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分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和抗震设计研究 摘要:为了缓解城市人口与土地面积紧张的局面,各地大规模建设高层建筑。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地震发生时对建筑造成侵害,导致建筑倒塌等安全事故。为了确保高层建筑的安全和稳定性,必须重视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本文主要对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与常规抗震设计进行比较,并分析了超限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希望能提高高层建筑抗震性能。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结构设计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逐渐向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结构发展。高层建筑的结构复杂,层数比较高,建筑地基承受的荷载比较大。地震发生时,震源对高层建筑结构会产生冲击力,容易造成建筑梁、柱断裂,建筑倒塌等现象,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安全。我国是地震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抗震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层建筑的质量。因此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时候要根据高层建筑的实际情况,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 1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与常规抗震设计的比较 1.1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概念 概念设计是目前一种比较先进的设计理念,与传统建筑设计相比,概念设计不需要精准的计算或参考建筑设计规范相关的目录,而是设计者根据实践经验,按照建筑结构体系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从建筑结构整体进行把握设计。传统的建筑设计思想无法满足人们对建筑结构抗震功能的要求,为了提高建筑结构抗震安全性能要求,抗震设计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比如建筑结构以力分析为主并兼顾力与变形,考虑到建筑结构变形、耗能和损失,以及非线性分析和可靠性分析。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建筑设计师提出来的一个全新的设计理念。它的主要核心是将抗震设计从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基本目标转移到不同风险水平地震作用力下满足人们对建筑的性能要求,通过多层次、多目标的抗震安全设计,保障建筑安全,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投资效益的平衡,满足人们对建筑的个性需求。 1.2我国常规抗震设计方法 当前大部分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我国采用二阶段抗震设计方法满足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实现以上三个原则的抗震要求,并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建筑物抗震重要性分成甲、乙、丙、丁四类建筑物,根据建筑物的类别设置相应的抗震防烈要求。二阶段抗震设计方法如下:第一阶段是对建筑结构强度进行验算,也就是小震的地震洞参数,通过弹性模量计算建筑结构的弹性地震作用力,并与建筑物风荷载、雪荷载、水平荷载等进行组合,计算建筑结构截面的抗震承载力,确保建筑结构的强度,并通过合理的平面结构布置,确保建筑结构的抗拉力。第二阶段则是验算建筑结构的弹塑性,也就是对地震作用下很容易倒塌的建筑结构按照大震标准进行设计,处理好建筑结构的薄弱环节,以免地震发生时首先冲击建筑结构的薄弱环节,影响到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3常规抗震设计方法与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比较 基于常规抗震设计方法与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在设防目标、设计实施方法和检验方法、实现性能和工程应用方面都有所不同,具体见表1。通过比较发现,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是未来建筑抗震设计的发展方向,它适应了社会新技术和新工艺发展需求,能够满足建筑业务单位和使用单位对建筑结构安全性、经济性等相关要求。 2超限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某酒店塔楼的高度是168.9m,结构计算高度为176m,建筑结构为B类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建筑场地类别为III类,建筑抗震等级为二级。 2.1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 按照相关规定,酒店的塔楼高度、平面扭转不规则等不能超限,所以在第一、二阶段抗震设计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满足建筑工程国家以及地方相关的标准,并将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目标概念进行设计。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给出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以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规范进行设计,确定该酒店的性能水准为C类,具体控制目标如下: 2.2建筑结构的性能目标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规则性、高度等方面超出了建筑工程规范中的适用限值,使得抗震设计缺乏相应的参考依据。基于性能目标设计方法在设计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到建筑场地实际设防裂度、超高限值以及建筑结构不规则等经济因素,对超高建筑的薄弱环节、主抗侧力构件等结构变形能力和抗震承载能力有具体的性能目标。按照建筑工程设计中相关内容,建筑结构关键构件由建筑结构工程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分析。比如水平转换构件和支撑竖向构件、大悬挑结构的主要悬挑构件、长短柱在同一楼层的数量相当于在该层各个长短柱等要求。这其实是将过去常规抗震设计中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原则进行量化和细化。比如将A级性能目标设计要求建筑结构小震不坏、中震和大震不坏,就是要求建筑结构在中震和大震中依然保持一定的弹性。 3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常规的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建筑设计的要求,基于建筑结构性能抗震设计理念对抗震结构的目标进行量化,明确抗震目标性能,能够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必将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作者:蓝天 单位:厦门紫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大众对于人类活动有更高的要求,建筑行业作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商业化、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趋势下朝着高层建筑结构理发展,全新的施工技术不断呈现,高层建筑结构已经有了设计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以及技术条件,本文就高层建筑结构的几个设计概念中蕴含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 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应当遵守的几个概念 1.1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中应当合理选择设计方案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在城市中成为随处可见的风景,也是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高层建筑的外形、安全性以及可实用性,在建筑施工之前要优先完善建筑工程设计的方案,在高层设计的时候,提出的建设方案一定要是科学、合理的,包括了高层建筑设计的基础方案、结构方案以及施工方案,就在出台结构方案之前,要对高层建筑的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调查,对周围的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地质结构进行准确地考察,确保高层建筑在日后的施工以及使用中不会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结构设计的基础上,综合高层建筑施工所需要的建筑材料、未来用户的居住使用需求等等进行后续的基础建设方案的完善以及优化,择优而选,使得未来建筑工程在施工结构方面表现出合理性、可行性以及可靠性。 1.2高层建筑的设计施工要合理计算施工简图 总结多年的建筑工程施工经验,所有的建筑计算简图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差异,必然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有效的改善这一误差带来的施工危害,要合理地控制误差的范围,在误差较大的时候要及时重新计算和处理,提高计算简图的精确性,有效地规避计算简图误差较大带来的安全事故。在计算建筑优化的时候,需要高层建筑的设计人员重点关注,提高高层建筑的设计科学性和合理性。 1.3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要正确地分析设计计算的结果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阶段,对于测量和计算的结果是有较强依赖性的。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软件技术在建筑行业内的广泛应用,建筑结构设计中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对高层建筑的施工以及设计数据的计算和分析的准确性,设计人员在完善高层建筑设计概念的时候,需要精准地对计算机软件计算得出的数据结果,结合自己丰富的建筑设计经验,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确保高层建筑设计的时候能够科学地参考这些数据,提高高层建筑设计方案的质量。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种常见的几个设计问题 2.1高层建筑结构底部嵌固部位的结构概念设计 高层建筑在实际设计以及建造之前,首先应当对建筑的嵌固结构进行确认,嵌固结构主要指的是高层建筑中预期塑性铰时可能出现的部位,嵌固结构关系到结构中某些构件的内力分配准确性,还会间接地影响高层建筑结构是否会产生侧移的真实性,使得整个高层建筑的局部结构呈现出经济性。在高层建筑嵌固端结构设计面临着许多不同的情况,例如高层建筑的地下室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地下室的层数以及基础形式进行确认。例如:在设计高策建筑的地下室的时候,通常采用的结构形式是基础持力层较浅的情况,但是这样结构的抗震性能是较差的。因此在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的时候需要采用基础面作为结构嵌固端,在标高处的纵横方向设置刚度较大的基础梁做连接,在此基础上层层建设。如果基础面标高与首层标高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基础梁之间的梁结构以及刚度较小,地面标高在无法实现刚性地面的性能,上部无法形成嵌固端,在高层结构设计的时候是无法实现安全的。如果高层建筑的地下室是单层的,需要充分利用基础无限的刚度,为首层楼面的灵活结构下选型创造条件,即便是首层楼面的留有大洞,或者选用无梁楼盖结构,都不会影响高层建筑的计算准确性。如果高层建筑的地下室是多层的,要将高层建筑地下室的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设在地下室的且顶板,使得地下室的顶板标高与室外的地坪的高度差不能太大,小于地下一层层高的三分之一,但是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多层的地下室不能有很大的孔洞,楼面框架的抗弯刚度要足够的大,楼板的厚度也要注意小于180mm。 2.2高层建筑结构楼层平面刚度的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整体都是按照电算程序进行的,整个程序在运行的时候要重点考量楼层平面是否变形,将高层建筑的大部分楼层都假设为刚性楼面,当楼板的自身平面内刚度无限扩大之后,楼面是不会发生弯曲以及剪切变形的,仅仅刚性运动是无法在楼面内两个方向平移,基于上诉假设,高层建筑的楼层平面设计需要考虑结构的真实受力情况,按此结构确定建筑物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高层建筑物的稳定性也是适度的。尽管程序的编程在楼面设计的时候无法准确地判断楼板的变形程度,但是计算机算法给楼板变形程度带来具有科意义的参考标准,让高层建筑的设计人员在结构设计过程中找到安全的参考标准,确定高层建筑的部位结构以及构件安全储备,为高层建筑的柔性楼面设计奠定基础。 2.3高层建筑利用防震缝解决平面中不规则的复杂结构超限问题 高层建筑的平面型状比较复杂,在完善高层建筑的防震功能的时候,要考虑到各个房屋在区域内可能产生的侧移差异,进而造成高层建筑的扭转振动以及复杂性,为了预防房屋各翼段的连接部位以及阴角部位的楼盖产生严重的破坏,要在高层建筑物内的规则结构方面进行均匀的变化,突出建筑局部上的突出情况,改进高层建筑结构中的收进、质量、刚度以及强度,使得高层建筑的质量结构分布均匀,使得高层建筑的各个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基本重合,大体在同一个竖轴线上。在实际高层建筑施工的时候,往往存在更为复杂的平面结构,使用防震缝的方法将不规则的结构分解成为多个基本规则的机构单元,解决高层建筑设计中超限问题,使得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变得较为简单,使得高层建筑的设置就在刚心与质心最大限度地靠近,为高层建筑设计选定正确的周期比、位移比以及刚度比等等计算参数创造了强而有力的条件,使得高层建筑的设计出更加简单地结构,更好地解决高层建筑存在的问题,使得高层建筑的设计更加地灵活,安全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3结语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的建设数量在城市内逐渐增多,如何优化高层建筑的建设质量,使得建筑行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为了切实地保障高层建筑的使用安全,本文探究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理念,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完善高层建筑的建设质量。本文探究了高层建筑设计中需要重点注意建设中的一些设计,重视高层建筑的定量计算分析以及结构概念,使得设计人员掌握建筑结构的宏观控制以及作出正确的定性判断,使得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度以及设计合理性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未来高层建筑朝着更加健康长远的方向成长,切实满足社会大众的生活需求,为社会中建筑行业的秩序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雷鹰 单位: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钢筋混凝土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超高层建筑设计不断完善,其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于具有良好的刚度、延性及较强的整体性,发展成为主要的结构形式。然而,由于我国处于地震带,对钢筋混凝土超高层框架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出了要求,本文从当前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简要概述抗震概念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对超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方法进行逐一分析总结,希望对钢筋混凝土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抗震设计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业得到迅猛发展,超高层、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结构造型和功能也越来越美观与先进,许多建筑采用底部大裙房、上部多座塔楼的建筑形式。然而这些复杂的建筑形式的出现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结构造型给抗震分析以及抗震设计带来诸多新的问题。国外对钢筋混凝土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有了较为成熟的研究,也有许多建筑案例(如图1)。国内虽然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分析,也已经出现包括分析软件TBSA和TAT等在内的超高层建筑设计分析软件,这些软件能够帮助建筑设计师或工作人员对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一定的研究,但设计中还经常会遇到许多程序、规范不能解决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结构工程师依据概念设计把复杂的问题通过科学分析简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结构工程师提供更多关于抗震设计的有参考价值的设计依据。 1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1.1平面规则性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特点 平面规则性超高层建筑具有以下的特征:楼板的形状不规则且凹凸不平,楼板之间没有较强的联系、楼板的局部之间断断续续,结构扭转效应明显等。针对上述特点,这类的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如果楼板的形状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断断续续,则可以采用弹性楼盖模型,使其符合楼板平面内的实际刚度变化,或者按照分块刚性楼板与局部弹性板的原则进行计算,当然,扭转藕联效应也需要考虑进去。(2)对于楼板中应力集中部位以及连接较弱的楼板,可以适当加大楼板的厚度,具体的方法有双层双向配筋、配置45°斜向钢筋、配置集中配筋的边梁。(3)如果楼板之间没有较强的联系或者平面过于不规则,或建筑物过长,则可以通过调整变形缝来把其结构切成若干个子结构。如果一些超限高层的建筑物有明显的结构扭转效应,则应该尽量保证抗侧力构件在平面布置中的对称性,同时应该尽量加大外围竖向构件的抗侧刚度和强度。 1.2竖向规则性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特点 竖向规则性超高层建筑具有以下的特征:在立体上建筑呈现收进的状态,其主要存在形式为连体建筑,建筑内部转换层结构,大底盘多搭楼等,针对上述特点,这类的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当超高层建筑的立面收进超过一定限度时,应该保证结构的层受剪承载力大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并且合理控制结构的扭转效应。同时应该加强收进部位、竖向构件以及建筑内部的楼板。一旦立面收进产生偏差,建筑底部的结构就会因为扭转而产生较大内力,这就要求建筑底部结构的周边构件的配筋强度足够大。通常情况下,建筑设计师会采用台阶形多次内收的立面来改善这一困难。(2)对于连体建筑来说,其周边以及连接部位应该按照弹性板来计算,连接体与主体宜采用弱连接,并尽可能减少其重量,同时,钢结构可以优先考虑。连接体及与主体相邻的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应尽量提高其等级。(3)对于带转换层结构的超高层建筑,应该尽量保持其上下主体的竖向结构连续贯通,并对其下部主体结构的刚度进行加强,而对其上部主体结构的刚度进行弱化,通过相应的措施来对转换层上下的等效刚度比进行合理的控制,同时,为了提高框支层的抗震能力与延展性,应该将框支柱承担地震剪力的比例进行增大。而为了减少转换层上下的等效刚度比,可以将上部各层刚度适当减小。一般来说,高振型影响与转换层的高度呈正比关系,即转换层越高,高振型影响越大,转换层上下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也越明显,因此,需要合理控制转换层的高度。(4)在设计大底盘多塔楼的时候,应该尽量提高其底盘的承载力,其目的是防止结构在底部首先屈服。对于连接各塔楼的裙房屋面来说,要适当加大其刚度,其目的是使底部的裙房与上部的塔楼共同振动。然而,当底部加强时,薄弱层会发生上移,从而增大上部结构的位移,因此底盘承载力的的提高需要掌握好其度。在设计塔楼的薄弱部位的时候,应该全高加密该层柱箍筋,并增大箍筋的直径与剪力墙的水平钢筋。 2超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影响因素 2.1建筑扭转效应 在对超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过程中,为保证混凝土整体位移一致,同时得到最小和最大的位移结构刚度,应该对建筑物垂直向力及横向力进行防护,提高扭转力作用。因为地震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随机性,所以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强度难以预测准确,因此在分析建筑整体的抗震性能同时,要及时检查出建筑物内部的抗震隐患,科学分析,及时纠正,保证超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 2.2建筑物建设位置 合理选定超高层混凝土建筑的建设位置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我国地处地震频发地带,所以在选址之前,要合理科学对建筑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彻底的综合性分析,减少超高层混凝土建筑遭受地震的危害的几率,同时良好的建筑土质也能提高超高层混凝土建筑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所以为避免建筑位置为松软土质,也应该尽量远离电厂、变电所等工厂。 2.3抗震加固环节 超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样的设计可以满足建筑延伸性及刚度的要求。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超高层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重量大,所以底部柱轴力应该与建筑的高度呈正比关系,只有这样建筑主要构件才能有很好延伸性,在遇到强震时可以减少剪切性对墙体的破坏,这体现了对超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进行抗震加固设计的重要性。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会以强柱弱梁限值为依据,综合考虑框架柱的强剪弱弯和剪压比,才能使设计的柱子顶端的抗弯能力达到合格的质量标准。与此同时,螺旋复合箍筋的使用可以提高柱子的抗冲剪能力和短柱抗震性能,在地震强度不是很强时,保证短柱不对地震剪切力破坏。因为建筑的短柱具备的抗剪性能力低于抗弯能力,所以设计过程中要保障短柱承受抗弯的屈服强度。 3隔振、减振在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隔振、减振是在超高层建筑工程上防止振动危害的主要手段。其中减振可分为主动减振和被动减振。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相关设计工作人员会根据隔振、减振的原理,采用以下几种办法实现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有效抗震。 3.1粘弹性阻尼结构 通过大量试验和数据分析表明,粘弹性阻尼结构可以有效的将超高层建筑的地震反应减小40~80%,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建筑主体结构强震中的安全性,是高层结构的舒适度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粘弹性阻尼结构见图2。 3.2吸能减震 吸震减震是隔振减振在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的又一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使建筑结构的震动在合理的范围内,发生一定的位移,从物理学角度来讲,就是使建筑结构的振动能量在原结构与子结构之间重新分配,以此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效果。当前,有许多吸震减震的装置运用于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调谐质量阻尼器,调液(柱)阻尼器、悬吊质量摆阻尼器记忆质量放大器等。 3.3金属阻尼器 金属阻尼器能够起到抗震效果,主要是通过在框架中加屈曲约束支撑,在合理的荷载力下,对建筑物实现支撑的作用,当地震发生时,金属支撑能以自身的塑性变形来消耗地震的能量,从而对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起到良好的作用。 4总结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居住水平不断提高,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而在对超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时,其抗震结构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切实保障公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本文从我国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入手,简要概述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并重点对隔振、减振在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对钢筋混凝土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毛俊义 单位: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毛俊义 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带结构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研究 摘要: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高层建筑的带结构转换层设计,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很好的掌握转换的专业知识,还要对相关施工技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才能根据实际建筑要求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本文首先分析了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带结构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建筑的整体质量,同时也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然而,在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不断提升的当下,人们不仅对房屋建筑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更加重视高层建筑的功能性。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融入多元化的设计元素。基于此,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深入研究高层建筑的整体空间结构和结构特点,然后根据建筑需求对结构转换层进行优化。 1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 1.1作用 高层建筑结构受力特点与普通建筑结构设计不同,设计人员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提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安全性。高层建筑下部和中部的受力强度较大,越是处于较高位置的楼层受力越小,不同的楼层的受力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下部结构和中部结构的设计时,不仅要提升柱和横梁的稳定性和坚固性,还要不断增加结构的刚度。当楼层高度越高时,设计人员就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减少楼层当中的柱和墙的数量。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节省高层建筑设计和施工的成本,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中部和下部结构的整体支撑效果。设计人员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设计过程当中,应扩大中、下层建筑的结构空间。因此,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的结构转换层设计思路和理念,打破传统常规建筑设计的局限,提升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设计的质量。 1.2类型 设计师需要考虑高层建筑的使用要求,根据高层建筑的不同用途选择不同的结构转换层。不同的转换层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技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全面分析结构转换层。设计中经常使用的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主要有:板式结构转换层、框架结构转换层、梁式结构转换,如图1所示。(1)在高层建筑上下层的设计中,为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坚固性,全面提升建筑的整体施工成效和施工效果,设计师往往会设计数量较多的柱网。为了使各层之间的受力稳定,需在设计中融入板式结构转换层,提升高层建筑的抗剪切性能。所设计的板式结构转换层的厚度必须小于2.8m,且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情况选择灵活多变的设计方案。与此同时,施工中应选择高质量的辅助材料,以提升版式结构转换层的整体质量。(2)设计人员往往会选择框架结构转换层来提升高层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在这种结构的设计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巨型柱来构建系统的转换结构,合理控制结构内部各部分的受力情况。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加固装置加固下层结构的框架柱体。这种框架结构转换层能够取得较好的固定效果,且施工工艺相对简单,因此,广泛应用于各种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设计中。(3)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为了能够完成垂直转换层的施工,须在设计中增加梁式结构转换层。这种转换层具有传递楼层作用力的特点,通过设计可以将高层建筑当中的上层墙体受力传递到下层柱体结构中,提升高层建筑整体的坚固性、稳定性、耐久性。梁式结构转换层的高度控制在0.8~6m范围内。另外,这种转换层结构在施工过程当中的成本较高,设计师在选择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情况后才能使用。 2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的有效设计方案 2.1全面降低竖向结构刚性差异 高层建筑中的结构转换层,存在竖向结构刚度低的问题,这不仅会严重降低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和质量,同时还会大大提高结构转换层的使用风险。因此,设计人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上层和下层的双向结构转换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在结构当中设置具有较高安全系数的补偿剪力结构,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落地墙的厚度和数量,以便于提升高层建高层建筑空间的结构刚度。设计中还需考虑落地构件的截面、尺寸和设计均匀,尽可能选择质量较好、刚度较大的混凝土作为施工材料。这样不仅能够使落地构件能够达到相关的抗弯设计要求,同时也能增加落地构件的抗侧力性能。 2.2科学合理的设置建筑剪力墙 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中的剪力墙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建筑的实际情况,根据设计要求,合理地设置剪力墙的数量和位置。这样不仅能够提升结构转换层设计的效率,同时还极大地发挥结构转换层在高层建筑当中的作用。如图2所示,设计人员需要考虑剪力墙中的框架结构疏密,通过计算确定位剪力墙的位置,并且根据楼层的受力情况设置适量的剪力墙。为了提升结构转换层的设计水平,增加高层建筑空间布局设计的有效性,设计师还需要在剪力墙当中增加一定数量的钢筋。对于剪力墙当中不平的部分,必须选择相同的材料进行找平施工。设计人员在进行转换大梁的设计时,还需要对结构梁两端部分的结构进行一系列的优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短肢墙内力和结构承受应力。 3结语 为不断地提升高层建筑的质量和功能性,施工人员需要采用有效的施工方案,每个环节都选择高效快捷的施工技术。在施工前,设计人员首先要了解高层建筑的工程概况,要分析高层建筑的结构,了解相关的设计要求和结构转换层的相关数据。然后再根据高层建筑的结构性能和结构框架要求,采取有效的设计方案进行结构转换层的设计,最大限度地提升结构转换层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可靠性、规范性、可行性,从而为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水平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作者:徐铁山 刘华丽 单位:咸宁市勘察建筑设计院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设计方法在超限高层建筑结构的应用 摘要:超限高层结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不断增多,不仅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节约了土地资源,也带来了结构抗震的诸多研究课题。关于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研究,在我国已经拥有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而且新的抗震设计思想也层出不穷。本文围绕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在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展开论述,主要涉及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诸如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实施等,结合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实际案例,提出抗震设计思想的改进方法,力图为工程建设中的抗震设计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今后的超限高层建筑的实际工程建设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超限高层结构;抗震设计;改进方法 1超限高层结构中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路 超限高层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路,是本着确保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目标的。在我国的抗震规范设计思路上,要求结构要具有对抗小震的强度验算及对抗大震的薄弱层控制的技术和方法,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因此,遵照这个原则,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有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基于性能的超限高层结构设计,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结构的设计原则、结构的布置、结构的质量把握、维修维护等内容。具体落实包括从设计到可行性研究、施工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1]。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性能水平指的是对结构的破坏程度进行预期的评估,根据评估出来的构件可能遭到的破坏以及内部设施能够用于地震设防的作用等进行全面的考虑,将被破坏的状态、经济影响因素等加以预估,以保证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关于结构抗震性能的规定从2011年就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内容囊括了结构抗震性能的设计,其中包含了四个等级的结构抗震目标的划分以及五个结构抗震性能水准设定。新规定克服了旧有规范在抗震设计思想中的种种不足,引进了新结构体系、设计方法以及材料的应用,使得超限高层建筑的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等要求有了更加合理的参照标准和规范[2]。如对于超限高层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的规定包括: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应保持基本完好,人员不会受到伤害;结构的个别构件如果发生损伤,可以经过修复后继续使用;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和部位能够保持完好,如果个别部位发生微裂缝等问题,则通过修复可以恢复使用;在强震作用下,构件发生中等程度以上的损坏后,结构可能会发生严重的损伤,但是不能对人造成伤害,不允许局部和整体发生倒塌。 2工程案例 重庆市某超高层建筑(见图1),占地面积11346m2。分为地下5层和地上48层,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该建筑所处地段频临江边,地理位置优越,沿江部分采用斜向45°的剪力墙作为转换层的正交布置。标准层和转换层的平面布置严格按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技术要求施工。该设计理念使结构的布置不规范,转换层的结构包含了主次梁的转换,整个工程属于较为复杂的超限高层的建筑,具有竖向凹凸不规则、楼板局部不均匀、竖向不连续等超限问题[3]。根据该工程的特点,应业主要求,在施工中针对不同水平的地震作用进行了预估计,对地震作用下的性能指标进行了设计。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构件弹性的设计,按照行业规则,首先对荷载组合中最不利的部分进行了设计,主要设计的内容包括了承载力的要求、构件的系数调整、内力的增大等。见表1。除了楼板等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之外,根据建筑中抗震性能的类型进行了相关荷载组合的设计,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构件内力的增大、系数的调整等。对于罕见强震的结构构件中的竖向、转换构件以及首层以及转换层的薄弱部分、地基承载力的荷载等的设计[4]。见表2。1)地震作用下的设计参数分析。该工程在抗震防烈度上被设计为6级,按照地震的加速度值进行了分组,场地类别为II级。在对地震波的分析中,采用了阻尼比的分析方法。见表3。对于地震作用下的结构设计,该工程采用了中科院的结构抗震设计软件进行了计算,计算的内容包括地震周期、作用、折减系数、刚度影响等。经过计算,结合实际,只要结构设计符合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规范要求,能够使得剪力的平均值小于震型分解反应中的结构内力要求,就可以保证建筑结构对抗地震的破坏。2)建筑结构在遇到罕遇地震的结构分析。根据建筑结构的弹塑性静力分析,建筑结构的非线性可以按照弹塑性动力时程的原理进行计算。例如本工程中的自由度高柔体系为5S,那么弹塑性静力推覆可能需要的周围不能大于2S,因此,根据有关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的规定,结构构件中的内力和变形、位移等,需要采用弹塑性动力分析的方法对震波进行研究。将地震波最终计算得到的结构的平均值作为设计的依据,按照弹塑性实程的方法,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设计。工程中结构平面的45°斜向正交布置的结构方法,使得弹塑性时程分析要对结构地震相应地进行地震波的分析、补充验算。得到的结论是,当结构在45°的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度应保持在0°和90°为最佳设计思路[5]。因此,根据计算的分析,工程选用了两种度数作为主要分析的方法,将最大层间的位移角和转换层的层间位移角的抗震性能以及目标进行了设计,针对罕遇地震作用的剪力和倾覆弯矩的设计能够对抗大型的地震,使得结构进入了弹塑性极端。3)工程的主要构件的抗震性能的分析。楼板的抗震性能通过地震增大系数法,对于地震作用下的楼板应力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得出在弹性大地震作用下的转换层楼板的应力计算图,得到转换层在地震作用下不屈服的性能指标,然后根据标准层薄弱部分的截面法的分析结果,得到楼板的合成剪力、转换层对框、支柱、加强区的剪力墙等部位的内力分析结果。见表4。 3结语 关于超限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思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实现了以实际震害为背景的抗震设计,而且随着国际研究领域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在充分把握结构、变形、受力等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注重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设计目标的整体分析和优化[6]。当今的结构设计已经在结构弹性分析和弹塑性分析的基础上,能够整体确立结构的基本特征,布置结构平立面,验算出结构构件在地震反应下的性能目标,给予设计准确的计算结构的指导,同时经过振动台的实验给予论证,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思路还将不断得到扩展。 作者:吕杨 单位:重庆雅凯斯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技术探析:关于植树造林整地与播种的技术探讨 【摘 要】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显著改善。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关键词】植树造林;整地;播种;技术 0.引言 我国森林资源总的变化趋势是: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每年以200万hm2速度递增,林木生长量开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的发展在数量上开始走出“低谷”,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双增长”。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入WTO后冲击的重点虽然是林产工业,但竞争的焦点却在于林业产品,而林产品的关键原料在于森林资源。 1.造林方法 1.1播种造林法 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橡栎类、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种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条播和撒播等。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包括消毒、浸种和催芽等措施,对保证春播,早出芽,增强幼苗抗旱能力,减少鸟兽等危害极为重要。 1.2植苗造林法 又称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生长稳定,因此,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但是,在造林时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损伤或挤压变形和失水,栽植技术要求高,必须先育苗,却也节省种子。总之,植苗造林法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主要是播种苗(又称原生苗)、营养繁殖苗和移植苗。有时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人工更新时,可以利用野生苗。近年来,有些地区发展营养器苗造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植苗造林后,苗木能否成活,关键是苗木本身能否维持水分平衡,所以在造林过程中,从苗圃起苗、选苗、分级、包装到运输、假植、造林前修剪,直至定植全过程都要保护苗木不致失水过多。最好是随起苗随栽植,尽量缩短时间,各环节要保持苗根湿润。 1.3分殖造林法 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及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活率较高,幼树初期生长较快,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同时分殖造林材料来源,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如松树、杨树、柳树、泡桐和竹类等。 1.4其他方法 插条造林:插条造林在春季和秋季都可以进行,春季应在发芽前,土壤解冻后这一段时间内。而秋季则应在落叶后到土壤冻结前。选择1.5-2.0cm粗,1-2年生的枝条,剪去侧枝,剪成长30-40cm的插穗,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在事先整好的地里扦插,然后踏实。插深为使插条的上部露2-3cm。如果土壤较旱,应该用细土覆盖;此外也可以使用塑料薄膜,采用垄作,可在较为干旱的地区应用此法。具体工序为,先整好地,作垄,提前灌透水,然后用塑料薄膜将整个垄面覆盖然后按一定的株距将插条插入垄中,用细土将薄膜上的插孔盖住,当长出叶子后,即可撤掉薄膜。 1.5插根造林 这种造林方法和插条造林方法差不多,在春秋季均可进行,所不同的是插穗用的是粗1cm以上的根,剪成15-20cm长的段。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在提前整好的地上挖直径20cm,深30cm的坑,将根按45度角倾斜埋入,上部不但不外露,反而要埋入土下2-3cm。 2.植树造林的程序 2.1造林地的清理 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站秆、倒木、伐根等清除掉。分为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3种方式。 清理的方法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可以用人工,也可以用机具,如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清理后归堆和平铺,并用火烧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杀死灌木和草类植物。 2.2整地方式和方法 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 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2.3人工播种方法 2.3.1播前的种子处理 目的:完成种子发芽准备,加速种子发芽,缩短留土时间,保证出苗整齐,预防动物及病虫害的危害。措施:消毒、拌种、浸种、催芽。春播时深休眠种子要催芽。春播时逼迫休眠种子应浸种,但是如果造林地比较干旱、晚霜与低温危害严重不宜浸种。雨季一般播种干种子,如果能准确掌握雨情时也可浸种。秋季播种时一般都不浸种、催芽。病虫害危害严重的地方应进行消毒液浸种、闷种或拌种。 2.3.2播种方法 撒播:均匀地撒播种子到造林地的方法。一般不整地、播种后不覆土,种子在裸露条件下发芽。工效高,成本低。作业粗放,种子易被植物截留、风吹或水流冲走、鸟兽吃掉,发芽的幼苗根系很难穿透地被层。适用条件:劳力缺乏、交通不便的地区,皆伐迹地、火烧迹地,急需绿化的地方,中小粒树种。条播:按一定的行距播种,可播种成单行或双行,连续或间断。播后要覆土镇压。可进行机械化作业。种子消耗量比较大。适用条件:迹地更新,次生林改造;主要为灌木树种和个别乔木树种。穴播:按一定的行、穴距播种的方法。根据树种的种粒大小,每穴均匀地播入数粒到数十粒种子。播后覆土镇压。操作简单、灵活、用工量少。适用条件:适用各种立地条件。大、中、小粒径的种子都适用。块播:在大块状整地上,密集或分散地播种大量种子的方法。块状面积一般在1m2以上。可形成植生组。施工比较复杂。适用条件:已有阔叶树种的天然更新迹地引入针叶树种,沙地造林。 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显着改善。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技术探析:浅谈山区造林地清理与整地及植树造林技术 摘要:森林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森林资源可以为我们净化空气,保护生态平衡。在山区,森林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了,由于山区的生态维持起来较为困难,在山区对造林地进行有效的清理和开展整地活动对山区的生态以及周围居住的人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通过对福建省清流县山区的造林现状进行分析,意在探索山区造林地清理与整地及植树造林技术。 关键词:山区;造林地清理;整地;植树造林 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如果人类无法与大自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人类就无法生存下去。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更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植树造林。 1 植树造林保护林地资源的重要性 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如果没有了森林,对地球的生态将会是致命的打击。对于我国来说,我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并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加上经济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有很大的恶化,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身体健康以及生活水平都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也正因为如此,国家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 近年来,我国的林业事业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成绩,在人工造林面积方面,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被眼前的一点胜利冲昏头脑。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林业事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存在植树造林过程中造林成活率不高,重复造林不见林等情况时有出现,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对于位于福建闽西山区的清流县来说,林业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拥有林业用地23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4%,是全国重点林业县,也是福建省最大的桂花、紫薇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罗汉松生产基地。可以说,清流县的林业资源是经济发展和保证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如今林业产业更是成为了清流县的支柱产业。 清流县高度重视林业的发展,立足生态资源,积极发展经济林产业,把苗木花卉、油茶种植及深加工作为主导产业,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目前,全县绿化苗木和经济林种植面积达35.2万亩,其中桂花2.2万亩、罗汉松1.8万亩、油茶11.96万亩。2007年,全县已培育出林业经济龙头企业23家,带动种植农户4000多户,从业人员近2万人,种植户户均收入达1.6万元,人均增收3200元。由此可见,探讨和普及推广有关造林技术是很有必要的。 2 造林地清理探索 2.1 林地清理的重要性 林地清理对造林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林地进行清理可以改善林地上的卫生状况,能够为造林工作提供更好的土壤支持,为植树造林工作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从而为开展植树造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林地上存留的剩余物应该进行及时清理。剩余物可视为碳水化合物能源和无机营养的储存库,可以将其作为养料腐烂。但是,这要分情况对待。从另一方面讲,很多残留物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采伐剩余物,实际上就是大量的可燃物,所以,它本身就有发生火灾的潜在危险。福建省清流县气候较为湿润,且温度较高,这使得山区植被生长非常茂盛,随之而来的就是林地剩余物的增多,这就增加了发生火灾的几率。像树枝和树叶都是非常易燃的,能够在短时期内进行燃烧,使林区火灾发生的几率大增。因此,要加大对林地清理的力度。不仅如此,在林地剩余物上还会附着很多的有害病菌,如果无法及时清理会对林地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此外,剩余物过多还会阻碍新苗的生长。因此,林地清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2 林地清理 林地清理方法有很多,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2.1 割除清理 把林地上的杂草、灌木等割除砍倒,是一种最常用的清理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幼龄杂木林、灌木、杂草繁茂的荒山荒地及植被已经恢复的老采伐迹地等。由于清流县是闽西北典型的山区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县域地貌以低山、丘陵山地为特点,使得林内的植物生长非常密实,割除清理方法只适用于小块林地的清理。 2.2.2 堆积清理 当地上的残留物为砍树剩下的树枝时,会对造林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应该对其进行及时的清理。清理的方式以堆积清理为主,不但可以将其除掉,还可以任其腐烂,化为养料。这种方法适合范围较大的林区,可以很好地处理林区剩余物。 2.2.3 火烧清理 很多的造林地中会存在大量的灌木、杂草或采伐剩余物,这些剩余物量较大,无法采用以上两种方法清理,而可以用火烧方法进行清理。清理时,一定要对火势进行严格的控制,以免出现灾害。清流县的林地资源丰富,采用这种方式时,一定要开好防火路并作好各项防火措施准备,以防止跑火而引起的森林火灾。 2.2.4 化学药剂清理 化学药剂清理方法是一种更快速、更有效的清理方法。采用化学药剂清理法,对造林地清理的效果相对较好,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相对较大,所以一般情况不采取本方法。 3 造林地整地探索 3.1 造林地整地的作用 造林整地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土壤结构,改善林地的环境,进而为造林工作打下基础。一般而言,造林地整地有以下作用: 3.1.1 改善立地的条件 造林地整地可以改善林地土壤环境,清除地面的杂草等植被,使太阳光可以直接照射到地面,进而提高林内温度。不仅如此,造林地整地还可以使土壤变得疏松,空隙增大,进而提高土壤的湿度,为树木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 3.1.2 能够提高造林的质量 对造林地进行整地,可以提高林地的质量,使树木更容易成活,进而使整个造林工作能够保质保量甚至提前完成。清流县多山地和丘陵,土壤质量并不是很好,因此整地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3.1.3 可以使幼苗更易成活 造林工作最重要的是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只有幼苗的成活率高,林区的更新速度才会加快。而经过整地后,造林地的立体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山区地区的植被非常茂盛,很多幼苗无法获得充足的水分和阳光。而经过整地后,幼苗可以获得更多的营养,可以将树根扎入更深的土壤中,使幼苗可以更好地生长。 3.2 造林地整地的内容 总的说来,造林地整地工作主要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全面整地是将所有造林地的土壤进行整理,使林地提高立地条件。对山区来说,全面整地可以提高整个林区的土壤质量,但是却需要花费很多的资金,而且对地形造成破坏,易产生水土流失。因此应该慎重考虑这种方式。 另一种整地的方式是局部整地方式,这种方式是对造林地的土壤进行块状挖穴。通过这种方法对造林地进行整地,可以使土壤减少受侵蚀的几率,进而保证土壤质量,提高林区植被的成活率。 4 造林地植树造林技术探索 植树造林是造林工作的最重要环节,对山区造林地的整地和清理工作都是为植树造林工作打基础的。想要把植树造林工作做好,就一定要全面把握,因地制宜,一定要结合山区的气候特点来开展工作。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两点: 4.1 要选择正确的造林植苗的方法 在植树造林过程中,造林人员应该充分结合山区的气候以及地形特点,因地制宜,选择正确科学的造林方法。一般而言,植树造林的方法主要有插种造林法、播种造林法、植苗造林法以及分植造林法等。对于山区来说,不能提供给播种法以充足的林区条件;而插种造林法只能适用于小片范围内的植树造林工作;植苗造林法对造林地的立地要求不高,是非常适合的造林方法;而分植造林法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适合用在种植营养繁殖的树种上,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4.2 要适地适树 清流县气候适宜,季节性分明。因此,植树造林时一定要选择适合清流县气候的树种。比如,第三代的优质杉木树种、优质的马尾松等、适合福建气候的油茶树以及较为常见的毛竹等。 5 结论 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如果没有了森林,对地球的生态将会是致命的打击。因此,我们应该对植树造林以及保护生态引起高度的重视。而想要提高植被覆盖率特别是山区地区的植物覆盖率,就需要全面地对植物保护和发展进行控制。一方面要及时对山区造林地进行清理与整地,另一方面也要为山区的植树造林工作寻找更好的方式,从而使山区的林地资源更为丰富。 作者简介:林钟洪(1965-),男,就职于清流林业有限责任公司,从事林业生产经营工作。 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技术探析:浅谈山区造林地清理与整地及植树造林技术 摘要 我国是一个林业大国,林业资源对我国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加强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我国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多样性的重要措施和途径。然而在山区造林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山区森林保护工作存在很大的难度。本文主要对山区造林过程中林区的清理和整地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并对相应的造林技术进行一定的探讨,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开展人工造林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山区造林;林地清理;整地技术;植树造林 森林资源作为我国重要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森林资源也是组成全球生态系统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森林资源开发合理,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国家要想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我国的森林资源进行全面重视和保护。而开展人工造林活动是目前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对人工造林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人工造林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森林资源的覆盖率逐年增加,森林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林业保护依然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的采取措施将其解决掉。 一、造林清地 在开展人工造林过程中造林清地工作是森林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对造林地进行清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林地的地面情况,建立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促进造林工作的全面开展,为下一步的造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对林地进行管理过程中,要对林地内的杂草和剩余物进行全面的清理。通常情况下,剩余物自身也是一定的营养储存物,并且这种物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是养料的一种,但是剩余物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是森林中可燃物的一种,在一定的气候环境下很容易引发自然现象。此外,林地地区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湿度较高的环境温度之下,并且常年保持这样的高温环境,整体的植被生长的比较旺盛,这时林地所产生的剩余物就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之下林地火灾很容易产生。此外,树枝、树叶以及其他的杂草也具有一定的可燃性,是引发火灾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在进行管理过程则汇总,需要对林地及时的进行清理,避免火灾的发生。此外,本分剩余物还会阻碍林地中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不利于合理的林分结构形成。 林地清理的主要方式有割除清理、堆积清理以及火烧清理和化学药剂清理等几种方式。首先,割除清理主要适合于对林地的灌木杂草进行割除清理,这种清理方式比较适合灌木幼龄杂木林、杂草以及荒地等林地的清理工作,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清理方式;其次,堆积清理,这种林地的清理方式主要适合于对残留物进行全面的清理,主要针对的是对林地的落叶以及杂等堆积物。这种清理方式主要适合于那些林地面积比较大,进行大面积清理的林地。这种方法是清理多余物的一种有效的措施;再次,火烧清理。这种清理方式主要适合于那种林地杂草过多以及剩余物量比较大的方式。在进行林地 清理过程中,如果上述两种清理方式达不到很好的清除效果,就可以采用这种清理方式。在采用火烧清理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火势的大小,避免引起森林大火。最后,化学药剂清理。这种清理方式主要是利用化学药剂对林地中的剩余物进行全面的清理。采用这种清理方式能够收到良好的清理效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森林的生态结构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使用化学药剂过程应该注意使用量的大小。 二、造林整地 造林整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在整地过程中应该始终注意提高阳光的投射,提高林区内部的温度;其次,对林地的土壤进行全面的疏松,提高土壤的湿度,从而更好的促进林木的生长。最后,对林区树木的质量进行全面的提高,提高树木的成活率,确保造林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在进行整地过程中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全面整地,另一种是局部整地。全面罩整地是对整个林区的土壤进行全面的翻耕,但是这种整地方式成本比较高,并且在整地过程中对林地的地形容易造成破坏。局部整地对林地的局部部位进行全面的整理,进而提高对土壤的针对性,保证了林地的土壤不被破坏。 三、造林地植树造林技术分析 在进行造林地管理过程中,最后在林地上种植上树苗是最后的工作。开展对林地的清理和整地工作内容主要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要想走好植树造林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对植树造林的技术进行全面的提升。在造林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林地特征开展植树造林工作,然后选择科学、合理的造林方式开展植树造林。一般说来,人工造林主要有播种造林发、植苗造林法和分殖造林法等几种方法。对于山区来说,林地地区的条件不合适采用播种造林法,同时在进行造林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种植 区域选择不同的造林方法。此外对于林区的气候条件,造林的工作人员也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实际的气候环境,选择比较适合的植物种类。 四、结语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大力的植树造林,保证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进行林地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并通过积极的植树造林提高我们森林的覆盖率。而我国林地管理同国外的管理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因此,在开展林业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对造林整地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不断提高林业管理的水平,为植树造林营造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 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技术探析: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技术 1 造林整地的意义作用 随着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为了片面地追求GDP而大量砍伐森林树木,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木材与土地资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因此,随着近年来相关的机构与公益组织对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技术的不断重视,退耕还林等活动被大面积地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讲,开展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运动是间接支持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 从林业的角度来讲,造林整地运动可以在小范围内改变地形结构、土壤温度、湿度,以便其更好地保持水分,涵养水源,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在此土地上木材的质量,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程度。 2 造林整地的具体技术 首先,造林整地的第一个步骤是对目标土地进行清理,清理的目的是对土地表层以及地表下不算深的泥土进行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清理。由于土壤成分的复杂性,具体的清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一般肉眼可见的杂物等可以使用机器清除或者人工清除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在清除完毕后需要对整块土地进行铺平等工作,如果土地里的杂物实在太多难以清理或者在机器或者人工清除后,可以用原始的火烧法进行彻底的清理,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使用化学试剂清理的办法来消除土壤中的害虫,确保苗木在土地上健康成长。 其次,对于整地的具体办法一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林地是在平地上,一般使用犁沟等方法,如果林地是在山地上,一般使用水平阶等方法。还有,目前所广泛使用的整地方法是块状整地法,是将一块土地进行集中翻整来造林整地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大量节省时间与劳力。 3 植树造林的具体技术 3.1 直播造林法 这是一种原始、简单而又被广泛运用的造林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在易于操作,没有技术难度,如果播种的面积越大,直播造林法的优势越能够显现出来。但是,直播造林法也有其一定的缺陷,缺陷之一就是对土地的质量的要求略高,而且播种后对幼苗的管理、灌溉等管理措施的要求也是相当之高的。因此,为了应对这几点难题,使用播种造林法的种子一般都是颗粒饱满、生命力顽强、对环境是盈利极高、经过多代杂交之后品种优良的树种。 3.2 栽植造林法 栽植造林法所利用的原料就是一株根系发达、完整的树木,以其来作为材料进行造林,这种方法有着其他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即使生长环境差,也能够对环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并且生长情况相当的稳定。而且与直播造林法不用,栽植造林法对土地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是这种方法对树苗的根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要在栽植的过程中避免因为操作失误而产生对根系损伤情况,因此,为了克服以上弱点,现代的栽植造林法首先要培育好苗木。 3.3 分殖造林法 从技术层面来说,分殖造林法一般使用树木的枝干部分以及相关的营养器官来作为造林的原料,这种方法目前正在大面积的推广,其主要优点有:节省了大量的树种以及幼苗,不仅如此,利用分殖造林法所长出树木的生长速度都远远快于正常生长好的树苗,而且分殖造林法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成活率极高,能够很好地保持母树的优良性状。 4 人工播种 4.1 撒播 撒播是一种工作效率比较高的播种方式,就像其名字一样,工作人员只要将其种子撒到地表即可,而且在撒播之后基本不需要做任何处理,也不需要用土将种子覆盖起来,在撒播之前如果实际条件不允许也可以不进行整地工作。撒播这种播种方法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节省了相应的生产成本。但是由于其粗犷的播种方法,常常会有野生动物等破坏撒在地表的树种。因此,不是所有地方都适用于撒播,一般来说,撒播应该利用在急需绿化、大型机械难以到达的地方。 4.2 条播 条播,即在树种之间保持一定的行距,这种播种方法比较随意,一般来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来排成单双行,但是在条播之后要用一定质量的泥土对种子或者树苗进行覆盖。一般来说,条播不适用于大型机械化造林,因为这样会造成巨大的树种消耗,因此,在林地改造等运动中运用条播的方法较多,对于使用条播方法的树种也有要求,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一般来说是灌木类的树种使用较多。 4.3 块播 块播,顾名思义,在一块土地上大面积地种植树苗,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大面积地培育树林,但是这种方法的缺陷是步骤多、繁杂。如果不是有经验的研究人员很容易出错,因此块播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地较少。 4.4 穴播 首先,要在土地上挖上定植穴,同时注意每个定植穴与相邻的定植穴之间的行距、间距。在定植穴挖好后,在每个定植穴内投入一定数量的树种,播种完成之后对定植穴进行覆土处理。这种方法有其一定的优点:实施起来简单,难度较小,而且对土地质量要求不高,对树种的要求也不苛刻。 5 总结 随着经济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森林遭到砍伐甚至绝迹,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生态资源建设。因此,对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运动的推广也是十分重要的,从技术层面上来说,相关的林业工作者要努力研发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技术;从宣传推广的层面上来说,相关部门要切实宣传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对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因此,对生态植被较差的地区要切实开展土地的造林整地活动,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其土地资源。实施大规模的造林整地活动,还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树种的成活率、土地的酸碱度、土壤肥力等多种情况进行综合选择,在保证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整地的面积以及造林的数量,才能不断地提高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工程的质量。 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技术探析: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技术的相关分析 摘要: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人们的需求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控制森林资源恢复、土地开发力度,造林整地、植树造林技术的研究受到了较大的重视。本文分析和探讨了2种技术的实际运用,为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更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 关键词:造林整地;植树造林技术;运用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在工业化进程逐渐深入的影响下,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酸雨、沙尘天气、雾霾等极端气候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各种不正确的行为,环境问题也成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过程中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在进行森林建设过程中,林地资源是营林建设的基础所在,但是,林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却存在较多的问题,选择的技术方法错误等因素都让林业工作难以顺利进行。所以,有关部门要能够选择正确积极的造林整地和植树造林技术,从而促进林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1造林整地技术 植树造林作业中的主要工作就是造林整地,整地时,所用的标准、时间、方法都会对造林的质量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造林过程中所开展的整地工作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土壤的质量,保证实现保墒、蓄水的作用。这样能够促进林木实现健康发育和生长。在进行造林生产时,需要结合造林现状选择树种,并结合气候环境、造林状况、劳动力资源等不同的因素制定整地方案,保证整地工作达到适宜、适度以及实事求是的要求。 1.1选择正确的整地时间 一般选择秋季开展整地工作,这一季节开展整地工作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其田间存在的杂草,并且提升区域土壤的实际蓄水能力以及墒情。对于山地、荒地造林,整地时间大都为造林工作之前的秋季;对于农田防护林等造林,整地时间的选择需要结合农作物茬口时期,并保证整地工作的顺利实施不会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沙化现象较为严重的林地,则选择当年开展整地工作,这样就能够在保护当地植被的同时,降低造林地出现沙化的趋势。 1.2选择正确的整地方法 造林整地过程中,整地方法分为局部整地、全面整地2种,其中全面整地表示全面翻耕造林区域的土壤,这一整地方法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当地土壤的具体营养结构,满足地势平坦、造林面积较大的区域要求,但是,这种造林方式提出了较高的人力资源要求,投资相对较大,在半干旱、干旱区域可能诱发土壤侵蚀的现象。局部整地则是对造林地区加以翻耕,这种整地方法和前者相比较,其投资相对较小、用工相对较少,满足各种立地条件的整地要求。 2植树造林技术分析 2.1直播造林 直播造林也称之为播种造林,也属于最为原始的造林方法,其运用较为广泛、简单,其较为显著的优势就是操作简单、技术难度相对较低。造林面积越大,这种造林技术的优势就越明显,但是,该项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较为显著的缺陷,即对于林地要求相对较高,要求含水量高、土壤肥沃,在播种出苗之后对幼苗的灌溉和抚育管理提出较高要求。直播造林法要求的种植颗粒较大,并且要求种子的生命力、萌芽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2.2植苗造林技术 植苗造林技术是通过对根系较为完整的苗木实施造林的方法,这种造林技术的适应性较为广泛,能够满足各种生长环境、不良生长条件。所以,使用这种造林技术进行种植的树木有着良好的稳定性,对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要求并不严格,该种技术的应用范围较广。但是,这种技术有着一定的缺陷,由于植苗造林技术需要的苗木要能够直接从苗圃移栽过来,在移栽或者运输时,苗木的根系会受到损伤、暴晒或者积压,导致根系变形、失水等。所以,苗木移栽时,要选择较高的苗木资源,这也是成功移栽的保证。使用该项造林技术要提前育苗,从而节省较多的种子,但是,育苗所用的时间较长,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较大。植苗造林所用的苗木包括无性繁殖树苗、播种苗以及移栽苗等。在进行移栽种植时,为了能够保证苗木的成活率,造林过程中要能够选择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苗木的根系,减少其水分出现的损失。在起苗、选苗、分级、包装、运输的所有环节都要谨慎小心,减少运输所用的时间,从而保证苗木根系的湿润程度达到标准要求。 3结语 在营林工作中,要能够做好造林整地建设工作,针对为开垦的林地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保证将荒地变成宝地,提升我国总体森林覆盖面积。有关部门要重视造林整地的性质和功能,给予相关工作更大的支持,选择正确、科学的方法来提升造林整地工作效率,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木材资源,并为保护环境作出卓越的贡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与对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问题研究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中的问题 迈入21世纪以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与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客观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想要促进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要解决以下几项问题: 1企业实际需求不同,抬升了成本 目前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还处在一个综合的领域里,独立性还有待完善。所以,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只能结合目前的技术成果,再运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得出设计成果。从而有的环节无形中增加了经济成本,最终工程总的经济投入也就增加了。而且,目前的企业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上都是因企业而宜,不同的企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水平也不一样。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施过程中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施过程中,效率的高低影响着整个工程的的完成效果。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里,工作效率甚至决定着一切。所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更要紧跟效率的步伐。目前的企业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上都是因企业而宜,不同的企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水平也不一样。要想在这些企业中脱颖而出,效率的提高可见显得十分重要。那个企业在最短的时间里设计出更让人操作简便,更让人明白的设计,在离成功的大门前就会胜出一筹。哪个企业效率低下注定就是失败的。这个时候,企业的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品就得到了检测。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施过程中数据传输安全性问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起初在工业中形成,并得到了发展与建设。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逐渐蔓延到商业领域,商业领域的发展过程中,数据信息的传输安全性是很重要的一步。由于目前,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各企业使用的信息传递产品各不相同,参差不齐。这给数据之间的传输和通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从而增加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运营成本。所以,在今后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与建设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工业发展的有力助手,它的的发展能为工业,甚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虽然,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与建设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的前进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只要把问题慢慢解决,逐渐的去改善,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一定会在世界上立足。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几点建议: 1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统一独立的平台 目前的企业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上都是因企业而宜,不同的企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水平也不一样。这样一来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成本,二来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所以,企业的技术人员一定要突破技术环境的难关,有步骤,有计划的去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方案。首先,在设计前,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要设计的行业及用户的特点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开发目标。然后,确定设计方案,方案要涉及到实施,运行,维护等每一步骤的完成,同时,运行成本和运行时间也要提前预算好,一定要控制在企业运行的范围内。此外,还要注意商业项目运行的特点以及终端客户的不同需求,最后做到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统一独立的平台,从而减少企业的运行成本。 2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通用网络系统 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通用网络系统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使商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得到准确性和安全性的保证。一个企业包括设备控制,技术监管,企业管理等许多步骤,要想使这些步骤得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就要使这些系统通过网络联系起来。通过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通用网络系统,使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得到高效,快捷的交换,促使整个企业的优化发展。 3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数据标准对接 只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数据能够实现信息的标准化对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系统传递信息才会更安全,更高效。所以,在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实现程序接口的完美对接,从而减少开发工程的时间和费用。 本文作者:刘海蛟 单位:哈尔滨哈投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热电厂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与对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提高方法探析 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在迅速增长,特别是工业的兴起带来的出口利润增加,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工业的兴起的同时,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逐步恶化,青壮年比率在人口占比中逐渐走低,劳动力的价格也在不断提高。为了解决工业所需的巨大劳动力与劳动力资源有限的矛盾,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应运而生。本文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起源和发展着手,剖析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意义,分析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并针对这些发展困难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让我国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能够跨入一个新篇章。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意义;发展难题;解决措施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过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我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促进剂,是伴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力发展工业,以求获得快速的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经历过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其内容如下:(1)第一阶段:随着机械工程和物理学的发展,科学工作者便考虑到将二者结合起来,寻求一种能够为电器制造也服务的科学,于是便诞生了电气工程。(2)第二阶段:随着微波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科学工作者又将这一学科的优势有机结合到电气工程上面,通过微波和无线通讯技术对机械的控制,来使机器完成生产工作并满足生产要求,这便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带进了机电一体化的时代。(3)第三阶段: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它的优势也被利用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来,于是便出现了通过计算机编程并远程控制机器完成生产工作的新一代机电一体化工业生产流程。 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意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吸纳并融合全球最新科技的过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可以应用到各行各业,无论是一个断路器的设计,还是整架航空航天器的研究,都少不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身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使得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车间空间得到节省,也减少了车间内人力物力的配置,很多机械产品的加工不再需要工人来动用原始的手工劳动,而可以通过电脑终端的直接控制,这样,一个会控制电脑终端程序的工人便抵得上好几个人力工,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有效节约。机电一体化的运用更是可以使生产车间完成流水线的全部生产任务,包括生产零件,组装,包装,流动,检测等整个制造流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难题 尽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随着工业的发展一起很迅速,但是到了新的发展阶段以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也遇到了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1)电气工程应用的能耗问题。所谓的能耗问题是指来源于电气工程设施的建造和安装所造成的能量损耗,当然,要想实现机电一体化控制,建造和安装布置控制设备是必需的,因而这部分能源消耗是无法避免的,为了降低成本,便只能从降低能耗方面着手;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建造和安装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光照和温度调节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还要考虑到系统耗电与厂用耗电的关系,电网的布置等问题,在诸多环节的能耗问题实在值得关注。 (2)电气工程应用的质量管理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中,有很多工厂为了完成机电一体化控制,但又考虑到成本的节约,放低了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施工质量要求,使得建造标准低于国家规范,这样做会导致低了机电一体化系统所生产的产品质量降低,更可能使得整个系统运行故障频出,发生灾难性的事故。 (3)数据传输的不方便问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控制系统主要是应用计算机对于所编应用程序的控制,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仍然处在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的尴尬状态,还没有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因而很多应用编程及其有效接收设备并没有国家标准来统一,在商业化的运行中,厂家只能购买某生产商的一中机型来进行控制运用,而不能完成不通机型之间的信息传递,这对商业化的运行和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4)电力控制系统的完善效率对工程进度的制约问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是一种控制系统,用来对机械系统进行控制,然而要想完成整个系统的运行,便得结合实际的机械操作流程编写相应的程序通过计算机控制来实现。因此对于同一工程,由于编写程序不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的效率就会有所高低,这也会进一步影响工业生产的效率,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速度。 4提高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方式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电气工程,另一便是自动化控制;因此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便要从两方面着手,通过实现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控制的有机的、高效的结合来更快更好地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从电气工程方面:从上文问题分析可知,电气工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能源消耗问题和施工质量管理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有效的措施便是企业和政府一起协商制定严格规范的电气工程施工管理标准,并且一切有关电气工程的施工要严格按照该标准执行,违者必究;施工单位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不要照搬一般的施工流程,而要根据实际的施工地点的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综合考虑拟定合适的施工方案后再施工。并且施工过程中严禁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要严格按照标准选择适应的材料,施工完成后要有专门的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对系统进行监控检修。 (2)从自动化控制方面:自动化控制的问题主要是数据传输接口不统一,控制程序控制效率有高低。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企业的程序设计人员应不断优化反馈设计,完成精简有效的高质量程序编写;然后将最优质的程序在企业内或者行内推广,从而使整个企业或者行业的自动化控制水平提高,要想设计出优质的程序,设计者需要考虑客户的需求和工程的运行流程,通过精简和优化来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另外,政府也应该在行业内制定相应的通用的程序接口,能够让优秀的程序设计在整个行业内流通,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信息传递和竞争提高。 作者:朱益成 单位: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与对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从改革开放至今,我们国家各个领域均得到飞速发展机遇,电气工程发展更在其中占据领先地位。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我国当代科技发展某种程度促进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同时,自动化渐渐变成促进电气工程可持续发展力量源泉。电气工程在进行施工中结合自动化新兴科技,不单对电气工程提高工作效率十分有利,还可减少生产过程各类事故的发生几率,让电气工程更加快速稳健发展下去。由此,相关从业人员务必结合行而有效解决对策应对电气自动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充分理解电气自动化有关技术内容,从而确保工作效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关键词】电气工程 自动化 问题 解决措施 1前言 伴随时展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生产中电气自动化被广泛普及应用,变成现如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电气工程自动化属于一类综合性学科,不单包括机电和计算机相关技术内容,还包括网络控制和机电一体化等相关技术。从电气工程角度出发,作为各类生产活动可持续发展前提保障,其正常运行和创新发展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另外它对于工业行业健康稳定前行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现如今电气工程自动化过程中还是有一定问题存在的,如果未能及时解决此类问题,那么所遗留的历史问题将会对国民经济及电力事业发展造成致命打击。本文对当前电气工程自动化存在主要问题予以分析,同时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统一系统网络架构。构建科学有效自动化电气工程系统是自动化建设必然发展趋势,但是目前众多相关企业当中,因为缺乏统一系统网络构架,容易造成众多企业拥有不同网络架构,限制电气自动化进一步发展。另外因为系统缺少兼容性,造成企业软硬件交替途中,因为接口众多使得信息数据达不到共享标准,自动化电气系统效能未能得以全部发挥出来。 (2)能源不必要消耗的问题。工业发展阶段,电气工程可以说是占有不可替代重要地位,而电气工程自动化相关技术对于整个工业生产都有着决定性作用,渐渐变成如今工业生产科学合理运行前提保障[1]。尤其伴随智能化工业生产水平日益提升,各类先进设备也被引进工业生产当中,不但使工业生产总体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对工业行业未来发展还具有一定预见作用。但是目前工业生产过程中在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时,还有能源不必要浪费等严重问题存在,不单对全球能源紧缺局面造成更为消极影响,对节能减排愿景达成也没有好处。 (3)质量不达标问题。最近几年,伴随物质精神水平逐渐提升,人类安全意识也明显提升,电气工程建设阶段,人们在电气工程服务质量方面也提出更高要求,可以说电气工程服务质量和电气工程使用寿命二者间是具有平行发展关系的,同时和安全使用也不无关系。但是如今绝大多数电气工程在施工期,因为对建设质量疏于管理,同时缺乏必要安全意识,造成最终过度关注检测结构,但是质量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的不利景象,造成质量管理只停留在表面,不单施工管理无序,具体施工时还不能对质量严格控制,电气工程建设质量不达标,工程建设受到很大制约。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问题解决措施 (1)构建自动化系统体系。凭借电气工程自动化进程中主要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电气工程自动化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应当采取相应对策帮助自动化系统不断得以完善,充分应用当前所拥有先进科学技术,促进管理目标有效达成。在设备启动和日常运行不同方面,都要力求构建高效工作及管理模式,积极吸收先进管理及设计理念,最大程度对系统进行开发利用,同时使相关成本费用减至最低[2]。构建自动化系统体系能够推动电气工程事业科学合理发展下去,让不同系统为不同生产需求提供服务,使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能够独立作业。 (2)节能减排建设。进行节能减排设计时,其中非常重要的设计环节便是设计要建立在实际能源消耗基础上,还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能源损耗,确保电厂整体经济效益提高。打个比方,选取电厂中变压器时,尽量选小阻值的,使变压器能源损耗量减下来,就能直接把运行成本降下来,达到节省能耗的目的,科学控制变压器运行成本。能使用自然光资源时,绝不使用照明设备,尽可能选择那些高效使用年限长设备,坚持贯彻节能减排原则。要不断对电气工程节能举措进行优化,电气工程整个设计阶段,节能思想都是贯彻始终的,所以要对节能设计实时进行优化。在基本需要得以保障前提下,结合先进技术设备将能源损耗降至最低,满足节能减排发展对策,另外对促进电气工程长足发展也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3)对网络结构充分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阶段,网络结构其功能与结构对于整个系统运行具有直接影响,本文这里所说网络结构能与不同管理系统存储数据自由交换,从而达到提高系统安全性与高效性目的,同时这也为网络结构最为重要功能与价值体现。除此以外还要把电气工程自动化有机融合到其它领域与行业当中,加强对技术系统和生产设备监管。原因是通用网络系统要在处理完不同数据信息后对相关资源配置情况予以贯彻落实,所以在对自动化系统进行统筹管理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可以快速安全传输数据信息,让网络结构真正实现互通互联效果。 (4)综合提高管理水平与质量。电厂管理人员要充分了解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重要性,从而为工程建设质量监管保驾护航,为此要综合提高相关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及素质水平。打个比方,电厂可定期组织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吸纳素质高能力强的管理人才加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管理团队科学建设效率,多从那些成功企业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好为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打好坚实铺垫[3]。除此以外,要加强建筑材料管理,通过这种方式由基础与源头保障电气工程质量。要明确相关材料来源,以使所选设备满足实际发展所需,材料防潮工作应积极做好,尽可能杜绝材料损坏,要加强防火处理,定期派遣专业人员落实质量监管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窥一斑而见全豹,电气工程自动化不单对电力企业收益有很大影响,与国民经济和人们工作生活也有重大关联。面对该状况,国家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应当由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进行人才充备同时对相关制度予以完善和创新,除此以外,要积极鼓励那些专业人士加入进来,共同为我国电气自动化事业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作者:孙卓尚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与对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分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发展进入了“电气时代”,经过了二百多年的发展,电气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庞大的工程项目。而电气自动化兴起与发展,使电气工程进入的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对于新时期工业社会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要点,对发展现状当中的不足予以改进和完善,以推动电气工程快速、平稳、可持续发展。 1影响 电力是现代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对于包括工业生产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实现了工业自动化生产。一直以来,电气工程都是工业的重要支撑。从二百多年前电力被发明开始,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随着电气工程的不断发展进步,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当前,人们的生活娱乐和工作学习,已经离不开电力工程。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极大的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加快了工业生产的节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我国的发展迅速,对工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制造”已闻名全球。 2不足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工业生产的进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当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有待于改进和完善。首先,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水平较低。从现阶段电气工程的发展来看,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的独立性不强,多数情况下都是作为工业领域的其他行业起到辅助的作用,与其他工业生产方式结合应用。而当前电气工程并没有取得优秀的独立性技术成果,在实际的工业生产和企业运营当中,自动化水平还不够突出。电气自动化技术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优化升级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独立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性的电气设计,有效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水平。其次,创新性不足。创新是各行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创新理念的带动下,电气工程才能做到快速、平稳、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往往都是在原有电气设计的基础上,相应的予以改进。或者是直接套用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创新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电气自动化水平始终得不到显著的提高。国外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遵循其先进的理念,结合我国工业发展实情,自行进行设计,充分做到创新,进而提升电气自动化水平。第三,安全性不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除了在工业领域有着重要作用之外,在商业领域也创造了不小的价值。但是商业数据信息的传输安全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流存在障碍。可以通过通用网络系统以及数据标准对接,以实现商业数据信息的安全传输。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加快了信息数据传输效率的同时,安全性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这对于现代企业运营以及工业生产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推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发展前景 通过独立的技术研发、系统网络的建立以及对接标准化的对接,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都相应的得以解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有着十分良好的发展前景。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社会的未来。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决定着工业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当中,对于各行各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工业领域。将科技元素融入到电气工程当中,能够有效提升电气自动化的技术水平,为电气自动化技术开拓更多更广的应用领域,而不仅仅是在工业生产当中。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在电气工程当中也得到有效的应用。社会生产建设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功能也得到了有效的拓展。电气工程在过去的百年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电气改变了世界,对于未来而言,电气工程还会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4结语 电气工程的发展对工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随着电气工程的不断发展进步,电气自动化在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科技元素的融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将社会生产建设带入到新的阶段促进着包括工业在内的多个领域行业的发展。结合当前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现状,针对包括自动化水平较低、创新性不足、安全性差等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有着十分良好的前景。 作者:张雪松 单位: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化工分公司机修厂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与对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 0引言 我校是一所由重庆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本着“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办学理念,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应用型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点突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秉承学校的宗旨,遵循“适应需求、服务行业、类群集聚、协调发展”的原则,逐步形成了“强弱结合,以强为主,以弱助强;高低兼备,侧重高压;重专业基础,强学以致用”的专业建设理念。目前,我们专业紧跟学校的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步伐,为了培养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不断努力研究与探索具有应用技术大学特色规格的人才培养方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工程实践性、应用性强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其大多数课程都需要大量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学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较理论教学更具直观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相互并行、融合交叉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理念,明确实践教学地位 为了构建良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我们确定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作为其基础和核心,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理念,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采取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中,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把实践教学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地位,促进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构建以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是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合理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多次对相关企业和部分兄弟院校的调研,了解到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相关企业生产和技术应用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状,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嵌套递进、自学创新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构建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以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形成了由单一到综合、由独立到融合、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的三层次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3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3.1实验环节 实验环节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模式,创造新型开放实验环境,给学生提供工程实践和自学创新的环境。增加实验环节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实验环节的课程所占比例增加到70%左右,并且将实验环节的课程学分设在0.5~1.5学分之间。实验教学体系按基础性、专业性、综合性三个层次构建,以实验技能和目标整合为实验模块,每个模块的实验项目又按基础、设计、应用三个层面构建。为了保证学生必要的实验条件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学校加大了对实验室的经费投入。最近几年,本专业实验室建设本着综合性、开放性、先进性和可扩展的原则,陆续改建了电工电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微机/单片机实验室等;新建了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室、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电力自动化及继电保护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室资源,增加师生到实验室的机动性、提高学生积极性,我们逐步改建或新建3~4个具备智能管理功能的高标准开放型实验室。 3.2实习环节 实习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与业务水平的重要环节,可促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实习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增强劳动观念和事业心、责任感,获得本专业相关的实际知识,巩固理论知识,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本专业的实习主要有专业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两大模块。专业认知实习(一)安排在第一学期,由专业负责人带领学生参观专业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如电子工艺实训中心、工程训练培训中心等);专业认知实习(二)安排在第三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如华能珞璜电厂、重庆新世纪电气有限公司等)进行参观学习。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判断技术问题的能力。本专业的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的最后两周,其形式采用集中组织和分散自找相结合的模式。目前,集中毕业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湖北宜昌葛洲坝电厂培训部和重庆铜梁威斯特电梯有限公司。 3.3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完成的一项综合性、创造性、设计性的大作业,对学生的工程概念、系统概念和系统设计能力以及提高工程基本素质,培养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至关重要。目前我校本专业安排了8门主干课程设计,如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课程设计、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均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选题,1~3人为一个小组,2周内完成。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各仿真和硬件实验室,做到软、硬件有机结合。努力开设综合性、系统性的课程设计,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让学生自主完成选题、方案论证、系统设计、器件选择、组装调试、编写报告等一系列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 3.4毕业设计环节 整个教学中最后一个综合性的,至关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毕业设计。它是学习知识深化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总结和综合训练;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效果的检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作风、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较高的职业能力。在整个毕业设计中,我校本专业要求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主动学习的模式,只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设计资料,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由指导教师进行适当提示,增强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就业为导向来选题,对于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同学,允许学生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缩短其适应工作的周期;为了保证对每个学生的指导时间和质量,限制了每个教师所带学生人数,并聘请了部分有工程背景的外校老师,规定了每周与学生见面指导的次数,同时采取电话、微信、QQ、E-mail等辅助方式进行随时指导。 3.5第二课堂环节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活动的重要补充,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学术社团、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等。通过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社团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科技创新实践社团在本专业已蔚然成风,并在各级比赛中多次获奖,成绩斐然。科技社团成立教师指导团队指导学生、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以自拟项目或参加竞赛等方式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打造了全方位的创新实践平台。社团的学生们既能在学生中有条不紊地自主组织和推进各项创新活动,提高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又能与实体的企事业单位联系,争取活动赞助经费,承接小型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项目引导、竞赛驱动的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极大地鼓励了学生参与各种项目和竞赛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了他们动手、创新、协作,积极进取,学以致用,提升了他们的实践技能。学生从立项到收集资料,从确立方案到动手制作、组装、调试,从一次次失败到最后成功,带给学生的是坚持和自信,为他们今后面对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6“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还需要一支理论水平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和教科研活动,以及“老带新”方式来不断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每年制定并落实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工程实践,要求青年教师每年至少有15~30天时间到校外参与实践,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技术与科研、工程技能与经验,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增强教学、实践科研能力。同时,鼓励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在合作企业中积极参与或独立承担企业技术指导和产学研项目开发,使他们脱颖而出,成为具有较高“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 3.7实践教学教材与教学大纲建设 实践教学教材与教学大纲建设也是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构建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赋予了新内容以及实验室引进了新设备等情况,我校本专业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了具有一定特色和较高水平的实验、课程设计教材和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写学校提出严格的要求,由学校安排校内专家进行审核,保证了实践教学大纲的科学合理性和适用性。我校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教材基本上是教师的自编教材。教材直接针对我校的具体设备和实践要求,并且随着它们的改进而不断修订实践教材的教学内容。 3.8实践教学监控和评价体系建设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工程素质,需要加强监控和严格考评,建立一套多层次、多阶段的立体实践教学监控和评价体系。多层次包括学校、学院、教师、学生以及相关单位等多个监控和评价主体,各层次主体各司其职。学生如何体现作为监控和评价主体之一呢?例如改革对课程设计、实习的成绩评定方法,制定多元化的综合考核方法。即采取平时考核(占40%)、设计/实习报告(占40%)和综合答辩(占20%)来评定学生成绩。答辩整个过程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由学生组成答辩委员会,由学生自主完成答辩过程中的组织、提问和评价等工作。这样既考核了掌握知识情况,又考核了综合能力,更注重培养了创新精神,极大地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对不合理的方面提出见解。而对实验环节则采用“学生签名—学生做实验—老师检查实验—老师点名”的管理方法,杜绝了学生偷懒、不动手、抄写实验报告等现象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效果,也相应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强度。 4结束语 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自学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开阔新视野、增强新本领。随着我校转型发展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不断深入,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成效也越来越显著,本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也不断提高,也不断地深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为了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不断地努力充实和完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出更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 作者:罗平 王丽芳 刘胜芬 郑学娜 单位: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锅炉发电机组的节能技术探讨:DCS在发电机组锅炉热工自动化改造中的运用 (广州恒运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发电机组锅炉热工自动化水平也多有提高。其中分散控制系统在发动机组锅炉热工自动化改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散控制系统的基本特性以及基本组成出发,简述了它在发电机组锅炉热工自动化改造的改造内容和应用现状,强调了 分散控制系统 系统的优势特性,总结了发电机组锅炉热工自动化改造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分散控制系统(DCS) ;发电机组;热工自动化改造 传统热控系统线路复杂,维护监控成本高,不符合日益增长的生产需求,自动化水平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机组的生产性能和安全性能。近年来,将分散控制系统用于发电机组锅炉热工改造,大大提高了自动化水平。其中,东方集团的300MW机组具有代表意义,汽轮机、锅炉、发电机是主要组成,在试运转中不断完善调试后,该机组商业运行状态良好,热耗平均数值为:8484 kj/kw・h。部分参数具体数据见表。 一、分散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分散控制系统也称DCS,由监视控制级和过程控制级组成。首先,操作员站是指运行人员监视操作控制平台,它可以提供并完成相关信息数据采集和生产过程的干预。可以通过实时通信网等设备的运用完成对整个系统动态监控,如实时设备状态和操作记录,还能做到相关数据、报表的简单处理、以及应急事故的报警和分析等其他多种功能。历史数据站是数据储存检索的主要完成载体,它可以计算效能,监控设备,但和操作员站不同的是,它不能发出控制指令。打印站可以完成数据等资料的实体输出。以上三者共同组成监控站。过程控制站的核心是数据处理和驱动执行,是接受指令反馈信息的重要关节。数据采集站主要参与预处理和过程量的采集。工程师站是逻辑组态等功能的专用工具。分散控制系统在网络、软件、以及多个模板、多个逻辑的全方位支持下,可以实现多种控制模式,如二进制控制等等,分散控制系统有着极强的延展性和多样性,因地制宜的选取合适的控制模式,对于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控制站可以有针对性的完成不同任务,如输入、记录、输出、驱动、扩展等,多个控制器并行组成完整的控制系统,最终实现实时数据监测和驱动等综合功能。 二、发电机组锅炉热工自动化改造内容 将分散控制系统应用于发动机组锅炉热工自动化改造内容主要包括MCS、DAS等多系统的自动化改造,具体的系统配置依据实际情况各有不同。改造具体流程如下:首先,依据实际生产的需求,将各控制站进行任务分工。具体任务如保护、风力调节、风烟顺控、燃烧器管理、协调、制粉、减温、旁路、轴封、泵系统以及数据采集功能。依据具体功能的不同配备各种有针对性的模板。针对待改造的传统发电机组的现状和不足,强调提高改造发电机组锅炉热工的生产效率、安全性能以及可靠性能。因此,分散控制系统采取双冗余结构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将被控制对象的重要程度进行分级,重要级采取超级分散配置,进一步保障了数据安全。分散控制系统通过使用硬接线减轻网络负荷,一方面保障了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另一方面提高了网络通讯的稳定性和容错率。分散控制系统还可以通过设置多操作员站,减少个别控制站的增减对整个系统的影响,这也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开放性和稳定性。 机组协调自动化控制是发电机组锅炉热工自动化改造的单元核心,代表着自动化水平程度,是实现电网调度等整体控制的必然基础。提高发动机组锅炉热工自动化程度,就要提高机组协调控制,具体要求从锅炉、发电机的单元机组等被控对象的基本特征出发。控制器接受压力相关数值计算指令控制汽机和锅炉机组。锅炉机组等各组间及组内多个子系统间协调一致,最终稳定的提供机组所需能量,从而在提高机组安全性和稳定运行能力的同时,提高系统的经济效益。 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主要现状难点在于多变量带来的不确定性。输入数据不是单一变量,锅炉调节量是由多子系统组成,水、风、燃料等多数据共同影响的。因此子系统的多方协调和平衡是实现机组输入输出强耦合的必要基础。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调节机组运行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参数自适应等多逻辑组态的手段,进一步控制计算,最终实现适于生产的系统的优化改造。比如:减少锅炉和汽机的互相影响,可以采用解耦算法,增强抗噪能力。子系统中,要注意水汽滞后性的控制、矫正氧量提高经济性能、注意避免一次风压不当引起燃烧不稳等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将前馈和反馈结合可以更好的增强被控内容的稳定性。参数自适应保护等多种逻辑组态的选择大大的丰富了系统的多样性,可以根据被控对象和逻辑关系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模块组态,适用于不同的实际生产问题。 最终,通过机组现场运行和多次实践证明,分散控制系统改造的发电机组运行过程平稳顺利,符合预期既定效率目标,安全性等多系统评价指标反馈良好,改造后明显优于传统控制方法机组,较好的解决了基建遗留问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我们得到结论,分散控制系统大大提高了我国发电机组锅炉热工自动化水平。为保证发电机组锅炉热工自动化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深化扩大分散控制系统在发电机组锅炉热工自动化改造的应用,进一步提高系统生产效率,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兼容性和应变能力。 三、分散控制系统在发动机组锅炉热工自动化改造的优势 分散控制系统在发动机组锅炉热工自动化改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运用优势。首先,分散控制系统具有实时性,可以在控制对象要求的时间限度内完成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以及指令的传送和完成。现场处理和直接控制也凭借分散控制系统得以完成,其次,分散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一方面,分级的控制和多节点接入以及多站点的并行模式可以尽量降低个别节点缺失的损失,同时降低维护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多拓扑结构的网络模式也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再者,分散控制系统的兼容性强,在线网络的重构能力保障了信息的可扩充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容错能力。开放性的系统设计以及模块和逻辑组态的多样性丰富了控制系统的功能,可以实现多种先进控制和自定义的特殊算法。最重要的是,分散控制系统提高了效率。多站点分担任务,通过专业分工,提高了任务完成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分散控制系统整体上降低了系统的维护成本和故障率,由于多模块的组成形态,有别于传统链式结构,故障一旦发生,可以缩小故障范围,保证系统通畅的同时,完成系统维护。 四、总结和展望 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是工厂管理的必由之路,随着算法、设备的不断进步,机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不断提高满足生产要求。分散控制系统分散控制系统综合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知识,通过通信网络连接各组件,最终实现各组件分散控制和灵活管理,甚至影响企业决策,是发电机组锅炉热工自动化改造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产能力。 锅炉发电机组的节能技术探讨:火力发电机组锅炉控制技术的新进展 【摘 要】近年来,国家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国内外的火力发电机组控制技术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研究表明现阶段火力发电组锅炉控制技术存在着惯性大、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得传统的控制方法不能够完整的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精确的控制和解析。本文从非线性角度介绍了一些不依赖于锅炉模型的新的控制技术,能够很好的控制锅炉,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锅炉机组的性能,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火力发电 锅炉 控制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在火力发电系统中引入了计算机技术,从而为火力系统的控制提供了更加复杂的控制策略。随着发电机组的数学模型趋于精确化,由于锅炉系统零部件具有非线性、不确定性、惯性大等问题,使得传统的控制技术难以实现对其进行精确的控制。自20世界90年代以来,各国广泛的开发新技术,研究新的控制方法。特别是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神经控制、预测控制等技术的研究最为广泛,逐渐成为了各国研究火力发电机组锅炉控制技术的热点。 1传统控制技术的局限性 现阶段火力发电机组的锅炉控制技术是由PI算法的多个单输入和单输出的反馈回路构成,在预定的负荷工作点整定控制器的参数并将其固定。由于现在的电网负荷需求的波峰和波谷差很大,难以避免的使用容量较大的机组参与调峰。为了能够高效的参与负荷的调度,火力火电机组的控制必须在调度周期内适应负荷变动和随机波动。随着工作点的不断变化,在负荷调度中,传统的控制技术中的零件的非线性降低了发电机组的运行性能。锅炉机组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各个通道之间都存在着耦合和惯性滞后,这些原因导致了控制困难。另外,发电机组正在朝着大容量、高参数等方向发展,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对火力发电机组的过热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的控制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传统的火力发电机组锅炉控制技术不能够满足锅炉的运行安全性指标,也不能够解决零件非线性等不利因素造成的影响,为此人们研究了各种各样的新的控制策略来解决控制中出现的问题[1]。 2研究新技术的意义 火力发电机组传统的控制方法具有单一性,输入和输出都不能满足当前锅炉控制的新要求,通过研究新技术能够更好的服务于锅炉控制行业,此外由于控制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技术,研发出新的锅炉技术,能够带动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从根本上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3 锅炉的新技术 3.1 自适应性控制 自适应性顾名思义是指实时跟踪系统的运行状态并且不断的变更各个控制器的参数,能够解决动态特性变化的过程控制问题。当机组在电网负荷在大范围变动条件下运行时,自适应性为多输入和多输出的非线性火力发电机组。这样能够为发电机组提供高效的控制策略。 通过自适应性控制解决煤炭的性质、管束老化等问题对锅炉蒸汽温度动态特性的影响问题,运行结果表明自适应性控制比传统的单输入 、单输出控制要有明显的高效性。另外,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设计的自适应性控制器,能够控制锅炉的汽包水位,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控制性能明显的高于传统的PI单输入和单输出控制。通过这些研究实例也可以得出自适应性控制能够较好的解决非线性问题,效果比传统的控制技术优越[2]。 3.2神经控制 神经控制是通过建立神经网络进行控制的技术。由于神经网络具有非线性映射能力和函数逼近能力,因此这种控制能够对锅炉中的非线性建模和控制提供良好的控制工具。希腊国立工业大学等人提出的汽包锅炉控制方案,能够通过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对锅炉动态特性进行逆向研究,建立逆向的神经动态控制器,,通过对汽包锅炉压力控制进行仿真表明,这种控制器的响应时间要明显比传统的控制技术短。德国工业大学的相关研究人员采用将复杂系统分解的方法,采用多智能体系统来控制锅炉的燃烧过程。研究实例表明,通过利用神经网络的自组织和自学习的能力,能够发现机组运行数据中的动态信息,补偿对象的非线性,克服不确定性的影响,能够将系统进行线性耦合[3]。 3.3 预测控制 在热工程控制中,普遍存在着系统的惯性较大,滞后性较大,以及非线性等因素导致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这样传统的控制技术难以解决非精确模型的控制,导致控制出现偏差。而预测控制对模型的精度没有很高的要求,鲁棒特性较好,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预测控制在热工程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预测控制技术能够实现对200MW汽包锅炉过热蒸汽压力的自调整控制,研究的仿真结果表明:在大范围运行条件下,预测控制能够明显的提高控制性能。英国的贝尔法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基于广义的预测控制设计变量大的预测控制器,对运行范围内负荷速率变动较大时主蒸汽压力和温度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此类控制器的性能明显优于传统单输入和单输出控制器性能。 3.4 模糊控制 所谓模糊控制是指将工作人员的操作经验和操作过程应用语言变量总结为若干条件语句,建立模糊关系,并且建立模糊的逻辑推理,从而能够实现对复杂控制对象的控制。应用模糊控制技术来控制电站锅炉,不仅在仿真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工程实践中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相关的仿真研究有美国俄亥俄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应用在流水量控制的模糊控制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对不同负荷运行条件设计的局部线性控制规律进行线性组合,构造控制系统实现全局控制,实现对汽包水位的调节[4]。 4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火力发电机组锅炉控制技术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使得我国锅炉行业的应用从整体上得到了应用。但锅炉零件也不免存在着一些滞后性大、非线性、惯性大、不确定性等不利因素,导致传统的控制技术难以实现精确模型的良好控制。本文介绍了一些不依赖于锅炉模型的新的控制技术:自适应控制、神经控制、预测控制、模糊控制,使得锅炉控制朝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对锅炉控制技术的非线性研究,能够为提高火力发电机组锅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高效性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简介:江清凌(1995.2-),女,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热能与动力工程。 锅炉发电机组的节能技术探讨:CS3000集散控制系统在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组中的应用 摘 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锅炉汽机发电工艺,并通过举例介绍CS3000集散控制系统在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组中的应用情况。自2011年7月此机组投运以来,DCS系统稳定,控制效果良好,各项技术指标均正常,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集散控制;顺空表;逻辑图 0引言 日本横河公司的CENTUM CS3000是基于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集散控制系统,具有开放的操作环境。控制站采用了双CPU冗余、容错方式能够在任何故障及随机错误产生的情况下进行纠错,不仅提高了运算数据的可靠性而且实现了连续不间断地控制。本文结合某钢铁厂发电机组实际情况举例介绍了CS3000集散控制系统几个主要控制功能及应用情况。 1锅炉汽机发电工艺 发电机组工艺流程是通过锅炉汽包加热水产生的水蒸汽进入蒸汽轮机膨胀做功产生动能带动发电机转动从而转化成电能。本套机组由1台锅炉,1台双抽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及除氧和循环水站等配套辅助设备组成。 2 CS3000集散控制系统组成 在此系统中采用一台工程师站(EWS)、三台操作站(HIS)。锅炉和汽机(包括除氧、循环水站)采用两个控制站(FCS)分别控制,这样一旦汽机出现故障造成停机,锅炉本身不受影响仍然可以向外网输送蒸汽,避免因停汽机造成停炉的损失。通过Vnet/IP网络与控制站(FCS),四台计算机可以分别与锅炉控制系统和汽机控制系统相互通讯。即便有一台计算机故障,其他计算机也可以操控所有画面。网络图见下图: 3 CS3000集散控制系统在机组中的应用 在CS3000集散控制系统中,设计人员可以通过顺控表和逻辑图组态完成非常复杂的逻辑功能,可以实现反馈控制、顺序控制、算数运算等多种控制功能。 3.1反馈控制功能 锅炉中的水位调节,主蒸汽压力和温度调节,引送风机调节;汽机中的凝汽器、高低加、除氧器液位调节,减温减压器压力、温度调节等等均需要反馈控制功能实现,这里由逻辑图实现。 以汽机除氧器液位调节为例。除氧器液位调节以除氧器水位作被调量,通过控制除氧器水位调节阀开度,以维持水位在正常值。见图: 3.2顺序控制功能 锅炉中的引送风机电机控制,紧急放水阀门,加药泵等;汽机和公共部分中的凝结泵,射水泵,给水泵,各个油泵及阀门调节等等均为顺序控制可由顺控表来完成。以锅炉系统中排污阀门为例,见下图。 3.3锅炉炉膛安全保护系统(FSSS) 锅炉由FSSS完成自动点火并实现炉膛安全保护功能。当运行工况不符合要求或有不稳定趋势时,依照规定的运行工序保护动作跳闸,以避免锅炉不正常运行。锅炉运行时,任何一种危险工况出现,系统发出MFT信号,并指示出MFT首次跳闸的原因。来自FSSS或手动MFT的锅炉跳闸指令将切断所有燃料的输入。 为方便操作人员,CRT屏幕上提供锅炉跳闸首出报警原因指示。由FSSS检测出的MFT首出原因在跳闸后立即在屏幕上显示。 4结论 以上介绍了CS3000集散控制系统在某钢铁厂锅炉汽机发电机组中的一些应用。自2011年7月此机组投运以来,DCS系统稳定,控制效果良好,各项技术指标均正常,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一个很好的CS3000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 锅炉发电机组的节能技术探讨:600MW火力发电机组锅炉水平烟道炉底管出口集箱管座泄漏原因与对策 【摘 要】分析了河北省西柏坡发有限责任公司600MW火力发电机组1950T/h超临界锅炉水平烟道炉底管出口集箱管座泄漏的原因,认为底管出口集箱管座泄漏与锅炉膨胀受阻有关。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对策,采取增加设备柔性、消除膨胀受阻等措施,在2013年大修中进行了现场改造。经实际运行未发生过泄漏,值得在火力发电行业同类机组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炉底管座;泄漏;对策 一、前言 600MW火力发电机组已是电力生产的主力机组,锅炉大多为超临界参数,因结构设计不合理造成锅炉泄漏而引发的机组停运事故时有发生,已是影响发电厂安全生产的主要隐患之一,从而严重影响电厂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为此就河北省西柏坡发电厂锅炉水平烟道炉底管出口集箱管座泄漏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制定了可靠相应对策和改造方案。经实际运行考验,改造方案十分成功。 二、设备概述 河北省西柏坡发电厂1950T/h超临界锅炉为北京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B WB)有限公司生产的B WB-1950/25.41-M型超临界直流锅炉。单炉膛、一次中间再热、平衡通风、固态排渣、全钢构架、露天布置的P型锅炉,锅炉配有带循环泵的内置式启动系统。 带循环泵的内置式启动系统布置在炉后侧,炉膛上部布置屏式过热器,炉膛折焰角上方有中间级过热器和末级过热器。在水平烟道处布置了高温再热器。尾部竖井由隔墙分隔成前后两个烟道,前部布置低温再热器。后部布置一级过热器和省煤器,在分烟道底部设置了烟气调节挡板。烟气调节挡板后布置两台回转式空气预热器。 锅炉本体汽水流程,来自高加的给水首先进入省煤器进口集箱,然后经过省煤器管组和悬吊管进入省煤器出口集箱。省煤器出口集箱经一根外部炉膛下降管被引入位于炉膛下部的水冷壁下集箱,然后沿炉膛向经下部螺旋水冷壁进入位于炉膛中部的中间过渡混合集箱。从中间过渡混合集箱出来的工质再进入炉膛上部垂直水冷壁,之后,工质由水冷壁出口集箱经连接管进入出口混合集箱,经充分混合后进入炉膛顶棚管,再由炉膛顶棚管出口集箱进入位于锅炉后部的汽水分离器。 三、存在问题及分析 #1锅炉高温再热器自1993年12月投产至1997年12月4年时间里,共发生泄露27次,更换管子67根。1995年至1997年期间利用水压试验发现泄露43处。1995年大修时更换21根严重热变形管子,上部承重管卡有1/3脱落。针对不同泄露情况进行以下详细分析。 (一)管材复杂造成膨胀偏差。为了降低锅炉的制造成本,锅炉厂家依据热力计算,按再热器沿程介质温度的不同采用了五种不同材质的管子(Φ60×4.5,15CrMo,12Cr1MoV,12Cr2MoWVB,TP304,T22),但未充分考虑到因不同管材线性热膨胀系数不同,各管子受热膨胀量不同,胀差在管卡子及管材对接焊口处产生非常大的应力,从而严重影响了管子寿命。 (二)管卡结构及工艺存在缺陷。再热器管排中管子间的导向定位板结构不合理,如图2所示,其膨胀间隙统一设计为15mm,由于余度不大,而且装配工艺不良,无法保证间隙均匀,膨胀严重受阻。在导向定位板与管子的焊趾部将管子拉裂而造成泄漏停炉。另外,定位导向板直接焊在管壁上,其焊接质量也很差,未熔合、咬坑、过烧缺陷严重。大修检查中发现,#1炉再热器 2301多个导向定位板30%~40%已脱落。 (三)高再管道的受力分析。高再出口段由于材质不同、壁温不同,其膨胀量也必然不同,尤其是TP304H为奥氏体钢,其壁温又最高,与其他管子的膨胀量相差很大。以高再向火第1根和第8根为例,经计算,运行工况下第8根较第1根膨胀量大25.4mm。这样由于膨胀量大的管子和膨胀量小的管子相互制约,使膨胀量大的管子承受压应力而弯曲,膨胀量小的管子则承受拉应力。同时,由于管子之间的管卡设计不合理,只有15mm的单向位移量,加上制造、安装误差,相临管子之间常因膨胀量不同而导致管卡卡死,在管卡与管子的焊接部位产生应力集中。这两种应力的存在导致了管卡裂纹的产生。 例如,高温再热器出口管组第1根与第8根为同一管圈(见图1)。第1根管材质为钢研102,计算壁温为590℃,线膨胀系数为13.7×10-6mm/℃;第8根管子上部有7883mm长的TP304H,计算壁温为605℃,线膨胀系数为18.8×10-6mm/℃。如果以承重管卡子为死点,只计算不同材质但相同长度段(4914mm)的两种管子膨胀差如下: TP304H L1=(605-20)×18.8×10-6×4914=54.00mm 钢研102 L2=(590-20)×13.7×10-6×4914=38.4mm 胀差 L=L1-L2=54-38.4=15.6mm 在运行状态,不考虑任何热偏差、也不考虑超温的可能性,同一管圈在不足5m长的管子上就产生15.6mm的膨胀差,作用在管圈上的附加应力就可想而知了。在运行和水压试验中发现的全部泄漏,均是在管排导向定位板焊趾和钢研102管子对接焊口的焊趾处,呈横向断裂。经金相分析,高再管子的开裂是管子在运行过程中金属晶界因发生了微量元素P的偏聚及网状碳化物的析出而显著弱化,材质严重脆化后,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的脆性开裂。 (四)失效炉管化学成分分析。将失效炉管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1,失效炉管的化学成分符合国标GB5310-1995的规定。 (五)室温及高温拉伸性能。在第34排第7根和第40排第10根第1道管卡处取样进行室温和高温拉伸,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第40排第10根的室温和高温强度显著偏高,同时塑性指标δ5低于GB5310-85的要求。 (六) 膨胀应力对管子性能的影响。钢102是经长期实践证明具有优良综合机械性能、工艺性能、焊接性能和较高热强性的材料,已广泛使用于过热器和再热器,没有发现过材质的迅速脆化问题,该炉高再管子的脆化与该炉的结构有关。 从上面高再管子的受力分析可以知道,由于高再管子间膨胀量不同,以及管卡的设计不合理,在运行工况下,高再管子将承受很大的热应力;不管是拉应力还是压应力,它们产生的应变将明显加速材料的析出过程。#1炉高再管子晶界碳化物的析出和微量元素P的偏聚,正是较大膨胀应力导致材料析出加速的结果。再者,由于管排外圈的重量是靠管子之间的承重管卡子依次传递到中间与联箱连接的垂直管上,其管卡与管子的连接与导向定位板的连接相同,在膨胀应力及管子和介质的自重的作用下将其沿焊口撕裂,造成管子泄漏。 (七)钢研102异种钢焊口裂纹造成的泄漏。采用五种钢材制造的再热器,造成大量异种钢对接焊口,而异种钢焊接工艺复杂,技术条件要求高,并且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异种钢焊口的焊接,是采用氩气保护焊,在现场检修或抢修中,很难达到其焊接工艺规范要求。因此,异种钢焊接质量就不能得到可靠的保证。 另外,国内对钢研102本身的焊接工艺标准都不统一,机械工业部的标准要求进行焊后热处理,电力工业部的标准对≤φ60 × 6mm的管子,不要求热处理,而从现场情况来看,不论执行那一个标准,都出现了钢研102焊口裂缝。 分析其原因,钢研102与其它钢种的焊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 异种钢的焊接应力是温度分布不均的热应力和相变引起的组织应力;加上异种钢焊接时,导热系数的不同,膨胀系数的不同使焊口产生非常大的应力集中,再迭加上管排异种钢膨胀差产生的附加应力,超过塑性较差的钢研102母材或焊缝金属极限强度时而发生开裂。② 由于钢研102含奥氏体化合金元素很少,使焊缝的奥氏体形成元素不足,产生低塑性的马氏体脆性层,而且焊缝热影响区在焊接热循环作用下形成淬硬组织。如果再考虑到近缝区经受1300℃以上高温后晶粒显著长大,晶界面积相对减小,晶界强度降低,塑性大为下降,就使热影响区呈现非常敏感的裂纹倾向。③钢研102在焊后热处理或是高温运行条件下,产生较严重的脱碳和晶粒变粗。④在焊后热处理或是高温运行条件下,异种钢焊口处发生碳扩散迁移现象,晶界上各种碳化物逐步聚集,相互作用,形成大颗粒的复合碳化物,使钢研102一侧产生较重的脱碳和晶粒变粗。而现论认为对低合金钢来说,金属含碳量低到一定范围,就有一凝固裂缝敏感性急剧增大的区间。这一临界含碳量大致为0.05%。 四、高温再热器的改造 针对以上原因分析,经过调研和专家论证确定了以下改造方案。 (一)利用T91取代钢研102。更换高温再热器管材。利用T91取代钢研102和12Cr1MoV管材。T91钢是美国橡树岭实验室和燃烧工程公司冶金材料实验室合作研制的9CrMoNbVGANG 钢,主要用于电站锅炉过热器、再热器管。其主要特点是高温持久性能、蠕变性能优异,冲击韧性好,用于金属壁温≤625℃的高过和金属壁温≤650℃的高温再热器管及超临界锅炉高温集箱和主蒸汽管道,具有良好的冷加工性能和传热性能。 这样解决了大量的异种钢焊接及不同材质管子存在涨差的问题。 (二)改造管卡构造。将原承重管卡改造为套管式,增加管卡与管子焊接面积,提高了其承重强度。将管排原定位导向定位板改造为对夹手铐式管卡,增大了管子膨胀的自由度,避免了管卡撕裂管壁的弊端。 (三)改造后情况。自1997年大修中对高温再热器改造至发稿历时5年的时间里,设备运行稳定,从未发生过受热面泄露,管排整齐无变形,管卡完好无脱落,使再热器频繁泄露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五、结论 在管子材料设计较为复杂的高温再热器改造中,使用91钢替代原设计管材以解决管子异种钢焊口过多和管子涨差引起的变形应力而发生的管子失效是成功的;采用套管式承重管卡和对夹式管卡,替代焊接式承重管卡及导向定位管卡彻底解决了管卡脱落撕裂管子的弊端。在同类型机组和同类型设计的高温再热器上采用上述方案是可行的、可靠的、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锅炉发电机组的节能技术探讨:循环流化床锅炉BT对汽轮发电机组运行的探讨 摘 要:循环流化床锅炉(CFB)因本体自身或辅机系统出现故障,导致锅炉BT(Boiler Trip),即停炉不停机,对整台机组的运行产生较大的影响,该文主要针对这个运行过程对汽轮机及发电机系统安全、寿命影响进行描述、分析,对越来越多的循环流化床机组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锅炉 停炉不停机 汽轮机及发电机安全、寿命 锅炉BT(Boiler Trip)即停炉不停机,是指循环流化床锅炉因本体自身或辅机系统出现故障,锅炉风烟系统风机停运,炉膛内暂处于焖火工况,用焖火状态下的余热为蒸汽系统供汽,在这种情况下,汽轮发电机仍继续带低负荷并网运行,为了维持更长时间,负荷可保持在2MW―3MW运行。在较短时间内将缺陷处理后,恢复锅炉风烟系统风机运行,逐步将机组负荷带到要求的数值,恢复正常运行方式。 1 循环流化床锅炉BT后,对汽轮发电机组系统运行的影响 1.1 对汽轮机系统运行的安全因素 高、中压胀差变化情况 在BT持续过程中,机组中压胀差正值降低,负值方向增大,主要原因是中压缸进汽量很小,对于中压转子、中压缸来说均是冷却状态,这种情况下,中压缸缸体庞大,缩回速度较慢,转子受到的冷却 影响要远大于汽缸,从而出现中压胀差正值降低、负值方向增大现象;在BT工况下,高压缸不再进汽,高压转子高速旋转产生的热量不能被排汽带出,高压缸排汽温度升高很快,通常该温度很快可由320℃升至380 ℃,当高压缸通风阀开起后,缸内蒸汽密度降低,排汽温度逐步下降,高压胀差也逐步降低。 1.2 汽轮机系统寿命的影响 汽轮机转子的脆化现象是由于杂质元素(特别是P和Sn)的晶界偏析而引起的,当晶界偏析达到极限值时,整个部件可能发生断裂事故。高、中压转子,以蠕变和热疲劳损伤作为劣化的主要原因,重点要对这些损伤进行评价。 高、中压缸及高、中压转子应力变化情况 在锅炉BT后,随着持续时间的增长,高、中压缸的缸体温度下降的幅度越大,且下降得速度均较大,远大于正常停机后的自然冷却缸体下降速度,这样对汽缸的金属寿命影响很大。 机组在锅炉BT后2 h时,高压转子外表面受到的拉应力上至 最高75.8 MPa,几乎同时中压转子外表面受到的拉应力也上至最高115.9 MPa,这样高拉应力对转子的破坏性特别严重。在此之后,随着主汽、再热汽温度下降速度的变缓,应力变化也逐步降低。 在锅炉系统缺陷处理后,启动风烟系统风机恢复机组负荷过程中,汽轮机高压转子最大应力达138 Mpa(压应力)(此时高压上缸缸体金属温度达418 ℃、高压下缸缸体金属温度达443 ℃),中压转子最大应力达142 Mpa(压应力)(此时中压上缸缸体金属温度达450 ℃、中压下缸缸体金属温度达453 ℃),随着机组负荷逐步稳定后,应力趋于降低并稳定,这样整体转子应力变化完成一个循环,每这样循环一次,对汽轮机转子寿命都有一定的损耗。 1.3 对发电机系统的影响 机组由高负荷或正常负荷工况下快速降低至2―3MW时,发电机本体发热量急剧降低,其本体线圈温度降低,其内部氢气湿度升高,特殊情况下可能产生结露,快速大量的冷缩使得线棒滑移量增大,频繁这样的工况,可能导致线棒磨破漏水,损坏发电机内部设备。 发电机由高负荷降到极低负荷,运行一段时间后,再将负荷升起至正常负荷的过程,就是发电机内部发热部件热应力循环的一个过程,负荷率变化越大导致的交变应力量越大,这样频繁的变化,会导致发电机内部部分零部件松动或摩擦损坏。 1.4 BT工况下危险因素分析 低负荷工况下运行存在的危险隐患: (1)汽包水位不易控制,易引起水位波动,主汽、再热汽处于低温运行状态,且此时为了尽量保持主汽、再热汽压力下降速度慢,各疏水门均不开起,为此汽轮机存在水冲击的隐患很大。 (2)主汽温度、再热汽温度下滑较低,过热度偏低,易产生汽中带水现象,对汽轮机组有一定威胁,特别是长时间运行后,主汽、再热汽温度都已很低,都已远低于对应汽缸金属温度,为此汽温对每个汽缸金属都是一种强制的冷却,有一定的破坏性。 (3)在BT极端低负荷2MW―3MW工况下运行,给水系统中的一台汽泵必须退出给水系统,此时为了减缓主汽、再热汽压力下降速度,高旁、低旁均在关闭位置,由于主汽流量少、给水流量也相应较少,运行汽泵的再循环门必须伴随着开起,长时间这样运行,此再循环阀的磨损相当严重。 (4)单台汽泵运行,电泵在运行状态作为热备用方式,消耗厂用电量。 (5)高过减温水门、再热汽减温水门必须严密,否则影响到主汽、再热汽的降低,严重时可能导致汽中带水、水冲击。 (6)这种工况下,只有中压缸进汽而高压缸不进汽,要特别注意高压缸至排汽装置通风阀开起及高压缸内部金属温度变化情况,防止因缸内鼓风损失大导致金属温度高、动静部分发生摩擦损坏设备。 (7)锅炉BT后机组从大负荷突降或重新启动时,对锅炉本体、汽机本体的运行都是很大的冲击,锅炉系统的膨胀节、焊口都是热胀冷缩、风压波动可能造成薄弱环节处破裂泄漏。 (8)在锅炉BT操作及恢复过程中,反复进行切缸、反切缸、厂用电切换等重大操作,引起人员误操作的概率较大。 2 为了防止设备损坏、延长汽轮发电机组寿命,特制定以下防范措施 循环流化床锅炉因设备或系统故障原因,可达到短时间的停炉不停机工况、减少发电机与电网解列引起的非停次数,但这些工况对机、电、炉系统及寿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为此要尽量避免或减少这些工况的发生。 (1)提高锅炉系统中设备的健康水平,尽量减少BT的发生。 (2)在锅炉发生BT进行调整操作过程中,如果10 min内,主汽、再热汽温度下降超过50 ℃,必须立即打闸停机,防止汽轮机进水,导致汽轮机大轴弯曲事故的发生。 (3)汽轮机降负荷运行,保证主汽、再热汽汽温与相应的汽缸内壁金属温度偏差不得高于50 ℃,如果超过该值,必须立即打闸停机,防止汽轮机系统损坏。 (4)按照汽轮机运行说明书要求,过热汽和再热蒸汽温度降低速率不得超过1℃/min,且过热度最低必须维持在80 ℃以上,汽轮机降负荷采用“中缸控制”运行方式,再热汽温度必须高于430 ℃。 (5)在锅炉系统缺陷消除、各种风机启动恢复过程中,各挡板开起速度要缓慢,各种风压变化要适度,防止风压大起大落导致风烟系统非金属膨胀节超压破裂。 (6)在汽轮发电机升负荷过程中,严格控制升负荷率,防止加负荷速率过大导致发电机内线棒或其他部件碰摩损坏。
1精细化管理在煤炭企业成本控制中运用的优势 在现代企业经济发展期间,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渐突出,管理工作水平与企业经营效率之间是正比上升的关系。煤炭企业各项生产环节的管理工作包含很多细节性的问题,利用精细化管理理念能够对生产环节进行细致的管理,还能够保障各项环节的高效衔接,使企业内部运行能够保持稳定状态。在成本管理方面可以对生产活动所有的成本使用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与调整,进而促进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1]。煤炭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中对煤炭资源的消耗量是非常大的,在对资源开采与利用的过程中,以往会存在资源开采过度、资源利用率低、项目运行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利用精细化管理对项目开采与生产活动的各项环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准确控制,通过在整体开发与生产环节当中设置若干精细化的控制点,从而将常见的问题与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并对资源开采与利用情况进行监控,并通过管理调整手段使成本使用的合理性得以增强。针对煤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说,成本控制也是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元素,假设在其他竞争元素都相同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成本低,那么企业在市场中发展就会获得很多的经济空间,为企业市场竞争提供助力。因而利用精细化管理对企业经营核心竞争力增强也是有显著促进作用的。煤炭企业传统管理模式当中存在很多的漏洞与问题,在管理期间无法有效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动力。利用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将管理工作进行更加细致处理,提升管理工作执行力以及执行的有效性,促进企业各项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成本管理本身就是一项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企业所有的成本使用分散在各个经营活动当中,利用精细化管理能够将所有分散的成本管理工作进行集中整合并实施管理,管理的效果自然能够显著提升。 2精细化管理在煤炭企业成本控制中运用的不足 企业经营期间成本控制工作是为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是通过减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使用的资产。但是成本使用减少的前提是能够保证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保证企业产品质量需要达到相应的规定标准。目前很多煤炭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中经常没有关注产品质量保证问题,一味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如果企业产品质量收受到不良影响,就会适得其反,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也会影响企业的信誉和形象。这都是企业管理理念存在偏差所致。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方式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对成本的有效监控与管理。但是目前煤炭企业所采用的成本控制管理方式较为陈旧,还比较依赖于人工管控方式,而且也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化设备与系统,严重阻碍了成本精细化管控工作的高效展开。成本控制方式陈旧,主要是由于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认知还不充分,企业也没有重视成本管控基础信息设备建设问题。企业成本管理工作需要对企业所有的成本使用进行管理和调控,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广度较大。各个管理环节想要有效进行,需要构建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对成本管控任务与流程进行合理规划,保证各项管理环节能够有序进行,并顺畅衔接。但是目前大部分煤炭企业的成本控制体系都不具备完善性与合理性,导致成本控制的实质并不理想。成本控制工作具有滞后性,致使成本控制工作没有真正发挥实质作用[2]。 3精细化管理在煤炭企业成本控制中运用的强化措施 首先,煤炭企业要对企业成本管控的需求与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并收集,然后对成本管控工作任务进行明确划分,根据成本管控工作任务与内容,进行成本精细化管控制度的制定,对每一项管控工作的规范标准进行说明,同时对成本管控流程以及衔接要求进行科学规划设计[3]。其次,企业要对成本精细化管理体系进行完善,针对精细化管理的各个结构进行分析,根据工作特点与需求,安排能够胜任的人员担任并负责该职务工作。实行责任制,同时要根据各项工作的性质与情况制定相应的考核与奖惩机制,让工作人员能够有强烈的奋斗意识,推动精细化管理工作更快的落实。煤炭企业成本精细化管控的质量与效率提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保证管理考核的严格性,在成本精细化管控完成阶段工作时,要由考核人员按照相应的考核标准,对精细化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效进行评价,根据考核评价结果能够对精细化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也能对管理人员不规范的行为进行改善,对问题进行解决。第二,采取绩效管理模式,绩效管理方式是企业员工工作做得越多越好,获得的相应回报就会越高,这样有利于管理及工作人员更积极地开展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第三,做好管理监督工作,要对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执行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并定期检查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落实的实际状况,从而对其中问题进行有效的掌控与调整[4]。煤炭企业的精细化成本管理工作需要采用新型的管控手段,利用现代计算机设备与信息化技术,来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煤炭企业各项生产与开发活动的成本使用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目前,已经有较为成熟的企业成本精细化信息系统,系统中包含企业各个部门,能够对各部门成本数据进行收集,并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对数据的处理。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成本管控数据处理精准性以及成本管控工作效率性,另一方面也能减轻成本控制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从而更好地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实现精细化成本管理积极作用的发挥。精细化管理在煤炭企业成本控制当中运用,能够全面优化成本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想要强化精细化管理需要对精细化管理运用期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掌握,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改善。就是要对成本精细化管理理念进行明确认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与体系,运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技术,全面提升煤炭企业精细化成本管控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孙矿生.精细化管理与煤炭企业材料成本控制[J].科技与企业,2014(24):41. [2]刘静.精细化管理在工业企业成本费用控制中的实际运用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9):214. [3]康俊梅.试论从内控角度出发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方法[J].时代金融,2017(20):276. [4]王文文.基于企业运用精细化管理实现经营成本控制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12):103-104. 作者:尹怀亮 单位: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
一、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现状 高校教学管理涵盖了很多内容,种类繁多而且因为学生众多所以数据量很大,在高校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很好提高管理的效率,目前高校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应用到计算机网络技术。 (一)教学安排与课程设计 高校对于学生大学时期的所有课程都做了详细的安排,其中具体的安排内容精细到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安排和课程设计上。目前高校在教学安排上应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学校在学年开始时在教务系统内公示该学年的课程内容,学生可以登录教务系统查看课程内容,在学期开始后学生通过教务系统选课。对于选修课,学生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选择自己心仪和感兴趣的课程。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的安排可以保证选课等环节的有序进行,节省了时间。 (二)教师教学内容安排 高校管理不只是对学生进行相关管理,还需要对于教师团队进行管理。高校教师工作时间比较自由,除去上课时间其余时间没有明确规定,可以供其自由支配。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远程对教师教学内容进行安排,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端教务系统了解学习对于教学内容的要求,既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又便利了学校对教师的管理。 (三)成绩管理 成绩的管理其实就是在教学系统内录入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成绩,高校学生的学科种类非常多,统计考试成绩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进成绩管理既能够减少统计成绩过程中的错误,又能够方便学生第一时间查看,在学生有疑惑时及时反馈,增强了成绩管理的严密性。 (四)评价反馈 高校管理不仅仅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单方面管理,学生也拥有评价教师的权利,当然,这种评价是指对教师学期内教学内容和质量做评价,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管理中还被广泛应用于评教当中。在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之前,学校收集学生对教师的意见时工程量很大,很难开展,并且其过程没有纯粹的匿名化,无法合理保障学生的利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评教可以快速搜集所有学生对不同教师该学期的教学意见,并且教师在查看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时只能看到评价内容而无法获悉评价对象。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可以对所有评价结果的数据进行分析,教师对于学生意见可以对自己的授课风格和方式做一定的改进,以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内更加适应,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 二、优化高校管理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必要性 (一)顺应时展的需要 科技的迅速发展促使时代进步。现如今,数字化和网络技术渗透进了各行各业,无论是社交、工作还是学习,只要是要获取材料和知识,都需要通过网络渠道。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首先就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抛弃陈旧的管理模式,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高校管理融合,只有教学管理模式进步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发展。 (二)科学化管理的必要 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存在基数大、管理难的问题,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在教学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节省管理时间,解放学校管理教学内容的双手,全程数据化、自动化,这种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既能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又能够方便快捷的查看管理成果,利用起互联网数据的力量,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十分有必要。 三、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一)创新管理理念 想要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高校教学的作用,首先就应该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在思想上真正认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点,深刻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积极实践和探索计算机网络技术该如何更合理有效的应用进管理工作当中。同时在管理层面。高校还应该紧密关注学生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使用互联网,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 (二)创新教学方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仅可以管理学生成绩,也可以在教学方式做创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资源,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合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师授课不能局限在对课本的利用,还应该与时展相契合,创新教学方式不仅是能对授课做改进,还能引导学生关注网络技术。 (三)创新教育管理团队建设 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需要具有一定技术和能力支撑,因此要求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提高管理教学数据和应用互联网的水平。高校可以定期对高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确保管理人员综合水平,在培训过后对于参与培训的管理人员进行审核,判断其对网络技能的掌握程度。 四、结语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进高校教学管理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教学模式的问题,将教学模式引导进合理化。合理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每个高校都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在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中学校应该始终坚持透明化、程序化,确保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不出错,合理操作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发挥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万晓楠,张孝军,杜鑫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学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界,2010(9):60-61. [2]赵鹏.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优化高校教学管理[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17):82. [3]张婷.基于Web的网络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2):140. [4]崔立影,李群.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5(29):110. 作者:高鹏 单位:廊坊卫生职业学院
现场实验室的检测功能体现在对物体特性的测量上。实验和比较结果,以确定它们的特性是否可以接受。在公路工程中,检测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是工程质量的保证。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与人们的出行安全息息相关。不用说,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公路工程一旦出现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为了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加强公路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有必要建立一个现场实验室。公路工程质量控制涉及图纸设计、技术规范、质量标准等多个方面。现场实验室的目的是实验观察在特定条件下在不同影响下所研究因素的变化。现场实验室的检测功能体现在对物体特性的测量上。实验和比较结果,以确定它们的特性是否可以接受。在公路工程中,检测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是工程质量的保证。 1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检测存在的问题 工程工地实验室的重要性从上述内容中可以了解到其自身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实验室检测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等待解决的问题。 1.1与其他部门之间的配合效率不高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实验室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影响工程的进程。从细节上来看,主要有三个难以协调的问题:第一,责任没有明确。网站工作人员实验室经常混淆其工作和质量监督部门,结果不清楚责任和权力。第二,没有进行专业的管理。实验室的工程中临时建设的,具有临时性特征,同时,这也导致了对其缺少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收到各方面的干扰比较严重。第三,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现场实验室的大量检查数据和结果只是在实验室中进行使用,并没有与其他部门进行共用共享,这对工程建设的效率有很大的负面影响[1]。 1.2试验人员专业和素质方面存在问题 对现场实验室来说,检验员的专业性是非常重要的,这直接影响到现场实验室的作用能不能有效的发挥。由于检验员的能力和水平都存在差异,所以,对于仪器的使用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影响了现场实验室工作的质量和结果的可得性。由于水平的限制,我国的创新能力不足。新技术的认知度低、接受率低、利用率低,制约了施工现场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实验复杂,工作环境不佳。实验室的检验员一般都是临时调配的,多数情况下,工作人员手中还会有其他的工作,所以,相比较下,就不可能全心全意的将工作重心放在实验室检测方面,对工作质量产生了影响[2]。 1.3工地试验室制度利用率低 公路工程现场实验室系统相对低效。现场实验室系统的充分实施要求施工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做好现场实验室检查工作。经检验合格后,报上级交通质量监督部门。如果可以采用网站实验室系统,将大大提高实验室网站的效率,及时响应施工现场情况,对工程质量进行实时检查,加强施工过程的控制,做好施工整改工作。 2加强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管理主要建议及应对措施 2.1实现工程实施各部门的有效协调 建立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为项目提供测试数据,并为项目的总体质量服务。因此,有必要加强与施工现场其他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建议建立工作联系和报告制度,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测试数据和报告结果,并定期举行工程质量分析会议。所有实验室就重大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和报告。从检测和检验的角度,对项目的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分析,以帮助质量检验部门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3]。同时,对于建设团队的评价,实验室的有关负责人必须参与,以实现对工程质量的全面控制,提高实验室对工程质量管理的权威性。 2.2加强对检测人员的管理 实验室质量以及它能否充分发挥其优势,加强项目质量的控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技术操作水平和专业素质。因此,必须加强试验管理人员,必须配备专业的试验人员、实验室和实验室负责人必须具备相应资质才能完成这些任务。对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评估,包括相关的国家法律、环保知识、安全防护知识、仪表和设备操作程序和维护知识、试验操作程序、质量体系文件、公路工程建设规范等。熟悉相关标准,规范公路工程试验和测试及原有设备。合理高效,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提高检查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同时加强检查员的质量和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安全意识。只有加强人才管理,才能不断提高员工的总体素质,使全体员工具备充分的能力和高质量,完成工作,适应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确保检查工作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整个公路项目的质量。 2.3完善工地试验室管理制度 检查频次、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检验项目、检验和检验助理应建立在岗位技术培训、检验和检验人员的基础上,持证上岗,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实验室检验和检验质量保证措施,对工作系统进行现场测试和检查,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根据本项目的特点,组织和研究相关质量标准、施工规范、试验和试验规程,明确试验频率和试验方法,重点从各分项工程内容出发,重点讨论试验人员和试验人员的专业技能。半成品、成品、原材料。提高考试综合素质,规范考试的运作,确保考试和考试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标准化和科学性,提高考试和考试工作的水平。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及时反馈和传输试验结果,并实施检查。 3结束语 要提高质量管理实验室的效率,必须实施全面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完善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做好信息管理测试工作,明确实验室的职责,做好管理工作,完善实验室的环境和设备,从而全面提高现场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华.浅谈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的管理与施工质量控制[J].工程质量,2014,32(06):63-65. [2]贺利兵.浅谈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的管理与施工质量控制[J].居舍,2018(34):129. [3]颜雪.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的管理与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8(10):109-110. 作者:张黎明 单位: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交建工程分公司
一、往来管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部分历史往来挂账时间长,核对清理难度大 以往开展的往来专项清理工作,由于原先往来核算粗放,成熟套装软件上线数据质量欠账,长期挂账的往来责任部门不清,导致相当部分长期挂账的往来款项一直未能彻底清理处置,成为公司财务管理的“负担”。 (二)内部管理部门对账难,往来基础管理不清 业务部门未建立规范的往来登记台账,实际工作中,岗位人员变动频繁,部门或单位职能管理调整等原因,交接工作不清,后任不知前账,导致往来管理成为“漏斗”,业务信息层层衰减,“管理负债”不断累积,往来管理已然是财务管理的短板指标,业务部门不知,财务部门不清。财务和业务部门未建立规范的业财对账机制,部门管理“两张皮”,脱节严重,信息系统开发不足,手工开展业财对账困难多等也阻碍了对账工作的开展。 (三)流程中执行管理不严,往来信息质量不高 ERP系统上线后推进了供应商统驭、订单管理、清帐办结等一系列工作,但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控制不严、功能缺失、数据共享不完全不及时等问题。往来基础信息漏填、错写、不清晰等,项目WBS字段信息控制不严,责任单位、直接责任人功能缺失。往来审核付款信息不严,导致挂账与付款之间对应不准确,存在信息失真现象。 (四)非统驭往来科目内控缺失,往来明细不清 管理中内控制度不严,导致非统驭往来科目挂账和清理处于“随意”状态,成为往来虚高,往来明细不清的主要根源,也是期末债权债务报表出具困难的“痛点”所在。体现在:一次性供应商使用门槛不高,使用频繁,清帐不及时;非统驭往来科目未明确使用权限和范围,责任不清,导致成为后期管理的负担。财务内部未建立相应的信息传递机制,债权债务岗期末在出具往来报表时填报分析的依据材料不足,往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存在“折扣”。 (五)往来数据共享不及时完整,往来报表出具困难 公司信息系统繁杂,业务信息一个资源平台建设滞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数据之间实时共享和传递效率。往来报表只能手工编报,质量也难以保证。字段信息缺、漏、残的现象较为普遍,影响数据的提取和使用。项目编码填写审核管控不到位,不能筛选项目往来挂账情况。税金字段缺失,不能筛查项目税金概况,难以满足经济业务分析。责任部门和经办人字段不能自动获取,不能反映内部管理部门往来挂账明细,增加了往来对账和清账管理难度。非统驭往来数据没有抽取汇总方式,加大了往来数据分析的难度。 二、工作创新及改进建议 (一)依法合规,彻底清理长期挂账往来 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严格履行往来业务处置的相关手续清理历史数据,必要时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协助进行往来清理。重视组织协调的作用,业财组织协调一致,才能确保往来清理有序深入推进。及时研究往来清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综合考虑结果的运用,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增强创新,比如:分类包数据挂账督办、履行特定程序后集中对账清理等。 (二)强化内控,化解往来管理中的弊病 突破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依托成熟套装软件完善管理需求,在供应商采购订单管理的基础上增强往来管理在项目、责任部门、经办人、税金等维度,统筹考虑,通过筛选能够实现往来的多渠道查询与分析;持续推进数据共享及应用,有效降低数据重复录入工作量,保证数据来源的唯一性、准确性,提高数据运用质效。增加业财对账功能,在财务端和业务端按预算发生单元,建立起财务账面数据对接业务部门台账清册的系统连接,按期开展业财准结账,实现数据自动抽取,审核签字备案,保证业财数据协同一致,一平台高效运用。建立完善的往来内控管理制度,强化员工培训学习,熟悉掌握内控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内控锁紧合规按章办事的流程环节。强化过程执行管控,形成行为有准则,操作有规范、管理有授权、风险有监控、违规有处罚的保障体系。在公司内部营造规范就是责任,规范创造价值的管理理念,不断提升员工职业操守。坚持“预防为主、查防并举”日常监督,及时发现解决往来管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三)综合施策,解决往来管理中的短板 加强对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调研管理工作需求,增强顶层设计的大局观和前瞻性,有效地推动系统整体性建设,加大力度整合公司信息系统,提高系统标准化建设。加强信息化手段的学习和应用,开展支撑系统优化完善工作,增加责任部门、经办人和税金功能,关联控制项目编码字段,研究无采购订单往来管理,直观展示往来账龄,研究往来数据抽取规则实现报表自动化生成。推动业务和财务部门开展“准结账”管理,实现数据清、责任清、帐表清的“三清”目标。抓日常核算与监督执行效果,做好业务财务协同、前端后端共治、线上线下联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兼顾效率,促进内部管理协同高效。严格业财链条中基础数据管理,夯实往来原始信息数据根基,采取岗位责任考核,重点环节强控,日常稽核分析等措施,确保往来数据信息准确、完整、唯一。注重培训与实践相结合,从员工思想意识上、作风行动上巩固规范化管理的成果,养成人人懂规范、遵规矩的良好行为习惯。加强公司内部员工、岗位、部门和集团公司单位内部管理之间的协调协作效率,推进完善员工岗位交接手续,制定适用且严密的交接工作移交办理程序,延长AB岗位之间工作衔接期限,轮岗辅助期,减少因岗位变动导致的信息资源流失,有效提升往来管理的质量。重视往来询证的法律作用,加强往来期末查询和函证的覆盖面,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安全可靠。
1综合布线系统的特点分析 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与传统布线系统相比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兼容性 在建筑物传统布线系统中,需要对交换机、计算机网络系统等不同设备使用不同的电缆,这些电缆的配件各不相同,不具备兼容性。而综合布线系统处于独立运行状态,与其他系统的关联性不强,可兼容其他系统,如多媒体技术、多种数据通信、信息管理系统等,能够满足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 1.2开放性 传统的布线方式无法对安装完成的信息传输线路作出调整,若必须调整,则要重新进行布线。而综合布线系统支持任何网络结构,如环形结构、星形结构、总线形结构等,可容纳任何采用统一标准生产的产品,并支持与此对应的通信协议,能够满足随时调整信息传输线路的要求。 1.3灵活性 传统布线方式不能灵活连接不同类型的设备,其应用功能十分局限。而综合布线系统可在任何信号点连接计算机、终端设备、服务器等设备,其采用标准化的模块设计,可快速实现信息通道的转化,并支持独立系统信息传输,即便在设备跳转时,也可以利用原有通信节点更换信息模块,不需要占用新的传输通道。 1.4扩展性 综合布线系统的结构化布线具备良好的扩充性,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可将其他设备接入该系统,以满足更大的需求。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国际标准生产的材料、部件和设备,随着智能建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综合布线系统可与楼宇自动化系统连接,满足通讯设备、智能控制设备的技术更新需要,为建筑内部提供完全兼容的扩展环境。 2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方式 2.1系统的建设目标 本文所提出的综合布线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主要包括网络布线系统、基础网络平台、服务器系统、网络监控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以及智能化机房等。下面重点对其中的网络平台、服务器系统以及智能化机房的设计方式和要点进行分析。 2.2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要点 2.2.1网络平台设计 本文所提出的综合布线系统中的网络平台是较为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在对其进行设计时,主要是以高性能作为目标。经过综合分析后,决定采用层次化的结构模型,并以高冗余的设计思路对相关的部件进行设计,同时采用千兆以太网等技术。 (1)层次化设计。在层次化的结构模型中,需要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设计,从而使不同的层次负责完成相应的任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接入层。该层负责为计算机终端提供接入功能,实现与二层和三层之间的数据交换,采用双链路上行的方式进行设计,这种设计最为突出的优势在于可以使网络带宽大幅度提升,由此可进一步增强网络的运行可靠性。二是核心层。这是整个网络平台的骨干层,可完成高速的数据交换,为此,该层应当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由于该层还承担汇聚层的功能,所以可将之作为接入设备的网关。 (2)冗余设计。在网络平台设计中,采用冗余性设计的目的是防止单点故障导致业务中断的问题发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网络平台中的冗余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冗余过大,可能会是网络的复杂程度有所增大,而且还可能导致网络故障的恢复时间延长。为此,在冗余设计中,可将重点放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硬件模块的冗余设计。通常情况下,交换机会提供硬件冗余,所以在对节点设备进行选取时,要充分考虑设备的冗余。基于这一前提,核心层设备选取双交换引擎和双电源供电,在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的基础上,使其达到预期中的使用需求。 (3)网络设计。网络平台的网络设计是在智能建筑内设置一台统一的网络系统,核心设备采用的是千兆交换机,在外网出口布设防火墙,运用安全策略及访问控制等措施,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2.2.2服务器系统设计 在智能建筑的综合布线系统中,网络平台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应用系统,其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数据传输。对服务器系统进行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如下问题:所选的服务器应当具有较高的处理能力、良好的扩展性及容错性。再选择服务器时,应对上述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保服务器的CPU处理能力强、内存大、运行稳定。 2.2.3智能化机房设计 智能化机房是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为满足使用需要,应遵循如下原则对机房进行设计: (1)先进性。可在机房设计中,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从而使整个系统在技术上保持良好的先进性。 (2)安全性。网络运行是否安全、可靠直接关系到系统的使用效果,因此,应当在重要设备和链路上采用冗余设计,并对机房进行合理布局,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提高机房管理水平,为综合布线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3)可扩展性。随着相关业务的增多和设备的不断扩容,以及用户数量的增加,使得机房的业务随之增大,为避免重复建设导致过多的资金投入,应使机房具有可扩展性,能够满足一段时期内的使用需要。 3结论 综上所述,在智能建筑中,综合布线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对综合布线系统进行合理设计。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网络平台、服务器系统及机房的设计是关键环节,本文针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在未来一段时期应当加大对相关方面的研究力度,持续不断地对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方案和方式方法进行优化改进,从而使设计出来的系统更加完善,能够更好地为智能建筑服务。
智能技术作为当前研究的热门领域一直备受人们喜爱,人们对于这类技术的研究也一直热度不减,至今已经取得了部分成果,而且已经应用到了许多行业中。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作为与智能技术较早融合的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帮助人们解决了一些自动化设备安装过程中的难题,提升了建筑设备的安装效率,确保了设备安全运行。但是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广大研究者改进和完善。 1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概述 智能建筑是指现代建筑艺术与计算机智能技术相结合建造的建筑,是现代化技术发展下的产物。智能建筑中融合了多种智能技术,包括语音控制、语音处理、红外感应、自动识别等各类技术,共同为人们提供舒适的服务。由于当前技术不够,普及智能建筑技术还存在一定难度,但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一定应用。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一般是指建筑内的机电设备,包括机电设备监控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建筑综合布线系统等设备,是智能建筑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关系着整幢建筑的功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智能应用领域。而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能自动对建筑内的多种设备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并且生成分析报告,以便于更好地对设备进行控制。在多种信息集成的前提下,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更能发挥其作用,让人们享受到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 2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的关键技术 要想做好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系统,必须掌握以下关键技术,才能做好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运行工作。 2.1搭建总系统架构 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与其他系统技术一样,需要有一个总系统作为总指挥,合理安排协调其他系统的工作。因此,搭建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安装总系统架构就显得十分重要。完整的总系统架构应该包括远程交换机设备、监控设备、控制总线设备、和中央处理单元设备等,这些都需要选用合理的设备作为支撑,再通过构建每一个模块单元最终组成完善的总系统架构,从而确保整个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的正常运转。 2.2搭建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控制网络 由于建筑中用到的自动化设备众多,导致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的控制网络较为复杂,线路众多,因此搭建良好的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控制网络就显得尤为重要。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控制网络主要承担着建筑内的通讯和网络任务,由通讯线路和网络线路组成,是整幢建筑的核心,必须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线路设计和控制网络的搭建,确保整幢建筑的自动化设备智能控制技术的实现。 2.3搭建自动化设备集成控制平台 众多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需要一个集中的平台进行管控,以确保自动化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在搭建自动化设备集成控制平台的过程中,应该科学合理地安排每一台设备的所属区域,将自动化设备合理归类,然后集成到同一台设备的同一区域上,在集成控制平台上按要求进行选项配置,便于智能建筑的自动化设备控制。另外,还要积极开发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管理系统软件,用于对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的控制和维护工作。 3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的应用 由于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有着极大的便利,因此在建筑中已经有了许多应用,下面将着重介绍机电设备自动化监控技术、通信控制管理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布线技术。 3.1机电设备自动化监控技术 由于自动化电气设备的工作参数各不相同,因此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时常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机电设备自动化监控技术实现对机电设备的有效监控,防止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其安装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不同的电子设备说明书为每一台自动化设备配备安装不同的接地电阻;其次要根据电子设备抗干扰能力的不同远离干扰源,设置不同的防雷接地安全距离;再者一定要确保每一台自动化设备都接地,防止漏电、触电事故的出现。 3.2通信控制管理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 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通过通信光缆连接在一起,在安装时需要用到交换机和用户终端等设备。因此在进行通信控制自动化设备安装时,要注意通信设备与光缆的对应,确保接线盒和光缆连接正确。而且建筑在设计和建造时,要预留出连接自动化设备连接的通道,在具体连线时也要按照设计预留管道进行走线,争取做到连线条理清楚,便于后期维护。而且还可以在每层的合适位置设置通信设备分管处,便于管理。在条件允许下,还应该设置红外线传感器等传感设备,通过传感器获取信息,然后智能设备再做出相应的回应,真正让建筑智能化。 3.3自动化设备布线技术 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线路数量较多,走线复杂,合理的布线技术能够让自动化设备的运行更加顺畅,让后期检修和维护变得更加简单。而且有些自动化设备的线路特殊,需要特殊布置,有时候还需要采用特殊材料,比如屏蔽相应的干扰信号。布线时要分清主线和支线,在可能情况下标明线路功能或者连接的设备,采用系统的线路让设备连线类别相同,做好自动化设备布线工作。 4结语 总而言之,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可能,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只是智能技术应用的冰山一角,而且尚且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广大研究者不断改进和完善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相信未来智能技术在智能建筑领域一定能大放异彩。
供应链管理的出现则给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供应链不仅能使每一环节都在经营者的掌控范围内,还有助于企业传递信息,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能力已然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对供应链的管理,发挥供应链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帮助企业在供应链环境下继续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成了当前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 成本是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常规的成本控制已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的发展。当前,企业已处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中,供应链成本的基本特征就是要将成本放在整个供应链上进行成本的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相比,供应链成本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将成本核算统一。从时间上看,成本控制与产品周期相关联;从空间上看,成本控制存在企业所有部门之中,涉及产品生产销售等方方面面。 一、供应链管理下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 当今社会,企业间的协作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但很多企业只是将供应链管理的成本限制在本企业之内,并未将重点放在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上来提升企业间的效率,供应链成本信息的不透明,企业间的信息、物流、资金都是孤立与封闭的,企业各有各的物流体系,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未能形成有效的紧密物流体系,信息传递效率低下,供应链管理效用无法体现。供应链管理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供应链各节点上的资源不共享 众所周知,当前供应链成本一直很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时间、生产、环境、气候、运输以及资金等方面。这可能是因为供应链节点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但更大程度上是由于供应链节点企业未能实现资源共享,产生了资源浪费,无形中增加了物流成本从而导致企业整体成本的上升。 (二)供应链各环节上的信息不对称 供应链各环节上的合作伙伴常常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人为故意隐瞒信息常有发生,合作伙伴间的不沟通不畅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又会增加供应链合作伙伴合作的成本。因此,实现有效信息共享有利于节约成本。 (三)供应链合作关系中的效率不高 供应链上的各企业是合作关系,在没有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合作企业一旦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没有防范风险的意识,刚很容易对合作双方的经济利益造成损害,增加合作各方的物流成本。 二、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供应链成本概念未引入 虽然一些企业已开始重视供应链成本控制,但成本管理和控制方面的相关制度体系并不完善。有些公司认为已经实施了供应链成本管理,但因为没有完善的制度与之相匹配,使得其并没有真正执行供应链成本管理和控制。有些公司中的相当一部分员工依然认为成本管理只是某个部门、某些人的事,因此,他们不会从自身的工作出发去重视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另外,由于员工的绩效考核还没有与成本管理挂钩,这也让员工没有动力去参与供应链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二)公司上下游供应商信息沟通不畅 由于供应与采购双方在信息的沟通方面缺乏及时的信息、反馈,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下,采购一方在市场信息不明确且也不能改变己有的订货合同时,可能造成采购一方可能在需求减少时库存增加,需求增加时,出现供不应求。因此供需之间对用户需求的不能及时响应,缺乏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 (三)供应商与公司没有稳固的合作关系 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临时性的,或者短时性的合作,而且竞争多于合作。由于缺乏合作与协调,采购过程中各种抱怨和扯皮的事情比较多,很多时间消耗在解决日常问题上,没有更多的时问用来做针对性预测与计划工作,供应与需求之问缺乏合作的气氛增加了许多运作中的未知。 三、完善企业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的建议 (一)引入供应链成本概念,树立准时采购理念 将供应链与企业供需综合在一起考虑,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将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纳入企业整体体系中,建立透明和诚信的关系,改变过去因库存而采购的模式,以客户的需求订单驱动采购订单,以采购订单来影响供应商,从而做到与客户、供应商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企业的采购要以订单为基础才有利于对成本进行控制,同时要尽量减少材料在企业的周转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二)设立资金管理中心,对资金进行动态管控 资金结算中心的建立,不仅有利于组织资金供应,调节资金余缺,保障资金供给,而且有利于调动供应链各合作方的积极性,进而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强化会计机构及人员的独立性 会计核算中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机构,其中的人员、关系等统一由会计核算中心管理。这种模式有利于会计人员保持独立性,能够更加客观公正的记录会计信息,从而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也有利于会计监督有效实施。 (四)强化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建立公平的绩效考评体系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必然要求,考核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对各节点企业运营绩效进行公平的考试,这不仅是对节点企业自身,同时也是对其上下游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产生影响。 四、结语 对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进行完善核心是企业要与从属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同时从属企业也要经常注意上下游合作方的运行状况以保证各节点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杜绝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相互猜忌和争执,使成员企业在一个良好稳定的供应链环境下愉快合作。
引言 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能够促进我国现代信息化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通信工程设计项目存在成本管理意识不足的问题,造成通信工程设计项目质量受到影响,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人力、财力等资源的合理化配置造成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管理的不足。所以必须要加强对于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强化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体系的建设。有效增强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的竞争实力,促进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 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管理不仅涉及到的环节众多,而且非常复杂,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管理必须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经济手段来实现既定目标。通过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管理,能够帮助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提高项目工程质量。所以成本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于成本费用的管理。通过切实可行的计划手段来达到成本控制目标,最大化的减少成本费用。但是现阶段,我国通信工程设计项目的发展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例如缺少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体系,对于通信设计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没有严格的规范机制等。为此必须加强通信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水平。 二、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少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 在针对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设计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人力费用、车辆交通费用、工具材料费用进行管理。但由于目前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所以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对于这些方面的成本管理还缺乏有效地约束。 2.2成本控制缺乏管理创新 在当前很多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通过采用简单粗暴的设计方式来管理设计成本。例如通过降低人员薪水或者是利用KPI考核的方式来进行成本控制。这样的做法不仅会造成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而且对于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负面影响。 2.3缺乏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法 根据我国通信工程设计项目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当前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管理缺乏理论基础,不仅无法有效的帮助相关人员正确认识成本管理,而且也不利于成本管理的广泛推广。在通信工程设计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只根据客户的要求对相关的项目资源进行配置优化,而忽视了对于成本考核方面的管理。所以导致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成本管理效果不理想。 2.4缺乏质量工期的成本管理 由于在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执行的过程中,相关的负责人会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做出偷工减料的行为,导致整个工程设计项目的成本管理存在漏洞。无法有效的做到成本管理,对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管理的解决对策 1、加强对于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体系的改革 必须要积极转变相关人员的理念,明确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结合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工程内部的结构。对于设计人员进行优化配置,帮助他们能够快速的找到自己的定位。通过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统一的制度,能够快速准确的划分责权利。积极鼓励相关的管理人员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项目管理,促进通信工程设计项目的不断发展。通信工程设计项目的内部成本管理体系改革能够更好的推动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提高我国通信事业的竞争实力。 2、加强对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管理质量的成本控制 在通信工程设计项目质量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工期拖延导致成本增长。为此必须要加强通信工程设计项目的工期管理。例如要根据通信工程设计项目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培训,促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具有一定的成本管理意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为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团队,让每一位员工尽可能的适应通信行业的发展。要积极加强现场勘查工作,提高设计人员现场勘查的能力。 结论 通过本文对于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管理的不足进行分析,能够明确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管理的改进策略,更好的加强对于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成本控制意识和管理意识,利用科学现代的管理方法进行成本考核。
因此本文主要根据笔者自身的经验以及相关的理论研究对安全标准化中具有的特征以及内涵进行分析,其次对提升建筑企业开展安全质量方面的标准化建设措施进行一定的分析探讨,希望能够为后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1引言 由于国家为了使得建筑行业的安全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而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进行保障,因此安全质量的标准化也是相关的施工企业对国家法律的具体实施。由于实际施工中,每个企业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制定一些自身的安全标准,而这些安全标准的科学性是不能得到实际的验证的,因此缺少一定的保障性,而国家出台的政策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对相关的安全标准进行了一定的统一,使得建筑行业的具体施工安全能够得到保障。而对其实际的建筑进行安全标准化不仅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有较大的保障,同时也与企业的今后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应该更加严格的对其进行实施,使得国家的建筑行业得到发展。 2建筑企业在施工方面安全生产具有的特征 由于实际施工现场对于安全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例如较为恶劣的生产施工环境、尘土以及高空作业对人的安全带来的安全威胁等。工地的环境由于需要聚集较多的施工人员施工,而建筑现场的材料等的吊装以及高层的石子等固定不够就会对人员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并且实际施工时,其施工环境存在较大的变动性,并且当其完成一个部位的施工之后就需要及时的转向下一个施工场地,因此施工面的频繁转换也会产生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大部分的施工人员不能较为规范的进行施工,并且其安全意识也有待提高。因此建筑施工场地作为一个事故多发的环境,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及实施标准化的安全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3建筑企业实施安全质量方面标准化相关建设的意义 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改革,这将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只有企业在进行施工的同时将施工人员的安全作为其考虑的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才能使得更多的人员为其进行工作,才能使得该施工企业的发展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当前我国的发展时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因此实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国的人本思想的推进,为提升我国的人民生活有着较大的促进。企业对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质量方面的标准化建设也能使得其实际的安全措施得到上升。对施工现场安全整治的深化以及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而当前的企业生产安全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其安全生产得到保障。因此加强安全质量的标准化建设对于国家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4建筑企业杜宇安全质量方面标准化的相关建设具体措施 4.1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企业在进行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将其实际的管理进行完善,就需要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时实现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化的基础,并且对企业的后期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实际的发展中,为了使得其基础业务中的建设能够更加彻底的进行,就必须对其安全生产进行严格的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其安全质量生产得到一定的铺垫。而长期以来,国内的大部分的企业都在建立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的制度的建立,并且积极的进行推行,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的企业都已经投入了较多的人力以及物力,并且其规章制度也正在一步步的逐渐成型,这将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 4.2对自身职责进行明确 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对实际职责进行明确,并且将基层安全生产相关的措施进行严格的落实。在进行质量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过程中,基层员工是实现该标准化的主要部分,并且也是实现标准化的过程中的主体。因此需要加强对于员工的标准化的思想教育,使得企业的安全管理条例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实施。 4.3增强自身安全质量标准方面的意识 具体施工人员在进行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对于其安全质量标准化的推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进行实际的标准化的推进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施工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教育,使得相关人员能够更加熟练的掌握一定的安全标准,并且前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严格对相关的标准进行实施,使得该标准化的过程能够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有一定的帮助。而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存在较多的新兴的技术出现,这些技术有可能会进一步的推动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应该更加紧密的对市场上的新技术进行搜索,当发现新技术时需要将其及时的引入企业的内部,使得其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的推进。 4.4进行重点管理,对大型项目相关安全管理进行一定的强化 由于整个施工过程包含较多的分布工程,因此在进行实际的安全质量生产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及时的将其管理的关键部位进行挑出,使得其实际的安全管理能够更加顺利的被推进。并且对所有的施工过程进行完善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一定额重点管理,使得其管理更加高效化。 5结语 综上可知,建筑施工类型企业对安全质量方面标准化相关管理进行实施,乃是十分科学的一项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基础性质的综合类型的管理管理工作,而且还对建筑企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对于其标准化的建设,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符合可持续性的标准。
1现代化机械设计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概述 1.1精密加工技术 随着精密加工技术被人们熟知,机械制造业、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精密加工技术的适用范围并不局限于建筑业和机械制造业,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相关技术对产品进行加工,无论加工的效率还是准确性,都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在机械设计和制造的过程中,对精密加工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可以在提高机械精密度、加工精准度的同时,加快技术升级的速度。机械制造的全过程都与精密加工技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备科学、合理应用相关技术的能力,是推动机械制造业进步的关键。 1.2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 提高机械设计和制造需要应用到的各项工艺,能够为建筑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未来一段时间内,围绕着相关工艺展开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利用机械技术完成原材料加工、机械设备制造等工作,为加工的精准度提供保障,提升工作效率,减少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另一方面不断地进行创新与改革,提高机械制造的质量和精度,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误差出现的可能性。 2现代化机械设计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特点 2.1高精度 高精度不仅是现代化的机械设计和制造工作的特点,还是当今市场对所制造机械产品提出的要求。在制造机械产品的过程中,有关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数字化技术、自动化技术在内的现代化技术进行选择与应用,通过精密控制制造过程的方式,提高所制造产品的精准度,使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市场需求。 2.2组合性 在设计并对机械进行制造的过程中,有关人员通常会选择不同的生产工艺进行综合应用,保证所制造产品在规格、质量及效果上都能够满足相应的要求。正因如此,从事机械制造工作的企业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业务进行拓展,提高产品的精密度。例如,将生产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保障生产控制的精准度,对产品进行生产与加工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3系统性 无论是精密加工技术还是现代化的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都具有系统性,它们既有需要分别达到的系统性要求,又有需要共同达到的系统性要求,这样可以提升二者结合时具有的精密度,从而推动建筑业的发展。实践结果表明,合理应用相关技术及工艺,一方面可以节约机械设计和制造需要花费的时间,另一方面能够避免现有资源出现不必要的浪费,为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绿色制造理念被越来越多人所认可的当下,基于绿色制造理念开展科技创新工作,避免相关技术和工艺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使节约资源成为现实。 2.4全球性 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经济水平的提升,都使得经济全球化成为现实。无论是对机械制造业还是对企业行业而言,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根据全球化趋势来看,对发展规划加以调整是很有必要的,具体来说,就是在发展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提升相关技术与工艺的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具有的优势推动行业发展。 3现代化机械设计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应用 当前,机械制造业所制造机械产品需要达到的要求,与过去相比明显提高。针对这一情况,相关企业应当树立现代化发展的理念,在精密加工技术的辅助下,提高产品制造效率。下面就以精密加工技术、现代化的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为切入点,围绕着各项技术和工艺的具体应用展开讨论。 3.1微机械技术 与机械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应用到的传统机械相比,以微驱动器、压电元件为代表的微机械不仅精度高,而且更具有便于操作、响应速度快等诸多优点。正常情况下,规模较小的微机械产品,在信息捕捉方面的表现要明显优于传统机械,在对压力、速度变化率等因素进行检测时,微机械元件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微机械技术在精密性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只有将能力传输、控制等技术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开展协调作业,才能保证制造产品所具有精准度达到特定要求。现阶段,作为现代化工艺之一的微机械技术,已经在机械设计和制造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提高产品精密性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满足了社会及市场的需求。 3.2切剥技术 应用在机械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切剥技术,作用主要是处理加工元件,使其符合生产精度要求,传统的切剥技术已经无法达到高标准的要求。如果想要提高机械设计和制造的精度,当务之急在于改进切剥技术,尽量削弱机床给工件带来的影响,精密切剥技术应运而生。目前,机床的最快转速已经可以达到每分钟几万转,工件受到机床和刀具的影响被削弱,精度自然有所提升。将切剥技术和信息系统进行有机结合,自动化控制切剥过程,可以使切剥精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3.3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已经被应用在对机械设备进行精密加工的过程中,并且在提高产品精密度方面,发挥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精密加工技术的一种,纳米技术常常被应用在计算机集成电路中和对精密零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用纳米技术制造所得零件,强度高、质量好、精密度高且保存期长,纳米技术的出现,促进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3.4研磨技术 在生产和加工机械所需硅片的过程中,研磨技术的“身影”十分常见。正常情况下,硅片表面的粗糙度应当在0.1cm-0.2cm之间,待研磨后,有关人员需要在抛光的同时不断调整外观细节,才能保证硅片具有的作用。由于现代机械制造在精度方面提出的要求明显高于过去,应用传统技术对硅片进行研磨,已经无法达到产品对精度的需求,作为精密加工技术之一的精密研磨技术,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并且在实际作业的过程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较为常见的精密研磨技术包括机械化学研磨、流压炫富研磨等。随着需要直接接触工件的传统研磨技术被精密研磨技术所替代,工件表面结构受研磨设备损害的情况得到了有效解决,研磨精准度大幅提升,机械产品质量也会随之提升。 4结论 无论是机械设计制造工艺还是精密加工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许多困难与阻碍,但是在多方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大部分问题均已得到解决。现阶段,应用在机械设计还有制造过程中的现代化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具有无法被替代的重要作用,甚至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院校会计基础教学探讨:高职院校会计基础课程改革探讨 摘 要:实践证明,“理论”+“实训”的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会计基础这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在会计教学方面积极探索,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以及师资等方面进一步优化该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基础课程;改革 快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力量,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大量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付强,2013)。会计基础这门课程对于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麦可思公司对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2012年度调查报告,在就业半年后近100%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认为会计基础这门课程非常重要,排名课程重要性、相关性两个排名榜首位。同时,高职教育有别于本科教育,高职教育主要致力于培养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努力提高受教育者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实训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已经受到了一致的认可。在这股潮流下,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的会计基础课程也打破了原有的纯理论教学,初步形成了“理论+实训”的新教学模式,即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在集中完成理论知识传授后,加上一个会计基础实训环节,让学生完成一个从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的账户处理流程。这一改革的成效是明显的,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理论”与“实训”是截然分开,导致理论教学过于枯燥,实训技能不够扎实。对于“理论+实训”的模式,大部分的院校的操作方式是首先集中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然后使用约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审核并填制凭证、登记账簿以及编制报表的实训。其实,理论教学部分也会频繁地涉及到凭证、账簿和报表,但由于学生没有感官上的认识,原本简单的事情被复杂化了,学习变得抽象、枯燥,也不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技能是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被牢固掌握的,可是由于传统的会计基础实训是“一次性”的,这样的实训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是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由于传统的“理论+实训”教学模式理论部分与实训部分分离,所以教师在理论部分的教学多采用单一的讲授法。后来,随着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直观教学法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比如将会计的部分关键技能排成短片向学生展示。即使如此,学生也主要是“看”,难以实现在“做”中学,学习的主动性很低,学习效果也不好。 三是专业课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学习与工作脱节。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职业院校的最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但是专业课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大大地限制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职业院校的教师一部分是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一部分是教龄较长的有经验的教师,前者本来就缺乏实践经历,后者可能也离开会计工作一线较长时间。众所周知,实践中的会计知识、资料等变化很快。这种矛盾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以及在学校接触的有限的会计资料,与实际工作相差甚远,实训的美好愿望远没有实现。 总结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院会计专业对该课程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 《会计基础》课程开设于大一第一学期,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而后续的其他专业课程,则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流程等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更加丰富的经济业务内容。 所以,这门课程是其他所有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程实现以下目标。首先,致力于培养学生对会计的专业兴趣和认知;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流程与基本方法,能独立完成一个业务简单、小规模工业企业的账务处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本课程的专职教师与实践专家进行了多次的研讨,同时还考虑到教学对象是大一新生。新生的优势是学习兴趣浓厚,对会计充满了好奇;劣势是对于会计基本是零基础。因此,我们最终将本课程划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由基本理论与单项实训组成,阶段二则为《会计基础》课程集中实训,我们希望通过这种重复、递进的实训模式来突破学生会计零基础的不足。其中,阶段一是由基本理论与单项实训构成。本阶段我们打破了原有章节的简单堆积,将该部分内容划分为九个学习情境。九个情景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会计实务工作的流程。首先是会计认知,带领学生对企业、会计有个感官上的认识;其次是向学生介绍入门必备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和学生一起开始进入会计实务流程的学习,学生直接接触会计工作的一手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学习如何填制审核凭证,如何登记账簿,如何编制报表。这些单项实训着力于突破会计的单个关键技能。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实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整个阶段一的教学主要由专职教师完成,并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材与教辅资料。阶段二则是《会计基础》课程集中实训,我们以一个小企业一个月最简单的经济业务为载体,让学生独立地完成从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的会计做账全过程。阶段二的教学由外聘专家完成,所采用的实训资料由课程专职教师和实践专家共同开发而成。本课程的重点是会计工作基本流程,我们通过从单项实训到课程集中实训这种反复的练习来加以突破;难点是原始凭证的识别、填制与审核,为此,我们引入了“网中网”教学软件。该软件模拟了会计工作常用单据的识别、填制与审核的工作,学生可以利用课堂和课余的时间进行练习,教师可以对每一位学生操作进行指导和考核。 由于本次改革使得课程真正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所以学生能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学生具备了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后,我们第一时间为学生准备了整套完整的会计资料,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以及报表等。学生能真真实实地接触到这些资料,能看,能操作。这一改变不仅让抽象的教学内容更为具体、生动,还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供了可能,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以六步教学法为主,来组织整个教学过程,这种方法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实施六步教学法的过程中,针对本课程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还包括直观教学法,我们搜集常见的会计资料向学生展示,让会计初学者有直观的感受;或者我们把关键技能拍成视频,学生可以反复观摩学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标。接下来,以错账更正为例,分享我们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我们采用六步教学法来组织教学。首先明确任务,就是要对某会计人员发现的账务处理错误进行更正。明确任务的工作在上次课程结束时进行。接下来教师与学生分别进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错账更正所需资料和PPT课件;学生则做好预习工作,准备相关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接下来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检查环节,首先教师将准备好的错账资料发给学生,紧接着,利用已准备好的PPT课件,向学生详细介绍错账的更正方法,具体到每一种方法的含义,适用情况以及如何操作,然后引导学生针对所发错账资料,去归纳错误的类型,选择正确的错账更正方法,最后实施更正操作。在整个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最终掌握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观察学生的操作、提供指导、纠正错误。检查学生的错账更正结果,了解本次课的目标是否达到。最后,教师布置课后练习,连同课堂上学生提交的成果一起作为本次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某特定情境中,任务非常明确,学生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自发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相比以往的教师的单方面讲授,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师资队伍方面,为了弥补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除了专职教师以外,我们还建立了一支稳定、高质量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或业务骨干,兼职教师主要负责本课程的实训教学。实践专家的优点是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学经验少等。如何对兼职教师进行管理,如何扬长避短,这也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经过多次的尝试,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兼职教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首先是确定实训内容,这项工作一般在上一次实训结束时进行。专、兼职教师一起座谈对实训资料的使用感受,并商议按照实务工作中最新变化与学生特点对实训内容进行修订,以确定下一次实训内容。其次,针对兼职教师对教学规律把握不足等情况,我们需要统一教学进度与明确操作规范,以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一致性,这两项工作在实训前一个月左右开展,同样采取专、兼职教师座谈的方式。在做好前期准备活动后,由兼职教师实施教学活动,专职教师全程协作。最好,我们定期进行教学总结。不难看出,在整个过程中,专兼职教师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兼职教师在实训指导中的积极作用。 综上,我院《会计基础》课程本轮改革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深入实践校企合作,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辅资料和实训资料是由课程的专职教师和实践专家共同开发而成;集中实训的教学由实践专家负责指导,专职教师全程协助,互相取长补短等等,无一不说明了会计基础课程的建设都充分实践校企合作,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二是构建反复、递进式的课程实训体系,学生动手能力显著。从单项实训到课程集中实训,学生夯实了会计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尤其是实训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院校会计基础教学探讨:试论理实一体化在职业院校会计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由于职业院校教学的理念是以职业标准要求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阐述了会计基础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环境、条件及具体运用程序,让学生在动手中了解并掌握专业课学习的要求。 关键词: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会计基础教学;技能培养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职业院校教学的理念是以职业标准要求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多给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动手中了解并掌握专业课学习的要求。而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为了顺应目前的职业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就是将课堂教学搬到了实训室,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了技能训练中,利用直观性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把企业请进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一、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条件 1.理实一体化的实训室 因为实训室是讲授专业理论课知识的课堂,也是操作技能训练的场所。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有其特殊性,为了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会计专业技能,就必须构建融教学、实验、实训、考核等为一体的理实一体教室,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现场演示教学等教学手段,还要求每位学生配备好红笔、黑笔、回形针、剪刀、记账凭证、各种格式的账页、报表等记账用具,让教学方法直观、灵活,让教学形式生动活泼,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专业知识。目前学院已经建立多媒体网络电教室、手工账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证券投资实训室1个、模拟银行1个、模拟工商窗口和模拟税务窗口各1个和ERP(企业资源计划)实训室。 2.校外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 会计课程中有些业务知识仅仅依靠模拟实训是不够的,还需要利用校外的实训基地来开拓思路。例如,与会计软件企业联系,让学生参观企业,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中的具体运用;将会计事务所的专家请进课堂,使学生了解账务处理程序在企业中的运用;参观证券交易所,了解证券交易的实战情况;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学习,学生会对会计专业的一些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有真切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会计专业的学习效果。 二、会计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运用 1.课前准备 (1)首先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会计实践专家,为学生介绍会计专业的就业前景、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经历等,并演示会计实务的操作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同时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奠定基础。 (2)ERP实训室模拟企业管理系统,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结构、资金的来源、原材料的购置、生产线的设置、销售的形式等,例如,ERP中企业的资金来源包括投资者投入资金和债权人投入资金,引发会计基础中最基本的会计等式,通常称为第一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由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共同构成了企业资 产的来源,即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等于权益,根据分析可知,在任一时点企业的全部资产必定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并引申出会计等式也是复式记账法、试算平衡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在会计核算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理实一体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中的工作环境,更加明确学习目标。 2.课程实施 (1)会计基础专业教学设置:要求学生了解会计基础课程设置,第一章会计概述;第二章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第三章复式记账;第四章会计凭证;第五章会计账簿;第六章账务处理程序;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会计报表;第九章会计档案;第十章主要经济业务。会计职能中最基本的职能是会计核算,会计核算具体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从账务处理程序上来看是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会计报表。 (2)在手工账实训室中下面通过一实例详解各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账务处理程序。 例:A公司从B公司购入一批材料,贷款100 000元,增值税17 000元,对方代垫运杂费1 000元。材料已运到并验收入库(该企业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款项尚未支付。 通过第一章会计概述的学习了解到会计核算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反映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向有关各方提供会计信息。在此实例中, ①确认:原始凭证是由B公司提供商品并开具的增值税专用 发票和代垫运杂费专用票据,而A公司并未付出货币资金,形成负债的增加; ②计量:记录经济业务的金额确定,包括货款成本101 000(货款100 000+运杂费1 000)、增值税税费(17 000)及负债总额(118 000)的确定; ③记录和报告:在会计中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A.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进行填制记账凭证。 借:原材料 101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17 000 贷:应付账款――B公司 118 000 通过上述会计分录的形式对这笔经济业务所作的反映,使学 生了解会计分录中的借贷是在第三章复式记账中指出借贷记账法是指以“借”“贷”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借贷只是纯粹的记账符号,成为会计上的专业术语,用来标明记账的方向。还有在实际编制记账凭证中提示学生注意第四章会计凭证中记账凭证上除反映会计分录的三个要素,即借贷方向、会计科目、金额外,还需填列日期、摘要、编号等相关内容。 B.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在第五章会计账簿中了解会计账簿的基本内容有封面、扉页、账页。启用会计账簿时,账簿封面上写明单位名称和账簿名称,并在账簿扉页上附启用表。登记会计账簿时,应当将会计凭证日期、编号、业务内容摘要、金额和其他有关资料逐项并平行记入账内。登记完毕后,要在记账凭证上签名或者盖章。 C.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在第八章会计报表中了解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①资产负债表;②利润表;③现金流量表;④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要求学生了解编制会计报表的目标是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 决策。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是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通过让学生观察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 3.课程总结 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要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加强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对会计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能够真正掌握,针对各种业务进行准确而独立的账务处理,从而为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 院校会计基础教学探讨:论高职院校会计基础工作的完善 摘 要:高职院校属于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担负着为国家发展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当前形势下,中国政府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实现了自身规模上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收入都大幅增加,新校区基本建设支出、各专业的建设支出,师资培训等支出也大幅增加,各高职院校每年的资金规模普遍上亿。随着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同时,会计工作的工作难度及工作量等都逐步提升,学院的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而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是抵制财务造假、经济违法乱纪等非法行为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基础;完善 一、高职院校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会计基础工作包括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四个方面,现就高职院校会计基础工作的四个方面提出存在的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人员结构不合理。各高职院校均按《会计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设立财务部门并配备了会计工作人员,但是存在学院领导层不够重视会计工作,财务部门的工作得到的认可度不高,会计岗位的分工不科学,会计人员年龄老化,引进新的会计人员难度较大,会计岗位的轮岗制度很难执行,会计人员的会计技术职称偏低,专业技能有待提高,会计人员激励机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 2.会计核算不到位。高职院校日常会计核算具体业务包括学校资金的预算安排以及资金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会计业务核算、账务清理、资金收付、票据使用和管理 、学生交费信息录入以及会计档案的整理及保管、决算报表编制等一系列日常性工作。目前存在着重预算,轻执行;账务处理缺乏严谨性,主要体现在记账凭证的摘要表述不准,会计科目运用不当,附件张数没填或计数不准;记账凭证更改随意性大;对原始票据审核不严格,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通知,从2012年1月1日中国各省完成了新发票及新发票章的启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接受已作废的发票作为报销凭据的情况。另外依据相关政策财务人员对于报销人员使用的虚假发票不承担责任,因此还存在会计人员不注重对原始发票的真伪的识别;学校资金清查不及时,主要体现没有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库存现金,银行日记账对账工作不及时,各类代管往来款项清理不及时;收费票据使用不合理,填写的要素不完整,财务人员缺乏相应的税法知识,对收费的性质不清楚,对所收到的款项,特别是非常规性的收款不知道该使用哪类票据。账务查询系统、学生交费系统、职工收入查询系统等校园网络建设应加强,存在账务查询系统没有或者是数据更新不及时,部门负责人不能及时了解本部门资金的使用情况。学生交费系统仅在财务部门使用,不能与教务处、成教处、各系、室实现网络连接,实现数据共享。职工收入查询系统不健全,特别是对监考费、阅卷费等一系列零星发放的款项查询不到,会计凭证或附件传送不及时等一系列的问题。 3.监督不全面。高职院校的会计监督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会计监督的外部主要来源于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对高校的会计工作缺乏全面的检查、监督和有效的指导。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社会中介机构,因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对高校的审计避重就轻,浮于表面,不能实现有效的社会监督。由于外部监督的缺失从而使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基础不规范,还可能导致各类经济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会计监督的内部主要包括单位内部的会计、审计人员。而单位内部的会计、审计人员的编制在单位内部,很难独立行使会计监督职能,对经济业务的监督只是体现在审查票据要素完整、大小写金额一致、领导审批手续及原始附件齐全,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的审计无从谈起。 4.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高职院校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应包括学院的财务制度、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各类报销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内部牵制制度、创收的内部分配制度。各高职院校都存在着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制定不齐全,有的会计管理制度是很多年以前制定的,已不能适应现有的经济业务和管理需要等一系列问题。 二、会计基础工作完善的措施 1.学校领导重视学校的财务工作,按照会计业务需求合理配制财务工作人员,建立会计人员激励机制。2013年1月1日施实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岗位,总会计师为学校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协助校(院)长管理学校财务工作,承担相应的领导和管理责任。各院校应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的规定设置总会计师岗位,处于学院决策层,让学院领导能了解财务、熟悉财务、重视财务工作,切实负担起领导责任。另一方面按照会计业务需求合理配制财务工作人员。很多高职院校临近退休年龄的财务人员较多,急需新进财务人员,为财务工作储备后续力量。但是在引进财务人员时存在下面的问题,对财务人员学历要求高,至少要求本科学历,相当一部份学院要求硕士学历,很大一部份高学历财务专业毕业学生并不愿意从事高校财务工作,选择高校工作的更愿意从事教学工作。事实上高校的财务工作并不很复杂,并不需要具备很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职业道德良好,热爱会计工作,踏实努力、尽心尽责的会计工作人员。学院还应建立会计人员激励机制,会计人员所承担的工作量、责任与报酬明显不成比例,从一定程度上挫伤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应多给会计工作人员一些关心和理解。学校任何一个部门的创收收入都离不开财务人员的辛勤工作,所以学校的创收除了分配给组织部门、承办部门外,财务部门也应得到按一定比例的创收分成款,用于部门人员的培训支出、改善办公条件及工作业绩好的会计人员的奖励等。 2.健全财务部门组织结构,明确各岗位责任制。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会计工作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要应对新的业务,一个健全的财务组织结构是会计基础工作的保障。各院校可以依据业务性质和业务量的大小设置二级科室,确定各科室的职能及科内各岗位的分工,具体明确细化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在确定岗位分工时要特别注意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现拟定一份科室职责与岗位结合的分工表供参考。 3.按照《会计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各高职院校要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明确单位法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职责及会计机构负责人的职责权限。制定学院的财务制度,应具体包括预决算管理、会计事项授权批准、内部牵制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责任、会计工作岗位轮换、会计电算化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现金管理、票据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还应依据各学院实际情况制定部门经费及专项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部门创收的内部分配管理办法,差旅费报销的范围和标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保障,各部门需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断完善内部规章制度。 4.加强学校财务网络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与学院其他相关部门协作一致。 一套完善的财务网络体系应满足以下的需求:学校部门负责人能及时查询到与财务账务同步的部门经费使用及结余情况,教职工绩效工资收入及个人扣款的明细查询,相关职能部门能及时查询财务缴费系统中学生学费及代管费、重修费、等级考试、技能培训等方面的缴费信息,财务部门能在学生资助系统中收集到学生的银行卡号以便及时准确地发放学生助学金、奖学金,价格补助等方面的学生资助款。要实现以上这些功能需要加强学院网络一体化建设,在保证财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财务数据共享。并加强与学校人事、教务、学生、招生等行政部门及各教学系的协作。 5.加强财务队伍的自身建设,做好财务工作的宣传,发挥良好的会计监督与服务职能。作为财务工作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现目前财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普遍偏低,具有会计师职称的不多,高级会计师职称更少。因为全国会计职称考试的难度较大,很多财务人员都选择放弃,这也是财务人员报酬偏低的一个原因。应对财务人员进行积极向上的引导,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自身的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全国会计专业职称考试,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来解决实际工作出现的各类问题。同时应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掌握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随着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网银代扣业务、纳税申报、校园一卡通等业务的开展要求会计人员要不断地了解和掌握新的业务技能。通过会计人员每年一度的继续教育,参加财务的专题讲座、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内部的业务探讨与学习,专业技能比赛等方式切实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拓宽财务人员视野。严格执行内部轮岗制度,使财务工作做到良性循环。 在处理具体会计业务时,按财务规章制度严格审核原始票据,正确地掌握和运用会计科目做出相应的账务处理。在执行过程中要以身作则,以财会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去感染他人。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在遵守财务规章制度原则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相关政策法规,使会计工作不断前进和创新。财务部门还应通过部门网站、学院办公系统等宣传平台让教职员工、学生了解会计法规,学院的财务制度,报销的相关规定、报销流程、财务部门的工作动态等。加强财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做好部门之间、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工作,充分发挥会计监督与服务的功能。 6.加强对各高职院校财务检查,强化内部审计监督。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应加强对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的指导和检查,还应通过各高职院校定期或不定期相互抽查的方式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检查,及时发现会计核算和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的不合规、不真实的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有利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维护财经纪律,保障学院资产的安全,有效的预防经济贪污与腐败的行为发生。高职院校审计部门是内部经济监督的核心,避免形同虚设。要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限期进行整改,还应给予相应的处罚,力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属于违法违纪问题,则必须作出严肃处理。 会计基础工作的完善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信息质量,规范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强化会计工作管理,直接决定学校财务管理水平。完善的会计基础工作为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服务。 院校会计基础教学探讨:浅谈如何加强高职院校会计基础课程教学 摘 要: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可以有效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人员素质、会计工作水平、信息质量及企业的管理水平。根据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分析高职院校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并为加强会计基础课程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加强;高职院校;会计基础;课程;教学 《会计基础》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实践技能相结合的专业入门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通识能力,是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会计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石,涵盖了会计工作各岗位及全过程最基本的核算技能。 一、当前会计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砍掉传统的优秀课程。很多会计教学的研究者们为了区分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无端地砍掉一些优秀的会计基础课程,比如说很多院校砍掉了《会计基本技能》这门我们在10年前本科院校都要学习的课程,认为这是中职学生学的,高职学生要提高一个档次,不需要在学习。 (二)会计教育成了会计培训教育。我们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学科教育完全就变成了培训教育,我们很多院校开设的课程完全是为了迎合考证,比如说,我们高职院校开设的《财务会计》完全与考初级会计师的《初级会计实务》教材基本一样,讲解的内容也基本完全一样,完全没有实际工作内容的影子,完全成了为了考试的教育,这跟会计培训有何差异。 (三)不假思索的创新思路。我们的社会涌现了很多理论学者,提出了很多独到见解的创新教学思路,这些创新理论真正用了吗,可想而知,只是为了迎合一些领导下发的思路而已,认为领导提出的思路就是完全正确的,从而打断了以前优秀的教学思路,也让很多学生的学习思路混乱。 (四)没有真正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学团队。高职教育为什么从以前的大专院校更名为高职,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我们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出去基本就能工作,但是我们现在高职院校招聘的教师大多具备高学历,如研究生等,但是大多数基本是一天都没在企业工作过,进入学校后,就是象征地到企业去呆上两个月,然后就成了双师了。 二、高职专科层次会计专业人才的“能力本位”职业能力研究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会计学生要想和本科生、研究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一决高下,就必须具备企业青睐的独有的职业能力。那么,“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自身的职业能力呢? (一)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有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摸索,从实践中不断提高。另外,会计学只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所以,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对于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相关的学科也应相当熟悉。同时,还要学习财政税收、经济管理(收、金融、财政、管理、国际贸易、经济法规等)、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开阔的专业视野、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包括最基本的按照会计基础规范熟练操作会计流程,会计业务核算能力、会计信息分析整理能力、一定的管理财务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等。 (二)职业能力。随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与实施,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新会计准则体系体现的是导向原则,对某些问题提供的不是唯一答案,特别是某些特殊情况,没提供准确的定义或方法,而是给出许多可供参考的方法,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境选择。这使得会计活动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管理艺术。因此,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具体业务时,需要一定的职业能力。 (三)工作表现。工作表现,首先会涉及到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工作岗位所在的行业性质不同,比如说汽车工业、能源工业、服务行业等,会有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即使在同一行业,不同的工作岗位会有不同的要求。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一定有各自的能力要求。在一个公司内部也有不同的岗位,再具体说,就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工作职责。这些都会构成一个人所谓的职业能力要求,而这些要求都会有所不同。 三、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会计基础》课程实行百分制考评,采用理实结合,兼顾过程考核,注重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具体方式如下: 总分=过程性考核×40%+知识性考核×60% 过程性考核:是按照会计工作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平时的阶段性学习中逐项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促进知识和技能在平时的积累。具体评价方法是: 过程性考核(40%):每个任务的操作考核(20%)+课堂考勤(10%)+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回答问题(10%) 知识性考核:是从单项技能和独立知识点的考核递进到综合性考核,检测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形成会计核算通盘账务处理能力。 知识性知识考核(60%):综合测评(40%)+真账实做(20%) 四、结语 既然目前许多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还没有达到一个相当理想的高度,那就说明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高职教学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发现并解决问题。加强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制定计划,分阶段、有次序地进行。我们一定要在思想上重视,实际教学工作中牢记点滴要点,全面加强会计基础教学工作,把根基扎牢,并且与时俱进,不断夯实,这样才能保证该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
儿童口腔医学教学探究:微课在儿童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微课教学方法已在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如何将微课教学方法融入儿童口腔医学的教学中仍需探索。文章介绍了微课应用于儿童口腔医学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思考,探讨了儿童口腔医学教学中引入微课的具体方法和意义。微课教学方法应用于儿童口腔医学教学可以给予学生更灵活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微课教学将成为儿童口腔医学教学的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 微课;儿童口腔医学;教学 1儿童口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儿童口腔医学是口腔医学中的小综合课,它涉及到口腔医学中的各个学科,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且分散。儿童口腔医学中的大部分基础知识在各大门类中都已经涉及,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整本书通讲,那么很多知识点就与其它课程重复,凸显不出儿童口腔的特色,加之教学大纲中给予儿童口腔医学的学时较少,重复讲授不但浪费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避免重复,同时明确儿童口腔医学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目的,我们必须把儿童作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对象,提炼出着重针对儿童的知识点,重点突出特色分明的进行教学。“微课”教学的理念非常符合儿童口腔医学的教学特点,广州医科大学儿童口腔医学教研室进行教学改革,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进行儿童口腔医学教学,总结出一些经验和体会。 2微课产生的概念和优势 “微课”(Micro-lecture)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Penrose正式提出的[1]。所谓“微课”是以精短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课件、素材等的组合[2]。相对于传统课堂所要完成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而言,“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教学指向(包括资源设计指向、教学活动指向等)更加明确,其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教学主题而展开的。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3微课应用于儿童口腔医学教学的特点 要想把微课有效地融入儿童口腔医学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将微课的特点同儿童口腔医学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以下是实际应用中的一些体会。 3.1微课能直观生动地呈现抽象的知识点儿童口腔医学是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儿童为对象,研究其口腔范围内之牙、牙列、颌及软组织等的形态和功能,诊断、治疗和预防其口腔疾病及畸形使之形成有健全功能的咀嚼器官。儿童口腔医学涉及内容广泛,知识点多且杂,理解起来抽象。例如儿童颅面部与牙列的生长发育,如果只用理论知识来讲解会显得非常抽象,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逼真的三维动画和视频图像来模拟连续的颌面部生长发育过程,具体形象地把生长特点呈现在同学们的视野里,直接获得感性认识,从而更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2微课教学实用性强儿童口腔教学中涉及到很多的操作技术,微课的优势就显得尤为明显。在老师讲解完操作要点后观看有针对性的微课视频加深印象或是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再引导学生逐一找出要点都能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3]。例如儿童局部麻醉这一节可以根据每个部位麻醉的特点在临床操作中制作微课视频,注射部位、深度、术者姿势清晰可见,学生还可以根据操作视频中没看明白的地方及时提出明确的问题,教师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增强印象。另外,制作的视频可以重复播放使情景再现,作为学生课后复习资料,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能对知识点查缺补漏,增强自主选择性。 3.3知识点细化,重点突出传统教学中也有从网络上或其它渠道获取的视频、图像资料,然而很多都存在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等缺陷,因而达不到教学效果。而微课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把知识点、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利用微课视频或图像的方式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脉络,便于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例如年轻恒牙龋病可以进行以下具体设计:年轻恒牙特点—患龋特点—治疗要点(深龋病例操作注意事项)—小结(强调难点)。 3.4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练度和对知识点的整合能力教师在微课的备课中能更深入地研究知识点,并且思考如何把知识点以化繁为简的方式更直观更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也促使教师对以往教学方式进行回顾和反思,不断学习和修正,这都将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医学院校的很多老师同时又是临床医师,碰到好的病例可以将资料以微课的方式及时与学生分享。在微课视频的创作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结构观念、教授的语言观念、授课的时间观念等都将受到全新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必定会将教师引导到教学研究中来[4]。教师在创作过程中会对知识点有更多的创新性思考和提炼,而不是简单重复,有利于在以后的课堂中更有效的驾驭课堂。 3.5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师根据提前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并从中收集资料及获取信息,而后进行交流讨论,指出观看视频中发现的疑点和难点,教师针对性进行总结和补充。课后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结合学生的真正需求对微课进行改进。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对观看视频的记录了解学生理解相关内容的进展,便于教师在接下来的临床示教过程中选择重点进行教学,更加省时高效。 4结束语 为了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的效果,我们应当积极开发“微课”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可用的配套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主题单一明确,学生容易接受,如学生发现某一知识点或技能掌握不够扎实,可进行单项强化;还可利用各种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这不但满足了学习现代化的需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积极自主学习,还有利于教师的迅速成长。当然,“微课”的长处也是它的短处,因为短而不能窥见全貌,对于一整节课的设计和发生情况往往不能穷尽[5],这就需要将整节课的教学与微课研究结合起来,注重理论讲述与微课视频的流畅衔接,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主次分明,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作者:谢灵芝 曾素娟 谢远雯 徐冬雪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 儿童口腔医学教学探究:儿童口腔医学本科教学体系构建 1合理安排教学时序 以往儿童口腔专业本科教学课时为37学时,与国内同类院校差别不大;但由于教学内容多,大部分学时用于理论学习。我们凝练理论学习内容,增加了实践性教学比重(>60%);同时,模块理论教学与实验课、临床见习交替进行,大力开展“仿真头颅教学”和“病例PBL教学”,增强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效率。针对儿童口腔疾病病种多和发展迅速等特点,以临床为背景,使学生“眼见为实”,增加印象,便于理解和吸收。 2建立临床前培训体系 2.1引入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patient,SP)教学模式进行医患沟通技巧训练[2]在对学生进行临床技能培训过程中,将具有丰富经验的儿童口腔科护师依据培训脚本模仿患儿家属,娃娃玩具模拟患儿,配合医学生训练医患沟通技能。主要包括:与患儿及监护人交流过程中沟通技巧(动作及语言)的运用、诊疗行为控制能力(问诊的逻辑思维)的训练、查体过程的爱伤观念(体位及操作手法)。而后再由指导老师与SP进行示范性的医患沟通演示,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性点评,锻炼学生关于“问与诊”的综合能力。 2.2开展以病例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CBL)建立临床诊疗思维[3]在学习过程中,以症状入手,以启示性教学为方法,让学生以症状和疾病的关系进行讨论,发掘具有相同症状的各种相关疾病中隐含、潜在的差异,在对疾病进行充分鉴别诊断的前提下,提出相关治疗问题,并对疾病的预后和预防提出前瞻性的意见。例如:以儿童“地包天”症状为出发点,引出乳牙反牙合的诊断,明确病因(不良喂养习惯、口腔不良习惯、遗传因素);采集诊断依据(头影测量分析),进而诊断反牙合的类型(牙性、功能性、骨性);并深入探讨可以引起反牙合症状的口腔不良习惯(咬唇、吮指、舌习惯、偏侧咀嚼等),可以引起反牙合症状的口腔遗传病(唇腭裂、各类综合征等);对因和对症的治疗方法(哺乳喂养姿势宣教、功能矫治器纠正不良习惯、牵引器或颏兜辅助活动矫治器纠正上颌骨发育不足或下颌发育过度);提出防止反牙合复发的措施和建议。学生通过相应训练后,逐步建立“以症状为中心、确定临床表现、鉴别而诊断、选择对因与对症治疗方案、术后医嘱及预后评估”的临床诊疗思维。 3完善本科生实习的临床培训模式 3.1临床规范化操作培训儿童口腔科临床的规范化操作训练包括:了解科室诊疗环境,熟悉了解儿童牙科综合治疗台和治疗器材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临床操作流程;树立医护人员形象,养成标准规范的操作姿势和体位,掌握与患儿交流语言艺术等。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实习计划的要求,定期开设临床教学讲座,对儿童常见口腔疾病的诊疗,强化学生掌握相应的临床路径和规范化操作习惯,传承我院“无痛、无交叉感染、无远期碍害”的治疗理念,并指出种种非规范化诊疗行为的弊端和后果,加强学生的质量意识。 3.2增强临床思维的训练我们把实习生定位为初级医生,让他们在上级医生的带领下开展临床工作,并且利用我院就诊患儿多、病种多、挂号难的问题,让实习生参加门诊挂号导医,使之熟悉儿童口腔常见疾病和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此外有意识加强学员对临床问题的独立思考,改变学生传统的“临床见到一种疾病就增加一点知识”的经验积累学习方法,养成举一反三的学习理念,加强对疾病之间的横向比较和鉴别诊断,对临床实践和医学决策强调科学证据的支持,从而加强学员综合诊疗能力、应变能力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门诊结束后坚持每天半小时以临床问题为中心、以具体病例为基础的讨论式小班学习,汇报典型病例或接诊情况,示范或重申重要环节或操作步骤,共享特殊病例,及时纠正接诊中存在的缺陷及不当操作,强化临床基本技能;实习期间鼓励学生参加科室的科研活动、业务学习、研究生开题及答辩等,使学生初步了解口腔临床各领域间的关系,学习临床科研方法,掌握全面的临床思维方法和锻炼临床科研能力。实习生出科前,进行严格的临床能力考核,作为毕业考试的一项成绩。 3.3通过开放式办学拓展学生的临床视野每年定期邀请国际知名儿童口腔医学教授等来院为本科实习生进行临床指导和理论授课,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美国儿童牙科学会以及国际牙齿外伤协会的诊疗规范,掌握国际最新的儿童口腔医学诊疗理念和发展趋势。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我科举办的全国儿童口腔疾病诊疗新技术学习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同时,开拓视野,接触适应临床实际应用和市场需求的现代化诊疗技术。 4建立适应执业医师考试的评估体系 国家执业医师理论考试中儿童口腔医学模块虽然所占比重小于口腔内科学其他专业,但其题目侧重临床应用,专科特色鲜明,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牙齿发育、牙体牙髓疾病、牙齿外伤、咬合诱导等),题目灵活性大(乳牙及年轻恒牙与成年恒牙临床治疗理念几乎完全不同),学生重视程度不足,因此导致近年成为考试的难点之一[4]。分析在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的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部分出现的问题,我们发现学生对题干理解不透彻,对问题的回答不全面,专业术语运用不正确等问题,提示考生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临床工作能力欠缺。因此,我们逐步建立了适应当前形势的儿童口腔医学本科实习评估体系,包括三部分:专业理论考试,临床实践技能考试,临床诊治病例汇报答辩。首先模拟执业医师理论考试进行专业知识水平考核,根据国家口腔职业医师笔试儿童口腔医学考试大纲,进行考题删选,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其次模拟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进行临床操作能力考核:采用一对一椅旁面对面考试的办法,根据学生的所学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医患沟通能力,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口腔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职业行为道德、治疗方案设计、无菌操作原则、儿童口腔专科基本操作、病历书写等内容。考试项目和评分标准均与全国口腔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中有关基本操作部分基本一致。最后临床诊治病例汇报答辩进行临床诊疗思维考核:要求实习学生选择临床实习接诊的完整病例中整理1例或1组自己感兴趣的病例进行汇报,内容包括选取病例的意义、知识扩展、临床诊疗过程、预后评估、诊疗感想体会等,教员进行评分和给予点评。此外教员就学生的汇报病例,提出临床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循证医学方法,文献检索资料,书写相关综述,锻炼临床科研思维。经过努力,2014年我校的执医理论考试儿童口腔医学的平均成绩为8.4分(总分10分),较2012和2013年的平均成绩(约6.0分)上升了2.4分。总之我科在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口腔临床实习三者有机嵌合,建立了一整套更加符合口腔医学本科生感性、感知、认知规律的儿童口腔医学本科教学体系,儿童口腔医学课程成为本科学员的最喜爱的专业课程之一。期望我们的努力为口腔医学本科生在以后的执业医师考试和专科医师培训,以及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轩昆王小竞张彩娣樊淑梅谢诚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儿童口腔科教务科 儿童口腔医学教学探究:微课在儿童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微课教学方法已在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如何将微课教学方法融入儿童口腔医学的教学中仍需探索。文章介绍了微课应用于儿童口腔医学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思考,探讨了儿童口腔医学教学中引入微课的具体方法和意义。微课教学方法应用于儿童口腔医学教学可以给予学生更灵活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微课教学将成为儿童口腔医学教学的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微课;儿童口腔医学;教学 1儿童口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儿童口腔医学是口腔医学中的小综合课,它涉及到口腔医学中的各个学科,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且分散。儿童口腔医学中的大部分基础知识在各大门类中都已经涉及,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整本书通讲,那么很多知识点就与其它课程重复,凸显不出儿童口腔的特色,加之教学大纲中给予儿童口腔医学的学时较少,重复讲授不但浪费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避免重复,同时明确儿童口腔医学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目的,我们必须把儿童作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对象,提炼出着重针对儿童的知识点,重点突出特色分明的进行教学。“微课”教学的理念非常符合儿童口腔医学的教学特点,广州医科大学儿童口腔医学教研室进行教学改革,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进行儿童口腔医学教学,总结出一些经验和体会。 2微课产生的概念和优势 “微课”(Micro-lecture)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Penrose正式提出的[1]。所谓“微课”是以精短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课件、素材等的组合[2]。相对于传统课堂所要完成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而言,“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教学指向(包括资源设计指向、教学活动指向等)更加明确,其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教学主题而展开的。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3微课应用于儿童口腔医学教学的特点 要想把微课有效地融入儿童口腔医学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将微课的特点同儿童口腔医学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以下是实际应用中的一些体会。 3.1微课能直观生动地呈现抽象的知识点 儿童口腔医学是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儿童为对象,研究其口腔范围内之牙、牙列、颌及软组织等的形态和功能,诊断、治疗和预防其口腔疾病及畸形使之形成有健全功能的咀嚼器官。儿童口腔医学涉及内容广泛,知识点多且杂,理解起来抽象。例如儿童颅面部与牙列的生长发育,如果只用理论知识来讲解会显得非常抽象,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逼真的三维动画和视频图像来模拟连续的颌面部生长发育过程,具体形象地把生长特点呈现在同学们的视野里,直接获得感性认识,从而更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2微课教学实用性强 儿童口腔教学中涉及到很多的操作技术,微课的优势就显得尤为明显。在老师讲解完操作要点后观看有针对性的微课视频加深印象或是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再引导学生逐一找出要点都能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3]。例如儿童局部麻醉这一节可以根据每个部位麻醉的特点在临床操作中制作微课视频,注射部位、深度、术者姿势清晰可见,学生还可以根据操作视频中没看明白的地方及时提出明确的问题,教师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增强印象。另外,制作的视频可以重复播放使情景再现,作为学生课后复习资料,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能对知识点查缺补漏,增强自主选择性。 3.3知识点细化,重点突出 传统教学中也有从网络上或其它渠道获取的视频、图像资料,然而很多都存在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等缺陷,因而达不到教学效果。而微课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把知识点、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利用微课视频或图像的方式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脉络,便于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例如年轻恒牙龋病可以进行以下具体设计:年轻恒牙特点—患龋特点—治疗要点(深龋病例操作注意事项)—小结(强调难点)。 3.4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练度和对知识点的整合能力 教师在微课的备课中能更深入地研究知识点,并且思考如何把知识点以化繁为简的方式更直观更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也促使教师对以往教学方式进行回顾和反思,不断学习和修正,这都将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医学院校的很多老师同时又是临床医师,碰到好的病例可以将资料以微课的方式及时与学生分享。在微课视频的创作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结构观念、教授的语言观念、授课的时间观念等都将受到全新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必定会将教师引导到教学研究中来[4]。教师在创作过程中会对知识点有更多的创新性思考和提炼,而不是简单重复,有利于在以后的课堂中更有效的驾驭课堂。 3.5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教师根据提前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并从中收集资料及获取信息,而后进行交流讨论,指出观看视频中发现的疑点和难点,教师针对性进行总结和补充。课后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结合学生的真正需求对微课进行改进。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对观看视频的记录了解学生理解相关内容的进展,便于教师在接下来的临床示教过程中选择重点进行教学,更加省时高效。 4结束语 为了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的效果,我们应当积极开发“微课”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可用的配套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主题单一明确,学生容易接受,如学生发现某一知识点或技能掌握不够扎实,可进行单项强化;还可利用各种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这不但满足了学习现代化的需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积极自主学习,还有利于教师的迅速成长。当然,“微课”的长处也是它的短处,因为短而不能窥见全貌,对于一整节课的设计和发生情况往往不能穷尽[5],这就需要将整节课的教学与微课研究结合起来,注重理论讲述与微课视频的流畅衔接,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主次分明,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儿童口腔医学教学探究:提升儿童口腔医学临床实习成果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其在医学领域主要的形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对某一临床病例的诊断、治疗方案的设计等进行讨论学习。该教学法采用以病例为先导,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的自学讨论式教学[1-2],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在我国大陆地区很多学校很多专业也采用了PBL教学法。儿童口腔医学教研室在为PBL教学法的推广提供参考。我们引入PBL教学模式,以帮助口腔临床医学生消除恐惧心理,增强与患儿及监护人的沟通和协作能力,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提高临床思维能力[3],提高儿童口腔医学临床教学的质量。 1PBL教学法的实施方法及流程 1.1教学病例的选择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经历了牙列的三个阶段。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在牙齿和牙髓的保留方面,有诸多方面不同于成人。针对儿童口腔临床的特点,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病例的收集,筛选和整理,并且从病例中引出问题。以8岁儿童上前牙冠折露髓和牙本质暴露为例,描述①病史,主诉,症状:包括受伤的时间,地点,受伤当时全身及局部情况,是否采取急救措施,已作何种处理。②临床检查,包括颌面软组织、颌骨、关节情况,咬合关系,牙体硬组织,牙髓和牙周,牙齿松动度和移位情况,X光片等,由辅导教师将病例交给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诊断和可行性治疗方案。 1.2问题的提出 实习医师在进行简短的讨论之后,明确该病例需要注意年轻恒牙的牙根发育和牙髓的保存。治疗的重点着眼于牙根是否发育完全和牙髓保存方法的选择。治疗方式的选择主要考虑牙髓活力状况,牙齿松动度和移位,咬合情况,X光片所示牙根牙周情况等。在这个过程中,辅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相关的知识点,只起组织协调作用,不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1.3自学解决问题 实习医师就牙根发育和牙髓保存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一方面复习课本知识和以前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到图书馆或通过因特网查阅相关资料及文献,在检索方面辅导教师可给予指导。在复习和查询资料期间,学生间还可进行小范围的交流讨论,对彼此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解答,直至得到自己认为满意的答案为止。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及时沟通和交流,以便保证学生顺利解决问题。 1.4小组讨论小结并提出新的问题 实习医师在讨论过程中进行交流和互相补充,加深对已获信息的了解,讨论未能解决的问题,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治疗方案,最终由辅导教师对讨论结果做出评论,并对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总结讲述。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老师的总结对牙髓保存的方法,部分活髓切断术和冠髓切断术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例如选择的时间,牙髓活力的判断,盖髓材料的选择等。此时,可将问题进一步深化,给出新的思考问题。通过逐步给出复诊时间,不同的主诉及临床检查,由学生根据所给资料调整治疗方案。如当活髓切断术失败后,出现牙髓炎症状时,采取何种治疗方案,从而引出根尖诱导成形术的应用和注意事项等。 1.5在临床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儿童口腔医学临床实习所安排的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口腔临床医学生在有限的临床实习中不可能全面系统接触儿童口腔病人。学生在实习之前已经完成儿童口腔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另外在实习过程中通过亲自接诊或观看同学老师接诊儿童病人,举一反三,实习效果将会大大提高。 2PBL在儿童口腔医学临床实习中的优越性 2.1PBL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诊疗技能书本上的内容是分学科分章节的,重点比较突出,而临床的很多实际问题是各个问题的综合体,不是某一个章节的知识就能完成。为了解决临床问题,需要综合多个相关学科的内容,加以全面的分析,并随着诊疗过程患者的转归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在综合分析过程中,学生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学科全面考虑和解决问题。从临床检查、病因分析到制定治疗计划和临床操作的实施,系统全面的考虑使学生们对各种疾患的诊疗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高。PBL法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点,为学生提供了临床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考能力。 2.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科研、创新能力问题提出后,学生自己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询相关文献,了解与问题相关的发展、研究、进展。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寻找答案,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大大增强,文献检索等自学能力亦获得提高[4]。另外,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掌握本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可以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的创新能力。学生的PBL整个过程与科研工作的过程是一样的,这也就使我们的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临床知识的同时,也为将来开展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有利于培养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在儿童口腔临床中,医患关系由医护人员、患儿、监护人三边关系构成。儿童口腔医生既要做到与家长充分沟通,充分配合诊疗工作,又要根据患儿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采用有别于成人的交流与沟通方法,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以小组内讨论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相互交流与协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合作默契。通过课堂中的辩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清晰简洁易懂的将问题阐明,与家长恰当的沟通,获得理解支持。 2.4使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PBL教学过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过程需要严密逻辑思维,从核心教学内容的提出,病案的收集选择,到帮助学生查阅文献,总结讨论,准备教师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教学过程中可能衍生出来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4]。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式教学中来,尤其对一些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差和性格内向的学生要予以更多的关注。另外,PBL对教师把握课堂的节奏的能力有较高要求。教师则应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将时间合理分布,在适当的时机运用适当的问题将讨论向正确的方向引导,避免学生在感兴趣的非重点话题上花费过多的时间。 3PBL在儿童口腔医学临床实习中需注意的问题 3.1PBL应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PBL教学法需要大量时间,而传统教学时间有限。在临床实习前学生通过传统讲授方式对教学重点、难点有初步理解,在临床实习中通过PBL模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帮助学生更完整地完成临床工作。 3.2教学设计和节奏PBL法的有效实施取决于教学问题的设计和教学节奏的把握。好的设计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化重点的掌握。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能将多个相关的知识点或一个知识点的多个方面向学生阐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PBL法实施中得到充分发挥,教师需适时把握教学节奏,将学生向重点、难点学习理解上进行引导。PBL的教学顺序与临床工作相同,先接触问题,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缩小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差距[5]。PBL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等得到很大的进步,但PBL教学中国内尚没有相应教材和参考书出版,教师需参考大量资料,并根据临床经验,参考资料,设计教学过程,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培养新世纪创新型口腔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 儿童口腔医学教学探究:留学生儿童口腔医学教学论文 1抛锚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留学生儿童口腔医学课程总共设计为60个学时,包括24个理论学时和32个实验(见习)学时。在本次教学模式改革中,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流程,在理论课之前先安排留学生参加临床见习或者情境模拟的实验课,经过实验课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之后,再通过理论课来总结与加强学习的内容。课程设计如下: 1.1创设情境 引入“锚”,即设计生成新的情境,以课堂模拟、临床见习,并结合留学生语言沟通上的特殊性,创设情境,以解决临床思维培养和操作中与患儿沟通的问题。比如在牙外伤这一章节中,首先构造一个虚拟的儿童患者因牙外伤而来医院就诊的情节,让留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这一情节演绎过程中要求留学生用中文进行医患沟通,掌握口腔门诊常用的口语。而在其他一些门诊较常见的病种介绍中,会安排留学生进行临床见习。通过教师对诊疗过程的介绍与留学生自己对该过程的观摩,使学生们对这种病例的诊断与治疗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学习了一些治疗操作。临床医生针对不同类型儿童所进行的行为管理,也给学生们如何与儿童进行沟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总结起来,在课堂上我们所虚拟的情节和在临床见习中与下次教学内容相关的患者的诊治就可以设定为下次理论教学的“锚”。 1.2确定问题 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提出隐藏在“锚”里的问题。问题必须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最好是开放性的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开阔思路,有更多探究的空间。比如在儿童龋病这个章节,在接诊到一个有广泛性龋齿的小患者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针对不同深浅的龋齿,可以采取哪些修复方法,选用哪些充填材料?选择的理由是什么?”而在虚拟的临床诊疗情境中,因为要求学生进行的是角色扮演,我们在分组进行角色分配时就设定了问题,对不同的角色提出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临床见习和自主学习也有了具体的目标和方向。 1.3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则在一旁加以引导。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比较强,他们的英语水平也普遍较高,但存在的问题是他们不像中国学生那样勤奋,上述问题的提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根据提出的问题,他们不仅能结合教材预习理论课的相应内容,而且更善于利用多种资源如图书馆、互联网等,去查阅相关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信息的主动索取者和知识建构者。在此,学生将不再依赖教师的讲授,而是自己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利用各种媒体收集各类信息资源,并将信息加以分类整理,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根据问题的主题,将有效信息联系起来,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1.4交流与协作 学生根据自己所获取的信息参与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学习过程是一种发散式的思维创造过程,不同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留学生更是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使得课堂的讨论非常激烈,大家各抒己见,在课堂上涌现出非常多的信息。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国情的不同和观念的不同使他们能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互相之间的讨论使他们认识到不同的观点,互相启发,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对于各个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在学生们就提出的问题进行互相讨论时,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对于提出的问题,学生们所获取的资料远远超过了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学生介绍了许多新技术新材料。比如在儿童龋病这一章节中有的学生查了很多充填用的材料(包括一些教材中没有提及的复合体、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等材料),有的学生提出了针对大面积龋齿应该用预成冠来修复,前牙用剥脱冠来作美容修复,还有些学生甚至涉及到了乳牙牙髓炎及根尖周炎的治疗。通过讨论,大家一起理清了思路,构建了自己的知识框架,对儿童龋病的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有了很好的掌握,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1.5总结与评价 教师与学生一起整理通过整个教学流程所得到的信息,并对整个教学作出评价。在问题解决后,教师应该围绕3个方面进行评价,即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过程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并提出在这次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学生在整个过程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抛锚式教学更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它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2初步成效与分析 对这一届8个留学生的儿童口腔医学课程进行新模式的教学后,他们的期末平均成绩达到了91.5分,比上一年级提高了8分。由于语言的进步,也使他们在后来的临床实习中有了更多与患者沟通的机会,在儿童口腔科实习过程中平均每日接诊人数比上一年级增加了60%。究其原因,主要是:抛锚式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寻找答案,不仅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他们对于自己所获取接收的知识信息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解决了因为语言的障碍导致教师所阐述的一些原理留学生们无法透彻理解的问题。再加上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对疑难问题的讨论,更加深了留学生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在整个抛锚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扮演着主角,而教师仅作为一个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在一旁给予一定的引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尤其是在角色扮演的实验课中,由于要求用中文进行沟通,留学生们对于学习中文都有极其浓厚的兴趣,虽然开始有点不熟练,但经过一两次课后,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口腔门诊常用的口语了,这给他们日后的临床实习也奠定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在角色扮演或见习实验课结束后,经过自主学习和相互之间的讨论与分析,促进学生自主获得信息的整合,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框架。另外,抛锚式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类似或者是真实的临床诊疗情境,让学生接受真实的任务,学生能认识到学习相关知识的原因,并且知道在何种情境应用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这对留学生在日后的实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起了很大的作用。 3应用抛锚式教学的体会 抛锚式教学模式应用于留学生教学除能有效解 3.3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留学生们好奇爱问问题的特性使得他们对于提出的问题能很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及解决的方法,也使学生们注意到问题情境中一些关键性的特征,使学生感知变化,从新的视野看问题,进一步理解“锚”,从而促进学生提出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提高。 3.4促进思考 抛锚式教学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成为独立的思考者,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当学生扮演着真实的角色调查问题时,能明确自己的知识差距,积极查询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在我们这次教学改革中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课程设计还不是非常的完善,课程形式还需要更多元化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考核评价还未形成与抛锚式教学模式相对应的一套考核体系;还有就是教材的问题,为了辅助理论教材的学习,接下来需要根据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特点编写出一本相应的实验教材。 作者:周海燕梅丽琴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浅谈数控加工技术教学:数控加工模块实践教学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加工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工业的每一个领域,机械加工行业也朝着高质量、高成功率、高成品率以及高效率的方向发展。数据加工技术融合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及精密测量等多方面技术的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数据加工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此方能为社会输送大批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数据加工模块实践教学课程设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企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求其掌握十分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很快参与到实践工作当中去。随着机械产品的加工和制造日益智能化。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对严重的矛盾,一方面,现代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对于专业的数控加工人才的需要与日俱增;另一方面由于不具备相关的素质,大批的数控加工专业毕业的学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式。在大学进行的数控加工技术的实践教学中,所面向的基本都是工程类的在校全日制大学生。其中非机械类的工科生在实习之前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触到机床,这也导致了工科学生数控加工技术十分薄弱。对于机械专业的全日制大学生而言,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大部分时间是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亲身参与的实践教学活动比较少,在数控加工上往往处于知其然,不知道其所以然的情况。通过设立数控加工模块实践教学课程,可以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数据加工实践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数控加工技术的基本技能。在数控加工技术模块化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上,是在集合了对于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对于每一个任务和技能的深刻分析上,权衡利弊作出的。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每一个实践教学模块,都有着十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要求。还包括了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具体的操作细节,实践教学强调学以致用。就此而言,数控加工技术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掌握有扎实的了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进行实际操作和加工的技能型人才。 2数控加工模块实践现状 2.1数控加工实践设备严重缺乏 由于每一台数控加工设备都极其昂贵,导致学校购买的数控加工设备有限。由于人数与数控加工设备的数量对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就导致了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以及操作时间都十分有限。致使实践教学难以起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学校的数控机床大部分都是实验数控机床组成的,用于实际生产的数控机床相对而言比较少,这就导致了学生不能直接接触到与企业相关的直接生产,导致了实践教学效果不佳。虽然当前各个开设数控加工专业的学校都建设有不同的数控加工技术实训中心,但是由于机床的维护费用和数据道具十分昂贵,导致了学校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也是尽量避免实践课程的安排。这样虽然各个学校都有数控加工实训基地,却导致了其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2教训内容比较陈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数控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数控加工实践教学的内容也理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断的更新。但是,在数控加工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实践教学内容与科学技术发展相脱节的现状。由于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以及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比较薄弱,导致了教学的前后连贯性较差。这样就导致了虽然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掌握了相关的数控加工实践技术,也会因为课程的内容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而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就业的严峻挑战。同时在数控加工的实践教学中,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了数控机床的简单操作上,而对于刀具在实践过程中的选择以及对于刀具的维护,在刀具的刃磨、工装的选择调试、数控自动编程等专业技能面的训练明显不够。 2.3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在数控加工实践教学中另外一个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教师资源。在当下的数控加工实践教学过程中,并不缺乏专业的理论课老师。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却是十分缺乏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现有的实践课程指导老师也只是经过简单的培训就上岗的,对于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简单的问题他们能够解疑答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但是,在涉及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会素手无策,不利于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再者,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老师往往没有企业的工作经验,他们不知道企业所需要的具体人才。因此,在实践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实践教学往往带有盲目性,不知道实践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何处,导致了数控加工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的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3数控加工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标准的研究 3.1对学生进行分组操作 虽然近年来,学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有了很大的投入,但是就总体上而言,还是不能做到每个学生都一台,而且由于进行实践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实践的过程中以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数控加工模块的实践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实验任务交给一个学习小组去共同完成,不仅仅解决了实验中实验器材少的问题也使得实践教学具有了更高的效率。小组成员之间的共同智慧可以圆满的实现预期要实现的实践教学效果。 3.2要将数控加工技术与机械加工技术结合起来 现行的数控加工技术是在吸收和借鉴传统数控加工技术以及送机械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的数控加工技术和机械加工技术为现代的数控加工技术的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必备的技术基础。因此,在学习现代数控加工技术之前,有必要让学生首先掌握如切削原理、刀具、机床等传统的技术工艺。除此之外,计算机软件技术和计算机硬件技术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所必须的基础背景知识。在数控加工技术的实践教学中,加入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电火花等实训项目之后,不仅仅可以坚实学生学习数控加工技术的基础,同时也能够提高基础薄弱的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其对数控加工知识的掌握。在对学生进行实训时要坚持由易到难的程序,在试训的过程中要坚持先普通车床熟练技能,在进行数控车床加工技能的学习,这样一步步的逐步过渡到的数控加工的学习步骤,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控加工。 3.3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以往的数控加工教学过程中,普遍的存在着重视对数控加工技术的理论教学,而数控加工实践的教学相对落后的情况。这主要是受到实验设备比较少,实验场地规模不大的影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在计算机前面学习软件知识,而真正的用在具体操作上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甚至于导致部分学生简单地认为数控加工实践教学就等同于对相关的绘图软件的学习。随着高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实训基地规模的不断变大以及数控加工设备的更新和增多,在数控加工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教学的重点发生倾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数控加工的实践教学上来,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3.4建立大学科技园积极实现与企业的互动 建立相关的大学科技园区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的体现,同时也为学生的数控加工技术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学生在科技园区内,可以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相互印证,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另外一方面学生的积极参与也推动了学校科技园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学校与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协议,在企业的内部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与企业之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既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调整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准确的把握到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及时根据变的市场来调整数控加工技术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学校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同时学校与企业之间实现互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锻炼平台,可以使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培养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推动学生运用数控加工技术能力的提升。 4结语 现代学校教育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数控加工技术的实践教学课程设计,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变化,而不断的做出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数控加工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更加注意实践教学的效果,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此才能培养出能够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刘佳坤 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浅谈数控加工技术教学:数控加工技术教学革新简述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国家对教育教学事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对数控加工技术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因此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数控加工人才是很多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就数控加工技术教学在职校中的革新做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宝贵建议。随着国家发展脚步的加快,社会对数控加工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数控专业人才成为了众多教师研究的问题,要想提高数控专业人才的专业性,首先就要在改革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一、数控加工技术教学当前形势 现在,现代化的机械加工发展飞快,但是教学的机器相比较下却很落后,再有数控专业的教学的减少,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懂得、了解这个专业的概念以及怎么样去使用则非常不易。这使得和“视就业为目标、视能力为基础、教学技术方面的人才”的学生教学方向出现了很大差距。那么,追求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的结果就一定是可以的,也就是说,身为数控专业的专业教师,要怎么样才可以更加高质量的教育学生学习好这个技术呢?办法非常之多,然而当中必须要牵连到一个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要怎么样调动学生对这个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都知道学习的引导是教学的另一面,当中的本质是和教学的内容相关联的。如果脱离教学的内容,即使贴近了平常的生活,乐趣增添了,却缺少教学的意味,不能给教学的课堂起到良好的作用,引导后即便吸引学生也不会产生好的结果。想要有好的结果,让教学的课堂用合适的程度改变它的无趣性,让学生可以非常深入的懂得教学的意义。毕竟教学是个使人动脑筋的课题,引导学生们在最后支持以及接受教学的这个意义,这也就是我们大家思考的目的。大家应该根据教学的线索,探讨背后的深层面,让学生用观摩的心态来爱上教学。 二、注意对数控加工教材的挖掘 每个科目,都不能不谈“兴趣”。数控专业的科目与别的科目相比,有非常大的“兴趣”,但是其中有明显和不明显的分别。所以,想开发学生求学这个技术的兴趣,那么要把教科书本身的“兴趣”给激发出来,目的是使学生对这个技术有好感。现在对“明显和不明显的分别”说两个方面。 (一)重视开发教科书“浅显”的“爱好” 这类的教科书有多关于“浅显”的“爱好”。例如教科书中有很多的、五花八门的零件的图案样式,从简易到难辨。学生通过一般车床的了解,很容易去相互比较,比如使用一般的车床,学生们就算已经学习长达一个学期,同样也还是做不出书本里的中等难度的零部件,那么必定心里产生了疑问:我已经完成了一个学期的培训,那么可以使用数控车床做出类似的工件吗?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们:如果你们的培训达到了中级工水平,那么就可以做出这些非常简单的零部件;达到了高级工水平,那么就能做教科书上的全部零部件。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尽可能的激发教科书中“深藏”的“爱好” 所谓激发深藏的爱好,也就是说,因为学生受到原来的知识水平的限制,能感觉到数控专业的书本上的一些内容根本没有什么“爱好”,好像都是某些毫无趣味的专业术语、培训指南等。不过这只是表面得问题,只要深入研究的话,也会使得其乐无穷。对教科书里面“深藏”“爱好”的激发,一方面是可以通过研究材料自身来取得;二是可以阐发材料上面附加的东西来取得。 三、向教师索取爱好的培养 对于数控加工的培训本身是不能没有数控专业的专业教师,那么就是说,学生学习这个技术的爱好也得向老师“要”。教师自身上都有哪些的“爱好”呢?总结起来,分为以下几点:教师的职业操守和伟大奉献,教师的知识、概念和得到发挥,教师的高超技艺与灵活运用。教师应该用崇高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用妙趣无限的培训语言影响学生。 (一)有德才会有兴趣 教师模范的力量是无限的。要怎么样才可以让学生们“亲其师”呢?原因则有很多,小到教师可以写出非常漂亮的字,也可以让学生们纷纷羡慕不已,可是最关键的还是下面的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和学生要保持着平等的关系,真正的能够为学生们设身处地想,尽量的理解学生,尽量的宽严相济,要对每个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待他们就像自己的子女,还要对后进的学生更加是多付出关爱;二是老师要做到恪尽职守,要对待自身的教学,做到全身心的地投入,体现在每一节课里甚至是占用课外的时间。三是老师本身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学习。 (二)有设计才会兴趣 课堂培训的全部,都要紧紧跟随着教学自身的内容才可以,而且必须要精心的设计出来。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导入、过渡等。内容如果设计的出色,那么自然而然也就能够吸引住学生,使其激发他们的兴趣。 四、结语 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所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而已了,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对数控加工技术有浓厚的兴趣,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更好的相结合,使数控加工技术得到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武珍平 浅谈数控加工技术教学:模具数控加工技术的教学改革 1.课程定位 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根据零件的工艺性分析能力,具有制定数控加工工艺能力;具备利用机床数控指令完成零件加工程序编制能力;具备应用仿真软件模拟加工能力;具备利用数控机床完成零件加工能力;具备较强的生产质量控制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与交流沟通能力;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岗位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2.课程设计理念 该课程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进行主导性转变,教学重心突出以传统的教师“讲”向学生“学”为中心转变,教学内容从实际生产中提取相应工作任务并针对此工作任务开发出适合教学的学习项目和情境模块,以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向工作过程知识转变,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3.课程内容选取 为了使课程内容更好地满足任职岗位的要求,课程团队在内容选择时与行业、企业专家进行座谈,对生产实际情况进行调研,明确相应任职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选取实际生产典型零件做载体,将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整合进课程内容中,并设计适合教学的内容。同时,课程团队还考虑到课程应体现高职学生高起点、高技能、高素养的特点,课程内容选取时还应满足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根据企业实际任职岗位职责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教学内容按工作内容不同序化为4个教学项目13个学习任务,总共88学时,实践学时比为34%,采用理实一体授课方式。 4.课程组织 课程各项目学习通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组织进行,并按照任职岗位工作过程引导和帮助学生得到必要的结论,从而最终完成全部任务。任务完成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完成前有计划和实施方案;(2)进行中有记录和数据图表;(3)结束后有结果和总结报告;(4)完成的效果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体现。具体实施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引导文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个别指导、现场示范、角色扮演、小组协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为了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5.课程实施 根据企业中模具零件数控加工的工作过程(看懂图纸对零件的几何形体进行分析拟定加工方案编制数控程序模拟仿真在数控机床上装夹毛坯执行程序并加工),我们又将每个工作任务设计为6个学习情境以贯穿学习过程始终。 6.教学评价 该课程采用项目考核、过程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7.改革效果 通过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改革实践,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且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以提高。从思想意识上加强了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重要性,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飞 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 浅谈数控加工技术教学:数控加工工艺兴趣教学法探讨 一、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 众所周知,技校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自我约束力差,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也不肯定,自我认同感差,当然这些现象是由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造成的,但这些因素都对数控工艺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加之,数控工艺课程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学习起来的确有难度。于是笔者首先帮学生树立信心,通过讲述一些技校生的成功实例,报纸上登载的知名人物要讲,更给他们介绍现在还在本校学习的优秀学生,特别是一些参加过数控竞赛,取得名次的高年级学生,还请这些学生来给正在学习的同学讲他们的学习经验,给他们树立榜样,激励他们认真踏实学习,更要让他们树立起我也行的信心,鼓励他们互相之间多交流。 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技校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如果所讲的专业性过强、理论推导过多就会使学生难于接受,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笔者把教学的内容重点选择与现实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点,更在内容中引入实例,第五章和第六章的内容是数控机床的切削工艺和电加工工艺,就有较多加工实例,学生觉得实用,更乐于接受。在教学中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规律来安排授课内容。 三、用学生感兴趣的工艺品作为学习工件 教材中的加工实例比较单一枯燥,学生没有兴趣加工,自然学起来索然无味。为了让学生上课能觉得有趣味,笔者就在艺术品工件上下工夫,比如葫芦、酒杯、保龄球甁、花瓶、佛珠等。这些工件学生一听就很有兴趣。把课本的知识点融入到这些艺术品的加工中,学生既学会了编程的知识又加工出自己喜欢的物品,从而对数控学习的兴趣有了极大的提高。在教学中增加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将业界新技术及时融入教学内容,可使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强烈兴趣,并将已有兴趣与探索新技术的兴趣结合起来,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在教学过程中,不光教师本人多关注本专业的新信息和新知识,也让学生自己多关注,主要从网络上和期刊杂志上。并且也关注学生的就业信息,和学生进行课题外的讨论,让学生多多少少了解以后的就业情况,做好心理准备,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学生形成一种融洽的关系,学生也更乐意和你交流。良好的课堂气氛也能增进他们的学习意愿。 四、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让学生成为主体,能让学生参与的地方尽量有学生的活动,虽然有时是被动的参与。每节课都进行提问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复习知识,也让学生明白应该掌握的内容有哪些。讲解过程中对于基本概念类的东西也进行提问,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进行关键词的讲解。对于习题册,让学生给学生讲解答案,对于判断题要解释对错的原因,对于计算题让学生来黑板上进行演算,把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 五、在教学中利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采用实物示教、演示实验等直观的教学方法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先进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除了传统的课堂上讲解,利用多媒体技术,找一些网络上的精品课程让学生观看,分析和讨论,对于讲解到数控车削和铣削工艺,以及实践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的理论部分时,带领学生在计算机上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让他们动手动脑,增加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 六、小结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经验和体会,并且付诸实践,使学生普遍感到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到了实用的知识,在多次的教学评估中都获得较好的成绩。 作者:孙磊 郭勇 单位: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
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分析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以及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工业化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各类机电设备的使用也更为普遍,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营直接决定着器械的稳定以及各类生产的经济效益,甚至于人们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更应该做好机电设备的维护、检修工作,从分析机电设备常见故障类型入手,将机电设备在运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故障纳入安全检查与日常维护的范畴之内,全面降低机电设备发生故障的几率,确保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动力支持与保障。 [关键词]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维修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机电设备在现代生产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设备的运行 费用也越来越高。机电设备运行中发生的故障或失效不仅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还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设备或者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极为重要[1]。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要更为注重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检修工作的开展,坚持实事求是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工作理念,全面分析与梳理机电设备的常见故障类型,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优化机电设备维修方案与技术,构建完善的机电设备安全维修体系,切实提高机电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的作用力与实用性。 一.当前机电设备常见故障类型分析 从本质上说,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是一项内容反复、项目众多的复杂工程体系,为提高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工作的针对性与高效性,我们首先必须对机电设备的常见故障类型进行分析与研究。具体来说,针对故障发生的时间段,当前机电设备常见故障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前期故障 长期故障是当前机电设备常见故障类型之一,一般来说,因为机电设备的运行需要一定的适应期(也可称之为磨合期),在这段时间内,机电设备往往要运行一段时间才能够适应施工现场环境、施工进度等等,这是在机电设备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必须进行的重要工作。机电设备的前期故障主要是由机电设备制造以及设计工艺不合理引发的,在试运行阶段,工作人员要及时记录故障类型,并在第一时间进行调试,如果故障仍不能得到彻底解决,就需要向生产厂家更换机电设备或者要求返厂维修。 (二)运行故障 机电设备的运行过程实际上也是机电设备的耗损过程,任何机器设备在长时间的运行之后,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诸如使用频率较高、日常检修与检测工作不到位等等都可能引发机机器设备安全故障。不同的机电设备产生的运行故障是不同的: 比如煤矿提升机是煤矿生产中最为常见、使用频率较高的机电设备,主要用于运用施工人员,以及传输原煤、各种生产原材料等等,是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煤矿提升机由制动系统、润滑系统以及传动系统等等构成,任何一个系统都可能产生安全故障,这就需要我们使用传感器检测装置在煤矿提升机运行前、运行后进行状态监测,并根据检测情况确定其能否继续安全使用。 另外,采煤机也是煤矿生产中经常使用的机电设备之一,采煤机的常见故障相对较多,但绝大多数故障属于液压系统故障。采煤机的液压系统分为高压与低压两个部分,如果没有协调好高压与低压之间的关系就有可能引发运行故障。因此,工作人员除了要做好采煤机的日常维护与检修工作之外,还要安排专人时刻检测采煤机的运行情况,尤其是液压系统的运行状态,通过多种方式最好内部高压与低压的协调与平衡,有效规避采煤机安全故障,确保采煤机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三)偶发性故障 机电设备产生故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人为性操作失误之外,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极有可能产生多种偶发性故障,对于这类偶发性故障,我们既不可能完全规避,也不能彻底解决,只有通过加强机电设备日常检修、维护等等安全管理工作来尽可能减少机电设备发生偶发性故障的几率。 二.机电设备维修技术分析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机电设备维修技术也更为多样,我们要根据机电设备的故障类型,对相关维修技术进行有效分析,从中选择最高效、最科学、操作性较强的技术,以确保机电设备安全故障能得到及时排除,减少机电设备安全故障与严重事故的发生。 (一)振动诊断技术 振动诊断技术是当前用于检修机电设备的常用技术,检测准确性相对较高、操作相对简单、程序也并不复杂,同时也能够有效检测机电设备运行中可能隐藏的安全威胁,大大降低机电设备发生安全故障的几率。振动诊断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机电设备与计算机系统相连,并通过计算机系统展示机电设备的相关信息,维修人员可以根据振动监测的结果判断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另外,当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计算机系统能够对机电设备振动诊断数据进行自主化、自动化分析,相对于人为分析,这种分析更为精确、快速,是今后机电设备检修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温度诊断技术 温度变化是影响机电设备整体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机电设备的温度检测也是机电设备维修与检修工作的重点。首先,工作人员要将机电设备与计算机系统相连,使机电设备的温度能够在计算机系统中显示出来,这样一来,工作人员就可以时时比对机电设备温度与设备温度许可范围,发现机电设备温度过高或者远远超出温度许可范围时,要马上启动降温方案或者直接暂停使用。其次,工作人员还可以用润滑油作来检测机电设备的温度,温度越高,润滑油分解速度越快,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润滑油分解速度判定机电设备温度是否过高,并采取相关处理措施,同样可以达到控制机电设备运行温度的目的。 (三)红外线诊断技术 机电设备的内部结构较为复杂,一般的诊断技术可能很难精确检测机电设备的内部情况,红外线诊断技术以温度检测为手段,通过测定机电设备各个部位的温度来判定机电设备的安全状况,同时也可以较为精确地指出引发机电设备温度过高的原因(一般来说,机电设备液压系统性能差、发动机排烟管堵塞等等都会使得机电设备内部温度较高),弥补一般温度检测对机电设备某些性能,诸如材料的整体质量、油料的优劣等等无法进行有效监控的不足,确保温度检测的全面性与精确性。 (四)铁谱诊断技术 铁谱诊断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机电设备诊断技术,同样拥有诊断结果精准、诊断速度较快的优势,成为当前工作人员常用的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铁谱诊断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借助一个高梯度、高强度的磁场产生的磁场力从机械的润滑油中往出分离铁磁性磨霄,让分离出来的铁磁磨霄沉淀在基片上,形成谱片[2],工作人员通过观察谱片上磨霄颗粒的大小等等,分析与判定机电设备的运行情况。铁谱诊断技术本是用于诊断煤矿机电设备的一种技术,由于其检测范围较广、成本较低、效果较好,被广泛用于各类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中,成为当前使用较为普遍的诊断技术之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机电设备采取合理维护与维修,才能够确保机电设备长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诊断措施去查找机电设备可能会出现的各类故障,并选择合理的维修技术,以保证机电设备运行故障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得到解决 [3],并尝试对机电设备的常见故障进行分析与分类,深入研究引发机电设备运行故障的原因,积极寻找规避机电设备安全故障的检修技术与管理方式,始终确保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实现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实际效用的最大化。 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故障诊断技术在机电设备维修中的实际运用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在进行工业生产的过程中,越来越离不开机电设备。另外,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对工业产品的质量、生产率等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而且,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还可以反映出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在进行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导致机电设备发生故障的因素有很多,由此对机电设备维修的要求就比较高,故障诊断技术能够快速的诊断出机电设备的故障,进而有效的提升机电设备维修的效率。在本文中,阐述了机电设备常见的故障,并提出了故障诊断技术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故障诊断技术;机电设备;维修;实际运用 现今,在施工生产的过程中,机电设备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了机电设备的利用,生产的效率得到了大大地提高,而且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有效的保证。但是在机电设备运行生产的过程中,会出现设备磨损、零件老化等问题,如果不及时的进行处理,机电设备就会出现故障。另外,机电设备一些突发的问题也会导致其出现故障。这就要求在进行机电设备维修时,为了尽量减少施工生产的损失,就需要既保证维修的速度,又保证维修的质量。在应用了故障诊断技术之后,机电设备维修工作的效率及质量得到了保证。 一、机电设备常见的故障 (一)损坏型故障 机电设备在生产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比如未进行及时的保养、操作人员的不当操作等,另外,当机电设备出现故障时,诊断的结果不正确也会导致机电设备出现损坏型故障。实际上,损坏型故障属于机电设备最主要的故障。 (二)退化型故障 所谓退化型故障,是指机电设备由于出现老化而造成的故障。在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需要配套使用,由此,购买机电设备的成本就会比较大,这对于企业来说,这么大的一笔开销都会难以承受,因此,出于资金的考虑,企业采购回来的机电设备都会超龄使用,导致机电设备的老化现象比较严重。另外,机电设备在组装结构方面,也存在着不合理的问题,这不但影响了机电设备的运行效率,而且使机电设备带有不同程度的故障隐患。 (三)失调型故障 这是一项比较重要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机电设备在生产过程要实现自动化,但由于失调型故障的存在,影响了自动化的实现。从当前的机电设备来看,安全设施和保护装置方面并不健全,应该装有的缓冲装置缺乏,绞车所承受的实际提升负荷远远的超过了其能力范围,同时,机电设备的工作人员责任意识比较薄弱,在操作机电设备时经常会出现误操作,而且也缺乏必要的维护知识及技能,导致机电设备出现失调型故障。 (四)堵塞与渗漏型故障 这类型故障主要是由机电设备的质量不合格导致。企业在采购机电设备时,过分的注重了成本问题,因此忽略了机电设备的质量问题,导致采购回来投入使用的机电设备经常出现故障。除了质量方面的问题,工作人员清理不彻底也会导致堵塞问题的出现,而当机电设备长时间的处于超负荷运行时,也极容易发生渗漏型故障。 (五)功能减退故障 前面已经提到,出于经济方面的因素,机电设备使用的时间都比较长,这就会导致机电设备出现功能减退的现象。机电设备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当需要更新时企业并没有及时的更新,这也会导致功能减退。另外,在使用机电设备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定期的清理灰尘,并对机电设备进行保养,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工作人员并没有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导致机电设备正常的使用受到影响,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功能减退故障对机电设备的影响比较大,而且还会伴随着安全隐患问题,因此要十分的重视。 二、故障诊断技术在机电设备维修中的实际运用 实际上,故障诊断技术是一种维护手段,当机电设备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时,故障诊断技术不会对其产生任何影响,但是当机电设备在运行时存在故障隐患时,故障诊断技术就会对机电设备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对机电设备的运行情况、性能等方面进行检测时,要依靠科学的仪器和仪表。通过对机电设备运行时各方面情况的检测和分析,研究出故障问题的隐患程度,并及时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找到原因,最终正确的判断出故障将会发生的地方及特点。在机电设备维修中,故障诊断技术实际运用方法有三种。 (一)历史记录诊断法 通过对机电设备历史故障记录的查询和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严格的维护和检查,从而准确的找出故障发生的主要位置。另外,在对机电设备进行维护时,历史记录诊断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经过长期的诊断之后,就会形成不同的诊断信息记录,通过对诊断信息记录的整合及分析,科学的构建故障信息数据库,从而有效地节省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的时间,并有效地提高效率。 (二)温度、压力监测诊断法 对于机电设备参数的监测来说,传感器的监测效果非常好,通过各方面传感器的监测,能够有效地掌握机电设备参数的变化。在监测的过程中,还要将温度、压力等参数的变化情况记录下来,以便能迅速的诊断出故障发生的频率。 (三)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法 这是一种技术水平非常高的方法,因而具有极其关键的价值。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法具有人性化的特点,而这一特点恰恰适用于机电设备的非线性映射关系,通过此种诊断方法,可以准确的诊断出机电设备不同的问题以及出现的原因。 三、结论 在施工生产的过程中,机电设备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尽管机电设备的运用使得生产效率大大地提高,但是在机电设备运行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故障问题,导致机电设备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为了保证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在对其维修时应用了故障诊断技术,通过恰当的诊断方法,发现机电设备存在的故障隐患,进而及时的进行维修和维护,保障其正常运行。 作者简介 单德玉(1985―),男,汉族,安徽临泉,2010年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电气自动化,现职单位皖北煤电集团朱集西煤矿,助理工程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 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及维修技术分析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煤矿更是重要资源之一。要确保煤矿正常生产,不但要做好各种管理措施还必须要确保各种机电设备正常工作。因此,就必须要对机电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预测,为确保正常工作做好基础工作。本文就是笔者依据多年工作经验,分析如何诊断煤矿企业中的机电设备故障,并在该基础上探索维修技术。 关键词 维修技术;机电设备;故障诊断 0引言 一直以来,机电设备都是煤矿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会影响着煤矿产量。可以说,机电设备在煤矿安全生产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但是从现状来看,因煤矿的生产条件与生产环境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必定给机电设备的管理带来新要求。在这种环境下,探究诊断机电设备的故障及其维修技术具有实际意义。 1 诊断机电设备的故障 在煤矿生产中所用到的机电设备比较多,必须要掌握其诊断方法,这也是煤矿生产中重要的组成部门。 尤其是现代化技术大量应用的今天,机电设备更是衡量各个煤矿企业产量重要标志。分析机电设备故障以及维护管理上更是生产经营管理之基础。依据设备故障的构造、工作状况差异及运行状态,最终其表现形式必然不同。对于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之后总体有如下几个方面:机电设备的性能参数忽然降低;振动出现异常;声响异常;剧烈增加了磨损残留物;排气的成分发生变化,过热现象等等;其故障多样变化就表明机电设备故障的产生原因比较多,并不是单一。对于煤矿机电设备的发生故障率大多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设备出现故障大体划分成三个阶段: 其一是早期故障;如果设备位于早期故障期,开始具有较高故障率,但是随着时间逐渐变化而快速降低故障几率,这个故障期间也叫机电设备的磨合期;这个故障时间的长短大多是随着产品及系统设计和制造的质量相关。在该时段出现故障几乎都是因设计与制造上存在缺陷造成,或者是所用环境不但所致。 其二偶发故障期;一旦机电设备处于了偶发故障期,那么故障率基本上就在稳定状态,靠近定值。在该期间出现故障就是随机的,而且这个时段中故障率比较低,大多属于稳定状态。其三就是损耗故障期;就是机电设备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故障发生率随之上升。因此按照上面所示曲线,就必须要有针对性对机电设备进行维护及修理,这样才能够确保机电设备正常工作。一旦设备发生故障就必须要进行诊断,为下一步维修打下基础。当然,不同的机电设备诊断方式不同,本文对矿井提升机及采煤机的诊断做一些阐述。 1)煤矿提升机;在煤矿生产中提升机是主要设备之一,承担着提升矸石、原煤、升级人员、下放材料以及运送设备之任务;提升机是否能够安全运行直接关系着煤矿生产,影响着生产人员生命及财产安全。构造如下图: 图1 煤矿提升机示意图 对于提升机的故障处理上,一直都被煤矿企业高度重视,如今采用最多就是使用单一的传感器检测提升机的控制系统,分析其频谱而诊断出故障。因为提升机主要是由机械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及润滑系统等等,当运行时各个部件都可能发生故障,要想准确诊断出故障类型存在一定困难。如果采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来诊断提升机故障,就能够导出一些新信息,任何单一的传感器都不能够获取到该新信息,采取这种诊断方法有效扩大了时间覆盖范围,提升了置信度,改善了检测系统可靠性; 2)采煤机的诊断;采煤机是煤矿所用主要设备之一,直接关系着煤矿的产量,从煤矿设备发生故障统计可知,采煤机出现故障75%属于液压系统故障,该系统可靠性直接影响着采煤机故障率。这个设备的液压系统分为高压与低压两个部分,随着负载增加高压升高,而低压恒定,负载变化不会影响低压变化。如果低压正常而高压降低,一旦增加了负载,高压不升高反而降低,表面该系统存在漏损,而且漏油处位于主油路高压侧,就必须要停机处理。如果高压降低了,而低压上升,就表明液压系统存在高低压窜通,就必须要检查旁通阀、安全阀以及梭形阀是否存在窜液。对于液压系统进行故障诊断时,就要采取主动维护,从而有效提升采煤机的使用可靠性,从而才能够延长使用寿命; 2 维修技术 在使用过程中,机电设备因磨损必定会造成一些零部件劣化而出现故障,必定会影响到设备性能、效率、精度及经济性,乃至不能够运行。因此必须要维修机电设备,并且要结合实况采取合理的维修技术。 1)温度诊断;一旦机电设备发生了故障必定出现稳定异常,因为机件损伤时温度升高的速度总是比故障先出现。把采集温度数据绘制成图表,而且逐点相连成一条直线,并运用这个直线斜率来分析温度变化趋势,求出直线斜率值就能够推算在某时刻温度值,一旦超出了设备所允许最高温度值,那么就能够分析是否可能发生故障; 2)振动监测;这种方式是预防性维修中采用比较普遍手段,大体能够划分成两个大类,简易诊断仪与精密诊断系统,简易诊断仪就是用测量放大器把测振传感器所感受振动信号增大,然后用检波器显示出振动峰值或者有效值,就能够了解到机械振动。而精密诊断系统就是定期或者在线检测设备,并把振动信号记录到磁带上或者用检波器显示出来。并用计算机或者中央处理机进行分析处理,从其分析结果来判断出故障的部位与原因,从而确定出维修对策。 事实上,维修故障技术比较多,还有铁谱监测、电压法等等,具体采取那种方式还要视具体情况来分析。 3结论 总而言之,对机电设备采取合理维护与维修,才能够确保设备处于长期正常运行状态。就需要采取合理的诊断措施查找机电设备的故障,并选择合理的维修技术尽快处理故障,确保机电设备正常运转,确保煤矿生产效益最大化。 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关于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发展研究 摘要:机电设备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日益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信息处理技术。充分利用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有效发现机电设备中存在的故障,避免恶性事故以及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公众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对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进行详细探究,在此基础上,对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作进一步的展望,以期有助于把握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规律,促进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机电设备;诊断技术;趋势;问题 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主要是通过有效把握机电设备运行中的工作状态,准确、及时的发现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确保机电设备运行安全可靠。而掌握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则是有效发现机电设备中存在的故障,及其原因的重要保证,能够有效的避免恶性事故以及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尤其是在现代化的生产中,机电设备的运用范围日益广泛,有关机电设备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 一、有关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现状 一般来说,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的专家经验以及专业知识的阶段;计算机时代的动态监测以及故障处理阶段;智能化时期,监测、诊断以及管理一体化的阶段。由于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也随之发展迅猛。[1] (一)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常用技术 机电设备的诊断包括了收集、分析、识别、整理以及检验信息的全过程。其中有关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理论方法中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基于逻辑的诊断方法以及基于分析与时序模型的平稳振动信号分析方法。而且一些数学新兴领域的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故障诊断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已不是一门简单的科学技术,其涉及到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通讯技术、化学、电学、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理论与技术,成为交叉性极强的综合学科。虽然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在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中的成功运用,使其更为实用准确,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传统的诊断技术以及方法仍有其市场,一般有嗓音测验法、红外线检测法、振动检测技术以及射线扫描检测。 (二)机电设备故障检测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当前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有关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理论仍然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也没有相关的参考技术规范。多数的技术主要针对于机电设备的特定部位。没有相应的代表性以及规范性,而且往往依据故障的类型确定机电设备的诊断方法,这就使得真正的理论以及方法难以得到实际的运用。[2] 2.当前急需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唯有切实的提升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的准确率,才可以确保减少修理时间,最大程度的减少经济损失。但是实践中,确保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在于故障的特性。而这是相当复杂的问题,由于机电设备故障往往不是单个的故障,可能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电机制造技术、安装、运行以及维护等方面。此外,电机故障一般以连续性和间接性的方式出现,因此,有关检测仪表的质量、精密性以及功能对故障诊断的准确率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3.传统的检测方式一般着眼于电机的运行状态,依赖于固有的经验知识。但是经验的局限性与事物运行的发展规律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机电设备的零件一定存在某种差异,直接导致故障判断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处于正常状态与故障情况下的零部件没有较为明显的界限,在机电设备初期的故障不明显的情况下,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就难以判断,而只有当故障威胁到设备的正常运行的时候才能被发现。因此,机电设备故障的渐变是造成故障判断失误的重要原因。 4.当前对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属于开放性课题,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而又系统的故障诊断体系。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机电设备故障由于无法确定有关的诊断界限,使得一些诊断方法,如小波分析法,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实际中的具体应用。这种理论的操作极不规范,诊断看起来很容易,但是之后的修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一种成熟的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篇1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和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正如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正如我们快速变化的生活,机电一体化的教学也必须要紧跟时代的脉搏,紧扣发展的主题。随着我们国民经济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将机电一体化专业视为一门重点学科。尤其是高职院校更是将机电一体化专业视为教育的重心。但是,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缺乏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除此以外,机电一体化专业对于学生的基础素质,例如抽象思维能力,机电理论基础知识,以及操作能力要求较高,而这恰恰又是高职院校生源所缺乏的。因此,高职院校的应当主动的转变其教育教学方式,结合生源地具体实际与社会所需,在教育教学上,做出一定的创新与革新,以利于优秀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1,2]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革新举措 (一)将职业资格培训作为实践课的重要目标 当今社会的竞争愈演愈烈,随之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种证书以及专业文凭成为了用人单位衡量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为提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率,迎合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注意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资格培训,令职业资格培训成为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于实践课程的重视并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3]从而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今后就业所需技能,为就业做好准备。在本过程中,教师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以纠正,指导,并适时适度的对学生加以鼓励,使他们完成职业资格培训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充分利用项目教学法 在各种课程改革创新与各种教学法推广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的过程中,有一种教学方法应该特别的予以重视,那就是项目教学法。[4]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给现在的课堂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项目教学发的本质是以老师的教导为基础,以项目作为载体,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5]在实行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死板生硬的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的实践中去。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做到清楚自己的任务,明确老师与学生的分工,共同完成项目。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拿来作为项目教学法的工具,项目的最终结果必须还要有一定的价值,且可以把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生动的融入到项目之中去。当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不可逾越的困难和挫折时,老师应当主动的将所有学生都集中起来,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并且该项目不能是空洞无物,应该与企业的生产实际有紧密的关联,要按照企业的要求来设置项目,以便充分发挥项目的价值。在项目的最后老师与学生应该一起探讨项目的得失,积极主动的听取他人的意见。这种新颖的教育教学方法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热情,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与鉴别能力。 (三)结合实物模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 大众的生活离不开机电一体化,而机电一体化也离不开实物模型。机电一体化的课程知识点,多数都要求有很高的抽象思维能力,而这往往会成为学习机电一体化课程的难以逾越的鸿沟,很多学生也会由此而放弃学习。若是这一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即使讲台上老师费尽心力的进行讲解,台下许多学生也会有对牛弹琴的感觉,为避免出现上述的教学窘境,就需要先将教学问题简单化,直观化,让学生一眼就可以明白抽象化的东西。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实物模型来进行讲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让实验和教学演示在教学中扮演更大分量 由于在机电一体化课程之中梯形图,原理图,电路图较多,若采用传统的课堂上板书的手法,不仅要占用大量的时间,而且整堂课会显得枯燥乏味,但若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演示软件如PPT,Flash将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将会大大节省演示时间,而且由于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片,文字以及动画于一体,可以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兴趣倍加,提高教学效率。[6]再者高职学生一般基础知识的掌握较差,基础薄弱,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而对实践技能或活动充满积极性。喜欢得到肯定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可以充分里利用学生特点和实训室的现有条件,成立相应的兴趣小组。一般职高学生刚进入兴趣小组时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做机电实验时成功率不高,这极易打击他们的科研热情。为此可以将研究课题的某个阶段,例如电路图设计或者是计算机程序的编写交由学生完成,借此提高他们的研究兴趣。教师甚至可以成立专门的QQ群来进行答疑解惑。并可让学生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汇报项目科研的进展情况,若是他们中的某些人稍有进步就积极提出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让生产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随着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深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越来越成为一些教育机构教育理论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呢?这就需要在课程之中加入生产这一实践部分,让学生多一些实践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更快更早的接触一些社会知识,机电一体化专业向来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光说不练(光讲解理论而不去实践),理论的掌握也就不会扎实,如果仅仅一味的实践,而没有理论做指导,那么实践也不易成功。如果将学习的过程放在理论与实践进行紧密结合的专门的教室,将教学的环境设置为工厂模式,课程教学环境接近于实际的车间,这样教师上课时可以边学边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温习了理论教学的成果,而且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工作实践的过程,学生工作实践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实现就业“零距离”。而且生产式教学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到生产中的不同的岗位,让他们提前了解生产的分工与协作。这样可以使的学生尽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为他们今后顺利的进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铺好第一条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真岗试练,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以及现场教学,课上课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等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将科研项目与课题相结合,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和相关研究。[7] (六)改革考核方式 高职高专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限,因此应该主要是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为主。让学生参与到项目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应该主动摒弃传统的一次期末考试试卷就决定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应该使得考试具有导向性与过程性。我们可以采用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的方式来考核学生。也就是理论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充分调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对于期末的理论考核我们只让它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核学生对于本门课的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项目教学占到本门课程的20%,主要考察学生的项目实施与项目成果。再者成绩的30%主要考察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比如提问回答问题,提交作业的成绩,实训打分等。最后剩下的20%主要用于学生出勤情况的打分。 二、取得的成效 (一)职业技能大赛创佳绩 在由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200多所高校5000余名各省市自治区一等奖选手参加的第九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上,我院汽车与机电工程系15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高磊亮取得二等奖的佳绩。 (二)就业前景好 在课程改革以后,人才的培养能以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提高就业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抵达工作单位后不用培训就可以直接上手,工作仅一年左右,就能成为企业技术的骨干。 作者:刘乐 单位:河南林业职业学院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篇2 目前,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课“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以纯理论的形式上课,内容抽象、上课形式单调,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训室作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知识技能转化的平台,对于高职院校及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及其重要;但传统设备操作实训,学生直接进行实物操作,往往因出错率较高造成设备损坏,尤其是对于一些贵重设备,将造成巨大损失与资源耗费。若在实物操作之前应用仿真软件进行训练,便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实训效果、降低不必要的损耗。 一、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首先,从行业企业对人才及岗位技能的需要出发,梳理出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实训体系,进而建设与之相匹配的实训室体系,建设立足当下,更着眼未来。其次,以机电一体化课程知识技能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实现“教、学、做”的有机融合。实训室建设充分考虑实际工作岗位对于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设置合理的软硬件及仿真环境布局,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实际的工作环境。以紧密衔接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实训教学为主题。改变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缺实战”的弊端,将仿真实训教学与机电一体化课程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深入理解知识、并积累操作经验。再次,仿真实训软件与硬件设备一体化创新结合。仿真实训软件与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完美融合,打造完整的、具有可拓展性的专业实训室。此外,通过搭建技术支持平台及多种终端展现形式,用仿真化、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根据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将概念、原理、问题和解决方法等知识点、技能点进行可视化处理,使抽象的概念学习、操作技能变得容易理解并能够快速掌握,让教学实训变得高效、简单。通过专业网站及资源库建设,进一步提升专业内涵及品牌影响力。最后,依托我院的机电技术服务中心,从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课程的改革既提升了实训硬件条件,也为科研和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进而逐步提升机电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二、课程改革方法 1.建设实训室,开发虚拟仿真硬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这门理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创建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室。目前,实训室已经建设成功并已经投入使用,实训系统集成人机界面、通信网络、多种传感器(压力、流量控制等),能实现自动化技术相关专业中PLC应用技术教学、训练和考核。平台将机械部件的装调、气动传动的应用、电气控制系统、传感器检测、PLC以及工业网络控制技术有机地的整合到一起,结构采用模块化,非常方便组合,可以选择单个模块进行单项技能训练,也可以选择某几个模块组合进行综合性项目的训练。平台可以实现机械部件安装及调试的训练、气动传动系统的安装及调试实训、电气控制电路的安装与故障检测、PLC的编程训练,自动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安装及调试、集工业网络控制系统安装及调试于一体,能很好地满足我们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全套大中型新型PLC(siemenss7-1200plc、siemenss7-200smartplc)与配套触摸屏(siemensktp1200)组合的控制系统。系统包含A、B、C、D四个模块,可以实现以太网通讯和DP通讯的实训,A模块与C模块用siemenss7-1200plc控制,A与C之间的通讯可采用DP通讯也可以选择以太网通讯,其他模块之间的通讯采用以太网通讯方式,具体如图1所示:1该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机械部件的装调、传感器的原理及装调、plc的编程及调试、变频器的使用、触摸屏的使用。值得一提的是,“PLC的编程及调试”在实训过程中极易发生碰撞,其中旋转气缸几乎每一批实训中会被撞坏一到两台。而虚拟仿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联合企业开发虚拟的硬件装置,用真实的PLC控制虚拟的硬件,这样在调试中如果程序错误,虚拟硬件发生了碰撞,我们可以及时修改程序,直到程序调试正确再去调试真实的硬件。这样就防止了真实硬件的碰撞,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虚拟硬件的使用对实物硬件的数量要求就大大降低,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节约了购置大量硬件的成本,而该课程中的其他部分可直接采用实物实训的方式。 2.建设移动自主学习平台。平台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服务器+无线AP+客户端APP”。教师录制视频直接上传到移动课堂终端,学生立即可以通过移动课堂进行视频学习,实操过程中则随时查阅对照,加深认识。“移动物联自主学习平台”是依托自带局域Wifi,基于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化应用的移动式物联的创新型学习平台,可广泛架构在校园内的任意场室,让学生共享校内的资讯与学习资源,并自主学习课程及相关知识,同时,该平台更注重于实训教学过程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结合二维码等扫描技术,让数字媒体资源与实训教学场室的物体(设备、看板、工具等)进行对应链接,实现“所见即所学”的新型学习方式与途径,从而实现学习资源的开放共享,完美实现了“数字资源与实物载体相对接,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新型移动自主学习策略。提供无纸化考试功能,随时进行单元测试、期末测试、考证模拟测试,答完即时判卷,并可针对答错试题重新练习。学生在过程中有不懂的知识点,不需要求助老师,可以通过移动学习平台下载资源,也可以通过扫一扫实训室内设备、在学习器件及挂图中带有二维码的知识点,选择相关实训内容下载到自己的手机上,进行自主学习(不需要流量)。此外,通过考试系统还能随时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 三、课程教学实施 1.教学要求。以校企合作的方式积极探索适合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边做边学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实现仿真教学与实物教学的有机结合;充分结合公司岗位工作情况,实施真实的项目化教学,开展企业岗位能力内容培训和业绩考核。 2.教学组织形式。强化现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实现集中讲授以任务驱动、项目实施、案例分析等,突出培养学生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数字化资源、仿真资源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手段应多元化,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引入企业和学校远程资源。 3.课程改革的预期效果。创建“一体多能”的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室,提升学校实训条件,缩小实训条件与企业生产之间的距离,形成设备技术力量上的无缝对接,联合企业共同开发虚拟仿真软件。 作者:李嫄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篇3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1-5],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6-8],使学生对机、电、液一体化设计过程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将整个大学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起来,提高学生自动化设计能力[9-13],为将来工作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1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设计流程 本课程设计主要以我校机电学院农业机械实验室的各种农业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的模块化生产线和机器人为课程设计的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机械构造、电气控制原理的分析,对研究对象提出改进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系统、电气系统和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并训练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及图表、进行数据处理以及创新设计,提高学生独立设计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与能力,学会综合应用已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次课程设计的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集中进行设计动员大会,给学生讲解具体的设计流程、设计任务、设计目标、考核方式及注意事项等问题,然后下达设计任务。由学生自由组合成设计小组并进行选题。学生选题后对具体的装备进行了解,由指导教师现场指导和答疑,再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由小组成员共同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并提交指导教师审核讨论,确定方案后进入具体的设计环节。为了提高课程设计质量,中间进行小组的中期考核,课程设计最后一天进行答辩总结。答辩通过的小组修改完善后上交说明书及图纸等纸质材料,并提交相关电子材料和实物存档。 2指导方式与考核环节的改革 2.1选题原则 学生可独立或组成课题组(不超过3人),从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选题单中任选一个题目,完成该题目的设计要求。鼓励学生和课题组自行拟定题目进行创新设计和深入研究,鼓励学生自己选取感兴趣的研究内容,鼓励学生对自己选择的题目制作出实物,学院可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或根据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报指导小组教师审核批准后完成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任务。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完成所规定的研究内容,每个小组要标明小组成员在设计中的具体任务,最终答辩时要标明总体工作中的贡献和工作比例,或者每个人负责的内容。 2.2设计环节及过程控制管理 学生在选题后进入方案确定环节,该环节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生首先在实验室中找到与自己所选题目相关的设备或机具,对其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与传动控制方式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测绘相关参数、绘制机构简图、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小组成员根据所选题目的任务要求,对运动形式、驱动方案、传动方案、控制方案等进行初步设计,确定多种预备方案。遇到问题需要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解决,指导教师只以启发式的方式辅助指导,既增强了互动性,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在资料搜集和制订方案过程中,培养了独立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的方案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性,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确定方案后,进入方案讨论环节,以小组为单位与指导教师分别进行讨论交流,该环节考查学生在设计中总体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如果方案问题较多或者不可行,指导教师会与学生共同讨论,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可行的改进方案,并由学生对设计方案自主改进和完善后,再与指导教师讨论交流,直至方案可行后进入具体设计环节。指导教师根据小组设计方案的质量给小组成员分别打分。为了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应对课程设计全程进行监控。中期检查就是一项有效的督导措施。该环节着重检查学生的设计进度及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采取ppt汇报的形式,首先每组的组长汇报课程设计的总体情况及进展,小组成员分别汇报各自的工作,然后进行讨论和提问,小组成员回答老师和同学的问题,再由指导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后由指导教师根据小组成员的工作及表现进行评分。课程设计的最后一天进行小组答辩,采取ppt汇报的形式,有实物的进行实物现场演示,指导教师根据汇报情况和完成情况现场打分。通过答辩的小组,根据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和修改建议,完善方案后上交纸质资料、电子版资料及实物存档。未通过答辩的小组,根据指导教师的整改意见修改后,进行二次答辩。 2.3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最终成绩由自评成绩(20分)、考勤成绩(10分)、方案讨论成绩(20分)、中期考核成绩(20分)及最终答辩成绩(30分)5部分组成,具体评定标准见表1。通过对每个小组成员每个设计环节的详细考核和评分,既有力监督了每位成员的设计过程和设计能力,又对每位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提供了相对合理的评定规则。 3课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3.1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因为课程设计被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的后半学期,由于课设时间与考研时间重叠,考研学生的出勤情况和时间投入较差,影响到本次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找工作的学生也不能保证充足的设计时间;一些制作实物或模型的小组由于网购材料和制作时间较长,个别小组会存在完不成的情况。其次是个别学生存在滥竽充数,不参与小组的实际设计工作。个别学习较差或懒散的学生,跟在学习较好的学生后面,经常出现小组3个学生中,实际只有1个学生具体设计,其他学生只是挂名。再次,因为设计过程中考研、找工作的人比较多,经常存在问题不能及时反馈、联系不畅等问题。 3.2改进措施 鉴于教师与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采取了如下一些改进措施。首先,将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进行适当调整,将课程设计的时间提前到开学初进行,课程设计过程及时间采取弹性制,具体安排上给学生充足的自由,但5个考核环节不变。例如选题在开学初进行,每组的设计时间最少3周;设计环节由学生自主控制,在完成相应环节后找指导教师讨论交流,指导教师根据各个小组每周的完成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分别进行方案设计讨论及中期考核和终期答辩。这样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可以给考研和找工作的学生充足的自由,制作实物的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调试改进,确保设计质量。其次,针对在小组里面不实际参与的学生,在方案讨论、中期考核、终期答辩等环节严格把关,小组成员分别介绍自己的具体工作和设计过程,指导教师分别针对每个成员提出问题,对于不实际参与的学生,一旦发现立即提出警告,并令其限期改进该环节的设计工作,该环节的得分降一档次,并在接下来的环节成为重点跟踪检查对象。再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QQ群、微信群,及时发布消息、共享资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联系通畅,减少因为信息闭塞、沟通不及时影响课程设计效果。 4教学过程实施效果 首先,本课程设计结合我院现有设备,反复进行讨论,选择确定了所有题目。针对我院农机实验室的先进农机装备进行电气化改进设计,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同时也结合了农业院校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研究对象看得见、摸得着,通过对机械的实际观察和操作,查阅相关技术资料、结合题目设计要求,能够很快进入设计角色,也增加了学生的设计热情,提高了设计的主动性。其次,实施小组分工合作设计方式,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具体的设计任务,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前3年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优秀的设计方案,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各部分的创新设计,并制作相应实物或模型,进行调试改进。另外,通过实施过程控制管理,严格把关每个设计环节,严格审核每个学生的设计工作,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不断完善每个环节的管理控制和全员全力参与,课程设计质量逐年提升。 作者:李卫 张军昌 黄玉祥 侯俊才 石复习 陈军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篇1 1深基坑支护现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开始出现,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高层建筑是城市建筑发展的未来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基坑的安全性、稳定性要求更为严格。在传统岩土工程施工中,基坑技术类型单一,一般通过放坡开挖、人工挖掘方式进行,导致基坑深度有限,无法满足时代需求与高层建筑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基坑存在的问题,取代了传统基坑,成为岩土工程的核心。目前,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支护技术不断更新、改进,有效地解决了强度低、工艺单一的局限性,为高层建筑施工创造了先决条件。但由于我国特殊国情,不同地域岩土工程特点不同,即使深基坑支护技术替代传统技术,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但在实际施工中同样存在诸多问题【1】。 2深基坑支护技术 随着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出现,支护类型的增多,为不同类型岩土工程提供了选择性。常用的支护技术有以下3种:1)地下连续墙支护技术。其具备防渗性良好、整体性良好、结构刚度大、适应能力强等优点,可应对各种复杂环境与地理条件,是一种可靠、实用的支护技术。当在软土层实施岩土工程、地下管线、周围相邻建筑对位移与沉降要求较高时,一般可采用这种支护结构。其具有可减少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对地质条件要求低等优点,如进入风化岩层或遇到砂卵石地层,通常可采用连续墙支护技术。此外,其整体性好、刚度大,可用于超深支护技术结构,但该支护技术对灰浆液的处理工艺复杂、造价较高。2)深层搅拌支护。这种支护方式主要通过机械装置将水泥、石灰进行搅拌,使其发生物理与化学改变,固化砂石、软土,起到良好的防护与支护作用。这种支护方式更有利于节省资金,但技术施工过程相对较为复杂,一般对7m左右深基坑使用效果更好。3)排桩支护。通过打孔、挖柱对柱列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并根据提前设计的形式进行排列,最终发挥抵挡沙土的作用。该种支护方式具有工程资源节省、工程进度较快的优点。但这种方式的不足在于必须使用混凝土帽石对2个柱子进行固定,达到整体结构稳定的作用,预防水、沙土的进入【2】。对于工程作业中所产生的泥土,为避免其对支护设施造成破坏,必须远离支护设施,以保证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同时,为预防深基坑坍塌,作业产生的泥土必须远离深基坑。深基坑支护作业支护方式,必须根据深基坑深度进行选择,以确保支护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3当前深基坑支护存在的不足 3.1支护结构设计不合理 我国是通过极限平衡理论计算深基坑支护结构,但设计结果与实际受力存在较大出入。以相关工程实践证明:从理论上讲深基坑支护结构匹配极限理论计算安全系数,但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受到支护机构系数影响,支护结构与相关要求存在出入,无法达到相关要求。 3.2未充分进行深基坑取样 根据相关规定,岩土工程开展中,需要对地基土层取样,并充分分析,为深基坑支护技术提供数据支持,以确保土体满足岩土工程相关物理学指标,为支护结构设计做保障。同时,需要根据国家开挖指标,对深基坑进行钻探,开挖内部,进而降低造价,从根本上降低勘察工作量。受到土样的复杂性特性影响,土层特性并不能完全凭借土样评估,导致实际情况与结构设计存在不同。 3.3空间效益差异性 深基坑坑内位移具有中间大、两边小的特性,长边深基坑坡度稳定性相对较差,易造成空间问题。以往岩土工程中,传统基坑支护结构是以设计平面应变进行,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形状深基坑工程设计存在巨大差异化,对此,必须以平面设计应变方案做参考,科学、合理调节支护结构,满足开挖空间需求。 3.4支护结构设计不准确 岩土工程安全性与工程质量及深基坑支护结构压力大小存在必然联系,因此,在岩土工程中,我国一直采用朗肯理论与库伦公式计算土质复杂情况。面对复杂的深层坑开挖,易受到内摩擦角、黏聚力、含水率等诸多因素影响,对于支护结构实际受力极难进行估算,导致支护结构设计参数计算与实际受力差异化。有研究指出,内摩擦角相差5°的支护结构,承受的主动土压力有明显差异,开挖后土体凝聚力与原土体凝聚力不同。因此,施工工艺与支护结构的差异会影响土体力学参数。 4施工技术措施 4.1强化施工质量 岩土工程中,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做好过程控制是保证深基坑支护施工质量的关键,通过严格的管理控制措施,及时发现施工环节中存在的隐性、显性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进行纠正补救。对此,首先要加强管理者的监管意识,从管理层加强管理制度,确保施工中严格依照设计方案执行,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工程质量。施工前,需要充分做足准备,施工人员需要详细阅览图纸,并熟悉施工流程,依照地质资料、施工环境、图纸等科学、合理规划施工进程,确保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的顺利完成。岩土工程施工时,需要明确目标、了解任务,摆放好锚杆位置,型号、数量、长度设计合理,适当增加放坡系数、扩张钢筋范围等,保证对工程的审核。坚持深基坑支护、岩土工程开挖分段、分层进行。将设计方案、土方具体开挖方法、开挖顺序等有效结合,依照相关原则,避免出现违规开挖的情况,影响工程质量,从根本上提高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质量。 4.2加强变形观测力度 深基坑支护的主要变形观测包括:基坑边坡变形观测、地下管线变形观测、周边建筑变形观测等。通过具体观测相关数据,对岩土工程支护设计中土方开挖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实际施工中土方支护设计的具体情况,可通过偏差分析进行了解,进而及时掌握土方开挖沉降与深坑土体变形影响。施工过程中,需要及时修改设计偏差数据,尽早采取应对措施,确保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 4.3优化设计理念 我国岩土工程不断发展,深基坑支护技术发展空间巨大,在支护工程设计理念中,需要随着岩土变化与实际支护结构承受力,调整转变规律,促使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进一步完善。受到我国实际情况影响,目前,尚无统一的设计规范,一般根据库伦理论与郎肯理论确定实际土压分布情况,且引用“等值梁法”计算支护桩,避免实际设计与施工方法存在的不足。但受限于郎肯理论影响,实际计算结果存在不同,导致支护设计存在安全性与经济性问题。在当前情形下,需要以生产施工实际情况为基准,制定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将国内外先进理念引入国内设计理念中,摆脱传统方法的制约,建立现代化信息动态设计体制。 5结语 目前,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支护结构设计不合理、未充分进行深基坑取样、空间效益差异性、支护结构设计不准确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强化施工措施,在未来的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工作中,必须以更高的标准对待,减少施工中的不足之处,提高施工质量。 作者:郎雷亮 单位:山东建勘集团有限公司 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篇2 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岩土工程基坑开挖深度不断增大,对支护施工也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支护施工效果是影响岩土工程施工安全与效率的重要因素。虽然目前有更多新型技术与材料被应用到深基坑支护施工中,并取得了一定的质量效果,但是从整体看还存在部分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分析,明确施工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基于此来选择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争取不断提高深基坑支护效果。 1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分析 建筑工程高度的增加,使得地基的开挖深度也不断增加,为保证其支护施工的安全性,就需要在支护施工时与基坑工程其他相关工程相互协调,从土方开挖、降排水以及机械利用等方面着手,确定支护施工的合理性,提高施工技术的规范性,提高基坑支护施工的安全性、长久性与稳定性。深基坑支护技术常见的有深层搅拌与钢板桩支护、排桩支护与地下连续墙体支护、锚杆与内支撑支护等。第一,深层搅拌与钢板桩支护,主要是利用水泥固化作用,施工前用机械进行充分搅拌,提高材料硬化的速度与效果,对深基坑软土层形成有效支护结构。第二,排桩支护与地下连续墙,主要是将钢筋混凝土管桩视为挡土结构,通过柱列式布置完成对钻孔与挖孔的施工。此种支护技术必须要控制好桩间距路,以工程实际情况为基础,来选择应用密排布置或者疏排布置方式。第三,锚杆与内支撑支护。锚杆与内支撑是深基坑墙体的重要结构,具有刚度大以及变形小等特点,可以有效提高基坑结构稳定性与长久性。 2深基坑支护常见施工问题 2.1设计不合理 在对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进行设计时,需要应用专门的公式对支护结构压力、安全以及工程质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计算,提高支护施工的适应性。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在用公式计算时,适用范围多为简单结构以及深度较浅的基坑,对于弯角多、含水量大、体量大以及深度深的基坑工程来说计算结果精度低,进而对施工效果产生影响。例如会导致内摩擦角度过大,或者改变静距离,降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一般来说细长结构深基坑支护稳定性比极高,对于长宽比较小的岩土工程因为设计不合理,经常会出现坑内位移问题,使得基坑开挖空间过于狭窄,影响支护结构的正常施工。另外,在计算时物理参数选择不当,也会加大对基坑结构与土质特点计算分析的难度,影响工程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2.2取样不完整 在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设计阶段,需要对基坑土样与石方进行取样分析,确保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即以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规范要求为依据,利用钻探取样的方式对深基坑进行全面勘察,在整体上掌握深基坑结构特点。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单位为降低造价、缩短工期,在取样阶段随意减少取样数量,缩小取样范围,导致取样分析不彻底,取样分析结构不能代表岩土工程深基坑地质与结构特点,影响施工方案的设计效果,拉大了设计方案与工程实际之间的距离。 3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优化措施 3.1优化支护施工设计 为提高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落实的有效性,必须要从设计阶段进行优化,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提高计算方法应用的精确性。并且,要在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规范基础上,对传统设计理念进行优化,即从工程建设现状出发,选择最为合适的设计方法。施工设计时除了要基于传统理念建立真实信息反馈动态系统外,还应加强对结构变形的控制,做好地面超载情况的计算与确定,并合理转化平面效应与空间效应。另外,设计时还要加强对各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从综合角度出发,提高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调节,提高深基坑支护施工效果。 3.2优化基坑开挖施工 对于岩土工程深基坑施工,应采取先支护后开挖的施工方式,在实际施工中要尽量缩短建筑深基坑暴露的时间,提高支护结构施工的后期效果。并且,为提高支护结构施工质量,还应保证整个开挖过程的连续性。另外,深基坑开挖时土方的堆放与运输也是重点管理内容,避免将开挖土方堆放在深基坑周边,按照相关要求开挖土方至少要距离基坑2~3m,应由施工人员来计算安全距离,并控制好土方堆放高度,确保其不会对基坑支护施工造成影响。 3.3优化支护降排水施工 降排水处理是岩土工程深基坑施工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水下施工的工程,很容易出现流沙与管涌问题,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护壁土体塌陷的问题,不但会影响正常支护,同时也会增大安全威胁。因此,岩土工程深基坑施工时,要避免在水下施工,积极做好降排水处理,一旦发现地下水超过基坑表面,立即采取措施降水施工,确保基坑底部的干燥性,提高施工环境的安全性,并且可以增强基坑底部的稳定性,提高深基坑土体固结性以及地基结构的抗剪性能。 4结语 深基坑支护施工是岩土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其在施工时受各方面因素比较大,虽然目前有更多新型理念与技术被应用其中,但是还存在一定不足,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结合工程施工特点,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争取不断提高设计、施工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控制效果,争取不断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作者:刘帅 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篇3 1引言 在建筑工程中,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综合质量,必须加强基础工程的建设,确保高水平地完成基础工程,只有深入了解深基坑支护技术,明确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具体要求,将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中,才能够有效建筑工程质量,因此对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进行详细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概述 深基坑支护主要是指规模较大的建筑物中支护结构或者深度在5m以上的地下室工程,是为保障地下结构施工、基坑及其周围环境安全所采取的一种技术措施。就支护形式而言,通常可分为钢板柱、排桩、搅拌桩、土钉墙、地下连续墙、柱列式灌注桩等多种支护工艺,且各有特点,适用条件有所不同。在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技术不仅仅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地基处理技术和工艺,而且还能够为建筑基础承载力和强度提供有力支持,有利于有效改善整体基础施工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而保障基础工程整体质量。深基坑支护是一个包括基坑开挖、支护、防水和环境保护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其成败与工程质量、工期和造价息息相关,而且会对周围的构筑物和生态环境有所影响,这就要求在建筑工程中应用深基坑支护技术时,注意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支护工艺,同时加强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以此最大限度发挥其技术优势。 3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要求 3.1深基坑支护的设计要求 在建筑工程施工结构体系中,深基坑支护设计至关重要,在保证深基坑支护具有稳定性与变形性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基坑结构出现的滑动、倾倒破坏以及四周环境的损坏都属于深基坑支护技术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而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主要表现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周边土体产生支护结构变形或者很大变形的影响。而没有针对深基坑结构的稳定状态进行极限状态的分类。因此,深基坑支护技术在建筑工程不断应用过程中,一定要保障其深基坑支护的承载力的安全系数,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建筑工程支护的稳定性。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保障建筑工程的支护的稳定性前,一定要注意在深基坑支护设计计算时,严格控制位移量,这样才能够有效预防深基坑工程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除此以外,在对支护结构的变形进行计算时,一定要考虑对周边环境影响,要控制好支护结构变形,从而保障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所以要随时监控水平位移状态。 3.2深基坑支护的技术要求 深基坑支护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要依据建筑工程的地质条件、深基坑的边缘距以及占地面积等方面在结构设计上进行合理设计,只有在建筑施工合理利用深基坑支护技术就可以保证建筑工程安全。深基坑支护技术还具有防水性,从而预防建筑工程出现渗漏问题,这样就可以保证建筑工程的稳定性。 4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分析 4.1混凝土灌注桩支护施工技术 混凝土灌注桩的详细流程包括:对钻孔的场地进行平整操作、测量放线布孔、挖出排水沟并且布置出泥浆池、使桩机就位、准备好泥浆、用钻机进行钻孔操作、洗孔清孔、布置钢筋笼、浇筑灌注桩水下混凝土。混凝土灌注桩在质量检验上比起其他桩种较为严格,所以在现场施工时,不仅要将施工措施事先规划好落实好,还要对该工艺流程的各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严格执行,这样才能确保工程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并且可以提高工程支护的质量,达到建筑工程预期的目标要求。就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来看,该施工过程需要做好各种辅助的施工措施,包括测量放线布孔以及对场地进行必要的平整处理、机桩准确定位、泵的提升速度控制等等,这样才能提高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质量,使基坑支护达到预期的目标。 4.2锚杆支护施工技术 锚杆支护指的是在边坡、岩土深基坑等地表工程及隧道、采场等地下洞室施工中采用的一种加固支护方式。即用金属件、木件、聚合物件或其他材料制成杆柱,打入地表岩体或洞室周围岩体预先钻好的孔中,利用其头部、杆体的特殊构造、尾部托板,或依赖于黏结作用将围岩与稳定岩体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悬吊效果、组合梁效果、补强效果,以达到支护的目的。这种支护形式可以增加支撑体所承受的拉力,增加了其稳定性,使其不易变形。同时该支护形式还可以节约能源以及人力资源,并且具有高效的特点。根据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法,在深基坑支护期间,周围建筑物无明显变形现象,且坑壁稳定性很好,没有出现坍塌的现象。综上所述,混凝土灌注桩支护和锚杆支护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比较高,不仅可以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使周围的建筑物构筑物受到的影响很小或不受影响锚杆的构造见图1所示。 4.3组合型支护施工技术 土地环境条件有很大差别的深基坑内部,就应当根据当时的环境条件使用组合型支护的方法,使得各种支护结构类型充分发挥其优越性。支护类型主要是:组合钢筋混凝土的H型钢和灌注桩与水泥土墙;组合预应力锚索和土钉墙;组合水泥土搅拌桩和土钉墙;组合微型注浆桩和土钉墙;组合桩间高压旋喷桩和钢筋混凝土排桩;组合各种支护结构由高压旋喷桩和水泥土搅拌桩造成的封闭止水帷幕。这些组合型支护结构中,深基坑支护近些年最主要的形式是土钉墙和排桩的支护结构。 4.4自立式支护施工技术 水泥搅拌桩挡墙支护和悬臂式排桩支护是自立式支护的主要形式。水泥搅拌桩挡墙支护其优势在于即使深基坑内没有支撑,也能够使得地下工程和机械挖土正常施工。但是,这种支护方式挡墙面积太大,在施工过程中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和含水量会影响支护强度。悬臂式排桩是利用人工冲、钻孔或者挖孔灌注桩,其应用优势在于即使深基坑内没有支撑,也能够使得地下工程和机械挖土正常施工。但是,如果地质条件差或者坑基深,则会使支护桩顶部的水平位移加大,增加工程的成本和造价。所以这种方式通常运用在坑基小于等于6m,并且地质条件好的施工场地。自立式支护施工技术的应用优势在于高整体性、高稳定性、大厚度的坑基挡墙、高效率,并且深坑基的隔水效果很好,造价也不高。 5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分析 5.1工程项目概况 某工程项目拟建一栋26层办公楼及地下车库,建筑高度为88.4m。基坑开挖坑底的最大标高为-6.9m,±0.000与高程24.6000m相当。施工场地基本平整,基坑周长为362m,基坑面积为12980m2。 5.2支护施工技术要点 该工程的土方开挖深度为6.9m,属于大规模深基坑施工工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基坑支护施工需要与土方开挖施工进行良好的协调及配合,确保工程的施工的效率与质量。清理施工现场,确保整洁无杂物后,对土钉锚喷支护进行部分分层开挖支护操作。完成支护桩施工后,需等待其强度达到百分之百后,才能够进行支护结构施工操作,包括土钉喷锚施工、土方开挖等,以便加快施工进度,提升效率。 6结语 综上所述,在岩土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至关重要,因此必须不断创新创新和改进深基坑支护技术。在岩土工程施工中,首先需要明确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要求,然后结合工程实际需要,选用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技术,包括混凝土灌注桩支护施工技术、锚杆支护施工技术、组合型支护施工技术以及自立式支护施工技术,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岩土工程施工中出现深基坑支护问题,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严元.论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措施[J].城市建筑,2012(11X):56. [2]任艳秋.论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措施[J].黑龙江科学,2014(03):52. [3]章鸿锋.论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2013(29):131. 作者:张建磊 单位:贵州正业工程技术投资有限公司
1引言 在当前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土木工程建设行业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在此情况下,人们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应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从各施工环节入手,如施工流程、管理制度、施工人员安全等方面进行有效进行管理。但在实际的施工管理中,施工内容较多,施工管理难度较大,需要从业人员从多因素,多角度出发,提高管理水平。 2土木工程管理的内容 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由于土木工程施工内容繁杂,且施工环节较多,因此,施工管理工作的难度较大。一般来说,土木工程施工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员因素、材料及设备因素、环境因素等,因此,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需要对这些方面进行着重管理。 3土木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极为重要,其素质水平直接关系着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施工现场,由于施工人员多为农民工,专业程度不高,技术操作能力也无法得到保证,因此,不仅无法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管理也难以得到有效落实;此外,管理人员是施工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其素质水平直接关系着管理效果以及工程能否顺利进行。而由于施工单位管理部门的构成情况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当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管理能力时,不仅无法保证施工管理的有效性,也无法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并且在需要处理一些问题时,也无法较好地完成工作。 3.2土木工程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制度的规范,我国土木工程行业也不例外,对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施工管理制度可以为土木工程项目的整体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保障,因此,只有在健全的管理制度下,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但就我国目前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大部分施工单位都在应用传统的管理制度以及管理规范,由于这些管理制度的落后,无法满足当前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且内容不够全面,对工程管理工作中的一些细节无法进行系统管理,对现场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阻碍作用。 3.3施工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机械化施工的发展,因此,在我国土木工程施工现场会使用到较多的机械设备,但由于施工设备对技术施工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在实际施工中无法实现机械和人力的有效结合,常采用人工操作方法,在此情况下,不仅工作效率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还会为工程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在施工中常出现一些不按规范进行操作的行为,不利于保证施工安全,甚至会引发安全事故。高处坠落是造成土木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事故发生总数中占比最高。总而言之,在土木工程施工环节,施工人员必须要提高安全意识。 4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对策 4.1加强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加强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施工管理单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帮助管理人员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并明确其职责,设立激励制度,从而充分地调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2)需要定期开展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培训活动,帮助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施工水平,进而提高整个团队的管理效果。 4.2构建健全的管理机制 为了促进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保证各项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健全的施工管理机制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实的基础,并使工作人员按规范执行工作,推动施工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相较于国外的管理情况,我国在土木工程管理机制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并且我国实际落实度有待提高。因此,还需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吸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对当前的机制进行优化和完善。此外,还可以建立合作管理机制,将管理工作的职责落实到个人,形成有效的群众监督机制,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4.3土木工程安全防护 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因此,为了保证工程的施工安全,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应规范施工人员的施工操作,并为施工人员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装备,如脚手架、安全帽等,通过加强个人安全防护配置的方式,有效提高施工安全性。此外,施工单位还应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特点,合理地在施工现场安置安全管理设施。在高空作业环节,必须在进行高空作业的区域内安置防护设施,如围挡以及封闭性安全网等,还需要及时清理施工现场,避免对施工人员造成二次伤害。最后,在进行设备操作前,还需要详细检查施工设备,并排查安全隐患,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从而有效提高施工设备的安全性。 5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土木工程行业迈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面临着机械设备的使用和人员管理的复杂性。若管理工作不到位,不仅会出现施工质量问题,还可能会引发重大的安全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为了更好地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重视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推动土木工程建设行业的长远发展。
0引言 我国进行岩溶地层交通基础建设时,大量使用了岩溶地层桥梁钻孔桩基础施工技术。因此,技术人员需要不断改进桩基础钻孔机械设备,将该设备技能水平进一步提升,如此一来,在实践应用中才能使用得更为方便。与此同时,鉴于桥梁钻孔桩基础施工技术使用起来极为简便,且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实现施工质量的有效提升,该项施工技术现已在地质施工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就现阶段的岩溶地层桥梁钻孔桩基础施工技术而言,其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对岩溶地层,桥梁钻孔桩基础施工技术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提出合理且科学的解决方法。 1岩溶地层桥梁钻孔桩式基础施工技术介绍 1.1施工难点 据相关研究表明,岩溶地层桥梁钻孔桩基础技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的难点在于,地质条件本身具备的连续性极易被岩溶地貌的特点所影响,如果施工人员没有维持好施工现场的秩序,地质条件将会遭到破坏。岩溶地貌,另一个被广为熟知的名称是喀斯特地貌,该种地貌的主要构成是石膏、石灰岩以及岩盐等可溶性岩层。该种地貌所在地区长年受到大量地下水的影响,致使岩溶被侵蚀,进而出现沟槽或者溶洞。那些被侵蚀的岩溶地层,往往不具备统一的形态,而其大小规模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如此一来,则会对桥梁钻孔桩基础施工产生较大的影响,无法有效保障施工的质量。此外,和其他钻孔技术相比,岩溶地层桥梁钻孔桩基础施工技术更为复杂,因此容易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产生许多的问题,常见的有漏浆,混凝土泄漏等。如果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则会给整个施工过程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由此可见,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对孔洞分离以及溶洞硬化的问题进行科学处理,从而获得较好的施工效果。 1.2地质条件 在任何一个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最先需要做的就是对现场进行勘察,进一步分析施工现场的地质结构性质和类型,在了解相关资料后,方可制定科学且合理的施工方案进而开始施工。对于岩溶地层钻孔灌注桩施工而言,第一项工作也是如此。在实际施工工作开始前,施工人员需要对桩基的结构和所在地区地质条件进行充分了解,如此一来才能对溶洞的规模和准确位置加以确定,从而有效保障施工质量。就现阶段而言,对岩溶地层的地质条件进行勘察的方法,主要有地质钻探法和施工探测法两种。 1.2.1地质钻探法 所谓地质钻探法即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地面进行钻探,是现阶段地质勘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相关人员需要对桩基位置加以确定,然后对岩溶发育的基本情况进行有效分析,例如溶沟、溶槽以及溶洞等,这是地质勘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后在进行施工之前,需要仔细检查每根桩基,确保其符合相关的标准和地质要求。根据溶洞类型和实际面积进行施工方案设计,特别是针对复杂地质环境时,施工单位需要提供全面的现场资料和材料资料,以防止因资料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出地质钻探的效果,进而给地质工程施工质量带来影响。 1.2.2施工探测法 在拥有平整场地的施工现场,通常会使用施工探测法。该类施工现场往往会因为地面标高而出现大量的波动,如此一来,施工人员则无法通过地质图纸对溶洞的位置进行确定,进而给施工过程带来大量的安全隐患。所以要通过钻头的冲击响应反馈,对溶洞位置加以了解,这也就是施工探测法。在应用施工探测法时,需要有拥有较高技术水平和丰富经验的施工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根据已有的图纸以及相关资料开展探测。就其本身而言,施工探测法具有角度的优势,在其实际运用中,能够对溶洞的具体大小和形状加以确定,进而让施工单位可以从容应对出现的问题,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该种方法的使用往往伴随着极大的风险,施工单位须谨慎选用该方法。 3岩溶地层桥梁钻孔桩基础施工方案 岩溶地层钻孔桩施工技术不仅会给施工质量造成影响,同时还会给人们带来生命安全威胁。所以施工单位在进行岩溶地层桥梁施工时,需要派遣拥有丰富经验的施工人员,其可以在钻孔过程中发现问题,对钻孔故障类型进行准确判断。施工单位也因此可以针对问题设计出相应的钻孔方案,保证钻孔工作的顺利完成。常见的岩溶地层,桥梁钻孔桩基础施工方案有以下几种。 3.1泥浆造壁法 该方法应用原理在于施工人员能够可靠掌握溶洞的类型,然后根据不同溶洞特有的性质,对其内部填充物作出判断,从而确定出溶洞的流塑性。此外,在选用具有较高质量的泥浆时,一定要合理进行操作,确保泥浆起到护壁的作用,因此,施工人员需要知道正确的泥浆调配方法和恰当的比例。在应对尺寸中等的溶洞时,往往会使用泥浆造壁法。 3.2钢护筒跟进法 钢护筒本身是一种辅助方法,该方法往往用于深水钻孔桩的实际施工过程中,钢护筒的作用在于能够进行桩基定位,施钻导向且保护孔口,维持孔内水头压力等。要想在岩溶地区顺利开展钻孔桩基施工,需要对其地质情况进行勘察,得出其中关联关系,进而让施工人员发现施工现场的问题,对孔洞坍塌,泥浆流失的现象起到预防作用。此外,如果在该过程中出现了混凝土泄漏的情况,则会对导管的埋值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施工人员需要对钢护筒跟进法加以合理运用,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将其护桩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而保证桩基的可靠与稳定,一定程度上维护现场的施工安全。 3.3密闭压浆法 密闭压浆法利用化学原理加固泥浆,该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配备高压输浆泵,通过相应设备把化学浆液灌入导管,从而保证泥浆的均匀性,然后把其压入地层,使松散的砂石或岩石裂缝间充满泥浆。待到泥浆凝固,则可以构成一个新的结构。人们往往称之为人造石。 3.4施工过程常见问题 对于岩溶地层的桥梁钻孔桩基础施工而言,最为常见的问题包括了卡钻、漏浆、埋钻以及混凝土泄漏等。相关施工单位需要针对这些常见故障,提前做好准备措施。同时,应该安排相关人员在施工前调查现场,对施工难点和易发生故障的位置加以确定,进而为后续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从而实现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的有效提高,给施工单位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 4结语 综上所述,岩溶地层钻孔桩基础施工相对复杂。施工单位在施工工作开展前,安全防范措施一定要做好,且对施工人员加强指导和培训,从而使其施工技术得到提升且熟练掌握相关机械设备的使用方法。与此同时施工单位需要对钻孔桩基的难点加以了解,结合施工现场的情况,阅读相关资料,从而完善施工图纸的设计,完成科学施工方案的制定,进而使岩溶地层桥梁钻孔桩基础施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带动着科学技术领域的革新与进步。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科技创新方面提供了理论的基点,使得技术领域不断出现借鉴与融合,更大的扩展了技术空间。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在此种背景下产生的,它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其它多种技术于一身,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重要体现。正是基于此,我们看到了该技术的发展空间。 1机电一体化技术 在1990年左右的时候出现了机电一体化的概念。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此项技术日臻成熟,并在实践运用的领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此项技术是将重工业领域的机械、电学领域的电工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等多种技术和设备集合起来,并于集中为一体的方式运用与实际的操作中。此项技术的核心设计主要分为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大类目。具象化的描述,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以下几个层面:机械技术的运用、电子技术的使用、计算机编程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从技术层面来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相比于其它技术的优越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运用的技术种类和设备资源较多,从而实现了其本身功能较多且可以在多领域内使用,同时由于技术先进,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电子化的测算,为产品质量的检测提供了保障;第二,将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运用于其中,在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上也更容易检测产品质量。对整套系统运用编程技术,使其后期维修更为便捷。第三,此技术对于生产线的安全性能有较高的保障。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使用范围较为宽阔,在计算机集成制造领域、数控机床领域以及制造业等领域内都可以使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此技术通过运用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将各种分散的物质予以集合,然后形成一种智能化的集成系统,可以用于零部件的生产和使用。它的出现使得各类行业资源得到了整合,在生产、研发以及经营的各个环节中都充分发挥了其作用,实现了各类资源的全部整合。数控机床是基于电子计算机通过其编程系统控制的一种能够实现自动化的机床设备。此设备无论是设计原理还是设计结构等方面都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此原理是通过单板、单片机为主要的控制系统,再附加芯片技术进行组接,从而形成合理的结构。此技术不仅能够运用于简单的加工,还可以实现多维度的仿真技术,且在其运用过程中还能够实现实时控制以及问题反馈等。柔性制造系统的概念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制造业领域而产生的。因为其是将数控机床、智能化系统和仓储系统全面整合集中装配在一起而形成的,这样的系统更具有可装配的空间,可以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而进行组装和整合,从而更好的满足生产。 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如今,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在各个领域,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革新,此技术将会日臻完善,并且运用的各种高精尖领域。从目前来看,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可以体现在如下几点:首先,随着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实现绿色发展、更好的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资源,并且实现节能、减排,是近段时间对于我国工业产业发展的一项巨大挑战。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未来的发展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面临的问题是,要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低污染和废弃物的产量,同时最大程度的实现循环可利用,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发展趋势。其次,朝向微型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就目前的市场经济现状而言,宏观经济逐步向微观经济转型。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代表的发展趋势也是逐步的向精细化方面发展。从技术层面而言,纳米技术、微米技术的普及以及广泛应用,对于机械精细化的要求更高,从这个方面也推动了其向精细化发展的可能。目前,研制出的微型机电一体化产品,对于原材料需求较少、其机器本身的自重较轻、对于能源需求量少,使其不仅在工业领域施展拳脚,也扩展到了医疗以及其它行业领域。第三,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法面面,机械智能化的发展理念也深入人心。智能机器人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它不仅能够在替代人类从事危险性较高的工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大量的用途。除此之外,由于智能仿生技术的发展,各类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芯片的方式植入机器人体内,使得机器人的功能日益强大。此技术运用在机电一体化领域,使工作的精细程度大幅度的提高。第四,网络化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已经被连接为一个村落。集中体现在互联网与物联网相关联的模式,促使机电一体化向网络化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生产模式已经无法达到现在的要求。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机电一体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机电一体化也在不断的革新和进步,从而更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未来的发展中,机电技术一体化技术要注重科技含量的提升,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追求技术进步的时候,更有注重实际的效用,从而使得经济效益和科技进步协同发展。
高中生的心智发展已渐趋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高度发展,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中英语教学应符合他们的情感态度发展要求。现有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大多仍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负责听。教学的方式基本是按照单词、短语、语法的讲解,然后把课文翻译一遍。这已不适应英语教学的发展和要求,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给予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机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想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要的就是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积极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所以,在平时的英语课堂中,我们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英语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学习”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并影响着教学这一师生双向活动。尤其在英语学科,内容复杂、知识点多,单是依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学会自学,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构建出一个知识体系,才可以自己独立地阅读相关学习材料,并系统地学习,同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树立起学英语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有效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课堂的掌控能力 传统英语课堂的“满堂灌”约束了原本个性鲜明的学生,导致了优秀生原地不前,后进生跟不上步伐,课堂上浪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学习效率极其低下,学生极易养成随大流、不动脑的坏习惯。在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满堂灌”已失去存在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将自己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发言、展示的机会,促进他们学习方式的变化,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死读书、读死书变为积极、活泼、创新的探究者。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念 实现高效的英语课堂的前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然而绝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差,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缺乏自信心。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鼓励激发,如采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组织班级英语演讲比赛及分组教学等方式,打破传统板书教学模式的禁锢,全面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念。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控,消除对英语学科的畏惧心理,让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以调整英语学习的策略,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和思考,逐步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念。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过程和谐发展的保证,是创新课堂的内在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和蔼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要放下架子,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彼此尊重、互相合作。适时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好耐心的“倾听者”,以此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另外,教师要通过课外活动积极深入到学生中去,主动关心、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和学生交朋友,逐渐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 (四)用“任务型教学法”因材施教,形成独特的教学方式 任务型教学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通过完成一系列任务,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促使他们愿意学,才会学得好。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各种交际活动任务,创设一个基于对话的相互合作的英语学习课堂,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体验学习语言的过程。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探究。另外,由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措施,布置不同任务,实施因材施教,为每位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适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知识是手段,而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才是目的。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适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学习方法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技巧,学会学习,使得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的、主动的求索过程。在英语学习中,如果学生能有效地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如阅读技巧、听力技巧、写作技巧等,不仅有利于他们朝着正确的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为自己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综上所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所以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因材施教,形成教学方式的个性化,并适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在学习英语中树立自信,主动学习英语,真正掌握英语。
1高校图书馆空间发展的新方向 空间再造的新标准应具备以下特征:(1)图书馆不在是封闭的、静止的空间,而是各种要素、信息密集连接的流动、共享型空间,各类知识流、信息流在图书馆虚拟空间以及实体空间范围内自由流通,相互交融、影响,形成激发学术创新的新空间形态。(2)高科技应用空间,为了适应高校教学变革和战略发展,图书馆的空间应该越来越多的融入支持多种多样学习和教学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为丰富多元的学术及其他科研活动提供保障和智能支持。(3)、拥有较为完备辅助支持服务的学术空间。如软件应用、数字学术中心的科研项目规划,大数据、知识产权保存和保护支持等先进配套化服务。 2图书馆空间再造的主要类型 2.1学习共享空间 图书馆通过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为读者营造出交流、分享、协作的学习环境,就应该设立交互学习、协作创新、自由共享的学习空间,该空间根据不同的读者,提供多元化服务场所和设备,要设立安静学习区、朗读区、电脑区等,应配备先进的软硬件设施,如多方位、多功能电源插座、网络接口,配置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如印刷型、多媒体和数字化,让学生在开放的实体空间,借助于网络的力量,人工智能把有价值的信息集结起来,再传播给其他读者,实现信息自由流通,相互启迪,进发出新的创意与灵感,让读者在图书馆开放共享的空间中,利用不同资源,索取所需信息,整合成个人知识资源体系和知识体系,为读者学习讨论和学术研究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服务,成为学生共享的数字环境与资源。 2.2协作学习空间 图书馆是学生交流、学科交叉的重要场所,应该设立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和集体化的公共空间为学生提供灵活自如的交流空间来满足学生小组创造性学习。协作学习空间一般要设置大小不一的很多间的小组讨论室和研讨室,设置报告厅、会议室、培训室、展厅等场所,形成以文献信息服务为主兼顾学术和其它社交活动,配置可移动的和固定的白版墙、投影仪、无线网络、电脑、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等,配置带轮子的桌椅,具有可移动性和重组性,便于学生灵活使用,使学生在图书馆开放、综合多功能的空间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协作讨论,提高学习生活能力,提高交际水平。提升人文素养,使学习小组和学生社团进行学术研讨、教学培训、创新赛事,多种社团活动等,学者、专家可以来做学术报告和讲座,学校科研团队可以在此召开项目工作会议。 2.3创新智能应用空间 先进技术和设备时时处处吸引读者的关注,空间再造及新添设施必须体现新技术在图书馆的渗透,从数码体验中心、3D打印机以及人工智能在创新空间的应用,标志着图书馆逐渐承担起了前沿、创新技术应用中心的职责,一方面图书馆要为多模式的科研和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和智能保障,如设立在线学术交流的网络研讨会技术及设施,支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公共教育资源远程的存取技术与手段。另一方面,数码体验空间设施要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为读者提供数字化经典阅读体验、新技术和新设备体验,多媒体课程点播、提供平板电脑、电子书移动设备供学生体验使用,同时提供相关内容服务、培训服务和技术支持,让学生感受到新设备、新技术给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和体验。 2.4休闲娱乐空间 图书馆要设置比较舒适、温馨的休闲放松空间为读者提供讲座交流、主题展览、名著赏析、电影欣赏等休闲娱乐放松情绪的空间,让读者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充分体验到舒适、放松、休闲、温馨。图书馆要设立各种文化俱乐部,开办文化节、音乐节,并不定期地举办数字沙龙、阅读沙龙、外语角等主题活动,让读者在这里放松、聊天、交友,让有共同志趣的读者在这里畅谈,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亲和力,使空间变得更加人性化。 3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原则 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建设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势在必行。所以图书馆空间再造不能盲目模仿,必须经过缜密而周到的前期调研方可进行后续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 3.1以读者需求为核心的原则 新空间的核心服务应该紧紧围绕读者的需求,在空间再造初期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进行调研,广泛征求读者对个性化空间的需求,以创新思维做向导,大胆设计规划,谨慎科学论证,力求满足读者学习、研究、交流、创新等多方要求,要注重读者使用和体验的便捷性,又要使读者感到舒适、放松,从而提高图书馆空间服务质量。 3.2环境设计应低碳环保、安静优雅 低碳环保是全球性重要话题,图书馆是高能耗人员密集场所,在空间再造时要突出低碳环保理念,做出环保表率,在新的空间设计上要在楼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并利用可再生能源,所有楼层空间灯具要采用智能化控制,使用绿色环保的装修材料,同时,对空调系统进行科学调节,对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进行调节优化,降低高能耗,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打造绿色低碳的校园典范。 3.3营造学术氛围,创造复合、灵活、便利环境 空间再造的根本原则就是为读者营造一个灵活、协助、共享、智能的空间环境,打破空间的“条块分割”,实现空间边界“模糊化”,创建网状立体的多功能随机组合,开创具有变通性、灵活性、自由、多元、开放便利的复合型空间,充满文化韵味和学术氛围,让读者愉快舒适,流连忘返。 3.4重视人才培养,增强多单位合作 空间服务离不开高科技人员的付出,图书馆应加强内部职工培养和教育,激励图书馆员不断自我提高和学习,另外,还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学校和其他单位的合作,引进各学科人才和专家,共同开展个性化服务,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品质。 参考文献 [1]孙伟佳.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与评估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7. [2]白茹玉.我国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再造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3]于永丽.中美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践探索与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8(1). 作者:董保玲 单位:河南大学图书馆
1校园一卡通系统的运维管理 在我校,校园一卡通的建设和运行由信息化建设处(原网络及教育技术中心)负责,据统计,约1/5的高校一卡通系统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和系统建设。从财务角度看,校园一卡通管理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一卡通综合业务人工投入过多 校园一卡通综合业务主要包括现金充值、非校内人员就餐办卡、培训部门学员卡批量办理、持卡人换卡、异常问题处理等,其中,主要的业务为现金充值和持卡人换卡。为了加强资金管理和解放人力,我校于2015年启用了自助现金充值机,缩短了人工充值时间,但现金管理的成本和风险太高。自助现金充值机24h全天候工作,导致时时都有现金滞留在机器,无法做到日清日结。目前,人工充值仍被保留,但人工充值平均每天的业务量不到100笔,造成极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1.2岗位职责设置不科学 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角度来看,校园一卡通管理岗位权限设置不够科学。岗位一般包括充值补卡、资产设备材料管理、财务记账、银行对账、后台数据维护等。岗位设置边界不清晰,前台对外服务人员没有权限限制,造成现金充值、补卡、账户管理、数据录入和删除都能够办理,责任不明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比如,银行转账充值失败问题的处理中,必须核查该笔转账业务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要为校园卡补写入该笔金额,需要核查确认后方能以补助形式向持卡人校园卡账户补发。在我校,除了核查系统转账记录外,还需要持卡人提供纸质转账扣款记录,补助后由本人签字,留作凭证。但不少高校整个核查、调账是由一人独立完成,很大程度上不符合内控规范。需要校园卡管理部门注意重要业务的有效分离,例如现金收入与支付、支出分离,校园卡审批与制卡分离,综合业务与数据管理权限分离。 1.3重管理、轻服务 大部分高校一卡通部门都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从一卡通机构名称设置上来说,“管理中心”等字眼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2008年,我校一卡通中心机构成立,名字为“校园卡管理办公室”,现更为“校园卡管理部”,制订的办法和制度也多带有“管理规定”等字样。从根本上看,一卡通是为全校持卡用户服务的部门,理念停留在管理在前、服务在后上。从校内广大持卡人用户角度来看,管理大于服务,突出强调持卡人需要遵守哪些规定,忽视持卡人应有的权利;一卡通的另一类服务对象是校内商户,包括学校餐厅、开水房、校内超市、公共浴室、文印店等商业实体,对于商户的服务,强调对方该如何遵守制度,没有换位思考一卡通应如何提供服务,对其提出的一些要求,通常以不符合制度规定予以回绝。一个好的大学离不开优秀的服务意识和科学的管理思想。 2完善措施 在财务管理视角度下制订措施,参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坚持不相容岗位分离策略,内部授权审批控制。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广泛应用自助化设备,组建一支权限职责划分清晰的校园一卡通服务团队,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一卡通部门的管理服务水平,还促进了学校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2.1提高自助服务及自助设备的水平 处在信息时代,应充分利用自助设备和网络平台办理日常业务,使用自助设备取代人工,节省人力。 2.1.1充值方式多元化 在持卡人账户充值方面,以银行卡圈存转账和支付宝转账为主,通过一卡通网络接入指定银行,将银行卡内金额转入校园卡。现金自助充值设备可以保持24h连续工作,没有节假日和八小时工作日的限制。使用自助转账和自助设备充值的人数已经达到95%,大量节省了人力,也为校内广大师生提供了便利。 2.1.2校园卡遗失补办 校园卡丢失经常发生,目前,我校实现了学生卡的自助补卡,通过自助补卡设备,校园卡打印和信息写入一步完成,方便快捷。不足之处是目前只实现了学生身份的持卡人自助补卡,教工和校外人员的身份和模板未能导入,所以,使用自助设备补办的校园卡占不到总补卡量的50%,实现多身份、多模板持卡用户的自助补卡后才能真正解放人工操作。 2.2强化队伍建设,权限划分清晰 优化校园卡管理中心的人员队伍结构。从内部控制的规范化角度来看,坚持不相容岗位和授权审批制度,现金收支业务、资产管理、系统维护等职权划分明确。具体来讲,现金充值操作员不能办理系统数据录入、资产管理、银行对账等业务。卡通系统一般根据业务需要增加功能模块,保障服务器运行稳定,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加大技术力量,使用防火墙、网闸等设备,保障数据安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校园一卡通系统是高校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应用,促进业务系统信息共享,推进高校建立基础信息交换平台,可以大幅度提升整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校园一卡通服务信息化则是利用微信、网络等平台加强信息沟通,同时,加大对外政策宣传力度。校园一卡通系统面对校内多个业务子系统和商户,必须配备专人办理对外结算、业务协调等事项,做到及时、有效的服务管理工作。 2.3收费管理统一化 通过一卡通平台与校内多个业务系统对接,实现了校内收费的统一管理。将校内的热水、电费、浴室、体育场地费等收费纳入一卡通平台管理。校内缴费、消费一卡完成,真正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方便了广大师生。此外,提升了学校管理服务的水平、信息化水平提升。 3加强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 财会电算化已经在企事业单位管理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且在过程控制、数据计算与处理等方面拥有很大优势。而作为高校管理中数据处理量较大的一个系统,高校财会从凭证编制到数据库的形成,都已经实现运用电脑来替代手工操作,实现了对会计核算方式的革新。其不仅可以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也能够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大力保障核算质量,管理水平得到逐步提升。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与阐述,我校应正确认识到加强一卡通财会工作改革,促进各项一卡通经济活动的高效、合法开展。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当前的一卡通财会工作现状作全面分析,并针对其中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部分,及时进行调整,同时,不断提高一卡通操作员和财会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技能,从而促进一卡通财务工作能够全面适应信息化发展需求。
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管理的意义 基层医疗机构的建立,对于社区居民来讲,解决了就医难、看病贵等相关问题,很大程度上也缓解了大中型医院的就诊压力等问题[3]。在医疗机构的建设与搭建上,完善了医疗服务的管理程序,社区基础服务的建设为卫生医疗组织的有序开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保障。为确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好地解决居民就医问题,加强社区财务管理制度的全面提升,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合理运用医疗资源,实现地域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在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建立下,社区医疗工作的开展得到有力的支撑。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管理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建设中,财务管理的开展没有将管理的覆盖面进行系统划分,对项目的实施落实上存在信息数据与实际发生情况不相符的情况。对资产管理机制、物资采购管理,人员薪资福利等制度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存在账目混乱,数据模糊等现象。 (二)财务管理人员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目前部分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在岗位分配上存在职责、制度不明确的现象,导致很多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当前管理的需要。职业素养的缺乏会使在日常工作中出现推诿、散漫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财务工作的效率,在透明度上受到了管理水平的抑制。岗位专业度的落差,也会削弱对患者的服务意识,影响整个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的水平。 (三)财务管理工作内部环境不科学 财务工作人员对管理制度存在忽略的状态,有关财务管理知识的掌握状况很模糊,工作人员在明确财务管理地位与工作应用上缺乏连贯性。在认真落实与自觉遵守财务管理制度方面也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对内部学习考核财务管理办法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对外的监督宣传工作没有起到提高社区居民监督的意识,导致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制度处于空白状态,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完善基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在财务管理的覆盖面上应当辐射到各管理项目,对总资产的核查与物资采购的审批制度上,应当增加财务管理手段,确保采购的卫生材料得到合理分配。加大贯彻执行相关财务制度的管理办法的力度,对账物不符的物资采购应采取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建立完善、清晰、准确的账务制度,严格依据会计法的相关规定,统计汇总各项信息数据。对于资金使用、资金来源两个方面的使用情况,认真做好财务核算工作,认真严格履行会计程序,资金基建的程序必须由专人负责,各项支出凭证以及原始单据要内容完整、实事求是、真实准确,在原始凭证审核过程中发现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各项事宜均有权拒绝办理。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能够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有序推进,使广大社区居民拥有完善的就医环境。 (二)规范财务管理人员职业素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财务管理岗位分配上存在资源匮乏的状况。目前事业编制的人员控制得相对比较紧,所以分配到具体岗位的同时,工作量是非常繁重的。这种情况应当加强人员管理水平,提升同岗位之间的人员协作能力,树立部门全员财务管理意识,对职业素养的培养与专业业务能力考核上增设奖罚政策,在职业素养的培训中,财务管理工作树立同心协力,人人有责的基本品质;在业务知识学习中坚持,路虽远,事虽难,行则将至,做则必成的态度。从而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医疗工作,在财务管理工作的支撑下得以健康开展。 (三)制定财务管理工作的培训考核 财务管理工作的考核与宣传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将财务工作的重要性植入到每位员工的工作理念中,其具体的体现便是加强社区医疗的工作水平,节约耗材的使用。对员工进行每期学习管理制度并加以考核,帮助对财务管理体系意识淡薄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从而加强员工对社区医疗工作的整体认知,真正意识到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对每个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起到基本的依托,为社区民众的健康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对社会医疗机制的组建起到密不可分的作用。而对外宣传工作的开展是对自身工作的监督环节进行有序推进,社区居民的监督工作无外乎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起着双重考核功效,对社区居民的宣传可以通过内部员工对外宣传的过程,加强自身对财务管理制度的认识程度,更好的掌握并运用财务管理制度促进社区医疗体系的稳健发展。定期举办监督员与任职人员的培训工作,可以通过双重途径,实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顺利推行。 四、总结 在医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基层社区医疗组织的搭建,便于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医疗服务,大大减轻了医院的就医压力,在减轻患者就医困难的同时,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完善社区居民就医环境的有效保障。社区医疗各项服务达到科学、稳健的开展,加强财务管理任职人员的职业素养与监督体系的建立,是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时代,社会发展快速迅猛,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电气工程也的到了快速发展。为了更高质量的满足人们对电气工程的需要,电气设备的安装工作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对电气工程的设备安装过程中的特点和方法进行总结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它使我们能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更高效的解决问题,提高安装的质量和效率,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1电气设备的安装特点 在进行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中,会有多方面的特点。首先,电气设备的安装施工是一个复杂的技术性工作,涉及到的技术种类也比较多,所以对设备会有相应的高质量要求,另外要严格按照规范流程进行操作,这样才能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具有更高的安全系数。其次,施工过程中的设备只是辅助性工具,施工人员才是更大的掌控者,要切实的做到电气设备施工过程中的高品质要求,需要相应的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技术水平。最后,时代是在飞速发展着的,尤其是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工程类项目更是发展迅速。这就要求电气设备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接受新型设备,提高安装和使用效率,建设更高品质的建筑工程,满足人们高品质的未来生活。 2电气设备的安装准备 各个施工企业如果要达到一个高质量的施工水平,需要在施工前做好各个方面的充分准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养,做好前期培训,包括施工的安全知识,施工的规范规定,以及应急事件处理,从而提高专业的技术水平;二是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有专业、高质量的施工管理人员进行监督,保障施工的安全高效进行。三是施工前期需要有完善合理的设计,在设计图纸上要明确表示出施工线路、重点结构、详细的预埋位置等重要信息。在保证设计图纸的高品质的情况下,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图纸施工,将设计图纸与现场实际情况完美结合,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也要保证施工安全;四是在施工过程中,应用到的材料物品、使用工具等要准备充分、检查仔细,确保达到安全施工的标准,保证在安全的施工环境下能有最高的施工效率;五是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基础性的施工程序要求高质量进行,尤其是做好一些必须的预留,比如说基础型配电柜的预留应用以及进行电阻的点位测试预留。只有将基础性程序施工做充分完善,才能更好的进行正式的安装程序。 3电气设备的安装施工技术 3.1管线敷设 管线敷设在电气工程的设备施工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提高安装施工效率的必须性工作,所以对管道进行科学合理的敷设是非常必要的。在进行管道敷设的时候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择直线型的敷设线路,在工程进行过程中,会有有一些必需性的设备和重要的线路进行一个预埋工作的处理,主要是在混凝土中进行预埋。预埋是需要一定的严谨性的,比方说在建筑物周围进行预埋,为了更好的保证以后使用的质量,与建筑物之间的位置需要精确到毫米的时候,必须要用到极强专业性来进行布置;二是每个建筑物所在地的环境各不相同,在进行一些设备安装的时候,要考虑到所在地的环境特点进行必要的防护工作,防止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以钢管为例来说,要根据所在环境的温湿度相应需要在管道口部进行密封,防止湿度过重,影响后期钢管的使用。三是应用好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电气化设备的一些数据包括一些检测基本上全部使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这样大大提高了管道线路在安装过程中的安装效率和准确度,同时也增强了监督、加大了管理力度。 3.2接地线的安装 接电线在线路管道安装工作中也是关系到整体安装质量的重要工作,必须要保证它的专业性。所以在接线工作中,首先接线的工作人员在保证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有规范的操作流程,同时还需要专业的监督人员进行监督,提高安装的准确率。其次,在进行安装的时候,要看好线路的布局规律,找好主线路,观察一下截面形态特点,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安装。最后,要准备好绝缘工具,保证专业性,这样进行线路铺设和拆装工作的时候,既能保证安全,又能达到高质量需求。 3.3保证科学化的安装 在安装的过程中,如果要最大程度的保证施工的成功率,避免返工的现象,就需要进行科学化的安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工程施工中,耗电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施工前首先安装好电箱,保证配电到位,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电力负荷;二是灯具、电管等设备要提前进行预留,包括其相应的开关、插座是设备,与之相应进行标高处理,另外还有暗配的管道前期要做好检查,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三是如果有隔离墙工程,在浇筑的前期要确认好墙的位置,以及各种线路的位置。比方说,会涉及到的有线路的预埋、开关、插座等灯具的设备的位置,只有确认好位置之后,才能保证隔离墙浇筑工程的完美实施,避免后期出现改动情况。四是进行施工的时候,要根据设计图纸进行,保证管道、电位的安装准确率。根据图纸,能够更好的进行线路安装和检查,保证管道的顺畅性。另外箱盒进行固定了之后,之后进行抹灰工序的时候要将其堵好,收口做好,使表面光滑平整。另外,在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同样要协调好隔板和保温层的工作。电气施工和土建施工时相协进行的,需要配合进行。涂料工序完成之后,开始安装灯具,然后再喷浆,这样能更大程度的保证电气工程的完美进行,不会对相邻的施工结构框架造成影响。 4总结 综上所述,在电气工程中,要对电气设备的安装技术进行强化分析,保证施工人员的专业性和施工流程的规范性,使电气设备施工能够更好的进行,提高施工效率,达到较高的施工质量,使电气设备的功能性更加完整,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要,从而更大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首先,应该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主动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就当今时代的要求和社会所赋予中学生的责任和使命而言,英语学习早已上升到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重要的主科地位。但是对于母语并非英语的中国学生而言,英语学习无疑给他们增添了不少压力和烦恼,枯燥的字母、和汉语不一样的语法、复杂的句式等,使得广大中学生不仅难以把英语当成一门主科加以探索和学习,反而将其看作数理化之外的一门辅修课程,把它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纯属应付考试的地位。这种观念肯定是不可取的,因为错误的学习观念不仅会降低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其对这门课程反感甚至产生排斥的心理。因此,树立一个正确的认识才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我们要在思想上强化这样的认识:学习英语不只是为了在中考或高考中取得一个令父母、令老师满意的好成绩,也不只是为了敷衍学校的教学安排,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我们自身更长远的发展,为了给自己一个更开阔、更光明的前程,也为了祖国的需要。 有了正确而又深刻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树立起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这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好的态度就是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考前系统复习吗?当然,这些都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我认为,凌驾于所有行动之上的决定性因素是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没有兴趣就等同于丧失热情,那么之后所有的行动可能都是无意义、无效率的。也许你依然在计划之中完成了任务、取得了成就,但是你敢说自己很享受这个过程,享受自己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快乐吗?笔者从上幼儿园开始接触英语,到现在已经学了十多年,正因为对英语保持着持久的兴趣,所以才能够十年如一日地享受英语学习过程带来的轻松和愉悦。不论遇到多少疑难,笔者都会满怀热情与信心地去寻求答案。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兴趣是成功的关键,是为理想注入生命的不竭动力。在兴趣的驱动下,笔者全身心地去感受英语语言的奇妙和英文文字的魅力。在生活中,一部欧美电影、一首英文歌曲、一位外国演员都可能吸引笔者的注意、激发笔者的好奇。因此,我们应该多关注生活中和英语相关的文化元素,主动培养英语学习兴趣。 其次,应该重视英语学习方法和技巧。英语看似复杂难懂,其实万变不离其宗——由一个个字母组合成一个个单词,再搭配各种语法构成长短不一的句子,最后连缀成语段和文章。因此,单词是语言的基石。想要理解语言所传达的意思,就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可见积累词汇是学习英语的首要任务。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的环节,排队等候、课间休息甚至在公交车上、地铁上、飞机上,都可以拿出揣在兜里的单词记忆本;走在大街上、坐在餐馆里,看见新奇的词组或句子都可以记下来。一定要给自己制订一个背单词的计划,每天完成任务后要为自己打卡,当作今日的勉励和明日的动力。这样做有利于督促甚至强迫自己记住规定数量的单词。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才会为自己建造一个强大的词汇库。做到这一点,你的英语学习就比别人领先起跑。 至于语法,那是语言的筋骨组织。英语和汉语在语法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英语有不同时态、不同语态,而汉语却没有时态上的明确划分,这就意味着学习英语对中国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其实,对英语语法的掌握也只能通过多读、多听、多看、多写完成,比如《21世纪英语报》和《典范英语》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BBC、VOA或TED演讲也是很好的听力平台;现在微信上也有许多英语学习平台,比如贝壳、极光、薄荷英语等,笔者在薄荷英语坚持打卡近一年,无论是积累单词还是熟悉语法,都有不小的收获。通过这些渠道,我们可以更多地接触地道、简洁而巧妙的英语搭配和英语语法,这是提升我们英语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要想提高英语水平,最重要的是阅读能力的培养,而阅读外国原著正是了解英语文化和揣摩地道英语的根本途径。对于英语水平一般的同学,最好先阅读中文翻译版,掌握全书脉络之后再尝试阅读英文原著,由易到难、由简入繁,这样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超前的效果。这是一个逐步培养、层层递进的过程。当你的英语语感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阅读原版著作就不再是无法跨越的难关,而能转化为语言魅力的享受。在阅读过程中,你可以大声地朗读,在朗读中或许还可以消除语言学习的枯燥乏味。总之,我们要善于在学习过程中为自己找到一些乐趣。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从英语学习的终极目的来看,口语能力可能是最重要的能力。我们不能让自己只成为一个learner,而要让自己成为一个speaker。对于口语能力的培养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克服自己的胆怯懦弱,勇敢迈出第一步。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其实外国人并不在乎你的发音是否标准,关键在于他能否听懂。所以学习英语要敢于loseyourface,不要总想着成为完美主义者,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尽管笔者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也积累了不少词汇、培养了一些语感,但是直到初中阶段都不敢大胆地开口,总担心自己说得不够标准、不够地道。初中毕业后笔者去欧洲旅游,才发现用英语和老外交流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困难,开口前并不需要刻意地用单词和语法去组织语言,脱口就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虽然单词和句子结构很简单,但是对方一下就能明白意思,达到交流的目的。从此以后,只要有机会开口说英语,笔者都不会犹豫,因为笔者相信自己完全能和外国人进行交流。 总结笔者的英语学习方法和技巧,其实很简单,坚持积累是关键,大胆开口是突破。只要做到这两点,英语学习就会变得soeasy。
根据目前对海洋微塑料的研究进展,本文提出完善微塑料治理法律法规,严格管理塑料海洋排放和开发微塑料降解技术等方法对微塑料污染进行预防和治理,以期能为系统评估我国海洋微塑料污染带来的影响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1.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种类 微塑料(Microplastic)一般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或碎片。来自日常生活微塑料的数量和种类繁多,带有磨砂颗粒的牙膏、洗面奶、洗衣粉,按摩性沐浴露等都含有微塑料。随着洗衣机废水流出的超细纤维也是微塑料,而合成纤维材质的衣服,产生的微塑料就更多了。微塑料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海洋,例如工业使用的米粒大小的塑料颗粒原料、大块塑料垃圾在海洋中经物理作用形成的塑料碎屑、各种添加物和抛光料等。科学调查显示,海洋中常见的微塑料有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透明塑料、有色塑料、玻璃纤维等。据估算每年生产的塑料产品中约有10%流入海洋。这些难以降解的物质冒然地侵袭海洋,给海洋带来严重的生态污染和危害。 2.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影响 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但目前我国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研究较少,近几年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很多海域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微塑料污染的情况,对海洋环境、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带来影响。(1)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①大量的微塑料漂浮在海洋表面、悬浮在各层海水中,严重破坏了海岸海滩的观赏性,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同时给船舶的航行带来安全隐患;②微塑料内部的有毒添加剂不断向海水中释放,同时又从海水中不断吸收多种疏水性的有毒污染物质,造成一种恶性循环;③微塑料难以降解,在海底形成沉积物,进而影响发生在海底沉积物界面上的如氧气与水的扩散交换等的生物化学过程,严重影响生物地化循环。(2)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①海洋微塑料漂浮在海洋表面,阻碍了光线在海水中的传递,阻碍海洋植物对太阳光的吸收,进而影响其光合作用,无法为海洋生态系统提供氧气和食物。海洋微塑料的存在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②海洋微塑料容易被海洋动物误食,这是由于其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生物处于相同的尺寸范围,而且表面可以附着微生物和其它海洋生物。被误食的海洋微塑料无法被消化且不容易排出体外,在海洋动物的消化道中长期累积,使其产生饱腹感,进而导致海洋动物营养不良甚至影响摄食而死亡;③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化学毒物,可能会对摄食的生物产生直接伤害,并且可能沿着食物链方向在各个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进而威胁人类健康。研究表明,在海洋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水平的动物体内都发现有微塑料。(3)微塑料对人类的影响海洋微塑料对人类的直观伤害也近在咫尺:一项研究指出,对许多全球知名瓶装饮用水的抽样调查发现,93%的水样中检测出了塑料颗粒。在一瓶饮用水中,塑料颗粒污染物的数量范围可以从“0到10000以上”,平均大小在100微米的塑料颗粒在每升水中约有10.4个。更小的塑料颗粒含量更高,平均每升水大约有325个。该项研究还发现,塑料颗粒有65%其实是碎片,而不是纤维。这些塑料颗粒可能是在工业化装瓶过程中渗入水中的。 3.海洋微塑料污染治理的现状 海洋微塑料及塑料污染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还没有切实可行的针对海洋中已经存在的微塑料污染的治理方法。2014年6月召开的首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将海洋塑料污染列为近10年中最值得关注的十大紧迫环境问题之一,2016年从国际法规和政策层面推动了海洋微塑料的管理和控制。2017年G20峰会主席国德国发起“G20海洋垃圾行动计划”,呼吁“显著减少塑料微珠和塑料袋的使用,并适当予以淘汰”,一些国家重点在化妆品领域出台针对性措施。2015年美国出台《无微珠水域法案》,明确2017年7月1日起不得生产任何含有塑料微珠的化妆品。英国在2017年底前强制淘汰含有塑料微珠的化妆品。韩国将在2018年7月开始禁止销售含有塑料微珠的化妆品。 4.对海洋微塑料污染治理的建议 塑料污染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得多。目前微塑料足迹已经遍及南极、北极以及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并通过污染水、空气和土壤,侵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专家警告称,目前的塑料污染规模有可能对整个地球造成永久性污染。因此,我们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在继续加强立法,扩大宣传之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1)科学治理。我国科学家应对未来需重点研究的领域进行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将主要包括:不同粒径微塑料的快速分离和在线鉴别方法的建立;水动力对微塑料全球迁移变化的影响;微塑料复合毒性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效应及机制;微塑料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学研究;管理和技术体系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期望能够为系统评估微塑料对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依据并对其的现状进行补救。(2)对塑料制品进行回收处理,防止微塑料流入海洋。对于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治理,我们应当从源头抓起,对塑料制品严格管理,严格控制进入海洋的陆源海洋微塑料制品的排放。有关部门可以将工业、生活污水中的塑料含量纳入检测范围,进行严格管理。同时对于已经引入到海洋的塑料制品可以定期进行打捞和回收。(3)开发微塑料治理技术,研发易降解塑料替代品。对于海洋微塑料,可以利用微生物降解的方法进行处理。研究表明,有一些微生物具有分解塑料的能力,可以筛选出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细菌或提取生物酶对塑料制品进行降解。用容易降解的材料代替塑料制品是防止海洋污染最根本的方法。目前市面上有多种多样的易降解塑料原料,但依然含有高分子聚合物,难以完全降解或降解之后仍会造成微塑料污染。因此还需要加大对易降解塑料的研究力度和力度。 参考文献: [1]赵淑江.微塑料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R]. [2]刘强,徐旭丹,黄伟.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 [3]孙晓霞.海洋微塑料生态风险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 [4]赵淑江,王海雁,刘健.微塑料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J].海洋科学. 作者:麻耘豪 单位:重庆十一中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的传播,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奥妙与乐趣,需要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在课程短短的90分钟内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感受自然的力量与知识的结合,为找到学生的学习的切入点而准备不同的重点。在教学方法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方式必不可少。多媒体的优势作用相当多,我们要确认他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从19世纪80年代电脑的普及应用开始,经过20年的发现,现在的应用软件可以说是琳琅满目,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常用到的用PPT及flash以及模拟线路设计显示软件、光路模式显示软件、物理建模显示软件,这些软件能让学生更直观地去感受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以及一些知识在实际生活及工业中的应用,可以以实际的应用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使用领域,同时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由单一的学习书面知识而跨到实际工作领域,了解社会各行业对我们学习的知识的实际应用效果。社会之所以这么发达,人类生活之所以这么便捷,都来源于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是计算机发展的产物,人们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动画融合在一起的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学科知识量不断增加,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使用单一的黑板和粉笔,显然在短短的课上时间传达给学生的知识量是非常有限的,相对于信息发达的这个社会来说还是显得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一定的吸引力,通过多媒体的使用,省去了很多写黑板和在黑板上画图的时间,通过动画的放映演示,配合老师的口头讲解,也让学习更加形象化,更便于理解。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缓解了不同学生对知识量的要求,也让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对其以后的发展起了一个引领作用。 2多媒体的地位 2.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多媒体作为课堂的辅助教学工具,虽然有很大优势,但是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地位不可替代。首先教师所要讲解的不仅仅是单一知识,公式。更重要的时引入物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认知自然界的能力,怎么通过基本物理现象去看待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并把这种规律使用在其他事件中。通过物理的发展史和人物的介绍,使学生对杰出人物的内在品质体会对真理的坚持,通过老师的声情并茂的描述,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其二,课堂上引入的信息比较多,那么就需要教师本身合理安排相应先后次序,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系统,有层面,分角度,教师不是简单的放映者,讲解着,他的重要作用是在图片的显示过程中,和学生互动,找到学生理解的切入点,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知识,对于学生难理解的问题,还要结合黑板的应用在上面画图和推导。让知识一环一环紧紧相连,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2.2如何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的应用,首先体会在里面是老师制作的必备知识内容,另外还要加一些合理的动画,在结构上知识的概况可以选择列表或者结构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对于具体公式的推导,我们可以先给出,在多媒体上演示动画,学生在观看演示的同时,老师把需要境界的内容配合讲出来。这样对比知识非常形象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应的知识点,图文和动画并行演示,展示动静结合,对于枯燥的物理知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之间还可以相互探讨,多媒体还可引入一些实验设备,展现设备模式模拟现象,让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让学生更清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3使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工具和传统教学方法应当有机结合。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工具就是黑板和粉笔,显得额外单一,在讲某些实际工程中事例时,由于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无法准确的想像,从教师的口头叙述中,只能靠接触过的类似东西起理解,这个时候有动画和实物的演示,势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做详细的推导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跟随教师的思路,自己也有一个思考时间,这样对问题理解更透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多媒体工具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更能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要求教师像设计板书一样,要有一定的层次感,给学生演示的时候要条例清楚,重点突出,不能单一靠动画去吸引学生眼球,要有一定的知识层次面,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这样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内容,让教学达到更好的结果。要求课件内容有板书样式,内容涉及基础理论、人物介绍、历史背景、基础动画,相关内容视频和相关专业近期成果,并适当引入新型能源,材料,多学科应用等前沿成果。应该合理引入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信息内容。当今时代科技信息迅猛发展,多媒体节省了传统的教学时间,教师可利用多的这部分时间给学生进行本学科发展的新方向、目前研究的课题以及一些实际应用的科研成果介绍,这个引入量要适当,要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过多学生有压力,会显示情绪化,过少又觉得不过瘾,所以教师在制作过程中掌握好这个度,对于课堂时间分配,基础知识学习及相关领域的介入合理分配,保证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掌握知识,又开阔视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结合传统和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通过一些动画、视频的介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学习物理的兴趣,主动在物理的海洋中畅游。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也拓宽了自己的视角,明白自己所接触的基础物理知识能触及到哪些领域,在不同的领域中到底有哪些实际上的应用,通过教师的介绍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广,以方便在这些领域上找到自身的兴趣所在,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去翻看相应书籍,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奔,周雪梅.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实验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孙素娟.浅谈如何提高物理教学质量[J].教学研究2011(9):58. [3]牟洪,波魏,等.如何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105-106. [4]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48. 作者:陶君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理学院
在城市轨道交通的高峰时段,交通密度非常高,设计出合理地安全防护距离,将大大降低事故的发生,为实际建设提供了合理理论依据。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中,为满足交通线路和列车周转作业的需要,设置了周转线路。合理设计再入线路有效长度,可提高线路运行能力,又能节省土建工程投资。但是在设计折返线时,折返线的安全距离更值得探讨,只有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其他的交通线路设计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1城市轨道交通折返线 1.1折返线的有效长度的定义 在地铁设计规范中,转弯线的有效长度有明确的定义:“长期列车的有效回程长度应为40米(不包括车长)。”保护40米距离的定义为:“原规范是根据北京地铁线路设置回归一期施工经验制定的。它的长度是24米,现在在中国。除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外,在建设和运营方面积累了多年经验,确保了再入能力和行车安全。回程线的有效长度由原始长度24m经过长时间的计算增加到40米的安全距离,根据项目的实际进度,我们也可以与信号设备系统等其他专业学科进行咨询和计算,而一定要根据车辆的长度。其过程必须要保证其的严谨性。 1.2贯通式折返线 通过返回线,当列车进入回线时,ATC控制可以确保准确停车,因此安全线不能通过回线设置。往返列车可以通过两条交叉线进出。根据车站位置,布局如下:水平布局(入口线平行于车站站台布置);纵向布局沿列车到车站方向布置再入站台,根据再入线的位置提供外包和一侧)水井在地下,两条主干线之间有缝隙。间隔安全线可以设置为可以在隔离路径中使用的小型投资。贯通式折返线长度=列车长度+停车误差和信号瞭望距离+安全距离。列车长度+停车误差和信号观测距离是基本轨道交叉点中心两端之间的距离。因此,当列车在夜间被空中交通控制信号暂时停止或切断时,可以保证中转站返回路线的安全。 1.3铁路的连接及安全线的长度 根据规定,至少城市轨道网应配备一条连接地面的铁路专用线。以提供满足列车(新车或车辆)运输需求的通道。用于检查和维修的材料和设备。安全线应按照铁路规定安装在铁路干线和干线铁路的交界处。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规范对安全线的长度没有明确规定。未来,通过实践和必要的测试积累,可以制定相应的标准。铁路安全线设计还规定,铁路安全线设计的有效长度不得小于50m。不仅如此,根据列车每个单位的制动速度和制动力的分析指出,城市轨道列车(0-30km/h)的制动力一般在低速时为90-120kg,而铁路货车的制动力小于60公斤,这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原则上可以适当地缩短设置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辅助线上的安全线的有效长度。 2折返线安全防护距离的计算 2.1折返区域信号设备布置原则 影响再入区电路长度的主要信号装置是信号计数器和轴计数器。信号与主轴承的顶部(或活动平台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受驾驶员的行驶距离的限制,并且轴与基础轨道段的数量之间的距离受牵引回路和安装条件的限制。 2.2司机瞭望距离 从有效平台边缘到前方信号的距离要求包括两个限制因素:一个是车窗底部对驾驶员视线的遮挡;另一个是当信号在左侧时,驾驶员的视线被挡在车窗之外。在信号闪动的情况下,以发动机的最低灯位置作为计算目标。司机的眼睛离轨道表面大约2米,司机的眼睛离窗户0.22米,窗户下面的轨道高度为2.16米,司机应该从窗户向下看信号车和前面的角度。信号底部的最低光强是1米:当信号被设置为右边时,窗口的下边缘必须遮挡驾驶员的视线。 2.3安全防护距离的计算 安全保护距离包括人工驾驶时的保护距离长度,也包括自动驾驶时的保护距离长度。按最为简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防护距离长度为:s=v²/2a。其中人工驾驶时防护距离长度的准确计算为:s=V*t(制动空走时间)+v²/2a。自动驾驶时防护距离长度:s=V*t(制动空走时间)+V*t(列车信号反应时间)+v²/2a。 2.4折返效率分析 当列车运行到换乘站时,必须进行换乘操作,以实现换乘操作。回程后货运站的效率明显高于回程后货运站的效率。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形式是车站后的回程。为了进行精准的分析,列车在进入背靠背线路之前必须等待到达、停止,然后使用背靠背线路上的交叉线完成上下转换并进入对面的平台。 3结论 再设计城市轨道交通折返线时,保证行车安全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在折返线的安全防护距离研讨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充分了解折返线的前提下,计算出安全系数最高的折返线。同时,要尽可能提高运行效率,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还要保证系统设计、安全设计、工作效率三为一体,这样才能保障设计的合理性,但是,由于受外部条件和投资的影响,往返路线的安全保护距离往往难以保证。信号系统降低了返回速度和返回线路的效率,并确保了驾驶的安全性。因此,在工程设计的早期阶段,应合理设置回路的安全保护距离,以确保行车效率,节约和控制工程投资。 参考文献: [1]李伟,阳彬.城市轨道交通站后折返安全防护距离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11-14. [2]马家掌.上海市开发区档案管理模式研究[J].上海档案,1995(06):38-40. [3]王冬梅.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对策[J].科学技术创新,2011(08):121. 作者:李世磊 单位: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在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电视节目有了更好的要求,更加注重节目质量以及实时性,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创新,力求让观众能够和制作人员进行高效率沟通。基于此,本文就对计算机网络下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状况,以期实现科技创新的目标。 一、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情况阐述 (一)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的概念阐述 简单理解,计算机网络下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就是网络互动电视(InteractiveTV),其作为数字电视和宽带网络技术的结合体,具备点播业务虚拟频道的功能,为广大观众提供视频服务、语音服务以及生活助手,可以让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时,做到互动,进而产生别样体验,真正成为电视的主人[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得到了丰富,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而网络互动电视就是其中一种,类似的还有网络机顶盒、网络手机等等[2],能够供给人们观看众多电视节目,发展市场非常之大。但是现阶段,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部分内容不完善,使得其距离成熟阶段还有很大的差距,针对此种情况下,工作人员就需要展开创新,积极让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结合,充分做到冲破传统之中只能进行单项传播的桎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方观看心愿,从而实现科技创新的目的。 (二)广播电视的发展情况阐述 在计算机技术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稳步推动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因此,将广播电视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结合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让电视广播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简单化的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3]。现阶段,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生活节奏也变得快了起来,导致所能进行娱乐的时间越来越少,因此,在生活中能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而计算机网络下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刚好可以解决此种情况,让人们有丰富的时间进行电视节目的观看,且在收看电视节目的同时,心情得到放松,有效提高的生活质量。 二、计算机网络下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工程在电视媒体工程中的应用 现阶段,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广播电视呈现出诸多变化,将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工程应用到电视媒体工程中,对电视媒体工程中的视频、音频、信号传输等方面内容进行整改,有效提高电视节目的传播效率和传输质量,从而打破了传统电视节目在传播时的桎梏[4]。目前,广播电视节目种类多样,时间安排紧密,导致人们在收看时,经常会无法收看到自己心爱的节目,心情沮丧。而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下,在广播电视系统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刚好可以解决此种问题,有效保证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质量和传播效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有效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收看效果,实现创新目标。与此同时,在电视媒体工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工程,可以将广播电视的质量得到提升,并有效扩大了传输范围,与现代化设备发展脚步相吻合,意义重大。 (二)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有效控制节目播出时间 众所周知,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可以将电视台网络和互联网进行有效连接,让电视节目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多台电脑的传播,极大减少了录制时间,有效缩短了播放顺序和播放质量,意义重大[5]。针对此种情况,工作人员就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电视节目的播放时间进行有效控制,并积极收集有关素材,控制录制时间,确保所制作的电视节目质量高,效果好,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们对电视节目进行观看。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控制节目播出时间时,需要严格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工作人员需要对后台人员实施精简,有效提高节目编制质量,确保节目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另一方面,工作人员需要合理控制播放顺利,确保播放顺利合理,不会影响到其他节目的播放,满足人们收看欲望。 (三)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展开电台节目文件编辑工作 电台节目编辑过程中,需要合理使用网络技术,通过网络技术把需要的文件全部都下载到电脑里面,然后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智能整理、智能分析等工作,等到这些工作完毕后,工作人员需要将所整理好的信息内容上传至电视台的网络数据库中,让电视台网络数据库进行自行整理,自动合成电视节目,进而可以提高电视节目文件编辑工作效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电视节目的时效性得到了提高。例如,工作人员在进行体育竞赛类节目编排时,可以积极整理采访资料,整理完采访资料后上传到网络数据库中,安排剪辑人员今后后续剪辑工作,确保电视节目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播放,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收看体育竞赛节目。总而言之,计算机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丰富起来,在电视节目观看过程中,更加注重节目质量与节目效果,力求能够获取较高的收视率。但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广播电视节目在播出时还存在诸多问题,难以吸引群众注意力。面对此种情况,工作人员就需要在广播电视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确保所创作的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满足广大群众需求。 参考文献: [1]郄莹莹.计算机网络下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分析[J].科技资讯,2016,14(7):12. [2]李丹,韦树国.计算机网络下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8(3):77. [3]孙爱萍,张楠.电视台中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1):112. [4]陈文琦.基于大数据的语音文化资源应用创新和创业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7(16):14. [5]苏东科.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15):210-212. 作者:刘延琨 单位:内蒙古广电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1混凝土连续箱梁施工的具体要求及支架施工 1.1混凝土连续箱梁施工的具体要求 混凝土连续箱梁施工的具体要求如下:(1)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采用满堂支架现浇施工。(2)施工单位应根据箱梁结构尺寸加工订购箱梁定形模板,确保与工程的施工要求项目,避免对工程质量造成不良影响。(3)在施工选用的混凝土应当为同一品牌、同一产地、同一厂家生产的水泥,并且全桥的使用的混凝土的颜色要保持一致,这不就是为了确保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能够达到要求标准,同时也是为了确保桥梁外观的美观性。(4)浇铸混凝土要严格依据施工方案进行,分层进行浇筑,并且在建筑过程中不得出现中断,避免影响工程施工质量。(5)预应力施加都应在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规范要求进行。(6)严格依据设计的顺序开展张拉操作。 1.2支架施工 (1)支撑系统选型 连续箱梁为超静结构,其受力特点与简支梁不同,由此可见,在工程具体施工中,确保连续梁的质量能够达到要求标准意义重大。①为了确保能够将支架下层的沉降情况控制在一个指定的范围内,施工中,需要先对桥下支架基础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处理,然后利用软弱基础完成相应的换填操作,各项操作全部完成后,利用压路机进行压实。②本工程的工期紧张,工程的任务量重。 (2)满堂支架施工 ①处理地基 浇筑现浇箱梁,第一要通过合理的途径是支架下的地基承载力能够得到提升,依据现场施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为了确保箱梁支架本身的平整稳固,在进行地坪浇筑前,要做好标高的量测工作,同时要还确保其平整度能够达到要求标准,支架地坪采用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前对碎石基层的平整度,湿润等情况进行全面细致检查。完成地坪混凝土浇筑后,需要做好相应的混凝土养生操作,为确保质量,养生时间不得小于72h,72h后再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具体搭设前,要先在基础上弹出门架立杆位置线,垫板、底座安放位置应准确,标高应一致。 ②支架搭设 工程施工中,满堂支架均采用HR重型门架,为全焊接门型架结构,宽100cm×高190cm(宽100cm×高120cm),采用交叉拉杆连接;门架立杆钢管为φ57×2.5mm,门架加强杆为φ26.8×2.5mm钢管,门架钢材均采用Q235。主桥等高截面现浇箱梁布设原则:顺桥向按榀在布置,每榀边立杆的间距为90cm,横梁下因墩柱位置影响可适当调小;横桥向则按排布置,排与排间距为45~120cm;横梁、腹板下45cm,箱室下0.9m,挑臂下120cm。 ③支架超载预压 为检验连续箱梁支架及墩基础的强度及稳定性,消除整个支架的塑性变形(非弹性变形),消除地基的沉降变形,拟用纺织袋装砂或型钢对支架进行超载预压。预压加荷重量分四次,为现浇结构重量的50%、75%、100%、120%。工程施工过程中,依据梁的挠度和支架在作业过程中发生的变形情况,完成对预拱之和的计算,将此作为支架预拱度最大值,并且应当将其设置在梁的跨径中点。其他各点的预拱度以中点为最高值,以梁的两端部为支架弹性变形量,按二抛物线进行分配。根据计算出来的箱梁底标高对预压后的箱梁底模标高重新进行调整。 ④地基承载力 硬化措施为原地面压实,地面压实采用18t以上振动压路机,每层碾压不少于6遍(包括两次振动碾压)。地基处理压实后在地基上铺设20cm石碴+15cmC15混凝土;通过支架自重、所承担恒载及动荷载进行计算门架基础承载力验算,基础最大承载40kPa,考虑砂土折减系数0.5,要求压实过的地基承载力最小承载力不小于80kPa,其中,门洞支墩基础承载力不小于140kPa。 2钢筋和预应力束的安装 2.1钢筋加工与安装 支架预压后,做好卸载,复测标高,调整模板,进而绑扎底板和腹板钢筋等各项操作。绑扎前先轴线控制位置进行复核校正,绑扎钢筋的同时做好预埋件施工。依据施工图纸,在施工场地将钢筋制作成半成品,然后通过车辆将材料运输到施工现场,在施工现场完成相应的绑扎操作。主筋的连接优先选用闪光对焊,可以利用电弧焊对受拉钢筋进行焊接,在具体焊接过程中需要注意,双面焊长度要大于等于5d,而单面焊接长度则需要大于等于10d,同时在具体焊接过程,接头需要位于长度范围内。此外,同一根焊接钢筋只能有一个接头。骨架焊接作业前,要严格的依据图纸,建设工作台,完成建设后,再焊接骨架,作业必须要按照流程进行,避免对工程施工造成不良影响。在具体施工施工,焊接的顺序如下:由中向两边对阵进行,线对骨架的下半部分进行焊接,然后再对上部骨架焊接。针对施工中存在的相邻焊接缝,为了确保焊接的合理性,要采取对焊跳焊的方式进行焊接。绑扎接头用在非受力钢筋及用于受压钢筋。绑扎接头除应满足搭接长度的要求外,对R235钢筋,接头末端应做弯钩;HRB335级钢筋可不做弯钩,但搭接长度应增加20%。绑扎钢筋搭接长度区段内受力钢筋接头面积在受拉区不得超过主钢筋绑扎接头的25%,在受压区则不得超出50%。钢筋保护层严格按设计要求用砂浆垫块控制,在侧模上的砂浆垫块应埋入细钢丝,以便绑扎。 2.2安装预应力束 (1)波纹管埋设:待非预应力钢筋成型后,从一端浆波纹管缓慢穿入到定位钢筋方格中,该项作业要由专业的施工人员完成,避免作业出现技术问题,对施工造成不良影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了避免水泥浆进入到孔内,要利用胶带完成相应的封堵操作。定位网片间距直线段为0.8m、曲线段为0.4m。 (2)安装锚垫板:先在波纹管外套装螺旋筋,再安装锚垫板,波纹管伸入喇叭口内100cm左右,并用胶带封裹,用钢筋电焊在非预应力筋上或用螺栓将锚垫板固定在端模上。 (3)通气(泄水孔的设置:按设计图纸标注的位置设置通气孔,并注意保证泄水孔安在底板的最低点。在混凝土浇筑前,管内可插一短钢筋,防止其压扁或折断。 3结束语 现代高速的范围之间扩大,在具体施工施工中经常会需要使用连续连箱,并且在工程施工中可能遇到软土地上。因此,在施工中,要进行合理分析,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地基进行处理,提高工程质量。
引言 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能够促进我国现代信息化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通信工程设计项目存在成本管理意识不足的问题,造成通信工程设计项目质量受到影响,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人力、财力等资源的合理化配置造成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管理的不足。所以必须要加强对于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强化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体系的建设。有效增强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的竞争实力,促进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 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管理不仅涉及到的环节众多,而且非常复杂,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管理必须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经济手段来实现既定目标。通过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管理,能够帮助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提高项目工程质量。所以成本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于成本费用的管理[1]。通过切实可行的计划手段来达到成本控制目标,最大化的减少成本费用。但是现阶段,我国通信工程设计项目的发展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例如缺少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体系,对于通信设计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没有严格的规范机制等。为此必须加强通信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水平。 二、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少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 在针对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设计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人力费用、车辆交通费用、工具材料费用进行管理。但由于目前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所以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对于这些方面的成本管理还缺乏有效地约束。 2.2成本控制缺乏管理创新 在当前很多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通过采用简单粗暴的设计方式来管理设计成本。例如通过降低人员薪水或者是利用KPI考核的方式来进行成本控制。这样的做法不仅会造成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而且对于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负面影响。 2.3缺乏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法 根据我国通信工程设计项目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当前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管理缺乏理论基础,不仅无法有效的帮助相关人员正确认识成本管理,而且也不利于成本管理的广泛推广。在通信工程设计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只根据客户的要求对相关的项目资源进行配置优化,而忽视了对于成本考核方面的管理。所以导致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成本管理效果不理想。 2.4缺乏质量工期的成本管理 由于在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执行的过程中,相关的负责人会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做出偷工减料的行为,导致整个工程设计项目的成本管理存在漏洞。无法有效的做到成本管理,对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管理的解决对策 1、加强对于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体系的改革 必须要积极转变相关人员的理念,明确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结合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工程内部的结构[2]。对于设计人员进行优化配置,帮助他们能够快速的找到自己的定位。通过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统一的制度,能够快速准确的划分责权利。积极鼓励相关的管理人员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项目管理,促进通信工程设计项目的不断发展。通信工程设计项目的内部成本管理体系改革能够更好的推动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提高我国通信事业的竞争实力。 2、加强对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管理质量的成本控制 在通信工程设计项目质量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工期拖延导致成本增长。为此必须要加强通信工程设计项目的工期管理。例如要根据通信工程设计项目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培训,促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具有一定的成本管理意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为通信工程设计项目企业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团队,让每一位员工尽可能的适应通信行业的发展。要积极加强现场勘查工作,提高设计人员现场勘查的能力。 结论 通过本文对于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管理的不足进行分析,能够明确通信工程设计项目成本管理的改进策略,更好的加强对于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成本控制意识和管理意识,利用科学现代的管理方法进行成本考核。
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开始,经济水平就进入到了快速的发展时期,同时也发现区域差距呈现出东部发展快但西部发展过慢等问题,这也是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之一。在这样背景的影响下,我国,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方向,这也是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政策基础。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内含 在十九世纪德国的李希霍芬曾经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思想理念,这也是我国的汉代时期与其他的大洲和地区之间的文化、经济、贸易往来渠道,这条“丝绸之路”对于沿线的国家的经济文化和贸易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沿线国家的“丝路精神”的一种体现。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传统思路精神的延续和继承,同时这也是积极顺应时代形势发展的目标。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间,我国出现了许多有地区经济特色的发展区,例如: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以及深圳等地,这些地区经过改革发展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经济发展区。但是,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发现,这部分地区由于最大的优势只有自然资源丰富这一方面,所以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就是原材料和能源的供应者,只有非常少的部分资源会用于当地的建设,绝大多数的自然资源都会运到其他的经济发达地区。 三、“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区域的协调发展 在具体的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既能促进各国之间的利益发展,又能积极地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实施和落实,首先要促进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和发展,并且提升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除此之外,我国的政府更应该坚决贯彻和落实“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理念,并且合理地建设出合理配套的基础设施。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我国逐渐都占有了一席之地,同时也由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落实,有效促进了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并且也为西部地区经济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四、分析“一带一路”战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发展和落实,为地区经济带来的新的发展和机遇,但是也发现“一带一路”战略中存在着一些风险的因素,这其中包括政治上的风险、国外强国的挑唆、国内的改革速度较为缓慢等方面风险,所以一定要加强并且合理地对这些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这也是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过程。 五、有利于“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政策支持 (一)完善规划计划 要完善规划计划就要分析不同的地区经济条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定位,在进行制定区域规划的时候要重点的表明区域内着重发展的城市,并能为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提供一定的便捷途径,使制定的城市规划更加的合理和完善,而且还要严格地按照此规划贯彻和落实到位。 (二)针对财税制度和政策进行合理化的改革 分析我国现在的综合国情和经济发展,要加大相关财税区域的改革力度,还要站在宏观的角度进行思考和研究,深入的分析并且探讨区域发展和产业链条之间的影响,并且适当地给予一些企业的或者行业能促进其可持续并且良性发展的有利优惠政策,比如,税收方面的增值税和所得税等等。为了配合财税改革,政府也要积极完善财税的各项政策,比如,出口退税和关税等等,这样的政策能快速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双向投资的目的能快速的达成,同时,政府的相关宏观调控一定要做到科学合理,这样才能使资金的杠杆效应起到真正的作用。 (三)金融创新与金融改革相辅相成 要想提高我国的人民币在全世界的应用范围,可以推出相应的金融体制,并且还要根据实际的经济体系来进行合理的完善人民币定价体制。要想创新金融机构体系,可以通过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发展。除此之外,我国政府不能忽视民间金融组织的影响,也要有效的提升对于其相关的政策扶持力度,使“一带一路”战略能得到真正贯彻和响应到位。 (四)为地区贸易和投资提供响应的政策支持 要想使区域贸易得到快速的发展,并且真正地实现国际营销和跨境电子商务,在中西部地区还要重点的发展交通和物流运输,创建大型的仓储物流基地和物流的分拨中心,将双向投资的合作效应在最大的程度上得到一定的体现,并且给予国内建筑和纺织等行业,在境外建设工厂的一定政策和资金支持,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整体的生产质量和发展水平。在制定区域之间的基础设施配置计划时,一定要严格的遵循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原则,在进行跨国的货物运输时,务必要注意科学合理的安排班车的运输量、产品、频率。 六、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原则应该是本着“互利互信、平等协商”,并且应与各大银行积极地开展金融贸易合作,这样才能真正地为战略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并且还要在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加强相应的交流力度和合作力度,将“一带一路”战略真正的落实和实施,为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