学习,对当地的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开展文化研究;各国学者的交往与合作也有利于对别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几个国家的学者如果能合作开展文化研究,则将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我们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正在从事题为“文化传统和教育现代化”的研究,目的是想通过研究了解各国文化传统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起了什么作用、传统教育如何向现代教育转变,从而认识今天如何进行教育改革。我们的方法是;选择有在某个国家留学经验或对该国有较深了解的学者,研究该国的历史、哲学乃至于文学;研究该国教育政策文献;实地考察该国的教育,包括参观访问、和教师学生以及学者座谈;然后与其他国家加以比较。此项研究已进行了九年,第一阶段的成果反映在《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这部专着中。该书研究了美、英、德、俄、日、中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并对中西人文主义传统、中日人才观、中美师生观以及西方现代知识观进行了比较分析。此项研究还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还在继续中。 文化研究论文: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关系 一、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1948年,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建立,进入研究所的斯迈思成为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批研究者,传播政治经济学也由此开始发展。斯迈思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重新界定了商业媒体的研究,挑战主流视野中媒体与受众关系的认识。另一个对于传播政治经济学十分重要的人物是赫伯特·席勒,他与斯迈思都把传播当成公司力量的组成部分,也就是把传播视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部分,指出了传播与资本主义之间重大的隐含意义。他们的很多观点都被看做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斯迈思回到加拿大,积极参与政策事务的讨论。席勒加快了与联邦通信委员会以及人权和反战媒体的联系。他们的努力在那个时期影响了进步的领域,还培养了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新一批研究者。这一批新的研究者,大多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继承了早期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研究。其中爱德华·赫曼与诺姆·乔姆斯基为杰出的代表。 20世纪90年代,虽然传播政治经济学对新闻业批判的出现很引人注目,但是严重的资源匮乏,很少的机构支持,加上恶劣的政治环境,使得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开始消沉。这时,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之间的争论也在尖锐的进行着。很多学者开始反思产生危机的原因,认为是由于没有培育出可以推动该领域发展并展开创新研究的优秀学者。 二、文化研究的发展历史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是文化研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攻击,谴责大众文化,认为它使消极的受众操纵了文化,并认为高等文化受到流失,他们都被看作是精英主义者,被认为夸大了文化产业对普通人的控制。 1964年,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在伯明翰大学建立,标志着文化研究进入第二阶段。这个研究中心是由理查德·霍加特与斯图尔特·霍尔一同建立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最开始是从事大众文化的批判研究,并且致力于保护次要群体的核心创造力。它的最早工作重心之一是把阿多诺“文化试图废除阶级”的定义作为目标,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发展了一种批判理论,这一批判理论并不是批判经济基础决定文化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为了批判阶级理论(即认为统治阶级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无产阶级身上,并压迫无产阶级的文化)。 文化研究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有霍尔、霍加特、汤普森以及威廉斯。霍尔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判过于呆板。他还认为卢卡奇颠倒了世界观的概念,把所有国家和每个历史阶段拥有的世界观都转到了阶级问题上。霍加特指出商业娱乐资本主义取代了传统的工人阶级文化,但是这一观点受到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中学者的指责。汤普森和威廉斯都认为文化实践只有和社会构造关系联系,才能被充分的理论化。威廉斯反对把文化还原为基础,认为文化不仅仅是物质现实的反映,它还是物质现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传播政治经济学与研究的分歧 (一)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分歧 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都追随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可它们存在分歧。1990年伊利诺伊大学举办的“文化研究”会议之后,两者的关系彻底破裂。资本和商业主义充斥着整个社会,非商业的价值和制度要么迎合市场,要被市场粉碎。马克思的社会分析总是建立在对物质关系的关注上,在精神层面,他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并不是注定要反映时代的观念,但是这些观念会努力与统治阶级的思想保持一致。马克思提出了商品拜物教,认为商品拜物教是商业主义进行渗透的一种方式,它给予商品个性,表现在广告和品牌名称中,将人们之间的关系转化为物与物的关系。 马克思的一些观点,受到了文化研究者的质疑。霍尔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局限,经济简化论和决定论。经济简化主义认为政治和文化都是对生产领域的反映。决定论认为任何事物都被锁定在了经济关系中。文化研究是对简化主义和经济主义的反对,是对底层建筑和上层建筑的反对,是对错误的意识的反对。 而自文化研究建立以来,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者们也对其进行了批判。他们认为文化研究太过重视文本研究,忽略了对物质基础的分析。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学者认为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的,并且是被物质产品所决定的,这是基本原则,而且他们坚持认为,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中,最基本的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是决定因素,因为资本主义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组织模式,它的突出特点是被一种交换关系的抽象系统所主宰的。 两者的争论一直持续,其中最着名的论辩是1995年,加恩海默和格拉斯博格的论辩。 (二)加恩海默和格拉斯博格的争论 1995年,加恩海默发表了《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和解和分开》一文。加恩海默在“两次发展”指出,文化研究有两次主要的发展:第一次是意识形态问题被极大地精细化,第二次是统治与被统治的概念从阶级扩大到种族和性别。加恩海默指出,阶级不只是一个抽象的分析范围,它是生产关系和政治实践之间由意识形态联系的模式,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联系是物质利益。加恩海默怀疑这种模式是否还可以与文化研究相容。文化研究忽略了经济,它拒绝通过统治方式及文化实践是建立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意义进行思考。其结果就是:是文化消费而不是文化生产,是休闲的文化实践而不是工作的文化实践,成为了最重要的关注点。传播政治经济学认为文化实践也一定会伴随着一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是传播政治经济学并没有认为,由于生产方式的需要,相对的上层建筑就会被创造。在虚假意识与知识分子一节中,加恩海默提及了文化研究从分析主流精英文化实践,转向分析大众文化实践的原因,一是赋予工人阶级一种对于自身经验、价值、声音的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来自于一种不同的分析传统和一种不同的对政治问题的定义。文化研究虽然肯定了工人阶级文化,但是它在把大众文化不加以区分的介绍进课堂时,牺牲了教育方面的政治价值和解放价值。在统治结构中,加恩海默认为文化研究把性别、种族等差异制造者看作不是被阶级决定的统治结构,提出了存在的两个问题。加恩海默最终指出,不对性别、种族斗争的政治经济基础与环境分析,就不能理解它们的起源、形式和关系。 文化研究论文:对多媒体时代的文学形态与文化价值研究 当然,当代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全球化和科技大发展带来的文学的写作方式、出版发表方式、接受方式、评价方式和意义生成方式,都定然会带来文学发展的新样态和新模式。首先,一般性的大众文化和文学与精英经典文学,将会长期并存、各自发展。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的主流性与边缘性的变化是迭代皆有的。现在娱乐至死的通俗文化、狂欢文化,在每个时代都存在,中国文学中的通俗文学自古至今自成流脉源远流长,不过在古代受到文以载道观念的压抑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对民间的文化消费和精神结构一直具有很大影响。五四以后所谓启蒙救国的精英文学和以消遣为主的通俗文学一直双流并在,由于时代造成的新都市市民阶层的出现和广大农村对新文学的隔膜,其实通俗文学的印刷出版数量、市场占有率是远超雅文学的,连鲁迅母亲都不看鲁迅的小说而鲁迅自己要邮购张恨水的小说给母亲看。如同古代文学中以诗词歌赋为主体的主流文学与以说唱文学、民间文学、志怪传奇、小说戏剧为主的通俗文学,二者互相存在一样,五四后的中国文学其实也是如此格局。在以往文学史写作和架构中,由于受政治与文学观念的制约,一度把文学史写成主流精英文学史而压抑了通俗文学的历史存在。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经打破了这种局限,现当代通俗文学的存在也进入研究的视野和文学史架构中。当今市场化和网络化时代,以休闲娱乐、排解竞争和生存压力带来的日常生活焦虑为目的的大众和通俗文学,仍将是文化与文学消费市场的主体,它们已经构成了日常生活的精神消费和审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由于网络、手机等各种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的出现,它们的“创造需求”的功能,将必然带来消费、休闲、娱乐、放松、刺激等精神需要的扩大,将使伴随它们的大众消费文学———广义的通俗文学依然具有广大的受众与市场,在统计学上甚至是文学的主体。但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意味着文学的消亡和高端文学的边缘。因为,市场化时代是以消费和快餐文化为主体的时代,也是越来越分殊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对生活、工作、娱乐和精神追求的方式与层次,也出现分殊化、个人化、多元化的现象,而且社会及其文明程度越是发展,这种现象就越来越凸显。高等教育的普及、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中产阶级的扩大,使审美化进入日常生活,也使得追求高品位文化文学产品而非单纯娱乐的读者受众越来越多,根据率先进入现代化、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统计,需要高端文化产品的人群呈现两个特点:基本固定化和在扩大与缩小之间动态化。消费决定生产,这种社会中产化时代的受众读者群体的存在,使精英主义的、高端的文化文学的存在和发展具有自己的空间。西方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着名作家的作品依然有巨大的发行量、经典作家和作品成为中产阶级书房的标志,当代中国着名作家如莫言、陈忠实、余华等人的小说拥有广大的读者群,都说明高端精英文学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的存在。而且,历史经验表明,在一个国家从现代化启动到高速发展时期,固然会出现通俗消费文化成为市场文化主体的现象,不过随着物质的富裕和中产阶级人口的扩大,同样会出现向精英文化消费回归的现象。比如电影,上世纪80年代曾经认为电影将没落,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中产阶级的扩大,欣赏电影成为广大城市中产白领阶层的一种文化消费主流模式。电影如此,其他文化文艺产品也如此,不仅中国如此,世界范围内也如此。比如在全球化和趋同化时代,世界各国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发生了从初始的不重视乃至视为“落后”,到越来越将其视为民族文化瑰宝,视为物质趋同化而精神文化价值多元化的资源,对物质与精神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不断扩大与保护措施的加大,都说明人类对自己精神优秀文化产品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古典与经典保护与开发的认同度越来越高。上个世纪,中国80年代当代文学曾经作为思想解放的尖兵和重镇而成为民族精神生活的必需品,90年代后启动的市场化大潮曾经一度使作家下海、文人经商、文学边缘,王朔的“现在谁来请作家吃饭”的调侃是这种现象的征候之一。但是历经经商下海的大潮和市场化的沉淀,新世纪以后当代文学已经出现了悄悄的回归,文学在参与思想解放、参与当代中国精神建构、政治意识形态建构和市场意识形态建构之后,其自身的价值也在越来越得到认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世界对中国当代文学价值的认同,也是中国当代文学自身价值在中国和世界的体现,而且这种价值随着莫言的获奖、随着当代中国达到或具有同等水平的作家在今后的陆续获奖,文学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将愈发得到认同和凸显。两种甚至多种文学样式并行,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共相,但文学的价值不应以受众多少和市场占有率来确定,而是以文学对民族文化、思想精神价值、国民精神生活的参与和贡献来决定的。 其次,在未来的时期内,中国当代文学将呈现“大文学”样态,将随着与戏剧、影视和其他新媒体方式的融合,改变文学的概念与面貌。当代文学将参与当代中国文艺的建设并起到积极作用。比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莫言、刘震云、铁凝、陈忠实等作家的小说纷纷被改编成电影,这不仅是集大众与精英文化品格的电影对文学的选择和器重,也是文学对当代电影和中国文化、审美心理的塑造。作家的触电给小说和文学带来了新的视野、角度和写作模式的变化。科技革命带来的电脑、网络、手机、多媒体融合等新的载体的变化,随之出现了网络文学和手机文学等新的文学样式。这种新的载体上出现的新的文学,是对传统文学畛域的突破,它们既带来了传统文学的欣赏方式和传授方式的变化,也定然带来了文学写作方式和接受方式的变化,就像清末报纸出现后连载小说的形式带来了小说结构模式的变化一样,依托新媒体的文学的写作模式和结构模式也自然会产生文学的新变化。80后和90后以及将来的新一代,都是在电视、电脑和手机前长大的一代,是看图和读图时代的一代,这也一定会带来他们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电子媒体时代已经塑造了一个新人类,他们形成的心理结构、文学接受结构即总体的认知结构一定不同于以往,就像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里通过证明儿童生下来也不是白板、也有先在的心理认知结构一样,电媒时代的阅读者也已经形成了他们的认知结构和习惯模式。这也必然要求文学的写作、发表(出版)和审美结构的相应变化。比如以小说论,纸媒小说可以有大段的风景和心理描写,而电子媒体小说由于其容量、屏幕和网络的局限,必然减弱心理描写的内容。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这就必然造成电媒小说独特的由媒体和受众制约的结构描写方式的变化。不同媒体的文学写作和接受模式自然会造成文学的歧异和分殊,传统的将文学分为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做法将难以面对和阐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文学,因为这种文学已经将雅与俗自身难以分离地打包捆绑在一起,它们独特的写作方式、语言方式、审美方式和读者对它们的解读享受,使得它们成为新的文类和一种新媒体时代的新文学。但这种文学与纸媒文学一样,都属于当代中国文学,改变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概念、样式和形态,中国当代文学也将是开放的体系,这种体系及其发展的空间和走向的 无限可能性,就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大趋势。第三,中国当代文学在中国现代化、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的整个过程中,既会出现多元化与分殊化,也会出现经典化与世界化,而文学的经典化和世界化,与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支援和创造息息相关。所谓经典化,是指作为精神产品的当代文学,其现实价值会对中国社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一部《遥远的世界》对多少当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和人生产生重大影响,这几乎是无法统计的,正像五四以来的现当代文学对几代中国人走向革命、正义、建设之路起到的重要影响一样,当代文学成为当代中国主流价值、核心价值、精神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它的历史意义,即它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继承与拓展,对中国文化价值所作的贡献。五四以后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新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精神价值的组成部分,成为影响中国人精神世界、精神生活的重要文化资源。正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学,它们也是中国文化传统、国粹和中国文化的代表、组成部分与符号。中国五四后的新文学在文化的意义上,已经与古典文学一样,成为中国文化和精神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学者王富仁称之为“新国学”。苏联时代流亡外国的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思想》里指出,俄罗斯的伟大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等人的思想和作品,是俄罗斯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伟大遗产。他们的思想甚至比哲学家更能代表俄罗斯思想。其实不只是俄罗斯,中国的古典文学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居易的诗歌里就包含着唐代社会的生活和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的宝贵信息,所以历史学家陈寅恪从其诗歌里可以研究唐代社会和政治。中国五四后鲁迅代表的新文学也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仅仅鲁迅一个人的思想作品,就构成现代中国文学、哲学、社会思想里最深邃最有价值的遗产,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宝贵资源,既是文学又超越了文学,进入了思想文化、中国价值的范畴。正因为如此,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如伊藤虎丸、丸山昇等皆认为鲁迅不仅是中国的,也是20世纪亚洲在传统走向现代过程中的代表性思想家,鲁迅的思想与文学代表了亚洲的世纪思考。这就启示我们,中国当代文学必须要有高视点下的文化担当意识,即把文学写作与文学行为作为中国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发展的流脉中汲取文化精粹和血缘,从中国当展和崛起的社会历史进程中提炼中国精神和意识,将伟大的传统和丰富的现实作为创作的文化资源和支撑,形成来自深厚文化的支援意识,并将这一切资源和支撑凝聚到当代文学中,使得当代文学既是中国文学长河的组成部分和中国文学的表征,也是深厚博大的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文化表征,既是继承文学传统的当代文学写作,也是赓续文化传统的当代中国文化的创造。只有这样的文学,才会成为中国文学经典的组成部分,成为当代和后代需要不断阅读的体现中国精神和价值的文学传统,并以这样的传统滋润和培育未来的中国精神与价值的创造。同时,也只有这样的文学才会不断代表着中国、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思想精神和文化产品的组成部分,成为具有中国内容、风格和特色的世界性文化资源与遗产。自五四开始,鲁迅、老舍、沈从文、林语堂等一大批中国作家的文学作品已经走向世界,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世界从他们的作品中既了解了中国现代的文学,也了解了现代中国的文化,了解了具有悠久强大文学传统的现代中国在面对外来冲击和压力、在西方文学的浸润参照下如何用文学言说自己、如何转型再生创造的新的文学的样态。他们的作品具有代表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双重意义,是现代中国的好声音。文学与文化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在百年来世界文学不断走向中国的过程中,中国文学及其凝聚于其中的文化价值也在不断走向世界,自鲁迅到莫言,中国现当代文学数度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其价值并非仅仅是获奖,而是显示出现代文学在压力下诞生不久就纳入世界文学的实力和这实力的不断增强,莫言之所以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世界文学最高荣誉,是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同样,鲁迅、老舍、沈从文、林语堂和莫言等人的小说,既被世界认为是中国文学的实绩和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也被视为了解和解读为现当代中国历史、现实、文化和国情的窗口与桥梁,是中国文学的代表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表征,而在被接受和认同之际,这些作品及其所代表的文学与文化,必然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性的文学经典和思想文化资源。这就启示我们,随着中国的崛起、随着中国文化不断走向世界、随着中国不断融入世界与世界融入中国,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化与世界化,必然要承担文学与文化的双重功能,文学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是密切融合的。具有了这样的文化意识、使命和担当,将会使当代作家的眼光和视野、胸襟和抱负更为高瞻远大,从而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学与文化血脉的更多更好的作品,为中国文学经典和世界文学宝库贡献更多的、既有文学价值也具有中国文化价值的佳作。具有文学与文化担当和品格的文学,是多媒体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存在的不变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研究论文:现代性语境中的研究 内容提要: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是一个现代性的事件,不仅因为它发生在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之中,更因为它全面地体现了现代性的诸多特征。现代性意味着主体自我的确立、世俗理性的鼎盛以及感性的审美化“造反”。的发生背景是整个动荡屈辱的近代史,它试图以极端的手段埋葬民族的积贫积弱以及由此造成的民族心理的伤痕,这就证明了它的现代性本质。的目的或初衷就在于“新民”和“新世”,虽然最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没有真正实现,而人民社会地位的提高、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在文化“恶性启蒙”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性倒退和“打倒一切”的简单化建设方法等,都充分表明了的现代性实质。我们在现代性的理性崇拜和启蒙崇拜中获得了相当多的经验教训,应当成为尊重历史、自我定位和文化重建工作的参考。是中国人寻求现代性的艰苦努力和曲折历程,但现代性并非终极价值,因此告别现代性这种暂时性方针和这种苦难历程,就成了我们的任务或使命。 关键词:现代性;启蒙;理性;;历史 人类的历史总以其深邃的启示和神秘的面貌吸引着思想的追逐,因为历史的图景总会随着时代观念的改变而改变,甚至人们关于同一个历史时段的描述也会截然不同,这就是思想史的魅力。同时在这种单纯的个体理论兴味背后还包含着深深的公共关切,在理论研究这种表面化的个体生存标志背后往往都蕴含着研究者的雄心壮志,那就是要在理论研究中打上刻有自己姓氏的印签,因此文化研究才显得如此多姿多彩(也往往显得信誓旦旦)。我虽无此恢弘的抱负,但也深深地受到思想的激励,尤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别需要历史昭示的关头,为自己的身上的责任而激动不已。的确,我们的理论研究需要有踏实、沉稳而又细致入微的钻研,同时更要有清醒而浓烈的现实意识。不仅中国,就连整个世界都已经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关头,人们对于社会文化转型的感怀急需要历史的关怀和理论的支撑。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历史研究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了众多无关紧要的因素的影响,而勉强构建起来的那些具有一定解释效力的理论体系和现代性图景,又大多是要么为切近的利益所支配,要么局限于科层性的制度当中。就算相对持平之论,也会由于受心态、情绪和价值倾向的左右而使理论产生偏斜,正如德国世纪哲人伽达默尔(1900-)所批判的那样,理论研究“因而就进入了历史循环论的泥塘,或者搁浅在认识论的浅滩上,或者徘徊在逻辑学的死水中。”[1]有鉴于此,本文的理论指向便在于(1)从现代性的角度审视,(2)为现实的发展寻求历史资源的支援,或曰作资治之鉴。邓小平在1987年5月12日会见荷兰首相时就曾指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并在正如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提出,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总要总结,但是不必匆忙去做。要对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做出科学的评价,需要做认真的研究工作,有些事要经过更长一点的时间才能充分理解和作出评价,那时再来说明这一段历史,可能会比我们今天说得更好。”[1]我的研究正是为了响应邓小平同志的号召,做一点“认真的研究工作”,为历史不再重复而尽微薄之力。 一、现代性理论 从总体上说,中国的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事件,而在当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西方也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文化革命,虽然其含意很不相同),也就是一个现代性现象,并处处体现着现代性的特征,因此可以(也应该和必须)放在现代性理论中来审查,才符合它的历史处境,由此构筑起来的“”图景也才有本有根。我们同时把对现代性的研究和对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向的思考建基在对的研究上。 经过尼采、韦伯、海德格尔、哈贝马斯、吉登斯、伊格尔顿等几代人的研究,学术界对现代性的含义已经有了一种大致的了解,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中国学者刘小枫的观点是对这些外国思想家的总结,他在《现代学的问题意识》中写到:“从形态学观之,现代性是人类有史以来在社会经济制度、知识理念体系和个体-群体心性结构及其相应的文化制度方面发生的全方位转型。从现象的结构层面看,现代性事件发生于上述三个相互关系又有所区别的结构性位置。我用三个不同的述词来指称它们:现代化——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型;现代主义――知识和感受之理念体系的变调和重构;现代性――个体-群体心性结构和文化制度之态质和形态变化。”[2]现代性含义的确非常丰富,根据不同的需要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总体而言,现代性是标记现代精神的语言符号,代表着现代人的追求过程或者用时髦的话说代表着现代人的“心路历程”。实际上也是中国现代精神躁动与宣泄以图寻找突破口和达至太平盛世的一个坎坷历程。 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现代性包含三个方面:首先,从精神发展的历程上说,它是人的主体性确立的表征,具有现代精神的人,按照自身的内在性来对外在世界作出判断,而不是按照超验原则或传统的规范来行事;其次,从社会运行原则来说,现代性是合理性的产物,是人按照自身的理性所建造的自己的世界,既是对人类的潜力的极大发挥,同时也带来了冷峻的理性可能带来的问题;最后,从知识学的意义上说,现代性给定了不同知识模式以相对独立性,不同知识部门为人的主体性以及社会的合理性的发展作出了相应的知识学证明与辩护。简言之,现代性的内涵包含着这样三个主题:精神取向上的主体性;社会运行原则上的合理性;知识模式上的独立性。从宽泛的意义上讲,“现代性”是一个因其无限丰富的内涵而在语义上非常模糊的概念,它“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3]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反帝反封建后中国共产党人对某种理想制度与模式的探求,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并在这种高尚的为民谋福利的救世行动中参杂着古老的意念和个体的浪漫构想,甚至还掺合着包括权力和神化在内的邪恶欲望。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现代性是一种人间世的方案,主要是解决人类在近现代所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人的自我救赎和人的自我成熟所面临的本体论难题,即在抛弃了传统的宗教依据,人的存在又如何可能?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不断推进,关于自主的人及其在时间之流中的地位观念必需发生某种独特的变化,同时未来的无限开放程度也给刚刚摆脱神学羁绊的人类产生了一种可怕的后果:人们面对无限的自由而变得不知所措,于是在观念空白的状态下毫无节制地挥洒着刚刚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带着欣喜与狂放,肆无忌惮地开发着思维的潜能和自然的潜能。但结果却逐渐不妙起来,人们发现过度地追求伟大而神圣的主体性地位,最终会因为背离生存的根基而走向自我毁灭。因此到现在为止,现代性就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的主体地位的自我确证;二是反思这种自我确证所导致的各种危机。前者是肯定性的,后者是否定性的,但它们的理论指向却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人在现代社会的最终定位和命运是什么。所谓的“新人新世界”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的自我定位的探索,尤其是经过同西方的百年冲突和碰撞后,对民族生存境遇的自我定位——虽然这种定位严重地偏离了客观事实,最后演化成了愤怒情绪横冲直撞的战场,并把主体地位的确立带到了疯狂的非理性边缘,进一步证实了现代性历程中人类用鲜血换来的关于理性和非理性仅一步之遥的道理。 从词源学上来看,“现代”来自拉丁语的modo,意指“刚才”,那么“现代性”必然就是指离现在很近并直接产生和决定现在的一种时间先在性和现在性。“现代性”是指从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历史和文化,其特征就是“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智”(康德语)来评判一切。狭义的“现代性”包括两个方面,(1)对于自然界,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活动获得科学知识,并且以合理性、可计算性和可控 制性为标准达到对自然的控制,其口号就是培根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2)对当下现今的不断怀疑,即“现代性”永远是在向人类提问:我们“现在”应该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而这一点就构成了19世纪中叶以来至今不衰的反叛浪潮,我们所要讨论的就属于此列。实际上的出发点是相信通过努力,我们能够建设一个美好的世界,因为世界是完全能够被控制和支配的。此外,人们心目中明确的现代感受(如“敢叫日月换新天”,)也激发了人们努力建设(乃至胡作非为)的热情。在现代化建设中,一无传统的理论资源作支撑,二无现成的模式可资借鉴(就算有一个苏联老大哥,也关系破裂,日益高涨的民族自尊心自然会坚决拒绝继续向苏联学习,更不用说西方了),三来在社会心理中我们的社会还处于敌对势力的层层包围和封锁之中,因此只有通过某种彻底的甚至极端的策略,才能实现我们的现代性任务,所以在粗浅的观念中便产生了很强的反叛要求,“造反有理”就成了合理合法的口号。实际上,整个世界此时都处在全面的反传统浪潮中,新崛起的各种理论(尤以后现代主义为最)把前人(如马克思、尼采)对传统的颠覆推向了极至,也就难怪在这次恶性爆发的反叛浪潮中,人们把三个以M开头的人视作了精神导师,即Marx(马克思)、Mao()和Marcuse(马尔库塞,“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在现代性中,社会秩序、本体论秩序和政治权威秩序的前提和正当性不再被视为理所当然了,相反,围绕基本的本体论前提以及一个社会各种秩序,发展出了一种非常细致入微的反省意识。我们从这些形形色色的反省意识中可以推导出两个基本命题。第一个命题是,各种各样的现代性方案,不管它们还包括其它什么内容,都是对同一个生存问题的回应,或者干脆就是一个生存的问题,好比哈姆莱特的恸天一问: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存在还是不存在,那就是问题)。第二个命题是,形形色色的现代性,不管它们如何精制,都恰恰是对该问题无所触动的回应,至少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相反,这些莫衷一是的方案反倒增加了我们认识该问题的难度。现代性对我们来说,既是清晰的,又是模糊的。现代性能够从主体性、理性等方面予以界说,但现代性同时又包含着自一开始就从未间断的对这些确定性内涵的颠覆行为。 这种颠覆行为同样属于现代性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它显然同经典现代性完全不同,甚至完全对立。这是现代性自身发展出来的对立面,是现代性的自我异化。由于这种颠覆行径往往带有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并最终诉诸感性的因素,而感性因素多为审美所笼括,因此我们在经典现代性之外发展出了审美现代性的思想,后者无非是现代性的一个特殊的维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确是现代性的一种特殊表现。 如果说现代性表现为主体性的确立和理性化的最终形成,并最终对人及其理性予以高度的肯定的话,那么我们必需同时看到,作为现代性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美学与艺术领域对人的灵性、本能于情感需求的强调,实际上既是从感性生命的角度对人的主体性的直接肯定,又包含对现代科技文明与理性进步观念的怀疑和否定。简单地说,审美现代性在逻辑上肯定是属于现代性的一部分,但同时它又秉承了现代性的两重特性,并更多地具有否定性的含义。审美现代性既包含着对主体性的捍卫,又包含着对理性化的反抗。 面对人类文明在最近几百年来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在理性不断攀升而至僵化后所产生的文化危机,人们通常采取了一些感性的方式或者通过向感性的转向来回应时代的挑战。在现代性的两个阶段中,以席勒、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现代性强调理性在文化上的构建作用,而以尼采为代表的现代人则开创了用感性的东西来反抗理性的高压,用感性的东西来反抗理性化所带来的弊端。而对感性的作用极端化,就成了现代思想中的审美主义潮流,因为审美总是从感性开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现代性是对古典现代性的反叛,或者说审美现代性就是现代性中的那个否定的方面。 因此审美现代性就是指这样一种思想特性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文化效应:他通过强调与科学、伦理相对的审美之维,以及生命与感性的原则在现代知识谱系中为主体性立法,从而达到反对理性绝对权威于传统道德的目的,其极端形式就是审美主义,即以审美的原则来代替一切其他的精神与社会原则,以审美为中心、将审美视为最高价值。 把审美问题本体化,显然有很深的用意。审美,作为一个从独立精神王国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思想与精神领域,是出于知识学上的考虑,即,对审美的自主特质的强调本身,既是为了从知识学上为审美勘定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域,而从更深的意义上来说,则是为了以审美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参照系来重新勘定理性与生活世界(胡塞尔所谓Lebewelt)的边界,为进一步从审美的也即感性的或生命意志的角度来确立新的价值原则和世界秩序奠定思想基础。在审美主义者看来,理性的世界与道德的世界都使人背离了本身,产生了异化,使人成为自己所构建的外在世界得奴隶。审美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与现实社会以及其他知识体系相对的精神性风向标,而是超越于其他存在方式的新境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缺憾的、完美的世界。 我们认为,对现代性的理解从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去界定比时下普遍的三分法更加可行,在理论上更为简洁和直接,在实践上更易把握和操作。但这两个相辅相成的维度共同指向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现代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它本来又该以什么样态出场?也就是说,现代性的理论指归牵涉到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在,不夸张地说,乃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下面我们将看到,的确就是一个生死攸关问题的极端爆发,最后终于显现出生死临节点的特征。 二、的背景 “现代”一词的诞生就已经意味着时间上的断裂和风格上的巨变,或者说“现代”一词的创制就是为了承担某种思想上的变化,因此我们凡是谈论“现代”,不管是“现代性”、“现代化”还是“现代主义”,都已经在逻辑上预设了时间之流的截断、观念上的颠覆、记忆中的告别以及价值上的“今是而昨非”。我认为,这才是中国最深刻的背景。大多数研究者往往局限于细微的历史事件,并拘泥于个别现象的启示,反而忽视了更为深刻的原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可以说之所以是一个现代性的事件,就在于它的基本出发点就是现代性理论中的“颠覆”、“反叛”和“重建”。从根本的方面来看,的背景不只是直接引发这场灾难性运动的那些因素,诸如“反右”、“”、“庐山会议”以及“中苏关系破裂”,而在于百余年中国的历史命运和当时的“现代”观念,尤其是自维新变法、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试图以迅捷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在近百年的历史中通常被理解为“富国强兵”。加上20世纪60年代所兴起的世界性全面反传统浪潮,的发生和激化就变得不难理解了。当然,在所有的背景中,不能不考虑到作为发动者的的个性特征、当时的政治运作方式等等。 的真正问题可以再进一步抽象为这样一个说法:在传统观念已经无法维系生命的存在时,人的自我持存何以可能。为了解决中国的出路问题,历代仁人志士殚精竭虑上下求索,最终逐渐地否定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自我肯定性折中方案,否定了全盘西化的激进主张,否定了英美模式,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人连最后一个学习的榜样都失去了,这个时候,中国的出路就变得非常地让人困惑和踌躇了。从时候发展的历程来看,这段经验的空白处离后来邓小平所提出的“不打苏联牌”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很遥远,要想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就摸索出并预见到中国的道路,为自己做出恰当定位,显然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邓小平理论的诞生的确是惨重的历史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更加平实可行的中国道路,想想这段殊不平凡历程,真可谓来之不易。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这种屈辱的感受一直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中,如何消除这种极不愉快的历史记忆就成了人们蒙昧以求的现实目标,甚至可以极端地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不惜采取一切手段。中的各种不可思议的荒唐和令人发指的暴行,就是这种屈辱记忆的邪恶发泄,也是中国现代性极端诉求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就已经得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不能解决日益具有全球色彩的现代化问题,尤其是科学技术的问题,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领域中,几乎没有科学技术的一席之地,而那种东西恰巧能够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侵略与反抗的暴力工具。在强调圣人教化的儒家治国方略中,子不语“怪力乱神”实属基本教导,看不起诉诸力量的“暴汉”行径,也因此拒斥作为科学技术的“奇技淫巧”,那些东西只能让人本末倒置、误入歧途。中国人因此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放弃了自己一向赖以立身行世的价值标准,但事实上并没有就此获得成功,也并没有通过采取英美那些假道日本而来的观念而获得多少好处,相反还进一步遭到了日本和美国不同方式的重复侵略,加深了那种民族屈辱感,因此无论从事实上还是从情感上,中国人显然都不能全盘接受侵略者的价值观,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在任何时候都是极其强烈的。 而这种民族自尊心还体现在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撤走资金、技术和专家,对于中国的打击来说,实在不亚于晚清的割地赔款。同样地,中苏关系的破裂也是一种根本价值观的倒塌,至少是苏联版本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再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起绝对的指导作用,这虽然对中国来说(尤其是中国特色的道路来说),未始不是一件好事,但当时却让刚刚找到明确奋斗方向的中国人一下子又陷入极度困惑、迷惘和思想混乱中,而的混乱无疑就是这种民族精神的混乱状况的外化。民族自尊心再度受挫,终于激发了万丈的豪情、奋发图强的决心以及万事不求人的狠劲,决不效仿任何模式而将凭自己的力量再创“中国”的辉煌(其实包括苏联在内的整个共产主义世界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信念,即在资本主义模式之外,独立建设一套完全不同的体系,而用不着在任何方面向帝国主义学习或乞求),其间中国的“天朝型模的世界观”(殷海光语)再度成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支柱,被压抑至深的民族自尊心以一种非常可怕的势头来了一次总暴发。 由于历史屈辱和中苏交恶,传统观念和共产主义信仰不再是可靠的价值规范,相反,在日渐加强的民族自尊心中倒是已经异化成一种严酷的伤害——这似乎足以解释为什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和践踏,而此时的中国人已经从列强的统治中解放了出来,并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所制造的巨大辉煌中已暂时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有能力也有经验和信心进行新的伟大的革命,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来临了。政权的统一、内忧外患的淡化和经济的稳定,为全面的反帝反封建以及背后的民族屈辱心理的集中发泄提供了方便,同时也提供了人们进行伟大试验所必须的一些条件,这种历史使命的伟大使得中国人一时之间不知所措,也就难免不过度兴奋,导致悲剧。在这种情况下,仅把“”的原因归结为个人的错误,显然太高估个人的力量,而忽视了历史的事实,尤其是中国人的屈辱与自尊的积累。从后殖民理论看来,“”可以算作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长期殖民的反动,因此也可以说是殖民主义的反响。 总之,“现代”的方针就是反传统,西方也是经过了这样的历程,只不过在中国的现代化反传统任务还夹杂着许多莫名其妙的东西,因而显得更加怪异。从总体上看,是中国人的天朝观念在经历了艰难的考验之后终于产生了极度可怕的后果,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使得中国的现代化方略产生了严重的偏差,的“文化”内涵绝非子虚乌有——虽然这种最表面化最直接的含意已经被严重受伤的意识所遮盖,人们认为(独立的)现代化“只有在那古文明的捍卫者——古老的中华帝国——成为废墟之上才能实现;只有经由社会革命,在同时也是达到孔老夫子系统的文化革命中,才能真正展开。”[4]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所以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艰巨任务,同时也是的特色:“既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又兼有民族主义气质”。他还通过民族性格和心理的分析,认同了早在50年代一位老牌中国观察家(《泰晤士报》特派记者)的惊人预言:“到21世纪,除了中国以外,世界将再无共产党国家;而共产主义,也将在中国成为民族性的意识思维。他的意思既在于此。因为对多数中国人而言,这场革命,主要也是一场‘复旧’:回归和平秩序与福利安康,重返袭自唐代制度,恢复伟大帝国与文明的旧观。”[5]此即刘小枫先生在“”研究中所得出的“成圣人论”观念。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试图通过精神上的彻底改观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因此在所有背景中,列强的存在以及由此所实际造成民族屈辱和自尊心就成了最隐秘的动机结构,而不择手段实现富国强兵就成了几乎全民的唯一目标,“由于革命急躁情绪、由于催促和加速历史进程的意愿而引起的幻想”(戈尔巴乔夫语)成为了现实革命的指导思想。总而言之,的背景不仅仅是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一系列事件,它的发生是以整个中国的近代史为背景的,它的起源除了政治原因以外,文化的(尤其是民族心理的)原因也不可不察,甚至更为关键。之所以发生在60年代,并非没有可以深入思考的地方,它的背景还可以扩展到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尤其整个世界也同样面临着歧路彷徨的困境,为什么后现代主义之类的激进反传统思潮在这段时间产生并风行全球,与中国的并非毫无气质和声息上的共鸣。我在此文中的研究正是要将放到整个世界文明进程中来考察,也就是把它放到现代性背景中去,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案例,理解中国问题(如果存在的话)和现代性问题的意义和局限。 三、的目的 如果把放到整个世界性现代化潮流中去审视——即便表面上“”正游离于世界性的现代化范围之外,那么“”也必然是现代性的一种独特的探索。毕竟,现代性的道路并非只有西方的模式,虽然人们在理论探讨中基本上已经完全认同了这一点,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把它当作了所有研究的前提(其实西化思想在很多方面依然是明显的),正如刘小枫先生所指出的,作为“中国现代性问题的集中而且极端的表达”,是一场现代化的运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现代性方案之一,‘’是这一建设方案的社会实践中发生的,因此,‘’是一个现代化事件。显然,不能把英美自由资本主义视为现代化的唯一样式。”[6]。从结果来看,“”当然应该全盘否定,但是从其初衷和更深的历史意义来看,我们无法否认它的现代性实质,因此更不能否定是中国人探索现代化的曲折历程和艰苦努力。其间虽包含许多邪恶和丑陋的因素,但把它看作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福利,为中国寻找出路的某种特殊的努力,我想决不会与现在任何流行的观点相左。这里,我绝对无意美化“”,恰恰相反,我是想通过更深的研究来告别这个恶梦般的年代,也只有实在的收获,才会让我们真正地告别历史的不可捉摸的命运,而任何简单草率的结论无疑都对不起中国人在这段期间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我并不赞赏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詹明信(F.Jameson)对“”的美化,他除了在后现代研究中有些走火入魔的价值判断——即“毛情结”——外,更根本的原因是他没有亲历过“”,不知道那种为他所激赏的“真正的群众民主”和“普遍解放时刻”[7]给人民带来的恐怖和灾难,这种灾难的影响至今宛在,并在一些最为敏感的领域阻碍着中国的前进,邓小平就总结到“的后果极其严重,直到现在还发生影响。”[8] 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直接牵涉到评价标准问题,也牵涉到我们现在处境的定位问题,因此十分关键。但凡俗的观念总是把一些外在的东西和暂时性的事件当做了根本,对“”的目的更多地受情绪和伤痕的左右,至今很难说有恰当的解释,当然,要让人忍痛揭开旧伤并进行深度解剖去检视病因,的确困度很大,但终归是必须的,是实实在在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一般痛定思痛的亲历者虽有切身的感受,但往往把“”的目的划归为权力的争夺,或曰权力的再分配,其中包括权力的极端化,比如个人崇拜。但情况也许并不完全如此,每一种理解都有它的局限,本文亦不例外,而亲历者也有亲历者的认识局限,有如培根所谓“洞穴假相”。不可否认,与权力的角逐有一定关联,尤其是当它白热化以后,很多人就是为了成为权力的暴发户而利用了群众运动,但从根本上说,文 化大革命并不首先与权力相关,甚至干脆就没有多大关系。就像“庐山会议”批判,与之死没有多大关系一样,民间却以小肚鸡肠揣测领袖风范,完全不明白从反左到反右之转变的信念危机和威信危机的严重性。正如上文所述,其实也是信念危机和威信危机下的怪胎。《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也谈到了“”后期邓小平系统纠正的行为之所以被弄成“右倾翻案风”,是因为“不能容忍”,国家再度陷入混乱,与“”之发动,原因相同。当然,这种威信危机来源于自己,他的革命理想和刘少奇、邓小平的观念之间有巨大差别,加上当时权力配置上的“一线”和“二线”划分,使得只好求助于军队(这与他一贯的“枪杆子”理论和实际存在的军人政府体制有关)和、(对这些人的品格是非常清楚的),并采取了通过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极端策略。国内资深的“”研究专家、原国防大学教员王年一在他那本颇有影响力的著作《大动乱的年代》(已为《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所引用)中正确地指出:“发动‘’的目的不是从政治上搞掉刘少奇。……搞掉中央第一线不过是全面开展‘’的一个步骤。”[9]仅仅在这个意义上,与权力稍有牵扯,或者在福柯(M.Faucoult)所说的“权力”意义上有些关系。李泽厚认为:“把简单归结为少数野心家的阴谋或上层最高领导的争权,是肤浅而不符合实际的。”[10]他对“”之于权力的关系的见解应该是很有深度的,所以才为如此多的著作所引用。《决议》指出:“从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看来,这个复杂现象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如果仅仅归咎于某个人或若干人,就不能使全党得到深刻的教训,并找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步骤。” 从逻辑上说,既然已经退居二线,并且已经拥有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那么流俗理论以权力论衡的眼光来分析“”,忽视了其中所蕴含的对“革命”的理解所产生的巨大分歧,以及由此产生的意识形态上的对抗,自己写的大字报名为“炮打司令部”就是明证。因此“”的起因是一线领导的富国政策会产生新的贫富分化,而这是以(军事)共产主义的平均主义为奋斗理想的革命初衷不合,所以才发动了。至于后来发生的全面的“夺权”,已经离“”的真正目的非常的遥远,与的最初设计也大为不同(虽然自己没有意识到,甚至从根本上他对自己的设计也是不太清楚的),“”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局势并越来越偏离主流而越滑越远,也非他所能预料。“”就算表面与权力有关,但更多的是理想冲突。简单地说,“”就是在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把中国的命运交付给想当然的浪漫感怀的一种历史性误会。 “”的目的无疑是为中国寻找一条既不同于中国过去、也不同于苏联模式、更与美帝国主义丝毫不同的现代化诉求。 的首要目标和采取的相应的方式就是群众运动,唤醒群众、教育群众,这是在军事革命历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他对人民(当然主要是他情有独钟的农民)有深厚的朴素的感情,他之所以走上革命的道路除了实现个人的理想以外,就是要拯救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这些父老乡亲们。延续了他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用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李泽厚以一种复杂的心情和眼光总结了发动“”的原因,他说:“就这场‘革命’的发动者、领导者来说,情况也极为复杂。既有追求新人新世界的理想主义的一面,又有重新分配权力的政治斗争的一面;既有憎恶和粉碎官僚机器……的一面,又有怀疑‘大权旁落’有人‘篡权’的一面;既有追求永葆革命热情、奋斗精神(即所谓‘反修防修’)的一面,又有渴望做‘君师合一’的世界革命的导师和领袖的一面。既有‘天理’又有‘人欲’;二者是混在一起的。”[11]在李泽厚面面俱到的分析中,关于“新人理想”的认识是最耐人寻味的。的“”目标,最先就是要全面地改造人民的精神面貌,造就一代新人。在现代性的基本理念中,对“新”的追求总是一种难以遏制的冲动。 在那份后来成为“”奠基性文件的《五七指示》中想把全国变成一个大学校,而学校的目的当然是要教育人——“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而且是所有人(即工农兵学商)都参加的学校,因此“”的“新人”理想是“主题先行”的。后来在“”全面发动标志的《五·一六通知》中,在主要强调反对资产阶级和官僚制度以外,也注重上层建筑中尤其是文化领域的专政,他在《通知》中亲笔写下了这样的话:“高举无产阶级革命的大旗,彻底揭露那批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反动立场,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12]一般认为,文化上的革命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政治上的清洗也是为了思想意识方面的纯洁,也是为了文化上的需要。“”的这种树立新人的理想在1966年8月1日《人民日报》经审定过的社论《全国都应该成为思想的大学校》中得到了详尽的阐释,它说:“同志提出的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的思想,就是我们的纲领。按照同志所说的去做,就可以大大提高我国人民的无产阶级意识,促进人们的思想革命化,……按照同志所说的去做,就可以促进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按照同志所的去做,就可以实现全民皆兵,……按照同志说的去做,我国7亿人民就都会成为旧世界的批判者,新世界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这样,全国就都是思想的大学校,都是共产主义的大学校。”的出发点是缩小三大差别、纯化革命队伍、教育人民群众,只不过“当时设想的,与后来实际进行的‘’有很大的不同”(王年一语),而在“”中铺天盖地的“学校”一词虽然其隐喻性质大于实际内涵,但开启民智的初衷却依然是显明的。对主体自我的确立也是为了建设新世界,因此其最终目的便在于中国的出路或者说中国的新生。要“新生”,就先要“破”,但在如何定位“破”的问题上,历史的误会显然由此加深了。在《五·一六通知》中这样写到:“经常说,不破不立。破,就是批判,就是革命。破,就是要讲道理,讲道理就是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的这段话成了后来世人皆知的语录,其中“讲道理”很有研究价值,讲什么“道理”?这就是“”的定位和目的问题。而其中关于“破”、“立”的辩证法也大可玩味,实际上自己都不太清楚“破”什么和“立”什么,而“破”的真正的目的也尚付阙如。在他所解释的道理中,他显然把手段,即“破”,当做了目的,而把“立”反而放在了次要地位,说明当时对形式的判断和中国的人物的认识是十分模糊,虽然“”中处 处显示出明确的革命目标,但那恰恰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遮掩了人们对历史境遇的困惑,以及在自我理解的脆弱和历史进程总体把握上的无能。这并不是对当时的批评,只是客观的陈述,因为当时的社会发展的确还相当缺乏可资利用的经验资源。就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情况下,“”的目的才显得既信誓旦旦,又不知所云,而总体上,“”的“新民”理想以及更深远的“新世”理想,无疑是中国现代化探索历程中的令人心酸的尝试。 一言之,的目的就是“乾坤大挪移”,它所表现的正是百年忧患的因循孽报和“还看今朝”的风流豪气。 四、的现代性实质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普通大众的社会地位从来没有达到1949年以后的高度,而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翻身做主人,这对中国社会的结构和国家体制的现代化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客观比较中国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在短短的十多年内,中国人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他们的生活水准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已经离开传统的长达数千年的意识形态统治的社会模式,即国家的运作是靠一些经典教导和思辨观念,民族的凝聚取决于价值的认同,缺乏条理化的措施和确实可行的制度性保障。根据韦伯现代性理论,现代国家成型的标志就是从以抽象理念(如圣人言论、宗教律法、道德信念等)和人格魅力治国,转换到以世俗理性治国和以法治国,社会结构也从精英社会转向市民社会(civilsociety),民众(或市民)的觉醒和参与以及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诞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参数。刘小枫先生指出:“就现代化理论在描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移动时提出的分析性指标来看,‘’本身以及它赖以发生的政治-社会结构,均表明中国共产党已是具有相当现代化程度并已形成自己独特样式的现代型民族国家:在广大阶层参与社会的中心领域和政治秩序方面,在新的精英形成及其政治作用方面,在大众政治诉求的表达形式方面,在工业化成就和积累方面,在现代科层系统的建构方面,在社会分化的现代样态(即中断传统的等级秩序,以普遍主义和成就为新的身份资格)方面,在福利政策的设置方面,均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水平。”[13]仅仅在社会结构中,绝大多数人不再被排斥在权力圈子以外,而全民的参政乃是过去封建社会所不敢想象的,因此“”时期的社会结构是完全符合现代性标准的。 在“”前所有的现代化成就中,最能符合现代性实质的当数意识形态社会模式的终结和民众的普遍启蒙。从事后的结果来看,“”是以极端的意识形态方式来达到意识形态的自毁的目的。客观效果方面,人民在极端意识形态的漩涡中挣扎出来后,能清醒地意识到传统意识形态统治模式和集权统治模式的巨大弊端,从而逐渐向法治国和大众参与的民主治国方略。当然这一切并非自觉的和令人愉快的。其实就算人们所说的那样,“”把人教坏了,导致了中国伦理资源的亏空[14],但这也无疑也承认了“”对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的变革作用,或者说启蒙作用,只不过这种启蒙因其恶劣的形式和毁灭性的后果,我们姑且把它叫做“恶性启蒙”。正如卢卡奇、霍克海默等人把德国非理性主义、反犹太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崛起看作是启蒙的直接后果[15],既然“这场看来似乎是失去理性的疯狂的‘革命运动’,却并非完全是非理性的产物”(李泽厚语),我们是否也可以把“”看作被人们奉为神明的理性的一种恶化呢? 虽然“”的意义离真正的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还很遥远,但比起数十年前人们几近死水一般的社会生活样态,“”在这方面的作用还是很显著的,只不过它给我们的教训远远大于经验。而这种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就是启蒙的首要目的和现代性的基本内容。作为现代性思想开端的笛卡尔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口号,标志着理性时代的到来,由于理性无非是人间世的精神新贵,因此理性的崛起的背后是主体的凸现,而任何对理性的颂扬无非都是人的一种怡然自得。与一般教科书的观点不同,我认为在笛卡尔的口号中,并非“思”最关键,而“我”的隐讳出场才最具有哥白尼式革命的兴味。笛卡尔在“思”的船上所偷渡的是“我”,“思”只是外在包装,而“我”才是新世界的真正的宝贝,是现代性建构的主要原料,但流行的观点大多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培根的“拷问自然”和笛卡尔的开创性思想是处于同一个理论平台上,而后来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费希特的“绝对自我”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就把笛卡尔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躲躲闪闪的真知灼见大大方方地推向了极至。当然更深的问题也就由此产生,不过那已是后话。邓小平在1981年3月18日同《决议》起草小组负责人的谈话中就“”问题指出“它使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泛滥,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16]这在现代性理论看来,“极端个人主义”恰恰是现代性的一个主要标志,所以我们要力图告别被人们视为当然的现代性。 绝对主体的确立意味着现代性从神主宰的世界中脱胎而出,一旦主体成就了自我,对神圣的解构和颠覆以及对世界的世俗化与“祛魅”(disenchantment)就变成了彻底的“造反”运动。这与其说是现代性的“成就”,不如说是现代性的“宿命”,这种宿命体现在每一种新思想的产生都必然会以不加分别地牺牲旧观念,同时出现深刻的洞察和幼稚的幻想,既饱含创造性,也无疑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作为现代性大戏第一幕的文艺复兴就具有这种新旧交替的外在特征,黑格尔以他深厚的历史意识和知识功底对此现代性的这种坎坷曲折特点作了精妙的总结,他说:“有一大群极度不安宁的人物出现,在他们身上,那种对认识、知识和科学的渴望是以一种汹涌沸腾极为暴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他们感觉到自己被一种冲动所支配,要去凭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发掘出真理;——他们是些爆发性的人物,带着不安定和狂放的性格,怀着热切的心情,而这是不能获致那种知识的宁静的。因此在他们身上可以发现伟大的创造性,可是内容却是极为混杂和不均衡的。这个时期有一大群人物,他们由于精神和性格的力量而成为巨人,但在他们身上却存在着精神和性格的极度混乱。……在他们身上,那种主观的精神能力是应当加以珍视的,他们那种令人惊佩的对于真正有价值的伟大事物的见识,也是不应当抹煞的。”[17]黑格尔对典型过渡时期的精辟总结,是他的深厚哲学史功底淋漓尽致的表现,而以他所说这些特征来比照中国的“”,必然中肯中綮。 现代性的动荡特征几乎完整地再现于“”的方方面面。这种动荡便来源于对任何确定性的怀疑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上的虚无,而这种怀疑便直接来自于现代社会所遭遇到的根本性危机,怀疑便成了现代性自身所内含的颠覆机制。所以伽达默尔认为20世纪最神秘、最为强大的基础就是它对一切独断论、包括科学的独断论所持的怀疑主义。这种内在的怀疑原是一种健康的机制,它作为时代的基础同时也就是社会转型的基础,它是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思想接引者,是一种邻近本体境域的“精神接生术”(苏格拉底语)。因此笼统地说,普遍的怀疑具有方法上的先验合理性,因此“怀疑,即现代批判理性的普遍性的特征,充斥在日常生活和哲学意识当中,并形成当代社会世界的一种一般的存在性维度。”[18]难怪胡塞尔发现,现代人正处于一种在怀疑论的洪流中沉沦下并因而失去我们自己的真理的危险之中,最终使这种“危险”变成了现实。的“破四旧”、“反帝反修”等,就是这样一种彻底的怀疑,的“破”的观念就是现代性虚无主义的最集中的表现。邓小平指出:“在去世前一两年讲过,有两个错误,一个是‘打倒一切’,一个是‘全面内战’。”[19]自己后来认识到了全面破坏的后果,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似乎是新思潮的通病,正好也是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就有同样的毛病,他们的鼻祖尼采就提出要“重估一切价值”。而且在身上体现出的唯意志论思想(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其实也是启蒙理性的必然产物,西方思想从康德发展到叔本华、尼采,就是明证。至于“”中“扫除一切牛鬼蛇神”之类的奋斗目标,更是韦伯所谓的现代性的“祛魅”――它的本意就是祛除鬼魅――的最直观的表达。韦伯如果活到80年代,他必定会把“”“扫除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当作他的现代性思想的绝佳注脚,还有什么能比自己的理论找到现实的回响更令人愉快的呢? 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体现了现代性启蒙的特征。在方法上,“”是想通过彻底的“破”把整个世界变成纯之又纯 的人间天堂,因此就把历史、传统和他者的观念变成一堆瓦砾。这种“打倒一切”的方法其实就是启蒙运动的方法,即tabularasa(白板)的方法。在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妄自尊大的现代性启蒙在自我意识方面的确走得太远了,也就必然产生了极端的态度。高昂的激情变成了野性的冲动,试图解构一切而从头开始便成为了这个时代最红火也最不切实际的目标。“在此,启蒙运动的弱点很快随着自身的优点而产生了。和往常一样,启蒙运动从人或万物普遍的永恒性质中吸取它批判现存制度和提出改革现有制度的准则;因此它看不见历史现实的合法性和生命力,并且它相信,在现存制度表现出违反理性的地方就有必要将现存制度变成一块tabularasa(白板),以便根据哲学原则建立完整的社会。”[20]可以说,关于tabularasa的观念是启蒙运动的形而上学幻想中后果最为严重(甚或惨重)的方面,正是它铺平了法国大革命之后与历史实际破裂的道路,而神圣的启蒙演变成血腥的暴力和无边无际的痛苦,盖源出于此。更为深远的效应可能会延伸到19世纪末传统的幻灭和20世纪的灾难性空想,那种在毁灭性的意义上先把传统变成一块tabularasa(白板)的先锋行为,在20世纪的尝试中只有血的教训和荒凉的虚无感、幻灭感。在20世纪人类所经受的考验中,我们愈发能明白一个以超出我们承受能力的灾难所换来的简单道理:从幻想到幻灭,原来只有一步之遥,其演变之自然就好比云卷云舒、潮起潮落。而“”的“打倒一切”就是现代启蒙观念中的tabularasa的同义词,后来在《决议》中我们认识到“对于党和国家肌体中确实存在的某些阴暗面,当然需要作出恰当的估计并运用符合宪法、法律和党章的正确措施加以解决,但决不应该采取‘’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已经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至于“”本来是要破除(反动)权威,消灭封建思想,但最后却导致了个人崇拜这种被批判东西的恶性繁殖,一直是人们心中的一个未解之谜,一般理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家都知道个人崇拜是封建的遗毒,但这些遗毒为什么会在“”这场以“全面消毒”为己任的运动中大行其道,却往往不甚了了。其实就在这个被人忽略的关键问题中恰好就体现了“”的现代性实质。霍克海默过激的启蒙批判充分地解释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启蒙运动所摧毁的神话却已成为启蒙运动自身的产物。由于启蒙运动的自立自主实际上是一种理性的强权统治,理性是靠一种充满感情色彩的膜拜仪式来增加自己的吸引力,因此理性又变成了新的神话和新的蒙昧。启蒙自身成了新的文化咒语,或者说是后神学时代的泛神论巫术。启蒙成为新的权威,导致新的神话。启蒙一步步深入地卷入神话学中,从方法上说,霍克海默认为,在于“启蒙为了粉碎神话,吸取了神话中的一切东西,甚至把自己当作审判者陷入了神话的魔掌。启蒙总是希望从命运和报应的历程中抽身出来,但它却总是在这一历程中实现着这种报应。”[20]看来在神话与启蒙、解构与被解构之间,存在着无法逃避的宿命:一种报应,或者扬弃,以及历史无情的翻转。霍克海默的理论还很粗糙,还有很强的伤痕意识和情绪性体验,但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当然“个人崇拜”这种欲被解构的神话最终成了新的神话,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传统成圣人论的“神化”作用,以及政治生活缺乏有效的监督而出现严重的失常,等等,这也是第二、第三代领导人正着力解决并已大有成效的问题。 表现出了极强的浪漫主义特征(这与其发动者的诗人身份不无关系),如通过阶级斗争解决一切问题,以文化的方式解决政治、经济的问题,在极短时间内赶超英美的目标,“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唯美向往,等等。加上以诉诸感性的解放以达到颠覆传统(理性)的目的,也无非是现代性异化的结果,即所谓审美现代性的产物。美学、文学在20世纪成为学科主流,与现代性的旨趣变换是同步的。从“”的浪漫主义的精神风貌来看,它具有极其典型的现代性内涵,只不过它是现代性的另一个维度即审美现代性的产物。 从审美现代性的逻辑来看,对个体和个性的解放,主要是对人的精神的解放,是其实现社会功用的必要中介。但是,这同样潜伏了以精神变革代替制度和器物层面的全面变革的思想因子。无疑,如下文所示,这当然是一种浪漫情怀的表达。但正是这种对精神力量的片面强调,使个体权力意志被置于最高的位置上。审美的和谐世界,事实上因为这种个人意志的极度膨胀而成为一个幻影。德国在20世纪上半叶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其后中国在中所发生的精神万能的悲剧,都明显地展示了极端审美主义的危害,尤其是政治审美化的可怕结果,因为这种浪漫主义的诉求与其说是一种精神追求,不如更正确地说是把精神的目标建立在了易逝的个体感性之上。简单地说,单纯地强调理性固然毛病多多,那么片面地强调感性,其毛病也必然所在多有。 政治审美化所导致的乌托邦冲动为自身的现代性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同时也最终达到了一个生命的周期,为自我的扬弃准备了各种混杂的因子,终于在“后”现代的眼光中化成了历史的云烟,并以此昭示了世人:现代性的游戏是轻易玩不得的。历史在付出代价后,应该要有所收获。 结束语 对于的研究,我们不仅是要进行简单的历史追溯,而是要寻求时代精神的一般法则,从而为极不确定的明天带来一些至少在心理安慰上是必需的思想参照。正如马克思在他名垂青史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22]在我们看来,这一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就是它所带给我们的有关现代性的整体图式,就是我们在这个广阔的背景中所能清晰地感受到的历史规律、历史教训。 当今学术界有不少人反对历史主义(或历史决定论),反对本质性的思想方式,我们认为是错误的,因为它将导致信仰的无政府主义和。这种文化上的自我否定并不意味着一种发展,相反它只是“造反有理”在文化上的反映,也是“文化革命”全盘否定历史的遗毒。为此,我们要重申历史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历史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也是自由意识的进展。我们之所以要重申历史主义,就因为历史不是单纯事件的集合,而是人类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就是要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发现现实的联系,从而清除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结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23]这就是历史主义的思想潜力之所在。通过对的现代性分析,我们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才有恰当的定位,才更加能够明白我们已经干了些什么、正在干着些什么以及还需要干些什么,大套点说,就是意识到我们的历史境遇和神圣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性的积极意义就是使我们更加清楚“现代”就是意味着什么,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许多可贵结论才不会显得如此沧桑。“邓小平理论”其实就是那种“发射和回声”,邓小平关于“初级阶段”的勇敢的认识才是从现代性之梦醒来后的现实定位,尤其是关于历史使命的深刻感受和对未来艰巨任务的论述是对政治审美化的(即对所谓审美现代性的)一种伟大超越,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24]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的研究既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能“掉以轻心”的事,更是我们建设初级阶段需要告别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性特征与作为现代性开端事件的法国大革命极其相似,在理论上深入比较便会得出关于“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一般风采,也会有更为深刻的发现。仅仅从外在的气质上,我们就能在两者的比较中有所触动。比如托克维尔在19世纪中叶时对法国大革命的惊奇感受就是,“它在行动中如此充满对立,如此爱走极端,不是由原则指导,而是任感情摆布;它总是比人们预料的更坏或更好,时而在人类的一般水准之下,时而又大大超过一般水准;这个民族的主要本性经久不变,以至在两三千年前人们为它勾划的肖像中,就可辨出它现在的模样;同时,它的日常思想和好恶又是那样多变,以至最后变成连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样子,而且,对它刚刚做过的事情,它常常像陌生人一样吃惊。”[25]之所以在很多方面是封建社会的“遗毒”,如《决议》所言,“”是某些旧观念的回光返照。同法国大革命一样,中国的是中国现代性的灾难性的门槛,是中国人对现代性艰苦追求过程中的蹒跚步履。而现代性原本就带有很强的方法上的试验色彩和措施上的应急特征,由 此观之,经现代性而建立起来的“新”价值标准,哪怕有很大的合理性,但总体上也是靠不住的,同时我们似乎也不能把现代性中那些为使自己成为合法性而挥舞的旗帜(如“”中的各种旗号)当作指示未来方向的路标。对于其结果昭然若揭的“”来说,我们当然不会再陷进那种短视和迷狂,但对于更加隐秘的现代性的弊端,我们却不易发现,但总之对于现代性这种暂时性的过渡思潮,我们实在不能把它太当真了。正如吉登斯所说,“现代性的一个特色就是道德沦丧。”[26]麦金泰尔(A.MacIntyre)的名著《德性之后》(AfterVirtue)阐明了现代性导致道德败坏的根源。在他的“AfterVirtue”观念中,他认为由于放弃了旧的道德观念之后,人们赖以维系生命的价值体系就很快崩溃了,而新的思想观念又还没有产生,因此社会生活的混乱本身以及以某种决然的确定性伪装起来的混乱就难以避免了,所以他认为“现代道德理论中的问题显然是启蒙运动的失败造成的。”[27]的确,启蒙的建设是以(暂时)牺牲某些永恒价值为代价的,只不过在这种暂时牺牲完成其历史使命之后,对终极价值的寻求和依赖又将成为文化的主流,毕竟在“德性之后”(aftervirtue)的日子里,我们仍然需要去“追寻德性”(aftervirtue),在阶段性破坏或“解构”(decotruction)之后,我们需要做一些重建(recotruction)工作。 由于决定论曾经给历史带来了非常荒唐的境况,人们总是把它同那些灾难纠缠起来,甚至等同起来,结果害怕这种并不具有价值预设的方法,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其实从决定论的角度来看,并把放到整个现代性的广阔背景中去考察,我们便会得出之所以要发生的必然性,从事后的结果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能够找到目标和方向(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期间的不确定与混乱,即1966-1976年的探索,是具有绝对的因果联系和事实关联的。邓小平一再反思“”,并把它看作是“一段历史”,当是富有深意的。“”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要有历史的眼光,因此对“”也必须用历史的分析方法。如果说以为样板的现代性具有什么明确的意义的话,那就是对历史的背叛会导致悲剧的重演。时下理论界主张“忘记历史是为了前进”,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根本忘记了历史,那还怎么样前进法?我看这种观点会纵容和鼓励现代性tabularasa的主张,甚至就是这种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历史性回响和翻版,对此我们的确有些害怕,尤其对那种洋溢在现代性观念中的“天不怕地不怕”豪情非常恐惧。的现代性启示使我们想起了孔子关于“君子三畏”的教导。 自古及今,世俗化的理性启蒙不断壮大,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顽强破土而出,夺取了胜利,构成了新时代的特征。从表面上看,启蒙对信仰的颠倒好像是在以感性现实的低级思想玷污着信仰的精神性的意识,好像是在以理智的;自身意志的和实践的虚骄破坏着信仰因谦卑而取得的宁静的和安全的心情。但事实上远非如此。这就是劫后余生的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极对想当然的价值进行深入的反思,对启蒙、理性本身进行深入的考察,也就是要“启‘启蒙’之蒙”,以及理性地批判“理性”,本来理性和启蒙最根本的含义就是“批判”。 的“主义崇拜”和“个人崇拜”其实就是某种形式的理性崇拜,正如现代性理论所揭示的,对理性的崇拜是建立在对感性、本能、无意识的批判与抵毁基础上的,这样就人为地划分了本质与现象、光明与黑暗的两重领域,而最终使得这种崇拜成了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并使得感性全面泛滥,各种审美的(即感性的)主张因此有了理论的支撑,变得神圣而崇高起来,最后由于“超感性的约束性的力量”的不再场(海德格尔语),悲剧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可以说,正是这种崇拜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激起了形而上学的幻想,并在自我无限制的狂热中导致了政治的审美化,实施了将乌托邦现实化的灾难性计划。感性的崛起演化成了无制衡机制的骚动,人们完全臣服在“破坏”或“解构”的欲念中,迷狂于“野性的呼唤”。由于在理性的时代,知识王国极度缺乏感性的因素,而随着现代性的逐步推进,人们对感性的强调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那种试图以文化的手段来解决一切问题的浪漫主张,也最终会落空,文化主义是我们必需提防的“糖衣炮弹”,因为它很容易蛊惑人心,而最终危及国运。“文秘站有”版权所 理性的痼疾固然所在多有,但对理性的颠覆也同样毛病多多,甚有过之。胡塞尔从一个本源性的角度阐释了对理性颠覆造成的信仰失落的危害,在他看来,现代人对作为最高表现形式的形而上学的怀疑,对作为一代新人的指导者的普遍哲学的信仰的崩溃,实际上就意味着理性信仰的崩溃。而与这种对理性的信仰的崩溃相关联,对赋予世界以意义的“绝对”理性的信仰,对历史意义的信仰,对人的意义的信仰,对自由的信仰,即对为个别的和一般的人生存在赋予理性意义的人的能力的信仰,都统统失去了,深刻的精神危机由此而产生。颠覆理性的后果是严重的,它“掏空社会的意识形态权威所必须的象征资源”,“使超验领域变得空空如也”(伊格尔顿语)。对于理性的颠覆者,伊格尔顿尖刻地批评道:“解构主义用心的地方是滑脱,失败,两难性,凌乱,不足。它对成就、一致或控制深表怀疑,有点像左派总是同情落水狗的样子,而这类做法总是在它曾之仗义执言的那些东西获得权利时,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后结构主义不喜欢成功,这种立场使它得以洞察坚如磐石的文献文本或意识形态自我同一性的虚妄,也使它在面对非洲人国民大会时有些手忙脚乱。”[28]而颠覆最终是空洞的救世主义,是永远激动不已的对救世主的迎候。但这一切似乎都那样的具有讽刺意味和悲壮色彩,而原本是不必如此的。理性节节后退的结果是相当严重的,历史早已经千百遍地证实和启发过了。由现代性所开启并从根本上隶属于现代性的所谓“后现代性”,由于对基本信念的过度破坏,其理论道路已经几近山穷水尽了,人们最近在价值观上的回归浪潮就是有力的佐证,中国当今更加现实、平和与富有建设性的发展规划就是明证,我们从中所获得的成功以及对问题的自觉意识都将保证我们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经验教训能够在新世纪的旅程中有所作为。
思政教育是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完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必经之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注意思政课程建设的深度,加快构建思政课程体系,在“思政小课堂”上下功夫。医学教育是关于生命的学科,除了强调专业技能培养以外,人文精神培养同样重要,要把思政和医学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培养全过程。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应抓好教师队伍主力军,建设好课程思政主战场,将思政内容融入医学课程,起到启智润心、涵德化人的作用。但如何将思政教育巧妙的融入临床医学课程仍然面临很多挑战。综合查阅近五年中国知网文献,与心血管系统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思政课程相关的文献并不多[3],且在万方论文数据库中未检索到将抗击疫情融入到心血管课程思政的文章。在既往临床课程思政融入过程中,教师多采用案例法结合法,急危重症救治情感共鸣法,医学人文价值升华法等。基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多表现为“急”“危”“重”的特点,更容易让学生感受代入式教学及沉浸式体验,因此,要充分利用心血管疾病谱特征,积极探索心血管课程思政建设新方案。本研究探索“战地教学”模式,即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疫情时,在“抗疫主战场”通过教师线上讲解新冠合并心血管系统典型病例,探讨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心血管内科实践课程的新方式。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探讨“战地教学”模式思政融入效果是否优于常规线上实践教学思政融入效果。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2022年吉林大学2017级临床医学5+3专业的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轮转线上实习期间(新冠疫情期间,实习转为线上),进行非教学时段的实践学习。将入选的40名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名学生。实验组20名学生采用基于新冠感染病例的心血管系统线上实践教学,以抗击疫情“战地教学”模式融合思政元素;对照组20名学生采用基于非感染病例的心血管系统线上实践教学融合思政元素。两组带教教师年资及职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实践病例难度系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及既往理论课成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及病例分析能力考核,收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反馈及满意度得分。 1.2方法 1.2.1战地教学思政融入点 列举基于实践教学大纲的心血管内科章节对应心血管“战地教学”思政融入点。 1.2.2思政内容融入方案 对照组采用疫情期间常规线上带教模式,教师采用以病例为基础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带教。教师准备心血管系统典型真实病例,学生提前预习理论知识,教师以引导式及启发式方法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及互动,针对重点、难点及疑点组织讨论及解答,在实践过程中充分结合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特点,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在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院区,吉大一院心内科在抗疫支援阶段派出8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级别心内科医师管理新冠合并心血管疾病病人。实验组采用抗击疫情“战地教学”线上带教模式,通过新冠感染病例实践心血管系统常见病,通过“战地教学”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对照组通过常规线上实践教学方式融入思政内容。实验组“战地教学”与对照组思政融入内容及过程:(1)思政融入点内容准备:①病例1,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开通新冠肺炎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通道;2022年初在抗疫救治过程中,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突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根据我国专家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形势下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流程和路径中国专家共识(第1版)》,由国家医疗队援鄂成员组成的金牌师资团队进行专业研判,因地制宜开启重症监护病房管理模式,及时为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新冠患者易存在凝血机制异常,救治小组的成员每4h轮班,始终守护在床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治疗效果,并给予悉心的照护与指导,使患者得到成功救治。63岁的带队心内科教授是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专家,随医疗队南征北站,作为医疗队中的“定海神针”,用行动践行着“大医精诚,尚美至善”的崇高和伟大。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教学案例思政融入点是挽救心肌,挽救生命的医德及价值观教育。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思政点不仅是守护心肌守护生命的理念,区别在于教师们身体力行,专人专病救治,快速研判与决策,以实际行动教会学生解决问题,做好生命接力,做抗疫中的“护心人”。②病例2,实验组:呼吸之间,急性心力衰竭的救治—开启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呼吸之窗;新冠病人突发急性呼吸困难,伴频死感及大汗,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生命体征迅速恶化,心血管团队立即查体评估病情,在隔离病房,在抢救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救治,患者转危为安。实验组案例通过新冠合并心脏急症即刻抢救的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医者的使命与担当,挽救生命是至高无尚的荣光。对照组:急性心力衰竭救治思政融入点是对生命的珍惜及树立医学生自信感。实验组区别于对照组的关键点是疾病识别、诊断及鉴别诊断,需与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鉴别,救治成功体验加强了医学生对疾病早期识别及临床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③病例3,实验组:跳与不跳,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起搏器救治—打开心源性晕厥患者的心脏起搏之门;青年新冠病人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反复晕厥,心内救治团队综合分析病情考虑为心脏传导系统异常,传统静脉药物救治只能暂时维持心跳,对于新冠患者改善预后及康复回归社会无益,因此,团队在三级防护措施下实施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让不跳的心脏恢复了正常节律。对照组:思政点是匠人精神及医学生对患者康复、提升生活质量回归社会的人文思考。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思政升华关键点是三级防护状态下实施介入操作即为不便,教会学生面对各种困难积极克服的勇气与决心,及关注青年新冠患者永久起搏器植入后双重心理变化、心理健康的培养。④病例4,实验组:命悬一线,高龄重症病人体外膜肺氧合的器械救治—重建重症病人的生命加油站;通过一位85岁高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多学科联合,使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重要性及对合格医生必须具备精益求精高技术要求的“含金量”的体现。本案例思政特点是高龄重症新冠病人的复杂救治,进行有创操作及动作幅度较大的无创操作,都会增加自身感染的风险,但就像教师报名出征武汉时没有想过风险、得失一样,面临患者需要抢救的场景,从没退却,时刻牢记医学誓言、抗疫精神、国家嘱托、职责所在,不放弃每一位病人,这些榜样的力量正是医学生奋斗的方向,也是祖国能够不断发展、进步、繁荣昌盛的核心所在。对照组:思政内容缺乏带教教师榜样的力量,仅是多学科合作及复杂病例救治的难度体现。结合本科《内科学》教学大纲和计划要求,将大纲中需要掌握的常见疾病,如心绞痛,心房颤动,高血压等合并新冠典型病例作为教学案例,从不同思政角度与教学融合。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各类疾病思政角度均结合了教师经历,示范作用及家国情怀,升华思政内涵。(2)思政融入过程:实验组教学实践中,提前录制患者临床表现,按教学流程及病情进展穿插“抗疫主战场”教师救治患者真实照片及适当播放视频,在心血管急危重症典型病例教学过程中融入抗疫场景(三级防护,技能操作,介入手术等),每课时思政总时长控制在5min。除此之外,实验组课程设置根据新冠患者病情发展,一幕幕呈现出来,通过引导、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仿佛身临“战场”其境,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同时设置学生互动环节,让学生们亲自参与临床诊断及治疗决策,由老师进行指导和分析,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们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对照组病例结合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特点融入思政内容,没有实验组病例生动。实验组思政内容资源更丰富,素材新颖,结合实际从“抗疫”的新角度,挖掘榜样力量及事迹,升华医学人文素养及爱国主义情怀。 1.2.3考核评价方法 实习结束后从理论知识考核及病例分析能力进行考核,总体评估两组学生综合能力。理论考核方式为选择题及简答题两种传统题型,考核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病例分析题主要考核临床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最终成绩具体配比:总成绩=(理论考核成绩×40%)+(病例分析成绩×60%)。考核结束后,由教师发放问卷,收集学生对课程思政部分的教学反馈。课程思政教学反馈内容包括课程生动性、树立医学生自信、增加使命感、坚定就死扶伤信念、珍惜生活珍爱生命、生命意义的理解以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重大责任意7个方面,满意度总分为100分,各部分按15、15、15、15、10、10、20满分比例分配。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平均值±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描述,计数资料使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学描述。计量资料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P 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基础资料比较 结果可以看出,两组学生基线资料比较,性别,年龄及既往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2.2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实验组的总成绩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的病例分析成绩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间理论考核成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2.3两组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反馈比较 实验组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以下7方面满意度反馈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数实验组学生认为“战地教学”模式对对他们的职业素养培养和“白求恩精神”传承等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3讨论 “战地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课程思政手段,在面对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通过抗疫最前线的教师线上授课,激发同学们学习热情进而增加参与度,增强学生切身感受和体会[4]。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战地教学”抓住了“现场教学”的大好时机,更加系统深入地向青年学子讲好“抗击疫情”这场生动、深刻的“思政课”,折射出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敢于亮剑,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将伟大的抗疫精神及其背后的鲜活案例及时融入教学,形成思政案例库,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彰显制度优势,有效提升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抗疫主战场”对医学生而言是最生动、最真实的课堂,从“最前线”带来教学案例,从“一段病情”为切入点,把新冠肺炎的诊治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结合,还原临床真实案例,透过“新冠”洞悉“心血管”疾病的诊治要点,汇总心血管系统知识精华,将教学课堂“延伸一公里”。从教学思政反馈可知(表4),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战地教学”更能引起情感共鸣,树立医学生自信心及使命感,敬畏生命及救死扶伤的信念等,缘于“战地教学”的病例鲜活生动,将“抗疫精神”融入教学,并充分结合心血管急危重症的救治特点,教师以实际行动守护人民健康,诠释“黄大年精神”“为人师范”,将“大医情怀与白求恩精神”“服务及奉献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把疫情当教材,用一流精湛的专业技术、仁心大爱的家国情怀、不辱使命的责任与担当,为学生呈现着医者荣光、铸魂育人的“战疫思政课”,教师们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尽善尽美的事业追求,是底蕴、是沉淀、是传承,引导、激励学生在人生路上砥砺前行,不负韶华,奔赴理想,让学生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团队合作意识,及认识到扎实掌握临床技术的重要性;赓续红色血脉,增加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实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此外,实验组学生病例分析能力成绩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战地教学”方式融入心血管临床实践课程,使学生更专注地系统化学习理论知识和联系临床,更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因此,“战地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思政手段。后续通过思政案例库的形成使用及实验组线上教学视频的回放及教师案例教学复现,作为对照组同学的补充教学,使教学同质化。由于此种课程思政模式具有时效性,随着新冠病毒的致病性减弱,传染病等级及抗疫政策的调整,此种课程思政模式不适于继续应用。但思政案例库可继续使用,并由此可借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充分联动周围资源进行整合及利用,善用“思政小课堂”,灵活、精准地将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育人之本在育德。以“战地教学”模式融入心血管系统课程思政,是紧紧围绕国家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双一流”的战略决策,牢牢把握课堂育人主战场,深挖课程思政要素,更加精准的面向学生需求,面向社会需要,感召学生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职业自豪感和建设健康中国的信心与担当。从创新性角度,心血管“战地教学”模式具备独创性,国内未见此类医学实践教学模式。从成效分析角度,结合“思政小课堂”,将理性科学临床思维与感性认识结合,具备实践深入度。从精神传承角度,兼具“红色基因、红色精神及白求恩精神”的传承,本团队作为“黄大年式教学团队”,认为在心血管临床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继续联动身边可利用资料挖掘课堂思政元素,将思政的种子埋入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教科社.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J].教育科学论坛,2022. [2]中国关工委办公室.教育部、中国关工委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J].中国火炬,2022,28(9):9. [3]丁铭铬,杨翠玲,成海娟,等.老年心血管病教学“课程思政”的探讨与思考[J].心脏杂志,2022,34(1):120–123. [4]钮晓音,邵莉.新形势下医学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高教探索,2021. 作者:周雯倩 张志国 徐赫 郑杨 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乐群院区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PDCA循环在生产运作管理教学质量改进中的应用 摘要:《生产运作管理》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管理类专业课的基础。为了提高《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将PDCA循环引入《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环节中,以期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PDCA循环 课程教学 教学质量 生产运作管理 1、引言 《生产运作管理》与企业生产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门是以制造业为背景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管理类专业课,是具有鲜明的工程与管理特色的多学科交叉课程。根据对世界各国大学里的管理学院/商学院的课程设置研究,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将“生产运作”、“市场营销”、“理财”列为三大支柱性核心课程,由此可见本门课程在管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各种原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因而,必须探寻一种有效地提高《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 PDCA循环作为全球各行各业广泛应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在管理实践中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有必要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PDCA循环的概念及特点 PDCA循环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戴明环”。PDCA循环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行动(Action),它是一个标准的管理工作程序,也是进行质量管理的四个步骤。PDCA循环可分为四个阶段,其基本内容如下。 (1)计划阶段(P):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 (2)执行阶段(D):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3)检查阶段(C):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 (4)处置阶段(A):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 PDCA循环的特点 (1)大环带小环。在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有自己小的PDCA循环,如图1所示。 图1 大环带小环 (2)阶梯式上升。PDCA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而是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部分问题,取得以部分成果,工作就前进一步,就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新的水平上又有了新的目标和内容,再进行PDCA循环,便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如图2所示。 图2 阶梯式上升 PDCA循环的基本原理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每一个循环管理过程都周而复始地运动,上一个循环解决不了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解决,从而保证了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完整性。 3、生产运作管理教学质量改进的PDCA循环模式 鉴于PDCA循环在质量管理中的有效性,作者把PDCA循环引入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得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计划阶段 在PDCA循环中,第一阶段是计划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制订教学计划,只有良好的教学计划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教学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时间安排等内容。按照PDCA循环这一工作方法,每一学期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对上一学期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目前我校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相关工作,例如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中,都有教学效果分析的内容,比如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什么,从哪些方面改进等。 (2)执行阶段 执行阶段就是执行计划阶段制订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需要通过实际的授课过程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首先避免传统的灌输性教学,注重引导式、参与式与讨论式教学。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应该按照教学计划教学,但是也要根据教学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学习的反应。 (3)检查阶段 检查阶段的目的是检查教学计划执行后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课堂提问、课内测验、答疑辅导、课后作业以及期末考试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此外,还可以邀请部分学生参加《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座谈会,进一步了解课程教学情况,大约每学期1-2次。 一般情况下教学计划执行的结果与教学计划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必须分析原因找到引起偏差的主次因素,提出相应的改进教学质量的对策。 (4)处置阶段 在处置阶段教师要对本学期《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全面总结,一方面要找出该轮教学循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另一方面要把教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作为下一轮教学循环借鉴之用。 还需要明确一点,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时,有些问题不可能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全部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循序渐进,持续改进,从而不断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结论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的课题,PDCA循环教学模式把教学当做一个又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形成一个周期模型。《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PDCA循环思想必将使得《生产运作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逐步提升,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模块化构建 摘要:文章针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模块化建设展开讨论,对于模块化的建设思路,可行性分析以及实践展开都有论述,对教学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模块化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国内大专院校企业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此课程站位于企业经营的角度上,是研究制造业生产体系管理和服务业运作管理的一门应用型课程。由于它的强应用性和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成为培养学生现代经营理念、实际动手能力和现代生产控制和管理方法的核心课程之一。经调研,国内大专院校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教学内容脱离企业实际,学生对制造业不了解,缺少工科基础,计算和图表使学生失去兴趣等教学效果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着重解决基于工作过程重新构建课程模块体系。 一、课程模块化建设的思路 第一,开展校外专家座谈会,明确《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在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并根据专家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进厂深入调研计划; 第二,课程组通过对制造业企业的深入调研,现有的生产相关的职业岗位具体有:生产统计员,班长,线/组长,生产工艺经理,生产改善经理,生产计划经理,调度员,质检员,库房管理员,维修组长,设备工程师,工装工程师,模具工程师,精益生产经理在,物料主任等; 第三,课程组对上述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认真分析,结合企业管理类专业《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开设的目的――使学生系统地理解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确立现代生产运作管理理念,掌握基本的生产运作管理的方法,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中基本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管理实践提供技能储备和理论指导。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分为生产战略、生产设计、生产计划、现场管理等四个模块。 二、课程对应的职业工作任务分析 (一)典型工作任务 1.执行生产战略 2.优化工厂现有空间布局设计和生产时间调度 3.制定、优化生产计划 4.现场管理 (二)职业能力 1.符合企业组织结构要求,能够从职能层的角度制定生产战略、战术并执行。 2.根据企业选址,总平面布置,能够分析现有工厂空间布局中不足之处,优化工厂布置,车间布置和设备布置,实现“一个流”; 通过生产调度,能够按时完成订单。 3.依据企业愿景,竞争战略,结合企业硬件设施,通过项目计划法制定企业生产计划,确定工期,并能够解决工期优化、费用优化和环境优化等问题;计算出生产能力,为采购、接订单服务。 4.运用5s,定置管理、目视管理等方法,在车间里解决工艺、工装、设备等日常生产及突发生产状况;其中设备管理中制定设备维护制度,确定制度有效工作时间,保障交货期。研究运用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如精益生产,JIT优化生产管理工作。 三、课程模块化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路,《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分为生产战略、生产设计、生产计划、现场管理等四个模块,14个项目,具体课程模块构建如下: (一)模块一:生产战略 生产战略模块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生产战略作为执行层战略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如何开展,认识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运作战略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制定企业生产运作战略的能力。 生产战略模块有三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1生产与运作战略案例分析、项目2生产与运作管理及生产战略相关概念认知、项目3制定生产战略的要点。 (二)模块二:生产系统设计 生产系统设计模块主要讲授企业生产系统空间组织设计和时间组织设计的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辅助工程选址;能够优化现有工厂布置、车间布置和设备布置;能够计算期量标准。 生产系统设计模块有四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4选址案例分析、项目5生产系统及生产过程概念、项目6如何选址布置、项目7期量标准。 (三)模块三: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模块讲授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能够编制成批生产作业计划,绘制网络图并优化。 生产计划模块有三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8什么是生产计划、项目9如何制定生产作业计划、项目10项目计划。 (四)模块四: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模块讲授生产系统运行和维护,使得学生熟知当前生产管理技术、会进行现场管理、学会精益生产的原理、掌握设备磨损和故障规律,并制定设备保养维修制度等。 现场管理模块有四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11当代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概述、项目12现场管理及5S、项目13设备管理与TPM、项目14精益生产。 四、课程模块化构建后的教学效果评估 (一)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模块 大学的教育的趋势是向就业导向,一门课程能够延伸出哪些岗位供学生就业抉择,是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首先要想到的问题。本文针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贴切制造业的特点,课程组进行了深入企业调研,获得了一手资料,明确了企业在生产管理中的岗位设置之后,再进行了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基于工作过程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置为:生产战略、生产系统设计、生产计划、现场管理等四个模块。 (二)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贯穿其中 课程组在进行课程模块化构建时,细分了14个项目,项目的设置是对模块化的补充,且模块中的每个细分项目都符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过程,每个模块都有案例开始,汇报作业结束,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三)专业课讲座的形式新颖 课程组在进行模块构建时,安排现场管理模块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业课讲座,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看到生产现场的视频,了解当代先进生产管理技术。专业课的讲座的形式促进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为未来择业提供参考。 (四)形成课程组,优化专业课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模块化构建是有四位主讲教师共同完成的,课程组的形成极大促进了专业课的设置,尤其是校外专家主讲,能够带来新视野,新思路,也为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工作岗位拉近了距离。 (作者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差异化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体系构成与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的不同,分析了学生对该课程差异化的知识需求,针对不同需求,分别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研究了该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生产与运作管理 差异化 教学模式 引言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将生产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以提高企业生产或运作效率为目标,研究企业生产或运作各个层次上的决策问题及其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其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文献中,有些承担该课程教学的教学工作者已从总体上对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1-5]。本文针对不同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的学生对该课程差异化的知识需求,分别从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研究该课程的差异化的教学模式,以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课程体系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主要研究生产与运作管理三个层次、十大方面的决策问题。三个层次为:生产运作战略决策、生产系统设计决策、生产系统运行与维护决策。十大方面包括:产品战略、生产流程战略、生产设施选址、生产设施布置、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库存策略、排产策略、质量管理战略、维护策略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理解;掌握生产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与改进等生产运作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技术与方法(包括模型、算法、工具等),并能具体应用于生产实践;了解一些现代先进生产方式(如JIT、精细生产、敏捷制造等)及管理技术。 2.学生对该课程的差异需求 由于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存在很大的不同,有些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而有些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还有些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而且,即使学生毕业后都是选择就业,但是有些学生是选择在制造业就业,而有些学生会选择在服务业工作;对于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也存在是选择在制造业领域创业还是选择在服务业创业的问题。而在制造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和在服务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知识需求是不同的,选择在制造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需要更多地掌握制造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与改进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而选择在服务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则更加关注服务系统的设计、运作和改进方面的知识。对于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学习的学生,则希望在该课程的各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所学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新的工作或学习环境,在学生在校学习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对该课程的差异化的需求,进行差异化的教学。 3.差异化的教学模式 (1)教材选用差异化 目前,在国内进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选用的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内的从事该课程教学及研究的工作者编写的教材,选用较多的主要有:陈荣秋,马士华编著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刘丽文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另一类是从国外引进的英文原版教材,选用较多的主要有:Chase等人编写的《Operations Management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Stevenson编写的《Operations Management》。 由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在高中阶段多数是文科生,在学习《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之前缺乏对生产运作系统的了解,加之专业英语词汇相对匮乏,所以,对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应该首选中文教材。而对于基础较好,毕业后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向学生推荐上述英文原版教材供其深入学习参考,如果在研究生阶段有意研究制造业生产管理方向的学生,则推荐Stevenson的英文教材,因为该教材在制造业生产管理方面的内容要丰富些,案例比较好。 (2)教学内容差异化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内容较多,而且与管理类专业的其它专业课程相比,课程内容计算推理的部分较多,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有限的教学学时约束下,应该根据学生差异化的需求,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的不同,对讲授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的学生,设计的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差异化的教学内容 (3)教学方式差异化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外,要结合讲授的内容和学生需求的不同,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能够利用所学的生产运作管理的相关方法解决企业中的实际相关问题。 1)参观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在课程开始之前的假期,可以要求学生去相关企业进行参观,以使学生对生产运作系统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生产运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该门课程,提高学习兴趣。对于有意在制造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联系管理基础较好的制造企业(如大型的加工-装配型企业等)作为参观和生产实习单位;对于有意在服务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教师则要为其联系服务网点多、业务量大、运营效益较好的企业(如大型物流公司等)作为参观和实习单位;而对于有意继续深造的学生,则根据其研究方向来选择管理基础较好的制造企业或服务企业作为参观和实习单位。 2)视频教学:在讲授相关章节的内容后,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选择播放与讲授内容相关的国内外著名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视频资料,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看到先进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方法。比如,在讲授“作业计划”一章时,可以为有意在制造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播放蒋伟豪讲授的《向丰田学管理》视频,让学生了解丰田公司装配计划的制定方法;而在讲授“服务产品设计与过程选择”一章时,可以播放UPS公司录制的《UPS运作过程》视频资料,让有意在服务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深刻了解该公司的服务过程与管理方法。 3)课程设计:在课程内容讲授完成之后,要求学生组成多个小组,结合本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教师为每个小组安排一个设计题目,小组成员根据兴趣也可自主选题,完成一个项目的课程设计,来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要求有意在制造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完成题为“2013年格力空调在平顶山地区的销量预测”课程设计,通过该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需求预测”一章中的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方法;要求有意在服务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完成题为“蜜雪冰城加盟店的选址决策”课程设计,通过该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服务设施选址”一章中的服务设施选址的影响因素和定量选址决策方法;可以要求有意继续深造,并从事制造业生产管理研究的学生完成题为“加工车间生产作业计划的制定”的课程设计,通过该设计,可以使学生掌握“作业计划”一章中难度较大的离散式制造企业生产作业计划的制定过程和方法,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4.结论 本文在分析《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研究内容、教学目标及管理类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知识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分别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研究了该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模式。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电子版企业经营沙盘在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电子沙盘模拟,充分利用电子沙盘的可存储性和灵活性,在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电子沙盘模拟的不同的功能。将其引入课程教学体系,是继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之后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能够将理论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电子沙盘 沙盘模拟 课程教学 许多高校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实验教学的创新教育形式,以提高大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本文将探讨电子版沙盘模拟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目的在于将理论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描述 生产运作活动是一切社会组织的最基本活动,是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一门研究如何将各种资源要素组织成现实生产力,以便有效地创造出产品和服务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工商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作为培育企业精英人才的摇篮,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一直以来颇为重视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教学,在MBA、普研及本科生中都开设本课程。 与其他经管类课程相比,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多,包括生产运作战略与企业竞争力、需求管理与预测、生产/ 服务流程分析、生产/ 服务设施选址与布置、生产运作能力与生产运作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与企业资源计划、生产系统设计与优化、库存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前沿理论等知识模块,这些知识大多来源于生产实践,是企业生产运作实践的总结,很多知识在讲授时需要结合企业生产实践进行。 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以理论教学为主 目前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比较枯燥,即使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仅仅限于介绍文字材料,无法给予学生感性认识,学生毕业后常被评价为光懂理论、不会实战,在实际操作时遇到种种意外障碍而束手无策,能力不能与学历匹配。这也是有些文科类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高,进入企业后适应期太长的原因。 2.学生对授课内容缺乏直观的体验 学生由于没有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对很多内容缺乏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无法透彻理解,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 3.教师容易局限于一门课程内容 由于专业背景、授课学时等限制,教师往往容易局限于一门课程内容,很难把公司管理的全流程、全过程控制告诉学生,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和系统的公司操作实务。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理论学习,不关心也不了解企业运作实际,缺乏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训练。 4.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高 由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管理类课程,内容较复杂和枯燥,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往往不高,也有部分学生会受到上一届学生的影响,在还没有开课之前,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了该课程偏理论、数学模型和需要大量计算等印象,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有所降低。 5.学生对课程的教评结果偏低 由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偏理论、数学模型和需要计算的内容偏多,尽管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案例、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本课程在许多院校开展的教评活动中仍得分偏低。有的教师同时讲授多门课程,但各门课程的评价结果差距很大,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积极性有所降低。 6.实践环节滞后于课程教学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该课程在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严重性,先后引入了对企业的实地参观、沙盘模拟实训等教学方法。但由于对企业的实地参观、沙盘模拟等均是针对实践环节的课程,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存在,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甚微,学生们感叹如果实践环节的课程能够与理论课程穿插进行效果可能更好,学生会从中受益更深,体会更深刻。 三、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上述的问题,有必要探索能够提高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竞争力的教学方法。目前广为使用的是沙盘模拟教学方法。 1.沙盘模拟教学方法简介 沙盘模拟源于战争中的沙盘模拟推演,指挥官在真实的模拟沙盘模具前,进行战略部署的过程,具有形象、直观、一目了然等优点。企业的经营管理犹如战场,要进行整体部署、产品的研发以及财务分析等决策,通过课堂教学展现无疑是纸上谈兵,而沙盘模拟运用独特直观的教具,结合市场变化,进行情景模拟以及角色扮演,通过老师点评,使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真实体会企业多年的经营管理过程。 沙盘模拟主要通过实战模拟演练完成体验式学习,具有互动性、真实性、挑战性、实用性等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巩固,并能够将学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与运用。 2.沙盘模拟课程涉及的内容 (1)熟悉企业全面管理系统,确定企业整体经营战略。沙盘模拟课程分析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预测市场趋势,形成企业计划管理体系,确定企业具体的市场经营战略、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战略、财务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等。 (2)了解企业整体运作流程。通过沙盘模拟课程能制定企业新产品开发战略,安排企业的生产计划,制定市场开发决策、目标市场定位等。模拟企业在同行之间的竞标过程,调查了解同行商情,抢攻市场,正确进行市场决策。 (3)谋求企业系统效率提升,进行正确的财务决策。通过沙盘模拟的运用,学会制订企业长期、中期、短期资金计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制订投资计划,编制财务报表,运用财务指标进行正确分析,进一步评估决策效益,为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 (4)提升科学管理能力。通过对企业生产能力的计算,生产线的更新调整\库存的管理,原材料采购、现金流量的计算等提升科学管理的能力。 (5)从点评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在每一次教师的点评中,学生可以深刻领会到理论中学到的知识如何真正运用到企业的运营实践中,具体应该如何进行分析,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一定基础。 (6)从总结中收获。通过参与企业模拟经营的过程以及课程结束后的实训报告,学生思考、总结得失,获得最大的收获与提高。 3.沙盘模拟的形式 在各大院校主要引进和自行开发的沙盘模拟形式有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两种。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目前的企业经营物理沙盘训练课程对抗规则复杂,容易出现误操作和不规范行为,且问题无法追溯,影响公平性;另一方面由于采用独占式教学资源,学生需要至少2天的时间完成整个物理沙盘的对抗演练,效率较低,但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性非常高。而电子沙盘采用计算机软件的对抗方式来进行教学和竞技,通过程序的设计,可以使实验完全依照对抗规则进行,防止了学生的误操作和不规范行为。电子沙盘通过记录学生的每步实验操作,可以使实验最终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自动生成。但是,这种模式直观性、体验性差,各小组缺少面对面交流,比较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教学效果不是非常理想,这与情景式教学的初衷相悖。 4.将电子沙盘引入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 基于物理沙盘与电子沙盘的优缺点,考虑在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课程结束后的实践环节仍然保留物理沙盘的模拟训练或物理沙盘与电子沙盘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扬长避短,最终实现电子沙盘的便捷性和物理沙盘的真实模拟性合为一体。而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电子沙盘模拟,充分利用电子沙盘的可存储性和灵活性,在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电子沙盘模拟的不同功能。 5.电子沙盘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结合体现出的特点 (1)生动性。传统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教学局面,通过沙盘模拟实际企业环境进行教学,学生能亲自运营企业,真正体验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十分生动有趣。 (2)真实性。在课程中,通过沙盘模拟运用让学生亲自体验“做”中“学”,以实际参与的方式体验企业的运作,在模拟企业实际环境中,真正体会企业面对多变的环境,使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将来应用于实践。 (3)合作性。沙盘模拟就是让学生在每一次商业决策中感受团队智慧的价值,领会如何在立场不同的部门间沟通和协调,进一步培养不同部门人员的共同价值观与经营理念,同时建立以整体利益为导向的组织团队,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并能真正领会团队合作的优越性。 (4)基于电子沙盘的灵活性与可存储性,在引入课程教学时可以随时调用任何模块进行讲解,这是与物理沙盘相比其最大的优点。电子沙盘可以将学生分为6~18组进行模拟,而物理沙盘只能模拟6~8组,解决了物理沙盘授课的困难。同时也解决了物理沙盘必须连续的将课程进行2~3天独占资源的缺点以及物理沙盘课程与理论课程在时间上脱节的问题。 (5)可作为开设物理沙盘课程的前期准备。与之前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再上物理沙盘课程相比,学生在开课前已经对沙盘模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分组组成不同的企业后,对企业战略决策、资金运用、市场开拓、ISO认证、产品研发、厂房及生产线投资等问题会更加慎重,通过理论课程对各个决策环节会用到哪些知识点已经心中有数,会彻底改变之前的盲目决策以及部分学生的游戏心态。 (6)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沙盘模拟在企业经营管理教学系统中运用,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沙盘模拟经营使学生亲自感受到树立共赢理念、全局观念与团队合作、保持诚信、个性与职业定位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7)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沙盘模拟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并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也能使学生学有所长,与实际贴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学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结论 基于电子沙盘的灵活性与可存储性,将其引入课程教学体系,是继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之后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将改变多年来“教师苦教、学生死学”的传统教育教学,能够将理论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沙盘模拟经营,使学生亲自感受到树立共赢理念、全局观念与团队合作、保持诚信、个性与职业定位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对于经管类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也可以是一个借鉴。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供电公司生产与运作管理优化研究 【摘 要】 电力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如今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电力工业可以大规模的生产与运输电能,并且有着高度集中、便于管理、易于清洁等优质特征。然而当今的供电公司现有的管理运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上述需求。因此,需要发掘潜力,优化现有的生产运作管理系统,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从供电公司生产管理现状入手,阐述优化生产运作与管理系统的现实意义,分析当今供电公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电网运作 生产优化 技术强化 人力培训 1 供电公司优化生产运作与管理的原因 1.1 经济环境变化的需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正逐渐取消计划经济体制时给予电力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受这些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电力企业在资源获取时固定成本逐渐提高,沉没成本的比重加大,电力产品限价严重,市场销售不景气。然而,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大势所趋,供电公司只有在自身成产运作与管理上做出相应调整,才能顺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向市场寻求资源,在生产运作管理的优化中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1.2 行业环境变化的需要 电力行业是资源密集型行业,对于资金和技术的要求十分严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行业的发展逐渐步入成熟期,因此获得的政府支持越来越小,销售瓶颈越来越多。由于市场经济反对非法垄断,以前各种形式的行业内部保护也逐渐失效,行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力市场的垄断逐渐减少,电力销售市场的行业保护逐渐失灵。因此,电力行业需要在运作管理上进行优化,逐渐适应新的行业环境,转变经营理念,形成竞争意识。 1.3 市场环境变化的需要 我国的产业结构以前主要是以第一、二产业为主。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提高,商业用电逐渐增加且用电时间多集中于晚峰时间,因此给电网调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用电结构的改变,给电网的调配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所以需要对运作系统做出相应的调整来顺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在一级电力市场上,各地方的小发电机组在一线发电市场上为了自身利益成为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份额。这些发电机组在投资来源和投资时间等因素上的差异导致电价上的差异。随着电力市场推出的“竞价上网”的政策,一级电力市场上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其次,由于能源结构的改变,新能源的使用逐渐走向电力市场的舞台,使得发电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电力市场激烈的竞争,供电公司需要对电力系统进行优化,从而提高产电、供电效率,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1.4 深化供电企业改革的需要 我国的电力企业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运营模式,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更,如此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很多供电公司的员工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缺乏合理的奖惩体制;经营管理的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这些不足,制约着供电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从生产运作与管理上不断进行优化,从而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生产运作效率。 2 供电公司生产运作与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 2.1 电网基本运作方面存在不足 首先,在电网基层运作上,项目操作过程中人员冗杂,效率低下。项目的基层操作中,虽然能够按照项目审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流程操作,但是具体工作由于部门分的太细、人员冗杂,导致部门间互相推诿、扯皮,效率低下。 其次,在电网基本运作工作中,管理工作人浮于事,互相推诿。由于缺乏合理的人事制度和奖惩措施,导致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挥。 最后,分工太细,重安排、轻落实,不能全方位,多层次落实项目,导致项目计划不能合理实施,工作任务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 2.2 技术运作管理系统运营不足 企业运作生产的信息化系统已经得到普及,但是,其运作管理系统运营系统不足。首先,供电公司的信息化系统硬件支持不足,层次性能较低,信息处理设备功能较低,无法全方位地支持供电公司的日常工作;其次,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不能真正与实际工作进行衔接,信息兼容性差,资源共享水平低,导致信息资源的浪费,系统重复运作,工作负担重、效率低;最后,管理信息系统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层次不齐,许多操作人员的技术性差,不能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流程,导致信息系统实用性差、工作效率低。 2.3 销售运作系统运营不足 电力销售运作系统中,销售流程过于复杂,关系混乱;客服受到信息系统硬件不足的影响,不能完善的发挥作用;电力营销系统依旧以卖方为中心,服务理念较差,无法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客户需求的分析,无法做到以需求为引导,促进社会合理地消耗电能和供电销售的可持续运作。 2.4 辅助系统运作不足 供电公司辅助系统运营不足主要表现在人员体制方面的不足:首先人事奖励机制存在不足,在人员工资分配上依旧摆脱不了“大锅饭”的体制,平均主义严重;此外,许多供电公司在进行人事考核时,不是按照绩效评价工资水平,而是按照岗位的不同来计算工资,导致在人事考核时出现畸形的考核制度;另外,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在工资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样的岗位和工作量,非正式员工那到的工资比正式员工那到的工资低很多,导致许多非正式员工消极怠工,影响整体工作情绪,影响工作效率;最后,在对员工职业技能教育上缺乏必要的投资,导致员工职业技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影响工作效益。 3 供电公司优化生产运作与管理的措施 3.1 电网基本运作系统的优化 第一,要缩减人员编制,控制部门结构臃肿的现象。并且部门之间专人专责,明确责任,减少互相推诿、推卸的现象。各个部门之间在部门独立的同时做好责任的衔接和职责流程的通畅,以此提高项目实施和建设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在缩减人员编制的基础上,要精简机构,从而降低经济成本。比如,很多供电公司在监理部门和建设部门之间对工程进行审核的过程中,既有监理部门的参与又有建设部门的插手,这种职责混乱的现象,不仅影响到工作效率,而且还会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因此,需要精简不必要的机构,去除职能重复的职责和人员,以此保证工作效率,减少经济成本。 第二,在电网基本运作系统中,要加入监督监理体系。工程的高质量可以减少工程的返工频率,减少了工程成本,所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是节约工程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供电公司需要建立监理部门,对工程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督,确保工程系统、标准的完成。 第三,建立有效的风险制约体系,避免资金回收受阻,投资不利的现象。比如,当供电公司有政府投资的项目是由与政府投资无关的施工单位进行执行时,由于技术、资金方面的诸多原因导致项目无法如期完成或者项目出现质量问题时,如果缺乏有效的风险制约机制,损失只能由供电公司自行承担,从而对供电公司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所以,供电公司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制约体系,最大程度的发挥弥补经济损失的只能,将经济风险降低至最低,从而确保供电公司的经济效益。 3.2 技术运作系统的优化 在技术运作系统方面,主要包括配电系统的优化和配电网事故监督处理系统的优化。对于配电系统应该在硬件方面提高配电网输送、配电系统的设配水平,比如将配电网络同所在地域的航测图相关联,以此进行合理的输电、配电。在软件升级方面,应该按照国家标准统一规范图标、参数等信息数据,确保匹配的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其次,在配电事故监督体系方面,要做好事前控制。在配电网络中加装遥感系统进行实时监控,有效地和配电网络系统相融合。在遥感监测方面,应该注意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遥感制图的真实性以及统计报表的可靠性。此外,时刻注意数据异常报告,并在事前做出应急预案,当事故发生时,将风险降至最低。 3.3 销售运作系统的优化 在电力销售运作中,首先要摆脱对政府的依赖,改变营销理念。作为电力服务企业,电力销售应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客户为理念的营销理念,致力于顺应市场的需要,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考虑到电力产品的特殊性,要制定相应的创新性的营销渠道。由于电力的无形性,需要借助网络营销构建产、供、销的网络营销体系。 与此同时,要做好售前和售后服务工作,由于电力商品需要进行事前安装和调试,因此要在产品需求密集区域设立服务网点。电力发生故障会给客户带来不便,需要供电公司提高服务意识,设置售后服务机构,方便电力设备的维修与养护。在建立实体服务体系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构建电话客户服务机构和网络维修服务中心,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3.4 辅助系统的优化 首先,建立合理、完善的人事考核体系和薪资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中,对工作量和工作质量进行等级量化考核。多劳多得、不劳不得,避免“大锅饭”下的平均主义,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鼓励工作人员进取争优。 其次,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和安全教育。组成学习型工作组织,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从而强化了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结语 优化供电公司生产运作与管理,需要从电网基层体系、技术体系、销售层面以及辅助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优化,实现整个运作、管理系统全方位、多层次的优化调整。电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受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大,供电公司应该时刻关注市场变化,顺应经济环境的变化,致力于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服务理念,优化生产运作与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供电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ERP实验教改研究 [摘要]本文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开设ERP实验情况的调查分析入手,通过对生产运作管理与ERP的密切关系,明确开设ERP实验项目的重要作用,从高校生产运作课程开出ERP实验的效果分析,引出ERP实验教改这一主题,并深入研究ERP实验开发与设计的作用、目的、方法、方案,从而提出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改善ERP实验方式方法的措施 [关键词]生产与运作 ERP实验 教改研究 一、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开设ERP实验情况调查与效果分析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与ERP 1.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培养目标、主要内容、课程性质与特点 服务业的兴起,使生产的概念得到延伸和扩展。过去,西方学者把与工厂联系在一起的有形产品的制造称作“production”,而把提供服务的活动称作“operations”。因此,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以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为对象,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为手段,为设计、运行和改善制造过程和服务过程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就是对生产与运作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生产和运作活动是普遍的,没有哪一个行业不从事生产和运作活动,因此,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是一门具有相当广泛影响力的课程。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企业生产与运作实践中各种管理方法与策略的应用条件与理论依据;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基本掌握制定各种生产与运作策略的技能和方法等。课程体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以市场为基础,视生产为“投入——转化——输出”的过程系统,并以系统的思想观点研究此过程中的特征及其规律,再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对该系统在设计、运行与维护等环节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产品战略、选址与布局、工作岗位设计、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计划与控制、作业排程、生产现场维护、项目管理、网络计划等等。作为专业基础课,学习本课程应该先修《高等数学》、《运筹学》、《管理学原理》、《经济学》等课程。另外,在学习本课程的基础上,后续课程可开设《战略管理学》、《物流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供应链管理》、《采购预备供应管理》等。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特色包括知识范围涉及面广、具有明确的职能领域和专业性、管理方法技术性强、定量分析严密、作业强调可操作性、实用性等要求。 2.ERP与ERP实验的目的和作用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的缩写,指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在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ERP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实现企业内外资源优化配置,消除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切无效的劳动和资源,是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将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员流、客户和供应商进行一体化管理的信息系统。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从战略层的企业经营计划(BP)到职能层的主生产计划(MPS)进一步决定物料需求计划(MRP)的匹配,从而,影响执行层能力、需求、供应、库存、采购、结算等资源动态数据信息化管理。这部分内容是课程的核心,也是精华所在。培养学生总体运作能力。 ERP实验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关于ERP的原理、操作方法和信息系统。熟悉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ERP实验教学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采取实战演练的方式进行。即使用ERP软件模拟企业的业务活动过程,在模拟实战的情景环境中,按照企业业务流程完成企业生产运作过程,体会各岗位的业务工作和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其中,分组进行模拟公司竞争经营,均由学生自己完成,以调动和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操作能力。 ERP实验的作用主要包括:一是课程内容的验证作用,通过ERP软件和沙盘软件的使用,熟悉企业经营的脉络,掌握竞争的要素和操作要点,体验所学原理和方法;二是对经营管理业务的模拟作用,解决理论上抽象、枯燥,无法见识的现状;三是利用实验室软硬件条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熟悉销售、库存、采购、装卸等操作环节的工具,掌握时间和空间的要求等;四是发挥学生参与开发和设计生产与运作系统的积极性,提高实际创新能力。 (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开设ERP实验的情况调查 经过对相关学校开设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实验情况的调查分析,总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没有设立ERP实验项目的占被调查开设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学校的半数以上,其中多数只是进行了理论教学,辅助一些案例和作业;部分设置了实验项目,但没有ERP实验项目。 2.设立ERP实验项目的学校约占三分之一,但实验项目的设计和内容出入较大,有些学校采用手工制表做出综合计划和制造资源计划以及材料清单等;部分学校采用沙盘模拟企业经营竞赛和企业调查方式替代ERP实验;还有一些学校采用ERP软件开设实验项目。 3.单独设立实验课程的学校主要是一些工科院校或要求比较接近工科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业院校,特别是信息化要求相对较高的专业往往单独设立,其中又可以分为有ERP软件和没有ERP软件两种情况,应用软件又非常不同,比较有代表性的ERP软件包括:用友、金蝶、浪潮、博科等。选择ERP软件多数是教学版的系统,也有采用企业版的系统,当然这与学校的需求、投入、课时、实验方式、应用目的有关,实施的效果也十分不同。 (三)ERP实验的效果分析 1.教学效果分析:ERP实验从教学效果来看,最好的是独立开设ERP实验课程,这对于那些工科的专业,十分必要,不仅能够系统掌握ERP的来龙去脉,资源计划的编制依据和方法,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构架、层次、功能和操作等;特别是哪些一边授课一边实验系统操作的方式,非常方便学生理解和熟悉教学内容,所以,效果比较好;开设ERP实验项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脑窗口认识和熟悉部分功能模块,验证所学理论,演示系统功能等。 2.实验效果分析:从实验效果来看,教学版的ERP系统比较容易上手,教师可以与理论课程融为一体,根据课程要求和重点选择模块和操作,能够有效控制实验进度和评价实验教学效果。 3.社会效果分析:从社会效果来看,应用企业版ERP对学生就业和适应企业非常有利,但由于师资、实验条件、教学要求,使得学生掌握比较困难,多数靠学生自学,也有校企合作开展培训等方式,企业对具有这方面能力的学生总是另眼相看。 4.实用效果分析:从实用效果来看,针对不同专业应该有不同的选择,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要求越高,越要加强ERP实验乃至实验课程,对于相关专业开设ERP实验项目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中涉及的ERP内容和应用,注重每个模块的应用价值。 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实验要求与ERP实验项目开发与设计的研究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实验要求 1.本课程实验教改的目的、意义及特色; 本课程实验教改的目的是对面向工商企业的管理类专业涉及的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综合实验和实训进行教学改革,与企业合作,利用真实企业案例和数据,开发以企业生产运作为核心的ERP实验项目。通过教学改革,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快捷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专业技术;为整个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奠定生产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为进一步完善课程的实践环节和教学资源库打好基础。本课程教改的特色:其一,专业与业务实践融为一体全面熟悉ERP系统和技能;其二,平台加模块方便学生系统训练和单元训练,掌握ERP的技术功能;其三,集中实验与分散自己练习结合,提高技能性训练水平;其四,角色扮演与竞赛结合的模拟实验,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和应用ERP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教改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课程教改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验体系的构建;现有实验项目改革方案;如何应用ERP软件解决实践教学问题;在实验模块中怎样体现企业生产运作专业技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ERP软件与教学融合的问题;运作技术、软件功能与实验项目三位一体的整合问题;解决ERP实验内容多与实验课时少的矛盾。 (二)ERP实验项目开发与设计的研究 1.ERP实验项目的定位 ERP实验项目是服务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需要的一种实验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企业实现管理信息集成共享之需要而设计的培养实操能力的环节之一。掌握ERP可以有效管理整个企业管理系统,是现代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这是教学面向企业、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重要环节。 2.ERP实验项目设计 本课程实验项目包括: 实验一,企业经营沙盘模拟,通过小组竞赛形式较全面应用生产运作技术,基本掌握采购、生产成本、库存成本、产品经营管理、资金运作等方法,分4-6个循环完成竞赛。 实验二,企业物流调查和访谈,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物流的特点方法。从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到完成企业调查报告。 实验三,ERP演练,熟悉物料需求计划(MRP)与制造资源计划(MRPII)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的编制和运作过程。完成相关内容上机操作。 实验四,全面质量管理,掌握质量管理和质量的持续改进的方法。选择质量观察点,开展质量检查、分析,提出改进质量的管理措施。 3.实验设计方法: 在实验初学时,以学生个人练习为主,熟悉软件功能的操作,提高熟练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以班为单位模拟一个企业,按照划分的部门和岗位,每一个学生担任一个岗位的工作,结合企业生产业务流程和软件的功能,根据所结合的数据,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演练完成。实验要求:教师提供业务内容和流程数据;学生自己设计业务发生的情景,用软件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最终提交实战演练报告。 4.实验指导 按照下列顺序组织实验:数据准备、客户订货业务、排程业务、产能管理、采购业务、委外业务、生产业务、销售发货、应收应付制单、期末处理,使用实验教程的数据,完成各项功能操作。实验是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共9个实验内容。这9个实验完成以后,再进一步学习其他的内容。以这种方式组织学习,有利于掌握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活动的全貌,使实验由浅入深,思路清晰,便于尽快掌握ERP管理系统的功能操作。 实验组织:根据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对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对数据模拟的正确程度,教师给学生评定成绩。 具体组织方法是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案例分析、社会调查、企业访谈,按照课业要求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和社会调查(实践)报告,并制成PPT文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讲演,交流并讨论;企业沙盘6人一组展开竞赛;ERP实验在集中教室里组织分模块完成,每人一机,按实验作业任务完成实验报告。 三、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改善ERP实验方式方法的措施 (一)进一步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目前,许多学校的专业课内实验项目开设情况不是很好,研究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涉及校方的管理制度与政策、专业发展水平和教师能力以及受限于供应商的服务等。无论如何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的开发与创新都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期望实验室软硬件到位就开出实验,一定要抓好实验课程的开发,研究实验项目的开出,帮助教师和实验员开好每一个实验。一方面,千方百计应用ERP软件解决实践教学问题;另一方面,在实验模块中充分体现企业生产运作专业技术知识。使ERP软件与教学融合,做好运作技术、软件功能与实验项目三位一体的整合。 (二)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模拟企业运作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在实验项目中设立模拟企业ERP运作沙盘、物流运作沙盘、供应链管理沙盘,通过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跨时空的模拟生产运作过程,让每个学生在虚拟的工作中心中完成规定项目或科目的操作,促使学生进一步用以研究现场运作管理和流程优化。运用ERP软件模拟企业经营一定会收到最佳的实验效果,并且,对于培养团队竞争意识、小组合作作业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 (三)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有效改进动态直观效果 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实验是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内容之一,在建设综合实验室中设置仿真屏幕,设立三维情景模拟的仿真实验课程也是非常好的实践教学手段。利用仿真手段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改善,可以开展情景直观教学,增加教学的生动性,以虚拟环境确保实验效果。采用虚实结合,可以大大降低硬件投入规模,节约场地,符合高校现实条件,采用三维互动的虚拟方式,可以实现多人同时不同步不同角色的操作业务,可以大大提高实验能力,模仿现场操作过程,达到实验效果。 (四)积极开展ERP实验项目资源数据库和案例库开发 由于ERP应用面比较宽,需要尽快建立典型企业资源数据库,保证学生上机操作需要,开发出一定数量的案例库,方便学生课下对比研究,找出企业生产与运作的管理经典和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课外研究和训练,这样就可以解决ERP实验内容多与实验课时少的矛盾。 (五)构建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推动ERP系统的共享 学校统一构建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这就要求学校层面必须达成共识,统一思想,站在学科和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并且以开放的观念,为其他院系相关专业提供实验平台,开出实验课程,共享学校资源。从扩大ERP应用的角度,这种共享扩大了受益面,也会推动师生开发实验项目和丰富课外实验活动的开展。 (作者单位:上海商学院)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电厂生产创新运作管理措施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电厂的生产运作管理现状进行全面而客观的分析研究,找出电厂在生产运作管理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对电厂生产运作管理领域中的燃料购、耗、存管理、安全与经济运行管理、推行点检定修制及加强检修质量管理等方面提出优化管理对策,并进一步提出了保障措施。 [关键词]电厂生产 创新 运作管理 措施 一、 电厂生产运作管理及其特点 所谓生产运作管理,就是指生产运作的计划、组织、控制模式和策略的管理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及使用的过程。电力工业与普通的商品生产行业即相通,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电力行业产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生产、输配及销售和使用是同时完成的,电能在生产之后通过电缆以光速传输到客户手中,立即消费。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在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阶段,电能不能像其他产品一样,直接得以储存。 其次,电力企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力企业已经发展为以超高压电网干线为输送骨架,经过多级变配,把用户及发电厂连成一个同步整体的企业。当代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大,电力负荷需求呈现日新月异,伴随着环保、高效和节能的时代要求,发电机组都在向着高参数、大容量的发电机组方向发展。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的设备在发电侧已经组成了一个整体完备的系统,而在用电侧则需求多元化。只有高速、自由的控制才能满足客户需求,保证最终的供电质量。 最后,电力企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企业。据最新的报告显示,不仅仅是在中国,在很多发达国家,像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电力企业的总资产额排位均在国家前列位置。在我国,电力企业的固定净资产值排名全国之首。可以说,电力企业的资产人均占有率和技术装备率都远远大于其他行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资产总量的构成越来越高。 二、电厂生产运作管理存在的问题 1.燃料管理体系不够科学 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采用化石燃料为主的火力发电厂在整个电力行业还是占较大比重。因此,采用燃煤作为燃料的发电企业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标煤性价比和进厂入炉煤热值差普遍很高,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燃料的采购及贮存采用科学管理还存在着差距。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很多企业对原设计煤种和在投运后实际煤量品种的采购还都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煤量品种的采购及管理要经过科学的定量分析和事后分析的超前控制管理意识,实现真正的目标管理。如果还是囫囵的采购、粗放的管理,电力企业燃料的成本会一直居高不下。 2.要加强运行管理中运行分析工作 由于我国电力行业的自动控制水平与发达国外同类行业相比,还没完全达到可以在线监测能源消耗的水平,很多的运行分析工作还都停止在只是对数据进行统计的层面上,所以不能及时发现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使电厂长期处于偏离正常设计标准的状况下运行,经济水平较低,最终造成设计的指标与实际热效率、供电煤耗率相差很大。由此可见,加强运行管理中运行分析工作的科学性、可控性,对电力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3.要充分挖掘节能管理工作意识 当今社会,节能环保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首要任务。电力生产作为一个风险性较高的行业,在以往的生产经营中,为了保证生产安全,人们往往对节能方面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能源的节约受到了企业责任领导人的一致重视,但究其到实际运用的环节,还是不够细致到位。我们要做到充分的挖掘节能管理意识潜力,节能管理能让电力企业的管理更进一步的迈入精细化轨道。 4.要提高整体工作人员的素质 众所周知,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一个企业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的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而电力行业更不能例外。电力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以往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已经在电力从业人员心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忧患意识淡薄和没有竞争与生存的危机感,这在当下逐步进入商工文明社会生存环境中是极其不协调的。当生产方式的工业化推进时,机制改革首先就要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全面提高整体的员工素质,使电力企业永远跟上社会快速发展步伐。 三、电厂创新生产运作管理措施 1.加强燃料管理 在当今的火力发电厂中,作为世界燃煤大国,煤炭仍然为其主要发电燃料。据不完全统计,火电厂中煤炭燃料的成本即占据了整个生产成本的四分之三左右。在国内煤炭生产行业全部进入市场体系后,由于决定电力行业经营利润的上网电价还处在计划审批阶段,各大火电厂为了节约成本,始终注重选用“物美价廉”的煤炭资源,在保证电厂炉、机、电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采用多层次阶梯式的经济采购方式,想尽一切办法选择可以提供煤质优良、运输费用消耗最小及供应量稳定的煤炭商家。 用于储存煤炭燃料的煤场是每个火电厂必备的场所,煤量储存的多寡不但与火电厂煤场大小、煤炭价格行情、发电计划以及最低储存量优化有关,而且与电厂的流动资金占用、库存经济性核算等指标休戚相关。一些不可抗拒客观因素也会影响储存煤源的发热量,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反之,如果煤炭的存储量过少,就不能保证火电厂机组的正常运行,一旦停机,不但间接给社会造成不利因素外,给电厂带来的损失将会更大。 作为发电燃料的煤炭资源在进厂前一定要进行质量检验,但不限于原采购煤种经过权威部门给出的品质化验单。验收通常包括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即是计质和计量,两大部分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进厂前的质量验证可以将煤炭燃料分类存放,这为合理配烧和资源档案建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运行人员要提高责任意识 电力企业在生产运行中都会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运行中时刻提高警惕,及时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及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隐患,在对自己负责的同时要对设备负责,这也包括了对厂方负责。所以,电厂的工作人员除了具备良好的业务技能外,还要有一个很高的责任意识,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要把责任意识深入人心,让员工都能对电厂有一种家的责任感。从而使全体员工在工作中,处处为企业着想、为设备的安全运行着想。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重视运行工作,以正面的传导力量给予员工恰如其分的肯定,让每一个在企业工作的人都能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主动提高主人翁意识。 ②对安全生产体制的思想贯彻要层层落实,哪里出现了违纪、违规的现象,及时处理,绝不姑息。按照设立的考核制度,奖罚分明。 ③管理者要树立明确的服务意识。作为管理者,首先就要以身作则,给员工、给团队起到一个好的带头引导作用。要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思路要清晰,防止盲目,要时刻告诫自己是为企业安全运行保驾护航的使者,为员工提供一个轻松、安全的工作环境永远是自己的使命。要时时关注员工的心态,处处起到领导的表率作用。 ④要时刻减少不必要的精力及资金浪费,加强设备运行的管理力度,尽量为员工提供一个好的硬性工作条件,在设备正常运行的状态下,把员工的注意力向经济运营方面调节。 3.生产运作组织结构要不断优化 组织机构的优化通常是由坚持目标原则、分工协作原则、命令统一原则、简捷及有效管理幅度原则、力制衡原则、任权力相随的原则六大部分组成。 优化电力行业生产运作组织机构就是要搞清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在岗员工的合理分工,如何把相关的运行人员重新组合,达到生产经营的最大效用。在有章可循的电力行业生产经营基础上,结合本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以创新的姿态进行岗位优化,最终的结果无疑是要整合部门,划分新岗位。最后得出一个方正的组织机构图纸能清楚的看到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关系。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充分的利用现代信息社会的各项技术,借鉴同类行业成功的先进经验,这样可以很大程度的超越传统的电力生产企业管理,依托于“电厂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起适合自己企业的扁平式组织机构,要实现明确的等级管理。各部门、各层级之间互相配合,最终达到生产经营利润最大化、企业发展的最优化。 四、结语 电厂生产运行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发电燃料采购、过程控制及组织机构构建等方面进控制和管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以提高电厂生产运作效益。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板块化运作下建筑工程设计院生产管理浅析 摘要:板块化运作已成为不少大型企业尤其是企业集团在重组、扩张过程中所采取的运作模式。建筑工程设计院作为提供工程设计服务单位,随着市场的开拓,也逐渐采取这种板块化的运作模式。这种运作模式有诸如组织关系简单清晰等优点,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诸多 机构庞大、业务种类冗繁、管理层级不健全、多头管理等问题。本文结合近几年的设计院管理经验,对板块化运作下建筑工程设计院如何做好生产管理做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计; 设计院生产管理; 板块化运作 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进行兼并重组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业务的重新调整,一般情况下会合并同类项,我们习惯称之为“板块”,我们经常提到的板块其实就是业务板块的简称。 随着建筑工程设计院的发展壮大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如果不进行板块化调整、不划分板块,就会造成不同业务杂乱无章且资源分散,形不成核心技术领域和核心技术人员,不利于生产任务的安排,甚至会造成企业内部竞争严重。板块化是一个“板块划分-板块细分-新板块形成”的不断蜕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如果管理不善,就会形成二级或三级子机构“诸侯割据”,造成设计院组织结构庞大、业务种类冗繁、协同效应减弱、规模效益甚小、管理效率低下等负面问题。本文结合建筑工程设计远的实际生产管理经验,对板块化运作下的建筑工程设计院的生产管理进行浅显的分析探讨。 一、落实管理目标向板块分解,严格考核 根据各板块合同签订和收入完成目标,将所生产产值、过程控制考核、客户服务等目标随之分解到各板块,阶段总结评价时除了反映项目及个人的执行及完成情况统计外,另按各板块进行统计汇总,形成板块设计产值统计表、项目计划执行情况表及客户服务情况表等,推进板块的独立运营。 同时,生产产值、过程控制考核、客户服务等指标也分解到各个岗位上,依据分解指标的完成情况严格进行考核统计,作为生产考核的依据,同时考核结果与每月的效益工资挂钩。 二、抓住生产计划关键节点与重要环节,加强对业务板块生产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抽查,保证计划的执行效果 从过程中下功夫,避免由于前松后紧造成的项目计划执行效果不理想甚至计划拖期的现象发生。针对生产计划中互提资料、校对审核、归档等关键节点与重要环节,加强检查与控制,对于不能按节点执行的相关专业与人员严格处理,针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纠偏措施,保证项目整体计划不受影响,保证计划的执行效果。 三、转变生产管理理念,变“被动生产”为“主动生产” 传统的生产是被动的,来什么项目安排什么生产。作为大型、品牌设计院的生产管理应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生产。因此,在进行生产安排的时候,要对在所签订的合同进行梳理分析,哪些是“亟待安排的”,哪些是“近期需安排的”,哪些是“暂停的”,结合产值目标、项目执行和人员的负荷情况进行有计划的进行生产安排。对于暂停的项目建立“经营主管、生产副职、项目总设计师”三方面动态跟踪机制,随时启动能够推进的项目。使生产安排均衡流畅。 四、理清思路,抓好板块内的两条生产管理主线 (一)项目管理主线:抓好“设计院生产负责人-板块生产负责人-总设计师-专业负责人-主要设计人”这条主线,灵活地进行项目生产管理。 (1)总设计师对项目监督评价权: 要求主师对在手每个项目都要有详细的项目策划,对计划进行管理与监督;每个项目结束后对各专业做出评价,各专业负责人对本专业做出评价。 (2)建立总设计师基金,让总师在进行项目生产安排与协调时,能够充分调动项目组的工作热情与工作积极性,调节项目组的氛围,从而在对项目组的激励上有灵活的自主权; (二)事务管理主线:抓好“设计院生产负责人-板块生产负责人-专业组长-组员”这条主线,让组长能够动态、高效、灵活的进行专业组的管理,分担生产负责人的管理协调压力。 两条管理主线职责清晰,目标明确,不违背统一指挥的原则,并且起到了很好的管理互补的作用。 五、结合业务板块的投标、合同签订等经营工作,拓展管理思路,加强“经营-生产-后期服务-收款”的联系与互动,处理好生产管理上下游的关系 以往经营是经营,生产是生产,后期服务是后期服务,三者的联系与互动较少。不利于生产及时了解业主的动态与需求,也不利于经营对生产进度与服务情况的了解。 因此,在遵循经营、生产的管理秩序的前提下,生产管理负责人参与经营例会,生产安排要与经营主管沟通确认。形成“项目主管确认-生产安排-服务与收款”的秩序流程,使生产管理的上下游工作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 六、板块生产管理要推进“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结合: 刚性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规矩就是制度。制度是刚性的,是原则性的,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如果没有制度或者有制度却不遵循随意违反,那么管理必将是一片混乱。我所在院各类生产管理制度基础上制定、补充、完善符合六所生产特点的系列生产组织管理的管理规章制度,完善责任、义务、考核、评价、奖惩等各项内容,形成本部门生产组织管理工作系统的制度体系。 柔性管理:沟通 (1)与总设计师的沟通:第一可以共同策划更为科学合理符合生产现状的计划,第二过程中的计划执行控制更到位,可以及时纠正过程中可能影响计划执行的诸多问题。 (2)与专业组长的沟通:可以了解和掌握组内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动向,人员安排更合理和顺畅,专业组长的表率和带头作用,带着组员共同形成的良好的工作氛围。 (3)各种生产会议的沟通:定期组织召开生产例会,例会包括周例会、月例会和双月例会,小型生产协调会。 沟通是柔性的,是对制度无法约束到的地方与环节进行管理的必要补充,通过这些沟通,能够及时了解项目进展状况、人员负荷状况,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已作出的安排进行调整,使生产安排顺利进行。 七、板块优先的原则:以板块为依托,建立生产安排协调秩序 为全面推进板块化运作的深度与力度,加快板块向所的转变,我所以板块为依托,建立起了“板块安排所部安排”的秩序。板块所签订得合同项目,原则上由所属板块安排生产,在板块内部无法解决的,由所部协调板块间人员安排生产。 八、树立全局意识,尤其是对大型项目要加强板块间的配合,加强协同效应,在保证业务专精化的同时不失规模效益 作为大型建筑工程设计院,肯定会有不少的大型、重点、品牌项目,这些项目单靠一个业务板块的人员很难完成,也很难保证设计质量,这就需要各业务板块做好本板块领域的生产任务的同时,加强板块间的协同配合,加强协同效应。这恰恰是板块化运作下的难点。因为这种项目代表着设计院的品牌形象,因此,板块间的积极配合就显得格外重要。设计院上下统一意识,凡是配合其他部门所完成的项目,都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板块内的项目放在第二。这样才能保证设计院的品牌形象与长远发展。 七、生产任务高峰的特殊时期启动跨板块的“生产应急预案”制度 每年的三四季度,往往会是生产任务的高峰期。多个项目同时启动、人员交错严重、项目周期冲突的现象十分普遍,同时也是生产任务最为困难、人员最为紧张的时期。根据设计院、设计所、业务板块之间的综合协调平衡,对于矛盾最为突出的项目或者专业启动生产应急预案,也即项目组或专业组集体加班加点进行突击的办法,能够很好地解决生产任务的阶段性紧张问题,使得各阶段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实施案例教学是以所学的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为基础,将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生产现场的实际状况相结合,贯穿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在学习生产运作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的实践能力,扩展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 实践 创新 所谓案例,就是一份与生产过程相关详细的档案文字材料。它来源于现实世界的材料,涉及范围比较广泛,比如企业的生产实施过程、社会实践过程等。案例往往描写在企业生产实施过程中遇见的真实问题,涉及面十分宽泛,有企业生产中生产现场管理、流水线管理、组织结构变更、设备的维修管理、厂房的设计、厂址的选择等,无所不及。 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是把企业的生产运作和现场的管理现实的书面描述,即形成真实的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入实际操作管理角色,以当事人的身分,探寻现实世界生产过程中企业的经验与教训,提出相关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 1.锻炼、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的本领 理论的实际运用本领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得来的,也是通过实际的操作现实锻炼、培养出来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更可贵,因为它经受了现实生活中实践的成功与失败的检验。学会将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科学实践,锻炼实际决策谋划能力,可以通过生产中的涉及的案例教学这种途径。因为生产运作案例是根据企业实际在生产实施过程中编写的,进入案例教学实际上就是进入企业生产管理现实情景,帮助解决企业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这无疑对增强学生的生产运作管理能力有重要意义。 2.避免长期的单纯灌输知识的模式 纯粹知识的教材理论知识授课只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而实际过程相关的案例教学则解决遇见问题“怎么办”。这两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既知道实际中如何应对,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熟练程度,实际运用的能力。 3.使“教”与“学”相辅相成 传统授课模式一般采用“教学”这一模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案例教学则沿用“教学”相长这一双向、灵活多样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书本知识为主动解决问题,教师也可根据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反馈的信息有的放矢地开展后续的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相互促进的目的。 二、生产运作管理案例教学设计 (一)案例教学准备 1.教师在这个过程要对案例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需要提前结合教材相关章节的内容及相关的教学目的选择好案例,并将案例事先下发给学生,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分析;教师熟悉并记住案例的主要内容,列出案例涉及的要点、问题及相关的生产运作方面的概念;确定并列举出本节案例分析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尽量将案例中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部分勾画出来,以便在课堂讨论时供学生参考;让哪些学生先发言,事前教师要心中有数;事先计划好课堂讨论的组织方式、程序和评分方法等。 2.学生要认真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学生必须配合老师的要求,查阅相关的教材或图书资料,并事先认真阅读教师课前下发的案例,深入理解案例,并根据老师的指导思考案例后面的一些提问;准备好自己的建议方案等,配备有多媒体视听设备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事先制作案例讨论的多媒体课件来增强演讲的效果。 (二)案例选择 案例与具体教学目标的相关性将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所以,应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相关案例。一般来讲,案例教学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传授生产运作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激发学生相关的兴趣和求知欲;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提高批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技能;学生与参与者互相激发思维并分享经验;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和促进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观点的意愿;增强判断和分析问题,提出综合最优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能力;提高行为性和参与性技能等。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该符合以下几条标准:第一,范围明确、学习目标适当;第二,涉及知识综合性强,所覆盖知识点面广;第三,所含信息含量大、组织线索清晰的案例说明;第四,发人深思的相关疑难问题或冲突情节;第五,经过努力查阅资料就能获得相关的信息。 (三)组织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的过程是实施生产运作管理案例教学的关键。需组织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并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来,集思广益,可以引导学生每人思考一个小的方面并记录下来,收集所有的观点,然后让小组同学讨论哪些观点比较合理,合理的一些观点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并积极思考是否需要补充完善一些新的观点,并与老师互动沟通,真正激发学生的思考问题和沟通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第一,需要恰当的分组,使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第二,灵活布置教室,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实施,教室的布置就需要作出调整;第三,营造积极探讨问题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发言,案例讨论的过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先不要评论学生见解的是否恰当,而是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第四,合理分配时间,案例讨论的过程也要注意时间的控制,一般可以按照开始小组自由讨论,收集各个成员的见解,然后讨论合理性并作出补充,后面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并做出相应的点评,点评不要泛泛而谈,需要由针对性,指出合理性与需要改进的方面,整个过程需把握时间的进度。最后,总结和评定成绩,总结的过程要全面,成绩的评定要事先做出评定的标准,并根据各个小组和个人的表现情况给出综合成绩。 三、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一)对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要求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有广博而扎实的生产运作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及生产相关领域的知识背景,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过程中特定章节的教学内容,明确本次教学的目的和重点内容,同时要求教师提前准备课前案例,了解教学案例所涉及的相关背景、相关领域的知识,并将案例熟练于心 这样才能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掌握讨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 (二)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的要求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针对适当的人,能提适当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拓展思维,又能牢牢掌握案例讨论的主线线索避免讨论脱离主题;还能将课堂时间和进度控制在教师刚好做完总结或讲完课的时候;能注意到每个学生上课状态,能通过提问把那些不专心的学生的思维拉回到课堂之中。 总之,必须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方法在生产运作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必须通过提高案例教学教师的素质以及对案例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生产方面的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浅析生产运作管理中对质量管理的整合 摘要:本文通过对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中的质量管理进行论述分析,首先分析了企业生产运作的特点,然后对企业管理科学化的概念和思想进行分析,并且随后着重对企业的质量管理进行分析,对企业管理中的几种系统进行概述分析,在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希望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生产运作 企业管理 质量管理 一、现代企业生产运作的特点分析 对于许多生产制造企业而言,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自身实力的提高,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效率得到提升;第二,出现了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运作方式;第三,生产场地以及人员结构不稳定;第四,需要加强人员以及资源管理。 二、质量管理科学化 管理科学化对现代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是贯彻在工业化社会中所有组织,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科学化,首先要具备以下的科学管理思想: 1、实行程序化以及标准化管理, 不管是对于生产线还是职能部门,按照一定的程序以及标准进行,并且利用科学的指标进行衡量,尽管这样不利于创造性的发挥,但是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也就提高了企业的效益,而且通过程序化以及标准化管理方式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2、科学化管理的主要思想是:严格、精确、自律以及试验。这些管理思想要运用到企业管理的各方面,其中包括企业计划、战略目标以及组织结构等。不管是国内企业还是跨国集团,都需要科学化的管理思想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自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可以反映出一个企业自觉意识的境界,可以促进企业内部自我意识制度的建立,我们鼓励人性化管理方式,但是一切的管理都要建立在科学化管理的基础之上,只有将科学化管理思想应用到实际管理中来,企业的管理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企业质量管理分析 企业的发展需要产品质量的支持,但是对于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着很多的方法,但是企业质量管理依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并且依然严峻。只有建立有效合理的制度,将责任、权力以及利益结合起来,激励和约束机制共同作用,才会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因此,构建有效地企业管理制度,就要将企业产权制度以及企业组织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保证企业产权清晰以及坚持法人治理结构,才会保证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心,它可以有效地发映出一个企业的技术以及管理水平,也是企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决定因素,我们可以知道,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上,知名品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质量足够好。 随着经济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渐的走进寻常家庭,并且成了一种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更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质量是否过关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持续发展,对于好的生产企业而言,生产的产品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赢得了市场占有率。 企业管理中有很多理论以及概念,其中比较有效地一个概念就是ERP管理系统。不管是信息、物料还是资金都要通过一定的介质才会流通,而且物料的价值不会自己增值,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才会得以实现。ERP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管理流程,并且可以利用实际发展形势的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以及改革需要,对实际的管理以及业务流程做出必要的调整。 ERP系统包含多个模块,其中包括财务、物资、计划、车间以及质量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块等,并且为企业的管理构建了一个迅速、全方面系统化的管理平台。ERP系统可以阿精不同的企业管理数据输入系统,然后通过系统的分析工具进行分析,最后系统会生成数据分析报表,通过ERP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PIMS系统也就是项目管理系统,主要通过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工具,进行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这种系统主要利用信息技术得以实现,为项目一方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为其管理提高必要信息处理结果和管理依据。PIMS系统主要采取动态控制原理,对项目进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管理,然后找出偏差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而它具有的主要有项目投资、进度、质量以及合同管理等控制模块。 对于前面的ERP系统而言,我们可以知道主要是针对于企业上层管理,但是缺乏对工作车间的直接流程的管理,对于现场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也就存在缺陷和不足,仅仅可以向管理层提供必要的数据,但是实际的现场管理还需要MES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 MES也就是制造执行系统,他可以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环节进行优化管理,对现场的实时事件进行管理报告和分析处理,因此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将管理层与现场层有机的结合起来。一个设计良好的MES系统可以在统一平台上集成诸如生产调度、产品跟踪、质量控制、设备故障分析、网络报表等管理功能,使用统一的数据库和通过网络联接可以同时为生产部门、质检部门、工艺部门、物流部门等提供车间管理信息服务。 四、总结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和发展,企业管理逐渐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同时企业管理的诸多系统,都是信息化的体现,人力资本地位上升以及系统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一大发展趋势。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程度的步伐,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发挥全面资源的运用,迎接新的挑战。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提高通航维修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效率的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国内低空开放试点的实施,通用航空发展迅猛,通用航空维修业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根据中国通用航空发展的态势,针对目前国内通航维修领域起点低、专业人员和企业匮乏等特点,对生产运作管理策略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通用航空 维修 管理 策略 随着国内低空放开政策的试点实施,通用航空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机遇,大量资金涌入通航领域。从《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1],和杨国庆副局长在其2009年全国民用航空工作会上的报告中[2],截至2005年,都表明通用航空正在迅猛发展,作业飞行小时数转化过来就是维修、维护的需要量。由于历史局限和准入制度等原因,通航维修企业一直相对缺乏和实力单薄,运作管理效率低下,已经无法满足通航发展的实际需要。 总体来讲,建立起适应通用航空飞行训练需求变化的、满足通用航空需求的生产运作管理模式尤为重要。“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为此,通航维修企业就需要根据通航市场的变化这一发展依据,满足这种变化这一发展目标,通过采取从人力资源配置改变,生产组织模式、技术管理模式和质量控制模式,以及工时管理等措施和效果评估来建立起适合通航发展的生产运作管理模式。 1 任务结构的人力资源配置改变 根据航空维修行业的特点,一个成熟的技术人员要近10年的培养期,结合人的自然身体条件规律,由此可见,30岁到45岁是工作的黄金年段。人力资源的配置是实现维修量的基本条件,因此及早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另外,还需要树立起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人才开发观、以及以市场需要为方向的社会化服务观。在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上,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水平上,要树立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建立起较长期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其次,要实现人员最佳分布,对需要的高端技术人员进行适量的引进。立足岗位,进行人才继续教育培养和专业复训,通过不断的强化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维修业务理论和技能水平。 最后,根据通用航空近几年的发展态势,以及通用航空维修企业的薄弱现状,建议实行多元化用工,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用工机制,以最大限度地缓解用工需求矛盾。 2 柔性组织结构建立 改变生产组织模式、技术管理模式和质量控制模式,实现生产任务协调的柔性组织结构,保证生产运作主线的高效运行是当务之急。生产工作中,计划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组织工作。一句话概括就是:强化生产控制,满足两个符合性,实现两个重心转移。 从组织结构模式我们知道,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组织规模越来越大,管理工作随之复杂化。因此,一个有效的管理结构会极大地减轻管理者和管理工作的难度系数。现在大多数生产管理采取的是扁平结构模式,就是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宽度大。这样的模式,不断优化工艺流程和工作流程,根据维修任务及时调整人力和物力等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通过这种模式,生产管理部门能够根据生产任务和生产环境的变化,灵活多变的形成临时性生产组织模式,减少因为管理层次多了出现的复杂化中间环节。 维修单位要生存,维修生产的三大要素Q品质/质量、C成本/单机消耗、D交期/维修周期是最直接体现单位存在的价值的。其中质量是必须放在最优先,不能因为短期的利益而放弃质量标准的坚持,因为质量是根本,是求生存、谋发展、保安全的基础,否则直接的、隐含的、长期的损失会更大。通用航空维修企业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更新质量管理理念,满足“两个符合性”和“两个重心”的质量管理理念,即:技术立法符合法规要求和企业实情;强化工程技术管理、技术立法重心上移,为一线开展工作提供法规和技术依据;强化质量管理,将质量管理和监控重心下移,具体落实到维修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按照程序去做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保证维修过程的合法性,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因违背程序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返工造成的交期耽误和成本增加。可见遵守符合法规、企业实情的程序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佳途径。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不论坚持质量标准正确与否,在生产现场的问题发生点上,坚持质量标准的最佳办法是协助解决问题,而不是对立。将质量管理的重点下移到了每个生产环节,实现了质量控制与生产的良性互动,不是质量管理严格“耽搁了生产”,而是严格程序保障了生产的有效功率输出,从本质上是提高了运行管理效率。 我们在维修生产中提到的技术,事实上就是一个科学技术,它有着内容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做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技术在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生产运作管理效率的提高也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通用航空维修企业应强化工程技术管理,将技术立法工作的重心上提,为一线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采取集中技术管理模式,实施集中技术立法、集中技术管理、统一技术标准、工艺、规范。 3 实施工时管理制度 采取工时管理手段,使生产任务在满足适航法规要求的同时,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工时管理主要是员工个人工作统计管理功能,生产效率=实际产量/产品产量(就是计划工时量),而产品产量源于工时,工时越标准,其效率评估才能越准确。 工时制度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样,通用航空维修保障单位也能够使用工时进行有效管理。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不仅能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能大大减少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摩擦,有效降低人为差错的发生概率,从而保障飞行训练安全。 在当今社会化大分工进一步细化,各环节流转越来越快,责任越来越明确的大社会下,在民航适航管理部门的政策指令要求下,在民航通航大发展下,通航维修企业建立健全一套灵活、多层次的工时制度更是企业的立足之本。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旅游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公司化运作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多渠道整合资源建设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等生产经营过程,使基地实现经济效益,并通过该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具备两个目标:经营目标和实训目标。经营目标是实现企业的自主经营、优化组织结构、实现最优成本控制、保证服务质量、实现利润最大化。实训目标是提供具有真实而综合的职业环境,按照专业岗位对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要求,使学生得到实际有效的操作训练。而要有效地完成这个目标,实训基地必须能够自给自足,积极参与市场活动和经营,这样才能提供真实的、可持续的项目供学生开展实训。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具有企业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开展公司化的运作。 一、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历程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度重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态势,我院理工科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成效显著,但经管类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于资源有限,发展相对缓慢。从2006年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共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开设了微格实训室。在这一阶段,仅能利用现有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为学生进行导游模拟讲解、能力测评提供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交流、观摩的机会,无法达到真正的实际训练的目的。二是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组建了海联旅行社营业部,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环境的实践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的机会。但企业偏重经营与生产,生产实训质量难以保证。三是旅游管理专业于2011年8月成立了途乐旅行社有限公司。这是学院独立出资,具备完整的公司组织架构,能对外独立承接业务开展活动的独立法人实体。该旅行社自成立至今,共承接了学院近20次旅游培训活动,创造营业收入近20万,实现了盈利。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经营的问题 该旅行社考虑到经营与管理成本问题,无任何专职人员,所有员工均由专业教师兼任,因此对外开展业务不多,主要依赖于学院的业务。为了兼顾企业利益,保证对客服务质量,实训教学的灵活性相对较小,对于学生的实训目标完成有限。 首先,由于学院设置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目的更侧重于完善教学体系,借助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一载体,传授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职业思维,慢慢养成职业行为,而在真实的企业经营中,更强调效率,在具体的岗位,只要求员工会操作,因此,企业侧重培训,不断地训练动作,不允许出错,也无法承受出错。这两种制度的不兼容,导致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不敢让什么都不懂的学生贸然操作。因此,借助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大多仍然停留在假想状态。 其次,公司组织结构单一,能提供实训的有效岗位不多。考虑到经营与管理成本,公司的组织结构非常简单,无任何专职人员,总经理由专业教师兼任,并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和业务拓展。财务由专业教师兼任,负责公司的日常财务管理和税收登记。其他的市场、外联、计调、销售岗位均无明显设置,由于学生并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为了保证对客服务质量,维护企业利益,在开展业务的时候,大多数情况采用发包的形式,外包给其他公司进行操作。目前,旅行社为学生提供了较多实训机会的岗位,集中于全陪、地陪岗位,而由于业务量有限,这些岗位的实训也不能实现人人顶岗。作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所需要的市场、外联、计调、销售岗位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训目标的完成。 最后,缺乏市场意识,业务量不稳定。即便组织结构完善,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给实训机会,还需要持续的业务。而目前,旅行社的经营基本仅能解决温饱问题,所有的业务量均来自院方的支持,而且院方对旅行社管理者并没有给出任何业绩压力,企业管理制度对于业绩开发也无相关的激励措施,因此,企业业务仅局限于整个学院的旅游培训活动项目。这些业务大多集中在7、8月份和国家法定假期,在2、3、11、12月旅行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无任何业务开展,更无法保证以业务开展为项目的实训课程的正常进行。 三、生产性实训基地公司化运作方法 要达成实训目标和经营目标,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参与市场竞争,实现真正的公司化运作。在主动参与市场活动,打造企业品牌,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将企业规模化,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员工,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真正实现实训目标。 首先,让学生成为公司主体,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控制。当前旅行社业务量少,专职人员不多,这看似是个问题,实际上,学生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让学生成为公司的主体,鼓励学生创业,各个岗位的具体工作完全由学生负责进行操作,专业教师起场外辅导作用。安排一些学生能够做得比较好的岗位,接到项目后,由1―2名同学负责,安排导游过程的各项事务,结束后,形成书面的实训体会报告。专业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指导和控制。在把主要工作内容让与学生负责的同时,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可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之间推行梯队负责制,“老带新”,“师傅带徒弟”,对岗位新进学员的培训辅导本身也是学生实训锻炼要考核的重要能力,通过责任制,保证工作的延续性,一旦学生毕业离职,该职位不会出现断层或缺口,借此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其次,以业务为教学项目,按真实工作过程和任务开展教学。传统的实训,大多数因为缺乏真实感,学生无任何压力,得过且过,因此,很多同学反映自己毕业后在公司待1个月比大学3年学的东西还多。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以业务为教学项目,将真实的工作过程细分成教学模块,为《导游实务》、《旅行社管理》、《市场营销》、《计调实务》等课程提供教学辅助,为学生提供顶岗实践的机会。因此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以企业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融合,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致性。以市场活动营销模块为例,教学课时2课时,实训课时8课时,4个课时用于策划方案的制订,学生按项目分成小组,当了解到具体的业务信息后,以团队的形式形成策划方案,在团队间进行评比,推选最优的策划方案;4个课时用于市场活动的实施,让学生在公司现场进行一边学习,一边顶岗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直接对客服务,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专业教师对发现的问题随时给予解决,实现教学做合一。因为企业规模较小,岗位有限,可将学生分成团队形式,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岗位的顶岗实习,各个团队实行责任制。团队内部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每2个月对岗位进行一次轮岗培训,保证每个学生对每一个岗位和职级有一定认识和体会。 最后,实行课程考核与工作表现相结合。课堂教学以学习成绩作为考核结果,而企业经营以业绩作为评价指标,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想持续发展,两者必须兼而有之。课程考核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评价结果的可比性与可靠性。以《导游实务》课程地陪服务规程为例,前期准备、接站服务、入住服务、核定日程、参观游览、送站服务、善后服务8个步骤的考核,从工作态度、工作任务完成度、工作能力、合作精神4个方面实行专业老师考评与客户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完成度和量的考核。专业老师占60%,客户考评占40%。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鼓励创业,学生既然作为企业员工,应同样纳入企业的考核,享受企业的奖励。如果在企业工作过程中,注重企业品牌推广、接待服务、成本控制、设备保养等方面表现突出,能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为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做出了较大贡献,给予实际的奖励,如业绩提成或者是课程考核A等。 途乐旅行社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必然要担负起生产和实训的双重责任。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公司化模式运营,实现教学合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关于生产运作管理中对质量管理的整合分析 摘要:质量是企业立足市场强而有力的法宝,生产运作管理中的质量把关也决定了产品适应市场并盈利的客观条件。质量管理就是指确定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手段来实施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的全面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本文以生产运动管理中的质量管理的实施意义为出发点,并对质量管理的表现形式和质量管理的原则加以探讨。 关键词:意义;表现形式;管理制度;客观数据;原则 一、质量管理的实施意义 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开拓市场的生命线;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保证和提高质量能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产品质量是形成顾客满意的客观条件;好的质量不仅可以带给企业良好的企业形象,而且还会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质量管理是公司品牌的经营核心站,严抓质量管理可以提高品牌美誉度;加强质量管理也是维护人们的生活以及身心健康的必要措施。 质量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随着经济技术的迅猛发展,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将提高产品质量作为重要的经营战略和生产运作战略之一就显得尤为迫切。因为,低质量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它会降低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加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成本,损害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等。 二、质量管理的表现形式 质量管理的表现形式一方面表现为企业秩序井然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产品收益的客观数据即利润。 1.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约束着生产人员规范的生产工序,从材料的构成、产品的模型构造、产品的制造过程等到成品的出炉,必然要有严格有序且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以便于企业的正常运行。 2.客观数据 客观的数据是指产品经过生产出的产品数量、售出产品的数量、盈利或亏损状态都需要有明确具有说服力的客观数据,客观的数据也正是检验质量管理工作的惟一可行的方式。 比如:某企业2010年上半年的数据统计结果如下表 从以上表格客观的数据可以看出二月与一月相比较,三月与一、二月、六月与前五个月的销售数量以及库存金额就可以看出明显在下降,产品的产出与售出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完善与否以及其他环节的工作是否有做到位。 三、质量管理的原则 质量管理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八项: 1.以顾客为中心 “顾客是上帝”就总结了企业产品的核心就是满足顾客的需要,全面地了解顾客对产品的满意程度以及顾客对于产品的性能、价格、包装等各方面的建议,并将顾客所反映的需求与建议传达给整个组织,调节好顾客与企业之间互利互惠的实质关系。 2.领导作用 质量管理的领导者在组织与企业之间起着顾客与企业的外交官枢纽的作用,质量管理者应该了解外部环境的情况及时与生产者进行沟通与信息的传达,起领导和带头的模范作用,对员工进行一定培训和教育并指导他们做好产品质量把关的工作。 3.全员参与 每一位员工都是组织的一份子,只有大家齐心协力,积极配合企业的工作才能为企业以及自身带来收益。在组织中,学会分享成功企业的知识和经验,时刻谨记为顾客创造价值就是在为企业创造价值也就是在为自己创造价值,只有让顾客享受到可以信赖的产品,深得顾客的信任,把好产品的质量关,达到双赢。 4.过程方法 产品的生产需要经过不同的工序才能制作出一个完整的商品,生产的过程中要总结方法,并不断更新与改进,在设计过程时,应考虑过程的步骤、活动、流程、控制措施、培训需求、设备、方法、信息、实施等带给企业的效应。 5.系统管理 质量管理中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应有系统的整合管理体系,针对制定的目标、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体系进行质量管理工作的正常高效运行。 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对于质量管理工作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产品生产后经过售出并会反馈出产品质量被消费者所接受的情况,如果所生产的产品没有达到预期的售出结果,企业首先应考虑的应该是产品的质量是否经得住考验其次就是顾客所需程度以及销售技巧等等,企业需要不要改进更加完善产品质量。 7.以事实为决策依据 数据是说明产品符合市场与否的最有利依据,即产品的现状事实。对数据进行合理合乎逻辑以及客观的分析,得出结论后并加以建立有效的决策方案,使问题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8.互利的供方关系 企业和供方之间都是互利的关系,一切以合理的利益出发,明确双方的位置,共同创造顾客的需求,不段改进和互相沟通,共同开发和更新产品,做到良好的管理工作,让企业与供方共赢。 总之,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虽然很多,比如物质方面的及材料、人的因素、技术的因素、管理方面的因素、公司内部因素或公司外部因素等等。但质量管理因素却从一定层次决定了产品的盈利方向,做好企业或组织的质量管理工作需要组织各成员的积极配合,从基础工作开始监督合作,争取创造组织与个人价值的双向成功。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高校《生产运作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摘 要:《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该课程的成功开展对于生产与运作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由于多种原因,该课程的开展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为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等角度出发,分析了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旨在能够对高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生产运作管理 课程教学 问题与改进 1.前言 《生产运作管理》作为一门与生产运作实践相互联系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和很多专业相交叉的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服务行业过程逐渐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到有形的生产过程又要兼顾到无形的服务行业。本文结合自己从事教学的过程与感受,针对在该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生产运作管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方案。 生产与运作是人类从事社会组织三项基本职能之一。生产与运作具有广泛性,生产运作活动管理的好坏直接和社会组织的经济效益相关,因此可以看出生产运作管理的重要意义。为此,《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在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逐渐受到关注。然而,由于本课程的独特性,很多高校的教师普遍认为该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学生也缺乏社会工作实践的经验,没有对生产与运作的感性认知与思考。与此同时,在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客观因素,如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充分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最终,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缺乏热情和积极性。笔者认为,要改进这种状况,以期提高教学的质量,应丰富教学的方法,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兴趣。 2.《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 首先,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总体方面没有生产管理的理论知识,对将来是否会从事生产管理工作缺乏信心,以至于学习本课程的热情不是很强烈,缺乏积极性。大多数的学生毕业以后就业的方向大都是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国家银行、房地产业或者是相关的政府机构,总体是不愿意去生产管理部门,很少有学生自愿选择去制造业行业工作。其次,在以无形的服务业等相关的非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作环境下,现有的社会工作状况,导致了学生对于和制造业相关的《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热情程度较低。最后,学生主要通过先理论,然后是实践或缺乏实践的模式学习,或者老师教授的知识缺乏市场,导致学生的兴趣不够高。 2.2部分的教师的授课经验不够丰富,缺乏一定生产与运行管理实践经验 目前很多高等学校采用的《生产运作管理》教科书滞后,课程的大纲与生产实践脱节,教师更是没有企业生产管理的经验,因此,导致课堂上的教授方式主要是对学生科学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纯理论的探讨但是忽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老师经验的关系,从而会导致有案例分析不透彻,学生难以深刻理解案例中的内涵,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发散性受到了很大的抑制。 2.3《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授课为主,以多媒体的方式为辅,结合一定量的作业及案例讨论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的模式中多媒体教学方式不够完善。在教学中所谓的“ 多媒体” 只仅仅是以文件的形式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却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价值,进而,未能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3.《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改进 3.1改变常规案例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常常引用国外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虽然这些案例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但是我们更应结合本国的企业文化特点,寻找与之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不能忽略反面的案例在我们生产学习中所扮演的作用,通过反面案例的学习同样有着引以为戒的作用。 3.2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教学 虽然多媒体设备已经在很多高校中得到普及,但多媒体工具的利用多样性有待提高,在高校的教学中,老师是普遍是将书本中的内容简单的放到多媒体中,仅仅是照本宣科的教授,这样很难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将多媒体资料中放入大量的照片、录音、电影片断等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热情。 3.3通过沙盘游戏、ERP 实验开展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沙盘游戏,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让学生深入其境的感受不同角色在生产过程中的意义。 3.4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比重 实践性教学是《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我们在课堂的学习主要是理论的学习,而感性的学习对学生知识的接受同样重要。这就需要我们的学院和老师共同努力来提供学生一个好的实践或参观的机会来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浓厚兴趣。 4.总结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是和生产紧密相关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开展为学生早期适应企业生产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了该可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方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进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生产运作管理论文: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探析 摘要:文章从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等三个方面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生产与运作管理;探析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研究如何将企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使用,以便高效地创造产品和服务的一门学科,它是随着近代工业的产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职业教育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而言,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并举,通过一定形式的实践性教学辅助理论教学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学习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原因以及解决对策。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准备不够充分 主要表现有:一是活动目标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如将活动目标确定为“参观企业的现场管理”,但没有进一步明确现场管理的构成,这种没有经过具体分解的目标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模糊的,缺乏具体指导性,因而也就难以发挥理想的作用。二是对活动的过程控制缺乏准备,对活动中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缺乏思想准备。如活动中学生应该如何同接待人员交流,如何争取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更多信息,应该做好哪些提问准备,当遇到接待人员接待不热情甚至不耐烦等情况时应该如何化解等。如果这些工作准备不到位,就容易导致事倍功半。三是实习企业的接待准备不足。例如一些企业临时随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学生,接待中只是简单介绍一下公司的基本情况,然后带学生到生产现场转一圈就完事了,有的甚至没有基本情况介绍,只是纯粹的现场参观。四是实践过程和效果与学生期望相差悬殊,学生因此容易对实践活动全盘否定,进而对学校实践性教学的组织管理持否定和不积极参与的态度。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教师主客观上对这些问题的忽视,二是由于教师自身缺乏对实习企业的较深入了解,因而难以对学生进行更深入具体的指导,三是由于指导教师缺乏与实习企业以及接待人员的深入沟通,接待人员不了解学生的实习目的和要求,四是由于许多实习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客观上存在着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的思想。它们之所以同意接待有的是出于人情面子考虑。有的是出于自身宣传所需。五是由于有的实习教师缺乏工作责任心,主观上对实践性教学采取敷衍态度。六是由于学生的实习目标制定不合理,他们对实习缺乏客观的认识。容易产生理想的期望。而事实上实践活动除了主观因素之外,还会受到诸如时间、接待场地、规模和接待人员等多种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期望和实际总会有差距。 (二)实践性教学活动虎头蛇尾 主要表现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性教学往往是以学生的顺利返校或学生上交一份活动报告为终结,教师没有安排活动总结,特别是缺乏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活动小结。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教师在主客观上的忽视。教师自己没有认识到总结对促进和加强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及对提升和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因而也就没有做相应的教学安排。二是由于指导教师对工作没有精益求精的态度,或者本身对实践性教学就是出于应付的态度。三是学校对实践性教学总结缺乏制度管理。目前,学校在对实践性教学的考核中,偏重于学生的实验实习报告,而忽视了实验实习方案和活动小结等内容。 (三)实践性教学设计思想过于局限 主要表现有:实践性教学场地局限于制造业的生产一线教学形式局限于现场参观教学组织局限于整班集体活动。教学时间局限于计划内的课堂时间时间安排非常随意,没有体现及时性原则。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部分教师没有全面深入分析和研究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内容及其实践性教学方法,因而在教学形式上多局限于现场参观,在教学场地上也局限于制造业生产一线。二是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实践性教学通常都是根据理论教学的需要而组织实施的,因此它往往是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的,事实上,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的时候,经常会影响到其它课程的教学安排,如果这样的机会多了,就必然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就迫使教师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而减少实践性教学时间和次数,教学内容也就会相应受到局限。三是受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客观上,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无法提供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运作管理的条件,这客观上给实践性教学设计制造了局限。四是受学生安全管理压力的影响。很多教师为避免校外课外实习实践给学生带来的安全风险,而采取刻意回避校外课外实践实习的态度。 (四)实践性教学缺乏理论基础 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不注重理论学习甚至于放弃理论学习,使实践性教学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指导。 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他们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不用学习理论,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对自己缺乏严格要求。相当部分高职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不够扎实,这客观上给他们的理论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再加上他们缺乏对生产与运作系统的感性认识,从而使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就显得抽象枯燥,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不是想办法如何克服困难学好理论知识,而是采取了放弃理论学习的行为。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首先,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配合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是指通过深入社会,使学生加深对课堂上学习的系统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通过亲身感受获得新的体验。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实践性教学是根据理论教学的需要,通过教师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来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表象化,以帮助学生对一些较抽象理论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实践性教学内容和时间的确定上应该紧紧围绕理论学习需要,要满足有效需求和及时性原则。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也不例外。 其次,实践性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为基础。高职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同时也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活跃在生产一线、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理论,才能更好地参与实践,更好地在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他们区别于那些未上学而直接打工者的主要地方,也是他们日后能得以较大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为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拓宽实践性教学思路 实践性教学中的实践通常是指实习和实验等,新华词典中对实习和实验是这样解释 的:实习是指在教师或其它实际工作者的指导下,学生参加一定的实际工作,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取得实践经验、提高理论水平,锻炼工作能力,实验是指科学研究中为检验某一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操作和活动。按照这一解释,上岗操作、开展社会调查、参观学习,典型案例分析、模拟练习等各种操作或验证活动,都是实践性教学的具体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有效、经济、方便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环境条件,灵活设计教学方案。如有关工厂设计布置、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其实践形式就可以设计为调查分析。将学生按兴趣相近原则分成若干小组,选择包括学校在内的附近单位为调查对象,利用课外时间调查了解这些单位的总体布置和现场管理,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分析评价。在时间安排上,教师只需规定活动的起止时间,具体安排由各小组自由灵活决定。而对生产计划、项目计划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就可以给定生产环境,由学生按照有关原理、步骤在课堂上模拟编制。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果,甚至决定着活动的成败,开展一次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从教学内容、教学地点、教学时间和方式的选择,到教学过程的控制,以及教学效果的分析总结等都需要教师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全面系统的安排,为切实做好实践性教学的准备工作。学校还应该从宣传和制度建设两方面加强对这一工作的引导和保障。这里以参观实习为例谈一谈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准备内容。 一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时间,二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参观企业,三是根据教学目的提前对参观企业开展调查研究,确定学习交流的重点内容和注意事项,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四是加强与参观企业接待人员之间的沟通,让其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内容,并以此确定其介绍的内容和重点,同时建议其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实际提出学生学习的方向和重点,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等。五是以提纲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参观过程中看,问、听的内容和方式,让学生有备而来,六是帮助学生做好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的准备。比如对参观企业因临时停电而没有正常生产、临时接待人员的不热情等的应对措施,七是做好交通安全准备,八是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实习期望。如果通过实践活动完成了主要的感知目标,那么这次活动就是成功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其它不足只是值得下次活动注意并改进的,并不对本次活动效果产生根本的影响,更不应全盘否定,所以活动前应帮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和实现它的主要措施。 (四)注重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分析总结 对实践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是实现学生思想升华的必要阶段。如果实践之后不注意分析总结,实践性教学效果就会被大打折扣,很多时候,学生只认识到实践的意义在于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却不能认识到实践的另一重要意义还在于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实践性教学中,他们往往很难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学习,形成了理论和实际事实上相分离的局面,而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分析和总结是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又一较好途径,也是对理论及其应用知识的再一次巩固学习。因此,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角度对实践性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学生从理论的角度去看实践的内容、过程与效果,再从实践的内容、过程与效果去认识理论的作用与意义。 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宣传和引导,让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践总结,这是做好实践性教学总结的根本所在,二是在教学管理上把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总结与分析作为考核内容之一。从而从制度上保障实践性教学总结的正常有效开展,在总结方法上,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采取由教师拟定总结提纲,由学生分别开展个人总结、小组总结和班级讨论等形式,并以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总结报告以及教师的总结报告为依据对活动效果进行总体评估。
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晶体学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晶体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也是进一步学习材料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本文根据材料专业《晶体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和次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详细思路。 关键词:晶体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研讨式教学;教学改革 一、前言 《晶体学基础》课程是为地质学、材料科学、矿物学等专业学生在完成高等数学、普通化学和物理学等公共课程后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1-4]。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晶体学基础》课程中的晶体结构、晶体对称性、倒易点阵、晶体投影、晶体生长、晶体缺陷等晶体学基本知识,是进一步学习《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分析》、《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性能》以及《材料物理性能》等专业课程的基础[2]。在材料科学领域,调控材料的性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如果一种材料的成分确定,那么它的电学、光学、磁学以及力学等性能将取决于材料的晶体结构类型和晶体中存在的缺陷特征(如杂质原子的浓度、位错密度和晶粒尺寸等)。因此,《晶体学基础》课程的基础知识不仅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将对学生们将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开设《晶体学基础》课程以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晶体学教学计划主要安排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大约讲解4学时。另一方面,在《X射线衍射》和《电子显微分析》等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去通常要利用2~4学时来讲解布拉斐点阵、倒易点阵等晶体学知识。这使得部分晶体学知识被重复讲授,而一些重要的晶体学知识没有得到无法全面、系统和深入地讲解。基于以上原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2010年起对材料专业的本科2年级学生开设了《晶体学基础》课程。 通过过去几年的《晶体学基础》课程教学实践,学生们普遍反应对晶体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了,同时在学习与晶体学相关的其他材料专业课程时,也更加得心应手。但是,目前的晶体学教学中还存在以下3个主要问题。 1.晶体学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是多个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不同学科对于晶体学知识的侧重点有所差别。目前,国内《晶体学基础》的教材主要是面向地质和矿物专业而编写的[5],其包含的内容以及章节编排次序也是为了使地质和矿物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晶体学知识而设计的。所以,现有教材的教学内容以及讲授次序并不完全适用于材料专业《晶体学基础》课程的教学。 2.《晶体学基础》课程中包含着很多晶体学基本概念,同时还有非常抽象的宏观和微观对称操作以及晶体的投影操作。在以往的晶体学教学过程中,主要借助一些静态的二维或者三维图片进行讲解,其表现力度有限,无法有效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晶体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3.在《晶体学基础》的授课形式上,过去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动参与较少。仅仅通过教师对《晶体学基础》中复杂空间对称变换进行讲解,难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晶体中对称特点、内部质点的堆积规律以及复杂的空间概念。同时,这样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由以上分析可见,现有的《晶体学基础》教学已经难以满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晶体学知识的精髓,为学生在将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中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讲授次序的改革 目前,本校《晶体学基础》的教学课时共32学时,与地质学和矿物学专业相比,总授课时间较少[3,4]。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讲授材料科学专业学生所必需掌握的晶体学基础知识,有必要将那些与材料科学专业相关性不大的内容进行删减。例如,晶体理想形态和晶体规则连生方面的内容对地质学和矿物学专业十分重要,但是对于材料专业学生来说,只需要在课程绪论中加以概述就能够满足本专业的教学要求了。同时,对于后续材料科学的其他专业课程将详细讲解的知识点,也可以进行适当删减,如晶体相变、晶体物理学等内容。另一方面,对于进一步学习材料专业其他课程而需要用到的一些重要晶体学基础知识,应该增加讲解内容的深度。例如,倒易点阵、吴氏网等基础知识对于分析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至关重要,但是,现有教材中的以上相关内容过于简单,无法满足材料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所以,需要增加相关的授课内容。 教学内容的变更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授课内容编排的逻辑性。由于晶体学授课内容和侧重点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就不能按照现有教科书中针对地质和矿物专业的教学目的来安排授课次序,而应该按照材料专业对晶体学教学内容的要求,研究如何安排授课次序才能更有利于本专业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相关晶体学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晶体宏观对称性之前,有必要先讲解一些典型晶体结构的实例,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复杂的空间对称操作;将晶体的微观对称和空间群知识从原教材的第七章提前到第三章[5],使其与晶体宏观对称合并成晶体宏观和微观对称一章,这样有利于从宏观和微观相互联系的角度进行讲解;另外,倒易点阵知识应该从原教材的第一章后移到第四章,在讲解完晶体定向和晶体学符号之后,学生们熟练掌握了晶体正空间的晶面和晶向指数,此时讲授倒易点阵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正空间和倒易空间的相互变换。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晶体学基础》课程的难点是晶体宏观和微观对称、晶体的投影以及内部质点的堆积。除了采用传统的板书和二维图形对这些晶体学难点知识进行讲解以外,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利用一些三维模型。例如,在讲解晶体的球面投影和吴氏网过程中,利用地球仪作为三维实物模型,能够更好地说明晶体的各个晶面在进行球面投影过程中的操作次序,以及解释如何利用吴氏网来计算晶面夹角。在讲解晶体的旋转对称时,可以利用一些特制的三维立体模型,形象地显示出不同轴次的旋转对称;另外,在讲解晶体的极射赤平投影时,可以针对一些具有特殊对称特点的宏观晶体,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相关的三维实物模型,通过观察各晶面的投影特点,加深对极射赤平投影知识的理解。 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加形象地把握各种对称变换特征和晶面投影规律,我们应该进一步利用三维多媒体软件,制作一些三维动画作为辅助教学手段[6]。这样能够通过三维旋转来观察晶体的宏观对称特点以及晶体结构中的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位置,满足晶体宏观和微观对称要素及其操作等抽象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不同宏观和微观对称操作的特点,从而加深对这些抽象晶体学概念的理解。 四、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本校《晶体学基础》课程在开课初期的授课形式为大班整体授课,包括所有材料专业大二的学生(约150名)。由于听课学生人数较多,导致教师难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听课效果。故而,本校自2013年起对《晶体学基础》课程进行了“小班化”教学实验(每班70~80人),有效地提高了授课效果。但是,目前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以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要授课模式,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积极地思考问题。因此,应该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主导本课程的教学过程,通过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研讨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研讨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晶体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和抽象知识。针对每堂课的重点讲授内容,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相关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之间反复讨论将复杂的晶体学问题进行逐步阐明,这样也有利于检验学生对每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将分组讨论的结果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体系,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地通过讨论来相互启发,进而解决各个难点问题。 另外,师生应该充分利用本校在校园网上建立的晶体学课程中心平台。一方面,鼓励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自由讨论,另一方面,让学生针对以上问题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和讨论。通过以上“研讨式”教学模式及时获得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从而调整讲课速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总结 《晶体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应该按照材料科学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晶体学知识,优化编排授课内容和次序,提高授课效果;利用三维晶体学动画模型,加深学生对晶体对称要素及其操作等复杂晶体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建立“研讨式”教学模式,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提出学生课堂和课后研讨的主题,检验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通过主动提问以及相互讨论而获取知识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材料科学专业必需的晶体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与探讨 摘要:生产实习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工程教育认证现场考察的重点环节之一。本文针对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获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关键词: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 据统计,我国每年工科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居世界之首,但毕业生的质量却令人堪优。在工程教育认证新形势下,如何强化工程意识,培养解决复杂工程实践能力是高等工程教育中刻不容缓的事情之一[1-3]。生产实习的目的是将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密切结合,提高专业兴趣,扩宽专业认识,为同学即将选择考研专业和就业提供指导,培养同学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生产实习承前启后至关重要。 目前尽管建立了众多的校外实习基地,但企业考虑到实习安全、生产效率、生产车间场地空间等问题,导致生产现场停留参观时间短。同时,车间噪音大,实习小组人数多,在“只许看,不许动”动的束缚下,实习变成了参观、走马观花[4,5]。因此,同学对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过程的了解和认识浮浅,甚至是囫囵吞枣。在工程认证新形势下,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产实习教学改革 1.生产实习基地的选择。在市场经济和目前企业经济运行困难形式下,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均把经济效益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学生实习一般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反而可能会对工厂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安全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一般持消极态度,能安排学生实习时间和次数有限。同时,由于实习经费限制,对生产实习基地只能就近选择。因此,在实习经费和实习基地均有限的情况下,合理资源安排尤为重要。 (1)建立校外精习基地。所谓精习,选择典型的产品,熟悉零件的整个生产加工过程,既包括材质选择、进厂检测、生产设备型号、生产工艺制定、相关的性能检测与质量控制、产品的市场定位与销售情况、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让同学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角度去熟悉、分析产品零件图、加工工艺图、焊接工艺图等生产工艺过程。采用先课堂讲解(兴趣引导)―同学现场实习(感性认识)―课堂交流讨论(启发深入)―再次现场实习(理解领悟)―课堂讨论交流(融会贯通)的方式进行。 精习基地选择一是交通方便,便于学生多次实习往返,节省实习经费;二是精习基地要有独立功能产品或运动部件,既涵盖金属原料质量控制、加工成型(铸造、锻压、焊接、塑性成型、热处理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成型工艺)、质量检测、装配等工序。三是厂家积极配合,能提供产品生产图纸、生产和检测工艺文件、生产设备资料,并可接纳多次实习。 精习基地给同学一个全面系统的材料成型工程概念,让同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归纳总结其工艺选择的理论依据、质量控制的方法,根据工况和经济性,选择零件热处理、耐磨、耐蚀处理方法,探索思考该产品生产质量提升空间,进而培养解决复杂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2)建立校内精习基地。大学一般建有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既高校技产业园。虽然高校企业产业园的企业规模小,对生产实习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辅助教学是高校产业园的职责之一,便于联系落实实习任务,时间安排灵活。二是交通便利,便于往返多次实习。另外,高校科研成果成功转化案例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培养同学创业的意识。 (3)建立校外泛习基地。所谓泛习基地是指学生在企业实习1~2次,主要是让同学了解熟悉不同零部件的生产成型工艺过程,掌握金属零件不同的成型工艺,扩宽对产品生产加工视野。由于企业接纳实习时间的限制,同学对泛习基地的生产工艺过程难以深入的理解和贯通,因此指导老师的预先讲解、同学对企业相关产品、工艺的预先资料的收集、查阅和实习后现场答疑讲解是决定泛习基地实习效果的关键环节。 一般精习基地选择1~2个企业,每个小组安排3~4次进厂实习机会,每次实习0.5~1天。泛习基地安排4~6个企业,每个企业安排1~2次进厂实习机会,每次0.5~1天。精习基地、泛习基地实习时间和次数的安排,可根据企业生产工序、生产规模、设备开工使用情况灵活调整。 2.指导教师工程素养的培养。目前高校师资评聘过分依重科高层次科研项目和论文,忽视了高校教师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同时,很多高校教学重课堂理论教学的考核与评价,轻工程实习的投入与考核。另外,实习现场环境工况复杂,指导生产实习不仅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多,还要求老师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因此,要到达预期的生产实习效果,具有工程开发或企业工作背景的指导老师尤为重要。选择有经验的老教师带年轻教师,培养实习指导教师教学梯队,是完成实习的有效保障[6]。 指导教师到精习、泛习基地企业同技术人员交流座谈,预先调研、制定实习计划,收集编制实习报告。同时,做好预先动员,讲解和指导工作。这些工作已远远的超出了“教学工作量”所能体现出的工作量,需要指导老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指导教师工程背景培训需要学院、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教学规章指导的引导。 3.教学模式改革。 (1)实习前沿。同学第一次到企业实习,带着对未来工作环境的憧憬,也充满了对企业的好奇与迷茫。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所选择的精习、泛习基地在企业规模、技术先进性、企业管理、车间环境等诸多方面可能差强人意,实习动员要预先化解同学心中的就业观与实习现实企业的落差,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引导同学走进企业,培养兴趣,扩宽对专业的认识。同时,鼓励同学不仅带着眼睛去实习,更要带着脑子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并运用所以理论,探讨解决实践工程问题的可行性。 (2)编写实习报告。指导教师根据安排企业实习时间、企业设备开工情况,修改、编写实习报告,避免同学实习报告流水账、抄袭雷同、言之无物。实习报告采用启发、讨论,研究与探讨的方式,引导同学对产品选材、成型工艺、质量控制、产品性能逐渐深入分析研究,将所学理论与产品加工制造工艺、技术相结合,培养同学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实习报告的编写是针对精习基地、泛习基地有的放矢,引导同学在实习过程中抓住重点环节,透过实习产品,回归到理论的运用,将课堂理论与生产实践融汇贯通。 (3)实习考核。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是实习学风引导的指挥棒。同时,考评制度也影响下一级同学学风和实习态度。制定合理的实习考核办法是实习效果保障之一。一般从实习纪律(10%)、实习笔记(20%)、实习报告(40%)、实习答辩(30%)四个环节进行评价。实习笔记采用时抽查,即可可以监督同学,也可以及时了解同学实习掌握情况,合理的安排实习时间。实习答辩采用分组座谈式答辩,同学主动讲述和提问回答相结合,为同学进行理论的深化和梳理。 二、生产实习改革应用及效果 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计划3周15天,我们安排青岛扎克船用锅炉有限公司、青岛金海纳有限公司作为精习基地,莱钢锚链、青岛海立、城阳丰东热处理、潍坊丰东热处理、高密高锻5家公司作为泛习基地,其产品包括:船用锅炉、采煤机截齿、海上平台锚链、冰箱变频压缩机、活性屏离子氮化炉、压力机等。 实习参观公司按其产品成型工艺分,焊接成型:锅炉压力容器埋弧焊、CO2保护焊、氩弧焊、锚链闪光对焊、截齿钎焊。塑性成型:炉体的卷压成型、汽车壳体零件的板料冲压成型、锚链横档的热锻成型。铸造成型:压力机及其零件的砂型铸造、消失模铸造成型。机械加工成型:变频冰箱压缩机机械加工。板料和棒料下料:剪板机下料(≤8mm)、火焰和等离子气割,棒材和管材的带锯切割下料。此外还涉及热处理工艺:截齿的感应淬火、渗碳淬火、离子氮化、气体氮化及其喷丸、喷砂除锈预处理工艺。按检测方式可以分为探伤检测:压力容器X射线探伤、着色探伤和锚链超声探伤。力学性能检测:锅炉焊缝的拉伸试验、冲击实验。产品性能检测:锅炉的水压检测、变频压缩机噪声检测。锅炉材料和锚链材料的元素检测分析。从实习内容看涉及了本科课程中的金属材料学、材料的力学性能、成型原理与工艺、热处理工艺与装备、无损检测等课程。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经过与指导老师、企业技术人员互动,在实习报告的引导下,通过课堂探讨交流,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实习效果良好。另一方面,生产实习企业与学生获得了互相认可,既企业在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也给同学做了下一年度的招聘需求,同学可以带着企业的技术问题在企业完成本科毕业设计,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工作。 三、结论 在新的工程认证形势下,通过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精习基地、泛习基地建设、实习指导报告的引导、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形成,探索培养养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新的生产实习改革正在付诸实施并初显效果。 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航空航天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摘要:通过对航空航天材料专业英语教材、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优化,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写、译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英语交流、获取知识。同时促进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航空航天技术进步的需要。 关键词:航空航天材料;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航空航天材料是指飞行器及其动力装置、附件、仪表所用的各类材料,是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材料科学中富有开拓性的一个分支。飞行器及其装置的设计,不断地向材料工程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了航空航天材料科学的进步。各种先进材料的出现也为飞行器及其装置的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设计性,极大地促进了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因此,先进航空航天材料的开发、研究与应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与航空航天技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因此,各国都把先进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放在重要地位。尽管我国近年来在航空航天材料的研发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而国外相关资料都是英文出版,这就需要航空航天材料方向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完成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等任务。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语言应用与材料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它不但涉及英语科技文体的语法特征和材料专业技术文献的语言特点,而且涉及一定的专业技术内容及科技信息交流。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写、译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英语交流、获取知识。同时促进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航空航天技术进步的需要。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一定量的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有关的常用单词和常用词组,并掌握一定的构词法知识,具有识别生词的能力,能顺利阅读专业相关的英文原版教科书、参考书及专业论文。但现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管理与培养方式中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也没有针对航空航天方向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因此,迫切需要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改编教材,以全面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一、改编现有专业教材,扩展学生专业视野 浏览现有大部分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可发现,内容基本是《材料科学概论》或《材料科学基础》的英文版本的改编,实际是英文版的专业教材,不具专业英语教材特点。而且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慢,与国际上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学生阅读起来单调、枯燥。因此,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急需编写新版实用性教材。新版教材需兼顾英语的语法特点和材料专业技术知识,既强调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涵盖国际研究前沿趋势。 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及翻译的综合能力着手,按照从难到易的教材内容顺序,突出航空航天行业背景及新技术特点,完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外语》教材的设计与撰写。从教材章节编排上,按照先介绍语言知识后介绍材料专业的顺序布局。可以在开始的章节介绍科技英语的构词、语法的特点以及专业学术文章的撰写规则。随后的几个章节,简单介绍材料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可以结合以前学习的材料专业知识进行这部分的学习。目的是给学生介绍英文专业词汇,让学生逐渐熟悉专业英语的阅读。随后,在材料学的专业知识内容上,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着重介绍和航空航天技术紧密相关的材料研究内容,例如飞机结构复合材料、高温材料、隐身材料、非晶材料、太阳能材料等。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专业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专业文献中获取重要信息和跟踪学术研究前沿的能力,教材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利用互联网站和相关的学术期刊网站获取最新专业文献的方法。并且,从材料专业高质量的国际期刊上精心选取一些难度适中的综述性和研究型的论文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由于这些论文内容新颖且紧密跟踪本领域的研究前沿,学生也易于接受。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使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地认识和理解。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夯实学生基本功 调研各高校材料专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发现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在第七至第八学期,大四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变得陌生,如果直接面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因此,教师除了教授教材的内容外,可以适当拓展相关内容的英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知识结构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生毕业后学习、就业及工作的实际需要,突出对学生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了突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及常用交流,可按照先读后写,先听后说的思路,来对学生进行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通过由学习模仿到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撰写英文摘要、写推荐信、求职信、会议常用发言以及模拟求职对话等能力。除此而外,还可以就学生即将面临的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展开介绍和讲评。“学以致用”,而实际应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体会到能从专业外语的学习中获益,便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专业英语的教学。 为了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最新外文视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大专业,其中又有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陶瓷材料等二级专业,因此除了完成教材的教学内容外,还应针对不同专业分门别类地介绍材料的最新的实际应用。介绍时,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最新的文字资料,也可以搜索最新的视频资料,其中视频资料更生动,因此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比如在讲解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波音、空客等制造飞机发动机及机身结构的最新技术视频。还可以通过播放如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技术及3D打印技术等视频,加深学生对陶瓷材料、功能材料及复合材料在新能源及新技术领域的应用认识。因此,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视频资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扩充学生的词汇量,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了解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沿,深化在学生对航空航天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认识。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材料专业英语是一种正规的书面体,专业词汇多词形复杂、句子长,且与专业知识结合紧密,相对于基础英语来说,缺少文学作品中的韵律、节奏感,读起来抽象、枯燥,造成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如果采用传统的专业课程的讲课为主的教学方法,势必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结合英语课堂教学和专业课的教学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可以采取英语课堂的教学,让学生随堂朗读教材内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熟悉了教材内容,又对英语的“说”有提高。随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教材内容,或者也可以提出一个小话题,学生可进行问题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技能,也加强了学生分析专业问题的能力。课后布置适量的课后翻译作业,可以是对教材内容的翻译也可以是对课堂增补内容的翻译,通过英汉互译的环节,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束前,还可以穿插学生就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做一个简短的英文讲座,既可以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测试,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加同学们英语交流的信心。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如前所述,可以围绕课堂教学时的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补充国际上航空航天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应用实例,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视频文件的学习。进行文字资料的学习时,可以采用先朗读后分析、翻译的方法,逐步分解。进行视频资料的学习时,教师应提前将语音资料转换成文本资料,课堂上可以进行边视听边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结语 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对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究提出更高要求。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究人员必须及时关注国际发展,密切和国外学术交流,才能保障材料领域的不断进步,这就对科技人员的专业英语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通过对航空航天材料专业英语教材、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优化,来全面培养学生的读、听、说、写、译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航空航天材料技术领域输送优秀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化工生产备受关注,化工生产为社会发展提供相应的材料,是社会工程建设中的重点内容。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是化工生产中的重点内容,本文对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的对策,并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化工材料科学趋势演变进行畅想。希望相关的研究能够促进我国化工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 发展现状 趋势分析 研究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同时能够带动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在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当今社会中,无论是高校中还是化工企业中,都需要培养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人才,创新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从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中找寻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后期的工程技术研发。 1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历程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从个个单一分来的学术系统中,逐渐实现走向了科学之间的相互融合。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材料科学的应用与社会建设步伐息息相关。单一化的材料科学发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各个材料学科之间应该实现相互交叉、渗透、移植,从细分最终走向综合化的发展。在20世纪40年代,基础科学与工程之间的相互渗透较差,固体物理学与材料工程学之间的互不融合。从60年代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能够实现交互,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之间的大部分内涵能够实现重叠,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1]。 1.2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在教育界的发展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是高校教育中的重点内容,该门学科经过多变的研究与演变,衍生出中诸多的子学科。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学科专业演变为例,与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的专业课程有:地质与采矿工程、采矿与冶金、冶金与材料科学等。欧美等国家将在材料教育方面的认识比较深,将很多高校中的冶金、陶瓷、电子材料等科目统称为材料,材料教学内容逐渐扩大,应用到社会建设中的诸多领域中。目前,我国重点高校相继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针对于化工方面的教学改革,在原设置专业的基础上,补充了非金属的工程材料的内容。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能够打破原专业设置的界限,加强专业间的渗透和联系,教学内容实现了更新。截止至2003年7月份,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的院校占据我国的高校的总数的34%。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教学逐渐展现出了新思路[2]。 2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趋势 2.1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中创新性人才培养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以来社会化工企业的技术研发还远远不够,为了更好的促进化工材料科学的发展,在未来的科技社会中,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还需要与教育实现紧密结合。促进化工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需要在高校中培养优秀的材料科学人才,与社会高精尖材料研发机构构成联动机制。对于材料科学的人才培养要求极为严格,一方面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结构力学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向学生传授学生微系统、纳系统、生物系统。同时还需要进行材料结构、性能、工艺等工程的研究,以计算机技术进行材料科学的模拟研发。高校能够为社会输送创新性的人才,是社会化工企业实现稳步发展的关键。创新性人才的能够促进化工新材料的研发,保障化工材料领域更新[3]。 2.2 化工新材料的研发 在科技信息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对于化工材料的研发技术越来越先进,我国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未来发展,需要与科技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研发出具有更多功能的化工新材料。这些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能够在传统材料的优势基础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2.2.1 纤维材料 化工新材料“十三五”发展规划在即,很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价值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新型材料,在社会建设中能够发挥出无线的潜力。这些新材料与传统的材料相比,在质量上更加的轻便,在性能上的更加的好,在功能上更加的强大,附加值更加的高。那么何为化工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是指一些包含高性能纤维复核材料,这些才能够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新能源及高科技产业中应用广泛,同时化工新材料在建筑、通信、机械、环保以及海洋开发中用途更大。有专家指出,全球纤产量在近十年内的长幅为3%,而高性能的纤维在全球范围内产量增长能够达到30%,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几年间是高性能纤维发展的黄金期[4]。 2.2.2 聚酰亚胺 有机高分子材料也是化工新材料的另一类,与传统的高分子材料相比,聚酰亚胺的综合性比较强,特点突出。聚酰亚胺作为一种特种工程材料,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微电子、分离膜、纳米、液晶、激光等领域。在物理性质上,耐高温达 400℃以上,长期使用温度范围-200~300℃,熔点特征不明显。并且该种材料绝缘性能极高。通常情况下,103赫下介电常数为4.0;在化学性质上,聚酰亚胺可以被分为脂肪族、芳香族、半芳香族聚酰亚胺三种。聚酰亚胺,因其在性能和合成方面的突出特点,不论是作为结构材料或是作为功能性材料,其在微电子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工研发领域中的重点内容,提升对于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发,能够有效的促进化工领域发展。本文对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互结合,研究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未来,需要对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中进行创新性人才培养,鼓励化工新材料的研发,实现科技创造未来。 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验室教学地位思考 [摘要]站在一级学科专业角度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的含义,剖析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实验室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科学实验及工程实践的能力为目的,以传授科学发现的实验方法、研究手段以及工艺技术为任务,并在认知学科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基础上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应该是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主要基地,实验室建设应该是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落脚点与主要方向。 [关键词]实验室;实践教学;工程实践能力;人才培养 0引言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级学科专业,深刻理解专业内涵,是保证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从培养专业人才的角度,专业教学自然包括学科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协调统一的两个部分。如何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究课题[15]。伴随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大量投入,用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得到解决,恰恰相反,社会要求高校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人才的呼声日益强烈。深刻思考高校实践教学现状,目光聚焦教学实验室,高校教学实验室的性质、作用与地位值得再审视。高校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方向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作用值得探究。 1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内涵理解专业实践教学的涵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研究有关材料成分/结构、制备/合成、性能和使用效能及其关系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对此,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教育要面向学科的要素,自然科学知识与工程技术知识应该是构成知识结构的主要方面。就理论教学而言,要以系统的知识学习和综合思考能力培养为主,强调宽厚的基础、学科知识横向与纵向间的联系。理论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专业理论素质。实践教学不应该仅是理论的再现和简单证明,而是强调理论在应用中的相关性和综合性,同时引导和激发学生走向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起点。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与工程实践的能力。基于此,确立了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方向。高校教学实验室是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实施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的主体,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对象是教学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 2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对实践教学的要求2.1重视宽口径材料类人才的培养 材料类型已经覆盖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以及高分子材料材料工程方面,覆盖了金属的成型与加工、无机非金属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以及冶金工程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与此对应,重视宽口径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3]。 实际上,在专业人材培养过程中,各个学校依据自身条件和发展定位而限定“宽口径”的“度”,即办学特色。由此,也决定了“宽口径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实践教学内涵对于每个学校来讲是有一定限度的。实验室对于实现“宽口径”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的具有了可行性。 2.2培养模式由“专业培养”向“学科培养”方向发展各教学环节的学科性特点日益突出:在课程设置上,普遍注重学科式课程,专业课程已从中心地位转向了载体地位;在课程内容上,围绕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大方向。实践教学与学科性内容的关联性日益紧密[4]。例如,大功率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等高、精、尖设备大量向本科教学开放;普遍提倡本科生低年级开始进入科研团队,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毕业论文或设计题目普遍要求真题真做。实验室对于实现宽口径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有效性日益彰显。宽口径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主体地位也日益凸显。 2.3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由基础转向专业 伴随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大量投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在经历“十五”、“十一五”基础实验室专项投资建设基础上,投资0.24亿元进行了“十二五”建设,以学科与专业综合建设作为重点,加强教学科研创新平台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已由基础转向专业,投入的趋向突显学科性。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可以立足于实验室。 2.4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材料研究专门人才的需求淡化了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的概念,对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相结合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增加。 伴随专业教学内容学科化、综合化,实践性更强,探索性更强。以专业认识实习或企业化的现场实践为实施方式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不适应性。实验室建设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其建设易于朝向保障实现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发展。从高校的性质与任务、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目的,以及从现实条件来看都是符合逻辑的。 3高等学校实验室实践教学现状的思考与改革措施3.1高等学校实验室实践教学现状的思考 1) 以科学实验教学涵盖实践教学。实验室的实践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性:教学内容突出学科化,教学方式强调科学探索。与此对应,用于实践教学的投资趋向于科学研究设备。实验设备现代化、高精尖化以及专门化。这种实践教学现状使科学探索深度不断加大,基础实践能力逐渐淡化。虽然对教师与大学生双方的科学素质要求越来越严格,但基本技术的实际操控能力越来越弱化。如果以宽口径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标准来衡量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实践教学,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会被弱化。 从材料测试分析方法的课程教学来讲,由于侧重电子探针、原子探针等现代分析手段,材料成分分析最基础的化学分析方法被淡化,而化学分析方法是工程实际中测定钢平均成分的基本方法。大学生就业主体还在企业,仍面向工程实际。大学教育,特别是工科的大学教育,工程知识的教学偏弱,大学生就业难,社会接受度低,这些也是需要考虑在内的客观原因。 另外,先进科研手段层出不穷,先进工程技术不断发展。在先进科技面前,面对高精尖、高价值科技手段,存在看得见却摸不得的客观现实。不能上手,实践能力无从培养。 除此之外,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大学生群体在一个相对较短的、确定的时间段内了解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出相适应的科学研究能力,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行的。 2) 实验室实践教学存在明显的教学实验性。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实践教学受传统的思想影响,实验教学依课程开设,且在内容上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正所谓教学实验,而非实验教学。而且,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对科学发现的历史缺乏重视。科学发现的历史,不仅在于体现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展现了探究科学的思想方法、在探究科学问题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以及技术手段的选择使用、改进与发展的过程,这些恰恰表现的是工程实践的核心内容。 在实验教学形式上,所谓基础性、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的划分,多是从实验内容的量、涉及知识性的面及工作难度角度,而非从实验教学的内涵上来考虑。项目之间相互独立,缺乏系统性,且实验项目在内容设置上重复现象严重;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专业实验能力及科学研究基本能力方面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上没有有效体现;学生创新意识不能得到有效激发;教学过程未能切实体现以学生为本、学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实验室教学模式不适应宽口径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实践教学的内涵,实验室教学的实质作用未有效体现。 3) 高校实验室教学的优势尚待发挥且不能与工程实践相协调。按照传统观念,实验室的实践教学注重科学理论相关的工作。在此观念下,设立的实验室多属于科学实验型实验室,而非工程实践基地。为弥补这一不足,高校多致力于建设校外工程实践基地,使本属于学校自身的实践教学体系,被分成校内的实验室实践教学与校外的工程实践教学两部分,使得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出现脱节,不能协调统一。 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有效支撑高校实践教学。因而,许多高校大力建设校外产学研基地,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在“十二五”期间,天津市投资了4.25亿元用于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10个可共享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实践中发现,所谓工程实践基地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偏向工程,一定程度上弱化实践教学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协调统一,对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局限性。同样,工程实践基地建设为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现实,满足大学生群体在一个相对较短的、确定的时间段内掌握不断涌现的新的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行的。另外,由于企业客观现实的限制,校外产学研基地的工程实践教学效果确实大打折扣。况且,在信息交流高度发展的今天,是否需要花大力气建设校外产学研基地以完成工程实践教学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3.2高等学校实验室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 提高对实验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高等学校实验室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实施工程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保证教学质量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明确,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十三五” 高等学校改革的核心。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实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观念,提高实验教学对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支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 加强实验室建设,深化实验教学改革。首先,通过管理体制创新,实现实验室的角色转换。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要以深化改革现有实验教学体系和管理体制为核心。通过体制创新,打通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教师身份界限,在建立起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基础上,形成设备先进、资源共享与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支持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实施实践教学任务的主要基地。 其次,通过理念创新,打通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界垒,有效地实现教研相长,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理念创新,形成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协调一致、科研研究室与教学实验室协调统一的机制,实现教研相长。学术性的教学模式,打通了科研研究验室与教学实验室的管理界垒,专业教学任务由团队协调处理,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探索。 4结束语 实践教学改革是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实践教学改革是保障学校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发现与工程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的重要支撑。从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要求、高校的性质与任务,以及学科专业建设内涵与发展方向的逻辑出发,高校实验室应该培养大学生获取科学知识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能力。借助体制创新,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实施实践教学任务的核心载体。教育者应通过理念创新,打通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界垒,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科学知识与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基地。 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读议练课堂模式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中的应用 摘要: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为例,介绍了读议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与效果。通过“读”的实施强化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并充分结合利用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和网络资源,开拓学生视野;通过“议”的实施,充分开展知识点的讨论,通过团队合作合理分工,同时强化师生网络互动和课堂互动,加深理解;通过“练”的实施,提高感性认知,强化实践知识和能力。通过两学年的实践,实施效果较好,同时提出相应存在的问题,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材料科学与工程;结构教学法;阅读;讨论 一、前言 “读、议、练”课堂教学模式是指运用“启、读、议、讲、记、练、结”结构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使学生主动探索,充分利用各渠道的学习资源,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在头脑中对相应专业知识形成整体化,并学会运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是我校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作为该专业的学位课程,旨在使学生开始接触材料科学,树立科学的材料观和专业认知,通过“读、议、练”课程教学建设,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 二、“读、议、练”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读”的实施及评价。通过为学生指定相关参考书籍和促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精读、课外必读和浏览泛读相结合,掌握和了解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内容和最新前沿进展。具体本课程,为学生指定了6份参考资料,有选择性地指定内容,要求精读15万字和泛读53万字,使学生掌握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和材料科学领域进展知识。将阅读材料分四次结合课程进度告知学生,并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大部分阅读资料均以数字资源形式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共享,为学生阅读提供条件。同时每次阅读要求学生反馈阅读报告以督促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在课程的网站上公布读的要求与评分标准:每位同学要充分利用指定的相关参考书籍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将精读、课外必读和浏览泛读相结合,掌握和了解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内容和最新前沿进展。 在实施有效的阅读之后,要求撰写相应的读书报告。(1)精读材料1:第1章,阅读1~8页,写出500字的理解。第2章,阅读9~10页和第3章,阅读30~68页。写出800字以上的阅读报告。第4章,阅读,写出800字以上的阅读报告。(2)阅读材料2:泛读至少10万字。阅读材料3:泛读至少20万字。以上两材料在阅读后撰写主题为“我眼中材料的发展未来”的小论文一篇,不少于1000字。(3)阅读材料4:泛读至少10万字。阅读材料5:泛读至少8万字。阅读材料6:泛读至少5万字。以上三材料在阅读后,促进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补充对材料性能的学习和掌握。撰写主题为“我最关注的材料性能”的小论文一篇,不少于800字。从众多性能中选择1~2种进行阐述,要求有理有据。“读”材料的过程主要在课后完成,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主要根据所提交的读书报告。五份读书报告,每份总分20分进行评价,纳入期末综合考核。 2.“议”的实施及评价。在本课程中开展了三次课堂讨论,通过分组,全班学生均有效参与。讨论主题既结合上述“读”的内容,也要求学生能利用网络资源充分思考和搜索。同时,主题讨论不仅限于课堂,还在网络上继续进行相关关注的知识进行答疑、讨论、互动。在网络课堂公布的“议”的实施要求与评价方法如下:“议”的过程由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总结三部分进行实施。(1)成立学习小组进行实施:固定4~5人/小组。(2)课前准备。每个讨论主题中有6个问题,全班每位同学课前通过阅读教材、所提供的阅读材料或互联网资源等的学习,在课程的“答疑讨论”模块中的相应主题贴中提交“回复”对问题的理解。(3)每次提前指定三个小组在讨论课上进行讨论。①第1小组负责问题1和问题2,第2小组负责问题3和问题4,第3小组负责问题5和问题6。②要求每个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要求1人在课堂上进行对问题的解答和相关知识点的介绍(准备PPT)。至少1人,根据相关知识点提出3个问题供大家回答与讨论。至少1人,回答其他同学关于该主题的提问。至少1人通过文字和照片等对全程进行记录,并整理课堂讨论的结果。(4)课后撰写讨论总结。要求每小组提交一份讨论实施总结,内容包括实施情况说明、讨论情况整理、总结与体会。内容不少于1000字。“议”的评分分课前准备、课堂评述讨论和课后总结三部分,课前准备100分,课堂200分,课后总结提交200分。其中,课前准备部分,只要分工明确,每位同学积极参与,均给基本分50分;另50分根据网络课堂同学提交的回贴进行给分。课堂评述讨论,根据所提交的介绍PPT、课堂介绍情况、提问、解答、记录等综合给分,也将根据所讨论内容其他同学的响应情况进行加分。课后总结部分根据所提交的讨论总结和过程资料完整性进行评价。 3.“练”的实施。“练”的过程包括课堂练习与课后练习两方面。在课堂上进行口头回答,促使学生现场思考;课后则将书面练习和实验操作相结合:偏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书面练习,加深理解;同时将可以在实验室展现的材料科学知识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兴趣。本课程安排四次综合性作业,涉及“收集身边的三大类材料”、“材料微观结构的玄妙”、“如何有效地描述材料的使用性能”、“高分子材料的优异特性”四个主题,四个项目式作业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材料、深入材料、感知材料并对材料保持高度的探索欲望。 三、“读、议、练”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从两学年的课程建设和实施经验来看,通过“读、议、练”的过程确实能让学生在课外忙起来,并且对于比较认真的学生在此过程中也实现了比较大的收获。从学生期末考核成绩来看,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有所提高,尤其是对于本课程中材料的大概念和总体情况了解更加准确和深入。从与学生的私下交流、期中教学检查以及学生的读书报告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学习认真的学生非常欢迎和接受这种形式,学习的效果也比较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大提升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度。上述组织实施,全班同学都有参与,其中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下表为网络课程的访问数据统计情况。具体可访问杭州师范大学教务处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表中数据可知,所有学生都有参与“读、议、练”的过程,且参与程度很高。 2.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充分拓展。在本项目中“读、议、练”的实施,课程网站的充分利用,充分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局限到课堂的时间和教室中与教师的面对面。 3.师生互动的增强。通过网络课堂、学习读书报告、讨论总结、练的总结报告等,教师除了“议”过程中在课堂上提高与学生的互动性外,也在评阅与讨论中进行评价与反馈。同时,广泛的学生思路宽泛,四面开花,有效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使教师也能从教中得到知识的提升。 四、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本项目的实施也是对“读、议、练”课程形式的一次探索,因缺乏经验,在实施过程之中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1.读书报告和学生总结报告的形式和内容不够规范。本项目实施过程初期,考虑不够周全,未对读书报告和学生总结报告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明确和详细的要求,从而导致最后学生提交上来的比较随意。 2.“议”的主题选择可更多样化,学生“议”的准备要更充分。“议”的过程重点在于主题的选择,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进行了思考,使每个主题确定了6个问题,而对于每组学生而言,涉及的问题中既有基本概念的问题,也有在书本上无现成答案的扩展性问题。但在后续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主题的选择需进一步多样化。同时,在“议”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准备得不够充分,以至于在讲台上介绍时讲不清,使讨论无法高效进行。应当想策略使学生更重视准备。 3.学生工作量不够均衡,尤其是“议”的过程。在项目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工作量不够均衡,对于一些比较认真的学生投入明显比其他课程多一些精力,收获自然也大。但也有混水摸鱼、滥竽充数者,尤其是“议”的过程,虽然已考虑到这个问题,尽量合理地进行了分工,但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主动性差异,其工作量体现较大差异。应当想法鼓励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准备。 4.教师工作量过大,没有充分的准备,有点力不从心。项目实施中通过“读、议、练”的各过程确实提升了学生的工作量,让学生“忙”了起来,但随之而来的对教师而言,工作量增加了很多。本项目实施过程中,仅读书报告的评阅和修改,每位学生5份报告,每份各异,教师阅读起来的工作量就非常大。而“议”的过程中,为要求每位学生的积极参与,要求每位学生在网络课堂提交讨论发言,每个主题有6个问题,每位学生的回答要求不能完全相同,而且向学生承诺每个发言教师有点评和回复。因此实施过程中工作量比预想的要大很多。 5.有少量学生抱怨工作量过大,不尽力配合。在实施过程中,也有少量学生抱怨工作量过大,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养成过程考核的习惯,总是与一般课程进行比较,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应当想法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要策略可以是进一步提高过程考核,让学生明确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五、结语 “读、议、练”课堂教学模式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实施,总体效果明显,有利于提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如果能进一步规避存在的问题,应该可以获得更佳的效果。 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摘要:物理化学是高校材料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介绍了石河子大学近几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物理化学课程体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教学改革与探索的几点建议,包括教学体系的重构、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验配套教学。以此为举措,推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 关键词:材料类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建议 物理化学课程是高校化学专业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丰富、前后连贯、逻辑推理清晰、理论性强,不仅可对化学、化工、环境专业学生开设,也可为生物、材料、食品、水建等专业学生设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等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物理化学学科的课程讲授和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我们近几年在建设校级精品课程的探索与实践,重新审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发现目前我校材料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1.现行的教学计划中,无机化学相关课程以及后续一些专业课,与物理化学授课内容中有一些重复之处。 2.教材中抽象理论太多,造成了学生对这门基础课程产生了比较枯燥无味的感觉;加之内容多,课时量有限,老师在课堂讲授中不能针对某一化学原理或原理推导过程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讲解。 3.与之配套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经常采用多个班级集中循环进行试验的模式,有时理论部分未讲授到,但实验课程因为循环时间到,又必须开始,即实验内容超前于理论教学的进度,或者理论课早已讲授完毕,而实验课程却推后进行,学生不能及时将理论和实验相联系,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目前我校物理化学的实验内容,基本以验证基础理论为主,缺少综合性、设计性及性能测试试验,因此物理化学实验体系缺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以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舞台。 因此,需要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实验教学,从而全面提高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优化整合相关学科内容,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对于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按照2013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已制定的教学计划,其中包含的课程,如无机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催化作用原理、胶体与界面化学等专业课,它们都与物理化学课程密切相关,有些课程如催化作用原理和胶体与界面化学,直接是从物理化学的大体系中划分出去的。由于我院材料专业招生时间不长,而这些课程总是不同的教师授课,教师之间就授课内容未来得及进行充分的交流,经过几年的授课,发现同一知识点的简单重复难以避免。因此,建议课程组就这一现象,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将这些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突破原来以学科和专业来划分的粗放型的课程体系,建立起适合于自己专业的有效课程体系,是目前我院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校材料学科专业物理化学课程采用的是南京大学沈文霞主编的《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教材,主要的授课内容包括热力学(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平衡和相平衡)和动力学部分(包括化学反应速率、电化学、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共56课学时,大学二年级上半年授课;而无机化学,同分析化学一起共48学时,无机部分主要讲授热化学(热力学第一定律)、稀溶液的性质、胶体溶液、化学平衡及化学反应速率;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胶体和界面化学、催化作用原理这两门课程各安排24个学时,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开展。通过几年授课,经老师观察和学生反映不难发现,以上所述这些课程,在知识内容上相互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性和交叉性。 针对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为了避免盲目浪费学时数,有效改善不同课程之间的重复授课,充分利用大学课堂掌握更多的知识,使我们在课堂上的几十分钟内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里提议对材料系开设的几门相关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每门课都有其侧重点,建议组建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同时要照顾到这些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例如,讲授无机化学课程时,建议把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平衡作为重点内容详细讲授,而其他内容,如电化学、相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这些内容作为物理化学课程的授课侧重点。物理化学理论课程中的胶体、表面现象则可放在胶体和界面化学以及催化作用原理这两门课程中主要讲授,物理化学课程就不讲授这部分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突出了重点,不仅使教学内容独立而完整,还可以适当减轻因课时量小带来的物理化学的教学压力,弥补了物理化学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再也不担心时间不够用而只能浅显的表述;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掌握了整个物理化学的原理,而且更加坚实。 二、掌握专业知识框架,改革教学方法 通过对物理化学课堂的观察,发现学生们刚开始对这门课还保持有神秘感,大多数同学对这门课还是很有兴趣的,加之从师哥师姐们那里听说这门课容易挂科,因此学生们刚开始上课的时候都很认真。但是随着课程的深入,部分同学开始松懈,开始排斥这门课程,以至于后来干脆放弃学习。经过细心调查分析发现,学生们在失去学习兴趣后,慢慢迷失在这门课程中。尽管老师在课堂上一再强调要理清楚各章节之间内容的联系,重点记忆关键结论,但大部分同学仍然做不到,不能掌握物理化学课程的知识框架,也没有选择性的记忆关键问题,总是被动地接受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甚至被很多的数学推导过程迷惑。而实际上这门课程内容衔接紧密,逻辑性很强。把各章节之间的知识框架理清楚之后,就坦然的接受和明白了各章的结论,也有利于知识点的重点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通过知识点的连接和相关内容衔接相关的课程,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纳入到学科的框架中,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知识框架,不要迷失在盲目的理论推导中。 物理化学这门课理论性很强,内容较多而抽象,公式又多,学生接受很困难,这就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把日常生活现象中涉及的物理化学原理介绍给学生。比如,举例高温下食物容易变质的问题,联系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加以说明;讲解温度对反应平衡和反应速率的双重影响时,例举合成氨工业中如何选择最佳温度;涉及讲授表面化学的理论时,可以例举农民锄地能防止水分蒸发的现象,或者小气泡、液滴、呈球形的现象,加以解释后,学生就会对表面性质有清晰的认识;讲授渗透压的时候,联系渗透压的作用,提问为什么肥料用多了农作物会“烧死”?打吊瓶时为什么会感觉到疼痛?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面对生活中各种现象去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到物理化学中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也就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除此之外,在课堂上还可以采用小班讨论或者Seminar讨论式教学模式,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的教学主体,就某些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讨论,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课下,利用我校教务处网站的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课下的交流和习题讨论、小测验等,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它具有互动性、合作性、学术性的优势。 三、强化配套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与物理化学课程紧密配合,巩固和加深对物理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的创新能力,还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避免实验课程超前理论课程,建议在学习完物理化学相关理论后,及时在学期后半学期开设实验课程。课程组已经设置独立的实验课并计算学分,如:配合表面现象,开展了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实验、粉体粒度分析实验;为了巩固反应速率反应章节的学习,开设蔗糖反应速率常数、乙酸乙酯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实验等。同时,也应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理论,合理设计实验项目,开展综合性创新实验,增加设计研究型实验,根据设计实验的题目、要求等内容,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利用学过的理论知识,选用相关的仪器、药品,分析实验中的难点和关键步骤等,自行完成实验内容、并上讲台讲授实验,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化学化工学院材料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将有助于提高学校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了物理化学这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工科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的全英语教学实践 摘要:本文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开展专业基础课全英语教学的实践与经验。通过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改进教学方法,可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全英语教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与国家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教育部早在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1]。近来,《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O年)》中明确提出,“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增强上海教育的国际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凸显了高等教育中专业课程英语教学问题的重要性。全英语教学,是指用英语进行全程授课,让学生在全英语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与一般的双语教学相比,全英语教学对学生和师资队伍的要求更高,教学难度也更大。尽管在专业课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英语授课,英语与中文两种语言的运用比例如何把握,仍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但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双语混合授课既不利于专业课程教学目的的贯彻,也不适应国际化合作办学的需求[2]。因此,推广专业课程的全英语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建立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全英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3]。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培养国际化、工程化人才的宗旨出发,自建院起即开展了本科专业全英语教学的探索。“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作为教育部和上海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了全英语专业课教学,特别是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强调全英语授课,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接受英语的专业知识教育,有利于培养英语思维的习惯及通过英语交流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该专业的基础课主要由“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和“材料结构与性能”三门课程构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方面,力求完美体现材料学科“成分―结构―加工―性能―应用”的主线。在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层面上进行全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个大胆的尝试和创新,虽然符合教育国际化的要求,但是对师资队伍和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结上海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五年来在专业课程全英语教学方面的经验,不仅对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国际化人才至关重要,而且可为其他专业类似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 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全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特点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由“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和“材料结构与性能”三门全英语课程构成。课程体系的构建参考了美国有关大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并选用美国犹他大学Callister教授编写的英文原版教材为主要参考教材。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彼此关联,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材料学科基础的知识体系。其中,“材料科学基础”作为先行课程,主要介绍金属、陶瓷与聚合物材料的组成、结构与缺陷等基础知识和概念;“材料工程基础”作为衔接课程,涉及不同材料的分类、加工方法及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材料结构与性能”作为后续课程,侧重于金属力学性能及其强化机制与材料的光、电、热、磁性能的介绍。通过全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并且可熟悉有关专业名词的英文表达,从而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出国深造与攻读研究生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创新 对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展全英语教学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一项充满挑战与争议的工作。一般而言,专业基础课是高校中设置的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作为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承前启后的桥梁与纽带,关系到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4],因此不宜采用全英语教学。然而,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近五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配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并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完全有可能在不牺牲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兼顾传授专业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英语运用能力的教学目的。 首先,为了保证全英语授课教学质量,学院以具有多年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为骨干组成专业基础课的全英语教学团队,通过定期的教学研讨总结教学经验、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学院通过邀请海外高水平师资来华授课、骨干教师观摩教学的方式,使教学团队成员获得了宝贵的全英语授课经验。材料学院经过近五年来的全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已形成一支以中青年教授为骨干、讲师为后备力量的教学梯队。考虑到三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学院成立了全英语专业基础课教学协调组,由主管教学的领导担任组长,三门课程的负责人为组员,通过定期开会,协商不同课程间知识内容的划分,并针对每学期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开展讨论,既避免了各课程授课内容的重复,又有效实现了不同课程间知识结构的连贯性。例如,当教学中涉及到先行课程有关知识时,教师注意梳理知识脉络,通过回顾先行课程基础知识的方式,逐渐引出后续课程的重点讲述内容。 其次,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全英语授课均采用小班化教学,每班学生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小班化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根据学生的水平做到因材施教,并且可采用主题讨论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全英语授课中,教师普遍采用启发性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例如,针对“材料工程基础”课程中的复合材料,可让学生列举所熟知复合材料的特点及用途,并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拓展对复合材料概念及其设计思路的理解。针对“材料结构与性能”课程中的力学性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如何提高金属的综合力学性能及各种强化方法的微观机理。另外,对已讲授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在每一章节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通过自由分组讨论的方式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复习,并在课堂上对有关内容进行阐述和讲解,然后由教师和其他组的同学对讲述内容进行点评。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及主动学习的兴趣。 再次,授课过程中我们综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针对学生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困难的现状,通过教师的精心备课,精练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针对重点的概念和理论,通过反复强调、辅以中文解释的方式,帮助学生准备理解和掌握。课件制作时避免大段的文字描述,加入大量的图片、视频与动画,以直观图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日常教学中,强调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重要性,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我们为每门课程都建立了内容丰富的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有用的知识与网站链接,并定期上传课件。每次上课前,教师都通过课堂提问等方式,回顾总结上次课讲授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强化记忆。 然后,全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表现。除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关注他们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团队协作、课堂问答及课后作业中的综合表现,即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课堂表现的优劣在平时成绩中体现,占到课程总成绩的40%,从而改变了以往完全由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及教学效果的方法。 三、取得的成果与经验 材料学院成立五年来,一如既往地坚持开展专业课程的全英语授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的三门全英语课程均获得了上海市有关教学内涵建设项目的支持。其中,“材料科学基础”与“材料工程基础”先后获得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的立项,“材料结构与性能”获得了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同时,三门全英语课程都被列为校级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近几年的课程建设,我们在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内容的规划、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课程网站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另外,在专业基础课开展全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材料学院进一步拓展了全英语教学专业课程的范围,陆续开展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全英语教学,包括“现代材料分析方法”、“高分子科学基础”、“功能材料学”、“纳米材料学”、“复合材料学”等。通过上述专业课程的全英语教学实践,我们不仅向学生传授了专业知识技能,而且从学生开始接触专业即培养其专业英语的能力,因而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与好评。我们相信,随着上海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国际交换生与合作办学项目的开展,我们的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常压烧结技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 摘要:常压烧结工艺是在烧结过程中对材料不进行加压而使其在高温烧结炉中进行烧结制备致密的烧结块材,常压烧结工艺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一种烧结方法。常压烧结工艺可选择的材料种类比较广泛,适用面比较广泛,所以常压烧结工艺广泛应用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本文主要讲述常压烧结工艺的原理和工程应用,并讲述常压烧结工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并对常压烧结工艺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预测。本文作者认为应该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中增加采用常压烧结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的实验课程。 关键词:常压烧结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实验教学 研究 应用 一、前言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工作中,学生在高年级就开始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在讲述材料的制备工艺方法中讲述过常压烧结工艺制备和合成复合材料。常压烧结工艺是制备金属陶瓷复合材料以及其他类型复合材料的主要方法。常压烧结工艺首先将原料粉末通过压力成型工艺制备出具有一定形状的试样坯体,并放入到高温烧结炉中进行高温烧结得到致密的烧结试样,所以通过常压烧结工艺得到较高致密度的烧结制品。所以常压烧结工艺制造的烧结制品的致密度较高,力学性能较高。常压烧结工艺可以制备复合材料和梯度功能材料等。常压烧结工艺烧结速度慢,烧结时间较长,但是烧结温度较高,可以制备比较致密的烧结块材。采用常压烧结工艺可以制备复合材料等。常压烧结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由于具有可以达到净近尺寸成形的优势,常压烧结工艺可以根据工程需要制造形状复杂的烧结制品和零部件,所以常压烧结工艺能够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中。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课程教学中,在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制备方法中都讲述过常压烧结技术。此外还可以将常压烧结技术制备复合材料作为一项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常压烧结技术制备复合材料的工艺过程。所以常压烧结工艺制备复合材料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讲述常压烧结工艺的原理和工程应用,并讲述常压烧结工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并对常压烧结工艺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预测。 二、常压烧结技术的原理和工程应用 常压烧结工艺首先是将原料粉末通过压力成型工艺制备出具有一定形状的试样坯体,并放入到高温烧结炉中进行高温烧结得到致密的烧结试样。常压烧结工艺是在烧结过程中对材料不进行加压而使其在高温烧结炉中以一定的气氛压力下烧结制备致密的烧结制品,常压烧结工艺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一种烧结方法。常压烧结工艺包括了在空气条件下的常压烧结工艺和某种特殊气体气氛条件下的常压烧结工艺。普通陶瓷材料一般是在氧化气氛下烧结,大气条件下的常压烧结在陶瓷生产中经常采用。对于在空气中难于烧结的陶瓷制品如透光体或非氧化物常用气氛烧结法。这种方法是在炉内通入气体形成所要求的气氛,使制品在特定的气氛下烧结。用这种方法可防止陶瓷材料在高温下氧化可直到促进烧结提高制品的致密度。常压烧结工艺属于在大气压条件下坯体自由烧结的过程。在无外加动力下材料开始烧结,常压烧结温度通常比较高。其中常压烧结工艺普遍采用的是高温烧结工艺,常压烧结工艺只需要高温烧结炉,所以制备工艺比较简单。常压烧结工艺烧结温度较高,可以制备比较致密的烧结制品。采用常压烧结工艺的工艺过程是,首先将粉末原料通过压力成型工艺制成所需要形状的预制体,此预制体具有一定的致密度,并将预制体放入到高温烧结炉中进行高温烧结工艺,在一定的烧结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得到致密度较高的烧结制品。常压烧结工艺可选择的材料种类比较多,适用面也比较广泛。采用常压烧结工艺可以制备各种复杂形状的烧结制品和零部件,所以常压烧结工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三、常压烧结技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 常压烧结工艺是首先是将原料粉末通过压力成型工艺制备出具有一定形状的试样坯体,并放入到高温烧结炉中进行高温烧结得到致密的烧结试样。常压烧结工艺是在烧结过程中对材料不进行加压而使其在高温烧结炉中以一定气氛压力下烧结制备致密的烧结试样,常压烧结工艺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烧结方法。常压烧结技术具有烧结温度较高,烧结时间较长,烧结效率高,可以实现烧结成型工艺,所以常压烧结技术主要用于制备金属陶瓷复合材料以及其他复合材料等。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课程中,其中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制备与合成方法讲述过常压烧结工艺。常压烧结工艺同粉末冶金技术一样都是材料的制备工艺技术。常压烧结工艺同样也是热加工工艺,常压烧结工艺是首先是将原料粉末通过压力成型工艺制备出具有一定形状的试样坯体,并放入到高温烧结炉中进行高温烧结得到致密的烧结试样。常压烧结试样坯体在高温烧结作用下形成致密的烧结体。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有些专业课程中对常压烧结工艺只是作为了解,对于常压烧结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的具体内容和制备工艺步骤的研究和应用了解很少。所以就需要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中增加一些关于常压烧结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的实验课程。通过常压烧结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常压烧结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的原理,制备工艺过程以及对经过常压烧结工艺后得到复合材料制品的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制备与研究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学习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本科学生的教学实践课程,可以在本科学生的本科专业课程设计和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安排常压烧结工艺制备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教学内容。例如采用常压烧结工艺可以制备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先将金属陶瓷混合粉末通过压力成型工艺制成具有一定形状的预制体或坯体,并将成型的预制体放入到高温烧结炉中并通过高温烧结工艺并保温一定时间的常压烧结工艺制备金属陶瓷复合材料。通过常压烧结工艺制备致密的复合材料烧结块材。通过实验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到常压烧结工艺制备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过程,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过程认识和了解常压烧结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原理,使用方法和制备过程,以及对常压烧结制备工艺得到的烧结制品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分析和测试。常压烧结工艺可以制备复合材料和功能材料等。常压烧结工艺可以制备具有复杂形状的烧结制品或零部件,所以常压烧结工艺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化工原理实验的教学与思考 【摘要】化工原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针对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化工原理实验课程的现状,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等多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实验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工原理实验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 1.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目的 该实验课程主要讲述化工原理中单元操作所涉及的各种设备,以巩固学生加深对化工实际生产的理解,由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增强创新意识,同时,对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5]。 2.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要求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验证有关化工单元操作的理论,熟悉实验装置的结构、性能、工艺流程,掌握化工单元操作方法,培养学生从事实验研究的能力,其中包括:分析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正确选择和使用测量仪表的能力、利用实验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以获得实验结果的能力、运用文字表达技术报告的能力[4-5]。 二、化工原理实验中存在的不足 1.人数较多,仪器装置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受到限制,由于连年的扩招,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基本都是35人以上,而实验仪器的台套数并没有增加, 7-8个学生用一台装置的现象非常普遍,个别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动手操作仪器。 2.学生被动的做实验,完全按照实验书上的照搬照抄,“照单抓药”式的教学,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写预习报告,来到实验室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做实验,怎么做实验。 3.学生工程实践性意识淡薄,不知道化工原理实验的重要性,只是为了学分被动的做实验,达不到理论联系实践的作用。 三、化工原理实验的教学改革与思考 1.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思考 针对“僧多粥少”的问题的教学模式,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化工原理实验充分打破以往“大水漫灌”、“放羊”式的教学模式,分小班、小组教学,每一个小组为3-4人,每一位同学在实验中都有不同的分工, 比如过滤实验(恒压过滤),一个学生要负责压力阀、料浆阀、料液阀的畅通,一个学生负责记时,一个学生要看滤液量和记录,大家还要共同清洗滤布,倾倒滤渣,每组学生只有默契合作,才能将实验做完,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团队合作意识,老师再根据实验操作和小组合作进行现场打分,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思考 每次课授课之前,给学时留20-30min的时间熟悉实验装置的结构、性能、工艺流程,掌握化工单元操作方法,正式讲课时,以分组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讲解工艺流程和操作步骤,以引导的方式把理论课本上讲解的内容和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比如传热实验(强化管传热),改变原来只做实验、测数据的单一教学手段,通过强化管的强化方法,引申到化工中常见的传热设备的改进方法,讨论如何从材料的角度降低成本,从传热的角度提高传热速率等,学生积极参与发言,各抒己见,当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理论不符时,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源头到实验过程中分析误差,充分解决“照单抓药”式的教学模式。 3.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思考 充分联系课本理论知识,让学生感觉化工原理实验非常实用。比如传热实验,告诉学生热电偶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温度计冷端温度补偿的含义,用电脑记录数据的方法,通过数据处理,双对数作图、线性回归等方法,了解计算机技术在化工原理实验中的重要性,实验结束后,学生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还要总结和分析,分析实验数据误差产生的原因等,根据实验报告上的数据处理为依据,数据处理主要以电脑处理为主,可以锻炼学生应用Word、Excel、Origin等办公软件的能力。 以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增强了工程观念,充分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地方本科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之初探 摘要:以我校的“专业综合改革、深度转型发展”为契机,构建并运行了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对该模式下的实训内涵进行了探究,简述了该模式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该模式的运行既有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又有利于教师实践能力、服务社会能力提升,也有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转型发展;实践教学 湖南文理学院是一所1999年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被湖南省教育厅列为专业转型试点院校之一。湖南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又是我校“专业综合改革、深度转型发展”的五个试点专业之一。专业转型的目的就是使专业教育要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供合适的软、硬环境。近几年来,我们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体制机制建立、培养模式探索、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旨在对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与交流,有关其他方面的研究,我们将另外报道。 一、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模式是将本科生的学习分成两个时段,第一时段也就是大学期间的前三年,学生在学校接受基本理论课程、基本实验课程学习。为了更好地实施“3+1”模式,在第一时段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加大了课程设计训练力度。原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只有一些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了课程设计训练环节,而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在培养方案中并没有体现,这样导致学生在学习了专业知识后,不知道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具体的专业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建立不了专业工程意识。我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新的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在与地方经济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程中必需增设课程设计环节与创新训练内容,加大课程设计与创新训练力度,突出专业知识应用。一是要增加课程设计门数,如增加了《高分子合成工艺学》、《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无机材料制备》、《无机材料生产之工厂设计》等课程的设计,每门课程设计的教学时数为2~3周。二是要增加专业综合创新实验,实验时数为3~5周。综合创新实验不拘于哪一门课程,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实验研究内容可以由指导老师提出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与指导老师共同讨论提出研究课题。通过综合创新实验,提高学生对材料专业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 第二时段也就是最后1年,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设计结合在一起,在校内外进行集中实训。课程体系分为大类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专业特色课程平台。整个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58个学分,占整个课时的35.4%,其中,集中实践有军事训练、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创新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生在校内外基地集中训练的时间为40周。课程结构分类与学分分配如表1。 我院2009年版、2012年版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注重学生学术研究素质的培养,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相对弱了些。“3+1”模式的运行,既保证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保证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特别是加大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保证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训练,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创新,为使学生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坚实基础。 二、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训内涵 根据专业转型发展的需要,我院建立了校内外系列专业实训基地。在校内,在学生创新训练方面,建立了“湖南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一个,依靠学院现有的七个省、市、校级科研平台及我院与企业联合组建的近二十个实验室,可以较好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训练;在学生实训模拟方面,我院建设了无机材料生产模拟线2条(陶瓷生产模拟线1条,无机粉体生产模拟线1条)、高分子材料加工生产模拟线4条(塑料吹瓶生产模拟线1条,塑料制袋生产模拟线1条,塑料制管生产模拟线1条,模压成型生产模拟线1条)、新材料应用生产模拟线1条(动力电池装配模拟线)、树脂生产模拟线1条、化工工艺示范线六条。在校外,重点建设了六个与校内生产模拟线相对应的生产实训基地,其支撑企业如下:湖南金帛化纤有限公司、常德力元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南中锂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湖南邓权复合材料管业有限公司、湖南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湖南陶瓷集团公司。在基地的构建过程中,明确了支撑企业、学院与学院教师、学生三方面的义务与职责、任务与工作内容、目的要求与权益;学院与相关企业共同编制实践教学计划与评价指标体系、拟定实践教学环节与形式、组织编写教学纲要与内容;企业与学院共管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递进式”实践训练方式[3,4],使学生先在校内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基础实训、工业模拟实训、创新实训,然后,学生必需在二个企业呆半年时间,了解企业的生产原理、生产工艺与设备、生产的关键技术与配方、原材料及产品的技术标准与检验方法、安全生产知识、企业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与技术水平、技术发展趋势与产品应用前景,熟悉生产操作,掌握操作技能,提出革新要点,进一步可做针对性的创新设计、创新性研究工作。学生在每个企业具体的课时安排如下:生产工艺与设备课6学时,生产原理、关键技术、配方介绍课6学时,原材料与产品标准、检测方法课6学时,三级安全教育课2学时,企业文化、经营管理、运营机制课2学时,企业研发与创新课2学时,现场集中介绍2学时,即企业授课1周,师徒式教学与实践训练8周,总结与交流1周。学生在二个企业的时间共计二十周。 三、运行“3+1”人才培养模式之成效 我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主要带来了三个方面成效。一是增强了学生的大工程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缩短了大学毕业生服务社会的“熟化期”。二是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与水平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3+1”模式的运行,不仅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和较多的机会接触实践,而且也大大增加了教师深入社会实践的时间与机会,扩展了教师的视野,使教师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入地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可获得应用性研究课题,针对性地开展研究。三是企业受益。一方面,学生顶岗实习,在学生得到经济收益的同时,企业也降低了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实验室及仪器设备资源为企业技术进步及企业发展服务,近五年来,湖南文理学院的化学化工学院已助推十余家企业成功上市或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或成为行业规模企业,联合企业申请专利近50件,鉴定成果近20项,鉴定成果中有90%达国内领先水平,还有的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成果转化产生了30余亿元的经济效益,显著地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 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但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国内很多工科高校在这一环节出现弱化的趋势。在这方面急需进行改革予以对本科教学的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完善。本文以本学院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经验为基础,提出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的方案进行总结探讨,为兄弟院校的相关专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实验实践是工科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环节。一般大学本科教学期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靠教学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三个环节来完成。其中毕业实习是学生进入生产实际、了解生产实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培养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能力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毕业实习是各高校所遇到的一个重要难题:一是经济上的原因,一般高校都难以拿出大笔实习经费资助学生驻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二是企业积极性不高,学生实习不能动手等种种原因,使毕业实习效果不理想。这势必影响工科院校学生的教育质量,目前国内各高校都在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然而,这一问题不是短时间能解决好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对外我们要积极寻求稳定的、适合高校本科专业进行生产实习的合作单位进行长期合作,这是长远的解决途径;另一方面,对内我们应做好实验教学的调整和改革,通过高校自身实验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和调整实验教学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内容,来弥补生产实习过程不足的这一缺憾。面对21世纪,对于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而言,必须通过这样的改革途径,建立符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规律,适应本校办学实际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1,2,3]。 二、注重课程体系建设,整合优化实验课程内容 1.注重实验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和完整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等内容,这些课程基本都设置有实验内容,但有些实验课程内容的设置彼此间没有很好地协调与配套,有的甚至有重复。比如,对X射线内容的学习,专业课《晶体学》、《材料研究方法》、《无机材料测试技术》等课程均有与X射线衍射检测技术相关的实验内容,目前在内容设置上很多高校都有重复的现象。因此,考虑三门专业课的课程特点,每门课程的实验内容调整应各自有所侧重,彼此协调配套,设置科学合理,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渐达到对X射线检测这一专业检测技术有很深入的了解和应用的目的。所以,要对这些专业的实验课程进行科学、完整、合理优化。 2.强化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在工科类课程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使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起着基础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在进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时,提到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就是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作为材料工程师和研究型人才来培养,他们应具备相应的材料生产、制备、材料研究和材料分析检测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在本科教育过程中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加强相应基础实验项目训练。如,将水泥、玻璃、陶瓷、耐火以及新型建材等领域的原料处理、制备工艺、分析检测等内容融入到实验教学中。使这些相关行业的基础实验内容所占比例加大,为以后学习相关专业实验的操作与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3.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数量,减少演示、验证性实验。目前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一般都是由教师演示,学生观摩,或观摩后由学生动手按照老师演示和叙述自己操作一遍。这类实验主要是训练学生对一些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熟悉和掌握,而对科学方法的探索、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等方面的训练则相对欠缺。因此,这种按部就班、照方抓药式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过多,不容易引起学生对科学实验和探索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需要在实验课程设置时对其数量应进行合理控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内容开设就行;同时,也应对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和形式进行改进,在其中合理融入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内容,使学生在验证、操作的同时达到对基本知识、技能的系统化、完整化理解。如,我们在设计粘土交换容量测试实验时,每组学生除了按照验证实验的步骤测试完老师指定的粘土外,再测试一种特性未知的粘土,让学生们自己处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和已知粘土不同的实验现象,比较各自的实验结果,总结粘土交换容量测试过程会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良方案。 4.加强实验内容间的衔接,减少重复性实验。目前,由于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和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因,各专业课实验项目的设置都比较独立,再加之各课程教学小组之间的协调、沟通相对欠缺,因此,对不同课程之间的实验项目设置时会有重复或相似的现象。比如,我们学院的《无机材料检测技术》、《材料研究方法》等几门涉及材料分析检测技术的课程在设置实验教学项目时有部分实验内容有重复或相似现象。为此,我们在选定实验内容时首先会了解学生所学的其他实验课程,对里面有重复或相似的地方进行修改或删除。同时,可以增加一些相应专业方向的适应性实验内容,比如,水泥专业的学生,增加一些水泥行业生产实际中常见的检测实验内容。 5.增加探索性、研究性实验。通过上述对实验项目进行优化整合之后,实验实践教学在学时数安排上相对合理宽松,这为在课程教学进度中增加探索性、研究性综合实验项目成为可能。如我院学生自己设计的建陶厂抛光废料的综合利用的实验项目,首先让学生对建陶厂的生产情况进行调研,使其对这一行业的生产情况有大致了解,然后再设计不同的废料利用方案,学生们可以分组进行,让他们在实验中互相交流,彼此评价出相对合理可行的利用方案。这一实验项目的推出很受学生好评,学生积极性空前提高。学生依次实验项目内容为主体组成研究团队,多次获得国家级的经费资助。此类实验使教与学、学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为他们进行自主创新训练提供实践平台。 6.有计划地推进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开放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应该逐步地推进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学院逐渐从经费、师资等方面为有创新欲望强的学生提供尝试的平台,让其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提出研究问题,自己拟订实验方案并动手开展实验研究,这样让那些有科研天赋的学生能迅速脱颖而出[4]。 三、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理想教学效果和目的的获得,除了需要科学合理设置实验项目外,实验教学方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现阶段,我国高校实验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模式,学生反馈的意见普遍认为,做完实验后收获不大,教师对学生实验成绩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也较为难。因此,改进教学方法对于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5]。 1.改进实验教学过程。将以前由教师准备实验的做法,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学院实验中心针对本科生由学院出资长期设置八个实验助教岗位,由热爱科学实验、科研素养好、动手能力强的大三、大四的学生担任。实验课程开始前,由教师提供实验指导书,仪器、试剂的准备由实验助教组织上课的学生分组、独立地完成,教师只负责监督指导。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从实验准备阶段就开始对即将进行的实验内容有所了解。教师在实验讲授时尽量不讲述具体的实验步骤和过程,只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注意事项,把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思考。教师负责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按小组轮流巡视、观察、指导学生注意操作方法的规范,及时纠正实验中发现的问题,保证每个学生实验操作水平基本达标。 2.改进实验考核指标的改革。实验教学效果和实验教学考核的方法是主要依据实验报告,结合学生平时实验堂表现来进行。由于学生平时实验课堂表现考核难以把握和量化,所以目前对实验教学效果和考核的方法大多依据实验报告。而实验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的过程,仅凭实验报告作为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的好坏,显然不尽合理,因为,这样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成绩。所以需要改进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对这一点,我们学院也正在积极尝试各种办法。对于那些设计性、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主创新性的实验内容,应单独设立评价标准。 四、结束语 实践环节是高校工科学生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包括课程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本文仅针对目前高校生产实习逐渐下滑的背景下,对实验课程体系内容进行改革进行一些初步探讨,以希望高校一方面对外继续加强生产实习单位的建设,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对外加强和调整实验教学环节的内容,弥补暂时实践教育环节的不足,从而继续保持或增强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培养方向设置的探讨 摘要:针对专业现有培养模式与学生就业之间存在部分错位缺陷,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专业特征为基准,面向就业市场,以学生为本,灵活设计专业培养方向,拓宽了就业渠道。通过构建特色培养方向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实现专业共同性与特色方向专长化的有机统一,探索出了紧跟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学生就业 贵州省是航天航空产品生产研发基地集中地区。近年来,随着先进制造业引进涌入,对材料学科专业相关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大为增加。然而,贵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置是以传统金属材料方向为主,与高新制造业对材料压力加工、材料质量检测方面的人才需求有些错位。单一专业方向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分工明确细化显得不适应、脱节。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就业愿望选择专业方向,制约了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培养[1-4]。此外,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理工学院等区域高校也相继开设材料类学科专业,使得本地区材料学科毕业生数猛增,就业压力增加,就业渠道必须拓展。 为了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对人才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问题。依据贵州省材料产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市场现状。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专业特征为基准,面向就业市场,以学生为本,灵活设计金属材料、压力加工以及材料检测及表征三个专业特色培养方向。通过构建方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知识、能力及素质协调发展,有针对性地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拓宽就业渠道。 一、特色专业方向课程设置 广泛进行调研,重点了解金属制造行业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我们按“通识公共基础+夯实大材料学科基础+明确专业专长方向”的方式实施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培养,确定了具备相同口径的通用基础知识课程群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为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特长,自主选择专业方向,以满足学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 通用基础知识课程群主要包括公共基础与人文素养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体系的中心组成部分,紧密围绕材料学科专业共性特征和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是三个专业方向共同开设的课程。避免课程间内容重叠,整合《固态箱变》、《金属热处理》、《热处理新技术》三门课程课程为一门核心课程――《热处理原理及工艺》,构建以《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性能》、《材料分析方法》等课程组成的专业核心课程群[5]。便于学生掌握有关材料制备合成、组织结构、性能和使用效能等四要素构成的材料学科共性基础知识规律。 专业方向课程群体与社会需求密切联系,有不同特色的专业方向实用性课程群。金属材料专业方向有《金属材料学》、《钢铁冶金概论》、《有色金属合金》、《复合材料》、《高温合金》、《航天材料》、《模具材料》等课程。压力加工方向有《材料成型工艺》、《轧制工艺学》、《挤压与拉拔》、《塑性成形数值模拟技术》、《锻压设备与工艺》、《快速成形技术》等课程。材料检测及表征方向有《材料性能测试技术》、《材料工业分析》、《无损探测》、《超声检查》、《涡流检测》、《常用检测设备与维修》等课程。 二、专业方向实践教学设置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践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偏重专业方向”理念。改革传统实习教学模式,认识实习围绕实习基地的制备(压力加工)-检测-装配流程组织展开,学生初步掌握材料制备-组织结构-性能-使用效能为主线的科学研究方法。生产实习则各自偏重金属材料、压力加工、检测与表征专业方向,身临其境,与社会沟通,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相应的专业方向领域中的生产实际问题。近年来,本专业实验室采购了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大型精密仪器和实用设备,构建冶金制备、压力加工和测试与表征实验平台,为培养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自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程》指导教材,以“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方向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创业实践应用开放性实验”分层次逐步深入展开。毕业论文环节实行导师制,采取自主挑选导师、过程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研究创新的兴趣,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认知和创新能力,保证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近几年共有10余篇本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获学校优秀论文奖励。 激励学生参加著名专家和企业家讲授高水平专业讲座,让学生了解专业方向前沿发展动态,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理念,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鼓励学生自由选题, 自主设计方案,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制备(加工)、检测、表征、分析实验过程。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全国金相、节能技能大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并充分展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近年来获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及SRT项目10余项,国家级节能大赛获奖3项。 三、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课堂教学中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科研成果案例、小组讨论、精品课程交流平台网络等方法,将繁杂的概念、原理,产品制备过程,微观组织结构以及性能检测过程、检测设备操作和维护过程等以形象化、动态化、具体化的形式,逐步深入,侧重向各专业方向学生讲授,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材料科学导论》实行双语教学,学生阅读翻译外文文献的能力明显提高,有利于了解全球材料学科的前沿科研状态和知识。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各方向充分发挥学院与企业的科研实践优势,拓宽就业渠道。从时间、教学内容以及管理措施上保证“以科研促进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6]。我院于2011年开始与台湾义守大学合作办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各方向选派1~2名优秀学生到该校学习,这将进一步探索出国际国内合作办学之路,给本专业更多优秀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开阔学科视野提供跨校学习平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贵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业专业经过60多年的专业建设,储备了大批的材料学科专家学者和宽厚的工程学术文化底蕴。近几年,经过贵州大学品牌专业、省级示范性专业、国家一类特色专业,以及重点学科、硕士点、博士点授予专业建设,采用传帮带培养、引进、进修提高等方式,建立了一支教学、科研兼容,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专业方向教师队伍。目前本专业共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博士5人,硕士5人。35岁以下教师全部在读博士。本专业青年教师全部到省级材料结构与强度重点实验室兼职,掌握大型检测与表征仪器的操作和维护,为师生展开科研教学提供了技术便利。与贵州南方汇通、安大集团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了长期师资培养机制,以解决不同性质的企业生产问题为契机,与培养学生并举,为各专业方向师生提供了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条件,目前有三位教师在这些企业攻读博士后。加强教师队伍团队合作,鼓励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目前,本专业教师发表相关教研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材料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程》等4部教材。《材料科学基础》获评省级精品课程,《材料力学性能》获评校级精品课程,带动了本专业方向课程的建设。 五、结论 与时俱进,贵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紧跟材料制造业发展趋势和用人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特色培养方向,不断深化构建特色培养方向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逐步实现了专业“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强能力”与培养方向专长化的有机统一,不仅弥补了现有专业培养模式的不足,而且也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提升了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力。最近几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名列贵州大学前茅,获得2011―2013年全校就业率一等奖,已呈现出学生就业自信、社会欢迎的良好互动局面。 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的原理和制备工艺过程,并详细讲述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以及原位反应自生法的研究发展趋势。原位反应自生法广泛应用在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等方面。本文作者认为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可以应用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增加一些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的实验课程,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原位反应自生法 复合材料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实验教学 研究 应用 一、前言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工作中,本科学生在高年级就开始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在讲述材料的制备工艺方法中讲述过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原位反应自生法是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陶瓷复合材料,以及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主要方法。原位反应自生法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在基体内原位生成一种或几种增强相从而达到强化的目的。这种方法可得到增强体颗粒尺寸细小,热力学性能稳定,界面结合强度高的复合材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制造工艺。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由于具有可以达到净近尺寸成形的优势,所以能够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中。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课程教学中,在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制备方法中都讲述过原位反应合成技术。此外还可以将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作为一项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的工艺过程。所以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讲述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的原理和制备工艺过程,并讲述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和讨论。并对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二、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的原理和制备工艺过程 为了克服传统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存在增强体颗粒尺寸粗大,热力学不稳定以及界面结合强度低等缺点,出现了原位合成技术,即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在基体内原位生成一种或几种增强相从而达到强化的目的。原位自生法是通过原料粉末中的某些化学反应生成所需要的反应产物并通过热压烧结工艺制备出复合材料试样。原位反应自生法可得到增强体颗粒尺寸细小,热力学性能稳定,界面结合强度高的复合材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制造工艺。目前报道的原位合成技术主要有原位反应热压烧结技术,原位复合技术,定向氧化技术,熔体浸渍技术,反应结合技术及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等。定向氧化合成技术是利用放热反应在金属或金属间化合物基体中原位分散金属间化合物或陶瓷颗粒或晶须的原位复合技术。原位自生法是通过反应物之间的反应生成所需要的反应产物并通过热压烧结工艺实现致密化。原位合成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在原位生成补强组元-晶须或长径比较大的晶粒来补强基体材料的制备工艺。原位合成法主要具有如下优点:简化工艺,降低材料成本,实现特殊显微结构设计和获得特殊材料性能,具有很好的热力学稳定性。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原位复合技术和定向氧化技术以及原位反应热压烧结工艺。可以采用原位反应热压烧结工艺制备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基复合材料。原位复合技术是由于金属间化合物反应的形成热相对较低,因而采用自蔓延燃烧时系统不易达到较高的绝热温度,故一般采用原位复合技术制备和合成复合材料。原位复合技术是利用放热反应在金属或金属间化合物基体中原位分散金属间化合物或陶瓷颗粒或晶须的原位复合技术。传统的方法是将粉末压坯在恒定速率下加热到可使反应自发的产生并在整个混合物中处处发生反应。定向氧化技术是定向金属氧化工艺可用于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原位反应热压烧结工艺是将原位反应和热压烧结工艺相结合制备致密的复合材料。 三、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 原位反应自生法主要用于制备金属陶瓷,金属间化合物,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等。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课程中,其中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制备与合成方法讲述过原位反应自生法。原位反应自生法同粉末冶金技术和液相烧结技术一样都是材料制备技术。原位反应自生法同样是热加工工艺,原位反应自生法涉及到反应物高温化学反应制备产物的过程。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在有些专业课程中原位反应自生法只是作为了解,对于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的具体内容和制备工艺步骤的研究和应用了解很少。所以就需要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中增加一些关于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的实验课程。通过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的原理,制备工艺过程以及对经过原位反应自生工艺后得到的金属基复合材料烧结制品的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使学生通过对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研究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学习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本科学生的教学实践课程,可以在本科学生的本科专业课程设计和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安排采用原位反应自生工艺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教学内容。例如采用原位反应自生工艺可以制备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先将金属陶瓷粉末通过压力成型工艺制成坯体,并通过原位反应自生工艺和高温烧结工艺制备金属陶瓷复合材料。高温烧结工艺可采用常压烧结工艺,热压烧结工艺和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以及热等静压烧结工艺。采用原位反应合成工艺可以制备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基复合材料,通常先将金属间化合物粉末和陶瓷粉末通过压力成型过程在一定压力下压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致密度的预制件,通过原位反应自生法和高温烧结工艺形成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温烧结工艺可采用常压烧结工艺,热压烧结工艺和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以及热等静压烧结工艺。有时将原位反应自生法和热压烧结工艺相结合制备致密的复合材料烧结块材。通过实验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到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过程,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认识和了解了原位反应自生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原理,使用方法和制备过程,以及对得到产物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分析和测试。原位自生法可以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等。采用原位反应自生法可以制备颗粒增强的金属基或陶瓷基复合材料。 原位反应自生工艺制备复合材料涉及到反应物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反应产物的过程,原位反应合成技术操作过程比较简单,对设备要求较低,只需要高温烧结炉,可以进行现场操作,因此可以作为本科学生的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可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辅助教学实验,也可以作为本科专业课程设计和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来加深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认识和掌握。使学生认识到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以及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等,并使得学生对原位反应自生法得到的烧结制品进行分析和测试,使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检测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很大的帮助。为本科学生以后的本科专业课程设计和本科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实验基础。 四、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 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原位反应自生技术由于制备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对设备要求较低,只需要高温烧结炉,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到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陶瓷复合材料,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基复合材料等的合成与制备中。利用原位反应自生法可以开发新型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金属陶瓷复合材料以及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基复合材料。采用原位反应自生技术可以开发出很多种类型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所研究和开发的材料种类也逐渐增多,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原位反应自生技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与实践中也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原位合成技术已经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进行的实验内容。所以本文作者认为应该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增加一些采用原位反应自生技术制备复合材料的实验课程。 五、结论 本文主要讲述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的原理和制备工艺过程,并详细讲述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原位反应自生法广泛应用在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等领域中。本文作者认为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可以应用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增加一些原位反应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的实验课程,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识了解能力,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通过原位自生法制备复合材料的实验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专业英语教学是继传统英语教学之后,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对本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现行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专业外语的自学能力及应用能力。 关键词:专业英语;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改革 1. 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专业英语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即包括基础英语的基本知识又包含了特定专业的专业知识,因此其既具有语言教学的规律性又具有专业教学的规律性[1]。但目前,专业英语教学任务分散在各个学院,专业外语教师师资力量较薄弱,而且专业外语课时少,很难实现科技英语系统教学[2]。而学生从基础英语教学模式一下子转变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面对大量复杂的专业词汇及长句、难句,同学们初学时不易掌握,不会进行长句结构分析,不会词性的转换及词序的灵活处理,因此翻译课文经常不能表达原意。而且,一般专业英语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此时同学们刚刚接触本专业基础课程,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有限,因此对于教材中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很难理解,学生掌握起来较吃力而使其失去学习兴趣,课堂中形成了老师为主的翻译模式[3,4]。由于缺少了对科技英语体系的系统学习部分,同学们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及撰写格式不甚了解,在毕业设计环节,本科生撰写英文摘要等方面的表现很差。 为了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本文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力求提高学生专业外语的自学能力及应用能力。 2. 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选择的专业英语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水泥、玻璃、陶瓷及耐火材料等传统工程材料的制备原理及工艺,专业性很强,部分内容因为学生未接触本专业课程,缺乏专业背景而很难理解。因此。针对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国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将国外原版教材中过于水泥、玻璃、陶瓷及耐火材料的精华部分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让同学们掌握科学、客观、较标准的英文表述习惯,而内容和难易程度则与专业知识结合紧密,以各种材料概述、制备工艺、性能及应用为主,不再涉及一些专业性太强的理论知识。课程中除了讲解专业知识外,在课程绪论部分给学生一个过渡,让学生了解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之间的区别以及专业英语句式结构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对专业英语的语法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科技论文查阅及写作能力以及国际交流能力,教材中将设置有关专业论文结构与撰写的章节。 3. 教学方法改革 专业外语课时设置都较短,一般为32~48学时,在短短的32学时内,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课内教学主要仍以“能读会写”为主要教学目标。但教学方法将不再以教师为主角,改变原来“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翻转课堂,让同学们走上讲台,完成课文的翻译及讲解过程。老师主要负责专业词汇的讲解及引伸,扩展同学们的专业词汇,通过讨论对同学们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纠正及讲解,剖析复杂长句及难句的句式结构。结合目前同学们专业外语学习现状,将在课堂上引入大量的科技外文文献,使同学们掌握其主要结构及撰写要求,重点培养同学们掌握本专业论文英文摘要的撰写。 专业外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样至关重要,而且培养过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通过 一两次课堂教学就能一蹴而就,因此,这部分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鼓励学生观看相关材料介绍的视听文件,在课堂翻译过程中要求同学首先对原文进行朗诵然后进行讲解,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预习,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此外,根据同学们撰写的专业论文英文摘要,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个presentation,逐步提高同学们专业英语表达的自信,最终目的是培养同学们国际交流及应用的能力。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英语日益成为国际主要交流工具的今天,加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外语教学水平,根据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及采用丰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提升英文阅读、写作及交流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积极进行专业英语有效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对于提高学生专业外语的自学能力及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引言 近年来,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及实践得到了迅速发展[1]。相比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引入现代信息化技术,创新工程教育理念、内容和方式,能够有效实现教学空间、时间、方式和评价等的混合[2]。其充分结合在线教学和面授教学的优点,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借助多样化的全过程教学活动及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个性化及高阶性需求,从而提升人才培养成效。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回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3]。与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不同,课程思政立足于专业教育,依托教学大纲与内容,通过挖掘和提炼相关思政元素,在进行专业知识授课的同时,隐性开展思政育人,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同向而行。由于其专业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等特征,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开展仍旧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如何在工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有效避免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两张皮”问题,真正的实现立德树人,是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汽车理论作为典型的车辆工程类及交通运输类专业必修课,其先修知识要求高,需要掌握理论力学、机械原理与汽车构造等课程的相关内容,同时课程教学内容量大,知识重点和难点多,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因此无论是教师授课还是学生学习,都存在一定的难度[4-5]。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强化课程专业知识及思政育人的教学效果,课程组进行了基于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将现代信息化技术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及全面立体的考评体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同时,结合专业特色与课程内容,深入挖掘和提炼与汽车理论知识点相关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混合式课程设计,从而实现学生专业能力和政治素养的共同提高。 2基于思政育人的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作为整个课程体系中关键的一环,是落实课程最终教学效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结合汽车理论课程特色及最新研究成果,根据交通运输类专业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完善和优化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为了切实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动《汽车理论》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上,确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6]。为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汽车理论》课程知识传授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汽车理论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通过分析汽车各使用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改善汽车性能的有效方法和合理途径,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汽车理论基本原理和知识,采用科学方法分析相关复杂问题的特征,计算汽车主要性能评价指标。能充分考虑汽车使用性能所涉及的试验方法与性能指标的影响,正确选用或搭建实验系统,完成实验数据的采集、整理;价值塑造目标体现为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汽车发展史、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交通安全等内容,进行思政元素的全过程隐性融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环保意识、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等。 3融入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实践 3.1融入思政元素的线上课程建设 围绕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修订后的《汽车理论》课程大纲及教学目标,结合专业特色与要求,进行课程知识点的提炼及整理,完成线上教学视频及章节测试习题的建设(如图1所示),并于课前发布学习任务点,通知学生提前完成教学内容预习及自我检测;在进行线上教学资源建设时,充分发掘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思政材料,如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史、科技前沿、能源与环保、安全与社会责任等,对收集材料进行汇总与筛选,并有机融入教学视频与测试习题,同时提供相关扩展阅读材料,开阔学生专业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与准备。 3.2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群体在教学活动中参与、体验和反馈的重要性,而先进便利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为提高学生参与度,扩展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满足个性化及高阶性需求提供了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课前任务点的学习情况及章节检测统计结果,对重难点知识进行针对性讲解,实现线上基础知识自学和线下重难点进阶的良性互补,达到深化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借助线上教学平台的多样化功能,如扫码签到、随堂练习、主题讨论、分组任务等,开展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扩大参与范围并提升参与程度[7]。在授课过程中因势利导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结合课程相关前沿与热点素材、时事新闻、行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等内容,对线上教学素材中设置思政点进行内容更新及再讨论,深化课程思政育人成效。以学生分组任务教学活动为例,根据课程学习内容,所提供的课程思政相关参考专题如表1所示,主要包含科技发展、节能减排和道路安全三部分,学生可根据提供专题或自主选题进行调研和总结分析,形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课堂ppt汇报,从而提高学生文献搜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演讲能力,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3体现育人成效的全过程考评 传统课堂教学更多依赖期末考试的成绩进行课程目标评定,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不能充分反映育人成效。借助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的数据分析和统计功能,建立多主体、多维度和多方式的全过程考核评价方式及体系。针对基于思政育人理念修订的“三位一体”课程目标,采用过程化评价、同学小组评价等多种考核体系,全面系统的进行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从而为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提供全面参考[8]。不仅对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考评,而且在过程性考核及期末考试全过程中,针对性设置思政育人考核内容,体现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情况。课程教学考评由期末考试成绩(70%)和过程性考核成绩(30%)综合评定,改变以往平时成绩简单由考勤签到和课后作业两部分按权重计算的模式,其中过程性考核包括线上学习、课堂活动、实验实践等,具体如表2所示。在分组任务活动中,除了教师打分之外,同时将各组互评成绩纳入统计范围,提升考评结果的客观性,提高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参与感,促进学习积极性。同时,建立考核评价反馈机制,课程教学及考核结束后,采用匿名投票、邮件发送、课程评价等方式收集学生反馈信息,课程组进行针对性改善和提升,优化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方式,提升教学方式方法,改进教学评价体系,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4课程改革成效 在一年多的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融入思政元素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了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效果反馈及动态调整,使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与运用水平有所提升。对比同一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发现,2020-2021学年学生综合成绩平均分为78.50分,而2021-2022年则提高至83.77分,说明教学改革效果显著。同时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及考核方式,以及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促进汽车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了思想政治修养。分组任务学生汇报ppt具体内容包括“汽车节能减排技术论述—以EGR系统与发动机启停技术为例”、“从草根到巨头—吉利汽车进化史”、“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汽车动力性与科技发展—我国动力性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历史与现状”等,学生通过自主选题、小组分工、查阅资料、报告编写、ppt制作等,较为圆满的完成了分组任务,其文献资料搜集汇总、团队交流协作、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等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通过分析课程考核结果和计算课程目标达成度发现,该课程的所设计的三个教学目标达成度分别为0.83、0.78、0.92,均达到课程目标标准值0.65以上,尤其是素质目标达到了0.9以上,说明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内化有效提升了育人成效,融入思政理念的课程改革,在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5结语 在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由于其特有的优势,逐渐成为课程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在多元化全过程教学活动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有效方法。针对专业特色及课程特点,开展了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汽车理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改革。通过深入挖掘和持续提炼思政元素,将思政育人贯穿至课程目标、在线课程、课堂教学及考核评价中,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思政素质,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改革实践结果表明,通过在混合式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有效提高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成效,较好的实现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同时提高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张锦,杜尚荣.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价值诉求及实施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09):11-13. [3]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01):5-9. [4]张坤,魏东坡,王学军,等.《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汽车实用技术,2020(13):233-235. [5]慕文龙,王振锋,王恒,高献坤,王庆朋.工科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以“汽车理论”为例[J].时代汽车,2021(19):65-66. [6]黄相璇,刘啸天,邵友元,等.“课程思政”融入高分子化学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实践[J].高分子通报,2021(11):89-93. [7]吴心平,韩亚赛,冯天培.模块化课程思政在汽车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12):54-56. [8]彭才望,孙松林,唐琦军,等.“发动机原理”混合教学模式中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南方农机,2021,52(20):174-178+190. 作者:慕文龙 王振锋 曲建华 高献坤 周开塬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途径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目前,创业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1]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创业教育的权利主体、行为主体和生命主体,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活动。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生,必须具备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自主意识。创业教育的培养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发掘其创新创业的潜能,增强其创新创业的动机。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2]创业教育的发展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探索性机遇,并为建立创新性社会拓展了发展空间。 二、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相对于文科学生,理工科学生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实验室和科研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在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其次,理工科高校与社会联系较为密切,教学和课程受到市场的影响大,产学研紧密结合在一起,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快,如当今的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第三,理工科高校与地区发展紧密相连。理工科高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优化地方产业结构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都开展了一定的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与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发展程度相比,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在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 三、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也缺乏切实的保障制度。高校课程普遍是参考国外的课程,未能与我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目前大学开设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主要是“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这些课程普遍安排在高年级学生的课程中,对于要考研或考公务员的学生而言,已经没有心思放在创业上了。除此之外,课程也没有形成灵活完善的体系,相应的选修课和辅修课都无法满足创业发展的要求,科目种类也相对单一,无法为学生提供选课的自由度,缺少精品课程或特色课程。创业体系的不完善和创业课程种类的单一阻碍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生创业知识结构不完善,创业能力较低。我国的创业教育主要是从大学开始的,而在创业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创业教育贯穿在学生教育的各个阶段。西方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注重加强创业理念的培养,在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上都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这对于培养创业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至关重要,为创业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反观我国的创业教育,没有前期的逐步铺垫,只是集中在大学时期,创业所需要的人文素养和能力结构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相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发展无疑是滞后的。 (三)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在理工科院校,担任创业指导教师的大多是无相关创业背景的辅导员或者缺乏创业教育知识的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没有系统地对相关课程进行过学习,没有创业实践经历,在创业教育指导中,只是以课本的基本理论为主,这大大降低了创业教育的实效。而专业教师缺乏创业教育资源,不了解创业教育知识,只是具有专业知识,同样无法引导学生更好地创业。虽然大多数高校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担任客座教师,但由于没有良好的组织协调和制度保障,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因此,必须组建起一支高品质的创业教师队伍来保证高水平的创业教育,从而推动理工科院校创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实现我国创业教育事业发展。 四、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途径 (一)树立科学的创业理念。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关乎国家稳定和兴旺发达的系统工程。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其过程必然复杂艰辛,创业者必须具备勇于开拓、不怕失败的精神。而高校更应该在理念、思维和观念上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科学的创业理念,不仅仅是为了以先进的理念指导创业实践,更主要的是通过高校的创业教育,将创新的精神和素养带入之后的工作岗位中。 (二)加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发达国家普遍高度重视打造创业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而我国也应大力加强创业学的学科建设,并加强引导与推广。高校的创业教师队伍采用专兼职结合的方式,对现有任教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与相关机构、企业联合,加强专业化团队的建设。同时要加强校外教师的聘任,选拔聘请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企业家或专门的职业发展规划师到学校上课并参与科研教学活动。 (三)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理工科高校往往片面强调专业教育,人文社科教育方面比较薄弱,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偏低,大学生创业知识结构不完善,学校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入手。首先,理工科高校可以设立部分跨学科、跨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在专业背景下设立创业教育课,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活学活用,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其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引领大学生创业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把技能、创业心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营销知识和财务知识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组合在一起,增强创业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再次,创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为了让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可以开设人际关系学、情商教育、基本文明礼仪知识教育等。最后,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统一的学科体系。创业知识是实现创业的理论基础,完善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服务体系、科研体系、保障体系等,探索规范化培训、主题化教育、社会化实践、项目化资助、基地化依托、专业化辅导、网络化促进、多样化激励等有效途径。 (四)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理工科创业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是注重“学”与“思”相结合,突出课程实验,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增强就业素质,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二是开授创业课程,传授创业知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突出创业型人才培养。学生中开设KAB教学,从创业概论、小企业管理、企业营销、创业团队建设、企业模拟运营、企业会计实务等方面进行培训。诚邀校外相关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学校创业课堂的指导专家。三是建立和利用创业孵化基地等大学生创业机构组织,让学生从中获得锻炼,了解创业全过程,应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五)制定创业教育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需要依靠各级政府有效的政策扶助和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如税务部门在大学生办理税务登记时,应该提供便利条件、领取发票减免工本费等;学生创办的小微型企业,凡是其销售额或营业额满足一定政策条件的,对其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为其落实各项优惠;为创办高新企业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和更多帮助等。另外,高校创业教育应注重建立多元融资体系,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启动和运作提供资金保障。只有将相关政策和措施机制化、体系化,才能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长期发展。 (六)营造校园创业氛围。理工科高校应开展各种校园创新活动,这对于拓展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学生创业素养、培育创业潜能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应重视突出专业实训,提高创业素养和潜能,科学构建活动体系,依托实验室和行业大赛,不断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在创业引导过程中,既要突出专业实训,又要支持学科竞赛,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业潜能。另外,理工科高校学生在加强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学校社团组织的校外行动和社会性活动,丰富课外的创新创业体验。学院依托学生组织和社团开展多项校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通过社团校外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 作者:祝誉琳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作用 一、大学生创业问题 我们所说的大学生创业,主要是指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两大群体,统称为大学生创业。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高级知识群体,他们受过多年教育,受到社会的各种期待,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国家繁荣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创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大学生创业是好事,是国家支持、学校帮助的好事,但是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当中,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亟待完善和发展的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数量和质量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学生还停留在想一想的层面上,没有付诸行动或者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创业,只是有一个单纯的想法而已,这样子的学生大有人在。同时尽管多数高校都在倡导大学生创业,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等一些列的活动,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那么大学生创业就会失去意义,大学生创业教育绝对不是一门单纯的理论课程。再者许多高校没有找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蒙者,出现角色空缺或者角色选择不当,这些都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本文笔者要同大家探讨的正是辅导员这个角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及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具体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这件事上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现在来谈一谈。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辅导员是从事辅导工作的人员的简称。辅导员制度是大学普遍采取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新生入学时,从高年级学生或教师中挑选专职或兼职人员担任学生的辅导员,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每个辅导员一般管理一个或数个班级。而新时期的辅导员肩负着更多的重任,是高校开展工作的重要窗口。 (一)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思想的启蒙老师 从辅导员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们参加高考走入大学殿堂,第一个接触的老师就是辅导员老师,而非专业课的老师们,同时与学生们接触最多、相处时间最长的也是辅导员老师。辅导员老师与专业课老师不同,辅导员老师大多时间是在处理学生的管理和生活问题,帮助学校组织开展各种学生活动和工作,所以一个辅导员老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学生影响深远,所以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赋予了辅导员老师是学生们启蒙老师的特性。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而言,辅导员老师的影响功不可没。创业教育可以从大一一直贯穿到大学生活结束,有时我们可以把创业理解成一种精神,所以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启蒙这件事上占有重要地位。辅导员不仅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辅导员社会经验丰富,知道如何把握和拿捏大李成,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学生创业教育启蒙,可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萌生创业意识。以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更加有利于他帮助创业和明确学生创业方向,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二)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的指导者 有了创业意识之后,大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学习创业教育的理论课程,并且与老师积极地交流探讨,此时就需要给大学生一个创业角色定位。这个角色定位十分关键,因为这将决定大学生付诸实践的方向。作为一名合格的辅导员此时就要做好大学生创业的指导者,给学生建议,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当然在担任学生创业指导者的过程当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尊重学生意见的同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也是保证学生创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 受到辅导员的正确启蒙和指导,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充满了向往,心中充溢着创新创业的激情。然后创业不是儿戏,也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情,是需要经验和高智力,又不是正在上学的大学生所能立刻拥有的。然后辅导员可以帮助大学生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的放矢地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自己时间的活动,减少了学生的盲目性。通过时间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经验,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勇气和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和尝试的精神。同时真正引领大学生参与到多种社会实践中,能及时了解社会需要、了解外部世界、了解本专业的真实情况、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和未来、了解本专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可以说大学生创业实践体验对大学生未来创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奠定大学生未来创业的基础。辅导员要支持、鼓励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欲望。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并不是单纯地鼓励大学生开公司当老板,而是对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有少数优秀大学生会利用自己的新创意、新设计或者发明的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创业,使其发明和创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得到迅速提高,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不辜负家人和社会的期望,为社会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李成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素质与创业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素质”一词被人广泛讨论。所谓的素质一般指的是具有先天遗传因素的特质,在后天培养方面,这种先天素质随着环境的影响以及知识的丰富逐渐形成一个人的主要特征。创业素质也具有这种特征,首先要具有创业方面的基本素质,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形成创业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结构,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素质。创业素质的构成要素中,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韧的意志。因为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的过程,什么事情都得自己摸索,是一条充满艰险的道路。所以只有那些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的人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还有创业的道路上还需要和各种人打交道,必须要有仁厚、谦虚、诚信的品德才能和人友好相处。 其次,创业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确定自己的创业目标,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具备和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像法律、营销、财会、金融和贸易以及人文知识等,这样遇到困难自己能迅速相出解决的方式。第三,要具备敏锐的眼光,能够发现机遇并能迅速抓住机遇。第四,要具有创新思维,敢于打破陈旧观念,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了解社会的变化,掌握科技发展的新动向。除了这些,还要具备自警自省意识,在创业中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能为了成功就不顾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走上歧路。最重要的是要有敢于担当,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当然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也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即使创业成功,也不能放松追求和进步。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创业思想和创业素质的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了几次质的变化,开始的高等教育是作为“就业教育”而存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凭借专业知识找到对口的工作;随着市场的变化,尤其是自主择业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又成为“择业教育”,学生选择那些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然后找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因此高等教育也要顺应时代潮流,以培养创业人才为主。 二、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创业是国家和民族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资源。当前,全社会的人都在对马云、马化腾这样的创业人才津津乐道,但很少有人具备他们那种创业素质和创新精神,这样一方面和大学生缺少创业素质有关,另一方面和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也有关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创业素质其实和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有些家庭比较贫困的,孩子在幼年时期就有长大后要改变家庭的愿望,这就是创业素质。但很多家长并不支持孩子的创业素质的形成,害怕失败,不能正确地去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失败的思想,总是希望孩子平安度过一生,哪怕生活不富裕,只要不是太穷就行。像目前很多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并不是他们自己的想法,而是家长的强烈要求。在这些家长眼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还顽固地存在,总以为成为国家干部才体面,至于工作是否和孩子的志愿相符都可以不管,工资不高也没关系。这种求稳、要体面的思想严重妨碍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很多高等学校还存在教学误区,主要是教师尚不具备创业教育的能力和思维,在教学中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能在思想上、观念上将创业和专业相结合。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教学体系不完善,创业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体系工程,要有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但目前我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都相对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国外的创业教育都受到国家扶持,但目前我国在创业教育方面缺少国家支持,国家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这些都使得我国的创业教育严重滞后。 三、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有效途径,要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来开展。家庭教育大多数是受到社会观念影响造成的,只要社会上不再有那些所谓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家庭教育中也不会盲目跟风。因此,在社会上要多宣传创业的重要性,帮助人们树立创业观念,这样才能使创业素质植入到家长心中,才可能在家庭教育中将这种观念向孩子传输,培养孩子不怕失败的坚强意志才是创业素质的首要目标。在学校教育方面,首先要培养一批高品质的专业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要有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经验,最好鼓励教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关于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学校培养和对外聘请两种方式获得,将社会上那些创业成功者请到课堂来现身说法,效果比理论知识强得多。在教育理念上,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向国外的创业教育吸取经验,目前美国的高等教育中,哈佛大学以培养实际管理经验为主,百森商学院以培养创业意识为主,而斯坦福大学以培养系统的创业知识为主,这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值得借鉴。最主要的还是高校要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将传统的传授知识改为培养创新意。除了学校和家庭的影响之外,国家应该在创业教育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出台一些适合创业教育的政策,在贷款、创业培训和项目资助等方面给予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政策,这样才能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 作者:廖华 王晓燕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分析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市场前景 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对于市场的自由发展越来越重视,一方面,让市场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的任其发展,也让市场弊端性日益彰显。这一消极影响,让个人经营理念与素质、企业市场发展方向等等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对于已创业成功者和正在创业者都是一种挑战。大学生在接受高等学院的理论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着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不管是社会的阳光面或是社会的黑暗面都能够对大学生创业造成思想上的影响,这便形成了大学生创业心理与创业素质。好的社会面便会给大学生指明正确的创业方向,错误的社会面将会误导大学生走向黑暗的创业之路。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理念又将会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市场前景,所以,我们要指引大学生走向正确的、光明的创业之路就必须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转变大学生创业理念。了解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心理与素质就必须了解大学生创业的市场发展现状,从市场上找到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误区,然后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创业心理,针对性的找到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与转变大学生创业心理的最佳措施。 一、大学生创业的市场现状以及未来前景 (一)市场职位供应多,但专业性较强。我国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我国现在还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所以,我国在市场职位上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各大企业与公司为了能够广纳贤士,提供大量的就业创业岗位,但是,为了能够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让公司能够加速发展,他们对于职位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所以,导致大量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素质不够高的人不能够在市场上立足,企业对于专业性的要求也会随着市场的加速而加强,因为,社会要求不断变高,供应商的能也必须加强,那么,这些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是相当重要的。 (二)市场竞争压力大,公关危机处理能力要求足够强。大学生创业本身社会知识都比较薄弱,对于市场危机的处理能力还不够强,应变能力还有待改善,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状态下变得非常激烈,这无疑让这些正在创业的大学生感到无比的压力,没有创业经验的积累,没有处理危机的能力,这是很难实现创业的。 (三)市场投资资金不够,竞争能力薄弱。对于大学生创业,资金问题是大学生创业的首要问题,大学生不像成功的商业家们一样有足够的创业投资资金,有的也许家里也没有提供他们创业的资金,所以,大学生在资金上面会感到很吃力,这便对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够进行高效的市场定位,合理的进行投资,所谓的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大学生创业业素质与创业心理的现状 (一)大学生创业观念的单一,大学生对于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及自身的能力的高低的认知都比较薄弱,在创业上只求稳扎稳打,没有大胆的挑战,只是停留在不赔本、不亏本的原则上,这便蒙蔽了大学生的双眼,让大学生不能够发掘自己的潜力,自然而然,在创业方面也不是实现大的突破。俗话说的好: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所以,大学生这种单一的创业观念是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大学生创业的强烈欲望还有待激发。 (二)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不够高,创业是一个极具风险的挑战,在创业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比如说:短时间的亏本赔本现象、遭到不公平对待等等方面,这些是创业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大学生在学校安于享乐,都是受高等教育的人,个人修养都会比较高,对于这些不公平的现象他们都会产生反感,他们对于这些社会恶习都是相当的排斥,其实,这是对大学生创业的一个挑战也是机遇,在挫折中积累创业经验,让自己做一个适应社会的人,所以,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还有待提升。 (三)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还比较低。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创业成效。当代社会形势下,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会受到特别的呵护,对于社会知识都知道的较少,创业能力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这一问题是不容小觑的。但是,在现代大学的教育方式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很多,这无疑培养了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等,这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三、如何解决大学生创业的问题 首先,专业理论只是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基础,大学生可以多多参加专业知识的培训,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大脑,比如:学校开展创业的知识讲座、参与创业的社会实践等等方面,让自身认识到大学生创业的形势,才能正确的市场定位;其次,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创业的核心之处,创业能力包括处理危机的能力、创业方向的规划、自身素质的培养等等方面,创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成效。大学生可以多了解成功经营者的事例,多与人沟通,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等等;最后,大学生创业必须拥有个人的独特之处、树立自身的人格魅力。大学生创业面对比其他创业者更加艰巨的局面,所以,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必须高,在创业过程中,能够有诚信经营、真诚的服务、高度的责任感等等重要点,形成自身的人格魅力。 结语: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创业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但是,如果大学生将创业的挑战当成一种机遇,那么效果将完全不同,根据大学生的创业问题,找出解决大学生创业的措施,给大学生指明正确的创业道路,拉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作者:滕雯婷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探讨 一、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行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的时间比较短,还没有构建起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相适应的创业实践教育模式。高职院校目前采用的创业实践教育的方法与内容体系大多照搬国内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当前本科院校实施的创业教育实践内容体系相对成熟完整,从学生的创业基础知识普及、创业技能培训,到学生开展创业模拟实践、创业项目孵化均有一整套成熟可行的实践模式,并且本科院校在硬件配套、政策的支持与落地和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方面,均能满足学生对创业实践的各种需求。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没有统一颁布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工作的实施办法的背景下,行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面临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府、行业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教育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在学制、人才培养方面的先天短板,以及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有水平评估不足的现状,导致了高职院校很难建立符合具有行业特点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和政策性指导意见。具有行业特点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和政策性指导意见,应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三方主导,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发展规划以及高职学生的群体特征,制定出旨在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的课程实践体系和政策指向性的实施意见。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还没实现将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概念、方法与实践内容进行有效的细分和对接。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教育的对象是高职学生,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知识储备,自主获取创业技能以及承担创业风险等方面与重点本科院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及创业实践指导意见,对象是针对“高等院校学生”,却没有将“本科生”与“高职学生”群体进行细分。如果能贴近占据高等院校学生人数一半的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建立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内容体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将实现教育概念、方法与实践内容的细分与对接。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简单模式化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还无法有效对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和地位没有明确定位,导致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大多照搬本科院校现有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层次和规模差异明显。再加上相关硬件配套和政策的限制,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照搬本科院校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有三:一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内容体系无法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所以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内容体系游离于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之外,创业教育的成果不被高职院校教学体系认可。二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成效不被学生所认可,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力度不够,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实际过程中还会遇到由于学生学制短而导致的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短、无法亲自操作实施实践项目,创业创新理论与现实实践严重脱离等实际问题。【2】三是高职院校创业实践的师资团队无法有效构建,由于只满足于形式上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游离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之外,创业实践的师资队伍就无法从学校师资建设的层次去构建。所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简单模式化,最终导致无法实现其自身造血功能。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不匹配 创业教育是一项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工程。目前上级主管部门政策指向性的缺失,高职院校自身开展创业教育的意愿不强烈,学生对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满意度不高,都会影响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在创业实践体制机制创新、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和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成效。最终都导致高职院校无法创建与其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相匹配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涵的发掘与提升,是建立在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完善,学生学习、实践目标评价合理、创业实践平台成熟的基础之上。倘若没有这些要素的有力支撑,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只能停留在空泛的层面之上。比如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的现有条件,尝试将有条件的“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训基地”拓展为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或者将现有的创业实践基地拓展功能,使其具备服务学生实习实训的功能。这些做法可以有效地将创业实践教育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相结合,提高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教育的行业指向性和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匹配度。 二、行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可行性 由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刚刚起步,对如何开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还明确的认识。盲目照搬和简单沿袭本科院校创业教育模式,对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探索具有高职特色并且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势在必行。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是指在以某项行业或产业为办学背景的高职院校中,围绕行业特色,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特点和综合素质开展的各种创业教育实践活动。【3】开展具有行业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首先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丰富高职院校办学内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好坏。当前,随着高职院校招生面临的种种困难,突出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可以有效拓宽高职院校办学的内容体系。通过丰富办学内涵,反哺教学,从而全面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次可以拓宽高职学生就业渠道,完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提高高职院校办学竞争力随着毕业生就业难度逐年增加,高质量就业与学校办学竞争力关联性越来越大,通过推进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可以有效倒逼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可以实现“创业教育实践有效展开,教育教学改革深度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渠道全面拓宽”的三赢局面。开展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社会政治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具有行业背景和产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开展提供了实践平台和条件保障。当前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调整,一批具有高端制造业背景的产业将重新布局与重构。随着国家中高端制造业转型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将需要一大批具有行业产业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支撑,因此以产业对接和产教融合为有力依托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将有更加宽阔的实践平台和发展空间。第二,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人力资源竞争之间的矛盾,为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开辟了一个新的实践思路与实践路径。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摆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民生问题。有效推进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既是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导向,也是有效化解毕业生就业难题,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手段。第三,在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并树立正确的成功观方面,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高水平综合技术人才。在行业高职院校中开展创业实践教育,能有效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并能进一步能提升高职院校创业实践的内涵。第四,在培养整个民族创新创业精神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有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当前我国正在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机遇期,挑战与机遇并存,转型与重构同在。如何能突破机遇期的瓶颈,成功实现国家产业战略调整,全面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很大程度归结于我们整个民族是否具备成功实现转型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因此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理应承担起全民创新创业素质培育与能力提升的历史使命,从而在转型创业期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三、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实验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有力依托省级大学科技园“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科技园”的资源平台优势,紧紧围绕“创新在南科院,创业在基地,实业发展在产业园区”这条主线,充分利用科技园在政策、资金、服务的有力条件,积极打造特色明显,多元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有效开展行业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一)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背景简介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南科职院”)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学校建有江苏省大学科技园,科创园(以下称为“两园”)。学校依托“两园”积极建设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体系。目前在两园内建设有“全国高校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围绕两个创业基地,根据学校办学的行业特色,学校努力探索建设具有行业高职院校特点的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方法路径与实践内容体系,初步形成了与学校办学的行业背景相适应,与学生专业相衔接,与高职办学特点相吻合的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格局。 (二)具有行业特质的高职院校创业实践及其初步成效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可以尝试从“工作理念创建”和“工作机制构建”两个方面入手,先进的工作理念可以指导工作的高效开展,高质量的工作机制可以进一步促进工作理念的总结和凝练。工作理念的创建既要符合自身学校的办学实际也要具备一定的原创性,而工作机制的构建既要围绕工作理念展开也要根据工作开展的实际不断调整与更新,以达到工作长效开展的目的。1.理念先行,发挥优势:全面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格局开展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必须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从而能有效指导创业教育实践的方法路径选择、内容体系构建与实践平台的建设。南科职院从“两个创业基地”的建设为突破口,确立开展学校创业教育的工作理念,有序推进各项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根据学校的办学实际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和“两园”建设的具体目标要求,学校确立了由“两园园区”、“学校教学系统”和“学校学工系统”三方协同指导的创业教育实践领导机构,三元协同的领导模式推动了以“教学系统”为主导的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与相关学生学分认证和创新教育教学学生评价反馈机制建设工作,完成了以“学工系统”为主导的“创业导师”师资队伍培育和“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体验与实践”活动内容制定工作,强化了以“两园园区”为主导的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与创业孵化器建设和创业学生精准帮扶工作。从而形成了由“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育与教学评价”—“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体验打造”—“创新创业大赛检验与学生创业工作室立项”—“学生创业精准帮扶与项目孵化”四个维度的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格局。这种“三维四层”的高职院校创业工作格局,可以发挥行业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长处,有效帮助高职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与创业”。2.政策扶持、整合资源:逐步形成多方联动的工作长效机制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这种长期性决定了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长效机制。南科职院积极与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与地方创业园区沟通协调,统筹构建学校大力扶持、两园有序引导、政府与社会事业多方资助的创业工作长效机制。南科职院与南京市人社局共建的“南京市大学生就创业指导站”落户于两园园区,“指导站”的建设搭建了学生就创业政策咨询、企业创办服务和税费减免、创业贷款申请帮扶等创业长期性服务工作平台。同时南科职院与地方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了优秀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帮扶工作机制,地方大学生创业园对学校推荐的优秀大学生创业工作室创业项目进行落地孵化帮扶,并帮助项目申请地方优惠政策支持,如小额贷款申请担保,创业场所免费使用等。此外,南科职院与由政府举办的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建立了优秀学生创业企业成长帮扶接力机制,南科职院将已步入正轨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优质学生创业企业推荐给省级大学生创业园,省大创园引入风投公司,对学生企业进行评估,从而进行企业新一轮的转型升级投资。同时省大创园优先推荐学生企业申报相关优秀学生创业企业政府专项资金,助力企业加速发展。目前南科职院已成功推荐2家学生企业入驻省大学生创业园,学生企业成功申请了政府专项资金,实现了转型升级。长效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帮助高职院校学生从“生存型创业”转变为更优质的“创新型创业”。 (三)实现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保障体系建设与措施 建立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工作保障体系,可以尝试从“保障机制建设”、“硬件建设”和“资源整合与政策支持”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工作保障体系建设的宗旨是要保证创业教育实践工作的长效开展,所以在探讨具体保障措施建设的过程中,都要从“能否服务于行业高职院校创业实践工作的长效开展”这个中心议题展开,从而提高保障措施制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保障机制建设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服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平台应在学校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指导与管理下,以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核心目标,具有“服务性、公益性、示范性、专业性”的特征,以“创业课程教学、创业理论研究、创业指导实训和创业综合服务”等一体化的创业孵化平台为主要形式,竭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政策、场地和资金扶持,致力于培养一批技术服务型和产品开发型创业者。一是建设一支规范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创业管理与服务队伍,在投资融资、人才引进、人才培训、企业诊断、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产权交易和法律咨询等方面为入园创业学生提供服务。学校以省级科创园和科技园为依托,将“两园”的公共服务平台和资源全部为入院创业学生开放,并为他们提供免费、全程和一对一的企业注册、入园、投融资、税费减免等服务。同时也积极帮助入园创业学生配备校内创业导师和行业创业导师各一名,帮助初期创业学生能快速让企业走向正轨。二是聘请园区企业、共建高校、化工园区专家,建立一支学生创业导师支持队伍,开展创业就业辅导与指导,对学生创业中的项目选择、风险评估等难点提供技术支持。学校积极与南京市人社局展开有效合作与工作对接,依托南京市人社局在园区建设的“南京市就创业指导站”工作平台,有效整合资源,在人社局的统筹下,建设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同时学校进一步提高自身创业导师的培育工程,在人社局的专项资金支持下,开展了多期“SYB”师资班,培养了一批具备创业理论与实践指导技能的师资队伍,基本满足了学校开展创业就业辅导与教育实践的要求。三是制定、完善和落实促进学生实习、实训,鼓励学生创业、就业的相关政策、制度,保证学生实习、实训有成效,创业、就业有途径。开展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技能实训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高质量创业与就业的有效途径。学校科创园与科技园创新有关入园企业促进学生实习实训的政策与制度,与入园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责任状,以企业经营面积为基准,按面积进行学生实习实训的人数包干,有效倒逼入园企业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从而有效拓宽了在校学生的创业就业路径。四是进一步加强与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业特色和对地方产业升级的贡献度,来构筑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的坚实基础。学校科技园与地方政府组建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积极引进能有效依托区域行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尤其在绿色化工、生物制药、环保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同时与企业深入对接,使得企业在技术、成果、人才方面与学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有实质性的关联。五是完善风险资金运作机制,制定对风险投资机构的专项鼓励政策,满足大学生创业初期和项目孵化阶段对风险资金的需求。引入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投资软环境,更好服务于大学生创业的需求。我校依托大学科技园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构建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引入风险投资机构,联合市人社局和学校职能部门,组成三方风险投资评价机构,与南京银行签订协议,为学生提供小额无息贷款服务。截至目前,我校共为入园12家学生创业企业担保小额无息贷款220万元。2.创业实践硬件投入与政策支持的完善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与主管部门的支持,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学校创业实践硬件的投入与政策支持。一是积极争取政府统筹规划,有效推动政校企联动建设。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科技园已经纳入地方政府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之中,通过统筹规划,实现政校企联动建设。目前,在科技园建设中地方政府已经注入资金1000万元用于园区建设,其中300万元指定为高校教师及学生创业基金,鼓励高校学生进入基地开展实习、实训、创业和就业。二是争取多方面融资渠道,助力大学生创业实践。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与南京市人社局、南京银行达成协议,成为大学生创业无息贷款发放九家试点高校之一。截止到目前,共为基地创业学生担保小额无息贷款8笔135万元,占南京银行年度小额无息贷款总放款量的27%。三是建设高质量创业园区,提升创业实践平台服务能力。园区建设三年来,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外部环境,初步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搭建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开始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大学生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就业等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将为学生创业基地的建立创造条件、提供支持。3.政策扶持、整合资源,逐步形成多方联动的创业长效机制大学生创业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基地”在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多方联动,优势互补,在硬件投入、政策宣传、师资培训、创业教育、资金筹集等方面努力打造我院学生创业的“政府—社会—园区—基地”四级联动体系,逐步形成创业长效机制。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十分重视基地建设,专门规划学生创业用地总计面积达5000平方米。基地建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坊和学生创新工作室,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创赢南京企业家创业导师高校行”活动并举办创业大赛三届。举办各类创业专题培训班6期,截至目前,共举办SYB师资培训2期,学生培训3期,共有30名学院教师获得SYB师资证书,270名学生获得SYB培训结业证书并取得相应的学分。 四、结语 当前,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是摆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如何避免重复照搬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具有属于高职院校行业特质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需要我们从高职学生的知识特点、能力构成和综合素质出发,大力推进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统揽的创业教育实践改革。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以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对“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为契机,积极尝试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改革。南科职院从建立创业教育工作理念、工作格局和工作保障体系三个方面入手,探索了符合行业高职院校特点的创业教育实践路径,有效提高了行业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和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从而为其他行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作者:毛厌草 许建民 单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 1.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激增,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已经发展的越来越严重。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高校创业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引导大学生把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途径。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对于创业教育还没有系统性和时效性的研究,需要我们在认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合理的探索。 2.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顾名思义是针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的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等多方面的素质,在激发大学生创业欲望、磨练大学生创业意志、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可以转变观念,从就业转向创业,鼓励学生把创业精神和理想更好的发挥出来,不但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还可以帮助他们就业,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3.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处于初步阶段,较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碍。(1)教育观念陈旧。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作为新出现的教育内容,势必会对传统的教育造成一定影响。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创业教育没有深刻的认识,并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创业教育,导致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学生不能更好的领会创业教育的精神。(2)没有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我国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当前并没有真正的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很多高校没有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专业的课程设置。很多高校要求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对于创业的教育内容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单独的、正式的对于创业教育的课程。(3)缺乏高质量的师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使创业教育的开发者和实施者,要求教师能具备激发学生创业欲望的能力,并具备专业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可以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实际教学中,很多都是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师兼职创业教育课程,对于创业教育的内容没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只是单纯的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缺乏专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不能给予应有的帮助。(4)缺乏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于创业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开设了相关的理论课程。但是对于创业教育来说,需要走向社会,目前来说,高校的创业教育缺少必要的实践平台。社会各方环境对于创业教育的支持较少,没有提供较大的实践平台,很多大学生由于缺少资金、资源紧缺等原因造成创业停滞,而社会对于创业学生的不理解更是阻碍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5)创业教育功利性强。自1997年,清华大学引入创业教育以来,我国很多高校实施了很多措施和政策,以扶持创业教育的发展。1999年开始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经成为众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在众多比赛中,有很大的功利性,在保研或奖学金评选过程中会有加分的优惠政策,使得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出现了偏竞技的精英化教育。 4.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效路径的探索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创业教育。首先,学校要转变观念,在认真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高和巩固创业教育的地位,把提高学生创业意识放在首位;其次,教师应该转变观念,集中精力研究创业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想;最后,学生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创业可以实现人生价值。(2)完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高校应该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调整和构建创业教育培养体系,使创业教育从课程设置的比重体现出其重要性。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的良好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3)培养卓越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在创业教育中,教师队伍占据重要的地位。应该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不仅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创业经历等实践经验,通过深刻的研究和自身经验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同时,还要注重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和长远性,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时刻把握时代的发展,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4)打造优质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在调整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应该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高校应该积极主动的处理好和社会各部门的关系,为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业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方便和帮助。创业教育需要社会、高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的配合,使学生提高创业能力,更好的和社会接轨。 作者:许庆斌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思考 1.正确处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攀升态势,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49万人。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提出要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但就目前毕业生创业的实际情况来讲,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只有3.8%,所以就业工作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勿盲目跟风,就业教育依然是学校就业工作的重点,要继续着重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进一步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去。 2.创业教育应该突出重点 就目前的现状来讲,我国的创业教育并不适合全面展开。各地应认真落实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各项要求,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帮助扶持有志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成功创业。切实加强创业培训工作,以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为重点,编制专项培训计划,优先安排培训资源,使每一个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大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创业培训。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创业服务工作,加快建设青年创业导师团队,建立健全青年创业辅导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交流活动,帮助创业大学生积累经验、获得支持。加强对创业成功人员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明星”的宣传,突出创业明星的带动效应。 3.要加大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 由于我国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创业教育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师资问题。现阶段的师资力量既缺乏系统的创业理论培训,更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经验。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欠缺,无法带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很难引起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相反还会挫伤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和向往。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各高校要建立起一支既有一定创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其次,要大力鼓励担任创业课程的教师“走出去”,到企业中挂职锻炼。对于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其职称考评指标必须加入更多实践内容的权重,如在企业挂职的时间、自身创业的经历和成果、指导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成绩等都应纳入职称考评的指标,予以量化,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支有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最后,创业教育还要“请进来”,各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4.正确处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大学专业教育主要是教授一些专业范围中的专业应用性知识,以使受教育者接受了专业教育之后能从事相关专业的实际工作。创业教育,就是通过高校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它是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而劳动力面临就业、再就业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提倡和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专业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专业教育现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要求。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合,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其关注程度,使它真正得到落实。 5.创业教育应该从学生入校开始抓起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业课程都是作为就业指导课程内的一部分内容,在学生即将参加毕业实习或者毕业的时候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影响了学生创业的积极性。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大学学制前半段课程设置相对比较宽松,后半段则随着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开设,学生的个人时间相对较紧,毕业实习时又要面临实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创业的意愿在这个时候倒变得不是那个迫切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入校开始,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在其后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主动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及善于扩大知识视野和灵活运用各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作者:叶华 高叶 单位: 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实效性研究 一、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是通过向大学生传授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法治观念,提升他们的法律运用能力,以适应在创业过程中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于既缺市场经验,又缺乏创业资本的大学生来说,创业的难度与风险显然很高。这里的风险不仅包括创业项目选择的风险,而且也包括创业是否成功的风险,更包括创业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前两项风险有时是可预见却无法控制的,但法律风险却有可能通过事先的知悉来预防,或者事中的得当处理来避免。因此,创业法律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地位边缘 根据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分别从知识、能力和精神培育3个方面入手,其内容包括创业政策法规、创办企业、遵纪守法。目前,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高度关注金融、企业管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对创业法律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创业法律教育被边缘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创业法律教育没有进入课堂教学,采用自学形式,没有纳入课堂教学;二是,创业法律教育的教师团队建设受关注度不够,参与创业教育交流、培训的机会不多;三是,创业法律教育的课程体系开发严重不足。创业法律教育内容仅以创业基础课程的组成部分存在,独立的创业法律教育系列课程滞后;四是,创业法律教育的科研重视不够。由于创业法律教育的功能作用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因此,高校对于其研究的紧迫性、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较少。 (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实践性指导欠缺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创业也是一种实践行为。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时,如果能突显两者的特点,注重实践运用,就能收到良好效果。然而,事与愿违。目前,许多高校的创业法律教育多是由学校老师承担。有的老师虽有法律专业教育背景,但没有法律实践经验。因此,他们不能向学生提供实践性的法律指导,只能从书本到书本,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例如,开展创业政策法规教育时,强调学生关注“按规定,有优惠”;进行创办企业教育时,以告知学生“按规定,走程序”为目标;而在遵纪守法教育上,则简单告知学生“按规定,不违法”为限。有的老师虽有法律实践经验,但没有创业实践经验,对大学生创业中的法律问题关注不够,研究、思考少,因此,也不能有效地解答或预见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相对于鲜活、生动的营销策划、项目选择等创业教育内容而言,创业法律教育就难免显得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生关注,其效果自然受损。 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 创业法律知识的缺乏,不仅导致大学生在创业中可能遭受法律风险,而且还可能招致创业失败。为了保障大学生创业顺利,应加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而要增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解决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被边缘化,理论过度两个突出的问题。影响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准。前者,将创业法律教育工具化;后者,则是过分强调创业法律教育的理论性。对于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创业法律教育应重在塑造大学生的法律理念和培育法律能力 我国许多大学生涉世未深,创业意味着走进社会。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律素养是每个人融入社会的基本素质。一个创业者要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备更高的法律素养。创业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与其他素质和谐统一发展,才有可能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应该分为3个层次,最低层次是讲授法律知识,较高层次是塑造法律理念和法治精神,最高层次是激发大学生的法律创造能力。讲授法律知识,让大学生了解掌握法律这一社会规则,这是步入社会、创业的基本技能。然而,创业教育不能仅追求生存、赚钱,还必须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创业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之一。创业法律教育,不仅解决大学生创业中的法律实务问题,更注重大学生法律理念的培育。法律理念缺失或偏差,忽略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可能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漠,误入歧途,甚至可能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创业者来说,法律理念、法治精神的塑造和法律能力的培育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国新一代的创业者,是未来中国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法律素养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不仅如此。他们的法律素养还将对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能激发一批具有法治精神,而且法律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大学生创业者积极、主动地对法律进行探索,在创业实践中创造法律,这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国法治的健全与完善。只有明确并且理清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3个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实效性。 (二)创业法律教育应重在引导大学生创造性 地运用法律和完善法律为了保障良好的市场秩序,各国不得不依靠法律来约束、规范和指导经营者的行为。引领和规范是法治发挥作用、显示价值的两种重要形式。法律指引国家发展方向,规定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基本制度及活动准则。健全的法治能规范经济行为,创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社会环境,提供稳定的社会预期,引领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业法律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关注法律的引领作用。通常情况下,法律对于某些行为的禁止或推动,都会直接带来或隐藏着某种商机,重在发现。正如人们常说的,当世界对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可能正在为你打开另一扇窗。现实中,不少企业家从貌似枯燥的法律中捕捉到无限商机,从而获得成功。法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规律性、概括性的总结,既有前瞻性,又有滞后性。创业法律教育应该重在引导大学生从法律中寻找商机,而不是学会钻“法律空子”,违法经营。如果创业法律教育能启发大学生充分利用法律,从法律中寻找创业机会和空间,那么,它就与“创业”融为一体,解决了“创业”、“法律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也能较好地解决创业法律教育过于理论化的现象。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培训,也不是一种“老板速成教育”,而是一种满足以创新为标志的“创业革命”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教育。创业法律教育也是生产力。总之,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创业的需要[2]。因此,创业法律教育既要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也要融合创业的“价值”追求[3]。 三、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师资多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社会兼职师资为辅,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这种路径选择,某种程度上是各高校基于操作便利考虑,而不是从最大程度地提升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出发。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路径选择的改变是一种可能。 (一)组建导师团 组建以法律知识、法律理念和法律能力3个层次为内容的,由创业者、企业家、专家学者等组成的导师团。教育部在创业教育师资建设方面,多次指出高校高等学校要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现在,许多企业家对大学生创业指导和支持充满热情,问题是如何充分发挥这些社会创业导师的作用。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取决于各高校的创业导师制度设计。高校在设计创业导师团时,要重在整合社会创业导师的优势资源。在创业法律教育导师团的组建中,可以分为3个组:校内法律专业老师和校外律师、法官等以讲授法律知识为主;校内外专家学者侧重法律理念和法律精神的塑造,培育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公平理念、诚信原则等;外请企业家则主要与大学生分享法律能力的培育,提升大学生法律风险意识,把握法律中的商机。高校要组织这3个组的创业导师定期交流,让他们形成有机整体,但又各有侧重,增强创业法律教育的针对性,提升实效性。 (二)开展法律教育 在创业教育中,要以大学生的创业实践项目或创业活动为载体,开展实战型创业法律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者的目标与施教者的目标相统一才能有效。创业法律教育必须让大学生与施教者的目标统一。首先,我们要对受教大学生进行细分,然后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我国允许并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许多高校建立了创业园或创业基地,有一批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创业。现在,创业法律教育面向的大学生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已经组建团队创业或个人创业;第二类是有创业意愿;第三类是没有创业意向。对于第三类大学生的创业法律教育,以让其掌握基本创业法律知识,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为目标。对于第一类大学生,则可以结合他们的创业经验、创业需求和创业中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在创业中灵活运用法律,甚至创造法律。第二类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可以从对他们的创业项目计划进行法律诊断、法律指引入手,开展创业法律教育。此外,各高校在进行创业项目或创业计划大赛时,可以要求参赛大学生对创业项目或创业计划的法律环境进行评估,让学生在事实归纳能力、法律解释能力以及将法律和事实联系起来的法律论证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意识的锻炼,最终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三)选定法律教育内容 以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创业实际为主线,选定创业法律教育的主要内容。创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的法律非常繁杂。创业法律教育在内容的选定上,如果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实际,就能达到既有效地解决他们创业中面临的法律问题,也能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升他们的法律能力的效果。法律是创业大学生必须了解的,并且会伴随他们创业的整个过程。目前,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通常包括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工商注册登记、合同的签订、知识产权的保护、税收等方面。随着知识经济在中国的逐渐形成,知识产业发展迅速增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新媒体和文化创意等领域。结合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实际,创业法律教育的内容应该新增互联网管理法、电子商务法,以及广告、知识产权、营销等法律在互联网的运用等。许多大学生是以个人名义或校园的方式开始创业,随着业务的扩展,他们成立注册企业的需求突显、创业融资的需求突显、规范劳动关系的需求突显、理性对待竞争者的需求突显。这些实际创业中的需求,对创业法律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因此,基于法律责任的分析,开展企业组织法的教育;基于股东权利和义务的分析,开展融资法律教育;基于劳动者权利分析,开展劳动法教育;基于市场竞争的分析,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法教育等都将自然而然,甚至事半功倍。综上所述,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超越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因此,要坚持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有机结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大学生法律教育围绕创业主题,强调以大学生创业经验、创业实际和创业需要为核心,它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在创业中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探究法治精神和发展、促进法治建设为目的,因此,要坚持灵活性、实用性和原则性的统一。增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把握创业法律教育的实践性特质与法律能力的隐性、柔性特征,发挥创业法律教育的显性作用。 四、结束语 有什么样的创业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在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选择上,高校应树立为未来几代人设立“创业遗传代码”的理念[4]。所谓“创业遗传代码”,是指经过特有的教育方式,将某种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个性特质传承给受教育者,并使之内化为一种特有的创业素质[5]。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是要将“法治”写入中国新一代企业家的“创业遗传代码”中。 作者:谭利 单位:广东青年职业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培养 创新创业是促使当代大学生成才及成长的主要途径。在我国以后的长期发展中,就业问题始终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且大学生既要成为竞争者,又要成为创造者。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在创业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以及服务于社会。 1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的重要性 1.1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当前就业形势的强烈需求 近几年,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主要是因为:第一,高校扩招,目前的高等教育不再是原来的精英教育,而是逐渐变为大众教育,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增加;第二,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相关部门创设的就业能力不断下降,国家机关及国有企业等收纳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减少,城乡各单位创设的就业能力同样有所下降,且事业单位不断推动改革,所需人数也大幅减少。因此,等待就业已不符合现实就业情况,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学生不断更新其就业观念,转变被动的就业观念。 1.2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的急切需要 新兴的知识经济已改变了劳动的就业领域,使得创业不只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一种新的就业形式。目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使得行业、职业以及产业不断变化,以致部分职业岗位被淘汰,且部分知识型岗位逐渐产生,那么创新型就业已然成为就业的主要途径。因此,新兴的知识经济使得创业型就业变成解决就业及经济问题的主要思路。 1.3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只有提高其创业意识与精神,实现成功就业和充分就业,才能在本质上确保社会的稳定及繁荣,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致力于建设文明、富强及民主的现代社会主义国家,这本是我国人民的集体创业活动,且需要个人的创业意识与精神。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及科教兴国思想的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理应承受更多的社会义务及创业责任。现阶段,下岗失业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难题,国有企业下岗分流、农村外移剩余劳动力等问题都急切需要创业,尤其是大学生进行创业来解决。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因为知识经济重视人的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使得智力成为获取财富的根本条件,再加上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转移、生产及传播知识的成本越来越低,创业更加容易。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精神,以引导大学生变成创业者,是各高校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4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大学生实现价值及各院校培养方向的需要 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各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且各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知识型、创新型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由于高校招生竞争比较激烈,那么就业率会直接影响高校的质量、规模以及发展前景。而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直接决定着自身及学校的发展、生存,高校要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为主要目标,以使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目前,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创业促进就业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且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意成功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因此,采用创业促进就业的办法来解决社会失业及就业问题的重大责任,必然落到了大学生的身上。 2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下面我们以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例,来具体论述武夷学院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取得的一些收效。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已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初步建立了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的相关创业课程体系,并在构建的全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充分将创业案例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便更加生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创业者成功创业的精神。此外,我院机电工程系还根据具体的创业教育目标开设了专门的教育活动,比如,在课外开设包括创业计划、网络教学、企业家论坛及实地考察等课程在内的创业计划大赛。以社团及项目为主要载体,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鼓励大学生投身于各种创造性的社会公益活动及实践活动,同时在创业教育的相关实践讲座中,通过社团、项目为组织形式的各种创业教育的实践群体,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和意识。另外,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于2015年2月至2015年6月举办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的相关活动,例如,企业直通车、校园营销大赛、“我的创业故事”征文、模拟招聘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及大学生物品网络交易展等活动,提高学生创业的积极主动性和创业热情。与此同时,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还开展了创业咨询及创业投资沙龙,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及创业导师库,以期给予学生有效、正确的创业指导。除此以外,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预想于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开启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以建立校内外的实践创业基地。且武夷学院设想将校内外创业基地作为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诸如校科技节、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设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等的专业学科及科研的相关竞赛活动及各种创业实践,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3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关调查及实证分析表明,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创业精神水平普遍较低,最近几年,我国着重培养创业型及创新型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且大部分高校都积极探索、研究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相关教学模式,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很多院校在大学生创新及创业教育方面,依然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单一地以趣味活动及课外活动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却不是以培训或课程化的方式实施相关教育教学。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精神,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首先,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并适当增加实践性的有关模拟环节,同时给予具体、正确的指导,确保达到教、学、练三者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以此提高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其次,各院校可聘请本校毕业且在社会上较为成功的创业人士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为学生传授相关的创业知识,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及创新品质。再次,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并作为全新的素质教育境界,以融入整个的人才培养过程。此外,创新创业精神不仅要融入校园文化中,还要切实融入到办学理念、毕业论文、培养方案、实习、课程设置、实验以及课堂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包括创新创业管理制度在内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断渗透,可体现出创新创业的精神,以至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最后,对于机电学院设置的电信、电气、微电子及机械等专业,各院校可根据其专业特点不同,设置不一样的创业教育,以使学生可正确认识创业的合作伙伴、形式以及领域。我院为了鼓励大学生积极自主创业,已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推行了很多合理、恰当的优惠政策,比如,简化创业手续、开展创业培训、放宽融资条件以及税收优惠等等。 4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精神,体现了大学生追求创新实践及素质拓展的要求,也推动着各高校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为各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若各高校可有效开展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的培养工作,不仅会为高校素质教育带来新局面,也会培养出更加符合创新要求的复合型人才,进而为我国的腾飞提供便利条件。 作者:孙晓倩 单位: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探索 创业是人们创造社会事业和社会财富的社会活动,要想成功创业,需要具备基本的创业素质,创业素质是创业所需要的各种素质的综合集成。迄今为止,学界关于创业素质大致有这样一些观点:如麦可利兰(McClelland)把将创业者按创业素质分为六组“成就动机族、帮助与服务族、冲击与服务族、管理族、认知族、个人效能族”[1]148;张玉利认为成功的创业者心理行为方面具有一些共性,“富有激情、洞察风险、机会导向、坚忍不拔、诚实可信、执行职能、平衡领导、营销技巧、产品/顾客聚焦和善于学习”[2]27;王林雪等将大学生创业素质归纳为五个方面: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品质和创业环境掌控力[3];张明林等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包含创业意识和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三大组成部分”[4]等等。以上这些关于创业素质的观点,都从某些方面和角度揭示了创业素质的内涵和特征,在吸取以上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创业素质作为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大致应包括创业心理素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这三个方面的要素。创业心理素质是创业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HowardH.Stevenson等学者认为创业就是追踪和捕获机会的意愿及获得成功的信心[5],而意愿和信心正是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可见创业心理素质在创业素质中的重要地位。由此,本文不打算对创业心理素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这三大要素做全面讨论,笔者在此仅就创业心理素质及其培育作一初步探讨,希望对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实践有所助益。 人的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6];而创业心理素质则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心理素质虽也包含着一定的先天因素,但根本而言则是与后天环境和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关系更为密切。创业心理素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成就一番事业的心理需求和满足。心理满足属于心理需求的范畴,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级,包括生理层、安全层、爱和归属层、尊重层和自我实现层。五个层级呈现金字塔结构,自我实现处于最顶端,属于高级需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心理需求和满足正是属于人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这种高级需要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内在动力。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研究创业者心理特质得出结论,“成就需求高的人成为创业者的可能性要大得多”[7]84;甘特通过对创业者与大企业中的经理人之间的比较后认为,“对成就感的高度需要使得很多人选择创业来获得这种成就感”[8]。创业典型的心理激励。心理激励可以说是榜样和责任的双重鞭策。大学生创业有着各种不同的动机,有出于改变自身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的,有感恩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付出而能尽人子之责的,也有对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向往,当然更多的是希望能有所成就回馈社会贡献民族和国家。榜样尤其是身边的榜样,常常让大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零距离感,“他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如长沙理工大学“切糕王子”阿迪力•买买提吐热的创业事迹,就激励了许多长沙理工大学在校学生的创业热情。责任主要有对父母的责任,对弟弟妹妹的责任,对家乡父老的责任,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等,这也常常激励着大学生们的创业热情。正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激励,促使着大学生产生创业冲动,形成创业意识,寻找创业的机会和路径,并最终走上创业的实践之路。饱满的创业激情。 要想干好干成任何一件事,对这件事情就必须有着火一样的热情,也就是饱满的激情。饱满的创业激情是创业欲望和创业行为的动力所在,是大学生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所有成功创业者的共同特征。只有保持着饱满的创业激情,才会对创业有着持久坚定的热情,才会有对创业成功的不懈追求,才会充满着旺盛的创业精力,才会有全身心的创业投入,这是大学生创业者宝贵的心理素质。坚强的创业意志。创业意志是指为实现创业目标,支配创业行为,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创业中风险与成功并存,创业过程难免有困难挫折,大学生创业者要有坚强的意志,矢志不渝地执行目标,顽强乐观地面对和克服困难和挫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要有敢于面对任何挑战的勇气,要有失败了再重来的准备和信心,要有应对和处理创业中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有因势利导大胆创新的意识,所有这些,如果没有坚强的创业意志是无法想象的。所以坚强的创业意志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具备了坚强的创业意志,才会在创业的征途上,即使陷入暂时困境,也终会有“山重水路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才能经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而最终登上风光无限的顶峰。对创业热爱乐观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古人的名言和经验智慧,从事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古今中外凡有大成就者莫不是对其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爱和兴趣,他们已不是完全为了谋生而从事某项事业,他们从事业中获得了极大乐趣,他们把事业当成了人生第一需要,沉迷其中欲罢不能。大学生创业也理应如此,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准创业的方向和目标,而不是着眼于暂时的利益,这样就能在创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和喜悦,这才是创业的最高境界。 如前所述,人的心理素质,既有先天禀赋的因素,但主要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创业心理素质同样如此,这就使得创业心理的培育成为可能。怎样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进行培育,这不仅要从大学生本身主体因素出发,更涉及到学生的家庭甚或家族背景作用,涉及到高校创业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创业实践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社会创业文化营造等方面的氛围环境。探究培育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间的协同作用机理来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机制,理应是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问题研究中的重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是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而产生的,当然也可由学校的创业教育、创业的社会文化、家庭创业教育、创业社会实践等不同途径来对其进行影响和培育。换言之,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育就是要在其先天禀赋的客观基础上,由家庭(或家族)、学校和社会通过一定的说教、训练、实践和引导,对其施以影响,让上节所述的创业心理素质得以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并成为其创业行为的心理出发点和心理依据。具体而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应分为间接的和直接两个方面:一是间接的成长背景因素,二是直接的创业环境氛围因素。成长背景是指影响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学习养成的因素,成长背景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文化背景等;创业环境氛围是指影响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训练巩固过程的因素,主要是指创业行为产生和创业心理生成的外在诱导制约因素,如学校和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情况等等。理清和分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探讨这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探究在这些作用和机理影响下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如何生成和外化,从而更好更科学地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机制,这是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作者:刘双春 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浅析 一、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缺失,师资力量短缺 从全国范围来看,创业教育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教学效果难以估量。同时受到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手段的影响,创业教育一般的考察方式就是考试或者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对于视力障碍大学生而言仅仅是以作业和课程论文的形式体现,这种被动而且缺乏实践形式的方式并不能检查创业教育方面知识的获取程度和能力。另外视力障碍学生的客观条件又不允许用计算机或者纸笔写论文,常常需要别人,并没有针对他们做出特定的评价方式,没有体现人文关怀。第二,相对于高校庞大的学生数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而且专业化程度较低,由于我国开始创业教育的时间较晚,所以教师一般的专业方向与创业教育有一定的距离。而且对于北京市高校视力障碍大学生来说一般的师资力量是辅导员,课程的讲授和创业大赛的组织一般都是以创业的知识、法律、技巧等方面进行指导,由于辅导员的专业性不尽相符,事务性工作繁多,很少能真正参与创业和其他的实践活动,无法对视力障碍学生相关专业进行系统的针对性的创业指导。 二、首都地区视力障碍专业的创业教育尚未形成一门课程 由于创业教育在我国普及时间较短,对于北京市的视力障碍大学生来说,创业教育只是在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中作为一章的内容呈现,并没有过多的篇幅进行介绍,在课外也没有其他的选修以及辅助课程进行指导。当今社会普遍认同视力障碍人群主要从事针灸推拿和钢琴调律专业,因为按摩针对其特点,发挥手部触觉灵敏的优势针对穴位进行手法治疗,而钢琴调律也需要听力有关的专业技术,要求音准以及辨音能力要强。视力障碍大学生虽然没有视力,但因其身体其他器官的功能正常,某些方面较健全人来说还有优势,所以高校针对其特点设立专业课程,但与此同时又没有针他们进行创业教育辅导,教学人员通过讲授、竞赛等形式对学生的创业心理与技巧、创业政策与法规等内容进行指导,内容都是与健全大学生的一致,没有针对如视力障碍这种特定类型的学生进行个体差异分析以及行业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以及文化娱乐消费的增强,这些职业都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而且作为残疾人的特殊性,与健全人相比不能消化吸收大众化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并且很难适应相应的教学模式,所以书本中的相关内容作为一章不足以呈现创业教育这门课程对于视力障碍大学生的帮助以及价值。 三、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单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二课堂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实践的机会。对于视力障碍大学生而言在活动中实践按摩与调律能力以此巩固知识尤为重要。作为视力障碍的任课教师也应该在课下组织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并参与其中,运用专业知识将课堂知识的传承延续到第二课堂。然而在现实情况中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得非常少,仅仅是一般性的创业大赛,而且任课教师较少地进行组织,针灸推拿学和音乐学的专业教师更没有参与其中,致使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单一。 四、缺少创业园区、实践基地以及创业平台 实践是学习和检验相关创业知识、锻炼能力的必要手段。作为企业和单位来说,他们市场敏感性更强,更加关注社会的风向标,开放、快速、与时俱进地适应市场,学校则相对滞后,而且并没有条件让学生真正体会社会上的真实环境。而且在创业方面,大学生面对的压力还包括场地的租用、资金的扶持、经验的积累等等,所以在校的视力障碍大学生创业环境急需改善,需要参与到实践基地中去。相对与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 1、改变评价方式,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 对于视力障碍大学生而言,针对教学内容应该改进这门课程的评价方式。考核办法要以实践考核为主,即使学生不能创业,也要懂得相关的知识,掌握相关的能力,这样能为学生毕业后甚至于很长一阶段后的创业提供较好的基础。高校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考核,可以设立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考核。另外还要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优化创业教育的师资配置。首先,要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进来,加大培训力度。高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往往由辅导员来进行教学,在日常工作繁重的情况下,教学任务质量不高,校方可以要求很多其他专业的教师参与进来,让其参加创业培训班,如KAB课程等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比如针灸推拿学专业任课教师,以其专业知识和对市场的把握对学生进行创业讲解,相对于辅导员来讲,更加有专业性和说服力。第二,鼓励创业教育教师走进企业单位,让其参与企业的运行和管理经验的获取。美国斯坦福大学允许教授每周有一天时间在企业兼职,因而对企业的运行状况有丰富的经验,然后指导学生,这种培养模式的成效十分显著。第三,要从社会上聘请有相关经验以及创业经历的专家进入校园,并与教师开展交流活动。因为无论是辅导员还是专业教师,都没有创业的相关经历,在市场的动态把握和残酷性上缺少实战经验,所以要通过此途径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创业的风险和乐趣。 2、制定针对视障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 相对健全人比较,视力障碍大学生由于数量较少,目前还没有针对这类人群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毋庸置疑,在当今教育资源的紧缺下短时期内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但针灸推拿学和音乐学专业属于服务类行业,根据当前社会职场发展变化来看,符合体力劳动类职业减少,脑力劳动或创意性工作增多,这种职业能根据社会的需求发挥视障学生的生理以及身心特点,使视力障碍人群实现自我价值。所以高校要有前瞻性,应该针对这些特点开设技能培养为主的专业特色课程,以中医和音乐等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实践,强化学生按摩手法以及听音调律实践能力。本门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和训练。 3、举办多样化形式的创业教育第二课堂 请相关领域内有关专家或者优秀校友进入校园做报告与专题讲座。课堂教学的知识主要讲解创业教育的理论和知识要点,而对于行业内部最新的市场资讯任课教师就相对捉襟见肘,对于创业的现实状况了解不够,需要有关专家进行前沿知识的讲解以及优秀校友介绍创业经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创业的热情,还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实践探索。引导视力障碍学生创立创业协会。由于视力障碍学生的生理特点导致该群体对于社团活动积极性不高,高校可以引导该群体学生创立盲人的创业协会。目前视力障碍大学生的专业比较适合创业方向,通过社团活动可以让学生对于本专业产生更大的兴趣,创造积极思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氛围,并在实践中运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开阔其眼界。 4、大力开发实践基地,将企业单位等融入学校创业教育 高校应大力开发实践基地,建设残疾人创业的孵化器,通过提供机会让盲人大学生亲自去经营自己创业领域的微型企业。首先,高校通过介绍该群体专业性以及未来的商业前景并联系校外企业,将产、学、研三方面结合,鼓励引导企业单位进入校园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关支持,开发视力障碍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基地。总之,我们高校要定期组织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到医院、社区、按摩店等相关地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要进入琴行、钢琴调律公司等单位进行实习,让相关企业单位进入校园等,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对专业知识以及创业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和消化,学习和掌握创业的技巧和相关经验;另外要进一步开展创业孵化基地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比如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为学生提供免费或者相应优惠的场地以及可供启动的项目资金,注重后续的成果转化以及畅通与社会上的企业进行合作的通道等等;最后高校间要加强联系,大力开展相关专业和类型的学生的交流,探讨创业教育的教育管理模式,整合资源,加强学术研究,共同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作者:赵磊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思考 1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创业具有现实意义 (1)用人单位希望使用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成手”,这样就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既可以为自己另寻出路,又可以为政府减轻就业压力。经济原因也是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大环境中,工作待遇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主创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政府部门,纷纷把“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化解当前社会就业难的主要政策。 (2)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抱着替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干的心态,认为给自己干,做起来会更有激情,更投入,从而更容易成功。这种成功是属于自己的。再者,失败了,也是自己能力、经验不足,需要结语经验,继续努力。 2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实行分层培养的模式,既面向大学生开展普及性的创业教育,使所有在校生均能接受创业普及教育;同时,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创业精英训练,使他们能够不但具备主动创业意识,还能掌握创业技能。根据创业教育目标的要求,提高大学生创业意愿和能力的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社团活动等人才培养的各方面。 (1)在通识课程中开设通用性质的创业课程。如:成立创业教育学院,将创业教育必修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标准和面对挑战,再大的困难也会变成脚下的踏脚石,而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可以使他们在面对未来漫长的路途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2)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开设创业选修课,以讲座、“创业沙龙”、“创业俱乐部”、辩论赛、创业经验交流等形式展开教学。也可以通过创业模拟实战的形式,教会学生们掌握经营管理、团队建设、项目分析、降低成本等大量的创业的基本环节和技能。 (3)加强课外创业实践环节,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学生参加省、市、校级大学生创业类竞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活动,将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将学校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业实践相结合,举办实验班,鼓励大学生积极体验。 3积极探索创业模式 (1)集中扶植一批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在校内导入各类创业活动。比如举办创业项目大赛、商业策划大赛、模拟网络营销大赛等,以此掌握创业技能,以创业促就业。 (2)积极寻求政府及社会各界力量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通过政府部门或者社会企业设立创业基金,充分借助各类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各方以多种形式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高校、各市场经济实体组织均可投资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各地从创业扶持资金中安排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资金,用于改善孵化基地条件,引导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良性发展。 (3)形成保障机制。高校制定大学生创业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基金使用办法,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管理办法,创业教育工作奖励制度,创业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大学生创业指导制度,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评审制度等,保证创业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作者:孔英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 一、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历程 创业教育首先在1991年的东京会议报告中被提出,具体是指培养有创业开创精神的个体,尤其强调了它的重要性,等同于对正在工作的人,那是由于当今用人机构对于受雇者的要求越来越偏向于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自主性及独立功能能力,还有相关技术、社交及管理能才能。其后国内学者对其定义、培养方向、核心任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这种现代教育是着力于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冒险开拓精神以及事业心等多个方面素质的培养。按照国内学者的理论,创业教育可以作为一个终身教育,其是可以通过利用各种教育方法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及创业技能的教育过程,最终教育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获得创业基本素质及创业能力。 1991年,创业教育的概念被首次提出,紧接着1997年,创业计划大赛在我国著名的清华大学展开,这也被认为是我国创业教育最早的一次实践活动,也代表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全面展开;1999年,“挑战本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全国性活动更是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同样是一次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推广。同年初,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有明确指出,应当强化、鼓励创业教育,开创创业教育的全新局面;2002年,清华大学等9所著名高校成为我国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有层次、有步骤的展开了全面实践。 试点院校的创业教育开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头模范作用,也收到了较好成效,各地高校纷纷效仿而行,在开展相关活动的同时也自主开设相关开成,竭力促进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力求培养高校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及其个人事业心、开拓精神等多个方面素质能力。这种局面也代表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开展开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拉开了帷幕。同时,社会各界人士开始关注创业教育,并积极参与创业教育的实践,例如部分地区的劳动人事部门制定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加上一些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实验室的出现,逐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1]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况分析 我国创业教育从发展至今仅仅走过了十数年时间,在这些年不断的探索研究中,无论是试点院校所开展的一系列创业教育时间活动,还是部分条件较为成熟的高效所开设的创业课程,都不断出现了促使大量学生成功走上自主创业途径的实例。这是我国创业教育总体上的进步,更为今后创业教育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宝贵的经验教训。然而,就现今创业教育开展与大学生创业活动上来看,虽然发展态势较好,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却仍然处在一个起步与试点阶段,尚没有形成较为完善、成熟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活动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如下: (一)教育认识不足,定位有所局限 首先,就高校高层领导与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尚还没有对创业教育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也缺乏应有的重视,更遑论将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就业政策和全新的教育目标。我国创业教育还仅仅局限在缺乏理论指导的创业实务层面,且在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上还存在较为严重功利性价值取向,无论是从相关部门的政策进行分析,还是从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来看,这样的认识问题均是较为明显的。其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同样存在一定的偏差:其一,不少大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则一定是创办公室,甚至于将勤工俭学亦作为创业教育的一种;其二,在大多数学生眼中,他们认为创业仅仅需要资金,似乎有了资金则可以立即开展创业,却完全忽略了知识、技术以及全新的服务理念在创业中的重要地位;其三,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相当不足,他们认为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仅仅在于高效课程的时间是否宽裕,作为一种附属、业余而存在,他们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对自身今后发展的重要性而将其至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二)课程设置混乱,缺乏明确目标 相较于国外创业教育的开展和课程设置上来说,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仍是有所缺陷的,由于实践经验不足等多个方面原因,我国的课程设置方向仍停留在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阶段,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意义,课程设置较为混乱,更没有收到创业教育活动应有的教育效果。部分高校虽然有设立专门的创业指导中心,但其工作仍是有所局限的,也仅是停留在对创业团队在创业过程的鼓励、扶植上,如鼓励学生开展创业计划竞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办公室等等,这些对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固然能有一定助益,却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和提升。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创业教育的学科化、正规化尚还有一段路需要走,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创业教育的体系化也较为薄弱,缺乏切实,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目标定位与任务安排也都并不明确。这些问题均致使不少大学生虽然受过些许创业教育和训练,然而在实际生活过程当中,无论是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素质都还存在极大的缺陷和不足。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开看,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其一,缺乏统一教材,没有专业性较强的理论指导;其二,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学科内容的定位,教学杂乱无章;其三,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开设了创业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然而由于对创业教育的探究和认识不足,没有明确创业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仅仅是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由此可见,我国在对创业教育逻辑性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上仍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三)缺乏实施规程,难于融入体系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让其得到更大的成长,我们必须将其置于学生的整体育人体系当中。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在于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教育预警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思维,提升学生的创业知识水平和创业技能等等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素质基础。 创业教育仍可归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之一,因而在创业教育活动当中,我们应当着力于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继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然而,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初期开展中,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往往是取得极佳成绩的极少那部分学生,其余学生成为了“看客”而没有得到真正的创业素质培养,这种“精英化培养”显然并不符合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事实上,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实施仍然覆盖较窄,在很大程度上还仅仅是一种“业余教育”,是大学生所认为可有可无的教育活动,脱离于“正规教育”之外,更没有受到教育工作者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相当程度的重视,更遑论于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创业教育活动没有真正融入到学生正规的课程体系当中,实施困难显而易见,这样缺乏和专业教育结合的创业教育活动也必然导致了其实施过程的困难,更限制、阻碍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发展。 (四)创业教育资源相对缺乏 1.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缺乏 在理论研究方向,我国创业教育目前还缺乏一些独具见解、有深度的系统创业理论。另外,对于创业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力度和深度不够,这致使我国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并不能对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有实际指导作用与意义。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自然也较为匮乏,宏观层面的研究较多,微观、具体的方面则缺乏相关研究。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工贸学院等高校也相继成立了专门研究创业教育的机构,但是在基于本校实际研究如何实施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还比较有限,所开展的创业教育还主要是经验的探索,缺乏专业化、针对性强的理论指导,因此加强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推动创业教育发展的必需。[2] 2.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缺乏 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创业教育基础薄弱的的特点显露无疑。在国外,创业教育不仅是在高校开展,小学、中学等各个阶段都已经展开了较为系统,且行之有效,能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创业教育。[3]英、美等国已开发出一些符合国情的、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和实用性的教材。而我国在高校相关课程教材的选择上则显得较为驳杂,缺乏明确方向了。在隐性课程方面,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更缺乏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而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实施潜移默化的教育是进行创业教育非常有效的途径。在对20所浙江省高校在校学生的调查中,创业氛围与其他创业教育方式相比被排在最为重要的位置,有75%左右的学生希望校方能营造更好的创业氛围,这反映出高校在创业教育氛围营造方面的欠缺和学生对此种氛围的需求。 3.教育师资力量资源缺乏 总的来说,我国创业教育开展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则是源自于师资力量的缺乏,这是创业教育开展的重要基础。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更多的的是以选修的形式出现,如《团队训练》、《创业管理入门》等等课程,然而,这些授课教师大都是精通理论而缺乏实践经验,他们自身也尚未有过真正的创业经历,创业是一项极为需要实践经历的事,脱离实践与实际操作的单纯理论说教并没有教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授课教师实践经历的缺乏无疑严重的阻碍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因而我国创业教育要得到质的飞跃,首要任务应当是提升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除了课堂的理论教学,更多应当注重的是组织创业计划大赛等实践活动,教育者再辅以适当的创业形式、技巧以及相关政策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讲解,帮助学生顺利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三、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 创业教育史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培养高校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使其从创业思维、技能、意识等多个方面的提升最终实现创业能力的提升。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尤其注重于怎样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摒除既往的一味求职应聘的就业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如此一来,高校必然得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就业制度改革,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同时,进行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改变,以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为目标。 (一)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念,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 首要的是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改变,让其充分认识教育价值观及人才观,秉着以人为本、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理念,积极主动为学生提供创业的服务。除此之外,要实现学生就业观的转变,让高校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现今社会形势,我们应当培养学生不懈奋斗,艰苦卓绝的精神,积极鼓励他们尝试自主创业,在亲身实践的创业活动中收获经验与教训,这显然优于单纯的理论说教。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能力,让学生在毕业的同时则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创业基本技能和素质。要实现这样的结果,创业教育的思想应当是全方位的融入到高校管理教育过程当中,而非局限于教师课堂。 (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指引,我们应开设相关专业课程、革新教学模式,对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行改革完善,以之促进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立,在教学计划及改革实践中必然需要适当加以体现。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包括对学生创业意识、基本理论与技能等多个方面的教授。创业教育活动应当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使得学生明确整个创业过程,在教育和实践过程当中逐渐锻炼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掌握相关技能。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应符合高校本身的模式,以便很好的实施创业教育。应当通过一系列教育课程与实践活动,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激发其创新意识,实现学生对创业基本技能的掌握。还应引导学生选择符合自身情况和特长的课程,根据创业目标的不同,应将创业课程也有计划的区分开来,制定不同培训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成功的创业案例,实践教导一些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手段、创业过程,主要突出表现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应融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高校教师,应进行定期培训,定期学术交流,在本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思想,尤其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体现创业教育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 (三)推进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把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人格中去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行之有效且符合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探索创业教育的有效教学方式,以期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学生讲述创业应当具备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更需要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在此基础上开展极具实践效果的创业活动。推进教育方法的创新,将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人格中,创新的教育方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技能培训式学习方式,选定一个特殊的创业技能为教学内容,邀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亲身授课,介绍自身的亲身历程,能得到学生很好的共鸣;互动式学习方法,与学生充分互动,在相互交流中激发一些创业的激情,自主领悟一些创业精神的真谛;休学创业方式,高校制定相关政策,允许部分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在创业的关键时期申请休学,让他们进入社会创办企业或加入创业团队,鼓励学生的创业活动。 (四)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 高校实施创业教育,需和校企进行联合教学。一是提供给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注重教学实践活动,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二是向校企、校内研究所及科技开放公司筹集资金,设立创业基金等相关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制定详细的创业培养计划,并鼓励学生在空闲时间积极参与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或自行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创业实战;三是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帮组学生培养自主创业能力,培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亲身体验创业活动,学会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四是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创业实践活动,例如各院系校内刊物的创意和策划,学生会各社团的组织管理,学术研究的申报,法律金融实践的模拟,使各科学生在日常一些实践活动中为将来的创业活动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 (五)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认证制度,完善学生自主创业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认证制度,以很好的检验创业教育成果,客观评价创业教育本身,并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来进一步改进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认证制度的对象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指标是学生创业的业绩,构成一个测评的体系。主要通过书面考核及实践操作考核两组考核方法。书面考核相当于当前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稳定的、潜在的能力。实践操作考核,可以通过一些创业方案的设计、创业计划的实施来进行检验。最后综合书面考核与实践操作考核,对创业教育进行系统的评价,评价结果分不同的层次,并根据不同的层次发放相应的大学生创业素质证书。推行大学生素质认证制度,对学生的创业素质进行积极测评,对于培养创业型人才,引导创业教育健康高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创业教育认知制度利于完善学生自主创业的知识及能力,能够衡量创业教育是否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市场发展的需求,并不断进行反馈来改进创业教育的实施。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游戏教学法论文 “游戏教学法”是教师在常规教学时经常放弃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传统教育理念集中在教师的“教”,所以不会把课堂上的时间给学生,而是全部交给教师去“说”。20世纪末一场教育改革的强风开始席卷中国,这场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要求我们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让他们“爱学”“会学”“能学”。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许多高校教师开始了自己教学方法的改变,越来越越注意让学生活动起来,特别是在特定的情景下以任务目标为中心开展动态活动,这就是“游戏教学法”独有的魅力——“动中学,学中动”。下面,笔者将就自己参加的为期三天的,大学生SYB创业培训中利用“游戏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作例举和分析,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一、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 成为企业家[1],拥有不可企及的财富,是每一个有抱负的大学生念念不忘的幻想。之所以称之为幻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大学生只是想自己如何成功,却没有去估测自我的能力和实践自己的想法。在SYB创业培训的第一堂课,就是让学生在企业这个概念框架下,学会认识自己能力与自己能力被认识。为此,笔者专门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叫“我能行”,游戏内容主要是:环节一,让学生从背后试试两只手上下能否摸得到;环节二,头不动用一只绕过颈一圈模同侧耳朵。这两个环节是要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存在,以一种非常规的动作体验突破自我的状态,在游戏过程中很多学生不能很快反应过来,只有少数人能够迅速达成任务。由此,在游戏结束之后还有许多学生意犹未尽,这样不知不觉就把创业的“创”字独特之处,让学生清晰明了的理解到了这种“求新”“求异”的思维,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业者应构思的企业 当大学生们对创业产生兴趣之时,适时地将建构企业的模块充分地呈现给他们,让大学生自己去组合和拼装,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初步的想法细化,然后变成一个计划或工程。大学生的抽象思维相当活跃,在企业构思的活动中,必须要利用已有的资源和生活经验,并创造成游戏情景,让他们去发现自己身边的“商机”。在这方面,我做了些小尝试,例如:在“生活大八卦”的游戏里,两组学生分别扮演娱乐明星和娱乐记者,双方就假定的娱乐事件开始相互发问,由第三组学生进行胜负判别,胜负的条件是谁能从对方那里获取更多的潜在商业机会。生活当中娱乐新闻经常是铺天盖地,大部分人已经觉得麻木了,但是我们需要留意的是这当中潜在的市场,特别是个性化的小市场,对于“小”“微”公司的发展机会良多。游戏之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自己一定要去开个明星隐私保护公司、娱乐记者咨询公司等等。 三、创业者应评估的市场 市场[2]是商业活动的核心,尤其是在创业初期选择市场也就决定了日后的入行问题,在许多企业发展失败的案例当中,最大的失误往往都是市场定位错误,例如:中式快餐店败给洋快餐、体育品牌李宁被迫重组业务等等。因而,最初的创业过程中一定要审时度势,做好市场调查,认真地分析行业数据和发展前景,在培训阶段要想让学生做到这几点,应该做些实践性比较强的活动,例如:安排学生进行假定商品贩卖的游戏,学生通过自己扮演直销人员和顾客进行交流,并将自己的商品成功推销出去便可以得分。学生在做这个游戏时,大部分人都没有能够成功地推销出自己的商品,并且让消费者感到厌恶。游戏结束之后,我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一下,任务失败主要的原因是产品缺乏竞争优势和销售人员不善言辞。 四、创业者应搭建的组织 创业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一定要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特别是团队内部的关系。创业者一般来说都是以团队形式出现的,特别是企业型的创业活动中,团队凝聚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例如:“分组投蓝游戏”这类集体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想要获得胜利,最基本的保证就是团队的组织力。学生被分成两个小组,一对为红组,一对是蓝组,两队同时进行投篮,但是允许其他队员在旁边采用非肢体动作进行鼓励或者干预,以五分钟之后的投进篮框得分多的为胜者。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如何有效组织便成为学生们考虑的第一点,让投篮技术好的同学去当投手,声音大的去当对方的破坏者或自己的鼓励者。学生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相互协作并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体验时,得到一定的心理补偿或损失,产生认知冲动,然后对已有的组织结构进行重组。 五、创业者应具备的形态 法律意识是经营企业的人,最需要补充的知识,这种意识是一种固定形态的制约因素,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必须加以重视。在SYB创业培训中,学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经营不能触碰的“红线”,也必须认识到企业经营者拥有的权利。在这方面的训练,必须依赖实例作为支撑,例如:安排学生就自己想要创办的企业,写一个“申请书”,把企业的全方面信息包括其中,特别是与法律相关的内容作出特别注明。学生将自己的“申请书”交由教师审核,然后把不合格的发还给学生,再改再审,反复几次之后对于相关的法律学生便可以认识得很通透了。 六、创业者应清楚的责任 企业经营不仅仅只有利益,还有更多的是一种责任[3],这种风险与责任并存的行业,无时无刻不在告诫新人“入市需谨慎”。因而,在创业前的培训一定要明确这种风险意识,设计一个“冒险类游戏”是最恰当的,让学生扮演侦探处理一个假定的违法犯罪案,学生必须找出所有的线索,最终才能破解谁是幕后首脑。这个游戏趣味性和思维性极强,学生如果不清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就很有可能遗漏掉重要证据,并无法破案。“游戏教学法”被引用到SYB创业培训中,并是不为了为难学生,而是让他们以深层次的感受,去磨练自己作为未来企业家的胆识和魄力。 七、创业者应统筹的预算 “模拟医院”是一款很时髦的电子游戏,玩家在游戏中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医院的管理工作,医院的工作很多很杂,例如:盗窃、病人受伤、医务人员不够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管理者的统筹运算,特别是预算的执行,在游戏中玩家所拥有的建设资金和开销都以虚拟货币出现,并且是模拟真实的收支情况。玩家如果没有能够做好预算,最终导致入不敷出的话,游戏就会宣布结束。笔者认为,将“模拟医院”这类真实感很强的游戏引入培训课堂相当有必要,不单单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场景,更重要的是将潜在的不平衡因素凸显了出来,给学生以强烈的危机意识体验。 八、创业者应实施的策略 大学生创业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在创业进入实践阶段前,必须还要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即是计划书,这份计划书一定要非常的完整而且系统。对于身处高校的大学生来说,要完成这么一份计划书相当有难度,特别是涉及的综合性内容比较多。SYB培训时,那就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角色扮演”类的游戏是最佳的方式,例如:我将学生带上大街,把十把雨伞给他们,并让他们在1个小时的时间内完成销售,最后的利润归学生自己所有。学生大都很积极地去卖伞,有些同学想出用文化搭配的模式去卖伞,将伞上面印上精美的“中国风”图案,引起很多路人围观,伞很快就卖了出去。真正的创业是在街道上,在市场里,并不是课堂上的侃侃而谈就能成功,只有实战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创业的辛苦与幸福。 九、小结 创业就像是一条去西天取经的路程,一路上会有很多未知的风险和危机,但是我们能够在SYB创业培训课程[4]中帮助学生们去模拟、去还原真实的场景,非常好地让他们通过在游戏中的磨砺,不断得到锻炼,为我们的创业大军增加一股新锐力量。
高职数学一直是在高职教育整个课程规划中重要的一环,高职数学不仅是学院各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为将来的后续教学做铺垫,并且还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而在高职数学教育过程中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对学生未来就业提供支持,提高学生专业性知识,使学生掌握思考问题和结局问题的思维,是现今高职数学教育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1高职数学教育面临的窘境 1.1学生素质高低不同 高职数学教学常被分成多个模块来进行,对于其中的微积分模块及其延伸知识,对于学生的基础素质、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学习思维都有着一定的要求。但是,高职中的学生只有一部分能够达到这一部分要求,不少学生对于高职数学的知识都是认知不全的,学习思维不好的,这对于职高教学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2教学内容多而教学课时少 目前的高职数学安排中,主要按照从浅入深,逐步引进的来教授完整的知识体系,造成教学过程中主要偏于理论教学,并且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主要偏重理论知识,对理论教学进行强化的实践教学部分就进行少量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教材,教师都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压缩,才能够达到完成教学要求。 1.3教学目标分歧 在教育目标培养方向上的不同是职高数学教育和初等数学教育二者最大的差异。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出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为社会输出高级技术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和市场对于人才要求的提升,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正面临着分歧的难题。 2高职数学教育的出路 2.1教学内容改进 高职教育中的数学部分对于理论推算、公式推导、证明条件等要求应降低,要依据高职教育的特色来降低其中的理论复杂程度。对于其中所必要的理论证明部分,应相应的简化其中过程。简化方法可采用借助多媒体演示或图形演示来进行推导。通过简化的理论证明得到理论,达到实践教学来验证理论的课程时间,提高学习基础知识的效率。 2.2教学手段变化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是一个教师配合黑板加粉笔,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教学方式有很多的可取之处,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知识点、坐标轴等数学知识写得很慢,效率很低,并且教师用黑板和粉笔的方式教学很累,但学生学习的也很慢。学校课堂应该最先感受科技的发展,应充分利用科技来教学。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播放和课件的教学方式,可有效且高效的完成课程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使得复杂的解释通过视频变化来演示,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并且使得课程更易懂。同时还可以与传统教学相互配合、互补、改进,让职高数学课堂集众家之所长,使得职高数学教育效果更加完美。 2.3课堂之外的改进 除日常的课程学习之外,课外辅导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外辅导是对课程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提升,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结果、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来了解学生的掌握当前的知识状况,并要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点。在整个课外辅导的过程中,要时刻明白一个道理,职高学生未来是要步入社会的,对于学生的自主能力要有意识地去培养,要让学生去自学一部分。总而言之,在课堂内外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状况,凭借其掌握的基础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培养出学生的独立思维。 3结语 高职数学教育是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正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其所面临的窘境是普遍所存在的,这种窘境在其他的公共学科上也有部分的体现。这些所面临的考验也是必须要去解决的,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要以培养职高学生自主能力为重点。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兴起,将国外教育资源有效的渗透到我国教育体系中,我国高校可以更好的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与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中外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模式。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特点,以此论述中外合作办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并提出中外合作办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引言 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模式与理念,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教授基本社会学、自然学、心理学、文学欣赏、语言交流等知识内容,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发展,并不是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多方面素养。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其是以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将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入到我国教育体系中,使我国高校能够更好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在此情况下,国外通识教育课程也被引入到我国教育体系之中,根据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的特征,进行借鉴、整合,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能够更好的教育学生,从而能够使学生全方位发展。 1.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特征 1.1课程标准明确、完整 课程标准的实施与设置是通识教育课程开展的基础,国外通识教育经过发展与实践,其课程标准明确又完整。在国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不仅课程标准明确、完整,其子目标也较为完整。例如,美国密西根州大学,其通识教育课程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文化与知识的机会,完善多样化文化,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将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1.2国外通识教育课程注重社会科学教育 国外已经将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列入到学生的总学分之中,并且所占的比例较大。国外通识教育课程除了为学生开设数理统计课程、写作课程、外语课程基本知识以外,同时还融入一些艺术类学科、思想道德学科知识等,学生在学习通识教育课程能够全方位的掌握知识内容,还能够根据自身的喜好来学习通识教育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哈佛大学为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其教育核心课程共有10个,并且要求学生在历史研究课程、文学与艺术课程、我国文化课程、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定量推论课程等知识中选取一门以上课程作为选修课,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的社会科学教育课程占据课程体系中的80%。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体系中,应该将社会科学教育渗透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中外合作办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2.1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 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较为少,从当前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来看,大都是国外合作院校课程与我国课程相结合而组建成的,运用国外英语教学的授课模式进行的。通识教育专业课程是根据国外引进的专业课程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对国外英文材料与我国教育素材相结合,经过严格的审查与挑选,从而制定的中外合作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含,微积分、沟通学、普通心理学、电影导论、商务统计学、西方文明史、批判性思维、宏观经济学等20种学科知识内容。中外合作办学是将我国课程体系与国外课程体系有效结合,构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从而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2.2通识教育课堂管理 我国教科组织与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对课程知识进行整合,将通识教育各章课程进行授课讨论,明确各章教授的切入点、难点、重点知识内容,以及课后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问题与理论知识内容。强化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自主学习,教师应该以英文教材为基础,设计教学阅读提纲,学生可以通过中文版教材,并有效的运用互联网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从而完成阅读报告。在通识教育课堂教学中,由教师为学生进行检测阅读报告,并为学生讲解知识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师采取机智教学模式,通过讨论、交流、感悟、反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发展。 3.中外合作办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3.1以通识教育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通识教育的兴起是为了弥补教育中的不足,是教育体系的补充部分,学生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能够培养学生多种素质。在中外合作办学体系下,通识教育课程可分为两大类,一方面,是文化拓展类课程,其教学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使中西方教育有效的融入到学生知识体系中;另一方面,是语言类课程,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与素养,为学生完成学业打下坚固的基础。文化拓展类课程是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外合作办学体系下,通识教育课程的文化课程,能够使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使学生能够根据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放眼世界,对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并将所学的知识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的发展建设中。语言类课程,在中外合作办学体系下,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英文知识与合理的运用英语知识,将英语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中外合作办学,都会先加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使学生经过一段英语语言学习阶段,对英语知识充满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学生构建成完整的英语知识体系。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体系下,会将多种外语课程融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中。 3.2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其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多方面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体系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专业课程实践活动,将实践活动有效的融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际上学生学习课堂教学内容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使知识内容更好的服务与人们的生活。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体系下,应该将实践教学活动有效的渗透到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专业课程体系中,使学生不仅掌握相对应的理论知识内容,还应该运用知识进行专业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3社团活动中的实践活动 在中外合作办学体系中,应该积极为学生开展通识教育社团活动,而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地。以北师大学为例,其就具有42个社团活动,可分为慈善公益、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三类社团活动,其社团活动基本理念包含以下几方面。其一,以实践、体验为社团活动理念,北师大学主要教育手段是实践学习与体验学习,这不仅是学校为学生开展的社区活动理念,同样对于学生自行开展的兴趣社团也是如此,其社团活动主要是以学生体验、实践为主,管理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通过对社区活动的真实体验与实践,培养学生探索能力与认知能力;其二,以学生为中心,在通识教育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开设兴趣社团,使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社团中得到有效的发挥与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说,通识教育社团活动,不仅是依靠学校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组织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兴趣活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实现学生的理想;其三,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为了能够突显素质教育理念,可以通过兴趣社区的有效开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将兴趣社团作为学生全方位发展的课程补充,使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3.4强调中国文化课教育 在国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虽然要求学生应该精通人类文化,发展学生的智慧,同时也强调本土文化的教育与爱国情怀教育,使学生能够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可见,通识教育课程在教育过程中强调的是本国文化与历史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国外合作办学体系中,应该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模式与理念同时,将我国的文化课、传统文化知识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清楚的了解本国文化,用本国文化来感染与熏陶学生,使其能够忠于祖国,热爱祖国,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使我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扬,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发展,从而实现通识教育课程的有效性。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课程在中外合作办学体系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效,不仅拓展的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学到扎实的知识内容,还增加了学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陆一.从“通识教育在中国”到“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兼论中国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多种可能的结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6(09):17-25. [2]卓梅英.基于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的中外合作办学探索———以闽江学院爱恩国际学院为例[J].闽江学院学报,2014,35(04):117-122. [3]杨建锋.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4):32-33. 作者:黄喆 单位:安徽新华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浅谈电子商务物流教学: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引言 从最新的国内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研究机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来看,未来电子商务一个重要的特征和趋势就是将融合物流供应链。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正逐步成为全国各大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但在实际教学当中,物流作为一门独立的、完整的学科,如何加强其相关知识与电子商务的有效衔接,让学生从电商角度去了解物流的重要性及其运作程序,对于未来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电子商务专业中物流课程的特点及实际教学中的问题 物流管理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中一门核心主干课程,电子商务的概念中就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流作为它的组成部分,物流更是把电子商务这个虚拟的环境与配送仓储等实体操作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可以不夸张的说,缺少了现代化物流的保证,电子商务也就不复存在。而当今大部分高职院校中电商物流的教学中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一)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衔接不够紧密; 鉴于现在教师在教材的挑选上,主要是根据各门授课老师的意见进行,国内现在有很多电子商务的系列教材,分别由各相关高校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情况组织编写,所以在教材的内容上差别很大,导致各门课程之间相互有重复和冲突,有的前沿知识未学习过,譬如关于JIT物流模式,有的却是反复学习,如物流组织的架构,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电商课程串联,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另外,大部分电商的物流课程中,在实践环节上更注重的是电商的运用,譬如如何在电商平台采购等,或者是纯粹的物流管理实训,如仓储作业和配送作业等,学生无法将电商和物流这两个线上线下的功能联系起来,形成有效地知识网络。 (二)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力度不够; 电子商务是一个交叉学科,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既有商务和管理的内容,又有相关的技术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迫切需要丰富的实践教学。而物流课程的实质更是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水平的齐头并进,很多院校在此方面做的远远不够,仅仅用一些简单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安装一套简单的模拟实验系统,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培养的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这样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缺乏专业电子商务物流人才; 电子商务的复合型决定了该学科的跨越性,精通电子商务的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敏锐的市场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而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老师中,电子商务专业尤其是研究方向在电子商务物流的老师很少,所以往往是物流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但物流专业的教师对电商专业的核心思想又不甚了解,在教学中更喜欢从物流专业的角度出发,突出物流基本的职能,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而且在面对电商的实际问题中无法与学生更多的指导,譬如如何运用电子商务交易和网下物流配送进行协调,使得物流这个“第三方利润源”真正发挥作用,从而更体现了电子商务的便捷、廉价的优势的这个问题上无法融合。 (四)学生本身主动学习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本身有限,自己不愿意主动开动脑筋,以往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运用案例式的讨论、课堂分组讨论,学生不认真配合,回答寥寥无几,要不就是不会回答,无法形成有效的学习氛围和效果,这从笔者几年的教学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如何变被动于主动,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的难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思路 (一)在教学观念上,要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为出发点,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为主导,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二)在教学方法上,多渠道地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发散性的思考相关问题,形成有效的知识神经网络。鼓励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等,将课程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素养,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真正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解放出来,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具体措施 (一)修订和完善现有的课程标准,正确架构课程知识体系。 鉴于物流本身的独立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必须就物流整体的框架和知识点进行学习讲解,让学生有个初步的印象,并让学生认识到物流与电子商务之间的关系,譬如物联网这一新概念的流行,物流信息系统的同步就必不可少;再从电子商务的角度出发,告知作为高职学生,需要掌握哪些与电商相关的物流常识,譬如仓储的有效性、运输规划问题、实际报关问题等等,将物流与电商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的结合,让学生在正确的知识体系下全面的学习物流知识。 (二)从兴趣入手,实现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现今大部分学校所采用的电子商务物流相关的教材,尽管大多数理论上都比较系统,但这些理念由于诸多原因都停留在书本上,难以实践,导致让老师和学生都没有了教和学的兴趣,再加上学生的自身素质不高,所以教学效果不佳。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于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应以书本知识为纲,不断穿插问题和解决思路,用多媒体课件和机房等为载体,建立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体系。譬如由学生自行体验网上购物,再通过快递的查询,分析淘宝的第三方配送与京东的自营配送的区别,让学生认识到电子商务物流的运作过程,并由此为线,让学生更深一步的考虑这两种方式面临的风险、配送以及法律责任等等,起到以“任务驱动”为主的发散式教学体系模式。 (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让教学面向市场,面向职场。 加强和电商企业的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校内教师到企业中学习锻炼,提高职业技能,增加实际操作经验。让电商的教师更多地参与物流的设计与实践中,让物流的教师更多的从电商的角度出发,双方定期的探讨课程的研发和实施,从而将电商专业的框架融合汇总,形成一支适应形势、教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更多的实际运作、更多的模拟仿真,使得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成为新时代的电商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聘请行业的专家、第一线劳动者,由他们讲述身边的、行业的看法和趋势,使学生更能产生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五、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电商物流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方案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应用表明,相对于之前的电子商务管理专业学生,现在的学生明显对物流的整体概念和与电子商务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也对物流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电子商务的手段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索和改进,能更好的为现代化信息社会培养出具有一定认识和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浅谈电子商务物流教学:电子商务专业物流课的高效教学方法 摘 要:物流课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科目,对于电子商务这个职业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物流的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其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虽然看似物流和电子商务在空间上面是不同的层次,但是电子商务却离不开物流的辅助,是商品成功流通的保证。所以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先掌握物流过程、掌握掌控该过程的方法和品质的控制。 关键词:专业特点;物流实验;课堂效率;合理规划 一、联系专业特点,将物流课与专业知识相融合 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的掌握应该是比较熟练的,但是忽略了现实生活的联系。物流课是专业课的一种,虽然其重要性在课程方面有所明确,但是因为其作用的潜在性和暂时性,很多时候都被师生忽略。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表现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 作为老师,要将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性讲解清楚,并且举出实例给予证明。实例可以是正反对比的,以增强其说服力。另外,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发讲解其中的关系,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二、通过物流实验实习来增强物流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这种做法可以在室内的电子商务实验室进行,主要是基于第三方物流公司指导老师提供仿真运行。当然,在正式运营之前,一个物流公司在系统中注册是必须的步骤,并把它们的关键部门,如管理中心、调度中心、运输中心、仓储中心等建立完善。将这几个部门分别分配给几位同学,让他们之间通过沟通协商其交流方案和运作顺序,完成物流任务。管理中心主要是接受订单和资源管理,调度中心是对货物进行分拣和调度,运输中心主要是对车辆进行管理并对按调度中心的货单调度派车运输,仓储中心主要就是管理储藏货物。通过在物流市场上购买资源,承接订单,货物出仓卖出,调度运输成本等来实现盈利的目的,从而实现物流课的真正运营模式。 通过这样的计算机实验模拟,能够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物流课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三、采用情境式教学来提高课堂效率 情境式教学在很多科目中都得以实践,在物流课中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老师可以在课上设置较多的情境,例如,调度分配出现问题如何解决,成本过高、入不敷出如何解决,何种货物应该选择哪种运输方式,每种运输方式的成本和利润如何计算等等。这些都是在实际物流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将这些问题作为情境题目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学生通过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知识的实用性,还能增强他们学习知识的信心。 另外,通过物流课的情境式教学,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物流的过程,能够通过使用知识来深化记忆知识,通过运用知识长时间储存知识。因此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更有效地学习。 四、使用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物流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每个环节对于整体的运作来说都非常重要,甚至我们可以使用“木桶理论”来解释每个环节对整体品质的影响力。所以这门课程特别需要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和专业精神,为此老师可以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从而提高合作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一个小组可以负责一个环节,组内成员需要共同完成这个任务。例如,调度分配问题,组内成员设计出几个方案,然后总结出组内认为的最佳方案。组与组之间也需要交流,交代工作。通过这样一个过程锻炼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对于物流这样一个步骤繁琐、程序较多的工作来说非常有益。而电子商务也需要从业人员有很好的口才,能够和客户、同事之间有很好的交流。 另外,分组也可以是每个小组构成一个物流公司,然后再由老师评比哪个“公司表现”最好,这样可以锻炼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小组和实验学习的结合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同学来说,是最佳的学习方式。能够将知识付诸于实践,又能够在此过程中培养团队意识和职业精神。 五、老师需要合理规划各部分的教学内容 物流课作为一门具有较强技术特色的专业课,为了能够方便同学们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应当根据相应的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学习的特点、技术要求合理规划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将教学目标定在掌握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上。因此,老师一定要对教材具有灵活驾驭的能力,根据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挖掘教材的内涵,扩充深度。对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增减、组合和整理。对于物流课教材的重点、难点要讲清、讲明,对次要的内容可以略讲。 课堂教学在整个电子商务物流教学过程中占较大的比重,老师掌握大量的教学技巧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老师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学习、观摩公开课,学生提建议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东环路河源市高级技工学校) 浅谈电子商务物流教学: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以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从《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出发,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进行探讨,为改善此类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高校;电子商务与物流;教学模式;多元化 1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 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不可缺少的支撑体系,网上完成交易的货物必须通过现代物流系统送到购买者手中。另一方面,现代物流的信息交易和组织管理也要借助电子商务的手段实现,从而使现代物流效率更高、物流资源利用更加充分。故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专门用于研究电子商务中的物流问题及物流中的电子商务手段的课程《电子商务与物流》就应运而生了。目前开设这门课程的专业主要是电子商务专业及物流管理专业,两个专业教学要求则各有侧重。 以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电子商务与物流》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性课程,课程从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相互影响、互动关系出发,结合案例详细论述电子商务下的物流模式、物流合作伙伴的选择、物流配送及配送方案设计等问题,探讨电子商务下的法律、电子商务下的传统产业物流网络的发展及电子商务与国际物流问题。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电子商务环境下,本课程的开设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合适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前提,对高职专业更是应该选用“必需,够用”的理论内容,又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但是,目前出版的相关教材大多是打着电子商务的旗号谈论物流问题,与物流概论重复内容过多,还有的是电子商务理论与物流知识的简单堆积,合适的教材少之又少。对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学习都比较困难或缺乏兴趣。因此,加强专业教材建设任重道远。在此环境下,教师应选择尽可能接近课程要求的教材,教学过程进行内容整合与补充,以保证本课程的系统性与指导性。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转变过去“满堂灌”、“填鸭式”的做法,以前教师的教学工作主要是备课、讲授和考试。学生的精力则放在了被动的学习和应考上。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部分爱学习的同学也只是围绕着书本和笔记,自主获取知识和思考的能力不高,学生“好学”的品质与“学好”的终极目标难以达到有效地统一。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教学理念应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不能单纯地一味讲授课本知识。教材上的内容或者说课堂上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应该靠学生课下学习完成。教师要以合理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正确途径,提高学生课下学习的能力。在这种理念下,教学模式也不应是单一的课堂讲授,而应该提倡根据内容及效果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3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3.1授课方式的多元化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生动的课件,课件中可插入大量的图片图表来丰富讲授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网络和其他途径收集有价值的网站地址和电子文档等形成资料库,内容涉及网络技术、支付技术、安全技术、网络银行、网络营销、网络广告、商业模式等内容,这样可为师生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和学习资源。比如网络银行与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演示其功能和业务。还可在课件中提供很多专业性的网站或学习型网站的链接,为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拓展知识提供方便等。 除传统教学方法之外,还可引入案例分析、热点问题探讨、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全方位立体化的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调动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相关知识,增强动手能力。 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当当网或淘宝网亲身体验一次网上购物的流程,享受网上购物的乐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B2B、B2C、C2C流程;并增强其理解物流对电子商务的影响。也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网页,更好地理解HTML语言的应用。因为此类实践性活动具有趣味性,学生大多愿意积极主动完成,并提升了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3.2案例的实时性与多元化 课本上往往每章内容后都附有相关案例,但内容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入相关网站,讲解案例中的相关背景,不仅可以拓展要讨论的问题,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印象。尤其是一些现实中经常接触的案例,比如电商企业凡客诚品、天天网、当当网、唯品会、京东商城、聚美优品等,生产型企业海尔、戴尔等。也可以在进入网站的同时介绍其企业发展历程,业务模式,库存管理模式,信息化建设等。 另外新闻媒体中一些与电子商务及物流相关的问题案例如“疯狂的快递”也可以让学生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提升其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3移动电子商务的体验及移动学习 作为90后的大学生,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必备品,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已超乎想象,但大多局限于听音乐、观看视频、阅读电子书、QQ聊天、微信等娱乐与交流功能的使用。若能引导学生课余利用智能手机来体验移动电子商务,既可以解决生活用品及图书等购买成本的降低,也可体验移动电子商务的一系列使用问题,将学生娱乐与学习结合起来,深刻理解相关知识。另外还可利用智能手机浏览一些相关的学习网站,拓展其专业视野。课余的体验及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后续的课堂讨论中充分发挥,切实提升课堂讨论效果。 3.4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关知识的融合 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后,讲解后续内容时以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先回忆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比如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组织与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等,以便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的放矢地进行内容的扩充和介绍,以保证学生所掌握物流知识的系统性和新颖性。 3.5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以课程考核成绩为标准,课程考核也多以书面试卷来测试,对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的考核几乎没有。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及评价方式多元化。如评价主体除教师外,还可以让小组之间互评、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互评。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学习效果等。评价方式可以包括以知识模块为单位进行作业评价和以实训项目为单位进行课堂评价。课程学习结束后可以对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检验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反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效果无从考查,没有实际意义。 4结束语 物流管理人才的巨大缺口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针对高职教育,如何使所培养的毕业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不仅要求制定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及设置完整的课程体系,其实施效果则更为重要。而培养方案的实施最后又会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上。因此,如何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大批既懂物流知识又懂电子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本课程教学中应充分考虑的问题。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将为专业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提供正能量,不断地总结与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将成为释放能量的催化剂! 浅谈电子商务物流教学: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类课程的交叉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类课程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交叉知识点上,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重复讲解或教学空白、知识点混乱等教学问题,本文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提出交叉教学模式。 【关键词】电子商务 物流管理 教学改革 民办大学 一、电子商务类课程与物流管理类课程关系紧密 由于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关系紧密,两者密不可分[1],因而在讲授物流管理类课程时,需要讲授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样地,在讲授电子商务类课程时,也需要讲授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我国高校和各种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类人才时,都会同时开设电子商务类课程和物流管理类课程。这对学生而言,同一知识点需要在多门课程中分别、重复地学习,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引起一些教学问题。下面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探讨电子商务类课程与物流管理类课程在交叉知识点方面的教学问题及改革意见。 二、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类课程的交叉教学现状 (一)学院基本情况 1.学院简介。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教发函[2004]41号文件)成立,由重庆邮电大学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秉承“乐教、乐学、创造、创业”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先后通过“双体系卓越人才教育”基地、创业产业基地,同时携手校外合作企业,共建学院校外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学院历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2.生源特点。由于是三本院校,学生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对纯理论的教学不感兴趣;二是数学能力普遍较差;三是头脑灵活,喜欢实践和创业,动手能力较强;四是家境较好,父母或亲戚能提供较好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 (二)开课情况 目前,学院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物流管理人才方面,开设的相关课程是《电子商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这3门课程的开课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限选:学生在限定的几门专业课中按兴趣选择其中几门学习,选定后学习要求等同于必修。 经管系目前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简称为信管)3个本科专业,1个工商企业管理专科专业(简称为工企)。《电子商务》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是这4个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以管理学为前导课程,一般在高年级比如第三学年上、下学期开设,课程性质为限选或必修,学时一般为48学时,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知识点上存在重复教学的问题。由于工科专业只开设《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课程,不存在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重复教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与问题 移通学院自开设《电子商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后,为完善大学生的管理类专业知识体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表1可知,实际教学中仍有一些教学环节需要调整。 1.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表1可知,先开设《电子商务》,再开设《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就容易造成在《电子商务》课程中没有足够的理论学时来学习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知识点。进而,在一周的电子商务上机实习中,就不可能操作电子商务的订单处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运输优化、物流服务水平测评等环节,导致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脱节,达不到学院预期的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2.重复讲解或者教学空白。《电子商务》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由不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他们往往都会在各自的课程教学里讲解“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章节,或者都认为对方已讲就粗略地补充一下,或者干脆不讲。这种教学情况容易造成教学资源浪费或者教学空白,对教师和对学生都不利。 3.知识点杂乱。由于不同教师使用的教材不同,教学思维、重难点知识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要求也都不同。前后两个教师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不同讲授方式,重者造成学生对后讲老师的抵触情绪,甚至是怀疑心理;轻者造成学生思维混乱、概念模糊、似懂非懂等困惑。 三、教学模式改革 造成上述教学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两课程教学进程安排不妥,以及两课程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学生特点,没有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使得教学过程较为单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有一定差异。由于本院属于独立学院,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和培养目标上与其他综合性重点高校和一般本科院校有所不同,本院更注重理论和实践教学,更注重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因而,两课程的交叉教学模式在原有基础上做了如下改革: (一)先开设《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或两课程同时开设 不管是本科专业还是专科专业,均应先开设《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或两课程同时开设。因为《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为48学时,在讲授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时,稍有充足时间来学习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且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另外,物流知识杂、难、多,在《电子商务》课程里是讲授不了物流知识。故而《电子商务》课程不应先于《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开设。 (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应增加实践学时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对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操作和物流功能的实践操作要求高,因此要增加实践学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要求,实践学时有两种方案。一是48理论学时+1周实践学时,1周实践安排为2天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与操作, 1天“啤酒游戏”模拟供应链管理,2天企业实地观摩学习。此方案适合工商管理类各本科专业。二是40理论学时+8实践学时,8个实践学时安排为 4学时软件系统应用,4学时“啤酒游戏”模拟供应链管理。此方案适合专科各专业。 (三)交叉知识点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 根据调整后的教学进程,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知识点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交叉教学模式。 浅谈电子商务物流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电子商务与物流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摘 要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本文通过介绍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认识及构建的意义,谈在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做法和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模式 物流管理 0 引言 电子商务与物流是物流管理专业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理论教学内容直接来源于实际生产中的物流及其相关业务的作业流程。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用于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变传统的物流教学方法中偏重教材和理论,而轻视操作和实验所带来的学生动手能力欠缺的问题,还可以深化专业思维和开阔专业视野。 1 充分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实施意义 近几年,各类院校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提法有很多,简单地来讲,“以学生为中心”,可以从“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和“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两个方面来理解。“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是基础,而“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才是最终目的。体现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完善和优化学生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其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水平;其次,课内外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再次,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要求,教师可以更科学地确定授课任务、目标,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五方面的优点:第一、可以为学生服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丰富学习内容;第二、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第三、有利于保持教师的教学生命力,教师要备好上好课需要不断更新和丰富知识;第四、通过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负责和对学习情况进行检验,促进对知识的熟知和掌握;第五、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着重培养了学生的思考与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2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 2.1 教师首先需要把握好在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 教师是直接为学生服务的,“教”是为了学生“学”,“学”才是主体。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在讲解理论基础知识同时避免以教材为主讲解过多,而是给学生留出思考、讨论和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寻问题的解决办法,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在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中,凡是最基本的概念特别是在物流管理专业其他课程中还会重复涉及到的内容都交由学生自己学习掌握,教师只讲授学生自学有难度的内容和问题解决思路。 2.2 建立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和人际交流环境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传授知识,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学习,还要能够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两点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充分沟通和交流,必须在课堂中建立相互平等、相互信任且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得到实现。 2.3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少不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发思维潜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在组织形式上,以5-6名学生为一组,将教学班级进行分组,每组不固定组长,每次分配的任务由不同的学生担任临时组长,这样尽量保证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任务中来。 2.4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如何将单纯的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下笔者在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1)教学资源的准备。丰富的教学内容离不开多样化的教学资源。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设计需要来制作和准备课堂教学中所需要授课资源。资源的形式有三种:文字、图片和视频。在选择和设计学习资源时一定要事先明确资源的使用方式,比如,在讲到“物流成本”时,准备了今年中央电视台对于中国物流顽症最新的材料视频,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并真正掌握解决中国物流成本过高的思路。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学资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的教师需转换传统只“教”的角色,加之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全部讲述和演示和提供给学生们,更多的知识的拓展和深化都是靠学生课下学习完成。因此,必须提供给学生一定量的其他类型的学习资源,比如经过专门特定设计的教学课件、思考题和视听材料等进行课下自学习使用,可以通过教学网站、课程QQ群来组织资源共享与学习交流。 (2)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演示文字、图片和视频给学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牢固性。 (3)案例与问题驱动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案例与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说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比如以国际著名的联邦快递为例,通过播放视频,了解和学习联邦快递的快递服务,进而掌握如果在电子商务下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将国内最新发生的某快递公司“让包裹飞”的例子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能够很快掌握如何去做好物流服务。另外,每讲到重要的知识点后,都要设置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事先分好的小组去讨论,每个小组将讨论的结论写下来,并派出代表回答。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切实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4)学生讲课。教师事先安排内容,指定小组进行讲授,小组按要求熟悉组织教学内容和讲解思路,以团队协作的方式,把要讲解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教案。要求组内每位同学必须完全熟知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分工进行讲课、发言。学生上台讲授内容,一般是每人三分钟,然后其他小组对他们讲述的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同时对学生把握不到位或者讲解出现偏差的知识进行补充讲解。通过评价和完善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和完善对自己所讲知识的认识。 3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改革实施过程中问题与思考 (1)教师自身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只是试点,要彻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还需要很长的过程,难以避免观念转变得不彻底的现象存在。在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因遇到阻力可能会存在放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念头,回到传统的较熟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上去。对此,建议学校加强对教师心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认识的提高。 (2)学生方面的问题。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中,还有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和主体意识不明确,阻碍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及时提供帮助、交流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观念来排除学生带来的障碍。 (3)校内外环境条件有限。目前,校外的学习资源溃乏和设计不当,不能很好地为教师和学生直接使用。建议学校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整合,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环境与实验教学环境。同时也要积极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实习、见习基地,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教学环境与资源。 4 结束语 在《电子商务与物流》课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形成了一种积极探索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又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思考与创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调查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用概率统计论文:统计与概率的应用类中考题方法透析 统计与概率是中考数学的必考内容,通常以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对统计图的绘制和阅读能力.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中,统计与概率类问题多作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考查,立意新颖,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需要引起大家高度的重视,下面结合近几年的中考题对这一章的知识进行分类评析. 一、统计的合理性 1.样本的合理性 在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时,首先需要抽取一个合理的样本,才能根据样本的情况估计总体的情况,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体会收集数据结果的不确定性,理解抽样的必要性和样本抽取的合理性,才能根据样本合理推断总体的情况. 例1 (2015・山东淄博)下列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的是( ). A.了解全校同学对课程的喜欢情况,对某班男同学进行调查 B.了解某小区居民的防火意识,对你们班同学进行调查 C.了解商场的平均日营业额,选在周末进行调查 D.了解观众对所看电影的评价情况,对座位号是奇数号的观众进行调查 【分析】A.选取某班男同学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太局限,不具代表性、广泛性,故A错误; B.了解某小区居民的防火意识,对你们班同学进行调查,调查不具代表性、广泛性,故B错误; C.了解商场的平均日营业额,选在周末进行调查,调查不具有代表性、广泛性,故C错误; D.了解观众对所看电影的评价情况,对座位号是奇数号的观众进行调查,调查具有代表性、广泛性,故D正确. 【点评】从局部情况推断整体的情况是统计学的一个基本思想,此题主要考查样本抽取的合理性.判断的依据是样本抽取必须是随机的,对各个层次的对象都要有所体现,要达到一定的容量,样本才具有代表性. 2.预测的合理性 统计类中考题中常常综合运用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频数直方图等给出信息,我们要利用分析得出的数据对总体进行合理预测或建议. 例2 (2016・湖南岳阳)某学校环保志愿者协会对该市城区的空气质量进行调查,从全年365天中随机抽取了80天的空气质量指数(AQI)数据,绘制出三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表.请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统计表中m= ,n= .扇形统计图中,空气质量等级为“良”的天数占 %; (2)补全条形统计图,并通过计算估计该市城区全年空气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天数共多少天; (3)据调查,严重污染的2天发生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成为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此,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分析】(1)由A占25%,即可求得m=80×25%=20,继而求得n=80-20-44-4-2-2=8,然后求得空气质量等级为“良”的天数占的百分比:[4480]×100%=55%.故答案为:20,8,55. (2)首先由(1)补全统计图,然后利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知识求解,估计该市城区全年空气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天数共:365×(25%+55%)=292(天). (3)提出合理建议,比如不燃放烟花爆竹或少燃放烟花爆竹等. 【点评】本题由频数分布表、频数直方图得出每一项的具体数据,由扇形统计图可以看出各项所占的比例,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时,必须仔细观察、分析、研究统计图,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规则的公平性 概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概率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作估计、做决定,解释一些现象,澄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错误认识,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概率模型,运用概率知识去解决问题. 例3 (2016・江苏苏州)在一个不透明的布袋中装有三个小球,小球上分别标有数字-1、0、2,它们除了数字不同外,其他都完全相同. (1)随机地从布袋中摸出一个小球,则摸出的球为标有数字2的小球的概率为 ; (2)小丽先从布袋中随机摸出一个小球,记下数字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M的横坐标.再将此球放回、搅匀,然后由小华再从布袋中随机摸出一个小球,记下数字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M的纵坐标,请用树状图或表格列出点M所有可能的坐标,并求出点M落在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网格内(包括边界)的概率. 【分析】(1)随机地从布袋中摸出一个小球共有3种等可能结果,摸到标有数字2的小球只有1种可能,所以摸出的球为标有数字2的小球的概率为[13]; (2)先画树状图列出共有9种等可能的结果,然后根据概率公式求解. 画树状图得: 共有9种等可能的结果,点M落在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网格内(包括边界)的结果数有6种,所以点M落在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网格内(包括边界)的概率=[69]=[2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求事件的概率.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结果,当完成两步或两步以上的事件时适宜选用画树状图法,当完成不超过两步且可能结果数较多的事件时,适宜选用列表法.本题用到的知识点有坐标与图形性质、列表法与树状图法、概率公式. 例4 (2016・江苏泰州)一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3个球,球上分别标有数字0、1、2,这些球除了数字外其余都相同,甲、乙两人玩摸球游戏,规则如下:先由甲随机摸出一个球(不放回),再由乙随机摸出一个球,两人摸出的球所标的数字之和为偶数时则甲胜,和为奇数时则乙胜. (1)用画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2)这样的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请说明理由. 【分析】(1)第一次甲随机摸球一次有3种等可能结果,因为甲摸球后不放回,第二次乙摸有2种等可能结果, 列举所有可能结果: (2)游戏不公平,由表格可以看出共有6种等可能结果,和为奇数有4种,和为偶数有2种,甲获胜的概率=[13],乙获胜的概率=[23], 乙获胜的可能性大,所以游戏规则不公平. 【点评】判断游戏是否公平的关键是计算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否相等,通过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得出每个事件的概率,相等就公平,不相等就不公平. 同学们,上面我们列举了中考中一些典型的统计和概率问题,只要各位同学熟悉教材中的几个统计量,合理抽取样本,会建立合适的概率模型并进行正确计算,一定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概率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中学教育集团(中校区)初中部) 应用概率统计论文:概率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高度关注到概率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概率统计作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广泛应用到的数学手段,能有效为社会大众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方便人们的生活。为了让全社会人民充分的了解掌握概率统计理论知识,本文将进一步对概率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概率统计;实际生活;主要应用引言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社会的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概率统计是与社会大众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人们不能只浅层的认为概率统计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数学手段,而对它完全忽视。概率统计的应用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持续发展。 一、概率统计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概率统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几乎每时每刻都要运用到概率统计的相关知识。例如,人们津津乐道的福利彩票、时常组织参与的小游戏、各种保险投保活动等。在概率统计知识的辅助下,它能有效引导消费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决策,选出最佳的方案,为自身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实际生活中,存在一些商家会通过利用概率统计知识,抓住消费者喜欢贪小便宜的心理特点,弄一些促销活动去牟取更大的经济利润,消费者要是不知概率统计的相关内容,就会走进商家的促销活动圈套中。因此,社会大众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概率统计基础知识,学会全面分析社会活动的本质现象,提高自身的自觉性,能够理性的进行消费活动的参与选择,保障自身的利益不受到损害。 二、概率统计在生活中的主要应用 2.1概率统计在保险行业的应用 社会大众在实际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就是“五险一金”,这个五险分别指的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生育保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越来越多人愿意花费一定的资金去进行投保活动,但是他们对各种保险存在一定的疑问,到底是投保人收益大,还是保险公司的收益大? 假设一家保险公司在开设的汽车保险业务中,设定保险额最高限度为20万元,投保者只需支付1200元保险费,如果存在1000个投保者,正确计算出保险公司盈利40万元的概率,保险公司公司亏本的概率为多少? 我们假设每次车主发生交通事故,保险公司需赔付5万元的金额,那么盈利40万元就必须保证被保险的车辆发生事故的次数不得超过16次。通常情况下,车辆发生事故的概率为0.005,设保险公司盈利40万为事件A,那么可得知P(A)一0.99998,从而社会大众就可以知道保险公司盈利概率是相当高。 2.2概率统计在博彩中的应用 由于在社会上的博彩方式多种多样,我们要应用到的概率统计知识也大不相同。例如对我国福利彩票进行概率应用,首先彩民要从1―33个红色号码球中选取6个红色号码球,然后再从1一16个蓝色号码球中选取一个蓝色号码球,从而组成一注完整的投注号码。在实际生活中,彩民并不知道各等级奖的实际中奖概率,通过利用概率统计知识,我们能清楚知道各等级方案的中奖概率,以n选7玩法为例,我们可以有效计算出选中k个数字后不加特别号的实际准确概率: 选中k个数字再加上特别好的准确概率: 2.3概率统计在游戏活动中的应用 在我们周围生活中,存在着各类有趣的活动,人们也愿意参与到这些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概率知识的游戏活动当中。例如,在大街上有一种“套圈”活动,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一种很简单的活动,只要对准前面的物品将套圈抛出,那么中奖的概率就越大,其实不然,套圈中奖的概与物品的距离远近并不太大关系,活动组织者就是抓住了人们这一心理,从而获取了大量的经济利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概率统计作为数学知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大的应用价值,能帮助人们在各种经济活动中作出最佳的决策和选择,保障人们的根本利益。社会大众需充分认识到概率统计的重要性,加强概率统计的学习,运用概率统计知识为自身提供科学的认知。 应用概率统计论文:加强计算机技术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运用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经过教学研究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主要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多媒体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加强师生的交流,而且可以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知识进行演示,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概率统计。因此加强计算机技术,提高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意识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社会实践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与教学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计算机技术不仅可以使得数理统计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而且计算机技术也促使数理统计进行变革。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数学学科中的一部分,学生必须进行充分的掌握,但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内容比较抽象,很多学生都对其产生恐惧心理,觉得难度相对较大。然而,多媒体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体现,它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媒体具有知识面广、排版清晰、重难点突出的特征,大部分的教育机构都配备多媒体教室,为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提供了设备,也打破了传统守旧的教学手段。但是,怎样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数理统计中,这就需要数学老师转变思想,加强自己的计算机能力,发掘多媒体教学的好处,增强多媒体教学的意识。 1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具有远程性,它能够打破空间的束缚,能为学生找到最新的第一手资料。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演示概率统计的理论知识,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另外也可以从多媒体知识面广的特征入手,扩大学生学习的广度。 1.1 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功能,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知识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把抽象难懂的知识简单化,将单调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生动的图表,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数理统计时,单凭教师对着课本介绍它的理论知识,学生很难理解透彻,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功能,把数理统计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图表具有简单易懂的特征,这样学生就能有效地掌握数理统计,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散发学生思维。 1.2 开设实验课,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数学中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由于其自身特点,运用实验课更能对其知识有深刻理解。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数学实验课很难开展,学生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不过,多媒体具有动画功能,利用多媒体动画功能来开设实验课,学生更能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1.3 利用多媒体蕴含知识面广,扩大学生学习的广度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学习的新知识都是要建立在之前认知基础上,教师们往往要把新知识与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多媒体可以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不断的重放以前的知识实验,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复习旧知识,又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2 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及解决方法 在学习概率统计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如果教师无法进行理性化应用,反而会产生副作用,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发现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弊端,并且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 2.1 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偏低,必须提升教师计算机水平 多媒体教学是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地提升教师操作计算机能力,并且还要具备PPT制作教学内容、设计图形、制作动画等能力。在许多学校,很大一部分的教师都是中老年教师,他们对计算机这类新型的科技并不是非常了解,更不用说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中的基本软件了,所以他们往往用板书的形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远远不如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所以,提高教师的计算机能力就成了首要解决问题。但是,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仅靠教师自学是远远不够的,学校也应该组织教师们参加计算机培训课程,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2.2 多媒体教学意识薄弱,应加强营养多媒体教学的意识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发展,现在大部分的学校都会配备多媒体教学,但是由于很多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意识薄弱,使得计算机设备都处于荒废状态。另外,很多教师只是在有听课活动时才会使用多媒体设备,不过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将多媒体设备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只是一味地运用传统的板书来教学,这样既浪费了资源,又很难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所以,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就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必须采用先进的设备。多媒体设备是先进的教学设备,它不仅能突出教学重难点,而且能够设计动画,使得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简单明了,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多媒体教学意识,对多媒体教学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多媒体的特点,充分利用它的功能,加大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力度。 2.3 教师教学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学,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忽视的。很多老师错误认为,多媒体教学能够解决教学中所有难题,殊不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知识是死的,但是人却是活的,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上,而不是想着怎么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只是教师的教学工具,如果不懂得怎样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那么教学效果会大大降低。 2.4 模拟实验代替真实的实验 使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是因为真实的实验比较抽象,无法达到学习效果,才使用多媒体实验,多媒体模拟实验是为了学生能够清楚地观察实验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真实实验的作用很大,它的真实性是多媒体实验无法比拟的,实验是检验理论知识的唯一标准,如果实验都是模拟实验,那么就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取得相应的知识。 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作用 3.1 加强学生对随机的认识 事事都具有两面性,从事情的结果来看可分为必然现象与随机现象。必然现象是指一定会出现的结果,而随机现象是指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比如做生意,成功或者失败;抛一块钱硬币,正面以及反面等等,这种现象就叫做随机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机现象随处可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认识随机现象的基础,人们在对数字的正确分析能使人们正确选择事物,让人们在生活中降低出现错误的概率。在大多人看来,学习统计概率能够让人变得理性。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随机现象的事例很多,比如,买鸡蛋时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小明与小红下象棋可能会赢也可能会输。 3.2 有利于学生掌握整个数学体系 数学包括数字数学和几何数学,它们所学知识的结果只有一种,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把事物的结果分为几种,与代数和几何不同,它属于数学中的另外一个分支,它与几何代数形成了完整的数学体系。 3.3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应用不仅为学生树立了正确分析问题的意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维逻辑性强,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 4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学校应该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目前的大学存在较为严重问题,虽然教师传授了我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知识,但学生却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利用这些知识对事物进行分析处理。所以,学校开展数学教学时,应该把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加强计算机技术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计算机技术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计算机与数学的结合必将可以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但是,应用计算机技术时也要注意合理利用计算机,计算机只是一种学习工具,不能盲目追求应用计算机技术,忽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知识。另外,实施数学模拟实验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应用概率统计论文:概率统计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摘要】概率统计是高中数学课本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概率统计这部分内容如果可以被完整地消化和理解,将会对学生的数学整体认知水平产生重大的影响.既然把概率统计纳入高中数学的教学任务中,概率统计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必然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拟从高中生的角度出发,评析概率统计的特点,分析概率统计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即概率统计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带来的影响,以期引起大家对于概率统计的重视. 【关键词】概率统计;高中数学;影响;高中生 概率统计与其他高中数学的知识点相比较是不太受重视的.一方面可以从教师授课的课时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可以从学生付出的时间表现出来.概率统计的教师授课课时是明显少于其他知识点的,比如函数、立体几何以及数列等.从一名高中生的角度来看,花费在概率统计知识点的时间也是很有限的.功利一点来说,当前的应试教育下,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自身都会把时间花费在分值更高的知识点上.但是这样一来无疑会忽视掉一些知识点原本可以带来的价值.所以本文探讨概率统计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还是很有意义的. 一、概率统计知识的特点 概率统计的应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遍布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与其把概率统计视为高中数学中的一个普通的知识点,不如把概率统计当作是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和解释相关的信息,并且为做出判断和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科学.这样一来,在平时的学习中,作为一名学生,就可以把概率统计的方法应用到类似问题的解决中去.同时,概率统计的思维模式是很特殊的.以往大家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都是确定性的,认为数学中的答案都是确定无疑的,概率统计的随机性可以转换大家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思维的方式.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大学的高中生,更应该掌握的是学习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概率统计知识点的特点正好符合了高中生学习的需要,因此,应该给予概率统计知识应有的重视.不仅要会做题,还应该了解知识点背后的思路与方法. 二、概率统计知识的应用 (一)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 高中数学的学习不应该再和小学、初中一样,除了做出正确的答案之外,应该更加关注思维能力.掌握好概率统计的相关知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构建等的思维过程.而概率统计知识的运用很好地涵盖了几乎整个数学思维的过程,概率统计知识的引入使得学生对于数学的认识更加全面.除了概率统计外,学生接触的数学都是理想化的必然现象,这样的接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片面的认识,认为变量关系只是必然关系.但是随机现象是广泛存在的,概率统计就是通过研究大量类似的随机想象,来揭示其中规律的知识. 所以,概率统计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提高数学成绩,不至于片面理解与认识数学,会使学生形成认识世界的较为全面和正确的哲学思想,也能为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高中生,理应具有独立思维和思考的能力,概率统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检验平台.面对随机的变量和大量的数据,需要学生在正确理解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运算. (二)提升应用数学的能力 概率统计是与日常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的知识点,概率统计知识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用,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也不例外.作为一名高中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更多的不是研究而是应用.概率统计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因为概率统计是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点,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随机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对立事件、古典概型、几何概型、条件概率、相互独立事件,这是概率知识的核心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概率统计知识来引导选择的做出,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利与弊,统计也是一样.比起方程、函数等知识点,概率统计更贴近生活,运用生动的实例也更便于理解和掌握.概率统计知识的学科特点十分明显,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解,因为概率统计的学习并不是机械地带入公式运算,要体会到其中的随机思想和统计思想.对于即将步入大学和社会的高中生来说,思想和能力的培养远比正确地解答出题目要重要.况且,一旦掌握了应用数学思维和方法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就会促进数学成绩的提高.有可能还会带动其他学科的进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概率统计的学习还能带动学生的思考,因为即使是固定的公式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会运算.这样一来也会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结语 概率统计已经成为高中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概率统计的地位,所以在学习中,应该给予概率统计知识应有的重视.概率统计在高中数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点,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重要桥梁.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到表面,要认识到深层次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全面地认识数学. 应用概率统计论文:数学建模思想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按专业分类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其在各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在理论课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案例,使学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应用有初步的认识;设计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理论解决相关专业问题的实践教学环节;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高效计算的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与数学计算能力. 【关键词】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数学建模; 实践教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统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概率论的基本概念与处理随机现象的方法,在许多的学科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不仅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质量的好坏将影响到后续一些课程的教学质量.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和学习的效果都不理想,很多学生反映这门课程难懂、难学.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更无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传统的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比较重视理论方面的教学,而对学生在实践方面的训练较少,学生虽然从课堂上了解了大量的概念、公式和定理,但对于它们的实际用途了解较少,很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而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研究与实践, 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其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结合专业背景,改革教学内容 在今天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面对着大学生生源不断扩大的现状,面对着大学毕业生种种就业去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决不应该仅仅定位于传授给学生概率知识,教给他们定义、公理、定理、推论,把他们当作灌注知识的“容器”. 相反,我们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更应该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使他们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领会数学的精神实质,知道数学的来龙去脉,在数学文化的熏陶中茁壮成长. 为此,应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他们现在所学的那些看来枯燥无味但又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概念、定理和公式,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有其现实的来源与背景的. 而目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内容仍以“纯数学”理论为主,普遍没有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没有涉及数学在相关专业中的应用内容,这不利于学生将数学理论应用于专业领域之中来解决相关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的分析,可以发现,有不少题目涉及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知识,如北京奥运会场馆的人流分布,DNA序列的分类、乳腺癌诊断问题、彩票问题、电力市场的输电阻塞管理等问题. 由此可见,概率统计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科学技术都紧密相关. 因此,在课程的某些章节中融入数学建模的内容是完全可行的.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从每个概念的直观背景入手,精心选择一些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又有趣的实例,通过这些案例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与生动有趣的案例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应适当延伸课本内容,吸取社会、经济、生活的背景与热点问题,特别是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 例如,工科专业应多选与计算机、通信、机械等相关的案例,而经济管理类则尽量选择与工商、保险相关的案例. 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既能感受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美妙,同时又能获得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运用相关案例,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的讲授方式往往直白地将定义、定理等精确表达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而这些经过加工的精练语言往往抹杀了最初的思想. 将数学建模思想引入课程教学中,可以弥补这种缺点,再现原始思想. 这就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运用案例. 原始思想一般都来自于某些灵感的火花,或者说某种顿悟. 案例实际上起到了这种效果,让学生参与到案例的分析上来,提出自己的思想,在老师和其他学生的诱导和启发下,往往使得问题的本质浮出水面,老师需要做的就是总结和提炼这些闪光的思想. 可以在课前导入时引入数学建模思想.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比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的难度更深一些,对于学生来说更难以接受. 可以在每一节课前采用启发式,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使学生真正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概念,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 在讲授过程中引入数学建模思想. 在理论上,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倡师生互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从案例出发, 适当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引出一个相应的方法和理论. 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延伸和扩展知识面, 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使授课效果更好. 同时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统计软件,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打破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另外,数学建模思维培养还须采用循序渐进的手段,要不断地和已有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数学建模思维的引领作用充分体现. 例如,由教师从历年的数学建模竞赛中选择一些优秀论文作为布置的题目,让学生分组课后研读讨论、讲解,既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点,又能锻炼学生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给予总结. 三、利用数学建模软件,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目前课程中的计算都局限于手工计算,而没有教给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许多学生完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后,在专业课程中,面对大量数据,需要运用统计思想方法分析时往往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缺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就是数据量大,计算过于复杂,手工难以实现. 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通过将数学模型融入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针对第二种情况增加课程设计或计算机实践环节,结合概率统计案例及统计实践的形式,上课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验课题,每次实验时,教师给出所要实验课题的背景、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及实验的主要内容等. 给学生演示一些统计软件中的基本功能, 展示统计方法的选择、统计模型的建立、数据处理以及统计结果分析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统计方法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完成概率统计的有关试验,完成数据的收集、调用、整理、计算、分析等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软件技术去完成数据建模,让学生逐步提高运用数学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增强学生面向信息时代应具有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四、改变课堂学习评价体系,课后作业引入建模思想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在总学时固定的情况下,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搞专门的数学建模训练,是很不现实的. 但在这有限的教学时段里,逐步渗透和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意识是切实可行的,它完全可以在例题和习题之中加以体现. 布置课外作业为了考查学生. 对课堂内容完全掌握,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把数学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几个实际问题,才能达到理解、巩固和提高的效果. 针对概率统计实用性强的特点,我们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作业. 只有把某种思想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几个实际问题,才能达到理解、深化、巩固和提高的效果. 如测量某年级男、女生的身高,分析存在什么差异;分析下课后饭堂人数拥挤程度,提出解决方案;分析某种蔬菜的销售量与季节的关系等. 学生可以自由组队,通过合作、感知、体验和实践的方式完成此类作业,在参与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团结互助的精神. 通过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其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兴趣. 应用概率统计论文: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概率与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概率与统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的概率与统计课程中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优化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鉴于此,主要研究了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概率与统计课程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概率与统计;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多项工具性技术。课程改革后高中概率与统计课程增加了变量的相关性、几何模型、独立性检验等多种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完成的内容,因此,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以完成这些内容的高效讲解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概率与统计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1.教师能力有限 信息技术是一项特殊的技术,不同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同。通过调查可得知大部分数学教师都能熟练应用PowerPoint,但能熟练应用于概率与统计课程相关的Excel动态软件“几何画板”的数学教学只有10%左右。应用网络浏览、下载相关知识课件的数学教师只有65%左右,且绝大部分教师不会在数学课堂上应用多媒体课件。概率与统计教学与其他数学知识不同,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知识,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概率中的随机现象,并通过计算机以精准的处理数据、制作统计图,因此教师应认识到这一问题,不断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将其与课堂知识有效融合,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提高课堂质量。 2.教师缺乏兴趣,应用意识差 受年龄因素的影响,部分年龄较大的教师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会在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再加上自身年龄较大,掌握信息技术的难度较高,对其较为排斥。部分年轻教师对信息技术比较感兴趣,但往往因为制作课件过于复杂而影响了应用积极性。因此应从教师的教学观念入手,使其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概率与统计学的重要性,主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探索、理解概率与统计知识,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实践能力。 二、应用探究 为明确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概率与统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笔者以“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一知识点为例进行了研究。 1.教学目标 (1)知识点目标 要求通过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以及不可能事件的基本概念;要求学生正确理解事件A出现的频率的意义和概率的概念;要求学生应用所有的概率知识理解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2)教学方法 以发现式教学为主,要求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获取相关数据,例如,抛硬币、抛骰子等,并根据实验内容和数据总结归纳结果,从而发现事件出现的规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学习、提高。通过彩票中奖率、掷硬币等问题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法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频率折线统计图的应用与学习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教材分析 通过简单的抛掷硬币动手试验让学生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规律,体会在多次重复试验的条件下随机事件的发生频率趋于一个常数,进而估计发生的概率。学生对Excel有基本的了解,但很少将其应用到数学知识探究中,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内容是在学生身心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展开的。 3.教学方法 (1)手动试验 抛掷1枚硬币。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人。抛掷硬币并记录正面出现的频率和频数。首先每人做10次实验并记录结果,同时根据结果画一张条形图,横轴代表实验结果,纵轴表示频数或者比例。最后教师应用多媒体投影展示思考题:将自己的结果与组内其他成员对比,结果一致吗?原因是什么?接着将同一小组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与其他小组对比,最后将全班的结果总结并指导学生思考。 (2)计算机试验 理论上试验次数越多,频率越接近0.5,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不能重复试验,因此可以应用计算机展开试验。应用的软件为Excel,试验次数为2000次,首先教师应打开软件,在A1处输入“试验次数”,分别在A2和A3处输入1,2并选中拖拽至A2001。再在B1处输入“正面朝上”,再选中B2,然后输入“=INT(RANDO)”,复制该内容后粘贴至B3-B2001中。再选择C1并输入“正面朝上的频率”,再在C2中输入以下内容“=COUNTIf(B$2:B2,1)/COUNT(B$2:B2),X选择C2后拖至C2001。选中C列后单击“图标”后选择“折线图”就可得到规律分布图。教师完成试验后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将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地应用到概率与统计教学中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首先要求教材内容有相应的转变,其次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最后要求教师设计出与课程内容相符且符合学生理解能力的教学设计方案,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改革,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应用概率统计论文:应用性本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概率统计的教学实践,对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实践研究,提出了一定的改革方法.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增加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改变考试方法,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 【关键词】概率统计;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面.目前,课堂讲授法仍是许多高等院讲授概率与数理统计的主要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固然有其优势,但也存在着弊端.从教学手段来看,过于单一,从书本到书本,所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型”教学模式,偏重于对概念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脱离实际应用;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不少学生仍习惯于中学时代的思维与学习方法,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公式,为应付考试而学,结果是考完就忘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养成了依赖老师的心理和惰性,这样的学生很难有创新能力.基于上述问题,在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我们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进行了大胆改革,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概率统计课程图形较多,为了提高授课效果,我们制作了高尔顿板动画,配有背景和音乐,充分挖掘出课本文字达不到的直观、动态效果,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形象化、生动化,将学生带入模拟场景,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参与和竞争意识 讨论课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在课堂教学的平等讨论中进行的,它打破了老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互相讨论与问答,甚至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讲述.如,在讲授区间估计方法时,就单双边估计问题我们安排了一次讨论课,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提出质疑,进行自由辩论.通过问答与辩驳,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及科研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教学模式是教与学两方面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的经常性的交流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讲课技能,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们结合概率与数理统计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收集经济生活中的实例,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利用多媒设备及真实材料再现实际经济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 四、开展数学实验课,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往在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中,有习题课,而没有实验课,习题课对于巩固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习题课不能解决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问题,也难以培养好学生运用概率与数理统计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概率与数理统计实验课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学习SPSS和Excel软件的使用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写出分析报告.例如,在讲回归分析时,我们指导学生运用统计软件,研究某地区实际投资额(I)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及物价指数(PI)的关系,并建立投资额模型,对未来GDP及PI进行估计,并预测未来投资额.学生在实验时如同身临经济活动的现场,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在实验课中,通过动手能帮助学生理解该课程中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论,同时利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独立完成研究型小课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数学基础课程概率与数理统计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 在过去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 因此,我们对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拘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班及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应用概率统计论文:案例教学法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系列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主要研究“案例教学法”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其后续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对典型知识点构建经典案例为基础,以学生独立分析、分组讨论、教师引导为教学手段,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综合素质为教学目的进行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并将教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课程的教学中。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教学模式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到我们的教学中,可以联系现实生活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或将实际问题经过加工处理成具体的数学问题,设立数学情境,让学生针对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的概率统计问题进行讨论,得出自己的见解或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进一步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讨论小组,使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观点,通过不同思维碰撞,最终形成一致的解决方案。教师的作用是创造自由讨论的气氛,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间题展开,根据各小组讨论的不同情况给出相应的指导。讨论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班内交流,实现学生间知识共享,鼓励学生集思广益。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适时的点评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对于学生遗漏的关键问题进行适时的点评,有助于引导学生对于案例事件分析的深人化,同时对于不同学生的表现,给予适时鼓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案例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系统完整的知识总结,对于学生们尚未深人分析探讨的间题,进行透彻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指导,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具系统性和条理性。 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案例教学法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通过案例掌握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案例教学实际上是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案例是广泛而丰富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数学其它基础课程相比,公式和理论,逻辑和符号相对少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有条件、有精力进行案例教学。现代教学理念提倡的是学以致用,案例教学法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好的案例也给学生提供了模板,更能将理论联系实际,甚至在实际中完善理论,创造理论。最后,案例教学法相对于直白的讲述法更易使学生产生兴趣,使用案例教学法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更为深刻,更易理解和接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好比是鱼,而案例教学法好比是水,鱼离不开水,而水有了鱼才有生气,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促进。 二、案例教学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应用 为了有效的实施案例教学,本文以对典型知识点构建经典案例为基础,以学生独立分析、分组讨论、教师引导为教学手段,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综合素质为教学目的进行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面向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教师如何构建出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的课程案例。2.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提出案例,启发式教学,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化的激发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使其不仅在课堂上,更能够在课后时间积极主动的通过相关参考资料,自发性的学习。3.改变以往教学模式,重引导,重讨论,轻灌输式教育,如何以高效的分组讨论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总结与评析,使学生真正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在讲授概率论中的贝叶斯公式时,可以选用的大家熟知的“狼来了”的故事进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分小组布置任务:1.了解“狼来了”这个故事的具体内容,2.预习贝叶斯公式的内容,3.思考,为什么村民不再相信这个小孩,是否可以定量刻画信任程度?上课时,首先让一位同学复述该案例的内容,然后教师将相关内容用文本、图形、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机组合,做到先易后难,先感性后理性的过渡,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利用数学模型定量研究实际问题,分析故事中村民对这个小孩的可信程度是如何下降,也就是计算和比较事件在新的信息下的概率的变化,即条件概率。让学生自己利用公式计算小孩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说谎后村民对他的可信程度。这个故事学生都比较熟悉,但贝叶斯公式初次接触,把这两者通过案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适当的课堂讨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间接渗透诚信教育,可谓一举多得。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分组调研,学生不仅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还学会设计问卷建立模型,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国内外案例教学法体系的比较研究,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必须做到 1.对教学案例的统筹设计。教学设计应从整个课程体系层次进行统筹规划,案例教学实施前,必须制定科学的目标和计划,合理地设计出该教学的实施方案,设计配套的多元考核方式。2.加大对教学案例库的建设。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解决问题为口标”的理念,筛选出典型的案例。同时在设计案例时,要强调案例与所学知识的相关性、案例素材的典型性和案例的时效性。3.加强对指导方法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前期准备、课堂中的积极思考和分析论证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提高的程度则依赖于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与总结,所以,加强对指导方法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三、结束语 通过案例教学法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够使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也能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对案例搜集及后期对例子进行合理的加工、整理和课后对相关案例进行的修正和更新,提高了教师在概率统计及其相关课程中的教学及科研水平。 应用概率统计论文:浅谈概率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生活的数学无处不在.概率统计作为数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同样也在发挥着很大的用处.本文就概率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概率统计;生活;应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概率统计有很多的应用,大到人口普查小到一个螺丝钉的合格率都牵扯到这些方面的知识.高中阶段的概率统计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它涉及了数学期望、全概率公式、二项分布和正态分布等知识点,学习内容也大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因此,在教授这方面知识时,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既能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又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概率,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乐趣.下面就在实际中如何运用概率统计知识解决和看待具体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统计在常识中的应用 简单来说,概率就是对于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常情况下,如果某一事件肯定会发生,那么该事件发生的概率就是1;如果该事件肯定不会发生,那么该事件发生的概率就是0.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针对一些不确定性问题经常会使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与思想,如“可能”“也许”和“大概”等等.这些都可以抽象成概率问题. 例如,人们会问: (1)天气预报明天有雨,但是明天真的会下雨吗. (2)买彩票,会不会中奖呢?买刮刮乐买什么样的价钱的好一点呢,两块一张的,五块一张的,还是十块一张的? (3)有家族遗传病史的疾病,下一代会不会患上这种遗传病呢? (4)昨天上班堵车,今天上班还会堵车吗? 上述问题,我们都可以看作是概率的问题,预报下雨问题只能告诉我们下雨的可能性较大,但是不一定会下雨.堵车问题,根据自己长时间的上班状况与对路段的了解,人们如果能够避开高峰期去上班,那么堵车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这其中都隐含了统计和概率等知识.根据我们的经验最后都成为常识.常识中往往隐藏这概率统计知识,平时学习中这些知识对我们理解概率统计的概念和定义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老师要多多联系现实,让学生能够从中得到学习对生活的帮助. 二、统计在工厂加工中的应用 统计知识的学习是主要用来指导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它可以使问题以数字、图表或者柱形图等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对概括某一事物的发生几率以及某些物品的合格概率以直观的书面形式表现出来,在某些工作领域中有很大的应用.因此,在教导学生学习概率时,要多多联系工作实际,这些在将来学生们的工作中可能直观的体现出来,对学生有莫大的好处. 例如,某一工厂主要用来加工一件商品的零部件,而加工这一零部件需要四道工序,由于现实环境的制约与机器等原因,每道工序并不都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根据多年经验可知,一、二、三、四道工序加工产品合格的概率分别为0.9,0.8,0.9,0.8,而且各道工序之间的合格与否不会影响.那么,这件加工产品加工出来合格的概率是多少?这样的现实问题就会出现在工厂工人的身上,这就与我们高中所学的概率知识息息相关.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通过概率知识,就将一个产品相关问题转化到了概率问题.显然,这种问题十分的简单.该产品合格的概率为每道工序加工产品都合格的概率之积.设该产品合格的概率为S,则S=0.9*0.8*0.9*0.8=0.5184.这样0.5184这个数字就会对该工厂的生产实际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概率的学习应用面太广,这个生产产品问题只是很小的一个部分,只是概率问题在工作实际中应用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对于高中生来说,概率的学习容不得马虎与怠慢,作为老师更应抓紧这一方面知识的培养与训练.这方面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知识,也是对生活技能以及基本常识的培养. 三、统计在决策中的应用 概率和统计对于研究规律和现象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它甚至可以涉及我们的生活对于决策的各种问题.面对分岔路口如何选择、如何取舍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学习利用概率统计知识,合理的发现与选择,从而获得对自己更大的收益.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面对随机现象,优化决策方案,合理的作出选择,不仅要利用所学概率统计知识,更要提高我们理性看待问题,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 概率论理念已经渗透到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概率论的身影.对此,也有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概率的学习是人生的真正指南”.他可以帮助人们分析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指导人们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其内在的本质,从而能够掌握问题的关键点,轻松地解决问题.而我们作为高中的数学工作者,在课堂上不仅仅要讲述课程标准要求所需要达到的目标,更应该让同学们了解到他们在现实中的应用.使学生不仅仅能够学到课本知识,还能够提高生活技能本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既是对学生们努力学习的激励,也是对老师们认真教学的鼓舞. 应用概率统计论文:强调应用特色的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 本文根据作者几十年的概率统计的教学经验,对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从教学大纲的修改、教材的修订、特色学习指导书的编写、考试的规范、和如何指导学生参加创新项目研究及网络教学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强调应用特色的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的措施。 1 引 言 概率统计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发展,概率统计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提高。概率统计已经不仅仅是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科技问题的工具,而且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成为科技人员科学水平、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才竞争中强者的翅膀。因此,概率统计课程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增强。目前,不仅在理工类专业中广泛开设了概率统计课程,而且在农、纺织、经管类,甚至在文科类专业中也已增设概率统计课程。同时,概率统计科目也是大多数专业考研的必考科目。 在高等工科院校中,概率统计是体系较完整的课程,因此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最好课程。但从数学教育的现状分析,我校的数学教学特别是概率统计的教学无论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等方面都比较陈旧了,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还滞后于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新形势的概率统计教学充满了机遇和挑战。适应于一般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实际需求,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从内容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探索是完全必要的,如计划的顺利实施,必将会提升我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为我校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研究措施 (1)修改教学大纲 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重新修改教学大纲,要淡化一些理论色彩较浓的比较抽象的内容,比如在第一章随机事件与概率中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推导,理论性较强,这部分证明可简化,而在第一节随机试验与随机事件中添加些金融保险的例子,开阔学生的应用概率统计的思路,使得学生在学这门课一开始就明白,我们学概率统计后,不仅仅是知道几个数学公式,会解两道题目,更重要的学会把概率统计的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和现实生活中。新的大纲既保证较完整的基础知识,又要加强实用性技能的训练,更加适合为工程一线培养技术人才的应用性本科层次的需要。 (2)修订教材 概率统计教材计划在使用3年以后进行修订,根据编者从事该课程近三十年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充分吸取使用本教材的校内外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本教材的内容和体系进行系统的修订。教材修订的重点是内容的更新,同时进一步完善教材的体系结构,使取材更加精炼,表述更加准确,实例更加丰富,文字更加流畅。将其打造成为一本精品教材。 (3)修改助学课件、编写学习指导书 编写教材配套的助学课件和学习指导书,组织骨干全体教师的充分酝酿,确定了教材建设的基本思想是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制作的助学多媒体课件、编写的教学指导书具有可读性、针对性、适用性,强调解题思路及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指导书初定为九章,每章内容结构为:基本内容,例题分析,综合练习和自测试题四个部分,书末附综合练习和自测试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学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 (4)加强试卷库建设 为了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为了保证了考试的规范性、公正性、科学性,为了科学公正地评价教学质量和效果,期末考试全面实施教考分离。首先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修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试卷库,统一考试要求。其次在教考分离的实施过程中力求规范,试卷库由教务处随机抽卷,评阅全部采取流水阅卷,整个考试过程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形成一套科学的、规范的、严格的考试制度。 (5)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创新项目研究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创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越加广泛,而概率统计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广泛的应用于生活中的不少领域。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总是面临着风险下的选择。为了规避风险消费者便会采用购买保险的方式来将损失降低,保险公司应运而生。然而我国的保险事业起步较晚,虽然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保险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仍面临富于经验、实力雄厚的外国保险公司的激烈竞争,因此提高自身竞争力,将风险的防范和测度分析置于保险公司经营运作的重要位置,是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概率统计是保险公司常用的一种预算方法,它有效地平衡保险公司与消费者的利益关系,增加保险公司自身的竞争力。给公司的运行与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保障。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研究保险、金融等统计模型,鼓励他们研究探索,指导他们写学术论文,鼓励他们投稿,争取公开发表。 (6)加强网络教学 组织年青老师,修改课程网站,新网站将有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题详细解答、试题库样卷等内容。 根据单招、合资班不同特点,给出复习题,便于同学复习。在网站上开设师生互动栏目,公开讨论问题,研究概率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3.结束语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强调应用,理论联系实际,教会学生用它来解决问题,是我们今后改革的重点,但如何将改革工作做好,任重道远,我们将不断创新、不断研究与探索。为早日把我校建成一流的应用性本科院校而努力。 应用概率统计论文:高职高专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性教学改革探微 【摘要】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一门基础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该课程尚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现状的分析,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职高专;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性教学 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数学课程的概念、公式和定理等比较多而且抽象,很多学生觉得所学知识枯燥乏味,甚至害怕学这门课程. 但是,现实社会对数学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必须能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切实的掌握这门课程. 在此前提下,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对应用性教学改革话题的探讨也越来越多. 一、高职高专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容多,课时少 在当前高职高专院校中,比较通行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材版本,是浙江大学编写的. 这套教材还配有相关的辅导书,其中主要是一些练习题,还有对每章内容的简要介绍、概括. 总体来看,这套教材比较适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为它的教学内容非常多,概率论部分加上数理统计部分总共有三百多页.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课时安排得比较多,所以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能上完该门课程. 但是,近几年进行了课程改革,该门课的课时安排较以前少了很多. 在此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在一堂课的时间内,讲授两三堂课的教学内容,这就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应用性练习少 我们知道,由于数学课程中的公式、定理等比较多,学生为了能较熟练的应用它们,必须进行大量的练习;否则,即使能记住很多知识点,也无法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可是,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注重公式的推导与证明,或者对重点、难点知识花很多时间进行讲解,却忽视了多做练习题的重要性. 这就极大地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手段滞后 教学手段的滞后,表现在很多学校仍主要采取“黑板+粉笔”的方式进行教学. 当然,板书自然有它的优点,对于重点、难点知识能比较详细的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但是,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板书,则会极大地浪费教学时间. 同时,这种单调的文字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使部分学生厌倦这门课程. 二、关于高职高专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性教学的思考 (一)改革教材内容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教学中心应注重其实用性,也就是说,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应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 那么,根据这个需要,可适当删减部分内容. 例如,公式的推导过程、定理的证明过程等等;相反的,也可以加入一些应用性比较强的内容. 总之,教学大纲应是按照“应用性”的标准来编写,同时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结合本专业的需要进行教学. (二)改变教学方法 针对应用性练习少的问题,主要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解决该问题. 在这里,不能通过简单的增加练习的方式,来改善教学效果. 这种方式往往由于学生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而事倍功半. 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提问题,讲方法,勤练习”三步走的教学方法,来改善教学质量. 教师在讲授完某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时,可以提出一些现实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并给出答案. 在学生思考一段时间之后,教师给大家传授解决措施,即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或者解题技巧等等. 最后,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这种方法反复练习,必能使教学效果大为改善. (三)调整教学手段 根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特点,可以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因为这门课程的实用性较强,依靠板书往往费时间且效果不佳,而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更能生动、形象的给大家展示分析过程,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种教学手段的帮助下,学生用于思考的时间增多,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加强. 不过,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课前充分备课,对课件的内容及相应的教学时间应控制好,否则,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反而不如板书式的讲解,结果也只能事与愿违.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不能完全用多媒体教学代替板书.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直观、操作方便、信息量大,但对于比较难于理解的难点,课件上可能没有,而板书则能弥补多媒体教学的不足,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改善教学效果.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高职高专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内容多,课时少;第二、应用性练习少;第三、教学手段滞后. 对此,笔者做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改革教材内容;第二、改变教学方法;第三、调整教学手段. 通过文章分析,希望能给教学工作者提供些参考. 应用概率统计论文:数学文化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概率统计课程是传承数学文化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授概率统计知识的过程中,应当适当分析产生概率统计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存在的美,帮助学生进入数学文化氛围中,进一步奠定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本文主要分析了数学文化的含义,概率统计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的重要性,数学文化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数学文化;概率统计;教学应用 一、数学文化的含义 数学是人们定性把握客观世界,定量刻画与抽象概括,并且在这个前提下产生特定的方法与理论系统。基于这个角度分析,非物质世界的事物便是数学研究的对象,也是组成抽象思维体系中的主要部分。也可以理解为在人类文化中数学是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要求教学者基于文化的角度对概率统计教学进行审视。一般来讲,我们学习学校的数学知识以后,虽然很少能够应用到实际工作与生活中,但是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人们通常会采取数学的方法、推理方式处理各种问题,并且随着不断积累的实践经验,如此的数学方法就会变成文化载体。 二、概率统计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第一,作为文化重要表现方式的数学文化,在概率统计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促使数学研究与学习形成更加广泛的范围,领域越加多样化,这样不但对数学知识极大进行了丰富,还有效调整与优化了概率统计教学的结构。第二,在概率统计教学融合数学文化时,可以很好的塑造数学文化修养,最大程度避免了高数传统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与判断概率统计教学理论知识,为学生发展创造力奠定了基础。第三,在概率统计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理念,形成较好的数学思想,通过严谨的教学态度对待问题。 三、数学文化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概率统计教学内容中应用数学文化 1.介绍概率统计史 将概率统计史的内容渗透到概率统计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科概念与原理。并且,通过介绍学科历史,仿佛学生进入了学科发展历史之中,帮助他们逐步理解知识,通过体会研究者的艰辛,以及他们不怕艰险、追求理想的精神,帮助自己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再者,一门学科的发展无法离开创新,其也是科学的血液,创新精神能够使人们产生生活热情,进一步很好的认知人生。比如在讲解概率定义时,可以简单介绍概率定义的发展过程。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在1812年通过分析工具对概率论内容进行了处理,促使概率论成功从组合技巧过渡到分析方法,开启了概率论发展的崭新时期。 2.培养概率统计思想 在概率统计学科中概率统计思想是其灵魂,其也被认为是解决科研研究活动问题的最本质想法,是发展学科的动力,也是组成概率统计这门学科文化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概率统计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知识中的概率统计思想进行挖掘与概括,并且对其魅力积极展现,加深学生对其的认识,进一步从思想层面培养和提升学生对素质能力。 比如,概率论中的主要知识点是贝叶斯公式,若仅仅是向学生展示公式表达式和推导过程,这样的知识势必缺少活力。但是,教师如果可以向学生揭示公式后隐藏的思想,知识立刻有了活力,同时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3.必须与实际联系 生活酝酿了概率统计,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反之,在生产、生活以及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中国也可以用到概率统计。因此,概率统计的教学必须与实际紧密联系,多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充分展现概率统计的活力和魅力,严禁与实际脱离,向学生灌输知识理论,好像概率统计仅有公式和方法。 比如贝叶斯公式较为繁琐,一些学生在应用过程中会觉得吃力。若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公式的同时,可以充分展现它的思想,再与实际生活中的有趣例子配合,学生就可以更好的掌握贝叶斯公式的内涵,极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方式中应用数学文化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把一些典型的实际案例作为代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以及培养实际能力。相较于直接的讲述,案例教学法更加容易技法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独立考虑问题的能力,并且由于其亲自参与会帮助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很好体会概率统计的主要思想,进一步内化为本身的思考习惯,提升了整体素养。因此,可以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科学应用案例教学,这对于提升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具有极大的意义。 2.实践教学 在概率统计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设置实践教学阶段,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率统计知识,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可以亲子设计教学实践活动,比如学习了常见分布之后,可以设置题目问题“常见分布随机数的产生”、“在图像去噪中正态分布的应用”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置实践题目,问题可以来自于学生观察生活的经历。在实践操作时,鼓励学生独自完成工作,遇到问题独立学习,学用结合。如此,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得很好的学习体会。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改革素质教育,数学文化必将被作为概率统计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不但帮助学生获得很好的数学知识,还可以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进一步确保学生发展综合数学素质。从这个角度考虑,教师必须认真做好这些工作:积极转变传统的思想,确保从多个方面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努力摸索数学文化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多样化发展数学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寻找数学文化与概率统计知识的融合点,确保顺利实施教学工作。 应用概率统计论文:Minitab软件在高职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高职概率统计教学中,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我们尝试调整和优化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引入六西格玛管理,辅助Minitab 软件助教学,对提高概率统计教学成果很有帮助。 关键词:概率统计教学;Minitab统计软件;六西格玛管理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蓬勃发展时期,最大化的提高公司的利润和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的目标,从而形成新的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强调的是以客户为导向,全员参与和持续不断地改进。六西格玛管理正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相对来讲,Minitab统计软件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应用是比较适合的。 六西格玛管理中的精髓和真谛“以事实和数据驱动管理”。然而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将得出的最重要的信息用以改进工作,这些数据的转化离不开概率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因此概率统计课程的建设应逐渐与经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教学重点也应由教授转变为应用,化繁为简。故而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将六西格玛管理思想融入概率统计教学。目前高职学生的现状是基础较弱,学习惰性较强,没有求知欲。因此尝试在教学中,辅助Minitab统计软件的应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只要敲敲键盘就能解决复杂的难题,把学生从纯数学的深渊解救出来。 1 Minitab统计软件的最大特点 Minitab管理统计软件是目前各种统计软件中比较简单易懂的一个。在国外大学统计学所开设的统计软件课程中,Minitab与SAS、BMDP并列,甚至有的学术研究机构专门教授Minitab之概念及其使用。它操作简单,无需编程,功能强大,便于学生自主学习。Minitab软件功能齐全,一般的数据分析和图形处理都可以应付自如。 2 Minitab软件辅助概率统计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概率统计学课程设置的优化。一方面能为学生创造实际操作平台,另一方面能使课程设置更趋于合理。 (2)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兴趣、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动手能力,增强竞争优势。 3 Minitab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1)Minitab在概率计算中的应用。 商店收到1000瓶矿泉水,每个瓶子在运输过程中破碎的概率为0.003,求商店收到的1000个瓶子中,恰有两瓶破碎的概率以及不超过两瓶破碎的概率。 这是利用二项分布求解计算的一道典型习题,对高职学生计算求解有一定困难,学生对公式记不准,记不牢固,排列组合的内容掌握不好,即使能转换成用泊松分布查表近似计算,有的学生还是掌握不了查表得方法。 通过调用Minitab,选择计算 概率分布 二项(B),点击概率选项,在试验数选项中填写1000,事件概率选项中填写0.003,点击输入常量选项,填写2。确认得到结果:恰有两瓶破碎的概率为0.224154。 同样的方法,选择累积概率选项,即可计算出不超过两瓶破碎的概率为0.422853 。 通过软件求解,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直观的得到计算结果。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Minitab在正态分布教学中的应用。 正态分布是概率统计教学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更清楚、更直观的了解正态分布两个参数对密度函数的影响,教师在演示正态分布函数图像时,可以先固定一个参数,让另外一个参数改变来加以绘制正态曲线。教师可以通过图形 概率分布 不同参数, 选择正态分布选项,填写有关参数后,就可以在同一张图上显示多条均值不等、方差相等的正态曲线。采用上述方法,学生可以自行得出两个均值相等,而方差不相等的正态曲线2。同学借助图像,可以清楚的领会正态分布中这两个参数的作用。通过软件的直观展示,便于学生掌握结论,化繁为简,提高学习的兴趣。 (3)Minitab在样本的均值与方差的研究中的应用。 样本均值和方差也是概率统计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六西格玛管理中对产品指标的考察的重要内容。在开始一般的数据分析前,用户往往需要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而我们所研究的样本均值和方差亦可通过Minitab软件来完成。 首先我们调用Minitab,将原始数据输人到第一列,命名为“成绩”。 选择“统计 基本统计量 图形汇总”即可得出输出结果2。 学生成绩统计分析(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tudent scores) 在分析结果中里面不仅有我们关心的样本均值和方差,还有很多描述性统计结果呈现在分析图表中。 4 假设检验中Minitab的应用 一个纤体中心想了解会员在选择动感单车和普拉提两种健身方式对纤体的影响,从而得出对纤体中心课程设置是否做出改动的决策。他们从动感单车班和普拉提班分别随机抽取15名和10名学员进行体重减轻的调查,得到如下结果(单位:千克) 试判断两种纤体方式在减肥瘦身效果上是否有显著差别?(显著性水平=5%)。 建立假设: 调用Minitab软件,(1)选择“统计 基本统计量 双方差”。 (2)输入数据后,点击“确定”,得到输出结果及图形。 (3)由输出结果中的F-Test的p值=0.65 0.05,得出结论,不能拒绝原假设,即采用两种不同方法锻炼对体重减轻影响的方差是相等的。 再次建立假设: (1)选择“统计 基本统计量 双样本t”。 (2)选择“假定等方差”,点击“选项”后,在“置信水平”选项中输入95%,在“备择”选项中输入“不等于”。得到如下输出结果。 (3)输出结果表明,由于p值=0.159 0.05,得出结论:不认为两种健身方式在减肥效果上有不同。 这就是用Minitab做假设检验,相当简单实用。 在高职概率统计课程中采用Minitab软件教学后,避免了许多深奥的概率理论知识的研究,直观展示的图形,使学生对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及预测得心应手。学生不再需要把精力放在公式的记忆和计算,复杂的统计问题轻松解决。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能学”,继而变为“我要学”,简单的六西格玛管理思想融入到概率统计教学中,能使学生从中感受的概率统计课程的实际应用,避免学生产生学习数学、学习概率统计课程无用论的思想。
生物统计论文:生物统计课教学思索 生物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解释生物现象,寻求其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一般数理统计学相比,它不仅要通过事物外在的数量表现去揭示事物可能存在的规律性,而且要根据专业知识去探讨、解释为什么会存在这种规律性。[1]生物统计学的特点就是研究对象是抽象的随机变量,而且要和农业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生物统计”主要包括田间试验中常用的、基本的试验设计方法与统计分析方法两部分,是生物科学、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2]如何提高“生物统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生物统计”课程的教学,为学生奠定一个丰厚、扎实、牢固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基础,是摆在每一位从事“生物统计”课程教学的教师面前的严峻现实。为了提高“生物统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所在教研室一直以来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反复探索,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并有一些体会。以下浅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 一、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生物统计”这门课程比较抽象,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要想让学生喜欢这门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任课老师,从而对这门课感兴趣。“教者乐其教,学者乐其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生物统计”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师生之间确立一种朋友关系,课堂教学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生物统计”课堂教学在规范管理、形成良好学风的前提下,应该营造轻松、民主与和谐的氛围,教师要放下架子,有缺点和错误要敢于承认,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引起共鸣;让课堂充满笑声,一句笑话,一句简单风趣的语言,都可以激活课堂,学生在轻松、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氛围下按照老师的思路和要求,不知不觉地学到和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此外,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引入要突出趣味性。加入一些和讲授内容有关的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的情节,这为激发学生认知动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如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在讲授“显著水平”时,就以“天宫一号”的研制和发射、中国航天器空间对接技术为例,说明显著水平的依据和重要性;又如在讲授第四章“显著性检验的配对设计”时,以佳洁士牙膏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宝洁公司推出了佳洁士牙膏,这是第一个带有氟化物的牙膏。为检验佳洁士在检验减少蛀牙方面的效果,研究者对多对双胞胎进行了实验,每对双胞胎之中的一个使用了含氟化物的佳洁士牙膏,而另一个则继续使用不含氟化物普通牙膏。”这时提出问题,即将双胞体作为非独立样本使用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个例子既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又能让学生轻松地明白什么样的设计属于配对设计,直观地体现了有关知识的客观背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好每个概念,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精心选择一个个有趣的实例,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趣味性中掌握生物统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老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的每一个问题,有思考、研究价值的,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享受到质疑的成就感;浅显幼稚甚至不太合适的,要选择不同角度给予评价鼓励(鼓励其有所发现,表扬敢于质疑的勇气、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的热情,提高他们质疑的勇气,从而增强其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针对不同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实例 笔者所在生物统计教研室给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所有学生讲授“生物统计”课程。农学院农学、植保、林学、园艺、资环五个系使用的生物统计教材都是四川农业大学明道绪主编的《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专业实际、选取和专业相近的例子,分清重点难点,对现有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3]我们在讲清基本原理、思路和方法后,在举例时尽量结合专业,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专业实际。如给林学系的学生上课时,参考了续九如、黄智慧主编的《林业试验设计》,所举例题均与林木遗传育种、栽培、生理生化和森林资源调查等有关。对资环系则尽量采用农业资源调查、植物营养与施肥、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效益分析、气象观测等方面的例子,有时即使将植保或者农学类的例题仅在文字上变动一下而数据不变也能取得较好效果。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同一章节的应用问题也有所侧重。如在讲“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时,不同的系在理论联系实际时侧重点也不同。如给农学系上课时,参考童一中主编的《作物育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重点讲授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在作物遗传育种和栽培上的应用;在给植保系上课时,参考山东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主编的《农业病虫数理统计预报》,重点讲授根据害虫发生发展规律及影响的有关环境因素预测害虫未来的发生发展趋势,为害虫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等应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们明白了统计方法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总之,通过课堂讲授、作业和上机操作,使学生学完该课程后不仅仅学到一些统计学的常用术语和公式,而且要意识到他们所接触的统计学比单纯地计算平均数以及用彩色图表示出来复杂得多,它是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对各个系都要讲授“生物统计”的基本知识,内容涉及到实验方案的实施、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即“田间试验”、“资料的整理与描述“、“常用概率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X2测验”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对于有些章节如“百分数资料的假设检验”,因为数据涉及到有两个属性类别的质量性状和利用统计次数法得来的次数资料,农学系和植保系学生用的较多,因此只对这两个系讲授。对于“两因素系统分组试验资料的方差分析”,因为植保和资环专业用的比较多,因此只对植保系和资环系的学生讲授;对有些难度较大的章节,如“方差分析处理效应分类与期望均方”等一般只对农学系学生讲授;“样本平均数抽样分布与标准误”一节虽然最难懂,但它是生物统计思想方法的重心所在,是重要基础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要仔细、耐心地给学生讲清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制定实验方案、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并作出科学的结论。 三、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1.将统计方法的讲授与统计软件的介绍紧密结合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统计软件的应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与科研工作者必备的技能。生物统计教研室根据不同的专业开设了Excel和SPSS等统计软件的实验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介绍Excel、SPSS等软件基本操作的基础上,结合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实例,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讲解利用Excel、SPSS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从而达到将抽象统计理论与直观现象操作相结合的目的。很多统计方法的计算量大,例如方差分析、直线回归等,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手工计算,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在黑板上逐步计算,学生学习时觉得计算繁杂。现在我们在讲课时一边讲解理论,一边把实例的处理结果做出来让学生分析。把重点放在讲授基本原理、思路、方法的适用条件和统计结果的解释上面,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选择相应的统计方法用统计软件处理,并能做出科学、正确的解释。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统计学是生物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工具,对将来从事农业和生物科技工作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有重要实用价值的课程,与数理统计学不同的是,这门课程重在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和强调“用”这个特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会应用。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实际动手能力,教研室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根据自己申报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和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讨论和交流,每个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的试验设计和实验方案,并说明自己的项目或者毕业论文用是什么统计方法来分析。此外还安排上机实习,并且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试验数据独立处理,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与逻辑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样使学生能够真正利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针对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生物统计”的特点是内容抽象、枯燥,理论性、逻辑性较强。而且该课程内容多、公式多、图表多、计算量大,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产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疲劳,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多媒体教学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多媒体教学应用广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来讲授。就拿“方差分析”这一章来举例。在讲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时建议用板书讲解,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难,教师在黑板上一步步进行讲解和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在讲不同试验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时,用板书讲解该试验设计的田间试验设计图、资料整理表及方差分析三步骤中涉及的公式,而讲具体实例时应采用多媒体。这种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时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还为启发式教学提供了时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老师的引导下活跃思维,积极思考,及时理解和消化知识。针对“生物统计”逻辑性较强的特点,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我们在讲课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因此,我们采用最多的就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 五、小结 要想提高“生物统计”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对待。教师感情的投入、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结构的编排、教学节奏的控制都在构建着现代教学趋势,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并不断总结方法,才能探索出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 生物统计论文:生物统计课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统计是认识客观现象的方法和手段,也是一种意识和观念,统计能力是信息时代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生物统计课程是一门培养统计思维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该课程重在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以概率论为基础,揭示生命现象的规律性;生物统计涉及面广,具有大量的数学概念、数学符号和计算公式,同时具备内容丰富、理论抽象、实践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较高,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基础。由于统计课程性质的独特性,学生学习、教师讲授过程中存在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的特点,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死记硬背一些公式定理,将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1999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生物统计课程组逐步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重点,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综合人才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收到了较好效果。 1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教材的前4章内容包括绪论、资料的整理、平均数与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及常用概率分布,这4章内容看似简单,但却是后面各种假设检验方法的铺垫、基础,统计推断的基本思想都来源于概率分布,所以需要在该课程开始的前4章下足功夫,打牢基础。采用启发式教学将统计思想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践和专业知识中,引导学生产生学好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需求,培养学习生物统计的强烈兴趣,使各种统计方法、大量的公式不再是枯燥的数学计算,而是推断规律、揭示本质的必要手段。例如,资料的整理章节中要将100只种蛋出雏天数资料整理成频数分布表,整理的目的是表达数据,将数据特征用图表的形式简单、清晰地表达出来以代替繁琐的文字描述。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种蛋出雏天数、频数分布表中发现种蛋出雏天数的平均值及出雏天数的分散程度(不同天数出雏种蛋的百分比),理解指标的稳定性和变异性。其次,要启发学生思考该指标特征的生产实践价值,即生产中需要集中人力在哪几天,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紧密关系,学习专业知识的价值所在,进而启发学生懂得数据整理不仅在于简化表达,也是挖掘检测数据特征的一种方法,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获取方式有所了解,即知其然,更知其所以为然。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两位教育家的教学理念实质就是启发式教学,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创造型人才。 2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索、研究为主的教学活动,是一种符合教学规律的在教师精心策划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不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符合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取向。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满足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是生物统计的难点所在,对假设检验原理的讲解要在已掌握的描述统计,尤其是概率分布的基础上,采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以课本“判断某品种猪的怀孕期是否有114d”为例,引导学生从逻辑推理上进行思考。首先,分析的实质是判断该样本是否来自μ=114的正态总体;其次,分析采取什么方法判断该样本是否来自这一总体,如果样本和总体完全相同,就没有分析的必要,也就没有统计推断的必要,因为有差别存在,才有统计推断;最后,分析造成差别的原因,即来自同一总体的差别是样本间的,也就是样本标准误(抽样误差),来自不同总体的样本也是有差别的,该差别即μ1-μ2(总体间的差别)及抽样误差。所以分析差别是由抽样误差造成,还是由总体差别造成,即可得出样本是否来自同一个总体,继而考虑从数学上解决该问题,即构造适宜的统计量,并计算得出样本统计量,依据小概率原理推断得出结论。这一原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包括试验误差、概率分布、小概率原理等,必须是在学生对这些知识点都已理解吃透的基础上,才能把原理搞清楚;所以,采取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统计原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采用比较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比较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常见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思维方式。比较思维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把已经熟知的知识、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分析方法、过程联系起来,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和不同点,并用类似方法分析、处理问题或是根据2个或2个以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间的对比,从某个事物的某些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事物的相应特征的存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从而产生新知,得出有创造性的结论,通过比较更好地掌握其特征。统计分析方法是统计推断的核心内容,是学习生物统计的重点所在,数据资料不同,统计分析方法也就不同。在阐述不同统计分析方法时,首先明确资料的类型,由于不同教材资料分类标准不同,类别及其名称也存在差异,将不同分类标准对照比较,引导学生掌握资料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各种统计推断方法的分析对象(数据资料的类型),使学生对资料类型这一概念不仅有理论上的认识,更要掌握数据资料在统计推断中的地位,以及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差异的数据基础。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的“找不同”活动,即将课堂教师讲授的概念或术语与教材名称的差别或教材中在课上没有讲解的内容(如统计量与统计数、双侧检验与两尾检验等)进行比较,分析原因,不仅能督促学生课上积极参与教学,课下认真总结,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术语产生深刻的印象,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连接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的桥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统计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案例进行思考、研究并对计算结果分析和评价的过程。只有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实践,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所在,才能使生物统计获得最大的生命力;也只有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不同专业方向精选案例。例如,针对兽药营销专业的学生,举例讲解营销培训的效果验证,通过营销培训与不培训2组销售量的比较判断培训的价值。如果没有统计学知识而去分析这一问题,会因为销售量平均值的大小直接得出培训效果的优劣,但这一结论是没有经过统计分析、没有科学依据、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如果有统计学知识作基础,分析销售量的差别是由本质差异引起的、还是随机误差引起的,从而得出概率基础上的统计学结论和专业结论。通过这一案例,不仅使学生了解学习生物统计的目的所在,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统计的兴趣,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通过统计分析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在探索事物规律性的过程中,应用统计方法来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必要工具。统计推断结论有二种:一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或叫“存在显著差异”;二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或叫“不存在显著差异”。统计思维是概率思维、推断思维,是在一定概率基础上的推断,而不是确定的、100%的、完全正确的,是有可能犯错误的。所以统计结论并不能完全代替专业结论,统计学上没有意义,专业上不一定没有价值,不能把统计结论作为专业结论的唯一指挥棒。例如,分析限饲对肉鸡生长发育的影响,当9个限饲组的饲料转化率全部高于对照组,但统计分析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别时,专业上不能认为限饲对饲料转化率没有影响,只是由于肉鸡个体间差异较大,致使没能利用统计工具分析出组间差别。所以,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专业上未必就一定没有意义。统计分析是判断处理效应的工具,但并不是100%的绝对正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最终获得专业结论,统计只是用来揭示事物规律的必备工具。科学研究是一个揭示本质、把握规律、创造新知的过程,同样也是探求真理的过程。事物的本质、规律不是暴露于事物的表面,而是在复杂的现象之中,因而只有以求真务实的精神,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将取得的材料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透过偶然把握必然,使认识到达真理的彼岸。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走向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造福人类,必须注重自主创新,在统计教学中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谨务实的研究精神,对培养21世纪创新型综合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生物统计论文:生物统计教学内容 1生物统计的教学原则思考 概率统计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扩展。同时商业化统计软件如SAS、S+及SPSS广泛应用,给数理统计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和新的要求,对此应该在教学中有所反应和体现。 1.1数理统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学习 对统计思维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基本概念与原理的准确把握。虽然不同统计模型的具体方法不同,但均由样本容量确定、随机抽样、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统计推断、统计预测、模型验证等一系列环节构成。由样本、统计量、抽样分布、置信区间、弃真概率α、取伪概率β、检验效力(powerofatest)、P值等概念所表达的统计思想在不同统计模型中是完全一致的,因而在条件允许时,应该用统计模拟方法进行直观化教学,以加强对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把握。 1.2统计模拟方法辅助教学 随机模拟试验可以加强学生对统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例如,对显著性水平为α置信区间的正确理解应该为:(1)由两个随机变量(上下限)所确定的一个随机区间;(2)在同等条件下无限多次反复抽取相同容量的样本时,随机区间包含未知总体参数的概率为1-α。对此抽象概念的直观教学,可以用统计软件如S+简单完成。对于其他概念,如抽样分布、假设检验中弃真和取伪错误概率、检验效力、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抽样分布、预测误差分解、离差平方和分解等,均可利用统计模拟进行直观化教学。另外,统计模拟还可以取代部分定理和结论的证明,通过模拟试验进行经验性验证。 1.3理论和实验技能的同步提高 首先应加强实验环节,使学生掌握一种常用统计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SAS由于数据结构简单、功能强大、运算速度快而应成为首选。另外,S+具有强大的、可编辑的图形功能和易于编程特点,可用于统计模拟。共享统计软件R有与S+几乎完全一致的语法,为S+的使用提供了方便。虽然学生可以用统计软件快速完成统计运算,但由于理论知识的不足而无法正确地提取和解释软件输出结果。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一方面保证一定的实验学时,加强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讲解、课后作业和统计模拟实验的形式加强理论学习。加强理论学习的观点,在学时压缩的前提下与一些学者的观点相左[2]。我们认为统计软件的使用,一方面减轻了时间负荷使学生有更多时间用于理论学习,另一方面也对理论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利用软件分析结果。在有限学时内,加强理论学习的核心在于精讲式和概论式教学的有机结合。 1.4精讲式和与概论式教学的相互结合 数理统计的内容极其广泛,不加选择的教学使学生难以抓住重点。应在数学基础允许的前提下,重点地讲解核心内容。例如单一正态总体统计分析虽然简单,但涉及了所有核心统计概念,应作为重点内容讲解。根据统计模型间的区别与联系,应注意将核心结论自然地扩展到相近或相似的统计方法中去。如简单线性回归向多元线性回归、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乃至非线性回归的自然扩展。与精讲相对应的,可以进行一定学时的概论式教学,对专业领域内的常用分析方法进行一般性介绍,并以典型案例分析的形式拓宽学生的眼界,做到点面结合。 1.5典型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分析指对科技论文中常用统计方法的剖析和讲解。典型案例分析可以使:(1)学生体会到统计方法在实际科研和生产中的应用,培育学习兴趣;(2)实际案例基本上包含了统计分析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体会统计分析的内涵。对典型案例的进行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建立统计分析的系统观念;(3)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学习科学研究的内涵与方法,并融会贯通地掌握统计分析在本专业的应用。概论性地介绍一些统计方法在专业领域的应用,不必苛求对统计方法和理论的深刻理解,仅要求学生体会具体案例中随机抽样、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统计推断、统计预测、验证模型等环节所体现的统计思维方法,及对具体案例和所用统计方法的感性认识。同时,应该抽出一定的学时(如2学时)对高级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概论式介绍。 1.6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及考核方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永远无法包含将来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因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激励学习兴趣应成为教学指南。典型案例分析、模拟研究项目、统计模拟验证、课堂讨论、概论式介绍应用现状和前景都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课后作业是督促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和检验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精心设计的作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地理解和消化课堂所学知识,而且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可以将简单的理论证明和一部分教学内容以作业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逐渐培养自学能力。平时作业成绩、分段考核成绩、实验成绩、课程设计应在总评成绩中占50%左右的比例,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以上教学环节的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还可以减轻期末考试时的学习压力。考试可以采取分段多次考核的方法,以2~3次为宜。这样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发现教与学中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调整,减轻终考压力,以免一次考试决定成绩和突击学习应考的现象。 2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的思考 虽然数理统计内容庞大,但在本科阶段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均为基础统计方法。对生物学而言主要包括与正态分布相关的统计模型,如单一正态总体的统计模型、线型回归、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等,及与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相关的统计模型,如二项分布的统计分析、逻辑斯第回归以及关联表等。根据以上内容的区别与联系,我们考虑按照如下顺序实施教学。 2.1单一正态总体的统计模型 指的是对一个正态总体的统计分析,包括参数点估计、区间估计、假设检验、两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对比分析等。虽然在概率论教学中有所涉及,但强化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对建立统计思维方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准确把握样本、统计量、抽样分布、置信区间、假设检验中弃真概率α、取伪概率β、检验效力、P值等重要概念,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在实际应用中,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是不可或缺的,需要增加QQ图的原理与应用教学内容,即可以使学生了解这一简单而广泛应用的图形判别法,又可以强调在统计分析中必须对模型所依赖的假设进行验证的统计思想。 2.2线性回归线型 简单线性回归的参数估计、参数估计量的抽样分布以及参数假设检验等内容的推导证明仅涉及二元函数极值、数学期望和方差的基本性质、以及简单的代数运算,因而在学时允许时应尽量加以证明,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应介绍用图示法判断线性回归模型的IID假设是否满足。由于对非IID数据的广义线性回归方法已经成熟,故无需对非IID模型的传统矫正方法多做介绍。对于线性回归中的统计预测,应着重使学生掌握预测误差的来源,即参数估计量和模型内在随机误差项两个因素对预测的影响。多元线性回归在基础统计学中占有核心地位,是衔接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纽带。由于多元线性回归的推导涉及随机向量和随机矩阵,而不宜进行详细的推导。可以首先将简单线性回归主要结论用矩阵表示出来,并推广到多元线性回归。在多元回归阶段应强调:(1)应客观地评述预测变量数目对确定系数R2的影响作用,避免在模型评价时对R2的过度依赖;(2)应使学生理解回归模型中的方差分析是对多个参数同时为0的假设进行检验,以便于和以后试验设计与分析的学习衔接起来;(3)离差平方和的分解的意义及参数子集的F检验;(4)对拟合残差的图形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对IID的假设满足与否进行判断;(5)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2.3协方差和方差分析 通过对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引入离散型的回归变量而介绍协方差分析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构造虚拟变量,并通过虚拟变量将离散型的回归变量加入到回归模型的方法。虚拟变量的理解和使用,对逻辑斯第回归、方差分析、非线性回归的假设检验的学习非常有帮助。在理解协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的关系后,自然而然地将多元回归过过渡到方差分析,即全部回归变量均为离散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即方差分析模型。可通过对虚拟变量加以限置的方法(使数据矩阵满秩),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方差分析。由于方差分析数据矩阵的特殊性,可以方便地推导出单因素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的公式。通过以上学习,应该使学生建立回归分析、协方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属于同一类模型的概念。 2.4非线性回归 可以简单介绍如何用泰勒多项式对非线性函数线性化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迭代方法估计参数。由大样本理论,参数的区间估计、假设检验和统计推断等均与多元线性回归相同。 2.5与二项分布相关的统计模型 二项分布相关的统计模型主要用于处理计数类和频数类数据。对于频数类数据,主要介绍对二项分布数据的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及统计推断等。逻辑斯第回归是分析频数类数据的有力工具,可以进行类似于正态数据的回归分析、协方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工作,因而应作为核心内容而加以介绍,包括逻辑斯第曲线意义、参数估计方法、参数解释等。可以通过例题及作业的方式使学生了解逻辑斯第回归和普通回归的区别与联系。 生物统计论文:生物统计中统计软件对比 生物学研究结果常需生物数理统计处理结合才能够客观准确的的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实验调查资料[1-2]。在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关系时,生物数理统计方法及其软件亦广泛应用,目前常用的有Excel、SPSS和SAS。三者当中SAS以其最为强大的统计功能是熟悉统计学并擅长编程的专业人士的首选。而Excel、SPSS则受到非统计学专业人士的青睐;两者相比,SPSS分析的结果更简单、直观,更易于掌握。本文结合相关分析综述三种软件的优缺点。 1常用统计学软件的特点 Excel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软件之一。主要用于数据处理、统计分析与计算,简单的数据库管理,而且它能绘制图表,具有检查与删除宏病毒的功能,并能与Internet网络共享资源[3]。此外,还能利用VisualBasicforApplication(VBA)语言开发面向特定应用的程序,但实际应用中很少有人使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用Excel的两大服务,一是自动计算功能,进行一些报表处理,这时Excel相对于Word来说不仅制表容易,更重要的是Excel有自动重算功能,一个数据被改动了,相应的结果会自动重算;二是Excel的制图功能,它能根据输入表中的数据自动生成曲线图、柱形图、饼形图等,大大减轻了手工制图的工作量。SPSS(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orStatisticProductsandServiceSolution)forWindows,与Excel相比,SPSS的统计分析功能、图表功能和数据库互接功能更为强大。SPSS软件处理庞大的受随机因素影响的数据时具有速度快、无编程、数据接口方便和功能模块组合灵活等特点。它使用Win-dows的窗口方式展示各种管理和分析数据方法的功能,并使用对话框展示出各种功能选择项,只要掌握一定的Windows操作技能,只需粗通统计分析原理,就可以使用该软件为特定的科研工作服务。SPSS集数据整理、分析功能于一身。其基本功能包括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图表分析、输出管理等等。SPSS统计分析过程包括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一般线性模型、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数线性模型、聚类分析、数据简化、生存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重响应等几大类,每类中又分多个统计过程,比如回归分析中又分线性回归分析、曲线估计、Logistic回归、Probit回归、加权估计、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非线性回归等多个统计过程,而且每个过程中又允许用户选择不同的方法及参数[4-5]。SPSS也有专门的绘图系统,可以根据数据绘制各种图形。其分析结果直观、易学易用,而且可以直接读取Excel及DBF数据文件。由于其操作简单,已经在我国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SAS是一套大型集成应用软件系统,具有完备的数据存取、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现功能。SAS系统中提供的主要分析功能包括统计分析、经济计量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决策分析、财务分析和全面质量管理工具等等。SAS中各模块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范围。常用的模块有base,graph,stat,insight,assist,analyst模块等,分别执行基本数据处理、绘图、统计分析、数据探索、可视化数据处理等功能。编程操作功能的无比强大是SAS系统的长处。尽管高级版本的SAS出现了可视化窗口,然而要想完全发挥SAS系统强大的功能,充分利用其提供的丰富资源,掌握SAS的编程操作是必要的,也只有这样SAS在各个方面的杰出特长才能得以体现。 2结合相关分析探讨比较Excel、SPSS和SAS优缺点 2.1变量的相关分析及两个变量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用于属于平行关系的两个变量的分析。在相关分析中,变量无自变量和依变量之分,而且都具有随机误差。相关分析只能研究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和性质,不能用一个变量的变化去预测另一个变量的变化。事物间的联系是普遍的。生物学中,作物产量与施肥量、气温、土壤湿度等都存在一定的联系。这种说明客观事物相互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并用适当的统计指标表示出来的过程就是相关分析。现以20种细胞系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为例,通过三种软件的操作来进行两者之间的相关分析。如本例题命名X为细胞膜中蛋白质含量,Y为细胞质中蛋白质含量,见表1。 2.1.1Excel操作Excel通过其分析工具库实现统计分析。数据在工作表中组织后,在“工具”菜单中单击“数据分析”命令。如果在“工具”菜单中没有“数据分析”命令,则需要安装Excel的“分析工具库”。安装过程如下:在“工具”菜单中,单击“加载宏”命令,单击“浏览”按钮,定位到Office安装盘所在位置。安装完成后,再打开“加载宏”对话框,选中“分析工具库”复选框。选择“工具”菜单中的“数据分析”命令,此时弹出“数据分析”对话框。在分析工具列表框中选择“相关系数”。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输入区域,即数据所在区域;分组方式根据输入数据的方式选择“逐列”或“逐行”。如果输入区域的第一行中包含标志项,则选中“标志位于第一行”复选框;如果输入区域中没有标志项,则此复选框不选。“输出选项”中选择相应选项,以确定分析结果的显示位置。选择完成后,点击确定即可显示相关系数的值。Excel中若要显示统计描述需要在“数据分析”中选择“统计描述”。可显示的结果有:平均、标准误差、中位数、众数、标准差、方差、峰度、偏度、区域、最小值、最大值、求和、观测数、最大、最小、置信度(95.0%)等。相关系数结果见表2。本例X与Y的相关系数为0.55461,相关系数检验的P值为0.001,按α=0.05水准,拒绝H0,接受H1,相关系数检验有统计学意义,膜蛋白和质蛋白之间有55.461%的相关性。这样的统计分析结果对于我们的后续实验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1.2SPSS操作SPSS相关分析通过Statistics菜单的Corre-late选项完成。该命令允许同时输入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但系统输出的是变量间两两相关的相关系数。此过程通过对变量进行相关关系的分析,计算有关的统计指标,以判断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初始设置:单击窗口左下角的“变量窗口”(VariableView),在名称、类型、长度、小数点等处适当设置。完成相关设置后,单击窗口左下角的“数据窗口”(DataView),返回数据填充区。在SPSS工作表中输入表1中的实验数据。输入数据后,即可进行相关性分析。具体步骤如下:选择菜单栏中的分析(Analyze)相关分析(C)两个变量相关分析(B),弹出“两个变量相关”对话框。分别将X,Y变量选入“变量”的方框中,点击“选项”(Options),弹出“两个变量相关:选项”面板,选择“统计”中的“描述”(Descriptive),即可显示出“平均值和标准差”(M),交叉乘积的标准差和协方差(C)选项,然后点击“继续”,重新回到“两个变量相关”界面,本例分别选中“Pearson”,“双侧”和“标识显著相关”,然后点击“确定”,即出现SPSS统计的结果见表3(省略统计描述表格)。从表中可以看出,变量X,Y的相关系数为0.555,交叉乘积的标准差和协方差为267.314,14.069。PearsonCorrelation(相关系数)一列中的星号含义是:显著性水平为0.001(默认值)的情况下,变量X,Y相关系数存在显著差异,与“Sig”一列的结果相对应。从给出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比起Excel,SPSS的结果内容更详尽,结果分析更全面。 2.1.3SAS操作与上述两种操作不同之处在于,SAS操作在建立数据集时应指定膜蛋白X与质蛋白Y两个变量。再调用CORR过程求出相关系数。1)设定数据库环境:LIBNAMEA''''C:\USER'''';2)数据步,建立数据集:DATAA.YTLI7_1;INPUTYX@@;CARDS;12.2115.214.5416.712.2711.912.0414.07.8819.811.1016.210.4317.013.3210.319.595.99.0518.76.4425.19.4916.410.1622.08.3823.18.4923.27.7125.011.3816.810.8211.212.4913.79.2124.4;RUN;3)CORR过程,进行相关分析:PROCCORRDATA=A.YTLI7_1;VARXY;RUN;CORR过程的默认输出结果主要包括各个变量的简单统计描述(图略)和一个相关系数矩阵。结果见表4。SAS这种程序化操作过程简单,但需熟练掌握相关的编程语言,而且结果内容也没有SPSS的结果详尽。 2.2Excel、SAS、SPSS的评价 2.2.1数据处理Excel是日常办公的通用软件,也是作为计算机文化基础的一部分而被广泛学习。作为简单的数据处理工具,Excel操作简便,结果直观。SPSS的数据编辑器很像Excel,可以输入数据。SPSS的可视窗口界面和下拉列表可以选择特定命令。但运用SPSS一次只能编辑一个数据文件,在一次涉及多个文件的数据处理中并不强大。SAS在数据处理上可谓功能强大,几乎可以进行任何可能的处理。SAS中的sql数据库可以执行sql查询。只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来学习和理解那些在excel和SPSS中相对容易处理的简单命令。但是SAS可以同时处理几个文件相关联的数据,同时SAS还可以处理多达32768个文件,记录的数量能限制在磁盘最大容量范围内,因此它以强大的数据管理和同时处理大批数据文件的功能,得到高级用户的青睐。 2.2.2统计分析三种软件用于统计分析的高级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SAS,SPSS,EXCEL,就像例题中的操作一样,只要是Ex-cel“数据分析”库中包括的统计部分,都能通过简单的操作给出简单的统计结果。但是Excel只能进行有限的几种运算(平均、标准误差、中位数、众数、标准差、方差、峰度、偏度、区域、最小值、最大值、求和、观测数、最大、最小(1)、置信度(95.0%)等)。SPSS可以运行众多统计分析。其长处在于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可以进行多种特定效应检测。SPSS的缺点是运算方法不多,只能依照软件中提供的模式进行运算。SAS可以运行多数常用的统计分析。SAS和SPSS一样都属于专业分析统计软件,而SAS的强势在于方差分析,混合模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其不足在于依次多项逻辑回归,运算方法受到SAS语言的限制。 2.2.3图表Excel的图表生成简单,可视化窗口模式形象直观,是日常图表生成的有利工具,而且修饰加工的图形尤其美观,单元格数据与数据分析结果具有“联动”关系,改变其中一个单元格数据,与之相关的Excel公式或图表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具有“即改即见”的效果。Excel2007使之更加完善,这些功能均为SAS、SPSS所望之不及。SPSS窗口界面可以像Excel一样轻松的创建图表。图片质量较高,因此被很多发表文章的作者采用。SAS包括最强大的图表工具SAS/Graph,但是SAS/Graph学习起来很有难度。这种图表大多是通过程序性语言创建的。尽管SAS8以后的版本在创建图表方面出现可视化界面,但还是没有SPSS容易操作,一般适用于高级人士。 3结语 综上所述,Excel易学易用,功能有限;但其内置函数数量多且使用方便。公式、图形等具有即改即可见的特点,此功能在目前的SAS、SPSS等统计软件尚无法实现。SPSS操作简易,功能强大,结果详尽,是生物统计等非计算机专业人士的首选;SAS要求用户非常熟悉编程语言,这需要漫长的学习过程。但一旦掌握后就可以享受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总之,三种统计软件各有千秋,每个软件都有其独到之处,也难免有其软肋所在。总的来说,SAS,SPSS和Excel是能够用于多种统计分析的一组工具。通过Stat/Transfer可以在数秒或数分钟内实现不同数据文件的转换。因此,可以根据你所处理问题的性质来选择不同的软件。如果想通过混合模型来进行分析,可以选择SAS;但SAS要求用户非常熟悉编程语言,这需要漫长的学习过程,但一旦掌握后就可以享受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若是要进行方差分析,最佳的选择当然是SPSS,它能完成多种特殊效应的检验和多变量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等),SPSS11.5版还新增了混合模型分析的功能,但其缺点是没有稳健方法,无法完成稳健回归或得到稳健标准误,缺乏调查数据分析(SPSS12版增加了完成部分过程的模块)。因此对他们有整体性的功能了解将对我们的实际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统计论文:生物统计课假设测试 假设检验是畜牧兽医类专业生物统计课程的核心内容,如何把握课程脉络,把假设检验的理论、方法讲解透彻,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统计学原理,并能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是生物统计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在教学基本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培育创新型的畜牧高级人才,是统计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生物统计学建立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基础之上,具有数学课程的性质,如何把数学的逻辑原理转化为畜牧专业语言,是学生能够轻松学习统计原理、学会统计方法的基础。假设检验即是运用统计方法解决畜牧生产科研实际问题的一种必需方法。假设检验的方法有U检验、t检验、χ2检验和方差分析,各种方法的基本步骤、推理方法以及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只是分析的对象不同,数学上的计算方法不同,从而产生了这4种假设检验的方法。 1课程体系设置围绕假设检验 1.1假设检验的目的———揭示规律生物统计课程设置同其他课程一样,首先是绪论,讲解生物统计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常用术语及发展历程,其中蕴含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由样本推断总体———即假设检验的最终目的为揭示规律。假设检验是方法,是工具,是开启生命科学的钥匙。 1.2假设检验的推断依据———小概率原理课程的第2部分是描述统计,关于数据资料特征的描述,由简入繁、由浅至深,由样本到总体,描述数据的分布特征。重点在于对数据总体分散变异性和集中稳定性特征的理解,数学上用概率特征来描述计算。数据总体的分布特征决定了临床诊断标准值、医学参考值范围以及异常值的确定方法,此即为假设检验的推断依据: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原理,简称小概率原理。这也是建立推断思维方式的基础,是统计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是学生学习统计课程产生为难情绪的原因之所在。所以从传统的确定思维模式到统计的推断思维模式的转变,是学好统计学的基础。 1.3假设检验的本质———利用数据变异揭示规律课程的第3部分即为推断统计,详细介绍各种具体的假设检验方法,把握的重点为分析利用的样本数据,需要推断说明的是样本所在总体的参数。所以利用假定总体,判断样本属于假定总体分布的正常值范围(接受域)还是异常值范围(否定域),即可对样本是否取样来源于假定总体作出推断。数学上的解决方法是根据已知信息以及数据条件分别构造不同的检验统计量:U、t、F或χ2,计算造成数据变异的原因是本质效应造成,还是由抽样误差引起。U检验和t检验是利用数据的表面效应与抽样误差大小的权衡比较来推断本质效应(处理效应)是否存在;F检验是利用数据的组间变异(处理效应)与组内变异(试验误差)大小的权衡比较推断处理效应是否存在;χ2是通过实际观察例数与理论例数差别大小的权衡比较推断处理效应是否存在。由此可以得出,假设检验就是利用数据的变异来揭示规律。 1.4假设检验的具体应用———相关回归分析和试验设计相关回归分析是统计推断的另一项主要内容,试验设计是分析数据的来源,是统计推断的上游。相关回归分析中有关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以及回归截距和回归系数的参数估计,就是假设检验的具体应用,假设检验的大荟萃。试验设计中拉丁方设计和正交设计的数据分析是方差分析的延伸应用。 2课堂讲授跃动假设检验 2.1围绕假设检验展开课堂内容生物统计课程的第1堂课解释该课程在畜牧科学中的具体应用,例举当前畜牧业生产面临的问题及科学研究中的热点,不仅使学生明白统计课程要解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专业有深入的认识、培养专业兴趣。随后在数据资料的分类中,依据生产和科研试验的研究目的,讲解获取的各种类型数据资料,使学生对数据资料的类型有了深入认识,而且对统计分析方法解决这些专业问题产生迫切的需求,从而引发学习生物统计课程的主动性。进而在讲解二项分布时,利用课本例题及收集的有关案例,如检验某药物是否达到药商宣传的治愈率或杀伤力;试验判断某人是否具备特异功能;检验某疫苗是否达到免疫效果等,通过概率计算,利用小概率原理进行推断,从而得出推断结论。通过该类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对统计推断产生浓厚兴趣,并初步掌握简单的统计推断方法,具备一定统计推断的能力。最后通过假设检验的各种具体方法的系统学习,全面把握各种假设检验的应用条件、具体步骤,获取推断结论。 2.2围绕假设检验安排课程内容 2.2.1概念、公式为假设检验做铺垫生物统计的教学不要局限于名词如何解释,数学公式如何计算,而要把重点放在每个章节、每个知识在解决什么问题,在统计分析中发挥什么作用。从而在每一章节的讲解以引入问题入手,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名词、知识点、公式穿插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中。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先从逻辑思维方式考虑解决途径,而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通过数学计算。 2.2.2打破课本局限,安排课程内容讲解标准差的概念时,先忽略课本中关于标准差的特点,而在讲解正态分布的特征时,再拿出来讲解,标准差的第3个特点实质就是正态分布的特征。通过课本两次突出这一特征,进而说明该特征在统计推断中的重要地位。再如讲解方差分析中,由于不仅有方差分析数据变异来源的整体分析,还有多重比较的各个处理间的相互比较,所以首先按课本例题及有关习题把方差分析这一步骤讲清楚、弄明白之后,再去讲解多重比较的方法和结果标记方式。把复杂问题分解步骤简单处理,便于学生接受。 生物统计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学懂学通会用,对推进畜牧产业发展和畜牧科技进步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生物统计课程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对我国畜牧业发展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讲好生物统计课程,培养畜牧高级人才,我们在不断探索追求。 生物统计论文:田间测试与生物统计教改 《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是农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田间试验设计和生物统计两部分构成。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进行农业科学试验的能力和对试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课程的教学难点 《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是农学类专业最困难的课程之一,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来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异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生物方面的应用,属于应用数学的范畴,因此学好该门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现在高职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差,入学后开设的数学课程又很少,数学基础普遍薄弱。而该课程课堂教学抽象的概念较多,数学公式多,前后章节的基本知识、公式联系密切,学生如果有一点没掌握好,以后的学习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所以相比其他专业课来说,难教、难学、难掌握,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2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田间试验的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脱节,课堂讲授多,实践操作少;各项实习要求与生产季节紧密联系,而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达到,学生普遍操作能力差。(2)教学过程大都以课堂讲授为多,缺少生物统计应用的实践环节,学生缺乏应用生物统计知识的实际训练。(3)高职教材相对落后,只是本科教材的一个翻版,理论性强,原理多,公式推导多、与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缺少学生实训环节。(4)由于学生开设的课程多,每门课的教学学时被大大压缩,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 3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结合科学研究,开展现场教学 田间试验的操作性极强,只在课堂上无法使学生完全掌握,提高其操作能力。因此充分利用教学实训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将课堂上枯燥的理论教学放在基地中,由学生来进行实践操作完成,这样即可以增强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师的课题研究,使学生有目的的参加到科学研究之中,对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课题小组,将教学内容分解为田间试验方案的制订;试验前的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田间调查;收获计产等部分,由学生来研究制订方案,最后通过一起讨论,完善试验方案,按照试验方案来进行。学生通过对田间试验的全程参加,以现场教学的方式,自己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试验的兴趣,提高了进行科学试验能力。 4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4.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单一的教学形式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产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疲劳。生物统计部分理论性强,内容枯燥和抽象,对于学生来说难以接受。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授课时尽量减少深奥的基础理论和繁杂的公式推导,在注重系统讲授的同时,充分结合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避免“满堂灌”。讲授完基本的理论和运算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训练,消化理解所学的内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记忆,增强学习生物统计的兴趣。 4.2教学组织严谨,灵活,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的组织上,讲究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艺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判断、思维、推测、论证等多项技能,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课堂讲授是生物统计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授课时应注意概念准确,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把握好课程的深度、广度,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板书简洁、清晰,将运算步骤、公式使用的条件讲述清楚。重视讲课效果的信息反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来调整授课进度与授课方式,力求使教与学两方面协调一致,以提高教学效果。 4.3严明课堂纪律,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生物统计与其他课程显著的差别是课程前后衔接,逻辑性强,前面讲基本原理、运算公式、运算过程,后面就要对前面所学的进行具体应用,如果基本原理或公式没有掌握好,具体应用时就会一塌糊涂,影响教学效果,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越听越糊涂,越学越不明白,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必须严格课堂纪律,要求学生按时上课,不准旷课、迟到、早退,同时,要求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跟着老师讲课的思路,认真详细地做好课堂笔记,便于课后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5加强学生进行生物统计的综合实训练习,提高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 生物统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学会基本理论与方法后,要掌握对各种试验设计的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正确结论。为了使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进行应用,应该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各种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能力的训练。教学中,将各种试验设计的结果分析过程、方法先由老师进行讲解,然后由学生将自己进行的试验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结论。老师在现场对于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通过集中的实践练习,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应用,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统计论文:生物统计教辅材料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试验调查资料的一门科学,是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随着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生物体的研究和观察已不再局限于定性的描述,而是需要从大量调查和测定数据中,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解释其数量上的变化,以正确制定试验计划,科学进行试验结果的分析,从而做出符合科学实际的推断[1]。因此,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领域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目前,各高等学校生物类专业都将生物统计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纳入到教学体系中以促进新型综合性生物学高级人才的培养。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国内现有《生物统计学》及相关教材有20余种,每本教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针对领域,有的还附有相关统计软件知识的介绍和应用[2~4]。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较早开设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高校之一。开设之初是选修课,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将主要讲授内容以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重点介绍常用的统计学原理和生物统计学的方法,所选案例亦是生物学试验中常见的。随着培养方案的完善和专业设置的调整,1997年该课程调整为全院必修课。目前,是我院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生物技术专业和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限选课。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随着生物学的发展和统计软件的应用,该课程的教材也从讲义到科学出版社四版《生物统计学》及其配套的《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1,5~8]。笔者就四版教材建设中的体会与实践进行分析。 1《生物统计学》(第一版) 统计学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因而生物统计学必然与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相联系。生物统计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而且涉及的内容、公式和抽象概念较多,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但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生物统计学相对应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拿来主义”,一般不过多讨论其数学原理,而是在简单介绍统计原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具体分析方法的应用。教学组在多年教学实践工作的基础上,1997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生物统计学》[5]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书中内容主要侧重于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在统计原理方面,一般只作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的简单推导,对有些较复杂的统计公式则只给出公式,其目的主要是为让读者不但对统计学原理有较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结合实例了解和掌握各种常用统计方法。在内容的编排上,全书共分十二章,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章至第三章介绍统计和概率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物统计学的概念和内容、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平均数和变异数的计算、概率和概率分布等;第四章、第五章介绍统计推断,包括样本平均数的检验、样本频数的检验、方差同质性检验、非参数检验和检验;第六章至第九章介绍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内容有方差分析、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可直线化的曲线回归分析、多元回归与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多项式回归、协方差分析;第十章、第十一章介绍抽样与试验设计,主要包括抽样误差估计、抽样方法、抽样方案制订及常见的试验设计如对比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正交设计及其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第十二章对多元统计分析进行了简单介绍。每章都附有一定数量的思考练习题,供读者参考。 2《生物统计学》(第二版) 根据教学安排和生物统计学应用的需要,在教材使用反馈意见的基础上《生物统计学》(第二版)[6]于2000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与第一版相比,各章节做了大幅度调整,将全书分为十四章,补充了拉丁方设计和裂区设计两种试验设计方法,将抽样原理和方法、常用试验设计及其统计分析放在了可直线化的非线性回归分析之后进行介绍,使章节编排体系更符合读者学习的要求。第一章至第三章分是基础理论,包括概论、试验资料的整理与特征数的计算及概率与概率分布。第四章至第六章介绍了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分别是统计推断、检验和方差分析。第七章、第八章主要介绍试验设计的相关内容,包括抽样原理与方法、常用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前面所涉及的统计分析内容主要是针对一个变量而言,之后的章节则主要介绍两个及多个变量的分析方法,第九章、第十章是关于一元回归和相关的内容,分别是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可直线化的非线性回归分析。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介绍了协方差分析、多元回归与多元相关分析、多项式回归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简介。书中增加了对全文关键词汇和术语的索引,并在书后附上了各章部分思考练习题的答案。在例题上进行了重新编排,以使所选例题更能反映本章的内容且便于读者的学习和理解。 3《生物统计学》(第三版) 为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和生物学人才培养的要示,在第一版、第二版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了编排、审核并增加了部分内容,于2005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生物统计学》(第三版)[7],并被列为21世纪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系列教材。与之前相比,此版教材突出了以下3个特点:(1)内容丰富:增加了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倒数函数曲线、通径分析等内容;(2)编排科学:全书分解为十六章,各章节的安排更加注重了内容的循序渐进,并在每章之首增加了本章提要,总结该章节的主要内容,并列出了难点和重点;(3)针对性强:内容突出了本教材主要作为生物学专业教材这个重点,所选例题均为均为生物学试验中的案例。另外,随着计算机统计软件的发展和应用,统计软件是在统计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目前的统计学软件,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及术语多以英文形式给出,只有掌握了相关术语的英文表达,才能更好地应用软件,否则只会导致统计分析的误用。在此版的修订中,对主要概念和术语增加了英文标注,并重新编排了中英文对照索引,以便于学习和检索。此版还对统计分析中学生易引起歧义的内容进行了修订,例如,方差分析是统计学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对方差分析基本原理的理解是正确运用方差分析的前提。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正确理解方差分析中的处理数和组内重复数的含义和统计学意义。原来的教材中,例题中的处理数k和每处理下的重复数n的数量值是一样的,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产生混淆,在这次修订中对例题进行了更换,以使学生很容易掌握n、k的含义及特征。 4《生物统计学》(第四版) 为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和生物学人才培养对生物统计学教材的要求,在本书前三版的基础上,按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应用、通俗易懂”的原则对全书内容重新进行了精简和编排,于2008年出版《生物统计学》(第四版)[1],并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前三版相比,本书具有以下特点:(1)突出以本科教学为重点,注重与多数高校生物类专业目前生物统计教学要求的适应,精简了多元统计分析等部分较深的内容和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非参数检验等不常用的内容,将全书缩编为十四章。教材内容更侧重于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而对复杂的统计原理只做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的简单推导,目的是让读者在全面了解统计学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了解和掌握各种常用统计方法。(2)根据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要求不断进行补充和调整教材内容,在内容结构安排方面,对全书各章节进行了部分调整,将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可直线性的非线性回归分析放在抽样原理与方法和试验设计的前面,以使本书更加系统,便于本课程基本内容的教学。生物统计学分为统计分析和试验设计两大部分内容。此版教材在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之后,全面介绍各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然后是试验设计的内容。各章节安排循序渐进,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3)更换和调整了部分例题和习题,对部分表达不甚清晰的部分进行了修订。在选用例题时,选择生物学各个分支典型例子,并着重突出生物专业及相关专业教材的重点。同时在各章后附上重新编排思考练习题,教材最后附上中英对照索引,以便于学习和检索。(4)为了进一步帮助读者理解和学习此版教材的内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配合本书编写了《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一书,以利于学生加强课后实践练习,实现《生物统计学》教材的立体化。 5《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性课程。学习生物统计学需要举一反三,既要对生物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有较熟悉的理解和掌握,也要通过例题学习了解不同统计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更要通过习题练习来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因此,编写一本与《生物统计学》教材配套的学习指导书就显得十分必要。由于课时的限制,课堂讲授仅限于基本的统计问题和部分扩展性知识,用于介绍和解析各种统计方法的例题也只能选择少部分经典例,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一些问题得不到细致分析,部分内容的叙述和公式推导也不够深入。此外,前版教材虽然在书后附有各章习题的答案,但也仅是简单的参考答案,而没有详细的解题分析和解题过程。 基于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考虑,更好地配套生物统计学教学,我们结合《生物统计学》(第四版)的出版,编写了《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8],旨在为《生物统计学》的学习提供概要性总结、资料扩充、难点解析,通过增加具体实例和对习题的解答,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其内容编排与第四版教材各章内容相对应,共分十四章。每章包括目的要求、内容提要、难点评析、例题解析、习题解答、自我测验等六部分。书后附有自我测验答案。目的要求部分提出了本章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内容提要部分概要地介绍了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和难点、关键点。难点评析部分是对本章的疑难问题进行较细致的剖析,适当扩充了部分内容,对重要问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作了介绍。例题解析部分是在教材例题的基础上,重点选取部分代表性的例子对其解题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计算和评述。习题解答部分是对教材每章后所附思考练习题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自我测验部分则是结合《生物统计学》各类考题形式,设计了部分题目,主要包括填空、判断、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和计算等五种类型,供读者选择练习。书后附有自我测验答案,供参考。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对于生物学专业学生统计学教材的选择应以“大统计思想”为主线,以实际案例为依托,以介绍运用方法为目的,突出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9~10]。我们教学组自2002年以来一直使用网络及多媒体从事《生物统计学》教学,并且完成了《生物统计学》校级网络课程的建设。我们将在四版教材出版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进一步完成与教材配套的试题库建设,以实现生物统计学教材建设的立体化。 生物统计论文:高职生物统计教学方法探讨 生物统计是数理统计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是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方法来分析数量资料和生物界各种现象的一门学科,其理论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有别于畜牧兽医专业的其他课程,因此被许多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认为是较难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课程。以至于出现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传统的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项目-分层教学法的提出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行动。它蕴含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等,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亲自调研,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动手操作等过程,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从理论上讲,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几乎能够满足行动教学所有要求的教学培训方法”[1],但其弊病之一就是容易造成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工作由成绩好的学生包办,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可能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复杂,除普通高中毕业生外,还有对口升学的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毕业生,以及五年一贯制的初中毕业生,学生的学习基础水平差异十分明显,更容易产生这一弊端。要弥补这一不足,在实施项目教学的同时引入分层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分层教学是在多元智能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出发,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因材施教,发挥个性特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不同条件的学生创造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氛围,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 项目-分层教学法是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层次和兴趣爱好为前提,以层级化的教学项目为指导,以项目教学和分层教学的有机结合为主要形式,以教师引导各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主动发展、获得成功体验为宗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将不同层次的教学项目以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的方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信息收集、项目决策、项目实施、成果展示、评估总结的过程。 二、项目-分层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一)学生层次的确定 通过对班内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来确定采用项目-分层教学法时学生类型和层次。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是项目-分层教学法实施分层时的基础,也是该教学方法能顺利进行、并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一般将学生分成A、B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见表1。 (二)分层教学项目的制定 通过对课程的仔细分析和探讨来确定项目-分层教学法中分层教学项目。在设计分层教学项目时,要遵循教学项目的目的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典型性原则,还要依据教学项目的标准,通过分析现有的基本条件与相关企业中对应的实际项目,探讨典型的工作过程,来确定具体的分层教学项目。 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不同,所以要为他们制定不同的教学项目。A、B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项目特点见表2。 项目-分层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项目任务的设计,要用具体的实践项目引出任务,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差别,而且要能巧妙地将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同时贯穿其中。 (三)项目-分层教学的实施 1.选择项目,划分小组 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解成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项目。 2.分析问题,设置情景 为了更好地完成项目,应创设或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与目前学习内容有关的、基本接近现实的情景环境中,解决现实问题。 3.自主协作,收集信息 小组成员协作收集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信息、资料。 4.整理信息,确定工作步骤 小组成员通过整理和研究所搜集到的信息,根据项目任务要求确定项目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人员分工。 5.实施计划,完成项目 学生根据制定的计划实施项目,注意与他人协作,教师监控项目的实施全过程。当发现计划有问题时,经集体讨论后应该及时修正计划。 6.展示成果,总结经验,评定成绩 项目完成后,每一小组都要向全班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并作必要的说明,让学生交流心得与经验。在评定成绩时,先由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三、项目-分层教学法在生物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项目-分层教学法的具体要求,在兽医专业生物统计课程教学中,运用项目-分层教学法开展了教学实验研究。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只有教学方法这单一因素不同,而其他各种条件均相同,以此来研究项目-分层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实验组教学安排 选取兽医09306、09307班作实验组,运用项目-分层教学法,实施五个教学项目(见表3)。学生分层分组组织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教学项目的学习过程不同,教师采用的教学形式也不同,在A层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采取的是间接教学形式,通过咨询、建议等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在B层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除了间接教学,教师还需要通过讲授、示范等直接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见图1)。 (二)对照组教学安排 选取与兽医09306、09307班入学成绩基本相同的兽医09304、09305班为对照组,采用用传统教学法教学。 (三)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对学生的考核采取传统的考试方式,通过笔试和机试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经过分类统计,实验结果见表4、表5。 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采用项目-分层教学法,学生学习以项目为中心,有明确的任务,学生围绕项目自主学习,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得以发挥。同时,学习过程需要依靠组员共同努力、相互协作才能完成,学生的协调能力、团队精神也得以提高,所以考试成绩优良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另外,我们向参加对比教学试验的四个班的学生发放问卷,由学生对两种教学法进行评价,评议等级分为好、中、差三等。共发放问卷124份,有效回收率100%,评价结果见图2。 问卷结果显示,学生普遍欢迎项目-分层教学法。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实验组的学生召开座谈会,讨论项目-分层教学法的优劣。发现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认为项目-分层教学法有利于他们开拓思维,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能发挥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有成就感;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和综图2学生对项目-分层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评价合能力;小组交流学习,提高协调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小组之间开展学习竞赛,增强竞争意识,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对照组由于传统教学法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知识的学习比较系统,但学习时难度较大,容易学完就丢,学习效果不好。 四、项目-分层教学法的实践分析 (一)项目-分层教学法的特点 1.以实际任务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选取任务项目,整个教学过程也就确定了,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掌握课程教学内容。任务的选择相当重要,既要涵盖生物统计学教学大纲所有教学内容,又要与学生所学专业挂钩。 2.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 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是同一层次的学生,采取共同努力、互相协作的学习方式。每个小组负责完成选定项目中的一个模块,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数据资料和项目成果为全体组员所共享。 3.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以完成项目情况为依据 由学生自己填写项目课程评估表和项目完成报告书,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然后交小组内其他成员分别评定打分,最后由教师对小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定。在评价和考核时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评价重点是项目执行的整个过程,包括每一位学生在项目中的参与程度、作用以及合作能力等。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方面的评价,项目成果排在其次。个人、小组和教师的评价分数都必须有据可循。学生的最终评价得分计算公式为:(自我评价+小组其他成员评价的平均值+教师评价×2)÷4。 (二)项目-分层教学法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关注的焦点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等都很接近,而同伴往往是青年学生直接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会产生一种持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但采用项目-分层教学时,将学生按不同的层次分成项目小组,对于B层小组的学生来说,同组组员在学习方面往往都存在着共同的问题,他们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失去了学习的榜样,找不到引领他们向上追赶的参照物,从而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分层教学对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会产生一定的伤害,学生认为自己在低层次小组,感觉差人一等,被人瞧不起,这种自卑心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自信心。 教学中在确定教学项目时,每个教学项目只是在完成的过程上有区别,项目本身没有高低之分,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教学项目。在划分项目小组时,坚持学生自愿和教师指导相结合,学生实行隐性分层,教师心中有数即可,不必公布出来。另外,在划分项目小组时,可以同层次学生同组和异层次学生同组相结合,交替使用,避免上述弊端的出现。 在项目-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理论教学处于辅助地位,学生参加项目小组的工作,所得到的只是针对具体职业活动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往往是零散的、片面的,缺乏发展性,不容易掌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通用规律,难以提供系统的知识和理论,对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后劲不足。因此,在实施项目-分层教学之前,最好还是先采用课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再进行项目学习。 (三)项目-分层教学法实施的保障 1.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完成一个项目-分层教学过程需要相对完整的一段时间,如果中间插入其他课程,势必会影响项目的进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学校的大力支持,在制订教学进度时予以充分考虑。 2.设备设施投入 项目-分层教学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学校与社会、企业密切合作,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中真正得到培养和锻炼,成为社会、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在企业培训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应建立模拟实验室,这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大对项目-分层教学模式投入,可以完善和促进其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上的作用。 3.培养一体化教师 在项目-分层教学中,许多教学项目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生产实际设计的。教学内容不仅涉及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可能涉及相邻学科甚至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以及企业的生产实际。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具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需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因此,学校应加强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以满足职业教育岗位的需求。 生物统计论文: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体会 摘要:根据21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中重点突出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生物统计论文:生物统计精品课程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生物统计论文:生物信息医学统计课堂教学 生物信息学融合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学和统计学的大量方法,已逐渐成为发现生命过程中所蕴涵知识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基本问题主要包括:DNA分析、蛋白质结构分析、分子进化。医学统计学作为医科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长期以来其理论和方法就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各类研究中。随着生物新技术的诞生,在推动生物信息学发展的同时,医学研究对象也由宏观的病人、生物组织拓展到微观的基因领域,所面对的实验数据在性质和结构上也都有所不同,这对医学统计学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目前,医学统计学的很多原理和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这些新研究之中,并在此基础之上有了新的发展和改进。如概率分布的知识与序列相似性分析、蛋白质分类等技术密切相关;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方法经改进和结合后在基因表达数据的前期分析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而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相关分析这些大家所熟知的统计学方法更是在基因分类和调控网络的建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进行医学统计学课堂教学时加入生物信息学方面的应用实例,不仅可以使学员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前沿和医学、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新发展,还可以提高学员对于医学统计学理论学习的兴趣,掌握先进的生物实验数据分析方法,提高今后从事医学科研的能力。下面,本文在回顾医学统计学授课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就医学和生物信息学中的可能应用举例如下: 一、概率分布 概率分布(probabilitydistribution)是医学统计学中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授课内容一般包括:二项分布、Possion分布、正态分布、t分布、F分布等。 借助概率分布常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命指标的特征、医学现象的发生规律等等。例如,临床检验中计量实验室指标的参考值范围就是依据正态分布和t分布的原理计算得到;许多医学试验的“阳性”结果服从二项分布,因此它被广泛用于化学毒性的生物鉴定、样本中某疾病阳性率的区间估计等;而一定人群中诸如遗传缺陷、癌症等发病率很低的非传染性疾病患病数或死亡数的分布,单位面积(或容积)内细菌数的分布等都服从Poisson分布,我们就可以借助Poisson分布的原理定量地对上述现象进行研究。 在生物信息学中概率分布也有一定应用。例如,Poisson分布可以用于基因(蛋白质)序列的相似性分析。被研究者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BLAST(BasicLocalAlignmentSearchTool)能迅速将研究者提交的蛋白质(或DNA)数据与公开数据库进行相似性序列比对。对于序列a和b,BLAST发现的高得分匹配区称为HSPs。而HSP得分超过阈值t的概率P(H(a,b) t)可以依据Poisson分布的性质计算得到。 二、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hypothesis)是医学统计学中统计推断部分的重要内容。假设检验根据反证法和小概率原理,首先依据资料性质和所需解决的问题,建立检验假设;在假设该检验假设成立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检验方法,根据样本算得相应的检验统计量;最后,依据概率分布的特点和算得的检验统计量的大小来判断是否支持所建立的检验假设,进而推断总体上该假设是否成立。其基本方法包括:u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ANOVA)和非参数检验方法。 假设检验为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例如,随机抽取某市一定年龄段中100名儿童,将其平均身高(样本均数)与该年龄段儿童应有的标准平均身高(总体均数)做u检验,其检验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出该市该年龄段儿童身高是否与标准身高一致,为了解该市该年龄段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提供参考。又如,医学中常常可以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比较两种药物的疗效有无差别;用2检验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有效率是否相同等等。 这些假设检验的方法在生物实验资料的分析前期应用较多,但由于研究目的和资料性质不同,一般会对某些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和结合。 例如,基于基因芯片实验数据寻找差异表达基因的问题。基因芯片(genechip)是近年来实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突破之一,它允许研究者在一次实验中获得成千上万条基因在设定实验条件下的表达数据。为了从这海量的数据中寻找有意义的信息,在对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找到那些在若干实验组中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的基因是比较基础和前期的方法。这些基因常常被称为“差异表达基因”,或者“显著性基因”。如果将不同实验条件下某条基因表达水平的重复测量数据看作一个样本,寻找差异表达基因的问题其实就可以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加以解决。 如果表达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可以采用t-检验(或者方差分析)比较两样本(或多样本)平均表达水平的差异。 但是,由于表达数据很难满足正态性假定,目前常用的方法基于非参数检验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改进。该方法分为两步:首先,选择一个统计量对基因排秩,用秩代替表达值本身;其次,为排秩统计量选择一个判别值,在其之上的值判定为差异显著。常用的排秩统计量有:任一特定基因在重复序列中表达水平M值的均值;考虑到基因在不同序列上变异程度的统计量,其中,s是M的标准差;以及用经验Bayes方法修正后的t-统计量:,修正值a由M的方差s2的均数和标准差估计得到。 三、一些高级统计方法在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一)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clusteringanalysis)是按照“物以类聚”的原则,根据聚类对象的某些性质与特征,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将聚类对象比较相似或相近的归并为同一类。使得各类内的差异相对较小,类与类间的差异相对较大1。聚类分析作为一种探索性的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内容包括:相似性度量方法、系统聚类法(HierarchicalClustering)、K-means聚类法、SOM方法等。 聚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医学中诸如:人的体型分类,某种疾病从发生、发展到治愈不同阶段的划分,青少年生长发育分期的确定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基因表达谱数据的不断积累,聚类分析已成为发掘基因信息的有效工具。在基因表达研究中,一项主要的任务是从基因表达数据中识别出基因的共同表达模式,由此将基因分成不同的种类,以便更为深入地了解其生物功能及关联性。这种探索完全未知的数据特征的方法就是聚类分析,生物信息学中又称为无监督的分析(UnsupervisedAnalysis)。常用方法是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对基因(样本)进行聚类,将具有相同表达模式的基因(样本)聚为一类,根据聚类结果通过已知基因(样本)的功能去认识那些未知功能的基因。对于基因表达数据而言,系统聚类法易于使用、应用广泛,其结果——系统树图能提供一个可视化的数据结构,直观具体,便于理解。而在几种相似性的计算方法中,平均联接法(AverageLinkageClustering)一般能给出较为合理的聚类结果2。 (二)判别分析 判别分析(discriminantanalysis)是根据观测到的某些指标的数据对所研究的对象建立判别函数,并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与聚类分析都是研究分类问题,所不同的是判别分析是在已知分类的前提下,判定观察对象的归属3。其基本方法包括:Fisher线性判别(FLD)、最邻近分类法(k-NearestNeighborClassifiers)、分类树算法(ClassificationTreeAlgorithm),人工神经网络(ANNs)和支持向量机(SVMs)。 判别分析常用于临床辅助鉴别诊断,计量诊断学就是以判别分析为主要基础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如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主诉、体征及检查结果作出诊断;根据各种症状的严重程度预测病人的预后或进行某些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估;以及流行病学中某些疾病的早期预报,环境污染程度的坚定及环保措施、劳保措施的效果评估等。 在生物信息学针对基因的研究工作中,由于借助了精确的生物实验,研究者通常能得到基因(样本)的准确分类,如,基因的功能类、样本归结于疾病(正常)状态等等。当利用了这些分类信息时,就可以采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对基因进行分类,生物信息学中又称为有监督的分析(SupervisedAnalysis)。例如,基因表达数据分析中,对于已经过滤的基因,前三种方法的应用较为简单。而支持向量机(SVMs)和人工神经网络(ANNs)是两种较新,但很有应用前景的方法。 (三)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correlationanalysis)是医学统计学中研究两变量间关系的重要方法。它借助相关系数来衡量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关系的强弱,以及相互影响的方向。其基本内容包括:线性相关系数、秩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检验、典型相关分析等。 我们常常可以借助相关分析判断研究者所感兴趣的两个医学现象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例如,采用秩相关分析我们发现某种食物中黄曲霉毒素相对含量与肝癌死亡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采用线性相关方法发现中年女性体重与血压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等等。 生物信息学中可以利用相关分析建立基因调控网络。如果将两个不同的基因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表达看作是两个变量,相关分析所研究的正是两者之间的调控关系。如采用线性相关系数进行两基因关系的分析时,其大小反应了基因调控关系的强弱,符号则反应了两基因是协同关系(相关系数为正),还是抑制关系(相关系数为负)。 四、意义 生物信息学不仅是医学统计学的研究前沿,更是医学研究由宏观向微观拓展的重要领域,其研究内容已逐渐为多数医学院校的学员了解和熟悉。而如何对新技术产生的生物实验数据进行准确合理的分析,却成为生物信息学研究的主要瓶颈之一。 在医学统计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生物信息学实例,而不仅仅局限于常见的医学、卫生领域的例子,将难以理解的统计理论和方法与前沿的生物实例相结合,拓宽了学员的视野,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使学员掌握了生物实验数据的先进分析方法,扩大了学员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今后开展医学科研工作的能力。 还有一些医学统计学方法目前也逐渐应用于生物信息学研究中,诸如:遗传算法、熵理论等等。但这些方法已经超出了医学统计学课堂教学的范围,我们将尝试在第二课堂或选修课中,作为补充知识进行讲授,供那些学有余力的学员学习交流。 生物统计论文: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分析目前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下生物统计学教学之不足以及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差距,提出在课程整合模式下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改革措施,指出在教学中融入多元化的概念,推进课程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的有效整合。在教学中逐步实现新的教学模式,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保障。 关键词:课程整合;生物统计学;素质能力 一、生物统计学的教育现状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生物统计的重要性日趋彰显。2014年LinkedIn对全球超过3.3亿用户的工作经历和技能进行分析,在公布的最受雇主喜欢及关注的25项技能中,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位列榜首。生物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实验调查资料的一门学科[1],是众多高等院校中生物学、医学、药学和农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前后章节关系密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具有内容多、公式多、概念多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晦涩难懂,容易产生难学、厌学的思想。同时,目前生物统计学的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试验设计在教学中所占比例不足。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向人们讲授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试验方法和对收集到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整理的方法。凯尔文勋爵(LordKelvin)曾说过:“当你能够衡量你所谈论的事物,并能以数字来表达它时,可以说你对它有了一些了解;而当你不能衡量或不能用数字表达时,你对它的知识就是肤浅的和不能令人满意的”。由此可见,生物统计学作为量化事物的工具和手段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该课程的设置上忽视了新形势下的教学导向,偏重统计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忽视了试验设计的介绍。(2)生物统计学理论和社会实践的脱节,学生缺少将统计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在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教学内容空洞而枯燥。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未将生物统计学与专业实践课联系在一起教学,使得学生脱离了社会实践,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3)生物统计学和医学基础课之间的分离。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将这两个学科整合在一起,学生既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又没有将生物统计学的知识应用到医学基础课的学习中。 二、课程整合理论对生物统计学教学的启示 基于上述课程设置及教育中的问题,南方医科大学生物统计学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构建了“课程整合”体系。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杜威(JohnDewey)发起的进步教育运动中,就有了一种综合课程的思想,他强调在理论与实践中倡导课程整合。ParkW.J.在参考了各类界定的基础上,认为整合的课程是超越单门学科有目的地组合知识、观点和探究问题,以达到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更深层的理解[2]。根据目前生物统计学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深化生物统计学课程整合涉及到课程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 (一)课程形式的整合 以南方医科大学的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课程设置为例(其它学校基本类似),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五类。公共课程包括大学语文、外语和体育等;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专业课指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课程和专业学习的延伸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事相应领域临床实践的初级思维和能力;公共选修课为面向全校所有本科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在课程整合中主要有:(1)生物统计学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的整合,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生物统计将来的应用领域有一个大概了解,能够正确理解和合理解释应用领域的问题,面对统计咨询对象时能和其它专业人士进行较好的沟通。(2)整合生物统计学中的应用软件和专业基础课程,如SPSS软件与生物统计学,STATA软件与流行病学,RevMan和循证医学等,通过在一个学期同时开设两门课程,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应用软件的实用性,有助于对一些抽象的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模式的整合 南方医科大学生物统计学系实施了导师制教育,每位导师指导3到6名本科生,从三年级开始指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和统计咨询与数据处理实践。导师制教育的实施整合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学生“被动”为“主动”。导师制教育是运用任务驱动法,以实际案例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法,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统计学知识的能力[3]。学生在实际案例的教学情境下学习统计学有多重好处:第一,丰富的生活案例或科研案例激发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驱动着学生进行不断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团体合作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在解决案例后的自我认同感。第二,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整合中,突出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在完成各项小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各个主题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应用。第三,案例教学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几年的实践表明导师制教育的执行不仅提高学生专业统计学软件的学习成绩,同时学生真正学会了生物统计学的应用能力,能够有机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的整合 生物统计学教学资源整合包括:教材资源的整合和网络资源的整合两方面。教材资源的整合要考虑到教材的规范性、可靠性、时代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教材的选择采纳上,除了使用中文的本科生规划教材外,还选取了部分英文教材如《FundamentalsofBiostatistics》(RosnerB,2006,6thEdit)、《UsingMultivariateStatistics)(TabachnickBG FidellLS,2007,5thEdit)等。网络资源的整合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空间,利用“微信墙”增强学生的参与和互动,突出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按照“自评他评结合、堂内堂外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表现作出发展性评价,逐步推动形成性评价体系建设。 三、结束语 医学课程改革中的“学科细分”和“课程整合”并不矛盾,课程整合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各学科教学间的壁垒,促进学术的交流;同时,课程整合有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高等医学院校,我们要着眼于未来,实现基础与临床、医学与人文、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有机整合。 作者:关 颖 张国霞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生物统计论文:高校生物统计学论文 一、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学科不同专业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门重要的工具课,是许多高等院校生物学、农学、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是现代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生物学等工作者必备的基础,同时该课程又是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因此该课程在生物学、农学、林学、医学、食品、环保等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生物统计学需以生物材料进行研究,但通常所涉及的材料数量较大,很难也没有必要全部参加试验,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试验个体进行试验,以获得相关的数据,实现由样本推断总体的重要功能。因此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紧密联系,主要讲授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以及在概率论的基础上对统计结果做出科学的推断,从而帮助我们认识研究对象的现象和本质[13]。因此,生物统计学已成为生物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系统的能力培养和全面的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生物统计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物统计学教材方面。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也是教学最基本的工具,它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而且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资料,选择适合教师和学生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4,15]。目前,国内所出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种类较多,各大高校由于教师和学生的情况不同,在教材方面的选择和使用也不一样。尽管如此,目前国内所出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大类完全是传统生物统计学的知识和内容,不涉及统计软件的介绍和使用,这一大类教材包含两小类,一类主要侧重理论教学,过分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理论讲授,注重公式的推导而忽视了实际应用例题的讲解。这类教材忽略了对大学生统计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有一定的缺陷。另一类是目前各大高校使用较多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该类教材虽然也存在一些必要的公式推导,但更侧重于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结合,清楚介绍每一个统计原理理论后,再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和巩固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类教材比较适合现在生物科学等本科专业的使用。但这类生物统计学教材由于不涉及统计软件的内容,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涉及一些统计软件的介绍和使用,那么即使学生完全掌握了相关的统计原理和方法,学生在复杂的试验设计及庞大的数据面前可能也会束手无策,即使会计算,在复杂及庞大的数据计算中也可能会算错,因此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第二大类统计教材完全是统计软件的介绍和使用,如Excel软件、SAS统计软件、SPSS统计软件、DPS统计软件、R统计软件等的介绍和使用。生物科学、技术等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类统计软件发挥了很大的优势,给科技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这类教材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它只注重统计过程的运算和统计,没有统计原理的介绍,因此对没有相关统计学知识或统计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或老师来说,即使按照教材上的步骤计算出相应的结果,但也不知道具体的含义,也不知道怎么分析。因此这类教材不适合大学本科生的教学。另外,这两大类教材要么只注重数理统计方法的讲授,要么只重视统计软件的使用,而忽视了统计学中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是建立在正确的试验设计以及所获数据资料准确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正确的作用,这是这两大类生物统计学教材共同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目前市场上还未见有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试验设计与统计原理相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原理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生物统计学教材。笔者认为这类生物统计学教材是当前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农学专业、医学专业、食品专业等本科专业较为适合的教材。 2.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方面。①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开课时间上的不一致性。国内许多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等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把高等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学生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系统获得函数、极限、连续、导数、微积分及常微分方程等基础知识,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而且,通过各个知识点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较为熟练的基本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高等数学课程是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关键,生物统计学中的许多原理和方法都需要高等数学中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②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教学上的脱节性。高等数学课程作为生物科学本科专业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各高校均认识到它在生物科学本科专业中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均作为两名独立的课程开设,一般情况下,高等数学课程由数学专业教师讲授,由于数学专业的教师没有生物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不清楚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只注重数学知识的推导、讲授。因此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之间通常存在许多不衔之处,形成了不利于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知识的断层。同样,这也是生物统计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用的原因之一。 3.生物统计学教师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方面。常言道,学生需要一滴水,教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生物统计学的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较为渊博的统计学知识,还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渊博的统计学知识,才能很好把握生物统计学相关原理、理论、统计分析方法等。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很好将生物统计学相关原理、理论、统计分析方法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很好地进行案例教学。4.考试制度方面。考试制度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试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既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反映,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考试制度是否合理 ,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否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调动[16]。但是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的考试制度较为死板,缺乏合理性和灵活性。如在学期期末考试中规定一定数量的题型,当然,这种考试制度对于规范考试是必须的,但是应该根据具体课程而定,而不能一概而论。就生物统计学课程而言,如果规定一定数量的考试题型(比如四种题型),那么教师只能根据考试规定勉为其难考虑四种题型。比如说名词解释、填空、问答、计算这四种题型。很明显,这种考试方式只是较为死板的考试,不能真证体现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本质,不能很好考察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原理的掌握及运用。 三、生物统计学教学策略 针对目前生物统计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近十年的生物统计学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生物统计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出如下建议。 1.选择合适的教材并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工具,选择适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并能提高教学质量。针对目前市场上的不同种类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试验设计与统计原理相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原理相结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进行教学较为合适。据笔者过去的教学实践,该课程授课内容不宜过多和过深,授课内容过多学生精力会分散,分不清重点,而过深则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17]。因此应根据学生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坚持以试验研究实例为线索,以科学的试验研究方法为主线,理论原理和实际例子相结合,从试验研究的选题和设计、试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试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到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最后做出科学的推断等,尽可能把抽象的统计学概念和原理转变为具体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课程内容[7]。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处理好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关系。高等数学作为生物科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是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关键。一方面,高等数学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因此生物统计学安排在第二学年开设为宜,这样能避免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课程开设在时间上形成的断层,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学习。另一方面,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不应分别让不同专业的教师讲授,而均应由生物学专业教师讲授,因为生物学专业的教师清楚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在讲授高等数学时,能够根据生物统计学的相关原理和内容,优化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有侧重点进行知识的讲授。从而能避免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教学在知识上的脱节性,也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学习。 3.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注重案例教学。生物统计学教材大多理论性强,内容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感。照本宣科的传统授课方法,更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十分不利。在现代教学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18]。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对生物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实践。另外,教师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案例贯穿到教学中,以自身科研实例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以及对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4.加强试验设计的教学和实践。试验设计又称为实验设计,它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为理论基础,科学地、经济地设计研究方案的一项技术。一个良好的试验设计,可以用最少的实验次数,得到足够的实验数据,从而能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6]。由于生物统计学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且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内容。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原理、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强化学生综合试验设计的锻炼及其应用。提高学生利用统计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统计学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该有渊博的统计学知识及其丰富的科研经历,另一方面,应让学生走出教室,加强实践,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而且可以解决一些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生物统计学教学的目的。 5.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统计学知识的能力。很多学校传统的考试以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为主,试卷内容主要测重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决定了学期的成绩,这种考试方式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平时可以不听课,考试前通过突击,也能考合格,但考后就可能全忘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完生物统计学,学期考试后,都不知道学了些什么,更不知道怎么用,到做毕业论文需用到统计学原理和知识时,很多学生不会用或者乱用。一些高校期末考试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期中考试成绩,避免了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决定了学期成绩的弊端,但是某些高校规定了每门考试课必须有四种以上的题型,对于一般的学科而言,这种规定也许是可行的,但对于生物统计学而言,这种规定是不合理的。因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原理和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如何进行试验设计、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对统计结果的解释等。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原理和知识为目标,合理讲授统计学的相关内容。期末考试以开卷考试为宜,学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考试题型只需考察计算题和试验设计题两种题型,即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灵活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应用学科,涉及的内容多、公式多、概念多,对学生而言,难懂、难记、更难用,而且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因此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材并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改变教学方法,加强试验设计的教学和实践,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统计学原理和知识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统计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增加学生上机学习统计软件的操作,掌握EXCEL、SPSS、DPS等统计软件的使用,提高学生利用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和相关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张以忠邓琳琼工作单位:毕节学院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统计论文:透视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分析 摘要:根据21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中重点突出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生物统计论文:漫谈自由软件R和在生物统计学学习中的运用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处理生物学中的各种数量资料,从而透过现象揭示生物学本质的一门科学,是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基础工具。基于生物统计学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及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大多数学校的生命科学各专业都将生物统计学列为专业基础课或必修课。但是,作为2003年才开始招生的新办专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科学专业原来的教学计划中没有“生物统计学”的课程,而设置有56学时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学生们虽然通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掌握了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但却缺乏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的必要训练。从而导致生物科学专业2003~2005级学生的毕业论文中缺乏统计分析,在答辩时也没有试验设计与假设检验的概念。鉴于这一实际情况,2007年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及时作了必要的调整,增开了生物统计学的课程,并且设为专业必修课。按调整后的新教学计划,2009年下学期生物科学专业大三学生在修完56学时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之后,还将学习32学时的“生物统计学”课程(含16学时的上机实习)。 传统的生物统计学教学过多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查找书后附表设计试验与手工计算,忽视了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试验设计和数据统计分析的能力培养,不符合越来越重于计算机技术的现代应用生物统计方法的发展趋势。在十分有限的32个学时内,为使“生物统计学”的授课内容不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生重复且更实用,笔者通过对现代应用生物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发展趋势的课前调研,发现R软件是一款功能全面又易学的统计软件,含有许多新颖而又实用的统计分析技术与假设检验方法,完全可以满足生物统计学的教学需要,并且没有版权问题。各种概率分布的计算,以及平衡不完全区组、拉丁方与正交表等试验设计,都可以在R软件中完成,使学生可以彻底摆脱手工查表与计算的烦恼。课后关于生物统计学与R软件使用的问卷调查发现,88.2%的学生认为在修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后仍很有必要学习生物统计学和统计软件,92.8%的学生认为自由软件R作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软件十分合适,还有86.7%的学生则认为R语言的学习能够对理解统计原理有所帮助。 1统计软件R的介绍 R语言是一门比较新的计算机语言,源自S语言(S-Plus软件中使用)与Scheme语言。基于GNU协议的自由软件R提供了一种使用R语言进行统计分析与图形展示的计算机环境,整合有许多统计工具包[1]。R语言最初由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统计系教授RossIhaka和RobertGentleman合作编写,由于这两位“R之父”的名字都是以R开头,所以就称之为R语言。R自1993年诞生以来,深受统计学家和计量爱好者的喜爱,被国外大量学术与科研机构采用,其应用范围涵盖了计量经济学、实证金融学、空间统计学、统计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等诸多领域,已经成为主流软件之一。2009年1月7日,《纽约时报》记者AshleeVance题为“DataAnalystsCaptivatedbyR’sPower的文章[2]在科技版发表之后,引起了统计软件R与SAS之争,可见R在统计学界和业界的影响力。 相对于其它统计软件,R的主要特色在于:1)R语言具有自由、免费、开放源代码及统计模块齐全的特征;2)R语言是彻底面向对象的统计编程语言,R中所有计算结果都可以作为对象保存起来,供进一步统计分析与图形展示之用;3)R软件体积小,更新速度快;4)R的扩展性非常强。世界各地的CRAN镜像网站上有许多志愿者提供的非常丰富的工具包,供下载使用。正如Google首席经济学家HalVarian所说,R最优美的地方是你能够修改很多前人编写的工具包的代码做各种所需的事情,实际你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据统计,2008年12月13日~14日“第一届中国R语言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时,共有近70家单位150余人参加;2009年12月召开的第二届中国R语言会议则在北京和上海设有两个分会场,共有90多家单位300余人参加。参会的人员主要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包括在校学生、高校老师、科研所研究员等。 2统计教学中R软件的使用现状 由于R强大的统计计算与图形展示功能,以及自由免费与开放源代码的特点,目前国外许多大学统计相关专业都将R作为教学软件。据笔者调查,国内高校教学中统计软件的使用现状比较混乱,多是采用SPSS或SAS软件,也有使用S-Plus、Matlab、Minitab、Stata、Eviews、Origin、DPS、MSExcel等商业软件,仍有部分高校在统计教学中没有结合与讲授统计软件。国内只有很少一部分高校使用R软件进行统计教学,但是已有48所(不含重复)国内高校的教师或在校学生参加过R会议。 据不完全统计,江西农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已将R语言作为统计相关课程上机实习的计算机软件。其中江西农业大学自2005年开始,就在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的生物统计学课程中采用自由软件R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 3生物统计学教学与R使用的调查分析 当前,数据分析处理几乎全是使用计算机统计软件完成,在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人们往往不会关注理论推导与计算过程,而是注重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对于非数理统计专业的学生,统计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多强调理论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统计思想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后关于生物统计学与R软件使用的问卷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34位学生中有30位学生(88.2%)认为在修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后仍很有必要学习生物统计学。而没有开设生物统计学课程的2003~2005级学生的毕业论文中,严重缺乏统计分析与假设检验。这充分说明了,纯粹的统计方法与理论教学,越来越不符合借重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生物统计学发展趋势。 问卷调查中发现,有96%的学生认为生物统计学与R语言都非常有用,毕业后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参加科研或管理工作都能用得上,同样有96%的学生在生物统计学的课程结束后会选择继续学习R语言,有80%的学生认为R语言上级实习的16学时不够用,且有92.8%的学生认为R软件作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软件十分合适,86.7%的学生认为R语言的学习能够对学习与理解统计原理有所帮助,67.6%的学生认为C语言的学习基础对学好R语言有所帮助。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程新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基于自由软件平台的生物统计学实践教学研究”,对两个年级共233人分别采用R和SPSS教学效果的比较分析发现,采用R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掌握统计学知识的能力,教学效果比SPSS有了显著提高[3]。因此,可以认为使用R软件作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软件是十分合适的。 此外,本次问卷调查中还发现76.5%的学生认为R语言的入门很容易且R软件安装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有63.9%的学生认为R语言的一些统计函数特别是绘图函数的参数设置比较麻烦,学习有困难;有81.8%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组织出版关于R语言与生物统计学的参考书。与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关于SPSS或SAS软件的图书相比,由于R软件是一款比较新的统计软件,且是自由软件,目前关于R语言或R软件的图书非常少。截至到2009年底只能够在互联网上搜索到4本与R语言有关的图书,分别是孙啸等著的《R语言及Bioconductor在基因组分析中的应用》(2006年7月,科学出版社出版);王斌会主编的《R语言统计分析软件教程》(2007年1月,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出版);薛毅等著的《统计建模与R软件》(2007年4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汤银才主编的《R语言与统计分析》(2008年1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些书籍均以较大的篇幅详细介绍了R语言的基础与使用方法,适宜作为关于R语言的工具书。但是由于这4本书中均未涉及到试验设计与现代应用生物统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实际上,试验设计的内容在生物统计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宜作为生物统计学的上机实习指导书。而且CRAN网站上有多种关于试验设计及其统计分析的R工具包,如AlgDesign、crossdes、conf.design、DoE.base、FrF2等可以自由下载使用。因此,基于R软件在国内愈来愈旺盛的市场需求,笔者认为有关出版社很有必要组织出版关于“现代应用生物统计方法在R语言中的实现”的教参或工具书。 4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与科研工作的经验,笔者认为统计的思想或意识比统计理论与方法更重要,使用统计软件R进行生物统计学教学,可使学生不再陷入繁琐的统计查表与计算过程中,从而增强统计思想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 笔者使用R的最大感受是,不断发现其它统计软件很难实现的统计计算和图形展示方法,在R中则很容易实现,惊喜不断。R最重要的一点是怎么都不会高估它,它允许统计学家做很多复杂的分析,而不需要懂得很多的计算机知识(引自Google统计专家DarylPregibon)。R的应用领域是如此之广,R的使用则“无处不在”。 相对而言,由于SPSS软件比较容易学习掌握,目前,国内还有很多高校在使用SPSS软件。但是,毕竟受其窗口菜单数量的限制,SPSS软件的功能不会很全面。SAS软件虽然要编程,使用较困难,但由于其经过多年的研制开发,功能较全面,权威性强,国内也有不少高校在统计学教学中采用。但是这些商业软件价格昂贵,学生在学习与使用过程中均存在版权问题。而R是没有版权限制的自由软件,统计与计算功能更全面,在医学、生态学、统计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方面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工具包。因此,笔者认为在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中使用R软件是非常合适的,值得推广。毕竟R是开源软件,使用R的人越多,其可能贡献的函数工具包也越多,R的功能也会飞速增长。
社会统计学论文:试论统计学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文章摘要】 统计学在现代社会经济中得到广泛地运用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手段。统计学与社会经济存在着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分析统计学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将统计学更好地运用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 【关键词】 统计学; 社会经济; 关系 1 统计学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统计学在社会经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为收集经济数据提供必要的方法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必须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经济数量模型,开展定量分析。因此首先有必要收集必要的经济数据。经济统计学给出了各种经济统计指标的科学定义和计算口径,给出了具体收集各种指标的方法和途径。离开了统计学的支撑,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能够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经济数据。 1.2 为总结和提炼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提供方法 社会经济的个别现象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了相当多的偶然因素,只有通过统计的大量观察法,才能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总结出现象变动的数量特征。微观经济学中著名的恩格尔曲线(Engel’s curve)与宏观经济学中的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就是通过统计观察发现数量特征的典型事例。 1.3 为检验经济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完善程度提供方法论基础 任何经济理论都只是相对真理,只能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较好地解释某些经济现实。因此需要人们利用经济数据去检验这些理论是否能够与实际情况相符。这种分析被称为实证分析。实证分析所获得的新知识常常为实质性学科的研究开辟新的领域,例如消费函数。 2 社会经济统计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 美国著名统计学家Tukey1962年发表了题为“数据分析的未来”的长篇文章,论及对数理统计研究的评价标准。对分析数据工作有无直接作用。是否发明了新的统计方法或者将一些统计方法组合应用于新的领域。对分析数据工作有无间接作用。虽然未发明新的统计方法,但就学科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学科的发展、揭示新的方向或思路,或开辟新的研究分支和领域。如费歇在1921年发表的题为《理论统计学的数学基础》和1925年发表的题为《点估计理论》的文章,虽则并末提出新的统计方法,但其中所提出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主导了以后许多年的数理统计学的研究思路影响延续至今。成果的数学水平。解决或推进有统计学背景的数学问题方面有独到和创新之处。 对于社会经济统计研究来说,衡量社会经济统计研究成果也可以有类似的三个标准: 第一,经济学标准。通过对经济数据的分析,发现了新的经济规律,或者是很好地论证和说明了某种经济现象发展的趋势和数量变动规律。 第二,对经济数据分析工作的直接作用。提出了新的经济指标及其核算方法、发明了新的分析方法或者是将产生于其他领域的方法成功地应用于经济社会领域,或者是巧妙地结合运用已有的方法等等。 第三,对经济数据分析工作的间接作用。虽然未提出新的方法,但就学科的理论框架进行有益的探讨,为学科的发展、揭示新的方向或思路,或开辟新的研究分支和领域。关于大统计学科的讨论等等,经济统计领域大国民核算体系的提出等等也属于类似的工作。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理统计学界,采用发展纯数学的方法去发展统计学,特别是在成果评价方面,重理论轻实用。这种“政策导向”使许多数理统计学者对实用问题不感兴趣。研究内容流于空疏,无补于实际。 我国的经济统计学界没有很好地将现代统计方法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去得到一些非统计专业的经济学者难以得到的很有参考价值的定量分析结论。因此,难于获得社会的支持。使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无法形成。相当一部分经济统计学论文的统计特色不够鲜明,不会江统计学深入运用到社会经济领域。与经济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没有明显的区别。个别论文甚至只有文字的论述或数学公式的推导,而很少统计方法与统计数据的应用。 3 统计学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正确运用 3.1 坚持统计学的正确方向 对社会经济进行研究时,需要应用通用的统计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要密切结合有关经济理论,建立和完善以有关经济现象为对象的特定的统计方法。因此,搞经济统计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西方经济理论,而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要密切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将研究适合经济领域特有的统计方法作为研究的重点,同时积极参与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发挥经济统计学的作用。 3.2 经济研究最重要的是经济思想而不是数学公式 不能以数学水平的高低来衡量经济学家的水平,也不能以运用数学的多少和它的难易程度来作为评判经济学论文质量高低的标准。我们在对社会经济进行深入研究时,不能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不注意问题的实质和方法的适用条件,片面追求复杂的方法和复杂的模型。我们应该找的最佳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复杂问题。 3.3 重视社会经济思想的运用 在肯定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需要指出:经济学不是数学。在经济研究中,经济思想是最重要的,数学和计量方法只是体现和执行经济想法的工具。经济学的主要领域是靠经济学知识而不是数学取胜。 社会统计学论文:民族地区微型金融机构社会扶贫功能的统计学分析 摘 要:本文对恩施州从农信社获得过贷款的农户进行了实地调研,并结合从当地农信社获得的数据,利用SPSS17.0分析软件,从覆盖力的视角对恩施州农信社的社会扶贫功能进行了全方位的统计描述。研究发现:以农信社为首的微型金融机构的社会扶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但微型金融机构已出现偏离其“社会扶贫”功能的趋势,而且,金融服务落后和金融产品单一是制约微型金融机构社会扶贫功能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微型金融;社会扶贫;覆盖力;平均贷款规模 作为一种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的制度安排,理论上,微型金融的出现可以打破民族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双重瓶颈,并实现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然而,在落后的经济面貌、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等条件制约下,特别是当商业化成为一种既定的演进趋势时,民族地区的微型金融是否能充分发挥其社会扶贫功能,从而显著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和改善贫困人群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福利?本文试图通过对恩施州土家苗族自治州的调研对此问题展开分析。 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下辖恩施、利川两市和建始、巴东、宣恩、咸丰、来风、鹤峰6县,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全州8个县市都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内的贫困县。此次调研主要集中在恩施、利川和巴东等3个县市共5个乡镇进行。调研方式主要是发放调查问卷、走访贷款农户以及与当地信用社工作人员进行座谈。另外,我们还得到当地农信社的支持,获得部分数据。由于农信社在恩施州提供的微型金融服务中占绝对优势,因此,本次调研的对象主要是从农信社获得过贷款的农户。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15份,回收问卷202份,实际有效问卷198份。利用SPSS17.0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虽然微型金融的社会扶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但微型金融已出现偏离其“社会扶贫”功能的趋势。金融服务落后和金融产品单一是制约微型金融社会扶贫功能的主要因素。 一、文献综述 “社会扶贫”是微型金融得以兴起的最大动力。霍赛恩(Hossain,1988)、雷曼尼(Remenyi,1991)、奥特罗和赖恩(Otero和Rhyne,1994)、霍尔库姆(Holcombe,1995)、汉得克(Khandker,1998)和沙玛(Sharma,2002)等学者认为:微型金融的小组贷款和动态激励两大机制的设置,能很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穷人缺乏合规的抵押担保所带来的风险,从而能增加穷人的贷款机会并改善其福利;微型金融提供的基础教育、健康、保健、疾病预防和环境保护等相关信息,也能大大改善穷人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福利。此外,贾宾(Mahjabeen,2008)对孟加拉的研究还表明,微型金融在使穷人的消费、收入以及福利都有较大程度提高的同时,还使贫困地区收入分配不均的程度得到降低。 那么,如何衡量微型金融的这种社会扶贫功能呢?现有文献大多认为,微型金融的社会扶贫功能最终体现在覆盖力(Outreach)上。而在衡量微型金融的覆盖力方面,分别有覆盖深度(客户的贫困状况)、覆盖广度(客户中穷人的数量)、覆盖质量(客户对机构、产品及信贷员的满意度)和覆盖范围(包括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等指标(见表1)。 其中,平均贷款规模是现有文献中衡量微型金融社会扶贫功能最常用的指标。平均贷款规模增加则表示其偏离了社会扶贫功能的使命(巴特和唐,2001;施赖纳,2002;卡尔等,2007),但平均贷款规模并不能很好地区分贷款规模的分布(赖恩,1998);并且,即使微型金融的贷款规模增加,微型金融也仍可扩大对穷人的覆盖(坎皮恩和怀特,1999)。因此,单一的平均贷款规模指标并不能很好地衡量微型金融的社会扶贫功能。基于此,本文围绕贷款农户首次获得贷款时的收入、首次获得贷款的额度、对贷款利率的评价以及对贷款过程的评价等13个问题展开调研,以期能从覆盖深度、覆盖广度、覆盖质量和覆盖范围四个维度对微型金融的社会扶贫功能进行全方位刻画。 二、统计数据描述及分析 (一)在农信社办理过的业务 这是一道多选题,结果显示,在存款、贷款、汇款和保险中,办理过存款和汇款业务的分别只有36.36%和25.25%,没有人选择办理过保险业务,而选择只办理过贷款业务的占到57.14%。 从农信社所办业务来看,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存贷汇”老三样业务上,创新能力不足,业务品种单一,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那为什么不把钱存到农信社?农户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没有余钱储蓄;二是农信社没有自动取款机或很少,办理业务不方便;三是办理其他银行卡,在储蓄的同时也方便在城里打工的亲属往家里汇款;四是更信任或者已经习惯在国有商业银行办理存款业务。 (二)首次获得贷款的时间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经历了两个转折期:一是2003年,农信社初步确立商业化演进的取向;二是2006年,农信社试图在“政策性目标和商业性资本”之间探索出新路径,由此带来农信社经营方向和经营策略的改变。为了区分这种改变对贷款农户的影响,我们依据首次获得贷款的时间,对调查对象进行了分类。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对象首次获得贷款的时间依次为:2003年及以前(36.7%)、2004—2005年(16.3%)、2006—2008年(30.0%)、2009年及以后(17.0%)。 (三)首次获得贷款时的家庭年均收入 在所有调查对象中,首次获得贷款时家庭年均收入5000元以下的占18.37%;0.5—1万元的24.49%;1—2万元的占34.69%;2—3万元的占17.35%;3万元以上的占5.10%。以上数据表明,在获得贷款的农户当中,以中等收入的农户(家庭年均收入在0.5 —2万元)获得贷款的比例最大,低收入的农户(家庭年均收入在0.5万元以下)和高收入的农户(家庭年均收入在2万元以上)获得贷款的比例相对较小。 调查发现,低收入农户大多从事传统种植业,经济基础较差,抗风险能力弱;同时,由于这部分弱势农户偿还能力相对更差而难以加入到贷款联保小组,因此,当地农信社不愿意给这部分农户发放贷款。并且,随着农信社向商业化方向演进,为降低贷款风险,农信社也通过提高贷款条件而将贷款对象锁定为较高收入农户。如当地农信社规定,贷款者必须找一个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担保才能申请贷款。显然,这一举措将更多的低收入农户排除在外。 (四)首次获得贷款的额度和目前的贷款额度 2003年前贷款额度在0.5万元以下的占32.65%;0.5—1万元的占29.59%;1—2万元的占20.41%;2—3万元的占14.29%;3万元以上的仅占3.06%。而在客户目前贷款额度上,调查对象的选择依次为:0.5万元及以下(9.18%)、0.5—1万元(19.39%)、1—2万元(30.61%)、2—3万元(19.39%)和3万元以上(21.43%)。 这些数据说明,首次获得贷款的额度正在不断增大。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农户进行生产的成本上升,所需贷款增加;另一方面,农信社的商业化改革使得贷款额度不断增加。另外,从与调研对象的访谈中得知,部分调研对象申请过一次贷款后就再没有申请贷款,因此他们选择的“目前贷款额度”还停留在初次获得的贷款额度。这一结果有可能导致实际新增贷款农户的贷款额度的整体水平被低估。 (五)贷款的实际用途 这是一道多选题。调研结果显示,借贷资金的实际用途依次为:购买化肥、农药和种子等(17.3%)、开展种林和养殖业等(24.5%)、做生意周转资金(30.6%)、教育(8.2%)、房屋修建(9.2%)、临时性支出(如婚嫁丧娶)(7.1%)、其他(12.2%)。 这些数据反映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恩施州农户的贷款虽然主要是用于生产性用途,但消费性用途也占到一定比例。另外,当地农户透露,虽然贷款审批程序较为严格,如信贷员会到实地了解贷款人拟投资的项目,一旦贷款审批下来后,贷款人如何使用贷款并没有受到严格监督,因此,仍然会有很少部分贷款人将贷款挪作他用。 (六) 对贷款利率的评价 在所有被调查对象当中,认为贷款利率太高了的占9.18%;偏高的占32.65%;合适的占44.90%,为获得更多贷款,可承受更高利率的占13.27%。 这一数据表明,较高的贷款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户的借款意向。但我们与部分调研对象交谈中发现,这些人对贷款利率究竟是多少并没有很清晰的认识,甚至都不知道他们的年利率是多少。他们中很多人只是信贷员让他们交多少利息才交多少利息。调研同时发现,与贷款可得性相比,部分调查对象为获得更多贷款,愿意承担更高利率。这一数据说明,部分农户的贷款需求非常强烈。 (七)获得贷款次数 部分学者指出,应将“微型金融机构的客户是否继续使用该服务”作为度量微型金融机构提高穷人福利的一个衡量标准(施赖纳,1999)。因为如果客户继续使用该服务,说明他们获得的收益超过了成本。调研结果显示,69.3%以上的客户获得过两次及以上的贷款。考虑到部分农户存在多次申请但只获得一次贷款的情况,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大部分客户都愿意继续使用该服务。 (八)贷款的影响 13.27%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带来多少收入还背负了债务,27.55%的认为没什么很明显的影响,选择改善家庭生活质量和增强了家庭未来收入能力的则分别占18.37%和40.82%。 进一步访谈表明,较早获得贷款的农户其贷款主要用来购买化肥、农药和种子等简单的生产资料,并且贷款额度有限,因此对农户的影响有限;而近年来,贷款用途主要用于种养殖业和生意周转金,并且贷款额度不断增大,贷款资金除了做初始资本外,更多的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相应地,贷款对这部分农户就具有较好的正面影响。当然,部分生产失败的农户则背上债务。 (九)还款状况 63.27%的被调查者选择按时归还贷款;稍微拖欠一段时间的占26.53%,而选择能拖就拖的和选择经常由于特殊原因无法归还的较少,分别占6.12%和4.08%。这些数据表明,整体而言,农户还是值得信赖的。 仍存在一定比例的贷款农户不能按期偿还贷款。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种:一是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脱节造成部分农户在短期内无力归还贷款。由于现代农业已打破传统农业的春种秋收模式,一些特色农业的生产周期多在1—3 年左右,而小额贷款的发放是以年度计算,在这期间农户可能还没有销售产品取得收入而无力偿还。二是我国微型金融机构的还款方式没有采用定期还款制度而是到期一次性还清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贷款农户的还款压力。三是我国微型金融机构普遍存在“重放轻管”的错误认识,贷款发放后,部分信贷员不会主动跟踪检查贷款农户资金使用情况,进而根据发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此外,由于恩施州农信社的信息化工程展开较晚,早期由手工操作时,即使贷款农户有尚未清偿的贷款,其也可能继续申请获得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贷款农户的信用意识。从而导致拖欠款的发生。不过,随着2005年恩施州农信社信息化工程的全面铺开,未偿还贷款的农户将自动被系统剔除而不能再申请贷款,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户的信用风险。 (十)对申请贷款过程的评价 对申请贷款过程评价中,认为容易、按规定程序申请就行的占34.69%;认为不容易、得有熟人帮忙的占57.14%;认为难、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的占8.16%;没有人选择“很难,有时花了很多钱还没申请到”。 该数据表明,农民贷款所支付的除了利率这种显性成本外,还有一部分隐性成本(花费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小额贷款原则上是农民申请、相关信贷员对农民授信评级(大队干部协助完成)、评级授信之后农民就可以携带一本通存折、身份证、户口簿到贷款窗口办理信贷业务。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农户是否能获得贷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信贷员是否熟悉。如果很熟悉,则比较容易获得贷款。 (十一)对信贷人员的评价 贷款者对信贷员的评价总体而言还是比较满意的。其中,评价满意的占39.80%;一般的占48.99%;差的占9.18%;很差的占2.04%。 通过访谈可以发现,对信贷员评价满意的往往是获得贷款比较容易的贷款农户,而部分农户对信贷员的评价不高主要是因为人为造成的“贷款很难”。如一位受访者表示,他想通过农信社贷款来建房,但通过各种正规程序很久后都没有结果。最后,他找到一位和信贷员关系很好的中间人,那位信贷员才审核通过他的贷款申请。然而,在贷款发放期间,信贷员表现出“阴晴不定”的态度,他只好给信贷员和中间人送礼并请客吃饭。他贷款两万元,但贷款过程中,花费了一千多元。此外,还有部分农户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对贷款政策、程序等不是很清楚,部分信贷员也不情愿给予详细解释,使得一些贷款农户对信贷员的评价不高。 (十二) 最希望农信社做出的改进 除了利率外,贷款条件和贷款额度,以及贷款期限等都可能是抑制农户申请贷款或降低农户对贷款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这一点从农户的回答相对分散就可以反映出来:贷款条件更简单些(21.43%)、贷款利率更低些(43.88%)、贷款额度更大些(22.45%)、贷款期限更长些(9.18%)、服务态度更好些(2.04%)和办事效率更高些(1.02%)。 此外,还对“您身边是否有农户申请过但没有获得贷款”这一问题进行过调研。结果表明,仍然有较多农户无法从农信社获得贷款。整体而言,农户“贷款难”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贷款农户及与当地信用社工作人员座谈等形式,对恩施州从农信社获得过贷款的农户进行了实地调研。结合从当地农信社获得的数据,利用SPSS17.0分析软件,对恩施州农信社社会扶贫功能的现状进行了统计描述。根据这些统计描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结论: (一)微型金融的社会扶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 总共59.19%的调研对象认为贷款具有正面影响(提高了目前生活水平和增强了未来收入的能力),这一数据为本结论提供了佐证。而且,调研结果同时显示,有44.90%的贷款农户认为现行贷款利率适当,甚至有13.27%的贷款农户愿意承担更高的利率。另外,还有69.3%以上的客户获得过两次及以上的贷款。因此,本文基于调研对象对金融产品评价的视角,得出农信社的社会扶贫功能得到初步显现的结论。 (二)微型金融出现了偏离其“社会扶贫”功能的趋势 首先,从反映覆盖深度的指标来看,即使不考虑调研对象首次贷款时间的影响,无论是首次获得的贷款额度,还是目前贷款额度,或平均新增贷款额度,调研结果都表明,这些数据都正在偏离其“额度较小的,适合穷人需要”的初衷。其次,从反映覆盖广度的指标来看,首次获得贷款时的家庭收入主要是集中在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而且,与农户的座谈发现,贷款用途和投向也正从单一的农业向农业、商业和种养殖业发展,也说明农信社正在偏离其服务于“低收入家庭”和服务于“弱质产业”的初衷。 (三)金融服务落后和金融产品单一是抑制微型金融社会扶贫功能的重要因素 调研结果显示,在对申请贷款过程的评价中,分别有57.12%和8.2%的贷款农户认为贷款难和很难;而在对信贷员的评价中,评价满意的只占到39.80%。这些数据说明大量贷款农户对微型金融及其信贷员的服务质量并不满意。金融服务落后的一个间接证据是,微型金融的目标之一是在服务于农户的同时对其进行“金融培训”,最终使广大农户成为“信用毕业”的“银行化”客户。但从贷款农户的还款状况来看,很显然,微型金融还需要提供更多质量更好的金融服务来培训广大农户。此外,从反映覆盖范围的维度,调研结果也清晰地显示出,广大农户在农信社的业务办理还非常单一。因此,如何设计出科学灵活易于操作且能满足农户需求的,包括信贷产品、保险产品在内的整套金融产品和服务,是微型金融面临的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社会统计学论文:统计学在社会经济调查方面的应用 摘 要:本文根据社会经济调查的原则、流程及统计学方法等,调查华南师范大学2012级MBA全体同学2013年5月31日上、下班花费时间及2013年5月26日-2013年6月1日网上购物消费金额指标。本次调查运用分层抽样、随机数表法、抽样误差计算、区间估计的调查方法,进行调查、计算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关键词:分层抽样;随机数法;抽样误差;置信度区间 1 调查方法设计及原则 分层抽样方案设计的原则须科学、有效、便利,也必须保证有较高的效率,即在相同的样本量的条件下,方案设计应使调查尽可能小、精度尽可能高,即目标量估计的抽样误差尽可能小。抽样方案必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不仅便于具体抽样的实施,也便于后期数据处理。按照此原则,我们将全班112名同学按性别分为男、女两层并按姓氏排序编号。统计结果为男生69人,女生43人。 2 随机数表抽样法 随机数表是统计工作者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组成,并保证表中每个位置上出现哪一个数字是随机数表等概率的,利用随机数表抽取样本保证了各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相等。真正的随机数是使用物理现象产生的:比如掷钱币、骰子、转轮、使用电子元件的噪音、核裂变等等。这样的随机数发生器叫做物理性随机数发生器,它们的缺点是技术要求比较高。而通常我们使用的随机数表是使用伪随机数,这些数列是“似乎”随机的数,实际上它们是通过一个固定的、可以重复的计算方法产生的。计算机或计算器产生的随机数有很长的周期性。它们不真正地随机,因为它们实际上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但是它们具有类似于随机数的统计特征。本次调查采用随机号码表法抽取样本,完全排除主观挑选样本的可能性,使抽样调查有较强的科学性。本文的随机数表为EXCEL表通过函数“=INT(RAND()*(b-a)+a)”生成,代表生成范围在(a,b)之间的随机整数。 将全班112名同学按性别分为二层。第一层为女同学,共43名人,按姓氏的拼音首字母排序,并编号1、2、3......43;第二层为男同学,共69人,采用 相同的办法排序,并编号1、2、3......69。 3 分层抽样调查 欲了解华南师范大学2012级MBA全体同学2013年5月31日上、下班花费时间、2013年5月26日-2013年6月1日网上购物金额以及这两个个指标,对30个样本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数据收集的方法为网络调查,被调查者采用收取邮件方式对调查问卷作回答。发出问卷30份,有效回收30份。调查统计结果列出下表: 分层抽样具有比纯随机抽样高的抽样精度,但由于分层抽样中各层的样本的具体情况在抽样检验之前是未知的,所以我们也就无从知道样本的均值、方差。必须根据调查数据作进一步的计算与分析。 4 抽样误差的计算 在112名同学总体中随机抽出30个样本,采用比例分配法把样本中的女、男分为两层,这里:N=112,n=30;N女=43,n女=21;N男=69,n男=18。 (一)指标1:上周五(2013年5月31日)上、下班花费时间 1、样本均值计算: 2、样本方差计算 3.置信区间 (二)指标2:上一周(2013年5月26日~2013年6月1日)网上购物金额 1.样本均值计算 2.样本方差计算 3.置信区间 5 分层设计分析 分层设计效应的目地在于为抽样调查提供一个近似的、好用的估计来提高调查效率,并对群内的一致性进行分析。以下数据的计算结果(表-5)是严格按照分层抽样比,选择两个代表性指标,对全班同学的上、下班花费时间,网购消费水平作总体估计。 判断调查的抽样精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要因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目地而定。一般误差在5%范围内,抽样精度较高,在5%-10%之间抽样精度较好,在10%-20%之间数据是可用的,在20%以上,可以认为抽样样误差较大。数据均可根据抽样调查在允许误差的范围内进行修正。所以为了提高抽样精度,三个调查指标的数据计算都是在允许误差95%的置信度区间内进行。 其中,置信水平可以分析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内的概率,而置信区间是在某一置信水平下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间误差范围。其区间范围越大,置信水平越高。 指标2网上购物金额抽样误差37.78,从抽样误差的角度来看,完全可以满足推断总体的要求。在置信水平为95%的前提下计算出的置信度间隔148.1最宽,表明置信水平最高,用该数据来估计全班同学的网购消费水平的可信度就最高。由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全国居民平日在互联网上的钱主要用于上网、购物、玩游戏,缴纳各种生活费用。随着中国网购市场日渐安全规范,人们越来越喜欢网上购物这种新型的消费方式。 指标3上周锻炼身体的时间其抽样误差15.01,从抽样误差的角度来看,也可以满足推断总体的要求。在置信水平为95%的前提下计算出的置信度间隔58.84较宽,表明置信水平较高,用该数据来估计全班同学的上周锻炼身体的时间可信度也较高。一份《2012年度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中指出 “广州职场人工作时间全国第一,平均睡眠时间最短”。 由此可见,人们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对于本次调查华师全体同学的锻炼时间均值为73.39分钟,这个结果还是比较让人欣慰地。 总之,通过对30个样本的两个指标进行抽样数据分析,对全班同学的数据作代表性估计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抽样误差水平很低。因此,上下班花费时间、网购消费水平、锻炼身体情况的样本数据对推算全班总体具有较好的精确度,为进一步了解全班同学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社会统计学论文:浅议统计学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摘要: 对经济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统计教育,更离不开具有高素质的又有超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针对目前统计学的师资状况存在的问题,试图对加强统计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出浅薄的建议,盼望统计教师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力争把统计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关键词: 统计教师;社会实践;提高能力 0 引言 统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统计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随着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方式的改变,统计课已经由原来的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案例教学、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形式多样的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随着教学体制的深化与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对统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能在讲台上传授书本知识,又要求教师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只有同时具备这两项条件,才是当今合格的统计教师。 1 目前高校统计教师存在的问题 1.1 知识老化 现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社会实践中的统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教材依旧没有太大的更新,非常需要有大批的具有理论知识又有一线的实践经验的教师对现行的统计教材的内容推陈出新,使得统计教材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实用的实际操作技能。现在,有部分教师具有相当高的学历,但是没有实践经验,他们从大学课堂到讲台,缺乏对相应学科的动向的深入了解,拿不出贴近实际的案例和观点来更新教学内容。还有部分老教师,不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用十年前的授课内容与方法对十年后的学生进行着教学工作。 1.2 教学方法陈旧 由于缺少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从书本到书本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还在统计课堂上大量使用,而缺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也是从书本到书本,没有创新,没有变化。老套、陈旧的教学方法带来的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学生们不爱学,觉得没有用处,没有乐趣。教学方法的陈旧大大伤害了学生们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 1.3 统计教师缺少社会实践能力 我这里的实践能力指的是实际解决企业决策统计分析等能力,并非单纯指用软件计算几个例题。相比会计专业的老师而言,很多会计教师都在外面兼职,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教师自己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也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统计老师在这方面相对较差,似乎只讲课的多,具体在实践中怎么做,可以做什么,连统计教师自己都不知道。很多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的讲课有点纸上谈兵。学生有的可能不愿意学习,这其中也有一部分老师的责任。 1.4 教师的社会实践往往存在着走形式、混经历的缺陷 现如今,各高校非常注重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派教师前往企业实习实训。基于财务统计的特殊性,即:首先财务统计工作不同于其他的工作,他们需要熟练的人长期连续的工作,才能保证对单位的深入了解和对单位数据的更深层次的解读,需要与相关的工商、税务部门进行接触与交流,在与税务工商部门的工作交流中不允许出现任何一点点错误,否则企业就会遭受处罚,新人上路都需要时间的,所以,企业怕新手,那是“伤不起”的啊,也就是直接花钱买伤害。而且单位领导需要对工作者的人品和工作能力都要充分的了解,生怕单位的统计数据的不正确,会对决策者研判未来形势产生致命的打击。因此,企业并不真正欢迎的短时间下基层的教师。只有企业了解你的人品、能力等,觉得你能胜任时,才逐渐把相关的企业的数据资料交给你,逐渐放手让你去做。这个过程最快需要一至两个月,因为统计核算的周期最短是一个月。这个时间恰恰就是教师实训的最长期限。假如企业觉得你的能力不能胜任时,也就安排你做些表面的很肤浅的工作,这对教师并没有太大的提高,且教师在企业实践没有定量的考核,只要混够了时间,实习单位在《教师实践表》上盖个公章,回去就算实习完毕。 1.5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的虚假 在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的途中,各个高校派教师外出培训,全国寒暑假期间,由国家教育部认证的《双师证》的培训如火如荼,教师只要交纳培训费,在指定教室上课十四天,就可获得“双师证”。这个双师证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外行人都能看的懂,不用说专家学者了。 获得如此的双师证的教师,依旧不能在企业中得心应手,又如何教授学生实践哪?双师证有如此的水分,如何来评判教师的实践能力哪? 社会统计学论文:试论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变革与发展 摘要:在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中,统计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学有6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本文的出发点是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变革与发展。 关键词:社会经济统计学 变革 发展 进入新时期以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美国金融风暴之后,我国一跃成为新兴经济体,国际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有着漫长的历史,研究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变革与发展,对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概况 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随着我国的统计学学科建立而发展。以新中国建国第一个30年为标志,可以将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历史发展分为两个部分。一般情况下,将前30年统计学发展的过程,称之为小统计时期。这是由于我国当时对统计学认识并不全面,统计的意识也不强烈,统计途径也相对落后所决定的。当时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还处于相对停滞阶段。 1978年,以我国国家统计局在四川召开的统计教学科研会为标志,从1978年至今,通常称之为大统计时代。在这期间,我国统计学科在真正意义上开始完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才逐步建立起来。大统计时代的到来,将传统的数理统计准备转变为应用统计,发挥统计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二、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变革 (一)学科名称的变革 统计学在我国的历史虽然并不短,但是就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这个专业学科名称而言,由于其学科归属一直有争议,导致其学科名称变革多次。这以学科国际上通用的名称就有两个,Government Statistics和Official Statistics,二者都是从组织统计方的角度进行的命名,但是这两个名称在我国并不适用。同样只是单纯按着数理统计和应用统计对其命名也不完全适用。随着时展,我国统计内容也在变化,由于这种统计是通过认识所在社会经济现象为主要目的的统计,以经济学和统计学两个学科为主要依托,以社会学为发展导向,故将其命名为社会经济统计学。 (二)教材的变革 在小统计时期,我国使用的经济统计学教材多引进苏联教材,由彼得罗夫著的《经济统计学教程》是当时使用率比较高的教材之一。1957年,《经济统计学讲话》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的第一本经济统计学教材正式出版。这本由徐前、戴世光、于涛等我国统计学著名学者共同撰写的统计学教材,与《经济统计学教程》相比更为简洁明了,适合我国统计教学使用。但是随着的开始,从教学到教材的发展都停滞不前。一直到大统计时期的开始,1980年,陈应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统计学》的出版,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教材的才逐步恢复。 (三)体系的变革 由于小统计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并没有完全建立,这里主要围绕大统计时期的体系变革进行探讨。大统计时期初期,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这个时期的经济统计,主要以传统经济统计内容逐步向新经济统计内容过渡为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体系开始逐步完善。在经济统计教学中,宏观经济统计理论进一步被强调升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体系建立基本完成,以2001年出版的《国民经济统计学》为例,这本书由佟哲晖和邱东编写,是在1992年的教材的升级改版,相比之前的版本,新教材围绕着我国经济运行总体过程进行编写,将我国经济资源、经济总量、经济过程、经济动态、经济结构、经济核算等统计融入其中,构成了我国社会经济统计相对完整的体系。 三、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 (一)统计工具发展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统计统计的飞速发展。在保证原始统计资料搜集准确的前提下,相比传统统计方法,依托计算机技术的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更节省时间,分析也更为详细,统计结果也更为准确。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统计软件变化升级多次,指向性也更加明确。针对不同统计对象,可以使用不同的统计软件。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继续发展,统计软件的程序设计会更加完善,实际应用性也会更高。 (二)统计学科发展 大统计发展至现今,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依托的学科不仅仅只有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三门,只要是与社会、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关学科,都可以为我国社会经济社会统计提供理论依据。但是要注意此依据,并不代表将全部的学科融合为一门学科,而是在不同的统计中,提供更加有效准确统计的理论保证。 (三)统计体系发展 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针对我国社会经济统计体系提出了新思路,将统计体系进行扩充,包括环境、经济、人口、社会、科技、资源等几个方面。这一思路以经济、社会、环境现象为依托,对三者间的密切关系进行有效统计,组成一个理论上相对严谨的我国社会经济统计体系。以目前社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社会经济统计体系会不会更加丰富,依然是一个未知数,但是可以预见未来的统计体系,必然向着更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方向发展变革。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必须找出更合适我国发展的方向,无疑我国社会社会经济统计是确定发展方向的有力保证,它是我国国际政治经济交流的语言。只有在经济统计有力支持下,我国的发展才会更加稳定迅速。 社会统计学论文:关于社会经济统计学中中位数的分析认识 摘要:在统计学中,将总体中各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标志值即为中位数,它是一个位置平均数值。它不受数列中极端变量值的影响。在变量数列中有一半单位标志值小于中位数,另一半单位的标志值大于中位数,因而中位数也叫分割值。 关键词:统计学中位教学 如何确定中位数呢?首先是中位数位置的确定,其次是数值大小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中,一般来说分以下两种情况: (一)当变量值个数较少且为非连续变量的情况下,则资料不必分组。在未分组资料中,中点位置=(n+1)/2,式中n代表变量值个数。当n为奇数时,中点位置所对应变量值即为中位数;n为偶数时,则中点位置的前后两个变量值的算术平均值即为中位数。 例如: 有5个人的工资额为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则中点位置为3[=(5+1)/2],中位数即第3个人的工资额700元。如果4个人的工资额为500元、600元、700元、800元,则中位位置为2.5[=(4+1)/2],中位数为第2个人和第3个人工资额的算术平均值650[=(600+700)/2]元。 (二)当变量值个数较多的情况下,无论是连续变量或是非连续变量,则资料一般进行分组。因此在变量数列分组情况下(组距式数列),如何确定中位数呢?在教科书中,确定中位数位置一般采用∑f/2而不用(∑f+1)/2,为什么?对这个问题有以下三种说法: 1.在次数分配数列条件下,如果采用(∑f+1)/2会使采用较小制累计和较大制累计所确定的中位数所在组数不同。 2.对数列中这一中间分割点,如同几何学中所指不见空间的一点,所以应为(∑f)/2,而不用( ∑ f+1)/2。 3.对连续变量数列的情况用∑f/2,而对非连续变量数列的情况用(∑f+1)/2确定中位数位置。 以上三种观点的说法对吗?笔者认为不妥,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为什么?首先上述第一种观点并不是必然现象,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的《统计基础》一书,第77页例4-23为例: 我们通过计算发现,不论采用较小制累计或采用较大制累计,无论采用∑f/2或(∑f+1)/2,可得出其中位数是第5组同样的结论,不过计算出的中位数的数值不同。因此第一种观点不能支持的。 第二种观点,它同样是一牵强附会的观点,因为它不符合统计研究和统计方法的宗旨。从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来看,它有四方面主要的特点:1.社会性,统计研究的内容、形式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在社会现象中,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是融为一体的,因此,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是认识现象的前提条件 和基础依据。2.整体性,即统计研究的对象并非个体现象的数量方面表现,而是总体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看问题应从整体角度出发。3.具体性,统计学研究对象的数量是具体的数量,而不是抽象的数量,它是具体事物在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数量表现。4.数量性,统计是研究社会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和数量关系,是在定性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定量研究。再者从统计方法而言,无论是从定性分组的角度,还是综合指标分析方面考虑,或从大量观察的方法来看,要求我们分析研究问题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把问题单一化,而应当将质与量有机联系起来 。 对第三种观点,更是难以成立,因为不论次数分配数列是否是连续变量,只要没有一组累计次数正好等于∑f/2,就不影响确立中位数所在组数和数值。 在什么情况下用∑f/2与(∑f+1)/2作为中位数的位置采用插补法计算出两种不同中位数呢?即当次数分配数列是非连续变量,∑f为偶数,而某一组累计次数正好等于∑f/2时,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例如:如下资料所示 某车间日加工零件数资料如下: 关于中位数位置及数值计算方法有: 1、若采用公式∑f/2,则有∑f/2=56/2=28(人),中位数在第二组; 其数值大小则有Me=L+[(∑f/2-Sm-1)*i]/fm=60+[(56/2-12)*9]/16=69(个)。 2、若采用(∑f+1)/2,则有(∑f+1)/2=(56+1)/2=28.5(人),暂且认为中位数在第三组;则有中位数值为: Me=L+[(∑f/2-Sm-1)*i]/fm=70+[(56/2-28)/15]*9=70(个) 上述两种方法都是不正确的,按照中位数本义,此中位数的具体值应在69~70之间,也即是69.5(个),上述结果也是可以通过观察看出来的。因此中位数数值在一般情况下,往往通过观察而定,在无法确定时,才用插补法计算,而近似估计,此法也并不精确,不过是一个估计值。通过上述分析,对中位数确定采用(∑f+1)/2或(n+1)/2更合理。即使采用∑f/2作为参数,也应在使用中分清前提条件,尤其认清中位数中“位”的重要性,以及“数”的来龙去脉,把握好“位”与“数”之间的关系。 社会统计学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统计学方法应用的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总结了有关社会科学研究论文中统计学方法的应用问题,并从描述性分析、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方面,阐述了在统计学方法的应用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正确应用的关键、通常采用的方法以及注意的问题等,以便读者应用时予以参考借鉴。 [关键词]社会科学 统计方法 应用问题 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在应用统计学时,统计分析是其关键环节,资料性质分析、资料类型的判断、统计方法的选择等各个环节都应把握好,否则,其分析结果将是没有意义的。本文拟通过对社会科学实证研究论文中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出现的问题,从描述性分析、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方面进行解析。 一、描述性分析问题 在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一般首先要对社会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发现其内在的规律性,再选择进一步的分析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要对调查总体所有变量的有关数据做统计性描述,主要包括数据的频数分析、集中趋势分析、离散程度分析、分布形态以及一些基本的统计图形。 描述性统计分析虽然较为简单,但如果对某个事件或某种现象的描述不清楚或存在偏差,那么其后的所有分析都将值得怀疑,而描述的偏差可能会引起公众或学术界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误解,甚至误导政府决策。 1.均值的误用 均值是用于描述样本集中趋势的最常用指标,但应注意,对于正态或近似正态的对称分布样本,它是较好的指标,一般与离散趋势指标中的标准差一起描述数据资料(即形式);而对于偏态分布的样本,则常用中位数来描述集中趋势,一般与离散趋势指标中的四分位数间距一起描述数据资料(即形式),究其原因是均值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 对于两个分布完全不同的样本,可能会得到相同的均值,因此均值在某种程度上抹杀了样本内部的差异,而往往这种内部差异正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或应当引起人们注意的。为了弥补均值的这种缺陷,一般在报告均值的同时,也应该报告标准差,或用直方图或散点图的形式描述分布,以展示群体内部的差异。 2.绝对数的误用 因为社会调查研究比较容易得到大容量的样本,所以对任何小概率事件,用绝对数报告都会出现较大的数字,单纯对绝对数的强调往往会产生误解。比较合理的方式一般是在报告某事件绝对数的同时,给出该事件的发生率或占研究样本的比例。 3.相对数的误用 相对数常用于描述定性资料的内部构成情况或相对比值或某现象的发生强度,一般有比与率两种形式。虽然比与率的计算形式是相同的,即两个绝对数之商乘以100%,但它们的含义是不同的。率用于反映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的强度,而比则用于反映部分与整体或某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当数据的比较基础相差悬殊,用绝对数表述没有可比性时,就要借助于相对数。 应用相对数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百分比与百分率的混用;当分母很小时,只计算百分比或百分率,而没有报告样本量;当比较两个或多个总体率时,没有考虑到各总体对应的内部构成情况是否一致,而直接比较等。 例如在报告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时,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流动人口犯罪率高于常住人口,其实是忽视了流动人口的年龄和性别构成与常住人口完全不同,且青年男性是犯罪率较高的人群,这样对两个不同群体的比较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二、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问题 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是指所观测的结果变量是定量的,而且希望考察定性的影响因素取不同水平时,定量观测结果的均值之间的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在统计学应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出现的误用也比较多。 正确选择定量资料统计分析方法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正确判断统计研究设计的类型;再是检验定量资料是否满足“独立性、正态性及方差齐性”的前提条件[1]。前者要求使用者对统计研究设计的类型较为熟悉,后者则需要进行预分析,可适当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根据前提条件是否满足来决定用参数假设检验或方差分析,还是用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而根据对统计研究设计类型的判断,确定采用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 对定量资料作统计分析时,常犯的错误有: 1.不管统计研究设计类型,盲目套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 2.不验证“独立性、正态性及方差齐性”前提条件,而直接应用参数检验法; 3.将多因素设计定量资料人为拆成多个成组设计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法; 4.将多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用单因素多水平方差分析解决,或用一元分析替代多元分析等。 三、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问题 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是指观测结果为定性变量的统计处理问题。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通常根据影响观测结果的原因变量性质分为三种情况: 1.原因变量都为定性变量,此类资料就是通常理解的定性资料。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检验、秩和检验或Ridit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线性趋势检验、一致性检验(也称Kappa检验)、加权检验、对数线性模型等。 2.原因变量中既有定性变量,又有定量变量。这类资料的统计分析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结合专业知识先将定量的原因变量离散化,使其转化为定性变量,然后采用上面3.1的统计方法处理;二是先对定性的原因变量,采用哑变量技术进行处理,转化为多个二值变量,赋予0或1值,然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或多值有序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 3.原因变量全部为定量变量。这类资料的分析可以直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或多值有序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 定性资料的最常用表达形式是列联表,列联表有多种类型,如横断面设计的四格(或称2x2)列联表、队列研究设计的四格列联表、配对研究设计的四格列联表、双向无序的R×C列联表、单向有序的R×C列联表、高维列联表等,不同类型所用统计方法也不同,所以处理这类资料的关键是分辨出列联表的类型,从而选择相应统计分析方法。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常犯的错误主要就是列联表的误判,从而错误的选用统计方法。 四、相关与回归分析问题 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常局限于统计描述,较难从数量角度对变量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研究;回归分析则是研究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可实现对自变量进行控制,对因变量进行预测,及对随机变化趋势进行适当修匀。 相关分析可用于对定类、定序、定距及定比等尺度的各类资料进行定量描述,但各类资料的计算公式是不同的,所以应用时,需要判明资料的类型;而回归分析则要根据因变量性质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回归分析方法,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因变量为连续型变量,具体的,当为非时间性的连续型变量时,可用线性回归分析、多项式回归分析、非线性回归分析等;当为时间变量时,可用COX半参数回归分析、指数分布回归分析及威布尔回归分析等;当为随时间变化的连续型变量时,则需要利用时间序列分析。二是因变量为离散型变量,需要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线性模型分析及多项Logit模型分析等。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应用时也经常出现一些错误: 1.没有结合问题的专业背景和实际意义,就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其结果有时可能是莫名奇妙的,可能出现所谓的虚假相关。 2.对于较简单的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不注意应用条件,盲目套用。一般地,Pearson相关分析要求两变量都是随机变量,且都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若不满足条件,应采用其它相关分析法,如Spearman相关分析等。而线性回归分析则要求因变量必须是随机变量,且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在回归分析前,先要进行统计检验,证实两变量的显著相关性,再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才有意义。 3.只求得相关系数或回归方程,而不进行参数假设检验就下统计分析结论。因为相关系数或回归方程都是由样本数据求得的,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必须通过其相关参数的假设检验来判定。 4.多元回归分析策略的错误。在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对多元回归分析的应用,不少人采取的策略是先用单变量分析,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多个变量,再将它们引入回归方程进行多变量分析,用逐步回归法进行筛选,从中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这种分析策略是不正确的。因为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在单变量分析中无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并非在多元回归分析中也没有意义。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先综合分析各种变量之间的作用、实际意义及关系,有些可作为控制变量(如性别、年龄等),将经过初步筛选的所有变量代入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再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必要时可多用几种筛选变量的方法,同时要注意自变量间的交互作用,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得到较为可靠的结果。 社会统计学论文:我国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学分析 摘要:随着竞争的加剧,物流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全面、准确地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和控制,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首要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物流成本构成、核算方法,并运用预测模型分析法与统计学分析两种方法,结果物流成本的统计学估算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回归方程拟合结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 物流成本构成;核算;统计分析 一、 我国社会物流成本构成及核算 与发达国家物流业相比较,中国的物流成本要高的多。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物流成本仅占GDP的9%左右,而中国的物流成本估计要占GDP的20%左右。 1.我国社会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 依据美、日各国对社会物流成本的分类,把我国的社会物流成本也分成运输成本、仓储成本以及物流管理费用三个部分。 2.运输成本的计算 按照美国物流成本核算机构在计算运输成本时采用的公式: 运输成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油料管道运输+航空运输+货运费 3.仓储成本的计算 仓储成本的计算比较复杂,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均是参考Alford-Bangs公式来测算存货持有成本。根据对工业企业和商品批发零售企业库存金额的估算,以及前面关于存货仓储成本占存货价值比例的估算. 4.我国物流管理费的核算 除了运输费与保管费之外,公司物流部门、仓库、配送中心等管理及运营所需的费用,均属于物流管理费用的范围。物流管理费用无法用总体估计的方法求得,日本是将该项目分为制造业与批发、零售业两类,利用物流管理费用占营业额的比例计算得出的。将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产出总额,乘上日本物流协会根据行业分类调查出来的各行业物流管理费用比例0.5%计算得出。 二、我国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学分析 下面运用物流成本统计方法对模型的测算结果进行检验。 1.运输成本统计 我国2003年各货运行业收入:铁路:784.30亿元 公路 2102.97亿元 水路774.6亿元 邮政电信5414.21亿元航空1148.67亿元 合计10224.75亿元 2.仓储成本统计 2003年包含原材料库存在内的工业企业库存总额为46854.5亿元,商业批发零售企业库存为4557.77亿元,合计总库存金额为46854.5+4557.77=51412.27亿元。 从而可以计算出2003年度的仓储成本为: 51412.27*23.52%=12092.17(亿元) 3.物流管理费用 物流管理费用仍然按照运输成本和仓储成本的4%计算,则物流管理费用计算为: (10224.75+12092.17)*4%=892.68(亿元) 4.物流总成本 将前三项相加,得到2003年我国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数为: 10224.75+12092.17+892.68=23209.60(亿元) 占GDP总额的比重为: 23209.60/117252*100%=19.79% 5.局限性 物流成本的估算是来自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数据来源的限制,使得这里估算的我国物流成本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本身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从面影响到物流成本演化模型的准确性。 三、结论 物流成本的统计学估算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回归方程拟合结果基本一致。可以认为根据统计核算结果拟合的方程较好地再现了物流发展与我国GDP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物流成本在各国经济上的角色均占有显著的地位,如果一国可以以较小比例的资源完成其国家的各项物流活动,则显示这个国家的物流效率和效益比较高。这说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物流活动造成的成本开支所占比例很大,说明我国物流事业的发展也大有潜力可挖。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大学装备制造学院 社会统计学论文:走出《社会统计学》课程的认识误区 摘要:对于《社会统计学》课程,学生常有三种认识误区,即将社会统计学数学化、工具化和本质化。这三种认识误区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分清社会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统计思维方式,以及使学生合理认识社会统计学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统计学;认识误区;教学 社会学中运用统计学方法始于上一世纪30、40年代。几十年来,统计学的思想、技术和方法对提高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科学研究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社会统计学》已经成为社会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然而,在实际教授这门课程时,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片面认识,还有些甚至抱持着错误的认识。这些认识上的不足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且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这门课程的效果产生严重影响。本文将探讨在《社会统计学》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且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认识误区,以及纠正错误认识的办法,以便更好地进行这门课程的教与学。 一、《社会统计学》课程的三种认识误区 1.将社会统计学数学化。在社会统计学的教学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原因在于,许多学生认为社会统计学就是数学中的一种,主要讲授的是数学计算方面的知识,而他们往往数学基础比较差,认为自己数学学不会,社会统计学也肯定学不好,因此对这门课程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并难以克服。许多学生在面对这门课程时,往往心情复杂:一方面认为这门课程高深诱人,另一方面又觉得这门课程与数字打交道而令人生畏。正是由于思想上产生这种认识,所以许多学生对这门课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将社会统计学工具化。这种认识误区就是把社会统计学视为由一堆统计公式和方法组成的工具箱,这门课程的教学就是把这一件件的统计工具教给学生,学生运用这些统计工具就可以正确地进行研究、解决问题。根据这种认识,社会统计学的内容就是一个个零散的公式和方法。其实,这种认识没有看到社会统计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没有看到隐藏着这些知识背后的严密一体的一整套统计思想和观念。的确,社会统计学实质是通过各种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认识事物和问题,它的研究分析对象是数据,但是这些公式和方法的背后有一个系统的逻辑思想为基础,只有掌握了统计背后的思想,才能正确运用这些方法,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因此,如果学生对社会统计学进行工具化理解,也会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只注重统计学知识、统计公式和方法的学习,忽视对统计思想和观念、统计知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就难免出现认识模糊,看不到这些统计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最终也不能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合理运用。 3.将社会统计学本质化。这种认识将统计视为科学分析的代名词,认为只要运用社会统计学的知识和方法,就能够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一些人认为,当数据充足的时候,统计就可以代表一切,通过统计计算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除此之外,不需要了解其他的东西。的确,统计可以帮助人们观察、测试,可以为人们用来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使人们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认识事物。然而必须明确的是,尽管统计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思考和研究,但统计不能代表一切。在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中,人的思考是核心,脱离了思考的统计分析,这种分析不会是可靠和有效的,将会带来不可预测的结果。简言之,统计分析不能代替人的思考过程。社会学家邓肯(Duncan)将这种认识讥为统计至上主义。他(1984)曾指出,仅有量化并不等于科学推理,事实上,量化反而可能会引人误入歧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我称之为统计至上主义的病态:把统计计算混同于做研究,天真地认为统计学是科学方法的完备基础,迷信存在能够评价不同实质性理论之优劣或是能够评价任何‘因变量’之各种原因重要程度的统计公式;幻想一旦分解了那些随意拼凑起来的变量间的共变关系,就可以以某种方式不仅证明了一个‘因果模型’,而且能证明一个‘测量模型’。”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出认识误区的办法 上述三种认识误区对社会统计学的教与学都起到很大的消极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纠正这些错误认识。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教师首先要告知学生,社会统计学并不是单纯的数学方面的知识,这门课程的重点不是数学推导,所以对学生的数学水平要求并不高,学生只要具有初等代数运算水平就完全可以满足本门课程的学习。和数学相比较,统计学不仅仅是进行计算得到答案,也并非推导定理、证明公式。社会统计学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是描述,即用某种方法对资料进行总结概括;第二是归纳,即根据从总体当中抽取的样本的分析来对总体进行概括。统计学的核心是统计思想与观念,而不是列示统计表、绘制统计图、求解平均数、建立模型等知识与技能。因此,在统计学习过程中即使碰到复杂烦琐的定理证明、公式推导,也只是手段、方法。这门课程关注的重点是以这些定理和公式为基础的统计分析方法所得到的信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定理和公式涉及较少,并且也不很复杂。因此,并不是数学基础不好,就注定学不好统计学。通过这样的讲解,尽可能地消除学生的误解,打消学生的疑虑,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走进这门课程。 2.注重社会统计思维方式的培养。统计思想是统计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是否很好地建立统计思想,是统计学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讲解社会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观念,强调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统计思想、概念、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统计思想和观念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换言之,社会统计学教学的过程,就是统计学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教学的过程,而不是统计方法和统计公式的讲解、学习和套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非常重视学生的统计学思想和观念的塑造,对学生进行统计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而不是重点关注知识的讲授、公式的讲解和推导。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如何处理数据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基本的统计思想和观念,掌握了如何进行统计思考,如何搜集、利用和分析数据来达到认识和了解事物的目的,懂得了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来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重要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统计思想和统计能力都更为扎实和牢固,真正达到这门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 3.合理看待社会统计学的作用。首先要明确的是,统计并不必然意味着科学,统计方法不能将任何研究“点化”成“科学的”。统计学不能用来检验任何想要检验的观点,也不能防止那些滥用、误用或弄虚作假的人借此乱作结论。实际上,统计学方法的应用有严格的规则和范围,对由统计获得的结果的解释不能超越数据的限定范围。其次,统计学可以帮助人们正确深入地思考问题,但不能代替思考本身。对事物的认识和解释的决定权不应该留给统计工具和数据分析,而应该留给人的思考和思维。学习和运用统计学时,常会发生的一种倾向就是过于依赖程式化的统计检验,而不是实质性的知识。事实上,普遍的经验是,只有对社会过程有实质性的理解,统计方法才能够产生富有成效的研究。过于专注统计方法本身,而缺乏对实质性问题及其背后的社会过程的理解,往往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统计模型和方法都要严格服从以科学为中心的任务。统计方法在指导研究时不应该与所关注的实质性问题分开。 社会统计学论文:基于一级学科环境下统计学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解析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完善,社会经济统计学已经成为了目前高校教育中的一级学科,并且在实际的教育学习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设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教育内容中的空白,促进了社会经济数据的统计更加科学合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一级学科;社会经济统计学;专业学科;教育体制 一、前言 社会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设立,是适应了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细化完善的体现,对实际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成为了一级学科的背景下,社会经济统计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针对社会经济统计学进一步发展所需要接受的挑战以及发展机遇进行研究,进而分析学科发展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希望推动相关学科的不断完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 二、社会经济统计学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1.面对的机遇 (1)进一步明确和强化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地位。社会经济统计学体系的构建,从根本上确立了一级学科的地位,并且在日后不断深化完善过程中多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作为一门一级学科,社会经济统计学是有着广泛的数据和现实依据,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内容中早已经存在,只是由于其相关的知识涵盖范围被社会经济学所包含,导致没有成为一门一级学科,具体的研究内容也仅限于表面肤浅的研究,对实际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如今成为了一级学科后,社会统学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促进,使得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对经济活动中的数据统计的结果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与日俱增,为其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 (2)彰显社会统计学的学科特色。由于社会经济统计学成为了一门一级学科,其相关的研究目标得到了具体的确定,相应的学科特色也得到了彰显。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主要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相应数据和指标,通过统计学的处理来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保证经济发展处在一个健康有序的轨道中,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遇到的挑战 (1)学科类别有待确定。社会经济统计学所属于的学科范畴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其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那么理应属于经济学范畴,但是反方面的观点是统计学基础主要是运用统计原理进行分析,应该划归理学。相关的争议导致学科内容和相关联系还没有明确确定,成为了学科发展所遇到的挑战之一。 (2)课程机构问题。由于还未明确划分所属范围,导致学科内容容易出现重理轻经济的现象,理科课程占据了主体,而对经济的研究停留在浅显的层次,课程结构出现偏差,导致学生对发展方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迷茫。 三、社会经济统计学遵循的原则分析 1.遵循历史发展轨迹 统计学最开始的发展是以统计人口、财产、土地等数据发展而 来的一门专业学科,其相应的历史发展轨迹是统计学发展的主线,也是学科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指向,社会经济统计学在成为了一级学科之后,虽然研究的内容和运用的知识及方法较最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同,但是却不妨碍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所需要遵循的历史轨迹,其出现的差异只是时展的体现,并不能成为偏离发展轨迹的依据。 2.拓展学科的认知 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数据以及信息。数据的体现是有着现实依据,因此对社会经济统计学的认知就不能脱离实际的研究对象而成为抽象的数据研究,其所需要遵照的实际就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实际的学科发展过程中需要拓展学科的认知,与理学进行严格地区分以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 3.规律研究与方法研究并重发展 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的实际经济数据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是指导实际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但是也不能忽视方法的研究,对于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相应的研究方法也会不断被深化挖掘,实际的学科发展需要将双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来推动学科发展,防止出现单腿走路的现象,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准确科学的支持。 4.立足于中国实际的国情进行学科发展 社会经济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因为我国实际的经济发展需求对统计学提出了更高程度的要求,从而将社会经济统计学独立出来进行专业的设置和研究。因此学科的发展就必须遵循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进行研究发展,才能够对经济社会提供有效的帮助,来揭示实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现实依据的参考。 四、总结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统计学成为一门一级学科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必然形成的趋势,也是满足我国经济数据统计分析的更高要求的体现,其相应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还需要时间来进一步丰富,然而其所起到的指导作用却是有目共睹的。 社会统计学论文:社会统计学研究与实践迅速繁荣 摘 要:社会统计学在研究社会形态,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根据对社会统计学学科发展的原因进行相关分析,对社会统计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对未来的社会统计学的发展繁荣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社会统计学;发展;研究;问题;建议 社会统计学科研究的早期方向就是国家社会统计工作的具体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社会统计学研究发展最初的风向标。发展到今天,社会统计学的学术研究相对于实际的统计工作已经有了明显超前,已能够进行社会统计工作的实际开展。因此,今后社会统计学发展的方向就是丰富相关研究,使实际的统计工作能够更加完善。 一、社会统计学繁荣发展的原因 (一)统计部门做出的努力 国家统计局为了促进“社会统计学”的繁荣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不仅具有很好的开创性,同时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首先,1980年到1983年,第一套《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在统计部门的努力之下终于建立起来了。这期间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通过指标的制定,相关研究力量的组织,最终促成了学科的建立,这标志着我国的社会统计研究的基础理论工作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其次,1983年到1990年,统计部门对指标进行了相关的修订最终对资料做出了整理出版。这期间是社会统计学发展较为迅速的一个阶段,发展的目标以出版相关资料和完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为主要任务。 再次,1990年到2010年,这期间的发展以统计部门对社会统计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为主要任务。1999年之前,社会统计学研究的立足点是以完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1999年国家统计局与国家发改委联合提出全国性的评价方案《我国地区间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案》,这标志着社会统计研究第三阶段的开始,体现出社会统计学研究的应用性特点,标志着社会统计研究向着综合评价方向发展。其后,经过多年的发展研究,在21世纪初的近十年的时间,对《我国地区间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案》进行了多次分析探讨,最终在2008年完成了修订完善。 最后,2010年到现在,统计部门面临新的发展契机。客观地说,统计工作进行到“全国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层面,似乎已是结构完善,达到了“极值点”,但是在社会统计学发展逐步细化的当下,社会统计学的研究成果向统计工作的转化,将会是这一段的主流。 (二)专家学者的努力 首先,在1980年到1983年,学者们的学术研究以“引进”为主,以介绍国外的社会生活的评价指标、国外的社会指标运动、国外流行的社会发展与为主,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构建社会统计学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研究。 其次,在1983年到1990年,学术研究也渐渐繁荣,讨论分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在前一阶段“引入”的基础上,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指标体系”中国化的问题,使社会统计学研究沿着系统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再次,在1990年到2010年,学者们的研究在各领域的研究逐步得到积累,有些研究领域的内容极大丰富,出现社会统计学分支领域研究上延伸的现象,甚至开始出现一些社会统计学的新研究领域。 最后,2010年之后的发展,社会统计学研究内容的迅速膨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已有领域的研究更新。二是新领域的诞生。三是已有领域向独立学科方向的前进。 二、研究的繁荣局面 (一)繁荣的环境 近年来,社会统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具体表现为下: 首先,国际对社会统计的重视。国际社会对社会统计的关注除了对“社会统计数字”的关注之外,还有某些值得推荐的综合评价指数以及专门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国际社会推荐的指标体系,不仅开展较早,并且多由国际组织推荐或使用,同时也不断在不同的新主题中得以延续。 其次,中国大众对社会统计的重视。与中国统计能力与整体统计知识普及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社会对社会统计更多的是“无意识”的关注,不过人们关注社会统计的热情非常高涨。 (二)繁荣的根源和表现 社会统计学存在自己的方法论基础以及内在逻辑性,这是社会统计学迸发生命力的源泉。当下,社会统计研究内容迅速膨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已有研究领域的更新。二是新领域的诞生。三是已有领域向独立学科方向的蹒跚。 三、社会统计实践需要关注的地方 社会统计学早起研究发展的风向标是国家社会统计工作是,但是时至今日,学术研究相比实际的统计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超前。所以,改善相关统计工作,继续繁荣社会统计学领域的研究,最终使其上一个新台阶是今后应做的努力。 首先,继续深化时间利用的官方统计工作。时间利用不仅可以直观反映调查对象的时间利用情况,也能够反映一国调查对象在时间分配上的规律性,通过相关信息的调查挖掘,也可以反映无酬家务劳动统计范畴的内容,还可以反映调查对象生活的福利状况。 其次,积极进行职业分类更新工作。中国职业分类需要更多地反映劳动者以及生产部门的利益需要,在今后的工作要改变分类的视角,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不过这需要很多专家学者及政府人员的努力。 再次,积极进行贫困统计更新工作。需要考察的问题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贫困脆弱性研究。其次是动态贫困测度,在此时贫困购买力平价研究。还要积极进行社会保障统计更新工作。现阶段虽然存在关于社会保障统计的讨论,但尚未建立起社会保障统计体系。因此,需要不断完善优化。 通过上文论述,对社会统计研究以及学科的建立等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主要分析了我国社会统计学科的发展历程,这是政府部门的政策建立以及学者的学术研究共同的结晶,其次论述了我国社会统计学繁荣的一些表现和原因,最后对未来的工作中需要关注的一些方面做了简要分析,希望上文的论述对未来我国的社会统计学的继续发展完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社会统计学论文:统计学在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应用统计学方面知识,如平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能直观、准确、动态地反映社会保险工作的完成计划、人员增减变动及监测分析评估社保工作完成情况等信息。为全面提高社会保险业务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本文以统计学知识在社会保险业务管理中的实际运用,探讨利用统计学如何改进社会保险管理办法,使社会保险管理手段更加高效、科学和完善。 关键词:统计学;社会保险;应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及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各项指标已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依据。而社会保障体系各项指标的采集离不开强有力的社会保险统计的支撑与支持,因而加强社会保险统计工作,充分利用统计信息资源,也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 一、统计分析在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的意义 (1)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汇总各类社会保险对象的基础信息数据,依据基础信息数据统计所提供的资料,为今后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了科学依据。(2)对社会保险事业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及时提供大量准确、科学的数据,全方位、多层次地反映社会保障工作的运行态势,并对统计数据中反映出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分析、建议,为社会保险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支持和保障。(3)通过统计分析能够透过现象表面的数量特征认识其内在的数量规律性,揭示其本质特征。建立起预测、预警工作机制,因此,统计分析是社会保险事业深化认识、研究规律的有力武器。 二、统计分析在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的几个应用方面 例1:在养老保险工作中,通过收集2003年各地区参保人数、实际缴费人数及缴费人数所占参保人数的比例数据来和2004年上半年完成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测出2004全年各地区参保人员、实际缴费人员及缴费人数占参保人数的比例,来分析解释2003年与2004年的人数增减情况。 2004年上半年各市养老保险体管理工作主要指标情况统计表 上表采用统计学平均数、构成比及对比分析法判断和预测社会保险工作2004年全年完成情况,从统计表中直观得出所需的数据,一目了然。由于充分利用了统计信息资源,为领导层战略决策、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了依据。 社会保险中养老金的发放是实现社会保障体系“老有所养”重要指标,是推动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的目标。由于每个职工个人情况不同,养老金的计算方式又各不相同,那么采用何种计算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职工的应享受最大权益,是广大职工群众尤为关切的问题。 例2:改革后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计算公式。 职工参加工作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х本人累计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х1%(缴费年限满一年的,计算到月) 计算公式:S基= 式中:S基为计算基础养老金时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X0、X1、X2……Xn-1:为职工退休当年,前一年,前二年……前n-1年的本人缴费工资;C1 、C2 、C3……Cn:为职工退休前一年,前二年,前三年……前n年当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参保人员视同缴费年限缴费指数之和,视同缴费年限的缴费指数每年均按1.0确定;Z:为参保人员累计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本人退休年龄相对应的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按国家统一规定执行)。 以上数据计算方式中包括应用了统计学中计算平均数,还有指数数列运算等方式来计算出职工个人账户养老金额。计算式中综合参照考虑了每个职工缴费年限、参工年限、退休年限及全省职工年平均工资等大量的统计信息资源,做到了公正、公平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稳定,体现了社会保险“减震稳压”的作用,可见统计学在社会保险工作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例3:在医疗保险工作中应用。 工作中我们经常要用大量文字表达所需要的数据,效果往往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如果我们用统计图来表达我们所需要的数据是不是更好呢?如想知道近几年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使用情况以及统筹基金支付情况,可以用统计表中的柱状图形来直观显示: 上例通过统计柱状图列出了近五年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及统筹基金支付情况。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每年的数据变化情况,比起用文字来表述数据更加简略、直观、一目了然。如果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尝试改变旧有的工作方式,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4:统计学在工伤保险工作中的应用。 由于我省属煤炭能源基地,矽肺患者在工伤保险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为了了解工伤矽肺患者的肺功能状况及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为调整社会保险政策及改善工伤矽肺患者伤残待遇提供依据,随机抽取160名矽肺患者,采用肺功能测量分析仪和生存质量量表,对矽肺患者进行肺功能测定生存质量调查,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用统计学中的构成比方式显示160名矽肺患者肺功能在正常、轻度、中度、重度损伤中所占的比例,矽肺患者肺功能损伤主要以中度损伤为主,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矽肺患者肺功能,减少合并其他疾病,促进生存质量的提高。 不同肺功能分级矽肺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 在不同肺功能矽肺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表中,根据矽肺患者肺功能的不同分级,通过采用统计指标中的双侧界值测算做为医学参考值范围的估计,总分越高,伤残程度越严重。图表数据对今后社会保险工伤伤残待遇的适当调整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结语 社会保险是社会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与社会经济指标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关联性。我们要根据社会保险业务特点,建立起社会保险统计分析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充分利用统计信息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全新内容和权威的数字,预测新趋势、提出新建议,提高对社会保险事业准确的判断和预测能力,促进社会保险事业的蓬勃发展。 社会统计学论文:浅析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变革与发展 摘 要 在经济处于社会基础地位的时代,统计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学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本文的出发点是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变革与发展。 关键词 社会经济统计学 变革 发展 进入新时期以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美国金融风暴之后,我国一跃成为新兴经济体,国际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有着漫长的历史,研究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变革与发展,对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概况 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随着我国的统计学学科建立而发展。以新中国建国第一个30 年为标志,可以将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历史发展分为两个部分。一般情况下,将前30 年统计学发展的过程,称之为小统计时期。这是由于我国当时对统计学认识并不全面,统计的意识也不强烈,统计途径也相对落后所决定的。当时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还处于相对停滞阶段。1978 年,以我国国家统计局在四川召开的统计教学科研会为标志,从1978 年至今,通常称之为大统计时代。在这期间,我国统计学科在真正意义上开始完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才逐步建立起来。大统计时代的到来,将传统的数理统计准备转变为应用统计,发挥统计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二、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变革 (一) 学科名称的变革 统计学在我国的历史虽然并不短,但是就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这个专业学科名称而言,由于其学科归属一直有争议,导致其学科名称变革多次。这以学科国际上通用的名称就有两个,Government Statistics 和 Official Statistics,二者都是从组织统计方的角度进行的命名,但是这两个名称在我国并不适用。同样只是单纯按着数理统计和应用统计对其命名也不 完全适用。随着时展,我国统计内容也在变化,由于这种统计是通过认识所在社会经济现象为主要目的的统计,以经济学和统计学两个学科为主要依托,以社会学为发展导向,故将其命名为社会经济统计学。 (二) 教材的变革 在小统计时期,我国使用的经济统计学教材多引进苏联教材,由彼得罗夫著的 《经济统计学教程》是当时使用率比较高的教材之一。1957年,《经济统计学讲话》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的第一本经济统计学教材正式出版。这本由徐前、戴世光、于涛等我国统计学著名学者共同撰写的统计学教材,与 《经济统计学教程》相比更为简洁明了,适合我国统计教学使用。但是随着的开始,从教学到教材的发展都停滞不前。一直到大统计时期的开始,1980 年,陈应中的 《社会主义经济统计学》的出版,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教材的才逐步恢复。 (三) 体系的变革 由于小统计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并没有完全建立,这里主要围绕大统计时期的体系变革进行探讨。大统计时期初期,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这个时期的经济统计,主要以传统经济统计内容逐步向新经济统计内容过渡为主。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体系开始逐步完善。在经济统计教学中,宏观经济统计理论进一步被强调升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体系建立基本完成,以 2001年出版的 《国民经济统计学》为例,这本书由佟哲晖和邱东编写,是在1992 年的教材的升级改版,相比之前的版本,新教材围绕着我国经济运行总体过程进行编写,将我国经济资源、经济总量、经济过程、经济动态、经济结构、经济核算等统计融入其中,构成了我国社会经济统计相对完整的体系。 三、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 (一) 统计工具发展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统计统计的飞速发展。在保证原始统计资料搜集准确的前提下,相比传统统计方法,依托计算机技术的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更节省时间,分析也更为详细,统计结果也更为准确。在不到20 年的时间里,统计软件变化升级多次,指向性也更加明确。针对不同统计对象,可以使用不同的统计软件。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继续发展,统计软件的程序设计会更加完善,实际应用性也会更高。 (二) 统计学科发展 大统计发展至现今,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依托的学科不仅仅只有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三门,只要是与社会、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关学科,都可以为我国社会经济社会统计提供理论依据。但是要注意此依据,并不代表将全部的学科融合为一门学科,而是在不同的统计中,提供更加有效准确统计的理论保证。 (三) 统计体系发展 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针对我国社会经济统计体系提出了新思路,将统计体系进行扩充,包括环境、经济、人口、社会、科技、资源等几个方面。这一思路以经济、社会、环境现象为依托,对三者间的密切关系进行有效统计,组成一个理论上相对严谨的我国社会经济统计体系。以目前社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社会经济统计体系会不会更加丰富,依然是一个未知数,但是可以预见未来的统计体系,必然向着更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方向发展变革。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必须找出更合适我国发展的方向,无疑我国社会社会经济统计是确定发展方向的有力保证,它是我国国际政治经济交流的语言。只有在经济统计有力支持下,我国的发展才会更加稳定迅速。
电气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运用 【摘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能够使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高效性得到有效提高,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起着关键积极的作用,这就需要对变电站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进行充分运用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电力输送工作的质量效率。本文主要通过对变电站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的有关了解,对变电站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作出了分析与研究,以便改善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提高电网电力输送工作的安全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我国变电站中的应用。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变电站;应用 1变电站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实现变电站仿真工作的有效展开。在电网运行的电力输送过程中,由于供电区域企业与住宅的不同以及人流量的差异,使得不同区域对电力的需求量大为不同,不同时间段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量也因时而异,这就使变电站的工作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变电站进行仿真工作的实时展开,使得输电信息和电力系统运行状态能够在变电站工作人员的面前进行同步展开,帮助工作及科研人员及时发现电力输送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行故障,并且及时根据输电区域的电力需求量变化作出准确高效的调整,从而推动电力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另一方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电力系统的运行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有效提高电网输送过程中变电站工作的安全稳定性,大大减少了变电站工作中的人力、物力投入,使得变电站的运行情况的到了有效改善。一方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有助于促进电力系统服务智能化工作的实现。这是因为随着电能在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应用,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状态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这就对电力系统的运行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能够充分满足人们对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的需求,促使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得到有效保障,从而推进电力系统的高效安全发展。 2变电站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2.1计算机设备保护功能的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能够对变电站的变电器、变电线路以及安全母线等电气设备起到保护作用,这就要求计算机具备设备的保护功能。通过计算机的保护功能,能够对变电站工作运行状态下的每一个电气设备进行数据记录和监测,根据它们的实时信息进行数据存储,并通过数据库中这些设备以往正常工作状态下的数据工作数值进行相关比对,从而得出变电站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是否良好,帮助工作人员及时发现设备运行状态中的故障,使得电力人员能够快速对电力运行故障进行排除和解决。 2.2设备故障信息记录与测距的应用 当前形势下,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工业化进程及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时代特点,使得我国电力系统常年处于高压负荷运行的状态,这就使得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极易出现安全隐患,并且给电力系统设备及输送线路的维护和检修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而变电站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对电力系统的每一次故障进行准确的信息数据记录工作,从而帮助检修人员能够对一些多次发生的故障进行熟练地维修掌握,并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也能够帮助检修人员进行故障点与变电站实际距离的准确测距工作,促使检修人员快速准确地抵达电力系统所出现的故障地点,对故障线路及设备进行及时维修。 2.3自动诊断的应用 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综合应用使得变电站能够对自身的电力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动态数据监控。通过同步记录与过往的数据库信息数据进行实时比对分析,从而快速地找出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故障点,并且依据过往的紧急修复策略对其展开自行修复工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自动诊断功能在变电站运行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降低电力设备的故障几率,从而减轻变电站负责维修工作的电力人员的检修压力,提高变电站运行的工作效率。 2.4远程控制的应用 变电站的工作人员通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中的自动控制技术,能够对变电站的人机软件界面实现变电站电力设备及运行状态的远程控制工作,从而确保电力人员的人身安全。这就需要在进行变电站的系统设计与建设过程中保留手动的跳合闸操控装置,从而避免因电力设备或系统运行故障所导致的人为操作失灵的现象,这样就能够在危急时刻确保工作人员通过远程控制系统的操作来确保电力运行的稳定安全性。 2.5对信息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能够在变电站进行电力系统的配电过程中对期间的各种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它主要对变电站的运行状态、脉冲、模拟等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和归纳。并且,它能够对变电站的跳闸状态、预告信号、断电器、设备的警告信号、隔离开关等变电站的关键设施及信号要点进行全面的采集,并在信号信息采集后将其传送至统一的数据处理系统当中去,便于变电站的工作人员根据这些数据信号的处理结果进行电力输送的变电配置工作,从而在确保变电站电力系统工作运行的安全稳定性的同时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有利于变电站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变电站的工作质量及效率。 2.6应用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在计算机网络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也在日趋成熟中得到不断的完善,使得自动化技术与变电站的电力设备及系统运行进行了良好的融合状态,促使变电站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进一步提升了变电站的工作运行效率,使得变电站能够快速针对各种突发情况进行故障的紧急处理,从而对变电站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3结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电力系统的输电运行过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关键性角色。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电力系统运行工作中的应用,使得变电站电力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得到了有效保障,也使得变电站能够在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提供智能化的设备检测与实时监测服务,使得变电站的电力系统由传统的人工化向自动化、数字化进行有效过渡,以便进一步确保变电站电力运行工作的稳定性,对变电站的工作效率进行了有效提升。本文通过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工作运行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变电站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作出了研究,从而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我国变电站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确保电力输送工作的稳定高效运行。 作者:金鹏飞 刘振阳 单位:登封裕祥电力有限公司 电气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问题研究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中的问题 迈入21世纪以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与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客观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想要促进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要解决以下几项问题: 1企业实际需求不同,抬升了成本 目前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还处在一个综合的领域里,独立性还有待完善。所以,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只能结合目前的技术成果,再运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得出设计成果。从而有的环节无形中增加了经济成本,最终工程总的经济投入也就增加了。而且,目前的企业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上都是因企业而宜,不同的企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水平也不一样。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施过程中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施过程中,效率的高低影响着整个工程的的完成效果。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里,工作效率甚至决定着一切。所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更要紧跟效率的步伐。目前的企业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上都是因企业而宜,不同的企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水平也不一样。要想在这些企业中脱颖而出,效率的提高可见显得十分重要。那个企业在最短的时间里设计出更让人操作简便,更让人明白的设计,在离成功的大门前就会胜出一筹。哪个企业效率低下注定就是失败的。这个时候,企业的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品就得到了检测。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施过程中数据传输安全性问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起初在工业中形成,并得到了发展与建设。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逐渐蔓延到商业领域,商业领域的发展过程中,数据信息的传输安全性是很重要的一步。由于目前,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各企业使用的信息传递产品各不相同,参差不齐。这给数据之间的传输和通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从而增加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运营成本。所以,在今后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与建设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工业发展的有力助手,它的的发展能为工业,甚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虽然,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与建设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的前进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只要把问题慢慢解决,逐渐的去改善,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一定会在世界上立足。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几点建议: 1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统一独立的平台 目前的企业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上都是因企业而宜,不同的企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水平也不一样。这样一来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成本,二来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所以,企业的技术人员一定要突破技术环境的难关,有步骤,有计划的去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方案。首先,在设计前,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要设计的行业及用户的特点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开发目标。然后,确定设计方案,方案要涉及到实施,运行,维护等每一步骤的完成,同时,运行成本和运行时间也要提前预算好,一定要控制在企业运行的范围内。此外,还要注意商业项目运行的特点以及终端客户的不同需求,最后做到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统一独立的平台,从而减少企业的运行成本。 2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通用网络系统 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通用网络系统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使商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得到准确性和安全性的保证。一个企业包括设备控制,技术监管,企业管理等许多步骤,要想使这些步骤得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就要使这些系统通过网络联系起来。通过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通用网络系统,使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得到高效,快捷的交换,促使整个企业的优化发展。 3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数据标准对接 只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数据能够实现信息的标准化对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系统传递信息才会更安全,更高效。所以,在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实现程序接口的完美对接,从而减少开发工程的时间和费用。 本文作者:刘海蛟 单位:哈尔滨哈投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热电厂 电气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提高方法探析 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在迅速增长,特别是工业的兴起带来的出口利润增加,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工业的兴起的同时,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逐步恶化,青壮年比率在人口占比中逐渐走低,劳动力的价格也在不断提高。为了解决工业所需的巨大劳动力与劳动力资源有限的矛盾,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应运而生。本文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起源和发展着手,剖析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意义,分析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并针对这些发展困难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让我国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能够跨入一个新篇章。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意义;发展难题;解决措施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过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我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促进剂,是伴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力发展工业,以求获得快速的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经历过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其内容如下:(1)第一阶段:随着机械工程和物理学的发展,科学工作者便考虑到将二者结合起来,寻求一种能够为电器制造也服务的科学,于是便诞生了电气工程。(2)第二阶段:随着微波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科学工作者又将这一学科的优势有机结合到电气工程上面,通过微波和无线通讯技术对机械的控制,来使机器完成生产工作并满足生产要求,这便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带进了机电一体化的时代。(3)第三阶段: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它的优势也被利用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来,于是便出现了通过计算机编程并远程控制机器完成生产工作的新一代机电一体化工业生产流程。 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意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吸纳并融合全球最新科技的过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可以应用到各行各业,无论是一个断路器的设计,还是整架航空航天器的研究,都少不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身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使得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车间空间得到节省,也减少了车间内人力物力的配置,很多机械产品的加工不再需要工人来动用原始的手工劳动,而可以通过电脑终端的直接控制,这样,一个会控制电脑终端程序的工人便抵得上好几个人力工,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有效节约。机电一体化的运用更是可以使生产车间完成流水线的全部生产任务,包括生产零件,组装,包装,流动,检测等整个制造流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难题 尽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随着工业的发展一起很迅速,但是到了新的发展阶段以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也遇到了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1)电气工程应用的能耗问题。所谓的能耗问题是指来源于电气工程设施的建造和安装所造成的能量损耗,当然,要想实现机电一体化控制,建造和安装布置控制设备是必需的,因而这部分能源消耗是无法避免的,为了降低成本,便只能从降低能耗方面着手;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建造和安装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光照和温度调节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还要考虑到系统耗电与厂用耗电的关系,电网的布置等问题,在诸多环节的能耗问题实在值得关注。 (2)电气工程应用的质量管理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中,有很多工厂为了完成机电一体化控制,但又考虑到成本的节约,放低了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施工质量要求,使得建造标准低于国家规范,这样做会导致低了机电一体化系统所生产的产品质量降低,更可能使得整个系统运行故障频出,发生灾难性的事故。 (3)数据传输的不方便问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控制系统主要是应用计算机对于所编应用程序的控制,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仍然处在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的尴尬状态,还没有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因而很多应用编程及其有效接收设备并没有国家标准来统一,在商业化的运行中,厂家只能购买某生产商的一中机型来进行控制运用,而不能完成不通机型之间的信息传递,这对商业化的运行和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4)电力控制系统的完善效率对工程进度的制约问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是一种控制系统,用来对机械系统进行控制,然而要想完成整个系统的运行,便得结合实际的机械操作流程编写相应的程序通过计算机控制来实现。因此对于同一工程,由于编写程序不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的效率就会有所高低,这也会进一步影响工业生产的效率,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速度。 4提高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方式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电气工程,另一便是自动化控制;因此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便要从两方面着手,通过实现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控制的有机的、高效的结合来更快更好地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从电气工程方面:从上文问题分析可知,电气工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能源消耗问题和施工质量管理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有效的措施便是企业和政府一起协商制定严格规范的电气工程施工管理标准,并且一切有关电气工程的施工要严格按照该标准执行,违者必究;施工单位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不要照搬一般的施工流程,而要根据实际的施工地点的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综合考虑拟定合适的施工方案后再施工。并且施工过程中严禁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要严格按照标准选择适应的材料,施工完成后要有专门的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对系统进行监控检修。 (2)从自动化控制方面:自动化控制的问题主要是数据传输接口不统一,控制程序控制效率有高低。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企业的程序设计人员应不断优化反馈设计,完成精简有效的高质量程序编写;然后将最优质的程序在企业内或者行内推广,从而使整个企业或者行业的自动化控制水平提高,要想设计出优质的程序,设计者需要考虑客户的需求和工程的运行流程,通过精简和优化来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另外,政府也应该在行业内制定相应的通用的程序接口,能够让优秀的程序设计在整个行业内流通,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信息传递和竞争提高。 作者:朱益成 单位: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电气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从改革开放至今,我们国家各个领域均得到飞速发展机遇,电气工程发展更在其中占据领先地位。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我国当代科技发展某种程度促进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同时,自动化渐渐变成促进电气工程可持续发展力量源泉。电气工程在进行施工中结合自动化新兴科技,不单对电气工程提高工作效率十分有利,还可减少生产过程各类事故的发生几率,让电气工程更加快速稳健发展下去。由此,相关从业人员务必结合行而有效解决对策应对电气自动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充分理解电气自动化有关技术内容,从而确保工作效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关键词】电气工程 自动化 问题 解决措施 1前言 伴随时展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生产中电气自动化被广泛普及应用,变成现如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电气工程自动化属于一类综合性学科,不单包括机电和计算机相关技术内容,还包括网络控制和机电一体化等相关技术。从电气工程角度出发,作为各类生产活动可持续发展前提保障,其正常运行和创新发展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另外它对于工业行业健康稳定前行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现如今电气工程自动化过程中还是有一定问题存在的,如果未能及时解决此类问题,那么所遗留的历史问题将会对国民经济及电力事业发展造成致命打击。本文对当前电气工程自动化存在主要问题予以分析,同时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统一系统网络架构。构建科学有效自动化电气工程系统是自动化建设必然发展趋势,但是目前众多相关企业当中,因为缺乏统一系统网络构架,容易造成众多企业拥有不同网络架构,限制电气自动化进一步发展。另外因为系统缺少兼容性,造成企业软硬件交替途中,因为接口众多使得信息数据达不到共享标准,自动化电气系统效能未能得以全部发挥出来。 (2)能源不必要消耗的问题。工业发展阶段,电气工程可以说是占有不可替代重要地位,而电气工程自动化相关技术对于整个工业生产都有着决定性作用,渐渐变成如今工业生产科学合理运行前提保障[1]。尤其伴随智能化工业生产水平日益提升,各类先进设备也被引进工业生产当中,不但使工业生产总体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对工业行业未来发展还具有一定预见作用。但是目前工业生产过程中在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时,还有能源不必要浪费等严重问题存在,不单对全球能源紧缺局面造成更为消极影响,对节能减排愿景达成也没有好处。 (3)质量不达标问题。最近几年,伴随物质精神水平逐渐提升,人类安全意识也明显提升,电气工程建设阶段,人们在电气工程服务质量方面也提出更高要求,可以说电气工程服务质量和电气工程使用寿命二者间是具有平行发展关系的,同时和安全使用也不无关系。但是如今绝大多数电气工程在施工期,因为对建设质量疏于管理,同时缺乏必要安全意识,造成最终过度关注检测结构,但是质量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的不利景象,造成质量管理只停留在表面,不单施工管理无序,具体施工时还不能对质量严格控制,电气工程建设质量不达标,工程建设受到很大制约。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问题解决措施 (1)构建自动化系统体系。凭借电气工程自动化进程中主要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电气工程自动化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应当采取相应对策帮助自动化系统不断得以完善,充分应用当前所拥有先进科学技术,促进管理目标有效达成。在设备启动和日常运行不同方面,都要力求构建高效工作及管理模式,积极吸收先进管理及设计理念,最大程度对系统进行开发利用,同时使相关成本费用减至最低[2]。构建自动化系统体系能够推动电气工程事业科学合理发展下去,让不同系统为不同生产需求提供服务,使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能够独立作业。 (2)节能减排建设。进行节能减排设计时,其中非常重要的设计环节便是设计要建立在实际能源消耗基础上,还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能源损耗,确保电厂整体经济效益提高。打个比方,选取电厂中变压器时,尽量选小阻值的,使变压器能源损耗量减下来,就能直接把运行成本降下来,达到节省能耗的目的,科学控制变压器运行成本。能使用自然光资源时,绝不使用照明设备,尽可能选择那些高效使用年限长设备,坚持贯彻节能减排原则。要不断对电气工程节能举措进行优化,电气工程整个设计阶段,节能思想都是贯彻始终的,所以要对节能设计实时进行优化。在基本需要得以保障前提下,结合先进技术设备将能源损耗降至最低,满足节能减排发展对策,另外对促进电气工程长足发展也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3)对网络结构充分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阶段,网络结构其功能与结构对于整个系统运行具有直接影响,本文这里所说网络结构能与不同管理系统存储数据自由交换,从而达到提高系统安全性与高效性目的,同时这也为网络结构最为重要功能与价值体现。除此以外还要把电气工程自动化有机融合到其它领域与行业当中,加强对技术系统和生产设备监管。原因是通用网络系统要在处理完不同数据信息后对相关资源配置情况予以贯彻落实,所以在对自动化系统进行统筹管理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可以快速安全传输数据信息,让网络结构真正实现互通互联效果。 (4)综合提高管理水平与质量。电厂管理人员要充分了解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重要性,从而为工程建设质量监管保驾护航,为此要综合提高相关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及素质水平。打个比方,电厂可定期组织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吸纳素质高能力强的管理人才加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管理团队科学建设效率,多从那些成功企业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好为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打好坚实铺垫[3]。除此以外,要加强建筑材料管理,通过这种方式由基础与源头保障电气工程质量。要明确相关材料来源,以使所选设备满足实际发展所需,材料防潮工作应积极做好,尽可能杜绝材料损坏,要加强防火处理,定期派遣专业人员落实质量监管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窥一斑而见全豹,电气工程自动化不单对电力企业收益有很大影响,与国民经济和人们工作生活也有重大关联。面对该状况,国家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应当由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进行人才充备同时对相关制度予以完善和创新,除此以外,要积极鼓励那些专业人士加入进来,共同为我国电气自动化事业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作者:孙卓尚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电气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分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发展进入了“电气时代”,经过了二百多年的发展,电气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庞大的工程项目。而电气自动化兴起与发展,使电气工程进入的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对于新时期工业社会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要点,对发展现状当中的不足予以改进和完善,以推动电气工程快速、平稳、可持续发展。 1影响 电力是现代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对于包括工业生产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实现了工业自动化生产。一直以来,电气工程都是工业的重要支撑。从二百多年前电力被发明开始,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随着电气工程的不断发展进步,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当前,人们的生活娱乐和工作学习,已经离不开电力工程。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极大的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加快了工业生产的节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我国的发展迅速,对工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制造”已闻名全球。 2不足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工业生产的进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当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有待于改进和完善。首先,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水平较低。从现阶段电气工程的发展来看,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的独立性不强,多数情况下都是作为工业领域的其他行业起到辅助的作用,与其他工业生产方式结合应用。而当前电气工程并没有取得优秀的独立性技术成果,在实际的工业生产和企业运营当中,自动化水平还不够突出。电气自动化技术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优化升级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独立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性的电气设计,有效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水平。其次,创新性不足。创新是各行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创新理念的带动下,电气工程才能做到快速、平稳、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往往都是在原有电气设计的基础上,相应的予以改进。或者是直接套用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创新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电气自动化水平始终得不到显著的提高。国外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遵循其先进的理念,结合我国工业发展实情,自行进行设计,充分做到创新,进而提升电气自动化水平。第三,安全性不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除了在工业领域有着重要作用之外,在商业领域也创造了不小的价值。但是商业数据信息的传输安全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流存在障碍。可以通过通用网络系统以及数据标准对接,以实现商业数据信息的安全传输。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加快了信息数据传输效率的同时,安全性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这对于现代企业运营以及工业生产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推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发展前景 通过独立的技术研发、系统网络的建立以及对接标准化的对接,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都相应的得以解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有着十分良好的发展前景。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社会的未来。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决定着工业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当中,对于各行各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工业领域。将科技元素融入到电气工程当中,能够有效提升电气自动化的技术水平,为电气自动化技术开拓更多更广的应用领域,而不仅仅是在工业生产当中。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在电气工程当中也得到有效的应用。社会生产建设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功能也得到了有效的拓展。电气工程在过去的百年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电气改变了世界,对于未来而言,电气工程还会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4结语 电气工程的发展对工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随着电气工程的不断发展进步,电气自动化在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科技元素的融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将社会生产建设带入到新的阶段促进着包括工业在内的多个领域行业的发展。结合当前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现状,针对包括自动化水平较低、创新性不足、安全性差等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有着十分良好的前景。 作者:张雪松 单位: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化工分公司机修厂 电气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 0引言 我校是一所由重庆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本着“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办学理念,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应用型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点突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秉承学校的宗旨,遵循“适应需求、服务行业、类群集聚、协调发展”的原则,逐步形成了“强弱结合,以强为主,以弱助强;高低兼备,侧重高压;重专业基础,强学以致用”的专业建设理念。目前,我们专业紧跟学校的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步伐,为了培养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不断努力研究与探索具有应用技术大学特色规格的人才培养方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工程实践性、应用性强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其大多数课程都需要大量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学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较理论教学更具直观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相互并行、融合交叉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理念,明确实践教学地位 为了构建良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我们确定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作为其基础和核心,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理念,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采取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中,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把实践教学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地位,促进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构建以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是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合理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多次对相关企业和部分兄弟院校的调研,了解到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相关企业生产和技术应用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状,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嵌套递进、自学创新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构建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以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形成了由单一到综合、由独立到融合、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的三层次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3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3.1实验环节 实验环节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模式,创造新型开放实验环境,给学生提供工程实践和自学创新的环境。增加实验环节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实验环节的课程所占比例增加到70%左右,并且将实验环节的课程学分设在0.5~1.5学分之间。实验教学体系按基础性、专业性、综合性三个层次构建,以实验技能和目标整合为实验模块,每个模块的实验项目又按基础、设计、应用三个层面构建。为了保证学生必要的实验条件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学校加大了对实验室的经费投入。最近几年,本专业实验室建设本着综合性、开放性、先进性和可扩展的原则,陆续改建了电工电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微机/单片机实验室等;新建了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室、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电力自动化及继电保护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室资源,增加师生到实验室的机动性、提高学生积极性,我们逐步改建或新建3~4个具备智能管理功能的高标准开放型实验室。 3.2实习环节 实习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与业务水平的重要环节,可促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实习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增强劳动观念和事业心、责任感,获得本专业相关的实际知识,巩固理论知识,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本专业的实习主要有专业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两大模块。专业认知实习(一)安排在第一学期,由专业负责人带领学生参观专业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如电子工艺实训中心、工程训练培训中心等);专业认知实习(二)安排在第三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如华能珞璜电厂、重庆新世纪电气有限公司等)进行参观学习。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判断技术问题的能力。本专业的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的最后两周,其形式采用集中组织和分散自找相结合的模式。目前,集中毕业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湖北宜昌葛洲坝电厂培训部和重庆铜梁威斯特电梯有限公司。 3.3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完成的一项综合性、创造性、设计性的大作业,对学生的工程概念、系统概念和系统设计能力以及提高工程基本素质,培养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至关重要。目前我校本专业安排了8门主干课程设计,如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课程设计、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均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选题,1~3人为一个小组,2周内完成。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各仿真和硬件实验室,做到软、硬件有机结合。努力开设综合性、系统性的课程设计,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让学生自主完成选题、方案论证、系统设计、器件选择、组装调试、编写报告等一系列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 3.4毕业设计环节 整个教学中最后一个综合性的,至关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毕业设计。它是学习知识深化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总结和综合训练;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效果的检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作风、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较高的职业能力。在整个毕业设计中,我校本专业要求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主动学习的模式,只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设计资料,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由指导教师进行适当提示,增强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就业为导向来选题,对于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同学,允许学生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缩短其适应工作的周期;为了保证对每个学生的指导时间和质量,限制了每个教师所带学生人数,并聘请了部分有工程背景的外校老师,规定了每周与学生见面指导的次数,同时采取电话、微信、QQ、E-mail等辅助方式进行随时指导。 3.5第二课堂环节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活动的重要补充,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学术社团、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等。通过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社团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科技创新实践社团在本专业已蔚然成风,并在各级比赛中多次获奖,成绩斐然。科技社团成立教师指导团队指导学生、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以自拟项目或参加竞赛等方式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打造了全方位的创新实践平台。社团的学生们既能在学生中有条不紊地自主组织和推进各项创新活动,提高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又能与实体的企事业单位联系,争取活动赞助经费,承接小型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项目引导、竞赛驱动的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极大地鼓励了学生参与各种项目和竞赛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了他们动手、创新、协作,积极进取,学以致用,提升了他们的实践技能。学生从立项到收集资料,从确立方案到动手制作、组装、调试,从一次次失败到最后成功,带给学生的是坚持和自信,为他们今后面对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6“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还需要一支理论水平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和教科研活动,以及“老带新”方式来不断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每年制定并落实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工程实践,要求青年教师每年至少有15~30天时间到校外参与实践,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技术与科研、工程技能与经验,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增强教学、实践科研能力。同时,鼓励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在合作企业中积极参与或独立承担企业技术指导和产学研项目开发,使他们脱颖而出,成为具有较高“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 3.7实践教学教材与教学大纲建设 实践教学教材与教学大纲建设也是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构建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赋予了新内容以及实验室引进了新设备等情况,我校本专业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了具有一定特色和较高水平的实验、课程设计教材和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写学校提出严格的要求,由学校安排校内专家进行审核,保证了实践教学大纲的科学合理性和适用性。我校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教材基本上是教师的自编教材。教材直接针对我校的具体设备和实践要求,并且随着它们的改进而不断修订实践教材的教学内容。 3.8实践教学监控和评价体系建设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工程素质,需要加强监控和严格考评,建立一套多层次、多阶段的立体实践教学监控和评价体系。多层次包括学校、学院、教师、学生以及相关单位等多个监控和评价主体,各层次主体各司其职。学生如何体现作为监控和评价主体之一呢?例如改革对课程设计、实习的成绩评定方法,制定多元化的综合考核方法。即采取平时考核(占40%)、设计/实习报告(占40%)和综合答辩(占20%)来评定学生成绩。答辩整个过程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由学生组成答辩委员会,由学生自主完成答辩过程中的组织、提问和评价等工作。这样既考核了掌握知识情况,又考核了综合能力,更注重培养了创新精神,极大地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对不合理的方面提出见解。而对实验环节则采用“学生签名—学生做实验—老师检查实验—老师点名”的管理方法,杜绝了学生偷懒、不动手、抄写实验报告等现象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效果,也相应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强度。 4结束语 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自学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开阔新视野、增强新本领。随着我校转型发展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不断深入,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成效也越来越显著,本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也不断提高,也不断地深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为了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不断地努力充实和完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出更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 作者:罗平 王丽芳 刘胜芬 郑学娜 单位: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电气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现代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发达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有关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概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理论基础为电力网理论和控制理论,而主要依赖的技术手段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研发的目的就是可以用最少的劳动力完成最大的工作量。总的来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就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产品操作、控制和监视等能够在无人或少人的情况下系统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完成相关的工作的一种先进的技术方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工作的质量,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也是得益于这些优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被广泛的应用到社会生产的很多行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被广泛的应用在很多行业当中 目前,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逐渐被很多行业认识和应用,目前,应用较多的行业包括电力行业、建筑行业和一些高新技术行业等。大大提高这些行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相信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应用的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二)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平台向 开放化的分析发展目前,国家已经颁布相关的标准,从而促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编程接口逐渐向标准化方向发展,提高系统设备的通用性。这一标准的颁布不仅有利提高代码利用的效率,而且编程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另外,这还有利于后期的维护和管理[1]。 (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现了分布式的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现了分布式应用是技术的一大进步,不仅可以为整个生产现场的设备应用提供便利,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还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日常维护和修理更加简单便捷。(四)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相融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逐渐实现了融合发展,数字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更加稳定、高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一)科研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不断向前发展是毋庸置疑的,而它的发展离不开人,人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研发者和操作者,对其应用和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有拥有高素质的研发人员,才能提高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竞争力,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设备运行的质量。因此,为了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素质一定会得到提高。 (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也变的更加成熟,各个行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因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范围会不断扩大。 (三)建立统一而独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平台 目前,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平台仍然是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的不同而建立起来的,这样就会导致系统的维护成本大大提高,并且会造成人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定会建立统一独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平台,当然在建立这个系统平台时,仍然需要兼顾企业的经营目标等一些方面的要求[2]。 (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产品不断得到改革和创新 随着社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需求程度日益提高,生产相关产品的企业一定会顺应市场的需求,加强对产品自主研发的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产品不断得到创新。 (五)建立通用化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结构 要想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高效性,就必须要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向通用化方向发展。建立通用化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可以保证企业内部网络结构之间更加畅通的传输信息,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消除信息“孤岛”的问题。另外,建立通用化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也是优化社会资源的必然要求[3]。 (六)向低碳清洁方向发展 目前,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和资源紧张问题的不断凸显,全社会都在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会顺应这一时展的潮流,逐渐向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四、结语当今社会,研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整个社会的生产力。虽然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一定会得到不断的完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龚成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 0引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对于我国的很多领域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小的影响方面包括人们生活中应用的电灯,大的影响方面包括我国的军事领域和航天领域。站在专业化的角度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进行深入分析,自动控制理论是基础,前沿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是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电气工程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现代工业中非常重要的构成成分。本文就是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和展望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1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现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诞生至今,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电气工程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逐渐发展,有着较多的延伸内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及其绝缘技术等等。随着电子器件的不断发展,电力电子器件由以往的电子器件、集成电路,渐渐发展到今天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力电子和电力传动在我国的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金属冶炼、船体推进等。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中,中国电力能源的消耗每一年都有所上涨,根据科学数据统计,我国每一年电量要比前一年上涨百分之十。在二零一三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进一步扩增,已经近似于十三亿千瓦。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电力领域正在朝着大容量、大电网的方向进军。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对于我国电力系统的调度、控制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能够对我国电网的运行进行实时的监控,更够更加的促进电力系统调度和控制的统一化,能够实现电网信息的一体化,能够有效的提升电网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1]。电力系统以往主要应用的发电方式就是火力发电、水力发电等,但是以往的发电形式对于能源的消耗十分的严重,对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且我国传统的发电方式对于不可再生能源有着过多的需求。如今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开始注重于太阳能、风能这些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应用。如何开发新能源,并且新能源的应用能够具有安全性和经济性,也渐渐成为电力学科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智能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神经网络和最佳控制理论在我国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我国电气领域已经渐渐体现智能化、信息化,而且能够自行的对系统的运行进行监控和诊断,而且还具有计算机仿真建模等前沿功能。社会步入二十一世纪,这个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二十一世纪可以说是淋漓尽致的展现。无论是我国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还是我国个人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和先进知识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竞争舞台中站稳脚步。学科技术不断更新、改革、发展,我国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控制平台也取得了十分有益的成绩,电气设备的运行周期被缩短,设备的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升。PLC工业控制技术,还有单片机技术等使得我国的电气工程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使得我国工业控制更加的科学化、智能化、先进化。而且在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已经建立的具有高度灵活性的集成控制系统,为我工业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种技术的诞生使得我国工业领域的控制系统更加的方便,而且草果十分的简单,还能很大程度的减少成本花费。对于资金投入的控制是我国工业生产领域十分重要的内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有效应用就是为了能够减少工业的资金投入,提升工业生产的效率[2]。 2未来我国电气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 虽然我国电气领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已经取得课十分优异的成绩,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可以说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还处于落后的阶段,特别是一些非常前沿的核心技术只有发达国家掌握。所以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的发展方向还是要注重对于技术的研究。使得我国也能够掌握前沿的核心技术,或者知识产权的主权。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智慧,所以对于高新技术科学研究人员以及设备操作人员的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具有高素质的科学技术研发团队,才能够使得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不断地发展,设备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些设备操作人员因为没有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培训,因为个人的原因导致设备运行不当,同时也对我国电气工程和自动化的发展造成巨大的阻碍。自动化技术会与数字化技术良好的结合,电气自动化系统结构渐渐会实现通用化,通用型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保证了企业网络结构各个控制系统之间信息的流通。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能够实时的对设备进行监管科控制[3]。 3结语 目前虽然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已经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绩,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各项技术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很多前沿的核心技术我国还没有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已经不再只是局限于我国的电力系统,在我国的各个领域渐渐都会广泛的应用,例如企业自动化系统,经济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自动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号段进步,并且将其具有的特性全面的发挥出来。 作者:张海波 单位:邵阳学院 电气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探究 0前言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现代文明前进的步伐,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夯实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基础,深化了工业现代化发展的改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21世纪以来,社会及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方面,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起步晚,但发展步伐迅速,诸多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发展中的不足在深化发展的进程中,表现的日益凸显,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其应用价值。因此,进一步优化发展的环境,夯实发展的基础,对于新时期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而言,是十分必要,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1现阶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科学技术时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也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诸多领域。无论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是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都突显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平台日益成熟,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逐步朝着绿色、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但从实际而言,我国电器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特别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尚未完备,缺乏独立性的实现。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认识发展问题、分析发展问题,对于推进发展至关重要。 1.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尚未形成独立性,处于综合的领域之中 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起步晚,但发展十分迅速,在诸多关键技术上,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但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尚未形成独立性,处于综合领域之中的技术形态,不仅弱化了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价值,而且增加了应用成本。对于不同的电气工程建设、企业技术改造需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都存在差异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应针对实际需求,以更好满足企业及工程建设的技术要求。 1.2电气工程自动化程度不高,技术有待进一步创新 创新是新时期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现阶段,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在自动化程度不高,工作效率相对较低的现实尴尬,仍是制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呈现出“大锅饭”的发展形势,缺乏技术的导向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脱离现实,滞后于电气工程改造建设的需求。无论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设计,还是创新性发展,都是当前“谋发展、求共存”的战略支撑。 1.3安全问题日益突显,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问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已不再局限于工业领域,现已广泛应用于商业等领域之中。随着应用领域的逐步广泛,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问题,直接影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有效应用。从实际来看,信息在传输交流的过程中,由于产品存在差异性,导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数据对接尚未形成标准化。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应进一步注重数据标准化对接的方向发展。 2新时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策略 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决定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广泛的应用价值。如何进一步优化发展,实现以创新为导向的发展形态,是新时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必然要求。现阶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迅速,但在技术创新、网络系统及数据标准对接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不足,强调新时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要着力于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优化发展的内外环境,强调创新推动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笔者看来,新时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应充分做好并有建设性的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独立平台,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价值 不同的企业及工程建设,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有不同的要求,强调技术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因此,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方案设计中,一定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在突破鲜有技术难关的基础之上,实现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1)在设计前期,要针对用户及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明确开发设计的目标,确保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开发设计的实效性; (2)设计方案要切实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实施、运行及维护等环节,要做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运行成本,规范并实现科学化运行。是某城区配网自动化设计中,城北线环网柜改造方案。从中可以看出,该城区117线环网柜未配置DTU。因此,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改造中,通过增加站所DTU柜,并完善环网柜内CT实现配电网的自动化功能。也就是说,方案的设计、实施,要立足于实际需求,做到科学合理性; (3)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独立平台,在强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的基础之上,确保运行成本的最小化,更契合各方利益的追求和质量的保障。 2.2建立完备的通用网络系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节能优化 在深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进程中,建立完备的通用网络系统,是新时期狠抓落实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建立通用网络系统,实现对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信息交流的准确性。并且,无论是技术监管,还是设备控制,都需要依托于合理的资源配置,进而确保电气工程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通用网络系统的建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着力点,不仅是各系统数据高效的交换传输,而且优化了发展的内环境,对于创新性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某电网改造中,骨干网组网配置图。从中可以知道,通过在A边站和D边站中接入一期PTN10GE核心环网,进而实现骨干网的网配优化与调整,确保通用网络系统的完备性。此外,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中,实现电气工程节能设计,是新时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重要领域。一方面,建立完备的通用网络,提高了资源配置的优化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实现节能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优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应注重节能设计的落实。特别是对于高消耗的供电系统,应依据实际需求,做到科学合理选择。通过选择绕组阻值相对小的变压器,在减低电流损耗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变压器的运行成本。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工作的有效落实,更需要现代技术的有效应用,切实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2.3建立数据标准对接,夯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基础 当前,尚未形成标准的数据对接,导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在信息传递中面临诸多的问题。特别是信息传递的安全性、高效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制约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首先,在与外界建立接口的过程中,应确保接口的无缝连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的共享及实时交换。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自动化程度,而且也是系统控制及制造一体化的关键所在;其次,在电力系统调度的自动化、远动技术,以及信息管理等内容,都强调数据对接的重要性。当前,数据对接缺乏标准化,影响接口的有效建立。因此,应以创新为导向,立足于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做到信息化、科技化和开放化;再次,接口的完美对接,是当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重要元素,对于减少开发时间及费用,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发展的着力点在于技术的完善与创新,以夯实发展的基础。 3结束语 总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深化发展的基础、加快发展的步伐,都是新时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必然需求。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发展中的不足与问题,有针对性、建设性的优化发展的内外环境;其次,注重创新发展的导向性,切实做到: (1)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独立平台; (2)建立完备的通用网络系统; (3)建立数据标准对接.从本质上,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可持续发展。 作者:韦星 陈余寿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电气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分析 众所周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涉及计算机技术以及电机电器技术信息,还囊括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网络控制技术。就电气工程而言,它是我国各项生产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以及前提,此外,它还是我国工业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值得重视的是,目前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变成不可协调的矛盾,严重影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平。本文就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有关论述,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旨在进一步促进电气化领域的发展。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 1.1能源消耗量过大 21世纪的今天,电气工程在我国工业生产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涉及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是我国工业生产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的重要基础以及前提。随着新时期我国工业生产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种先进、科学的电气设备被用到了工业生产中去,这不仅有利于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还有利于保障工业生产中产品的质量。但是,在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能源消耗量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我国能源紧张问题,带给人们的只有无穷的压力,此外,它还会影响我国有关工业生产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限制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2电气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度不高 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功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完善,目前,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已然朝着集成化方向发展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它代表的是未来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方向。但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问题,受诸多因素比如起步较晚、独立自动化等的影响,这种集成化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使得系统内各工程、各系统之间都缺乏有效的连接。长此以往,我们就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也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作用。 二、解决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2.1切实加强质量管理 加强电气工程自动化质量管理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首先,就电气工程企业而言,要能够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对电气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管理,要让企业上下(企业管理者、员工)充分的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其次,要切实提高电气工程企业施工队伍的水平。可以通过展开培训、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等方式不断强化员工的技术以及理念,最终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再次,针对建设过程中有可能使用到的各种材料,要确保其质量。企业可以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材料的,此外,还可以安排专业的管理员定期的展开施工材料抽查以及检验工作;最后,管理人员要切实加强对各个施工环节的监督和管理,整个的施工工程要严格按照施工的有关规范进行,既要确保施工的质量,也要适当的对整个的施工进度进行调整,真正意义上的推动电气工程的顺利施工。 2.2努力建立系统的自动化体系 上文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论述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这就要求有关其停业要能够采取可行的措施不断健全并完善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运行系统,进而建立起一个较为科学、可靠、规范、系统的管理体系以及自动化平台,在这个平台里面,我们可以将那些已经掌握了的、先进的技术运用进去,从而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此外,在电气开机以及运行的各个阶段,都要建立与之有关的管理模式以及工作模式,将那些现代的先进设计理念以及管理思想应用到系统中去,不仅可以实现对系统的最大限度的开发,还可以实现电气工程企业的良好发展,提升电气化自动化平台的独立性。由此可见在运用电气工程自动化过程中融入先进管理模式以及理念的重要性,它需要相关单位以及工作人员的不断落实。 2.3重视引进并培养专业的人才 电气工程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工程,涉及我们生产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它还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为此,国家、社会等给予了其高度的重视。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资源出现了严重短缺问题,这种短缺严重限制了电气行业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促进电气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呢?本文指出,人们要做的就是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不管是什么行业、什么企业,要想实现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专业性、高素质的队伍,这些人才不仅要有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有很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当然,这种人才不是企业想有就能够拥有的,它是一个目标,需要企业通过长期的培训以及社会实践去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自动化的专业人才。 三、结语 一言以蔽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不仅关系到电力厂商的切身利益,还会影响国家经济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以及相关单位要能够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的进行人才队伍的建设并制定完善、科学的制度,此外,要切实加强相关的质量管理并努力的建立系统的自动化体系,最后,要重视培养并引进那些专业的人才,旨在更进一步的促进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进程。 作者:王存 单位:江苏金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电气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1存在的问题 (1)组成问题。 电气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指的是在整个房建工程使用中,整体电能的使用、供给与分配,也包含了用电及供电两个系统的重要方面;另一个方面则需要在第一个方面的基础上加上电器信息系统。但在对电气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往往会遗漏此系统,考虑的不全面,没有对整个房建系统的问题进行思考,直接导致了设计的房建电气自动化的长远发展性比较差。 (2)控制问题。 在房建电气自动化系统控制的时,包含着三种子系统:第一,进排风控制系统,其主要的功能是调节整个房建工程中的空气,改善空气的环境,由新风和空调两个机组组成;第二,供配电控制系统,其主要是对整个房建工程的电气进行控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抢修;第三,排水系统,其主要的功能是防止出现火灾,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但在设计与施工时,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如说设计不合理,没有进行整体的考虑,达不到施工的质量要求,因此,在设计时要全方位的考虑到各个方面的问题,做好施工的管理,保证整个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质量。 (3)安全管理。 安全是任何电气工程施工时最重要的问题,也是管理的重要方面。但进行施工时,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如施工人员的施工方法错误,施工程序部队,没有按照方案施工等问题,最后导致后果极其严重,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或是财产损失。因此,加强安全管理为题是非常关键的,不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安全问题都要放在第一位。 2发展趋势 (1)专业化。 房建电气自动化有很多专业不到位的工作人员,其培训力度不够。这种问题的出现说明了该企业的管理者对专业化地不重视,认为房建电气自动化技术简单,从而忽略了对房建电气自动化的施工人员专业的培训。所以,在房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设计与施工中,应对相关的人员进行专业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培训,不仅让工作人员掌握操作过程,还要确保工作人员能对运行中电气自动化出现的问题自行解决,把电气自动化的故障影响降到最小。所以,对房建电气自动化人员的专业培养很重要。 (2)平台应用。 只有运用统一的系统应用平台,才能够在进行房建电气自动化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包括设计、调控、运行与维护等,节约的成本的投资。进一步的实现统一系统开发平台,才能保证应用平台处于独立的状态,满足客户需要的房建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开发。所以,统一的平台应用系统在房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3)技术性。 房建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我国的房建电气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即使我国的房建电气自动化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设施生产基地,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这就需要加强我国的房建电气自动化人员的技术要求,尽快解决房建电气自动化在技术上的应用问题。 (4)安全性。 安全是任何企业或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都应该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在房建电气自动化设备生产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安全生产的防护措施。但是,我国有一部分的电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节约成本的投资就减少了对安全方面的防护,导致发生了很多的安全事故。 (5)创新性。 只有对房建电气自动化的技术进行创新,才能满足不同领域的不同需求。只有创新才能加快房建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但是在进行创新时,应对引进和吸收的知识相结合,才能进一步的提高房建电气自动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6)通用性。 保证房建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是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通用性,对企业管理和监督有很大的作用。若是没有技术的通用性,则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与运行,降低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7)市场化。 对房建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要注意对市场工作的调研分析和社会的竞争合作,及时的调整市场需求的变化与改进。此外,还应该加大对技术与研究的资金投入,保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与社会的经济需求。 3发展建议 (1)建立平台。 现阶段,我国的房建电气自动化技术都不同,这不仅增加了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建筑的成本,还阻碍了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未来发展。多以,房建电气工程企业应建立一个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独立平台,从而顺利的开展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施工方案。第一,在进行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施工前,施工人员应了解其特点,确定房建电气工程的工序。第二,在确定电气工程施工的方案时,还要考虑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陈本投入。第三,在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施工过程中,应考虑客户的需求,建立一个独立的平台,减少运行成本。 (2)建立网络系统。 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通用网络资源不仅可以优化资源的配置,还能提高电气工程信息传递的安全性。房建电气工程包括设施的控制、技术的管理和企业的监督等方面,因此,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网络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3)建立数据对接。 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安全保密问题,过程中资讯安全性存在很大的问题,为保障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只有建立数据标准对接才能进一步保证其保密性。所以,在目前的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中,建立数据的标准对接,能有效的减少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施工的时间与成本。 4结语 在实施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过程中,应以长远性为思考的目的,进一步的提高整个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使用性。此外,在房建电气自动化设备在生产时,应注意安全防护,避免出现安全性方面的缺陷。建立网络资源系统有利于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效率,为整个房建电气工程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前景。 作者:李灵耀 单位:宝鸡市旧城改造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电气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与模式趋同,专业特色优势不明显 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各大高校之间普遍存在着仿照以及抄袭的现象,大多数学校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应用型人才,唯一的差异就是就业的区域以及层次等。各高校的培养模式还是以学分制为主,学年制为辅,与以往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课程设置也存在很多雷同,只是在专业选修课上存在些微差异。 1.2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锻炼,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近些年,高校招生规模在逐步扩大,精英教育正朝着大众化教育转变,为了满足教学需求,很多青年教师都走上了教学第一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中,青年教师占有较大的比重,且大多是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以及充足的锻炼,缺乏创新能力,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科生的人才培养。 1.3素质教育尚不到位,切实有效的素质教育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一直大力推行素质,素质教育的理念也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具体的实施效果却并不理想。在高校中,很多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都加入了一些人文素质选修课程还有第二课堂活动等,用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实际上,大学的学习依旧是以考试为中心,素质作用仅仅是点缀,因为,为了做好素质教育,建立切实有效的素质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教育品质的有效措施 2.1树立人才培养质量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应当在结合行业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培养目标,以人才特色彰显专业特色。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理论教学要注重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要进行专业核心化整合,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树立学生为行业服务的思想。在实践训练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注重进行实践技能的综合化训练。在学习评价方面,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以及知识的积累,改变以往将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标准。 2.2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当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行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建设。在教学体系建设方面,高校要积极吸收用人单位参与课程体系研究,合理确定不同课程以及理论和实践教学之间的比例关系,构建“专业核心平台+模块”,“必修+选修”的课程体系,在满足基本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教学内容改革要深入调查社会对电气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以及对学科发展的要求,及时开设一些能够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要大力推进教材改革,及时吸收电气领域的新研究和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同时积极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增加学生的竞争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要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科研与教学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需求,采用有助于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方式。 2.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使实训教学与生产接轨 很多工科院校都有自己的实践训练中心和实习基地,但是实训与生产实际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学生无法得到充足的训练和锻炼,走入社会之后,不能够很快适应用人单位的环境。因此,高校要不断重视校内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其配备设备以及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使实训教学与生产实际接轨,还可以走校企联合的模式,促进产学研相结合,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走入企业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资源等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实现校企双赢。 2.4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学生素质拓展体系 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有意识地建设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发展成才为中心的校园文化。高校要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和老师间的双向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活动计划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之中,鼓励教师吸收有科研潜力的本科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并对在创新活动和学术科研中表现良好的教师和学生给予一定奖励,进一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还要积极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以及名人讲座等,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借鉴。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电气专业人才,高校要围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建设需要,建立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高校要不断扩展人才引进手段,重点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授,聘用重点大学刚退休的教授对青年教师进行引导。高校要支持教师学习进修,提高自身素质,并为教师提供到企业或者基层管理机构挂职学习的机会,以增加教师的产品研发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建设一支具有相当学术水平,既能从事课堂教学,又具有实际创新创业能力的双栖型师资队伍。 3结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有明确的定位,必须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在市场竞争以及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要勇于改革,抓住机遇,认识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缺陷,不断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等的改革,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要结合学校以及专业的实际情况,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作者:周琦越 单位:哈尔滨电气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电气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1.当前时期我们国家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面对的问题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得知,电气项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贡献的显著意义,不过它在具体开展的时候也面对很多的不利要素,有缺陷存在,这些缺陷在一定层面上严重的影响到经济的进步。接下来作者具体分析了电气项目面对的不利现象和问题。第一,自动化的能力较于发达国家来看相对较低,效率不是很高,明显的影响到单位的进步。对于电气项目来讲,它存在的主要意义是提升效率。当前时期,电气项目和自动化在我们国家的企业中表现的非常明显,由于单位的性质和自身的能力并不完全一样,因此它们在使用电气项目的时候水平也不相同。因为自动化的能力不高,效率较低,单位要想在整个的领域之中获取成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要想获取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好系统设计工作,获取优秀的自动化体系,此时才可以明显提升效率,获取很好的发展。通过分析那些被市场淘汰的企业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所以不能继续发展主要是由于本身的电气项目和自动化的能力不高,效率不好等问题。第二,花费的资金增加。我们国家目前的电气项目获取的发展,都是靠单位工作者在本单位不断摸索研究获取的。此时需要耗费很多的人力以及物资等,这样就在无形中增加了费用成本,导致单位的利润降低,因此无法获取稳定的发展。第三,信息传输方面的问题。目前我们国家的电气项目不单单存在于工业范围内,还被广泛的应用于农业以及航天和商业等范围。由于商业领域等对信息的安全性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所以我们必须保证信息的传输是非常顺畅的。但是在具体开展工作的时候,由于每个单位都是结合本身状态建设的体系,因此在信息交流的时候会导致信息不一致,干扰到信息传输工作的开展,最终使得项目的运作资金变多了。 2.带动电气项目发展的相关措施 电气项目在当前时代有着非常明显的存在意义。它能够很好的带动经济的进步。虽说我们国家当前的电气项目还面对着一些问题,不过总体上来看还是在不断发展的。作为工作人员,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处理存在的不利现象,尽自身最大努力发展自动化。接下来具体分析几个应对措施。 2.1建立完善的网络 我们之所以要建立完善的网络,主要是因为它不但能够确保信息传输顺畅,还能够确保资源合理配置。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如下内容进行。首先单位要把此类技术要素融合到一起,此时就必须依托统一的网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统和系统间的信息传递更加顺畅无阻,这就保证了自动化系统的快捷和高效性,从而促使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建立通用的网络系统在促进企业的信息交流和应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在这一方面应该加强。 2.2创建统一独立的平台 由于电气化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建设都是各个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水平和需要而建设的,因为每个企业的应用水平不同就会出现系统通用性不强,没有统一独立的平台,这样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应用和维护成本投入。所以企业在建设系统时就应该要求和鼓励自己的技术人员突破这种兼容性不足的技术障碍,制定详细的计划,按照步骤设计方案,在方案设计之前我们要做到对企业用户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并拟定初期目标;在方案确定之后还要控制好预算在企业可承受范围之内,保证整个系统的建设、运营和维护能够完成。同时要注意满足终端用户的要求,建立统一独立的系统平台,减少企业成本。 2.3数据对接标准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不仅在工业领域已获得长足发展和完善,也在商业等其他领域得到发展,所以数据信息的流通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保证数据传输安全、高效和便捷的同时也要实现数据对接的标准化,这就大大减少了时间、人力、物力等成本的投入,也减轻了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一些兼容性障碍,数据对接的标准化建立推动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统一,随着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2.4注重培养新一代的电气人才 虽说当前时期我们国家的许多高等院校都已经开设了电气项目和自动化有关专业,不过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所需的资金太多,加之从教工作者的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不是很高,导致该项教育发挥不出实际的意义,无法获取高品质的电气工作者。很显然没有优秀的工作者,我们就无法开展好电气工作,就无法带动行业的发展。因此,当前时期,作为高校必须要认真的进行教学投入,要引入优秀的工作者,提升从教人员的专业水准,扭转轻教学重科研的教育现状,鼓励师生开展更多教学相关的研究实践活动,努力培养高水平、德才兼备的电气人才。 3结束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其被应用到多个领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角色,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研究其中的不足,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找出方法,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才能有力的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推动相关行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者:崔文 单位:绥芬河市政工程管理中心 电气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问题及对策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出现的问题 1.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成本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电气工程类用品涌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娱乐场所大量的照明措施,城市街道的大量路灯,各个城市冬季的供暖器材。以及供暖所需要的相关石油能源.但是部分地区引进的器材不够质量,现有的技术不够完善,这就导致了大量电力资源的浪费,无形当中增加了能量的消耗,同时相关石油利用率不高,在燃料燃烧的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和环境污染物,使其产业在完成相关工作后还要花费额外的资金去进行环境的治理.无形当中造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成本的增加。同时,电气工程引进的各类技术装置不能满足当地环境或者生活的需要导致了资源没有合理化的利用,又大大的抬高了成本的价格。所以在很多方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有着许多的成本问题,相关企业和部门必须对这方面进行改善和加强。 1.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技术问题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中,技术的不足,资源信息的不共享造成了大量的问题。使之中小企业在信息的传递中出现断层,导致了电气工程水平的降低.同时,由于我国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起步比欧美国家更晚,导致了各个企业之间处于独立的自动化状态,没有达到资源的共享。再加之各个企业网络构架的不统一,无法建立高效的快捷的自动化系统。系统的集中程度不高,信息网络传递的速度慢。使我国的自动化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影响了通过软件或硬件进行的信息交流,严重阻碍了电气工程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在电气工程的发展中,相关监督部门们只重视速度,不重视质量,在监督方面没有拿好尺度,导致了一些技术不过关的企业也进行了相关工作,从而导致了生产出产品的技术不过关等问题。阻碍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正常发展,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1.3企业中电气工程人才流失问题 在电气工程的迅猛发展过程中,单有物质的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具有相关专业水平的技术人员也尤其重要。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不同企业对于专业水平的要求不同,这就导致了具有专业水平的技术人员没有被合理的充分的利用。而电气工程由于要与其他大量技术相结合,而具有全面技术的人员又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相互选择上出现了了严重的分歧,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同时电气工程又是一个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需要大量经验的一个产业,单单学校或者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够的。人员必须要在社会工作中不断的结语问题,发现问题,改善问题,而往往在社会上能做到这种工作的人又少之又少。再加上各个企业之间的行业竞争,部分国内公司的员工待遇较低,导致各大公司之间的人员处于源源流动的状态,又有部分国外企业重金挖掘人才,导致了企业人员无法达到稳定的结构,导致了市场的不平衡,造成了人才严重流失的问题。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的解决方法 2.1电气工程的节能优化 为了应对电气工程建设中出现的成本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电气节能的重视,减少资源的浪费,如将娱乐场所的部分led灯转变为节能灯,减少电力的消耗。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量,在城市街道建立起太阳能路灯,减少石油,煤等燃料的消耗,减少在使用电气工程的用品中能量的浪费,运用先进的智能设备来提高电气工程中的效率。将自然的能量浪费降到最低,促成整个经济的全面提高,解决成本增加的问题。 2.2实现电气工程的信息共享化 由于在电气工程中技术不足,资源不共享的问题,使得不同企业的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结构(即将不同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交换),达到资源的共享,实现电气工程的开放化,无疑会使各个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同时,让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技术信息和其他行业自动化技术信息相结合,可以使资源配置工作更加完善,行业间的进步更加迅速,实现行业间信息和数据的准确传递,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结构的联通。除此之外,加大相关部门对一些小型企业的技术监督,最大限度的对相关企业器材的监督和管理,对于技术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实行限期整改。最大限度的保证电气工程自动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2.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中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由于电气工程是一个需要专业技术与其他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等技术相关集合的一个产业,这就要求社会及学校对专业人员的培养方面加强计算机等其他技术的培养。加强全面的技术发展,与此同时加强国内企业与国外优秀人才的交流。与国外企业进行优秀人才交流.如邀请相关优秀人员对本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加强本企业人员的各项技术,增加企业人员的实践经验,定期对本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对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组建一支专门培训的管理队伍。在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中加强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其也要注意国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全面注意国际动态的发展,及时让本企业的员工进行学习.而且,在平时工作中企业也可以制定一些策略和制度,如奖励制度,积极表现制度,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度。让员工更愿意为企业服务.这无形当中会促进员工的发展,减少企业缺少员工及人才流失问题,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3结语 通过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问题分析与探究,笔者发现电气工程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源动力,电气工程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而在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体系.但在发展过程中,成本的提高,技术的不足,人才的流失,更阻碍了电气工程的进步。因此我们需要在许多方面加以改进,但只要各个企业加强资源的共享,网络结构的开放,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进行国际的人才交流,那么我国的电气工程定会有所提高,并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新突破。 作者:尹大勇 单位:哈尔滨电气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和专业特点 1.1市政工程技术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市政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的人才,对市政工程结构及基础理论较为熟识,同时能够直接参与到市政工程项目施工活动当中。通常来讲,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进行市政工程技术的专业理论学习,在具备给水、排水等多种基本理论之后,掌握经济管理相关内容,并能够自主进行市政工程和市政设施的设计和规划,真正能够处理市政工程项目中的核心难题。 1.2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特点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属于工程类专业,虽然对数学等基础知识的要求不多,但是在实际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学习中,若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则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学生需要具备自主管理、自主设计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其二为具备市政工程的造价估算能力,学生需要在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上,还需要学会如何借助技术经济理论进行造价成本的评估,这对于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具有广阔的视野,掌握较多的相关知识和先进理论,进而才能够科学评估造价成本,保证市政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质量。 2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存在着市政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市政工程专业学生存在学习和实践脱离情况等问题。 2.1市政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 当前很多学校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只是按照课本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学生的知识学习质量较差。传统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理论框架结构难以满足课程设置的最初目标,市政工程专业教学活动实际应用价值变小。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下,各类先进的市政工程技术和市政工程管理理念频出,也对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前时展的需求,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创新市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 2.2市政工程专业学生存在学习和实践脱离情况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水平,能够将所学习的理论基础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但是当前很多学校在市政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这种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实践技能水平较差,学生空有满腹的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应用,这对于市政工程专业学生的未来工作和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期背景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以及构建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等方式来具体开展。 3.1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时展的特点以及当前社会对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将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观念融入于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活动当中。结合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毕业后的学生实际工作情况可以看出,当前市政工程对人才的定位较为明确。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需要结合当前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职业定位,选择适合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未来选择的职位,并需要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有效整合,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定位。例如当前新疆市当前市政行业建设、管理以及养护单位中,比较缺乏的是市政工程施工员、预算员、安全员、资料员、监理员等,人才规格应定位在高职高专。结合新疆市的人才需求结构可以看出,当前新疆市的预算人才、监理人才等较为匮乏,学校即可以根据市场所需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注重对学生相关知识与技巧的指导。学校需要将“以学生未来工作和发展”为主要导向,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培养面向市政行业的建设、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市政工程技术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毕业生需要掌握丰富的市政工程技术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能够从事各类市政工作的评估、管理和养护等工作,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充分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 3.2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 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开展,其一为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其二为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3.2.1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 比如教师可以将相关的理论知识课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方式进行展示,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跃然于屏幕当中,变得更加生动而直观,视频、动画的形式能够快速吸引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教育的质量,使课堂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活动当中,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将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结合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实际的案例,明确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构建生成性、互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3.2.2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学生需要将所学习的知识真正灵活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才能够发挥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当前很多学校中忽视了实践的价值,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这种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实践技能水平较差,学生在毕业后难以快速找到适应的岗位,还有一些学生会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针对这种问题,可以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模式。比如可以在指导学生完成“公路工程测量”相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几个学生为一个小组,进行实际公路工程测量,学生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实践教学方式能够将合作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效结合,不失为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另外,学校还可以增加选修课、课外讲座、学习兴趣小组等,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践教学模块,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相关实践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能力。 3.3构建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是建立学校、企业和个人三方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拓展学生的综合实践场地,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种三方共赢的方式受到一致好评。校企合作的模式是近些年来所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在各大高校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将学生所学习的理论基础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并通过实际的工作氛围和工作任务,使学生能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产生明确的认识,通过努力的工作证明自身所学知识,通过努力的工作不断提升自身水平,通过努力的工作为未来的实际工作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活动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和发展平台,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于实践活动当中,结合当前市政工程技术职位的实际要求,明确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在实践活动的当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将企业管理的理念和工作的模式融入于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能够一改往日里懒散的行为和思想,尽快适应到岗位当中,使市政工程技术教学能够更加贴合实际、贴近生产和生活。学生在实践工作中的表现将会直接和学生的学分及期末成绩相联系,这种方式也能够增加学生对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真正发挥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的价值与意义,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4结束语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直接影响市政建设的发展,新时期背景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以及构建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等方式来具体开展,真正解决当前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市政工程专业学生存在学习和实践脱离情况等问题,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践和发展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作者:高世杰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市政工程处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 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性组成部分中,高职教育至关重要,高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石。为此,改革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利于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而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目标是为了使学生面向就业,而怎样实现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是需要认真分析的一个问题。为此,本文阐述了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职 市政工程技术 实践教学 改革 近些年以来,在加速推进城市化的影响之下,市政工程得以快速的发展,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是高职学校广泛设置的一个热门专业。而巩固理论内容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与技能的根本所在,在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广泛地存在教学目标模糊、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等一些问题。为此,应当改革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而培养出优秀的具备创新精神的市政工程技术人才。 1改革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1.1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建设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 1.1.1对职业能力的要求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工程施工、工程试验检测、工程识图制图、工程计价与计量等环节的基础理论与应用能力,这是学生担负实践工作的客观需要。学生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素养,通过自身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掌握的专业能力,可以正确地分析、断定、处理自身观察到的工程现象与工程实物。学校应根据各个专业以后针对的岗位特征,给学生提供有指导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次序与划分模块地培养学生的检测、识图、测量、施工等实践能力,且定期地评价与考核学生的实践效果。 1.1.2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在职业过程当中所能够体现的职业观念、职业作风、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道德等综合品质就是职业素养。尽管学生学习扎实的理论内容和专业技能非常关键,可是较高的职业素养也不可缺少,因为这是学生踏入社会的金钥匙,也是自身干事创业成功的根本。企业已在评价人才中将职业素养作为一个关键性标准,而专业素质是如虎添翼。为此,高职学校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中,需要根据工程实例强化实际工作中职业素养的价值与意义。在定制实践教学模块方案的时候,需要借助实践的内容实现学生合作精神与敬业意识到培养,像是借助野外测量的实习,实现学生认真严谨态度与团结合作意识的培养。 1.2建设工学结合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想要使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成效有所提升,应当在教学实践中执行工学结合的教学工作,即有效地统一学习理论和实践课程,以及有效地统一学习和工作。例如,高职学校能够跟当地的市政工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地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实习和参观的机会。在进行实习的时候,实习指导教师需要根据专业理论内容来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内容的能力提升。在学生结束实习之后,学校需要评价与总结实习结果,进而奖励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以使学生切实愉快地融入到社会中锻炼自我。学校还需要对市场的动态与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把握,从而明确市政工程技术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而持续地改进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跟社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市政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2重视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以及编写适宜的教材 2.1注重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功能是建设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一个重要功能。而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功能指的是给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创设综合技能、单项技能、关键能力、岗位技能等培训职业能力的环境。在校内实训的过程中,借助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与场地(建材实验室、工程造价实训室、市政施工模拟实训室、校园测量实训场等)开展模拟仿真实训,从而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当中学会职业技能、熟悉职业技术要求、感受企业生活等,更好地了解市政工程技术岗位技能的规范,大大地缩短上岗适应期,实现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2.2注重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基地是校外实训基地,并且该基地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基地,以及增强学生职业观念的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需要实现建设思想的创新以及建设方式的拓展。学校通过存在业务联系的企业与校友等有利条件,强化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一是在强化联系行业主管机构的基础上,跟对口企业和行政领导部门协商,挂牌创建实训基地。二是跟企业产学联系,互利互惠,创建实训基地。在创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多种专业实训功能进行开发。校外实训基地不应当仅仅实现一个专业的要求,而需要体现其它专业的作用,确保开发一个专业,有利于多个专业。需要给学生创设先进的实训环境与条件,并且有效地应用地方具备先进技术的企业,进而便于实施与组织实训,实现教学成本的节省。企业一致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这有利于学生由定岗实习变成企业正式员工,从而使企业与高职学校实现共赢。 2.3编写跟实践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材、操作标准、训练手册 学校需要安排市政领域的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根据该岗位群的特色,对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进行吸收,编写指导实训方面的教材、操作标准、训练手册等。而操作标准需要立足于受训者创新观念、效率观念、安全观念、管理观念、质量观念的增强,奠定受训者将来发展的基础,且注重实施职业资格鉴定,推动实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而编制实训手册需要涵盖由适应性练习至初级中级、高级技能练习,一直到认证考核专业技能的所有事项。 2.4注重建设实训师资队伍,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实训教师的队伍力量是高职实践教学发展的瓶颈。不少学校在实训岗位安排难以胜任理论教学的教师,这样的做法跟注重实践教学相悖。即使选拔高职学校的一些骨干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方面,立足于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实践能力依旧存在缺陷。而在企业挂职的高职学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不但能够有效地服务于企业,而且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也大大地提升,从而有效地统一了学校的人才优势与企业的技术优势,能够实现理想的效果。并且,高职学校需要请市政工作的基层技术工作者来到教学课堂和实训基地,从而让学生获得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工作者的指导。而学校和企业一起建设实训基地致力于产学研的联系,也让教师跟企业技术工作者交流了信息,实现了优势互补,从而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大大地增强。 结语 总之,高职学校的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优秀人才的关键方式,为此,教师需要面向市场,注重改革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注重校企联系,优化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建设师资队伍等,从而为社会培养大量跟社会发展要求相符合的人才,并且推动高职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施晓丽 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建筑系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职业学校市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新时期需要的人才必备的条件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来说,实践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而实践是以知识理论为依据,文章就职业学校市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专业实践教学 市政工程 改革 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在职业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就职业市政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作如下的探讨。 1 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体系,更好地适应就业形势 众所周知,教育本来就是要服务于社会的需求的,尤其是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行业的,更是要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职业学校应该在充分了解该专业在社会中的需求及社会对此专业的要求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就业时充分展示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近些年来,我校积极组织本专业的教师就企业对市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调研表明:我省市政行业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尤其是现场施工的技术人员更是短缺,这主要是由于我省加大了对市政设施的投入和对截污治污水的决心而进行大规模建设。因而,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制定出市政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施工、预算和测量等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同时,我们也会聘请专家对专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进而确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和结构,并且要将各个要素合理分配要教学的环节中,进而形成实践教学系统,最后形成了施工实训、测量实训、预算实训、顶岗实践、上岗证培训等的教学环节。 2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要以培养目标为指导,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并且实践教学改革要体现实用性、应用性、针对性等。为此,我们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大纲。因为教学大纲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前提,因此,各门实践课程都必须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大纲应明确规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课程的目的和性质、课程的进度和课时安排、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成绩考核的方式等等。第二,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训。为此,学校要尽量提供实践的教学设备,如实验室、实训的场地等。要通过利用现今的教学设备,创造出职业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职业技能,达到胜任工作的目的。同时,学校也要与企业进行合作,签订一些实习基地协议,给广大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也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第三,要面向实际工程开展实践教学的课程。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工程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热情。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到施工现场实习,直接参加生产。第四,推行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特征非常明显,因此,将职业资格考试纳入教学的内容,可以在学生毕业前获得与专业相关的资格等级证书,可以提高竞争力。第五,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统一。市政专业不但重视理论的学习,也非常注重实践的锻炼。 3 不断加强和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众所周知,实训基地是满足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是保障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重要场所。因此,为了保证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就必须加强实训场地的建设。第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实训场所。尽管我校已经设立了工程测量一体化实训室、土工建材力学实训室、工程结构检测实训室等十几个校内实训场所,并在《城市给水处理自动控制仿真》和《城市污水处理自动控制仿真》两套仿真软件实操上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完善,不断提高职业仿真的程度,不断添置新的教学设备等。第二,(下转第91页)(上接第87页)筹资新建实验实训室,完成实训基地的建设,如工程招投标仿真实训场地建设。为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计划在几年内不断对现有的教学设备、实验室进行完善,努力建设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实践教学基地,从而发挥整体优势,完成本专业所必需的技能培训,实现专业培养的目标。 4 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素质 通常,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一种有效途径。例如与企业合作的土木工程实训基地建有学生宿舍,多媒体教室,可进行钢筋加工、混凝土操作、先张法、后张法张拉工艺实操等实训项目。在企业的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不断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技术,不但积累了实际操作的经验,同时也提高了能力。同时,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相互交替学习,将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提高了实际的运用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除此之外,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促使学校更新落后的知识和技术,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了保证毕业生能及时上岗,因此,我校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对学生进行顶岗培训,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由参加第一线工作的机会,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施工的方法、要求、规范以及安全操作规程等。因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需的。第一,进一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要适时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并可以聘请几名客座教授在学校定期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并且也要使企业可以随时接受我校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二,新建校外实训基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校外已有的实训基地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新技能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新建校外实习基地,确保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到实训基地实习。第三,实行顶岗实习制度,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为了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可以及时上岗,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顶岗实习,利用假期的时间对每个学生实行分层次逐步提高的顶岗实习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在提高理论素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实践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他们对新知识、新理论的吸收和理解,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践教师队伍的素质是确保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因此,实践教学的教师不但应该具备较好的理论素养,并且也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拥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也要定期派送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到施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6 结论 实践是理论认识的基础,没有科学实践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现代教学活动从传统习惯以传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习者的能力、促进求学者的全面发展为重点,这正是教学重点从“理论”转移到“实践”上的重要标志之一。理论是基础,而实践更重要,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动手能力是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基础能力。职业学校一定要改变过去纯理论教学的思路,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立,只有如此才能满足社会对大量职业学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和研究 摘 要 据《麦克斯报告》分析指出,市政专业毕业生对在校期间的课程满意度调查发现,实践教学的满意度要远低于课堂教学。而高职的市政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专业,对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一直是市政专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 市政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用人机制的不断完善,学生就业竞争、学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只有保证教学质量,一个专业的生命力才能延续下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具有高深专业技能,重要环节发挥作用,能够高效解决生产工作难题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对高职教育而言并非易事。而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发展迫使高职教育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在当今人口众多、教育需求旺盛和高技术技能人才大量缺乏的社会现实中探索适合我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本文就高职院校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 1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分析 国外大部分的高校采用的“双元制”的体制,即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技巧。理论和实比约为 3∶7 或 2∶8,理论教育注重实用性,服从实践需要。CBE的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在实训课堂完成的。实训课堂相当于是实习车间,设备、设施是实际工作中的先进设备。专业会通过问卷了解近期服务区域行业空缺,哪些职业有进一步提高雇员能力的要求,然后筛选。集中本校有能力开设的专业进行课程开发。 2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2.1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能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提高高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在实践教学应将教学模式分为三个等级,且每个等级之间都要有一定的联系性,三个等级内容包括了基础性实验,新的研究领域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基础实验。在市政工程专业中,基础性实验包括了土工试验,沥青、混凝土等材料分析实验以及道路检测试验,这些实验都是在市政领域中必不可少的试验,这些实验的目的也就是结合书本知识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一些验证性实验,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基础实验,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实验仪器、仪表等的原理和使用,以及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新领域研究。该环节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综合使用知识和综合设计的能力, 实验内容通常给出明确的设计题目、内容、要求、指标、参考方案、调试要点等, 由学生自主选择设计的题目以及具体的设计方案,并最终完成题目要求。通过这个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3)创新性实验。配置有专职的责任工程师和指导教师负责研究题目的选择和实验的全过程,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对学生来说,该阶段的实验较前两阶段的实验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充分发挥能力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采取了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体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按照这种实验内容的划分方法,每一层次的实验内容都要进行认真详细地计划和安排。由于实践教学的特点,其内容往往是不断变化更新的 通常没有现成的例子可供参照, 因此从实验内容的确定、安排,到最后的具体实施,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一个好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否被很好地贯彻实施,要受到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2.2构建 “递阶式”顶岗实习模式 设置校内外实习教学环节与行业需求无缝衔接。校外实习教学主要内容是实现综合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切实落实校外实习教学环节。从第一学期开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激励学生走出校园锻炼自己,提升成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二、三学期开展认知实习。使学生对本专业培养方向所对应行业运作的整体流程和方式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第四、五学期或第六学期开展专业实习, 使学生在具体的生产岗位得到锻炼;第六学期结合本专业撰写毕业论文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倡导与毕业论文紧密结合;实施“产学研”实践基地训练、启动毕业论文(设计);第八学期开展毕业实习、完成毕业论文。 3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首先,要加大投入,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践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后期实践的前提条件,应以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为依据,按照较高标准建设,根据部分高职院校缺乏资金的实际情况,可以结合学校本身的设施、设备和环境进行建设,如利用学校的施工过程中的实际产所。其次,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教学,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产学合作教育,能为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助于解决实训工位不足,实训资源不足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不足等许多实际问题,能使学校比较深入、真实地了解社会需求;使学生直接接触企业、接触社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感受认识、学习、提高、增强未来工作的适应性,也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最后,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要逐步增加数量,拓展功能,规范管理,提高实效。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运作模式探索 摘 要:本文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达到切实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培养具备建筑工程测绘、测量、监测、勘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广州番禺执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建设、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双导师团队建设、激励与保障机制等方面等进行了试点系统设计。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市政工程技术 人才培养 为深化工学结合、产教融合,进一步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构建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与广东质安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在2015联合开展了“招生即招工、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并于2015年4月开展联合了招生。 1 学徒在岗情况 学校和企业于2015年3月联合招生简章,招收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学生,并于2015年4月组织了自主招生考试。目前学徒均在岗,其中男学徒主要在生产部门,从事监测、检测的学习工作;女学徒目前主要在公司经营部从事招投标相关的工作。 2 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制定情况 2015年6月10日,e行了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三方协议(“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协议、企业用工合同)签订仪式。 在“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协议中学徒合法权益作了明确规定:学员就读期间即是甲方(广东质安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员工、也是乙方(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甲方承诺所有学员享有本单位员工(学徒工)待遇(含薪酬、津贴、五险一金等),乙方承诺所有学员学业完成经考核合格后,可获取乙方出具的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毕业证书。甲方负责与毕业学院签订新的用工协议或劳动合同。 在“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实施过程中,合作企业严格遵守与学校签订的联合培养协议以及与学员签订的用工合同的条款,按照学员所从事的岗位工作,每月支付给学员相应的薪酬、津贴、个人社保。 是校企双主体育人,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学徒),因此,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与合作企业一起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与研讨,以企业岗位现实需求与未来发展需求为依据,同时兼顾学徒个人发展需求,确定了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2年)的在岗培养的岗位。经校企双方协商讨论,对教学任务进行了分工,形成“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的课程模块。 3 教学运行与管理机制建设情况 3.1共同组建工作小组 在学校层面,由学校和开展学徒制试点的合作企业共同成立了联合招生招工领导小组,校企共同制定招生章程,并通过学校招生宣传和企业招工宣传渠道对社会和考生公布,接受考生的预报名。校企共同对报名考生进行招生招工面试。学校完成学生录取时企业完成准员工录用。 组建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小组,其成员由学院主管教学的院长、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以及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组成,如图1所示。工作小组主要负责现代学徒制市政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审议、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的制订与审核、课程考核标准的制订与审核,“双导师”团队的建设、教学质量监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校企合作有关文件的制订完善等工作。双方在各自单位成立执行机构,负责联合培养过程中各自单位承担工作的具体实施。 3.2 共同制订教学实施运行与管理制度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了“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章程,学院制订了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日常管理制度》;出台了《现代学徒制课程考核的指导性意见》,建立了“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制度;建立了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4 校企双元制育人实施情况 为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校企双方采用 “做中学、学中做”的半工半读形式培养现代学徒制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制度。授课地点的具体安排为:基本素质课程在学校进行;所有专业及专业基础课均在企业授课,为此企业专门配备了授课教室以及多媒体设备,以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校企双方为保证教学质量,专门引进了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担任四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其余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部分由学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任教师完成,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课程中的实践部分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承担,每一个现代学徒制学生均对应了一个企业师傅,负责学生专业课程实践部分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工作,同时学校还安排了专任教师对学生进行跟进,并与企业、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工作情况,企业的反馈以及要求、建议等,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更好的达到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制共同培养一线市政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要求。 5 双导师团队建设情况 5.1 学徒制校内教师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与企业交流、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具备土建类专业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及教师职业资格,具有相当于市政工程技术及相关专业中级以上的专业技能职称,取得市政工程或建筑工程行业执业资格证书并有相关企业技术工作经历,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 5.2 学徒制企业教师 对于校外导师的聘用,需根据教学任务,由课程负责人提出报告,经学校二级学院教学负责人审核并报经教务处批准,方可与受聘教师签订聘用合同,并将校外教师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证书或行业执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的复印件及校外教师登记表报学校人事处审查备案。企业教师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学院负责,并由教学秘书、现代学徒制主管教师与校外教师联系,协助解决校外教师工作中的困难和要求,及时向校外教师传达学校的有关安排和要求。校外教师应严格按照学院要求,高质量的完成教学及实训任务。校外教师的教学质量纳入了正常教学质量的监控范围,二级学院定期组织督导及学院其他教师听课、评课。 6 激励与保障机制建设情况 按照校企双方协定,“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学员所有学费(按国家规定标准收取)收入属于甲乙双方共同拥有,并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企业课程学时与校内课程学时所占计划总学时的比例进行分配,每学年结算。 双方有权共同拥有“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所产生的所有权益,包括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与项目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共同开展技术服务所产生的经济收益,以及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等。双方共同维护“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正常的运作秩序,共同维护学生(学徒)的法律权益。学校需单独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企业负责对学生购买“五险一金”,保障学徒的利益。 根据现代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了“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了理论与技能课程及相P教材、共同对“双导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进行了研讨,制定了相关文件;共同组织了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考核评价、共同开展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修订了实践教学大纲,按照一线检测技术能力培养的需要对实训场所进行规划、购置实训设备和优化实训内容,确保实训设备对接企业设备、实训环境对接工作环境、实训项目对接工作任务、实训过程对接工作过程。 企业负责“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学员企业工作(学习)的日常管理,制定管理细则并提交理事会审议。学校负责“市政工程技术现代学徒制”学员校内学习的日常管理,制定管理细则并提交学校审议。企业负责提供在企业运行所需的工作场所、设备工具、学习资源等,负责学员在岗工作、学习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在学校协助下做好在岗课程的教学组织与运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学校负责提供校内运行所需的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室、实训室、图书阅览室、教学器材设备等,做好学员的学籍管理,在甲方协助下做好校内课程的教学组织与运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 7 结束语 通过一年的实践,现代学徒制市政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做到了课堂与实际项目的相互融合、公司试验与项目实施有机衔,学校与企业有机衔接。通过完成一体化教学,学徒真正做到了学习、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交替,学生本身是企业的员工,在完成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过程中,进行了岗位综合能力的训练,递进式提升了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高职市政工程专业的教学探讨 【摘要】:市政工程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城市的生命线,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与此息息相关。教学管理是学校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最根本途径。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市政工程专业的特点,提出了高职院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策略,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高职;市政工程专业;教学 【引言】: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根本目标是不断研究教学和管理理论,持续改进教学管理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并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紧密围绕高职教育发展目标和方针政策,根据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教学资源的配置最优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问题 (1)本身符合高职的市政工程专业的教材数量不多,大部分都是本科教材无法应用于高职教育,原因是二者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本科教育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高职教育更注重施工技术技能的应用,对于理论计算推导弱化。(2)现有的教材内容没有紧跟新规范,新施工手册内容,还延续使用老规范内容,没有及时更新版本,与现场实践相脱节。(3)可操作性不强,工程案例少,书中配图不形象,在无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学生自学困难较大。 1.2 教学模式和手段问题 教学总是以理论为中心,注重强调知识点的讲解、计算公式的推导分析,而案例教学法、师生互动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应用不多。学生总是被动式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困难。另外,课堂上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但大多成为老师上课的教案,没有真正利用好这些资源,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高职院市政工程专业的教学教改策略 2.1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管理 根据市政工程的特点,我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采取“2+1”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有一年时间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这一年的时间里,由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在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在这期间,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课堂转换到企业的生产环境。如果疏于管理,学生很容易在这期间混日子,白白浪费一年时间,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 2.2 逐步建立弹性的学分制 由于市政工程的特殊性,施工对季节有很强的依赖性。应逐步建立弹性的学分制,允许学生通过自学获得学分。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没有施工任务的季节里回到学校进行理论学习,以便灵活安排顶岗实习的时间。 2.3 加强企业指导教师的管理 企业指导教师是指导学生校外实践教学的主要角色,应加强对企业指导教师的管理,并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企业指导教师的水平。还要校企合作,除了让学生到现场实践,也应让老师多到现场参加实际工作,与一线人员交流,获得更多的前沿信息;多参加各种有关教学改革的学术会议,能够了解其他院校目前课程建设情况,了解更多教改经验和方法等;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资格认证和职业资格培训师等考试;加强对教师的技术技能培训,组建能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教学团队。 2.4 利用施工仿真软件,让“做”取代“听”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维持在20分钟到半小时,因此,在仿真软件实验室中,教师可用前面的十几分钟讲解本堂课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然后边操作软件边讲解,同时,学生紧跟着进行操作,不定时的请一些同学来演示操作,这样引导学生学习,使他们无暇顾及玩手机,用“做”来取代“听”提高上课效率。仿真软件可以用于多个课程,对工程施工课程有很大帮助。 2.5 市政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首先,通过企业调查,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与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需求,例如将识图模块设计为基于同一工程的不同项目实施,如道路工程图、桥梁工程图、管道工程图及隧道工程图四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划分出若干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纯理论的知识点贯穿到各个项目中,比如“市政工程制图标准”可以直接应用到工程图中,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各种制图标准在图中如何表达出来,学生通过完成各项任务并提交相应的识图报告为学习成果,从而提高学生工程整体识图的实践能力。其次,课程考核体系主要包括网上考勤、视频观看记录、识图报告、网络作业和课堂讨论等五个部分,其中识图报告部分为学生完成各任务识图报告评价分的平均值。另外,教师在使用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应该致力于开发该课程的立体化教材,根据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围绕教学内容的电子资料、音像制品等更加直观和形象的教材,还可以通过强大的互联网共享教学内容,以“开放式教材”的形式,使学生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情况下,完成更加方便直接的学习。 2.6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学管理的改革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转变旧式的管理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转变满堂灌的学习模式为学生自觉的学习模式。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信息网络收集课程的相关视频资料;可以利用软件制作构件模型,采用动画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课堂直观地认识构件及其组成情况,为课堂中的识图教学打好基础;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采用传统方法讲解知识点,再以引导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要善于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便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我国的高职院校来说,其所面临的市政专业教学管理改革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共同监督,特别是社会和各企业的大力支持。这种教学管理改革的顺利实施和开展,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在理论方面实现必要的创新,还要善于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实现有效的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市政专业教学管理改革的工作只有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在根本上推动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面向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道路勘测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基于学校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及市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提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勘测与设计》课程教学研究的设想,对教学内容、实践实习教学、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方面进行改革。通过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勘测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实施,将形成以从事市政工程一线工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素质教育,勘察、测绘、设计、测设并重、简化理论推导、强化能力培养的新《道路勘测与设计》课程教学。 【关键词】道路勘测设计;教学改革;项目驱动;课堂教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是市政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主要研究道路的路线线形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掌握公路、城市道路的勘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实用方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相应的道路工程也在迅猛发展。为此,应根据交通土建专业的学科特点,进一步完善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方向。而道路勘测设计是道路工程的基本工作,是道路基本建设的重要环节,该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面对21世纪教育形势,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针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特点,在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面对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对人才培养模式与能力的思考,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教材内容与现行标准、规范不一致;②课程内容多而学时数少;③实践教学环节薄弱;④学生普遍觉得课程内容较枯燥,部分内容难于理解;⑤对学生的考评方法单一,无法体现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察。具体表现如下: 二、《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1)开放式教学模式。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核心是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要突破教材的束缚,变教材的主导地位为辅助地位。在理论教学中可开展本科生“科学专题报告”活动。科学专题报告活动主要由5个环节组成,即咨询与选题、查阅文选、阅读文献、提出研究报告及制订设计方案、汇报答辩。 (2)强化实践环节,培养综合能力。课程设计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本课程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可选用公路(包括平原微丘区、山岭重丘区)纸上定线,设计时间为一周。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查找资料、正确使用新规范和标准图集及创新意识的能力,掌握道路路线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要求路线线形平面顺适、纵面均横、横面合理,计算有理有据、图纸表达清楚准确,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在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打开思路,在多种方案经过比较后,选择一个最优方案进行设计。 (3)精简课堂教学内容。市政工程专业培养注重宽口径,平台课较多,课程内容多与学时数少的矛盾是很多课程都普遍存在的。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精简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的分配较多课时,不够重点的分配较少课时,次要的甚至不分配课时;另外,在别的课程中涉及到或重点讲述的内容,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中可以适当减少课时。如道路勘测设计的依据、道路等级与技术标准的确定、可行性研究、交通量与通行能力、道路线形设计、道路横断面设计等内容是《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核心内容,在讲述时要深入、用足课时。而道路选线与方案的确定虽然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同时又是道路辅助设计课程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可以简单地讲述基本原理,而在道路辅助设计课程中以实际工程的形式加深理解并进行实训,《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得到缓解,而且教学效果较好。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素质教育、加强课堂启发式教学、精简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对学生的考评方法进行改革,比较好地解决该课程的内容多而学时数少、实第2期邓绍玉:《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47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兴趣不足、考评方法单一等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较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独立完成二级及以下公路的道路选线和几何设计工作。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市政工程施工中多专业交叉配合的协调管理研究 【摘 要】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对市政工程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市政工程要在工程施工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监督,保证工程的质量。市政工程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种专业的人才,科学合理的发挥各专业人才的作用,能合理利用资源资源,节约成本。本文通过对市政工程施工中多专业交叉配合的协调管理进行研究,并提出八、立体交叉施工所采用的控制协调措施。 【关键词】市政工程 多专业 立体交叉 管理 1 全面准确分析工程全部施工内容,明确工程全过程中的专业和施工队伍 城镇化建设是市政工程的主要任务,市政工程的施工内容包括了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管线及绿化工程等。因此就需要不同的专业来满足施工的要求。对于工程施工前来说需要有测量、设计等专业,施工过程需要有专业资格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物资部门要准备充足的材料供施工使用,其次还需要监督、安全等部门做好质保工作,施工完成之后还要对工程进行验收。 2 明确施工内容和各专业的关系和顺序 市政工程的不同,所涉及到的施工队伍和专业人才也是不同的,例如在桥梁工程中,需要有学习桥梁专业的人才对桥梁的整体进行设计、测量等,施工队伍也需要具有相关的资格才能对桥梁工程进行施工。根据工程的需要,各专业进行施工的顺序一般为招标、测量、设计、施工准备、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和安全管理及监督、验收等。 3 确定工程总工期,关键线路 工程的总工期和关键线路需要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制定,总工期要划分为不同阶段的工期,例如在道路交通工程建设中,一般分为前期工期和后期工期,前期工期主要以路基建设和排水设施建设位置,后期则是路面工程建设为主,总工期的制定需要各专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后形成报表,再由工程管理部门进行科学统筹,制定总工期。 4 明确重要节点工期 确定了工程的总工期和关键线路之后,施工队伍和监管部门要明确工程建设的节点工期,工程建设是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工程可以分为不同的部分,例如道路工程建设可以分为路基、路面、排水、管道、照明等,各部分的建设需要有明确的工期,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进度,按时完成工程建设。 5 明确各项工作所需要的人、材、机械及其他资源 市政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材、机械等资源,因此在工程施工的准备工作中、物资部门就要对工程所需要的资源进行核算,并按照工程情况,准备好工程所需要的资源。对于人力资源来说,要保证施工队伍有着熟练的经验和高标准的技术水平,施工所需要的材料要根据工程建设选择不同型号的材料,并保证材料的质量,对机械设备来说,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和维护。同时还要考虑到施工队伍生活上所需要的资源。 6 明确最优化的施工总进度计划并在全过程施工中分解为月进度计划、周进度计划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进度是一个重要的标准,科学合理的施工进度不仅能够保证工程能够按时完成,还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要明确施工进度,并对施工总进度划分为月进度和周进度,从而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和任务。 7 立体交叉施工所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各专业进行立体交叉施工,需要以安全为前提,在市政工程建设中,由于施工条件较为艰苦。必须要对安全问题加大重视程度,制定好安全防护措施。首先,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对施工队伍人员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工人持证上岗和身体健康。其次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监督,及时制止不安全的施工行为。同时要保证周边及施工环境的安全,对噪音、粉尘等进行严格控制,降低工程污染,并达到相关标准。此外还要对安全知识进行宣传,对工人进行安全培训,使工人树立安全意识。最后,还需要对施工队伍配备安全设施,比如安全帽、安全服以及医疗等设施,保障工人的安全。 8 立体交叉施工所采用的控制协调措施 8.1 强化思想认识 工程项目施工的好坏和施工人员的思想认识及价值取向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对相关施工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和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及安全教育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安全意识,“让操作人员从思想意识上树立综合施工、协同施工的理念,从而在实际作业中能够有意识的配合其他单位的施工[1]。”同时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要加强监督,对存在不合理的行为及时制止,避免出现不利于工程建设的现象发生,对施工队伍要积极的引导,加强施工人员之间的合作,从而能够达到互补,使队伍施工水平达到最优化,保证施工的质量。 8.2 从技术层面上做好协调管理 市政工程项目的施工,必须要求具体施工人员对施工的业务范围、自身工作界面、与其他工作相衔接和交叉的工作界面都相当熟悉,在进行施工设计时,共同商讨,把不同工种在衔接点和交叉部位的施工方式进行研究,明确各个工种的施工内容和范围,以及各个工种之间的联系,从技术上确保不会产生施工冲突和作业矛盾。“另外要把相关的设计方案和衔接点施工注意事项和具体施工人员交代清楚,避免信息交流沟通不畅造成的施工冲突。做好现场工程作业追踪,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变更施工方案。多工种、多专业的交叉施工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等特性,必须从技术层面入手,在单工种作业设计时就考虑到工程全局,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施工配合方式,这样才能实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缩短工期的目的[2]。” 8.3 建立协调管理机制 市政工程项目多专业交叉施工的协调除了把握好技术以外,还要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首先要完善问责制,制定健全的问责制度,对于发生施工冲突影响项目进度的事件严格问责,对于那些只顾自身施工进展不顾整体推进的企业单位给予相应的处罚,并责令其修正。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其次要健全考评制度,对于在施工过程中能够顾全大局,严格按照预定方案施工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服务大局意识。最后要建立协调管理会议制度,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不会出现偏差,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进度汇报和问题反馈会议,协商在实际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避免错误施工越陷越深,最终产生矛盾和冲突。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市政工程专业交叉型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市政工程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学科性,决定着它是一个理工结合、多学科相互融合渗透的交叉性学科。结合市政工程学科特点,就如何搭建研究生创新平台,培养多学科背景知识的研究创新人才进行阐述。 关键词:市政工程;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学科交叉已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它来源于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科协同效应的作用和认识主体的好奇心,它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1]。诺贝尔奖在百年多的时间里,有41.02%的获奖者属于交叉学科。学科交叉体现了科学向综合性、可持续性发展的趋势,对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开展跨学科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2]。跨学科组织、跨学科团队等组建,多数是为了国家资助的重大综合性研究课题的需要而设立的,参与人员层次较高,相对比较独立,利用交叉性科研平台来进行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较少,而专门针对研究生的交叉创新能力实践培养更为罕见。基于高校及社会对市政工程专业培养交叉性创新人才的紧迫需求,建立了交叉型研究生创新平台,加强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院系、校企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理论与实践上探索跨学科培养之路,力求从整体上去解决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为研究生交叉培养现状、变革、对策、措施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实用性方案。 一、市政工程专业概况 在21世纪初,随着日益增长的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决定着可持续发展之路势在必行。而发展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高等学校的市政工程类专业教育,是提高新世纪建设者的环境意识并向社会输送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的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市政工程专业是学院设置的8个硕士专业之一,是本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的延伸。主要以水处理工程与工艺技术为研究方向,以解决城镇给排水工程、城市废水处理和回用、污泥资源化、污水厂管理与运行、城市垃圾处理以及资源化利用、垃圾渗滤液处理、饮用水水源微污染净化处理等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为主要目标。 二、学科交叉在市政工程专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多元化发展。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水资源短缺及水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健康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首要矛盾,已由几十年前以水量问题为主的矛盾,逐渐转移到水量水质矛盾并重,水质问题突出上来[3],因此从专业内涵上讲,学科发展要跟上行业、社会发展的需求。 由于人类可利用水资源的变化及现有技术的局限性,相应地市政工程学科发展也面临许多挑战,传统的市政工程内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市政工程以给水、排水为主,现已逐渐转变成以水质安全、水的良性循环为核心内容,专业的研究方向也正朝着多元化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学科在发展的同时,市政工程教学与科研者应从思想上发生积极转变,从传统的以应用学科为主基础学科为辅的学术思想中跳出来,打破“重实践轻理论”的思路,细化科研或工程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利用理论知识解释、解决原有工程和工艺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开拓有效的新方法、新工艺、新工程技术[4]。因市政工程多学科跨度的专业特点,显然,单靠某一学科的研究很难以出色地完成整个专业方向的转变,采取多学科交叉合作的形式,通过科研经验的分享或科研难题的攻克,对促进专业向多元化发展将十分有利。 2.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其他相关专业可持续发展。从市政工程发展历程来看,传统的水处理最初依赖于土建构筑物来实现水的传输、水质净化和污水处理等。随着市场对市政工程技术水平及实用性要求的提高,水处理工程开始由土木型向设备型转变[5~6]。近年来,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水质问题日显突出,水体环境复杂程度逐渐增大,表现在污染物的种类繁多,难降解,迁移速度快速等特点,传统的水处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水质的要求,这就使得水处理技术不得不向深度处理技术发展。在深度处理的过程中,应用各种技术手段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污染物的分解与转化过程),产生各类副产物。就目前来讲,对化学过程中产生的潜在有害物质,已经确定其成分并能得到有效处理的组分,尚属于少数,大多正处于研究或未知阶段,因此加强市政工程与化学学科的交叉将有助于水处理工程与工艺向深层次发展。水处理工程和环境水体水质净化过程中涉及到许多生物学问题,特别是微生物问题。微生物的繁殖受水体环境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参与水体中化学物质的合成或降解,水体中化学物质影响微生物的代谢,其间的变化较为复杂,因此为了满足水处理和环境水体水质净化工程的需要,将市政工程与化学学科与微生物学相互交叉,将很有必要。材料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些年来发展迅速,新材料具有无毒、环保等优点,对于日益突出的水质问题,新型水处理材料的应用在水处理中也势必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因此,促使市政工程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合作,特别是对于一些以理论为主的相关学科来说,交叉合作可以为其理论发挥提供有利的工程实践场所,体现了其在市政工程学科中的优势和价值,也为其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及新的课题。 3.多学科交叉完善了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科技进步、经济高速发展的转变往往在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人,创新体现在对人的创新能力上的培养与挖掘。随着社会进程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以上情况需要高校对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应提出新举措。项目以高等学校研究生创新团队为研究重点,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模式中包括培养对象、培养途径、培养方式等的探索与实践。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提高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可为学生提供接触多学科领域、学习宽专业知识的条件和平台,培养学生善于从多角度看问题,多方面思考问题。思维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有利于新问题的发现及新见解的提出,对跨学科拔尖人才向旧领域的深入发展,新领域的创新与开拓奠定基础。另外,交叉学科培养可以改变目前高等教育过程中受专业、学术氛围等影响的局面,打破学生在科研过程中思路单一的困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原创性意识,加强实践环节,成为探索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完善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学科交叉创新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交叉型创新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通过平台间的构建与重组,建成一个全新的以学科交叉为主题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科研实训平台,其平台组成见图1。引入学院现有的流体力学实验平台、化学分析与物性表征实验平台、微生物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平台、水质分析与水处理实验平台、建筑环境与环境监测实验平台的部分大型精密仪器,并利用课题组现有条件,对140m2实验室进行了挂牌建设。实验室实行功能分区管理,主要用于饮用水与污水处理,设有学生工作间、水处理材料合成实验室、无菌操作室、仪器室、水处理工作台,满足学生水处理实验及常规检测条件。 2.研究生综合创新团队的培养方式的探索。教师指导团队面向一个研究生创新团体,即采取“以多对多”的方式共同指导研究生创新团体,每周定时开展研究生培养讨论工作,解决来自学生在学习、科研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团体的学生来自市政工程、应用化学、高分子化学、材料科学的学生,培养周期为2~3年,目前,已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具体培养方案如下: 一是采取课程联合培养的模式,组织学生进行跨专业课程学习。从我国学科课程设置上看,各高等院校因其成立专业的背景和依托的优势不同,专业课程设置有所不同[7~11]。在本科阶段,大多数专业对于交叉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内容略显单一,系统性不强,内容深度不够,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造成学生研究生阶段长时间处于瘸腿、困惑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事实证明,深入学习交叉学科的课程对于加强本学科的专业性十分必要。为使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有效结合,应充分考虑市政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衔接,重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特别是生物类、化学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层次培养。化学类、生物类、环境类、力学类课程是市政工程专业平台下贯穿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课程的四大支柱。因此,在进行学生团队联合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巩固、填补研究生在本科生阶段理论知识学习上的不足,加强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环境化学、高分子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力学等理论课程的学习。 二是采用创新实践合作的形式,以多学科背景知识为培养目标,在培养学生创新团队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开展实践创新活动,选定水处理方向某一交叉性研究性课题,学生创新团队与教师指导团队共同参与跨学科项目研究。在交叉培养模式下学生不再归属于某一个专业,即学生团队从知识上获得统一性和相对完整性,掌握和运用最有效的知识。开展研究生创新活动为课程联合培养模式提供了场所,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新领域,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和条件保障[12]。目前,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提升到理论技术的全面掌握,都由指导教师亲自传授。学生已经基本上学会了用化学、生物等多角度、多层次去解决水处理中遇到的问题。 3.交叉培养模式对学生创新团队适应性的探索。多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学生创新团队成员是来自不同的专业或相近学科的专业的学生,因创新内容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使学生的思维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并对现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好奇心理,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发挥创造性,达到知识体系与实践经验的融合与互补。跨学科学生团队已经具有一个学科或几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基础,因此在知识量方面会更丰富一些,弱化专业间差别,则有利于学生团队整体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能够更好地融合交叉学科间的知识,积极参与跨学科课题的研究。但是与此同时,研究生已经渡过了四年制的本科教育阶段,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消除学科专业界限并非易事,对于非专业知识的认知与提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与适应过程[13]。应根据创新团队成员的所属专业和跨学科培养效果,选择学科交叉的范围和程度,来进行交叉性课题研究。课题的选择上,应以具备多学科背景知识下的学生创新团体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目标,融合多学科知识共同解决水处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技术问题[14]。 在学校层面,应确立多学科渗透交叉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定位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学科渗透交叉人才培养及质量监控体制,以此来鼓励、推动教师开展研究生交叉培养,将跨学科理论学习及创新实践活动以学分的形式得以体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跨学科创新培养计划中来[15]。 四、结论 针对我国对研究生培养学制2~3年的特点,以研一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以培养通识型、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将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院系或不同学校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利用现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打造一个交叉型研究生创新平台,以解决水处理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着手,在不影响本专业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学生团队成员实行为期两年的“特区化”培养,让学生深入掌握涉及多个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创新性人才,满足社会对复合型拔尖人才的需求,同时为高校同类专业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典型案例,具有广泛的借鉴作用与应用价值。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本科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建设 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市政工程造价的专业人才需求也越来越旺盛,高校培养市政工程造价方面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此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为背景,分析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存在的困难和解决方法,提供了在不改变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已有课程体系的同时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 工程造价管理 应用型本科 市政工程造价 市政工程造价是工程造价的一部分,市政工程通常包括城市道路、桥梁、隧道、给排水、路灯等市政设施建设工程,涉及的范围较广。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政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对市政工程造价的专业人才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然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多是以建筑工程造价为主,很少设置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因此,在现有课程体系上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无论从满足社会需求还是拓宽学生就业面的角度考虑,都具有现实意义。 1 现有课程体系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存在的困难 国内较多高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主要以建筑工程计价及工程管理相关知识的教学为主。因此,如何在现有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研究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对教学内容和体系进行整合和创新,对于该类课程的设立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在我国应用型本科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还存在以下困难。 1.1 学生市政工程专业基础知识薄弱 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包括土建工程造价、装饰工程造价、安装工程造价、市政工程造价、园林工程造价五类课程。多数本科院校设立了建筑、装饰工程和安装工程三类造价相关课程,开设的课程包括:“土木工程制图”、“工程结构”、“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施工”等专业基础课,以及“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安装工程计价”、“工程造价”等专业主干课。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对工程造价的基本原理,以及建筑、装饰、安装工程的材料、施工和计价方法都能有较好的掌握。而市政工程主要包括城市道路、桥梁、给排水等工程,不论在结构体系、还是施工方法上,都与建筑工程有着较大的差别,而对于没有设置市政工程类课程的院校,通常不会在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主干课中涉及到市政工程等相关知识,因此,学生关于市政工程的材料、图纸认知、施工方法等专业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而这些恰是学习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重要的前序知识。 1.2 课程体系受限 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土木工程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国内、国际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综合人才。因此,学习的课程涉及面广且种类繁多。若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如“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桥梁结构CAD”等市政工程专业基础课,以及“市政工程施工”和“市政工程计价”专业主干课,则会对已有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和课时安排冲击较大。因此,如何能在不改变已有课程体系的情况下,将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融入其中,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3 师资力量不足 市政工程涉及的工程领域较广,讲授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教师不但需要精通工程造价,而且还要对道路、桥梁、隧道等工程的材料、结构、施工工艺有透彻的理解。而对于以建筑工程造价类课程为主要教学方向的高校,若要教师从讲授建筑工程造价转到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则需要教师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市政工程类知识的补充。因此,若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在师资方面的投入还需要加强。 2 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建设 2.1 课程体系的整合与完善 笔者认为可以对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补充。 (1)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包含的范围较广,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市政工程常用的材料、市政道路、桥梁等工程的结构并能够读懂相应图纸。这些内容不需要学生精通,但是要掌握,只有具备这些基础,学生才能顺利进行市政工程造价的学习。由于这类课程的特点是涉及的范围广,但学习深度要求不高,因此,不适合单独开设课程。笔者认为,可以将这部分内容融入到目前已有课程中进行教学,适当增加相应课程的学时。比如,将“道路工程材料”、“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桥梁结构CAD”等市政工程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中。“建筑材料”除讲授建筑工程常用的水泥混凝土和普通钢筋外,补充市政道路中常用的沥青和沥青混凝土材料,以及市政桥梁中常用的预应力钢筋、钢绞线等内容;“建筑结构”除介绍房屋建筑结构外,补充介绍道路、桥梁结构的基础知识;“土木工程制图”中补充简单的道路、桥梁工程图纸的绘制等内容。这样就能够在不额外开设课程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 (2)专业主干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专业主干课有两门,分别是“市政工程施工”和“市政工程计价”。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已有的“建筑施工”、“土建及装饰工程计价”和“安装工程计价”差别较大,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较多,并且系统性强,因此,不适合融入到已有课程中,宜单独开设课程。由于在大三下学期,学生已经完成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市政工程及工程造价的相应基础知识。因此,建议在大三下学期安排“市政工程施工”,大四上学期安排“市政工程计价”,两门课程可以均按32学时设置。 2.2 加强教材的建设 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于课程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专业主干课为“市政工程施工”和“市政工程计价”,因此,这两门课程教材的选择也会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然而,笔者调研发现,适用于这两门课程的本科教材还较少,还需要继续开发和完善。 对于“市政工程施工”,目前已经出版的教材大多数针对高职高专类高校市政工程专业,内容主要集中在对道路、桥梁等工程施工方法和设备的介绍,强调施工细节。这类教材对于市政工程基础较弱的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学生显得专业性过强。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市政工程计价”课程的学习,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在读懂市政工程施工图纸的基础上,掌握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法、程序和相应的施工机械。然而,目前兼顾这些内容的本科教材,市场上还处于空白。因此,现阶段“市政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需要将将教材和教师的讲义同时作为教学资料,弥补教材中的不足,同时也要加强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市政工程施工”教材的建设。 “市政工程计价”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日后考取造价员提供一定的基础。目前,已有的教材在依据的定额和内容上还存在两个问题:(1)市政工程使用的清单虽然是全国统一的,但是各省的市政工程计价定额是不同的。以2014版“江苏省市政工程计价定额”为依据编写的市政工程计价类的教材还没有。(2)市面上已出版的教材内容基本包括两部分:市政工程造价的基本理论和相应案例。对于市政工程造价的基本理论,由于与建筑工程造价相同,所以,学生掌握起来难度不大;而案例部分,多数教材为了体现其实用性,通常为一座桥梁或一条公路完整的工程量清单。这种形式的案例,缺乏各类清单项目具体的编制过程,对于初学者的理解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需要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教学特点,完善已有教材中针对性不强和内容跳跃幅度过大的问题,编写既符合本省情况,又符合本科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教学要求的教材。 2.3 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一个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要完成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建设也需要强大的师资队伍。目前,针对多数本科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教学以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造价为主的情况,若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还需要教师拓宽其专业领域。对于已具有市政工程类课程的学校,可以督促教师旁听相关课程,进行市政工程造价方面知识的补充;对于没有设置这类课程的学校,则需要引进具有市政工程相关工程背景的教师来壮大师资力量。 3 结语 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是一个覆盖领域较广的专业,涉及到建筑、安装、市政等工程,多数本科院校目前以建筑工程造价教学为主,但随着市政造价技术人员需求的增加,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已经迫在眉睫。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设置,加速了应用型工程造价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有效解决学生知识面窄,就业面窄的问题,对培养宽口径应用型人才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课程结构的探索与创新 通过对我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结构的调研和探索,从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结构体系方面对课程结构的改革进行了分析。体现了我校以培养适应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及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方向课程结构改革创新一、前言 我校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市政管道规划设计及施工、高层建筑管道设计及施工和水资源处理利用的能力。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房屋和城市市政管道的设计、安装及水厂和管网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确定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保证教育质量的指导性文件,其中,课程结构的设计与制订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我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从2006年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我校总共培养了六届学生共170人,而目前在校生人数为108人。06级和07级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的是“大专业、小方向、学分制、活模块”的方式进行,从08年初开始我校主要采用的“2.5+0.5”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采用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的课程结构体系,学生在校两年半学习理论课,最后一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 然而,随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不断调整,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其存在的问题也逐步凸显。人才培养模式里的课程结构就是关键了,在高职学生只有三年的在校学习时间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有用地安排课程,让学生能够既掌握强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加贴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更加深入,真正实现“毕业就能工作,工作就能胜任”的“零距离”就业,这必将逐步成为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而课程结构的改革将成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关键。 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结构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许多高职院校推出了 “2.5+0.5”或“2.0+1.0”人才培养模式。“2.5+0.5”或“2.0+1.0”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3年高职教育中,学生在校内集中学习两年半(或两年)的理论知识,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或一年)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校内的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传统的课程模式,总体表现在“大一上基础课,大二上专业基础课,大三上专业课”,以这样的“三段式”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教学中主要以“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然而,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虽然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但对于高职教育来讲, 存在一些弊端。让学生不能很好的做到学以至用,理论用于实际。 三、我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的探讨 1.我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首先,校内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并且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工学结合不紧密,同时,校内教师对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新材料把握有一定难度,造成校内外教师、工和学相对脱离,且理论和实训的融合度不高。其次,传统的课程结构中,主要有2.5年的理论学习时间。“2.5”年中,又有1年的公共基础课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时间只有1.5年,时间比较短,而毕业前的顶岗实习主要为学生独立实习,可能得不到有效的实习指导,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赶不上本科生,在动手能力与适应性方面与中职生相比也毫无优势可言。 鉴于目前“2.5+0.5”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需要创新适合于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的课程结构,同时,探索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竞赛促进学习的培养方式,优化学生的课程结构,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完成相应的实训部分,从而构建基于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让我校学生能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2.我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2.5+0.5”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的创新 (1)设计思路的创新 结合我国国内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思路,我校本着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学生为主体,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培养目标,按照“学习与实训相结合、理论与技能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同时,完善具有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特色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综合职业技能培养,争取能在一门专业课程上,做到“基本理论讲授、专业技能训练、工程实践锻炼”三阶段模式。 (2)课程体系的设计 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培养为主线。基础理论教学应该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专业课教学贯彻应用性、针对性的原则,对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学习专业课,明白为什么学习这门专业基础课,同时,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学会运用专业基础课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授课分布上要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师保证既教学生理论知识,又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工程项目问题。比如,我校选择了现代给排水设计这门课程,里面包括了专业基础课部分―水资源的利用与处理方法;在讲授完理论部分后,我们应该带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与自来水厂,让学生了解现实中水的治理方法及工艺流程。同时,我们在学习专业课部分――给水管道系统和排水管道系统的规划设计时,就应该在讲授理论课程后,安排学生做相关的工程实例,自己动手完成一个市政管道系统的规划设计。如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结构时,要合理安排课程的学习顺序,先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如工程制图、水力学、水处理工程技术、CAD绘图软件、水泵与泵站等都应该安排在现代给排水设计之前完成,这样才能让学生把以前的知识都能学以致用。 四、结论 通过对我校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的探索,提出了对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避免理论课和实践课脱节,在课程的授课分布上做到“理论讲授―实践操作―理论讲授―项目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同时也解决了高职学生理论学习不足,操作能力不强的问题。让学生能在有效的3年学习时间里,蜕变成适应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让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教学方式探讨 摘要:中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形式,那就是全日制专业性硕士这个形式。正在起步阶段的某大学的建筑和土木领域的市政工程的全日制专业性硕士,需要对于专业型硕士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对于专业型硕士的研究方向、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本文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作了一些相关的论述。 关键词: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教育教学 前言 对于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的特点,本文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对于这个命题的分析,针对专业型硕士教育的研究方向、学习的年限和培养要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而得出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方式的具体内涵,对于专业型硕士从学位课、非学位课以及必修环节这些方面组成的课程设置上,本文也进行了一些涉及,同时对于其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期待这些研究对于解决这个问题能有一定的帮助。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教育研究的意义 我国在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生教育形式---这就是本文要展开讨论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在2009年以前因为比较少的招生名额,因而其并不为许多人所知晓。2010年以后,对于其名额的增加,是教育部处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模式,一般轻实践而重理论,对于社会的需求已经完全无法适应,而这个专业硕士的推出恰到好处的弥补了这个缺陷和不足之处。这个重大的改革,对于当前的就业状况进行了适当的改善,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加速培养和对于人才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并且优化了人才结构,起到的作用意义非常积极。和在职工程硕士相比,后者以在职人员为主要招收对象,通常主要以业余时间来进行教学,并且在每年的10月左右进行相应的入学考试,毕业后依然是本科学历;前者则更着重于学历教育,毕业后则是研究生学历。在当前的国内,对于这方面的培养和比较还相对比较少。地处某省的某大学在2010年,对于市政工程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进行建筑和土木领域进行招收。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其培养目标、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学位标准和人才规格等方面的探索,值得有关部门和人员深入研究,并且非常具有意义和实用价值比较强的双重作用。 专业型硕士教育特点分析 在专业分类里,市政工程一般属于建筑与土木工程的领域范围,该专业着重对学生的工程研究能力进行大力培养,从而期望达到成为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目的。对于专业学位的设置上,一般通过学术型学位来对于扎实理论基础进行培养,从而对于实际工作需要和特定行业需要的工作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世界上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美国,其研究生教育的主题就是专业研究生,我国虽然呈现增长趋势,但是未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建筑与土木领域内的市政工程硕士型专业学位,应当具备市政工程领域系统的专门知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从而达到培养的人才都具备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并且具备独立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研究、开发和管理等诸方面的能力,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和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操作,这些对于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的培养方式和内容 3.1根据研究方向进行的设置 由于对本专业的研究方向的不通,某高校对于市政工程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设立了四个方向的专业领域,这四个专业方向分为是: 3.1.1建筑的给排水理论和技术 这个专业方向,通过对于建筑的给水和排水的工程中,对其运行工况和系统进行如何行使的优化为主要研究内容,一般包括了建筑给排水系统运行工况的评估、建筑在给排水系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对于排水系统进行建筑优化的方式这些具体内涵。 3.1.2对于污水实现资源化的理论和实践的探讨 对于城市的污水及更深层次处理进行研究,是这个研究方向的重点。这个方向包括对于污水资源化进行处理的技术方式、对其的深度处理和再生利用方式、对于水质的提升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 3.1.3对于水进行处理的理论和实践 这个研究方向的重点,通过对于水处理的理论和实践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一般包括了对于水处理工艺和技术的应用,于饮用水、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等方面的保护、修复和研究等等。 3.1.4对于水系统的节能和优化处理的理论和实践 这个方向以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和系统处理为研究重点,一般包含了城市给排水管网的设计和实践、城市泵站优化设计、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布局和水环境的系统优化等内容。 3.2培养要求和培养方式的探索 3.2.1对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可以采取学分制的方式,对于个人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同时结合课堂学习、实践实习和写论文等多个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3.2.2对于他们的课程学习,可以采取自学、讨论和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其独立分析和自学能力,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一个极大程度的提高。 3.2.3在实习和实践过程中,可以要求研究生到相应的单位去实习实践,并且通过集中或者分开相结合的方式实习实践,从而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研究生的目的。 3.2.4对于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当规定参加至少三次以上的学术活动,并及时进行总结,在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论文集和相关刊物上发表相关的文章。 3.2.5对于论文的内容,一般以工程设计研究为基础,同时结合技术改造和研究、工程管理和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的多个方式,对于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并最大程度体现作者运用综合能力对于工程技术有解决的能力,从而实现本专业培养研究生的最终目的。 3.3学习年限设置 在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设置上,一般设定两到三年为基本年限,具体如何分工每个高校的情况和设置都不太一样。一般两个学期完成课程的学习,从第三学期开始进行实习和实践,还有撰写实习报告及选择实践题目等,再接下来就是对于选题报告进行审议,从中筛选和考核,最后进行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 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课程的具体设置 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课程在通常情况下,被设置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三大环节。在这当中,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程都是十二个学分,非学位课程的区别在于选修,必修环节一般是七分,这样下来总学分就是二十九分,相对学术型硕士来说,少了七个学分的限制。 学位课程一般设置为4学分的基础外语和4学分的基础理论课,还有2学分的政治课程。至于非学位课程,则要进行12学分的选修,这个课程的设置一般根据上述的四个专业的研究方向来进行,这对于专业方向的特点也能进行重点突出。至于必修环节的7个学分,则包括4学分的实习实践、1学分的选题报告及文献综述、1学分的学术报告和1学分的学术论文。 5、结束语 上文对于某高校的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和教学方式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这所高校的该类专业的招生处于起步状态,对于教学方式和教育形式还在摸索状态。在建筑和土木工程领域以及城市基础建设中,市政工程专业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出于社会对于这类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激增的情况下,以后对于该类专业的招生量也将逐步增加,这需要相关部门和高校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从而在吸取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并且积极创新,从而创造出高效培养该类研究生更多的模式,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和合格的高端人才,为市政工程领域和国家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人才基础。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浅谈道路专业和雨水专业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有机结合 摘要:道路专业和雨水专业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通过精心设计可以使两专业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市政工程雨水专业 道路专业 引言:作为城市基本载体的市政工程本身是一个综合体,它融合了各单项的专业工程,如城市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讯、燃气等,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它应当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但由于市政工程的特殊性,许多单项工程无论在设计前期,还是在后期的施工和管理都相互独立,相互影响。实际工程中各专业的设计可能分属不同的设计院来完成,即使工程由一个设计院负责,不同专业也分配给了不同的设计人员,这将造成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设计中各专业侧重各自的技术指标,先行完成的设计未给后续其他专业留下充分的设计空间,从而造成衔接上的困难。尽管从各自的专业审查角度出发,不存在任何理论和计算上的错误,均能满足各自的规范要求,但从总体实施效果来看,往往由于先行的设计考虑不周,给后续设计增加难度,导致施工困难和造价增加,甚至有时后续设计无法进行,须调整先行设计,造成设计的返工,影响工程进度。本文结合利比亚拜尼.沃利德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设计心得,阐述了道路和雨水两专业设计人员如何通过紧密配合,精心设计解决了上述问题的过程。 1项目概况: 工程地点位于利比亚拜尼.沃利德市,拜尼.沃利德市距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180公里,距海港城市米苏拉塔约10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1°45’,东经14°01’,为丘陵地形,地势高差达50m, 总体为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峡谷,地质为岩石,气候属于沙漠性气候,年均降雨量为50~80mm。 拜尼.沃利德地区城市建设较差,现有市政设施缺乏,区域内无雨水管线,工程设计覆盖市区约18平方公里,设计范围包括:市政道路、给水、污水、雨水、电力照明、通讯,市政道路总长约240公里,其中雨水排放是此次市政设计须重点解决的问题,有一定的技术复杂性。 2工程设计 2.1雨水排放的特点 拜尼沃利德项目雨水排放有以下特点:1、汇水面积较大;2、降雨量较小,暴雨强度较大;3、地势起伏较大;4、城市现状硬化程度不高;5、现状没有市政雨水管线全为路面排水;6、没有固定的雨水排放口;7、岩石地基管沟开挖难度巨大。 2.2 雨水设计 雨水设计时认真分析了雨水排放的特点,确定了设计原则: 1、根据地势起伏情况合理的将整个区域划分成若干个小汇水区。在划分小汇水区域时根据地形情况将主干线道路中心线作为分水岭。 2、本地区虽然属于沙漠性气候,但是随着城市化加快,道路、城区硬化程度会越来越高,采用地面径流排水不满足设计要求,但是综合考虑本地区降雨总量较小,地基属于岩石地基,管沟开挖较困难,及业主要求降低成本等要求,所以排水方式采用路面排水和管道排水方式相结合,做到最大程度减少工程总造价; 3、排水区是利用北部峡谷作为主排放区,建挡水坝设调蓄池。南部低洼地无人居住区为次排水区。其他不能够排放到峡谷或低洼地的区域,可利用规划的大面积绿地作为就地雨水排放区,或根据出水口标高建调蓄池。 4、采用路面排水时,根据业主及监理要求,需要控制单侧道路路面排水最大积水高度不大于100mm,大于100mm的需要采用管道排放方式。 5、在设计采用路面排水时,需要采用如下公式及数据确定道路排水长度。 (1)、降雨历时: 降雨历时t为汇水区内最远点(按水流时间计)流达排水设施所需要的时间,它是有坡面汇流(或地面汇流)历时t1和沟渠或管内有入口到控制点的的沟管历时t2组成。[1] t=t1+t2 现在我们主要讨论道路排水。考虑路面排水时,不计及沟渠内的汇流历时。 路面汇流历时t1按照柯皮奇(Kirpich)公式计算确定[2] 式中:t1----坡面回流历时(min); Ls----坡面流长度(m); Is----坡面流的坡度; (2)、路面排水水位高度采用浅三角形沟水力计算公式。 (3)、流速采用曼宁公式: (4)、道路粗糙系数采用0.017。 2.3 道路专业和雨水专业的有机结合: 由于拜尼沃利德项目属于城市市政综合项目,主要考虑城市内部雨水设计与道路设计的结合问题。为了更好的完成道路雨水设计,雨水专业提前介入到道路设计,两专业人员认真沟通,仔细推敲,相互协调,在道路设计中充分考虑雨水的排放,达到道路和雨水专业的有机结合。 雨水专业与道路专业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是:减少道路低点,在满足路面排水高度要求采用路面排水方式,尽量能就近排水,上述情况满足不了的在周围又没有合适的排水口时采用管道排水。 两专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结合: 1、道路平面设计与雨水专业的有机结合: 雨水专业首先找出道路平面中的设计高点和设计低点,然后根据高点和低点的分布情况,划分汇水区域,确定排水流向。在此过程中,发现部分低点的排水不合理,和道路专业仔细分析研究,现场踏勘,在不影响行车安全、周边住户出行等条件,道路专业适当调整设计标高。 2、道路纵段设计与雨水专业的有机结合 作为重力自流管道,雨水管道流水底纵坡一般根据道路的设计坡度,取相近数值。雨水工程的水力计算是根据排放的水量来确定合理的水流有效断面面积A及流速v,其中水流有效断面面积A决定了雨水管道管径的大小,同时也决定了工程的造价。而根据v=1/nR2/3I1/2,在n(管材粗糙系数)和R(水力半径)一定的条件下,流速取决于坡度I。管渠流量公式Q=Av=A(1/nR2/3I1/2),显然当其中一个变量为常数时,流量Q随着另一个变量增加而增加。在管材管径确定的情况下,A、n、R为常数,流量Q与坡度I存在递增关系。在实际设计中,雨水专业着重对道路坡度比较小的区域进行分析,跟道路专业协商,通过适当的提高道路设计坡度,使管道坡度提高,从而减小水流有效断面面积A,即减小管径,达到减少工程造价的目的。以上原理同样适用于路面排水,通过适当提高道路的设计坡度,增加道路断面排水流量,减少道路积水高度,延长路面排水距离,减少管道排水长度,减少造价。 3、道路交叉口设计与雨水专业的有机结合 道路设计横坡采用2%的坡度,采用道路路面排水时,为了保证水流能够顺利的通过路口,避免交叉路口处存在积水。在设计道路交叉口竖向时,道路专业需要根据雨水汇水区划分,路面排水水流方向,结合主次道路要求,设计道路交叉口处竖向。采用路面排水的道路及交叉口处主要设置在次要道路上,主干线、及重要的交叉口还是要设置雨水管道的。在布置有雨水口的道路交叉口处,通过调整道路竖向设计,使水流方向指向雨水口,便于排水。 由于管线上游采用道路路面排水,管道排水起点处雨水口数量需要根据路面排水水量确定,设计采用多箅或联箅形式,根据水量增大雨水口排水管道管径。 4、人行道路缘石设计与雨水专业的有机结合 城市规划部分道路两边布置有绿化带,绿化带内建有雨水调蓄池。雨水排放可以直接就近排放到地势比较低的绿化带区域,然后进入到雨水调蓄池。当需要排放到绿化带时,需要调整和修改道路人行道高度及人行道形式,使雨水能够自流到绿化带里。具体设计详见附图。 人行道导水槽形式 3 设计总结 在本设计中,虽然雨水专业只是要调整个别点设计标高,但道路专业却要对路网中相关道路都要进行调整,工作量较大,这需要两专业人员充分沟通,相互理解。雨水专业在道路设计过程中的提前介入,可能造成道路设计修改,影响道路专业设计工期,但对于总工期完成确是有保障的,它可以避免今后因雨水排放不合理,而道路专业大返工的情况。 综上所述,在市政设计中,不仅是雨水和道路专业,其它所有专业都存在结合问题,设计中应从市政工程的整体性出发,作为同一条道路下的各种附属物,在规划前期应当根据各自的特点,作好衔接,统筹兼顾,而不应各自为重,否则就会造成相互干扰。这也需要各专业设计人员尽量了解其它相关专业的知识,做到有的放矢,综合考虑,另外设计人员要细心、耐心,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这样才能做出经济合理的优秀设计。 市政工程专业论文:高职院市政工程专业的教学教改探讨 摘要: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需要大量工程建设型人才,全国高职院校陆续开设培养市政工程专业人才,本文重点指出了目前高职院校市政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并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教学教改的探讨,为高职院校市政工程专业的教学教改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教学教改;市政工程;高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同时需要大量工程建设型人才。国家对建设项目的施工要求逐步提高,迫使工程建设人员从普通劳工型逐渐转变成技术劳工型。普通本科型院校在自身学校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不足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要。高职专科院校却能较好补充本科院校对技术工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始逐步创设市政工程专业,对于高职学生结合就业该如何教学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探索。本文重点指出了目前高职院校市政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并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教学教改的探讨,为高职院校市政工程专业的教学教改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问题。普通本科院校在市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学习基础课程为主,培养科研和设计人才为目标。其主修课程为: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给水排水管道系统,学时分别为72、56、48。但是高职院校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国家产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等情况,以培养工程实践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培养侧重于道路、建筑物的施工建设。特别是本科院校中较难以理解应用的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设计,对于高职学生更难以学习及应用。因此对于高职院市政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较为重大的调整。 2.实践教学环节问题。本科院校的三门主修课程配有相应的实验实习课程学时分别为56、56、16。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为了获得工程师初步训练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毕业后走向主要是去工业、工程第一线。因此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是必不可少,而且还应放在理论课程之上的重要一环。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内容。实践是理论认识的基础,只有将实践教学与课程相结合,才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应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比本科生安排更多的学时,这样才有利于专科生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3.教学设施缺乏问题。相比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教学资金一直是其发展的瓶颈,教学设施通常不够完善。而市政工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学校现场实习场地不完善的制约下,应组织起学生们走出去到与课程相应的工程现场上实习。把所学知识直接应用于工程建设,不但学到所需知识,而且进入工程第一线,以后的就业打好了基础。同时增进了学生们的学习意识和团队意识。 二、专业教学教改的探讨 1.课程设置。就目前高职院校市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而言,与传统本科院校相比建筑给排水、水泵与水泵站等专业领域相关的基础课程学时较少,主要学时的课程主要是路面路基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等。高职院校学制三年比本科院校少,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使学生了解整个市政工程领域和体系,并熟练掌握道路施工、建筑物施工,这对专科生学习、就业极其重要。本专业的最主要的课程是路面路基工程是市政工程领域的基础,这一课程较为重要是因为学生易学易懂,稍加记忆就能明白其中的理论。这门课程安排52个学时是比较适当的。为了学生掌握得更为牢靠市政道路的体系,而把更多教学学时安排在后面的给水排水工程。尤其是市政管道施工技术等内容上。给水排水工程应安排在52~60个学时,让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本科院校中学生们较难以理解课程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设计,特别是平差法设计等方面,在专科学生中可能会遇到更大的难点,笔者认为对于这些课程学时应尽量减少,安排在32学时为宜,让学生们会看图,懂图,明白如何按照设计图施工,这样学生就不会有为难情绪、半途而废。对于水处理技术是市政工程专业的一门边缘课程,是市政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具有大量的理论知识需要记忆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毫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的学习和掌握,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不佳,同时这门课程不太符合学生就业目标,应安排较少学时在24学时为宜。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更符合高职生自身特点和需要。 2.完善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统一,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市政工程专业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质较强的专业,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实践,引导学生关注路政工程方面的设施、设备、材料等,让学生在学习本课同时对路政工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施工现场进行“教、学、做”来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提高学生直观感受和动手能力,让学生从实际工作中学习到技能和乐趣,摆脱书本上的空洞与乏味。如《路面路基工程》课程教学中,在讲解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时,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学生到工作第一线去看操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边讲边看加深学生印象;在具体介绍施工条件和施工材料时,可以带学生到实训基地看实物,感受实物的材质,让他们理解和体会出施工条件决定施工材料,施工材料影响道路稳定性。这样的实践教学才能与课程书本相结合,这也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同时应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比本科生安排更多的学时,这样才有利于专科生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3.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Case-based Teaching)。案例取自于教师参与过或了解过的市政工程真实情境或事件,参与这种方式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们主动参与课堂之中讨论,打破传统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放弃了填鸭式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学生保持互动,成为学生们的知己和朋友。对于案例教学实际课堂中,为使更多的学生有更多参与讨论的机会,班级学生人数不易太多,应控制学生数量在一个班30人左右,特别是专业多班教学人数较多,应该每个小班分组教学,严格控制每组人数,保证授课教师对课程组织的控制力以及教学质量。在控制人数的同时,教学设施缺乏问题是全国各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案例教学中该建设可用于案例教学的多媒体教室,教室的内部空间布局设计也该符合案例讨论的开展。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发展被培训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对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有较好的影响。 总之,高职院校的市政工程教学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课程在工程建设中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对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一定要重视学生接收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工程建设型人才,增强学生与本科生在就业或工作岗位中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才能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出高素质、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专业人才。
工业工程论文:对工业工程应用现状和趋势探究 前言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是20世纪产生的一门学科。工业工程学科产生于美国,但是在许多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并在这些国家的工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一些学者为工业工程下了一些新定义,用以反映现代工业工程的内容和职能。其中我国学者对工业工程的认识为:工业工程是以系统科学和运筹学为理论基础,从技术角度对各种系统(主要是生产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优化、评价和实践,以达到不断提高生产率和整体效益的目的。下面就对工业工程涉及的管理、规划与设计进行浅析。 1.项目管理 在一个项目中,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协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为了确保成功,要求来自不同组织的工作人员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理位置上有一个整体的沟通。在项目管理中,主要可以分为几大部分:综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 随着项目过程和项目生命周期的集成出现的项目管理方法学中,首先确定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施行过程的哪一个部分;其次指派专门人员完成各个过程或是一个过程的一部分,这些人员都要进行特定工具或特定技术的培训;最后将各个过程所需的信息输入或传出给负责项目的人员,以保证项目参与者良好协调的信息流和很好的沟通。一系列设计严密的过程由适宜的信息系统支持且由训练有素的团队执行,那么该组织定会有很大的竞争力。 成功的项目管理要求成功的进行项目范围和成果范围的计划、执行、控制。而建立团队和组织学习在项目环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一个清晰的流程,并知道如何在过程中正确的走每一步,这样在项目管理中才可以取得卓越的绩效。 2.产品规划 2.1规划与产品整合开发 当前市场的特性是: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迅速增长的商品复杂度和极度变革的技术创新。在创新周期逐渐缩短的同时,产品的生命周期和投资回收期也在不断缩短。这样,时间就成为目前最富挑战的因素。企业如何快速成功的占据市场便成为了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加速创新产品的开发,而产品原型的生产则成为了快速开发产品的关键。 2.1.1快速开发产品的特征 特征有完整的生命周期、正确的组织形式、流程的实施、人力和技术资源的协调以及产品开发流程的结果。这些独立模块在有一个大致边界后可自由发展至成熟,但这些带来的资源的重新配置、整个项目过程的同步等问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 2.1.2快速产品开发的基本方法 (1)过程计划,计划是规划各种过程的第一步,在涉及一个复杂的研发项目时,过程的计划是必须的。目前已经开发出的面向小组的项目计划系统(TOPP)的协调是通过单一通道下的计划来实现的,它实现了面向阶段和面向结果的集成,并且可支持计划制定者来协调快速产品开发和研发中的全局性工程项目。 (2)物理原型 (3)数字原型 总体而言,建立整个系统的物理或者虚拟原型极其重要,尤其在产品开发的初始阶段。 掌握了快速开发产品的特征和快速产品开发的基本方法之后,还要考虑研发队伍成员之间的通信与协作问题。在研发创新性产品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会为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的项目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3.以人为中心的产品规划与设计 3.1以人为中心的3个基本目的 目的是:设计应该促进人的能力提高、应该帮助克服人的局限性、培养人的接受能力。这些目的应该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初始设计阶段成为设计人员的驱动性思维。运用以人为中心的框架会保证产品或系统的生存性、认可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成功。 3.2面向制造的设计 面向制造的设计的目标在于在早期的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可生产性的问题,以便在较短的交付时间内以较低的价格吸引顾客并满足顾客需要。面向制造的设计将被运用于工业环境中,所以我们要关注提高工程师个体在设计与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促进设计与制造小组之间较好较早地交流沟通。 4.工业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工业生产的全球化日益加深,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新技术不断涌现,工业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这些都客观上要求工业工程不断吸收新技术,以适应全球化的工业生产。工业工程的发展趋势体现出新形势下发展要求。 (1)多学科融合加快。现代生产日趋复杂,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促进了工业工程学科大量的引进系统的科学思想及系统的工程理论和方法,广泛吸收各种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如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专家系统以及生物力学、心理学、运筹学等,使工业工程这门综合性学科不断充实完善,日趋现代化。 (2)应用领域日益扩大。工业工程的研究应用领域遍及生产工程、物料搬运与存储管理、工厂与车间管理、成本分析与控制、价值工程、可靠性工程、投资分析、 财务分析与管理等各个生产领域。近年来,工业工程技术的应用扩大到如流通、商贸、服务业、非盈利性组织等非生产制造领域。 (3)研究手段日趋复杂。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其他科学领域的发展,新的工业工程研究手段不断出现,其研究方法也日趋复杂。如传统的数字仿真只能得到用数字表示的仿真结果,以及相应的二维图像,其应用深度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最新的仿真技术可以将仿真与虚幻现实技术结合,将设计者置于虚拟现实的环境中,使其能“身临其境”地发现潜在问题,从而降低制造成本、缩短实施时间、避免反复的设计。模糊数学、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等,也不断引入到方法研究中。 (4)强调以人为本。现代工业工程对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新规律的探索不断深化,其中心问题是对人和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在生产系统中,人始终是重要角色,提高生产率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以人为中心来展开研究。人、机器和设施的最佳组合,人在变速、高速系统中的适应性,环境对人的影响等这些人类工程学的课题也是工业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 5.结语 当代全球竞争的热点已由硬资源(物质资源)转向软资源——科技、信息、资金和人才,争夺的焦点不仅是占有这些资源,更重要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面临21世纪,强大的先进制造技术将使制造业能够灵活、快捷地适应市场需求,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更能让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灵魂,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将进一步激发工业工程的创造活力,使工业工程学科更加充实,更加完善,更加普及。随着制造业的曙光在中国大地的展现,工业工程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也必将出现重大突破和飞跃发展。 工业工程论文:探究工业工程改造虚拟现实实验室 引言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是研究组织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来使用包括人、机器、材料、信息及能源等基础因素来进行制造过程的学科[1-2]。工业工程具有管理学和工程学双重属性,它利用工程技术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实验、分析、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3-5]。工业工程实验室始建于2002年,主要是为工业工程、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本科专业学生开设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现代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开设实验的总体层次结构见图1所示。工作研究实验属于基础工业工程层次,它的技术体系是着眼局部改造。 基础工业工程加上人因工程、制造系统、生产运作管理、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物流工程这5个实验模块构成了传统工业工程,其特点是着眼于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和整体系统的效益提高。传统工业工程加上企业信息化及系统建模与仿真2个实验模块构成了现代工业工程,它在全面性、整体性的基础上,吸收了信息技术的特点,面向企业的柔性化、集成化、全面化服务。其中工业工程的一些共同核心实验设备群包括:机械加工单元、产品装配单元、原材料、产成品仓储单元及设计与管理单元,见图2。因场地面积、设备台套数、能耗等资源所限,也为了给更多的同学以更直观、更深入的工业工程实验沉浸式学习体验机会,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业工程实验室能够有能力在网络上进行虚拟现实的展示。1虚拟现实展示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是一种基于可计算信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亲临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6-7]。人的眼睛接收的信息量最大,所以虚拟现实中最重要的就是三维(3D)立体的展示。立体视觉就是需要两只眼睛看见的有所不同,从而形成视差产生立体感[8-9]。 形成3D立体视觉的方法,我们总结归纳为: (1)色分法。这种方法又叫补色法,在接收机屏幕上用互补的两种颜色分别显示出供左、右两眼观看的图像,如图3所示。 (2)振分法。将左右眼图像分别用偏振方向正交的两个偏振光投射到人眼,通过戴上一副通透偏振光的眼镜,使两眼分别看到所需图像,见图4。 (3)时分法。以一定速度频率轮换传送左右眼图像,显像端在屏幕上轮流显示双眼应对应的各自图像,见图5。 (4)空分法。利用空间位置,把画素分配给左眼和右眼,见图6。 (5)真三维。立体视觉系统中最新的研究方向,可以直接观察到具有物理景深的三维图像,见图7。2经济型VR/3D改造方案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的[10-11],其目的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出一种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13]。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也为了给同学提供一个低成本的工业工程实验沉浸式学习体验平台[14-15],我们提出了工业工程实验室经济型VR/3D改造方案,如图8所示。 整个系统业务流程由下向上可分为:“三维信息获取”、“三维信息处理”、“三维信息”与“三维信息接收”4个环节。 1)三维信息获取。获取实验系统三维展示的原始数据(源信息部分)。此环节中,我们采用的硬件是富士REAL 3D W1立体数码相机,见图9,设备造价约为3 000元。其有效像素1 000万像素,采用双潜望式镜头。可获取3D静止图像(多重画面格式的MPO及JPEG格式),也可获取3D动态视频(双图像通道的立体声3D-AVI格式)。 (2)三维信息处理。对获取的三维展示信息进行理以及格式转化,以获得我们所需格式的图像及视频。此环节,我们采用的软件为3DCombine软件,目前其最新版本为v5.33,造价为49.5美元。以3DCombiner软件对获取的双通道的图像及视频进行合成,处理为“Red/Blue Anaglyph(Color)”格式的图像及视频,见图10,以适应经济型三维信息接受(红蓝眼镜方式)。此环节的硬件部分,可采用普通的图形工作站结合红蓝眼镜(塑胶镜架、树脂镜片,约5元/副)等各种实验观测装置。 (3)三维信息。将处理完成的Red/BlueAnaglyph(Color)格式的图像及视频存储起来,上传至Web Server,通过网络将三维展示信息进行虚拟实验室的传输。 (4)三维信息接收。以PC机等个人设备通过校园网和Intranet/Extranet/Internet途径,接收虚拟实验室信息,并以多个红蓝眼镜等方式进行三维展示(纸质镜框、塑料薄膜镜片,约为1元/副)。整个系统造价低廉效果佳,只需在原有虚拟实验室软硬件的基础上增加不到1万元的投入,就可完成对工业工程虚拟实验室系统进行经济型VR-3D改造。 3结语 工业工程实验室经济型VR/3D改造方案,可以在原有的工业工程虚拟实验室系统基础上,给同学提供一个低成本高质量的沉浸式学习平台。可进一步对系统进行扩充,以得到性能更好的虚拟现实体验(如以闪断式液晶眼镜展示“Interlaced”图像视频,也可以偏振光眼镜、液晶眼镜立体显示器、环幕、球幕及真三维显示器展示转化后的相应专有图像视频格式),但需要增加进一步的投入。 工业工程论文:加强工业工程人才素质能力培训研究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是否被社会所接受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校已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而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适时转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脱离了社会需求,在就业市场上出现了“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这两种就业现象并存的状况,大学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成为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教育部部长周济在 2006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讲“必须深化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就业为导向,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本文结合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培养,针对人才的定位、能力目标和培养机制进行一些探讨。 1 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界定和内涵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人们潜意识里人才指的是那些具有一定学历和毕业文凭的人员。实践证明,拥有较高的学历和人才并不能划等号,很多没有学历但是通过自学和钻研成为人才的比比皆是。20 实际 80 年代,王通讯在《人才学通论》一书中指出:“人才,就是指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这一定义突出了人才必须具有能从事创造性劳动的能力。20世纪 90 年代,叶忠海在《普通人才学》中指出:“人才,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能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或社会某方面的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人。”这一定义强调了人才的社会性,也就是“人才”能否成为人才,有没有适合人才发展的社会平台非常重要。21 世纪,罗洪铁在其着作《人才学原理》中指出:“人才,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够在一定的外部条件的支持下通过不断地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人。”这一定义考虑了人才自身的客观素质条件和外部因素要相结合。 综合上述人才概念的发展和各个学者的观点,我认为人才的定义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 一是人才的自然属性; 二是人才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就是指人才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包括其自身的心理素质、技术素质等,社会属性指的是人才本身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吻合程度。工业工程的目标是应用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降低生产过程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那么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自然属性应该包括优化理论的掌握以及理论方法的实践应用能力。从高校该专业的培养体系来看,既有工科的相关课程,也有管理类的课程,还有相关的实践指导课程,目标就是要提高该专业人才的自然属性水平。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社会属性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从该专业毕业生的去向来分析,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于三资企业、集团公司、服务业、生产企业等,从事生产组织、协调等管理工作以及对生产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运行、控制、改善和创新等综合性技术工作,担任工业工程师,系统分析员,生产工程师,管理顾问(质量、物流、成本控制),操作分析员以及类似的职位,也可在高校、科研部门从事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成绩优异者可报考工业工程、管理、法律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做专职的工业工程师。从该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内容来看,主要是初级的生产系统测定、中级的生产系统分析以及高级的生产系统设计,所提供的方案更多的是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从需求单位招聘毕业生的要求来看,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个性,也就是就业者能否融入团队,与团队成员协同工作; 二是专业技能,也就是本文提出的人才的自然属性; 三是潜能,也就是就业者在新环境中的学习能力。综合前述,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是指掌握一定生产活动运行基本规律,具备对生产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相关理论,并能结合实际组织的需求对生产活动进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改进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在当前的高校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对学生的合作能力的塑造和潜能的开发显得不足,因此需要对现有的专业教 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提高毕业学生的就业素质和能力。 2 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分析为了使 IE 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面向市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从知识型到能力型;从成本型到效益型;从实用型到前瞻型;从自我型到合作型;从封闭型到开放创新型。培养目标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目标是一种旨在提高企业总体效率和效益,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分析、计算、设计以及优化等),从事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工业工程大学本科生是一种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工程专业理论与技术,具备工程知识背景,懂得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系统工程理论与知识,能够较为熟练地应用现代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生产、服务与管理系统所提出的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规划、设计、评价、控制和创新活动的高级工程人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的特点是:他们经过三至五年左右的工作实践,应成为合格的工业工程师。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基础能力:阅读、写作、数学运算、听说能力;创造性思维、决策、想象、学习、推理能力。应用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合作、协调能力;系统分析、优化设计能力;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入新领域的能力;新技术方法的鉴别选择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学习与创新的能力:随着工业工程应用领域的逐渐扩大,学生在课堂所学的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实际需求,因此独立学习与研究的能力是每一个匝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通过生产实践来扩充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是未来匝教育的一个培养目标。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不论是产品还是思想,要想在社会和市场中保持优势,一定要不断创新,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这就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工业工程的应用及需求分析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比较低。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有的企业产品适销对路,有竞争力,需要扩大生产能力、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这类企业对工业工程有较强的需求,也是我国推行工业工程需要首先抓住的对象。但更多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产品已失去市场,面临的主要矛盾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理顺产权关系,完善经营机制,调整产品方向。 我国曾推行过许多管理技术,但单项地推行不足以解决系统的问题,而工业工程是系统整体的优化,从提高系统总生产率的目标出发,统筹分析,合理配置,寻求最佳的设计和改善方案。我国的一些机械、电子、汽车、飞机制造业应用工业工程的实践证明,它对挖掘企业潜力、提高效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些专家研究认为,结合我国国情,企业应用工业工程可以在系统规划与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效率工程、质量控制与保证、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营销工程、工业安全与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 对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从前文所述工业工程人才的定义以及培养的目标,结合我校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经验,我认为和国内重点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相比,我们还有较大的差距。教学改革重点名牌高校有着他们明显的优势,而且都有多年的办学经验,各方面都有良好的接口。而我校的工业工程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各个方面的投入不充分,硬件条件落后于名牌高校。再加上大众化教育带来的低生源素质,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工业工程专业建设刚刚起步,要把该专业办好,办出自己的特色,使专业建设健康发展,使学生们在将来有良好的出路,我觉得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改革:搞好课程整合,工业工程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因此培养计划制定是否科学合理至关重要。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认真修订并不断完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力求准确把握各门课程的选定以及课时、学分的合理分配,严格筛选教材,努力使工业工程专业办出自己的特色。打破常规,突出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工业工程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现场动手能力,做实验和不做实验不一样。实践环节非常重要,要突出两大特点: 强调分析设计能力; 强调系统性,打破以前实验的孤立性。 人才培养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抓好实践环节,培养综合性人才以高校为依托,与国内着名大学、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科技与科学应用于生产和管理。以高水平的分析和优质的服务,为企业提供咨询和解决方案。搞好专业建设积极聘请高水平的学者、企业家、行政管理专家和工程专家来我校作报告和讲学,增强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在学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结合我校该专业的现有的办学状况及本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明确阶段性的重点投资项目和方向,把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办出特色。将学科发展和科研方向一致起来,把实验室不但办成教学的基地,同时也是学校为企业生产服务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地。现在我校正在努力建设广西区特色工业工程专业,关于特色的内涵、交叉学科的交叉点如何定位、三流合一(机械工程、管理工程、系统工程)如何实现等问题,各高校有不同的认识,很难将他们统一起来。就连工业工程已开展了 130多年的美国至今也存在一些困惑,比如把该专业放在机械学院是否最佳,以人因工程为基础的模式是否是最合理的。其实这也正反映了工业工程这门学科的开放性和强调以创新为主的先进性。因此我们要在借鉴和学习别人经验的基础上,以工业工程的思想搞工业工程专业,将各门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办出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业工程专业越办越好。重视实验及实践环节要使我们的工业工程专业办出自己的特色,一定要在制定本专业培养计划上多下功夫,突出实验及实践环节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一技之长,在将来的工作中有用武之地。 因此建设好工业工程实验室以及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环节教学大纲至关重要。目前各高校已开始对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进行投资。发展技术比技术发展更重要,在新的形式下,建议各高校间建立网络联系、互通情报以求互补。通过实践环节教学过程的深入进行来提高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搞好窗口课程的教学,核心专业课程综合性较强,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应该重点考虑这些课程的需求。目前外资企业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需求较大,对他们的英语和计算机水平要求很高,因此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要在学生中大力 宣传,使他们认识到提高英语和计算机水平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以确保在未来人才市场的竞争中英语和计算机不再是自己的弱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引入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法从内容上具有其他教学方法都无法比拟的综合性。从教学方式上,强调营造真实生活环境,强调学生亲自参与,完全不同于课堂讲授法的、由学生被动接受的学科知识灌输。工业工程在国内已经发展了 20 年,正在逐渐形成规模和新的技术优势,工业工程人才是一种实用型人才,为了在未来岗位中发挥作用,工业工程教学应当加强案例教学和在课程中引入更多的实际项目 工业工程论文:电子技术在工业工程里的应用 引言 不断发展成熟的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社会持续前进的动力源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推进,大量先进技术深入各行各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是以工业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工业也是先进科学技术应用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领域之一。工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基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工业现代化整体水平较低,和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尤其明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巨大进步,在某些领域已经追上先进国家的脚步,甚至取得了一定优势。但整体水平的追赶,依然需要漫长的过程和时间。在工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自动化控制是一项不可或缺,也无法规避的关口,自动化控制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产业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电子技术是自动化控制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要推动工业自动化,就必须从发展电子技术着手。 1电子技术概述 1.1电子技术的基本内涵 电子技术是在自然科学完善和成熟过程中所形成并在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正式确立的。电子技术的正式出现,起源于机械工业发展到极致,人们急需一种新的技术作为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的时期。电子技术的形成,契合了经济发展的规律,适应当时市场需求,一经出现就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人类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以此为开端,发展诞生出一系列在人类史上举足轻重的重要技术,计算机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发明。计算机的出现,是数学和机械的高度融合,它标志着自动化控制得以实现的可能,宣告了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技术短短一百来年发展历史中,经历了多次变革。每一次变革都是对电子技术的一次突破。电子技术依托电子元器件来实现功能,因而电子元器件的性能水平和工艺质量对于电力技术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电子技术刚刚出现的时代,由于设备技术水平不高,很多功能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在工业领域进行大规模应用。但就是这样,电子技术的优势也引起了人们的足够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元器件质量的改进,电子技术在工业领:请记住我站域名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2电子技术特点分析 自动化是电子技术最大的优势和特点。电子技术的具体应用,往往通过智能芯片等设备来实现,如果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应用电子技术,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十分有利。生产效率是现代化大生产高度重视的一项关键指标。电子技术这个特点,受到了相关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大量资源被投入到电子技术研究开发工作中。随着电子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的发展,在生产效率之外,加工精度也成为电子技术发挥优势的一项内容。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产品结构越来越趋于复杂,加工精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加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生产需求,比如最新的半导体加工工艺已经达到了纳米级别,这种级别的加工精度是人工机械加工所无法企及的,必须依靠电子技术。经由电子技术构成的精密系统对原料进行加工,达到设计的精度标准。电子技术的形成和发展,突破了传统机械加工技术的精度瓶颈,将生产力水平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电子技术出现后,工业产品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水平实现了飞跃,发展进程得以加快。 1.3关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前景展望 时至今日,电子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能够看到电子技术的身影。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生产力有极大促进效用的电子技术受到企业家的广泛青睐,因而成为市场上的主流技术之一。电能作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能源种类,应用范围覆盖社会生产、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给电子技术的应用创造了宽阔的发挥空间。未来,电子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会进一步扩大,从电子技术自身所占产业,向相邻产业链逐步扩展,必将遍及工业生产和制造业的绝大部分。 (2)电子技术是门基础学科,它的发展和完善,对于许多先进科学技术都有促进作用。其中,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结合程度很深,许多通信领域的难题都依赖于电子技术的发展来解决。计算机领域同样如此,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实现了软件技术以及单片机等远程技术的发展。 (3)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智能化的理论的出现,为电子技术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技术必须实现自我突破,在更高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实现占有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综上所述,电子技术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无论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非常令人期待。 2电子技术在工业工程领域的应用分析 一是在工业工程控制领域中的应用。大量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成为可能。国外先进国家的高水平生产力与其大量应用自动化控制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自动化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结构、制度保障、人才培养等相配套体系尚未建立,但经过几年的发展,也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按照科学的设计方案,使用相应的电子元器件构件成一个系统,全面覆盖企业生产流程,从而实现对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的有效管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在工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向相结合,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各个管理节点间信息、指令的有效传递和反馈,从而将企业管理活动纳入有效的控制之中。电子技术在工业管理中的应用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两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这两个方面进行针对性设计,才能使其作用达到最大化。 3结束语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电子技术已经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很多应用,并建立了自己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就现阶段而言,自动控制、智能化是电子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工业现代化建设事业,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现代化事业实现的速度和效果。电子技术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电子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正视国内外发展水平的差距,全力以赴推动我国电子技术的发展。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电子技术事业必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 工业工程论文:对工业工程的教学方式浅析 1我国工业工程发展现状 工业工程在工业化发达国家有着长期的发展历史,使这些国家的生产率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我国工业工程技术一直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我国自从1978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我国从单一的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这给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契机。有些企业开始应用其中的一些单项方法,取得了成效。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型企业中只有上百家企业不同程度地应用工业工程,获得显着效果的只有30多家。工业工程的应用领域已涉及到汽车、钢铁、电子、建材、家电等十几个行业。同时,在华合资的许多企业都已开始使用工业工程技术,设立了专门的工业工程岗位和部门。如天津OTIS公司制造部就采用了专设工艺、生产、设备一条龙管理的大工业工程系统的现场管理;日本丰田公司在华合资的30多个企业也在推行工业工程为技术支持的丰田生产方式。 工业工程的应用效果及工业工程人才的奇缺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科技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从1992年国家教委首次批准设立工业工程专业以来,迄今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设立了工业工程专业,这是扩大最迅速的专业之一。但由于时间短,在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方面缺乏科学有力的指导和统一的标准,各高校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科不同,导致培养模式尚不一样。随着WTO的进入,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制约我国工业工程应用的颈瓶,如何培养适应企业国际化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已成为各高校重点考虑的问题,各高校在抓紧培养该专业人才的同时,都在积极寻找探索最合适的发展工业工程专业的路子,使该专业更快地成熟与完善。 2我国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 2.1工业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使培养出来的工业工程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师资是关键。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技能,有很强的综合应用各种知识和技术的能力,现在我国学校教学的授课形式大多是强化理论知识,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这就要求有关的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于教师队伍应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采用在职进修,参加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及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应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工业工程专业教师应该是既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因此,应该定期让授课教师参与到教学实验和实习环节中,创造机会让教师到企业中实习,提高教学能力,提高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多做课题研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培养出优秀的工业工程人才。学校还应聘请一些企业优秀的IE人才走进学校,讲授实践经验,在学校内举办相关的企业运用工业工程成功的案例讲座,扩大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 2.2教学中优化工业工程专业的方法 21世纪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原来采用的传统的教育手段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各级、各类院校已经采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CAI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辅助学生学习。各院校工业工程专业在教学实习上应有自己的生产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动手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专业的发展。也有如天津大学、东北大学等采用借助系统仿真甚至是虚拟技术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训练,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机会,同时也节省了学校添置昂贵设备的经费。这方面国外也有先例,许多国家和地区根据各自地区的具体情况组建了各种各样的工业工程中心和研究中心,如美国的MIT、哈维马德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的工业中心,以集中化管理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为技术创新提供辅助性的服务,为工程教育提供一个高新技术的教育培训平台,使学生在经过高起点的先进技术培训后,可以很快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的需求。这些优化专业的方法适应培养了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潮流。 2.3建立校办实习工厂,增强学生的实践环节 工业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综合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属于应用学科。这就要求工业工程人员经常到企业深入生产现场,对生产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科学技术的应用体现在生产现场的活动,所以对工业工程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工业工程实践中的各种作业定额、作业方法都是通过各种实验、数据收集,通过科学的分析研究后制定出来的,这就要求在工业工程教学中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要重视。使实验设备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深层次的了解生产运作的过程,最低程度的发挥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实验室在现有基础上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验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这种实践环节就要求教学中教师知识的构成和试验设备的配套。我国尚未建立发展学校与工业企业密切合作的机制,虽然各高校都有与企业联系的实习基地,但由于企业必须考虑自身利益,要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很难。因此,笔者认为还是高校建立自己的实习工厂最为有效。 2.4课堂教学与科研项目、技能竞赛相结合 要培养出高水平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应不断修订完善,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工业工程专业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的创新及 技能竞赛融入进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满,学生才能学有所用,提高专业能力。课程考核可采用多种方式,成绩考核应加大生产实践的权重。考核内容不仅重视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更要重视对知识的运用。对于一些多次参加科研项目和技能竞赛的学生,在本课程结业时应酌情加分。这样能提高学生参加实践环节的积极性,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 工业工程专业的设立为社会培养一大批有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加强硬件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组织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改进考核方法等多个方面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切实有效地优化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使学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工业工程论文:重视电缆在工业工程使用安全 近几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不断发展,出口和内需的作用日益重要,这样就使工业项目大量的上马,而工程质量问题就成为了重中之重。我国加工业发展得很快,许多加工设备都是新型的、成套的,这样对供配电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选择电缆和规划电缆的走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不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对电缆的使用会造成危害,从而影响到全厂的生产和安全。 1电缆的选择 1.1导体的材料用作电缆的导电材料主要有两种:铜和铝。两者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铜的导电率高,延展性好,损耗低,但价格稍贵;铝的比重小,相同电阻值铝芯电缆比铜芯电缆轻很多,便于施工,但同截面的载流量比铜小,应用范围窄,例如有爆炸和火灾危险的场所就不能使用。导体材料的选择应该综合考虑,应根据负荷的性质、工程的地质条件、当地市场货源等情况进行选择。 1.2芯数一般的工业项目都是中高压(10kV或35kV)供电、低压(0.4kV)配电。中高压一般为3芯,考虑到低压配电一般为三相四线制,所以选择4芯或者5芯为宜。 1.3绝缘材料和护套的选择 1.3.1普通电力电缆一般有两种应用较为广泛,分别是聚氯乙烯绝缘及护套电缆和交联聚乙烯绝缘聚乙烯护套电缆。聚氯乙烯绝缘及护套电缆主要有1kV和6kV两级,优点是重量轻,价格低,但是低温时容易断裂,高温时绝缘容易加速老化,所以室外或者比较重要回路都不选用;交联聚乙烯绝缘聚乙烯护套电缆使用时介质损耗低,外径小,载流量大,并且线芯的长期允许工作温度也要高于前者,所以此种电缆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工业和民用工程。 1.3.2阻燃电缆分为一般阻燃电缆、低烟低卤阻燃电缆、无卤阻燃电缆。一般阻燃电缆阻燃性能好,价格也便宜,完全能达到火灾时的使用要求;如果厂房人员密集,宜选用后两者,这样火灾时烟雾和有毒气体不至于对人员造成很大伤害,便于逃生,但是无卤阻燃电缆一般只能做到0.6/1kV。 1.3.3耐火电缆按绝缘材质分为有机型和无机型两种。有机型是用云母带包覆两层作为耐火层;无机型是矿物绝缘,有较好的耐高温性能,因此适合在冶金或相关行业中使用。 1.4电缆截面的选择 (1)载流量:电缆的载流量取决于导体的材料、电缆所处的环境温度、敷射方式、土壤热阻系数等,同时还应考虑一些修正系数,如:多回路或多芯电缆校正系数、电缆发热引起周围空气温度的升高等等。 (2)按技术要求校验:①按温升校验:电缆按发热条件的允许长期工作电流应该大于线路的工作电流。当同一根电缆敷设方式有变化时,应该按照散热条件最恶劣的方式选择。②按电压损失校验:末端设备电压实际值与额定值有偏差时,将影响设备的运行稳定和安全,所以端电压必须符合电压偏差的允许值。③按机械强度校验:避免在运行或安装过程中断线,或因受其它伤害而损坏,以保证供电的安全。 (3)按经济电流选择:电缆截面的选择除技术条件外,经济条件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因为这不仅关系到电缆选择的正确与否,更关系到投资成本的控制。我国目前普遍应用IEC287-3-2/1995《电力电缆截面的经济最佳化》来校验电缆截面。2电缆的敷设选择电缆敷设路径时,应避开可能有腐蚀的区域,远离热力设备及管道,尽量少穿越管道、道路和桥梁。在新建厂区时,应充分考虑到电缆附近的近期及远期规划,避免因后续建设迁移电缆线路。电缆的敷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每一种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各自适用于不同的安装场合。(1)地下直埋;(2)电缆沟;(3)电缆隧道;(4)桥架或构架上。 2.1地下直埋直埋敷设是将电缆直接埋在地下,初次投资小,施工简便,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敷设方式,但电缆容易受到腐蚀性物质的侵蚀,并且查找和检修故障极为不便。直埋电缆应选用铠装电缆,敷设在壕沟内,且沟内电缆不应多于6根,沟底宽0.4m~1.4m,且必须有良好的土层,沟深应满足0.7m~1.0m。沿电缆全长的上、下紧邻侧铺以厚度不少于100mm的软土或砂石,并且应覆盖宽度不小于电缆两侧各50mm的保护板,保护板宜用混凝土制作。电缆通过建筑物的基础、散水坡、墙体及铁路、道路等应穿钢管保护,与其它设施及管道平行或交叉时的最小净距应满足GB50168-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表5.2.3的要求。 2.2电缆沟电缆沟敷设分为不可开启单侧支架、不可开启双侧支架、可开启单侧支架和可开启双侧支架四种。电缆在多层支架上敷设时,高压电缆位于最底层,低压电缆位于最上层;电力电缆应置于控制电缆之上。室内多选用可开启,室外多用不可开启,且沟上需加盖厚度不小于0.3m的覆土。电缆沟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盖板重量不宜大于50kg,室内经常开启的盖板宜采用花纹钢盖板。可开启电缆沟净深一般为0.8m左右,单侧支架的沟宽0.7m~1.1m,双侧支架的沟1.0m~1.7m;不可开启电缆沟净深一般为1.8m左右,单侧支架的沟宽0.7m~1.1m,双侧支架的沟1.0m~1.7m。电缆沟的纵向坡度不宜小于0.3%,沿排水方向的适当距离应设集水井及泄水系统。电缆沟的高度小于1.5m时宜选用砖混结构,大于1.5m时宜选用混凝土结构。 2.3电缆隧道当电缆的数量太多(大于40根)时,应考虑在电缆隧道内敷设。电缆隧道敷设便于维护检修,同时不宜受到外界的各种损害。电缆隧道长度大于7m时,应在两端设置出口,当两个出口之间的距离超过75m时,应增加出口。隧道净高度不宜小于1.9m,两侧支架间净通道不应小于1m,单侧支架净通道不小于0.9m,且隧道内应有照明,电压不得超过24V。电缆隧道中应考虑分段排水,底部做成不小于0.5%的纵向排水坡度,可根据地形坡度的适当位置设计集水坑,排水边沟向集水井也应有0.5%的坡度。 2.4桥架或构架上电缆在桥架或构架上敷设,路径选择范围较广,不受设备及基础等影响,与其它管道交叉容易处理。此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厂房内部的配电电缆敷设,可以利用墙壁、楼板、梁及管道支架作为安装支柱。无铠装电缆距地面高度不应小于2.5m,垂直高度在1.8m以下时,应有防止机械损伤的措施。电缆在梯架、托盘或线槽内横断面的填充率不应大于40%。电缆桥架内每根电缆的首尾两端、转弯处及每隔50m处应设置标记,注明电缆的编号、型号及规格、起点及终点。钢索悬挂敷设只适用于电缆根数很少且属于短期或临时使用。不论何种敷设方式,都应做好电缆的接地防雷及防火封堵措施,敷设时必须满足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并在始端和终端留出一定余量。电缆敷设是工业工程建设众多复杂工作之一,要想做好这项工作,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和运行维护人员必须对电缆的特点、适用范围和技术参数有全面及透彻的了解,只有做好电缆工程的各项工作,才能为工业项目的顺利建成和投产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工业工程论文:工业工程优势人才教育研究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专业建设在追求标准质量提高的同时,不失时机的展现专业特色的发展轨道,使专业建设从追求外在的标准化质量,向着追求特色和卓越品质转变[1]。教育部于2007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已在全国遴选了3000多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广西于2011年启动了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现已正式立项279个专业,建设558门课程。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建设特色专业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高校谋求新的突破和发展的必经之路[2]。工业工程是管理和工程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工业工程专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开始于1994年,我校开办于1999年,是全国首批开办工业工程的9所院校之一,2006年我校工业工程被广西教育厅认定为区优质专业,2011年9月被广西教育厅确定为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根据全国和广西教育改革的形势,如何使我校的工业工程专业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适时进行专业改革,凝炼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1工业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分析1.1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的国际趋势纵观国际工业工程教育,我们发现国外许多高校的发展所表现的特征是专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突显特色[3]。以目前美国顶尖工业工程专业的佐治亚理工学院、密西根大学、普渡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这几所大学的工业工程(学院)系按照美国新闻周刊的排名,名列美国大学中的前四位。这四所大学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其特色与当地的经济特点相吻合,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工业工程以电子制造业为擅长,密西根大学以机械制造业为擅长,佐治亚理工学院则以物流与运输服务业为擅长,而普渡大学则以人因学和农业为擅长。因此可以讲,工业工程是与地区经济和国家经济紧密结合、为其发展提供服务支持的一个工程学科。学科、专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密切结合,是一个专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故作为一个地方性大学,其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应遵循国际潮流,把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 1.2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广西一批重大项目已经建成或将开工建设。加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广西发展千亿元支柱产业及重点工业产业实施方案》等对广西工业发展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更加促进了广西在汽车制造、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电工电器、农业机械、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制糖业、纸浆制造业、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等一些产业已形成了区域性、集群性、专业化、社会化大协作的生产格局。但是,总体来看,广西的企业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劳动效率偏低、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薄弱等缺陷,急需培植一批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企业,把潜在的优势转化成现实的优势。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地区许多企业的实践表明,这必然对企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专门从事生产效率和效益改善的工业工程人才有更多的需求。从美国的统计数据看,工业工程人才与其他专业人才需求的比例是1:80,也就是说在应届毕业的80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是工业工程;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经验是1:60。但我区目前只有三所院校开办了工业工程,每年毕业生仅200人左右,而我们初步估算广西目前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约为3万人。所以说,根据广西目前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对工业工程本科人才有巨大的需求缺口。 1.3教育服务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行动广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及《教育服务新广西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工作要求,紧密结合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选择一批面向支柱产业,特别是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的广西现代化建设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需求的专业,实施教育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行特色专业及其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十分必要,其成果将为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工业工程专业是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故将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成为特色专业是教育服务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的需要,是落实教育服务新广西发展行动的具体体现。 1.4我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宗旨的体现我校作为中央部委与广西共建的地方高等院校,其办学定位是“立足广西,依托部 委,面向全国,辐射东盟”,到2015年把我校建设成为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适度、协调发展的区域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高水平大学。办学宗旨是为电子信息行业和区域经济培养务实、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宗旨及广西“14+4”千亿元产业中急需的“汽车工业、机械工业和现代物流”等产业的人才需求,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定位是:“服务广西,面向制造业,兼顾服务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具有坚实的制造工程技术基础,又掌握管理科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工业工程高级复合型人才”。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具体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宗旨,专业定位和学校定位保持和谐一致,是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办出特色和更好地为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基础和保障。 2专业建设理念和建设目标定位 2.1专业建设理念按照广西“加强基础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加大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汽车机械、石油化工、钢铁锰业、电力工业、制糖食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大力培育林浆纸、水泥建材、现代中药、生物质等产业”和“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我们将培养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以“育人为本,质量第一,求真务实,突显特色”作为专业建设理念。我们认为,工业工程专业要培养的是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级应用人才,要肩负起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首先培养的人才必须德才兼备,追求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所以我们把育人作为本专业发展的根本,把质量作为本专业的生命,把求真务实作为本专业发展的行动保障,通过培养使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不断增强,走出校门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自我。我们把努力打造专业特色,建立优势品牌作为专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实现特色—优势—品牌的专业发展道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成为学科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充分运用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成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广西在工业工程领域培养出急需的高素质“下得去、用得上、吃得苦、留得住”的应用型高级工业工程技术人才。 2.2专业建设目标定位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创新、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依托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我校“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国家级)”及“制造系统与先进制造技术(区级)”实验室,我们确定的专业建设目标定位是:通过三年的建设,将我校的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成为与汽车制造、工程机械和现代物流等广西优先重点发展的“14+4”千亿元产业紧密结合,产学研紧密结合,知识传授-187-和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形成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新体系为核心,重点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形成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办学条件齐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特色鲜明、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教学管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高,在区内领先、具有显着优势的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在校内形成对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和信息管理等本科专业的强力支撑,在校外对同类高校工业工程专业改革和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形成立足广西、面向东南亚、辐射全国,成为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广西机械、电子、物流等重点发展产业和新兴产业提供智力及人才支撑的平台,在国内乃至东南亚具备一定学术影响力。 3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模式 3.1专业建设及改革思路本专业的建设及改革思路是:“调整结构,适应产业;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工业工程专业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的专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了解不多,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国内先进的特色专业是今后建设与发展的追求目标。结合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和自治区对高等教育的改革要求以及本专业10多年来办学的体验,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坚持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文化、心理和身体素质协调发展。根据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要求,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摆到专业培养计划的核心位置,建立以“重点实验室—硕士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框架的“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专业发展新模式,形成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复合型、高素质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新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根据广西区域产业布局和学科发展趋势,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建立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建设从特色到优势到品牌的提升过程。 3.2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模式根据本专业“育人为本,质量第一,求真务实,突显特色”的建设理念,“调整结构,适应产业;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专业建设改革思路,构建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一个核心、两个融合、三个层次、多种形式”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一个核心”:即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两个融合”:即将广西优先重点发展和新兴产业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与现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相融合,将学科必须开设的课程与专业特色课程相突出核心,注重实践,整体优化”的原则,基础课程的设置既要系统地讲授各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时介绍学科研究的新进展,还要兼顾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间的呼应,既服从“专业教学基本内容”的要求,还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突出本专业培养特色[4]。配合本专业培养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选用优秀教材,同时根据本校课程教学中实际情况,结合课程教学特点,编写适应本专业教学需要的相关教材。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广西经济建设和优势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我们将以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立项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工业工程专业的规划与建设,提升科研基础平台建设的水平和学科团队的整体素质,使本专业的建设水平达到广西领先、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目标,形成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与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为广西“14+4”千亿元产业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提供急需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为广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 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我们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4.1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更新观念,锐意改革和创新。一方面,要更多地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教育模式与体系,将培养模式由“专业培养”向“学科培养”发展,从狭窄的专业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转变,从钻研狭窄的单科教育向建立工程意识教育转变[5]。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加强和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对制造和服务等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研究,形成有效机制,吸引制造及相关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广西优先重点发展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起高素质、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中实施整体优化,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实施模块教学制,拓宽专业知识面;建立学位课程制,确保专业的基础理论;预留专业选修课,适应知识更新的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创新。 4.2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带动专业课程教材建设重点建设好《基础工业工程》和《设施规划与设计》两门专业特色课程。这两门课程在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中具有承上启下、关联课程系统的作用。我们将以这两门专业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带动专业课程群教材建设,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选用国内高水平教材,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方向课程及特色选修课程教材的编写,将编写特色教材作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以及物化教学改革成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4.3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特色专业人才培养重在学生素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教学方式就必须打破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民主化教育方式,要求注重教学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沟通,使学生在体验性、探索性的框架下进行自主性、创新性学习。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对称、和谐、宽容、信任的环境,给学生决策权和选择机会,倡导灵活的策略和多元的选择,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允许不同意见存在,培养自我判断,自我评价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才能得到充分地展现。 4.4强化创新,重视职业精神培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人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人单位更注重能力素质评价。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操作技能、学习新知识能力、创新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及合作能力均受到更多关注。敬业精神与进取心仍然是许多用人单位所十分看重的素质[6]。故应适当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化的适应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创新能力。要突出培养学生在应用方面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4.5凝炼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校办学风格的传承者,更是专业特色的创造者。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只有通过教师的实践并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才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故工业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首先,在整体上要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在人才引进、人员配备、人才培养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并注意人才结构的合理搭配;其次,对个体而言,工业工程专业教师应注意吸纳和补充新知识,调整和更新知识结构,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去企业、工厂等挂职锻炼,培养和提高工业工程业务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第三,还要注重从生产一线聘任部分兼职教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建立具有互补性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按梅县发电厂提供的图纸,制作一个类似阿拉伯数字“2的与大轴同心1/4圆转速探头安装支架,转速探头安装支架半径较靠背轮大约2厘米,这样支架安装后距靠背轮圆周约2厘米,以方便调整探头与测速键槽间距离。支架上均匀开孔以安装探头,保证至少可安装10个测速探头。探头安装孔间距均匀,车好螺纹可直接安装磁阻探头,而且必须保证探头安装后垂直于大轴方向以防测量出现偏差。 (2)在机组停机后靠背轮开槽机组停机后揭开前轴承箱,将新支架放到汽轮机阻尼轴靠背轮处比对尺寸,测量靠背轮与前轴承箱盖之间距离,确定有足够空间安装新支架及探头,如空间不足则取消改造。将汽轮机阻尼轴靠背轮圆周中间段上均等开60个长30mm×宽10mm×深6mm大的测速键槽,要确保靠背轮的强度,并控制加工精度,防止出现不平衡量。对轮上的键槽沿轴向两端保留不开口,取在阻尼轴靠背轮圆周中间位置而不单边或两边开缺口,目的是防止靠背轮转动后出现风力扰阻引起风鸣异音等后患。 (3)安装新端子箱由于新支架较前轴承箱出线孔较远,探头电缆长度不能直接引入原来的端子箱,对比新支架位置及探头电缆长度重新安装一个较靠近的新端子箱。 3.2开始工作开工后,先拆除旧支架上的损坏探头及与之配套的前置器。保留4个探头,其中2个作监视用,2个探头备用。备用的探头电缆保持不变,依旧接到原来的端子箱。如改造后使用中的探头有磨损现象,可在端子箱直接更改接线使用备用探头而不需要揭开前轴承箱。新支架由于制作、安装等原因不可能完全与大轴同心,但一定要使支架垂直与大轴方向,以防有探头恰好正对测速键槽边缘而导致测量不准确。由于新支架只是在1/4圆的下端固定,上端悬空,所以在安装新支架时,不能使支架顶端 4.6开发综合网络平台,整合多维资源专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基础平台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根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加大实验室硬件建设投资的基础上,我们拟开发涉及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程实践、前沿技术等主要功能模块的综合实践教学信息平台。该平台将整合工业工程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实践素材,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主学习,方便地与教师交流、互动,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5结束语我校工业工程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建设,适应广西“14+4”千亿元产业中的急需的“汽车工业、机械工业和物流产业”等产业的人才需求。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校在今后的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立足本校实际,发挥整体优势,大胆进行探索、创新和试验紧紧围绕国家特别是广西“14+4”千亿元产业及北部湾经济承受较大压力,以防变形。新支架使用弹簧垫片加螺栓固定,固定好后轻摇支架应无松动、晃动。安装好支架后在每个安装孔用记号笔做好记号,以方便数据记录。新支架安装8个探头,其中3个至DEH作为控制及三选二超速保护停机,3个至ETS三选二超速保护停机,1个BTG盘显示,1个汽轮机机头数字表显示。新支架的探头电缆接至新端子箱,布线时应将电缆集中捆扎在附近的油管上,同时要考虑受油冲刷摆动产生摩擦的可能。在前轴承箱出线口处,应将电缆向下绕一个低于出线口的弯曲半圆后再穿入出线口,以防止油顺电缆流出电缆口。由于新支架为1/4圆,只有下端固定,上半部分悬空,应将探头尽量安装到靠下端,理论上上端振动较下端大。为防止上半部分由于振动导致探头磨损,安装时也应尽量拉大探头与测速键槽间距离,以1.2mm左右为宜(旧支架安装1.1mm左右)。 3.3数据记录4结束语#1、2机组汽轮机测速装置改造后,转速测量准确,运行8个月未出现探头磨损现象,使用效果较好,提高了汽机转速测量准确性和安全性,标志着改造成功。 4.6开发综合网络平台,整合多维资源专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基础平台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根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加大实验室硬件 建设投资的基础上,我们拟开发涉及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程实践、前沿技术等主要功能模块的综合实践教学信息平台。该平台将整合工业工程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实践素材,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主学习,方便地与教师交流、互动,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5结束语 我校工业工程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建设,适应广西“14+4”千亿元产业中的急需的“汽车工业、机械工业和物流产业”等产业的人才需求。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校在今后的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立足本校实际,发挥整体优势,大胆进行探索、创新和试验,紧紧围绕国家特别是广西“14+4”千亿元产业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教学、研究内容,强化优势领域,发展特色方向,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并为国内相关特色专业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工业工程论文:工业工程在公共组织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就要求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组织,在向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的同时,提高效率、缩减开支、降低管理成本。因此,公共组织绩效管理作为一项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工具,在我国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受到广泛的关注。 一、公共组织绩效管理发展及存在问题 (一)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含义 公共组织绩效管理有两个基本作用:(1)评价和考核功能,即通过根据管理的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社会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判断,对公共组织管理过程中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2)改善和提高的功能,即在绩效评价和考核的基础上,对公共组织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提高公共组织运行的效率,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产出水平和产出质量的目标。 (二)国内外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者在研究西方绩效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公共组织的特点,对公共组织绩效管理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相对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例如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卓越提出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的主体建构问题,详细分析了评估主体结构中所应包含的具体主体和结构。天津大学管理学院齐二石等提出了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综合评测模型。由于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核心与难点是建立科学、准确、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因此,国内外大部分学者主要从绩效管理的评价和考核的功能研究了如何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价理论体系,而对于公共组织绩效改善的理论研究较少,更没有提出相应的技术方法。 二、工业工程(IE)理论与方法的本质特征 从工业工程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它是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相互交叉、融合、创新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工程学科,有其独特的学科属性并与工程技术和管理有着明显的区别与联系,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产业的生产和服务科学化。它除具有学科交叉综合性的特征外,尤为突出的是应用的工程操作性、技术方法的系统集成性、应用领域的广泛适应性等,是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实践性很强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理论哲理。 三、工业工程应用于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可行性 (一)公共组织的组织特征 与制造业相比,公共组织有其自身的特征:(1)公共组织的行为是外在性的直接体现。公共组织的行为后果,对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一个有效率的公共组织可以最小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促进社会以最快的速度发展,使经济运行更为有效,而缺乏效率的公共组织可能以很高的成本运作,则会造成社会发展的相当缓慢。(2)公共服务的无形性、无法储存性和服务质量的不易掌握性。(3)公共组织主要以提供服务或劳务产出为特点(产出特点),而不是提供具体、有形的产品。这一特点决定了公共组织提供服务或劳务的过程与消费过程是同一过程,即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是合二为一、同时进行的。从表面上看,公共组织的产品是无形的服务或有形产品与无形服务的结合,但用系统的观点来看,服务系统与制造系统的本质是一样的。从现代生产运作与管理的角度来看,有形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无形服务过程都可被视为“投人――变换――产出”的过程,而变换过程的运作与管理存在许多共同的规律和问题。 (二)高绩效公共组织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分析,意味着公共组织趋向高绩效组织的改革过程是以人为中心的,与企业中的人本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对传统层级管理中将公共组织塑造成“遵守规则”、“机械人”式的公共官僚体制的否定。改进公共组织的绩效管理,应当围绕这些方面展开,采取相应措施以使公共组织具备这些特征。现代工业工程对生产系统的研究,其中心问题就是对人和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人、机器和设施的最佳组合,人在变化系统中的适应性,环境对人的影响等都是现代工业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此外,在组织设计与重构、人员评价、激励手段等研究中也往往采用工业工程的方法。因此,工业工程对生产系统中人的研究,为改进和提高公共组织的绩效管理水平,使之具备高绩效组织的特点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三)工业工程在非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 近几十年来,现代工业工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已经完全产业化,不仅在制造业广泛应用,而且在建筑工程业、服务行业,诸如宾馆、饭店、医疗卫生、体育、教育等领域的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美国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国家医疗保健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大幅度提高了医疗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加拿大等国家在航空服务与管理中广泛运用IE技术,大大提高了民航的服务水平和业绩;香港在60年代进入工业工程,目前主要应用在服务行业,非常有效;我国也有将工业工程应用到医院和餐饮等服务行业的成功案例。现代工业工程在非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不仅丰富了工业工程的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科学基础,而且,为工业工程在公共服务的领域中推广使用奠定了基础。 四、工业工程在公共组织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公共组织绩效管理可以应用工业工程理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改进 :(1)应用工作研究的方法改善公共组织的服务流程,降低公众的等候时间,进而提高公众对公共组织的满意度。同时,对工作人员的单位工作量进行衡量,利用岗位设计和薪酬设计的方法,结合公共组织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岗位管理制度和工资体系,使各级工作人员的收人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制定更加合理的工资制度。(2)服务质量是提升公共组织形象的重要内容所在,应用质量管理的方法,对公共组织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进行管理控制和改进,充分调动公共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为公众提供更满意的服务。(3)在公共组织新建和扩建过程中,根据公共组织提供服务的特点,通过研究人员和设备的搬运流程和路线,应用工业工程设施规划和设计的理论方法,对公共组织的各类设施、人员进行平面和空间的规划设计,从而使公共组织能够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物品。(4)应用成本管理和工程经济的分析方法,对公共组织的服务项目进行成本核算、投人产出分析,以及对昂贵公共物品的采购评估等,改善公共组织的管理效果。(5)应用工业工程中人因工程的理论方法,对具有不同服务目的的公共组织,设计符合工效学原理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环境,要“以工作来适应人,而非以人来适应工作”。据此对公共组织的服务环境等进行改善,为公众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服务环境。 五、总结 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改善和提高公共组织的运作效率,运用工业工程思想、理论与技术体系全面地改造公共组织的运行系统,即通过对公共组织系统的分析、诊断与评价,在改进公共组织的设施选址、布置设计、流程再造、运作管理、质量管理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公共资源,对提高公共组织的绩效管理水平,提高公共组织的综合素质,都具有不可替代和日益重要的作用。 工业工程论文:工业工程企业信息化创建思考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原因 我国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以来,企业信息化伴随着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极大的挖掘潜力的的可能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信息化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将为企业组织整体的改造及升级提供新型的技术平台,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比较低,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往往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呈现出“信息孤岛”、资源不能共享等局面,作为企业信息化主体的ERP(企业资源计划)实施成功率比较低,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效果并不显着,BPR(业务流程再造)、CRM(客户关系管理)等技术应用也存在高失败率的现象。由此可见国内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很严重。究其原因是基础管理薄弱、管理体系不规范、作业流程不标准等初始数据缺失或和零散分布,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没有系统的应用工业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二、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工业工程是企业信息化的微观基础及其核心思想。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是对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与技术,并且使用工程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该系统取得的成果予以确定、预测和评价。工业工程的内涵在于有判断地综合利用人类在社会发展和科技实践中获得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企业或组织中的人、物料、设备、信息、能源等要素进行集成规划、设计、改善、控制和创新,提出一个能经济地利用劳动力、资本和知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方案,以期实现预期的“TQCS”(交货期、质量、成本和服务)目标的工程学科。工业工程技术对制定作业标准、规范管理流程等过程的工程再造是经典IE的方法,而这些技术正是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基础。企业信息化是充分发挥工业工程作为微观层面的管理技术的作用,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基于管理流程设计并服务于管理的信息系统,是指通过引进现代管理原理和系统化的开发方法,对信息进行收集、组织加工、存储检索,并利用信息进行预测、控制,辅助企业管理决策的系统,而标准管理流程的设计正是应用工业工程的结果。通过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节约人力、提高效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决策过程提供预测、计划、控制等方面的综合信息支持。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达到企业信息功能的集成,实现企业信息系统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信息系统各要素之间形成强大的协同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放大企业信息的功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改善和创新是工业工程的灵魂。在全球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的迅猛发展过程中,工业工程得到长足的发展。丰田公司创立的精益生产模式(LP)和准时生产制(JIT)模式,夯实了丰田公司的基础管理,为公司实施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基础。随着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企业之间合作制造趋势日益明显,横向一体化正在加强,产生了供应链管理(SCM)这一新的运作与经营模式,供应链管理的出现促进了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发展。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是先进制造技术(ATM)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大进步。再到后来的敏捷制造(AM)、企业流程再造(BPR)、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智能制造(IM)、并行工程(CE)等均是工业工程在新的全球技术经济背景下的发展。现代工业工程的突破带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三、工业工程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工业工程有经典与现代之分,经典工业工程研以提高现场作业效率为主要目的,研究什么是正确的工作方法以及如何有效地工作,也就是企业内的基础管理及其标准,例如作业方法、场地布置、生产线设计、能力平衡、标准工时、人机关系、物流系统规划等,所以早期工业工程被誉为“效率工程”。现代工业工程是基于系统分析、计算机技术和运筹学,用于解决大系统最优化与宏观资源配置,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当前大力宣传的BPR、MRPII、ERP、CIMS、SCM、JIT等概念都属于现代工业工程的范畴。IE在发达国家的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被认为是现代工业化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工业化和企业管理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许多工业化所必需的基础工作缺乏或不到位,如对基础IE的研究和应用、企业在工作方法和程序的标准化、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组织机构和作业流程的规范化等方面,难以给现代IE实施提供适合的运行环境和有效地支持。而我国现阶段还没 有完成工业化进程即进入了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的信息化阶段,造成了ERP在中国“水土不服”的现象。所以工业工程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绝不可以忽视。 1.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离不开工业工程的有效支持。企业信息化对基础数据的准确度要求很高,所依赖的基础数据,如节拍、工艺路线、工时定额、各种物料的期量标准、物料表(BOM)的编码规则、代用件的代用规则等等都需要IE的支撑;像标准工时这种数据,如果没有经过动作分析和作业研究很难保证其准确性。很多实施企业的基础数据都是估计值,进而影响到生产周期、产品成本、生产计划的准确性。企业信息化还包括CAD/CAE/CAPP/CAM/PDM等软件的应用,这些软件的有效使用都是以基础数据的准确为前提。 2.对信息化建设项目、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是工业工程的基本功能。进行信息化建设要求从系统的整体规划设计出发,即在理解、理清企业发展远景和信息化应用的总体方向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企业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当前和未来之间的差距,然后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明确原则和路线,确定各个信息化建设项目之间的先后顺序和依赖关系,并落实每一个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里程碑。如果缺乏信息化总体规划,很容易导致系统繁多、信息孤岛、维护费用高、收益低、风险高等问题。 3.MRPII/ERP是制造企业以对其资源的计划与控制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其中的主生产计划MPS,是确定每一个具体的产品在某一具体时间段的生产计划,根据MPS确定的物料需求计划MRP,继而产生全部制造件、采购件的生产作业计划和物料采购计划。所以,生产计划是企业各种资源调配、平衡的中心,也是ERP系统与实际生产经营保持一致的关键。各种计划与控制的方法,如销售预测(计划)、生产及物料需求计划与控制、库存策略与控制等又是工业工程的经典内容之一。 4.企业要成功实施ERP必须先实施BPR,BPR是ERP的前提和基础。BPR关注整个流程的优化、整个流程的效率。它强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运用工业工程的理念与方法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实现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最终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戏剧性”的改善。工业工程的分析评价技术如程序分析、作业分析、“5W1H”技术和“ECRS”四大原则是其进行流程优化的主要工具。 5.信息化管理的其他环境,如生产均衡性、设备可靠性、人员的素质以及供应商的配合程度等也需要工业工程的支撑。 6.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应不断引入工业工程先进的制造与管理模式和理念,如准时生产制(JIT)、并行工程(CE)、精益生产(LP)、敏捷制造(AM)等等,以加快企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工业工程论文:建设有特色的工业工程专业 论文关键词:工业工程 专业建设 专业特色 南京大学 论文摘要:旨在探索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分析工业工程学科体系和一般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特点,提出了南京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及教学实践等所体现的专业特色,为工业工程专业发展和成熟提供理论指导。 根据最近的统计资料(2006年4月),目前全国已有161所高等院校开设工业工程(IE)专业。有迹象表明,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院校还在不断增加。南京大学是在2003年向教育部申请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在全国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院校中,属于新办院校。当年即在南京大学其它专业选拔了愿意转入工业工程专业的23名学生作为第一届学生。2004年正式在全国招生。2007年将有第一届毕业生,接受社会和市场的检验,目前就业情况良好。从着手开办工业工程专业开始,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IE专业?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因为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后面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将无法设计、安排和落实。 1 工业工程的学科体系 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工业工程的学科体系和特点,即回答什么是工业工程以及如何区别工业工程与其它学科的界限问题。说到什么是工业工程,业内人士自然会想到AI-IE(美国工业工程师协会)关于工业工程的那一大段定义,把定义念完之后,非工业工程专业人士还是未能理解什么是工业工程。简单地说,工业工程就是“用技术的方法系统、经济、有效地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这一简单定义首先将IE专业与其它专业区别开来。IE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而其它管理专业(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等)则不能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1]; IE与其它工程学科的不同在于:①IE可以解决管理问题,其它工程学科则只能解决技术问题;②IE用系统方法解决复杂系统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其它工程学科做不到。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这一简单定义背后所隐含的IE学科体系和特点。①交叉性。IE是把技术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交叉工程学科[2], 这意味着IE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技术类课程,而且要学习管理类课程,更重要的是把技术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需要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具体贯彻落实;同时也决定了IE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3]。②系统性。IE用系统方法解决复杂系统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这意味着IE专业学生对系统有着更高、更抽象的见解,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对系统问题进行规划、设计、管理、改进和创新[4];这同时意味着IE专业学生能够领导跨学科团队进行工作,能够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③创新性。从IE发展历史看,一百多年来,这一古老的学科,仍然具有生命力,长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创新性,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5]。这也印证了IE专业的一句行话,“改善无止境”( It is always a betterway)。④工程实践性。IE专业的目标是用技术的方法来经济、有效地解决社会系统的现实问题,这意味着IE培养的学生具有解决社会系统现实问题的能力。IE重在应用、重在实践,离开了实际系统的应用,离开了实践, IE也就不复存在了。 在充分分析IE特点的基础上,再来描述IE学科体系如图1所示[6-12]。 第一层:公共基础,包括数学、物理学、文学和外语。 第二层:专业公共基础,包括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系统科学。 第三层:专业基础,包括运筹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控制论。 第四层:专业课程与应用方向,包括设计改善、分析评价与决策、过程控制和综合应用。 2 培养目标 在对IE学科体系及特点充分讨论,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IE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沟通技能;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理论、宽广的经济管理知识、实用的工程信息技术;能够熟练运用工业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生产和服务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运作和管理,成为适合制造业和服务业需求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管理人才。 上述培养目标勾画出了南京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基本特色:①强调文理基础。在南京大学办工科,应充分利用南京大学文理见长的优势,这也是大学科交叉的基础,将文、理、工融合起来,要比将技术与管理融合起来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和影响。②明确工业工程技术体系。在前面的IE定义中,我们只强调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并没有规定用什么样的技术,这就给各个学校的IE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校在开办IE专业时,将根据各自学校的优势和师资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技术作支撑。全世界各个学校的IE专业几乎都各不相同,其最大不同,就在于所采用的技术不同。文献[13]认为,工业工程的技术体系包括三大类,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和系统科学是其理论基础,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是其支撑技术。我院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长期的研究积累和成果,不少教师具有计算机或信息科学专业背景,大部分教师具有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与实施经验,未来的社会将是信息社会,因此,将信息技术作为IE的关键技术之一写入培养目标,是恰当的[9],也是符合我院实际的。③明确具体的应用对象。前面谈到, IE特点之一是工程实践性,培养的IE学生在什么行业发挥作用呢,我们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业包括各类离散制造型企业和流程型企业,主要应用工程信息技术来解决制造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如管理控制一体化问题、企业内部物流问题等。服务业主要是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以及金融工程,这是我院的强项,可以将许多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工作中。④强调从系统级解决问题。作为南京大学培养的IE专业学生,要求能从系统角度解决生产与服务系统存在的问题。 3 课程设置 明确了IE专业学科体系和培养目标之后,课程设置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何教好每一门课和界定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差别是关键。 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IE学科体系及其相互关系,但不能保证所有任课教师都是IE出身,都能理解IE,这就是困难之所在。我们的学生经常会问,为什么要学习这一门课,它和IE有什么关系?不是每一个任课教师都能清楚地回答这样的问题,也不是每个任课教师的回答都正确。这需要IE专业的教师来回答。 我们可以把IE专业课程体系分成6个模块,如图2所示。每个模块包含若干课程。如分析计算模块,课程包括运筹学、高级运筹学、概率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模块,包括计算机技术基础、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等;工程技术模块,包括工程图学和计算机图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现代制造系统等;经济模块,包括管理经济学、财务会计、工程经济学、金融工程、金融计量学等;管理模块,包括管理学、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 IE核心模块,课程包括工业工程基础、生产管理、人因工程、物流工程等;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有实验和设计项目,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之间也有实验或设计项目,在模块之间也有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后还有产业/方向模块,其目的是给学生在某些产业方面更多更强的知识和训练。在实施这一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强调, 1)要界定清楚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规定课程的学时数、课程大纲和教学要求,规定哪些内容在哪门课程中介绍,介绍到何种程度,后面的课程在内容上如何覆盖和加深等。2)模块之间的衔接和关联,这是体现技术与管理有机结合的关键。 4 教学实践 由于IE的工程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强调IE专业的实践环节。这可能包括两个方面,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我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再加上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IE实验教学体系已基本形成,各门课程所要求的实验内容已基本确定,但问题在于如何开展实验课,保障实验课的质量,改善实验效果。由于受实验场地、设备资源和时间的约束,实验已成为一个验证过程。我们的理念是提供一个实验平台和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提出改进方案,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使学生印象深刻。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鉴于现在的学生极少经历过社会实践的事实,在教学环节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金工实习、工厂参观、短期企业调查、专业实习等,使学生对企业有一个感性认识。这虽然加大了教学投入,但对于改善教学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5 结论 实践已经证明, IE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得到了蓬勃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对IE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大大超过供给。而且,社会对IE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各个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如能注意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必将充分发挥IE专业潜能。良好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设计是成功的基础,但真正的成功还有待于社会实践的检验。 工业工程论文:试析民办普通高校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论文摘要:根据对全国170多所已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的调研,结合德强商务学院的实际,本研究把该学院的电气工程专业作为本学院工业工程专业所依托的学科,提出了自己的“3+1”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一个符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四个教育平台”和“十个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2012年该专业毕业学生的相关统计表明,采用这种“3+1”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都有显著提高。 论文关键词:工业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是一门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工业工程是对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工程技术,它要求要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对系统可能取得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工业工程是工业化的产物,它最早产生于美国,并很快向世界其他许多工业化国家传播。迄今为止,发达国家的实践都证明,工业工程的普及和应用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工业工程在我国是一个年轻而又处在蓬勃发展中的学科,它伴随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近10年,工业工程在我国发展迅速,所以国内目前已有17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黑龙江省目前有6所高校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他们分别是东北林业大学(2000年开设)、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2001年开设)、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2004年开设)和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2007年开设)。其中,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是唯一的一所民办普通高校。在5年时间的实践中,围绕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笔者依托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对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下面是笔者对民办普通高校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报告。 一、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调研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起的他们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的实现方式,它规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体现出的是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培养过程的组合,其中包括培养目标、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途径、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必须使之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遵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规律。 根据国家专业目录中对工业工程专业的要求,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应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使他们成为将来能对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的高级专门人才。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工业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应用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的培训,要具有对工业工程的管理系统进行开发与设计的初步的能力[2]。该专业的主干学科是管理学和机械工程(或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主要课程包括电工技术基础、机械设计(或电子、冶金等方面的工程设计)、运筹学、管理学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要求学生要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掌握系统管理中的分析方法和管理技能,要具备某一工程学科(如机械工程)的基本技能。 经调研,在全国170多所已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该专业分别设在高校的机械与电子学院、机械与自动化学院、航空港工程系、工程技术学院、海洋学院、采矿工程系、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机械汽车工程学院、资源与材料工程系、电子机械系、飞行器制造工程系、机电与动力学院、车辆工程学院、安全工程系等系或学院。在主干学科中,主要涉及机械、电气、冶金、采矿、制药、汽车和食品加工等。 从我国全国范围看,目前我国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培养模式: 第一种是以上海交通大学和重庆大学为代表的机械类四年制本科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和重庆大学将工业工程专业设在他们的机械院系,其工程技术教育依托于其原有机械专业。在这种模式下,他们的机械工程方面的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学生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第二种是以天津大学为代表的管理类四年制本科模式。天津大学将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依托于他们的管理学院。他们要求,学生在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管理方面的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再学习和掌握工程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再了解一门工程学科(主要是机械工程)的知识内容,学生毕业后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第三种是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五年制双学士学位模式。在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前3年在他们的机电工程专业或电气与自动化专业学习,然后品学兼优者再在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学习2年管理专业的课程。通过5年学习,成绩合格者毕业时获工学与管理学双学士学位。 第四种是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六年制本硕连读模式。 第五种是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东北大学等为代表的以电子、冶金、化工及其他相关专业为依托的四年制本科模式。在这些院校,其培养模式既体现了很强的工业工程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各自所依托的专业的特色。 以上学校其历史、专业优势和行业背景等都不相同,所以其培养模式就呈现出多样化的状况。可见,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来确定自己的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科定位,如何探索出一条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专业定位 我院工业工程专业设在我院的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在深入研究国家专业指导目录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根据我院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对该专业的专业定位进行了研究。 在国内,开设本专业的各高校对于该专业所依托的专业选择虽然不尽相同,但机械工程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以电子电气专业为依托的并不多。但是,随着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要求有电子电气背景的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量在增大,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另一方面,我院是一所以商科为特色的地方高校,管理、金融和会计等学科专业可以对工业工程专业主干学科中的管理学进行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我们的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下设的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已开设多年,实验条件齐备,师资力量雄厚,可以对电子电气工程学科有很好的支撑。 综合上述分析,我院就把电气工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所依托的学科,把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在研究电子电气产品的生产制造流程上,主干学科为管理学和电气工程。由于专业定位准确,由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所以该专业的招生规模近几年就不断扩大,已从2007和2008两届的20多人快速地增加到现在的平均每届80人以上。 2.“3+1”的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应具备较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较好的对工业工程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为此,经过几年的探索以后,我们提出了一个“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年学生在校学习,主要是学好相关基础理论。我们给学生开设了通识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部分专业方向课,同时也开设了公共选修课。第4年即第7学期,我们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相关专业培训。培训完成后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未通过的则重新进行培训。学生的生产实习期满后,根据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在第8学期再安排学生完成顶岗实习。在该实习期间,根据自己实习的内容,学生还要完成毕业论文。学生毕业后,对于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企业会将他们留下来。 通过此种模式的培养,尤其是通过最后1年的在企业的实习,可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等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因而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3.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依据,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单元,是教师制订教学计划的依据。课程设置应以“精化基础理论、优化专业知识、强化实践能力、深化素质教育、突出专业特色”为原则。为适应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将我院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结构设计成“四个教育平台”和“十个课程模块”。 通识教育平台中包括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两个模块。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外语、数学、体育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公共选修课为任选课,主要有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具与语言、艺术与体育、卫生与健康和时事政治教育等相关课程。按规定,在公共选修课中,每个学生至少要选修其中的3门课程。通过对此平台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自然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可以接受到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教育,也可以接受到数学、外语、写作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该平台中的课程教学要求是在第1至第4学期完成。 学科基础课和学科选修课为学科教育平台中的两个模块。其中,学科基础课为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中主要包括工程图学及CAD、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管理学和运筹学等,主要在第2至第4学期开设。学科选修课中包括本学科中的共同课程和跨学科的选修课程,主要有管理类课程、电气类课程、机械类课程、经济类课程和计算机类课程等,要求从第3学期开始开设,到第6学期完成。 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个模块共同构成了专业教育平台,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工业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内容。其中,专业核心课中包括“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效学”“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工程”和“设施规划与物流系统”5门课程,涵盖了该专业的核心内容,相继在第4、第5和第6学期开设。根据目前社会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该专业的内涵,我们为之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是生产管理方向上的“工业企业现场管理实务”“企业资源计划原理与应用”“成本控制”和物流管理方向上的“先进制造系统”“现代物流设备”及“物流配送中心规划设计”等课程,在第6学期开设,学生可限选一个专业方向进行修读。通过该专业方向上的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具备在某一专业方向上的初步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学生还可以在专业选修课模块中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选修课程,如“组织行为学”“生产系统仿真”“安全与环境工程”“项目管理学”和“会计学”等来学习。安排本模块课程的学习,意在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领域及其发展动态,增强其适应性。本模块课程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要求在第7学期的前8周完成。 能力教育平台的学习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有基本能力教育、就业能力教育和综合能力教育三个模块,其中包括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专业实训、专业实习、职业资格培训、就业指导和毕业设计等。在职业资格培训方面,要使学生经过培训能获取“见习工业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这不仅能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更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上述各教学平台的学分分配情况见表1。 4.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必须确保实践教学的学时,并且做到4年不断线。同时,还要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在我院,工业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达到了6:4。理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同时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践教学则突出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依托院内的实验室和院外的实训基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其中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做到了4个学年8个学期不断线,并把学生的第二课堂作为能力培养的重要补充。我们每学期都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来授课,或请他们为学生举办专业知识讲座。我们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专业竞赛、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及撰写科技论文等。为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我们还设立了创新学分,以使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实践内容方面,我们注意循序渐进,即先做验证性实验,然后逐渐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过渡。我们对每门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尤其加大了电气工程类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的学时。我们重视与校企合作单位进行沟通和协作,注重以企业生产实际为背景来设计教学案例和实验实训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与产业对接的实践教学的体系。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能够走进企业,能把企业的生产车间作为他们的第二课堂。如此之后,学生就能根据实习内容完成他们的有实际意义的毕业论文,就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等都得到较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就能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 经过5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我院特点的 “3+1”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一个符合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四个教育平台”和“十个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重点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012年毕业生情况的统计数据表明,采用“3+1”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还是专业实践技能,都有显著的提高。2012年我院工业工程专业毕业学生共25人,其中70%以上的学生都通过了行业资格认证,都取得了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证书。其中更突出的,有两名学生被东北林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有一名学生获得了省级优秀毕业生的称号,一名学生在校企合作单位实习期间即被选派到天津去学习丰田的生产方式;他们的以企业的生产实际为背景的毕业论文还被评为我院的院级优秀毕业论文。 工业工程论文:简析工业工程在医疗行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在医疗行业普遍存在着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的问题,已经成为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重要因素。将工业工程理念引导医疗行业管理领域,对于提高我国医疗行业服务水平、工作效率和提升人们对医疗行业的满意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医疗行业管理引进工业工程理念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提高我国医疗行业管理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工业工程 医疗行业 服务水平 管理水平 工业工程(IE)在19世纪末开始发展,20世纪初便逐步运用于医疗行业。在工业工程发达的百近年历史当中,工业工程不仅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而且也在医疗行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工程的精准理念和定量化技术方法要以从Q(quality,质量)、C(cost,成本)、T(time,时间)、S(service,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医疗行业管理水平。尽管工业工程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医疗管理中的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因而加强对工业工程在医疗行业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在我国大力实施医疗改革的历史条件下,将工业工程理念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当中,不仅是提高医疗行业管理水平的现实之举,更是增强我国医疗行业服务能力的长远之策。 1 工业工程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尽管工业工程与管理都起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当时并没有很大的差距,但随着工业工程与管理的不断创新发展,现在工业工程仍然与管理具有较大的差别。一是二者的职能和作用不尽相同,工业工程更多的是具有技术的职能,追求的是服务效率的提高与成本的降低;管理则具有领导、指挥、决策、控制等职能,不仅要追求效率而且还追求效益。二是二者需要的专业人才不尽相同,工业工程所需要的是技术型和专业型人才,更多的是提供和解决管理技术问题;管理所需要的人才更多的是为领导决策、指挥、控制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专业、顾问以及专业人员。三是二者还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工业工程为管理提供目标服务,能够将医疗行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2 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的可行性 与制造业生产产品相比,医疗行业的服务对象是人和生命,而生命又十分宝贵,因而医疗行业的服务更具有重要性;医疗服务具有不可分割性、无形式、非储存性等特征,而且医疗服务的质量不易掌握;医疗服务行业还具有需求的不可预测性特点,制造业可以通过市场预测来确定生产计划,而医疗服务行业则无法进行预测。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将工业工程很好的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当中。随着医疗科学与医疗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行业越来越朝着功能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领域不断发展,使医疗管理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在这种形势下,将工业工程理念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工业工程的技术管理、专业人才、提供服务的重要作用,推动医疗管理朝着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制度化、效能化的方向发展。 3 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的路径 3.1 明确工业工程应用理念 “技术性”是工业工程的重要属性和特征,分析、实验、测定、规定等是其具体方法,。因而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必须进一步明确其“技术性”的属性和特征,将系统工程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将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到医疗行业管理当中,实现系统整体的优化,而不是某个局部或者某个资源的优化。因而必须将系统分析和信息工程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系统研究、设计、量化、评价、决策、管理,使各种专业化的工业工程技术管理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当中,着力提升医疗行业管理的系统性、关系性和融合性。 3.2 创新工业工程应用方式 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必须在创新工业工程应用方式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加大对医疗行业应用工业工程的投入,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着力构建工业工程主管信息系统,推动医疗行业工业工程管理系统的组建。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到医疗行业管理当中,特别是要大力加强医疗过程管理,将作业管理和人因工程引入医疗过程当中,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加强医疗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平衡记分卡制度,特别是要突出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管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加强医疗服务品质管理,大力实行TQM(全面品质管理),建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服务吕质管理机制,提升医疗行业竞争能力。 3.3 完善工业工程应用机制 尽管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已经在发达国家取得了成功,但我国要想更好的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就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我国医疗行业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工业工程系统化理论体系,加强实践总结,完善相关理论,为我国医疗行业更好的应用工程管理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加强医疗工业工程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一方面应在有关高校当中增加与医疗工业工程相关的专业课程,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医疗行业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着力提升他们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我国医疗行业更好的应用工业工程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各级各类医疗行业要大力加强对工业工程的应用,成立专业的工业工程部门和组织机构,制定和完善工业工程应用规划,做好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着力提高管理水平、管理能力和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实现整体系统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推动我国各级各类医疗行业步入持续、健康、快速、科学发展的轨道。 4 结语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特别是随着我国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实施,我国医疗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人们对医疗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科学利用和合理整合医疗行业资源,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尽管我国一些医疗机构已经将工业工程引入到医疗行业管理当中,但仍然没有取得重要成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对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可行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应用机制,真正发挥工业工程在医疗行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我国医疗行业整体管理水平。 工业工程论文:建设有特色的工业工程专业 论文关键词:工业工程 专业建设 专业特色 南京大学 论文摘要:旨在探索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分析工业工程学科体系和一般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特点,提出了南京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及教学实践等所体现的专业特色,为工业工程专业发展和成熟提供理论指导。 根据最近的统计资料(2006年4月),目前全国已有161所高等院校开设工业工程(IE)专业。有迹象表明,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院校还在不断增加。南京大学是在2003年向教育部申请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在全国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院校中,属于新办院校。当年即在南京大学其它专业选拔了愿意转入工业工程专业的23名学生作为第一届学生。2004年正式在全国招生。2007年将有第一届毕业生,接受社会和市场的检验,目前就业情况良好。从着手开办工业工程专业开始,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IE专业?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因为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后面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将无法设计、安排和落实。 1 工业工程的学科体系 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工业工程的学科体系和特点,即回答什么是工业工程以及如何区别工业工程与其它学科的界限问题。说到什么是工业工程,业内人士自然会想到AI-IE(美国工业工程师协会)关于工业工程的那一大段定义,把定义念完之后,非工业工程专业人士还是未能理解什么是工业工程。简单地说,工业工程就是“用技术的方法系统、经济、有效地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这一简单定义首先将IE专业与其它专业区别开来。IE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而其它管理专业(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等)则不能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1]; IE与其它工程学科的不同在于:①IE可以解决管理问题,其它工程学科则只能解决技术问题;②IE用系统方法解决复杂系统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其它工程学科做不到。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这一简单定义背后所隐含的IE学科体系和特点。①交叉性。IE是把技术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交叉工程学科[2], 这意味着IE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技术类课程,而且要学习管理类课程,更重要的是把技术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需要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具体贯彻落实;同时也决定了IE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3]。②系统性。IE用系统方法解决复杂系统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这意味着IE专业学生对系统有着更高、更抽象的见解,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对系统问题进行规划、设计、管理、改进和创新[4];这同时意味着IE专业学生能够领导跨学科团队进行工作,能够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③创新性。从IE发展历史看,一百多年来,这一古老的学科,仍然具有生命力,长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创新性,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5]。这也印证了IE专业的一句行话,“改善无止境”( It is always a betterway)。④工程实践性。IE专业的目标是用技术的方法来经济、有效地解决社会系统的现实问题,这意味着IE培养的学生具有解决社会系统现实问题的能力。IE重在应用、重在实践,离开了实际系统的应用,离开了实践, IE也就不复存在了。 在充分分析IE特点的基础上,再来描述IE学科体系如图1所示[6-12]。 第一层:公共基础,包括数学、物理学、文学和外语。 第二层:专业公共基础,包括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系统科学。 第三层:专业基础,包括运筹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控制论。 第四层:专业课程与应用方向,包括设计改善、分析评价与决策、过程控制和综合应用。 2 培养目标 在对IE学科体系及特点充分讨论,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IE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沟通技能;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理论、宽广的经济管理知识、实用的工程信息技术;能够熟练运用工业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生产和服务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运作和管理,成为适合制造业和服务业需求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管理人才。 上述培养目标勾画出了南京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基本特色:①强调文理基础。在南京大学办工科,应充分利用南京大学文理见长的优势,这也是大学科交叉的基础,将文、理、工融合起来,要比将技术与管理融合起来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和影响。②明确工业工程技术体系。在前面的IE定义中,我们只强调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并没有规定用什么样的技术,这就给各个学校的IE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校在开办IE专业时,将根据各自学校的优势和师资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技术作支撑。全世界各个学校的IE专业几乎都各不相同,其最大不同,就在于所采用的技术不同。文献[13]认为,工业工程的技术体系包括三大类,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和系统科学是其理论基础,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是其支撑技术。我院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长期的研究积累和成果,不少教师具有计算机或信息科学专业背景,大部分教师具有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与实施经验,未来的社会将是信息社会,因此,将信息技术作为IE的关键技术之一写入培养目标,是恰当的[9],也是符合我院实际的。③明确具体的应用对象。前面谈到, IE特点之一是工程实践性,培养的IE学生在什么行业发挥作用呢,我们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业包括各类离散制造型企业和流程型企业,主要应用工程信息技术来解决制造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如管理控制一体化问题、企业内部物流问题等。服务业主要是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以及金融工程,这是我院的强项,可以将许多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工作中。④强调从系统级解决问题。作为南京大学培养的IE专业学生,要求能从系统角度解决生产与服务系统存在的问题。 3 课程设置 明确了IE专业学科体系和培养目标之后,课程设置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何教好每一门课和界定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差别是关键。 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IE学科体系及其相互关系,但不能保证所有任课教师都是IE出身,都能理解IE,这就是困难之所在。我们的学生经常会问,为什么要学习这一门课,它和IE有什么关系?不是每一个任课教师都能清楚地回答这样的问题,也不是每个任课教师的回答都正确。这需要IE专业的教师来回答。 我们可以把IE专业课程体系分成6个模块,如图2所示。每个模块包含若干课程。如分析计算模块,课程包括运筹学、高级运筹学、概率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模块,包括计算机技术基础、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等;工程技术模块,包括工程图学和计算机图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现代制造系统等;经济模块,包括管理经济学、财务会计、工程经济学、金融工程、金融计量学等;管理模块,包括管理学、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 IE核心模块,课程包括工业工程基础、生产管理、人因工程、物流工程等;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有实验和设计项目,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之间也有实验或设计项目,在模块之间也有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后还有产业/方向模块,其目的是给学生在某些产业方面更多更强的知识和训练。在实施这一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强调, 1)要界定清楚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规定课程的学时数、课程大纲和教学要求,规定哪些内容在哪门课程中介绍,介绍到何种程度,后面的课程在内容上如何覆盖和加深等。2)模块之间的衔接和关联,这是体现技术与管理有机结合的关键。 4 教学实践 由于IE的工程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强调IE专业的实践环节。这可能包括两个方面,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我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再加上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IE实验教学体系已基本形成,各门课程所要求的实验内容已基本确定,但问题在于如何开展实验课,保障实验课的质量,改善实验效果。由于受实验场地、设备资源和时间的约束,实验已成为一个验证过程。我们的理念是提供一个实验平台和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提出改进方案,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使学生印象深刻。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鉴于现在的学生极少经历过社会实践的事实,在教学环节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金工实习、工厂参观、短期企业调查、专业实习等,使学生对企业有一个感性认识。这虽然加大了教学投入,但对于改善教学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5 结论 实践已经证明, IE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得到了蓬勃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对IE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大大超过供给。而且,社会对IE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各个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如能注意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必将充分发挥IE专业潜能。良好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设计是成功的基础,但真正的成功还有待于社会实践的检验。 工业工程论文:信息环境下工业工程的创新技术 摘要:论述了 工业 工程的内涵,以及其基本职能——创新的重要意义。 总结 了信息环境下管理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创新技术的特点。 关键词:工业工程;创新 当代世界 经济 发展 的主流已经从“知识经济”转向“创新经济”,称之为“创新力经济”。有效利用人力与资本并鼓励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全因素生产力”。在历次科技革命的高新技术发明的前提下,信息与信息之间、经营与管理之间、 企业 与企业之间发生着交融互促的效应,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应运而生,为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必要的技术与理念的前提。 工业工程是工程技术、经济管理 科学 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工业工程将人、信息、物料、设备、过程和能源集成到产品、服务或项目的整个寿命期内,把获利性、效率、适应性、响应能力、质量同产品与服务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贯穿整个寿命期做为目标。 工业工程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围绕提高作业效率为重要内容的传统工业工程阶段;与运筹学相结合进行更系统和精确设计的独立活动阶段;以系统工程为新的支柱,形成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分析和设计的系统科学体系阶段;目前可以认为是工业工程应用各种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和范围的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工程在其发展和应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职能。 1、工业工程的内涵 工业工程是对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 理学 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以及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鉴定、预测和评价[1]。 工业工程不仅用于生产事业,还可用于服务业、 金融 业等领域。由其广阔的应用范围可以看出它的内涵相当广泛。工业工程涉及的学科领域很多,研究方法多样,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及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工程学中的分析、规划、设计等理论,另外与运筹学、系统工程、 计算 机等 现代 科学技术紧密结合[2]。 工业工程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不断改进,追求创新的过程。坚信“改善无止境”——“there is always a better way!”。工业工程强调人的因素,它将影响人的因素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追求人——机——环境关系的最佳、最和谐状态。工业工程是集成系统的整体优化,将系统中的各要素孤立考虑和仅仅将各要素简单相加都是不合适的,它追求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信息等生产要素所组成的集成系统的整体效益,要产生1+1 2的效果。 2、创新是工业工程的本质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通过对系统的分析评价、完善改造以达到促进系统不断创新的目标,是工业工程的功能之一。这里的创新主要包括产品改进、工艺改进、设施改进、系统组织改进、工作方式改进、技术创新的激励与组织、新产品新技术的工作开发等。 工业工程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为主体的工作系统,它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做每件事,总有一个最好的办法”。从其内涵可看出,改善是实现工业工程任务和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工业工程的永恒目标,是工业工程的灵魂,而改善的结果是创新。 工业工程是一门对以人为主体的工作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综合技术,其工作过程是一个集体努力和综合创造的过程。如果把它理解为管理,它需要不断探索改进管理系统与工作程序以提高效率。工业工程的基本方法,除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外,就是创造性技术。随着发明学、创造工程、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先后提出了一百多种创造技术和方法,其中1个不忘(不忘动作经济原则)、4大原则(取消、合并、重排、简化)、5个方面(操作、运输、贮存、检验、等待)、6大提问技术(目的、方法、人物、时间、地点、原因),这些都是改进与创新工作必不可少的关键。由此可见,工业工程需要高度的改善改造性,改善创新是工业工程的本质功能。 3、 工业 工程的创新技术的特点 信息环境下工业工程的创新技术可以概括为:针对知识资源无形性,使用价值的间接性、共享性、增值性等特征,并有利于实现集约 发展 的管理方法与技巧。它的研究应用具有以下特点: (1)集群性。把市场需求和技术供给、把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取得全方位的改善效益。 (2)虚拟性。 经济 全球化和信息经济时代的典型产物就是虚拟就是与信息紧密挂钩的高智能性知识密集型产品和产业。创新技术的虚拟化具有灵活、柔性、合作、共享、快速反应、高效输出等素质。 (3)融合性。创新技术应当是多元、合作与共享的集合。多元优于一元,合作大于竞争,共享胜过独享,就能突破看似有限的改善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忽布和资源重组,在更为广泛的程度上形成双赢或多赢的管理运作。 (4)模糊性。 现代 网络 通信技术使创新的来源无处不在,没有明确的边界。 小结 工业工程是解决各生产要素达到有效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过程中各种复杂矛盾的创造性方法。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研究领域,凡是有利于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评价以及有利于提高效益的方法,都被及时纳入了工业工程的研究和应用范畴,其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在信息经济时代,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为一种社会主题。而工业工程从一诞生起就强调不断改进与创新,工业工程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考察分析问题、寻求对策的实践中,永无止境地改革、创新和发展。 工业工程论文: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环境非常复杂,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就业质量参差不齐。在本文中,笔者对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展开调查研究,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应对策略 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是由上个世纪初美国工程师泰勒率先提出的,是为提高生产效率而采用的系统与科学的管理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末,工业工程被正式引入中国,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工业工程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程度不断加深,影响力也不断加强。工业工程专业在我国高校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最早可见于上世纪中期的重庆交通大学工学院工业管理工程系,之后,我国众多高校纷纷设立工业工程专业,目前全国已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多达160余所,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工业工程管理人才的同时,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状况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为充分了解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状况,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指导就业,笔者对近年来工业工程专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就业现状进行调查[1]。 1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状况 1.1设计调查问卷与选择调查样本 在本次调查的过程中,笔者选择H省多家高校的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笔者采取了抽样调查方法,具体过程为:一是选择多所工业工程专业毕业一年内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并做好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工作;二是针对H省工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整体的就业状况展开抽样调查,回收调查问卷,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三是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引入统计学方面的理论与工具,就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总结与分析[2]。在本次调查研究的过程中,笔者选择了H省的九所高校进行了实地调研,调查所得的各项数据均来自这些院校。 1.2问卷调查结果 在本次调查的过程中,笔者采用了随机抽样的办法,将调查问卷发放给目标人群,经填写后并回收。本次一共发放了260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到的有效问卷为246份,有效率为94.6%,最终的调查结果为:1)对学生为什么选择工业工程这一专业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冲着“工业工程”这个名字而来的,约占到总数的61.66%,对工业工程学专业内涵及将来从事的岗位并不了解。而表示本身就非常喜欢并对工业工程这一专业有所了解的学生仅占到总数的7.77%。这一项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热爱此专业,而是顾名思义,觉得选报这个专业可能将来会好就业,但对将来的就业岗位和素质要求知之甚少[3]。2)在学生学习与就业的过程中,实习经验与专业知识技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Office办公软件,但对工业工程专业在工作中必须用到的CAD、MATALB、visio等掌握的并不熟练。因此,工业工程学生除了熟练学习基本计算机办公软件外,更要加强对CAD、MATALB系统作图软件的学习。3)针对工业工程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各项能力与意识展开了调查,具体包括成本与效率意识、全局意识、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等。调查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强,这一点与缺乏实践教育有很大关系;还有部分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不佳,另外,其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很大出入。4)笔者对毕业生是否对本专业及所学课程满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3.25%的学生对本专业及所学课程非常满意,26.51%的毕业生表示满意,54.22%毕业生表示比较满意,还有6.02%的毕业生表示不满意,这能够体现出当前高校工业工程专业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还需要改进[4]。5)笔者针对现有的教育状况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教育存在如下不足之处:一是课程所涉及到的范围太宽泛,内容太多,导致学生学而不精;二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未能够合理地安排学时,大四阶段找工作期间,还有很多重要课程;三是实践教学比较少,未能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导致学生理论难以有效联系实际。6)很多毕业生都表示在课程中设置的基础工业工程、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管理信息系统、物流工程、人因工程、生产管理、标准化工程、质量管理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等学科对于就业有很大帮助,各种实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理论应用能力。7)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发现,有70%的学生表示找工作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很多学生都过分侧重于薪资待遇,对于后期的发展潜力及工作环境等并不关心。在本次调查中,毕业的就业方向为:有44.58%的毕业生从事与工业工程相关的工作,有28.92%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工业工程专业关联不大,有8.43%的毕业生从事办公文员等事务性工作,有6.02%毕业生从事金融财会等工作,有7.23%的毕业生从事销售工作,4.81%的毕业生从事的是物流管理及外贸相关工作。 2调查发现的问题 在本次调查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如下问题:一是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考取证件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仅仅是看别人考什么证书,他也去考,没有深入分析自身的就业需要。二是对于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动手能力非常重要,而当前很多教师与学生都未意识到这一点,仍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三是在培养学生技能的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计算机技术。四是在对本专业满意度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都持一般态度。五是在毕业生的工作中,专业课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很多毕业生在校期间未能够扎实地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六是学校针对该专业配置的实验室数量不足,实验室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七是就该专业学生就业难度方面的调查,学生们普遍表示就业非常困难。八是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十分小,很多毕业生只有都进入了大型制造行业就业,才能发挥专业的优势。当前学生普遍对工业工程专业的未来发展拥有信心,这是由于我国工业工程专业出现的比较晚,社会各界对于该方面的人才需求比较大。但是当前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出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3应对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关策略 通过上文有关内容我们可知,当前我国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基于此,笔者提出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3.1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学生知识体系培养中,培养方案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高校应加快教育改革,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培养方案,为社会输送满足需求的人才。一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在信息时代,企业对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有必要将网络技术、算法导论、统计软件应用等内容融合到课程中,从而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为此,高校可以增设机械CAD、CAE、CMA等课程。高校还可以增加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经济类法律与国际经济学等课程。这样能够弥补学生法律、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向企业培养复合型的人才。除此之外,高校有必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增设创业管理这一课程,帮助与促进学生创业,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在学科划分方面。除了教育部要求的各项课程之外,高校应进一步细分专业课程,将所有课程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与专业方向课等。专业方向课主要由两方面课程组成,管理技术与工程经济。如此一来,学生能够从自身的实际需求或兴趣出发,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所需要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知识深度,这也是高校践行因材施教这一原则的重要表现。三是在课程要求方面。我国高校在培养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时候有必要与国际接轨,积极引入英文授课,如项目管理概论等。质量管理与设施规划等课程则有必要引入双语授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英语,为查阅外文资料奠定基础。 3.2加强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投入 在时展的过程中,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体系,走在知识前沿,才能够向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高校一方面可以组织优秀教师到国外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储备量;还可以积极引入国内外优秀的教师补充到现有教师队伍中,全面强化师资力量。这种方式能够使得教师与国际化的发展环境融合起来,随着更新专业知识,进而向学生传授最为先进的前沿知识。这些新的知识能够使得学生在踏入工作岗位后,不会与社会需求脱节,使得学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3积极优化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一堂灌的授课方式在大学中司空见惯。这种授课方式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高校也亟待改变,却未有更好的方式加以替代。很多教师也努力改变教学方法,然后成效不佳。针对此,笔者认为高校应积极参考国内外的教育大环境,引入西方教育中的优秀部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单纯的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更多的互动环节,活跃课堂气氛,具体策略有:一是教师将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引入到课堂上,师生之间构建起融洽的关系,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可以为学生组织讲课,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也可以是教师设置学习问题,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及应用所学到的知识;二是教师可以引入辩论会的方式,学生之间可以畅所欲言;三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后需要完成书面的研究报告、技术报告等,教师以此来对学生进行考核。在这些方式下,学生不仅学习到了专业知识,还能够提高综合素质水平。 3.4改变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 在当前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基于此,高校应积极改变当前的教育培养模式:一是对优异生进行重点培养,由其带动其他学生学习,实现共同进步。在大二时期,高校可以选拔部分能力突出、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组织师资力量对其进行学习指导,并鼓励其参与到实验室的项目中,在实践中更深刻的领会理论知识,并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课余时间,其能够带动与帮助其他学生学习,使得整体的教学成效得到改善。二是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给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实践机会。高校应主动与企业对接,给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早一点接触社会,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完善。高校还可以邀请企业中优秀的工业工程师到学校授课或做专题报告。他们能够将企业的信息带给学生,使得学生对企业及未来的工作岗位有更深刻的了解。 4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环境非常复杂,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在本文中,笔者对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展开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对于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动手能力非常重要,而当前很多教师与学生都未意识到这一点,仍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高校所所培养的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此,高校应深入分析企业的人才需求,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投入,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改变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早一点接触社会,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工程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作者:顾旭娥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商务翻译论文: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与语用因素研究 [摘要] 商务英语翻译是在持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进行商业交流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文章从语用与商务英语翻译和文化的关系出发,探讨了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语用因素。从语用的角度提出了商务英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语用因素商务英语翻译文化语用原则 一、 前言 忠实性是所有英语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特别是对于商务英语来说。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商务英语词句的语用意义,对不同文化的商务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解决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一些障碍,特别是文化方面的障碍时,必须考虑语用因素,用适当的语用原则服务于商务英语翻译。 二、 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和语用的相互关系 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的运用。关于语用学的定义有多种,索振羽编着的《语用学教程》中指出的定义表达得较为明确。“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的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寻找并确定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的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简言之,语用指的是超越于语言本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语际转换。它不仅包括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涉及不同商业文化之间的沟通。着名语用学家Sperber Wilson (1995:2)认为“交际方式甚至比交际内容更重要”,为了不同文化的商业交际的成功,译者务必首先做到让译文读者能够与原文读者一样在推理原作者的信息意图时具有同等的推理距离,而后考虑“再现原作者对其意向读者所做出的假设集”。其中可能要涉及到每个具体假设的可及度的调整。这条原则被称之为翻译的语用推理距离等距原则之补充原则。在识别作者信息意图时的推理线索可分为句法线索、语义线索、字形线索和语音线索,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整个翻译过程始于原语交际,原语交际又始于交际者角度上的明示过程而后是听话人角度上的推理过程,因而为了保证译文读者能正确识别说话人的信息意图,译者有义务根据双方的认知环境再现必要的推理线索,提供这些线索也是译文再现原文连贯的必要保证。商务英语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因此,在从事商务英语翻译工作时,不仅应精通语言本身,更应熟知原语和译语的文化。在跨文化商务交流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文化冲突,而恰当地运用语言,化解文化矛盾,正是语用学的任务之一。语用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准则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要想成功地运用语言必须通晓其背景文化。跨文化的语用实际上就是在不同文化之间掌握灵活变通的手段,完成语意的恰当表达。商务英语翻译是一门综合的学问。译者在通晓语言、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的同时,也应掌握一些语用知识。从事商务英语翻译的工作者都知道,语言中有许多词汇和表达蕴含语用涵义,这其中就包括不同民族的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使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也必然有很大差异。当词语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表达不一致时,译者就应善于进行文化的移植和融合,以达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换。由此可见,语用、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之间关系紧密,文化是基石,商务英语翻译是转换生成器,而语用是商务英语翻译这部机器的一个必备的应用程序。 三、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语言文化语用与社交语用因素的相互关系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一门语言学科,它研究说话人如何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同时也研究听话人对说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折射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进行的思想、文化的传递活动。译者在其中起着关键的连接作用:他首先是听话人,他需要利用自己的原语语言知识、文化背景,并在翻译过程中揣摩原语作者的翻译意图,通过自己的智力参与,运用语用学原则进行推理,对原语文本进行解码;继而,译者又转换其角色,变成说话人,他通过自己的目的语语言知识,结合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把握目的语读者的理解程度,按照原作者的意图、风格,将对原文解码的结果呈现给目的语读者,让他们达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各自对原作的理解把握也不尽相同。这其中涉及到理解问题、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用意的传达等问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理解语用学内涵,立足于原文语境,充分挖掘原作作者的语用用意,利用文章中的各种语意关联,深刻理解文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同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理解程度,呈现给读者通顺流畅、接受程度高的译文。这样同时也就达到了文化翻译的标准与意义。例如不同的语言有自己的表达习惯和各自的词汇体系,相互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如汉语中的“三角债”,若商务英语翻译成“Triangle debt”,外方会不知所云,因为英语中经常用“chain debt”来表达此意。再如商务英语翻译“文物保护单位”这个词组,如把它译成“a cultural unit”,英语国家的人会把其理解成“一个文化单位”,这就是由于把汉、英词语一一对应造成的语用失误,正确译法应当是“a historic relic”。再如,“宣传”一词,如果不看语言环境直接把它译为“propaganda”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误。因为汉语中,“宣传”并无贬义,而英语中的“propaganda”却带有“欺骗性”的含义。这种把汉、英一一对应的语用失误还有:当你帮某人做了一件事情,对方向你表示了谢意,你用汉语的回答自然就是“没关系”、“不用谢”之类,而用英语却不能说“Never mind”、“Don’t thank me”之类,因为英语中Never mind常用来表示道歉,而Don’t thank me根本不符合英语的社交场景与表达习惯。另外一种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发生的语言使用方面的失误是由于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或误用英语的其他表达结构,结果表意不清,令人不知所云。如下面这句话“世纪之交,中国外交空前活跃。”试看译文“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China’s diplomacy is most active”本句在汉语中很常见,但如把它照译成英文,则显得有些Chinglish的味道,因为英语中active的主语应是有生命的,把diplomacy和active搭配在一起并不恰当,如果译为“The turn of the century finds China most active on the diplomatic arena”则既传达了原意,又符合语用规则。 四、结语 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际交流,它要求译者具备熟练的语言知识,熟悉多种文化,掌握语用技巧,从而完成具有一定语用目的的商业文化交流。提高商务英语翻译技能和语用能力就应关注文化的异同,灵活变通,以达到原语的语用目的。语用原则是商务英语翻译中应遵守的基本规则。在商务英语翻译工作中应灵活处理因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等因素造成的交际障碍,把握语用原则,根据语境做必要的调整,避免语用失误。 商务翻译论文:商务英语中文化和翻译 商务英语指的是在商务交际中所使用的英语,但是商务交际不可能仅仅通过商务上的专有词汇或者是术语就能完成,而是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跨文化知识在商务英语交际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它通常指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或者群体与另一种背景的人或者群体所进行的交际。在商务英语翻译中,除了必须了解商务英语的规律和特点外,还需要了解商务英语中的跨文化因素才能做好翻译。 一、对动物的认识与翻译 英汉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对比关系离不开其内涵比较,在浩瀚的词汇海洋里,动物词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它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的意义,还有内涵的,情感的,迁移的意义。不同语言动物词的概念意义有的相同或相近,但有时则大相径庭。例如,提起“公鸡”,国人往往会联想到“闻鸡起舞”、“金鸡报晓”、“雄鸡一唱天下白”,但“金鸡”牌闹钟,“金鸡”牌鞋油销往英美国家,若商品名译为“Golden Cock”,“Shoeshine Cock”则恐怕无人问津。因为在英语中cock有“雄性动物生殖器”之意,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联想自然会令商品滞销。再如,“龙”的形象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广为人知,所以“望子成龙”宜意译为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切不可将“望您子成龙,女成凤”译为:Wish your son a dragon, your daughter a phoenix。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势必会使西方人误解,因此,有人主张把中国的“龙”译成long而不是dragon的建议不无道理。 二、对颜色的认识与翻译 在东西方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的词汇非常丰富,这在商务翻译中需要译者特别注意。如:红色在我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喜庆,而西方文化中常说a red battle(血战 )、red alert(空袭报警);白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禁忌词,西方人常用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white wedding(新娘)a white lie 无害的谎言等;黑色在中国文化里象征严肃、正义,又象征着邪恶、反动,西方文化中black是禁忌色,如black words(不吉利的话)、black deed(极其恶劣的行为)、give me a black look(怒气冲冲地看着我);绿色在中国文化中除了表示狭义外,还表示野恶,西方文化中的green表示新鲜、没有经验、妒忌。如a green hand(生手)、green with envy(充满妒嫉)。在颜色方面,商务译者应首先明晰其在源语及译入语中是否具有特殊语用含义,之后才能确定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传达。又因商务策划,广告及语言宣传应具有企业形象代表性和形象持续性,因此在颜色应用及表述方面一着不慎将导致满盘皆输的严重后果。 三、对数字的认识与翻译 在商务翻译中,另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字。由于受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等的影响,数字在东西方文化中同样存在着明显差异。如我国有 “666”、“999”、“金六福”、“三枪”、“十三香” 等这些数字被用作商标的商品。在欧美国家同样可以看到“7-Up”、 “Mild Seven”、“7-Eleven”等商标的商品。但要把three、six、thirteen用作商品的商标或者定为约会的日期就会遇到麻烦,因为six象征魔鬼、thirteen是不吉利的数字,而three在贝宁、博茨瓦纳等地视为不吉数。再如尽管汉语与英语中4都是不好的象征,但汉语中是因其与“死” 谐音,而英语中 “four” 则代表粗俗,廉价。例如: Four-letter words 指的是粗俗的下流话。由此而衍生出four-letter man(专喜使用粗俗的下流话的人)。由four组合的另一习语是:Four-sale(廉价的啤酒;每品脱原来只卖四便士的啤酒)。一个很好的商务案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一家美国公司为表示出口到日本的高尔夫球价廉物美,而将其包装定为四球一套。岂不知,日本文化脱胎于中华文明,二者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文化中,数字“四”同样代表“死亡”,是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对这家美国公司的高尔夫球在日本的销售情况大家便可想而知了。 四、结束语 商务翻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众多需要考虑的因素中,文化因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涉及动物、颜色、数字翻译时我们有必要研究两种语言中的相关文化因素,特别是其在译入国家的文化暗含。从事商务翻译时要注意以上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才能有效的传达正确商务信息,有力地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浅谈中职商务英语翻译的教学 在对外经贸经济活动中,企事业单位对于各层次职业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为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其英语学习的应用能力,在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各类应用文体的实用翻译课程已成为必需。为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中职学生构建开放的整体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获得良好的语言翻译能力。 一、从科目要求出发,浅谈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课时安排和教材使用等方面都亟待完善,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开设较晚,为便于学生参加相关的商务英语等级证书的考试,课程一般设在二年级的下学期,课堂授课课时较少(一般为 60学时或80学时),学生对商务英语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掌握仅为皮毛;另外,在学习翻译课之前,尽管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学过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阅读及商务英语写作等课程,但是因为学生的基础较差、在校学习的时间较短,再加上学校未曾开设英汉对比、修辞、词汇学等相关课程,因此,翻译课教师的授课难度较大。2.教材内容过时、教学模式陈旧,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教材虽然注重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编写原则,但所选用的实例不够新颖,内容仍保留一些传统教学色彩,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的重视也不够;教材虽然注重实践与形式多样化的结合,但教师对现代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够,课堂教学依旧以传统的授课方法为,!主,容易导致教学和实践的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行业的需求。3.以考试为指挥棒,课堂教学与职业教育相脱节。目前,各种形式的外语测试直接充当着指挥棒的角色,中职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也同样沿袭着这样的趋势:即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测试哪方面的能力,学生就集中学习哪方面的内容。4.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翻译课教学的要求高、难度大,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懂得语言学、教学法、翻译理论、商务贸易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还要有口译、笔译的实践能力;同时,由于翻译课程的备课量大、作业批改难度大、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根据目前现状,浅议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的重点 在中职商务英语翻译课堂,如何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 确实是翻译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针对目前翻译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进行教学实践:1.以理论研究作为教学实践重点: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中职学校翻译教学的整体语言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翻译教材和教法。2.以师资培养为重点:建设一支能实施翻译教学与整体语言教学实践的师资队伍。3.以学生培养为重点:实现由传统单一“知识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实用型”、“创造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整体语言教学的方式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在帮助中职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应更好地使学生了解语言学习过程,从而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独立获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商务翻译论文:谈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 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而广泛运用于职业教育领域的项目教学作为一种问题解决式的学习途径,为学生的能动建构提供了极佳的学习情景、载体和问题学习型的情景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或技能建构必要的条件之一是问题解决性的学习环境。问题解决性的学习环境,能够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有效激活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新的知识和经验,用于解释和分析当前的问题,从而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并做出检验。这一过程为新知识和技能的建构提供了理想的路径。前期一些建构主义研究对于问题解决式的学习环境要素进行了相关描述,理想的载体要素为“真实任务”,学习目标要素必须符合“清晰明确”的条件。而广泛运用于职业教育领域的项目教学作为一种问题解决式的学习途径,为学生的能动建构提供了极佳的学习情景、载体和问题学习型的情景。职业教育课程中的“项目”指的应当是有结构的项目,即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客观存在的工作任务模块。商务英语翻译项目也是有一定结构的项目,特别是源自真实工作中的翻译项目,不仅具备真实性的特征,反映了社会和学习的真实需求;此外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具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指引,译文必须符合一定的翻译标准、能完成特定的交际功能,必须遵守国家公布的《翻译服务规范》,具体的翻译项目产出的译文还应适应具体的翻译生态——含译者、读者、委托人、社会文化因素等在内的翻译生态整体。从项目教学、国际翻译教学发展现状来看,真实情景商务英语翻译项目不仅符合最新的教学发展趋势,也为翻译课堂中学生的能动建构提供了极佳的问题解决性的情景。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或技能建构的有效条件之一是合作性的学习环境。在建构过程中,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围绕当前问题获 取有关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同时又要不断运用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建构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对学习者个体的有效建构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者团队合作互动,相互学习,共同协作,引发学习者个体不断反思,促进个体主动内化,最终在解决问题中完成“意义建构”。在真实的商务英语翻译项目中,翻译学习者团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协作的形式自觉主动地分析翻译项目中需解决的问题,解读源语项目文本,通过查找翻译工具、网络资源获取背景知识、平行文本等,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和策略,完成译文初稿,共同按照翻译的标准、发起者的意图、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检查润色译文初稿,最后完成翻译项目,并完成交稿。在合作完成翻译项目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学习者个体的认知结构也得以重构,所建构的翻译知识、技巧和经验也将更加完善。 二、教学实践 1.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促进学生主动建构。从教学内容上看,通过项目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翻译知识和技能,体现了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从结构走向建构的趋势。传统教学体现的是一种传授知识的倾向,要培养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和素质,通过简单的语言对比、知识传授、技巧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而真实项目为载体的商务英语翻译项目教学能更加有效地将学生置于问题解决的情景之中,能体现翻译学习者目标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涉及翻译学习者思考、协作、翻译和决策的过程,需调动翻译学习者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能使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内化为学习者自身知识体系的一个部分,完成学习者能动建构。在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内容的选取上,应特别特别重视内容的针对性、典型性、实用性、真实性和实效性。因此,需广泛开展企业单位对翻译人才具体需求的调研、毕业生跟踪问卷调查等,确定课程的项目。基于广泛扎实的调研,针对大部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选取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实际工作的项目。鉴于以上考虑,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现已编写并使用了《商务英语翻译实务》项目教材,主要涉及商标商号、商务名片等13个翻译项目。在项目来源方面,商务翻译教学团队还可以通过行业兼职教师咨询、专职教师实践等途径获取真实翻译项目。例如近年来,来自金融、商务、旅游等行业的资深行业兼职教师参与我院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也为翻译课程带来最原始的翻译项目教学材料;同时,我院还通过虚拟实体的翻译社“金苑翻译社”对外承接学院内外一定量的翻译业务,这些翻译业务经过委托人的允许也可以作为商务英语翻译项目教学的材料。此外,教师在开展翻译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以上途径对项目不断更新,以保证翻译项目的时效性。项目要素把握方面,根据德国翻译家斯蒂娜·莎弗纳的“模仿真实情景”教学法,真实翻译项目教学中再现必须具备项目中翻译情景的各个要素,如翻译项目的发起者(翻译社、企事业单位等),译文使用者(英美游客、某产品的外国使用者等),译者,翻译目的(某文本翻译需达到的目的)等。这些要素将为翻译项目学习者进行学习时提供学习情景,同时也是学习在解决问题完成翻译项目过程中必须兼顾的因素。 2.以过程性为导向,引导学生能动建构。依托真实项目的翻译项目教学中,翻译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主动建构的过程。可见在项目教学中,应以过程为导向,参考经验译员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阶段,将项目任务分解为不同的阶段或者环节,让学习者按照工作环节解决翻译问题。国内外翻译研究已经对翻译的过程有较多的研究,大体将翻译过程分为理解阶段、重新表达阶段和检查核实阶段。但是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无法体现e时代下翻译工作者的工作环节中某些信息化的元素。例如在完成某公司简介汉译英的项目中,译前查找国内外类似企业的公司简介译文,作为平行本文进行参考,将对翻译项目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个环节就没有被归纳在传统的“三阶段”之中。此外译前对翻译生态的解读,译中翻译决策和网络等资源的使用,译后反思 总结,都成为了译者翻译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如何科学合理地将这些具体内容与传统翻译过程进行整合是翻译项目教学的重点所在。我院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首创性地将传统译论中的三阶段论和行业资深译者的经验相结合,形成了特色的PWP模式教学模式。PWP分别代表译前(pre-translating),译中(while-translating)和译后(post-translating)三个阶段。课程的内容组织以课程组自编教材《商务英语翻译实务》中的13个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和PWP的翻译过程为两条交叉的主线,将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渗透在这两条主线之中。在某一个项目教学中,PWP项目教学中以过程为导向,让翻译学习者能在翻译学习中针对翻译项目的每个阶段,通过翻译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主动建构(如下表)。 3.以多样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互动建构。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如采用工作坊、头脑风暴赛等开展教学。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监控者,翻译学习者成为课堂的中心,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互协调、相互沟通,共同完成翻译项目。(1)翻译工作坊。翻译工作坊是指类似于商业性的翻译机构,由若干名翻译者共同完成翻译项目的形式。在翻译项目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5~6人的小组,即虚拟的翻译社,并让各组为自己的翻译社命名。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训中,根据真实翻译项目需求的情况,每个小组成员内部进行讨论分工。每组一名同学担任项目经理,负责将翻译项目分解分配给小组各个成员,联络项目需求方,并完成最终交稿。每组中翻译水平相对较好的同学负责后期统稿和审稿。在完成某一翻译项目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共同完成了最终的翻译项目译文,且共同讨论、协作,与需求方进行交流,工作坊的形式能够促进翻译学习者就当前的翻译项目进行沟通和学习,促进学习者个体在互动中进行建构。(2)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集体主动建构的方法。在商务英语翻译课中,可以运用全班或者小组的形式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在翻译项目教学中可以采取这种形式,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尽量多地收集同一项目的不同版本的译文,并向学生展示,让全班同学畅所欲言,对译文的优劣进行点评,最后共同分析总结和反思。笔者曾使用商号翻译、商标翻译等进行尝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以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学生主动建构。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学生在翻译中常常有畏难的情绪,导致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进行主动建构。教师在设计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项目教学的每个环节或阶段设计和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项目学习起到一定支柱作用,同时学生也在完成任务时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利用相关资源进行知识构建。例如在安排学生进行某公司简介翻译项目学习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以下资源:公司简介翻译常用词组列表,公司简介常用句型列表,平行文本等,甚至可以提供专业词汇对照列表。这样就能有效降低学生完成翻译项目的焦虑度,支持学生主动建构。 5.以多元的考核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建构。课程的考核方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导向。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因此在项目教学中可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建构。首先,注意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将学生平时在项目学习中的参与度、个人表现、小组表现都纳入考核范围内,激励积极进行项目学习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重视项目学习过程和小组合作;在终结性考核中体现项目考核的导向,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其次,注意教师评价和同伴评价的结合,让小组间进行项目作业互评,通过互评促进学生进一步反思和总结,主动建构。 三、总结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否进行有效地主动建构是评判教学效果的重点。无论从建构主义教学观、项目教学理论还是最新理论来看,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应该开展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并且从项目教学内容、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着手,有效地激励和促进翻译学习者的主动建构,使学生尽快掌握满足目标就业岗位的基本商务英语翻译技能。 商务翻译论文:探索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适应性问题 内容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国家、地区之间联系紧密化态势不断增强,商务英语在经济组织交往活动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有效利用商务英语实现经济组织交往的无缝对接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立足商务英语翻译现状,以企业文化理论为分析背景,以企业文化适应性特征为切入点,探讨了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适应性问题,以期为商务英语翻译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商务英语 翻译 文化适应性 商务英语翻译问题概述 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间、地区间经济交往的实质是国家文化、地区文化的互动、交流与接触。在不同文化的交互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弱化和消除文化障碍,实现文化沟通和交流。英语作为国家间、地区间经济交往和商务往来的有效工具,具有存在形式的多样性与表达方式的多样性等特点,这些特征不仅反映着国家、地区间文化的差异性,也影响着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因此,商务英语翻译必须注重国外企业与本国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 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文化环境是一个不同区域、行业、特征和性质的文化交织影响、能动渗透的有机能动场,尤其是其中的文化传统有着较强的波及力和辐射力,会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造成影响效应,商务英语翻译也不例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历史产物,是社会文化在企业组织管理实践中的折射,也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和未来经营业绩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中,又流溢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上,既是企业组织的基因和灵魂,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在动力和重要保障;既是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批判性和继承性、稳定性和动态性的有机结合。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应关注和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重视商务英语翻译的外部环境 密切关注国外企业文化的最新成果,充分考虑商务英语翻译的外部环境。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化、国内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渗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学习市场经济国家先进的企业文化逐渐成为培育和创新我国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实事求是地分析,对如何借鉴、学习、吸收和内化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成果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可移植性等关键问题,并没有从理论上、学术上加以明确描述和科学阐明。目前,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对待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局限和满足于介绍和翻译,而忽视根据本土社会特殊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进行商务英语翻译,以及对国外先进企业文化的吸收、修正和创造性地应用。 忽视文化盘点,即忽视国外先进企业文化的制约性,不注重原产地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分析,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未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其来龙去脉,缺乏对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成果深层次的文化学透视。 缺乏对我国本土文化独特性的准确认识,未经系统科学地分析就直接从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中演绎出各种关于商务英语翻译的手段、设想、方式与模式,企图在较短的时期内来完成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实践证明,单纯考虑国外企业文化,不会产生与国内企业商务交往活动的英语翻译理论及实践操作方式,也不会促进国内企业商务活动的持续、深入和有效地开展,反而给企业商务交往与活动的有效开展带来很大障碍,造成企业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的巨大破坏。 把握国内外企业文化之间的内在耦合性与本质差异性 事实上,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往往被忽视的环节就是文化的适应性。当然,文化适应性的观点决不是否认不同商务英语翻译的相互借鉴和学习,但国外先进企业文化不能原封不动地渗透到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商务英语翻译必须注意文化适应性问题。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东西方管理文化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彼此各有优势,很难找到一条客观、有效的商务英语翻译标准。对于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究其本质是由国内外企业文化之间的内在耦合性与本质差异性所致。因此,在我国企业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化适应性问题,注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反映国外企业文化特性,才能更好的造就企业商务英语翻译在企业商务创新实践中实现实质性转变和历史性飞跃。本文认为,商务英语翻译的首要前提应该是注重国内外企业文化之间的内在耦合性与本质差异性,有效体现国内外企业商务活动交往之间的文化适应性。 全面构建商务英语翻译的内部环境 文化适应性作为商务英语翻译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要素,说明商务英语翻译要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相一致。商务英语翻译是体现企业亚文化的一种手段,是社会宏观的大文化在企业中的投射,因而商务英语翻译必须体现出社会的宏观大文化。所以,中国企业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基础就应该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人类的一种本原文化,是在与各种文化、思想、观念不断碰撞、借鉴和融合的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表征。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可道,非常道”的真理追求意识,“无为而治”的管理意识和“有生于无”的创造观以及孙子的“五事七计”以道为首的思想等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培育和建构商务英语翻译理论的重要基石。 长期以来,我国商务英语翻译理论缺乏中国特色,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和应用到商务英语翻译理论中。实践表明,只有建立扎根于现实土壤、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商务英语翻译,才能使企业发展具备永续的原动力和发展的持久力。例如,海尔的“In Good Faith Forever”,集中反映了德、信、人尊、人与人之间亲和的传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延续,也正是由于海尔把传统文化作为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体系,从体系到高度,从高度到延伸,将诸多竞争对手远远抛于身后。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翻译应置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中去深入探讨。研究商务英语翻译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商务英语翻译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务英语翻译理论体系和模式,加强商务英语翻译理论应用、测量、评估、诊断和追踪的实证性研究,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商务英语翻译管理模式,推动经济组织交往的无缝对接。 商务翻译论文:商务英语的译翻译技巧 [摘 要] 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营销等跨国商务运作的日益频繁,商务英语翻译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和媒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商务英语是一门具有专门用途的英语,形成了自身的文体特征,它要求选词恰当、精确,具有用语礼貌、表意清晰。因此商务英语翻译必须具有一定的翻译技巧,才能在商务交流中体现它的实用效果。 商务英语是为国际商务活动这一特定的专业学科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所涉及的专业范围很广,并具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和表现内容、文体复杂。商务英语翻译要求翻译者具备丰富的商务理论和商务实践知识,为了提高翻译质量,翻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自身条件。 第一,翻译者的汉语功底要好。很多人往往忽视这一点,认为汉语是自己的母语,凭着自己原来的底子应付翻译中的问题,是绰绰有余的。然而在真正的翻译过程中,为了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句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得不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有时好不容易想出来了也觉得不够理想。由此可见,汉语表达能力和对汉语理解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翻译的好坏。下功夫学好汉语,打好汉语基础对于翻译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英语语言能力要强。全面的语法知识和大量的词汇量缺一不可。如果只有大量的词汇量,而没有较好的英语语法知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理解肯定是错误百出,而且牛头不对马嘴。因此我们要提高在英汉翻译中对于英文句子理解的准确性及汉英翻译中英文表达的准确性。 第三,知识面要广。商务英语翻译中要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就要掌握商务理论和贸易实务等理论知识及贸易实践经验。同时译者还要具有丰富的百科知识,对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不说通晓,也要了解其中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一定的常识,译者的语言水平即使再高,也是无法做好翻译工作的。 一、一词多义 同一个词,由于语境不同,其词义可千差万别。试看下面几个例子: 1.They cannot obtain credit at all in the trade. 他们生意信誉已荡然无存。 2.They have opened the covering credit with the Bank of China,London. 他们已从伦敦中国银行开立了有关信用证。 以上两个句子credit 词义都有所区别。 二、词类转译 词类转译是国际商务翻译中常见的译词技巧。常见的有名词与动词、介词与动词的互相转译。 1.名词与动词的互相转译, 如: Before the payment of these tariffs, the imported goods will bein the custody of the customs. 交关税前, 进口货物由海关保管。( 由于语法限制, 只有用名词形式,但译成汉语时,“payment”译作“交”) 2 . 介词与动词的互相转译 在许多场合下, 介词转译成动词时, 需要依据上下文进行引申,具体地进行翻译。如: We should advise you to get in touch with them for your requirements. 建议你方与他们取得联系, 洽购所需商品。 三、词义引伸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有时会遇到某些词在词典上难以找到贴切具体上下文词义,如生搬硬套,译文往往语意不清,甚至导致误解。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从该词固有基本含义出发,进一步加以引伸。例如: The arrivals do not conform to the sample. 如果将arrival这个词的词义直接放入译文,显然不能正确表达原文的意义,所以需要进一步的引申。 四、词量增减 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词量增减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翻译技巧。翻译过程中要根据原文上下文意思、逻辑关系以及译文语言句法特点和表达习惯,在翻译时有时增加原文字面没有出现但实际内容已包含词,或者减去原文虽有但译文语言表达用不着词。 1.增词 根据具体上下文,可增加动词、形容词、名词或别词类,但在什么时候增加什么样词,才能恰到好处,而不超出一定界限,则需要在长期的翻译过程中实践和积累。如:All cash bonus shall be subject to income tax.所有现金红利,均须缴纳所得税。(根据汉语行文习惯,增加动词) 2.减词 减词译法可以使译文言简意赅,改变翻译中逐字翻译作造成的累赘、拖沓或不符合行文习惯,甚至产生歧义的现象。 如:On condition that you sign this receipt, I will pay the money. 你在收据上签字,我就付款。 五、商务英语中的常用术语翻译 商务英语翻译中包含大量的词汇,因此对于常见词汇的精确运用在翻译中很重要。作为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就要大量的掌握这些具有商务含义的普通词和复合词和缩略词语。 如价格常用术语FOB,CIF 有其特定的专业内容,又如C.W.O定货付款;B/L 提货单;L/C 信用证;C.O.D 货到付现;W.P.A 水渍险;blue chip 蓝筹股、绩优股;bad debt 呆账,等等。总之,商务英语翻译不能拘泥于形式,在保证原文的信息量最大限度地传递到译文中的前提下,翻译者可以灵活运用译入语,已达到语义信息、风格信息和文体信息的最大程度的对等,同时商务英语翻译要遵循商务专业用语。所以要求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要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及翻译技巧。 商务翻译论文:商务英文合同的词汇特征和翻译 【摘 要】商务合同是商业法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一种文体。商务合同英语属半法律性语言,用词准确、正式、严谨,具有鲜明文体意义。本文基于典型实例分析,探讨了商务英文合同的词汇特征及翻译方法。 【关键词】商务英文合同 词汇特征 翻译 商务合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商品交换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受到国家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贸易国法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利益而签订的明确规定了贸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国际商务合同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商务合同英语既具有商务英语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法律英语的特点。本文拟从庄重正式、准确严谨和简洁明了三个角度阐述分析商务英文合同的词汇特征及其翻译方法。 一、庄重正式 Martin Joos按照语言使用的正式程度提出了英语的五种变体,即庄重文体(frozen style),正式文体(formal style),商议文体(consultative style),随便文体(casual style)和亲密文体(intimate style)。一般认为商务合同英语属庄重文体,即五种变体英语中正式程度最高的一种。商务英文合同的庄重正式的词汇特征体现在专业术语和外来词古体词的使用上。 1.商务专业术语 专业术语(technical terms)具有鲜明的文体特色。其意义精确、单一、无歧义,且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为了准确描述商务活动中的各个交易环节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类单据,商务合同英语文体中使用了大量表意清楚的商务专业术语。例如,policy(保险单),negotiable(可转让的),liability(责任、义务),right of recourse(追索权),factoring(保理)等。这些专业术语可避免冗长的解释,简化交易过程,提高工作效率。 2.法律专业术语 为了准确描述商务活动中交易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商务合同英语中也使用了较多的法律专业的术语。狭义的法律术语指仅出现在或大多数情况下出现在法律文件中的法律科学的特有术语,此意义上的法律术语在商务合同文体中的数量不多,如:imputed negligence (转嫁的过失责任)特指可向与行为人有利害关系的人或有合同关系的另一方追究责任的过失。商务合同中这类狭义的法律专业术语不以大众是否理解或接受为转移,它是商务合同语言准确表达的保障,是其独有的现象。而广义的法律术语则包括在法律文体中被赋予特定法律意义的常用词语,如action(诉讼),party(当事人),financial responsibility(经济责任,指违约责任,具体可指“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和“支付迟延支付金额的利息”)。这类词语把握不准确的话很容易导致翻译和理解当中的模糊性,因此要格外留意。如,“The contract is concluded in case of acceptance of the offer.”很容易译为“提议一旦接受,合同随即订立。”而实际上,“acceptance”与“offer”是合同法中两个重要的法律术语,其规范的译文分别为“承诺”、“要约”,前者是指受要约人对要约内容表同意,而后者则指一方希望与另一方订立合同。 3.外来词和古体词 商务合同英语中使用的商务类专业术语有不少源于拉丁语或法语,有些则是由其词根派生或合成,许多术语都有相同的前缀或后缀。它们的意义比较稳定,利于精确地表达概念,例如:ad valorem duty (拉丁语)从价(关)税,bona fide holder (拉丁语)汇票的善意持票人,pro rata tax rate比例税率(拉丁语,即proportional tax rate),insurance premium per capita (拉丁语)人均保险费,force majeure(法语)不可抗力,pro forma (拉丁语)估算表。 商务合同英语具有古体特点,这种古体特点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古体词语的使用。古体词(archaism)是一种具有鲜明文体色彩的词汇成分。尽管古体词在现代英语口语和一般书面语中极少使用,但在商务合同等法律文体中,古体词却大量出现,充分体现出其庄重严肃的文体风格。合同英语最具特色的古体词形式当数自由词素where、here和there与in、by、with和after等构成的复合副词:(1)here +介词:如,hereto,hereof,herein,hereinafter等。这里here相当于this,指本文献、合同或有关文件,因此,“hereto”(本合同)相当于to this,依此类推。(2)there +介词:这类词由thereto,thereon,therein,thereof等。其中there相当于that,指句子前面已出现的某个名词或名词词组,因此,“thereto”(根据那一点)即为to that。(3)where+介词:whereby,wherein, whereof,whereupon中where相当于which或者what,“whereof”(关于它)也就是of which。如,payment in respect thereof(关于此项的付款)。 古体词语的使用除了体现其庄重严肃以外,还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意义更加清楚、简明。例如:“依照本合同相关规定”在英文商务合同中几乎见不到“according to relevant terms and conditions in the contract”这种表达方式,常见的表达方式是“pursuant to provisions contained herein”或“as provided herein”等。对“合同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转让本合同”,西方工商界一般会选择使用“Neither party hereto may assign this contract.”,而较少使用“Neither party to the contract may assign this contract.”。 4.复杂介词短语 商务合同英语正式性还体现在倾向使用较复杂的介词短语来代替非正式语体中常见的简单介词与连词。例如,用with regard to和prior to分别代替about和before。又如:All disputes in connection with this contract or the execution thereof shall be settled by way of amicable negotiation.在此句中,用“in connection with”就比用“of”要显得更为正式。 二、准确严谨 1.情态动词 合同英语中各情态动词意义界限非常明确,体现了合同语言的严谨性。“shall”在商务合同英语中使用率最高,含有“本条款具有法律规定的指令性和强制 性”之意,其含义相当于“must”,但合同中不能使用“must”。如,“The seller shall present the following shipping documents to the bank for negotiation of L/ C”中的“shall”表明“卖方在向银行议付信用证时,必须履行递交所要求的装运单据这一法律义务,而且应做到单据相符、单单相符,否则银行即可拒付。”“will”则只表示对合同一方的某种建议或合同双方之外第三方的行为的说明,不构成法律约束。“should”意为“应该”,带有主观意思,表示“这样做最好”。若用于条件句中,则表示较低的可能性。“may”表示“可以”、“可能”。这两个意思在日常用语中都可用“can”来表达,但是在合同中几乎只用“may”而不用“can”,因为前者比后者语气更正式。例如:Unless otherwise agreed, delivery of the goods and payment of the price are concurrent conditions, that is to say, the seller must be ready and willing to give possession of the goods to the buyer in exchange for the price and the buyer must be ready and willing to pay the price in exchange for possession of the goods.译为:除非另有协议,货物的交付和价款的支付应是同时履行的条件,换言之,卖方必须乐意让出占有将货物交至买方以交付价款;同时,买方须乐意支付价款以交换对货物的占有。 2.近义词或相关词并列 在商务合同英语中有词汇并列使用的现象(juxtaposition),即同(近)义词或相关词往往由and或or连接并列使用,例如furnish and provide,fulfill or perform,transferable or assignable,null and void,in full force and effect等。这种词汇并列使用使得两个或多个词语的含义来共同限定其唯一词义,从而排除了由于一词多义可能产生的歧义,这正是合同语言必须表达严谨、杜绝语义歧义或漏洞的需要。又如:This contract is made by and between the Buyers and the Sellers, whereby the Buyers agree to buy and the Sellers agree to sell the under2mentioned commod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stipulated below.句中若单独使用by,则仅表明合同是由谁达成的,单用between也只对合同签约当事人的范围进行了限定,而并列结构by and between的含义则比单独使用的by或between更加明确,更加丰富,表明参与合同谈判全过程并最终签约的都是the Buyers and the Sellers,并无其他当事人。类似的还有terms and conditions、injury or damage、neglect or omit。上述并列同义词只有细微的差别,在日常生活中,人们 往往忽略不计,但合同的准确严谨性决定了合同中不允许出现哪怕是最细小的失误或是遗漏。 三、简洁明了 缩略词(主要为首字母缩略词和截短词)以其规范、简明、省时的特点而被广泛运用在商务合同中:价格、支付及保险方式、货币、度量衡、常见的重要机构或组织、公司和国家等多以缩略词形式出现。例如,T/T(Telegraphic Transfer电汇)、FOB(Free onBoard船上交货)、WA(With Average水渍险)、a/r (all risks全险)、 AS (after sight见票即付)、ACN(air consignment航空托运单)、 ICC(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国际商会)等。这些用语的解释在国际上己形成惯例,所以其意义单一,含义准确,适用于商务合同这一特定文体。因此,熟知缩略词全称,领会其含义,也就成为起草、翻译经贸合同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综上所述,商务合同英语正是为了准确严密地规约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而采用的一种文体形式,研究商务合同英语的词汇特征,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恰当、得体、准确地使用商务合同英语。熟悉商务合同英语的词汇特征可以帮助广大经贸工作者准确有效的阅读理解、翻译和起草合同,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与争端,从而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交流与合作。 商务翻译论文:试论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存在诸多弊端。文章针对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实践研究的重点以及翻译教学的合理规划,从而为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复合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中职教育 商务英语 翻译教学 在对外经贸经济活动中,企事业单位对于各层次职业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为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其英语学习的应用能力,在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各类应用文体的实用翻译课程已成为必需。为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中职学生构建开放的整体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获得良好的语言翻译能力。 一、从科目要求出发,浅谈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课时安排和教材使用等方面都亟待完善,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开设较晚,为便于学生参加相关的商务英语等级证书的考试,课程一般设在二年级的下学期,课堂授课课时较少(一般为 60学时或80学时),学生对商务英语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掌握仅为皮毛;另外,在学习翻译课之前,尽管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学过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阅读及商务英语写作等课程,但是因为学生的基础较差、在校学习的时间较短,再加上学校未曾开设英汉对比、修辞、词汇学等相关课程,因此,翻译课教师的授课难度较大。2.教材内容过时、教学模式陈旧,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教材虽然注重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编写原则,但所选用的实例不够新颖,内容仍保留一些传统教学色彩,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的重视也不够;教材虽然注重实践与形式多样化的结合,但教师对现代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够,课堂教学依旧以传统的授课方法为主,容易导致教学和实践的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行业的需求。3.以考试为指挥棒,课堂教学与职业教育相脱节。目前,各种形式的外语测试直接充当着指挥棒的角色,中职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也同样沿袭着这样的趋势:即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测试哪方面的能力,学生就集中学习哪方面的内容。4.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翻译课教学的要求高、难度大,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懂得语言学、教学法、翻译理论、商务贸易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还要有口译、笔译的实践能力;同时,由于翻译课程的备课量大、作业批改难度大、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根据目前现状,浅议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的重点 在中职商务英语翻译课堂,如何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 确实是翻译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针对目前翻译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进行教学实践:1.以理论研究作为教学实践重点: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中职学校翻译教学的整体语言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翻译教材和教法。2.以师资培养为重点:建设一支能实施翻译教学与整体语言教学实践的师资队伍。3.以学生培养为重点:实现由传统单一“知识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实用型”、“创造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整体语言教学的方式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在帮助中职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应更好地使学生了解语言学习过程,从而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独立获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三、结合专业性质,试论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践的合理规划 针对我国翻译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性质、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必须进行科学系统的学科探索与规划。 首先,进行系统的课程设置。翻译教学要贯穿于中职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其特有的教育思路,课程设置必须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多样性,即课程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才能使各门相关学科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衔接。在低年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双语语言基本功、普及人文社科等基本知识,为高年级各种应用文体的翻译打好扎实的基础。同时,针对商务、文秘、旅游、国商等不同专业方向,组织编写富有时效性和实用性的校本教材,注重翻译知识与翻译技巧的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其次,完善新的教学理念。要使翻译教学从传统的弊端中走出来,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全新的教学理念应包括:科学的教学方法、新型的师生关系、多样的教学模式、优化的语言输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综合的测试手段。翻译教学要从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改变成为精讲多练的师生互动型课堂;在语言实践教学环节,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需求、目的、意志及学习策略等个人因素,从而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方位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课堂教学可以采取模拟现场、演示报告、翻译评论、项目协作等多种多样的任务型活动,例如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情景翻译练习;教师利用教学课件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翻译项目,指导学生上机练习;或者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合作完成一些翻译项目……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教师既能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和工作责任心,同时又能使学生在整体语言环境中获得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鼓励,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和考试成绩结合起来进行评测。 最后,建立强大的师资阵容。学校必须不断充实师资队伍,满足当前中职学校外语教学实践发展和翻译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借鉴现代语言学、符号学、传播学等各个学科的发展, 在教师翻译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翻译理论研究;注重师资的培训与交流,学校可通过加强校内外翻译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合作,邀请翻译人员来校授课,派教师到校外、国外学习进修等方式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作为教师本人还要自觉加强自身业务修养与理论学习,认真总结教学经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为使自己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取得相关证书和相关行业的从业经验也理应成为教师自我提升的必需。 总之,随着社会对高技能复合型、实用型、创造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在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向,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不断开拓出符合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商务翻译论文:谈商务日语翻译教学中文化思想的培养 商务日语翻译是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商务日语专业知识的基本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在商务场景中的实践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曾经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修刚教授在中国国际商务日语研究委员会在会议专题报告中指出:高水平的商务日语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日语的交流能力、日本企业文化、日本社会文化、商务知识。通过对院校在校日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显示,80%以上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是为了将来在日资企业就业,但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懂日语,了解日本的习惯就能在日本公司顺利工作。事实上,很多日本企业在招聘日语毕业生时非常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并不把日语能力作为雇佣员工的首要或主要标准,也就是说,不单单要掌握日语语言,还要掌握其国家的文化思想,因此,在高校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思想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 商务日语翻译教学中文化思想培养的原则 1.1对比性原则 注意两国文化对比的重要性。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既有共同点又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教师在导入日本文化时,要遵循对比性原则,通过中日文化表面现象的对比,挖掘和分析两国文化差异的原因,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日本文化 背后反映的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1.2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文化思想导入部分的量和度,过少不利于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过多则会喧宾夺主,留学生论文 变成日本文化课。作为教师要不断研究,结合教学经验抓住导入的时机,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导入文化教学。 1.3实用性原则 文化思想培养必须与教材内容和商务日语日常交际的需要相结合。在上课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选择与实际工作过程结合紧密的文化内容,例如,日本人的日常礼仪、商务社交礼仪文化、企业文化等,理解了有关的文化可以进一步促进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而且学生对和日本人生活、商务活动相关的文化也会非常感兴趣。 2. 文化思想培养的内容 2.1语言文化: 日语语言的含蓄性。重视人际交 往中的和谐关系,是传统日本文化的显 着特征。他们说话多留有余地,交际过程 中注意尊重对方意见,尽量避免相互之 间发生直接的冲突。日本人对别人的请 求、邀请、建议等即使办不到或不能答 人际关系这一点,“以和为贵”的思想已 经融入了日本人的灵魂之中,日本人的 “拒绝”言语行为恰恰反映的就是这个“和”的精神。 总之,客观地说,日本文化虽然包含了大量外来文明吸收的成果,但是已然 具有了其自身鲜明的特色,不能够妄称其为“拼凑的文化”。日本民族不光有其固有的文化特性,而且一直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特色打 造、铸炼着自己的文化。至少日本人自己 是这么认为的:他们是独特的。而不是任 何一种文明的翻版或抄录。日本文化之于日本人的思想行为,从国内到国际上 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要搞好日语翻译教学环节,就必须先虚心地研究日本的文化思想,而且要尽可能地从更贴近日本人调。 2.2交际能力的培养: 除了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在跨文化交际和商务沟通中也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日本人与人初次见面时会鞠躬,在倾听别人讲话时会频繁地点头,这种“鞠躬”、“点头”等交际方式就是非语言交际。日本人向来注重“以心传心”、“心领神会”、“不言自明”,比起语言交流,他们更注重非语言交流,他们会通过对方的脸部表情、神情及肢体动作领会对方的言外之意,判断对方的态度。因此,为使学生在今后的商务沟通中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在商务日语翻译教学中穿插非语言文化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日本人非语言行为的文化特征以及中日非语言文化的差异。非语言交际的内容较广,大致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四大类在商务日语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导入在非语言交际中起重要作用的“表情”、“视线”、“手势身势”、“身体接触”等一些内容。例如,日本人在公众场合常常面无表情或始终保持礼仪性的微笑,这两方面看似矛盾其实却反映了日本人不直接外露情绪的共性。这根源于日本独特的岛国文化,为了避免与他人产生冲突,日本人往往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另外,日本人在和别人交流时不喜欢直视对方,他们认为对视是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多采用回避视线的行为方式。在手势和身势方面,日本人也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2.3团对协作方面的导入: 他们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团退意识 强烈,形成了亲族式的纵向集团社会结 构,人们之间那种纯粹的上下级关系已 不常见,亲情般的感情纽带渗透其中,使 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这种彼此之间 的相互谅解和关心在日本的人际交往中 时常可见。另外集团意识对于日本国民是多么地重要,而且集团内部不突出“个性”。在日式 的集团里,个性很强的人常常会与其他 人格格不入。要想融人集体就必须去掉个性,磨掉棱角。在所属的集团中日本人 为避免与大家不一样而受到集团的排 斥,都尽量采取与大家一样的行为。只有 将自己完全融化在集团中,他们才能找 到“自我”的位置和价值。理解日本民族 的集团性这一点对学习日语的人来说是 很重要的一环。. 结束语: 总之,我们教师既要讲解语言结构和语法,还要在讲解的过程 中向学生渗透相关日语语言习惯和日本文化背景知识,使日语学习者对于语言中所蕴涵的背景文化有所了解,因此,在商务日语翻译教学过程 中,要将传统的以日本语言和文学为核心的教学形式转变为有机地将语言基础 知识与日本文化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 合理地将文化渗透到语言教学当中,从 而培养学生的日语思维习惯。
就业指导论文: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 大学生 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摘要: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与学生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接触.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征和实际能力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着全面的了解。因此,为积极应对目前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问题,对毕业生进行科学性、实效性指导,使得大学生能够较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严峻的就业压力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的重点。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1.社会原因。 随着近年各大高职院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生数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毕业生人数高达61l万人,加上历年约150万未就业的大学生,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达到新高,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使得社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减少,许多单位削减甚至取消招聘计划。这样的供需矛盾,势必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2.个人原因。 (1)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从众攀比心理严重。许多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时,并不知道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是什么,只是盲目地游走在招聘会现场。找工作挑三拣四,非大公司不去,非大城市不去,把工资待遇看成是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2)就业观念滞后,存在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3)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弱。(4)缺少职业生涯规划,许多学生在就业后,频繁跳槽,成为社会上所谓的“跳蚤族”。 3.学校原因。 (1)许多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的发展,盲目招生。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使得学生不能顺利就业。(2)就业指导体系相对滞后.虽然许多院校都已经为学生就业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但也仅是忙于一些通知的传达和校园招聘的联系。并没有真正做到系统、合理安排学生就业。(3)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相对欠缺,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如何发挥作用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对辅导员的要求都很高。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多是由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担当,他们来自各个专业,对就业指导这一专业领域并没有深入了解。如果辅导员没有充分了解就业指导相关知识,缺乏相关技能,就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对辅导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辅导员自己也应该虚心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多走访企事业单位,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自己成为一位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老师。 2.加强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提高核心竞争力。辅导员应该做到:一方面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和技能学习,使学生有过硬的技能,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很快适应社会。 (2)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应贯穿于日常教育中。教育学生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合理定位自己。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及集体之间的关系。学会自我调节 (3)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学习教育,学生可以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明确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 3.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指导。 辅导员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介绍给学生。通过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让其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中,校园招聘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要求辅导员在第一时间将招聘信息和招聘单位的情况通知给学生,并在学生中广泛动员,帮助学生在众多的就业信息中进行筛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4.做好学生实习工作.全力配合教学。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大三就进入了毕业实习阶段。在这个时候,学生不仅忙于找工作,还要做好毕业设计。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到平衡,辅导员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就拿我院今年毕业生来说,在毕业生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学生不积极找工作,甚至放弃好的工作机会.认为应在学校多学点知识;另一种是学生认为工作重要,学校的事情无所谓,不和老师沟通探讨就业问题,态度不积极,在专业理论上落后了很多。因此,辅导员要做到:做好实习学生的计划、安排、总结,及时将学院的信息通知学生,经常与学生的专业老师联系,了解在外实习生还应该做什么,使学生能够及时完成在校的学业。 5.大学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 这里所指的大学生离校是指第六学期的大学毕业实习阶段.在第五学期末.许多毕业生已经找到工作,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在继续努力当中。因此,辅导员就必须分别对待这部分学生,做好学生的跟踪调查工作。一方面,对已就业的学生,辅导员应走访用人单位,听取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和对学生或学院的建议。这样辅导员就可以获取大量的就业信息和就业经验,从而有利于辅导学生就业。同时,辅导员能及时与毕业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公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避免学生频繁跳槽。另一方面.对未就业的学生及时给予就业指导,长期进行电话、网络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进展,并将校园招聘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对于特殊困难的学生,应及时将学生信息向领导汇报,寻求上一级的帮助,避免学生因长期无工作而产生心理问题。 6.引导大学生多渠道就业。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有效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相继颁布,各种招聘会、“三支一扶计划”、“从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中征集义务兵政策”等应对措施纷至沓来。然而,很多大学生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职业的选择依然保守和单调。 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辅导员是他们最熟悉也是最信赖的人,辅导员也是最了解他们的人。因此,辅导员可以根据各个学生自身的特点,鼓励他们应该选择自己的路。比如:对于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好的.而且积极要求上进的同学,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继续深造,在学历上得到一个提高:对于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军.这不仅在经济上帮助了他们.还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通过辅导员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提高学院就业率,为学生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内容十分广泛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来自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就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更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高职院校毕业生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学生的特点,高度关注就业工作,不断探索就业工作的规律和科学方法,给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科学、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帮助其达到就业目标,实现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就业指导论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则探析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工作 原则 【论文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任重道远。本文初步构想出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领导作用、重视全员参与、注重全程指导、采用系统指导、与时俱进地持续改进、以信息为基础、互利的“三赢”关系等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八大原则”,并逐一进行了阐述。 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谋生存、求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要建设一个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更是需要健康和谐的人力资源配置做保障。高校是社会的人才高地,其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在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及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新发展。因此,本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则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初步构想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八大原则”。 一、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适应,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这是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上被公认的正确命题,也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出发点[1】。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都离不开社会需要,从营销学角度来说,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采取适合自身的营销策略将自己推向市场。高校应充分了解社会当前和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为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求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能通过全面而广泛的就业市场调查研究,号准用人单位的用人之脉,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职业信息。比如职位分析就是不能被忽视的指导内容,用人单位和学生都会考虑职业与个体的匹配、个体是否能胜任相关岗位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强调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脱离就业和社会需求的就业指导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对学生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强调领导作用 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主要负责人强调:“各高校党政一把手’要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院系目标责任制,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高校的书记、校长要深入职能部门和院系,加强指导;院系负责同志要深入班级进行具体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服务真正明确、落实到每一位毕业生。”强调领导作用,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全员化”的前提,领导的重视会影响到师生对就业指导的重视,有助于促进全体教师都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进而有益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总之,强调领导作用,将毕业生就业视为“一把手’,工程,有利于确立统一的宗旨及方向,有利于激励全体教师的充分参与,有利于激起全体学生的高度重视,有利于确保就业指导工作能获得必要的资源,有利于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重视全员参与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事,也不仅仅是就业指导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事,而是需要在“一把手”的领导下,全体教职工通力协作、全员参与来实现的,同时还要尽可能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力量。在就业指导系统中,学生主动参与,全体教师积极响应,以及家庭、校友、用人单位、其他社会支持的积极配合都显得非常重要。 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来,特别是调动各专业教师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力量,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有益举措。应当看到,专业教师在对专业分析、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分析、相关专业的就业行情、形势分析等方面有着其他人员无法替代的作用。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便于把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有利于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传授给学生更多、更实用的技能,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领域的“软实力”,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贯彻“全员参与”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在多方位的影响下逐渐树立起正确、理性的就业观、职业意识、择业观,加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进而积极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强调全员参与,除要求高校利用自身拥有的教师资源外,还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源,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与相关政府机构、社会人才服务机构、用人单位等进行合作,将企业HR、成功校友等社会人士请进课堂。他们了解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向,熟悉企业的用人需求和用人标准,熟知职场的生存法则等,能够将最新、更实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通过这些形式和途径,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和实用的信息,让他们更直接、更客观地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职业、了解企业。因此,重视全员参与,高校应积极调动和发挥学校内外资源的力量,促进两者在就业指导工程中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和发展,提高高校就业率,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四、注重全程指导 个人对职业的选择与决定有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作为对应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应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传统的仅面向毕业生开展的,明显带有“季节性快餐’’特点的就业指导,希望在短短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就业观、客观认识自我与职业、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创造各种条件实现职业目标等,这样的就业指导很难保证指导的质量和效果。对处于“职业探索与准备期”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对象不应只是毕业生,还应面向全体学生,就业指导应贯串于整个受教育期间,根据不同阶段、层次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开展有计划的并不断深化的就业指导活动。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应重视“全程化”。 全程化就业指导,是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根据其从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的职业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提出具体要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和指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走向社会成功就业,并对其未来职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就业指导过程。全程化就业指导突出时间上的“全程性”,即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程中,可将就业指导划分为专业与职业认知阶段、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业准备阶段、就业实施阶段和职业适应阶段等,根据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连续不断地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注重就业指导的全程性,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地规划和实现职业目标,有利于大学生理性择业和就业,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成才与发展。 五、采用系统指导 就业指导的目标系统、内容系统以及实施保障系统等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结与互动,构成了就业指导的高度系统性。系统指导需要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结合大学生个性特点、兴趣、愿望等,通过职业咨询、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自我,探索职业世界,树立职业理想,澄清职业价值观,内化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而能够在就业时作出合理选择,适应工作并能在任职中获得发展。同时,就业指导是沟通教育与职业、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与学生的重要桥梁。它可以协助用人单位选择所需人才,促进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并且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协调与联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系统指导有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和效率,有助于协调和整合各类资源,减少人力与物力等资源的浪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象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不仅仅是毕业生,而应拓宽就业指导对象,把全体学生都纳入到系统的就业指导中来。就业指导根据各阶段、各层次学生的特点、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由浅入深的引导与教育。二是主体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应是全员性的,像就业指导这样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广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级、各部门、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形成就业指导合力,共同协作保障就业指导工作高效、优质展开。这样有利于将有关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资源加以综合运用,将高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互利的“三赢”关系,使就业指导工作富有成效。三是从内容上。个性化就业指导是要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发展其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内容丰富、细致的系统指导。显然,系统的就业指导不只是局限于毕业前的几场就业讲座、临时抱佛脚式的求职技巧传授等活动,还应该涵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咨询、就业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见,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的系统指导过程。 六、与时俱进地持续改进 由于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的需要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提高的。所以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改进也是大势所趋,并应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其他管理人员永无止境的追求。持续改进的目的,在于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学生不断变化的需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激励高校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理论、内容、方法和实践,培养学生持续改进的意识,主动关注职业世界的变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新需求等,从而客观认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比如大学生应培养和提高众所周知的智商(IQ)和情商(EQ)外,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概念——挫折商(AQ)。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这三个因素。在智商和情商都跟别人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挫折商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因此,在当今金融危机形势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的实际情况下,大学生也应“与时俱进”地有意识培养自己的高挫折商。可见,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改进应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同时,持续改进的原则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创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就业指导理论、方法、内容、实践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比如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强烈愿望,高校应强9a~,J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应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就业指导工作中,形成传统有形就业市场与无形网络就业市场相辅相成、互相弥补的更全面、更完整、更有效的就业市场。为了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增加各类科学、系统的标准化心理测评、职业测评工具的使用。 七、以信息为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招聘手段的革新,就业信息已成为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载体和有效保障[4]。就业信息是能对个人的职业选择、适应与发展带来影响的信息,又是个人理解社会实情,推敲自我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等自我概念,开拓自身职业发展前途,促进自我职业志向形成的素材[5]。就业信息的主要功能是:(1)能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思考自身的职业兴趣、能力、个性等,树立理性的职业目标,自觉地制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2)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的同时认识职业世界,并使自我与职业匹配地结合;(3)让大学生提前了解未来职业世界的现实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预期,开阔个人就业视野;(4)提高大学生辨别各类职业信息的可靠度、价值度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有目的、自觉地收集、整理与利用职业信息的能力,并且能把有效的信息应用到自身的职业规划、职业选择及职业决策中去。 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应客观地、有选择性地、批判地筛选、判断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并且信息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关注的职业领域,而要开阔个人就业视野。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失去其他相关职业领域所提供的机遇。由于当今社会信息日新月异,量大面广,而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因而在搜集信息时,要做好记录、加工和分类工作,以利于及时筛选、更新过时的信息,补充新鲜信息,必要时能迅速、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 八、互利的“三赢”关系 就业指导是沟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职业、知识与劳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桥梁。互利的“三赢”关系,主要是指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在就业过程中能各取所需、共同发展。学校实现高就业率,高质量的就业势必会提高学校的声誉、地位,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生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用人单位挑选到适合于企业文化、适合于岗位要求、适合于工作性质的人才,有利于节约用人成本利于企业发展;毕业生获得与自我兴趣、能力、个性、愿望等相匹配的职业,有利于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胜任、适应与发展。 毕业生是否建立起合理的就业观念、是否具备就业能力、是否顺利就业、是否适应职场并获得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用人单位对其的认可度。用人单位的认可度主要是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职业素质以及工作表现等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检验,主要来自于市场而不是学校考试、考查的成绩,用人单位才是最权威、最有效的评价者。因此,从用人单位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利于指导的有效性,也更能使学生清楚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人才,进而主动积极、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也可使学校获得大量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需求,进而能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有效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对高校来说,与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和人才交流机构建立互惠双赢的长期合作关系,逐渐建立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形成强强联合,也无疑是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乃至引导其成功步入社会的一次有效尝试。到实践基地实习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感性、深入地了解企业,在接触优秀企业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提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满意度,实现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互利、共赢。 就业指导论文:浅谈高校班主任是毕业就业指导工作的中流砥柱 论文关键词:班主任 就业指导工作 现实背景 现实做法 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千变万化,班主任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出发。着重阐述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现实背景、做法与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就业市场格局的变化,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压力也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是否就业,不仅关系着学生的个人及其家庭.而且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构。因此,每所高校都在寻求多种途径,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作为从事一线管理工作的班主任,凭借自身的工作特点,理应成为学生就业工作的主力军,发挥在学嫩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一、班主妊成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中流砥柱的现实背景 1.从班主任的工作特点来看:班主任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接触最多的人。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担任班主任的老师。有的是刚从校园出来的年轻人,他们因为年龄接近.易于学生打成一片;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他们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擅长与学生交流沟通;有的的是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他们凭借渊博的学识,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无论是哪种类别的班主任,通过长时间与学生接触.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提高了就业指导的可信度。加之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效率。 2.从目前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由专职教师或职业指导专家担任教学工作:二是将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由专业课教师适时进行职业教育:三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院系邀请相关专家开设讲座;四是通过多媒体,如网络、录像等传播就业知识。这四种形式的结合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技能,但无形中都忽视了班主任的作用。若将班主任的因素加进来,相信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从目前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构成来看:现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学校的相关部门( 如招生就业处)的工作人员,院系分管领导、辅导员担任。学院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般都负责“面”上的工作,传达各级的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联系招聘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常规管理工作等;系分管领导和辅导员日常事物太多,只能对就业的政策、观念等进行“整体”性指导.对于一些精细的工作无暇顾及。可以看出。目前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还相当薄弱.迫切需要补充人员.作为学生教育与管理一线的班主任无疑成为首选。班主任充实进就业指导的队伍.有利于将就业心理、技能等个性化的指导落到实处。 二、班主任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中流砥柱的现实做法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首先必须转变班主任“就业与我无关”的观念.提高班主任的就业意识。为此。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针对班主任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宣传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情况,如班主任会议、宣传橱窗、订阅报纸杂志、就业工作研讨会等。使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班主任在学生就业工作当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2.培训技能。提升水平。学校应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班主任如何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培训.内容应包含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大学生求职的方法技能、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从而增强班主任就业指导的知识技能.提升班主任就业指导水平。 3.规范制度.强化动力。考虑到就业在整个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将就业工作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当中势在必行。因此,要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责任制,制定严格的班主任就业工作考核制度,规范班主任的日常工作。院系要定期召开班主任就业工作会议,汇报本班工作进展.交流工作经验。在班与班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推动就业工作顺利进行。为了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学校还应该建立健全的班主任就业工作激励机制.如要求班主任每周开设2课时的就业指导课,给予课筹:班级的就业率与年终津贴挂钩;就业率高的班主任优先评选先进,等等,从物质与精神上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就业丁作中。 三、班主任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中流砥柱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班主任与学生亲密无间的关系,决定了班主任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优势。从低年级开始,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深入学生宿舍等途径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还可以通过演讲比赛、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辩论会等形式组织新生探讨如何确立学习目标.如何成材等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班主任还应尽早向学生灌输竞争择业的意识.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压力.促进学生将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打好知识基础。进入高年级.班主任通过各种形式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毕业生准备求职材料,提高毕业生的面试技巧;为毕业生全方位搜集就业信息等。这些精细化的工作有了班主任“点”对“点”的参与.使就业工作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提高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2.有助于建构和谐的校园环境。班主任参与就业工作.因他们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现实表现和能力,可以及时发现因就业问题引发的校园不和谐因素并及时将这些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了校园的稳定。班主任直接参与就业,本身就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在校园里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建构和谐的校园环境。 毕业生就业是个系统性工程.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对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创建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该充分调动班主任在就业工作中的积极性。为服务毕业生顺利就业添砖加瓦。 就业指导论文: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全程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地方本科院校应以全程就业指导作为破解这一问题的落脚点。本文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及相关实践内容。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应运而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规模、质量、效益上的不断提高,为缓解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旺盛的矛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出现新的特点,逐渐从绝对的卖方市场开始走向相对的买方市场,其中,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显露,无疑给地方本科院校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地方本科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 1.人数众多、形势严峻 有关资料表明,从2001年开始,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毕业生近500万人。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7年,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将会持续严峻。而在这组庞大的数字中,众多的地方本科高校占了相当大的份额。 2.就业预期较高、自我认识不清 确定一所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必须综合分析该校的办学实力和服务范围的社会需求。一所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与国内一流大学和办学历史较早的老校相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具有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浅、师资力量弱、设备条件差、区域位置偏等先天不足,另外,学生来源中尽管不乏有可造就的精英之苗,但总体上讲,仍不可否认,生源的知识基础整体上还是较弱的。然而,现实社会中,由于长期的“考上大学光宗耀祖”的影响,家长和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预期还是相当高的。非白领不做、非经济发达地区不去、非高薪不去的现象比比皆是。 3.就业指导存在误区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始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的政策起,虽说已经有一段时间,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误区,其中主要在于就业指导仅限于就业。即,对象上只对临近毕业的毕业生进行指导,内容上仅限于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调适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提供,缺乏创业教育,缺乏对学生发展的指导,更缺少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设计的全程指导。在以市场配置为主导的人才配置模式下,这样的指导是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同时,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大多由辅导员和部分管理人员承担,不仅人员少,指导的专业性也不强,难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4.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大学生就业 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使金融机构出现连锁性破产,并引发金融业裁员潮。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全球相关行业和许多企业面临困境。本次金融危机,已引起更高的就业危机,一些大型企业纷纷取消全国校园招聘计划,而今年毕业生比去年急增64万。原先,大批外贸企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创造了大量的中、低端劳动力市场,成为地方本科高校主要的就业流向地。然而,受金融风暴影响,大批被裁员工(包括一些破产倒闭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的再就业和留学生的回国就业,势必会加大国内高端人才市场的竞争,延伸到中低端人才市场,让国内应届毕业生求职更为艰难。 二、地方本科高校大学毕业生全程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鉴于对当前及未来就业实际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地方本科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和理念,提升全面素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实现,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转变为大学生们求生存的必要环节,演化为当代大学生进行生涯设计规划、获得职业成功的有效途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的就业意识、就业需求、就业途径与方式,呈现日益多样化的态势。“一次分配定终身”已经成为过去,一个人一辈子从事单一职业的传统职业生涯被易变性职业生涯所替代。因此,在学生进入大学之日起就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提前进行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及早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重要的落脚点。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必须把解决理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必须把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大学生人生发展、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此,从新生开始推行专业化的、有针对性的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情感,贴近学生实际,与时俱进。 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专业化。专业化的大学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职业选择能力。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的生涯设计指导需求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队伍的形成,追在眉睫。 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金融危机虽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通过生涯辅导,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周期发展的必然性、合理性,减少无谓的抱怨和对未来的迷茫,看到经济危机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带来的契机,以及大学生在这些岗位面前的优势。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拉动内需的措施、政策扶持自主创业、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拓展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为大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机会。 三、地方本科高校大学毕业生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及做法 实践中,笔者将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活动对象确定为每年刚入学的大学新生,以年级为阶段、不同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分块进行。已经在校的各年级大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参加相关的职业生涯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具体的可分为“三个阶段、四个体系”。 “三个阶段”是指工作必经的三个过程: 1.初期阶段(一年级):帮助学生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专业学习的价值和专业前景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动 力。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与潜能、优势与不足,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习通用性技能,提高基本素养,为未来的人生发展做好专业准备。 2.中期阶段(一年级第二学期、二、三年级):帮助学生自我拓展,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事业观。通过开展职业测评、组织职业咨询、职业信息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职业,根据自身条件、职业志向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和督促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决策,推荐和鼓励学生参加职业培训、社会实践、创业锻炼等活动,拓展职业知识技能,提升自我素质,培养高度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提高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3.后期阶段(四年级):帮助学生自我发展,树立开拓务实的职业观、创业观和择业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决策的修正,帮助学生形成现实而正确的个人发展评价,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标准。通过毕业实习、个人辅导、职业信息的收集和选择、就业技巧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成熟度和职业行为的“自主、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实现人生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内在统一,鼓励他们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行业建功立业,完成向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四个体系”是指在实际操作中要努力形成和依托的途径和形式,以便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形式开展工作。 1.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有意识、成系统地讲授生涯规划、使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主渠道。在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既可以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达到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的目标。 2.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结合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人生发展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内通过成立专业社团、主题研讨与论坛、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等模拟训练、团体辅导、职业测评等多种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吸引力的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课外活动。积极探索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新途径,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设立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主题网站或网页,扩大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受众面和受益面。 3.社会实践体系: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用人单位、参加社会实践,邀请校外有关专家指导学生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和社会需求,树立职业精神,拓展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4.个别辅导体系:构建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三级辅导体系,充分发挥职业发展专业辅导人员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个别职业咨询、测评和辅导。要不断扩大职业发展指导的覆盖面,提高个性化职业发展指导的服务水平。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 就业指导论文:浅析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科学发展观;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以“全面全程就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全面提高,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以服务推进大学生就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保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同志2007年 6月 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重要讲话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全党同志都要从贯彻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我们 的工作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科学发展观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观,构建大学生全程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对大学生开展全面的就业指导,突出大学生创业教育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大学生的顺利、稳定的就业和就业指导的可持续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服务为宗 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其本质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以就业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失业问题的客观要求,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高等学校必须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这就是说,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尺度、以人为目的的理念,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以就业为中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就业是民生之本。同志指出“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 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回报,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其次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他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 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对高校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着眼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就业作为大学生的根本利益来考虑就业教育,以就业教育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其全面发展,不断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实现毕业生的顺利、稳定的就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就业指导强调人与职业的和谐发展,谋求人在职场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主动性。我们必须一方面要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顺利就业提供专业化综合服务;另一方面则要帮助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要求,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就业观,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社会职业 ,达到与工作岗位的有效结合,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以“全面全程就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前的系统的、完整的准备阶段。就业指导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规划 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从业前的准备,把价值观与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起来,把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因此,为了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更好地胜任未来的职业角色,真正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树立全过程就业指导的工作意识 ,全面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并使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 大学生就业指导应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以突出就业竞争力的提高为核心,既着眼于大学生就业、职业基本知识教育 ,又着眼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创造条件。 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专业技能、优良的发展潜能等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竞争能力。全程的全面就业指导就是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不能就某一方面开展指导,而应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应当包括职业知识教育、职业能力教育、职业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程序、就业渠道、职业道德、推荐表与 自荐材料的制作、公关礼仪等内容,并根据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规律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分阶段逐步实施,为青年学生的就业、择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实施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应科学地、合理地规划大学各个阶段就业指导的内容。以大学三年为例,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就是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工作起点,以年级为划分的纵向线和以专业为划分的横向线两条线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大学一年级,重点是目标分解 ,通过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知识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分析近年的就业形势,使新生从入学起就有一种学习紧迫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将三年的学习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学年 (期),指明目标和努力方向,实行 目标管理,使新生入学后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大学二年级,重点是准确定位: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树立升学考研的目标;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强调加强实践能力和技能的提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活动,争取多拿一些奖证,为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这一阶段主要开展就业政策、就业程序、就业渠道、职业道德、公关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大学三年级,主要开展创业指导、就业技巧、推荐表与自荐材料的制作等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咨询、就业形势报告会等方式,介绍上几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当年市场需求,教育学生从实际出发,调整好心态,根据自己的成绩、能力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合理定位,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引导动员学生到基层工作,牢固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的科学就业观 。 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以授课为主,由拥有职业指导师资格的教师进行课堂讲授。教学大纲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就业情况。第二模块以讲座为主,由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专业课教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及知名校友开设就业指导系列讲座。第三模块以社会实践为主,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各种社会实践机会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就业市场调研、到企业参观考察等。同时,应做好对学生的个别咨询指导,开展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为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实施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应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职业生涯设计 ,是指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相结合 ,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评,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 ,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 目标的职业 ,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就业指导只有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充分运用职业生涯设计的原则,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该干什么”,以及“怎么干”,才能使他们准确定位 ,找到适合 自己发展的岗位,也才能使他们将近期择业目标与长远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改变“一岗定终身”的观念,既做到面对现实,及时就业,又能长远规划 ,分步实施 。 实施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应重点在“七个结合”上下功夫。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就业指导与解决毕业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学生毕业实习、实践相结合 ;就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就业指导与毕业离校活动相结合。 三、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构建完善的全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以服务推进大学生就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 (一)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功能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 ,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和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涉及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参与和支持。学校应建立以就业指导中心为主体,院系、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毕业就业工作格局,明确“一把手”责任制;要根据 国家政策规定 ,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出台就业指导工作相关办法,明确各部门的责任 ,下放相应的权力,使责、权 、利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人财物的配备,健全工作队伍,加大经费的投入,建立多媒体洽谈室、信息查询室、资料室、电子阅览室;完善毕业就业工作评估体系与考评办法 ,全面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功能。 要加强与教师的联系 ,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将专业教育、就业目标培养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通过组织专家讲座、学科发展论坛、专业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拓展就业指导活动。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能动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体现个性化指导的要求。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全校教师要共同协作,构建以学校就业部门为主体、各方面通力协作、全方位齐抓共管、立体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师资质量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 面对新的就业环境,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极不完善。学校指导渠道单一,就业指导教师水平 、就业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只是就业信息和办理就业报到手续的通道。就业指导工作,事实上是一项专业化工作。从事人员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综合知识,通晓国家、省市就业政策。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老师由行政人员、专职辅导员担任 ,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到岗“指导”学生就业,不能开展科学、规范、有效的职业指导,整体素质令人堪忧。为了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质量,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团队。并建立健全开放、畅通的就业信息网络。我国自1999年起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始进行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目前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不过一万余人。而高校中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所占比例更是不多。因此相关教育等主管部门要在高校大力推行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使就业指导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要把学生看作是我们 自己的孩子一样,在物力、财力、制度、机制、信息、设备、场地等等方面有相应的支持,积极开展各方面的就业服务工作,进行尽心尽力的指导,以帮助大学生顺利成才,顺利就业。 (四)应用现代网络技 术开展网上就业指导 在当今信息时代 ,利用网络技术,创建就业网站,实现就业指导现代化、网络化成为各高等学校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网络就业服务的优越性主要是信息量大、透明度高、经济、快速 、覆盖面广、针对性强。我们要根据当今传媒的特点和资讯优势,采取网络互动、电话询问、信函调查等方式 ,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化网络的建设。高校就业网应涵盖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择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较全面的就业指导内容,指导毕业生学会和充分利用相关网站获取就业信息并得到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五)做好毕业生跟踪调 查及 回访工作 跟踪调查及回访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而且也有利于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设置专业和招生,应注意对社会需求的调研、预测,避免因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脱节而造成就业困难。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和招生,如何做好社会需求的调研和预测工作,“走出去,请进来”是最好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办法之一。因此,高校在积极培育校内就业市场的同时,还应主动与社会各用人单位联系 ,努力建成一批稳固的、长期的大学生就业基地。还可以通过网络及信函的方式 ,广泛向社会各用人单位发放“毕业生质量反馈表”,跟踪调查已经上岗的本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也可以组织有关人员每年到各用人单位实地了解本校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征求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意见与建议。这种具有“售后服务”性质的跟踪调查工作,不仅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良性互动,还可以使高校及时发现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专业结构调整和在校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此外,要经常邀请用人单位的同志到校举办各种人才招聘会、座谈会、信息会等,通过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 ,增进感情,加强合作,使就业体系更加完备,不断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学校还应对毕业生提供 5年以上的毕业后服务,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档案,动态维护毕业生就业信息,为毕业生继续提供教育,解决本专业所涉及的技术难题,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等各种服务,帮助他们向用人单位反映要求,解决困难,克服心理障碍,进一步适应工作、生活等环境。 四、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保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由于我国高校的持续扩招 、经济体制的转轨、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日趋严峻,毕业后暂时找不到全职工作的毕业生比比皆是,就业问题成了人们不得不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把传授就业知识、培养就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在就业指导的各个阶段始终着眼于培养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 实施创业教育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8年在首届高等教育大会上提出:“大学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未来高校毕业生最好的就业是自主创业。”据国内外经验和有关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其就业容量在多数领域平均比大企业高出l倍以上。因此,不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人们都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上的重要作用。在我 国 ,据 国家经贸委提供 的材料 ,目前 全国的中小企业提供 了大约 75%的城镇 就业机会,中小企 业也已占企业总数的 99%,其中从业者在 7人以下的微型企业约占72%,从业者在 8人以上的中小企业约占27%,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利税占 40%。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创造就业机会最多的一支主力军。由此可见 ,没有创业,就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也就不会有广泛意义上的就业。只有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创办中小企业,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实施创业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今的社会瞬息万变,人们一生从事一种职业的状况已成为历史。在校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情感脆弱。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到所面临的社会形势,促使其掌握创业技能,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培养坚韧性,锻炼意志品质,使他们学会与他人交往合作 ,学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如何生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及实现人生价值。 开展创业教育,要加强创业知识、创业意识的引导教育。如创业的意义、创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创业的心理障碍及克服、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创办小型企业的基本条件和步骤等。创业教育还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使学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有 自信心,敢于承担风险。 开展创业教育,还要加强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特定课程模式,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具体来说,一方面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 ,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明白创业的艰辛,感受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追求享受 ,贪图安逸的懒惰思想。同时,学校要构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如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学校对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应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保障。要扩大对创业实践基地的投入,从经费上给予保证;要给予重点扶持,从场地上给予保证;要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在人力上给予保证。要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 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组织学生面向社会参与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或协助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也可以适当吸收学生直接参与学校产业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指导学生按程序体验创业过程的演练。同时在现有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增加创业经营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不仅掌握某些专业生产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在社会生产、市场营销、规划运筹、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接受锻炼,提高创业能力。此外,“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活动,也有助于把一些创业活动的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大大激发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使之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接受创业教育,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业指导论文:高校政治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的现状及路径探论 【论文关键词】政治辅导员 就业指导 就业观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高校面临的普遍难题,尤其是新升本的院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的高校政治辅导员,如何在深入贯彻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前提下,结合当前形势、院校特点和大学生实际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高校政治辅导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服务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工作内容涵盖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高校政治辅导员的配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新生入学到毕业,与同学朝夕相处,辅导员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可以了解掌握分管班级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技能专长和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这样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及时帮助大学生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树立科学就业观念,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掌握求职技巧,实现顺利就业。 一、政治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由专职教师或兼职职业指导专家担任教学工作;二是将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由专业课老师结合专业知识渗透就业教育;三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院(系)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士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这三种形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都是就业指导切合实际的有效探索,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但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即缺失政治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参与度。而政治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服务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能全面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技能专长和综合素质等情况,同时政治辅导员在所带学生中普遍具有较高的信誉度和亲切感。广泛的调动政治辅导员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拉动大学生的就业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政治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路径 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和渐进的过程,辅导员只有通过深入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入细致地向学生讲解职业状况与就业形势,具体解决学生在就业供需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才能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1.循序渐进、分阶段开展就业指导 辅导员要在不同年级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学一年级全面开展专业与就业教育工作。通过教育,让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自身的特点迅速适应大学新的学习生活,找准自己的学习方向,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避免过度功利性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大一期间,还应帮助学生适度认清就业压力,让学生清楚自己所学专业前景、工作情况等,使学生了解今后的本专业的就业形势,从而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避免产生对社会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就业过程中最具核心竞争力是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辅导员要根据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中刻苦钻研,勤学苦练,掌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知识,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从思想上帮助学生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不同阶段的学习动力。大学二年级指导学生在加强专业课学习的同时,根据自己在大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的自身不足,有选择地参加各类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各类演讲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以锻炼自己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全面开展相关专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考试)取证工作。让每位在校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取得一本与专业相关或所感兴趣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大三年级全面开展学生考研指导和就业前的相关准备学习。大四年级全面推进就业工作,紧紧围绕“五个一”,即让学生学好一部法律(劳动法)、抢占一个岗位、实习一段时间、签下一份协议、工作一定年份,真正落实就业措施,抓住机遇,抢占就业市场。 2.强化就业宣传和信息 为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目标,政治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强大推进作用,在院系橱窗、宣传栏等醒目位置建立就业信息宣传栏,主要张帖宣传就业政策法规、就业办理流程、应聘面试技巧,心理调试等内容的就业宣传材料。同时,政治辅导员还要充分使用传统和现代传媒手段宣传就业信息。采用传统方法让就业信息栏进教室、进宿舍(公寓),达到广而告知的目的。使用系部网络平台、QQ群、飞信和博客等现代媒介手段,让就业信息全方位地充分撞击每位毕业生的眼球。通过大量宣传和信息的让毕业生做到,政策法规明晰,就业观念正确,心理准备充分,认识高度统一,行动步调一致,信息了解及时,顺利实现就业。 3.深入调研,定向推荐 政治辅导员要对每位毕业生下发就业意向调查表,收集汇总、分类整理出每位毕业生对就业地域、岗位、薪酬等方面的取向及需求。在就业推荐时做到,充分掌握毕业生的情况,及时调配,定向定岗定人推荐,提高就业推荐的满意率和成功率。 4.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 “个性化”就业指导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能力和基本素质,帮助他们不断调试心理,调整发展目标,为其初步规划将来的职业范畴,可以使学生理性的,全面地认识自我,减少择业过程的盲目性,从而可以做到合理而充分的去择业。第二是教育、指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挫折,认清形势,根据市场这张晴雨表来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确立适当的择业目标,客观冷静地分析处理各种就业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毕业生由于缺乏恰当的择业技巧,有恐慌感,在供需见面时比较拘谨,甚至手足失措,有的因此而错失良机。因此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指导中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具体指导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了解对方,以及应有的礼仪和言谈举止,就可以避免由于介绍不着边际、材料不得要领、礼貌不周、言语不当的失误,从而为毕业生顺利的就业提供帮助。 5.重视社会实践,树立科学就业观 政治辅导员要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和寒暑假及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期间,仅学好各门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大学生要通过各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自身所需要锻炼的各项技能。同时,在社会实践锻炼中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锻炼和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理性的定位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并能让学生自身的兴趣、特长更贴近自己选择的职业,从而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三、结语 关注民生,促进就业,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学校组织的宏观就业指导不可能针对学生的个案进行微观指导,作为离学生最近的服务者和管理者,辅导员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对于让学校的宏观就业指导工作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就业指导论文: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 就业指导 不利因素 优势 论文摘要: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在扰业指导工作中有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若一些问盈。研究这些优势和问题,对于充分发挥栩寻员在魏业指寻工作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念义。 “大学生就业难”不单是“扩招”惹得祸,除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因素外,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滞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辅导员作为一支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了解学生特点和情况的教师队伍,始终处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着实影响着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1影响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利因素 (1)高校就业指导方式容易忽视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采用三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的就业指导课;二是由专业课老师结合专业知识将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三是邀请企业相关人士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这3种做法在实际的就业指导中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忽视了辅导员的作用,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最有可能了解到学生就业、择业的真实情况和想法。据了解,相当一部分高校仅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才开展上述形式的就业指导,加之忽视了辅导员的特殊优势,浪费了这一宝贵的资源,致使学生临近毕业时就业率还是不容乐观。 (2)辅导员的工作模式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辅导员除了要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党团、行政、心理辅导等其它事务性工作,操作性和常规性的工作较多,且辅导员队伍建设缓慢,辅导员和学生人数的比例远达不到1;200,同时学生欠费、心理和就业问题等日益突出,这更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和压力。这些因素都使得辅导员不知不觉放松了理论学习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造成了辅导员不能有效地利用科学的就业指导知识指导学生就业,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也只能“临阵磨枪”,不可能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3)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工作一直未得到重视,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而大多高校辅导员一般是由刚毕业的年轻人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和就业指导相关知识。与此同时,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工作一直未得到重视。年轻的辅导员在未经过任何专业培养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往往停留在召开“就业动员大会”或“就业形式报告会”,讲解就业政策等方面,不能很好发挥其特定的优势,更不能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个性化的指导,致使就业指导工作随意性大,不够系统,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需求。 (4)辅导员的作用和地位一直未得到有效的关注和重视,这给其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地发挥作用带来了困难。虽然关于提高辅导员待遇和地位的文件和措施很多,但高校辅导员的地位依然不高。所有课堂教学以外的工作都交由辅导员处理,甚至有些专业课教师课堂秩序出现问题也将责任推给辅导员,这样的工作模式致使辅导员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研究的基本条件,更直接影响到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给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就业指导工作时带来了困难。 2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 (1)辅导员的角色优势,为就业指导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辅导员大多很年轻,他们的年龄和生活阅历等和大学生比较接近。辅导员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经常深人学生中间,使师生之间更多地以朋友身份展开交流,容易赢得学生的信任。这大大增加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可信度,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辅导员的信息获取优势,有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辅导员处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工作直接面对学生,工作范围涉及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且辅导员的配备也具有相对固定性,经常从学生入学带到学生毕业,与学生相处时间相对较长,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便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有利于增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 (3)将就业指导与常规工作相结合,有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就业的压力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各高校工作重点之一,也是大学生及家长重点关注的问题。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将就业指导工作融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之中,与学生日常管理、学风建设、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相结合,这既能提高常规工作的效率,也有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在学生一人校时便帮助学生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阶段,既有长期目标,有短期目标,在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目标的同时,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风校风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工作的开展,更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就业竟争力。 3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作用的几点建议 (1)健全培训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健全培训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可以充分有效地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比如邀请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就业指导知识的专题辅导;分批选送辅导员参加就业指导培训,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要求辅导员多做调查研究,了解就业市场,掌握市场信息。主观上辅导员还应不断加强学习,认真研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知识储备,从而避免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空洞说教或专业水准不够等情况的发生。 (2)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意识,加强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就业指导。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特点,所以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即应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辅导员要根据各个年级和专业学生的特点,明确目标,各有侧重地分步实施。从大学生踏进大学校园起,就开始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性格、兴趣、特长等,建立个人职业生涯档案,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性地实施这个目标,并在以后四年实施目标过程中给予监督和指导,并根据情况不断作适当的调整。 就业指导论文:丰富就业指导实现成功就业——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认识 论文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符合学生角色转变的需要,还将成为学校调整办学思路,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势在必行。工作中应确立以学生为本、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改变就业指导模式,实行全程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根据市场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就业指导;就业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从计划走向市场,毕业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同时,也面临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最昂贵、最重要的资源。大学这个培育人才的摇篮,如何将其产品推向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发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成功就业,不仅符合学生角色转变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并且将成为学校调整办学思路,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本文将从近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人手,分析大学生择业状态,并针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若干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我们看到现在人才交流会、毕业生招聘会的现场总是人山人海,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就业难成为近年来广受社会关注的问题。据调查,2001年有约20%的本科生就业困难,有60%的专科生难于找到“婆家”,2002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65%,2003年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截止6月20日该指标是50%。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因素。 1.大学扩招 2002年,我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达到15%,这一数字只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中叶的水平,加上我国大学生在职工中占的比例并不高,我国经济又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似乎大学生就业不应成为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15%这一比例是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公认的标志。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达到这一水平,而我国仅在几年内就达到了。1999年至2001年这三年,我国共扩招300多万大学生。在扩招过程中,一些热门专业超大幅度扩招,造成某些专业毕业生过剩。在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主导下,市场无疑成为人才供需的无形的手。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了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双重浪费。 2.就业观 一是“官本位”的就业观念。大学生经过艰难的高考跨入象牙塔实属不易。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应该享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也已根深蒂固。自身的优越感,社会观念的影响和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压力,加之国家干部的特殊社会地位,都在无形中造成了大学生挤向机关、事业单位的现象。然而,这种就业观恰恰束缚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使大学生就业也必须持有大众化观念。特别是在以知识和高技术为标志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将大幅增加的形势下,传统的精英岗位相对减少,大学生就业层次明显下移,社会需要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充实到各行各业的第一线,大学生不再是以往意义上的天之骄子。 二是“一步到位”的思想观念。面对激烈的竞争和风险,多数学生倾向于选择稳定的高收入职业,不愿意冒创业的风险,缺乏到艰苦环境中奋斗的精神。许多学生把第一次就业看得过重,加上同学之间相互攀比,导致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往往使大学生不能准确地为自己定位。殊不知,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实质性地加入WTO,社会将产生越来越多的新兴职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将调整各个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个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追求生活、工作多元化和个人价值全面实现的愿望会越来越强烈,并且随着个人知识面的拓宽、阅历的丰富,更不愿意终生固定于某一职业,再次择业的可能性非常大。大学生对此往往缺乏长远思考。因而,一步到位也是毕业生短视和保守的结果。这两种就业观是造成大学生选择性待业的主要原因。 3.就业准备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被用人单位认为和社会接触较少,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已使大学生开始重视社会实践,尽早地了解社会,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大学生也开始注意动手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但这些还是不够。大学生就业准备的不充分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1)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加入WTO后,要求人才的知识结构更符合市场的需要。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是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基本要求。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最受企业青睐的。而大学阶段,学生往往忙于各种考级、考证,却忽略了对建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素养的理性思考。 (2)能力欠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80年代就提出了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理念。信息化社会,尤其需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学习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通过学习,挖掘每个人自身的潜能。大学阶段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最好阶段。学习态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等等能力的培养正是许多毕业生所欠缺的。合作能力也是企业尤其是大公司特别看重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生们已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竞争放到了首位。我们可以在校园里观察到为了奖学金、为了学生社团的领导位置,有的学生竟不择手段。合作意识的欠缺也无疑将带到今后的工作中。此外,毕业生还需要在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提高自己。 (3)心理准备不充分。毕业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征程。然而,我们发现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过于理想化,就业期望值过高,对社会的认识却很不够。因而,在择业过程中,他们屡屡碰壁。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太大,使他们来不及适应。在失败面前开始迷惘,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坐标。继而,有的学生产生了逃避、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大学中一心只读圣贤书,忽视了自身心理素质的训练和提高,导致在面试时过分紧张,甚至退缩。可以看出,大学四年中,学生需要作全面的自我准备。在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不断充实自己,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增强择业的信心提高择业的成功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造成大学生不充分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因素,又有微观因素;既有社会、学校的因素,又有学生个人因素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确实任重道远。有许多地方值得思考,也有很多方法值得尝试和探索。 二、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1.确立以学生为本、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 大学生离开校园踏上社会是其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个人来讲,是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开始。一个人人生的发展与其职业选择休戚相关。大学毕业,学生将面临重要的职业选择。就业指导将引导学生开启社会之门。这项工作关乎学生的人生发展大计,它的重要性将被广泛认同。因此我们必须围绕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现实情况为着眼点,以其将来发展为目的,从职业生涯的角度,而非仅仅为解决临时问题而开展就业指导。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为其长远考虑。 对学校教育来讲,这是接受社会检验的关键时刻。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而高素质人才如何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确是从大学生毕业就开始了。虽然这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然而在人才还未进入市场时,学校有责任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指导人才的流向,一定程度地实现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 2.改变就业指导模式,实行全程就业指导 现在就业指导是在毕业生中开展就业政策、法规、求职技巧指导以及心理咨询等活动。正如工厂的一件成品,在进行最后的包装,然后决定如何投放市场一样。我们知道这时的“产品”已定型,无法改变其内在属性,所以对市场的选择也是有局限性的。现在的就业指导也正局限在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的指导,因此,只是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外包装的作用。而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应建立在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凸显就业指导的教育职能,引导学生以广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设计,实行全程就业指导。 所谓全程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时间上,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各阶段,而非仅在毕业阶段开展。现在的大学生进校就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但这时他们对专业知之甚少,对社会的认识也是懵懵懂懂,更不用说对发展前景的分析、选择,也就无从设计自己的发展轨迹。这种迷惘、困惑往往影响到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这也正是我们就业指导的盲点。临近毕业的就业指导又只能解决临时的、表面的问题。因此,在大学生进校后,就要以其各阶段发展的需要和特点为切入点,围绕职业生涯设计和准备开展相应的指导,将就业指导拓展到大学阶段的全过程,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式的教育,使学生看清楚未来,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有意识地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蓝图,从而在择业过程中有的放矢,从容不迫。 二是内容上,就业指导应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应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根本目的。这个设计和实施过程是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是不断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应学会制订计划、调整目标、学会决策和选择,避免匆忙就业带来的短期行为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从大学生就业观的偏差和就业准备的不充分上,可以看到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的深层次思考。职业生涯设计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择业观的确立。大学生择业中反映出的功利化倾向,也非几节就业指导课所能解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择业观教育也非一蹴而就。它必须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渗透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大学生入学以后,将择业观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课,融入专业课,融入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环节。学校应营造适宜的人文环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同时,在职业生涯设计指导方面需要引入科学的理论,借鉴国外相关的经验,辅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及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充实自我,认识自我,逐步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达到素质的全面提升。 3.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加强就业指导机构职能。高校一般都设置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但该机构的职能仅局限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和事务性工作。从其架构和职能上都不能适应就业指导的新要求。因此,要在以服务学生为宗旨的前提下,改革就业指导机构的组织结构,以实现其各项职能。 要强化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就业指导机构如果要承担上述就业指导内容,那将不堪重负。作为学校的一个行政机构,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还是要在其根本的管理职能上下功夫。学生就业行政管理是机构的本职工作。学生就业反馈的分析研究应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依据。院系就业指导工作,包括一线从业人员的管理也属职能范围。而面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个性化要求以及企业招聘时间、形式上的多样化需求,仅靠学校是难以满足的,必须寻求专业性的机构来承担有关职能。比如组织招聘会,开设个别咨询,心理门诊等等。将部分职能转移到学校和院系以外的第三方就业服务机构,这样可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同时,提高了就业指导质量和效率。这样无疑将促使就业指导走向市场,主动去适应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重需要。而这些机构的开发与管理,在现阶段可以作为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同时,我们要尊重并重视就业教育的专业性,使其切实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2)建立就业指导途径。全程就业指导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式。以往的任何一个专业的教育计划中都未曾出现过。但它和我们的培养目标并不矛盾,只是进一步强调人才培养的人本化和市场化的要求。这一思想需要在相关教育活动中贯彻实施。同时,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共同作用来实现。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取消不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补充相关课程及实践环节;可以开设专门课程,开设讲座、报告会等等,提升就业指导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可以由专门机构和院系联合开展相关教育。培养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以学生为本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必定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它需要学校管理人员形成共识,尤其需要取得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 4.根据市场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毕业生就业形势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而因扩招等因素造成的大学生结构性待业,确是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亟需正视的问题。高校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加入WTO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出现了国际化、多元化等新的需要。 因此,学校要建立灵活的机制,适应专业设置的变化。同时,要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即实行以宽口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适应市场多样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实现人力资源投资的最大回报。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针对专业知识、工作能力方面,还有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教改中,高校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素质基础。 就业指导论文:试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网络体系 【论文关键词】高校 就业指导工作 网络体系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提升到了一个重要的层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就业指导工作网络体系平台的搭建提供了便捷条件。本文阐述了就业指导网络体系的含义和特点,论述了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以及就业指导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体系的建议。 0 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推进,大学生就业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愈加突显,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成为展现学校社会形象的重要窗口。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体系,要从建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以及建设现代化网络管理模式上人手,通过网络开展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渠道。 1 就业指导网络体系的含义及特点 就业指导网络体系是指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的整个环节上.贯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咨询与服务网络化,实现毕业生信息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网络化。也就是说,就业指导的网络化不仅包括人才队伍建设,对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综合素质测评、心理健康教育、职前教育课堂等,而且还包括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通过网络平台相互了解、双向选择,毕业生就业跟踪等。网络化就业指导以信息化为基础,将传统就业指导与网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更人性化的服务大学生就业.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化就业指导方式可以更有效的、更快捷的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调研表明,学生在即将毕业时,对职业、择业、就业的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都明显不足,从而导致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从众性和无序性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已成为各年级学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2)网上丰富的共享信息,为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实现了全程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在就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网络内容丰富传播及时、影响广泛的特点,在网上根据自己的需要搜索有关就业指导的内容。 3)网络化就业指导弥补了传统就业指导的不足,提高了就业指导服务的工作效率。通过就业指导网站开辟的区域,毕业生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可了解用人单位的资料,对中意的单位投递电子简历;用人单位也可以浏览学校的网站,了解学校的概况,通过学校档案信息系统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通过学校就业网站核对电子简历的诚信度。 4)网络化就业指导,改变教师传统的工作方式,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合理安排工作,研究指导大学生就业的新方法。指导教师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有更多精力关注企业,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挖掘有效信息,为本校应届毕业生就业丁作提供更多研究成果,为学生就业工作的提高和改善提供智力支持。 2 就业指导网络体系的现状 重视和加强高校就业网络体系建设,提高网络化就业指导的影响.仅是各政府部门应该关心的问题,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体系存在的问题如下: 1)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下作重视力度不够,就业指导师队伍建设投入不足。部分高校设有就业指导科,该科室编制较少,主要工作是以就业信息以及学生就业予续办理,只仅限于毕业生毕业前的各项手续办理工作,作为学校就业工作实施的主要部门,其工作方式没有突破传统模式。部分学校没有专职就业指导师,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都是由总支书记或学生辅导员兼任,且没有对这些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教育,就业指导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对兼职就业指导教师没有鼓励性政策,兼职教师身负繁重的工作,完成工作之余.没有更多精力做好学生就业指导作。 2)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需要进一步改进。目前高校就、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高校就业部门尚未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因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3)就业网站指导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就业网站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及专业介绍、毕业生信息、就业政策及法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毕业生个人求职信息等。目前,网上提供的就业指导内容仅是各种政策法规的问答,关于指导大学生系统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测评、个性化辅导、就业心理辅导方面内容涉及不多,也未能实现网上招聘、视频面试。网络上所的信息都是由用人单位或毕业生自己填写,有些毕业生填写了很多不真实的信息。如随意更改自己的电子简历,提高学习成绩等;用人单位也夸大单位实力。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是造成了就业矛盾,人们对网上招聘的信任度下降。 4)就业信息的独享局面需要进一步打破。目前.许多高校均已设置了提供不同功能的就业信息网站.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网络化实施有效方案,不能及时地就业信息,不能实现和其他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就业信息数据标准不统一。就业信息的、就业数据的统计、学生就业管理等工作还未摆脱传统方式。 3 就业指导网络休系的建构与实施 就业指导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畴,即通过对学生的就业意识、职业道德、就业能力等方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让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设计、学会职业选择,顺利实现社会就业。它充分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思想。从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实施过程而言,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涉及到学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教学计划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等诸多方面,其主要内容包括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3.1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根据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稳定的系列课程。它始终贯穿于高校各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育人”功能的直接体现。构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主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1)构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三大原则:指向性、实用性、阶段性。 指向性原则:即指课程的目标性,具体而言,就业指导课程就是着要基于大学生专业人才培训目标、基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基于大学生一生个人价值和事业的追求。 实用性原则:就业指导课程是直接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即指向于大学生的发展未来,为大学生现实的成长提供指导和服务。所以,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不论课程内容还是课程形式,都应立足于大学生自身特点,使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同时,就业指导课程十分强调课程的参与性,即在于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学生能及时地将所学理论与自我实际相结合,并付诸于个人实践。 阶段性原则:就是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是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程化”指导.而在指导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年级阶段,设定不同的课程目标和内容。 2)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3)就业指导课程要与各专业学科建设相结合; 4)就业指导课程要与社会教育资源相结合; 5)就业指导课程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6)就业指导课程要充分重视网络课程的开发,实现就业指导的“信息化”。 3.2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是在学校的制度和机制等诸多方面,保障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实施和时效,是学校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建立评价体系,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考核的范畴。学校要将国家的有关政策要求和本校的实际相结合,科学地制定全校大学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要把就业指导列入到就业工作评估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使之常规化。同时,学校还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把大学生就业指导按不同的要求,列入到全体人员工作业绩考核的范畴之中.从制度和机制上强化服务意识,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落实和成效。 2)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位大学生的成长。开展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形式要坚持群体辅导与个体咨询并重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集体辅导,又要强化实践活动和个体辅导,特别是要重视学生感兴趣的经验分享、互动沟通、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的机会。同时,要关注每位大学生的成长。作好个性化就业服务.帮助每位学生根据社会和自己的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成才道路,以及为他们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及时提供具体的帮助。学校还要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咨询室,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有关专家为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3)建立网上职业测评系统,为广大学生提供职业兴趣、能力等测评服务。欧美等国家高校就业指导的实践证明,尽管职业测评系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但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为提供学生个性化辅导的方面,职业测评系统仍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与人才测评系统(校园网络版),能为广大学生通过国际公认的心理测验,从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行为模式、个性分析等多方面解自己潜在的素质特征,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优劣分析、生涯规划建议、能力倾向等全面、详尽的综合报告,为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具体的职业岗位选择提供帮助。 4)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我国当前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必胜信心,以良好的心理品质应对社会的挑战.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把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纳入学生工作的范畴,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结合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特点,力求正面引导,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以积极、理性的心态,正确处理择业过程的各种矛盾,特别是要关注部分就业困难的毕业生,为帮助他们实现社会就业排除心理障碍。 3.3 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性的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是高校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和保证就业工作质量的根本保障,这也是当前我国高校就业工作普遍存在的最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雉题。因此,要突出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1)把就业指导队伍纳入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范畴。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包括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专职工作人员、各教学单位政工干部及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教师。南于缺乏重视和投入.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就业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要把就业指导队伍纳入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没的范畴,从制度、机制、投入等多方面保障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为从事就业丁作的人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2)加大对大学牛隶虻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培训,努力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水平。大学生就业指导既是一一项神圣的事、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就业指导人员具备较高的专门知识、能力、素质需要形成一支事业心强、专业水准高、市场意识敏锐的团队。学校每年必须安排专门的培训经费.把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的提高纳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日程,及时作好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学习和培训。 3.4 就业指导硬件设施建设 3.4.1 就业网站的没置 在高校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过程中,要紧紧把握网络技术与就业工作具体业务的结合,紧紧把握为就业的主体双方服务的宗旨。高校就业指导网站包含两个模块:一个是在校学生就业指导模块,另一个是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块。针对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特点及要求,设计出结构清晰、内容丰富、便于互动的网站。就业指导信息网站就业指导模块的基本功能应包括: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就业新闻、就业通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测评、个性化辅导、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服务模块的基本功能应包括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毕业生信息、个人求职(网上投简历)网上招聘会(可视化网上面试)、毕业生派遣资格审查、就业在线答疑、毕业生派遣认证、毕业生档案去向查询、毕业追踪、BBS公告栏、相关链接等。特别要注重网站的互动功能,开设“就业咨询”、“论坛专区”等栏目,一方面能够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动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问的沟通和交流、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互通,促进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利用现有各种通信技术手段,建立高校、企业、毕业生之间的信息联络平台或信息采集系统,如采用E—mail、移动飞信等业务,实现及时、快捷的点对点就业信息服务,及时为毕业生提供信息并开展咨询。同时还可使毕业生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到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 3.4.2 高校就业信息共享 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站的研究与建设对于一个大学生就业网站来说,供求信息资源量越大越好,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加大就业网站供求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步伐.提供更多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使无形人才市场与有形就业市场更好地相互补充。打破校际之间就业信息壁垒.消除信息重复、数据更新缓慢等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信息共享的弊端,将各高校局域网内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与各省市教育网、国家的就业信息网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以及地方政府人才机构联网.共同创办大型人才服务网站,开辟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就业大家谈、人才论坛、网络供需见面等栏目,实现就业指导、信息网络化,招聘、求职资料与意向传递快捷化,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通过互联网,有效地促进人才流动和毕业生就业,为就业主体双方构筑信息桥梁,实现推荐、招聘信息公开化、过程网络化的目标。 3.4.3 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处理系统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工具,提高对各种数据和信息的处理水平,实现就业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增强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进一步完善信息处理系统,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到计算机的管理之中。对毕业生的择业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如将已签订就业协议书、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的资料从就业信息平台后台数据库中及时转移、清空。这样可以使用人单位从就业信息平台上只能浏览到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的资料。另外,对于长期的合作伙伴,有针对性的将符合条件、愿意去就业的学生设一个专区,便于用人单位查询。 建立企业以及毕业生信息库.对企业及毕业生追踪调查,与企业建立长期良好合作关系.为毕业生就业扩宽道路。对毕业生进行跟踪,不仅能创建数据,为今后的专业设置,教学教育方向的调整提供信息支持,也能挖掘就业信息提供给应届毕业生,为毕业生拓宽渠道。全校动员,挖掘就业需求,鼓励全校教职工关心学生就业,主动收集就业信息提供给毕业生。 4 结束语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化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高校之间、高校与地方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之间不懈的努力和有序联合,使就业指导工作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科技的不断更新,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开展网络化就业指导对于提高大学生求职择业的素质与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就业指导之中,对于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业指导论文:关于中职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理性思考 论文关键词: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活动引领;就业能力 论文摘要:目益涌现的用工荒,加深了中职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理想化假想;甚至有些同学入学时所选择的专业亦随波逐流,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促成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试从组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职业指导是一个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及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体;既是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服务手段,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促进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实行最佳配置,从而达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指导是指职业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职业活动结构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结合被指导者的个性特点,以科学的创业和就业概念指导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提高自身素质选择职业的过程。 为此,必须改变过去仅将职业指导作为“走进职业前的就业指导”的现象,而切实将职业指导作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不断提升中职生的就业能力,以达到人职匹配,真正培养出社会适用型人才。笔者从组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多年的行之有效的尝试,现形诸于文以与众同行分享。 1.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学校职业指导队伍由专职指导老师、班主任老师、德育课老师、任课老师和学校管理层领导共同组成。专职指导老师挑选具有前瞻性的、有实战经验的、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的教师担当,并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教研组。学校在加大对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同时,更注重对班主任职业指导能力的培养,养成班主任自觉进行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识,使班级管理工作始终围绕着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展开,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努力学好文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增强学生择业、就业与创业的能力。学校将毕业生就业的面试录用率、推荐上岗率、岗位稳定率和用人单位的辞退率等指标,作为考核班主任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德育课教师是学校搞好职业指导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要求在德育课的教育教学中必须加强与劳动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市场经济常识等必修课程的教学。全体任课教师都必须将职业指导切实地贯穿于N常教学中,自觉地在学科教学上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渗透性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行业和岗位的职业规范水准,努力提升职业竞争能力。2009年3月,德育课教师季徐丽在07服装班执教的“职业生涯规划”公开课,得到了南通市德育学会的专家一致好评。学校管理层为全体教师提高职业指导的水平与能力提供帮助,通过组织教师参观用人单位,参与社会调查和招聘、面试、考核,参加社会各行业的活动以及聆听行业专家、标兵讲学讲座等方式,帮助教师接触社会,走进市场、贴近市场、了解岗位,使教师心中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鲜明的职业意识,在不断增知长智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教育领域,提高职业指导水平。 2.建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在借鉴现有职业指导教材和总结过去职业指导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整合、编写了《中职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校本教材,并将职业指导课程划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劳动法律法规、职业心理指导、就业技巧、创业指导及行业职业规范等八大教学模块,其中班主任承担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规范二模块的教育教学,德育课老师承担职业道德与劳动法律法规二模块的教育教学,职业指导老师承担职业心理指导、就业技巧与创业指导三模块的教育教学,专业课老师承担行业职业规范指导的教育教学。此外,学校就业指导处负责对学生就业状况的专题调查,行业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和社会就业动态,指导学生参加用人单位应聘、面试和洽谈,做好学生就业上岗前的培训与指导,及时为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提供各种咨询和服务。 3.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职业指导教育必须从学生入学开始,系统地、全面地组织开展。按教育部规定,三年制职业中专(高中)必须两年在校完成学业,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两年在校期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职业概念形成期,指从第一学期起,针对学生所关心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及今后就业去向等问题进行专业思想、职业发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的教育,使学生一进校就明白所学专业特点,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找准职业的切人点,给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如:使教育学生处理好“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之间的关系,明确将来要在某个职业领域中求得发展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应获得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第二时期为职业意识萌动期,从第二学期开始,在学生对专业与职业发展情况有所认识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巩固、产业变化、行业发展、岗位要求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培养学生敬业和进取精神,使他们按未来职业的目标去塑造自己。第三时期为职业求知启动期。从第三学期开始,指导学生对已有的职业生涯计划进行修正和调整,从而确定更明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具体目标,使学生认识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技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就业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验实习、技能竞赛和工厂化实习训练等活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第四时期为职业选择期。从第四学期始,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择业技巧、就业方法与策略和创业指导的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确立“立志成才,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指导学生确定适宜的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帮助学生增强就业自信心,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顺利就业。 学校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坚持了“四个”结合。 第一,职业指导与学生个人能力提高相结合。举行以“自我介绍”为主题的演讲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模拟面试演习,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心理素质。及时将企业的文化、管理策略以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引入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尽早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我准备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如何努力去做?同时还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特别对个别心理障碍明显的学生进行启发疏导,帮助树立就业的自信心,使全体学生都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业,获得成功就业。 第二,职业指导与班级管理相结合。2009年四月中旬,在南通市职教学会开展的“创业教育”系列活动中,学校07动漫班展示的“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主题班会,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称赞。各班级根据年级、专业的特点,每学期召开2-3次以“职业、就业与创业指导”为专题的班会,针对班级管理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同时积极尝试运作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努力使班级管理工作与职业指导紧密结合,促进良好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第三,职业指导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还未完全消退的情况下,开展校园“三创”(创业、创新、创优)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和职业的创造者,以创业带动就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和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三创”活动观摩、校外创业基地的实践和为民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展示专业特长,参与创业实践,营造学生“想创业”“能创业”的浓厚氛围;通过毕业生创业典型示范和创业成功人士经验介绍,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信心和创业潜能,产生自主创业的欲望,引导更多的学生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最终实现成功创业。 第四,职业指导与学生上岗前的就业指导相结合。对毕业生就业上岗前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就业指导讲座及人才招聘、洽谈会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观念的教育,及时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和制度。使学生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转变就业观念,给自己准确定位,确定适宜的职业期望值;使学生确立“面向生产一线,面向乡镇企业,面向农村”的就业方向;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新理念;同时加强就业心理、求职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的指导,召开就业学生家长座谈会,向学生家长介绍目前就业的形势、就业政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企业的用人制度等等,努力使学生推荐就业工作得到家长的支持、理解和配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在职业指导中的共同教育合力。 专业过硬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人力保障;科学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为夯实就业工作的主阵地提供了保证;丰富多彩的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科学的就业指导观形成提供了机遇;以上三个方面,互为补充、互成犄角,这一切均有力地护航了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此外的学生就能水平、社会的就业环境、企业的劳动待遇等,都在一定层面上对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起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作用。 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蕴育过程,是个多渠并行、立体推进的过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众志”活水来。 就业指导论文:浅谈技工学校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技校 职业指导 就业 社会需求 论文摘要:职业指导是技工学校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我们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播、职业指导以及指供一定就业信息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对待机遇,在校期间加强学习,为自己就业创造机遇。本文就从院校学生就业的基本特征、开展职业指导的基本思路及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具体措施三方面来阐述技工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 随着目前经济体制改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使得技工院校走向的公平,公正、平等的就业方向,或者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针对目前的经济危机及大学生扩招等相关问题,我们的技工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让他用了解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在人才市场发挥个人优势已成为了我们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 如何有效的开展这项重要工作,我们先了解一下我们技校毕业生的基本特征。技校生基本是16周岁未能升学的各类学校的毕业生,他们没有任何的工作经历,很多人来自是农村。在劳动就业方面有初次性、专门性、群体性等特殊性,其就业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大多数受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在蓝领中具有高学历的优势群体。他们在企业就业中科技含量较高,发展潜力大,就业岗位知识含量高,工资待遇好。可以说他们在就业中是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就业前景是很广阔的,如何让这些人才找准自己的定位,必挥个人优势是我们职业指导者要考虑的问题。 2、发展潜力大,就业方向不明确。技校生有着专业的优势,职业取向是考虑职业身的发展和今后长远的发展机会,所以其就业也就向发达的中心城市。所选择都是实力强的企业,但介于目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职业指导者,我们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专长,较强的适应性等特点,可以走出发达城市,到中西部等周边的优质企业中发展个人专长,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3、不同专业、性别影响就业。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层次分得更细。企业分工细化要求专业水平高,而技工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就晚几年,教材老化不适于新的经济发展,所以我们技工学校要结合市场经济和企业的需要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加强技能的操作。对于技工毕业生来说,女性的就业率比男性的相对就少5个百分点。 4、缺少就业能力和工作经验。他们的就业能力是要在劳动力市场中自由流动通过持续就业而实现潜能的能力,在没有进人劳动力市场之前,其能力是有限的。大多数人是属于初次就业,没有工作经验,知识能力储备不足,择业技巧与社会实际状况存在差距,所以他们不能很快进人市场实现就业,要经过专业的职业指导得于实现。 5、就业预期非理性化。主要表现在就业单位选择的标准与现有的技校生实际能力有差距,而学生对企业的薪酬要求往往高于市场水平,所以导致在求职过程中要不断的磨合才能达到两方的共同需求点。 针对这些学生的优缺点,我们职业指导工作者要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服务体系。提供信息系统,了解劳动力市场信息需求,对个人进行自我评估,制定求职策略,掌握求职方法,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加强完善实习、见习制度、与用工单位建立长期的供需关系,稳定就业等等工作。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在学校中开展取业指导工作的基本思路。 1、通过职业指导,让学生对就业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学生通过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可能性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进人将个人民的期望值放在合理的位置上,树立个人正确的就业择业意识和保持良好心态。 2、通过职业指导,可帮助学生掌握就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各种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方面了解职业、了解自我,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要让他们掌握就业的政策,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懂得如何向企业提出那些要求,建立一种责任意识、规范意识、服务意识、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团队合作,创造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3,通过职业指导,可为学校塑造学校良好的公众形象。学生的就业率关系到学校的形象和发展,同样,经过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也会反映出学校的专业水平。作为学校的职业指导者,我们要努力推出一个新形象,认真做好培训,时刻想就业,为市场需求作好准备。 4、通过职业指导,可以让学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学校所培养的学生要被社会所接受,必须紧密联系市场信息,联系实际来进行定向培养,并从学生的类型,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研究和探索职业指导工作。还要研究不同学生的就业促进、课时的有郊利用、毕业生的跟踪指导、教学中的职业指导,以及职业指导的效度等工作,使得学校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就业,成为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职业指导工作在学校中有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以我们将讨论在学校中开展职业指导的具体措施。 1、要开展预防性的职业指导。学样职业指导是长期的、滴水穿石的工程,我们要防止临时报佛脚的做法。对于学生的职业指导就要从他们进人校门的那时刻开始,结合所学的专业,指导于平时的教学当中。并要针对就业观念等主要问题进行指导。消除和控制在实现就业中和各种障碍因素,防止问题的出现。我们要建立多梯级、多阶段、多目标的系统职业指导工作预防工作,保证各种问题的妥善安排。 2、实施公开性的职业指导工作。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我们不仅要体现出一种全员参与,还争取在学校中建立职业指导工作平台。所谓全员参与是指导在校老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参与。教师有专业和职业指导师知识,并了解其功能和作用,能够结合社会实践应用到职业指导教学当中去。将个人工作与就业紧密相结合,主动学习,开创职业指导新事业。而学生的参与就是接受职业指导的理念,了解其对自己的以后的作用,主动参与训练,总结,反馈,主动进行体验和实践,为自己就业创造机会;家长的参与就表现在能够理解职业指导的意义和作用,主动配合,支持和敦促学生参与职业指导训练,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帮助;社会的参与就在于联合其它中介职业机构,信息最大化,争取了解社会资源,从中争取企业的认知和自我调整,改进;为学校建立良好的就业通道。最后就是建立学校职业指导平台,要由学校相关领导作为主要班子,将这个管理工作上下联接,融会贯通,各尽其责,对整体工作进行调整,上下联动整个系统才能将全员参与到职业指导工作中来。 3、要联结职业介绍和职业教育培训进行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要发展作用,他要结合职业介绍所和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将职业指导课程、专业课、实习课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校职业指导工作。 4、职业指导工作必须建立一种系统的、持久、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的工作方式。这种培训和指导是一种长期的思想教育、要融合于日常的生活和行为中。这需要系统的、持久的指导方式来支持。不能只是上几天的课程,就可以得实现。 5、职业指导采用活动实践形式来进行实施。我们的指导是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实施,目前最多的一种是户外拓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实习演练、团队游戏等方式来进行。学生听得最多的是说教,我们要让他们全身的参与,就要引起兴趣。通过这种体验性培训,可以让他们更加深人了职业指导的意义和作用。 技校职业指导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作为职业指导者,如何在工作中发展更大的作用,不仅要我们上下的全体努力,还要我们职业指导者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在这个低迷的经济时期发展最大作用。 就业指导论文:试论如何提高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技校 就业 效果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了提高技校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并提出了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线和辅线以及具体原则。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面对日益市场化的就业机制,技校生越来越感受到就业难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这就对各级技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就业指导工作要想扎实、有效地进行,就要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不同年龄、特点的技校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要注意分析和调节技校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偏差,提出相应的辅导策略,即做到合理分析、有效控制,构建稳定、高效的就业指导体系。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是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对做好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 有助于技校生明确职业目标、提高综合素质没有准确、适宜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技校生自己很难明确当前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就会盲目、缺乏动力、涉猎知识范围狭窄,导致知识结构失衡、适应社会能力弱化等不利结果。所以,应从技校生人学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让他们明白,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观,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才有可能获得好的职业发展。 有利于达成个人发展与未来职业要求的和谐一致技校的良性运转建立在能否给学生提供适合其个体职业潜能、职业倾向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上。只有让学生尽快明白自身能力、职业倾向与想要从事职业的适配性,才会培养出合格、适时的技术人才。实践表明,当今择业者和从业者大体有三种类型:(1)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和真正愿意做什么而选择了某种职业;(2)好像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或对什么感兴趣而选择了某种职业;(3)说不上适合什么或对什么感兴趣,只是在机会或条件的作用下被迫“选择”了某种职业。在后两种情况下,成才的可能性都小于第一种情况。因此,对技校生适时、适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有效提升技校整体的教育效果。 有利于激发技校生求职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引导技校生有效提高自主择业意识,对他们步人社会后乃至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线 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线,即针对技校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通过实施一整套辅导计划,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控制和解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开设系统的生涯辅导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知识,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地制定大致的发展方向,以助其对学习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从而使他们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最大可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另外,应开展一些情境模拟面试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同时,应进行一段时间有关角色转变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尽快调整心态,缩短角色适应周期,尽快适应就业后新社会角色。 科学开展职业心理刚试与训练,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新职业通过开展智力测验、职业兴趣测验、人格测验、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等,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自我,不仅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性格气质、能力倾向等心理特征,还要辨析和认清个人的职业自我概念和职业价值观,评估和诊断自身生涯发展和成熟状况,以寻求最佳人职匹配。通过开展职业心理训练,开发技校生的潜能与创造力(其中包括自我经营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利用时间的能力、竞争合作、交往处世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以使他们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生涯辅导在指导技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不同年龄、年级和不同学习任务及心理发展阶段,进行有侧重的职业生涯辅导。比如,在一年级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二年级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培养、职业个性认知、职业价值观确立,从而帮助他们寻找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三年级重点帮助学生为实现职业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以科学的职业规划来解决遇到的心理困惑,努力实现目标。 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辅线 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辅线即通过对技校生就业心理偏差的合理分析,对就业指导工作效果进行精确控制。技校生在实际就业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心理冲突和困惑,这样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影响到他们就业,也极有可能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这就需要学校采取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通过全面细致地分析心理偏差(主要包括择业认知偏差、择业期望过高、择业趋于功利、择业动机失度、择业技巧缺乏和择业患得患失等),帮助学生察明形势、找准自身定位,增强自信,对职业做出正确的评估,进而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和方向,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例如,学生对月薪的过高期望恰恰反映他们不了解社会上该工作的基本情况,无法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做好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需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和认识自我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体现出主动性、理智性和灵活性。其具体指导原则主要有: 适宜原则:即选择与本校学生实力相当的职业岗位首先要根据本校专业、层次、学生的特点,确定适当的推荐就业范围.寻找符合条件的就业目标单位。其次。要考虑就业成功的可能性,事先准备好相应的对策,一旦首选就业单位推荐失败,要及时做出调整。在实际工作中,要客观、准确评价自身因素,对本校专业、层次、学生的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和劣势要有完整的把握。这样才能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扬长避短,为学生找到较满意的就业去向。 适度原则:即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不刻意追求完美结果要学会充分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职业;有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他们。从而合理调整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最大可能地使学生心理定位与择业目标相适应。面对就业困境,鼓励学生采取“先就、再择业、再创业”的办法,边干边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自强原则:即强化信心教育,心理适应性教育强调“天生我才必有用”,鼓励学生树立就业信心,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心理适应能力,发挥自身的专长,以不断提升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满怀信心地推销自己、展示自我,学会面对失败。只有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间题,帮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力量,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作出客观规划,才能提高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 激励原则:即教育学生遇到挫折,不要消极退缩就业的过程是一个攻坚战的过程,许多学生由于信心不足就业半途而废,很多时候可能再坚持一点点,再努力一点点,就会成功,但往往由于缺乏毅力和执着,没能克服困难。所以,要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抗打击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教育学生要学会在逆境、困境中生存发展。 综上所述,尽管学生的就业之路是艰辛曲折的,但只要技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科学控制,就会取得成效。 就业指导论文:浅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工作模式探索 论文关键词:就业指导 工作模式 全租渗透 创新 论文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普遥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要构建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枕业指导服工作棋式:开展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服务;转吏鱿业指导机构工作取能,建立起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的内容及形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近几年,随着我国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就目前而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同时也与高校自身的体制有很大关系,其中就业指导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分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索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模式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课题。 一、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起步较迟,目前仍处在探索和建立时期。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沿袭计划经济模式的惯性较大,与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程度相比+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存在着许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商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发展的问题。 1.职业教育与学生职业定向脱节,缺乏科学的职业观念教育 大部分高校虽然设立了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但缺乏系统的、一体化的职业知识教育和正确的工作指导,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等方面.忽视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缺乏科学的职业观念教育。事实上.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择业观和选择标准、个人道德行为都是在毕业前养成的.如果说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发现真正的自我定位、职业兴趣或个人职业适应性同盟的话,郡无疑是人力资源和社会成本的巨大浪费 2.就业指导的方式和手段过于单一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或者请几名优秀毕业生做经验交流,而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并没有多大用途。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与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同时,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 3.就业指导队伍不够专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门学问和艺术。但目前一些高校.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在工作中。还存在着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现在,许多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多忙于虚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据了解.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办公室和就业指导办公室都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就业办的工作主要是停留于毕业生生源统计、档案整理核查、户口和档塞派发、就业率统计等层面上,专业化水平不高,就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知识.缺乏有效陛和针对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的效果。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重新审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构建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模式。 1.开展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服务 以往的就业指导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有应届毕业生才需要指导,其他年级的同学没有必要进行这项工作。就业指导变成了针对应届毕业生的“突击式”、“运动式”的集中教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一个大学生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才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结构、组织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不足时,已来不及了,只能“望洋兴叹”。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就业指导,即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选修课、专家报告会、就业服务信息网和日常咨询等方式对全校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教育。 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服务在强调“全过程”的同时,更强调“渗透”。具体而言,这种“渗透”应该是针对大学生的个人特征与社会需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而进行的自觉、自主、有科学根据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不仅仅只是针对毕业生的阶段性指导,应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和活动的全过程,渗透到大学生自身生活的全过程。要求高校在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上、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中、在学生工作中,都要为学生就业指导提供有效的服务和帮助。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指导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 2.转变就业指导机构工作职能,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不仅应体现在为学生进行就业信息提供、技巧指导等短期价值上,更应体现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引,既有发展前途又适合自身特长发挥的职业方向的长远价值上。所以,就业指导中心首先要改变过去的松散结构,设置结构严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组织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在职责上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重服务和管理功能转变到重教育功能,扮演好教育者、宣传员、服务员、调研员、管理员的角色。 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决定就业指导的成效。由于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经验参差不齐,使得就业指导效果不理想。因此,各高校要尽快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第要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不但高校毕业生需要专业的就业指导,更多的社会人员,无论是下岗职工还是专业水平高的知识型人才,都需要在就业指导的帮助下找到薪水高而又有发展前途的职业。第二,各高校应网罗由人才市场管理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知名企业负责人、较成功的创业者、政府官员、教育界著名人士、往届成功就业的毕业生等组成阵容强大的兼职队伍,依靠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指导效果。 3.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的内容及形式 完善、丰富就业指导要注意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结合。阶段性是指毕业前的集中指导,连续性是指针对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提供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指导。在保证就业指导内容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在表现形式上活泼新颖、推陈出新,以利于大多数同学接受,比如举办“模拟招聘会”等。 就业指导源于外国,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利物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形成了从如何认识自己、树立择业观到确定单位以及离开学校后如何得到帮助的系统化辅导内容。辅导形式新颖活泼,有贯穿学生就业全过程的讲座、就业咨询(包括招聘程序、对面试的辅导、短时间的面试建议,心理测试等),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培训课程等。美、加两国的就业指导则普遍设有求职门诊服务,帮助学生确定求职意向和进行技能评估。我国高校应结合我国实际引入就业指导和人才测评体系,使就业指导与国际接轨。 4.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适应性,同时更要强调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使高校毕业生不只是为了就业,还要创业,创造更多的岗位使更多的人能够就业。要在就业指导中引入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内容,鼓励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摆正就业心态,走出校园,寻找创业机会,不要等靠,要自主创业,在为自己创造机会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价值。教育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 就业指导论文:试析强化四个教育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专业教育 职业教育 就业教育 创业教育 论文摘要: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强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这样,才能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就业同样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企业欢迎,就说明高职教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提高了信誉度。否则,就会影响高职教育的信誉和发展。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将这项_L作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强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把“四个教育”抓实了,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率。 一、专业教育 所谓专业教育,就是通过对专业情况的介绍,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及发展前景、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有明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自觉性和土动性。 从日前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看,专业教育必须从开学之初抓起。就高职学校的生源来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高校扩招后仍没能进入本科院校而选择高职,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了解,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日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有的甚至是为了应付父母,只想混个文凭。有的毕业时,到了「作岗位方知自己当初学习不够功夫,技能较差,但是时间已过去,后悔晚矣。搞好专业教育应该注意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讲清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都是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急需人才的专业,学生了解专业设置的背景与依据,了解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前景十分必要。就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设立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而言,应该向学生介绍,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以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软件产业正在我国兴起,目前国家对软件人才侮年的需求量是20万人,而高校每年毕业生只有5万人,急需大规模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软件开发与软件技术应用人才。学生了解产业、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状况,对白己所学专业充满了希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个环节,使学生找准自身发展定位。高职院校应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蓝领和灰领人才。由于专业不同,具体培养日标也不同。譬如,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软件蓝领,即初级程序员。因为合理的软件人才市场,应该是软件蓝领、软件程师、软件架构与分析师并存的金字塔形状,人才基数由大到小,形成梯次。人批急需的高素质的企业软件蓝领止是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日标,也是该专业学生为白身发展应该做好的准确定位。 第三个环节,讲清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使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在向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把高职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讲清楚,进而把教与学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确高职教学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土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精化知识基础,强化应用能力,深化素质教育。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为例,通过模块式教学,学生要掌握软件开发、数据库开发和网络编程的技能。让学生明确高职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经过理论、实践、考证三个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了解高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就能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从思想到行动上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 二、职业教育 职业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而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做好就业指导作中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等。 1、职业道德教育要与“两课”教育相结合 “两课”教育必须紧密联系高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特定的职业人员必须遵守特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并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做到热爱本专业,热爱本职,忠于职守,认真负责。职业教育还要与实训课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职业的本职要求出发,规范白身的行为,在实践中进入角色,逐渐养成适应职业的工作态度。在实践操作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在实践中领悟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事业发展以至个人前途的重要性。 2、职业技能教育是高职教学的主线 针对高职学生的现状,一方面,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爱好,帮助学生选择不同的技能方向,以通过选修技能模块的方式,让学生的选择符合自身兴趣爱好,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白己潜能,进而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互动,边学边练,边学边干,.早实践,多实践,让学生真正掌握1至2种技能,做到顶岗就顶用,为他们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3、职业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高。高职院校以培养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本位,因此要注意培养和训练高职学生的合作精神,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因为事业的成功、项目的实施、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开展活动,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让学生体会合作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去体验只有同心协力,密切配合才有可能取胜,进而增加合作意识。二要培养学生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精神。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踏实、肯干、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严格的质量意识。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细节做起,保证细节不出错,保证各环节不出错,保证整体工作质量。这样才能保证毕业生就业后顶岗顶用,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三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现在,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己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可阻挡的趋势。原来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而现实是“学不到老就活不到老”。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白学能力,把授之以鱼变成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自觉学、主动学、用脑学,养成自己提出问题,白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在学生就业后就能够坚持在岗位上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这也是教育的成功之所在。 三、就业教育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就更大。因此,在为学生多方开辟就业渠道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教育。 (一)就业观念教育 高职院毕业生存在种种就业观念问题:有的认为自己接受高等教育不应该再从事体力劳动;有的认为只有到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才算就业;有的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了,想一步登天当老板;有的这山望那山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除了安排就业指导课外,还应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召开以就业观念为主题的班会等,让学生做到“四个了解”,“四个树立”。即:了解国情、国家劳动就业政策法规和就业改革制度现状:了解国家各产业与职业的分类情况和发展前景;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产生、发展、工作性质、岗位特点及待遇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现实状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树立先实践逐步积累经验的观念;树立诚实守信、扎实肯干、吃苦耐劳的观念;树立“低看自己、高显才”的观念。只要高职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坚定理想,树立勇于吃苦、勇于实践的精神。他们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白己发展的位置。 (二)应聘技巧教育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双选洽谈形式己普遍采用。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应聘技巧的教育和指导。这主要应该注意三点: 1、把握求职简历的填制原则 填制求职简历既要言简意赅,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扬长避短,又要实事求是:既要精心编制,又不可过分花哨。通过求职简历能表现出学生的爱好、特长,特别是高职学生的技能特色等。用人单位通过阅读求职简历,可对该毕业生有个初步了解,并能够分析其工作及生活态度。 2、学会自我推梢 自我推销的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示过程,学会自我推销是高职毕业生应该掌握的一门技巧。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时,应该采取模拟场景等方式给学生创造表达、展示和锻炼的机会,这也是对学生的培养过程。 3、自我推销应该抓住三个要点 一是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要在充分了解用人单位意向和岗位要求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自己与之相适应的技能和素质。如果自己自信心不强,底气不足,这种自我推销肯定会失败。二是表达方式要落落大方。在招聘者面前展示自己,要注意语言精练,朴实无华:在工作待遇上要提得合理、适度,不要在谈薪论价上多动念头,应该重在工作,缓谈薪酬。三是注重自身的人文素质。许多高职毕业生由于不注重人文素质而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许多毕业生在供需见面会上只想着把简历送到用人单位面前,却忽略了自己的举止,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不好。因此,毕业生在应聘时,除了简历外,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社会礼仪等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该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内化,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进而形成健康、稳定的心理品质。 (三)创造条件,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力度 强化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多实践、早实践可使高职学生获益,并利于能力养成。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增加教学见习次数,加大教学实习力度;另一方面要安排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中锻炼,在实践中学习。充分利用岗位实习和假期,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岗位工作的实际过程,提高动手能力。这样,学生就业时就会形成水到渠成、得心应手的效果。 四、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可以理解为进行从事各项事业策划,开办、拓展的教育;探索、冒险、创造精神与技能的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要求人们把高职院校真正办成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摇篮。为此,我们要: 1、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世观。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中遇到困难、问题时,敢于鼓励他们具有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并支持其付诸实施,使学生不仅成为认识主体,而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主体、创造主体。 2、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会学习”与“会做事”的高度统一。更注重培养人的“三自”精神,即“自学”、“自教”和“自做”。前两者反映的是个人的主动学习精神,后者反映的是个人的实践能力。把技能培养贯穿教学始终,把基础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整合,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实习和实训教学整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3、在创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价值观。心理学家马斯罗认为,一种潜能即一种价值,潜能的实现即价值的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懂得,个人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因此,创造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构建新的社会价值观,这种新价值观以主体力量为核心。只有当土体力量得到充分发挥时,知识才能在运动中发挥创造性的巨大能量。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创业教育,使学生通过创业来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要不强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这有利于培养实用型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有利于高职教育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推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就业指导论文:浅谈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浅析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生特点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相对于完全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相对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又处于一定的劣势。笔者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出发,总结了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凸现的复杂性,并对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进行了探索。 独立学院界于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其按民办高校的标准进行收费,学生入学门槛低,但又依托于母体高校的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说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相对于完全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优势,相对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又处于一定的劣势;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自身的一些特点又使得其面临的就业形势具有某种复杂性。因此。挖掘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探索开展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是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一)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的今天,高校生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流,成绩优异的考生进入一类重点大学学习,连年扩招增加的学生量慢慢地将由独立学院吸收。独立学院在本科第三批次招生,高考成绩相对较低。以江苏省为例,2005年,本科一批省控线为560分,本科二批省控线为529分,而本科三批省控线仅为455分;2006年,本科一批省控线为572分,本科二批省控线为542分,本科三批省控线为480分。通过对近几年来独立学院的招生情况看,独立学院学生和母体高校学生录取分数线卜.的巨大差异,给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了障碍,这种现象也导致了少数学生知识水平不能很好适应现行专业人才(尤其是科专业)高等教育的高求。 (二)综合素质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状况、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对教育重视程度等指数都较高。独立学院学生普遍从小见多识广、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多有特长,接受新事物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应用、英语口语应用、文体活动、自我展示、社交方面郜有优异的表现 (三)自我中心意识强 由于家庭环境千u所缴的学费较高等原因,独立学院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对知识的获取、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学院现状的要求也比较高。他们十分在乎自己与母体高校学生的待遇差异,如同样专业的独立学院学生会很在乎所开设的课程是否与母体高校一样,使用的教材版本是否一样,教师授课的方法侧重是否一样,师资、宿舍条件是否一样,是否可以和母体高校学生一样拥有推荐免试研究生和减免学费的资格等等。在他们看来,他们上大学付出了更多的学费,理应得到和母体高校学生同样甚至更好的服务。 (四)自信心不足 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活跃、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参与意识强,尤其是在自己的特长方面能够勇于展现自己,在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意识和潜力。但由于高考成绩的差距对他们的自信心打击较大,产生了“能力不足、低人一等”、“底气不足”的感觉,对自己学校的知名度和毕业文凭的“含金量”以及毕业后的待遇有所怀疑。 二、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过程的复杂性 (一)用人单位并不认可独立学院毕业生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高考成绩低、文化基础知识较差,用人单位会因此认为独立学院毕业生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持怀疑态度,这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望而却步。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目标定位不明确 一些毕业生对就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没有合理的定位,对各种职业和岗位有什么特点和要求心里基本无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茫然无措、举棋不定、人云亦云、浮躁轻率,结果选择的职业和岗位不一定适合自己。 (三)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 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和上学期间付出的学费较高,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更看重经济利益,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偏远地区单位工作。如果他们认为不是自己满意的地区和单位,宁愿在家待业。这种心理上的误区不解决,将给就业带来巨大的困难。 (四)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过程中自卑心理严重 过分看重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常常对自己文凭的含金量和毕业后的待遇等方面有怀疑,在与“一本”学生竞争过程中的没有信心,这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不积极,不愿意推销自己,就业主动性差。加之严峻的就业形势,挑剔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过程中的一道道难题和一次次挫折,会使得毕业生没有信心和勇气参与竞争。 三、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 (一)明确学院办学定位,创立学院品牌特色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竞争力是独立学院办学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独立学院要招特色师资、建特色学科、育特色人才;要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学科知识的融合,加强综合性知识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基础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突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前,全国多家独立学院提出了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独立学院开设的专业都是母体高校建设较为成熟、师资条件和专业实力较强的社会热门专业,在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创立学院的品牌特色,注重学院的宣传工作。独立学院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宣传报道学校发展状况和人才培养优势,努力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进了解,促进交流,吸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在每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启动之前,就业指导部门应制定一个详细的学院简介、专业介绍和毕业生情况介绍,发给用人单位,让用人单位了解学院和毕业生情况。 (二)做好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由于社会对独立学院毕业生质量还不能完全认同以及毕业生就业目标定位不明确等诸多原因,使得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比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多的问题;因此,做好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十分必要。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实际上是用有条理的头脑为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制定一个时间计划表,即为自己的人生设置里程碑。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不断分析自己的需求、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分析自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设定自己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分析自己所处和应该扮演的角色。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有利于学生准确定位,确定正确的就业和成才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并非只针对毕业班学生或属于季节性工作,它应当是贯穿于大学生整个本科学习阶段。首先,学生入学以后,应以入学教育为契机,教育学生做到大一树立学习为就业的思想意识,大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找准就业定位,大三具备基本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到了大四,主要为毕业生做好就业指导和教育,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宣讲、求职技巧、心理调试、材料制作等方面进行指导。其次,在学生明确形势、了解就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摸清毕业生的择业状况(主要是择业意向),包括自我学业盘点、自我评价、拟求职的行业、地域、薪金期望确认、当前就业状况以及期望学校提供何种帮助等。最后,分析学生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具体解决办法。 (三)引导学生增强信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囊 要引导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正确分析自身优劣,尽力挖掘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才华,敢于用自己的实力同其他同学竞争;在竞争中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应注意保持自己的热情和大方,表现出自己一定能胜任的自信心和干练作风,让对方认同并接受你。 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鼓励、经济调控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到最艰苦的行业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上去。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我们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要破除传统的就业观念,正确认识自我,根据个人的素质、爱好、学识、能力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并利用当前国家政策营造的广阔就业环境,积极参与竞争,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用正确的思维和心态面对就业,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努力开拓美好未来。 (四)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帮扶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加强创业实践、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应该成为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独立学院,创业教育要有机地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展开。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广泛开展自主性创业实践活动。学院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友创业网络等办法,建立一大批校外学生创业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要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节、开设大学生创业网站、开展创业计划设计大赛等专题活动,训练学生的创业思维,拓宽创业视野,提高创业设计能力;同时,要制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创业的制度和措施,保护他们创业的积极性和提供创业的良好条件,对毕业生的创业活动发挥指导、规范的作用。
高校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应该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到底,大学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应以学生健康为中心,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生锻炼的意识。 一、高校体育改革对于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改革是大学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智力水平,培养大学生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养成规则意识、进取精神的重要教学措施。 (一)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和心理健康 高校体育改革以素质教育为发展方向,注重体育教育对于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体育运动中所体现出来的集体主义、合作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合同协作的能力,有助大学生学会认识社会问题,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体育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拼搏精神、顽强意志对于大学生钻研科学知识,提升社会实践技能,完成各种重要任务有重要的意义,是促进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提升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现在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而体育课程中丰富的运动项目需要大学生发扬进取精神,顽强拼搏的意志才能完成,比如,田径项目可以训练学生的耐力,竞技运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高校体育教育改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参与体育项目,可以培养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大学体育改革的重要措施 (一)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一般严格按照教学课程规定,实施“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措施,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个体差异得不到尊重,学生并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体育锻炼中获得最佳的发展,这不利于挖掘学生潜能,不利于提升学生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评价刻板而无效,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在大学生身上发挥应有的效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发挥人的个性特长,侧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大学体育改革也应推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智力、毅力、能力的提升,加强对学生进取精神、合作精神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统领课程要素 高校体育教育要以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为课程目标,注重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校课程改革的课程也要以此课程目标为核心来统领课程要素,所有课程要素的创建都应该以实现这个课程目标为最终目的。学校要重新思考和审视当前的大学体育教育,精准地掌握和解读课程改革需要达到的目标,思考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措施。教师要根据课程要求和课程的具体内容调整教学观念,改革体育教学方式,重新构建体育教学的课程体系和课堂实施模式,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基本目标统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各个要素。 (三)倡导正确的体育观念和人才观念 一直以来,大学体育仅仅是大学生在复杂而又繁重的课程学习之后的一种放松和娱乐,就连提高学生健康体魄、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这一效能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改革应突出大学体育在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提升学生的社会性、人文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注重体育的人文性和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以身示范,加强师生间协同合作与互动,改变错误的体育教学观念,强调身心健康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三、结语 体育是塑造学生健康体魄,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认识社会规则、养成规则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必须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标,改革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为培养新一代健康、积极、向上的新型人才做贡献。
本科医学论文:试论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法律课程设置探讨 论文关键词:卫生管理 法律课程 课程设置 论文摘要:课程设置作为教育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对整个教学过程意义重大。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新兴专业,课程设置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法律课程在卫生事业管理本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因此必须对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一、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教育发展概况 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教育初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为适应卫生事业现代科学管理的需要,在全国建立了7个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和5个卫生管理干部学院。此后,全国各地职工医学院和普通医学院相继建立了卫生管理院系,到20世纪80年代末,卫生管理教育机构已有33个。目前,基本上各医学院校都设置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总体上讲,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教育是从卫生管理干部培训起步,发展到逐步开展成人学历教育的卫生管理干部专修科,而后发展为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学位多个层次的学历教育。 开展卫生事业管理学位教育,对于培养新型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不断修正,以适应当前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提出要实行“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基本治国方略;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第一次确立了“依法治国”原则;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随着法治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设置法律课程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未来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必须对国家的法律制度有全面的了解,增强法制观念,这样才能保证依法行政,保证卫生组织的经营方针、经营措施等合法、合规,因此法律课程在卫生事业管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通过系统的法律教育,使学生由自发的、零散的法律心理上升为自觉的法律意识,为将来的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如何在课程设置中将所开设的法律课程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有机结合,也成为本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法律课程设置及分析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作为培养从事卫生事业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应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当前,很多学科的知识是互相交叉的,在课程设置时应删除重复赘述的内容,不贪求容量多而要求内容实。唯有课程设置适当,才能为学生后天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笔者在对全国十几所高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所开设的法律课程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目前该专业在法律课程设置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法律课程所占课时较少,一般占总课时的7%~15%,只有极少数学校能达到20%,这就造成整体课程体系单薄、结构失衡。 2.法律课程内容单一,对法律基础课重视不足。由于受总学时的限制,法律专业课程只开设了应用性的课程,相关基础学科开设较少。此外,还存在基础课缺位或大量基础课被合并讲授等现象。 3.课程结构设置包括课时安排、上课次序等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科学性,容易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人为的障碍,不利于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课程内容。比如,某高校将《公务员法》作为一门课程安排了36个学时,课时安排畸重,可以调整为18学时或者将《公务员法》调整为《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又如,有的学校将《经济法》安排在《民法学》之前,显然违背了法律学科的发展规律,无助于学生理解课程之间的渊源关系,容易使他们混淆各部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主次地位。一些高校将大量的法律课程同时安排在第三学年,但由于第三学年其他专业课的课程量也非常大,学生学习压力大,而且同时开设几门分量很重的法律课程,学生的接纳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法律课程的重置 1.完善课程内容,加大法律基础课程设置。除《宪法》外,加设《法理学》《行政法》《刑法》等基础课程,共学习《法理学》《宪法》《民法学》《刑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等8门课程。由于《经济法》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部门法,建议在讲授《经济法》时重点讲授《保险法》,以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此外,可在第四学年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作为选修课纳入学习范围,这对此前所学的《民法学》《刑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是一个融合复习的过程。 2.增加必修课科目。目前很多高校选择将法律课程作为限选课。限选课给了学生选课的自由,但也容易造成学生因主观判断能力较弱而在课程选择上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知识结构的构建。本专业应将《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列为必修课,以达到强制本专业学生学习构造法律基础课程的目的。 3.调整课程结构设置。可将课程整体作出如下设定。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宪法》(限选课,36学时);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法理学》(限选课,36学时),《民法学》(上)(必修课,36学时);第二学年第二学期:《民法学》(下)(必修课,36学时),《民事诉讼法》(必修课,36学时),《刑法》(上)(必修课,36学时);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刑法》(下)(必修课,36学时),《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必修课,36学时);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经济法》(限选课,36学时),《卫生法》(必修课,36学时);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选修课,18学时)。 这样设置主要有以下优点:(1)适当安排各课程课时。在所选定的课程中,《民法学》《刑法》作为最重要的两大部门法,所占课时均为72学时,学习时间为一年,学习的持续时间和课时数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且学生学习压力不会很大。《宪法》《法理学》《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卫生法》分别占36学时,由于《宪法》《法理学》理论性较强,且开课时间靠前,学生初次接触法律课程,所以需要用较长的时间来向学生灌输法律思维和理念,为使教学达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效果,安排36学时。而《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卫生法》虽然内容较多,但由于此前已有《宪法》《法理学》《民法学》等课程作基础,加上这几门课程程序法较多,记忆内容多于理解内容,所以教学速度可以稍快,安排36学时。(2)调整开课时间及次序。本着“先基础、后专门、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遵守“循序渐进、逐层推进、构造金字塔形”法律框架的标准,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始,依次学习《宪法》《法理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卫生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法律思维,构造科学的法理框架体系。而主要课程被均匀分配在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不会影响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以及消化吸收法律课程的能力。 四、结语 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形势下,未来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需要有扎实的法学基础和广泛的法律知识,这就对法律课程设置的系统化、综合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本着“短时、高效”的原则,在有限的课时里、有重点地选取部门法作为法律课程的内容,尽可能在数量有限的法律课程中扩大覆盖面,达到基础法和单行法兼顾、搭配合理的效果。在教学内容上,应时刻把握知识的新动向、新发展,使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此外,法律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也要注意优先选择优秀教材,并可采用多媒体教学,使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总之,要统筹安排课程设置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本科课程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健康的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对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临床医学专业,对其课程模式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如何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医学院教育改革的重点和追求。 1课程模式改革的必然性 1.1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 现代医学的发展,体现出新的趋势,首先是基础医学逐渐进入到群体医学和生态系统的研究领域,其次是临床医学与高科技成果逐步融合在一起,二者共同发展,最后是医学与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学科和人文科学的联系愈发紧密。顺应这一趋势,国外许多著名医学院校都对其课程设置与管理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改革和探索。 1.2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当前社会由于人们过多追求短期发展,导致其所居住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人口爆炸性增长,结构日趋老龄化等趋势,使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对于健康和疾病的内涵理解也在发生变化。高等学校的医学教育应该紧随这些变化,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思维,从而推出新的课程模式,来适应现如今环境的变化,进而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1.3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 2001年6月,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国际医学教育标准,要求医学生毕业时必须达到的7大领域共60条标准,为规范医学院校管理,保证医学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已经将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要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现代化需求,成为未来需要的建设性全面人才,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熟练掌握各项基本技能,并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成为具有最先进的创新思维能力的临床医师。” 2课程模式改革的基础和可行性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医学教育课程模式大概可分为3种基本类型:即传统学科式、器官系统式课程模式(OrganSystem)和问题中心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在上个世纪90年代,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医学院校中有90%以上采用的是传统课程设置模式,即以学科为中心;有大概5%左右的院校采用的是混合型课程模式,只有1所医学院校采用的是器官系统式课程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比例在逐渐加大,但大多数医学院校依然是以传统的学科式课程设置为主,模式比较单一。 2.1培养方案 目前医学院校的培养方案跟过去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重心依然放在课程体系上。高等院校医学院的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依然是几大部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跨学科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如何设置各个课程的比例,对于医学院校来说至关重要。近年来,医学院校已经在逐步加大实践课的比重,削枝强干,理论与实践比达1∶1.3。 2.2课程教学目标 每个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都要靠各门课程的教学而完成的。医学院校根据卫生部制订的课程基本要求,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师资状况以及学生来源,以及当前整体环境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制订了各门必修课的课程教学目标,使大家认清医学教育中各个必须课程的重要性,提出对学生全新的要求,即学生的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都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并将课程目标提高到一定重要地位,作为优秀课程评选的重要条件。 2.3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 对于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当前很多医学院校普遍减少理论课教学的授课学时,对教学内容上要求重点突出,对基本理论、概念以及规律陈述清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型思维。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将多种课程的实验进行合并重组,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2.4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 以“突出主干课、减少必修课、丰富选修课、加强实践课”为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提出向导式教学、合作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方法等,结合多媒体及高科技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加入到课题讨论中,加大学生的主观学习性。 2.5考核模式与要求 当前医学院校对于课程考核方式依然以卷面考试为主,配合一些过程考核,如口试、论文、实验等。对于医学学科,应该严把考核关。 3临床医学本科“1+1”课程模式实施的实践 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各个医学院校都对课程模式进行了优化,本文提出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本科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1+1”课程模式,即实施两个课堂教学,第一课堂是传统式的学科教育,即传授基础的医疗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课堂则以培养学生实践的动手能力为主,理论联系实际,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 3.1第一课堂发展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 高等院校医学专业,尤其是临床医学本科仍然应该以学科为基础,进行详尽的理论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课程整合,加大一些其他学科的选修课程学分和学时,使多个学科交叉在一起,培养出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对各个课程的教学从内容上划分,分为三级,即基础内容、重点内容和中心内容,将其比例控制在4∶2∶4。要求学生掌握中心内容,熟悉重点内容,了解基础内容,使学生拓宽眼界,丰富知识面。 3.2第二课堂实施问题式中心课程模式 开辟第二课堂,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培养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于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将理论同实际相结合。临床医学本科其专业性要求学生需要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来学习,培养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自主动手的能力;这样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具备自主的创新能力。首先,为了强调团队合作意识,可以组织一个团队或学习小组,大家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畅所欲言,不断进行思想碰撞,去解决问题。其次,对一个特定的学术问题进行探讨,针对于一个有代表性的病例,让学生们从诱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症状体征、病理特点、临床诊断、针对性治疗六个环节来进行明确分工,进行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最后是与病人进行沟通,学生集体进行病房探望,咨询疾病信息,掌握信息,熟悉病例,沟通病人,增强使命感。 3.3医学课程五年一贯制的构想 对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来说,医学课程至关重要,可以作为专用导航课程进行开设,但开设一学期是不够的,而占用太多课内时间又是不可能的。为了让学生能够尽早接触临床,第二课堂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我们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延续医学课程的学习,实现五年一贯制,首先理论上,将医学疾病学作为必须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期末考核,其次是在每个学期的期末在第二课堂上针对于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后的实际动手的能力进行验收。第二课堂始终贯穿医学课程,将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进行穿插,让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第二课堂坚持“简单、轻松、快乐”三个原则,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主,以知识学习为辅”,培养合作、表达、倾听、质疑、建议、沟通、协调等各种能力。通过第一、二课堂的有机组合,可以为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医学专门人才。 总之,通过实施“1+1”课程模式,两个课堂的有机组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新型医疗行业的需求。 作者:褚为 艾金霞 陈丽波 单位:吉林市人民医院 北华大学医学检验学院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本科医学论文: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就业分析 12009-2014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1.1整体就业情况 昆明医科大学2009-2014届医学检验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共316人,这六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截止到毕业当年12月31日)整体呈上升趋势,虽高中有降,但2011-2014届四年来均维持在一个较高就业率水平,特别是2013、2014两年,在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就业率仍然实现了增长,但本专业未来几年将要毕业的本科生人数还在持续增加,毕业生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1.2就业单位层级流向分析 近年来绝大部分的毕业生就业单位集中在省、市、县级医疗系统,但乡镇医疗系统就业比例几乎为零(除2013届1人外),就业单位与专业较为对口,且大部分集中在主要的医疗卫生机构。这一方面说明了检验专业近几年就业形势较好,并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昆明医科大学毕业学生对云南省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作用。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昆明医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说明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普遍居高,大量的学生仍然以条件较好的省市级医疗机构为主要就业方向。另外,据笔者调查了解,每一届毕业生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来自于县乡级地区(约占总人数的50%以上),但毕业生最终到县乡级医疗机构工作的仅占总人数的25%左右。大部分来自于县乡级地区的学生毕业后都不愿意再回到县乡地区工作,这其中除了抱着“跳农门”的心理之外,还有不少人认为城镇差别较大,条件较为艰苦,职业前景不佳等原因,这就增大了引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 1.3就业岗位类型流向分析 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分布情况见表2。如表中所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医院检验科。2009-2014届,在医院检验科就业的学生比率总体呈稳步上升的态势,特别是2014届,在毕业学生总数大幅升高的情况下,在医院检验科(包括临床实验室、输血科)就业的人数比率还是呈现了增长,说明检验专业学生由于专业性较强,对口就业仍是最主要的就业方式。另外,其他对口岗位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血站、试剂公司等也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对口岗位,有一定比例的就业率,但所占比例均不高,几乎都在7%以下,而其他类型的岗位就业率就更低。这说明,近几年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较为固定,就业方向单一,就业面相对较窄。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就业时,主要选择医院和医疗机构就业,较少关注包括医疗器械公司、试剂公司、企业、厂矿等机构的检验技术工作等就业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作岗位需求与毕业生择业方向的矛盾,导致毕业生就业面狭窄,竞争激烈。 2应对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探讨 2.1合理控制招生数量 伴随全国范围内其他本科医学院校增办、扩招检验专业的现状,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数量在逐年攀升,检验专业毕业生将会大量涌入社会。然而曾经作为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主要对口单位的各大、中型医院检验科,由于近年来大量招收本科毕业生,岗位需求将逐渐接近饱和,加之医院为了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和专业水平,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硕士生和博士生,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将大大减少,这无疑增加了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就业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如果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与数量,将可能导致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险。因此,学校要把控制招生规模与促进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合理控制检验专业的招生数量,防止盲目扩招,使学校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2.2加强毕业生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引导基层就业 学校要继续加强国家有关就业政策与形势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毕业生掌握国家政策和了解当前就业形势。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4个突出问题,其中一点是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人员分布的城乡、区域差别明显。而与此同时国家却在大力发展基层卫生服务事业,县级、乡镇医疗机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县级及以下医院对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将会影响今后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也将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昆明医科大学近3届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人数占到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4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与此同时检验专业近6届毕业生中到基层就业的人数却几乎为零,这更加说明了对于检验专业基层就业将具有更大的空间和机会。因此检验专业要鼓励学生认清形势,引导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更多地转向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3帮助毕业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学校要帮助毕业生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毕业生就业一次定终身的老观念,打破医学检验专业只进医疗系统工作的落后思想,要教育学生扩大就业目标,开阔就业视野,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水平条件的提高,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面也逐步拓宽。一些医疗试剂公司、医疗器械公司、教学单位、科研单位、生物技术公司以及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出现和业务范围、规模的不断扩大,直接增加了它们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客观上来说,这对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都可以成为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医学检验毕业生在这些单位也同样可以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与机会。 2.4搭建检验专业良好的就业教育平台 学校要努力为毕业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就业教育平台,通过增强与医疗部门、医药公司以及新兴出现的检验专业对口就业单位的联系和交流,给毕业生提供更多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解这些新兴对口就业岗位的机会,从而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思路。同时,就业平台要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活动,如就业知识主题讲座、技能培训、成功典型经验实践指导、模拟招聘和面试经验交流等一系列专题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就业教育的整体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此外,就业教育平台中还要注重引导毕业生锻炼各种能力,包括适应能力、耐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积极心态等,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总之,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就业教育平台,要调整毕业生的就业观和期望值,拓宽他们的就业思路,减轻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最终提高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使之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 3结语 总之,随着检验专业本科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各大医院检验人才日益饱和,而学生就业观念仍然落后、就业面狭窄,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严峻的现实状况下,更需要认清形势,合理的限制招生数量,积极关注和宣传国家最新政策,不仅鼓励优秀毕业生面向大、中型医院就业,还要鼓励更多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拓宽就业思路,积极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质、专业技能,提升学生自身综合就业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作者:马润 王玉明 陈孝红 杨雪涛 王家平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本科生口腔实习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实验对象 选取2011级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班学生共108名,男性58名,女性50名,平均年龄20.4±2.6岁,所有学生入校成绩和性别比例无显著差异。108名学生随机分成2组:PBL教学组(实验组)和传统教学组(对照组)。 1.2实验方法 1.2.1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给出病例-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分析-小组讨论总结5个阶段。首先将每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教师给出病例提出问题,如病例的始动因素、局部因素、全身因素等,针对不同的子问题,提前2周让学生按指定的内容进行准备。1周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从本学科、临床医学、生理病理学等方面对资料加以完善,然后先由2个同学对专业知识进行初步介绍,其他同学分别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然后模拟病例由学生进行实践动手操作。最后进行PBL组全组讨论,在此过程中全组加强互动,人人发言,活跃课堂气氛,讨论结束后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对病例的知识点加以重点强化,扩展和补充,解决学生遗留或忽视的有关问题。 1.2.2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即教师为授课主体,教师在实习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挂图、模型标本等进行课堂讲授,之后由学生观看教师进行口腔疾病诊治的临床实践操作示范,全程由教师进行授课示范并总结。 1.3教学评价 教学实习授课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对口腔科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描述、分析、诊断并模拟治疗,两组均采用同样病例。学期末对理论考试进行测试,由一位高年资口腔科医师进行考卷评分,评分采用盲法进行。临床实习教学结束后向授课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课堂气氛等。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AS20.0软件进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践测验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及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两组间的t检验,对教学方法的问卷调查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例分析成绩比较 临床实习内容结束后进行课堂病例分析测验,以实际病例要求学生进行描述、病例分析、诊断及模拟治疗,按要点给分。学期末对两组学生理论知识进行考试。实验组学生病例分析考试成绩、理论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问卷调查 两组学生对教学内容评价进行比较,实验组教学比对照组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表达能力等方面占优势。 3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已跟不上医学发展的步伐。口腔医学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是一门必修课,该部分内容理论性强、抽象,以往教学中,学生对该部分知识领会较差,课堂效果不佳。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一直是口腔学科教学实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通过PBL教学模式在临床本科生口腔实习教学中进行应用,以探求最适合临床本科生的口腔的教学实习模式。PBL教学授课模式目的是让学习者通过合作、思考和讨论来解决问题。我们在多年的口腔教学中发现,传统的课堂式授课学生主动性差,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口腔教学中,在课程结束后,部分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动手能力不强,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的应用到临床事件中发光,本研究发现将PBL法应用于临床本科生口腔实习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对病例的综合分析,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研究报道,PBL教学法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能力,本研究授课内容结束后进行课堂病例分析,以实际病例要求学生进行分析描述、诊断及模拟治疗,并在学期末对两组学生理论知识考试成绩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病例分析成绩(86.3±4.1)分、理论考试成绩(80.2±3.8)分均高于对照组(70.2±2.1)分和(72.5±4.7)分,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口腔科临床实习教学中使用PBL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及理论水平。在最后进行的教学方法效果评估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PBL教学法普遍持赞成态度。同时我们也发现此种教学过程中要求需要学生主动分析资料、查阅文献、整理思路、得出结论,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PBL教学中,学生所面对的病例都是临床实际的病例,所以在对病例的分析解决过程中,不但强化了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使学生巩固了基础医学知识。 4结语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PBL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能够积极思考,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更具有创新意识,同时PBL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这都是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我们也发现PBL教学法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上课人数偏多,学生参与探索发表意见的机会不等,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内向等原因不能很好地参与到讨论式教学中来等,这都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探索与解决的问题。 作者:刘照永 郭静 闫霜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 本科医学论文: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从北京教育考试院调取2005年至2014年北京地区整体与高考理科本科第一批次统招统分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类数据,摘取北京教育考试院编著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京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理科):提前批次(含艺术类提前批)及本科录取部分》(2005~2007年、2008~2010年、2011~2013年)中人数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主要评价指标 1.2.1实际录取人数。本研究中,实际录取人数是指被北京地区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实际录取的考生人数,该指标主要反映了每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就读群体的数量规模,它与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人数密切相关。 1.2.2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本研究中,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是指北京地区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平均分数在北京地区高考理科考生分数分布中的排名位次占考生总数的百分比,在高考理科整体生源具有一定同质性、考生分数分布呈现相似正态性的情况下,该指标主要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录取生源在高考理科整体生源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1.2.3报名招生比。本研究中,报名招生比是指北京地区以一志愿一专业报考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数与该专业计划招生人数的比值,它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同时报考竞争1个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名额的人数,该指标主要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对于高考生源的报考吸引力以及招录竞争激烈程度。 1.3统计方法 采用Excel20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不同类型数据资料分别采用均数或者中位数描述其集中趋势,按照时序绘制相应折线图,直观地呈现主要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主要评价指标进行线性趋势预测。 2研究结果 2.1招生数量规模 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录取人数在数值上依次历经激增、渐减、回升的变化,与计划招生人数变化趋势相同。2006年实际录取人数最多,2012年实际录取人数最少,两者相差82人。总体来看,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录取共计2735人,平均每年实际录取约274人,招生数量规模总体呈现出减少的变化趋势。 2.2录取生源的整体质量 2007年至2013年(2005、2006年缺乏平均分数数据,2014年缺乏分数分布情况,故该指标只统计2007年至2013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录取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在数值上历经渐增、回落的变化,2012年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最高为前11.06%左右,2007年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最低为前5.59%左右,两者相差5.4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07年至2013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录取生源在理科整体生源中的相对位置总体呈现出下滑的变化趋势。 2.3专业吸引力 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报名招生比在数值上呈现波动性下降,2005年报名招生比最高,2012年报名招生比最低,两者相差1.28)。总体来看,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对于高考生源报考的吸引力总体呈现出降低的变化趋势。 3原因初探 3.1临床医师执业状况不佳 由于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学科,其绝大多数毕业生都会选择担任医师、从事一线临床医疗工作,故医师执业状况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质量及吸引力有着最为主要的影响。从目前来看,医师执业状况不佳主要体现为“三大三低”,即“工作负荷大、压力大、风险大”与“职业待遇低、声誉低、安全感低”,我国临床医师似已“恶化”成为一种危险职业。当前,临床医师一方面要谨慎地完成“医、教、研、防、保、康”等方面的高负荷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承担职业发展的高压力和医疗行为的高风险,与此相应的却是相对较低的、与劳动复杂专业程度不相适应的收入待遇,以及医患缺乏信任、关系趋紧背景下人身安全可能面临的威胁,加之极少数医务人员出现医德下滑等不良现象致使医师群体的社会声誉受损,这些正是造成我国临床医师职业和专业吸引力不足以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3.2临床人才培养尚存弊病 我国临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分为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3个阶段,紧密衔接着临床医学生的招收环节,因此,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某些行业性、体制机制性、人为性“弊病”,也是造成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下降的一个直接原因。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5对矛盾:一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投入花费大与快节奏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低投入、高产出、快产出”的社会心理追求之间的矛盾;二是教学质量较高的医学院校招生数量少、生源品质较好与教学质量欠佳的医学院校招生数量多、生源品质较差之间的矛盾;三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与人才需求在规模数量、专业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不够协调匹配的矛盾;四是部分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增性与其教学资源承载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五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临床实践、人文素养、医患沟通等方面薄弱与临床医疗岗位能力要求之间的矛盾。上述5对矛盾或将造成人才“贬值”、人才流失、人才竞争优势下降,使得高考考生对于就读临床医学专业的前景预期不乐观,不利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的提升。 4思考与建议 4.1不断改善临床医师执业状况 面对目前临床医师“三大三低”的执业状况等因素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的问题,需要逐步完善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制度,引导患者合理就诊、有序流动,减轻医院医师过重的工作负荷。健全医疗执业保险制度,分担医师执业的过大风险。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完善激励约束、激活人力资源;改革职称晋升与绩效考核制度,建立起适应不同岗位特点及工作内容的指标体系,实行评聘分开,缓解医师职业发展的过大压力。落实财政投入政府责任,建立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薪酬体系,逐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至合理水平,切实提高医务人员收入与待遇。坚决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努力营造安全执业环境,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感与工作幸福度。鼓励媒体对临床医疗工作进行体验式、纪实性报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宣传优秀医务人员的先进事迹,提高医师职业群体的社会声誉,提升临床医疗职业对于高考生源的吸引力,进而改善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 4.2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 面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制度不健全而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的问题,需要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医、教协同深化改革。从宏观层面来看,需要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供求平衡机制,加强针对医学院校数量设置、区域布局、专业结构、招生规模、教学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根据人才需求规划以及医学院校教学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及时调整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规模及结构。从微观层面来看,需要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整合,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强化临床实践教学以及实习实训管理,培养临床思维、提升临床技能,增强临床岗位的胜任能力。统筹各方资源健全多渠道经费筹措的机制,加大对临床医学教育的投入力度,落实高校学生“奖、助、勤、贷、补”方面政策,加大对临床医学生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医学院校探索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加大临床医学专业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度,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人才的招收与培养质量。本研究对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进行探索分析,主要评价指标依据经验选取。随着社会、经济、政策、文化发展,高考考生人数有所减少,报考录取方式、考试方式难度等有所变化,加之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改革推进,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也有所调整,上述种种或将对本研究的分析立论造成影响,故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客观局限性,今后的研究可考虑继续完善。 作者:陈秉喆 王辰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 中日友好医院 本科医学论文: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探索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理论课教学一般采用大班授课,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相对较少,课后学习也以复习课堂内容及相关知识为主。目前国内大中型(三甲及以上)医院、高等医学院校及科研机构中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已基本饱和,但市县级以下医院仍以大中专学历专业人员为主;医疗器械生产、营销及技术支持行业对检验本科生的需求量较小;四年制检验专业的本科生不能报考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不能转向临床、口腔、预防等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中小医院、血站或疾控中心的临床检验机构。 二、改革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增加培养方向。 目前,我国输血、病理及其相关行业的技术人员任职前大多未接受专业教育,他们绝大多数来自检验科及临床相关科室,而医学院校关于输血和病理的教学内容很少,相关知识和技能主要来源于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非系统的培训,学生对输血医学和病理技术的认识已不能适应输血医学和病理学的飞速发展及临床工作需要,急需医学院校培养一大批高学历的输血医学和病理技术专业人才。潍坊医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优势,以临床检验方向为主体,增加输血技术、病理检验这两个培养方向,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就业渠道,力求探索出适合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的输血技术和病理检验人才的教育模式。 2.以精品课程和考试平台为依托,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以核心课程为中心,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已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潍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系在已有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和《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两门省级精品课程基础上,积极构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精品课程群,将课程群的大纲、PPT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源上传至校园网服务器,建立课程群网上平台,并尝试与学生在线交流与答疑。同时,通过制作专业课的网络考试平台,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每学完一个章节,让学生先自测,再集体测试,教师根据测试结果确定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与速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预定的教学内容。 3.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潍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系组织全体教师观摩学习各种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中实施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小组讨论为主要方式,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采用启发式和讨论教学法,结合案例分析或病例分析,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专业课教学中试行教师边教、学生边学边做的教学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4.建立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技能培训体系。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教学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50%,因此,实验教学的效果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潍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系进一步完善基础检验、微生物学检验、显微互动等专业实验室,安装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使形态学教学更加丰富形象。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仪器利用率,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练习平台。同时,建立医学检验实训中心,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和临床工作的实用性技术,遴选100项实验技能,按难易程度分配到每个学期,并开设检验技能课程,进行专业的指导培训。课程结束时对每项技能进行严格考核,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并且每年举行专业技能大赛,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挑选大型三甲医院作为临床实习基地,提高临床教师实习带教水平,并拓展北京、上海等地三甲医院作为实习基地,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需求。 5.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结合。 潍坊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室是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学校附属医院检验科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市级重点学科,科研氛围浓厚,坚持“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项目,企业提供资金,学校教师提供技术支持;鼓励教师课题组吸收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充当教学和科研实验助手,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挑选适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课题,遴选中级以上职称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学生自愿报名参与,组成科研小组,撰写课题申请书竞标,中标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开题、实验、结题等程序。学生在参与研究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动手和创新能力,也被激发了科研发展潜能,为顺利开展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形成人文与医学相融合的教育模式。 医学人文教育能够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学生不仅要有熟练的临床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践行人文关怀。将人文教育融入医学专业课程,既可以丰富枯燥的医学专业知识,拓宽医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及职业道德。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人文讲座和读书活动也是人文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潍坊医学院每年举办“科技文化活动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自愿参加各种社团组织。2013年开始,学院定期举办潍医大讲堂,邀请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讲学,讲学内容广泛新颖,切入社会热点,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氛围,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医学检验学系开展“我读经典”活动,并长期坚持,将集体统一组织和自主学习相结合,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经典原著,培养读书的习惯和能力。 三、结语 潍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系自2014年开始逐步推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下一步将对授课教师和受试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通过实验技能考核、专业课程考试等方式,了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组织专家讨论(包括学校、用人单位、实习单位等)以及毕业生反馈等方式,初步确定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 作者:李猛 单位:潍坊医学院 本科医学论文:本科生科技创新的医学检验论文 1现状 医学院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课程繁多,时间较紧,本科阶段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和医学基础课程以及医学临床课程,其中还有至少一年半的时间在医院进行见习和实习。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学校更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科研和创新则推迟到研究生阶段,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对本科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规划的薄弱。随着现代医学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学院校也开始重视本科阶段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他们在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和对已知领域的怀疑态度,学会独立思考,善于辨别真伪,能够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方可适应急剧变革的信息社会;培养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涉猎学科前沿,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进而促使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2教学为基础 学生必须在学好本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进行实践和创新。教学过程是对知识的再现过程,而科学研究则是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也就是说,科研以教学为其基础,教学以应用和科研为其目标。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不应忽视教学,应结合教学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研究或实践操作。医学检验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我校课程设置中实验课时占了总课时的一半以上。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验证性实验是主要内容,学生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教材,教条式的按部就班的完成操作,对于试验中会碰到的问题老师都会在试验前或是实验进行中加以提醒,并说明解决方案及解决要点,实验所用的材料和仪器也是由老师提前准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为满足教学需要,注重教学的基础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学校加强教学设备建设,不断更新教学条件和设施,实验室建设也加大投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例如:据不同教学内容需要,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室开设设计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从而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 3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在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确立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指标和培养计划。通过一系列选题来完成培养的目标,早期注重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课题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争出创新成果。具体过程包括选题、面试、开题、立项、中期检查、分配导师、开展实验、结题等几部分。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适当引导的原则,从文献的查找,实验方案的设计,到问题的处理,结论的分析,要求学生自己大量查阅文献,复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积极思考是基础,注重细节是关键,从而增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4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医学人才需求结构产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临床和科研动手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核,在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设施陈旧,师资不足,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等,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何真正做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是值得继续深入的课题。 作者:郭丹 陈同强 单位:赣南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本科医学论文:本科生科技创新医学检验论文 1现状 医学院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课程繁多,时间较紧,本科阶段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和医学基础课程以及医学临床课程,其中还有至少一年半的时间在医院进行见习和实习。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学校更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科研和创新则推迟到研究生阶段,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对本科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规划的薄弱。随着现代医学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学院校也开始重视本科阶段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他们在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和对已知领域的怀疑态度,学会独立思考,善于辨别真伪,能够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方可适应急剧变革的信息社会;培养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涉猎学科前沿,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进而促使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2教学为基础 学生必须在学好本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进行实践和创新。教学过程是对知识的再现过程,而科学研究则是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也就是说,科研以教学为其基础,教学以应用和科研为其目标。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不应忽视教学,应结合教学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研究或实践操作。医学检验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我校课程设置中实验课时占了总课时的一半以上。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验证性实验是主要内容,学生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教材,教条式的按部就班的完成操作,对于试验中会碰到的问题老师都会在试验前或是实验进行中加以提醒,并说明解决方案及解决要点,实验所用的材料和仪器也是由老师提前准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为满足教学需要,注重教学的基础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学校加强教学设备建设,不断更新教学条件和设施,实验室建设也加大投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例如:据不同教学内容需要,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室开设设计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从而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 3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在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确立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指标和培养计划。通过一系列选题来完成培养的目标,早期注重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课题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争出创新成果。具体过程包括选题、面试、开题、立项、中期检查、分配导师、开展实验、结题等几部分。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适当引导的原则,从文献的查找,实验方案的设计,到问题的处理,结论的分析,要求学生自己大量查阅文献,复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积极思考是基础,注重细节是关键,从而增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4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医学人才需求结构产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临床和科研动手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核,在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设施陈旧,师资不足,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等,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何真正做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是值得继续深入的课题。 作者:郭丹 陈同强 单位:赣南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本科生培养新模式 一、探索方法及结果 课题组选取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所有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大二期间,每10名左右同学分成一个见习小组,每组确定一位固定的带教老师。在学习基础课程期间,每周安排1-2次的临床见习;开始接触临床课程后,在边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使学生到临床上接触患者,接触整个诊疗过程,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通过双向选择构建适宜的一对一的师生团队,制定本科生培养计划,并制定合理的管理及考核制度,使一对一导师制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始终;进入大四时,在临床培训技能中心,借助先进的综合教学模型,模拟临床场景,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操作,如胸穿、腹穿、切开缝合、拆线、换药、妇科检查、心肺复苏、静脉采血、导尿、洗胃等,有效地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并严格按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标准进行培训。毕业时借助学校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发放问卷调查,汇总学生的反馈情况及建议,并总结分析该方案的优势及不足之处。给老师发放教学评估表来评估教学效果。考核学生的理论成绩和技能操作成绩,并与2006级学生比较分析国家执业医生资格考试的通过率。2006级、2007级本科临床医学生分别为254人和269人,2006级与2007级临床医学毕业生的理论和技能操作成绩统计分析,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2007级国家执业医生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为71.6%,明显高于2006级通过率49.8%。 二、新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1、早期接触临床 早期接触临床是世界高等医学教育的新模式之一。早实习、早期接触临床能很好地实现书本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将前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临床实践中,通过理论学习指导临床工作,再通过临床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早期接触临床可以使学生早期了解医院的运作、医疗环境和程序、医患关系、医生的角色和工作性质,明白作为一名医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培养学生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技巧及人文关怀意识。临床医学教学一方面强调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必须要依托深厚的、系统的、广泛的、完整的理论知识基础。早期接触临床能使基础阶段的低年级学生较早地树立“临床”意识,促进医学前期基础课程教学与后期专业训练相结合,培养医学生对医疗卫生职业的情感、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带教老师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启迪诱发式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式教学法(PBL)等。带教老师在临床教学中可尝试讲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2、本科生导师制 目前,随着“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及我国本科生教育的软、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大批医学院校已开始“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和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对一导师制不仅能提高本科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思维及科研创新能力。导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将育人的要求具体化、人性化、立体化,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本科生也可跟随导师早期接触临床、早实践,就个人的基础薄弱环节,导师可给予个别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反馈性地调节现阶段的学习,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习效率。 3、临床技能培训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扮演主动角色,按部就班的授课,学生死记硬背,以获得高分为目的,借此来检测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学生们获得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并没有足够的机会去学习和练习基本临床技能,结果使学生缺乏合格的实践能力,使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间产生了明显的差距,产生了“高分低能”的现象。理论仅仅是临床医学的基础,没有成熟的技能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医生的。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基于医学模拟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构建医学模拟中心能为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提供方便、安全、高效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医学生的临床技能的提高,我们应充分发挥临床技能中心的功效。通过加强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强化实用型理论知识,实临床经验,掌握基础实践技能。通过多观察、多分析、多动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规范临床基本技能操作。临床技能中心的医学模拟教学可开展广泛的技能训练项目,且具备以下优势,如:高度仿真性、病例多样性、时间随意性、难易度可调节性、无风险性、可重复性、可记录性、环境可控性、增加自主性等,从而为医学生构架了良好的综合性临床实践教学平台。近几年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积极派出代表队参加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通过临床技能竞赛不仅提高了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本院师资力量、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及附属医院的临床带教水平。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早期接触临床、本科生导师制、临床技能培训三位一体的新模式,让学生们“边学边练”,使前期的基础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后期的临床实践,提高了本科生的实践技能,同时增加了临床执业医师通过率,成功构建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多元化平台。展望未来,按照新模式培养的临床医学生是一批具有理论基础雄厚、专业技能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医德高尚的合格临床医学生,他们将矢志不渝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将会为打造新世纪所需的综合性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罗建国 何立 单位: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成人本科教学现况初探 1调查结果与分析 接受调查的人员距离学校路途市内( 10km)、10~50km、50~100km、 100km分别占22.25%、20.68%、48.35%、8.8%;来自乡镇卫生院、社区及个体诊所的人员占81.4%,来自县医院的占15.19%;接受调查的人员73.12%为临床医生,18.65%为相关职业,另有8.33%的学生在非医学及相关职业就业;39.46%未取得临床助理执业医师,65.14%的人员未获得执业资格证书;工作年限 2年、2~5年、6~10年、 10年分别为52.14%、24.15%、22.56%、1.15%;未获得技术职称的32.14%,医士占45.25%,医师及以上占22.59%。在影响本科教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学生存在的因素中占前三位的是距离较远、医院调班困难、本身基础差学习无兴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师水平三个因素。在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中94.32%提出了集中授课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业余时间网上授课,也提出了课程设置和内容改革的必要,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医疗需求也不断提高,对医疗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当前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还存在学历过低,技术落后的现状,这就期待成人教育培养足量合格医用人才,持续满足全民医疗服务“扩容增效”的需要。 2.1面授和网络教学相结合 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优势,办学方式的开放性与灵活性是成人医学高等教育的特点之一,利用自身优势,可以更好地为提高成人教育质量服务。借鉴网络教学模式,在成人高等院校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学员和专业教师联系通畅便捷,不出家门同样可以分享面授辅导式的服务。这种教学方式会受到学员普遍欢迎,即能弥补学员参加面授辅导的困难和不足,又提高了集中面授辅导时的教学效率。 2.2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 目前课程体系存在着知识分割过细、内容陈旧、过于求同、实践环节薄弱、课程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教学设置和内容要通过教学模式的完善、课程设置的科学、教学方法的进步,教育与学习过程的有机结合,实现目标。 2.3采取专题讲座式精讲导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必须善于寻找新知识与成人原有经验系统之间的桥梁,选择综合性应用性的课题进行专题讲座,强调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与掌握。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学生往往觉得“已经学过了”,因此,教学中要做好内容更新,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授课方式,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经验分享机制。 2.4加强管理,严格考勤制度 成人学员受社会、工作、家庭等因素影响,在心理特征、知识素养、知识结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点:自主意识强工作和家庭压力大;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基础薄弱;思维能力强记忆力较差;投机心理动机和求知动机并存;自制能力强但思想自由,发挥空间大。针对成人学员的这些特点,教师及教育管理者就要在适应上下功夫,在管理上要效益。主动积极地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严格纪律,使学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自主、自觉的行为习惯。 2.5完善教学质量测评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成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测评体系不尽合理,同课程教师互不往来,专业教师各自为政,“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每当授课结束,由授课老师出一套试卷进行考试,经过考前“辅导”学员都能满意过关,有关各方皆大欢喜。这样测评模式,缺乏真实成绩评定的可信度,对成人医学高等教育质量造成危害。严肃考风考纪,不走过场,不走形式,不给“投机”留空间,从严治理考试中的违纪、作弊行为“,树诚信之风,立成功之志”,发挥考试在整体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和激励作用。 3结语 成人医学高等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探讨影响教学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新形势下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摒弃传统教育的老路。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测评体系可以改善教学环境,引导学员转变学风,充分调动教师、学员双方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张树焕 芮炳峰 杨志强 单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本科医学论文:校园医学本科生对医学认识的调查 全科医学学习必要性及实践课方式选择调查89人中,88人(98.9%)认为有必要学习全科医学;86人(96.6%)认为应该开设全科医学实践课程,对问卷中实践课的最主要形式这一调查项,49%的人认为应该以见习为主,调查结果具体见图1。学生认为最适合全科医学的考试形式调查结果显示,54%的学生认为全科医学最适合的考试形式是以平时学习成绩为主,35%的学生认为最适合的考试形式是开卷考试,8%的学生认为最适合的考试形式是撰写论文,具体结果见图2。 只有10.1%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12.4%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定义,23.6%知道全科医生的角色,9.0%知道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10.1%知道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开课后有95.5%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96.6%知道全科医学的定义。 97.8%知道全科医生的角色,98.9%知道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97.8%知道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 0.05)。毕业后择业意愿调查毕业后愿意从事全科医学专业的有75人(84.3%),主要原因是认为有发展空间。具体结果见表2。 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是我国进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医学生作为我国全科医师的主要来源,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骨干,有必要在本科阶段就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将全科医学作为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2]。医学生开设全科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开设全科医学教学课程的高等医学院校并不多,全科医学受重视程度普遍不高[3],尽管近几年我国在加大力度发展全科医学,但是本调查结果显示,在开设全科医学课程之前,仍然有43.8%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全科医学,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全科医学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全科医生队伍的发展,因此,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有利于引导医学生的全科医学就业选择。 本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全科医学的学习,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的了解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未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之前,只有10.1%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12.4%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定义,23.6%知道全科医生的角色,9.0%知道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10.1%知道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开课后有95.5%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96.6%知道全科医学的定义,97.8%知道全科医生的角色,98.9%知道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97.8%知道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医学生的观念转变显著:授课后,96.6%的人认为医学院校有必要开设全科医学课程,47.2%的人认为全科医学应该作为必修课,有91%的人有兴趣进一步学习全科医学。84.3%的学生愿意毕业后从事全科医学专业的工作,主要原因是有发展空间、工作环境适合、就业困难等。 开展全科医学实践课,培养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理念和技能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开展全科医学的实践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3]。培养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理念和技能,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建立和完善我国全科医学教育体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4]。 本调查结果显示,96.6%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全科医学实践课程,对问卷中实践课的最主要形式这一调查项,49%的人认为应该以社区见习为主,18%的学生认为应该开展角色扮演,15%的学生认为应该开展案例分析。 新医改以来,我国正在抓紧全科医师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养,但是从数量和质量上至今仍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5],所以应拓宽全科医师培养的渠道,医学院校应顺时应变,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责任[6]。医学本科教育应当进行多元需求人才培育,在宏观上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使国家有限的高等医学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作者:刘景华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本科医学论文:教育医学本科环境满意度分析 本文作者:张志华 杨林胜 张秀军 黄芬 金凤波 张玲 李娟娟 蔡瑜 黄珊 孙业桓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了重大调整,高校合并、重组、大规模扩招,这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对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虽然取得了一些好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医学高等院校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机构也参与了这一过程,这对医学教育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课程体系建设和医学生培养模式在改革的浪潮中一变再变。那么,针对目前的医学教育环境是否适合当代医学生培养目标这一问题,本研究拟通过测量某医学生对医学教育环境的主观感受,来探讨医学院校教育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新的教育环境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一、大二的学生;以小班为单位整群抽取一年级和二年级各18个班级,被抽班级中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953份,剔除不符合要求问卷8份,实际获得有效问卷945份,有效率为99.2%。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19.95±1.17)岁;一年级464人,二年级481人,其中男生546人,女生399人。 1.2调查方法 1.2.1调查内容学生对医学教育环境满意度测量主要通过英国Dundee大学医学教育中心编制的教育环境评估量表(DundeeReadyEducationEnvi-ronmentMeasure,DREEM)完成,本次研究将其翻译成中文使用,该量表共50个条目,从5个方面测量学生对医学教育环境的综合感受,分别是:学生对学习的知觉(students’perceptionsoflearning,SPL)、学生对教师的知觉(students’perceptionsofteachers,SPT)、学生对学业的自我知觉(students’academicself-perception,SASP)、学生对学习氛围的知觉(students’perceptionofatmosphere,SPA)和学生的社交自我知觉(students’socialself-perceptions,SSSP)[1]。该量表每1条目都有5个选项,分别是“非常赞同”、“赞同”、“不能确定”、“不赞同”、“非常不赞同”。评分标准为:非常赞同得4分,赞同得3分,不能确定得2分,不赞同得1分,非常不赞同得0分;其中第4、8、9、17、25、35、39、48和50项共9个条目反分计分,量表满分为200分。 1.2.2调查方法 调查员统一使用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调查为不记名调查,整个调查过程充分保护学生的隐私。问卷本着自愿原则填写,可以退出;问卷当场发放,答完后由调查员当场收回。 1.3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DREEM量表测量的总表平均分和分领域平均分占满分的百分比均在50%以上,但只有“学生对教师的知觉”这一项超过了60%,最低的是“学生对学业的自我知觉”方面,为54.81%。从不同年级学生调查的得分情况来看,除了“学生对学业的自我知觉”年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188),其他领域测量的平均得分均为一年级高于二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而不同性别的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在“学生对学业的自我知觉”方面,男生的平均得分要高于女生之外,其他领域及总表平均得分在性别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该量表的每一个条目分析发现,DREEM量表50个条目中不同性别间分量表条目比较,平均得分有差异的条目共11个,其中第9、39、47和48条女生得分高于男生,但这4条中9、39和48为反项计分条目。 3讨论 培养合格医学生,是高等医学院校的根本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本研究通过测量学生的主观感受来反映学校教育环境不足,为进一步实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学校教育环境的测量采用英国Dundee大学医学教育中心编制的DREEM量表进行,该量表目前已经被翻译成6种语言,在12个国家的医学院校推广使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本次调查结果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30,说明问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 3.1学生对学习的知觉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学习的知觉”方面得分一年级高于二年级,该结果与印度一所医科院校的调查结果一致[3]。可能的原因是一年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初,对于学习的态度、方法是从高中阶段延续过来的,但进入大学一段时间后,部分学生失去了像高中阶段那样明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下降;另一方面可能是社会活动比以前增多了,如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勤工俭学、谈恋爱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他们对学习的关注度。从性别情况来看,女性比男性更加反对“教学过于以教师为中心”这个说法,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女生喜静,上课守纪律、听话,对待学习整体比男生认真,对于老师的安排一般容易接受;而男生兴趣广泛,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如女生,所以男生更容易倾向认为教师过于以自己为中心。 3.2学生对教师的知觉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的知觉”得分在5个领域里得分是最高的,和英国伯明翰大学的调查结果一致[4],而与印度Kasturba医学院的调查结果不同[5]。这一方面可能与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的努力有关。而“学生对教师的知觉”得分一年级要高于二年级,这和单天明等[6]对中国医科大学调查的结果不同,可能与不同学校具体情况不同有关。从分领域得分情况来看,性别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分条目第9、39项女生均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加反对“教师们很专制”和“教师们上课发脾气”这两种说法,这与单天明等[7]调查的结果一致。可能与这个年龄的男生比女生更加反叛、固执、倔强等心理有关。 3.3学生对学业的自我知觉 国内一些学者将“students’academicself-perception”翻译成“学生对学术的自我知觉”[8],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认为翻译成“学生对学业的自我知觉”更加合适一些。本次调查发现“学生对学业的自我知觉”在5个领域中得分最低,年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性别之间,男生得分高于女生。#p#分页标题#e# 3.4学生对学习氛围的知觉 研究显示,男生和女生在对学习氛围的知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一年级学生要高于二年级学生,说明一年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状态和对学校的满意程度均要好于二年级学生。这一方面可能与学校对刚进校的大学生比较重视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大学,接触到以前从未过的事物,学习的主动性较强有关。 3.5学生对社交的自我知觉 “学生对社交的自我知觉”和“学生对学习氛围的知觉”一样,也是一年级高于二年级,这一方面可能与一年级学生比二年级有更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精神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二年级学生对社交的要求要比一年级高有关。男生比女生社交活动要多一些,孤单的感觉要比女生轻一些,这可能与大部分女生喜静的性格有关,因此学校应该创造一些机会鼓励女生多参加一些活动。 综上所述,可采取一些改善医学教育环境的措施,比如: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以“听、记、背”为主的传统学习方法;在考试作弊方面,学校应该加强考风建设,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荣辱观教育,改革考试方式,加强监考人员监考职责的履行;在学业规划方面,学校应引导低年级学生尽快确立大学目标和职业理想,并自觉围绕目标与理想奋斗;在提高女生自信方面,学校应该多组织女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女生在活动中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同时可以邀请一些成功女性做一些讲座,谈谈成功的经验,以提高女生的自信程度。 本科医学论文: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研究 本文作者:刘宇鹏 田文静 李霞 王帆 赵亚双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近年来国际临床医学界倡导的学科发展方向之一,代表着21实际医学发展的方向,循证医学的出现使医学研究及医学实践的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1~2]。循证医学,即遵循最佳证据的医学,认为任何医疗决策都应根据客观的医学科学依据进行,而这些最佳证据是将医学领域的研究结果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综合评价而得来的[3]。为顺应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成功转变这一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卫生部目前正在致力于更进一步推进循证医学的发展与应用。本教研室早在2006年就在临床医学本科、七年制和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中开设了循证医学课程并结合流行病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进行循证医学相关训练,包括循证医学基本理论、循证医学实践、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评价等技能,以及各种循证医学分析方法如meta-分析等,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在浩如烟海的医学文献资源中及时得到经过实证的医学成果。我们在循证医学的授课过程中,强调医学生应在医学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学习并寻找最佳证据,充分开展循证实践,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当前最佳证据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医学决策。 1对象方法 1.1教学对象 在本教研室进行毕业实习的哈尔滨医科大学2005级和2006级预防医学本科生,共23名同学。 1.2教学方法 我们在流行病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有4学时的循证医学课程;然后对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预防医学生,通过提出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系统检索相关证据或文献、评估现有证据或文献的质量、分析文献、提取数据、综合整理分析等一系列的过程,进行更进一步的详细指导,结合循证医学实践,学生们将能够更快地掌握循证医学实践的关键方法和技术。 2教学效果 循证医学在预防医学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循证医学有助于预防医学生建立良好的辩证思维方式,提高实际动手工作能力,提高医学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在未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生涯中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能力,形成不断地自我学习、充分利用最佳证据的良好习惯。目前,国内外循证医学主要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展,而且也仅限于理论教学方面。本教学团队在循证医学的理论授课和实践课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目前,指导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在CancerEpidemiologyBiomarker prevention.,BreastCancerResearchTreat,JournalofToxicologyandEnvironmentalHealth等杂志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4篇,累计影响因子达14.90。 3讨论 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息息相关,流行病学是一种研究方法论,循证医学则是关于如何利用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进行医学实践和决策的学问[3]。循证医学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由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代替,现有医学知识在迅速的积累中,这就要求当代医学生必须时刻紧盯科学前沿,不断地从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正确地评价现有证据,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目前,我们已在预防医学及临床各专业本科生的流行病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有4~8学时的循证医学课程,使医学本科生对循证医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医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实践指导,在医学基础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授之以渔”为目标,切实培养他们的医学实践能力。循证医学是一种提倡“授人以渔”新型医学实践模式的兴起,而不是“授人以鱼”的传统医学实践教育模式[4]。预防医学本科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会遇到这样那样非常复杂的问题,如果正确利用循证医学这个工具,将会给他们带来无穷的益处[5]。 4结语 循证医学在未来医学的发展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将使医学研究与实践的概念发生巨大的转变。纵观国内外医学教育,循证医学正在逐步成为医学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因此,循证医学在本科生毕业实习阶段的实施,能够从医学实践的角度提供循证医学在医学教育中进一步推广普及的依据,为培养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做出一定贡献。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本科教学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近年来,社会需求对临床医学的质量和服务的要求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提高,尤其是基层医院缺乏大量的全能型的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注重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问题;应对措施 一、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临床医学教学普遍的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生的学习观念需要遵循教师的思想,这就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上的知识点,但是大多数学生无法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融会贯通的使用,学生无法将知识点灵活的运用到实际临床问题当中。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角色就是讲解员,只是将自己知道的知识和教材上涉及的知识讲解给学生,因而只要求教师对教材熟练,能够清楚地将教材上的知识讲解给学生,这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即使在新课改之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的幽默,能够将问题讲解的深入浅出,使学生爱听。 2.学生学习的问题。临床医学对理论和实践的要求较强,特别是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为严格。医学理论具有广、博、散、乱等特点,因此在记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强记,并且需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慢慢的减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量呈指数增长,对于一名医学生而言,需要记忆的医学知识本身就已经达到了学生自身的极限,此外还需要学习其他的知识,更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3.教学评价的弊端。事实上,医学教育界对这些问题早已有了深入的认识,但是,我国教育改革以来这些问题一直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现阶段的考查制度和评价制度尚未进行改革。现阶段的考试制度仍然是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偶尔出现病例分析题也只占很少的分值,迫使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记忆理论知识上。而现阶段的教学评价方法也只是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并未强调学生临床素养的培养。 二、解决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1.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本科生都需要四年的理论学习和见习时间,然后再安排到医院实习一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间隔的时间过长,在前期的理论学习中缺乏临床实践,学生很难真正将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在后期的医院实习阶段,许多学生已经忘记了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知识储备明显不足。这种教学模式造成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脱节,学生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无法熟练地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去。如果学生在学习1至2年的理论知识后,进入临床教学医院进行学习,由具有较高资格的主治医师负责带、教,在临床上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在病例分析中复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原则等等,在讲解临床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早期接触病人,积极开展病例分析,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密切的联系学到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灵活的运用学到的知识。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询问,然后进行病史汇报,并进行病例讨论,分析诊治原则和疾病的治疗原则。带教老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那些不利于观摩的或者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疾病可以通过视频教材或者是模型教学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查阅参考文献和资料。除此之外指导老师还可以适量的安排一些讲座和学术报告,使学生真正的学习到各种医学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加深学生对临床疾病的认识。 2.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质量和层次都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提高。在媒体曝光的众多医疗事故中,有很多都是因为医患之间的沟通不到位,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导致的。很多以学生都将会成为未来医学界的栋梁,培养以学生的责任心、同情心以及奉献精神是势在必行的。目前,在我国计划生育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上目前我国以学生就业难、投入高、风险高、医患关系差等导致了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迷茫,使学生失去的思想方向,缺乏学习的热情。临床实践是临床医学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医生在临床工作的每一天都会和患者进行大量的沟通,医学生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临床医学知识,还要学会如何跟患者以及家属沟通,主动学习带教老师日常沟通的技巧,尊重患者的隐私理解患者的感受。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首先要提高医学生的沟通意识,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沟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与患者沟通。 三、结束语 我国的临床医学教学一直存在一些问题,实行以学生为主体,以临床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宋春莉 吕冬梅 赵依璇 刁鸿英 刘建根 留志贤 杨一波 单位: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 本科医学论文:民办高校医学检验本科新生认同思考 【摘要】目的了解民办医学院医学检验本科新生专业认同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加强专业认同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医学检验学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采取整群抽样方式对长沙医学院2015级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新生专业认同(90.800±10.209)分;户口所在地、录取方式、在校担任干部对专业认同无明显影响,性别、家庭收入及就读原因对专业认同影响较大,女性、因自己喜欢而就读、家庭收入低的学生专业认同更高。结论医学检验本科新生的专业认同处于一般水平;就读原因是影响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新生专业认同现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学生专业认知教育,提高新生专业认同感。 【关键词】学生,医科;教育,医学,本科;专业认同;调查分析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在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1],专业的认知既是学生形成积极专业情感的基础,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积极化的必要条件[2]。在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我国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高低对其学习有重要影响[3]。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医学类专业针对于大学生专业认同情况及影响因素开展了诸多研究,其中以临床与护理专业最多,医学检验专业相对较少,而对民办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认知调查则是少之又少。而医学检验专业认同作为专业态度的重要组成成分,不仅要求检验生应具有检验相应学科知识,还是检验生对检验专业设定的目的、意义及作用的看法和认识,对检验工作的理解和信念,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素质、高水平检验人才队伍的培养。了解新生的专业认同情况,有助于检验教育者发现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稳定检验技术队伍,促进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本文通过调查长沙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在校本科生的基本情况,了解专业认同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教育工作者优化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开展专业认知教育、提高培养质量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长沙医学院2015级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120人为调查对象,采取整群抽象的方式对每一个体进行问卷调查。发放及回收调查表120份,经整理后有效问卷116份,有效回收率为96.7%,其中男31人,女85人。由调查员采用集体方式进行问卷发放,被调查者当场完成问卷并进行回收。 1.2调查内容及评价方法 采用自编的“医学检验学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重测信度大于0.7,内容效度指数为0.856。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技能、专业期望和专业价值观等,采用Likert-5分制评分,分5个等级:非常不符合(非常不满意)为1分,不符合(不满意)为2分,无法确定(一般)为3分,符合(满意)为4分,非常符合(非常满意)为5分。总分125分,得分25~<50分为不认同,50~<100分为一般认同,100~<125分为高度认同[4]。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学检验学生专业认同总体状况 专业认同得分为(90.800±10.209)分,专业认同度一般。大部分学生专业认同处于一般认同(50~<100分)占83.6%,其中专业认同处于高度认同(100~<125分)占16.4%,无不认同学生。 2.2基本情况 医学检验专业新生年龄17~21岁,以女生居多,为85人(73.3%),男生31人(26.7%),女生专业认同大于男生专业认同;学生生源与家庭经济情况方面,户口在农村64人(55.2%)略高于户口在城镇的52人(44.8%),家庭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家庭占54.3%,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收入较低,负担可能较大,家庭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学生专业认同得分最高。录取方式方面,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较多78人(67.2%),其次为第二志愿录取学生(12.9%),且专业认同得分第一志愿[(91.560±9.685)分]大于第二志愿[(89.930±13.079)分],大于第三志愿[(89.250±9.574)分]大于其他方式[(88.880±12.722)分];在校担任班干部人数占40.5%,普通同学占59.5%,班干部与普通学生专业认同得分接近;就读的主要原因中听从父母意见的学生人数最多,占38.8%,其次是好找工作占25.8%,仅有19.0%是因自己喜欢而就读。 2.3专业认同在不同就读原因上的差异 专业认同总分自己喜欢高于父母意见、好找工作、其他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因自己喜欢而就读本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专业技能5个维度方面得分均高于其他三组,且与其他三组在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与专业技能维度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3.1专业认同结果分析 本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新生专业认同一般,高于马杰等[5]调查的廊坊卫生职业学院的高职医学检验技术学生专业认同,与康晓琳等[6]调查的内蒙古地区护理本科新生专业认同比较接近,原因可能与民办学校学生生源有关。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户口所在地、录取方式、在校担任职务情况对专业认同得分影响并不明显,性别、家庭收入及就读本专业的原因对专业认同影响较大。男生专业认同总分低于女生,与李志红[7]、胡忠华[4]、彭艳红[8]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调查结果部分一致。可能受到传统性别文化对专业认同造成的影响[9],如幼师专业、护理专业与社会工作等这一类服务性专业中,男生的专业认同度明显要低于女生。生源与家庭经济情况方面,农村户口的学生仍然较多,占55.2%,略高于城镇户口的学生,且家庭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家庭占54.3%,说明2015级新生大部分家庭经济收入较低,负担依然较大。而该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学生专业认同得分最高,可能来自农村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更珍惜入学机会,均比较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学习与生活比其他学生有更成熟的认识,所以专业认同比其他家庭收入组的学生高。新生专业认同在就读原因上呈自己喜欢大于父母意见大于好找工作大于其他原因。虽然自己喜欢而就读本专业的学生仅占19.0%,但在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与专业技能唯度得分方面却均高于其他三组,所以就读原因是影响新生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个人的喜好会直接影响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与了解,本调查中,自己喜欢而就读本专业的学生(19.0%)为自己所学的专业而感到自豪,内心已完全接受检验专业,会积极乐观地去面对和解决专业学习中的问题,经常关注检验动态,认为当检验师能够实现人生价值。还有64.6%的学生是因父母意见或好找工作而选择本专业,多可能是这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或低收入家庭,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更多的是考虑容易就业和将来可以给家人提供医疗便利条件,很少家庭会根据孩子的喜好而选择专业,导致大部分学生缺少对专业的了解,盲目选择而导致专业认同感降低。 3.2提高医学检验技术新生专业认同的对策 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处于建立专业思想和专业情感的特殊阶段,其专业认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今后4年的大学学习,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专业认识、树立专业思想、规划职业生涯、培养专业能力显得十分重要。所以,针对医学检验专业大学新生开展的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总结提升大学生专业认知教育的对策,有助于教育管理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日常管理和优质服务。 3.2.1积极开展专业认知的实践教育活动,拓宽专业认知途径 专业认知教育已成为新生入校后的第一课,建议将专业认知教育纳入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全过程,还可以结合高校院系专业自身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多样性的专业认知实践教育活动,聘请专业认知教育讲师或具备资深学术造诣的教授、专家、学科主任、学院院长等,对专业进行权威解读,对就业进行全面分析,使大学新生对所学专业形成初步认识,逐渐明确检验工作人员在医院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和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或优秀的学生、毕业生现场宣讲和经验交流,激发新生对专业产生兴趣,对未来的学业和就业充满信心,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美好的憧憬,从而提高专业认知度。 3.2.2辅导员和课程教师双管齐下,做好专业认知教育 “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包括专业认知和人生职业规划”是中共中央国务院规定的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职责[10]。高校辅导员可通过座谈调查,深入了解每位大学新生填报志愿的原因、学习专业的目的、对自我的认知、从事职业的期望等,结合新生个体特征制定针对性的专业认知教育计划和职业规划,减少新生的专业困惑,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课程教师切实提高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将专业认知教育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尤其是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客观评价检验专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结合所授课程多方面、多角度地阐述专业学习内容、方法、学科体系与价值观念,系统引导新生形成良好的专业思想与专业情感,有所侧重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辅导员与课程教师携手齐抓共管,以学生为中心,在专业认知中去实践,在实践中去认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共同探讨与提高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长沙医学院医学检验本科新生的专业认同处于一般水平,仍有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鉴于专业认知对于大学生成材的重要意义,教育工作者需树立专业认知能力的动态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切实培育高校新生的专业认同感,提高专业学习的动力与适应性,进而保障医学检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杨芳慧1,2 陈俊2 李璇2 贺金凯2 单位:1.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长沙医学院 本科医学论文:医学检验本科生专业英语教学分析 【摘要】医学检验专业医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英文文献、使用英语撰写科技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主要讨论了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提高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医学英语;英语教学;医学检验 当今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是英语,它也是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科技资料的85%,医学学科的前沿性文章以及国际会议的工作语言都是使用英语[1]。因此,对于高水平人才来说,不仅需要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很强的英语应用能力。本科生英语教学的核心工作便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医学专业英语水平,本文探讨了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提高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教育部2004年颁布了大学生英语教学相关要求,《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关于“更高要求”的内容是:学生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能听懂所学专业的讲座;能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较为流利、准确的对话或讨论[2]。各高等医学院校为了这一目标,均加大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首都医科大学于2010开始招收检验专业本科学生,在第一届本科生教学就开展了医学英语课程。至今已有三界毕业生,现将检验医学英语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更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很多高校医学英语教学中老师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一老模式,教学模式陈旧,内容单一,难以适应医学生的学习需求。教研室摒弃老套路讲授课文和练习的旧模式,将学生带入课堂,参与其中,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程开展之初,教师就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均按小组完成。例如,在讲授文献阅读时,课前学生小组按要求查阅文献,并将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包括有哪些文献库、如何选取关键词、如何获取全文等;课上老师和同学共同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并请各组分享经验;课后小组共同总结课上内容。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增强学生间的协作。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等多种教学模式可以改善教学效果并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3]。教学内容相关视频、动画、图片等的展示可以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的专注度,改善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利用PPT代替板书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形式,它通过创设最佳情境和展现感性材料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例如:配合动画和英语讲解血栓的形成,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接受了英语环境的熏陶,这一方式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对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有明显的作用。 2提升专业英语教学地位 目前,普通英语在大部分的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体现在教学时数上,其与医学英语的比例超过了4∶1[2]。这一比重对于学生对于医学英语的掌握水平是远远不够的。教研室将专业英语教学设置为一学年,增加医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空间。专业外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非常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内容主要包括课文词汇听读,以及挑选课文中难度适宜的句子让学生做英译汉练习。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文献教学中,在向学生解读各种类型、体裁和风格的文章的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工具收集并阅读外文资料,在课堂上分析讨论在课外阅读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以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3任用医学专业老师开展专业英语教学 一直以来,在我国,都是由英语专业的教师承担高校的英语教学工作。而医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复杂科学,即便英语水平很高,但不了解医学的专业知识,是难以胜任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因此,教研室选择英语水平较高且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年轻教师承担专业英语教学工作并通过对这些老师的培训,充分弥补了英语老师专业知识缺乏的不足,直接改善了医学英语的教学效果。目前,教研室拥有12名专业英语教师,其中医学博士5名,硕士7名,具有较好的医学背景;同时这些教师100%具有大学英语六级证书,英语水平较高。 4编写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英语教材 教研室从临床需求和教学安排出发去确定教材中例文的选取和排序。针对专业为检验医学的本科生,更加侧重于医学科普知识的选材。并配合其专业课程及实际需求,诸如血常规检查、体液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微生物检查、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等内容在材料中都有涉及。选取的文章均来源于临床一线工作,医学词汇学均为临床应用的词汇。在编写时虽参考了国外原版教材,但不是将国外教材进行了全文翻译,采用符合中国学生学习习惯的编写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在每个学期均安排了2~3节文献阅读课,解决学生查阅文献的问题,为学生查阅文献提供帮助。每一章包括医学英语阅读和词汇两大部分。通常,教师通过长句检测学生的基础英语,对于不具备独立分析长句能力的学生,教师可协助他分析理解相关内容和结构,达到强化基础英语的目的。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思想便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采用学生发问,教师解答的形式,如此便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在词汇部分的学习中,30组重点专业词汇构成一个单元,通过对这些专业词汇的学习,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对于英文英语医学文献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也为学生在记忆和运用这些医学文献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经过三届临床检验本科生的专业英语教学过程,在参考与借鉴其它专业医学英语教育经验,形成临床检验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发现很多不足,还面临以下挑战: (1)现行的医学英语教学大纲急需修订。目前的医学英语教学大纲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其中特别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明确教学目标和需要达到的教学成果,对每学期每堂课的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进行具体要求。只有有章可循,才能将教学模式正规化,从而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2)提高教师的英语专业化水平。目前教研室的医学英语专业其自身专业均为医学专业,语言方面的造诣不深。因此,加强医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鼓励他们学习医学英语听说、阅读、翻译、写作,同时组织英语教师给予英语教学方面的指导。总之,加强课程内容与医学专业知识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参与、体验的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检验专业英语教学努力的方向。 作者:刘淑静 吕虹 方芳 陈柯霖 张国军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 本科医学论文: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现状分析 摘要: 为了解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的现状、心理特点和他们对就业的需求情况,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的相关情况和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调查,可掌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对就业和考研的看法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提出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实习点和就业指导平台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就业和考研服务。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就业需求 检验科是医院不可或缺的重要科室,承担着化验分析的重要任务。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除了理论教学外,实习是他们练习实验操作、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最重要的机会和环节。教育部对医学检验专业的改革以及新形势下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培养要求。因此,在实习阶段培养学生的检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是摆在高校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了解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的特点,掌握他们对就业的需求,剖析他们在实习期间的心理特点,能够对接下来的临床实习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为了加强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的了解,掌握他们的就业意向,熟悉他们的心理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医学检验专业的实习教学和人才培养。现对某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系2013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介绍如下。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13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 1.2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设计《医学检验实习学生综合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 (1)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等; (2)综合问题:包括选择专业的原因、知识掌握程度、实习具体情况、实习满意度等; (3)就业问题:包括专业前景了解、就业形势了解、考研相关问题、自我工作能力分析等; (4)心理问题:包括心理压力分析、自信心评价、医患关系感受等。现场集中向2013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当场填写当场回收。采用匿名填写的方式以保证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2013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共计97人,随机集合了80人,发放《医学检验实习学生综合调查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获得的调查数据用Excel软件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百分率进行统计性描述。 2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的80名学生学制均为4年,有29名女生,47名男生,4人未填写性别。年龄在20~25岁之间,其中88.8%在22~24岁之间。实习时间均为一年(大四)。 2.1对专业及实习的感受 医学检验是一门临床学科,但又不同于其他临床学科,它对从业者的实验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直接接触病人的机会相对较少。了解学生选择医学检验专业的原因,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就业具有指导意义。对于为何选择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原因比较多,有家庭(53.8%)、机遇(21.2%)、职业优势(31.2%),也有不少学生是出自对医学检验专业的热爱(26.2%)。同时,87.5%的学生认为尽管当前有不少困难,但不后悔选择医学检验专业。这说明在入学前,刚刚高中毕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并不非常明确,但是专业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通过4年的学习,毕业时大部分学生还是认可本专业的。实习阶段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他们才能真正接触临床标本、病人和检验仪器,融入医院大环境。因此,有必要详细了解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本次调查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实习生对实习的满意程度,实习生对实习医院总体上是满意的。实习生均表示满意之处在于带教教师比较负责、水平较高、实践机会多,但也对医院教学科的管理、考研脱产时间安排、工作量过大有些意见。仅有2名(2.5%)实习生对实习医院的实习管理方面存在不满意现象,原因是这些实习生所在医院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重视不够,更重视临床专业实习生。对医院实习时间安排不满意的实习生,有些认为在临床实习时间过长,有些则认为在检验科实习时间过长,可能与不同医院的安排不同有关。分别有27.5%和35.0%的实习生认为在微生物检验科室和临床检验科室学习到的知识最多,这可能与这两个科室的标本接收量和知识特殊性有关。而对于学校的实习时间安排,如脱产时间等,75.0%的实习生对实习时间安排很满意和比较满意,有异议的实习生主要认为实习时间安排与考研和招聘有冲突。本次还调查了实习生对带教教师的满意度。2可以看出,大多数实习生对带教教师还是比较满意的。在教学方面,除带教教师带教之外,学术讲座也是实习生拓展知识的重要环节。43.8%的实习生觉得所在实习医院经常举办各类讲座,其余的实习生觉得医院在这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在生活方面,62.5%的实习生对实习医院的生活安排比较满意,但也有35.0%的实习生认为安排得一般,主要表现在食宿条件较差等方面。因此,学校应加强与实习医院的沟通和交流,尽量为实习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同时在今后选择实习医院时也要从这些方面多加考虑。实习效果的好坏不仅与实习医院和学校有关,更取决于实习生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本项调查中,对于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没有实习生认为可以完全满足实习工作需要,但有58.8%的实习生认为基本够,觉得不够的实习生主要是认为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方面有所欠缺。77.5%的实习生认为临床知识及操作是在实习期间最需要学习的内容,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实习生认为医患沟通技巧和学科前沿知识非常重要。这与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科特点有关。在这方面,学校应结合实习的实际情况加以改善,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要提高实习生的实践动手能力[1]。总体上来看,65.0%的实习生认为实习虽然累,但是能学到很多知识,26.3%的实习生应对实习工作较为从容,20.0%的实习生觉得实习很快乐,过得较充实。这说明大部分实习生对实习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 2.2考研与就业 大四实习生即将毕业,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考研还是就业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在一年的实习期间,他们会花大部分精力来准备考研或应聘。因此,很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实习生就业择业,提高本专业的考研率和就业率,帮助实习生顺利完成学业,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在本次调查中,仅有3.7%的实习生在入学前详细了解了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前景,大部分实习生(63.8%)只是基本了解,更有32.5%的实习生并不很清楚,这说明实习生的就业意识不强。医学检验专业是一个相对容易就业的专业,本次调查了多项与本专业就业相关的问题,仅有3.8%的实习生认为医学检验专业招生过多,7.5%的实习生认为需要关注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政策,77.5%的实习生认为本专业毕业生基本都能找到工作,16.3%的实习生表示就业形势使自己感觉到巨大的压力并非常紧张,75.0%的实习生并不会因为实习情况不理想而考虑转行,大部分实习生(76.3%)还是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这说明本专业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竞争的压力不是非常大,找到一份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这与实际情况吻合。本专业的就业率基本能达到100%。尽管如此,大部分实习生(68.8%)认为就业的困难在于好医院对学位要求高,本科毕业生已难以进入。实现高就业率,帮助实习生更快更好地获取就业相关知识和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次调查中,网络和新闻媒体(57.5%)、各类招聘和双选活动(55.0%)是大部分实习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而学校给他们的就业信息却不是很多(13.8%),这可能与实习生均在校外实习,与学校联系不多有关。学校应多关注就业方面的信息,建立良好的就业信息平台,为实习生的就业提供有力的保障。几乎所有的实习生(97.5%)表示在自己无法解决就业问题时,希望得到学校的帮助。实习生均表示,希望学校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和帮助,如就业指导、咨询服务以及相关材料。考研是除了就业之外本科生毕业的另一大出路。本次调查显示,58.8%的实习生首选医院就业,只有12.5%的实习生选择考研。同时57.5%的实习生可以接受的工资水平是当地中等水平,68.8%的实习生要求工作单位离家比较近。这些均表明本专业实习生的短期就业需求较大,与本专业实习生家庭情况普遍比较差有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很多学生选择医学检验专业就是看中了它的高就业率。实习、就业和考研是实习生大四生活的主要内容,但这三者历来就存在着很现实的冲突。对于是否需要认真实习,近一半的实习生(48.8%)表示实习后工作能力比实习前有了较大提高,83.8%的实习生认为通过实习自己的能力已能基本满足当前的工作需要。这表明实习对于实习生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但是,50%左右的实习生还是认为实习会影响到考研或就业。如何更好地使实习发挥它的学习和锻炼作用,同时解决它与就业或考研的冲突,这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难题。 2.3心理健康 解决实习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实习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与实习经历、就业和考研有关。医患关系是当前从医者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在本项调查中,大部分实习生(92.5%)表示病人并不会歧视实习生,这可能与本专业实习生直接接触病人的机会较临床医生少有关。但71.3%的实习生表示病人的态度会给自己造成一定心理压力,这说明当前的医患关系对于各类从医者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在接受调查的实习生中,大部分(83.8%)表示实习期间面临的考研和就业问题对自己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并且影响到了日常生活。但85.0%的实习生表示自己有信心处理好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数据显示本专业实习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也有实习生表示自己因实习、考研和就业问题感觉精神抑郁,学校应加强对这部分实习生的关注,以防止危险事件的发生。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实习生对实习期间学校和实习医院各方面的满意度非常高,存在欠缺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习生在实习前阶段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对此学校应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提高教学质量,从人才培养质量抓起,优化更新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学校应在专业课学习前首先开展临床技能课程和见习教学,增强学生对专业技术工作的感性认识,了解临床工作环境及流程,从而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这样在实习时就能不吃力、不费劲,有兴趣、有成就感,增强实习期间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对就业有更深刻的思考和了解,不至于在实习期间因为自身知识水平的问题造成工作过于紧张、就业与考研时间不足。第二,实习条件有待改善。学校应进一步与实习医院沟通,改善实习生生活、学习条件。近年来,高校扩招带来的实习生激增除给高校带来了新的挑战之外,也给实习医院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实习医院除了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更多的带教师资,在硬件方面更需加大投入。但受各种原因影响,不可能将所有的实习生都安排在条件好的医院,而实习医院条件差会影响到实习质量,增加实习生的管理难度,对学校造成负面影响,更有可能影响到实习生的安全。因此,如何加强与实习医院的沟通,改善实习生学习、生活条件,或者将条件更好的医院作为实习医院是高校实习生管理部门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实习生就业和考研状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实习生对这些方面的认识比较到位,但是他们也非常希望学校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就业与教研方面的信息和服务。同时,从本项调查来看,实习生因就业和考研而造成的心理压力虽然并不严重,但仍需要学校给予一定的重视,完善就业指导平台,更好地服务实习生就业,做好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困扰很多高校的一个难题,即使是就业率高的专业,为使学生尽可能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学校也应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就业指导服务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学校应当建立就业指导平台,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主动关注自己的职业能力培养,关注本行业的就业前景,并为学生与就业单位提供便利的沟通和交流平台。在保证就业率的同时,还要开展考研咨询与辅导服务,保证实习质量。虽然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就业率比较高,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压力的进一步增大,高学历人才数量不断增加,本科毕业生已逐渐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尤其是高水平医院对高精尖人才的要求更使学生想进一步进行深造,考研便是除了就业外很多学生的选择。而现阶段,实习、就业和考研之间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导致学生自身竞争力下降,实习质量滑坡。因此,学校很有必要对此开展专门的研究和论证,尽量为学生的实习、考研与就业进行合理化安排,帮助学生尽早选择毕业后的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指导。综上所述,学校在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指导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学生管理部门到院系都应加强管理,建立实习就业指导平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顺利完成他们的实习任务,提高就业竞争力。 作者:李倩 付玉荣 伊正君 陶元勇 单位:潍坊医学院 本科医学论文:基础医学专业本科阶段科研素养培养 进入新世纪以来,基础医学领域的知识迅速且持续更新,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医学带来大量新的理念与手段,使医学从疾病的诊断到治疗以及预防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对基础医学专业大学阶段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1科研素养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 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石,基础医学的专业人才立足于医学,以科研为手段,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医学问题,推动医学进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该专业将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科学基础和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并且富有创新思维,是具有基础医学教学潜质和科学研究实践能力,具备开展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独立工作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由此可见,科研素养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科研素养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科研能力为架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内涵,科研道德为保障。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是专业的需求,也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个体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才能适应基础医学领域不断的变革与突破,甚至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栋梁之材。 2科研素养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主观诉求 2015年1月,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在2014级基础医学专业新生中开展关于本科生科研基础的问卷调查,并选取与该专业相同学制,一年级合并授课的法医学专业进行比照。调查提示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对科研素养的培养有更强烈的主观诉求。 2.1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对于学位有更高的要求,而科研能力正是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核心 根据入学后第一学期末在2014级大一新生中的调查,关于个人的学位规划,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中仅有3%选择学士,有16%的学生选择硕士,高达53%的学生选择博士,另有28%的学生尚未能做出决定,但就此问题尚未考虑的学生数为零。而在法医学专业中,选择学位规划为学士、硕士或博士的同为17%,38%的学生未能做出决定,另有11%的学生尚未考虑此问题。相比可见,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自入学之初就在学位上有很高要求,明确希望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近70%。 2.2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对科研的热情是培养科研 素养最有效的动力与保障在调查中,基础医学专业有53%的学生已经参与过各类科研讲座,而同期法医学专业学生仅有39%的参与率。同时,不论哪个专业的学生听讲座后都表示有所收获,选择没有收获或其他选项者为零。SCI论文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在调查中,53%的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表示对此有所了解,在法医学专业中,该比率为33%。此外,两个专业的学生对于各类本科生科创项目的知晓率都为94%。 2.3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良好的科研理解能力是提升科研素养的前提 本次调查的对象都是大一新生,并且第一学期的课程设置除通识教育外,其余课程集中在高数、物理和化学,并无专业的文献检索与阅读课程。但在尝试过阅读SCI科研论文的学生中有55%的学生表示能部分理解文章内容。对于阅读中文科研论文,75%的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表示有过经历,其中高达88%的学生表示能部分甚至基本理解文献内容。 3科研素养培养方案因对象因阶段而异 科研素养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学生入学后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根据年级不同,学生特点和能力不同,培养方案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目标和内容。 3.1自入学伊始,敞开科研大门,感受学术熏陶 依托复旦大学丰富的学术资源,每学年都有来自各领域的专家、教授来校开展多种学术活动,而调查也证实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基础医学专业有半数学生参加了各种讲座。尤其各国院士和学术大师,其讲座除涵盖专业领域知识外,更注重科研思维的培养和构建。这些成功者的经验分享对于初学者而言虽未必能体味其中的深刻,但在开拓视野,接触世界顶尖学术成果同时潜移默化的熏陶却必然影响着这些选择基础医学为专业,以成为医学教学与科学研究双重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生,有助于学生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科研思维方式。 3.2从低年级开始,设置相关课程,展开系统培养 第一学年开设现代生物科学导论,使学生直面科学最前沿,在科研与学生个体间建起桥梁;第二学年开设医学生综合素养、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系统教授科研实践所需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技能;第三、四学年开设医学科研思维训练与科研实践系列课程,使学生在已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并理解做好科研既需要有扎实的知识、活跃的思维、乐观的态度,也离不开辛苦的实践,枯燥的重复和严谨的探索。此外,复旦大学在一年级新生中全面推进的通识教育和本科生培养中的书院模式都更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这些也都是科研素养的重要内涵。通过课程的系统培养与课堂内外的各种熏陶,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早期即可树立起科研意识,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为日后获得较高的科研成就打下扎实的基础。 3.3二年级起,配备科研导师,体验课题实施过程 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入校以后,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即根据学生不同阶段,配备各类导师。自二年级起,学院按每三名学生为一小组,配备一位科研导师,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学术活动,包括有主题的文献检索、阅读和汇报;通过组会活动,介绍学术进展,组织学生开展学术讨论;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导师所在的课题组活动,与研究生一起,学习实验设计,尝试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体验课题实施过程。科研导师本身都是具有博士学位,负责各级科研项目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或高年资讲师,而所在的课题组往往是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学院还制定了《导师组活动记录手册》,使导师组活动规范化,也利于反馈和评估。通过严格的导师组活动,帮助学生熟悉并学会科研论文的查阅,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方式,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项目运行模式,自然而然地参与科研项目的多个环节。同时,学生间自发的交流又便于其了解不同领域、不同课题组的运行,一方面避免了日后选择科研方向时的茫然或冲动,另一方面,学科交叉也是当今科学前沿发展的方向。 3.4水到渠成,设立科创项目,实践所学所想 大学生的科创能力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国内各高校、学院对此都格外重视。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专业学生为例,其可申报的科创项目就有复旦大学设立的君正、望道和曦源项目以及基础医学院设立的正谊学者等本科生科创活动。这些项目鼓励学生独立申报课题,申请参加同一项目的学生可来自不同院系。为保证教师有足够时间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学校或学院都明确一位教师一次只能担任一个项目的指导。项目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报课题,通过竞标获得立项资格和获取科研经费。经费直接拨入学生账号,由学生全权支配使用。此外,学院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组织中期考核,课题结束时进行汇报,并由专家进行评估,这些也是项目能提高学生科研相关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项目设立和实施全过程中有的放矢的指导,帮助学生在课题实施中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不断培养科研能力,提升科研素养。以学生为主导的科创项目的创立和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而项目实施过程更提供了学生从提出假设、争取课题到实施、汇报、小结的各方面实践机会,使学生的科研素养在实践中大幅度加强和提升。 4展望 良好的科研素养符合基础医学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固有特征。基础医学高级人才面临培养周期长、要求高等难点,从本科初始阶段就设计合理的培养方案,将科研能力培养整合到本科教育中,有利于提高培养效率,更好地适应医学发展的日新月异和全球化现状,也发挥了研究性大学善于整合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优势。由此,针对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展开的本研一体化培养为大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该培养方案打破了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在制度上的分割,围绕能力培养这一教育核心进行设计,为学生获得良好的科研素养、成为基础医学专业人才做有益的尝试。 作者:薛红 刘晔 钱睿哲 单位: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本科生实习问题研究 1前言 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合格医生的培养离不开严格的实践训练。在临床医学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实习是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医学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是使医学生能将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及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的过程。它直接关系到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未来的医学人才队伍的素质,进而影响未来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我国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临床医学本科生实习督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体而言,教学医院对潍坊医学院实习工作重视程度均较高,对临床医学生实习制订了严格的管理规范。从人员配备上,医院科教科均配备了专门的教师负责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医院均为学生配备了专门的自习室和上课教室,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环境支持。同时,两所医院均有专门的模拟功能示教室,包括模拟手术室、模拟心肺复苏与气管插管功能室等,为学生开展模拟训练提供了保障。但在走访中发现仍存在不足。医疗质量管理之父多那比第安提出医疗质量的三级结构,即结构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以此为理论依据,笔者梳理对潍坊医学院附属教学医院走访过程中发现的医学生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临床医学本科生实习质量提供参考。 2问题 结构质量中存在的问题结构质量对临床医学生实习质量起保障作用,通常包含人、财、物、规章制度等因素,是基础性要素。从人员来看,各家医院科教科虽然都配备了专门的人员负责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但这些人员在工作中身兼双重角色,即医院科教科职工和实习学生管理人员,而其角色定位的主体仍是医院科教科职工,实习学生管理仅仅是其附加的任务,而医院科教科中每天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需处理,如此便形成两种角色间的冲突。因此,这部分人员难以有充足精力加强学生管理。同时,由于上述人员并未受过相关的教育,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缺乏相应的经验。从师生比例来看,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医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致使师生比例越来越低,带教教师难以对实习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培训。从财力来看,虽然学校对科教科学生管理人员发放了一定的补助,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补助不足以发挥激励作用。从规章制度来看,虽然各个医院都针对医学生实习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从理论上看,这些制度都比较规范,但制度实施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致使这些制度日渐丧失其应有的约束力。环节质量中存在的问题环节质量,即质量形成的流程,是决定质量好坏的关键环节。从带教教师来看,同样由于身兼临床医生和带教教师双重角色,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医疗工作任务本身已比较繁重,加之当前医患关系紧张,每位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几乎都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与此同时,为了个人发展和晋升需要,医生还有较重的科研任务。临床工作繁忙已使其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在此形势下,对医学生的带教恐力不从心;加之部分教师责任心缺乏,使带教工作似乎流于形式,这对医学生培养非常不利。从带教的内容来看,带教的教师仅仅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随着当前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要求医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如医患沟通能力。同时,我国当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已成为各方共识,这一形势也要求医学生必须加强相关人文素养能力的培养。从过程追踪考核来看,对医学生实习质量的形成性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过程也仅仅浮于表面,有些科室的考核形同虚设。考核不到位使部分学生也随之降低对自身要求,甚至有的学生出现实习缺勤现象。从学生角度来看,由于过程管理不严,加之很多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缺勤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很多学生考研,紧张的复习压力使其无心踏实在临床参加实习。而考研结束后,一部分学生能如愿以偿,另一部分则名落孙山,不管何种情形,浮躁、焦虑情绪随之出现。考中的学生刚从考研的紧张压力中解脱,处于过度放松的状态,心情浮躁;而未考中的学生则筹划下一条出路,为毕业做准备,此时心情焦虑,也难以脚踏实地实习。终末质量中存在的问题终末质量即结果,是前述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的综合体现。总体来看,医院对实习终末质量的考核不严谨,医院大多出于人性化考虑,给实习生予以通过,而这对实习质量产生直接不利影响,致使实习生更加疏于自我管理。而且这一风气会在实习生中代代相传,如此循环,对实习产生负面影响。 3对策 加强对教学医院科教科带教教师的培训和激励学校定期组织教学医院中科教科的学生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主要加强学生管理方面的培训,以弥补其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提高其学生管理能力。同时加强对该群体的激励,只有激励到位才能促使其有高度的责任心。因此,学校和教学医院可根据医院规模、级别与实习学生数量的多少等协商制定具体的激励措施。可在实习生中实行导师制为克服实习中师生比例失调问题,实习过程中,每一科室均将学生进行分组,为每一组实习生确定一名带教教师,该带教教师担任小组实习生的导师,既可强化学生实习管理,又可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实习质量。严格执行现行管理制度走访中发现,导致实习质量不佳、问题层出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各项相关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导致制度对学生失去震慑和约束作用。因此,下一步工作中学校应加强与教学医院沟通,对现有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以使其发挥应用的作用。加强带教教师的责任心,强化实习带教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学医院应加强对实习工作的督导,采取相应的约束措施,加强带教教师的责任心,带教中加强对实习生考勤、督导等的管理和约束。同时,结合当前客观形势,在带教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临床专业知识,更要强化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构建严格的形成性评价考核体系对实习学生构建严格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并严格执行,以加强对学生日常的管理。实习质量的好与差,完全形成于平时实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因此,为强化环节管理,医院和学校应协商制定严格的形成性考评体系,对学生实习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制定详细具体的考核指标和考评标准,并以此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过程考评。学校加强对教学医院的走访,强化对学生的教育学校应安排学生管理人员定期走访教学医院,从而及时发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迅速采取相关补救措施。结合走访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普遍性教育,而对于发现的个别问题和个别学生则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个别教育。同时,结合实习生大五上学期面临考研和实习冲突的现实问题,以及部分学生在考研前表现出的紧张、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学生正确面对考研。大五下学期考研结束后,针对考研成功和失败两类学生出现的过度放松和过度紧张两种状态,及其他学生面临找工作所出现的一系列心理压力,进行辅导,使学生能协调好考研、求职与实习的关系。 作者:王坤 于雷 楚新艳 许婷婷 冯振华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德修养教学模式 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为构建良好医疗氛围,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需要进行医德修养的理论学习和实践[1]。按照国家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的规定,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实施医疗实践的重要保障,也是评价医务人员素质的重要条件,更是医学发展的推动力。医德修养的课程讲授在时机、课时分配和实践授课的形式上仍有许多细节需要去完善。 1临床医学生医德修养学习的重要性 1.1高尚的医德是顺利实施医疗实践的重要保障 医学生的基础及临床课程繁多,但这些课程在理论学习阶段多是在课堂进行,因此只有在见习和实习阶段才开始逐渐接触患者。因此在进入临床阶段后学习医德修养相关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一方面医学生可以在这一阶段将在临床见习或实习所遇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医疗实践疑惑在医德修养的教学中向教师反馈并得到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医学生也可以将医德修养课程中所学的道德要求和医德规范付诸于临床医疗实践并不断自我反省,向着德艺双馨的培养目标努力。在医学生阶段尽早为其树立正确的医德观有助于他们未来行医生涯中医疗实践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树立科室、医院良好医德医风的大氛围;有助于培养在诊疗工作中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尊重患者隐私的观念[2];有助于培养有效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的意识与方法[3];有助于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患者和自身的权益。 1.2高尚的医德是评价医务人员素质的重要条件 医务人员的技术必须符合医疗实践的需要,同时医务人员的医德也必须符合医德规范的要求。每一位在入学之初都曾举拳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因此从成为医学生那一刻开始,就应该不断培养甘于奉献、公正廉洁、勤奋严谨的职业素质;医务工作者强烈的责任心,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有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4]。没有良好的医德,即使技术再高、能力再强、也仅仅可以称为有一技之长,但并不是社会所需要、所培养的医学人才,更不是能够起到传帮带作用的医学学科带头人。 2培养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方法 一般学校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采取理论授课方式,讲授相关的概念如医德的本质、医德的作用;医德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医德修养的内容和含义、提高医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相应地设置部分案例讨论课对理论课的内容通过案例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3探索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有效教学模式 3.1课堂理论授课 这是很多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但结合近年来教学实践的效果,建议一方面调整理论授课和实践授课课时的比例分配,增加实践课程课时比例,以更有效地吸引医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不断学习-反馈-学习的循环中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念,摒弃不适的想法。另一方面调整理论授课的时机,建议在医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即与真正的医疗环境接触后进行,可以避免纸上谈兵的局面。 3.2实践授课方式 实践授课目前多采用案例分析方式,建议可以通过丰富的外在形式,将内涵融会贯通在其中。 3.2.1角色扮演。可以将一个故事进行角色分配,分别让学生扮演患者、家属、医生、护士、护工等医疗实践中的真实角色,让学生们依次扮演不同人物,换位体验。也可以将一个故事根据好的医德示范效果或不好的医德案例结果,分别进行剧情编写形成不同结局,让同一组学生按照“剧本”分别演绎,多次采用“时光倒流”方法,在每一个不好的医德体现节点处进行时光倒流,引导学生们构建良好的医德医风。 3.2.2辩论赛。可以通过有激励和竞争意识的辩论赛形式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可以布置成辩论赛的场地形式,也可以通过“本科生最佳辩手遴选”的方式模拟进行,分别给予学生们一些辩题,让他们在辩论中逐渐梳理出正确的医德规范。 3.2.3树立身边榜样。可以通过身边榜样的方式让学生们近距离聆听医德高尚医务人员的事迹,感受他们的医德魅力。例如北京安贞医院就有20位援非医疗队队员在几内亚与埃博拉近距离接触,他们每一个人都很平凡,但又都很伟大。我们通过事迹报告会形式让学生们耳濡目染,学习身边的安贞榜样。 3.3人文素质培养是医德修养的重要一环 本科生面临考研或者是就业,重视专业知识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往往忽略人文素质的学习和培养。在临床见习或实习中引入人文医学知识培训并采用LAP量表进行评估,有助于树立医学生医德修养和人文医学素质不断提升[5]。综上所述,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德修养课程的课时分配、理论授课时机、实践授课的形式、重视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仍需要参与医德修养课程建设的老师们不断探索,以培养出更多符合修德、修学、修能要求的合格医学人才。 作者:周玉杰 赵铁夫 王焕英 张衡 闫春霞 王玲 秦天霞 房芳 刘颖慧 张彬 马涵英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论文: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 摘要:根据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以此确立的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要求,提出了在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中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基本思路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着重阐明了课程模块化设置的结构和各模块的课程设置。 关键词: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 目前我国煤炭行业发展迅猛,煤矿开采技术人才紧缺。据调查,在我国近40个大中型煤炭企业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不足2000人;国有煤矿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左右。 我国规模在30万吨以上的煤矿,高级技术人员平均仅占从业人员的3‰。企业技术改造和进步的迫切要求,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而在我国88%的煤矿企业缺少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人才。通风、安全等专业人才也在紧缺之列。如:2004年,我国有21000个采矿岗位虚位以待,而当年全国高校采矿专业毕业生总数还不到700人。 但与煤矿开采技术人才紧缺相矛盾的是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应具体的岗位要求,与我国对该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不相适应。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不能体现现代职业人的特征。 因此,探讨如何建立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必须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对高职教育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改革研究,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为此,笔者就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中如何实施模块化教学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一、构建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面向中小型煤矿,掌握采煤技术、掘进技术、通风安全、地质测量等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德、智、体、能全面发展,从事采煤、掘进、通风安全、地质测量等技术和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职业岗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要求 1.知识结构 以“需要为准,够用为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知识结构主要由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其它相关知识组成,以文化基础知识为前提,专业技术知识为重点,相关知识为辅翼,三位一体,有主有次。文化基础知识要宽厚扎实,专业技术知识要专精,相关知识要宽广。 2.能力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写作表达能力、设计能力、计算机及科学技术应用能力,就业创业能力。 (2)应用知识能力:具备良好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管理综合能力。 (3)创新能力: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试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3.素质要求 除具备公民基本素质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较好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素质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二、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模块化改革的思路 专业课程模块化即按职业岗位群及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对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根据必须、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对有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进行科学组合形成的模块化专业课程。模块化的课程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组装等特点,有利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也便于改革和创新,形成个性化课程。它可以根据社会对煤矿开采技术职业的要求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合理调整和重新组合,及时地重建新课程,进而为学生的自由选课提供多种目标模式,以适应人才培养规格多样性和复合性的要求。此外,课程模块化也是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的重要手段。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优势,便于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也便于学生自主灵活地进行选修。因此专业课程模块化既是突出高职教育实践性的要求,也是实现课程体积小型化的基本手段。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课程设置要以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特别要围绕核心专业能力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 (二)坚持课程设置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 必须以“双证书”制为框架,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同时形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并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总体教学计划中,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有机结合,用证书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原则 在课程设置时不能局限于专业本身,应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其他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知识的通透融合、相互整合并转化为能力,进而形成多学科、多视角的创新方式和能力;要吸收教师参与变革的讨论与修订工作,扩大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权与使用权。 (四)坚持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原则 要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化方向(煤矿开采技术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的整合,以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以职业课程改造学术课程,是高职文化课程改革的方向。 (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人才培养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新的机会”。促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重塑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 四、课程模块化设置的结构和各子模块的课程设置 (一)课程模块化设置的结构 模块化教学模式就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依据职业岗位群,将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分解为各项技能,依此建立若干个教学分模块或子模块,从而使每个模块对应有目标能力、课程设置和技能训练,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模式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打破了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将理论分解分配到各技能模块中,而把学生暂时用不到的理论知识删去,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知识为技能服务。因此,笔者根据模块化教学的性质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的特点,将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基本框架设计为: 首先,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分解成四个主要模块,即职业素质模块、职业技术模块、职业实践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每个模块配置若干门相应课程;其次,将上述四个主要模块进一步分解为分模块或子模块,并制定各模块所要达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最后,编写与之配套的教材体系,进行相应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方法的设计。 1.职业素质模块 对所有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分析,取消部分课程;对保留课程进行内容选择和压缩,只讲最基础、最主要、最实用的内容;根据专业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自由地组合成各种课程群;强调理论的讲解要与案例分析紧密结合,最后落实到行业技能提高上来。 2.职业技术模块 职业技术模块包括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技术模块。根据煤矿企业人才市场的变化情况,职业技术模块应成为教学的重点。通过校内的实验实训课、校外实习课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结合煤矿专业特点和与之对应的煤炭行业特征,努力使学生经过这一模块的训练和实践,真正提高就业能力。 3.职业实践模块 职业实践模块主要通过各种校外实习和主干专业课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 4.职业拓展模块 职业能力拓展模块主要是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公共选修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 (二)四类模块的课程设置 1.职业素质模块 该模块包括2个课程群: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法律与道德等课程为主的公共政治课课程群;二是以体育与健康、采矿英语、工程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写作实务等为主的公共基础课课程群。 2.职业技术模块 (1)专业基础子模块:主要包括工程制图、采矿CAD与矿图、机械基础、煤矿电工、矿山测量、煤矿安全法规等课程。 (2)专业技术子模块:主要包括煤矿地质、矿山压力观测技术、井巷工程、矿井通风、采掘运机械、煤矿开采方法、煤矿矿井设计、煤矿安全技术、矿山电气设备应用技术、煤矿特殊开采方法、环境保护与矿井救护(其中带的为主干专业课)等课程。 3.职业实践模块 主要包括工程制图与CAD及实训、煤矿地质及煤矿认识实习、矿山测量实习、矿井风实习、课程实习、顶岗实习、井巷工程课程设计、煤矿开采方法课程设计、煤矿矿井设计训练、职业资格证考试、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4.职业能力拓展模块 (1)公共选修子模块:学生可从规定的公选课中任选三门课程学习。 (2)专业选修子模块:学生可从规定的专业选修课中任选三门课程学习。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论文:从煤矿对技术人员的要求看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煤矿开采技术员职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应该适应本职业的要求,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企业,适应现代煤矿开采职业要求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达到一定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关键词】社会需求;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职业能力要求;教学改革 一、煤矿开采技术人员需求状况 中国是煤炭大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占70%比例,并且这种格局在今后50a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此,作为为煤矿行业培养技术人才的《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在煤矿企业建设、生产、管理及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中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从2011年到2020年,贵州省预计需要煤炭专业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2万名,高职专科毕业生8万名,中专、技校毕业生15万名。六盘水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把煤炭产业列为支柱产业之一,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被列为紧缺专业。全市煤炭产业的迅猛发展,煤炭工业的技术升级改造步伐不断加快以及煤炭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安全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给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迫使本专业只有加大建设和改革力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增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适时性和针对性,才能科学健康地发展。 二、企业对煤矿开采技术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 具有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熟悉煤矿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管理的能力;采区巷道布置方案设计能力;采矿工作面作业规程编制能力;采矿工作面设备操作能力;编制掘进作业规程能力;采区内单项工程施工设计能力;掘进工作面主要工种操作能力;采区通风管理能力;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能力;机械零件识读与测绘能力;分析判断地质变化指导采掘施工的能力;采掘工程测图能力;矿压观测数据分析、判断顶板运动规律的能力;采掘区队管理能力;常用采、掘、运、装、局部通风设备操作及一般故障排除能力;采掘工作面常用电气设备操作能力;终身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三、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课程结构模块化改革。课程体系呈现模块化结构更有利于知识、技能体系的合理构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根据新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采矿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和本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了比较系统的理论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程和拓展课程四大模块。 2、课程体系改革 为适应煤矿开采技术职业要求,达到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进行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突出煤矿开采技术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煤矿开采技术职业岗位的要求。 3、教学方法多样化改革,体现高职教学特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高等教育,它是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因此,课程教学方法要改变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法、仿真教学法、操作训练、现场教学、讨论式、行动导向、启发式等转换;教学手段改由“黑板+粉笔”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换;教学场所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师,即描述性、报告性的理论课堂,向多功能一体化的“仿真”职场,即兼有理论教学、小组讨论、试验验证和实际操作的教学转换功能。 4、课程建设合作化改革。课程建设合作化体现在校企双方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学校和煤炭企业合作,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开发;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做系统的安排、调整、更新和改造;传授煤矿生产过程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5、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实行“双证书”制度改革。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突出实践性。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培养学生既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实行“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时既要有学历证书,又要有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以展示高职学生的特长。 6、加强专业创新能力改革。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能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增强学生选择职业的能力和范围,给教学计划的安排带来灵活性和机动性。新的课程体系促使学生按专业创新能力要求比较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学习方法,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实验设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7、成绩评定改革 随着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也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以实践能力的评价为核心的成绩评价体系,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论文: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研究 摘要:结合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和学生就业岗位职能要求的特点,讨论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基础课设置相关问题,并给出适当建议和实施措施。 关键词: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定位 引言 高职专业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应用性。高职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上突出应用性与针对性。二是市场性。高职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高职教育办学的最重要的参照系。然而在教育部推进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全国各高职院校为适应这一模式,纷纷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故近些年来进行课改的最终结果是专业基础课时被大量压缩甚至是专业基础课程被削减,严重的影响专业教学的效果。 1、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剖析 表1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时分配表由表1中可以反应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课程不齐备 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课程不齐备,缺少矿井通风相关的基础课程(流体力学及流体机械)、建筑材料等必要的技术基础课,虽然在后续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按需要补充相关的知识内容,但教学内容和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2)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课时普遍不足 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课时普遍不足,就算能完整教学要求的内容,也只能是拉网式的过一遍。以工程与岩石力学课为例,该课程是十分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包含工程力学(静力学和材料力学)和岩石力学两门课程合并一起而成的。本课程在课改前仅工程力学项内容安排的学时就达98学时,内容增加后学时数量并未合理增加,实际相当于变相减少学时,这必然会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产生较大干扰。 (3)课程的学时安排不合理 基础课程学时的安排不合理只要表现学校把本来可以让学生自己课余时间完成的教学任务放至课堂教学中完成。这种现象在计算机基础和CAD教学中表现比较突出,其实完全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学院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免费场所可以上机操作练习相关内容,只需考核学生最后的水平即可(国家计算机一级水平考试)。这样一来,既节约了有限理论教学学时,又能适当锻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课余自我管理能力。 (4)公共基础课在基础课程中占的比例偏高 公共基础课在基础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公共基础课时的比例过高,必然要挤占专业基础课(含专业技术基础课)的学时,其实相当一部分公共基础课的学时可以进行适当压缩,对于形势与政策课可以适当进行缩减。还有就是英语教学的问题,本专业毕业的学生绝大多数到比较偏远的矿区工作,应用到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学生普遍对该门课程缺乏兴趣,建议调整为公共选修课,让有兴趣同学参与学习,如此安排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又能合理的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腾出较多的学时,合理调整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 2.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建议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和各科的教学时数。课程设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基本依据是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服务的完整建立。按知识结构设置课程,要体现加强基础理论,突出核心课程,反映出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按能力结构设置课程,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加强专业技术课程。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高职课程设置:一要从面向单一职业转向面向职业群;二要从过分强调技能训练转向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和更新技能的方法;三要加强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基础的课程设置比例。 本着上述的观点来分析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 1)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特点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是采矿学、安全学、煤矿地质学、矿山测量学、矿山电工学、矿图、矿井通风、矿山压力控制技术等技术为一体的专业。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知识的复合特征,并不是现有的采矿技术和安全管理知识的一般组合,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在现代采矿技术模式的基础上将以上知识技能整合一个整体。 2)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特点 我院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就业区域在西南地区(云、贵、川、渝),西南地区的煤炭赋存地质条件复杂、瓦斯等灾害严重,技术和生产管理任务复杂,岗位区分细微,这就使本地区的煤炭生产企业在岗位设置上有别于其他地区:技术岗和管理岗位数量明显较其他地区多(主要相对于北方矿区而言)。近些年我院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在技术和管理岗位,这些岗位的职责要求学生不仅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相应专业拓展基础,以适应岗位变化或升迁的需要,而这些都必然要求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保障。 3)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建议 由前两点分析可知,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是一个涉及面宽,对基础要求扎实专业,而本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只能也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这就必然要求在培养计划中增加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和学时数量以满足专业技术要求和岗位要求,不然,学生的后续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当然,教学单位在制定教学计划亦可按照专业自身的特点在允许的权限范围内修改课程设置的形式来满足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需要,从而为学生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论文:高职高专《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方法的研究 摘要:工学结合下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方式,应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核心元素。本文结合近年的高职教学经验和教育部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分析了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问题,对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方案提出了个人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工学结合 煤炭是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的主要部分,约占70%,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煤炭行业生产、建设、技术管理人才短缺成为了制约煤炭行业发展、影响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问题。 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但由于各种社会因素,高职院校煤矿主体专业萎缩,忽视了对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致使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滞后、课程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现代化煤炭企业人才要求等问题。 本文在已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为宗旨,对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如下。 1.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作为工业原材料得到了快速发展,煤矿对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因此对毕业生的素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各学校学习借鉴了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调整了课程部分内容,增强了实践环节,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整体教学体系上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却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 1.1缺乏高职特色 一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可谓是本科院校的“压缩版”。只注重高等教育中“高等”的一般共性,而忽略了其“职业”的特征,虽然增加了实训环节,但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缺少足够的实训基地和具体的实训内容、方法及评价指标,没有体现高职教学的特色。 1.2教学体系单一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主要是面向煤矿地下开采,单一的专业教学内容,限制了学生的就业范围。 1.3专业课程内容陈旧,安排不合理 一些学校的教学以传统理论为主,部分内容较为陈旧,未能融人现代煤矿生产过程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跟不上煤炭科技的发展。一些专业课程教材内容安排不合理,缺少必要的整合与重组,存在重复教学或内容脱节的现象。 1.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由于过多地考虑煤矿实习安排较困难及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安全等问题,岗位实习安排时间较短,部分实践环节以参观代替实训,学生的动手能力未能得到真正锻炼。 1.5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 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过于注重对专业领域内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目标 根据对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结合教育部文件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确定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如下: 2.1教学结构模块化 教学体系呈现模块化结构更有利于知识、技能体系的合理构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根据新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采矿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和本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了比较系统的理论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程和拓展课程四大模块。 2.2教学方法应体现高职教学特色 高职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高等教育,它是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因此,应将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教学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法、仿真教学法、操作训练、现场教学、讨论式、行动导向、启发式等转换;教学手段要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换;教学场所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理论课堂向多功能一体化的“仿真”职场、实际操作的教学转换功能。 2.3校企合作 学校应根据积极与煤炭企业合作,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有正对性地进行课程开发、设计及实施。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做系统的安排、调整、更新和改造;传授煤矿生产过程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4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增强学生选择职业的能力和范围,给教学计划的安排带来灵活性和机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探索新的教学体系,在促进学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及职业创新能力。 3.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体会 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应在遵循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获取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煤矿开采技术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按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工作过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全面贯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新的素质教育思想,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其课程教学体系总结如下: 3.1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引入前沿技术,融入煤炭行业的技术标准,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素质模块、职业技术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等三个模块。 (1)职业素质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体育与健康等方面的课程。 (2)职业技术模块。①职业能力基础:工程制图、矿图与AutoCAD软件应用、机械基础、煤矿电工、矿山测量、煤矿地质、煤矿安全法律法规等。②职业能力技术:井巷工程、矿山压力观测技术、煤矿开采方法、矿井通风、采掘运机械、煤矿矿井设计、煤矿安全技术、矿山环境保护及矿井救护、煤矿特殊开采方法等技术课程。 (3)职业拓展模块。①公共选修:社交礼仪、职业规划与设计等课程。②专业选修:结构复杂煤层开采方法、工程测量、煤矿企业管理、爆破技术、工业卫生技术、煤矿环境保护、煤炭深加工等专业课程。 3.2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以认识实习、课程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践、职业技能鉴定为构成要素,合理安排实习项目。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主要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三部分,实验、实习、训练和设计四个方面内容。 3.3实验改革 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建设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把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4.成效总结 通过调研、分析,整理,我院初步构建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利用学校的资源,完成本专业所要求的公共课、职业基础 课、职业技术课的学习。 采用体验、活动、分享式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实施,提高了毕业生职场意识、发展了职业能力。新的教学方法实施以来,相关用人单位及社会对我院毕业生反映积极。促进了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就业率,基本体现了我院人才培养目标。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论文: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方案的研究 【摘要】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采掘一线生产和技术管理的核心能力,突出了实践教学,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训及实习等在改革方面做了具体的分析,通过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改革,来达到上述培养学生的目的,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关键词】实践教学 实验 实训 课程建设 1.现状分析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以煤矿认识实习―模型、实验课―过程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为主要内容设置实践教学模块,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较强的职业技能。而煤炭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通过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改革,来达到上述培养学生的目的,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就业率。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 2.1人才培养模式 本学院同其他高职类院校培养目标是一样的,但在某些方面同企业办学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所以就在本院现有的资源、条件下逐步试探着实行工学结合“2+1”或“2.5+0.5”人才培养模式,而“毕业综合实习”时间半年,顶岗实习最大难处是人数、实习基地的联系,所以根据毕业生的人数以及现有条件实行弹性学制。也就是说,人数少、条件允许的话则按以上的人才培养模式,若人数多、条件不允许则把毕业综合实习分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部分来进行,而这两部分的时间可以适当分配和调动,但毕业设计最好能让学生走出校门,将学生分散到设计和科研部门,参与设计或科研活动,或聘请设计院的人员来校指导,以利于毕业综合实习落到实处。 2.2课程体系建设 建立突出煤矿采掘一线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块化的课程模式[1]。聘请煤矿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按照所从事工作岗位标准进行“工作能力分析”,再把每种能力分解为知识、技能和态度,根据每种能力分解出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结合,可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知识或技能进行结合而构建一门课程或一个实训,也可以根据一种知识或技能而构建一门课程或一个实训,如:《井巷工程》和《采煤学》可分出生产实习,《采煤学》也可以和《采掘机械》分出矿山机械实习,《采煤学》也可单独分出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井巷工程》也可单独分出井巷工程课程设计。 2.3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 根据能力要求,将煤矿开采方法、井巷工程二门课程作为该专业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进行建设。其基本标准是: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将煤矿开采方法、井巷工程建设为院级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尽最大努力将煤矿开采方法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3.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 3.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本学院同其他高职类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而其他高职类院校大部分都属企业办校,企业退役设备可以返回学校供学生实训,而且企业和当地政府资金投入也较大,所以本院在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方面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问题,据现有条件:(1)先建立仿真模拟实验室,如:煤矿开采及掘进模型或教板、各类支架支柱模型、煤巷掘进锚杆支护控制顶板及炮眼布置联线方式演示模型、掘进机与采煤机电动模型、现代化矿井综合仿真模拟系统、仿真综采工作面模型、掘进机仿真模型、各类井田开拓模型、井下综合防尘模拟系统模型等。更新、完善现有的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突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2)深化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建立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开发综合性的项目式实验实训课题。(3)制定实习实训标准。凡教学计划中独立设置的实习实训环节,都应有相对应的实习实训标准和明确的技能培养目标;确保实习实训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4)需要学校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3.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实习主要是地下作业,工作地点分散,工作场所多变。鉴于本专业实习的特殊性,主动与企业相联系通过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企业和学校的合作,让学生到企业中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也为企业选拔、物色高质量的员工提供方便,提高就业率。 4.坚持师资配备“双师”化,提升队伍素质 要办好职业教学,教师是重要条件,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的关键[2-3]。主要从三方面打造:一是提高教师道德水平。二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让专业教师深入到煤炭企业,参加生产劳动,认真调查研究生产中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信息,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基本要求。三是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吸收煤炭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加入教师队伍[4]。 5.总结 煤炭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煤炭工业要实现持续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将是长期的,数量也是巨大的。针对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培养的特点,所以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也是必然的。在其教学过程中不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应加强实践的应用,使得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对应,本项目的着眼点正在于此,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实训体系的建立以及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了和本专业有关的各项技能的训练,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论文: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专业群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理念、构架,对高职课程体系建设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建设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是推动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载体。 关键词:高职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 课程体系 0 引言 课程体系是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活动载体,由各专业课程或教学活动按照课程科目属性、教学顺序或逻辑、教学进程、时限、理实比例等要素构建而成。课程是高职院校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教学科目或活动的总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含有计划的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活动。 1 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理念 高职煤矿开采技术群的专业课程按照“理实结合、知技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或思路建设,突出学生岗位知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 按照流程:“行业企业调研专业对应职业的典型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课程(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效果评价”,建设和实施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素质教育模块4个模块,指导开发专业课程、制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和评价课程教学效果。 要建设好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和课程,需明确每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设课程“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必备的教学条件、特别是体现高职教育特征的实践教学条件;走校企合作之路,根据行业企业新技术新方法、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案例教学、实操演练等课程教学方法,建立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2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教学学时比例和课程体系构架 2010~2013年期间,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了“工学结合、政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适应在贵州煤矿生产一线安全进行采、掘、机、运、通和地测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深入煤矿行业企业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按岗设课,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不断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每年持续完善由4个煤矿主体专业(煤矿开采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机电、矿山地质)不同年级的教学计划,以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为例: 2.1 2013年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教学学时比例表(表1) 2.2 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架建设实例(图1) 3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注意的事项和标准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设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在设置专业课程时改革传统专业课程体系中带“…学”的课程,改革为带“技术”和具备实践特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除了搭建好各课程模块的架构,理顺课程学时、先后逻辑等关系外,重在建设好专业的各门课程,开展好人才培养的活动载体――课程,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建设与改革需注意以下要点:一是课程设置应明确课程性质、作用,明确课程设计的理念。二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教材及相关资料齐全并与教学情景设计匹配,课程教学组织与安排合理有序。三是课程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架构合理,硬件环境能够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四是课程“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数量和质量达标,师德师风好,“双师”教师比例逐年提高。五是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好,能够满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需要。六是建立健全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由校企专家、督导、同行及学生构成评价主体,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高,相应技能竞赛获奖率高。 4 结束语 由于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需根据煤矿行业企业的就业岗位需求,结合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施和改革需要,持续建设和完善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促进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校企合作、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服务贵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论文: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政企校多元联动”共建模式浅探 打造、建设、创新品牌,传承、设计、培育特色,是高职院校提升综合实力的抓手;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标所在。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是艰苦行业人才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投入与产出倒挂,导致高等院校办学艰难,行业人才紧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探索并实践了“政企校多元联动”的专业共建模式,为娄底市培养了大批本土专业技术人才,其专业建设经验值得煤炭职业院校借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明确了体制机制改革和提炼办学特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只有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特色品牌,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几年来,学院以就业为导向,围绕服务地方经济这一办学功能,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走出了一条“政企校多元联动” 共建专业的路子。 一、“政企校多元联动”共建模式的必要性 作为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资源的不可再生,安全、科学和可持续开采将是煤炭工业的永恒主题,因此行业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该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以下困境: 一是鲜有人就读。由于该专业学生毕业后,终年从事地下工作,环境阴暗和潮湿,还面临矿井“五大”灾害的威胁;加之“嫁女莫嫁煤矿郎,找郎不找挖窑郎”传统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择业、就业观,因此一般人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职业,导致很少有人就读此类专业。 二是就读学子家境贫困。由于毕业后工作条件艰苦,待遇又不高,一般家庭都不愿小孩从事这类工作,因此报考此类专业主要以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考生为主,他们大部分都需要国家助学政策的支持才能完成学业。 三是教学成本高。由于填报专业的学生人数不多,往往只有十几、几十人,专业教学资源又很难与其他专业实现资源共享,因此组织教学时,教学成本往往要高出其它专业数倍乃至数十倍,高等院校也不会引导学生学此类专业,从而导致学习此类专业的人员更少。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我国煤炭行业人才匮乏。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88%的煤炭企业缺少采矿专业人才,而且人才断层现象严重,无法满足现代煤矿采掘机械化对人才的要求。 二、“政企校多元联动”共建模式的可行性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亟须提高员工素质。娄底是湖南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煤炭产量占全省煤炭产量的2/5,素有“江南煤海”的美誉,煤炭产业是娄底的支柱产业。然而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基础条件薄弱、人才严重缺乏等原因,导致事故频发,曾引起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娄底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煤矿“四化”建设的决定》指出:至“十二五”末,组建30个年生产能力30万吨的煤矿企业集团,建成32对年产15万吨以上的骨干矿井,运输机械化达100%,掘进机械化达60%,采煤机械化达45%,所有矿井安全质量必须达标。要实现这些目标,亟须大力培养培训采矿、机电等方面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适应“四化”建设需要。 二是地方政府全力支持人才培养。为了娄底煤炭产业的安全可持续发展,娄底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煤炭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认真贯彻落实湖南省《关于强制配备煤矿工程技术人员的通知》,并出台了娄府阅[2009]10号文,强制煤矿按照生产能力,配备煤矿工程技术人员。为使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强制配备政策落地,出台了煤矿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培训的相关政策,形成了娄底市《关于全市煤矿安全生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会议纪要》、《关于加强全市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统筹设立煤矿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专项基金的通知》和《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支持文件。 三是行业企业积极配合。娄底境内的煤矿事故,曾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近年来,随着《关于强制配备煤矿工程技术人员的通知》的出台,及娄底市煤矿“四化”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企业在机械化设备的投入普遍增加,安全意识普遍增强,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也越来越重视,希望煤炭职业院校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煤矿企业服务,愿意与煤炭职业院校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四是高职院校主动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娄底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娄底煤炭产业发展需要,开设了以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为龙头资源开发与测绘类专业群,并确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和支持政策,力求把这一专业打造成服务地方经济、对接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和品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面向娄底及周边地区煤矿企业的采掘生产一线,培养适应煤矿采、掘现场施工操作与技术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三、“政企校多元联动”共建模式的探索过程 一是学院全力打基础。学院主动联系地方政府与行业主管部门,明确办好资源开发与测绘类专业的决心。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煤矿技术服务。鼓励专业教师担任煤矿技术顾问,承担煤矿扩能改造任务,组织煤矿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和复训,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和技术服务能力;三是多方联动,共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大计。聘请娄底市煤炭、安监、煤监等部门的现场专家,担任资源开发与测绘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和客座教授,定期邀请他们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指导,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二是政府主导定模式。娄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煤炭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多次在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现场办公,就对接煤炭产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训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了娄底市《关于全市煤矿安全生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会议纪要》和《关于统筹设立煤矿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专项基金的通知》,明确:成立煤矿安全生产专业技术培训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煤矿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教育培训工作;全力支持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办好对接煤炭产业的专业;对接煤炭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是:政府主导、行业支持、企业参与、学院承办、市场化运作。就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定优惠政策,推出强制性措施;切实解决好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的经费,在吨煤中提取0.8元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专业学历教育和安全培训机构计划内的培训,专款专用。 三是行企支持强专业。行业企业积极支持娄底职院,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合作。娄底市煤炭局统筹安排全市煤矿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进修工作,下达指标,强制企业选送优秀员工到娄底职院学习,免费入学,学费由煤炭专项教育培训经费支付。煤矿企业在娄底市煤炭局统筹指标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增加培养计划,与学院、学生签订订单培养三方协议:学生毕业后服务5年以上,订单培养企业为学生缴纳全部学费。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和工学结合教材。 四、“政企校多元联动”共建模式取得的初步成果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政企校多元联动”共建模式,经过几年实施,取得了以下初步成果: 1.探索艰苦行业人才紧缺专业建设模式,形成了充满活力、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一是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支持、企业参与、学院承办”的多元联动专业共建模式。在娄底市政府主导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提供订单,援建实训设施,接受教师实践、学生实习和就业。二是探索了产权联结的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校企合资组建华南娄职煤矿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打造了校企合作平台,开展了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灾害防治。三是探索了订单联接的校企共育共管模式。与湖南资江煤业集团等签订了《校企办学协议书》,开展了订单培养、员工互培、技术人员互聘等工作。行、校、企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合作培养技术人才。校企联手进行人员互聘互培,共建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共同开展煤矿开采技术应用研究与推广。这种专业共建模式,被国家安监总局有关领导称之为“娄底模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企业订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免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我院主动适应娄底煤炭产业升级的需要,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企业订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免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政府主导下,由市煤炭局下订单计划,企业提供培养人员名单,学生免费入学,所需资金由娄底市煤炭专项培训基金支付;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共同评价学生,订单企业负责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与就业,学校负责校内教学与实训。探索了“三进三出”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企业订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免费订单式人才培养,贫困学子不再为交不起学费而发愁,学生毕业后到本市煤矿就业,也解决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3.校企共建师资队伍,形成了“双专业带头人”引领、双师导学的教学团队。专业实施 “双专业带头人”制:双专业带头人一名校内骨干教师,一名校外专家,都是“双师”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全部具有本科或以上学历,每年定期到矿山企业顶职担任技术员,及时了解企业需求,掌握现代化采矿新技术;兼职教师都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实践经验丰富,全部来自订单培养企业,敬业精神强。 4.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多元质量评价与监控模式。政、矿、校多方联动,完善以专业教学标准、教学过程质量标准、岗位工作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质量标准体系,健全以课程为中心的专业质量预警、监控、评估、报告的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探索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课程教学质量考核、顶岗实习质量管理、毕业生质量跟踪为重点,形成了以政府满意度、企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和岗位满足度“四度”为核心指标的多元质量评价与监控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有力。2012年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了团体、赛项、赛手全部获奖的好成绩。近三年来,企业对毕业生评价满意率达98%以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100%,月工资达4000-10000元。 5.建设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形成了对接煤炭支柱产业的专业服务能力。专业教学团队以娄底煤矿安全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为基础,充分发挥资源开发以测绘类国培训基地的作用,以瓦斯防治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强化技术咨询与培训、技术装备检验与检测、技术研发与服务、技能鉴定与取证、技术文化研究与传播等服务特色,形成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协同创新与服务机制。 由于特色优势明显,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建设也取得了以下成效:建成湖南省级精品专业和中央财政支持的煤矿安全实习实训基地,成为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国家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湖南省特色专业和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五、对“政企校多元联动”共建模式发展的建议 探索艰苦行业人才紧缺专业建设模式,解决艰苦行业人才紧缺问题,培养国家迫切需要的合格的煤矿专业技术人才,需要政、企、校多元联动,长期合作,才能解决。为使“政企校多元联动”共建模式不断发展完善,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比如出台免费教育政策和科研项目资助政策,把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励志奖学金三项“教育免费午餐”最大限度地向资源开发与测绘类专业倾斜,以政策导向引导学生填报该类专业,引导公民从事煤矿工作,鼓励高等院校积极培养人才,科技人员开展科研开发和科技创新,如期如质如量完成煤矿“四化”建设任务。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论文:对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几点认识 摘 要: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技术专业人员成为社会发展中极为短缺的人才,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院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然而随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逐渐显现出弊端,本文中详细分析了当前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现状,并对其教学上存在的问题给予了对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实训教学 近些年来,我国煤矿行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煤矿开采专业为现阶段比较紧俏的热门专业,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煤矿开采专业而言,在课程的设置上或是教学环节显现出教学弊端,这集中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煤矿行业所需人才严重不符,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煤矿开采的实际效果。文章重点探讨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弊端,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进一步促进煤矿开采专业人才符合社会所需。 一、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弊端 从目前情况来看,煤矿开采专业在各大高职院校均有设立,是当前比较热门的专业之一,该专业招生人数正在逐年增长,但是与招生人数剧增形成鲜明对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却一成不变,导致大部分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所需,这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大部分的煤矿开采专业来说,在教学上更注重理论教学,而对于实训教学这一块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煤矿开采专业教学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训课时相对较少,缺乏实训基地 从教学现状来看,煤矿开采专业教学课程相对单一,这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实训课时较少,很多学校并没有设置教学实训基地,此外还存在教学面较窄的现状,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地下煤矿专业,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就业。 (二)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煤矿开采专业教学模式较为落后,煤矿开采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对于煤矿专业的新技术或是新理论,并没有在教学中得到体现,这直接导致了实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信息化教学缺失 高职院校在信息化教学这一环节基本上是缺失的,这使得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相对枯燥,在制定学习计划时并没有从教学的实际需求着手,导致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教学质量难以达标,因此要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完善信息化教学。 二、煤矿开采专业实训教学概述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煤矿专业实训教学较差的现象,各大高职院校应当给予高度重视,从这一层面着手解决实训教学弊端。所谓实训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技术实践动手能力得以全面提升,从而使学生在毕业之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训教学是将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真正实现教、学、做的高度统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在理论教学时逐步渗透实践训练的重要性,让学生对实训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还可以安排学生实训课程练习,或是顶岗实习,以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需要学校领导以及教师的全大力配合,实训教学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认识实习、课程实训、生产实习以及顶岗实践等,这些要素构成实训教学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上述项目,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理解及吸收理论知识,将其真正转化为实践能力。实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应用,涵盖三部分及四个方面,分别是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以及专业综合技能;实验、实习、训练,还有设计。 三、完善煤矿开采技术的教学对策 (一)增加实训教学课时,建立实训基地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拥有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才能将理论知识得以有效转化,高职院校应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只注重理论教学的理念,适当增加实训教学课时,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真正理解知识的真正含义。对于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来说,应该建立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自我锻炼的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解答一切疑难问题,积极指导学生更好的操作,对于专业涉及到的相关技能操作得以不断提升,例如:矿山测量实训,CAD测绘实训,这些都需要实训教学课时完成,通过实训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本专业知识及技能有深层次的了解,与此同时,帮助学生能够具备基本技能,这些技能也是学生从事工作的所需的基本素质。从长远角度分析,实训基地建设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举措之一,这对于学生日后就业而言益处多多。 (二)开展校企合作模式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以便学生能够定期到企业进行实际动手操作,真正体会一线工作的性质。煤矿企业运行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企业对社会所需人才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长期合作对其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 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煤矿开采技术专业首选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采取校企交替模式,同时融入工学交替模式,理论知识教学主要集中在第1-2学期,也是掌握专业技能的阶段,实训培训主要在学校实训基地完成。此外,还可以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通过工学交替模式实施培训,帮助学生认识基本的开采设备以及画图技能,对于开采过程中涉及的主要设备能够有相对全面的认知。而在核心技能培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煤矿开采相关工艺,从而完善学生岗位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的第3学期,是技能拓展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安排学生在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培训地点进行能力拓展训练,这阶段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提升专业生产能力,并且通过一线生产训练掌握技能,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第4学期教学的主要方向是帮助学生具备一个企业员工的基本素养,着重学生顶岗实习训练,让学生到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动手操作,由企业专业的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员,以便于学生能够在实习岗位上能够获得质的飞跃,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三)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信息化在我国各个领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并且获得了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也可以借助这一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更立体直观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借助数据平台传输方式,从而使学生对生产工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相对于枯燥的理论讲解,这种教学模式更受学生的欢迎。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终端实施实景教学,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所需内容,例如:采煤机割煤,通过实景教学可以让一目了然,对于采煤工艺的了解更深入,教学更生动有趣,从而改善教学枯燥乏味的现象,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煤矿行业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院校更注重实训教学,并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方案推动实训教学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岗位上能够更好的工作,进一步促进煤矿开采技术教学逐步优化。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营销研究 在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引入市场营销理念就变的至关重要。市场营销理念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高效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且还可以对高校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市场竞争意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高等学校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社会,他是高校学生从学生时代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是使一个学生变为社会人士的推动者。因此,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在完成学业之后就需要步入社会,而这个时候他们就会面临着严重的就业问题。而高校作为高等人才及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者,他们不仅要教授给高校学生文化课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要使他们不仅懂得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他们拥有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能力,熟知社会这个大市场当中的运行规律。这样,就需要对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市场营销理论教育。 一、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营销内涵 在20世纪初期,美国最早出现市场营销理论。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市场营销理论也已经在我国出现,并被一些部门开始运用。市场营销理论也让一些高校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这些高等学校已经开始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学校毕业生的就业了。但是大部分的高等学校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市场营销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重要性,还没有把市场营销理论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在市场经济中,高等学校就像一个工厂,高校毕业生就好比是人才产品,教师就像加工工人,用人单位就像顾客。显然,高校就像一个产业链,是完全符合市场运转规律的。因此,高校就应该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高等学校毕业生应该合理认识市场营销战略 1.高校毕业生要先进行时市场调研 高校毕业生进行市场调研,可以明确的认识到社会对于高等学校毕业生的预期需要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供求关系并分析这种供求关系,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学历、经验来合理的选择用人单位进行应聘,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 2.高校毕业生要进行市场细分 高校毕业生在进行了市场调研之后,可以根据个人的偏好把用人单位进行划分。这样可以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进行分析、探索市场机会,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高校毕业生要定位目标市场 高校毕业生要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选定一定工作目标,要从自身条件入手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把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对等起来,搞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才能选择出最合适自己的工作。 三、高等学校毕业生应该合理运用市场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策略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营销的策略是很重要的,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方法,推销自己,从而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好工作。 高等学校的毕业生要懂得用人单位的需要,要对症下药,把自己变成单位需要的人才。高校毕业生要懂得去用人单位推销自己。把自己的优点充分的表露出来,使面试官可以充分的认识自己,恰当的安排自己的工作职位,这对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有很大的好处。这种形式的市场营销策略,可以大大的改善高等学校的就业问题。 四、为了适应市场高校和高校毕业生要首先培养自身的能力 高校毕业生要充分的认清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合理的改善自身的条件,把自己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胜任自己的职位,更好的为单位服务,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校学生在入学之后,要学好自己本专业的课程,每个大学生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认真学习,熟练的掌握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抽出时间选修一些就业类的课程。加大对就业技能和就业心理的培养;合理的培养自己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使大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能够对就业问题有一种合理的认识,从而可以很好的运用市场营销策略指导自己的就业工作。 高等学校不能只把就业的问题归结到毕业生的身上,也要加大对学校政策的改变,使学校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就业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在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更加的得心应手。国外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因此,国内的高校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从而可以解决日益严重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物质的投入仅仅是一个层面,还要加大人员的投入,要设置足够多的专职人员为学生讲解市场营销知识,专门从事给学生做就业指导工作。只有这样高校才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市场营销之路,才能为毕业生铺好就业路,才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五、总结 随着高等学校扩招规模不断地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样就需要高等学校毕业生认真认识市场规律,合理运用市场营销知识。把市场营销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市场经济的模式来经营高等学校,这样可以把高等学校与社会更好的联系起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条由高校步入社会的成功之路。让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添砖加瓦,实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从市场营销哲学的演变看高校如何应对新的毕业生就业形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毕业生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选择机制已经形成。受此影响,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越来越多地将一些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就业工作之中。通过对市场营销哲学的演变过程与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历程的对比分析,论证了将市场营销哲学运用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由市场营销哲学理论的最新发展预测高校将采取哪些措施应对新的就业形势。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市场营销 当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供需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机制在毕业生就业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必然会被引入到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市场营销哲学的演变过程也会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历程高度一致,通过对最新市场营销哲学的研究,可以预测未来的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高校就业工作指明方向。 一、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引入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尤其从1992年劳动力市场体制改革以后,中国的就业制度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1]。但对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高等学校是否是企业或工厂、高校毕业生是否是产品等问题,无论在政府部门、学术界还是社会民众中都存在着很大争议。抛开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不谈,笔者认为,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者,与企业生产经营由许多相似之处。国内有学者从十七个方面将两者进行比较,得出了高校和企业一样,具有明显的营销组织主体的构成要件和具体特征[2]。 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主要特征,理应成为劳动力市场的组成部分。2002年教育部等四部委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中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用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劳动力市场的范畴。因此,市场营销的绝大部分理论和方法都可以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加以应用。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放缓和经济社会的逐步转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既有机遇又有挑战。高校一方面要解决扩招后大批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帮助他们充分就业;另一方面要面临自2009年以来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逐年下降带来的生源危机的挑战,毕业生就业状况对其生源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是在就业工作市场化后出现的。市场营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营利性企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近几十年国外许多非营利组织也在其决策和管理中引入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无利润分配机制”的市场营销理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高校,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利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选择。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历程与市场营销哲学演变的对比分析 市场营销是指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实交换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市场营销哲学,就是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在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利益方面所持的态度、思想和观念[3]。自17世纪50年代市场营销成为企业自觉实践以来,先后出现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客户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其中,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通常被称为传统观念。 生产观念和产品观念都是建立在商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条件下的营销哲学。前者重生产、轻营销,认为企业应不断扩大生产,降低成本,以扩展市场。后者重产品、轻需求,认为企业应不断改进产品,提高其附加值。推销观念产生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阶段,认为消费者多存在惰性或抗衡心理,企业必须采取各种推销手段,刺激消费者购买本企业产品。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三个阶段中,都体现出或自觉、不自觉的运用到这些传统营销观念。 第一阶段从1982年到1989年,始于恢复高考后首批学生毕业。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毕业生由国家集中统一计划分配,高校和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按计划派遣和接收毕业生,毕业生也必须服从分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在后期高校也参与到调配计划的制定和协调中,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仍没有自主选择权。在此阶段不存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第二阶段从1989年到2002年,始于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的《关于改革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报告》。主要特点是择优推荐和有条件的双向选择,即放宽对毕业生就业地区和部门的限制,支持和鼓励多种所有制单位接收毕业生,毕业生按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就业或按调节性合同规定就业。此阶段是就业市场萌芽和初步形成时期。 在这两个阶段,高等教育仍是精英教育,高校毕业生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加之,就业市场尚未最终形成,高校没有推销或营销毕业生的必要和可能。但高校在此期间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了大量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急需的高质量毕业生,体现出了生产观念和产品观念的理念。 第三阶段从2002年至今,始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主要特点是市场导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要求挑选对方,国家只对就业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至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吻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基本建立。 在此阶段,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毕业生逐步从供不应求向相对的供大于求转变,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凸显出来,就业率成为悬在高校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提高就业率,高校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推销毕业生,推销观念被广泛采用。在就业工作中,除了盲目追求高就业率,弄虚作假导致毕业生“被就业”等问题之外,还出现了市场营销哲学认为在推销观念指导下最容易出现的“市场营销近视”。“市场营销近视”就是企业只关心如何让用户接受自己已经生产出的产品,不注意捕捉和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生产出来的产品虽然很好,却因不符合市场需求卖不出去,最终陷入困境。 我国平均受教育程度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急需大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自主办学权力有限,不可能即时根据市场需求作出调整,而部分高校仍抱着学校就是培养人才的,只要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就完成了任务,就业是政府和毕业生自己的事,忽视就业工作,缺乏市场观念,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于是出现了在大批毕业生找不到适合工作的同时,大量用人单位招不到合格员工的结构性失业现象。这种结构性失业就是“市场营销近视”所造成的。 不难看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与发展脉络是和市场营销哲学的发展与演变一致的,其未来的发展也必将与市场营销哲学的演变相一致,这是由高校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组成部分这一市场属性所决定的,是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必然结果。 三、市场营销哲学的新发展与高校如何应对新的就业形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力快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新的市场营销哲学应运而生。先后出现了市场营销、客户和社会市场营销等观念,营销组合也从4P扩充发展出6P、10P、4R等组合。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将毕业生真正纳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更晚,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市场营销哲学发展的新成果必然会更多地得到运用。从市场营销哲学的发展脉络中,不难得出高校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新的就业形势。 (一)把就业工作提升到学校的战略发展层面 科特勒认为[4],在战术营销组合制定之前必须做好探查、分割、优先和定位四项战略营销计划。即通过调查研究,根据消费者不同需求细分市场,预测市场未来发展趋势,据此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并通过塑造独特的企业或产品形象,确立与自身条件相符的市场位置,确保企业和产品能紧跟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放缓,毕业生就业工作正从暴风骤雨式的应激状态逐步向常态化过渡,从单纯肤浅的数量统计向深层次的质量提高过渡,从短期行为向着眼长远过渡。与企业制定战略营销计划一样,为适应这种转变,高校必须将就业工作提升到学校战略发展层面来考虑,将就业工作重心,从就业指导、信息收集、市场开拓等事务性工作转移到分区域、分类别、分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分析研究和人才市场需求的预测上,为高校教育教学效果的评判提供客观依据,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长远发展定位提供决策依据,推进高校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有特色、高水平的发展道路。 (二)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让渡价值 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认为与价格相比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更看重所获得的让渡价值,即得到的总价值与付出的总成本之间的差额。企业只有比对手提供更多的让渡价值,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同样地,高校要想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胜出,也必须在提升毕业生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用人单位招聘和使用毕业生的成本。 1.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质量的好坏始终是市场竞争的基础,无论何种营销哲学,都是建立在高质量产品基础上的。同样,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其就业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高校应在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依据自身条件,即时调整办学定位和方向,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研究型大学应着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高层次研究型复合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要大力培养动手能力强、社会急需的高水平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时,加强毕业生学习、社交、创业、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择业与自我营销等能力的培养,提升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和用人单位所能获得的总价值。 2.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通过一对一的营销模式,为每一位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其特殊需求的客户观念,适用于那些高价值或需要周期性重购、升级产品的营销。为了使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紧跟知识和技术更新的步伐,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多已按照客户观念,采取了订单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吻合度,较好地解决了前面提到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同时,大大节省了用人单位的招聘及后期培训的成本,学校和学生也没有了就业的后顾之忧,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和学习上,形成各方多赢的局面。 舒尔茨在关系营销的基础上提出了关联、反应、关系和回报4个全新营销要素,即4R组合。指出在竞争性市场中,顾客的忠诚度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只有让用户介入产品的生产、定价、渠道、促销等营销组合的各个环节,与之形成互助、互求、互需、互动的关联关系,双方均在交易中获益,使交易变成责任,让顾客变成朋友,才能赢得稳定的生存空间。高校扩招、合并、升格,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校及毕业生同质化的倾向,高校间展开了激烈的甚至是恶性的竞争,促使高校必须找准自身定位,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为此,高校应该在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基础上,推动校企开展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合作,让企业参与到高校专业的设置、培养方案的制定及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逐步形成稳固、长久的战略合作关系。 (三)走社会化发展之路 1.充分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科特勒将不可控因素引入到4P组合中,提出了大市场营销理论。认为可控的因素是相对的,不可控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和制约是绝对存在的,企业不应简单地适应环境,需要科学安排营销组合,使之与不可控因素相适应,甚至影响自己所处的市场环境。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牵涉到方方面面的民生工程,对高校来说不可控因素很多,不是高校单方面能够解决的。因此,高校要运用大市场营销理论,整合教师、校友、家长等各种资源,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抢占就业市场的先机,赢得竞争的主动。 2.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上述各种营销哲学的出发点都是企业和消费者利益,忽视了这两者与经济社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之间潜在的现实冲突。20世纪70年代以统筹兼顾企业、消费者、社会三方利益的社会市场营销观念逐渐形成。企业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越多,就会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大学的社会责任应超越社会义务这一层面,它是指大学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应承担的独特的使命与责任[5]。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对高校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新要求,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广大青年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校只有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组建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 当前,就业工作的重心正在由单一地注重校内产品生产或单一地注重学校产品销售,向研究市场需求、注重产品加工、兼顾营销各个环节方向转变[6],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迫切需要在原有的公共管理、职业指导、心理咨询等专业人员之外,组建一支规模更大,涉及学科更多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库营销、网络营销、体验营销、顾客关系管理、交叉销售等全新的市场营销观念已被企业广泛应用,随着这些营销观念的引入,需要具有市场分析、信息工程、公共关系等教育背景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就业工作的队伍中。因此,未来要想做好就业工作,只是简单地保证场地、设备、人手等条件已是不可能的了,它需要从战略高度长远谋划,需要更多人、财、物的投入,需要引进和培养大量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高职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与营销人才需求分析 摘要: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笔者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调查历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当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当今社会和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差距。为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和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市场营销;人才;就业;需求 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毕业生相当于“人才产品”。对“人才产品”的需求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有利于找出产品对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而为接下来人才产品的定位和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必要依据。下面笔者将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ZT”学院)为例,分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与营销人才需求情况。 一、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成立于2006年,其中06级和07级学制为2年,2008年开始调整为3年制,到目前为止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笔者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 1.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毕业初期选择的是与专业相关的基层营销工作,如各行业企业的销售员、市场专员、业务员等;对薪酬的期望分布较为集中,其中06、07级毕业生在毕业初期有50%选择了1000-1500元的期望薪酬,37.5%在1500-2000元之间,只有12.5%的期望薪酬在2000元以上;08级毕业生2011年毕业初期有40%选择了1000-1500元的期望薪酬,40%希望拿到1500-2000元的期望薪酬,只有20%选择了2000元以上。除了薪酬之外,学生在毕业初期就业时最关注的是能否从工作中学到东西、职业发展前景及所处行业,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兴趣和工作的挑战性。在毕业2~3年之后,随着工作经验和能力素质的提升,06、07级毕业生的期望薪酬有所提高,主要分布在5000元以上,但是达到预期目的的很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过跳槽经历,其中跳槽2次的毕业生所占比例最高,甚至还有跳槽4次以上的,只有极少数的毕业生从毕业至今未跳过槽。跳槽的原因主要是工资低、发展前景差,也有部分毕业生是因为与老板或同事难以相处、工作单调学不到东西而跳槽。对于目前有跳槽打算的毕业生来说,再择业时他们普遍认为工资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岗位晋升机会和公司的发展。 2.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①行业选择范围窄。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初期就业和后来再择业时的方向都是营销对应的工作和岗位,但是对行业的选择范围过窄。②自我定位不当。由于所有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营销类专业,导致营销人才的供给不断增加。再加上基层营销工作对学历要求不高,就业门槛低,有很多低文凭的人愿意付出更大的劳动获得更多的回报,给营销专业毕业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根据供需理论,这两种情况反映在人才市场上就是基层营销人员的“劳动力价格”被拉低。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毕业初期就业时普遍存在期望薪酬偏高的现象。除此之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就业初期更关注的并不是经验的学习与积累,而过早的考虑了职业提升和工作挑战性及自我兴趣等因素,这就造成了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自我定位存在偏差。③工作稳定性差。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大部分有过跳槽经历,根据调查情况来看跳槽原因主要是工资低,发展前景差。但笔者认为,大多数人选择“跳槽”,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发展空间,而没有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去判断。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安心稳定地工作,如果单位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必然会有许多新增岗位和发展空间。 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笔者根据资料整理和调查,对社会上营销人才整体需求情况和企业对营销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进行如下分析。 1.社会对营销人才整体需求量大。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各行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特别是近几年,市场营销专业在全国的人才市场需求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以河南省为例,根据《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2012年上半年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分析报告》:“2012年上半年,需求量前10名的专业有:市场营销、行政文职、客户服务、金融理财、工程类、财务、计算机及相关、人力资源、机械制造与设计、电子电路,占岗位总数的67.9%。” 从行业角度来看,通信行业人才需求中的营销服务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其中,市场营销类、通信技术类和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比例为5∶3∶2。快速消费品销售人才主要集中在日用化学品、食品、服装、美容护理品等行业,销售类人员通常占企业员工总数的30%以上。目前,此类企业除大量需求一线业务推广人员、门店销售人员、销售代表外,对营销管理类专业人才,如品牌经理、关键客户经理、渠道经理、城市经理等中高级人才需求也十分迫切。河南快速消费品行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和保健品两大类,由于人员跳槽频繁,成为快速消费品需求量大的主要原因。 2.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①企业对营销人才的岗位需求。根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量按照从大到小排列前四位的岗位是:产品销售、营销策划、市场调研和营销管理等。其中岗位需求量最大的是产品销售人员,而营销策划人员的需求量在近几年也呈上升趋势,现在基本与产品销售的人才需求量持平。②企业对营销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企业认为营销人员不仅要能销售产品,更应该注重市场营销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此外还要注重培养沟通能力,能够快速有效地建立人际网络并将其顺利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企业希望通过市场营销人才这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使企业在市场推广方面有能力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来吸引买家的眼球;同时企业希望营销人员能够进行营销活动方案的策划与策划文案制作,并能对方案的实施进行组织与控制。③企业对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评价。根据用人部门反馈信息来看,ZT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一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接受新思维新事物能力较强,能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些营销人才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陈旧,与企业实际工作有所脱节;营销人才在校期间不太注重学习方法的改变,致使知识积累少,知识面窄;ZT学院市场营销人才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差,营销职业实践技能较弱;一些人员不善观察思考,只会听从指挥,不善于主动发挥潜能去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另外,用人单位也反映,大部分ZT学院的营销人才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此外毕业生在情感、认知、行为、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ZT学院在培养营销人才过程中对学生情感、认知和心理方面的教育有所忽视,导致不少营销人才很难和同事上级和睦相处,工作缺乏团队精神;最后,营销人才也存在不正确的就业择业观。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对毕业生的择业观和方法的培训还不到位,导致对有的人才期望过高。 三、总结 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里,不仅是商业企业,生产企业也在讲市场营销;不仅是消费品行业,工业品行业、服务性行业同样需要市场营销。因此,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可以扩展到各行各业。另外就是作为学校,培养学生具备营销理论的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应该加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营销技巧的运用。同时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和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样很重要。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市场营销学理论的相关应用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问题,就业机会可能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刨根究底还是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锻造,如何有效的从学生角色到社会职场角色的转变的问题。那么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如何去提升自己在应聘过程中的竞争力,其实可以从其他社会哲学学科上获得启发,本文简单阐述了市场营销学理论中部分理论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理论;7O分析;SWOT分析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就业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统招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机制。这样更加促进了就业市场的流动性和竞争性。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在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699万,就业竞争越演越烈。那么,在如此严峻的竞争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如何脱颖而出,如何把握就业机会,成为了多数毕业生关注的热点。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如何把自己这款商品“销售”给企业的一个过程。那么,我们就从几个市场营销学理论中,去分析所对应的方法。 从传统营销哲学与现代营销哲学比较中研究就业“哲学”的转变 在市场营销中,传统营销哲学与现代营销哲学对比情况如下表: 基本特征 营销的基础 重点 方向 传统营销哲学 以产定销, 以产促销 产品供不应求 生产领域 从厂商到顾客 现代营销哲学 以需定销, 以销定产 产品供过于求, 全面的买方市场 消费领域与 流通领域 从顾客到厂商 从这个对比表中发现,社会营销理念不断的发生变化,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在就业情况的不断发展中,竞争,也成为了主流。我们同样通过一张对比表,来看一下就业“哲学”的变化。 基本特征 就业基础 重点 方向 传统就业观念 统招统分 人才供应不足 生产领域 从高校到企业 现代就业观念 竞争上岗 人才供应过剩 社会各领域 从高校到企业 从中国市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参与社会的建设,诞生了“统招统分”、“包分配”就业不愁的现象。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体质的改革,知识分子在某些领域(或地域)出现了供过于求。那么,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必然出现择优录取的现象。如此形成了就业竞争愈演愈烈的现象。 在越来越恶劣的就业竞争形式下,高校毕业生应如何把握住就业机会呢? 一、从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模式中的7O分校框架的角度来分析 在市场营销学中,7O分析框架,既简单又实用,非常受营销人员的欢迎。它包括以下七个因素:Occupants(who) 购买者 谁是你得目标顾客与他们的特征? Objects(What) 购买对象 目标顾客购买的是什么(具体因素)? Objectives(Why) 购买目的 目标顾客为什么购买? Organizations(Whom) 购买组织 谁参与了目标顾客的购买活动? Operations(How) 购买方式 如何购买的以及购买数量? Occasions(When) 购买时间 什么时候购买欲购买频度? Outlets(Where) 购买地点 在什么地方购买与消费或使用 那么如果将7O分析框架用在就业分析中,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先定义一下,在就业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即为商品,用人单位为客户。然后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那么跟市场营销学中7O分析框架中各因素对应的情况: 1、购买者:即为用人单位 每个高校毕业生的购买者可能存在不同的情况,可能你得专业背景,影响你的购买者群体或者范围;亦可能你的社会经历影响你得购买者群体。 2、购买对象:就是用人单位考核的主要因素,即为今后工作过程中必须基本的能力或者知识基础。 3、购买目的:从笔者的角度来说,更加趋近于职位,每个职位都对应的其工作内容,用人单位在够用一个职位的目的,必然是为了完成某一项工作。 4、购买组织: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来说,是谁参与了目标顾客的购买活动。从就业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理解成,用人单位中的哪些角色参与了对你的招聘考核过程,影响着你应聘的结果。 5、购买方式:即雇佣方式。雇佣合同,分为多种:劳务合同、劳动合同、兼职合同、项目聘用(项目结束即结束双方合作关系)。同时,需考虑,在你应聘的岗位,企业准备招聘多少人。 6、购买时间:即上班时间。部分企业要求在校应届毕业生未拿到毕业证,提前参加企业工作;部分企业要求拿到毕业证之后参加工作;也有企业推迟工作时间。 7、购买地点:即工作地点,同时需考虑是否出差,出差频次等。 如此得出就业的7O分析框架Occupants(who) 购买者 企业 Objects(What) 购买对象 工作胜任力 Objectives(Why) 购买目的 职位 Organizations(Whom) 购买组织 人力资源部门、企业内用人部门级相关领导 Operations(How) 购买方式 该职位雇佣性质及招聘人数 Occasions(When) 购买时间 雇佣时间 Outlets(Where) 购买地点 工作地点 通过此7O分析框架,能帮助高校毕业生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及目标,为求职奠定基础。同时减少就业后因各人喜好兴趣、工作胜任等原因引起的频繁流动而造成的职业生涯贬值的情况。 二、通过SWOT分析方式明确求职者自身的优劣势 在市场营销学中,SWOT分析法主要分析企业本身、直接的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以及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其实质是让企业做到知己知彼,一分为二地对待自己与环境。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须分清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各项优劣,潜在机会与威胁。同理,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也要仔细想清楚自己的各项优劣。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讨 摘 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出现的新情况,本文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实际教学提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质量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性人才的重任。作为实践性更为突出的市场营销专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都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以就业为导向,使其适应岗位的要求。作为对学生离校前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察的毕业设计(论文)更是我们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应该作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现状 1.1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缺乏联系,学生普遍不重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通常安排在第五个学期末或第六个学期初,这个时段正好与学生寻找就业单位时间相冲突,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寻找工作中去了,对于需要进行市场调研才能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重视不够,有些学生甚至从网上全盘下载,敷衍了事,造成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整体质量偏低。 1.2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过大,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操作性的特点不但体现在教学、毕业实习等环节,同样也要体现在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一个好的设计(论文)选题直接关系到最后完成的质量,然而目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普遍缺乏新意,不少选题都沿用了很长时间,早已与实际发展脱节。有些选题太大,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难度太大,无法完成,更没有办法进行市场调研,这样就使得论文泛泛而谈,没有实际意义,同时也失去了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特点。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也不可能与自己的职业规划相结合,对某一行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因此,更加失去了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兴趣。 1.3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不够,质量把关不严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指导老师都负责二十名左右学生的设计(论文),而这些老师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这样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增大,出现了时间、精力不足的现象。还有一些学校的专业老师缺乏实践经验,个别老师责任心不强,不积极与学生沟通,这些方面都影响到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2 提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 2.1 端正思想,引起重视 在专业教学环节,专业老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毕业就业的方向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发展方向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并且能应用到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中,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引起重视,产生兴趣,而且有利于今后的就业。 2.2 结合实际,优化选题设计 学院、系部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展前就应该组织专业教师向教研室提交毕业选题,由相关专家和企业人员对选题设计进行评议,考核是否符合市场营销的实际要求,是否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选题的难度,制定详细的评议标准,将论文选题规范化。然后将确定的选题与指导老师通过网络等方式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以后工作需要来确定选题。系部根据学生的选择与指导老师沟通,由指导老师确定与学生见面、协商。这样学生、指导老师的自主性就更强,能够更快地做好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准备,也能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处理就业与毕业设计(论文)之间的关系。 2.3 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搞好毕业实习 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联系发展新的实习基地,学生在认真选题的基础上,带着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任务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实地考察,积极认真地做好市场调研,获得珍贵的设计(论文)的一手资料,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实习考核机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实习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对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就业有极大的好处。学校也可以尝试校企合作的途径,通过毕业实习环节,使更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任务与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2.4 建立指导老师考核制度,加强设计(论文)的指导 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指导老师考核制度,将论文指导的细节量化,并根据论文完成情况对论文指导老师进行评价,评选出“优秀论文指导老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也能调动论文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同时,也应该对未完成论文指导任务,论文指导效果不好的老师按照教学事故追究责任。 2.5 加强指导老师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指导水平 在指导老师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具有市场管理方面经验的人才增强学校、本专业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更应该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作为学生毕业报告的指导老师,结合学生毕业实习任务、工作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毕业报告”,或者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与校内专任教师联合指导学生,改革过去高职毕业论文由专任教师单一指导的状况,增强毕业报告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功能。 2.6 完善毕业设计(论文)考核制度,答辩形式多样化 针对很多毕业生从网上下载与抄袭的现象,在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要求提供设计、论文完成中的材料,比如调查问卷,而且将其作为最后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完善、细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体系,将选题意义与实际联系程度以及设计(论文)的创新性等等指标都作为考核指标,纳入评分体系。在考核体系中增加对指导老师的考核,加强对论文指导的监督。改变单一的答辩方式,对于就业单位较远,无法返校的学生可以采用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答辩,学校也可以根据毕业生就业的地域,集中在异地进行答辩。学院也考虑提高答辩学生的比重,引起毕业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更加能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结合高职教育与营销专业的特点,改进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施。我们也可以尝试以毕业技能鉴定代替毕业设计(论文),以适应高职教育双证书甚至多证书的特点和社会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素质的需要。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浅议市场营销女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分析 【摘要】“市场营销学”对中国人而言,它是一个舶来品,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营销专业在各高校开设或许多社会人士转入该行业,使得市场营销一时成为热点专业,可对于刚从大学走出来的学生而言,学校学的东西与社会所需要的反差极大,尤其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该专业薪资起点低,使得市场营销专业成为“热点中的冷门”。本文将从市场营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来阐述女大学生的就业前景。 【关键词】市场营销;女毕业生;就业 市场营销表面上是主一个理论性的学科,但在实际教学和以后的工作上,他还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市场中学到市场营销的精髓。对于市场营销学生而言,所要求的行为细节也是行销学生所应该掌握的。行为细分:根据不同的消费行为来细分。包括消费者进入市场的程度、消费的数量、对品牌的忠诚度、购买或使用产品的时机等。受益细分:这种方法关注的是人们从产品和服务中寻找的属性,和人们期待从产品与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细分出来的市场不仅范围比较明晰,而且也能大致判断该市场的大小;细分出来的市场要大到足以使企业实现其利润目标;必须考虑到细分市场上目标顾客的数量、目标顾客的购买能力、产品的使用效率、目标顾客的偏好程度。 我国市场虽然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的人才,但据各种资料的收集,我国绝大数的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择业方向是销售类的和市场类的工作,而且都是一些比较基础和薪资低的工作,同时这些工作并没有设门槛,使得许多没有相关专业背景或低学历的人员都可以参与,再者毕业生的社会经验少,先期的工作都无法和这些人比较,同时销售类前期工作都是辛苦的从一个普通的业务员开始,而后有着较高的业绩和稳定客户后,才可以提升到业务主管或销售经理,而后在经过许多年的打拼,才可能是企业的业务总监或者分公司负责人。 市场营销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还要积累市场经验。而目前,我国大专院校的毕业生的理论知识相当薄弱,实际操作更是无法让企业放心,使得毕业生一到企业后,才慢慢的培训,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使得许多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所以在工作开始,一般要求先熟悉业务,前期会有一段时间的销售过程,然后再转作市场,市场类主要以市场策划为主,负责公司市场调研、分析、针对市场制定适合的销售策略及公司发展规划。这类工作在销售中也会有涉及。 一、我国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目前,市场营销领域中,女毕业生的薪水只有男性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同工不同酬的原因是一般人对于女大学生投入就业市场的看法是持着:“添点收入”、“有自己的钱”,“随时回家”的工作态度,认为女大学生较缺乏企图心与敬业态度、工作表现较不稳定、赚钱不需负担家计。具体原因有这几方面: (一)企业方面的原因 企业在招聘时,就有性別限制;某些男性利用职场性骚扰,或次文化(如陪客戶至酒店应酬)影响女大学生对职场的参与;许多企业要求女大学生员工签订单身条款或禁孕条款,造成女大学生因婚姻与生育儿女而离开职场,职业生涯发展不连贯,没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二)社会思潮. 整个社会没有提供适当的家庭支援系统(如托儿所或老人、残障养护中心),而以性别角色刻板化,将一个很重的工作——家务及照护工作推给女大学生,常使女大学生因此而离开职场,生涯发展无法像男性一样的具有连贯性,但事实上,原本,女大学生进入劳动市场是受到资本主义的欢迎的,但是女大学生有酬之后,却会冲击父权(男性)在家中的权威,为了协调这一点,因此贬抑女大学生的劳动价值,或是性别职业区隔化(水平的区隔与垂直的区隔),因此女大学生从事的大多是低薪低阶的工作,这样就可以维持女大学生在家中从属与弱势的地位。 (三)女大学生自身原因 女大学生劳动参与并不具优势,部分工时所得到的经济效益与权益又不如全时工作,女大学生若无更好的社会安全制度或福利政策来支持,将来有可能沦为贫穷人口。许多女大学生从事无酬家属、零工或家庭代工,缺乏社会安全与福利制度的保障。即使有正式工作的妇女,其薪资条件远逊于男性,男女在工作条件上的差异,随着时间的累积而增大。 二、对加强市场营销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必然会增加市场对市场营销专业的需求。目前,就市场调查,市场营销的社会是需求比较大的专业,历年平均就业率大约97%。但是,从市场营销的本质特性来看,它对专业知识要求不太高,要求的各种社会经验等,使得许多低文凭的人愿意付出更大的劳动,去得回报,这营销专业学生的很大的压力。因此,市场营销的学生要想在就业和工作上占得先机,我想因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增加校外实践经验。在现代职场中,经验往往比学历更重要,而在校毕业生缺的就是社会实践,他们的青涩和缺乏经验,让他们在找工作中,到处碰壁。因此,增加大专院校学生的实践是一个必要措施。对于这些实践,我想可以组织学生一次实际营销策划活动,这样可以系统、现场的教授学生企业运作过程,不仅能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能在实践中找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为在学校学习找准方向。在的教学计划中,在大一、二期间,考虑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靠,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短期的社会实践,和实践单位协商,让学生在一旁观看或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在大三期间,完全可以让学生融入实习单位,参与企业市场营销的内容,这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找准方向。 (二)加大市场营销的教学改革力度。我国的大专院校的教育出现了很大问题,快毕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的知识都很难准确的描述,不仅说明学生的懒惰,也说明了学校教育的失败。在此,我想在市场营销教学改革上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在大一时,要抓紧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考试要严格,千万不要走过场;其次,学校指导下的学生实习,从学校收集和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而后在根据社会的具体需要,来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这一措施是为了让学生根据社会的变化,准确定位将来的职业走向;最后,教会学生成才,对于将要毕业的学生,学校应想方设法的为学生找一个实习单位,让他们在实习的锻炼中,学到真正有意义的知识,为以后再职场招聘中,有着比一般人强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学工部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技能训练研究 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拥有一批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营销人员,市场营销人才一直是人才需求的热点。而高职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发现,市场对他们的需要并不多,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业率不高,究其原因是应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相对较弱。那么作为高职院校,如果有效培养学生,切实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呢? 一、明确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市场定位 当前社会与企业对营销专业的人才需求包括三个层次:战略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性、技能型人才。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战略型营销人才包括营销项目策划与规划人才、营销教学科研与培训人才。他们从事企业营销战略、发展方向的研究,具备敏锐的市场预测能力,能够深入分析市场营销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熟知企业、行业的营销活动全局以及各个流程、环节;管理型营销人才则是指掌握企业或行业的经营活动规律,能够胜任企业的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工作,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既积累了一定的营销技能,同时具备与营销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经验、素质;应用型营销人才是在企业中从事具体营销工作,主要包括:市场调查、促销、推销等工作。社会与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而从高职教育的定位与特点来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正是高职类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定位的基本方向。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技能 1.良好的职业习惯。在市场营销实务中,要求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从礼仪的角度考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饰、仪容、仪表的习惯;(2)礼节、礼貌、礼仪的习惯;(3)电话礼仪的习惯;(4)交流、交谈、倾听的习惯;(5)递接名片的习惯等。对于营销人员来说,良好的职业习惯是影响事业成功的关键。 2.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对其招聘条件分项统计得出的结论,下列能力是学生要重点培养的:(1)团队合作精神、亲和力。性格随和、开朗、谦和、乐意与人交往;(2)责任心、事业心。敬业负责、积极主动、细心肯干、认真细致;(3)适应能力强、承受一定工作压力、吃苦耐劳;(4)正直、诚信、为人踏实、忠诚;(5)不断超越、勇于挑战、追求卓越、进取心、自信心、乐观向上;(6)工作谨慎、自律、组织纪律性强等。 3.专业实践技能。一是开展市场调查与落实市场营销计划能力。首先,从市场营销的流程来看,做好“市场调查”是营销者的首要工作。其次,根据市场调查所得信息,提出一个完整的“市场营销计划”。要求营销计划要能从产品数量、产品销售种类、销售单价等方面编制好预算销售表,从销售人员分工、销售费用预算、货款回收、合同签订等方面具体落实销售任务。二是产品销售和业务拓展能力。首先,在给定市场需求、竞争态势和企业资源优势等条件下制定与企业相适应的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市场营销策略;其次,能根据消费者心理、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产品的特点等做好产品销售和推销的工作,不断扩大业务范围;第三,能够熟练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好网络营销的工作。三是改善客户关系能力。要求建立详细的客户档案,并通过客户数据分析识别重要客户,根据各种购销记录,制定保持与客户发展合作的关系,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分析企业营销计划的完成情况,对照顾客投诉及服务流程管理方案,从改善客户关系的角度入手确定服务营销组合策略。 三、积极开发项目课程,推行项目教学新模式 高职专业的毕业生以技能见长,而学生的技能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上课听讲就能获得的,必须由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这就要求改变原来的以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推行项目化教学。 所谓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市场营销专业的项目课程是把企业不同经营环境下的市场营销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由于学习的内容是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而工作任务一般都是综合性的,学生在完成整个工作过程中,要处理出现的综合问题,这必然涉及各种知识,而且各种知识再也不是孤立分散的,而是有机配合的,促进学生横向关联的知识结构的构建。这样专业学习再也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张皮,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理论支持下的职业实践活动。 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既能熟练教授本专业课程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技能和实践技能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要转变思想,认识项目化教学,并在教学中采用教目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其次要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制度,安排教师定期到基地、龙头企业和相关用人单位进行顶岗锻炼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和实践教学能力;三是要注重从企事业单位或科研单位引进既有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增加“双师型”比例;聘请龙头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作为学校教师队伍的补充,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一项改变学校教师结构,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的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 五、创造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 1.建立市场营销专业仿真实验室。实验室须采购一定数量的电脑,配置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软件、广告设计与制作相关软件、电子商务软件、国际贸易软件、ERP、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软件等,同时能够保证上网畅通方便。其中教学软件应有营销管理、营销谈判、推销技巧、营销决策等的功能,这主要是便于学生用软件进行仿真操作,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特别强调以市场营销专业岗位为基本模块,将营销管理分为一般营销人员、市场调研员、部门或地区业务经理、营销副总(主管),营销策划经理、中间商、网上商等岗位来进行行为实践和教学。由于市场营销活动具有复杂多变、灵活性综合性强及社会联系广泛等特点,采用单纯采用软件仿真操作,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基本思路是在学生掌握了营销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后,通过为学生提供有关模拟企业经营和市场供求竞争状况的真实资料和案例,运用实验室布置和播放录像等方法,尽量营造一种真实环境的气氛,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进入角色,运用所学知识针对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面临的现状,提出相应的营销对策和方案,撰写相关的报告,最后由有经验的老师和营销专家共同组成考核小组,评定成绩。 2.策划建立校内实习公司。建立实习公司能把经营管理的课堂教学直接与企业的实际经营运作结合起来,实行“课堂+公司”的教学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设计实习公司专业实习的功能,并且派遣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实习指导。实习公司它模拟一个小型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实习的内容包括:(1)公司或店铺筹建策划、企业CI策划、公司注册登记、卖场的设计、商品采购、商品陈列、促销活动等,涉及市场营销专业十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2)与校外企业联系的功能。利用实习超市的商品采购业务建立与校外企业的联系,并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校外企业开展商品促销、市场调查等实习活动。(3)营销知识研讨、交流和推广的功能。实习公司附属市场营销协会,每月举办一期“营销沙龙”,开展营销知识的研讨和交流活动,邀请专业老师和校外专家、专业人员进行营销知识的讲座。 3.组建虚拟公司,实践网络营销。截至2007年12月,我国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从总体上说,网络市场潜力巨大。与企业共建虚拟公司,进行虚拟经营,一方面可以加强校企业合作,另一方面也可能从企业获得教学项目,另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开设网店进行经营。引导学生在国内的C2C平台(如淘宝网,拍拍网、易趣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网店,进行市场营销的实践活动。通过经营,学生可以实现在低成本或无成本的情况下实践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包括店铺CI策划、产品决策、价格决策、网络促销、网络广告等活动,真正实现未毕业先就业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谈判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在校内除建立实验室、实习公司之外,还可开展其他多种形式的实训实习。如:学生校内摆摊实训、电话营销、校园网营销、校内展销会、校内创业营销一条街等多种方式都可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加以应用。 (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研究方法运用之实证分析 摘要:在毕业论文撰写中,科学研究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直接制约着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及论文的质量。本文以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为研究样本,分析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的运用现状,分析造成大学生对不同研究方法选择差异的原因,为今后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时选用恰当的研究方法提供有益的镜鉴。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 本科毕业生论文 研究方法 一、引言 科学的研究方法的选择是确保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许多高校以教学为中心,科研特别是本科生的科研氛围不太浓,学生们常常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清楚不同研究方法的特色、差异及适用条件,更不熟悉这些方法的运用,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现实中,由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缺失、错用或乱用等导致相当数量毕业论文的结论难以成立。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此也都有过深入的研究,浙江大学马庆国教授早就对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给出了“标准化”建议。本文以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为研究样本,分析这些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情况,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研究背景 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发展迅速,毕业生数量增长很快。现有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类型繁多,主要包括管理学院双学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以及国际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和国际学院国际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等多个层次。2010届毕业生183人,2011届毕业生130人,2012届毕业生234人,2013届毕业生212人,2014届毕业生211人,2015届毕业生219人。六届合计1189人。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指导教师只有23人(含3名双肩挑人员,还有一些教师出国深造、外出学习),教师年人均指导学生8.62人,论文指导的工作量较重。由于毕业生在毕业前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考会计证、考驾照等社会活动,大多心神不宁,难以全副身心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更遑论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了。到来年春天,只有短短八周时间,要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十分困难的。 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应该选择哪些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色和适用条件?本文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实证分析,试图发现其中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研究方法和目标 在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0-2015届1189名毕业生中,由于部分同学毕业论文的电子档案未能找到或者不全,本文只找到598篇资料齐全的毕业论文。因此本文只对这598篇有效论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不同研究方法的使用频率中,试图发现毕业生选择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基础 1.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在具体实证分析之前,本文先确定本科毕业论文有哪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知网”输入“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等关键词,获取相关文献20余篇。删除一些级别不高、不太相关的文献,余下有近10篇重要论文(见文后参考文献)。在这些论文中,浙江大学马庆国教授在《管理世界》杂志发表的论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与学位论文评判标准》最为经典。虽然该文主要是针对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谈研究方法的,但其基点高、立论准,能够为本文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庆国(2004)认为,从内部理性(logos,人的思维、推理、分析)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来看,主要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如下四个大类别(称为四类研究方式):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数理分析为核心的演绎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和实验研究方式。“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和“数理分析的方式”本质上是演绎式的。在管理科学中,一时还找不到“从理论到理论”的事例。以数理分析为核心的演绎方式,是理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即从现实出发,通过调查,获取数据,通过以统计分析为主的对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被研究对象的演变规律,或者相应的结论、理论。这是管理科学的主流研究方法,是国际通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相关结论被承认的基础,是研究论文的通用语言。这也是学位论文所要使用的主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式,也就是从现实世界中,提炼前提,用实验方法研究变量间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的研究方式,也是管理科学研究的主流研究方式之一。它突出的是管理科学结论的可重复性。 欧阳桃花(2004)提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等。 李仁意(2010)将国外营销研究方法分为假设法、实验法和模型分析法。国内营销研究方法分为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评估法。 经过小组研讨并请教相关专家,本文将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划分为5大类:描述性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参与观察法、访谈法、对比法)、定量分析法(实验法、调查法、实证法)、案例分析法(兼具定性和定量研究特色)、研究方法不明。 2.主要研究方法的特征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上述研究方法的概念和特征如下: (1)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2)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参与式观察研究,是指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对象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的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研究观察。其优点是:不破坏和影响观察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较深层的结构和关系的材料。其缺点是: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访谈法(interview)又称晤谈法,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具有不同的形式。根据访谈进程的标准化程度,可将它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访谈法运用面广,能够简单而叙述地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资料,因而深受人们的青睐。 对比研究法,作为几个基本的科学探索方法之一,是把一组具有一定相似因素的不同性质物体或对象,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通过综合比较它们在构造方面的差异(因),在性质方面的不同(果),得出这种物体或对象某性质(果)是由什么、哪些因素(因)造成的。 (3)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市场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实验法是通过主动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4)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结合市场实际,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并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人们进入特定的营销情景和营销过程,建立真实的营销感受和寻求解决营销问题的方案。 三、实证分析 1.统计结果 本文主要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频率进行统计,以反映大学生使用不同研究方法的选择差异(见表1) 。 本文发现,案例分析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首先的研究方法,占一半以上。其次是定量分析方法,达到四分之一。排名第三的是描述性研究方法,不足一成。定性分析排名第四,不足4%。研究方法不明的毕业论文将近一成。在定性研究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是访谈法,其次是对比法。在定量分析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方法是实证研究方法,其次是调查法,运用最少的方法是实验法。 表1 2012-2014届毕业论文研究方法使用情况 研究方法 使用数量/百分比 描述性研究方法 37/6.19 定性分析法 对比法 7/1.17 20/3.34 参与观察法 0/0 访谈法 13/2.17 定量分析法 调查法 74/12.37 152/25.42 实验法 1/0.17 实证研究法 77/12.88 案例分析法 336/56.19 研究方法不明 53/8.86 合计 598/100 2.运用不同研究方法的原因分析 案例研究方法,即运用大学生身边、所处城市或地区、亲友所在的企业或行业的具体案例,去印证某一营销理论或策略,这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在大二、大三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习中,类似的训练已在开展,只是规模小些。这也是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选择此种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因。 在学位论文中使用调查法、实证研究方法和实验法等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方向。本次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一的毕业论文选择这类研究方法,这说明相当部分高校已经将“科学研究方法”当作“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内容,也说明相当部分大学生已经较为熟练地使用了这类研究方法。这中间,选择调查法和实证研究的比例大抵相当。而选择实验方法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比例甚少,说明高校在这方面的教学和训练不足。 描述性研究方法,亦即仅仅使用基本的经济管理理论,进行逻辑推理。具有一定难度,对于逻辑推理程度不强的学生来说,选择这种方法的可能性较小。使用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理论积淀,需要长期的理论关注,更需要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并非短期内能够养成。在具体运作时也有一定的操作难度,本科生较难掌握。 在定性研究中,大学生较多地选择了访谈法和对比研究法,没有人选择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 访谈法要求大学生与相关企业和行业人士就某一个营销问题进行深度访谈和交流,这种研究方法对于一些演讲能力强,与人交流畅通的大学生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应该承认,仍有部分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较弱,特别是与企业和行业高层,就一个专业问题进行深度交流的能力较弱,这也是这些学生没有选择这种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因。 做对比性研究,需要依靠科学的指导,精细的规划,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如果仅仅做表面的比照,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就难以得出创新性的结论。大学生在这方面还是需要训练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 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看似简单,容易操作。但它需要一定的设施设备,还需要与被观察对象的深度沟通,赢得他们的信任,并与他们较长时间的相处。这对于处于毕业季、人心惶惶、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操作起来就较为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近一成的毕业论文研究方法不明。也就是说,从网上拼凑一些资料,没有做深入的鉴别,没有做深入的分析,就得出一些看似“合理的”结论,仍是一部分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广场做法。如果毕业论文体现不出“论”,说服力也就大打折扣。态度不端正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学校相关部门把关不严也会助长这种风气。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案例研究法、定量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法和调查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较多使用的方法,而描述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中的访谈法、对比研究法和参与观察法,定量研究中的实验法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较少使用。 造成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不同研究方法使用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与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条件和难易程度有关的,另一方面是与当前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的重视程度、本科生的科研氛围有关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与大学生对待撰写毕业论文的态度和投入程度有关的。 2.建议 (1)进一步营造高校本科生科研氛围 本科生是高校的主体。本科生科研是高校科研工作的基石。具备了良好科研能力的本科生是更高层人才的前提。高校要加强对本科生科研氛围的营造,鼓励学术研究,讲究大胆创新。特别是要把“毕业论文写作”当成一门必修课,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开设。尽量让每一个本科生都懂得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同时,要严把毕业论文的质量关,不让学生浑水摸鱼。要降低毕业论文的过关率,迫使学生高度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把毕业论文撰写当成本科生毕业前的一项重要业务活动来看待,与学分挂钩,与学位挂钩,与毕业证挂钩。 (2)加强本科生对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的认识 鼓励大学生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平时就要向本科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科学研究方法的类型、特点及适用范围。要在平时教学中,训练本科生的基础科研能力,如观察、调查、访谈、案例分析、文献综述、数量分析、实验、比较、实证等。教师可以将自己科研项目中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交由本科生来完成。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为自己的科研项目积累素材,更重要的是借以提升本科生的科研素养,为他们撰写毕业论文提供便利。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及监控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阶段对学生的最终考核,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现状出发,构建了一套毕业论文教学和监控体系,旨在提升毕业论文教学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毕业论文教学;教学体系;监控体系 毕业论文撰写是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总结,也是学校在授予学位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堪忧,如何通过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是高校教学研究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较强,对于实践要求较高,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方面,由于缺乏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方面的培训,学生论文选题不恰当,题目过大,写作内容空洞不实,缺少数据支撑,缺乏逻辑性,主题偏离市场营销的内容,和专业领域不相关,仅仅将一些材料拼凑组合成一篇文章,应付了事。另一方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不严,毕业论文流于形式,教师对学生撰写论文方面的指导不够,缺少必要的指导环节。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学生态度不端正、对毕业论文撰写认识不足;其次,教师指导不到位,对学生指导不够;再次,学校监管力度不够,对毕业论文写作缺乏严格的管理。 二、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构建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严密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和严格的论文监控体系,是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质量的有效手段。 1.构建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毕业论文教学,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企业运营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得到和市场营销专业工作相关的基本训练。 (2)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对于大学本科学生,写作能力是其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通过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为学生以后求职就业、继续深造等打下坚实基础。 (3)培养学生研究调查的能力。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通过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系统训练,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阅读、整理、分析和使用,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理论,对企业、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构建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原则 (1)融入主体教学体中。毕业论文教学体系作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研究能力的教学内容之一,要融入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学体系中,以主体教学体系为依托,展开毕业论文方面的相关教学内容,毕业论文教学体系与主体教学体系相融合,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任务。 (2)以写作课程为主。在毕业论文教学体系中,以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为主,主要包括《商务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论文选题指导课》《论文写作规范课》以及论文选题、撰写、答辩等主要论文写作环节,通过论文撰写指导和论文写作全过程教学,指导学生全面掌握论文撰写理论并应用于论文撰写实践,完成论文教学内容。 (3)以选修课程为辅。在掌握了论文撰写的基本技能之后,围绕毕业论文主体教学计划选择一些选修课程作为论文撰写的辅助课程,采用课程论文形式进行考核,一方面检验学生相关课程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作为撰写论文的训练,加强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培养。 3.构建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内容 基于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应该加强学生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教学,培养学生论文撰写能力。从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角度出发,着重对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方面进行设计。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设计从大二到大四的一系列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课程,构建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体系。因为本科生在大一阶段需要学习较多的基础性课程,且学生刚从高中步入大学校园,对于大学的学习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设置从大学二年级开始。 首先,大学二年级上半学期(第三学期)开设毕业论文写作基础课,让学生掌握关于写作和办公自动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第四学期),从教学计划中的考查课中选择一门,全面实施课程论文工作。采用课程论文考核的形式,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论文,根据上一学期所学知识,结合考查课内容完成课程论文。大二学年结束后的暑假,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研究和专业实践活动。 其次,大学三年级要求学生根据假期实践经验及对市场营销专业的认知撰写学年论文,提前接触论文写作的规范和要求。结合课程或学年论文,学生在大学三年级下半学期(第六学期)就要初步选定论文题目,学院统一安排专业教师给予指导,并收集学生初步确定的论文题目。学生要利用假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调查,为撰写论文获取丰富的研究资料。 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放假前安排论文指导课,结合课程论文或学年论文的写作,安排论文选题指导课和论文写作规范课,由专任教师授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论文选题指导课课时8学时,主要讲授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方向,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定题以及在论文写作之前如何收集相关资料、检索相关文献。论文写作规范课课时8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论文格式,使论文写作符合要求,以及写作过程中如何进行修改等内容。 最后,大学四年级时,学生根据自己所选题目结合自己实践内容进行毕业论文撰写。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一定要和导师积极沟通,要将自己实习内容与论文结合起来,论文写作过程中可以由校内、校外的双导师同时进行指导,以增强学生对实践部分的理解,将论文与以后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经过大四上学期的论文撰写,在大四下学期(第八学期),学生可以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论文教学体系如图1。 4.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对教师的要求 (1)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对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而言,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前提是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把握市场营销专业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现实问题,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学生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只有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 (2)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较强,所以应该加强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以挂职等形式深入企业,了解市场中的实际问题,挖掘和市场营销相关的问题,增强实践方面的能力,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论文撰写。 (3)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教师之间的沟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课程论文开始到学年论文直至毕业论文的一整套教学内容,需要各门课程的教师紧密配合,围绕毕业论文写作的要求,将论文撰写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形成整体,使学生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 三、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毕业论文的写作分为选题、开题、论文撰写、论文指导、答辩与评审、整理与总结归档六个环节。为了提高论文的质量,必须从每个环节入手,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管理和质量监控。本课题的研究希望建立一套完整的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制订前期、中期和后期检查的内容及标准,从学生写作和教师指导的角度对毕业论文完成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前期检查包括指导教师资格检查、题目检查、开题检查;中期检查包括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学生写作进度检查和教师指导情况检查;后期检查包括毕业论文答辩情况的检查、成绩的检查等内容。在质量监控方面,论文撰写全过程由院系负责,根据检查的内容和标准,严格执行监控职责,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要求。毕业论文撰写过程及检查内容如图2。 作者简介:朱微(1983- ),女,黑龙江省大庆人,大庆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市场营销教学、创新创业研究。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与实践探析 [摘 要]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质量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针对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缺乏创新,本科生就业压力大,指导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有限等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水平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市场营销;毕业论文;本科生 毕业论文是本科学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次综合考核,写好毕业论文具有重要意义,毕业论文不该沦为一种形式。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水平不容乐观,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已经十分迫切和必要。 1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通常安排在毕业前的第七个学期末或第八个学期初,这个时段正好与学生寻境、业务找就业单位时间相冲突,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寻找工作或者考研、考公务员等各类考试中,对于需要进行市场调研才能完成的毕业论文重视不够,有些学生甚至从网上全盘下载,敷衍了事。尤其是已经签订就业协议或者已经在岗实习这部分学生刚刚参加工作,对工作流程等还不是很熟悉,工作比较忙,资料收集也有一定的困难,一些学生认为工作已经落实了,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就放松了要求,不能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汇报,造成了专业毕业论文整体质量偏低。 通过调查显示,有57.1%的学生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顺利毕业,拿到文凭。大学文凭不仅是学校对学生四年来学习成果的一个肯定,也是决定学生自己能否顺利就业的一个敲门砖;而写作动机是综合运用大学所学知识和锻炼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分别占到20%,这部分人可能会选择继续深造;剩余2.9%的学生对自己写毕业论文的动机不明确。 (2)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偏低。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更看重对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在培养方案中也没有安排相关写作课程,这就使得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缺失。同时,市场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能力比较看重,因此,学生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用于考取各种资格或等级证书上,平时对于写作并无过多重视,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从近几年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辅导过程看,许多学生对毕业论文感到无从下手,论文选题陈旧或多人类似,有些选题脱离所学专业或准备从事的岗位。学生缺乏查阅、检索等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运用不当,尤其不重视实际调研,很少有第一手资料,很多同学直接从网络上复制粘贴,抄袭现象严重,导致论文结构内容雷同。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写摘要和提炼关键词,多数学生不会写文献综述,因为担心论文,而导致写作口语化严重,语言表达不通顺,缺乏专业的、规范的学术用语。 (3)对毕业论文过程管控不够严格。虽然学校有明确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组织管理办法,但面对的是全校所有专业,所以并不够具体细致,市场营销专业虽然近两年也有公布关于毕业论文写作规范的指导意见,但是形同虚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第7学期确定指导教师后,毕业论文选题、拟定提纲和撰稿环节缺乏系统地监督和管理,只是规定了提交终稿和答辩的时间。由于一些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不能按照学校要求准时返校,论文指导多是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所以毕业论文指导过程难以监控。一些学生和老师并没有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与辅导过程,严格执行管理办法,敷衍了事。在论文最终的答辩和评定成绩环节,鉴于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及格会导致学生不能毕业,进而影响其就业,所以老师在评定论文时感觉很为难,常常不自觉地对学生“开绿灯”,这也造成学生“重就业、轻设计”的错误心理。 (4)毕业论文安排时间不尽合理。一般学校要求在第7学期末安排毕业论文工作,分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后,学生就放假回家了。第8学期的前8周是毕业实习,学生在校外实习过程中,一来适应工作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来撰写论文,二来无法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很多学生苦于无法查找资料而难以完成论文。脱离学校,和论文指导教师多是电话、邮件等非面对面的沟通,一些学生缺乏自觉性,老师也很难监督论文写作过程。再返回学校已经是第8学期的第9周,距离论文答辩只有一个半月的时间,这时候做论文十分匆忙紧张,论文质量自然难以保证。调查显示,有13%的学生认为把毕业论文放在第6学期更合适,有65.2%的学生认为把毕业论文放在第7学期更合适,简言之,多数学生希望把毕业论文的时间提前,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找工作上。 2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思路 (1)端正思想,引起重视。采取课堂、讲座、毕业生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使每个毕业生正确理解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及其内涵。在专业教学环节,专业老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就业方向等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发展方向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并且能应用到最后的毕业论文中,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毕业论文引起重视,产生兴趣,而且有利于今后的就业。 (2)培养写作能力,提高学术素养。首先使全体专业老师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和作业要求方面更加紧密地结合毕业论文的要求,让学生在平时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并开始思考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通过学年论文、实习报告、课程设计等环节,加强对学生选题、语言运用、写作规范等基本学术素养的培养。提前介入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教育,将毕业论文涉及的规范、内容和格式要求等以专题讲座、宣传资料等形式介绍给学生,而且要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通过调查显示,92.8%的同学认为毕业论文写作前,专业老师有必要举办“毕业生论文写作指导”培训,这样可以提高毕业生的论文写作能力。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写作能力欠佳,并有改进的意愿。 (3)加强管理,规范论文指导过程。切实做好毕业论文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从选题、拟定提纲、开题、下达任务书、教师指导、初稿检查、实施进度、答辩评审、总结归档等各环节的管理工作都要引起足够重视,制定出明确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对毕业论文指导过程的管理应该具有系统性与严谨性。同时,将毕业论文的相关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传达到每一位老师和同学,使每个毕业生和指导教师都明确毕业论文的工作进度、纪律、内容要求、评分标准及答辩要求,真正提高认识,实现专业技能和毕业论文成果的有效结合。校外做论文的学生应该有指导过程记录,并严格履行论文辅导的时间和次数要求。学生最终的毕业论文成绩应由指导教师成绩和答辩成绩两部分构成,并严格按照成绩评定标准考核,不得对已就业的学生无原则亮绿色。 (4)调整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提前安排指导工作。为了解决学生就业与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上的冲突,可以将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调整一下,提前到第6学期末或第7学期初来安排毕业论文工作。这样学生就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可以和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很多问题更容易得到解决。同时还可以带题参加毕业实习,在工作的同时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使毕业论文更加理论结合实际,避免内容过于空泛。通过调查显示,52.2%的学生花费两个月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约17.4%的学生认为三个月才能完成。可以看出对待毕业论文,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毕业论文的任务重,工作量大,应该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提前更早的安排毕业论文工作对于学生和指导老师在时间和心理上都是更好的选择。 3 结 论 综上所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语言表达逻辑性和解决问题创新性的过程,是一个专业知识凝练、升华和发展的过程。写作能力的提升不但有利于学生做好岗位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创作过程中获得的隐性知识和思维方式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因此,应该不断探索和改革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需求状况调查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但是真正适合企业需求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却很少。因为合格的营销人才不仅需要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相对外向的性格,一定的实践基础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本文对常州本地企业对营销专业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需求以及高校营销专业学生对学校培养的认识两个方面进行调研,找出供需之间的脱节的环节,从而为高校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提供指导意见。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需求需求;调研;改革教学模式 据历年全国人才市场的求职人数和招聘职位数的专业情况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国内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供求一直高居排行榜第一名。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的状况。再加上,我国大多数行业的产品现状是供过于求,有许多甚至是严重滞销。在“过剩经济”时代,如何让企业的销售得以顺利完成,获得合适的营销人才成为绝大多数企业最关心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与当今企业人才需求相挂钩,我们在常州范围内对一部分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围绕常州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市场需求背景、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市场营销毕业生的主要工作流向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问卷和访谈调研的方法,共涉及119个用人单位。 一、企业对市场营销毕业生需求调查分析 (一)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岗位需求 目前,企业需要的营销毕业生主要在销售岗位,主要从事市场开发、销售谈判、促销等,这部分需求占60%以上;其次是营销策划、市场调研等市场研究岗位占150%左右,还有超过20%的岗位行政、管理储备生等岗位。这些岗位需求说明营销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一线销售工作,少数从事营销策划、市场开发工作。市场调研等工作。这主要是因为常州企业大部分为中小民营企业,企业对待品牌运作和市场研究不够重视,更多关注销售渠道和客户开发上。 (二)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员知识、技能、素质等的要求 1.素质要求 企业对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的要求70%多,特别是职业道德占半数,可见企业对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其次,要求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占60%。专业知识,体现在在校成绩要求名次靠前占30%,说明,毕业生要想在企业中长期发展下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沟通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技能要求 企业对计算机水平和外语水平的要求中不要求近占总数的一半,说明企业对这两种专业水平要求不高,但也有另一半企业要求有四级证书和计算机一级、二级证书,这说明有些营销工作是需要懂外语或会计算机的人员来做,所以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最好拿到这三种证书。 3.企业对毕业生学历与经验的要求 (1)企业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中本科与专科差不多,无要求的也占1/5,相应的工作经验要求一年到三年的占一半多,所以在营销工作上企业更看重的是经验。常州本土企业对营销专业需求主要其中在专科和本科,研究生学历需求不多。 (2)企业最为重视的能力有:营销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推销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管理能力、法律知识、贸易知识、财务知识。因此市场营销工作是一个混合性的工作,需要具有综合能力。这说明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要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包括多方面知识,因此毕业生要在学好营销知识的同时还要补充其他方面的知识。 (三)企业对市场营销人员的满意度、薪资待遇、招聘情况 1.满意度。42%的企业对所雇佣的营销专业生表示满意,满意的原因主要是销售能力强,勤奋务实;少部分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由此看出,目前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毕业生出色之处在于销售能力强,但有的营销人员不具有吃苦耐劳精神,需要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毕业生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对公司的忠诚度。 2.薪资待遇。常州企业给营销毕业生的工作基本采用底薪加提成的方法。50%的企业提供给营销毕业生底薪为2000-3000元/月的工资,30.2%的企业提供3000-5000元/月的底薪,只有9.5%的企业提供5000元/月的底薪。市场营销人员的工资基本上处于中等水平。大部分提供给营销毕业生的薪酬和业绩挂钩。 3.招聘情况。 (1)专业要求。54.1%的企业招聘销售人才是要求其是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对专业情况不要求、要求是技术类专业和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比例基本都在15%左右,大部分企业还是倾向于招收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从事市场营销工作。说明市场营销毕业生从事营销工作具有优势。 (2)性别要求。企业在招聘人才中性别选择倾向不明显,说明性别因素对单位选择市场营销人才几乎没有影响。岗位在常州的企业相对需要女性的比例略高,而涉及到长期出差或驻外地工作,男性需求相对高些。 二、市场营销毕业生问卷分析 为了更好地调节企业需求与学校的培养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了解学校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现状,并与企业对市场营销准也毕业生的需求调查进行对比,以此来促进校企之间的互相了解。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问卷方法,涉及常州三所本地大学。现将有关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一)调查单位情况 本次调研共涉及三所常州本地大学的160名大学生。参与调查的学生女生占了65%,由此不难看出,目前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女生居多,这一状况常州高校基本是一致的的。年级分布方面,以大二大三的学生为主,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更具代表性。 (二)学生专业学习现状 1.被调查学生选择市场营销专业的原因分类 选择市场营销专业的以志愿服从的比例较大,占55%,朋友或家人推荐的占30%,个人兴趣选择营销专业的不到20%。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选择营销专业热情不够,对专业缺乏兴趣。 2.对有关市场营销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61.2%的学生是大概掌握,31.2%同学是不太掌握,非常掌握和不掌握的同学分别占了2.5%和5%。可见,能够熟练掌握营销理论知识的学生比例不高,这与一部分学生对着本专业缺乏热情有关。 3.对市场营销就业前景的看法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7.5%的学生认为市场营销的就业前景非常好,63.1%的学生抱着还行的乐观态度,同时,23.8%的学生认为不太好,5.6%的学生认为不好。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投身于市场营销工作还是抱有很大的希望的,尽管入学时学生选择营销专业比例以及专业热情不高,但经过高校专业培养,学生对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专业自信提升了。但是,也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对专业前途感到渺茫,缺乏从事营销工作的的信心。 4.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调查 在校期间有过有关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或实践的只占了57.5%,没做过有关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或实践占了42.5%,可见,目前大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践性,过多的拘泥于校园的安逸生活,不能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忽略了实践自身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5.在校所学的课程是否有实践性调查 所调查的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生中认为专业性不强和一般的分别占了51.9%和38.8%,而认为很贴切的只占了6.9%,可见学生对学校课程的设计还存在很大的不满,主要体现在课程理论性过强,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案例选择不够贴近时展的特点等。 (三)学生对未来就业以及专业看法调查 1.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市场营销工作情况调查 在这个调查中,选择可以暂时从事的学生占了43.6%,视情况而定的学生占了40.6%,而非常愿意从事的只占了11.2%。可见,目前有84.2%的学生还保持着徘徊的中立态度,原因可能是调查的主体是大二大三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未来就业方向还没有完全的确定,对于未来的规划也还没有那么清晰。 2.学生对得到的薪资待遇期望值调查 学生对未来薪资待遇的期望值所占比重最大的是3000~5000,其次是2000~3000,可见,在薪资待遇这一方面,学生期望值较高,可见,学生对自身方面的要求比较高,有利于激发自身的自信心和奋斗精神;从另外一方面而言,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工资的工作机会少,较低的工作容易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落差。 3.选择职业的主导因素调查 目前学生选择职业的因素中占比重较大的是薪资福利待遇(37.9%)和职位上升空间(30.5%),而个人的兴趣爱好只占了17.2%,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对于就业的出发点已经不是自身的兴趣爱好,而是以更利于自身未来发展的方向为出发点,可见现在的就业形势和生存压力让大学生更加关注职业的发展。 (四)学生对学校培养计划以及课程设计方面的看法 学校培养计划不满意方面。对于学校培养计划不满意方面占比重在比较大的两项分别是理论过强(41.5%)和专业能力不能得到提升(24.5%)以及案例教学比较少也占据了比较大的比例(23.7%),可见,学生期望课程更加实用,更加贴近实际。 三、结论与对策 (一)对大学生的建议 1.合理定位目标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企业认为市场营销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当中,占多数的分别是营销策划能力和推销能力。作为大学生,应该清楚自己在大学期间向哪个方向发展,合理定位自己的目标,并朝着定位目标做针对性的学习。 2.丰富专业知识 首先要牢抓基础,学好市场营销的专业课程,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这一点,我们结合调查问卷,发现只有真正对市场营销感兴趣,学好专业课程的可能性才更大,所以学习兴趣真的很重要。当然光学好课堂上的内容是不够的,在打牢专业知识基础上,我们可以丰富课外知识,阅读相关课外书籍,这样我们的视野可以更开阔,而不是只局限于课堂。 3.创新实践手段 现在企业很看中市场营销毕业生的工作经验,有超过半数的企业要求从业者拥有1―3年的工作经验。而这一方面正是现在大学生所欠缺的。调查发现现在大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局限于家教,推销员,和发传单的工作。这种工作除了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之外,其他方面对个人的激励作用不大,我们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或者寻找产品销售的实习机会,充分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对学校的建议 1.改善录用机制 现在我国实行的是高考制度,可以说是一考定终生,在学校根据分数的高低来决定学生的专业。但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不仅需要良好的成绩,更需要外向的性格,沟通能力。所以就学校而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学生录用工作完成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把相关专业中,适合做市场营销的学生转入该专业,增强专业之间的流动性。 2.加强校企合作 对于学校而言,在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的基础上,要增加培养途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便是校企合作,这样以一种直接简单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就业机会,于学校于学生都是有好处的。这样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市场营销的专业前景,让更多人对专业的未来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增强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3.提升教育质量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不满意的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是理论性太强。从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课程的实践性非常重要,同学纠结的都是课程的理论性是否太强,所以学校应该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具体而言,课程应该注重实际情况的分析,多一些案例教学,案例应该经常更新,提升课程的实用性。 4.增加老师实践机会 老师不仅要教好我们的专业知识,更是我们生活上的导师,一个老师的知识见地,直接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老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了解市场营销的专业现状,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三)对企业的建议 虽然说是你要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你。但对企业而言,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对此我们也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期许,首先就是增加校企沟通,为从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培训,让毕业生能尽快的融入到工作中,注重毕业生能力的培养。其次,是适当提高薪资待遇,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工作者的积极性,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摘 要】毕业设计高职学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也是考查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思路与具体做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市场营销类人才不仅在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越来越注重其社会实践能力。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三年来所学知识进行检验的一个环节,也是用以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做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工作,让学生通过参与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归纳、总结、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学生写作能力较差,抄袭严重 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许多院校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中不安排应用文写作课程,即使安排,课时也比较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联系也不够紧密,再加上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原来进校时的文化基础就比较差,写作能力也比较弱,书面表达逻辑混乱,中心思想不明确,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口语化等情况较多见。同时,社会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能力比较看重,学生在校期间将大量时间与精力花在考证上,平时对写作重视不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往往感到比较吃力,写作质量较差。 从过去几年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看,许多学生没有学习过专业论文的写作手法与文字表达方式,在文章结构上出现头重脚轻,不完整,层次不清晰,逻辑混乱等问题;写作内容空洞、缺乏专业性,观点重复、观点矛盾、观点陈旧,文字表达口语化,缺字,断句,前言不搭后语,句子过长或过短,用词不当等。很多学生没有阅读专业文章的习惯,不理解摘要、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即使在导师的指导下,仍然不能较好地进行表述。在信息搜集、整理方面,学生大多不喜欢去学校图书馆,偏向于查找网络资料和曾经看过的专业书籍与教材。由于目前很多网上资源雷同的较多,而且学生普遍缺乏收集资料的技巧,不会使用不同的关键词进行查找,造成参考文献中教材与参考书所占比例较大,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学术论文所占比例较小,使得相似选题的同学所收集的资料也大同小异,甚至完全一样,这显然和安排毕业设计的出发点是相背离的。 1.2 毕业设计选题不当,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的第一步是选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很多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比较盲目,他们要么选择在教材中学过的专业知识点,要么选择能够找到参考文献最多的论点作为选题,而对于选题是否为当下的热点,是否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能否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现实工作有无指导意义等问题却没有更多的思考。不少选题已经过时,与专业理论的发展已经脱节;有些选题过大,立足于宏观,根本不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所能完成的;有些选题不能体现专业特点等。这就使得学生写出的论文比较平淡,没有特色和亮点,论文的质量也较差。 在写作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针对自己论文涉及的问题开展实际调研。即使导师要求学生在写作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开展调研活动,并与自己的就业有机结合,有的学生也会投机取巧,借助网络收集一些案例和数据资料,或者对调查对象做简单的了解,描述的事实都浮于表面,很少有学生会对某一行业、企业或某一营销现象做更进深入的调查和思考。这就使得毕业论文的内容以理论为主,空洞、乏味,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论据不真实,说服力不强,论文对实际工作无法起到指导作用,学生的调查、研究、思考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1.3 毕业设计形式较为单一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是典型的文科专业,其毕业设计无法象工科专业一样,让学生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一个项目,并且以文字形式将设计思路、设计过程、设计结果记录下来,所以,绝大部分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是以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这样一种操作方式,对高职学生的理论与学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较深的理论水平又恰恰是高职学生所缺乏的,所以,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往往缺少对理论的独特见解,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2 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 随着市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加大,也随着市场营销学科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原有的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甚至到了不可不改的地步,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模式。 2.1 改革目标 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培养职业能力的需要,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开展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改革。结合营销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以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抓手,打破传统的文科毕业设计所写论文无实质内容、无真实感受的格局,将毕业设计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项目分阶段的实训活动,使学生能真正从实训中获得感悟,提升专业能力,从而将毕业设计与专业学习及实践真正融合到一起。 2.2 改革思路 通过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进行一体化改革探索,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训与技能提升结合起来,必将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为通过校内综合技能的实训,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将毕业设计与综合技能实训结合起来的一体化改革,既可以提升学生对每一个实训项目活动的总结汇报能力,又可以改变学生原来撰写论文空洞无内涵的问题。从整体上看,可以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调研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营销活动能力、策划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 3 具体措施 3.1 全面实行导师制 从2011年六月份开始,我们首先在2009级学生中开始改革试点。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共有6名教师参与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86%,平均每名教师负责指导12~16名学生。导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为工作中心,指导学生第四、第五学期的各项专业学习活动。同时建立《导师指导记录》,要求指导教师随时抽查、询问、关注所带学生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 3.2 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组织 以往的毕业设计,每位同学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个人完成个人的论文,同学之间没有多大的交集。改革后,从第四学期开始,每4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通过抽签方式确定导师,统一接受一位导师的指导。从第四学期的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到第五学期的毕业设计,全组同学一起参与实训的各项工作,在完成毕业设计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一做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3 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内容与学生实践成果相结合 为改变以毕业论文为主的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我们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各项工作成果为基础,要求学生结合已经完成的调查报告、广告策划方案、促销方案、产品推介计划等,总结已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思路。这一做法,打破了单一的论文结构形式,并将理论与学生的实践成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 改革成效 4.1 毕业论文取得了良好成绩 参加改革试点的2009、2010、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227名学生,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成绩。2009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0.5%,2010级毕业论文优良率58.8%,2011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1.5%,累计有四篇论文获院级以上优秀。 4.2 毕业设计和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有效结合 在论文选题上,学生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成果为选题依据,每位同学选取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对该环节具体工作过程的描述,总结相关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的市场调研、广告方案设计、促销方案设计、陌生拜访、产品推介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创新的观点、方法、措施。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重视度,提高了综合技能实训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毕业设计,如《浅析“吴良材”眼镜促销方案的设计》、《浅谈“百事可乐”校园广告方案的设计》、《浅谈对“天堂伞”广告策划实训活动的探究》、《“传澄”情侣礼袜营销策略研究》、《浅谈“相宜本草”护肤品市场调查实训活动》等。 4.3 毕业设计抄袭率较低 由于本专业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参与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活动的总结与提升,真题真做,即使是同组同学,由于选择实训中的不同环节进行写作,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做法与体会,所以在选题、写作内容与表达方式上基本避免了雷同;在写作过程中,导师也严把质量关,对存在的抄袭情况及时发现与制止。这些做法,有效地控制了抄袭率,历届毕业设计的抄袭率都较低。以2011级为例,抄袭率为0的占41.5%,抄袭率低于5%的占50%,其余的抄袭率也都在10%以内,远远低于毕业设计抄袭率不得高于30%的标准。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所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次综合考核。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我校在内的很多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管理制度不容乐观。希望学校能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到毕业论文环节,首先从教、学和管三个方面全方位加强质量管理;其次从质量环的各个环节加强全过程监控;再次在人员上要强调管理的全员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市场营销;毕业论文;全面质量管理 1 引 言 在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梳理和总结,是对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次全面考核;是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一次实践演习,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训练的基本过程。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它对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2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解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现状和质量状况,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本专业毕业论文,对其选题、结构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部分专家、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发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管理制度不容乐观。 2.1 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过于依赖现有的文献资料,为了节省精力和时间,将别人的文章剪切拼贴或稍加改动,凑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这些投机取巧的方式,在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所占的比例不在少数。 2.2 文献综述问题 文献综述是完成一篇高质量论文的关键环节。第一,许多学生对文献综述缺乏统一的认同,对什么是文献综述和如何进行文献综述缺乏准确认识,因此文献综述的质量也就不高。第二,营销专业的文献综述包含在开题报告中,篇幅很小,难以对目前研究现状和各种观点进行较为完整的归纳和总结。第三,文献综述不够规范。许多学生将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综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现状,而且普遍对文献中的观点缺乏评价。 2.3 外文翻译质量不高 外文翻译既能培养学生利用外文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更多地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又能考查学生外语水平情况。但目前来看,营销专业大四学生的外文文献翻译情况并不乐观。首先,最突出的问题是语句不够通畅,内容不够准确。甚至有些学生由于找不到适合的外文文献,由英译汉改为汉译英,用翻译软件把中文文献译成英文,翻译质量可想而知。另外,有些学生的外文翻译虽然数量上符合学校规定的字符数,但与论文的关联性不大,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用价值不大。 2.4 教师评语缺乏客观性 指导教师的评语是对论文的总体评价,应当客观公正地指出论文所取得的成绩和创新性,但同时也要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但部分教师的评语未能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还存在着评价不客观或缺乏对论文本身质量的评价,致使毕业论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指导教师的主观认定最终给出的成绩与论文实际水平不相符合。另外评阅教师对论文的评语存在着与指导教师评语类同的现象,有些评阅教师未提出是否可以参加答辩的意见。 2.5 答辩过程不容乐观 首先,答辩记录是学生论文答辩过程的真实反映,反映学生的专业水准、表达能力以及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虽然对每个学生的答辩过程都有记录,但大多存在着答辩记录过于简单的问题,表现在:答辩小组提问数量较少,最少的只有3个问题;再者是学生答辩内容记录过少,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答辩的真实情况。其次,对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制度不甚科学,表现在:评阅老师评分时过于以指导老师的分数为参考和基准,尽量使两项成绩处于同一档次上,不能达到独立评判的目的,最终导致大多数学生的成绩拉不开档次。再次,五级制的评价界限比较模糊,特别是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均处在80~89分,但最终都被评为良,不能令人信服。 3 原因分析 3.1 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后半学期,这一时期也正是学生准备找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关键时期。随着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为了缓解这一压力,大部分毕业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寻找理想工作上,对毕业论文写作也只是抱完成任务的态度,投入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保证。由于现实中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对就业并无很大影响,而且大多数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把撰写毕业论文看作是获得本科文凭的手段,所以许多学生采取了消极应付的态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3.2 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当前应试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大多数课程仍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缺乏对考试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不愿意带来更多的工作量,更愿意按传统方式。这种传统方式的教学和学习,导致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缺乏整体思考,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科研素养的形成。大学的应试教育使更多的学生沉溺于追求课程分数,而削弱了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追求,也忽视了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不能给毕业论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毕业论文相关课程缺乏 从整体来看,本科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与毕业论文有关的课程比较缺乏。毕业论文要达到较高水平,除受专业知识影响外,还受思维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写作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但是目前,与毕业论文密切相关的课程并没有成为普遍开设的课程,这大大阻碍了学生获得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知识的正常渠道。具体到市场营销专业来看也不例外,营销专业的课程内容多为理论知识的讲授,缺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营销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流程和规范等写作基本常识都缺乏必要的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相关知识的了解主要来自大四阶段指导老师的有限指导,有些来自学院组织的有关讲座,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于课程论文的写作训练,没有实现毕业论文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结合。这充分表明,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相关课程的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 3.4 缺少科研训练 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但这种素养不是短期能造就的,需要有一定的积累才能逐渐形成。在我院市场营销专业,除了个别学生参加过URT(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之外,大多数学生平时缺乏科研能力的训练,只有在大四上学期才被安排一次科学研究训练,同时也是毕业论文的启动环节。因此缺乏长效机制,学生的科研素养较难形成。 3.5 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有待规范 首先,毕业论文写作任务书描述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大致思路以及计划进度等有关内容,这本应是由指导教师下达给学生的。然而有些学生毕业论文的任务书由学生自己填写,最后由教师签名。而且同一教师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写作进度基本相似。有些学生的论文日志是毕业论文完成后通过时间追溯写就的,不是毕业论文真实过程的记录。其次,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本应是学校根据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进行检查。通过中期检查,可以了解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出,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一环节是对毕业论文进行过程控制的关键一环。但事实上这个环节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学校的中期检查采用随机抽查的形式,抽查比例很低,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抱有侥幸心理,对中期检查不够重视。其次,教务部门人员少,日常工作任务重,对各系上报的中期检查材料只是收全而已,而对所写的内容关注的不多,最终使检查流于形式。最后,少数指导教师敷衍了事,甚至根本没有进行检查,便随意地在中期检查表中填写“正常”。 4 毕业论文环节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其特点是全过程的管理、全方位的管理和全员参与的管理。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应力求在管理范围上体现全面性,包括教、学和管等方面的质量管理;在管理过程上体现全程性,也就是从质量环的各个环节加强监控,不断改进;在人员上强调管理的全员性。 4.1 进一步增强毕业论文质量意识 首先,学生、教师和管理者都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阶段和过程,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的总结,是对学生查阅文献、科研和独立工作等方面能力的考查。其次,要在学院、系、教师和学生各个层面召开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4.2 合理设置相关课程 毕业论文教学需要相关课程的支撑,合理设置相关课程是毕业论文教学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目前,在本科阶段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一般很少有相关课程。所以,一方面,建议在大二或大三时增设论文写作课和研究方法课等作为专业必修课。让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流程和规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各个写作环节的目标和任务,获得文献检索的技巧,掌握各研究方法的使用。另一方面,以现有的专业课为依托,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这些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例如要求学生在大一、大二时根据主要课程撰写课程论文,进行论文写作的初次尝试;大三阶段可以结合专业课的学习撰写学年论文,初步掌握正规学术论文的写作;大四时可充分利用实习报告写作中积累的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开始正式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学院管理部门要合理地安排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并能腾出时间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其次,指导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和实践工作能力。通过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不断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再次,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和人格修养。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人格修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注重教师良好的学术风范的形成。 4.4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 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把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过程。应加强对学生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的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学生提高更多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使学生的就业率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另一方面,学校与用人部门和单位应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协调,使用人单位了解和配合学校毕业论文阶段的要求,意识到忽视和放弃这一环节对谁都不利,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4.5 加强全程性管理 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环节由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评审等许多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会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每个责任部门做好全程的控制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保障。学校、学院和系形成了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层级系统。主管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教务部门等相关机构和人员是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机构,在整个学院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中起主导作用;系或教研室是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基础,是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执行者;各层次要做到职责清晰。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加强有效的院、系两级管理,学院应加强对各系部的监督检查,各系应提高对其毕业论文的质量考核标准。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营销研究 最近几年来,各大高校响应政府号召,召开扩招工作,这样就使高等学校毕业生的数量激增,而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他们的就业问题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本文就进行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营销研究。 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者,他们不仅要教授给学生文化课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要使他们不仅懂得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他们拥有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能力,熟知社会这个大市场当中的运行规律。这样,就需要对需要对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市场营销的教育。 一、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营销内涵。 在20世纪初期,美国最早出现市场营销理论。而随着最近我国经济的快速发 展,市场营销理论也已经在我国出现了,已经被一些部门开始运用了。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已经被一些高校意识到了,这些高等学校已经开始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学校毕业生的就业了。但是大部分的高等学校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市场营销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中的重要性,还没有把市场营销理论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在市场经济中,高等学校就像一个工厂,高校毕业生就好比是人才产品,教师就像加工工人,用人单位就像顾客。显然,高校就像一个产业链,是完全符合市场运转规律的。因此,高校就应该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高等学校毕业生应该合理认识市场营销战略。 1.高校毕业生要先进行时商场调研。高校毕业生进行市场调研,可以明确的认识到社会对于高等学校毕业生的预期需要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供求关系并分析这种供求关系,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学历、经验来合理的选择用人单位进行应聘,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 2.高校毕业生要进行市场细分。高校毕业生在进行了市场调研之后,可以根据个人的偏好吧用人单位进行划分。这样可以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进行分析、探索市场机会;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高校毕业生要定位目标市场。高校毕业生要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选定一定工作目标,要从自身条件入手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把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对等起来,自己和自己的工作构成最合适的搭配关系。 三、高等学校毕业生应该合理运用市场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策略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营销的策略 是很重要的,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方法,促销自己,从而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好工作。 高等学校的毕业生要懂得用人单位的需要,要对症下药,把自己变成单位需要的人才。高校毕业生要懂得自己去用人单位,上门推销自己。把自己的优点充分的表露出来,是面试官可以充分的认识自己,合适的安排自己的工作职位,这对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有很大的好处。这中形势的市场促销策略,可以大大的改善高等学校的就业问题。 四、为了适应市场高校和高校毕业生要首先培养自身的能力。 高校毕业生要充分的认清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合理的改善自身的条件把自己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胜任自己的职位,更好的为单位服务,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尽一份自己的努力。 高校学生在入学之后,有学好自己本专业的课程,每个大学生要从大一年级开始,认真学习,熟练的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还有抽出时间选修一些就业类的课程。加大对就业技能和就业心理的培养;合理的培养自己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是高校生在学校的时候就能够对就业问题有一种合理的认识,从而可以很好的运用市场营销策略知道自己的就业工作。 高等学校不能只把就业的问题归结到毕业生的身上,也要加大对学校政策的改变,使学校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就业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再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更加的得心应手。国外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因此,国内的高校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从而可以解决日益严重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物质的投入仅仅是一个层面,还要加大人员的投入,要设置足够多的专职人员为学生讲解市场营销知识,专门从事给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有这样高校才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市场营销之路,才可以为自己的毕业生铺上一条通上成功的道路,才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总结: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的规模不断地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单纯的依靠以前的国家分配工作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已经不可能了,“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样就需要高等学校毕业生认真认识市场规律,合理运用市场营销知识。把市场营销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市场经济的模式来经营高等学校,这样可以把高等学校与社会更好的联系起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条由高校步入社会的成功之路。让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可以再以后的社会发展中添砖加瓦,实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让自己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可以走出一条有自己的特色和蕴含着自己的艰辛的成功之路,可以为国家和世界的繁荣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2)
概率统计论文:数学应用意识概率统计论文 一、正确理解现实中的随机性和规律性 我们熟知许多科学定律,例如牛顿力学定律,化学中的各种定律等。但是在现实中,事实上很难用如此确定的公式描述一些现象。比如,人的寿命对于个人来说是难于事先确定的。就个体来说,一个有很多坏习惯的人(比如吸烟、喝酒、不锻炼的人)可能比一个很少得病、生活习惯良好的人活得更长。实际上活得长短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有一定的随机性。这种随机性可能和人的经历、基因、习惯等无数说不清的因素都有关。总体来说,人的平均年龄非常稳定。一般而言,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多几年。这就是规律性。一个人可能活过这个平均年龄,也可能活不到这个年龄,这是随机性。但是总体来说,平均年龄的稳定性,却说明了随机之中有规律性。又比如你每天见到什么人是比较随机的,但规律就是:你在不同的地方一定会见到不同的人,你在课堂上会见到同班同学,你在宿舍会碰到同寝室的室友,你去打球会见到球友,这两种规律就都是统计规律。 二、巧借实例自然引入新概念 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很重要。概率统计课程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上课如果直接写出来,则学生会感到很突兀,很抽象且难于接受。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应当重视概念引入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先使学生对概念形成感性认识,揭示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基础,了解概念形成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例如极大似然估计的概念教学,一般引入的第一个例子是有个同学和一个猎人去打猎,一只野兔从前方经过,只听一声枪响,野兔就倒下了,这发命中目标的子弹是谁打的?同学们一定会推断是猎人,你们会说猎人命中目标的概率比同学的大,这个例子说明了你们形成了极大似然估计的初步思想。极大似然估计的思想是在已经得到实验结果的情况下,应该寻找使这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最大的那个θ作为θ的估计θ∧。极大似然估计法首先由德国数学家高斯于1821年提出,英国统计学家费歇于1922年重新发现并作了进一步研究。第二个例子是两个射手打靶,甲的命中率为0.9,乙的命中率为0.4,现靶面显示10中6,且是一个人所为,请问是谁打的?一开始学生中会形成不同意见,有的说是甲,有的说是乙,有的不知如何判断。表面看,甲的命中率高,如果说是甲好像低估了甲的水平,乙的命中率低,如果说是乙又高估了乙的水平,但现在要作一个合理推断,我们建立一个统计模型:有一个总体为两点分布,参数为P(0.9或0.4侍定),现有样本X1,X2,…,Xn(n=10),其中有6个观察值为1,4个为0,设事件A={10枪6中靶心}若是甲所射,则A发生的概率为P1(A)=C610(0.8)6(0.2)4=0.088,若是乙所射,则A发生的概率为P2(A)=C610(0.8)6(0.5)4=0.21,显然,P1(A)<P2(A),故可认为乙所射的可能性较大。从这两个实例中教师再引出极大似然估计的原理:在已经得到试验结果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寻找使这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最大的那个θ作为真θ的估计,显得水到渠成。 三、合理假设形成模型意识 概率统计学科本来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它的起源是对赌博问题的研究。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更应加强模型意识。数学模型是指应用数学的方法和语言符号对现实事物进行数学的假设和合理简化,可以理解为现实事物在数学世界的抽象存在,也是人们对实际问题的原型进行的数学抽象,它的目的是便于应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对问题的量化研究。在概率统计教学中建立的数学模型应当选择问题的主要要素,模型相对比较简单并且易于教学推理和分析。 四、循序渐进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应用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应循序渐进,慢慢培养。在现实中我们要注意:(1)概率是指某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例如在天气预报中会提到晴天与雨天,预报明天下雨,只是说雨天可能性很大,这种概率不可能超过百分之百。(2)有些概率是可以估计的。比如掷骰子,你得5点的概率应该是六分之一,但掷骰子的结果还只可能是六个数目之一。这个已知的规律就反映了规律性,而得到哪个结果则反映了随机性。(3)应当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出现的频率来估计生活中随机事件出现的概率。(4)多学习一些统计软件,充分利用一些直接的或间接的数据来源。 五、结语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期望通过一门课程或短时期就会立竿见影,这个过程需要经历渗透、交叉、反复、螺旋上升,然后才能逐级递进、不断深化。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构建师生合作互动的平台,培养交流与合作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作者:熊淑艳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概率统计论文:大学本科概率统计论文 一、概率统计的应用 很多的统计学分析者特别擅长收集最初形态的数据,但是如果不擅长运用统计学的系统知识去处理这些数据,那么这些都将成为无用功。因为如果收集的数据没有价值,就像被遗弃在矿山的矿物,没有经过专门程序的炼制是不可能变成钢铁的。谈到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完善,来自英国的葛朗特肯定当之无愧,他的著作《关于死亡公报的自然和政治观察》被称作统计学的鼻祖,并且被评为当代统计学的基石。它的地位这么高,是如何体现的呢?就比如说他提到的生命表,几乎成为了保险行业的主心骨。学习需要创新,同样知识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丰富,认识来源于实践,把概率统计应用到各个方面去然后再从中去统计分析,最终肯定会使统计学的知识更加丰富,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例如,1870年遗传学界迎来了统计热,高尔登巧妙地把统计学融合到遗传学中,结果匪夷所思,不仅使统计学得到创新,有了新的血液,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如回归等。一个事件的研究总是不会单独的存在,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就像伟大的学者高尔登研究遗传学却促进了统计学的发展和不断地完善,统计学在初期阶段主要集中于纯粹的统计,简单的数据汇集,随着不断地研究发展,统计学不断地走向更高的层面,不再只是停留于技术层面,而是逻辑层面的演绎和归纳。在统计学的发展史上还有许多伟大的研究者,如卡尔皮、哥色特、内曼等。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发展的社会,统计学的知识已经不再局限于应用于各个学科之间,更多的是运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去。统计学中的统计一词就是专门针对数据的,数据是统计学的根基,数据和统计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需要知道这个公式的来龙去脉,才算真正地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这是当今教学中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点。 二、概率统计的工具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统计学也不再只是刘乃嘉,吉林工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统计学。计算一些基本的加减了,以前用一个计算器就能轻轻松松的解决,而今的统计学面对的大数字时代,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软件,既吸引学生的眼球又能提高效率,节省人力、物力,比如说SPSS、SAS、MATLAB、EXCEL表格等。SPSS的优点很多,它有学生们乐于接受的主界面,最重要的是这个软件特别的容易学,对从来接触过这个软件的同学来说,可也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轻松的掌握它,非常适合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学的目标在于运用,SPSS自身带有许多函数计算公式和其他的计算公式,你只需找到你要计算的公式并且在键盘上输入你要计算的内容,就可以计算出概率密度、分布、随机问题等,十分便捷。EXCEL软件是大家最熟知的软件,因为在刚入学的时候就有计算机基础,里面就要求掌握这个软件的运用,是OFFICE的一个分支。在教学中选用这个工具可以降低教学难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他们学的知识终于可以有用武之地了。这个软件最大的优点就是制作统计图像的功能很完善,并且还有非常完美的统计处理能力,它具备了其他软件基本上的功能,可以很好地与其他统计软件相匹配,共同运用。计算机领域还有很多的可以适用于统计学的软件,而且一般这些软件的运用对大多数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在概率统计的教学中,老师们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适当的引入这些优秀而强大的软件,弥补以前教学方式中存在的缺点,增加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到计算机中心去亲自体验一下这些软件,学生一般比较愿意学习动手性比较强的知识,这也是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概率统计在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谁都离不开它,学习它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以在备课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怎样把知识有效地传达给学生,更多的还是让学生去思考把这些知识运用到什么地方,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统计例子,还要注意课堂的效率。 作者:刘乃嘉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概率统计论文:概率统计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点———从知识点激发学习动力 (1)增加知识背景的理解对于每一节课的内容,从点入手,从细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时,跟中学有关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类比引入的方法,将使学生从熟悉的内容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以讲解数学期望这一节内容为例,数学期望在中学阶段是高考的一个必考内容。以例子开始:已知影响股票价格的基本因素有利率的变化。现假设人们经分析估计利率下调的概率为60%,利率不变的概率为40%。根据经验,人们估计,在利率下调的情况下,该只股票价格上涨的概率为80%,而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其价格上涨的概率为40%,求该只股票将上涨的概率。当我们讲解课堂的内容时,就可以通过一些动画进行演示,增加学生的数学直觉。(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形式现在互联网信息发展迅速,资源又相互共享,促进教师探索新的教学形式。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就接触和使用电脑,信息交流很全面,很容易被网络上的很多新鲜事物所迷惑。所以,概率统计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将学生从其他的诱惑中吸引回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时下流行的微课堂、“慕课”课堂给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方式。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增加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概率统计这门课程的吸引力。(3)参与概率统计实践概率统计知识有很多的实际背景意义。可以建立很多的统计模型,比如:统计、测量、评价等。使用的教材上面也提供了假设检验、回归分析与方差分析的模型,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很重要的意义,能够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每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创新杯活动,学生都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 2.线———将知识贯穿为一条主线 (1)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吴赣昌编写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的内容为例,前面四章内容是属于概率部分,从第五章开始为统计部分。概率论部分侧重于理论探讨,数理统计部分则是以概率论作为理论基础,研究如何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推断。通过总结知识的主线,指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这门课程。(2)发挥教材的重要性。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在根据需求不断改版,使得教材内容不断精炼,在计算机模拟方面还附有程序的代码,更加方便学生的学习。例如给学生演示了高尔顿板钉试验,那么这个试验是怎么形成的呢?就可以告诉学生从课后的项目七的第一个例子找到,还有其他的分析、假设检验等,都能从课本的附录中学到,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课后习题也有与生活相关并且很有趣的题目,也可以让学生去讨论学习。 3.面———全面整合课程的内容 (1)从知识的角度概括概率统计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前续部分,它需要高等数学作为基础,后续为学习统计学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能发现课程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必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学生普及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带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2)以身作则,进行“爱”的教育现代教育理念还要求教学进行爱的教育,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爱”不仅体现在爱自己,爱身边的人,爱这个社会,还体现在专业上,带动学生对这门课的喜爱。学生通常喜欢博学的老师,这也是因为这样的老师对专业有很高的造诣,并且有对这个专业的执着。如果能把这种对学术的热爱传递给学生,也能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有趣之处,提高学生的数学审美,树立学生的学习概率统计的价值观。 4.结语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双方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博弈,各方都希望达到自己的最优:教师总是尽可能地从自身对学生的认识,来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而学生总是想着通过对这门课课堂上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教学应该使得双方达到均衡,以此来达到双方的共赢的状态。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上的一些见解,希望各同行交流指导。 作者:黄远敏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概率统计论文:本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改变传统教学思想 改革教学内容传统的概率统计教学存在“重概率,轻统计”和“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概率统计的教学,也不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卓越人才的目标。为适应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精简、改革教学内容。在不影响课程教学体系的完整性这一前提下,适当删减中学数学讲授过的内容,使其与中学的教学内容有机衔接;酌量减少概率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相应增加数理统计部分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时数,加强统计方法的应用及利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等内容的教学。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教学内容方面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注重概率思想方法和模型化思想方法的训练,注重抽象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2改革教学模式,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法 2.1改革教学模式,强化知识应用 目前,在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概率统计的课程教学依然按照普通班的教学模式,过多地强调理论的严谨性和完整性,忽视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为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在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中构建以数学思想体系传授为核心,抽象的数学理论与实际应用背景相结合,采用实际问题驱动、结合案例教学的模式。教师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引领者,不局限于仅传授数学理论和数学知识,而是由实例出发,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重视引导学生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问题。例如,在讲授数学期望的相关知识时,引入实例“赌金分配问题”:甲、乙两个赌徒各押赌金32枚金币对弈,假定两人取胜的概率相等,约定在一次比赛中先赢6局者为胜,可获得全部64枚金币。在甲赢5局而乙赢3局的情况下赌博因故中断,问总赌金如何分配才合理?有人认为赌金需平分,也有人认为甲乙两人所分赌金的多少,应与他们获胜机会的大小成比例。实际上甲、乙两赌徒所分得的赌金就是数学期望值。通过这样直观的例子引出数学期望的概念,可以使学生将复杂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进一步掌握数学期望的概念,并利用数学期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及方法 在实施卓越计划背景下,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应该是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为目的。概率统计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例题等往往涉及很强的实际背景,在教学时,教师有必要融入建模思想,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从繁复的背景以及结构中提取出数学模型加以求解,体现以教师为导引、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学项分布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教师可采用一个关于保险的实例。例如,一保险公司里有10000人投保,每人每年付12元保险费,已知在一年里投保人死亡的概率为0.006,如死亡,保险公司支付死者家属1000元,问:(1)保险公司年利润为0的概率;(2)保险公司年利润不少于60000的概率。这个问题乍看很难知道结果,但经过分析,可把此问题利用二项分布的知识加以解决,得知保险公司是必定盈利的。 2.3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实验是一门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学生思考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借助数学软件解决问题的课程,它的开展可以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做到会学、会用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教学的时代性。另外,概率统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以用计算机验证一些结论,还可以通过数学软件模拟解答一些计算较复杂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将数学实验融入概率统计的教学。目前,常用的数学软件有Matlab,Mathematica,SPSS,R等,Matlab具有很多优点,可作为首选软件。Mat-lab软件有很多功能,既可以绘制常见分布的分布函数和概率密度函数的图像,给学生以直观演示,又可以用于参数估计、假设检验、计算统计特征以及求某些事件的概率。我们仍以上节的例子为例。本例题可归结为二项分布问题,故可调用Matlab统计工具箱中的函数binopdf命令求解。 3建立客观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模式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手段。传统的考核模式是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期末考试按照固定的内容和格式出题,只注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对学生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方面的考核。另外,平时成绩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好坏。显然,这种考核模式不符合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这种一成不变、模式单一的考核方式,建立能够客观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模式。考核采用理论考核和应用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各占50%,理论考核采用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应用考核包括平时的实验报告、案例分析以及对一些实际问题研究的报告或小论文,主要考核学生对概率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客观合理的考核模式,才能引导学生改变自身陈旧的学习习惯,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总之,概率统计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规律性的学科,我们应该根据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和概率统计课程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张克军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概率统计论文:高中数学概率统计教学对策探讨 1高中数学概率统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师生对概率统计教学的认识 据调查发现,教师随着教学年龄的增长对概率教学的认识也是不同的逐渐改变的。年轻教师通常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则更加侧重于对教育本身的重视,他们更加看重于概率的教育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概率意识。在对学生的调查当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认为概率偏重于计算,而且还要画图,比较麻烦。有些学生只是偏重于做题,而忽视了对于教材中给出的大量例子的理解。这些问题导致了很多学生直到学完了概率这一章,依旧还特别的茫然,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理解概率思想,没能够理解概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概率与日常生产生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1.2师生对概率应用的认识 概率统计是一门与日常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努力引导学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概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概率意识。如果没有培养出学生的概率意识,也许在刚刚学习的时候,学生还会做题,但是时间一久,由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概率的思想,就会很容易忘记。概率知识只有把它充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才能够充分发挥概率的价值。教师在概率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概率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认为只要考试不考,高考不考,就没有必要去学习。这样做不仅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无法真正培养出学生的概率意识。 1.3师生在概率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许多教师认为,在概率的教学过程当中,很多实践性质的作业很难去完成。并且在这一章当中,概念和模型都比较多,学生如果没有充分理解相关的概念是很难真正掌握概率知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用大量的例子,通过分析这些现象的特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概率知识,培养学生的概率意识。很多教师认为概率课比较简单,不是考试的难点,因此缩短概率课的课时,使学生对概率的认识只停留在会做题上,并没有真正达到新课标对概率课的要求。而学生在对概率的学习过程当中,常常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理解。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使得学生看到题目就忙于去计算。教师在概率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建立起概率模型意识,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学生充分理解模型的特征,淡化计算。 2高中概率统计教学问题解决对策 2.1改变教学观念 教师在概率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概率的重要性和概率对于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概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简单的应对考试,而是要使学生能够充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解决生产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还要清楚地了解新课程标准对概率部分的要求。课标是编写教材的依据,很多教师对课标不熟只是单纯地按照教材的内容去讲解,而编写教材的人对于新课标又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这样就会造成教学上的偏差。教师只有在熟读课标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高中概率课程,从而更好地完成概率教学的任务。教师还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有采取有效地教学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概率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要在教学过程当中把概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好在课下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培养学生采集、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只有经过自己亲身感受,才会对概率有更深刻地理解。如果学生只是停留在做题上,机械地去生搬硬套公式,是根本无法真正培养出概率意识,无法把概率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的。 2.2深化课程改革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并通过实例,在具体的情景中了解有关概念的意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标是教材编写的基础,教材要体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学只有按照课标去进行,才能够达到要求。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一定要淡化计算,注重对于学生概率模式和概率意识的培养。而不应该像以前一样只看重高考考什么,高考考的多就重点教,高考考得少,就少教甚至不教,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3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高中数学概率统计的教学当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概率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概率与日常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把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当中去。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改变以往陈旧的应试教育观念,找到合理解决概率教学问题的对策。 作者:韩增红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概率统计论文:概率统计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一、统计模型的参数选择 1.动力、燃料等五大类产品价格连续上涨 2003年到2005年,内蒙古燃料、农副产品类、其他工业原材料、化工原料、纺织原料类和动力类等五大类产品购进价格持续五年增长。其中、化工原料类、燃料和动力类产品价格涨幅较大。 2.纺织原料类、木材及其他原料类购进价格比较平稳,波动不大 2003年到2007年,全区纺织原料类、木材以及其他工业原料类购进价格比较平稳并伴有上涨趋势,涨跌幅度不是很大。 3.总的来说,九大类原材料产品价格大部分都是呈上涨趋势 2003年到2007年全区原材料产品价格上升占的比例比较大,下降占的比例比较小,在2004年和2005年的期间,九大原材料产品价格全面上涨,其中,有五大类原材料产品价格连续五年上涨,其他四大类在个别年间出现产品价格下降的现象,但后期仍然保持上涨的趋势。 4.据调查,五年当中,大部分产品购进价格都在上涨 在所调查的37个行业当中,其中,五年内价格全部上涨的行业有31个。在2005年,37个行业产品的购进价格都是在持续上涨,其余各年份的行业产品购进价格仍旧保持上涨的趋势。 5.有色金属材料、黑色金属材料、农副产品类及化工原材料产品价格波动比较明显。2003年到2007年全区有色金属材料、黑色金属材料、和化工原材料购进价格波动较明显,这三大类产品购进价格均在2004年呈大幅上涨趋势,而黑色金属材料在2005年开始出现下滑,一直到2007年,价格回升。化工原材料产品购进价格在这五年期间波动也比较明显。农副产品类产品购进价格五年内持续上涨,2004年创五年新高。其他年度也有涨有跌,但总体保持上涨趋势。 二、在经济管理决策中的实践应用 在进行经济管理决策之前,通常会存在不确定因素,具有随机性,因此,所作出的决策存在一定的风险,只有正确、科学合理的决策才能达到以最小的成本谋取最大的利益的总目标,才能尽可能节约投资的成本。通过利用概率统计知识制定出合理决策,从而实现最终目标。下面以数学期望、方差等计算方式为例说明它在经济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三、统计模型在经济管理项目决策中的发展 统计模型已经是现阶段比较成熟的可适用的工具,掌握大量统计资源,在此基础上,应用统计统计建模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难题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随着统计数据校验领域、校验方法的发展,有准确的信息作为基础,统计工作的前景必将是广阔的。计划投资也在不断进行改革,“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使投资决策变得更加具有自主性。同时,健全投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监管势在必行。因此,推行统计模型变得尤为重要。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构建数学建模,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促进经济的进步,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在经济领域,存在的实例还有很多,我们要走在时代尖端,步步领先。因此,科学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进行科学决策呢?我们可以运用数学思想,把在经济领域遇到的问题转化成数学方面的问题,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作者:林希 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概率统计论文:概率统计网上测试系统的重要性 一、使用网络练习,尽量减少纸张和笔墨的使用 可以环保节能学生们在中学的时候成天在大量的试卷堆里生活,让他们对那些纸质的试卷有着某种疲倦和厌烦,还造成大量纸张的浪费。另外纸质的作业和试卷经常会有学生自己完全不动脑筋去做,直接把别人的拿过来抄一遍,有时甚至连题目都不去仔细的阅读。网上练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抄袭现象,因为网上练习系统可以采用自动组题的方式,使得每个学生所做的试卷不一样。每个学生都必须自己去好好思考和做准备,才能完成本次练习。这样的做法也有助于对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学风问题逐渐改善。 二、网上测试系统的使用 让学和教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作为基础课程,往往是大班上课,老师们为了完成每一次的概率统计作业批改,需要翻动多则上百本作业,浪费很多时间,也不能随时随地携带这些作业,学生和老师都一直重复着收作业、改作业、发作业的过程。如果每一次作业在网上完成,就可以减少很多这样的麻烦。只要有网络信号以及能够上网的工具,学生和老师们可以灵活的去完成作业和批改作业。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完成这样的工作,不需要搬运厚重的作业本,不会和其他工作相冲突。 三、网上测试系统可以让学生随时得到老师的辅导测试系统 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把平时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罗列,还把每章的重要的知识点和重点题型的总结起来,甚至把平时上课讲的很多例题都放在系统中,学生们在课后进行复习的时候随时都可以看到老师课上的内容,还可以把学习中发现的问题留在答疑一栏,老师随时看到随时解答,这样的方式也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本人已在一部分所教班级使用这样的系统来辅助教学,两轮教学下来,从结果来看,比没有用这个系统的班级教学效果明显要好。当然,对于整个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效果的提高并不完全取决于某一种教学改革,离不开其他教学环节的改善,但是这个系统的使用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状况进入良性的循环,这样对学生们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着非常好的影响。将来的教学中,希望能够利用这样的辅助系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让概率统计课程的教与学不再无趣,改变数学学科枯燥难学的长期效应,也能逐渐让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有所提高。 作者:陆媛 单位:盐城工学院基础部 概率统计论文:危岩破坏概率统计论文 一试验结果分析 1激振信号自相关特性 为了探讨危岩突发性破坏产生的激振信号在不同时刻的相互依赖关系,即激振波的周期性特征,可对激振信号进行自相关分析。可看出实验条件下危岩破坏激振信号自相关性具有如下特征: (1)危岩破坏y方向激振信号的自相关系数幅值大于x方向激振信号的自相关系数,如与激振源第11#危岩块相邻的第12#危岩块中部的1#测点量测的y方向自相关系数约为100,而y方向自相关系数为49,约为y方向的0.5倍,而位于第13#危岩块的2#测点记录的y方向激振信号的自相关系是x方向激振信号自相关系数的5.6倍。激振信号自相关系数越大,表明危岩破坏产生的激振信号对时间的依赖性越明显。 (2)危岩块之间界面的完整性对激振信号自相关系数出现频率的影响是显著的,界面越完整,激振信号自相关系数变化频率越高,波形越密,如位于第12#危岩块的1#传感器和位于第13#危岩块的2#传感器记录的激振信号自相关系数频率明显大于位于第22#危岩块的3#传感器记录的激振信号自相关系数变化频率。 (3)危岩块之间界面的完整性对激振信号自相关系数持续时间的影响也比较显著,危岩块之间界面的完整性较差时激振信号衰减所需时间越短,如位于第12#危岩块的1#传感器和位于第13#危岩块的2#传感器记录的激振信号自相关系数持续时间均在20ms左右,而位于第22#危岩块的3#传感器记录的激振信号自相关系数约为15ms。 2激振信号统计特征 实验条件下测试的危岩破坏激振信号为激振加速度,给出了1#、2#和3#测点x方向(水平方向)和y方向(竖直方向)激振信号的均值、有效值和标准偏差统计数据, (1)各测点x方向激振信号的均值、有效值及标准差均小于y方向的数值,表明危岩破坏瞬间产生的激振信号的强度在y方向表现得较为显著,其中激振信号均值的负号表征激振作用的方向竖直向下。 (2)距离激振源越近,激振信号强度越大,如第12#危岩块邻近激振源,位于第12#危岩块的1#测点的激振信号的有效值明显大于位于第13#危岩块中部的2#测点和位于第22#危岩块中部的3#测点的激振信号的有效值。 (3)2#和3#测点与激振源第11#危岩块之间的距离虽然相同,但是由于2#测点所在的第13#危岩块与1#测点所处的第12#危岩块之间的主控结构面存在非贯通段,而3#测点所在的第22#危岩块与1#测点所处的第12#危岩块之间属于较紧密结合的岩层界面,如2#测点y方向的有效值明显大于3#测点y方向的有效值,表明激振信号强度穿过非贯通段时耗散量要小于穿过岩层界面时的耗散量,换言之,危岩块之间的完整性越好,越利于激振信号的传递。 (4)每个测点y方向的标准差均大于同一测点x方向的标准差,测试点与激振源之间的距离及激振信号传递路径中危岩体之间的完整性对激振信号标准差有一定影响,测试点与激振源之间的距离较小时,激振信号标准差反而较大,激振信号传递路径中危岩体之间的完整性较差时,激振信号标准差反而偏小,这一现象似乎有悖常理,可能与危岩突发性破坏产生的噪声有关,尚需要做进一步分析论理。 二结论 激振效应是危岩破坏瞬间释放出的能量向四周传播表现出的动力学现象,可用激振加速度表征危岩破坏激振信号,劣化相邻危岩块的稳定性态。基于坠落式危岩室内模型试验,本文对激振信号的概率统计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激振信号具有一定自相关性,用自相关系数表征。自相关系数越大,表明激振信号对时间的依赖性越明显,且竖直方向激振信号的自相关系数大于水平方向激振信号的自相关系数,如3#测点记录的激振信号竖直方向自相关系数是水平方向自相关系数的5.6倍。 (2)危岩破坏瞬间,距离激振源越近,激振信号的均值、有效值和标准差数值越大,且竖直方向的量值大于水平方向的量值。 (3)实验条件下激振信号的概率密度呈现单峰型近似正态分布,表明危岩破坏所释放的能量具有点荷载特征,概率密度水平方向的峰值强度大于竖直方向的峰值强度,如3#测点水平方向峰值强度是竖直方向峰值强度的1.6倍。 (4)危岩块之间界面的完整性影响着激振信号的传递,完整性越好,越利于激振信号的传递。界面越完整,穿越界面后激振信号衰减所用时间越长,激振信号的统计特征值及概率密度峰值越大。进一步研究中,应针对具体的坠落式危岩进行危岩破坏激振效应相似模型试验,据此科学解译危岩破坏激振效应。 作者:陈洪凯杨铭唐红梅王智胡丹张景昱单位:三峡大学重庆交通大学 概率统计论文:数学建模概率论数理统计论文 一、将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融入到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的教学课堂上 1.教学课堂中注重实例的讲解 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课程上,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基本内容中加入更多的实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记忆。例如:在讲概率学中最基本的加法公式时,加入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利用俗语“三个臭皮匠”的相关内容作为教学实例。俗语中有三个臭皮匠的想法能够比的上一个诸葛亮,意思就是说多个人共同合作的效果比较大,可以将这种实际中的问题引入到数学概率论的教学中,从科学的概率论中证明这种想法是否正确。首先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想要证明三个臭皮匠能否胜过诸葛亮,这个问题主要是讨论多个人与一个人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是否存在较大的差别,在概率论中计算解决问题的概率。用c表示问题中诸葛亮解决问题的能力,ai表示其中(ii=1,2,3)个臭皮匠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臭皮匠单独解决问题存在的概率是P(a1)=0.45,P(a2)=0.6,P(a3)=0.45,诸葛亮解决问题存在的概率是P(c)=0.9,事件b表示顺利解决问题,那么诸葛亮顺利解决问题的概率P(b)=P(c)=0.9,三个臭皮匠能够顺利解决问题的概率是P(b)=P(a1)+P(a2)+P(a3)。按照概率论中的基本加法公式得P(b)=P(a1+a2+a3)=P(a1)+P(a2)+P(a3)-P(a1a2)-P(a2a3)-P(a1a3)+P(a1a2a3)解得P(b)=0.901。因此,得出结论三个臭皮匠顺利解决问题存在的准确概率大于90%,这种概率大于诸葛亮独自顺利解决问题的概率,提出的问题被证实。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建模找到学习的乐趣,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到了基本的概率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这一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2.课设数学教学的实验课 一般情况下,数学的实验课程都需要结合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将各种数学软件作为教学的平台,模拟相应的实验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应用到教学中已经越来越普遍,一般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中的计算都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进行计算。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软件有SPSS以及MABTE等,对于一些数据量非常大的教学案例,比如数据模拟技术等问题,都能够利用各种软件进行准确的处理。在数学实验的教学课程中,学生能够真实的体会到数学建模的整个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自发的主动探索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的相关知识内容。通过专业软件的学习和应用,增强学生实际动手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数学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取得较高的教学效果,这种传统的教学也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的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讲述教学与课堂讨论相互结合,在讲述基本概念时穿插各种讨论的环节,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对新的知识内容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觉探索新的知识。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证明,这也是在概率论中融入数学建模基本思想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新的知识概念时,首先引入适当的教学案例,并且,案例的选择要新颖具有针对性,从浅到深,教学的内容从具体到抽象,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启发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开始主动探索,案例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概率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发散思维,并利用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的基本内容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只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够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 4.有效的学习方式 对于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的相关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而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需要多种技能的相互结合,综合利用。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一味的参照课本的内容进行教学,而是引导学生学会走出课本自主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背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前,教师首先补充一些启发式的数学知识,传授教学中新的观念以及新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进行课后的习题练习时,教师需要适当的引入一部分条件并不充分的问题,改变以往课后训练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在得到基本数据后,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专题讨论的内容,鼓励学生能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改变以往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验证自己的想法。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将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融入课后习题中 课后作业的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过程。概率论统计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更多的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实际应用所学的知识。对于课后习题的布置,可以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其中,并让这种思想真正的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在实践中学会应用,不仅能够巩固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课后的习题可以布置为测量男女同学的身高,并用概率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分析身高存在的各种差异,或者是分析中午不同时间段食堂的拥挤程度,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或者是分析某种水果具体的销售情况与季节变化存在的内在关系等。在解决课后习题时,学生可以进行分组,利用团队的合作共同完成作业的任务,通过实践活动完成训练。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领会到了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还能够将概率统计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问题中,并通过科学的统计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实际操作的综合能力。 二、总结 综上所述,将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融入到概率统计教学中,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课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随机想象的相关理论知识逐渐被广泛应用,概率论以及数学统计课程的学习也变得越来越实用,在概率统计中加入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概率统计具有的实用性,并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改革,这种教学方式也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将概率统计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都琳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概率统计论文:概率论数理统计论文 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现状 一是课时设置较少,而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加快速度,知识点没办法讲细,势必会造成学生“贪多嚼不烂”;且课程内容较多,如果老师本身的知识结构沉淀不够,只是“照本宣科”,简单介绍概念、定义、理论和方法,缺少对实际的概率统计背景知识及发展现状的介绍,忽视对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所教知识、方法不能被学生接受、及时掌握。二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思维固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过关,对于考试涉及不到的课程知识,就只是简单了解或干脆不学,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注重课程思想方法的领悟,只是忙于做题,把学习的目标仅仅定位于能看懂例题,会做课后习题,只关心具体解题的步骤,从而去模仿解题,而不是领会课程知识所呈现的方法。三是教师忽略与相关学科间的关系,只进行单一教材的课堂教学,没有适当穿插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学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教材比较陈旧,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实例较少,即使有一些联系实际的实例,也不涉及到当今科技信息,导致了学习与实践的脱节;教师在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理论与实际联系少之又少,即使有,表现的应用背景也被形式化的演绎一带而过,学生“雾里看花”,难以琢磨、难以理会,畏惧心理滋生。同时,教材中都是一些联系很紧凑的理论,以及简化了过程的证明和计算,学生感觉不到学习乐趣,意义就更谈不上了,这也是造成很多学生放弃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只背重点、记忆模仿解题应付考试的重要原因。 2问题的解决方案 2.1从整体内容上把握教材 根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该课程整体上是讲述三个大的问题:一是概率论部分,介绍必要的理论基础;二是数理统计部分,主要讲述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并介绍了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三是随机过程部分,在讲清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主要讨论了平稳随机过程,是随机变量的集合,能完全揭示概率的本质。课本上的很多问题都是围绕这三个问题来讲述的,因此,要打破“重理论,轻应用”“重概率,轻统计”的教学思想,且从整体上完整地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讲授。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点多而零散,初学者对知识点不容易全面系统地把握,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复习回顾,从而使学生能够高效而快速地理解所学知识,系统掌握这有机结合的三部分内容。 2.2在讲授中要有其客观背景 很多学生虽然在中学接触过概率知识,但那只是皮毛,大学更注重的是思想的培养,而且本课程从内容到方法与其它数学课程都有本质的区别。因此,老师在讲解基本概念时,一定要把来龙去脉讲清楚。比如在评价棉花的质量时,“既需要注意纤维的平均长度,又需要注意纤维长度与平均长度的偏离程度,平均长度较大,偏离较小,质量较好”,这些常识性知识容易理解,学生也有兴趣听,然后就此引入概念———这是由随机变量的分布所确定的,能刻画随机变量某一方面的特征的常数统称为数字特征,它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都很重要。由此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数字特征、数学期望、方差、相关系数和矩,这样学生就很好地理解了概念的实际背景。也就是说,在概念定理的教学中,首先应该在概念、定理产生的背景上下功夫,找出每个概念的实例,用大量事实来说明提出这些概念定理的客观依据是什么,它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意义。比如,一个随机变量由大量的相互独立的随机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而且其中每一个个别因素在总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都是微小的,这种随机变量往往近似服从正态分布,那么这种现象正是中心极限定理的客观背景;再如,在介绍随机过程时,不妨从随机过程实例出发,如股票和汇率的波动、语音信号、视频信号、体温的变化等等。如果忽视了概念与定理产生的实际背景,离开实际去讲概念和定理,学生会觉得学习内容枯燥,而且也很难理解,更不会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发挥该课程的功能。 2.3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主角是学生,通过学生之间对概念、定义、定理、标注、例题积极主动的讨论,以达到更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在教学中引入的案例,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如何选取案例,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当中多花时间找资料、思考,在教学案例中尽可能选取社会热点、先进的科技信息为案例素材,尤其财经类院校应尽可能编写一些涉及财经信息方面的案例。比如,讲到随机变量内容部分,定要在金融经济学中编写涉及到的随机变量的案例;讲到中心极限定理部分,投资学中期权定价理论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讲到参数估计和评价时,保险精算中对平均寿命函数的估计和评价则是很好的案例;随机过程部分,分数布朗运动投资组合的风险度量都是很好的案例等等。如此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讨论中逐步体会基本概念、定义、定理的来龙去脉,实现了有效学习,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 2.4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思考性和启发性都很强的问题,让学生分析、研究和讨论,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要自觉要靠自己,不是由教师牵着走,而是由教师引导走,“授人与鱼,只供一日之炊;授人与渔,使人受益终身”,所以教师应多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比如,教师在每次课结束前5分钟进行下堂课新知识的介绍时,对本堂课学的知识点和前面学过的知识做个串联,最好能随手画出知识点“网络状”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引出下次课要讲的内容,勾起学生的预习兴趣。再如,在讲课时,教师可以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链”,用“问题链”带动和完成课堂教学,可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讨论、做出结论,从而逐步地使教学由“灌输式教育”向“创新型教育”转变,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同时,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有兴趣地去学习知识,引导和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大胆的猜想,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鼓励学生动手探究和创新,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明显。 3结语 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思想,了解课程的客观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性思维,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财经类院校设置该课程的目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它更是一门艺术,是需要反复思考、反复提高的艺术。教师需精心备课,充分准备,始终以教学目的为中心,争取上好每一节课,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的改革始终是各高校非常重视的一个焦点,也是需要每个教师反复思考、改进的重点,我们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紧跟新的科技信息的步伐,努力寻求一种新的突破。 作者:丁立旺黄娟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概率统计论文:数学文化视野下概率统计论文 一、对当下几本概率统计教材的分析 1.概率统计教材中数学文化元素的现状 在高校概率统计教材中,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对概率统计教学进行诠释已经得到数学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教材在数学文化价值教育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概率统计教材在数学文化教育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以盛骤等人主编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缪全生主编的《概率与统计》(第三版)和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的《工程数学—概率统计简明教程》三本教材(后文中分别以教材一、教材二、教材三称之)作为例子,它们在数学文化渗透方面的特点体现在: (1)教材设计更注重生活和技术应用领域背景的渗透 在内容编排方面,每个知识点都能注意以生活实际或当前的技术应用问题作为背景予以介绍,强调知识的直观性和应用背景,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如在介绍条件概率的定义时,教材几乎都能从掷硬币、掷骰子等简单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特殊到普遍地引出条件概率的定义。内容背景涉及较多的是产品质量分析模型(如质量、寿命、含量、误差等方面),教材一和教材三比教材二涉及应用背景的面更加广泛、量更大。在例题和习题设计方面,教材注重以解决有经济、社会、工程技术等方面实际背景的问题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所统计的三本教材中,具有应用背景的例题占总的例题数超过了50%,习题中有应用背景的题目在50%左右,特别是以自然科学为应用背景的题目占了绝大多数 (2)紧密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统计计算能力的培养 加强数理统计的内容,注重统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如增加了假设检验问题中的P值检验法和一些统计图的应用,还介绍了bootstrap方法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增加Excel软件和“宏”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概率统计的研究赋予更强大的工具,没有现代的专业统计分析软件作为研究工具,概率统计问题的研究是不可想像的,在概率统计教材中适当引入统计软件的运用是必要的。虽然现在统计分析软件的功能很强大,但需要经过专业的学习才能掌握,为适应概率统计的入门使用,盛骤等人主编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中就增加了Ex-cel软件和“宏”数据分析工具在概率统计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数理统计方面的运用,这对没有经过专业统计软件学习的学生和使用者有很大的帮助。 2.高校概率统计教材数学文化元素渗透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中数学史的呈现太少 呈现方式不明朗数学史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和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等因素。教材中的定义、定理、法则和公式都是数学家们经过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锤炼后的完美逻辑体系,这种完美的形式忽略了曲折复杂的数学发现过程,但正是这种过程隐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元素。如对概率定义的引入,三本概率统计教材几乎都是这样表达“历史上有人做过……其结果如表……”,然后在表格中列出历史上的几个有关频率的试验,甚至有些教材只是用简短的语言一带而过,然后给出概率的统计定义,紧接着就给出概率的其他定义。这样的表达,学生缺乏对概率定义公理化过程的认识,也失去了一次培养学生提高学习概率统计兴趣与热情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概率定义的形成本身就是数学抽象化过程的典型例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的抽象特性和方法。遗憾的是,目前高校概率统计教材中出现数学史的地方实在太少了。据统计,教材一、教材二和教材三中出现数学史的地方仅有频率的定义中提到的德摩根、蒲丰和皮尔逊等人抛硬币试验的介绍或一些试验数据;教材二在引言中则对概率论的发展历史作了一个简介。三本教材中对数理统计的历史介绍等于0,其实概率统计教材中能出现数学史的地方比比皆是,教材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呈现。 (2)应用背景相对薄弱 概率统计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性广的学科,当前高校教材都注重生活和技术应用领域背景的渗透,社会科学的应用背景相对薄弱。这样的知识呈现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数学文化背景的方式是多样,如重要数学名人物传、数学发展事件记、重要数学成果和概率统计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等内容,这是体现数学文化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从中获取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学精神和体验数学美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当前高校概率统计教材在这方面还比较缺乏。 (3)多元文化缺失 概率统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重要工具,高校概率统计教材在体现这些领域的应用方面有较大的篇幅,但与学生相关生活文化背景的联接方面显得不够,这容易导致学生认为很多概率统计的知识与他们生活或工作相隔遥远甚至没有关联,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兴趣和态度。 二、概率统计教材设计 中凸显数学文化的思考现行的概率统计教材的知识系统逻辑体系已经经过多年的验证,证明是可行的。数学文化视野下的教材设计目的是,如何在现行教材的知识体系中体现数学文化的元素,数学文化很大一部分是内隐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单纯把数学文化内隐的知识部分相关内容简单地累加到教材里面去,而应该有机地结合在概率统计外显的知识内容中去。下面谈几点构想。 1.关注数学史在教材中的作用 概率统计教材的内容安排要适当兼顾知识发现的历史,使学生能够领略到数学内容发现的过程,体会到数学知识发现过程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精神,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和优秀品质的形成。如在介绍“概率”的定义时,教材的编排最好能介绍概率定义形成的三个历史阶段:概率的统计定义、古典定义和公理化定义。使学生在学习概率的定义时能了解概率定义形成的历史,了解贝朗特悖论的意义,得到数学螺旋上升抽象过程的感悟,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从而学会批判、质疑、独立和严谨的思维品质。在学习DeMoivre-Laplace定理时可以介绍DeMoivre等人在二项分布正态逼近的研究工作,这项研究是数理统计学的基础,也是概率统计思想的重要体现,重温这段历史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回归与相关分析的发现对数理统计学发展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这个统计模型的应用,使统计学由统计描述时期进入了统计推断的时期,它促使一个严谨的统计学框架的形成,学习该知识点内容时,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回归与相关分析的产生历程。其实,概率统计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行数学史介绍的,学生在了解这些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将会得到浓厚的数学思维熏陶。 2.强调知识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概率统计的数学文化部分呈现要以导引的形式出现,而不能把相关内容简单地累加到教材中去,从而保护学生自我探索热情,使数学文化真正植根于学生的知识建构中去。如在“概率的基本概念”部分,有必要介绍概率定义形成的三个历史阶段,但在具体的教材呈现中,没有必要把这些历史材料详细地罗列到教材中去,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数学史料添加到教材里面去,只能增加教材的容量,导致教材臃肿,变成数学史的堆积而已。而应该是在循序渐进介绍概率定义的同时,适当采用简洁和引导性的语言,营造一种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查找相关学习资源,让学生既能感受到概率定义的发展历史,也能掌握如何通过查找资料来进一步验证和了解这种发展的详细情况的能力。又如,在“假设检验”这一章,可以介绍历史上威尔登检验骰子是否均匀的试验,但没必要陈述这个试验的详细过程,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把威尔登与皮尔逊对试验结果的争论呈现出来,使学生既能了解假设检验产生的这段历史,也可以重温探索科学的过程。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功能 概率统计的数学文化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长处,使繁杂的试验得到验证、使内隐的内容得以外现,从而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数学文化熏陶。概率统计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的数学分支,随机现象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广泛存在,随机规律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数据,因此信息技术便成为了概率统计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作为概率统计中观念部分的数学文化内容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得以充分的展示。体现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出数学实验。概率统计中的大部分定义、定理、公式都是经过大量的试验得来的,这些大量数据的分析和演示在以往没有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是不可想像的。如“概率”定义的形成,教材通常会举出蒲丰、德摩根和皮尔逊等人抛掷硬币的试验,要重复这些试验,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但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来实现,以提高教学效率。又如,在“假设检验”这一章,可以给出威尔登检验骰子是否均匀的模拟试验:把12颗骰子同时掷了26306次,每次记录下其中出现5或6的颗数。因此,教材可简单介绍实现这些模拟实验的一般方法、程序或算法等素材,供有兴趣的同学使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揭示数学思想方法。概率统计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真髓。如用文氏图来表示事件之间关系来计算概率,通过信息技术的演示可以让学生体会数与形之间的转换思想,帮助学生沟通知识内在联系,解决新问题;用直观的树形图表示样本空间,可以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品质,教材可以更多地采用这些方式来呈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数学美。在概率统计中也能随处可见对称、简洁、和谐和奇异和应用的数学美,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更直观地得到这些美的体验。如正态分布函数的图像,通过计算机作图,可以直观地观察到随着参数变化的正态分布图像的变化,体验数学对称的美;又如用蒲丰投针的模拟试验来计算π的近似值,体验数学奇异的美。 作者:莫达隆欧乾忠单位:贺州学院 概率统计论文:概率统计下的计量经济学论文 1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 周口师范学院学院在第四学期为统计学专业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每周4个(3节理论课+1节实践课)学时,共68学时。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统计、数学交叉结合的学科。其内容体系分为: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违背基本假设的模型、时间序列分析等内容。该课程开设目的在于让学生基本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与研究理论及方法,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主要包括线性回归分析、违背基本假定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及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等。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内容体系与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西方经济学等紧密相联,我校目前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现实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为支撑,利用数学、概率统计等方法,依据计算机技术,来研究分析伴有随机因素效应的现象的定量关系和发展变化的统计规律的一门学科。计量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新的一个分支,西方经济学为其发展奠定了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对经济变量之间质的分析是计量经济学进行定量研究的前提。数学与概率统计是计量经济分析、理论研究的主要工具,计量经济学在的建立与选择时,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但在实际教学中,仅注重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求解及检验方法,而忽略模型建立的经济学基础;仅仅强调模型的设定是正确的,但是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检验模型是否正确;同时,也未将经济学基础考虑进来。第二,目前的教学过于强调“重思想、重方法”,把必要的数学过程与技巧只是作为解决计量经济学基本思想的工具,不过分强调,而是着重于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分析。第三,在教学时,并没有将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实践。在上机课上,让学生自己操作Eviews软件对课本习题进行操作练习,并写实验报告,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学生并没有机会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经济问题中,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实践相脱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处理经济问题时,感到迷茫,也不知运用相关软件来完成计量经济学的运算,即使能够运用软件,却不知该怎样解释与分析模型的结果。 3计量经济学教学措施 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使学生达到掌握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和方法,了解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新发展;要求学生能够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对实现经济数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为继续学习高级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打下基础。 3.1理论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发展 提升教学效果加强理论教学,同时开展创新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协调发展。 3.2以"任务"驱动教学 课程理论知识、使用专用软件、提出研究问题、解决研究问题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四大任务。带动学生的自主创新及动手能力,适时的给学生布置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划分和挑选教学内容 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进行反复讨论和界定,形成分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 3.4教学和考核形式的改革 不应把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标准,在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的基础上,分组讨论课题、课程小论文等考核形式都非常值得借鉴。 作者:顾翠伶王亚子高继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概率统计论文:数理统计与概率统计论文 一、教学改革成果 长春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工、理、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的省属多学科重点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则是培养人才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内容紧密地与各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对全校各专业进行了调研,了解了各专业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需求,及时修订、调整和更新了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增加了突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例如,在经管学院各专业,我们增加了统计内容的学时,达到64学时,有利于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在社会工作专业,增设了概率论这门课程,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共有80学时,学校开设过本课程的双语教学,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使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曾将本课程分成“概率论基础”与“数理统计”两门课开设。本系教师在上数理统计课时给学生讲了一点SAS软件和SPSS软件知识,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之后由于课程整合的需要又合并成一门课程。经过多年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结合长春理工大学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1997年开始使用学校自编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目前课程组成员编写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01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新教材在本校已经使用了3年,效果很好,2013年获得兵工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同步练习册每年发行一次,做到实时更新。在校园网上建立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精品课网站,同学们可以下载与课程同步的PPT、往届的练习题,还可以在网上留言,解决疑难问题。在该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分类教学改革成果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对理、工、文、经、管、法等不同专业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分类教学还缺乏反馈信息;有些院系缺乏本课程的实践环节,不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信息化背景也给教师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对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的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解决信息化背景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统一。下面从三个方面说明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分类 教学与课堂教学改革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理、工、经管、生命、社会工作等不同专业的分类教学,针对不同专业采取不同学时、内容有所侧重的分类教学模式,加强统计方法的应用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分类教学进一步进行探讨。 (二)进一步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精品课网站的建设定期对全校各专业进行调研,了解各专业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的反馈与需求,及时修订、调整和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目前长春理工大学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省级精品课,为了更好地顺应信息化大环境的需求,学校会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网站的建设,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便捷。 (三)增加课程设计、计算机实践环节 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课程设计、计算机实践环节,结合较多的应用实例,留一些开放性的案例,要求学生做案例研究,写出合格的研究报告,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参加数学建模竞赛。通过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提供一个学生、教师课后交流的平台,吸纳部分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当中,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数学理论与方法,而是通过教学,在传授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使学生更多地领悟该门课程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促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总结 总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到本课程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本课程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近几年来,通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了长春理工大学创新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这对于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施三支李延忠马文联成丽波孙艳闫丽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理学院 概率统计论文: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论文 一、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课程教学特点 1、学生基础知识层次差异性 大民族高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民族地区服务和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由于民族高校招收学生的生源大多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民族生或者是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教育资源和教育整体水平的不均衡,使得民族高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上有较大的差异,同时进入大学后,由于概率统计课程特点,它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有着较高的要求,故在知识的延续和递进中使得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上有着明显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由于学习基础的差异,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层次差异性明显较大。 2、课程教学方式单一目前 在民族高校的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大部分还是使用黑板讲授加电子讲稿、教学内容比较传统,比较注重数学原理的推证、数学计算方法的讲授,即使有个别学校在概率统计课堂教学中有融入实验教学内容,但也仅仅限于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并没有将实际经济问题案例与数学知识、数据分析软件结合起来综合应用,概率统计知识的综合应用性并没有体现出来。教学方式还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布置问题和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的传统被动方式。 3、教学内容与学时的矛盾概率统计 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经济数学课程,它有着数学课程的典型特点,非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知识的递进性,推导证明的完整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本科教学内容中所有内容都要设计到,还要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把知识点理解和掌握,又存在学时的限制。 4、实验教学体系缺乏虽然实验教学 在我国一些重点高校教育中已引入,但整体都还是实践阶段,目前关于大学数学课程实验的教材也有一些,大学数学实验课程也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民族高校中,经管类专业的数学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缺乏,还没有形成实验教学体系。 二、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 课程引进实验教学的意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经济数学课程中实践性最强的一门课程,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在后续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中保障性最强的一门课程,是进行后续经济研究的必备工具。目前国外数学课程中引入实验教学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国内重点高校的部分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数学课程也在通过探索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国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中也可逐步引入经济数学实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可以有以下作用: 1、增强经管类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介绍常用的试验工具和软件,深化学生使用计算机数据分析软件的程度,丰富和优化了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3、借助数据分析软件、数学软件,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的概率统计知识对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尤其是在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实证分析能力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4、引入经济实验教学方式,弥补了传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理论性强而实践环节较弱的状况。 5、这种经济数学实验教学方式和传统讲授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可以逐步改善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数学课程在学习中的“不好学、不善用”的现象,还可以丰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且对于微积分、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有很强的启示性。对深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促进高校精品课建设和质量工程的发展,提高专业的优势竞争力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1、概率统计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思考 针对目前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在概率统计课程学习中呈现的情形:(1)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显现出的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方式单一呆板、轻经济应用;(2)经管类学生不知概率统计知识学了何用,学了不用、学了不知怎么用。本文探索和尝试在经济数学课程之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中引入经济数学实验教学方式和实验教学内容,结合传统讲授方式,探索多元化的经济数学教学方式,丰富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实践性和演示性,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兴趣,学生使用经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在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概率统计”课程大多是周3课时以内,本门课程所修的总课时数为48课时以内,在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下,受专业培养方案的限制,并且也无成熟的适合经管类专业的概率统计实验教材,无法设立单独的概率统计实验课程。因此,可在目前的概率统计教学内容中融入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在课程内容的部分章节中结合经济、金融、管理实际问题,形成概率统计课程综合案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综合案例,介绍它的解决思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方法的应用,在掌握数学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分析软件,简化处理过程,锻炼和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让其能够知其何用,知其怎么用。经济数学的其它课程总,在内容、方法比较成熟的条件下,可以再单独设立适合民族院校的经济数学实验课程。 2、概率统计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实践 可结合相关章节内容特点,周期性的给学生布置概率统计的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和综合案例实验报告,小组形式完成验证性的实验报告分析和经济实例的实验报告分析。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下体验概率统计数学知识的理论、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及应用概率统计知识和解决简单经济实际问题能力。在有限的学时下,课堂教学中补充了实验教学内容,会使的教学内容课时较紧张,因此,建议概率统计的知识点的讲授上可以忽略一部分非重点的知识的逻辑推证,转为数据分析软件和经济实例数学化思想的讲解,如在概率统计随机变量的分布特征这一章结合均值和方差的概念计算知识点,可以补充金融学、寿险精算课程中简单金融实例;在讲协方差和相关系数时可以结合管理学、金融风险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如何数学化,如何将数学知识、数学结果反馈到实际问题中去,在大数定律这一章,可以结合寿险精算中保费的计算案例及精算起源特点的综合案例让学生深入思考大数定律的结论,从而把抽象理论具体化、应用化。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环节的补充和实践,让学生进入实际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际问题如何数学化,数学知识是怎么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较好地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逐步转化传统教学方式。通过笔者近两年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在概率统计课程中融入实验教学内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结合概率统计内容及与经济问题的联系性选择概率统计实验教学的内容及案例。(2)结合已有资料,与信息技术老师、实验室老师沟通在实验室里配备合适的数据软件如Matlab及Excel数据分析软件包、Spss数据分析软件。在这一步可结合各民族学校学生的整体层次进行选择,由于课时的限制,对经管类学生使用软件以熟练应用数据分析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使用计算软件为辅。因此笔者在实验教学中选择了Matlab和Excel数据分析软件包。学生反映效果也较好。(3)讲授理论教学时也建议在多媒体教室中,理论教学中可以融入一部分计算机数据分析的实现过程,让学生直观的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 四、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课程实验教学的瓶颈 1、部分学生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过分依赖数据分析软件在概率统计教学中引入了实验教学的内容,激发一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也比较明显,通过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使得数学知识的应用性较强。但在实验教学中也发现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依赖思想,认为反正有软件,对概率统计知识的具体的计算方法和原理很忽视,以后会不会都可以靠数据分析软件求出结果来。因此也伴生了这种不注重数学理论、数学计算知识的学习,过分依赖数据分析软件的现象了。 2、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缺乏 在概率统计教学中融入实验教学的内容,这就使得承担概率统计课程的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数学原理和方法、数学的体系框架,还要具备熟悉操作多种数据分析软件的能力,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综合经济案例来给学生引导,还需具备一定的经济、金融、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这就对承担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数学老师必须向复合型的专业数学老师转变。而目前在民族院校中承担这一基础课程的老师普遍教学任务较重,师资紧张,典型现象就是教师忙于代课,对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的提高和学习上缺乏时间和精力,复合型的课程实验教学人才和师资紧缺。 3、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的取舍 在现有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既定的情况下,要想在有限课时中完成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补充的内容,只能将已有的教学内容中的部分知识点简化了,如何合理安排概率统计课程的数学原理、数学方法的讲授、实验教学内容的补充,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适当的取舍,这也是目前制约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方式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 课程实施实验教学的建议以上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已经在实践中有了一定的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知识、数学思维品质的养成、数学知识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加大对概率统计课程复合型 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在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探索过程中,要求老师具备以下:数学知识的积淀、计算机操作水平的适时变化、经济类及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及数学化能力,这都对概率统计课程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加快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实验教学的进程,必须要加大对课程复合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培训和队伍的建设。 2、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 由于在课程内容中充实了实验教学内容,所以学生的概率统计作业不仅仅是传统的数学习题的计算及推证,还需要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完成一些验证型实验报告、综合型经济实例报告的分析。对概率统计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加大小组报告成绩、平时考核比重,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创新素质的具备、数学知识应用性的能力。 3、依据专业特点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充实实验教学案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由于概率统计课程大多是在大二开设,专业课程也已开设了一些,可依据专业课程内容,适时补充经济问题实例,充实实验教学案例,丰富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作者:杨晓荣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新一代,其思想素质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茶文化下的儒家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融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的质量与效率,促进社会的发展建设。但现阶段,二者的融合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本文针对茶文化下的儒家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作用的研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1茶文化下的儒家思想 1.1茶文化下的“自强不息”思想 茶文化所推崇“死而不朽自强不息”的精神,与我国传统文化下的儒家文化思想不谋而合。二者都强调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报效国家的愿望,从而实现其人生的价值。该思想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进行个人功德的评判的。一个人,对于国家有利,对于社会有益,才可以被称为有功德,才可以称之为不朽。而此不朽是必须通过自身的自强不息才能实现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茶文化中的“自强不息”思想相对于传统儒家思想更为淡然,在家国与社会的使命感下,更显从容之貌,更多了一份宠辱不惊、泰然自若,这份思想也成就着功德之人的谦逊之态,引导着人们在从容之中奋发向上。 1.2茶文化下的“仁爱礼义”思想 “仁爱礼义”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茶文化下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有教无类”、“仁者爱人”、“推已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是该思想的细化分类。“仁爱礼义”思想体现了人们的平等、礼教、仁爱等。而在我国茶文化中,茶道、茶艺的礼仪规范,与儒家的礼文化大同小异,礼仪要求,供茶人与品茶人,必须互相尊重,以礼相待,同一饮茶空间的所有人都要遵守茶道规则,既要谦逊有礼,又要相待坦诚。而茶文化中的“义”,与儒家思想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在某一层面上都是对个人价值的追求。 1.3茶文化下的“和”思想 茶文化下的“和”思想是茶道四谛之一,与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和”相通,都强调了万物的和谐。即在交流处事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着谦恭之心,与人、物、自然和谐相处。“和”思想的又表现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换位思考换取相处的和谐。“和”思想还表现在“以和为贵”上,以人、物、自然之间的调和,三者都是宇宙世界的一部分,没有贵贱之分,当和睦同在。既要以“和”待人、待物、待自然,又要以“和”进行团队合作,重视团队的利益。茶文化下的“和”思想也是当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同样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2茶文化下的儒家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融合问题 2.1道德意识淡薄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精神文化的提高没能满足当下时代的需求。在某些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于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的引入,通常旨在指导学生的良好就业,缺乏道德性教育。例如,某高校在进行茶学专业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茶企市场的需求,对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实用性选择,忽视了儒家思想的德育价值。导致了学生对茶文化的掌握只在技能理论方面,忽略了道德方面的问题。此外,高校的思政教育对政治引导的重视程度往往高于道德教育,也是当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部分学校认为,学生的政治思想正确,就不会引发严重问题,这一思想也直接导致了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的合理融入问题。 2.2缺乏传统文化认同感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家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部分学生对于文化的优劣没有清晰地分辨能力,导致了某些学生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使得传统茶文化下的儒家奉献精神、勤奋刻苦以及艰苦卓绝思想教育愈发困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愈发不重视,甚至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缺失,导致了对传统文化抵触的情绪。使得茶文化下的儒家思想生存空间愈发狭隘,很难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对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的认同感的缺失,直接导致了高校思政教育中茶文化儒家思想的教学效果低下,甚至有些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完全忽视了茶文化下儒家思想的教育,加剧了茶文化儒家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中的传播难度。 3茶文化下的儒家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 我国的茶文化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是我国传统文化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的茶文化下的儒家思想教育,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完善,思想教育课程水平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教学内容的充实 茶文化下的儒家思想可以充实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教学内容。茶文化下的儒家思想的“仁”、“义”理念,可以极大地充实传统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课程,完善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体系。茶文化下的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尊重他人、提升自己等观念,正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的品质,此文化的渗入,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品质的培养。茶文化下的儒家思想中的“礼”对人行为、处事的理论,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完善的行为准则。行为准则的规范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茶文化下的儒家思想可以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更深的思想理解,使其对思想道德的遵守更加到位。综上所述,茶文化下的儒家思想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拓宽了教育内容,完善了内容体系,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健康性。 3.2教学方法的完善 中国茶文化下儒家思想中的“言传身教”可以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传道受业解惑”,还要学会“以身作则”,通过自身道德思想的完善,进行示范教学,推动课程质量的提升。例如,在进行诚信的教育过程中,某高校教师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把每一堂课程的学生要求以及自身承诺都记录了下来,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诚信履行能力,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促进了课堂诚信的教育。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也同样要求学生的自身完善。此外,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因材施教”也是当下思想教育需要注意的地方,只有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化教育,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品质。 3.3教学目标的明确 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对于爱国、人格、心态、人际、精神的倡导以及培养方向,为当下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教学明确了方向。儒家思想的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可以很好地指导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基于茶文化儒家思想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就可以根据其思想的先进性,结合学生的现状,开展教学,指导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往往更能推动教学的体系化、系统化、清晰化,更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成果的提高,增强学生的知识掌握以及运用能力。例如,同样一堂思想教育课程,如果教师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进而影响学习成果,甚至产生厌恶心理,而反之,则会使得学生的学习体系更为完善,促进其思想素质的提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下的儒家思想中的“自强不息”、“仁爱礼义”、“和”等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影响深远。但是目前茶文化下的儒家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融合还面临着道德意识淡薄、缺乏传统文化认同感等问题,认清茶文化下的儒家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针对现存的问题,寻找相应的策略,才能实现茶文化下的儒家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最大价值。
高分子化学论文:新疆少数民族《高分子化学》教学探索 摘要:《高分子化学》作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化学教育专业的一门课程,因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探索了适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探讨了如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提出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及开展互动式教学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少数民族;化学教育专业;高分子化学;教学方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共有47个民族,全疆人口数据显示,全区人口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0.1%,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9.9%。在民族稳定基础之上,要加大基础建设力度,势必需要大量的化工企业在新疆地区建成,急需大批的化学化工专业人才充斥到工作一线,为此能够培养出适合于新疆地域特色,稳定人才留在新疆,一直是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培养人才的主要考虑因素,也是兵团教育系统化学学科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1,2]。新时代下,无论中国还是各个省、市、自治区都面临着高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十三五”规划项目中,对于产业调整,将我国、我区建立成依靠科技,加大竞争力,创立具有新疆特色的实力企业,独立品牌都需要高附加值的科技支撑。新疆地处祖国的边缘,和内地沿海城市或发达省份相比,不具有任何吸引人才的优势。因此,作为兵团的第一高校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教师,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如何能将我们在内地高校学习到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系统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将培养的人才稳定住,扎根兵团,发扬兵团第一代人的精神,继续将科技实施到垦区的各行各业。尤其在面对少数民族的学生时,我们尤感责任重大。他们的大学生教育已经全面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中央政府推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有近二十年的时间,加上“一带一路”的国家大发展步伐,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发、传统文化演进、高等教育体系、人才储备、新建产业、族际交往在新的发展态势下必然会逐步呈现出新的模式。因此,我们在思考和规划我国自己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时,需要把与学校教育相关的核心问题放到这样的国际、国内大形势的背景中,拓展视野,在大量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从国家现代化和少数民族长远发展的角度和立场来分析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我们教师的最基础教育上给予学生最好的知识体系和企业适应能力。《高分子化学》课程是化学化工学院非常关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设计到化工专业、材料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师范类化学教育专业等,不同专业对于该课程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奠定了该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对于现实需要的理解能力。因此针对我院学生进入化工企业较多的特点,学好高分子化学的课程,对他们进入化工企业意义重大[3]。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们选取潘祖仁主编的《高分子化学》第四版的经典教材为国家级优秀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是内地高校高分子化学的必选教材,全书我们选择多个章节进行系统阐述高分子化学涉及的基本知识、合成方法和基本结构性能测试,内容覆盖面广,难度较大[4]。针对32个课时的特点,我们重点讲述高分子化学绪论(基本概念)(5个学时)、缩聚和逐步聚合(5个学时)、自由基聚合(6个学时)、自由基共聚合(4个学时)、聚合方法(4个学时)、离子聚合(4个学时)以及配位聚合(2个学时)[5]。而开环聚合以及聚合物的化学反应以及做全书总结(2个学时)可简单介绍。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对于高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重点内容,又不失负担过重。针对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以及中学化学基础较差的特点,我们将所讲述的内容均增加课时以讲解的更为清晰[6]。 二、教学技巧 1.以关爱为主,鼓励为辅。给民族生上课,首先要以关爱为导向,尤其是语言理解能力和文化差异,关心少数民族学生,引导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诚恳解答每一个问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多讲述高分子化学课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用途,让学生内心感受到学习高分子化学的用处,对自己的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以增强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7]。课间和课余时间多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尽力解决每一个问题。同时,也可以多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少数民族较为感性和热情,在有感情基础的情况下,更容易沟通[8],也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在学习过程中,要多表扬、多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过程中有较强的自卑心理,这就限制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在交流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多鼓励、多表扬他们的学习成果,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积极性。在困难面前,勇于提出问题,解决一个小问题,就可以多掌握一个知识点。同时,一定要虚心学习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礼仪等,理解与尊重他们的民族自豪感[3,9]。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高分子本身是一门应用型学科,高分子材料已经普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橡胶、塑料、纤维织物等。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要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理解如何学以致用[10]。例如,讲解自由基聚合时,有聚乙烯、聚氯乙烯产品,结合我区农业特点,讲解地膜的材质和产品的合成过程。也可以结合高分子实验中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合成,讲解人工琥珀的合成。讲解基本概念时以表面活性剂为例,讲解日化产品洗发水等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高分子化学知识无处不在[11]。 3.教学形式多样,提高教学质量。高分子化学的理论性强、信息量大,是不同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化学的学科,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因此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尤其针对民族学生更为突出。在各大高校主张多媒体教学的大形势下,针对民族学生,可以增加Flash动画模拟悬浮聚合和乳液聚合过程中单体的分散,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简单化,以兴趣为导向,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感性认识[12]。同时,一定要结合板书,尤其是在自由基共聚合的公式推导过程中,一定要在板书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推导,推导过程中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打断教师进行询问,这种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中可以增加基础知识的图片,以增强理解[13]。 4.开展互动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教学授课的对象,也是课堂的主体。常规课堂以教为主,针对民族学生,笔者认为应该多采取提问、让学生大胆回答问题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4]。比如在讲述过阳离子聚合后,讲述阴离子聚合时,多提问,让学生比较阴阳离子聚合的差异,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也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其对课程的理解[15]。 在新疆少数民族高分子化学的讲述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特点,理解并包容他们的学习差异,充分尊重学生,报以能学就好的心态,让学生和教师形成和谐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手段,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讲解和提问相结合,新知识和旧知识相结合,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满足新疆化工人才的需要。 高分子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摘 要]《高分子化学》作为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基础课,是化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并称为“第五大化学”。本文根据作者本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从注重绪论课的教学、优化教学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等方面总结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教学实践、教学体会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分子科学与物理、工程、材料、生物、医药以及信息等众多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密不可分。作为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的高分子化学课程,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并称为“五大化学”,已经被大多数理工科、师范类高校作为化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或是选修课。它以有机合成为基础,与化工原理、数学等学科紧密联系,其中包含了诸多的概念、反应推理,内容多,抽象难懂、学习难度大,同学们普遍反映较为枯燥,因此如何上好高分子化学这门课,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我们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作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积累和探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提高了《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绪论课的教学 第一堂课通常是老师简单的介绍本课程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一些要求后,就迫不及待的开始讲授教学内容,而作为一名讲授高分子化学课的主讲教师,发现高分子化学绪论课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由于同学们对诺贝尔奖都具有极大的兴趣,首先,以专题形式介绍获得诺贝尔奖的高分子科学家的学术贡献,学习高分子学科的发展史,从而认识科学和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从1920年德国Staudinger发表了“ 论聚合 ”的论文,高分子概念的确立;50年代Zigeler和Natta发明配位聚合催化剂,解决了丙烯难以聚合的问题,使石油裂解产物得到充分利用,对化工业的贡献巨大;80年代麦克德尔米德发明导电高分子,直到现在功能高分子得到大力发展。同时,通过举例介绍高分子科学在工业、农业、国防、航空航天、能源、环境、建筑、生物医药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高分子与我们的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密切关系。如应用可降解的聚乳酸作为手术缝合线,可进行自降解吸收而不必进行拆线;应用在航空航天及国防上的各种特种高分子材料,以及现在我们日用的食品保险膜、塑料袋,所穿的衣服材质涤纶、尼龙和聚酯纤维等全都是高分子材料。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高分子材料与人民的生活、工业生产都是息息相关,从而认识到高分子化学的重要性,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教学课程内容 高分子化学是以聚合反应和聚合物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为主线,主要包括高分子的基本概念、聚合物分类、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以及离子聚合方法等主要内容。在教学中,由于课时以及一些客观原因,不可能对全部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因此需对高分子化学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重组和优化,更好的完善教学内容体系。首先,保证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讲解,其中,对传统经典的高分子理论即:高分子的基本概念、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以及自由基共聚进行重点讲解。例如,在讲授自由基聚合的时候,需重点讲授聚合机理和热力学、聚合速率及动力学和聚合度及其分布等内容,其中的阻聚、缓聚等内容作简单介绍就可。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的排序,注重对各知识点进行重组和精炼,兼顾高分子化学最新的科技进展,适当增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热点的教学比例:如活性自由基聚合、ATRP聚合、RAFT聚合、生物医用高分子、超支化高分子、自组装高分子等内容的讲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在有限的学时分配中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高分子化学有“ 五多” 的特点: 内容多、概念多、头绪多、关系多、数学推导多。由于高分子化学很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如果都是采取以老师在台上从头讲到尾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听课感觉枯燥,凭空想像难以理解。因而在讲课方式上采取形式的多样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运用多媒体中图片、文字、声音和动画等方式来辅助教学,使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形象、直观,生动、具体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二、有意识地运用互动式教学,避免照本宣科,像有些认知性的章节采取让学生分成小组,课下一起准备PPT,课上让小组派代表来讲课;讲解公式推导的时候,让学生参与进来,和老师一起推导演算;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高分子化学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邀请本校从事高分子方向研究的老师来给学生就高分子科研的最新进展与动态做专题报告;三、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代表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因此互连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运用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将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在校内的教学论坛上,通过高度的资源共享,让学生能随时查阅学习,发挥网络辅助教学快捷的优点。与此同时,授课教师将自己的电子邮件和QQ号公布给学生,当学生学习上碰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及时快捷的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促进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 作为一名主讲教师,在这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一个老师要想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不陈腐,能跟上科技的脚步,在课堂上能多给学生传授一些关于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和最新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身的专业知识层次水平不断提升对于保证上课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主讲教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提高自己: 首先在上课之后需要多读专业文献,跟踪最新科研进展,把一些研究热点和前沿介绍给学生,利用学生对科研前沿的兴趣和热情来促进教学。同时,将本学院老师的科研研究工作或自身科研研究内容和最新进展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如讲授聚合方法的时候,本人就自己的研究方向 “应用ATRP或RAFT可控聚合方法,合成一系列分子量可控的用于癌症治疗的功能性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拿到课堂上和学生讨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 “活性可控高分子聚合“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科研热情;第二,教师同时需要多参加以促进科学发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学术性话题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如每两年一度的高分子年会,了解高分子各领域的最新的研究动态,开阔眼界;并且现在每届高分子年会都有”关于高分子教育与学科发展的分会”主题,做报告的是高分子界的一些大牛和大家,对启发我们的教学和研究有非常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多听一些名家名师的讲课,学习名家名师的讲课方法,找出差距,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作为一名在一线教学的任课教师,面对一群头脑活跃、求知率强、渴望新鲜事物的年轻大学生,我们在教学上需要不断的学习进步,推陈出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不懈努力。 高分子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传统的《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从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于当前本科生教学的要求,该文从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介绍了自己的经验,通过教学改革、时间和探索,形成了一套有利于相关专业实验教学的科学、合理、有效的高分子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都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能力培养 材料之于现代人类活动是必不可缺的,《高分子化学实验》是材料学相关专业学生必不可缺的是专业实验课程,通过该课程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高分子化学》课程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巩固和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由于传统的实验都是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操作,只要按照讲义“照本宣科”,很多学生并不能主动去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只是完成任务,实验的现象、结果以及操作过程等,并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这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乃至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不利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实验课程,不能让学生简单的重复操作指南,更应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对《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不仅是从教学内容上,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更新升级。结合该专业的教学体验,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 1 优化课程内容,增强实验教学趣味 高分子化学的基础实验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说非常陌生的、全新的。通过基础性实验可以使学生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的掌握,具有很好帮助作用,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从书本落实到实际,增强理论知识的直观认识。但是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只是让学生“看”不能“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必须对基础验证性实验进行改革,使其成为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同时要注意内容设计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例如: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合成(PMMA)”的实验[1],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预习实验指南,按照步骤操作做出结果即止,在实验的过程中不重视实验现象和过程的描述与分析,只考虑是否产出产品,学生很难引起兴趣。调整了实验内容,通过加入小昆虫等形成“人工琥珀”、制作特定形状的模具和定制预想的展示框等,调动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同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比较自由基聚合以及离子聚合等机理的不同,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相关的合成原理、方法和工艺。在教学过程中,将往届学生遇到的问题在实验室投影仪中播放,如:各反应阶段气泡的形成及处理、影响等,让学生产生对照,并进行思考,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学生和老师围绕实验产生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老师进行总结,加深印象,并且对此次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影像存档。 2 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在以往的实验课教学中,只是按照传统做法,让学生自己先预习,然后来到实验室以后进行简单说明,再让学生操作。学生很难形成直观有效理解。近几年,借助于该专业的仿真实训平台,采取了一些改革手段。每次实验开课之前,首现开设了“高分子化学实验技术讲座”,在仿真实验室,将高分子化学实验涉及的原料制备与精制、各种玻璃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成套装置的安装过程、高分子化学几种聚合方法以及一些基本的材料性能测试过程,都通过仿真系统给学生展示,这样就能给学生奠定一个比较好的实验知识基础,保证了学生从高分子化学理论课过渡到实验课的知识结构的衔接性和完整性、针对性。同时,在指导学生实验过程中,注意积累材料。例如:每届学生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要在实验报告中体现;另外要及时保存影像,通过对比,总结出规律,使学生能够对实验现象更加深印象。高分子化学作为材料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为后续的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而高分子化学实验则是验证这一理论基础必不可缺的一环。后续课程的许多理论由于反应周期过长等原因,学生很难通过在实验室做实验来进行验证和理解,没有感性认识。对此,在高分子化学实验过程中合理引导学生对后续的课程开展感性认识,如:高分子流体的粘弹性、分级试验、结构和性能的关系等。由于实验时间有限,采取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在高分子化学实验中的收获,例如:对于自选项目,建议两组学生一组做乳液聚合实验;另一组做反向乳液实验,两组同时进行,互相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分享实验成果,可以共同形成两份实验报告,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增加了他们的实验收获。在专业的实习基地中包括一家塑料薄膜加工企业,在进行高分子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联系企业带领学生入场参观,对整个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进行学习,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大规模的高分子材料实验加工过程有直观认识,并且回到学校实验室后通过实验进行基本的验证,对相关的现象进行分析,巩固了理论知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3 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在高分子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外,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其中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无论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建议专业的教师利用自身的实验研究课题、实验室仪器和氛围,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一方面给研究团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得到熏陶和能力提升。学生通过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可以进一步将基础实验加以提升,不仅对合成、结构分析等进一步深入,同时可以提高科技文献的阅读综合分析能力、科技论文的书写水平提高等;通过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到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得到了用武之地,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自身潜能得到了发挥。以教学与科研互动为教学模式,讲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形成有机的互动,形成了实验教学与教师科研的相得益彰,提高了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科研仪器为教学服务得到了大大提升,实现了实验室的科学合理的开放,提升了实验资源的共享,进一步能够开设源于科研项目的设计性实验,存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几年的实践,该专业学生中很多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从而衍生出自身的一些课题想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校内外组织的“挑战杯”“创新创业项目”等竞赛,多名学生取得了好成绩,同时通过此举,很多学生发表了具有自己思路的论文,有部分学生的实验性论文在教师的指导下发表到了SCI、EI以及核心期刊上,这对学生的就业以及深造都提供了很好助力。 几年的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为今后的实验教学积累了一定经验,同时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学者们将继续深入研究高分子化学实验,积极探索本科实验教学方法,面向社会需求,不断丰富实验的内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注意可持续发展,走出不断创新之路,为培养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实用型毕业生做出努力。 高分子化学论文:涂料工艺学课程中高分子化学知识的有效利用 摘 要:《涂料工艺学》课程与《高分子化学》课程紧密相连,后者是前者学习的基础。在涂料工艺学教学中,有效利用高分子化学知识解释涂料中树脂合成的一些概念,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涂料工艺学的树脂合成知识及结构变化。本文根据教学实践,介绍了利用高分子化学知识帮助解释涂料工艺学中树脂的合成和树脂结构及反应实例。关键词:教学;涂料工艺学;高分子化学 《涂料工艺学》课程是本校材料化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是研究涂料制造原理和涂装技术的学科,对学生今后从事相关科研和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1]。《涂料工艺学》方面教材较多,各具特色。我们选择的是鲁钢老师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涂料化学与涂装技术基础》[2]作为教材。该教材将涂料化学与涂装技术有机结合,深入浅出的阐述了涂料的基础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初学者能很容易掌握涂料基本组分的特点及涂装技术和设备。 从本专业课程系统看,《涂料工艺学》和《高分子化学》紧密相关,可以说后者是前者学习的基础。《涂料工艺学》中涉及到主要成膜物质都是高分子物质,在讲解相关主要成膜物质合成及其结构特点时,将《高分子化学》有关合成知识与《涂料工艺学》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可使教学方式从“填鸭式”变成“启发式”教育,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此,作者根据自己的心得,从有效利用《高分子化学》知识来帮助解释《涂料工艺学》有关概念的角度出发,具体探讨几点《涂料工艺学》教学中的体会。 一、酚醛树脂的合成 在《涂料化学与涂装技术基础》教材中2.2.2节中讲到酚醛树脂的合成及其结构特点。关于酚醛树脂的合成原理及合成过程,教材中对此做了说明,但不太详细。例如酚醛树脂的合成用酸催化且酚过量,为什么形成的是线形缩聚物?用碱催化且且醛过量时,为什么得到的是体型缩聚物?这一点《涂料化学与涂装技术基础》教材中没有提及,很多学生表示对这个问题不了解。这个问题可以用高分子化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高分子化学中体型缩聚这部分提到当有3或3以上官能度单体参与聚合,则将有可能成为体型缩聚。合成酚醛树脂属于2-3官能度体系,苯酚的官能度为3,甲醛的官能度为2,因此本体系有可能形成交联聚合物。当体系中苯酚过量时,反应生成的羟甲基会和甲醛发生反应,而不是羟甲基之间发生反应,因此不能形成体型聚合物。当体系中甲醛过量时,反应生成的羟甲基之间会进一步发生反应,形成体型缩聚物。 如果学生在理解原理的情况下掌握知识,学习显然会更加有效。 二、环氧树脂的合成 在《涂料化学与涂装技术基础》教材中2.2.3节中讲到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双酚A与环氧氯丙烷的配比不同时,其生成物结构也就不同。对于环氧树脂的合成过程教材中讲的并不详细,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可以先回顾在高分子化学中双酚A环氧树脂的合成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新学的知识。 首先在碱催化条件下,双酚A和环氧氯丙烷先缩合成低分子中间体。然后,双酚A的羟基使中间体的环氧端基开环,而后环氧氯丙烷的氯与羟端基反应,脱HCl,重新形成环氧端基,如此不断开环闭环,逐步聚合成分子量递增的环氧树脂。在这个反应中环氧氯丙烷是过量的。如果双酚A过量则得不到双酚A环氧树脂。 三、醇酸树脂的合成 在《涂料化学与涂装技术基础》教材中2.2.4节中讲到由醇解法制备醇酸树脂,需要先用油与甘油进行醇解,形成甘油的不完全脂肪酸酯,在与苯酐酯化制备醇酸树脂。而油与甘油反应生成甘油不完全脂肪酸酯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先进行这个反应,教材上并没有说明,这给学生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联系高分子化学知识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油与甘油作用,会发生脂肪酸再分配,生成甘油一酸酯和甘油二酸酯。生成的甘油一酸酯是为了将甘油的一个羟基进行封端,最终甘油一酸酯会继续和邻苯二甲酸酐发生反应,生成线形结构的醇酸树脂,而不是体型结构的树脂。联系前面我们讲到的高分子化学缩聚反应知识,可以清楚的将醇酸树脂的合成过程解释清楚,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领悟相关知识都是最可取的方法。在《涂料工艺学》课程中很多反应时高分子聚合反应,其反应机理是以高分子化学反应为基础。因此,在《涂料工艺学》教学中,和前面的高分子化学知识多联系,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会有很大的帮助,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高分子化学论文:浅淡材料化学专业的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摘 要]高分子化学实验是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实验课程,该课程既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素养。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实验设计等活动,对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 [关键词]材料化学专业;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高分子化学》是有机化学的后续课程,但同时更是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启蒙课程,是学生掌握高分子科学基本理论和分析、解决高分子材料加工过程中的问题的基础课程。考虑到我校材料化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化学》被选为材料化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高分子化学是一门以聚合物合成实验为基础的课程,聚合物合成实验教学有别于一般有机化学实验,但又是以有机化学实验为基础,它是培育创业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材料化学专业联系生产实际的实用性教学。高分子化课程实验教学相比于理论课程教学更具趣味性、实践性、复杂性、研究创新性。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高分子化学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属于课程内教学,开设的实验课程内容中有一部分能够很好地体现高分子科学的发展成果,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能得到锻炼。但是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验证性、认知性的实验,而且实验教学环节依然偏重于理论,注重高分子材料实用性的实验不多,不利于学生学习有关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在学生进行高分子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一般是按照已有的实验过程进行实验。实验前教师对相关实验重点、难点、细节等方面进行集中讲解,学生只需按照教师提供的实验过程,即可顺利完成实验。如此实验教学,不但阻碍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创新意识的提高,还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并且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的挖掘。 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具有工科特色,和高分子材料专业比,材料化学专业的高分子材料相关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开设《高分子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与《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总共课时不到140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我校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既能掌握高分子科学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学科前沿,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高分子材料的兴趣,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分配学生参与教师的前期实验工作 前期实验工作是实验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相比基础课程中的无机、有机化学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有更多的实验前期工作需要准备,包括检修与调试反应仪器装置、玻璃器皿的清洗、配制溶液(如提纯单体、引发剂)等。粘附在玻璃仪器上的聚合物难以清除,学生在清洗玻璃仪器等设备的过程中,既懂得实验的成功来之不易,又能初步掌握聚合物的溶解性质。如聚苯乙烯单体中一般要加入微量的对苯二酚等阻聚剂,以避免溶液在储存、运输的过程中发生聚合(变质)。所以为了使实验顺利进行,缩短反应时间,开始实验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减压蒸馏的方法对单体(加入阻聚剂)进行提纯。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阻聚剂阻聚原理的理解,又掌握了减压蒸馏的操作方法。通过积极参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学生懂得实验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实验过程,而且与实验前期工作密切相关,从而更加重视实验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教师实验前期工作的准备,加深了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蒸馏、重结晶等提纯化学物质的方法。 二、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的实验最好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容。如尼龙66的制备实验,尼龙绳、尼龙袜子等,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如何在实验中采用己二酰氯与己二胺的界面缩聚来制备学生却不清楚,这势必将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兴趣。而且实验装置相对简单,一个烧杯即可完成。当学生将有机相与水相混合后,在两相界面马上就能看到一层聚合物薄膜的生成,而且该层薄膜拉出之后,又立即生成新的聚合物薄膜,可以连续不断地拉出,形成纤维状物质。实验操作不复杂,成功率高,过程新颖,操作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 三、注重开设实用、应用型实验 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为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尤其是一些能结合实际生活的应用型高分子材料的制备,能使学生体会到高分子化学实验的实用价值,有利于激发学生走向的创业、创新。如在“聚丙烯酸型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实验中,高吸水性树脂可用于日常生活用品如尿不湿等,由于该产物的实用性强,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另外一方面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高分子材料是一个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方向。类似的高分子材料还有粘接剂、涂料等,这些实验的开出将会使学生对未来从事该行业的信心倍增。 四、适当设计综合型实验 教材内高分子化学实验大多数是认知和验证型实验,学生只需要按实验参考书的步骤操作基本就能完成。如此实验虽然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却不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等方面得到合适的锻炼。综合型实验是内容和步骤较为复杂的实验,其中包含多个的知识点和基本实验操作,需要结合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才能够顺利完成。综合型实验既能够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实践的技能,又能培养和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综合型实验训练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科学思考和创新意识获得很大的提升。 五、开设研究型实验 学生经过综合型实验的基本训练后,实验理论知识和专业实验技能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了使学生了解高分子科学学科前沿、激发学生创业创新的动机,教师允许学生采取自愿组合的方式组成若干个科研兴趣小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小组讨论提出实验方案,并与指导老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开展实验。结束时,上交实验记录由指导教师批阅给出评价,并讨论实验的得失。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提交文献综述、可行性方案、实验报告或科研论文,锻炼写作科研论文的能力。显然研究型实验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完成、接近实际科学研究的环境。研究型实验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工作、团队精神及创业创新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六、改革实验成绩的考核方式 一个好的实验成绩考核方式要能够反映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表现。仅凭一份实验报告来评定学生的成绩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预习实验、搭建装置、清洗仪器设备、打扫卫生等方面的工作都将得不到很好的体现,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可以借鉴无机、有机化学实验的考核方式,将实验成绩的评定方式细化:平时实验成绩60分,包括书写预习10分、统一服装5分、装置搭建10分、规范操作10分、卫生情况5分和提交报告20分;期末实验操作考试40分(随机抽取)。将实验成绩的评定标准在开课前公布,使学生不得不复习巩固所有开设的实验,从而达到熟练掌握各项实验技能的教学目标。 七、结束语 高分子材料作为我校材料化学专业一个重要的培养方向,《高分子化学》成为材料化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直接影响《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我校材料化学教研室已通过对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在激发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学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等方面有所收获。2015年3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二届第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同志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今后,我们将秉成这一新理念,继续深入研究与探索,使高分子化学教学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培育更多材料化学领域的优秀人才做不懈的努力。 高分子化学论文:基于实验课程改造的《高分子化学》课程项目化实践与初步评价 摘要:本文针对《高分子化学》单一课程项目化实践过程中课程交叉和产品生产平台难实现的问题,从改造实验课程的角度入手,讨论了改造优势和注意事项,进行了项目设计和初步实践及评价。 关键词:实验课程;改造;高分子化学;项目化;实践 项目化教学已在职业教育领域基本推行,形成全项目化、附属项目化、单一项目化三种基本形式[1]。对教学改革刚刚起步的职业院校而言,单一课程项目化是最佳试点和切入点。本文从改造实验课程入手,以《高分子化学》课程为例进行了单一课程项目化的实践与评价。 一、实验课程项目化改造的优势 项目是以实际职业活动、企业工作为背景,按照认识论的要求改造过的一件具体工作[2]。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核心是要将知识点、能力点转化为一个或多个可供学生参与、操作的工作项目,确保学生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同时培养有关的职业素养。目前,不少院校和教师在单一课程项目化过程中,坚持选择真实工作项目[1,3,4],但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面临从工作空间到教育空间的转换[4],而对实验课程项目化改造则因为课程体系均属于教育空间而容易实践。 1.训练内容针对化。真实工作项目往往是综合的、复杂的,其知识涉及多门课程,教学实践难免出现知识的交叉。这一点对于单一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影响巨大,容易导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分散。高分子材料合成生产过程中除了涉及合成机理、物料选择和配比、反应条件及控制原理、材料性能的控制及测定等高分子专业知识外,还涉及物料衡算、热量衡算、设备选型、工艺流程设计等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知识。真实的工作项目很多内容与《高分子化学》结合并不紧密。实验课程改造更有利于针对高分子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传输和训练。 2.训练结果可视化。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更加重视形成性评价,即以项目完成过程中实现的结果或产品为依据,对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进行评价。形成性成果特别是真实工作项目的成果依赖于教学实践的硬件平台。化工类课程形成性成果产生需要的硬件平台相对于信息类和电子类而言较为复杂和庞大,产生形成性成果难度较大。实验课程改造可以利用实验和实训平台,不仅可以完成方案设计类的形成性成果,还能产生最终产品,实现训练结果可视化的直接效果。 二、项目化改造的注意事项 课程项目化设计要坚持以任务为中心、典型产品为载体的原则[2,5-7],而改造现有的实验课程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项目筛选要典型化。《高分子化学》是一门工程类课程,其中不少理论基于一定假设,为了指导生产,产生了经验公式、经验值。经验公式、经验值的出现导致了相同的产品可以由不同工艺设计实现,这也导致了教学内容和结论的不稳定。职业院校生源类型复杂化,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要确保大多数学生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就需要稳定教学内容,确保结论的规律性。而典型化的实验项目正符合高分子聚合规律,合成工艺也相对成熟,有利于学生把握规律和训练要领。 2.能力训练要重复化。职业技能是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在特定职业场所的具体化。技能的培养不同于认知过程,必须经过原型定性、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个阶段[8]。教学项目的设计必须为内化过程留有空间,可以通过反复训练来实现,同时配合操作对象多样化,以提高原型的概况程度和适用性。不同的项目和子任务设计时,必须体现训练的反复强化来提高训练效果。 3.项目和子任务的设计要具体化。明确的任务是科学设计和准确操作的前提,也是生产符合要求、产品获得合理评价的前提。方案设计过于宽泛就不能得到直接印证,教师就无法对学生是否掌握选择能力做出直接判断,学生也就不能明确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自我调节,保持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项目和子任务设计具体化,才能实现项目化教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三、改造项目的设计 项目的设计分为确定筛选项目、确定子任务、设计评价体系三个环节。 1.确定筛选项目。项目的筛选按照4个步骤进行:确定课程能力培养目标,确定教学核心,比对聚合方法,对比高分子化学聚合实验。按照以上步骤,本项目化实践共确定了5个课程能力模块:物料选择、聚合方法选择、分子量估算、反应条件设置和反应平台搭建,比对并确定制备柱状有机玻璃产品、制备白乳胶和制备线性酚醛树脂三个项目及可视化产品。 2.确定子任务。首先,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对项目进行分解,形成单一操作训练环节,确保能够覆盖项目实施;第二,对相关单一操作进行适当整合,形成较为完整的训练过程,即子任务;第三,对各子任务进行设计对照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起始于训练的内容(或概括为标题),落实于形成性产品,能够涵盖教学知识点和能力点,具有操作性。以制备白乳胶为例,展示子任务设计对照检查,如表1所示。 3.设计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设计按照知识和能力并重、过程和结果并重的指导思想进行,分过程评价、能力评价、知识评价三部分。过程考核评价内容包括日常考勤、子任务参与情况两个方面,其中子任务参与情况包括小组讨论情况、观点公开阐述情况、操作现场表现情况,占总体评价的20%;能力评价以形成性成果为依据,内容包括子任务成果评价、合成产品质量、项目完成汇报,占总体评价的40%;知识评价包括闭卷理论试题和开卷理论试题,其中闭卷题为基本知识,开卷理论试题为综合分析题。 通过三个评价模块,既可以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做出评价,对操作、表达、书写、查阅资料的能力进行评价,又可以对学生在学习、讨论、交流、操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做出判断。 四、课程项目的实施 整体教学按照3个项目依次实施,单一项目按照子任务顺序进行实施。其中,子任务8――实验室聚合可以依据学期或学年教学学时的多少进行调整训练次数,既能够机动安排教学过程,又能确保反复多次训练。教学组织形式基本模式为告知目标―引入任务―训练准备―训练―深化―归纳―评估。训练形式根据任务和工艺实践进行多样化设计,包括填写原料卡、设计工艺参数及流程、绘制工艺流程图、研讨、实操等。 五、初步评价 《高分子化学》项目化教学已经实践了3年,近2年运行较为稳定。对2012级和2013级学生成绩进行对比,平均分数分别为66.0和67.7;及格率分别为78.2%和92.8%。经过对两个年级的问卷调查,对《高分子化学》项目化教学法能够适应的占94.7%;通过完成3个项目24个子任务,认为对合成方案设计有基本思路的占36.8%,认为在实验操作能力方面有提高的占100%。2012级在1年之后,仍然能够回忆起教学内容的占42.1%;对于《高分子化学》项目化教学整体满意的占84.2%。基于实验课程改造实践,《高分子化学》项目化是针对单一课程项目化的一种尝试,就学生如何在训练能力的同时能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如何促进学生能力持续提升的问题上还存在不足。本项目化教学实践将从编写对应的项目化教材入手继续探索,以期达到更加良好的效果。 高分子化学论文:科学研究为导向的《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方法探索 【摘 要】高分子科学已与化学、材料、生命科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有广泛地交叉、融合并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高分子化学作为高分子科学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材料等多学科的重要基础课之一。本文从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角度对《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之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行分析和探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预期与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提出见解。希望能为提高《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效果,促进相关学科双语教学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为建立和完善培养高分子国际性专业人才的教育体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教学改革;科研导向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能源危机、人类重大疾病相关问题、环境问题等一系列对全球造成影响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出现使得化学学科、特别是高分子学科成为所有学科的中心学科。例如,基于共轭聚合物半导体材料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场效应晶体管和聚合物太阳电池等最新的科研成果将成为未来社会生活中主要的半导体元器件;高分子药物的出现将能够很大程度上对药物释放、药物靶向性等方面进行控制而不需要增加更多的临床药物试验;生物医用高分子在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方面更是意义非凡。而各种塑料、纤维、橡胶、涂料、粘合剂等高分子材料更是关系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因此,对高分子科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高分子科学的诞生源于高分子合成化学,其基本概念源自于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材料学科,这种情况导致我国现有的高分子科学领域从业人员来源多样。其中,从本科阶段即接受高分子化学教育的比例依然很低,很多从事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工程等领域研究的人员本科主修为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材料学等专业。一定程度上,这些研究人员存在对高分子化学体系缺乏系统认知的可能。在我国高等学校进行高分子化学教学教育活动,是提高我国现有的高分子科学领域的从业人员基本素养与技能、促进我国高分子科学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高等学校为主导的国家级或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设置,使我国高等学校进入新一轮的由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大学向科研型大学转变的历程中。为快速实现这种转变,培养高层次、研究型的高分子科学领域人才愈发显得必要和重要。目前,主要的国际学术会议、顶级国际学术期刊均以英语为主。通过学术会议、、论文检索等在这些国际知名的学术舞台上进行高分子方面学术活动与信息交流,观察国际高分子学科的发展动向,无疑是我国高分子学科跟进国际学术发展步伐和超越世界学术水平的基本条件。为此,我们必须建立培养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高分子化学相关学科听、说、读、写应用的国际性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机制,强化我国高分子方面的科技队伍建设。换言之,在本科阶段开展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为培养具有国际化交流能力的研究生和高层次高分子科学从业者,对我国高分子学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高等学校开展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有的双语教学限于学生专业英语基础薄弱、高分子化学本身内容庞杂、学生在以往几乎没有任何高分子化学学习经历和基础等多方面、多层次原因导致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过程中面临如下问题:1)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授课对象中有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甚至从未学过化学;2)课程的知识体系中涉及较多的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理论;3)我们选用的教材是理工兼用、教材全面但缺乏系统和针对性,而英文教材价格昂贵、内容更是纷繁复杂;4)高分子化学双语课程的目标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高分子合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还需要使学生建立起英文思维的习惯和基础概念,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也是需要我们进行探索和研究的;5)高分子化学这门课程相关无论中英文教材均在理论综合性,如何将这些貌似无用的枯燥理论加以应用,同时,在教学中从工程的角度予以描述,以彰显其重要实用性作用,需要我们加以思考;6)某些高校尚不具备同时兼顾专业知识和相应英语水平的教师,学生极少有机会接触国际交流的学术活动,缺乏感性认识,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更多情况则是双语教学流于形式,课上、课下全汉语,单纯的授课课件是英语;或者脱离了知识传递的根本目标,语言障碍导致学生不能有效的掌握高分子化学的知识。这样,双语教学的“形”与“体”脱节,成为“两张皮”。无论哪种情况的出现,对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都会产生严重影响。另外,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的执行情况的另一重要考量指标是教学质量。特别是以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为导向时,考察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指标也需慎重考虑,并加以确认。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能克服其对双语教学中英文的畏惧和排斥都有益处;制作精减的英文讲义、多媒体课件深入研制等方法和措施的实施,安排学习英文讲座视频等都有利于双语课程的讲授。 1)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的核心是知识而非形式。对于知识性的内容编排,我们的做法是做了三份相互关联的辅助教材:a)专业术语的定义和解释,并针对性的配插图,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b)对于课程内容去芜存菁,制作一份大约5万字的全英文简明读本,内容从高分子化学历史、命名法、聚合方法、原理、典型计算、逐步聚合和链式聚合、聚烯烃、活性聚合等内容进行覆盖,完善高分子化学知识体系,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主线,掌握高分子化学概念、分子量概念、各种聚合方法、聚合反应原理、高分子材料分类与理化特性等;c)收集经典英文文献14篇。此外,对于上述内容另配置各一份讲义,辅助阅读。这样做的目的包括:简明读本覆盖了经典教材核心内容并包含教材内容总体的80%,重复利用教学和课余时间,让全部学生尽可能的掌握这部分分内容而不是试图让学生学100%的内容,但只是掌握更低比例――当然,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鼓励其在教师辅助下,完成全部教学内容的掌握。 2)在教学方法上做出努力,采用高分子理论框架、线索教学法;讲薄到讲厚教学法;关键词教学法;避免按章节步步为营的方法等。例如,理论框架、线索教学法的执行发方法是,每次课都用5分钟左右,把课程内容以简短的内容说明,并指出其与其他章节内容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能更好的把握课程脉络。“讲薄到讲厚”是指,每学期开学以两次课分别用中文和英文分别解释全部简明教程相关讲义,让学生一开始就熟悉全部内容的关键处,这样,其阅读辅助材料和课堂学习思路更明确清晰,真正能明白课程“精要80%”的含义。“关键词教学法”是指在厘清脉络框架的基础上,对辅助教材中文献部分涉及的理论相关关键词,集中突破,让学生能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获得提高。 3)利用视频和录像内容辅助教学。制作教学录音和录像,给学生共享,让学生课下可以继续观摩课堂内容,培养其听和说的能力。不断构建新的新的本科双语教育模式,使本科生能从双语教学过程中分享课程教育国际化的机会,从中受益,并获得在其他场所不能获得的实践和能力锻炼,从而提高整体素质、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安排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到场听取英语母语国家的专家汇报,同时录制会议报告录像和录音。 4)组织学生检索高分子化学基础理论相关英文文献、制作课件,并互相评阅,提升学生使用英文交流的能力。从科研的角度让学生体会双语教学“重点在读懂、其次在会写,然后是能听懂和能说”的含义。 5)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考察采用按照学习内容分段考核,并以英文形式呈现。例如,逐步聚合及其原理和聚酯、聚酰胺放在一起考核;自由基聚合物及其原理和实施方法一起考核;工程塑料、天然产物、环境污染和降解与稳定化放在一起考核等。这样的做法,让授课内容的排列更加紧凑,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点的相关性。 6)强调背景预备知识积累,强化双语教学对其他相关化学课程的关联性,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综合素养,以期对学生阅读英文文献、其他相关英文课程教科书有所裨益。 上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新方法的采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大幅度增加了教师备课、授课工作量,但是从全局的角度看,能通过高分子化学单独一门功课的教授,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甚至到一定时间,可以接受全英文教学。在实施两年后,我们大体有以下一些感受。1)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都被调动起来,让教学过程变得更丰富;教师自编教学讲义,必然会更加熟悉,更加明白其意义,在讲授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学生接受,会更加有热情。2)国际会议现场交流,前言文献和研究内容引入课堂等显著增加了学生对英文感性认识,增加其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双语教学的实施。3)全局教学、富有线索和逻辑的分段教学、合理的考核内容安排让学生能更好的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不足,避免学生到了期末才开始突击学习的压力和无奈,把问题发现在平时。通过阶段考核,让教师能合理的调节讲授的节奏。4)课外文献调研和互评报告能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灵活空间,让学生能主动的进行自我培养,有利于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过去几年的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中,我们通过合理的教学改革措施的使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将来这些接受良好英语授课培养的学生进入科研岗位,从事研究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些方法也有继续改进的空间,我们也将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总结经验,探索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分子科学人才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高分子化学论文: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研究 【摘 要】 在分析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及当前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基础上,本文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实验室开放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对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希望对提升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能力培养;实践;实验教学 《高分子化学实验》是针对高分子科学相关专业学生编写的一部教材和参考书。在高校开设《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实现了与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对于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实验水平和科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围绕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展开研究。 1.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概述 1.1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 目前,各类高校均有开设《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该课程多针对年纪较高的本科生开设。《高分子化学实验》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课程,而各类高分子化学实验则是该课程开设的实践基础。 通过开设该课程,可以培育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等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实验技能和研究方法,更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关键作用。 1.2当前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实验教学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对理论教学依附性太强,且实践教学所占比重低于理论教学。具体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从教学内容来看,理论验证性实验较多,而创新型实验、设计型实验以及综合型实验较少。 其二,从实验设置上来看,大多选择陈旧、老套的实验,缺乏现代实验。 其三,从实验教学方式上来看,学生进行的实验项目,多为固定的,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反复实验论证,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对扎实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试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难以使学生通过培养实践能力提升科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实验操作也较为规范。但存在自主性较差,缺乏知识技能向科研创新能力的转化能力,不能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因此,如何在《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探索性已成为《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研究课题。下文将基于实践能力培养对《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进行探讨。 2. 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2.1学理念上,注重调动学生自身主动性与探索精神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要求专业课程教学必须实现继承传统教学优势基础上的创新,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高分子化学实验》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必须坚持学生为本、发挥学生创新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育理念。 首先,坚持学生主导地位,教师定位于实验指导者角色。在高分子化学实验中,教师的关键作用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课堂中,教师将自身学生之中,与学生共同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便被动为主动。 其次,实验标准及预习报告设计由学生独立进行。高分子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制定标准。同时,实验前容许学生自主确定实验步骤和预习报告设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中遇到的现象和实验数据,并独立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分析,碳素解决方法。实验后对本次实验进行点评,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 2.2改革教学内容,增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教学中,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应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具体如下: 首先,重编《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及参考书。在新版教学大纲和参考书中引入科研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同时,应增设设计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与科研前沿的保持一致。 其次,挑选应用性和综合性强的实验。教学中,应多安排应用性和综合性强的实验,使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明确高分子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所在,并通过参与实验实践获得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的提升。 第三,引入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师应提前告知学生本课程设计的实验内容和实验参考目录。学生可以独立选择实验项目并设计对应的实验可行性方案,经教师批准后方可进行实验。通过引入研究性、设计性实验,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进行学习。 2.3健全实验室开放制度配合学生探索性实验 课程学时有限,而实验室是学生《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补充。因此,高校应通过健全实验室开放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高分子材料的性能测试与表征等实验内容。一方面,通过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依据兴趣进行探索性实验,也可以方便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互助答疑。《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师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分组负责2-3项探索性实验,并可建立对应的课题组群组或网站,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针对探索性项目进行交流。 3.结语 总之,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研究是当前高校高分子相关专业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明确《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立足当前高校《高分子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实验室开放制度等多层面入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 高分子化学论文:工科院校高分子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创新 摘 要: 高分子化学是高分子材料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文针对高分子化学课程的特点,从五个方面对高分子课程教学进行初步探索,包括教学结合科研,合理有效利用多媒体,开展师生互动教学,联系实验与生产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分子化学 教学改革 教学创新 高分子化学是高分子专业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也是高分子科学及材料科学的理论基础,在高等学校化学相关专业占有较大比重,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并列成为第五大化学。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有效地将高分子化学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能够指导实践应用,已成为众多教学工作者的共同目标。作为一名高分子化学的教师,笔者在讲授高分子化学课程中,对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实验教学,以及与生产生活的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1.教学与科研讲解相结合 高分子化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发展历史较短,许多理论尚不成熟。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新的聚合方法和新的合成技术不断涌现,对传统的高分子化学概念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导致高分子化学教材的更新不能与科技同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及时在传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补充近年发展的关于高分子化学的前沿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结合国内外科研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向进行介绍与讲解,使教学内容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高分子化学课程学习的热情。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期刊、数据库和书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积极探索高分子化学的新领域。此外,在课堂上,对本专业老师的研究项目及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如在配位聚合的讲解中,笔者就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讲解通过开环易位聚合及非环二烯烃易位聚合方法合成不同拓扑结构的可降解聚合物用于纳米材料和生物医药。同学们对高分子化学的某些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调动了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1]。 2.多媒体和板书授课相结合 高分子化学中聚合反应机理与动力学理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2]。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当前基本普及的教学手段,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动态与三维效果,将高分子化学中微观反应历程形象逼真地显示在屏幕上,大大增加单位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此外,对于工科院校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多数去工业研究部门或工厂工作,除了要掌握理论知识外,还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在高分子化学的讲授中应加入一些聚合物生产工艺部分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的讲解,都涉及生产流程,应用Flash作出动态的流程图,帮助学生了解实际的生产过程,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然而,先进的教学手段不等于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多媒体技术如何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从而实现它应有的价值。讲授中发现,有很多需要理论推导的公式,例如自由基聚合中关于聚合动力学公式的推导,通过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进行讲解,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首先利用板书对相关公式进行详细推导,一步一步地传授给学生,然后与多媒体结合讲解,并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可以将结果表示得更清晰明确,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记忆。 3.探究式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高等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勇于探索和创新,培养自学能力。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共同活动,在教学时,教师应经常向学生阐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引导学生自由发表观点,从而拓宽学生思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在课堂上,教师采用讲授、提问、练习、讨论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启发学生,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学生感到上课很轻松,渐渐对该课程感兴趣,从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索。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就某一主题或知识点专门进行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到教学工作中。例如在讲到连锁聚合反应时,科研将学生分成小组,各自选择一种聚合反应,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制作多媒体在课堂进行讲解,其他同学向其小组成员提问。通过文献调研、讲解、回答问题,锻炼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综合能力,对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进行培养,老师也能从学生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演讲中获得很多新的知识[3]。 4.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分子化学实验是高分子化学理论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而且对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分子化学重点讲述聚合反应的机理和实施方法,其实验结果往往得到的是一些聚合物产品。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和学生平时生活、学习关系紧密的实验内容来做。比如,以前我们开设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制备”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由基聚合反应的原理及反应条件对产物性能的影响,在实验中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学生反映不了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什么东西。为此,我们将这个实验换成“聚乙醇缩甲醛的制备”这个实验,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许多。因为他们了解到这就是平时用的胶水,在实验过程中尤其积极认真。很多同学还带着空瓶子,做完实验将自己制得的样品带回去。这虽然是一个实验的调整和改变,但是通过这些,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了高分子化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高分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了高分子化学是一个和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激发了他们对该专业的热爱[4]。 5.高分子化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以塑料、橡胶、纤维、涂料等为代表的高分子材料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密切相关,且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在讲授时,对基础理论方面的介绍非常系统、深入,但在高分子的应用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方面相对弱一些。因此,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应结合高分子的特点,注重积极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应用,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其对身边各种聚合物的认知能力。例如,在第一次上课时,可以介绍身边的高分子材料,看到保鲜膜就知道是聚乙烯,看到一次性饭盒知道是发泡聚苯乙烯,看到塑料杯子、盆子就知道是聚丙烯等,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此外,有些高分子材料还能很好地引出课程内容。比如女生都非常熟悉的尼龙袜就是缩聚反应的典型代表――尼龙。此外,还可以提示学生在买鞋的时候,如果售货员告诉是聚氨酯材料的,你就可以知道并不是天然的“皮”,而是人工通过缩聚反应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密切结合社会热点与时事。如当前我们国家面临大量废弃塑料难以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2010年上海市静安区“11.15”重大火灾等,培养学生社会的责任心、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5]。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认真研究,层层贯彻。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将继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为培养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作出不懈努力。 高分子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的发展方向 【摘要】高分子化学在我国的材料研究的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现代化的建筑以及仪器的制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目前我国乃至世界的高分子化学的发展是非常不错的。但是随着高分子化学的发展,目前也遇到了一些瓶颈,本文基于这样的状况,对高分子化学的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未来高分子化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发展;方向 一、前言 我国高分子化学一直都是我国发展的重点,这项技术对于很多相关产业非常有帮助,高分子化学是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基础,已经涉及到了机械行业,建筑行业等多个行业,因此发展高分子化学对于我国高分子材料行业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现如今高分子化学的发展情况和应用范围 自从20世纪到现在,随着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天然资源已经露出了疲态,科学家们已经开始使用高分子化学进行材料的合成。有数字表明,在之前的40年中,使用材料的速度正在以每10年五倍增长,人类三大合成材料,其中包括塑料、橡胶、纤维,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增长速度。新型的材料,特别表现在合成材料,在工业、建筑、农业、电子技术方面都被广泛使用,极大的支撑着人类的日常生活,是使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动力源泉。 相对分子质量和物质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是决定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相对分子质量高的化合物才有一定的机械力学性能,才能作为材料使用。例如乙烷、辛烷、廿烷、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都是直链的烷烃化合物,但是分子量变化很大,其机械力学性能因而也有极大的区别。 三、高分子化学与高科技的结合 当今社会,人们将能源、信息和材料并列为新科技革命的三大支柱,而材料又是能源和信息发展的物质基础。自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的那一天起,人们始终在不断地研究、开发性能更优异、应用更广泛的新型材料,来满足计算机、光导纤维、激光、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工程和机械工业等尖端技术发展的需要。高分子材料向高性能化、功能化和生物化方向发展,出现了许多产量低、价格高、性能优异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高分子材料也不断涌现出来,如分离材料、光电材料、磁性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光敏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等等。功能高分子材料是高分子材料中最活跃的领域,下面简单介绍特种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是指当有外部刺激时,能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做出相应反应的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则是对外力有特别强的抵抗能力的高分子材料。它们都属于特种高分子材料的范畴;特种高分子材料是指带有特殊物理、力学、化学性质和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其性能和特征都大大超出了原有通用高分子材料(化学纤维、塑料、橡胶、油漆涂料、粘合剂)的范畴。 第一,力学功能材料:强化功能材料,如超高强材料、高结晶材料等;)弹性功能材料,如热塑性弹性体等。 第二,化学功能材料:分离功能材料,如分离膜、离子交换树脂、高分子络合物等;反应功能材料,如高分子催化剂、高分子试剂;生物功能材料,如固定化酶、生物反应器等。 第三,生物化学功能材料:人工脏器用材料,如人工肾、人工心肺等;高分子药物,如药物活性高分子、缓释性高分子药物、高分子农药等;生物分解材料,如可降解性高分子材料等。 可以预计,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期中,特种与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将代表了高分子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高分子材料化学的应用 材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志,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指经过某种加工,具有一定结构、组分和性能,并可应用于一定用途的物质。上世纪半导体硅、高集成芯片、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把人类由工业社会推向信息和知识经济社会。可以说某一种新材料的问世及其应用,往往会引起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材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如果说现在人人离不开高分子材料,家家离不开高分子材料,处处离不开高分子材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最主要的应用是以高分子材料的形式出现的,高分子材料包括了塑料、纤维、橡胶三大传统合成材料,另外许多精细化工材料也都是高分子材料。 第一,塑料:一类是通用塑料,如容器、管道、家具、薄膜、鞋底与泡沫塑料等等;另一类叫工程塑料,其强度大,如汽车零部件、保险杠、洗衣机内的滚筒、电器的外壳等。 第二,纤维:人们开发出聚酯、尼龙、腈纶、维尼纶等高分子化合物,通过不同的加工,生产出了各种纤维制品,极大地满足着人类的需要。 第三,橡胶:天然橡胶的种类和品质都受到很大的限制,于是科学家们不断开发出了各种人造橡胶,如丁苯橡胶、丁腈橡胶、乙丙橡胶、氟橡胶、硅橡胶等。 第四,精细化工:比如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的各种涂料产品,如家具漆、内外墙乳胶漆、汽车漆、飞机漆等。女孩子用的指甲油,使牙齿变白的增白剂也都是涂料。还有万能胶、建筑用胶、医用胶、结构胶等黏合剂,以及各种吸水树脂等都是高分子产品。 五、高分子化学的发展方向 1、使地球更加绿色化 在现在很多工业发达的城市,天空中都会飘着非常浓郁的黑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非常严重的污染。绿色,在现在被认为是没有污染、再生性或者可以循环使用。在没有污染方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减少工业废弃物的排放、相对的减少污染源。现在的情况表明,化学行业中具有污染和治理两个方面的性质,可以对绿色使用材料进行研究,也可以继续对环境造成恶化。例如:在研制的过程中使用的催化剂、溶解剂、中间物品等,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渣、废弃液体等都是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主要元凶,若长期的进行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导致不可逆转的事情发生。 2、减少的自然资源的使用依赖 目前研究的高分子合成材料对石油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众所周知,石油是经过地球非常漫长孕育才出现的,另外,石油也是现如今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能源,石油资源现在正在快速的减少,而且不能快速的进行补充,所以人们现在非常急切的找到可以代替石油使用的资源,这已经成为现在高分子化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课题。在对物质中原子和分子的比率进行调节,对物质的微观特性、宏观特性以及表面性质进行加强控制,也许这种物质就会满足一些行业的使用要求,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就可以把这种物质作为材料使用。所以,在对材料进行配置的时候就会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并对使用材料和环境进行相互协调,这是现如今化学研究当中非常重要的领域。现在很多高分子合成材料都非常依赖石油资源。想要解决目前的情况,可以对天然高分子进行利用,这其中也应该包含对无机高分子的不断探索和研究。 现在由石油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主要因为原子中以碳为主要元素,其中还含有少量的氮、氧等原子,所以被称为有机高分子。无机高分子是因为主链上的组成原子中不含碳。根据元素的性质进行判断,大约有40~50种元素可以成为长链分子。现在引起科学家高度重视的一种无机高分子,它的主链上都是硅原子,并且含有有机侧链的聚硅烷。 3、使高分子材料不断纳米化 现在很多高分子化学反应中的原子经过重新排列组合之后的反应空间要比原子的大小大出很多,所以,化学反应的研究要在一个受限空间之中进行。若在有限的空间中,像纳米量级的片层当中,小型分子由于和片层分子相互作用而且还在一个比较受限的空间内进行排列,之后产生单体聚合,聚合之后的产物的拓扑结构不会再受限的空间内进行全部的复制,这种情况和自由空间的结果完全不同。我们也许会在受限制空间内进行聚合反应的分子中提炼出高分子纳米化学的定义。化学的研究对象基本都是纳米量级的分子和原子,但是因为没有精细的方式,没有达到可以在纳米尺度上精确控制分子或者原子的程度,所以现如今很难做到对分子的精准设计,使化学的合成让人感觉非常的粗放。高分子化学在纳米程度上精要精确的按照分子设计,在此基础上确定分子链中的原子配比位置以及相互结合的方式,通过纳米技术对分子、原子和分子链进行非常精确的控制,达到对高分子各级结构的位置确定。这样就可以精确的控制新合成材料的功能和特性。 4、面向智能材料的高分子化学研究路线 20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以合成材料为标志的,在21世纪人类社会的标志将会是智能材料。高分子化学仍然是进入智能材料时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材料自身具有的功能可以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有意识的进行调节和修复等一系列措施,这就是智能材料的基本定义。现在科学家已经了解高分子有软物质这一特征,简单说就是可以对外场具有反应。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分子化学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不错的方向,在很多方面都有非常广阔的运用,目前高分子化学会朝着绿色以及环保方面进行发展,随着高分子化学不断取得突破,未来使用高分子材料的前景会更加的广阔。 高分子化学论文:食品包装工程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教学初探 摘要:高分子科学已渗透于各个领域与学科,形成了一个无法替代的交叉学科,因此,除化学或材料专业外,相关专业纷纷开设高分子相关课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作为北京农学院食品包装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之一,向学生讲解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其中高分子化学部分侧重高分子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高分子物理部分则侧重于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本文基于食品包装工程专业的需求,分析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课程授课特点,总结了在有限学时的情况下课堂教学中如何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教学尝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CAI教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例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高分子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子科学已渗透于各个领域与学科,形成了一个无法替代的交叉学科[1]。对于与高分子相关的专业,专业课程一般设置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两门课,其中高分子化学侧重聚合反应机理的学习,高分子物理从分子运动的观点出发重点介绍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般将这两门课揉合在一起,开设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48~72学时之间,要求掌握有关高分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 对于在食品学院中的包装工程专业,结合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对象,学校专业定位在食品包装技术以及与包装相关的食品质量安全与控制[2]。要培养学生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涵盖包装中食品接触材料生产、监管、检测和风险评估等与卫生安全质量相关的各个方面。而讲述这些内容的前提是掌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以及包装材料学中关于食品接触材料的各种知识点。我们只有在介绍高分子食品接触材料的特性、用途、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懂得食品接触材料安全卫生相关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要素,培养学生对食品接触材料安全卫生相关的质量控制能力,以及准确合理地选择包装材料进行食品产品包装设计的能力。所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我们食品包装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在学校“3+1”的教学模式[3]影响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的学时数压缩为56学时。在这样少的学时条件下,要使那些对于高分子完全陌生的学生理解并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授课内容的选择及讲授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几年不断地尝试和教学实践,作者结合非高分子专业学生的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我校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的实际,就教学内容的选择、完善以及教学方式与多媒体课件的研制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理论联系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例教学 在传统高分子专业的高分子化学课程中,高分子化学涉及的概念公式繁多,而且复杂难懂,要想完全靠死记硬背记住这些公式是比较困难的,而将这些公式熟练应用则更加困难[4,5]。对于食品包装工程系的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学对聚合物的化学反应部分应当有目的地选择高分子包装材料所涉及的化学反应进行讲授,对于复杂的聚合反应速率方程的推导可以不学。可重点学习各种包装材料如:聚乙烯,聚碳酸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醇,聚对二苯甲酸乙二醇酯等现实经济生活中常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重点讲述他们的化学合成方法,催化,以及包装材料中单体与催化剂的残留造成的健康风险。在充分体现学科特点的前提下,适当削减了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聚合反应机理部分的内容,如配位聚合反应的机理。在“聚合物的化学反应”章节中,增添了与专业相关的化学反应。 比如讲述聚苯乙烯(PS)合成时,应当结合包装专业特点来举例聚苯乙烯合成过程对其在包装工业上的应用具有深刻的影响,如聚苯乙烯发泡餐盒白色污染的风波[6]。向学生解释为何2013年2月,国家发改委“21号令”,将被称做白色污染且长久被认为有毒的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餐具解禁。解禁依据是什么?通过联系实际,同学们都急切想从专业角度得到解答。10年前国家禁止聚乙烯发泡餐盒的应用是基于以下考虑。 1.PS泡沫塑料餐具带来白色污染的问题。 2.PS泡沫塑料餐具受热65℃时或燃烧时会产生“二英”强致癌物的问题。 3.PS泡沫塑料餐具中含有残存单体苯乙烯或在65℃以上使用会释放出单体致毒的问题。 4.PS泡沫塑料餐具遇热会释放出二聚体、三聚体等危害人体物质的问题。 5.PS泡沫塑料餐具含双酚类,导致生殖机能失常的问题。 6.PS泡沫塑料餐具难以回收利用。 7.PS泡沫塑料餐具不能耐高温,高温变形,不能在微波炉里使用。 从向学生介绍高分子化学中聚苯乙烯的分子构造,聚合机理,聚合方法以及化学反应后处理,我们就能解释第2、3、4、5问题。从高分子化学专业的角度向学生讲述“白色污染”的成因是管理不善及随意丢弃垃圾的人,而不属聚苯乙烯材料本身,PS泡沫塑料餐具≠“白色污染”,更不是造成“白色污染”的元凶。PS的生产过程是苯乙烯单体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作用下,在密封的反应内,无氯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从而无产生二英的条件。PS泡沫塑料饭盒是直接采用食品级的PS材料,加入滑石粉、硬脂肪酸钙、丁烷等,通过挤出、发泡制得,生产过程全部为物理混合过程,无化学反应,不具备产生二英的条件。如果我们工业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级聚苯乙烯原料来制造一次性泡沫发泡饭盒,最终产品很难在单体残留量上超标。而且,国外公布相关报告研究结果,明确澄清有关二聚体、三聚体环境荷尔蒙的问题,它们不属所谓拢乱内分泌的化学物质。食品级PS材料中并没有双酚A,在加工过程中也不可能产生双酚A副产物等。以上解释都需要我们高分子化学的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能让学生们对学习高分子化学对包装材料的认识加深印象。 再如,讲解聚碳酸酯(PC)[7]的逐步缩聚合成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引入聚碳酸酯“双酚A风波”。生产聚碳酸酯用到双酚A,在材料与食品相接触后,残留双酚A单体迁移进食品,造成一定的健康风险。从高分子化学角度,向学生解析为何2011年在欧盟和加拿大,双酚A被列为有毒物质,被禁止用于生产婴儿奶瓶。在PC实例中,通过聚合机理,单体结构,聚合单体残留等高分子化学方面的知识向学生们展示PC食品接触材料的优缺点。 同理,我们在讲解聚氯乙烯(PVC)时[8],从分子结构的特点引入“塑化剂风波”,讲述聚氯乙烯由于分子的刚性需要塑化剂才能加工成型,这与食品相接触后必然造成有毒塑化剂的迁移。我们在讲解各种包装材料的高分子合成化学时,就应该通过现实生活的同学们已经有所耳闻、鲜活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提升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高分子化学及物理》与《包装材料学》的有机联系 高分子物理部分以分子运动的观点来聚合物的转变与松弛,聚合物的粘弹性,聚合物的力学性能等内容。因为《高分子化学及物理》是为《包装材料学》服务的,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高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高分子物理部分是教学重点,在讲解基本概念时,同时注意结合《包装材料学》所涉及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使《包装材料学》与《高分子化学及物理》真正有机地融合起来。比如,在讲解聚苯乙烯发泡餐盒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餐盒禁止与解禁来讲解其分子的构效关系与应用。以前禁用一次性聚苯乙烯泡沫饭盒,存在很多知识的误区,比如对毒性的误解与使用方法的不当。当加热至聚苯乙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80~90℃)以上,PS转变为高弹态,且保持这种状态在较宽的范围内,PS开始热变形,熔融温度为240℃,PS在高真空和330~380℃下剧烈降解。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性,一次性聚苯乙烯饭盒不能在70度以上或微波炉的情况下使用,这和聚丙烯餐盒使用是有很大差异的。由于知识普及不到位,许多人把一次性聚苯乙烯泡沫饭盒在高温下加热,在微波炉使用,造成饭盒溶化变形,并伴有刺激性气味。如果我们知道使用说明,一次性聚苯乙烯餐盒在一定条件下使用是无毒,绿色,安全且价廉,比如,在外就餐,我们可以用价廉的一次性聚乙烯发泡餐盒打包你的冷却后的剩饭剩菜而无需采用价格昂贵的替代产品。我们在讲解聚苯乙烯高分子分子运动时,就应该把分子运动的特点引导到聚苯乙烯作为现实包装材料由于分子运动的特点所带来的优缺点。同理,我们讲解聚氯乙烯分子[8]时,就需要结合高分子物理中分子运动的特点来讲解的塑化剂溶出。讲解聚乙烯醇(PVA)时,就应该把高聚物的结晶与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引入到结晶与分子材料透气透氧之间的关系上。 三、改进了教学手段,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化学作图软件,运用多种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基本概念繁多,有些概念很容易混淆,还有些概念很抽象,难于理解。针对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化学作图软件,使基本概念的理解变得容易,大大增强了记忆的效果,避免了死记硬背。比如,高分子应力松弛与蠕变讲述。对于蠕变,只是通过经典的教科书上的举例,“如在悬挂的软质PVC丝下面勾住一段一定质量的砝码,软丝会慢慢伸长,撤销砝码后,软丝会慢慢地回缩”这种书本讲解,笔者觉得不足以让学生加深印象。而是应该通过形象的多媒体实验演示或现实实验来讲解。由于实验课时有限,笔者在课前对实验进行录像,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视频演示,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利用实验能让学生充分理解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例如,结晶概念的诠释,是比较难比喻生动而且易懂的。高聚物结晶分子的排列在书中被用很小的部分来讲述,但是高分子结晶对高分子薄膜材料物理性质影响显著,对于食品包装的学生,急切需要知道结晶度与透气性的构效关系,但是如此小的篇幅根本不能让学生掌握高分子结晶的知识点。书本上的高分子晶体图学生很难理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寻找更好的化学物质单晶图,我们可以找刚性的芳香有机物的单晶图来阐述分子间的各种力造成的分子有序堆积。通过这种举例,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高分子链之间相互作用力造成的部分链段的有序堆积。可见,生动的举例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使用多媒体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直观和形象化,可以将教学过程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对于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中一些概念的讲述,我们需要CAI教学[9],多利用化学分子结构软件制作课件。通过化学软件制作三维空间构型,再结合三维动画,动态演示分子骨架旋转,能轻松地带学生进入微观的分子世界,让抽象的分子结构与概念形象化,有利我们教学。比如高分子链的柔性是由于分子内各个化学键和原子在不停地转动或振动,高分子链的形状时刻在变化着而造成的。如果我们制作动态三维的大分子的内旋转图,让学生亲眼目睹这个“动”,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对分子动态旋转以及高分子柔性的理解。 四、创设开放性的交流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老师引入实例教学、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等教学措施以外,有时引申话题,创设开放性的交流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10]。采取让学生分组讨论,查找文献,撰写小报告的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高分子聚合的教学中,结合聚氯乙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等分子的结构特点说明其应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限制聚氯乙烯在食品包装保鲜膜上的应用?”“为什么限制聚碳酸酯在婴儿奶瓶上的应用?”“为何聚苯乙烯餐盒只能在70度以下使用?”以及“为何聚乙烯醇容易结晶以及吸水,这些性质会给作为包装材料的它带来哪些优缺点?”然后学生分组从聚合物分子结构、柔韧性等角度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每一个问题都与高分子的基础知识息息相关,都是从一些实际现象引出问题,再通过理论分析加以解释、归纳;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兴趣,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懂且较难掌握的课程,作为包装工程专业,特别是偏重食品包装技术的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生需要在有限的学时里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教师则需要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的交互性和生动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杜斌(1980-),男,浙江衢州人,就职于北京农学院,博士,中级二级,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及物理》、《包装材料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功能性包装材料以及果蔬保鲜。 高分子化学论文:浅谈有机高分子化学材料―塑料 【摘 要】塑料是高分子化学材料中的一种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制品的主要原料是合成树脂,在合成树脂的主要组成的基础上,向其加入适量的增塑剂、稳定剂和抗氧化剂等辅助性物质,营造特定的条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塑造。塑料这种有机高分子化学材料作为化学领域的新型材料,凭借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征被广泛使用,值得注意,塑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应用于食品的塑料类型主要有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 【关键词】有机高分子;化学材料;塑料 1.塑料化学材料简述 塑料是在合成树脂基础上添加增塑剂、稳定剂和抗氧化剂能辅助物质试剂的新型有机高分子化学材料。其中增塑剂的功效是增加化合物形成之后的形态固化,辅助高分子化学材料的塑造性能。稳定剂是对化学成分中不稳定的比较活跃的物质进行针对性、有效地稳定,使其原来所具备的活泼性质趋于平稳。抗氧化剂主要应用于某些容易受到氧或者氧化合物等物质的氧化作用而发生质变的物质,起到防止金属等物质被氧化和改变原有属性的化学作用。 新型有机高分子化学材料塑料具有质量轻、防水耐用、成本低等独特优势,并且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塑料的制造工艺越来越趋于成熟,其在科技领域的优势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塑料的应用呈增长趋势。我国是世界十大塑料制品的生产和消费国之一。1995年,我国塑料产额为519万吨,进口额近600万吨,当年全国塑料消费总额约1100万吨,其中包装用塑料达211万吨。 2.有机高分子化学材料塑料的使用 2.1有害塑料制品的辨识 塑料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广泛性的使用使得塑料在生活生产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塑料被大部分应用时,塑料的安全性问题受到重视和关注。塑料制品安全性的检测和辨识十分急切,其实,有害的塑料制品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来辨别,例如通过嗅觉。一般来说,鼻子闻起来有刺鼻或反应不良的气味的塑料制品,存在安全隐患的可能性更大。可能很多人质疑这种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诚然,通过嗅觉来辨识有害塑料的方式不是十分科学,但却是判断塑料制品有害与否的直接而准确的方法。当有刺激性气味或者身体感觉不适用的气味释放时,此种塑料合成物必然存在问题,其多表现于此种塑料构成的物质中带有有害物质,造成塑料的有害性和毒性。 另外,一部分用塑料材料制成的厨具,例如塑料材质的锅柄,当锅柄高温时,会释放出刺激性气味,那么这种塑料制品也是有毒的。当遇到高温条件的情况下,有害的化学物质会发生相应的不同程度和表现的化学反应,在化学发生反应之后,原本无害的物质通过高温作用,变为其他的有害性的化学物质,释放出刺激性的气体,危害身体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辨识塑料制品的毒性存在与否,可以通过直观的嗅觉和高温的附加作用来判读所使用的塑料制品是否有害身心健康。 2.2塑料制品的使用注意事项 2.2.1注意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塑料制品 塑料制品业的发达使市场上塑料制品质量的参差不齐,存在质量上的差别,一些质次廉价的塑料制品在市场中大量的存在,并且很难和高质量的、安全性达标的塑料制品加以区别。这种低质低价的塑料制品缺乏明确注明的使用范围,即:是否可以加热;是否耐腐蚀或者在何种情况下有毒等注意事项的必要说明。与其不同的是高质量、严标准的塑料制品一般会标注清楚该塑料制品的使用范围和注意的事项,例如高温性的食物或者液态油量过度的物质的盛放,会有比较明确的规范,避免塑料制品在高温或被腐蚀的情况下造成严重的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问题的出现。因此,塑料制品在使用和购买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塑料制品,严格防止劣质品的使用和危害。 2.2.2注意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微波炉专用塑料制品 塑料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主要领域是在厨具方面的使用,厨具中绝大部分都有塑料制品的使用。塑料制品在厨具中的各种应用一般都具有特定的严格要求和规范,例如,微波炉一般会使用区别于其他厨具的独特的塑料材料,其所谓的专用塑料制品的独特性特点一般包括半透明性、无色和耐高温。由于微波炉的外部客观性所以要求其塑料的半透明性,即可以实现食物操作的便捷使用观察性,又可以增加微波炉使用的安全性;无色性质是有对微波炉无害性的确保;当微波炉加热油量大的食物时,必须使用耐热性的塑料材料,防止普通塑料材料在高温条件下转化为有害物质的可能性。 2.2.3避免使用非耐热的塑料制品 非耐热性的塑料制品不具备耐高温的性能,会发生遇热变软、变形的情况,当耐热性差的塑料制品温度上升时,会释放出刺激性的气味,即有害的物质产生,这类塑料是有害的塑料制品。即使这类塑料在常温下是安全的,但在高温下由于被分解而释放有害的物质。例如,生活中的某些行为,将热水倒进矿泉水瓶或饮料瓶中,其实是危害健康的。 2.3有机高分子材料塑料的危害 2.3.1对土壤、农作物的危害 如聚乙烯、聚氯乙烯塑料薄膜,在土壤中约300―400年才能完全降解,塑料制品滞留在土壤里,会大大破坏土壤的透气性,降低土壤的蓄水能力,从而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阻碍了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和耕地劣化现象。此外,塑料添加剂中的重金属离子及有毒物质会在土壤中通过扩散、渗透,直接影响地下水质和植物生长。 2.3.2对动物的危害 有毒的塑料添加剂会使动物降低食欲,降低类固醇激素水平,导致繁殖率降低,甚至死亡。据估计,每年至少有数百万只海洋动物因误食塑料导致丧生。 高分子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灌浆材料及其在混凝土防渗堵漏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高分子化学灌浆材料作为新的工程技术,可将浆液注入需要工程需要修补的位置,浆液发生化学反应后,转变为高度聚合物,从而起到加固作用。本文通过高分子化学灌浆材料具有的特征,对防渗堵漏工程采用的化学灌浆材料和工艺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举例说明此技术的防渗堵漏效果。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灌浆材料;混凝土;防渗堵漏; 高分子化学灌浆材料作为新的工程技术,可将浆液注入需要工程需要修补的位置,浆液发生化学反应后,转变为高度聚合物,从而起到加固作用,使整个工程融为一体,避免发生渗水、漏水等不良现象。灌浆材料自身具有显著特点,能够起到很好的堵漏效果,因此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比如隧道开凿、大坝加固以及混凝土缺陷修复等工程。高分子灌浆材料的应用,提高了各种工程的建筑质量,可有效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本文通过高分子化学灌浆材料具有的特征,对防渗堵漏工程采用的化学灌浆材料和工艺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举例说明此技术的防渗堵漏效果。 一、简述高分子化学灌浆材料的特点 化学灌浆材料按照用途、目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补强固结灌浆材料,比如甲基丙烯酸酯类和环氧树脂类都属于补强固结型的灌浆材料;另一种是防渗堵漏灌浆材料,比如木质素类和丙烯酰胺类都属于防渗堵漏类型的灌浆材料。化学灌浆材料具有比较明显的特点,如较好的可灌性、粘度地,防水性能显著,充填严密,渗透能力较强,灌浆材料固结之后具有很强的硬度,能自由调节固化时间,确保灌浆能够顺利完成。 二、混凝土防渗堵漏工程常用的化学灌浆材料及工艺流程 1、混凝土防渗堵漏工程的常用化学灌浆材料 1.1中化-798灌浆材料 目前,环氧-糠醛-丙酮体系在混凝土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目的便是加固、补强。稀释剂用量的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灌浆材料的固结性能,从而对灌浆质量带来较大影响。在中化-798灌浆材料的组成基础上,辅助性的加上YDS复合增强剂以及改性剂D,可以使羧基化合物被活化,从而和环氧树脂发生固化反应。 1.2聚氨酯类灌浆材料 聚氨酯灌浆材料具有防渗堵漏、加固的作用,其突出特点是能够与水在任何条件下进行反应、固化,其固结体有多种形态,如延伸性强的橡胶体、硬性好的塑胶体等。聚氨酯灌浆材料的优势很明显,比如材料活性比较大,固结体强度大以及弹性好等,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按照溶剂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油溶性聚氨酯,由于其固结体抗压强度科达到10MPa,渗透系数十分高,因此常被用在防渗堵漏或者地基加固工程中。另一类是水溶性聚氨酯,其渗透力强,包水量大,可用于堵涌水、地表防护等。 1.3丙烯酰胺灌浆材料 即丙凝,此灌浆材料浆液粘度不大,在凝胶前粘度处于恒值;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能融入0.1mm以内的裂缝中;具有很好的可变性及弹性;凝胶体的抗渗能力很强,渗透系数达到10-10cm/s,抗压强度比较低,对材料配方的要求比较小;可以按照工程需求,对其凝结时间进行自由控制,适用于含水工程当中,发挥防渗堵漏的作用。 1.4单宁类灌浆材料 单宁类灌浆材料的主剂是凝缩烤剂,溶剂为水。单宁类灌浆材料的舌渗透性较高,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固化时间,凝胶体制作方便、无毒,且性质较稳定。固结强度最高可达18.5MPa,不仅可以起到防渗堵漏的效果,还能够补强、加固。 2、混凝土防渗堵漏工程的工艺流程 防渗堵漏工程采用高分子化学灌浆材料的工艺流程较多,比如现场缺陷调查、凿缝、清理缝隙、布孔埋管、封缝、灌浆以及封闭浆孔。 ①调查现场情况。化学灌浆开始之前,工作人员要对现场情况进行仔细调查,对地质条件、裂缝原因、渗漏情况等要有足够的了解,在获得足够资料的情况下,再开始施工。将裂缝附近的渗漏水清理干净,干燥之后对裂缝的具体资料进行测量,便于施工等尺或。采用钢尺或者其他工具对裂缝宽度进行仔细测量,用钢丝或者放大镜对裂缝深度进行精确测量。当裂缝处于混凝土结构的重要位置时,要钻孔取样,在室内试验之后确定裂缝的走向、深度。如果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则需要钻孔电视、超声波以及钻孔摄像等技术获取所需资料。②开凿裂缝。清理裂缝周边的砂浆,然后将裂缝处理为U型槽,深度值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在4~9cm之间;根据漏水混凝土数量的实际情况确定宽度,通常情况下在4cm左右。③清理缝隙。清除干净槽内的残留物,使槽内环境保持干燥,尽量避免残留杂物或者有水。④布孔、埋管。布置注浆孔于裂缝的两边,将长度适中的注浆管预埋在布置注浆孔的位置,布置注浆孔时,其数量多少要符合裂缝越宽、间距越大的原则,每条缝至少有2个注浆孔。⑤封闭裂缝。注浆管填埋好以后,再用水泥水玻璃混合浆液浸入缝隙,保证其没有空隙,最后用混凝土砂浆把裂缝顶部抹平,确保其不会漏水。⑥浇灌浆液。正式操作之前,要将灌浆材料的性能调整到最佳状态,然后用注浆泵将其灌到裂缝内部。⑦封闭注浆孔。灌浆完成后,切除多余的注浆管,修正其表面。 等防渗堵漏工程结束之后,要对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比如表观检查法,在工程完成后,对灌浆位置进行查看,确定其补灌混凝土结构符合要求,从而确定补灌质量。也可采用盖帽灌溉法,注浆管埋好18h后,在注浆管头上盖上胶管套并固定住,观察两边是否存在漏水现象,就可以准确判断封缝的质量。 三、高分子化学灌浆材料在混凝土防渗堵漏工程的应用 1、高分子化学灌浆材料在某地铁防渗堵漏工程中的应用 2012年,某地铁管理处对7.4km的洞体渗漏情况进行了仔细调查,其中42处存在渗漏情况,漏水严重的位置达到15处。受到地铁隧道严重渗漏水情况的影响,地铁运行环境不断恶化,钢轨锈蚀严重,轨道和地面的绝缘值降低,导致信号传送逐渐失效,对行车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因此,某地铁管理处和有关专家对此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选择氰凝和丙凝作为主要灌浆材料,对裂缝位置进行了有效处理,从而保证了地铁列车的安全运行。具体施工工艺为:用真空泵吸除渗漏水,以降低裂缝部位的水压值,然后将裂缝开凿为U型槽,按照操作流程预埋注浆管,最后用水泥砂浆抹平U型槽。由于地铁是地下工程,灌浆时要注意通风。 2、高分子化学灌浆材料在某大坝坝基中应用 低渗透介质灌浆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化-798灌浆材料可以充分渗透泥化夹层。某大坝坝基进行灌浆操作时,选择了中化-798,它可以渗透K值在10-6~10-8cm/s之间的软弱夹层,固结之后,软弱夹层的硬度有很大提高,十分坚硬,压缩强度最大为33.4MPa,而变形模量最高可以达到120GPa,在保证灌浆质量的同时还能够节省工程投资。 四、结束语 高分子化学灌浆材料不仅方便、简单,还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渗堵漏、补强、加固的作用。在防渗堵漏工程中采用的防渗堵漏材料虽然有很好的水溶性,但其强度较差;补强固结材料虽然有很大的强度,但水溶性又难以满足要求,因此根据工程需要,采用多种材料,可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为工程质量服务。 高分子化学论文:历史故事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摘要:简单介绍了高分子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几个故事,并对其背后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理念及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的意义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科技发展史;历史故事 高分子发展过程中众多的趣闻轶事构成了高分子科技发展史的重要内容。我们在高分子化学教学过程中注意穿插相应的历史故事,并加以分析评价,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智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就有关故事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Staudinger与高分子学说的创立 1920年Staudinger发表了划时代的《论聚合》,首次提出了“长链大分子”的概念。共价长链分子的概念在今天不难理解。然而历史上高分子学说的确立却颇费周折,一些科学家已测到聚合物的高分子量,却拒绝接受这一实验结果。一方面,当时盛行的胶体说能解释部分实验现象;另一方面,个人认为可能还与化学史有关。1861年,格雷阿姆提出“胶体”这个名词时,近代的原子―分子论为人们接受不久。高分子长链假说的提出,无疑有悖于物质是由“简单分子”构成这一惯性思维。这个故事教育我们不仅要学习Staudinger坚持真理,不懈努力的精神,还要学会转变思维方式。“Think different”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一个新学科的诞生、新研究方向的确立,往往都伴随着新思维的产生。 二、导电高分子的发现 导电高分子的发现充满了戏剧性。1967年,白川英树的研究生做实验时错用了一千倍的催化剂,加上搅拌器凑巧停止,在溶液表面生成了银色的薄膜状物。白川英树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终于发现制备膜状聚乙炔的有效方法。1975年,美国的Macdiarmid教授偶然见到白川英树的金属光泽的膜状聚乙炔后,立即邀请他去美国与Heeger合作研究。后来,三人一起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也被传为佳话。与硝酸纤维素、炭黑增强橡胶等发现一样,聚乙炔膜的发现也是“偶然的”。这个故事也教育我们合作的重要性。“这是我的idea,说出去会不会被别人学去了?”具有知识保护意识固然重要,合作交流能够更快、更有效地促进研究的发展,科研中需要有团队精神。 三、Crothers与尼龙66 深受女士喜爱的尼龙袜无疑是引出缩聚反应的最佳例子。尼龙袜在全美首次发售时,每人限购一双,500万双当天告罄,没有买到尼龙袜的人在裸腿上画纹路冒充丝袜。那么引起如此轰动的商品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这个问题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他们对相应的知识特别用心。1928年,杜邦公司成立了基础化学研究所,Crothers受聘担任该所的负责人,并决心利用二元醇和二元酸的缩聚来支持当时刚刚提出的高分子学说。在实验中,同事偶然发现熔融的聚酯可以抽丝,Crothers意识到这是纺丝原料的特性,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克服各种困难后,最终得到了尼龙66纤维。尼龙66的出现不仅有力的支持了高分子学说,也深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尼龙的发现离不开Crothers。同样让人称道的还有杜邦公司,能够在经济大萧条时期拿出一笔巨款支持没有明确应用目的的基础研究,需要敏锐的眼光和巨大的勇气。注重基础研究,在今天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塑料之父――Baekeland 作为第一种人造聚合物――酚醛树脂的发明者,Baekeland是一个传奇人物。他21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专利意识非常强。发明Velox相纸后,故意在专利中省略一两步。结果柯达公司不得不两次出资购买。在发明酚醛树脂后,Baekeland及时申请了专利(仅比同行早一天),也得到了塑料之父之称。Baekeland的幸运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让人感叹不已。酚醛树脂的发明也是一个成功的科研案例。Baekeland敏锐地意识到绝缘材料在刚刚兴起的电力工业中的巨大市场,将研究目标确定为寻找天然绝缘材料的替代品。他没有立即进行实验,先是充分进行了文献调研。发现早在1872年德国化学家Vaeyer曾把苯酚和甲醛混合产生一种树脂状物质,指出在实验中应防止它的产生。Baekeland反其道而行之,加热加压来加快反应,得到琥珀样的样品,并最终掌握了酚醛树脂的制备方法。他于1907年申请了专利,这年也被视为塑料元年。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科学研究的选题和文献调研的重要性,在阅读文献时要注意批判性阅读,不迷信已有的解释。 五、配位聚合和Ziegler-Natta 1953年Ziegler在用乙基铝使乙烯加成的一次偶然失败中发现,镍会抑制反应进行,其他过渡金属也有类似作用。他给博士生Breil的论文题目是“系统地实验整个周期表的元素”来对这一作用进行研究!有趣的是,最终研究得到了一种能使乙烯迅速聚合成为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催化剂。事实恰好与预料的相反,这充分说明,和预期不同的结果不见得是坏结果!Natta的成功无疑是跟踪世界研究前沿的结果。他在Ziegler催化剂研究之初就派人过去接受指导。在用改进后的催化剂进行了丙烯聚合后,Natta发现它含有高结晶部分,敏锐地“把新的结晶聚合物的结构归之于主链或至少相当长部分的主链上的不对称碳原子都采取了相同的构型”。Natta文章因未披露催化剂的本质这一关键问题,初审被拒稿。而作为编辑的Flory则意识到了文章不寻常的意义,更改了裁决才使得文章得以发表。与Ziegler-Natta的成功相对的是,1943年Fischer希望能找到使乙烯聚合成润滑油的方法,发现“当三氯化铝与四氯化钛并用作催化剂时,液态产物减少而有利于生成固态物”,因此似乎是失望多于希望。另外,Ziegler的学生Wesslan制备聚丙烯后,发现物质的熔点高于聚乙烯,他肯定自己错了,他不相信支化会提高石蜡烃的熔点。他没有认识到熔点升高的意义。这两个故事也从反面再次印证了如何看待实验中的意外。高分子史上还有更多的历史故事,如“的确良”(涤纶),田中耕一发现质谱离子化新方法,聚四氟乙烯和高压聚乙烯的发现等。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适当穿插相应的历史故事,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培养学生思考研究的能力。 最后要强调的是,故事可以有适当的艺术处理,但不应违背历史和科学常识。如有文章这样介绍导电高分子“楼道角落里的一堆既像塑料又闪着银光的薄膜吸引了艾伦教授的注意了。当他好奇地询问陪同的白川教授时,对方不以为然地回答:这只是一堆废品,毫无科学价值”。该描述对百川英树有失公允,引用后会给学生错误的印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故事进行甄别,可以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 致谢:本文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广西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广西紧缺专业建设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资助。 高分子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课程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我们从高分子化学课程特点出发,结合学校的考试改革,提出除期末考试以外,结合课后作业、期中考试、课后专题调研报告等形式考核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分散考核的方式改变学生以往突击复习、突击考试的情况,让学生把工夫下在平时,通过考试内容的多变与考核方式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考试方法;考试改革 考试不仅是测定和检验学校教学质量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也是关系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工科高校各专业课程考试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考试偏重于理论内容的考核,而轻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考试形式集中单一,常常是“一纸考卷定成绩”。这种考试模式会导致学生平时不下工夫学习,考前突击复习,毕业后重理论、轻实践,综合素质下降而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1,2]因此,对传统的考试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考试模式势在必行。结合学校的考试改革,针对本校高分子类专业的高分子化学课程考试的现状,提出如何通过课后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考核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分散考核、课后专题调研报告等方式来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分散期末考试的压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掌握,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高分子化学课程特点及考试现状 高分子化学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以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研究高分子的合成原理及其化学反应的一门科学。通过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及与课程配套的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原理、聚合方法的选择、控制聚合反应速度和分子量以及分子量分布的方法、高分子化学反应的特征等。该课程需要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为基础,是后继的专业课程——聚合物制备工程基础、聚合物合成原理及工艺学等的必备课程。该课程在整个高分子科学知识体系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的基础内容如缩聚反应、自由基聚合、共聚合反应、离子聚合、聚合反应实施方法、聚合物的化学变化等对本专业的其他基础课程——聚合物制备工程基础、聚合物合成原理及工艺学、高分子前沿、功能高分子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3]由于高分子化学课程本身涉及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等学科领域,且也是高分子类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课程内容又涉及大量化学反应,学生对此缺乏直观的认识,因此单一的讲授常常会使学生感觉非常枯燥而难于理解,进而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学生普遍感到此课程难学。针对以上问题,结合高分子化学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我们尝试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在授课过程中提出一些与科研生产实际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授课内容相关知识予以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采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一些实验、工业生产过程;采用动画方式向学生展示相关原理,这样更生动、直观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课后的习题分类处理,对难度较大的习题进行课间解答,对于一般难度的则课外解答。但根据多年的授课经验发现,仍有学生在期末面对考试时,还存在只死记硬背书本内容的现象和“临时突击”应付期末考试的现象。考试的目的是通过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检测,帮助教师和学生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考试已不能满足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要求。因此,有必要对考试制度、模式、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使之更科学、合理,并能充分发挥其积极功能。于是,从我校高分子类专业的实际出发,我们提出对高分子化学课程考试进行改革,在课程考试中引入先进理念,注重平时考核,实施全学期分散式考试、动态考核的管理方式。过程中采用“全面性一体化”考试模式。 二、“全面性一体化”考试模式的总体思路及预期目标 改变专业基础课只重视理论教学、学生只是机械记忆专业理论课的弊端。通过考试改革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本课程所学基础知识。除期末考试以外,还结合课后作业、期中考试、课后专题调研报告等形式考核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分散考核的方式改变学生以往死记硬背、“临时突击”的情况,让学生把工夫下在平时,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1.考核内容更全面、更综合。除全面考察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把握外,在考核内容方面,加重对学生查阅资料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考核。以前的课程考试,主要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和掌握情况,而往往忽视了对其分析、综合和运用的能力。考试范围一般局限于所用教材,考试重点常常在考前由任课教师划定,结果导致部分学生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也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了考试作弊等侥幸的想法,考试结果学生学习成绩优劣难分,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学和不学一个样。这严重伤害了认真学习的学生的积极性,破坏了学校的考风和学风建设。因此,我们把考核内容的全面化作为考试改革的首要方面。 2.考试形式更丰富、题型更多样。考试形式的丰富化是促进目前教育思想转变的有效手段,高分子化学课程内容多,所涉及的知识面广,用简单的一张考卷,不论开卷、闭卷都不能检测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真实掌握水平。从新的教育理念出发,结合学校本科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灵活多样的有效形式,如开卷考试与科技小论文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口头报告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模拟操作式考试,等等。尽量避免使用过分偏重于对知识的知与不知的试题,使学生必须经历一个理解、分析、比较、综合过程才能得出答案。根据不同类型试题的特点,在兼顾内容的同时,进行合理搭配与组合,尽量减少名词解释、填空等客观题的比例,增加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类型的试题比例,最真实地检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情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另外,提供一部分选做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以保证他们能充分地发挥与展示自己的才华。根据具体的考试内容和目标,灵活地选择与采用不同类型的试题,充分发挥其最佳测试点。在适当的阶段,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考试,引导并敦促学生不断努力;通过考试结果的比较、评讲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他们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完善试题库,推行与实施题库考试,实现教考分离。高分子化学试题库基本包括名词解释、选择、写反应式、简答、计算、论述等题型,可根据需要利用计算机随机抽取一套完整的试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后形成试卷,评卷时可从计算机中输出相应的标准答案进行评分,再采取集体多人流水作业的形式评卷,以保证考试分数的公平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