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制造论文: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改革发展阶段,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有着迅速提高,在实际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工业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的联系以及发展现状加以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工业设计的特征体现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深入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能有助于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科学应用。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工业设计;应用 工业设计是人们为达到特定目标开展的系列创造性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对美学以及工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对工业产品进行实施的设计。面对当前多元化的发展时期,对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的技术应用发展愈来愈重要,通过从理论上加强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的研究分析,就能为实际技术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1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联系及发展现状 1.1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联系分析 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两者的发展都能够对工业化进程产生促进作用,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机械化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方面,能为工业设计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这样就能保障工业技术的规律性发展,成为工业生产当中比较重要的元素。工业生产产品要和实际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对大众媒体的审美标准要相符合,对工业产品的实用性能得以保障,这样就能为企业发展带来经济效益[1]。工业设计的发展也能为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理念,从而促进两者共同的进步。在当前的社会进一步发展背景下,人们在对工业设计的要求上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以人为本的理念愈来愈重视,通过对人们生活元素的研究,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对工业设计的优化就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相互的支持,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2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也有着不同的现状。工业革命后的工业设计发展比较迅速,而我国的工业设计发展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但是在近些年我国的经济水平以及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下,工业设计的发展速度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已经有诸多企业在将发展的注意力向着工业设计的方向转变,在实体的投入方面,大量的人力以及财力也都融入到了工业设计领域当中,这些都是工业设计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发展,经济的进步离不开机械技术的支持。这对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发展也有着促进,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在产品的设计以及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等,都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2]。我国在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发展过程中,还有诸多层面有待加强和完善,尤其是自主产品的制造技术力量上比较薄弱,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2工业设计的特征体现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 2.1工业设计的特征体现 工业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突出的特征,这些特征体现在综合性比较强层面。工业设计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不仅是包含了工业产品设计,同时在产品制造中问题的处理等也是重要内容。工业设计的综合性比较强,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在当前的理论进一步深化化,工业设计的综合性内容还涉及到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相关内容。工业设计的特征中,实践性强也是比较突出的,能有效为人们提供舒适生活方式,通过工业设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的满足有着保障[3]。工业设计的时代感特征也比较鲜明的呈现,不同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都有着不同需求,所以在时代感强的特征上就鲜明的呈现出来。 2.2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 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实际生产当中进行综合性应用,就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两者的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促进,就能对工业设计的完善性和制造技术的水平提高有着促进作用。工业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不断的学习以及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的基础知识,然后加以灵活的运行,保障工业设计的规范化。其中在工业设计的思路以及理念和产品结构等方面都能进行优化,对设计的产品质量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4]。为能保障工业产品设计的整体质量水平提高,在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有机融合下,就能保障设计的整体质量水平提高,对实际的操作可行性就能得到有效保障。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对工业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知识的运用,就能有效保障机械设计以及制造技术的整体水平提高。将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饱和发电机组的维修当中加以应用,就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对发电机组自身的机构上有明确认识,然后针对性的找到故障,在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就要保障机组故障的有效解决。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应用中,必将发挥其重要作用。工业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就要在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基础上来实现,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优化,对工业设计的水平提高就有着保障。我国在当前的工业技术上有着很大进步,但是在基础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机械技术相关的应用方面,作为重要技术,能有效节约人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等,对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技术支持[5]。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有着不同,在两者进行有机结合下,就要能充分重视方法的科学性。要积极建立有助于生产以及销售的最佳方案,将环保放在首要位置,这样才能进一步的促进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3结论 综上所述,处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对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发展,就要从实际出发,在具体的设计发展方面能够注重方法的科学性以及理念的创新运用。通过从理论上对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研究分析,就能为实际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多元化发展。 作者:阮颖 单位:邵阳学院 工业制造论文: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应用 摘要:工业设计是通过工学、美学等多种学科共同应用的创造性规划与设计,达到人们所预想的目标。相对于其他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而言,我国的工业设计起步较晚,其发展时间及历史经验较少,整体能力并不完善。对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状况,为今后相关工作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应用 0.引言 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在众多的设计行业当中,工业设计的难度最大、科学性最强,且其设计合理性、美观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呈现。较强的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能力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在文化领域也有相应地拓展。 1.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概念、发展以及特点 1.1工业设计的概念 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我国工业革命之后,一直备受重视。目前,工业设计已经有了现代工业设计与传统工业设计的分别。传统工业设计主要是指当前产品的设计,其目的在于让产品与人有更好的配合性,使产品更加人性化,能够满足人的创造性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的改革,传统设计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当代工业社会的需求,对此,现代化工业设计理念便随之出现。当代工业设计与传统工业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工业设计是设计已有的产品,而当代工业设计则是从产品本身的设计开始,从构思到指定一个可行的设计方案,并通过工业工程的手段展现出来,从而达到预计目的的一系列行为,现代工业设计主要包含设计制造手段以及服务设计两大方面。 1.2国外工业设计发展历史 工业设计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而得以发展,依据工业革命的发展阶段,可以将工业设计的发展过程具体分为以下3个阶段。 (1)第一阶段便是蒸汽革命时代。 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西方社会的第一次产业革命,社会开始出现分工,这也是传统工业转变为工业设计的典型案例。 (2)第二阶段是电气革命阶段。 电气革命时代让工业设计的理念得以系统性地实现。此外,越来越多的工业设计产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熟悉工业设计的理念,这也是使工业设计技术得以广泛传播的主要阶段。电气革命之后便是第三阶段。在电气革命之后,几乎所有国家都非常重视科学研究技术,对于设计制造技术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工业设计与许多现今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技术与设计之间产生相互促进、相互改善的作用,设计出来的产品可以从创新性、环保性、人文性、美观性以及功能性等多方面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选择。除此之外,各个国家对于工业产品的设计都有相应的战略资源部署,比如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此行业中人力、财力投入较大,这也是欧美行业工业设计水平较高的主要因素。 1.3我国工业设计发展 因为历史因素,我国工业发展的起步时间较晚,并且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也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拿来主义”。在我国工业设计还未具备基本创造力之前,几乎就是引进国外的产品、技术,没有任何的创新、设计元素在其中。 (2)第二阶段是“依葫芦画瓢”。这一阶段主要是以模仿为主,相对于前一阶段“照搬”的过程,无论是在设计、技术工艺还是产品上都已有一定的改进,从而展现出一定的创造性。 (3)第三阶段便是“创新设计”,这一阶段是当前我国工业设计所处的阶段,主要以学习分析为主。我国大部分工业企业开始注重创新设计,并借助创新设计来提升自身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近些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量在逐渐提升,但相应地也引来许多的经济纠纷。这一现状也提高了我国企业家对工业设计的重视,企业逐渐开始将财力、人力的投入放在工业设计方面,此外在高校的教育办学中也有体现。 1.4工业设计教育特点 工业设计教育特点同样也有3点。 (1)工业设计教育具备较强的时代性。 工业设计会随着社会的改变、时代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需求与特点,例如当前社会便是以绿色环保为主题,所有工业设计应当符合健康、节能等设计的需求。 (2)工业设计教育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实践性。 工业设计本身就是根据人们的生活需要进行设计,而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发展改变,所以工业设计必须不断地创新,为人们提供更加合理、科学的生存模式。工业设计能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个性化、便利化。 (3)工业设计具备较强的知识综合性。 工业设计普遍被人们误解为外形设计,并将它与工厂生产联系起来,认为工业设计就是“嘈杂的环境、脏兮兮的油污、冰冷的机械、机械的重复劳动”等等。实际上,工业设计不仅仅是工业产品的设计,更多的是解决人、机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涉及市场学、美学、社会学、人机工程学、生物学、机械学、化学、物理甚至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分析 2.1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工业设计当中的核心作用 工业设计是一门涉及多技术领域的学科,其中主要包含艺术领域、科学技术以及美学等综合性学科。在这些综合性学科当中,科学技术是工业设计有效性的必要前提,所设计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科学技术的基本需求,所有违背客观科学技术的设计无一例外的无法实现自身所应当具备的价值。在许多工业设计当中,外形美观、功能齐全并且深受人们喜爱,但是违背设计制造客观规律的设计,在制造、力学、结构等多方面都会有一定的阻碍,最终导致其无法有效实现。对此,所有机械设计的制造技术都应当是工业设计当中最为关键的科学技术,工业设计者需要在基于理解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工业设计,在保障设计产品不会违背客观规律以及基本原理条件情况下,促使工业设计更加优化、从结构、色彩以及外形等多方面精细处理,从而使其在符合实际用途时更加容易被人所接受。 2.2工业设计在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当中的核心作用 工业设计在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当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其主要体现在人机工程学方面。人机工程学的概念是“所有设计产品都应当围绕着‘人’,并以人的便利性为主,以服务人为核心”。由此可见,所有的工业设计都应当能够给予人提供便利,只有综合这些因素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人机工程学的主要特点不仅在于研究环境、人以及机械三个要素,更多的是将使用者或者消费者的需求融入到产品中,将产品与人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深入研究,不仅仅着手于个别要素的品质。在当前社会中,任何一个成功的机械产品,其都与人机工程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都符合人机工程学的基本理念。 2.3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与工业设计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当前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时间、财力等因素的影响,其工业产品的制造技术以及设计方法仍然较为陈旧,政府在工业设计方面的激励措施以及经济投入力度并不高,这也导致工业设计的发展存在着许多障碍。对此,想要促使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长久、顺畅发展,首要任务便是采用行政便利的方式对市场经济进行相应的调节,通过政府等行政部门来扶持工业设计的发展,促使工业设计走向绿色、环保、节能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促使我国机械设计与工业设计得以同步发展。在财政收支上,政府可以给予这些中小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例如税收减免等。通过政策的扶持帮助中小企业能够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对工业设计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形成持续、良好的发展策略,实现从传统机械设计转变为工业设计理念的目标。此外,相关部门还需重视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以及工业设计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加大对这两门学科的教育资金投入,监管、提升各大相关院校对这两门学科的教育质量,创造良好的工科人才就业环境,并建立相关的科研部门、研究中心,从而实现对高层次人才的集中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科技化理念的出现,人们对工业产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的制造技术也需要不断地完善、改进、再完善。这也就间接地要求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从业人员能够充分把握当前的行业现状,紧抓发展机遇、迎接发展路上的挑战。 作者:余硕智 单位: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 工业制造论文: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运用 摘要:主要就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相关运用展开了具体的研究和分析。首先简要阐述了工业设计的特征,而后详细介绍了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现状,并对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业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使企业能够制造出功能性和观赏性俱佳的产品,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制造方案 工业设计,即为满足人们的某一具体需求,通过综合运用工程设计学和美学而进行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工业设计的内容十分宽泛,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借助于工业设计,企业能够显著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拓宽销售渠道。因此,对工业设计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 1工业设计的特征 工业设计将美学与工学等相关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般情况下,可将工业设计划分为两类,即传统工业设计和现代工业设计。传统工业设计注重的是工业产品的设计,而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其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现代工业设计应运而生。在现代工业设计中,人们可以依据预先制定好的制造方案,采用各类现代技术手段获知预期结果,进而修改相关设计内容,以使产品设计达到最优。 2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现状 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均为机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终决定机械性能的主导因素。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且应用广泛,在机械设计与制造领域涌现出大量新的设计方法。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构建于数学规划理论和计算机设计程序之上,并采用相关的数值计算,而后从所有可行性方案中选取最佳方案,以使期望指标值能够无限接近最佳设计方案;②在结构离散化基础上,采用部分较易分析且互相连接的单元节点,并依据变形协调需求综合得出有限元设计方案;③在明确规定的时间内达到相关功能性标准要求;④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产品的设计、制造、测试等,并为相关的性能和指标制订明确的评价、预测标准;⑤新型的智能制造、纳米制造方法等。 3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关系 3.1工业设计的作用 工业设计在机械设计制造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重点表现在人机工程学等的运用中。人机工程学认为,所有的工业产品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一要素来进行设计,并以人的根本需求为最终目的。因此,所有的工业设计都应当从人的角度出发,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作出具体的判断。人机工程学指出,在工业设计中,不仅要研究人,同时还要结合机械设备与应用环境这两方面的因素,将消费者与所设计的产品作为一个系统来深入探讨,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个体要素的优劣性。当今社会,成功的机械产品都离不开人机工程学及其相关设计理念。 3.2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作用 工业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等众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科学技术是工业设计的重要基础。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应当符合相应的科学标准规范,任何有违科学设计规范的设计均是无法实现的。许多工业设计虽具备完备的功能,且外形优美,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却违背了设计制造的普遍规律,在整体结构或力学要求等方面并不符合科学规律。因此,对于机械设备的生产制造,应在充分掌握基础机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工业设计,再从外观、结构、色彩等方面予以优化,使之能够被广大消费者接受。 3.3结合应用的发展趋势 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如果能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便能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的大量企业,尤其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受资金、时间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在工业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方法上均有所欠缺,同时政府部门相应的配套措施也没有及时跟上。为改善此类情况,政府部门应当在资金上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支持,并给予企业相应的政策倾斜。在此情形下,企业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优势,不断提高自身机械设备制造技术水平和工业设计能力,以促使机械设备的制造向着更加节能、环保、绿色的方向前进。 4结束语 大量工业实践表明,工程设计人员所设计的纯粹的功能型产品是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而艺术家所创作出的纯粹的艺术品则仅仅具备观赏价值,而不具备相应的实用价值。将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完美地融合起来,使两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工业产品设计的功效,以提升我国生产的机械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为市场提供更加优秀的工业产品。未来,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将迎来新的合作机遇。 作者:段巍迪 单位:武昌工学院 工业制造论文: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工业设计论文 一、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概述 作为机械工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的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机械的性能,它包括产品设计、加工制造、产品销售、维修和保护以及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企业通过综合运用现当代的各种计算机技术、数学规划知识、虚拟和仿真技术及纳米及智能制造技术等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还将环保理念运用到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各个环节。然而,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自我研发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上很薄弱,多以在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或者直接的使用。虽然,我国的机械设计和制造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占据着世界机械制造业的绝大部分,然而,事实是我国依托丰富且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优势进行各种机械设计和制造生产,这些项目大都属于技术层次很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真正可以归为自主研发的高技术、精工艺类的产品很少,这就使得我国机械设计和制造的产品在质量、设计外观、使用性能及可替代性等方面无法与国外先进技术作比较。另外,我国多数的机械设计制造企业对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在实际经营和成产过程中没有将大量的资金及精力用在设计的改善和技术的提高上。 二、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分析 1.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应用中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分析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虽然属于不同的范围,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紧密关系,而这种关系又对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技术产生相应的影响和作用,具体来说:一方面,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和影响。工业设计作为一门复杂的、综合性的技术和学科,在实际的研发和运用过程中离不开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支持。首先,工业设计的产品需要以严谨、科学和合理的机械技术作为指导,否则就无法实现其现实意义,这就表明,在工业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守更要利用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相关规律和成果,这样才能使得设计出来的产品在结构、力学、生产、外形、性能等方面得到有效的保障,进而更加适应人们的要求,促进其产品价值及企业效益的实现。另一方面,工业设计在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应用中的作用和影响。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会涉及到大量的人和机器等问题,这就需要借助工业设计中人机工程学的指导,只有综合利用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知识才能帮助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生产出符合人们需求、具有市场价值、协调好消费者、市场、机械产品等多种因素的机械设计和制造成果。 2.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综合运用分析鉴于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只有将两者在相互的应用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融会和贯通才能促进各自双方的设计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在进行工业设计时,相关负责企业或人员应当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结束相关的基本知识,并利用该知识具体的指导和规范工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工业设计思路和理念、产品结构、外观形式及色彩等方面,使得设计出来的产品不仅符合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的要求,增强其实际操作的可行性,还可以更加的适应人们各种需求,增强对其的接受容易程度;在进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实践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利用工业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知识,保障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各个方面做到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不对环境产生破坏,进而实现在对人、环境、制造技术和机械、市场等相关因素的综合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最合理、科学的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的运用决策的作出。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相结合的运用还需要广大的相关企业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具体来说,各相关企业应当不断的改变传统的仅仅依靠劳动力资源进行生产呃经营理念,应当将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为主要的手段来增强企业竞争力,不断的增加相关设计和技术研发的人才、资金及物质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并制定和实施各种鼓励措施激发员工进行研发和改进技术的各项活动;同时,我国的政府部门应当积极的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不断地指导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不断的朝着高技术、高水平、节能环保等发现发展;另外,国家应当更加重视对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并鼓励和扶持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各项科研活动的开展。这样才能促进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增强。 作者:王思硕单位: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工业制造论文:工业园区装备制造论文 一园区的选址分析 园区位于县城东北方向,周边有大运路、晋侯高速、大运高速及太长高速,同时园区内周边有南同蒲铁路及月侯铁路,交通完善。园区内进驻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而且实际考察中得知企业均存在用地紧张的问题。在上版总体规划中,马庄工业园区选址于县城的东北方向,园区的规划应遵循总体规划的整体布局。整个曲沃是一城两区的整体布局,主城区和高显冶金循环工业园区;道路方面是将大运路改线至曲绛线以及北延线上;发展方向是近期往东南方向发展,远景往北发展。总规中马庄工业园区用地规模过小,不能满足县城工业企业发展需求和规模效应,需对总规进行一定调整。对于园区建设选址而言存在的相对制约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周边村庄,这是相关村庄的人口及耕地情况;2)汉代古墓群,目前还没定保护级别;3)一个潜在崩塌低易发区,地质问题不大,但后期建设时需注意进行地质勘探;4)两条高压走廊,分别是220kV和110kV,对园区的用地切割比较严重,需要在规划中巧妙布局,趋利避害。 二园区规划方案切入点解析 规划初期委托方对于这个园区仅有一个雏形的想法,对于用地范围、用地规模、产业意向等等均不明朗。规划中从以下切入点入手进行比较:1)大运路是否改线以及改线的位置在哪里;2)县城的远景方向与园区的发展方向如何复合互动;3)坪曲线的线型整治问题;4)园区规模的确定问题。方案一是整体遵循县城总体规划的道路及发展布局,主城区近期向东南方向发展,远期往北发展,大运路改线至曲绛线北延线路上。则园区位于改线后大运路的东侧发展,东到司马庄西侧、南到府东街东延道路、北到小吉村北侧的北外环道路,其中综合服务区是结合马庄村布置。方案一总用地为4.6km2;优点是符合县城总体规划、用地规整、规避了苏村附近的古墓群保护问题;缺点是大运路又夹在两大组团中间,若管理不善,将再次出现城市与过境交通互相干扰的问题。方案二基于大运路不进行改线的前提下而进行,同时将坪曲线进行了一定的取直,相对迎合了总体规划。最终的用地是4.8km2,生活区与苏村结合布置,巧妙将古墓群作为遗址保护公园布置。方案优点是园区的综合服务区与城市的发展方向结合了起来,工业用地集中规整,为城市再往东留有余地,但是与总体规划相背,且园区用地范围不规整。最后一个方案是基于所有的对外交通道路都保持现状这个特点作的,同时用地选取了相对集中的村庄包围起来的中间的区域,综合服务区是结合马庄布置,用地规模较大,是5.2km2,但缺点是阻隔了城市往北发展的余地。初期园区选址探讨应尽可能的发散式思维,考虑各种可能性的情况下而作,同时尽可能多的与委托方进行沟通探讨。本园区最终确定了一个延伸综合方案。最终方案形成以下相对完善的思路:首先,大运路遵循总体规划,改线至曲绛线及北延的线路上来,往北与现状大运路相交。改线后的大运路两侧布置至少15m的绿化隔离带,同时后期管理避免两侧公共服务建筑的建设;第二,坪曲线改线至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北外环路,位置与苏村、小吉村北侧平齐,往西与国际陆港物流保税园区相连通。外围的道路是贡院大街东延、府东街东延、大杨村西边界道路。内部道路基本是在现有水泥路和土路的基础上布置,最终形成“三横四纵”的路网格局。用地布局上,生活区与位于马庄村北侧布置与转盘东南角的150亩的村民回迁安置结合布置,工业组团沿现状坪曲线两侧布置,其中园区的中心广场及投资服务中心等综合服务区是面向东西向的主路布置。县城主城区可向北、向东发展,方案中均留有发展通道。 三园区规模确定 最终园区的范围确定为东西约2800m,南北2500m,总占地5.85km2,折合8800亩,其中工业用地5800亩,其他用地3000亩。园区占地面积符合县城发展需求,同时又实现了县城内中小企业的集聚化建设,同时为园区的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四结语 在新型综合型工业园区规划中,需遵循共建共享、协调发展、循环经济、低碳节能的原则。集约利用、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实现设施的共建共享;以保护工业园区及周边村庄的环境为重点,加强绿化防护与污染物的处理,促进产业园区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在理想的工业系统中,主要行为者之间的物流达到高效循环,投入系统的各种物质流入和流出系统的各种废弃物的流量远远低于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流,循环经济项目园区规划中体现这种循环思想不仅局限在一个企业内部,更重要的是工业园区整体的优化;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作者:崔洪彦单位: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工业制造论文:工业制造企业成本会计论文 1工业制造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迫切需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的逐渐加剧,工业制造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1成本管理面临的困境在当今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这包括了直接冲击产品销售链的国内工业制造厂家和国外的老牌知名企业。由于国内通货膨胀、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国内的材料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也在迅速的增长,再加上人民币处于长期的升值通道,这对工业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基础设施、制造服务业的逐渐完善,产业供应链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东西部、沿海与内地的差别,成本控制手段受制于地域性的影响较大,一般是通过降低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等进行成本管控,在技术创新和科技引进方面,并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这就导致了当原材料和人力资源的成本上升时,导致生产的产品远远高于别的企业成本,这些企业将会直接受到巨大的冲击。 1.2成本管理观念落后在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实务中,企业的管理观念存在成本管理范围、参入人员范围层级的问题,缺乏管理手段,管理目标不明确等,正是因为这一系列问题,国内工业制造企业的管理观念较为落后。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他们把成本管理范围局限在生产过程中,而并没有涉及市场的作用范围,因为一个是可见的范围,一个是虚拟抽象的浮动范围,企业无法准确地评估成本,改善管理体制,这导致单件产品的成本也居高不下,工业制造企业无法在行业内具有竞争优势。在成本管理手段方面,大部分的企业手段都很单一,都是依靠在各个环节设置成本管理专员进行统计,然后,汇总所有环节的数据计算出总的成本,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效率很低,无法适应当今高速发展的企业。在成本管理目标方面,企业管理层只是认为成本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企业最大的利润,并没有全面的考虑,例如,很多产品的价格都是在大幅度的降低,企业成本管理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这样才能稳定快速的发展工业制造企业。因此,为了改变工业制造企业的这种成本管理的困境,需要提出一种既高效又准确的成本管理方式,分析出成本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合理的控制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本会计正是符合工业制造企业需求的成本管理模式。 2成本会计的含义和内容 2.1成本会计的含义在企业中,传统的成本会计,是指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会计人员通过对公司生产消耗的总额进行统计数据,网络信息化储存数据,总结数据规律,汇总各部门结果,最后计算出公司生产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产品成本,因此,成本会计是一个流程,包括了预算、统计、跟踪、控制和服务等。然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的成本会计扩大了原本的设计领域,逐渐向外延伸到工业制造类、金融类、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当今世界公认的成本会计,包括了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决策、成本考核等多方面的内容。目前,大多数企业所需要的内容是,通过获得传统的成本会计的信息,制定一系列的对策和方案,有机的改善企业的会计环境,系统化的完善成本会计的准确性,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降低资源平均成本,提高产量。但是现代的成本会计的内容,并没落实到工业制造企业的会计实务中,会计的实务工作成为了当今我国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内容。 2.2成本会计的基本内容 2.2.1计算成本原材料的成本对于企业而言,十分的重要,但是盲目的计算成本值却可能成为企业的隐患,因此,在成本会计中,成本数据必须是真实可靠地,能够充分的反应部门中材料费用和加工运输费用,有效地给企业带来指导意义。如果工业制造企业的成本数据是错误的,那么企业的评估和审核结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生产效率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改善成本管理的方案,成本会计会及时根据市场中的价格波动评估运输费用和原材料费用,科学地给工业制造提供指导作用,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2.2.2确定目标成本为了优化成本的决策,企业需要根据成本统计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并采取各种降低成本的措施降低所需要的成本,在优化选择过程中,采取多种方案控制变量,使成本最低化作为制定目标产品成本对比,择优出最合理的方案。同时,提高员工的成本意识,使每个环节的成本都得到有效地控制,最终确定目标成本,通过完美执行设计方案而获得目标成本的有效性。 2.2.3防止挤占成本在企业的成本会计内容中,加强成本控制,防止挤占成本是重要的一步。企业中加强成本控制的原理是:通过管理者执行成本控制策略,以身作则,进行节约,严于律己,严以律人,从高层到底层改善、节约各项成本的使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培训和奖惩措施,有效提高各个部门的成本意识,让成本会计在这方面起到有效地促进作用, 2.2.4加强成本责任成本责任,是企业对所有人员在成本方面的职责所作的规定,通过这种责任制的建立,可以提高员工的自我责任感、自我监督意识,把事情的责任分摊到各个职工和管理人身上,并把这种成本责任规定在员工合同中,让员工合同有效地制约员工的成本意识的养成,各个部门和责任人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的竞争力。 3工业制造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落实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制造企业需要通过成本会计的管理理念,改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通过加强成本预测体系建设,确定成本目标,优化成本计划方案设计,制定成本方案,完善成本控制方法体系,加强成本管理,完善成本核算程序,强化成本分析,完善会计审核机制,强化会计报表管理,落实工业制造企业的成本会计实务工作,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1确定成本目标成本预测,是成本会计必不可少的阶段,会计部门应当落实工业制造产品的成本预测体系,改进预测值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针对市场中的原材料的价格、运输价格、制造设备折旧价格、时间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估算出同一时期水平的预测成本值,并总结归纳出成本目标。 3.2制定成本方案成本方案,是成本会计中重要的一步,通过成本方案的制定,可以有效地为工业制造公司的成本管理部门提供坚实的基础,通过改善成本方案的设计,并根据市场的价格的变化,实施有效地和准确的会计原则,科学的提高成本的可预测性,通过成本会计的作用,促进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发展和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3.3加强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对于成本目标和成本方案的确定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好坏决定了成本目标和成本方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成本管理和企业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与企业管理类似,成本会计中的成本管理是降低企业成本的有效手段,在管理中包括了原材料的采购管理、运输成本管理、制造成本管理、销售成本管理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成本管理。通过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可以有效落实成本会计在工业制造企业中的实施,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改善企业的管理面貌,带动企业的产品销售,形成成本管理链,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4强化成本分析现代成本会计中,会计计量和会计核算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由于物价的不稳定性,相关部门根据成本会计的方法,设计严格的会计计算体系,结合企业的各项参数,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成本分析方法,强化风险意识,优化企业对于原材料的选择方式,并结合计算机网络数据技术改进现代的成本会计,提高企业的核算能力,改善各个部门的综合能力。 3.5强化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报表是管理的数据,行业内有一定的企业会计标准,工业制造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实施特定的会计报表标准,通过对制造市场进行调查,有效地制定标准,提高成本会计数据信息的实时性和有效性,为了在企业建立合理的标准,国内的工业制造企业需要把企业自身的标准和其他企业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为国内的新标准的形成起到基础建设的作用,促进国内的工业制造行业的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工业制造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不足,成本会计能够适时地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合理的控制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将成本落实到工业制造企业的管理活动中,企业需要加强成本预测体系建设,确定成本目标,优化成本计划方案设计,完善成本控制方法体系,加强成本管理,完善成本核算计算程序,强化成本分析,完善成本会计审核机制,强化会计报表管理,以达到提高国内工业制造企业的成本会计的实务工作。 作者:李振华单位:株洲联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工业制造论文:探求产品工业设计可制造性评议方法 1.产品设计方案多样化及其可制造性评价体系 1.1设计方案多样化 产品工业设计方案是根据客户需求的不确定语义表达得到的,设α是产品工业设计客户需求域X中的一个元素,元素α在产品工业设计原理功能设计域Y中存在对应的特定含义设为集合A,设计方案域Z中的对应方案集为S。产品工业设计的自然语义就是一种MNXYZ的映射,其中M和N分别是从X到Y和从Y到Z的映射,从模糊集合的角度分析,上述元素、集合及其映射的隶属关系分别是(,y)(y)mµα=µ和,(z)(z)nsµα=µ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单一的客户模糊性需求映射到产品原理功能设计域和产品工业设计方案域,其目标并非唯一确定的解,而是一个由满足设计需求的多个解组成的集合,当然,集合内的解的情况是不确定的,可能是唯一解、多解甚至空解。产品工业设计中,客户多种不同形式的需求构成了需求集,需求集中各个不同元素之间存在“或”或“与”的联系,设工业设计需求域X的两个元素分别为α和β,那么它们在产品功能原理设计域Y中的组合体的解同样,从功能原理设计域Y到设计方案域Z也存在上述关系。因此,设计需求集产生不同的产品功能原理组合集,进而产生不同的产品工业设计方案集。 1.2工业设计可制造性的多属性评价体系 本文将可制造性定义为:在给定制造资源的条件下,产品工业设计方案各属性所具备的生产制造的可能性。产品工业设计阶段包含多重形式的属性,工业设计阶段是产品可制造性的决定阶段,而工业设计主要分为形态结构、表面材质、人机布局、色彩涂装等几个属性,各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设计方案可制造性评价的多属性体系。如表1所示。在实际的产品工业设计方案中,评价因素和产品种类有密切的关系。如家电产品,表面材质属性设计基本已经成熟,人机交互的重要程度要大于其他几个属性的比重,因此在对家电产品的工业设计可制造性评价中,人机布局的权重要大一些。而重视产品结构的机械产品在可制造性评价中,形态结构属性权重反而会大一些。所以各个属性的权重随着不同的产品类别不同,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yαxzAS常见的评价系统由专家主观赋值得到属性权重,然而专家由于学历、经验、背景及个人偏好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给出的评价信息往往客观性和合理性较差,另外在可制造性评价中,评价对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使得评价信息是不确定的,因此将不确定信息的语言多属性决策理论引入到产品工业设计可制造性评价中,增强可制造性评价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2基于依赖型算子的不确定语言多属性群决策法 目前不确定型依赖算子的多属性决策法,在工商管理,工程预算和项目评估方面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在设计方案评估方面还并不成熟。本文将结合文献提出的不确定语言混合几何平均算子和依赖型不确定语言有序加权几何算子提出一种基于不确定语言多属性决策的产品工业设计可制造性评价方法。决策者在进行定性测度时,一般需要适当的语言评估标度,可事先设定语言评估标度称函数ULWGM为n维不确定语言的加权几何平均算子。在实际的可制造性评价中,专家在产品工业设计方案可制造性的决策中,往往主观性较强,专家的偏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给出的评价信息,因此设计方案可制造性评价经常存在偏离综合平均值较大的问题,为了保证可制造性评价的公平性,应该降低偏离平均值较大的评价信息权重。因此需要重新定义ULOWG[7-11]算子的权重,即将以上各式进行代换得到(4)根据文献(7,12)我们将式(3)的ULOWG算子称为依赖型ULOWG算子即DULOWG算子,易知该算子为一个净算子[7]。容易得到另外一种基于正态分布的思想的ULOWG算子权重算法。可以得出式(3)和式(5)确定权重的原则是:变量值越接近综合平均值,其权重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由于专家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造成的消极影响。容易看出,两种权重的确定方法中,前者的计算相对简单,而后者在权重信息的处理上则更为合理。 3基于DULOWG算子的产品工业设计 可制造性评估多属性决策方法设决策者集(,)k12tζ∈ζζ,ζ,ζ对于工业设计方案集(,)12QQQQQim∈关于属性集(,,,)11FFFFFjn∈进行测度,得到产品工业设计方案Qi关于工业设计属性Fj的属性值()krsij∈,构成工业设计可制造性评价决策矩阵()(1,2,,)kRrktkijmn==×,(,,,)12nξ=ξξξ为工业设计属性权重向量,[0,1]jξ∈且11njj∑ξ==,下面给出具体步骤[7]。步骤1利用ULWGM算子,对产品工业设计可制造性评价决策矩阵Rk中的第i行的工业设计属性值进行集结,从而得出某一决策者kζ所给出的关于设计方案Qi的综合属性值为,,,12kkkkrrrriiiinULWGMξ=i=1,2,m;k=1,2,,t步骤2利用式(4)的DULOWG算子,对t位决策者给出的设计方案Qi的综合属性值()(1,2,,)krkti=进行集结,得到设计方案Qi的可制造性综合属性值为(1)(2)(),,,trDULOWGrrriiii=,i=1,2,,m步骤3由式(1)将ri和所有()1,2,,jrj=m进行对比得到()pprrijij=≥,从而对可制造性属性r(i1,2,,m)i=进行排序,建立互补判断矩阵()ijmnPp×=,其中p0ij≥,pp1ijji+=,0.5iip=,i,j=1,2,,m。然后对矩阵ijmnPp×=的行进行求和,得到1ijimppj=∑=,i=1,2,,m步骤4通过对比ip值的大小,对设计方案进行排序,ip值越大,其对应方案的可制造性也就越好。 4实例分析 以上述方法为基础,开发出基于不确定语言型多属性决策方法的多工艺决策模块,并应用到某型吸尘器的CAID系统中。根据前文所述,抽取并建立吸尘器的评价体系,并基于ULWGM与DULOWG算子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制定评价和决策流程。现有吸尘器工业设计方案5个~15QQ,4个评价属性~14FF(属性分别对应材质质地、曲面形态、色彩涂装和人机设计)假定评价属性权重为ξ=(0.4,0.1,0.2,0.3),三位专家利用评估标度={,,,,,,}1234567Ssssssss={极好,很好,好,一般,差,很差,极差},所得的评价矩阵()(1,2,3)54kRrkkij==×为运用本文的所给出的方法进行求解,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利用ULWGM算子得到决策者kζ所给出的决策方案Qi的综合属性值为两两比较得到互补判断矩阵为然后对互补判断矩阵的每一行求和,得到1.8661p=,1.8622p=,2.8413p=,2.7834p=,3.1485p=步骤4:利用p(i1,2,,5)i=的值对决策方案进行排序得到:53412ppppp。从而得到具有最佳可制造性的工业设计方案为5Q。 5结束语 工业设计可制造性评价是一个多属性的决策问题,在面对制造因素制约的前提条件下,评价专家的主观判断致使决策行为不一致,本文结合基于ULWGM与DULOWG算子的不确定语言多属性群决策方法,构建产品工业设计可制造性评价体系,并通过相应实例对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本方法通过提取决策者给出的决策信息,较大程度上保证了决策的客观性,又规避了决策者由于主观因素带来的决策偏差,避免了决策结果不合理性。 作者:刘国昌苟秉宸陈俊璇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 工业制造论文:工业制造业的财务管理研究 最近几年所推出的零基预算较为科学,但是却很难落到实处。不少工业制造业企业经常不按照部门人员情况与业务发展情况为基础进行收支总体水平预算。却习惯将以往的基础数据拿来引用,以收入水平来确定效益增长率,结果同样会造成理论与实际不符,难以依照预算执行。工业制造业预算管理用价值管理作为发展主线,用战略管理当作发展方向,非常注重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的市场动态控制。可是我国的工业制造业普遍存在管理导向模糊、预算编制做得好执行不力的情况。结果出现预算执行两层皮的现象,即预算与执行分别应用两套数据,使预算失去了其应该有的权威约束性。 一、推动工业制造业全面财务预算管理的目的 财务预算管理的全面开展要以准确的制造业战略目标为基础,根据市场需求与内外部环境的分析测评结果,用预算的形式给企业未来经济发展做出经济活动与生产活动规划的整体安排布局。一般情况下,市场风险与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是呈正相关的。作为企业管理者而言,不但要关注当前的生产情况,也要对企业发展远景倾注更多的精力,避免将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用预算的全面化管理,组织企业生产制造活动。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可以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优势,避免来自企业外部的竞争威胁。且使企业可以在面临重大政策与经营方向调整时,能够科学地抵制压力、规避风险,实现企业的远景规划目标。实行长效全面的预算管理,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明确目标与责任主体。把企业内各主体的权利、责任、利益分配划清。将年度范围内的经营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甚至各个班组、个人那里。通过关注分解预算指标、执行预算过程、追踪完成结果等过程,实现权责统一,为工业制造企业自身提供现实管理基础,这也是企业资信得到保证的有力基础。 企业的资源有限,可是长期目标无限。财务资源属于企业最基础最核心的资源。全面长效的预算管理工作,可以让企业内的财务资源同硬件如机械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等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综合统筹应用。并且可以对应用过程实行科学的监控与考核。通过资源的整合动作,可以更加方便企业各生产加工环节的协调沟通,加强成本管理,将企业资源与能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产出与投入比例的最大化。财务预算管理的改革,不但会使企业总体生产决策受到积极影响,也是企业在管理控制上得到进步的重要体现标准。全面的财务预算管理一方面可以让财务信息与非财务预算得到整合系统发展,另一方面标准的财务预算体系也会对各生产环节与各员工的行动方案产生规范效应,能让企业动止有依、经营有据。同时,预算管理的科学化也会让企业部门与成员的业绩评价更为方便,改善企业业绩管理控制指标,帮助企业整体加工制造经营业绩。 二、加强工业制造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方法 全面长效的财务预算机制属于一项较为理想的经济管理状态,在朝向其努力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限制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不少的影响都是负面的。为了加工制造业的预算管理达到总的规划目标,预算在批准实施之后,还应当建立对应的预算监控制度,以方便对于预算执行的管理。可在很多加工制造业的预算管理实践过程中,都存在监控制度不足或者是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应当做好弹性预算与固定预算的良性结合。所谓固定预算,其特点是适用于生产能力较为平衡的环节。弹性预算则适用于生产需要经费数额变化较大的环节。让财务预算管理与各具体生产部门进行结合,确定出哪些属于固定预算,哪些属于弹性预算,对于费用固定或者变化特征不明显的管理费用与折旧费用等,采取固定预算,其他的收支采取弹性预算。预算执行应当符合刚性原则。预算是企业内所有生产活动的基本准则,一量确定下来,便产生了企业中的“法律功效”,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到企业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制造流程结构上的变化对于预算产生的正影响或者负影响。且须依据严格的变更程序进行预算的调整。坚决防止违规操作,确保预算的准确与预算执行的正规。 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工作系统,对于预算执行的每一步情况,都要进行信息准确反馈。方便财务工作人员与企业管理者发现预算执行与标准的差异。在预算的执行环节里,企业应当不断对各类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依照信息反馈适时调整相关决策,继而确保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始终处在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位置。建立完善的预算执行预警系统。通过预警系统与预算执行的相互配合,确立风险责任意识,及时发现非正常的企业活动,并及时解决或者改变。为加工制造业减少可能的损失。加强预算监督机制,执行预算与监督预算执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健全的监督机制可以保证预算执行的力度。要加强加工制造业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使内部审计与内部监督不但可以审计监督会计财务业绩的合法性与真实性,也能审计监督预算执行的细节情况。加强企业的事前规范与事中管理,让企业生产制造各环节都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处处事事受到制度的约束。 三、结束语 加工制造业制定规范健全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建立适合于企业发展的预算管理办法,提升预算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准确性与科学性,可以更好地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帮助,让企业内部资源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 作者:陈惠萍单位:广东世荣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工业制造论文:工业工程中我国制造企业的应用探究 摘要:本文以当前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越发成熟的时代背景为基调,以工业工程的知识体系为指导,对我国制造企业如何运用工业工程优化自身生产管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其中心思想为,强调制造企业应当将工业工程的基本方法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相结合,提升生产的效率与可靠性。 关键词:工业工程;制造企业;大数据;云计算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能否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经济的走向。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生产组织、管理技术的转型升级,这正是工业工程的重要研究对象。 1工业工程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价值 工业工程的内容包括了一系列先进工业企业的管理技术,是对优秀企业的工业生产、组织、技术管理等各项内容的理论性概括和抽象,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是一种能够指导企业改善工业生产管理的科学理论。由于制造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管理工作中,涵盖了多方面的工作,比如日常经营管理涉及到财务、人力资源工作;技术管理则涉及研发、生产线、调度、品控部门等工作;安全管理涉及了安全、劳动保障等。这些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协调,根据不同的管理学理论,往往会得出侧重点各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和原则,而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工业工程的理论是以工业品的生产效率为核心内容,进而有机组织其他各方面的工作,所以对制造企业来说,工业工程这一理论更接“地气”,更能解决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环节中那些“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特殊问题。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制造业已经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必须实现“国际化”,也就是说制造业企业既要与国内企业,也要与外国企业开展交易,如果缺乏“国际化”的话语体系、标准体系,企业之间不可能进行高效沟通。为此,制造企业运用工业工程的理论,就能顺利地按照国际化的标准,优化自身的文本格式、术语、生产标准,将其渗透至研发、工艺、调度等各环节,使制造企业具备进入国际市场的基本能力。 2工业工程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范围 工业工程是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理论,其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而制造业企业尤其自身的比较特殊的工作内容,因此制造企业在运用工业工程指导生产管理时,有必要了解工业工程在制造企业中具体有哪些应用场景。总的来说,工业工程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提升制造企业的生产均衡和效率,“均衡”侧重于程序规范与各实施环节的平衡关系,“效率”则侧重于成本控制与产量提升,其具体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制造企业的生产总纲制定,即规定企业生产的工序、工时、行为规范、操作规范等基本内容,构建制造企业生产工作的基本框架;(2)生产计划的信息化。制造企业的升级必然离不开设备和生产方式的升级,因此制造企业的生产计划的需要按照工业工程的原理,将关键设备作为生产计划的编排核心,再运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计划的信息化,利用计算机系统提升计划效率和精确度;(3)各生产关节的动态管理,应用工业工程的理论工具,可以将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绩效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这些主要环节转化为参数化的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实现各管理环节组织协调的最优化,并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高效精细管理。 3工业工程在制造企业中的具体应用建议 当前企业管理中越来越注重信息化,诸如利用大数据实施市场分析、利用计算机系统完成机器人生产和流水线管理、利用移动APP和导航技术完成打卡等日常管理事宜,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越来越依赖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故在应用工业工程优化企业生产的过程中须充分考虑信息时代的技术背景。 3.1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市场需求型生产驱动模式 过去我国制造企业粗放式发展的年代里,大量企业都是通过经验式的预测来计划和驱动本企业的生产,制造企业大量依附于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产品,为其加工制造一些可替代性强、附加值低的配件和产品,而一旦遇到比较特殊、或要求较高的订单,不少制造企业无力开展生产。同时,互联网时代下,工业市场的差异化竞争越来越明显,以手机行业为例,传统的“硬件堆砌”模式早已过时,当前各大品牌手机厂商更注重的是产品的差异化特征,这就要求上游的各制造企业必须有满足个性化定制的能力,甚至还要求具备辅助手机厂商开展差异化设计研发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时代下,生产驱动模式的优化,是制造企业升级自身竞争力的首要环节,传统的以预测为主的生产驱动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差异化竞争为主的工业市场。工业市场的差异化竞争愈发明显,就意味着制造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必须准确到位,一旦产生误判即可能面临产品滞销的困境。为此,对市场需求的分析有赖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通过大数据挖掘,可以对不同类型客户群体的消费习惯等内容进行精准分析,为产品的差异化奠定坚实基础。为此,制造企业可以利用工业工程的理论工具,建立起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市场需求分析机制,并根据市场需求来驱动企业生产,具体内容则涉及到很多环节:提升对个性化定制需求的供给能力,为订单方提供量身裁衣式的优质服务,由此又进一步引申出新产品研发的提速问题、多种产品的同时研发和生产的组织问题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工业工程的工具来调动企业内部资源,调整生产组织形式、产品结构、人力资源配置等。 3.2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主要方法 制造企业在基于大数据的市场需求驱动型的生产管理中,应注重运用以下几种主要方法,提升制造企业管理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第一,并行工程。即制造企业应当在产品设计开发的环节,就充分考虑产品从设计直至销售、使用的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进而争取在产品研发阶段就能解决全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并行工程是工业工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制造企业通过不同业务的并行交叉、系统集成与整体优化等方法,可以减少产品研发、制造、销售、使用的资源浪费、返工等现象,提升产品质量和满意度。第二,充分运用仿真技术。制造企业有必要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计算机仿真,通过仿真软件分析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而缩短制造生产的工时,提升产品质量。第三,生产环节的云计算与动态控制。若我国制造企业能够在控制人力成本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劳资纠纷风险,则必将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故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开始更多地使用智能设备参与生产制造。而为了管理智能设备,又须借助云计算技术。即企业在使用智能设备开展生产时,利用传感器技术,收集智能设备相关数据并将其上传至云端,通过云计算分析该设备的相应参数、变量,进而动态调整该设备的动作、速率等;以此类推,企业只要运用工业工程的理念和原则,对云计算的算法等系统进行优化,即可对企业的全部智能设备进行动态调整,使生产效率和稳定性同时得到大幅提升。综上所述,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工业工程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场景都得到了极大拓宽,未来我国的制造企业应当将工业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工具灵活应用至新技术所引领的生产活动中,让企业能够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组织生产。 作者:马鑫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工业制造论文:纺织工业中制造品牌建设的战略研究 摘要: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建设是山东省工业由大到强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是山东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战略步骤,也是深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山东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山东省传统优势产业纺织工业为标本,探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山东省制造业质量强省与品牌建设战略的实施条件、突出问题和基本路径。 关键词:转型升级;质量强省;品牌建设;纺织 一、引言 自2012年9月正式提出实施质量强省战略以来,山东省成立了由副省长任组长的山东省质量强省及名牌战略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把“强化质量品牌引领作用”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并把质量强省品牌建设提高到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战略步骤的高度。2013年山东省政府印发“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导计划”①,“由产品竞争向品牌质量竞争加快转变”、“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品牌优势明显扩大”成为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山东制造业质量强省和品牌建设新的契机。纺织工业(亦称纺织服装行业)是山东省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以之作为分析样本,对整个制造业落实质量强省和品牌建设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山东省纺织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建设战略情况 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入,极大推动了山东省纺织工业质量强省和品牌建设战略的实施。截至2016年底,全省纺织服装行业共拥有山东省名牌产品23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26个,比2013年增长17.1%和27.7%。 (一)调整优化产业链,增强品牌培育能力 产业转型升级以来,按照“坚持品牌培育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山东省以“提高最终产品比重,降低初级产品比重”为方向,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为培育品牌提供基础条件。粗加工能力初步得到控制,棉纺能力与2013年相比下降超过100万锭,2016年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类最终纺织品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到29.02%(未计入服饰业),比2013年提高3.29个百分点,占据纺织服装前6大子行业的2-5位。 (二)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品品质 按照产品的“质量损失率逐步下降,质量竞争力逐步提高”的目标,山东省从淘汰落后产能和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入手,促进制造业质量水平提升。印染行业超过规定年限的生产设备以及浴比大于1:10的棉与化纤间歇式染色设备,粘胶行业年产能2万吨及以下粘胶短纤生产线和相关设备,氨纶行业湿法及DMF溶剂法生产线等落后产能已基本淘汰完毕。2014和2015年度,山东省纺织行业共淘汰落后印染产能4.17亿米,如期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印染落后产能任务。 (三)强化科技创新,提高产品和品牌竞争力 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能极大增强产品、品牌竞争力。2014-2016年,山东省纺织工业领域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技术发明奖3项,省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由康平纳集团、鲁泰纺织等单位研制的“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鲁泰纺织被工信部、财政部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红领集团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装板型数据库系统,成为全国同行业两化融合的样板。华纺股份新建成的智能化生产车间达到了工业4.0标准,领先全行业发展。截至2016年底,山东省纺织行业共拥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98个,数量比2013年增加10个。 (四)加强品牌营销推广,扩大品牌影响力 转型升级过程中,山东省着力创新营销模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举办了2014首届中国(齐鲁)国际时装周,通过“新常态下的山东服装品牌升级”主题论坛和全省著名服装企业品牌展示会、12场山东省服装自主品牌会宣传展示品牌。成功举办了2015山东纺织服装名牌产品展示展销会,开展山东成长型服装品牌秀、山东纺织服装展示展销会、服装制造企业与自主品牌对接等一系列活动,以展示与展销、观摩与购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推广品牌山东。 三、山东省纺织工业在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建设战略中的突出问题 (一)品牌建设整体滞后 山东省纺织服装产业规模列全国第二位,2016年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同行业的17.8%,利润额占全国同行业的16.9%,而品牌建设水平却不能与之相称。2016年,世界品牌实验室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山东省5个纺织服装品牌入围,仅为浙江省的50%,同时也少于江苏和上海。2017年,工信部的重点跟踪培育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名单(2016版)中,山东省入选15个,仅为浙江省的57.7%,江苏省的83.3%。纺织业品牌建设的滞后是山东省制造业呈现出规模大、品牌弱局面的缩影。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先天不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山东棉花总产量为54.8万吨,占全国1/10,居全国第二位。山东省长期以来都是全国的棉花加工和棉纺织产业大省,直接导致山东纺织服装行业棉纺织一家独大的局面。产业转型升级以来,棉纺织行业占全行业的比重仅由60.07%降至59.45%,而生产最终产品的家纺、产业用纺织品和服装行业加起来仅为棉纺织的1/2(见图一)②。棉纺织占比独大,最终产品产业占比小,使得产业链低端化,企业和产品的个性化、特色化难以展现,客观上导致品牌成长基础条件差。 (三)企业品牌意识不强 凭着良好区位优势,山东省形成了多个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已有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认定授牌的国家级产业集群21个,拥有省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25个。而企业品牌意识的欠缺却使众多企业沦为加工企业,产业集群成为缺少品牌的加工基地。以济宁市汶上县为例,该县被授予“中国休闲服装制造名城”称号,是80多个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的加工制造基地,而自主品牌只有30多个,且大多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走自主产品营销的寥寥无几。企业品牌意识不强,满足于OEM(原厂委托制造)模式带来的微薄利润,企业无法做大做强,更不具备进行品牌营销的能力。 (四)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不高 据统计,2016年山东省纺织品服装出口额210.60亿美元,居全国第5位,仅为浙江的31.64%,广东的41.58%和江苏的46.35%这与山东省纺织大省地位不相称。纺织品服装出口要符合一定的国际标准,特别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前3大目的地欧盟、美国和日本,产品质量标准更为严格,山东省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弱势地位,从侧面反映出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不高的现状。 四、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建设战略的路径探析 实施质量强省与品牌建设战略,必须发挥政府、企业、社会作用,着力提升纺织服装企业产品质量和解决制约品牌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全面发挥政府在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建设战略中的调控作用 1.提升品牌培育基础能力继续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淘汰,扶持和引导最终产品产业发展,不断推动产业链高端化;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产品竞争力,树立全省公共品牌形象。帮助企业探索建立科学系统的品牌培育决策、执行、评估体系;积极参与工信部企业品牌培育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工程,提升企业品牌培育能力。2.加快品牌传播推广要科学利用传播手段,提升“好品山东”功能。利用“国家品牌计划走进山东”与“好品山东”合作的契机,全面释放出国家平台的传播价值;同时,依托“中国工业品牌之旅”活动,和工信部共同举办“山东百年品牌论坛”,联手打造“山东百年品牌”。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充分发挥工业旅游对塑造提升工业品牌的积极作用,开展体验营销,组织开发一批视觉形象化、艺术性、系统性的工业旅游产品。3.优化政策法规环境通过完善标准体系,提高公共部门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服务、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等方面能力,推动和激励企业提高质量技术水平,创造品牌核心竞争力。健全品牌发展法律法规,大力保护知识产权,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良好市场环境,使优秀自主品牌能够脱颖而出。 (二)着力发挥企业在质量强省和品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1.提升企业品牌意识树立持之以恒的品牌意识是培育品牌的先行条件,要进一步引导企业树立以品牌为核心的战略思维。一是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将品牌战略作为企业家队伍培训的重点内容,提升企业家品牌思维和实践能力。二是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开展员工质量素质教育行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培养质量骨干和技术能手。三是引导和鼓励重点培育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品牌官制度,全面负责企业发展中品牌营造、维护、宣传和推广等相关工作。2.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强大的创新能力是品牌发展的根基,没有创新就没有老品牌的发展,更没有新品牌的成长。一是要强化创新体系。企业要完善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培育企业中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积极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推进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二是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度,不断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引领行业技术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建立差异化、特色化的品牌形象,必须加快向高端综合性设计转变,推动工业设计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塑造品牌竞争新优势。3.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一是要瞄准国际一流先进水平,在重点领域形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标准,以标准国际化引领品牌国际化。二是全面实施国际认证。我国的商标申请量虽然位居全球第一,但是赴国外寻求商标保护的比例并不大,制造业企业要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扩大海外知识产权布局,产品走到哪里,商标注册就跟向哪里。三是推进国际并购。通过国际合作,租赁或收购国际市场的成熟品牌,迅速扩大营销渠道,打开国际市场,实现由纺织制造企业向时尚品牌运营企业的战略转型。 (三)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在质量强省和品牌建设中的服务作用 一是做好检验检测服务。鼓励民营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检验检测服务,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营造检验检测机构平等参与竞争的良好环境,尽快形成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二是做好品牌研究、评价服务。培育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评价理论研究机构和品牌评价机构,开展品牌基础理论、价值评价、发展指数等研究,提高品牌研究水平,客观公正的品牌价值评价结果以及品牌发展指数,逐步提高公信力。三是做好品牌建设中介服务,建设一批品牌专业化服务平台,为品牌建设和产业升级提供设计、营销、咨询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四是营造支持品牌发展的社会氛围。培养消费者自主品牌情感,树立消费信心,扩大自主品牌消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关注自主品牌成长,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作者:李国芹 朱立强 单位: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 工业制造论文:工业设计下模具制造和3D打印的对比 【摘要】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快速成型技术,其与工业设计工作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业产品制造水平,满足了市场经济形势下,工业生产加工的客观要求,构建起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机制。文章以3D打印与模具制造为研究重点,从多个维度出发,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推动工业设计以及加工活动的有序进行,促进产业机构的优化以及链条的完整。 【关键词】工业设计;模具制造;3D打印;对比 1引言 3D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虽然与普通打印机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将数字模型作为基本框架,通过对粉末状金属以及塑料等粘合材料的科学高效使用,实现了物体的逐层打印。随着3D打印技术在打印材料、运行软件逐步成熟,加工成本的有效控制,使得3D打印技术被逐步引入到模具制造、工业设计、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满足了经济新常态下,工业发展对于3D打印技术的客观使用需求。同时3D打印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也使得工业设计体系下的模具制造产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进一步发挥3D技术自身的技术优势,推动其在模具制造中的科学高效应用,文章全面分析3D打印技术对工业设计流程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模具制造与3D打印的准确对比,为其在实践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23D打印技术对工业设计流程的影响 3D打印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中的实践,使得传统的模具制造操作流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以3D打印技术为起点,使得设计工作由二维转化为三维,这种设计角度的变化,对于工业设计工作而言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1]。现阶段,我国工业产品大多经历设计-生产-销售-回收等几大流程,3D打印技术的产生与完善,使得传统的工业产品设计加工流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产品生产与销售顺序将会发生转变,产品在完成基本的外观设计值周,还需要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对产品的外观进行调整,实现工业生产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基于这种情况,3D打印技术模式下,产品工业生产流程将会转变为:个性化工业设计-功能模拟-虚拟销售-生产加工-交付使用。这种生产流程减少了不必要的费用支出,节约了工业设计、生产成本,其对于整个工业体系的现代化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2]。 33D打印技术与模具制造对比分析 现阶段,我国工业生产产品在制造的过程中,主要以模具制造为技术框架,通过对模具制造技术优势的全面挖掘,满足了工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模具制造技术成本较高,且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随着个性化消费方式的崛起,不同的消费者对于工业产品会有着更为多样的使用需求,这就导致模具制造技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模具的设计、制造,模具制造的准确性以及成本的可控性越来越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模具制造技术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经济环境下工业设计以及加工活动的客观需求。同时模具制造技术的风险可控性较差,一旦无法保证产品生产数量,将会大大增加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3]。而3D打印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实现,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可以对设计环节进行优化,从而缩短设计周期,降低工业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成本风险,对于整个工业设计活动而言有着关键性的影响。3D打印技术可以进行工业产品的小规模生产与市场投放,通过对市场反应的收集,对设计活动进行相对应的调整,最终构建起现代化的工业设计方式,借助于3D打印技术,使得工业设计工作的弹性得到提升,能够充分满足市场经济环境下,工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为加工制造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3D打印技术对模具制造技术的调整,使得模具制造技术的适应性得到增强,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4]。3D打印技术降低了工业设计的难度,使得设计人员在短时间内能够根据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对设计细节进行调整,完成一系列的设计工作,有效控制设计工作的成本,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同时由于更多现代技术的加入,极大丰富了工业设计元素,实现了我国工业设计的现代化,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以3D打印技术为契机,设计企业的运行模式发展转变,有效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于企业生产模式的客观要求,对于企业而言有着深远的影响。 4结语 工业设计体系下模具制造与3D打印技术对比分析的开展,对于推动我国工业设计能力的提升、模具制造能力的优化以及3D打印技术技术的成熟有着十分中深远的影响。文章全面分析3D打印技术对工业设计工作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对模具制造技术与3D打印技术进行横向对比,逐步明确3D打印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的优势,为后续工业设计活动的科学高效开展创造了条件。 作者:邵磊 张雪 单位: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 工业制造论文:化学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 摘要:我国现代化社会建设不断发展、科学化理念的提高,人们在化学工业产业上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化学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方面有一定改进,为我国在化学工业和科技水平上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就目前社会发展形势而言,只有不断改造机械工业才能促进制造技术进一步发展。根据化学工业设计发展、化学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联系进行分析,对化学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应用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化工设计;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分析与应用 1化学工业设计的发展 1.1化学工业设计的概念 化学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的是所有设计行业中涉及范围最广、难度最大、科学性最强的学科,它的设计宗旨是让产品和人之间的配合性,设计合理美观,使产品能满足人们创造性的需求。 1.2化学工业设计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2.1化学工业设计发展现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各国对工业设计的重视开始逐步扩大。因为历史的种种因素,我国工业发展时间晚、速度慢,与先进国家化学工业技术的发展相比,我国在设计技术方面的整体水平低下。而且由于我国在化学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在机械制造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因为国家发展的需要,在初期工业缺少发展资金,使得发展速度缓慢,在制造技术方面没有创新性的创造,所以要想增加化学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市场份额,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者需要不断加强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的,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1]。1.2.2化学工业设计的特点(1)时代性。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面对着时代的变迁和时代主题的变化,对化学工业设计有着不同的要求,如绿色环保是当今的社会发展中的主题,因此所有的化学工业设计都要符合环保、节能等社会主题的要求。(2)实践性和实用性。工业设计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随着现代人们生活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化学工业设计需要不断地进行改变、创新,让设计科学、合理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使设计更加人性化。 2化学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之间的联系 2.1化学工业设计中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核心价值 由于化学工业设计是涉及多种综合性学科知识和技术知识领域的学科,科学技术是工业设计发挥有效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检验工业产品中设计客观性的符合程度的基本要求。在化学工业设计中符合美观、功能齐全的产品虽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不符合设计制造的客观规律,就不能实现设计自身应具备的价值。因此,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工业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工业设计者需要在理解机械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保证设计产品没有违反客观的科学设计要求,从而促进工业设计在结构、外形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使产品更加符合人们生活的需要。 2.2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中工业设计的核心价值 化学工业设计在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作用同样至关重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社会主题的不断改变,为机械制造技术提供最新的设计理念。所有的设计产品中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综合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设计角度,将其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去,才能设计出符合人机工程学的产品。因此相关的机械设计制造企业应该加强对人们生活需求的研究,从而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产品。 3化学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发展的方向 在当今社会工业生产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成为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的设计方面走上科学可持续发展道路。如果在化学工业产品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没有融入科学技术的发展的要求,很容易造成产品失去应有的设计价值,无法满足科学技术社会的生产标准,阻碍工业企业的在社会工业中的发展。同时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可以在人力物力上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资源,还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化学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都有一定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将两者进行科学统一发展,利用优缺点的互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也只有将两者综合运用,才能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生产目标,因此企业要加强优化化学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结合应用,实现企业向技术转型。同时以环保的时代主题为标准,正确衡量环境保护程度和工业生产的进程才能促进化学工业生产的有效性,实现双赢。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只有根据当代的发展主题,将绿色环保作为化学工业设计中的主要标准,学习先进的科学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将化学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有益结合应用,才能使企业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化学工业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梦帆 单位: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工业制造论文:工业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改革发展阶段,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有着迅速提高,在实际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工业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的联系以及发展现状加以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工业设计的特征体现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深入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能有助于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科学应用。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工业设计; 应用工业设计是人们为达到特定目标开展的系列创造性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对美学以及工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对工业产品进行实施的设计。面对当前多元化的发展时期,对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的技术应用发展愈来愈重要,通过从理论上加强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的研究分析,就能为实际技术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1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联系及发展现状 1.1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联系分析 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两者的发展都能够对工业化进程产生促进作用,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机械化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方面,能为工业设计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这样就能保障工业技术的规律性发展,成为工业生产当中比较重要的元素。工业生产产品要和实际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对大众媒体的审美标准要相符合,对工业产品的实用性能得以保障,这样就能为企业发展带来经济效益[1]。工业设计的发展也能为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理念,从而促进两者共同的进步。在当前的社会进一步发展背景下,人们在对工业设计的要求上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以人为本的理念愈来愈重视,通过对人们生活元素的研究,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对工业设计的优化就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相互的支持,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2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也有着不同的现状。工业革命后的工业设计发展比较迅速,而我国的工业设计发展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但是在近些年我国的经济水平以及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下,工业设计的发展速度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已经有诸多企业在将发展的注意力向着工业设计的方向转变,在实体的投入方面,大量的人力以及财力也都融入到了工业设计领域当中,这些都是工业设计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发展,经济的进步离不开机械技术的支持。这对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发展也有着促进,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在产品的设计以及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等,都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2]。我国在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发展过程中,还有诸多层面有待加强和完善,尤其是自主产品的制造技术力量上比较薄弱,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2工业设计的特征体现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 2.1工业设计的特征体现 工业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突出的特征,这些特征体现在综合性比较强层面。工业设计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不仅是包含了工业产品设计,同时在产品制造中问题的处理等也是重要内容。工业设计的综合性比较强,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在当前的理论进一步深化化,工业设计的综合性内容还涉及到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相关内容。工业设计的特征中,实践性强也是比较突出的,能有效为人们提供舒适生活方式,通过工业设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的满足有着保障[3]。工业设计的时代感特征也比较鲜明的呈现,不同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都有着不同需求,所以在时代感强的特征上就鲜明的呈现出来。 2.2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 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实际生产当中进行综合性应用,就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两者的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促进,就能对工业设计的完善性和制造技术的水平提高有着促进作用。工业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不断的学习以及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的基础知识,然后加以灵活的运行,保障工业设计的规范化。其中在工业设计的思路以及理念和产品结构等方面都能进行优化,对设计的产品质量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4]。为能保障工业产品设计的整体质量水平提高,在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有机融合下,就能保障设计的整体质量水平提高,对实际的操作可行性就能得到有效保障。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对工业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知识的运用,就能有效保障机械设计以及制造技术的整体水平提高。将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饱和发电机组的维修当中加以应用,就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对发电机组自身的机构上有明确认识,然后针对性的找到故障,在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就要保障机组故障的有效解决。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应用中,必将发挥其重要作用。工业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就要在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基础上来实现,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优化,对工业设计的水平提高就有着保障。我国在当前的工业技术上有着很大进步,但是在基础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机械技术相关的应用方面,作为重要技术,能有效节约人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等,对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技术支持[5]。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有着不同,在两者进行有机结合下,就要能充分重视方法的科学性。要积极建立有助于生产以及销售的最佳方案,将环保放在首要位置,这样才能进一步的促进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3结论 综上所述,处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对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发展,就要从实际出发,在具体的设计发展方面能够注重方法的科学性以及理念的创新运用。通过从理论上对工业设计以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研究分析,就能为实际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多元化发展。 作者:阮颖 单位:邵阳学院
音乐欣赏论文:高中音乐欣赏课教法之我见 高中阶段学生就其已有的音乐欣赏水平和能力而言,虽然他们已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在音乐审美能力上有一些基础,但不能说很完善。就此,我谈点个人的想法。 目前,通俗音乐几乎占据了学生的整个音乐审美空间。时下有学生这样对我说:流行歌曲对同学们而言,不用教就会。可见,现在高中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程度。只要一提起音乐,他们就认为是通俗,流行音乐。加上初中、小学很多学校以前没有开设欣赏课,在这方面学生基础差,底子薄,音乐欣赏层次参差不齐。作为音乐教师,有必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认真设计教学内容,要做到务实、全面、高雅、创新。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又要注重欣赏格调的高雅;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知识的全面性。 我刚给高一学生上欣赏课时,学生好不习惯,几节课之后,有学生向我提建议:“老师,能不能在课堂上多教我们唱流行歌曲,那些经典音乐作品我们不感兴趣。”我乍然,后一了解,大多同学在初中接受的音乐教育,就是老师的纯歌曲教学。于是我感到了课堂教学的压力,我便尽力地搜集音乐素材,音乐故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力求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课外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同学们观念大有转变,不但是能接受,也逐渐喜欢上了音乐欣赏课。后来,在我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很多同学说:“我现在觉得音乐欣赏课越来越有味儿,一周一节音乐课时间太少了。在课堂上,我们不仅能学到音乐理论知识,还能了解很多闻所未闻的世界经典曲目,不像以前上音乐课只学几首歌曲而已。”可见,上好欣赏课并不难,难的是束缚学生的心灵,不认真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周大风说:“在音乐教育中,应以欣赏曲目为主体,它符合音乐是听觉艺术的本质”。日本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也说:“学习音乐,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起孩子内心的感觉,这种感受声音的感情和生命的能力,是在反复听优秀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提高,完善起来的。” 同学们喜欢流行歌曲,我问他们为什么那么痴迷流行歌曲,是歌词写的好,还是旋律谱的好,大家毅然地回答我:“当然首先是旋律优美,离开伴奏音乐,有些歌儿也不觉怎样。”于是,我乘机对同学们大讲了音乐的魅力,不同风格的音乐表达不同的情绪及情感。我鼓励同学们创编旋律,或根据已有的旋律创编歌词。有几位同学大胆尝试,他们改编了一首作品,命名为《心碎的感觉》,请我帮看看,我发现这首作品是他们青春时期自我情感的流露,倾诉。十七、八岁的孩子在情感的叉路口徘徊,他们渴望理解,需要帮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矛盾了,照一般人看,这是爱情歌曲呀,可转念一想,何占豪、陈钢不是在学生时代创作了那么经典的《梁祝》吗?这是学生盟动的创作欲望呀,不能压抑使之熄灭。我便将学生的作品修改后在班上演奏演唱了一遍,请同学们帮评评,当学生听说是身边同学的作品,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发出:“哇----”!不用说,惊叹加羡慕。但我觉得歌词表达太直白,建议大家帮帮忙,在表达作者真实情感的基础上,将歌词作含蓄一点。”于是小组开始了再创编。之后,同学们强烈要求我将这首歌教给他们。通过这次音乐课,同学们也更能正确对待异性之间的情感,尤其给我的启发很深。在此我们且不说学生作品如何高明,重要的是让我看到了同学们的激情,看到了同学们智慧的光茫在闪烁。这难道不是音乐欣赏带来的直接效应吗? 音乐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教会学生倾听。我班有一位女孩子钢琴弹得不错,上课时,我让她给同学们演奏一曲《童年的回忆》,要求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后大家好不羡慕。后来,我上了一次欣赏课,介绍了阿炳及其作品《二泉映月》后,有同学对我说:“老师,我想学器乐。”这事让我更受启发,兴趣完全可以用典型来诱发,一但诱发起来,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 让我们重视音乐欣赏教学,交给学生欣赏的钥匙,让他们学会倾听,与音乐共鸣,走进音乐,这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音乐欣赏论文: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探索 (南京市“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课题组” 许卓娅执笔) 音乐欣赏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比较困难的研究课题。我们对这一课题的关注和研究,是从1985 年开始的。由于主要是围绕四个问题展开的,所以也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反映了我们十年来的思考轨 迹,现略述如下。 研究的最初阶段(1985~1987),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研究解决的问题是:改变教师不愿进行音 乐欣赏活动和幼儿欣赏不起来的现象。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理学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用的理论知识。学习心理学告诉 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 越深刻。我们知道,一些成人已经有了较多的唱歌、跳舞或奏乐的经验,在上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感知、欣 赏音乐的能力,因此有可能进行仅仅只有听觉参与的音乐欣赏活动。而幼儿只能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 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特别是跟随音乐做动作的方式,更是幼小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最自然、最重要的 方式。 据此,我们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儿童和不同的音乐作品,努力优化组合各种音乐的(倾听、歌唱、 舞蹈、奏乐)和非音乐的(文学、美术、游戏)活动经验,以深化和丰富儿童对音乐的听觉经验。我们把这种 教学思路称之为“多通道参与模式”。“参与”是让儿童尽可能多地在操弄音乐的过程中欣赏音乐;“多通道 ”即帮助儿童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不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仅仅使用听觉,而是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来丰 富、强化所听到的音乐内容。 “多通道参与模式”在部分幼儿园进行了推广后,课题组又以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实际效果进行了验证, 结果是令人鼓舞的:教师、幼儿对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态度初步形成,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和幼儿感知、理解 音乐作品的能力。 第二阶段(1988~1990),我们就“如何确立音乐欣赏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研讨。如果说在这以 前,我们对目标的关注还仅仅停留在音乐感发展诸方面的话,那么在这一阶段,我们对音乐欣赏活动目标的思 考已经涉及到了智力(包括音乐与非音乐方面的智力)、情感(包括音乐情感与一般的社会性情感)、个性( 包括自信心、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独立性等)及社会性(包括守纪、责任感、交往合作意识及能力 、公平竞争意识及能力……)等幼儿心理发展的全部领域。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吸收了教育学领域中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首先,教育哲学中“整体的观念” 和“系统的观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儿童是一个整体,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儿童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的 经验也是一个整体。虽然在学术研究中,可以把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音乐经验与美术、文学经验等分开进 行研究。但是,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这些经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因此,全面发展的教育 目标绝不是人为地强加给各个学科教育的任务,而是教育向儿童提供的一切实践活动能够完成、而且应该完成 的任务。 其次,教育目标分类学及课程目标建构研究也告诉我们: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具体的目标才是教师 可能把握住的,可能追求达成的和可能被检验证实的。 以上述理论为指南,我们对音乐欣赏教学目标的确立,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 1.树立全面发展的目标观。设置目标应从音乐感、一般智慧能力、情感、社会性等诸方面来综合考虑, 以保证儿童发展的整体性。 2.目标必须围绕活动的具体内容、程序和方法提出,使其能与之相匹配。 3.目标必须针对教育对象的现有状况及发展需要提出,避免过高、过全;过低、过偏。 4.目标必须用可观察的行为化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应该随时观察、判断儿童的实际行为是否与目标相 趋近,并及时正确地调控自己与儿童的行为,使活动朝既定目标的方向发展。 举例来说,让小班儿童欣赏一首段落上有明显强弱对比的乐曲,若将活动内容定为让儿童想象、创造性地 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和欣赏。这时活动目标中一般不应出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培养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这类空洞的提法,而应代之为:“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强弱变化,想象自己是某 种笨重的大动物或轻巧的小动物,用自己想出的动作跟随音乐的强弱变化进行表演,并力争使所做的动作与他 人不同”。“初步培养和同伴一起面对面进行表演的习惯,初步学习看着对方的眼睛与对方交流表情,并体验 其中的愉快感觉。” 第三阶段(1990~1993),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解决的是: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育问题 。 1990年,我们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情感表现的适度性”争论的启发,开始研究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 及其对儿童参与活动的影响。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人生实践活动,它充满着 人的活生生的情感。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双向的情感沟通渠道,才能使教育活动不仅具有传递知识、培养个 性的教育功能,而且具有使师生双方共同获得人生意义的积极体验,促进精神享受、精神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功 能。 情感教育方面的研究证明:教师个人的情感素质,是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水平高低的关键。教师个人的情 感表露,能使学生受之熏陶,为之感动;被学生活生生地感受到、体验到,吸收消化,成为学生个体知识、信 念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个人的情感能力与技巧,也是区分“效率高”和“效率低”的教师的最重 要指标。(参见朱子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 据此,对教师提出了下列要求: 1.不只把教学当作一项任务来认真完成:同时也把它当作一件乐事来细细品味、享受。只有这样,才能 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也只有真情实感的付出,才可能得到真情实感的回报。 2.从幼儿的情感发展目标来考虑问题。除了审美感受以外,教师还应关注和满足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产生的各种情感。如希望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关注、认可、赞扬;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经验;渴望表达自己的想 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害怕失败、害怕遭拒绝和受冷落等。 3.改变“先生面孔”和“演员面孔”。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害怕“镇”不住幼儿,总是摆 出一副严肃的或平淡冷静的表情。也有一些教师,希望在教学中更显魅力,可惯于像演员那样拿腔拿调地讲解 和示范。这些过“冷”或过“热”的做法,都不利于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比较适当的 做法是:经常 看着孩子们的眼睛讲话和示范;语言、体态、脸部表情和音乐、舞蹈示范,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 用表情、动作以及音乐或游戏中的规则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兴奋与抑制)。如“小老鼠”到处乱跑时,教 师可以说:“大猫来了!”并马上蹲下不动,或者说:“小老鼠累了!”并带头假装睡觉。 4.会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师,还可能是各种各 样的角色,如鸭妈妈、鸭孩子;放牛娃、牛犊;观众、演员等。教师要十分乐意和善于扮演这些角色,以逼真 的表演把幼儿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5.会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如《红绸舞》是热烈奔放、喜气洋洋的,演奏时,应突出强 拍处向上的“甩”劲;《赶花会》的A段音乐轻快活泼,B段较为舒展柔美;《牧童短笛》的A段清新悠闲, B段活跃欢快;《京调》A段流畅淋漓,B段高唱低吟,亮丽委婉。学会区别各种音乐、特别是性质相近音乐 的作品之间在情绪、情感上的细微差异,能够准确地表现和传授。经过这样的音乐欣赏活动熏陶,幼儿的情感 体验、情感表达会逐步变得细腻、深刻,丰富。 第四阶段(1993年至今),为了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能够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更多地满足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课题组重点研究了“怎样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游戏化”这一问题。经过一年 多时间的实践,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游戏化的音乐欣赏活动方式。现简介三种: 1.串连方式——将欣赏活动的过程设计成一连串的游戏,每一个游戏重点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当全部 游戏完成之后,幼儿便自然地掌握了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同时也获得了其他方面的有益经验。(具体例子参见 《幼儿教育》1994年第3期《两个音乐活动过程及评折》) 2.本体方式——欣赏作品本身就是一个设计好的表演游戏。欣赏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层层深入地引导 幼儿熟悉音乐和熟悉表演的过程,直至最后能够完整地跟随音乐进行游戏表演。如后面的《过新年》、《小小 京剧迷》等活动设计,均属这一类。 3.添加方式——在音乐欣赏活动的中部或尾部添加与欣赏要求紧密相关的游戏情节,诸如智力游戏、体 育游戏或角色游戏,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十年来,我们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作了一些探索。这一领域 中尚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我们期望通过本文,引起幼教界同仁的响应和斧正。* 音乐欣赏论文:浅议学校音乐欣赏 一、学校音乐心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学应该从何入手,应该怎样进入中小音乐殿堂,这是我们每一位中小学音乐教师所面临的课题。一般来讲,学校音乐教师大多是以唱歌为主来进行音乐教学的,这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但是如果从人与音乐的可能应有的关系来说,我们不妨做如下分析: 人与音乐的关系有三种:(1)人们创作音乐,这是创造性关系,也是最为首要而重要的一种关系。(2)人们表演音乐,这和创作音乐比较起来是次要的关系。因为没有创作音乐,则谈不上表演音乐;(3)人们欣赏音乐。 我并不想否认也不能否认,在创作音乐及表演音乐中,视唱练耳方面的技巧以及基本乐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是多么的有益。然而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而言,到底应该把哪一方面放在音乐早期开发的重点上,我认为不可否认,那就是音乐欣赏。 这可能会使一些人纳闷,为什么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从音乐欣赏开始呢?举个例子来说,学生学习音乐,就如同婴儿学说话一样,小孩一岁时会叫妈妈,但是一岁的小孩是决不会写“妈妈”,认“妈妈”这个字的。婴儿学说话的过程恰恰是“听--说--认写”的过程,这与 “音乐欣赏--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的过程是完全一致的。 事实上,一个作曲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音乐作品,是与其渊博的知识以及高层次的艺术修养分不开的。但是,任何一个艺术家从被接触音乐到成为有艺术个性的音乐家心理成长过程大致上也是这个过程,即“接受音乐--掌握音乐--加工提高--创作音乐”。所以,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才说:音乐教育“培养听觉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们换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中小学生里面,将来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呢?是音乐创作者还是音乐表演者,或是音乐欣赏者呢?答案是无疑的。应当说其中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学生都将成为音乐欣赏者,也就是音乐爱好者。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宁愿放弃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音乐欣赏者不教而培养一位万分之一的作曲家,那这万分之一的作曲家,又有什么用武之地呢? 由此看来,没有意识到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音乐教育是极其危险的。 二、学校音乐欣赏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音乐具有不确定性。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坐在一起欣赏,个人的理解是绝对不一样的。这固然与人不同的性格、气质、修养及所处的不同时代、民族风俗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同一首音乐作品有人听后说是大海;有人说是小溪;有人说是森林;有人说是白云,这都不可否认。因此,音乐欣赏要注意音乐的这种不确定性。不能强求一律,不能统一答案。 另外,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师可通过一系列带有启发性的提问,如速度是欢快的还是舒展的?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哪些乐器发出了什么声音?你能描述表现的内容吗?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来感受音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学生更深一步理解音乐。 同时,通过听辩、欣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乐感、掌握理解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变化,从而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 三、学校音乐欣赏教学要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对于音乐美的感受和表现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但中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识积累。因此,他们的情感是比较单薄而容易冲动。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就要求情感教育。 例如有一个主题创作课例,要求学生用多种乐器表现夜静的海边。几个学生围成一组,各自描述自己的想象。有的学生拿啤酒瓶“吹海螺”;有的学生用棒子打拍子,从慢到快。还有的学生用火柴盒装黄豆粒摇晃出由弱到强,后由强到弱的效果,另外有些学生用瓶相互摩擦出声音等等,抒发自己的对海滩夜静的想象。 音乐培养创造,培养情感,我们不能把音乐课堂教学认为只教音乐知识,只注意对技能、技巧的传授,因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情感。美国有一位老师,认为在没有让学生听熟音乐之前,就给学生讲作曲家,作曲背景等等都是没有用的,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共鸣。这是否过于偏颇,我们不去探讨。但至少说明了听音乐的重要。 总之,作为审美教育内容之一的音乐欣赏,不仅提供给学生具体可闻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而且还必须辅以必要的讲解与引导。这种将学生的直接感知和情感体验上升到理智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较深层次上提高音乐鉴赏力的过程。所以,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通过欣赏,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感受力,达到能对音乐有一定的鉴赏力,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 一、学校音乐心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学应该从何入手,应该怎样进入中小音乐殿堂,这是我们每一位中小学音乐教师所面临的课题。一般来讲,学校音乐教师大多是以唱歌为主来进行音乐教学的,这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但是如果从人与音乐的可能应有的关系来说,我们不妨做如下分析: 人与音乐的关系有三种:(1)人们创作音乐,这是创造性关系,也是最为首要而重要的一种关系。(2)人们表演音乐,这和创作音乐比较起来是次要的关系。因为没有创作音乐,则谈不上表演音乐;(3)人们欣赏音乐。 我并不想否认也不能否认,在创作音乐及表演音乐中,视唱练耳方面的技巧以及基本乐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是多么的有益。然而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而言,到底应该把哪一方面放在音乐早期开发的重点上,我认为不可否认,那就是音乐欣赏。 这可能会使一些人纳闷,为什么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从音乐欣赏开始呢?举个例子来说,学生学习音乐,就如同婴儿学说话一样,小孩一岁时会叫妈妈,但是一岁的小孩是决不会写“妈妈”,认“妈妈”这个字的。婴儿学说话的过程恰恰是“听--说--认写”的过程,这与 “音乐欣赏--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的过程是完全一致的。 事实上,一个作曲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音乐作品,是与其渊博的知识以及高层次的艺术修养分不开的。但是,任何一个艺术家从被接触音乐到成为有艺术个性的音乐家心理成长过程大致上也是这个过程,即“接受音乐--掌握音乐--加工提高--创作音乐”。所以,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才说:音乐教育“培养听觉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们换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中小学生里面,将来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呢?是音乐创作者还是音乐表演者,或是音乐欣赏者呢?答案是无疑的。应当说其中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学生都将成为音乐欣赏者,也就是音乐爱好者。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宁愿放弃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音乐欣赏者不教而培养一位万分之一的作曲家, 那这万分之一的作曲家,又有什么用武之地呢? 由此看来,没有意识到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音乐教育是极其危险的。 二、学校音乐欣赏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音乐具有不确定性。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坐在一起欣赏,个人的理解是绝对不一样的。这固然与人不同的性格、气质、修养及所处的不同时代、民族风俗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同一首音乐作品有人听后说是大海;有人说是小溪;有人说是森林;有人说是白云,这都不可否认。因此,音乐欣赏要注意音乐的这种不确定性。不能强求一律,不能统一答案。 另外,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师可通过一系列带有启发性的提问,如速度是欢快的还是舒展的?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哪些乐器发出了什么声音?你能描述表现的内容吗?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来感受音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学生更深一步理解音乐。 同时,通过听辩、欣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乐感、掌握理解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变化,从而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 三、学校音乐欣赏教学要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对于音乐美的感受和表现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但中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识积累。因此,他们的情感是比较单薄而容易冲动。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就要求情感教育。 例如有一个主题创作课例,要求学生用多种乐器表现夜静的海边。几个学生围成一组,各自描述自己的想象。有的学生拿啤酒瓶“吹海螺”;有的学生用棒子打拍子,从慢到快。还有的学生用火柴盒装黄豆粒摇晃出由弱到强,后由强到弱的效果,另外有些学生用瓶相互摩擦出声音等等,抒发自己的对海滩夜静的想象。 音乐培养创造,培养情感,我们不能把音乐课堂教学认为只教音乐知识,只注意对技能、技巧的传授,因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情感。美国有一位老师,认为在没有让学生听熟音乐之前,就给学生讲作曲家,作曲背景等等都是没有用的,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共鸣。这是否过于偏颇,我们不去探讨。但至少说明了听音乐的重要。 总之,作为审美教育内容之一的音乐欣赏,不仅提供给学生具体可闻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而且还必须辅以必要的讲解与引导。这种将学生的直接感知和情感体验上升到理智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较深层次上提高音乐鉴赏力的过程。所以,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通过欣赏,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感受力,达到能对音乐有一定的鉴赏力,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 音乐欣赏论文:浅析小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联觉 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音乐艺术的审美联觉是按着音的传递方式进行的,小学生正处于对外部事物,特别是对音响刺激敏感期,他们认识和理解事物时带有明显捕捉性,喜欢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因此,在音乐欣赏时易产生情感、意象、色彩、嗅觉等审美联觉。 一、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是最常见的视听联觉,即在声音刺激下产生的视觉形象,通过审美的听觉活动,对审美对象产生或是愉悦、或是痛苦、哀伤、恐惧等心理反应。如《美丽的太阳花》、《快乐的节日》、《我们的田野》等少儿歌曲,那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明亮的音调会使小学生槽不自禁地进入歌曲的情境之中,引发愉悦心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是一首用不同乐器的演奏来描绘和刻画人物、动物的性格、动态和故事情节的乐曲。其中主人公彼得是用弦乐演奏来表现的,那明快活泼和富于进行曲的曲调,给人以异常清新的感觉,描绘出了彼得的聪明可爱和勇敢。当三支圆号以浓重的和声奏出阴森可怕的狼嚎时,使学生会顿时感到毛骨惊然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可见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的变化,会使一首乐曲的情绪、形象等发生变化,它带给欣赏者的情感联觉不尽相同,所受到的教育也就不同。就是在同一首作品欣赏之后,学生表现出的联觉反应也是有差异的。这些足以说明,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喜、怨、哀、乐是随着乐曲所提供的情绪特征而产生着不同的情感联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发学生的知觉形式直接反映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觉表象,产生整体认识上的感受,使情感意识得到升华,以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陶冶。 二、小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意象联觉 心理学中的意象,是指头脑中所保持的关于事物的映象。音乐是通过声音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它的存在是可闻而不可见的,声音虽然视不可见,但它是自然的产物,它与人的日常生活心理反应联系在一起,所以当人听到一种声音时,总是造成并非只有一种声音存在的综合反应关系。可见声音与形象是完全互通的。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利用教法手段和教具,学生的欣赏联觉会伴随着美妙而动听的声音,在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画面上激起视觉与意象的连锁反应。如筝独奏曲《渔舟唱晚》,唤起了学生们许多形象记忆。“我们好象看见渔舟击水扬帆摇橹如飞,浪花园溅,流水声、渔歌声此起彼落,相互交织,呈现出的是一片欢畅、热闹的场面”。 由此可见,音乐与绘画是互相渗透的。音乐可以借助于这种外在形式,帮助欣赏者特别是儿童对作品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某种心理感受,同时又培养了儿童对创造美的追求。流动的音乐线条能深刻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唤起欣赏者的形象记忆,诱导人们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 三、小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色彩联觉 我们知道,色彩奥妙无穷,万物皆备,使人亢奋、愉悦、心神爽畅;也能驱人压抑、哀愁、情思郁悒。音乐欣赏中的色彩联觉是视觉和听觉相互作用于人的心理所产生的移情作用。它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变化造成并非一种声音的色彩感,借助这些色彩的交织得到心理上的某种享受。 音乐欣赏中的色听现象,也是普遍的联觉形式。如一种声音,某一旋律片断,都可以唤起你的某种色彩意象。再细一点看,音乐欣赏中的色听联觉可分为声乐色听和器乐色听两种。声乐色听联觉,是用人声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使学生在歌词和曲调的有机结合下,产生某种色象。如曲调优美、节奏欢快的《七色光之歌》,词作家李幼容首先给孩子们视觉上提供了七个基本色象,红、黄、青、蓝、绿、橙、紫,在旋律、节奏与歌词的呼应下,构成声、色并貌的七个美丽花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色彩世界中。器乐联觉,是由某种器乐通过自身固有的音色、音质、音域等唤起欣赏者的某种色听。如唢呐独奏《百鸟朝凤》,用它那特有的音色、风格特点加之演奏者演奏技巧,把生活在绿色森林中的鸟儿刻面得淋漓尽致,不时地在学生视野中展现,那黄鹂、百灵鸟、小黑燕、蓝孔雀、黄腊嘴等鸟的颜色、叫声与姿态,把学生带到那色彩斑斓的梦幻与现实意境之中。可见,音乐欣赏中的色象,就是听者在视觉上引起的一种色听联觉。音乐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教学挂图、教师的简笔书画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色彩联觉。 四、小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嗅觉联觉 在音乐欣赏中,不仅具有色彩感,而且有些作品还能引起欣赏者的嗅觉应。 如人们往往称某一位歌唱家歌唱得“甜”,某一些曲子有“甜味”,或者“生硬”,或者“软绵绵”等,这些都是听觉与味觉、听觉与触觉的反应。比如,一首反映农村生活的儿童歌曲《小瓜棚》,当听到或唱到“我的瓜有多么好,十里以外香味浓。”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张开鼻孔,用力地闻着瓜的芳香,嘴里似有垂诞欲滴的模样。又如活泼而抒情的《摘草莓》时时激发学生生理反应,大有望梅止渴之感。 总之,音乐审美联觉,是实现学校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 音乐欣赏论文:谈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摘 要】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的聆听,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地讲解提,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教育形式。音乐的欣赏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挥想象,丰富情感,但是要上好一节欣赏课并不容易。根据《音乐课程标准读》指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要适应小学生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尽量采用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种器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围绕欣赏音,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歌唱、演奏、身体作和表演等方式“,参与”到音乐中去,结合课堂教学,总结了几个方法策略。 音乐是想象的翅膀 ,音乐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上好歌唱教学课很重要,但是音乐欣赏课同样是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培养学生气质修,在这些方面欣赏课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浅,感情积累少,对于音乐所表现的情感与情绪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去感知与体验,因此欣赏课上学生总是坐立不安、漫不经心,要不就是老师在讲解音乐内容的时候总是出现一付茫然的表情。音乐老师也会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欣赏怎么教?所以上好一节欣赏课是比较难的,导致了现在的音乐欣赏课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欣赏只不过是放放磁带、听听歌而已,很多老师把音乐欣赏上成了“听音乐”,模式比较单调,导致多数学生会觉得音乐欣赏课“没兴趣”、“坐不住”“听不懂”课堂效率低,我通过自身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总结了一些方法和策略: 1. 视听相结合 欣赏课仅仅让学生对着黑板聆听是不够的,现在的多媒体手段非常丰富,我们可以运用录像、幻灯片、图像、实物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学生吸引到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上来。例如在欣赏《森林狂想曲》时,采用了幻灯片教学,首先先让学生欣赏一段他们喜欢的动画片《人猿泰山》中的主题曲,让学生来观察片中都出现了哪些动物,根据这些动物让学生模仿一下这些动物的叫声,从而引出他们的兴趣,然后导出今天老师要领着同学们去大森林中看一看,听听里面都有什么声音,利用一些声音片段,让学生听风声、雨声、蛙声、蝉声、以及小鸟的声音。听完这些声音后问问学生,如果我们把这些声音组合到一首歌曲当中,这将会是一个怎样美妙的乐曲呢?然后引到《森林狂想曲》中,这样学生就会注意听这首乐曲中出现的一些自然界出现的一些声音,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看动物,模仿声音,把它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自然而然接下来就对这首乐曲产生了兴趣。再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舞剧之窗中的欣赏课《快乐的女战士》,这首乐曲是选自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芭蕾舞剧光靠文字上面的解说是没有吸引力的,也不能把舞剧中所要表现的形象与场景描述出来,这就需要让学生先来欣赏一段《红色娘子军》的舞剧视频,这样可以让学生直接的感受到里面的场景,人物的情绪,通过老百姓编斗笠送给红军战士的情景,表现人民热爱子弟兵的情感。让学生了解到这样的情感后,再来让学生通过聆听了解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旋律可以分为几个乐段?然后再进行主题旋律的识记。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把注意力自觉地吸引到欣赏乐曲当中。 音乐欣赏论文:分析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认识和审美评价 一、音乐欣赏中的理性认知 在音乐欣赏中理性认知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加深对音乐曲目的理解。此种理性认知在对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的感知中就有很好展现,不过,它更多地是表现在对音乐曲目的思想文化内涵与影响等方面的认可上。音乐欣赏过程中,因为音乐曲目的体裁和种类的不一样,理性认知的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在声乐曲目中,音乐旋律和歌词同时来表达形象内容的,因为歌词可以确切、具体展现音乐作品的主要内容,所以,欣赏音乐曲目时的理性认知就表现得很明显。可是,欣赏音乐曲目的时候,理性认知不仅仅是展现在歌词方面,音乐曲目是歌词和音乐旋律紧密结合的音乐艺术,两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音乐赏析者唯有把词和曲融合起来欣赏,才能形成最终审美评价。此种理性认知,并不展现在音乐欣赏者对音乐曲目做出的那种非具体的结论上,反而是展现在将此种理性认知切实融入到对音乐曲目的音响体会、情感感受与联想之中,让以上心理因素在理性认知的引领下,达到更高层次。 很多优秀作曲家其音乐作品显示,音乐不但是运用声音抒发情感的艺术,并且还可以透过情感的抒发与音乐艺术形象的不断发展来展现哲理思想。贝多芬的杰出的交响曲就是这种富有哲理性的音乐作品的代表。他的《第三(英雄)交响曲》表达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他胸中所燃起的革命和希望之火,并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的逻辑发展,深刻地揭示出在与“命运”的殊死搏斗中,个人的奋斗只有与人民群众的洪流汇合在一起才能争得胜利的哲理思想。正是由于贝多芬在他的一些重要作品中表现了他对时代和生活深刻而富于哲理性的思考,他才提出了“应该要求人们用理性来倾听我们”的观点。可以认为,贝多芬的话不仅为对他自己的作品的欣赏,而且也为整个音乐欣赏中的理性思维的运用作了雄辩的论证。 二、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评价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理性认知的第二个功用是作审美的评价。尽管音乐欣赏和以逻辑思维为根本的音乐评论不一样,不过在音乐欣赏此心理活动之中,因为理性认知的功用,常常伴随着对音乐曲目的审美评价。音乐欣赏和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不一样,欣赏者在音乐曲目中体会的不一定全部是真实生活,而是音乐创作者大脑中的反映,更是他们对实际生活的个人评价与艺术展现。音乐的审美评价,一方面要求欣赏者对于作曲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更认真地进行感受、体验和理解,把作曲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在自己的意识中再创造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求欣赏者以这种“再创造”为前提,对音乐的艺术形象,也即对作曲家对生活的主观评价与艺术表现进行“再评价”。因此,欣赏者在欣赏活动中,又要“出乎其外”,即进行审美评价。 很多情况之下,音乐赏析者的审美评价就是对于音乐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与艺术展现所具有的认可与欣赏的态度,此种审美评价不但不会损害审美的愉悦,并且因为理解因素的功用,还会提升审美的愉悦感受。不过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赏析者和音乐创作者不相符的情况,即是赏析者对音乐作品的反映是“相反的”,创作者认为美的,赏析者可能认为确是丑陋的。 三、注重大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理性认识和审美评价 在大学,有关音乐艺术的教育应该是以传播优秀文化为宗旨的。在音乐欣赏的听觉心理引导方面,执教者应立足于理性认识的教育立场,避免一味将音乐欣赏停留在娱悦感官层面的倾向,通过对理性认识的心理分析,帮助大学生接受音乐文化的精髓,从而提高审美情趣,把握好审美评价的尺度。长期以来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不一致,因而对大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是否需要理性的参与,以及对理性认识在音乐欣赏中所起的作用在看法上也不一致。我们认为,作为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应该具有对音乐的较高欣赏水平,必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重提高他们的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其审美评价水平。 本人认为:理性认识对于音乐以及整个艺术的欣赏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音乐在本质上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表现的艺术,因此音乐欣赏不仅需要生动、具体的感性体验,而且也需要准确、深刻的理性认识的积极支持,只有二者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才能保证对音乐的欣赏质量。诚然,在欣赏不同的音乐作品时,理性认识的具体运用情况会有所不同,如对某些娱乐性较强的轻音乐作品的欣赏,理性认识的参与成分较少,但是从音乐欣赏的总量上看,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深刻内涵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言,理性认识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求。在音乐欣赏中获得的美感,之所以不同于单纯的快感,就在于这种美感并不只是感官的快感,而且更主要的是精神愉悦和理性满足。如果从音乐欣赏中完全排除理性认识的作用,那又从何获得音乐的美感呢?从音乐欣赏的实践经验来看,对一个音乐经典名作的完整欣赏环节,在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基础上,依据相关背景资料准确地把握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表现手法,对全面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与艺术价值,进而形成审美评价、积累审美经验是卓有成效的。由此来看,在音乐中积极运用与充分发挥理性认识的能动作用,是有效获得音乐美感的重要心理条件,是提高大学生音乐欣赏水平重要的途径。 音乐欣赏论文:论音乐欣赏课中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音乐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欣赏课又是音乐教育中的基础课。音乐欣赏课通过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以及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掘和培养,达到对学生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提高审美情趣,对学生的感知、情感与想象等方面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70%的学生对欣赏的作品被动理解,20%的学生对欣赏不感兴趣,只有10%的学生由于平时有一点音乐基础,具备一点音乐欣赏能力,能够从欣赏作品中获得美的享受。笔者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新思维。 一、利用直观的音乐形象 音乐形象是通过音乐作品中音响的感知来表现作曲家的艺术构思、塑造艺术形象,从而使欣赏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所播放作品的强、弱、快、慢以及音乐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并能够想象出音乐表现的情景,经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正确的体会与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境。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这首作品的时代背景——这首协奏曲作于1959年,以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选取了“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忠贞凄美的爱情故事。着名作曲家何占豪、陈钢把这个故事创作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作品吸收了我国戏曲表现手法,以越剧曲调为主要创作素材,根据协奏曲的形式特点,进行提炼、发展和创造。教师再运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向学生展示这首音乐作品的基本情节,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使学生对整个故事情节充满好奇,然后欣赏大型交响乐现场演奏版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欣赏过程中,小提琴优美的声音时而深情,时而欢快,时而激烈,时而如泣如诉,引人入胜,那仿佛流水般优美细腻的音色让听者陶醉,沉浸在整个乐曲的意境之中。这样的欣赏让学生从通过对直观的音乐形象的感受再到对乐曲的感受上,都有着不同的感受,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想象,又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情境主要是运用语言、画面、音乐等手段,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包括艺术的直观感知与教师生/!/动的语言描绘,创设一种为教学需求服务、为学生审美服务的生动情境。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欣赏了一遍大型交响乐《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后,可以给学生播放电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情节片段,学生就会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感染。这样的欣赏是在学生充分了解作品表达的内容后进行的,欣赏过程中,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仔细聆听乐曲,仔细感悟音乐的情感、意境,努力揣摩音乐的内涵。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感到亲切、轻松、愉快,并能用最大的激情参与到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变静态的音乐吸收活动为情感动态的音乐表现行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情境审美化。 三、结合艺术实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安排设计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的艺术实践活动,同时又把教学目标巧妙地融入其中,采用必要的手段启发和帮助学生顺利打开求知的通道,使学生产生实践参与的冲动,并能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例如在欣赏过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艺术实践的形式加深对这首作品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钢琴上弹奏《化蝶》这首作品的主旋律,改编之后的钢琴曲清新雅致、委婉流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令人回味无穷。这样通过钢琴的弹奏,让弹琴的学生投入情感、进入再创造的过程,这种艺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领悟了这首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声音的和谐之美。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真正听懂了音乐后,学生会自觉地在音乐中展开自由的、充分的、丰富的、美妙的联想画面,从而真正使音乐欣赏成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 四、即兴创编和表演 即兴创作和表演是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欣赏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节奏、律动、线条、色彩、绘画等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自填歌词、创编故事、自勾画面、自编律动等丰富多彩的创造实践,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创造性尝试。例如对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欣赏,教师可以选取 “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让学生自主的即兴创编与表演,演绎梁山伯与祝英台忠贞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三个情节分别是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让学生从这三个音乐片段中想象两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由学生来扮演两个主人公再现故事情节,由此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意识与表演才能,每个场景会因学生的想象、联想和个性化认知的不同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受产生不同,从而把两个人物形象塑造得形象生动、栩栩如生。通过这样的即兴创编和表演活动让学生享受创作的过程,品尝成功的甜蜜,这就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五、学科整合 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欣赏课教学中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科整合这一特点,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主题音乐《化蝶》在再现部出现时,给听者的感觉比较明朗欢快,虽然故事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压迫下死去,但最后他们化做了一双蝴蝶,还是能双栖双飞在一起,正是音乐让听者仿佛看到梁祝化为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的画面。这种听觉与感觉的联想,能够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领悟音乐作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从学生自身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促使学生将各科知识综合起来理解,运用学科多元化的特点,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造性思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不能像以前那样,学生只是单一的、被动的欣赏音乐作品,而要逐渐过渡到注重利用音像、录像、各种演奏乐器、多媒体教室等音乐资源来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学习能力。教师应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与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机融合到一起,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让音乐欣赏真正走进学生 生活,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品格,既可以弥补课堂上单调的学习气氛,也能避免欣赏课上只是作品欣赏而使学生主体地位受遏制的弊端。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通过对学生在音乐作品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对于陶冶学生情操以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欣赏论文:分析中职音乐欣赏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育属于美育范畴,从属于素质教育。音乐欣赏是一种很具体且直接的审美活动,以音乐作为对象,欣赏者则为主体,通过倾听音乐,感受音乐中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使美感得到升华。作为中职学生,其毕业后直面社会,因此开设音乐课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升学生欣赏艺术的水准,从而推动对中职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一、在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性 作为中职学生,很少能够学习音乐,学校对于此类艺术课程的开设也较少,因此大部分学生并不具备较好的音乐欣赏能力。学校对此也并未予以重视,即使开设了音乐课程也是让学生自由唱歌学歌,放任自流,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音乐具有无穷的力量,优美动听的音乐能够刺激学生感官,从而给其带来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满足以及身心的放松与净化。音乐欣赏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并提升其审美判断能力。对于中职学校而言,现今市场竞争压力很大,因此要加大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力度,审美能力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基于此,中职学校最需要的是质量高、能够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音乐欣赏课。接下来将对其音乐欣赏课的培养途径进行探究。 二、在中职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体现以人为本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学生与培养花木一样,首先要了解花木具有何种特点,而后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施肥、浇水等,这就是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 一般而言,中职学生的年龄都在十六岁到二十岁之间,且由于如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他们多数为独生子女,因此心智尚未发育成熟,仍是青少年的心理。由于现今诸多音乐节目风靡全国,例如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快乐男声等,使得青少年对于流行音乐甚为痴迷。因此在音乐课上若是让他们自由学习,则大多数愿意选择流行歌曲。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要注意结合中职学生的这一心理,权衡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比重,并且还要将音乐欣赏与其产生背景、风格特点等进行有效融合。虽然中职学生兴趣多在流行音乐上,但是也不能一味偏向这类音乐,而是应该科学制定其内容所占课时的比重与所选歌曲的质量。后者尤为重要。如今流行音乐的数量达到了“音乐生产”的地步,良莠不齐,教师也要注重区分,而后挑选质量较好、具有特色的音乐。这样既能满足学生要求,还能提升教学质量,体现以人为本,从而使其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且能够提升审美判断能力。 2.培养学生对于审美的感知力、理解力 2.1培养审美感知力 学生若具有较敏锐的感知力,则能够有效丰富其内在情感,由于内在感情的体验、积累以及认知都是基于感官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把握后形成的。对于音乐审美的感知力,光靠冥思苦想是没有作用的,而是要通过外部音乐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后得到的。 2.2培养审美理解力 这项要素基于学生感受音乐之上,在倾听过程中,调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进行感知与评价。在音乐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遵循以审美为主要教学目的和运用审美态度这一理念,并且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和知识水平,再反作用于音乐审美教学。只有对音乐本体进行重点把握,并以此为出发点辐射其他音乐知识,而后拓宽学生学习领域,这样他们在音乐欣赏课上所收获的才是对音乐要素的正确体验。通过对学生理解力的培养,使审美教育形成完整框架,这样能够有效推动中职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审美能力,提升艺术修养。 3.在倾听中对音乐进行对比 艺术是在对比中产生的,对于音乐创作而言,对比是一个技巧,同时也是重要表现方法。在音乐作品中,一般包含旋律、速度、节奏、曲式、力度、音色等各个要素,而这些要素都是通过对比后才完美呈现的。若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对比的作用,则可将其引入音乐欣赏课中。教师要适时指导和点拨学生,让他们在聆听时采用对比法以领悟音乐中产生的变化,使学生准确领会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从而理解其内涵。例如在教学“音程的协和性”这一内容时,便可应用对比法。首先让学生分别倾听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予以对比,而后应用减五度的演奏方法演奏《雷鸣电闪波尔卡》,再应用小提琴演奏《蓝色多瑙河》序奏中的主和弦。学生通过对比两段旋律,便能充分感受到那种减五度音程所制造的紧张、刺耳以及不安感,而对于后者的协和音程就能感受到其和平与安宁感,联想起多瑙河的美,心生向往。或者教师可以应用不同乐器来表现同一首歌曲。例如《秘密花园》,可分别应用钢琴与大提琴,学生也能体验到不同的美。而对于同一种音乐,则可以采用不同力度、速度来表现,其产生的音乐效果也不一样。 学生在这种对比法中,能够欣赏到不同的音乐美,产生不同感受,对其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推动作用。 4.培养学生在倾听过程中的想象联想能力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具有非具象与非语义性,其不同于文学,文学能够用文字描写故事情节并详细刻画人物内心情感,复杂的现象也能够表现出来,但是音乐不能。音乐除了与事实形态相连,还与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相连。因此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总是存在一种综合反映,即并非只有音乐本体存在。基于此,中职在开展音乐欣赏课时,要对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进行培养。 例如在讲授“力度”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欣赏《二泉映月》与《十面埋伏》。在倾听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前文所提到的对比法,比较两首乐曲中的力度变化。在倾听阿炳的《二泉映月》前,老师可介绍该首乐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有所了解。而后开始播放,学生在倾听过程中便能够明确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叹息,深沉且悲痛,联想到仿佛是作者本身在倾诉他苦难、不平、流离的一生,然而又不想屈服于命运,仍然想追求美好人生。而后再播放《十面埋伏》。学生在喧嚣欢腾的节奏中,能够联想到战场中军营如林、战鼓轰隆的恢弘场景,便能更加了解这首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这些都充分表明音乐给学生所带来的美感并非局限在小范围内,而是会让学生在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飞翔,并理解作品演奏过程中的力度变化,联想出各种音乐形象,审美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5.激发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的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卡巴列夫斯基曾经说过,激发孩子对于学生音乐的兴趣,是向他传递音乐魅力的首要条件。如果学生对于音乐没有兴趣,则再好的音乐作品在其心里也只是声音的表达,没有意义,更谈不上培养其审美能力。 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述故事情节,这样学生能够被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故事所打动,被故事情节吸引,进而对该首音乐作品产生兴趣,也能好好学习其中所蕴含的音乐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充分运用多媒体软件。由于一首音乐作品的内容较多,包括作者简介、体裁、作者代表作等,若是教师光是口头讲述就会显得枯燥乏味,而若能够利用多媒体软件将其制作成 一个系统,则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难度也降低了。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而将其运用于音乐欣赏课上,则能够将音乐与图像进行有效结合,使视觉与听觉能够同步。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减少沉闷感,还能使学生对授课内容产生兴趣,以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程,目的并非在于培养出一批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出能够获得全面发展的学生,以提升其综合素质。基于此,便要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乐于学,并且懂得欣赏音乐、了解音乐以及将音乐表现出来,这是中职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宗旨所在。培养其音乐审美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多个层面对音乐的魅力进行感受。通过本文的探讨研究,发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可通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体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对于审美的感知力、理解力;在倾听中对音乐进行对比;培养学生在倾听过程中的想象联想能力;激发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的兴趣等途径,以实现素质教育。 音乐欣赏论文:浅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本身是一种声音和时间的艺术,一切音乐活动都是从听开始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莫过于欣赏。现在的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要,从一年级开始就已融入了简单的音乐欣赏。我在课堂实践中发现,教材这样科学合理地安排,的目的是使我们学生慢慢地学会注意、关注,从而喜欢上欣赏,进而欣赏周围世界的美,也就在音乐欣赏中形成“自觉”的乐感。这也应了那句话:“音乐素质的培养恰恰必须以音乐欣赏为基础”。我在长期音乐教学实践中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一、儿童音乐作品的欣赏 儿童呈现出的年龄特点要求必须寻找适合他们的儿童作品,来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在欣赏这类乐曲时,我引导学生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联想,运用视觉、触觉的活动,采用故事的创造、律动的创造、旋律线的创造,去感受、把握,去联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故事的创造。故事是孩子们所喜爱的,他们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自己讲故事。讲故事的过程是发展他们语言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由故事表现的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对作品理解后的丰富想象。案例:在欣赏五年级上册的《森林狂想曲》时,我无需用太多的语言提示,学生便对这首有名的乐曲所吸引了。夜幕低垂,在神秘的热带雨林中,蟋蟀、树蛙、猫头鹰与飞鼠一起奏响了优美奇特的森林狂想曲,ABC三段旋律轮番演奏出现,学生们一会儿便能跟随旋律和速度变化轻松哼唱。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音效”,新鲜感很浓,曲子有电声乐器、竖笛演奏,更有森林中蛙声、鸟声、风声、流水声使人听来犹如身临其境,非常形象、逼真,直到以后的复听,学生仍对此乐曲乐此不疲,十分乐意参与哼唱,这足以体现欣赏乐曲的魅力。律动的创造。律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后,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激发他们欣赏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案例:三年级教材歌曲《快乐宝贝》,乐曲非常欢快而朗朗上口,当激昂的前奏和歌词“想要开心跟着我叫(跟着我叫),想要快乐跟着我闹(跟着我闹)快乐宝贝,就是我(就是我)”一出现,学生们立即振奋起来。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L. 穆塞尔和梅贝尔·格连所说的那样:“唱歌必须由音乐欣赏来激发,这是加深音乐欣赏的主要手段。”歌词唱出了学生的心声,他们像遇到知音一样高兴,随即手舞足蹈起来。可想而知,歌曲的教学任务完成得非常好,这也可以看到律动的魅力所在。旋律线的创造。学生在日渐提高欣赏水平后,又可以要求把感受到的、理解的音乐表达出来,与听力紧密联系起来发展。在欣赏练习中,可以用图画法表达感受到、理解到的音乐。案例:在欣赏着名管弦乐曲《卡门序曲》时,我曾引导学生边听边画出某一乐句的旋律线。在优美动人的旋律中边听边记音乐,结果发现很容易启迪学生灵感,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在这段热烈欢快、高低起伏的旋律声中,学生们发现自己画出的旋律线条有时还是很有规律和层次感的,旋律线的创造竟是如此奇妙而生动有趣。 二、对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欣赏 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它以丰富璀璨的繁华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成为当今珍贵的世界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往往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认识各民族的窗口。就拿中国有56个民族来说,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历史语言等,其音乐也各具异彩。案例:欣赏《瑶族舞曲》时,全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我首先让学生完整地聆听一遍音乐,初步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特有的韵味;复听乐曲并分段欣赏时,我引导学生用摇手、跺脚、捻指、拍手模仿长鼓的鼓点节奏,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瑶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各个热闹场面。学生们在演奏乐曲的过程中,享受到了与同学间协作的无限快乐,总能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三、中国戏曲音乐作品的欣赏 众所周知,中国戏曲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今天,戏曲文化显得尤为稀奇,特别是京剧这一国粹,它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为一身,集百家之长、纳百家之川,以唱腔和表现风格的特有韵味吸引着人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四年级的孩子们初次接触京剧,觉得非常好奇。在他们平日的电视节目选择中,戏曲频道总会一跳而过,成年人亦是如此。因此,音乐课堂上,要想让孩子们对此感兴趣,必须动一番脑筋。案例:在给四年级学生教授戏曲单元时,我首先摆放出各式脸谱。脸谱是中华民族戏剧特有的面部化妆造型艺术,它是图案化的、也是性格化的,它以夸张的色彩无穷的线条为人物增添了强烈的审美效果。最吸引孩子们的是不同颜色的京剧脸谱,代表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如:黑色——正直,代表人物包青天;红色——忠勇,代表人物关羽;白色——奸诈,代表人物曹操;绿色——魔鬼形象;银色——妖怪形象等等。孩子们立刻对京剧敏感起来,眼神里传递着想了解更多的信息。接着重点介绍京剧人物的行当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并告诉孩子们这得从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扮相及表演特点来观察、分析京剧的行当。紧接着马上观赏《沙家浜》选段《智斗》和《红灯记》,为所学知识进行及时梳理,分辨出忠奸善恶,学生们一下子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兴趣浓厚。更令人欣喜的是以后但凡让孩子们欣赏些京剧片段时,你就不用顾忌了,绝对缘于京剧的美丽和神韵。 音乐是“倾听”的艺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培养倾听能力的有效途径,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大大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发现新的教学方法,我们的目标就会实现,学生的“耳朵”就会被我们叫醒。音乐欣赏教学的地位日渐突出,对我们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它是集歌唱、律动、创造、想象等元素为一体的扎实有效的教学课型,它的魅力是学生们喜爱和投身音乐课堂最有意义的理由,我将有信心坚定不移地让学生们爱上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论文:探讨中学音乐欣赏创新教学模式 【摘要】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真正科学、全面地把握音乐教育的价值,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努力实施的新课题。本文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提出了参与一一体验一一探究一一创造的新教学模式。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本毕业论文由整理都能起到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音乐教学中应不断扩展新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在欣赏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笔者认为应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培养、塑造、发展的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构建优化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新的教学模式。下面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粗浅地谈一谈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情景,参与体验 构建创设情境,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是以引导学生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参与”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体验”是指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产生主动的直接的亲身的感悟、体会和反映。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是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的前提条件。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内容形式,与文学、美术、舞蹈等多种形式整合,师生共同创设一个与音乐作品相符合的情景。提倡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给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情境。 例如: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乐曲所表现的江南水乡,夕阳西下,渔舟满载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通过多媒体创设出夕阳下湖面波光粼粼,渔夫架舟归来,两岸垂柳轻拂,渔歌互答,若远若近,此起彼伏的动人美景。这愉快的歌声、迷人的景象,使学生有种未听曲调先有情的感受。这时候再仔细欣赏古筝多种技巧(如上下滑音、揉弦、花指等)演奏出的《渔舟唱晚》,同学们就有身临其境之感,很容易体会到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画面,并得到美的感受。 再如:欣赏作曲家斯美塔娜(BedoiehSmetana,1824—1584捷克作曲家)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时,可以创设一种美的情景:伴随“引子”那似山泉潺潺而流的美妙音乐,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两股小溪,绕过森林,汇成沃尔塔瓦河。同时深情朗诵: “它穿过庄稼地,饱览丰盛的收获。在它两岸旁边,传出了村庄里婚礼的欢乐声。月光下……”此情此景深深感动了学生,于是有的学生主动到黑板前,补画上了鲜花、草地、小鸟等,由此汇成了一幅碧水、青山、森林、村庄、绿地、鲜花组合的画面,让视觉、听觉共同拨动着学生情感的“琴弦”,使学生完全陶醉在乐曲所蕴涵的美妙意境之中,并促进其很快理解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情感,收到了由感官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的教学效果。 二、设置问题,深入探究 古代教育家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设置疑难,以疑启思,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学生对音乐作品经过初听的简单体验后,教师随即进行音乐作品的分析和比较,设置问题并进行有价值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和自我领悟。比较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展开讨论。例如:《摇篮曲》一课的教学,学生在欣赏完两首《摇篮曲》:一首由舒伯特(FranzSChubert,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作曲,一首是东北民歌之后,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两首摇篮曲的异同,学生们发现:两首摇篮曲的共性是结构简洁,短小抒情,速度徐缓,曲调优美静谧,旋律平稳流畅,但由于调式不同,音乐风格也就截然不同。接着,请同学们欣赏钢琴独奏《摇篮曲》(贺绿汀曲),边欣赏边思考摇篮曲作为一种器乐体载和歌曲有什么不同?学生们惊喜地发现器乐演奏的摇篮曲,音域比声乐曲宽,结构比声乐曲大。通过对上述同一题材,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作品的分析比较,最后请学生们总结中外摇篮曲的不同点,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们思维异常活跃,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这一环节,很好地深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设疑摆惑要难易适度,生动有趣,要有画龙点睛之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把自己置于积极的位置去思考、去探索。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引向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中,使其敢想敢说,敢创新。 三、情感体验,实践创造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育的艺术,实际上是情感的感染力。要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融人音乐,则必须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音乐,通过对音乐的各种形式的情感体验,逐步使学生认识音乐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段。 例如:让一位同学介绍一首他认为最好听的音乐,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从中获得表现音乐的极好机会,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情到深处想歌之,歌到深处想舞之。手舞足蹈,自由欢歌起舞,即兴创作、编词、编曲、编动作、创编画,尽展其能,使学生创造潜能得到发挥。还可让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用讨论、演讲、表演、创编等不同形式,各抒己见,各展所能。 例如:在欣赏《保卫黄河》和《游击队歌》这两首歌曲时,由于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都很接近,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分析主题及乐曲的特点和演唱的情绪。有的认为这两首歌曲都反映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强决心;有的认为,这两首歌曲演唱力度上有些不同,《游击队歌》力度处理较弱,表现游击队员神出鬼没,声东击西灵活勇敢的一种英雄形象。《保卫黄河》则是气势磅礴,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表现一种后继有人,全国人民为保卫祖国无所畏惧的情景。有的认为这两首歌曲的特点是强弱分明,节奏感强,演唱时要反映出游击队员铿锵有力、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在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从以前电影、电视中看到的游击队员的形象创作一个舞蹈片断。学生几个一组,边唱边创,有的想到了游击队战士握着枪、拿着刀、猫着腰行军的情景;有的以左右串场象 音乐欣赏论文:论音乐欣赏中的中国古典音乐教学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的创作、演唱、演奏最终是为了听。在学校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项音乐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欣赏来进行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来文化不断渗入,很多新的价值观和文化元素甚至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形式冲击着现代人群。在我国教育部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关于文化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的要求”。[4]念着RAP踏着青春动感脚步而来的周杰伦;火辣的、席卷了半个地球的“韩流”,我们的下一代面对如此强烈的听觉、视觉冲击,还能容下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吗? 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但这并不能抹煞本民族文化的灿烂成就,相反,我国民族文化结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而且应当被我们后人所继承和发扬。培养学生热爱民族的音乐艺术,激发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中华民族具有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的歌唱等活动中只能接触到其中的一少部分,音乐欣赏则可以让学生熟悉、了解民族音乐文化。音乐教师在这个传承与发扬的过程中,应该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欣赏中国着名的古典音乐《阳关三叠》、《渔舟唱晚》、《梅花三弄》时,我们采用情感导入、情境创设、艺术综合三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接受和喜爱民族音乐。 一、情感导入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2]可见,音乐是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教师应有立足于学生情感、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学生对通俗、流行音乐有浓厚兴趣,课本上的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瞬息万变的精神需求,既然我们无法阻挡流行音乐对校园音乐领域的侵入,何不顺水推舟,用一些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流行音乐,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探讨,并教会学生选择健康的、适合自己年龄的音乐。对于校园流行音乐,与其进行适得其反的遏制,不如正面引导。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七言格律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着名的艺术歌曲,原诗是:“渭城朝雨浥轻晨,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现了诗人对即将到关外的朋友恋恋不舍的情谊,寄托了对友人无限的关爱之情。 本课的导引,我是这样设计的: 导引:播放通俗歌曲,周华健演唱的《朋友》。 师:你们怎样理解“朋友”这个词语? 生讨论并举手回答。 师:现在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古人对朋友的情谊。 播放合唱《阳关三叠》,对比:古人和现代人对待友情的方式。 古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现代人——一生情,一杯酒。 古人一句“劝君更进一杯酒”既显出豪气,又道出对友人的不舍,如今的“一生情,一杯酒”,又是对友情的一种感悟:朋友之情犹如杯中之酒,越久越浓。二者都把友情寄托在了酒里。 在对本课进行了如此的感情铺垫后,学生已然接受,再对此曲进行分析,如曲中意境、何谓“三叠”等,学生们对古曲还会有排斥心理吗? 在本堂课中,我用学生容易接受的通俗音乐作为导引,为他们在古典与通俗间架起了桥梁。 二、情境创设 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一个吸引的过程,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投身到音乐实践中去,促进情感体验。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中指出:音乐教学要创设与乐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富有感情的表现力,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习音乐的信心,使他们在欣赏过程中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 如:《渔舟唱晚》可以用三幅画将整首乐曲连接起来:第一幅:湖滨晚景;第二幅:渔歌飞扬;第三幅:湖边月色。 教学过程: 1.结合三幅画听全曲,并为乐曲分段。 2.分段听赏,体会每段画面和情境的不同。 第一段:安静;第二段:热闹;第二段:安静。 3.用手里的乐器和材料模仿每段的音响效果。 第一段水声较弱,用报纸模仿水声。第二段学生可以自己设计船桨划水声,启发学生还会有什么声音,可以有人声,有很多船靠岸,船上人的讲话声。 4.用自己设计的音响效果和音乐。 用图画和音响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曲中意境,对于学生来说,要理解中国古典音乐,这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艺术综合 在音乐教学中提倡综合教学法,把其他学科如文学,当然更少不了音乐的姊妹艺术如舞蹈、戏剧、影视、美术,有机融合于音乐教学中,“即以共同的要素实现各学科的沟通和连接,这种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通感能力,而达到超越种种感官的特异性而上升到相互沟通和相互替代,比如听到音乐产生视觉表象,看到形状色彩,产生冷热轻重的感觉”[4]。 诗、画、乐合为一体的教学,如:《梅花三弄》。 导引: 1.播放群舞《梅花》。 师:大家看出这段舞蹈表现的是什么吗? 生:梅花。 师:你们见过梅花吗,它有些什么特点? 学生接着会答出梅花的形态、颜色。教师再以梅花在冬季开放来引出梅花具有的坚韧品质。 2.出示梅花图片,学生在视觉上被梅花所吸引。 3.古今有许多以歌颂梅花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如诗词:陆游的《梅花绝句》:“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的词《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师:让学生背诵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 师:我们欣赏了这些表现梅花的艺术作品后,来听一段音乐《梅花三弄》,大家注意这首乐曲表现的梅花的高贵品质,并注意这首乐曲的主题。(欣赏) 师:听赏完这首乐曲,大家来讨论一下梅花的品质。 生:不畏严寒,迎雪怒放,刚毅坚贞。 师:再听一遍全曲,注意主题反复了几次? 生:主题反复三遍。 师:对,这也是“三弄”的来由。 复听全曲,进一步理解曲中意境。 四、听赏有关梅花的作品。 《红梅赞》是在江姐走向刑场所唱的,这首歌用梅花比喻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越是面临危险,越是信念坚定。《梅花三弄》的难点在于它是表现意境而非表现情境,前面之所以用了很长篇幅的两种艺术形式来导引,就是为了让学生先理解意境,再沿着这个方向听赏音乐。 其实在这三种教学方法中,都少不了应用其他姊妹艺术,如在欣赏《渔舟唱晚》时,可让学生先吟诵白居易的《暮江吟》。又如在欣赏《阳关三叠》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表达友情的诗句,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这些都可以和音乐教学融会贯通,帮助音乐教学更顺利更有效地开展。 音乐欣赏论文:高中音乐欣赏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在高中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想象力得到发展,从而提高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中的连动性、多面性和跨越性能力,并使人格在“高峰体验”中获得升华,促进学生个性更好实现自我完善。 【关键词】音乐欣赏 培养个性发展 优美的音乐可以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乐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能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联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在高中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乐记》的《乐象篇》中告诉我们“乐者,德之华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亦认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他又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这些都说明音乐引人向善,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对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的整体展现与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感情体验,逐步充实,不断丰富,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悦,最终促进学生个性和谐而良好的发展。 1音乐欣赏,提高学生文化功能作用 浩如烟海的音乐文献构成了庞大的音乐文化体系。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我们必然要了解作品的风格流派体裁,题材作者和创作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全部文化信息,这就是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的全息性。在中国北京紫禁城太庙前,由张艺谋执导的外国歌剧《图兰朵》的演出过程中,观众对歌剧中被作曲者普契尼采用的《茉莉花》的素材创作的图兰朵公主演唱的小夜曲尤其注意和喜爱。海外的华人当听到小提琴独奏曲子《思乡曲》就会勾起无限的思乡情愫,这些就是音乐文化功能所特有的本土性。学生是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通过高中音乐欣赏中的实践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这种全息化的音乐图景与本土化的音乐情境,将会在文化的框架下,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2音乐欣赏,提高学生教化功能作用 荀子在《乐论》中就指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之礼乐而民和睦。”音乐能使人不断获得最美好的“高峰体验”。这是美国着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他说:“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他们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悄然消逝,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而相互隔绝。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学生在“高峰体验”中可以迅速直观地把握人生的价值、自我实现的幸福与世界的本质,这就是高中音乐欣赏教化功能的内隐性。它既满足了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又使学生个性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3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勇敢坚毅乐观性格 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是最具音乐艺术本质性和价值性的功能。音乐的审美,从类型上可分为阳刚性和阴柔性的美。从情绪发展上可分为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美。阳刚性的作品包括反映人类与自然斗争与命运斗争的作品,它能让学生的意志变得坚强;结构宏伟、气势彭湃的音乐能让学生胸怀壮阔、坚毅刚强;热情乐观的音乐有助于学生奋发向上的性格。阴柔性的作品包括宁静柔和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心情安定、气息平和;欢娱优美的音乐可以使学生摆脱冷漠、孤寂的心境,精神焕发:委婉细腻的音乐能使学生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具有悲剧美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更注重理性;具有喜剧美的音乐可培养学生勇敢坚毅乐观的性格。音乐的审美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品格产生广泛的潜在的影响与作用,使积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肯定和发展,消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转化与改变,促使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4音乐欣赏的心理功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音乐是不断变化着的动态,是乐音的有序运动。学生会随着音乐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始终保持注意力的指向性和稳定性。为了听、辨音乐作品的风格、旋律、和声等音乐的要素就必然促使学生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格式塔派心理学家对此是这样解释,我们身体内部充满了大量的内部空间、时间和深度感觉结构,有各种感觉的点接合和中心,高中音乐欣赏正是开阔这些空间和开掘深度的催化剂。因此,欣赏音乐具有改善学生注意力品质和培养想象力的功效,进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实践证明,高中阶段是学生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个体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成长发育时期。学生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还处在变化发展中,因而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运用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审美意识,由美而求真向善,运用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运用音乐欣赏的教化和心理功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欣赏的这四种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对学生的完美的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欣赏论文: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摘 要:我校是一所教育资源整合后的寄宿制学校,因此学生的音乐水平层次不齐,差距太大。我尝试着以欣赏课为切入点,制定有计划的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出发,分析研究学生,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实施分层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追踪音乐主题,将学生从无知的层次带入有意识的聆听,进一步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音乐的体验者。 关键词:差距 音乐欣赏 分层教学 我校是一所教育资源整合后的寄宿制学校,少数在城市中长大的学生对音乐多少有些了解,尤其是他们当中有许多同学从小就学过乐器或声乐,因此他们对音乐的感悟很多。而多一半来自各乡镇移民区的农村学生由于地理环境和其他条件的制约,接触音乐相对较少,音乐底子薄,有些连do re mi都不认识,原先的音乐课等同于唱歌课,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极度匮乏。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局面,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不齐,差距太大。 如何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缩短城乡同学的音乐水平差距呢?我尝试着以有难度的欣赏课为切入点,制定有计划的教学过程,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量身定做适合各类口味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从无知的层次带入有意识的聆听,进一步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音乐的体验者。具体分析如下: 一、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分析研究学生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前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学生有了全面的了解,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在讲授同一教学内容时,可从一个班级优、中、困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以相应的几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适合本层次的最佳要求。例如把音乐基础好、乐感强、感受能力好的学生分为A组,把音乐基础一般、乐感好、感受能力一般的学生分为B组,而各方面都较差的学生分为C组。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前做好工作,设计有层次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实行分类推进。A组学生注重提高技能技巧和发展能力;B组学生注重培养兴趣,提高技能;C组学生注重基础能力和激发兴趣。 二、注重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主要方法 主要是教学方法分层使用:针对优生,在体验、比较作品、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关注点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对中等生,不能忽略知识技能,但可以设计更多好玩、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提升兴趣;而针对差生,鼓励为主,目的是培养兴趣。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的首要任务是多听听你将与学生分享的音乐,找出音乐的表现特点,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焦点”问题,在每一次聆听乐曲中将问题分层抛出,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聆听,让学生的思维跟随音乐一起行进。 1、各小组有相同音乐学习任务时分层互助教学模式。 在音乐分层教学的初始阶段,我给每个小组分配相同的任务,这样一方面便于调控,另一方面也可让小组间展开竞争。这时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不是很复杂,问题本身都有一定的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评价,缓解了不同层次学生间互相“等”的问题,减少了时间的隐性浪费。 2、小组内相同音乐教学内容不同层次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学的推进,教师要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突破。我把重难点问题分解成不同层次具有一定梯度的三个问题,有难度的由A类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G类生,中等问题则由B等生来回答,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答疑并获得成就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均等地参加课堂活动。另外,我注重小组互助的作用,组织“兵教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各自的任务,实现共同达标。 三、追踪音乐主题,熟记音乐主题,是感受与鉴赏音乐作品、完成音乐审美过程至关重要的环节 欣赏一首器乐曲,学生不可能将旋律全部记住,而音乐主题往往是乐曲中最具特色并且出现频率最高的,学生记住了音乐主题就会对整个乐曲印象深刻。同时,音乐主题又是乐曲的精华部分,一般较为集中地表现了音乐的情绪与情感或音乐的形象,抓住了音乐主题,也就把握了作品的要领。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音乐主题,对激发兴趣、引发联想、加深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1、追踪听辨音乐主题。音乐主题篇幅短小,在教学中可以反复聆听;又由于音乐主题一般在乐曲中会重复出现,可以让学生追踪听辨乐曲的主题,了解乐曲的结构,把握乐曲的情绪特点。追踪听辨主题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乐曲的主题出现了几次;也可以是根据主题的情绪,设计恰当的动作,听到主题时用动作表现等等。 2、演唱、演奏音乐主题。哼唱音乐主题是一种很简单的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和理解。哼唱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演唱音乐主题了,从中可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大家的识谱能力,达到理解并喜爱音乐的目的。能力弱的同学可随音乐哼唱,中间能力或能力强的同学可根据节奏视唱旋律,有特长的同学可演奏音乐主题。如在欣赏《梁祝》时我对音乐主题设计了“聆听——交流感受——体验——无意识哼唱——视唱——演奏——舞蹈”环节,采用分层达标教学:能力弱的学生能大概哼唱音乐主题;中间能力或能力强的学生能视唱主题旋律并做出简单的舞蹈表演;有特长的学生背唱出音乐主题,并进行演奏或舞蹈表演。学生对音乐主题的感受更加深切,音乐主题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里也就更加生动鲜活起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设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发展、快乐成长的氛围,是现代教学活动的新理念,也是教学活动的不懈追求。音乐欣赏教学中“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不仅给优质学生提供了攀高的良好环境,也给那些学习困难者提供了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从而达到了让学生全面提高的目的。 音乐欣赏论文:多媒体运用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巧妙结合 都正街学校 龚倩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广泛深入地接触音乐作品,就能较快地提高音乐的鉴赏力和表现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也扩展了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能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会取得许多积极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儿童,这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中,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一二年级低龄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 、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因而在上这一阶段年龄欣赏课时,我们可借助多媒体的帮助,充分利用他们灵巧的形体、自然的嗓音,通过观看动画、视听、律动、绘画、剪剪贴贴、游戏、情景表演、等相结合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欣赏教学,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在其中较好地把握好多媒体的运用,以开发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体验音乐的美感,从而更好的为低年级音乐唱游教学服务。 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可尽量地运用VCD和多媒体教学,让孩子们直观的通过视觉效果感染、感受作品情感。例如:在欣赏《小青蛙》和时,我采用了POWERPOINT幻灯片教学。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视屏上分别出现了美丽的月色;小青蛙玩耍、捉害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小青蛙勇敢的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小青蛙继续劳动在湖面上的情景。如在教唱歌曲《小白船》时,利用多媒体出示幽静的画面,然后在屏幕上出示小朋友们自己的照片,好象他们自己在月亮上嬉戏、玩耍。由于欣赏教学时,能有效地将视听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受到作品美的感染,激发了小朋友的兴趣加深孩子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 随着音乐边听边动,能帮助孩子们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起伏,营造良好效果和课堂美感,使孩子们更能投入到音乐所展现的情景中。 律动是儿童随着音乐节拍,进行有节奏动作的一种活动。 律动能帮助儿童借助身体的动作来理解音乐的内容、风格和情绪,训练孩子的韵律感。如果此时能运用多媒体,也会得到一定的帮助。例如:在教授孩子感受力度中,我先让他们听《摇篮曲》,并随音乐轻轻律动,感受催眠曲的风格特点,而后,再听《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请孩子们比较两首乐曲力度的不同,体验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雄壮有力,然后,又通过踏步走、队列的适当变化,让孩子们感受到这是一首进行曲。然后让同学用彩笔描出不同的画面,再用投影仪放映出来,进行比较。 欣赏课中的律动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好动的特性,而且帮助他们感受到了乐曲的内在特点。 一边倾听美妙的旋律,一边动手画出音乐的形象,可以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好似身临其境地畅游在艺术的殿堂里。再通过投影仪进行展示,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欣赏《水族馆》的最后,我让孩子们拿出彩色笔,边听边在纸上画了画海底世界,顿时热带鱼、海星、贝壳、珊瑚、海草映入眼帘,有的小朋友还画出了鱼儿们围圈跳舞庆祝狂欢节的景象。通过听、画,让小朋友们明白海洋世界并不是黑暗沉闷的,而是色彩斑斓。的确,艺术是相通的,他们共同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 由于低龄儿童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佳、参与活动积极性高,因而让他们边听音乐,边分角色情景表演,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美的音乐、美的故事、美的课堂。例如:在欣赏教学《小青蛙》中,通过电脑放映出小青蛙、荷叶、月亮、狂风、暴雨、公鸡等不同形象,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又根据音乐力度强弱、速度快慢、音色的变化完整的展现了故事的起源、经过和结果,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在上欣赏课中,我们可借助多媒体的帮助,努力创造各种意境,让孩子们运用形象思维去想像。让孩子们展开想像的翅膀,架起心灵与音乐的桥梁。 音乐欣赏论文: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路径分析 随着近年来我们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课程在小学阶段得到了较好的开展,也取得了显着的成效。音乐欣赏课作为小学音乐课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听觉艺术和乐感审美艺术的关键。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就小学音乐欣赏教学问题作以下分析与探讨。 一、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生群体中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内在要求。当然,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音乐欣赏有助于提高和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观,通过对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让学生积极参与欣赏,学生就能领悟到音乐的美妙,从而更好的学习音乐也能更好的提高审美意识,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其次,音乐欣赏是了解和学习本民族音乐精华的现实要求。从小了解民族文化精髓,树立民族意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是小学阶段重要教育目标。而在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教学,可以发挥音乐欣赏课程的优势,实现上述教育目标。 第三,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无穷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通过开展音乐欣赏教学,首先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想象。一首节奏感非常强的音乐,可以给人以明快、跳跃和震撼之感;一首节奏舒缓、曲调优美的抒情曲,可以给人美的享受,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有人听后想象到大海,有人想象到小溪,有人想象到森林,有人想象到白云。可见,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果的对策 1、教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 音乐欣赏课教学想要取得成功,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关键。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内容要素、曲式结构非常清楚,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分析记录,这是绝对不可少的案头工作。传统的欣赏教学总要以为每首乐曲都得从头至尾全部听完。但有效的欣赏并非完全如此。应该是完整聆听的基础上再撷取音乐当中有表现特色的段落,作重点的深入赏析。对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回归整体,以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特征以及乐曲整体的面貌。 2、把握音乐主线 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像,以音乐来教音乐。强调音乐情感的审美,音乐的进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要强调内心深处的体验,而不能仅仅停留再外化的层面上;强调音乐想象的个性体验,音乐的不确定性给予了音乐丰富的想像空间,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3、强化欣赏,适当引导 一些老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用讲故事或过多语言解释音乐,其本意是帮助学生学好地理解音乐,但这种做法使教学背离了音乐的主线,背离了欣赏教学的规律。音乐是音响的艺术,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应以听赏为主,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而相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流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时音乐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音乐绝不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 4、以学科综合为教学手段 在音乐欣赏课实际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让学生进行聆听很困难,我们需要借助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相互配合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如我们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话剧、舞蹈、歌剧等艺术形式,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同时让学生在知识的牵引中获得更大的收获,增强其学习音乐课的兴趣。 三、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性 要注意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避免狭隘地强调专业性。比如,很多教师习惯在欣赏教学时,先为乐曲划分详细的曲式结构图,目的是使小学生在学唱之前能够对歌曲的详细结构和特点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歌曲,进而学唱歌曲。这种教学方法从教师主观来说是为了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为透彻,但在客观上却给小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困惑,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进行音乐欣赏的最佳方式是聆听,而不是从基本的音乐知识入手去了解它的专业结构。 2、避免以灌输为手段的音乐教学 在前文论述中,就教师的适时引导进行了阐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避免灌输式的教学。这样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于音乐的欣赏,不是以自己聆听的感悟为主,而是以教师主观灌输的观点为主,在这种所谓的“欣赏”教学中,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仅仅是教师主观理解的翻版,因此也就谈不上学生对音乐有何种的自我感悟。因此,教师如何把握好引导方式与度的问题,值得在实践中去进行探索。 3、注意加强对音乐本体的关注 在当前小学音乐欣赏课上,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把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课外知识拓展的方式,对于音乐背后的人物故事、创作经历、背景等内容,教师不厌其烦地进行介绍,目的是要吸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知欲。可是,这种对于音乐背后故事的过多关注反而使得学生对于音乐本身失去了兴趣。因此,这实际是削弱了音乐本位,失去了音乐欣赏课本身所要达成的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实践中,应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性,避免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对音乐本体的关注,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强化欣赏,适当引导,提高教学效果。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我对幼儿教育的反思 参加工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经过同事的帮助和自己的虚心学习,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幼儿教育有很大的学问,还有很多知识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在今后,我会进一步的努力工作虚心钻研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我认真的进行了反思,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在教学活动之后,我让小朋友们制作手工纸――小黄莺头饰时,小杰因为两条纸带插不到一起而向我发出求救信号:“老师,这两个我插不上去,请你帮帮我吧!”他一边说,一边还不忘用手尝试。我对他说:“只要你仔细看,对准了再插就可以了。”小杰重新拿起两条纸带,一开始,他仍然做不好。我微笑着抚摩他的头,我的鼓励使他消除了内心的顾虑,他终于插上了。“老师,老师,你看,我插上了诶!”他的脸上洋溢着得意的喜悦,我也为他高兴。如果当时我没有这么做,那么他也就无法体验到自己努力过后所成功的喜悦。 由此我想到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长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包办、代替的太多。这往往让孩子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性逐渐加强。例如有时候,孩子在家里玩小汽车,一不小心,车轮掉了出来。“妈妈,快来呀,帮我修一下。”听到宝宝的求救声,妈妈立马赶来,而且做起了“维修工”。其实,车轮的安装过程很简单,只要对准然后用力按一下就可以了。可是妈妈没有把这个维修机会让给孩子,而是自己直接完成。这样很容易让宝宝养成一种习惯:一遇到困难,就大声“呼救”,根本无法体会到,原来自己也是很能干的。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有意识的让孩子体验困难。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先想办法解决,而不是马上动手来给予他需要的帮助。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自信、勇敢、果断的意识品质,还能丰富孩子的知识与经验,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年幼的孩子有点滴进步时,我们―定不要忘记夸奖他,这样会给孩子增强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人就是教育他对未来的希望。”而我们给孩子希望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不断的夸夸他们,鼓励他们――好孩子是夸出来。 二、用爱来渲染氛围 爱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孩子渴望能在充满爱的、愉快的环境中成长。“快乐教育”就是一种渗透着爱的教育,是用爱进行教育。爱是双向的,既要让孩子得到爱,也要让孩子学会爱。在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孩子的世界,“你爱着哪些人”,“你喜欢参加哪些活动”深入浅出地与孩子交流内心的感受。以故事的形式来感染幼儿,知道树枝不能折,小凳子要轻轻放,否则它们会很痛的。知道玩具要把它们送回家,要不然,找不到爸爸妈妈,它们会很伤心的。在孩子的眼里,任何东西都是有生命的,让孩子尊重你的情感,体验你的情感,当他们快乐地围绕在你的身旁听故事时会因你的爱而爱,因你的乐而乐,因你的恨而恨,因你的怨而怨……有时,我问“如果你是故事里XXX。你会怎样?你有什么感想?”促使孩子从他人角度来体验情感,以后便也常常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慢慢地让他们以后也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无论是对他人的痛苦或者愉快的情绪都产生共鸣,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让孩子们在充满爱的氛围中成长。 三、用美获得快乐 爱美、求美是人的天性,也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我们时常会听到家长们这么说:这孩子每天早上都要挑衣服穿,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这是孩子的独立权利,没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体,总认为很多事情都是由父母亲安排好的,以至造成孩子不快乐的情绪,因此,这个时期是接触美和艺术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最宜培养对美和艺术作出反应的才能,曾有一次我给孩子们画了一个苹果的轮廓,请他们涂色,可其中一个孩子把苹果涂成一半是红,一半是绿,说是皇后给白雪公主的毒苹果;有些孩子涂成七彩的,他们说我觉得各种颜色涂起来才好看呢。而他们的脸部表情都充满着满足感,所以,你不能压制孩子美的世界,说苹果是红红的,那就可能使他们终身得不到艺术修养的机会,蕴藏在他们内心的艺术才华也无法挖掘出来。当孩子走进美丽的环境中时,他们会发出赞叹声“哇,老师怎么这么好看呀?”“妈妈,幼儿园很漂亮的”孩子的情绪是很高涨的,可以想象孩子如能沐浴在美丽阳光下,他们的精神世界就十分愉悦。 四、创造 孩子是最喜欢创造的。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欲望。创造力是蕴藏在每个孩子身上最宝贵的资源。我们所说的创造,当然不是什么大的发明,主要是使孩子们乐于动手,儿童时期是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造才能的最佳期。我的教育理念就是要鼓励孩子们开展创造性游戏,当我们吃完桔子,孩子们会用桔子皮做成小桔灯,娃娃头,剪下桔子皮,串在游戏棒里,变成一棵棵小树,特别会利用玩具随意拼搭,粘贴等来完成一件成品作。在生活中,他们来到“小医院、商店、娃娃家”会自己组织、分配角色,绘声绘色地演绎着。在绘画中,孩子的画面是不一样的,就如:画蚂蚁,有挑蜂蜜的蚂蚁,有抬各种东西的蚂蚁,有玩耍的蚂蚁……姿态万千。舞蹈的创造性动作也很美,当我音乐一放,他们会告诉你:“老师,这段音乐是抒情的,要用这些动作来表示。”而活泼的会用另外一种动作来表示。他们在游戏中身心放松、愉悦,并得到了充分发展,我把孩子的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游戏看作是教育成功的标志,同时,在这样的学习与活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创造的愉快与欢乐。 幼儿教育很辛苦,需要我们老师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多费心,多尽心就一定能够把幼儿教育做好,做成品牌。以上是我的一些浅薄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教。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对幼儿教育“研究”的探讨与反思 一、案例背景 “什么是研究?年轻教师能进行研究吗?我们应该怎样去研究?”这是一次园本教研活动中大家共同研讨的话题。 二、事件阐述 针对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和困惑,我出了一幅命题画:“你所认为的研究是什么?它需要我们准备什么研究工具?”十五分钟后每一位教师针对自己的答卷开始了交流:王老师在作品描述中把研究比喻成一片未成型的森林,自己和教师们则是一片片刚刚或尚未出土的嫩芽,它们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才能成才、成林;石老师则把研究比喻成一条看不到终点的路途,在这条路上有人在步行、骑车或开车。她说:“在研究的这条路上,为什么有人快有人慢,关键是看选择什么样的工具,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我们需要的是运用这些工具的方法。”教师们对专业成长的渴望和认识在一幅幅作品中油然而生。 我的视觉和听觉在教师们研讨交流声中变得有些模糊,有一种心灵的感动,我在考虑一个问题:“作为幼儿园能为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些什么?”经过短暂的思考,谈出我的看法:“我们每个教师只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都可以成为一个研究者。研究的确像一条路,在这个旅程中,我们必须掌握必备的工具和能力,才可能去驾驭研究的方向;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需要我们一边行动一边研究,行动研究法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而适合的反思性教学方式。” 整个教研活动气氛轻松,采用“问题绘图――自我阐述――在智慧谈话中找到研究的工具”这种形式,明确了教师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三、分析与反思 1.背景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从理念的确立到实践的运用,最终都将转化为对教师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教师行动研究作为教师专业成长重要途径被提到重要的位置。 2.原因分析。教师对研究的困惑是来自于: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与现实发展教师专业素质之间的矛盾,教师现有的教学研究水平与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差距。基于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教师对研究的渴望油然而生。 3.反思。通过这一次教研活动,不难看出当前教师们普遍存在问题。反思这个过程,我们在询问自己:“研究对教师的挑战有多大?困境到底应该怎样走出来?”经过认真思索,找到我们通往“研究大门”的金钥匙――学习。深入的自主性学习将是我们迈向研究型教师的基石。 四、解决措施 1.为教师创设良好的研究环境,激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通过园本教研、教学观摩交流、研究课题等不同形式,不断发现并帮助教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促进不同专业层次教师的成长。 2.让学习当作自然而然的事情,成为一种习惯。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交流和展现自我专业的平台,让学习自然而然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3.通过学习让教师拥有、掌握和灵活运用观察法、教育日志、档案袋记录法等研究的专业工具,让它们成为教师在行动研究中之旅中攀登顶峰的重要方法。 4.让课题研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一条重要途径,让一本本生动的课题研究档案记录研究的历程。针对不同专业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秉承新教师“学着走”,骨干教师“领着走”的思想,使教师在研究中获得原有水平的提高。 依然借用约翰・莫菲特的“去看吧”这首诗中的一句话,“你必须成为那条‘黑蛇’”,来让我们再一次感悟要想真正成为一名研究者的必备。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当代幼儿教育思潮的激荡与反思 本文所论的“当代”,重点指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今30年这一段历史时期。为揭示当代幼儿教育思潮的变化,我们首先勾勒中国现代意义上公共幼儿教育经历和正在经历的四次变革。 第一次是1903年湖北幼稚园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小农经济社会“膝前教育”的终结,现代大工业背景下公共幼儿教育的肇始。这既是殖民主义经济和文化侵略的结果,又是当时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放眼看世界变法图强的必然产物。第二次是20世纪20、30年代,以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等既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又领会了西方教育思想的先驱发起的教育运动,其中的生活教育思想等达到了空前的理论水平,开创了幼儿教育的时代辉煌。第三次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教育建设,借助苏联教育经验,在前苏联幼教专家的指导下,中国政府自上而下地对幼儿教育进行了改革,奠定了新中国幼儿教育的理论框架和教学模式,影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第四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世界幼儿教育理论的蓬勃发展背景下进行的中国特色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反思与重构。这是在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转型时期的又一次变革,本文讨论的重点正是这一时期的历史面貌。 通过以上的简单描述可知,中国幼儿教育一开始就在被动接受与主动适应中前行,这一过程是在中西方文化和幼儿教育理论的冲突中不断完成的,体现了教育的保存与更新的双重规定性。 一、在中西幼儿教育理论交汇中碰撞 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新的经济基础必然引发新的上层建筑之思想意识的变革。经历了浩劫之后的荒芜,中国幼儿教育界重整旗鼓。随着国门的洞开,世界五花八门的幼儿教育理论汹涌而来,令人目不暇接,对这些理论的验证和嫁接此起彼伏,实证成为此期的最大特点。 80年代一个最鲜明的印记就是倡导培养主体性和全面性发展的“完整儿童”的教育理念。与此相关的理论,比如,皮亚杰儿童发展心理学、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美国High/Scope课程认知方案、瑞吉欧教育理念等风行大江南北。事实上,在20世纪初,“南陈北张”对于儿童的认识就已经达到了这一水准,立志培养整个的、完整的儿童,并以单元教学法、行为课程等形式贯彻这一思想。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形势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解放前的有益经验被弃之不顾。当国外理论进入中国大陆的时候,幼儿教育似乎又一次从原点起步,甚至还有历史的倒退。 赵寄石先生回顾这一时期的幼儿教育认为,“一些外来的、许多人还一知半解的东西又被不加分析地全盘认可”,“这种学了又丢,丢了又学的恶性循环使幼教改革再一次走进误区”。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原因就在于此时的幼儿教育一方面还没有作好应对和消化国际流行的“先进理论”的准备,来不及从西学传统的延续中去审视所吸纳的理论的因果关系并予以扬弃;另一方面对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知之不深,无法将西学纳入传统文化中定位,也无法用现代中国的理性眼光来将西学定位和对当下中国幼儿教育走向的认真研究,所以,80年代的国外幼教理论你方唱罢我登场,而中国的幼儿教育却难以形成批判的力量。后现代主义等时髦名词和热门话题很快吸引了幼儿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兴趣。 二、在碰撞中沉淀和梳理当代幼教的时代主题 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契机结束了80年代的冲动与盲目,那就是“人的解放”这一口号的响亮提出,紧迫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即需要建设性地张扬一种思想立场来匹配改革开放的社会运动进程。虽然,这在80年代的历史发展中已经萌芽,但它只是萌芽,远没有被重视,也不可能被重视。因为80年代的浮躁,人们普遍缺少耐心,因而也显得没有时间。当然,也只有躁动才会有沉淀,社会正是这样以自己的躁动呼唤着时代精神。 在这面旗帜下,围绕“人性觉醒”、“人性丰富”等主题,90年代的幼儿教育更加突出了人的意义。尊重儿童主体性、回归生活、建构学习等一些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体现在幼儿权利、师幼互动、组织管理、环境创设、课程设计、家园共育等方面。 1 尊重主体性发展 80年代末90年代初儿童主体性及其权益提高到了空前的程度并以国际法加以保障:一是1989年的《儿童权益公约》,把儿童视为行使自己权利的主体;二是1990年“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发表的《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向全世界紧急呼吁:“让每个儿童有更好的未来”,使全世界关注尊重儿童的生存、权利和福利。为此,我国政府制订了《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主体性教育被称之为教育领域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人的主体性更被推为21世纪新人的最基本素质。与之相呼应,幼儿教育认定,幼儿是发展的主体,幼儿主体性的培养是幼儿教育追求的高层次目标,幼儿教育的全部使命在于发展儿童,服务于儿童,这代表了当代儿童观和幼儿教育的最高水平。 2 崇尚幼儿教育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并非回归生活的杂乱无序,而是代表一种哲学理念,体现一种生成的、开放的、人性的、超越的思维方式。“回归生活”理论将人与生活看作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认为人的活动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体生命展开的过程,是过程和体验的统一,并以个体的幸福生活为教育的重大使命。幼儿教育回归幼儿的生活,重要意义在于尊重幼儿的生命价值和主体地位,关注幼儿的生存空间和生活事件,确立了幼儿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回归生活”是人的主体性价值日益凸显必然喊出的口号,因而,幼儿教育回归生活是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3 倡导幼儿建构的学习方式 建构的学习方式反映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反映了从重视知识的获得到重视态度、能力的形成,从静态的知识到动态的活动,从表征性知识到行动性知识,从“掌握”知识到“建构”知识的变化。自我的主动构建成为世界幼教的基本精神之一。“主动”表现为儿童学习动机是发自内心的强烈的探究欲望;“建构”表现为儿童的知识在行动中的理解和构筑,在这种富于个人情感体验与环境交互作用中,学习者与学习融为一体,从而自觉地、体验地获得个性化的知识。建构的萌发和结果充分展现了学习者的学习意义和存在价值。3-6岁幼儿的智慧条件决定了建构的学习方式在此阶段必须充分运用、恰当设计和组织,这是对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尊重,更是对幼儿主体地位的尊重。 总之,这三个主题在逻辑上是彼此密切相连的,即经由建构的途径和回归生活的方式实现主体性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一认识是幼儿教育在世界幼教发展背景下所取得的历史性进步。 三、在重整中建构有中国特色幼儿教育理 论体系 进入21世纪,根本问题已不在于怎么做,而在于弄清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的出路究竟何在? 回到传统?雅斯贝尔斯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春秋战国时期,在孔子的“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论基础上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愿景,体现了儒家强烈的教化精神,当今世界的“全人教育”与之遥相呼应;亚圣孟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开创了中国良好的慈幼传统。儒家以“生”为“绝对的善”之取向,天人合德而物我圆融、生机流畅,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本位特质和古老的东方思维。但是,面向过去的教育传统只给了我们部分的生存智慧,幼儿教育的命运只能在现实中延续。 照搬西方?人类发展生态学家勃朗芬布伦纳“雀巢”式的生态理论认为,每种文化都有自身各级生态系统的独特的构建蓝图,发展主体在大系统所属的各级生态系统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实际上也是大系统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具体表现,任何关于人的发展的研究都必须考察大系统的影响作用。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能适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所有儿童的教育方案,而各种不同教育方案能很好地适合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儿童。比如,发端于意大利的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或瑞吉欧教育理念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首先因为它们是民族的,其次才是世界的。在“人”的复活征程中,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最终实现。随之而来的十七世纪科学大发现,刷新了西方对人的地位和价值的认识。可见,意大利的人本思想不自今日始,热爱自然、热爱儿童、追求独立自由、崇尚个性解放的精神深深嵌入民族文化之中,决非一日之功。长期的熏陶和习染深刻地影响着文艺复兴发源地的意大利,儿童作为一个人的意识被反映在以儿童观为核心的幼儿教育中。思想史可能有两种形式出现在历史上,原本的思想史可能要演化几百年,但模仿的思想史却只要短短的几年。脱离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土壤和历史氛围,尊重儿童、发现儿童无疑是空话和套话,以致于“生于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历史像―个钟摆,思想史的不成熟直接导致历史的动荡并反受其累。经历了从温和到激烈又走向温和的一个历史循环,中国幼儿教育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才从大的方向上深切体悟到中西融合的极端迫切性,才体悟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对一个有巨大的历史遗产的民族来讲具有的迫切意义。正如罗素在《中西文明比较》中所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人类历史始终是一部冲突史,交流的过程就是各种价值倾向左冲右突的激荡和磨合。 那么,当代中国幼儿教育如何才可能在民族传统与世界性的现代化进程的冲撞中立身?立德?立言?中国幼儿教育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思想只能产生于现实,今天幼儿教育理论建树只能在当下中国之命运中。因此,陈帼眉教授指出:“我们所谓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是从两个方面理解的:一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学前教育理论,另一是由中国人提出的、没有国界的、符合普遍规律的学前教育理论。当然,这两个方面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这是远见卓识之语,守先待后,兼收并蓄才能为中国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找到出路。 当代幼儿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大胆探索,除去“”时期的停滞,自现代意义上幼儿教育传人中国以来,本土化、科学化、民主化的探索从未停止过脚步。不过,由于中国幼儿教育自身的稚嫩,历史注定中国的幼儿教育还要走一条模仿之路,然而又同时是变革的必经之路。只有走过荆棘丛生的矛盾与困境,才是中国幼教立身、立德、立言之时。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反思蒙台梭利环境系统理论在我国幼儿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摘要]蒙台梭利教育法非常强调环境的作用。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有限的教育力量要通过环境来发挥作用,但是环境既可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也可能阻碍儿童的发展,所以教育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然而,我国幼教工作者在实施蒙台梭利教育时走入了不少误区,比如过分关注活动室环境和教具的准备,忽视家庭环境、自然环境、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准备,忽视儿童在环境中的主动性,忽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阻碍作用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妥善解决。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法;环境系统理论;有准备的环境 谈到蒙台梭利教育,我们习惯将关注点放在教具的操作、教学方法的运用或课程的设置上,而事实上创设“有准备的环境”也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环境系统就好比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骨架与基石。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我们的教育体系的最根本特征是对环境的强调。”蒙台梭利对环境系统的理论阐述散见于她的著作之中。 蒙台梭利认为,旧教育和新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同。要改变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旧教育的弊端,我们必须从改造教育环境开始。旧教育只有教师和儿童两个要素。而新教育则包含了教师、儿童和环境三个要素。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和儿童都要与环境产生密切联系。环境对促进儿童的专心致志、遵守纪律、独立自主等品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成长不是外界所能给予的,而是其内部潜在的生命发展的结果。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有限的教育力量需要通过环境来发挥作用。也就是说,环境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生命。但它是生命现象的第二因素,可以阻碍或促进生命的发展。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1)儿童的“精神胚胎”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着交换关系,儿童在内在生命力的驱使下不断从环境中吸收信息并将其具体化,促进自身不断发展。(2)儿童不断适应周围环境,被迫与环境达成某种妥协,环境特征也就成为儿童本性的一部分。对儿童来说,适应环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发展内容。如果儿童在这方面失败,他将来会面临严峻的社会适应问题。 蒙台梭利强调,环境既可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也可能阻碍儿童的发展。早期的环境经验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能够生活在一个不受拘束的环境中,即在一个能够充分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与儿童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成长,儿童的精神生命就能得到迅速发展。但事实上儿童是生活在成人占据支配地位的环境中的,这种环境对儿童来说是不适宜的,经常会阻碍儿童精神生命的成长。所以,幼教工作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能够发挥其自然力量的环境,即“有准备的环境”。笔者认为蒙台梭利强调的“有准备的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部分容,家庭环境、活动室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物质环境要素以及家长、教师、同伴和社会文化等人文环境要素均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的核心在于教师致力于观察并发现儿童发展的内在动力,提供适宜的环境来满足每个儿童的不同需要。但是,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人们盲目地追求蒙台梭利教育的功利化效果,过多地照搬蒙台梭利教育的形式,却忽视了蒙台梭利教育的真正内在价值。我国幼教工作者在认识与运用蒙台梭利环境系统理论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过于关注活动室环境和教具的准备 在引进蒙台梭利教育模式时,许多学前教育机构错误地认为,只要购买了一整套昂贵的蒙台梭利教具,建立起完备的蒙台梭利活动室,就具备了开展蒙台梭利教育的环境条件。因此,这些学前教育机构投入大量的财力、精力,把实施蒙台梭利教育的重点放在了活动室环境和教具的准备上。另外,作为蒙台梭利活动室设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蒙台梭利教具名目繁多,精巧而富于变化,往往同一种教具包含不同的刺激等级,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为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提供不同的探索机会。于是,一些蒙台梭利教师培训机构把教具操作的技能技巧作为教师培训的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误导了一些教师把蒙台梭利教育仅看作一种教学方法,过于强调蒙台梭利教具的准备,认为只要教具齐全,按部就班地向儿童展示教具操作,教会儿童各种教具操作,就是实施蒙台梭利教育了。这种做法把教具与儿童周围的环境割裂开来,使教具脱离儿童的生活,沦为缺乏变化、机械而又形式化的教师教学工具和儿童学习工具。儿童被教具束缚,他们无法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无法与他人互动,其社会性发展也受到影响。 蒙台梭利教具是蒙台梭利环境系统理论物化的结晶。蒙台梭利发现,工作是人的一种天赋能力,儿童不仅可以通过不断工作进行创造,满足自我的工作需要,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而且还能通过工作来完善周围的环境。儿童工作时需要一定的材料,蒙台梭利教具正是基于此而产生的。所以说,蒙台梭利教具不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儿童工作的材料,“不存在通过这套教具教给孩子大小尺寸知识的问题,目的也不是要让孩子知道如何不出错地使用这套教材圆满地完成这个练习”。教具的真正教育意义在于让儿童学会自我教育,学习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最终促进儿童的内在自我建设和心理发展。 由此看来,教具不能孤立存在,它应存在于环境之中,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与环境中其他要素共同作用于儿童。只有这样,借助教具,儿童才能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忽视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准备 过多地关注活动室环境的准备,还容易导致另一种倾向,就是忽视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准备,无形中割裂了各个环境系统之间的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家长。一些家长误以为蒙台梭利教育只能在蒙台梭利幼儿园或蒙台梭利活动室内进行,他们在为孩子选择蒙台梭利幼儿园时会过分看重幼儿园的硬件条件,容易忽视自身为孩子创设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忽视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准备的直接后果是一些教师和家长发现儿童在蒙台梭利活动室里能自然地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常处于独立自主、安静专注的工作状态。但是一旦脱离蒙台梭利活动室的环境,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就很难得到保持。换句话说,这些教师和家长发现似乎只有在蒙台梭利活动室中蒙台梭利教育才能产生效果,这实在让人费解。 实际上,蒙台梭利从不孤立地看待儿童身处的教育环境,她坚持认为,“如果科学教育学不能影响新一代成长的社会环境,那么,它寻找改良新一代教育的努力也是徒劳”。她认为教育有双重目的,不仅要帮助儿童个体自然地发展,形成健全的人 格,还要培养儿童适应周围环境,使其成为一个能真正适应社会生活的人,从而实现对社会的改造。 在教育过程中与儿童关系最密切的社会环境是家庭环境,因此,蒙台梭利主张把家庭环境的准备放在首位,从儿童一出生起就重视家庭环境的创设。蒙台梭利坚信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目标相一致。她在建设“儿童之家”时对贫民区儿童的家庭环境进行了一系列改造,从而改变了贫民区儿童入学前的教育落后状况。即便是在蒙台梭利活动室里,很多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原理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联系也非常紧密。蒙台梭利教学法三大领域之一的日常生活练习就被称为蒙台梭利将活动室环境与家庭环境完美融合的典范。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不仅肉体生命的发展需要从大自然中吸取力量,精神生命也需要与天地万物接触,以便从大自然中获得身心发展的养分。所以说,自然环境的准备是教育者的重要工作之一,让儿童在室外、公园里自由成长,可以有效提高教育质量。蒙台梭利幼儿园有必要配备一个带花园的宽阔操场,让儿童自由出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综上所述,活动室环境、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均是儿童发展必需的环境,它们相互联系,各自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蒙台梭利教师在精心准备活动室环境的同时,也要去关心儿童的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延伸到儿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让儿童体会到蒙台梭利教育的延展性和连贯性。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城市儿童接触大自然的天性需要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身为蒙台梭利教师,我们必须为儿童接触大自然创造条件,保证他们有时间、空间去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的秩序、和谐之美,从而掌握各种自然规律。这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三、忽视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准备 人们常常从“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去解读蒙台梭利教育环境的层次或结构,这样做容易忽视蒙台梭利教育对人际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强调。 蒙台梭利指出,个体的生活是与他人紧密联系的,儿童的成长需要特殊的人文环境,这种人文环境要充满爱的温暖,有着丰富的精神营养。正是教师、家长、同伴等组成的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促成了家庭环境、活动室环境、自然环境等对儿童发展的内化。 儿童与成人之间往往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主要由成人对儿童的强制引起。要消除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冲突,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成人有必要调整自己在儿童世界中的定位,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家长不仅应该关注儿童身体发育的需要,更应该关心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不仅要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合其身体发展的家庭环境,更应该营造一种使儿童感到安全温馨的精神氛围,以此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而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应该成为儿童世界的保护者和管理者。教师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去了解儿童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发展。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引导儿童去自主活动。教师应该振奋和鼓舞所有儿童,不去打扰和中断儿童的活动,以免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在儿童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为儿童提供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蒙台梭利不仅看到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她还充分肯定了儿童社会的独特价值。她认为,儿童需要来自同伴的友谊。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相通性,了解各自的心理秉性,会产生一种互补的情感;他们尊重各自的价值,具有同情心,会渐渐形成互相保护的气氛,进而产生集体归属感。蒙台梭利把这种受无意识力量引导和受社会精神鼓舞的儿童之间彼此需要的现象称为儿童的社会内聚力,并指出成人应该努力保护儿童之间的亲密关系。 同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社会文化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蒙台梭利强调,儿童还只是胚胎时就会受到妊娠期母亲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即便是婴儿,我们也要为他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从而避免儿童因为缺乏心灵营养而引起倦怠。 所以说,作为蒙台梭利教育者,我们要为儿童创设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环境,它是儿童与父母、教师、同伴之间对话、互动及共同成长的平台;我们还要为儿童准备一个蕴含丰富文化的环境,儿童可以直接从环境中吸收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信息,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忽视儿童在环境中的主动性 在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人们常常认为教育环境是教师精心准备和预先设计好的,而儿童只是被动的参与者,儿童只有选择教具和时间的自由,而在教具的操作方法和规则制订上没有自由,必须按照固定的方法和步骤来反复练习和摆弄教具。因此不利于儿童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其实是对蒙台梭利环境系统理论的误解。 蒙台梭利曾经激烈批评过人们对儿童主动性的无视,她认为“儿童的真正的建设性能力,即能动性,几千年来一直被忽视”。蒙台梭利指出,成人总以为儿童容易被具有强烈刺激的环境所吸引,其实这些环境只会引起儿童的短暂注意,儿童反而会全神贯注地去凝视那些成人认为毫无意义的事物,所以成人要探索儿童的环境秘密,发现深埋在儿童精神世界中的宝藏,为儿童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环境,而不是想当然地从成人角度出发为儿童准备环境。 如何探索儿童的环境秘密?蒙台梭利从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研究方法中得到启发。认为儿童教育也应该仿效这种自然方法,将儿童置于合适的环境中,任其在自然环境中自由活动。教师要像科学家一样耐心地对儿童进行观察,不去干涉儿童生活的自然方式,直到儿童自由展现出自己的特性。 蒙台梭利发现儿童对周围环境很感兴趣。儿童常常以一种敏锐和热情的方式去主动观察周围环境的特征。这不仅是儿童的一种情绪反应,还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养分和动力。除此之外,儿童还能主动创设环境。蒙台梭利在日常生活练习中设置了“照顾环境”的内容,让儿童学习做家务,学习照顾动植物,从而学会生活自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逐渐适应社会生活。 由此可见,成人为儿童准备儿童需要的环境,最终目的是为了促使儿童成为独立自主的“环境主人”。因此,成人必须等待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自发探究,使他们体会到每一次新发现的快乐,从而鼓舞他们以后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更多新的体验,逐渐成长为环境的主人。 五、忽视环境的阻碍作用 我们常常会看到环境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作用,却容易忽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阻碍作用。蒙台梭利多次强调,儿童遭遇成长障碍或发生心理畸变的根源在于儿童不能实现其发展的原始计划。这是因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有敌意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成人占据了支配地位。当儿童富有生气的活动遭到外界阻扰时,儿童会作出强烈的行为反应,表现出成人冠之以“任性”“发脾气”“不可理喻”等名称的行为。蒙台梭利环境系统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儿童出现问题行为或偏差行为时,不要急于归咎于儿童,首先要反思儿童是否在环境中遇到了障碍或受到了干扰。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要实现某种教育效果,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去改变儿童,更需要的是为儿童去改变环境。 综上所述,正如澳大利亚教育学家康内尔指出的那样:“蒙台梭利一直致力于提供这样的学校环境:儿童能够独立于成人而成长。能自由地做他们自己的事情,按自己的步伐前进。”蒙台梭利提倡的环境系统是开放、动态、变化的网络系统,而不是一座僵化的脱离社会生活的“学校孤岛”。作为蒙台梭利教育者,我们要为儿童准备适宜的环境,使儿童周围的一切显得尽量安全、自然、美丽,激发起儿童的探索欲望。我们要激励儿童亲身体验环境的丰富多彩,帮助那些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受到干扰的儿童从无所事事的状态向渴望活动的状态转变。相信只要周围的环境能够充分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儿童的健康发展就将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虐童事件反思幼儿教育管理 一、关心———从幼儿园虐童事件关注深层原因 1、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我国幼儿教育还没有完全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公立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命运两重天。民办幼儿园教育资源国家投入少或者几乎不投入,经费基本上靠民间筹集。经费不足导致幼儿园办学条件差,教师工资低,学生收费高;教师基本上是幼儿园自主聘任,教师入职门槛低,教师基本素质差,无证上岗教师比较普遍,合格幼儿教师严重紧缺,师资队伍得不到优化;为了节约办园成本,租个房子、摆张桌子就是一个幼儿园,硬件不能保证幼儿教育教学需要,这何尝不是一种功利性幼儿教育? 2、教师观念和爱心的缺失 幼儿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幼儿应当受到尊重,幼儿不是幼儿教师的附庸,不是幼儿教师随意摆布的机器;幼儿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不仅是家庭的,更是国家的。这些观念都是家长、教师和社会必须树立的基本观念。幼儿之所以被教师打骂,被幼儿教师虐待,主要是因为教师的这些观念缺失所致。另外,教师缺乏爱心是导致虐童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师者,爱也。试想,一个没有爱心的幼儿教师,怎能关心和爱护幼儿?怎能搞好幼儿教育? 3、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差 幼儿的自我意识并没有形成,在认识方面,不会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在情感方面,不会自我克制和自我调节;在意志方面,不会自我监督和自我制约;在行为方面,不会自我计划和自我检查。由于缺乏自我意识,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极差,其行为任人摆布,而且有苦不敢诉,有痛无处讲,忍气吞声、遮遮掩掩进行逃避。 4、幼儿教育过程管理的缺位 相对而言,发生在私立幼儿园中的虐童事件多于公立幼儿园,这是幼儿教育发展不适应社会发展现实矛盾的反映。这种现实与幼儿园管理体制是有关的。公立幼儿园的机构设置、人员安排、管理制度、资源投入等都纳入到政府行为,教育行政部门亲力亲为;而民办幼儿园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单打独斗、各自为政,是一种松散式管理模式。理论上说,政府办园的责任是无限的,但是政府办园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相对于公立幼儿园的管理来说,对民办幼儿园管理缺位的现象严重存在,往往是亡羊补牢。 二、用心———幼儿教师要用心做好幼儿教育 一位管理学者曾经说过,认真做事可以将事情做对,用心去做可以将事情做好。做好幼儿教育,不仅需要全社会认真做,而且需要幼儿园和幼儿教师用心去做,才能真正将幼儿教育工作做好。将幼儿教育当作一个事关国家未来、社会和谐和幼儿成长的教育事业来做,是全社会的责任。 1、加强教育,提高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从业能力 教师是一种受人尊重的职业,更是一种造就千秋万代的职业。幼儿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就要坚守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即适应幼教要求而产生的道德规范,是幼儿教师在履行幼教工作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幼教观念、幼教情感、幼教态度、幼教技能、幼教良心等多方面的内容,贯穿于整个幼教工作之中。集中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对学生的爱。因此,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都要将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摆在首位。职业道德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要让幼儿教师在实践中亲身感受、深入体验、时常反思;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需要领导亲临亲为、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立足之本,离开了职业道德谈幼儿教育,一切归零。 2、规范管理,着力抑制幼儿园虐童事件发生 虐童事件一旦曝光,清查幼儿园有没有办园资质或者幼儿教师有没有教师资格证,成为职能部门常规检查项目,也是有关部门工作的定势思维。真正要解决或者抑制虐童事件,需要通过常规管理常抓不懈,以规范幼儿教育行为。首先,明确和落实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的管理职责和工作任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区域的公立和私立幼儿园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并且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逐步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管理范畴,使幼儿教育成为政府的强制义务,这是解决虐童事件的重要举措。其次,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制定和完善本区域幼儿园管理基本规范,结合幼儿园实际提出规范办园行为的具体要求,特别强化虐童事件的依法管理,通过政策法规制约虐童行为。再次,优化幼儿园资源配置,地方政府对民办幼儿园也要有政策支持和一定的经费投入,政府对幼儿教育暂时不能包揽,但不等于不投入,要通过公共财政投入惠及到民办幼儿园的每一个孩子身上;特别是对幼儿教师的选拔、使用、考核、晋升和奖惩,都应该纳入到教师统一管理的范畴,不能让民办幼儿教师流离失所,要使民办幼儿教师有归属感。最后,对幼儿园的办学行为随机督导检查,特别要积极预防虐童事件发生,加强相关职能部门、家长和幼儿园的联动,一旦发现虐童事件,实行责任追究,坚持对幼儿园虐童事件零容忍的处置原则。 3、推行托管,促进民办幼儿园均衡发展 虐童事件多发生在民办幼儿园,既与民办幼儿园管理有关,也与民办幼儿园与公立幼儿园发展不均衡有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制约民办幼儿园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通过公立幼儿园特别是优质幼儿园,对民办幼儿园或者薄弱幼儿园实行托管,通过委托管理、教师流动、教学互动,共享优质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也是抑制虐童事件发生的重要途径。 4、社会参与,强化幼儿教育的社会责任 虐童事件屡次发生与社会参与程度有关,社会关注度不高使幼儿园管理的不规范行为有了生存的空间。现实表明,幼儿教育并不是政府化,幼儿教育特别是民办幼儿教育有市场化倾向。作为幼儿教育市场,幼儿教育的发展要靠政府和社会的协同,政府、社会、幼儿园和家庭应各负其责。政府在幼儿教育市场中除了提供基本的幼教供给之外,还需要负责对民办幼儿教育进行很好的引导和监督;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也有个行业的内在监督和规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幼儿教育市场不是无法无天,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幼儿教育市场也应该有行规,有其市场伦理、公益要求和社会责任。因此,呼吁全社会支持幼儿教育,参与幼儿教育管理,履行幼儿教育义务和责任,监督幼儿教育教学行为,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或者抑制虐童事件的频繁发生。 三、放心———让幼儿园成为孩子真正的乐园 幼儿园应当是幼儿愉快生活、快乐成长的园地,走进幼儿园,看到的是老师灿烂的笑容,孩子绽放的天真,充满生机的乐园。这样,家长安心、学生开心、社会放心。为此,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尤为重要。 1、坚持幼儿园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 幼儿园不是幼儿“上学读书”的地方,它是幼儿“开心玩耍”的地方,通过幼儿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玩耍中增智;幼儿教育不是“前小学教育”,而是“学前教育”,不存在什么课业负担,最大的任务就是适应儿童天性,让幼儿自由快乐地发展。当幼儿有机会从事各种调动他们的自然冲动的身体活动时,上幼儿园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幼儿园对幼儿的管理也不再是一种负担,更不会因为不会算数、忘带作业本等现象而发生虐童事件。 2、改进幼儿教育的方法手段 许多幼儿园重视幼儿园的硬件建设,注重幼儿园开设的课程甚至双语教学,以此取得家长的信任,吸引更多的幼儿入园。固然,一流的设备设施是必要的,并且可以产生附加值;殊不知,真正需要的是那些看不到的东西,诸如管理理念、教学思想、激励幼儿的学习方法手段等,才是最重要的。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幼儿的天性和发展特点,利用玩具、游戏、电影、计算机网络等幼儿教育手段,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指导,发展他们的智力,养成健全的体魄,高尚的道德,教给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 3、强化虐童事件的预防机制 教师虐童具有非理性、隐蔽性、危害性等特点。教师虐童不仅影响幼儿园声誉和教师形象,还会伤害家长和教师的感情;不仅使幼儿遭受皮肉之苦,还将给幼儿带来心理创伤。因此,应当建立幼儿教师虐童事件预案,即教师虐童事件应急处理相关部门及其职责;教师虐童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如电子预警系统、指标预警);教师虐童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教师虐童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方案;教师虐童事件预防、现场控制;教师虐童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显然,预防机制有利于幼儿园的快速反应,有利于减少教师虐童事件监测成本,有利于提高教师虐童事件监测效果。 4、加强幼儿教师虐童事件的立法跟进 我国早就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有《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各地方政府相应出台了相关的实施办法,从法律法规层面明确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和社会保护,监护人要承担责任,对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加以保护。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政府的责任,也要通过立法加以明确;建议《刑事诉讼法》完善保护未成年人权利,尽快颁布《儿童福利立法》,各地要出台专门的制约幼儿园教师虐童的相关规定,使幼儿教育管理真正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从法律上抑制幼儿教师虐童或者变相虐童现象。幼儿教育安全化,家长和社会才能放心。 作者:陈牛则 李丽斯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教师虐童事件幼儿教育管理反思 摘要:近年来出现了很多幼儿教师虐待儿童的事件,如打耳光、扯耳朵、扔垃圾桶等,这些事件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幼儿教师是十分崇高和神圣的职业,应该是儿童的引导者、守护者。而近期发生的虐童事件严重地摧残了孩子幼小的心灵,阻碍了整个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深入探究发现存在着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幼儿园管理缺失等其原因。打造职业道德高的教师队伍,提升幼儿教育水平,是目前幼儿教育的迫切需要,也幼儿教育管理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教师;幼儿教育;虐童事件 前言 教育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紧密相关,幼儿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频频爆出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严重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令家长忧心忡忡,幼儿教师队伍背负起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幼儿园的教育管理,使教育管理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 1虐童行为对孩子产生的伤害 众多的虐待儿童事件让我们痛心不已。对正在生长和发育的儿童进行不当的体罚和虐待,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影响正常发育。更让人忧心的是,虐待行为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由于儿童处在社会认知的初期,虐待行为一方面让孩子产生恐惧感,影响其性格养成;另一方面儿童可能对老师的行为进行模仿,增加了长大后的暴力倾向。长远来看,虐童行为不仅会对孩子、对家庭产生伤害,也会给整个社会来带来损害。 2导致虐童事件的原因 导致幼儿园的孩子受到伤害甚至残虐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对孩子的关系和爱护。关爱不仅应该是来自于孩子家长,更应该来自幼儿园、幼儿教育甚至是全社会。 2.1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我国的幼儿教育还没有完全纳人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公立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差距悬殊。国家对民办幼儿园的投人很少甚至零投入,教育经费全靠民间自筹,幼儿园办学条件差,幼儿教师数量少、学费高。民办幼儿园教师多半是自主聘任,任职门槛相对较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无证上岗现象比较普遍,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低。在经费缺乏的情况下,教师数量不足使每位教师承担的工作压力大。再加上办学环境恶劣,硬件设施简陋,很多民办幼儿教育都成为了功利性幼儿教育。 2.2教师职业道德和爱心的缺失: 当前,幼儿教育师资水平普遍不高,很多幼儿教师都没有经过正规师范,甚至没有教师证就上岗或上岗后再拿证,缺乏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和对儿童的耐心。同时,工资低、压力大、生存状态差,导致部分教师情绪失控,进而出现虐童的事件。孩子是家庭的重心,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健康茁壮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家庭、教师乃至社会都应该树立起爱护儿童的责任感,重视学前教育,为孩子们开启人生启蒙美好的第一篇章。 2.3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差: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够,在受到来自老师、同学的欺负和伤害后,不懂得进行自我保护。很多孩子因为害怕老师,不敢把受到的伤害告知家长,只能忍气吞声,默默承受,这也导致了虐童事件不能被及时发现,,助长了此类事件的发生。 2.4幼儿教育过程管理的缺位: 发生在民办幼儿园的虐童事件多于在公立幼儿园。这种现象与幼儿园的管理体制有关。公立幼儿园的机构设置、师资配备、教育管理、资源投入都有政府的教育部门亲自督办,而民办幼儿园的管理体制、教育资源都是自己想办法筹集的。相比较而言,民办幼儿园管理松散,容易造成教育的管理缺位。 3如何做好幼儿教育工作,防范虐童时间发生 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幼儿教师必须用心做好教育工作,幼儿园应加强办学管理建设,社会应关注儿童教育事业。解决教师虐童事件,不能仅仅对涉事个人进行处理,而是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遏制此类事件的发生。 3.1加强教育,提高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从业能力: 幼儿教师是一种受人尊重的职业,是儿童认知社会的引导人,其专业素养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存在着重要的影响。幼师教育必须注意培养教师的师德,加强教师道德素养。幼儿园管理中不但需注重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更要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培养。作为幼儿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儿童,有责任心有耐心,不宣泄负面情绪发泄给学生,积极引导孩子,和他们交朋友。 3.2规范管理,着力抑制幼儿园虐童事件发生: 一方面相关部门清查幼儿园的办学资质和幼儿教育从业者资格证书,整改未取得办园许可证、设施条件差、管理混乱、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学前教育机构,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幼儿园办学条件和师资情况,严格幼儿园办学资格的审查,提高幼儿教师的准入门槛。 3.3社会参与,强化幼儿教育的社会责任: 重视学前教育的重要作用,广泛宣传学前教育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提升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度,营造全社会支持幼儿教育发展的氛围。社会对于儿童教育的高度关注能使幼儿园的管理更加规范,幼儿教师的责任感更加强烈。 3.4加强幼儿教师虐童事件的立法跟进: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儿童的健康、基础教育、国民素质有重大意义。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通过立法规定保护学龄前儿童的权利,保障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同时,要加大行业监管力度。除开按照法律规定给予当事人处拘留、罚款乃至有期徒刑等处罚外,还要利用行政手段对涉事幼儿园和幼师进行备案,暂停或取消相关幼儿园办学资格,取消涉事幼师的从业资格。 4结语 我们因孩子受到伤害而愤怒,对幼儿教师的恶劣行为进行谴责,更应该深刻反思虐童事件发生的根本缘由,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首先,国家应加强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扶植民办教育,提升幼教职业道德水平,改善幼教师的工作环境及待遇;其次,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坚决取缔管理混乱的非法办学机构。同时,完善儿童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虐童行为的威慑力。温岭幼师虐童事件绝非是个例,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需要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斩断伸向儿童的毒手。 作者:武小琰 单位: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三幼儿园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新疆幼儿教育情况与反思 2005年,自治区颁布了《自治区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意见》,标志着新疆的学前“双语”教育全面启动,新疆的幼儿教育覆盖面正在扩大、普及。这些都是新疆幼儿教育的可喜成绩,表明新疆的幼儿教育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幼儿教育将会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这必将为提高新疆各族儿童的后期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1新疆的幼儿教育的不足之处 然而在取得长就的同时,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其存在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正制约着新疆的幼儿教育更进一步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社会团体、公益性的幼儿园办学数量在下降,这使得弱势群体享受学前教育的可能性被降低,催生了民办幼儿园价格昂贵的现象,也使得政府层面分配教育资源,创建优质幼儿园的可能性被降低,这为全疆的幼儿教育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优质资源分配失衡,使得有些幼儿园或学校条件好的超好,差的极差。少数条件较好的幼儿园所拥有的资源甚至超过大部分条件较差的,两极分化趋势很明显。城镇学前教育和农村牧区的学前教育出现了极端的不平衡。城镇的幼儿园规模与日俱增,条件也逐步完善,教学质量较高,而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却得不到重视,尤其是牧区,幼儿入园率极低,这会加剧社会不公平感。2)幼儿教师师资水平不均衡总体来讲,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这对幼儿教师的师资水平限制很大,使得幼儿教师的培训变成形式,而实际上,专业的培训有助于幼儿教师展开工作,如此一来,专任教师严重欠缺,这种现象在农牧区尤其明显。随着幼儿园数的增加,专任幼儿教师的增加速度却远远赶不上前者。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尚欠规范,未评职称的幼儿园教师所占比例非常大。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少数民族教师与汉族教师的差异显著。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但和汉族幼儿教师相比,少数民族幼儿教师人数及专业化水平都明显偏低。教师的工资等待遇问题也是影响幼儿教师队伍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据调查,全疆幼儿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这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 2新疆幼儿教育的可行性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如此才可以有效促进新疆幼儿教育的良性发展。 2.1加大投入,规范管理教育投入太少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必要把幼儿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同时,对所有幼儿园平行管理,取消一级、二级“等级制”,孩子都是一样的,都有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还要对教育乱收费行为严惩不贷,收费必须透明化、标准化。其实,只要把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投入有所保障,所谓“尖子幼儿园”也就没有生存的土壤了。 2.2科学规划,完善机制应加强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与重视,各地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地适龄幼儿人数及区域分布,对各类型幼儿园的发展比例、园(所)规模、区域布局进行科学规划。这样做有利于幼儿就近入园,缓解或解决目前因抢生源而带来的虚假宣传、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及接送车等安全隐患。政府应加大投入,规范收费,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各地、州(市)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逐步给予幼儿教育与义务教育同等的待遇,加大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对经济落后地区,更需要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其幼教事业的发展。教育部门应合理规划监督本地区幼儿园的范围、层次与程度,进一步健全幼儿园的有关法规,明确幼儿园的产权和经营权,明确对各种类型幼儿园的管理,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行业准入的“门槛”,严肃查处非法办园的行为,提升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 2.3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根据目前全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与需要,政府应重点确定各学前师范学校办学的层次、规模及办学布点等,并定期对这些学前师范院校进行办学水平评估。政府应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在满足城市需要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乡镇,实行定向培养。对于幼儿教师的待遇要有保障,完善幼儿教师聘用制度,稳定教师队伍。各幼儿园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按劳取酬,教师的工资与职称、学历等挂钩,严格执行幼儿教师的聘用制度,以保证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及教师的稳定性。把幼儿园骨干教师工作纳入中小学骨干教师工程,使骨干教师的培养一体化、系统化,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以培养一批幼儿园中青年骨干教师。 3对新疆幼儿教育的思考 3.1逐步推进幼儿教育社会化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16字方针,积极发展民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的内部管理、园长、教师的配备、保教工作要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归口管理,以保证各项幼教方针政策的执行与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按照村办、乡管、县政府支持的原则,在各村、牧民定居点开办正规或非正规的托幼机构,在牧区尝试举办季节性的寄宿制幼儿园。 3.2提高少数民族幼儿教育水平少数民族幼儿教育一直是新疆幼儿教育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在边远的农牧区,幼儿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他们送子女接受幼儿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还应因地制宜,积极利用当地资源和环境,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幼儿教育。民汉合园是新疆幼儿园的发展趋势,广泛组织开展民汉幼儿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学习,可以促进彼此的共同进步。 3.3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为发展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2005年,新疆学前“双语”教育全面启动,这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学前教育是一个极好的契机,各地、州、市、县随后开展了相关工作,学前“双语”教育工作全面推开,为了保证教师质量,使幼儿学前教育切实有效,各政府部分还为此开展教学指导和教师培训,极大地促进了“双语”教学的发展。 作者:芦吉宴单位:新疆大学幼儿园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幼儿教育虐童事件反思 摘要:2012年温岭虐童案件的发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虐童行为的观察与思考,同时也使得积弊已久的幼儿教育的弊端呈现在大众面前,而不得不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幼儿教育是人类的启蒙教育,应该是健康的、美好的,如果幼儿时期身心受到严重危害,对于孩子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为了创造良好的幼儿教育环境,必须要认识到虐童事件的危害性,并且客观的分析其发生的根本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形成完善的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体系,保证幼儿可以享受健康的、有益的幼儿教育. 关键词:幼儿教育;虐童事件;教育管理 2012年,浙江温岭某幼儿园女教师的虐童事件在网上曝光,其他地区的虐童事件也接二连三被爆出,一时间,虐童这个被长期忽视的社会问题,引爆了广泛的社会舆论,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教育部门,都成为了舆论的焦点,虐童事件的发生究竟是谁之过?幼儿园是开展幼儿教育的基地,本应充满纯真与美好,但是频发的幼儿园虐童事件,如何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本应承担着师者责任的幼儿教师,为何将罪恶的黑手伸到孩子身上?如何才能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值得整个社会深思的. 1幼儿园虐童事件的危害性 虐待儿童是幼儿教育的一种极端行为,对于幼儿产生的伤害是巨大的.一方面,在躯体方面.虐待儿童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对幼儿的身体产生损伤,包括肢体上的损伤和脏器损伤.另一方面,体现在幼儿的心理伤害.躯体的伤害可能会造成幼儿肉体的疼痛,但是心灵上的影响却是无形的,也是长远的.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打骂、嘲笑、挖苦等等不良的行为,都会对幼儿的人格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孩子在受到虐待之后,会形成孤僻、自卑、胆小等不良情绪,甚至会做出一些攻击他人的行为,有些变相体罚不会在幼儿身体表面留下直接的伤痕,但是却对幼儿的内在产生严重影响,甚至造成幼儿心灵的扭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2幼儿园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幼儿园虐童问题的发生,除了幼儿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偏差以外,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教育资源的配置、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幼儿教育管理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同样拥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也应当受到尊重.但是,很多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出现偏差,认为幼儿不懂事,必须要通过体罚、责打才能让他们养成正确的习惯,因此而导致有些教师在教育行为上失当,产生打骂孩子的现象;另外,也有个别幼儿教师在心理上存在缺陷,对幼儿缺乏爱心,通过打骂幼儿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或者从中获取快感,这也是导致虐童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2.2幼儿教育资源的配置不科学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尚未完全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加之学前教育本身具有公益性,国家在幼儿园的建设与管理方面能够投入的力量十分有限,尤其是很多民办幼儿园,几乎很少有国家资金的投入,只能依靠民间集资或者地方企业赞助;在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幼儿教师的薪资等方面的投入都较为匮乏,这必然会导致幼儿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幼儿教育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 2.3幼儿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园的孩子正处在不会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克制的阶段,所以幼儿经常会出现打闹、不听话等现象,这也成为很多幼儿教师责罚孩子的理由,动辄打骂,但是很多孩子都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受到幼儿教师打骂时忍气吞声,大多孩子由于受到教师的威胁而不敢将事件的发生告诉家长,所以很多家长都无法在第一事件发现孩子的异常,也会因此而导致虐童问题的恶化. 2.4幼儿教育管理的缺位 通过对虐童事件的总结与观察发现,虐童问题大多发生在民办幼儿园,而这与政府在幼儿教育管理方面的缺位有直接的关系.公立幼儿园在办园条件、教师福利、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政府足够的投入与管理,但是民办幼儿园需要依靠社会力量进行建设,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而且民办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准入门槛很低,甚至没有专业的幼儿教师资格也可以从事教育活动,所以幼儿教育的开展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虐童问题也常常被忽略. 2.5缺乏法律的有效干预 浙江温岭虐童事件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以“寻衅滋事罪”将当事女教师处以刑事拘留,22天后被无罪释放,面对判罚结果,社会公众存在巨大疑问,为何如此恶劣的行为却不用当事人承担刑事责任,这也反映出我国在幼儿教育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的缺陷.从当前的法律体系来看,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或者涉及到幼儿园虐童应该如何判罚,所以只能根据现有法律体系中的虐待罪、故意伤害罪等法律法规进行判处,但是有没有达到一定的危害程度,没有严重侵害社会秩序或者国家利益,所以缺乏具有说服力的法律依据对当事人进行判罚. 3加强幼儿教育管理、消除虐童现象的反思与建议 幼儿教育是一项具有公益性特征的教育事业,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且保证每个适龄儿童都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针对虐童问题的发生,也同样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努力,从多个方面着手,构建完善的幼儿教育管理制度,创造安全、可靠的幼儿教育环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加快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进程 从本质上来说,学前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而享受学前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的权利,也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从当前来看,虐童事件的发生集中在民办幼儿机构,如果不能对民办和私立的幼儿教育机构进行全面,不仅会导致虐童现象的恶化,更会偏离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因此,需要加快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的进程,不断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资.首先,在公办幼儿园的规模方面需要不断扩大,并且明确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和限制条件,彻底解决适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其次,提高幼儿教师的入园门槛,尤其是注重对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为幼儿教师提供更好的薪资和福利待遇,提高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尊重和认可程度,从根本上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杜绝虐童事件的发生. 3.2加强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 教师是幼儿教育的根本,如果幼儿教师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懂得关爱幼儿、尊重幼儿,就无法保证幼儿教育的有效开展,虐童事件的发生也无法避免.因此,要注重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强化,为人师表,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幼儿教育,充分尊重并且理解幼儿的一切语言和行为,在人格上坚持与幼儿平等的地位;其次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为幼儿进行知识、礼仪以及艺术等方面的素养培养,而且幼儿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拥有丰富的胸怀,才能以和蔼的态度去应付幼儿的哭笑和打闹;最后,幼儿教师要会欣赏,学会欣赏幼儿的纯真,可以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融入到幼儿的心灵世界中,这种正面情绪的影响下,自然呈现出和谐、温馨的教育氛围,自然可以遏制虐童事件的发生. 3.3着重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是引发虐童事件的一个重要诱因,所以需要着重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更多关注.一方面,作为幼儿教师要时刻懂得加强自我心理保健,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面对幼儿的哭笑和打闹也可以平常心待之;另一方面,幼儿园方面也需要加强对幼儿教育环境的改善,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并且为幼儿教师创造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使幼儿教师充分了解到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幼儿教育活动开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也可以定期开设心理辅导讲座,帮助幼儿教师解决心理上存在的疑问和困惑,消除他们的顾虑,可以保证幼儿教育活动的健康开展. 3.4促进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虐童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反映了幼儿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更折射出社会对于幼儿教师的忽略,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体系做保障,使得虐童事件一再发生,却无法对当事人作出合理的判罚.对此,必须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可以借鉴日本、美国等在儿童保护方面立法相对较为完善的国家,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对虐儿行为的判定标准进行严格划分,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儿童保护法、防止儿童虐待的处理办法以及针对虐待儿童做出的判罚标准等等,对虐童的幼儿教师进行严厉处罚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幼儿教师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清楚认知虐待儿童的边界,从而在思想上杜绝伤害儿童念头的产生. 3.5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 要从根本上杜绝虐童案件的发生,除了政府部门的努力意外,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而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香港地区有80%的儿童保护工作是由社会力量完成的,而且社会力量与政府之间建立了商业合作关系,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合适的社会组织,并且赋予其保护儿童的权利和义务,通过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可以促进幼儿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另外,也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着重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自卫、求助的方法,可以减轻伤害,为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争取更多有利的时间. 总之,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掌握基础的知识和节能,更重要的是为幼儿的人格培养奠定基础,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才能在未来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成长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虐童行为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对孩子的躯体和心灵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尤其是对幼儿的性格、情感等方面都会产生永久性的伤害,因此必须要重视虐童问题,通过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以及幼儿家庭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安全感的教育环境,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作者:高桐江 单位: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幼儿教育价值和现状的反思 【摘要】本文阐述了教育在幼儿阶段具有的作用和价值,重点分析了现在幼儿教育现实情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幼教工作的建议和措施,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童年氛围。 【关键词】幼教;素质;玩耍 一、引言 对于一个人正式的教育就是从幼儿园开始的,这是我们对一个人开始正规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道德底线等方面的教育,这是我们对一个人开始正式进行社会生存技能的培训。因此可以看出幼儿教育在教育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的家长也把孩子的起跑线人为的设定在这个地方。由于社会上“双独”的宝宝越来越多,一个孩子不仅是一对小两口的问题,更是幼儿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两个家庭的问题。幼儿的教育越来越成为现实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虐幼事件频发,大家关注幼师素质能力建设问题,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人们开始思考怎样对待孩子的教育内容优化问题。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集中到了幼儿教育之中,对于幼儿教育的深层次思考进一步加深,对于其价值思考还是基于对目前幼儿教育现在存在问题的分析。 二、幼儿教育的作用 一个人的教育是从幼儿教育开始,它是我们开启孩子学习程序的钥匙,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脑发育很快,这时候的教育是否得当,对于孩子智力、情商等开发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很多孩子潜能的开发主要源自这个时候的一种教育,只有教育得当,孩子才能更好地开发智力,延展情商。幼儿教学阶段也是人类认知世界最快的一个时期,小学前的孩子就具备成人一样的大脑,这时候的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不断提升,对事物具有了自己的一种看法,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孩子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弥补的一个教学阶段,一旦错过,将耽误孩子的一生。另外这时候也是孩子感受关怀和爱护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接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关心,然后他们也会将这种关心反馈回去,使得他们在感受爱的同时,也学会爱别人,这也是孩子需要在幼儿教育中不断学习的。 三、存在的问题 (一)联想的空间受到压缩。三到六岁的孩子的想象力相对人的一身来说,是十分丰富的。而然国内的幼儿教育起步较早,在很多的时候将一些小学知识进一步下放到幼儿教育之中,使得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接受一些提前教育,例如小学的英语,数学加减法运算等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孩子加餐,这也是现在孩子家长的一种心理,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也正是因为这种幼儿教学的小学化发展,使得更多的孩子失去了联想的空间,他们的思想被完全固化,在孩子的眼里,太阳不是一个简单的恒星,他们将给太阳赋予更多的含义,例如太阳是一个蛋黄派,太阳是一个圆圆的饼。如果你问孩子这样的问题,他们会给出丰富多彩的答案,也许在成人看来,这些千奇百怪的答案是很多都是一种无稽之谈,可能看起来都十分可笑,但是这是基于幼儿对世界的认识基础上的一种联想,一种发散思维,但是现在的幼儿教育对于这方面的抑制相对比较严重,对孩子开展了认识教育是基于一种理性化教学手段,没有注重对于孩子发散思维的一种培养,只是粗暴地将认识教育建立在一种成人视角的教学之中,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联想思维的发展。(二)超负荷的学习压力使得孩子从小出现厌学的苗头。很多家长需要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观点驱使家长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例如给孩子报一个钢琴班,报一个书法班等等,选择双语幼儿园,从幼儿园开始就对孩子进行英语和汉语的双重教育,这种教育的出发点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失去了更多玩耍的时间,需要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之中,学习的压力不断增大,但是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处在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的是玩耍的时间,他们在打闹的过程中将学会更多的生活技巧和社会经验。在玩耍的过程中,他们学习起来更加具有兴趣和积极性,这些在正规的教学之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很多家长目前还不明白这个道理,还是一味地进行教育投资,很多孩子周末、寒暑假的时间都被一些兴趣班所填满,被一些特长课程所挤占,久而久之,这种学习压力使得孩子产生一种厌学情绪,不断对学习失去兴趣,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他们更加没有积极性,对于学习的抵触情绪不断提升。因此,家长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将适得其反,兴趣班没有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反而使得更多的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四、促进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幼师素养培训。幼师队伍建设是现在幼儿教育的主要力量,只有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师的知识能力,提振她们的素质教育的意识,才能不断加强她们在工作中更好地服务现在幼教事业。一方面加大对于在职教师的业务技能培训,加强他们知识结构和能力,另一方面,在新鲜血液注入中,需要进一步提出对幼师培养的整体方案,引入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方式,使得这些准幼师们更好地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知识,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需要升级更新,适应现在素质教育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幼师队伍不断得到优化。(二)教学理念贴近幼儿教育的实际需求。玩耍是幼儿的天性,桌子对面的教育对于这个时候的孩子相对有点严肃,而且有点早,需要不断拓展在游戏中的教育,孩子对于玩耍有着天生的兴趣,在玩中探索认识,能力创新,思维发散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幼教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暴露出来,需要通过教师知识能力的提升,教学理念的转变,实现幼教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还给孩子一个更美好的童年。 作者:吴敏 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滨南社区建翔幼儿园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反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首要环节,是“深入骨髓的教育”,是提高国民全面素质的奠基工程。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迫在眉睫。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要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必须将反思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抓实每一个细节的反思,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达到“学有良教”、“教有所获”的目标。 一、教学前慎密反思,夯实“优教”基础。 教学前的反思是在活动实施前对所设计的教育方案进行反思;即对为什么要这样做进行一番深刻的解释,以证明即将实施的实践是处于一种自觉的状态中, 能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方法 ,适合本班幼儿的兴趣爱好的年龄特征,为优质教育教学的呈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幼儿能力发展水平;活动中每个幼儿对目标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选择内容时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活动中都会有不同的表现,也会获得不同的知识和经验。 (二)“思”教学活动是否能激发幼儿兴趣;兴趣是幼儿有效学习的首要动机,只有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幼儿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活动才会取得成功;在设计活动方案后应反思,我所选用的导入语、环境布置、教学方法是否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于许多事情都感到新鲜、有兴趣,从而乐于接触它们、认识它们。但是,他们的兴趣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由于知识的贫乏,活动目的性差,因而,他们的兴趣往往容易受当前具体生动形象所吸引和诱惑,总是从对事物本身的喜爱出发来认识事物。因此,我们要考虑:活动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合理的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来调整课程。 (三)“思”活动材料的准备是否充分、恰当;活动中幼儿通过对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操作摆弄的过程中,不断地开动脑筋,积极的思考,向自己提出新挑战,想出对材料的新玩法,并把所有的感官都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过程,使幼儿增加了对活动的兴趣,发展了幼儿智力,并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 教学后精密反思,提升“优教”水平 面对变化不定的教学活动,面对活动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当我们以经验的方式无法化解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反思来提升我们的教育智慧,使我们从“日常教学”中觉醒过来,探索更适合的教学、活动方式,为提升教育水平奠定坚实的和基础。 实事求是,“思”得失。 一节课下来,教学的状况教师在不同程度上是心知肚明的,教学效果抑或超乎所想,抑或不尽人意。组织教学活动可因教师一个有趣的开头而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可因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种新的教法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为讲得多做得多而使幼儿索然无味;也会因为一个环节的疏忽而开了小叉走了弯路。再者,“因”与“果”是相互作用的,不管得失成败,教师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往后的工作中考虑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弯路,少走弯路。如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教师课后应记录下来,日后查找资料,再补充解答。 【反思案例:数学活动――我是水果商】 在本次活动中,我没有注意幼儿已有的经验差异,所以,一些幼儿很容易就能完成使用1元、5角、1角货币购买水果的整个过程,显得无所事事。我应该事先准备一些价格复杂点的水果价签和不同面值的货币,一旦出现以上情况,就可以给这些幼儿创设进一步探索低面值货币组合购物和找零的机会。 综合分析“思”优劣 教学反思应该是说课的外延,它与说课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说课――备课――上课――写教学反思”的基本程序。一节课过去了,教师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综合分析。本内容幼儿的兴趣和接受程度如何?教法应用如何?儿童的主动性有没有得到发挥?提问的效度怎样?理答和追问的方式、儿童的学习方式有效吗?环境和材料的互动效果怎样?幼儿的学习出现困难吗?幼儿学到了什么?有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一个主题延续了一段时间,做完后教师同样要综合分析:通过这几个活动,能不能完成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开展的具体活动哪些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效果反应好;哪些内容幼儿缺乏兴趣、远离生活经验,效果不够理想?主题展开中是如何在预设中进行有机生成的?教师如何对幼儿进行跟踪观察,激励幼儿自主探索、多元表达?再者,也可进一步反思,在主题背景下如何兼顾领域平衡……教师应对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把影响教与学的因素综合出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才能把经验的“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体系,提升自身的而业务水平。 【反思案例:主题活动――豆豆乐】 在开展主题活动《豆豆乐》的初次谈话中,发现孩子们对豆豆已有一定的了解,经验较丰富,涉及了豆豆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种子、植物等几个方面。当问到豆豆可以用来做什么?它们会变成什么?,孩子们则难以回答。因此,如何根据幼儿当前的水平帮助幼儿去丰富经验,如何才能发挥幼儿探寻豆豆奥秘的最大能动性与创造性呢?《豆豆乐》这个主题内容复杂、头绪繁多,如果按一个线索发展可能太偏又不利于幼儿整体经验的获得和积累,而且容易掉入传统教育的模式。基于对本班幼儿的分析和思考,我想是否大胆一些,将幼儿分成几个组,一组负责豆豆的种植、观察、记录;一组探究豆豆的特性寻找豆豆的玩法;另一组则收集豆制品和豆制品的制作方法。几个线索同时展开加快探究进程,各组又相互探讨、一起分享自己获得的经验,能相互补充。在这个主题推进的过程中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不仅满足了幼儿的不同需求,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更好的发展了幼儿的合作、交流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找准关键“思”突破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上一节好课不容易,一节课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一节课能有个特色,有个闪光点,能有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就得承认其成功。如我园有一位教师,她上课时总能将活动内容与幼儿熟悉的事物或者本地特色结合起来,让孩子们一下子有了熟悉感和亲切感,自然也就有了参与的兴趣;有的教师特别注意活动中动态资源的生成和利用;也有的教师对合作学习或小组活动有独到的做法……在教学反思中就可以把这些闪光点扼要地记上,写下该活动的特点,以便于日后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设计教学程序,做到一课一特色,课课有特色。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一个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反思案例:美术活动――夜晚的树】 在这次活动中我从幼儿已有的经验入手收集了不同环境中夜晚的树的图片,先出示一张图片(可以看见在幽蓝的暗光中有一棵黑色树干、黑色树冠和黑色树叶的树)让幼儿观察,再让幼儿说说夜晚的树都是这样的吗?你看见的夜晚的树是怎样的?一下子打开了幼儿的思维,有的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说出了城市街道上夜晚的树是彩色的;农村老家夜晚的树就是黑黑的一团,看不清树干和树叶;我看见的夜晚的树是一条粗粗的线、、、、、、还有点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了一些夜晚的树的形象,比如:夜晚的树像妖怪,有很多手臂;夜晚的树像大灰狼张着大大的嘴巴、、、、、、。然后我再通过课件让幼儿观察各种不同的夜晚的树,更进一步抓住这些树的特征,最后孩子们画出来的夜晚的树让我感到非常惊喜。从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幼儿的能力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弱,还是很有潜力可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相信孩子“能行”,还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三、教研后周密反思拓展 “优教”空间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要让学生持续发展、均衡发展、全面发展就必须博采众长,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类教研活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我们在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吸收、内化、迁移,也就是强化反思。 一要找准着眼点 我们要以《纲要》为指针,把新课程理念为反思的着眼点;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合适的素材供幼儿学习,使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的生活与实际的生活状态相一致。教师在进行反思时,应该对照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思考自己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做些什么,这样的反思会使得新课程的理念逐步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体现与落实。 二要把握关键点 把已有经验与相关理论作为反思的重要参照;进行教学反思时并不见得只是就问题而谈问题,在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思考时,需要回忆、整合先有的经验,借助相关的理论来分析。使教学反思成为联系以往经验与现有做法的纽带,成为贯通即定理论与实践的中介。 三要抓住结合点 把反思结果运用于实践,改进实践;教学中的反思不是坐而论道的玄思,需要将反思得到的启示、体会、对策转化成为教学的具体举措;以再实践来检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再实践以后再反思:为什么有的方法是行的,有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再寻求新的解决方法。面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反思,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方案,并在实践中检验不同的实施效果,深化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提升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就可以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借鉴美国先进教育经验,反思我国幼儿教育传统模式 近些年来、学前教育改革问题得到了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2011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可目前,我国仍有不少的幼儿园走不出不顾幼儿自然发展天性,不注重情感和社会发展,而仅仅追求认知和一些雕虫小技的传统教育怪圈。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的我们,不能不自我深省啊!古语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纵观许多文献和论文文摘,不难发现美式教育有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教学手段可以为我所用,取长补短。现通过两者的对比和思考,旨在对本人的教育教学工作做一番深刻的反思。 一、教育理念的大同 在教育理念方面,我们都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宗旨,尊重、爱护孩子,竭力“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五千年来的传统应试教育却留下了许多的弊端,使我们的“以孩子为中心”教育理念不能落到实处,往往只是搞形式主义的素质教育,把大人们的寄望搁到了孩子们弱小的肩膀上,追求的是认知与技能的增长。而外国的幼儿教育模式则是更侧重于以“人”(即孩子)的成长为基本点,遵循幼儿的年龄发展与认知特点,着力于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发展社会性。 二、教学实施手段的差异 1、教学形式上:形散,神不散――重规则,轻实效 首先,我们来看看美国幼儿的课堂:“我们走进了一个课堂,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课堂上的无序状态,孩子们三三两两,有的手支撑着脸坐在座位上,有的坐在桌子上……孩子们分散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要是这样的课堂现象发生在我们的幼儿园里,我们一定会很诧异,随即对此扣上“常规太差”的帽子。我们的幼儿园,最注重的就是孩子们的一日常规,特别是上课的常规。孩子们从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就被告知要“小小手,放背后;小小脚,并并拢”,我们都苛求着孩子们用长时间统一的姿势去集中注意力听讲。可是,我们怎么就都忘了:他们并不是不会动的木偶而只是三四岁的孩子,他们不可能用一种固定的姿势去长时间的完成一项任务。要是他们真能做到那样,那他们的全部注意力也早已经是集中到了该如何保持姿势这件事上了,又还能企望他们在课堂上学会些什么呢?而美式课堂“虽然孩子们分散在教室的各个角落,但每个孩子的眼睛都关注在教师的活动里,几乎没有一个处于游离状态。”对比之下,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都太重视孩子们的表面规矩了,学习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效果。 这不只是搞形式主义么?而美式教育则务实得多,它着重于从多方位调动孩子们的学习能动性,“小嘴巴,不说话”这样的要求绝不会出现在他们的课堂要求中。他们认为孩子的“说”在课堂中应该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当教师讲40%,孩子讲60%时,效果才是最好的。所以他们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往往会采取小组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自身参与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彼此的观点。而我们虽早就在理论上知道“以孩子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可惜在实施起来时却常常是讲得唾沫横飞,滔滔不绝,生怕说少了孩子会搞不明白,弄不懂,甚至是嗦嗦,周而复始。更甚的是还要律令幼儿上课时不准说话和讨论,只是接受老师被动的灌输。殊不知这样硬塞硬灌的传授并不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他们更乐于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揣摩去把问题弄明白。 2、课堂教学成果:善于等待――急于求成 我们传统教学模式中,检验一节课的教学成果优劣标准往往只有一个: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否。所以从一节课的开始就急着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逼着他们按照我们所预设好的教学思路一直往下走,要是他们说不出我们设定的答案,我们就紧张了,向他们反复灌输以达到我们的要求。比如我在数学课《5的加减法》教学中,在通过授课讲解和幼儿的探索讨论后,我让幼儿做书本上的小练习。有小部分幼儿年龄偏小,数理逻辑概念没发展起来,无法完成任务。我急了,在课后又手舞足蹈的对他们进行了一番又一番的引导,终于他们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我心里感到莫大的欣慰,觉得通过我的努力,孩子们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可是在观看了许多美国课堂教学实例以后,我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美国孩子在一节学习分数的活动中,有30%的孩子没有及时完成目标。可是老师却没有任何反应,继续安排后面的游戏。是他们就这样放任自流吗?不是的!其实美国的教师是在耐心的等待着幼儿的成长,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孩子的终身发展教育。 三、教育途径:亲身体验式――刻板说教式 我国五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模式却是注重孩子们“纸上谈兵”式的说教,常常给孩子长篇大论地讲道理,告诉孩子“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抑或粗暴地制止孩子的许多“欲行动”行为,认为他们的所为是“破坏”或“闯祸”,没什么意义。 其实不然,“破坏”并不是孩子们的目的,他们只是想用自己的头脑探求一点道理;“闯祸” 也并不是他们的初衷,他只是想用自己的双手尝试着解决一点问题。有感于此,我在班内开设“体验活动区”允许他们在小范围内无害身心的“破坏”与“闯祸”。经过一段时间的亲身体验,孩子们反而远离了真正的破坏与闯祸,因为他们在直接感知的过程中已经深刻的领悟了什么是“该做”与“不该做”,这样的自身体验,远比简单的理论说教有效的多。记得园内刚开始使用饮水机之初,有一个孩子饮水时老不注意,总是边玩边打水。这样容易发生烫伤的安全隐患,我和本班的老师多次提醒,可惜收效甚微。于是我决定让这位孩子来一次特殊的“自身体验式教育”。我把开水的温度调好,使得不会对他产生严重伤害,又可以让他小惩大诫。他还像以前那样边玩边打开水,我故意分散他的注意力,“诶呀……”他呱呱大叫起来,我知道我的“诡计”得逞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会再边玩边打水了,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专心多了。 现阶段,我们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最主要矛盾就是孩子对童年自由的渴望和成人对孩子未来成就的期待的矛盾。这两方面的价值追求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的统一而只能寻求相对的平衡。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的我们应该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我们应通过情景化、生活化、社会化的形式来帮助幼儿成长。既借鉴外国先进经验,传承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又以开放兼容的心态和敏锐的思考来做好教育,这样才能树立起自身精益求精的品牌教育理念和方法,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新时期下对幼儿教育的反思 【摘要】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在幼儿阶段,主要表现为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健全发展。新时期对幼儿教育应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课程安排;转变 现代幼儿教育的目标是以促进幼儿健康水平以及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幼儿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 所以我们农村幼儿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观念,转变理念,以适应时代要求。 一、幼儿教师必须注重转变教育观念 在改革幼儿教育、强调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浪潮里,转变更新教育观念是一个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但是我们没有从幼儿教育的核心去理解一些理念和观念,更多地把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分开: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幼儿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非常严重,所涉及的课程不是从适龄儿童的生理阶段出发,其实这严重地侵害了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从幼儿教育的核心深处去理解新时代幼儿教育观念的转变方向。 二、幼教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 第一,重视教师的业务学习 要充分调动教师,提高自身教育素养,掌握操作技能的主动性、创造性,帮助教师懂得作为幼儿教师,除了以自身积极的情感、全身心的投入来吸引幼儿主动学习之外,还需要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面,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组织教师依据幼儿的发展目标,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特长,制定自我发展计划。鼓励教师进行业务进修,使教师自身发展目标与幼儿的培养目标融为一体。同时,幼儿园又能积极的送自己园内的教师走出去学习交流,把别人先进的东西带进来,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第二,重视幼儿潜能的开发 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健康、和谐、快乐的成长。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幼儿半日活动各个环节加大教育、引导力度,让每一个幼儿实现科学发展。在生活课程中,让幼儿园自主参与,成为生活的主人,培养他们自理生活能力;在学习课程中,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引导孩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探索;在游戏活动中,放手让每一个孩子操作,保证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和游戏材料。教师置身孩子游戏中,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使他们个性得到发展、智慧得到张扬。我们既要做到母亲般的关爱,又要做到高于母亲的教育,我看到他们的老师都和蔼可亲,能关注每一个幼儿,从思想上、品质上给予渗透影响,教育他们使他们是非概念清晰,引导他们能关爱别人,带动他们积极乐观开朗,实事求是,使他们诚实。 第三,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 利用中午时间进行大教研和小教研活动,是促进本园教学更上一层楼的有效途径。针对某一主题、某一材料的投放,某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再解决,这种集思广益的想法和组织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狠抓教研、抓教学、抓活动,让每位教师在活动中动起来培养了教师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欲望。有的园实行推门听课,同课异构、一课多研的形式,使教研活动更加的丰富多彩。有效发挥教师研究共同体的作用,在“做中学”科学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幼儿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运用集体智慧才能解决。 三、幼儿课程安排必须和生理特点相适应 幼儿园的课程安排应该注重幼儿对安全与健康、关爱与尊重的基本需要,并为幼儿提供平等的学习与发展机会;课程与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与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程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体差异,体现个别化教育。教育内容和要求,融于幼儿生活、运动、学习、游戏等多种活动中,课程实施强调活动性和体验性。强调活动的教育价值,注重活动的过程体验,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整体地考虑活动的预期目标与活动的展开过程,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发展认知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同时,丰富的区角活动让我明白了幼儿育德是关乎我国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关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儿童个体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一个教育标志。婴幼儿时期是道德行为养成的关键期,从娃娃抓起可以事半功倍。孩子生来好动,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在孩子的生命成长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游戏。生活中能所被他使用的物品无不成为他的游戏材料。游戏所带给孩子的价值也绝对是不可用标准化的工具能测量清楚的。他们的自主游戏活动让幼儿充分地张扬了个性,让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不断提高幼儿与人交流的能力。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基于瑞吉欧幼儿教育模式的几点反思 【摘 要】孩子具有多种语言,他们是社会的一分子,在人类的舞台上演绎着精彩的人生。只有尊重他们、寻找适合的教育方法,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只有改变现行的教育方式,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更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教育模式 兴趣 瑞吉欧教育 幼儿 瑞吉欧幼儿教育的创始人马拉古奇写了这样一首诗:“孩子,是有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创造,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在瑞吉欧人眼里儿童是独立的个体,是社会的一分子,是人类历史舞台的演出者,是儿童文化的创造者…… 一、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特点 瑞吉欧教育体系极具特色,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在很多方面都富于创新和突破。首先,它强调幼儿的主动建构与合作 学习;其次,它侧重以“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多种表达和学习方式来摸索其主动学习规律,并以此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再次,它重视并尊重幼儿的兴趣,不规定强制划一的学习时间,更有利于开展促进幼儿深入理解多种学科的方案教学;第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它关注多样性、启发性、和艺术性的环境创设;第五,它给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研究幼儿知识的建构学习过程,成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和研究者;第六,它努力建立并维持教育机构与家长、社区高水平的多变互动与交流。 二、结合自身教育对现行幼儿教育方式的反思 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参观过戴安娜学校后就曾表示“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他们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如何强化孩子们可能性的认识和知觉……我参观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对人的尊重,无论是孩子、教师、家长还是学校的全体员工。” (一)以孩子为中心,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瑞吉欧的教育体系中最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让我最感动的地方就是以儿童为中心。最具特色的要数方案教学了。瑞吉欧一般没有明确规定的课程内容,更没有固定的教材,或预先设计好了的教育活动方案。而他们的课程内容主要来自他们生活的周围的环境,来自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和问题,来自他们的各种各样的活动。真是因为没有预先制定幼儿必须所学习的正规课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感兴趣的身边事物,创造更有利于儿童学习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熟悉的情景中,能熟练地运用自己的经验,可以在自己的计划中独当一面,能够更好地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以兴趣为着手点,开发孩子的想象力 书中有一则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1989年,戴安娜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对恐龙非常感兴趣,很多孩子都把自己的恐龙玩具带到幼儿园来,经常在玩恐龙的游戏,于是,老师决定与幼儿进行深入的恐龙研究。确定主题后,先以画恐龙作为活动的开始,老师与每位幼儿谈论他们的作品,然后集成小组进行讨论,孩子们提出了一连串开放性的问题如:恐龙吃什么?恐龙住哪里?……根据孩子们的爱好,教师要设定各种小题目,来促使他们对事物进行思考。如“恐龙是怎么样演化的”“他们的生理习性施舍呢”“恐龙与人们的关系如何”等等,再逐渐对每一个小子题进行扩大,如“恐龙的演进模式是什么”还可以提出“恐龙是从什么时候起源的”“恐龙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恐龙是什么怎么样消失的”等等。主题“放大到什么程度”,进行多长时间主要以幼儿的兴趣为转移。而“恐龙”方案主题整整延续了四个月,涉及了44个与恐龙有的关的小子题活动。 看完这则案例的时候,我不由自主的思考,我同样带着大班,孩子们对恐龙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却没有和孩子们共同深入研究过恐龙。因为我们所用的建构教材在教育内容上,将相对独立的五大领域健康、社会、语言、科学和艺术被硬性的编入分科教材,在不同的教学时段加以实施;在教学方式上,以集体授课为主,同一位教师面对不同幼儿,并不能满足每个幼儿的个别需求,也照顾不到同一位幼儿在不同情况下的各种需要。 在瑞吉欧戴安娜学校里,教师和幼儿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彼此没有地位的高低差别,就像是玩乒乓球游戏,一方把球抛过来,另一方把球接过去,对方再把球打过来…… 在瑞吉欧的教育理念下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又是怎样的呢?因为再完美的教育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幼儿教育反思论文: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反思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各地区出现幼儿教育“小学化”错误教育倾向。导致了教育的不合理,不利于幼儿的正常成长。我们需要坚决贯彻落实在幼儿教育中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遵循幼儿的教育,成长规律,回归幼儿教育本位,正确衔接小学教育。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反思与对策 目前出现的“小学化”倾向是指部分幼儿园将小学的教育理念提前应用于幼儿教育,以应试为目标,导致幼儿的身心发展过于压抑和模式化,不利于其今后的培养。 幼儿教育“小学化”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为了应试而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手段。针对这一点,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幼儿园要认真贯彻原国家教委《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教育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积极推进幼儿教育改革,摆脱‘保姆式’的教育模式,防止‘应试教育’的消极因素向幼儿教育渗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①由此,我们需要综合的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而采取相应策略。 一、在幼儿教育阶段就提倡素质教育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忽略了素质教育的本意。“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②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③由此,幼儿教育应当是以优生学、儿童保健学、儿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等科学理论为依据,以《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指导,对学前儿童实行科学的养育与教育,总之,我们需要分别对待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以不同的教育理念做为指导思想。在幼儿的启蒙阶段,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才能更加科学的培养幼儿的身心发育。 二、遵循幼儿的教育规律 任何教育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幼儿教育必须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有顺序和阶段的进行培养的教育。通俗的讲,什么年龄我们传授什么知识,培养相应的习惯。而事实证明,拔苗助长的行为会严重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有可能一时在应试上初显成效,但从长远来讲无疑是极为负面的。也会对孩子将来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压力。 幼儿教育“小学化”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其教育效果必然适得其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从中深刻的反思。 三、树立正确价值观 普遍的民办幼儿教育机构都没有从应试的狭隘思维中走出。实际上也是幼儿教育向教育的庸俗化,幼儿园向幼儿家长或社会的功利取向妥协的结果。为了迎合社会上衡量一所幼儿园好坏错误观念,幼儿教育机构也被迫教幼儿认字,背诗,做算术题,记诵英语单词等。家长中间也存在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错误的思想,一些教育机构便开始了拔苗助长的行为,生搬硬套小学的教育模式和课程。 《规程》是“我国幼儿园管理的重要行政法规,是管理幼儿园的基本依据。”⑤《纲要》“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制定的指导广大幼儿教师将《规程》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指导性文件。”⑥幼儿园应当认真学习贯彻《规程》和《纲要》,坚持公益性、服务性的办园指导思想,坚持素质教育、准备教育的办园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幼儿教育脱离庸俗化和功利化,防止“小学化”。总而言之,幼儿园应当“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⑦通过“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8}使幼儿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家庭的配合 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幼儿所在家庭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同样极为重要。幼儿家庭“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比较普遍的出现在国内家庭。这种急功近利思想和教育行为,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和倾向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使作用。“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希望家长提高教育能力。”⑨为此,幼儿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端正自身教育思想和办园方向,也要积极与幼儿家庭沟通。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
课堂内外论文:小议校本教研和教育智慧的提升关联 摘要: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教育论文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过程是与其对教育教学实践探索研究相伴的。校本教研恰恰以教育反思、教育叙事、合作共享等形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育智慧的提升。 关键词:教育智慧校本教研 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纷至沓来,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不断涌入课堂。教师如何适应这个充满生机的课堂,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如何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释放,等等,都需要教师用智慧将教育理论的普遍性与实践经验的特殊性有机结合,用智慧对具体的教学行为作出理性分析,用智慧实现对课堂的有效调控,即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探索、感悟,提升教育智慧。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与教学过程相伴的教育机智,是在长期实践和反思后的实践智慧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人格特征个性化的、主观化知识的综合体现,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它内化在教育的一切方面。“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1]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过程是与其对教育教学实践探索研究相伴的。校本教研恰恰以教育反思、教育叙事、合作共享等形式,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走向明晰、走向科学、走向精致、走向睿智,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提升。 一、实践反思:萌生教育智慧 没有对实践的反思,就没有教育智慧的生成。实践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再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对自己的专业及相关活动有更深入的理解。反思实践还使教师的活动具有较强的探究性成分,在反思批判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同时反思先进的知识、观念、经验和技能并评价自己的教育行为。它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形成新的实践行为和实践智慧,获取教育智慧的有效手段。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总结、概括和提炼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瞬间。反思需要回顾,但更需要思考,既要在回顾中思考,又要在思考中回顾,停留于回顾的反思是无价值的反思。教师对自己每一个教学行为,对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引发反思,可以发现不足,捕捉“精彩瞬间”,会使教学实践日臻完善;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能更好的了解学生,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使师生沟通更有效,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对教育教学行为反思,能更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有效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这就都要求教师具有对新动态的敏锐感受和迅速判别,适时把握教育时机,选取适当方式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实践反思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经验,用于指导教学,而且反思过程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反思是教师自己与自己“对话”,是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真正沟通教师“倡导理论”与“运用理论”的桥梁。因此,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反思应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教育叙事:增长教育智慧 教育叙事主要是对事件展开描述、解释,让故事弥散出深层的教育意蕴。[2]即教师用具体的、描述的方式对自己教育生活整个过程作尽可能“客观”的具有一定故事情节及具体人和事的叙述。教育叙事能帮助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情境和经验作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向的理性反思,从而切实改善自己的教学生活。同时,它也是对教师的情感意识的最有效、最深度的唤醒,使教师树立起教育者的自信和自尊,使教育理论避免了面对教学实践的空泛和无奈,使教师更加敏感地面对每天发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技艺、实践智慧走向睿智。 教育叙事不是单纯的叙事过程,它既是一种研究方式,更是教师动用并形成自已独特的叙事思维的过程。叙事的主要目的是以教师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个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3]。因此,从教师这个视角来看,叙事不仅仅是教师讲述具体事件的过程,而且也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通过教育叙事,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自我成长的轨迹和内在专业结构的发展过程,进而为能够更好地实行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基础。”[4]教育叙事是对具体鲜活的事件进行直接的描述,涉及对事件的开端、进展和结束等诸多环节重组,借助具体的事件以及具体的叙事过程而实现思维活动的具体化。叙事并非简单地按照事件的进程而展开再现式的说明,还会受到情境的钳制,介入叙述者的主观意图、情感、立场,诱发叙事思维的情境性。它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释自己在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问题,然后将自己遇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从中发展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追述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故事,在讲述中不断进行自我剖析与自我角色定位。在叙事的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思维结构得到不断改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有助于其教育智慧的增长。 三、合作共享:升华教育智慧 教师在动态的、生成的教育教学活动情境中,会不断地面对许多问题和困惑,他们希望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的有效途径,希望在专家和同伴互助下,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活动。通过合作发挥教师群体智慧,组成学习、研究共同体,取长补短,互帮互学,互惠互利,形成整体合力,以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合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与教师的合作,另一种是教师与研究机构专业人员合作。 合作共享的核心是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教师之间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交往与互动达成互助与合作,分享经验,促进共同的专业成长。在合作中教师将彼此的信息和经验进行交流和共享,从而扩大和丰富彼此的信息量和各种认识。在经验交流中原有的静态经验被激活、被分享,从而不断地扩展和升值。教师一起就教学中的典型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提出各种看法和观点,进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甚至尖锐对立,在这种不同意见的申辩论争中,彼此之间才能启迪智慧、扩大理解,扩展和优化各自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结构,丰富彼此的思想,促使个人的实践智慧不断得到变更、丰富和扩张。 合作共享的最基本形式是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相互协作。教师需要专业研究人员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撑,专业研究人员需要与教师共同研究,形成研究共同体。通过双方智慧的交流、碰撞,升华各自的智慧境界,形成两者间的互促,共同获得发展。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在研究中进行坦诚合作、平等对话、教研相长,使研究成为一种民主开放的过程,促使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理性智慧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实践智慧的融合。专业研究人员通过与教师的合作,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其理论和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深化;对教师而言则直接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专业研究人员在合作中发现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智慧之光和尚未系统化的闪光点,并经过其相应的理论滋养和系统整合完善,使那些转瞬即逝的教育智慧不断地得到强化,形成教师个人系统化的、常识性的教育行为。 在合作共享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也变成了一种研究方式,尊重、理解、沟通成了维系合作的重要纽带;无论是彼此,都需要“学会静下心来,抱着关切的心态聆听彼此”,“学会敞开心扉,向他人倾诉深埋的心结”,“学会把眼光投向他人,关怀那些平凡生命的脉动”;有的只是一群志同道合者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在一起开展的合作,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成果分享:分享信息、分享知识、分享经验、分享思想、分享智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洞悉复杂局势、把握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校本教研的意义与价值,切实提高校本教研的水平,努力探索智慧型教师成长的机制和途径,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 课堂内外论文:深入融通,提升课堂内外阅读的整体效益 [摘 要]目前,很多教师对内外融通、强化课外阅读在认知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事实上,脱离教材文本的课外阅读,就失去应有的方向,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比型、扩展型和专题型等课外阅读课型,让学生深入文本,和作者对话,全面把握文本内涵,建构自己的阅读体系,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整体效益 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广泛的阅读与大量的积累。因此,促进课堂内外的融通与连接,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一条重要出路。但很多教师对此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课外阅读就是推荐几本书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阅读即可。事实上,这种脱离教材文本的课外阅读,就如同是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失去应有的方向,其阅读的效益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对比型:整合联系,深入强化异同辨析 在课堂教学中拓展课外阅读,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深入感知教材文本。教材文本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在主题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总会和其他相类似的文本构建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体系。只有在阅读教学中促发学生的真实思考,强化学生的对比体悟,才能促进课内外阅读的整体构建。 如,教学《夜莺的歌声》时,教师为学生拓展补充了《鸡毛信》这篇文章,并紧扣它们的交融点,先引导学生对比:两篇文章的主人公有哪些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尝试运用列表、列提纲等方式加以归纳;然后,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海娃受了伤,而小夜莺却能安然无恙呢?这样引发学生对两这个人物不同结局的深层次思考,深入感知两个主人公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表现出浓烈的爱国情怀,对人物形象形成整体感知。 试想,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仅仅局限在教材单一的文本世界中,那学生对小夜莺言行的感知与理解,就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正是与《鸡毛信》的整合对比阅读,促进学生探寻两者之间共同特性,不断提升他们的感知能力,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融通,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二、扩展型:由点及面,积极推荐课文原著 有人曾经说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主题体系,都有一本完整的书。很多节选型文本之所以入选教材,除了节选片段彰显出鲜明的写作特色与浓郁的人文情怀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便是这些节选的片段是教师引领学生走向一本完整的书的一个重要支点与平台。因此,除了关注教材节选的课文之外,教师还应该将学生的关注点从选文引向整本书,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感知萧红童年的快乐与自由外,还紧扣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引领学生进行思考:从课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叙事诗和风土画”的特点,但为什么要说是“凄婉的歌谣呢”?随后,教师相机补充了萧红坎坷不幸的生活经历,并借助这一疑问向学生介绍《呼兰河传》一书,让学生进行阅读,感受其“凄婉的歌谣”这个核心主题。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教学的关注点局限在一篇课文之中,而是抓住课文与整本书的内在关联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与深入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值得强调的是,教师推荐、拓展课外阅读文本的标准和原则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紧扣文体特征,进行同类型的文本阅读;可以根据文本作者,进行同风格主题的阅读…… 三、专题型:围绕主题,自主构建阅读体系 所谓专题性阅读,就是紧扣教材文本所展现的主题,引领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尝试不同的路径,展开的与教材文本主题相关的系统化阅读。事实上,课外阅读的范畴非常广泛,并不仅仅是对书本的阅读,还应该包括杂志、网络等多个角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紧扣课文主题,引领学生进行同质主题的信息搜索,构建相关的体系。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教师引领学生收集信息:通过互联网收集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对当下世界的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严峻考验产生一定的了解;通过对相关单位地走访与考察,了解我们的山水、空气等环境质量的现状…… 如此众多而繁杂的资料,不仅仅作为辅助性资料对深入解读课文形成了铺垫性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尝试对信息进行深入地分析、归纳与提炼,这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绝不能仅依靠教材中的文本。正所谓“课内得法,课外得益”,我们要加强课堂内外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责编 韦 雄) 课堂内外论文:高职学生创业教育融入学生课堂内外的研究 摘要:为创业带动就业,课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课内课程中融入创业项目设计,包括创业教育基础平台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环节(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课外注重对学生社团和特色项目的引领。但这些项目相互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堂内外;高职学生 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根据园艺技术专业的特色,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因此在课程开设中,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保障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学生在校期间的活动时间,无外乎课内与课外,课内的时间往往是固定的,目的在于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而课外的时间相对比较自由,以实际的项目引导他们去从事一些创业项目。 园艺技术专业通过几年尝试,开设课程包括课内以创业教育基础平台课程、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环节(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为主,课外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各项社团活动和特色项目的整体策划,学生全程参与活动的筹备、策划、实施、安排、扫尾工作,这些课程与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在课程间学生的接触面由面到线,再到点。 一、创业教育基础平台课程 园艺技术创业教育基础平台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平台课程的一部分,属于公共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1周)、创业教育(1周)、SYB创业讲座,这三门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平台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激发他们内心创业意识,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 创业教育平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业的通识教育,拓宽学生对于创业、专业的知识面,接受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 高职教育的改革要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作用,每个专业均有自身的特色,现代园艺产业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产业,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创业的低成本性和可行性,在五年的毕业反馈中,我们发现相当比例的学生在工作之后的3~5年中,进行自主创业。由此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我们将创业教育的模块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在改革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在适应时代要求,改革教学的内容。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的主导方向。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后能从事花艺环境设计与施工、植物栽培与养护、绿地的综合养护管理等工作,核心技能是小型绿地的设计与施工技能、花卉苗木的生产管理、绿地综合养护管理。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核心技能要求,我们在不同的核心课程中,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领会项目策划、市场调研、项目运行管理、成本核算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成本核算与项目定位,通过这些项目的教与学,与企业的不断沟通与交流,为达到这些技能的掌握,确定了基本的教学项目和目标要求。 以上这些项目的设置整合在各专业课程中进行,可以较好地启发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为今后的创业打下理论基础。 三、创业教育融入实践课程教学 园艺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校内实训基地的技能演练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技能的要求,尤其是园艺行业中最前沿的先进工艺流程、先进技术装备等方面的知识,而创业者所需要的实践经验远远高于普通打工者,要将创业的理念完整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的教学是将创业理念利用企业的经验加以证明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企业的各类活动,如企业品牌推广、短期打工、班级分小组活动等。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花卉栽培实训环节、专业实践环节、花坛花境设计与施工技能训练等实践环节,如在花卉栽培实训环节,我们将全班学生安排在企业进行为期2―3周的实践,学生分小组设在不同的部门,要求学生熟悉本部门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主要产品、面向的客户及其他要素,回校后分小组汇报实习的内容及心得,同时邀请1~2个组,对各组的汇报内容进行总结、提炼,完成后就是一份较好的企业运行模式,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氛围,因此,通过与不同企业的接触,为后期的学生创业积累了一份很好的创业资料。 四、创业教育融入选修课程 选修模块就创业教育的整体性而面向的是部分学生,有兴趣的学生才会去选择,因此教师的授课人数是实现真正的小班化的一个途径。通过调研,我们为今后有志于从事苗圃管理的同学开设了《苗圃管理》过程,为有志于从事园林施工的同学选择开设《工程预决算》、《工程材料》,为有志于从事淘宝的同学选择开设《园艺商务》。 如在《苗圃管理》课程中,除了单纯的理论课时外,要让学生真实的参与到苗圃的管理中,包括人员管理、财务管理、材料管理等一系列的综合因素,校外的实训只有在毕业综合实习时,才有可能实现,而我们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将基地按功能或区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设一名组长,负责与老师的沟通、管辖区域的全方位管理,小组人数不宜太多,3~4人为宜,学生需要全程参与基地的植物日常养护、材料的管理、采购与销售的成本、利润的核算、尤其是基地内的植物常态管理,需要学生具有创业过程中的较强的责任心。因此本环节的设置,就是为有创业梦想的学生提供前期创业的心态储备。 五、创业教育融入学生的课外活动 在充分利用课内引导学生进行创业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让学生的各类活动与创业、专业相结合。如大学生挑战杯的创新创业计划,就是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市场营销、现代企业管理、策划的训练。同时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还充分利用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域优势,利用大学生创意集市,为学生前提的创业积累一定的实战经验。大学生创意集市是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免费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摊位,旨在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园艺技术利用创立的花艺创作协会,以会长负责制,由专业老师全程技术指导,负责该摊位的运行与管理,实施几年来,通过这个创意集市的管理与运行,每届的会长均在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同时也反馈,创意集市的锻炼为他们的创业打下很好的基础。 课外创业教育的引领,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轻松的创业环境,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和心理情感。而这种心理的培养,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创业教育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需要课内外结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创业教育引导,让有兴趣的同学在校期间充分接受创业教育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在不同的实践中锻炼他们的创业梦想,最终实现创业的理想。 课堂内外论文:聚焦课堂内外,“减负增效”并行 “减负”是针对当前中小学生作业量过多、负担过重而实施的以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减负”不能“减效”,“减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能得到全面发展。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做到“减负增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也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以下是我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浅见。 一、充分的课前预习是“减负增效”的前提 课前预习是我们学习的一部分,它是我们语文学习“减负增效”的前提。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在预习时会遇到一些难点,带着问题听课使学习更具目的性;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并不需花很多时间逐字逐句地分析,只须通过问题提问,检测学生预习的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作重点精解,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某一知识点的结构、用法及需要注意到的地方。教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了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省力省时,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原则,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如何做好课前的充分预习呢?首先,我们应该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明确预习的要求,这样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预习效果。通常预习的步骤是先扫除课文中的生字障碍,将课文读通读顺。其次,搜集与文章有关的资料,接着对文章中的不解之处做上记号,最后将自己已经读懂的地方做一小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如在学习《海伦.凯勒》这篇文章时,课前我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学生根据预习要求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进行了自学,并搜集了海伦.凯勒的相关资料,还有一些学生拜读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课堂上学生对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体会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减负增效”的根本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的知识结构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才是“减负增效”的根本。 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应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如教学《二泉映月》这篇文章时,我采用了音乐导入的方式。一曲享誉世界的名曲《二泉映月》,直接将学生深深吸引,伴随着音乐带给学生的感受,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不用太多的语言去描述,不用太多的话语去表达,一切都水到渠成。一堂课的导语设计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程度随机应变,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遵循导语设计的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原则。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 其次,教学过程设计精彩。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在玩耍中、在动手中、在探究中学习。教师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灵活地采取小组学习、同桌学习、大组辩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要使课堂更有效,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的独立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知识形成的规律,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完美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结晶与升华,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 三、精练的课后巩固是“减负增效”的保障 “减负增效”在作业上的体现并不是简单的少留作业。作业是“减负”的一方面,同时也是“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新课程下的作业应当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体验快乐,使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需要。 首先,语文作业的设计应以“兴趣”为核心。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因此教师设计的作业可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既符合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又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如布置学生修改习作,可以设计成趣味游戏题,让学生成为“小医生”,给“病人”写诊断书,开处方,动手术等。 其次,语文作业设计要形式多样。要尽量少布置抄写类机械重复的枯燥作业 ,多布置些有新意,能切实提要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的作业。如学了《地球的孪生兄弟――火星》、《神奇的克隆》后,可布置学生收集火星与克隆的有关资料,以开展“科学小驿站”的活动来检查学生作业的情况;学了《三顾茅庐》后,可让学生阅读《水浒传》,这远比布置一些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更有吸引力,巩固效果更佳。生活就是一本学习语文的活的教科书,也是一份最有灵性的作业。将语文作业从作业本移至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验证,在生活中提高,在生活中进步。在口语交际课后,将学到的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说一说,学习与人交往;在学会修改错别字后,带领学生走上街头争做“文字小卫士”;在学了《水》之后,走进自来水厂,参观自来水的生产流程,感受水的来之不易,从而加强对节约水资源的教育。这些作业为学生创设了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做的条件,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感觉器官,培养了观察能力,而且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总之,减负不是纯粹减量,精神愉悦才是真正的减负,才是减负增效的最佳途径和有力保障。 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减负”的具体执行者,所以“减负”必须从自身做起。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与探求。让我们的孩子轻松愉悦地去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真正的“减负增效”。 课堂内外论文:聚焦学生需求 联结课堂内外 〔关键词〕生涯教育;中学;师生互动;职业体验 在越来越重视就业,重视生活质量的今天,人们除了需要找到安稳的工作之外,开始关注工作本身是否适合自己,是否能从中获得快乐和幸福。早期积极地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对于个体后期取得成功和获得幸福至关重要,因此,生涯教育应该从中小学开始实施。对于高中生面临着“7选3”“志愿填报”“专业选择”等生涯问题,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主动或被动地产生了各种生涯需求,如自我探索、环境适应、生涯规划和生涯选择等,这些亟待解决的需求促使我校大力开展和探索生涯教育。必修课“我的未来不是梦――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被纳入我校高一教学计划,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尝试,初步形成了课堂教学特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校生涯教育以生为本,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积极进行学情调研、课前调查,课程设计尽量满足学生需要。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注重师生良性互动。课堂内外相互联结,生涯理论与职业体验有机结合。 一、课前调研是基础 当你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向学生传授知识时,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窘境:精心设计的活动学生无动于衷;课堂意外随时会搞得你束手无措……这系列的问题都在引导我们把教学目光聚焦到学生身上。然而作为科任老师,你是否对学生了然于胸呢?你又是否在课前认真做过学情调研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兴趣,才有可能让这门课程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让学生全心接受。 每学期开课初,我都会组织学生做学情调研,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表和各单元主题课程开课前的小调查。 例如:在开学初,各班下发“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调查表”,全面了解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这门课的了解情况以及存在哪些困惑和急需教师解答的问题,为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如表1。 此外,在每一单元主题课开课前,根据相应主题的需要,进行问卷调查。例如,在教授“职业的探索”这一章节时,我会设计“职业大探索调查单”,了解学生内在真实需求,以便更好地进行课堂分享,如下页表2所示。 二、课程建设是核心 我们将专业规划课程主要落实在必修课“我的未来不是梦――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发与实施教学团队上。高一分两个学期,以必修课的形式全员修习完成。课程整体构建如表3所示。此外,我校在高二年级开设了“自我探索之旅”的校本选修课程教学实践,旨在以心理学为载体,培养学生形成自我意识,学会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三、师生互动是关键 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职业生涯课与心理课有很多相似之处,更注重师生互动。课堂上积极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活动、主题演讲、心理游戏等。通过师生、生生以及和教学资源的互动,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例如,课前五分钟主题演讲是生涯课程的一大特色。在第一堂课上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各组按照自己的兴趣寻找、搜集优秀的职场人物。各组选派一位代表在每节课前用五分钟的时间进行生涯人物演讲。 课堂讨论主要包括分组讨论,集体讨论。大家围绕一个话题进行探讨,各抒己见。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自己,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能力和修养。 心理游戏“价值拍卖”帮助学生进一步体验和澄清自我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目标搜索”则让学生学会树立目标意识,懂得分清主次。 四、职业体验是根本 “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认知、职业认知、专业认知、生涯决策与管理等,如果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展开学习,学生往往对枯燥空洞的理论产生厌倦情绪,这样的学习只会是一种形式,毫无实效可言。我一般会将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后职业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余,利用寒暑假亲身进入该行业进行近距离的职业体验是个不错的选择。 例如,带领部分学生采访警察与银行理财师,学生们通过近距离的接触,颠覆了之前对该职业的印象,加深了对生涯规划的理解。带领学生参观影视设备公司,采访企业掌门人。学生们从最初的一无所知,到有初步的了解,更亲自动手逐一体验各个影视设备,收获颇丰。 五、翻转课堂是延伸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既可以展开理论学习,又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如何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如何将课堂上理论与学生实际相联系,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个人生涯规划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命题。结合课堂内容精心设计课后作业,将课堂激起的思维火花变成课后的思考,将理论认识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信念,让课堂理论再次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例如,课前先以微课的形式,让学生提前对该单元内容进行预热和了解。在“自我认识”单元,讲到“性格与职业”时,设计了微课“性格新发现,人生新起点――认识MBTI”。 课后再以创意作业或职业体验的形式进行生涯拓展。例如,将学生分组,课后选定感兴趣的职业人物进行生涯人物采访,并制作微视频。 我校的生涯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课堂教学并未发展成熟,还需不断地发展、革新。今后,我会不断地学习,接触更多前沿理论与理念,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生涯教育工作。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杭州,310012) 课堂内外论文:大学英语课堂内外互动方式探究 【摘要】互动教学在英语课堂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互动实施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所讲只是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浪潮中,“互动”一次的含义也在逐渐扩展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内互动以外,还包括了利用现代高科技教育技术进行的课堂内外的多模态多角度的互动。本文重点探讨不同的互动方式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所要达到的互动效果。 【关键词】互动方式 课堂内 课堂外 一、传统的课堂内互动 在英语教学中,常用的课堂内互动模式包括回答问题、分组讨互动论、角色扮演,开展游戏等。教师在课堂中所设置的问题应与当堂课所讲内容紧密结合,难易程度应适用于超过80%的学生。在分组讨论这一模式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应运能力和教学任务难易程度来分组,既可以根据优势互补原则,也可让学生自由组合。角色扮演及开展游戏这两种互动方式趣味性很强,角色扮演也是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沟通,对学生的自身素质要求比较高,面对特色各异的学生,在实施类似的互动活动时应给与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擅长的话题和角色,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取长补短,互助合作。游戏是最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唤起学习兴趣的互动方式。游戏的妙用会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但是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节奏的把握,以免在游戏的过程中出现“放出去而收不回来”的局面。 二、课堂外的互动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动和发展,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已经开始普及,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外互动就充分利用了这些技术手段,如微课、慕课、数字网络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号,QQ等等。课堂外的活动对硬件和软件都有很高的要求,首先是校园网络的覆盖,其次是教师和学生都应有能够充分实施这些互动方式的硬件设备,如手机,电脑等等。这些互动方式也要求教师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并能适时的给出相应的帮助。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与教师在线探讨相关知识。 在讨论英语课堂互动方式时,我们必须根据三本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理论结合实际,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以笔者目前所教学生为例,这些学生普遍基础薄弱,思想浮躁,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和吃苦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症下药,设置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互动模式。具体应注意事项如下: 1.内外互动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公共英语课往往安排两学年四学期的课,每周 2-3 次课左右,总学时约在 300 节课以上,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训练基本上均由一位教师独立承担,由于学制较长,课时较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和 厌倦心理。因此,灵活的将课堂内互动与课堂外互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首要任务。课堂内,任课教师要采取多模态的教学手段,安排丰富的教学内容,善于启发引导。让学生喜欢英语老师喜欢上英语课,对英语课堂充满期待和兴趣。课堂外,教师要关心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供一个所有学生都能实现的交流互动平台,耐心的引导学生,一一解答疑难问题。 2.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就是使每位学生有被尊重感,有与他人平等的地位。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因受到认可和尊重而得到发展,这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个性,产生创新思维。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自由感、优越感。学生可自行根据自己的时间去安排学习活动,选择学习内容,探索思维方法。这种民主化的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理念的具体体现。笔者目前所带学生一个教学班少则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对于英语课来说,人数确实过多,实施互动尤为困难。现实情况难以改变,那么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设置上下功夫,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平均分配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应实力相当。而无论基础强弱,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角度是不同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开拓思维,取长补短,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也为整个课堂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提问时,也不会出现毫无反应的尴尬局面,这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3.设置符合学生水平和心理的互动模式。笔者目前所带学生普遍存在害怕学习英语,厌倦甚至反感情绪。因此,互动环节的主题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有鲜明的时代感,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兴趣。而且,互动活动所涉及的主题要应用到的语言知识和词汇必须是学生所熟悉的,这样,学生才有信心和能力对此话题进行讨论探究并投入其中。此外,教师所设计的互动环节必须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且互动环节需具有循序渐进、操作性强的特征;一方面,教师易于把握整个课堂节奏;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教师的意图,并按教师的要求一步步进行互动环节的每个步骤,以达到互动的效果和目的。 课堂内外论文:师生互动应该贯穿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内外 摘 要: 作者通过多年实践,深知师生互动不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更明白这种互动还可以延伸到课外,能让学生从更多角度、更多方面了解学习语文,并对语文产生兴趣,从而真正做到在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学习。文章从农村中学语文课堂缺少互动的原因开始分析,对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谈谈想法,以期在语文课改中作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 师生互动 弊端 农村语文 课堂内外教学 一、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对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 高效的语文课堂,归根结底需要师生之间有良好互动,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关注教材内容的传授,适当增添个人见解,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少之又少。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笔者认为良好、有效的师生互动是农村中学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面对新课改,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总是在新旧两种教学观念之间徘徊,缺乏反映时代要求、体现教改方向的先进教学思想,总是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教,学生越学得没劲;越教,教师越觉得累。在农村,语文教师只有义无反顾地走出传统教育的樊篱,打造开放、自主、互动的语文教学课堂,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新课改对农村中学语文课堂的影响才能得以体现。在农村中学,如何实现师生真正互动,应当是语文教师共同努力研究的课题。 二、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1.教育理念陈旧 当前,在教师岗位上,许多人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念头,学生不想学,教师没有积极性教,得过且过的思想逐渐左右语文教学,教师很难在语文课堂上成功地进行角色互换。面对新课改,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们总是在新旧两种教学观念之间徘徊,无法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2.教学方法不当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教师教学方法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当前,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深入教材,吃透教材,没有考虑因材施教,只是照本宣科将参考书念完为止,各个环节了无生趣,甚至严重脱节,没有依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和不同的学情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为互动而互动或不敢互动都会让语文课堂失色。 3.学生个体差异 一部分学生中学与小学知识衔接断层,并随着教学的深入,日益感觉力不从心,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其次,父母的疏忽或过度溺爱等,造成了孩子文化学业的荒废。再次,一些学生由于学习兴趣的缺失,精力不能集中,开小差、搞小动作成为家常便饭。因此,学生懒于动手动脑,对教师的启发、引导无动于衷,我行我素,自然在课堂上很难达到教师希望看到的效果。 4.教学设备陈旧 教学设备陈旧是制约课堂互动的很大一个因素,部分教师不懂现代的一些教学手段,语文课堂只是一味的文字呈现,教学设备和教学水准相对低下,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很多问题都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没有了热情。 5.家庭负面影响 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在农村,学生家长思想意识、文化素质、教育观念都相对较弱。在我任教的学校有很多学生为留守儿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挫折和烦恼无法倾诉、无人疏导,影响语文学习兴趣,造成在课堂上很难认真听讲,更不要说参与语文课堂,与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 三、师生互动在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内外的贯穿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想法已远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因此,语文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通过师生互动贯穿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内,让更多的学生能说、会说、敢说,进而能做、能参与、能互动,让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师爱生就没有生尊师。因此,教师要耐心、细心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不论现阶段学生语文成绩是优还是劣,都要持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喜爱,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深入学生之中,像朋友一样平等交谈,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学生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适时关心,时时爱护、包容、理解、鼓励与期待,在课堂中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 初中年龄段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好奇心强烈等。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努力营造语言和情境交融的教学氛围,注重教学形式的变换,将传授知识与娱乐性竞赛有机结合,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地、愉快地、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1)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是互动的保证。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如学生特点、教学内容、教学实际等。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课堂互动;精心设计,巧妙穿插教学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情境,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和认知互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生的语文兴趣自然会提高。 (2)让学生自学探究,学会学习是互动的方向。 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操作、交流,达到同学间彼此沟通,取长补短,自学探究的过程。但自学不是放任自由,要有实质性的内容和结果。在语文课堂上,笔者经常尝试放手学生自己学习,通过开展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通常学生对文章通过不同的观察角度有独到的见解,为了这些见解,他们会争论得面红耳赤。每当看到此情此景,我心里反而是“偷着乐”。 (3)让学生展示交流,体验快乐是互动的延伸。 在教学中,通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以讨论、辩论、演讲、即兴发言、口头作文等方式让学生展示交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常鼓励学生进行这样的发言:“我还想为××补充”“我认为”……上课时,用带有启发、诱导性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出示问题,提供了一个自主参与的机会,使枯燥的内容活起来,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 (4)重视课内朗读时间。 针对农村中学的学生缺乏课外朗读语文的自觉性,势必要求学生能在学校花时间将所学的内容掌握。具体实践中,教师要重视晨读这一宝贵时间段,督促学生进行巩固朗读。还可通过在班级中挑选几位优秀的“小老师”,代为进行晨读课的领读和管理。一方面减轻了教师负担,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 (5)合理安排家庭作业、组织多样的课外活动。 合理的家庭作业设置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首先,适量性。作业量过多时可能招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其次,趣味性。机械的文字抄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再次,要分层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可以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使每位学生都能自主完成,体验成功的快乐;最后,要有激励性。当学生完成作业后,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学习时间显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课外的听、说,读写练习至关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通过开展看短片电影,书法、朗诵比赛等多种课内外活动,举行各种类型的语文晚会和语文角,如元旦晚会,指导学生利用语文知识进行猜谜语、绕口令等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此外,还可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刊出或表扬,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开展互动教学 不同的学生个体在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互动教学的开展应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开展。教师在课后要走进学困生群体,沟通了解学困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点所在,不感兴趣的原因,进而慢慢地引导他们从感兴趣的东西入手,帮助他们建立信心,让他们在课堂之外也能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课外学习语文的习惯。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层次、分阶段地读一些课外读物,不能为了考试而读书。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健康读物,教师要指导学生怎么读更有意思。让学生试着做、学着写一些读书感受,形成“书群”。自己参与其中,也能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写下来,与学生一起交流。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慢慢会发现课外与语文老师的互动学生多了,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多了,参与课堂的学生也多了。 4.适时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创新教学环境 通过适当引用投影仪、电脑等电教设备,可有效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加大课堂容量。与此同时,还能起到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等感官感受,使单调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见其形,听其音,明其意。其次,可利用学科交融多方式、多渠道地激发师生之间互动。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游戏。如:上台默写古诗词,唱山歌作为惩罚;不要描述诗词意境,而是画出意境;游戏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放下心防,从不敢互动到试着互动,最终实现自然互动。在一些偏远地区,教学设备欠缺的现状下,教师可有意识地增加学生与生活、自然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会走进生活,学会亲近自然,这本身就是学生从课本到自然形成很好的互动。农村自有得天独厚的丰富语文教学资源,朴实的农村自有朴实的教学形式。因此,我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与生活,鼓励学生与家长外出旅游等,感受大自然的美、生活的多姿多彩,利用语文学习环境与资源,丰富语文积累。 5.增加家长在语话活动中的参与度 家长的重视也是提高孩子语文学习质量、激发兴趣的重要动力,借课外之余,可动员有时间的家长也参与到一些语文活动中,如通过开展亲子阅读、鼓励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学习环境,让他们了解语文教学,认识到其重要性,进而影响孩子的兴趣,让语文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农村中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发现,就会找到各自的定位和坐标,改变农村语文教学的落后现状,终有一天能实现师生在相互作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能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让语文教学更具魅力。 课堂内外论文:让情感流淌在数学课堂内外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传输知识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了大部分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大家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内的教学出谋划策,却忽略了课堂以外的内容对教学的影响。数学是一门在日产生活中运用广泛,理论应用在实际中的表现最为明显的学科。小学是奠定孩子数学思维的基础阶段,我们应多去收集一些生活素材,把课堂以外的知识融入课堂中来,把教学中侧重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和感悟上,完善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外作业 长期以来,教学过程中大家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内的教学出谋划策,却忽略了课堂以外的内容对教学的影响。殊不知在课堂外的事物对学生的学习也占有很大部分的内容。下面就课堂内外的教育结合来完善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加强情感交流,铸就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加强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放下长者的威严,让学生在心里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要做到对每个学生用心去接触,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认可每个学生,绝不能根据成绩的差别产生喜欢与反感的情绪,这会在学生的心里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都清楚,不是每个孩子,每个学生都擅长学习,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一些关爱,鼓励他们在课堂中发言,无论对与错都要用热切的目光、可亲的笑容面对。在课堂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增加一些亲子互动。家庭教育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部分,父母的一些教育方法、行为举止又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可以找几位在校园里表现好、一般、不是太理想的学生及家长聚集在一块,目的不为称赞与批评某位学生,只是作为教师、家长、学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让家长们互相借鉴教育孩子的方法心得,教师多提一些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耐心的疏导家长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把学生当做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纽带,家长、教师成为一个家庭教学与校园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2013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王定华曾指出: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由此可见,课外教育将逐渐适应未来教育的体制,辅助课堂内教学,更加全面的帮助校园教育,培养高素质学生。 二、 学会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思维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施用于实际操作。这一教学观念应从基础开始,小学阶段的是孩子思维比较敏锐的时期,应抓住这一点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不要等到高年段之后再去锻炼、培养。比如在《方程的意义》的教学中,我们利用天平和砝码,列出一组方程式让学生自行去找出未知数: (1) x+45=110(g)(2) 5+x 30(g) (3) 400÷x=80(g)(4) 90-x=25(g) (5) 4x=280(g)(6) 315-x 操作前,把学生分成6组,每组验证一个方;操作过程中教师点拨和引导学生做出未知数的不同的解,并列出可行的解;一组操作完成后,互换方程进行轮流解题或者让学生自行列出可以完成的方程式。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找出方程式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点,得出方程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容,借助学校的教学资源,敢于尝试新教法,选择一些这样的实际操作教学方法,给学生一个释放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展现知识运用思维的教学环境,学会授之以渔。 三、 布置个性作业,改善课外的教学效率 1.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分层作业。学生的教育收到家庭、社会、先天禀赋等诸多的影响,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所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要进行分成设计,令学生感受到完成作业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如在小学乘除法简便计算教学中,笔者布置了四个层次的作业: 一般:(1) 7.2×15+7.2×5 (2) (50+25)÷5 中等:(1) 6.7×98+6.7×2 (2) 200÷9.9 优秀:(1) 5.3×4.7+5.3×4.3-5.3 (2) 84÷1.9+84÷8.1+8.1 等学生完成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开点评,不足之处指导其改进,好的地方对其称赞,引导健康的学习心理。 2. 注重课外实践,布置趣味作业。家庭作业不一定非要繁琐的、重复性的计算。要利用小学生爱动、好玩的天性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学到知识。比如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作业中布置类似以下内容的作业:在家长的陪同下,用12跟火柴,先测量长度(如5厘米)摆出一个长方形,如何摆出面积最大的,最大面积为多少?这样的作业,少了乏味,多了一些乐趣避免学生长时间做作业没有游戏时间的烦恼,并且给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减少了负担,增多了父母辅助教学和孩子交流的时间,也不会为孩子学业太重而埋怨。 多变的、创造性的课外作业在教学实施中要本着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考虑班级学生的个性和共同因素,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及时分析评价学生的作业,让学生从中总结经验,完善个性化作业,提高课外教学效率。 可以说,小学是一个很敏感的教学阶段,如果我们疏忽大意,会促成学生今后学习的不良影响。作为施教者,我们应全方位的弥补教学中给学生产生的心理负担,尽量避免这些教学弊端。整合身边的教学资源,掌握更多的素质教育方法,把教学情感融入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绽放光彩。 课堂内外论文:巧设数学生活情境沟通数学课堂内外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一)谈话导入 1. 师:谁有过煮米饭的经历?(能帮父母分担家务,真是懂事的孩子)老师昨天中午回家匆忙煮了一锅米饭,你猜结果怎么了? 预设情况:a. 水多了,稀饭;b. 水少了,夹生饭;c. 水刚刚好,煮出来的是香喷喷的米饭。 师:大家好像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老师昨天煮的米饭确实是一锅香喷喷的米饭。 2. 请看老师昨天煮的米饭,大米和水的质量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生答) 求大米的质量是水的几分之几和水的质量是大米的几倍,分别怎样列式? 师:其实生活中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事例特别多。 (二)引入新知 1. 出示杨利伟登上太空的情境 师:这是一幅什么画面?这幅画面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每个国人的心中,当杨利伟叔叔登上太空,向人们展示联合国国旗和中国国旗的时候,作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感想?(骄傲和自豪) 2. 出示杨利伟登上月球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都是15厘米,宽都是10厘米。国旗上有没有像刚才那样的相除关系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答) 求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分别怎样列式? 3. 师:刚才我们举的两个事例都是两个数量的相除关系,在生活中,你遇见过像这样的例子吗?(多指几名学生答,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如某班有女生20人,男生23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4. 师:除了两个长度、两个人数、两个只数等同类量的两个量可以用相除关系进行比较,有没有不同类的量也可以用相除关系进行比较?谁来举个例子并说出算式和结果。(生答,师板书,如汽车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5. 刚才我们都是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在数学中,两个数相除还可以用比来表示。 刚才我们用15÷10表示的是长是宽的几倍,还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10,仔细看老师的写法。15是什么?10是什么?谁在前?谁在后?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还可以用比怎么说?(师板书)其他几个呢?(生回答后齐读这几个比) 6. 通过读,你有什么体会?(比是有顺序的) 7. 师:刚才我们是把怎样的关系改写成了比的形式?(相除关系)同桌互相说说,你认为什么是比?指名汇报。 师板书比的意义,并揭示课题。(两个数的比就表示两个数相除,这就是比的意义) 问:比的意义里哪个词很重要?(相除)两个数相加、相减或相乘关系可以用比表示吗? 二、自主学习,理解新知 (一)深化理解 1. 自学比的相关知识,完成答题卡,再让学生结合10÷15到前面汇报自学成果: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比值?比的写法。师板书并小结,强调比的写法,比号是从除号中分离出来的,上下两圆点要对齐,写在两数的中间;比还可写成分数形式,横线上的是比的前项,横线下的是比的后项,读的时候仍然读作几比几。 2. 学生独立求出黑板上各比的比值并汇报结果。想一想:比值可以是哪些数?(分数、小数或整数,总之是一个数) 3. 结合黑板上的例子思考,两个同类量的比值表示的是什么?(倍数关系)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值表示的还是倍数关系吗?得到的是什么?(产生新量) 4. 长和宽的比能说是15吗?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同桌讨论汇报(比表示两个数的相除关系,不能用一个数表示;比值是一个数,可以用分数、小数或整数表示。) (二)沟通联系 1. 师:观察求比值的过程(如:20÷23=20∶23=)谈谈自己的体会。(比、除法、分数是有联系的) 2. 老师见过比的后项是0的情况?我们用游戏来见证一下。(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男女生各选一名代表,比三局决定胜负,其他同学当裁判记比分。) 师:刚才比的后项不是出现了有0的情况吗?你是怎样想的? 生汇报,师出示乒乓球比赛中国队与日本队的比分4∶0,理解比分的含义并小结: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三、总结全课,深化提升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老师还有一个疑问,既然除法、和分数都可以表示相除的关系,那人们为什么还会创造比呢? 出示:一种什锦糖是由水果糖、奶糖、软糖混合制成的,水果糖质量∶奶糖质量∶软糖质量的比是5∶3∶2 从这个比可以知道什么?(生答) 师:用除法和分数能一下子将三种材料之间的倍数关系表示出来吗?(不能) 是呀,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组成连比,不仅两两之间的倍数关系很明确,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都一目了然,威力真大,小小的比看来蕴藏着更丰富的内容,后面我们将继续研究。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思考者、探索者、发现者! 课堂内外论文:高效课堂必须以课堂内外和师生皆高效为前提 摘 要: 当今教育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受到极大挑战,全国上下都在推行新型教育模式,高效课堂应运而生。何为高效,怎样高效,成为必须探讨的课题。作者觉得高效应该是课堂内外,师生之间相互提升、相互磨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 关键词: 传统教育 和谐课堂 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 高效课堂,何为高效,顾名思义,即在短时间内达到效率最优化。即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的一言堂,转而实行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模式,在短短的45分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高效获取知识并得到提升。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如果学生不配合,则一切都是空谈。因此,要打造高效课堂,首先是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一、高效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首先要抓好备课环节。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质量高低。就同一教师来说在进行观摩教学时,教学效果普遍比平时好,原因并非观摩教学时教学能力提高了,而在于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得多,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可以说,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凝聚着教师备课的心血。 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亦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一次次收集资料,一遍遍处理教材、确定教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教师的备课过程同时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师都具备一定的专业文化水平,都或高或低地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这只是教师教好课的可能条件。只具备这些可能条件甚至较好的条件,如果不去备课,就不能形成某一内容的实际教学能力,也就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能使可能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备课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没有止境,一种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往往难以完全使人满意。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又要看到备课的艰苦性。 二、师生平等对话,构建和谐课堂 新课改下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合作探究式的自主学习。这就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喜欢并乐于亲近,则其教育教学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反之,学生对老师产生厌烦情绪,就会对其所授内容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进行平等真诚的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富有激情,增强语言魅力 首先学生需要有激情的教师为他们上课。其次教学过程是刺激和反应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刺激和反应的关系,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呢?可以概括三个方面:一是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教师;二是严谨、执著、勇于追求学问的教师;三是责任心强,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教师。再次,生动、幽默、精练的语言,饱含激情的富有感染力的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具有无形的力量。比如,在讲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时候,我就以当地的莽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莽山曾经是婀娜多姿、长发飘飘的,但在八十年代后,莽山削发为尼了,从而使得下游洪涝严重,猴王寨再无猴,华南虎也不复存在了。在嘴唇的一张一合之间,一堂富含激情的地理课,让学生有酣畅淋漓之感,效果非常好。而生硬古板甚至照本宣科的方式则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感情投入的讲课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的。 四、切合学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 新课改下,教学模式要求灵活多样化,如情境创设法,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法,等等。然而在具体运用过程中,需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情境教学,学生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轻松愉快高效并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的知识是以问题方式呈献给学生的,因此,研究创设情境就是研究呈现知识和探索问题的方法,一是课题呈现的奇妙性。二是知识引入的惊诧性。三是悬念设置的费解性。四是场景设计的高潮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营造教学的高潮场面和氛围。学生的学习心理只有在情绪高潮情况下,心理准备才能达到充分完善,智力水平才能达到最佳状态。一般情况下教学一节课应该有三个高潮。即出示教学目标的激越设置环节,新授课过程中的强化新知识要点环节,巩固练习中的技能形成及迁移环节。平平淡淡、没有高潮的课,不是好课。 五、与现实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的时候可以结合县城实际教学。历史时期的宜章县城,基本是沿着玉溪河布局的,但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后,县城就沿着107国道发展了,而今随京珠高速和省道发发展,宜章县城又在往东西两边扩展。当学生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学习时,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效率也肯定会随之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任重而道远,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发掘,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的学识与才能,增强个人魅力与专业素养,使自己的课堂丰富多彩而富有吸引力。 总之,高效课堂必须是课堂内外皆高效,老师学生皆高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出传统教育教学的老路,才能让教育真正解放。 课堂内外论文:师生内外兼修营造优雅语文课堂氛围 [摘 要] 语文课堂在追求高效的同时,也应当注重教学的优雅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内外兼修,共同提高自身修养气质,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展现优雅文学气质,学生在学习中展现优雅学习行为,营造出更加优雅的语文课堂氛围,使教师教得更加得体,学生学得更加深入,实现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 师生关系;优雅气质;内外兼修;课堂氛围 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作为用语言艺术来感化人的语文课堂,营造优雅的氛围对学生素质提高尤为重要。 一、提升教师自身优雅文学气质 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敬业精神,还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也需要优雅的文学气质。教师的优雅源自文化的沉淀,优雅的教师会运用富有个性的文学语言,通过专业知识的厚积,使自己拥有独特的个人魅力。 (一)加深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 优雅是从骨子里透出的一种气质,这不是名利所能包装出来的。教师只有在平时博览群书,加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教师只有努力增加文化积淀,才能在教学中秀外慧中。 (二)提升语文教师语言表达和汉字书写能力 语文课堂是展现优美语言的主阵地,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想象空间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知识体系的系统化掌握、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探究,语文教师还应自觉追求用语言去吸引、感染和塑造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力求准确清晰,有逻辑性;生动活泼,有形象感;抑扬顿挫,有节奏美。 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传播者,语文教师在平时应当提高自己汉字书写的水平。一手漂亮的“板书”,会让人赏心悦目,这是一种美的展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展现良好的优雅气质也是非常有益的补充。 (三)语文教师要善于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师成长的新起点。从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中可以看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及时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及引发的思考形成书面总结。教师及时自我反思,能防止某些失误的再次出现,并根据课堂上反映的问题及时“对症下药”,从而迅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打造优雅课堂加分。 二、调动课外因素提升学生优雅气质 课堂教学是学生优雅气质培养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途径,调动课外因素是必要的补充。只有实现内外兼修,这种优雅气质才能真正养成。 (一)鼓励学生课外博览群书,提升修养 文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只有一定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可以扩大知识面,提升自身素质与思想涵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最直接收获可以是优美词句与名言警句,可以是为人处事的哲理思想,也可以是写作上的技巧等。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与同学交流,相互学习切磋,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身修养的提升。内在的自身修养提高了,才能“发于中而形于外”,优雅的气质才能在课堂上展现。 (二)鼓励学生语言交流和写作中恰当引用古典诗文,提升品位 古典诗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在与人交往中,适时恰当地引用古诗名言,能彰显出独到的文学内涵;写文章时能恰如其分地引用古典诗文,可以让诗句中的意境和文章表达的感情相互渗透,使文章富有韵律美、意蕴深远,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妙用古诗文,可以让学生的语言和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优雅气质。 三、合力打造语文优雅气质课堂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现优雅气质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作用下积极主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发现者、引导者、激励者。教师的课堂优雅表现为: 1.教师的举止要文雅得体。一个人气质与涵养往往从这个人姿态中表露出来。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特别注意自己行为举止,做到自然、大方、得体,具体表现为: 一是用眼睛与学生心灵交流。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目光表达思想。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显得平易近人;不死盯一人或东张西望,不能显得咄咄逼人或心不在焉。 二是说话时要有好的站姿。好站姿给学生特别有精气神的感觉,是用身体语言强化教学效果,也是对学生的重视。 三是交流手势要得体。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运用手势,带动学生情绪,渲染教学气氛。切记避免以手指人、敲击讲台或其他过分动作。 四是教师要面带微笑。微笑会给人一种亲近感。师生是合作者、朋友,教师不能以呆板表情示人,避免让学生产生敬畏而不利于师生间开展良好的课堂交流。 2.教师的语言要文雅优美。语文教师应利用文本的语言美、节奏美和情感美特点,用语言的音乐美给学生带来听觉的享受,用文章的意境美、意象美给学生创造心灵的愉悦,用文章的形式美给学生视觉的冲击,用文章的情感美感染学生的内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课堂展现的是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积极有深度的思考,传递文章的情感。只有语文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水平,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才会更为优雅,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3.教师的心态要冷静平和。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环境,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有师生之间的知识信息传递,更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要用平常心去对待课堂中发生的状况,绝不能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通过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来表现出语文教师儒雅风度。 (二)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学生优雅气质 优雅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融洽的、轻松的、和谐的课堂。教师应充分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优雅。 1.运用多变手段展示学生的优雅。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总有更多的热情。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文学作品体裁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方式方法,展现作品的魅力。或兴趣教学法,或引导教学法,或激励教学法,或课堂演绎法,或情景再现法,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大胆地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课堂才会思维活跃,思想火花才会灿烂。 2.提升学生能力展示学生的优雅。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是每位教师努力的方向和必须实现的目标。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各种思维不断碰撞、不断擦出火花的过程。通过课堂中师生、生生的交流,真正实现“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提升,才能使学生从容面对问题和困难,彰显出优雅风度。 3.营造氛围让学生都有成就感。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既要教会学生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多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及时肯定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正面回应,激发他们产生学好语文的“正能量”。学生在课堂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就能实现知识积累和优雅气质的迁移。这种成就感对学生的成长有百益而无害。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每位学生都在教师的优雅引导下,积极地投身于学习的热潮中,在学习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修养,才能形成优雅课堂氛围。 课堂内外论文:课堂内外话“危防” 每周在珠海海事局港口处的政务大厅,都会定期开讲一场别开生面的“课堂”。港口办事处负责船舶危化品监管的海事人员,利用当天工作外的闲暇时间集中起来,打开投影仪,讲解精心准备的PPT,与同事一起对危防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共同探讨。 港口海事处辖区的危化品种类众多,数量占珠海辖区的64%,港口海事处通过实行网上申报、审批和电子签证,与珠海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签订信息交换战略协议,共享危险品船舶信息,加强载运危险品船舶的安全监管。 危防精品课堂 每一堂课都会由主讲人精心准备一个课堂主题。港口海事处总共六个人的危险品监管团队,再加上主管危险品的港口海事处副处长,轮流为其他组员进行“讲课”。近期“课堂”的主题,则是开箱检查难题、国际危险品监管规则。 “这个课堂的开展,对于内部人员危险品检查技能水平的提升,以及外部人员危险品管理技能水平的宣传和培训,都有着很大的促进。”港口海事处副处长周竹军对本刊记者说道,危险品精品课堂是去年“五精海事处”建设下开设起来的课堂,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大家能够坐在一起,把平时每个人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汇集起来进行探讨,通过小组成员的头脑风暴,把危险品的检查管理做得更规范。 而与辖区海事危险品管理业务有关的相对人涉及面较广,有装箱企业人员、、船舶、船员等,港口海事处的危险品精品课堂通常也会吸纳他们参加交流、讨论。精品课堂也是在港口办事政务大厅抽空来进行,所以其时来政务大厅办事的相对人,也常常会参与进入讨论之中。 据周竹军介绍,在危险品精品课堂上,主要讨论一些辖区内危险品监管风险较大的问题,其可能会造成重大伤害和严重损失,并给企业人员带来较大事故责任。比如混合芳烃的管理,“任何一种危险品,其装船都是要符合一定条件的,比如说硫酸、二甲苯、醋酸等化学品。”而混合芳烃作为一种混合物,因为组合物质的不同,而造成船舶单航次货品性质不固定,但这又是高栏港港口常见的货物。 港口海事处对混合芳烃的管理首先是审批环节,据介绍,危险品进入港口,船舶、码头都要具备相应的条件。从业人员、申报人员、船员都要掌握货品的相关知识,包括性质防护和后期处理。混合芳烃成为危险品监管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所以港口海事处危防小组专门开展一次相关课堂,讨论对其如何进行审批监管。在课堂上,港口海事处海事人员提出,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的企业为了申报方便,直接把混合芳烃申报为汽油,使得船舶装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港口海事处随后与珠海海事局危防处进行合作,规范了混合芳烃审批监管流程制度。 对于危险品现场检查的重点,以及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如油船、化学品船和液化气船等,港口海事处危防小组成员在精品课堂上一起讨论,使得检查中容易出现的一些盲点逐渐得到发现和规范,对于提升海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提升辖区的监管水平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功夫更在课外 港口海事处辖区的高栏港现有危险品码头13座,年进出口危险品船舶将近4000艘次,危险品种类有120多种,年吞吐量达2900万吨。港口海事处实行网上申报、网上审批和电子签证,加强载运危险品船舶的现场监督检查。 同时,港口海事处分别与珠海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签订信息交换战略协议,共享货主、货品、承运人、托运人、收货人等信息。确保对危险品的前端治理和源头管理,查处瞒报、漏报行为,确保危化品船舶的安全管理无事故。 据港口海事处船舶监督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危险品的监管业务,主要是危险品申报网上审批和船舶防污作业的审批,此外,即是现场检查。“目前港口海事处比较有特点的业务是开箱检查,主要是为了防止谎报、瞒报和错报。” 确定目标箱有四个途径开箱检查之前,港口海事处工作人员一般掌握的辖区危险品货主信息和船舶动态系统申报信息进行筛选。通过现场检查,主要看货品包装是否正确、是否出现泄漏和破损、是否妥善系固、是否正确标记等。与高栏港检验检疫签订危险品进出口的监管协议,双方定期通报危险品进出口贸易的信息。此外,通过、码头等各方面,提前获悉集装箱装载的货物信息。 对于危险品的开箱检查主要是为了查处谎报、瞒报,以及完成2%的开箱检查率。“看危险品的包装是否符合国检要求,包件是否出现渗漏,标志标牌是否符合要求,以及核查申报货物的情况。” 鉴于去年天津危险品爆炸事故的教训,同样作为危险品集散地的珠海港,加强对危险品监管的频率和力度更是必不可少。 对于船舶集装箱的管理,一是集装箱船的系固问题,“去年寒潮大风期间,在其他辖区,也有发生集装箱因为没有系固而坠海的情况,造成了一定的安全事故。”因此,港口海事处最近也在开展船载集装箱系固和积载隔离的专项行动。“船载集装箱的正确积载隔离,合适的安全系固,事关船舶的航行作业安全,以及海上事故的应急处理。” 另一方面,辖区内载运危险品集装箱的标牌和箱内货物包装标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通过现场的检查发现,进口的载运危险货物集装箱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标牌张贴不规范或缺失问题,以及包装标志不全等情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上述问题通过港口海事处近期的专项检查,得到逐渐发现并予以纠正,集装箱载运船舶的安全监管也日益规范。 “由于高栏港的海流状况比较复杂,航道泥沙回淤比较严重,产生的浅点也很多,所以船舶出现搁浅隐患很大,在船舶应急方面有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情。”周竹军说道,在2010年时,有一艘五万吨级的台籍油船在辖区进港的时候搁浅,如果触碰到礁石出现油料泄漏,后果不堪设想。 周竹军在当天晚上八九点左右接到应急事故处理的电话,“首先是要评估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然后是探讨如何采取措施让船舶脱浅,最主要的办法是让船舶进行减载,然后等待潮水上涨而脱浅。另外也考虑了多种备选方案,比如找其他船来进行过驳。”同时,通过调派海事船对水域进行监控,以防船舶上的油品出现泄漏。所幸的是,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搁浅船舶到半夜涨潮最高之时最终浮了起来,顺利地消除了险情。 供油船的监管也是港口海事处的工作重点之一,按规定,船上用油的闪点一定要高于60度,这样发生船舶爆炸事故的概率才会变小。因此对于供油船的油料,闪点要在60度以上。其次,供油船还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排放尾气的含硫量需要控制在4%以内。 然而,目前对于供油船的管理的法规非常多,涉及到港口的多个管理部门。港口海事处辖区每年至少有一万吨的供油管理。但是因为法规和实际上脱节,规划的审批速度与企业的市场需要不符合。导致实际上很多船舶并没有取得相关资质,增加了海事处对其管理的风险。周竹军说道,“对于供油船的监管问题,我们也在精品课堂上进行讨论,并写成相关的学术论文,以期能够进一步规范供油船的资质管理。” 课堂内外论文:有度利用传统文化 丰富语文课堂内外 摘 要:撞击传统文化,用流行语解读历史遗址里的独特灵魂。“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铸就了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唐诗宋词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媲美的;古典精华的渊源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精辟的名言,更能了解迁客骚人与志士仁人的多彩人生。通过如此浩瀚的材料,学生把睿智的思想,用敏锐的目光,剔出一幕幕动人心弦的故事,久久回荡在创意作文的篇章里;渐渐开启学生心扉,神思飞扬。 关键词: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名人轶事;古时读物 一、利用名人轶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走廊里悬挂着许多名人画像,有国内外的伟人、科学家、发明家、教育家等。各班班主任定期不定期组织学生观看这些名人画像,并讲解这些名人的发明成果和光辉业绩,观后写出感想。利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画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知道,我们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和智慧换来的,从而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努力学习,掌握真本领,将来做一名有用的、合格的接班人。 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我们皆应引以发扬光大。作为现代的小学生,要继承天下为公的传统美德,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只要对国家、对人民、对集体、对学校有利的事,就要主动去做,并努力做好。要有强烈的正义感,对坏人坏事要敢于斗争,培养见义勇为、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向任长霞同志那样,抵制邪恶,宏扬正义。有强烈的为人民服务观念,向雷锋学习,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帮助同学,有高度的自觉性、组织性和纪律性。树立全局思想和整体观念,识大体顾大局,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要主动认识并改正,互敬互让,为宏扬民族精神做出自己的努力。 有国才有家,爱国才能爱家,有过去才有现在,让我们记住过去,展望未来,努力学习,掌握真本领,将来把我们的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二、利用生理卫生课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导致学生生理发育较早,加之受社会的影响,黄色网站、游戏厅、歌厅、舞厅等这些不健康娱乐场所的影响,使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对性知识易产生好奇,朦胧的认识。所以作为教师,特别是高年级的教师,除教育学生不要到不健康的娱乐场所外,还要通过生理卫生课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和适当的青春期性教育。使学生掌握心理发展规律。懂一些心理自我调节的知识和方法。教育学生两性的具体差异,使他们知道生殖系统与其他系统一样,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打破性问题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色彩,消除害羞心理。知道自己成长的奥秘,从而正确面对异性,树立自我保护观念、战胜性冲动,从而使自己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所以我们每位教师,特别是生理卫生教师,更应肩负起这方面的责任,教育好学生,使学生身心更加健康,为创建文明校园做出贡献。 三、教师用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 我们每位教师大多都是由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过来的人,又从事多年的教学,有着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经历过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的过程,把这种方法传授给学生,是学生学好文化课的根本保证。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内容,成功的教师不仅要自己会教,更要努力使学生会学,要使学生学好文化课,必须掌握好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做好课前预习,学生能否学好,吃透教师的一节课,课前预习是关键,根据课程表和教师要讲的内容,学生自己课前先看教师要讲的内容,有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当老师讲到时注意听、仔细琢磨,直到吃透为止。第二环节,学生上课时必须注意听讲,但有部分同学不注意听讲,搞小动作、溜号,久之,学习成绩必然下降。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感,关爱这部分学生,当他们不注意听讲时及时采取方法和措施,提醒他们注意听讲,使他们听懂、听会,这样才有整体的学习效果,班级整体成绩才能提高。第三个环节,做好课后复习、巩固。当然复习的方法很多,但我想还是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是错误的,掌握基础知识后,有针对性地做一些练习题加以巩固,但切记题山题海,没有目的的做题。练习题要典型,少而精,达到复习提高的目的,最终使学生形成能力,所说的能力就是把学过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达到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是学好文化课的关键。 四、利用古时儿童启蒙读物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利用古时读物对学生进行教育,背诵百家姓、千字文等古时儿童启蒙文学作品,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应该发扬光大,应该让学生知道一些这方面的文学知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具有一定的帮助。通过开展这项活动,让同学把上述内容流畅地背诵下来,并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受益匪浅。例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通过学习,学生在家更加孝敬父母,体贴父母,听父母的话,有些家长来校反映:“我的孩子照以前懂事多了”。“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告诉我们学习要做到眼要看、口要读、心要记。有些学生由原来的“不会学习”变成了“学会学习”,成绩直线上升,由差生变成尖子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学生在家,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校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更加文明礼貌,为学校提出的“创建和谐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晨必舆,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学生的卫生习惯更加加强了,更加自觉,原来少数个别学生的头发和指甲老师不强调就不剪,现在变成了自觉的事了。做到不卫生的食品不吃。学生身体健,学习好,知识广,礼节懂,奋自强。学生通过背诵 “百家姓”、“三字经”,知识面更广,有父母教育子女方面的,有历史方面的,有自然方面的知识等等。例如“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的是宋代人梁灏82岁勤奋读书,考中状元。苏老泉27岁开始读书,最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毅力,勤奋学习,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愿望一定能够实现,古人都做到这一点,我们现代人怎么做?特别是我们现代小学生怎么做?更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让学生以他们这种精神为榜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力学习,为今后的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说的是北齐祖莹8岁就能勤奋读书,唐李泌7岁能作诗赋。我想并不是他们是天才,主要是勤奋的结果,教育学生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增强学习的勇气和决心。 “千字文”知识面广,就有关德育方面的,例如:“罔谈彼短,靡恃已长”,告诉我们不要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夸自己的长处,自吹自擂。“德建名立,形端表正”,德行建立了,名声就自然树立起来,气质端正了外表自然就会端正。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学生在人背后不要议论人、讲究人,说别人的短处,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做人,做个好人,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通过这项活动,使学生多认识了字,学到了许多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使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得到启迪,知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应大力发扬光大。 总之,学校无小事,处处有教育。我们要充分挖掘利用这些校本资源对学生进行方方面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肯学习、知识全面、扎实、有理想的合格人才。 课堂内外论文:关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摘 要】“学以致用是带有根本性的教学思想,是素质教育观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更是再次强调“课堂教学的目的该在于运用”。本文重在探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途径和策略。从创设学习情境、优化教材结构、传授科学方法、强调实践活动四个方面,选取生动典型的优秀教师课堂实例,强调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锤炼和延伸,课外的学习和运用又会使课内的学习得以升华,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学以致用 创设情境 教材结构 科学方法 综合实践 众所周知,学以致用思想是人类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学以致用原则在世界各国教育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推广。在我国教育史上,学以致用教学思想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实践者所主张。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认为,学习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近代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新课标体现了对社会生活所蕴含的学科教育价值的关注,对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视。因此,把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运用相结合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 作为当代教育者,我们必须要为学生拓宽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知识的空间,努力创设各类学以致用的情境,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边学边用、活学活用、学用结合,使学生产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尝试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有意或无意中使知识得到综合运用。 一 创设学习情境,激励学以致用 教学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因此,教师应时时刻刻保持对教学的敏感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激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巩固、运用。 1.紧扣特点,想象创作 新课改强调要把“学语言,练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课可以凭借气氛和音乐,也可以凭借想象,使学生的倾听技能、观察技能、访谈技能和语言的组织交际技能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培养,更可以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发展。 教学《泉城》一课时,感受作者行文时准确的用词、丰富的联想、形象的比方、清晰的条理四大特点后,在教学的尾声,创设情境,出示四个泉名:柳絮泉、白龙泉、金线泉、豆芽泉。请孩子来猜一猜、说一说这些泉可能是怎么得名的,并引导学生从形和声两方面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准确的词语写写这些泉的特点,进而告诉孩子:“来自课文的词语可以运用,语言学习就是为了用的!” 2.以生为本,换位体验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控制在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运用动机,才能使所学知识变为学生需要的、想要的知识,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老师带领学生走入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端、泼、拿、灌”“互相泼水”,学生们玩得快乐极了。随后,又设计了送祝福的语言实践活动,问几位学生:“你的水去哪儿了?”学生们不断说出“我泼在小姑娘的身上了,我祝愿她……”“我泼在小伙儿身上了,我想让他……”“我撒在老师身上了,我祝愿您……”学生们纯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如此学生活动起来,边学边用,换位体验,与泼水节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二 优化教材结构,感受学以致用 许多名师之所以能收获课堂上的成功,在于他们总能抓住课文的矛盾冲突、细节描写、写作特色等进行优化重组。或以简驭繁,或删繁就简,用提纲挈领的问题进行引导,轻而易举就引导学生体会到了人物形象,揣摩到了表达方式,掌握好了学习方法。 1.抓关键字词剪裁教材 课文《钱学森》在唐老师的演绎下格外精彩。她告知学生“言为心声”,紧抓人物语言这一教学主线体会钱学森的拳拳报国心和浓浓爱国情。更从课文中巧妙地梳理出一串数字:15天、5年、5个师。精心雕琢,合理剪裁,引出课文隐含的另一条主线:执着强国梦――赤诚爱国心――坎坷回国路。双线并进,独具匠心。课堂上,学生宛如一个个“小钱学森”在战斗着,他们品读着、体验着、诉说着、运用着,切身感受着钱学森的爱国心。 2.扣写作特色取舍教材 敢舍敢取的好例子要数杨老师教的《黄果树瀑布》。她大胆舍弃“与庐山瀑布比较”以及“描绘银雨洒金街美景”的段落,先取原题《黄果树听瀑》中“听”字作为学文主线,让孩子在她的课堂上,跟着作者移步换景,跟着作者从“由远及近听”到最后的“凝神谛听”,大胆联想,真切感受联想的五个层次:有美感、有联结、有想象、有比较、有创造。 确实,有时为了能突破难点,让孩子真正在语文课堂上学有所得,能够学以致用,我们大可从容取舍,精心剪枝。 三 传授科学方法,指导学以致用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们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当然重在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习得后,就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 笔者认为教师的教授方法,如点面结合法、迁移运用法、举一反三法、前后勾连法、概括法、比较法,必须牢牢地根植于课堂。下面我就比较法和前后勾连法两个例子来谈谈如何带领学生习得进而运用。 1.比较法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一切的。”学会比较,能弄清楚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通过比较找出异同,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运用。 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老师可引导学生采用比较法斟酌字词。文中“玉带”“绒帽”用得贴切、恰当,改为“带子”“帽子”呢?让孩子们品读、比较,关注“玉”,感受云雾形美如玉,色润如玉;关注“绒”,感受云雾的蓬松、柔软、舒服。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定能清晰懂得,一字之差带给读者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课堂内外论文:链接课堂内外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探讨 摘 要:从合理导入,努力激发兴趣;遵循规律,准确投放材料;尊重特点,鼓励树立自信;见缝插针,整合教学资源等方面,研究如何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课堂内外;动手能力;幼儿园;美术教学;创造能力 美术教学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是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潜能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是关注学生知识的传授,更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动手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合理导入,努力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早就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保障,对于生命刚刚起步的学生而言就毫无动力可言。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将其关注力吸引到学习过程中来。美术学科自身所包含的色彩、形态等元素,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要。但如果教师在导入环节中过于平淡,就会减弱孩子的认知兴趣,致使整个美术活动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只有精心策划开头部分,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心境,激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特点,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一次“房子大观”的美术专题活动中,要求孩子借助自己的创意进行房子的创新设计。教师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森林大会上,小动物们要举行房子设计大赛。你们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动物,你们会怎样设计房子呢?”随后,教师将其他“小动物”设计的房子展示出来,引导孩子进行欣赏。这样一来,孩子的自主参与意识也积极调动起来,整节课体现出了较强的动手欲望和创新意识,设计出来的房子种类繁多、创意十足。 二、遵循规律,准确投放材料 动手摆弄是幼儿与生俱来的天性,更是促进其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为他们投放适切的可操作性材料,借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协调能力。有了这些合适的投放材料,学生就可以结合自身的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适当的选择,从而更好地进行美术动手实践活动。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孩子在原有的能力上进行实践、操作,最终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例如,在美术手工制作“节日贺卡”的活动中,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彩纸、图案纹饰、小刀、胶水等适合孩子使用的必备材料。孩子们在了解相关要求之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材料,通过自主化地剪裁、修整、组合等,制作出一张张精致的卡片。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能力较强的孩子,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选择相对复杂的材料与工具,而相对较弱的孩子,教师则可以适当地引导他们调整自己的材料,让每个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础上享受成功的愉悦,促进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尊重特点,鼓励树立自信 自信对于生命的成长非常重要。在美术教育中,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内在自信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在这种自信心的推动下,学生的内在潜能才会得到最为充分的发展,动手操作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当孩子凭借自身的能力创作成功一幅作品,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看似稚嫩的作品中捕捉闪亮之处,以积极正面的鼓励语言来评价孩子的作品。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孩子就像一朵花,成长过程中需要雨露的滋润。鼓励就像雨露一般,缺少了就难以生存。”而实施评价时,不能仅仅局限在对成品的评价上,还要努力关注孩子的操作过程,对他们选择的方法、呈现出来的创意进行感知,帮助孩子树立动手实践的信心。例如在教学创意画“船”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船的基本形态之后,要求学生依照自己内心的想象进行创作,但一位小朋友却一直不动。于是,教师对其进行了正面鼓励引导:“你看过船吗?你觉得它们还可能会有怎样的作用,就把它们像拍照片一样画出来。”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动起手来。而在完成作品之后,教师再次关注这个孩子的作品,对其进行了肯定性表扬,孩子的脸上笑开了花。 四、见缝插针,整合教学资源 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而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一切机遇,对他们的动手能力进行及时历练。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可直接布置任务,而要根据现实生活中具体任务的内容和要求,事先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指导,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例如,进行美工制作时,有时需要将教材中相关内容沿着虚线进行裁剪。一开始,有的孩子常常因为过于着急,出现撕坏的现象。这一问题并不属于课堂教学范畴,但孩子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引导孩子用透明胶先粘好,并提醒孩子慢一点,再慢一点。课堂教学的内容有限,但现实生活中锻炼孩子动手能力的资源并不在少数。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生活实际,获取了重要的学习资源,对学生动手能力提升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美术教学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理应承担起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职责。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课堂内外的一切元素,通过创意画、手工制作等途径,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课堂内外论文:国内外课堂教学幽默研究进展与述评 摘要: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课堂教学幽默一直是教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三十多年来,中国对课堂教学幽默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对其必要性的探讨、意蕴的研究、策略的研究等。然而,国内的这些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缺少与国外相关研究的对比、研究内容缺乏深层次的探讨、研究类型缺乏多元综合等。本文通过对比和综述国内外学者关于课堂教学幽默研究的部分文献资料,着眼于幽默及幽默教学法的定义、使用幽默教学法的好处、幽默教学的方式、使用教学幽默的注意事项等方面,以期有所借鉴,拓宽研究视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幽默;研究进展;述评 幽默教学法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千七百多年以前,古巴比伦的圣人拉巴在讲课开始前会给学生讲一个笑话,学生笑过之后,拉巴才会正式开始授课。犹太法典中记载圣人拉比在课堂上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做类比和比喻。 中国古代并没有幽默一词,先秦以后有滑稽这种说法。滑稽这样一个用语是从酒器滑稽用语而来,以酒器转注吐酒终日不己来形容一个人说话能够妙语连珠、出口成章。现在我们用的幽默一词是外来词,由林语堂自英文humor音译而来,形容行动或语言有趣或可笑,并意味深长。值得一提的是,林语堂也是幽默的首倡者,在文艺半月刊《论语》的创刊号上(1932年9月16日),他发表了《“幽默”与“妙语”的讨论》,文中提出了“《论语》发刊以提倡幽默为目标”。 一、幽默和幽默教学法的定义 Freud(弗洛伊德)[1]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认为幽默就是人们用幽默的语言或行为表达潜意识的欲望,或应付紧张的情绪。社会心理学家Weisenfeld认为幽默是一种体验,或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或者是一种轻松的感觉[2]。美国心理学家Martin和Lefcourt认为幽默就是大笑和微笑,其外在的表现是个体在不同情景下展现出的使用微笑和大笑表情的频率、娱乐的素质[3]。 中国学者给教学幽默下的涵义相对较窄,并且具有褒义。王凯旋指出教学幽默就是以可笑的形式表现智慧和真理,巧妙地使用幽默的语言,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以谐趣的手段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4]。张宝臣提出教师幽默需要授课者运用机智、风趣、诙谐的语言或体态,以活跃课题气氛,愉快并且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5]。 国外关于教学幽默方法使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的教学方面。由于语言学习过程的特殊性,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方式,降低负面情绪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调控教学氛围;被广泛使用的方式是教学幽默。国内较多学者忽视了非语言幽默的探讨,比较多地探讨了语言幽默,对教学幽默的类型和形式的认识比较趋于单一。 Shade认为幽默包括欣赏、理解、识别、创造幽默和对幽默的反应五个维度,可以被识别的幽默包括语言、视觉、听觉和形象等。国内学者大多认同教学幽默可分为非言语幽默和言语幽默两种。褚丹荣[6]将教学幽默分为表情、语言、情节、板书和动作幽默。黄育云[7]使用了幽默教学的另一种分类方法:依照幽默的功能将其分为挑衅性幽默、调和性幽默、喜剧性幽默和控制性幽默。随着教学幽默研究的逐步深入,有必要对不同类型的幽默加以适当的区分。少数国内学者认为非言语的幽默就是体态幽默,但除了体态幽默外,非言语幽默还可以包括视觉方面的幽默(幽默的图片)、听觉方面的幽默(幽默的音乐)等[3]。 二、使用幽默教学法的益处 Berk教授的研究显示,一些反对教学幽默法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是严肃的事情,教师不是小丑或喜剧演员,否则会降低教师的尊严和身份[2]。多数研究表明幽默教学法的益处[2,3]。Berk及Devadoss的调查均显示幽默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到课率[2]。Lundberg和Miller的研究显示幽默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并提高成绩[3]。Faber和Madslesh提出,如果婉转地提出教师的要求和期望,用幽默的评价代替直接的批评,学生会更容易纠正自己的错误并接受教师的观点。学生们脸上会心的笑意,和非常享受的听课状态,是对教师所有努力最珍贵的回报,并为教师带来教学的乐趣。幽默教学法在保持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状态,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作用[1-3]。 国内多数学者和教师都赞同使用教学幽默。刘雁鹏将一位教师有没有幽默感看作是衡量其教师素质的标志[8]。胡兴松[9]认为教学幽默有着多种教学功能:消除教学疲劳、优化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深化知识理解、和谐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周新桥[10]认为教学幽默可有助于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提高教学批评的实效、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教学幽默在提高记忆力、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考试成绩等方面的作用尚缺乏研究。另一方面,对教学幽默的中性甚至是负性作用的认识不足,比如幽默用得太多、使用的时机不当、甚至于讽刺挖苦学生等[9]。 三、幽默教学法的常见方式 幽默教学法可分为四种,包括图画幽默、文本幽默、语言幽默和行为幽默。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幽默教学法方式可供选择,但都来自于教师对知识的长期积累、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对各元素的创造性加工。笑话是幽默教学法最常用的方式之一。第二种是使用杂志、报纸、电影、网络媒体上的流行话语。第三种是将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用幽默的方式概括。第四,在授课结束的时候用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五,自嘲式的评论是最安全和方便的课堂幽默方式。教师可以评论的对象包括自己最近的成果、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以前的教学案例等。但如果教师自嘲式的评论,或者肢体表现,或者其他言语内容,与教学主题无关,则不会被学生认为是教学幽默。 国内学者对如何提高教师的幽默素质有着较多的探索。胡兴松[9]认为可通过积累幽默素材、领会幽默时机、领会幽默实质、掌握幽默技巧、培养幽默品质等来培养教师的幽默细胞。平时注意收集幽默资料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孙改仙[11]对教师提高运用教学幽默的本领提出三点建议:(1)教学中注意运用一些修辞手法;(2)收集富有幽默感的妙语、笑话、格言、机智之言、警句、风趣的小故事等;(3)努力培养自己开朗、乐观的性格。这些意见体现了学者和教师们的思考、经验和总结,但没有通过实证方法证明教师幽默感的变化,同时对幽默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研究不多。 四、使用幽默教学法注意事项 通过分析上述关于幽默教学具体方式,可以看出幽默教学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注意保证课堂幽默的适度和适当,回避敏感的内容。首先只有回避幽默教学素材本身的负面影响,教师才能够通过使用幽默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出现冷嘲热讽的幽默语言。第三种应特别注意内容含有尖酸刻薄、消极负面的幽默素材。教师在使用幽默语言前最好在同事或家人面前检验后再使用,以避免在课堂上出现教师认为是教学幽默,但却暗含上述问题的素材。其次,注意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了幽默教学法之后,虽然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和到课率,但不一定能提高考试成绩。 国内也有学者重视运用教学幽默的时机。胡兴松[9]认为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或者心理疲劳时,及时应用教学幽默。李彩虹提出幽默不等于滑稽或幸灾乐祸,所以在使用教学幽默时注意和教材紧密结合,使学习内容深化;教学幽默所用的素材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幽默是为教学服务的,其使用不能过滥过多,过滥过多的幽默可能会淡化教学主题。强调和重视运用教学幽默的时机,有助于发挥教学幽默的正面作用。 综上所述,在课堂上适度的使用幽默教学法,能够给学和教双方都带来益处。但幽默教学法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深厚的教学与学术功底。国内对教学幽默的研究多关注于教学幽默的重要性和作用、什么是教学幽默、教学幽默技法这三个方面,对于教学幽默起作用的机制与理论模型,教学幽默与思维方式、性格、创造力等因素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专业团队毕业设计论文 随着一些生产领域中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建筑市场对工程一线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近几年的就业市场分析可以看出,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不仅要求高学历,而且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实际经验,要求引进的人才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在工作上能够尽快地独当一面.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要求,我们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学科,构建复合型毕业设计团队. 1土木工程传统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1.1课题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现有的毕业设计题目仅仅是对部分学科内容的综合应用,只是涉及工程的某一方面,没有培养学生对整个工程的全体把握.各个专业各自为阵、没有联系、缺乏学科间的交叉.例如,土木工程的学生只专注于结构设计,建筑专业学生则更为注重外形的美观,没有考虑力学的影响.工程管理的学生则更多地是选择软题目进行毕业设计的答辩,给排水专业的学生则在给定的图纸中添加上下水管道而不去考虑楼层的承重等问题,彼此之间没有信息的互通,难以达到毕业设计中模拟工程实训的要求[2]. 1.2抄袭现象严重 目前大多数院校由于应届毕业生人数较多,每位指导教师可能同时指导多位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所以在选题上会存在雷同的地方.而一些学生存在不求优秀但求通过的思想,因此在进行毕业设计时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抄袭现象. 1.3时间安排不合理由于毕业设计大多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面临找工作、实习、面试等问题,导致一些同学前期没有准备而在临近答辩前夕才匆匆完稿,答辩时仓促上阵,严重影响答辩质量. 2土木工程团队毕业设计的实践 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采用跨专业团队毕业设计的模式,尝试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改革,经过试行取得了一些成果并积累了部分经验,所培养的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也受到了一致好评. 2.1合理选题团队毕业设计的题目 除了要符合专业教学要求,涵盖本专业绝大部分的专业领域,具有很强综合性,还必须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同时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此外,还必须符合所有参与专业的专业要求,能够使团队成员分工明确[3].团队选题是以指导教师讨论决定课题的方向,再由学生团队自主确定课题题目,通过查阅各种文献、书籍及设计手册,搜集并整理资料,初步确定设计方案,并及时与老师交流,对方案进行完善,并形成最终方案. 2.2组织团队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环节 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名指导教师,因此在毕业设计团队中,也为每位成员配备有各自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形成团队,选择其中一人为总负责人,负责收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碰撞问题,协调指导教师团队集中对问题进行协商和解答.由于指导教师们的专长和知识结构各不相同,因此通过教师团队的指导,可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综合知识的优势,能更有效地指导团队毕业设计工作,同时也为学生树立了团队工作的榜样. 2.3学生团队项目制 以苏州御锦花园住宅楼的团队毕业设计为例,将之分为建筑、结构、基础、给排水、造价、施工组织等项目组成,各项目由一名同学担任责任人,以设计的各项任务和学生项目负责人建立工作任务分工表,明确哪项任务由哪位同学负责主办,并明确协办人员,由负责主办的同学统筹安排时间进度和工作进度,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到该任务的设计中.每个学生明确自己在团队设计中的位置,并积极主动介入,群策群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逐步学会了制定计划、讨论分工、协调工作内容和进度、定期举行小组会议、方案讨论与决策等团队工作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4严格控制时间节点 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但是同时也是学生找工作、考研、面试、培训等方面的黄金时间,这样就难免会出现时间上的冲突.而如何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基础上,如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确保项目的整体进度,是团队毕业设计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将团队毕业设计提前至第七学期的第八周,并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做到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及工作时间。 2.5团队答辩模式 由于学生团队是跨专业组成的,因此在毕业答辩环节,由团队各专业教授组成了专家答辩组,对团队毕业设计进行公开答辩.由一名学生负责团队毕业设计总的概述,然后按照计划进度表中各项目组成由各项目负责人进行设计陈述,在各项目陈述过程中专家答辩组对团队毕业设计进行提问.通过本次团队毕业设计各专业学生彼此学习、相互交流,为完成苏州御锦花园住宅楼设计项目,团队学生群策群力进行设计和计算,既加深了对本专业课程的掌握,同时也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了解交叉学科的相关内容,真正做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3结语 土木工程团队毕业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指导模式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团队成员毕业后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其团队毕业设计成果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苏州御锦花园住宅楼设计被评为2013年江苏省优秀团队毕业设计,同时也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锻炼的平台。 作者:秦蓁蓁 裴星洙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我国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 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如下。 1.学生方面情况复杂,进度不一。 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不同学生面临就业、考研复试等不同出路,甚至少部分学生要进行毕业前大补考。学生心里状态和压力不同,影响到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投入状态,进而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设计中前期,学生对毕业设计这样一个“大”的综合性的任务不知如何下手,不能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毕业设计选题顺利结合,遇到问题不会及时反映解决,存在“等”、“拖”“、靠”的依赖心理,也会影响设计进度。 2.指导教师自身缺乏工程设计实践经验和知识更新。 毕业设计要求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部分指导教师一直从事理论研究或课程教学工作,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甚至没有,对整个工程设计过程缺乏了解和认识,对新规范、新的计算方法、新的施工技术的更新缺少关注。这样在指导毕业设计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做到与时俱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 3.毕业设计过程监管不力。 通常,有些高校毕业设计管理制度不甚健全,或者制度健全但执行不到位,对学生日常不考勤或者考勤不严格,导致部分学生长期缺席,当然不能高质高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另外,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不重视对设计各阶段的进度检查,不了解学生的设计进度,也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前期比较松散,后期又加班追赶,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成果根本无法得到保证。 4.师生间缺乏沟通,不能及时发现设计问题。 设计过程中,很多学生不在设计室而去其他教室或宿舍,导致有问题不能及时询问解决。老师辅导时,因见不到学生而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疑问或错误,从而将问题遗留到最后进行大修改甚至无法修改,致使设计质量严重下降。 5.计算机辅助设计利用不合理,学生收益不多。 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利用专业软件PKPM对一榀框架进行计算并绘施工图,这一工作只需学生一个上午即可完成。但学生对计算结果不分析、不调整,对图纸的表达不思考、不判断,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对很多构造不明所以,似是而非,学生收获甚少。 二、具体解决方法 解决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关键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指导老师丰富工程经验、提高指导水平的问题;毕业设计过程中手算、手绘与电算、电绘的比例与配合问题;毕业设计过程中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与监管监控问题;毕业设计的考核评估问题。下面具体讨论。 1.提高指导教师素质、利用产学研用基地合作指导。 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建设部组织的相关职业资格考试,鼓励并组织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工程实践,与生产、设计单位合作,聘请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与校内指导老师合作,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并把关。学校可以建立产学研教学基地,除了服务于学生的实践实习外,还可用于指导教师的工程经验学习与提高,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工程设计部门、企业单位之间的协调工作,从而提高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水平。 2.坚持手算、手绘及软件计算、计算机出图并重。 为处理好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计算机技术的关系,采用手算、手绘及软件计算、计算机出图并重的手段。在结构计算中“手算”和“电算”必须兼顾。“手算”应该占主导地位,在“手算”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从而巩固理论知识,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在绘制施工图时,要坚持手工画图和计算机绘图相结合的原则。手工画图主要锻炼学生的绘图基本功、对构造要求的掌握以及对规范的学习和熟悉。计算机辅助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熟悉社会上常用的工程商业软件,做到就业时具备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动手解决能力。因此,在计算机辅助毕业设计过程中结构计算部分要求学生手算与电算并行,两者互为校核并完成对软件的深入了解。绘图主要由CAD软件完成,部分节点详图与构造采用手工制图,以加深学生的基本概念,熟悉结构细部构造,并能对计算成果和手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 3.针对学生不同水平分类指导方法。 对不同程度、不同进度的学生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对理解能力好、认真负责进度快的学生,要提前讲解设计内容和方法,要求其有探索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与毕业设计课题相联系的能力,培养其主动查阅有关设计资料的能力等综合专业素质,让其在毕业设计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对学困生形成一定的压力和激励作用,敦促他们加快进度,认真设计。指导老师要有意培养1~3个模范生以加快整个小组的设计进度、提高小组的设计质量。对学习成绩差、进度慢的学生,指导老师要付出更多耐心进行讲解,让其理解并最终掌握设计方法、步骤和过程,促其赶上整个设计进度。 4.考核制度严格,全面具体。 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应包括多个方面:考勤、设计进度、建筑设计部分、结构设计部分、计算书内容以及答辩情况等。应加强毕业设计的学生考勤和指导教师的考勤,加强设计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考核,对学生出勤率、设计进度、设计阶段成绩及最后答辩成绩等各个考核方面分别进行评分。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也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后续设计工作。 三、结语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课程特点,结合本专业最新的社会发展状况,针对有关毕业设计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及改革内容,以期培养出能快速适应工程需要的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以及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新时期工程人才。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较为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熟悉相关规范、规定,了解本专业商业软件的运用操作,达到对学生各类工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满足工程界、企业界对适应面广、通用性强的人才需求。 作者:宋国华 刘延生 单位: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郑州大学基建处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创新初探 1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与实施方案 (1)毕业设计模式改革内容。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对于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而言,主要从毕业设计选题、指导方式、毕业设计内容、毕业设计工程监控、考核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尝试,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2)实施方案。对校企联合培养下的毕业设计进行改革与实践,按照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结合教学改革模式,主要采取的具体方法如下:①毕业设计选题模式的改革。在毕业设计中,一个合适的课题是关键,很大程度上决定毕业设计的内容。合适的题目要能够覆盖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同时能够体现技术的先进性,要优化选题设计,讲究科学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选题来源于工程实践,实现真题真做;让企业参与毕业设计课题的制定;毕业设计题目要体现专业知识先进性;毕业设计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②改革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学校要把毕业设计工作与课程教学工作放在并重的位置,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并将它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广大师生认识到毕业设计管理是整个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A.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第一,要从规范管理入手,把过程质量监控作为毕业设计质量的保证,结合毕业设计内容,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二,要求学生记录毕业设计日志,明确毕业设计的目的与阶段目标,加强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为毕业设计质量提供保障;第三,在校内外老师联合指导下,加大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定期对毕业设计工作的进度及质量B.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建立毕业设计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毕业设计的日常组织和管理工作。校内外指导教师要加强沟通,及时获取学生毕业设计的相关信息,以便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C.建立教学过程管理的指标体系。对毕业设计的题目论证、任务书、进度、答辩等环节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定量分析毕业设计的质量。D.建立健全指导教师管理体系。确定承担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资格标准并严格执行,尤其要加强对校外指导教师的资格审查。明确教师的职责,确保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③改革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下,要充分利用企业的经费、场地和技术力量,完成企业需要的技术课题,同时应以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为主,校内教师指导为辅。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过程监控,校外指导教师则负责协调学生与工作现场、设计单位的关系,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工作。④改革考核制度,规范答辩程序。实施校企联合培养下毕业设计模式,要建立严格的毕业设计考核制度,规范答辩程序,具体做法有:第一,邀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参与答辩工作,这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评判更加公正,客观,也是对高校指导教师的一种激励,有利于推动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第二,量化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第三,对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 2改革效果 学校将该毕业设计改革方案应用于2013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对该届毕业生及其毕业设计调查显示,该改革方案取得了良好成效。首先,学生从态度上高度重视毕业设计。其次,校外指导教师可以将行业最前沿的信息带到毕业设计中,通过真题真做,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学生工作后的社会适应期。最后,毕业设计的质量具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3结语 在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中,经过反复研究与探索,通过毕业设计选题与管理制度的建立、指导模式与考核制度的改革等,学校建立了基于校企联合培养下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新模式,并在土木工程专业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顾文虎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小议土木工程毕业设计 1设计成果质量不高,照抄照搬现象严重 在当前道路的毕业设计中,路线设计、路基路面设计、土石方数量计算和挡土墙计算等内容均可通过软件实现,绝大部分学生对软件依赖程度过高,对计算环节的原理、参数选择和适用范围懵懵懂懂,而且学生设计时一般参照上届师兄的模板,依葫芦画瓢,造成设计成果的雷同和质量下降。设计指导和答辩过程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片面我校毕业设计辅导模式是由一名指导老师辅导多名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工作,但各个老师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不同,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涵盖面各有差别而且自身缺乏工程设计实践经历,单独指导毕业设计时某些方面往往不够全面,例如研究路基路面的老师在指导路线设计时会略显吃力,又如答辩时结构方向的老师对选线的内容可能稍显生疏,因此,一名指导老师单独负责制,容易造成指导环节的片面和设计过程局限。 2我校道路方向毕业设计的改进建议 2.1以就业为导向,实现选题多样化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实践能力,选题是关键。因此毕业设计选题在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前提下,实现多样化,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实际应用和社会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学科的发展性和应用性。我校可借鉴其它高校经验,根据学生不同就业发展取向,实现毕业设计选题多元化,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就业相结合,可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尽早进入角色,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1.1根据社会的需求确定毕业设计内容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形势下,毕业设计选题必须紧扣社会和工程实际的需要,有一定工程背景和实用性,将毕业设计的实践操练与学生今后工作业务有机结合。为此,高校教师在教学研究同时必须重视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资源的整合。 2.1.2毕业选题与教师科研一体化对于已经考取研究生或是对科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教师的课题从事研究工作,完成研究型毕业设计,挖掘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潜能[2]。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式的毕业设计,有助于增进老师与学生间互动,加强教师的责任心,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1.3系企联合的毕业设计课题通过学校或院系与企业建立校企培养的教学模式,对于已经找到工作或是正在企业实习的学生,鼓励他们直接参与企业课题,或根据今后承担的工作内容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企业指导教师工程经验和专业素养是保证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2加强毕业设计管理,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 2.2.1做好前期毕业设计动员在第七学期提前下发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让学生先熟悉课题内容,先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开展资料文献查阅工作。邀请设计院高工和学院教授开设辅助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的系列讲座,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不同阶段对自己任务有宏观的认识了解。 2.2.2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增加中期答辩制订严格而详细的进度计划表,不定时抽查和定期检查,落实毕业设计进度情况,严把毕业设计每个阶段的质量,把问题解决在平时。加强中期检查,不流于形式,增加中期答辩,作为最终成绩一部分。对成绩末位学生采取二次答辩,答辩过程坚持标准化,专业化,防止蒙混过关,老师心慈手软现象。相对严格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提高成果质量。 2.2.3选线方案施行向导师汇报制度,严防抄袭雷同我校规定毕业设计实行每人一题,但常规型道路工程的毕业设计地形图一般难以逐年更新,学生在设计时一般会照抄上届学生的模板,为了杜绝抄袭现象,在选线阶段,对每个学生的路线方案应先向指导老师汇报,再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自我陈述和一问一答的方式尽量杜绝方案雷同,防止照抄照搬。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倡导指导模式多元化 2.3.1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工程实践水平刚走出校园的青年教师,无论是教学经验或是工程实践水平都会略显青涩,即使是在高校工作若干年的中年教师,因其主要工作是教学与科研,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经验与企业从事设计和施工的技术骨干也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指导实际工程性的设计课题上还是缺少经验的。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和系里应该提供渠道,鼓励中青年教师利用假期时间深入企业学习,努力提高自己专业水平和工程经验;或是学校创造条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资深高级工程师联合指导毕业,从中汲取更多的工程经验。 2.3.2倡导指导模式多元化,实现多名老师联合指导一名老师指导多个学生毕业设计,虽然权责明确,但鉴于各老师专业领域不同,指导过程难免存在知识结构片面单一现象。实行多名教师联合指导,不同专业方向的老师包括校企合作的工程技术骨干形成小组模式,对毕业设计不同阶段根据自己专业特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辅导,不仅可以克服单个教师知识结构局限性的制约,也可以充分发挥各自学术专业,学生接受的信息量也不断扩大,可以获得更好的指导效果。 3结语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操能力一个综合教学过程,也是检查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结合我校是地方办学的应用型本科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对毕业生的需求,充分了解青年教师知识结构和学生就业形势,对我校土木工程道路方向毕业设计的改进做出一系列探讨,希望有助于推动毕业设计中不足环节的改革,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培养出合格的工程建设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潘美萍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创新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专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土木工程专业主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要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作为当今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随着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高等教育要想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土木工程专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更加追求完善的工程建筑,这对大学高等教育中的土木工程专业来说,就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要求。土木工程专业不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是一项对学生要求很高的应用型专业。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作为一个活跃的群体,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都担负在他们肩上,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在进行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时,可以结合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学校方面办学理念落后,缺少创新意识。当前很多高等院校由于受到传统、陈旧、封闭式的办学理念影响,导致培养创新人才目标不够明确。第二,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发展,导致教育、教学资金资源短缺现象极为严重,因此培养出的学生人文素养普遍不高,最终导致创新意识不够完善,创新能力低下。第三,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课程设置来说,由于受到传统办学理念和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材内容陈旧,教学中的部分内容在多门学科中重复体现,反而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再加上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不够创新,很多教师都在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或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因此,也会影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师资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很多教师都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是刚从其他学校调过来的教师。这些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具备专业的文化知识素养,但缺少实际的教学经验。例如,在教学中,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项应用和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工作,学生对于所学知识除了牢牢的掌握之外,还要通过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但是教师缺少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有效训练,因此,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质量,教师在毕业设计中要抓住每个教学环节,例如方案设计、结构计算等。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做好有效调控,同时对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要准备好解决措施。第二,指导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很多教师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对学生一直采用牵着鼻子走的毕业设计指引教学方式,缺少现代指引教学方式的运用。教师只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指引方式,才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之中的各环节充满激情、激发兴趣,指导教师良好的指导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还能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指导模式落后,也会导致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和观念落后,很多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很难抽出一些时间来钻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再加上教学中的一些琐事居多,因此,没有时间钻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1.3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指导教师采用的教学指引模式不够理想与完善,进而导致学生施工基本技能训练能力低下。即使有多数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是缺少实际的动手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学生对一些具体细致的工作不能及时进入角色。与此同时,很多学生自身还有很多问题,例如,有些学生在实习期间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少,前期不够努力,到最后甚至抄袭,导致缺少所需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在毕业设计内容中,个别地方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有一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比较分散,多以点状形态记忆,缺乏对工程问题的整体性认识。 2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途径 2.1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感高校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对创新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在这方面,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并带动学生把毕业设计融入到科研项目中。毕业设计不像课堂教学,它可以巧妙地加入个人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思路灵活,思维开阔,不断创新,才能带动学生有更开阔的思路。 2.2培养学生时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在具体制定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在知识结构上,要注重拓宽知识面;在专业技能上,注意多种技能结合,提高人才适应性;在能力方面,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结合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结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宽厚,综合素质较高,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敬业精神较强,具备土木工程设计、研究、施工、教育、工程管理、投资开发等基本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3结语 随着高校教学规模的扩大与发展,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土木工程专业已经得到了社会很多企业和人士的关注,因此,在毕业设计这个环节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回顾当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放眼未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响应新课改的需求并符合社会发展形势。由衷地希望在今后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教师和学生能够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更多的人士参与进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作者:刘雅琦 唐晓春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 1缺乏完善的答辩评审制度 完善的答辩评审制度是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保障。然而有些高校流于形式,没有可供参考的评审制度,对设计成果把关不严,放任设计成果中存在的问题。甚至有个别高校存在指导老师个人对本组结果进行答辩评审的现象。在答辩评审中往往注重理论知识、规范规程的考察而忽视设计图纸的规范化、设计成果的可行性等工程实际考察。不能在实际工程中实施的设计对毕业生理论联系实际、工程素养的形成起不到培养意义,严重影响毕业生的培养质量。综上所述,目前高校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从选题、指导、答辩评审都脱离了工程实际,导致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不高,达不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因此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改革是当前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改革措施 2.1科学选题科学的选题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在选题的过程中应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兴趣初步确定选题方向(如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概预算等方向)。指导老师提供实际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作为备选设计题目。废除当前指导老师指定学生的制度,由指导老师向所有毕业生提供备选设计题目,实行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选定指导老师和设计题目后根据自己的工程认识程度和兴趣与老师共同协商确定最终设计题目。毕业设计题目要包含最新的设计方法、理念或技术方法,提高毕业设计的创新性;增加毕业设计中复杂问题的处理,保证设计的深度。受毕业设计时间所限,为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要合理安排好设计工作量。 2.2完善师资结构由于很多博士生、研究生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当前的师资队伍与实践教学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解决指导老师自身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1)形成由2个~3个年轻教师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的指导教师组,既能保证指导教师具备一定的工程经验又能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2)聘请施工单位、设计院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一线工程师指导毕业设计,这还能解决逐年扩招下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 2.3强化管理过程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的具体指导过程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很多指导老师由于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而疏于管理。指导老师在设计开始前制定一个毕业设计进度计划表,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进度计划表完成工作量。在每一个阶段开始之前以授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一次集中辅导,每周进行2次~3次答疑帮学生解答设计中碰到的复杂问题。在进度计划表的每一个时间节点检查每一个学生的设计进度和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学生及时完成任务和改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还要严格考核制度,要求学生执行每天定点签到制度,防止学生脱离指导老师的管理。 2.4完善毕业答辩体系答辩是对毕业设计质量和学生综合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考核。完善的答辩体系能为答辩委员会老师提供答辩标准,严格把关毕业设计的质量。完善的答辩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构建:1)成立由不同专长的教师、工程师共同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且指导老师不能对本组学生答辩;2)明确答辩过程中要考察的内容,包括开题报告、计算书、图纸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3)确定计算书、图纸中具体考察点;4)确定各考察内容的权重,如开题报告、计算书、图纸、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占10%,30%,30%,30%;5)明确计算书的格式、图纸的规范化的权重;6)制定毕业设计创新性加分策略,鼓励学生创新。 3结语 本研究从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教师的结构、指导过程管理、答辩体系几方面开展。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毕业设计的改革还能促进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通过以老带新、教师与工程相结合可有效的利用社会资源、克服毕业设计脱离工程实际的问题,还能帮助缺乏工程经验的青年教师成长、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 作者:宋百姓 周立峰 单位:南华大学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1.基本的识图能力。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管从事哪个方向,首先都要求有一定的读图能力,而目前毕业设计对学生这方面的要求相对比较低,而且不太规范,有待于加强。 2.相关软件的应用能力。在实际的工作中,各种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少用到手算,对软件的认识及掌握能力也是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考核方面之一。而我们毕业设计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手算完成设计的基础上,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与实际脱节。 3.对规范的熟悉程度。在实际工作中,国家及地方规范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应熟悉规范,并详细了解规范的具体应用情况,而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很少主动去查阅相关规范。 4.具有一定开阔的视野。土木工程专业近几年发展越来越快,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及施工方法等层出不穷,学生应及时对专业发展新动态进行了解并学习,而不能只停留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上。 二、面向实际工作的毕业设计的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实际工作对毕业生的要求,本文在传统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建议做出以下几点改变: 1.毕业设计选题多样化。毕业设计选题不能过于单一,而要面向工程实际情况,形成学术研究、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及现场管理等涵盖土木工程专业各个过程的选题,同时为避免学生与专业的实际发展脱节,选题内容在传统毕业设计基础上可以再涉及一些专业发展的新课题,要求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毕业后从事岗位的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从而提高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适应能力。 2.加强计算机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随着土木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CAD、天正等绘图软件、结构设计软件、施工技术与管理的相关软件已经普及,毕业设计中应尽可能增加电算的应用,大幅度提高设计的效率及精确性。 3.建立新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以实际工程设计及施工的工作流程和成果要求为依据,形成一套适用于毕业设计的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及要求,对毕业设计工作加以规范化,尤其是针对毕业设计的计算书和图纸,尽可能与工程实际贴近,并重新对设计成果建立考核与评价体系,对考核指标和方法重新进行细化与量化。 4.指导教师需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对毕业设计进行改革,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加严格的要求,而且作为指导教师,更应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积极深入到企业中参与实际的工程设计和施工,积累相关实践知识,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积极思考实际工程的需求,理论联系实际,更多的从实践的角度去指导学生,从而更好的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了传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当前工程的实际要求,对毕业设计改革提出几点建议,可以减少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的偏差,并着重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董芳菲 单位:陕西西京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一、优化选题设计,实现科学选题 (一)选题多元化与自主化 毕业设计选题可多元化,如建筑结构设计、基坑设计、施工组织与概预算及论文等类型。尽量选择与学生将从事工作相关的题目,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题,一方面使学生尽快熟悉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增加设计的目的性,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热情。需注意的是,毕业设计选题多元化、自主化不等于简单的岗前培训,应避免急功近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选题应具有一定的“全局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如何做,也要掌握相关的结构基本概念。近几年结构设计类课题选择框架结构还是剪力墙结构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论,实践证明,选做框架结构更能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二)选题团队化与合作化 一项工程需要多专业分工合作或需要多方的比较优化,如一栋建筑的完成需要建筑、结构、暖通动力等专业人员的参与。采用团队化课题,可让相关专业学生都参与,模拟一个真实的工程环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组织沟通能力。针对此类选题,应注意制定科学灵活的考核方式。 (三)教研结合,相得益彰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多数专业都需要教学和科研“双肩挑”。科研项目一般都反映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好奇心、创造性和工作热情。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教研结合将更好地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践环境,有利于学生职业目标的设定和实现。同时,结合科研选题还可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生少、科研人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可以让专业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学院近几年针对结合科研项目的毕业设计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反响热烈。 二、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结构概念 对结构设计类题目,手算设计效率不高,且目前设计单位均采用PKPM、ETABS或盈建科等专业软件进行设计出图。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大多面临到工作单位实习而毕业设计时间不足等问题。鉴于此,笔者建议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可在手算为主、电算验证的传统模式基础上,适当提高电算比例,并注重结构概念的培养。如对框架结构毕业设计,其中单榀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和水平作用下的内力分析可直接借助SAP2000等软件完成,相比“分层法”和“D值法”可节省不少时间,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工程实训的同时,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可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计算中抽身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巩固和提升结构概念设计能力。近几年的毕业设计教学实践证明,该种方式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需注意的是,电算比例的提高应以不影响结构概念掌握为原则,且利用专业软件进行辅助设计的前提是对其计算原理、过程及参数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其结果进行可靠的评判。近几年,在答辩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完全依赖PKPM等软件电算完成毕业设计,而对相关参数意义和设置一知半解,远未达到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 三、建立创新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毕业设计创新机制的建立,符合“卓越计划”创新教育相关精神,可从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学生优化分组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一)导师小组联合指导模式 一个教师带几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师生之间能充分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由于每位教师专业技能、指导方式的差别,难以保障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由青年教师与富有教学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联合指导小组,既保证了每位学生得到全方位、高水平的专业训练,还可弥补部分教师工程经验不足的问题,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二)双导师合作指导模式 聘请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与校内指导教师合作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不仅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提高校内指导教师的实践水平。目前,学院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比例占总数的近60%,毕业设计质量明显改善。 (三)优化学生分组 通过网络双向选择的选题管理形式,虽可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要求,但在师生沟通不充分的情况下,易出现优良学生相对集中情况,不利于整个院系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院系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通过合理分组,保证在同一导师或同一组下存在多层次水平的学生,有助于毕业设计整体质量的提升。 (四)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借助社会力量办学,是开拓毕业设计实践性教学和综合素质与工程能力培养的有利途径。通过“产学研”渠道,与热心支持学校教学的设计、施工和企事业单位建立机制灵活、优势互补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有效地解决毕业设计选题和指导与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对提高和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大有裨益。目前,学院已与上海华东发展城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指导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基地。 四、加强实践训练,提高教师素质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就业于施工单位,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侧重于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除应有较深的专业理论功底之外,还应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工程阅历。学院近几年通过以下措施,进一步提升了指导教师的工程素质。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建设部组织的执业资格考试。目前,土木工程系60%以上的教师具有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建造师及注册监理师等专业执业资质。 (2)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工程实践,并把工程实践的成果纳入教师考核体系。目前,教师参加横向项目的比例达到100%。 (3)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并纳入教师职称评定要求。土木工程系每年派出1~2名教师去大型设计单位挂职实践,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五、强化监控管理,科学灵活考核 毕业设计整个过程包括确定指导教师、选题、查阅和收集资料、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评阅答辩及归档等各个环节。自2011年学院通过毕业设计系统实行网络统一管理,严格控制各阶段的时间节点,并成立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对各环节进行阶段性检查,实施严格质量控制,如每周师生需有1~2次的见面交流机会,且相关记录需及时上传毕业设计系统。从论文质量、平时表现、创新能力、答辩成绩等多方面对毕业设计进行全面考核。根据不同类型选题及团队课题,制定科学灵活的考核标准。若毕业设计中出现抄袭他人成果、编造数据等现象则从严处理。近几年,学院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毕业设计的答辩工作,请专家从实际工程的角度检验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质量逐年提高。 六、提升安全理念,促进安全土木 近年来,土木工程领域安全事故频发。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建学院针对建筑业安全技术人员缺乏的现状,充分利用土木工程与安全工程交叉学科的优势,以培养“能分析、会检测、懂施工、知处置的从事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安全技术人才”为专业特色。毕业设计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教师时刻结合毕业设计内容给学生灌输“安全土木”理念,使其日后成为土木工程领域中合格的安全技术人才。 七、结语 基于“卓越计划”工程教育的相关精神,在客观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文章从选题设计优化、教学内容优化、创新机制建立、教师素质提升、管理考核制度、安全土木理念等方面对毕业设计教学进行诸多探索和研究。通过近几年改革和实践,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案还有待进一步的系统研究和完善。(本文来自于《高等建筑教育》杂志。《高等建筑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王国林丁文胜赵海东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研讨 一、传统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系统性。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明确解释其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干课程主要以结构的设计理论与施工为主,因此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应主要加强结构设计的训练与实践。但是,从往年参加毕业设计学生所选择的课题来看,名目虽多,真正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生人数不到20%,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占了大部分(55%以上)。因此,笔者认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应慎重考虑,内容应结合四年所学的知识以结构的设计与实践为主,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特色增加一些其它方向的题目(如岩土方向增加煤矿相关的设计,建工方向增加施工管理,交通方向增加交通规划与管理等),重点突出,方向明确。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将来工作的走向。 第二,缺乏现实性。毕业设计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毕业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模拟现实的过程。尽管我们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数情况下提供的是一些假想的条件,但这些条件也是仿照真实的设计提出来的,因此毕业设计中应把这些假想的条件当作一种真实的情况对待。但是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脱离实际、凭空想象的成分占了大部,现实的东西少了。对国家颁布的相关规范、图集知之甚少,没有仔细阅读。因此设计出来的图纸有许多地方明显与国家现行的规范不符。对现实工程中的设计和施工过程缺乏整体认识,使得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有效的结合实际,不少东西凭空想象,和实际情况严重脱钩。这也使得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实习的管理和监控。 第三,缺乏能动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力不足,过分依赖专业教师的指导,不对毕业设计课题所要做的工作进行深入剖析。一方面说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第四,缺乏重视。毕业设计一般都是在大学最后阶段完成,一方面学生对于这最后阶段的实践课程有些放松,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或其它事情,这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严重降低,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学习积极性下降。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一边忙于应付毕业设计,一边忙于找工作或忙于考研,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毕业设计就是走走过场,对毕业设计认识不够导致严重不重视。加上有的学校和老师监管力度不够,对学生听之任之,导致学生自由散漫,毕业设计当然就不能到达应有的基本要求。 第五,缺乏绩效性。在往年毕业设计中,学生时有抄袭的现象。由于有的学生平时就不好好学习,在毕业设计阶段根本就不能把已学知识综合联系在一起,也就不能独自完成毕业设计,所以有时候他们就抄袭别的同学的资料,稍作修改就为己用。有的学生甚至就拿着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直接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使用,使得这样的毕业设计一点理论知识体系都没有,根本无法达到毕业设计要求。 二、大学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构建 第一,构建新型的实习管理模式。实习是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阶段,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现实工程中的一些施工过程、施工工艺,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现实工程当中去。这就使得我们需要增加实习时间。同时,需要加强监管,只有在加强监管过程中才能使老师认真负责起来,才能使学生能真正在实习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不是把实习当作形式,甚至当作旅游。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改革计划,增加实习,加强实习监管。在以往的教学计划中,最后一学期虽然没有上课课程,但还有为期3-5周的专业课程设计,加上3-5周毕业实习,这样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大概只有5-6周时间。在这样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本身就不太现实。所以我们从2012级教学计划开始,决定最后一学期全部安排为毕业设计时间,这样时间就能得到保障。 第二,科学的选题管理模式。毕业设计题目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选定题目也就选定了毕业设计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故选题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在以往毕业设计题目方面,一般是专业教师随便拟定一些题目,这些题目并不都是实际工程题目,甚至有可能和实际工程完全脱钩。实际上,在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上,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学生自己根据以后工作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自己选题,另一种是指导教师根据已有工程或项目为学生选题。不管是那一种选题方式,所选题目都应该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密切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或实验室建设,做到真题真做。同时应注意专业知识和设计内容的应用和结合,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注意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力所能及地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同时,系或教研室应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的选题、审题进行集体论证,要求选题恰当、内容适中、结构合理。实践证明,所有学生从接触任务开始就目的明确、兴趣浓厚、主动积极,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 第三,完善的题型库管理模式。为了真正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题型库选题模式,题型库可以采用模拟题型与实际题型相结合的方式。在每年的毕业设计中,可以选择结合实际工程或项目的题目,也可以从实际工程或项目中简化或抽象出来的一些模拟题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实验研究类型的题目,如结构设计优化、编制具体工程的施工实施方案、项目经济性分析等。让学生“真枪实弹”地参加实际工程方案的设计,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大大地提高他们的热情。 第四,有效的创新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鼓励学生了解当前实际工程技术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结合生产寻求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自己拟定的毕业设计课题,在评定时应当给予适当的成绩奖励,以激发学生的自觉学习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专业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应避免全程式指导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当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对毕业设计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是提高设计质量的保证。学校教学和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系部)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实施措施和监督制度,加强过程化管理和监督,抓好毕业设计的每个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成立由相应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和督导组,深入到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中进行督促指导,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与有关部门负责人或相关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做到及时处理。二级学院或系(教研室)对指导教师的聘任、毕业设计的选题审题、毕业设计的全程管理、毕业论文评阅、毕业答辩、毕业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时间安排、质量标准、分工负责等均应有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为了保证教师指导质量和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应实施每日考勤制度,指导教师考勤学生,院系(教研室)随机考勤指导教师和学生。为了确保进度和质量,实行每周汇报制度,学生每周须向指导教师汇报本周成果和下周计划。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当组织三次检查,从选题———过程———成果进行三维一体的质量控制体系。 三、结语 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也是大学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毕业设计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初步熟悉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实际工程诸多环节的重要阶段,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基本上都要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毕业设计是对大学阶段理论学习的全面总结,是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它的实践性、综合性以及重要性是其它教学环节所不可代替的。 作者:陈昌禄罗爱忠方娟单位:毕节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探究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管理模式 一、传统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系统性。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明确解释其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干课程主要以结构的设计理论与施工为主,因此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应主要加强结构设计的训练与实践。但是,从往年参加毕业设计学生所选择的课题来看,名目虽多,真正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生人数不到20%,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占了大部分(55%以上)。因此,笔者认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应慎重考虑,内容应结合四年所学的知识以结构的设计与实践为主,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特色增加一些其它方向的题目(如岩土方向增加煤矿相关的设计,建工方向增加施工管理,交通方向增加交通规划与管理等),重点突出,方向明确。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将来工作的走向。 第二,缺乏现实性。毕业设计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毕业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模拟现实的过程。尽管我们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数情况下提供的是一些假想的条件,但这些条件也是仿照真实的设计提出来的,因此毕业设计中应把这些假想的条件当作一种真实的情况对待。但是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脱离实际、凭空想象的成分占了大部,现实的东西少了。对国家颁布的相关规范、图集知之甚少,没有仔细阅读。因此设计出来的图纸有许多地方明显与国家现行的规范不符。对现实工程中的设计和施工过程缺乏整体认识,使得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有效的结合实际,不少东西凭空想象,和实际情况严重脱钩。这也使得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实习的管理和监控。 第三,缺乏能动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力不足,过分依赖专业教师的指导,不对毕业设计课题所要做的工作进行深入剖析。一方面说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第四,缺乏重视。毕业设计一般都是在大学最后阶段完成,一方面学生对于这最后阶段的实践课程有些放松,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或其它事情,这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严重降低,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学习积极性下降。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一边忙于应付毕业设计,一边忙于找工作或忙于考研,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毕业设计就是走走过场,对毕业设计认识不够导致严重不重视。加上有的学校和老师监管力度不够,对学生听之任之,导致学生自由散漫,毕业设计当然就不能到达应有的基本要求。第五,缺乏绩效性。在往年毕业设计中,学生时有抄袭的现象。由于有的学生平时就不好好学习,在毕业设计阶段根本就不能把已学知识综合联系在一起,也就不能独自完成毕业设计,所以有时候他们就抄袭别的同学的资料,稍作修改就为己用。有的学生甚至就拿着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直接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使用,使得这样的毕业设计一点理论知识体系都没有,根本无法达到毕业设计要求。 二、大学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构建 第一,构建新型的实习管理模式。实习是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阶段,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现实工程中的一些施工过程、施工工艺,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现实工程当中去。这就使得我们需要增加实习时间。同时,需要加强监管,只有在加强监管过程中才能使老师认真负责起来,才能使学生能真正在实习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不是把实习当作形式,甚至当作旅游。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改革计划,增加实习,加强实习监管。在以往的教学计划中,最后一学期虽然没有上课课程,但还有为期3-5周的专业课程设计,加上3-5周毕业实习,这样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大概只有5-6周时间。在这样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本身就不太现实。所以我们从2012级教学计划开始,决定最后一学期全部安排为毕业设计时间,这样时间就能得到保障。 第二,科学的选题管理模式。毕业设计题目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选定题目也就选定了毕业设计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故选题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在以往毕业设计题目方面,一般是专业教师随便拟定一些题目,这些题目并不都是实际工程题目,甚至有可能和实际工程完全脱钩。实际上,在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上,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学生自己根据以后工作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自己选题,另一种是指导教师根据已有工程或项目为学生选题。不管是那一种选题方式,所选题目都应该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密切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或实验室建设,做到真题真做。同时应注意专业知识和设计内容的应用和结合,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注意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力所能及地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同时,系或教研室应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的选题、审题进行集体论证,要求选题恰当、内容适中、结构合理。实践证明,所有学生从接触任务开始就目的明确、兴趣浓厚、主动积极,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 第三,完善的题型库管理模式。为了真正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题型库选题模式,题型库可以采用模拟题型与实际题型相结合的方式。在每年的毕业设计中,可以选择结合实际工程或项目的题目,也可以从实际工程或项目中简化或抽象出来的一些模拟题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实验研究类型的题目,如结构设计优化、编制具体工程的施工实施方案、项目经济性分析等。让学生“真枪实弹”地参加实际工程方案的设计,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大大地提高他们的热情。 第四,有效的创新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鼓励学生了解当前实际工程技术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结合生产寻求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自己拟定的毕业设计课题,在评定时应当给予适当的成绩奖励,以激发学生的自觉学习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专业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应避免全程式指导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当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对毕业设计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是提高设计质量的保证。学校教学和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系部)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实施措施和监督制度,加强过程化管理和监督,抓好毕业设计的每个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成立由相应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和督导组,深入到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中进行督促指导,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与有关部门负责人或相关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做到及时处理。二级学院或系(教研室)对指导教师的聘任、毕业设计的选题审题、毕业设计的全程管理、毕业论文评阅、毕业答辩、毕业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时间安排、质量标准、分工负责等均应有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为了保证教师指导质量和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应实施每日考勤制度,指导教师考勤学生,院系(教研室)随机考勤指导教师和学生。为了确保进度和质量,实行每周汇报制度,学生每周须向指导教师汇报本周成果和下周计划。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当组织三次检查,从选题———过程———成果进行三维一体的质量控制体系。 三、结语 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也是大学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毕业设计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初步熟悉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实际工程诸多环节的重要阶段,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基本上都要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毕业设计是对大学阶段理论学习的全面总结,是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它的实践性、综合性以及重要性是其它教学环节所不可代替的。 作者:陈昌禄罗爱忠方娟单位:毕节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工程性缺失和实践教学薄弱是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毕业设计可以说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主要的能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同时,毕业设计的完成,是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系统梳理、充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必不可缺的环节,也决定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土木工程;毕业设计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拟用10年(2010-2020)时间培养百余万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卓越计划”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它定位了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综合人才,以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强、工程性质明显,在当前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中,高校一般都会安排很长一段时间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总结阶段,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这个阶段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也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手段。 一现阶段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对毕业设计的认识、毕业设计安排、选题和指导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其一,部分高校、学生缺乏对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性,由于毕业设计和学生找工作或考研复试时间相冲突,所以大都对毕业设计流于应付的态度,指导教师对此也是听之任之,忽略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监管。其二,毕业设计选题过于单一化,常常是多人一题,并且,设计选题往往还与工程实践脱节。其三,部分指导老师缺乏土木工程设计和组织管理的实践经验,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指导仅凭个人理解,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难免片面甚至脱离实际工程设计要求。 二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目标及关键问题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目标是把本科生培养成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人才。这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把毕业设计从原有的制式的、程序化的教学环节,变成作为一种培养手段融入日常教学中,同时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水平并制定和执行工程教师的职务聘任、考核等相关制度。 三本科毕业设计改革内容及措施 (一)完善设计类课程体系 全面梳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设计类课程,涉及到的课程有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原理、房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建筑工程施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以及土木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在相应课程结束后安排的课程设计有:多、高层住宅设计、现浇混凝土楼盖设计、单层工业厂房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进一步细化各个课程设计的任务和目标,并结合当前土木工程学科发展以及工程应用对工程师素质与技能的要求,对各类课程设计实践课程重新制定教学大纲。 (二)毕业设计的总体安排 在毕业设计的总体安排上,改变以往的整体化--全部学生都在第八学期进行毕业设计。从土木工程专业2013级学生开始,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对学习优异的学生,在大三开始布置毕业设计任务。这些学习程度优异的学生经过两年基础课的学习,这个时候布置毕业设计任务,有利于他们对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做到有的放矢,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他们对相对学习差的学生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搭建实践平台,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不断扩大校外实习基地规模,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工程实践教学环境。学校在加强现有基地建设的基础之上,根据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我校的优势资源,与施工单位,工程设计院等优秀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模式,采用双导师制度,对于每个用人单位,乃至每个工程项目,都配备经验丰富的导师、辅助教师以及现场技术指导员。建立健全学生企业学习期间的医疗保险等保障措施。同时,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以保证本科基础实验教学,同时建设校内实践教学示范区,以完成学生对实际工程的实践操作和训练,而且对复杂工程,学校已建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发各种虚拟仿真项目,再现生产过程。 (四)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题目根据专业方向设置,按照毕业设计大纲要求并尽量结合实际工程进行选题,实际设计题目可以来源于学生的工程实践,也可以从设计单位实际项目中选题,由指导老师把握题目的难易度以及设计工作量,并由指导老师编写详尽的毕业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尽量一人一题,不同年份题目做到无重复。同时,本着自愿原则,选择少数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撰写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确定的选题,经学院审查后,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公布的选题,选择指导教师。最终根据双向选择的方法,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 (五)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水平 指导学生毕业设计,需要指导老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一方面,结合学校工科教师评聘和考核制度改革,在教师聘任、考核、评价制度方面向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倾斜,并建立专职教师到企业工作或轮训制度、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到跨国公司研修制度,以使学院教师不断更新工程知识、掌握新的实践技能、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从业人员参与制定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聘请有工程背景的优秀人才做本专业兼职教师,以作为“卓越计划”培养人才的师资补充。 (六)实行每位学生毕业设计公开答辩制度 本科毕业设计公开答辩的做法类似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答辩评委小组由5位系内中级以上职称的老师,以及1位校外专家组成。并采取回避制度,答辩评委的学生不得参加本组答辩。每位学生答辩时间15分钟,其中设计成果汇报10分钟,回答评委问题5分钟。6位评委各自独立评分,小组的平均分作为学生的考核成绩。四结论在当前“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及“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土木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优秀的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仅靠课堂理论教学还远远不够,它需要各个高校紧紧把握“卓越计划”的主旨和要义,改善本科学生的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为抓手,为行业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作者:贺东青 岳建伟 单位:河南大学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摘要:在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方案指导下,各类院校均制定了本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下均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文章结合延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土木背景下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进行了综合论述及探讨。 关键词:土木工程;大土木;宽口径;毕业设计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是学生从学校理论阶段向社会实践之间转换的最佳嵌入模式,是进入工程实际当中的无论是设计、施工、管理或科研的最好开始。同时也是毕业生自己独立进行工作的最佳开始阶段。在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土木工程专业对于地方高校来讲必然是向应用型、实践型转变。但土木工程涵盖范围较广,涉及知识面较宽,针对性较强,故原有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大土木教学要求,故为适应大土木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毕业设计故必须同时做出相应改革。本文主要毕业设计所做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地方高结合延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校应对新形势下的大土木教学改革的工作方法。 1大土木背景下的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 自1998年各大高校扩招以来,对于地域处于不利条件下的地方性高校,因多方面因素生源质量不断下降,但教育部又提出“强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专业办学思路,故延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根据陕北地方经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北京要求,结合学生就业需求和服务地方的需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分方向进行培养false。强基础是实现宽口径的基本前提,一名工科专业学生,首先应学好工程基础课程,而后才可能应用这些基本知识与理论,在服务地方和个人兴趣的领域发展自己的装也知识和技能,所以,“强基础,宽口径”是大土木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共同要求,针对人才培养个性化要求,各院校均推出了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因此在制定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遵循“用得上,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的原则,从重视实施传授到重视能力培养的转变,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组织土木工程专业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对于毕业设计的积极探索。 2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毕业设计的题目决定了内容,故科学选题是关键。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应该尽可能以实际工程为目标进行毕业设计。在满足基本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下,尽可能结合工程实际的项目选题,以促进学生应用新技术、新知识,促进学生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题目应有深度和广度能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结合应用所学知识。毕业设计课程建设标准应具备以下一些要素:(1)全新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不是学习内容简单的堆砌,而是对于毕业设计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不只简单讲授大纲,还应指导学生自学纲要。教学大纲除对基本内容提出要求外,还应根据学科发展不断更新,阐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联系,充分体现课内、课外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2)全新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清思路、突出重点。恰当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关系。(3)适宜教材。必须建立一批教学辅助材料。编写一些参考书、实验指导书等等,以培养学生掌握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 3毕业设计应注意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 BIM是BUILDINGIMFORMATIONMODELING,是一个概念,一般翻译为建筑信息模型。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有含有信息的建筑三维模型。能用来建模,编辑,管理等等这种模型的软件,都可以叫BIM软件。常见的有AU公司的REVIT软件。BIM软件的特性:BIM当然需要软件才能实现,所涉及到的软件可以分成很多类,从规划开始直到建筑物生命结束,可以分成很多的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至少一种专业软件,如BIM建模软件,BIM机电分析软件,BIM综合碰撞检查软件,BIM造价分析软件,日照分析软件,结构分析软件,MEP等等。目前,有Auto-CAD、、Sap2000、斯维尔、PKPM、天正等国际和国内建筑设计软件系统。对于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来讲,利用BIM为学生讲授毕业设计的一部分内容即结构设计软件,使学生利用毕业设计的实际工作特点开展BIM验证性试验,强化学生对于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理解,将电算结果与手算结果进行对比,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可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在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下,各种计算软件层出不群下(如PKPM、盈建科、广厦、理正、ANSYS、AUTOCAD、迈达斯)学生应能够通过掌握现代辅助工具,更好的服务于将来的工作,为将来毕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该强调以手算为主,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验证性设计。然而通过引入BIM中的建筑结构软件,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毕业设计成果转换为计算机辅助计算,使学生可以把自己手算的计算结果和图纸与软件计算和绘制的图纸作对比,这样指导老师、毕业生通过对比计算结果即可知道自己手算结果正确与否,是否在工程设计允许误差的计算范围之内。使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工作量能够大大减轻,并且使毕业设计的指导效果能够大大提高。 4结语 本文结合我院近几年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指导土木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发现,学生能够很好掌握建筑信息模型的各类软件,并且能够很好的应用软件计算结果修正自己的计算结果,从而能够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并且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当中掌握这方面的不同软件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在信息化浪潮中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吴小强 单位:延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楼专题指导 摘要: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本文主要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楼专题设计中,相关建筑部分和结构部分的设计重点内容进行解析,以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教学楼设计 一直在学校生活、学习的大学生对学校建筑都很熟悉。学校建筑是教育建筑的集中体现,它为育人提供了专门的物质和精神环境。现代化的教学楼设计与几十年前的不同,多媒体教室的普及以及教学多元化的需要,也为设计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在毕业设计中,以教学楼为主题的毕业设计题目往往更受学生的青睐。笔者根据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经验,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教学楼专题设计的指导进行了研究。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根据时间和任务量的安排,主要分为建筑设计部分和结构设计部分。 一、建筑设计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教学楼在满足教学科研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为师生提供各种社会交往、信息交流和知识融汇的交往空间,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建筑创作必须考虑的一个新课题。除此之外,教学楼的设计还应具有便利的交通联系和良好的采光及通风条件,同时还要合理安排学生的专用教室、教师的办公室,以及卫生设备和储藏空间等功能房间。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中小学校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的要求,中小学校建筑设计应遵守下列原则:满足教学功能要求;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校园本质安全,师生在学校内全过程安全。校园具备国家规定的防灾避难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精心设计、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满足降低运行成本的原则。在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楼专题毕业设计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一是确定班额人数及建设班级数,以确定教学楼的建筑面积及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二是满足国家有关校园安全的规定,并与校园应急策略相结合。安全设计应包括校园内防火、防灾、安防设施、通行安全、餐饮设施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设计。注意平面设计中疏散楼梯和疏散通道的设置,疏散楼梯的个数及间距的设计。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门的数量及门到各疏散口的间距,均应满足相关规范疏散的要求。三是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应包括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公共教学用房及其各自的辅助用房。普通教室与专用教室、公共教学用房间应联系方便。教师休息室宜与普通教室同层设置。各专用教室宜与其教学辅助用房成组布置。四是教学用房内窗户应符合采光、保温、隔热、散热和遮阳等方面的要求,教学用房的门、黑板或书写白板、讲台以及其他教学基本设备及设施(如讲台,投影仪,投影屏幕,显示屏,储物柜等)的设置均应注意符合规范的要求。五是根据普通教室课桌的排布,教室内纵横疏散走道的设置宽度,以及桌椅与黑板远端的水平视角都要符合要求,设计教室的尺寸并应满足教室的净高。六是各种专用教室,均应按人数进行比例设计,专用教室的布置应根据使用功能进行。七是主要行政办公用房的位置应符合规定。如校务办公室宜设置在与全校师生易于联系的位置,并宜靠近校门;教务办公室宜设置在任课教师办公室附近;总务办公室宜设置在学校的次要出入口或食堂、维修工作间附近;会议室宜设在便于教师、学生、来客使用的适中位置;值班室宜设置在靠近校门、主要建筑物出入口或行政办公室附近等。八是教学楼中饮水处、卫生间等生活服务用房的设计:每处应按每40人~45人设置一个饮水嘴计算水嘴的数量;卫生间位置应方便使用且不影响其周边教学环境卫生,卫生洁具的数量及设置的位置均应符合规范要求。此外,服务用房、等候空间不得挤占走道等疏散空间。 二、结构设计 从教学楼结构设计的角度来说,一般均会采用框架结构或者框剪结构的形式。框架结构的优点是在建筑上具有大空间、房间布置灵活,结构构件分工明确,可以发挥材料的特性。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教学楼属于重点设防类(乙类)建筑,应按高于建设区域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教学楼的抗震性能目标和要求: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没有破坏,保持弹性,最大允许弹性位移角限值为1/550。结构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可能出现破坏,但经过修补可继续使用。结构体系的计算一般要严格控制如下参数:结构的自震周期和方向、周期比、剪重比和刚重比;最大层间位移角(地震及风荷载作用下);最大位移比等参数,均应符合抗震规范的相关要求。另外,结构构造安全上,应严格按照“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等结构概念性原则进行设计。加大框架柱截面,按规范要求从严控制框架柱轴压比。填充墙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楼梯间及人流通道的填充墙均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综上,教学楼专题毕业设计中,有针对性地对以上重点内容进行指导,将会更好地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作者:陈惠荣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1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状 毕业设计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大学期间所学的各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是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但由于地方高校起点低、底子薄,毕业设计工作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1.1毕业设计选题局限性 选题的深度不够,与工程实际脱节。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学院多数没有充足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多数课题都是由指导教师布置,缺少实际的工程背景及资料,涉及到的实际工程问题少,基本上都属于假题假作类型,有些题目沿用多年,滞后于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设计题目没有新意,跟不上时展。 1.2学校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如何在高校持续扩招的情况下,不降低毕业设计质量,已是高等教育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但专业绘图教室及专业机房配套跟不上,学生做设计只能在宿舍完成;另外教师人数增加有限,每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同时指导教师还担任其他课程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使指导教师用于毕业设计的精力有限,每位学生的指导时间有限,指导不到位。 1.3就业压力增大,学生重视不够,时间投入少 根据培养计划,毕业设计大多安排在第八学期,随着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第八学期大部分学生都忙于奔波在各大招聘会之间,真正静下心用于做设计的时间很少。有些学生在前期基本上不做任何工作,到最后,随便在网上找个相关内容复制粘贴,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毕业设计的作用一点没有实现,学生也学不到任何东西。 1.4评价体系不完善 部分高校管理体制不完善,没有系统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成绩评定时随意性强,对一些不合格的设计不能严格要求。这样也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认为毕业设计没有不合格的,致使毕业设计质量逐年下降。 2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 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该校应用技术型本科的发展定位,探求结合毕业生就业方向,采用团队合作、分阶段进行的毕业设计模式,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使学生能真正在最后一个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中得到锻炼,实现从学校到工作角色的顺利转变。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去向分析,约70%同学在施工单位就业,其余是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越占20%左右,剩余10%会去其他的一些方向,包括设计院所、业主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等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单位。根据上述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去向的统计分析,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对应的选题方向分为两种类型:科学研究型、工程实践型。针对不同的毕业设计选题类型,提出适合每种类型的学生选题建议:科学研究型适合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工程实践型适合毕业后从事施工方向的学生及其它就业方向的学生。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七学期末至第八学期,基本是集中14周左右的时间,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与选题有关的中、英文文献查阅与综述、确定设计方案、理论计算和分析、经济评价、图纸绘制和说明书编写、论文评阅和答辩。这整个过程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各学科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因此,可以采用团队协作学习,即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地学习,进而完成或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结合该校师资力量现状,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时,采用团队协作模式,结合指导教师专业,实行毕业设计联合指导组,每一组都配备一名有工程经验的建筑学指导老师和一名结构专业指导老师,另外还可以根据条件配备一名建筑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指导老师。这样毕业设计指导相对较全面,各专业都全过程参与指导,根据进度及设计内容分阶段负责,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学生分组时结合毕业去向,每组成员均有去施工单位的学生和继续读研究生的学生组成,每位同学侧重点不同,充分利用读研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结合准备做施工的同学了解的施工知识,相互配合,共同协作,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的内容安排上,将毕业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建筑物的基本设计,主要考查学生对大学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侧重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这一部分内容各种类型学生都要完成。第一部分任务完成后经指导老师确认方案可行后方可进入第二阶段设计。第二部分为针对毕业去向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针对两个选题方向分别制定不同的完成内容:工程实践型的完成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概预算;科学研究型针对未来实际工程开展专题设计或专题研究。在成绩评定阶段,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50%)、评阅教师评定成绩(20%)、答辩成绩(30%)三部分组成,同时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不参加自己学生的答辩,使成绩尽可能真实的反映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 3结语 结合毕业生就业方向,采用团队合作、分阶段进行的毕业设计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既达到了毕业设计和实际工程的有机结合,又实现了毕业设计对学生毕业后工作和学习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两阶段毕业设计的管理办法,把学生应用基本知识的能力培养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既达到了毕业设计作为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又有助于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和设计质量的提高,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工程领域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作者:韩瑞芳许卫华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谈手工计算与计算机数值计算方法在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针对现代土木工程行业对新型技术人才的要求,围绕毕业设计的改革问题,阐述了传统授课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优缺点以及在毕业设计中的作用,提出了传统手工计算和计算机数值计算有效结合的方式,从而为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1、引言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相关科学技术统称。它是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的应用型学科,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历程而成熟起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土木工程学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工程结构越来越大型化、复杂化,超高层建筑、特大型桥梁、巨型大坝、复杂的地铁系统不断涌现,既需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同时也演变为社会实力的象征。这就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实践等各个环节进行摸索,力图实现本专业与现实需求的有机结合。 2、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技术的特点分析 众所周知,力学分析与求解是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在本科教学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结构力学体系,利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结构的组成、受力及变形等,从而对复杂的实际结构问题展开力学特性分析。长期以来,这部分内容的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为教师讲授、推导理论再辅以力学实验,学生则基于相关的课后习题进行手工计算予以解答。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优点在于能够讲解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使得学生对各种土木工程结构的受力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并进行力学分析、受力图绘制以及掌握结构工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但它的缺点在于学生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针对较复杂的工程结构,依靠手工力学求解几乎不可能实现,造成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脱节。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突飞猛进,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来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显得越发重要且普遍。数值模拟技术能够节省手工计算时间,灵活度较高,总体上来说比手工计算更为简洁和精确,尤其对大型工程结构而言,优势更为突出。 3、毕业设计改革要点 综上可知,在土木工程本科生毕业设计中,传统手工力学分析和现代计算机数值计算手段应当有效结合、并重。通过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选题,使得学生能够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备手工计算和数值计算软件应用的能力。 1)毕业设计选题原则 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它的选题工作就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宏观上,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从事生产一线工作,故应该尽量体现较强的实践性,最好能够结合实际工程来进行命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又可以理论联系实际,甚至让学生到工程现场进行参观学习,参考工程项目的实际功能需求来进行设计计算。微观上,为了能够在毕业设计中将手工计算与计算机数值计算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充分考虑手工计算的特点和可能性,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布局,能够提取工程简化模型,采用结构力学手段进行手工分析,又要考虑计算机数值模拟的必要性,即不能选择过于简单的结构形式和单一的受力条件,无法代表或满足实际工程项目的功能要求及受力状态。一般地,结合当地施工单位或设计院所在建或已建实际工程项目进行选题,可以较好地保证结构形式的合理性,避免虚拟课题可能存在的过度复杂化和不切实际。 2)毕业设计与学科课程设置契合 如前所述,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学科课程的讲授方式仍然以教师讲授、推导理论,也即传统的板书讲解为主。这样的授课方式能够详细地讲解力学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构架,逐步掌握结构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但是传统方法不能结合计算机在现代土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例如利用ANSYS、ADNIA、ABAQUS、FLAC以及SPA2000等常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实际问题建立抽象化模型,结合数值分析方法获得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并通过图像来表达相应的计算结果。事实上,上述计算机仿真软件已经在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用于建筑结构、桥梁结构、水利结构的设计等,可以说,掌握计算机设计、模拟技术是现代土木工程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在大学生本科教育中应当给予重视并进行相关训练。在本科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入计算机数值计算介绍和使用方法讲解,一方面丰富了教学手段与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毕业设计乃至将来从事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为了避免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对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知之甚少,感到陌生或无从着手,在本科生有关力学设计计算的课程安排中应当穿插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介绍和应用,在学生掌握力学基础知识、手工计算技能之后,结合简单结构或构件的设计问题,逐步掌握计算机数值方法,这样不但有利于加深对传统抽象力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为解决后续毕业设计的复杂结构、多向受力分析等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学中可以工程为实例,采用手工分析和仿真计算相融合的教学方式,由简至繁、由浅至深地讲授力学计算方法。首先提高学生对力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手工计算的熟悉程度,其次,应用计算机数值软件进行相关问题的求解。通过这样的综合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实现了动态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对整个力学求解过程和应用均有了全面的认识,进而开发了学生科学的思维,使学生对课程和后续毕业设计具有整体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培养起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论 本文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土木工程行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新要求,以本科生培养计划中至关重要的毕业设计为改革对象,提出了通过传统授课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并重的方式,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本科生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自我思考,让学生既能具备扎实的力学理论知识,又具备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一方面通过传统手工计算方式保证牢固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的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和学习内容,既让学生开拓视野,勇于创新,又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真正做到本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素质教育、工程教育、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城市道路规划景观设计论文 一、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景观设计 (一)城市道路规划 城市道路规划是城市建设与未来发展的主要项目,在城市规划与管理设计中,管理辖区与具体的区域划分都要按照道路为标准进行划分,进行交通区域的运输网络项目规划和具体细节的设计,将一系列的城市道路组成部分进行联系,并相互协调,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加强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可以帮助城市美化环境,提高城市艺术设计风格,提高城市美化效果,让一个城市展现出其魅力与特点。城市中的道路规划与道路系统设计需要针对城市具有使用和功能组织情况进行细节划分,制定城市发展特殊的规划布局,城市道路系统中,满足城市交通的设计需要,形成良好的城市发展面貌,对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形象设计都有很重要的影响。通过道路规划与设计,提高对城市道路的设计需求也很有必要。加强城市道路规划的秩序,改善城市道路规划的整体布局,按照一些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标准化建设。其要求为:①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和合理的交通运输网;②满足、适应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③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结合具体城市的用地情况组成不同的道路系统;④充分利用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合理规划干道路线走向,减少工程量;⑤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⑥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地铁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二)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景观设计、人文景观设计、创意景观设计等内容。在景观设计与规划道路的过程中,生态景观的主要内容要满足地理、文化、区域等因素的标准,满足现实需求。在不同学科中研究城市景观设计,要满足城市园林景观的需求,要满足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的要求,在自然景观中,主要包括自然景观设计内容,其中有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构筑物、广场等。这些景观要素为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必须对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组织,并且结合风水使其形成完整和谐的景观体系,有序的空间形态。在城市景观设计的内容中,主要的景观设计价值在于城市景观设计的服务能力。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考虑将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相互结合,将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和城市公园规划形成配比,加强城市内公园规划、滨水绿地的相互规划,加强旅游度假区和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国传统符号种类很多,有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凤、貔貅、双鱼、蝙蝠、玉兔等;有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还有中国传统的宝相植物:牡丹、荷花、石榴、月季、松、竹、梅等。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采用以上传统符号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运用形式多种多样,可镶刻于景墙、大门、廊架、景亭、地面铺装、座凳上;或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出现;或与灯饰相结合。(三)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城市道路规划指的是城市交通、休憩道路详细设计、建造、使用、反馈的整体过程,然而城市景观设计包含在城市道路规划的建设项目中,城市景观设计更多的指的是城市公园、绿化带、湖边、河边的一系列绿化景观设计。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通过城市绿化本身与城市建设本身结合在一起,为了帮助城市道路建设更好的完成绿化覆盖,保证城市道路的使用美观效果,城市景观设计必须要保证持续改进道路规划的细节,改进绿化与休憩带的细节处理,设计更为人性化的城市道路空间,保证城市景观设计的创新性设计和发展。在道路上拥有不同的种植林木、丛林设计要有层次感、例如在混凝土浇筑的树木景观,灌木丛设计,人行道树木等等,丰富了城市的面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要符合城市的整体规划目标,这样才能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二、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创新策略 (一)重视道路规划的前期分析 在进行城市道路的规划中,需要重视道路规划的前期分析,在注重分析的前期准备过程中,要做好各项工作的准备工作。在设计阶段要了解好施工和城市规划的方向,掌握具体的成本投入以及损失数量,从而对即将施工的道路建设成本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在具体的前期规划内容中要注意几个工作内容:第一,充分了解城市规划的整体状况以及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在其中的定位,这样在进行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才能够从全局出发,掌握相关资料与信息,为今后的设计工作打下基础。第二,对进行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城市进行详细的了解,其中包括历史文化、人文环境以及建设条件等。城市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就是这一城市形象的展示,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各项因素,并将相关信息融入到设计之中,从而展现出城市特色。 (二)坚持最优化设计 在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第二个重要创新,是要掌握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包括对最优化设计和科学设计的重视。要考虑到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等城市道路规划的新趋势,在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重点工作中,认识到低碳节能的重要性,要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本地的地理风貌和环境因素,考虑到具体城市中的一些特殊情况,考虑到多层次、多种类的植物群落的设计,要符合本地区的要求,还要考虑到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创新的规划,营造出一个新的设计方向,在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中根据绿化情况实事求是。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也是最能体现城市文化的设计,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与城市特色等因素,不然所有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都一样,那么就无法展现出这个城市的独特风貌与文化特色,也就失去了设计的意义。坚持最优化设计除了让城市环境达到最美的效果外,还要让城市具有活力,展示出城市的特色和地理风情,改善城市本身的风貌除了在道路傍边的园林设计上进行创新外,还要在人文、历史角度进行本土化改进。 (三)加强关键设计点的监督 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准确掌握设计要点,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要充分考虑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周围环境,城市道路的设计是离不开城市环境的,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其设计是否与周围的建筑与环境相协调,是否能达到良好的比例关系。要配合之间完整的协调关系,加强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创新的合理组成,从形式上规划道路的布局,随着城市车辆的增加,道路的创新规划要保证车辆和人之间的分流,要完善通行效果。在视觉效果上要让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融合为一体,让城市道路规划成为一条动态序列的景观廊道。第二,确定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结合生态建设风格,让道路规划与绿色景观设计形式结合在一起,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设计,根据不同城市规划的地域特点,确定绿化形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规划中加入景观设计因素,提高了城市化道路建设与规划创新,改善了城市居住环境,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动力,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创新就是利用两者相互结合,不断加强城市道路建设与规划的可行性与科学性,让城市景观设计更加完美与科学。 作者:张旻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美术学院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论文 1道路景观设计调查分析——以长沙市为例 通过对长沙市市区主要道路景观进行调查,从道路绿化、道路铺装、道路附属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1)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长沙市道路绿化树种整体选用香樟、海桐、红花继木、杜鹃等长沙常见植物进行美化。长沙道路绿化景观大体采用乔木、灌木、绿篱等形式结合。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是道路景观的重点,既要考虑艺术效果,又要考虑功能效果。在树种的选择上应以适应当地生态环境、无臭味、无飞絮、寿命长为主要依据。在植物配置上,应以乔木为主体,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实现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适当点缀花草,利用植物本身的形态、色彩、季相等特点,按照反差、对比、渐变等美学原理构成绿化带,形成多层次的道路绿地景观。 (2)道路铺装设计。 长沙市道路铺装色彩繁多、形式比较丰富。长沙道路铺装主要采用方形、条形、弧形等各种形式。城市道路铺装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影响着城市的风景。因此,道路铺装设计在考虑了材料的环保性、排水透气性之后,应注意与周边环境调和,运用有地域特色的铺装材质,丰富地面铺装,有效实现视线的引导,起到地面标识的作用。色彩、形式与质感是道路的表现手段,而这三者也一般是衬托风景的背景,因此在铺装设计时,色彩的选择应是沉稳而不沉闷,鲜明而不俗气;形式上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因场所不同而各有变化,起到点缀装饰的效果;质感以粗糙、坚固、浑厚者为佳。不同的色彩、形式、质感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因此,在铺装设计中,有意识地利用这三者的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空间的气氛。 (3)道路附属设施设计。 长沙市道路附属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市民活动的需要,但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就是将各个不同的道路附属设施,通过整体统一的风格定位,创造出与城市整体环境相呼应的新景观。城市道路中的附属设施以其服务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供人们欣赏的双重功能,方便人们和美化着城市,同时也传达当地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表现城市的气质与风格。在对附属设施进行设计时,应注重与人的对话,即应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体现人性化、人文化,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同时还应结合设计美学,活跃思维,将形式设计充满情趣化、生活化,要充分体现时代感,蕴含现代的文化氛围。在材质选取上,应采用现代技术合成类材料,体现科技含量,彰显时代风格。 2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与道路性质和功能相协调,做到人工与自然紧密结合,使“人——城市——自然”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1)安全性原则 交通安全是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尽量用绿带隔离或利用高差来转换,车行道两侧视线范围应考虑司机的可视度。在车辆转弯处,不宜种植大乔木,以防影响视线,造成交通事故。同时,道路景观设计应考虑消防安全的需要。 (2)功能性原则 城市道路主要给人们提供生活、工作、休闲、车行的需要。在对道路进行设计时,在功能达到的基础上追求装饰性。车行道要求考虑其承重能力。人行道应充分考虑其便捷性。 (3)原真性原则 城市都拥有它独特的历史个性,记载着丰富的历史特征。道路景观设计中要融入每个时代的元素,不能一味地追求创新,保留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符号,可以将每个时期影响力颇大的人物雕塑布置在道路绿地中,体现不同的个性。例如,长沙望城雷锋大道上某交通岛布置了一处关于雷锋同志的雕塑,将历史性与个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4)整体性原则 道路不是单独存在的景观要素,道路景观设计要结合周围的建筑、植物、小品、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例如,道路的色彩与建筑相协调,道路的尺度满足人流车流的需求,道路的铺装材质与城市历史文化相结合。道路不仅是车行人行的工具,更是与大环境融合的一种景观。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从多方面考虑。道路的视觉景观要丰富,给疲惫的司机和游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道路的布局应随地形而变,与周边环境风格统一,融为一体。分布在道路上的植物景观也要因地制宜,考虑视线需要,多选择乡土树种,结合道路形式选择适合的种植方式,尽量营造步移景异的景观。道路灯光照明设计要兼顾白天与完善的视觉,同时考虑功能与装饰的融合。公共设施和小品要注重细节设计,统一呼应主题,提升形象,塑造个性。 3结束语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道路中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以及人对更高层次精神境界的追求,都应遵循安全、功能的原则,从行人的角度和心理需求出发进行城市道路设计,将人、车、路、景高度统一起来,构造出良好的整体空间景观。道路环境的改善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美感。 作者:陈利辉 单位:长沙县职业中专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道路景观设计要素简析 1道路交通设施与景观设计 交通设施是交通安全畅通的保证。交通设施与景观设计是对立统一的,交通设施布置合理可以增强道路的景观效果,反之则会产生破坏作用。一般情况下,标志、标牌不宜采用门式框架,宜以附着式为主,以增强视觉空间。另外,交通信息标牌可在机非分隔带外侧,靠近机动车,以方便驾驶员及时、清晰地分辨交通标志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城区应强化标线来引导交通流的功能。总之,交通设施的设计需要从引导功能和景观要求两方面综合考虑。 2植物配植与种植方式 根据不同的种植目的,道路绿化可分为景观栽植与功能栽植。(1)景观栽植,不同的植物配置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整体效果,也会直接景观道路的景观。道路植物的配植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①孤植,指单一树木的栽植;②丛植,指把二至九株树木不等距离地种植在一起或形成整体,一般用于较为宽阔的道路绿地;③群植,以灌木和乔木搭配,组成树木群体,适用于郊区公路旁或较宽的路侧绿带;④林植,种植具有一定密度和群落结构的树林,主要以乔木为视觉中心的树木聚合;⑤列植,以等距离或在一定变化规律下沿直线或曲线的栽植方式。这是运用范围最广的栽植方式,如路侧绿带、行道树、分车带、停车场等处;⑥环植,指在同一视野内明显可见、树木环绕一周的列植形式,常应用于树坛及整形水池的四周;⑦篱植,指行列式密植的类型,根据树种、高度、生物学特性立体布置矮篱、中篱和高篱,多采用常绿、半常绿、落叶以体现四季和谐统一。这种栽植方式多布置于道路分车带、花坛、停车场等处,多为绿地的地缘界定。(2)功能栽植是通过绿化栽植以实现某种预定的功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主要包括:①遮蔽式栽植,其功能体现在遮挡视线,如街道某处景观不好,需要遮挡,以展现更好的一面;②遮荫式栽植,其功能体现在遮挡阳光照射,在我国夏天比较火热的地区,采用树枝茂密,树叶肥大等遮荫效果好的树种,多布置在人行道两侧;③装饰植栽,其功能为界限的标志,防止行人穿过、调节通风、防尘、遮挡视线、日照等,如建筑用地周围或道路绿化带、分隔带两侧作局部的间隔与装饰之用;④地被植栽,种植具有面上扩张能力,能覆盖地面的植物。 3道路节点的景观设计 道路节点位于道路的相交处,是空间特征的视觉焦点,它构成了道路的特征性标志,景观的“突出点”。道路节点的景观要考虑车辆快速通过时的整体效果,也要满足人们停留时的细部效果,另外,节点位置是交通导向的重点,要重于标识性,着重与周围环境协调。节点整体性主要体现在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景观元素,按照一定的尺度、比例色彩、质地、线形、形态、韵律、节奏等基本法则进行空间构图;细部设计主要体现在地形营造、植物配置、景石布置、街景小品、观景路线等方面,力求简明、小巧、别致、富有意境特色,以期对城市道路的景观要素构成补充,而获得更丰富的空间内容。 4结语 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与城市的整体交通道路行车舒适性和服务功能息息相关,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人的愿望。道路景观设计要注重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以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为主要设计指导,采用大手笔的方法,使道路能保持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展现城市时代特色和个性。 作者:何小艳 单位:双流兴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城镇道路景观设计探微 减少环境污染 道路景观的设计要尽量减少废气、废物以及交通噪音对环境的影响。在合理的位置设立隔音板与净化空气等措施,同时,加大对飞机场等重要位置的绿化设计,形成合理的无污染建设。 合理规划道路系统 设计一个道路景观建设的骨架,能从整体形成一个大政方针,将道路的一切景观建设统一相结合。选择合理的道路结构,如环形式、扇形式、放射式等,不能套用、乱用,造成城镇景观的破坏,要进行合理的探讨,选择适合的结构建设。因此,道路结构的规划及选择都要结合城镇建筑物的用地,地势高低的程度,水潭绿地的面积,还有装饰物的背景设计,采取不同的设计手法,烘托出设计的美感,让人有视觉享受。 创新城镇景观设计 对于城镇的景观设计一定要加强创新,不能照搬模式,要有创新性、独特性,有自己的设计风格与建筑模式,设计师们要对景观设计有极高的热情度,这样才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富有平面性、立体感 要求照明路灯的设计都要具有光感,道路的十字路口在注重功能的同时还要有艺术感,要对每个细节精心打造,处处都透着诱惑与灵气。在公共用的地方,例如,公园、广场、步行街、厕所等地方,结合人流、车流出现的不同时间和空间位置,进行细节化的景观建设,创造出人性化的建设结构,营造出节奏感的生活体验。 突出人性化设计 从不同层面入手加大对道路景观的人性化设计,例如,路面、交叉口、绿地、水体等,让道路设计更加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能够更好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 道路景观设计要遵循的规则 1生态环境平衡 道路建设一定要以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建设中要保证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城镇建设要有机的与生态环境相结合,追求和谐发展。 2景观多样化 景观建设不能单一,要保持一定的多样性、创新性以及独特性,这样才能使老百姓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更加整体性的对城镇建设有所认识。 3具有本土特色 发展本土结构建设,展示当地的人文素养,要以人的活动为依据,充分考虑人们的感受,设计出有特色、有个性,并富有人性化的道路景观设计,使人们的生活和城镇建设达到和谐。 结语 道路景观的设计反映了一个城镇的人文面貌,展示了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路景观设计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享受,而且能使城镇建设步入更高的阶段。 作者:温兆博单位:大连六环景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道路景观设计的探新 景观设计理念所涉及的方面 树立什么样的设计理念来正确地指导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工作,是设计的关键所在,而设计理念它所涉及的方面是必须要把握的。只有遵循这些核心内容,才能将高速公路景观的设计成果变为一件真正的艺术品。主要有以下内容: ①对于高速公路这样已经按技术标准完成的建筑物,在景观设计上就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方案多样、反复对比、综合选优的理念,要充分利用沿线原有的地形、地质条件,了解土质的分布与结构情况,路基边沟外与隔离栅之间的范围可用面积;路堑边坡的坡率及长度等所有能进行绿化和景观设置的可用土地。因为有了这些基础资料才能开始进行设计工作。 ②以表现地域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特征作为设计中考虑的一项因素,高速公路在大地上延伸,将经过不同的城市和乡村,穿越不同的民族聚集区,各地的民俗、民风与传统文化都有着一定的差别,各地在政治、经济上的发展也有其独到的一面,在设计中就要结合上述特征,尽可能地将具有代表性的内容通过附属设施的外形表达出来,也可采用制作雕塑的方式来体现各地的风情。 ③要对沿线的气候条件有一个清楚的底数,对当地适宜种植的树种、灌木等易生长的植被有全面的认识,多与本地林业部门沟通,掌握好种植的方式、条件及成活率这些基本情况,必要时可选择本地有经验的林业技术人员参加到景观设计中来,发挥他们在这方面的专长,使景观设计工作更稳妥、更合理。 ④与沿线各地的绿化总体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高速公路是国家发展经济、壮大国力的强大支柱系统,对于带动和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个地方在绿化布局的整体规划中,往往把高速公路周围的绿化作为一个重点来安排。依托高速公路这条绿化的大主线来扩大区域的绿化规模和生态景观。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工作时,多与当地的城建、林业、绿化等部门取得联系,征求他们的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更便于完善我们的各种实施方案。 ⑤不论什么形式的景观设计方案,必须要服从确保行车的安全性这一原则,不能有任何影响、干扰、误导、遮挡行车视线的因素存在,中央分隔带上绿化树种的高度、密度就要保证不管是在冬季还是夏季,都能满足对向灯光不会透过来弦目的要求。 景观设计包括的内容 从目前景观设计的具体实践上看,在内容分类的划分上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大致可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别,有按高速公路全线路段考虑的;有按立面和平面设计形式考虑的;还有按照软景观与硬景观相互配合来设计的;还有采用按宏观景观布局后,再以微观景观点缀和补充方案的。总的来讲,要从高速公路所处的地域特点出发,运用科学、完善、美学和经济的方法来完成此项任务。 ①按高速公路全线不同路段所处的地理条件来进行设计时,就要首先调查清楚平原区、山岭重丘区路段在全线各自的长度和土壤、山岩性质的分布情况;路堑的段落和累计长度;填方路基的高度和总长;直线段与曲线段分别处于的地形特征;哪些路段穿越人口居住的密集区,哪些路段位于人烟稀少的荒凉地带,根据以上基础资料来经济、合理地设计沿线的景观。譬如在邻近城镇的路段上,就要把景观做得好一点,在线型不一样的路段上,可选用不同的树种来绿化,以提高对行车视线的引导作用。 ②当从高速公路全线可供景观设计的平面与立面面积来作设计时,就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全面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风貌。这种设计思路往往是基于平原区地带,又是处在具有丰富自然景观的区域中,在这个前提下,一般互通立交的设计规模都较大,景观设计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这部分平坦地方。各个匝道圈内的空间,为景观的平面设计布局提供了充足的条件。而立面的景观设计位置,就是放在了中央分隔带这一块范围,可设计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山区的立面设计要放在路堑的边坡上,这部分立面上,绿化的基础条件有差别,对土质边坡,可直接种植草皮或是低矮的灌木;对于石质的边坡来说,最好采用喷浆固坡的工程方法,把整个坡面全封闭起来,然后再挂网,栽种具有攀爬性的草本植物,使这些边坡的景观改变成一个新的模样。在路基两侧的地带,要本着与中央分隔带景观设计造型相协调的观点来布设。 ③若按照硬景观与软景观的设计构思来搞景观的设置,先要搞清楚它们的含义是什么,所谓硬景观,是指采用各种不同的材质,依靠人工雕塑、组装、凿刻的形式,而形成外部造型艺术化的具有工艺性质的物件。软景观的实际内容就是各种植物的绿化。这两样不同类别的景观物源是高速公路常用的。一般来说,硬景观的设置主要考虑放在人烟较为稀少、地形基本位于山岭重丘区的地方,我国西部地区普遍干旱缺水,植被生长的环境与条件较差,所以用硬景观来布置沿线路景,不但能起到消除旅途寂寞感、单调感的作用,而且还减少了相应的维护保养费用。在水土条件好些的地区,往往是以软景观为设计主导的。因此,在软、硬景观的布设选择上,就要充分了解和调查好高速公路所经沿线地域的自然地理与气候条件,合理加以安排。 ④从宏观布局与微观点缀的设计总基调来做景观设计时,应该从全线总体的景观宏观掌控上来科学地安排,这个宏观上的考虑基本上就是把整条高速公路划分成几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景观带,让使用者通行在路上时,每隔一段时间就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每一段景观带都能呈现出一种自然的美景,或者是突出代表了本地历史文化的人文理念,能感受到来自不同文化特色的熏陶,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旅途的生活内容。譬如,在南方地区的高速公路两侧,可栽种茂密的竹林,在竹林形成的绿带中穿插点缀几个小草芦,就更能引人入胜,有一种恍如来到远古民居,将身心置于其中的情趣。 总而言之,把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做完美了,就能让原本呆板、固化、缺乏生机的建筑结构变得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除了带给出行者旅途的愉快感觉外,还会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正因如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公路工程管理工作的经验,将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作了一个初步的探讨,以供同行借鉴。 作者:李文章刘荣华单位:北京正立交通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内蒙古交通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城区人行道路景观设计论述 人行道路的视觉景观设计 由于道路是提供通行路径的空间,大多数使用者只是匆匆而过,不会长时间停留,因而人们对其空间环境的感受是动态的,不刻意追求静态的细节,而注重行进中的体验,其中视觉体验是最直接的一项.因此在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街道设施与绿化,并采用借景、对景等多种手法来丰富其视觉景观. 1道路两侧的视觉韵律美 道路旁的设施与绿化不仅是限定空间的重要因素,也是营造良好道路空间环境,形成优美视觉景观效果的主要因素,其美观与否直接影响整个道路空间的视觉质量.例如,可以将不同色调的植物配置在一起,利用其色彩的反差和对比去丰富空间层次,以创造良好的视觉效果.以绿化带的设计为例.据有关研究,人需要5s注视时间才能获得景物的清晰印象.对于步行者,其行进速度较低,平均为4km/h,那么5s的视野为5.56m,因而种植作为点景之用的植物时,它们之间的间隔需要在此距离以上.同时,在此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就可以利用美学的原理综合考虑植物或植物组群的高度、形态、色彩、质感等不同因素,去创造美观的效果. 2采用借景手法丰富道路空间环境 若要获得良好的道路环境景观,仅凭借绿化带的处理是不够的,还应结合道路平面形式有意识地引入或创造一些景观因素,丰富空间景观.比如当道路一侧有成片的良好景观时(如水面等),就可以利用道路绿化带或设施布置形成“洞口”,将良好景观引入道路空间中.重要的是,“洞口”的设置要保证让路上的通行者能够进行有效观望,这就需要把握朝向景观处的植物种植间距与高度问题,从而使其不会有所阻隔.目前对此方面的研究产生了一个公式:式中,W表示树木间距(m);U表示观测者速度(m/h);T表示时间系数(1.2~1.5h).根据上面公式,步行速度为每小时4~5km时,行人所需要的眺望距离应为4.8~7.5m,也就是说,在此间距内应设置高度不会遮挡视线的植物或设施,从而保证行人在不需停留的情况下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与间距眺望到良好的景观,使道路空间有借景的可能. 人行道路的人文景观设计 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主要方面即在于其自身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特殊性.城市人行道路亦是如此,因而人行道路的人文景观是其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如青岛八大关十条马路的人行道树各异,与城市道路一起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丹东百年银杏树与城市道路一起共同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在这里,我们从建筑、标志标识与雕塑小品等几个主要要素的设计出发,考虑人行道路人文景观特色的构建. 1建筑的设计 建筑除了作为街道空间尺度的重要限定因素之外,其自身的造型、风格、色彩、质感等方面也同时对人行道路的人文景观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设计时首先要注意建筑群应具有一致的风格特征,反映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等信息;其次要根据与人行道路的相互关系详细考虑其设计要点,如远视时人们所关注的是建筑的形体轮廓、整体色彩,距离拉近时则为建筑的立面风格与比例,至更近距离时起到主要视觉作用的则是建筑立面的用材、质感等. 2标志标识的设计 人行道路上的标志标识既是一种起到警示、引导、说明、指示等提示作用的工具,也是道路与使用者进行心理交流的媒介,是直接面对使用者,传播人文、宣传地方特色的载体,从景观设计角度来说,它同时也是道路环境布局的重要环节,是营造风格、塑造文化的重要因素.在标志标识设计的时候造型的创意与设计要根据文化的定位来寻找其切入点,并且应该最终在整体上充分反映特定的文化信息.标志标识系统的色彩也要紧密围绕文化和风格来定位,它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意识和感觉.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都有其用色习惯,都会受到其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的影响,为营造文化风格,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深入了解. 3雕塑小品的设计 在构建人行道路的人文景观时,对于雕塑小品等的设计主要应该考虑两个方面.首先是在设计风格方面,雕塑小品等作为人行道路中人文景观塑造的重要要素,其造型、尺度、色彩等方面是相对灵活多变的,但无论如何进行设计,都须遵从道路景观的总体风格与定位,与其他要素共同作用,反应特定的人文景观.其次是位置设置方面.一般来说,可利用道路的平面特点,对道路转折、交叉处予以分析,重点考虑在道路交叉口特定位置设置强化主题的要素,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图1).总之,虽然人行道路景观的设计因素众多,相互作用较为复杂,但只要在满足功能性的基础上把握空间与视觉景观效果、人文景观设计三个主要方面,就能够创造出以人为本的良好景观效果. 作者:曲薇单位:沈阳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剖析 摘要:道路绿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很早就开始在路边种树,有了道路绿化的意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就命令在所有街道旁都要种上树,地方官吏就遵旨在他出巡行进的道路上,清水泼街,黄土垫道,在道路两侧种植树木。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早在元朝建大都之时,就在“市”的道路两旁种植树木;随着“三海”水系的形成,在河岸路旁也植了树,初步有了绿化与湖光山色相辉映、游乐与园林景观相交融的景色。栽植树木不仅给道路增加了艺术感染力,丰富了道路的园林景观。我国道路绿化为适应新的功能要求,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提高,出现了一条又一条绿化带宽阔、层次丰富、林荫夹道、景观多样、芳草如茵、行车通畅、行人舒适的现代化城市道路,形成了多行密植、层次丰富,落叶树与常绿树相结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用大树绿化城市道路的特点与特色。 关键词:道路绿化;种植;植物选择;植物配置 1道路绿化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功能及在大园林中的作用 (1)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密集、人工设施的充斥、机动车辆的增长、自然环境的污染等这些对环境的人为改变,使原有区域的碳氧平衡、水平衡、热平衡等因素随之改变。平衡被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在越来越突出地凸现出来。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要在接受大自然赠与的同时,必须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城市中,特别是车辆拥挤的道路、立交桥和交叉路口等这些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大量种树、栽花、种草能起到人为强化自然体系的作用,利用绿色植物特有的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功能;吸收有害物质,减轻空气污染的功能;除尘、杀菌、降温、增湿、减弱噪音、防风固沙的功能等等生态效益,应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 (2)道路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空间环境,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kevinLy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把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分为五类,即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并指出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具有主导性,其它环境要素都要沿着它布置并与它相联系。从物质构成关系来说,道路可以看作是城市的“骨架”和“血管”;从精神构成关系来说,道路又是决定人们关于城市印象的首要因素。正如《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街道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城市人文精神要素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构成区域文化表象背后的灵魂要素,上海浦东的世纪大道、南京东路步行街、外滩滨江路景区、苏州观前步行街都是成功的范例。因此,加强道路建设,讲究道路空间的艺术设计,追求“骨架”与整体的平衡和谐,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可以初步得出以结论:?? 城市道路是现代化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是现代化城市必备的重要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在满足交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搞好道路的绿化美化,能起到防眩光、缓解驾车疲劳、调节心情稳定情绪等作用。所以说,有良好绿化美化的园林环境和赏心悦目的道路景观,也是现代化城市道路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道路绿化就是实现这一功能的主要手段。 2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 2.1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主要考虑艺术效果和功能效果 2.1.1乔木的选择?? 乔木在街道绿化中,主要作为行道树,作用主要是夏季为行人遮荫、美化街景,因此选择品种时主要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株形整齐,观赏价值较高(或花型、叶型、果实奇特,或花色鲜艳,或花期长),最好叶秋季变色,冬季可观树形、赏枝干; (2)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便于管理,管理费用低,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 (3)树木发芽早、落叶晚,适合本地区正常生长,晚秋落叶期在短时间内树叶即能落光,便于集中清扫;(4)行道树树冠整齐,分枝点足够高,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不小于30度,叶片紧密,有浓荫;(5)繁殖容易,移植后易于成活和恢复生长,适宜大树移植;(6)有一定耐污染、抗烟尘的能力;(7)树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不太缓慢。目前在河北省唐市应用较多的有雪松、河南桧、西安桧、法桐、国槐、合欢、栾树、垂柳、馒头柳、杜仲、白蜡等。 2.1.2灌木的选择?? 灌木多应用于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车行道的边缘与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化带),可遮挡视线、减弱噪声等,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枝叶丰满、株形完美,花期长,花多而显露,防止过多萌孽枝过长妨碍交通; (2)植株无刺或少刺,叶色有变,耐修剪,在一定年限内人工修剪可控制它的树形和高矮; (3)繁殖容易,易于管理,能耐灰尘和路面辐射。唐山市应用较多的有大叶黄杨、金叶地被植物的选择。目前,北方大多数城市主要选择冷季型草坪作为地被植物,根据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草坪草种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多种低矮花灌木均可作地被应用,如棣棠等。 2.1.3草本花卉的选择?? 一般露地花卉以宿根花卉为主,与乔灌草巧妙搭配,合理配置: 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只在重点部位点缀,不宜多用。 2.2道路的植物配置?? 主要有两类:整齐式行道树类型;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 整齐式行道树类型:(1)乔木为主、配以草坪:高大的乔木不仅遮阴效果好,还会使人感到雄伟壮观,但较单调。 (2)乔木和灌木:既可增加景观和季相的变化,又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3)常绿乔木配以花卉、灌木、草坪、绿篱(或色块):这种形式既可四季常青,又有季相变化,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形式;另外,若条件允许可多行布置,既可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水平,又可大大减少噪音,这也是将来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2.3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 在繁忙的道路两侧设置自然式的园林道路即林荫路(具有一定宽度又与街道平行的带状绿地,其作用与街头绿地相似,有时可起到小游园的作用),尤其是居民分步相对较密集的一侧,既可方便居民自由出入林荫带散步休息(不必穿过交通繁忙的街道),又有效防止和减少车辆废气、噪音对居民的危害,这种形式在各个城市较为普遍。 3道路绿化景观的营造 (1)满足城市道路主要功能原则。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道路空间是提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相互往来与货物流通的通道。在交通空间里,有各种不同出行目的人群,在动态的过程中观赏道路两旁的景观,产生了不同行为规律下的不同视觉特点。我们在设计道路时,须充分考虑了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觉特点,不同速度,不同栽植方式,将路线作为视觉线形设计的对象。提高视觉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设计中,应以不遮挡视线为标准,同时又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譬如,在拐弯处不应种植大灌木或小乔木。又如,在隔离带的种植时,一个标准端的长度就应考虑到车速,行人速度等问题。道路绿化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遮荫、降温。四季的变化使植物的外观形态随着发生变化,尤其是落叶植物。炎炎夏日下,行车和行人需要一个宜人的交通环境,浓郁的绿荫能使人感到丝丝清凉,烦躁的心情可以得到舒缓,有利于交通安全;当叶落的时候,冬日和煦的阳光带来几分暖意。所以说,植物不同的习性奉献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嗅觉上的享受,还有心灵的慰藉。 (2)道路绿化的生态原则。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它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竖向的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因此,在各路段的设计中,注重这一生态景观的体现。植物配置讲求层次美、季相美,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设计中这一原则的运用应当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切实的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要有长远观点,绿化树木不应经常更换、移植。 (3)科学性与艺术性原则。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习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即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四大原则。因此在配置上应考虑道路长度,不同道路形式,同一条道路以不同的区块重复,以一种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达到心境的平和,符合道路的景观要求。道路绿化设计与一般的绿地设计有所不同,它是动态绿化景观,要求花纹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作为街景它更要求色彩丰富,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使旅客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良好感觉。 (4)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根据本地区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树木,以利于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抗御自然灾害,保持较稳定的绿化成果。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强健、管理粗放的植物。例如,行道树树种选择的一般标准:①树冠冠幅大、枝叶密;②抗性强,耐瘠薄土壤、耐寒、耐寒;③寿命长;④深根性;⑤病虫害少;⑥耐修剪;⑦落果少,或没有飞絮;⑧发芽早、落叶晚。公路绿化带采用大手笔、大色块手法,植观花、观果、观叶植物,适应不同车速的不同绿化带,空间上采用层次种植,平面上简洁有序,线条流畅,强调整体性、导向性和图案性,形成舒展、开敞、明快的风貌。选择多种植物创造不同氛围,体现植物生长的多样性和植物的层次性与季相性。新晨 4结语 优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道路绿化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工细琢的园林式的道路绿化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再创造,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是衡量现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道路绿化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运用植物生态功能的生物措施是取得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循环的根本出路。 建设园林化的道路应采取大手笔、大色块的绿化手法,主要道路绿化带的理想宽度至少是30m,才能有效地发挥植物材料的生态效应,只有树立大园林的观念,克服以往的“一条路,两行树;绿化小打小闹”的做法,才能使城市环境面貌跃上一个新台阶。 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单靠道路绿化是不够的,还必须建设“点(公园绿地)”、“线(道路、河流、铁路)”、“面(单位庭院、居住区)”、“带(城市环型绿化带)”、“网(郊区农田林网)”、“片(城市隔离片林)”,等多层次、多结构、多组团城乡一体化的大园林绿化体系。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谈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摘要】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一些缺陷加剧了城市污染以及雨洪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当前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中需要使用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我国道路排水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四种新型雨洪控制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达国家道路设计中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对我国的启示,促进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与新型雨洪控制技术相结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型雨洪控制;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城市中对雨水的控制措施经过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注重对于水量的控制,其次是水质管理,直到当前的可持续发展阶段。新型雨洪控制的内涵就是通过减少雨水陆地聚集为目的,使得雨水更容易进行下渗,汇聚到地下水进行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地下水的补充以及城市水循环系统的修补作用,促进当前城市水文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新型雨洪控制理论 1.1最佳管理措施 BMP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采用雨水径流污染治理以及城乡雨水系统控制的最优管理方式(BMP),并且随后从现实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进行改进。对于BMP的确切概念和内涵,美国水文管理部门有着自身的独特看法,他们认为BMP没有确切的技术限制,只要是能够减轻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或者对此有预见性的技术手段、方式方法等都是BMP。当前,美国BMP的技术性设施主要有过滤设施、植被控制、渗透设施和调蓄设施[1]。 1.2水敏感性城市设计 WSUD水敏感性城市建设理论是由澳大利亚提出的,该理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形成一个同样具有水文价值的景观,主要是从人工建设开发前或者依托于技术手段进行维护的两种水资源处理方式[2]。当前主要有三种方式:①通过减轻污水和给水的排放量,使得水循环量减少;②注重保护开发前水径流的水体质量和数量;③通过对城市雨水的高效利用。主要的技术手段有调蓄塘、浅沟、雨水池、植物过滤带等。 1.3SUDS(可持续排水系统) 可持续排水系统是应该采用的一种可行性较高的排水类型,是英国对于新型雨洪控制理论的重要实践。可持续排水系统通过减轻径流量的排放,对雨洪的流速进行了控制,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更加高效、科学地促进雨水的过滤和沉积。此外,还对已经流入地下的径流进行了处理,从雨水的源头进行径流污染减轻控制,较少地表径流汇聚的设计方式,配合一套污染治理策略的技术手段,形成了SUDS。常见的使用方式主要有绿化屋面、植被浅沟、过滤带、渗透铺装、人工湿地、雨水塘等。 1.4低影响开发 LID低影响开发(LID)是新西兰对于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的发展,这种理论吸取了BMP的优势,与之共同组成了排水系统[3]。LID技术以城市水文为切入点,注重对城市自然排水系统的建设,致力于减少城市建设阶段对于水文环境的影响。但是与BMP技术有差别的地方在于,为了促进所建设区域更加靠近自然的水循环系统,LID技术对雨洪暴雨所导致的污染和径流进行明确的规范。不同于其他的管理系统,LID技术使用更加小规模和更为分散的源头进行统一把握。在LID技术中,经常采用的技术方式有绿色街道、生态植草沟、生态屋顶、可渗透路面、雨水花园等。 2发达国家道路设计中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的启示 西方国家对于城市雨洪的研究开始比较早,相关的理论也较为成熟,在使用新型雨洪控制方式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建设效果。在城市雨洪控制方面,已经逐渐形成了适合国情的水文治理措施和技术手段等体系。这些国家的实际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如何使用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管理城市建设中的雨洪问题,促进我国城市道路建设中排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1实现道路设计者角色的转变 新型道路排水设计是对过去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和补充。以往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使用新型雨洪控制技术是一个跨专业、跨学科的问题,需要道路设计人员扭转自身的角色,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理论、技术方式,应用到道路设计、规划的过程中,促进不同专业间的交流和渗透,共同服务于城市道路的水环境、资源功能以及通行功能的实现,促进城市道路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2.2加强研究与推广新型道路排水系统 在城市道路建设和设计方面使用新型雨洪控制技术在我国尤为必要,但是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4]。因而,当前需要加大研究力度,结合我国不同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地区条件,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指标进行综合考量,从而研究出适合我国城市道路雨洪控制的技术规范,促进我国城市建设中的排水系统与道路设计相结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3转变我国城市道路排水设计的相关理念 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新型雨洪控制技术的研究,很多国家都已经采用了一些新型雨洪控制技术实现对城市水文系统的管理,并将其随时用在道路排水设计中。但是由于我国当前道路排水问题大部分是使用管道、暗沟、明渠等设备进行快捷的雨水排除,导致没有对城市道路的水径流的减排、截流、控污等进行明确的控制,与国际较为先进的雨洪控制技术手段较为脱节,使得我国从城市道路设计中较少使用新型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手段,影响了城市供排水系统的科学发展。因此,当前我国的重要任务是逆转城市道路设计中的相关理论,将其与城市道路径流和排水的水量、水质进行控制,促进城市道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5]。 2.4政策、法规的制定 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城市雨洪控制技术的研究已经经过了40多年的历程,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政策制度。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我国的雨水利用政策法规发展很不完备,只有在北京等城市了相关的措施,但是没有与新型城市雨水控制利用技术相结合,不能适应当前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6]。因而,为了促进城市的系统化建设,应该逐渐完备现代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技术的相关制度规范,使得新型城市道路建设理念与雨洪控制技术相结合,促进城市道路的发展建设。通过政策规范引导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技术在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提供规范措施,从而促进其在道路施工项目的使用,应对我国当前城市雨洪灾害频发的问题。 2.5道路排水设计手册和规范的制定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他们的城市雨洪控制技术与城市道路建设理念相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英国的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以及美国纽约的道路设计手册,都对城市道路建设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我国城市道路设计指导手册还没有充分结合新型城市雨洪控制技术,因此我国应该在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型雨洪控制技术手段为我国城市道路建设所服务,调整其在实践项目中的使用,减少由于规范设置或者技术资料所引起的误差,促进我国城市道路建设的稳定发展。对于我国城市道路设计中新型雨洪控制技术的使用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结合不同的学科研究,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在综合国内相关领域的建设成果以及技术发展的情况下,通过学科间的优势互补促进我国城市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的发展,逐步推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毕然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浅谈道路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 近几年,随着长兴岛大开发,长兴岛将建设成独具特色的景观旅游岛,目前正在规划集农业、林业、果园和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郊野公园,一期面积达5km2。目前,长兴岛的绿地系统也将进行合理规划,营造岛域生态园林和富有特色的标示性园林景观,不断的调整优化岛域绿化布局。 1、现状分析 本项目位于长兴岛主干道潘园公路前卫段,是连接前卫支路与丰福路的景观大道,总长约900m,两侧规划红线平均宽50m。设计内容主要以绿化为主,并结合园路、广场、休闲亭、亲水平台、网球场地等配套功能于一体,整个绿化面积约9万m2。 2、现代道路景观存在的问题 现代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依然过多地注重使用功能而缺乏精神层次的追求、一味的模仿和拷贝西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作品、简单的挪动和照搬、盲目的拿来主义、使我国多数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作品大同小异,丧失民族本身具有的城市景观记忆和城市景观风貌。另一方面,城市道路景观建设质量远低于配套绿地建设质量,道路的尺度和空间也越发缺少人情味,驻足停留、长时间交流的放大空间日渐缺乏,游客游览的疲惫不堪,也很难找到一个落脚处,没有观赏点,没有真正体现出城市道路的生态、景观和服务功能。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现代的城市道路景观应着重解决一下问题:一、围绕生态景观下功夫,改变传统机械式的绿化布局;二、植物配置与当地环境有机结合,达到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三、要达到在人们未经介绍的情况下,就能体验到该绿化的设计观念的效果。 3、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3.1设计理念 潘园公路道路景观的设计定位不仅仅局限于乔、灌、草营造组合的绿化景观大道,而是以“自然、生态、野趣”为理念,采用原生态的景观创意和手法,通过突出岛屿生态特色景观轴线,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充满野趣、和谐统一的、独具特色的景观旅游大道。 3.2道路分块景观设计 围绕生态景观下功夫,根据景观旅游大道的功能定位和未来几年将崇明、长兴、横沙三岛联动,建成杉树王国的目标定位,分别从道路两侧绿化带、中央分隔带和机非带三部分阐述该道路的景观设计理念。 3.2.1两侧绿化带 道路两侧绿化带具有美化城市、改变道路的空间尺度,使道路空间具有良好的宽高比作用。此外,还有净化环境、滞尘、减弱噪音、吸收有害气体、防风沙、调节小气候、消除司机视觉疲劳等作用。潘园公路两侧绿化带与道路平行,平均宽50米,土方造型平均填高3.3米。绿化设计形式多样,植物配置色彩丰富,有一定高度变化,通过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充分考虑岛上自然条件,选择适合的树种,将设计和施工达到完美结合,使整个公路空间充满了活力。潘园公路两侧的绿化带在植物配置上下了很大功夫,既要注重植物的布置和搭配,以形成合理的植物群落,同时,还要保证好看的景观,难度系数自然也就大了,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我们根据历年种植经验收集了符合种植要求的各种植物,以榉树、喜树、重阳木、南酸枣、朴树、白玉兰、杉树、无患子、香樟、广玉兰、榔榆、合欢等乡土树种为主,用色叶树乌桕、栾树、朴树、银杏等乔木点缀,按照地形高处种植高大植物的方式,营造出变化较大的林冠线。用垂丝海棠、腊梅、桃树、瓜子黄杨球、石楠球、木本绣球、红花继木球、红枫、红叶石楠、金边黄杨、南天竺、金叶女贞等大小灌木及花境落叶树和常绿树,演绎永不褪色的“碧玉”之颜,叶色搭配丰富,在四季轮回的春夏秋冬次第绽放自己的独特魅力,同时,竖向斜纹满铺的青砖园路贯穿东西、曲径通幽,与绿化带的自然、野趣亲切贴合,在园路入口处自然坐落几块平石,可供人们驻足休息;在道路人行道与小园路之间,按照草-灌-乔-灌-草的低高低变换方式种植,并对苗木进行精挑细选,选出造型独特,生长姿态优美的苗木,进行组团种植,保证了色彩的变换和四季的效果;在两侧小河边配植了大量的湿地植物,在选择湿地植物时充分考虑到湿地植物的种植与水面以下等高线的关系,配置了宿根及常绿地被、色叶花灌木、水生植物和观赏草等,主要品种有二月兰、美丽月见草、红王子锦带花、蜀葵、大滨菊、吴风草、水果兰、银姬小蜡、毛地黄钓钟柳、黄菖蒲、蜘蛛兰、银边芒、金边阔叶麦冬、扶芳藤等植物,焕发出了色彩斑斓的花境,让河滨充满了诗情画意,偶有花香乘风袭来,或浓或淡、或香或甜,逗留蔓延、消散在这沿河风光带。根据地形营造景观小品,将观赏木亭融入绿化带的比例关系处理得极为恰当;在河边铺设亲水木平台,可供人们垂钓、游玩,在亲水平台上眺望徜徉,犹如置身江南,葱郁的花草、树木间不时可听见鸟儿的叫声,让人流连忘返。还建造供人们休闲活动的网球场、小广场、休闲座椅等,整个设计充分突出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遵循绿化造景为主,建筑组景为辅的原则,重点在“人”和“自然”及其互动的生态关系上做文章。以生态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性和表现手法的艺术性,充分展示“自然、生态、野趣”的长兴岛绿化特色。 3.2.2中央分隔带绿化 中央分隔带绿化作用一是有防眩功能,二美化环境,三减少噪音。因此在植物配置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现有行车要求、交通安全、环境状况、自然条件及后期养护等问题。同时要坚持公路绿化与防护功能并重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防护功能与观赏性相结合考虑,还要注意中央分隔带景观的视觉效果变化和开口处的视线问题。潘园公路延伸段中央分隔带绿化平均宽6m,绿化设计充分考虑了植物的多样性,做到乔、灌、草合理配置,以高大乔木做骨干构成绿化骨架和基调,使其挺拔雄伟,四季有绿,主要品种有香樟、无患子、栾树、朴树等乡土树种,种植方式为各品种交叉片植,使景观富于变化,达到春季梢头嫩绿、花团锦簇;夏季绿树成荫,浓影覆地;秋季色彩斑斓、果实累累;冬季片片翠绿.白雪挂仗的绿化效果。在乔木中间种植一条宽三米的红叶石楠色带,以“S”型种植,修剪方式是“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循环模式,其中最低处在30cm以下,最高处1.5m以下,打造竖向的“S”型,通过造型、色彩,使她赋予了“节奏”与“韵律”的动观效果,充满了生机和美感,犹如一条红丝带镶嵌在道路中央,极具观赏性,突破一条路两行树的呆板模式。地被植物选择多年生的美丽月见草,月见草秋季开花,花期较长,并且具有见效快、寿命长、养护方便等优点,使中央分隔带没有土地裸露,绿化覆盖度达到100%。 3.2.3机非带绿化 机非隔离带绿化具有实现交通、组织街景、改善小气候和满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车安全等功能。在机非带上种植绿化,可增强道路的空间围合感,并为两侧通行的机动车和自行车、电动车、三轮车等提供树荫。根据未来几年将长兴岛建成杉树王国的目标定位,潘园公路的机非隔离带的乔木均选择杉树,由于此段隔离带的宽度为3米,可以确保树木的健康生长,并且杉树树干笔直、株形整齐、观赏价值较高、它的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具有较强的耐污染、抗烟尘的能力、寿命长、生长速度快、易于成活、易于管理等特点,根据生态美学原理采用双排错位种植的方式。为保持视线通透,机非带没有种植遮挡视线的灌木类植物。地被用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便于管理,管理费用低的麦冬满栽,不让土壤裸露。机非带绿化苗木品种的选择从适时适地的角度出发,体现出了它自身的特色。 4、结语 长兴岛潘园公路街心花园前卫段景观设计,采用原生态的景观创意和手法,始终贯穿“自然、生态、野趣”的理念,将生态美学和植物配置融入到道路景观设计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打破脱离实际的主观创造,改变了机械式的绿化布局,设计中尽量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现了植物配置因地制宜的特点,以高标准、严要求打造出了更富色彩感、更具创意、更具活力的城市道路景观。 作者:李亚云 单位:上海农工商前卫园艺有限公司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道路景观设计方法与思路 摘要: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作为城市的骨架,是城市系统中容易识别和被人们所关注的系统,道路绿化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景观风貌。道路绿化赋予城市线型生机,本文以太原市环湖东路道路景观为例,探讨城市线型生态系统的构建以及道路景观的设计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绿色;生态太原市 环湖东路项目总体绿化景观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体现道路与景观、人文、生态有机结合的理念。结合上位规划及现状提出布局合理、概念新颖的景观构想,按照“绿化、美化、文化”的建设思路,将人文、自然及新技术融入道路景观,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晋阳文化特色的高等级道路景观典范。 1.项目概况 新晋祠路(冶峪沟一蒙山大街)道路位于太原市河西南部地区,它东临滨河西路,西临晋阳湖,是晋阳湖片区的一条重要的南北向主干路。新晋祠路南起蒙山大街北至冶峪北街,全长约4.26公里,道路红线宽50米。标准断面形式由东向西为:人行道(3米)+非机动车道(4米)+机非分隔带(2.25米)+机动车道(13.75米)+中央分隔带(4米)+机动车道(13.75米)+机非分隔带(2.25米)+非机动车道(4米)+人行道(3米)。本次绿化设计范围为4米中分带,两侧各2.25米机非分隔带以及两侧各1.5米宽行道树绿带。道路景观标准横断面周边规划主要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住宅与工建混合用地等,结合上位规划以及该路段优越的区位及交通条件,该区域将汇集购物、餐饮、娱乐等消费人群,同时吸引、聚集大量市民,成为未来新区人们使用频率较高的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休息,游憩,康乐等空间。 2.设计思路 2.1发掘当地特色——充分发挥当地自然环境、生态价值以及历史文化、民风乡俗等人文价值 2.2引导城市生活——运用景观设计手法,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城市景观风貌,设置城市开放空间,聚集居民休闲游憩。 2.3打造活力景观——营造若干区域景观节点,丰富植物四级景观,活力、康乐元素贯穿设计区域。 3.设计方法 3.1采用“露、透、封、诱”的设计手法,巧妙安排路侧植被,突出自然景观。3.2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既提高道路绿化质量,又要考虑总造价的平衡,力求低的造价,创造出最佳、最美的公路景观。3.3以植物分段落遮掩而设置“景观窗”,满足视觉效果。 4.方案设计 本项目涉及景观断面宽度50米,红线内绿化宽度共11.5米,绿化率达到23%左右,道路西侧为晋阳湖公园,景观条件得天独厚,通过西侧大面积绿地可阻隔来自于机动车行驶带来的粉尘、噪音、以及其他污染;东侧为商住用地,机动车行驶会对东侧片区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设计中会重点利用路侧绿带,种植抗风、滞尘、吸音等抗性强的高大乔木,并以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过滤种植方式阻隔污染同时打造赏心悦目的生态廊道。般情况下,快速路上的机动车1分钟大约会行驶1400m,而驾驶人员每3分钟适宜转换一个视觉形式,以缓解驾驶人紧张的精神状态,同时也可以防止由于顺直路段导致的心理方面的单调感。为使驾驶人员视觉心理特性与景观设计结合,方案对道路绿化的景观元素加以组合提炼,形成大体量线性模纹,突出道路景观主题与地方特色。充分尊重、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以“绿色”为基调,“彩色”为点缀,营造生态空间景观,利用本土植物资源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区道路景观,打造优美宜人、低碳环保的道路环境,形成春赏鲜花烂漫,夏观叶子花红,秋看彩叶飘落,冬望松柏常青的景观效果。 4.1标准段绿化景观设计标准段运用“大手笔、小尺度” 的相结合设计手法,景观处理是“以人为本”,客观的分析“人”的视觉感受。大手笔,强调微观多样并与宏观控制相结合,创造出绿色、动感的人本道路绿化景观,且符合步行、骑行等欣赏要求;小尺度,在重点部位配置的点状景观组合,烘托氛围,并结合南北两侧大面积绿化及慢行系统进行总体设计考虑。将灌木绿篱植物可修剪为色块的表现形式与动态特性的关系运用到道路景观设计中。以太原市市树国槐作为行道树,树干挺拔,树冠饱满,夏季庇荫冬季落叶;分枝点高度容易控制在2.8m—3.0m之间,可确保行车安全。侧分带,以紫叶小檗与金叶女贞相搭配修剪成曲线造型色块,榆叶梅、珍珠绣线菊、连翘等灌木形成高低有致,色彩丰富的线形引导。中分带以丁香最为上木,配合紫叶小檗金叶女贞修剪成篱,运用大尺度的模纹效果形成色彩亮丽,层次丰富的道路景观。 4.2人行道铺装设计 4.2.1多重探究道路功能、环境景观的因素,根据实地的需要,则要选择适用的铺装材料,如古建筑周边道路适用古朴、天然形成的石材,园林小径则适用自然气息浓厚些的卵石,而道路两侧的人行道、商业街道路则适用人工化地砖的铺砌。 4.2.2不同的材料、尺度、质感、色彩进行合理搭配,可形成简洁统一并能突出重点的铺地图案。4.2.3硬质铺砌、软质景观的协调统一。铺地、绿化精巧的结合,彼此的穿插,符合整体环境的需求特征。树篦子是人行道铺装、装饰的一部分,在对铺砌景观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4.3自动喷灌系统 喷灌是将灌溉水通过喷灌设备组成的喷灌系统或喷灌机组,形成有一定压力的水,由喷头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的水滴,并均匀喷洒在土壤表面,为植物的正常生长提供水分,且可用的一种先进灌水方法。与传统地面灌水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节水、节能、省工和灌水质量高等优点。一个完整且规范的喷灌系统设备应该包括首部枢纽,喷头,水源,管网,控制柜等组成。设计合理的喷灌系统在满足植物需水要求的同时,还可满足景观环境效果。精心设计的喷灌系统,通过正确选择并进行喷点的布置,不仅可满足绿地需水,而且在灌水时还可形成水动景观效果,提高植被的利用率和观赏价值。 4.4雨水收集系统 雨水利用可实现节水、水资源涵养与保护、控制城市水土流失和水涝、减轻城市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减少水污染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目的,而道路雨水收集则是城市雨水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雨水利用首先可以保证快速排走路面积水,减少路面滑溜性污染,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其次,道路雨水利用考虑绿地的就地利用,涵养地表水,对不透水性路面进行欲说的收集、处理以及存储,用作枯水季节的绿化用水。北京位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这种气候的特点决定了将于主要集中在夏季。故雨水的直接利用不能满足作为唯一水源的要求,应与其他水源互为备用。在雨季收集、处理雨水,当水质达到绿化灌溉标准后存储,在枯水季节利用,实现以丰补枯,减少绿化对水资源浪费的作用。 5、结论 太原市晋阳湖区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背景和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在规划结构中将成为太原城市休闲活动空间的重要节点。新晋祠路西侧紧邻晋阳湖,是构建河西路网格局,服务长风片区、奥体片区及规划晋阳湖片区的一条重要的南北向主干道。本项目道路绿化,呼应晋阳湖公园,以生态自然为主要设计原则,力求打造舒适宜人并具有晋阳湖片区特色的道路景观环境,本文从生态、功能、景观灯多方面对道路绿化设计思路进行探讨,以期对城市道路景观项目提供参考。 作者:崔潇 单位: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示范园区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方案 摘要:文章以六安集中示范园区内金寨路、瑞安路、一元大道、二元南路、新阳大道和皋城路6条道路绿化设计为例,探讨工业园区道路绿化的规划设计,在保障道路绿化功能的前提下,景观设计富有地域特色,提升了园区的整体形象,最后总结出工业区道路绿化的设计原则和内容。 关键词:城市道路;生态;植物配置;季相变化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地处江淮之间。六安集中示范区紧邻省会合肥,距合肥市区39km,距六安市中心城区10km,是六安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合六工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规划控制面积140km2,园区产业初具规模,综合配套完善,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承接条件。为了给园区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园区内金寨路、瑞安路、一元大道、二元南路、新阳大道和皋城路6条道路绿化的景观设计显得尤为迫切。 1现状分析 1.1道路两侧植被 这几条市政道路工程虽然已经完工,但仍处于未使用状态,隔离带绿化和行道树绿化种植正在进行中,道路两侧的绿地尚未规划设计。 1.2隔离带现状 瑞安路和一元大道的隔离带绿化尚未设计。 1.3高压走廊 一元大道东侧绿地上空有高压走廊,设计时需要注意避让。 2工业区道路绿化规划内容 此项目规划中的金寨路是园区东西走向的主干道,是联系整个园区的重要走廊,其中一元大道、二元南路、新阳大道和瑞安路是南北走向,金寨路和皋城路是东西走向(见封三彩图1)。根据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除瑞安路和皋城路两侧为工业用地外,其他4条道路两侧用地以居住为主,设计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别设计,同时塑造整体特色,使得此次规划道路绿化景观成为向游客展示六安集中示范园区的重要风景带。 2.1总体设计理念 2.1.1引入“城市森林大道”的概念在道路绿化设计中引入“城市森林大道”的概念,运用多种乡土树种创造不同的生态景观,通过乔灌草的植物配置方式,形成简洁、大气的群落植物景观,通过此搭配方式有效地隔离噪音、减轻工业区有毒有害气体,达到吸收、吸附、稀释的目的;同时可调节气候,营造一条“车在树中行,路在草中延,人在花中游,鸟在林中飞”的城市绿色廊道。2.1.2季相景观的塑造根据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六安属于气候四季分明的城市,植物的季相变化比较突出,因此,在示范园区内的道路隔离带以及两侧20m宽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设计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进行色彩组合与协调,以植物的季相变化为依据来搭配植物品种,创造出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观。2.1.3景观节点的构想从这6条景观道路的整体规划考虑,将重要道路的十字路口景观空间作为景观节点。考虑到行车安全性和视线诱导性,在十字路口处采用丰富的植物色带点缀草花、低矮花灌木与景石自然搭配,小巧别致,增加街口的人性化氛围。局部重要路口以地方文化为背景,点缀景观小品。 2.2设计主题 此次设计的4条道路是以G312为轴线分布于两侧,设计将金寨路、一元大道等6条路段以不同季节的不同植物表现来突出特色主题。设计时对道路绿化景观元素进行控制,有利于更好的体现设计中所明确的各段道路景观主题与特色。(1)梅香樱艳,花海融春。一元大道是园区内南北走向的重要道路,中央隔离带和机非隔离带分别为7m和3.5m宽,再加上两侧的20m宽绿带,就其规划级别来看,必将成为园区内亮眼的景观大道。设计将隔离带和两侧绿带统一规划,该路段两侧规划多为居住用地,为了加强对两侧地块的隔离围合,也为进一步发展道路绿化净化空气、美化居住环境的功能,20m宽的绿带塑造了最高可达2m的地形。绿带景观以表现春景为主,同时兼顾四季景观变换。主要选用大规格的早樱和红梅为主调植物,搭配金钟花、白玉兰等开花植物,渲染春季花团锦簇的景观效果(见封三彩图2)。(2)清风竹影,绿茵滴翠。瑞安路位于园区东侧,根据控制线详细规划,该路两侧规划多为工业用地,故该路段的绿地以功能防护为主,同时作为工业板块的先行者,道路景观也是必不可少的。该路段设计范围为两侧20m宽绿带+行道树+1.5m宽隔离带,运用现代设计方法,以流畅几何线形,强化带状空间的纵深和扩展感;用生态学理论来指导景观设计,通过合理的布局增加道路的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设计以各类竹子为主调植物,以高耸的刚竹结合精致的佛肚竹、米竹等,搭配色叶乔木和花灌木,营造丰富的林冠线和流畅优美的林缘线,给司乘人员和路人欢快愉悦的视觉享受(见封三彩图3)。(3)银杏婆娑,凝霞金秋。金寨路位于园区中部,是东西向交通的大动脉。该道路的隔离带和行道树已在建设中,此次设计范围为两侧的20m宽绿带。设计采用有规划的单元组合,以现代与自然相结合的景观肌理,达到自然、美观、经济的目的。该路段以银杏为主调植物,选用树形优美的直生银杏和嫁接银杏,巧妙搭配,结合常绿乔木作背景。同时前缘选用垂丝海棠和红枫等观花观叶灌木,营造绚烂大气的以秋景为特色的景观大道(见封三彩图4)。(4)桂花飘香,落英缤纷。二元南路位于园区西侧,此次设计范围为两侧的20m宽绿带。该道路的设计以革命纪念为主题,六安市鄂豫皖苏区核心地区,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诞生地。植物的设计立足于地方文化,一方面选用的植物多为地方乡土树种和在本地常用的植物品种,另一方面选用的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植物品种。该路段20m宽绿带以六安市市花“桂花”为主调植物,搭配榉树、红叶李、大红枫等色叶植物,营造一条花香四溢的林荫大道(见封三彩图5)。(5)枫林爱晚,万紫千红。皋城路位于园区西侧,此次设计包括两侧20m宽绿带、隔离带和行道树。该路段的设计以枫林秋景为主题,在隔离带中以新品种北美枫香为主调植物,20m绿化带里结合地形种植三角枫、元宝枫、五角枫等枫树品种,前缘搭配红枫、青枫、羽毛枫,打造一条群林尽染、万紫千红的生态走廊(见封三彩图6)。(6)春花烂漫,繁花似锦。新阳大道是园区内南北走向的主干道,该道路两侧20m宽绿带的景观设计是以营造春景为主要表现效果,选用樱花、垂丝海棠、加拿大紫荆和桃花等春季开花植物,植物群落前面以绿岛的形式如同明珠般镶嵌在绿带中,营造一条春花烂漫、繁花似锦的生态走廊(见封三彩图7)。 3工业区道路绿化设计的体会 3.1功能性上进行整体把控 道路景观的构成与城市道路的功能、性质相适应,起到实现交通、组织街景、改善小气候的目的,道路绿化在满足功能与技术的前提下,以生态原理为基础,组织各式景观。 3.2因地制宜显示地域特色 根据园区内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划分,道路绿化因此进行区别设计,注重常绿和落叶相互搭配,运用合理的配置方式,形成优美、自然的道路景观。(1)适地适树,道路绿地选择适应道路环境条件、生长稳定、观赏价值高和环境效益好的植物种类。(2)道路绿地植物选择应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尽量丰富植物材料,在工业用地附近的道路绿化配置中重点选择滞尘、防尘、抗污染的树种。(3)植物配置上大量采用项目区域环境内应用较为成功的植物品种,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大大增加植物成活率,同时还满足了观色、观花和观果等不同功能。 3.3提升生态功能 在构建道路景观的同时,充分考虑道路绿化在净化空气、减弱噪音、滞尘、改善小气候、防风、防火的环境功能,构建绿色带状生态环境。 3.4根据道路景观,考虑安全因素 基于本次规划设计的几条道路都属于快速干道或者交通干道,具有较高的设计车速。设计时对交通安全的考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防眩光:隔离带灌木的合理配置,可以遮挡住对面车道迎面车灯光,避免眩光效应,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2)视线诱导:沿途的花木绿带可以显示道路的线性变化,有助于引导驾驶员视线,预判前方道路线性,利于安全驾驶。 4结语 好的工业区道路绿化不仅能修复道路的生态功能,还能体现出区域的地方特色,把园区的区位优势变成区域优势,给整个示范园区以崭新的面貌。因此,在工业区道路绿化设计中,应充分做好基地现状的勘察工作,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因地制宜的进行道路景观设计,充分展示该工业区的优势,使之成为工业区的靓丽名片,为招商引资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 作者:潘春联 单位:上海金山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探究 在我国长远发展中,道路景观贯穿始终,同时道路绿化理念从未停止发展。绿化人员除了需要对绿化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还应加强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所以,只有合理应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才能保证城市实现美化和绿化的目的。通过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特点,吸收车辆释放出的二氧化碳,进一步降低空气污染,使道路景观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防噪音以及防风等作用,从而符合人们审美要求。 一、我国道路景观主体因素 一方面,内在因素。将道路景观依据功能进行划分,可以具体划分为实用性、审美性以及视觉性三方面。实用性:主要包括路障以及垃圾桶等,这些景观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审美性:如喷泉等除了这些户外艺术,还包括地面艺术等;视觉性:在道路交叉处等位置,由于需要安放安全标志,因此,为体现道路标志的可识别性,可以选择与环境色有差异的植物进行种植,使其形成更好的对比。另一方面,外在因素。对于道路景观来讲,道路景观背景的建筑物属于外部因素关键所在,通常来讲,选择建筑设计,对景观进行上下分层设计,例如:高楼住户与标准楼层住户的观赏视野不同。就道路两侧来而言,建筑在视觉印象和物质功能等,直接影响着道路的整体特点,所以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应重点考虑建筑颜色和高度等,确保道路具有一定辨识度。 二、对道路绿化的景观设计进行分析 第一,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要坚持遵守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相互结合的原则,实现共同发展目标,在道路设计中,应把自然生态和设计规划进行融合,把破坏环境降至最小。第三,连续性。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这一原则具体表现在视觉和时空两个方面,只有将两个层次中风格和色彩以及自然变化等进行优化设计,才能实现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连续性原则。第二,美观性原则。对于道路景观设计,应实现创新性特点,利用个体植物和整体植物之间的协调步调,使道路环境能够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求。从本质上来讲,关于道路景观设计主要以大色彩、大组团为主,其中人行道设计中,可以对花灌木与乔木进行多层次运用,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为散步人群提供休息空间,还应让人们感受清爽清新的环境。 三、道路绿化中景观设计的应用 1车行道路 在对道路进行绿化设计时,车行道路经常会受到城市用地的限制,结合传统景观设计经验,能避免出现整体环境不和谐的情况。而对建筑进行实际设计时,要重点关注建筑尺寸和快速公路之间的关系,由于快速公路具有交叉口少和形式单一的特点,极易出现单调和乏味的现象,因此,在地标建筑设计中,避免人们出现视觉疲劳,确保整体的和谐性,针对空间较大的车行道路,可以选择自由式图形进行,例如:选择灌木和乔木进行搭配。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过程中,为体现景观错落有致的特点,并适当地对植被的种类进行选择。利用攀援型植被、地被植被之间的混搭方式,在体现不同景观感受的同时,提高道路周围面积的综合利用率。另外,应选择花期不同、欣赏价值高以及适应强、成活率高的植被,降低车辆行驶对环境以及道路的污染。例如:在植被选择中,应选用发芽早、落叶时间晚的植物,避免因秋季发生植物枝叶脱落,为城市的美观而减分。在春季期间,可在道路周围种植丁香花等;夏季期间,可种植凤仙;秋季期间,可种植凤尾兰;冬季期间,可种植腊梅或报春花。 2人车道路 由于人车道路主要是以交通和生活为主,其中交通道路设计景观时,要符合人们在观赏和安全等方面的特点。在对绿化进行实际设计中,可以选择草坪和花坛等形式,并且适当保持树木间的距离,避免行人、车辆受到视线干扰。生活道路主要是以行人为主,并且在建筑场所和活动内容上较为丰富。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道路的功能性,选择花坛和灌木等进行具体绿化,同时结合绿化灯光效果,预防夜间道路过于漆黑。在绿化色彩设计方面,利用色彩的搭配,体现视觉的层次感,选择色彩鲜艳的栽植,从而引导人们视线。在道路中央、两侧的分车带处应用的栽植,主要为矮树和绿灌木为主,将对向车流之间产生的眩光进行有效隔离,但是在对植物栽植进行选择时,禁止使用颜色较为鲜艳的颜色,重点为绿色。 3步行道路 所谓的步行道路主要是指步行街,其主要是对商业娱乐进行展现的街道,所以,在对其进行设计时,要坚持以休闲和娱乐为设计原则,使建筑物的沿街具有一定的色彩和质感,有效改善步行道路的景观个性。为更好展现出步行街所存在的繁华特征,不建议选择高大树木作为材料,并且种植的密度影保持适合,避免影响人们的观赏视野。在行人休息的场所和广场等区域,需要种植能遮阴的树木,这一景观设计,在夏季到来时能起到良好降温效果。结束语:综上所述,道路绿化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还属于道路生态的一项关键举措。而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原则,只有基于持续发展的目标,坚持遵守“以人为本”理念,才能把自然环境、艺术环境进行有效结合,为人们创建更好的生活环境。由于道路属于线性结构的一种,因此,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重点考虑粗线条和流畅美等之间的融合情况,保证道路绿化整体的自然融合。 作者:尹姝敏 单位:山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城市道路动态园林景观设计要点探讨 摘要:分别叙述了动态园林景观设计特点、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当前盛行的动态园林景观设计趋势以及动态园林景观设计方法,以期能进一步地推动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发展。 关键词:城市道路;动态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1动态园林景观设计特点 动态园林景观不同于静止的园林景观,静止的园林景观是以公园景观为代表的静态物体。但动态园林景观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其具有相对性,道路两旁的景观静止不动,但道路上行使的车辆和人员却运动着,参考系的不同给与了运动者对于静态园林景观不一样的享受美感。 2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 2.1动态美学 通过陀螺在静置和旋转不同状态下观看效果的对比试验,很好地诠释了有关动态美学的原理。影响动态美学呈现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运动者的运动速率,既包括速度也包括方向2方面,这是由于速率直接关系到对于静态景观的视觉变化速度。因此,在进行动态园林景观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本路段的平均车速和实际行驶方向等问题。 2.2安全导向 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要遵循不妨碍正常行驶的重要原则,要时刻考虑正确的安全导向,以人为本。道路两旁的园林景观可以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正确导向,有效减弱汽车眩光,降低司机的驾驶疲劳度等,创建舒适宜人的行车与人行的道路环境,体现人文关怀。 2.3因地制宜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多利用本地的树种进行栽植。 3动态园林景观设计趋势 3.1植物选择多样化,推动可持续发展 动态园林景观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生态效益更为主要。因此,正确的植物树种选择很关键,要遵循多样化和时效化特点。众所周知,乔木的日常维护和种植都很简单,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但对于中小型乔木来说,要少修剪、少移植、扬长避短地发挥其生理优势。植物选择多样化可发扬其茂盛的生长效果,又可降低远期的养护成本打造节约型社会。 3.2设计与环境相适应,最大程度促进生态效益 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不但要以美的显示为目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适应与融合当地自然环境。生态景观的设置,要选择多种植被来进行构建,要以此形成混合的植物空间结构。不同形状、不同花色、不同造型的树种都是进行全面美化的参与者,通过此起彼伏、高低错落、疏密相间等方式来突出城市的生态与景观效益。 4需要注意的设计误区 4.1重视生态效益忽略经济效益 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要充分发挥生态效益,但不意味着要不惜消耗巨大的经济效益。城市生态效益的发展要依靠植被等自然资源的完善,要充分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不要为了生态而毁坏生态。 4.2美感不等同于生态 在设计领域普遍存在着美感胜于一切的观念,在于平面、产品的设计环节正确,但在实际的动态园林景观设计上却存在缺陷。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是为了给城市增添美感,但要建立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5动态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5.1景观分段 景观分段是为了更好地从宏观上对长距离的景观进行分界,按照实际的地理环境对景观进行段落式的划分。各个路段上的景观配置要遵循整体的设计主基调,虽然每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整体上要具有一定的景观连续性。 5.2景观定位 5.2.1城市景观大道:城市景观大道的车速大致为<60km/h,是城市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重点。一般来说,城市景观大道在设计过程中,要选择观赏性较高、大小相对适宜的植物,园林乔灌草立体结合及垂直绿化的有机配置设,体现一个城市的园林风貌与景观特色。 5.2.2城市快速道:城市快速道的车速大致为80km/h。在设计环节与上文提到的城市景观大道存在很大的差异,城市快速道的设计前提应该是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不是观赏性,植物配置强调大尺度的变化,使其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绿化效果,形成一种整体的景观基调。5.2.3一般道路:道路在城市中处于次干道的地位,设计时速不高,除非特殊要求,观景要求一般不高,因此园林设计应满足安全与生态的要求。 6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简要叙述了动态园林景观设计特点、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当前盛行的动态园林景观设计趋势以及动态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希望通过本论文能进一步的推动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发展。 作者:闫雪峰 单位: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城市河滨道路景观设计论文 1城市河滨道路景观设计项目概况 崇阳溪流域内植被良好,河流含沙量小,水质清澈,水草丛生。设计区域内地形较复杂,水面与道路高差较大,枯水期水面与路面最大高差达12m,能抵御50年一遇的洪水。基地与水面之间有约高出4m的自然生态驳岸和大量的河道滩涂,沿线自然风光质朴生态丰富。 2城市河滨道路景观设计理念与主题 通过对地块的现场踏勘,地方历史文化的解读以及相关部门的意见及对问题的思考分析,提出了武夷新区滨江西路景观带的设计应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具备交通与防洪功能;生态功能和休闲价值;地域山水特色、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设计上应充分考虑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挖掘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创造一个由乡土植物构成的景观基底,有城市生活气息,可听、可感、可游、可赏的景观环境。将滨江西路景观带的设计主题定义为:“水墨淡彩滨江路、纵览古今武夷魂”,即在保证崇阳溪的防洪要求上,让整条滨水景观带具有参与性和观赏性,为市民提供一个散步、散心的休闲空间。把武夷地方特色的文化融入到滨河景观中,让文化的传承和宣扬在景观元素中得以展现。 3城市河滨道路景观设计 3.1整体设计 3.1.1景观功能分区 根据地块的特征,以现状及规划桥为分界线,将整个地块分成3个区:崇阳溪大桥至南林大桥为城市生活休闲区、南林大桥至渡头大桥为古韵民俗体验区、渡头大桥至林后大桥为生态绿廊游憩区(图1)。城市生活休闲区结合周边商住区及万达等商业地块的性质,设置公共活动广场,满足附近市民跳舞、健身等户外活动,丰富周边居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并在该区放置了一系列情景雕塑,为美丽的滨水景观增添情趣。古韵民俗体验区以尊重历史文化为原则,体现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特色,结合当地传统民俗文化,采用雕塑小品、景墙等方式再现当地历史民俗文化。生态绿廊游憩区利用现有的地形与植被,秉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的基本原则,在现有的生态自然景观中适当增设一些节点广场及园路,进行有限度开发利用。 3.1.2典型断面 整体断面结合道路交通系统,主要为:2.5m人行道+1.5m绿化带+7m车行道(部分含有中分带)+7m车行道+2.5m绿化带+3.5m非机动车道+1.5m绿化带+2.5m人行道+一定宽度缓坡绿地+2.5m休闲步道(自行车道或休闲广场)+一定宽度缓坡绿地(或钢便桥或园路)+2.5m亲水步道(或滨水绿化带),通过这种多层次不同功能的交通系统与绿化带的设置,形成了丰富的道路景观。 3.1.3道路系统设计 (1)车行交通系统。滨江西路设计为双向4车道,设计时速为40km/h,通过这样的车行道设计,为司乘人员创造良好的观景时间和空间,可以欣赏到滨河美景,带给他们美好的视觉享受。 (2)非机动车交通系统。靠滨河一侧,特别设计了非机动车道,并且采用红色陶瓷颗粒作为其面层铺装材料,使人感觉像是红色的彩带镶嵌在景观带上。 (3)步行系统。人行系统主要有人行道、休闲步道、自行车道、亲水步道几个部分组成,局部位置通过节点广场或台阶梯道等方式,形成了网络状步行系统,为游人驻足或漫步观景提供了便利。自行车道创造性地加入了曲钢便桥,并采用绿色2cm厚PU聚氨酯塑胶面层,自行车或人行走在上面,给人别样的感受。 3.2详细设计 3.2.1驳岸设计 驳岸是水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区域,不仅要承担一定的防洪功能,还要满足生态功能以及人们的亲水需求。驳岸类型大体分为人工驳岸和自然驳岸,根据崇阳溪的情况,以防洪功能为前提,设计重点考虑以自然驳岸。主要采用以下处理方法如下:保护利用原有自然岸线形式,对植被良好的驳岸适当加以修整。对原有的滩涂采用抛石的方式,形成自然的卵石滩,局部位置设置卵石汀步,在常水位或较低水位时可以在卵石汀步上行走,体验亲水的乐趣。并对滩涂种植耐水湿植物,对不具备种植条件的,则通过抛石或打杉木桩排桩方式护脚,创造绿化空间,营造湿地景观,体现生态型郊区驳岸的效果。尽量避免采用直立式驳岸,对有需要采用人工构筑物处理的,则采用具有较强抗风浪、抗水击能力的荣勋生态挡墙,坡面种植水生植物等植被,既可美化环境,调节净化水质,也可保持水土流失。在驳岸边侧设置2.5m宽亲水步道,局部位置有亲水平台,既可以休闲漫步,也可以停留亲水或者驻足远眺,沐浴清新的江风。 3.2.2节点设计 (1)崇阳溪桥下广场。将崇阳溪桥下设计成一个休闲广场,给市民提供了休闲纳凉的空间,同时利用桥台背及侧边混凝土挡墙,创造性设计成浮雕景墙,把武夷山景区的风貌如大王峰、玉女峰等景点以一幅花岗岩浮雕生动展现出来。 (2)竹排广场。这一节点采用了武夷山大家所熟知喜爱的特色旅游产品———竹排漂游九曲溪作为设计元素,采用青铜制作的竹排和划竹排人物,以玉女峰为造型的花岗岩整石作为背景,雕塑下方用花坛来衬托,周边以武夷山特色的建筑材料青瓦做成屏风门洞造型,烘托这组雕塑。 (3)宋慈情景雕塑广场。通过把宋慈圆雕活灵活现展示在这个节点中,以一扇屏风作为其背景,雕塑下方通过植被衬托,体现了宋慈一生求实、求真的态度,用自己的行为和科学著作提倡求实求真的唯物主义思想,无不体现了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对后人的影响有着积极意义。 (4)朱熹情景雕塑广场。通过朱熹人物铜雕像展现其在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讲学的情景,以石雕书卷为背景,把南宋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的朱子呈现在后人面前,表述了朱熹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和儒家人生处世的规范。 3.3绿化设计 植物配植遵循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通过具体的乔、亚乔、灌、亚灌、地被等相互间的搭配,来突出各季的特色景观,打造出“春花含笑”、“夏绿浓荫”、“秋叶硕果”、“冬枝傲雪”的四季植被景观氛围。 3.3.1中分带 中分带绿化设计,通过群落式组合,使其形成了良好的防眩及景观功能,在道路的端头及调头区,采用五针松桩景,配以千层石,下层种植红叶石楠球、金森女贞球,南天竹、毛杜鹃、红花继木,形成了很好的效果;中间段落,通过香樟、造型红叶石楠、速生紫薇、海桐、金森女贞等,营造了不同的景观效果。 4.3.2侧分带 侧分带的绿化设计,主要通道乡土树种,广玉兰或者无患子作为行道树,配以苏铁、毛杜鹃、龟甲冬青等形成了整齐规整的效果。 3.3.3休闲景观带 侧分带通过有缩有放的空间组合,开阔空间通过草坪与银杏、白玉兰等孤赏树,体现了开敞之感;密植的空间,通过香樟、四季桂、落羽杉、福建山樱花、乌桕、红叶石楠、红花继木球、含笑球、棕竹、南天竹、八角金盘、麦冬等高中低等多层次的植物搭配,形成了“密不透风”的视觉效果。 3.3.4滨水绿化带 滨水绿化带,通过水生植物再力花、旱伞草、花叶芦竹、水生美人蕉等的种植,既有效地净化水体,也为微生物、鸟类等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空间。 4结语 从已建成的城市生活休闲区景观来看,得到了广大市民和领导的高度认可,成为市民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也为市民提供了跳广场舞的好场所。夜景灯光的亮起,与溪水交相辉映,成为崇阳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滨江西路的建设,必将对发展武夷新区水岸经济,生态环境保护起着示范作用。 作者:池长加 单位: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道路景观设计论文:诠释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周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道路早已不仅是城市交通的通道,而且作为城市居民购物、娱乐、散步、休憩等诸多功能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因此,城市道路除了交通功能性规划设计外,还应该引入城市设计的概念和方法,进行道路动态视觉艺术环境的设计———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1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与城市景观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道路的详细规划设计、城市历史文化环境保护规划相结合,与道路性质和功能相协调,做到人工与自然紧密结合,使“人-城市-自然”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1.1满足城市道路主要功能原则。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道路空间是提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相互往来与货物流通的通道。我们在设计道路时,须充分考虑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觉特点,将路线作为视觉线形设计的对象。提高视觉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设计中,应以不遮挡视线为标准,同时又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1.2尊重历史的原则。城市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也要向前发展。 1.3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主张不为局部的和短期的利益而付出整体的和长期的环境代价,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运用规划设计的手段,结合自然环境,使规划设计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降低到最小,并且对环境和生态起到强化作用,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1.4保持整体性原则。从城市整体出发,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体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从道路本身出发,将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统一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街道设施、色彩、历史文化等,避免其成为片段的堆砌和拼凑。 1.5连续性原则。道路景观的视觉连续性可以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建筑布局、建筑风格、色彩及道路环境设施等的延续设计来实现。城市道路记载着城市的演进,反映出某一特定城市地域的自然演进、文化演进和人类群体的进化。道路景观设计就是要将道路空间中各景观要素置于一个特定的时空连续体中加以组合和表达,充分反映这种演进和进化。 1.6个性原则。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变化的地形,生活休闲习惯的差异、地面的特殊质感、特别的布光方式、植被的独特样式、气味等,都能使道路景观呈现个性化的差异。 1.7人性化与艺术化相结合。照明灯饰、休闲座椅、饮水装置、通讯设施、卫生设施、停车和防雨设施、安全护栏、娱乐设施以及公共视觉导引系统这类场所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设施的设计和设立,并非仅仅注重应用性的功能要求,而是要求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有机的结合。 2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是城市居民活动的重要公共空间,城市道路往往容易形成一种单调呆板的形象:一条笔直的、无尽头的车行道,有快速而拥挤的交通流穿过,缺少绿化的单调的人行道,被一个接一个的建筑立面所限定,建筑轮廓透视线都集中于地平线的灭点。因此,街道景观的组织与设计,不仅包括建筑群和路旁空间的组织与设计,还包括通过道路的选线,进行街道景点和景观环境的动态组合,从而创造一定的街道景观气氛。 2.1道路视觉景观设计应和道路平、纵、横及道路结构等设计相结合。道路平面线形、竖向设计和横断面布置要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的变化,力求做到道路线形、分隔带、绿化、边坡等连续、平顺、自然且通视效果好,与周边环境色彩协调、风格统一、融为一体。切忌把道路拉直推平,导致视觉单调乏味。机动车道路面尽量采用柔性路面结构,减少光污染和噪声污染;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以及路旁景观的设计皆要注重材质和颜色的选取合乎道路景观风格定位并和周边的环境相协调。 2.2在材料选择上,地域的不同也有不同的选择。如南方炎热多雨,应选用吸水性强、表面粗糙的材料,在雨季起防滑作用,而北方寒冷地区应选择吸水性差表面粗糙且坚硬的材料,防滑防冻、不易损坏。另外,铺装材料材质的选择、色彩的设计能够强化商业街的景观形象。沿线的立交桥和人行天桥景观注重墩柱、主梁和栏杆造型,必要时对桥型的选择和桥梁的外观颜色也加以斟酌。道路挡墙、护坡对景观的影响较大,宜用绿化种植遮蔽。 2.3道路园林绿化设计要求选用的树种大小和布局都要充分研究。要结合道路景观风格、沿路建筑以及气候及地方特点将道路绿化作为道路景观整体的一部分来考虑,以达到车移景异、富于变化的景观效果。同时城市道路绿地设计应考虑到城市土壤条件、养护管理水平等因素。总之,道路绿地的规划设计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保持道路景观的长期优美。 2.4灯光照明可以塑造道路绚丽多彩的夜景。照明设计时可以考虑道路照明、建筑物泛光照明、广场绿地照明的综合照明效果.照明灯具的灯柱选择除满足亮度要求外,造型非常重要,要兼顾白天和夜晚的视觉效果。 2.5道路公共设施和小品应满足道路作为市民公共活动空间需要的多种使用需求。在小品的设计上,题材可以来自城市的历史、文化、典故、事件等,能够起到强化空间环境、文化内涵、渲染城市的人文色彩的作用,使人们在购物、观景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道路公共设施和小品的景观设计应着重在“型”的处理上,对公共设施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出匠心独具的形态,对景观小品进行细部刻画,细致地反映一定的文化主题,既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又有利于塑造道路的特色风格。 2.6步行道路的出现给城市带来了很多生机。其景观设计应格外强调个性化、人性化、趣味性、亲切性。在步行商业街与步行交通为主的商业街,因其多数在传统的商业街区,对继承城市的生活方式,保护古建筑、改善城市环境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宜全面考虑,使其充分体现文脉精神。 3结论 总之,城市道路设计工作者应重视景观设计在道路设计中的作用。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遵循系统规划的基础,结合自身特点,注重地方性与自然性、科学性与艺术性,构建多层次、多观赏效果的道路绿化体系。要以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基础,把“以人为本”的原则作为景观设计的关键,体现出对“人”的关注与尊重,将人、车、路、景高度统一起来,构造出良好的整体空间景观。
建筑工程测量论文:建筑工程测量技术应用与质量控制 1建筑工程测量技术应用特点 1.1建筑工程的沉降测量方法 建筑物因为受到自重、机械或者其他承重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沉降,直接影响建筑施工以及竣工。测量人员应该加强对仪器的观测,从而可以一直在被允许的范围内控制沉降,以更好的保证沉降的安全性。所以,测量人员必须根据目前测量工作的需要以及现状进行风险预测,从而更好的优化沉降测量。测量的方法就像水准基点的合理布设,加强沉降观测点设计的优化,从而对观测的实际工作进行严格的规范。 1.2建筑工程的边坡测量措施 现如今,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结构高度不断的上升,地下室、地下停车场、购物中心"娱乐场所的建设不断的增加,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对建筑工程深基坑及边坡的防护进行测量,计算建筑自身的沉降量等工作,因此,测量人员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必须对建筑工程基坑的周围进行不断的测量,这样就可以避免在进行基坑施工的时候出现滑坡、坍塌的问题,如果出现这些问题的话就会增加建筑工程的造价,也有可能会造成建筑工程的施工项目不能顺利的进行施工。因此,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前的测量技术对工程的质量及工程的成本都有很大的作用,例如,在进行建筑工程布置工作的时候,应该合理的对建设的布置点进行测量,还要做好工程后期的测量技术的控制。施工测量人员在做好建筑工程基础的控制点及观测点的布设后,还要不断的加强水平技术位移的实际测量的工作,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保证测量工作的顺利完成。 2建筑工程测量常见问题的诱因 2.1测量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现今,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很多都没有专门进行工程测量的测量人员,大部分的施工企业都是在测量的时候在外面找专门进行测量工程的部门,在外面找测量团队的时候,没有严格按照选择工程测量人员的标准对测量的人员进行合理的选择,而且对测量单位的资质等没有进行严格审核,这就使在建筑工程测量的时候,测量的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术训练,导致其专业的素质比较低。此外,测量的施工团队中测量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这就会为施工测量的工作增加难度。 2.2测量器材保养不当引起误差 在建筑工程的测量技术中,测量的准确性大部分都取决于测量时所使用的测量器材,测量器材的准确性会对测量的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从目前我国工程测量的现状来看,建筑工程测量的器材如果保养不到位的话,会对工程的质量造成各种损伤。在建筑测量工程结束后,有的测量人员会把测量的仪器存放起来,不对测量仪器进行保养及校准,这就会导致在下次使用的时候出现测量仪器的准确性不断降低,也可能会导致在测量的时候出现较大的误差。 2.3客观环境对测量质量的影响 在建筑工程的测量工作中,工程的测量技术比较复杂,测量的内容也会比较多,而且,由于测量大多数都是在室外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工作的,由于环境的影响,这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使测量的质量很难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之上。在室外进行测量的时候,会遭到各种恶劣的环境及气候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测量的准确性出现较大的差异,因此,如果测量的施工人员没有足够的技术及专业的施工能力,就会使这些客观的因素无法得到排除,会影响建筑工程测量的准确性。 2.4测量质量监督与管理不到位 在建筑工程的测量过程中,为了加强测量工程的有效性,施工企业应不断的对测量部门进行监测,测量部门可以在施工单位的内部进行设立,也可以在施工的时候在企业外部进行外聘。这就是说,测量质量的监督可以对工程测量的质量进行监督及管理,但是,在某些时候,检测机构的自身水平也不高,这就导致检测机构由于自身的水平,在进行工程测量的时候起不到应有的价值及作用。 3全面推动工程测量的几点建设性意见 3.1研究和建立现代工程测量体系 工程的测量属于测量学科,同时也是工业建设进行服务的部门,是施工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所以,应该不断完善工程测量体系。在测量技术得到提高的前提下,使得技术研发团队得到科研立项的鼓励,从而拓展更多的业务,全面对技术进行革新,总而言之,要使其不断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应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确保其快速有效健康发展。 3.2研发和应用工程测量新技术 在进行建筑工程测量的时候,工程的测量技术的全面发展也取决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只有不断的加强工程测量的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测量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的提高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准确性。所以,在进行工程测量的时候必须对测量人员进行素质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并在培训的时候进行资金的预留,预留出专门的技术研发的资金,不断的对测量技术研发人员进行鼓励,加大对研发技术的创新,使其在实际的工程测量中加强对新技术的使用及普及。 3.3提高测量质量观念 在进行建筑工程的实际测量的时候,我们要不断的认识工程测量的技术对建筑物整体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把实际眼光放的长远一点,从长远方面看待对工程的测量技术,不断加强对工程测量技术的重视程度,这样就可以在建筑工程的监督中建立全面的监督理念,从实际的工程测量的工作中不断提高测量的质量观念。 4结语 随着目前建筑工程的不断增加,工程的测量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从目前工程的发展情况来看,建筑工程的测量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另外,在提高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同时,我们要把计算机技术及测绘技术融入到建筑工程的测量技术当中,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加强建筑工程的测量技术,进而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作者:王海荣 单位:晋中市阳煤扬德煤层气发电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测量论文:智能建筑工程测量的必要性 1检测过程存在的问题 系统检测是由第三方有资质检测机构来执行检测工作。我院从2003年开始涉足智能工程检测。目前,已具备了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有线电视系统、背景广播系统、楼宇自动控制系统及火灾自动报警联动系统等子系统的检测资质。在经历了大小上百个工程的检测经历之后,对温州地区的智能建筑工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检测工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检测条件不具备。在检测过程中,发现有些委托方对智能建筑工程检测的要求不熟悉,没有事先做好系统检测的相关资料,在不具备检测或不完全具备检测的情况下,就急于委托检测单位进场检测,结果不是检测无法正常进行就是检测结果不合格,应为标准里需要相关的试运行等相关资料。因此,有必要提醒委托方掌握相关必要的知识。智能建筑工程系统检测时应具备的条件,包括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文件应齐全、完备、有效;在前期工程实施工程中,已进行隐蔽工程验收,并具有合格的验收结论,填写了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表,并有相关人员的签字意见;进行了工程安装质量验收,具有验收合格结论,填写了工程安装质量及观感质量验收记录表,并有相关人员的签字意见;已进行了系统自检测,包括设备性能测试、系统运行功能及检测,并填写了系统自检测记录表格,系统自检测时出现的问题已得到解决。另外在系统检测时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文件和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记录,这里的相应文件是指工程合同技术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设计变更审核文件、设备及产品技术文件等;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记录是指工程实施过程中形成的设备材料进场检验记录、隐蔽工程和过程检查验收记录、工程安装质量检查及观感验收记录、设备及系统自检记录、系统试运行记录及其他相关文件。以便检测机构对技术文件进行了解,掌握工程的规模、特性、特点及建设方的具体需求,了解工程的重点及对系统的技术要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检测;对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记录进行审核,主要是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基本情况进行掌握,对系统目前的运行状况进行了解,发现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产品选型不合理。在检测过程中,发现有些工程的产品选型不合理,没有针对特定的位置选择特殊的产品。比如:室外的产品应考虑天气环境的影响;光线较暗的地方考虑带红外功能的产品;在高压地区选择抗电干扰的产品。如果选择的产品没有区别对待,没有考虑周遍环境的影响,就会影响工程的质量问题。 (3)设计的不合理。某次在对某工程的入侵报警系统测试中,发现红外对射、双鉴探测器等前端探测器无防拆功能。施工方解释说设计中只要求布置电源线路和报警信号线路,没有要求设置防拆报警线路,这样的设计明显与标准不符合。同样,按照设计要求安装的探测器存在盲区。这些问题的存在暴露出了设计人员对标准的不熟悉,没有真正仔细地对工程现场进行查看,闭门造图。给工程带来了隐患。在检测中,经常发现工程边施工边检测的现象。施工人员埋怨工期太短,太赶。究其原因,由于工程本身包含的子系统众多,业主往往在前期考虑不周全,给设计单位提设计要求时,容易造成漏项,这样往往在施工开始后,经常要求设计单位增加某些子系统的设计,这样就给施工单位造成不小的麻烦,可能延误工期等等。 (4)施工质量的不合理。在检测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功能无法实现。施工方给出的解释是该工程为小区、安置房,配备的产品功能不齐全。而实际上是施工方没有正确对系统进行设置,甚至于简单的设置也找不到,只要业主没有意见,也就不关注了。在检测中也经常听到业主埋怨机柜的网线太乱,找不到前端对应机柜的网线,因为前端的网线和机柜的网线都没有任何标识。监视器显示的前端摄像机的图像没有文字描述,只是用简单的“Camera01”或“1”来代替,监控人员有时候为了找个图像要发很长的时间。这些问题暴露出了施工方对产品和标准的不熟悉,工作态度也存在问题。 2检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检测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上诸多隐患,通过检测,都能一一暴露出来,也能够引起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重视,为业主解决了烦恼。经过检测,施工方能够清楚知道施工质量的问题,产品存在的问题。在一次对综合布线的检测过程中,发现六类链路的电气性能不合格,经过查找,是六类线和模块产品自身根本达不到六类标准。在业主的要求之下,施工方只能重新换线,发了大量的时间对工程进行返工,只有真正触及到了施工方的痛楚,才能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经过这次的教训之后,施工方在布线之前主动找我们对其产品进行进场前的检测,避免了经后出现类似的问题。质量检测在工程验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工程的质量进行了有效的把关,受到了业主的重视,为整个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技术支撑,让建筑智能化不在是一个摆设工程。 3结束语 通过合理有效的检测手段,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检测,进行合格判定;提出了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思想,并贯穿“验收规范”的始终;能够有效的提升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健康发展,质量检测在建筑智能化行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者:王晶晶 单位:温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 谈建筑工程测量问题及方法 1建筑工程的沉降测量方法 建筑物在自重、施工人员、机械及其他荷载的影响下,势必会产生程度不同的沉降问题,为建筑施工与竣工应用造成了重大影响。测量人员必须使用精准的仪器设备进行观测,将建筑物沉降始终控制于可允许的范围内,才能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因此,测量人员必须应对当前测量工作需求与现状,努力做好对于沉降测量的优化。其测量优化方法如下所示: 1.1合理布设水准基点 观测人员布设水准基点,应当将其安置于沉降范围的外部且不会受到施工影响的区域,至少为3个,各点的间距应控制为10~20m之间,还要将其埋设深度控制在0.4m以下,以基点的稳定性及对测结果的有效性。同时,为避免水准基点在长达一年多的观测周期中,遭到人为意外破坏,而影响观测工作的实施,还应当尽可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置多于3个的水准基点。 1.2优化设计沉降观测点 观测人员要保证沉降观测工作的顺畅性及结果的有效性,必须对沉降观测点进行合理的设计,为其选择可以全面反映该建筑物的沉降状况的位置,作为安设地址,比如,建筑物的四个角落,荷载集中区域或者沉降缝两侧等。而且,还要保证该点的读取精度在0.01mm以上,且观测点顶端为圆形,以使观测点达到稳定性,且始终位于同一位置,以降低观测的误差水平,保护观测数据的精准度。 1.3严格规范实际观测工作 观测者要根据沉降观测精准度要求与建筑物的具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观测仪器,并按照国家的二等水准测量规定,以水准基点作为观测起点,一站接一站地组织开展其实际测量工作。同时,还要在确定总体观测时间的基础上(通常为一年以上),以工程的性质、地基土质变化、施工进度、基础荷载变动等因素作为、基础,对观测时间、次数进行合理设计。而且,为保证观测结果的有效性,沉降观测单位应当保证仪器设备、工作人员、水准尺、观测路线的固定性。 2建筑工程的边坡测量措施 近几年来,我国建筑工程高度不断上升,地下室、地下停车场、购物、娱乐场所等的建设也不断完善,使得基坑开挖、边坡维护以及建筑自身沉降设计观测等工作均步入了全新的时代。测量人员必须在进行基坑开挖、工程施工之前,及基坑边坡支护结构支设完成之后,对坡顶的水平位移状况进行全方位精准动态的观察与测量,才能够避免基坑开挖时,出现坡面坍塌问题,对工程造成损失,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建设。具体来讲,建筑物边坡坡顶的水平位移测量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方法来组织开展: 2.1布置有效工作基点 以建筑变形测量的规程中做出的相关规定且依据,选择足够的边坡控制基点,一般可以为4个,根据施工现场的通视程度与各个点的稳定性,将各个点安置在基坑的四个阴角旁边,并与基坑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同时,将这4个点制作成强制对中的观测墩,各墩高应当为露出地面0.08m,以降低误差,并为4个点设置观测站,然后采用边长观测或方向观测方法,组织开展观测工作,每个点要实施2个测回的观测,而且,观测人员还要重点地做好对于方向观测限差的控制, 2.2合理地布置建设观测点 边坡水平位移的观测人员,可以有意识地把每一个观测点的点位制作成固定的标志,以供直接观测,降低站点间的对中误差。然后,以变形测量规程中对于位移的观测规定作为依据,布置建设观测点,布设位置有以下两个,即:①基坑周边的桩墙顶上,各点间隔为15~20m;②基坑围护结构的直角上,点数由施工现场状况来决定,并使用钢筋为其支护结构进行嵌入固定,以借助稳定的支护结构,保证观测的精准度。实际观测可以联合使用极坐标法以及测边角法来开展,再为各点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进行水平位移的测量。 2.3做好后期测量控制 测量人员在做好对于基础控制点以及观测点的布设之后,还要努力做好对于水平位移实际测量工作的控制,以保证测量工作的最终全面完成。具体来讲,观测人员必须根据检测对象实际状况,合理设计基坑工程的监测频率,以保证此项监测工作可以涵盖全部重要的变化过程,不会遗漏某些时刻,其监测时间应当为开挖准备到完成土方回填整个过程,若测量中遇到大雨等特殊天气,要进行强化性的异常状况观测。同时,测量人员还要选择合适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存储、计算、整合、分析,然后配合绘图软件及其他工具,做出各点水平位移的直观曲线图,以保证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监理人员等,达到对坡顶变化状况的实际掌控。 3结语 当前建筑测量工作在测量人员素质、仪器设备、工作组织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建筑物的沉降测量以及边坡测量的缺陷,严重地降低了测量结果的可参考价值,破坏了建筑物的安全度。因此,测量人员必须进一步从整体层面及沉降、边坡的测量关键方面,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做好对测量工作的有效改进,以提升测量精准度。 作者:孙军伟 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建筑工程测量论文:建筑工程测量质量分析 一、建筑工程质量测量意义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测量工作非常重要,它可以给建筑物定位,按照建筑物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调整,总体概况,可以将建筑工程质量测量意义分为两个阶段,以下进行具体分析。(1)建筑物规划设计阶段在建筑物规划设计阶段,通过建筑工程质量测量工作可以确定建筑物的外形,确定具体的建筑物设计图纸,选定建筑工程施工地点,对建筑工程施工地面进行考察分析,做好建筑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使施工有效顺利地进行。(2)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建筑工程质量测量工作主要是负责让工程施工按照建筑物设计图纸进行,起到整个工程施工的把关作用,作为实地施工的依据。测量工作的具体主要内容是根据施工要求,利用各种施工方法,将图纸上的设计内容精确地映射到实地建筑中。 二、影响建筑工程质量测量的因素 建筑工程质量测量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到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把关作用,进行有效的建筑工程质量测量可以引导建筑工程的施工,掌控工程施工方向,最后建造出符合国家建筑质量规定的建筑物。所以,建筑工程质量测量工作在整个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都非常重要,但是其测量工作的进行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下面将对影响建筑工程测量质量若干因素进行以下几点分析。 1.建筑工程质量测量技术难度大建筑工程质量测量需要运用现代测量技术,而且对测量技术要求非常高,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测量技术还不是很高,不能满足现代对建筑工程质量测量要求,测量结果误差比较大,而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在这种测量技术不高的情况下,累积的测量结果会导致误差更大,甚至失去建筑工程质量测量意义,测量结果可信度和实用价值降低。另外,对于外形比较奇特的高层建筑而言,其外向倾斜刚度较小,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它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对质量测量技术的要求更高,由于高空测量控制网难以确定,测量视线不通畅,导致测量难度加大。 2.建筑工程质量测量中,对测量精确度要求高对于建筑工程质量测量工作,要求测量结果有非常高的精确度测量。结果的高精确度主要受到测量方面的限制。第一,受测量技术的限制,要得到精确的测量结果,就必须减少测量误差,而测量误差的产生主要受测量技术和测量方法的影响,其中前一种是影响我国现今建筑工程质量测量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现代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满足我国建筑行业对工程质量测量需求,在建筑工程质量测量领域里,还需要不断地研发新技术,才能做到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精确测量。第二,受建筑物外形的限制,建筑物外形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测量的另一重要因素。运用现代测量技术进行建筑工程质量测量本身就存在较大的误差,对于高层建筑物而言,其累计测量结果误差更大,而对于外形特异的高层建筑而言,不仅增加了工程质量测量难度而且测量结果误差更大,所以测量精确度自然也难以达到要求了。 三、应对影响建筑工程测量质量的因素的措施 1.研发新的测量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强,建筑行业也迎来了它的第二个“春天”。面对建筑物不断增加的现状,人们对建筑物质量也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工程质量测定也成为了我国研究的热点话题,针对现代测量技术还不能满足建筑工程质量测量要求,测量仪器不完善等问题,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为了满足现代建筑工程质量测量要求,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新的测量技术和测量方法,研究出新的、有效的测量仪器,才能确保测量结果的精确度,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2.减少人为因素在建筑工程质量测量过程中,很多环节是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完成的,人为的工作在不被关注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导致错误的发生,从而影响整个建筑工程质量测量的准确性。因此,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就必须减少人员犯错率,为了避免因人员错误导致的测量误差,我们可以开展施工人员培训工作,加强人员专业知识训练,规范施工人员工作行为,确保每一个施工人员都是经过严格培训后才上岗的。 3.加强测量监督管理进行建筑工程质量测量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此过程贯穿整个建筑工程的始末。在这一过程中,测量结果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每一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和链接都非常重要。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监督管理,使每一个施工环节都按照设计规定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建筑工程质量测量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测量结果的精确。 4.制定明确的建筑工程测量质量标准目前,国际对于建筑工程质量测量标准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我国只是按照一般测量规定进行测量工作,对于建筑工程质量测量项目还不够完善,今后在完善建筑工程测量质量标准方面还需要多做努力。 四、结语 总之,在建筑工程质量测量工作中,存在许多影响其进行的因素,使建筑工程质量测量难度加大,测量精确度减小,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建筑工程质量测量部门应加强对影响测量的因素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找到适宜的解决办法,加强建筑工程质量测量管理,最终做到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精确测量。 作者:金芳华单位: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测量论文: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重构设计研究 一、应用型本科《建筑工程测量》 课程重构设计理念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四年在校学习,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筑施工与管理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掌握建筑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毕业后能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工程监理工作。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岗位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岗位的职责和职业能力的分解,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主要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和管理岗位工作。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和管理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基本操作技能和基层管理能力。同时施工岗位要求从业人员能够根据施工情况的变化适当调整作业方式,并具备优化、改善施工工艺流程,构建和设计施工作业过程的能力。 (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对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 《建筑工程测量》是构成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模块的重点课程。《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职业能力目标由专业技能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构成,成为支撑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支点,是学生进行综合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训练必须先行掌握的专业技术能力课程,课程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建筑施工测量技术与能力,对学生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有重要支撑作用。 (二)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建设平台 应用型本科教育把传统的以知识继承为主的人才培养观念转变到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观念上来。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改革,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建设平台。重构后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包括建筑工程平面控制、建筑工程高程控制、施工场地地形图测绘、施工测量和沉降变形观测等五项施工岗位测量工作任务。教学中以典型的多层建筑施工为载体,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工作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把过去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建立以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以职业岗位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建设平台,把典型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操作技能要求相结合,通过实际工作任务,在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实训过程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 (三)整体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以建筑企业施工过程为主线,整体优化课程内容,以企业工程施工阶段应完成的测量任务为教学“项目”来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真实的工程项目或案例作为教学任务“载体”,使教学过程及学习情景与模拟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工作过程基本一致。 (四)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专业调研,结合企业技术人员的一线工作经验,确定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面临的工作任务及完成建筑施工测量实际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社会能力要求,选取突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有机统一。保证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从基础、单一的技术应用岗位层面向项目技术管理层面发展,直至经营决策层面的职业成长所需要的职业岗位测量技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建筑工程测量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 (一)概括工作任务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中,测量技术应用的岗位工作能力要求,结合企业岗位工作流程,总结概括出以建筑工程平面控制、建筑工程高程控制、施工场地地形图测绘、施工测量和沉降变形观测五项典型施工测量工作任务,涵盖了从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进场、施工、竣工、验收、营运全过程,各阶段的施工测量工作。依此为依据设计、选取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课程职业性、实践性。 (二)重组课程内容结构 重组的课程内容以训练学生施工岗位测量工作能力为核心,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注意融合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育。实现理论学习、技能实训与职业技术岗位相融合,并以此为基础将原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功能细化组合,将原教材十二章教学内容,精简重组成五个学习模块,组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学习情景,充分体现课程职业性、实践性。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在与职业技术岗位相一致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建筑工程平面控制、建筑工程高程控制、施工场地地形图测绘、施工测量和沉降变形观测等五项典型施工测量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程环境,明确了建筑施工测量岗位的工作内容、要求和工作流程,缩短了知识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差距。 (三)课程内容选取注重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内容针对完成施工岗位测量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三部分需求。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在重组的课程内容中强化了全站仪使用等章节,保证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生涯岗位测量工作的需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应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规律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积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规律,基于真实的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以施工过程的测量任务为基础进行整合、序化组织教学内容。 (五)构建三线并行的实训课程体系,形成“从控制到细部”的良性循环 首次循环:规划勘测设计阶段或工程竣工阶段的地形图测绘,由“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形成的串行路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使学生掌握施工测量中“从控制到细部”的作业过程;第二次循环:施工阶段建筑物施工测量,由“施工区域平面控制测量-施工区域高程控制测量-建筑物施工测量”形成的串行路线,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施工测量过程的“从控制到细部”的作业;第三次循环:施工、营运阶段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由“变形观测平面、高程控制系统-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形成的串行路线,在前二次循环作业的启迪下,由学生自行组织,独立完成,使学生掌握施工测量过程的“从控制到细部”的作业方式。 三、结语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不同,其以培养学生技术开发、应用能力和工程的整体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工程综合性训练为目的。山东英才学院借助原有高职高专教育良好的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场所及校外实训基地,围绕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培养能够从事各种建筑工程测量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的全面发展,通过建筑工程测量教学实施,进行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建筑工程测量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探讨,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立足在整体教学内容改革的高起点上,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构建了一套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了大量的、合格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陈继光单位:山东英才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测量论文:探讨建筑工程测量教学的问题 1实验场地不确定 好多学校里面没有已知的测量实训点,在说测量实训时场地很难固定,就是代课教师在自己的校园里根据当地的地形定出一些自由点让学生来观测。在学生完成测量实训以后,对于测量数据的真实性教师很难判断进行测量检核;又因为测量实训场地的不确定,就会使哪些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为了不要返工而进行重测的这个问题,就进行测量数据的刻意修改,直到满足要求为止。因此,一些学生在做实训时就提问一些的实质的问题,咱们进行这样的观测对不对都不能判断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2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方法的改进 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和测量实训两个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建筑工程测量的理论是教学的基础,而实训是教学的体现形式;实训过程是对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的综合体现,也是分析是否对测量仪器操作技能掌握的方法。 2.1理论教学的改进 在课件中可以插入一些相关的工程实例,根据个人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多方面的分析最后采取不同的途径告诉学生,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在讲测量仪器时,一方面可以把测量仪器带到教室现场观摩;另一方面由于在室外进行实训演示时学生在外容易分心、再加之过程比较烦长,对一些示范操作过程看得不是太清等问题,也可以从不同的地方收集一些视频,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各种测量仪器操作过程以及程序采用的新型标准,在实际操作中要重点指出多数学生容易轻视甚至出错的地方,就可以增强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2.2实践内容的改进 目前社会测量仪器的种类越来越多,发展速度及其之快,但是用于学校的教学仪器的型号非常落后,教学仪器的使用永远跟不上生产的步伐;再说绝大多数院校的教学经费比较短缺,购置的程序非常繁杂,没有足够的资金采购各种用于教学的实训仪器,更谈不上新型的型号。在实训教学上要重点突出,合理分配。对于实训的操作环节要重点加强,达到实训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高职学院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教学的实践部分几乎达到50%比例。最终培养学生能力的高低是通过实践教学的效率来直接体现的。在实训教学中,提高效率是实践教学达到目的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测量实训是重点之一。测量之前首先对仪器要仔细检校,才能进行教学实训,学生在实训之前必须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通过外业施测的各个程序来进行实地观察、收集数据,在按照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内业整理,并认真仔细的进行检核,只有一切满足精度要求之后才能进行测图或定位放线的施工测量。 2.3考核方式的改进 学校的考核方式包含理论和技能两种方式。考核不过是手段,目的是要求学生怎样在现实的实际问题中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处理。考核的理论部分多采用试卷出一些题目进行。这种考核方式注重书本知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得到理想的成绩,但不能在实际操作中灵活体现。技能考试结合拟定的具体项目,每个学生单独进行,根据测量结果的精度和所用时间评判成绩,突出了技能培养,提高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根据学生两方面的完成状态在做综合的考评。 3结语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作为建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在工程上根据实际的需要总结出主次得当的教学方法。本文从现阶段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做了初步的分析,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出了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水平,又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采用理论与实践双重结合的教学方法。 作者:杜春玲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建工学院 建筑工程测量论文:建筑工程测量技术分析 摘要: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包括多个施工环节。不同的施工环节,采取相对应的技术。其中,工程测量技术的运用非常关键,与整个工程的质量息息相关。利用工程测量技术,可以得出有效的数据资料,推进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工程测量不仅仅局限在施工环节当中,同时涉及到在工程勘察阶段、质量控制阶段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当前,由于施工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必须提高在工程测量方面的重视度,以此来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技术;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工程的规模逐步扩大。建筑物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因此,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的控制。在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等环节,经常用到测量技术。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有利于工程的顺利开工,并为后期的维护提供了方便。可见,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测量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工程的质量。鉴于此,本文结合相关的经验,对建筑工程中测量技术的运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1概述 在概述部分,主要从测量技术的概念、特点,测量的任务等方面出发,对工程测量技术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1.1工程测量的概念 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指的是,以相关的测量工具为手段,对建筑施工场地进行实际的测量,并认真记录好测量数据。在此基础上,将测试出来的数据应用到建筑设计图纸当中,以此对建筑物的真实尺寸进行几何放样。合理使用工程测量技术,可以保证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及精准性,从而提高施工的工程质量。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提高施工现象测量放样的精度,保证了建筑物的顺利施工,同时提高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1.2工程测量的特点 高层建筑物的结构、施工环境均比较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就给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困难。与此同时,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对工程的质量造成了影响。鉴于此,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必须提高对测量技术的重视性。特别是作为测量人员来说,必须本着高度负责的意识,从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以及技术,提高工程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施工图纸,保证高层建筑后期投入运营后,不会出现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 1.3工程测量的任务 工程测量包括三个阶段的任务,分别是勘测设计任务、施工建设任务、运营管理阶段的任务。其中,勘测设计任务包括:第一,绘制比例尺地形图。第二,对工程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测量。如果当地的地质条件比较差,还应该对底层的稳定性进行观测。施工建设阶段的任务包括:第一,结合地形、水文、工程实际概况,建立施工测量控制网。第二,施工放样。按照施工的标准与要求,采用具体的施工方法。然后,在现场将图纸中的几何体标注出来,使其成为实体。该阶段的工作量非常大,在施工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运营管理阶段的任务包括:在运营管理阶段,主要是采用测量的手段,查看工程是否出现位移、裂缝、倾斜、塌陷的状况。其目的是保证工程的安全开展,该阶段任务起到了良好的监督管理作用。 2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 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使测量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新的测量技术、理论被应用到实际当中,解决了工程测量中出现的难题,提高了测量数据的精度,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 2.1GPS测量技术的应用 在数字化时代中,GPS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建筑工程测量中。该定位技术具有准确度高、全天候服务的优势,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的图1GPS工作原理测量效率。GPS系统由地面接收装置与空间卫星群体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卫星群体将工程测量中的数据传出后,地面接收装置可以有效的进行接收。由于数据接收准确率高,从而保证了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并且减小了在施工中出现误差的几率。除此之外,GPS测量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对工程结构没有过高要求,而且不需要进行测量点间透视,因此更加方便。 2.2GIS测量技术 GIS测量技术是基于对空间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对数据的采集、分析、管理,储存等。当前,该技术普遍应用于建筑工程测量领域当中。GIS技术的优势是:空间分析能力强、预测准确性高等。比如,在建筑工程施工放线中,经常运用到该技术。在该阶段测量中,蛀牙是发挥GIS技术的地理分析功能,在加强图形输出功能与数据库信息相结合的基础上,设计出施工图纸。实践证明,将GIS技术运用到建筑工程测量中,不仅减少了测量的时间,提高了数据的精度,而且保证了野外建筑工程测量的质量。 2.3数字成像测量技术 数字成像测量技术依赖于计算机系统,使用二维图形来实现对三维数据、信息的提取。具体步骤如下:在电脑上输入被测试地区的资料。然后,将这些影像资料生成二维码,并提取出三维数据。针对施工环境比较复杂,或者放线工作难度大的地区,可以采用数字成像测量技术。建筑工程进入运营管理阶段后,可以利用数字成像测量技术对建筑物的变形状况进行监测。比如,对建筑物的倾斜度、位移状况,以及挠曲度进行精确测量。同时,配合管理人员密切观察建筑物的动态,以此来预防出现异常的情况。 3工程测量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工程测量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下面进行分别阐述、分析。 3.1资源不足,管理控制不到位 硬件基础是测量技术的保证。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新的测量技术应运而生。这些新的测量技术被应用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从而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部分测量单位为了节省成本,没有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并尽量缩减在测量设备方面的投资,从而导致资源的严重不足。除此之外,在实际的工作中,没有明确工程管理部门与监理部门的职责,导致管理上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无法保证测量的质量。另外,有的监理部门往往思想意识不高,在工作中仅限于走形式,从而降低了在监督方面的力度。 3.2测量人员专业素质低下 由于测量工作的技术性不断提高,因此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技术后,才能熟练开展测量工作。然而,当前测量单位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比较低。通常情况下,测量技术包括GPS定位技术、GIS技术,这些技术的专业性非常强,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学习,测量人员很难掌握。当前,很多测量人员都没有真正掌握这两项技术。 3.3没有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 从以上理论可以看出,测量人员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进行专业的测量知识、技术培训。与此同时,随着新测量技术的层出不穷,就会加大测量人员的思想压力,并最终影响测量工作的效率。鉴于此,必须站在时展的前列,积极举办测量技术培训活动,提高测量人员在工作中的综合实践能力。 4结束语 建筑工程测量与整个工程的质量息息相关。为了保证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必须重视工程测量的应用。当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使新的工程测量技术、理论层处不穷。在此基础上,解决了在测量中遇到的难题,提高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然而,由于建筑工程本身的复杂性,在工程测量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鉴于此,要求提高测量人员的在测量中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并加大在测量工作中的投资,以此来避免工程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 作者:麦有国 单位:湛江市鸿达勘测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测量论文: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的运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由于市场的逐渐发展,测绘新技术也随着工程质量水平的要求得到了提高,更多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良好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建筑工程测量的质量和水平,而且改变了传统测量技术中不符合市场发展的那部分。文章就是从两个方面对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对工程建筑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建筑工程;应用思路 市场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传统工程测量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其传统工程测量技术的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水利、交通、建筑等行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领域也比较宽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的数字化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各种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得以应用和研究。这些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能够有效的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1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思路研究 1.1数字化绘图技术的应用 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思路研究首先就体现在数字化绘图技术的应用。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各种信息和资源都在向数字化靠拢。建筑工程测绘中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传统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在引进数字化技术之后,可以改善很多传统绘图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建筑工程测绘中使用数字化绘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手工绘图的很多弊端以及局限性。数字化绘图克服了工作量大,作业程序复杂,数据生成繁琐,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等缺点,符合现代飞速发展的工程需要,能够有效的促进建筑工程绘图的质量,提高绘图的水平。目前,数字化成图技术的应用也有效的提高了建筑工程绘图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1.2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 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思路研究,其次还体现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方面。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不仅在工程测量方面得到了应用,而且还在城市规划以及工程测量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是一种集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测绘遥感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在众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足以凸显出其重要性。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使得我国的测绘定位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与发展,也使得我国的工程测量服务领域扩展到了经济发展的各个部门。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使得工程项目的各种信息得到全面的覆盖,提高了工程施工的效率,降低了工程施工的工期。全球定位系统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可以防止数据的丢失,防止数据被盗取,提高数据的有效性。因此说,全球定位系统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能有效的提高工程测量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 1.3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 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思路研究,再者还体现在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进一步的发展,摄影测绘已经代表了当今建筑工程测绘的一种新阶段,这一阶段也充分的展示了测绘方式的发展水平。这种测绘技术的精准度很高,而且速度也是非常快的,能够高效准确的体现测绘数据。摄影测量产品已经从影像图等向其他方面转化,为建立各类专业的信息系统和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证。摄影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和实践,大大的提高了建筑工程测量的准确度和速度,从而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节省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资,实现了建筑工程成本的节约,提高了工程的经济效益,同手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4对未来测绘技术的展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测绘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对于未来测绘技术的预测与发展,其信息化测绘技术将是数字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之后的测绘技术的发展之中,要不断的加强对测绘新技术的研究,争取在数字化测绘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的工程测绘技术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发展,从而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测绘技术代表着我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能够为我国的工程测量提供极好的科学指导,也能够为我国的工程测量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为工程测绘技术的进一步实践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为了进一步的得到工程勘测技术的发展,应该在原有测绘技术的基础之上,不断的更新数据,提高我国工程测绘的质量和水平,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结语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测绘新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数字化和信息化必将是建筑工程测量技术的一大发展方向,其建筑工程测量技术也会提高到更高的平台。现代工程测量逐渐会朝着测量内外作业一体化、数据获取并且处理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智能化、测量成果和产品数字化、测量信息条理化,信息共享和传播网络化的趋势发展。当今社会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更多的信息资源以及科学技术都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在建筑工程测量技术中,更应该提高技术的创新性和时代性,提高工程测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建筑工程工作者受益,得到灵感,做好建筑测量工作,提高建筑测量的水平和水准。 作者:刘琳娜 王鑫 单位:1. 赤峰市维衡房地产测绘大队2. 北方时代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测量论文:建筑工程测量数据的自动化研究 1工程测量数据分析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测量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将工程图纸转化为建筑实体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测量会贯穿于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所以,对测量数据进行精确的分析对维护施工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获取建筑工程测量数据,需要从施工各个环节来获取。例如,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前期,要建立科学的施工控制网,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通过放线的方式进行测量,同时,还要通过科学的方式对各个模块的细节位置进行测量。在必要的条件下,还要建立相应的计算机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建筑的沉降进行定期的测量,对建筑的倾斜度和水平位移进行测量,对这些数据进行精确的处理和分析,对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或者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定点放样测量、对建筑基坑的深度与沉降进行测量、对混凝土浇筑的精确性进行测量;在施工后期对建筑的整体垂直度进行测量等。总之,建筑工程的测量工作渗透在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所以,为了保证建筑施工的科学性,增强建筑施工人员对设计图纸和施工流程的熟悉程度,通过正确的方式获得精确的测量结果,通过科学的方法对这些测量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2自动化数据分析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数据分析技术的提高,数据的自动化分析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中被广泛应用。测量数据的自动化分析是以计算机高效的运算速度为基础来实现的。使用自动化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将测量数据输入计算机程序,在程序计算法则的作用下,或者在智能分析法的作用下实现测量数据的自动化处理。自动化数据分析法有两种,分别是:公式数值计算法和智能数据分析法。第一,公式数值计算法。工程测量数据的公式数值计算法是以工程测量数据的日常处理方式为基础,通过对工程数据的计算分析,用计算机数据的处理方式代替人工数据的处理方式。比如,在测量结束之后对建筑的土方进行计算,只需要将数据输入系统就能直接得出相应的结果,有效的简化的数据的处理过程。第二,智能数据分析法。智能数据分析法是以计算机的智能分析算法为基础,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相应的统计分析结果。在建筑工程测量数据的分析方面经常使用的分析方法有三种,分别是:聚类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 3数据自动化处理分析 建筑工程测量数据的自动化分析流程包括三个环节,分别是:数据输入——数据处理——数据输出。第一,数据输入。数据输入指的是在计算机中输入相应的数据,数据的输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人工输入;另一种是通过Excel数据自动导入。Excel数据自动导入是在自动化测量的基础上,通过Excel程序实现数据的直接输入,这种输入方法有效的节省了人工的劳动量,同时也减小的人工输入的误差,提高了数据输入的效率和准确性。第二,数据处理。在计算机系统中输入数据之后,系统会对启动数据处理程序实现数据的加工和处理。在测量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数据格式进行验证,当数据格式符合规范之后,以数据处理需要为标准通过选择性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处理。选择性的数据处理方式包括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公式化的处理;另一种是智能化的处理。其中公式化的数据处理方式就是以数据为基础,通过公式对数据进行直接的处理;智能化的数据处理方法就是以数据的输入特点为依据,将数据的基本特征量抽取出来,建立相应的数据处理模型。或者将这些数据基本特征量和后台的数据中的经验公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决策计算,最终得出数据的处理结果。第三,数据输出。建筑工程测量数据的输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前台输出,另一种是后台数据库输出。在测量数据自动化处理的过程中,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得出数据的处理结果。数据处理结果的输出需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分别是:(1)将数据处理结果通过数据报表的形式表现出来;(2)对数据进行备份处理,将其在计算机系统后台的数据库中进行存储,然后对这些数据通过选择性的方式进行处理。 4结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建筑工程测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工程测量的数据处理结果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保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建筑工程测量数据处理方面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处理方法——自动化处理方法。应用自动化的方法对建筑工程的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可以通过公式化的处理和智能化的处理两种方式来实现。自动化的数据处理需要经过三个环节,分别是:数据的输入、数据的处理和数据的输出。实现测量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对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精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国利 单位: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测量论文:建筑工程测量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1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与此同时,建筑行业的规模也处于不断拓展的进步状态。工程测量环节作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技术保证的核心,其重要性也逐渐被相关企业单位所重视,与此同时,工程测量还对工程的质量和进度起到了保证作用。技术含量和实践操作要求标准的难度是工程测量的工作性质,在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周期的过程中,只有保证了工程测量的精确性才能够为后期的工程建设提供最为可靠的引导和保障。 2建筑工程测量重要性简述 2.1工程施工的准备阶段 工程测量工作在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执行必须要以相关规范规定为基准,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建筑工程的建设规模以及现场的自然环境作出综合设计规划。与此同时,工程准备阶段需要进行测量的内容还包括工程现场的水文地形和地质勘测等等,对一些地质条件不够清晰的施工地段更是需要对其地基层土质的稳定性进行针对性地观察测量,上述所提到的测量工作的力度也要有所加强。 2.2工程施工建设阶段 对设计方案的反复讨论、分析和最后的审核批示过程是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之前必须进行的,只有通过了最终的批准确认才能够宣布施工环节正式开始。在施工过程中要按照设计规划要求对设计拟建中的建筑物进行定线放样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作为后期确定施工的主要根据。拟建建筑工程所处地段的地质环境、地貌地形以及施工组织计划都是在设立多个不同施工测量控制网的核心依据,这是为了后期现场测量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先控制后碎部,先整体后局部”是设计图纸内容转化为实体工程步骤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了满足设计和施工两方面的共同需求,可以采用规格不同的定线放样方法落实工作,在此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测量的精准度要满足并控制在可允许误差数值的范围以内。建筑施工阶段过程中工程测量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是完成拟建工程的高程放样和地面定位放样。高程放样是为了控制线和标准基准点的准确测定,像混凝土施工对模板测定顶面标高基准点是为了控制好浇筑混凝土构件时,其表面的平整程度能够达到标准要求,从而保证其测量放样环节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而地面定位放样的精准性是决定下一道施工工序质量的有效依据,放样复核的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测量问题,进而解决建设问题,加快建设进度。 2.3建筑的运营使用和后期管理阶段 建筑的运营使用和后期管理是在建筑工程完工并通过了建造单位和委托方的合格验收后才能正式实行的,在此阶段,工程测量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试听工程的倾斜度、位移以及摆动等变形状况进行定期观测,得到的测量结果和记录数据将作为今后建筑工程使用质量安全问题的依据资料,以便于工程状态变化和建筑单位工作状况监测工作的执行。若在对测量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了建筑物使用状态出现异常现象,就可以对实时监测的数据资料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找到了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后,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措施并抓紧落实,以免问题累积而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要想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建筑整体的财产安全有所保证,必须要保证建筑工程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建筑工程处于一些特殊地质断层构造地段时,这一工作保证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沉降等问题的出现是建筑工程时有发生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而引起的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频率较高,这就提醒了我们必须要在建筑工程运营管理阶段对变形观测工作进行严格管理,从而使得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得到保障。 3工程测量中常见的工作问题及原因 由于工程建筑工作的条件十分艰苦,而工程测量人员又处于建筑施工的第一线,因此测量工作人员的变动十分频繁,许多的建筑单位都存在测量工作人员缺失的状况,这使得建筑项目的整体进度有所拖延。除此以外,有的建筑施工单位没有聘用专业的测量人员,一般都是由负责其他施工环节的工作人员顶替,因此在实际工作的效果适宜方面不能满足施工测量质量的保证。建筑工程中对测量仪器的精密性要求很高,而建筑承包单位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会在仪器的制备方面投入大量资金,采购一些进口的高精密度仪器提供给测量人员,但是这些仪器从使用说明到测量数据的显示都是英语,因此提高了工作难度,或是因为仪器使用方法的不了解,没有发挥仪器的正常作用。 4工程测量精度控制加强的建议 4.1测量方案的科学制定 在建筑工程开始之前,应该对施工现场进行初步地测量勘查,在掌握好设计图纸测量工作内容的前提下,考虑全面,布网原则以“以点为线、以线控面”为基准,保证施工导线网和整体测量控制的质量,并以此确定测量的误差参数和精度参数。测量放样过程中应该结合施工工序的基本特点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案,从而保证工程测量的精度。 4.2最低等级施工测量控制网的优化设计 最低等级施工测量控制网的优化设计要充分结合建筑工程的设计要求、仪器设备以及现场环境的限制等基本状况,确定施工测量控制网布设的主要形式,以保证其可靠性、灵敏度和精度与疾患的经济指标能够相匹配。施工管理控制网点放样限差精度的严格控制是其优化设计的基本要求,其中还可能需要考虑包括相邻两网点之间的测角误差和边长误差对精度控制所造成的影响,综合上述几点要求,对控制网进行优化设计。 4.3工作人员及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 首先,测量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技能水平鉴定机构的合格认证,了解并熟知各施工工序的生产工艺和整体流程,这样才能提高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的工作水平,体现建筑工程实施中工程测量的重要性。先进测量仪器的采购为工程测量精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条件,同时也为工程施工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便利,保证了放样数据记录的高效性。 5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保证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工程测量工作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当中。作为一名认真负责的工程工作者,我们的思想意识应该对测量工作在实际施工中的重要性有所认知,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保证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工程项目能够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本文作者:岳敬华王军杰工作单位: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测量论文:建筑工程测量错误及对策分析 1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内容 工程测量学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而且它的历史非常的悠久。工程测量要在工程规划设计阶段、施工建设阶段和运营管理阶段进行各种测量的工作,它对工程在各个阶段的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并且要研究对工程或者是测量有关的信息。工程测量学主要包括对工程测量中的地形进行测绘,对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对施工进行放样,对施工的方法进行监测并且要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工程测量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建筑工程的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传统的工程测量技术的服务领域主要有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等,在进行工程测量的时候,主要是进行测图和放样,但是现代的工程测量技术包括了对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对测量的结果进行了预测,在使用范围上实现了更广。 2建筑工程测量常犯错误及产生的原因 2.1在进行施工的时候,施工的监控管理不到位。在进行施工时,很多企业通常的做法都是对施工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但是对施工的工程测量工作都是置之不理的。对工程的测量工作的不重视,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进行工程测量的时候,没有进行监督,这样很容易因为测量人员自身的原因导致测量结果出现问题。在进行工程测量的时候,要对测量仪器的精准度进行检查,同时在进行测量的时候,对测量要严格按照规范来进行,测量的精度会直接影响施工的质量。 2.2测量人员素质及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建筑施工单位没有专职的工程测量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由其他技术员(施工员)兼职,或者聘用一些没有独立工作经验的人比如测量工、学校刚毕业出来的人,来担任测量负责人。然而这些缺乏专门训练的业余人员,对常规测量仪器的性能、操作及测量方法都一知半解,根本无法胜任工程测量的工作,也就无法确保工程测量的质量。 2.3测量人员流动性大,仪器管理混乱。工程测量人员是施工生产一线额生产工人,野外作业时间长、条件艰苦,从测量建筑工程师到测量员,有时候做了一段时间可能就调离或者转行,有时候还会出现断档,导致整个项目的测量工作没有到位。测量仪器的使用、标定、保养不能按规定规范进行,甚至有些施工企业把测量仪器设备划归物资部门管理,导致仪器的损坏、丢失情况非常严重,而且只有在出现明显错误的测量数据时才会采取措施,所以一套仪器再次使用时已经支离破碎。 2.4测量仪器的操作不当,且日常保修不到位。一般来说,测量所用的仪器都属于精密仪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测量人员的水平有限,没有严格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操作,导致测量仪器的灵敏度降低。 3应对措施 3.1转变观念认识到测量工作的重要性 解决工程测量问题的关键在于观念,企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测量工作的重要性,测量单位的领导层要给员工强调测量的重要性,加深测量人员的职业观念,对于测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在其进行专业学习时,使其养成严谨的测量作风与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各单位的测量人员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测量观,明白测量工作的神圣性。要不断提高测量技术,改变当前测量工作的尴尬局面,将工程测量事业具体落实到建筑的施工、管理、监督工作中去,只有测量单位与企业的观念转变了,才能加大对测量设备、人员培训的投入,才能提高我国工程测量的整体水平,才能更好的保证建筑项目的安全。 3.2加强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在各个工程测量管理环节上必须执行有关管理制度,来规范测量作业行为,保证测量成果的质量。管理制度涉及的方面一般有:(1)施工企业或者项目经理部工程测量管理办法;(2)仪器的配置、调拨、使用、保养、标定;测量仪器的开箱、入箱及安置;测量仪器奖惩管理办法;(3)桩橛和资料的复核;(4)建筑物关键阶段的控制复核检查;(5)放样测量的检查复核交底;(6)原始测量资料的整理、归档;(7)测量成果审核和批准;(8)工程测量人员培训考核和奖罚办法。 3.3加大测量仪器的投入力度以及规范其使用和保管 随着建筑工程规模的目益扩大,施工技术精度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建筑单位的管理者要有发展的眼光,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引进的新仪器,以提高建筑施工测量质量,适应现代建筑工程快速、高效、优质的施工需要。同时,对测量仪器的使用、维修、调配以及保管等环节进行制度化的强制约束,以制度规范行为,让测量仪器的使用尽量合理化,也能减少测量仪器因反复使用带来的维修和保护,减少了工程测量的成本。 3.4测量前做好仪器校准工作 在工程测量施测前,务必做到所用仪器和水准尺等器具经过严格正确的检校,对于仪器的操作上需注意:仪器要保持平稳。如果有强光照射,为了保证气泡稳定,则要用伞遮住阳光。安装时,让三脚架稳定,测量过程中,证架头水平连接。仪器目镜和物镜对光要仔细,避免视觉差。经纬仪对中要准确。如果测设举行控制网周边不闭合,保证对中误差不要超过2~3mm,后视边应选在长边。水准尺要立直,要经常检查和洗净刻尺底部泥土,经常检查塔尺上节卡簧位置读书是否连续完整。人工读数前,务必掌握水准尺的刻度规律,以防读数出现差错。 3.5提高测量人才的素质 测量单位即使更新了测量观念、加大了对设备仪器的投入,但如果测量人才的素质得不到提高,那测量结果也是不精确的。建筑企业要不断加强施工队伍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念,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作用,工程测量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参加培训、听讲座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要掌握测量设备的技术指标与常规性能、操作程序、保养与维修知识;其次要掌握测量方法与技术,还要关注最新测量设备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应用状态,并在实践活动中开展创新性活动。 4结束语 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工程测量对于整个施工建设项目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引导着我国施工建设项目不断地提高工程质量,将建设工程始终控制在合格范围之内。工程测量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有效运用,充分证明了我国几十年来建筑工程取得的成果。工程测量技术人员在开展工作中,必须有着极高的热情和极为严肃的工作态度,落实科学的工程测量理念,更加合理的开展工程测量工作。 本文作者:曾祥旭工作单位:广东揭阳 建筑工程测量论文:建筑工程测量课改 建筑工程测量是应用测量仪器和工具,采用测量技术与方法,在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竣工、运营等各阶段进行的各项测量工作,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生的必修技能,实践性非常强。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更是一门应用专业课程。而测绘事业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要求学校应该对测量教学进行改革,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着重于应用技能训练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满足施工现场的需要。 (一)课程现状与问题分析 建筑工程测量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教材内容不合理,跟不上工程建设需要。现有的教材多是沿用本科教材或其基础上进行修改,理论知识比较多,案例较少或没有,不能适应本专业的发展需求。而且,采用全国统编教材,教材的编制理论性强,涉及内容多而深,专业技能训练无法体现,新标准、新技术、新设备等往往滞后。目前的教材仍以水准仪、经纬仪、平板仪为基础形成的,旧内容所占比例仍较大,新测量技术只是概括介绍,脱离工程实际,学生学到的知识过于老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的测量工作与教学内容差别很大。同时,随着工民建专业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测量教学的课时却不增加,较少时间完成较多的测量教学任务,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也就无法满足施工岗位的需求。二是测量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能适应现场施工要求。目前的现状是:一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授课原理偏多,理论和实践之间严重脱节,出现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教师对学生没有信心等不良的教学现象;二是仪器更新快、费用高,而学校经费有限,测量设备更新跟不上时代,仪器少,学生多,测量实习效果不好,实践课内容不能和工程实际紧密相连,实习内容空洞。三是由于免试入学,各大中职院校扩招等诸多因素,中职学生素质普遍偏低,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强,难以掌握各类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施工流程。 (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课程内容的调整。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精神,以项目教学为出发点,将建筑工程测量的内容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划分为各个小项目,通过建筑现场工地的广泛调查,根据测量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来确定教学内容。例如在工程勘测设计时资料测绘;在工程施工时进行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定位、放线测量;在施工过程中的土方开挖,基础工程和主体砌筑中的施工测量,构件的安装测量,鉴定工程质量而进行的检查、校核测量,施工竣工后的竣工测量;工程运营阶段,对某些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安装性和稳定性进行的变形观测等,这些都可以作为项目,根据所需掌握的测量原理和测量仪器安排教学内容,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为辅。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就业方向选择各个项目进行学习。教村内容适当增减,如测量仪器教学,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微倾式水准仪已经不常见了,没必要花太多时间去讲,只要让学生知道水准测量原理和微倾式水准仪操作就可以了,将节省出来的时间用在广泛用于工程中的全站仪、GPS定位仪以及数字化测图仪中。另外,积极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融入新的科研成果和重大工程实践经验,制作电子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教学形式的改变。教学中贯彻实践教学为核心,以实训、实习为主线,理论教学为实训、实习服务,实训实习中贯穿理论指导,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学生分成各个小组,选定学习项目,合理分工,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实训、实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完成任务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的精神,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讲授知识,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可以采用以下流程,先是教师给出多个实训任务,然后学生根据任务需求选定学习项目,再是各个小组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案,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选定任务。例如说某个小组选择某建筑物定位、放线测量任务,小组的成员就要先学习相关的基本原理和仪器的操作使用,再制定方案,团体合作直至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任务。教学形式改变了,教学评价也要随之变化,建立本课程学生考核档案系统,随时记录项目及任务学习情况,其中任务实践占综合评论比重的60%;理论考查占20%;再结合学习表现、技能认证等方面综合评定。 3.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师应根据学生IQ、EQ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采用项目教学法,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采用案例教学法,以行动为导向,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施工现场实训对比,反复练习,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采用任务驱动法,学生由课业任务书明确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制定学习计划,然后通过调查、上网、实践等种种方式完成工作任务,其后获得的成果可以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改革的实践 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和技能一点一点的积累。分组分层次的学习一方面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习内容的错开,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仪器少、设备有限的客观因素。在完成实训、实习任务的过程中,尽量选择最新的工程项目甚至是正在施工建设的项目,密切与建筑施工单位联系,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多开展施工现场教学活动。测量教学不再局限于本课程,而是穿插于施工技术、地基与基础、房屋建筑学等各相关学科中,在课时安排上灵活调配,贯穿于中职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结果表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大大增强了,基本理论知识也有不小的进步,有信心也有能力胜任建筑工程测量岗位的工作。中职建筑工程测量教改,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岗位技能人才。随着测量学科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仍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完善。 建筑工程测量论文:论建筑工程测量的重要性 摘要 建筑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经营管理工作的测量工作是保障建筑质量的关键,其是现代建筑工程投资建设、施工、维护管理的重要工作。深刻认识建筑工程测量工作重要性,认识影响其测量质量的各项因素有助于测量工作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文中就建筑工程测量重要性及其对工程投资建设各个阶段的重要影响等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 建筑工程;测量;重要性 建筑工程测量是建筑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各个阶段所进行的测量工作,是为建筑工程项目各项工作进行服务的工作,是为建筑工程提供基础数据与图纸的重要工作,其是工程建设项目的指引,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工作。随着现代建筑工程建设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建筑测量新技术的应用,建筑工程建设企业对工程测量工作的认识不断加深,这为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测量工作质量,保障简述工程施工质量,促进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等各个阶段的工作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建筑工程测量工作是现代建筑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工程投资建设企业必须重视的重要工作。 1 建筑工程测量概述 建筑工程测量是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施工与经营管理各个阶段所进行的测量工作,是为规划设计提供完整可靠地形资料的工作,是按照规定精度要求进行施工阶段定线放样的工作,是在经营管理阶段对建筑物的变形进行观测,判断建筑物稳定性的工作,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使用的重要。根据其在建筑工程各个阶段的不同职能,建筑工程测量分为建筑规划设计阶段测量、简述工程施工阶段测量以及经营管理阶段测量三方面,其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以及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都有着较高的针对性。 2 建筑工程测量的重要性 2.1 建筑工程规划设计阶段的测量工作及其重要性分析 建筑工程规划设计阶段的测量工作主要是为工程建设提供大比例尺地形图,通过地面人工测图与摄影测量成图方式完成建筑工程规划设计阶段的测量工作内容。地面人工测图是根据建筑工程总体到局部的原则,在测区内建立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点,根据控制点测绘地形、地貌。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使得该项工作强度大大降低,通过具有电子速测仪与机助制图系统的多功能速测系统是需将地形和地貌特点整点的三维坐标数据输入制图系统即可完成系统的自动成图。摄影测量成图是对地面进行摄影,并通过影片加以判读、量测和处理,以此获得所需资料的过程。其是为建筑工程设计提供图纸资料、明确占地范围范围、周边工程以及占地范围内城市地下管线等资料的重要工作,其对建筑工程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建筑工程规划设计基础数据提供的关键工作。加强建筑工程规划设计阶段的测量工作有助于工程规划设计的科学开展,避免建设施工个过程中质量隐患的出现。 2.2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测量工作重点及其重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测量工作是按照设计和施工要求建立施工控制网点,并以此为基础在实地上以要求的精度放样出建筑物与生产设备位置的工作。其是建筑工程施工与安装的基础依据。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由于建筑施工过程测量放样工作质量存在问题造成的烂尾楼等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测量放线工作存在质量问题,测量工作管理与质量监控不到位造成。由此可见,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对工程投资企业、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对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关系整个工程质量的成败。一旦出现差错,将会造成重大质量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在进行工程主体结构施工中,建筑工程测量工作质量还将影响墙柱平面、建筑物垂直度控制、主体标高控制、楼板、线条、构件的平整度控制等。其对建筑工程整体的垂直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必须认识到施工过程测量工作的重要性,注重测量放样工作的同时,加强施工过程中每层楼的测量工作。以垂直度为例,在注重整体垂直度的同时还要加强每层建筑的垂直度控制,在为质量检验人员及时检查调整提供控制数据外,还要为施工人员提供详细的竖向控制线,以此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通过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测量工作的科学开展,有效保障工程施工质量,提高投资企业与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质量问题造成的成本增加。 2.3 建筑工程经营管理阶段的测量工作 建筑工程经营管理阶段的测量工作是为了监控工程建筑物现状,保障其安全运营所进行的变形观测。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能够满足使用要求进行的测量工作,其是保障建筑物使用者人身安全的重要工作。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经营管理阶段的测量工作是在建筑工程投入使用后按照有关规定要求,有使用经营管理企业聘请专业测量企业进行的测量工作。测量工作重点主要是进行垂直位移(沉降)、水平位移、倾斜、挠曲,以及风振、日照等变形等内容观测。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形变在超过了规定限度时将严重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危机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因此,其测量观测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以高质量的测量工作保障观测质量,对建筑物进行客观的评定,保障建筑物使用人与设备的安全。 3 以测量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基础、严格的测量质量控制与管理为重点进行建筑工程测量工作 由于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的重要性,建筑工程测量企业必须以测量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基础,通过对测量工作的严格控制与管理,提高测量工作质量,为建筑工程规划设计质量提高奠定基础,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提高奠定基础,为施工过程的安全奠定基础。测量企业要注重对测量人员专业技术的培训,同时加强测量人员职业道德与责任心的培养,并通过科学的测量质量控制与管理,保障测量质量。通过测量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有效保障测量的精准度,为工程建设施工提供准确的依据,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4 结论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测量涵盖工程投资建设的各个阶段,其对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经营管理有着重要影响,测量工作质量是现代测量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工程测量企业必须要以现代测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理念为基础,积极构建测量质量管理体系,以此保障测量工作质量,保障建筑工程质量。注重明确测量人员职责、权限,注重测量工作质量控制与管理的科学开展。同时测量企业还要积极应用现代测量技术,以现代测量技术为基础,提高测量工作精准度,以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测量质量,为建筑工程各阶段提供良好的服务,有效保障建筑工程质量。 建筑工程测量论文: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探究 摘 要 建筑工程测量是做好建筑工程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保证建筑质量的关键,对建筑工程测量进行分析研究,对认识建筑工程测量工作重要性,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建筑 工程 测量 建筑工程测量是工程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建(构)筑物在勘测设计、施工放样和机械设备安装时的测量工作。根据其在建筑工程各个阶段的不同职能,建筑工程测量分为建筑勘测设计阶段测量、施工阶段建设阶段测量以及运营管理阶段测量三方面。 一、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 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是把图纸上已设计好的各种工程建(构)筑物,按设计的要求测设到相应的地面上,并设置各种标志作为施工的依据,并和指挥各工序的施工衔接起来,保证建筑工程符合要求。在建筑施工中,测量工作贯穿施工过程的各个阶段。按测量工作的先后顺序和作业性质,建筑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勘测设计阶段的任务 每项建筑工程建设都必须按照自然条件和预期目的进行规划设计。在这个阶段中的测量工作,主要是测绘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另外还要为工程、水文地质勘探以及水文测验等进行测量。对于重要工程(如某些大型特种工程)或地质条件不良地区(如膨胀土地区)的工程建设,则还要对地层的稳定性进行观测。工程规划设计阶段所用的地形图一般比例尺较小,可直接使用 1:1 万~1:10 万的国家地形图系列。对于一些大型工程,往往需要专门测绘区域性或带状性地形图,一般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图。而对于 1:1000~1:5000 比例尺的局部地形图或带状地形图,大多采用地面测量方法成图。工程测量中的地形测绘还包括水下(含江、河、库、湖、海等)地形测绘和各种纵横断面图测绘。 (二)施工建设阶段的任务 建筑工程的设计经过论证、审查和批准之后,即进入施工阶段。这时,首先要根据工地的地形、地质情况,工程性质及施工组织计划等,建立施工测量控制网;然后,再按照施工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图纸上所设计的抽象几何实体在现场标定出来,使之成为具体几何实体,这就是常说的施工放样。施工放样的工作量很大,是施工建设阶段最主要的测量工作。施工期间还要进行施工质量控制,对于施工测量来说,主要是几何尺寸的控制,例如高耸建筑物的竖直度、曲线、曲面型建筑的形态、隧道工程的断面等。为了监测工程进度,测绘人员要作土石方量测量。此外还有竣工测量,变形测量以及设备的安装测量等。其中,机器和设备的安装往往需要达到计量级精度,为此,往往需要研究专门的测量方法并研制专用的测量仪器和工具。施工中的各种测量是施工管理的耳目,工程质量、工程加固措施的制定乃至施工设计的部分改变都需要测量提供实时、可靠的数据。 (三)运营管理阶段的任务 在工程建筑物运营期间,为了监视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情况,了解设计是否合理,验证设计理论是否正确,需要定期对工程的动态变形,如水平位移、沉陷、倾斜、裂缝以及震动、摆动等进行监测,即通常所说的变形观测。为了保证大型机器设备的安全运行,要进行经常的检测和调校。为了对工程进行有效的维护和管理,要建立变形监测系统和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二、建筑工程测量的内容 建筑工程测量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场地平整测量 在建筑地面工程中,往往要进行土地平整工作。大多数工程要求将地面平整为水平面或斜面,使改造后的地貌适于布置和修建建(构)筑物、便于组织排水、满足交通和敷设地下管线的需要。在改造地貌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土石方工程量的大小,又要遵循填方与挖方基本平衡的原则。计算土石方量通常是用地形图上内插方格网的方法。 (二)建筑工程施工测量 对于工业建设来说,由于建筑场地上工程建筑物的种类很多,施工的精度要求也各不相同,有的要求很低,有的则要求很高。如果按照工程建筑物的局部精度来确定施工控制网的精度,势必将整个施工控制网的精度要求提高。厂区控制网的主要任务是用来放样厂区内各系统工程的中心线和各系统工程之间的连接建筑物的,例如放样厂房的中心线、高炉和焦炉的中心线、厂内主要道路及管道的中心线等。厂区控制网的建立主要是将这些系统进行整体定位。所以厂区控制网的精度应能保证这些工程之间相对位置误差不超过连接建筑物的允许误差。至于各系统工程内部精度要求很高的大量中心线的放样工作,可单独建立各系统工程内部的控制网,如厂房控制网、高炉和焦炉控制网、设备安装专用控制网等。厂区控制网不存在各系统工程内部控制网的关系。所以,在布设建筑工地上施工控制网时,宜采用分级布网方案。即首先建立布满整个工地的厂区控制网,目的是放样各个建筑物的主要轴线。然后,为了进行厂房或主要生产设备的细部放样,在厂区控制网所定出的各主要轴线的基础上,建立厂房矩形控制网或设备安装控制网。 (三)圆形建筑物的施工测量 圆形建筑物是工业场地上一种特殊的建筑物,其一般特点是基础面积小,主体高,地基负荷大,垂直度要求高。因此不论是砖石结构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在施工时要求都很严格。圆形建筑物的施工测量要严格控制其中心位置,保证主体竖直。 四、高层建筑在我国一般是这样划分的 4 层以下为一般建筑;5 至 9层为多层建筑;10 至 16 层为小高层建筑;17 至 40 层为高层建筑;40 以上为超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复杂,作业的难度大,施工空间有限,且多工种交叉,施工测量的各阶段测量工作必须与施工同步且要服从整个施工计划的进程。为了保证高层建筑垂直度、几何形状和截面尺寸达到设计要求,必须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建立较高精度的控制网。 五、民用建筑施工测量 民用建筑是指住宅、办公楼、食堂、俱乐部、医院和学校等建筑物。民用建筑施工测量要将建筑物的外廓(墙)轴线交点(简称角桩)放样到地面上,包括建筑物的定位和放线、基础工程施工测量、墙体工程施工测量及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等,为建筑物的放线及细部放样提供依据。 六、结语 总之,现代工业建设规模一般都很大,各种建(构)筑物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因而建筑物场地的占地面积较大,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十分繁重。为了使建筑工程工作正确无误,必须认真做好建筑工程测量工作,只有认真了解设计的内容、性质及其对测量工作的精度要求,认真阅读图纸,了解施工的全过程,并掌握施工现场的变动情况,才能做好建筑工程测量工作。 建筑工程测量论文:项目式教学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中的应用探析 【摘要】采用项目式教学,《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根据现在测量行业中最主要的测量手段和现阶段教学设施条件,成了水准仪的测量放线、经纬仪的测量放线和全站仪的测,量线等几大项目,通过同学们自主的讨论研究和教师的带领,同学们均能较好的融入到项目学习任务中,养成了良好的固队精神,职得了不少的收获,诸多职业学校已经在广泛采用项目式教学这种手段,但是为了更好的完善教学效果,还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建筑工程测量;专业课;团队精神 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必然性 1、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普遍认同有三个不足之处:一是文化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不愿意学习的“混混学生”,进一步学习理解教学内容有较大难度;二是学习自觉性差,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喜欢做些小动作,玩手机看小说不在少数),学习较被动,把重心放在老师或其他人身上;三是普遍的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习理工科课程需逻辑推理的课程有很大难度。但他们大多活泼好动,思想活跃,接受好坏事物都比较快,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都很差,理论基础与操作能力的客观体现:“知识面对新知识的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最差”,文化视野还相当窄,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和课本范围内的知识。但是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我们大部分专业教师在教材、教学设施条件、教师本身(担任中职教育的专业教师无相当的实际操作技能,甚至是非本专业教师代教)的局限性,实验、实训几乎没有进行开展,完全是“黑板上开拖拉机”,自然谈不上驾驭教材的能力。 2、《建筑工程测量》这本教材包含十几章节内容,但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课时的要求,将所有的内容全部讲授结束是无法实施的。故专业组进行专业调查和社会岗位人才的需求分析显示,建筑测量这个岗位,现需求量最大的是一个会正确操作测量仪器完成测量放线具有良好团队精神的人员。而我们的学生缺少的就是动手能力,在这种就业情势下,要提高学生的建筑工程测量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就业率,就必须对建筑测量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使该应用学科紧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与建筑测量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手操作能力。 故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对本课程实施了项目式教学。 二、项目式教学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实施过程 1、项目式教学即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中贯穿整个执行过程的前提是“项目”。其核心追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教学不再是教师拼命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一种开放的,合作的形式,即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即不再以分数为指挥棒,而是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真正体现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俗地说,就是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研究和解决的全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学生能在这个完成项目的时候锻炼各种能力。这种教学法在国外应用很多,如在德国职业学校或在职业培训中心,项目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载体,项目的课题取自于工业或手工业的真实课题;同时现在的高职院校也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法,我国在建筑学科教学中也有着广泛应用,它在建筑专业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 2、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之下,把《建筑工程测量》分成了水准仪的测量放线、经纬仪的测量放线和全站仪的测量放线等几大项目,均是围绕项目式教学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指导精髓展开教学。比如第一个项目水准仪的测量放线,要求掌握知识点有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水准测量的方法和成果计算;水准仪的构造;能正确操作水准仪:水准仪的检验能力;能使用水准仪进行基坑的引点测量和坑底设计高程测设工作和能正确进行测量校核和填写成果资料,在这些知识点的掌握之下,必须完成水准仪的认识、粗平、检校;水准仪使用之照准、读数;高差测量(单站);高差测量(多站引点测量);高程测设;水准仪仪器的检验和校正等小项目。这些项目由四到五个人构成的团队通过对项目的分析、讨论、实施、检查等环节来配合完成。再如第二个大项目经纬仪测量放线,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有测角的基本方法一测回法的观测、记录、计算方法;光学经纬仪的构造,能正确操作经纬仪;光学经纬仪的检验的能力;能正确进行测量校核和填写成果资料。完成的小项目是经纬仪认识、照准部水准管检校;经纬仪使用之对中、整平;经纬仪使用之照准目标、读数;极坐标法测设点的平面位置(已知角度和距离)。全站仪也单独设立了项目。在这些项目实施过程中,同学们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一意见分歧、仪器设各故障等,但是最后大家都通过团队合作顺利完成各项项目。 三、实施项目式教学的必需条件 1、学生学习主动:一个教学项目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取决于学生。学生才是项目的主导者、操作者,只有他们主动投入到项目实施中,才有可能使教学任务完成。但现实和调查显示,我们中的大部分学生乏于学习,更提不上是主动的学生。基于这个原因,进行课改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而实行项目式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实习设备齐全:开展项目式教学对实习设备的要求很高,我校所开建筑专业均有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实验实训仪器设备,对于建筑工程测量,目前按照一个班级为基础配备有DS3型水准仪、DJ6型经纬仪、电子经纬仪、自动安平水准仪、全站仪等一系列相配应的设备,为项目式教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 3、师资队伍健全:项目式教学对师资队伍要求较高,不但要求教师有一定综合知识,而且要求教师要成为懂理论会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故建筑测量对于教师的要求也相当高,不仅要能熟练操作所有仪器,还要对仪器设各进行检修的能力。在此同时,要有一定的资格证书(我觉得这是关键,作为一名实践老师必需要有该门课的技能证书才具有强说服力)。 4、经费充足:每个工作的进行,对于人力、物力、财力这三者的要求似乎成了不变的定理。只有保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才有可能开展更多的项目,才有可能使项目的开展更加与现实接近,也让学生能够在校园里紧跟社会的步伐,成为真正的理论与实际(社会先进技术)相结合的二十一世纪的新人。 四、关于项目式教学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实践的探索 在《建筑工程测量》这个实践操作要求极高的课程率先进行课改――项目式教学,故采购了必需的仪器设备。但在本学期又编写仪器设备采购单期间,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发现上学期才配备的仪器已趋向淘汰。心中顿生疑惑:社会发展如此之快,企业单位对于测量放线工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又如此之高,到底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工序的操作还是让学生能够熟悉应用最新的仪器设备?如果给予机会让学生接触最新的仪器设各,那教学经费是否能够完成承受?我们的教师是否完全能够胜任这种人才冲击?教师是否有先前的敏嗅性,能够使自己走在教学的最前沿? 对于建筑工程技术这个新专业,对于我们这些缺乏实践操作的教师,担任《建筑工程测量》这个课程,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积极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去现场一线参加工作。在大学期间,我参加了社会实践――建筑施工放样。这段期间,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受益匪浅。给我在《建筑工程测量》采取项目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经验和资料。 2、主动组织或参加各个级别的技能比赛。在第一次讲授《建筑工程测量》时,基于领导的重视,让我组织了一次校级建筑测量技能比赛和参加了无锡市技能比赛。在广大同仁的帮助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机会和经历,对于一个专业课教师是很好的历练,为你的授课增加了强有力的说服力。 项目式教学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中已经展示了它“独特的魅力”。课改是势在必行的事情,而在建筑专业授课过程中实行项目式教学是一种可行的方式。为了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就业所需,教师要采取任何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方法为学生、为家长、为社会服务。
建筑系论文:关于建筑农民工“三营四建”培训体系的构建研究 论文摘要:本着“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市场需求、农民受益”的原则指导,以“三个营造、四个建立”为措施,构建科学的建筑农民工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技能与素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论文关键词:建筑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 目前,建筑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行业,全国建筑用工中90%的一线工人都是农民工,而这些建筑农民工中有90%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90%以上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在现行的建筑生产(支模板、绑钢筋、浇筑混凝土、砌筑结构、水电安装)模式下,农民工是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间建筑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 一、建筑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那些不足建筑农民工10%的人所接受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多也只是临时的、短期的岗前培训。从目前现状看,全国建筑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仍十分薄弱。虽然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日益重视,但基本还处于研究和摸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和有效的实施方案。由于已经实施的培训方式比较单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培训和输出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服务体系不健全,大量建筑农民工仍处于无序流动状态。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面临很大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建筑企业实行管理层和劳务层两层分离的企业组织模式。总包企业、专业分包企业一般不带劳务队伍,企业农民工培训的责任难以落实。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面临困境的另一个原因是培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建筑企业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没有得到国家财政资金的扶持,总包企业和专业分包企业不愿支付农民工培训资金,农民工自身支付培训费用的能力也十分有限,而现行的培训鉴定收费标准过高,严重超出了企业和农民工的承受能力。建设部预计,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建筑业转移每年仍将保持相当规模。当前技能培训环节的不适应,不仅减弱了农村劳动力进入建筑业的能力,也影响到建筑业本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构建建筑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社会要求 农民工的素质不仅决定建筑质量和安全生产,而且决定建筑业的竞争力和长远发展。因此,做好建筑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工作不仅对农民工的系统化、有序化管理提供对策,而且为政府部门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促进并提高建筑行业的发展。另外,加强建筑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的需要,更是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他们的文化、技术、综合素质也直接关涉所在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出台、“阳光工程”的全面启动,使我国农民工培训工作全线铺开。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此前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和探讨,探索农民工培训体系的建构,对于促进就业、推进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以此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是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 三、建筑农民工“三营四建”培训体系的构建 建筑农民工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学校、政府与农民工之间复杂的博弈关系。而构建以“三营四建”为结构支撑的培训体系,将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农民工之间的关系有机地联系并协调起来,通过可靠的保障和有效的机制与措施提高建筑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与素质。 建筑农民工“三营四建”培训体系是指,在国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一必然趋势下,本着“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市场需求、农民受益”的原则指导,以“三个营造、四个建立”为措施,构建科学的建筑农民工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技能与素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建筑农民工所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实现。 “三个营造”包括营造良好的环境机制、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和培训经费的投入机制三方面内容:(1)实施政府主导,健全机构,提供制度保障。农民工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在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才能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聘用,即农民工要持职业资格证上岗。聘用后,用工单位必须与农民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这样才能确保工资不被拖欠。整个社会要形成尊重农民工、鼓励农民工进行积极学习的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营造需要城市各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需要城市人口的包容意识及尊重意识的不断升华,最终形成社会包容、农民工教育、建筑水平提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体系。(2)建筑农民工培训应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长期规划与当前需求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建设体系,实现职业技能培训城乡一体化,并在财力、人力等多方面予以支持、统筹。(3)最后,实行政府、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政府要保证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和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功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专项基金,以保证教育培训的基本经费;改革现有的建筑工程成本费用的构成;将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失地农民工培训;施工企业所需教育培训经费要从建筑安装工程费中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建设单位要保证教育培训经费的足额支付,并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施工单位的使用情况;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给予适当培训费补贴。 “四个建立”:(1)建立完整的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农民工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必须进行务工常识、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将农民工培训管理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交给各级建设教育协会,将具体的培训工作交给具备相应条件和资格的学校及企业,建设和教育行政主管机构要强化政策研究,突出培训质量管理。(2)建立全方位的知识培训体系。建筑知识、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教育、法律知识及人文素质的全方位知识培训,不仅仅意味着建筑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高,还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促进学历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指导企业还可根据生产实际,采取农民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培训体系。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远程教育等现代科技,逐步建立起信息网络培训体系。探索建立建筑业关键工种就业准入制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持证上岗制度,将企业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与企业考核、工程质量安全检查、标准化工地创建、工程评优等挂起钩来;将输出地与输入地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培训时间统筹利用起来,促进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4)建立灵活的培训鉴定管理体系。以“放开入口,卡住出口”的方式,严格考核技能操作能力,并根据农民工工作的时间特点实施弹性教学。在培训鉴定上,采取基地鉴定与现场鉴定相结合、以现场鉴定为主的方式对其进行培训鉴定。还可以通过组织修订建筑业关键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制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程序,提倡依托施工现场开展技能鉴定。对已具备相应职业能力水平的农民工技术骨干,通过综合业绩评价方式认定职业资格等级。最终通过制定农民工培训、鉴定、上岗、待遇相结合的配套政策,制定农民工技能等级工资指导标准,调动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四、完善培训机制的保障措施 以“一个引导、两个定点、三个服务”为措施,将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农民工之间的关系有机地联系并协调起来,通过可靠的保障和有效的机制与措施,提高建筑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与素质。 “一个引导”是以政府为引导,加强政府统筹、政策组合的力度,建立建筑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长效机制。“两个定点”是以社会培训中心和职业技术学校为定点单位,以职业技术学校和社会各类培训中心为基础,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建筑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具体途径有三个:一是与县校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二是校企合作,既可节省设备投资又能争取时间,还有利于培训后的就业;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包括现有师资力量的培训提高,以及利用外出打工的本地科技人员回乡兴教创业或执教兴业。总之,要以新思路办培训,走开放合作、整合资源办培训之路。“三个服务”是采用“订单式”培训服务、“菜单式”教学服务、“定向式”输出服务,即根据用工企业需求进行“订单式”培训,根据下单企业培训教师进行“菜单式”教学,培训考试合格后实行“定向式”输出,从而形成完善的培训与输出机制,健全服务系统,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技能与素质。在农民工集中工作生活的施工现场建立农民工学校,集农民工生产、生活、培训于一体,较好地解决了建筑业农民工管理和服务问题,综合效益明显,受到农民工、企业、政府和社会的欢迎。总之,用新思路、新举措,真抓实干,持之以恒,方见成效。 建筑系论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 教学体系 办学思路 专业特色 论文摘要:从办学思路、教材设置、师资结构等方面讨论了目前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出现的问题和应改革的内容;结合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提出了明确办学思路、强调专业特色、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人是从事科学技术的主体,因此当今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大学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部在上世纪末对大学很多专业都进行了调整,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燃气工程”两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的新专业[1]。该专业以培养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及建筑设备、公共设施、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和建筑自动化与能源管理工作的人才为目标。这次调整,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产生了一个面向21世纪新的专业学科。近年来,该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91所各类众多高校中涌现出来,问题也随之凸现。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 一、主要凸现的问题 (一)办学思路不清晰 虽然很多学校秉承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建筑环境、建筑热能供应以及建筑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并把建筑环境学列为了专业的平台,搭建了新的本科专业的框架体系。但是“厚而宽”不是“大而全”。知识口径的拓宽不是各种知识的堆积和罗列。专业的办学首先要服从于所在大学的办学思路,即学校的定位。一般院校和重点院校不同,创新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和综合型大学也不同。如果全国九十一所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学体系都参照某一两个名牌大学的教学体系,那么这样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专业建设没有或者散失了原有专业的特色;二,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没有特色。 (二)教材建设的质量不容乐观 目前围绕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材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教学体系中的教材应该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延续性和完整性。而不是各个知识块之间简单的粘贴或移动的关系。以《暖通空调》为例,集结了原来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空气调节》、《工业通风》以及《供热工程》的主要内容。剔出了三门课管网输配的交叉部分,而另设了一门课:《流体输配管网》。但就这两门课程的教材来看,共同的缺点是把原来空调、通风和供热三门课的三个系统简单地归类总结,系统总结有余,阐述不足。使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老师觉得不好讲,学生不易接受的情况。 (三)配套的师资队伍结构有待改善 由于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由原来的暖通空调专业或燃气专业演变而来,因此师资基本上是暖通空调或燃气专业的。但是专业的领域已经扩充到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设备、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等方面。专业的内涵已经由原来的设备或系统扩充到既包括设备、系统,也包括智能建筑。其中的弱势部分是智能建筑。因为智能建筑技术也是一门交叉学科,而大部分搞自动控制的人才是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对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及设备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供热空调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搞设备的人才又缺少对建筑自动化、BAS功能科学要求的理解,缺少有效的上层控制管理逻辑与算法。两方面人才又缺少“接口”,从而制约了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2]。因此合理搭配师资,在教学安排方面与其它专业知识交叉融合,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复合型人才。 二、改革的内容 (一)明确办学思路,办出专业特色[3] 明确办学思路是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以科研人才为主,还是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不仅与专业本身的内涵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专业所在大学的性质有关。这样才能形成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良性竞争。办学思路还与专业特色有着密切联系。专业特色与专业在多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教学和科研历史有关,如有的学校在暖通空调的系统工程方面是强项,而有的学校在制冷空调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方面是强项。那么在培养人才方面,这些特色就应该很好的继承和发挥,在课程设置和训练中要体现出来。 (二)稳固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 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工科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应包括数理方面、工程热物理方面、流体机械方面、建筑热物理方面和自动化控制的知识。只有牢固的基础知识, 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专业课程,拓宽本专业的服务领域。当然,正如前面强调的,专业办学的前提是要继承和发扬本专业的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本身就是属于很多领域,要与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特色结合起来,构造和稳固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的拓宽,是构架新时代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专业教学体系不仅仅局限于暖通空调,或是供热供燃气,或是把这两方面的课程全部笼统地包括进去,或是把建筑环境、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方面的知识硬塞进去。在专业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很有可能会造成各种知识的七拼八凑。因此,要有侧重点地把某些方面作为原本专业特色的延伸和发展,切忌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思想,盲目地贪大。 (三)编制优秀的教材,配备合理的师资队伍 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原有专业教学体系架构的割断和组合,使得最近几年采用的教材在编制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在教材的建设方面还必需投入更多的精力。而选用合适的优秀教材的基础正是现在的教学体系的完善,必需从根本上理解和制定本专业的教学体系和知识模块。 师资的知识结构要分布合理,除了保留原来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补充新的知识,如智能建筑和建筑环境方面的知识结构。师资的梯队建设也很重要。教学梯队的形成有利于知识传授的传承和不断更新。每个专业知识模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群下面,形成以教授为龙头,教授副教授主讲,青年教师为重要组成的教学梯队。 三、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路 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源于长沙铁道学院的制冷空调学科。长沙铁道学院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展了制冷空调及冷藏运输方面的研究工作, 1985年在机车车辆系成立制冷空调教研室,并开始招收制冷空调专业专科学生; 1989年开始招收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本科学生; 1998年根据教育部文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因此,在二十多年的建设中,形成了制冷与暖调、系统与设备并重的特色。我专业在调整后修订了教学计划,增加了供燃气、建筑环境和建筑自动化方面的知识模块,保留了原来的制冷方面的知识模块,包括有制冷原理、制冷压缩机和铁路车辆制冷、制冷装置自动化等课程。 目前已拟定完2008级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计划,主要的思路有如下几点。 (一)明确办学思路,与学校的定位一致。 我专业隶属于以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层次综合性大学——中南大学,学校的定位是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创新型大学[4]。因此,我专业的办学思路是以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标准,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继承和发扬专业特色,整合知识架构。 充分利用能源知识的平台。从2008年开始本专业与同属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热能专业进行能源与动力大类招生,使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的基础知识面广,起到“厚基础、宽口径”的作用。 继续保留专业的特色之一:制冷模块。从毕业生就业的反馈来看,用人单位对既懂制冷,又懂暖通,既了解系统,又了解设备的人才非常欢迎。 加强暖通和建筑环境的优势。把空调、供热、通风和建筑环境的节能、环保、热舒适与空气品质结合起来,也是当前时展的需求。 减弱供燃气和燃烧模块。从本系教师多年从事的科研工作来看,燃气和燃烧模块并没有形成特色,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其份额,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加强智能建筑模块。智能建筑是楼宇发展的重要方向。本系在制冷和空调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 践经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充相关领域的知识内容。 (四)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创新人才 实践环节包括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既保证实践环节的“量”,又要保证实践环节的“质”。即:实践环节的课时量必需严格保证,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动手、动脑,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从选题开始抓起,选题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实际,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严格把握好实践环节的考核。本系在近两年所有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中都涵盖有答辩部分的考核,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自信和表达能力,又能很客观地反映实际的情况。 建筑系论文:浅谈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建筑施工 项目管理 安全评价 指标体系 影响因素 评价标准 以人为本 论文摘要: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评价,是评价者以国家对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要求为基础,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对被评价建筑施工项目的安全因素进行安全分析,寻找工程建设系统安全水平的限制性因素和系统存在的问题,选取能全面反映工程建设安全状况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估工程建设系统总体施工安全水平,为制定事故预防控制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0 引言 建筑业一直是安全事故高发的行业,每年建筑施工的死亡人数仅次于矿山企业,在全国各行业中位居第二位。安全事故的频发给国家、社会、施工企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对社会发展、安定团结、建设和谐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地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阻碍了建筑业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和改进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有效地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 1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施工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制定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它具有描述、评价、监测预警、决策等功能。 1.1 描述功能。描述是工程建设安全指标最基本的功能,通过施工安全评价指标,可以从多方面反映工程建设安全系统的结构、运行机制等。 1.2 评价功能。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作为一个尺度,从人、施工机械、安全设施、安全管理等方面来衡量施工安全状况。利用指标体系和相应的模型方法,对施工安全状态进行估量,明确施工安全运行的障碍性因素。 1.3 监测预警功能。监测预警功能是描述功能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工程建设施工安全系统的安全水平将通过安全评价指标表现出来,当对这些指标给定界限时,工程建设系统的安全状态就可以监测了。监测功能可以分为状态监测和目标监测。 1.4 决策功能。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最终目的是对工程建设的安全状态进行评价,指导安全管理人员依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提高工程建设的安全水平,保证工程建设安全进行。指标体系的决策功能是最主要的功能。 2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施工安全评价输入指标 (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主要是评价施工企业的安全制度、培训体制和从业人员对安全的意识,细分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处理制度5个方面。 (2)资质、机构与人员管理。主要是评价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资质管理以及企业中人员的管理,分为企业资质和从业人员资格、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分包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管理、供应单位管理4个方面。 (3)安全技术管理。主要是评价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控制程度,分为危险源控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安全设备和工艺的选用6个方面。 (4)设备与设施管理。主要是评价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完善程度,分为设备安全管理、大型设备装拆安全管理、安全设施和防护管理、特种设备管理、安全检查测试工具管理5个分项指标。 2.2 施工安全评价输出指标 (1)高处坠落(R1)是指操作者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的高处进行作业时发生坠落。常见的高处坠落事故有: ①人员由屋顶、脚手架上、梯子上、结构上、梁的支撑上坠落(R11); ②脚手架、建筑结构倒塌(R12); ③人员由地上的洞口、屋顶的空洞、没有护栏的楼面边缘坠落(R13)。 (2)触电事故(R2)电是施工现场各种作业的主要的动力来源,各种机械、工具等主要依靠电来驱动,即使不使用机械设备,也还要使用各种照明。触电事故主要有: ①设备、机械、工具等漏电、电线老化破皮(R21); ②违章使用电气用具(R22); ③对在施工现场周围的外电线路不采取防护措施(R23)。 (3)物体打击(R3)施工现场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有很多物体从上面落下来,击中下面或旁边的作业人员即产生物体打击事故。最常见的高处坠落事故有以下几类: ①工人受到坠落物的打击(R31); ②工人受到运动着的重型设备、吊车吊臂或其所吊物的打击(R32); ③工人受到私人交通工具的打击(R33); ④工人受到掘进设备的打击(R34)。 (4)机械伤害(R4)主要指施工现场使用的木工机械,如电平刨、圆盘锯等;钢筋加工机械和拉直机、弯曲机等;电焊机、搅拌机、各种气瓶及手持电动工具等在使用中,因缺少防护和保险装置对操作者造成的伤害。其包括: ①机械运动部件伤害(R41); ②建筑机械产生的巨大噪声、振动、灰尘等对人体的伤害(R42)。 (5)施工坍塌(R5)主要指施工现场建筑物、构筑物、堆置物、土石方等因设计、堆置、摆放或施工不合理而发生倒塌造成伤害的事故。包括: ①基坑(槽)、边坡土石方坍塌,基础桩壁坍塌(R51); ②现场临时建(构)筑物、脚手架坍塌(R52); ③模板支撑系统失稳坍塌(R53)。 2.3 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的关系 (1)高处坠落(R1)安全事故的原因 人员由屋顶、脚手架上、梯子上、结构上、梁的支撑上坠落(R11),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危险源控制、安全设施和防护管理; 脚手架、建筑结构倒塌(R12),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施工组织设计、安全设施和防护管理; 人员由地上的洞口、屋顶的空洞、没有护栏的楼面边缘坠落(R13),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检查制度、企业资质和从业人员素质、专项安全技术方案。 (2)触电事故(R2)安全事故的原因 设备、机械、工具等漏电、电线老化破皮(R21),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供应单位管理、安全设备和工艺的选用、设备安全管理; 违章使用电气用具(R22),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分包单位资质和人员资质管理、安全技术标准; 对在施工现场周围的外电线路不采取防护措施(R23),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技术交底。 (3)物体打击(R3)安全事故的原因 工人受到坠落物的打击(R31),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检查制度、特种设备管理; 工人受到运动着的重型设备、吊车吊臂或其所吊物的打击(R32),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大型设备控制; 工人受到私人交通工具的打击(R33),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处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备安全管理; 工人受到掘进设备的打击(R34),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设备和工艺的选用、大型设备控制。 (4)机械伤害(R4)安全事故的原因 机械运动部件伤害(R41),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检查测试工具管理; 建筑机械产生的巨大噪声、振动、灰尘等对人体的伤害(R42),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分包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管理、安全设备和工艺的选用。 (5)施工坍塌(R5)安全事故的原因 基坑(槽)、边坡土石方坍塌,基础桩壁坍塌(R51),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处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技术交底; 现场临时建(构)筑物、脚手架坍塌(R52),造成的原因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供应单位管理、规范和操作规程、安全设施和防护管理; 模板支撑系统失稳坍塌(R53),造成的原因有:安全检查制度、分包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管理、安全设备和工艺的选用、大型设备安拆控制。 3 结束语 安全既包括有形实体安全,如国家安全、社会公众安全、人身安全等,也包括虚拟形态安全,如网络安全等。安全的基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知危险,二是消除危险,两者缺一不可。 建筑系论文:关于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招标投标法》、《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强化对水利建筑市场的监管,规范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程序,积极维护水利建筑市场秩序,有效控制了工程建设质量。但在工程建设中,仍存在项目法人明招暗定、企业借用资质投标及工程转包、违法分包等违规行为。导致这些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用评价机制不健全、信用监管体系不完善。由此可见,构建一个完善的水利建筑市场信用评价和监管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依据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基础制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200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强调了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从完善行业信用记录、加快信贷征信体系建设、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完善法律法规等多个层面指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方向。 2005年8月,建设部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围绕着信用体系建设“一个指导思想,二者同步推进,三方协调配合,实现四个统一”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加快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 二、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2004年9月,水利部了《关于建立水利施工企业监理单位信用档案的通知》,决定建立水利市场主体及相关执(从)业人员信用档案,部分水行政主管部门也陆续开展了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目前,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信用的信息管理、评价等缺乏统一的标准 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起步时间不长,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和管理以及水利建筑市场信用等级评价标准、程序等均缺乏行业性的规范。建设部于2007年颁布了《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和《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水利部正在起草水利行业相关的办法和标准,目前尚未正式颁布实施,造成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信息收集、整理、评价等暂时没有统一的标准,给此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和积极推进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 目前,全国水利行业缺乏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水利部、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的信用档案无法做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也无法形成“一处守信、处处得益,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联动机制。 (三)信用奖惩措施缺乏法规依据 从监管方面来看,对于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单位和企业如何处罚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没有形成有效的诚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市场不能有效发挥对市场各方信用状况的约束作用,使得建立市场信用体系的初衷无法实现。 (四)市场各方对信用的认知度较低 由于信用奖惩措施未有效落实,市场各方普遍忽视对信用体系建设的参与和重视,部分市场主体对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规定不清楚,没有形成知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全面建立水利建筑市场信用档案 根据水利行业特点,尽快制定水利建筑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和评价的统一标准,规范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水利建筑市场主体、行业组织和行业主管部门应根据职责分工,完整、准确、及时地提供、记录行业主体在水利建设活动中的信用信息,建立和完善信用档案。 (二)加快构建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市场信用记录信息共享,在确保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加大信用信息的开放力度,实现信用信息依法公开。在科学划分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定期经过认证的水利建筑市场主体诚信信息,方便全社会了解各市场主体的诚信情况。 (三)积极培育信用服务市场 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招标投标、日常监管、评级评优及企业资质认定等工作中,按照规定使用水利建筑市场主体信用记录,扩大信用评级、信用报告等信用信息的使用范围,培育和形成市场诚信的产品需求。 (四)逐步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 制定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相关规定,切实加大对失信市场主体的惩戒力度,依法实行经济处罚、降低或撤销资质、吊销证照等惩戒方式,限制其市场准入,对其生产和经营行为实行跟踪监督,并对失信者特别是进行商业贿赂的市场主体及时予以曝光。大力鼓励守信行为,在招标投标、评级评优等活动中优先选择信用良好的企业,给守信者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 (五)加大信用制度建设的宣传力度 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水利建筑市场信用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全国的水利行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进一步提高招投标各方的信用意识,促使其自觉遵循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原则,依法开展招投标活动。 建筑系论文:绿色建筑建设工程管理与评价体系 摘要: 绿色建筑是新时期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建设理念,本文在基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理念的基础上,对我国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的工程管理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体系 基于“低碳建筑”、“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与执行,我国建筑行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对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以及评价体系的研究,对我国建筑行业的优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分析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主要是指绿色建筑工程项目从计划、设计到施工、运营维护再到拆除、改造的整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实现对资源、材料、环境的最大限度的节约与利用,并为建筑工程项目使用者提供环保、舒适、健康的环境[1]。因此,在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进行工程管理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优化。 1.1加大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的开发管理 开发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首要环节,也是核心环节。在此过程中,可从以下几点实现绿色建筑建设工程管理的优化:其一,在工程项目设计规划前期,工作人员应对市场发展情况、社会需求、施工地理与自然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调研与分析,用以为绿色建筑建设目标与要求的确立提供真实、准确的依据[2]。其二,结合建筑地区建设工程政策、规范,在基于调研与分析的结果上设计建设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与确立。其三,根据建筑工程建设目标、建筑工程属性以及建设要求,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并最好基础准备工作,用以提升绿色建筑建设标准。 1.2实现绿色建筑工程建设设计方案的优化 在绿色建筑工程方案设计管理中,应立足于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对绿色建筑工程建设所涉及的各项资源,包括水资源、原材料资源、用地资源、电以及煤炭等能源进行全面考虑与规划。并有效利用周围条件与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设计,如根据地区气候变化设计房屋朝向、建筑密度等,用以提升绿色建筑设计管理的优化发展。 1.3注重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的施工管理 建筑施工管理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对绿色建筑整体建设与管理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在此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以及有关部门应对整个工作环节与内容,包括施工计划、施工设备、施工安全、人力物力资源管理等进行全面、细致、严格把关,并依据建筑要求与相关规定,采用合理的先进手段进行预防与监控。 1.4强化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的运营管理 在对绿色建筑进行运营管理时,首先应监理完善的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系统,实现对建筑设备、电力系统以及绿化设施的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管理。同时,对建筑工程项目各项设施进行定期检测与维修,用以保证各工程系统作用的有效发挥,提升资源配置与使用的优化性与实效性。 2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评价体系的构建 2.1确立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评价标准 相对于普通建筑工程项目而言,绿色建筑不仅注重建筑工程项目本质作用的发挥,更注重建筑工程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与使用的舒适性。因此,在构建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价体系时,首先应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包括建设阶段中对资源的使用、设备与材料的标准、工程工艺技术标准、施工技术以及建筑性能评价标准等,用以为绿色建筑的有效评价提供规范化、明确性准则。 2.2科学制定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评价原则 评价标准以及评价体系的确立与构建需要遵照一定的评价原则进行有效设计与调控,用以保证绿色评价体系的客观性、真实性与准确性。因此,结合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流程、绿色建筑要求以及工程管理内容可知,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构建中需坚持科学设计原则、合理性原则、执行可行性原则、便利性原则以及综合性原则,用以保证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的有效性与完善性。 2.3构建完善的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评价体系 首先,根据建设工管理需求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构建评价模型,为绿色建筑设计、规划、施工以及运营维修的评价提供有效依据。其次,设置多层次评价标准,对工程项目整体进行全方位、多层面评价,用以保证结构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此外,依据设计原则,从建筑评价体系整体出发,对评价体系各环节进行规范与设计,实现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3结语 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生活与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方针。绿色建筑的深化推进,迎合社会建设需求,是新时期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发展背景下,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完善与优化已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利于为我国绿色建筑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力溏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建筑系论文: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现状 摘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也深受其改革浪潮影响。现如今,中国建筑市场中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有机统一,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本文将从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着手,探究其完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系;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现状;成本管理的完善 施工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要素,并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所在。换而言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所以,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而其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者也应该十分重视项目成本管理。如此才能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建筑市场的改革与竞争中取胜。 一、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项目成本管理,又称为项目费用管理,是指在项目开始之前先制定一个预算,使整个项目可以按照其事先的预算去完成。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必要的资源规划与分配活动、相关的成本的估算与预算活动、以及项目成本的控制活动等。建筑施工企业进行项目成本管理活动时,往往把完成项目所需要的资源的成本放在管理活动的首要位置,但是,同时也会把项目的其他相关费用纳入到项目成本管理的范围,如项目立项费用、研发及决策费用等。这些相关费用往往会对项目的成本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为了降低项目成本,必要时必须要适当地减少项目设计、审查以及评价次数等。总而言之,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由资源计划过程、成本估计过程、成本预算过程、成本控制过程组成,并且这四个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同时,项目成本管理受项目的生命周期成本、财务状况的预测、项目相关方对项目信息的需求等影响,而且当项目成本控制与奖励挂钩时,应该将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分别估计和预算,以确保奖励能真正反映业绩。 二、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体系的现状 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在中国建筑市场内相对普遍,对于减少企业项目成本、提高企业施工效益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加之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尚未成熟和完善,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制约因素错综复杂 建筑施工行业在中国的起步虽晚,但其发展却是如雨后春笋,势如破竹。但是,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却不尽完善,经研究可以发现,存在着众多因素影响着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首先,目前,中国境内建筑施工市场具有明显的不完全竞争的迹象,如广泛存在着评标的不合理性、关系议标以及弹性成本等现象,使得建筑施工企业无法通过自身的成本优势在竞争中取胜,因为客户选择企业的标准不仅仅只考虑价格杠杆,还考虑了企业的差异性等因素,而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状况。其次,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其内部施工项目工程成本管理工作的难度大,主要表现在:施工工程项目的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且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推广更新速度快;工程材料的品种、规格多,材料质量、档次、价格参差不齐,使得项目成本无法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因而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错综复杂,难以进行。最后,每一个项目的工期都相对较长,并且往往存在着拖欠工程款、延期验收工程的不良现象,导致项目成本过高,无法按照预算好的项目成本开展工作,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形同虚设,也不利于充分调动项目管理人员的开展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积极性。而有时又由于工程项目的施工期较短,其成本的统计和核算往往会滞后于施工期,从而造成成本数据的缺失,给项目成本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2.项目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一方面,在许多建筑施工企业中,项目组的成员的项目成本管理意识淡薄,认为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理应是管理层的责任,对项目的成本状况漠不关心、无动于衷。也就是说,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仅仅依靠于管理层,而普通员工则普遍表现出冷淡的态度。而另一方面,这些管理层由于受教育水平不同、没有直接接触到实际项目的施工等原因,其成本管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对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很是不利,严重的甚至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项目成本管理的客体过于单一 目前,中国建筑施工市场内所进行的项目成本管理多以生产、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为主,而往往忽略了施工前期的设计成本、材料采购成本以及施工后期的评估验收成本等。如此一来,就使得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面过窄,造成项目成本数据不全面的不利局面。 4.项目成本管理方法落后、工作之后 目前来说,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尚未到位,仍然沿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没有及时更新成本管理方法,且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科学、有据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而且,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往往是开放式的管理,缺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再者,在众多的建筑施工企业中,项目成本管理多以事中管理和事后核算为主,缺乏有效的事前控制,成本管理工作相对滞后和缓慢。 三、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体系的完善 经过以上分析,项目成本管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针对以上提到的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笔者给出以下的一些建议: 1.适时而变,紧跟时展潮流 针对于不完全竞争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不利影响,企业项目管理者要适时改变自身的思想观念,跟上建筑市场发展潮流,尽可能地把自身至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对此施工企业不仅要重视自己短期的竞争优势,更应该要有长远的目标,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进行更加合理有效的进行项目成本管理。同时,更要认清、理顺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对症下药,做好防范。 2.加强全体工作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 项目成本管理应该是一项全体性、系统性的工作,不能仅依靠于管理层去贯彻和落实,更需要建筑施工企业的每一位成员的参与。首先,要对全体员工进行必要的成本管理思想教育,做好成本管理宣传工作,争取成本管理意识和观念深入,每一位员工的心中。其次,要建立起一个成本管理的激励机制,制定好项目施工成本标准,并把制定好的标准进行公示,做到透明化。可以把成本管理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按照标准完成施工的项目组进行表扬和奖励,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改变员工对于成本管理工作的冷淡态度。最后,要设置专员对成本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而且可以采用轮岗制,避免管理者与监督者相互间存在利益关系。 3.注意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连贯性 一个完整的项目成本管理应该包括事前成本预算、事中成本控制、事后成本核算等环节,每一环节间应该相互联结和统一。针对于企业以事中成本控制和事后核算为主的情况,笔者建议,企业应该事前规划、预算,事中严格按照预算进行施工并适时进行调整,事后进行决算、总结,一定要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有机统一,避免出现成本数据断层的现象。因此,可以建立一个成本数据库,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数据进行录入,及时做有效的比对,对项目的成本管理情况进行调整。还根据找出各环节不足的部分,以供后期其他项目参考。 四、结语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管理,一个良好的项目成本管理状况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实现利润最大化。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则是建筑施工企业永恒的主题,虽然许多建筑施工企业也在不断致力于此,但仍需不懈努力。 作者:柴洁宇 单位: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系论文: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 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为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绿色建筑设计、开发及评价工作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加大绿色建筑发展力度,绿色建筑费用效益评价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基于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结合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对绿色建筑进行了经济评价,以期为规范我国建筑市场秩序、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及实现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 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 21世纪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在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问题。如资源消耗大,污染浪费情况严重。特别是在城市建设速度持续加快的今天,建筑能耗逐年递增,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主体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与全社会整体能耗相比,我国现有建筑在建造及使用阶段的直接消耗所占比例高达30%左右;所使用建材的生产能耗为16.7%;与城市总用水量相比,建筑用水高达一半左右;与全国用钢量相比,使用钢材比例为30%,水泥为25%。由此可见,建筑业已经成为能源及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户。与此同时,我国还处于加速发展城镇化的阶段,据建设部统计,我国现有建筑总面积在400亿㎡以上,高能耗建筑所占比例达到95%左右。预计2020年,我国城乡房屋建筑面积新增量将达到300亿㎡,如不及时选取科学、有效的节能方案,建筑用能消耗量将不断增加,如电消耗1.2亿度/年,标准煤消耗4.1亿吨/年。为降低能耗、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要求在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的同时,做好绿色建筑各项工作,确保制定的评价标准规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将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反映出来,才能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及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1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概况 作为建筑产品的主要类型之一,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经济也可被看作是其全寿命周期的费用,笔者认为,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费用可理解为在对资金时间价值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在建筑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内所花费的全部费用的费用现值或费用年值之和。其包含多个阶段,各个阶段又包含多项内容,具体如表1所示。在充分利用工程经济学基础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能够详细调查、预测、估算、分析及论证拟建项目计算期的效益、费用等要素,通过经济评价,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实际情况进行考察,且对项目经济可行性进行确定,为决策提供依据。 2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构建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发展质量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色建筑作为建筑工程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实现保护环境及节约资源,并促进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更好地理解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本文基于建筑全寿命周期,有针对性地构建了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以此实现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2.1评价指标的选择 以绿色建筑物理特性、使用特点及经济特征为基础,合理确定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如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等,并对其经济性进行评价。客观上,于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而言,其影响因素较多,如地域因素、经济发展情况等影响程度不同,且部分指标不具备显著的经济特性,可不做计算。除此之外,在对各类经济特征充分考虑的基础上,为将绿色建筑成本及效益关系、突出评价重点进行更好反映,要求合理构建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相比传统建筑,绿色建筑最初投资费用存有相应增加量,但在运营使用环节,最初投资增加费用可通过节约资源等得以补偿,因此可通过互相比较的方式,展现绿色建筑的优势。为更好地分析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应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建立绿色建筑数据,在各个施工阶段准确计算出绿色建筑的费用、效率变化,基于全寿命周期,通过相关经济指标对绿色建筑经济的可行性进行评定。笔者认为针对绿色建筑费用、效益可以国民经济评价为出发点,计算标准应以社会折现率为主,因此,在评价时可选取以下指标作为主要依据:(一)差额效益费用比率。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绿色建筑的差额收益现值、差额费用现值可通过社会折现率计算,其比值如公式(1)所示:ΔBt / (1+ic)tΔCt / (1+ic)tR= (1)其中,差额效益费用比率可由R表示;第t年的差额效益可由ΔBt 表示;第t年的差额费用可由ΔCt表示;社会折现率可由ic表示;全寿命周期可由N表示。如R在1以上,则表示与传统建筑方案相比,绿色建筑方案更具经济性;如R等于1,则表示绿色建筑方案并不完善,需改进;如R在1以下,则表示绿色建筑方案不具可行性。(二)差额投资回收期。在对资金时间价值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差额投资回收期是指绿色建筑使用环节总体收益对绿色建筑总差额投资进行抵偿所消耗的时间。于投资者来讲,缩短投资回收期、降低投资成本极为重要。因回收期极为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将其和差额效益费用比率同时应用,有利于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其公式(2)如下:T=n-1+|NDt|/NDn (2)其中,差额投资回收期可由T表示;累计差额净现金流量产生的正值年份可由n表示;第n年的差额净现金流量可由NDn表示。 2.2评价体系模型 绿色建筑经济评价应建立一个层次分明、全面化、科学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以层次分析法(AHP)模型进行指标体系建立,本模型可分为3个层次,如表2所示。 2.3评价结果的计算 按照准则层无量纲化数据及权重,对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所有准则层无量纲化数值进行计算,公式(3)如下:bj=[wc,wc][cx,cy]T(3)其中,第i个准则层的无量纲化指标值可由bi表示;各指标层相对于准则层的权重可由we表示,其值取0.5;各指标层的无量纲化值则由cx,cy表示。通过上述公式,可计算准则层无量纲化矩阵,公式(4)为:B=[b1,b2,b3,b4,b5](4)则准则层权重矩阵可由公式(5)表示:W=[w1,w2,w3,w4,w5]T=[0.046,0.531,0.216,0.128,0.079]T(5)由此得出,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的经济性指标,公式(6)如下:D=BW=[b1,b2,b3,b4,b5][w1,w2,w3,w4,w5]TD=0.046•b1+0.531•b2+0.216•b3+0.128•b4+0.079•b5(6)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步伐逐步加快的今天,建筑节能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做好建筑节能工作,如何发展绿色建筑都是相关部门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全寿命周期对绿色建筑经济进行评价,建立层次分明、全面化的评价体系,才能将绿色建筑经济特性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为我国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作者:单青瑞 单位:安阳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系论文:高职建筑工程管理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 成果导向教育(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终所取得的学习成果;而课程体系构建对学生取得学习成果十分重要;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最后获得的能力,依据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按照反向原则设计课程。 关键词: 成果导向教育;建筑工程管理;课程体系 成果导向教育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终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代表了一种能力结构,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OBE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课程体系构建对学生取得学习成果十分重要。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应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每一种能力要有相应的课程来支撑,课程体系的每门课程要对实现能力结构有确定的贡献;使学生完成课程体系的学习后就能具备预期的能力结构。 一、课程体系构建设计思路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建设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中介公司等单位,培养具备有建设工程招投标策划、投标报价、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能力,从事建筑工程项目承发包及项目管理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最后获得的能力,依据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按照反向原则设计课程。 (一)课程设置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定位 再通过对大量校企合作单位的调研,归纳整理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具体的岗位职业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根据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提炼出岗位核心能力为:工程项目审批管理、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工程项目设计图纸管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与管理。然后根据能力确定所需的课程,通过仔细筛选,认真分析,选定专业核心课程. (二)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确定主要就业岗位的同时,还要分析就业迁移岗位和未来发展岗位,由专业选修课来承担这些岗位所具备的能力;这些岗位也包括了学生自己按个性设计的未来发展岗位,所以选修课数量设置的较多,保证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建设特色 (一)反向设计课程体系 反向设计是根据建筑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学生毕业要求,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通过学院对建筑领域相关单位的调查和走访,结合长三角大都市经济圈发展要求,对建筑领域人才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目前最紧缺且需求量最大的主要是土建施工过程中的现场技术管理人才,以及施工组织设计、招投标、工程概预算、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等各类专业人才;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建筑工程技术理论及工程管理知识。因此得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工程咨询、房地产开发与管理、项目代建等方向。“需求”既是设计的起点也是终点,对建筑市场用人需求的准确把握,既保证了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完整性,也保证了教育目标与结果的高度一致性。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选课制度 课程体系构建中设置的较多的选修课,是为保证推行学院实施的“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制度。这种选课制度首先允许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或其他需要选择不同的专业学习方向,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个性的发展,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决定每学期的学习量,在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学生选择不同的授课老师、上课时间等,改变被动接受的地位,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良性运转。而学院准备推行的职业导师制,在指导学生适应这种灵活弹性的学习制度,了解学习的内涵,告知如何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构建知识结构、拓展知识视野、克服选课的盲目性等方面,会起到必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各自的学习经验、学习风格、学习进度,逐步达成目标,所有的学生均有机会获得成功。 (三)基于全过程的实习安排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采取开放式办学的理念,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与企业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过程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实习培养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认岗,入校后首先对学生进行始业教育,通过讲座报告的形式了解整个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行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在校内学习岗位基本知识,具备初步职业基本能力后,由学校安排到校企合作单位参观认知,了解企业办公场所,与工作有关的岗位进行初步接触,了解岗位工作大致内容和工作流程,请企业人员进行具体讲解,使学生逐步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体验真实的企业文化;第二阶段为跟岗,在校内学习岗位核心知识,初步具备职业专项能力,由教师根据学生已具备专项能力分配任务,要学生带着任务在企业进行跟岗学习,并在跟岗结束后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岗位需学习掌握的知识、能力,通过回校继续学习锻炼;第三阶段为顶岗,在校内学习完岗位核心知识以及拓展知识后,在企业进行顶岗工作,使学生最终形成就业所必须的岗位职业能力,实现就业的办学目标。 三、结语 建筑业用人需求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也在不停的调整变化中,成果导向教育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随着建筑工程管理行业调研及本专业学生历届的跟踪调查,能够持续地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而且围绕着工程管理人员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会不断深化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继续优化课程体系。 作者:吴秋水 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建筑系论文:园林建筑文化体系发展 摘要: 结合许多学者关于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沿革和西安以及周边地区在历史上园林建筑和艺术发展的脉络归纳,总结西安及其周边地区园林建筑的特色和发展,并浅要分析其对西安当代城市绿化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 园林建筑;西安;文化传承 西安自古以来就是西北重镇,依托六朝都城,西安及其周边地区的园林建设在我国古代园林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皇家园林到私家苑囿都有典范代表。作为城市生活展开和衍生的场所,研究西安的园林建设文脉对西安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都有重要影响以及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探究都有重要意义。 1西安及其周边园林建筑发展的文化脉络 1.1卷阿园林景观文化 关于西安地区最早园林营造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600年。《诗经•大雅•生民之计》中描述:“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岂弟君子,来游来歌”卷中“卷阿”就是今天陕西岐山县西北的凤凰山,周成王曾到此处游历,后来此地有周公庙,庙中有石刻、壁画等,并且常有后人来此进行祭祀、朝拜等各项活动。这种民俗风情场所的形成是早期游乐地的原型。 1.2秦汉上林苑文化 西安古时为汉长安城,基于长安城周围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以及汉代生态环境的完整性,西汉的园林建造生机勃勃,以西汉上林苑最为代表。西汉上林苑是沿用秦上林苑建造的,汉武帝时国力强大,建造上林苑以满足汉武帝的奢望,据记载:“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二十五。”除了皇家园林的浩大,西汉茂陵富民袁广汉的私家园林是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起源。据记载:此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奇树异草,糜不培植。”并且园内配有激水、山石、楼阁,与后世成熟的园林并无大的区别。 1.3隋唐园林文化 唐代园林文化是中国古典园林及其兴盛之时,唐代园林继承隋唐之前所有园林的长处,园林与建筑的营造更加契合与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强大,唐代逐渐修建了大明宫、翠微宫、曲江池、大雁塔、兴庆池、玉华宫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园林建筑文化体系。 1.4明清园林文化 长安城的园林和园林建筑的隋唐繁荣之后,在明朝有了新的发展,明代园林的属性更加明确,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文教园林、公共园林在此时更是蓬勃发展。明代引龙首渠、永济渠2条水,为明代市民生活和军事防御提供了方便的同时,也使得明代的园林建设因有了水面的点缀而富有生机和活力。以山水为摹本,虽为人作,宛若天开成为这一时期的造园法则,出现了关中书院、兴庆宫、云居寺等园林建筑和公园。园林建筑与绿化共同构成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明代园林在城内繁盛一时之外在城外园林绿化业可圈可点。明代在城外以护城河沿岸和永济渠沿岸修建了2条大的城市绿化带,在军事防御和城市绿化上有积极的作用,也为今天西安城市的绿化提供了历史参考。 2西安及周边园林建筑发展对今天城市建设的影响 现代西安的城市园林建设中依然继承了历史上长安城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情怀。如今对历史文物和历史风貌保护日益重视,西安在保护和修复历史遗迹的同时,在城市公园景观建设上积极汲取历史上园林建筑的格局和文化元素,其中尤以唐代园林建筑对西安现代城市建设影响最为深远。其中大唐芙蓉园、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都是结合唐风运用现代造园技术实践的典范。以大唐芙蓉园为例,大唐芙蓉园中以亭廊坊桥等唐风建筑群为主,还有围合的精致小院落,其间曲水环绕,茂林修竹,建筑群和景观环境相得益彰。园中还有许多具有历史形态的雕塑小品和实物展示,如拴马桩和石马等。融入古典元素的同时,为了展示西安文化,园中还加入了许多陕西特色的民俗元素,使得大唐芙蓉园的建造在时间维度上具有前进的意义。西安的城市公共绿化在公园小品上继承了大量唐风元素,在街景的绿化和格局上也极具历史风貌,西安道路呈方格网状布局,道路绿化沿用唐代盛行的柳树、槐树,但是现在自然条件的变化及城市建设的需要使得园林绿化困难重重。 3总结 从历史上的园林建设中汲取长处并结合现状提出了几点关于西安城市绿化建设的建议:(1)对现有珍贵树种进行保护,对现有的绿化园林加强治理和管理。(2)结合汉唐城市建设的风貌,对特色植物进行推广和种植例如牡丹等具有历史意义的物种并结合气候和技术对物种进行适当改良。(3)防止千园一面,城市公园要打造独有的特色,可以以不同植物或水景等定义园林特色,增强城市园林公园的市民活力。 作者:刘逸飞 单位:长安大学 建筑系论文:建筑工程技术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质量,同时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本文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当前本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体系、教师团队建设及教学资源库建设这几个方面入手,探讨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以期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 近些年来,高等职业教育逐渐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及城市化的发展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实施实践教学体制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好坏,对高职教育规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规模较大的专业之一,也是许多学校的特色专业,其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取得显著发展。目前,全国建材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鼓励开展关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并促进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提高本专业的特色办学。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当前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现状,并根据实例研究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一、实践教学体系 近些年,国内各高职院校根据专业和行业特点,不断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发展逐渐形成一批相对成熟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和贯彻实践教学内容实施与发展的体系,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对高职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办学特色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办学之初运用大专教育教学思路进行课程体系的建立,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时间少,不仅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效果,学生在理论知识的积累上也与大专、本科学生存在差距、实践证明,这种“压缩饼干”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高职教育的发展,无法突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职业性,不利于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二)实训基地的建设还不完善 首先,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规模不足,利用率较低,在没有相应实训项目的学期内校内实训基地处于空闲状态,造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效果不明显。其次,学校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技术设备投入不足,实训教学存在仪器设备紧缺、实践教学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例如用于建筑工程技术中的智能化仪器较少,对于现有仪器的保养工作不到位,造成技术性能落后或老化问题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进度。最后,教材与实践教学改革不相符,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传统学科体系的实训指导书,缺乏企业专家的指导,缺乏当前建筑工程中的新技术指导,同时,在教学中缺乏对实际工程案例的引入,不利于在实训课程教学中形成真实的工作情景。 (三)缺乏完善的实训指导教师团队 当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的实训指导经验不足,多数为毕业后直接从事高职教育,没有在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缺乏建筑专业技术上的实践经验。在开展实训中,教师由于自身实践经验的缺乏,很难对学生的实训进行深入的指导,影响实践教学和实训的质量。 三、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方法 (一)建设并完善实训基地 1.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完善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分为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例如校内实习工厂、实验中心、实训中心、工业培训中心,校外的实习基地等,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核心,校外实训基地是对校内教学的延伸和完善。例如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的校内实训基地约为1000m2,共投资700万元,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建筑工程设备实训中心、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实训中心、材料检测实训中心、综合实训中心、工程管理实训中心共7个,还包括1个建筑工程项目咨询工作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采用与实力雄厚的建筑工程企业达成合作协议,相继在陕建集团、陕西省第一、第三建筑工程有效公司、陕西恒业建设集团、西安万象职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内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2.实训基地的管理 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是实现实训基地有效运用的前提条件。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在对建筑工程系实训基地的管理上采用“一二二三”的管理模式,将实训管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监控体系三位一体,构建成为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将实训基地与专业群相结合,将实训项目与具体课程内容相结合,建设并完善二类基地;通过开展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训室的内外共享与开放,充分发挥实训室的作用;将实训基地技术设备的建设、管理与使用环节形成紧密联系的三个重要环节。重点是运用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实现建筑工程系实训基地的合理运用,提高实训基地对学生实践学习的服务能力。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1.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前,以及每年招生前期,要对社会企业的需求进行调研,认真分析市场并广泛听取企业的意见,开展往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综合各项就业信息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标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联系本区域经济建设和市场发展的需求,例如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较大,总体上来看,西部地区建筑市场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较高,这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教育市场。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工学结合模式,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实现学生职业技术和技能的提高。 2.加强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效果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要将职业岗位标准作为参考,重点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首先,要参考当前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岗位对人才知识技能的要求,并按照建筑企业中具体的职业类型,例如建筑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质量员、安全员等标准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以企业岗位为导向、企业项目为载体,实现课程改革。其次,要合理运用实践育人经费,增加对实践教学开发研究的费用投入,并运用监督机制提高经费的应用效果。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完善实践教学团队建设 首先,大力开展建筑工程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对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组织其到相关建筑企业进行实践,使所有教师均具备企业工作实践经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等,成为“双师型”教师,或者采用引进企业优秀员工到本校担任实训教师的方法,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团队。其次,制定并实施实训指导教师与培训教师的管理制度,探索具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团队的管理和指导,实现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2.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 系统的分析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内容、教学形式,参照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主要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有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成果集合在网络平台上,主要资源包括教学与培训、企业人才需求、行业企业标准、专业新技术等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的资源。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创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并不断完善课程开发与运用,还能够辐射与带动学校其他建筑相关专业的建设,提高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浙江广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规模最大的专业就是建筑工程技术,2013年学校为建设特色专业开展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首先整合本专业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成果,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联合该地区的建筑企业,设计、建设并开发出具有共享功能的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为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和学习自主学习提供有力条件,推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取得显著成效。 四、结束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首先应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设施设备,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率;其次,要将建筑工程职业岗位标准作为参考,重点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三,要加强对实践教学教师团队的建设,建设出一支具有加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最后,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建筑工程技术资源库,为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平台。 作者:邱丽辉 汪耀武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 建筑系论文:建筑学课程体系改革与人才培养 摘要: 以武汉轻工大学为例,提出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通过比较分析,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补充,建立以设计为核心、通识为基础、建筑技术为支撑、美学和人文素养为拓展的课程群,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能力培养、学分制改革、人才培养与社会接轨等方面的问题,以提高建筑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建筑学,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能力 随着国家建筑行业的深化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筑工程设计中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和新设备的不断涌现以及大型工程国际化招投标的推行,促使建筑市场逐渐趋向规范化、国际化。而过去传统的建筑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的变化,出现了在校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缺乏良好对接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结合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尝试通过课程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得到优化和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1课程体系改革的意义和目标 根据对建筑市场的调查数据显示,多数人认为建筑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民用建筑设计、建筑制图、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建筑材料、建筑历史、建筑施工等,其内容涵盖方案设计、建筑历史及理论、建筑技术和施工几个方面。同时,从事设计工作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熟练的计算机绘图能力、编制施工方案的能力。因此,对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结合市场需求合理划分知识模块,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适当增加人文艺术类课程。在制定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以毕业生实际从事岗位需要和必备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为依据,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模式,将课程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划分为通识基础、设计系列、理论系列、美学与人文素质、建筑技术五大课程群。优化后的课程体系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主线,加强基础,注重实践,通过分阶段的建筑设计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功、设计思维及创新能力、方案沟通与协调能力[1]。 2改革前后的课程体系比较 传统的建筑学本科课程体系着重于学生基础美术训练、制图和表现能力、平面功能划分和空间布局、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可以结合目前世界建筑发展趋向,增加建筑节能、生态建筑等课程,结合建筑项目施工管理,增加建筑师业务、建设法规、建筑施工等课程。加强学生美学素养的形成及提升,增加建筑美学、建筑赏析、建筑绘画及表现等课程。加强实践环节,加快和完善校外实习平台的建设,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参与到专业实习中。1)原有课程体系。以我校为例,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2)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改革后的课程体系立足于学生建筑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强学生的建筑绘画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训练,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划分为通识基础课程、设计类课程、理论类课程、美学修养与人文素质课程、建筑技术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六个课程群,形成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建筑设计为核心,建筑理论和技术为支撑,结合实践,渗透美学和人文知识的课程体系[2]。 3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都应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为重点,同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项目策划及工程施工知识,毕业后能在设计院、房地产企业、建筑施工单位从事建筑设计及相关工作。因而,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1)明确目标,分层次提高。专业能力的提高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础技能,包括场地设计、功能分区与流线组织、建筑方案设计、快速表达等。这一层次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适应一般的设计工作。二是创新能力,设计实际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根据建筑及环境的复杂程度不同出现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做的是结合场地要求和现代建筑的发展,提出最合理的解决建筑和环境问题的方案。所以创新能力是理解力、创造力和协调能力的综合[3]。2)学分制改革。国内目前的学分制借鉴于国外大学的做法,目的是扩大学生的自主权,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选课,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在完全学分制的情况下,学生有着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包括:专业选择权、学业规划选择权、课程选择权、教师选择权,但从学分制的实施来看,国内主要停留在课程及教师的选择权上,并且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课程的选择性有限,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等。因此,如何加大学生对于课程的自主选择性,允许学生选择辅修方向,协调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实现跨专业和学科选课等,都是推行学分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3)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建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与市内多家设计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使其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以利于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同时便于学生了解行业需求,明确专业学习内容,完善知识体系结构,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完成就业对接[4]。 4结语 根据建筑学专业评估要求和行业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要求,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依照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意义深远。 作者:林楠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建筑系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体系完善 1新形势下建筑电气工程的表现特征及管理特征 1.1建筑电气工程的表现特征 建筑电气对国家经济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在提高,人们对一些大型公共建筑的需求,也促生了很多和建筑电气工程具有密不可分的设备,如:高性能安全装置、奢华装饰物品以及自动智能化系统设备等。同时,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已经对人民阙中的人生财产安全产生了直接明显的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建筑电气工程随处可见,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很多时候,人们需要接受它产生的作用,不可避免的需要了解它,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由其造成的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筑电气工程的安全性越来越至关重要。另外,建筑电气工程具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即很多方面都需要根据建筑装修本身档次的高低和建筑结构的不同而变化,如:质量标准、应用器具材料和施工工艺、具体实施方法等。 1.2建筑电气工程管理特征 为了确保项目能够持续的施工下去,就要对电气工程施工进行准备活动。首先,在施工之前,在安全、质量两个方面上,要对项目经理进行教育和强调,项目经理应该组建能够满足电气项目特点与规模的电气队伍,让每一位施工人员都明白自身施工“主人翁”的任务,提高其安全质量意识。其次,项目经理要充分的了解设计意图与实际设计内容,作为电气施工管理人员,要充分的掌握所需要的材料和设计,熟悉电气施工设计图纸,明确电气、给排水、土建以及采暖通风风各个作业的交叉。同时为了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影响,一旦发现设计图纸中的缺陷和问题,就要及时沟通,避免出现返工现象。另外,为了让施工班组做到人人心中有“施工”,电气工程施工人员要让施工班组明白质量控制、施工顺序、安全措施等,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 2新形势下建筑电气施工管理体系的完善 2.1电气主体施工管理 主体施工是整个电气工程施工中的核心环节。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了做好相应的技术交底,必须要明确施工的重点部位和工序,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和设计标准对电力装置、配电箱、电线电缆三个重点分项工程之间的交接工作与验收处理,做好相应的技术交底。为了保证土建施工与电气施工相互结合,在混凝土楼层施工环节中,要按照施工作业的顺序与进度,做好电路的铺设作用。并且,为了避免由于浇筑混凝土出现开关盒移位等现象,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要注意开关盒与配管是否出现移位的现象,一旦管路被损坏,要做好相应的修复处理。 2.2施工各阶段的管理 首先,施工之前的管理。施工之前的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全方位的、无遗漏式的对今后施工过程出现的问题和不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同时要提前做好应对策略,做好防范措施。并且,在其他建筑部门的配合下,相关管理人员要把握整个难度大的地方进行细致的剖析,深刻分析设计部门完成的图纸,确定整个设计和施工方法,做好相关施工图纸复核工作,并做好相关施工安排和施工进度表。必要的时候,要召集各方面专家共同研究相关的可行性施工建议。其次,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施工过程的管理是整个施工过程管理的核心,因此,在这个阶段中,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人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做好施工所需材料以及设备的采购、进行验收方面的工作,要求施工人员的操作符合相关规定。同时,在材料进场之前,要通知建设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验收。为了确保在最短时间中解决阻碍施工的问题,管理人员一定要及时的与分包单位进行协调,只有验收通过之后,才能将材料运用到施工的过程中。另外,隐蔽工程施工和竣工后的管理。建筑电气系统中,电缆、接地线等都属于隐蔽工程,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管理这些从墙体中穿过的建筑电气施工的质量。同时,后期的验收工作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因此,要严格按照验收标准对工程进行验收,确保各种电气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且为了保证工程按期、保质完成,要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处理,及时返工,确保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 2.3电气工程施工调试阶段的管理 电气工程施工的调试管理是最后一道“关卡”,对于电气工程管理来说,绝对不能忽视电气工程的调试管理工作。相反,由于施工已经接近完工阶段,对电气工程施工的试运行以及系统的测试具备了重要的意义,调试管理不能有丝毫懈怠。因此,电气工程施工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要深入的论证运行情况,对电气工程的试运行与测试进行监督,如果不符合要求,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完善补救处理,使其达到技术标准。接着在所有的电气工程都达到了标准,满足了要求,再进行“时效测试”,最后才能做出交工使用处理。 3结语 开展电气工程施工管理,能够提高电气工程施工质量,促进电气工程发展。随着电气工程行业的不断进步,作为电气工程施工的从业人员,在新形势下,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自身专业技能,认清管理模式,才能为电气工程行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胡怀雯 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系论文:模板体系下建筑工程论文 1模板体系的组成和选择依据 1.1模板体系的组成 1.1.1滑模体系 在模板施工技术中,滑模体系具有先进性,其机械化程度较高,而且施工工艺较文明,有利于工程施工进度的加快。滑模体系的应用,还可以有效的确保施工的质量,有利于节约建筑材料、降低工程造价,为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可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1.1.2爬模体系 爬模体系属于一项新的模板技术,其通过将爬升支架安装在钢筋混凝土墙体上,模板的承载力主要依据钢筋混凝土的墙体,这样就可以确保物体的同时移动和固定,使物体交替爬升运动,模板在这个过程中来实现各种工序。爬模体系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在当前工程施工过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1.2模板体系选择的依据 1.2.1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模板体系的选择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对模板体系进行选择时,需要确保其与建筑结构和工程的特点相符合,同时还要能够有效的满足整体建筑的使用功能,在选择模板体系时要充分的考虑到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同时还要确保建筑施工进度和工程的质量,使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能够得到较好的保障。 1.2.2在模板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进行必要的配备 而且机械设备还会对模板体系的选择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对建筑模板体系进行选择时,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尺寸和重量都会对其带来较大的制约作用。所以在模板体系选择时,需要针对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使所选择模板体系与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具有较好的符合性。 1.2.3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结构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即是模板体系的选择 这不仅与整体工程施工的进度息息相关,同时还与施工的成本和施工质量具有紧密的联系,所以需要在选择模板体系时要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对于可以在短时间即可完成的工程,可以选择早拆体系的模板,这样对于施工质量及完善施工管理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2.4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模板专业设计公司也开始在市场上出现,不仅设计专业的模板,而且还可以对模板进行租赁。这些专业部门的发展,有效的提高了我国模板设计和生产的水平,加快了模板行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在对模板体系进行选择时,则需要对施工地区的具体情况及模板设计水平进行综合考虑,在企业现有基础下,尽可能的选择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模板体系,从而更好的将企业的优势发挥出来,确保工程质量的提升。 2模板在建筑工程中的安装技术分析 2.1模板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在模板安装前需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而且要做出样板来,在监理人员检查确认后,才能大面积的开始进行模板的安装及架体的搭设。 2.2模板安装的具体措施 在模板安装过程中,首先需要确保模板及支撑结构具有较好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够有效的承受住混凝土重量、侧压力和施工的荷载。不得在安装过程中遗漏模板上的预埋件及预留孔,不仅需要确保安装时位置的准确性,而且还要确保其具有较好的牢固性。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来对重要预埋件进行精确加工,使用经纬仪和水准仪来对其进行准确定位,确保其牢固性和可靠性。严格检查模板的轴线尺寸、平整度和垂直度,还要执行自检和互检程序,待一切准确无误后,才能开始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2.3模板架体搭设完成之后的验收 当模板架体搭设完成后,需要由各部门人员进行联合验收,验收合格签定手续履行后才能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对于构架体杆件在没有技术人员许可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不能擅自拆除。 3建筑工程中模板的安全性和验收 3.1模板体系的安全性 模板体系需要承受较重的荷载,从混凝土从流动状态到固化状态整个过程中的作用力都会直接作用于模板上,所以模板体系需要具有足够好的强度和刚度,同时还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所以需要将模板体系作为一种结构系统来对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进行计算。把混凝土对模板的作用力作为加在这种结构系统上的荷载,来计算各个结构部分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从而满足整个模板体系的安全性要求。混凝土对模板的作用力的计算,在国内可以通过查施工手册来获得。在国外一般可以通过混凝土的压力曲线图来获得。国内、国外的计算方式形式上虽然不一样,但其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混凝土压力的影响因素也是相同的,主要与混凝土的自重,混凝土的流动性,周围环境的温度,混凝土的浇筑速度,以及混凝土外加剂的影响等等有关。 3.2模板的验收 模板方木等支撑体系材料进场后,要从外观质量、规格尺寸等方面对其进行进场验收,不合格者严禁用在结构支模中。模板必须选用经过板面处理的胶合板。未经处理的板为素板,缺少一层保护膜、耐久性差,经一次使用后表面光洁度差。模板工程施工中,应随做随检,做好验收记录。模板在安装完毕后,必须经过检查验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序施工,并如实填写模板验收记录。根据设计施工图、施工方案及模板验收规范要求,对模板及支架安装必须准确到位,必须保证工程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的正确。模板的接缝应严密、不漏浆。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涂隔离剂。不宜采用油质类等影响结构的隔离剂,不能使用废机油。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当跨度不小于4m时,应使梁、板底模中部略微起拱,以防止由于浇灌混凝土后跨中底部下垂。 4结束语 模板应用技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而且能够创造效益,所以需要不断的提高我国模板技术的水平,通过不断的优化和创新来提升模板应用技术的竞争力,使其在工程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实现成本的节约,为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作者:白洁 单位:秦皇岛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建筑系论文:成本管理体系中建筑经济论文 1、对建筑项目实施成本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的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指的是建筑施工企业以某个正在施工的建筑项目工程为核算对象,主要对该对象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产资源损耗与劳动者创造的劳动价值进行的核算管理。更简明的说,就是某个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需的生产费用,其中包含耗费掉的主材料、辅材料、构配件、租赁(摊销)周转材料的费用、施工所需机械的租赁费与台班费、工人的工资与奖金、工程处或者是分公司组织与管理工程队时支出的费用等。通常实施成本管理时,要按照合同规定实行一级管一级的管理方式,即建筑施工企业管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管工程队,工程队管班组,班组管个人。以下4项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特征: (1)动态追踪性。 对建筑项目实施成本管理时一定得从头到尾的对已设置的成本目标及与其相配合的实施步骤实行追踪式的控制、监督、调节与完善,绝对不可放任。 (2)事前能动性。 基于施工项目管理的不可重复性,为了确保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不出现重大失误,在进行项目成本管理时就得事前自发的对工程项目进行能动性的管理。通常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在项目开始施工时就对项目所需成本执行预测、分析、设计及制定目标等工作,接着再采用各种经济、管理、技术方式来完成目标。 (3)内容适应性。 一般项目成本管理的具体内容是与施工项目管理的工程范围相适应的,即只有确定了施工项目的管理范围才能确定项目成本管理内容,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制定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计划时,要将成本管理的具体情况考虑在内,切不可盲目进行。 (4)综合完善性。 所谓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指的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将工程的预算、工期、质量、资金、技术、分包、安全等管理有效连接,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网络,从而实现有效管理工程整个施工过程的目标。因此要想使工程实现其设计功效,就得把涉及施工项目管理的所有职能、对象及要素融入到成本管理中。 2、现阶段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施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时存在的问题 2.1不够完善的管理体系 (1)缺少建筑经济成本考核管理体系。 现阶段各大建筑企业中的管理体系都不够健全,尤其是经济成本考核管理体系。在施工过程中,如果缺失该体系,就会影响到奖励制度与惩罚制度的建设,进而会严重制约经济成本管理。 (2)缺少经济成本管理部门。 例如缺少成立专门的经营科。由于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一个新兴管理措施,所以很多建筑施工企业没有为其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而是将其划到了财务部门。这样一来成本管理中的一些管理项目就得不到有效开展,严重影响到了企业对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 (3)没有将经济成本管理体系融入到整个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过程中。 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只是浮于表面,而没有将其细化到各个管理部门,导致很多部门负责人都不明确自己的权利、责任,也不知道该如何落实该项工作。 2.2落后的经济成本管理观念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所以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施工中基本不进行成本管理,即使管理了,也只是片面的管理。例如资源管理,很多时候只是控制资源的消耗,而不是控制整个企业的供应。再加上企业负责人对成本管理的漠视,严重制约了经济成本管理推行力度。 2.3缺乏经济成本管理目标 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仅限于减小成本,而没有构成一个健全的经济成本管理体系。甚至有些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还没有事前拟定成本目标,要想了解工程的亏损情况还得等到工程竣工时才能清楚。另外再加上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是由财务部执行的,还没有构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执行方式,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 3、强化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成本管理的措施 3.1施工目标成本的预测、分析 建筑施工的目标成本是根据目标利润和市场价格进行确定的。对施工目标成本进行预测,通过成本预测,掌握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变动趋势,有助于减少决策的盲目性,使经营管理者易于选择最优方案,作出正确决策。分析计算公式如:项目目标成本=预计结算收入-项目目标利润-税金以潮州聚贤璟园住宅区B幢合同为例,对其施工成本进行分析:某工程的签约合同价为2592万,按照历史15%的利润来算,工程的目标利润约为388万元,其中材料费用占65.73%,人工费用占14.93%,其他费用占4.62%。 3.2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 (1)要构建并强化成本核算考核制度。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为了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意识,就得通过考核制度来强化员工及各个施工环节的考核力度。另外,为了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还要积极构建健全的奖惩制度。 (2)健全项目成本的核算制度。 为了有效执行成本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应积极成立成本管理部门,以便在抓工程进度与质量的同时,还能够控制好成本。 (3)积极健全与优化成本核算员的管理制度。 由于成本核算员是成本核算工作的核心,所以不仅要强化成本核算工作人员的考核力度,还要对其进行集中管理与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激励、竞争、考核、交流,以便其能将单位项目和自身利益分离。 3.3增强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意识 (1)要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层的成本管理意识。 基于管理层的重要性,要想在全企业内有效提升成本管理意识,就得首先提升管理层的成本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层层重视,层层落实,才能使成本意识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中,才能提升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的能力。 (2)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 企业工作人员不仅要依据管理层制定的成本计划来开展工作,还要树立牢固的成本意识。另外企业为了保障其成本核算的质量,还要不断提升员工的责任感。 (3)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各部门间的合作关系。 要想有效的在项目施工中施行成本管理,就得强化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合作关系,只有整体的看待施工过程,才能明确各个施工环节的权责,只有权责明确了,各个环节的负责人才能管理好自己环节上的成本,从而建筑施工企业才能实现成本管理。 3.4强化建筑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 一般建筑施工企业成本分为工程成本与企业成本,就当前市场情况来看,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各企业的成本竞争。就单一的建筑项目来说,减小成本的方式主要是提升材料、机械的利用率与有效管理人工费用及严格遵照合同标准进行工程核算;就整个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减小成本的方式主要是提升建筑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与制定长期的成本管理计划及减少设备的闲置等。其中提升经营成本管理的方式有: (1)要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 为了提升经营管理人员对市场的判断力能力与判断准确度,企业要利用培训的方式来不断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了约束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要利用培训与制定制度方式来强化经营队伍的建设; (2)加强企业资金管理。 强化企业资金管理的主要方式是提升资金运作效率及强化资金的安全性、运作方式,其中提升资金运作效率是为了保障建筑资金的合理性,强化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的安全性、运作方式是为了增强财务风险能力,总体来说都是为了成本管理奠定基础; (3)拟定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目标。 为了提升风险管理机制的操作性与系统性,企业要制定一个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其中经营管理要通过风险监测指标来了解企业成本的亏损情况。 4、结论 建筑施工企业在经济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其中要完善成本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经营管理部门,不断分析成本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改善。提高企业员工的成本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将员工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的目标、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把成本控制落到实处,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谢梁鸿 单位:潮州市建筑安装总公司 建筑系论文: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下建筑学论文 一、建立全面完善的建筑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的意义 我国的建筑学本科教育,多年来无论是以空间为递进路线的教学体系还是以功能复杂程度为递进路线的教学体系,侧重的都是建筑空间和建筑功能,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和日益进步的社会需求,城市与建筑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任务越来越迫切,如何在建筑学本科教学中建立全面完善的建筑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对无障碍设计知识的掌握和建筑设计的职业能力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无障碍设计知识点的整理,便于知识的系统化。目前,各个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对无障碍设计知识的教学是零散的,有时候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重复,通过系统化分配,各门课程各司其职。其次,在建筑学本科教学体系中,落实各门课程的无障碍设计教学知识点和教学重点,可以明确教学目的,提升教学的针对性。通过本科教育的培训,学生逐渐树立无障碍设计的意识,基本掌握进行无障碍设计的知识与技术,熟悉不同类型建筑中,无障碍设计的侧重点和组成部分,将提升建筑设计的职业能力。 二、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与无障碍设计技术体系的知识需求 为了让建筑学专业的教育和培养更具针对性,我们必须了解无障碍设计技术体系对无障碍设计知识提出了哪些明确的要求,以便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更加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设计辅导重点。无障碍设计技术体系的构建,来源于对特殊人群的需求调查和影响特殊人群生活的障碍因素分析,在生活实态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城市和建筑中影响特殊人群的障碍因素,建立解决问题的框架体系和指标体系,无障碍设计技术体系包含交通、构造、标识、家具与设备、信息技术五个方面。 (1)无障碍的交通体系,本体系应包括室外、室内以及特殊部位的交通。根据人体工程学和机械学的原理,测试和推算合理的通道宽度,合理的空间距离,用以指导建筑和规划的平面设计。这个技术体系的表现形式是一些技术参数表、平面图集和技术规范图。 (2)无障碍构造技术体系是为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在内的居民室内生活安全、方便而采取的特殊构造措施,主要包括安全构造研究、安全构造通用图集、安全构造设施。 (3)无障碍设备与家具体系,主要解决家具和设备的高度、空间问题和使用功能设置问题,是以特殊人群(譬如老年人和残疾人)为目标,避免因家具和设备引发的伤害和危险。 (4)无障碍视觉标识系统,主要是指通过室内环境各个部位,以及各个房间的文字标识、图形标志、色彩搭配、灯光照明等方面的设计为室内视环境无障碍设计提出基本参数要求。 (5)无障碍信息技术保障体系,主要指救助呼叫系统、门禁系统以及物业管理方面,也包含当下使用的GPS定位技术,可实现老年人管理与服务信息化。 三、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的建构 (一)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建构的目标 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建构的目标应在建筑学自身的学科体系中寻找其定位,以高等教育的一般要求来组织课程内容的教学。一般来说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包含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常识三个部分。无障碍设计原理要求学生了解人体工程学基本原理,人体机能与建筑功能的针对性设计,如合理的视距、视角、视线光环境等,满足人对建筑的使用功能。无障碍设计的方法论,一般意义上包括平面尺寸的比较法、建筑构造的针对性设计以及色彩、标识的实验测试等方法。针对很多新的建筑形态和建筑功能,无障碍设计的方法伴随机械设备的发明创造,出现新的适应技术。例如,爬楼轮椅及与之配合的楼梯设备,新的成套护理设备。无障碍设计常识,一般指的是轮椅尺度及人体基本工作空间尺度等。 (二)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的建构 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的建构围绕建筑物的功能、人的需求以及建筑师的职能三个基本教学目标和内容。建筑物问题作为无障碍设计的对象,依据设计目标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建筑的机能与建筑功能两条线索。人的问题作为设计的服务对象,依据人与建筑的关系可以分为人的需求和人的行为两个线索;建筑师的问题作为设计的职业要求,依据能力要求的不同可以分为职能与技能两个线索。三个目标下各有其核心课程,同时,与其他线索又相互交叉与叠合,这说明每门独立课程的教学目标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的建构,包含原理、设计方法与设计常识,隐含于建筑设计各门主干课程。 (三)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建构与课程知识点分布 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包含原理、方法与常识。在培养方案制定时,无论采用以空间为递进路线的教学体系还是以功能复杂程度为递进路线的教学体系,都需要以具体的课程为载体来进行知识点的教学。根据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课程内容指南,西南科技大学目前培养方案是以建筑功能的复杂程度为递进路线的教学体系类型,将各个知识点分配到原理类课程以及设计类课程中。同时将各门课程中涉及无障碍设计的有关知识点一一列举,并明确各门课程的侧重点,这样结合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系统性强,目的明确,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突出的教学重点 建筑设计的学习过程有阶段性,无障碍设计知识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认知过程。原理课程为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搭建基本框架,明确基本的设计思想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明确声焦的概念及形成原理,也就明确设计基本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无障碍视觉环境,是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包括影响视觉的视线、视距、视角、视觉光环境四个方面的问题,明确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设计对象,展开有针对性的设计,这才是无障碍设计原理的意义。设计方法类的内容是直接指导学生进行设计,重点要突出设计的操作性。设计对象不一样,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例如:在校园教学建筑中,主要解决的是视线升高差、漫反射与视觉障碍、光线与空间布置、无障碍视觉标识系统等问题,而医疗建筑的无障碍主要解决病人移乘、扶手、抓杆、栏杆等防护问题。不同类型的建筑,无障碍设计的侧重点也不一样,需要有针对性的应对设计和创新设计。至于设计常识类,可适当减少课堂讲授,教学中不应强求面面俱到,而是引导学生结合设计实践自主学习。例如:查阅一些人体工程学数据,获知各类空间的无障碍尺度。突出的教学重点可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加教学的交互性,变单向讲授为双向互动。在培养体系中强化无障碍设计,使学生充分理解建筑空间品质与残疾人群的关系,反映在学生设计中,提高了建筑方案的质量。在设计院生产实习的施工图设计环节,学生普遍反映这些无障碍构造知识帮助他们提高了施工图的审图通过率。 四、结语 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加速了城市建筑无障碍环境建设,无障碍设计知识在当今时代有其重要作用。通过对无障碍设计知识点的梳理,提出在建筑学专业课程群中,建构无障碍设计知识体系,将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以及设计常识三方面的知识点融入具体的课程教学,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实现了原理课程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对接。 作者:成斌 刘虹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建筑系论文:论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建构 一、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1.理论教学 首先,在教材选用上,根据农林院校园林专业“课时少、内容多”特点,把建筑学专业教材重新整合撰写,分为三个板块: 板块1:建筑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基础知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对于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园林建筑设计之前,必须构建建筑基础知识理论平台。通过建筑基础知识和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在设计中能恰当划分功能、掌握人体尺寸和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尺寸、道路宽度的确定、无障碍合理设计等等,树立正确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板块2:建筑史基本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丰富多样,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五种基本类型。后期又演变成为十字脊、盔顶、盝顶等不同形式的顶。这在园林建筑仿古设计中最为常用。并且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借鉴中国古代建筑的符号抽象变形等设计手法广泛运用到园林建筑实践中,使现代园林建筑保持“中而新”的现代韵味。现在欧式居住区规划比较多见,那么对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的学习越显重要,了解主要建筑流派的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的艺术特色,对提高学生创作水平和专业素质起重要作用。 板块3:园林建筑基本知识(亭、台、楼、榭等、及其建筑小品)本篇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对园林建筑的设计手法。并且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案例,使学生拓宽眼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实训教学 在实训教学中,我校进行教学改革,在原有少量实训课基础上,又增设园林建筑设计A、园林建筑设计B两门实训课,分别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实训难度。笔者将整个实训课程分成几个阶段:任务书讲解与场地分析阶段,方案构思与初稿阶段,方案深入与推敲提升阶段,方案讨论与定稿阶段,方案讨论与汇报总结修改阶段。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模型推敲方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理解和想象能力,把二维平面图纸转化为三维的真实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对比例目测和缩放能力。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显著。 3.改革考试模式 传统考试模式是以主观题和客观题为主的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和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对于园林建筑设计实践强的课来说,传统考试并不适宜,因此,我校进行大胆的尝试,在园林建筑设计理论课中采取闭卷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A”课交课程设计作业并结合学生方案汇报表达能力综合打分,可采用同学打分与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B”课做4~6个小时快题设计,占总成绩的40%。 二、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特点不断完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满足当今不断加速的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以素质和能力为培养目标,强调创新力的培养,强调对实践能力的磨砺,实现与园林其它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 作者:周旭丹 王富强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风景园林规划教研室 天津中医药大学基建处
农田水利工程论文: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反思 摘要:在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地球上大部分国家的气候条件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于全球变暖现象日益严重,世界气温正在大幅度上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干旱问题愈加严重。为了有效的减少干旱问题对农民的经济财产损失,我国大力发展水利工程灌溉计划。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考虑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国家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强乡村水利工程灌溉规划技术,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 灌溉规划设计是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工作,对水利工程的效益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起决定性作用。水利工程灌溉技术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关乎到农民自身的经济来源,更有可能使农产品的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影响城市人口的工作和生活。为了积极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乡村水利工作负责的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工作。在工作中科学合理的设计水利灌溉工程,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促进我国农业生产飞速发展。 1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的原则 1.1继承性原则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当地农田的实际情况,工作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前,一定要亲临施工地点的现场,对现场的情况做到细致的观察,根据农田的实际结构和土壤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选择最适宜当地环境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方案、保证当地农民在进行生产和生活时能高效快捷的使用水资源,并且尽可能的做到不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针对农田水利利用的现状、结构以及存在的其他的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同时以分析的结果作为水利工程方案规划的基础。 1.2整体性原则 农田水利工程可以有效的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具有生态服务既建设用地等多种功能。由此可见,在开展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时,必须在布局和数量上做到统筹兼顾,继而更好的从事农业生产等工作,确保不会影响到周围的生态环境。 1.3动态性原则 农田水利作为一个经济和生态有效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体,继而它的规划工作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其中一项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更,从而维持经济和生态都能和谐稳定的发展。 2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 2.1规划建设规模的分析 规划建设规模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建设都必须满足当地灌溉面积的要求,当地工作人员和政府部门应该切实保障好粮食的安全性,积极增加农业生产的产量,稳固灌溉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政府部门应该积极以灌溉区实际的灌溉量为基础领导农民确立生产的目标。第二,耕地资源的大小要根据该地区现有的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应过度的开采现有的土地资源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所有的生产活动都应该在耕地上进行。第三,灌溉区的灌溉面积和实际的供水量应该在当地水资源管理局能承受的用水量以内。有关部门要明确当地水资源的实际情况,并且确定一个合理的灌溉数据。最后,小型灌溉区要根据上面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分配状况建造合理的节水小型水源工程。 2.2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内容 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小型水库设计一定的去水枢纽,固定水源流动的渠道续建配套设施。第二,小型灌溉区的水泵和涵闸等建筑物的建设,以及对已经建成的渠道应特殊情况而进行一系列的改善。第三,例如提水设施等水源工程。第四,灌排泵站的更新改造。最后,排涝泵站的建设。 2.3经济效益 小型水库在建设完工后能给该地区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一系列水源工程的建设,有效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困境,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不但给农业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贡献了一份力量。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有效的改善了土地的结构和土壤条件,有效的保护了当地的土地资源,减少了泥石流等此类灾害的发生,保护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更保护了全体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更净化了当地的空气,让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生态环境更加美好。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而污染环境,更有效的保护了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对环境建设带来的益处,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保障规划顺利进行的措施 3.1水利灌溉设施使用度越来越广 由于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对水利灌溉工程的要求也逐渐增加。水利灌溉设施使用度越来越广,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尽快研发出新的灌溉技术。工作人员在开展研发活动前必须亲临施工现场,对该地区的环境有一个了解。在研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此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能否承受住后期所要面对的经济压力。 3.2促进水利工程灌溉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 为了促进水利工程灌溉工作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该地区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工作。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派人对水利工程灌溉技术进行管理,并且须提高政府官员对这一技术的重视程度。 3.3建设时和建设后的运行管理 有关部门在开展农村水利工程在建设工作时,应该严格依据相关的规章制度,监督项目的建设工作,严格的把关好水利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最终质量。工程建设完工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要按照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市场运作和管理。 4结语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工作的同时,保护好我国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工作人员也应该积极设计出更为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方案,建设出更为高效的水利灌溉工程。 作者:刘嘉 单位:乌鲁木齐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阿克苏分公司 农田水利工程论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浅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全面带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的完善。但是在目前的水利工程管理中,人们往往只把目光投向大中型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却忽略了小型的水利工程建设,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来讲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农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往往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并且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本文主要从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起到一些帮助。 关键词:水利工程;基础建设;管理问题;改进对策 在水利工程规模的界定中,我国主要从建设规模来进行确认,此外水利工程的影响规模以及建设施工工艺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讲,我们通过工程造价以及施工工艺等内容进行划分。一些小型水利工程通常情况下建筑物等级较低,工程造价也比较低,施工工艺也相对而言比较简单。这些小型水利工程大多建设在我国一些落后贫穷的地区,工程的建设资金通常比较紧张,所需的技术人才也比较匮乏。由于这些问题的困扰,小型水利工程在这些地区进展缓慢,发展空间极小。本文就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 1小型水利工程在建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为了带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发展,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加大了规划的力度,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仍然存在许多无法忽视的问题。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到目前为止只有少部分地区对本地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做出了改革和规划,其他的大部分地区依旧在使用落后的水利灌溉设施。为了就可能的提高农村人口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目前小型水利工程在建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没有科学合理的对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作出一定的规划 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知识水平也相对不高,对于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当地农民往往没有自主性,需要由国家相关的政策和相应的技术人员来带动。由于农村知识水平的限制,具备知识基础和操作技术的工作人员通常情况下比较紧缺,对于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也缺少一些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往往很随意和盲目。这些不利的因素必然导致水利工程的质量存在极大的问题,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达不到较高的经济效益。 1.2没有对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进行科学的管理 小型水利工程一般情况下,规模较小,投资资金也相对而言比较少,由于这些因素本身的限制,当地的政府并不会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于是这些本来应该作为精细管理的小型水利工程变成了粗放式管理。通常情况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由当地的小型施工单位来承包修建。这些小型施工单位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缺少相应的技术人才和施工团队,更加缺少相对科学的管理手段,导致了小型农田的水利工程难以得到质量保证。还有一部分地区没有将水利工程承包给小型的施工团队而是自发的组织群众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这些不具备知识水平和操作技术的普通大众建设出来的水利工程往往质量较差。 1.3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所需的资金较为匮乏 通常情况下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都来自政府的拨款或是当地村民的集资,这些渠道获得的资金往往比较匮乏,在具体的使用中会制约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小型水利工程一般坐落在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较为落后的偏远地区,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一些水利施工中需要使用的机器很难运输到施工地点。不单单是施工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抵达施工现场,还有一些比较笨重的施工材料也很难及时的运输到施工地点。这些条件的限制很难保证施工团队能够保质保量的按照进度建设出一个合格的小型水利工程。一些地区由于政府拨款的资金较少,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因为资金匮乏的问题不得不中途停工,这些已经建设完一部分的水利工程变成了废墟,极大的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1.4小型水利工程在验收和移交上操作的不规范 小型水利工程虽然规模小,但是数量众多,并且广泛的分布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这就导致了工程施工的地点比较分散,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集中资金、人力和物力,继而无法按照规定的要求完成验收和移交的工作。很多地区在建设小型水利工程时没有做好移交的工作就急匆匆的开始投入运行,无法保证工程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改进措施 为了尽可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国家不单单需要对这些地区提供资金上的援助,还需要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上的管理。保证修建完成的水利工程不出现大的质量问题,并且能创造出极大的经济效益。为了促进农田经济的增长,国家必须加对小型水利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通常有以下四个改进措施,分别是明确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归属、对小型水利工程进行安全的管理、对水利工程的设施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加强建设经费的管理工作。明确水利工程的产权归属可以更好的对水利工程进行依法管理,在水利工程完工并且验收合格后及时的明确产权归属,办理相关的手续显得尤为重要。水利工程的安全管理可以保证水利工程免受自然灾害的破坏。水利工程的设施管理和经费管理,都能使水利工程长时间的投入使用而不出现意外事故。 3结语 小型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对目前农业生产的发展来讲非常重要,所以要兼顾水利工程的发展,构建农村水利工程服务,就必须通过完善的监督机制,促进项目建设工作的发展,按照操作顺序来充分调动项目工程建设,给目前农村水利工程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让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成为影响当今时展的重要因素,并起到关键作用。 作者:王进国 单位:青海锦源水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农田水利工程论文: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思考 摘要:在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地球上大部分国家的气候条件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于全球变暖现象日益严重,世界气温正在大幅度上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干旱问题愈加严重。为了有效的减少干旱问题对农民的经济财产损失,我国大力发展水利工程灌溉计划。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考虑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国家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强乡村水利工程灌溉规划技术,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 灌溉规划设计是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工作,对水利工程的效益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起决定性作用。水利工程灌溉技术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关乎到农民自身的经济来源,更有可能使农产品的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影响城市人口的工作和生活。为了积极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乡村水利工作负责的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工作。在工作中科学合理的设计水利灌溉工程,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促进我国农业生产飞速发展。 1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的原则 1.1继承性原则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当地农田的实际情况,工作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前,一定要亲临施工地点的现场,对现场的情况做到细致的观察,根据农田的实际结构和土壤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选择最适宜当地环境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方案、保证当地农民在进行生产和生活时能高效快捷的使用水资源,并且尽可能的做到不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针对农田水利利用的现状、结构以及存在的其他的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同时以分析的结果作为水利工程方案规划的基础。 1.2整体性原则 农田水利工程可以有效的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具有生态服务既建设用地等多种功能。由此可见,在开展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时,必须在布局和数量上做到统筹兼顾,继而更好的从事农业生产等工作,确保不会影响到周围的生态环境。 1.3动态性原则 农田水利作为一个经济和生态有效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体,继而它的规划工作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其中一项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更,从而维持经济和生态都能和谐稳定的发展。 2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 2.1规划建设规模的分析 规划建设规模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建设都必须满足当地灌溉面积的要求,当地工作人员和政府部门应该切实保障好粮食的安全性,积极增加农业生产的产量,稳固灌溉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政府部门应该积极以灌溉区实际的灌溉量为基础领导农民确立生产的目标。第二,耕地资源的大小要根据该地区现有的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应过度的开采现有的土地资源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所有的生产活动都应该在耕地上进行。第三,灌溉区的灌溉面积和实际的供水量应该在当地水资源管理局能承受的用水量以内。有关部门要明确当地水资源的实际情况,并且确定一个合理的灌溉数据。最后,小型灌溉区要根据上面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分配状况建造合理的节水小型水源工程。 2.2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内容 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小型水库设计一定的去水枢纽,固定水源流动的渠道续建配套设施。第二,小型灌溉区的水泵和涵闸等建筑物的建设,以及对已经建成的渠道应特殊情况而进行一系列的改善。第三,例如提水设施等水源工程。第四,灌排泵站的更新改造。最后,排涝泵站的建设。 2.3经济效益 小型水库在建设完工后能给该地区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一系列水源工程的建设,有效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困境,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不但给农业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贡献了一份力量。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有效的改善了土地的结构和土壤条件,有效的保护了当地的土地资源,减少了泥石流等此类灾害的发生,保护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更保护了全体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更净化了当地的空气,让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生态环境更加美好。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而污染环境,更有效的保护了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对环境建设带来的益处,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保障规划顺利进行的措施 3.1水利灌溉设施使用度越来越广 由于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对水利灌溉工程的要求也逐渐增加。水利灌溉设施使用度越来越广,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尽快研发出新的灌溉技术。工作人员在开展研发活动前必须亲临施工现场,对该地区的环境有一个了解。在研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此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能否承受住后期所要面对的经济压力。 3.2促进水利工程灌溉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 为了促进水利工程灌溉工作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该地区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工作。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派人对水利工程灌溉技术进行管理,并且须提高政府官员对这一技术的重视程度。 3.3建设时和建设后的运行管理 有关部门在开展农村水利工程在建设工作时,应该严格依据相关的规章制度,监督项目的建设工作,严格的把关好水利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最终质量。工程建设完工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要按照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市场运作和管理。 4结语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工作的同时,保护好我国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工作人员也应该积极设计出更为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方案,建设出更为高效的水利灌溉工程。 作者:刘嘉 单位:乌鲁木齐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阿克苏分公司 农田水利工程论文: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渠道设计与施工管理 【摘要】水利渠道是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渠道科学和合理的设计和施工管理对于确保农田灌溉的科学、合理以及确保排涝等意义重大。本文主要结合某农田水利渠道工程实例,论述了渠道设计原则和设计要点,并提出了施工管理措施,希望能够为同类工程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农田;渠道;设计;水力;断面 引言 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渠道设计和施工与整个农田水利工程系统运行的稳定和高效有着直接的关系。科学和合理的进行渠道设计和施工管理,有利于实现农田的防洪涝。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深入的对农田水利工程渠道设计和施工管理进行研究,确保渠道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某农田水利工程新建取水坝3座,维修改造取水坝1座,主干渠衬砌15.5km,支渠衬砌10.59km,排洪曹1座,管涵12座,机耕路6.9km。根据该灌区水土资源平衡条件,水源来水充足,在本灌区内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成果,项目区设计灌溉面积5003亩。灌区设计保证率采用P=80%。该项目工程分别为多条排灌沟渠设计,设计主要建筑物为进水口及渠道。 1农田水利工程渠道设计的原则 在农田水利工程渠道设计中主要是按照以下原则进行设计:(1)在渠道设计的过程中要确保灌溉用水的单位水量能够实现最大的效益,换句话说就是要对单位水量的灌溉面积和灌溉效果进行提高。(2)渠道设计要与除涝、防洪、排渍、航运、水电以及城市的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进行结合,应当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符,确保干旱以及洪涝灾害能够得到综合治理。(3)渠道设计要确保在灌溉区域中水资源平衡的基础上,分析灌溉的效益,之后选择合理以及科学的灌溉渠道设计方案。 2渠道设计要点 2.1水力计算 在渠道流量设计中,考虑到其主要任务是灌溉输水,设计流量都是为农业灌溉用水,渠道灌溉方式按续灌设计,流量设计中考虑30%加大流量。同时,考虑工程措施选择,衬砌结构为C15混凝土渠道,糙率取为0.017。渠道设计流量按下式计算确定:式中:Q-渠道的设计流量(m3/s);q-设计灌水率(m3/s•万亩),项目区的设计净灌水率为0.61(m3/(s•万亩));A-渠段的灌溉面积(万亩);J-渠道流量加大系数,取1.3;η-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70。 2.2渠道横断面设计 为了对土地资源进行节约,对渠道工程量进行减少,进而降低成本,与实际地形以及地质土壤性质进行结合,在原来的断面的情况下,对渠道断面进行优化设计。 2.2.1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的设计主要是渠道底坡的设计,渠道底坡尽量结合原渠道的底坡,有效的避免大量的挖填方的出现;对于续建的渠道不但要避免出现大量的挖填方,还应当对渠道灌溉以及排水的高程要求进行满足。该项目多为渠道改造及防渗衬砌工程,主要采用改造、衬砌、修复以及防渗等措施都原本的渠道进行有喜爱的处理,以此提高渠道的输水能力,进而满足下游农业的需求,所以本次渠道的端面设计是将渠系建筑物的进出口高程作为固定高程,以此来推求渠段的纵断面坡降。 2.2.2糙率的取值 渠道断面设计中糙率的取值及其重要,本工程根据相关规范结合实际情况选取15混凝土糙率为0.017,M7.5浆砌石糙率为0.025。 2.2.3流速控制 为确保渠道不冲不淤,渠道断面设计应选取合理的流速,流速过慢则导至渠道淤积,流速过快则会造成冲刷影响,给下一级渠道取水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项目区渠道渠线较弯曲,水流过快将对渠道边坡稳定造成不利影响。渠道断面的设计要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同时考虑,选取最优断面。 2.3建筑物设计 在地质稳定地段采用C15混凝土梯形衬砌断面,坍塌地段采用挡墙结合埋石混凝土梯形断面衬砌型式。各类排水建筑物设计均应做到结构合理、安全适用、便于施工和管理,有条件和需要时,尚可考虑其造形美观。各级明沟排水的设计流量,应根据其控制面积与产汇流条件,排、灌综合利用的沟道,在满足排水设计流量的条件下,还应考虑其他利用方式的流量要求。根据当地或临近类似地区实践经验,按照治理区的作物种类、土壤特性、水文地质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确定,各条排水明沟应根据治理区的地形条件,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排泄、力争自流的原则选择线路。 3农田水利渠道施工管理 3.1现场勘察与临时设施搭建 深入现场及时了解施工地质情况,水文等资料,设置合理的试验室,搞好风、水、电系统及临时设施,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和搞好施工质量奠定基础。 3.2设备及物资准备 加强对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检验及复查工作,及时索取有关材质单、出厂合格证明等资料,并按规定保存与上报。认真组织施工所需设备的进场管理,加强对机械设备正常检验与保养。严格把好材质关。工程上使用的原材料、半成品和各种加工预制品要坚持检验制度。①要有建筑产品认可证;②要有质量证明书和试验报告;③成品或产品要进行标识。从而杜绝不合格材料、产品用在工程上。必要时对已有合格材质证明的材料进行复检,根据使用部位及时转抄材质证明资料,便于追查。这是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常抓不懈,贯穿工程施工的全过程。 3.3精心编制关键工序、特殊工序的施工作业设计 根据工序的性质、规模、特点、结构形式,事前由总工程师组织编制好作业指导书,由工程管理部负责进行技术交底,由质安检监人员检查和监督。做好施工过程中对质量要求、操作规程、质量巡视检查与隐蔽工程检查工作。例如对混凝土质量提出对策,要求混凝土质量处于受控和稳定状态,制定监控措施。 3.4坚持自检、互检和预检制度的落实 各工种操作员应该自觉进行自检,班组内部成员之间应进行互检;上道工序转入下道工序之前各工种负责人应进行交接检查。这样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将分项工程施工中产生的不合格品清除在萌芽状态之中,保证分项工程质量达优达良,从而以分项工程优良来保证总体工程质量优良。 3.5狠抓质量通病的防治和成品保护工作 防治质量通病,结构部分要治“粗”治“裂”;平面立面要防“漏”防“变”。成品保护要采取“护”、“包”、“盖”、“封”等有效措施。“护”就是保护成品不被踩坏、撞坏;“包”就是进行包裹防污染。 3.6施工要点控制 工程所用材料(水泥)应有厂家出据的产品合格证书、产品性能检测报告;粗骨料及砂料应进行性能检测,所采用的石料应满足规范要求。本工程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A级,砌筑基础前应校核放线尺寸,轴线、高程充许偏差应符合要求不能大于或小于10mm;砌筑顺序应符合以下规定:①基低标高不同时,应从低处砌起,并由高处向低处搭砌,搭接长度不得小于基础扩大部份的高度;②砌体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当不能同时砌筑时,应按规定留槎、接槎。混凝土、砌筑砂浆所用水泥应为合格产品,混凝土拌制严格按照相应规程规范;砂料不得含有有害杂物,含泥量不得超过5%。砂浆应随拌随用,拌制好的砂浆应在3h内使用完毕。砂浆试块强度需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砌体采用的石材应质地坚实,无风化剥落和裂纹,色泽均匀有新鲜口面,座板口面宽度不得低于20cm,长度不得低于30cm,厚度不得低于30cm。上下两面平行,大致平整,无尖角、薄边。浆砌石砌筑应符合以下要求:①砌筑前应在砌体外将石料上的泥垢冲洗干净,砌筑时保持砌石表面湿润。②采用座浆分层砌筑,铺浆厚宜3~5cm,随铺浆随支砌,砌缝需用砂浆填充饱满,不得无浆直接贴靠,砌缝内砂浆应用扁铁插捣密实。③上下层砌石应错缝砌筑,要求布排丁、顺砌石,砌石应内外搭砌、上下错缝、拉结石、丁砌石交错设置,砌缝应横平竖直,上下层竖缝错开距离不应小于10cm,丁石的上下方不得有竖缝;④砂浆初凝后,若需移动巳砌筑的石块,应将原砂浆清理干净,重新铺浆支砌。⑤砌缝内应砂浆填充需饱满,饱满度不得小于95%。⑥砌筑好后的水池边墙、底板必须平整、顺直,弧弯必须平滑自然。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渠道的设计和施工管理是重中之重。为了对整体设计和施工质量进行保证,不但要遵循基本原则,还需要把握设计要点,采取有效的施工管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工程获取最大的保障,进而确保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作者:杨钦 单位:贵州省锦屏县水务局 农田水利工程论文: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摘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田水利工程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的价值,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基于此,文章从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和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的角度进行阐述,同时提出加强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为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作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质量控制;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管理 1加强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1.1施工成本 结合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施工成本控制计划,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施工成本控制计划。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来说,做好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针对每一道工序,全面落实成本控制目标责任。 1.2施工进度 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来说,通过在施工阶段控制好进度目标,可以有效提高施工质量。针对进度目标,需要在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工期内,科学合理地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施工进度计划,并按照计划进度,核对施工实际进度,如果两者出现偏差,需要及时分析原因,并作出合理的调整,进而在计划进度范围控制实际进度。 1.3施工安全管理 安全是农田水利工程项目顺利施工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对农田水利工程项目进行施工安全管理,就是在组织开展施工作业时,针对施工开展安全管理活动。通过控制施工现场生产要素的状态,最大限度减少或规避生产因素不安全行为或状态,防止出现人为事故,尤其防止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对人(物)的不安全行为(状态)进行控制,这是开展安全管理活动的核心。 2加强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1事前控制 2.1.1物质 所谓物质是指有关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所需的各种原材料等,施工材料的充足性是农田水利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基础。 2.1.2组织 通过全面了解施工操作情况,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制,安排专门的人员实时检查施工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 2.1.3现场 现场方面主要准备控制网,确保施工现场的清洁性,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2.1.4技术 在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前,需要全面熟悉、了解施工图纸,做好技术交底工作,确保项目施工顺利进行。 2.2事中控制 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来说,实施事中质量控制,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做好施工方案、施工过程、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管理控制工作。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实时检查工程施工质量,做好质量监管工作。在质量检查中,如果发现质量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在施工现场,对于技术性的操作,需要由专业人员来完成,最大限度确保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另外,在施工现场,无证人员或者审查没有通过的人员,坚决不能上岗,所有人员一律持证上岗。 2.3事后控制 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事后控制,是指在工程项目竣工后,处理施工现场的剩余施工材料,以及组织开展验收工作。农田水利工程完工后,开展竣工验收工作。如果施工质量不符合质量标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取整改措施。同时做好项目施工质量评估工作,必要的情况下,由第三方机构来完成此项工作。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来说,在竣工后,需要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优化设计方案,对施工质量加大监管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地检查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 3加强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3.1加强施工设计质量管理 3.1.1编制施工方案 在确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之前,需要编制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方案,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建立项目施工管理体系,施工部署,选择施工方法,编制整体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准备计划,明确施工人员、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材料等。进入施工阶段后,根据每一阶段的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施工方案。通常情况下,由技术负责人牵头和各部门共同参与编制施工方案编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发挥施工方案在施工中的指导性作用。在编制施工方案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施工方案与施工现场保持一致,还要对施工方案实施动态管理,同时确保施工方案的规范化。 3.1.2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设计施工图 在对农田水利工程项目进行施工时,为了提高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需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设计详细的施工图。首先,经济技术指标的选择,选择经济技术指标时需要遵循最优原则,一方面丰富农田水利工程的排灌功能,另一方面减少农田占用面积。其次,将灌溉区的沟、渠、路等标识在施工图中,为了避免部分沟渠、建筑物等产生质量安全隐患,通常情况下需要对其进行裁弯取直处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最后,结合灌溉面积、排水面积等进一步确定农田水利工程的规模,同时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对其断面(纵横)进行优化。 3.2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操作的优化 3.2.1选择质优的施工材料 首先,在采购环节加强管理,选择优质的施工材料,防止质量不合格的施工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同时需要注意材料的运输问题,一般按照就近原则进行采购,以此降低运输成本。其次,施工原材料进场前审批管理,对于进入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施工原材料,工程项目负责人需要安排专门的人员严格检查原材料的出厂合格证、技术说明书等相关文件。最后,储存施工原材料,在施工现场,为了防止施工原材料发生腐蚀性损害,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分类、防潮处理。 3.2.2对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加强监管 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现场,为了提高施工质量,需要结合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特点,配备相应的现场监督人员,其工作职责就是组织监理人员熟悉施工图纸,签发施工图,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发现施工图纸存在问题,或者施工图纸设计与施工要求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以书面的形式提出意见。另外,根据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工作细则,例如工程质量、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明确监理工作。 3.2.3优化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对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优化,一般情况下,可以从招标、合同管理、监督制度三方面着手。首先,借助招投标的方式,选择优质的施工单位承接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其次,对施工合同加强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合同条款。最后,制定完善的监管机制,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组织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施工基础知识、工作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从根本上提升施工作业人员综合素质,最大限度提升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 3.2.4提高施工水平 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现场,针对技术含量较高的施工作业环节,一般安排专业的施工人员进行操作。如果施工作业人员没有相应的证件,或者没有通过相关技能检测,那么这类人员坚决不能上岗操作,所有人员一律持证上岗。 4结论 综上所述,对农田水利实施施工质量管理,需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操作,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对施工项目的施工质量加强管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施工质量。 作者:刘毅 单位:秦汉渠管理处 农田水利工程论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 [摘要]在农业生产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挖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价值,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基于此,文章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角度进行阐述,通过分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具体措施,为组织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在遭遇恶劣洪涝、干旱等气候条件时,将会大大降低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损失。与其他农田水利工程相比,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数量多、形式复杂,所以要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管护工作,使其充分发挥经济效益,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顺利进行。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农业生产中,所谓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解决当地的灌溉、人畜饮水,进而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例如小型水库、蓄水池、水窖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盲目性、随意性,进而难以统筹工程技术、合理开发、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之间的协调性,比较典型的诸如小型水库灌溉涵管漏水问题,在没有经过专家、技术人员核实的情况下,盲目维修,不仅没有解决漏水问题,反而引发枯水期缺水,雨水期出现水灾的现象。(2)重复建设、烂尾等现象严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村与村之间各自为政,为了本村需要,各自修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导致重复建设严重,同时一些村子,由于资金有限,在修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时出现烂尾现象,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进而难以充分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3)管理粗放、建设标准偏低。在我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缺少资金,导致一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普遍低于建设标准,并且投入运行后,管理较为粗放,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没有达到设计使用寿命时,过早失去使用价值,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产的流失与浪费。(4)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慢,维护不及时。在我国,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无形中人为拖延工程建设进度,进而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例如,一些村民集资兴建小型水库,由于施工管理不规范,监理制度不健全,进一步拖延建设进度。 2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充分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价值,需要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加强管理。(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在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在这种情况下,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合理规划,需要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管理机制,按照申请——施工——验收的流程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管理。同时,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广泛宣传,一方面防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遭受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另一方面防止人为破坏。与其他工程项目相比,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惠农基础设施,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保证工程配套设施的建设质量,例如小型水库的泄洪口等。(2)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严格遵守设计资质制度、工程招投标制度。首先,设计资质制度,根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资质认证制度,利用设计资质的标尺,选择相应的设计单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无资质的单位或者通过不正当渠道获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权力的行为,所有使用的设计图纸必须加盖资质证章。凡是通过审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一律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采用招投标的方式遴选优质的施工单位。在招投标过程中,选择3家以上有施工准入证的施工单位,按照设计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投标。借助招投标制度和市场竞争机制,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进行规范管理,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最大限度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借助登记在册的方式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进行管理。通过绘制工程分布图,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分类排列,针对重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安排专人实施重点管理,全面贯彻落实目标责任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安全性。(4)设置专项资金,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维修养护。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结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受益面积和各地的情况,按照市场化原则,向受益者、受益单位收取一定的费用,成立水利发展基金等,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日常维护与保养。(5)推广技术、培养人才。与其他工程项目相比,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效益不明显,因此,在建设规划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过程中,需要立足长远。对此,水利部门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日常业务进行教育和培训,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提升业务水平。同时,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新技术的推广工作,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符合时展节奏,充分发挥现有、在建甚至规划中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效益。(6)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以及相应的奖惩制度。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需要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竣工报告,并申请验收。对于当地相关管理部门来说,需要根据竣工报告、施工资料等,组织相关单位(设计、质监等)的技术人员联合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全面验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在对所建工程进行验收的过程中,一般按照听取报告、资料查询、实体检测、细查局部等流程进行质量验收,同时对所验项目给出综合性的评定意见。如果工程未经验收,在这种情况下,不准交付使用,以及结算剩余工程款项等。另外,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建设程序,以此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年内新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进行评优活动,对优质的工程项目进行奖励,并对这些优质工程项目进行大力宣传,进而在全社会营造重视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针对施工中没有遵守建设程序的施工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交由相应的部门进行处理,同时进行通报批评和备案。在验收过程中,发现施工质量不合格,或者存在豆腐渣工程等,要给予严厉打击,从根本上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 3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要充分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需要质量作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进行监管,防止出现面子工程、豆腐渣工程等,最大限度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同时,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加强后期维修、养护等管理,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造福于民。 作者:邓建芳 单位:秦汉渠管理处 农田水利工程论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是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三农”问题与民生大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农村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在实践中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本文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注意事项,以期为水利工程施工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小型农田;问题;注意事项 当前农村经济不断发展背景下,用水用电量的不断增加使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变革,水利工程施工量越来越大,施工难度要求越来越高,对小型农田水利施工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就显得十分必要。作为民生大计的重要构成元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各项施工活动是否能够有效开展。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易出现的问题 1.1水文勘测不到位 水文地质勘察是指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进行工程施工前的环境综合评价或其他目的,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而进行的水文地质的调查工作。由于水文环境是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地质勘察必然离不开水文地质勘察。因此,水文地质勘察就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在实际勘探过程中,一些地区小型农田的水文地质勘察很容易被忽视,在工作中往往进行象征性的勘察,对天然状态下的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不细致、不到位,一般性评价较多,综合性深入分析较少,水文勘测容易出现缺失。 1.2原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不合理 我国许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都在改革初期建立,当时的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大多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由乡镇或村组自主建设,属于“三边工程”(即:边设计、边施工、边使用),有些甚至是无设计、土法上马,建设标准低,配套工程先天设计不足、后天管理不善、灌排设施设备简陋、配置不全,部分地区灌排不分,制约了工程效益的发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没有执行工程建设“四制”和“三同时”原则(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三同时”原则),出现“三无”(即:无立项、无验收、无管理情况),给工程质量带来了隐患。同时,处理不好上下游、左右岸各种涉水利益关系,易引发矛盾,给社会带来不和谐因素。 1.3工程设施和施工设备陈旧 早期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施工中,相关机械设备设施陈旧落后,工程质量的检测和控制能力较低,由于前期经费投入不足,引起水利设备超过负荷运行情况较多,加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营举步维艰,资金紧张,后期维保资金难以到位,最终导致老化设备难以及时更新、调换,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拦水和蓄水能力极大受限,影响了农田水利功能的有效发挥。 1.4对工程的监管工作不到位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单位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没有及时发现和有效制止施工单位投机取巧、偷工减料的现象,部分工程未履行审批手续,施工单位资质不全,或没有获得相应工程资质,违规建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工程施工的质量,影响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2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2.1重视水文勘测 水文地质勘察主要研究地下水与岩体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水资源短缺与污染、地面塌陷等问题,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水文地质勘察内容丰富,技术要求较高和专业性较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最大化实现水文地质勘察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重要基础性作用,确保地质勘察预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视程度,并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技术勘察人员。 2.2合理设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在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选址时,工程选点要科学合理不盲目,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进行规划施工,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工程进度。严格控制水利工程变更,遇到设计变更等突发情况时,及时做好设计人员与水利施工人员的沟通与协调工作,避免二次返工。为避免政策变化造成的影响,在水利施工许可文件下发后方可施工,严禁非法施工。签订施工合同前,水利施工专业技术人员对各个条款严格把关,对争议之处及时协商处理,进行修改完善,并充分调研水利施工环境的水文、地质等环境,对这些特殊环境在合同中明确相应风险条款,对工期、造价等相关条款清晰准确,提高合同的有效性。 2.3加大水利工程设备投入力度 在预算标准的限制下,对水利项目的成本控制往往要求苛刻,难免会以牺牲设备质量来确保成本目标实现。但是,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时,要注意正确处理好质量与造价的关系,不能有所偏颇。因此,通过有效利用政府补贴、社会资本,通过水利企业多方位筹措资金,加大对水利设备的资金投入,及时更换老旧水利设备,消除安全隐患。此外,还可通过集中招标采购方式,统一物资管理,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既能有效降低成本,又能确保水利施工原材料质量,从而从根本上确保水利工程的质量。 2.4加强监督管理 首先,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是确保水利工程项目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监督部门要督促工程监理部门对施工单位的有效监管,采取实时监控的方式,将监管工作融入到水利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实现“无缝隙”监管状态。其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结束后,应该及时移交给工程运行管理单位进行运行管理。要根据工程设施的性能特点,定期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问题排查,及时发现制约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安全运营的因素,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水利保障。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水文勘测不到位、原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不合理以及对工程的监管工作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小型农田水利施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最大化实现水利建设施工工程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确保水利建设设计规划质量符合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必须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充分重视水文勘测,合理设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加大水利工程设备投入力度,相关执法部门应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监督管理,确保水利施工项目的技术指标符合要求。 作者:张萍 单位:湖北新菲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农田水利工程论文: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探究 摘要: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因而在农业发展中需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保证人们基本的农产品需求。农业生产中受自然限制性条件影响较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应用对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农田水利工程的水闸设计能够满足农业生产中航运、灌溉、排涝和防洪需求。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要突出其实际价值,就要根据实际农业发展状况、气候、水文状况等做好基础性的调研工作,在设计建造中处理好相关技术问题,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水闸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农田水利工程中水闸设计要点及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要求;方法;分析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农业经济发展历史悠久,在早期农业生产中已经开始修建多种不同的农田水利工程,以满足农业灌溉和防洪抗汛需要。我国地域辽阔,平原面积尤为广阔,总体地势较为平坦,因而在夏季汛期或降雨丰沛的季节,难以及时排涝,继而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等灾害。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和建设,满足农业灌溉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需要处理好多种不同技术问题,对水闸建设位置、构造外形和泄洪挡水能力等均要进行分析,保证农田水利工程修建稳定性,减少渗漏等问题。关于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与建造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实际分析角度展开研究,分析问题成因,总结和制定有效的问题解决对策。 1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要求 1.1稳定性 农田水利工程水闸建设使用需要重点保证其工程稳定性,水闸在上游进行拦水,上下游水位差容易形成较大的水平压力,水闸受水压力影响可能会向下游方向产生侧滑动。因而在水闸设计中要从工程角度考虑其自身要具有足够的重量,从而维持稳定性,建成的水闸在无水期或未进行挡水时,容易受垂直荷载影响,基底压力在大于地基承载力的情况下会产生塑性形变,水闸可能会滑动或被直接挤出,因而在设计中要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底板面积,使基底压应力减小[1]。 1.2解决渗流 农田水利工程水闸在挡水中受到上下游水位差作用,水闸闸基与河岸的连接部位容易产生渗流,从而对闸底施加压力,水闸重力减小,则抗滑稳定性也降低。农田水利工程水闸两岸或闸基为土基时,土层中的细小颗粒会被渗流带走,同时会有翻沙鼓水现象出现在闸后,严重甚至掏空两岸和闸基。[2]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需要考虑挡水水流量问题,做好水闸与岸坡的连接设计,减少渗流问题。 1.3防止冲刷 农田水利工程水闸在开闸泄水时,下游水深较浅或无水,上下游水位差使水流在过闸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流速,能量聚集从而使水闸受到严重的冲刷作用。水流冲刷范围过大,容易发生工程事故。因而在水闸设计中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合理设置水闸闸孔数目,防止闸孔开启时有折冲水流产生,设计农田水利工程水闸闸孔要依据相关工程标准,在计算分析的基础上保证设计参数科学,减少下游河岸受到的冲刷,增强水闸建设、使用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2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内容及方法 2.1结构部分 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中关于组成结构部分的设计不需要进行统一的样式规定,由于农田水利工程水闸在不同地区和自然环境下进行建设、使用,受到的影响要素也不同,因而需要在地方性的情况勘查中使其外在形式和主体结构呈现适用性和针对性特点。[3]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中关于结构形式设计需要与当地的水流特性、水闸功用和地势结构等相适应,在水闸设计中要考虑其实际负载能力,使翼墙与闸室的抗滑作用稳定,分析水闸地基下沉情况,根据选址状况处理好农田水利工程水闸现场地基结构问题,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水闸分部结构和整体结构要进行综合性的规划计算,提高水闸结构功用以及使用安全性。 2.2选址部分 水闸作为重要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部分,需要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根据相关功用分析进行选址,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当地的地质、地形、地势、泥沙、水流量和降水等情况后,坚持经济性原则,保证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选址可靠和安全。[4]水流相对平稳的状况下,河床与岸坡稳定状态更佳,地基坚实度高,抗滑与抗渗能力均较强,因而农田水利工程水闸选址应该尽量选择在河段开阔地段。设计农田水利工程水闸闸槛高程时,要使其过闸单宽流量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要与农业生产相适应,在工程布局上做到统一规划,综合性的分析和选择农田水利工程水闸闸址和闸槛高程。 2.3抗渗部分 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农业生产需求,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工程环境影响,水利工程水闸需要集中做好抗渗设计与排水设计,结合上下游地基情况和最高水位差情况,应用工程技术等手段,使非渗漏底板和渗漏设施在统一的渗流区域能够形成密闭不透水的边界状态,同时处理好水利工程水闸地下轮廓线等。[5]在设计工作中需要确定安全范围内地下轮廓线对应的下降坡度和渗流值,并在此基础上精确计算出抗渗水性和渗透压。要有效提高水利工程水闸防渗性,还可以在渗流面上设置排水沟槽、减压井和反滤层等,将渗水安全、迅速、稳定的引流到下流。 2.4尺寸、样式部分 水利工程水闸设计关于尺寸和样式等部分设计需要参照相关工程指标与要求,结合实际水利工程情况,分析水闸的运用方式以及水流过闸的状态,确定闸孔净宽度。水利工程水闸设计在尺寸和样式规划中要根据水力学方法计算水位指标等,对于不同工程建设区的水闸建设应用的尺寸标准不同,计算过程中根据排水闸、进水闸、节制闸、分洪闸和挡潮闸等不同类型闸的用途和使用需求,选用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标准也不同。[6]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技术要求较高,保证相关设计合理,能够为后期的农业生产提供基础保障,使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益同步提升。 3结语 我国设计和修建农田水利工程水闸历史悠久,在江河灌区和平原地区均有修建大小不同的水闸,在挡潮、灌溉、航运、排涝和防洪等不同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效,生产效益与经济效益突出。农田水利工程水闸类型较多,包括排水闸、进水闸、节制闸、分洪闸和挡潮闸等,在实际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稳定性问题、渗流问题、冲刷问题和沉陷问题等,在设计修建过程中要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勘查结果,做好技术分析,在设计中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对农田水利工程水闸的尺寸、样式等进行确定,保证农田水利工程水闸建设使用有效。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是一项技术性工作,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结合多种工程性资料,重点分析水闸在农业灌溉和防洪抗汛中的使用问题,完善设计内容,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效益。 作者:窦艳飞 单位: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 农田水利工程论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和对策 【摘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通常是指水库、水井、塘坝、渠道等基础的农田水利设施,起着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的作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其管理工作。本文着重指出了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对策 1前言 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建设范围的扩大,再加上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众多,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我国的水资源十分有限,分布不平衡,地域差别极大,降水量的区域性和季节性也比较明显,导致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农田水利工程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工程建设,其存在极大的缓解了农业用水的压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指小型水库、蓄水池、水井和田间灌排工程等基础的农田水利设施,其基本作用是调节和改良农田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和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因为我国的地域非常广阔,地形条件多种多样,因而建立的耕地和居民区也有多种形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任务就是满足农村耕地用水和人畜饮用水的需求,特别是对地形相对崎岖,不好发展大面积耕地和气候较干旱的地区,它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和农村的实际生活,在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其管理工作。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是对当前各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管理的工作,包括设施的日常维护,建设相关选址、工程投标等问题,未来建设规划等方面。通过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协调地域间的水资源差异,满足本地区耕地用水、抗洪抗旱等的需求,进而保障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工程配套不完善 我国地形多样,使得农田出现在平原、丘陵、山丘等地形上,土地不平整,条田不规范。因此很多水利工程不适用,应先做土地平整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水利工程建设滞后,大部分地区仍采用大水漫灌,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灌溉用水率较低。另外部分水利工程处于报废或半报废状态,出现老化失修,带病运行的情况。还有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留守的人员不能承担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都加大了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难度。 3.2管理体制不完善 存在重建设轻管理或只建设不管理的现象。对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较粗放,不能定期检查设施的完备情况和功能,没有配置专门的监督人员检查工程的管理养护和安全使用;农民在使用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爱护意识;近几年自然灾害越加严重,使得很多水利工程受损严重,修复工作艰巨;部分地区的水利工程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影响水利工程应有的功能发挥;一些水利工程的质量不达标或出现损坏,不能及时修复,在暴雨、洪涝、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时,不能起到蓄水或阻拦作用,出现泄洪等现象,加强了灾害程度。 3.3资金不足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现阶段来说其资金主要来自于水费收入和农民集资,而我国的水费价格相对低廉,农民集资的量和方式很难统一,特别是对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资金不足就导致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工程不能完整展现应有的职能,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大大影响了本地区的农业生产。 4新时期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对策 4.1提高管理意识,转变管理观念 新时期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首先要提高管理意识,包括管理人员、各级政府和水管部门、农民和水利工程的用户。政府部门要給予政策支持、法律保护和资金保障;通过印发宣传单、广播、电视、讲座、网络等媒体形式宣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日常维护的意义;积极举办培训班,加强农户的意识培训,提高建设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转变农户和管理人员的观念,管理不仅是政府人员的工作,也需要农户的参与,双方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工程管理。 4.2完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主体 管理包括水利工程的日常维护、使用监督、损坏维修等方面。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负责本地区所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细化管理,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村镇和个人,要注意蓄水工作和漏水现象出现,避免出现丰水期水源泛滥,枯水期却缺水的现象;要制定相关的监督管护制度,有专门的监督人员监管工程的运行和维护,以便于及时发现损坏,在洪涝、大风等灾害过后及时巡视,及时修理;制定严格的建设标准和日常维护标准,提高设施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和重修成本;明确以政府管理人员为主体,以农户为支撑的管理形式,实行农户管理有偿制度,提高农户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4.3加大资金投入和保障 因为我国乡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直接受益于“三农”的项目,相对于城镇来说农村属于落后地区,国家要加强对乡镇水利工程管理的资金投入,强化资金保障,为工程的管护提供基础;拓宽投资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加入到水利工程管理中来;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投入水平,提高管理人员的待遇,并未参与管理的农户提供补偿;将农业产品生产与工程管理相连接,比如养鱼、种植莲藕产业结构调整等,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4.4加强水利灌溉技术创新 目前来看,很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效率并不高,经常出现灌溉管漏水或灌溉方式设计不合理现象,因此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的技术创新,提高水利工程灌溉技术水平,研究新技术和新灌溉方法,能够根据不同地形和地域水资源情况实行不同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灌溉方法,提高水利工程使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结语 通过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协调地域间的水资源差异,保障水利工程的质量和正常运行,满足本地区耕地用水、抗洪抗旱等的需求,进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地区农业发展。 作者:单振江 单位:新疆沙雅县水利局水管总站 农田水利工程论文: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措施浅谈 摘要:农田水利工程对于农村发展和广大农民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我国各地的降水情况一直分布不均,旱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旱涝灾害的发生会给他们带来严重的经济和财产损失,还会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降低人们对于自然降水的依赖性,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农田水利工程可以为农民提供生活所必须的水资源,为农田提供灌溉水资源,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农田水利工程的顺利发展,必须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可以提高农田节水灌溉的能力,极大的节约水资源。还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措施 正文: 1.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农田水利工程对于广大农民群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农业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农田粮食产量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来说,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长久发展下去,还可能对农村、农田、农民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1.1农田水利工程“重建设、轻管理” 目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请管理”的现象,也就是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高度重视,一般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甚至有个别地区一直在频繁的建设各种农田水利工程,但是对于建好之后的工程,缺少必要的管理,给农田水利工程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缺少必要的管理,或者不重视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可能会造成农田水利工程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另外由于缺少管理,对于农田水利工程设备的保养和维护不够,大大的缩短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寿命。造成农田水利工程缺少管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是农田水利工程建成之后的产权不明确,其归属的界定范围不明,也就造成了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推卸管理责任;其次是农田水利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和管理责任没有得到落实,这样导致管理过程中缺少监督,造成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不严的现象;第三是对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不够重视,普遍没有意识到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只是将重点放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上。 1.2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落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建设也一直在前进,关于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也越来越多,不断发展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相匹配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但是我国目前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仍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我国今天进入了市场经济体制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仍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所制定的,落后的管理体制无法满足现代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需要。 1.3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位不清晰 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位不清晰也是造成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定位,在机构性质和机构职能上存在不清晰的状况,目前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具有行政主管机关和水管单位的性质,又具备管理、维护和运营的职能,这就造成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缺少有效的制约机制,管理监督工作不到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并予以解决。另外还存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分工不合理的现象,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造成了一部分人工作负荷过大,任务量过多,不利于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长期发展。 2.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措施 农田水利工程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提高农田粮食产量,促进新农村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改变原本“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加强水利工程建好之后的管理工作。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完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规章制度,保证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是加大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以往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欠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开展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与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增加对于工程管理的财政支持,资金的使用需要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保证资金都被应用到工程管理中去。第三是加强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监督,从这个层面去约束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管理过程中要注意责任到人,监督时发现问题,要有相应的负责人。最后是要建立项目法人制度、招标投标制度、监督制度和合同管理制度“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从体制方面对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进行规定和约束,推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稳健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除了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的现状之外,还要注意明确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性质。一般情况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性质有三种,公益型水管单位、经营型水管单位和准公益型水管单位,性质区分的主要标准是管理单位的盈利情况,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支出为经济来源的是公益型水管单位,通过经营获得盈利的是经营型水管单位,国家财政支持和盈利兼具的是准公益型水管单位。按照这一规定对单位性质进行区分,能够更好的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进行。 作者:蔡前炎 单位:商城县水利局 农田水利工程论文: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 摘要:水利工程关系到国计民生,是我国重要的基础项目设施建设。在农田灌溉中,农田水利工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进步,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农田灌溉技术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田;施工技术 正文: 1.农田水利工程概述 1.1水利建设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并且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国家投资也在不断增多,与水利工程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也在不断的完善中,这些都促进了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的发展。总的来说,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施工技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只有提高施工技术,加强技术管理才能够在确保水利工程顺利施工的同时,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 1.2农田水利工程施工难点分析 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不但工程施工内容多,且涉及多种施工工种交叉作业,所需的施工人员以及施工设备也较多,由于涉及的施工面积较大,因此需要加强工程的施工管理,并且合理的组织施工,从而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的顺利完成。另外,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各项工程要密切配合,在进行田间道路修筑、剥离耕作层、修沟渠以及局部切填土过程中,要认真严格进行施工,减少施工环节之间的影响。除此之外,为了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的顺利完工,还需要监理人员以及业主之间的配合,施工企业要对施工进行精心的组织以及科学的管理,严格根据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来进行施工。 2.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 2.1施工测量 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中,施工测量是重要的技术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了放样测量、控制桩位复测以及交接桩施工测量等,另外,水平位置、高程复核以及加密等也属于施工测量的范围之内。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测量工作主要包括:线路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渠系的放样及测量等,由施工管理部门成立专门测量放样小组,由小组负责施工测量放样工作。施工测量工作应该按照《工程测量规范》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等技术规范的要求实施。 2.2施工临时排水设施的施工 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加强临时排水设施的施工对于后续工程施工的安全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保证施工主体安全的重点及关键。从这方面来看,为了保证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做好临时排水设施的施工。在进行工程开挖之前,必须要做好临时排水设施施工,这需要根据永久性排水设施的布置情况来进行确定,并且临时性排水设施需要建立在工程施工区域之外,这样能够有利于将雨水以及地面积水及时排除,从而确保了主体工程的施工安全。 2.3基坑开挖施工 在开挖基坑的过程中,要做好环境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同时禁止出现弃渣胡乱堆积丢弃的行为。在进行土方填筑试验之前,需要确定测试方法、质量控制要求以及施工技术等。如果存在地面起伏不平的问题,其填充层的施工需要根据水平分层来进行,要对分层工作面进行水平碾压,尽可能的减少界沟的存在。在进行滚动操作施工的时候,首先要对各个指标参数进行确定,这里可以利用压实试验来进行。同时,要处理好路基表面,将散土以及各种工程废料清理干净。在进行相邻作业面施工的过程中,要确保两者之间的均匀上升,从而尽可能的减少施工缝以及高度差。 2.4过路涵以及沟渠衬砌施工 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要找过路涵以及沟渠衬砌的施工。首先是对过路涵进行施工。一般来说,先进行基坑的开挖,这里需要运用机械设备来进行,之后是进行清坡以及清底,需要人工来完成。在进行过路涵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根据施工顺序来进行施工。其次是进行沟渠衬砌的施工,具体来说,主要的是处理好沟渠的沟槽基础,其中的各项数据必须与水利工程设计的要求相符合,然后是安装以及制作渠身。如果是利用标准预制或者预制板来进行明渠段的制作,必须要以设计要求中的混凝土标号来进行预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混凝土强度与工程质量要求相符合,并且要以工程设计为依据来进行明渠基础高程的测量。除此之外,在沟渠施工过程中,要确保预制明渠的密实以及平整,并且要将直顺度、高度以及顶面高等偏差控制在要求的范围之内。 2.5浆砌工程施工 在这个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根据施工标准规范来进行。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将单层厚度控制在30cm左右,并要使得浆砌工程每层的宽度相同。在施工完毕之后,要重点进行防渗处理。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用砂粒径、细度模数以及材料质量等满足砌筑工程的施工规范要求,并且石料的物理力学强度指标也应当满足标准要求。除此之外,在选择水泥的时候要根据水泥砂浆的具体要求来进行选择,并且水泥标号绝不能降低。 3.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水利工程项目在我国经济发展建设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农田水利工程则关系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进步,因此必须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尤其是施工技术,这是确保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主要涉及到施工测量、施工临时排水设施、基坑开挖、过路涵以及沟渠衬砌、浆砌工程等施工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进步。 作者:翟正义 徐长征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水利局 农田水利工程论文:农田水利工程中水闸设计探讨 摘要: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因而在农业发展中需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保证人们基本的农产品需求。农业生产中受自然限制性条件影响较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应用对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农田水利工程的水闸设计能够满足农业生产中航运、灌溉、排涝和防洪需求。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要突出其实际价值,就要根据实际农业发展状况、气候、水文状况等做好基础性的调研工作,在设计建造中处理好相关技术问题,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水闸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农田水利工程中水闸设计要点及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要求;方法;分析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农业经济发展历史悠久,在早期农业生产中已经开始修建多种不同的农田水利工程,以满足农业灌溉和防洪抗汛需要。我国地域辽阔,平原面积尤为广阔,总体地势较为平坦,因而在夏季汛期或降雨丰沛的季节,难以及时排涝,继而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等灾害。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和建设,满足农业灌溉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需要处理好多种不同技术问题,对水闸建设位置、构造外形和泄洪挡水能力等均要进行分析,保证农田水利工程修建稳定性,减少渗漏等问题。关于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与建造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实际分析角度展开研究,分析问题成因,总结和制定有效的问题解决对策。 1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要求 1.1稳定性 农田水利工程水闸建设使用需要重点保证其工程稳定性,水闸在上游进行拦水,上下游水位差容易形成较大的水平压力,水闸受水压力影响可能会向下游方向产生侧滑动。因而在水闸设计中要从工程角度考虑其自身要具有足够的重量,从而维持稳定性,建成的水闸在无水期或未进行挡水时,容易受垂直荷载影响,基底压力在大于地基承载力的情况下会产生塑性形变,水闸可能会滑动或被直接挤出,因而在设计中要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底板面积,使基底压应力减小[1]。 1.2解决渗流 农田水利工程水闸在挡水中受到上下游水位差作用,水闸闸基与河岸的连接部位容易产生渗流,从而对闸底施加压力,水闸重力减小,则抗滑稳定性也降低。农田水利工程水闸两岸或闸基为土基时,土层中的细小颗粒会被渗流带走,同时会有翻沙鼓水现象出现在闸后,严重甚至掏空两岸和闸基。[2]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需要考虑挡水水流量问题,做好水闸与岸坡的连接设计,减少渗流问题。 1.3防止冲刷 农田水利工程水闸在开闸泄水时,下游水深较浅或无水,上下游水位差使水流在过闸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流速,能量聚集从而使水闸受到严重的冲刷作用。水流冲刷范围过大,容易发生工程事故。因而在水闸设计中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合理设置水闸闸孔数目,防止闸孔开启时有折冲水流产生,设计农田水利工程水闸闸孔要依据相关工程标准,在计算分析的基础上保证设计参数科学,减少下游河岸受到的冲刷,增强水闸建设、使用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2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内容及方法 2.1结构部分 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中关于组成结构部分的设计不需要进行统一的样式规定,由于农田水利工程水闸在不同地区和自然环境下进行建设、使用,受到的影响要素也不同,因而需要在地方性的情况勘查中使其外在形式和主体结构呈现适用性和针对性特点。[3]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中关于结构形式设计需要与当地的水流特性、水闸功用和地势结构等相适应,在水闸设计中要考虑其实际负载能力,使翼墙与闸室的抗滑作用稳定,分析水闸地基下沉情况,根据选址状况处理好农田水利工程水闸现场地基结构问题,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水闸分部结构和整体结构要进行综合性的规划计算,提高水闸结构功用以及使用安全性。 2.2选址部分 水闸作为重要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部分,需要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根据相关功用分析进行选址,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当地的地质、地形、地势、泥沙、水流量和降水等情况后,坚持经济性原则,保证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选址可靠和安全。[4]水流相对平稳的状况下,河床与岸坡稳定状态更佳,地基坚实度高,抗滑与抗渗能力均较强,因而农田水利工程水闸选址应该尽量选择在河段开阔地段。设计农田水利工程水闸闸槛高程时,要使其过闸单宽流量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要与农业生产相适应,在工程布局上做到统一规划,综合性的分析和选择农田水利工程水闸闸址和闸槛高程。 2.3抗渗部分 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农业生产需求,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工程环境影响,水利工程水闸需要集中做好抗渗设计与排水设计,结合上下游地基情况和最高水位差情况,应用工程技术等手段,使非渗漏底板和渗漏设施在统一的渗流区域能够形成密闭不透水的边界状态,同时处理好水利工程水闸地下轮廓线等。[5]在设计工作中需要确定安全范围内地下轮廓线对应的下降坡度和渗流值,并在此基础上精确计算出抗渗水性和渗透压。要有效提高水利工程水闸防渗性,还可以在渗流面上设置排水沟槽、减压井和反滤层等,将渗水安全、迅速、稳定的引流到下流。 2.4尺寸、样式部分 水利工程水闸设计关于尺寸和样式等部分设计需要参照相关工程指标与要求,结合实际水利工程情况,分析水闸的运用方式以及水流过闸的状态,确定闸孔净宽度。水利工程水闸设计在尺寸和样式规划中要根据水力学方法计算水位指标等,对于不同工程建设区的水闸建设应用的尺寸标准不同,计算过程中根据排水闸、进水闸、节制闸、分洪闸和挡潮闸等不同类型闸的用途和使用需求,选用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标准也不同。[6]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技术要求较高,保证相关设计合理,能够为后期的农业生产提供基础保障,使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益同步提升。 3结语 我国设计和修建农田水利工程水闸历史悠久,在江河灌区和平原地区均有修建大小不同的水闸,在挡潮、灌溉、航运、排涝和防洪等不同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效,生产效益与经济效益突出。农田水利工程水闸类型较多,包括排水闸、进水闸、节制闸、分洪闸和挡潮闸等,在实际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稳定性问题、渗流问题、冲刷问题和沉陷问题等,在设计修建过程中要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勘查结果,做好技术分析,在设计中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对农田水利工程水闸的尺寸、样式等进行确定,保证农田水利工程水闸建设使用有效。农田水利工程水闸设计是一项技术性工作,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结合多种工程性资料,重点分析水闸在农业灌溉和防洪抗汛中的使用问题,完善设计内容,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效益。 作者:窦艳飞 单位: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 农田水利工程论文: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浅析 摘要:农田水利工程对于农村发展和广大农民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我国各地的降水情况一直分布不均,旱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旱涝灾害的发生会给他们带来严重的经济和财产损失,还会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降低人们对于自然降水的依赖性,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农田水利工程可以为农民提供生活所必须的水资源,为农田提供灌溉水资源,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农田水利工程的顺利发展,必须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可以提高农田节水灌溉的能力,极大的节约水资源。还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措施 正文: 1.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农田水利工程对于广大农民群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农业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农田粮食产量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来说,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长久发展下去,还可能对农村、农田、农民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1.1农田水利工程“重建设、轻管理” 目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请管理”的现象,也就是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高度重视,一般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甚至有个别地区一直在频繁的建设各种农田水利工程,但是对于建好之后的工程,缺少必要的管理,给农田水利工程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缺少必要的管理,或者不重视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可能会造成农田水利工程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另外由于缺少管理,对于农田水利工程设备的保养和维护不够,大大的缩短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寿命。造成农田水利工程缺少管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是农田水利工程建成之后的产权不明确,其归属的界定范围不明,也就造成了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推卸管理责任;其次是农田水利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和管理责任没有得到落实,这样导致管理过程中缺少监督,造成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不严的现象;第三是对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不够重视,普遍没有意识到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只是将重点放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上。 1.2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落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建设也一直在前进,关于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也越来越多,不断发展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相匹配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但是我国目前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仍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我国今天进入了市场经济体制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仍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所制定的,落后的管理体制无法满足现代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需要。 1.3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位不清晰 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位不清晰也是造成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定位,在机构性质和机构职能上存在不清晰的状况,目前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具有行政主管机关和水管单位的性质,又具备管理、维护和运营的职能,这就造成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缺少有效的制约机制,管理监督工作不到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并予以解决。另外还存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分工不合理的现象,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造成了一部分人工作负荷过大,任务量过多,不利于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长期发展。 2.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措施 农田水利工程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提高农田粮食产量,促进新农村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改变原本“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加强水利工程建好之后的管理工作。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完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规章制度,保证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是加大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以往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欠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开展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与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增加对于工程管理的财政支持,资金的使用需要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保证资金都被应用到工程管理中去。第三是加强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监督,从这个层面去约束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管理过程中要注意责任到人,监督时发现问题,要有相应的负责人。最后是要建立项目法人制度、招标投标制度、监督制度和合同管理制度“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从体制方面对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进行规定和约束,推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稳健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除了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的现状之外,还要注意明确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性质。一般情况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性质有三种,公益型水管单位、经营型水管单位和准公益型水管单位,性质区分的主要标准是管理单位的盈利情况,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支出为经济来源的是公益型水管单位,通过经营获得盈利的是经营型水管单位,国家财政支持和盈利兼具的是准公益型水管单位。按照这一规定对单位性质进行区分,能够更好的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进行。 作者:蔡前炎 单位:商城县水利局 农田水利工程论文: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 [摘要]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经济虽然发展迅猛,但是我国仍然属于一个农田大国,作为我国最为基本的一项国策,科技兴农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受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大面积干旱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了我国粮食的产量。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介绍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重要性、原则、问题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 对于整个农业发展来说,农业水利灌溉工程是其前提和基础。就现阶段而言,农业灌溉水利资源日益缺乏,农业水利工程也不断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建设的开始阶段,首先要对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进行细致地规划和设计。在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占据着最为重要的显著地位。因此,必然要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农业之国,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和进步来说,农业水利灌溉工程是其核心和动力。农业水利灌溉工程规划和设计的有效进行必将促进我国农业的进步、农村经济的发展,又能够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因此必然要对其进行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另外,利用科学的技术和先进的设施设备对于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循环使用,是农业水利灌溉工程的典型特点之一,这项工程所带来的极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难以估量的。 2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原则 第一,在规划设计之中要遵守的原则是整体性原则。第二,在规划设计之中要遵守的原则是继承性原则。第三,在规划设计之中要遵守的原则是动态性原则。总而言之,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坚持整体性原则、继承性原则以及动态性原则,并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上述三个原则,以期达到最好的规划设计效果。 3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问题 3.1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时,对其分析不全面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以及合理性。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过程中,因为分析不全面的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容易造成对于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忽视,往往后知后觉诸多水利问题尚没有解决。在农田水利工程中急于求成,又忽视自然规律和技术规范,导致追求效益而造成诸多问题。在工程资金不到位、甚至不足的情况下,贸然进行工程建设,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没有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某些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又采取教条主义,用生搬硬套的方法强行建设,却不采取能够显著地节省农田水利工程灌溉造价的有效的规划设计,进而造成了经济损失。 3.2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前期没有做好规划 规划设计的长期目标不明确,立项不规范。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建设在初始阶段,如果对其进行的规划设计不够深入和全面,与之相关的部门有没有相应的提高其配合工作的意识,就会更加容易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建设的过程中导致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进而威胁到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建设各方的切实利益,最后造成多次进行复建、诸多建设不能如期完成等严重问题。在实际应用中,诸多水利工程因为其目前的自身质量存在问题,或是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维修等保护,最终造成了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发生老化问题,显著地降低了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3.3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实施中的维护监督力度薄弱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在后期的建设和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进行持续的监督和维护,才能够有效地保证其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的实现。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在某些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接受良好的维护监督管理,进而造成了工程施工与实际的规划设计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使得最开始的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也就变成了空谈,失去了其原本应具备的价值。另外,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建设期间,又缺乏维护和管理,没有按照工程自身的运行荷载和运行特点进行管理,对先关的运作机械没有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导致工程机械超负荷运行、渠道渗漏得不到及时的处理,阻碍了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价值的实现。 3.4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缺乏技术分析 就现阶段而言,虽然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所获得的投资不算太少,但是,依然存在着投资资金不到位或者极端不足的重大问题。于这种资金匮乏的情况中强行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建设,则必然会导致诸多重大问题、乃至于危险情况的出现,最终必然会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效果,进而必然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对我国的经济造成负面的影响。其中的某些规划和设计方案,同样发生了许多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问题,将一些从前规划设计方案中的技术运用以及实践经验生搬硬套地、不加以实际地考察,便运用到新的规划和设计的方案之中,导致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进行规划设计时,不能科学地、正确地分析,不能节省方案的造价,进而导致预算也经常会出现失控的现象。 4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解决措施 要想彻底解决上述的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中存在的诸多棘手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彻底有效地解决,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4.1加强并统筹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 立足于我国大力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要求,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并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加强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长远的规划和设计。尤其是对于支撑储水、灌溉改造以及扩建农田水利工程等的规划和设计,必须要结合各个区域内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和设计,筛选出最合适的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规划和设计方案,以此来实现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的共同发展。此外,还要在水库、塘坝等诸如此类的水利设施之间建立起互相补充的框架,并且建立起旱灾发生时能够及时灌溉、涝灾发生时能够及时泄洪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完备体系。 4.2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 想要做到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就必须要对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具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合理的把握和了解。要了解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区域内的水利设施设备的情况,其内部的相关节水设施设备的情况以及区域内的水利灌排体系的情况等等问题,并且结合相关规划和设计对其进行完备和完善。必须要积极地开展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区域内的田间管理、末级渠系的配套设施建设等等。另外,还要对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区域内的配套设施以及其节水设施进行改造建设或者扩大建设。 4.3进行工程维护监督设计,加大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力度 不论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多么的优秀、多么的无懈可击,但是,倘若在其建设施工的过程中,不按照规划设计进行,那么再优秀、再无懈可击的规划设计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建设的时候,进行工程维护监督设计,加大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力度就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加入对于工程维护和监督的设计,不仅仅能够保障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规划和设计,能够按照原本的要求和规范顺利进行,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规划和设计的建设水平。 4.4对相关的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技术进行灵活运用 在上面已经阐述了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中缺乏对于技术的分析,因此必须要对相关的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技术进行灵活地分析与运用。现阶段,不断地完善与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建设相关的技术指标的标准,并对其进行规范,可以提升对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进行技术分析和灵活运用的水平。虽然,现阶段中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能够结合目前的技术标准进行,但是,仍旧不能够提出过高的要求,抑或是应用技术的硬性指标,因此,必须要结合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其区域内的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技术,并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及灵活的运用。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的方面,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迅猛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也必然存在着诸多新的问题、旧的问题,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必然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在全局上把控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这对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郗增福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水电学院 农田水利工程论文:农田水利工程渠道设计与施工管理 摘要:我国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要求水利灌溉要节约用水。渠道设计与施工管理是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对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中的渠道设计与后期施工管理问题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渠道;设计;管理 水利渠道工程作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顺应节能减排的社会发展趋势,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但是,在农田水利渠道设计及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可预知的可控或不可控风险造成渠道渗漏和损坏,不仅影响农田水利渠道的使用,而且会造成有限的水资源的浪费。做好农田水利渠道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1农田水利渠道设计要点 农田水利渠道的设计要点涉及农田水利渠道的设计材料、渠道工程跌水设计、渠道比降设计3个方面,要对这3个设计要点在充分了解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渠道设计。 1.1农田水利渠道设计材料分析 设计材料直接影响农田水利渠道的质量、使用寿命,设计材料的选用是农田水利渠道设计的重要环节。在选择材料时,应该选择质高价优的材料,高质量的材料可以保证水利渠道的性能;要充分考虑季节影响,不同的季节对材料的要求不一样,材料的持久性、抗老化性需要重点考量;要选择少接缝,便于安装的材料,不仅减少因为物理因素造成的破坏,同时还能避免水的渗透;要选择性价比高的材料,农田水利渠道工程往往对材料需求量比较大,如果材料价格较高,工程成本将会过高。 1.2农田水利渠道工程跌水设计 跌水设计可以有效解决因为地面水流变化和地面高差造成的建筑物侵蚀冲刷问题。在进行农田水利渠道工程跌水设计时,挖坑均匀可以减少填方渠道,这样能够保证地面和渠道底部保持水平一致。增多农田水利渠道的跌级,可以减少农田水利渠道的地形高差,有效减少渠道维护费用,节约渠道建造成本。 1.3农田水利渠道比降设计分析 渠道比降是农田水利渠道设计的重要参数,土渠道的渠道比降一般要尽量降低,混凝土初砌渠道的渠道比降一般要适当增大,渠底比降越大,跌水的个数与跌水的落差也就越低。在进行农田水利渠道比降设计时,调查和研究水利渠道的原始渠道比降,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依据目前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接受短期内可能出现的经济损失,为长远经济效益做打算,彻底解决所有问题;从全局考虑渠道比降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渠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中的渠道施工管理研究 2.1施工材料控制 2.1.1原材料的选择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保证选用材料的质量和性能符合施工标准。起到反滤作用、收集渗水作用、保温作用、抗渗作用的原材料要保证质量,混凝土的原材料,如水泥、粗骨料、细骨料等必须经过严格筛选,确保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坚固性。 2.1.2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 在拌制混凝土时,应合理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例,确保其具有耐久性、坚固性能。渠道施工有壁薄的特点,要加强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要依照不同的工程特点和需要进行选择。 2.2施工工艺控制 2.2.1混凝土 U型槽预制施工农田水利工程的渠道一般采用U型槽,既可以使渠道坚实,又可以保证排水顺畅。在U型槽投入使用之前要进行预制施工,以实验的方式确认好混凝土体的配比,完成浇筑,确认硬度后投入使用。 2.2.2渠道防渗施工质量管理 渠道施工时做好防渗工作对整个工程十分重要。首先要做好渠道基础的施工。根据施工的地形地质进行开挖或填补,处理和维护好地基,保证地基的平整和坚实。为避免渠道渗漏并为混凝土初砌施工提供便利条件,要建设排水系统。其次要做好防渗支模工作。在正式安装防渗模板之前,要进行试拼接,确保模板紧实,对缝隙进行处理。正式安装时,要有坚固稳定的支模地基并确保支模面积足够大。 2.2.3浆砌石渠道施工管理 对于渠道砌石施工而言,预先处理石块,选择合适的石块堆砌方式十分重要。将石块宽面向下、尖面向上可以减少石块缝隙。对于石块之间的缝隙,可以选择合适的小石子与混合砂浆进行搅拌填补缝隙[1]。不可直接用石子填补空隙,还应避免使用溜浆法,防止缝隙扩大,保砌石表面平滑稳固。 3结语 农田水利渠道设计和施工管理是为了确保水利渠道的正常使用,延长其使用周期,保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农田水利渠道的设计要科学合理,不断创新渠道设计理念。在施工的过程中要注重施工质量,对修砌渠道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确保农田水利渠道灌溉、排水作用的稳定发挥,促进农业生产。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院校建筑工程技能系统化课程的改革 作者:赵鑫 单位: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是我国煤炭、焦碳、冶金、重化工基地,作为区域性建设需要山西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大量具有新形势下人才关键能力(个人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的、从事工业建筑施工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始建于1956年,在多年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中,初步形成了以冶金建筑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以冶金建筑施工为专业服务方向的专业特色。2007年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示范专业,通过企业调研、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论,进行了基于施工生产工作过程系统化新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座谈,企业调研,分析职业(执业)岗位任务,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范围,主要涉及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中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领域、建筑专业化公司(地基与基础、土石方、建筑装修装饰、混凝土、钢结构、工业构筑物、工业炉窑砌筑工程等)生产与管理领域、房地产开发及建设工程咨询等领域,而且50%以上的毕业生将从事施工员岗位的现场技术服务工作。 二、当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 1.专业能力培养不全面山西省设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技术学院,绝大多数专业培养均以民用建筑施工为主,涉及工业建筑施工的院校寥寥无几。而作为煤炭、焦碳、冶金、重化工基地的山西省,工业建筑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较大,需要大量从事工业建筑施工的技术人员。而且全国8所设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冶金类高职院校中,以冶金建筑施工为专业方向的较少,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不能很好的适应冶金建筑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2.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不利技能的培养现行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从学科建设目的出发,实行理论与实践的“二元”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也脱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执业)岗位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领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三、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1.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实践“工学交替、三岗实训”的5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将三学年划分为8个学期,其中5个学期为职业人所必需的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校内教学,3个学期为“识岗”、“顶岗”和“上岗”的企业教学,形成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过程。校内教学:前两学期的校内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基础能力;后三个校内学期,紧紧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进行专业领域的学习;通过利用新建的4个校内实训车间,采取学做一体的学习模式,达到建筑工程施工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提高,为“三岗实训”的实施奠定基础。企业教学:“识岗”教学即通过熟悉施工现场环境,增加感性认识,解决对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类型、建筑施工工艺、建筑设备机具等的认识和理解,树立专业思想,培养职业意识。“顶岗”教学即学生在施工生产第一线的施工、监理、咨询等岗位上改变学生身份,进入学徒角色,直接参与工程生产,在施工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实实在在进行技能训练。“上岗”教学即学生在第3学年的最后一个学期,到预就业单位提前上岗进行工作,以企业准职工的身份,提前完成工作见习期。2.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方法论,构建以施工工作过程行动为导向及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例如,按照正式施工阶段各岗位所需施工测量能力、施工现场管理能力、主要工程基本操作能力、施工质量控制能力、施工安全管理能力等,开设《建筑工程测量》、《施工组织设计实务》、《施工管理实务》等相关学习领域。同时,改变传统《建筑结构》与《施工技术》课程的内容分置,基于施工工作过程系统化,针对性地设置《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结构施工》、《砌体结构施工》和《建筑功能性工程施工》等学习课程。随着山西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八大支柱产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从事工业建筑施工的技能人才,特别是冶金行业以“重、大、笨”为特点的厂房和构筑物建筑,更需要有一批精通冶金建筑施工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时调整课程结构,突出以冶金行业建筑人才需求为专业服务目标,以冶金建筑施工为专业建设特色。将《房屋建筑构造》、《建筑制图》与《建筑CAD》整合成《建筑工程施工图识读与绘制》,其中加大了工业建筑施工图识读与绘制;新增《工业构筑物认识》、《冶金炉窑砌筑》等学习课程,并在其它专业核心学习课程中加大工业建筑部分的比重,形成以冶金工业建筑为侧重点的专业特色课程结构。同时继续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课程标准、企业用人标准、职业资格考核内容相融通,并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实现“证考合一”。 四、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活动设计的改革 通过选派教师赴德国、新加坡、国内高职示范院校交流学习以及教育部举办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班的学习,领悟了新的职业教育理念,进行了与基于施工生产过程系统化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活动设计的改革。1.校内教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学习领域是施工类课程,我们以施工技能需求目标为驱动,以具体的施工任务对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来学习,真正地经历、感受和理解职业工作过程,逐步领会、学习和掌握独立工作的能力。如《混凝土结构施工》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为:框架结构施工、框剪结构施工、剪力墙结构施工、筒体结构施工;《工业炉窑砌筑》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为:高炉及热风炉砌筑、焦炉和干熄焦设备砌筑、炼钢转炉砌筑、加热炉砌筑、回转窑砌筑。基于施工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是以工作任务为驱动,采用使学生、教师与学习(工作)环境间呈现新型的“三角双向”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为此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近3年内将投资170多万新建和扩建建筑施工实训车间、建筑设计实训车间、建筑管理实训车间和建筑检测实训车间,努力实现“学、做”一体,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实操能力。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条件是让学生执行完整的职业行动任务,这里不仅涉及工作行动内容的完整性,而且具有职业行动过程的循环性。工作行动内容的完整性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统一,需要在完整的工作行动过程中得以培养。完整的工作行动过程循环性包括咨询:全面分析任务要求,利用学习资源获得完成工作任务的相关信息;计划:制定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决策:在充分民主讨论和谨慎论证的基础上,调整并选取更为合理可行的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实施:强调学生自主执行工作方案,协商和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检查:在实施过程中分步检查各阶段的工作结果和计划进展情况;评价:分析评价工作过程组织和成果。这也是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2.企业教学企业教学主要针对“三岗”实训教学,采取“以学院为主导,企业为主管”的教学实施原则,它不是校企在办学层面上的简单合作,而是强调依据企业完成定单的真实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活动。首先成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企业教学工作队,工作队包括学院专业教师实训指导工作组、企业兼职教师实训指导工作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符合学院兼职教师资格的技术管理人员)和实训班级班主任管理工作组,他们共同讨论和研究企业教学方案和实施计划;其次结合企业教学单位的落实渠道再以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两种组织形式进行。1)企业分散学习:由学生结合本人专业职业工作兴趣,利用自己社会资源联系企业单位进行学习,在企业兼职教师实训指导工作组的指导下,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制定实习计划,伴随完成实际工程任务进行企业学习。2)企业集中学习:由企业教学工作队的专业教师实训指导工作组联络学院专业实训基地,委派专业教师进驻实训基地(对外地实训基地有条件的成立校外实训工作站),与企业兼职教师实训指导工作组一道共同对学生的实训过程进行管理。原则是以企业兼职教师实训指导工作组为主,企业兼职教师根据工程性质、施工任务、施工工期、承包方式等制订实训计划,确定实训组织方案,决定轮岗时间,在真实的工程任务背景下,接受任务、承担任务、完成任务。企业学习的成绩评价,以企业教师实训指导工作组为主,以实际操作为主,根据企业岗位标准进行考核。综上所述基于学科课程的教学范式,难以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主性职业行动能力,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进行行动导向的教学实践,其价值已被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所证实,也逐渐被我国职业教育所吸收和发展,更有待实践与提高。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工学结合的建筑工程技能课程开发研讨 作者:郭琴 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方向主要是施工一线的管理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因此,要求现有的课程内容,必须与企业实际相符合。这也正是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的教育特色,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优势所在。笔者走访了陕西省建工集团、陕西省第二建筑公司、陕西省设备安装公司、陕西航天建设公司等单位,通过小型座谈会和直接交流等方式,对陕西省建设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对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中,从事一线施工管理及相关行业工作的毕业生达到98%。从以上分析可见,社会大量需求的是生产一线的施工技术人员(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等)和建筑及相关行业(建设单位及建设主管部门、房产开发、工程监理、物业管理等)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建筑企业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还有很大空间。由于建筑业是一个恒久产业,而我院是面向全国招生,所以为建筑施工企业输送合格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仍是前景广阔。因此,设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满足建筑施工和建筑及相关行业生产和管理一线需要的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是市场之需要、行业之需求。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岗位群,通过对西北地区建筑行业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对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内容及要求进行交流,参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资格标准,由企业实践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小组共同讨论,按照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内业资料员、造价员、测量员、材料检测实验员等岗位,整理出典型工作任务,将确定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分析,由企业实践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小组共同讨论,归纳确定了行动领域,进而构建学习领域,具体结果(图略)。 三、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 学习领域课程的典型表现形式是项目化课程,项目化课程的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常常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有时也表现为方案设计等形式。项目化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围绕完成工作任务而开发的课程系统,包括:教学目标、项目任务要求、项目教学过程、项目实施过程、质量检查和总结。项目课程标准内容包括:具有轮廓清晰的工作/学习任务;具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特定教学内容;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课题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商业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自己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难度,不仅是对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和学习方法。下面以基础工程施工学习领域课程为例说明课程整体设计的思路。将学习领域《基础工程施工》进行学习情境的划分。进一步分析职业行动领域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选择“基础施工”为学习情境设计的载体,确定学习情境的数量和排序;将基础施工技术学习领域划分为建筑工程的定位测量、建筑基坑(槽)的土方开挖、地基加固和浅基础施工、桩基础施工、土方回填施工5个难易程度递进的学习情境。将每一学习情境进一步划分为子情境(学习单元)。基础工程施工学习领域设计(表略)。针对本学习情境在生产现场开展,以对学生完成的工作任务质量考核为主,结合在单元学习过程中的出勤、纪律、态度等表现进行单元学习评价,设计各单元考核成绩的权重,汇总各学习情境的评价成绩综合得到本学习领域课程的成绩。 四、工学结合课程实施方案 项目化课程是围绕项目展开教学活动的,并按照工作项目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教师处于制片、策划、导演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有序完成工作任务,从中学习、掌握知识要点,进一步转化为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下面以学习领域《基础工程施工》的“桩基础施工”学习情境为例说明主题学习单元设计的思路。在教学设计中选择基础工程施工工作过程中的任务为载体,来设计单元学习内容,组织学习活动,这一任务载体涵盖了基础施工过程的全部工作内容和涉及的知识点。“桩基础施工”学习情境设计(表略)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引导文、讨论、现场教学等方法,组织学生按照工作过程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由此学习相关知识,培养专业能力。根据单元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和知识向行动的转化,将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方法能力的训练,以及吃苦耐劳、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社会能力的培养,融入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由过去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持者,而学生由原来在课堂上的被动听讲转化为课堂上的主动探索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中职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建议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建设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在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相关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建筑工程预算教学方面。但是我国建筑工程预算教学质量不容乐观,为此我国提出了建筑工程预算教学改革,对教学思路和设计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教学路线。但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为此下文将针对建筑工程预算教学改革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旨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中职;建筑工程预算;教学;探讨 随着我国建筑领域的飞速发展,对建筑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建筑人才成为教育工作者多年来一直探讨的问题。 1我国中职建筑工程预算的教学现状 建筑工程预算是为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所建造的房屋称为建筑工程。目前建筑工程预算是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编制出一项准确、合理、符合规格的工程预算。但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预算教学不容乐观,教学质量迟迟得不到提高。据调查研究显示,建筑工程预算在建设专业中,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学好这门课难度很大。同时由于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建筑工程预算的教学内容、方式、手段等存在严重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且现实情况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较差,这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近几年来,教学工作者不懈研究探索,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不断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总的来讲,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掌握预算知识并进行操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2我国中职建筑工程预算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 2.1教学理念的束缚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目前我国中职院校中建筑工程预算的教学理念还比较落后,依然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即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师生或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这种教学理念已经不再符合时代教学的要求了,因为传统应试的教学理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悖于我国培养新型创新人才的教学理念。 2.2教学内容的滞后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建筑工程预算教学中存在的另一严重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滞后。因为建筑领域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因此市场经济的风吹草动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故其理论知识具有时代性的特点。但是我国中职院校建筑工程预算的教学内容依然是20世纪初的教材,这样虽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承,却影响了知识的创新。有的学校虽然采用了最新的教材,但是据学生反映:老师为了摆脱备课的烦恼依然用老教材,甚至鼓励我们买老教材用。 2.3教学与市场脱轨建筑工程预算工作不仅具有艰巨性,更具有敏感性,它不但需要我们专业工作者有过硬的基本功,还需要准确的市场信息。但是据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在建筑工程预算教学中与市场严重脱离脱轨,完全是封闭起来进行教学。这样虽然学生熟练的掌握了预算技巧,但是却使学生与当今社会脱轨,面对现实的市场经济会显得格格不入。 2.4教学方式的单一传统的建筑工程预算主要是手绘和纸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传统的建筑工程预算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建筑工程预算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极大的提高了预算效率与质量。但是目前中职院校建筑工程预算教学依然是以基础知识为主,不重视预算软件的教学。此外中职院校建筑工程预算教学还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低下,每每面对现实的预算编制问题就束手无策。 2.5教学手段的落后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多媒体教学也逐渐兴起,并且在我国学校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但是据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建筑工程预算教学并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主要原因如下:有些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有限,客观条件不允许经常使用;教师多为资深老教师,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不重视多媒体教学,或者不擅长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虽然有部分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据相关学生反映,教师仅仅限于念念PPT课件或者放个教学视频,教学过程中没有互动,学生完全视为休息时间,教学效果极差。 3进一步提高我国中职建筑工程预算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3.1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本国的教学特色,及时转变中职院校建筑工程预算的教学理念,从而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我国中职院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丰富其现代建筑工程预算教学的技巧与方法,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还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将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我国中职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市场信息的关注,将教学内容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当市场经济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建筑工程预算的教学内容,使之与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符合。同时还要及时更新建筑工程预算的教材,做到与时俱进,从而培养时代型的创新人才。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国中职院校建筑工程预算教学应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一步结合,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增加实践环节。比如为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还可以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且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增加情景案例的创设环节,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激发其创新精神。 3.4采用先进教学手段首先我国应该加大对中职院校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其教学环境,尤其是教学设施的配置方面。其次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技巧,将PPT、视频等课件运用到教学中来,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职院校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小觑。为此我国中职院校应该积极从建筑工程预算的教学理念、内容、模式、手段、进行教学改革,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凌钰霞 单位:十一师职业技术学校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1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素质整体水平的提升,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水平也处在稳定的上升时期,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技能性人才,符合当前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潮流。高职院校的人才输送是我国社会能够稳定发展的保障之一,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社会发展的节奏在加快,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在某些方面就显得比较薄弱,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地探究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新体系。 2结合建筑市场需要,确认教学方法 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国家对建筑工程技术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建筑工程主要体现以下几点特征:一次性、明确性、整体性以及项目投资巨额性等等。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建筑技术上应用的材料、建筑工艺、科学技术等也在不断地更新,建筑企业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企业管理的规范、标准等等都进行了规定。依据市场的具体要求,首先应调整建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把高职学生的基本能力分为四种:就是精通外语的可以适应科技情报的检索;掌握计算机的可在建筑工程中用其进行结构计算、编制建筑工程组织的预算和设计;熟悉制图、实践、计算,可从事管理实际工作、分析解决生产车间出现的问题;拥有对建筑产品的进度、质量、投资进行调控的能力。而后依据具体的培养目标设置相对应的专业课。与此同时,进行多技能培训,让学生依据专业需要和自身的情况考取国家承认的相关证书,可以为毕业以后在建筑工程领域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 3积极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计划 在定制教学计划的同时,应注意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可增设选修课以拓展建筑工程专业知识,可以创新建筑课程教育,大力鼓励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在学通学精必修课的前提下,跨专业选修感兴趣的科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发展学生的个性。 3.1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高等职业建筑工程教学大纲明确表示应使得学生有着坚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所以,应加强力学、英语、数学的学习,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增设工程数学、工程力学、专业英语等课程,增加基础课程的学时和教学内容的难度。 3.2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高职院校的教育要符合当前社会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结合实践,制定出完善的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3.2.1加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为高职学生普及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的必然趋势。为此,高职院校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中就要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使学生熟练地掌握CAD技术、C语言等等建筑上会用到技术,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自身工作进行辅助的能力。 3.2.2结合当前市场需求,开设针对性课程针对国家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的要求,高职院校要使建筑专业的学生学习《建筑工程地质构造概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特点》等等专业书籍,扩展学生的视野面积,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提供前提保障,同时,还要开设一些对建筑行业具有辅助性的课程,使高职学生在就业的时候能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3.2.3针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前景开设选修课程建筑工程技术想要更好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在建筑行业中进行实践。与此同时,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就需要开设一切对学生今后发展有利的选修课程,在课程的选择上要符合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前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竞争力。 3.3提高学生实践的机会根据当前社会对建筑工程技术的要求,在高职院校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高职院校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加强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实践内容、方式等等也得到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认可。建筑工程技术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有时候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极为不利的,实践教学在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自身对建筑工程技术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长远的角度来讲,这对高职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4提高学生建筑工程技术水平,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 4.1提倡“以人为本”课堂教学课堂是进行教育体系改革最重要的地方,为了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新体系,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不仅仅是教师讲授理论的平台,更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上与同学的互动条件,使学生能够积极的获取新的知识。 4.2实现课堂教学的“专”“精”建筑施工技术的知识涵盖诸多的方面,内容比较杂乱,而教师的教学又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因此,教师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讲解最多的知识,使建筑施工学科的学生了解课堂的重点内容。建筑工程技术的更新速度是很快的,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建筑工程教育体系的变革,及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选取最新的教学大纲对学生实施培训,保证课堂的效率达到最高。 5结束语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并且为了保证新体系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普及,需要国家和高职院校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共同实现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作者:唐芳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方法及考核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一)由简到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最简单的计算开始,如土石方工程中挖土工程量的计算,先教学生计算不放坡土方的工程量计算的方法,然后根据相应条件考虑土方放坡系数k,进行需放坡土方工程量的计算。由简到难,学生可以很快地掌握相应的基础土石方工程量的分类计算。同时在讲解时融入计算规则及定额说明,在简单的计算讲解完后,再拿出实际工程的两套图纸对同样的问题进行同样的分析,由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复杂工程的工程量计算及定额子目的套用。比直接讲解实际工程的有关计算,学生就要容易接受的多。 (二)进行有趣的课堂问题设计,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教学过程中进行有趣的课堂问题情境设计,设计一些能够学生比较好奇地的问题,将他们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并选择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在讲述计算建筑面积时,引入问题教师的面积为多大,家里住的房子是多大面积的,学校的教学楼的面积为多大。讲解建筑面积计算范围及计算规则,利用实际工程的图纸,计算相应的建筑面积。这样能够使得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比较感兴趣,带着问题来学习新知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三)结合现实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举例提问让学生进行思考,所举的例子大多出于实际的工程。如在讲单梁连续梁、有梁板下梁、圈梁及过梁有关混凝土工程量计算时,利用教室里的梁让学生说一下可能的计算规则及计算方法。由此引出单梁连续梁、有梁板下梁的有关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定额子目的套用,这样适时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细化、优化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细化 将原来《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细分为《建筑工程计价依据》《钢筋工程量计算》《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清单计价》等课程,分别在第三、第四、第五学期循序渐进的开设。 (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 2012年修订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内容规划及要求的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我们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及及问卷调查,依据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认为课程应进行细化的同时,学时数应适当的增加。由原来的一门课90学时修改为:《建筑工程计价依据》30课时、《钢筋工程量计算》60课时、《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90课时、《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60课时、《建筑工程清单计价》30课时,共270个学时。另外学生学完课程后完成相应的集中实训,钢筋工程量计算实训1.5个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2个周,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1个周,按照这样的需要我们将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修订和优化,使课程的内容更深入,实用性更强。 三、改进教学方法 (一)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每门课程在上课时都会有具体的任务单,每个任务实施之前老师都会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讲解完成任务所需知识点。每个学生手里都有一份任务单,内容包括任务指导、任务、工具书、时间分配、评分标准等等。通过“任务驱动”,学生4人一组,通过团结协作、任务讨论、发挥能动作用、运用工具书、查阅任务指导几个环节完成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老师指导答疑,与学生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比启发式教学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计算规则较多,不利于学生理解,而且涉及到的课程比较杂,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不知该如何下手解决。对于这种实际情况,讲解时采用对比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条形砖基础与砖墙工程量时,砖墙的工程量=(墙长×墙高-S洞口)×墙厚-混凝土构件所占的体积,条形砖基础的工程量=砖基础断面面积×基础长度,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利用首层砖墙中计算的墙长度作为基础长度来计算条形砖基础的工程量,从而利用前面计算数据,加快计算速度。通过对比分析,实际计算使学生很快掌握了砖墙和条形砖墙基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实际应用。 (四)直观化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如在计算柱、梁、砖墙、板、门、窗等构件的工程量时,利用上课的教室为例讲解有关计算,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方便学生观察,而且利于教师讲解,更容易把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对于一些隐蔽工程,如基础、钢筋、防水等,我们利用学校在2012年刚刚建设的1:1校内实训馆,讲到相应内容时带学生去实训馆,利用实物来进行现场教学,同时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进行多手段教学。采用现场教学和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会让学习的内容更清晰、更直观,重点突出,难点不难,增加每节课的知识容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五)案例实践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也是应用非常好的教学方法,预算课程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许多知识单靠记忆是不行的,必须采取理论联系实践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专业精选了实际工程的两套图纸,一套框架结构,一套剪力墙结构。上课时由简单到复杂,先做相对简单的框架结构,主要是柱、梁、板、基础、楼梯等,然后再做较难一点的剪力墙、暗柱、暗梁、坡屋面、阀板基础、基础梁等,讲解由简单到复杂递进,有利于学生的接受教学信息。采用实际图纸,拉近了学生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做到零距离就业。 (六)充分利用校内网络教学平台 课程组利用学院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把课程相关资料以及教学案例、实验指导材料等放在网络上,建立了省级精品课程群,并建立师生QQ群互动交流区,教师在家里也能与学生在课余时间及时交流,释疑解惑。四、加大对课程的基础设施建设学校采购了成套的《山东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及配套的价目表和各种需要的图集比如11G101-1、11G101-2、11G01-3等,新建了两个实训室,配备了100台电脑,采购近100套实际工程中经过修改的蓝图,实训室配备的计算机数量充足,可保证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同时具有高速网络教学环境,教师可进行网络教学,充分满足了教学的各种要求。(本文来自于《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徐春媛谢树晓单位:烟台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建筑工程钢结构课程开发 一、钢结构施工课程内容设计 钢结构施工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时遵循学习情境的数量大于或等于3、每个学习情境均独立且也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同一课程的所有学习情境都应为同一个范畴的事物、各个学习情境之间具有平行和递进关系这四个原则,以常见的钢结构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充分考虑“标准融入”安排课程内容具体见表1。 1.以常见的钢结构工程项目为载体目前,钢结构在我国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轻钢结构类型,它的主要结构形式为门式刚架、排架结构;(2)多高层钢结构类型,它的主要结构形式为钢框架、钢混结构;(3)大跨度钢结构类型,它的主要结构形式为网架网壳、管桁、悬索、膜、组合、张弦和索膜结构。本课程从上述三类结构类型中选取较为常用且最具代表性的四种结构形式,即门式刚架、钢框架结构、网架结构和管桁架结构作为课程学习情境的载体,并选取这四种结构形式中的典型工程案例组织教学。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安排学习任务钢结构施工课程根据课程的能力目标选取内容,安排课程内容时,对几种钢结构形式的实际施工过程进行了分析,以钢结构施工的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归纳出六个适宜教学的学习任务,即认识钢结构识读钢结构施工图选用并检验钢结构进场材料加工制作钢结构安装钢结构验收钢结构。课程还根据四种结构形式的各自特点,在内容选取上各有侧重,遵循“重复的是步骤,而不是内容”的理念。例如单层门式刚架结构施工这个学习情境侧重的是螺栓连接和结构制作加工方案编制;多高层钢框架结构施工这个学习情境侧重的是焊接连接和钢框架结构安装专项方案编制;大跨钢网架结构施工这个学习情境侧重的是吊装的验算和专项方案编制;管桁架结构施工则对上述三个学习情境进行综合,要求学生具有知识迁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该学习情境的综合训练,学生会编制各种钢结构形式的专项施工方案。 3.体现“标准融入”的课程建设特色建筑工程相关的勘察、设计和施工等活动都要符合规定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建筑标准、规范和规程等,它们是确保建筑工程安全、经济和适用的重要文件,也是保证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依据。但是由于标准、规范和规程都以条文的形式出现,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吸收,所以目前教材大多将标准规范中的条文扩展成为容易接受的知识和内容。这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反而淡薄了标准规范意识。钢结构施工课程重视树立学生的规范和质量意识,安排内容时充分考虑“标准融入”,将《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和《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标准充分融汇到课程教学实的施过程中。例如钢结构施工课程在任务实施时,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的质量验收知识整合成材料进场检验制作加工质量验收钢结构安装验收工程竣工验收等内容并贯穿于每个学习情境。 4.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钢结构施工课程的每个学习任务都按任务导入任务提出任务分配任务实施任务检查评估讨论这六个步骤组织教学,任务实施时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借助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软件模拟教学、模型制作教学、实物参观教学和动画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例如当做到学习任务“选用并检验单层门式刚架结构工程进场材料”时,按导入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提出检验进场钢材和紧固材料两个任务分配每组学生一定数量的原材料、配套资料和相关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学生检验材料并填相应表格检查每组学生填表内容评估总结任务完成情况这六个步骤组织教学。 二、钢结构施工课程资源建设 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建设是课程能否高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在进行课程学习任务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到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和将来需要努力去完善的教学资源,以保证课程得到充分实施。本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教材和资料建设,师资建设,实训场地建设,教学模型软件建设。课程除配有配套的教材、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和录像外,还配有一定数量的课程相关资料,例如钢结构施工图册、钢结构施工实验手册、钢结构验收资料和模型制作材料等。基于每届2个教学班的规模,本课程配备专兼职教师4人,其中专职教师2人,企业兼职教师1人,实验指导教师1人。本课程要求专职教师具备“双师”素质,熟悉高职教育规律、实践经验丰富;要求企业兼职教师为钢结构施工一线的技术骨干或专家;要求实验指导教师熟悉电动扭矩扳手、超声波和磁粉探伤仪等仪器设备的操作并具有熔化焊接与热切割作业焊工证。钢结构施工课程具有稳定、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校外实训基地多个,主要保证钢结构类型认识、钢结构加工制作和安装施工等学习任务现场教学的正常开展;校内有供学生进行课程任务训练的实训场地和实训设备,如钢结构焊接场地、钢结构螺栓连接场地、必要的钢结构制作加工机具、必要的钢结构检验设备等;有适应课程教学必须的电化教室、图纸识读和模型制作实训室及配套软件和设备,能满足1个教学班完成施工图识读、模型制作及各种方案编制的使用要求。 三、钢结构施工课程评价体系 本课程主要对学生的任务学习情况和课后作业两大块内容进行评价,评价时重视学生参与,有学生互评、自评和老师评价几种方式。课程考核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任务学习情况评价时,先确定学习任务的目标是通过学习,学生知道如何做并能做类似任务。考核侧重的是学生完成任务和小组交流合作的过程,不强调任务完成的完整性,即学生只要积极去做任务并知道任务的具体做法,也能对任务的实施过程进行示范,那么即使他没有完成所有任务,同样可以得高分;课后作业评价时,侧重学生完成任务的思路,布置的课后作业需要学生具有知识迁徙和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同时要写清楚自己做课后作业的想法和过程。在整个课程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譬如对前面课程学习不理想而在后续课程学习中慢慢进步的同学给予适当分数奖励,反之则适当扣分。 四、小结 课程的主要组成是教师、学生以及各种教学资源和方法,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所以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理论知识的提高,以期在教学改革工作中具备清晰的改革思路和可行的改革方法。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在课程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参与课程建设,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反馈信息选择并修正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方法。一个好的点子需要合理的推销方式,同样一门好的课程也需要选择适宜的教学资源和方法。只有充分考虑教师、学生以及各种教学资源、方法的作用和内在联系,课程才能得到成功的开发和建设。 作者:郑君华单位: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城建学院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重构设计研究 一、应用型本科《建筑工程测量》 课程重构设计理念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四年在校学习,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筑施工与管理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掌握建筑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毕业后能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工程监理工作。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岗位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岗位的职责和职业能力的分解,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主要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和管理岗位工作。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和管理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基本操作技能和基层管理能力。同时施工岗位要求从业人员能够根据施工情况的变化适当调整作业方式,并具备优化、改善施工工艺流程,构建和设计施工作业过程的能力。 (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对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 《建筑工程测量》是构成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模块的重点课程。《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职业能力目标由专业技能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构成,成为支撑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支点,是学生进行综合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训练必须先行掌握的专业技术能力课程,课程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建筑施工测量技术与能力,对学生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有重要支撑作用。 (二)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建设平台 应用型本科教育把传统的以知识继承为主的人才培养观念转变到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观念上来。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改革,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建设平台。重构后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包括建筑工程平面控制、建筑工程高程控制、施工场地地形图测绘、施工测量和沉降变形观测等五项施工岗位测量工作任务。教学中以典型的多层建筑施工为载体,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工作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把过去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建立以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以职业岗位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建设平台,把典型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操作技能要求相结合,通过实际工作任务,在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实训过程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 (三)整体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以建筑企业施工过程为主线,整体优化课程内容,以企业工程施工阶段应完成的测量任务为教学“项目”来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真实的工程项目或案例作为教学任务“载体”,使教学过程及学习情景与模拟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工作过程基本一致。 (四)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专业调研,结合企业技术人员的一线工作经验,确定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面临的工作任务及完成建筑施工测量实际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社会能力要求,选取突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有机统一。保证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从基础、单一的技术应用岗位层面向项目技术管理层面发展,直至经营决策层面的职业成长所需要的职业岗位测量技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建筑工程测量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 (一)概括工作任务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中,测量技术应用的岗位工作能力要求,结合企业岗位工作流程,总结概括出以建筑工程平面控制、建筑工程高程控制、施工场地地形图测绘、施工测量和沉降变形观测五项典型施工测量工作任务,涵盖了从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进场、施工、竣工、验收、营运全过程,各阶段的施工测量工作。依此为依据设计、选取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课程职业性、实践性。 (二)重组课程内容结构 重组的课程内容以训练学生施工岗位测量工作能力为核心,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注意融合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育。实现理论学习、技能实训与职业技术岗位相融合,并以此为基础将原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功能细化组合,将原教材十二章教学内容,精简重组成五个学习模块,组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学习情景,充分体现课程职业性、实践性。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在与职业技术岗位相一致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建筑工程平面控制、建筑工程高程控制、施工场地地形图测绘、施工测量和沉降变形观测等五项典型施工测量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程环境,明确了建筑施工测量岗位的工作内容、要求和工作流程,缩短了知识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差距。 (三)课程内容选取注重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内容针对完成施工岗位测量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三部分需求。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在重组的课程内容中强化了全站仪使用等章节,保证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生涯岗位测量工作的需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应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规律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积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规律,基于真实的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以施工过程的测量任务为基础进行整合、序化组织教学内容。 (五)构建三线并行的实训课程体系,形成“从控制到细部”的良性循环 首次循环:规划勘测设计阶段或工程竣工阶段的地形图测绘,由“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形成的串行路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使学生掌握施工测量中“从控制到细部”的作业过程;第二次循环:施工阶段建筑物施工测量,由“施工区域平面控制测量-施工区域高程控制测量-建筑物施工测量”形成的串行路线,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施工测量过程的“从控制到细部”的作业;第三次循环:施工、营运阶段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由“变形观测平面、高程控制系统-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形成的串行路线,在前二次循环作业的启迪下,由学生自行组织,独立完成,使学生掌握施工测量过程的“从控制到细部”的作业方式。 三、结语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不同,其以培养学生技术开发、应用能力和工程的整体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工程综合性训练为目的。山东英才学院借助原有高职高专教育良好的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场所及校外实训基地,围绕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培养能够从事各种建筑工程测量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的全面发展,通过建筑工程测量教学实施,进行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建筑工程测量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探讨,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立足在整体教学内容改革的高起点上,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构建了一套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了大量的、合格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陈继光单位:山东英才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建筑工程技术课程改革创新 摘要:通过对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论述了高职专业如何通过市场调研,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设置。总结了实践性教学改革的一些经验,并对以后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建筑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虽然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探索改革,但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毕业生在短期内还是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为此,我院建筑工程系在制订2004年教学计划的同时,成立了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研究小组。为使研究结合实际,符合社会的需求,我们聘请当地建筑业界有名的专家(21人),成立了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对研究小组进行阶段性的指导。笔者就我院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谈几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认识。 一、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突出与市场的结合,根据社会需求确立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由此,我们的工作思路确定为:调研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知识结构分析编写专业教育标准确定课程体系编写专业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制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专家论证定案。 首先,我们从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对所在郑州、南阳两地的部分大中型建筑企业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使我们对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内容、专业能力等有了全面了解,掌握了一些基础资料,了解到企业的急需和我们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调研也使我们了解到企业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他们更愿意接受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吃苦、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下表为调研情况的大致分布: 需要说明许多企业的老技术员、老质检员经验非常丰富,但没有学历(综合归为建筑工程中职毕业),另外,由于高职是近几年才出现,许多技术人员的第一学历都是中专,建设监理专业出现得也较晚,监理员大部分也是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 根据调研情况,建筑工程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应是现场技术员,扩展的岗位群是质检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和监理员。根据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等,其职业能力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岗位能力结构分析可见下图。)由此,建筑工程专业培养的目标确定为:具有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具备建筑工程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具有一定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以能力为依据,加强课程体系改革职业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是以突出技术能力培养为特色的一类教育,其课程设置就要紧紧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不能单纯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按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合课程,设计课程体系新晨 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我们对其进行了知识结构分析(见下表),把教学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能力的要求和“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我们把理论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理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扩展知识四个模块。压缩了传统课程的教学课时,对一些相关连的课程进行了整合,例如,在《建筑结构》中减少了理论性较强的论证和计算;在《建筑设备》中增加了建筑电气的一些基本知识,删减了《建筑电气》这门课程。同时,为扩大学生就业面和现代前沿知识,在专业扩展知识这个模块中增加一些课程,如《建设监理概论》《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法规》等。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是我们制订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三个模块、四个层次来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三个模块是指知识技能实训、操作技能实训和技能证书实训。知识技能实训是指学生通过实训熟悉或掌握基本理论的一种实训或实验,如:各种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操作技能实训是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实训,如:建筑施工各工种基本操作技能;技能证书实训主要是学生通过考核取得各种证书的实训,如:CAD证、预算员证。四个层次主要是指基本技能实训(建筑识图制图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等)、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房屋构造实训、建筑材料实验等)、专门技能实训(建筑测量放线实训、工程预决算实训、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和综合技能实训(毕业设计、模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等)。 三、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为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我们一方面构建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另一方面改革某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性教学管理。主要通过以下方法: 1.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对和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的部分章节,在课程大纲中就规定必须采用现场教学或案例教学;2.对某些单项技能实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出去是让学生到实际工地实际操作,请进来是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技术员到学校实训中心来指导学生实训;3.某些课程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如《建筑工程测量》、《计算机应用基础》等;4.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校外实训基地的情况,灵活安排实训进度计划;5.利用假期,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总结报告为准),对优秀学生安排在校内企业进行实习(勤工俭学形式),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缩短就业磨合期;6.加强对学生实训的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做到每次实训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7.加强对学生实训期间纪律管理,充分利用学生实训机会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实践证明,改革加强了教师的责任心,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改观。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中职建筑工程专业建筑结构课程建设探讨 摘要:以职业岗位的需求、学生的认知心理及学生的转型需求为出发点,对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开设情况及教学现状进行探讨,解决建筑结构课程内容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选择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结构;课程建设;中职教育 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职业学校应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从业能力。所以,现在很多中职学校教学体系遵循“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有些学校片面地从注重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非常多的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几乎完全抛弃传统的学科体系,将建筑结构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删除。学生专业学习如同职业岗前培训,照着教师的操作完成专业学习,学生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由于各学校的软件、硬件各种条件的局限,培养出的学生职业能力不强,又不能自我学习适应技术的发展,致使就业单位不愿选择中职毕业生而选择学历更高的高职毕业生。从周边环境可以看到近两年建筑市场在萎缩,中职学生入职后面对的是激烈的职业能力竞争,中职学校不仅需要提高就业率,而且还要为学生以后的长足发展考虑。即使中职学生以后的就业目标是各类技术工种,中职学校教育也不应该是简单的岗前培训,需要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活动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建筑结构课程是建筑施工专业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结构施工图有正确的识读能力,能够对结构的安全有系统性的认识,对他们以后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安全操作具有重大作用。 一、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结构课程开设现状 (一)中职学生学习现状 中职学生学习的现状是几乎一半的学生对专业不了解,对未来职业无规划,对学习不感兴趣,沉迷于网络。部分教师认为是学生基础差、智商不高导致的,稍微高深复杂一点的知识他们就学不会,但实际是这样吗?不尽然。据调查研究,中职学校学生的总体心理特点主要是独立性较强,兴趣定向较早,情感成熟较快,可以通过自我认识、考察以及辨析,对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比较评价。学生判断力和学习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即使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在专业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但当他们对专业感兴趣时,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还是有的。中职学校的很多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有偏向,但有些课程的学习是非常优秀的。 (二)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现状 现在中职学校的建筑结构课程仍是注重理论的学习,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的理论课程,学生不愿学也学不会,教师不愿上。教师教学时大多注重结构计算,而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上结构计算课时,经常会出现八九成学生不听讲,听讲的一二成学生中还有一半是听不懂的状况,当没有师生互动时,教师上课也是索然无味。较多的教师在选课时会避开力学、结构一类课程,因为上这类理论性的课程没有成就感,学生不能从课堂中学到知识。同时,很多中职学校因强调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岗位技能训练而将建筑结构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课时压缩甚至删除。 (三)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结构课程学生学习现状 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在学习建筑结构课程时,对各种结构介绍、结构安全知识介绍学习兴趣较大,但对结构安全计算知识兴趣较小甚至抵触学习。他们对建筑行业各种专业概念的兴趣较大,愿意了解他们的意思和现象,也对与他们生活相关的结构知识感兴趣,例如承重墙知识、抗震知识等,但他们比较抵抗逻辑及计算严密的结构安全计算知识,如受弯构件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计算等。一般中职建筑结构课程的教材会附上两三套结构施工图,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是无法看懂结施图的,但当他们在本门课程学习后期能看懂时,又表现出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二、建筑结构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一)以职业岗位的需求论证建筑结构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建筑结构虽注重理论,但它与职业能力没有关系吗?不尽然。建筑工程类岗位有一项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就是按图施工。中职学生其他课程里可能涉及图纸的识读绘制,但肯定不能像建筑结构课程那样紧密联系结构施工图。未上过建筑结构课程的中职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建筑施工图的含义。同时,安全施工也是建筑工程类岗位的要求,建筑结构课程可以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结构安全知识,也可以构建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这是其他课程所不能代替的。 (二)以学生的转型需求论证建筑结构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我国生产实践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许多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迫切需要大量实用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从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却被用人单位排斥,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形成供求不相适应的局面。大多数用人单位选择高学历的人才,是因为普遍来说,高学历的学生相较于低学历的学生,有更广的知识面,同时还比较容易转岗。较多中职学校偏重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操作能力,而忽视学生的专业系统知识。为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学生需要通过终身学习来完善自我。人的一生的学体可以分为四部分:就职前的学习、职业中的在职学习、转岗与再就业学习、退休后的学习。当技术在发展时,学生原本的技能不能适应时,这就需要他们自学。 三、建筑结构课程内容安排及教学方法 (一)从人才培养目标角度探讨建筑结构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毕业生能具备建筑施工各技术岗位的职业能力。建筑结构课程主要是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地基与基础、结构抗震,这些知识未具体对应某一工种,但它对建筑工程施工、概预算、工种操作实训等课程有非常大的作用。建筑结构课程应注重对学生专业认知的塑造,即使学生毕业后不从事建筑行业,也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有帮助。 (二)课程内容涵盖及涵盖程度 建筑结构课程内容主要涵盖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地基基础、结构抗震这五方面。建筑结构是建筑的承重部位,它关系到安全。中职的人才目标不能要求中职学生像本科生学完此课程后做结构设计,但建筑结构这些知识能让中职学生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建筑结构体系,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尽量避免结构不安全所造成的伤害。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向学生灌输一个完整的建筑结构体系,强调结构的安全以及为保证结构安全所做的结构措施。安全计算方面可不做要求,给学生一个大致的计算概念即可。因此,可以对授课内容做一个大致安排:混凝土结构重在讲述结构知识、破坏特征的基础,可增加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识读项,也就是着重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集》的讲解,忽略较复杂的结构计算;砌体结构注重讲解砌体的构造措施、砌体的破坏特征等;钢结构注重讲解钢结构的连接形式、破坏特征等;地基基础部分主要讲解基础地基的重要性及其破坏危害;结构抗震注重讲解易遭受地震破坏的结构部位,生活中的抗震等,教给学生一定的结构抗震理念,不涉及计算。 (三)教学方法 建筑结构课程侧重于理论基础知识,并未具体对应某一工种或某一施工过程,并不适用项目教学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结合中职学生的认知心理和特点,如建筑结构这一类理论知识偏重的课程,对学生的要求重在理解。根据理解的需要,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或其他手段,创设一个与工程实际环境相同或类似的情境,或增加一些相关的、有趣的主题或相互冲突、有争议的观点,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氛围,给教师的教学注入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感知能力。综合来说,就是灵活地运用讲授法、讨论法和参观法等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理解性的课程知识讲解更为容易。相对教师在黑板上的画图讲解,多媒体可以更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课程内容。建筑结构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要在口头上完全表述清楚是不可能的,用黑板去描绘也是非常难的,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教师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的交互特点,制作各种教学课件,使得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结构特点。在建筑结构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图纸,展示各种结构图片,以动画的方式演示一些构件的破坏,以视频的方式介绍一些著名建筑的结构特征,让课堂讲解更为生动。 2.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可以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思维,克服他们不愿思考的惰性。在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对一些结构问题提问,让学生在课后观察实物或利用互联网查询相关知识。例如校园里的建筑的结构形式各是什么?某栋建筑各部分的裂缝是否是结构裂缝?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砖墙中设置的构造柱、圈梁有什么作用?结合周边建筑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在课程知识点的讲解之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旁进行引导。 3.参观教学法 中职学生生活经验少,专业知识了解少,刚接触建筑专业,直接对其灌输结构理论是非常难的。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带学生离开教室,参观学校的建筑物,解析建筑的结构及结构的破坏;或者带学生参观在建建筑,解析结构的作用及重要性。 4.其他教学方法 除了上述三种方法,我们还可以采用其他的一些方法加强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模型制作。建筑结构是空间专业,为使学生对结构有正确的空间认知,可充分利用各种建模软件,将平面二维建筑施工图转化为空间三维结构模型,加深学生对结构空间位置关系的认知。不管运用哪种教学方法,我们的目的是理论结合实际,使学生充分理解建筑结构的知识,构建学生较为完善的结构知识。 四、结语 建筑施工技术一直都在迅猛发展,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可能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不要过早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现有某一岗位的具体能力,这会限制学生在就业时的职位选择,也会降低学生对岗位更新的适应能力,还会限制学生的专业继续学习能力。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应结合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基础进行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不片面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作者:许珊娜 张红欣 单位: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行业标准对接的高职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根据建筑行业特点与专业实际情况,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过程中,将行业标准、职业能力贯穿于课程开发、实施的整个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高职;行业标准;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就要按照职业岗位(群)需要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并随时按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进行新建或调整。行业标准是由我国各主管部、委(局)批准,在该部门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标准。能够反映企业对岗位人员能力的要求,对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参照行业标准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可以缩短职业教育与行业要求的距离,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将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与行业标准对接的高职课程体系开发。 1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相对接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1.1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问题,建筑行业岗位繁多,各岗位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不一,行业的标准也比较复杂,有些知识和技能比较零碎,无法单独地分成某门课程,这就需要在相关课程的内容设计上给予调整,兼顾这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点的学习。1.2课程设置先后顺序问题,在根据行业标准设置课程时会遇到知识的逻辑先后问题,这就要求根据专业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设定专业知识课程的先后顺序,以保证学习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和具有逻辑条理性。1.3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问题,职业资格考试是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的测试和评价,随着建筑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持证上岗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充分考虑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对接。 2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重构思路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专业工作岗位繁多,行业的标准也比较复杂,从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建筑行业标准,才能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适用、经济和美观等。与行业标准对接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导向,以行业标准为基础。首先根据建筑行业职业岗位要求分析确定人才所应具有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据此设置出所需的职业技术核心课程,再确定核心技术课之外的、专业必须的专业技能课程;然后根据确定的职业技术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结合专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集中实践教学;并从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要求出发,设置通识课程。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3.1课程体系结构。本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和集中实践三部分组成。结合行业标准采用“五六一”的专业课程体系模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1)五门核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CAD》、《建筑结构》,该五门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从事建筑施工管理、工程监理、建筑设计等岗位打下基础。(2)六门必修的专业集中实训。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开设六门必修的专业集中实训,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做到专业知识的应用和专业能力的递进培养。(3)一个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职业岗位证书。为贯彻国家对高职学生提出的“双证”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前需考取施工员(建筑类),使学生在就业时已具备上岗能力和上岗资格。3.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本课程体系的建立,按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遵循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根据现行行业标准,采用“必修+选修”的学分制课程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选择所修课程。(1)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培养学生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和创业素质、信息技术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公文写作能力等。通识必修课程有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体育与健康、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专业英语。通识选修课程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和公民道德,要求学生选修其中的一门。(2)职业技术课程设置。职业技术课程俗称“专业课”,根据行业职业岗位要求确定,包括职业技术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通过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技术必修课有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CAD、建筑结构、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建筑制图、建筑力学、建筑设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法规工程经济学。前五门课程为职业技术核心课程,其他为专业技能课程。职业技术选修课共四门,建筑工程文件编制、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质量事故分析,要求学生选修其中两门。(3)集中实践。集中实践是针对职业方向技术能力要求开展的专项集中实训。必修集中实践有建筑识图与构造实训、建筑CAD实训、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工程算量实训、生产顶岗实训、毕业设计。选修集中实践为大地测绘(GPS仪器操作)与安装算量(安装算量软件操作)两项,要求学生选修其中一项。 作者:王文汇 单位: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是职业院校土建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而且与现行的建筑规范、规程、标准密切相关的专业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工程建设各个阶段文件资料的填写、收集、整理、归档、移交的相关要求和基本方法。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1)知道工程准备阶段的资料收集、整理、归档的基本要求和方法。(2)熟悉竣工图、竣工验收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的基本要求和方法。(3)掌握施工资料、建设监理资料的填写、收集、整理、归档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2能力目标 通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各个建设阶段工程资料的填写、收集、整理、归档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实际工程项目训练、案例学习、综合实训,掌握编制整理土木工程管理资料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使学生到岗后能很快熟悉工作内容和要求,并迅速成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合格的施工质量管理人才。 2.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去伪存真、诚实守信的工作态度及工程素养和创新意识。 3以往教学情况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以往的教学过程是:(1)按照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资料员的工作责任要求,结合教材和资料软件,采用讲练结合,即一次课一个内容,学生按照范例,机上练习填写一个或几个相应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2)学生虽然在其他的课程里学习了建设程序等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相关的内容,如果老师们认为讲过的东西到该课程就不提了,如:施工过程等,学生们一是忘记了;二是不会横向联系,因此资料综合实训往往混淆施工程序,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理顺关系,才能顺利完成实训要求。(3)由于该课程的工程特点和资料员的工作特点,该课程成绩考核确定为过程性评定考核,没有有效杜绝学生作业的复制,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高。 4存在问题及原因 (1)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大学扩招,我们学院学生的生源差异性较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其他大学的学生也有很大差异。表现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到土木工程施工现场实习时,一是独立填写资料较困难;二是遇到一些与工程测量有关的技术资料整理困难。分析原因认为:一是《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开设较早(与施工课同时开),学生还没有基本的工程施工素养,对施工工序了解的还没到位,到了工程施工现场不知道资料员该从什么地方干起;二是学生只是在施工课上机械的了解了施工工序和施工质量要求,对工程的实际情况尚不明确,对建筑规范了解较少,填写资料时和工序不一致,感觉混乱;三是由于授课过程中由于学时的关系,所有专业课老师没有把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应用告诉学生,同学们不会学以致用。如前导课《工程测量》和《工程CAD》在一些技术资料里应用较多,遇到利用线路测量原始数据绘制和导入图形时,不能顺利完成。而目前地区性的土木工程较多,对技术资料的需求也较多,我们以前没做过施工和线路测量整合资料实训,这方面是弱项,需加大实训力度。 (2)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学生在各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缺少足够的实践性训练,教师只能通过案例分析和实物图片来帮助学生对该课程的基木理论与技能加深理解与掌握。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抽象、缺少感性认识,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针对木文的课改的初步设想和计划,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下,强调了实践和职业属性的教学思想;认为:《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改革设计的理念首先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目标;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建筑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性的职业人才。 5教改情况 (1)基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实用性、技术性原则,应首先确保课程对学生主体的“受用性”,应以工作(情景教学)导向为课程教授的过程和思路,为此,可以联络当地城建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并组织学生深入到一线建筑工程项目的现场进行授课,因为一个项目或者建筑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通过现场观察对各项施工措施和实施情况的了解对于学生全面掌握实践经验和积累有着现实意义;对于施工验收的过程中按照规范的要求执行的每一项工程的检查、维护、改造、扩建进行充分了解:在实施施工过程中到哪道工序该做什么资料、)只有通过“现场学习”进行这门课程的改革,才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全面和熟悉了解工程施工从项目立项到工程竣工过程的每个步骤和细节,对工程的施工进程能有具体到位的认识,并且建议让学生步步跟进,紧跟工程进度确保更加全面的学习效果。《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是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鼓励学生并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学院的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把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具体地领会各种专业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利用《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同时开课,在授课时尽量使施工资料的内容与施工课相联系,实时的给同学们讲明土木工程各个分部的施工工序和验评规范,并多次提醒强调,使同学们尽量做到耳熟能详。 (2)布置课程平时作业时计算机填写和手填相结合,分层次教学,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避免了抄袭和不思考乱填资料的不良毛病,特别强调资料造假也属于职务犯罪。 (3)尝试问题导入式教学。该课程部分内容比较复杂且枯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走神,问题导入式教学是解决该问题有效手段之一。对部分教学内容从新的角度局部系统化,使教学目标在局部内容中更加明确,学生对明晰系统的理解和长期记忆会加深。通过先导入问题,再讲解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问题来学习,针对性更强,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4)采用无记名问卷的方式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氖“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每一届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和特色,要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和意见,可采用无记名问卷的方式进行。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不够,因此课程调整和更新往往不够及时。该课程引入无记名问卷的方式以后,能够根据学生的听课效果和要求及时调整、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的方式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使学生真正具备企业岗位技能培训要求的能力、由企业提供实习场地,相关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或顶岗实训,直接参与实际产品的生产,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实训基地,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培训和产品的开发,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技能。 (6)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培育市场运行机制。引进社会资源,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牵头与相关企业制定实训基地有效运行机制和实施办法,引入生产企业合作经营,使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市场化。 (7)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土木工程中技术资料的要求把《土木工程测量》和《土木工程CAD》结合起来。如给出一组线路中线测量的数据和横断面测量数据,测量课老师耐心辅导学生完成地面高程的计算,手工绘制线路的纵、横断面图,《土木工程CAD》老师辅导绘制线路的CAD纵、横断面图,并导入相应的资料位置,尽量使每位学生都能做一份较完整的技术实训资料,否则期末成绩不予通过。 (8)采取就业辅导法,对已经有实习地点的资料员,根据该生所从事的工程是房建类、水利类还是路桥类,辅导她们从资料员的职责出发,进场开始应该怎么做、填写和收集整理哪些资料,施工过程中一般填写和收集、整理哪些资料,竣工验收时应该填写和收集整理哪些资料。施工现场还有哪些不归档的日常文件也属于我们资料员的职责。满足了同学们到任何土木工程单位都能胜任资料员工作的需求。 (9)期末课程总结时再次和同学们一起理顺土木工程建设程序,对分配在不同参建单位的资料员,帮助同学们分析资料员工作和其他工种的关系,使他们很顺利的融入工作环境。 6教改效果 该课程通过上述教学探讨和改革与实践,尽可能的培养了同学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了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讨论、查阅规范、应用规范的能力和认真细致、虚心请教、尊重事实、诚信求实的工作作风。同学们对于工程资料软件的应用能力和施工现场填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提高,凡是认真完成《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学习任务的学生均能胜任土木工程参建单位资料员的工作任务。学生到施工现场实习不到一周便能独立完成资料的填写整理工作,学生们积极向上、认真负责、不断进取的表现,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7不足与继续努力方向 (1)部分学生对社会不良现象适应较快,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较慢。表现为浮躁不安,手机不离手,耳机不下头,学习态度极端社会化,认为学习成绩也可以通过手段摆平。漫不经心听讲,稀里糊涂作业,张口瞎说,随手乱填,随意性较多,客观意识较薄弱,对老师的要求情绪化,高兴就接受,不高兴全盘否定。这种普遍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学习任务很好的完成,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2)每个班级中,以前的学生是主动学习和配合老师一起学习的占多数,现在则是少数,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坐下来安静学习,优质的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困扰我们已久的问题和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老师们在学校的辛勤培育,实在难以抵御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想做管理者、指挥者,不想实实在在做事,说明大人们本身有问题,值得我们研究探讨。(3)虽然老师们做了很丰富的教学准备,也有一些工作经验,但是还不能满足个别好学的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这就要求老师们也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扩大知识面和不断掌握新的实践技能,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愿望。 8结语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在职业教育中,是相对比较专业和基础的一门课程之一。课程的扎实程度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能力,能否胜任本职工作岗位。该文正是基于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进行课程的改革和优化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通过该文简单的阐述和教学设计思想,从而根本上,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去分析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作者:赵丽萍 单位:河套学院土木工程系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职校建筑工程课程改革探究论文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探索和实践工程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文章结合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际,对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工学结合建筑工程课程改革 一、工学结合下的课程改革背景及意义 建筑工程专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建设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能为社会所接纳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徘徊在一个怪圈中,一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每年大量的高职毕业生融入人才市场,但是就业率并不是很高。 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企业对于高职教育所培养出的毕业生并不满意。这就对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必须具备鲜明的特色,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首先,工学结合下的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类社会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折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包括高技能人才的在内的知识型劳动者就业岗位和需求不断增加。总书记曾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要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指示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其次,工学结合下的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改革也是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外发达国家有关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论已经被教育理论界所接受,并且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而我国的高职教育进入了由注重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工学结合理论与各个教育环节的渗透、结合,真正实现市场化条件下学校与企业的全方位融合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文章基于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五种具体工学结合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二、基于工学结合下的课程改革探讨 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建筑专业的认证实际。在各门主干专业课程相互独立的教材中有许多重复内容。针对目前多内容、少学时,又要给学生扩展一定的信息量和留有必要的思考空间,开阔学生视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工程训练的实际情况,必须优化重组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1)把专业课程中内容混合的课程中的基本原理部分从原课程中剥离出来,整合为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将专业课程内容整合为少学时的专业选修课。 (2)对专业课程中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并在合适的课程中讲授。例如,关于柱下独立基础的设计,在基础工程和钢筋混凝土设计课程出现重复,此内容应在基础工程课程中与其它常用基础类型统一讲授,使学习更系统。 在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的同时,也要立足于社会需求的实际,也就是以社会上各种建筑工程专业的注册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为导向,如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将专业课程内容最大限度的和社会要求相衔接。 2.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是和“学科本位”的课程观相对应的。传统的建筑工程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都是按照国家对学科教学的要求设置的,并没有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倾向,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建筑工程专业的通才,工程方面的知识都学,但是没有侧重点。工学结合下的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要彻底改变“学科本位”课程观,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教学划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改革等各方面都要有所体现。同时,教学要以就业为指导,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参照,从培养目标出发,改革和优化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以专业职业岗位技术必需够用为度的理论教学体系,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不要求完整性与系统性;对一些传统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创建一批新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等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可以针对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如施工技术、工程测量、工程监理等,设置课程专门化方向,教学计划、教材内容、教学方式都有所侧重,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业务规格定位相一致。 3.强化实践教学,以实践促进教学。工学结合的精髓是实践训练。建筑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要求非常高的一门学科,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必须强化学生的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例如,对于“钢结构”课程,从毕业生的岗位技能要求出发,应加强学生钢结构深化设计能力的训练,根据课时安排情况,设置为期一周或两周的钢结构深化设计训练。课题的选取可以是虚拟工程,也可以是实际工程,但要注意工作量适中。将课题下达给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际图纸分解过程进行钢结构设计,并最终能初步达到建筑工程施工的目的。通过这一实践教学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图纸深化技能,还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了常见建筑钢结构的构造,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学生动手能力训练与工作岗位技能需求的对接。公务员之家 4.校企联合教学,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其核心是校企联合。具体到建筑工程专业的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应尤其要加强施工技术的技能训练,而这部分的职业技能训练必须借助学校和企业的联合来共同完成。比如,对于建筑施工技术一门课程,可以重点选择规模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施工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借助施工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具体的施工项目,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训。同时,高职院校要深入建筑企业进行调研,对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信息进行充分研究调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用人岗位的能力要求为内容,以培养高技能、高实践性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联合,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以期实现零磨合顶岗的毕业生。 5.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师资水平是实现工学结合职教模式的关键,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从总体上看,一些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专业的师资状况难以满足完善工学结合模式的需要。一方面,从事建筑工程专业的师资对职业教育本身缺乏应有的认识,职业教育观念淡薄,常常用普通高等教育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职业技能状况也不太理想,有的教师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不能有效地指导高职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实际教学也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普教化倾向。改变这种现状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任职;二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鼓励教师通过职业技能评定获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这样,建筑工程专业教师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与“学”结合的“双师”素质人才,在相关的课程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地传授取自于工、用之于学的力学知识。 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新形势下的基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知识点涉及面广,与部分专业和实践课程联系密切,课程改革更需要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中职学校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改革探讨 中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建筑工程资料员是建筑施工现场的重要工作岗位之一,其课程设置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岗位需求规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更适合中职学生的培养模式,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本文介绍了中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改革的经验,希望为加快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进程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这已经是各个发达国家的共识。国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也逐步意识到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技工和初级管理人员的培育基地是承担这一课题的生力军,而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关键技术岗位八大员之一的资料员,其培养方式成为摆在中职教师面前急需探讨和改革课题。 二、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职建筑专业一直沿用老的课程设置模式,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存在诸多的问题:课程内容枯燥且较多,条理性不强,全部是现行规章制度的生硬灌输,学生不易掌握;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授课效果不好;基本上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毕业后岗位要求差距大。80%的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担当施工现场的档案管理工作。 三、课程改革探讨 资料员也称为档案员,是指在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从事施工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归档、移交等工作的专业人员。本课程总体改革思路是紧扣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资料员岗位的培养方式,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培养与岗位零距离的技能人才为任务积极探索该课程改革。 1.立足岗位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课程改革的根本 立足职业能力需要,立足岗位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课程改革的根本。建议对课程教学内容调整应本着“够用”“适用”的原则,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实际岗位,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笔者学校在实际课程设置上以行业要求为立足点,以施工顺序和岗位工作顺序为主线,以进场验收和检验批验收、隐蔽验收为引领,使学习内容设置更接近工作岗位。同时,在理论教学上,通过教师知识整合和实际工作的情景模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基础在岗位上的深浅,从而促使他们产生紧迫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实训课程设置工作任务,通过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而产生成就感,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2.“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是培养技能型资料员的关键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应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为主导,以任务为驱动,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以岗位职责和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训操作的一体化为目标进行课程改革。例如,笔者学校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理论教学中就是把学生角色设计为施工单位资料员,把情境创设为学校新校区办公楼项目现场,把枯燥空洞的理论知识变为有形具体的工程实体,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任务驱动”还具有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效果。“任务驱动”使学生知道该做什么,在探讨怎样去做的过程中,明白岗位职责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实现专业能力的增长。 3.随时适应岗位发展需要调整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保障 众所周知,建筑行业规范和规程是在不断更新中,这就要求课程改革应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内容,以便于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例如在笔者学校增设了电子文件实训课程,教师充当监理和指导教师的双重角色,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应用“大连市建设工程电子文件编制软件2.0版”从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全过程进行模拟,带I学生整理一套电子档案。使学生迅速地获得与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为他们走上资料员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以赛代练的辅助手段是课程改革效果的最好检验方法 为了提高职业素养,强化岗位技能,检验实训效果,笔者学校增设了“建设工程电子文件编制”的建筑工程技术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通过以赛代练,突出和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旨在训练和提高学生建筑工程电子档案的编制整理及实际运用能力,更好地满足工作岗位及职业发展的需要。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中职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教学思考 建筑工程预算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建筑行业的发展相对应,但是当前建筑工程预算人才还比较缺乏,因此导致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受到较大的影响。比如成本较高、预算有遗漏等,这会导致建筑工程的工期被延长。越来越多的中职院校开始开设建筑工程预算课程,并且对教师队伍质量也不断进行完善,加强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社会输送了一批专业化的建筑工程预算人才。但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应该要对各种问题进行解决,加强师资力量的配套建设,不断提高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化工程预算人才。 一、当前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认识不到位。 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是一门随着建筑行业事业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出现的时间较短,很多院校都还没有开设该课程,教职人员对该课程的认识也不够深,在教育过程中还采用比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因此导致教学过程中该课程教育水平较低。 2.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建筑工程预算课程在教育过程中要涉及各种专业知识,课堂教育中的理论性较强,会出现很多专业化的术语,由于很多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对各种概念进行理解。此外,在当前的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中职院校对课外实践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教学过程比较呆板,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课外实践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一个关键步骤,近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拓展,在中职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但当前中职院校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课外实践教育力度不够,缺乏一些生动形象的课外活动,使得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对工程预算课程的d趣度不高,影响其学习水平。 3.中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力量不足。 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工作不仅需要学生的配合,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的工程预算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的工程预算教师队伍力量还比较薄弱,自身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形势不够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大纲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重述,而且在教育过程中对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应用还不够,不会结合各种现代化多媒体的特点,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中职院校的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工作得不到改善。 二、中职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 1.加强对中职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育的认识。 中职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育的宗旨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加深对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各项知识要点、内容的理解,从而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预算管理,从而控制工程成本。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提高中职院校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在教育过程中要定期对教学人员进行相应的宣传,宣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知识和理念,对工程预算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介绍,对当前建筑行业工程预算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难题进行分析,从而使得教职人员可以意识到工程预算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工程预算课程教学的认识,为现代化、信息化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中职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化人才。 2.加强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传统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育,是一种简单枯燥的模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限制。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积极适应新时期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强对实践教育的理念的运用,在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发展动态,对建筑行业所需要的预算人才的能力要求进行分析,促进中职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不断改革。 3.加强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师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建筑工程预算课程业的发展使得社会对综合性的工程预算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而影响了工程预算人才的专业化水平。中职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加强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各种培训,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师团队,是中职院校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以双师型教师为培养目标,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进行培养,使得他们能够加深对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了解,并且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到建筑企业中,在建筑企业中开展一些课题,加强对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实践教育的研究,以提高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可以在建筑企业挂职,以各个工程项目为基础,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预算管理的流程、管理体系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分析,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实例中掌握更多预算技能。 综上所述,中职教育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院校也在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以更好地契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在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教学方式比较落后等,对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对此要积极加强对各种问题的解决,加强全校师生对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认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更多专业化工程预算人才。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加强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与岗位需求对接的研究 摘要: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学校积极推行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实践能力,目前已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是要想在职业教育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仍然需要我们做出较大努力。为贯彻“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理实一体” 的改革思路,结合目前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本文以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为例,以加强课程与岗位需求对接为研究内容,分析工程测量课程改革的重点,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实践技能;岗位技能;岗位对接;课程改革 1、引言 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打造圣翰教育品牌,以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为例,以加强课程与岗位需求对接为研究内容,分析工程测量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主要介绍通过前期调研所得到的岗位技能及实践技能要求,然后分析为满足这些要求所要进行的课程体系调整与改革,从而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对接。 2、选题的必要性 (1)、国家政策的支持。2016年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职业教育改革。面对改革的春风,我们必须要抓住有利时机,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让学生掌握真本领、学到新技能、找到好工作。 (2)、打造圣翰教育品牌的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学生毕业百分之百就业”是圣翰教育品牌的基本要求。 (3)、建筑行业发展新前景。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住房城乡建设部早在2015年下半年就召开全国建筑业发展大会,并且以国务院的名义为建筑业颁发指导改革与发展的文件,这是继1984年国务院为建筑业专门发文件以来,时隔31年专门为建筑行业发文件,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对建筑业加大领导力度的决心。未来建筑业的形式是灿烂的。 (4)、测绘技能人才的紧需。2015年6月6日,总理签批,国务院批复同意《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明确了2015――2030年全国基础测绘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在新形势下,国家对于测绘人才的需求量增大,需要一大批建筑行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测绘工作。因此掌握《工程测量》课程中的基本测绘技能以及岗位需求技能是至关重要的。 3、调研数据及资料分析 3.1、企业调研 通过企业调研,分析调研报告中施工单位对测量人员提出的岗位技能要求,我们总结了以下几项必须掌握的岗位技能:1、熟练操作各种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全站仪、GPS等。2、能够熟练进行建筑物、构筑物的测量放线。3、掌握建筑物的抄平工作,准确测设标高。4、掌握场地平整及变形监测。5、整理、分析测量资料和数据并会计算。这几项技能是对测量人员最基本的要求,通过《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完全能够掌握。 3.2、同类院校调研 通过对同类院校的调研,我们了解到很多院校已经开展了关于加强课程与岗位技能需求对接的研究。包括1、积极申报建筑工程测量精品课程。以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工程测量》为例,通过教学改革,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和任务的教学模式,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教学为载体,提升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体系。西安理工大学的《建筑工程测量》精品课程中也提出了基础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参加国家级省级测量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为例,连续三年取得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测量”项目的第一名。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动手实践能力强。 4、课程调整与改革 4.1、实践技能要求 针对调研结果,结合目前学院的实训仪器及设备,对于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提出以下几项实践技能:1、熟练操作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基本仪器的使用;2、掌握用水准仪进行高程的测量与测设工作;3、掌握用水准仪进行水准路线的测量;4、掌握沉降观测的原理及方法;5、掌握场地测量的基本方法6、掌握角度、距离的测量与测设;7、掌握用全站仪进行点位测量及点位放样;8、掌握点位放样的具体方法; 4.2、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学校设有1000平方米的校园实训基地,用于地基放线、土地平整、基础施工等实训。利用我院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在教学中边操作边进行讲授,增加学生直观认识,让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安排仪器操作的课外辅导,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改革考试方法,增加技能考试,督促学生加强操作技能。对于先进的测绘仪器,以课堂多媒体讲授、实习和参观测绘仪器公司等多种手段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进行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的过程中,多采取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进行单项实训时,教师给每个组安排一项具体的任务,配有实训指导书和工作任务书,根据任务的实施方案和要求,以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考评过程成绩。而在综合实训阶段,给每小组的工作任务没有具体的方案,而是让每组自己编写工作方案,独立完成,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以赛促学。我院构建了包括测量大赛在内的三大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通过组建测量协会、兴趣小组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比赛中让学生提升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建立测量综合实训体系。目前我院已经建立了测量综合实训。包括:导线测量、三四等水准测量、场地平整、施工放样。通过这些实训项目,对学生所学测量知识及技能进行综合性考评,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处理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现场教学。结合施工企业对于测量员的岗位要求,组织学生到相应的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学习,听取一线施工技术人员的讲解和教师的现场授课,学习一的技术方法和生产理念。 “学而会用”、“学而有用”、“学而实用”,是本次研究项目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实现课程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岗位需求的对接,让学生在校学到的就是工作岗位中用到的。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达到学生进入实训室即进入施工现场的最终目标。 5、岗位对接 通过课程内容结合岗位需求做出的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课程目标及性质做出的调整,初步实现“所学即所用”这一目的。再通过三大实习“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学生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查缺补漏,从而实现课堂所学及工作所用,达到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的目标。
煤矿开采论文:机械自动化技术对煤矿开采的应用 摘要: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资源有这十分重要的地位。伴随煤矿开采技术快速发展,如今的煤矿开采正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自动化机械开采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煤矿开采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提高了煤矿开采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煤矿自动化机械开采技术,进而对自动化机械开采发展前景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煤矿开采;自动化机械;煤炭资源 当前,机械设备不仅仅可以应用于煤矿开采阶段,还在煤矿勘探、煤炭运输等各个阶段中被广泛使用。现如今,自动化机械的应用已让煤矿生产发展成相对完善的机械自动化生产系统。 1煤矿机械自动化技术概述 所谓机械自动化技术,指的是机械操作机构能够在无人干预的条件下,依据事先设定好的控制程序或指令,让其自动完成工业生产操作的过程。作为先进自动控制技术之一,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代表了全新的生产力。机械自动化生产的发展也标志着工业生产由传统人工操作到机械自动生产的历史阶段,因此,煤矿开采中机械自动化技术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采取机械自动化技术能够达到连续不间断作业,并且可以对复杂的开采环境以及执行程序按照人的意图作出调整,自动化机械在煤矿开采中的使用不仅降低了人力方面的需求,同时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 2综合机械自动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 传统上来看,煤矿掘进作业过程中,通常会一句煤层分布情况及厚度来选择何种掘进技术,其中掘进技术通常包含钻爆、综掘技术等,综掘技术是指利用综合机械自动化技术进行作业,过去煤矿掘进机自动化程度较低,工作环境及状态也通常会被煤矿自身条件所约束,掘进机可以和操作箱、压扣控制、照明灯等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在系统整体运作下提升掘进效率,特别在和液压系统配合中达到效率最大化的目标,同时也为生产指明了方向,节约大量时间。煤矿运输是煤矿生产系统的重要环节之一,把煤迅速运输到井上是煤矿生产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自动化煤矿机械的采用,使传统的以人工为主的运煤方式大幅改善,进而体现了自动化机械在煤矿运输系统中的巨大优势。例如当前的煤矿运输系统,其通常与采煤系统间有协同关系,和过去的人工运输方式不一样,采取机械自动化技术能够借助电滚筒皮带来实现井下煤炭的运输。伴随煤矿自动化机械智能化水平持续提高,煤矿的生产系统和运输系统彼此的联系将不再依赖人工控制,而是凭借其自身所拥有的信号传感系统及通信系统。在采矿生产中,采煤是其核心过程,大批自动化机械的采用使煤产量大幅提高。部分采煤机械可以按照自身监测系统,有效对煤炭与煤矸石进行区分归类,进一步提高生产质量。当前,采煤机已经由中厚煤层起步,逐步发展到薄煤层、大功率、大采高强力滚筒采煤机,同时也由有链牵引、无链液压牵引方式,渐渐发展到电磁滑差无链电牵引和变频调速无链电牵引,这使发展也使得采煤机的功能更加多元,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除此之外,在自动化采煤机械上,通常会安装安全监测系统,采煤技术人员会以监控系统为依据在生产控制中心就煤矿生产具体情况实时监控,其主要监控内容为:煤层厚度变化、空气含量变化、煤矿内温湿度变化、粉尘含量变化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自动化采煤机械中还包含了通信技术、故障信息诊断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等。 3机械自动化在煤矿开采中的发展前景 当前,机械自动化的先进理论已经可以和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现代自动化机械设备也为煤矿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伴随煤矿工程的不断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在煤矿开采中的应用将会拥有更为宽广的空间,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点谈一下机械自动化在煤矿开采中的发展前景。第一,实现重点岗位机械自动化工作。这一点源自于煤矿开采的工作性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与人力,同时还会经常面临紧急危险事故,煤矿开采也是高危行业之一。所以,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科学的指导,特别是在重点岗位,微小的差错就有造成难以挽回损失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源头上做好预防和控制的工作,确保开采工作安全性,使企业长治久安。第二,自动化机械采煤的主要功用就是可以按照事先设计指令来工作,可连续环节的机械作业要求在程序设置与指令的过程中完成好审核及监控工作,进而实现在开采、掘进、运输、提升的各个环节保持连续性,这为生产的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大大节约人力资源,使采煤过程中产生的损耗减少,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第三,进一步加强机械自动化开采技术与其他先进自动化技术彼此的结合。机械自动化技术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具备良好地发展空间。在新的时期,各项科学技术都飞速发展,我们要把握住历史机遇,融合其它先进技术,使机械自动化开采日趋成熟。 4总结 煤矿自动化机械有这功能强、安全性高的优势,所以自动化机械在煤矿生产中应被大量使用。但是,我国煤矿自动化机械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该通过不断改进,使煤矿自动化机械的环保性能和可操作性不断提高。进而实现煤矿生产集约化管理,是生产人员更容易掌握煤矿自动化机械设备的操作和使用。 作者:杨阳 单位:山东能源临沂矿业集团菏泽煤电公司彭庄煤矿 煤矿开采论文: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我国是一个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耗大国。2015年,世界煤炭产量约80亿吨,我国煤炭产量达37.5亿吨,煤炭消费量为39.65亿吨,占世界煤炭消费量的49.55%。如此大规模的煤炭的开采及消费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20世纪90年代以来,能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破坏及保护成为我国新的关注焦点,为了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彻底解决煤矿开采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是煤炭行业现阶段及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对煤矿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分析。 关键词:煤矿开采;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进程加快,煤炭资源的需求量也将会不断地加大,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对我国将会造成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会带来了日益突出的环境、民生、社会等问题,环境保护已成为现阶段煤矿建设和生产必不可少的内容。 1.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煤矿在开采中主要引发破坏土地资源、破坏地下水资源、影响大气结构、破坏生态平衡、噪音污染、诱发相关地质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1.1破坏土地资源在我国煤矿开采过程中90%以上属于井工开采,井工开采往往会造成地表塌陷,在采空区上方形成一个比地下采空区大得多的沉陷区域(如2013年淮南市采煤沉陷区面积约220km2,大约是100个杭州西湖的大小)。露天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将直接造成土地破坏,矸石和剥离物排放压占土地。露天煤矿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固体废物、煤矸石在地表受降水、地表水淋滤溶液污染地下水,同时造成周围土壤结构恶化,植被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截至目前,我国煤矿开采占用和损坏土地约为1.7万km2,还不包括煤矿交通、工业广场等服务于煤矿设施等占用的土地。这些土地因煤炭开采造成塌陷和占用,造成自然地形地貌遭到破坏,并且土地复垦难度很大或者无法复垦。1.2破坏水资源在采煤过程中会严重破坏岩层原始应力,影响岩层结构,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区域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地表水渗漏、造成河水断流及大面积树干漏斗,进而破坏了水资源地表。同时煤炭开采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又要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污水,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渗入地收稿日期:2017-01-05作者简介:许建军(1987-),男,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助理工程师,现在国投哈密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从事煤矿地质与项目前期工作。下或地表河流使得大量的洁净水被不同程度地污染。此外,煤矿固体废弃物中的有毒物质通过渗滤作用污染了土壤和水循环系统。1.3影响大气结构煤炭的开采、加工、运输及大量燃煤,造成煤烟和粉尘污染,不仅能改变当地大气成分和结构,也造成了能见度降低,以及有毒有害成分偏高等不良空气状况,对当地的气温、气流、降雨等气候条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形成酸雨、烟雾等气象灾害。1.4破坏生态平衡煤炭资源开采过程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煤矿开采中会造成水体、土壤、大气等污染,使当地的环境与生物群之间原有的循环被打破,加之有毒物质的集聚,使得当地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致使自然生态环境失衡。1.5噪声污染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的加快,大量先进设备被用于煤炭生产中,煤矿地面及井下机械设备也将越来越多,噪声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了工作人员的作业环境,而且严重地影响了矿工和当地附件居民的健康,噪声污染虽然没有大气污染、水污染范围光,但是其危害性却是不容我们忽视的。1.6诱发地质环境灾害煤炭开采中,因采矿方法、爆破震动和地震、降水等因素作用下,往往会诱发许多地质环境灾害,将严重威胁煤矿井下设施、井下采矿工人安全和矿区周围居民的人身安全。如矸石山堆积和煤矿开采活动诱发山体滑坡、山崩、地裂缝、地面塌陷等环境地质灾害。 2煤炭开采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1优化矿井开采技术在煤矿设计和开采中,采用工程技术手段预防采矿塌陷,可以采用井下减塌技术,填充地下采空区,增加采空区的支撑,还可以采用条带采矿法和预留煤柱采矿法以减轻地面的塌陷程度。2.2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的治理对在煤炭开采沉陷区,且未达到稳沉状态的沉陷区域,采取监测、临时工程及示警等措施,以此来消除安全隐患问题;对于达到稳沉状态的沉陷区域,用削高填低、回填整平、采取防渗处理、植被重建、挖沟排水等综合治理措施。对于地表裂缝的规模和危害程度较小的,采用土石填充并夯实,防渗处理等措施;规模和危害程度较大的,可采取灌浆、填充等措施。2.3减少矿井废气与粉尘污染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只要向大气排放的废气是瓦斯,煤矿开采过程中可以通通风和抽放的方式,抽出煤层中的瓦斯并加以综合利用,可以有效地减少煤矿开采中瓦斯的涌出。同时在煤矿开采中通过粉尘净化、通风除尘、泡沫除尘、声波雾化降低粉尘,来减少矿井废气和粉尘污染。2.4污水处理措施煤矿通过设立专门的排水系统,集中排放酸性水,并在地表拦蓄,使之蒸发、浓缩,而后处理,免除污染。其次可以采用新型水泵对采区分级脱水后的煤泥水进一步进化处理,循环用于采掘,做到煤泥水不上井或者处理后综合、循环利用。2.5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煤矸石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煤矸石同样是一种矿产资源,具有高发热量、建筑材料、提取硫黄等功能,把煤矸石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综合开发利用。2.6噪声污染的处理措施在煤炭开采中合理的布置各种噪声设备,积极推广低音设备,并且保护个人防护,以此来减少噪声污染对人的健康影响,把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3结束语 近些年来,我国迎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煤矿的开采也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如果不加以控制,将会恶化我国的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必须严肃对待煤炭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并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来实现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许建军 单位:国投哈密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煤矿开采论文:煤矿开采液压支架控制系统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煤矿资源的需求逐渐提升,煤矿开采备受关注。现今的煤矿开采早已摆脱传统的开采模式,引入很多专业化、智能化的开采设备,这些设备的应用提升了煤矿开采效率。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是一种新型的采煤设备,对于其系统的研究,能够推动煤矿开采的发展。 关键词:煤矿开采;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研究 一般的煤矿开采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施工环节中的问题,增加了煤矿开采的难度,同时也严重影响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在煤矿开采环节中的应用,能够将传统的采煤中所涉及的机械技术、液压技术、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创建出一种特殊化的开采模式,保障煤矿开采的高质量、现代化。 1电液控制系统功能分析 1.1自动控制传统的采煤系统中,人工操作部分占据着主导地位,人工控制方式工作效率比较低,同时受到不同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影响。电液控制系统的应用,其与传统的采煤系统相比,最为突出的功能就是采煤控制自动化。在自动化控制基础上,能够实现支架顺利安装,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该电液控制系统中,自动化控制设备主要包含了PM31控制器、压力传感器、行程传感器等装置,这些装置在该电控系统中的作用不同,但是缺一不可。实现科学化、自动化的采煤,需要这些装置之间相互配合[1]。1.2顺槽控制在采煤井下的作业中,也需要进行施工控制。顺槽控制功能主要体现在井下。在计算机操作下,能够加快各个部件之间的监控与调试。井下自动控制系统与顺槽设备之间相互衔接,对每一个环节的控制作业进行全面的调整,保障各个工艺流程顺利完成。1.3设备控制设备控制功能实际上来源于远程设备控制,由于煤矿开采与其他类型的作业不同,其作用环境十分的恶劣,并且在井下的难以掌握作业情况。设备控制主要借助地面监控主机光纤MODEM与井下中心控制主机通信。在这样的方式下,能够保障设备控制人员不需要下井就能够实现对工作环境设备的控制。远程设备控制在提升采煤效率的基础上,促进了生产线能够流畅运行[2]。 2煤矿开采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硬件分析 2.1输入信号的硬件电路设计在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中,输入信号的硬件电路设计是重点内容。只有输入信号的电路系统功能完好,控制系统才能够在对最短时间内接收到作业信息,并且做出相应反映。在本文中煤矿开采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中,输入信号的电路中,主要包含了急停信号、闭锁信号、接近开关和是保护4种开关量输入信号。这些不同的开关量的功能不同,急停和闭锁主要是由控制器前面板上的按钮进行控制,当按钮按下时,输出0V的低电平。当采煤工作面出现故障时,或者是处于紧急情况时,系统中的急停后者是闭锁将会自动被激活。2.2输出信号的设计在输出信号端的设计中,控制设备CPU输出信号,该信号被传输到电平转换电路上。接下来系统中的上拉电路将会驱动控制电路输出信号,进而电磁先导阀开启。一般情况下,电磁先导阀开始工作时,瞬间电流能够达到160mA,当电流稳定之后,实际电流就会下降到65mA左右,而CPU的实际输出信号高电平则被设置为3.3V。为了保障系统的电磁先导阀组能够实现稳定且可靠的工作,其主控CPU采用电平控制方式[3]。2.3通信接口的硬件设计电液控制系统硬件系统中,通信接口的硬件设计中,采用两种不同的接口形式,分别为SPI和RS485两种。一般情况下,支架控制器内部中,为了保障系统的安全,需要采用SPI通信接口方式。然而在液压支架控制器之间,或者是在支架控制器与端头控制器之间,需要采用RS485通信接口方式,经过实验证明,这两种不同的接口通信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能够保障电液支架动作控制及时准确。 3煤矿开采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软件分析 3.1输入输出开关量的软件设计在本文所研究的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软件分析中,涉及了四个开关输入信号,分别为:急停、闭锁、接近开关、保护。在C51单片机的中断系统设计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个规律,那就是单片机的外部中断系统中断信号的优先级最高,对于信号所做出来的响应速度最快。基于这样的道理,在煤矿开采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软件设计环节中,为了保障系统能够在设备出现故障的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本设计中,也将该四个开关量输入信号分配到外部中断口当中,并且将系统按钮设置在控制器的前面板上。假设系统中出现紧急情况时,操作人员就可以及时按下按钮,控制器发出紧急信号时,那么整个工作面的控制器将会迅速的停止作业[4]。3.2A/D信号转换软件设计以STC12C56系列的单片机为例进行分析,该类型的单片机自带A/D转换、EEPRON功能。一般情况下AD精度位数为10,带有8个通道,在实际的速度转换上比较迅速,都能够实现100kHz以上。在这样性能下的AD,其自带功能比较多,具有系统温度检测、电池电压检测、光线检测以及频谱检测等诸多功能。良好的AD功能能够对实际照明环节中的温度进行检测,通过光敏效应分析出系统温度情况。当温度过高时,能够直接向系统发出警报。在井下作业的视频信息和音频信息被采集到之后,需要根据音频信息和视频信息进行井下环境分析。在井下环境分析中,能够利用井下红外视频影像分析出井下温度,并且从音频信息的数据分析中,得出井下深度、巷道的粗糙程度等。在环境数据采集系统中,放置温度传感器以及多种气体的传感器,经过放大电路,将这些信号AD转换电路中进行信号转换[5]。 4结论 传统的采煤系统中,人工操作部分占据着主导地位,人工控制方式工作效率比较低,同时能够受到不同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影响。电液控制系统的应用,其与传统的采煤系统相比具有自动控制、顺槽控制、设备控制等功能。在本文中对煤矿开采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设计进行研究,分析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具体功能。 作者:李勇勇 单位:西安重装铜川煤矿机械有限公司 煤矿开采论文:煤矿开采之采煤技术分析 摘要:鉴于我国人均煤炭资源占有量少的现状与现阶段经济发展速度不协调,采煤业更加重视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情况,并开始采取各种措施使煤炭资源得到高效开采利用。文章着重分析新形势下煤炭开采技术的改革及其现状,从而有效的促进煤效益的提高,促进煤矿业的全面发展,并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煤矿开采;采煤技术;新形势 引言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纵使煤炭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却依赖着以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所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煤炭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当今科技技术的日益革新,采煤技术的发展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形势下分析煤矿开采中的采煤技术,使其朝着高效、高产、高安全的方向发展,是改善和提高煤炭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同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1当下采煤技术的背景梗概 总体来说,采煤技术和方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地质构造,煤质条件,煤层的结构、赋存状况、硬度及厚度等是影响采煤技术的理论上的因素[1]。结合当下的国情来看,我国的采煤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更多高科技和新工艺,使其效率得到大大提高。现阶段长壁采煤方法也得到充分发展而且愈加趋于完善,放顶煤采煤的应用更是使得采煤的效率大大提高。但是对于一些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奇特的地区,开采目前采煤技术的发展还是不够完善,针对这些地区的特定的煤矿开采技术、理念和经验还没有形成。如今的形式不断变化,对煤炭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加强对煤炭技术的研究,不断促进新型采煤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显得尤为重要。 2新形势下采煤技术探讨分析 2.1优化煤矿开采布置的技术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是脱离现实而独自存在的。当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采煤技术发展的核心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优化采煤技术尤其是开采布置中的开采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使煤炭的开采效率达到最高,开采布置、开采方法和煤层地质的选择必须达到最优匹配,这种组织性的特征是突破现有发展模式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新发展模式的关键所在[2]。发展才是硬道理,任何一成不变的固有模式都不可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现有的采煤技术,使煤矿开采布置中的技术得到不断优化,才能使煤炭开采效益不断提高。理论必定是要联系实践的。要将此技术付诸实践,需注意以下几点:前期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需要集中研究单一煤层,根据工作面参数做出采取优化和具体的开拓部署;与煤炭开采密切相关的便是自然环境的保护,不能只为单一开采煤矿发展经济而忽略了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而减少污染、降低能耗、保护环境最好的一个方法便是使矸石在井下得到直接处理,尽量避免露于地面;煤炭开采过程中各项工作集中起来既有利于提高开采的效率,也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因此集中准备、集中回采技术在煤矿开采中则占十分重要的位置,要避开煤巷,大幅度降低将岩巷的掘进率,做好开拓部署。这些方面的研究都可使集中化开采得到高效高产的发展,使煤炭生产得到系统优化,进而推动整个煤炭产业的优速发展。 2.2采用科学的采煤技术 为使煤矿开采的整个开采过程和开采方式都具有科学性,离不开实地考察分析煤矿的地质条件。不同的地质条件自然是要采用不同的采煤技术,在提高煤矿勘探技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根据勘探结果制定科学的开采计划,并对其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评估是实现煤矿既经济又安全开采的重要条件。在此分析探究的基础上使用采场围岩控制技术和放顶煤综采技术等,则可使煤炭开采效率事半功倍。采场围岩控制技术以科学合理和优化高效的优点被应用于近几十年的矿山开采。此项技术也是既有优点,又存在着相应的缺点。一方面,该技术是根据急倾斜、大采高采场矿山压力显现出来的规律而探究出来的,是先进计算机技术与现实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可到达煤矿开采活动的目标优化。但是另一反面,由于某些技术、材料、工艺的局限,采场围岩控制技术也有着投入成本过高、工艺程序复杂等问题。放顶煤综采技术则适用于浅埋深、管理条件先进、设备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提高放煤速度而增加工作面的产量。然而高效的放顶煤综采技术也存在着某些不足。改善控制系统,提高综采技术,优化作业时的各种状态,则可以使放顶煤综采技术得到更好发展。 2.3优化采煤的巷道布置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当今社会中的新能源和绿色能源都得到大力提倡,因而煤矿开采行业的节能绿色发展,是顺应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趋势。为适应新形势,绿色能源的开采技术则是优化提高采煤技术重要手段。矸石污染的产生是煤矿开采过程中常见的状况,因此想要做到绿色无污染的开采,就必须利用科学的煤矸石地下处理技术来减少煤矸石污染。首先,要深入研究当地进行煤炭开采地区的地质构造情况,并进行分析总结,从而科学地设计开采巷道[3]。其次,想要提高煤矿开采的集中化水平,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节省开采时间,就必须将科学有效的开采与巷道的合理布置相结合。最后,根据实地考察而设计科学的巷道布置进行现实的优化测试,使巷道的布置愈加完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结合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式。优化采煤巷道的布置既可以提高开采效率,促进煤炭产业经济发展,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发展。 2.4更新采煤装备设施 煤炭资源的高效开采与相关的开采设施是密切相关的。要想高效率的生产,生产工具必然是要科学先进的。因而当今煤炭开采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发展大功率、高安全性的薄煤层采煤机、刨煤机。这些新型设备的使用既可以减少煤炭资源的浪费,提高煤矿开采效率,又能缩短采煤时间,增加单位时间内的采煤量,所以我国正致力于研究优于外国的薄煤层采煤机和刨煤机。为提高技术装备的先进程度,对采煤过程中的放煤规律、顶煤破碎规律及可放性的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采煤生产过程的系统性,更新采煤设施更可以提高采煤的综合效益。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形势下,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必须使采煤技术在煤矿开采中朝着更科学、更环保、高效率、高安全的方向发展,使煤矿开采集约化。只有建立安全高效的采煤技术体系,分析研究更科学、更有效的采煤技术,不断提高采煤技术,加强技术研发力度,才能在实现煤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作者:敖成海 单位:富源县煤炭工业局中安分局 煤矿开采论文:微震监测技术对煤矿开采的应用 很多矿区因地质条件复杂,前期地质勘探资料不全等原因,造成了在采空区上方遗留了一部分可采煤层。近年来随着浅部煤炭资源的减少,如何安全、高效的将可回收煤炭资源采出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上行开采技术在顶板岩层运动规律和上行开采可行性问题研究上取得了大量成就[1-5],代表性的有刘天泉提出了比值判别法、“三带”判断法,并提出了上行开采可行性必要的层间距公式[6];李鸿昌,钱鸣高利用围岩平衡理论研究了上行开采机理[7];汪理全在分析了导水裂隙带变化和巷道变形规律的基础上,对围岩平衡法进行了修正和简化[8-9]。但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回采工作位于在采空区的上方情况,当出现上层工作面位于下层采空区外侧时,特别是当上部工作面回从下部实体煤进入到采空区侧的情况时,底板能否保工作面的稳定性,是否会出现整体下沉现象以及覆岩破裂规律和高度就变得极为复杂,因此有必要采用高精度的微震监测技术并结合理论分析对其深入研究,为底板的稳定性、“三带”高度的划分和危险的预测预报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1工作面概况 新疆龟兹煤矿在A603工作面开采后,发现A6-1可采煤层,为了提高煤炭回收率,在A603采空区上方布置A6-103工作面,并且工作面长度远大于下部采空区走向长度。A6-103采面煤层厚度平均5m,与下部A603煤层采空区层间距平均为17m。A6-103可工作面埋深215~210m,工作面长150m,煤层平均倾角2°~13°,采用综放开采技术,割煤2.8m,放顶煤2.2m。A6-103采面顶板以泥质砂岩和炭质泥岩为主,底板以中粗砂岩为主。 2微震监测 2.1微震监测原理 微震监测技术是监测煤岩体在变形破坏过程中产生的微震事件,通过对微震事件的空间定位和能量分析,能够反应出大量关于岩体受力变形破坏以及岩体发生破坏程度的大量信息。微震监测方法是在监控区域布置若干检波器,通过检波器拾取煤岩体破裂而产生的震动波形,通过对接收到波形进行处理分析,从而实现对煤岩结构体的破裂情况进行判断。根据系统监测得到的微震波信息,代入式(1)即可求解方程组,最终得到震源的坐标和发生时刻。 2.2微震监测系统布置 采用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安全分院自主研发的KJ768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对浅埋深综放A6-103工作面顶板运移规律进行了监测和研究。在工作面进入下部临近采空区附近的上下顺槽共布置2个分站,16个检波器分别标号为1~16号,相邻检波器间距为30m。 2.3微震监测系统精度检测 为校验龟兹煤矿井下16个检波器的震动接收效果和定位精度,采用深孔爆破的方法人为产生震源,利用微震监测系统对其能量大小和震位置进行定位。深孔爆破钻孔布置在下顺槽实体煤顶板岩层中,钻孔深度16.3m,角度45°,装药量为5kg。微震监测空间定位结果放炮震源能量为41263.64J,震级为1.48。空间定位结果见表1。空间震源定位能够实现10m以内的定位精度,能够满足采矿工程尺度的精度要求。 2.4微震事件的波形研究 龟兹煤矿的微震监测系统安装以后,由于检波器非常敏感能够监测到10J以上的能量震动,而井下产生的微小振动的原因有很产多,如材料列车的产生的振动,乳化液泵的振动等,通过地面监控主机对井下检波器的波形分析,将波形分为以下5类,井下振动波形分类如图1。 3开切眼上方岩层破裂微震事件分析 3.1微震事件空间位置分析 随着工作面不断向采空区推进,微震事件的发生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距离开启眼距离45m以前,微震事件较少的正常阶段;第2阶段为距离开切眼40~25m时,微震事件迅速增多并主要集中在距离切眼左侧13m左右,不跟随工作面而向前发展的迅速破裂阶段;第3阶段为距离开切眼25m以后,进入采空区侧微震事件迅速减少并主要发生采空区侧的破裂减少阶段。分析第2阶段微震事件主要发生在开切眼附近有以下2方面原因:①应力积聚原因,由于实体煤侧煤岩体结构完整,容易积聚弹性能,采空区侧由于顶板结构整体性遭到破坏,顶板高位岩层产生的大量裂隙,很难形成大尺度的“砌体粱”的结构,不能传递超前采动应力,因此应力在切眼上方岩层积聚,导致煤岩体破裂;②应力叠加原因,由于受到切眼后方实体煤的后方支撑应力和本煤层的超前采动应力叠加的影响,也加剧了煤岩体结构的破坏程度,导致大量的微震事件在此发生。 3.2上覆顶板破坏范围分析计算 由于井下岩层是一种非均质的,结构复杂的组合体,物理力学性质有很大差别。在以往计算覆岩破坏高度时,通常是依据大量的现场实测,将岩层分为坚硬岩层、中硬岩层、和软弱岩层以及风化软弱岩层4类[11],并总结出相应的类型的跨落带和裂隙带的经验公式。A6-103煤层顶板标高平均为1760m,微震事件主要发生在标高1780m以下,说明垮落带高度为20m,垮落带高度是采高的4倍;标高在1800m上方微震事件的数量比较少,最高达到了1870m,说明裂隙带发育高度为70m,裂隙带高度是采高的14倍。将微震数据分析的顶板垮落带和裂隙带高度和理论公式计算结果相比较可知,采用微震监测的“两带”高度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差别较小,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结果见表2。 3.3微震事件能量分析 为了能够保证A6-103工作面顺利通过下部临近煤层开切眼附近的高应力区,对切眼上方煤岩结构体破裂的微震事件能量进行分析。根据8月3日-8月17日经过切眼期间每日微震能量和结果可以看出,发生的最大震动能量为83509J。从8月3日-8月7日均在20000J以下,从8月8日-8月13日微震能量和迅速增加,8月10日和11日能量和均在达到最大值为140000J以上,这与现场支架阻力持续增长相吻合,说明煤岩体在此期间产生了大量破裂和位移。同时,A6和A6-12层煤之间的岩层在A603切眼附近10m处微震事件较少,说明A6-1煤层底板没有出现较大岩体破裂,岩层整体性完好,不会出现整体下沉现象,能够保证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4结论 1)通过对井下标定炮震源的空间定位,能够得到微震监测系统的定位精度在10m以内,能够满足煤层上覆岩层破裂运动监测要求。2)通过对井下检波器波形分析,将振动波形分为机械振动、强电流干扰、泵站干扰和人为敲击和其他干扰几类5类。3)工作面接近下部临近采空区时,微震事件的空间位置和每日能量和现随着工作面推进出现“正常-快速破裂-破裂减少”3个明显阶段。4)采用微震监测方法测得的垮落带高度是采高的4倍,裂隙带高度是采高的14倍。5)A6-103工作面底板在下部A6-1切眼上方附近的微震事件较少,能保证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作者:季成 孔令海 高凯 单位: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 煤矿开采论文:煤矿开采坚硬顶板技术分析 1注入静态破碎剂弱化坚硬顶板 破碎过程不会产生剧烈震动、噪音、飞石和粉尘、炮烟等有毒有害气体,具有传统爆破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目前该方法还处于不成熟的试验阶段,仍具有许多缺点,如破碎剂开始反应的时间,即起点时间不易把握;静态破碎过程需要的时间较长;钻孔尺寸不易把握和易发生喷孔问题等。 2爆破弱化坚硬顶板 爆破弱化是通过钻孔装入炸药瞬间爆炸的方法将一定高度范围内的顶板切断,在重力作用下及时地自然垮落形成矸石垫层充满采空区,减小顶板冒落面积,减弱顶板冒落时的冲击力和冲击波。目前常用的爆破弱化方法有:①循环式浅孔爆破;②步距式深孔爆破;③超前深孔预裂爆破;④地面深孔爆破[5]。目前,国内外在控制坚硬顶板时最常用的方法为超前深孔松动爆破,这种方法不但不影响工作面生产,而且效果较明显。 3工程应用 某矿一工作面开采15号煤层,煤层厚度5.0~8.5m,平均厚度6.3m。直接顶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局部相变为粉砂岩及细粒砂岩,灰黑色,厚层状,厚度5.6~10.5m;老顶为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致密坚硬,厚度为5.0~7.8m。由于工作面老顶岩层厚度大且致密坚硬,回采过程中不易垮落,易形成大面积悬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实验室试验结果得出,15号煤层老顶石灰岩吸水率较低,且注水软化周期长,不宜采用;高压注水压裂与顶板注入膨胀剂也仅在试验阶段;爆破弱化在我国煤矿开采初始就已使用,各项措施完善,因此选用爆破弱化方法处理15号煤层顶板。循环式浅孔爆破是在切顶支架处向顶板岩层钻孔并装药爆破,由于切顶支架位于采空区边缘,钻孔与装药工作较困难且严重影响生产;步距式深孔爆破是沿工作面向顶板采空区方向钻孔、装药进行爆破,工序难于实施且与工作面回采工作冲突;地面深孔爆破是在采区顶板对应的地面位置垂直向下钻深孔,钻孔深度和工程量大且钻孔经过地面表土层,孔易变形导致成孔率较低,甚至无法成孔,影响装药质量,可能爆破不到煤层顶板[6]。开切眼内深孔预裂爆破是在开切眼完成后进行施工,在工作面回采之前实施,不会影响工作面正常生产。因此,工作面回采前选择在开切眼内深孔预裂爆破弱化处理该矿15号煤层坚硬顶板。 4顶板预裂爆破效果分析 回采工作面在贯通开切眼后,切眼周围的煤岩体受到的扰动影响小,老顶内部结构完整,属于连续介质。回采期过程中悬顶距离大难垮落的老顶岩层一般具有强度高、厚度大、完整性好等特点,这样的老顶岩梁断裂前的变形量很小,为使分析问题简单可以忽略不计;老顶受到上覆岩层的载荷分布广泛且应力集中程度低,近似看作均布载荷。回采前老顶岩梁的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切眼贯通且未实施预裂时,切眼周围实体煤支撑上方顶板,此状态下的老顶岩梁可近似看成固支梁,两端受到周围煤体的力矩约束。固支梁模型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一般情况下,计算和校核老顶极限跨距的依据是老顶极限抗拉强度,当岩梁受到的正应力达到该岩层的抗拉极限时,岩层将在被拉伸断裂。因此两端固支状态下老顶的断裂极限跨距为:式中:h为老顶厚度,m;RT为抗拉强度极限,MPa;q为老顶承受上方载荷,kPa;LT为老顶极限跨距,m。工作面回采前在开切眼顶板上按设计参数布置深入老顶的钻孔,装药爆破预裂老顶岩层可有效解决回采过程中大面积悬顶的问题。深孔预裂后,开切眼顶板内部会产生多条大小不等的裂纹,老顶岩梁一端的力矩约束被解除,形成新的平衡。新平衡状态下的老顶岩梁可简化成一端固支一端简支,力学模型如图3所示。从以上分析看出,相同条件下的两端固支梁比一端固支一端简支梁的极限跨距大,前者约为后者的1.23。初采工作面老顶经深孔预裂处理后,老顶的极限跨距可减小至未处理时的0.82倍,即深孔预裂可有效缩短老顶的极限跨距,同时减小老顶的来压步距和强度。爆破预裂处理后该工作面的平均垮落步距减小了约10m,悬顶面积明显减小。工作面推过以后,没有出现大面积顶板垮落带来的安全隐患,巷道矿压观测正常,瓦斯、CO等气体含量也在正常范围内;瓦斯高抽巷稳定性良好,顶板爆破预裂对该巷道的影响较小。 5结论 (1)通过建立坚硬顶板力学模型,并对其预裂前后断裂步距进行分析计算,得出通过初采前顶板弱化处理,可使坚硬顶板初次断裂步距减少约为同类未经处理顶板的0.82倍。(2)通过开切眼内深孔预裂爆破方法弱化处理该矿15号煤层坚硬顶板工业性试验,爆破预裂处理后该工作面的平均垮落步距减小了约10m,有效防止和减弱了初采时期顶板的大面积来压隐患。 作者:段贤斌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西山煤电股份公司西铭矿 煤矿开采论文:煤矿开采企业安全生产论文 一、煤矿开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运行 煤矿开采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要充分考虑到煤矿开采中的人员安全、环境保护、机械维护、管理工作等问题,从而对煤矿开采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优化,合理地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并结合煤矿中的具体环境,让煤矿开采方式达到最佳。同时,煤矿开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运行,也离不开政府的监督和指导,只有企业、政府两方面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实现煤矿开采的安全管理。 二、构建煤矿开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必要措施 (一)保障人身安全的有效措施。为了保证煤矿开采企业中每一位成员的人身安全,一定要强化安全生产观念。企业有责任对所有的员工进行合理、到位的煤矿开采方面的安全思想、安全知识的教育,使企业的职工能够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明确企业、政府对安全生产的要求和规定,从根本意识上提高警惕,防止危险事件的发生。要想真正的实现安全管理,仅仅靠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是不够的,还要对职工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企业应当建立一个专门的培训部门,对于新职工进行岗前培训,对于老职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演练,并且针对不同员工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不同、员工的自身素质的差异进行区别性培训,从而有效地提高职工们的整体安全生产能力,做到在生产过程中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二)保障机器安全的有效措施。在煤矿开采中,所使用的一般都是大型的机械设备,这些设备一旦出现问题,不但会影响到煤矿开采的进度,还有可能造成破坏性的后果,为煤矿开采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因此,要加强对于机械安全的管理。一是在选用一些煤矿开采设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煤矿周围的具体环境,考察机械设备能否在这种环境中运行,采用哪种设备更能节约时间和人力。二是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要注意设备的更新和维修。要分配专门的机械管理人员,对机械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并及时对陈旧的设备进行更新,通过使用先进、安全的设备来保证煤矿开采的顺利进行。 (三)保障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保障环境安全,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保障矿井及周围环境中的气体环境安全。在煤矿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瓦斯,这种气体既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也是一种对大气有着极大危害的污染性气体,并且由于其具有毒性和易燃性,就必须在进行煤矿开采时,做好对瓦斯气体的处理,避免其污染环境或造成火灾、爆炸等危险事件。第二,要保障矿井周围土地资源环境安全。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难免会对周围的土地造成破坏,在开采完煤矿之后,地表或者地下矿井中将会形成采空区,容易发生坍塌等事故,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采空区进行及时的填充,保护好土地环境。第三,要保障水资源环境安全。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有可能会导致水资源的流失和污染,也有可能会因处理不当而遭受水灾。因此,要加强对煤矿开采中水资源的管理,保护好水资源,同时,也要避免水文事故的发生。 (四)保障管理安全的有效措施。一是要保障煤矿开采企业的安全管理,就要不断的对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在对煤矿开采管理工作进行长期的总结之后,不难看出,管理工作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煤矿开采过程中的人员、环境和机器等各种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在对煤矿开采安全生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多个因素对生产过程所带来的影响,从根本上排除危险,为煤矿开采提供一种强有力的管理手段。二是要加强对煤矿开采的监督力度。建立起一个安全监督部门,对煤矿开采中人员的操作、机械设备的安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管理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并将煤矿开采中的各个要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强整体性监督,防止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 三、结语 在我国的煤矿开采生产中,依旧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必须通过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来解决。煤矿开采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构建,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煤矿开采企业中的安全管理问题。通过对这种管理体系不断地优化,加强对煤矿开采企业中各个部门及开采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的管理,实现煤矿开采的整体安全作业。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我国的煤矿开采企业不断地朝着安全、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实现煤矿开采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我国煤炭能源的开采发挥更有利的作用。 作者:王孝宾 煤矿开采论文:煤矿开采网络技术论文 一、煤矿开采的经济价值 有关科学家的分析,它在市场上的价值非常的昂高,储量超过一亿吨的煤矿估计值能超过2000亿元。它有着损益。首先从损害上分析:煤矿开采在项目开始实施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引起一些空气质量和自然圈子标值的变化。所以,对于这些指标值的计算,就必须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其次,从煤矿开采的收益上分析,经科学家的推论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个公式:∑(CI—CO)t(I+r)/1=o,其中t=0.1.2.3….n。CI表示现金流入量,CO表示现金流出量,(CI—CO)t表示项目在第t年的尽现金流量,t=0表示项目开始运行的时间点,n表示项目计算期,其具体计算可通过内插法求,公式为:r=r1+[NPV1(r2-r1)]/[NPV1+NPV2],其中r1表示当净现值为接近于零的正值的折现率,r2表示当净现值为接近于零的负值时的折现率,NPV1表示低折现率时净现值的正值,NPV2表示采用高折现率时净现值的负值,其中r1与r2之间不应超过百分之二。从上面几个公式总结出,煤矿的开采对于现在社会的经济价值能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前景。 二、煤矿开采的安全设施 做任何事情必须考虑的前提因素就是人的安全,所以,在开采煤矿的时候,在安全方面就是尤为重要的。(1)根据《煤炭法》,《矿山安全法》和《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制定本规程;(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从事煤矿生产等活动,必须要遵守以上规程;(3)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并健全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4)在开采煤矿使用的机械样品中,必须设置安全机构;(5)煤矿企业必须支持群众安全监督组织等活动,发挥职工群众安全监督作用;(6)煤矿对于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开采煤矿要实时的注意安全问题,遵守好国家及其企业所制定的安全规章制度,不经培训,不得上岗;(7)煤矿企业在即将开采的时候,要对作业人员再次强调下井时应该注意的细节,人们往往就是不注意一些细节而导致悲剧性的发生。 三、网络技术对于煤矿开采的应用 1.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与改造当前的网络状态是省级与下属部分企业的广域网,而省辖市网络没有有效的连接进来,网络本身是个大体结构,所以,要应用网络的结构把各省级,各省级所属的下属企业和省辖市网络连接起来,对网络进行省级和优化。可以运用网络计算机解决煤矿开采的安全问题,它可以随时的提供地理位置信息,并且能够全面的进行对地图的缩小,放大,找查,漫游,全图,测距,鹰眼图层设置等常规的地图操作功能,同时,还负责实现各种模拟量,开关量的图形,数据等实时信息的显示。数据库服务器主要存储全部的非地图数据,包括设备数据,环境数据,管理数据等实时信息,同时,数据库服务器还要提供相应的统计,查询等功能的具体数据来源。所有数据在计算机网络保护下不会丢失,而且存储量非常大,找查也方便,也能快速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外一个地方。无需人力,稳定快捷,且不会在传送途中丢失。2.计算机的分区管理计算机可以实现内外网逻辑隔离的同时,满足外界通过身份验证访问内部网络的业务需要,从管理的角度可以将煤矿安全监控网络化分为两个部分。3.计算机对煤矿工资的便捷分配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开采煤矿需要大量的机械工具和作业人员,进而使其需要一个较大资金量的流程,如果认为会比较的繁琐,计算机不仅仅能够快速的计算出每一位作业人员和机械设备所需要的资金,还能够准确无误的保存在计算机的硬盘上面,方面快捷的查询流出的资金和资金的分配量的大小,更能够为其他工作人员解决他们对于资金上的疑问,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4.计算机对煤矿结构的客观分析由于地理条件和一些外界条件的限制,煤矿开采必须在一个稳定而又安全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作业。通过网络技术的提升,能够准确无误的查询哪些地方有煤矿,哪些地方能够开采到优质的煤矿,煤矿地区周边环境的影响大小,煤矿开采需要深入在地面下,所以,必须对于其中土壤和石层进行准确的判断,计算出其中承重能力的大小,抗震动幅度的大小等安全因素。5.计算机对煤矿开采地质工程的管理开采煤矿的准备十分的复杂,对于煤矿开采要知道地理性质:大陆按照高层特征,可以分为高山,丘陵,平原,高原,盆地和洼地等地形单元,其中,低于海波1000m的平原,丘陵,盆地面积最大,陆地部分最主要的地形特征是由一系列呈弧形或线形展布的山系。其中,海波在500-1000m的成为低山,1000-3500m的成为中山,大于3500m的成为高山。陆地上还有被山系所分隔,表面稍有起伏,内部相对较差,一般不超过数十米的平原和高原,他们面积较广。海拔高程在600m以上,表面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广阔地区成为高原。此外尚有四周为山系或高原限制的低地,因其外形似盆而成为盆地,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高低不平,连绵不断的低矮浑圆的小山丘地称为丘陵。大陆上有众多的河流组成的水系和湖泊,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特征。通过计算机网络能准确的探测煤矿的地理位置及其开采工程措施:矿井地质结构按其规模的大小对生产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构造是指决定井田边界的大型断层,这类结构在勘探阶段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查明;中性构造是指分布在井田范围内,影响水平,采取划分和巷道布置的次一级构造,它对煤矿生产影响极大,是矿井地质工作的重点;小型构造是指那些在巷道或工作面中比较容易查明全貌的更次一级断层。大,中,小三种类型地质构造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大型构造控制中,小型构造,小型构造反映大中型构造。因此,在工作中应该把大,中,小型构造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准确的分析底层表层,中层,底层的结构,不需用大量的劳力去一层层的翻出,只需计算机和专业的一些勘探地质设备的结合就能探测出哪些地质能开采煤矿。有些地质存在着断层,而断层对开采煤矿有影响;响砖眼的爆破效果:当岩石中节理发育时,炮眼方向如与主要节理组平行,会在爆破的时候沿裂缝面漏气,爆破效果大大降低:影响开采效率;在回采高变质和地变质煤层时,根据节理面的方向和发育程度,合理布置回采工作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影响顶板控制方法:煤层顶板岩石节理发育时,工作面顶板支护一般不能用顶柱,应该采用顶梁,并且顶梁不能平行主要裂缝组方向,应与主要裂缝组有一定的交角,以防止顶板沿裂缝面冒落。这些负面的影响就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提前控制好,并能准确的度好尺寸,能精确到0.00毫米。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本人对煤矿采集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应用上的一些简单讨论和煤矿采集的安全措施,使人们知道了煤矿的开采需要地质条件的允许,煤矿开采有着很大的风险,所以,在开采煤矿的时候,要充分的做好准备。通过网络技术来探测煤矿采集的地质条件,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提前拟定一个施工工程技术,通过网络计算机技术来做好必要的安全措施,让煤矿的开采更具有经济价值和更多的资金流入。随着网络不断的发展,煤矿在网络计算机方面会有更高更亮的发展前途。网络的普遍性和科学性,改善了许多人们的生活观,现在网络技术可以达到在无人的条件下也能让机械工具正常运转,在开采煤矿个机械工具中,网络技术可以让作业员们更轻松,做事情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技术造福人类,推进整个国家的发展。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本文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指正。 作者:李晓丽 单位:中煤科工集团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 煤矿开采论文:无线电通信对煤矿开采影响 无线通信技术早期应用于社会通信行业,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之间的通信需要,保证信息传递的稳定进行。与传统的有线通信相比,无线通信技术不仅摆脱了传输电缆的约束,在通信范围上也有了很大的扩展,实现了远距离的信息传输功能。煤矿开采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要产业,在开采阶段必须要构建综合性的通信功能,这样才能实现矿井内外的持续通信。 1煤矿开采的现状和不足 (1)煤矿开采存在安全问题。近几年来,各地关于煤矿开采的事故报道层出不穷,让群众对于煤矿开采的安全措施产生很大的质疑。众所周知,煤矿开采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瓦斯泄露、缺氧、明火爆炸、漏电漏水等,既造成了严重的人身伤亡,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除了人为管理的疏忽,科学技术的滞后也是造成连续不断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很多事故正是由于矿井通讯设备的不完善,不能够在第一时间接收信息及时进行援助,导致矿工被困,缺氧而亡。对于煤矿开采这种高危作业,保持密切有效的联系是保证工程顺利和人身安全的必要措施。 (2)煤矿开采存在环境问题。煤矿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其开采和利用有一定的条件和限制,包括它的开采环境和开采深度等。不合理的开采很容易导致地表下沉,产生房屋塌陷、渗水,植被破坏荒芜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给经济和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依靠科学技术来判断矿产的开采可行性、确定采留比例、衡量环境破坏率是实现煤矿开采合理有效的重要保障。 (3)煤矿开采存在监督问题。煤矿开采不仅要考虑到开采的技术和方法,还要实时监控矿井的风向、瓦斯体积分数、电力设备和顶板承受能力,而现在大多数煤矿对于安全措施的监督仅仅局限于人为提醒和巡视,容易造成疏漏和不精准的判断。煤矿企业在开采资源过程中,将重点局限于煤矿资源的产量质量,并没有做好相关技术的调控运用,导致整个开采过程因缺乏监督体制而出现质量问题,破坏了原先设计的煤矿生产模式。 2无线通信技术用于煤矿开采的优势 (1)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随着无线电通信的发展和普及,其成本也大大降低,煤矿开采中使用无线电通信也相应地节省了资金,减少投资,降低生产成本[1]。另一方面,无线通信技术的使用可以使操作简单化、方便化,通过创建标准的通信模式传递信息(如图1)。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获得较高的利润,真正实现低投入、高收入的经济发展目标。(2)提高运作安全,保障人身安全。煤矿开采中无线通信技术的使用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提高了采矿工作的安全性;能够保证工作现场和外界密切的联系,能够在第一时间互通有无,保障工人的人身安全。 (3)提高领导效率,优化企业管理。无线通信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非现场操控,领导在办公室就可以通过网络掌握工作进度,了解工作状况,及时进行派遣和指挥[2]。应用无线通信技术,煤矿企业可以加强多方面的生产管理及引导,加快提高了领导层次的管理水平,真正实现管理一体化,帮助煤矿企业在生产期间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4)保障作业质量,实现绿色环保。煤矿开采中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可以方便管理和加强联络;应用传感器技术可以准确探测到矿井内的瓦斯体积分数;利用类似波导的物质进行探测,可以避免矿井内因金属而产生的导电和绳索冗长等带来的不便。从安全角度考虑,无线通信技术推广之后,煤矿开采作业能够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生产环节。 3无线通信技术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1)操作不规范,技术不纯熟。由于从事煤矿开采的工人通常都是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中年人,对于从人工作业到机械作业的转变需要一定的适应阶段和学习过程,而他们对于电脑技术的操作学习接受能力比较慢,学习不全面,也可能导致操作失误和延缓工期。因此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电脑技术培训,保证无线电通新设备的顺畅使用。在操作过程中必须要实施有效的操作流程,从各个角度考虑通信设备的持续运行。 (2)技术发展不完善,通信技术有限制。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虽然越发成熟,覆盖面越来越广泛,但依然存在着局限性,受到通讯距离、发射功率和工控环境、天气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无线信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从而影响到煤矿开采的进度和管理。鉴于此处,一方面要求国家和政府积极支持和鼓励无线通信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促进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煤矿开采要依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先进的通信技术和工具,尽量保证通信质量。 (3)人工无线监控相配合,实现双管齐下。实时监控对于煤矿开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线通信技术的使用可以使监控管理更方便,但是也不是万无一失,不能够面面俱到,一旦出现网络故障,监控中断很容易造成信息的滞留和错误。因此,要把人为监控和无线监控两者结合起来,添漏补缺,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3]。通过对无线通信设备运行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通信设备的故障问题,创造良好的无线通信规划技术。 4煤矿开采技术的革新趋势 (1)自动操控技术。煤矿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创建自动化操控技术,如:美国煤矿开采利用计算机具备的数据采集、处理、决策、贮存、传输、通讯、管理等功能,对煤矿开采设备智能化控制[4]。一些倡导环境保护的国家煤矿生产时,利用自动操控技术配备了相应的洗煤工艺,对原始煤矿资源进行全面筛选,选择适合生产需求的控制技术。 (2)导向钻井技术。煤矿开采前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测量工作,早期传统的方法是有线测量,增加了煤矿开采区域的勘测难度。导向钻井技术中引进了无线测量的方法,同时实现了数据信息的无线传输,随钻测量及导向钻井技术是煤矿行业技术改革的代表。 (3)智能开采技术。目前,发达国家使用智能开采技术实现了井下智能生产,且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数据的自动化传输,一般传输速率达104bps,105bps和106bps[5]。智能开采的核心技术在于分布式传感器,把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组合起来,在通过传输线缆把井下数据传输给钻井上控制中心,其信息传递流程如图2所示。 (4)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是计算机信息自动处理中常用的技术,其能够将煤矿企业数据库资源综合调配运行,根据产量分析的情况指导现实生产。煤矿企业在生产期间创建了诸多生产模式,不仅方便了企业的油井开采作业,对油井产量分析起到了辅助作用。 5结论 总之,无线通信技术作为新世纪科学发展技术的结晶,其成本低廉、使用方便、覆盖范围广阔等优势决定了其在重工业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煤矿企业,在实际生产作业期间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生产,同时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辅助作业;要结合煤矿开采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优势,最终实现煤矿开采高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煤矿开采论文:煤矿开采中地质构造的重要性 摘要: 煤矿开采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煤炭作为我国目前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主要能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关键地位。随着我国对于能源需求量的增加,煤炭资源在日益迅速的减少。在我国分布的各个大中小型煤矿是其开采和运输的主要场所。因此,勘察和研究煤矿区地质构造是十分必要的。文章首先探讨了地质构造与煤矿开采之间的关系,并从煤矿矿井地质构造和煤矿矿井地质构造的预测两个方面剖析了地质构造在煤矿开采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煤矿开采;地质构造;重要性分析 煤炭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人类对煤矿开采年限的增加,煤矿资源在日益迅速的减少。同时,煤炭的开采也严重受到地质构造的影响。影响煤矿开采的地质构造主要包括断层,岩浆岩侵入体等。 1地质构造与煤矿开采之间的关系 1.1矿井水灾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 随着开采的不断进行,煤矿地质构造的变化是导致矿井水灾事故发生的关键。因此,加强对矿井地质构造分析,并进行科学的预测,提前部署和落实相应的应急措施,是提高煤矿安全开采和回采的关键,对于延长矿井的生产年限也是关键的。同时,这对于日益枯竭的煤矿资源,剩余储备量受水威胁严重的煤矿区来说显得更为重要。煤矿采煤工作地质构造主要包括不良封闭钻孔,岩浆岩侵入体等。目前,我国很多的煤矿地质灾害性水灾都是因为这些地质构造。因此,研究分析导致煤矿矿井发生的原因,尤其是弄清楚由于各种不同地质构造而导致的矿井出水,掌握矿井出水的原因和规律,做到防患于未然。 (1)在矿井水灾发生的位置,发生的位点主要在矿井掘进巷道的迎头,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在掘进过程中对于掘进前方地质构造的未知,容易造成不同来源的水突然进入到矿井。 (2)采煤工作层面夹水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在采煤的回采过程中遇到工作层面内部的地质构造和顶底板采煤发生晃动而诱导的导水破裂带疏导不畅通而引起的不同水源夹入煤矿矿井。 1.2地质构造和煤矿瓦斯事故的关系 煤矿开采中,必须要时刻关注和重视可能出现的任何瓦斯爆炸事故,并有预警和相应的防护急救措施。现在已经证实了,煤矿中瓦斯事故的发生和地质构造被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着密切的关系。煤矿地质构造的观察和研究显示,煤矿地质构造的不同分级、分区和分带是导致煤矿中瓦斯事故发生不均匀和不均衡的关键。 1.3煤矿采煤导致的沉陷 采煤沉陷是目前我国煤矿开采区存在的最大的安全隐患之一。如果在实际生产中不能有效的对采煤而导致的沉陷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则很难保证煤矿开采过程中,对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保证,很难保证采矿工作有序和有效的进行,甚至是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对社会经济和社会安定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煤矿地质构造是导致在煤矿开采中发生采煤沉陷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煤矿开采中遇到的不同地质构造,其岩石的组成成分、硬度和强度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导致在开采过程中发生沉陷的几率也不同。针对不同地质构造不同可能引起的采煤沉陷,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煤炭开采区的管理工作者和技术管理人员对煤矿开采区的实地情况进行系统和科学的勘察,获取相应的数据,并整理和分析;其次,根据勘察和分析结果,在开采过程尽可能避开相对容易发生采煤沉陷的区域;最后,在开采开始和开采过程中逐渐制定一套或是多套科学和详细、合理的煤炭开采计划和开采形式。 2煤矿矿井地质构造分析 煤矿矿井的地质构造是控制煤炭形态、体态等的重要地质因素,地质构造作用通过改变和影响煤矿煤层瓦斯、岩浆等活动,进而来间接的影响着煤矿开采的安全和正常运转。虽然,伴随着采煤技术工艺和采煤设备的不断进步和更新,矿井生产的安全性对于地质构造的了解程度和预测精准度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因此,研究煤矿地质构造在煤矿开采中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在煤田地质勘查、煤矿矿井建设和煤矿开采等不同阶段中也是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同时,地质构造也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安全和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的核心内容。针对矿井地质构造分析,最为常见的两种方式是地质评价和综合探测。前者是从地质角度出发,使用多种学科、多种方式方法对煤矿矿井地质构造的发展规律和复杂程度进行客观的评价。后者则是在地质评价的基础上,利用矿井内可以用于长期开采的矿区,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例如物探和钻探等手段相互配合,查明矿区内具体的地质构造,规模和性质等对煤层的破坏程度,继而指导工作层面进行合理划分。上面两种方式是探明煤矿地质构造的重要途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准确了解和掌握煤矿矿井开采范围内的地质构造分布规律。在明确这些地质构造后,还需要明确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地质构造对煤炭开采造成的影响,进而确定生产可以安全和顺利进行。实践证明,在相同地质条件下,科学管理和娴熟技术操作的矿井,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机械化的煤矿开采过程中,对于地质构造的科学分析和处理显得更为关键。 3煤矿矿井地质构造的预测 由于煤矿地质构造对煤矿的安全生产会产生严重的威胁,因此,矿区必须要做好对煤矿矿井地质构造的预测和分析。要想能够准确的预报和预测未开采区的地质构造,不仅仅要有充足的第一手资料,还需要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才能做出正确和科学的判断,获得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降低生产成本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对煤矿矿井中收集的大量的原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一些科学小试验,通过地质小构造的微量变化等来预测采矿区地质构造,可以获取更为准确的结果。煤矿矿井地质构造的预测方式,常用的有两种:首先,地质方式,即利用罗盘和放大镜,计算机软件等工具,对矿井下地质进行观测,进而揭示矿井的地质构造规律。再通过几何作图,地质规律等参数处理来科学的预测和评价地质构造。其次,物探方法,即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获得的数据,通过计算机成像和数字解译来解释煤矿地质构造的方法。 4结束语 随着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更新,对于地质构造的分析要求更加准确和及时。这就需要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寻求和探索更为有效的分析和评价煤矿地质构造方法。由于地质构造在煤矿开采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于地质构造的研究。从建设现代化安全、高产的煤矿出发,注重对煤矿地质构造的分析,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高生产安全性和经济效益。 作者:刘涛 单位:重庆天府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磨心坡煤矿 煤矿开采论文:煤矿绿色开采的实践 《中国煤炭工业杂志》2015年第四期 一、科学组织小块段开采,使资源回收率明显提升 1.坚持完善管理制度。龙东煤矿出台了《采区收缩及小块段回采考核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规范了小块段开采程序。一是确定“以小面主采、大面配采”的开采实施方案;二是加强小块段安全管理,制定专项措施,强化现场落实,确保安全回采;三是加强生产准备工作,超前准备接续工作面、掘进头,集中专业化队伍进行生产准备,发挥专业队伍优势;四是加强管理和考核,在大屯公司率先制定《综采工作面拆除安装工作标准》,纳入作业规程,人人学习掌握,严格检查验收,提高工作面拆除安装质量,缩短了工时。 2.严格优化设计方案。一是优化开采方案,选择科学合理的巷道布置方式,从设计入手,合理设计巷道断面,保证生产需要;二是优化支护参数,在设计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煤柱留设宽度,选择合理的巷道支护参数,回采前分析、标记出巷道应力集中区,并在回采过程中进行重点监测,及时加强支护,并选择合理的两道支护方式,确保巷道的支护强度;三是优化施工工艺,在小块段回采中,龙东煤矿摸索出了一套工作面过老巷的回采技术方案,并出台了相应的技术管理规定,根据老巷不同的层位确定修护加固方案。 3.多措并举提高资源回收率。龙东煤矿根据工作面煤厚和层位情况,采取机头三台支架正常上网等不同方式,重点加强过渡支架段的放煤管理,尽可能将顶煤完全放净;通过加强出口端头支护、在巷道内安装3台支架、在支架前方进行退锚、剪网等不同方法,使老塘及时垮落,尽可能减少端头支架顶煤损失;除在中部槽正常安装放煤置放器以外,通过在简易机尾后面增加放煤置放器的方法,使巷道内支架放煤能正常回收到溜子里,减少煤炭资源丢失。 二、大力开展无尘化矿井建设,井下作业环境显著改善 1.建立健全管理机构。龙东煤矿首先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的综合防尘工作领导小组,高度重视无尘化矿井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明确矿领导及业务科室管理职责;矿每月以图表形式下发矿井综合防尘工作计划。其次从制度建设入手,制订了《无尘化矿井建设实施方案》《无尘化矿井建设实施进度表》,明确时间节点、实施步骤及建设目标。第三是落实责任,按照“谁作业谁管理”原则,制定了《综合防尘责任区域划分及消尘管理制度》,对综合防尘工作分片包干,实行挂牌管理。 2.注重源头治理。龙东煤矿在井口进风口安装高压微振动喷雾,下井口安装净化水幕和捕尘帘,主要进风大巷安装自动净化水幕,采区进风巷和工作面进风顺槽安装自动净化水幕,产尘矿车全部使用防尘罩,进入工作面前的空气实施连续净化;在供水系统上应用软化水处理装置、反冲式过滤器和生态抑尘剂及添加装置,以提高供水质量,确保喷雾效果。 3.严格过程控制。综掘工作面产尘量大、粉尘治理难度大,是生产过程除尘降尘的难点和重点。龙东煤矿建立以KCG-180D干式除尘风机为主除尘设备,配套使用综掘机外喷雾加压、附壁风筒、煤层短臂静压注水、转载点自动喷雾装置、红外线自动喷雾装置、压风呼吸器、捕尘网和粉尘自动在线装置的综合粉尘治理体系。 4.强化现场落实。龙东煤矿在采掘工作面推行综合防尘交接班和任务单制度,坚持现场防尘管理实现“四个做到”:做到开工前必须认真检查综合防尘设施设备的完好情况;做到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正常使用综合防尘设施设备;做到在交接班时必须对所有作业地点进行粉尘冲洗清扫;做到必须采取个体防护措施。坚持“三不生产”原则:防尘设施设备不完好不生产;防尘设施设备不正常使用不准生产;不实行综合防尘交接班制度不准生产;对皮带、溜子、变电所、炸药库等机房要地,坚持每班至少冲洗、清扫一次,其他地点按照矿管理规定实施定期冲洗,保证综合防尘措施覆盖井下所有区域。 5.推广先进装备。龙东煤矿实施降尘理念的转变,由湿式除尘向干式除尘转变,推广应用干式除尘器,不用水、无污染,免交排污费,每个圆班节约用水10立方米,全年节约用水3000多立方米,平均除尘效率提高22.2%。采取深孔高压注水,提高了原始煤层含水率;在综采工作面推广应用架间智能喷雾系统,并与采煤机联动,实现了截煤、移架喷雾自动化;在综掘机上安装使用KCG-180D干式除尘器、附壁风筒及外喷雾加压泵,提高了喷雾效果及降尘效率,达到净化风流的目的。 三、积极开展材料回收修复利用,旧材料得到充分利用 1.坚持事先算赢。实行成本倒算,细化指标管理,根据全年的利润计划,倒推全年的目标成本,然后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把成本目标分解到每个成本项目,最后落实到各职能部门,确保压力层层传递。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加强事前、事中、事后成本的分析、监控和总结,建立与成本同步运行的成本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实施对生产经营过程各环节的日常成本控制,对成本异常情况,随时分析出现异常的原因,以针对性的措施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有效控制。严格成本指标的考核,坚持目标成本控制指标与工资资金挂钩,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完不成考核指标的逐级扣罚当月的工资及奖金。 2.严格回收复用。龙东煤矿对井下材料实行回收、修复、领取、使用流程管理,做到每个工作面都设有回收复用台账,井下采掘工作面回收材料全部井下周转,杜绝材料使用上的跑冒滴漏。严格回收复用品种。矿下达回收复用计划,明确材料回收的范围和品种,大到轨道、皮带、电缆、钢轨,小到托盘、锚杆、电缆挂钩,做到回收品种细、回收数量多,交旧领新明细从原来83种材料提高到103种。2014年,龙东煤矿吨煤平均煤价比2013年底下降128元,人员比2013年减少290人,全年实现盈利2641.71万元,原煤制造成本实际完成390元/吨,通过旧材料回收复用,吨煤成本比计划降低了45.66元。 四、实施绿色开采的几点体会 1.实施绿色开采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龙东煤矿坚持“来自于地下,再还原地下”的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研发,顺利实现了矿井绿色开采的目的,解决了矿井开采带来的地面沉降和矸石占地、污染问题。 2.实施绿色开采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有效保障。龙东煤矿实施矸石充填技术,减少了提升和运输环节,免去了员工维护设备、设施,杜绝了运输和提升事故发生;实施小块段开采,规范了开采方式,严格按设计施工,杜绝了盲目施工和随意施工,确保了安全生产;实施无尘化矿井建设,使工作环境和现场明显改善,杜绝了煤尘二次飞扬,为职工安全生产创造了条件;实施旧材料回收,直接将旧材料才井下复用,免去了斜巷运输、搬运环节,保障了安全生产。 3.实施绿色开采是提高煤矿生产效率有效手段。龙东煤矿自主创新、研发制造抛矸机,直接将矸石抛到废旧巷道内,简化了生产工序、减少了用人、运输和提升环节,每月节约电费48.4万元,不仅实现了绿色开采,而且使掘进效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20%。 4.实施绿色开采是增强矿井发展后劲的一项长期工作。龙东煤矿将在西翼推行沿空留巷技术,2015年预计减少掘进巷道1300米,不仅能节约材料、人工成本费用500多万元,而且能有效确保矿井正常生产接续。 作者:宋忠应 单位:中煤集团大屯公司龙东煤矿矿长 煤矿开采论文:煤矿开采的机电一体化论文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和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的应用的典型实例之一就是电牵引采煤机。相比于传统的液压牵引采煤机,其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如下所述:(1)牵引特性好。采煤机在前进过程中提供牵引力,同时,在采煤机下滑过程中可实现发电制动;(2)能适应大倾角煤层开采的需要。电牵引采煤机的牵引功率较大,而且牵引电动机轴端安装了制动器,从而不依靠其他的防滑装置和措施就可以防止机器在停机时下滑,可用于倾角为40—50°的煤层开采;(3)运行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4)反应灵敏,动态特性良好。电控系统可以根据采煤机的工作状态调整各种参数,以防采煤机超数运行,控制可靠方便;(5)重量小,结构简单,能量转换效率高;(6)能轻易实现遥控,牵引实现无级调速;(7)电牵引采煤机有着先进的全中文显示界面,可以提供操作步骤的提示,实时显示截割电机的功率和温度、采煤机的牵引给定速度等工作参数,使得易于操作,工作效率高;(8)相较于液压牵引采煤机,电牵引采煤机的节能降耗特性好,在环保方面具有优势。近年来,通过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提高,电牵引采煤机正逐步走向成熟,为推动我国煤矿企业的整体生产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升机中的应用和发展。 当前,煤矿生产过程中机电一体化和自动化水平最高的设备就是全数字化交流提升机,提升机的内部和外部结构都实现了大幅的简化。以内装式提升机为例,其在结构式将驱动和滚筒两大结构合为一体,较好地体现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各个技术环节的综合应用水平,使得设备安全高效;全数字化交流提升机高度适当可靠,采取总线方式,简化电气安装的工作;全数字化提升机具有完整的诊断设施,可以实现自我诊断,还能进行重复性故障寻址和部分便捷的通信功能;设备硬件在兼容性方面较为完善,可以进行软件控制,如完成软启动和瞬时加速的改变。在九五计划期间,我国就已经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提升机,而且完全实现国产化,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由于其性能先进、操作简单、工作可靠性和准确性高,很符合当代煤矿生产的发展需求,目前已成为了各煤矿企业的首选机型。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和发展。 目前,现代化综合机械化采煤一般带式输送机作为主要运输方式。带式输送机的特点是长距离连续输送、输送量很大、运行效率和可靠性高和易于实现自动化,已成为我们煤矿井下的主要运输原煤的设备。因此,将机电一体化技术运用到带式输送机已成为八五计划期间实施的日产百万吨煤综采设备项目之后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我国在带式输送机核心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也研发出了新的产品。目前,我国普遍采用行星齿轮减速器、调速型液力耦合器等驱动系统,特别是机电一体化的CST可控软启动装置,可以使得两条皮带运输机由一台或几台CST驱动,它具有平滑起动运送大惯性载荷的特点,解决了带式输送机长距离、大运量驱动难题,但是,由于动态分析、启动延迟等技术的限制,我国带式输送机一般为3点驱动,限制了输送机的长度和运量。而且,输送机的在线监控功能、可靠性、灵活性和寿命较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四)机电一体化在煤矿开采领域其他装置系统中的应用和发展。 煤矿开采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护设备就是液压支架,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决定着煤矿开采的效率和安全。并且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的发展,液压支架逐步转变为由电液控制。乳化液泵站的液体流量大、压力高,且已成为支护设备液体的主要来源。并且其可以根据支护设备实际用液量对进行供液量的自动调节。液压控制与计算杌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设备成组的自动移架或定压双向邻架,从而避免对顶板及支架产生过大的冲击载荷。近年来,TCK钢丝绳损伤定量检测系统以其监测精确度高、稳定性和可靠性强,适用范围广,使用方便的特点,可以进行钢丝绳的损伤检测,不但效率高,而且减小了事故发生的概率。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对国外先进的煤矿安全生产监控技术的研究,并且根据我国国情,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研制出了较为先进的、具有较高智能化水平的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从近年来煤矿生产的应用来看,其在煤炭开采的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结语: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煤矿开采领域的科学合理应用和广泛推广,有效地提高了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益和安全保障,对减轻煤矿工人的劳动强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潜力。因此,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的煤矿机械设备进行有机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深化这项技术在煤矿开采领域的研究,对于我国煤炭工业的良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赵铁军单位: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梨园矿 煤矿开采论文:合盛煤矿开采水环境论文 1合盛矿井开采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1.1含水层破坏情况在采煤过程中,由于矿井水的疏排,会对地下水位造成下降影响,形成以开采水平为基准的地下水位降落面,进而形成以采区为中心,含水层影响半径为半径的降落漏斗。由于合盛煤矿开采煤层位于山西组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内,煤矿开采过程中矿井水疏排直接影响石炭—二叠系碎屑岩裂隙含水层。而煤矿开采后会在顶板岩层形成一定高度的冒落带、裂缝带和缓慢下沉带,所形成的导水裂缝带高度波及到煤层上部含水层时,就成为含水层对矿井充水的通道。依据井田内钻孔资料,按照有关计算煤层导水裂缝发育高度公式。2#、4#煤层顶板属中硬顶板,开采形成的最大导水裂缝带高度分别为37.71m、52.43m,考虑到两煤层间距为10m,且2#、4#煤主要充水含水层为其上覆砂岩裂隙含水层,根据开采煤层所在地层位置,以及煤层顶板发生垮落,2#、4#煤层形成的导水裂缝带均能沟通其含水层(或上一层可采煤层开采形成的采空区积水),对煤层上覆的太原组K2~K5灰岩含水层以及山西组的K7、K8砂岩含水层进行破坏,见表2。但正常情况下本井田开采导水裂缝带不会直通地表。 1.2地表破坏情况为进一步分析开采后对煤层顶板的影响,根据采煤塌陷区土地破坏性等级划分表分析可知:1)2#煤开采后,井田大部分面积地表将受到重度—极轻度破坏,但是在井田的西南角,地表将受到重度破坏。2)4#煤开采后,井田内东北及东南角地表受到极轻微的破坏,其它地段地表将受到重度—极轻度破坏,但在井田西南角地表有受到重度破坏。采煤引起地表塌陷将改变地表的形态和河道的坡度,对河道周围的汇水条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由于沉陷盆地的边缘有地表裂缝产生,会引起地表水下渗,因此,地表沉陷除了对井田内河流汇水条件有影响外,还将会影响地表水资源量。 2矿井开采防治水措施 1)井田及周边煤矿采空区均有积水,对合盛矿井的开采有很大的威胁,在开采时一定要加强“探放水”工作,遇有顶板淋水、渗水增加、煤层“出汗”、巷道涌水量增加等突水预兆时应立即停止采掘,撤离人员,并向调度室等管理部门汇报。2)在开采断层、陷落柱附近煤层时,一定要注意构造导水,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钻进时发现煤岩松软,片帮、来压或钻眼中水压、水量突然增大,顶钻等异常时,必须停止钻进,且不得拔出钻杆,立即向有关领导汇报,以杜绝突发的水灾事故的发生。3)经常了解周边矿井的采掘动向,做好周边矿井采空区范围的调查工作,相邻矿井之间矿界处应留有足够的矿界保安煤柱,严禁越界开采,防止发生连锁透水事故。定期维护好各型水泵的排水管路、阀门及排水用的配电设备,保证井下水流及时畅通地排出地面,在雨季前组织全面检修,并对全部主排水泵进行联合排水试验,定期清理井底水仓、水沟的淤泥。4)据煤矿开采对奥陶系灰岩岩溶水含水层的影响分析,在对断层等合理留设安全煤柱后,煤矿开采不会破坏奥灰水,对区域奥灰水水量影响很小。因此正常的煤矿开采对井田及周边村庄供水基本没有影响。 3结论及建议 1)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在F1断层附近一带禁止采煤,可以保护郭庄泉域岩溶地下水不受破坏。2)矿井应查清井田内带压开采条件,禁止采用降压排水进行采煤。制定带压开采条件下,防治奥灰水突水的应急预案。3)全井田范围共有多个村庄,由于矿坑排水将破坏井田内大部分水资源量,为了防止采煤对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应及时解决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用水。4)应强化地下水监测工作,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制定防水治水措施,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作者:王飞单位:保利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山西保利合盛煤业有限公司 煤矿开采论文:谈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摘 要:21世纪以来,我国信息技术及科技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资源环保意识也逐渐的加强。煤矿开采,一直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为社会的进步及满足人们的日常能源使用方面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让人担忧的问题,亟待人们研究解决。因此,该文从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方面入手,对煤矿开采技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如何创新解决这些问题,给出了一定的建议对策,以期与大家共同交流。 关键词:煤矿开采技术 发展 问题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能源及原料。煤炭工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及重要的能源安全基础产业。因此,关于煤矿开采技术发展,也必然得到了人们密切的关注。就目前来看,我国在煤矿开采的综合技术及效率方面,依然比较落后,开采技术及管理模式也相对陈旧,所以已经无法满足当下时展的需求[1]。如何对煤炭开采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探讨及创新的解决,确保我国煤炭开采技术的价值和效率真正得以发挥,成了当前煤矿开采工作所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1 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 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资源及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际相关组织也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提议和规定,可见,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了当前人类社会发展所共同面临的重大性问题[2]。而煤炭资源的开发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著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且影响巨大,这一点在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众所周知,煤炭是我国主要使用的一次性结构能源,在使用燃烧过程中,会大量释放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导致对大气的污染及温室效应的发生;同时,由于开采技术条件及思维较为传统及落后,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也会对水资源及土地资源等造成一定的污染及破坏,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也严重制约了煤矿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新时期,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也为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那就是:创新及改善原有传统落后的开采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开采转变、由破坏浪费向节约环保方向转变、由盲目施工向安全管理方向转变,只有真正的从安全环保的方向考虑,积极引进先进的开采技术,才能真正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为我国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 煤矿开采技术中遇到的问题 2.1 水资源破坏严重 由于煤矿一般与水资源共处于一个整体的地质体中,本在自然环境中各自发挥独立的作用及变化规律[3]。但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难免会触及到地下浅、中层的水资源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造成以矿井为中心的漏斗式降落,加大了地下水流的速度,使水位明显下降,含水层被改成了透水层,导致地层以上的裂隙水资源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我国淡水资源本来就相对紧张,传统煤矿开采技术下,对水资源循环系统造成的污染及破坏是不可修复的,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我国淡水资源供应系统出现严重的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及长远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2.2 地表及土地资源被破坏严重 目前,我国有95%以上的煤炭产量是来自于传统的井工开采,且国有重点煤矿的开采方法基本都是以长壁式开采及全部垮落顶板方式管理,这种开采方式对于地表植被的破坏范围极大,且能够引起地表塌陷的深度和面积一般都能达到煤层开采厚度的0.7倍及1.2倍左右[4]。地表的塌陷,会造成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的加速发展,严重的还会诱发山体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生态植被及土地资源的破坏难以恢复;同时,采空区对地表上的建筑物影响也较大。由于地下被采空,造成地下岩层及土层发生崩塌及流动,严重影响了建筑物地基的稳定,造成地基沉降和受力发生改变,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及寿命,加大了人类生存的威胁。 2.3 没有完善的瓦斯处理系统 煤矿开采的前提和重点是安全开采。这不仅是因为安全与生产和企业经济效益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更是由于人权保障及传统开采技术利用的必然要求[4]。然而,受限于传统煤矿开采技术的落后,导致部分煤矿开采企业只顾盲目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没有将安全生产的相关系统工作落实到位,不仅对工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使企业经济效益及长远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例如,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瓦斯处理系统是绝对不能被忽略的重要技术。但是,瓦斯处理系统的使用会对大气臭氧层及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加剧温室效应的发展。同时,瓦斯属于易燃物,如果处理不慎或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极有可能造成重大事故或灾害。 3 针对性解决措施 3.1 优化开采技术 为了更好地避免对地表植被及地下水资源循环系统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我们必须积极思考优化开采技术。例如,运用先进的数值模拟计算机相关类似材料模拟等手段,深入研究分析所需要开采地的上覆岩层及地表运动沉陷的特定规律,探究能够满足当前地表、地上建筑物以及地下水资源保护等方面需求的优化参数及开采系统[5]。对于模拟所示的沉降控制理论以及涉及的关键控制技术进行发展,包括充分利用地表开采废料将垮落造成的采空区进行全面充填的系统等;研究并创新应用各种组合填充技术,同时对开采地的房屋建筑进行加固改造或重建,开发真正适合村庄保护的新型煤矿开采技术;对近水体的开采工艺参数、设备及设计进行全面的研究优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及生态环境发展和谐统一的煤矿开采沉降控制技术;优化村庄土地下压煤、矿井水资源优化以及土地复垦等关键技术。切实为提高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3.2 完善瓦斯处理系统 瓦斯处理系统的建设,是涉及安全开采的关键。因此,为了减少或避免瓦斯系统建设不完善可能给煤矿开采工作及企业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在实际进行煤矿开采工作时,务必要完善好相关瓦斯处理系统。例如,当前我国煤炭开采企业运用比较多的技术就是瓦斯抽放技术,但实际上的作用多数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经过长期的分析研究,发现瓦斯抽放技术之所以没有得到预期效果,并不是技术本身不合理,而是具体开采工作中,对于抽放瓦斯的设置、工艺及相关技术系统没有完善,进而严重影响了瓦斯抽放技术作用的发挥。研究发现,对于需要高密度使用瓦斯的开采,最好利用大孔径、长距离的抽放技术,并按照瓦斯运动情况及规律进行规范抽放操作,将高纯度地下瓦斯及时进行抽放处理,有效降低瓦斯可能引起的安全及污染问题,确保我国煤矿开采安全顺利的进行。 4 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增加对煤炭资源开采及使用的需求。而环保及工程安全问题却依然是制约当前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关键所在,为此,新时期的煤矿开采工作,必须加快引入高科技技术手段,坚持从实际出发,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积极创新工作思维,完善现有的工作实践方法,为实现环保煤矿开采提出更多新颖高效的解决意见及办法,切实为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及我国煤炭资源的利用做出努力,为我国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也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煤矿开采论文:煤矿开采的巷道布置与采煤工艺技术 [摘 要]煤矿开采注重的是开采效率,成本和安全性,在开采过程中应根据所采煤矿的特性来选择合理的巷道布置形式。文章结合生产实际,以一些具有代表性矿区的煤矿开采巷道布置形式,谈谈煤矿开采巷道布置的方法和采煤工艺技术。 [关键词]煤矿开采;巷道布置;采煤工艺 1 引言 我国产煤量世界第一,而采煤技术水平却参差不齐。采煤技术说白了就是采、掘、运、支的技术,但煤系形成过程中,由于地壳运动、河流冲刷等等地质原因,造成各个煤区赋存条件差异巨大,开采环境也是各不相同,如何在不同的开采环境下,采取合理的巷道布置、支护形式以及相关技术措施来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提高采煤效率,降低采煤工人劳动强度,确保采煤过程中的安全性,是采煤技术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2 不同煤系的巷道布置形式 2.1 近距离煤层 近距离煤层是指上下相邻煤层间隔距离小,当上层开采时,下部煤层顶板收到上层开采的影响,上部煤层开采后遗留煤柱也会在底板形成压力,使上部煤层极容易产生顶板冒落,因此其巷道布置形式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首先,如果采用重叠式布置,即在下部煤区与上部煤区之间的回采巷道在平面上重叠布置,上下煤层工作面的长度相等,这样可以使上下层之间不留煤柱,减少了煤的损失,但是这样做的缺点也非常突出,一是下层回采巷道的施工难度很大,二是下层安全性较差,反观内错式布置,下层回采巷道布置在上层工作面内侧,区段之间形成正梯形的煤柱,虽然煤柱损失了一定的煤,但是下部煤区开采效率会增加很多。综上所述,应该采取的最佳方法是,在上部煤层应用单孔送巷,采用沿空留巷的布置形式,然后在进行巷道开挖,到达开切眼位置后,应挖掘形成与下部煤层开切眼位置相通巷道,以下部煤层开切眼作为边界来输送煤矿。其次是巷道的断面设计,应满足专用空间小,震动小等特点,可采用机轨合一的形式,采用金属可缩型支架进行支护。这种布置形式也叫做回采巷道布置形式,它的特点是可以在两个开采面同时进行回采,缓解采煤工作面紧张的情况,增加了回采速度从而提高了采煤效率。 2.2 多煤层 多煤层相邻两层类似于近距离煤层,但也有它的特点,多煤层开采巷道布置要考虑的因素概括起来约 3 个方面,一是下部任意一层开采时岩层移动对上部煤层巷道稳定性影响大小,二是所采煤层前支撑压力的影响,三是支撑压力沿底板的传递方式和方向。现假定煤层为三层,分别设置三条上山,两条岩石上山和一条煤层上山,上山巷道应用煤柱保护,以下图1为例进行煤柱留设。第一层上下区段巷道进行加强支护,第二煤层位于中部,对下部形成的压力较大,煤柱宽度应加以控制,宽度可设置为 20米以下,一则减少煤损失,二则满足巷道维护和生产空间要求,第三层采取如前文所述的内错式布置,错距控制在 7.5 米以上,控制好巷道围岩的变形,但缺点是煤柱宽度较大,造成煤炭的损失。 2.3 高瓦斯煤层巷道布置 高瓦斯煤矿因瓦斯涌出量大,必须建立瓦斯抽放系统,随时进行瓦斯抽放。在巷道布置过程中,应对瓦斯量大的煤层设置解放层,可选择瓦斯含量相对较低的煤层作为解放层,先开采好解放层设置好瓦斯抽放巷,解放层为了适应瓦斯的抽放必须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可采用一进二回的通风方式,并增加进风巷兼做为带式输送机巷,另外 2 条巷道为轨道运料巷和专用回风尾巷,两条巷之间应留有煤柱。这样设置就可以再抽放巷进行抽放钻场,可边抽边掘,提高了挖掘进度,减少了瓦斯超限问题,消除了开采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2.4 残煤开采巷道布置 残煤开采巷道布置是开采的最后一项工作,但残煤比较分散且疏松易落,瓦斯一般较低。其巷道布置应结合原有的生产系统来设置,首先是要尽量利用原有巷道,而区内的共用巷道应开凿在煤层下部的小槽煤中,其他的准备巷道尽量减少送岩巷,增加送煤巷。其次是要保证采区煤炭回收率,残煤一般不连续,块段较小,大量增加巷道必然浪费成本,在这些贫煤区采煤一定要结合原有巷道位置和位移,结合其临近巷道证实后再确定待采区位置。有大煤柱时,可采用急倾斜沿顶底板布置;小煤柱则应将上下顺槽布置在煤柱上下采迹内,将其采出,回收砂充填区内的残煤时,巷道应沿着残煤底层布置、沿砂面掘进。利用这些方法后,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回收煤炭资源,同时能够使巷道处于免压带,在回收充填区残煤时也能够保证支架的稳定性,防止掉底。 3 采煤工艺技术 采煤工艺技术在我国发展时间是比较长的,主要有普通机械化和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和工艺,代表性的设备有无链牵引双滚筒采煤机,双速、侧卸、封底式刮板输送机和 π 型长钢梁支护顶板等。机械化采煤使得采煤技术向着高产高效、自动安全方向发展。文章主要对综采工艺技术进行分析。 综采工艺及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它的特点是全工序或绝大部分工序为机械化连续性作业。是一种最先进、高产、低劳动强度的采煤工艺。该套工艺包含有割煤、运煤、工作面支护和采空区处理等环节。 综采割煤多采用滚筒式采煤机和刨煤机进行破煤和装煤。而现有的滚筒式割煤机以可调高式双滚筒采煤机应用最为广泛,在煤层相对平缓时,它可在上行或下行的过程中,对煤层上下两个平面同时进行割煤,即顶煤和低煤一次割完。割下来的煤因滚筒旋转抛送直接落入刮板输送机,实现割煤、装煤一体化,自动化。但在采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操作工要及时调整滚筒升降幅度,做到割顶作业时将顶煤割净,底割作业则应追求底板的平整度,并保证煤壁的平直度。 运煤一般是从刮板输送机由工作面经送煤巷中的桥式转载机或可伸缩式输送机运出综采工作面的。 工作面的支护和空采取处理虽不能产生直接效益,确是必做工作。 现代的技术一般是使用液压支架自行完成对工作面顶板的支撑、切顶、挡矸和采空^处理等工序。对于周期压力大和直接顶稳定性较好的顶板可采用滞后支护的方式,反之则需要进行及时支护。进行滞后支护,移驾可滞后采煤机后滚筒 5架左右,但应根据现场的压力情况、顶板破碎情况酌情考虑减少滞后量。进行及时支护时,工作面一般采用手动邻架,新暴露顶板支护采取单架依次顺序移驾方式,移动步距应与截深相等;在采煤机动作完成后立即移驾对新暴露的顶板进行支护。值得注意的是,采煤机的运行速度肯定比移驾的速度要快,进行及时支护必须考虑其速度差,适当降低采煤速度匹配移驾。对于煤矿顶板比较破碎或顶板受压严重下沉时,一定要加强对顶板状态的监控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如利用平衡千斤顶增加顶梁支护力等等。在端头支架移动之前,应对伞檐位置进行检查是否存在活石或零皮等安全隐患,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清理支架座附近矸石与浮煤。 4 结束语 煤矿开采巷道布置和采煤技术的提高对采煤效率和安全性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本文能够为采煤领域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幼儿园英语教育现状研究 摘要:幼儿英语由于英语教材的不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大纲方面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教师分析了当前我国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实施开展幼儿的英语教育,指出幼儿英语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参与,才能有效促进幼儿英语的学习。 关键词:幼儿;英语教育;现状;实践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在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与国际的交流越来越多,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在不断探索英语教学的新方法。科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随着幼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这会有助于促进第二语言信息,也会有助于提高幼儿语言学习的能力。 一、研究目的、对象、方法 (1)研究目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与其他国家间的交流不断加深,英语已成为各国家之间交流的重要载体,英语教育也得到了诸多的重视。如今,学前英语教育被不断重视,作为一名幼儿英语教育工作者,对我国英语教育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我国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实施开展幼儿的英语教育。这对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研究对象。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选取当地幼儿园的学生和教师,借助地理优势,方便课题的开展。以当地幼儿园的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幼儿的英语教育。 (3)研究方法。在这次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观察法、文献查阅法以及访谈法,分析了当地几个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现状。 二、研究过程 (1)幼儿英语教学的现状。幼儿园英语教材不统一,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不同。因此,幼儿英语教学对幼儿们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幼儿园英语教学的重点是让幼儿们知道英语是一种有趣的语言,进而使他们对学习英语感兴趣。但是这种方法,很容易让幼儿产生误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游戏最重要。如果游戏不能让幼儿感兴趣,就不能达到让他们喜欢英语的目标。 (2)幼儿英语教学的分析。在语言教学中会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我们把幼儿放在英国,那么他们会很自然地接受英文。同样的,把英国的幼儿放在中国,那么他们学习中文同样不会吃力。在幼儿英语教育的早期,没有写作的要求,仅仅只是在语言的交流上。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只是交流和沟通,为幼儿以后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园需要加强幼儿的英语教育。 1)创设舒适自然的英语环境,寓教于乐。提高英语的学习效果,首先需要一个相对较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安全感,就能帮助他们学会接受英语。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幼儿学习英语的环境并不是很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因此,教师要根据现有的条件,为幼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幼儿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学习英语是为了让他们用于交流,而不是应付考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让幼儿在交流过程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并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英语交流。教师可以设置特定的环境,让幼儿穿上外国的服装,进行外国文化表演。同时,让幼儿用英语交流,模仿一些外国的故事情节。这既能让幼儿学会使用英语交流,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外国的人文情怀。 2)激发培养学习兴趣。根据我的实际教学经验来看,幼儿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兴趣。兴趣是人的一种倾向于某种事物和现象的心理特征。如果幼儿对英语有了兴趣,那么他们的学习就会有动力。因此,在这次研究过程中,我主要探讨如何让幼儿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幼儿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兴趣培养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的兴趣。通过研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活动的元素,可以有效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克服对英语的障碍,从心理上慢慢接受英语,而不是一味地排斥。另外,通过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幼儿教育,并不是一味地给幼儿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大声地说英语,然后通过游戏的环境纠正幼儿的英语,寓教于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游戏,通过游戏教幼儿学习英语。一是在上课的前半部分,教师可以穿插游戏环节进行互动。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以英语为交流语言的动画片,或者是一些英文儿歌,这样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英语的乐趣。二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通过游戏环节对幼儿进行提问。三是利用游戏展示新知识。教师可通过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和手势等直观教学手段展示新知识。 三、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现在我国的英语教育已经普及。尤其是在一线城市中,英语教育在幼儿园已经有效地开展起来。幼儿的英语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幼儿不断地积累。教师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热情。同时,家长也应有科学的态度,不能对幼儿提出较高的要求,让幼儿丧失学习英语的乐趣。因此,幼儿的英语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只要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他们学习英语的极大热情。 作者:张莉莉 单位:黑龙江省政府机关第一幼儿园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幼儿英语教育目标定位及师资培养策略 [摘要]师资水平是决定幼儿英语教育的重要因素。从探究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出发点,提出师资培养的基本策略。对幼儿英语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展研究,目的是提高幼儿英语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幼儿英语教育;目标定位;师资培养 在21世纪,幼儿的英语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幼儿教师资质水平的高低是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学前英语教育的师资队伍培养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 (一)培养幼儿听说能力是英语教育的重点 幼儿时期是幼儿第二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时期的英语学习应着重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同时也应发展简单的交际能力。因此在这个时期应提供给幼儿丰富的听说资源,如英文童谣、动画片,引导幼儿在多言的听说环境中进行听说训练,这有助于培养幼儿语音语调的敏感度,也有利于幼儿初步交际能力的培养。幼儿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不仅体现了其对语言的理解、对信息的加工水平,同时也能体现幼儿对英语的运用能力。因此,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是幼儿阶段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培养幼儿教育的多元文化知识和意识 通过对幼儿展开英语教学,丰富其文化知识,培养其对多元文化的意识,是学前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培养其对英语国家风俗习惯以及文化进行了解,逐渐培养幼儿对多元文化的认知,进而培养其开放性的思维。 (三)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英语教育是教育与理论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英语教育应落实到教学质量。目前,幼儿学前教育教学,既要注重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注意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不但具有教学能力,更兼具指引幼儿全面发展的综合才能。另外,基本理论、实践技能这些课程也要作为侧重点,以满足幼儿英语教育的专业培养要求。 二、幼儿英语教育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教师在幼儿的英语教育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幼儿,怎样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重要的问题。因此,对于幼儿英语教师而言,必须具备综合素质。 (一)心理素质 首先,幼儿英语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对幼儿的变化进行准确分析和判断,还要根据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扎实的基础 想要学好英语,就必须掌握英语语言、词汇、语法等基本内容,所以,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了解国外相应的文化知识。 (三)教育理论和技能 作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还要具备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对于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 三、学前师资培养的基本策略 目前,幼儿的英语教学缺乏明确目标,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这些问题需受到高度重视,并且应当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所以,解决幼儿教学中的这些问题已经变得迫在眉睫。 (一)明确师资分层培养目标 随着幼儿英语教育课程的普及,幼儿英语教育师资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每所幼儿园配备专业教师这个目标的实现还有待时日,所以,需要寻找新的解决途径。分层培养教学方式的引入可以有效解决师资短缺这一问题,并且能够培养教师的口语交流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准。因为教师本身在专业技能教学技能方面也是各有优劣,所以,培养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优势方面,有的教师英语专业技能较好,所以,可以培养这类教师给幼儿讲解单词、句型和语法构建等专业性较强的知识;有的教师性格非常活泼,比较喜欢说,运动表演天赋较好,那么,就要培养这类教师带领孩子做一些有趣的英语小游戏,提升幼儿对英语口语练习方面的技能。这样采用各类教师综合教学的模式,可以全方位地培养幼儿的英语素养。 (二)实现师资培养“英语+幼教”双专业化 教师教学能力问题是影响幼儿英语教学的主要障碍,如果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英语发音不准确、英语交际能力和文化理解力较弱、儿童心理学把握不准等情况出现,会影响幼儿英语教学的全面提高。要实现幼儿英语教师双师专业的培养,这样能够有效确保幼儿教师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发音标准,口语流利,灵活地给学生创设语言学习环境,并且还具备幼儿教育专业知识,这样能够在了解和掌握幼儿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总结规律,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总之,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英语教学的早教化现象也变得日益明显,在幼儿教学蓬勃发展的前提下,要严格把关幼儿英语教学,因为幼儿阶段的英语学习期语音和语调的形成具有长久化,如果教学内容不规范,那么,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日子里孩子的错误无法马上改正。所以,幼儿师资队伍的素养要得到保障,培养专业化的幼儿英语师资队伍,从根本上解决幼儿英语教学的问题,提升幼儿英语学习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作者:盛慧 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游戏教学幼儿英语教育论文 一、游戏教学在幼儿英语教育中的作用 1.有效的调动幼儿学习英语的动机 对于幼儿来说,其性格和学习方式都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特点,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结合幼儿的特性来进行。幼儿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应该保持整个课程气氛的自由,提升课程的趣味性,让幼儿对英语差生浓厚的情趣,这样才可从根本上调动幼儿的学习动机,提升教学的水平。 2.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关系 从幼儿英语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对比较基础的关系类型之一,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有针对地进行课程的设置,同时还应该在学生们面前树立相对比较良好的形象。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到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激发学生们学习的潜能。这些学习目标的实现都以建立科学融洽的教学气氛为基础和前提。要让幼儿学生们感受到人格的平等,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通过合作来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 从现如今的幼儿英语教学工作中可以看出,主要以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这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通过幼儿之间的合作,可以提升学生们之间的交往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幼儿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来进行学习和讨论,这本身就是游戏教学的一种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幼儿之间必须要进行合作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可见这种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差异。长此以往,幼儿的交往能力必然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幼儿在掌握更多英语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提升自身的交往能力。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还能够加强和别人的沟通,可见,采用游戏教学法的作用比较明显。 4.有利于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采用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幼儿一直都处于相对比较轻松和自由的氛围内,在这一环境中获得更多的英语知识,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幼儿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还可以在学中玩,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游戏教学法的实施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可以在教学中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实现专业知识和素质教育的高效结合,进而推动幼儿英语教学的高效发展。 二、常见的英语游戏的形式 1.英语角色表演游戏 现代幼儿学习英语一般只停留在听与说上。而英语口语有时看似简单的几句话,但翻来覆去地念肯定会让幼儿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利用游戏教学会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使他们在自然状态下习得英语。这样的教学形式幼儿十分喜欢,也容易掌握和操作,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幼儿对这样的游戏十分感兴趣,通过动口、动手体验成功,满足幼儿的心理好奇,在快乐中得到发展。 2.英语智力性游戏 它以新颖、有趣的形式深深吸引幼儿。内容包括感知游戏,听力游戏,记忆游戏,猜谜游戏及计算机游戏等。它能帮助幼儿获得成功而建立自信和产生依靠的情绪,从而更增添了学英语的兴趣。例如:在开展《水果》这个主题活动时,我以各种水果为道具,开了一个水果店。我准备了各种水果,然后我报一样,让他们拿一样,接着问“What’smissing?”让幼儿用英语说出什么东西不见了。此外,我认为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英语智力游戏中也启到了很大作用。因为它能是幼儿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的英语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幼儿从中感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英语音乐游戏 热爱音乐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对音乐的敏感程度,接受能力,领悟能力都比较强。因此,把音乐和英语活动融合起来,借助歌曲和节奏作为英语的载体,就能使幼儿在唱唱、念念、动作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从而培养对英语活动的兴趣。如:music chair,chant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是一种相对比较常见的。主要是将游戏作为教学的主线,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升幼儿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感受到上英语课是一件趣味性很强的事情。然后在游戏中掌握英语知识。不仅如此,还可以提升英语教学的高效性,在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张静 单位:南阳幼儿师范学校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幼儿科学途径英语教育论文 一、提升幼儿英语教育有效性的科学途径 1.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然采用自己讲课为主的模式进行幼儿英语的教学,教学形式单一,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幼儿处于英语课堂的被动位置,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因此,我们必须不断丰富英语教学的形式,激发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形式,我们可以建立互动课堂,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建立互动课堂:互动课堂有两种——师生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英语教学时,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比如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自己再进行解答或者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英语教学中,倡导采用“合作、探究、活动”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英语对话等等。 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综合图画、视频、音频,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且比较形象直观,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综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精心制作英语课件。 2.合理设置课程,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在部分幼儿园在设置英语课程时不合理,英语课程安排较多,占用了幼儿学习其他课程和正常游戏的时间,而且在选择教材时存在随意性,教学内容趋近小学英语,不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导致幼儿英语学习负担过程,幼儿会产生英语学习的抵触心理。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英语课程,使英语教学与其他课程、幼儿游戏的时间相平衡,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园在选择英语教材时,一定要选择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课程标准和幼儿身心发展的教材。教师在讲授英语知识时,不要一味的扩充教学内容,根据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幼儿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幼儿英语教师队伍 虽然幼儿英语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大部分的幼儿英语教师很少有科班出身的,幼儿园的领导大多认为幼儿英语内容简单,没有必要聘请专业的英语教师,对于英语教师队伍的培训不够及时、考核不够严谨,这导致幼儿英语教师的素质良莠不齐,难以提升幼儿英语教育的有效性。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幼儿英语教师队伍。首先,在进行英语教师招聘时,要考察应聘者英语专业知识、英语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职业道德,切实招聘到高素质的英语幼师;其次,要做好在职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定期派英语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提高幼儿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再次,完善幼儿英语教师的考核制度,建立学生、家长、教师自身和学校四方的评价机制,综合幼儿的英语成绩和教师平时的课堂表现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除此之外,还要采用激励机制,对于教学成绩突出的英语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教师们英语教学的热情。 4.组织英语活动,创设英语教学氛围 提升幼儿英语教育有效性,我们可以组织一系列的英语活动,比如可以开展英语儿歌比赛、英语话剧表演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提升幼儿英语教育有效性,还需要在创设一定的英语氛围,比如在课堂上,英语教师要尽量说英语,也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英语的语言环境;同时,也可以在教室内设置一个英语读书角,购置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英语读物,供学生进行阅读;或者,可以在教室内贴一些英语诗句、谚语、名人名言等等,让学生处在英语的氛围当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英语能力。 二、结束语 英语教学对于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高幼儿英语教学有效性是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对幼儿英语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未来的幼儿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合理设置课程,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幼儿英语教师队伍;组织英语活动,创设英语教学氛围,以此不断提升幼儿英语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幼儿英语能力的提高。 作者:李云 单位:郧阳师范专科高等学校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幼儿英语教育论文 一、从儿童心理需求出发,认识幼儿不同阶段的特性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幼儿在不同阶段中心理活动和发展的特性。在设计游戏规则和内容的时候,从幼儿心理特点出发,明确游戏的目的性,体现相关的教学内容,对教学游戏有的放矢的进行设计,并且要充分的考虑幼儿本身的接受能力和理解力,从而循序渐进对游戏进行设计。其次,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具有猜测性的游戏,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了使孩子们能够融入到游戏中去,要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利用孩子们的好胜心理,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另外,为了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设计英语游戏教学的时候,要从培养孩子们的预感和兴趣出发,重视游戏的趣味性,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在幼儿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游戏法 1.要充分做好游戏前的准备 首先,在游戏前要准备好录音机、录音带、等实物游戏品,同时也要准备卡片、录像以及板书等。其次,由于游戏对幼儿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是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师在知识的准备上,要充分掌握本次的教学内容,在做游戏前,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小游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另外,为了使孩子们充分地了解游戏规则,教师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做游戏前,可以调节游戏的气氛,尽可能地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放松,让孩子们轻松愉快的进行游戏。 2.引入竞争机制,注意游戏的公平性 在游戏的过程中,为了发挥幼儿好胜喜欢受到表扬的天性,可以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作为孩子,他们非常在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在游戏结束后,孩子们会受到不公平结果的严重打击,导致他们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在设计游戏的时候,首先,教师要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并为了促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培养团队意识,为了促进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可以增加一些协作游戏。其次,教师不能歧视每一位学生,要公平客观的对待孩子们,对前后排的孩子们都要有所照顾,及时的纠正他们的发音。另外,为了帮助理解能力相对弱的孩子,教师要以孩子为中心,多给他们一些理解的时间,提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照顾。 3.奖罚分明,注意纪律性 由于幼儿时期,孩子们都比较关注游戏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求胜心切,为了避免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的情况,在游戏之前,教师就要对课堂纪律进行控制,充分的做好准备,对违反纪律的孩子奖罚分明。首先,要在游戏之前就把有游戏规则具体到如何得分上,对孩子们进行详细的解释,明确奖惩制度。其次,一般情况下,游戏如果遇到特殊的情况,要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不要中途改变游戏规则。 4.合理安排游戏操作时间,增强游戏实施的多样化 首先,在游戏的过程中,游戏的时间会影响到孩子们,时间过长和过短都能对孩子们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合理的安排教学的时间,充分的考虑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其次,英语游戏和一般的游戏不同,它是把游戏和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孩子们可能在玩过几次后就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要在不同的阶段中,对于同一个知识点,可以采用不同的游戏,不断的设计新的游戏。另外,在园中,很多游戏需要玩具才能达到游戏的目的,而游戏教学过程中,幼儿很容易受到坚硬玩具的伤害,因此,教师要采取保护措施,每时每刻都注意孩子关注孩子,避免孩子受伤。 三、总结 游戏教学方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具有一种开放活泼的课堂氛围,能够把学习融于孩子们的嬉戏中,因此,为了促进儿童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开拓孩子们的思维,教师要善于运用游戏教学法,从而为孩子们今后学习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凤芹 刘凤娟 单位:临沂市兰山办事处中心幼儿园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智能幼儿英语教育论文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特性 1.多元性。人的智能结构是由九种智力要素组成的,是多维的、相对独立的,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九种智能同等重要,教师应给予同等的关注。2.差异性。人人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3]但以不同方式在每个人身上进行着不同程度的组合,形成各自特点,即智力的差异性。差异性是由环境的不同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对不同的受教育个体产生影响所造成的。3.实践性。智能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智能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具有跨越性的突破。智能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层面所具有的解决现实生活中一系列实际问题尤其是难题的能力,重点指发现新知识或创造新产品的能力。4.开发性。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关键在于开发。教育,或者说教师要帮助学生/儿童全面地开发其潜在能力,首先需要建立一种完整的教育体系,确保采用精确的方法来描述受教育者的智能演变历程。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开发多种智能,并发现其特点,最终实现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幼儿英语在整个英语系列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幼儿是学习英语的黄金阶段 据有关资料显示,3~6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孩子早期接触并接受正规的英语教育,不仅能够开发孩子的学习潜力,还能帮助孩子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原因在于,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外语课程,在学生的一生中,尤其是中考、高考、考研、出国中,都是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 (二)幼儿时期的英语学习可以为将来学习、使用英语打下坚实的语音基础 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英语缺陷具体表现为:中国式英语、哑巴英语等等,就是因为幼儿阶段没有接受正规、标准的英文发音而导致的,他们往往很难进行正常的英语交流,更为严重的是只能进行简单的英语阅读和写作,或者说出一口别人无法听懂的蹩脚英语。在幼儿时期若能够进行准确、正规的英语发音学习,能够为日后的英语学习夯实基础。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具体应用 幼儿英语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启蒙性,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语言感知的敏感性,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信心。幼儿英语教学应以口语练习为主,关注听说能力,同时,科学选取和组织语言材料,帮助他们轻松自然地进行口语交流。语言材料必须适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尽可能短语化、生活化、口语化。 (一)重视“听”的训练 根据幼儿的特点,幼儿英语“听先于说,说先于读,读后再说,说后表演”,所以,训练幼儿的听力是首当其冲的。而在实际教学中,听力常常是被冷落的对象。教师应重视幼儿“听”的训练,生动性、形象性的听力训练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而多元智能恰恰能给“听”提供多种途径:1.模仿———开发幼儿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4]模仿是幼儿天生就具有的能力,通过模仿,不仅开发了幼儿的语言智能,而且开发了其逻辑智能。如教师可以放一些简单的录像片,让幼儿注意看好、听好。录像片内容是幼儿做自我介绍的游戏,如I’mDongDong,I’mfat,I’maboy等。放2~3分钟后停下,教师可让幼儿模仿,做一下自我介绍,也可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延伸开来,比如Ilikeswimming等,这样就可以促进两方面智能的发展。2.运用简单的英语儿歌来开发幼儿的音乐旋律智能和自然认识智能音乐是世界通用的“语言”,通过英文儿歌的欣赏,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开发幼儿的音乐旋律智能和自然认识智能。老师可以选取简单上口的英语儿歌及经典儿歌,如ABCsong,HappyNewYear,HappyBirthdaytoyou,《雪绒花》等。3.数字游戏开发幼儿的数学逻辑智能运用数字听力,可以使幼儿掌握一些数字英语单词,如one、two、three等。教师也可以随意说一个英语单词,比如six,便于幼儿更好地加深记忆。4.运用人体自身部位的英语单词来开发幼儿的视觉空间智能教师在帮助幼儿学习人体自身部位的英语名称时,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如Putyourfingeronyourhand(face,eye,ear,mouth)。老师说,幼儿做,然后,说、做对象互换。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游戏,学生就可以在快乐的游戏中记住人体部位,开发视觉空间智能。5.听听、做做,开发幼儿的身体运动智能好动、好玩是幼儿的天性,让幼儿在动中玩,开发身体运动智能。如玩找朋友“Lookingforafriend”的游戏。教师可以一边放儿歌,一边让幼儿做游戏,也可让幼儿边唱边做。6.分组合作开发幼儿的人际关系智能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分组竞赛的方式可以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加强凝聚力。如通过分组将幼儿分成Blue和Yellow组,分别设计口号:“Blue,Blue,Yeah!Yeah!Yeah!Yellow,Yellow,Yeah!Yeah!Yeah!”通过比赛结果来进行评分,依据评分结果来判定输赢,在合作比赛中培养了幼儿的人际关系智能。7.运用教学内容开发幼儿的自我认识智能多元智能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智能。在教学中,不仅要做到教文化,而且要“以人为本”,融入道德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认识智能。如英语故事“GoldenHouse”,虽然故事内容非常简单,但通过活动能使幼儿懂得尊重别人的道理,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 (二)培养幼儿“说”的能力 口语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作为主体,应为幼儿园的孩子准备丰富多样的口语句型,帮助他们自然地进行口语交流,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多元智能理论用多种途径和方式传授同样的教学内容,使每个幼儿都能以适合自己智能特点的途径达到教学所要求的目标。1.语言。幼儿来园时,热情地与同伴、老师、身边的人打招呼:“Goodmorning!Howareyou!”吃点心、午餐活动时,幼儿会用英语介绍学过的菜名“carrot,egg”等。在进餐习惯上,幼儿会提醒同伴“Don’ttalkplease”。提问作答,教师说汉语,幼儿回答英语等活动,都可以很好地训练幼儿的口语。2.视觉空间。讲授monkey这一生词时,教师就拿出一个玩具monkey,展示给孩子们看,他们就会立刻被吸引过来。这时,教师可引导孩子们用英语回答“What’sthis”,“Thisisamonkey”。就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学习、掌握更多的单词和句子,从而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3.身体运动。幼儿边说、边做可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孩子在学习bird(小鸟)时,边学小鸟飞边念儿歌“bird、bird飞飞”。学习elephant(大象)时,边学大象走边学儿歌“elephant、elephant走走”。这样,才能使这些英语单词更加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孩子们会很乐意参与进来,轻松学会。4.音乐。轻松、悦耳、动听的音乐旋律很容易吸引和感染幼儿,尤其是简单好学的经典儿歌。如学apple这个单词时,就可配以短小易学的儿歌“apple黄,apple红,apple圆,apple啧、啧、啧甜”。一方面,幼儿熟悉了apple的发音,另一方面,把apple的特点也感知了一次,孩子们很轻松地就把apple这个单词学会、记牢了。5.人际交往。每个人都有表演的天分,尤其是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来增强幼儿的表演能力和交际能力。在角色游戏中,《Lovelyfruits》就具有代表性。教师上课时可将教学场地装扮成一个果园,让幼儿扮演已经讲授过的水果:苹果、橘子、梨子、香蕉、桃子等。在游戏中,第一步让学生自己介绍,第二步打招呼,第三步找自己喜欢的水果/朋友。老师可以把要用到的句型写在黑板上,如:“I’manapple/orange/pear/banana/peach.”“Howareyou?I’mfine,thankyou.”6.自然观察。儿歌“ThisisMyTree”表达了幼儿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学完后,可让幼儿到户外去观察,启发幼儿除了爱护树木外,还要爱护花鸟等,增强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英语教育的启示 (一)积极向上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人们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加德纳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学生观,他认为人都具有个体差异,不存在聪明或愚蠢,只是聪明的方面和程度不同。教师应该给予他们针对性的引导和培训,帮助每一个孩子的智能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幼儿园和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们创设各种展现各种智能的场景,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选择,帮助孩子们扬长避短,激发他们的潜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 (二)“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 多元智能教学观倡导“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幼儿可能在某方面展示出特别发达的智能,并倾向于不同的智能。在可能的范围内,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来进行教学。加德纳提出了“为多元智能而教”与学习应以“多元智能来教与学”的观点,这就是“对症下药”两个方面的含义。根据多元智能教学观,幼儿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和兴趣差异以及教学内容,选取和设计不同的教学场景和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每个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评价观 教学评价对教育和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为主的评价观,建立全面多样的评价体系。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育评价可以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在真实的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加德纳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评价。把幼儿的观察记录、成果展示、图片、涂鸦或图表、个别谈话记录等都放进个人档案中去。也可利用笔、录音机、摄像机、照相机等工具及时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幼儿整体活动情况,重要的是对幼儿的想法与人际交往以及解决问题的情况进行记载,这些都能揭示幼儿成长的轨迹和进步的方式。 作者:李云 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二语习得对幼儿英语教育影响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在人类的交流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载体作用。熟练掌握英语显得越来越重要,英语教育也成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的基础教育战略都对学习一门外语甚至二门外语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国际化的发展需要公民具备使用外语的基本技能。幼儿英语教学是根本,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本文运用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来论述为什么儿童习得语言既快又好,探讨施教者与受教者在教学互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手段,针对幼儿英语教学实际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一、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概念和理论 解释人类的大脑具有极其复杂的生理机制,语言活动的产生和大脑不同部位的功能紧密相联。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一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研究结果表明:位于左额叶下回的布罗卡区主管语言产生———说话;位于左颞上回的威尔尼克区主管语言的理解———听和读。这些部位如果受损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失语。著名的神经心理学家Penfield和Roberts(1959)通过对儿童失语症的研究,发现青春期的儿童(2-13岁)学习语言有一种天然的优势,他(她)们左脑的语言神经中枢受损的话会在右脑得到补偿。Penfield和Roberts从大脑可塑性的角度,提出在十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黄金年龄。Lenneberg(1967)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CriticalPeriodHypothesis,CPH),系统地解释了语言学习关键期,他认为二岁左右的儿童是习得母语的关键期,那时大脑左右半球具备均等的语言学习的能力,从两岁到青春期之间大脑的语言区会逐渐左侧化,青春期以后大脑发育成熟,语言功能左侧化完成。从此,语言学习主要由左边大脑负责。人脑单侧化(lateralization)后的语言学习不如全脑学习时期来得好。如果成人的左脑语言区意外受损,会引起严重的失语,而青春期以前的儿童会较容易恢复到常态。因此,语言学习最好在大脑完成单侧化之前,也就是所谓的“语言学习关键期”进行。Lenneberg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母语习得者,但一些研究者迅速把它拓展到二语习得领域,John-son(1989)与Newpor(t1991)的研究也证实了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存在,他们认为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同样适用。因此,学习第二语言也应在关键期内,开始得越早,学习效率就越高,特别是在语音和听力方面更具优势。 二、我国幼儿英语教学的现状 教育部于2001年正式下文规定,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从三年级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开始,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教程。《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课程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标采用国际惯例进行了分级设计,以满足各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和特点。到小学六年级结束时的目标为: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倡导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在这种英语教育的大背景下,各种培训机构纷纷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肆宣传幼儿学习英语的好处,开展各种幼儿英语培训,双语幼儿园、各类英语培训班应运而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当然乐于顺应国际化潮流让孩子从小接受英语培训。殊不知,各类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千差万别,一些组织者认为少儿英语很好教,懂点英语就可以,他们直接把利益作为价值取向,招募一些在校的学生就开始搞教学。尽管有一些优秀的培训机构有合格的教师按照科学的方法组织教学,可绝大多数幼儿家长对英语教育活动认知不足,缺乏甄别能力,很容易步入误区,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所谓的“培训班”,反而挫伤了孩子二语习得的积极性,影响到今后的学业。 一些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教,让孩子弹钢琴、学绘画,参加右脑开发班,还得学一门外语,课余时间早已安排得满满当当,家长苦、孩子累,慢慢的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一些家长主动“配合”老师,课余不忘监督幼儿英语学习,压着孩子背单词,只要成绩好,一切都OK,幼儿对于家长、老师的夸奖都有一种额外成就感,他们会用一个好的分数来迎合成人的表扬,最终走上了应试教育的道路,而忽视了英语学习的过程对于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现在英语培训机构教材繁多、老旧混杂、教学派别林立,五花八门的幼儿英语教材,任务型教学法、全身反应法、交际法、情景教学法、加拿大的浸入式教学法……弄花了家长们的眼睛,只好随便给孩子报一个英语学习班,孩子进去不适应,再换一个,一来二去,直接影响到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作为施教者的幼儿英语教师,师资来源不外乎三种:兼职的学前教育教师、专业的英语教育教师以及外籍教师。幼儿园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有很多是幼师毕业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绝大多数的幼儿园又不具备英语专业教师的师资条件,市场经济的需求让很多双语幼儿园的教师不得不顶上英语教师的位置,其效果可想而知。就算有专业英语教师,他们大多也不够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把教大孩子的方法用在幼儿教学上,难易程度把握不好。能聘请到外籍教师的幼儿园对家长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有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是很多家长不了解的。第一,这些外籍教师是不是来自于母语是英语的国家;第二,他们有没有幼儿教育的经验,有没有从业资格;第三,很多外籍教师不会说中文,还需配备翻译,势必会影响到幼儿对语言的理解。最后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在我国缺少良好的二语习得外部环境。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是意合语言,英语是形合语言。欧洲学生(英国除外)在学习英语时,因为本国语言与英语同属一个语族,语音、语法体系相近,相似的文化背景也会增强语言能力的正迁移。中国学生的母语和英语分属不同语系,语音、句法、文字系统截然不同,他们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难度明显大于欧洲学习英语的学生。 三、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对幼儿英语教育的启示 1.规范幼儿英语培训市场,培养合格的儿童专职英语教师 根据二语习得的年龄特征,教育部制定了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规定,英语教学应该从娃娃抓起。为了同国际化接轨和应对今后白热化的竞争,很多家长格外重视孩子的英语教学,一些家长担心孩子进小学吃“大锅饭”,老师顾及不到每一个学生,所以得让孩子提前“进补”。这一点客观上也促进了幼儿英语培训市场的空前繁荣,有限的教学资源根本不足以应对市场的急速膨胀,如前文所述的问题随之出现。不可否认,像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确实有一些做得非常不错的幼儿英语培训机构,他们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目前我国最紧缺的是具备一定水平的、了解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专职英语教师。这需要教育决策部门的政策引导、扶持和培养一批热衷于此项事业的合格幼儿英语教师;改善幼儿英语学习环境,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予儿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快乐学习;有关教育部门能够组织专家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精品幼儿英语教材,摆脱传统教材完全依赖教师的模式,更好的激发幼儿学英语的主观能动性,使幼儿英语培训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 2.转变教学理念,正确处理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幼儿教师应该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英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切忌急功近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无定法,教师要以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成效的评价以鼓励为主,让幼儿有一种额外成就感,自己愿意去学,主动去学。语言的主要作用是交流,语言能力的获得并不需要掌握多少语法、词汇和句型,关键在于大量的实践运用。幼儿学习英语的优势在语音,语言模仿能力及再现能力强,语音的可塑性大,负迁移小,一定要鼓励幼儿开口说,不怕犯错误,才能形成地道的语音语调。 3.母语与二语习得的联系 母语的习得是通过一种很自然的交流方式获得的,这种“全浸入式”的学习是第二语言的教学者渴望达到的效果。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尽量去创设语言环境以达到类似母语学习的效果。搞“疯狂英语”的李阳曾提出用“想象语言环境”的方法来放大外部语言环境的作用,通过刻意的去模仿外国人的语音语调,想象自己在同外国人对话,突破情感压力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儿童在学习外语的时候,母语和第二语言不会相互干扰,且习得期越早,越容易同时学会几门外语,这一点在欧洲地区很典型。因为地缘政治的原因,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比较频繁,同时会说几门外语的大有人在,这与欧洲人从小就接触数门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关键期假说证明了幼儿学习英语的优势,但第二语言习得的成效并不完全取决于年龄因素。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内外因共同作用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英语习得是教师———幼儿———家长共同给力的结果。激发幼儿兴趣,调动幼儿主观能动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幼儿英语教育中的“游戏”教学法 【摘要】 在教改全面深入的背景下,幼儿英语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基于幼儿阶段所特有的身心发育特点,要想实现英语教育内容的高效落实,就要求教师要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而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则能够以寓学于乐的方式来实现幼儿英语教学的有效落实。本文针对幼儿英语教育中游戏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展开了研究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幼儿英语教育;游戏教学法;应用;研究 幼儿英语教育作为英语教育的启蒙阶段,要想实现英语教学的高质量落实,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的创新教学方法,在明确幼儿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并实现对幼儿能力素质的培养。游戏本就是幼儿的天性,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幼儿英语教学中,则能够以兴趣为老师,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促使幼儿在游戏与娱乐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实现对幼儿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 一、将游戏教学方法应用于幼儿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将游戏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应用,能够在实现幼儿英语教学有效落实的基础上,为实现对幼儿智力的激发以及能力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使然,结合教学内容来实现相应教学游戏的设计,能够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促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得到了开发,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了挖掘与培养,进而为促进幼儿的全面、均衡成长奠定基础。此外,幼儿英语教育是英语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幼儿英语发音的锻炼能够为日后学习好英语、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能力提供保障。因此,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幼儿英语教学中,能够在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成才。 二、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法所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目的性与激励性。首先,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目的性为出发点,即结合教学任务与目标来实现游戏的设计,而并非是漫无目的的随意开展游戏内容。在整个游戏中,幼儿能够通过英语的熏陶与口语的练习来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进而以寓学于乐的方式来实现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其次,激励性。为了充分的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积极性,教师需要制定一定的激励对策,在游戏的过程中,营造出竞争的氛围,对于获胜的个人或者团队给予一定的奖励,以促使幼儿在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中不断进步与提升。第二,适应性与趣味性。教师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要确保游戏的适应性,掌握好游戏的难易程度,确保以简单易懂的句子来实现游戏设计,并保证游戏具备一定的挑战性,以在游戏的过程中学有所获;同时,游戏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结合幼儿实际需求特点来实现游戏的设计,以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 三、在幼儿教学中游戏教学法的具体应用策略 1、明确幼儿的教学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实际应用游戏教学法来落实英语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明确幼儿的教学主体地位,以强化幼儿在游戏中所扮演角色的分量,进而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确保游戏教学法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教师要注重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要组织好游戏教学法下课堂教学的组织纪律,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游戏中,并引导学生出色的完成游戏,并在游戏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2、注重幼儿对游戏的反应,创设游戏教学情境要想充分的发挥出游戏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就需要给予幼儿在游戏中的反应以充分重视,要在明确游戏对幼儿所带来影响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对游戏是否感兴趣等这一心理状态的反应来实现对游戏的不断优化,并结合幼儿现有的能力素质来科学设计游戏,确保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发挥出自身的能力,并在游戏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实现对幼儿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等。同时,实现游戏教学情境的设置能够为进一步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奠定基础,以寓学于乐这一教学形式来提高幼儿英语教学的质量。比如:学习水果类英语单词时,以水果蹲这一游戏的设计来进行单词的记忆与发音练习,幼儿能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掌握单词、学会发音,对并幼儿的思维反应能力进行培养。 3、丰富游戏形式,实现游戏内容的合理设置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幼儿能够带着兴趣积极的参与到游戏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实现游戏形式的不断创新,并要针对游戏的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幼儿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的实际特点,并以实际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来实现相应游戏形式的设计,比如在讲数字1~10的英语单词时,教师可以以歌曲的形式来进行落实,在唱唱跳跳中促使幼儿记住这些单词,并学会相应的发音。同时,针对游戏内容的设计,教师要明确幼儿感兴趣的方向,并且要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在幼儿认知的范围内实现对游戏内容的科学设置。比如:幼儿本身活泼好动,在讲述跑跳推拉这些动词时,教师就可以以相应动作卡片的绘制为基础,让幼儿说出动作对应的词;然后教师说出这些单词后,让学生做动作,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划分,通过比赛来评出做的最好的小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每个人获得一颗小星星,每个小组积攒够十颗星星时可以兑换成一个骑士印章。实现游戏形式与内容的合理设置,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并促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英语知识,并提升其能力素质。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将游戏教学法进行科学运用,能够为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积极性,并实现对幼儿能力素质的培养。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出游戏教学法的作用与价值,就要求教师要在明确应用游戏教学法所应遵循原则的基础上,以幼儿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并注重幼儿对游戏的反应,实现游戏教学情境的设置,同时要丰富游戏的形式、合理设计游戏内容,确保幼儿能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以寓学于乐的方式来提高幼儿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杨秋飞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幼儿英语教育的多种途径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讲,学习一门语言的最佳时期是3~4岁,这个时期的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最高,语言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是最强,是幼儿词汇量飞跃发展以及语音口腔定型关键时期。所以说孩子从3岁入园就开始了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因此,寻找有效途径,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幼儿英语学习非常重要。 一、英语教育生活化,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语言是人和人交流的重要工具,一旦离开使用和交流,就很难学好一门语言。英语学习就是一个听、说、学、用的过程,一旦脱离了使用环境对其的刺激,很快就会将刚刚学过的东西遗忘掉,特别是幼儿。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从一出生,身边的父母就用英语和他交流,那么他一定会把英语当作母语说的特别好。所以说,营造一个学习语言的氛围很重要。幼儿园是孩子学习英语的一个有效途径。孩子刚一进入幼儿园托班,就开始了英语学习之旅。作为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英语贯穿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例如:早上见面时,和孩子说“Goodmorning”,孩子上完厕所要洗手时,和孩子说“washyourhands”,课间休息时说:“Havearest”,像这样,把生活中经常要使用的话转换成英语,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就学会了简单的日常用语。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幼儿回到家中,家长在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中也适当的使用英语,这样加上白天在幼儿园接受到的英语语言刺激,将会对孩子学习英语起到巩固和加强的作用。 二、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在游戏中快乐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设计适合学生的游戏情景,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能帮助教师把单调乏味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为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造了条件,使学生乐而好学,在参与和承担角色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意义。例如:在学习水果的单词时,教师可以制作多种水果头饰,分别带到孩子的脑袋上,并告诉孩子们带上哪种水果的头饰,自己就变成了相应的水果,然后每个人进行自我介绍,”Iamapple”,“Iampear”,“Iambanana”……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让孩子们熟悉水果的名称,游戏过程中头饰需要轮流换带几次,让幼儿每样水果的角色都体会一次。角色扮演是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幼儿非常钟爱的一款游戏。 三、合理使用电教设备,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语言刺激 教学是一个讲究方式、方法的过程,合理的利用教学道具,不仅仅可以降低教师的授课难度,还可以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授英语单词时,可以利用单词卡片;教师在教授简单句型时,可以利用电视播放教学光盘;教师在教授英文儿歌时,可以利用录音机。利用电教设备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提供给幼儿更多的信息刺激。同时,电教手段的优势在于有色彩鲜艳的动画可看,有悠扬悦耳的声音可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符合幼儿对新鲜事物吸引的思维模式。因此,幼儿园可以利用早上孩子入园或者吃饭时间,用广播播放简单的英语儿歌,轻松悠扬的音乐不仅能放松孩子的心情,还能增强幼儿的律动感,幼儿可能听不懂歌曲表达的意思,但是长时间的音乐刺激下,孩子很快就能哼唱出来,在不停的哼唱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练习了口语。同样,在幼儿课间休息时,教师利用电视播放英语小动画,在新鲜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共同作用下,提供给幼儿一种身临其境的语言环境,对幼儿培养语感有着非常不错的效果。 四、创设英语物质环境,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积极性 所谓英语物质环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幼儿各个活动区域进行环境布置(包括物品摆放、墙壁装饰等)、物质环境的创设应体现教育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装饰的物品一定不能脱离课本的知识,否则就失去了布置的意义。教师要时刻谨记你所布置的空间是用来让幼儿接受教育的,是幼儿主动进行口语表达的小课堂。物质环境的创设需要灵活多变,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而不断更新,要与当前的英语学习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幼儿每天到活动区域进行活动时,眼睛会受到环境的刺激,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之下,潜移默化的接受到英语教育。 五、引入奖励机制,激发幼儿参与语言学习的热情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3~12岁的孩子都是好强,好玩,好动,好学,好表扬的心理,如何让他们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上的每项活动,奖励机制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着重要作用。奖励机制在运用的过程中应遵循从面到线,从线到点,即全体的奖励,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奖励,个人之间的奖励。合理的引入奖励机制,在幼儿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时刻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2.控制课堂纪律。3.吸引幼儿注意力。4.提高课堂幼儿参与度。5.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信心。在课堂学习中,教师适当的组织一些教学活动,并配以各种形式的奖励,以表示对胜利者的赏识,对进步者的鼓励。教师可以说一些鼓励的话,如“Good”“Wonderfu”l“Youareclever”,或者给表现好的幼儿一朵小红花、一个漂亮的小粘贴,任何一种小奖励都会赢得孩子的欢心,增加他们继续好好表现的想法,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热情。多种实践表明,幼儿园英语教学能够提高幼儿的语言发展,开发幼儿的语言天赋,刺激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多年的教学案例,幼儿园的孩子可以熟练说出日常交际用语,清晰的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愿,掌握了丰富的词汇、歌曲等。幼儿在幼儿园期间,正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只要教师和家长合理利用这段时间,掌握正确的途径来引导幼儿,孩子的学习英语的质量一定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作者:田翠娟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矿区服务事业部外围物业管理公司创业未来星幼儿园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幼儿发展英语教育论文 一、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环境上的匮乏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需要相应的环境,这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大多数幼儿园的英语活动还是孤立的教学活动,缺少良好的学英语的、耳濡目染的语言环境及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使幼儿不能学以致用,甚至不会运用,英语教育遇到很大的难题。 二、幼儿英语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幼儿园英语教育一定要坚持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一边研究,一边教学;一边教学,一边研究。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英语教育的科学性,并为幼儿英语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此,要根据英语知识结构、英语教学的规律及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语言发展的规律等全面考虑幼儿英语教学,并进行研究。如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教材的编写、方法的研究及环境的创设等。 (一)目标的确定目标是行为的指南,我们应本着全面发展观、幼儿的兴趣特点以及幼儿最大的接受能力等提出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及任务,这就需要研究幼儿在学习英语中,接受能力与学习水平究竟怎样,从而确定目标,指导实践。 (二)内容的选择目标要通过教学内容才能得以实现,这就需要在教学中以目标为导向,以各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前提选择内容,所选的内容一定是为幼儿将来的身心发展,一定是经过幼儿努力可以学会的。所以,哪些英语教学内容可被幼儿接受,可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需要在教学中进行研究与探讨。 (三)方法的采用方法是实现目标、贯彻要求的手段,手段不当,就可能出现“欲速则不达”的后果。为此,在幼儿英语教育中应采用哪些方法是很重要的,我们应借鉴已有的教学组织形式,结合幼儿英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幼儿英语教育的组织形式,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四)环境的创设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环境,幼儿英语教育更离不开语言环境的熏陶,如何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我们应该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就幼儿英语教育方面,本文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分析原因,提出了两个解决策略,即在目前英语教育还未正式纳入幼儿园教育计划、还没有成型理论做指导的情况下,必须慎重聘用教师,必须重视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幼儿英语教育质量,为幼儿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杨丽丽单位: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幼儿园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探求幼儿师范学校英语教育的创新 1幼儿师范学杻英语教学中反思教学的含义 (1)目的性 例如教师在讲授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语法一课时,目的性很明确,本节语法课意在教学生识记定语从句的分类及意义,理解并掌握定语从句在日常用语中如何运用的知识技巧。教师通过讲解可给同学们总结出:在英语语法中,根据定语从句与先行词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将定语从句分为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两种。限制性定语从句在意义上与先行词关系密切,是不可缺少的定语,如果去掉,主句的意思就不完整或失去意义。从句与主句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之间不用逗号分开,关系代词作宾语时可以省略。引导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有who,whom,whose,that,which丨关系副词有where,when,why.例句1:Thisisthecomputer(that)Iboughtformysonyesterday.这是我昨天为儿子买的电脑。例句2:TheforeignerwhovisitedourschoolisTom''''sEnglishteacher.参观我们学校的这个外国人是汤姆的英语老师。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和主句的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只是对先行词作些附加说明,如果去掉,主句的意思仍然清楚,这种从句和主句之间往往用逗号隔开。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与限制性定语从句略有不同,除that,why不能引导外,其它都可以。例如:HeisAmerican,whichIknowfromhisaccent.他是美国人,那是我通过他的口音知道的(which指代整个主句的内容)《Sheheardaterriblenoise,whichbroughtherheartintohermouth.她听到一个可怕的声音,这使她非常害怕。以上可以说就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目的性。 (2)实践性 反思是与行动紧密联系,反思离不开行动,反思教学是在课堂中对教学进行反思,需要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解析,然后采取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在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各个方面的问题时,必须与行动相联系,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思考,而不付诸行动,这样的反思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了,教师更不可能获得成长和发展。不通过实践检验,教师只是为了反思而反思,而没有运用他们获得的新理解来改进教学实践,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思。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举出经典句型实例进行讲解,这是教学反思与实际行动相结合的特征表现。经典例句如下:EllenwasapainterofMrdsandofnature, .,forsomereason,hadwithdrawnfromallhumansociety.Awhich,BwhO)CwheretDwhom。解析如下:题干的意思是埃伦是一个画鸟类和自然的画家,出于某种原因,他已退出了所有的社会活动。forsomereason是插人语,可将其去掉,这时可以注意到该复合句中缺少主语。根据从句的语意可确定该从句的主语应是指人的,由此可确定答案为B。该从句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其先行词为apainter。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同学误将birds和nature作为从旬的先行词,从而错选which。再例如:By16:30,‘wasalmostclosingtime,nearlyallthepaintingshadbeensold.AwhichtBwhentCwhat.Dthat。解析:句意:到了16:30,差不多是关门的时间了,几乎所有的画都卖完了。此例句的定语从句缺少主语,使用关系代词which引导。When是关系副词,what不能引导定语从句ithat不能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因此答案是A。通过教师对以上例句的讲解和分析,使同学们很快地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反思的意向,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又为同学们进行要点的分析和思路的理清,这就是教师与同学们在知识的反思和教师教学的反思中共同完成了反思强化这一实践行动,这便是教学反思中的实践反思,这也是教师与学生在反思中共同成长的实际体现。 (3)即时性 反思教学强调时间的短暂,毎一节课的时间是短暂有限的,不可能容许教师长时间停顿下来仔细思考,否则,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就会被打乱。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多是一些突发性亊件,是我们先前不可能预测到的,因此,快速?反应式反思教学要求幼教老师保持冷静的头脑,思维的敏捷性和如何处理问题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教师在这种反思水平上作出的所有反应是惯性的、自动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新手教师对同一问题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 2结语 总之,幼儿师范学校在英语教学中的教法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就可完成的,是要经过广大的幼教英语老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及课后教学反思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并通过努力探索,集思广益,共同来完成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丰富教学思想,以达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目的。 作者:姚丽华单位:内蒙古扎兰屯幼儿师范学校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幼儿园英语教育 一、幼儿园英语教育应当遵循幼儿英语学习规律 教育指导应当以学习理论为依据,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目前幼儿英语教育理论界对幼儿英语学习规律的研究不足,而现实中幼儿园英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幼儿的英语学习规律,或是照搬小学英语教学方式,或是借用幼儿园教育其他领域的教育方式,而忽视了研究幼儿园英语教育的领域特殊性,在开展的有效性上存在很大问题。幼儿园英语教育应当首要研究并遵循幼儿英语学习规律,从幼儿英语信息的输入、认知加工、输出,以及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创设相应的英语语言环境,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尤其应当正确看待幼儿英语学习的“关键期”,提供多种通道的可理解性输入,在英语与汉语的关系上进行正确而恰当的引导,在语言运用中加深理解和表达交流能力,同时应当注重培养幼儿对英语的积极情感,并使之成为长期英语学习的动力。可见,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有效开展首要尊重幼儿英语学习规律,并将其作为教育的根本。 二、幼儿园英语教育应当定位准确 幼儿园英语教育是新时期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其兴起和发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幼儿英语教育在历史上带有“西方中心”的色彩,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崇洋”性质,时代的变化要求重新审视我国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地位;此外,幼儿期特殊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幼儿外语学习机制和规律也决定了幼儿园的英语教育与其他年龄段的英语学习有不同之处。因此,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有效开展应当有准确的定位。首先,对幼儿园英语教育本身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我国母语为汉语、并无官方的第二语言使用的情况下,目前幼儿园开展的英语教育实质上是外语教育。遵从母语语境中幼儿的外语学习规律,就应当区分其与生活在多语言背景中幼儿第二语言或双语学习明显差异。认清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性质是对英语教育定位有重大影响。其次,幼儿园英语教育应当有准确的目标。目前实施英语教育的幼儿园在目标定位上千差万别,但其共同的特征是以知识为本位,以此开展“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其中提及有关培养幼儿英语学习兴趣及文化意识等目标要求,在实际运用中也让位于“知识传授”。有效幼儿园英语教育在目标定位上,首先应当将幼儿作为一个全人来考虑,将英语教育作为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使英语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幼儿终身发展受益的品质;应当培养幼儿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对多种文化开放、宽容的心态,同时能够尊重本民族文化,并以本民族文化为荣。其次才应当关注英语教育的语言层面,培养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英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应当注意的是,有效的幼儿园英语教育目标定位的两个层面是相互融合的,如具有多元文化的意识也应当首先对英语感兴趣等。只有这样,幼儿园英语教育才不会偏离幼儿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幼儿园英语教育在开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开展首先应当了解幼儿语言学习的生活性,即幼儿是在生活中接触并了解语言的,而远非仅仅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强调幼儿教育和课程的生活性本质,布鲁纳在对幼儿语言的研究中也提及幼儿外语在生活中使用的重要性,即幼儿的外语知识和技能只有在真实生活中有用武之地,才能真正转化为有效的活语言。因此,幼儿园英语教育应当注重为幼儿提供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机会,并加强英语教育的生活性,这也是从生活性的高度对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出的首要要求。 2、从幼儿园英语教育教与学的主体——教师和幼儿来看,有效的幼儿英语教师首先应当对英语学科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并有一定的英语文化素养;其二,教师应当给予幼儿充分、完整而又连贯的英语刺激,可用中文进行必要说明,但信息量不能超过英语,以培养幼儿听英语的习惯;其三,教师应保持相当的热情,给予幼儿正向、积极的评价和反馈,使整个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此外,教师还应在教学活动之前、之中、之后及时反思和自我评价,不断调整和修正教学。同时,进行有效英语学习的幼儿应当具有较高的参与性,能专注地,持续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并具有一定活动性的。 3、从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内容来看,有效的幼儿英语内容首先应当关注幼儿的已有水平,根据幼儿的英语能力选择不同难度层次;其次应当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从日常交际中选取素材,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其语用能力,达到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其三应关注英语教育与幼儿园课程的衔接,如采取与幼儿园学习活动相应的主题内容,中英文配合进行;其四应注重内部的逻辑性,新内容应有一定的重复、巩固和练习,使幼儿的发展循序渐进;最后,有效幼儿英语教学内容还应注重与小学内容的衔接,不能为了一味地按照小学标准提高难度,甚至超过小学水平。这样不仅为幼儿学习增加压力,也因重新教学而浪费了资源。 从幼儿园英语教育的过程来看,有效的英语教育过程应当始自充分的教学准备,即对幼儿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教育目标和准备教案。教案的设计应当留有充分的余地,使教师能灵活调整;有效的英语教育过程的开展得益于良好的教学策略。策略的选用应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并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能够根据幼儿某阶段的需要和学习程度进行调节;有效的英语教育过程的保证源于有效的师幼互动。教师应创设机会形成互动场景,提问应根据内容和幼儿反应提出有难度层次的问题,同时还应对幼儿的反应给与积极的回馈和评价,使幼儿感受到参与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有效地学习。 4、从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时间利用上来看,有效教学时间在总教学时间中的比重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目前幼儿园英语教学时间分配中的突出问题是教学管理时间比重过大,教学准备和分配时间较长,有效教学时间缩短。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减少教学进程中的准备时间,通过将分配环节变为教学环节来提高分配时间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教学价值在于质量而非秩序,能够容忍幼儿积极参与形成的“混乱局面”,减少教学管理给幼儿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时间,增大有效教学率。 5、从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环境角度来看,有效的英语教学环境应当是支持性的环境,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安全、心理环境的相容等方面。班级中的英语区角应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幼儿在日常活动中也能够关注到英语区角,并利用区角中的英语信息进行活动;有效的英语教学环境还体现在教具的使用上,教具应丰富多样,并尝试与现代多媒体技术,或是采用刺激幼儿多种感官发展的教具;此外,有效的英语教育环境还体现在英语活动的氛围上,应当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氛围,教师充分意识到幼儿的主体地位,洋溢着关爱的教学氛围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有效地促进幼儿英语学习。 四、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创设情景教学法 幼儿处在人一生中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在正常的教育情况下,此阶段幼儿词汇量已发展到3000个左右。由于此时幼儿对语言的学习完全凭借听、说来发展提高,这同样为幼儿学习第二种语言提供了可能。因此利用多种渠道,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幼儿的外语学习十分重要。幼儿英语学习主要途径来自说、交往,但是良好的物质环境,在其发展中起着促进作用。这里所讲的物质环境主要指教师根据幼儿英语的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安排一定的情景画面、活动道具和动手材料,在观察、操作、游戏中,引发他们对英语的反应和使用。 1.利用墙面布置。墙面布置是幼儿园环境中面积最大,最为醒目的画面。它如同一幅幅大的广告,浓缩着教育内容和目的,给幼儿以直接的刺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于是,我们在室内、楼道、盥洗室等地,根据不同的场所设置不同的画面,写上相应的英文句子。如:幼儿饭后在楼道内散步,我们画上几个小脚印,写上Goforawalk或takeawalk(散步);在图书角画有一张嘴,上面竖着一个食指下面写有Pleasebequiet(请安静),在洗手池上面画有小朋友洗手和小水滴,水滴上写有Pleasewashyourhands(请你洗手)等等,这些有趣的画面,幼儿虽然不认识上面的字,却知道是英文,看到时就会引起对英语的反应和使用,画面都在无声地给幼儿一种英语提示。在有鲜明主题的大墙面上,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水平进行设计。如:小班教育幼儿爱幼儿园,我们分三个阶段教给幼儿,首先是Wegotokindergarten(我们去幼儿园),然后是Weareinthekindergarten(我们在幼儿园),其三是Wearehappy(我们快乐)。这样既对幼儿进行了入园、爱园的教育,又教会幼儿用英语表达清楚画面的意思,发挥了墙面环境的多种教育功能。 2.创设英语角。英语角是一个让幼儿通过对图片、实物、头饰、贴绒、立体沙盘等物品的摆弄和操作在游戏中运用英语的一个区域。教师的作用是投放材料进行引导。如:小班在学过苹果、梨、桔子等水果名称后,教师设置了1棵立体树,在角中放些橡皮泥,未涂色的水果卡片,幼儿捏出或涂色后用曲别针挂在树上,幼儿一边操作,一边说,英语得到反复的练习,而捏的能力、涂色的能力同时得到发展。有时幼儿会问桃子怎么说,西瓜怎么说,教师便教给他们,这样变被动学为主动要学。再如:在学习人体器官后,教师准备几个不同的组合人,在活动角中引导说:“我今天给自己画个像,你们看。”边出示各部分边用英语说:“Thisismyhad(这是我的头),Thisismyeye(这是我的眼睛)Thisismynose(这是我的鼻子)。”幼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争着来给自己画像,嘴里大声说着Thisismy…由于英语角的有趣和可操作,所以深受幼儿喜爱,为幼儿提供了主动学习的场所。 3.设置游戏场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英语学习中,寓教于游戏之中,发挥幼儿无意注意优势,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对他们语言的掌握有很大作用。一次中班学习红、黄、兰、绿、白、黑几种颜色时,教师组织幼儿玩“汽车展览会”的游戏,幼儿每人手中一辆汽车,听音乐开进展厅,大厅内分不同颜色的汽车展区,幼儿按标志停放,然后教师边引导参观边教颜色和句子,同时请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汽车,如Thisismyredcar(这是我的红色的小汽车)。幼儿为了把自己开的汽车介绍给同伴,便努力地去听、去学、去说,这样活动中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在参与,在反复地听、说中记忆、学习。再如在学习马、牛、羊、猪、鸡、鸭时组织幼儿玩“参观农场”。 总之,我们从实践中感到,幼儿园进行英语教育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创造一个好的语言环境,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欢乐和兴趣中学习。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幼儿学前英语教育论文 一、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 (一)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幼儿英语教育的重心 幼儿期的语言习得源于听说,也就是口语交流,而读写能力则需要幼儿的智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可以在听说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第二语言习得也不例外。幼儿期作为语音发展的关键阶段,使其更容易获得第二语言觉知。如果这一时期幼儿有足够的机会进行听说训练,不仅有益于培养其语音意识,也将成为其进一步交流的基础。其中“说”不仪反映了幼儿对语言信息的理解和幼儿外语信息加工水平,同时也是幼儿运用外语的主要形式,体现了语用价值。因此,对幼儿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幼儿英语教育的重心,也是衡量幼儿英语教育水平的主要指标。 (二)交流能力是幼儿英语教育的关键 充足的运用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基础,相关研究认为幼儿的英语学习必须在运用中进行。由于幼儿的学习离不开日常生活整合,因此在生活中进行英语会话练习是幼儿英语语言习得的重要手段。所以必须加强以听说为基础的幼儿英语语用能力也就是交流能力,这也是幼儿英语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三)多元文化意识和知识是幼儿英语教育的深层次要求 通过幼儿英语教育,丰富幼儿的多元文化知识,培养其多元文化意识,是学前英语教育的深层次要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幼儿在学习英语的同时需要通过不同途径对异域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了解,逐步培养幼儿的多元文化意识以及开放和兼容性格,有利于培养幼儿合作精神,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此外多元文化教育也是对外语教育本身提出的更高要求,使其脱离英语作为单纯的语言工具的狭隘范围,从而使学前儿童的英语学习具有更为广泛的价值。 二、幼儿外语教育对教师的基本素质的要求 教师在幼儿外语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的儿童时,如何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综合素质。 (一)心理素质 首先,学前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幼儿的表情和以及行为上的变化进行及时准确的捕捉,并依据这些变化对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进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并将其思维时刻引向教学活动的中心。其次,学前英语教师必须具有富于感染力性格魅力。学前儿童的英语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在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像演员一样富有感染力,通过综合调动语言、体态、表情等各种要素以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要对儿童有一颗爱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用心灵来感受和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并依此为情感基础,真正与儿童建立起密切的情感联系,以情感体验为纽带使儿童获得学习知识的快乐感。 (二)语言素质 首先是英语知识。任何语言都是由形式和意义两个部分组成一种符号系统,并由二者的相互关系构成语言系统。因此不论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英语学习,都不可避免地要去结识相应的语言规则,同时还需要学习和掌握构成该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各项基本要素,因此英语知识是一个幼儿英语教师的必备素质;其次是英语技能。英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这些技能不仅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同时也是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而其中的听说能力对于学前英语教师更为重要,毕竟听说能力开发是学前英语教育的重心;最后是文化背景知识。语言运用能力是幼儿英语水平的重要的标志。而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学前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英语基本技能还需要了解英语母语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相应的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三)教育理论和技能素质 作为一名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学前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还要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和技能素质。首先幼儿英语教师要具备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包括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以及学前组织管理学等知识。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能能根据儿童智能发展特点和外语知识特点进行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要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技能。例如,幼儿英语教师要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舞蹈知识,在教学方面要具有边弹边唱、伴奏、编舞的能力和音乐教学的技能技巧。 三、幼儿外语教师培养的基本策略 (一)英语教师的幼教化 1.培养思路 幼儿英语师资问题是影响着幼儿英语启蒙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鉴于社会上闲置的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较大,可以作为幼儿英语教学的重要师资来源。但她们绝大多数不是幼儿师范毕业,甚至不是师范专业的毕业生。这一群体的优点是具有良好的外语基础,缺点是不熟悉幼儿教育。针对上述情况,可以考虑此类闲置的英语人才经过适当的培训后充实到幼儿英语教师队伍中去。 2.培养方法 一是聘请幼儿英语教育方面的专家、教授以及优秀的幼儿英语教师,对这些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培养重点放在幼儿英语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上。二是组织幼儿英语教学方法的培训和研讨,积极引导他们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手段运用的创新设计和实验。 3.培养目标和要求 首先,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力求简明、实用。如:基本知识以学前心理学、教育学的实际应用为主;其次是双基训练和教学实际相结合,培训活动尽量放在课堂上,通过授课教师与培训学员教学互动,促进学员感知和领悟所学知识;最后是学员在工作中提高的能力,例如如何多向其他教师学习、观摩,这是学员上岗之后逐步成熟的又一捷径。 (二)学前教师英教化 1.培养思路 随着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幼儿园英语课程的普及,幼儿英语师资短缺问题十分突出。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每所幼儿园都配备专职的英语教师并不现实,解决的另一条途径就是对部分在职年轻的教师进行英语技能培训,也就是“学前教师英教化”。这种方式为解决幼儿英语教师短缺提供了新思路,并有助于教师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进行英语交流。 2.培养要求和方法 首先在培训内容上坚持基本性,实践上坚持速成性。我国的幼儿教师多为幼师毕业,通过系统培训,胜任幼儿英语教学不存在任何问题。唯一的欠缺就是英语语音基础和英语教学方法。因此,具体培训内容应以此为重点,保证培训质量和实用性。其次在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上,要考虑幼儿园的工作特点,采用节假日培训、邀请专家上门培训以及到先进幼儿园观摩学习等多种方式灵活进行。 (三)幼儿英语师资正规学历教育 幼儿英语师资正规学历教育是最终解决幼儿英语师资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部分大学已经开设了“学前英语师资专业”。这些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不仅注重幼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还对英语课程学习进行重点强化。在课堂教学上较多采用“模拟教学”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在设置内容丰富、贴近幼儿英语教学实际的校内学习和实践活动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到幼儿园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经过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毕业,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毕业后完全能胜任幼儿英语教学工作。 (四)幼儿英语教育科研及教研活动 幼儿英语教育科研及教研活动是提高幼儿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相关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英语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及时了解幼儿英语教育的最新动态。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力求丰富多彩,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 四、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培训与资格认证 学前双语教育师资是幼儿园理想的英语教师,也就是幼儿教师英语化,英语教师幼儿教育化。而打破单一的教师培训体系,实行幼儿教师培训一体化,将幼儿教师的职前与在职双语教师培训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建立多样化的幼儿双语教师培训体系,为幼儿英语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师资保证。持证上岗是目前我国对幼儿教育的明确要求,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及时出台“幼儿园英语教师任职资格”方面的文件,对幼儿英语教育的师资规范问题进行界定。 (二)将培训与研究结合 相关教育研究的进步,是幼儿英语教育健康发展的理论保障,因此在幼儿英语师资培训中要力求推广相关的研究成果,把幼儿英语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师资培训的内容。幼儿英语教育科研与师资培训的整合,一方面可以通过将幼儿英语教育研究与师资培训同步进行,通过研究活动达到培训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幼儿英语教育研究与师资培训异步进行,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在职幼儿教师能将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和完善;培训主讲教师的要能通过在职教师的教学经验反馈,积极捕捉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明确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五、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的英语教育的早教化现象日益明显。在幼儿英语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幼儿英语教育目的的定位,并提供一支高素质的幼儿英语教师队伍是保证幼儿英语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幼儿英语师资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型专业化幼儿英语教育师资培养是从根本上解决幼儿英语教育的对策,在这一领域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去思考和研究。 作者:娄沂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 幼儿英语教育论文:幼儿英语教育贯穿思路 一、注重幼儿英语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在儿童英语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孩子一旦失去学习兴趣,觉得英语枯燥乏味,就会对英语产生一种厌倦感。幼儿每天能实际接触和感受到的人、事、物,都可以成为幼儿英语学习的内容。这些幼儿喜闻乐见的事物,更能够激发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幼儿自身为中心的生活经验可以成为幼儿英语学习的内容。幼儿认识世界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我”是幼儿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在生活中,他们往往会对自己的一切产生探索的兴趣,如姓名、年龄、性别、爱好等等都是孩子讨论的话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幼儿学习表达的方式,灵活运用。如:“IamNancy.”“Iamfive.”“Iamagirl.”“Ilikejuice.”等。以幼儿家庭为中心的生活经验可以成为幼儿英语学习的内容。家是幼儿最熟悉和喜爱的地方,也是幼儿生活的第一环境。许多与家有关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成为幼儿英语教育的内容。如:家庭成员──Dad,Mum,Grandpa,Grandma;居住场所──bathroombedroom,kitch-en;家用电器──TV,computer,fan;家居摆设──clock,table,chair,bed等等,在幼儿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他们很愿意主动学习与表达,并互相交流。以大自然为中心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成为幼儿英语学习的内容。大自然是孩子生活的乐园,不管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喜欢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探索世界的奥秘。小鸟的家在什么地方?蚂蚁今天在干什么?……他们的小脑瓜里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是他们无比关注的亲密伙伴。这些也可以成为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内容。如:植物———flower,tree,grass,rose;动物———cat,dog,rabbit,tiger,lion,coke,bird,bear;自然环境———mountain,lake,cloud,sea,river等等。 二、重视幼儿一日生活中英语的随机教育,提高幼儿运用英语的能力 英语学习的关键一点在于经常使用,在使用中达到脱口而出,成为一种能力。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只要善于利用,就可以成为幼儿学习英语的最佳课堂。教师可通过来园活动、离园活动、进餐、盥洗、睡眠等各个环节进行英语教育。来园活动是幼儿一天集体生活的开始,早晨接待幼儿时,是教师进行个别教育的很好机会。每天早晨,教师亲切地用英语问候:“Goodmorning!”幼儿听上几天就会回应老师:“Goodmorning!”在父母接孩子的时候,师生可以互道“Goodbye”……这些对话,不仅让幼儿理解和运用了简单的礼貌用语,而且培养了幼儿“说”的兴趣和文明礼貌行为,提高了幼儿运用英语的能力。进餐前,洗手时教师用英语要求“PleaseWashyourhands”(请你洗手)。在吃饭时,教师介绍饭菜,告诉幼儿米饭(rice)馒头(steamedbread)、鸡蛋(egg)、西红柿(tomoto)等名称,还可以请值日生来做“分盘子(dish)和勺子(spoon)”的工作。其他如请喝水,请拿水杯,请收玩具,上床睡觉,起床等,幼儿不用刻意去学,天天听好几遍。这些需要在专门教学中学上很长时间的大量词汇、句子,就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听熟了,记住了。 三、注重英语教育内容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扩展幼儿运用英语的范围 目前的幼儿园英语教育忽略了英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把英语当作一门专门的学科来学习,而不是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其实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都可以与英语教育内容达到整合。幼儿英语教育可以和健康领域的内容相结合。如:户外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是由一群幼儿问“老狼、老狼几点了”,请一名幼儿当狼说时间,从1点说到12点,然后狼开始转身追逐幼儿,目的是练习幼儿四散跑的能力。游戏语言就是简单的一句日常生活用语:“现在几点了?”(Whattimeisit?)这个游戏是幼儿熟悉而喜爱的,于是,教师改用英语让幼儿玩《Whattimeisit,wolf》。仅此一句话在一遍游戏中重复1、2次,轮流当狼的幼儿用英语从1说到12报时,这样句型、数字、时间很快都被理解、学会了。幼儿英语教育还可以和社会交往领域的内容相结合。如一次我们在进行“小鬼当家———超市购物”的社会实践活动,一个孩子想拿货架上的物品,可是他太矮,够不着,主动跟我说:“老师,你帮帮我,好吗?”我迟疑了一下,心想,这不正是一个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吗?我蹲下来说:“Youshouldsay:‘Canyouhelpme?’”开始他们很迷茫地看着我,我就再重复一遍,并指指他们说:“Youshouldsayit.”我接着又加重语气说:“Canyouhelpme?”他们好像懂了我的意思,迟疑地说:“Canyouhelpme?”我赶紧回答说:“Yes,sure!”而且连忙大声表扬:“Good!youaresuper!Ilikeyou!”旁边的小朋友也赶紧模仿:“Canyouhelpme?”这样幼儿所学语言在其他活动中得到巩固、练习,久而久之,培养了幼儿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并解决了英语与其他学科泾渭分明,学时才说,上课时才用,平时放置脑后,容易遗忘的弊病。幼儿园英语教育是幼儿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我们应当从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教育的规律出发,但就教育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所做的实践与探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今后我们会提高自身素质,将英语教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相信幼儿英语教育定能结出硕果,成为基础英语教育中一朵盛开的奇葩。 作者:才晓静工作单位:山东省胜利石油管理局胜中社区泵公司幼儿园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项目工期风险管理策略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各种建筑项目也层出不穷,广泛的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另外工程项目也受到其他条件的制约,建筑工程项目总是存在各种问题,尤其是工期,这将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本文通过对各种建筑项目的分析,谈久了建筑工程项目工期风险存在的原因,并且有针对的提出其解决措施,促进了建筑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期;风险管理 1建筑工程工期风险存在的原因 1.1资金的匮乏 建筑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的任务,它的工期就是指从工程来时到整个工程的竣工,一直到验收合格转交到客户手里。这也就以为着整个工程的工期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的变动也是加大的,所以其中的不可预计性和不可确定性极多,导致工期风险存在。资金不足就是影响建筑项目工期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资金不足是现代企业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资金的不到位,导致必要的材料、设备都难以及时到位,甚至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这就导致工程存在极大的风险,再者就是不能及时供给资金,导致动工困难,工期延长。总之,资金匮乏,是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工期的重要原因之一。 1.2组织设计的不合适 建筑工程项目是一项周期长,综合性强的任务,所以事先对其进行严密的规划是必要的,但是正因为它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其中的变动性。设计变更就是影响工期的一项重要原因。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方发现原来的设计图纸有不合理的地方,甚至错误,或者不符合当地的地质情况,这就必须要进行设计的及时更改,这就会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进度。再就是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情况复杂,各种人员的调配不当,施工平面的布置不合理都将影响工期计划的执行。另外,由于整个是公共过程中的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提前没有考虑到这些必要影响因素,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都会导致工期的延长,更有甚者,由于施工存在危险,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人员伤亡,都将严重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工期。 1.3相关单位的原因 施工队伍对建筑工程的工期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毕竟建筑工程不是单一的任务,而是需要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完成的综合性工程,相关单位在整个建筑工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银行信贷单位、建筑设备供应部门等等都对建筑工程的工期起着重要影响。其中涉及图纸的错漏,有关部门或者业主对设计方案的变动、材料设备的不合格、资金不能够按时支付都可能导致整个工程的中断或者速度减慢。另外,不合理的合同工期,将大大增加施工的难度,从而导致工期的延误。 1.4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 虽然影响建筑工程工期的重要是人为的主观因素,但是其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到的。在施工的过程中,遇到地震、特殊极端天气、特殊的寒冬天气现象等自然灾害,工程必然不能进行,整个工程甚至有可能都放弃。还有就是在施工过程遇到地质问题,例如溶洞等侵蚀性地质都影响工期的正常进行。总之,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来说,影响它的风险因素众多,影响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直接的、间接地、隐性的、明显的等,各个因素影响的程度也是不同的,不论是客观因素还是人为主观因素,人们都在极力的管理控制,但是仍然在整个建筑工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可避免。 2控制建筑工程工期风险的策略 2.1事先做好风险控制 风险回避是事先对整个工程进行一个细致严谨的极端规划,通过计算对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尽可能的回避。首先要学会回避风险,所谓风险回避是建筑工程风险应对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实际的过程中,经过判断,做好事先控制,确定施工阶段工期控制工作的细节。也就是是说事先明确工期的计划,根据合同的工期要求,有条理的准备各种工作,做好时间安排。再者要编制、审核单位工程的工期计划,确定好每个部门之间的衔接根据关键线路的工作,保障施工的连续性和均衡性。最后做好短期的计划,每一个年度、月度都需要严密的工期计划,已施工总工期为基础,确定单位工程的形象进度和所需资源,包括人力、资金、设备等等的供给,做好整个工程的综合平衡。 2.2事中的工期控制 在整个工程在运行的过程中有各种新问题出现,做好事中控制才是保障整个建筑工程顺利进行的决定性因素。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及时对施工工期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随时对工程做好实施动态。做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做好信息反馈出路,并且随时把计划和实际的进度进行比较,从中检验是否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偏差,对以后工程的进度做好控制。最重要的是要控制好施工现场,及时预防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而技术问题或者安全隐患,减少这些因素对工期的影响,做好各项协调工作,及时解决资源矛盾、配合矛盾,保障工期的顺利进行。总之,建筑工程的事中控制对整个工程的工期应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3事后的控制 事后的工期控制是指完成施工任务之后的工期控制,包括及时组织工程验收,车里整个工程的索赔等,还要对整个工程运行过程中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归档,防止以后出现建筑问题时候,可以及时的找到工程的问题所在,也方便在之后的工作中避免同类的失误。总之,在整个建筑过程中要做好工期风险的管理,保证建筑的顺利完工。 3结语 本文作者意识到建筑工程工期的风险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从工期风险角度,根据建筑工程的自身特点,说明了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工期风险大的原因,并且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角度阐明了工期风险如何控制,但是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本文在这个问题上还未能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详细的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在这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可以在之后的学习中对这个问题做出更加深入分析。 作者:杨诚 单位:云南香料烟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房屋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文章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政府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资金也在不断增加,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各种建筑设施和各种建筑工程的扩大,建设工程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加,建筑工程的风险对于建设施工的过程是非常危险的,因而导致建筑施工的损失增多,因此对于房屋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研究对于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也会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就我国目前的建筑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一些相关的危害,提出一些风险管理的措施以及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建筑;风险;管理 建筑工程的程序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建筑工程的完工是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来共同完成的,不同的因素影响的效果是不同的,建筑人员需要注意建筑过程的每一个细节,而施工的目标就是是建筑工程需要的标准,如果施工的过程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就会造成更多的风险,这种风险是非常不利的。施工的问题除了这些,还牵扯到更多的不确定的因素,例如一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因素,都会让施工过程的成本增加,施工的周期也会不确定,同时施工的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因此建筑企业在建筑过程中一定要了解施工的风险,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加以控制,就能在施工的过程中减少损失。通过了解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对于其中的风险加以分析,这有利于我国在风险控制管理过程处理中更加的成熟。 1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的时间,经济的发展迅速也带动了建筑工程行业的蓬勃发展,虽然建筑行业在蓬勃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建筑行业处于刚刚起步发展的阶段,需要经过政府的正确引导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而目前的发展状况是不尽人意的,无法实现建筑施工与环境经济的协调及融合,但随着不断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势头也会越来越猛。 2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态度 建筑行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如果国家没有重视建筑行业的发展就会让建筑的发展良莠不齐,也会出现建筑工程施工不安全的问题,这对于施工行业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此需要建筑行业能够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这些认识对于建筑行业今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因此需要每一个企业都认识到对于建筑行业风险管理的问题。 3对于风险管理项目的调查研究 我国的台湾地区以及香港地区对于风险管理这方面的认识还是比较早的,早期的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著作也非常多,但是仅仅是这些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建筑行业的风险管理控制是一项比较深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探讨和研究,也需要不断的加深认识。而相比于港台地区,内地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的认识就晚的多,早期只是通过接触一些相关的书籍才认识到这方面的知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完善,我国的项目风险管理也得到了新的认识,因此国家对于加强这方面的认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4风险管理的分析 风险管理的经济成本设计的范围是非常广的,通过风险分析就可以了解风险管理有哪些可以避免的损失,有的损失是需要进行评估的,如果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也需要将损失降到最低,这样可以减少建筑过程中的损耗。这样的措施有利于增强施工人员的信心,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风险管理的目标性:建筑工程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建筑目标牵涉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与各个工作人员的利益相关,企业只有制定适合的目标才能够减少企业的成本和资源的消耗,每一个建筑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影响施工的进度,所以企业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企业制定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化的预测,需要进行科学化的制定。 5建筑施工过程的风险程度越来越低 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采取提前应对的措施,建筑施工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还有不确定的因素的影响,那就可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做一些提前的准备,比如可以建立一些防护网以及在周围种植一些树草之类的植被,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坡度进行一定的计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自然灾害产生的影响,这样也能够减少滑坡的产生。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做好应对措施。施工过程中的每一步环节对于施工的完成都是紧密相关的,所以需要注意每一个施工环节的细节,在发生灾害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进行相关人员的疏散和撤离,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施工的损失。 6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开始认识到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各种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这也是规避风险的一种方法,每一个施工的企业都需要进行风险的规避,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潜藏的巨大危害是需要非常小心的,因为涉及的利益是牵扯到很多方面的。如果企业能够在施工之前认识到这一问题,再加上政府也会对企业进行相关的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也会降低施工过程风险管理的程度,给予了施工过程更多的安全保障,对于施工过程也会更加的有利,未来的施工发展会更加的安全。 7结论 本文通过多种理论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相关的危害给出了相关分析,对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管理都作出了许多的调查研究,同时也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存在的损失以及原因加以分析,在施工的过程中也对施工的风险的规避以及目标的制定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给施工过程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于降低施工过程的难度有了很大的帮助。不管是在企业的角度,还是站在政府以及施工工作人员的角度上来看都是非常有利的。本文研究的成果主要用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并在以后施工过程中能够加以应用,对于施工过程能够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本文对于所进行的施工过程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并能够加以借鉴,企业需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对企业的施工过程把握的更好,施工的过程也能让人更加放心。 作者:叶俊 单位:江苏景欣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述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功能的建筑物越来越多,其建设的规模也都越来越大,使用的技术也越来越复杂,而建设施工的周期一般都较长,施工的环境较复杂,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都增加了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如果不能规避这些风险,会影响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时,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风险;风险管理 风险广泛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周期长、规模大、施工复杂、投资多的建筑工程,各种不确定因素大量的存在于施工过程中,工程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风险事业,其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客观存在的风险并不意味着损失,只要善于进行风险管理,这些风险都是可以避免的。建筑工程风险管理和目标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两大要点,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1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中的经济、技术、组织和管理等各方面都可能产生风险,风险会造成工程经济效益降低,严重的会导致工程项目失败,造成巨大的损失。建筑工程中的风险具有普遍性,并且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都是客观存在的。风险管理就是辨识、评估、预防、控制这些潜在的风险,以最少的成本减少甚至避免风险的发生。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决策者的决策质量,对风险大的项目借助风险管理来予以规避,开发者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合适的风险方案;风险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企业有了正确的建筑工程项目决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这就需要对风险的准确预测,也就是科学的风险管理;科学的风险管理是企业建筑工程项目取得经济效益的关键,对可能的风险进行准确地评价,做好相应对策,能够降低风险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2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 2.1建筑工程风险的分类 经营风险:合同带来的风险,有些企业为揽到工程,在签订合同时会同意一些不平等条款,致使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不利的地位;项目带来的风险,由于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在投标时没有科学的分析、预测成本和利润而低价竞标;建设单位带来的风险,与业主的紧密合作是顺利实施工程的基础,业主的实力、信誉、协调能力都影响工程的正常展开。管理风险:项目经理任用风险,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效率及成本有项目经理的管理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另外,项目经理的频繁更换会使施工成本失控;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技术难度大、规模大、技术工艺复杂等特点,管理工作容易存在安全隐患,从而导致安全事故和质量问题的出现,这样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也会直接影响企业信誉,甚至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技术风险:在施工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实际情况与地基条件、地质资料不符的现象,这时会使工期,而且还会增加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如果在施工过程中遭遇洪水、台风、泥石流等恶劣的自然现象,也会直接影响施工,甚至还会造成人员的伤亡;施工设计图纸的变更、供应不及时,都会影响施工进度,对工程项目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另外,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走出自身技术能力范围的问题,各专业间又没达到及时的协调,技术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会影响工作的效率,甚至造成施工失误,对建筑造成严重的影响。经济风险:材料市场、劳动力市场、设备市场等要素市场的波动都会对工程成本造成影响;货币贬值、利率变动等因素会影响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使施工中出现资金、设备、材料供应不及时、有达标等现象,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给工程造成不可忽视的经验风险。 2.2建筑工程风险识别的依据 风险识别的依据有:项目规划,其中有工程目标、采购、资源、进度、费用计划、各方对项目的期望值等;风险种类,掌握市场、技术、管理、组织、质量和法律法规变更等各种风险的特征规律;历史资料,找到一些和此建筑工程类似工程的一切资料,通过分析这些资料找到有借鉴作用的风险信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计划,规划和设计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对风险管理方法的选择起到指导作用;制约因素与假设条件,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完成的计划和规划性文件,实施期间出现的不成立条件会增加项目风险。 2.3建筑工程风险识别的过程 集料的收集,收集对建筑工程风险识别有用的资料,包括工程环境方面的数据资料,类似工程的有关数据资料等等;充分估计建筑工程风险形势,明确其现实性和不确定性,明确项目可以动用的资源,对保证实现建筑工程目标的方针进行分析,对隐藏的假设和风险予以揭露。 3建筑工程项目风险防范措施 3.1风险回避 当潜在的项目风险具有较大的发生可能性和威胁性,而且会造成较严重的后果,又没有合适的应对措施时,可以通过改变项目目标和行动方案或主动放弃项目实施的方法,从根本上回避风险的发生,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风险事故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其他严重后果。 3.2转移风险 通过合同、协议的方式将风险转移给其它或个人的方法。这样,当发生风险事故时,可以将部分损失转移给其他组织和个人。又包括非财务性风险转移、财务性风险转移两种形式。 3.3缓解风险 通过有效的手段来缓解风险造成的有利后果或降低风险发生率,属于一种积极的处理手段。又包括有形手段和无形手段两种。 3.4接受风险和风险自留 当采取的风险回避手段所花费的费用超过风险事件本身造成的损失时,可以采取接受风险方案,并做好准备工作和应急计划,尽量减少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如果找不到风险应对策略,就可以将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看成项目成本,并采取积极行动承担事故后果称为风险自留。 3.5储备风险 根据实际施工情况结合项目风险规律,事先拟定出科学、高效的风险计划和相应的应急措施。当项目进展与计划不符时,就直接启动应急措施,可分为进度、费用和技术三大类。由于建筑工程自身特殊性决定了项目工程中会存在较多的风险,项目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工程项目风险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以保证建筑工程质量达标、顺利竣工。 作者:王野 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城市建设管理行政执法局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增强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人们在物质追求方面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建筑工程行业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在近些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层面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重视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各项风险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尤其是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建筑施工项目都需要科学与先进的管理模式做指引才能使其顺利实施。要使建筑施工行业得以蓬勃发展,强化风险管理制度,重视施工管理技术是关键。 关键词:工程施工;风险;风险管理 衡量一个建筑工程质量好坏的标准在于其施工风险管理工作的优劣。施工风险管理工作体现在建筑施工的各个流程中,而且工程质量的高低、工程进度能否按时完成以及工程所获取的实际效益等都与施工风险管理工作有着一定的关联,因此要使建筑施工的各个阶段得以顺利实施,做好施工的风险管理工作非常关键。此外管理者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中要大胆创新,改进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处理与解决,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建筑工程的方方面面中。 1项目施工风险的基本概念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也给国家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新的契机,建筑工程行业也不例外。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它给国家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不利因素,工程任务的日益加剧,工程耗资的不断增加,无疑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做好工程项目的施工风险管理工作非常关键。所谓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主要指的是在建筑施工的各个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质量方面的相关问题,不仅会影响工程的实际进度,而且对工程的质量也会造成一定的威胁。比如在进行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若所选择的方式不恰当,也极易使得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对后续正常施工造成一定的影响。 2项目施工风险管理所面临的难题 2.1施工队伍整体素质低下,风险观念薄弱 首先,纵观当前我国各大建筑施工团队人员的素养都较低,知识层次较低,专业人员较少等,他们的自我保护观念淡薄,对施工中存在的一些潜在危险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做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当在施工中遇到突发状况时他们往往不能沉着应对。此外,很多施工人员缺乏规范的技术标准,安全管理观念不强,大大加重了工程安全管理的难度。其次,由于建筑行业与其他行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使得很多学历高、能力强的年轻人不愿意涉入这个行业,有的人员甚至对该专业存在一定的歧视心理,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最后,我国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所制定的相关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于存在的很多问题不能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与解决。 2.2缺乏完善的法规制度 为了使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能够顺利实施,我国也制定并出台了一定的法规政策用以约束某些行为,但在观察中我们发现仍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所制定的法规缺乏针对性;二是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三是法律的执行度不高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再加之当前很多监护施工项目主要由政府主导,风险成本也都是由政府全权负责,导致很多资金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加大了建筑风险管理的难度。 2.3施工中的现场监理工作不到位 在建筑施工的风险管理的各项因素中现场监理工作不科学也是其中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国内监护施工现场尽管大多数都是按照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实施的,但在具体实施中却没有专人进行负责,这样在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突发状况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从而影响后续施工。有的施工单位虽然安排了专业人员进行监理,但在具体实施中却是流于表面形式,遇到问题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就做出不科学的决策,使得监理环节没有起到真正效果,这些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施工实际进度。 3增强施工风险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 纵观当前我国的施工发展现状,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很多工程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不管是在质量方面或是业绩方面都较为欠缺。再加之在实际施工中各种突发情况层出不穷,有些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作为管理者不断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非常重要,只有在平常的工作中善于发现,深入思考,严把每个施工环节的质量关并做好一定的管理工作,才能提高建筑施工的真正成效性。现针对建筑工程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提出以下几点针对性的措施。 3.1强化合同风险管理制度 与其他行业相比较而言,建筑施工是一个系统而庞杂的行业,而且前阶段的施工直接关系着后阶段的施工质量的好坏。建筑施工行业不仅包含自然、经济领域,而且还与法律、道德等层面内容息息相关,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必须借助法律的约束并通过一定的文字进行风险评估。在具体的施工中通过法律的方式保护施工方与主办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现就建筑施工合同中一些常见的问题企业应组织相关负责部门建立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在合同管理的各个阶段中对原有内容进行适当的改进与补充,使之与企业的发展相吻合。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网络化的日益普及,建筑施工管理部门也应构建完善的网络化法律风险控制工作,设置专门的法律顾问制度并明确到人,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人员应给予严厉的惩戒,对表现好的人员应给予奖励,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3.2强化施工队伍建设力度,增强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 作为施工单位应强化企业中每个施工人员的风险意识以及法律观念,并将其铭记于心,对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应全面掌握。在熟悉施工各个阶段的相关技术以及财务管理方面知识的基础上企业主管部门应注重对干部的培训工作,定期聘请一些业内相关专家进行讲座或者是派人到外进行参考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此外,企业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多方吸引优秀人员,例如可通过高薪聘请或者是发放各种福利等方式吸引人才加入企业团队中。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应在施工开始前就做好风险预估工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积极应对,最大限度的降低公司的损失。通过对建筑施工中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后,我们真切的呼吁建筑行业各界人士,在进行建筑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选择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聘请专业的风险管理顾问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化的培训。随着时展的浪潮不断推进,我们要转变传统观念,运用高科技以及网络化的制度去约束与管理企业,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与抵御风险观念。 3.3做好施工队伍的管理工作 在提高施工风险的各个举措中强化施工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尽管当前在建筑施工的各个领域中很多方面都使用到了高科技,机械化、自动化随处可见,然而它的主要控制中心还是依靠人为的力量。所以作为施工单位应重视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高素养、专业能力扎实的施工团队很重要,强化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项目管理部门还应注重每个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开展行之有效的风险分析与控制培训工作,强化施工人员对风险的认知水平,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施工风险评估工作。 3.4严格把关施工各个环节,高效率完成风险管理工作 作为建筑工程主办方应将施工过程控制作为衡量施工是否达标的重要依据,特别是要注重施工各个环节中的控制关键职能,针对风险控制工作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共同做好施工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此外,作为管理者在平常的工作中切勿墨守陈规,而应大胆创新,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施工企业的诚信意识。我们都知道施工过程管理工作几乎包含了工程的整个阶段,大到工程竞标、工程施工中,小到预算的各个细节中都有涉及,施工管理者要认真、仔细,在第一时间发现工程合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于此进行有效的改进,从而最大限度的增强施工成效性。 3.5最大限度的降低技术环境中的风险问题 在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技术风险的防范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所以在进行建筑施工前施工人员要做好数据的勘测工作,通过对数据的综合分析做出准确的评估,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比如在地基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根据施工区域的实际地质状况以及自然特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案,这样才能使风险等级降至最低。作为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开始初期就应对施工中所面临的一些突发状况等做好分析与预估,并根据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最为有效的策略,尽可能的避免不良施工条件的发生,影响施工的实际进度。在施工中还应做到施工图纸的统一,对于施工中的一些重要部位应做好标记减少施工偏差现象的出现。此外还要明确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确保施工现场有序开展工作,增强施工的成效性。 4结束语 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筑行业同样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建筑行业若仍固步自封,走传统的发展路线则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步。为了更好的顺应时展潮流,在施工风险管理中进行大胆创新,改进传统的管理模式,走与时俱进之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其更好的立足于社会的重要保障。 作者:芮朝辉 单位:青海金世纪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投资项目工期风险管理研究 1工期风险管理的简介 工期风险管理具体是指对于各种不确定性条件下,对于工期进行额风险管理,这个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工程,对于未来的各种工程实践进行的预测来实现工程的实施和资金的运转。建筑工程在项目投资的过程中可以分为具体的活动,而每个活动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要想对未来的预测做到完全精准是不可能的,所以会出现偏差,从而带来一定的价值偏离,这就是风险的来源,所以说要想做好工期风险的管理就必须在预测的过程中掌握多种预算规律,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同时也要尽可能的放宽指标,防止出现部分项目达不到要求而出现亏损的现象。在项目投资时要充分的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对影响工程的各种因素进行估计,以降低风险,从而保证工程的顺利进,促进自身企业和建筑行业的发展。 2影响工期的因素分析 2.1项目风险因素的认定和识别 要想对境地风险就要学会如何识别项目风险因素,对于不确定性因素的认定,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这就要求对整个建筑工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初期到工程施工完成各个阶段涉及到的相关的资金、材料、政策、经济形式等,都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要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也就是抓主要因素,将其分解,从而进行准确的预测,降低其对工程的影响。 2.2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 对于建筑工程而言,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诸多方面,下面举例进行分析。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对于建筑工程的进行是很重要的,要知道建筑施工大部分是在户外进行,所以一旦天气恶略就会影响正常施工,从而影响工程的工期,同时建筑需要水泥建筑等措施,所以对于外界环境的温度也有一定的要求。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的影响。要知道施工设备是参与施工的主要力量,一旦施工设备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工程的停滞,对于工程的施工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工艺可能会随时应用到实际中去,这和做出的预测有很大的出入,也对工期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一般是积极的,随着新工艺的引入会加快施工进度和质量。工作人员的效率。项目施工的主体是人,所以施工人员对于系工程的进行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要知道一个有着高素质的施工团队和一个低素质的施工团队的差距很大,体现在各个方面,不仅是施工人员的自身素质,还是管理制度,以及相关负责人的工作能力都会相差很大,这不但会影响工期,严重的还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除此之外,不确定因素还包括政府政策支持、材料运输和质量、当地土质情况等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出现一方面都会对工程的正常进行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和最初的预测产生出入,所以在工期风险管理时要做到充分的准备。 3应对工期风险管理的方法探究 3.1学会回避风险,降低风险 要明确投资项目时有很大的风险的,所以建设投资方在投资前期要对所投资的项目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如果风险过高,难以控制,可以在投资或者施工之前放弃项目,避免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更大的损失,同时要制定严格的企业制度,对每个项目都进行准确的分析,从而做到有效的回避风险。对于项目的已知风险,要尽快采取措施,从而降低风险对工程的影响,而对于不确定风险,要尽可能的假设外界条件的变化去进行预测,从而采取相应措施,避免这些预测的风险。 3.2提高对工程的要求 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高质量的工程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会很小,所以无论是从人力资源还是设备方面都要高标准严要求,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对工程进度的影响,从而大幅度的降低工期风险。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还要颁布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制约和保护,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投资方的要求进行,这也可以有效的控制工期风险。 3.3提高风险预防的能力 提高风险预防的能力对于投资方而言主要体现在自身方面,一方面投资方要实施人才战略,提升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这样在进行风险预估时才能准确的把握住信息,预防出现的各种因素,减少已存在的风险因素,从而降低各种风险的发生概率。 4结束语 建筑工程有着其自身的特性,所以说建筑投资方在进行建筑项目投资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充分的了解,对于影响项目工期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确认和分析,对于其中不确定性因素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规避,建设投资方应制定科学的措施从工程的前期着手准备,对于风险较大的项目要学会放弃,同时要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能力,从而提高风险预防的能力,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提高对工程的要求,这样同样也能避免很多因素对工程工期的影响,可见掌握多种规避不确定因素对于降低工程风险多么重要,最终保证工程正常进行。 作者:季耀东 严明汉 单位:南京南汽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南京万辰置业投资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项目招标风险管理简析 建筑工程项目的招标竞争十分的激烈,招标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因此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招标人想要在招标活动中选择最优的投标人,不但要做各方面的努力,还要对招标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管理,对招标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风险进行预测合评估,分析找到解决风险的办法,保障招标的顺利进行。 一、建筑工程项目招标概述 1.项目招标基本概念招标主要运用的是技术经济的评价机制和市场的竞争机制,在项目中间展开择优选择的一种相对成熟的交易活动,它是招标人在依法参与竞争性的招标过程中,对招标的条件事先公布,并邀请符合项目工程的投标人参与其中进行竞标,根据公开的选标条件找到适合的投标人,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简单来说招标是一种经济行为或者交易行为。而建筑工程项目的招标是为了确保利益的前提下,在市场上形成良性的竞争优势,并选择最优的投标单位,可以有效保障工程的质量,根本上是为了节约建筑的成本费用,缩短工程的工期,实现建筑投资利益的最大化。2.项目招标的基本特征工程项目的招标从工作的开始就走的规范化的程序,投标活动以及参与的人员必须严格的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依法接受国家的监督公开的进行。招标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并严格按照事先规定的程序进行。而整个招标活动的程序和规则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过的章程的步骤,是不能随意在中间发生改变的。整个招标活动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有序的进行,确保了招标活动的顺利展开。建筑工程项目涉及的利益面积比较广,因此在招标活动中实施的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程序。要先公开招标的信息和具体的内容,招标的程序实施公开,并且结果进行及时地公开和。招标过程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应当公正的对待,并在相同的条件下参与竞争。招标活动坚持高度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并接受各级部门的检查和监督,这样才能防止在招标活动中出现恶性竞争,有效地维护了竞争的局面,促进招标的顺利发展和进行。招标和投标活动都坚持一次性的原则,即交易行为只能进行一次性的秘密报价,递交投标文件后不得擅自改动内容,不得对相关的条款进行修改。招标是为了选择最佳的建筑工程项目,选择最佳的投标人,确保工程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工,节省工程的成本,保障工程的质量,达到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收获。 二、建筑工程项目招标的风险管理 1.风险的含义和管理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且发生的因素较为复杂。如果在某一条件下或者时间下,对这一事件的预测结果与现实的结果发生了较大的差距或者有不确定的变动,可能变动越大,会发生较大的风险。风险的管理也分为可控制的风险和不可控制的风险。可控制的风险可以利用现实的条件提高技术手段加以控制,而不可控制的风险是不能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预测和控制。但风险管理的水平还是取决于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2.建筑工程项目招标的风险管理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就是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手段将建筑工程项目招标中的风险进行预测和控制,降低招标过程中的损失。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首先要进行项目的风险评估,并分析评估的结果并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在建筑工程项目招标过程中出现的利益损失和效益的偏差现象,从而优化管理的办法,进行风险的控制,并对招标中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妥善的处理。这样有利于建筑工程项目在前期的资源配置,为实现建筑项目的总体目标奠定基础,从而降低工程项目的风险,促使项目得到最大化的利益。3.风险监控建筑项目工程的风险监控可以有效地保障风险计划的顺利展开,并且也是规避风险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在监控之前,要先确定风险监控的体系,对建筑项目招标实施的过程进行监控,快速的识别和分析风险的存在,并做好预防风险的办法。 三、建筑工程项目招标管理工作风险分析 1.项目招标工作存在多方面行政干预建筑工程项目的招标活动牵涉到建筑行业的多个主管部门,且有些部门的主管或者领导具有功利主义的倾向,并且有意的妨碍着招标活动的顺利展开,影响着招标的质量和进程。而建筑工程项目招标的负责人不会违背领导的意思,因此在招标的过程中会失去招标活动的公正性,最终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工作的顺利展开。2.建筑工程项目招标工作监管体系不完善建筑工程项目的招标活动要严格的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程序进行,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管和规定,并对招标的活动有明确的流程和工作内容的指导。但是在具体的招标实施活动中国家有关部门缺少相应的监督和监管,导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而招标活动存在较多的人为因素,项目工程的监管单位置若罔闻,部分的投标者企图钻空子,忽视招标活动的法规导致招标活动的正常秩序遭到严重的破坏,给招标活动带来了严重的困扰。3.项目招标人自身的原因在许多的建筑工程项目的招标人当中缺乏对投标者的全面的了解和审查,而项目的招标有很多都是委托有关的招标进行的,而这些人在参与招标的活动中缺乏自身的经验和技术,对投标者的背景和资料缺乏调查和研究,导致招标人错过资质比较好、信誉较高的投标公司。投标者的投标书与自身的实际的情况并不是完全的一致,这就需要招标人对投标人的现实情况进行确切调查、全面了解,保障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效率,为建筑工程项目节约成本和资源。4.项目招标人过分的重视标的价格很多的项目招标人为了公司的利益考虑过分的重视标的价格,并企图降低项目的成本。但如果成本过分的降低会影响建筑项目的工程质量,最后只会增加项目的成本,得不偿失。因此招标者在参与项目招标的过程中要合理的考虑利润和价格,在项目的实际情况条件下去考虑成本和标的价格。既保障了工程的质量,也保障了标的价格。 四、建筑工程项目招标风险管理工作对策 1.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减少行政干预招标者有选择投标者的选择权利。因此要保障招标的整个过程在公开化和透明化的前提下的进行,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和招标工作的实施内容,确保招标活动的公平进行。对招标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如果遇到行政干预要如实向上级部门反应,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投标者要真正的做好充足的准备,凭借着自己雄厚的实力和业绩得到招标人的肯定和支持,并公平地参与到招标的活动中来。此外招标人进行风险管理要对投标人的信息进行如实的登记进入档案,并持续的关注投标人的动向,确保选择的正确性,这样也有利于自身的风险管理。这是招标人进行市场管理的最有效地手段,也是现代市场经济中诚信经营的必然条件。2.提高人员业务水平,改进工作的方式建筑工程项目的招标单位要选拔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招标人员参与到招标的活动中,并且对招标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管理,加强自身的操作技能,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在招标的活动中为招标单位选择优秀的投标者。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作保障,高素质的人才可以全面了解和分析项目工程的整体情况,对招标活动全面的掌握,对投标人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权衡,这样在项目的前期才能保障工程合理的利用资源和资金,才保障完成项目的总体目标。高素养的企业招标人员会对招标项目成本、质量以及工期等各方面做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确保项目的如期完成,为项目的完成节约了资本。参与招标的人员还要具有保密的意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操作的技能,体现项目招标的公平性和合理性。3.完善招标文件的编写,邀请专家审核招标文件的质量影响着招标项目工程的质量,对招标工作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要不断的完善招标文件的编写工作,对招标的目的以及相关的工作细则都要编写清楚,并邀请相关的专家进行审核,避免在招标的过程中出现不良的事件造成损失,对招标文件中的条款加以修正,确保招标的公平和公正性。4.加大对投标方的研究和风险协调的能力建筑企业要适时调整自己的投标策略,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招标人的要求改变各种战略性的策略,让企业能通过合理的方式中标,实现双方的经济利益,屏气扼要对项目的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了解真实的情况。在风险发生时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树立良好的风险协调意识,将对不确定的风险做好应对的准备。因此企业在发展中要树立良好的危机公关意识,提高企业的协调和应变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5.控制企业的可管理风险针对项目工程中可以预测和控制的风险要加强风险管理的手段,制定一定的风险管理的策略,提高可管理的风险意识,并针对出现的风险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工程预算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项目结算的完整性,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总结。加强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的管理,加强财务收支状况的管理,实现财务的收支平衡,实现企业的稳定。 五、结语 招标工作中涉及的人员和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存在多方面的风险,且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为了能确保工程项目的有效实施,建筑工程项目的招标单位必须加强招标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有效地预测和识别风险,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策略,加强各个方面的风险管理,从而确保工程的顺利完工,降低企业的成本。 作者:张涛 单位:华招标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分析 一、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1.确认建筑工程的危险源,设计危险源的清单 可以说安全事故只要发生可那么就存在危险源,危险源可以说是安全事故发生的基础,所以,安全的风险管理工作主要的重心就是要对危险源去进行控制。建筑工程在开始开工之前,监理的工程师就应该去参照工程的主要特征还有工程所要进行施工的内容,和相关的条件以及一些外部环境,对工程的安全风险的有关资料和信息进行统计,参照工程构成以及工程的施工阶段还有工程的风险因素等去进行相关的分类,积极的识别和确认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源。对于参考而确定的危险源,要按照事故可能出现损失的严重程度还有事故可能出现的概率分去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各种重大的危险源进行评价,按照重大的危险源的主要特征去制定控制其安全风险的具体办法,并设置危险源的清单。 2.严格审查各种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之所以要进行应急救援的预案是主要是为了去控制事故发展的方向更加的严重,尽可能的减少环境还有相关资产受到损害的程度,尽量的降低施工现场出现的人员伤亡。审查应急救援预案的过程里面,监理的工程师需要对救援的预案进行注意是不是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不同的工作程序都是不是可以进行操作,救援的器材还有救援的组织人员布置的是不是合理。 3.监视测量并且控制危险源 监理工程师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参考危险源的清单对各种风险去进行控制,假如建筑的工程施工条件还有施工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工程量有相关的变动,那么还需要去了解风险的控制方式是不是要按照工程的变化而进行改变。并且,监理工程师还需要去检查是不是有新的危险源会出现或是存在施工前期被护士的危险源。如果出现新危险源,那么就要去积极的识别它,同时制定相关风险控制措施。 二、施工之前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理工作 1.比较细致的了解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各方面条件 总的来说在施工的企业安全生产的条件有很多的内容,在通常的情况下,安全生产条件不会造成财产的损失或者是有关人的员伤亡。并且伴随着我国的安全生产许可制度的推行,有一些没有符合安全生产条件要求的施工单位是不可能取得安全生产证的书,所以也就不可能去进行工程的建设。 2.审查工程施工方案以及安全技术措施 为了对工程可以安全生产进行保障,施工的企业在工程技术上还有防护上以及管理的去建立一些相关的安全措施。对规模比较大的危险性比较高的工程来将,比如有:土方开挖和吊装的工程,基坑支护还有模板的工程等,都是需要去制定一些比较独立的施工方案。同时在进行施工的过程里,监理的工程师还需要特别的去注意核查有关的安全技术是不是都是成熟并且可靠的,是不是都有一定的可行性以及针对性,是不是都符合行业中不同强制性的标准规定,要认真的审查专项方案的计算的方法还有安全的验测结果以及主要数据的来源。 3.对相关设计文件进行了解,参与工程技术交底工作 工程设计部门在施行设计的交底之期,总监理工程师需要让手下的监理人员对设计的文件进行了解,并且积极的对设计图纸中存在的施工的安全问题以及结构上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可能出现或者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专业的监理工程师需要在设计技术交底的工作中积极的参与进去,只有这样才能够了解设计单位进行设计的主要原则和设计上的主要构思以及对于设计质量的一些要求等,对与施工安全的环节去进行注意,并且选择新材料还有新的技术以及一些新的工艺手段,去向设计单位提出一些比较适合的预防安全事故的办法和建议。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中,安全的监理可以被称作是一项非常系统性的工程,施工企业要对安全的监理工作进行重视,积极的参与到工程的设计以及建设还有勘察和采购的每个方面,再由就是承包方需要严格的去执行自身的安全责任的义务,积极的和有馆的单位和项目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好协调,施行互相的监督手段,一起去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保障建筑工程能够高质量的如期竣工。 作者:张文河 单位: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论文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项目表现出数量多、规模大、综合性强等特点。同时也具有投资周期长、规模大、风险因素增加等特点。各种类型的房屋建设、附属设施的建设以及管道、线路、设备的安装等都使得建筑工程对实际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风险,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下文便从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意义、类型及相应措施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意义 所谓工程造价风险是指一个项目在造价分析时,从开始立项、中间招标投标和最终的工程开工的全过程,总会遇到一些内部或者外部的一些不可预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被称为工程造价风险。在工程开始的全过程中,要对每个项目进行管理,这些相应的管理就被称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它需要在工程实施的全过程中,对每个项目可能存在的不确定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我国在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理论上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处于落后阶段,与西方国家相比,开始的晚,研究的不够深入。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文章很少,因此,现阶段,我国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处于起步阶段。我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想西方国家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寻找到适合我国发展的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方法。由于我国建设工程数量多、规模大的特点,要想顺利完成项目,项目的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由于我国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很少,因此,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更需要对其加大研究力度,这样才能保证国民基础设施的安全,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类型 2.1立项阶段存在的风险 在这一阶段存在的主要风险是决策风险。如果在这一阶段中没能准确的估计工程的规模和功能,那将对估计建筑工程造价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会使造价估计产生巨大的偏差,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2设计阶段存在的风险设计阶段是整个建筑工程阶段的关键一环,它所需要的设计时间占整个工程的四分之一,但是它可以影响整个工程的五分之四。如果这项工程是出自一个业余的造价师手中,那么建筑工程的造价会非常高。一旦这个项目的造价确定,那么这个设计就确定了,但是实际上这个项目的造价是不正确的而又无法修改,因此设计阶段是整个工程的重要阶段,要承担巨大的风险。 2.3招标阶段的风险 招标阶段同样会使建筑工程承担一定的风险。这与招标阶段对设计方式以及合同的选择方式有关。 2.4施工阶段的风险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不能严格审核项目的设计和方案,不能对项目进行准确的分析以及对质量的审批,那将对工程造成巨大的隐患,会增大工程的成本。同时,如果施工单位不懂变通,一味的按照设计来做,不仅不能高效的完成任务,还会造成利益的损失。 3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相应措施 3.1立项阶段的风险管理措施 在建筑工程的立项、设计、招标、施工等各个阶段都会因为一些内部或者外部的原因造成相应的风险。因此对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立项阶段,了解项目责任方的实力为保证项目报=报价最大程度上的准确性,要合理论证项目的投资报价。要尽可能的采取措施控制报价的风险。同时要加强对项目的实际研究,科学合理的立项方案,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可能造成风险的因素。在这一阶段,要加大对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只有把这一阶段的工作做好,才能保证后续工作的开展。 3.2设计阶段的风险管理 对于设计阶段,要按照立项要求,设计最优化方案。要聘请优秀的设计师,整体把握整个设计过程,仔细审核图纸,避免因为考虑不全面或者绘制过程粗糙导致的不必要的后续损失,已达到为后续招标和施工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 3.3招标阶段的风险管理措施 对于招标阶段,也是决定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基础。为了完成成功的招标,承建方应该给招标者提供详细的设计方案包括图纸、工程量清单、招标文件、招标的合法合同等文件。要和招标者坦诚相待,说明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还要说明承建者自身的实力,在招标过程中,要合理剖析利弊,同时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使承建方处于主动的地位。同时要根据合同的形式和计价方式的不同进行选择,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尤其要重视合同中的细节问题,如工程进度及相应的支付比例、变更价款时的原则问题等。 3.4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 措施对于施工阶段,要求施工过程相关人员要熟悉掌握图纸的内容,控制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如某项环节的费用变更等。还要严格控制施工时间,不能延长施工时间,这样会造成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同时,造价工程师要全程参与施工过程,适时改变设计方案,以最优化的方案完成全部的施工过程,以期达到最低的成本和最好的效果。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药科学计量工程,要严格审核付款的每条款项,并且要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签证政策。为了有效管理现场签证,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施工记录,制定有效的签证政策,科学合理的管理现场。为了对建筑费用做出合理的分配,造价师还要制定出一定的方案或者措施,以便更好的管理现场施工。 3.5风险防控体系的建立 构建完善的防范体系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防范至关重要。承建方要将风险防范意识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让每位参与项目的员工都要时刻警醒,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在施工的每个环节中,要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平时,还可以进行风险演练,增强大家风险意识的同时,锻炼大家应对风险时的能力,能够做到在真正遇到风险时临危不乱,采取合适的方法处理风险,使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同时,作为管理者,务必要做好风险防范体系,对于风险的预测、监督和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做到合理科学的设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在整个工程中将风险降到最低,并努力做到收益最大化。 4结束语 建筑工程能否顺利实施与建筑工程造价风险有很大关系,它直接能够影响项目的效益以及项目的决策问题。我国正处于全面发展阶段,对于建筑的投入逐年加大,要保证投入能够得到相应的效益,则必须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就要综合考虑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因此对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的管理至关重要。加之,我国的相关理论工作比较落后,因此,对于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的管理措施的研究势在必行。 作者:程远 单位: 山西容海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建筑工程是施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材料的采购、施工进度计划的制定、人员的安排调配、进度跟踪、质量检测等等,每一个环节都与整个工程的质量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各地房地产业迅速崛起,公路、铁路、桥梁的建设也有很大的发展,这些建筑工程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对工程的利益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损失,因而就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建立一套全面的安全风险管理与评价体,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完成。 一、安全风险管理与评价概述 (一)什么是安全风险管理与评价。所谓安全风险管理指的是研究风险发生时控制风险的有效方法和举措,安全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减小风险造成的损失,一般而言安全风险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基本内容,是一种主动性的防范风险措施。安全风险评价则是对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分析的过程,他一般是采用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指标,确定各个风险因素对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对整个项目的安全水平做一个整体的评价。 (二)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筑工程项目一般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建设环境较为复杂,因而在施工中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建筑工程的安全风险性降低。进行安全风险管理可以提升建筑工程的安全等级,保证建筑工程顺利完工,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保证施工人员安全和保护施工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安全风险管理也是现代企业进行自我管理的方式之一,进行安全风险管理可以排除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因素,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建筑工程风险种类与形成原因 (一)安全风险种类。建筑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环节,其风险的产生也出现在某一环节或众多环节之中,一般而言,建筑工程的风险种类主要有机械伤害、高空坠落、触电事故、建筑倒塌、物体打击,等等。 (二)安全风险形成原因。建筑工程的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点:一是施工人员操作的不规范,部分人员由于操作不当造成机械设备出现故障对施工场地的人员形成伤害;二是设备的质量和状态问题,建筑工程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有些设备年久失修,发生线路老化等现象造成的危险;三是施工环境造成的风险,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雷暴、雨雪天气,在给施工造成困扰的同时还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四是其他方面的原因,有些工程由于设计上的不合理或是综合作业安排不当造成的安全问题。 三、建筑工程加强安全风险管理的举措 (一)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评价体系。风险评价体系是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和直接依据,因此要加强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就必须完善安全风险评价体系。运用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能够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就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风险解决对策,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尽量少地受风险因素影响,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施工单位的利益。 (二)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现场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方面,在施工现场之中,涉及到原料的准入安全、人员的施工安全、机械的操作安全等等,任何环节的安全事故都会对整个建筑工程造成影响。为此,在安全管理之中,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十分必要。首先,在材料准入方面,坚决按照相关的质量标准进行,对于不符合质量的原料坚决退回,保证施工材料的安全性;其次,在人员管理上,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进入施工场地,必须佩戴安全帽,对一些严禁烟火的施工场地,禁止施工人员抽烟,一经发现,坚决处理;最后,在相关机械的操作上,聘请专业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在大型机械运行过程中,机械下方严禁站人,在部分机械施工区域设立围栏,等等。 (三)加强安全教育。在许多建筑工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的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因而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对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要向施工人员讲明,让施工人员了解这些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触发这些因素。同时,对于一些由自然因素造成的危险如雷暴、雨雪天气等,要向施工人员讲解灾害的预防措施,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并列出规避风险的办法。 作者: 李连合 单位:北京中宏基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 一、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现状 (一)没有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没有明确的定位风险管理,没有在企业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更是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负责管理风险。因此,企业风险管理的机制不够建全,导致处理风险、预防风险的能力很差,从而也增加了企业施工过程中的风险。 (二)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许多的企业经营者在风险管理上的意识都很薄弱,对风险管理认识的重要性不足,因此,根本就没有把风险管理意识作为施工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有的企业还是有些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但这些风险管理措施仅仅是相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程安全方面来说的,这些风险管理措施没有系统的、明确的管理目标,主要还是分布在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设计这些文件当中,根本就没有正式的风险管理项目。而且,企业经营者重视的基本上是业务量,施工技术上的管理与他们无关,致使他们不具备专业的风险管理。企业经营者缺乏对风险管理的学习和研究,对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都不清楚,更别说在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上。 二、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一)合同风险的对策。 提高合同管理的质量就必须要加强施工合同的管理,这是我国切实可行的工程风险预防管理机制中的一个主要的防范措施。合同签订管理、书面资料管理、合同履行管理等都是合同内部措施,同时也是法律服务机构、合同监管部门等实施的外部管理。合同签订的规范,合同风险自然就避免了,而且施工合同不但是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还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 (二)组织风险的对策。 施工企业者或承包人应有回避风险的意识,且还要重视风险,不管是对人力、物力、财力还是其他方面的投入,都要提高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质量及其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安全意识。承包人应选择合适的人员来担任风险管理部门的经理,同时加强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风险教育培训。培训管理人员在现代项目管理上的一些新工具、新方法、新技术,培训施工人员熟悉并掌握新方法、新工艺的操作方法。从而使广大工作人员爱岗敬业,增加他们的忠诚度和凝聚力。 (三)工程环境风险的对策。 建筑工程施工风险面临很多未知的因素,自然环境也是风险中的一种。针对着这些自然环境的因素如:气象条件、火灾、自然灾害、爆炸等,施工单位可以选择工作保险来转移风险。有意识的将风险转移到和其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另外一方来承担,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险损失。同时,要加强对爆炸和火灾的监控,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及规范施工人员的操作,并树立他们风险防范的意识。 (四)安全和技术风险的对策。 技术风险也属于施工项目风险管理中的一项,为了降低技术上的风险,施工企业要制定一系列的科学的施工方案及施工组织,并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施工工艺来加强管理工程物资,同时加强施工器械的管理。在各种风险里面,建筑施工企业最关心的一种风险就是安全风险。安全风险关系到企业在这个项目工程上的收益以及它的生存发展。因此,重视安全生产是施工项目管理上的最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控制和防范会引发安全风险的环节和因素,从而减少安全风险。 (五)资金和错误假设风险的对策。 资金风险同样也是施工企业的重要风险。为了降低资金的风险,首先施工企业要提高风险意识,对信誉好的企业予以投标。其次,要求施工建设方支付工程担保款,从而转移资金的风险,同时也解决了拖欠工程款的问题。最后是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施工许可证的管理,政府部门还要建立一个建筑市场的登记制度和信用评价。发现有违规的建设单位就进行登记和通报批评,并限制其以后的建设项目。根据合同的需求,其项目范围会随着工程的进展而增加承包商的风险,这种的错误假设风险会导致工程的风险。 三、结语 如今社会的发展脚步越来越快,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跟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项目风险管理的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施工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工程,因此项目风险管理可以很好地控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所以,施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有针对性的对项目风险管理发现的问题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作者:张洪 单位:北京轩方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房屋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研讨 1高层建筑成本管理的问题 第一,机制和成本管理理念的落后。现阶段的成本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管理模式,各环节的控制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很多企业仅仅将成本控制归结为财务部门的管理范畴,从而对全过程成本管理控制不足。第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中的存在很多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主动控制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对企业成本起到了弱化大大作用。最后,落后的成本管理手段普遍存在于施工单位。当前施工企业尚未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管理中心,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成本效益管理,因此实现成本管理是很难的。 2高层建筑预防风险的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工程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的范畴包括施工是否延长工期、施工费用是否超出预算、工程质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以及项目是否搁置等。施工单位需要采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风险管理,有效的控制风险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所以企业要运用调控手段,引导控制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减少行政干预,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时进行意外保险,大力建设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系统体系,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发展趋势因地制宜的完成企业风险管理。 2.2树立风险意识,慎重考虑项目上马施工建设部门要利用所有条件进行施工图纸的制作,工程清单的制备,招投标文件的详细写作,以及相关法律条文的和工程资格的认定。尤其是作为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要深刻理解招投标文件的实质内容,快速发现文件中有待修改的地方,对一些含糊不清的风险问题要敏感,及时捕捉。特别注意项目技术是否符合规范,合同条款是否符合相关法律。充分考虑企业的经济实力,竞争对手的经济实力。尽一切努力降低风险系数,提供合理的风险报价。 2.3建立风险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往往取决于领导者的风险态度和风险管理。因此,作为企业领导者,要有一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承担起监控风险的责任。管理人员应加强风险管理运用风险管理办法比如:规避风险,分担风险和接受风险。当企业面临的风险,应该采用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主动的避免或减少损失的风险转移风险的方法。对于可以承受的风险,应采取积极措施,尽量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文虎,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环境和风险道德标准管理。让每一位员工都树立风险管理的文化理念,全面建立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文化以及风险管理的工作环境,让员工自觉地发现感的风险,风险防范。 3结束语 高层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的种类特征很多。应用进程以及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快速发展,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避免工程风险的操作,使高层建筑施工不断向着大机械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办法,对工程施工的全过程都进行风险化管理,避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突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先进性,推动高层建筑工程的高质量完成,实现整个建筑工程的良好运行,促进建筑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高作祥 单位:烟台富海怡景花苑职工住宅建设指挥部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风险管理分析 摘要: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发展最为火热的行业非房地产行业莫属,而建筑业作为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行业也迎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特别是高层建筑的建设尤为迅速。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后者,即如何做好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风险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界内以及民众最为关心和关注的问题。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风险有很多,无论是哪一种风险,都直接关乎整个施工企业以及相应施工项目的成败,而且每年由于安全风险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安全事故不计其数,由此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和难以挽回的后果。鉴于此,笔者在文中对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风险因素 虽然我国国土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较大,加之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屈指可数,为了解决这一现状,高层房屋建筑受到了更多开发商与民众的青睐和普遍的欢迎,然而,和一般的建筑工程相比,高层房屋建筑具有施工周期长、施工技术繁琐的特点,加之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和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导致高层房屋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一方面不利于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另一方面也对施工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地威胁。所以,规避高层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不仅是极其有必要的,而且是相当重要的。 1解析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 对于任何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来说,其施工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诸多的风险要素,高层房屋建筑工程也不例外,而且高层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的更多更明显的风险,风险的形式有很多,而且一部分风险难以把握、难以预测,所以,为了保证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的顺利实施,更为了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必须进行风险管理。众所周知,高层房屋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是存在着很多风险因素的,这些风险因素不仅形式多样且彼此之间错综交叉,严重的威胁到了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的安全。 1.1高空坠落和一般的建筑相比,高层房屋建筑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高度非同寻常,因此,高层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着更多的高空作业,那么什么是高空作业?所谓的高空作业就是指施工作业在超过基准面两米的高度范围内开展。一般来说,从事高空作业的人员必须具备更强的应变能力,同时高空作业人员的流动性相对较强,这种作业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加之施工会运用到较多的施工设备,各种工序会交叉开展,所以加剧了高空坠落风险的出现。 1.2高空坠物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的大部分都是在高空中开展,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就必须同时将施工材料、机械设备以及人员运输到较高的部位,但是由于操作不当、工作人员疏忽以及其他突发性情况的发生,导致人或物从高空发生坠落,轻则延误工程施工进度,重则导致人员的伤亡,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高空坠物又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木块、砖瓦、器械等发生高空坠落,砸到在地面作业的施工人员,致其受伤甚至是死亡。(2)利用起重器、塔塔吊等设备运输施工材料或其他物件的时候由于设备操作人员的失误对建筑物下部的施工人员造成砸伤或致死。(3)施工的时候没有淘汰老化的施工设备,而是继续使用已经丧失基本性能的设备,加之缺乏必要的维护与维修,导致设备在作业的过程中发生零部件脱落的现象,砸伤施工人员。(4)在高空进行作业的人员不加注意对材料或设备进行随意的丢弃,导致设备或者部件从高空发生坠落,导致人员的伤亡。 2针对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提出的有效策略 既然高层房屋建筑施工中存在上述突出和明显的安全风险,我们就不应该坐视不管,而是要对症下药,予以合理有效的解决。 2.1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综合素质和专项技能人是施工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同时也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因为无论是设备还是材料都在人的操控之下,因此,要想保证高层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首先要增强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也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1)首先是对施工人员的专业安全培训和教育,这项工作应该在正式施工之前开展,并且交由具有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教授负责,以期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确保施工安全。(2)做好新老员工的分配,让具备丰厚高空作业施工经验的人员带领着新入门的施工人员,以期丰富新入门的施工人员的施工经验,保证施工的安全性。(3)高层建筑施工和一般的工程项目具备本质的不同,对施工人员有着极为严格甚至是苛刻的要求,因此,施工人员必须具备从业资格证书,所以,在正式的施工之前要对每一位施工人员的从业资格证书进行检查,看其是否具备或者证书是否过期。(4)要定期检查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防止具有心理疾病的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突发疾病,例如恐高症、心脏病等,从根本上杜绝高空作业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2.2确保机械设备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离不开一定数量的机械设备,由于机械设备操作不当而造成的安全事故大量存在,因此,应该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确保机械设备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1)在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常见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没有严格按照机械设备自身要求的装卸标准进行装卸作业的操作,重点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脚手板和搭设脚手架的工作时,是必须要明确按照施工设计方案中具体施工条件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搭建。当对这些施工辅助工具进行拆除的工作时,也应该做好全面的保护工作。不仅要注意使用之中的安全可靠,还要避免搭设及拆除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2)机械运输在高空建筑施工项目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在使用机械设备之前以及正式施工之前要仔细的检查运输机械的安全性,只有其安全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才能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应该确保所有的设备具备安全出厂合格证书,通过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来降低高层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的出现。(3)在高层房屋建筑施工中,由于垂直运输、塔吊等机械设备始终处于持续的作业之中,因此它们很容易出现由发热、磨损等故障,甚至会影响到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所以,对机械设备开展定期的保养与维护是极具必要性的,这样做可以保证机械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处于正常的状态之下,使得其安全性能得到保证,最终使得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的安全得到保证,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3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高层房屋建筑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但是每年由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并且屡禁不止,由此而造成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而笔者就在文中对常见的安全风险进行了阐述,同时探究了安全风险管理措施,只有及时的发现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并予以彻底有效的解决并遵循细节决定成败的原则,才能更好的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促进施工的顺利实施,保证高层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希望通过文章的简短叙述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绵薄之力。 作者:赵楠楠 苏文静 单位:河南三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探微 一、监理单位因素 监理单位因素主要是监理人员本身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过失责任"过失责任指的是监理人员在安全监理工作中由于缺乏谨慎态度而导致安全事故并需要承担的责任"监理人员需要对安全生产认真负责并烙守职责,在工作中一旦产生失误就必须承担这种责任,但是这种责任是难以避免的,因为即便是具有健全的监理制度以及高素质的监理人员也存在发生过失的可能性;二是读职责任"即监理人员在安全监理中没有按照合同以及法律规定履行自身的义务而导致安全事故的产生,这类行为存在与主观并且可能涉及到违法问题;三是越位责任"即监理人员在自身的义务职责范围之外参与安全管理"事实上,监理人员并非生产者,也并非生产组织者和指挥者,所以监理人员需要找到自身位置" 二、建筑工程中安全监理风险防范措施 (一)强化工程监理单位建设 在工程监理单位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需要通过安全教育工作来对监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行强化,从而引导监理人员树立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同时要重视提升安全监理人员的合同管理与法制观念意识,在理解相关规范中明确的责任!职权以及职责范围的基础上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策略以避免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产生;其次,如果发现监理单位内部的安全监理规范有待完善,监理机构应当根据建筑行业发展制定安全监理工作手册来发挥出指导作用;第三,监理单位有必要对监理人员在工程安全监理工作中的纪律和职业道德作出充实和补充,通过构建严格的奖惩机制并落实贯彻来调动监理人员主观能动性以及发挥警示作用" (二)在业务承揽与合同履行中学会风险防范 业务的承揽与合同的履行会给安全监理工作带来风险,所以在这两项工作的开展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承揽与单位能力和资质相称的业务,如果对工程不熟悉且缺乏经验,需要持有谨慎态度;第二,对施工单位资质进行考察,如果施工单位资金缺乏并且融资渠道欠缺,则应当对业务的承揽持谨慎态度;第三,在监理合同的签订中要对合同双方的义务进行补充;第四,在建设单位选择施工单位的过程中发挥协助作用,对于资质欠缺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有必要表明立场并且做到绝不迁就;第五,监理单位需要对施工中的工程变更所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对工程变更持有的态度和意见需要留下凭证;第六,对施工中的/抢工0现象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完善相应的安全措施;第六,对于施工单位的违规现象要表明态度并及时制止" (三)在职责范围之内认真履行自身义务 在工程安全监理中,监理人员需要明确认识到5安全条例6中所规定的监理责任以及合同中所界定的职责范围,对于施工单位应当负责的安全工作不能越姐代厄"在此过程中要认识到工程参建各方并不存在隶属关系,各个主体的行为都有合同以及法律法规作为制约,所以监理单位的行为不能完全替代施工单位所采取的安全管理措施,这要求监理单位在确保施工安全!顺利!正常的情况下不干涉施工单位所采取的施工方法,同时也不能用指令形式来要求施工单位对相关行为进行更改,如果有必要施工单位可以通过必要咨询和书面意见的形式来表明自身态度和立场" (四)重视安全监理中的保险工作 保险工作是进行风险转移的有效手段,在安全监理风险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监理单位不仅要积极采取风险规避措施,同时要重视通过保险工作来进行风险转移"在以往的工程安全监理工作中,大部分监理单位并没有给予保险工作足够重视,并且对合同投保所持有的态度十分保守,而随着安全监理风险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监理单位意识到了保险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安全监理工作而言,保险工作更是十分必要"。 作者:李建东单位:(内蒙古金鹏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理论 1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进行项目风险管理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 1.1整体性原则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工可阶段)、工程招投标阶段,项目负责人制定项目风险管理策略时,应系统地看待项目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预期回报水平,内外环境等因素,综合判断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风险状况,制定系统的风险管理策略。 1.2主动、及时、全过程原则 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应遵循主动控制、事先控制的管理思想,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条件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调整管理方案、并将这一原则贯彻项目实施全过程,才能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特点和优势。虽然有些风险对全局影响不大,但在项目风险控制的总体设计时,仍然必须从项目的全过程考虑,预先设置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 1.3综合、系统、全方位原则 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极强的工作,不仅其产生的原因复杂,而且后果影响面广,所需处理措施综合性强。对项目风险来说,不确定性不仅贯穿项目的全过程,而且涉及到项目的各个方面,项目由各子项目构成,项目的目标是多目标性的,包括投资、进度、质量、安全、合同变更和索赔、生产成本、利税等目标。要全面、彻底的降低乃至消除风险因素的影响,必须采取综合治理原则、动员各方力量,科学分配风险责任,建立风险利益的共同体和项目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将风险管理的工作落到实处。如果项目某一方面的风险没有有效的控制,有可能演变为整个项目的风险,所以应对项目风险的各个方面,设置相应的风险管理环节,按照专业、规范、安全和高效的要求,实行对项目风险的全方位控制。 1.4可行、适用、有效性原则 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环境复杂多变,所以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也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管理方案首先应针对己识别的风险源,制定具有可操作的管理措施,有效的管理措施能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项目的风险管理势必消耗有限的资源,因此在选择项目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案时,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应该使项目风险管理的费用小于风险发生时对项目参与方造成的损失,否则项目风险管理就失去了实践意义。 1.5经济、合理、先进性原则 项目风险管理方案涉及多项工作和措施,应力求管理成本的节约,管理信息流畅、方式简捷、提高项目风险的管理水平。 2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流程 风险管理的流程是一个确定和度量项目风险,并制定、选择和管理风险处理方案的过程,由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几个步骤组成。在风险管理中,上述步骤是不断重复进行的,不断的反复使得项目的风险管理达到最优化。 2.1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是通过某一种途径或几种途径的相互结合,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即将发生的各种风险加以系统地识别、归类、整理和评估,并据此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方案和措施,付诸实施。从工程风险识别的定义可知,工程风险识别的两个环节包括:一是查找风险源;二是找出风险因素向风险事故转化的条件。 要对项目的风险完整、确定的识别是非常困难的,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对风险的研究起步早,在实践中己经形成了风险识别的一整套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美国的管理学会向所有的企业和经理人员提供“潜在损失一览表”,并且附有指南。一些发达国家的保险协会和风险管理协会也定期提供风险研究报告,其中包括新的潜在风险与风险识别的新的理论与方法。一些大型企业和专业的保险经纪人公司或项目咨询公司还制订有自己的风险管理手册,这一切均为做好风险辨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工程风险领域的风险辨识方法很多,这些方法可以分成定性和定量两类: 2.1.1定性的分析方法包括:资料法、询问法、实地观察法、情景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是最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是指通过对多位相关专家的反复咨询、反馈,确定影响项目投资的主要风险因素,然后制成项目风险因素估计调查表,然后再由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对各风险因素在项目建设期内出现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因素出现后对项目投资的影响程度进行定性估计,最后通过对调查表的统计整理和量化处理获得各风险因素的概率分布和对项目投资可能的影响结果。专家调查法主要包括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 2.1.2定量的分析方法包括:综合集成法、AHP法、WBS—RBS法和CIM法。 2.2风险估计 在风险管理中,若要客观合理地提出风险处置方案,仅凭借风险辨识的结果是不充分的,还必须弄清楚风险发生的机率、风险期望损失等。风险估计是指运用各种风险分析方法,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处理不确定性的过程,以分析风险发生的机率及风险一旦发生对项目造成的损害程度。风险估计是一个将项目风险的不确定性量化,用概率来评价风险潜在影响的过程。对工程项目来说,险估计是指对建设过程中将会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和影响过程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这个过程不仅是项目实施阶段风险管理对策选择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 工程风险估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风险损失发生概率的估计,而概率估计的理论基础是大数定律。大数定律阐述了大量随机现象的平均结果呈现出稳定性的规律。只要被观察的风险单位足够多,就可以估测损失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严重程度。 在进行工程风险估计时,通常是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和同期类似工程的风险状况来估计目标工程的风险,这一估计过程的理论基础就是类似原理。类推定理主要起源于辩证法世界存在普遍联系的原理,认为很多事件的存在和发展伴随着其他事件的存在和发展,因而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似关系。在工程风险估计中,往往缺乏风险损失的统计数据,根据类推原理,借鉴整体或局部类似工程的风险损失统计资料,可以估计目标风险载体的风险状况。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基本对策可以分为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等四种形式。这四种对策各有不同的性质、优点和局限性。当风险管理人员规划和决策时,选择的常常不只是一种对策,而是几种对策的组合。在风险管理对策中,最积极的手段是风险控制,最安全的办法是风险转移。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管理 1.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分析 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涉及几个方面:决策风险、行为主体风险、软件风险、组织管理风险等。具体可以表现为:工期风险、费用风险、质量风险、生产能力风险、市场风险、信誉风险、法律责任风险几个类别。 2.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控制 虽然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较多,但从项目组织、职责、流程与制度上建立一套风险管理机制不过,风险是可以管理,并得到控制的。风险控制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减少项目实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控制管理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2.1事前预控: 在建筑工程智能化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和动态,捕捉风险的前奏信号,以便更好地准备和采取有效的对策,包括项目投保等措施,预防和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事前预控直接关系到风险发生的机率和风险损失的大小。 2.2事中控制: 无论预控措施做得有多么周密,建筑工程智能化的风险总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当风险发生时要进行有效控制,防范风险损失范围和程度进一步扩大。在风险状态下,依然必须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如迅速恢复生产,按原计划保证完成预定的目标,防止项目中断和成本超支,才能对已发生和还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良好的控制。 2.3事后控制 在风险发生后,要迅速及时地采取措施以控制风险的影响,尽量降低风险损失和弥补风险损失,并争取获得风险的赔偿,如向保险单位、风险责任者提出索赔,以尽可能地减少风险损失。 3.风险控制的方法 建筑工程智能化项目风险控制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3.1风险识别: 即预测和识别出项目目标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并予以分类。—般是根据项目的性质,从潜在的事件及其产生的后果,以及潜在的后果及其产生的原因来预测识别风险。 风险预测和识别的过程主要立足于数据收集、分听、整理和预测,要重视经验在预测中的特殊作用(即定性预测)。通过风险调查、信息分析、专家咨询及实验论证等手段,对项目风险进行多维分解,并充分征求各方意见,从而全面认识风险,形成风险清单列表。 3.2风险分析: 确定了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列表之后,就要查清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的性质,即进行风险分析,将风险的不确定性进行量化,评价其潜在的影响。它的内容包括确定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对项目目标影响的严重程度,如经济损失量、工期迟延量等,评价所有风险的潜在影响,得到项目的风险决策变量值,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 (1)风险损失量:即风险对项目造成的负面影响大小。风险损失量可用数值表示,即将损失重大小折算成对影响计划完成的时间表示; (2)风险概率:它是风险发生可能性的百分比表示,是一种主观判断; (3)风险量:它是指项目风险危害程度,计算公式为:风险量=风险概率?鄢风险损失量。 如:某一风险概率是25%,一旦发生会导致项目计划延长4周,因而,风险量=25%?鄢4周=1周。 3.3风险控制计划 完成了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分析后,实际上就已经确定了项目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它们发生的可能性和对项目的冲击,因而可以对风险排序。然后可以根据风险性质和项目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防范计划,即风险控制对策。制定风险控制对策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基本对策有三种形式:风险限定、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总的目标是减小风险的潜在损失。风险控制对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采用智能化开发方案。对于应“规避”或“转移”的风险在计划时必须加以考虑。 3.3.1风险限定对策 风险限定是对使风险损失趋于严重的各种条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而避免或减少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各种潜在的损失。风险限定对策有风险回避和损失控制两种形式。风险回避对策经常是一种规定,如禁止某项活动的规章制度,损失控制是通过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或通过降低所发生损失的严重性来处理项目风险。 3.3.2风险自留对策 风险自留是一种重要的财务性管理技术,由自己承担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风险自留对策分计划性风险自留和非计划性风险自留两种。 3.3.3风险转移对策 (1)合同转移:是指用合同规定双方风险责任,从而将风险本身转移给对方以减少自身的损失。因此合同中应包含责任和风险两大要素; (2)项目投保:是全面风险管理计划中的最重要的转移技术,目的在于把项目进行过程中发生的大部分风险作为保险对策,以减轻与项目实施有关方的损失负担和可能由此产生的纠纷。付出了保险费,在项目受到意外损失后能得到补偿。项目保险的目标是最优的工程保险费和最理想的保障。 3.4风险监控措施 由于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在制定了全面风险管理计划后,风险并非不存在。在项目整个周期中,需要时刻监控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 风险监控主要是采取应对风险的纠正措施以及全面风险控制计划的更新。根据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全面风险管理计划,并对已发生的风险及其产生的遗留风险和新增风险及时识别、分析,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最有效的风险监控措施之一就是“前10个风险列表”,是按“风险值”大小将项目的前10个风险作为控制对象,密切监控项目的前10个风险。每次风险检查后,形成新的“前10个风险列表”。 建筑工程智能化建设往往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管理。上述意见仅是一点浅见,有待工程实践的检验和提高。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隐性分层教学模式下高职商务英语论文 一、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民汉合班班级教学现状分析 1.班级生源结构复杂。 笔者曾授课的商务1101班共43名学生,其中汉族学生22名、藏族学生15名、维吾尔族学生3名、回族学生2名、土家族学生1名,少数民族学生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复杂的生源结构、不同的语言文化及风俗习惯,使得民汉合班班级凝聚力、向心力不强,缺乏团结一致、整体向上的学习氛围。 2.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本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偏远的西藏、新疆等地区,相对落后的教育体制使得这些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具体表现为英语语音语调不标准、英语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匮乏。受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影响,汉族学生体现出的学习差异性也较大,有的学生入校时就可以很自如地进行英语日常对话交流,而有的学生连简单的自我介绍都很困难。 3.教师备课不够精心。 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人数不多,平行班级少,专业教师往往同时教授3~4门课程,教学任务极其繁重,无法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这也使得学生无法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不能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改善上述教学状况,本课题小组认真开展了民汉合班下的班级授课模式研究。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寻求到了一种比较适合民汉合班的班级教学模式,即隐性分层教学。 二、隐性分层教学的含义 所谓“隐性分层教学”,即在不改变原有班级建制的情况下,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潜力等实际情况基础上,将学生暗中划分为不同层次,然后分层设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分层开展教学活动、分层评价,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分层结果只是教师自己心里有数,不向班级公布。这样既尊重了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与传统的显性分层教学模式相比,隐性分层教学是一种更为科学、有效、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它模糊了“标签效应”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消极影响,有助于消除学生的被歧视感、遗弃感和失落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隐性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论。孔子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这可以视作分层教学的前身。这项理论沿袭至今,已成为中国教育的精髓。隐性分层教学作为分层教学的一种,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2.布鲁姆(B.S.Bloom)的“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学生成绩优异与否关键不在于智慧的高低,而在于教师能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教学条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隐性分层教学模式所倡导的个性化差异教学正体现了“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 3.克拉申(StephenD.Krashen)的“i+1”理论 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i+1”理论为英语分层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他认为,学习者只有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用公式表示就是“i+1”,其中i代表语言学习者的目前水平,1代表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只有输入内容为i+1,才能使学习者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我们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来设计教学内容,实行个性化分层教学,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在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民汉合班班级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1.深入调研,合理分层 为确保科学合理地实施隐性分层,专业教师需通过与班级辅导员、班干部、学生本人交流及初步教学的调研方式综合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潜力等特征,然后暗中将学生划分为A-优秀级、B-提高级、C-基础级3个不同的层次。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从整体上看,汉族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能力优于少数民族学生,教师在分层时可将此作为分层的一个重要依据。但重要不代表惟一,教师不能凭此将所有少数民族学生归于较低层次。事实上,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大力扶持,一些来自于少数民族发达地区的新疆、西藏学生,他们的英语学习基础并不逊于汉族学生,有的甚至还是英语口语学习方面的佼佼者,如来自新疆的夏米西丁同学曾代表学院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并以最佳表现获得特等奖。所以仅凭民族类别分层是不合理的,我们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划分。 2.分层设计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合理分层后,教师即可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其次,教师根据上述3个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为方便课堂集中教学,教学内容可体现在同一份学习资料当中,即使用同一份信用证。但教师需暗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学习内容按照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并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实训任务。 3.分层开展教学活动 对于民汉合班的特殊班级教学模式,我们应分层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根据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内容分层的具体情况,正确处理好集中讲授和分层教学的关系,分合有致,因材施教。以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为例,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先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明确信用证的审核要点及修改方法,进行案例教学时需注意分解难点、突破重点,让各层次学生获取所需掌握的知识要点;其次,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难易程度不一的问题,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少数民族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让他们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再次,开展课内实训时,教师可以布置同样的实训任务,但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训任务具体要求不一样。至于课外实训,学生可以登录教师的世界大学城空间,根据自身水平灵活选择空间课程实训库里的相关实训项目,课外实训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可以通过QQ、电子邮件或微信的方式与教师沟通交流,以实现个性化教学。 4.分层考核评价教学效果 鉴于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民汉学生学习效果的较大不同,我们尝试采用了分层考核评价模式。按此模式,教师需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的分层考核评价,即每个单元学习完毕之后,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民汉学生分层考核,评价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效果。这种分阶段、分层次的考核评价方式有助于高层次学生在难度较大的考核任务中不断挑战,超越自我,勇攀高峰。中低层次学生则在难度适中或较易的考核任务中缓解课程学习压力,克服学习的畏难情绪,培养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向更高层次转变。通过上述隐性分层措施的实施,我们发现分层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分层之前。我院商务英语专业自2005年招收的14个民汉合班班级在学习完“外贸单证操作”课程后参加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比对表。通过此表,我们发现自2008年在民汉合班班级实施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后,学生考证通过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由此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五、实施隐性分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分层教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教师在进行隐性分层教学的同时,应创造机会让不同层次学生一起交流学习,将不同层次、不同民族的学生按1∶2∶1的比例组合成学习小组,4个小组成员之间采用“一帮一”的学习模式。这种异质互助的小组合作形式既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促进共同进步,又有利于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2.阶段评价与动态分层相结合。 通过阶段性的分层评价,教师会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个阶段学习表现有所变化,中低层次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有可能向更高层次转变,高层次学生因为学习松懈也有可能向中低层次转变。若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应适当调整分层,因材施教。 3.课内辅导与课外辅导相结合。 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教师应坚持课内外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并以课外辅导为主。课外辅导可采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师生互动平台、QQ、电子邮件、微信等交流形式较为灵活、操作性较强的方式进行。在民汉合班的班级授课模式下开展隐性分层教学符合目前各民族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体现了“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我们应继续深入研究这一有重大意义的课题,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民汉合班班级教学质量,为各民族输送更多优秀的国际贸易人才。 作者:宗四元 单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我国语用学商务英语论文 一、语用学的定义和研究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运用想学问,对语用学的定义出现过很多种,其中索振羽的《语用学教程》中给予语用学的定义算是比较准确的,“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的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寻找并确定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的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在这种定义中,语用超越了语言本身的运用能力。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的交流和语言的运用的一种学问,也就是说在不同的交流环境下,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学问。我国的语用学的研究和运用还处在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把语用学的运用到外语的教学中的研究更是不多见。主要原因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长期以来,国内的英语教学大多是用的“语法——翻译”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其重点放在了语法分析、难句理解和词义辨认者几块上。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对语句的内部结构和其中出现的词组有一个清晰的理解,但是这种方法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只能了解到语义,不能够了解语用意义,很容易在理解上形成偏差。二是语用学引入到国内的时间较晚,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教师都只能从报刊图书中知道这门学问,根本就没有进行专门的训练和研究,更谈不上将语用学应用到外语的教学中来。 二、语用学在商务英语中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言的教学中,无论是何国的语言教学,阅读和写作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阅读的教育中翻译法一直沿用到现在。在教学上,教师基本上使用的都是词汇讲解——语法分析——译述大意或是进行逐句的翻译来上课。对于国内的学生来讲,翻译法肯定有着自己独特的用处,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比如课堂教学气氛单板,无法体会到词句的语用环境,学生不能够形成整体概念,这样的结果就是会顾此失彼。要想学好一门外语,就要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风俗传统和文化背景有着做出了解。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语言知识上面,而忽略了语境对商务英语学习起到的积极作用好效果。脱离上下文,来进行某个句子的分析,可能会出现好几种意思,因此对学生进行语用分析训练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一篇叫WhenSLIMMINGISNOTENOUUGH的一篇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ButsomeAmericanfirmshavestartedtobehavelikecoporateanorexiecs,addictedtodownsinzingastheironlybusinessstrstegy.”在标题中的slimming的愿意本来是减肥,单证在这片文章中就是公司裁员的意思,而在段落中出现的anorexics、downsizing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在进行阅读教学当中,中西方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一定要注意到。例如中国人惯于使用螺旋思维(circularpattern),二西方人惯于使用线性思维(linearpattern)。这种来自思维上的差异,很容易就会导致学生在进行语用分析和语言表达方面出现误差。在商务英语的阅读教学当中,如果能适当的利用语言行为、合作、会话分析等几种语用原理,就能够减少很多在商务英语受用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提高理解和表达的准确率。因此教师在进行商务英语的阅读教学中,要使用语用学的原理来进行指导,让学生逐步熟悉并适应英美式的思维方式。提高英文阅读的理解能力。在进行商务英语的写作课的讲授中,教师一般都提醒嘘声主要语法的错误和安排文章结构等等写作技巧,却很少提醒学生要注意写作材料中的语用含义。这样的方式,学生在写作中很少出现语法和逻辑上的错误。但是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文章,在外国人看来就会出现很多的误解,达不到良好的交际目的。如果教师能够在进行写作技巧的讲授的同时,做好对学生话语的语用含义引导,注意指示语和前后关系的正确使用;在进行学生写作错误的分析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语用失误的语句的分析,才能写出地道得体的英文文章来。在商务英语中会涉及到很多心寒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有几个注意事项。Clear(清楚),concise(简洁),correct(正确),complete(完整),courteous(礼貌)。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在动笔前要仔细斟酌,利用简洁的居住和词语来进行一件事情的描述,同时还要注意句型长短的变化。在商务英语的写作中还要注意英美等国家的习俗。如不论是个人还是和他人一起受到宽带,都应该向东道主写信致谢。如果东道主是夫妇,并你只和其中一人有业务关系,信也该写给夫妇两人。 三、语用学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作用 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才中折射出特有的文化内涵。翻译是交际中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存在一种三元关系,即原文作者、翻译者、和读者这三元关系。三者之间进行着思想和文化的传递活动。在交流过程中涉及到理解和重构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在原作中,语用用意的传达问题。例如在不同的语言中,有自己独特的表达习惯和不同的词汇体系,这些体系中并非都是一一对应的[2]。如在汉语中有“三角债”这个概念,但是在商务英语中如果把这个词翻译成“Triangledebt”,在国外的客户就会不知所云,因为在英语中跟一般都用”chaindebt”来对这个词语进行表达。再如,在汉语中的“宣传”一词,如果不看语言环境,而进行直接的翻译就会翻译成“propaganda”,这样就造成了语用失误。因为在汉语的语境当中,“宣传”没有贬义的意思存在,而在英语中“propaganda”这个词却带了“欺骗”的含义在其中。这种汉、英文一一对照的翻译,就造成了语用失误。在我们初中就学过一些简单的例子,比如在对方向你表示谢意的时候,你就不能把汉语中的“没关系”、“不用谢”之类的词语进行直接翻译,然后用在英语的表达中,因为这不符合英语的在相同的社交环境中的表达习惯。另外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还会发生的语言使用方面的失误是因为无用英语的其他表达结构和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这就会造成表一不清,令国外客人根本不知所云。比如有一句话“世纪之交,中国外交空前活跃。”如果翻译成“AttheturnofthecenturyChinasdiplomacyismostactive”,如果用汉语的语境来进行判断,这句话不存在任何的问题,甚至还可以说很常见,但如果把这句话放到英语的语境中来看,中国味就太浓了,因为在英语的表达中active的主语必须是有生命的,在句中,把diplomacy和active进行搭配,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如果翻译成“TheturnofthecenturyfindsChinamostactiveonthediplomaticarena”,这样就能符合英语的语用规则了。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CBI教学模式下高校商务英语论文 一、CBI的理论基础及教学模式 (一)CBI的理论基础 CBI以内容为基础,把语言教学和内容教学有机融合,又称“内容本位教学”。近些年来,很多国家在EFL(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教学中都十分推崇CBI这种基于某种主题或某种学科来进行教学的模式,CBI开始被普遍接受并得到广泛应用,被认为是目前最成功的外语教学法之一。CBI以内容为依托,以语言学和认知学理论为基础,更倾向于“实用与真实”的教学效果,开展双语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获取目标语的实际交往能力,是一种将专业主题与语言教学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CBI“提倡把语言作为学习内容的媒介,把内容作为学习语言的源泉,使学习者通过学习内容,而不是单纯学习语言来获得语言能力”[2]。Krashen的二语习得假说(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为CBI课程设置提供了理论基础。Krashen认为,二语习得的语言环境很重要,“要类似于母语的习得环境”,语言的习得依靠“有意义、可理解性的输入”,二语习得应专注于“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习得是把可理解性语言当作学习内容的媒介而自然获得语言能力。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更注意的是语言信息的交流,而不是语法规则,将有助于其对第二语言的掌握。CBI的另一理论基础来自于认知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教师应为首次学习某个概念或技能的学习者提供引导框架,等学习者熟练后再撤除该框架。学习者通过真实、有意义的语言材料获得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学习不仅需要听、说、读、写、批判性思维等过程,还需要高水平的内容知识来对这些过程进行操作。而CBI强调将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全面结合起来,力图为第二外语学习者提供多种机会,使其在交际环境中进行真实的语境交流,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获得目标语言能力。 (二)CBI的教学模式 在CBI教学模式中,语言的形式、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分割,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动强调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CBI教学模式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主题模式(theme-basedapproach)。主题模式围绕某个或某几个特定主题组织教学,主题的选择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题模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主题模式适用于基础阶段的外语学习者,对学习者语言水平要求较低,旨在通过学习内容来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语言水平。这种模式的授课过程围绕主题,通过结合各项语言技能以及论述有关主题内容展开综合训练,并逐步深入。该模式以主题为核心,因此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对新信息进行学习和评价,学生所接触到的材料符合他们将来的职业需求。课程模式(sheltered-contentcourses)。课程模式是用目标语讲授学科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而不是语言知识。该模式将语言视为专业学习的媒介,各类专业课程教学材料的难度符合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及专业知识水平。学习者主要是具备中等或中等以上语言能力的学生。该模式要求授课教师应精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并且可以熟练运用第二语言帮助学习者获得可理解性的输入,从而获得目标语言能力。辅助模式(adjunctcourses)。辅助模式是一种“专业课+语言课”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试图在同一门课程中通过辅助的语言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并跟上专业课程的教学。学习者需要借用语言技能进一步掌握专业内容。专业课和语言课的教学大纲需要经过协商,语言课应围绕专业课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辅助模式主要针对各类高等院校学习者或预科学习者。专门用途模式(languageforspecialpurposes)。该模式的授课内容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有着密切关系,是指“内容和目标由特定学习者群体的特殊需要而定的语言课程”。教学过程既包含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也具有明显的专业内涵。教学材料来自实际工作岗位或相关学科范围,专任教师引导学习者使用英语展开专题讨论和研究。学习者可以通过学术交流或科研活动的形式,在学量学科内容的同时锻炼和提升自身的语言技能。无论采取以上哪种模式,CBI的基本教学理念都始终贯穿其中,即课程的出发点或组织原则是围绕学科知识而不是语言本身,学习重点是通过目标语获得专业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言技能。 二、CBI教学模式下的商务英语教学 国内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英语知识和商务专业知识都比较缺乏的问题,比如传统的基础英语课程强调语言基本功的培养,旨在通过语言素材学习语言和关于语言的知识,对材料的真实性、实用性和现实性要求不高,而以话题为基础的商务英语教学能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CBI将语言与专业融会贯通,使教学变得既有内容又有形式,同时兼顾“语言知识”和“专业内容”两种需求,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我国的商务英语学习者除了商科生和少数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习者外,大部分都是在高校就读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基础语言能力,但是缺乏经济、管理等专业商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更谈不上商务工作的实践经验。目前各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围绕商务和英语两大核心,不仅开设了语言技能类和商务英语基础类课程,还专门设置了商务专业类课程。但是很多高校都存在着商务专业课程和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脱节、商务英语课程专任教师教学能力欠缺等问题。结合上述对国内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应具备很强的应用性和复合性,课堂教学应该既是语言技能型教学,又是商务内容型教学,强化学生使用英语解决商务问题、提供商务服务的能力。从这一点上看,CBI对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属于特殊用途英语(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的商务英语兼具商务专业性和英语语言性两种特点。CBI旨在通过学习和了解商务学科知识来获得目标语言能力,有效地解决了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专业内容缺失的问题。CBI主张将英语看作一种语言工具,从而实现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为了结合各个学习阶段的不同特点,CBI应针对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群体。一般来说,在基础阶段的学习中,主题模式应占主导地位。在这一阶段,与商务内容的学习相比,英语语言技能的培训才是重点。但是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仍需兼顾专业知识的学习,比如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商务领域的语言材料,为下一阶段学生掌握商务知识、培养商务能力打下基础。在较高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商务专业知识难度逐渐加深,特定的商务内容如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成为主导,学生的语言技能不足以帮助他们获取相关专业知识。此时,教师可以运用课程模式,将商务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在传授商务、语言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安排有效的教学任务并引导学生完成,比如,以英语为媒介,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等特定专业知识。同时,商务专业教师可以与语言教师密切合作,采用辅助模式,帮助学生使用英语进行自由沟通,学习相关商务专业内容。另外,CBI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执行者,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要求兼备语言知识和专业内容两项专长。教师担任的角色不是单纯传授专业技能,学生的学习目的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各种专业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高效轻松的课堂活动组织形式,及时给予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也可以促进其自身从普通语言教师到复合型语言教师的转变。 三、结语 CBI越来越受到国内各高校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商务英语教学环境中,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语言技能课程模式,实现了专业内容课程与语言基础课程的融合,是实现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教学模式。但是CBI在我国刚刚起步,在实践中仍然要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比如,教师的跨学科知识及教学能力的局限性,开展双语教学的层次要求,学生寻找知识的途径缺乏,等等,这些因素都会从一定程度上制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因此,商务英语教育工作者需要在人才培养理念、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实践,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CBI的优势,真正实现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马青 单位:长江大学一年级工作部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高职微情景教学商务英语论文 一、《商务英语》课程微情景教学的含义 何谓《商务英语》课程“微情景教学”?这是笔者在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对自己探索的教学模式所作的一个命名。所谓“微”,是指微课教学。传统社会以大为美,现在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等微概念层出不穷,表明新媒体时代是以“微”为“妙”时代的到来,微课也应时而生。虽然目前关于微课教学的定义还存在争议,百度百科上解释的“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关于微课有一个共识,就是微课比传统课程时间少的一种课堂教学,其特点是短小精悍。所谓“短小”是指教师上课的时间短;所谓“精悍”是指微课短时间内学习的内容精炼,充实,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能有大收获。所谓“情景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在模拟场景中扮演和体验不同角色,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的参与、练习、思考、总结,从而熟悉商务操作的各个流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商务知识及技能,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情景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换言之,“微情景教学”是微课教学和情景教学两部分组成,在微课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讲解商务英语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应注意的问题,在情景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也是以学生为主导,时间和微课教学部分的时间基本相当,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微课,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的微课。两者相互交融配合,完成一次课堂教学。在教育学原理上,“微情景教学”也是有其理论依据的。按照著名主智主义教育思想家赫尔巴特所主张的教学观,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强调教师的权威引领作用,主张以教师、教材和教室(课堂)为中心。按照著名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家杜威的主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教育情境,由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进行自由探索,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提升经验,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在杜威看来“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他把教育看作是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是经验的不断增加过程,而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主智主义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一直争论不休,实际上两者各有其适合学龄阶段和学习科目。大学课堂不同于中学课堂,不能完全以生活化的教学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以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它必须辅以间接经验的学习来掌握丰富的人类知识积累,以尽快形成走向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但是完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又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无法接受学不进去,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大学的教学总是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课程教学之间寻求平衡。可以说,“微情景教学”很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了,而且一改以往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知道要学什么,该怎样去学习,不再像以前那样不理解课文,觉得课文枯燥乏味,离生活很远,没有兴趣读学,被动的等待知识灌输。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需要怎样进一步去学习。 二、《商务英语》课程微情景教学的过程 高职《商务英语》课程“微情景教学”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微课教学由教师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并根据转化后的教学体系内容进行提炼浓缩,最后形成微课教学部分的内容,这是《商务英语》课程必要的知识结构,学生必需掌握。微课教学的时间每次在10-15分钟左右,限定在20分钟内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由教师主导,教师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商务英语知识结构。二是情景教学由学生以活动将微课教学内容展示出来。可以PPT、商务活动情景、小品方式、拍成微视频等方式展示。每次情景教学部分,教师可根据教学体系内容的多少,确定情景展示的人数,展示组别的多少。情景教学部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引导指挥者和评点嘉宾。以《剑桥标准商务英语教程(初级)》教材(以下简称《教材》)教学为例,以该教课书的CompanyProfiles内容部分包含的Theworkingday、Corporateculture、Companyhistory、Theinternet四个单元units的教学为例。任课教师备课前可以作一整体规划,比如将四个单元内容作为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教学目标是什么来进行本部分内容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将每个单元分为4-5次课8-10个课时来完成,分别规划好每次课的基本任务。第一次课,由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单元学习重点,需要掌握的技能、生词。并针对该单元的重点提出问题和要求学生要做的任务,这包括给学生分组来完成下几次情景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课下认真搜集和查找资料,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搜查方式,思路以及网址书籍等有益资料,帮助学生课下能够顺利完成任务。第二次课,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教师微课导入阶段,任课教师微课导入本次课的内容,调动学生接下来做情景教学部分的氛围。在教师主导的微课结束后,进入第二阶段学生情景教学展示阶段,由学生做主角进行分组商务活动中的情景展示,将教师布置的任务演示完成。第三阶段是学生评价阶段,让选定组的同学对刚才其他商务活动情景展示组同学的情景进行评价。第四阶段是教师最后评价总结阶段,包括总结各组情景展示的优点和不足,当然在评价阶段,教师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为了能保持学生参与情景展示积极性,教师的鼓励尽量具体化,如具体指出哪个句子,哪个词,哪个情景,哪个表演到位。第三次课,重复第二次的过程,但是,单元的教学内容有所递进。第四次课,在教师的指导下,重新看课文,并将本单元重点和技能总结出来,教师可以再次考察学生们是否已经完全掌握了本单元的重点内容。这次课的主要目标是以知识的查缺补漏为主。接下来以《教材》中Theworkingday单元为例,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微课的简单介绍说明。在第一次课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是要将单元的重点导入,并告诉学生本单元学生要学会的技能:能在商务活动中清晰有效的进行自我介绍以及介绍他人;能够在商务活动中得体妥善地接待客户;能够翻译并正确书写商务名片。二是学习生词。三是介绍工作日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场景,自己入职初期的遭遇,一些相关电影或电视可能具有的相应片断。四是布置下一次微情景教学课的任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即将入职的新员工,第一天到公司上班,让他们想象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可能会被问到什么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并将学生分为几组,其中一组模拟作为一个微型小公司,组内所有成员都有自己的职位。要求:学生模拟真实公司入职情景,找自己组内担任相应职务人员,介绍自己公司每个成员的职务及主要职责;另一组中的成员模拟新入职员。第二个场景是:并将学生分为几组,每组作为一个微型公司,然后任意两组的公司进行互访,一个作为访问公司,另一个作为被访问公司,公司应做出怎样的接待等任务。通过使用这种模拟演示的方式,将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主要学习任务交给学生们自己来完成。学生可把这种模拟形式录制成短小的视频,拿到课堂上来演示,也可以直接在教室中演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体验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在第二次课上,首先是教师微课导入Theworkingday单元的一些知识及场景情况,调动学生进行微商务情景展示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分组依次进行微商务情景展示,课程内容主要是涉及自我介绍(Talkingaboutyourselfandintroductiontoothers)、welcomenewstafformembers和businesscards的正确书写等场景。学生情景展示可以多样化,如事先拍好的微视频、现场微商务情景演绎、PPT展示讲解等。接下来由另一些组的同学对这些组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要求学生至少说出一个优点和一个不足。在学生评价完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不仅评价情景展示组的展示情况和优缺点,也包括对学生评价的客观评估。在第三次课上,重复第二次的进展阶段,内容由聊本人工作延伸至许多问题其他人的工作(Askingaboutotherpeople’sjobs)。第四次课,教师做出对比、评价阶段。教师引领同学再次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将课文与模拟演示作对比。利用简短时间点评学生本单元的情景演示,这样学生可以清楚自己所做的演示有哪些不足,也就知道自己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学习。也可在课堂任意抽查几位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并对其中的不足和需要补充之处做出解说。最后教师再给出本单元可能涉及到的基本商务英语情景、词汇、句型和语法进行回顾和学习。 三、《商务英语》课程微情景教学的成效 在现在这个言必称成效、绩效的年代,成效或绩效成了时髦词汇。坦率地讲,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为期一学期的微情景教学的改革成效来说,成绩是有一些,但不是特别明显。最主要的成绩是学生微情景教学兴趣很高,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增强,对真实商务情景有了更多了解。成绩不明显的原因值得分析和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己的改革时间进行不算太长 虽说为期一学期,实际上除了掐头(开学)去尾(学期结束)和放假放掉几次课外,还有一个就是,每单元的四次课有一半是常规课堂教学,并不是每次课都是微情景教学,所以就算微有成效,也不尽能全部体现为微情景教学的功劳。 (二)缺乏相应的控制组和对照组 虽然本人在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进行了为期近一年的微情景教学改革,但严格来说,改革的成效要有对照组和控制组才能体现出来。本人这一学期所带班级仅为一个班级,缺乏相应比较对照的对象。 (三)教改经历不多 对这次的微情景教学改革是一个尝试。并不能说是很完善很周全的改革,虽然前面说得有板有眼的,但有的地方还不成熟,仍需要继续探索。 四、《商务英语》课程微情景教学的注意事项 微情景教学作为一个教学改革新尝试,做好微情景教学,需要课前多作准备,同时须注意以下事项: (一)教材体系如何转化为教学体系内容 教师应从课程教学目标、教材整体内容来确定如何转化,而不能一个活动或者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来转化。否则,没有整体观念的转化,重要内容或重要商务情景丢失,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能结构。 (二)微情景教学中师生角色与互动问题 微课教学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和情景教学部分以学生为主导,并不是说,微课教学部分不需要学生参与,情景教学部分不需要教师参与,而是两部分都需要师生的互动,只是两部分中,师生在互动中的角色不一。微课部分强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情景教学部分学生是情景展示的主体,教师是情景教学组织引导的主体,两者的互动能使教学活跃生动,同时教师也从互动中了解学生对本部分知识内容的所长所短,减少学生所长部分内容的教学,增加学生所短部分内容的教学。 (三)如何克服学生搭便车问题 在分组的情景教学中不少学生会因为课前准备的麻烦而存在搭便车心理。为避免搭便车的发生,可将学生分组分派任务,如一组做评委,对参与模拟小组及内部每个成员的口语、语法以及演示效果进行纠错和评价这样即可防止搭便车,还可督促参与人员尽力做好,即提升了学生的听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另一些则要求他们对此演示做一总结,归纳出从微视频的演示中学到的知识。也可以找一组学生对其他人就此模拟演示提问,由另外的学生来回答。 作者:于秀珍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论文 一、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商务英语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在国际商务背景下英语的使用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其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商务背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据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具有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具备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通晓国际商务基础知识和国际贸易基本流程,能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从事外经贸行业中单证、跟单、业务、货代等工作。为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一个合格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1.专业素质。 商务英语除了涵盖英语语言知识、交际技能、专业知识外,还包括商务管理技能和商务文化背景等核心内容。一位合格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知识和娴熟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其次应具有系统的商务知识;再者是要具备相关的国际商务实践经验、实际操作能力及现场商务话语经验等具体的商务实践能力。 2.职业素质。 第一,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不仅必须熟知普通教育学、心理学、二语习得理论、英语教学法、商务英语教学理论等,还应该了解高职教育理念,高职教育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第二,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对外语工作者提出了希望:一个外语工作者不仅要能熟练地使用自己专长的语言,更要有十分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汉语水平。就商务英语教师而言,渊博的知识包括必备的专业知识,一定的人文知识和与外经贸行业相关的外事、礼仪、金融、贸易、保险、法律、科技等相关学科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汉语知识。第三,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课堂理论教学技能及实践教学是商务英语教师的主要教学工作,他们应具备符合高职教学特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能力、答疑解惑能力及教学测评能力。第四,要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也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要求。专业教学资源库、共享型网络课程及网络教学空间建设也要求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一方面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促进内涵发展,提升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为迎接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各项挑战,教师应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第一,教师要有知识更新能力。知识的更新是教师发展的前提,就高职商务英语教师而言,必须及时地把握高职教育和商务英语领域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尝试。第二,教师要有科研能力。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是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学与科研起着互相促进的作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通过科学的态度、理论和方法,在研究高职商务英语教育现象的过程中,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归纳总结,揭示其规律,并将经验上升到理论水平上,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商务英语教师应确立科研意识,不断提高科研能力。第三,教师要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高职商务英语教师必备能力之一,具备创新教育的理论,并将之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才能有创新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商务英语人才。 4.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 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是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应注重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责任感,批判性地吸收多元的世界文化。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健康的体魄是努力工作的前提。教师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及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Lange提出专业发展就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态度、专业素质及教学技能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获得提升的过程。从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差及实际操作能力低下等现状分析,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职业教育理念欠缺。 高职商务英语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聘用的教授普通英语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二是高职院校聘用教授国际贸易或工商管理的本科生、研究生;三是来自于企事业单位一线的兼职教师。从教师的来源分析,有的教师有丰富的英语语言教学经验,但是缺乏商务业务知识和实践经验;有的教师具备商务知识,但是缺乏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有的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教学经验。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多数未经过高职教育的专门学习,没有深刻领会高职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偏重学科体系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认识模糊,从而难以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的要求来改革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 2.对教师专业发展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从教授普通英语课程转型过来的老教师、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轻英语教师和国际贸易或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老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不足之处在于知识老化、缺乏国际视野、创新性较差;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轻英语教师在校期间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英语学科知识,但其掌握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国际贸易或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职前未接受教育科学知识训练,岗前的短期培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3.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弱。 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课堂教学上,较少进行教学研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教师普遍缺乏科研经验;教学任务较重,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科研;高职院校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因此,在主观上,教师科研意识普遍不强;客观上由于缺乏科学研究经验积累及外部条件的支持,教师科研能力较弱,从而限制了教师自身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 1.提高英语语言文化水平及应用能力。 商务英语教学本质上是商务背景下的英语语言教学与研究,其核心仍是英语语言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因此,教学的重点应着眼于培养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技能,了解英美文化及英汉文化的差异,并使其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显示,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及文化知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商务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英语知识文化水平及应用能力。 2.增强专业实践能力。 教师熟练地运用英语语言为工具进行专业课程讲授及指导是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的理想状态。但是在现实情况下,经常出现英语知识技能与商务知识技能讲授割裂开来的现象。而且大部分教师缺乏国际商贸实践操作经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操作,以增强实践能力。 3.更新教学理念、方法与手段。 高等教育的改革首先是教学理念的改革,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理念更新的基础。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体现互动式教学理念和指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真正实现积极引导、积极实践、有效互动。高职商务英语学科是英语语言与商务的结合,是对传统语言教学的新突破,所以其教学思路、方法及手段也应做出调整和创新,以适应新发展。 4.提高科研意识及水平。 加强商务英语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也是高职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教师通过对商务英语学科实际运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商务英语学科教学及商务英语学科发展方向及趋势等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 四、高职商务英语教师发展策略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水平直接受到高职商务英语教师的素质的影响,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师队伍并不断促进其专业发展是实现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根据商务英语教师素质要求及专业发展方向,高职院校可以将加大培训力度、开展行动研究、进行专业实践和实施行业合作教学作为发展策略。 1.加大培训力度。 Freeman指出教师可以获取知识和技巧。对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来讲,培训的内容应包括英语语言培训、商务知识培训、高职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培训、商务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师职业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培训形式可以为参加国内专门教育机构举办的短期或长期的英语师资培训班、各种形式的会议和研讨会及国内外研修学习等,考虑到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还可以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2.开展行动研究。 目前有针对性的商务英语培训比较匮乏,同时商务英语培训又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就主要体现在开展行动研究的自我发展。行动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的探究活动,是教师为改善教学活动进行的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研究行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日志、课堂观察、反思、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按“发现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反思及撰写研究报告”步骤开展行动研究。 3.进行专业实践。 合格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一方面是能够胜任英语语言教授及研究的语言教师,另一方面又是精通外贸知识、能够独立处理外贸事务的外贸领域的专家。后者就要求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使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首先可以与各类外贸单位开展深入的校企合作,切实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工作,通过教师在生产一线了解外贸企业的实际运作机制、外贸领域的实际业务操作,从而积累第一手的案例和资源,以便在教学中更有效地开展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教学。其次可以通过鼓励教师积极考取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等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方式,促进教师向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转化。 4.实施合作教学。 对商务专业英语教学而言,面对的真正挑战不是缺乏专业知识或英语技能,而在于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两者有机地融会贯通,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DudleyEv⁃ans提出,以专业英语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学习者三方最大程度合作为基础的模式是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合作教学可以通过共同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及教学目标、共同研究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教学材料、共同开展讲座和研讨会、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等形式展开。 五、结语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专业发展道路,通过不同发展策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满足学生需要,促进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推动专业建设和学校可持续发展。 作者:孙淑慧 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商务英语教研室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文体风格下商务英语论文 一、在写作商务英语信函中所体现出的语言环境 所谓的商务英语,是指商务专业人士在商务活动中使用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英语。鉴于其在商务活动中使用,因此它自然就会具有特定的交际环境、对象和主题,而且这些也必然会影响到使用商务英语的范围、风格与方式,而这在写作商务信函方面则反映出其具有与众不同的语言环境。第一,商务是商务英语信函话语的范围,关系到商务活动的各个场所和环节。商务活动涉及法律、保险、运输、金融等相关领域,可以说涉及面非常广泛,而且在各个环节的商务活动中,需要始终伴随着信函、电子邮件、备忘录传真等书面的商务英语交流形式。第二,在商务活动中,人们都信奉“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明白与人为善的有益之处,因此常常是珍惜时间就如同珍惜金钱,而且十分注意社交礼仪在贸易往来中的应用。上述心态、意识与行为准则决定了商务英语信函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即客气委婉、朴素简洁,也直接决定了商务英语信函的语式(话语方式)。 二、商务英语信函在语境制约下的文体风格与特征 (一)使用词汇方面 1.使用词汇正式、规范 尽管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与之相适应的商务信函也呈现出非正式化与口语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商务信函毕竟不是个人的私事和私下的活动,有关的商务活动是有组织的、有明确公关和经济目的的活动,而且是商务组织之间涉及公众利益的活动。因此,商务英文信函常常使用书面正式词汇,或者正式词汇与非正式词汇并用,但是较多情况下都是使用正式和中性词汇,从而体现出商务英语信函的正式规范、公事公办的特殊性质。例如:WearepleasedtoadviceyouthatyourorderNo.105hasbeendis-patchedinaccordancewithyourinstruction.(我高兴地通知你们:遵照你方指示,第105号订单货物已运出。)文中,以书面语advice代替口语tell。 2.意思表达准确,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在各个商务合作环节的商务信函中,涉及到合同、协议、单据等,因此有必要使用准确的词汇,从而体现出专业性。鉴于此,商务英语信函中更多地使用行业、专业术语,以及专业缩略词语。例如:trimmingcharges(平仓费)、pre-mium(保险费)、bid(递盘)、irrevocableletterofcredit(不可撤销信用证)、CIF(到岸价格)、C.B.D.(付现提货)等等。在商务活动各个环节使用的信函中,都较为频繁地出现上述词汇或缩略语。 3.使用语言朴素简练,一般不加修饰 进行信息传递和业务洽谈,促进交易达成是商务英语信函具有的主要功能。因此商务英语信函要求其使用的语言必须平易、朴实、易懂。这是因为现代国际商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有着日益加快的工作节奏,人们往往追求的是高效率,所以商务工作人员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斟酌如何遣词造句,于是在写作商务英语信函时,更多的是使用朴素简单的常用词,通常不能使用华丽的词藻,绝对避免使用深奥、抽象、冷僻、花哨的词汇,而且尽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修饰语或修辞手法,其目的是直接进入主题,避免致使中心转移,从而便于交易双方都可以很容易地接受和理解。例如:Accordingly,wewillexpectthefullpaymentof$5,403plus6.5%interestdueonJuly1,2000.Welookfor-wardtodoingbusinesswithSmithAdvertisinginthefuture.同时要注意,尽管感叹句具有渲染气氛的作用,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语言气势,但是商务英语信函讲究严谨、客观,所以商务英语信函中极少使用感叹句。 4.使用词语客气礼貌 因为商务英语信函与业务的得失成败直接相关,所以商务信函中频繁地使用礼貌用语,体现出措辞的客气,这不但反映出草拟人的素质,而且还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进而营造出友好的业务合作氛围,建立融洽的业务合作关系。在英文信函中非常突出地表现出用词礼貌客气的特点。当收到对方的商务信函后,无论是接受与否,都一定要做到使用礼貌语言对此表示感谢;在传递使人高兴的信息时,要体现客气的措辞;当需要传递的信息可能会使对方不满意,或者表达对对方不满意时,更需要委婉客气地进行措辞;如果是向对方提出要求或者希望对方做什么,也应该要客气礼貌。 (二)使用语法方面 作为一种特定的文体,人们在贸易、商务往来这种特殊的语言环境中使用商务英语信函,并且在长期的商务交流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写作规范。同时,拟定商务英语信函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商贸顺利运作并且实现盈利。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既讲究工作效率,又要注意社交礼仪的合理运用。这些要求充分体现在商务英语信函使用的语法方面。 1.较多地使用陈述句,而很少使用祈使句 在商务英语语言环境中,通过商务信函进行协商沟通的双方多数情况下是贸易伙伴,具有平等的地位。因此,在商务英语信函中常常使用陈述句来表达己方的诉求,如此会保证信函具有委婉的语气,进而把己方良好的形象树立起来,更重要的是,这种委婉的语气常常能够促进贸易伙伴采取一定的行动。与此相反,祈使句的语气一般都是命令性的,容易使对方感到过于直接、盛气凌人,因而觉得不是很舒服,所以通常商务英语信函很少使用祈使句,但是如果能够在祈使句中加入礼貌用词“please”,则原本命令的语气就变为了请求语气,从而与陈述句相比语气上更加礼貌。 2.较多地使用肯定句,而很少使用否定句 为了表现出友好礼貌的语气,商务英语信函中不宜过多地使用否定。因为如果直接使用否定句,指出对方不能尽如人意之处,或己方无法做到的事情就会给人留下冒昧不敬的印象,有悖于礼貌原则,所以应尽量使用肯定句而非否定句,从而使语气委婉客气。 3.较多地使用复杂句,而且句式完整 商务英语信函是一种正式的文体,主要使用书面语进行草拟,因此多半都是较长的句式,也就是说以复杂句居多。之所以是如此的句式结构,是因为可以较为完整地呈现进行外贸业务活动的各种条件、各种方式或者是预期的结果,从而确保业务往来或者签订的协议不会有任何的漏洞存在,以此为基础,在今后的贸易往来中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双方产生贸易争端,进而使双方的利益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维护。例如:TheCreditcouldcover85%ofthelocalexpensesiftheyaremadeundertheresponsibilityoftheBritishContractorandwithinthelimitofthedownpaymentspaidontheContract,i.e.,15%asamaximum.(此项贷款可以用来支付85%的当地费用。但是此项费用英国承包商必须负责直接支付,并且必须在合同预付款的幅度之内,即最高不得超过15%的合同金额) 4.较多地使用套语 商务英语信函是公函的一种,因此其必然要带有公对公的性质,属于极为正式的一种文体,因此在长期的写作中自然地会保留下来一些较为固定的表达方式,一些特定的语句被固化下来,成为国际商务界认可的套语。例如:DearSirs:Thankyouforyourinterestinourfireworks.(敬启者:承蒙贵方对我们的烟花感兴趣,十分感谢)。 5.十分注重使用虚拟语气 商务信函是利用书面形式进行贸易交往的一种手段,因此这一文体十分注重体现委婉、礼貌和客气的语气。在草拟商务英语信函时,如果用陈述语气提出己方的要求或者建议,则会体现得过分的肯定,甚至令对方觉得过于自以为是,而这时如果使用虚拟语气,就能够使信函的语气显得很委婉客气,这时虚拟语气的句子的谓语多数都是should,could,would,might等情态动词加上动词原形。也就是说,如果己方需要向对方就商务问题提出某种要求,较为妥当的表达形式就是使用虚拟语气。 作者:郝秀婷 单位: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课堂教学中财经类大学商务英语论文 一、时展对新儒商精神的呼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经济发展所衍生的一些问题。工业文明的发展带给我们舒适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也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的例子比比皆是。虽然我们的日用品空前丰富,但也看到我们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的隐患,“注水肉”“毒大米”“地沟油”等被曝光的食品安全案例层出不穷。虽然工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楼歪歪”“桥垮垮”这样的豆腐渣工程报道也屡见报端。很多企业、商人不惜牺牲生态环境、人民的身体健康、甚至是财产安全来最大程度地获得利润。商业诚信的缺失和道德滑坡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这些物质现象的背后是精神层面的问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们却遇到了更大的挑战,那就是丢失了理想和正确价值观的支撑,社会道德水平出现滑坡。跟环境问题相比,精神支柱的缺失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更应该被我们所重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树立并弘扬新时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指引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现在西方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理念在我国大行其道,但实践中,却遭遇到了中国文化和体制的巨大阻力,西方的经济思想和管理理念在中国已经显得有些“水土不服”。我国企业和商人需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文化的道路,以变得真正成熟和取得进步。新时期在呼唤着儒商精神的回归。源于并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儒商精神从上世纪末开始再次被商人和专家学者提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东亚儒家文化经济圈见证了东亚地区经济的成功,证明了以儒家思想为支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为底蕴的企业家精神,即新儒商精神对中国企业家的成长与成熟,以及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将起着建设性的作用。 二、儒商的渊源和新儒商的时代特征 “儒商”的概念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但中国的儒商文化实际源于先秦。当时“儒”和“商”是两个独立的职业,“商”被称之为“贾”,人们根据商人的道德品质,把品德高尚、有智慧的商人称为“良商”“诚贾”和“廉贾”,而“良”“诚”和“廉”这些词蕴含着儒家思想的精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和“商”的初步结合,子贡就是杰出代表,他不仅是一位富贾,还是一位卓越的社会活动家,以其雄厚的财力到处宣传孔子的思想。到了明朝中后期,受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人们冲破“重农抑商”的思想束缚,大批士大夫投身商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徽商、晋商等为代表的地域儒学特征鲜明的十大商帮群体。这些商人自觉地把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和工商业结合起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观念,使自己成为义利合一的“儒贾”。他们遵守“商名儒行”的行为准则,即商为厚利,儒为高名。这是明清社会和价值观念转型的思想反映,也是“儒”与“商”进一步结合。新儒商的概念源于上世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新儒商的“儒”不是狭义的儒家思想,而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泛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诚信、道义、爱心、中庸等,既重视商业道德,不取不义之财,又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而“新”则指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新儒商既要传承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适应新的时代潮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新儒商的时代特征可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文化传承性 新儒商不仅要吸收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的精髓和文化内核,还应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拥有较高道德文化修养水平,既要平衡“利”“义”,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又要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与时俱进性 新儒商是新时代的产物。除了传承优秀文化,新儒商还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把传统文化与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和经济发展特征相结合,并不断开发新的内涵。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不断吸收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成果,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了解市场规律,培养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和创新意识,在竞争中求发展。 (三)中西融合性 新儒商不仅要改变传统儒商文化中地域性、宗法性和行会性的弊端,培养法律意识、合作意识,更要开阔胸襟,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具备国际视野。既要大胆走出去,也要大胆拿进来,勇于参与到全球化的潮流中,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既要保持自己的传统,又要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经验,完善壮大自己,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四)系统整合性 如今知识经济作用凸显,同时社会系统日益庞大复杂,而分工却日益细化,各行业、领域之间联系愈加紧密。新的形势对商人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新儒商的培养既需要道德修养的提升,也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在大的市场环境下的锤炼。新儒商的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学习、社会实践、行业历练等各个环节。这个系统工程的运行需要在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案的指导下,由政府、学校、商业等多方面参与,并坚持不懈,持续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新的经验,把新儒商精神发扬光大。 三、培养新儒商精神在财经类院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财经类院校培养新儒商精神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上文提到,在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究其根源,除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之外,商业道德的缺失也是主要的原因。“无商不奸”“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商业行为普遍存在,不仅给环境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灾难,也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时代呼唤新儒商精神,要使新儒商精神深入人心进而成为中国商人的主流意识应该从教育抓起。高校是人才的摇篮,财经类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财经类人才。财经类院校的毕业生主要被输送到各种公司、商业单位以及经管、金融系统等工作岗位上,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成为商人和企业家,他们将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儒商精神强调商业道德与超乎利益的精神追求,这正是当下中国企业要做大做强所必需的。在学校里不仅要教会学生们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诚信待人、为社会谋福利的新儒商精神,帮助他们建立健康向上的道德价值观和商业伦理观,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是他们未来立足社会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保证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之举。 (二)新儒商精神教育符合财经类院校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在财经类院校倡导培育新儒商精神,符合财经类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说过,大学的精神所在,是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仅仅是现在。一所大学要想成功并实现自己的责任,需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反观国内的财经教育,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过于注重传授具体的技术与工具,缺乏对学生的品格塑造与伦理培养,即“重术”而不“重道”。我国很多财经类院校虽然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完善的教学设备,却缺少系统的核心价值体系,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教育根植于既有的文化土壤,财经类院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既要有开阔的眼界,吸收古今中外人类的智慧结晶,更要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汲取营养,既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又要实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目的,兼顾促进个体发展和服务国家、社会的功能。新儒商教育旨在培养既有较高文化素养,又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企业家。因此,笔者认为新儒商精神的教育也许可以作为财经类院校教育改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四、把新儒商精神培养融入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自新儒商的概念提出以来,很多专家和学者把新儒商教育和财经类院校的教学改革相结合,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但笔者阅读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后,发现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学校的层面展开,从如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注入新儒商精神的教育到如何利用新儒商精神培养学生们的创业意识等,鲜有文章论述如何把新儒商精神的培养与具体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笔者认为,课程是教育的载体,而课堂是学生教育的第一阵地。要在财经类院校开展新儒商精神的培养应该从第一线的课堂教学开始。笔者结合所在的山东工商学院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过程中的所作所想,就新儒商精神进课堂的主题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山东工商学院是山东半岛唯一一所财经类院校,学科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兼有文、法、理、工等六个学科门类,学科专业上凸显财经知识培养。作为学校大学英语改革的一部分,笔者所在的大学外语教学部从2011年开始为二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大学商务英语课程,旨在把英语语言学习和商务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商务综合素质。笔者承担了大学商务英语课程,并在课程设计中配合学校改革方向,有目的地引入新儒商精神的灌输和新儒商素质的培养。 (一)创新育人理念,改变学生观念,注重新儒商精神灌输 作为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大学商务英语针对商务和财经类专业大二学生开设。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在分类课程选课时,很多学生选择商务英语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即能够跟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英语能力,增加将来就业的优势,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在学完商务英语课程后,可以考取相关商务英语证书,如剑桥商务英语(BEC)和托业,以增强就业竞争力。但是在开课时,笔者提出商务英语学习有三个目的:一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适合将来商务环境下的语言运用;二是学习基本的商务背景知识,特别是公司环境下的商务交流能力和工作能力;三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商务理念和商务意识,这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层面的学习,更是对商务道德和商务伦理方面的提升,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新儒商精神的领会。 (二)选择西方原版教材,基于中西商务环境的区别,激发学生思考 在商务英语课程中,笔者选择了经济科学出版社的《剑桥商务英语》,目的有二:一是这套教材的内容涵盖面非常广,既涉及到公司商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也包括了BEC考试的很多题型和练习,可以满足很多学生证书考试的需求;二是在教材中有很多英美国家的商务案例。相比较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公司行为和商业行为更成熟、更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更健全。在进行相关主题讲解的时候,笔者会结合教材中和网上搜集到的西方公司的案例和我国的一些案例进行比较。笔者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更能够激发年轻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我国公司商务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引导大家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这也是现代新儒商精神的重要特征。 (三)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育,注重新儒商人格的塑造与养成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既通过中西比较激发学生思考,也注意在学生商业价值观的形成中以中国文化为根本。笔者发现很多财经类教材的内容和设计都是以欧美学科体系为基础编辑的,而中国的理论非常少,即使有也只是简单涉猎。不可否认,西方的一些经济和商业理论相对更完善,但我们应该意识到,我国的财经和商务教育对象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下长大的中国青年,我们的教育不是为西方培养人才,而是培养将来多数在中国工作的财经和商务人才。因此,我们的财经教学和商务教学应该更多地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我们的先人已经留给我们足够的智慧和文化精髓,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这些文化精髓介绍、传递给受教育的年轻人。新儒商精神是以儒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精神的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升华,而新儒商人格,是儒与商的完美结合。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也涌现出很多成就卓越的具有新儒商精神和人格的成功企业家和他们的一些经典的商业经营管理案例,更何况我们还有源远流长的、两千多年的儒商文化。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今天,我们的财经教育和教学,不妨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按照民族和社会心理,结合我国国情,在独特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下,走中国特色的教育道路。中国的问题,要用中国式的思维和智慧来解决。因此,笔者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会针对相关专题会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中国儒商的成功案例,并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智慧和启迪,并总结个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儒商精神。 (四)采用互助式教学和模拟实践型教学,做到智商培养与情商培养并重,侧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斯腾伯格在《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实践智力的概念,并指出“职业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个体具备行内、行外的知识并对之有相当的了解,这些行内、行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往往是在工作中逐渐进行的,而非来自于学业上或其他工作中的事先准备”。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社会工作实践机会。为培养学生们的职业素养,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互助式和模拟实践型教学,如在讲授面试主题和会议主题的时候,笔者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面试训练,并进行课堂展示。在课堂展示以后,对某些小组表现出来的优点进行肯定和推广,而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改正。虽然课堂模拟训练不能代替真实的工作环境,但也可以给学生提供锻炼和反思总结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及时把语言学习、知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此外,这种合作互助式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方法,优化了学生们的学习感受。把德育和智育相结合,体现了新儒商精神中“德智兼勇”的素质内核。 (五)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还在于教师自身道德素质和修养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师德不但能为教师树立起自己的教学形象,感染学生,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还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在知识讲解之外,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课文所涉主题和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处理方式都会影响学生的认识和解读,甚至价值观的形成。作为学生的榜样,教师应该时刻自查自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并发挥对学生的表率作用。比如,在讲到工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时,除了在课堂上摆事实,讲道理,下课的时候提醒学生最后走的时候把教室的灯熄灭,这样效果可能更直观、具体。再如,如果教师能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作业,学生更能体会到工作责任心。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时不在影响着他的学生,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影响,更多地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工作态度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改变年轻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 五、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足和未来的设想 由于课程的局限性,在笔者践行新儒商精神教育理念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限制和不足。笔者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设想和浅见,希望随着将来教学改革的深入,能够进行解决,这不仅是对课堂新儒商教育的有效补充,也可以使新儒商教育做到持续化、常态化和立体化。 (一)师资问题 以大学商务英语课程为例,这门课程是把英语和商务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很多英语教师语言能力足够,但缺乏相关的商务背景和经历。很多商科的老师虽有丰富的商务专业知识,但语言又不过关。英语教育的专业学习和六年的外贸和公司兼职经历使笔者自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这门课程。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笔者感觉现在脱离了商务工作环境,很多商务知识的更新也慢慢滞后于社会发展。因此,在开设这种跨学科的财经商务类课程时,应该选择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承担,否则,学生的一些理论和知识都是脱离实践的。而很多学校缺少这种既有社会实践又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因此,“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变得更加迫切。学校可以加强与对口企业的联系,建立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培训基地,既要把老师往重点大学送,更要把老师往企业送。 (二)第二课堂问题 第一课堂主要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第二课堂则更侧重知识的实践和技能的训练,是第一课堂的有利补充。以英语教学为例,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笔者所在单位举办了英语角、英语协会和各种英语赛事等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把语言学习和练习相结合。根据不完全的调查,笔者发现本校财经商务类课程中也开展了一些颇有成效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创业大赛,模拟招聘会,“大学生创业论坛”等活动。笔者认为可以使形式更加丰富化,建议采用定期举行报告会、模拟商务活动等形式,也可以邀请一些社会上的德才兼备、具有新儒商精神的商界成功人士到学校做讲座,这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再激发,也是对学生最真实的新儒商精神教育。 (三)实践实训问题 新儒商教育是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工程,它的平台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范围内。财经类院校不仅需要从意识方面着手培养,更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和运用的平台,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触新儒商文化、培养新儒商精神。学校可以联系一些当地的社会知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这不仅使学生能够把知识和真实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切身感受真实的企业环境和文化。我校在这方面非常重视,一直采用了企业实习制,很多专业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就有机会进入企业实习。但经笔者了解,很多企业实训只是流于形式,有的实训只有一天的时间,所谓实训也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笔者建议实训周期适当延长,让学生能真正的走进企业;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建议“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即学校方面有专门的指导教师负责学生们的企业实训事宜,而企业方面能够指定专门人员为学生提供实训指导和交流,让学生能够确实深入了解企业及其文化。此外,在实训结束后,还要结合实训经历,及时反思和总结心得体会,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心得体会进行分析和引导,吸收积极因素,同时还要看到问题所在,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新儒商精神是时代的呼唤。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社会正进入关键的转型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时俱进,弘扬新儒商精神,这不仅是提高企业家的思想道德水平,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武器。新儒商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财经类院校是为社会输送经济人才的主战场,对学生新儒商精神的培养,不仅应该从学校的整体层面进行,更应该从课堂开始。同时,笔者也希望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参与到新儒商精神教育研究中来,这不仅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学校服务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提高自身修养和水平的重要选择。 作者:李科 张杰 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口译教学视域下高职商务英语论文 一、高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现状 (一)缺少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口译教材 目前的口译教材,基本上是本科生所使用的教材。适合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的口译教材,主要有外研社的《商务现场口译》和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世纪商务英语口译教程》。上述两种教材在内容上,虽然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与水平,但在有的方面与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相距甚远,在“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目标”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缺乏实用性。 (二)口译课学时少,学生实践的机会欠缺 高职院校的学制短,有的学校安排将近一年的校外实习,实际在校上课时间只有两年。口译课有的学校只开设一学期,每学期16周课,一学期32学时。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班级、人数越来越多,在几十人一个班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在90分钟的有限时间里,效果可想而知。而口译课程是需要大量实践来完成的,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学生自己课外不抓紧时间大量练习,口译教师很难实现教学目标。 (三)能够进行口译教学的教师缺乏 由于我国口译教学起步较晚,从事口译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他们大学毕业直接登上讲台,缺少教学经验,更没有企业实践经历。教师水平有限,经验不足,口译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况且班级学生多,上课学时数有限,对学生进行课外指导来实现口译教学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四)口译教学形式单调,方法单一 教师上口译课是给学生讲口译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口译实践。而许多口译课教学仍然采用教师说汉语,学生翻译成英语;或者教师播放汉语录音,学生翻译,最后教师点评的陈旧模式。课堂学生人数多、时间短,课堂上学生开口说话的时间就更少,记录正确答案反而是学生唯一的目标了。在信息化时代,教学设计和教学媒体没能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实践。学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语言上的充分锻炼。因此在高职商务英语口译课堂教学中,实行“项目驱动”下的合作式口译课程教学。也就是以项目为依托,把教学过程采用几个项目来完成,在方案设计上采用项目教学的模式,然后让学生以合作方式的方式进行口译实践,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口译技能,教学效果也得到了保证。 二、以项目为依托,改进口译教学 (一)选择适合学生口译教学的内容,确定具体项目,自编教材讲义 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而口译技能训练不但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英语基础,还要具备较高的汉英双语理解和表达能力。高职院校的口译课是一门高技能的实践课程,在选材上既要考虑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英语水平,还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尽量避免太难、太深的内容。口译材料的准备要有背景知识介绍,并结合课堂所授技能和真实口译对学生进行课上口译训练。要“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开发高职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内容从典型的工作任务出发,包括对外贸易过程中不同场景的口译训练。根据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模块,以一个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为例,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块:欢迎外宾、参观工厂及介绍产品、商务谈判、商务宴请、安排旅游、欢送外宾等。教学内容模块包括:模块一:欢迎外宾(接机、酒店入住、行程安排)模块二:参观工厂及介绍产品(参观并介绍产品性能、特点、功能等)模块三:商务谈判(就产品的价格、付款条件、包装、运输等事宜进行谈判并签订合同)模块四:商务宴请(致欢迎词及祝酒词)模块五:安排旅游(制订旅游行程及介绍地方特色)模块六:欢送外宾(表达进一步合作并赠送礼品)以第三模块———商务谈判项目模块为例,课堂教学设计如下:教学任务:模拟实践情景与客户进行商务谈判。地点:酒店咖啡厅人物:外贸业务经理、商务客户教学目标:①掌握商务谈判用语;②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商务谈判③在真实的情景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口译现场翻译能力。教学要求:①能够就产品的价格、付款条件、包装、运输等事宜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②掌握外贸业务工作流程。教学内容及步骤:1.参观工厂,介绍公司,让外宾了解公司产品并介绍公司最新产品。2.进行商务谈判,就产品的价格、付款条件、包装、运输等事宜与外宾进行谈判,表达愿意与对方进行合作的愿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组有三名学生,其中两名学生进行对话,有汉语对话,英语对话,另外一名学生扮演口译员。训练之前,教师要安排好各自的角色、对话的内容及场景,这样学生由于事先了解一些所要进行口译的情景,做起口译来就会轻松自如。另外教师在进行口译训练中,还要进行角色互换,这样做对话的学生也有机会实践口译技能。在课堂训练中,扮演的角色都是熟悉的同学,完全没有紧张情绪,学生能够轻松完成口语训练。口译教学课堂应该选择多功能翻译实训室。因为该实训室采用了先进的同声传译训练系统,每位学生都戴耳机进行训练,对于学生对话内容,每位学生能够很清楚地听到,并对所听内容做好记录。另外,该训练系统还可以将训练的过程进行录音,使学生产生现场口译训练的感觉,还能进行查漏补缺,以便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 (二)教学方法 第一,授课前的准备。任课教师在进行每个教学模块教学前,首先把本模块能够用得到的常用的词汇,专业术语,及相关表达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英语知识,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了解该项目的内容,任课教师还要给出几篇与本项目有关的英语对话。在进行实践教学前,教师有必要事先检查学生对已给的词汇,专业术语,及相关表达方式,看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这些内容,并引导学生就教学内容在课外收集该项目的材料,编写对话。第二,课上演练。课上演练是指学生就事先准备好的对话进行实践,同时要求另外一名同学就他们的对话进行现场口译。这样在有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商务现场口译,显然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学生的口译技能也得到提高。另外,操练过程是在真实情景中完成的,使学生体验到了现场真实感。 (三)教师归纳总结 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在认真观看聆听其他同学的表演,并针对有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以便在纠错时加以改正。在表演结束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进行提问,其目的是看其他同学是否认真听讲,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没有弄清楚,并给出自己的观点。使每次总结,学生都能得到知识的提升,并对学生口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再作一次强调,加深记忆。 三、结语 总之,“以工作为导向”的口译课,是以项目教学为核心,以案例教学为内容,在课堂组织教学上,学生可以用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以学生实践为核心完成教学目标。在真实的场景下,通过模拟情景练习,学生积极参与,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作者:张志华 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需求分析角度下的商务英语论文 一、国内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现状 1.缺乏正确的市场需求导向 商务英语以英语为媒介,为商务活动服务,实用性是其核心。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前,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因而设置的课程与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需要存在差距。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将来就业时的需求。 2.课程设置比例失调 有些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商务”和“英语”脱节,两者缺乏切合点。有些高校专业课程开设过晚导致学生对专业商务知识接触过晚。还有些高校未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而是盲目照搬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 3.教学过程过于传统 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只注重对学生单项技能的培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能动性,创新性,实践性和自我学习能力。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而轻视了商务专业知识,导致课程设置中教学中教师沿袭了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以需求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1.需求分析理论 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范畴,需求分析是确保ESP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是外语课程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基础步骤。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应使用专门用途英语理论,即使用需求分析理论来指导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需求分析理论认为,要提高ESP教学效率,首先要做需求分析。ESP是以调查学习者具体的学习目标和目标工作场景对语言技能的实际需求为前提的,由于在商务英语领域所需要的语言技能比其它ESP分支所需要的语言技能更难以预测,因此需求分析对于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2.以需求为导向的商务英语教学改革 商务英语课程就是把商务知识与英语语言结合到商务活动中,培养学生商务技能和英语技能的一门课程。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是真正判断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根本。需求分析是保证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对商务英语课程的大纲设计和课程安排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的需求与变化对高校商务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市场需求,尤其是企业需求作为教学方向。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应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成为运用英语在经贸、教育、外事等部门工作的高质量、有特色的应用型英语专门人才。另外,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特点,应该从实用性出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善于合作、讲究效率的素质,帮助学生逐渐具备扎实英语语言基本功、商科专业知识、商务操作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应该提倡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选取教材方面,应考虑到难度和实用性两个层面的需求内容。要使商务英语课程真正能提高学生商务英语能力,合理而科学的课程设置应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必须从社会实际出发,不断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将商务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下,各个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在教学改革中必须有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备综合业务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作者:马欣 单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地方院校商务英语论文 一 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强基础”而非“重专业” 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培养要求明确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文学、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训练,打下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这些都是“强基础”的要求,也是英语专业的培养要求。商务英语专业的在专业上只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语言知识的“同时”“系统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努力提高实践能力”。课程设置也体现了“强基础”的特点:学科基础课虽然有21学分,占177个总学分比例的11.86%,但是,其中绝大部分是英语听力、英语语音等语言基础课,唯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商务英语学科概论)也只有一个学分,占总学科基础课的4.8%,占总学分的0.56%。专业必修课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这个部分课程数量有所增多,但英语语言课程数量的比例依然较大,占总的专业必修课学分的30%,除去二外的10个学分,商务英语课程占专业必修课的52.5%,约为一半。可见,该人才培养方案的“强基础”,不是强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而是强英语语言基础。 (二)重技巧,轻能力 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科专业课程大多是传统的英语语言基础课,强调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技巧,如英语听力、英语语音、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等等。在专业必修课中,英语语言课程仍然占据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其中英语阅读和基础英语从I到IV,所修学分达到21个。专业必修课中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也非常具有语言特色和技能培养特色,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口译、商务英语笔译、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等强调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巧的课程占商务英语专业必修总课程的87%,而强调商务能力的课程只有国际市场营销和国际商务谈判两门,占13%。 (三)选修课姓“英”不姓“商” 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是对专业必修课程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但可供选择的课程大多姓“英”而不姓“商”,英语国家概况、中国文化概论、外事礼仪、英语语言与文化、西方文化概论偏重文化方面,虽然是商务英语专业所必须的,但比例偏大,甚至出现内容重复。另外,英语语言学导论是纯英语语言课程,翻译技巧与实践也不能算是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余下商务英语专业选修课占总选修课大约一半左右。 (四)实践课程设置无特色 该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性教学分为集中性实践22学分,占总学分比例12.43%。 另外,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12学分,占总学分比例6.78%。从表一看出,商务英语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与传统的教育实习实践在时间、内容、方式上几乎没有区别,缺乏专业特色。 二 地方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衡阳师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点和可取之处是很明显的,比如在培养目标上,明确了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是“英语”而非“商务”。但其问题和不足之处也影响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如专业性不强,能力发展不够,课程设置,特别是实践课程设置没有专业特色等等。如何对现有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升级和优化,是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课程设计 “根据英国商务英语专家Nick Brieger的观点,商务英语应包括语言知识(language knowledge)、交际技能(communication skills)、专业知识(profes-sional content)、管理技能(management skills)和文化背景(cultural awareness)”。“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充分的社会需求调查为基础,这样才能以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并依此为标准进行课程设计以及指导实习实践教学”。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的学习,却忽视了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因此,定期走访企业,回访毕业生,才能更好地明确市场需求。在课程设计上,除技能培养之外,更要强化专业特色。“应该突出商务英语的专业特点,形成以商务英语基础课程为主、人文类课程为辅、语言类课程为支撑的选修课框架,三者的最佳比例为5:3:2,即商务英语核心课程占50%,人文类课程占30%,语言类课程占20%”;在高年级(五、六学期)强化职业实践和实训,增加物流、报关、国际单证操作等课程,为学生实习和毕业打下基础。 (二)加强校企及校地合作,服务地方建设 “地方院校要以地方为本,服务地方,充分发挥自身学术优势,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地方院校还要要根据本地特点,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各方面的合作,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地方院校生于地方,长于地方,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地方院校要积极推进地方化,办学模式向地方开放,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的建设”。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可以遵循“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引进来”指的是引进企业资源,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以讲座、报告或授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报关、单证操作、外贸流程、商务交往等实务教学,并积极与地方合作,开展对外服务,以项目方式驱动教学。“走出去”指的是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国际。首先,可以选派青年教师到商务英语专业办学时间长、富有经验的院校,包括对外经贸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学习进修或者攻读与商务有关的专业学位,也可以派遣教师到企业公司第一线进行实践工作,获得第一手经验和资料,以便更好地充实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其次,学生也要走出课堂,走向第一线,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公司或企业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报考国际商务师、报关员等专业证书,以考带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突出英语工具性,实践教学体现商务特色 地方院校可以在校内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设备,比如现有的语音室、电脑机房等等开展各类商务英语实训活动。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在2013年引进了一套口译设备,可供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练习口译使用。另外,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也不一定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出现,可以是商务实践报告,也可以是商务报表或者商务策划书。在实习时间上,打破原有的固定时间,可以与企业探讨,找出企业真正需求的最佳时间。由于大部分外贸企业的业务集中期为8、9、10三个月,因此,把寒暑假纳入实习范畴,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或者把实习实践与寒暑假时间结合,既有利于实习时间的延续,也能满足实习单位的实际需求。商务英语专业实习要改变原来指导教师全程服务的模式,既不能任由学生放任自流,又不能全由指导老师大包大揽。由于单个公司或企业无法容纳整个班的学生,可以以城市为单位派出实习指导老师,把城市分成几个片区,每个片区选出一名实习生担任组长,指导教师用巡视的方式来管理一个城市中分散的实习生。鼓励学生租住在同一个或相邻社区,以便于管理。每月召开一次全体实习生会议,每星期召开一次实习小组长会议,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的小组单位可以弥补实习指导教师不足的缺憾。商务英语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一定要以某个公司或者某个企业为单位,可以是一个工业园或者一个写字楼,这样不仅使公司乐于接收实习生,而且便于学校管理实习生。 (四)转变观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关键在专业教学,专业教学的关键在师资。但在目前大多数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多数由英语语言背景的教师担任,有语言学历又有商务背景的教师是少之又少。英语语言类教师虽然可以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但他们缺少商务知识的培训,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英语语言方式,当然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但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特色也很明显,那就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因此可塑性极强,以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为例,商务英语专业35岁以下授课教师占到80%以上,这些教师继续学习积极性高,只要学校政策倾斜,积极鼓励,未来一定可以成为合格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 作者:谢彩虹 李九英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
卫星通信论文:卫星通信课程实验教学探索 摘要:针对实验设备成本制约卫星通信实验课程发展的问题,该文分析了本科生和研究生两种教学对象的特点,对卫星通信实验课程的开设内容以及实验条件建设进行了探讨与摸索。本科生实验教学设计采用低成本实验设备,突出感性认识;研究生实验课程突出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卫星通信;实验教学;卫星广播电视 截至2015年底,中国在轨运行的卫星数量已超过140颗,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然而,伴随着卫星数量的突破,我国的卫星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地面应用系统的发展还不够。除投入不足外,人才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卫星通信课程作为高校电子通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激发学生对卫星通信领域的学习兴趣、培养卫星通信领域的人才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实验课程开设背景 由于卫星通信设备昂贵、通信卫星资源紧缺,传统的本科《卫星通信》课程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验演示和参观观摩为辅,实践教学的比例非常少。卫星通信的频率很高,常规的仿真平台很难实现全系统仿真,因此,有条件的院校开设的仿真实验仅限于卫星通信的中频部分[1],让学生观察信号在中频部分的处理与传输过程,深化学生对通信基本理论的认识,但这些改善无法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卫星通信过程,也很难激发学生对卫星通信领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另外,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卫星通信》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与工程实际结合也更加密切,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与理论教学相比,由于学时有限、实践环节组织困难,实验教学已成为卫星通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瓶颈。 2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为提高卫星通信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卫星通信课程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具体而言,该校在通信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教学中开设了《卫星通信》课程,在研究生教学中开设了《现代通信新技术》(其中包含了卫星通信的相关内容),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有很大差异。 2.1本科实验教学 本科教学中学生数量众多,传统的《卫星通信》实验课程受限于实验设备的成本,只能让学生进行卫星通信的演示和观摩,无法让学生切身体会卫星通信的过程。随着技术的发展,作为一种最廉价的卫星通信方式之一——卫星广播电视已进入千家万户,它主要由天线(及其支架)、卫星电视接收机、电视机以及电源等设备组成。该系统属于卫星通信中的单向接收地球站,而卫星通信中的反向发射链路与接收链路相似,因此,该系统完全可以作为学生体验卫星通信过程的实验设备。然而,虽然电视机在该系统中仅作为通信的终端设备,与卫星通信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关联性不强,但电视机的成本却占据该套实验系统的70%以上;另外,卫星广播电视实验的开设通常需要在室外开阔地域进行,此时系统的室外供电也将成为课程开设必须考虑的因素;上述两个原因导致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在《卫星通信》实验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无法得到推广。为解决该问题,通过市场调研,将卫星电视接收机和电视机的功能改由寻星仪来实现。寻星仪是融合了卫星电视接收机、电视机以及频谱仪简易功能的一体化设备,采用锂电池供电,不需要市电,便于室外实验的开设。整套系统成本低于1000元,其简易的频谱仪功能还可以开设卫星信标的接收实验。寻星仪的操作界面与常规的卫星电视接收机完全相同,可以设置卫星名称、高频头本振、接收频率、符号率、极化方式等参数;连接卫星电视接收天线后,当天线对准目标卫星时即可接收到该卫星上的信号(即接收的信号强度和信号质量高于卫星接收机门限);若目标卫星上有公开的电视节目,还可以直接使用该终端收看卫星广播电视。在该系统上开设的实验课程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卫星通信中天线对星的基本流程与操作技巧,明确天线三维指向的参考基准与天线精确对准卫星的判断标准,使学生对卫星通信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整体认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本科生的实验教学重点在于突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卫星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明白卫星通信中对星的标准是什么,并掌握对星的常见技巧。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启发他们更深入了解卫星通信发展的新技术、新方向。 2.2研究生实验教学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具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性,理论讲授不仅要细而专,还要广而泛。在本科现有卫星通信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讲授与卫星通信相关的天线技术、阵列信号处理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的发展现状,为研究生下一步的课题选择提供参考。作为小班教学,研究生的卫星通信实验课可以采用完全自主的形式——将固定卫星地球站、便携式地球站、卫星动中通地球站以及宽带无线通信系统、无人机视频采集等设备交给学生进行自主组合,按照系统搭建由简单到复杂,地球站由固定到移动,通信业务由话音到视频的渐进过程,让学生体会卫星通信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场景以及还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投身卫星通信领域技术研究的兴趣。 3结语 卫星通信实验课程的开设可以强化学生对卫星通信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对卫星通信领域的学习兴趣。该文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两种教学对象,对卫星通信实验课程的开设内容以及实验条件建设进行了探讨与摸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适合于不同对象、不同接受能力的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永无止境的,如何取得更好教学效果还需要与广大高校的卫星通信课程教师共同探讨。 卫星通信论文:民航TES卫星通信系统功率研究 【摘要】由于民航C波段卫星网的极化隔离度指标下降,各站发射功率超标,卫星转发器处于长期功率饱和,严重影响转发器工作状况和寿命,本文研究对民航C波段卫星网的功率调整的方法。及功率调整理论依据。从而改善C波段卫星网工作状况。 【关键词】民航TES系统;卫星通信;功率调整 1电话调整方案 首先,选择一路具有ICM卡的CU板直接连接电话机,如无配置请提前准备,并确认电话号码。准备一根电话线与一部普通电话,将电话通过电话线与CU板“telco”相连。打开所在的TES卫星机箱电源,开启ODU电源。只开起该CU板所在的机箱,待该CU板上线,并显示数字“4”后,拨打网控卫星电话(号码为168(1、2)和166)。然后,由网控进行发射功率比较,指导标定功率。 2发射调制波方案 (1)准备英文版操作系统的电脑笔记本和CU版监控线。(2)具体调整方案。打开cutunet软件,敲击showfolde(显示文件夹)按钮,选定frequency power。(频率和功率)。发射频点是经过联络网络控制工程师获得分派的,而后将gainsettings(发射功率)应用默认设置。选择条目modula-tion rate。Datarate选择19.2K。Modulation选择BPSK。FECrate选择1/2。选中scrambler diff.encoder。选中TXenable。选中Qinvert。敲击OK按钮直至CU板上呈现“—/E.”交替出现为止,调整若不成功,需多次尝试。(CU3慢选APPLY后OK.)。 3功率调整 调整功率需要调整地球站点室内和室外设立的衰减器,正常先调整室外ODU,而后微调各机架的室内衰减器。调整室内衰减器:地球站需要对每一组衰减器所属的机箱进行调整,衰减增大减小功率,衰减减小增大功率。调整室外衰减器:3.1agilisodu上下行衰减值的调动(1)AGILIS监控电缆的制作;(2)AGILISODU监控显示。3.2efdataODU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衰减值调整(1)制作efdataODU监控电缆;(2)设置通信参数;(3)监控显示。3.3vitacomODU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衰减值调整(1)制作vitacomodu监控电缆;(2)启动超级终端;(3)VITACOM超级终端的通信参数设置。终端仿真:DECVT-100。速率:9600bps。停止位:1。数据位:8。奇偶校验:无。流量控制:关闭。(4)VITACOMODU监控显示3.4V2ODU监控界面VSATUUtility———RFM———ConfigureRFM———RFM。 4接收功率调整 调整完发射功率后,需要对地球站的接收电平进行标较。以下方法对地球站接收电平的调整。首先,地面站把机箱的接收中频电缆连接到频谱分析仪,在频谱分析仪上电自检完成以后,频谱分析仪参数设置为以下:70.125MHz的中心频率,跨度SPAN为300kHz,RBW为3kHz,VBW为300Hz,而后调整接收到的信号电平衰减器在近68dBm。 5调整结果功率调整的理论研究 5.1卫星通讯体系中的功率控制原理 卫星通信体系中的功率控制,是在用户通讯质量被保障的前提下,将发射功率降低,以削减系统干扰,提升系统容量。它是先对接收端的接收信号强度和信噪比等指标进行评价,然后改动发射功率来抵偿无线信道中的途径消耗和衰败,实现既保障通讯质量,又不会对卫星通信体系中的别的用户发生分外的影响。卫星通讯体系是一个功率受限体系的典范,用体系功率控制来保证卫星通讯体系正常工作,提升卫星通讯体系通讯容量,节约卫星通讯体系资源。功率控制算法主要从两个层次分析和研究。全局层次和局部层次。可以将功率控制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功率控制在卫星系统中的链路方向不同分为:上行功率控制和下行功率控制。根据功率控制信息的获取方式分为:开环、闭环、外环。其中闭环又称为快速内环。开环功率控制是指发射端根据自身测量得到的信息对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不需要接收端的反馈。开环功率控制控制在TD-LTE系统中主要用于随机接入过程。由于系统上下行链路在一个载频上传送,通过对导频信号的路径损耗估计。接收端可以对发送信号的路径进行准确估计。相应调整发送功率。开环功率控制的基本原理可描述为:Pnest(dBm)=Ploss(dB)+Pdes(dBm)其中Pnest(dBm)为开环功率控制调整后的终端发射功率。Ploss(dB)为测量得到的链路路径损耗。Pdes(dBm)为基站期望收到的目标功率。开环功率控制不需要反馈信道。算法相对于闭环功率控制反应更灵敏。它可对移动台发射功率的调整一步到位。即信道衰落多少节补偿多少。但是在深衰落的信道环境中,开环会使功率幅度调节过大产生误调。恶化系统性能。所以开环功率控制在目前的标准中仅在无线链路建立时使用。闭环功率控制是指需要发射端根据接收端送来的反馈信息对发射功率进行控制的过程。它分为功率调节和功率判决两个部分。因此,功率调整的延迟较大。 5.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 链路上行FDMA在云,雨,雪和雾影响的气候前提下,卫星接纳端的信号接纳电平具有很大变化,对上行信号的接收有很大影响。功率控制调整,由地球站和网控完成。网络控制检验上行信号的Eb/N0(信噪比),并且用专项使用信元方法及时向各个地球站广播,网络控制判断是否上行信号的接受Eb/N0(信噪比)高出阈值:阈值是一个窗口,确保接受Eb/N0(信噪比)在固定范围内的上行链路信号。如果接收Eb/N0值大于设定的(Eb/N0)max则适当减小其发射功率;如果Eb/N0值不大于设定的(Eb/N0)max则判断其是否小于(Eb/N0)min,如果Eb/N0值小于设定的(Eb/N0)min,则适当增加其发射功率,如果接收值在(Eb/N0)max和(Eb/N0)min之间就不对其发射功率进行调整。 作者:唐秋红 单位:民航东北空管局 卫星通信论文:客户关系管理在卫星通信的应用 摘要:客户、客户关系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客户关系管理有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和企业竞争力,为了实现国际化和规模化发展,我国卫星通信运营企业需要全方位加强客户管理管理。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卫星通信运营 1引言 资本、设施、员工、客户等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客户所具有的稀缺、价值等特性决定了它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客户在市场中的地位愈发突出,市场竞争也随之由产品竞争、技术竞争扩展到服务竞争、客户竞争。互联网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增加了市场竞争剧烈程度,另一方面也为企业优化客户服务流程、整合客户服务渠道、开发客户资源,即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建立了基础。其目的在于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创造客户价值,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卫星通信运营属于信息传输服务业,这种服务是基于信息技术系统,类似于产品的服务,主要特点是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与产品型和一般服务型企业一样,卫星通信运营企业同样需要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目前,我国卫星通信运营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客户关系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我国卫星通信运营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基于Ka宽带通信系统的公众服务能力的逐渐形成,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将是必然的要求。 2客户关系管理释义 2.1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 一般来讲,客户关系管理具有下面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策略。其核心思想是将客户和客户关系视为企业的重要资源,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选择和管理高价值客户,通过深入的客户分析和完善的客户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创造客户价值,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和企业经营效益。其次,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类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它贯穿于企业市场营销、销售、客户服务三大业务环节。基于优化的企业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一系列获取、保持和增加可获利客户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全面和个性化的客户资料,这些业务部门能够协同建立和维护卓有成效的客户关系,向用户提供快捷和周到的优质服务。第三,客户关系管理是一套完整的信息管理和应用解决方案。它将现代商业理念与电话、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等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企业市场营销、销售、客户服务及战略决策等活动提供了一个高效的运作平台。由此可见,客户关系管理是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体,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对“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的重新组合和设计,形成一个自动化的解决方案,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和利润的增长。“以客户为中心”是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所在,客户关系管理内涵主要包含客户价值、关系价值和信息技术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客户价值和关系价值之间存在某种互动关系。通过关系价值的管理,企业将资源和能力集中在关系价值最高的客户身上,为其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其需要,进而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同时,客户价值能够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客户关系的质(如客户消费更多更广)和量(如客户生命周期的延长)的全面提升,进而增加客户关系价值。客户价值与关系价值的互动过程就是客户价值和企业收益的最大化过程,即企业和客户的双赢过程,信息技术在其中发挥了支撑作用。 2.2客户关系管理的作用 客户关系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效率提高。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提高市场营销、销售、客户服务等业务处理流程的自动化程度,实现企业范围内的信息共享,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加快企业的运转速度,降低企业运作成本。二是市场拓展。通过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新的经营手段,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扩大企业经营活动范围,帮助营销人员发现目标客户群,进行精准的市场投放和目标客户跟踪,从而及时和准确地把握市场机会,有效地占领市场份额。三是客户保留。客户关系管理有助于整合营销和服务渠道,增强客户响应能力,提供更个性化、专业化和主动化的服务,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客户感知价值以及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帮助企业留住更多老客户,吸引更多新客户。四是决策支持。利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客户关系管理可以准确掌握客户需求信息,进而为企业的客户划分、产品选型和功能设计、合同谈判、信用政策等决策提供有力地支持。五是管理创新。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践行客户导向理念的重要保证。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反馈的信息,企业可以快速图1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检验内部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及时调配组织资源、调整政策和制度、优化业务流程。六是文化变革。客户关系管理有利于强化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对于客户关怀、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协同配合、资源整合、流程优化、战略联盟、商业生态等理念的认知,进而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2.3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结构客户关系管理理念的落实、流程的实施需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来支撑。其建设目的是对电话、互联网、现场访问等客户沟通渠道进行有机整合,对企业市场营销、销售、客服三部分业务活动提供信息化和模块化的功能支撑,对产品、客户、销售等数据进行挖掘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决策提供支持。典型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结构主要由市场、渠道、活动、功能和数据等层面构成,如图2所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互有电话、互联网、现场访问等多种途径,市场营销、销售、客服等活动开展是建立在市场分析、客户跟踪、问题解答等系统功能之上,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建立在数据库系统之上。作为解决方案的客户关系管理集成了包括互联网、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呼叫中心等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实现了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流程优化、商务智能、科学决策。 3客户关系管理在卫星通信运营中的应用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应用涉及到企业经营观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产品质量、信息技术、客户价值等各个方面。相对地面通信运营业以及国际卫星通信运营业而言,现阶段我国卫星通信运营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程度还较低,运营企业客户管理管理的实施需要从如下多个方面同步进行:(1)转变管理理念。客户关系管理要真正发挥有效作用,要求运营企业人员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将客户视为一种稀缺资源,将客户关系管理视为一种企业战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和文化风尚,与客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在经营目标上把客户满意作为判断工作的标准之一。(2)优化组织机构。以客户为中心要求运营企业建立灵活的组织机构、高效的人员队伍、统一的服务界面,以快速地调配企业资源,对客户,特别是大客户需求做出相应,因为卫星通信客户主要是大客户。由于卫星通信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必须加强客服人员信息技术和服务管理综合培训。(3)再造业务流程。运营企业应从业务流程角度分析公司的市场营销、销售、客服现状,尤其要站在客户的立场上体验其购前、购中、购后的感受,发现导致客户不满的原因。再造业务流程要以客户需求作为流程的中心,重新整合企业流程和业务操作方法,使企业各部门的行动保持一致性,向用户提供高效的“一站式”服务。(4)整合营销渠道。卫星运营的服务渠道包括客户经理、商、电话专线、网站、自助终端、营业厅等多种形式。这些服务资源需要统筹规划,服务内容和形式需要统一标准,从而向用户提供及时、高质量的服务。(5)改善网络质量。网络质量是客户满意的前提,在客户选择网络供应商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营企业要努力改善网络质量,改进业务监测方法,增强网络稳定性,优化信号覆盖范围和性能指标,从而做到保留老客户,不断发展新客户。(6)细分目标客户。对目标市场与客户进行细化是运营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的前提。按照价值大小,客户可以分为大客户、普通客户;按照生命周期,客户可以分为潜在客户、稳定客户、衰退客户。通过客户细分,运营企业能够充分掌握客户的状况和行为,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特点,实施差异、高效的营销策略和客户服务。(7)共享信息资源。分散于运营企业不同部门的产品、客户、销售等信息通常较为零散,表达方式也可能是不一致的。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集中、整理、集成到主题导向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央数据仓库之中,并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以进行价值发掘。(8)提供特色服务。通信领域的同质化竞争必然要求运营企业借助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分析功能,不断发展特色业务,提供特色服务,如系统设计与集成服务、上行服务、设备托管服务、网络代维服务、卫星与地面通信捆绑服务、技术培训服务、咨询和资讯服务等。(9)开发信息技术。移动通信和智能手机代表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用开发的主要方向。移动商务使得原有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上的客户资源管理、销售管理、客户服务管理、日常事务管理等功能可以平稳迁移到智能手机上。通过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运营企业可以随时随地与客户沟通。另外,基于智能手机的微博、微信、视频等均可作为客户信息收集的便捷渠道。 4结束语 “企业的惟一目的就是创造客户”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有一句经典名言,它道出了企业经营的本质,即企业的存在是为了服务客户,企业的壮大需要创造客户。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客户关系管理已成为企业服务客户、创造客户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卫星通信运营企业面临规模化、国际化发展的双重任务,面临地面通信运营商和国际卫星通信运营商的双重竞争,由粗放式经营模式向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是必然的发展路径。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信息系统等各个层面导入客户关系管理,必将为卫星通信运营企业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作者:沈永言 单位: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 卫星通信论文: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对水文工作的应用 摘要:2012年,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在黄委建设的50处卫星小站建成投运以来,在水情报汛和日常水文业务中发挥了备用信道作用,确保了黄河重要水情信息的传递,产生了很好的防洪减灾效益。介绍了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在黄河水文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就应用中发现的通话延迟、设备维修费用及与水利专网的互联互通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以期为推广和应用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平台,提高抗灾救灾能力提供帮助。 关键词:卫星通信;水文;黄河 1概况 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黄河水文通信取得了长足发展,固话、手机和互联网在基层报汛站逐步得到了普及和发展。目前,黄委水文局已建成了与所辖上游水文水资源局、宁蒙水文水资源局等6个水文水资源局相连的广域网络,通过GSM短信、北斗卫星以及公用网络取代了以往短波电台和电话的报汛方式,构建了覆盖全流域的水情报汛通信体系[1]。黄委所属雨量站和水位站全部实现了自动报汛,报汛工作的准确性、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职工劳动强度大为降低。为进一步提高水利通信保障水平,2012年,水利部在水利卫星平台基础上,建成了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在全国七大流域机构建设了180个卫星小站,从而形成了水利专网、地面公网和空中卫星的有效结合、互为补充的立体通信格局。其中,黄委共建设50个卫星小站,包括15个水情分中心站和35个报汛站。水利卫星信道不但可以进行常规的数据传输,还可以进行语音、图像等防汛综合信息的双向实时传输,进一步提升了黄河汛情信息采集和传输。 2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概况 2010年水利部建成并投入运行水利卫星通信平台,2012年,水利部在水利卫星通信平台基础上建设了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解决流域的水文报汛、应急抢险机动通信、工程视频监视、互联网接入等综合业务需求。水利卫星通信平台使用了亚洲5号和亚太6号通信卫星,拥有27.2MHz卫星资源,采用两种波段组合传输方案(Ku+C)。Ku波段使用亚洲5号卫星,带宽22.2MHz;C波段使用亚太6号卫星,带宽5MHz。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主要由卫星转发器和卫星通信地球站组成,其中卫星通信地球站根据功能又分为卫星主站、卫星小站两类。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组成见图1。 2.1卫星主站 水利卫星通信主站设在水利部,采用主流的DVB-S2技术标准、TDM/TDMA体制和Ku+C波段组网,实现了卫星信号接收、发送和语音软交换、IP数据广播、互联网接入、视频服务等功能。 2.2卫星小站 一期水利卫星小站主要设在全国流域机构的水文、水库站点,均使用亚洲5号卫星Ku波段转发器资源。其从功能上主要分为语音数据小站、综合业务小站和应急通信小站3类小站。3类小站由于功能定位不同,所使用的组网方式、解决方案与设备配置也有所差别,其中,语音数据小站具有语音数据通信、高速数据通信和数据采集组网功能,标准配置一般包括卫星天线、室外单元(BUC)、低噪声放大器(LNB)、室内单元(IDU)、语音网关(IAD)、交换机、串口服务器以及电话机等。综合业务小站主要在语音数据小站的基础上增加了视频监控功能[2],配置摄像机和硬盘录像机或带视频存储功能的视频服务器,将采集到的图像存储于本地供日常监控使用,也可将实时图像通过卫星信道传送至中心站。应急通信小站主要在综合业务小站基础上增加了自动对星模块和单兵系统,可以服务于巡测、抢险等外业或应急通信;目前,卫星小站中,黄委建设了47个语音数据站和3个综合水文站(吴堡、黑石关、花园口站)。在二期建设中,黄委还将建设75个卫星小站(含3个应急便携型卫星小站)。 3水利卫星在黄委应用情况 3.1卫星电话通信 卫星小站语音通信功能是利用主站配置的软交换(SoftSwitch)和相应的中继网关设备来实现。黄委卫星小站可以通过卫星链路经主站软交换直接与其他卫星小站用户互通,也可以通过卫星链路经主站软交换、VOIP网关、SDH专网与黄委各级专网用户互通。由于后一种通信链路实现了卫星电话接入黄委内线电话网,扩大了卫星电话通信对象,而且较前一种通信链路的卫星电话通话延时短,通话质量高,深受黄委卫星小站用户和内线电话用户欢迎,使用率较高。黄委水利卫星小站电话号码编码主要按照《全国水利通信网自动电话编号》标准(SL417-2007)编制。根据卫星小站位置和所属地区区号,黄委水利卫星小站共分配了12个局向号,分别为:93719、99319、99719、94729、93549、99349、99389、93989、93919、93799、95319、95469。 3.2高速数据通信 为充分利用水利卫星信道,黄委建立了与常规报汛信道并行,从报汛站到水情分中心再到黄委水情中心的水情传输卫星备用信道,采用“实时雨水情数据先到先入库,同一数据不覆盖”机制进行水情数据传输。为黄委10个水情分中心的卫星小站配置了应用终端和路由器,实现了卫星通信网络和所在办公局域网连通,使各卫星小站均能通过卫星信道访问水利专网,增强了报汛单位上下级间业务联系。按照《水利信息网命名及IP地址分配规定》的标准(SL307—2004),黄委50个卫星小站水利内网IP分配在10.253.28.X和10.253.29.X地址段。黄委水利卫星系统网络结构见图2。 3.3效益 水利卫星通信应用系统的投入应用,为黄河水文增加了一条水情报汛备份传输通道,将水情分中心和报汛站与黄委内线互通,实现了报汛站与上级单位利用卫星系统的VOIP电话互通和网络互通,增强了各级黄河水文间业务联系,提高了黄河水文对黄河防汛安全、水库调度运用、水资源管理等治黄业务的技术支撑力度。在2013年和2014年汛期水文工作中,黄委利用公网信道和卫星小站同时报送雨水情信息,解决了常规信道故障情况下无法及时进行网络传输和语音通信而影响正常报汛的问题,并在应急处置方面发挥了卫星通信的突出优势。 4水利卫星应用系统应用评价 4.1主要优点 (1)卫星通信不受地形影响,不需建中继站,通信距离远、信道稳定[3]、不受水毁、地震等突发灾情影响,特别适合于点多,面广、地理位置偏僻、公网通信线路不发达地区,而通信时效性、保障性要求高的报汛测站。水利卫星应用系统为各级报汛单位增加了一条与传统公众通信系统并行的卫星备份传输通道,可有效增强防汛通信保障能力,一定程度解决雨水情测报、预警和重点河段的工程视频监控等通信需求。(2)通信功能全。水利卫星通信与北斗卫星通信相比,增加了语音通信,数据广播、高速网络应用等功能,非常适合基层防汛通信应用。(3)基层用户单位运行维护成本低。水利部在建设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平台时,一次性购买了水利卫星信道15年使用权,对于各使用单位则采取免收卫星转发器资源频率占用费、入网费、通信费,极大程度降低了卫星通信小站的运行成本。 4.2存在的不足 (1)水利卫星电话间的通话存在明显延迟,部分卫星小站通信不稳定。由于地面站到卫星中转站的距离远,根据使用感受,延迟接近1S,和普通电话相比,交流不够流畅。另外,可能由于存在日凌中断、星蚀和雨衰现象等原因[4],部分小站的语音通信不稳定,有少部分卫星小站电话存在时通时不通的情况,尤其在雷雨天气效果不佳。(2)基层单位普遍缺乏卫星系统备品备件和运行维护经费,设备维护困难。另外,卫星系设备技术复杂,需要经过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运行维护[5]。(3)由于一期项目缺乏配套的路由设备和应用终端,黄委还未能全面实现卫星网络和水利专网的互联互通,个别卫星小站还不能使用卫星信道的数据通信功能。 5工作建议 目前,水利通信的应用发展具有传输带宽越来越大、传输质量越来越高、技术手段更新越来越快的特点,在水利业务的应用上出现了精细化、动态管理的趋势[6]。2014年水利部已启动了流域偏远水文站信息传输卫星通信小站建设,项目将于2016年全面实施,项目实施后,黄委将形成拥有125个卫星小站的卫星报汛网,基本实现黄委所属干支流水文站的卫星通信全覆盖,将大大增强黄委水情报汛的保障能力。为进一步促进水利卫星通信系统推广应用,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二期项目通信平台优化和完善,加强设备选型,提高系统稳定性;开展技术研究,提高水利卫星语音、数据及视频监控的传输质量。(2)为卫星小站配置一定数量的备品备件和专用维修工具,满足流域机构基础维修工作需要。(3)各级水利卫星应用部门应加强相关设备配套和运行维护工作,认真总结一期系统建设经验,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6结语 新一代水利卫星应用系统从设施、设备软、硬件到技术特点上都非常适合防汛基层业务工作。投入运用以来,在2013和2014年黄河水情报汛工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随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水利系统对信息传输的要求越来越高,卫星通信作为专网和公网的重要补充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在各级防汛部门推广和应用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平台以进一步提高抗灾救灾能力,效益显著,很有意义。 作者:任伟 许卓首 虞航 杨会颖 单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防汛办公室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卫星通信论文: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围绕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对其中的卫星通信传输信号系统干扰的类别和对抗干扰的方式分别做了陈述,突显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 卫星通信技术作为新的媒体通信手段,其特点表现在大容量、高质量、大面积和组网方便等方面,它已经是现代化通信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组建全球化通信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信号的传输过程中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1卫星通信抗干扰类别 1.1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干扰 在进行卫星通过的过程中,由于各个通信系统之间使用的是相同的频率,而且相互的距离也非常近,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出现互相干扰的现象。 1.2电磁干扰 这主要是指在卫星通信和地面无线电系统之间受到的电磁干扰,这种干扰的来源有很多种,有广电系统的干扰、雷达系统干扰和微波通信系统的干扰。此外还有来自工业、科学和医疗等器械设备的电磁干扰,还有例如地球站质量的不达标或者不规范操作也将导致干扰产生。 1.3天电干扰 这是指自然界对系统产生的干扰,主要是由于银河系内的某些星体发生碰撞或者爆炸,产生巨大的能量和散发出各种射线,对卫星通信的信号对产生一定的干扰,有时流星雨也会产生这样的干扰。 1.4人为干扰 这种干扰就非常好理解了,主要是人为因素对卫星通信系统的传输上行与下行进行介入。以上几种类别的干扰都对卫星信号的传输产生了不同的干扰,因此需要根据干扰类型的不同来制定相应的抗干扰技术对策,这样才能保证卫星通信系统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处于稳定状态,达到良好的通信质量的目的。 2抗干扰的技术手段 2.1天线抗干扰 由于卫星通信应用的普遍性,致使该系统具有分布广泛和空间覆盖地域大的特点,它是很容易遭遇干扰的。天线抗干扰是其中最常见和常用对抗干扰的技术手段,它的技术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自适应调零、智能天线和相控阵天线等,分别的工作原理如下。1)自适应调零技术。这项技术拥有多波束的接收天线,当发生干扰信号时候,该系统就会关闭干扰方向的波束,达到抗干扰目的,这种技术对干扰信号的频率可以起到一定的减弱作用。2)智能天线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按照无线信道的环境自适应天线方向,从而实现天线的最佳性能。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对抗来自不同方向信号的干扰,而且它能够提高信号比将近几十倍的效果。其组成部分有信号通道、自适应信号处理和天线阵列,运行原理主要是利用了天线自身特点来调整并优化了天线阵的方向图。这样就可以起到增加自身天线信号强度,减弱干扰信号强度地目的。3)相控阵天线技术。这也是在对抗干扰中的重要手段,在运作中也要据实际情况而改变,提高控制天线指向的有效性,而控制天线指向又与天线波束形态有关,所以在选择波束形状时,一定要保证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 2.2自适应编码调制 在应用该技术时,首先应估计它的信道,其目的是在将状态信息通过回传信道传送到发送端时可以对信噪比进行分析,然后根据信噪比的区别进行编码和调制方式的自适应调整。当发现信噪比过高时,就应选用较高的信息速率。相反,当信噪比过低时,就应该选用较低的信息速率。通过这样的调整可以提高信道的利用率和传输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其中,影响该技术性能的主要因素有调制编码方案的粒度、链路状态以及自适应回路的延时等等。此外,为了提高该技术的性能,应该综合考虑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尽量选择较大功率和更高频利用率的方案。 2.3无线光通信 这是一种通过大气传输光信号的技术,但只有在收发信号的端机之间没有视距路径的遮挡,且光发射功率充足的情况下才可选用该技术。组成无线光通信系统的技术主要包括信道、接收机和发射机三大部分。在传输信号时,两端都要安装光接收机和光发射机,以此完成全双工通信任务。其中,电信号的调整会对光发射机的光源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基于它利用了光学望远镜和大气信道实现的传输。而光接收机是在利用望远镜收集的光信号后,采用光电检测器将光信号输出转换为电信号输出。 3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的未来发展 研究卫星通信干扰的对抗技术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同时,在研究中应该特别注重这几方面:首先在探索对抗干扰的技术时,也要积极开展对通信体制的研究,制定出预测干扰能力更强的通信系统。当然,这种系统除了要具备相关的信号处理技术外,同时也要保证其针对不同类型的干扰可以利用相应的对抗技术进行抵御和防治。与此同时,也要提高其支持业务的种类和组网能力的灵活程度。关于提高卫星通信系统性能的研究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在智能天线研究方面需要逐步增强。主要包括天线反射面形状的研究、理想波束的设计研究、微带平面天线的研究,及盲波束形成技术和相控阵Mt3A技术的研究等。其次,就是对增强自适应扩频技术与混合扩频技术等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科研人员可以借助于依据密码序列和混沌序列的相关设计原理,来寻找到传输性能更好,发射频率更高的跳扩频码。最后,跟据卫星传输系统信号的特性,寻找最好的、最合适的信号抗干扰的方式,同时增强研究多数据率和多制式调制解调器的技术。 4结束语 在对抗卫星通信干扰因素中,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有效的技术手段。但是,也要不断增强对相关技术的研究,提高其操作性并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杜祥春 单位: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地质录井一公司信息中心 卫星通信论文:油田数据传输中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 【摘要】现阶段,卫星应用早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社会多个领域的建设中,推动了社会的向前发展。卫星通信技术,对于油田数据传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了数据传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有利于提升油田工作效率。通过对油田数据传输工程中卫星通信技术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油田数据传输工程;卫星通信技术;运用 前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更多的技术在社会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石油资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能源,在油田的勘探、以及油田数据传输中,卫星通信技术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推动了我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因此,我国石油行业必须对卫星通信技术给与足够重视,充分发挥卫星通信技术的重要价值。 1卫星通信技术概述 在当前时期,卫星通信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多个领域中。而将卫星通信技术同油田施工项目有效结合,能够促进油田施工项目工作效率的提升,对于油田工作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相对来讲,油田工程中所运用到的卫星通信技术,是一项较为系统、复杂的技术,需要对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特别是对人才的使用方面[1]。而石油勘探往往是在人烟稀少、荒凉偏远的沙漠、戈壁地区开展工作,同总部距离较为遥远,并且常规通信信号非常弱,恶劣的工作环境导致通信较为困难。而卫星通信模式的应用,就是充分发挥出人造卫星的功能,通过对无线信号的转发,实现相互之间的通信。卫星通信具有非常全面的优势,比如说较大的覆盖区域,较远的传输距离,并且通信不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可靠稳定的特点。现阶段的卫星通信技术,经过过年不断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宽带综合信息传输通道的应用,有效的提升其通信效果。对于油田在较为荒凉偏远的地区进行勘探,通过VAST卫星通信系统,可以解决油田数据传输问题。 2油田数据传输工程中卫星通信技术模式的应用 (1)网络通信。卫星通信技术模式能够全面覆盖实际施工场地,并且能够同总部有效连接。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可以帮助施工人员更为方便的开展相关活动,在实际现场即可登录石油企业的内部网络,实现文件信息的上传和下载,实时接收和发送油田数据信息。(2)语音通信。利用卫星电话,能够同外线电话进行通信,油田总部人员能够利用任意电话实现同施工现场的连接,实时进行施工内容沟通,提出指导性意见,不仅为施工工作带来了便利,并且能够在一定方面节省了通信资金。(3)远程数据传输。在油田施工过程中,油田总部对数据信息的获取提出了很高的需求,必须保证油田数据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利用卫星通信技术模式,能够有效构建一套数据传输体系,充分结合数据的实时获取、数据的远程传输、以及数据信息的等内容,有效的将施工现场同总部连接起来,将现场油田数据信息及时传送到总部,保证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并且可以以曲线图、或者数据表的形式进行展示,更为方便进行总结和分析,充分发挥出卫星通信技术的作用。总部管理人员、以及地质研究人员只需浏览器,即可实现对现场情况的全面了解,同时可以开展相关施工指导和命令的下达,保证油田工作能够安全生产[2]。(4)远程决策指挥。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相关施工管理人员,频繁在现场与总部之间来往的情况发生,不仅有效的降低费用的支出、以及精力的浪费,并且能够有效解决油田数据信息传送不及时、不全面、不直观等问题。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可以同视频会议系统充分衔接,构建远程远策平台,帮助总部及时了解现场动向,实现油田施工现场的远程指导。 3油田卫星通信系统的优化 ①由于油田施工的特殊性,对于数据传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优化油田卫星通信系统,对于开展野外油田勘探工作相当具有必要性,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通过控制油田数据量、以及传输率,能偶保证数据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满足卫星通信相关协议[3]。进一步了解卫星通信信息的双向不对称性,能够促进带宽接入的稳定运行,保证用户数据获取的需求得到满足。②利用Ku波段卫星室外设备,能够使油田数据信息的传递稳定性得到提升;在油田数据传递阶段,需要利用变频器、或者功率放大器,保证电源设备、以及微处理器都能够稳定运行。通过控制对Ku天线口径,有利于提升信息回传速率,及时解决油田工作所需,满足油田信息数据传输的需求。 4总结 卫星通信技术,为我国石油领域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在油田数据传输工程中,合理利用卫星通信技术,能够有效满足各项生产所需。总而言之,卫星通讯系统的成立,有效的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中的限制,使油田数据信息可以以更为可靠、直接的方式传送到总部,进而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石油勘探风险。 作者:王博 单位:大庆油田信息技术公司创业分公司 卫星通信论文:卫星通信技术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研究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安全事故也不断增加,这就对消防部门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消防现场通信指挥系统是处置各种灾害事故的关键,为使指挥更加灵活,对复杂条件下卫星通信技术的使用至关重要。文章拟就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研究展开论述,以期为现代消防指挥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卫星通信技术;消防指挥 引言 一般而言,与消防相关的紧急事件都具有突发特点,体现在时间和地点的不可知性以及现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在救援活动中,指挥协调各参战力量,以达到协同配合、高效处置的关键在于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和手段的有效运用和高效运行。截至目前为止,消防部门各级、各战斗单元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无线电台、公网电台、移动电话及公网音视频设备来完成,这些手段存在易受环境信号影响、受距离影响等不利因素,通信时有不流畅和对公网通信设施的高度依赖带来了严重的弊病,影响了救援现场尤其是复杂环境条件下消防作战行动的高效运作,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而现代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给指挥系统的完善带来了可喜的发展机遇。 1消防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建设目标 如前所述,高效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不仅是消防部门完成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任务的重要保障,更是完成救援任务的根本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安全事故也不断增加,如四川汶川地震、南方雨雪冰冻、甘肃舟曲泥石流及大连油港火灾、青岛地下输油管线爆炸、天津港“8.12”爆炸等灾害事故,这就对消防部门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消防现场通信指挥系统是处置各种灾害事故确保指挥决策高效的关键。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的目标是建立以无线、有线、视频图像传输、基础信息网络、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指挥车为依托的快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遭遇到突发的灾害事故时能够快速开通,及时建立起现场指挥与战斗单元、前方与后方、消防与各联动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各项任务的部署、调整和推进,进而为快速完成应急救援处置任务,最大限度挽救人员生命与财产提供及时、高效、畅通的通信保障。由此可见,在灭火和应急救援行动中通信指挥系统可以看作为消防部门指挥的网络系统,对灾害事故的处置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有关消防信息化与通信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仍有距离,甚至与近邻日本相比仍不能望其项背。在一些突发事故的处置过程中我国消防通信指挥仍存在指挥不灵、组成单一、协同性差等问题。因此,在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的应对行动中,必须依照现行《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建设完善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进一步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实现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的安全、可靠、准确、快速。为不断提高消防通信指挥的快速反应与科学决策能力,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架构综合指挥系统,整合运用各种现代化通信技术手段,制定有针对性通信指挥和通信保障方案,同时要明确各级各岗位分工,并通过实战演练增强消防部队之间的密切程度,提高队伍信息化条件下的通信保通能力和指挥应对水平。 2卫星通信技术的特点及优势 在现代多样的通信技术手段中,卫星通信技术是依赖于人造地球卫星来实现的通信技术手段,它通常通过太空通信卫星来实现。通信卫星的种类页比较多,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按使用领域不同,可简单分为民用通信卫星、国有通信卫星、商业通信卫星、工业通信卫星、军事通信卫星等;按使用对象的不同,通信卫星可简单分为小地区通信卫星、国家与地区通信卫星和全球通信卫星等;卫星通过发射无线信号实现地面站点之间或地面站点与太空卫星之间的通信。卫星通信主要有以下突出优点:(1)覆盖范围大。根据天文学知识,一颗静止通信卫星信号可覆盖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三十,可供相距17000km的不同站点直接通信。所以理论上讲,在地球赤道上空的太空中布置三颗通信卫星便基本能够实现全球所有地区的网络卫星通信。(2)通信距离远。由于通信卫星的覆盖范围巨大,其可供通信的距离较其他通信设备更远,且通信质量更佳。(3)良好的机动性。通信卫星是不同地面站点之间的远距离通信载体。卫星能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与各个方向的通信联系,已经成为现代无线远距离通信中的重要手段,在消防指挥中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通信卫星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对于消防通信指挥意义重大。(4)大容量的通信。通常情况下,卫星通信设备较通常的移动设备而言大大扩充了电路容量,满足了传递大容量的高清图片及其他数据的可能,其通信容量较其他设备更大。(5)高质量的传输。通信卫星以其特有的优势使消防指挥不再受制于自然的地形条件、有限的公网设施及各种复杂的人为因素。因此,高质量的传输质量成为卫星通信的一大优势。 3浅谈卫星通信技术在消防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为提高消防部门在抢险救灾行动中的科学指挥调度水平,复杂形势任务条件下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卫星通信技术,通过卫星通信技术建立太空卫星与各地面站点之间的联系,摆脱对城市公网通信设施的高度依赖,提高指挥调度灵活度,应对大型地质灾害及远离城市救援区域应急救援行动,为消防部门作战行动的指挥决策提供可靠保障。此外,卫星通信指挥系统的计算机化、系统化、网络化也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根据现有的数据分析,一般在大型的火灾救援中,火灾现场情况复杂,地面通信指挥设施容易受到瞬息万变的现场情况的影响,直接影响到现场消防通信指挥。在执行消防救援任务尤其是抗震救灾、野外救援等任务时,往往会遇到公网手段失效、常规无线手段有限等尴尬局面。卫星通信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通信技术,以其特有的优势完美地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随着灾害现场通信闭塞问题的有效解决,消防通信指挥的效率也必将得到明显提高。消防卫星通信系统主要包括移动部分和固定部分两大组成部分。移动部分主要是指地面通信指挥车、卫星通信便携站、卫星电话终端等;固定部分主要包括卫星地面固定站及视频监控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消防指挥指挥系统。在灾害事故救援行动中,以卫星通信指挥车为主体的卫星通信指挥系统主要负责保障现场通信指挥和进行现场图像采集,并通过太空通信卫星把包括语音、图像在内的各种数据传递给卫星地面站点,地面站点加工处理后再把数据传递给视频会议系统,实现超远距离的无线通信联络。同时后方的消防指挥中心也可以根据消防实地的其他数据进行远程决策、制定较为完善的调度方案,通过卫星链路、音视频系统搭建的视频会议进行会商、决策、指挥和调度。为满足当前消防救援作战需要,卫星通信指挥系统应向集成化、便携化和多功能迈进,不断适应复杂多样救援现场,满足消防部队快速反应、灵活机动的作战需求。卫星通信指挥系统运用卫星通信技术连接前后方,连接指挥机关和作战单元,及时获取现场信息和应对现场情况,提高了指挥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增强了复杂条件下通信指挥应对手段,为救援现场和后方指挥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可靠的通信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消防指挥部门为了保障配备的通信系统高效运作,积极应对日益复杂的消防作战指挥需要,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消防应急通信指挥网络,加强对包括卫星通信系统在内的新技术的应用,加强高精尖设备的维护、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确保在大型事故救援中充分发挥消防部队战斗力,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王晶 单位:河北省承德市公安消防支队 卫星通信论文:天地一体化信息网对卫星通信发展的影响 摘要:天地一体化信息网作为我国重大战略需求和发展路线,是提升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我国正加速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的实施布局。从水利卫星通信发展的内在需求,分析在结构体系、业务组网方式、运行维护管理业务等方面,天地一体化信息网将对水利卫星通信产生影响,指出创新、融合、统一是水利卫星通信及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天地一体化信息网;水利卫星通信;水利信息化;发展趋势 引言 2015年是卫星年,发生了以下卫星“大事件”:8月,北斗系统第18,19颗导航卫星首次实现星间链路建立,标志着我国成功验证了全球导航卫星星座自主运行核心技术;9月,第20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首次搭载了氢原子钟,同月,我国发射首颗Ka通信技术试验星;11月,40nm高精度北斗导航定位芯片正式,航天恒星了Anovo2.0卫星通信产品,国产VSAT系统首次采用国际标准,同月,“老挝一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开创了中国航天“天地一体化+商业运营”的国际合作新模式。这些看似各自相对独立的卫星产业事件,其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反映出我国卫星导航、遥感、通信等领域的“黄金期”已经到来,我国天基系统的基础实力正在显著提高,通过采用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各种卫星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构建星际互联网,将使各种卫星系统的效能实现本质的提升。谷歌,SpaceX,OneWeb也相继宣布投资建设近轨道卫星,用于向全球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天地一体化+商业运营”已成为国内外运营商都在争夺的新阵地。种种迹象表明,星际组网、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的实现已进入倒计时,信息网络正在从地面、空间分割走向一体化[1]。未来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的实现势必会对当前的水利卫星通信网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是变革。 1水利卫星通信网的局限性 水利卫星通信网作为保障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应急通信的重要手段,自2009年进行卫星转发器更替及主站改造升级后,经过6年的发展,新一代水利卫星网已初具规模,已入网运行近600个卫星小站,在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新一代的水利卫星网具有DVB-S2、Ku+C双星双波段技术体制,但点对点的垂直服务模式决定了其在技术性能、综合保障能力方面仍存在局限性,为此以水利卫星通信网在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实战中的体现为例,分析卫星专网体制本身的局限性。1.1专网的局限性,使得响应时间较长鲁甸地震发生后,水利部信息中心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派出技术人员携带多种卫星终端设备本抵达堰塞湖现场,为小站开通寻址,直至与水利部防汛指挥中心建立通信联系,时间已过24h。而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高分二号”卫星等多颗遥感卫星灾区就已经向指挥部传递了灾区第一手资料。水利卫星应急通信建立的时间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抵达目的地的时间,而灾区如果处在边远山区、道路损毁严重等进入环境条件恶劣地区,通联时间很难得以保证。当水利卫星应急队伍还在“路上”时,灾区信息已遥感至“云端”。1.2与其他卫星专网功能上相互孤立,业务上不能互补在灾区应急保障中,终端卫星小站能够通过水利卫星专网实现语音、视频传输业务,现场视频效果是远超遥感卫星的图片信息,使现场情况更加直观。但随着各领域卫星专网终端设备陆续抵达堰塞湖现场,水利卫星小站的呼通率急剧下降。在这次堰塞湖处置中,除了水利卫星系统,还有来自中央、省、市级电视台的卫星专网,水文水位监测卫星系统,武警水电部队卫星系统等十多种几十套卫星设备,各系统(除水位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相同,都是提供语音、视频传输业务,只是服务对象及传输目的地不同而已。尽管各行业卫星专网固定的组网模式在行业内起到了重要的信息支撑作用,但站在国家卫星事业发展的角度上,卫星通信专网是卫星事业发展初期,用户需要量低、基础设施少、使用费用高的特定时期的产物。行业间卫星专网系统重复建设现象也较严重,尤其在灾区的应急通信保障中,现场电磁情况异常复杂,极易发生相互干扰。1.3专网功能单一,缺少综合保障能力鲁甸灾区堰塞湖处置过程的应急通信保障任务中,水利卫星专网系统担负的是建立现场指挥部与各方的语音、视频传输业务通信保障任务,而堰塞湖现场水位监测是由地方的水位监测系统完成的。在堰塞湖现场环境突变,需要紧急撤离时,出现了因天黑能见度差、路滑坡陡、几乎迷路的情况,本用于通信保障的卫星终端因体量大、需固定建联的弱点,无法达成与各方的联系,这突显了水利卫星终端功能的单一性、局限性,以及综合保障能力的缺乏。此时,如果兼备北斗导航系统功能,能自动将工作人员当前具体位置及相关信息实时传回,监控中心便能在地图上动态显示监控终端设备及工作人员的具体位置,从而基于电子地图实现对工作人员的动态和可视化路线的规划,起到全方位综合保障作用。现有的各通信系统由于通信体制多样,致使各类通信网均有显著的封闭性,相互间互联互通实现比较困难,制约了现有通信资源效能的发挥,成为应急通信的瓶颈[2]。这些问题,也普遍存在于水利通信网中,制约着水利信息化的发展,但随着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的实现将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2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的影响 天地一体化通信网是通过各种功能卫星星间、星地链路,将地面、海上、空中和深空的用户和飞行器及各种通信平台密集联合的,比如,地面和卫星之间可以根据应用需求建立链路,实现实时数据的传输[3]。天地一体化通信网会对水利卫星通信网在结构体系、业务组网方式、运行维护管理业务等方面产生影响。2.1结构体系的改变2.1.1空间段当前的水利卫星通信网以2颗通信卫星为空间中继;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空间段是由不同轨道、性能的各种卫星组成的天基星座,不仅具有通信功能,还有遥感、导航、定位等多种功能。2.1.2地面段水利卫星通信网地面段是以固定、车载、便携卫星站等卫星终端,相互独立存在的;天地一体化通信网地面段则是庞大、复杂的通信终端物联网,不仅包括通信卫星终端、遥感、导航等各类卫星终端,还包括有线、短波等各类通信网终端,各类终端通过物联网平台实现统一调度、互通交互。2.2业务组网方式的改变水利卫星网是水利行业内“点对点”垂直保障组网模式,与其他通信网相互独立,无业务交集,业务模式如图1所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采用“网对网”综合星际云服务保障组织模式,将天基卫星网络和包括水利卫星专网等各行业专网在内的地面物联网进行有机结合,业务模式如图2所示。应急保障中,不论是空间段还是地面段获取的灾区信息都可以汇聚到应急指挥中心,实现资源共享、统一调度,地面任意用户可以按需调用,能让地面物联网最大化辅助卫星网络的工作,使通信保障更完善。2.3运行维护管理业务的改变现有的水利卫星通信网是政府投资建设的,租用星上资源,地面主站系统及小站由政府管理运行维护,运维采用外包服务的方式,运维人员以掌握专网结构组成,主站及小站设备性能、运行指标、故障处理等维护技术为主;未来的天地一体化通信网不仅是技术手段的提升,而且是多层面的遥感、通信、导航综合应用,是跨领域资源共享与信息综合服务[4],将采用统一的公网运营商管理模式,面向网内所有用户提供服务,普通用户不需要自建主站系统,可直接免费或付费使用服务。这种商业化的公网运营模式,打破了行业卫星专网因自建主站,而需要投入高额建设管理经费的传统模式。因此,未来的水利卫星通信系统作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的子系统,由运营商提供运维服务的模式也将成为可能。运维单位也将因各综合通信组织的需要,由技术型向综合业务管理、各网系组织协调的业务型转变。 3水利卫星通信发展趋势的分析 尽管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之路,还面临研究天基信息处理、空间信息融合、天地系统的交互、地面系统互联互通、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与仿真、安全防护等系统应用效能提升的瓶颈问题,但在政策引导下[5],激光、量子通信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技术壁垒终究会被攻克。水利卫星通信网应制定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主动推陈出新,走创新、融合、统一的发展之路。3.1创新1)应用上的创新。为满足用户对未来应急网络综合性服务保障的需求,创新发展思维,开展多网协同、集成服务的应用研究,构建水利卫星综合应用体系;为满足未来激增的用户对卫星网提出的容量、速率向更高量级的发展需求,开展Ka频段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等应用。2)技术上的创新。未来一体化网络对技术人员提出的不仅仅是掌握最新技术能力的要求,面对庞杂的网系结构,更是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因此不能满足目前技术服务外包的现状,要培养专业化的在职人员队伍,以创新和应用项目为契机,组织新技术研究、学习,甚至选派技术骨干参与相关国家重大课题项目科研活动。3.2融合未来的一体化网络,是一个星际、天地融合的庞大且复杂的综合网络,注定今后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一个重要发展主题就是“融合”。水利卫星网应开展以下2方面的融合:1)行业间融合。2015年11月16日,水利部与交通运输部在北京召开座谈会,进一步深化2部合作[6]。2部都有各自的信息系统,而交通运输部的北斗导航系统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是国家示范工程,2部应该以此为契机,展开在卫星网络上的资源整合和共享,率先展开行业间卫星网络的交流、合作。2)新技术与系统融合。要开展与国内在空天地科技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中国航天科工、中国航天科技、中国电子科技等集团在卫星领域的合作,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水利卫星通信的业务融合,例如利用北斗导航系统在定位、授时、短报文功能上的特点,扩大北斗终端设备应用范围,开展公网未覆盖区域的水文测报、地下水监测等方面的技术应用合作。3.3统一未来的地面物联网是各类通信网络如卫星网、电话网、移动网、互联网进行安全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网与网之间、数以百万计的各类终端设备之间能否互联互通得以实现的关键。因此,统一的技术体制、接口标准,对物联网的实现至关重要。要在水利行业内深入开展水利卫星通信系统与其他水利通信网融合的顶层设计和技术体系建设,统一协议标准,构建综合集成的网络信息体系,建立起一套能够实现不同通信系统的集中接入、统一调度、互通交互的物联网系统。 4结语 随着国内遥感、北斗导航、通信卫星等天基基础设施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增速长态势,天地一体化信息网将在政策引导下,新技术推动下,得以实现。通过分析,现有水利卫星通信网将在内在需求推动下,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转变现有的组织结构、应用管理模式,改拥有为使用,独享为共享,构建渠道与平台[7],走创新、融合、统一的发展之路,全面提升水利通信网的综合保障、应急处置能力,推动水利卫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水利卫星通信网在多网融合之路已经迈出第一步,实现了水利卫星网和地面语音交换网的互联互通,正在研究开展与武警水电部队在应急通信领域的合作。 作者:刘庆涛 庞镭 杨非 严宇红 单位: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卫星通信论文:卫星通信低信噪比编码与解调技术 摘要:本文分析了LDPC码与QPSK的概况,介绍了卫星通信低信噪比编码,同时阐述了LDPC码QPSK解调接收系统硬件平台,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信号接收提供可靠、有效的传输方案,进而为深空探测与通信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关键词:卫星通信;低信噪比;编码;解调技术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探测技术与通信技术迅猛发展,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人类对空间领域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深空通信具有低信噪比的特点,严重影响着接收机的工作,在此情况下,为了提高信号接收的可靠性,信道编码与数字调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通过二者结合,旨在构建拥有良好性能的接收系统。 1LDPC码与QPSK的概况 数字通信主要是为了传输相关的信息,此时要求各信息应具有有效性。但通常情况下,受气候条件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传输信息信道受噪声干扰,此时通信双方需要对传输信息进行处理,方可获得有效信息。为了避免噪声干扰,增加信号传输的可靠性,采用了两种手段,一种为信道编码,另一种为信号调制,前者是指在有效信息中加入冗余信息,后者是指对远距离传输的低频信号进行频谱搬移,借助高频信号从而保证传输目标的达成。 1.1LDPC码 信道编码有效提高了通信系统的误码性能,通过各国学者对信道编码技术的研究,提出了LDPC码,其特定为较强的纠错能力,较低的误码平台、较短的译码延时等。LDPC码作为线性分组码,可采用传统的高斯消元编码方式,虽然此方式的原理较为简单,但需要计算得出生成矩阵,而经矩阵变换后,矩阵原有的稀疏特性则会被破坏。在此情况下,基于具有下三角形式矩阵的编码方式,可采用通过校验矩阵的变化,以此实现编码过程。通过分析可知,LDPC的编码过程主要是借助校验矩阵的变化实现的,此时未辅助生成矩阵,因此,它的运算难度相对较小。同时,经构造获得的校验矩阵呈现出了准循环的特点,此时可进一步简化编码过程,凸显了LDPC码的实用性[1]。 1.2QPSK 现阶段,卫星通信系统设计中普遍应用的线性调制方式为相移键控,它主要是借助基带信号,控制载波相位,从而保证了信号传输。目前,常见的多相相移键控有二相相移键控与四相相移键控。对于多相相移键控而言,其在信号调制过程中,调制载波相位的取值具有M种可能;对于QPSK来说,它的取值可能有4种,实际运用过程中,常见的相位体系有两种,分别为π/2与π/4。QPSK解调主要是对原始基带信号进行分离,以解调过程是否需要提供载波信息为划分依据,其解调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相干解调,另一种为非想干解调,由于QPSK属于双边带调制,因此,其解调方式仅能够选择后者[2]。 2卫星通信低信噪比编码——低码率QC-LDPC码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火箭卫星技术为人类探索空间提供了技术支持,在人类空间探索范围日渐扩大的背景下,深空通信技术的重要性日渐显著,它实现了对天空卫星飞行器的有效控制,但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受传输距离、太空环境等因素的干扰,导致传输信号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衰弱。在此情况下,LDPC码的纠错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通过信道编码的相关理论分析可知,通常情况下,纠错能力较强的码字具有较高的码字冗余度,如果码长相同,此时码率与编码增益呈负相关,即:前者越低,后者越高。因此,与较高码率相比,较低码率的纠错能力更强,但其传输有效性相对较低。同时,在低信噪比的环境下,受噪声干扰,高码率码字会受到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其译码性能会大幅度下降,甚至会出现译码无效的情况。当前,在卫星通信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码字为LDPC码,其具有较强的纠错能力与较高的编码增益,同时其借助不同的处理方法,获得了具有较高性能的低码率QC-LDPC码。它采用的校验矩阵结构具有准循环、校验节点优化线性分组码扩展等优点,从而弥补了传统LDPC码的不足,使其译码门限性能进一步提高。对于深空飞行器而言,为了满足其信号传输的需求,要求其符号信噪比应<2dB,在此情况下,要求LDPC码码率应低于1/2。本文设计了具有准循环结构1/6码率的LDPC码,其具有良好的误码性能[3]。 3LDPC码和QPSK解调接收系统硬件平台 QPSK属于恒包络调制技术,虽然其频率效率较低,但其优点为较低的实现复杂度与适中的解调门限要求。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通过研究构建了LDPC码和QPSK解调接收系统。该系统的硬件平台由两块板卡构成,分别为KC705与MFC150,前者嵌入了XC7K325T-1FFG900芯片,以此保证了时序逻辑算法编程的完成,后者嵌入了高频ADC与DAC芯片,以此促进了数模信号间的有效转换。数字接收系统通信链路的核心模块主要有LDPC编码模块、成形滤波模块、数字变频模块、载波同步模块与相位模糊纠正模块,同时利用Modelsim仿真工具便可对此系统进行功能仿真验证,借助Chipscope分析系统的性能,从而证实了该系统的可行性[4]。 4总结 综上所述,深空卫星通信存在诸多的问题,如:较弱的传输信号、较低的信噪比与严重的多普勒效应,在此情况下,接收系统急需改进。本文介绍了卫星通信低信噪比编码与解调技术,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构建了具有良好性能的数字接收系统,进而推动了深空探索工作的开展。 作者:高晓燕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572台 卫星通信论文:卫星通信网络跨层资源管理方法 【摘要】现阶段,全球的信息化以及网络化有着逐渐提高的需求,地面的通信网络已远远不能有效满足逐渐增加的多媒体通信方面的实际需求,通过卫星网络来高效及时的传输数据已经变为非常关键的一个解决方法。卫星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这就造成卫星网络变为能够有效承载很多全新业务的一个重要载体,这就产生了跨层协议设计的相关思想。该设计方法对之前的分层协议结构的局限性进行了有效的打破,层和层间应该利用跨层交互信息来对网络性能进行有效的优化,有效提升无线网络资源的实际利用率。 【关键词】卫星通信网络;跨层资源管理;无线资源 众所周知,卫星通信系统当中频谱资源极其的宝贵,为了有效满足用户的相关需求,应该运用相对比较合理的无线资源管理的相关算法来进行有效的保障,该管理的具体目标是在相对比较有限的资源之下,为了对网络当中的用户终端有效提供业务质量方面的保障,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在网络的各种业务量的分布不是非常均匀、信道特性因为干扰以及衰弱而造成的起伏变化等相关的情况,对可以运用的资源进行灵活性的分配,进而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进行最大程度的提高。 一、对卫星通信系统跨层设计的思想进行分析 通常来讲,卫星通信系统的协议设计方式基本都是在开放系统互联(OSI)标准之上,一般情况下,OSI参考模型主要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实现开放系统互联所构建的功能分层的模型,这为计算机的互联有效的提供了共同性的基础以及框架,进而为标准的兼容性以及一致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1]。该模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供了功能性结构以及概念性结构,该模型具体将计算机网络的结构分成了七层,分别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以及物理层。这样进行划分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具体为:将相对比较类似的功能在同一层次上进行集中,进而对隔层当中的继承以及描述功能进行有效的完成,层与层之间的划分应该有效保证服务描述比较少,跨越边界的交互也应该相对比较少,各层之间的划分应该可以对接口标准提供一定的方便性[1]。在该模型当中,各个层所具有的功能都是相对比较独立的,也就是说,每一层都会对相对上一层进行服务。 二、对跨层资源管理优化目标进行分析 通常来讲,跨层资源管理的实际目标就是在相对比较有限的频谱资源之下来对业务的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的提高。不同的服务质量需要对各协调层所具有的功能进行有效的协调,对业务提供满意的服务质量。服务质量能够在网络以及用户两角度来进行描述。站在用户角度,能够将其具体定义成:用户综合评价业务的服务满意的实际程度以及业务服务的性能。QoS表示网络能够提供给用户的实际服务质量,这些参数具体包含丢包率、吞吐量、传输延迟[1]。第一,丢包率:指的主要是数据包在网络当中进行传输时所丢失的数据包和已经发送的数据包总数之间的比值。当网络发生拥塞或者链路发生干扰进而引起衰落时,会导致数据包的严重丢失。第二,吞吐量:指的主要是网络当中数据包的传输速率,能够表示为峰值速率或者平均速率,取决于结点设备的端口速率以及链路速率,同时还包括网络的业务量实际状况。第三,传输延迟:指的主要是在网络当中数据包从源端直接发送到目的端所经历的实际传输时间的具体间隔【2】。导致网络发生延迟的非常关键的原因包括:排队延迟、信道带宽、链路的速度延迟等等。卫星网络当中主要包含两种业务类型,分别是非实时业务以及实时业务,其中,非实时业务主要包含Web浏览、电邮业务以及FTP文件下载等等;实时业务主要包含视频点播、视频会议以及话音业务等[2]。通常来讲,实时业务对延迟非常的敏感,应该运用传输的信息数量来进行描述。一般存在着非常严格的数据包丢失方面的要求,然而,对于一次传输完成不存在时间方面的限制。总的来讲,卫星网络跨层资源管理方法的具体目标是按照应用层所能够承载实际业务的服务质量,在无线资源的相关限制之下,利用相对比较科学合理的对各层协议功能进行调整,在卫星网络环境的动态变化当中,来对业务的服务质量方面的要求进行有效的满足。 三、对卫星通信系统当中的无线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通常来讲,卫星通信系统当中的无线资源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可以说频率、码字以及时间等。在任何一个角度,卫星通信系统在资源方面都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并且,随着卫星网络支持业务的迅速增加和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这就造成卫星网络提供的服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所以,怎样有效利用有限的无线资源来对逐渐进行增长的业务要求进行满足,已变成急需进行解决的一个问题[3]。无线资源管理是对卫星系统当中的空中接口资源进行调度以及规划。具体的目标是在相对比较有限的无线资源之下,为所有的用户都提供相对比较满意的服务质量。通常来讲,卫星效率资源极其的宝贵,怎样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应该依靠无线资源管理算法。这类算法具体有:数据包调度、接入控制以及带宽分配等相关的技术。下面对这些技术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一,接入控制:卫星网络的信道属于是相对比较开放的媒介,带宽资源也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所有的节点都需要利用竞争来发送数据。第二,数据包的调度算法:卫星通信系统当中的很多全新业务的引入会造成上行路以及下行路线路当中业务量相差非常大,其中下行链路业务是主要的,具体的发展趋势相似于固定的因特网。为了能够有效的适用上面的趋势并对卫星系统当中的下行链路数据的传输速率以及频谱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这就需要有效以及高速的调度算法来作为保证[3]。该算法的主要功能是当卫星包调度算法当中存在很多的业务队列时,根据哪种顺序来调度业务队列来有效保证服务质量。因为卫星信道的高误码率特性以及长延迟造成地面的无线网络当中相对比较常用的调度算法在卫星网络当中会产生性能方面的降低。第三,带宽分配算法:该算法指的主要是在动态或者动态的资源分配的前提之下,将信道资源根据一定的方法向接入节点进行分配,保证节点能够传输数据。现阶段,卫星网络的带宽分配算法主要有根据恒定的速率分配,在连接的初始阶段对传输速率进行有效的协商,在整个的连接过程当中来对速率维持不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卫星网络无线资源管理方法当中的数据包调度、带宽分配以及接入控制等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性的研究。对跨层设计的思想进行有效的结合并给出了全新的思路以及方法,给出全新的研究结论,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魏鑫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卫星通信论文:无线电通信技术对卫星通信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改变,生活质量和水平也不断提升,无线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元,从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全面探讨了该技术对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的影响,旨在促进整个电信行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广播电视卫星;通信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无线电技术的发展。随着3G向4G的逐步转变,无线技术日趋成熟。可见,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卫星通信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卫星通信系统能够有效扩大信号的覆盖范围,增强无线信号的强度,在造福于人民的同时,有效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一、目前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无线技术的日益发展为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技术平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便捷高效的获取大量信息资源,实时动态地了解和掌握相关资讯的变化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更新,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通讯技术成为了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人们的生活及工作带来了方便。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通信技术在广泛应用中还存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对其优化和完善。目前,最为关键的就是如何将有限的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整合和优化。尤其是在广播电视卫星的具体应用中,我们要将高新技术与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将其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将用户的接入终端进行多元化分类,实现信息资源最大化的共享,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终目的,进一步推动整个广电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在传统的广电信息传播活动中,主要是利用信号进行,电信所提供的也仅仅限于语音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有了更加多元、丰富化的信息需求,三网融合成为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我国信息领域,利用三网融合,能够为整个发展提供更为有效优质的信息资源。在目前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我们要充分借助卫星通信技术手段和途径,深入挖掘信息技术的内在潜能,使得信息资源能够最大化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二、无线通信技术对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的重要影响 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其中,3G向4G进行转变,无线通信系统不断进行着改进和完善。值得注意的是卫星通信技术,该技术的发展为整个通信行业提供了导向性的作用。在具体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无线通信技术要把握好卫星通信技术的自身优势,充分发挥该技术的功能和作用,在进行地面信息服务中,不断改进和优化卫星通信技术,进一步推动卫星通信和无线通信业务进行有机统一。随着4G通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在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加速了国际间各个方面的交流和融合,为整个广播电视卫星通信形成了积极地影响。 (一)有利于实现无线通信系统的现代化 通常,卫星通信技术主要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通信技术进行广泛应用,主要是应用于各类自然灾害中。因此,针对整个无线通信系统来说,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和影响。通过与地面网络服务进行统一应用,其信息传播速度和数据传播容量得到的提高,确保信息传播的安全性、全面性、高效性。此外,卫星技术与地面网络服务之间能够进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了技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两种高新技术的统一和融合,能够实现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电系统也能不断丰富和扩大。由此可见,要想实现和加快4G技术的发展进程,我们要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以及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不断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加大资金投入,从而有效实现无线通信系统的现代化的发展愿景。 (二)有利于发挥卫星通信系统的综合效用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更新和优化,卫星空间段通信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新的发展环境下,通信技术需要明确发展目标,结合自身现实情况,快速融入到现代社会通信信息发展的浪潮中,完善相关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信息通讯的技术和水平,充分发挥微星通讯系统的潜在优势,最终实现卫星通信技术的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大环境中占据优势,推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蓬勃发展。就目前来说,卫星通信技术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制定了以下几个发展方向:一是需要对不同范围和领域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二是确保不同区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连接,实现不同信息资源共享;三是无论处于移动或固定状态,要确保相关用户拥有大容量的网络宽带;四是牢牢把握地面网络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在此基础上对卫星通信系统的容量进行拓展;五是针对端口之间的连接要利用混合通信的相关业务模式,有效提升整个信息数据的定位能力;六是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卫星通信的优势功能,从而有效实现信息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实时性、高效性以及长期性。 结语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为整个广播电视卫星通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要积极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在保证现有系统正常运转的同时,有效提升信息传输的质量和速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广播电视业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整个电信行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潘海燕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542台102445 卫星通信论文:卫星通信测控电量数据方案探讨 1主站系统结构设置 北斗卫星的自动化远程电量测控方案是利用卫星提供的信号通道以实现计量负控终端与多功能电能表的双向远程实时遥测通信。远程自动化遥测抄读方案主要由计量负控终端、卫星通信指挥机、信号接收机等组成,一台通信指挥机可与多只计量负荷管理终端和多台信号接收机联通。卫星通信指挥机又能与多台信号接收机之间通过卫星通信系统进行双向通信,一台信号接收机可实现对多只计量电能表的测控抄读。就目前技术而言,一个计量点只需配置一只计量负控终端和一台信号接收机,如当多个计量点互相距离较近时,也可共用配置一只计量负控终端和一台信号接收机。系统主站与计量负控终端之间通过GPRS无线方式或者以太网有线方式连接,采用计量自动化终端上行通信规约;计量负荷管理终端与卫星通信指挥机之间通过RS485总线连接,采用DL/T645《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电能表与信号接收机之间通过RS485、电力线载波或者微功率无线方式连接,采用DL/T645《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故此,无需修改现有计量负控终端与多功能电能表的通信协议,计量负控终端与多功能电能表的管理流程也可保持不变。 2联接卫星通信协议 北斗卫星通常以短报文的方式进行通信转输,其发送每条短报文都有严格的长度和频率限制,每台信号接收机每分钟只能发送一条短报文,每条短报文的长度少于100字节。目前,卫星通信的资费收取标准仍较高,为了降低通信成本,可对卫星通信指挥机与信号接收机之间的联星通信协议进行压缩及优化处理。联接卫星通信有2种工作模式:①信号接收机定时报送多功能电能表所累计的相关电能量数据;②通信指挥机定时主动遥测读取多功能电能表所累计的相关电能量数据,信号接收机立即响应读取命令并报送相关数据。信号接收机定时遥测抄读多功能电能表所累计相关电能量数据之后,只需将必要的电量数据报送通信指挥机。为了满足电能量曲线数据采集要求,建议以15条短报文(15min)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应定时上报的有关电能量数据项列举部分如表1。 3遥测抄表作业原理 定时报送模式包括3个流转步骤:①信号接收机根据DL/T645规约定时测控抄读电能表所累计的电能量数据;②信号接收机将电能表所累计的电能量数据转换成联星通信协议的短报文,并将短报文及时发送给卫星通信指挥机;③通信指挥机将收到的电能表所累计的电能量数据按计量点、数据形成时间顺序储存在中间数据库中,供主站终端测控抄读。主动读取模式包括3个步骤:①终端向通信指挥机发送电能量数据读取指令;②通信指挥机先查询中间数据库是否已存有应读取的相关数据,如缺相应数据,则将测控读取指令发送给信号接收机;③信号接收机根据读取指令遥测抄读电能表所累计的电能量数据并上报给通信指挥机,通信指挥机再将相关电能量数据反馈给主站终端。 4测控抄读设置方案 卫星的远程测控抄读设置方案如图1所示,可选择某个供电区局或局本部作为计量负控终端与通信指挥机的设置点,信号接收机应就近设置于水电站或专变客户的计量点旁。卫星通信方案的计量负控终端改为合地点的集中安装,更有利于提高主站与计量负控终端之间的通信可靠性。 5相关建议 (1)因采用北斗卫星远程测控抄读方案的建设及运维费用仍较高,对于无线移动信号无覆盖或微弱区域的水电站或专变客户而言,应优先考虑把原有计量负控终端天线更换为户外增强型或将原计量点作适当迁移。对确实无法接入计量自动化系统的水电站或专变客户计量装置,才考虑采用卫星远程测控抄读方案。(2)采用卫星测控抄读电量方案时,对于就近的多个计量点,可共用一台信号接收机,以减少设备投资和运维费用。(3)卫星通信设备的安装要求严格,应充分做好防潮、防尘及防雷电冲击的环境配置。 6结束语 对建于较偏远区域的水电站或专变客户,因其通信网络的信号微弱或无法有效覆盖,会导致水电站或专变客户侧的计量负控终端无法与系统主站及时有效通信,并严重影响远程自动化抄读电量数据的成功率。而北斗卫星通信系统具备了覆盖区域广、无信号盲区等优点,其通信技术可作为偏远区域水电站或专变客户的远程自动化测控抄读发、用电量数据的最优方案之一。 作者:林佩瑜 林伟克 单位:中山供电局 卫星通信论文:WIFI对卫星通信的应用 1引言 无线局域网(WIFI)是目前应用最为普及的一种短程无线传输技术。随着地面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WIFI凭借自身的优势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知与认可,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热潮,无论是企业商务还是家庭生活娱乐都体现出了对WIFI与日俱增的需求。也正因为如此,WIFI技术显示出了极大的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当前,全球支持WIFI的终端设备越来越多,但是能访问互联网的人口不足60%。尽管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的价格不断下降,但是获取互联网服务仍有许多限制,必须在地面不断增加新的WIFI热点,以扩大WIFI网络的覆盖区域和接入能力。考虑到地面WIFI无线网络覆盖区域小、布局受限、安全性低以及成本高等问题,近年来有人提出将卫星通信与WIFI技术结合应用,充分发挥两种技术的优势,利用通信卫星实现WIFI信号的广域覆盖,使WIFI更广域、更灵活地服务于更多用户。根据WIFI技术在卫星通信系统中的使用位置,可以将卫星WIFI系统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WIFI卫星,即利用空间段卫星直接播发WIFI信号,终端或用户可以直接接入卫星,享受WIFI服务;第二类是卫星WIFI,即以卫星为远距离中继传输的手段或通道,通过在地面段卫星终端接收数据、WIFI基站发射的方式,进行热点覆盖提供WIFI服务。对于第一类技术体制,美国在2014年初提出的“外联网”(Outernet)计划是典型的代表,该计划使用WIFI频段,拟在2015年发射数百颗立方体卫星,这些卫星面向地球持续辐射WIFI信号覆盖世界各地,从而免费为全球所有支持WIFI的终端提供无线互联网服务。2015年1月14日,一网公司(OneWeb)宣布计划投资15亿~20亿美元,在距离地球约1200km高的轨道上建设一个由648颗小卫星组成的星座,向地球发送互联网信号,预计2018年投入运行,该星座可提供更快速、范围更广的互联网接入服务。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也宣布,将耗时5年时间投资至少100亿美元建设一个由4000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星座,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这种技术概念初看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是仔细分析后发现其存在诸多技术难点。首先,WIFI标准设计初衷是适用短距离、相对静止状态下的室内高速无线通信。如果在低轨卫星和普通手机终端之间直接进行星地通信,受限于手机终端的接收灵敏度和立方体卫星的体积功耗,远远无法满足WIFI标准所支持的最低通信速率要求。另外,星地距离带来的长时延,低轨卫星高速运动带来的多普勒频偏和频繁切换,都是现有WIFI技术所无法支持的。因此,在不改变现有WIFI协议的条件下,该类体制技术不具备可行性。卫星与WIFI结合目前只能采用第二类技术体制,即卫星WIFI宽带通信系统。通过一套卫星通信终端和WIFI基站,形成服务区内的WIFI信号覆盖,支持覆盖区域内所有的手机、笔记本、台式机等具有标准WIFI接口终端的宽带接入,可实现网络电话、宽带上网、视频、数据传输等综合业务服务。 2国内外应用现状 在国外,卫星WIFI应用主要体现在高铁和民航飞机领域。欧洲于2007年率先在“欧洲之星”高速铁路上采用了卫星宽带接入互联网;日本的新干线于2009年通过卫星实现互联网无线接入;美国高速铁路起步较晚,但从2008年起美国列车的互联网接入均采用了卫星技术。卫星WIFI应用于民用航空领域主要有Gogo公司和卫讯公司(VIASAT)。Gogo公司是目前全球航空宽带连接市场最大的服务提供商,目前,该公司已经为全球超过2000架商用飞机和超过6000架公务飞机提供空中上网服务。Gogo公司合作伙伴包括12家大型航空公司,例如墨西哥航空、美国航空、加拿大航空、阿拉斯加航空、日本航空、联合航空、越南航空、维珍银河等航空公司。Gogo公司可提供2种服务模式:一站式解决方案和特定航线服务。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卫星、地面基站以及混合式方案。卫讯公司主要利用自己的Ka频段大容量宽带通信卫星给航空、海事等用户提供宽带连接服务,旗舰服务名为Yonder。卫讯公司的产品与服务支持全球各类飞机。在商用飞机方面,包括加拿大飞机与列车制造商庞巴迪公司生产的Global5000/XRS/6000等、波音公司的商用喷气式飞机;在政府飞机方面,包括C-130、KingAir300以及部分军用直升机。VMT-1500是其为商用喷气式飞机提供的典型终端,整套终端质量15.9kg,反射器天线口径30cm,已安装在500多架飞机上。对于国内市场,卫星WIFI应用仅仅在民航客机上做过链路试验。2014年7月23日,东航通过通信卫星实现了32Mbit/s的网络接入速率试验,能够满足机上200名乘客上网需求,实现网页浏览、话音聊天和空中购物,或满足40~50名乘客实现视频连线、在线视频播放。中国首个空中互联网产业联盟在2014年第十届珠海航展上成立,包括中国银联、新浪、京东、优酷土豆等企业,这意味着即使你在空中飞行,也可以随时购物、下单和支付。船舶宽带接入目前正在应用推广,而高铁宽带接入应用市场为空白。随着国家宽带战略的实施,我国卫星WIFI应用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3国内市场需求分析 高铁应用领域2013年,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0.75亿人次,其中动车组运送旅客8亿人次,动车组的年旅客输送量以40%的速度增长,未来将超过铁路旅客发送量的50%。据调查,高铁人群以高话语权、高素质、高收入的“三高”人群为主,在高铁人群里,企事业单位和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所占比重高达33.5%,他们大都拥有良好的职业,在企业中有较高的话语权。高铁乘客出行目的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乘客以公务/商务出差为目的,再加上乘客大多数是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管理者,导致乘客经常需要在移动中处理公务,引发出上网等宽带通信需求。到2017年,中国的智能手机保有量将增长到7.01亿部,平板电脑的数量将突破4.2亿台,将极大地促进无线WIFI的应用需求。以中青年社会精英阶层为主体的高铁乘客,也是引领时尚的消费者,“处处寻WIFI”、“无处不WIFI”,对高铁移动WIFI有极强的需求。据调查,目前高铁列车上有近50%的旅客在旅程中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进行各种活动以消磨时间,近75%的旅客有WIFI上网的消费需求。高铁商旅人群平均每月手机话费约300元,其中每月手机话费400元以上者占25%,这部分人群是通信服务的VIP客户,其通信消费能力强,消费积极,因此在高铁上提供高品质的网络接入和多媒体娱乐服务将会有很好的市场效果。据2014年度“中国卫星应用大会”相关报告预测,2015年底,全国铁路动车组列车开行数量将达到1500对。到2017年,全国高速铁路网列车数量将达到1940列,预计宽带需求58Gbit/s。如果采用传统地面移动网络解决,则面临列车高速移动带来的多普勒频移等技术问题以及铁路沿线高密度布基站等工程实施代价问题,卫星WIFI宽带通信系统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根据国内目前高速铁路的消费能力来看,以低收费的方式导入市场,卫星宽带WIFI服务仍是极具客户吸引力的。以我国高铁的运量来看,其流量收入及相关潜在的市场价值不可估量。“一带一路”海洋应用2013年9月,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旨在建立发源于我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为响应该战略,2014年我国投入运营的中星-11卫星的海洋波束正式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服务,旨在为我国船舶及海上设施提供卫星通信服务,建立海上信息高速公路,为涉海行业提供信息化服务,我国大部分远洋船舶均可享受到通信卫星系统带来的福利。另外,我国即将开始研制的新一代大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5首发星的应用也将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有所作为,这些都为宽带WIFI卫星通信系统应用并服务于“一带一路”海上信息保障提供了条件。该领域市场主要是大中型渔政、海监、渔船和远洋运输船舶。目前,这类船舶所使用的通信设备主要有短波、超短波、“北斗”、海事以及甚小口径终端(VSAT)等,开展的业务主要包括话音通信、“北斗”定位和短信,以及窄带数据传输等传统业务。随着国家“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逐步推进,互联互通需求迫切,海上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船舶物联网信息回传等应用将越来越普及,必将促使各类航运船舶安装卫星WIFI系统。应用海上卫星宽带WIFI系统,可以方便在船上开展远程监控、视频会议、远程维修、远程医疗等工作,同时还可以使用IP电话、接入互联网,船员可免费与家人、朋友通电话并在网上冲浪;安装在船舶上的主机监控系统,可以实时获取船舶数据,通过卫星传输,坐在陆地办公室的人员可直接获取主机数据、油耗数据、设备健康信息等,经数据分析得出可靠的船舶运营决策,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海上随时可能出现各类事故,系统可将船上的实时画面传输至陆地,第一时间形成海路一体联动机制,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长时间从事远海枯燥乏味的工作,使员工工作激情下降,通过卫星WIFI接入互联网可使所有船员享受网上冲浪,提高工作效率。民航应用领域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使用民航需求的地区也存在明显差异,航空运输是满足人们快速旅行和高速物流的需求。现有高频和甚高频通信系统在民用航空导航、交通空管、飞行运控等航空飞行运管信息传输方面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另外,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个人智能通信的广泛普及使用,客舱宽带通信也是潜在的应用领域。而卫星通信与WIFI等其他技术和系统结合,可以为航空公司提供非常丰富的航空信息服务。2015年,我国民航客运量4.5亿人次,预计2020年达到7亿人次。据民航局统计结果表明,民航客运乘客包括商务、旅游和探亲等类型,其中,中高端商务人士占到50%以上,这些乘客对于旅途中互联网接入业务具有强烈需求。卫星WIFI宽带通信的速率可达数十兆比特每秒,能为航空运管提供话音和宽带数据通信业务,也可为客舱旅客提供互联网和实时电视等服务。2012年7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了《国家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民航局了《航空公司运行控制卫星通信实施方案》,这些政策规划的实施都将加快推动卫星通信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对于通用航空市场,据民航局预测,预计未来5~10年,我国需要各类通用航空飞机10000~12000架,通用航空飞机数量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30%,通用航空将带动万亿市场规模。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公务飞行、商用飞行、空中游览、私人飞机等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卫星WIFI宽带系统在通用航空领域也将迎来发展机遇。 4结论 卫星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通信容量大、不受环境影响等优势,已经成为地面通信网络的延伸和补充,尤其是应急通信场合和地面网络不易覆盖的区域,卫星通信成为了唯一有效通信手段。相比传统的甚小孔径终端卫星通信,卫星WIFI可以有效降低用户成本和系统维护成本,提升卫星带宽利用率,将成为卫星通信应用市场的新动力。随着Ka频段大容量宽带卫星的发展应用,卫星转发器资费将不断下降,基于卫星WIFI的宽带接入应用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吕强 周志成 李峰 曹桂兴 张杨 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 卫星通信论文: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在卫星通信的应用 随着我国通信事业的不断发展,新型通信领域技术发展成为了我国通信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当前的通信技术研究中,卫星通信及相关技术的研究成为了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但在卫星通信实际的应用中发现,受到地面信号以及卫星信号的交叉影响,卫星通信信号受到的干扰问题,其数量与类型变得极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卡干扰技术,提高卫星通信信号的安全稳定就成为了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研究中发现,非线性抗干扰技术的应用在卫星通信技术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抗干扰技术的应用对于卫星通信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因此,结合非线性抗干扰技术的主要技术特点与优势,开展了技术应用研究,为卫星通信应用质量的研究提供有力帮助。 1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分析 在实际的非线性抗干扰技术研究中,首先研究了非线性抗干扰技术的主要概念与技术特点。这一研究包括了以下内容。 1.1非线性抗干扰技术概念分析 在卫星通信抗干扰实际过程中,非线性技术的应用是一项新兴的抗干扰技术。在实际的通信应用这一技术主要是利用非线性函数原理,对接收到的卫星通信信号开展分析、处理,在信息数据中提取出有效的通信信号以及干扰信号数据特征,并将其加入到抗干扰数据分析中,为卫星信号接收抗干扰提供数据参考支持,实现抗干扰工作的完成。 1.2非线性抗干扰技术主要特点分析 在实践的技术应用中,将非线性技术与线性信号处理技术进行了技术比较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非线性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以下特点。 1.2.1非线性技术应用更广泛 随着电子类产品与各种新型通信技术发展,在实践研究中发现,卫星通信信号的干扰性信号正在不断地增加与变化中。对于这种复杂性情况的出现,非线性技术在应用中比线性技术处理的信号类型更加广泛的特点。特别是对于非平稳信号等特殊的信号类型,非线性技术都可以进行有效处理。这就使得其在实践应用中,对于复杂的干扰信号处理,更加具有优势性也更加实用。 1.2.2非线性技术在信号宽带处理中更有优势 在实践中发现,非线性技术在实践中可以处理的信号带宽更宽。这就使得这一技术在抗干扰实际过程中,可以建立其更多的干扰信号模型,保证抗干扰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特别是随着卫星通信间内部信号干扰情况的增加,非线性技术的应用为特殊性干扰信号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保障。 1.2.3具有线性技术的共同优势 在实际应用中发现,非线性技术不仅具有其特有的优势,还包括线性技术的技术优势。尤其是在信号数据筛选与分析过程中,2种技术的优势都得到了体现与保证,这就使其更加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1.3当前非线性技术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探析 正是因为非线性技术在信号抗干扰因应用中据有以上的特点,所以在实际的应用中,特别是卫星通信抗干扰应用中这一技术已经成为了较为常用的技术内容。尤其是随着卫星通信信号干扰类型以及干扰信号带宽的增加,通信干扰信号模型的复杂性也在不断地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针对这些实际技术问题,开展的卫星通信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实践研究就既可以提高卫星通信的整体质量与效率;同时,为通信技术整体发展提供了支持,时实用的技术研究工作。 2当前非线性技术发展探析 在非线性技术实践应用研究中,对其技术应用与发展进行了实践性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当前卫星通信抗干扰实践中,其主要的实践技术包括了以下3类。 2.1高阶谱分析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卫星通信非线性抗干扰技术的应用中,高阶谱分析技术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性。在实际应用中这一技术主要用于处理和分析非线性、非高斯信号的过程。在抗干扰过程中,这一技术主要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可以在抗干扰过程中,高阶谱技术能够有效的抑制高斯噪声,起到特殊的抗干扰作用。其次,在技术应用中,这一技术具有高分辨率的特点;同时,可以获取到信号数据的相位信息、能量、相关非线性参数等各类实用性数据,为抗干扰提供数据支持。最后,在抗干扰过程中,这一技术可以很好按照相关处理要求,其他抗干扰技术开展结合式的工作,同时提取出通信信号中更为复杂的特点信息。正因为这一技术具有以上的特点,使其在有更高的应用发展潜力。 2.2自适应滤波与均衡技术在抗干扰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在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应用中,以非线性函数为技术支持,发展出的对接收信号变换技术,对于抗干扰技术发展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在这类技术的发展中,自适应滤波与均衡技术使其最为重要的技术代表。在实际的应用中,这项技术的主要应用如下。技术人员对通信信号进行变换处理,继而在通信信号中筛选出一定数量的正常信号或干扰信号数据。在这一过程中,筛选出的信号数据更加的精准与细化,提高数据信息自身的自适应滤波以及均衡性能,使信号抗干扰恢复工作效率与质量得到更好的提升。 2.3非线性优化算法对卫星通信抗干扰的作用 在卫星信号抗干扰技术应用过程中,非线性信号处理技术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性作用。但是在技术实践中发现,在信号数据的计算过程中,大部分技术过程中依然采用的是解析近似或者数值计算的方法完成。使用这些计算处理方式完成的非线性计算,很容易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局部极值以及巨大的计算量的问题,继而造成数据计算错误或难以进行的情况出现。正因如此,在非线性数据处理研究中,如何更好的结合非线性数学计算方法,对抗干扰数据计算进行优化处理,就成为了当前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实际研究中技术研究者发现,在数学领域非线性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了蒙特卡洛抽样、贡献因子等内容。在实际的非线性计算方法优化中,这些计算方法的使用很好的降低了非线性技术应用的复杂度;同时,为这一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性的支持。 3国内外技术实践应用现状分析 在卫星通信过程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应用实践研究中,分别针对国内外技术应用实践进行了调研工作。首先在国际技术实践应用中,卫星通信信号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应用较早。如在美国戈达德航天中心的研究中,很早就针对非线性和非平稳信号的抗干扰问题进行了专项的设计研究工作,并以此为目的提出了HHT变换技术研究理论。随着美国等国家在航天、卫星通信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其对通行安全要求的增加,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甚至部分技术成果已经投入民用领域。在我国的技术研究中,虽然非线性抗干扰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在实际应用领域已经得到了实践研究成果。如在北斗导航系统的卫星通信中,上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就得到了良好的实践应用。这种应用的出现,表明了我国卫星通信中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已经实现了从研究到实践应用的过程。 4结语 在卫星通信技术研究中,通信信号抗干扰技术研究占据着重要位置。在技术实践过程中,非线性抗干扰技术的实际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针对当前卫星通信信号传输中遇到的干扰信号复杂、带宽较宽、干扰性大等问题,非线性抗干扰技术的应用具有极大技术优势,是卫星通信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者:程超 单位:南京盛汇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卫星通信论文:自适应跳频在卫星通信抗干扰的应用 1多频时分多址技术 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多频时分多址的帧结构中,会存在很多载波信道,这些载波会根据一定的规律被分成若干个时间帧,而每个时间帧还会被划分成一些时隙来实现卫星的正常通信。在这个过程中,每个载波进行通信的速率是各不相同的,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让用户与业务在接入的过程中更加灵活,满足当前的实际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卫星信道的利用率。多频时分多址技术的另一个特点,是具备一个非常标准的时间基准,该指标在全网范围内都是统一的[1]。卫星在进行通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一系列的控制,如功率、频率以及定时等,这时,网内终端便会根据需求进行时隙跳变,从与之相对应的载波上实现突发通信的接收,而其他时间则固守“岗位”。因此,根据上述特点,多频时分多址技术能够很容易地与跳频技术相结合,从而实现卫星通信的抗干扰目的。 2自适应跳频技术 在现阶段的卫星通信系统中,比较常见的抗干扰方法主要是链路干扰,具体分为上行与下行2种;而以信号特点为基础则可以分为宽带、部分频带、多频连续波以及频率跟踪4种[2]。对以上干扰来说,自适应跳频技术都有比较良好的控制效果,能够有效地对干扰信号进行抑制与削弱。相比于常规跳频,自适应跳频增加了干扰检测装置,安装在系统的接收端,能够实现对信道质量的实时准确的评估,还可以通过自适应的方式,来实现干扰躲避。将自适应跳频技术应用到多频时分多址卫星通信系统中的过程中,一般要通过相应的检测技术,对信道的上行与下行链路进行质量评估,从而实现对干扰的有效识别,与此同时,自动选取最佳的躲避技术来降低干扰[3]。从多频时分多址的技术特点出发,可以通过定时基准来实现相应跳频图案的生成,并以此为基础,运用与之相对应的干扰检测技术,以实现对干扰频点的有效躲避。在进行跳频通信时,多频时分多址系统中所拥有的空间时隙会根据一定规律对空间站进行哑数据突发的实时发送,从而对系统中的帧结构与关键帧实现更有效的保护。 3卫星通信过程中干扰检测 想要实现自适应跳频,首先需要运用相应技术,对受干扰信道中干扰因素进行准确实时的估计,当前运用比较普遍的估计方法主要有FFT功率检测、信噪比判别以及误码特性等3种[4]。自适应跳频在通信过程中,其所运用的接收机可以对有效的频点利用以及定时等信息进行精确提取,因此,运用估计速度较快、估计结果较准确的FFT功率检测更合适。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运用另外2种方法对其进行辅助检测,以实现对不可用频点的有效识别。以自适应跳频卫星通信的主要特点为基础,在进行跳频通信时,干扰检测设备会对频带范围内所接收到的所有信噪比与功率进行分析与估计,进而得出与系统内各个频点相适应的干扰检测门限。设备在对数据进行接收的过程中,还会通过FFT对跳频带宽中不符合信号频点的所有功率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从而实现对受干扰频点的确定。如果跳频的带宽相对较宽,或相应接收机没有足够的信息处理能力,也可以运用另一种方法进行受干扰频点的确定,即逐频带分析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多频时分多址自适应跳频卫星通信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一般其解调器的配置不止一个,其原因在于这种配置方法可以实现大站与小站之间的有效组网,还能够在其接收能力内进行有效扩展[5]。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实现对多载波中绝大多数突发数据的解调,利用自适应跳频技术进行通信时,能够通过多解调器系统中的其他解调器来实现对干扰的检测。 4自适应跳频对干扰的躲避 4.1自适应跳频干扰躲避方式 在自适应跳频中,想要实现干扰的自适应躲避,需要通过2种方式:(1)集中控制。这种控制方式主要指的是在干扰检测站中,装置干扰检测的相关设备,以此实时检测对应信道的状态,还可以将被干扰的频点下发,下发过程一般在控制或广播突发中[6]。如果入网终端对干扰频点的相关信息完成了接收,那么便可以在跳频频率中,对被干扰频点进行同步屏蔽,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干扰躲避效果。这种方式的特点在于,在干扰躲避过程中,不需要业务站的参与也能够对受干扰频点实现准确检测,另外,整个系统只需要一台抗干扰检测设备,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成本的同时,运用能力更强的设备。(2)分布控制。这种方式主要指的是根据业务站的数量,将干扰检测设备划分成若干份,并将其有序分配到相应的业务站中,在其下行链路上进行干扰频点的检测。通过这种方式,业务站在对突发进行接收的过程中,还能够对下一个突发进行检测,主要是检测其发送与接收频点上的干扰信号,并以此为依据,对干扰进行躲避。该方法的实时性相对较强,如果干扰信号发生变化,该方法能够快速做出相关反应。 4.22种躲避方式的不足 以上2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卫星通信过程中上行链路存在干扰的情况,但针对下行链路干扰的效果欠佳。运用集中控制方式进行检测,不能囊括其他区域业务站中存在于下行链路的主要干扰频点,另外,如果主站中的下行链路受到干扰,其他业务站也不能实现对被干扰频点的使用。运用分布式控制方式进行检测,可能会导致双方在通信过程中,对干扰的检测结果出现偏差,从而造成系统在躲避干扰的过程中出现丢帧现象。 4.3解决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不足,可以以分布式干扰检测为依托,提出一种与自适应跳频多频时分多址相适应的技术,实现对干扰的有效检测与躲避。在干扰技术中,对于网内的业务站,主要运用的是干扰检测设备与非主调节器进行相关检测,对其信道受干扰情况进行有效分析[7]。其可以在保留分布控制方式优势的同时,将准确的检测结果运用申请突发的方式,向主站进行发送,在主站收到突发以后,会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对上行与下行干扰进行识别。如果识别出来的是上行干扰,则将被干扰频点进行下发处理,前提是要将其放在控制突发中,与此同时,整个网络终端都会在同一时间对被干扰频点进行评比;如果识别出来的是下行干扰,系统会对每一个相关站中受到干扰的频点进行记录,在进行信道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对每时隙的频点进行准确计算,之后以目的站中显示出来的被干扰频点进行时隙的调整与分配,从而实现对干扰的躲避。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调整以后,能够对全网中的干扰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测,并掌握干扰的分布状态,不仅具有较强的实时性,而且不会对其他区域中的业务站产生负面影响。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多频时分多址系统为基础,提出了具有更强抗干扰能力的自适应跳频技术。该技术以分布式干扰检测为依托,可以对整个网络中的干扰分布状态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与此同时,还可以对卫星信道中上行与下行链路的相关干扰进行高质量躲避,并提升其频谱的干扰利用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干扰对通信系统的负面影响,是当前非常好的一种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 作者:孟祥辉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无线局五四二台
市场营销管理论文: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建立和完善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然后,作者对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组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并说明了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工作流程和应注意的事项。 移动通信作为一个科技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竞争空间日趋激烈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下,必须十分重视市场营销管理,重视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建设。要充分根据市场需求的现状与趋势,制定计划,合理有效配置资源。通过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来赢得竞争优势,在加快市场营销步伐的同时,努力建立和完善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以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需要。 1目前国内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的现状 “市场部”这个词走进国内企业还是近几年的事,目前移动通信企业内部所设置的营销部、分销处、运营部、销售部、以及市场管理部等都是市场部的涵盖范围。从分营后的中国移动通信、中国联通、上海光大、电信长城等具有运营资格的运营商来看,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营销做的比较大,在原先营业厅基础上,又发展了商场、专卖店、量贩等销售形式,给人一种规模和实力的感觉,然而市场知名度高,但市场品牌忠诚度低;中国联通起步晚,但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迟到的经营者,只有善于经营的赢家,中国联通采取分销商网络营销的思路引起业内效仿,但诸多不完善的环节也时常引起消费者反应;其它几家运营商尽管营销思路很前卫,但是制约其市场开发的因素较多,市场反应冷淡。可以说,目前移动通信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是各行其道,短期行为太多,缺乏长远统一的规划。从行业整个市场来看,我国移动通信企业尚未真正掌握专业营销知识和操作技能,就其对市场的态度和行为而言,移动通信企业还处于为完成短期销售目标而采用广告、公关、有奖销售等促销手段为主的促销导向型阶段,尚未达到市场营销导向型阶段。当然,其中原因也有我国通信行业长期处于垄断阶段的因素,广大从业者没有市场危机感。没有市场危机感就不会产生市场营销紧迫感,对市场营销管理的认识和努力只是在竞争机制下才有所转变。就移动通信行业进入市场经济状态的时间和目前市场供需关系的状况看,从业者的观念和认识的迅速提高要靠调查、分析、预测、营销企划等方式来引导、开拓、扩大和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其服务的需求来完成,进而达到企业整体长远的营销目标的实现,尽管尚须时日,但这是市场营销的需求和必然发展趋势。 从市场发展规律来看,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往往是在市场开始竞争之时,对竞争日渐激烈的移动通信业而言,具有前瞻性目光的人士早已看到,初露端倪的买方市场正在形成。如何适应市场、创造市场,是移动通信企业面临的带有战略性的问题。移动通信商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拥有目前的市场并不完全意味着必然占有市场,还必须依靠行之有效的方式去进行市场拓展,发展市场,创造市场,这个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 2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组成和细分 从事过营销的人都知识,市场营销的表现是市场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的实质是需求管理。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一般要设定一个在目标市场上预期要实现的交易水平。然而,实际需求水平可能低于、等于、或高于这个预期的需求水平,换言之,在目标市场上,可能没有需求、需求很小或超量需求,市场营销管理就是要对付这些不同的需求,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就是要对市场营销管理进行科学有效组合。 根据移动通信行业自身特点以及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应包括五个方面:(1)市场需求管理;(2)市场营销网络管理;(3)市场推动管理;(4)市场营销环境管理;(5)市场营销组织管理。这个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就是通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有益交换和联系,以实现移动通信企业的各种目标并进行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市场营销指挥系统,可以说,这个系统不仅是定价、分销、促销等单一活动的职能行使,而是一个目标市场运作的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这个系统,企业不断观察市场,发现和评估各种变化因素,然后反馈企业,作为企业制定新战略和行动计划的基础,然后运用新的修正过的行动来消除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并观察评价客户和竞争对此作出的反应,然后再反馈到企业使企业再次形成新的战略修正方案推向市场,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以达到不断适应市场,创造市场的目的。 就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五个组成部分而言,既有机地结合,又独立工作,每一部分又包涵着丰富的细分内容。 2.1市场营销需求管理细分 我们知道,市场营销管理的实质是需求管理。根据市场需求水平、时间和性质不同,市场需求一般有八种不同状况:(1)负需求;(2)无需求;(3)潜伏需求;(4)下降需求;(5)不规则需求;(6)充分需求;(7)过量需求;(8)有害需求。从市场的组成要素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来看,目前移动通信市场需求状况基本处于充分需求和潜伏需求的阶段,是市场开拓者应好好把握的大好时机。 市场营销需求管理就是要对市场的需求状况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做好市场调查研究,深入市场,广泛了解客户、顾客、分销商、供应商以及广告反应、行业信息、营销网络、促销效果等有关业内的综合情况,广泛搜集市场信息,摸准市场的变化,找准潜在市场及市场盲区和死角,做出详尽属实的市场调研分析报告,以便企业的企划者以此制定市场营销企划方案,制定新业务计划。可以说,市场营销需求管理是企业营销工作的一双眼睛。 一般来说,市场营销需求管理包括目标市场分析和市场目标分析两个方面。 (1)目标市场 影响移动通信目标市场的因素较多,从市场定位、营销策略、促销政策、广告方式、产品价格、产品包装及外形到技术先进程度、购买形式、服务态度、营销网络建设、售后服务等方面都要认真考虑。目标市场变化不断,移动通信运营商也要依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变化营销管理思路。从手机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手机从当初的组织消费购买到如今的私人消费购买为主,目标市场的变化也引起供应商的努力,摩托罗拉从当初以行政机关领导为主到现在形色多样的各种层次手机,正是目标市场使然。移动通信商要在研究目前目标市场的综合情况时,不断把目光投向市场的新变化,进行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新选择,准确把握和预测市场需求的发展动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市场目标 那些收入稳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地位的人群,固然是市场目标,但这些人早已是手机的拥有者,移动通信商关注的是新增长的消费层和高消费层新的消费变化。市场永远在变化,所有稳定都是暂时的,移动通信市场也不例外。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变化,从行政机关公务员、企业老板到小业主、企业白领阶层、打工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需求不同,变化也不同,兴趣爱好各异,审美观点有别,需要市场开拓者仔细研究,区别对待,进行准确市场定位。这一点我们从外企的情况可以看出,摩托罗拉手机以厚重大方为主,为行政机关人员和高级管理者所看重;诺基亚以专业公司著称,倡导科技以人为本,平均不到一周时间推出新款,其先进的形象对新潮时尚人士和高级知识分子具有较强吸引力,而在全国各大媒体统一推出的《专业、全面、关怀》系列宣传篇,更是把诺基亚推向大众化市场;爱立信则以灵巧方便为高级商务人士所青睐;飞利浦更是以外形美观色彩明快吸引着广大青年消费者。我国的科键、波导、康佳则以工薪阶层大众化为主。可以说,这些市场定位都是企业对市场的适应和创造的结果,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科学组合所迸发出的光辉。 2.2市场营销网络管理细分 网络营销已成为当今企业进行市场营销运作的共识,通过建立市场网络这个市场销售的高速公路,大大加快了市场运作周期,从而也加快了企业资金运转的周期。 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网络从过去单一的营业厅到如今的分销商、商场、超市、量贩、专卖店等销售渠道形式,从而连成一个高速高效的市场运作网络,这是移动通信行业从窄渠道策略到宽渠道策略的转变,也是市场不断发展要求的结果。市场营销网络管理就是要对市场营销网络进行有效地发展、引导、维护、控制,要从分销商选择、号源配置、产品价格、货款结算、返款比率、宣传方式、服务公约等方面统一管理。 移动通信商对各自的营销网络都有一整套自己的管理规定,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分销商的附加值开发和培训。作为经销商,也应该增加自身环节上的附加值,而这种附加值来自产品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移动通信商今后应把相当多的精力用于培训分销商的这种增值的能力上,让它们拥有自己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方式,最终拥有自我增值的能力,这也是网络管理的发展方向。 2.3市场环境管理细分 像一个人离不开周围环境因素一样,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很难想象一个整日因顾客投诉而被媒体曝光的企业能在市场上运作得好。 一个良好的市场营销环境对一个企业来说很重要。移动通信企业作为服务行业更要注意酿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但要注意人员、经济、自然、技术、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市场宏观环境管理,而且要注意公众、竞争者、市场、供商、分销商、自身等微观环境管理,移动通信市场环境管理要从广告宣传方式、公共活动、现场服务、企业形象、顾客投诉、售后服务、维修服务、行业公约等方面入手,注意处理好与行管、工商、税务、劳动监察、新闻、金融、同盟者、供应商、分销商等单位的关系,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做出相应的对策。 目前移动通信商内部设立的投诉台、客户服务中心、维修点等部门其实都是处理好市场环境的体现。 2.4市场推动管理细分 市场的起伏往往不以企业的意愿为转移,市场的大海永远也不可能风平浪静,如何保持市场高弹性的理想状态,是商家很感兴趣的事,这其中市场推动管理就显得很重要了。推动市场的方法很多,就其中常用的方法探讨如下。 (1)广告推动 广告是推动市场的试金石,有时一则成功的广告就是一个广阔的市场,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人们的消费意识提高,人们对广告理智看待成份占多了。从营销学角度讲,攻破市场格局,要么向市场提供变革性的产品式服务,要么创造一种裂变式广告,而裂变式广告要以情突破,要富有冲击力,鼓动性,能够唤起消费者的购买兴趣,同时要注意广告媒体的选择和广告效果的分析,绝不可泛泛而作。 (2)促销推动 促销是推动区域市场的一把利剑,推动市场屡试不爽,促销的关键在于创意和计划,成功于现场组织和管理。 促销在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企业达到以下目的:清理积压产品,维持市场占有率,新产品上市,增加产品销量,抵抗竞争产品。目前移动通信市场上业主在局部市场猛打促销战,从优惠降价到赠送礼品等形式,都免不了价格战的痕迹,缺乏惊人的创意和举措,现场的结果往往是礼品全部发放,购买者寥若星辰,如何做好手机这种高档消费品的促销工作,值得深思。近来市场上推出的手机亲情卡延续优惠使运营商们大获其利,这种促销组合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比较适合市场。从国外的经验看,移动通信业作为一个高档消费市场,对公共关系促销和巡回展览等大型会议的特殊促销组合应多加研究。 (3)整合推动 整合推动其实是广告推动和促销推动的综合运用,比较适合新产品上市和新服务的推出,也是目前企业推动市场的最主要和最有效方式,其中有许多的细分措施值得移动通信商认真揣摩。 广州宝洁的农村市场推广计划是印刷广告和运动促销及现场演示等方式的综合应用,也是宝洁公司产品多品牌、沟通大行动、广告高层次、促销妙推进营销策略的具体体现。美国巨片《坦泰尼克号》用的也是先铺广告——营造市场——产品投入的市场整合营销模式,从而获得市场成功。 2.5市场组织管理细分 管理的过程其实是计划、执行、控制的过程,市场组织管理的过程就是对市场营销行为的计划、执行、控制的过程。 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的目的在于市场营销人员为了共同开发市场这个目标而有效工作,企业要设计并维持某种合理的市场组织结构,其中每一位营销人员自主权的大小、沟通程度、相互依赖性都要依据有利于开发市场这个目标而认真考虑。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组织设计时,要从市场营销组织环境分析、组织内部工作流程确定、组织职位建立、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等几个方面努力。市场营销组织不论是采取职能型组织、产品型组织、市场型组织、地理型组织等专业化形式,还是采取金字塔、矩阵型等结构型组织形式都要从效率和效果两方面考虑。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移动通信是一个投资巨大的行业,市场发展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市场启动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都要变化相应的组织形式,以达到“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围绕市场干”的目的。 移动通信市场组织管理就是从市场需求到市场营销网络,从市场环境到市场推动的全面管理,是从业务代表、市场调查员、市场企主管、广告监理、市场行政管理员到区域经理、产品经理、品牌经理、市场总监的有效传递,就具体操作而言,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必须掌握两点,一要加强计划性,二要不断进行检测反馈,形成市场营销管理良性循环。 例如:一个现场促销活动,从企划到批准实施,时间、地点、广告宣传、道具、运输、传单、价格、礼品、人员、现金收入、场地选择以及有关费用预算都要认真的落实,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3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工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一个科学有效的工作流程才能保证真正的目标实现,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要真正达到创造市场的营销目的,就必须事先根据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制定科学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流程,科学规范运作,以达到目的。 从市场调研到市场信息分析,从市场信息分析到市场企划方案,从企划方案到批准实施,从批准实施到现场组织管理,市场分析员、企划主管、广告宣传、业务代表、销售经理、市场行政管理员等岗位都要行动起来,以实现向市场推销产品到向市场推销需求的转变。 在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上还应注意几个方面:)1)市场营销审计,要加强费用、职有、赢利能力、环境的审计,并实现从投资看效果的审计。(2)管理控制,要从年度计划、效率、成本等方面加以控制。(3)培训提高,开阔市场营销人员的视野,拓宽市场营销人员的思路,提高市场营销人员的素质,不断适应市场的新变化,理想的营销人员都是培训出来的,在这方面,企业要舍得投入。(4)市场营销信息处理,信息资料为公司所有,需要的是建立信息资料档案,便于收集查询,有条件者,可以建立市场信息处理系统。 放眼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已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大趋势,企业在未来市场多边发展的过程中自我生存发展的能力更加重要,从移动通信行业的市场动态和发展前景来看,加强和完善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树立行业品牌服务的新标准,提高自我抗风险的能力,是移动通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应做出的明智选择。面对无情和严酷市场,移动通信商要以全新的营销模式和管理方式推动行业的稳步快速发展。只有如此,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工作才能更上一层楼,移动通信的未来市场才会更加广阔。 市场营销管理论文:新形势下供电企业与电力市场营销管理 摘要:文章针对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所面临的问题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对策 电力 企业 市场营销的中心是实现电能的交换,最终完成电能使用价值,并获得利润。 电力营销的核心是:电力企业要为消费者提供合格的电能和满意的各种服务;电力企业必须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并及时对营销策略做出正确的调整;电力企业应该而且只能在消费者的满足中实现自己的各项目标;电力企业要用最少的投入、最快的速度将电能送达消费者手中。 随着城乡电网改造工程的不断竣工,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已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满足客户用电需求,如何实现和增加售电量的目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职责考核机制,有利于提高供电企业的社会形象,有利于赢得用电客户的信任,有利于用电市场的开拓。在注重故障抢修的同时,更应 科学 安排停电检修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停电检修对电能销售和市场开拓的影响,计划检修应与大型用电客户的设备检修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应积极开展带电检修业务,随时随地保证电网的供电能力,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 1 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凸出问题 (1)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的思想定位不准确。电力企业的行业作风问题依然存在,缺少自主的价格调整手段,国家对电价控制过死,造成电力企业无权对电价作相应的调整,供电企业无法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其中民用电价格可以保持稳定,商业用电价格可以根据市场、季节等因素作适当的浮动和调节。 (2)生产企业的市场疲软与电力市场的恶性循环。一些企业尤其是生产企业开工不足,许多企业产品积压,影响到用电量的增长,也加剧了电费拖欠,而欠费停电措施则造成两败俱伤。对欠费客户采取限电或停电措施,是供电企业目前用于追收电费的主要方式。该方式对产品无销路、濒临破产的企业无疑是加速其破产,使欠账成为死账。限电、停电的结果造成售电量的剧减。对企业拖欠电费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回收,是供电企业经营者必须考虑的难题。 (3)商业化运营与法制化管理的矛盾。电力企业进行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政企分开后,电力企业仍然是一个接受政府监管的企业,因此,在实现商业化运作的同时,还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市场营销政策和业务范围,从事电力市场的营销工作。 (4)电力营销的 发展 与人才供求矛盾。电力营销的成功运营必须有高素质的团队,电力企业应针对目前人员素质现状,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鼓励职工参加自修、函授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使职工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同时,要着重加强对营销服务人员的挑选、培训、激励和考核,形成一支高素质营销队伍,把市场营销工作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要在营销实践中加大考核力度,不断选拔优秀的营销服务人员走上领导岗位。 2 解决电力市场营销所面临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1)以市场为导向健全电力营销管理体制。以市场为导向健全电力营销管理体制,目的是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 经济 的电力和快捷、方便、高效的服务。建立和完善 现代 化的营销管理系统。其中民用电的服务态度应大力加强,同时增加用电安全只是宣传,树立电力营销的良好形象;商业用电要做好监督工作,对于商业用电大户,要及时访问 企业 经营状况,必要时可通过政府法令加强对商业用电的监管力度,根据市场调整电价。在此过程中应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健全的电力营销管理体制。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定期进行用电咨询与安全用电的宣传工作。 (2)以环保、清洁、安全、高效树立电能新形象。电能是公认的最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依据我国现行的能源政策,调整并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占有率将成为一种必然,这为电力 发展 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清洁、高效、快捷是电能的优势,使用电能符合国家的环保能源政策,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在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人们对清洁能源的应用越来越重视,以此为契机作为能源市场的切入口,在宣传和推广上打出环保能源的品牌,并成为形象设计的主要特点。 (3)完善电力营销所需的技术支撑系统。完善电网支撑,在电力营销中,电网是基础,完善电网,并对电网的建设提供所必须的研发支持;提高营销信息自动采集水平,要实现对营销的及时分析,增强电力营销方向的准确判断,实现营销信息的自动采集、分析、统计等功能;建立客户服务 计算 机管理系统,目前的售电方式虽已经部分实现计算机管理,但是仍没有形成 网络 化,可以考虑与互联网、网上银行实现对接,适应时代的发展。 未来的电力营销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要建立起适应买方市场需要的新型电力营销理念,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手段,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质优价廉的清洁能源,建立一个能适应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分层高效运作,功能齐备,具有较高服务水准,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机制。 当前,我国电力 工业 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电力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是大势所趋。电力营销是供电企业核心业务,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公司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电力营销的开展应立足于“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 在新的形势下,以市场化为导向,坚持“顾客至上,服务第一”,以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价值增长为目标,通过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手段,为顾客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电力企业广大干部职工应树立的重要理念。 市场营销管理论文:供电公司电力市场营销管理分析 【摘要】电力企业经营,离不开市场营销。而供电公司经济利益的实现,要求着市场营销,必须综合电网、科技、服务、管理几项指标展开工作,根据市场需求,以及电力市场营销实际等因素,积极制定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管理理念。管理中积极借鉴国内外营销经验,发展特色服务,结合精细化管理,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继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优势服务;改进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电力市场空前繁荣,与此同时,市场能源竞争也愈演愈烈。供电公司的可持续,在做到与时俱进的同时,更要注重营销管理理念、模式,以及服务方式与内容的创新,刺激客户电能消费欲望,继而获取更多市场份额。 1优质服务现状 1.1客户方面 主要体现在客户信息方面:(1)客户信息掌握、分析不足;客户信息是明确用户需求的关键,而客户需求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服务效果。但实际上,大部分的供电公司,并未意识到以客户为中心的重要性,导致服务不具备针对性、柔性化。(2)电子化服务模式,正处于摸索性阶段,部分供电公司,对营销服务的响应、协同等能力相对薄弱,并不能全部满足客户需求。 1.2价格调整方面 价格调整机制,应当是科学化、动态化的,电力是相对特殊的能源,与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联系相对密切,市场价格也直接决定着市场经济,以及自身经济利益的发展。当其市场价格,无法明确权衡收入、利润等方面的关系,会使客户产生质疑,直接降低了满意度。 1.3服务人员方面 市场营销服务水平,直接与服务意识有关,但当前的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工作展开被动性强,不仅对客户要求及时满足,同时也阻碍了优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市场营销服务控制体系,是营销服务工作展开的重要依据,但是当前体系,并没有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预防与监控等工作,导致问题处理能力水平得不到提升。 2改善策略 2.1树立公司形象 能源竞争日益激烈,供电公司市场份额的争取,必须注重市场拓展,而企业形象的树立,有利于现代化市场理念是形成。在其基础上,需重新审视与用户的供电关系,切实做到优质服务。(1)注重电能质量提升:商品质量因素,永远是吸引客户的重中之重,也是树立企业形象、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基础,对此可见,优质服务的改善,电能质量提升必不可少。(2)优化优质服务体系:实际上,优质服务工作,是相对系统的工程,直接关系到电网建设、发展等,任何工作环节,出现质量问题,均牵扯着公司服务质量,对此优化服务体系尤为重要。(3)树立服务形象;作为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首先需具备竞争、服务意识。其次注重便民措施的落实、展开,主动拉近与客户距离,让其感受到人性化服务。最后全方位收集客户信息,掌握客户服务理念,继而针对性的提升服务形象。 2.2改革价格政策 电力市场环境是相对稳定的,但电能价格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围绕价格弹性、敏感,以及价格刚性市场,积极制定动态、弹性价格,不仅符合企业发展需求,更能第一时间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同时对不同用电规模的用户,更要灵活运用价格战略,继而拓展营销市场,可见价格政策创新、改革的重要性。如下所示:(1)对大工业用户,合理制定电价,积极落实丰水期富余电量折半,以及超基数电价优惠活动,继而稳定大工业营销市场。(2)注重电价时段调整:市场用电时段不同,电价也应当是随之调节的,为了提升居民用电合理性,可对居民采取时段电价措施,提升居民购电满意度。(3)拓展时段优惠电价影响范围,对空调等蓄能设备,展开时段优惠电价。(4)实现电力市场细分,客户用电量、用电属性不同,电价也应当存在差异,实施细分原则,更便于调控管理。(5)实施同网同价:采取该种方式,职工至农户,占据乡镇电力市场,另外制定农户免费用电基数,以及超基数优惠电价举措。 2.3拓展用电市场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增强电能利用率: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对环境质量提出了更多要求,供电公司走在社会发展前端,更应当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政府等相关部门支持、合作下,加强宣传电器应用,引导广大居民爱护环境,低碳减排。另外积极落实节电服务方案、节能服务活动,提升电能利用率与有效率。(2)拓展重点市场:按照各个时期电力市场发展需求,加速拓展重点市场,侧重于对居民生活、大型用电企业拓展,引导居民提升电力设备的使用程度,跟踪企业能源消耗情况,并注重农村市场拓展,增加电力营销覆盖范围。 2.4完善服务体系 (1)加强售后管理:客户除了注重商品质量,更注重售后服务;优质的售后管理,不仅可提升服务满意度,同时利于企业形象构建。供电公司方面,可通过精细化管理,对售后各项管理制度,加以细化与完善,形成优质服务理念、模式,确保服务水平。与此同时,更要注重电力功能的品质,强化工作作风。在市场营销管理方面,注重数据信息的高效利用,实现静态、动态管理的转变,对电力营销的全过程,积极引导、调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注重管理行为的调整,实现售后服务制度、工作流程的优化。针对于售后管理,不仅要注重责任具体落实,更要提升员工岗位意识,将工作效果与奖惩挂钩,保证售后服务工作的规范性、主动性。(2)加强服务关系调整;现代化的服务关系,应当是和谐与相互的,唯有处理好与客户间,以及与政府间的关系,才能保证电力市场营销的系统性。加强与政府联系,改善投资氛围,借助政府力量,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另外借助政府效应,展开电能替换活动,借助多元化媒体,加强电能推广,提升电能消费地位。主动与客户沟通,拉近与客户的距离,利用优质服务,打造企业良好形象。 2.5实施精细化信息管理 电力企业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支柱,更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电力企业得以飞速发展,与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稳定运行密不可分,信息化的电力营销,是围绕互联网技术展开的,为精细化的管理,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在营销数据提取、客户信息收集方面,借助智能分类等技术,加速了服务创新的实践。供电企业完善营销信息化,首先需整合基础设施、业务以及信息资源,尤其是对潜在、孤立信息资源的聚集,使其产生知识聚合效应。其次优化管理流程,以及对组织机构的整合,利用技术创新,带动机制、文化、管理、服务的创新。最后增值战略资源,加强集团化运作,积极发挥电子商务模式。可见技术、管理服创新,对电力营销管理突破瓶颈的重要性。 3结语 电力市场营销以及服务的创新,与政府、企业、客户等因素密不可分,唯有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借助网络等先进技术,以及精细化管理模式,提升优质服务主动性、规范性,才能提升社会、经济利益。 作者:刘凯 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蚌埠供电公司 市场营销管理论文: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及其创新策略 摘要: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企业带来了更加激烈和富有挑战的竞争。在新的竞争形势下,企业只有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才能得到持续的更好的发展。市场营销管理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竞争力强弱。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传统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需要得到及时的更新和创新,才能适应不断改变的社会形势。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创造和注入新的创新策略,为企业带来新的理念和营销模式使企业得到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市场营销;管理;创新策略;发展 一、传统市场营销的中存在的弊端 1.管理理念的滞后 营销管理者如果自身的市场信息相关的认识没得到及时更新,或者思想比较保守的话很容易造成营销工作和市场信息的阻断而制约企业经济的发展。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企业如果只注重提高利益而忽视要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话,对企业的信誉和发展可能会起到反作用。作为营销管理人员需要时刻把握市场信息的变化,更新相关的知识储备,及时的调整和更新管理策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2.缺乏创新 营销模式的创新是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同样企业营销模式的创新能力的强弱跟企业收益的多少以及企业竞争力的高低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企业中相对于营销模式管理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仍处在发展阶段,营销人员对市场的开发能力还不高使得企业的产品市场狭窄竞争力处于劣势。 3.市场开发程度低 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经销商和以大企业营销发展开发的力度太低。初期对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或者对于经销商的管控不足,导致市场中大量存在假冒伪劣产品,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对库房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例如库房的面积较小,进出货物不能够很好的进行迁移和搬移,这就使得库房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作用。 二、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 1.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企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进行营销管理时,需要关注市场动态。例如一些企业在市场中高端产品占有较大份额,企业就必须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扩大高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企业需要具备洞察市场变化的能力,将市场信息的变化以及对市场信息变化的预测等重要对待,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掌握主动权,才能够在产品结构的调整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在市场中为产品的销售打下基础。另外,需要在初期对产品进行大力的宣传,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关注产品销售,用户产品需求取向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市场营销的发展已经和企业的发展甚至是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了。企业应该加大对不同客户型的不同需求进行研究,以此来建立更加合理完善的销售体系。并且对于新顾客要加强巩固。例如,企业可以在顾客消费满一定金额时推出一些优惠活动来吸引和留住顾客。另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产品营销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也日渐突出。开发和引进新技术,发展国外消费群体也是增加企业收益的途径之一。 3.实施广告营销策略 不得不说,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通过广告来吸引客户已经成为多数企业的选择。而且广告效应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也是非常大的。所以,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或者优秀的销售人员同是也必然是出色的广告策划者。营销中的广告战略归根结底就像是商业活动中的促销活动。分析很多大型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视使用广告策略的。促销活动能成功的激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我国的广告也的发展十分快速,并且企业对广告策略在营销过程中的作用逐渐重视,广告策略的应用能大大方便顾客对产品的直观认识,给顾客提供更多更方便的选择。 三、创新策略 1.建立和发展先进的营销理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的营销理念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创新和改变。企业如果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树立先进的营销理念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发展绿色营销。这一理念是指在企业的营销过程中以保护环境为宗旨,植入环保和社会意识。这就要求企业销售的产品在生产过程,消费过程以及最终的回收废弃过程中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其次,发展文化营销。这一理念是重视产品的文化内涵。通过赋予企业和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来促进营销过程的进行。再次,品牌营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消费者更加注重高层次个性化消费,注重满足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以及自我价值的体现。企业应致力于打造国际知名名牌,加强品牌营销理念的培养。最后,服务营销。这一理念是通过提供良好的服务满足顾客的需求为中心来吸引,维护和发展顾客的。 2.提高营销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很多企业对于营销工作都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但是缺少具体的执行,导致营销人员缺失或者能力的不足。一个成功的营销管理人员不仅仅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储备,更需要拥有对市场的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市场信息的搜集和分析能力。企业在招聘相关人员时,需要综合考虑员工的素质。另外,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奖励制度,来定期的对员工进行考核和培训,来保持和促进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3.加强营销管理 目前,在大对数的企业中营销工作主要是由销售部门承担的,很少由企业会设立专门的营销管理部门。但是成果的市场营销需要销售部门以及生产部门共同的合作来实现。这就降低了各部门之间有效的交流,影响交流成果。所以,企业应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创新营销方式,规范营销过程,共同促进企业经济利益得实现。企业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的需求来创造出科学合理的营销方法,促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此外,企业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的营销管理方法来完善自身的发展。 4.建立完整的营销网络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网络交易的迅速发展。各大企业也开始开发网络市场并且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企业可以通过销售方式的不断创新以及销售人群的扩大提高经济效益,并且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比例。具体包括:首先增加对新产品的宣传力度来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其次,提高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加大与其它大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拓宽营销渠道,获得更高的利润;最后,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售后服务,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 四、结语 市场营销的管理以及创新对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市场营销创新也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必然的选择。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和发展先进的营销理念、提高营销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营销管理以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等方面来实现营销创新。将传统的营销战略与现代互联网技术充分的结合,为企业营销工作的发展进行更好的规划和指导,实现企业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作者:胡楚倩 单位:维多利亚大学 市场营销管理论文:完善企业市场营销管理过程的对策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营销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越来越重要,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有很大因素取决于市场营销。所以说,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对我国的市场营销市场进行完善,这样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发挥企业的存在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的市场营销显得额外重要,做好企业营销的管理,才能更好地完成企业目标、紧跟市场、获取更多效益。本文对市场营销的概念做出分析,讲解了相关市场营销的管理方案,希望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 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企业发展 近几年,我国在经济方面发展非常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市场中加入的更多的竞争者,让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问题,市场营销管理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未来发展,而这前提是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的竞争。现在在市场营销管理很多企业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只是在营销过程中还存在有很多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使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更好。 一、市场营销的概念 传统市场营销的理念是,把生产作为企业工作的重点内容,将生产项目优先考虑,然后根据现行计划,再制定之后的销售目标,在目标确立好之后,及时应用在销售过程中。对于很多传统企业,在做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着重在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让企业达到有序发展的目标。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很多人的消费观念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市场营销在观念上将消费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这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与此同时,企业的营销策略也在发生着改变,企业对自己的管理目标也在改进,为符合人们的消费需求,创建更高效的营销管理,对营销管理做出不断地完善。企业之所以要进行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是要维持可持续发展,因而进行市场的数据分析、行情掌握,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方向,把各个因素结合起来,对市场做出全面的掌控,并以此做出营销计划。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企业要做到实时的掌握市场变动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推出个各种各样的营销活动来促进销售,这样才能在多变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壮大企业经济。企业的市场营销是一项较大的系统化工程,企业要能积极地寻找发展的机遇,抓紧利用每一次营销机会。 二、企业对于市场营销的管理方法 (一)对市场走向进行仔细分析 传统市场观念的理解,很多企业划分市场的时候是根据不同地方来进行的,而没有对不同消费者来进行市场划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其经济的发展现状都是有所差异的,各个行业之间也都存在较大差异。很多地方都有潜在的市场,有的客观存在,有的没有被注意到。我国有很多企业没有深入地研究市场,没有做出足够的调研就直接进入生产过程,很有可能造成产品的产量过剩,这样对于企业的经济会造成很大负担,对于环境来说也是一种浪费。企业营销管理领导应该对市场有足够的了解,要做到不同途径下选择不同的市场机会。可以在各种渠道了解到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营销领导人员应该做好产品的市场细分,对存在的市场机遇更好把握,然后进行更准确的产品投放。 (二)对目标市场做出正确选择 研究市场现状,对市场进行细分,参考相关的分类目标,分解大型市场,让企业有目的性的进入目标市场。根据企业自身优势,选择出目标市场。每一个产品都有自己独特的目标群,在不同的分布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差异性需求。而单一的企业是很难满足所有客户需求的,要将企业获取的利益最大化,就需要对市场进行细分,对利弊进行分析,然后选择一些适合自己企业市场进行发展。 (三)准备市场营销策略时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 市场营销策略是市场营销管理所有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之前,首先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策略。在制定相关策略的时候,应该把市场营销的组合作为优先条件。企业通过营销进行各种要素的优化,组成营销组合,对市场需求进行更精准的投放。市场营销组合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企业对自身的发展目标进行确认,然后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这对企业的管理思想有很大的挑战。制定和实施营销组合的过程中,要应用到可学的管理方法,再加上充足的营销经验。在产品战略方面,需要着重考虑客户的个人需求,在营销过程中要重点考虑企业和用户的双向选择。 (四)对市场营销活动进行完善化 企业在市场营销管理中,最关键的就是空中市场营销计划。在这个计划当中,服务对象是企业,帮助企业进行更好的发展,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目标。要做好市场营销计划,首先要做好企业的营销工作,结合当时市场的情况组建营销团队。在现代的市场营销活动安排中,需要企业能有优秀的营销方面管理工作人员,对工作分工细致,将营销满足各个目标群体。营销组织的结构好坏,再加上市场营销组织的管理层是否做好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营销效果,这主要考验领导阶层在用人方面的决策。制定切合市场环境的营销计划,能很大程度上提升营销的效果。建立营销组织的同时考虑到营销计划,也要对营销人员做出对应的知识培训、能力评估。 三、结束语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效益的好坏主要在于市场营销环节是否做好。所以,现代企业要在市场营销方面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对营销管理进行积极的创新,对自身的营销策略不断完善优化。市场营销是一项较大的系统工程,企业要把握好市场机遇不断推出更好的企业营销策略,来使企业发展更加强大。 作者:苏萌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市场营销管理论文: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创新分析 摘要: 通过对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创新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简要论述了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的必要性,从而探索出现阶段我国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更加深入的分析了我国企业在市场营销战略中的创新问题,并充分的提出了对具体出现问题的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 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战略创新 我国目前市场营销战略指的是企业在现代化市场营销的观念下,为了能够实现其经营的目标,在一定阶段内对市场营销发展进行的整体上设想和规划。简单的来说,所谓的战略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分析的工具,更是比较长远的整体计划规划。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管理和运营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之中,首先要顺应时代的变迁和行业变革的前提,特别是经营性的企业更加如此,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勇于创新,才能够使企业的整体战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使相应的市场营销战略符合目前我国市场营销的规律,真正的做到有的放矢,帮助企业各项经营活动顺利进行,提升企业整体发展的水平。 一、市场营销的作用分析 1.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体系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营销工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推动手段,也是一种非常科学的宣传和销售方法,通过实际的市场营销活动能够起到宣传企业文化和产品价值的目标,与此同时还能够营造消费者需要的消费环境和氛围,促进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需求。在传统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基础上实施项目化的方式,有助于改变传统的运营模式,帮助企业提升营销策略,实现对产品的整合及管理,进而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和进步。2.改变和激发出市场需求,对于任何一种产品来说,如果消费者对它不了解、甚至厌恶它或者避开它,那么就可以想到销售工作就无法顺利的开展。市场营销的任务就是要借助合理的方法和工具来改变市场需求、创造出适应市场的需求。比如营销团队要通过分析产品不受欢迎的具体原因,通过结合目标客户的实际需求,对产品重新进行调整定位和包装,并且积极的用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促进销售。更重要的是通过营销策略调整原有营销方法,改变顾客对一些服务或产品的原有认识,争取将不需求转变为需求。在企业产品不能够有效吸引目标市场的情况下,企业营销管理部门需要从内部上进行改变,从营销战略和具体策略上进行创新,希望能够达到改变需求的目的、这就需要在需求上进行引导和激发出需求。一般情况下,缺乏市场需求的产品主要包含以下一些情况:一般认为已经过时的商品和不具有收藏价值的商品,价格远远的高于价值的商品或服务,饱和市场中缺少亮点和竞争力的商品或服务等。但是这种情况也不是完全绝对的,在特定环境中没有价值的物品可能在大环境中有待开发的潜在价值。因为消费者不熟悉的新兴商品或服务,接受不够高的商品或服务正好需要通过市场营销行为创造需求和拓展需求。 二、市场营销理念与项目化管理相关概念探析 1.市场营销理论的基本概念就是希望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市场的宣传和销售,进而实现良好的经济收益目标。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设定一个目标和要求,在设定的基础上展开一系列相关的操作,以此达成市场销售的最终目的,在市场营销的整个过程中还需要实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本目的,实现市场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满足市场发展需求。2.项目化管理的理论要求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需要构建一个灵活的、完善的体系,满足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项需求,进而实现对生产工作的完善及综合性的管理。项目化的管理理论能够知道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深刻的认识到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能力,成为将产品科学推广给市场的操作。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企业在经营和管理模式上已经呈现出疲软的状态,这种情况下项目化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实际发展更加有益,是推动企业生产创新的重要途径,能够更好的控制与监督生产和人员的相关问题。 三、将项目化管理融合到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必要性 将项目化的管理手段融合到当下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当中去,能够保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整体上的完善,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发展效率。实现科学的市场营销目标,对于企业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在现阶段的运营过程中应用项目化的管理手段,可以实现对企业革新理念的树立,也能够实现对传统管理工作的疏导,增加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在项目化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的把控好质量上的监督和评价的相关工作,确保工作的质量。此外,企业在发挥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必然面临市场营销的相关工作,只有将市场营销工作的内容做的全面和完善,再配合上创新的理念及思想,才能够保障企业在市场的营销水平,实现更好的经济收益和预期的价值。项目化的管理为企业制定远大目标提供了基础上的保障,同时也实现了市场经济价值的整体水平提升需求。 四、在市场营销管理中应用项目化的具体方式及成果 1.在企业市场营销的管理中应用项目化的管理模式,首先需要进行相关职能部门的确定,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的资源管理和调配工作,确保企业的产品能够在市场销售的过程当中对相关的管理机构或组织进行监督。2.在企业市场营销的管理中需要制定相对完善和科学的营销项目团队,通过团队的力量进行组织计划的部署和实施。在具体项目执行的过程当中,应当进行营销工作的进一步完善,确保每个部门能够良好的执行和紧密的相互配合。3.在企业市场营销的相关管理过程中,必须在严格的部署和操控监督下执行,对于市场营销活动实际的开展需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过程中需要收集竞争对手的准确信息,并给予可靠的市场竞争比对依据。4.企业项目化管理工作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关注整体上的工作进度,确保对每个环节都进行良好的监督和管理,降低因为误工造成的一些经济损失。5.在企业市场营销的管理过程中,对于整体项目结构的调整和工作的风险评估都需要有专业的团队进行干预,确保风险的控制工作能够妥善的进行,实现对企业的进一步完善和同时提升经济收益。6.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在企业市场营销的项目工作结束后,应当积极的应对营销活动的结尾工作,确保工作能够完善结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也可以发现,项目工作的重点在于工作的结尾部分,只有整合了全部的活动内容,才能够完善企业的活动成果,推动企业的经济体系完善。7.企业在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当中采取项目管理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管理工作质量,还能够充实企业的内部文化不断的发展,对于整个企业快速且高效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价值,值得在未来的工作中积极的应用和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这次研究从市场营销和对营销管理创新的相关理念入手,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在了解和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在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创新的过程当中认识到具体管理方式运行的必要性,通过具体的科学化的部署实现进一步的项目操作,成功的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增加竞争力,同时也鼓励企业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过程当中奠定良好的经营和管理基础。只有企业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才能够促进市场经济机构的全面完善,更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了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也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菊红 单位:西安沙尔特宝电气有限公司 市场营销管理论文:消费心理市场营销管理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有序发展,我国现代企业组织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开展水平,逐步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我国基层民众基础性思想认知观念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水平不断提升的历史背景之下,消费心理状态对企业市场营销工作最终开展效能的影响作用逐步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围绕消费心理透视与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相互关系问题选取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消费心理;市场营销;管理;分析讨论 随着我国现代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以及国际商品市场市场环境中竞争态势的日趋激烈,我国现有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实际面对的市场激烈程度也在不断发展提升。近年来,在我国现代国民经济建设事业保持快速稳定增长态势的历史背景下,基础消费行为对国民经济增长发展事业的贡献效应逐步引起了广泛关注,而随着我国基层民众基础性思想观念认知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水平不断提升,消费心理因素对消费行为决策和市场营销活动开展水平的营销效应逐步引起了广泛密切关注,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具体围绕消费心理透视与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相互关系问题,展开简要的阐述论述分析。 一、消费心理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表现类型 (一)消费心理的基本内涵 所谓消费心理,就是独立的消费者个体在具体开展实物商品,以及劳务性服务项目的遴选、对照、细致分析、购买决策与实践、具体应用,以及应用效果和主观感受评价等实践活动过程中所产生和体验的一系列内在心理活动。消费心理对消费者最终形成的消费行为决策具备深刻影响,是最终决定消费者是否开展针对某一特定商品对象的购买实践行为的基础性决策因素。举例论之,魔种篮球鞋产品的外观示意图,因其外观设计特征而导致的消费者主观消费心理感受状态差异,对消费者实际获取的消费活动决策结果,具备极其深刻的影响效应。 (二)消费心理的具体表现类型 遵照消费者个体实际开展的消费行为的表现特征,通常可以其实际形成和表现的消费心理,具体划分为四种表现类型:第一,从众心理,通常指的是传统消费心理学研究视域之下的“入乡随俗”心理,就是在看到周围人针对某些具体类型的商品类型展开购买行为基础上,自己也会跟随实施购买行为,因而这种消费心理具备一定程度的趋同特征。第二,攀比心理,在攀比性消费心理的作用和驱使条件下,独立消费者在具体开展商品消费行为决策过程中,往往并不重点关注产品实际具备的应用价值和使用功能,而其主要的心理关注侧重点,则在于与周围其他人开展的商品购买行为实施比较。第三,求实心理,所谓求实性消费心理,其在基本内涵和表现特征层次具备鲜明的彼此相反性,其具体的基本内涵,在于消费者在实际开展商品消费行为决策过程中,重点关注商品实际具备的实用性,以及对自身实际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实现了对商品消费行为综合效能水平的充分关注,具备较为充分的理性化表现特征。第四,求异心理,所谓求异性消费心理,指的是消费者在具体开展商品选购和商品消费决策行为过程中,单纯片面追求自身购买商品与他人购买商品的相互差异特征,切实满足自身推陈出新和标新立异的主观心理欲求,忽视了在具体的消费行为开展过程中其他因素对最终消费活动效能水平的影响效应,因而导致此种消费心理具备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 二、消费心理分析企业市场营销管理问题的具体思路 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依然展现着一定程度的严峻性,传统的以销售者主体占据主导性控制地位的“卖方市场”形态,正逐步被以“消费者群体”为主导的卖方市场形态所替代,直接导致我国现有的各类产品生产型企业实体,以及劳务输出型企业实体,正在真切面对着一系列表征鲜明的市场性经营发展挑战。根据目前已经获取的实证性研究数据,在现有的历史发展背景下,我国消费者终端市场尚未实现饱和发展状态、依然能够在后续开展的消费行为实践过程中,开辟和创造数量充足的消费行为活动实践空间。对于现阶段独立存在的企业组织实体而言,如何结合目标消费者群体实际具备的消费心理活动和消费实践行为表现特征,制定和事实上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开展方案,是我国现代企业在现有的市场环境格局之下面临的首要发展问题。我国现代企业布局必须借由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工作开展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不断扩展企业产品销售和劳务性服务项目经营实践过程中的市场波及面和覆盖面,优化和扩展对象消费者群体的消费消费实践行为开展空间。在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基本理论的研究视域中,所谓消费终端问题,事实上,指的就是消费者在完成针对特定商品对象或者是劳务服务对象要素的购买活动基础上,其在具体使用商品购买对象或者是劳务服务购买对象过程中所获取的心理感受,在消费者获取良好心理感受条件下,其往往会对具体开展的商品购买消费和劳务服务购买消费行为产生充分的接纳心理,并引导其他消费者实施类似消费行为,为特定企业市场营销工作效能水平的切实提升,构筑支持条件。 三、结语 针对消费心理透视与市场营销管理关系问题,本文具体选取消费心理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表现类型,以及消费心理分析企业市场营销管理问题的具体思路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参照。 作者:梁伊宁 单位: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广东深圳石油分公司 市场营销管理论文: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发展 [摘要] 就近年来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营销管理作为衡量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依据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探究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的模式,通过分析当下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模式的现状,针对不足,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对于市场营销管理的学习认识,提出更加有利于营销管理优化的策略,旨在更好地提升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关键词] 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发展 1综述 在市场经济发展当中,中小企业作为市场构成的重要部分,不仅满足了市场的多样性需求,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诸多的贡献。在市场竞争当中,中小企业的发展相较于大型企业而言,无论从经济实力、竞争力、管理等综合方面来看,虽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伴随着金融市场和经济市场的不断改革,管理工作的不断优化以及先进生产力的融合,中小企业的灵活性、快捷性等特点在市场竞争当中也得到凸显。因此,近年来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也开始崭露头角,在市场竞争当中,市场营销作为重要的环节,是保证企业盈利的重要步骤,企业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商品价值,需要借助市场营销来保障,而市场营销的管理发展也是决定企业再发展的关键,因此,在中小企业的发展当中,要想保证其能够长期发展的有效性和营利性,就需要通过加强市场营销管理工作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 2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现状和不足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当中,在市场经济的竞争和中小企业不断学习优化管理下,对于市场营销管理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中小企业在生产规模、资金等因素的限制下,相较于大型企业而言,在生产模式和销售模式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纵观当下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虽然管理模式和方法上拥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在市场营销管理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2.1营销理念与营销管理脱节 在当下的市场营销当中,营销理念同企业文化之间相互联系,但是当下的中小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营销理念同企业的营销管理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在当下的市场竞争中,同计划经济时代相比,生产经营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管理过程当中,仍然存在传统经营模式理念的影响,当今的中小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当中,需要充分考虑供求关系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如果将生产经营的重点仍然放在传统需求上,理念不更新、不能够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必然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同现代营销理念相悖,从而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开展。不能够根据售前售后的反馈作为立足来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不能够从管理和服务的角度出发来调整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和战略方针,长此以往发展下去势必会导致企业在战略经营当中陷入被动的境地。 2.2市场定位不精准 在中小企业发展当中,盈利仍然是企业发展的首要目的。而市场定位直接决定着企业的长久发展。通过对于当下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分析可以看出,当下的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层,对于市场定位的精准度不高,从而影响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对于供求关系、消费者满意度调查等方面,后续服务和跟踪工作不到位,以及对于扩大再生产认识的盲目性,都是导致中小企业在市场营销当中处于劣势的原因。不能够根据市场导向、消费者需求来进行的市场定位,必然会导致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开展被架空,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的风险控制能力。 2.3营销策略缺乏科学实践性 影响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于营销策略的选择上,当下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在营销方式上采用的手段十分传统,仍然将市场营销的重点放在价格和广告上,而且在促销策略的选择上也同传统的促销方式没有明显的区别,不能够与时俱进地考虑到文化和市场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在市场竞争当中,对于品牌体系的构建不能够全面推广,这样便会导致在后期无论是网络营销还是品牌推广和附加文化等先进的市场营销冲击当中受到冲击,从而不能够有效地应对市场竞争。 3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优化的思考 在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当中,除了要通过加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以外,加强对于市场营销的各项管理,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也是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对于中小企业市场影响管理工作的优化,是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提升综合能力,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的关键。 3.1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增强全员风险意识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人文力量,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因此,在对于中小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管理中,要塑造符合本企业特质的企业文化,通过文化环境的诱导、感染和约束去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让每个员工都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保证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之下,高质量、高品位的企业文化会让企业各种积极的力量拧成一股绳,能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有效的知识获取、交流、传输、共享机制,从而大大增强中小企业内部的凝聚力,进而能降低企业因知识差异产生的风险,企业全员的风险意识也很自然地能得到强化,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也会得到加强。 3.2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激活企业人力资源 在中小企业经营当中,现代企业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兴衰,因此必须建立长效的人才管理机制。由于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的局限性,使得人才管理,特别高素质人才的管理压力巨大,骨干性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激活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急切需要建立切实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由此来大大提升市场营销人才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维护中小企业营销团队的稳定性。企业建立的人才激励机制要能把员工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此能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员工的潜能,确保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团队的稳定性和科学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 3.3注重调查研究,认真操作每笔业务 在市场营销管理当中,要对于各项业务进行准确的定位分析,这样才能够保证营销管理工作落在实处。营销业务的运作既是营销人员各种专业知识的体现,又有处理各种经济问题的艺术,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经济工程。因此,在市场营销中,每笔营销业务都潜伏着意想不到的风险,要避免风险、减少损失,必须从每笔业务着手,认真操作好每笔业务的多个环节。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对于市场营销的管理,也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首先,要做好对客户的考察摸底,这是发生业务与否的先决条件;其次,要严把经济合同以及相关协议,这是保证业务正常运作、履行双方承诺的依据,也是处理可能出现纠纷的法律依据;再次,要严把营销合同、协议的审批,这是层层把关、减少呆死账的关键;最后,要把握好客户情况的变化,这是经办人员必须随时掌握的重要一环。 4结论 营销创新是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当下的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发展当中,营销创新已成为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应对市场生存竞争的重要前提和必经之路。因此,在这个契机之下中小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抓住市场机会,制订有效的营销创新策略,不断提升营销创新能力,扎实做好企业营销创新的风险控制,这样才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中小企业在市场营销当中的风险控制能力,通过实现中小企业营销创新的目标,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提出的新要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朱令娴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市场营销管理论文:网络经济市场营销管理探究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网络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生活与工作当中,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以电子商务为主的网络经济发展也非常迅速。在网络经济时代下,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分析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管理的机遇与挑战,找到创新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契机,可有效提升市场营销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全面提升。 一、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管理的机遇 (一)构建了无缝化的营销市场空间。 商店购物是传统营销市场的主要购物方式,营销市场也局限在狭窄的物理空间内。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人们可以在较大的时空范围内购物,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商品交易并完成消费过程。此方式将地域限制打破,给了广大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空间,使消费市场实现了无缝化的对接,而营销市场空间也在其引导下逐渐向无缝化发展。 (二)消费者向着主导化与个性化发展。 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消费市场赋予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空间,也使消费者有了更加广阔的对比空间。在这种竞争模式下,单一的商品想脱颖而是并得到广大顾问的青睐是很难的。面对这个的情况,商品的市场营销管理显得更加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可以更加全面的去认知商品,并向商家提出对产品的个性化要求与服务要求,所以,在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消费者也推动了营销市场不断地发展去满足消费者主导化与个性化的需求。 (三)市场营销因科技创新而不断地创新。 产品更新与换代离不开科技的创新,而产品销售则建立在营销创新的基础之上。营销的创新可以通过升级销售及传播手段来拓展新的营销渠道。网络环境背景下,市场营销活动增加了网上宣传营销策略,有效地拓展了营销活动的空间,也促进了产品销售额的提升。 二、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营销管理面临的挑战 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把营销活动当中的时间差缩到最小,消费者能够透过互联网货比多家,准确快速地将自己需要的产品找到,并通过在线支付系统付费,完成购买商品的流程。市场营销管理的重心不再只是采取价格促销、商场促销的促销活动,还要注重在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地构建与消费者的友好度与便捷的付款流程,还要加大网络宣传力度,以适应网络经济时代大环境,确保自己的企业不会被时代淘汰,这都给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管理的转变策略 (一)加强营销方式的创新。 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管理可以积极应对市场的变革,按照当前的消费方式创新市场营销管理方式。市场营销方式的创新,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创新思维,采取创新化管理全面化地进行改革实践。全面化是指创新管理思想与作风,并将其贯彻到管理活动当中。创新管理操作方式是指营销活动中各部分都要有相应的规范与要求的一种管理运营模式。其中的各环节均为创新化管理方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使整体的管理运营基础向正规化、高效化以及创新化发展。创新管理模式的运作,必须有完善的流程以及细致化的分工与合作。这样才能使运作失误率降到最低,促进整体管理运作效率的提升。管理创新化可促进企业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根据运营当中的实践问题,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跟踪,可以确保整体运营的合理化发展,运用最小的运营成本,优化整体运营模式,实现目标的最大化。 (二)市场营销渠道要不断拓宽。 企业的市场营销渠道要想扩展,必须提升企业市场扩展的力度,加强市场规划,运用大的战略目标优化企业间的构造。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扩展模式因受传统营销制度的制约,无法有效地开展。笔者认为,实际工作当中必须统一营销目标与规划,从而更好地控制与管理市场营销进度,战略决策者也要全面掌握市场运转情况和发展的态势,制定与实际市场相符的营销方案开展实践性的营销,并分析销售情况、客户群体,完善营销过程。面对营销进度,运用目标选择来优化营销方案,在进度不变的基础上再次深入市场进行销售实践。营销方案的设计要根据营销进度安排,按照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变更。营销过程中,管理者还要掌握整体效果,协调多方积极因素鼎力配合,通过全方面的部署规划,促进营销目标的实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间要加强合作。 随着网络快速发展,企业间加强交流合作是发展自身潜力,促进自身提升的关键。在拓展自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要树立长远的发展愿景,通过求真务实的态度,加强与同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优化自己的弱点,扩展发展前景,抓住发展的机遇。首先,要强化企业竞争优势,这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企业必须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能力,给企业发展增加活力。其次,要想方设法提升产品质量,严格控制好生产环节,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加强质量监督,确保产品质量,才能真正使企业在市场中始终占据一定的份额。再者,要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售前服务要向着个性化发展,在产品设计阶段,可进行市场调查掌握客户不同使用需要,登记其个性化使用需求,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前提研发个性化产品。另外,要升级产品服务水平,按照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优先解决产品使用周期内出现的问题。售后服务也要向着及时高效发展,当客户提出服务要求时,必须一切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快速地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赢得消费者的依赖,实现全方位的售前、售后产品服务。 综上所述,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市场营销创造了更多的营销界面以及营销决策方式,使传统市场营销环境得到优化。网络经济时代使企业有了更多的便利条件,例如:企业库存压力降低,产品市场周期缩小,企业间互相合作机会增多,有利于产业链的形成,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恰当地运用网络环境做好市场营销管理,可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作者:冯娜 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市场营销管理论文: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创新 摘要: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多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不断增多,尤其是在经济领域。随着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外知名企业入驻中国,它们的到来对中国本土企业的生存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并且也加剧了市场竞争。面临此情形,国内企业要想更好的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不断学习、创新,打造自己独特的,别人无法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好企业自身的市场营销管理是其有序展开经营活动的前提,认真探讨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及发展创新,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阐述了当前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策略,以期帮助企业认清发展形势,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发展之地。 关键词: 市场营销管理;创新;企业 一、当前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营销观念狭隘守旧 市场营销是企业经营思维以及处理市场活动的观念,是一种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市场要导向的经营指导思想;人们常认为企业的成长离不开相关产品的销售,但是市场营销不单单指销售。当前很多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普遍存在过于强调销售业绩,忽视消费者的感受,忽视产品的差异化服务和品牌建设,强调销售部门对企业发展壮大的作用,忽视其与企业内其它各部门的协调作业和紧密联系。在当前的市场营销观念中,销售只是营销的实践和实际工作中的技术操作,市场营销是销售行为的指导思想,同时销售也可以为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提供相关的决策信息。 (二)企业市场营销和其他部门脱节 市场营销企业基于环境、竞争对手、当前相关政策、消费者、企业自身财务状况、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研发与生产能力等分析,结合企业未来发展战略而制定,它通过分析消费者的需求,而在产品上体现,最终捕获消费者的青睐。市场营销是基于消费者和企业所处的相关内外部环境的有机系统,其在企业管理中占据重要一环,与企业的其它各部门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但国内很多企业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把市场营销和企业其它各部分割,单独的拟定相关营销计划,结果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全局战略的落实,影响到相关产品的销售战术方案的执行,影响企业销售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忽视网络营销体系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运用,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也颠覆了企业与顾客的交往模式,网络销售、网络营销也越来越普及;忽视网络营销体系建设,只是机械传统的关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只会让企业丧失相关的顾客群体,最终影响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企业市场营销要善于分析消费者的特征、习惯、努力和消费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建立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消费者的获得,进而获得市场青睐,从而实现企业壮大、发展目标。 (四)创新能力欠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持续前进的关键要素,企业的竞争优势需要创新能力的支撑。创新能力,是企业独特的,其他竞争对手难以模仿、难以替代,具有延展性和价值性,可以让企业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或组织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捕捉市场信息,并提供消费者认为是物有所值的产品和服务,优于竞争对手更好的创造顾客所需要的价值,从而赢得市场,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市场营销创新能力只是企业创新力的一个方面,当前面临激励的市场竞争,企业唯有积极打造自身营销创新力,才能更好的应对来自竞争者和市场的挑战。 (五)市场营销管理中顾客服务体系创新存在不足 企业要想生存、壮大、持续发展,必须获得市场的青睐,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位,市场最终是由消费者确定,而非企业。当前很多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中,只顾眼前的短期利益,忽视顾客服务体系的创新,漠视消费者的建议和需求,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很多都是顾客投诉上门才出面解决,有甚者根本不解决。很多企业对于产品售后服务,只是简单的委托给某系维修单位,没有把顾客服务体系纳入企业正规的营销体系中去,企业的资金预算中也没顾客售后服务体系费用的支出,一系列的顾客服务培训和经费也很欠缺,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售后服务质量。顾客的服务不是说产品售出就算完事,企业品牌口碑的打造,很多都是依靠产品支撑,产品不光只是质量有保障就行了,营销观念中,产品的售后服务,获得顾客的好评和称赞,并最终获得老顾客的推荐,让企业的品牌深入顾客心理,才是最终的目标。因此只有把顾客服务体系纳入企业全局的营销体系中,在服务方式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减少顾客的流失,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六)企业缺乏相关的营销战略 企业战略可以帮助企业形成和维持竞争优势,营销战略是企业战略中的关键方面,做好了企业的营销战略就可以更好的实现企业的使命、愿景、战略目标,还能帮助企业科学的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帮助企业更好的制定战略决策,评估、选择、实施战略方案,有效控制战略绩效,明确企业经营范围和发展方向。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营销战略,那就可能导致企业在经营发展中迷失方向,因此国内企业务必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制定科学的营销战略,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策略 (一)需要树立产品、服务质量竞争为主,价格竞争为辅的现代营销理念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想管理好企业必须具有权变思维,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营销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对此,企业要想在角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位,就必须做好营销策略的创新。短期内,企业间产品的竞争可能靠“价格战”能够获得一批顾客的青睐,但是长期来看,“价格战”得来的顾客群体十分不稳定,倘若竞争对手改良了技术,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推向市场给予更低的售价,那现有的顾客群势必流失;因此,企业必须制定一个完善、科学的营销战略,所推向市场的产品必须质量过硬,同时相关的顾客服务体系也要建设完善。竞争的白热化,让消费者面临了更多的选择,要减少顾客的流失,企业就需要创新营销策略,让消费者减少选择,甚者缺少选择,从而让他们忠于自己企业的产品;在竞争中,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明确竞争对手是自己的取代者,因此一定要确保自身的竞争优势,防止被取代。市场的确立是消费者确定,所以营销的核心务必做好:以顾客为本,尊重顾客的建议、感受,换位思考为顾客着想。在新时期,营销战略需要满足顾客需求,在制定战略之前需要做好相关的市场调研工作,识别顾客的需求和欲望,为顾客提供差异化服务,使其感受到最佳;还要建立和顾客的联系互动机制,强化和顾客交流,反馈,注重顾客体验,让顾客满意,提高顾客忠诚度,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 (二)尽快构建基于市场为导向营销网络体系 营销网络的构建,能够加快产品的流通,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深入,网络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产品推广渠道之一。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网络营销理念,同时企业内各个部门和员工也需要服务于公司市场营销战略,要为企业抢占市场,赢得消费者青睐贡献自己的力量。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不是想当然,也不是左脑使然,必须坚持市场为导向,了解或掌握消费者需求而制定,营销战略制定好以后再依据企业内各个部门的职责来分配到部门,在分配到员工个人层面,提高营销战略执行力。此外,还需要关注市场环境的变化,淘汰过时的营销渠道,引入新的营销模式,时刻保持权变思维,不断开拓顾客群体,打造多角度、多层次的营销网络体系,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拓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在企业网络营销体系建设中,需要坚守职业道德,不能急功近利,做违法经营之事,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同时要坚持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 (三)打造专业、正规、富有活力的知识化、创新型营销队伍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实质是企业拥有的人才之间的竞争,出色、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成长、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企业市场营销管理首先需要相关的专业型人才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明确企业的优劣势,正确识别企业当前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然后在结合企业整体的使命、目标、策略,消费者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最终才能制定出有关的营销战略。在营销战略实施过程中,也是需要依靠一支出色、富有激情、知识化创新团队去执行、去落实;最后营销战略过程中的控制与评价也都是相关的营销专业人才去完成。可见,知识化创新型营销队伍的打造,对于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是多么的重要。市场营销最根本的就是捕捉到消费者的需求,而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去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汇总、分析,营销决策执行过程中,也需要相关的销售人员与顾客交流、沟通,相关的顾客服务体系,也都是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去完成。营销战略的落实,需要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化营销队伍做执行,否则相关的战略只能被束之高阁,无法实现;对于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汇总,然后追踪分析,找到计划和实施的差距产生原因,并且及时调整方案或者寻找新的机会。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执行销售任务的蓝图,是考核销售管理者水平的体现,也是构建企业销售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同时,专业、知识化创新营销队伍的打造,需要相关成员责任心明确,同时富有团队协作、进取、不畏困难、善于学习的优良品质,能够正确引导顾客消费观念,并且灵活把营销知识和实际有机结合,帮助企业实现产品利润最大化目标;营销目标越准确,相关营销团队想出的办法才越具体,在营销战略落实的过程中,才更可控。因此,企业为了制定和制定科学的营销战略就需要有意识的培养这样的人才,当然也可以采用外部招聘渠道引入出色的营销人才,从而扩充企业营销人才队伍。 (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的成长,最终是依靠出色的人才完成。市场竞争激烈,很大程度体现在产品的竞争上(产品的质量、性能、外型、品质、服务等);要想企业在竞争中战胜对手,赢得市场,那就必须得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一方面,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改进产品质量,性能,提高产品功能,同时改进产品设计,加快技术的革新,开发新产品。此外,在产品技术方面要大胆吸收先进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创新,使其成为己用。另外,还可以在顾客服务体系建设上打造创新型服务,为顾客提供差异化服务,满足顾客的个性发展需求,赢得顾客的好评,构建自己企业的品牌,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口碑,加深消费者印象,增强顾客的忠诚度,从而帮助企业站稳市场。 作者:王硕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市场营销管理论文:高校图书馆市场营销管理应用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在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其开展营销管理的基础,进而从信息服务、管理梯队和营销评估等方面探讨高校图书馆开展营销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营销管理;策略 在信息市场化的环境中,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只有参与竞争,认清自身所处的环境和问题,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整体形象,高校图书馆才能生存并保持地位。而作为非营利机构,只有最大化地让服务效益得以实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出路,这就需要引入市场营销的理念。 一、高校图书馆营销存在的问题 1、图书馆员营销意识落后 高校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营销意识的树立及营销方法的应用,图书馆员营销意识的深入程度与营销战略过程中管理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密切相关,也是图书馆最大程度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重要保证。但由于图书馆在高校中地位偏低,大部分工作人员由于传统固有的观念,认为其工作性质较为稳定,在图书馆开展服务活动时,往往表现得较为保守,被动等待读者上门,提供服务不够积极。 2、缺乏深层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高校由于自身发展需要,对教学科研要求不断提高,也加强了对图书馆的建设和投入,图书馆各类馆藏资源也日益增长。而实际情况却是,高校图书馆大都坐等读者上门,被动提供文献和数字资源,并且有些馆藏资源更新不及时、内容老旧,无法应对高校的实际教学与科研需求;对于新到的图书、期刊、数据库等没有可行的营销推广机制,读者无从知晓。所以,高校图书馆需要针对读者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3、缺乏有效的营销绩效评估 当前,高校图书馆开展营销是否有必要、怎样进行营销可以达到预期效果以及国外图书馆的营销策略和方法是国内研究图书馆营销的主要几个方面。但由于缺乏相对完善的高校图书馆营销活动评估体系,在活动结束之后,不能对营销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与分析,从而无法获得令人信服营销结论。但如果不进行评估,高校图书馆的营销效果便无从知晓,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被发现,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水平也就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高校图书馆营销的发展基础 1、读者数量大且比较固定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基本上是以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为主,数量比较稳定,这也是其和公共图书馆的区别之一。图书馆营销活动必须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为目的展开。因此,要想留住现有读者、吸引更多潜在用户,高效图书馆需要努力为他们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将其发展成为忠实用户。 2、读者的需求欲望较强 高校图书馆信息用户主要是学生与教师。就学生而言,他们需要与专业相关的学科书籍以及课外辅导用书。这些学生拥有较多自由时间,对于和专业相关的信息知识的需求欲望较强。就教师而言,他们从事的教学工作需要具备高深的理论水平,完善的知识结构和有效的教学方法,需要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支撑。而教师身负的科研任务也要求他们不断学习和掌握国内外前沿科学理论知识、最新行业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图书馆为教师们获取这些信息资源提供了有效便捷的平台。因此,无论从教学还是科研的角度,教师的需求欲望也十分强烈。 3、读者的购买力较强 高校图书馆是非营利机构,购买力并非用经济学中的货币来衡量,而强调的是用户在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时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对于学生用户来说,他们大部分住在校内,时间比较自由和充足,可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最旺盛的年龄层次,对知识具有浓厚兴趣及探索精神,为了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师群体而言,出于对教学与科研任务的需求,大部分教师除上课以外,在校的自主时间较多,从时间和精力上,也对图书馆文献资源需求比较强烈。 三、高校图书馆实施市场营销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1、强化导读功能,做好细节服务 不少读者面对茫茫书海,往往不知所措。这就要求馆员不能仅满足于应付读者借还书的工作水平,还应从细节上探索和实践新的服务方式和方法。馆员应留心观察,多与读者交流,研究和掌握读者的借阅规律,提供对口的导读服务。 2、创新信息服务,提供个性化推送服务 “方便用户”是图书馆开展各项服务的首要原则,在此过程中,图书馆要发挥自身优势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全方位优质服务。在当前市场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中,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创新,采用各种促销策略和手段,凭借其拥有丰富馆藏资源并掌握着完备的信息检索方法与工具,图书馆有条件和能力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并制定出适合不同读者需求的个性化推送信息服务。 3、建立营销管理组织梯队,塑造馆员营销态度 图书馆要想长期并有效地开展营销服务工作,需要一个成熟专业的图书馆营销团队进行系统地管理和策划图书馆营销活动。队伍中的成员可以来自不同专业领域,但必须具备一定的图书馆管理和营销管理学知识,在管理活动中可以做到相互协作,勇于实践,充分发挥团队精神。而图书馆的各项营销活动是通过图书馆员才得以实施,馆员们对营销所持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图书馆营销的整体效果。图书馆应鼓励馆员自觉融入营销理念,主动学习营销知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来满足用户需求。 4、开展有效的图书馆营销评估 图书馆营销评估主要包含营销管理的效果和方案的评估。营销管理效果评估是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估方法,给营销结果一个直观评价,并对评估结果进行检验和分析,对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进行修正,并用评估结果指导图书馆的营销决策。营销方案评估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营销管理进行全面的控制和评估。营销策划团队对营销管理进行全面总结,并定期书写书目的营销报告,以了解营销效果、总结营销经验,修正营销方案。开展有效的图书馆营销评估,可以促进图书馆营销管理的深入和持续发展。 作者:顾蓉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市场营销管理论文:医院市场营销管理策略初探 营销管理的程序可分为营销规划、营销执行与营销控制。但是,医院采取哪种市场营销策略,往往没有固定模式可寻,医院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经营策略,必须从多方面考虑指定出符合医院特点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医院目标市场策略 医院目标市场不同,经营策略也不同,一般采用以下目标市场策略: (一)无差异性市场策略 是指整个市场作为医院的目标市场。采用这一策略的医院认为病人对医院的医疗服务具有共同需要,只需要有一种服务产品,一种价格,一种推销方法共给市场即可;认为病人对本医院的需要是差不多的,因此,单一经营组合就能满足整个市场需要。这一策略的优点是:(1)可以大规模提供基本一致的医疗服务产品;(2)节省大量市场调研费用和广告开支,降低运营成本;(3)技术垄断性医疗服务产品,只要创出名牌取得信誉,就可以长期占领市场。这一策略的缺点是:不适应医疗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在我国许多中小城市中对具有相对垄断地位的医院都可采取这样的市场策略,如妇产、儿童、口腔、中医等专科医院。 (二)差异性市场策略 是根据病人的不同需求特点,对整体市场进行细分,然后针对每个细分市场的特色,分别设计不同的医疗服务产品,采用不同经营手段,以满足每个病人群的具体需要。这一策略的优点是:(1)实行该策略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它更能适应病人的需要,目前大多医院都在实行这一策略。(2)医院如果能在几个细分市场中占有优势,就会扩大医院知名度,增强病人对医院的信任感,提高经济效益。(3)医院可以提供不同的医疗服务产品,以满足不同病人的需求。这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医院必然处于竞争优势。这一策略的缺点是:(1)可以导致投资过大,加大运营成本。(2)由于品种多,数量少,服务繁杂,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3)由于经营范围广,医院管理难度大,一旦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医院损失大。目前国内大多数国有综合性医院都采取差异性市场策略,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密集性市场策略 又称集中性市场策略,即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医院选择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然后集中全部人力、物力、财力、技术能力,以几种营销组合手段服务于目标市场。这种策略更适合于中小型医院,因为这些医院的人力、财力、物力都很有限,在较大的市场中很难竞争。因此,集中医院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某一特定市场上拥有较高市场占有率。这样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一策略的优点是:(1)有助于集中医院的优势,在特定的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2)对资源能力有限的中小型医院采用该策略,可以和大医院在特定市场上进行有利竞争。这一策略的缺点是:医院经营具有较大风险,一旦社会需求发生变化,医院很容易陷入困境。 (四)医院选择目标市场策略时应注意考虑的因素 一般说选择目标市场策略,应注意考虑一下几个因素:(1)医院资源特点:医院资源即医院经济实力。它是医院医疗技术能力、销售能力、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总和。如果医院实力非常强,就可以采用差异性市场策略。如果医院小,实力不足,宜采用密集型市场策略。如果医院医疗服务产品和市场需求大致相同,则可以采用无差异性市场策略。(2)医疗服务产品特点:医院可根据自己医疗服务项目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市场策略。如果本医院是为当地或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医院经营者就应该采取无差异性市场策略。如果在同一地区有好几所规模、设备、技术条件差不多的医院,医院经营者就要根据本医院的特长,采用差异性或密集性市场策略。(3)市场特点:本地区或辖区居民的医疗需求基本相近,市场程度高,可采用无差异性市场策略。反之,就应采用差异性或密集性市场策略。 二、医院市场定位策略 医院市场定位策略包括医院服务产品定位策略和医院整体形象的定位策略。 (一)医院服务产品定位策略 通常医院服务产品定位要依据具体的服务产品特色、服务产品用途、服务产品的应用效果、服务产品的使用者类型以及服务产品竞争的需要等因素,来确定其产品的市场定位。例如突出产品品牌的定位、质优价廉定位、特殊用途和功能的定位,针对不同病人特点的具体定位等等。 (二)医院整体形象的定位策略 医院整体形象的定位有多种定位策略,能定出许多种市场位置。通常有四类,即:市场领导者;市场挑战者;市场追随者和市场间隙者。不同类型、地位的医院采取的策略不同。 1.市场领导者定位策略 市场领导者是指拥有最大市场占有率,最受消费者偏爱的一类医院。这类医院为了占有或保住其在同行业中市场的领导地位,往往把本医院的整体形象定在消费者偏爱圈的中心,尽可能使患者对医院、医院的形象和服务产品感兴趣,相信并忠诚本医院及其服务产品,无论医院推出什么新的服务产品,患者都充分相信,成为左右消费倾向和领导同行业服务产品发展趋势的力量。实现这种策略,应该尽可能保持本医院的特色,扩大医院与其他医院的差异,以便在病人心目中树立良好的独特的形象。 2.市场挑战者定位策略 市场挑战者是指在医院市场上处于第二、三位置的一类医院。这类医院为争取市场上的领导地位,不惜采用各种攻击性策略,希望从市场领导者手中争夺更大的市场占有率,获得更高的利润额。市场挑战者定位策略就是尽可能地缩小本医院形象和市场领导者形象的差异,缩小与市场领导者市场位置的距离,扩大市场空间区域,并尽可能地从正面、侧面、背面围攻领导者,以图取而代之的市场定位策略。所谓从正面、侧面、背面围攻,就是指全方位进行挑战,如价格上制定比市场领导者服务产品高的和低的以及相同的多种价位策略;在服务产品质量上制定出比市场领导者相同服务产品质量高的、相近的高级质量标准;在服务质量上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在信誉上,注意消费者的忠诚度和中间商的公平、公正和诚实,努力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以此形成对市场领导者四面围攻之势。 作者:李翌歌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金融与会计学院 市场营销管理论文:医疗市场营销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医疗市场己经进入了买方市场,现代营销观念悄然渗入了每个医院。市场营销管理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交换关系,而对设计方案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就是为了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而调节需求的水平、时机和性质。 一、缺乏现代医疗市场意识 市场意识也称市场营销观念,它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经营观念。这种新的医院经营思想认为,医院在新的形势下,要善于了解和满足患者的需要,根据患者需要,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现代医院市场意识是一种现代的经营观念,它同以往的经营观念比较,是一种革命性的演变。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医院特别重视市场调查、预测,特别注意如何适应和开拓患者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组织医院的整体经营活动。然而,我国现有的医院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组织上均缺乏现代医院市场意识。尤其是医院经营者,他们缺少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而是战略思维、战略意识和战略管理能力,确切地说就是缺乏一种市场意识。不少医院的经营者往往只重眼前,忽视长远,只重战术,忽视战略,只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对医院的发展市场、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很少思考和研究,因而在医院发展决策上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感情色彩,这正是不少医院发展不快的重要原因。这种现状是有历史原因的,几十年来医院一直是承担一项福利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医疗机构,是人们心目中救死扶伤的神圣殿堂,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不能与赚钱扯上关系。医院靠“计划”来安排医疗消费和进行医院补偿,不仅未能有效地配置医疗资源,反而形成医疗资源的过度浪费和基本医疗服务得不到保障这两种情况同时并存。医院补偿机制的恶性循环,导致了医疗费用的非理性攀升现象。医院主要考虑的是社会效益,因此就不讲效率,不计成本,靠政府、等政策、要拨款来维持医院的运行。医院就成为“坐堂医”,让上门“求医”的患者排队坐等就医,不管不顾就医患者的需求发生了何种变化,致使有的医院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所以医院普遍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观念之陈旧,管理之低下,服务质量之差,己远远不能适应竞争的、变化的医疗市场需求。 二、医院目标市场不准确 医院市场细分是指根据医疗市场中不同病人的需求特点、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等不同特征,按一定的标准,把市场分割为具有类似的不同的病人群。其中,每一个病人群就是一个子市场,或称为一个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由类似需求倾向的病人构成,实际上是一种求大同存小异的市场分类方法。它不是对医疗服务产品进行分类,而是对需求各异的病人进行分类。任何医院和任何医疗服务产品,都满足不了所有病人群的全部需求。目前的问题是,有些医院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根本不考虑市场细分的问题,更谈不上科学地细分市场,只是盲目地认为自己的医院可以满足患者的所有需求,对上门患者来者不拒;有些中小型医院资金有限,技术落后,在整体市场或较大的细分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却不懂得扬长避短,在较小的力所能及的细分市场中推出相应的医疗服务项目或专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执意来瓜分整体市场这块大蛋糕;有的医院细分市场缺乏稳定性,做了市场细分后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就加以调整,将眼光投向其他市场。受医院自身条件的限制,医院只有在对病人群进行细分的基础上,才能找到适合本医院特长的服务对象,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市场细分并不意味着把一个医疗大市场加以分解,实际上它是一个聚集的过程,就是把对某种医疗服务最易做出反应的病人集合成群。聚集的过程可以依据各种变量连续进行细分,直到鉴别出规模足以实现医院利润的千个病人群。医院市场细分作为一种策略,蕴含着这样的思路:医院不是满足于在整体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而是追求在较小的细分市场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这样一种价值取向,不仅对三级医院开发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二级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也十分重要。 三、医院市场定位不准确 医院市场定位的含义是指确定医疗服务产品形象和医院整体形象在医疗服务市场上的地位。医院的市场定位包括医院产品定位和医院定位。医院产品定位就是赋予产品一定的特色,树立一定的市场形象,以满足患者某种需要和偏爱。这种特色有的可以从产品本身实体上表现出来,如医院的设施、专科技术等;有的可以从患者心理上表现出来,如医院的装饰淡雅清新,医务人员的微笑等服务特色和形象等。所谓医院定位就是确定医院整体形象在市场上的位置,或者说是确定医院总体形象在病人心目中的位置。产品定位是医院功能的形象位置,医院定位是医院整体形象,既包括产品形象,还包括医院的技术经济实力、服务质量、信誉素质(医院精神、医院文化)对社会奉献等全方位的形象在病人心目中的位置。从市场营销的观点来观察现代市场营销活动,医院市场定位越来越重要。因为在现代激烈竞争的市场经营环境中,只有准确的医院市场定位,才能解决营销系统中的各种矛盾,为医院的各项医疗服务开拓市场。不同性质、不同级别、不同经济成分、不同专科的医院市场定位各有不同,由于一些医院对市场定位概念缺乏正确理解或者理解片面,从而导致医院市场定位不合理,含糊不清,没有将有利于市场定位应有的基本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阻碍了医院大踏步地向前发展,甚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有的医院只有好的产品形象,没有良好的医院形象;有的医院对外不惜余力地树立医院形象,内部却没有良好的医院服务产品形象,这样也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更有的医院不能将本医院与其他医院区别开来,不能集中建立和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有效地吸引患者;或者是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对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估计不足,做出的医院市场定位与自身竞争实力和条件不相适应,整体实力上不足以直接与竞争对手全面抗衡,缺乏独特的竞争优势。 作者:郑志凯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国际经济学院 市场营销管理论文: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完善 市场营销已经变成了当今社会中决定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的重要因素,很多企业家提出在当今企业中市场营销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未来。所以在当今社会中,想要一个企业获得更好的、更全面的发展,就需要企业更加认真探索和研究企业自身市场营销方向,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完善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过程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引言 对于企业来讲,企业中的市场营销管理过程是一个企业对于企业自身的市场营销管理的内容和程序的体现,其主要指的就是针对企业自身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且针对这一目标来进行分析、选择,以及对市场进行挖掘,寻找适合的营销机会,之后对于营销的过程进行规划、执行和控制。但是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越来越迅速,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每一个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都在努力地进行建设,但是在我国大多数的企业中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且给出一定的建议,帮助更多的企业来完善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 二、我国当今企业中市场营销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企业市场营销的管理现状 所谓市场营销,其最根本的出发点是顾客,没有顾客也就没有了所谓的营销,而企业就是要根据顾客的需要来进行组织规划。在进行组织规划产品的时候需要规划一系列的销售活动来吸引顾客,同时一个企业也需要通过一定的营销活动来让顾客了解这一品牌及品牌文化,创造品牌形象。近年来,我国各个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这一问题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我国的市场营销管理也在所有的企业共同的努力下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我国目前还处在发展中国家,对于市场营销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以及自身的国民经济条件都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目前来看,我国的市场营销和发达国家比较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然而在进行企业市场营销的管理上,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存在着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这一情况,一旦企业遇到突发情况或者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在处理上都不够完美,所以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归纳和总结出了在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管理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观念较为传统,不能够与时俱进。在当今市场中,市场竞争越来越强,很多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方式和管理内容也开始出现了不同化,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在进行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的时候,传统的管理方式和传统的思维方式在很多时候和当今的市场联系不够紧密,所以在实际的营销过程中会出现管理理念不能够与时俱进这一问题,并且很多企业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其管理理念并没有任何的用处。(2)企业管理的力度不到位,管理体系也不够完善。在进行一个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中,需要市场营销的管理人员进行企业的协调,并且与消费者、经销商,以及销售队伍进行多方面的联系,在管理的内容上也相对于丰富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现在的市场中,经常能够看见的就是一个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方式及其管理力度不到位,并且管理的约束力不是很强,在进行计划的时候不能够想到如果出现了问题如何解决等问题,同时这也证明了这个企业在进行管理体制制定的时候其细节不够完善,并且也缺乏对于当今市场实际的考虑,在细节的问题上也考虑的不够细致,在重点问题上也没有进行突出和强调,这些缺陷对于管理来讲都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 三、如何对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进行完善 1.分析并且研究市场中存在的机会 对于当今市场来说,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市场竞争,都会在顷刻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时刻保持着警惕才能最快地抓住机会,这就要求了市场营销管理可以最快的去对当今市场进行适应。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抓住在市场变化中对于自身企业有利的机会,并且针对这一机会进行相关的营销活动,这样既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又能够掌握市场的发展方向,对于市场来讲只有有效地促进营销活动的开展,才能够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在进行一个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中,分析并且研究市场的局面,不放过任何一个对企业有利的机会,是目前在完善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2.制定有效的营销理念 在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之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让管理人员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营销理念,营销理念也是管理计划中的关键,这种理念是帮助企业的市场营销取得成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拥有一套完整的、全面的、有效的营销理念,才能让接下来的营销活动更好地去完成,同时营销理念也是整个营销活动进行中的主要指导思想。但是想要确定一个确实有效的营销理念,就要求管理人员对于当今市场有足够的了解,同时也需要管理人员对于市场进行认真的考察和研究,对于在市场中可能存在的各种不同的因素都进行了解和分析,让所指定的营销理念具有足够的针对性和足够的现实意义。 四、结论 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市场营销的好坏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并且这一环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企业来说,市场营销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渠道之一,所以企业需要加强管理人员对于市场营销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且对其进行积极创新,不断的去完善自身企业的管理状态,让整个管理过程更加适应市场规律。 作者:刘娜 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大学 市场营销管理论文: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信息化发展思考 1信息化是电力营销管理的必由之路 营销业务及管理的信息化,不仅是当前电网营销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核心,而且是电网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是实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是电力企业适应时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电力企业逐步实现了市场化改革,电力系统也转变了传统的电力营销观念,逐渐实现了客户至上的营销理念。尤其是随着农网改造的完成和农电体制改革的深入,供电企业正在从过去以生产和调度为主的生产型向以用电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型战略转变,强化了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的提高。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做到服务质量好、水平高,不断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还要运作成本低、效率高,就必须进行持续的管理变革,实现优质、高效的流程化运作。近年来,电力企业正在逐渐把信息化技术引入到电力系统的生产、管理和销售等方面,通过各类系统软硬件,把电力系统的日常工作数据化和信息化。在信息化的营销管理实践中,不仅可以把各区域的各种营销工作数据进行网络化汇总,让统计分析更加便捷高效,而且也为电力企业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支持。同时,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可以促进营销工作的标准化的模式与标准化的流程,能有效规范工作人员的营销行为,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必须通过对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几点思考潘军(国网开县供电有限公司)营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推动持续的管理变革。 2信息化带来电力营销管理的巨大变化 2.1理念的更新是核心 信息技术支撑的现代商务的突出特点是打破了地域分割,缩短了流通时间,降低了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传输处理成本,使生产和消费更为贴近,更重要的是使客户有极大的商品选择空间和余地,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化”消费特征。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营销管理只能以“客户”为导向,以“客户满意度”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指标。企业能否快速响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变化,决定了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能否生存和发展。所以,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更是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的更新。为此,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对其营销管理理念进行彻底的革命。这种革命所革的正是传统的以利己为目的的个体最优的营销理念,转向整体最优的理念,具体体现为营销管理是一个使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政府和社会都能获益的过程,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换位思考、真诚地帮助顾客。一个致力于提高客户满意率、回头率和客户忠诚度,体现对客户的关怀并实现对客户个性化需求快速响应的企业才是这个时代最有活力的企业、最有发展前途的企业。 2.2管理手段的变革是重点 计算机和网络不仅仅是一般地提高管理效率,而且还将通过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全面增强管理功能。信息技术促使营销管理手段的变革。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企业营销管理人员及员工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使用专用的信息处理器对任何信息进行处理加工,从而达到对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充分的利用,例如掌上PDA的使用,红外抄表机技术都使得营销管理的手段发生变化。目前,营销MIS系统、负荷管理系统、集中抄表系统的推广应用为企业决策者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在进行决策时有了更加可靠的依据。管理人员运用信息技术所综合的各类数据可以更为方便快捷地进行企业的战略决策和经营决策。 2.3组织模式的变革是必然 在传统的企业营销管理结构中,因垂直型组织模式注重职能的细化,组织层级和人员都显得庞杂,同时伴随不太明确的分权限度又使中间管理层在上下层中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以及同级各职能部门之间者的信息交流不充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企业内网的使用,企业中横向信息交流和跨级的信息交流将更加频繁,部门之间的对点合作方式将逐步增多,中间管理人员在营销管理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在高效的信息传输下,企业营销的低级操作层员工的目标任务将更加明确化,自主性更大,使企业营销管理模式因信息流的高度应变性由垂直型走向扁平型。 3电力营销管理信息化运用领域的拓展 将进一步提高应用深度,实现向营销管理决策支持转变。目前应用大多处于业务处理层面,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记录、信息统计和报表统计,而对于优化设计、协同商务等应用尚未涉及,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数据管理方面还未能建立起商业智能分析系统进行信息增值利用,不能为企业营销综合管理与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将进一步加强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建设,实现市场营销管理的决策整合。营销管理部门能否尽快而有效地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是能否实现未来竞争的关键。有效地组织是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的重要途径,决策组织的整合化是有效组织的基本内容。新时代的市场营销管理必须是整合的、系统的管理,市场营销信息化发展会综合考虑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内部条件的优势与劣势,将企业的产品、价格、促销、渠道四个方面的策略进行最佳组合,建立适合市场经济和以市场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将进一步促进信息网络营销,实现交易内容和方式的变革。包括交易的内容由信息流取代物流、货币流,交易的场景由电子屏幕取代面对面交流,交易的基础设施由电脑、网络通讯技术取代实际场景。电力网络信息营销主要体现在信息化的空间,消费者了解产品、购买方式的改变。将进一步利用信息反馈,实现动态的市场营销管理。从信息流动的观点看,顾客永远是信息的起点和终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营销者获取各种不同类型的反馈信息的渠道更便利和快捷。所以,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分析研究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决定自己的产落后品结构、性能和价格,及时与主动实施调整与创新,以有效实施动态的营销管理。 4智能电网将进一步推动电力营销信息化的发展 智能电网是我国国家建设战略规划项目。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发展的推进,电网智能化投资的比重逐步提升:2016年将进入我国智能电网的第三阶段(2016~2020年),电网总投资预计为14000亿元,智能化投资为1750亿元,年均智能化投资350亿元。第三阶段建设完成后,我国的智能电网要形成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互动化为特征的统一的坚强智能化电网。智能电网涉及到电网发、输、配、售、用的各个环节,它可以利用传感器对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整合,遇到电力供应的高峰期时,能够在不同区域间进行及时调度,平衡电力供应缺口,从而达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优化管理。智能电网最重要的特征是互动性,实现能源信息一体化,可以在电网设备之间、用户和电网之间建立联系,这对于电力营销信息化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可以预见,电力营销将很快实现营销业务和配网业务整合、电网设备间的交互、电网和用户间的实时交流,将进一步推动电力营销信息化的发展。 作者:潘军 单位:国网开县供电有限公司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在担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重任的同时,还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由此可见,中小企业是社会稳定进步发展的重要促进角色。本文通过对市场营销对策概念及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现状和目前的不足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总结概括出中小企业提升市场营销效果的实际对策,以供相关人员借鉴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营销策略 1市场营销策略的概念 一个产品营销的成功与否与其对应的营销管理策路有着直接的关系,市场营销策略分很多种方式,比如:促销、打折还有某购物网站刚刚结束的“双11”购物狂欢节都属于市场营销策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一份好的市场营销策略会使经营利益成倍翻。一个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从另一种角度上来讲就是整个企业的中心部分和核心部位,同时其也是使整个公司保证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所以不论是大型企业还是每一个中小企业都应该有和自己企业相应的企业市场定位,而决定中小企业市场定位是否准确有效的因素就是市场营销策略。所以不论从哪方面来看,市场营销策略都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市场营销策略必须严格遵循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真正发展需求,以使整个企业的定位更加精准。 2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概况 2.1企业目标不明确 当今,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全部把自己的效益当成最终宗旨,即使一定程度上能带动社会经济进步,然而若单纯只是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日后的经营难度也会加大。在当前新形势背景下,中小企业在经营层面应避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却不重视其他因素的情况,这对公司工作人员不公平,其仅重视经济效益,可能会损害社会利益。在中小型企业经营过程中,应把诚信当成宗旨与行为准则,全面响应有关部门的指令,秉着负责于社会与人民的信念运行。 2.2企业经营模式有漏洞 新形势下,市场竞争激烈,公司运行方式并不完善,实际细节体现在管理制度及公司生产目的层面。当今,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一个公司若缺乏相应清晰的产品规划,即无法掌握市场需要,导致产品滞留,将增加公司的经济压力,导致投入资金以及收入资金比例失衡,让企业承担过多资金压力,严重者将由于无法按期归还银行贷款使得资金链断裂,导致公司倒闭。目前很多公司都会有此问题出现,其经营方法不足对其自身发展进步有着深刻影响。 2.3营销管理理念落后 现如今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受到传统经营管理理念的影响,并且在经营管理方面,其理念也较为落后,根本原因就是营销管理理念太过于落后,缺乏创新,大多数中小企业对营销管理的观念都停留在产品推销方面,且没有认清营销管理环境,对营销管理的理念分析不够透彻和深入,经营方式仍然采用的是产品的营销和生产,导致中小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3提升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水平的对策 3.1业务特色策略 中小企业要努力开发新型业务,形成自身特色,特色会吸引很多人的眼球,“眼球效应”在这个网络大环境之下会显得十分抢眼,在“眼球效应”的同时适当推广中小企业的特色业务,抓住购买者购买心理,制定合适套餐。并不是说要一味迎合消费者,而是要了解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再制定适合的特色业务来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价值。 3.2促销策略 人们对打折或者促销的产品一般都没有什么抵抗力,抓住消费者的这个心理,根据这个心理制定促销策略,主要与中小企业下属零售店进行合作,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进行促销。具体的促销活动可以在大型商场、学校、晚会或节目赞助、广告、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通过这些渠道进行促销,中小企业一定会获得最大利益。 3.3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中小企业经营时,不能只安于现状,应居安思危,制定较为长远的规划和宗旨,让公司可持续发展道路。即使目前中国多部分企业有着很大的国际市场野心,然而实际落实规划过程中经常由于不同的原因(内在、外在因素)导致计划无法实施。公司今后的发展道路,如果要更加有前瞻性和发展性,就需要为自身在国际市场中争取一席之地,并由此开拓国际市场。 3.4改善营销渠道 现如今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策略和营销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重要性,并且我国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也不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成熟,缺乏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和营销渠道,导致我国现如今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缓慢。必须改善营销渠道,从实体店到网络营销转变,现如今网络十分发达,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将企业内部产品进行网络直销,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强化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 4结语 在企业竞争激烈到白热化的大环境下,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同行的竞争以及现如今消费者逐渐提高的消费需求和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对营销策略进行适当改革,解决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作者:黄勇贵 单位:广东东软学院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中小企业的数量在市场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经济市场发展中,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能够保证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但是,当前一些中小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此,本文主要对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营销策略 1引言 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是指在中小企业中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与营销手段,对市场进行准确的定位,瞄准目标客户的需求。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建立准确的SWOT分析,对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营销活动制定科学有效的策略规划[1]。使中小企业通过科学有效营销策略对市场进行准确细分、明确目标客户,保证企业的市场营销效果。 2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性 首先,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就业压力问题给国家的宏观调控带来困难,而中小企业在我国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人口就业压力,给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其次,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中小企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据调查表明中小企业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57%[2]。在全国大量的零售行业网店中中小企业占90%,我国出口产品总额中中小企业占据60%。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可小觑。第三,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从事的是第三产业,这条产业链最大的特点就是更加接近市场和消费者,在市场中较为活跃,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的助推器。 3目前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营销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部分中小企业内营销管理组织结构不健全,一方面,由于对现在营销理念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设立企业组织构架时多以销售为导向进行企业资源的分配考量。导致许多中小企业缺少专业营销部门及相关组织部门,或者即使设立营销部门,其配置及职能仅仅涵盖营销中简单的商业活动企划或VIS理念传播等少数几项职能[3]。另一方面,营销相关职能部门缺少相应权限,使部门地位沦为销售或市场部附庸。此外,由于资源投入较少,导致营销相关部门的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严重滞后企业的营销硬件水平。这些原因导致大多数中小企业在日常运营中企业营销企划仅仅成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等领导的工作,缺乏科学系统的营销支撑,使我国中小企业难以摆脱长期以来的经验化营销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环境。 3.2营销理念落后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很多中小型企业虽然目前还能够保持现状生存下来,但是,企业管理者缺乏科学的营销理念[4]。在市场营销中仍采用传统的直销、跟销等传统的营销模式,这种传统的营销模式对市场需求认识不够,对市场营销信息搜集不到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营销发展。其次,还有些家族式的中小企业中,由于管理者没有营销管理经验,继承企业后没有对营销管理进行专业的培训学习,缺乏营销理念,将营销看成传统的推销。由于缺乏科学的营销理念,在企业产品的营销中缺乏品牌营销、整合营销及产品组合营销的具体认识,同时在营销过程中也没有准确的营销目标计划,使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增加了大量的营销成本。 3.3市场定位不准确 由于目前部分中小企业的营销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准确的市场营销定位,它们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就犹如海中航行的小船失去了塔灯的指引,在市场发展中盲目的营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形成在市场竞争中盲目扩张的营销现象。此外,由于中小企中缺乏营销理念作为指导,在市场定位中没有科学的定位依据,企业对营销中的SWOT分析方法的认识较为肤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企业内外部优势分析不够全面,导致企业对市场营销中的定位不够准确。 3.4竞争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部分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仅仅利用价格战压低产品价格进行竞争,由于在企业价格竞争中,企业的利润较小,因此,企业往往在内部克扣员工薪资。长期进行单一的价格竞争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内部发展和企业的收益。同时在价格竞争中由于价格战的激化,导致一些破坏市场秩序的价格竞争现象出现,还使市场中出现大批的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部分企业在竞争中进行单一的竞争模式没有体现产品的附加价值和企业产品的品牌价值,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没有注重创新研发新的产品,产品的单一使企业的品牌发展受到制约,使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4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容错能力较差的现状,在激烈的市场生存中更需要精准的营销策略规划。而现代市场经济具有螺旋加速效应,只有具备快速的企业营销决策及执行能力才能使企业在生存的前提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应该从“快”和“准”两个方面考虑。 4.1建立快速增长型的企业营销模式 现代企业营销能力源于企业组织运营管理水平与销售策略的精准对接能力。因此,在现在营销理念下企业的营销策略需要通过建立科学的营销组织体系得以实现。 4.1.1建立企业快速营销决策保障机制 中国企业传统经验型决策的正确与否与周期长短,偏重受决策者所处圈子及个人经验的影响。而现代型企业科学决策,多由企业运营中内外部信息收集能力、反馈渠道和企业经验所决定。后者科学可控性高,对预期的判断更长远。从经验型决策转变为科学决策,这是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是快速型企业的标准。我国中小企业要成为快速企业,必须通过转变决策模式,即从经验型决策转变为科学型决策,建立快速决策的机制,使决策快起来。通常认为小企业不具备建立企业相关信息搜集机制的基础,往往劣势就是优势所在。中小型企业要快速发展,只能将少数资源集中到几个关键目标市场,因此数据化信息来源集中、信息量小、便于统计且信息的有效程度高[5]。另外,组织结构多为扁平化或易于扁平化,信息传递及精确修正更灵活。同时,中小型企业在规范化数据搜集上产投比更优,从传统决策型向科学决策管理转变成本更低,收益更高。 4.1.2建立现代营销管理组织结构 建立完善的科学决策机制,离不开良性健康的管理组织结构的支持。而中小企业正缺少良性组织结构。彼得原理及帕金森定律等现象在各层次的组织中大量存在,使组织运行成本高,有效信息流速慢,最终导致企业决策快不起来。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企业盲目节省资源,对企业必备的关键部门缺少配置;重要部门职能不明确;没有合理的目标管理机制;人员配置不当;组织的人际成本过高。应该通过合理部门调整、优化人员组合、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和有效的激励体系,实现企业内部改革。企业管理本质是人的管理,把合适的人拼合成合理的组织,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保障组织高效运行。 4.2制定精准的营销策略 4.2.1合理制定企业中长期营销发展规划 三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管理,百年企业靠文化。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处于第一层次末期,本质是工厂,还不是公司,只能卖产品。面临的首要任务是逐步建立自有的初级品牌,为企业向公司化转型提供支撑。鉴于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大多数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的第一个阶段目标,应该是通过企业的公司化、产品的品牌化,成长为市场中的挑战者。先做成品牌,再做市场扩张。因为产品一直要寻找市场,而市场也会主动寻找品牌。所以,不应盲目进行市场扩张,当企业在一个局部目标市场做成数一数二品牌时,企业向整体市场扩张的阻力自然会变小。同时在这个发展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情况正确采用品牌策略。例如:双品牌、多品牌战略,能优化高低端产品搭配,增加市场份额;并容易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制定灵活的策略,进而分散市场领导者反击的注意力。当企业成功完成公司化转型,通过品牌的感性营销设计成长为挑战者后。才有能力建立以输出企业文化为导向市场营销竞争策略,成长为具有一定规模与市场话语权的市场竞争者。中小企业要实现第一阶段目标,首先要通过对竞争市场进行充分分析,制定出准确的企业市场竞争战略,并通过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营销组合的执行,占领目标市场,来完成企业的市场竞争战略。 4.2.2建立精简有效的市场调研机制 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决策的容错能力较差,每一次营销决策都关乎企业的生死。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受资源及条件所限,对市场调研的重要作用往往忽视,或虽然认识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却在市场调研科学营销决策与传统经验决策的成本与收益博弈中趋向于选择传统经验决策。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的市场调研机制难以提供客观有效的决策依据,导致整个营销策略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应该正确认识市场调研的重要性,有效、合理调配企业资源,充分利用销售人员进行市场调研。 4.2.3准确定位营销战略和目标 中小企业不应满足于做简单的跟随者。应该针对具体目标市场定位于利基型跟随者,利基型跟随既是传统目标市场的跟随者,也是新兴细分目标市场的挑战者与领导者。 4.2.4重点开发“关键目标市场”的营销资源 由于中小企业资源有限,所以中小企业应依据市场定位与市场细分,关键目标市场制定可行性市场竞争战略,可以最大限度地将营销资源集中在企业最关键的明星业务与潜力业务上。使企业在关键的目标市场上最大限度强化企业优势、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例如通过双品牌或多品牌支撑差异化战略。集中企业资源关键点是投放中高端化的第二品牌寻找新目标客户,占领新渠道,逐步淘汰低端产品,成长为关键细分市场新的领导者;在新兴目标市场采用设计高端化的第二品牌,要充分利用马太效应,成长为细分目标市场领导者。通过品牌营销策略的实施,再反向向传统渠道渗透,由跟随者逐步成长为目标区域整体市场挑战者。最终通过关键的目标市场,最大限度集中企业营销资源打造竞争优势,即通过双品牌正面防守侧面出击。先将企业公司化,产品品牌化,进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4.2.5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创新 企业的营销目标是通过品牌赚钱,而不只是卖产品。中小企业实现这一营销策略的关键应是以细分目标市场的市场需求为导向,预见性地对简单仿制产品进行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品差异化,最终打造企业的盈利能力,才能使中小企业避免被市场淘汰。因此,产品设计创新应建立在准确、科学的市场细分基础之上。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的整体市场营销能力远远落后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要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现代营销能力应将企业组织运营管理水平与营销策略进行精准对接,结合自身比较灵活的经营优势,有效提高中小企业的营销能力。同时,针对中小企业的经营中容错能力较低的问题,充分应用企业的营销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精准营销策略才能使我国中小企业摆脱先天劣势,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 作者:竺亮皓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互联网下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互联网+”和“+互联网”等新型词汇的产生,表明互联网给商业企业市场营销带来了新的发展途径。同时,互联网的大力发展也给商业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单一的传播途径被打破,更广阔的、种类繁多的营销途径不断出现,如何选择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对于一家商业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为此,社会中消费者偏好角度入手,结合商业企业的特点,结合引爆点理论,阐明商业企业如何获得当前最优的市场营销策略。 关键词:市场营销策略;互联网;引爆点理论 市场营销的本质就是商业企业如何博取消费者人群更多的关注力以及关注力带来的购买潜力。关注力越多,消费者就会有更大概率去消费企业的产品。虽然目前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市场营销渠道增多,但是很多商业企业依旧要面对严苛的市场营销问题,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吸引更多的关注力以及制造更多的消费就非常重要。 一、从完善产品策略角度研究市场营销策略 首先,要树立一种国际化市场营销的观念,要注重商业企业产品技术的研发以及市场消费者的偏好波动,这是商业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最重要的部分,商业企业要不断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消费者偏好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策略。产品是一家商业企业市场营销的根本,包括组合营销、定位、直接感官体验、系列产品的开发、品牌效应等,其中对消费者影响最大的三种策略为定位、感官和价格策略。 1.产品定位策略 社会的发展经过了工业时代,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工业时代的特征是产品极大化生产,工业时代产生了流水线作业,使得更多的消费者可以消费同等的商品。但是,随着这种趋势的加重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消费者关注范围扩大,其关注范围内一种产品的定位是否过于普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想脱离普通的品味,进入特定品味范围,以便区别于大众产品。所以,商业企业要把自己的产品定位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加消费者关于产品的差异性观念,在保证产品的质量基础上在产品之上附加新的服务和产品个性属性,引导消费者形成产品讨论氛围,比如产品论坛、产品朋友圈等,将流动消费需求通过个性的属性和服务稳定下来,形成永久的消费人群。 2.产品感官策略 传统产品感官营销策略主要集中在视觉刺激上,传统的营销环境信息相对较少,繁复的传统视觉营销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直接的视觉刺激,并且跟环境产生了强烈对比,所以传统视觉营销可以带来良好的广告效果,但是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环境,使得人们可以随时获取大量信息,信息数量已经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人们转而投向营销信息质量上面。信息越多的产品感官刺激,反而会降低消费者的注意力,而信息质量高、信息表达直接的方式反而更容易获得消费者青睐,通过研究,很多互联网企业的网页产品展示特点变化独到,消费者开始逐渐关注精简的产品感官刺激,精简的市场营销广告可以使消费者更快把握产品的核心信息,比如小米彩虹电池精简包装。 3.产品价格策略 除了上述两种策略外,价格策略也是一种直接影响消费者是否购买的一大策略因素。关于价格策略,其与前两种策略相辅相成。价格策略的核心思想是最大化长期利润,这就使得商业企业的产品价格设定不能盲目比拼价格,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是必须的,但是降低产品的价格却不是必须的。经济学中,有一种商品叫吉芬商品,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反而增加,而不是减少。最佳的价格策略就是让产品处于吉芬价格,吉芬商品的特点就是相对低档和必需。吉芬价格的产生需要产品定位、感官和质量等多重因素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适量让产品产生微量价格提升波动,可以刺激消费者产生一定的稀缺紧张度。 二、基于引爆点理论角度研究市场营销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大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这就给商业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基于纯广告明星模型的营销手段所带来的冲击力已经逐渐让消费者麻木,同时,由于参与广告拍摄的明星并不保证广告产品的真实性,纯粹以打广告而制作的明星广告反而很容易被消费者打上“假”的标签,同类广告的数量对消费者产生的新鲜感刺激满足边际递减规律。所以互联网环境下诞生了新的市场营销策略。即事件参与型市场营销策略,商业企业的产品只是关注力的附带品,而商业企业本身作为主角参与了一个重大事件的整个演绎过程或者市场营销的氛围会对消费者有代入感,比如《跑男》中的RIO鸡尾酒和安慕希牛奶营销,相比传统明星广告的“硬植入”,消费者更容易接受故事类市场营销途径。故事类市场营销就涉及一种理论,即引爆点理论。引爆点方式是通过让消费者主动关注一个内部事件从而扩大事件的影响力,而不是让消费者被动接受营销信息。引爆点理论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中所提到的一种观念,其表达的观念是,很多难以理解的潮流都符合固定模式,掌握了这个模式就很容易产生潮流和获取广泛关注力。通过结合引爆点模式和市场营销策略。传播者和传播渠道是打开营销市场非常重要的环节,传播者或者渠道的一个特点就是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同时传播者和专业圈之间拥有稳固的信任关系,专业圈产生的信息对传播者有足够影响力,传播者信任专业圈中的人、产品,同时产品足够引起传播者重视,传统电视媒体通过明星做广告也具有类似过程,但是明星广告本身具有商业属性,其是以推销产品为目的,而传播者并不参与商业营销,其出发点是因为产品的优异而推荐,而且这里的传播者和途径脱离了传统电视媒体和视频媒体的束缚,转而以微博、微信等纯文字和真实情绪表达,会给消费者更高可信度,而且很多情况下,传播者并不是主动推荐专业圈中的产品,而是消费者主动咨询,非被动接受广告传播,即图2中并不存在如虚线所示的单向通道,而是双向的,甚至只有向上单向通道。传播者本身不再局限于明星,传播者可以是任何具有互联网影响力的人,也就说明传播者可以是专业圈中的人本身,比如小米手机的市场营销。第三部分就是消费者,消费者跟传播者之间也没有严格的界限,消费者也可以是传播者,如微信朋友圈中的推荐,这里微信圈推荐不是微信圈广告,是非盈利的产品推荐。上述所讲是关于个别人对于市场营销的重要影响,其营销的效果依赖个人的性格特征及性格特征产生的影响力。 三、从消费者角度来研究市场营销策略 消费者角度是指消费者对于不同产品,其重点关注度不同。从消费者角度来研究就是站在消费者立场上,如何选择产品,消费者侧重点在哪里。每个消费者心里都有一套决策机制,用于选择最优的符合自己利益的产品,而消费者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产品的市场营销是否成功。消费者决策机制满足的基本原则是,当消费环境安全时,消费者倾向短期即时效益的消费方式;而当消费环境危机时,消费者倾向选择长期保守的消费方式。这里的消费环境,不仅仅是指空间环境,还包括资金是否充足,一个行业是否令人信任等。消费环境的不同安全程度会让消费者产生不同的安全感。当消费环境安全时,消费欲望就会更加强烈,而产生短期消费;当消费环境较为恶化时,人们就会感觉到危机,而产生长期观察的行为,保留基本的消费习惯,这里消费环境安全与否跟消费者所有的接触渠道中起关键作用的信息有关,是消费者一种主观感受,当对消费者影响很大的渠道整体保持积极态度时,消费者会感觉环境安全,反之感觉危险,所以,这就验证了第二部分传播者的态度对于消费者的重要性。结合图3和图2,消费者会根据其最信任的传播渠道所展示的正面或者负面信息做出反应。当然,图2中消费者、传播者和传播渠道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稳定,如果消费者长期接收到质量低下的信息,那么消费者与传播者之间的渠道就会断裂。以2010年开始流传的广西迪卡玉米转基因事件为例,转基因食品在市场营销推广过程中遭遇了无法预料强烈抵制,原因就在于转基因食品让消费者产生了严重不信任感和危机感,导致人们消费欲望处于严重的低谷,甚至是强烈抵制。食品消费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只会涉及食品本身色香味问题,但是由于转基因触及到消费者生命安全底线,所以引发强烈反弹。从消费者角度思考市场营销策略的时候,需要考虑马斯洛需求理论。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一般人来讲,生理需求如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安全的需求成为当前社会的最基本的而且是长期的需求,任何触及安全底线的产品都会被淘汰;当下层的基本需求满足后,处于更高等级的市场营销策略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综上,商业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点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也逐渐以不同形式改变着,主要变化由传统媒体市场营销策略转变为互联网市场营销策略,只有定位明确,选择了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才能使得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取长期最大的企业收益。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一、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渠道的特点和现实需求 房地产作为商品,具有与其他工业产品截然不同的特性,导致其营销渠道也存在着不同的要求和特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网络、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所导致的个人信息获取量的激增,对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渠道也有着新的要求。 1.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渠道的特点。 相对于其他产品而言,房地产产品具有建设周期长、产品位置固定、产品关联项目多、价格昂贵等特性,因此其市场营销渠道也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是渠道关系时间久。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房地产的存在时间跨度长,因此渠道各成员间关系维系时间长,对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度要求高。二是渠道结构相对简单。相对于其他企业的销售渠道而言,房地产企业销售渠道往往比较简单,呈现出短、扁、少的特点,因此渠道冲突数量相对较少,但一旦出现问题,其性质往往比较恶劣。三是渠道服务要求高。房地产产品的关联性较强,从硬件的基础设备、生活设施到软件的物业管理等等方面,标准较高。四是渠道对象方向性强。渠道成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房地产项目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渠道成员的性质和群体特征,因此,在确定营销策略方面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 2.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渠道的现实需求。 房地产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房地产企业市场销售面临的更多的困难。这也就要求企业市场营销渠道必须有所改变,以适应这一新的情况。一是营销推广的效益要求更高。房产作为一个特殊的商品,消费者在选择时会比较慎重,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房地产企业产品的趋同性增强,如何使自身产品更具辨识度,帮助消费者更好的记住产品,乃至选择他,就需要增强产品推广的效益。二是营销渠道的接触性要求更多。商、经销商、房地产经纪人、开发商的营销机构最主要、直接的功能是寻找购买者,通过消费沟通、讨价还价过程来说服顾客购买白己的产品。相对于以往的卖方市场,现实的房地产销售需要企业更多的走出去,与消费者接触,提高产品的影响力。三是营销渠道相关配合活动要求更丰富。随着购房者经济实力增强,越来越多的购房者购买住房是出于改善居住条件的目的,因此其购房不仅仅为了买到遮风挡雨的房屋,有时又为了心理满足、身份象征、教育投资等方面的目的,因此,这就要求营销渠道所展示的内容必须的全面的,必须要从小区形象、服务人员形象等等方面给予消费者足够的信心。 二、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渠道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新的市场变化要求我们的营销渠道转变观念,主动出击,有所作为,以往的坐堂式的营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但从现实情况看,不少房地产企业对于营销渠道的关注并不多,片面认为皇帝女儿不愁嫁,缺乏对消费者的重视和工作观念的转变措施,导致产品的竞争力下降。 1.品牌营销重视不够,渠道成员缺乏自主性。 房地产营销渠道的一些成员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对产品营销没有科学的规划,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来实现销售。这些对于一些大型企业而言,问题尚不突出,但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而言,如果其渠道成员没有主动性,不能借助自身的优势来增强产品吸引力,则往往出现产品销售不畅的问题,尤其是随着消费者持币待观的情况加剧,更突显营销手段乏力的问题。 2.渠道构成近似度高,产品竞争力展现不足。 通常房地产企业营销渠道是由开发商——本地商——消费者的结构模式,这种形式虽然实现了扁平化,但由于雷同性,往往使得企业间的差异性变小,竞争力有所降低。而相对于其他产业市场,企业往往对自身的营销渠道较为重视,往往给予其更多的便利性和自主性,从而使产品营销形式更具多样性。两者相比较则更具显示出房地产企业营销渠道模式的僵化。 3.渠道服务功能缺失,客户体验问题较突出。 房地产的关联性要求其营销渠道成员必须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周到、贴心的服务,从而满足客户的多样性需求。但不少房地产商们在过去的巨大盈利模式下,养成了以我为主的模式,对客户关系重视不够,对构建忠诚性、持久性客户的培养体制不理解,没有形成培养渠道的意识,造成客户购买商品后,开房商就撒手不管,给客户造成了极差的购买体验,影响了产品的形象。 三、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渠道适应新时代的关键所在 针对当前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渠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创新其营销渠道,就必须要立足于时代的要求,认清房产作为一个特殊的产品,其自身所具备的特殊性,从转变观念入手,增强渠道成员的自主性,增强渠道内部的协同性,从而提高营销活动的影响力和同步性。 1.观念创新,认清营销渠道的本质。 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房地产营销渠道成员必须加快观念的转变,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切实从渠道上建立优质高效的通道。一是树立服务观念。渠道成员必须要通过服务来挖掘潜在客户,加强服务质量,真正满足购房者的多元性需求,建立消费者忠诚。二是树立诚信观念。改变传统的“店大欺客”的问题,实现房屋质量过硬、物流优质贴心,合同信守承诺的目标,建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凸显产品的特征。三是树立价值观念。就是要建立品牌的角度出发,加深渠道成员对价值的理解,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用户体验感,维护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感。 2.成员创新,畅通营销渠道的通道。 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营销渠道模式,引入新的渠道元素,增强产品的认同感。一方面,可以加入网络元素。发挥网络技术传播性强,时效快的特点,将房产作为一个特殊的商品来加以宣传,利用3D技术来增强客户的体验感,用网络技术提高新客户的满意度。同时,可以借鉴美国房地产网络技术的优势,减少中间机构的麻烦与客户进行交易,降低中间费用。另一方面,规范房地产营销行为。企业要重视营销以及相关的物业公司的作用,规范其行为,建立规范严格的执行程序,帮助渠道成员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 3.内容创新,协调营销渠道的活动。 企业自身要加强对渠道成员的管理,理顺成员之间的相关关系,特别是组织营销活动时,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统一规范的渠道管理体系。同时,加强资源的共享,从而便于潜在购房者的选择和锁定,并通过统一的营销行动来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对于客户的投诉,必须要建立顺畅的受理、办理程序,将投诉内容区分设计、施工、销售、服务等等方面的内容,有效地协调渠道成员的行动,建立良好产品形象。 4.标准创新,塑造新形势沟通模式。 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模式,从而更好的了解客户对渠道成员的反馈,便于更好的加强渠道管理质量。一是区分评价内容。就是要选择能够体现营销渠道运转情况的内容作为评价内容,引入消费者评价体制,反映渠道建设质量。二是规范评价指标。确立评价指标权重和标准,从而科学的验证渠道建设效果,帮助渠道成员发现存在的问题,使房地产企业能够有效提高营销渠道建立效果。三是落实评价结论。通过资金分配比例、渠道商的选择等工作来落实评价结论,从而有效督促渠道成员来改进工作质量。 作者:陈怡 单位:中国葛洲坝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与管理 摘要: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科技型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科技升级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成为社会生产力创新的重要体现。科技型企业是科技与市场衔接的纽带,只有面向市场才能使科技成果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生产中科技元素的提高。而这些都需要科技型企业在营销管理中更新理念,制定更科学的营销管理措施,为企业发展、服务社会提供更完备的技术支持,促进企业稳定高效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创新 科技型企业具有典型的科技研发特点,无论是生产模式还是产品提供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其市场竞争优势更为明显。近年来,在国家科技体制日益完善的大环境下,科技企业所发挥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更加明显。从当前国内科技型企业发展形式而言,多数企业对于技术可言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将其视为管理重点,但是在市场营销方面则有所忽视,进而形成了“重科研、轻市场”的发展形式,对企业对接市场、扩大科研成果影响力造成一定障碍。基于此,科技型企业需要对市场营销引起重视,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营销效果。 1科技型企业市场营销特性分析 1.1科技型企业是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科技型企业主要从事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应用,为社会提供含量较高的科技服务。在市场经济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下,科技型企业不仅要改变以往单纯攻关、回避市场的发展模式,而且要积极顺应市场环境变化,以信息化、高效化的发展理念面对市场,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市场竞争和营销推广,从而体现出新时期科技型企业的全新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积极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紧跟市场需求在产品设计、升级中不断调整,进而为公众提供更有价值的科技产品。 1.2科技产品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科技产品是科技型企业的重要产出形式,这类产品有着较高的技术含量,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和应用价值。由于科技产品的特殊市场属性,造成其市场生命周期差异较大,但是产品的共同点在于需要较长的开发周期、成本投入较高、设计生产流程较为复杂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客户产品与市场营销之间的密切关系。高成本投入需要有相应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作为回报,才能体现其科技价值。通过市场营销,公众对于科技产品的价值才能有更全面的了解,进而加速其社会价值的提升。具体来说,两者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市场的协同性需求。从当前技术产品市场发展情况来看,任何技术产品都需要其应用环境,只有与之相关的市场环境需求一致,才能实现共同发展的良性目标。第二,在价格方面弹性较小,与一般市场产品不同,用户对科技型产品的关注侧重于其技术含量,如果由于技术升级大量新品问世,那么过时产品必然会被市场淘汰,不在具备预期经济价值。第三,不可预测性。由于科技市场本身风险因素较多,因此对其未来发展很难做出准确判断。以上特点要求科技型企业必须紧跟市场脚步,通过市场营销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1.3科技型企业的市场营销特征 与一般企业相比,科技型企业在市场营销中需要有更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尽快适应市场环境,在竞争中获得一定优势。科技型企业在市场营销中需要与自身发展特点相结合,突出产品技术优势和技术服务优势,体现市场营销的引导性,强化服务意识,找准市场需求,做到技术与服务同步跟进。在营销过程中需要突出团队协作性,引入必要的技术支持,以此作为控制营销风险、突出营销成果的有力保障。 2科技型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与管理研究 2.1品牌营销战略 营销理念的建立是开展营销活动的重要指导,是以企业营销为切入点所形成的体系、规范性的发展运作思维。科技型企业在市场营销中需要积极转变营销理念,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市场需求变化经济调整营销行为,以此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而品牌营销则是开展科技型企业市场影响的关键因素。科技型企业由于特殊的生产经营模式,很少构建标准化产品经营模式。市场主要集中在委托开发、生产等方面,以新品研发、技术服务为主。企业产品供应以制造企业为主,并非直接满足消费者。而且产品具有非标准化特点,产品之间具有高度联系。这些特点需要科技型企业进行营销的同时,需要树立起市场品牌知名度,从而增加宣传效率。企业品牌的塑造与其企业发展方向有着密切联系,如果构建起完善的营销网络,那么后续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成功推广将获得更大的成本优势,从而使营销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科技型企业品牌的塑造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这就需要企业在市场影响中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增加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具体营销形式有展览会、技术创新论坛、新产品会等。一旦建立起完善的市场影响力,就能够使科技企业品牌深入人心,其市场地位也会更加稳固,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 2.2定制营销战略 通常而言,企业为了控制经营成本、拓展生产规模,多数会利用批量生产方式,这些产品制造标准统一,价格一致,通过增加销量扩大市场收益。但是科技型企业不具备批量生产特点,往往的接到客户委托之后为其做技术开发服务,因此规模化生产显然与企业经营模式不符。但这一特点同时也成为企业营销创新的一大亮点。以客户需求为依据进行生产,这一模式在营销学理论中视为“细分市场”。每一个不同需求的客户都能够视为细分市场的一个分支,将客户纳入产品创新设计范畴,更能够体现出个性化、科技化服务的营销特点,进而形成定制营销优势。定制营销体现出科技企业在服务市场中为客户“量身定制”的特点,从而使营销理念与客户需求更加契合,充分体现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如果是技术条件较为成熟的产品,则需要在销售方面体现出个性化定制特点,如付款结算方式、技术跟踪服务等,这些都能够作为营销组合的内容。利用非标准化的定制营销方式,能够更好地迎合客户需求偏好。 2.3关系营销战略 关系营销是营销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指企业针对客户建立起的长期、稳定的营销关系,两者之间建立充分信任,从而使双方业务关系更加稳定。企业需要保证稳定的产品质量,价格适中,从而建立起长期和谐的交易合作关系。在关系营销中,最初客户群体的形成对企业的后续发展影响尤为重要,科技型企业需要做好客户关系维系,以此作为拓展新客户的基础。企业需要关注客户满意度,只有客户满意才能对企业保持信任,满意度对于客户关系维系的影响较之产品更加明显。这就需要科技型企业对有效客户进行科学的营销管理,长期合作周期。关系营销不但需要对客户做出相应承诺,更重要的是要履行这些承诺。即使交易已经完成,企业仍需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完成相应的技术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关系营销常态化、持续化,稳固营销效果。通过关系营销,有利于构建起科技型企业与客户间的互利共赢关系,企业也能够更及时、更灵活地掌握各类市场信息,为企业管理和生产创新拓展新途径。 2.4加大营销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营销人才 科技型企业历来以科技研发为主,对技术元素尤为关注,因此技术人才丰富而且素质较高。但是在企业面向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营销人才缺失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不少营销人员都是专业的技术人员,虽然这些人员在技术营销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对于市场营销理念、创新应用等认识不足,市场意识较为淡薄,服务客户理念薄弱,难以满足企业营销的实际需求。基于此,科技型企业需要在营销人才培养中继续加大力度,力争培养技术过硬、营销能力突出、懂市场、擅长公关的复合型人才,以此促进企业营销的全面开展。对于营销人员要组织专业的市场营销培训,提升其营销意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促进营销人员工作理念的转变,积极顺应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才能进一步提升营销成效。 2.5建立营销奖惩机制,保证营销效果 营销方案是否有效,关系到营销工作的最终效果。这就需要科技型企业根据自身营销特色,建立起有效的奖惩机制,将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的营销绩效评价体系,鼓励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尤其是在市场开发中成绩突出的营销人员,要给予其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形成更完善的双重激励作用,激发营销人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营销制度的建设中,需要关注营销人员的价值取向,引导其与企业发展战略方向保持一致。尤其是在科技新品上市之后,由于产品刚刚推向市场,因此营销风险也会随之增加,这就需要进一步激发营销人员的主人翁责任感,切实促进市场开发进程。对于营销过程、营销效果进行监督监管,有利于提高营销成效。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更需要在市场营销中制定完善的营销计划。首先需要建立清晰的管理目标,并制定明确的实施步骤,保证目标得以落实。同时还需要建立经济责任制,以此激发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营销管理中体现出科学化、规范化特点,协调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模式。对营销计划进行动态调整,排列出营销优先次序,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按计划、分步骤执行,同时对其实施动态控制,如果发现与营销计划有出入,则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和纠正。部门之间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协调管理关系,明确营销工作核心要点并主动配合。 3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型企业营销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也是促进企业发展、促进企业与市场接轨的必要手段。长期以来,科技型企业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对技术研发、管理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在面向市场、实施市场营销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缺陷,进而造成营销能力不足,难以与市场发展需求相适应。这就需要科技型企业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在市场营销上下功夫,积极培养优秀的营销团队,结合自身优势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并通过制度规范保证营销工作落到实处,结合科学的奖惩机制强化营销效果,为科技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祝文婧 单位:山东同智伟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市场经营策略是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关键。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亦要有所转变,适时调整,亦满足个性化市场需求,促进自身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企业发展;市场营销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经济也不断的在进步,企业也应该跟进脚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寻找自己发展的空间,并且完善内部体制,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下的市场。而本文主要针对的就是营销,它能够为企业带来不竭的动力,能长久的立足于社会。因此有必要依据当前的状况,积极改进,以下就面向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分析探究。 一、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分析 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各行业带来了便利,尤其是网络以及通信的结合更是拉进了企业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因此,人们对于高技术的追求也加大。知识经济背景环境当中,人们从思维认知以及生活方式方面都出现了较大的转变,企业在面对这种情况下,应当充分调动积极性,为此,其经济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1.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竞争性愈加激烈。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国家范畴,为了能够在市场争夺自己的地位,他们各出奇招,就是想要吸引顾客,获得良好的效益。尤其是当前,企业已经进入到了全球竞争的环境中,这样的局面更是激烈。2.信息技术共享造成了企业之间关系发生变化。随着全球化以及市场的不断开放,现在的我们绝对不能再用单纯的眼光去看待企业之间的关系,已经无法用“非黑即白”来表示。通俗的讲就是并非传统的要么合作,不然就竞争,而是二者都存在,并且是双方共同协作居多,这样达到双赢,更好地立足于市场。因此,以前的营销手段也与现在有出入,必须要寻求与新时代符合的手段。 二、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初探 (一)创新营销理念,拓展营销思维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市场愈加的开放,现在要想是企业利于不倒的地位,除了拓展国内市场,还需要将眼光突破地域,走向世界。要加强这类人才的培养,不断为公司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从根本上使自身的营销理念以及思维得到创新和拓展。 (二)构建伙伴关系,增强竞争实力 所谓伙伴关系,是指对各方都有利的合作性关系,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达到自身所希望的目标以及收益。在新经济时代,由于竞争的广泛和激烈,企业与供应商、顾客甚至竞争对手的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之间都有差别,因此显得比较复杂,不能用以前的眼光去看待,所以我们必须顺应潮流。1.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其类型也变得多样化,在单一产品中所使用的技术种类不断增加,比如生产手机,主板、屏幕等都有不同的厂商,而且其水平也有差异,要想达到最好的,就必须进行多方面的选择,与其他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伙伴关系,取长补短。2.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因此如何运用较低的投入、成本,并有效地转移到需求者或者顾客手里,成为了企业竞争有力的核心。与分销商建立稳定、可靠、高效的产销伙伴关系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3.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升级,我们也必须转变眼光,看到顾客的重要性,不断地进行资源的挖掘。并且要针对产品的特点,全面分析各群体的实际需求,与他们建立起伙伴关系,这样能够为企业自身保障稳定的消费,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重视市场细分,提高营销针对性 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服务的质量将会直接关系生存的状况。因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享受精神方面也愈加关注,所以每个领域必须做好服务。要知道市场细分突出消费者需要的差异性以及与购买活动的异质性,以此为基础,将消费者群体进行划分,然后在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就于笔者供职的深圳市某自动化公司来说,其在服务方面充分体现了针对性营销理念。该公司的营销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承接研发设计/改装、制造机密机械设备和方案设计。如:手机、连接器组装设备及其自动生产线设备的设计、制造、组装;第二,精密机械设备设计安装、改造升级、维护保养技术支持;第三,用人工智能代替人工,使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如此针对性的营销服务,会提高该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树立企业形象,提高品牌效益 当前,很多企业通过与学校、社会团体等非营利组织合作,这是非常好的选择,不太能够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社会知名度,同时也有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新的一批人才。随着人们对形象的重视,企业能否做好也关系其生存与未来的发展。在日常生活我们就可以发现,如果消费者对于某家公司有好感,就会愿意光顾;反之,则会敬而远之。为了避免后面这种情况的出现,企业必须关注自己的形象,构建文化特色,成立品牌,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促进效益的增长。例如笔者就职的深圳市某自动化公司获得了诸多方面的产品专利,比如:中空式轻载皮带线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用于闭环流水线的弯头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用于闭环流水线的可调托盘实用新型专利证;全自动贴膜机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全自动PCB贴标机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肘杆式压力机的施力机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手动压力机止回控制器外观设计专利证书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了企业的市场效益。 (五)加强双向沟通,推进互动营销 传统营销中,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单向流动,这就有碍于及时全面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且制定出最适宜的方案。因此,建立双向互动的沟通刻不容缓。通过网络企业可以搜集更多的消费者的信息,而且可以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以此来开发更加符合消费者个性化需要的产品。而且企业也可以利用网络来带动需求,形成“滚雪球”的效应,经济学家称之为“网络效应”,如果某位消费者给出自己对于产品所得到的效益,也会带动其他的人来购买。通俗一点就拿现在很流行的“微商”就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当顾客给出优质的评价,也会因此带动自己的朋友圈,以此类推。这样自然就使得很多企业能够得到更多的市场。而且,这样无论是在生产还是销售或广告宣传,消费者都可以在较大的程度上广泛参与,既能够从心理上获得自尊和自豪感,又能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 三、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的发展展望 (一)可持续发展营销理念的树立 在新经济时代下,市场环境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企业要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销售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在此背景下,可持续营销观念被挖掘出来,这一营销观念开始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来确定营销路线。 (二)更多地关注消费者需求传统的营销策略中是以企业、产品输出为主,消费者被动的接受企业所销售的产品,但是可以看出这样并非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大多都是暂时的,并不会长久,导致企业出现“昙花一现”这样的局限,缺乏对未来的思考以及规划。所以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营销观念开始转向可持续发展,这就必须要求相关的管理者以及实际操作人员及时地进行营销策略的设计,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分析目前消费者的需求,挖掘更多有潜力的客户,并且制定多样策略,可供选择。 (三)混合营销领域发展趋势明显 当可持续发展观念被正式提出之后,大部分企业将提升品牌价值、培养长期客户群体规划到营销目标中。甚至有少部分企业为了能够顺利实现这一营销目标,其开始与学校、社会团体等非营利机构合作,因为当前的青少年、大学生等接触到的网络相对较多,这也是很多企业注意到的消费群体,同时有利于提高社会知名度,打造自身的品牌。综上,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我们也必须面临挑战。必须针对自身的情况,选择正确的道路。具体来说,企业要创新营销理念,拓展营销思维;构建伙伴关系,增强竞争实力;重视市场细分,提高营销针对性;树立企业形象,提高品牌效益;加强双向沟通,推进互动营销,以此增强自身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实现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作者:马茜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中小型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在我国大时代的发展下,中小型水产企业在整体经济形势下彰显突出,其市场营销策略尤为重要,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是保护每个员工利益的需要,是保证ISO9001院2000质量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性预防体系正常运行的需要,要求水产企业的每个员工认真学习本企业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在这期间,水产企业为结合实际生产经营情况,需要不断拟定很多有关规定和管理制度,这些规章规定和制度逐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遵守。 关键词: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制度 目前,如果需要水产企业市场营销运行基本走向正轨,确实需要有一整套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来监督其各项工作,这套规章制度包括员工守则、劳动纪律、奖惩条理,各部门管理制度,各项财务制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等,建立健全水产企业管理制度是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的需要,也是加强公司对市场营销策略的探究,增强每个水产企业做好自身经营的自觉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需要,同时对每个中小型水产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起着督促和监督作用,制定一整套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是未来让我国在远洋海上作业的发展奠定行为规范的准则。随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理念在逐渐更新换代,并且不断促进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崛起是必然趋势,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中小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必然性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水产企业的服务要求也随之增加,合理利用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服务,成为我国水产企业努力前进的目标。因此,水产企业严格执行规范化管理制度,把营销策略做为水产企业整体经营模式的重要手段,加大科学化管理制度,利用先进的科学化、系统化的财务数据分析比对,积累相关经验,抓好水产企业管理制度,确保水产企业流动资金安全为出发点,了解国家经济形势,掌握国家相关政策,伴随不断变化的当前经济形势和流通体制,对水产企业的预算资金有效利用,进而逐步形成了为国家近年来由于海洋资源的匮乏,积极发展远洋资源,国家在这方面给予企业很多优惠政策,为确保水产企业利益最大化,以及国家对水产企业的相关扶持,水产企业将被赋予更高的宏观调控职能。然而,在目前的水产企业管理工作中,有些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当前任务的需要,还在以陈旧的营销管理模式运行,对于此类水产企业管理的工作目标还不够明确,在执行市场营销策略上还存有一定的瑕疵,在节约水产企业运营成本内控制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水产企业内部考核制度还不够完善等等。因此,加强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管理的意义十分重大。随着加大对水产企业的管理制度,全面实行预算管理,不仅实现了领导方式与财务管理方式相结合的转变,更加促进水产企业管理规范性,对水产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引用到市场营销管理当中更加显著。 2加强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方法 2.1节约水产企业运营成本 为节省水产企业的运营成本,完善水产企业日常管理与水产企业日常维护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模式,随着两者之间在成本中的位置,如果水产企业有条不紊的实行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加强水产产品日常管理和日常维护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尤其重要。水产企业运营成本的市场营销管理,其中包括水产产品日常管理所需的人工成本、仓储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水产企业应当完善日常管理流程,全面实行集中管理方式,减少日常管理造成浪费现象,降低人工成本为前提,也必须保证水产产品安全质量。最后加强对水产产品的管理,及时准确的对水产企业仓库环境进行检查,保证水产产品存放安全。对水产产品的出入库进行实时跟踪,保证有单有据,保证每个水产企业仓库都用干净安全,确保人民在日后食用中不会出现任何安全问题,水产企业在采购日常维护水产产品仓库所需材料时应该考虑综合现阶段的安全卫生状况,杜绝用有病菌的器具接触水产产品,要对现有的维护器具进行及时养护,提高对水产产品日常管理的安全性。 2.2建立水产企业信息化系统平台 搭建水产企业基本信息系统,在设计理念上,应按照以水产产品为主体、以市场营销策略为中心理念。把满足水产企业日常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以出发点为前提,优化水产企业管理流程、提高水产产品安全管理水平、满足人民日常所需。其次,在设计档案方法上,前提条件必须以深入分析业务为目标。制定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简单的模拟传统工艺流程,分析财务流程和仓储作业的深层次定义,通过高捷的信息化手段,对营销管理上出现的漏洞加以改造,达到水产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简略性。最后,在整体架构上,要能够将水产企业与人民日常所需的相关信息录入信息化系统平台中去,实现水产企业财务信息化数据库全面,安全可持续性发展。随时掌握各个水产企业仓库的库存量以及所在地的需求量,以便及时合理的调配资源,节约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信息更加透明化,对因需求量增大而导致水产产品仓库存短缺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专业技术平台上,一些新的信息化也应该在考虑范围之内,保证水产企业信息化系统在公众平台上的创新性。 2.3利用互联网+市场营销策略进行网上销售 随着当下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水产企业在此模式下,积极应对当前形式,为降低水产产品的运营成本,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低成本高效运营,通过网上调配,实时监控,提供智能物流查询等相关服务,不仅降低了水产企业的人工成本,还给国家水产产品安全的提高做好铺垫。通过水产企业推行营销管理制度,从细节上入手,由小看大的原则,利用互联网+开通智能物流服务,随时掌握每件水产产品的实时动态信息,帮助日常维护人员少的水产企业创造了先天条件,水产企业的日常维护人员可以利用APP客户端随时查看每件水产产品的实时动态,能够更好的掌握每件水产产品仓库的库存量,为企业日常管理提供了方便、便捷的服务,是互联网+模式的优点所在。所有水产产品的销售价格,首先由水产企业的生产部计算出生产成本,然后将成本表报水产企业贸易部,经生产部和贸易部讨论后制定出一个初步的销售价格,报水产企业相关领导批准后由财务部备案制定出在一段时期内的固定销售价格。如有价格调整,相关部门要按以上程序重新制定,根据此销售模式进行网上销售。并且在销售过程中,坚决不允许有赊帐,如遇特殊情况,需经水产企业领导批准后才可赊销,否则水产企业相关部门要负责赔偿因私自赊销而给公司带来的一切经济损失。 2.4完善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执行力 水产企业以全面市场营销管理为发展核心,不断的优化水产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且通过专业人员设立水产企业的财务决策中心、会计核算中心以及内部审计中心,完善每一个部门的职能来提高全面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工作效率,确保对水产企业实现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科学化编制和实施。水产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对科学化储备水产产品及利用科技水产品深加工的人才,进行奖励机制,调动员工热爱工作的积极性,为科学化管理水产企业创造良好的氛围。加强水产企业相关人员对外交流,通过培训的形式,对员工专业化管理水产产品仓库起到一定作用。针对水产企业各岗位员工的职责,合理分配任务,应建立一整套完善可行性高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激发工作人员潜在的能力,让水产企业的工作人员参与到管理各个水产产品仓库,促进大家明确自己的责任,使得各水产产品仓库的日常维护人员都尽其所能,将水产产品仓库的每份工作都做到尽职尽责,勤奋工作,这是水产企业推行市场营销管理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要积极适应国家对水产品安全带来的紧迫感,转变陈旧思想,制定合理的应变方案,为达到水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总目标而努力前行,为保证水产企业员工克服短暂的困难,通过不间断的努力学习,更新财务及市场营销管理知识,总结相关工作经验,改变市场营销管理方法,把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系统全面的深入下去。 2.5增加水产企业员工奖励机制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员工开发新的国内外市场客户,每开发一个客户,销售水产产品在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一次性奖励500元,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按年度销售收入1%奖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既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节约了费用支出,成效显著者,由车间班组长书面提出,经主管领导考核确认,报总经理批准,一次性奖励500元要1000元。计件工资员工,全年出满勤,无违章行为,加工水产产品质量合格率98%以上,全年工资收入在计件工资员工中占前10名,在符合上述条件者中选出5名,由水产企业生产部考核书面提出奖励申请,经主管领导审核确认后报总经理批准,公司将录用为正式员工,给予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并发给全年工资总额8%的奖金。设备改造提高产量,自制简易设备,修旧利废节约资金,避免设备事故,减少损失,全年成效突出者,由所在部门提出书面有说服力的奖励申请,报主管部门审核,经总经理批准,可视贡献大小,给予一定的奖励。司机安全行车,全年无任何事故,保险公司从保险费中返还的安全奖励给司机本人。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并得到有效控制和处理,奖励500-2000元。 3未来水产企业加强市场营销管理的建议 作为水产品行业受原材料制约严重,应该多方面,多品种共同发展,结合原件生产旺季,来囤积原件,避免淡季原料不足,水产企业加强市场营销管理,不仅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还给国家水产产品安全提供有利保障,从制定每年的市场营销方案开始,严格执行水产企业规章制定,对资金、固定资产、日常费用,以及人员职能的提升实时掌握,水产企业的卫生环境非常重要,要检查水产企业存放水产产品的仓库,为提供干净卫生的食品安全带来保障,为使市场营销管理能与水产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协调,有利于策划水产企业管理者与实施市场营销管理人员的沟通,让双方都能全方面的理解各自的想法,同时明白对方的意图,以便共同探讨合理市场营销管理流程,统一思想,让水产企业持续发展减少风险提供了有利保障。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影响下的中小水产企业,迎来了水产行业内外、上下的大量机遇,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来自诸多挑战。当前水产企业如果想在这高效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市场营销这方面开始着手,大力开拓其外部资源市场,全方面的及时处理水产企业在此方面困难。水产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关乎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要以水产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制定有效方案,不能脱离整体方向。总之,加强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是当今水产企业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我国水产品行业性质密不可分。水产企业应多吸取其他行业的成功的典范,再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改善市场营销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管理制度在水产企业的地位,使水产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王少辉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供电企业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初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行业的价值越发显现,电力企业作为为全社会服务的特殊行业,其经营活动结果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且与全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息息相关,对电力行业来说,不仅肩负创造丰富的经济效益功能,同时也通过运营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电力企业承担着艰巨的社会发展任务与责任。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不断走向成熟,电力运行必须与市场同步,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在运行中科学营销才能形成市场导向,更好地服务民众,电力营销要把握好市场规律,以客户为中心形成独立的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展现企业良好社会形象。在电力运行中,必须要把电力营销当成供电企业核心业务,不论是电力生产还是经营活动,均需要完全以电力营销需要为中心不断展开。文章主要通过对供电企业市场营销情况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企业营销策略与服务措施,以此提升企业营销水平。 关键词:供电企业现状;电力市场;优质服务 1我国电力市场现状 我国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计划经济时代影响较大的行业思维转变缓慢,行业进步不大,大大制约了行业的进步与发展,电力企业在我国是垄断性行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在长期发展中,不论是内部职工还是社会关注,均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可以说,我国的电力市场基本还保持着卖方市场的状态,但是,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电能越来越多,以往电厂发多少,用户就用多少的供电模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与运行,我国对电力管理非常严格,用电指标受到一定范围的限制,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不快,个别区域呈现缓慢状态,这又大大制约了电力的发展与供应,一些地区由于对用户用电严格限制,经常出现限电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与我国大力发呢的招商引资环境不成比例,出现了不协调因素。越是高度发达的经济条件,对电能的消费量越多,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向前推进,电力基础设施投资也不断加大,电厂电网改扩建有了飞跃性的发展。随着竞争的加剧,国家市场经济逐步放开,一些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被打破,行业垄断格局不断消除,我国的电力市场也迎来了根本性转变,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电力的选择性增多,电力企业要想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就需要与市场接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只有全面快速的建立自己的市场,才能确保电力企业运行发呢,推动并促进电力市场环境良性建设。 2现阶段电力市场特点 2.1电力与国民经济紧密关联 电力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可以说,从一个地区电力消费水平就能看到区域性经济能力,电力增长量体现了当地经济指数,电力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在一定时期内始终保持着一定比值,电力弹性系数表明了电力消费量的情况,电力增长与国民经济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地区电力用量不稳定,则表明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2发供电潜力巨大 当前,我国电力需求不断增加,发供电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只有不断挖掘潜力需求,才是电力增长的关键。电力企业需要通过市场作用,不断进行调节与拓展,全面开拓电力市场空间,促进电力需求增长成为电力企业寻求发展的关键所在。 2.3用户对供电服务质量要求提高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人们文化素质整体性的提高,使人们市场意识、法律意识得到快速增强,特别是《电力法》颁布实施后,用户对供用电双方的权力义务认识越来越清楚,加之电力市场的供需矛盾的转变,用户要求供电企业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用户法律意识的提高,也能在供电关系中寻求自我保护,对供电企业不规范的行为能够主动积极的进行投诉,通过投诉量的对比,可以看到人们维权意识的提升,这就需要供电企业必须依法经营、规范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服务质量,全面体现营销价值,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电力企业营销策略与措施 3.1增加客户对电力的了解,全面提高服务能力 电力作为特殊商品,是一种单向产品,一经出售,不退不换。电力好坏的广大人民群众日常工作与生活密不可分,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电力供求,电力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对电力的认识不多,仅仅停留在使用上,供电企业需要不断加强与群众的联络,通过丰富宣传、生动的图画和简单易懂的实验,不断吸引客户,让人们了解电力情况,让人们能够主动关心电力增长、电力知识,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增加客户对电力的认知了解,拉近与客户的关系,培养与客户的感情。 3.2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市场营销开展 电力企业要和其他行业一样,不断重视市场营销工作,要搞好企业市场营销活动,需要有多种方式方法。一是加强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组织和领导,全面建立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组织机构,通过组建专业的队伍,落实岗位职责,用制度进行约束,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开电力市场营销活动,创造有用的价值;二是加强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人才建设,通过对人才有培育,合理选拔配备电力市场营销人员,通过专业的业务培训,扩大知识面,提高整体素质,在营销工作中,需要通过稳定、科学的激励和考核,确保营销队伍适应市场发展,满足营销需求。 3.3开拓电力市场促进电力增长 电力市场潜力巨大,电力企业应全面估好市场调研,通过对供需关系的掌握,全面控制好电力差距,通过适当的方式不断开拓电力市场,使电力市场用量不断得到增长。只有通过有效的主动营销,才能确保客户合理用电,实现客户与电力企业双赢。客户用电要合理、安全,同时也能节省费用,电力企业需要掌握客户心理,通过有效引导,增加电力供应,不断控制好负荷曲线,提高负荷率,只有这样,电力企业才能达到既开拓了市场,又增加了用电量的目标。 3.4积极开拓农村电力市场 我国供电需求差距较大,在国家大力投入巨额资金对农网进行改造的同时,电力企业要把握好良好机遇,开拓农村电力市场,这对电力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点。供电企业要不断把握政策导向,加快农网建设进度,扩大农村电网覆盖面,提高农电科技含量,通过对农村供电质量的改善,全面提高对农村供电的服务水平与能力,实现开拓农村电力市场的总体目标。 3.5合理利用价格策略扩大电力销售 我国电力企业的一家独大,使电力企业经营以老大自居,国家电网统一调度又了不良经营心理,电力企业只有改变这种传统思维,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才能保证企业持续发展,在客户最关心的话题中,电力价格则是焦点,那么电力企业就需要通过价值策略进行良好有效的电力促销,进一步扩大电力营销能力与水平。可以通过推行电价政策,实现分时电价,这样不但能够提高用电效率,同时也能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使发电机组能够在统一调节中实现更加科学、安全、稳定的运行,提高发电机组边际效益。适当取消用电的中间环节,减少用户负担,减少社会费用,达到直接降低电价的目的,促进电力整体销售。 3.6技术支撑为电力市场营销创造条件 要不断加快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建设,通过与计算机联网形成管理、控制、查询、监督为一体的用电管理信息综合系统,强化电网科技含量,及时分析用电负荷结构,最大限度合理、有效、充分地利用好有限的电力资源。 4结束语 电力企业走向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电力企业要想猎取市场,就需要不断引进营销理念,通过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以客户为中心,强化基础设施改造,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才能形成可持续创新发展,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 作者:张江霞 田文颖 单位:山西省文水县供电公司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电力企业改革下的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行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在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电力企业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发展前景比较乐观。但在电力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从而迫使电力企业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改革的内容比较多,既包括技术方面的改革,同时也包括管理方面的改革。市场营销策略属于电力企业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电力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和研究在当前环境背景下电力企业应采用的市场营销策略,希望对电力企业的发展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电力企业;改革;市场营销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存活下来就必须要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改革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就一直在进行,经过了由浅到深的过程。现在正处于电力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如何解决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科学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进行有关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将从介绍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入手,分析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电力企业改革背景下应采用的市场营销策略。 1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而增加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人们对电能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这就使得电力企业不得不进行改革,以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顺应时展的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力企业进入了改革时期。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逐渐意识到市场营销策略对企业的影响,加大了对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视程度。其实,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行各业都开始意识到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性,市场营销策略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现阶段,电力企业越来越独立,在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也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性支持。在新的市场形势下,电力企业也意识到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增加企业效益。而增加企业效益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进行合理的市场营销。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促进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2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电力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第一,就是电力市场分布不均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用电量不断增加,从而使得很多地区都出现了用电高峰期,进而出现了供电不足的现象,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电力企业必须要加大供应量。但是,电力企业主要解决的是发达地区的用电荒问题,对于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供电不足的现象仍旧较为严重,经常会出现停电、断电现象。而电力企业并没有对这些不发达地区的用电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电力市场分布不均匀不仅影响了一些地区人们正常的生活,同时也影响了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就是电力企业内部管理缺少规范性。电力企业情况较为特殊,电力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财务进行管理。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同时还有利于提高企业决策的准确性。但是现在很多电力企业都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不仅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同时也难以对市场进行准确地判断,进而影响了电力企业的投资决策;第三,电力价格与市场存在较大偏差。目前,很多电力企业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完善电力网络系统上,从而忽视了电力价格等比较实际问题。现在,我国电力企业的定价方案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市场的了解不够,定价不合理。另一方面是没有认识到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定价不准确。电力企业定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影响了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使得市场营销策略变得更加不合理。 3电力企业改革下应采用的市场营销策略 鉴于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存在较大的问题,必须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首先,应制定符合电力企业实际情况的营销战略。电力企业的营销战略是其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参考标准,将直接决定市场营销策略的合理性。电力企业应依据制定的营销战略逐层确定市场营销部门的任务。第一,是决策层。决策层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市场营销战略,并对相关职能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确保企业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同时,还应加强企业与外部市场之间的联系,以便能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第二,是相关职能部门。各个职能部门在企业中处于中间阶层,所承担的任务比较重。一方面要和决策层进行沟通,以便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营销战略。另一方面还要和基层员工进行沟通交流,关注用户的需求变化情况;第三,是营销人员。营销人员是企业营销战略的直接执行者,其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最终营销战略实施的情况。因此,必须要提高营销人员的专业水平。 完成上述工作相当于是对电力企业内部的营销管理系统进行了重新的梳理,使其变得更加规范化。其次,应加强和客户的沟通,了解客户的需要。市场营销的主要对象就是客户,只有全面了解客户的需求才能制定出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营销策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力企业和客户之间的沟通比较少,从而影响了电力企业对市场的判断,进而影响了电力企业的相关决策。因此,必须要加强和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例如,可以组织客户会议,面对面地了解客户的需要。最后,应完善全国电力市场。不同地区对电力的需求是不同的,电力企业在关注发达地区的用电需求时也应关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用电需求。为了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电力企业可以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客户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并采用不同的供电策略。同时,还可以根据地区差异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4结论 总之,在电力企业改革的背景下,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电力企业应加强对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视,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使电力企业能更好的发展。 作者:齐大鹏单位: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黑河供电公司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林业企业木材与林业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一、林业企业木材及林业产品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1.交通运输不便 交通运输是我国当前部分林业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这种情况在我国北方林业生产地区尤为严重,如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的某处林场,由于公路交通运输系统还不够完善,车辆运输难以满足林业企业的需求,特别是在秋冬两个季节,此时正是木材及其他林业产品收获的旺季,然而由于缺乏便利的交通网络,运输车辆缺乏,导致林业企业木材及林业产品出现较为严重的积压情况,导致林业企业资金不能顺畅流通,出现资本固化情况,从而不利于林业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缺乏完善的定价体系 在当前的林业市场中,各林业企业为了促进本企业木材及林业产品的销售,而通过不合理的竞价方式,来达到打压对手成功营销的目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林业市场还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及完善的定价体系。当前的很大一部分林业企业,都是通过自主定价的方式,来销售木材及林业产品,如某地区某种林业产品其市场均价是1330元/m3,而其最高售价达到1750元/m3,最低售价则是1260元/m3,虽然卖价低的企业能够较为容易的占据市场份额,有效打压竞争对手,但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种不健康的竞价手段,对企业自身也造成很大的损失,难以为企业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对于林业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将是极大的打击,从而不利于整个林业企业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企业形象不好 当前我国林业企业面临的另一个严峻问题是企业形象不好,这也是其林业产品在市场营销中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我国拥有ISO9000国际标准认证的林业企业,其所占比例仍然不高,相当一部分林业企业不重视企业良好形象及品牌的塑造,在林业生产及管理方面,依然留有旧体制的印迹,产品依旧主要以原材料的初级加工为主,而缺乏对附加值更高的林业产品的生产加工,从而使得我国林业企业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极大的影响到了其有效的市场营销,不利于其经济效益的提高,阻碍了其健康长远的发展。 二、林业企业木材及林业产品市场营销的有效策略 1.相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 由于林业企业的特殊性质,当前我国有很大一部分林业企业属于国有控股性质,因此要想促进林业木材及林产品的市场营销,就必须引入政府力量,政府要加大对林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林业企业及其产品的投入。由于当前林业企业产品还缺乏足够的市场投资吸引力,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完善的投资机制,给予林业企业一定的经费支持,保障其拥有足够的发展经营资本。同时要想提升林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必须加大对林业产品的科研投入,积极开展种子工程,研发出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林业产品,提升林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加快林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二是提升信息化水平。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林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林产品、产品生产,及产品经营信息网络系统,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归总,实现林业信息的网络公开化,从而保障林业市场信息的畅通;三是完善林业市场体系的建设,加强市场监管。政府部门应结合林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构建并不断完善林业市场经营管理体系,规范其市场行为,同时对林业市场的运营情况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对存在不法竞争的企业,要予以严厉处罚,同时完善林业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等。从而保障林业产品的高效营销。 2.做好市场营销工作 要想促进林业企业木材及林业产品的市场营销,在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外,林业企业也要做好自身的市场营销工作。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营销理念。林业企业要转变以往的坐地等客,以及寄希望于政府的营销理念,而应确立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理念,以消费者为导向,强化市场理念,一方面要注重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构建绿色营销理念,注重提升林产品的营养及安全,最后在注重林产品的核心价值的同时,还要注重开发其附加价值,强化其品牌的打造,实施品牌战略;二是提升企业实力。林业企业间要加强相互的技术及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交流互动,企业形成强强联盟,促进产、加、商的一体化,同时各企业间要加强先进技术的交流,不断优化林产品的生产加工工艺技术水平,提升产品的价值及市场竞争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构建产品联盟的形式,来实现产品多样化的分销渠道,促进林业产品的市场营销;三是构建高效营销渠道。林业企业要想实现林产品的高效营销,必须加强与连锁店、合作社,及批发商等单位的合作,同时不断完善其市场营销网络,拓展其销售空间,实现林产品的一体化市场营销,这不仅能够有效的刺激林业企业生产,还能有效的降低其林产品销售风险,保障林业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创新林产品营销方式 要想实现林业企业木材及林业产品的高效营销,就必须不断创新其营销方式,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林业产品的市场营销,成为必然趋势。网络营销的一个最大优势是,买卖各方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获得大量林产品相关信息,然后实现网下交易,这对于降低各方风险,有着重要作用。网络营销的手段主要两种,一种是数据库分析,另一种是网上市场调研,营销方可以借助网路平台林产品相关信息,消费者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需要的信息,从而实现双方信息的透明畅通,促进林业产品的市场营销。 三、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出,林业企业木材及林业产品的有效市场营销,对于提升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等,都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加大对林业企业木材及林业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的相关研究,有着深远意义。 作者:魏莉 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水电企业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大幅度上涨,这有力促进了我国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电力营销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电力行业供求关系逐渐发生变化,电力营销理念也发生转变。在此形势下,大多数水电企业所制定的市场营销策略还无法完全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水电企业发挥创新思维,结合当前电力市场环境来创新经营理念及营销模式,使其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这样才能给确保水电企业在不断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得到稳健发展。 1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1.1营销观念陈旧、缺乏服务意识 目前,大多数水电企业仍然将优质服务定义为发宣传单、微笑式服务、更新设备等方面,营销观念较为陈旧,没有从深层次解决电力营销服务存在的问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这就导致业务办理速度及供电质量得不到提升,通电损失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1.2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 水电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缺乏完善性,具体表现为没有从产品导向性转变为需求导向性。最为显著的问题是,大多数人员认为电力营销及服务是少数职能部门的事情,而不是所有部门的事情,在制定营销计划、状态检修及电力服务等方面,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这就导致电力营销没有覆盖整个电力行业。 1.3电力营销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目前水电企业并没有深入分析终端用户的特殊性,因此无法建立完整的售前服务及售后服务体系,这就会影响到电力营销工作的顺利开展,导致有效需求与电力结构之间存在矛盾,最终电力用户的满意程度不高。 1.4市场营销策略单一 目前,水电企业市场信息流通缓慢,这就导致水电企业无法及时了解电力用户的实际需求,无法准确分析电力用户的用电行为及用电潜力,从而影响到电力市场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水电企业缺乏完善的技术支持系统,因而企业无法及时掌握电力用户的用电情况,无法指定多样化的市场营销策略。 2优化电力市场营销体制 优化电力市场营销体制是完善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基础,电力行业是我国基础性行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产及人们日常生活,因此对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优化电力市场营销体制,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①塑造企业形象,做好外界宣传工作,推广用电、开拓电力市场,以此来吸引更多电力用户,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②开拓电力市场,创新电力营销观念,以此来应对变化多端的市场。③市场营销观念主要包括:生产观念、推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产品观念及市场营销观念。电力营销的目的不仅仅是满足电力用户的用电需求,还要能够促进社会长远利益的实现。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客户,水电企业工作人员要能够始终坚持为客户服务的宗旨,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以此来满足电力用户的需求,提高水电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⑤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水电企业必须要能够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这是水电企业的生存根本,更是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合理的电价、高质量的电能、稳定的电力系统及优质的电力服务等,都关系到水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水电企业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电力市场营销是电力生产的最终环节,这就要求水电企业明确电力营销在企业运营中的中心地位,树立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引导客户消费为手段的指导思想,建立完善的电力市场营销服务体系。 3.1差异化服务策略 不同的电力用户的用电特点、电力需求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水电企业根据电力用户的实际用电需求来对电力用户群体进行准确划分。对高需求的电力用户,电力公司要能够向其提供更多的技术及人力支持,以此来满足高需求电力用户的用电需求。对于能够为水电企业带来利润的大客户,也应该提高对其服务待遇,例如为其提供业务办理的绿色通道;建立受话方付费电话制度;建立优质服务小组、配置专门的服务人员,主动提供专业服务等,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其提供一些特权,例如自由选择供电时间、优先使用新产品等。 3.2优质服务策略 水电企业要能够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传统的营销观念,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建立示范窗口,切实提高电力营销服务质量,通过满足用户要求来推动水电企业的持续发展。其次,招聘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定期开展培训活动,通过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来使营销人员掌握先进的营销知识与技能,使其正确认识到市场营销工作的重要性;使其树立服务意识,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才能够提高市场营销工作质量,促进市场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树立主动服务、热情服务的意识,主动积极地向客户咨询,与客户加强沟通与联系,准确掌握客户的真实需求,充分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积极采纳客户的有效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服务大众。最后,需要定期与电力用户进行沟通,及时反馈客户意见,不断完善服务。 3.3信息化营销策略 水电企业需要针对不同客户来提供差异化服务,深入研究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知识,以此来掌握现代化客户关系管理方法。管理人员要能够综合分析并解决生产经营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分析并解决电力营销工作存在的问题。水电企业还要进一步建立客户关系营销系统,这是水电企业微观经营管理的需要。除此之外,水电企业还要能够建立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营销决策支持系统,重点突出客户细化管理及分析预测的功能,充分利用信息化营销策略来拓宽市场。 3.4电力产品策略 电力产品策略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电能产品质量策略。随着新能源的研发与应用,电力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电能产品供大于求。在此市场形势下,水电企业要能够提高电能产品质量,以此来提高市场占有率。②电能产品差异化策略。水电企业需要创新电能产品组合,以此来满足用电客户的不同需求,吸引更多的用电客户,以此来拓宽用电市场。针对部分特殊性企业,要能够满足其用电特殊要求,为其提供高质量的电力产品。③电能产品品牌策略。目前水电企业面临着行业内竞争及其他替代能源竞争。这就要求水电企业实施电能产品的品牌策略,塑造企业形象及品牌意识,培养电力用户的品牌忠诚度,在巩固现有客户的同时,开拓新的客户群体。 3.5用电促销策略 电力销售量由用电需求决定,电价水平决定了电力用户是否“买得起”,电网改造决定电力用户是否“买得到”,用电促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激发用户的用电欲望。这就要求水电企业关注买方需要,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切实提高企业服务水平,从而使电力用户在购买电力与享受服务的同时有所增值。与此同时,水电企业还要能够为电力用户着想,降低购买成本。例如:培育电站周边范围用电市场,进行小网售电,促进多经经营持续发展。积极和当地政府部门联合,引进外来用电企业,收购周边小水电站的电量整合上网,实现“双赢”。对当地用电企业给予一定的用电优惠政策,鼓励多用电,以此来吸引外地企业或者其他的投资者到当地投资,培育大客户市场。 3.6积极承包水电站运行检修,提高多经收入 水电企业要能够切实加大对外承包水电站的管理体系的运行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外承包水电站的管理体系、做好文体整改工作及业务指导工作,一旦在内审过程中发现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整改并追踪检验。水电企业要能够建立基层单位与机关部室双向评价体系,以此来保障反馈信息的及时传达,以现有承包的水电站为窗口,积极吸引更多的厂外资金,继续承包更多水电站的运行、检修业务,提高企业的经济收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电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要能够认识到市场营销的重要性,结合当前电力市场情况来充分利用本企业的各种资源,尽可能满足电力用户的基本需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需要以电力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客户至上及提供优质服务为原则,发挥创新思维来加强市场营销管理,通过多样化的营销策略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推动电力市场营销改革,刺激电力消费增长点,进一步拓宽电力客户群体,促进水电企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作者:李芃 张露 单位: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建筑施工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一、建筑施工企业市场营销的特点 建筑施工企业为其消费者提供的是施工服务,它的客户主要是项目的投资人或者作为使用人的业主,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营销与其他类型的企业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完全市场化的竞争。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对建筑市场完全放开,企业之间通过竞争获取业务,优胜劣汰,增强了企业活力。但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建筑施工企业工作,使得市场竞争加剧,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第二,建筑施工企业生产和营销具有一体化特征。建筑施工企业的产品为不动产,生产方式开放性,同时生产周期长,这决定了其生产和营销过程具有一体化特征,不仅项目的前期阶段需要市场营销,而现场生产过程也要进行市场营销。第三,建筑施工企业的产品不能退换。建筑施工企业不能通过退换已经出售的问题产品来补偿顾客的损失,挽回企业的信誉,因此,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将会长期影响客户的选择,进而影响到企业在某一城市或者地区的未来发展和机会。第四,建筑施工企业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工程项目只可以进行一次,因此企业需要对不同客户和不同的项目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了解每一个客户的需求,最大化地满足客户显性和隐含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 二、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市场营销的重要性 生产制造类企业首先关注市场营销,接着服务行业也开始进行营销,并开始进行市场营销管理。当前,各个行业的不同规模的企业都要进行市场营销的管理,重视营销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保持自己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行业中占据的市场份额,保持核心竞争力,就要进行市场营销策略,实施市场营销管理。通过进行市场营销,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这样才能保障企业未来更好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同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为了将消费者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变为实际的购买行为,需要将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通过市场营销交到顾客手上。加上建筑施工企业市场营销独有的特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加强市场营销,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实现长远的发展。首先,建筑施工企业通过进行市场营销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潜在客户的购买欲望、购买能力和需求,以及产品售后情况等信息,从而分析市场的需求,并在未来能够针对性地完善产品和服务,提高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和竞争力。其次,产品的价值必须通过销售过程才能实现,通过销售企业还可以获得收入和利润,实现资金的周转,从而企业能够实现正常运转。因此市场营销是联系企业和市场的纽带。加强市场营销,关系着企业未来的效益和持续发展,对企业稳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三、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市场营销的策略 加强市场营销有利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而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将市场营销的理念、方法和过程与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企业主要业务的特点结合起来,制定适合自身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重视市场营销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加强市场营销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需要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进行施工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和自身的特点,加强市场营销,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销售给客户,占领市场份额,在行业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进行市场营销,不仅可以销售产品和服务,同时还可以与市场接触,获取消费者需求和产品售后等信息,提高资金的周转率,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管理中重视对于市场营销策略的管理,将市场营销的理念融入到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同时提高项目和工程的质量,改善服务水平。将市场营销纳入企业总体战略和目标,从项目的前期准备,到施工过程,再到销售和售后服务,重视市场营销的管理,提高企业信誉,打造品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对于营销部门分配充足的人员与资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根据营销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不断地调整,提高市场营销工作对企业利润的共享程度。 (二)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收集市场信息,重点关注经济效益好的施工项目 市场营销的过程不仅仅是实现销售的过程,通过与市场接触,可以获取市场信息。建筑施工企业要鼓励项目部加入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借助他们的社会关系获取信息。同时,充分利用企业市场营销的过程,加强企业工作人员对信息的敏感性,收集市场信息,寻求经济效益好的施工项目。而对于那些盈利少但项目风险大的招标项目,竞争对手的技术水平、施工质量和信誉比自己高的项目,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规模无法满足项目需求的项目,这些项目可以果断放弃,而重点关注那些在企业现有的能力范围内可以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的项目,并进行成本收益分析,预测项目的风险和收益,改善企业整体的盈利水平。 (三)进行品牌经营,寻求区域市场 建筑施工企业要秉承诚实守信的原则,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形成企业品牌,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开拓创新,形成并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用比竞争对手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建立自身的品牌。企业要将开辟区域市场作为开发工作中的重点,通过开辟区域市场,企业可以发现市场需求,进而进行更多的项目,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将市场营销管理融入到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企业的在建项目就是企业在开发市场树立的品牌,因此企业需要做好现场与市场的连接,做好安全、质量和环保等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树立企业品牌。最后,企业要规范管理施工过程,保证安全生产和项目的质量,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增强企业在特定区域的影响,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未来发展环境。 (四)完善投标评估机制,科学地进行报价决策 评估项目要搜集有关项目的各种信息,包括项目的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收入等,对这些信息综合分析,权衡风险、收益与成本。企业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投标前评审工作的监督,科学合理分析项目和市场信息,评估项目的可行性,选择最合理的方案实施项目。企业要实地考察项目,获取预测成本和收益的准确信息,综合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可行性和收益,为制定投标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企业在进行报价决策时,以投标人员的计算结果和分析指标作为依据,并要预测和分析对手的可能的报价情况,比较与对手之间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具体的项目,突出本企业的长处,必要时,可以修改或者调整投标决策。除了价格,也要考虑工程的质量、企业的创新之处等,综合分析与对手的差异,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 四、结论 建筑施工企业为了保持在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和长期发展,需要提高项目的中标几率,开辟特定区域市场,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不仅要不断提高设备技术、增加资金,扩大规模,还要改善其经营管理水平,尤其是加强市场营销策略。企业要善于收集分析客户、竞争对手、项目的资料和信息,并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分析,在增加业绩的同时,获取了市场信息。企业还要将市场营销的理念融入企业管理和施工过程,加强品牌经营,这样才能保证其核心竞争力。 作者:杜迎凤 单位: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论文 一、国际市场营销中,小企业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相比较于大型企业和特大型企业,小企业无论是规模、人才架构,还有管理水平和技术方面都并不出色。但是在国际市场营销中,正是因为这样,小企业得到了灵活,高效的特性。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可以根据传递的消息,更加快速,和准确的做出有利于市场变化的决定。不但如此,小企业因为规模的限制,在营销过程中,更加能够体现出个人的能力优势,找出适合企业的人才。在中国,因为人口密度的关系,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了国际市场的一大特色。在解决国内闲置劳动力的同时,低廉的劳动成本使得小企业在产品价格方面有个更大的优势。而且,国内的专业市场对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行业区域集中化的地方,能够提供小企业更多,更全面的讯息,在短时间内了解商品行情。依托这个条件,小企业能够更为便捷的开拓市场。2.劣势对于众多小企业而言,制约公司发展最为严重的方面在于管理水平的不足。很多小企业基础管理薄弱、企业制度不规范,生产经营并不严格等等,严重限制小企业的效率和发展潜力。其次,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不高,使得小企业的创新方面严重不足,甚至是没有。劳动型密集产业如果不具备产品的升级换代,将注定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还有,小企业对品牌价值并不看重,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品牌是一个企业的商业信用和技术水平,质量水平,以及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的综合表现。所以,企业品牌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现在,越来越关系到小企业能否脱颖而出。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资短缺,小企业的自身实力薄弱,缺乏抗风险的能力弱,在财务制度上面也并不规范,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银行贷款也更多会倾向于大型企业和特大型企业,对小企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限制。所以资金的短缺也成为小企业的发展瓶颈。 二、开拓国际市场营销对小企业的好处和必要性 随着国内小企业数量的增多,市场渐渐趋向于饱和,小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开拓国际市场,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样,小企业面对的消费群体就会从国内变成全球,大大的延伸了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让小企业缓和了压力的同时,还能够得到发展。而,在越来越开放的全球化环境,使得许许多多的消费者更加倾向于追求新鲜的事物,却不是大品牌带来的固定模式。特殊化消费群体的产生和发展,给小企业提供了机会,相对于大企业来说,小企业有着更加灵活的经营模式和独特的优势,必须牢牢抓住机会。同时,国内小企业数量繁多,但因为企业的管理水平或高或低,导致了小企业水平层次不齐。在国际市场当中,能够接触更加先进的经营理念,推进小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无形之中加速了水平低下企业的淘汰和资源浪费。 三、结束语 总之,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营销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国际市场营销策略优秀与否将直接决定小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的成败。小企业应该完善企业的管理,树立国际营销的先进理念,抓住每一个机会,与此同时,也要学会扬长避短,依托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强化小企业的整体营销能力,并努力提高小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竞争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小企业必须面向国际市场,迎接挑战,重获新生。 作者:叶晓东 单位: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企业革新市场营销策略论文 市场营销实际上就是为了使市场的实际需要得到满足而采取的一系列与市场相关的活动。在新形势下,怎样在市场营销上进行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需要与顾客需要相结合来展开活动,进而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 一、目前我国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不足 (一)企业营销观念落后 因为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趋向于保守,很多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很多企业始终通过传统的营销观念进行生产和营销,他们并未真正认识到买方市场已经形成,本身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国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市场的客观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一些企业只顾追求短期利益,在营销过程中使用沿用以前的营销模式,企业的长远发展被忽略。 (二)缺乏高层次的营销管理 我国企业整体上的管理是缺位的,高层次的营销管理是缺乏的,同时整体规划程度也比较低。首先,一些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缺乏系统性,通过市场作为导向进行随机部署,加上受到传统营销理念的影响,不能做到内外相协调,过分追求短期利益,重视表面业绩,不能对市场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其次,很多企业缺乏高层次的营销管理,从根源上来说,很多企业并未认识到市场营销的真正意义,营销并不单单是营销部门的责任,企业应该将市场营销放在企业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上。 (三)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外多外资企业来到我国发展,我国企业面对这种挑战要想积极应对,就要在自身产品设计与研发上狠下功夫,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从现阶段的企业发展来看,我国企业受到国外企业的影响非常严重,市场开发能力并不是很好。另外,创新能力也是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政府已经为企业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产与经营环境,但是恶性竞争、无序竞争等情况非常严重,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始终步履维艰。 二、企业市场营销策略革新分析 (一)革新树立买方市场观念 为了能够与全球化市场趋势相适宜,我国企业应该对营销观念进行积极的转变,对业务市场进行不断拓展。首先,企业应该树立起与时展相适应的营销理念。为了与企业发展需要相适应,我国企业应该积极转变营销理念,与市场发展相迎合,对新的市场需求进行创造,对国内外市场开发工作进行不断强化。其次,企业应该将市场作为营销的导向,对企业自身的生产结构和销售策略进行规划,同时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引入国际化的市场营销理念,建立起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市场营销策略。 (二)革新并完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 企业应该对营销组织结构的建立进行强化,并对市场营销体系进行完善。我国企业管理层应该将营销工作放眼于经营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树立起整体的市场营销理念,并不是只有营销部门才能对这些工作进行负责。企业应该对所有部门的潜力进行充分调动,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工作做好,并对市场营销目标进行梳理,使企业全体员工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同时,企业还应该对营销人员的重要性进行充分重视,营销人员在推广产品的过程中应该对产品的各项功能以及售后服务进行全面的介绍,对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进行深入的了解,将市场中的最新动态反馈给企业,将直接接触消费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市场调查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将其作为市场营销部门进行营销战略选择的一种有力依据。 (三)加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 在新形势下,科技竞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这一领域中,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将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在生产的具体环节中,并对产品设计进行不断的改良,将新产品的开发周期缩短,这样产品才能在市场中保持一种前沿性。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的营销意识较以前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增强,同时网络也开始在营销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时企业应该将市场作为导向,结合市场的实际需要对企业职能部门进行划分,并对人员配置进行调整,对有限的经营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与此同时,应该对新的营销渠道进行积极的引用,使客户群体得到扩大,建立起多层次、多角度的营销网络,使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企业在营销渠道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市场需要进行考虑,同时还要注意与法律、社会道德规范相符合,营造起一种积极健康的企业创新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重视营销战略已经成为一种意义深远的课题,企业应该对自身条件进行充分的重视,同时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考虑,对自己的营销策略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与市场需要相适应的营销战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对自身条件进行深入的了解,建立起买方市场观,并对市场营销组织结构进行不断的完善,对市场环境中的各种挑战进行积极的应对。 作者:姚雨龙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探讨 一、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一)对供应商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供应商给企业提供各类原材料及设备,甚至是服务。为了提高企业的利润,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企业会对其供应商进行考察,这种考察主要包括所供应物品的品质及价格,同时也关注供应商在社会上的信用及风险控制等等方面的状况。而知识经济网络化的趋势则使企业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商业洽谈等活动,而这种方式已越来越广泛地深入人心。电子商务在成本、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使供应商的可选范围越发广阔。(二)对顾客的影响当代经济是一种非常开放的市场竞争经济,这种市场可以被划分为消费者市场、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政府市场和国际市场。对顾客状况进行分析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让企业明确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定位,选定合适的目标市场,并以此作为企业营销目标进行强化营销。互联网的普及使营销成本降低、客户群体迅速扩大,使得互动式消费成为现实。(三)对竞争者的影响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将知识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必定会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第一,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知识,以及在知识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技术,传统的如土地等等力量已不再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因。第二,企业最为主要的资产将会逐渐从实物资产转移到知识这种无形资产,如企业各类专利、商标及企业所取得的社会声誉,而人力方面最为重要的资产就是员工的知识与技能。 二、知识经济下企业应采取的营销策略 (一)全球化创新策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各类商品在全世界流转。企业营销也早已突破一国、一地区的限制,并且其国别及信仰色彩逐渐退却,“全球营销”成为一种新的营销趋势。全球化的营销策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企业和产品名称追求全球性。企业为了切合全球化营销的要求,就需要对其相关名称进行深入斟酌,以期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接受。第二,扩张策略的改变。全球化营销必须摆脱地理的束缚,应从全球范围之内选择自己有优势的市场进行开发,并在其中精耕细作。第三,生产同销售的分离。传统企业最为典型的特点是产销一体化,而全球化营销要求企业在全球视野范围内寻求最佳的资源配置途径,实现产销分离,专业化运作。第四,跨文化管理。首先,要关注不同文化市场的需求;其次,就不同国别及文化的员工进行必要关怀,只有这样才能整合团队所拥有的力量,发挥集体作用。(二)产品创新策略产品革新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用显著,所以,它已经成为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制胜的法宝。所以,企业应当采取的策略有:第一,从核心产品层次进行创新。核心产品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最为主要的依靠,企业可以加大对核心产品的研发,比如从其实用性与可靠性入手,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注重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竞争要求。所以,产品研发费用也应该增加。第二,从延伸产品层次进行创新。客户购买了商品之后,为了得到良好的售后服务,客户会对企业提出自己的服务需求及改进建议。那么,企业就应该在这种售后过程当中发现商机,从而不断提升企业商品的接受度。同时,可以对老客户形成黏性,这就构成了该产品的“延伸产品”。(三)实施顾客满意策略知识经济时代,客户不仅仅需要的是一款产品,更为重要的是追求与产品紧密相连的一切服务及信息。这对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企业必须更快对消费者的诉求做出反应,对市场评价快速响应,最大限度上满足客户的各类需求。具体来讲,在营销的时候要关注于企业的生产流程、存货流程、订货流程等等的高度统一与衔接,让客户体验到优质、快速与便捷的商品供给服务。(四)开展网络营销目前,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网商借助于强大的网络体系而风生水起,人们不得不承认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商品生产与销售方式。而未来这种趋势将会进一步强化。所以企业应该强化网络营销,比如树立企业网络营销的目标,网络营销各部门的协同作业及财务部门的支持等等。在此过程中要求企业最高层制定一个有效协商运作体系来规范与促进企业的发展。 作者:林引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工商学院
企业安全教育论文:石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经验 1.加强安全管理具体措施 行为的培训。石油企业,绝大部分都处在条件恶劣的戈壁沙漠、沼泽地带、山丘地区,远离城市,还有的在海外。在生产第一线的许多岗位员工,其工作环境还是很恶劣的,工作时间长,易导致员工身心疲劳。通常的培训中只注重职工的知识、技能培养,往往忽略职工的安全心理教育。隐患的存在,事故的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职工安全意识淡漠,没有摆正安全与生产的位置,不用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按安全规程作业,冒险蛮干等行为,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培养训练健康的安全心理行为培训,因此导致安全事故的频发。 (1)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个别员工安全观念意识薄,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常识和意识。员工安全培训考核上有较大空白。 (2)制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安全管理制度尚不够科学完善。 (3)监管深化细化不够。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的监督管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加强安全管理机构建设 健全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二个层次:一是决策层:安全生产委员会是石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对企业的劳动安全、职业卫生、环境保护以及企业的技术改造等项目,制定近远期规划,并指导各职能部门及下属生产单位实施,其安委会主任是企业主要负责人,以便于决策。二是设置企业的安全职能部门,主要是负责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的日常事务工作,制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负责抓好企业安全生产的落实工作。三是管理层:企业生产车间的安全员和班组的安全员,既是企业安全生产直接管理者,又是执行者和监督者,这是能否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3.合理的运行模式 遵循教育培训规律,总结以往的好经验,改进教育培训方法,提高教育培训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教育培训手段的现代化、科学化。通过培训切实使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得到提升 3.1生产同安全培训相结合,构建适应企业员工生产和安全技能培训需求,体现时代特色的生产和安全教育培训项目、课程和教材体系,整合形成功能完备、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培训网络。 3.2紧密围绕集团公司发展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以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为重点,扎实推进人才培训工程,全面创建学习型企业,为跨国企业集团建设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3.3培训资源丰富。对企业内部培训机构,在培训对象和专业范围上进行整合定位,统筹优化培训资源。 4.培训模式单一,培训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在现有的企业安全培训中,基本上采取了统一集中做法,不论什么培训学员,授课内容大致相同。安全培训教材针对性不足,只有培训讲义,安全培训大纲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目前仍以传统的授课方法为主,很多时候都是采取的大讲堂式的培训课程,灌输式的说教方式,在安全培训的过程中缺少台上台下的互动,课堂氛围比较枯燥死板。而企业员工对于这样一种单一化的安全培训课程普遍提不起兴趣,很多人不想听、不愿听,即使到课堂听讲也处于心不在焉的状态,所以常常会出现讲台上讲师很辛苦,台下学员很疲倦的情况。这一问题也直接造成了安全培训达不到预期效果,培训质量不过关,也无法真正提升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地有高素质高学历的员工补充进员工队伍,企业在对于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上,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方式和内容。首先是方式上进行改变。新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都不同于上一代员工,他们更热衷于接受新形式的培训方式。在培训过程中,灵活多变的思路,不拘一格的培训氛围,越来越成为公司新一代员工愿意接受的方式。相对于有固定形式的说教教育,新一代员工更愿意自由的利用各种先进实践操作方式。新入场的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与单位以前的职工都有所不同。所以,企业要全面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及培训工作。在进行现场操作培训时,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视频培训方式都可提高培训效率,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员工的兴趣,培训取得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经过培训,员工的业务技能得到强化的同时,也明白了哪些地方存在风险,如何在规避风险的情况下更好的提高劳动效率,更符合公司的基本要求。企业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是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减少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思想,是搞好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 作者:张秀琼 单位:新疆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工程公司质量安全环保处 企业安全教育论文:煤矿企业安全教育培训 1、完善和提高煤矿安全培训机构 煤矿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安全生产教育的培训和开展,每个煤矿企业都需要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从根本上落实安全教育培训的教学工作。 1.1加大培训教学硬件的资金投入。煤矿企业安全教育的培训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培训教学的硬件,可以在煤矿中设立多媒体安全教育展厅,工艺实验室,矿井仿真系统等试验场地;其次,可以在煤矿企业中,开办一个小型的企业图书馆,购买一批先进的提高煤矿企业的报纸和期刊,设立图书阅览室,供煤矿职工学历和借鉴先进的煤矿技术经验和提高自我安全意识;另外,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门的计算机操作室,方便安全管理人员等上机演练和考试使用等;最后,为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企业可以适当的选出一块空地,修建篮球场,健身器材等,提高学员的业余文化生活。 1.2构建优秀的师资团队。煤矿企业的安全教育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指导,良好的师资团队是提高员工获得安全教育的首要的筹码。为此,所以培训的教师必须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专业知识不断地学习,以更好的适应煤炭企业生产的新形势;根据需要,安全培训的教师最好能够到实地的生产一线进行学习参观,总结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其次,企业为了壮大自己的师资队伍,可以征召一批煤矿企业的退休专家和技术骨干进行定期的讲座,提高员工对安全意识的高度警惕和认识,员工获得安全意识的培训之后,要督促其从实践中把握和控制,帮助其尽快提高自我安全的意识。 1.3完善教学的方法。教师对安全教育的培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员工的学习气氛和积极性。主要包括: (1)研讨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需要提出问题,职工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想法进行讨论,辩论,分析解决问题,使得职工和教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的; (2)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效果,可以根据需要将课件做成ppt动漫的形式,帮助职工对安全管理的理念,案例,工艺流程等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加强学生的记忆和思维拓展能力;(3)强化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教师在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的讲解,为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可以进行演示,并要求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职工的记忆能力,调动职工的整体积极性等; (4)新来的职工对现场的情况存在很多的疑虑和不足,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安排职工下矿参观实习,帮助学员掌握先进的技术知识,这样,新来的职工能够更好的容易到这个企业团队中,教学效果也会非常的好。 1.4提高职工的自我学习意识。大部分企业职工的自我学习意识淡薄,为此,教师要根据职工的学习情况,肯抓培训班级的管理工作,比如说每天统计员工的出勤,定期要求员工上报学结等,对于培训中旷课的职工进行批评和说教,严重不守班级规定的给予一定惩罚等,以此来约束职工对安全培训的重视。 1.5严格考试制度管理。职工安全培训的考试是最终的考核标准,通常,职工培训的考试分为计算机网上作业,标准答题卡填涂,还有传统的试卷考试,为了防止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背后操作等,笔者建议,职工培训考试统一系统评分,填涂答题卡和网上作业,考试试卷统一交由安全培训中心的工作人员封存好,交给煤矿企业监督局进行计算机改卷,通常,在考试完成之后,半个月之内对职工学员的成绩进行公布,尽最大努力做到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本上杜绝职工学员投机取巧的心理。 1.6培训追踪调查,总结培训经验。培训工作人员为了更好的提高自我的培训效果,可以不定期的对职工学员进行培训效果反馈,查看职工上岗等是否按照培训的要求;那些培训之后效果比较明显,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查漏补缺,从中总结更加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案,提高煤矿职工培训工作的效果。 2、总结 煤矿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势在必行,需要各个阶层的相关工作人员用心去改进和完善,获取党和国家法律机关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只有多方人士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对煤矿职工的安全教育工作,职工才能从根本上了解安全生产带来的优势,自己才能更好的在工作中尽显其能,为祖国和人民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能源,构建和谐社会过处更大的贡献。 作者:刘文浩 单位:河南平顶山天安煤业九矿有限责任公司职教中心 企业安全教育论文:石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 一、石油企业生产的特点 1.生产方式有其特殊性 石油生产有其自身特殊性。油气勘探、地球物理探测、油(气)开采、井下作业等都是在野外进行,自然条件艰苦,工作环境恶劣,且经常会遇到自然灾害,如,洪水、泥石流、暴风雪、沙尘暴等。致使出现事故的概率较高,次数较多。同时,由于工作地点的分散和偏远,以及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等原因,往往不能及时救援,从而错失了最佳救援时机,极易造成灾害扩大、损失扩大问题。油气集输和油气储运又与石油化工生产存在着很强的相似性,自动化程度高,生产在密闭空间内进行,生产连续性强。这就需要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完善劳动组织架构,规范运行通畅的生产指挥系统,遵从科学而严格的技术标准等。同时要求员工之间,特别是上下道工序无缝链接,人机合一,员工必须做到非常熟练地操作机器。 2.产品有其自身特色 石油工业产品可分为: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等6类。由于这些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易蒸发、易聚集静电等特点,危险性大。其中,液体产品的蒸汽或气体产品进入空气中,与空气混合达到临界值时,就会形成可爆性气体,一旦遇到明火就立即爆炸,从而造成极大的破坏。这些产品还带有一定的毒性,如果大量泄漏,或者不合理排放,就会造成重大污染甚至伤亡,后果极为严重。3.生产工艺多样化石油工业的生产工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生产工艺带有不同程度的危险性。例如,在地震物理探测和射孔过程中,使用雷管和炸药不可避免;测井,放射型元素,不可或缺。钻井过程中,一旦发生机械事故,常常会造成员工伤亡;也会出现井喷及井陷,这也极为危险。采油过程中,可能发生油、气泄漏,对周围环境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后果更为严重;也可能存在机械事故,修井时发生井喷事故等等。由于生产方式特殊、产品易燃易爆、工艺多种多样,给石油工业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石油企业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 1.员工安全生产意识不强 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对安全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种种心理误区。(1)侥幸心理。员工对于安全事故心存侥幸,“应该没问题”。(2)麻痹心理。员工对于安全事故的危害性认识不到位,安全意识和警惕性下降,特别是在长时间没有发生安全事故的情况下。(3)马虎心理。员工工作过程中,粗枝大叶,不细心。(4)取巧心理。员工在工作中投机取巧,随意简化作业程序、减少作业步骤。(5)逞能心理。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为表现“艺高人胆大”、“鹤立鸡群”,不遵章守纪。(6)蛮干心理。员工不顾生产条件,野蛮操作,不计后果。(7)无知心理。员工知识水平不高,操作技能不足,工作糊里糊涂。(8)麻木心理。员工工作热情减退,对于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对于问题视而不见。(9)从众心理。“别人咋样,我咋样”。“别人违章没事,我违章也没事”。(10)奉上心理。“唯上,不唯实。”员工工作过程一切以上级的话为准,没有原则性。(11)唯心心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2.员工技能水平不高 首先,随着石油企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业务的不断扩展,对于员工提出了新要求。员工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以满足石油安全生产的需要。其次,由于安全科学和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安全的新理念不断涌现,安全的新思想持续更新,要求员工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终身培训。最后,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石油工业的技术改造,石油工艺的升级换代,对石油员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3.制度与实际脱节,制度执行力不足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没有随着生产实际的变化而变化,制度和生产实际联系不是太紧密,制度和生产两张皮,制度执行力在生产中不断减弱。 三、建立大安全观,树立大教育观 1.大安全观、大教育观关键在于“大”企业的员工都要有安全生产意识和整体安全观念。安全生产既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企业的利益,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事故多发, 原因有多种。当前,集团公司正处于特殊时期,安全环保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越是在这样的时期,各级管理人员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责任感,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万无一失。就近年的石油天然气事故来说,绝大部分都和人为因素有很大关系,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而且一旦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只要事故应急救援处理及时、有效,事故造成的损失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轻。虽然事故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但是,从管理上看,概括起来主要是,安全意识不强,没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特别是安全生产规章,麻痹大意。要真正筑牢“安全第一”的理念,并把“安全第一”的理念落实到每名员工心里和实际行动中,贯穿于生产建设和经营管理全过程。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规律性研究,大力倡导“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等先进理念,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完善提升安全管理理念。 2.大安全观、大教育观包括了石油生产的全过程 石油行业具有生产工艺多种多样,过程连续化,产品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易腐蚀等特点,加之有些石油企业周围往往是人口密集的居民区,提高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强化全员安全意识,是安全工作的首要任务,事关生产工作的成败,事关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企业的安全生产要按照“统一领导、落实责任、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全员参与”的原则,建立以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层次清晰、分级负责、覆盖全员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按照“管工作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事故管理和责任追究,深入开展事故全面升级管理,加大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罚力度。据有关资料表明,绝大部分的安全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许多事故发生的原因,表面上看是设备因素,但追究该因素的各个管理环节,一般都与人的因素有关。 四、加大对重点领域、要害部位和关键环节监管力度,落实“三个严”要求 要认真落实“三个严”的要求,加大对重点领域、要害部位和关键环节的安全环保监管力度,继续抓好安全大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做好应对各种极端情况的工作,加强国内外重点地区的防恐反恐,坚决杜绝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环境污染事件。在培训中,要教育学员明确生产安全的关键在重点领域、要害部位和关键环节,提高制度执行力,真正落实“三个严”要求。培训中明确基层站点要牢固树立打赢遭遇战的理念,着力培养“班自为战、队自为战”的战斗力,一旦发生事故,迅速控制。通过培训,使学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大大增强。 1.利用新式教学手段,提高培训效果 新时期要求培训手段与时俱进,特别是成人培训,对于新的培训手段的要求更为迫切。一是培训模式要由以理论培训为主变为能力培训为主。现代安全生产要求的人才是创新型的人才,这就促使培训必须转变模式,由以理论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转变,要求培训师兼顾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利用新技术,直面新问题。保证学员不仅能够听懂,而且真正的消化吸收,并在生产实践中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创新。二是培训内容要根据培训的需要进行调整。培训内容为培训目标服务,培训内容为培训学员服务,培训内容为委托单位服务。安全培训的培训内容应及时反映当前安全生产技术发展的水平,及时吸收生产现场的新成果、新经验、新工艺,根据最新的安全生产技术要求,调整培训内容。同时,安全生产培训首先要科学的论证并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方案,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其次,组织编写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培训教材和指导书。最后,在培训中及时补充新技术,删减陈旧的和不必要的知识,以便学员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要常去现场,广下基层,贴近生产,服务实际,内容常新,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敢于开拓,与时俱进。三是培训方法要由学员被动式学习变为学员主动式学习。安全培训要教会学员主动学习,教会学员学什么、怎样学。学员是培训的主体,不是培训的客体,培训师和学员要互相学习,培训师在培训中,要为学员交流提供平台,培训是大家经验的分享。培训师要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点燃智慧火种、汇聚智慧能量、引发智慧风暴。 2.应用仿真模拟技术,增强培训效果 安全生产培训就是使学员经过培训,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上有较大的收获,不断提高学员理论素养,锻炼操作能力,掌握安全生产操作技能,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对于安全培训而言,为切实解决实训设备投入成本高、安全风险大、实训设备昂贵等实际困难,可把仿真技术引入实训中。把仿真技术引入安全实训中,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引入仿真模拟技术,进行安全实训改革,改变学员学习环境,模拟生产实际情境,可以使学员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员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大大增强。通过对生产和操作过程的仿真模拟教学,可以满足学员动手操作的要求,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和独立工作能力,达到实际动手操作生产装置的目的,迅速的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学员的应用技能。通过考核系统自动打分,学员还能够知道自己训练中的不足,从而指导学员的学习与训练,减少学员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员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实训的实效性。 五、利用培训中心内外的实训场地,强化学员安全生产技能 安全培训最终要把安全落实到生产中,培训的成果和培训的精髓要由接受培训的学员全力地贯彻,认真地落实,并潜移默化为日常的行为习惯,成为牢不可破的指导方针。因此,安全培训必须注重学员的实际操作、实践锻炼,培养学员在生产实践中的安全操作能力,提高安全技能。然而,安全培训绝不能完全抛开真实的实习过程。实习过程是安全培训的必备环节,不可或缺。 1.利用培训中心现有的实训设备,切实提高学员动手能力 实践环节的关键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着力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在安全培训上要敢于投资,舍得增添必要的实训设备。如,华北油田公司培训中心配备了采油钻井等设备,基本实现安全培训全面覆盖,满足了多项操作训练的实际需要。加强实训管理。实训指导教师和理论教师同步教学,协调一致,保质按量,按照培训计划周密组织,围绕培训单位的培训目标进行实训教学。鉴于实训课程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求实训指导教师认真填写有关实训纪录表。根据培训方案,配合有关专业进行技能竞赛、兴趣活动辅导工作,以便更好的激发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实习训练,使学员能够了解有关部门的各种设备、仪器及仪表,熟悉各个工序的操作要领并能进行操作。 2.强化生产现场安全演练,提高安全事故防范能力 生产现场安全演练很有意义。为了实现安全生产必须把生产现场安全演练列为首位,将安全演练变成一项基本制度,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培养高素质的石油工程技术人才,要有重点,要有所侧重。为了全力提高受训学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应积极进行安全演习等实战演练,指导各个单位根据作业内容不同进行不同工况下的安全演习,并做好安全演习讲评和记录工作。及时纠正演习中出现的问题,注意培养演习班组的整体协调能力及各岗位的协同能力,以提高学员的技术素养,增强安全事故防范的综合水平。在培训中,要教育学员生产安全的关键在基层,要害在岗位,根本在责任心。 六、结语 在安全培训中,要切实增强培训的实效性,通过培训,使学员确实提高了认识,更新了观念,增强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了安全意识。同时,知识技能得到更新、充实,提高了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操作技能得到提高,应急能力增强,应对紧急、危险或复杂情况的能力增强。这对于建立石油企业安全长效机制,最大限度的杜绝安全事故,实现生产本质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乃宇 谢智刚 张宏飒 单位:渤海石油职业学院 河北华北石油路桥工程 公司河北省任丘市住建局 企业安全教育论文:供电企业安全教育路径浅析 一、电力安全在生产中的重要性 安全教育是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必要手段。建立具有广泛认同性的安全文化需要具备完善的安全规章制度、健全的安全保障机制及持续的安全教育等必备条件。其中安全规程、安全制度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是员工共同遵守和服从的行为准则,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准绳;安全保障机制能够有效控制生产事故,兼具监督检查和违章考核等职能,是实现安全生产良性循环的保障手段;安全教育则在提高员工素质、强化员工安全技能、增强员工安全意识等方面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员工能够树立起牢固的主观防范安全风险的意识,同时具备预防、发现、处置安全隐患的能力,是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执行环节。 二、当前企业安全教育面临的问题 安全教育形式僵化。电力企业制定的安全规程为生产工作提供了完备的安全组织和技术保障。安全规程具有约束行为的性质,难免枯燥乏味,若企业安全管理部门不注重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只是一味地下发各类学习文件,就会使安全教育流于形式、陷入僵化。随着时间的积累,员工会从思想上由主动学习退化为被动接受,安全教育就背离了传播安全理念的初衷。因此,如何让安全规章文件宣贯、事故通报的学习形式不再单一,员工安全素质通过灵活的安全教育能够得到相应提高,安全条例能够正确地应用到生产工作中举一反三,是企业安全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安全教育指向不明。当前电力企业检验安全教育质量的方法主要是填写答卷,虽然此举是考察员工安全知识储备是否符合工作要求的有效方法,但填写答卷只能反映出员工对书本知识的熟悉程度,而不能体现对安全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还应注意到安全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教授员工安全知识,另一方面是增强员工安全技能和制度执行力。如何使员工通过对安全教育知识的掌握渗透到每项工作中,以何种形式在教育效果上求实,是安全教育面临的又一个问题。安全教育对象不清。安全教育应与企业人员结构组成相适应。随着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企业员工的构成日趋多样化、年轻化,全民职工和劳务派遣职工并存。青年职工的思维方式与老一辈职工有较大差异,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反映到工作中的表现是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变能力较差,技术素质和安全素质亟待提高;劳务派遣职工的特点是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教育应充分考虑人的思想意识、业务素质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在进行全员安全培训的同时,也应针对人员结构开展专项安全教育工作,基于上述问题,企业加强安全教育将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工作。 三、完善企业安全教育工作的对策 1.营造从上至下的安全氛围,培养安全意识牢固的员工 大兴供电公司以激励员工发掘自我教育的潜力为目标,在每周定期举行的安全日活动上,员工针对违章行为提出自己的看法,分析研究违章原因并提出预防违章的方法。如公司变电工区员工站上讲台对重大安全事故进行分析讲解,并结合检修、试验等生产现场实际情况,在图板上画图讲解工作中的危险点;围绕本职工作讲述容易在身边发生的违章操作,并以提问回答的互动模式,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让员工对规章制度和事故案例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员工不再将自己置身于听众角色,而是站在讲台上宣讲,促使员工认真看待违章行为,对照查找自己在工作中的不安全行为,举一反三,联系实际找差距,特别是在安全意识、安全责任方面找差距,构筑起员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安全协作环境。如果引导得当、组织得法,上述教育形式将是营造安全氛围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方法。同时组织员工积极参与安全征文、问题征答、警句征集等活动,员工反响强烈。公司首页设置专题板块,专人执笔负责,其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生动实际的安全教育,增强员工安全防范意识的同时,将安全传播深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营造出良好的安全氛围。 2.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培养安全知识扎实的员工 为保障安全教育效果,首先应根据企业人事组织安排,分阶段、分层次的制定出年度计划和实施细则。既要统筹安排如安全大讲堂、安全规程考试等全员性质的安全活动,又要有符合实际专业特点的专项安全培训。既要有共性的教育内容,又要有分层次、分工作、因人而异的教育重点,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要求。其次进一步明确自身岗位职责,在作业中正确履行安全责任,熟练使用安全工器具,通过不断的实践提高自己的安全能力,避免由于责任落实不到位造成人为安全隐患。为锻炼员工在实际生产中的操作能力,公司建有实训基地,基地内设有高低压配电设备实操教室、10千伏配电线路及电缆架设训练场地等教学设施,根据不同班组的生产作业特点,基地设施能够适应公司涉及业务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为员工培养安全技能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3.完善企业安全考核激励体系,培养安全责任感较强的员工 完整的企业安全教育防范体系不仅包括牢固的员工安全基础、全面的事前安全防范、严格的事中安全措施落实,还应包括深刻的事后分析调查,无论是安全意识淡薄引发的习惯性违章行为,还是及时发现并制止危及人员、电网、设备安全的纠违行为,均应在事后认真分析,并给予考核评价意见,企业的生产安全需要每一名员工的共同维护。为实现员工安全教育规范化管理,公司组织员工进行了安全技能等级评价。通过安全评价不仅发现了员工安全培训中的薄弱环节,还得到了能够反映员工真实安全技能水平的评价结果。为有效利用这一结果指导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公司根据员工当前岗位进行了员工安全承载力测试,通过分析总结,取消了部分工作负责人的资格,对经考试未达到相应技能等级的员工实行绩效奖金下浮考核,对员工评价合格率较高的基层单位实行奖金奖励的办法。同时以评价结果为安排参与公司生产业务人员的依据,确保工作人员技能水平与实际工作内容相适应,为公司逐渐建立起一支安全技能牢、安全责任感强的安全保障队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作者:陈雪东、宋益威 单位:北京市电力公司大兴供电公司 企业安全教育论文:论电网企业安全教育的培训路径 1如何做好安全培训工作 (1)明确安全教育工作的内容 在培训中要进行正确操作示范教育,反复警示错误的工作行为,加强员工的记忆。要给员工反复实践的机会,培养其能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老职工的技能培训上,一定要灌输新知识。技能的提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有些人明知是错误的行为,还是不按照法规及行业规章制度办事,采取冒险行为。要防止事故发生,就需要采取强制措施,纠正违法行为。在法规教育上有一定的难度,这是由于受教育者的特殊性,受教育的是员工,这些员工主要是为了经济利益,所以要根据员工的思想,制定有效的法规教育方法。法规教育虽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想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法规教育的内容必不可少。安全培训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安全生产,这也是法规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安全态度教育是安全教育的一个核心。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一个人做事没有要做好的态度,那么是做不好的。由于一个人的态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这项工作开展起来也很有难度,但是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就必须对员工的态度进行教育。安全态度教育的宗旨,就是让明知道自己犯错却依然犯错的人转变态度,去更正自己的错误的态度,学着用正确的行为去工作。一般情况下,发现其态度有问题时,都是那个人在工作时的状态,但是当面指出,会使人不悦,也许迫于当时形势会更正,但是未必有实际的效果,如果在事后处理,当事人也许会不觉得自己有错。所以如何做好安全态度教育工作是一个既有难度又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2)掌握安全教育的特点 1)易理解性:安全教育的内容是要传达给员工,要让员工能够很容易理解,如果员工不能理解,就没有办法去实践,这样的安全教育是没有效果的,所以培训人员都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把安全教育工作做到通俗易懂。2)针对性:安全教育的内容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薄弱环节,重点教育。同时,由于教育的人员不一样,还需要针对个人的工作内容和行为方式,因人施教。安全教育要有先后顺序,重次分别,不能一锅粥,以避免造成员工在遇到情况时不知所措的混乱局面。3)阶段性:安全教育计划是有阶段性的,在某个阶段里强调的重点也不同,在特殊情况下的突发性事件里,也要突击安全宣传检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人们能够从容地面对变化的环境。如果安全教育没有阶段性,那么人们也会形成疲倦,使安全教育培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4)全员性:是指安全教育培训的对象具有全员性,所以企业相关人员都必须学习安全教育知识,不管是企业领导还是最普通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培训。全员学习可以提高安全生产的水平,有利于各项培训工作的开展。5)长期性:是指安全教育培训需要长期坚持,并且贯穿于相关工作的始终;贯穿于相关工程的始终;贯穿于企业安全生产的始终。 (3)注重安全教育培训的形式 注重安全教育的形式,不要只做表面工作。安全教育不能一味地灌输安全知识或者安全手册,而是要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具体的培训形式有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以及规范教育与自由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集中教育: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的,方便哪种集中教育方式时,就采用哪种,也可以有机结合,不用固定在某个形式上,其中包括报告会方式和课堂式等。个别教育:这是指针对某个人的特别教育。比如某人出现严重错误时,帮带师傅或者监管人员对其进行安全教育,让他按照正确的方式工作,提高安全自觉性。这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很有效果,因为在现场环境中,可以方便指出错误,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通过指导,及时更正错误。但是如果安全态度教育工作没有做好,就不会有明显的效果,也许当场迫于压力改正错误后,还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个别教育需要耐心教育和针对某个人选择特定的方式教育。 (4)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四个必须 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从“头”抓起,头是指企业的领导层,领导对员工有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要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首先就要提高领导层的安全意识、个人素质、安全教育水平。通过自己的行为,带领员工把安全教育工作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是不能松懈的,稍有怠慢,就有可能引起很严重的问题,所以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完成。有一定的教育培训计划,建立健全科学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在安全教育工作上面,企业要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鼓励安全教育工作。对犯错人员严格惩处,绝不纵容姑息。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未经安全培训合格、未办理施工上岗证的人员严禁进入施工现场施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抓细,必须对各层次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培训。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在一段时间内,要把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和安全教育内容相结合,利用各种活动或者交流方式和各种宣传媒介落实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只有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发挥作用。以往的教育工作也发挥了很多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方式在现代未必适用,所以必须重新认识和评价现有的安全管理工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结合实际情况,不同的人教育内容不一样,教育方式也不一样,要因材施教。 2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具体措施 (1)建制度,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供保障员工素质是关键。重视加强职工安全技术培训,致力于打造安全教育培训长效保障机制,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一是建立员工年度安全规程考核制度;二是建立安全知识集中轮训制度,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教育集中轮训工作,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三是建立定期停工集中教育学习制度,有针对性地提高员工遵章作业的执行力;四是创新反违章考核教育机制,使反违章处理实现从以前单纯的经济考核向岗位动态考核相结合的新机制转化。 (2)强措施,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出现典型安全问题,实行安全培训和预警约谈并举管理;二是突出案例分析,借锤敲钟、警钟长鸣;三是开设多媒体安全培训系统,方便员工教育学习。 (3)搭平台,确保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取得实效安全宣传教育是老课题,要有新的形式、才能赋予其时代气息,才能常抓常新、取得实效。一是开展“人文关爱”教育,营造共保安全和共筑安全的良好氛围;二是开展“形象直观”教育,为员工提供形象直观的安全教育学习,使员工更容易掌握各类作业安全规程、更容易认识违章作业将造成的危害后果,促使员工自觉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三是开展安全学习交流活动,相互谈感想、找问题、提对策;四是开展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用心理学技术与员工沟通,把安全工作做到员工心坎里去;五是开展安全宣传“六进”活动,把电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送到“企业、社区、商场、校园、农村和军营”。 3结束语 安全培训的教育,重在实质效果,不能只做形式,培训的意义不是培训的人数、培训的模式,关键是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安全培训教育要抓难点、填空白点,在增加受教育者人数的同时,要提高培训教育质量。安全教育培训是保证电网安全生产必须要开展的工作,所以要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丰富教育方式,注重教育培训内容,做到安全教育工作常态化、规范化、规模化。 本文作者:卢玉锦 单位:广东佛山市高明合水电力安装有限公司 企业安全教育论文:强化企业安全教育的探究 作者:赵海涛 单位:唐山市人才中心 采取的措施 1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人员、培训教师、培训内容等作出详细、明确的安排。并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所有员工均能完成规定学时的安全培训。企业还应及时召开员工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对各单位、各部门的组织领导作出具体安排。并确定具体的考核标准,检查、督导各下属单位直至班组的培训进度和培训实效,使培训计划在保证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下按进度完成。 2区别培训对象、明确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员工培训体系,明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一是搞好对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主要涉及企业主要负责人、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和其他部门或项目的管理人员,培训重点是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安全管理知识,培训目的是强化安全责任意识,掌握与本岗位相适应的安全理论知识。二是搞好对全体员工的安全培训。培训重点是本单位安全管理制度及相关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培训目的是使每位员工真正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营造出人人遵章守纪、爱岗敬业、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舆论氛围,从源头堵住事故隐患和漏洞。三是搞好各个重点、关键岗位员工的安全培训。培训重点是本岗位关键工序安全操作要点和事故应急处置安全知识,培训目的是强化安全责任意识,防止重大事故发生,正确处置险肇事故。 3丰富培训内容,注重培训效果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应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专业知识和现场实际相结合,安全注意事项和事故案例相结合,应急知识和应急演练相结合,尽量使培训内容生动、形象、易于接受。一是抓安全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统一组织单位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相关安全系统工程学习,可以通过聘请安全专家亲自授课、安全论坛、安全研讨等形式,强化安全责任意识,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辩证关系。加强全员基础安全理论学习,借助报纸、电台、网络等媒体,宣传安全基本理论,营造浓厚安全氛围。二是抓岗位作业的基本安全教育。建立岗位安全标准作业体系,引导职工从思想、作业行为、现场环境、设备设施等各方面开展安全达标。利用班前班后会及时进行提醒教育,确认岗位人员精神状态、身体状况等方面是否符合安全标准要求;班中作业时,岗位人员之间进行互保联保教育,互相监督,互相提醒,确保作业安全;班后进行安全自律教育,注意上下班交通安全,注意家庭防火、防触电、防醉酒等。三是抓特种专业知识教育。对特种作业和易燃易爆岗位工作人员开展专项安全教育培训。由于这些岗位接触的危险危害性大,很容易发生群死群伤等较大事故,因此,加强这方面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要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知识讲解,从岗位危险因素形成机理到预防措施,再到应急处理办法,直至应急实战技能等,都必须使岗位人员清楚了解。 4创新培训方式,保证培训质量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安全教育培训质量。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得当,会使企业员工有很好的认同感,对于施教的内容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利于应用;不恰当的安全教育方式,会使员工产生反感情绪,从而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传统的安全教育培训方法很多,事实证明了一些比较有用的方式,例如,举办安全培训班,组织安全活动会,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进行安全演练等。这些方式有的放矢,针对在职员工的特点,实行“动态”教育,不仅仅把培训局限在室内,同时也把安全实际操作技能培训搬到作业现场等一线场所,增加员工的感性认识,很好地做到了“五个结合”:一是把培训计划和一线生产实际相结合;二是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三是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四是把事故案例剖析讲评与法律法规、操作规程学习相结合;五是将企业集中组织培训与个人自主学习相结合。然而随着市场形势变化,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压力日益显现,这就要求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要适应形势,利用更短的时间,收到更大的成效。这时,传统的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就有些捉襟见肘。企业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提升安全教育培训的真实感,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针对不同单位易发事故特点建立事故体验实验室,增加事故造成伤害模拟体验,提高教育培训的效果。编制安全动漫培训教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听、看、说、动立体培训。 其他建议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队伍多样化。在完善企业内部安全培训师资力量的前提下,建立校企结合、企研结合的安全教育培训模式,借助学校、研究机构等接触先进安全科技的专家人才队伍,提升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深度和广度。探索培训效果评估模式。实行安全教育培训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力争全面反应安全教育培训所达到的实际效果,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岗施教。 结语 安全是企业能够正常生产经营的基础,是企业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根本保证,更是企业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安全教育培训又是安全工作基础中的基础。创新安全教育培训方法,保证安全教育培训质量,实现岗位人员安全稳定工作,必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一个更有优势的地位,实现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企业安全教育论文:安全教育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做好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安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要想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安全教育是核心,只有通过安全教育培训,才能够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培养员工安全素质,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安全教育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安全教育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安全教育指的是安全思想、安全知识以及安全技能的教育培训工作,其对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员工的生命安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安全教育能够端正安全态度 安全态度指的是企业从业人员对于安全工作的认识,安全态度对于保证企业生产安全,保证员工安全行为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正确的安全态度指的是员工重视安全并能够通过安全生产行为保证安全,通过安全救助技能维护自己和他人安全,而要想员工端正安全态度,安全教育培训必不可少,通过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能够让员工从思想上端正对安全认识,从而自觉重视安全工作,自觉遵守安全准则,自觉维护自身和他人安全。 (二)安全教育能够形成安全风气 安全风气的形成对于保证企业生产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安全风气指的是推广安全行为的一种无形的集体力量或环境氛围,其能够推动企业员工自觉遵守安全准则,并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安全风气的形成能够提升安全准则及规章制度的执行力,能够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安全风气的形成与安全教育的开展是分不开的,只有坚持长期的安全教育活动,才能够不断提升每一个企业员工的安全思想和安全认识,才能够形成安全风气来约束企业员工自觉遵守安全准则。 二、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安全教育的大众化和分众化 企业员工是思想政治工作中产生工作效果的关键,是安全教育实施和开展的核心,只有员工在安全教育中培养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企业才能够安全健康的发展。而员工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环境是有差异的,其对安全教育可能有着不同的态度,因此应当坚持大众化与分众化相结合的安全教育方法。在具体的安全教育工作中,要根据员工不同的行为规律、愿望诉求对员工进行科学的层次划分,只有这样才能够针对性的提升每一个员工的安全素养和安全意识。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相结合 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与其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紧密联系,如果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不达标,则会体现在经济活动中。安全教育与员工的物质利益有着统一的目标,只有搞好安全教育,才能够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保证员工自身安全,才能够保证员工的经济效益,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应当将员工的安全思想观念与企业的经济管理互相联系,提升安全教育工作的灵活性。 (三)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首先,企业应当积极借鉴其他单位安全教育工作的经验,对国内外安全教育形式有一个清晰的把握,通过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来让员工认清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同时,安全教育工作应当落实到日常的工作当中,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通过对安全教育工作的细化来提升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四)企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 首先,应当教育员工,只有保证安全的工作环境,保证生产工作的安全性,树立安全生产意识,才能够促进员工个人的发展,才能够保证员工的经济效益;其次,员工是企业的主人,应当积极树立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企业的安全发展要靠员工的安全生产来实现,培养员工主动维护企业安全生产的意识和素质。 (五)晓之以情 安全生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以德育为核心的一种提升员工安全意识与安全素质的系统性工作。以人为本的思想是进行安全教育的核心,员工是有感情的,只有做到以情感人才能够以理服人。感情对协调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润滑作用,在安全教育工作中,企业应当以员工为本,以理解员工、尊重员工作为安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情感来调节、感染员工的意识,培养其安全思想,同时,安全教育领导应当积极与员工谈心,了解员工的诉求和困难,做到真情关爱,缩短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安全教育工作。 (六)动之以理 理是安全教育工作中的红线,要想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和员工讲清大道理,员工只有明白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忽视安全的危害等道理,才能够自觉地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才能够发自内心的重视安全。在安全教育过程中,企业应当积极讲述一些有关安全的实实在在、深入浅出的道理,才能够使安全教育工作水到渠成,取得成效,才能够让员工对安全的概念深入内心。 (七)导之以行 行使安全教育工作中无声的号令,要求员工注意的安全事项、安全行为,安全教育工作者自己应当带头遵守,起到模范作用,要做到言行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让员工心悦诚服。通过具体的安全行为,能够时时刻刻的影响着员工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只有落实并践行安全教育工作,才能够了解员工基层的特点,做出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决策。 三、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的安全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一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其对于端正员工安全态度、形成企业安全风气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分析了安全教育工作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几条加强企业安全教育的对策,旨在为保证企业安全生产,促进企业安全健康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唐朝霞 单位: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保卫部 企业安全教育论文:企业安全教育论文 一、安全教育培训对企业生产的价值与意义 形成企业安全生产的全面认知安全教育培训通过普遍性的培养和针对性的教育可以促进企业全体人员安全意识和理念的形成,以安全教育培训为基础可以在领导和管理层面建立起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可以在执行和生产层面建立起安全生产的自觉性,通过全面而正确的企业安全生产认知来控制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与扩大。建设企业安全生产的团队安全教育培训是通过系统性的组织结构进行的有目标、有针对性的活动,安全教育培训倡导团队建设,以集体的力量来实现企业生产的安全。以扎实的安全教育培训可以重塑企业生产的团队和组织,做到对企业生产安全目标、效益目标的有力维护,达到对现代化企业团队建设的全面支撑与保障。 二、安全教育培训引入标准化管理的方法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保证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安全教育培训小组通过设立组长、副组长的层级机构将标准化管理引入到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之中,安全教育培训小组需要不断创新教育的载体,遵循四个三的教育模式,就是严厉、严谨、严格的安全管理,适量、适度、适情的安全奖惩,能干、能会、能知的安全培训,还有利用柔情、爱情、亲情进行安全教育。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在小组标准化管理的有事下可以把握四项基本教育内容,即对有关安全法律法规的教育、对有关安全操作技能的教育、对安全形势的教育及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和教育。 三、标准化企业安全教育管理促进安全生产的措施和要点 1.制定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计划计划是系统性、针对性地开展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关键性第一步,用该从企业安全工作的实际出发,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和组织形式制定出适于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指导和引领。做好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实施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中应该做好如下几个环节,一是要做好教育培训登记,建立起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档案,在促进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规范化的同时,确保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质量。二是要做好教育培训的组织与教学工作,应该结合企业生产的特点,确定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和重点,以此来确保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质量,培养出适于企业安全生产目标达成的高素质员工。三是要做好教育培训的考核工作,建立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的机制,严格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质量进行考察,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顺利开展获得即时而真实的反馈信息,更好地指导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继续开展。 2.强化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落实应该加强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教学方面的管理,应该根据工种和生产环节的不同将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和水平,有针对性地落实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教学的重点,建立起适于员工发展的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模式。应该强化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教学环节,突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重点,激发员工在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中的积极性,确保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教学质量。应该针对企业的特点进行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思路的不断创新,敢于打破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的传统,实施现代化的网络教学、学分制体系、反馈系统,针对不同的需求和基础建立起新的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做到对学员差异性发展需要的满足。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应该采用多媒体技术,整合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细节、重点,既做到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现代化管理。 四、结语 安全教育培训是企业生产、运行安全的重要基础,对企业现实运行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应该加强对安全教育培训的引领与指导,通过标准化的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工作落实企业安全的目标,构建企业生产安全实现的平台与基础,在提高企业安全文化和员工安全素质的基础上,做到对企业安全事故与问题的方法,以安全教育培训做到对企业生产效率、质量安全的全面保障,进而实现企业生产、运行高速发展和全面安全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目标。 作者:历楠单位:中航工业哈尔滨轴承有限公司 企业安全教育论文:企业培训安全教育论文 1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意义 首先,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能够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遏止安全事故,需要对员工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培训,通过对其不断灌输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渐渐的在其大脑中形成概念,能够正确的判断所处环境是否安全,从根本上消除了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其次,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进行能够促使企业领导安全意识的形成,对企业各级领导的安全教育培训,不断增强他们对安全生产的深刻认识,培养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引导他们重视安全生产、关心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并参与安全教育的管理工作。最后,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展开,可以有效提高企业整个团队的安全素质和意识,通过对所有员工安全教育的培训,增强其安全生产意识,在工作过程中时刻注意到安全问题,避免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从而有效促进企业的生产发展。 2建立标准化的管理机制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保证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有些煤矿企业,其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加强了安全教育培训的工作力度,组建了安全教育培训小组,并且每个小组都安排了组长、副组长,严格遵循日常培训的基本模式。从而建立起了共同管理的安全培训机制。安全教育培训小组需要不断创新教育的载体,遵循四个三的教育模式,就是严厉、严谨、严格的安全管理,适量、适度、适情的安全奖惩,能干、能会、能知的安全培训,还有利用柔情、爱情、亲情进行安全教育;把握四项基本教育内容,即对有关安全法律法规的教育、对有关安全操作技能的教育、对安全形势的教育及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和教育。各个培训小组组长需带领大家不断强化培训过程,时刻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思想放在心中,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与发展。 3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具体方法 为了提高培训质量,一个合理的、实用的、适用的培训管理流程是很有必要的,将培训的各个环节看成是一个循环体,使安全教育培训的过程变成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培训流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制定计划、报到登记、组织教学、定期考核、资料存档、学习反馈、评定改进。一套完整的程序可以提高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效率。 3.1制定计划制定计划是一个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万事开头难。每年年初,有关安全管理部门需要通过调查分析,根据企业的生产需要,同时还要考虑裁员等因素,然后制定全年度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为之后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奠定基础。 3.2实施计划第一,报到登记。参加培训的人员到指定培训机构进行学习,要求其带着该企业的介绍信或证明信及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在报到处报到并注册,登记之后,所有成员由培训机构管理,其需要建立及备份档案。第二,组织教学。安全教育培训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制度,提高教学质量,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要求所有员工,坚持上岗前先培训、就业后再培训、工作中仍培训的思想,理论实际相结合,根据相关规定和法律要求组织好安全教育培训,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员工。第三,定期考核。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一定要遵循考教分离的原则,由安全教育培训机构和相关部门进行教学管理,由相关部门领导负责定期的考核。对于结业考试,一定要严格要求其考场纪律,严格考察培训的质量。第四,资料存档。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机构要严格管理员工档案,安排固定的档案管理室,给员工档案进行编码,实现档案管理的标准化。编制特定的档案查询程序,建立数据库系统,做到方便查询、数据信息共享。这样使整个培训过程更有制度性,使员工也受熏陶,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各方面素质,增强企业的实力,有利于企业发展。 3.3学习反馈企业培训机构可以对学员进行跟踪调查或者开展班会进行讨论学习感受。每次培训结束后,可以开展班会,学员之间互相请教,反应该培训机构对教学的管理或者教学水平,培训机构可以对学员进行跟踪调查,有关负责人根据学员平时的表现和考核结果对其进行评价,填写调查表然后存档。 3.4评定改进培训机构在对企业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创新,改进其教学方法,确立明确的奖惩制度,对好的教学成果进行表彰。年终总结,分析自己的缺点,积极改进。 4强化培训制度 第一,加强对教学的管理。在培训中最好形成分层的教学管理,按员工的级别进行分组,做到一级抓一级,上级管下级,下级监视上级。形成一个完善有效的教学模式。 第二,注重教学环节。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机构应把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将教学过程作为重点,严格要求教学中的备课、授课、听课及对班级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对教学思路的创新。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学分制管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活动所占分数比例各不相同,其中出席占10%,平时表现占20%,考试成绩占60%,作业的完成与否占10%,通过这种方式的管理,可以提高学员对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帮助;然后对教学思路进行创新,完善教学管理,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需求,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学习章节,列出相关项目,让其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培训效果,增强学员素质,为企业培养出更优秀的员工,带动企业的发展。 第四,提高教学水平。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或者实行网络化管理。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运用课件授课,包含了声音、图片、文字等几方面,还可以适当的插入视频及动画,这样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员对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为了实现安全教育培训的目的,可以推进现代化管理手段,形成网络培训及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网络化的管理目标,还拓宽了学员的学习范围和视野。通过实施安全教育培训的标准化管理,积极推动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进行,有效提高了企业内部的安全素质,并且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了企业的安全生产,突显了教育培训等作用,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培养了大量技术型人才,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方面和人力方面的支持。 5结语 总之,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加强企业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力度,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控制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事故,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及生产质量,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和飞速发展。 作者:冯帅单位:中国神华神东煤炭集团 企业安全教育论文:电力企业新员工安全教育论文 1概述 近年来,我国的电力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愈发严峻,虽然我国电力安全的生产水平总体来看较为平稳,使得电力企业中的安全生产事故逐渐下降,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的安全事故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对于事故发生的原因来说虽然多种多样,但是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施工人员自身安全意识的淡薄所造成的。而这就需要我国的电力企业应当加强对于企业新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企业安全事故的出现。 2新员工安全教育以及培训的方式与内容 2.1提高领导重视第一,应当加强对于安全的考核。对于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来说,需要通过更为有效的方式来对领导者进行督促,从而使其真正的能够从意识上将年中考核作为单位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能够进一步的量化、细化考核指标,并建立起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重视新员工安全教训培训工作、以及能够及时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培训任务的领导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于新员工培训工作不足的则适当的予以处罚。第二,也应当对领导进行适当的培训。这首先需要电力行业对企业中的主要负责人开展安全教育相关的培训,并使其能够在培训的过程中学习到我国目前更为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和最新的安全知识、安全政策。其次,作为电力企业来说也应当经常的组织领导干部集中的进行安全理论相关知识的学习,并以深入事故现场的方式进一步的使企业干部能够加深安全生产的印象,并通过适当的方式使企业领导干部的安全意识得到增强,从而能够进一步使这部分领导对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 2.2增强内容的针对性第一,需要加强企业新员工的安全教育工作。首先,就需要保证能够使员工更为深入的对电力企业日常生产以及经营的相关基本业务进行了解,从而能够在熟练掌握企业管理流程的基础上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其次,则应当对新员工开展三级教育,即:一是国家以及地方安全电力企业相关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二是工地施工安全以及工程施工特点的教育;三是本工种的专业安全生产教育。通过上述三级教育的开展,则能够较好的使新员工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能够在日后的工作活动中对安全生产工作起到足够的重视,进而能够时时刻刻的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进行注重。最后,也需要经常性的为员工开展岗位技能的专业培训,从而以这种方式使新员工的业务素质、专业技能以及安全意识都能够符合我们的要求,并使其标准化作业水平以及实际的操作技能能够得到提升。第二,在对新员工开展教育的同时,也不应当忽视了企业老员工的安全教育。首先,需要能够对企业的老员工开展新型施工设备的技能培训,从而能够使其更为熟练的掌握这部分新设备的操作方法以及原理。其次,需要进一步加强老员工对于安全知识的学习如新的安全法规以及方针政策等等,从而使这部分老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使其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并能够在后续的工作过程中更好的带动新员工开展工作。 2.3创新教育方法对于企业安全教育的方式来说具有很多种,比如讨论法、灌输法等等,而对于各种方法来说其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而为了能够使安全教育培训的质量得到提升,则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其中,较为创新的方法有:第一,榜样教育法。对于榜样来说,其对于员工的教育以及示范来说是再好不过的。而对于企业领导来说,则应当能够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以良好的行为示范以及高素质等等使企业施工人员的工作信心以及力量能够得到提升。而这就需要领导者真正的成为模范执行者,即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保证能够在事故发生前就能够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真正的为员工做出榜样。其次,作为领导者来说也应当在工作的过程中时刻的为员工灌输安全施工的理念,从而在行为以及知识上使员工能够受到更大的影响。第二,事故案例教育。对于事故案例来说,其则分为正面以及反面的案例。而在企业教育的过程中,反面的案例则往往能够起到更大的教育作用。首先,其能够对新员工带来较大的警示,通过记录的方式还原事故发生的悲惨场面,则能够为员工带来极强的冲击以及震撼,从而使员工在实例面前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其次,则能够起到一个惩前毖后的作用,通过反面事故的讲解来杜绝类似事故的再次出现。而在企业讲授案例的过程中,也可以开展多种方式来进行,比如建立专门的事故档案以及收集同行业的事故资料等等,并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向员工细致的分析事故处罚结果,从而使员工能够进一步的认识到安全事故同人身安全、经济收入等等所存在的密切联系。另外,企业在对员工进行案例教育时也可以适当的加以情感引导,从而更进一步的加深新员工的印象,进而起到更好的警示作用。 2.4加强队伍建设要想开展好安全教育工作,一个好的队伍是不可少的。这就需要企业应当首先加强现有领导者现代安全管理技术以及工作能力方面的提升以及考核,并通过适当的制度规范其行为准则以及执法手段,从而保证其能够以良好的带头作用来执行好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其次,也需要尽可能多的吸收安全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以及技术人员来到安监队伍中去,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将理论指导实践、将理论融入实践,从而促进施工人员的安全理论方面的学习。最后,企业也可以适当的邀请外界的优秀学者以及专家。对于企业而言,其需要具有丰富安全管理实践经验的专家来提升安全教育的效果,并使其能够更好的深入到培训工作中去。 2.5加大教育投入电力企业应当专门的设立安全技术培训的专项资金,并将其纳入生产成本,实行专款专用。一要保证所有施工人员都能有充足的经费进行不定期的培训;二要改善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提供符合标准的教室(会议室)和必要的教学设备,加强各类培训基地的建设,以保证正规办学,提高办学质量和效果。 3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我国现今的经济形势下,做好电力企业新员工的安全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在上文中,我们对于电力企业新员工安全教育与培训的内容以及主要方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需要我们能够联系企业实际,从而以更具针对性的方式提升安全教育的效果。 作者:闫新枝单位: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稷山县供电公司 企业安全教育论文:化工企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模式研讨 一、化工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管理不够完善 化工企业在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上还共存的一个不足是对于培训的管理不够完善。首先,对于培训对象不做任何区分,安全培训全员参与,导致的效果是各层的员工们走马观花似的听讲培训课程,这种不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的统一培训,自然不会有很好的效果。不同的职工在日常工作中面对着不同的对象,所面临的安全方面的问题自然有所不同,所以如果笼统地进行培训,必然不会有具体的效果。 2.不注重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并非所有的化工企业都可以采用统一性的培训方式,在内容上也不能一模一样,毕竟每一个化工企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存在。在对本企业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的时候要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根据对自身特点的分析,设置一套适宜的培训方案,并且严格落到实处。化工企业需要不断丰富化工安全教育培训的形式,不断探索培训的内容和有效形式,例如可采取多媒体、板报等多种方式。 二、化工企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 部分化工企业存在的对于员工安全教育培训的意识应当加以转变。对于化工企业而言,做好生产并不是全部,做好安全生产才是第一要务。因此,化工企业在想着利用各种举措搞好生产的同时,不可忽略安全教育对于化工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化工企业需要树立起长期安全培训的思想观念,以安全培训带动安全生产,从而最终推动企业的有序发展。作为化工企业的员工,也需要摆正对于安全培训的态度,处理好工作和对接受安全教育培训之间的关系,积极主动地参与安全教育培训。 2.搜集培训资源 对于化工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首先化工企业自身需要意识到其重要性。然后,可以搜集各种有利的培训资源,以帮助企业自身在培训方面有所发展。例如,可以寻求政府的帮助和当地科研院校的帮助,邀请专业人士参与到对企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的工作之中。力求建立结构合理的管理培训队伍,培训出具备安全知识的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以及管理人员。 3.丰富培训形式 从培训形式上来讲,化工企业应该摆脱过去陈旧的培训方法,探索出更加符合时代特点和员工新意的安全教育培训模式。整合安全教育的知识点,在培训上有所创新,从而加深员工们对于知识和预防步骤的印象。例如,多媒体网络技术、云技术就是很好的辅助工具,可以用来创新培训模式。 三、化工企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模式探索 1“.我要安全”模式 有统计资料显示:98%的事故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化工公司应当首先以人为本,做到从新职工入厂培训第一关抓起,无论年龄大小、无论以前从事化工生产多长时间,72小时安全培训一时都少不了,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员工端正安全态度,真正做到“我要安全”。从员工对于安全教育培训的态度抓起,以正确的方法培养其形成良好的习惯,自觉参与到安全教育培训之中。 2“.广度覆盖”模式 化工企业安全教育并非只是管理者应有的责任,每一位员工都应当又对安全防范的意识。因此,在企业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的时候,员工应当有自觉参与的意识,培训管理的引导,使得安全教育培训能够达到“广度覆盖”的效果,从而逐步引导员工自觉参与到安全教育之中。 3“.逐级落实”模式 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并非单一对于安全知识的掌握培训,其目的在于落实安全责任。在各部门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的同时,也保证了安全教育的顺利开展,从而使得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束语化工企业以及企业里的每一个员工必须认识到化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解决化工安全培训的不足之处,进一步畅通化工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保持企业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构建和谐企业。 作者:李光明赵洋单位:唐山唐钢气体有限公司 企业安全教育论文:施工企业的安全教育研究 1目前施工企业安全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施工企业特殊的工作性质,工作人员流动性大、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导致安全教育培训效果不佳,施工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现状令人堪忧。现阶段施工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所涵盖的内容有:建立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尤其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主要负责人、项目经理和安全管理人员,需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安全生产机构培训后才能持证上岗。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了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大大减少了违规操作状况。然而值得关注的是施工企业的安全教育仍存在一定问题。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大,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承包队伍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一味的加快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意识逐渐滑坡,没有将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纳入企业基础性建设,直接导致施工操作人员安全技术水平普遍偏低。还有一些企业管理者口头上对安全生产非常关注,作为开会的重要内容来“讲”,但也仅仅限于“讲”,实际操作中舍不得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尤其是建设施工中新的人员,没有安全生产意识,也不懂得具体怎样避免风险,确保自身和他人的生产安全,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直接进行施工的人员非常普遍,其中农民工较多。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意识,常常发生上班没多久伤亡事故发生,不仅给伤亡人员及家属带来沉痛的灾难,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和经济效益。 2提高企业安全教育优化方案探析 2.1开设专业课程,培养安全技术人才 对于企业施工来说,单独拿出时间进行培训有一定难度,另外施工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安全施工技术较差,因此,以教育为途径,培养和发展中职、高职等学校教育优势,设立建筑施工专业课程,如开设健康安全、环境保护、安全技术等必修课程的开设可以有效的提高安全意识,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技术水平,而且可以为建筑施工企业输送大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施工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和坚实的后盾。同时,对于初中等文化层次较低的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开始安全教育课程,只有培训合格才允许进入工地,从源头上实施安全教育,减少或者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提高企业的健康发展和经济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坚持培训原则,提高安全教育效率 施工企业的安全教育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应该是一项常抓不懈的任务,安全教育培训在两个原则的基础上逐步加强。首先坚持全员培训原则,必须遵循全员培训原则,从木桶定律可知,施工人员按照100人计算,如果有99人都按照施工规则规范施工,只有一个人违规操作,这一块木板的效果依然会对整个工程造成严重的影响,遵循全员培训原则,即从领导到员工各级领导、企业职工,甚至包括家属都要进行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其次,坚持法律依托原则,在国家安全生产法规中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应以全民安全法制教育为核心,施工人员逐渐树立终身安全法律意识,形成思想共识,遵纪守法,违法可耻。另外,遵循经常性原则,安全教育应该是持之以恒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流动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更不能进行突击,常抓不懈,警钟长鸣才能有效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3现场安全培训,落实安全教育目标 针对于目前作业外时间安全教育抽象性较强,不能更好的达到安全教育效果的问题,可以采用施工现场安全教育进行有效的弥补。主要做法是可以由政府部门或者上一级主管部门在专家的协同下,深入施工现场,有针对性对实践操作中存在的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详细的安全教育,通过直观性的培训有效的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施工意识,同时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排查,整改的过程也是一次安全教育的过程。通过现场安全培训可以更有效的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逐步提高工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实现安全生产的最终目的。 2.4建立考核机制,形成安全教育保障 针对于有些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片面追求工作效率而忽视安全教育的问题,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可以为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提供一个重要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中强化考核制度:细化安全教育工作内容,制定详细的规范操作细则;严格教学评估,对于进行施工人员培训结果通过考核方式纳入奖金管理;开展考教分离模式,培训机构与考核机构分开,目的是促进企业培训力度的增强,通过对学习人员成绩的检测来提高教学质量。 3结语 总之,安全教育工作必须引起施工企业的高度重视,从教育理念、模式、制度、资金等方面给予充足的保障和严格的控制,对于违规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给予严格的惩戒,以扭转目前施工安全事故频繁的现状,促进我国施工行业积极健康的发展。 作者:高丹单位: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 企业安全教育论文:发电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研究 1当前发电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1培训内容上重意识教育,轻技能教育 确定安全教育培训内容时,重点大多放在安全法规的宣传、案例分析上,注重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忽视安全技能的培养,培训内容很空洞。如关于高处作业,只强调要“工作中注意安全”,但工作中具体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证安全,像要安全带应并高挂低用、高处作业下方区域要设围栏、物件工具等不能上下抛掷等具体的安全知识则未提到,往往造成员工虽然意识到要注意安全,但由于安全技能知识的匮乏,不能分析工作中存在的潜在危险,更谈不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导致无知性违章和重复性违章频繁发生,安全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上。 1.2培训对象上重一线员工,轻管理人员 一般提到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往往想到的是加强对一线员工的培训。一线作业人员每天要直接从事各种生产作业,其安全素质的高低固然重要,但管理人员的安全素养同样不可忽视。一个对安全非常重视的领导肯定对下属关于安全的要求也会很高,相反,若一个领导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必然会对其下属产生不利的导向,整个队伍将不会把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其所带团队必然安全基础不牢。 2发电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要点 2.1制定针对性强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做好安全教育培训,首先必须制定完善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应分公司、部门、班组等不同层次需要实现的培训目标,针对特定的对象,制定差异化的培训计划,明确安全教育培训目标、内容、形式、参加人员、完成时间、责任人等,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取得实效。培训计划还应注重从下至上方式,即从班组、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分别向上级提出培训需求,上级再来统筹安排好全年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有利于调动各级人员执行培训计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2确立丰富的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应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如新入职员工、特种作业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结合不同的培训需求,如全能值班、技能提升、新设备新技术使用等来确定,保证安全教育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2.2.1通用安全知识培训 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培训、事故案例等,旨在使企业员工具备基本的安全基础知识。 2.2.2安全文化的教育 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安全文化,要积极发挥安全文化的教育功能,树立积极的安全文化理念,贯穿于安全教育和日常安全生产过程,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2.2.3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培训 主要是使作业人员熟练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提高操作技能,降低岗位事故发生率。如受限空间安全作业培训、临时用电安全培训,运行人员防误操作培训、电气作业人员触电急救培训等。 2.2.4现场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的培训 主要针对作业人员需从事的具体工作,从场地、环境、工具设备、操作工艺流程等进行危险点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使作业人员清楚工作中存在的危险点及控制措施和应急处理要点,并掌握这种分析方法用于工作实践,有效防控现场作业风险。 2.2.5新岗位、新操作方法的安全教育培训 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员工,或调到新的生产岗位,必须进行新操作方法和新岗位的安全教育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如现在火力发电企业应环保要求均在上马脱硝工程,脱硝工程正式投运前,相关运行、检修人员必须通过培训合格后方可对脱硝设备进行相应的运行和检修维护工作。 2.3采取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培训方式 为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应多样化,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培训方式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2.3.1理论灌输法 这种方法一般采用传统安全讲课的形式,主要是向员工讲述安全法律法规、安全规章制度等。可以通过一定形式的考试,强化记忆内容,使之明确基本要求和应努力的方向。 2.3.2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放映具有安全生产教育意义的视频和电影、各种标准化作业电视和事故现场录像等,或把讲课内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把声、像、画同时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感性器官,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对安全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3.3情感沟通法 对待现场违章作业人员,指出违章行为的同时,耐心告知违章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及正确的做法;对待事故的责任者和受害者,心平气和地帮助他们总结吸取教训,通过加强沟通和情感交流,使之懂得错在何处,如何规范作业行为,以达到启发和教育的目的。 2.3.4案例解剖法 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故案例,分析其事故产生的根源、危害,使员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在讲述安规条款时,结合未遵守此规定所造成的真实案例,可以让学员对条款记忆更加深刻,在实际工作中也能更好地遵守。 2.3.5活动熏陶法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党员创先争优示范岗”、“青年文明号”等活动,将安全教育培训作为一项硬性评比指标;大力开展“三讲一落实”活动,即每项作业开工前讲任务、讲风险、讲措施,工作中再抓好措施的落实,通过“人人讲”的方式,在一定时段内要求作业人员轮流讲解,促进全员安全水平的提高;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知识竞赛、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调考以及技术比武等,通过以考促学的方式,不断提高员工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组织安全征文、安全演讲、安全漫画等,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员更乐于接受,提高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 2.4实施安全教育培训考评 为确保安全教育培训达到预期目标,应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考评,使培训计划项目实现闭环管理,做到有效实施、持续改进、稳步提高。考评应实施全员安全教育培训考评,即包含对培训学员和培训老师的考评。对于具体的每次教育培训来说,对学员的考评可通过考试、现场问答等形式,对老师的考评可通过学员对老师的测评、学员经过培训后技能提升的效果等;对于一定时段的培训工作来说,可采用教育培训积分制,即规定不同岗位的人员在某一段时间内必须完成一定的培训积分。如笔者所在单位的教育培训积分制度,对参加不同的培训制定出不同的积分细则,要求每位普通员工每月至少完成5分的培训积分,分月度和年度进行考评。实施全员考评,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参与安全教育的热情,保障安全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全体安全教育培训师积极创新,提高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效能。 3结束语 发电企业只有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把安全教育培训落到实处,结合现场实际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养成良好安全习惯,才能有效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企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作者:胡吉单位:大唐湘潭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医学硕士论文: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已势在必行。因此,高等院校在制定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按时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更是要培养研究生求实创新、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2]。 1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传统的口腔医学教育多遵循灌输式教学,这种单向学习模式存在明显的“三少一多”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而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启发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口腔医学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强、综合素质要求高、实践性强的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立足于口腔医学并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激发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将科研能力训练与临床能力培养贯穿于全过程,将有助于培养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促进整体口腔医疗水平的提升,为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贡献。 2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2.1口腔医学硕士生培养模式单一 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方式是精英教育。目前口腔医学本科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相对来说散乱,缺乏系统性。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目前分为两类:“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4]。以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作为案例分析,口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第一学期理论学习后即进入临床各科室轮转,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基本上是“见缝插针”;而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理论学习之后的主要任务是进入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缺乏参加临床实践的机会。这两种培养模式最终将导致“复合型”医生的培养目标落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成天忙于临床工作,即使提炼出临床问题,也难以付之科学研究;反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则难以获取与基于临床问题的科学研究,同时在毕业后临床实践能力较弱,较难胜任临床需求。 2.2研究生自身创新观念薄弱 作为培养主体,长期以来,学生们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已经习惯于接受和理解掌握现有的知识。其结果是学生机械记忆知识的能力很强,知识应用能力很弱,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当前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理解知识的学习现状必将损害探索知识的能力。迫于一些现实的需要,研究生学习目的是为了文凭或毕业,而不是为了真正的从事临床工作或相关科学研究。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仅仅是为了拿学分,顺利毕业而已,在临床工作中追求跟随式完成导师交待的任务,在科学研究中照搬前人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不懂更不敢提出自己创新性的观点,展开原创性的科学研究。 2.3导师队伍质量亟待加强 随着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数量逐年扩大,尽管各个学科在建设过程中,都有涉及到导师队伍建设,但由于资金缺乏以及渠道单一,其建设成果就显得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老师少,学生多[5]。导师由于分身无术,无暇对学生亲自一一进行有效地指导。其二是老师自身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导师因自身原因不关注学科学术前沿的追踪,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固化,不能与国际或国内前沿接轨,从而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故步自封,严重影响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导师与学生之间往往缺乏相应的互动和讨论,导师没有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培养的过程中去,从而无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学习热情。 2.4缺乏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是研究生进行各类创新活动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环节中的重要环节[6]。按照培养的内容可以分为3种:教学实验平台、科研实验平台以及开放式交流合作平台。每个平台的正常运行均需要场地、设备和资金支持。然后在研究生教育尚不成熟的发展阶段,除在“985”及“211”等少数院校外,国内大部分院校的培养条件相对落后。口腔医学院现有“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部级“口腔疾病与生物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但由于高层次课题项目和研究经费的匮乏、师生科研积极性不高、指导力量薄弱等,平台硬件未得到充分利用;在交流合作平台中,由于学术氛围不浓厚,和大师面对面的机会少,各兄弟院校尚未搭建学术的交流平台,从而使得研究生缺乏学习交流的渠道,局限了学生视野,进一步削弱了创新性思维的实践。 3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3.1改变培养模式,采取跨学科学习 采取“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临床+科研的交叉培养模式。根据口腔医学学科特点,此培养模式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理论学习+临床科研早接触(第一学年)。研究生在进行每周五天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利用周末时间进入临床以及科研早接触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重点接触临床问题,科学学位将进入公共平台实验室查阅文献,提炼科学问题,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第2阶段:临床实践或科研开展(第二学年)。该阶段采用“4+3”的培养模式。即专业学位研究生每周4d开展临床实践,其余3d提炼临床中的科学问题,进而查阅文献,与导师进行讨论沟通,制定基于临床问题的科研选题。学术学位研究生每周4d集中精力与实验室开展科研,其余3d主要用于临床技能的训练及临床科研问题的思考。第3阶段:社会实习+科研产出(第三学年)。该阶段的前半部分主要用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产出,针对第二部分的临床/科研课题的开展情况,进行科研论文撰写、投稿、发表的培养过程。此后,学生将进一步完全进入社会实习阶段,根据需求,逐步完善临床/科研技能,直至逐渐适应日后工作。加强跨学科学习与研究。口腔医学是一门学科交叉性强的融合性学科,该学科的发展涉及材料学、生物学、力学、计算机智能模拟等多学科知识。跨学科学习有利于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有助于形成从多学科领域发现、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对研究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7]。 3.2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提出科学问题并借助实验实践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重中之重是对科学问题的凝练[7]。大多数研究生还处于被动学习的惯性思维模式状态,缺少自主创新、主动思考的意识,压制了创新思维。为了更好地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活动和临床指导过程中要注重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变聚敛性思维为发散性思维,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深度,拓宽对知识掌握的广度。科研过程中导师团队或科研小组要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和学术讲座,激励多阅读文献,多交流学习,勇于批判,不怕失败。同时加大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交流讲学的力度,开阔眼界,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循序渐进地激发科研潜能和培养创新思维[。 3.3组织一主几辅的异质型导师组 导师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若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导师自身就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利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并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下挖掘出创新潜能。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导师队伍的建设,可以更好地帮助研究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根据信息与决策理论来说,导师队伍的组成越是多元化,导师队伍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就越丰富,对外部环境就更加敏感,对复杂问题的解决也就更有思路[9]。根据知识网络理论来说,导师异质性团队之外存在着若干个和相应导师相对应的知识网络。导师队伍可以依从这些知识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拓宽了导师队伍知识面。根据社会嵌入理论来说,由异质性导师队伍成员和其背后的跨组织网络构成了许多“结构洞”,从而为导师队伍提供信息优势。因此,组织一主几辅的异质型导师组,提倡异质团队合作,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全面培养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重视团队的协作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加大研究生参与高水平课题研究的力度,从而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10]。 3.4改善培养环境,建立口腔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 升级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购买科研文献数据库,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信息平台。在临床资源上,需要充分口腔专科区域信息卫生系统平台,实现“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为核心”的医院医疗资源共享;实现各级口腔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信息串联;实现区域化口腔专科诊疗信息资源实时共享,为口腔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研究提供数字资源。同时需要加大力度购买科研文献数据库,让导师及研究生能实时追踪学科发展动态,增强学术氛围。大力建设科研平台与教学实验平台。在科研及教学实验室引进高端的实验仪器、设备,聘请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对研究生进行公开授课、示范及实际指导。继续加强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完善口腔医学形态与机能实验室及口腔医学综合技能实验室等平台管理。建立专门的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网站,网站教学资源丰富,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继续完善科研平台建设,根据项目要求,增加仪器设备及技术人员。同时在科研平台设立“研究生创新奖学金”专项,鼓励研究生作出原创性的科学研究。 4结语 知识创新时代的到来为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及时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的全面、深刻的变革,需要不断更新理念,完善教学手段,为培养口腔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构建一个完备的体系。 作者:陈珍 宋锦璘 罗文萍 张燕 张红梅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医学硕士论文: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目的:以临床医学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培养模式的差异,对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以期构建出临床医学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备符合度更高的岗位胜任力的新型课程体系。方法: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分类培养可行性深入探讨,采取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改革、完善考核制度、建立质量保障机制以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等措施,并通过广泛调研进行改革成果满意度的检验。结果: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较高,导师对学生核心能力评价优良率达90%以上;课程体系改革实现了满足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注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注重临床能力培养的需求。结论: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凸显了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目标需求,构建了满足社会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的新型课程体系。 [关键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医学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和发展医学科技双重任务,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除了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基础理论等综合能力外,核心能力提高可更好地胜任未来岗位需求。课程学习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对研究生成长成才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1]。教育部要求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重视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课程质量作为评价学科发展质量和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2]。因此,实施符合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特点及需求的各具特色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本文就如何提高医学研究生核心能力作一探讨,现作报道。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国家、省部级和校级针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相关文件;界定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和核心能力的相关概念;我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1.2方法 1.2.1课程体系优化通过分类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改革、完善分类考核机制等措施实施,探讨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分类培养的可行性。1.2.2文件文献研究法全面了解针对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国家政策和相关文件;把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分类培养要求;全面了解国内外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研究现状以及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核心能力培养要求。从而总结目前我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1.2.3问卷调查法针对不同对象、核心能力培养的差异性,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了解不同类型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针对自身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满意度,如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科研条件、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和师资队伍;以及导师和培养单位对不同类型研究生核心能力的评价,如学术学位型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实践能力、素质评价和专业学位型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研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以及医学专业素养的评价。科研能力包括科研的洞察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论文撰写能力等[3]。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发放95份问卷,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放96份,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单位发放59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单位发放71份。 2结果 2.1临床医学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差异 过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突出问题是侧重于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而对其临床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不能胜任相应的临床医疗工作。针对这种状况,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将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学术学位型”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主;“专业学位型”侧重从事实际工作,以培养具有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相应的“学术学位型”培养的核心能力注重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专业学位型”培养的核心能力注重在临床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临床专业技能体现在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较强的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 2.2课程体系的优化 2.2.1培养方案的完善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学位设置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分类修订培养方案。分别修订了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取消以前按专业分别制定的培养方案,而制定了统一执行的培养方案,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各专业课程按选修课程安排;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学术学位培养方式以理论学习和教学科研为主;专业学位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培养过程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进行,切实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和综合素质。2.2.2课程改革的加强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学术学位总学分要求为26学分,专业学位要求为20分;在教学方案上,原专业课程集中理论学习第一学期,经修订后,专业学位型课程教学采取集中授课、网络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相结合;在教学安排上,原专业学位型按各专业方向自行安排临床轮转,修订后,统一安排临床轮转,不少于33个月,达到各专业培训标准细则的要求,并每月安排不少于两个半天的集中学习;课程设置中,启动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建立了临床医学技能培训中心,强化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创新,学术学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突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创新性和国际性,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更突出临床医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临床医疗新技术,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并积极推动慕课(MOOCs)、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在医学创新平台课程中的应用,目前已建立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网上选课、成绩查阅、教学管理等。2.2.3课程考核制度和质量保障机制的完善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在考核方式上,以知识考核、过程考核和创新水平考核等方式为主,一般采用“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的方式;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采用临床能力考核和答辩,如出科考核、阶段考核和临床能力毕业考核答辩;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标准体现在学术性和创新性;而专业学位论文体现在其临床应用价值,论文选题需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文献综述或病历分析报告;建立了相关课程管理制度,如《研究生课程管理规定》《研究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和《研究生培养专家督导工作规定》等制度,对课程设置、教学改革、质量督导、评价考核等作出严格规定,为实施分类培养研究生课程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标准,建立了“开-选-授-评”四环节全流程管理机制,规范、严格的课程分类审查机制。2.2.4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通过支持教师学术交流、访学、社会服务和优秀导师的经验交流,加强了现有导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聘请和合作等方式组建了合作化导师团队和培养平台,目前我校已与六家国家首批认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所在医院签订了长期稳定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通过深化教师薪酬制度改革,不断提升了导师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性。2.2.5课程满意度调查从培养方案定位准确性、课程体系专业性、科研条件先进性、教学资源多样性、教学效果有效性和师资队伍水平等方面,进行硕士研究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调研,整体来说,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课程满意度较高,均达90%以上(见表1、2)。2.2.6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从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素质评价以及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单位和硕士生导师调研。整体来说,导师对学生满意度较高,优良比例达90%以上。但学术学位中,优秀比例不高,尤其表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专业学位中,优秀率较高(见表3、4)。 3讨论 立足于培养高层次人才战略目标,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4]。但随着医学学位类型的调整和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置,如何提高医学研究生的核心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研究生成为关键,而其中课程教学是关键环节。医学是一门基础性、应用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既需要问题意识、科研能力,更需要实践操作、临床能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有很大区别。纵观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课程设置仍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研究生能力的发展[5]:(1)课程目标缺乏差异性,医学学术学位探索创新能力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差异不明确;(2)课程内容纵向比较缺乏层级性和新颖性,科学学位前沿性内容不够,专业学位情景性内容不足;(3)教学过程管理不规范,缺乏教学过程监督;(4)教学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学术学位教学缺乏互动性、自主性和探究性,专业学位教学缺乏体验性、操作性和反思性;(5)课程体系缺乏开放性和国际性,学术学位资源共享机制不足,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专业学位的联合培养、临床考核和规范培训机制不全,缺乏行业标准、岗位胜任和职业发展能力等。因此,建立科学、合理、提高核心能力、具备良好的岗位胜任能力的课程体系对提高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我校作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单位和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改革试点单位,在长期的临床医学硕士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边研究边改革边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突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类培养特点,切实提高了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满足社会卫生健康事业及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针对目前分类培养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问题和难点,加大资金投入,鼓励改革创新,加强过程管理,确保教改成效。首先,依据社会实际需求和医学行业标准,使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目标性更强,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6]。在课程设置中,临床医学硕士学术学位注重研究生对学科知识的创新与发展能力培养,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强调课程内容的职业性、应用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其次,不断引导和鼓励医学行业深度参与医学人才培养,发挥其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医教协同、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并通过培养和引进,组建了高层次、国际化、跨学科专业的教学团队,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水平。为更好地了解课程体系改革对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效果,我们展开了课程满意度和核心能力评价调研。经分析发现,学生目前对课程整体满意度均较高,尤其体现在培养方案定位准确性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而相对问题集中在希望更多地开展学术活动;导师对学生核心能力的整体评价优良率达90%,但学术学位型导师评价的优秀率不高,集中表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总之,近年来,立足于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坚持《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的贯彻,通过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凸显了高层次医学人才分类培养的目标需求、课程教学在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综合性和基础性作用以及不同培养模式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特色,构建了“深化改革、坚持服务需求”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新型课程体系。针对调研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改革中进一步完善。 作者:钱志刚 李正红 周继红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培训模式阐述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有了创新意识、创新思想才能形成创新行为,从而产生创新效应,并取得创新结果,实现自主创新[3]。超声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自始至终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每年让研究生多次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了解超声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创新特点;鼓励研究生多与专家进行交流,使研究生直接感受其创新过程,领悟其成功经验和创新精神。积极创新的人应该勇于突破,在借鉴前人优秀成果的同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因此,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如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学会用与他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敢于打破旧的思维模式,以事实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研究中取得创新性的突破。研究生培养区别于本科生培养的另一个方面体现在科研能力的培养上。科研能力包括科研的洞察能力、科研的创新能力、科研的动手能力、科研的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沟通能力以及英语论文读写能力[4]。科研基本功的训练是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点。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或解决临床问题为前提,密切结合临床工作,要求研究生在繁杂的临床工作中,保持敏锐的科研洞察力,随时随地发现问题,从细微处入手,找出科学研究的切入点,思考其是否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并作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此外,还应培养研究生查阅文献的能力。查阅文献获取科研信息的能力是超声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基本能力。医学科技情报资料反映了国内外医学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是科学工作者了解同行工作、追踪国际最新动向的窗口,也是确定或调整课题方向的重要依据[5]。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应鼓励研究生养成每天查阅文献的习惯,专门请医学检索教研室教师向学生传授查阅文献的方法和技巧,使研究生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认真查阅文献,了解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国内外的进展动态,摸清前辈所做的工作及达到的水平,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萌发新见解。我们还应要求每位研究生多写综述、科研标书等,使其在获取科技信息方面得到更多的经验积累;还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英语能力,英语能力的强弱决定着研究生获取国外文献资料的广度和深度。可以每两周组织一次外文文献抄读学习,由研究生担任主讲,就近期查阅的文献进行重点汇报,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通过让研究生学习查阅文献,使其及时更改研究内容,提高科研水平。 建立立体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超声医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超声图像的成像和观察都在一个动态的状态下进行,例如从不同方位多层面、多角度观察同一器官,这是超声相对于其他影像检查手段的优势,同时也是研究生学习的难点[6]。在临床工作中,指导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研究生将显示屏上的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进行概念转换,从而建立研究生的立体思维,改变其单纯的平面思维概念。帮助研究生建立立体思维,首先要让研究生凭借积累的解剖学、病理学及成像技术知识等去辨认二维图像,同时进行逆向思维,使研究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虚拟的三维人体组织结构,然后让研究生根据病情进行综合判断,最后达到诊断的目的。整个影像成像诊断过程就是一个“立体—平面—立体”的变换过程。 兼顾人文素质,提高综合能力 提高研究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完善的人格,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加强医德教育,将医德教育渗透到研究生的临床实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对医学研究生进行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训练,使其明白一些基本的问题,如面对患者时何种穿着是得体的;如何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如何平等对待富裕和贫穷的患者;如何形成严谨诚实的科学态度。超声医学研究生是我国超声事业发展的主力军,通过多年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对超声研究生的培养应从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科研能力、超声思维模式和人文素质等多方面进行联合培养。作为医学教育者,应顺应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社会需求,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创新改进,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国家输送高水平的超声医学人才。 作者:程文 韩雪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医学硕士论文:中国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课程规划现状研究 为了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加速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要,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发了《关于下达〈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通知》,明确将医学学位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并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分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两级。课程学习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课程作为研究生教育思想和观念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桥梁,是研究生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其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 一、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七条规定,硕士学位的考试课程和要求:(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一般为三至四门;(三)一门外国语。《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规定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考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专业课及基础理论课,总门数不少于5门,由学位授予单位组织考试。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单位根据以上相关文件规定纷纷尝试着建立各自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通过对我国几所医学院校典型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状况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多数仍在沿用临床医学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这种课程设计具有以下特点并与之产生相应的问题: 1、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未充分发挥。目前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般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四大部分组成。在规定修习的学分中,大部分课程为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很小。 2、课程内容标准化。各医学院校所开设的课程有同一趋势,尤其是政治理论课和外国语,几乎每个医学院校都把政治理论课和外国语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程,以提高研究生的政治素养和外国语交流能力。政治理论课均开设两门,即自然辩证法概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为主,因此,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学计划中有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基本效仿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的课程设置体系,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对临床医师所必需的临床技能和职业态度相关内容的培训。这样致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虽然占用了研究生接近1/5的培养时间,却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 4、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与本科生学习内容重复过多。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模块体系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雷同,大部分公共必修课程在本科生阶段已经学习,而且多数是传统的学校开设课程。专业课由各教研室自行组织实施,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只有少数医学院校开设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选修课,涉及临床医学前沿进展的课程内容少之又少。 二、国际社会对医学教育及未来医生的要求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于2002年公布了“医学教育全球基本要求”(GMER),规定医学毕业生进行医学实践必须具备的7种能力,即职业价值与态度、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和研究。1999年美国的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规定住院医师应具备以下6项基本能力:1、病人治疗;2、医学知识;3、职业精神;4、以系统为基础的实践能力;5、基于实践中的学习和提高;6、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2007年2月,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董事会规定,任何一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必须将以上6种基本能力融合到其培训项目的课程设计当中,为住院医师提供与所有临床专业和亚专业执业有关的专题教育。2003年英国医学总理事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未来的医生”的报,报告中指出医生必须培养自己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医学生必须培养自己未来将承担的对病人的、同事的以及社会的责任所需的合适的素质。这些无疑显示出,新时期对未来医生的发展要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对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状况以及国际社会对未来医生素质要求的分析思考,我们不难看出国际及各国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已经意识到了新时期一名合格的医生所需的素质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信息管理能力以及群体保健意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现行的医学教育进行反思。我国现行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要,迫切需要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立一套新的面向素质提高的符合新的能力结构要求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设计。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并进行分析调查。方法使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某医学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520名进行临床医学临床专业技能重视及掌握程度调查。结果520名硕士研究生问卷,成功回收500份,500份问卷中对临床专业技能非常重视的270名,占54%;较重视的130名,占26%;一般的88名,占17.6%;不太重视的12名,占2.4%;临床专业技能掌握程度,500名硕士研究生中熟练掌握的380名,占76%;较为熟练的80名占16%,一般熟练的17名,占3.4%,不熟练的13名,占2.6%。结论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进行临床技能实践操作的机会受医院、患者、教师及学生多种因素的影响。高等医学院校应当强化及转变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授课模式,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实践操作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强化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关键词】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分析 目前,随着各大高等医学院校的招生数量一致在不断增长,受各种软件及硬件设施换环境的影响,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都有很大的制约,现阶段,如何提升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是各大高等医学院校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当前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笔者通过对某高等医学院校2014及2015年入学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使用问卷进行相关调查,目的是为探讨当前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不足,展开研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使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某医学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520名进行临床医学临床专业技能重视程度及掌握程度调查。进行问卷调查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基本情况;2014级280人,占总人数的56%,2015级220人占总人数的42.3%,大内科专业270人占51.9%,大外科专业230人占44.2%,男性286人,女性234人。520名硕士研究生一般资料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使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内容:从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实践方面着手,重点是看对临床技能实践重视程度、影响临床技能实践的因素和怎样提升临床技能实践水平这几方面入手,设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问卷调查表,对问卷调查对象使用匿名自行填写方式。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采用SPSS18.0进行,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χ2检验(%)和t检测(χ珋±s),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20名名硕士研究生问卷,成功回收500份,500份问卷中对临床专业技能非常重视的270名,占54%;较重视的130名,占26%;一般的88名,占17.6%;不太重视的12名,占2.4%;临床专业技能掌握程度,500名硕士研究生中熟练掌握的380名,占76%;较为熟练的80名占16%,一般熟练的17名,占3.4%,不熟练的13名,占2.6%。 3结论 临床医学专业的因其自身的复杂性和较强的实践性都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在教学中要将理论和实践并重,要着重加重对学生临床实践及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基于此点,分析高等院校对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情况和教学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对高等医学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综合性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及意[1]。高等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学应当着眼培养临床医学中高水平综合性人才方面考虑出发。临床医学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内容是临床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高等医学院校针对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临床医疗工作的服务水平[2]。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进行临床技能实践操作的机会受医院、患者、教师及学生多种因素的影响。高等医学院校应当强化及转变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授课模式,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实践操作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强化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作者:刘巍 单位:首都儿科研究所 医学硕士论文:浅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摘要]分析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并”的必然性,并从基础理论与临床训练相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科学规范的考试制度等方面介绍了我校实施“双轨合并”的情况。阐述了我校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条件。同时论述了北京、上海“双轨合并”培养模式成功的典范。并就加强人文素质、医德素养、法律法规等方面完善课程体系,严格执行考核体系合理设置分流制,根据研究生毕业时的具体情况建立不同的学位授予标准提出建议。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双轨合并;培养模式 居于我国高等教育最高位之一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目前正面临教育改革的考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部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5年5月下发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文件,对高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育而言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临床医学是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从2015年起我校开始招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文件-《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建立了适应临床医学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制定了临床医学特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案。进而促使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制度的相接。最后期望实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同时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双轨合并”培养模式。 1“双轨合并”培养模式必然性的分析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二者共同目的均是临床实践工作能力的提高。此外,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的条件之一是具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的临床工作能力。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二者培育方式和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为实行“双轨合并”培养模式赢得了可能。近年来,在卫生行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部分高校开展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并”的试行培养模式。如今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仍普遍存在,这与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相违背。以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科研能力为辅,同时注重学生的教学能力以及医德修养的“双轨合并”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趋势的产物,有利于防止重科研、轻临床现象的产生,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求的医疗人才。因此,从培养培育方式和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以及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来看,实行“双轨合并”培养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2“双轨合并”培养模式的现状 2.1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能力训练课程两部。其中基础理论课以学分制并形成了“模块化”,包括公共必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外语、选修课4大模块。各个模块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为确保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的时间,均安排在第一学年晚上及周末进行课程学习。临床能力训练,即是入科室参与临床轮转。依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的文件要求制订临床轮转准则。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训练的内容,包含管理患者、采集病史、汇报病情、体格检查、开具医疗文件,参加值班、门诊和急诊抢救等;同时承担见习、实习医生或低年资住院医师的教学工作,以及完成至少1名本科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参加医院组织的临床学术讲座、技能培训、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业务学习。最后达到掌握临床技能的要求,掌握相应专科常见疾病多发病治疗常规以及门、急诊常见疾病诊断和处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即临床能力训练)的时间不少于33个月,并通过考核获得《临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2.2考核体系 2.2.1基础理论课程考核 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必须通过考试,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考试成绩达到学校规定的成绩后方可获得该课程的学分。选修课课程考核则由二级学院独立自行组织,并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决定具体考核方式,成绩分为及格与不及格两个等级。考试成绩不及格者于一年内可补考一次。 2.2.2临床能力考核 临床专业能力考核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进行,主要考查研究生的临床分析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考核类型有出科考核-每轮转完一个科室,由科室指导小组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考核,同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还需提交一份关于本身完成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及其他各方面情况的小结及详细记录;年度考核-由临床培训基地管理部门统一组织,重点考核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该年度临床业务能力、工作成绩、完成培训内容的时间和数量;结业综合考核-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转结束后,参加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结业综合考核。临床能力考核内容有病史采集、操作水平、诊疗水平、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既有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品德与素质的考核内容,也有对其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 2.3学位授予体系 研究生必须完成以下几点,才可以提出学位授予申请:完成学校培训课程所提供的课程和学分要求,并通过相关考核,并取得合格;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绩及格,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和《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完成一篇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的学位论文或病例分析报告。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达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位授予申请条件者方可申请毕业答辩。达到学校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规定的文章发表及外语水平条件,且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3“双轨合并”培养模式的典范 首批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试点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自1998年开始就招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在职申请学位人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和在职申请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工作有机结合构成了相辅相成的教育模式,为社会输送了合格的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较早的地区之一上海,目前已初步形成“双轨合并”的培养模式。除此之外获得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其他高校(如首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有的初步建立了“双轨合并”培养模式,有的仍在“双轨合并”培养模式的道路上探索。基于教育部、卫生部的相关规定,借鉴以上成功的范例,近年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纷纷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的方案,期望实现“双轨合并”的培养模式。如沈阳医学院以及一些军医院校和地方医学院校。 4思考与建议 高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内容大致有课程学习、临床轮转、临床能力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由高校各临床院系负责临床能力的训练、考核以及质量监督等,隶属于教育系统管辖。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外语和临床实践等,由卫计委下属的培训基地负责各项工作,隶属于卫生系统。因此,“双轨合并”培养模式需要教育部和卫计委相互协调,协同配合完成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首先,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中除了注重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能力之外,学校应同时开设人文素养、医事法律、医患沟通以及应用心理学等论坛,全面提高临床医师的综合素质。其次,若考核不严格,那么就失去了考核的意义。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考核(如基础课程考试、出科考试、毕业考试)都应该严格执行,避免人情分,杜绝走过场现象的发生。考核应及时公布考试成绩,不合格者进行补考,补考未通过者实行分流机制或重新进行学习。再次,应该根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时的具体情况(如是否具有执医资格),建立不同的学位授予标准。最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既要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能力,也要有高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科研能力,但又区别于科学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临床和科研二者并不矛盾,将二者有机结合,使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医学进步的目的。 5结语 “双轨合并”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标准兼顾的培养模式,是以培养临床-科研-教育兼备的复合型高素质医疗队伍为最终目标的培养模式。“双轨合并”培养模式保证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医学教育改革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处于探索阶段的“双轨合并”培养模式,仍面临着各种挑战。期望通过完善各种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将“双轨合并”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广。 作者:孙立元;陈旭;罗娆珊;徐霞飞 单位:桂林医学院研究生学院 医学硕士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 【摘要】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硕士研究生较本科生培养更加注重独立临床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医学专业人才形成的关键阶段。为了适应医学飞速发展的形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加速医学研究生成长,首都医科大学探索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实施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培养并轨制度。新的培养模式将使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基于这种新培养模式的转变,作者提出了包括招生遴选、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多样化、研究生学习方式转变等7方面的教与学的建议,期望对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医学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1]。硕士研究生较本科生培养更加注重独立临床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医学专业人才形成的关键阶段。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终生学习的过程,而且其从事的职业神圣,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毋庸置疑的是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时至今日我们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仍然存在局限性。在医疗实践中,医疗模式也随着临床及科研的不断进步而发生转变,我们经历了从过去的经验医学模式到现在的循证医学模式,未来的医疗模式将转向精准医学模式。诊疗模式的更新以及人力对疾病认识的进步迫使医学人才不断更新知识,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医学生们尤其是研究生们,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及日新月异的诊疗技术,其成长之路注定充满艰辛。很显然,医学人才的成长是在无时不刻地更新知识和技术的情况下逐步成熟的。医疗人才之路真可谓“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内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正在经历着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形成了不同的培养形式包括3年制(本科生毕业后考研)、7年制(本硕连读)等,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硕士研究生毕业时要具有初步的临床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工作能力,毕业后获得毕业证及学位证。为了适应医学飞速发展的形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加速医学研究生成长过程,尽早担负起临床一线工作,正在试行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即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培养并轨模式[2],通俗讲就是在3年研究生培养阶段,研究生要按住院医师培养大纲及研究生培养大纲要求,除完成基础课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外,尚需完成相关的临床科室轮转,并开展一定的科研工作,完成毕业论文,通过论文答辩,最后获得研究生毕业证、研究生学位证、医师资格证书、3年住院医师培训合格证(即所谓“四证”),这种培养模式的初衷是在短时间内培养出高素质、临床与科研并举的复合型人才,有效缓解目前医疗资源紧缺与巨大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 可想而知,较之过去的培养模式,新的培养模式将使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将承载更大的压力与挑战[3]。对于教学管理部门,也需要出台全新的培养方案,譬如研究生课程设计、临床轮转表的制定、毕业论文的要求、考核及奖惩制度的建立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有效监督及科学评价。对于研究生而言,学习任务相当繁重,时间相当紧张,既要顾及理论知识学习,又要重视临床实践及毕业论文工作,应充分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处理临床与科研的关系、如何应对各种考试等等。对于研究生导师而言,与研究生一起讨论科研的时间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将必须充分考虑研究生的从事科研工作时间,对研究生临床工作的指导必须见缝插针。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培养模式,探索比较适宜的教与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对圆满完成培养工作是颇有裨益的。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如下建议,期望为这种新模式的顺利实施献言献策。 第一,加强入口管理,提高招收门槛。为了减轻研究生在陪期间的临床工作压力,应该对有报考研究生意向的本科生,在毕业前一年实习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专业临床工作的预适应训练,适当增加临床实习强度,实现本科生培养向研究生培养的顺利过渡。研究生入学考试也适当增加“三基”培训内容考核,这样将具有一定临床实践基础的本科生入选,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研究生培养期间的压力,在面试阶段应重点考核临床专业能力,并增加心理抗压能力的测评,以测试考生适应高强度学习的能力。 第二,教学管理部门要精简基础理论授课内容,将部分理论授课内容贯穿于整个研究生培养之中。根据专业需要,精选必修课项目,尽量压缩理论课学习时间,部分课程可通过网络学习,完成考核。应关注学习的实用性,充分体现用中学、学中用。应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能力培养,避免只会看书、不会看病的弊端。 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1,4],为研究生提供全天候、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手机的应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通讯功能,扩展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未来的“互联网+”将在研究生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研究生培养应充分利用手机的互联网功能,大力开发用于研究生学习的APP软件,使学生能够在课外自由学习,拓展学习空间,延长学习时间。同时应制作各种视频课件,便于研究生在线学习,增加学习的直观性。 第四,研究生应统筹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新的培养模式要求研究生在基础理论、临床、科研之间统筹安排、均衡发展,这就要求研究生一定要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分清主次,保证按计划进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阶段学习任务。深刻领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刻内涵。 第五,临床学院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小讲座。内容涉及临床及科研的各个方面,不拘形式,简明扼要,易懂易学。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各种临床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六,研究生管理部门要加强培养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建立恰当的培养及考核方案,构建以导师为核心的指导团队,实施教研室负责制。增加考核的频次及强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扬长避短,促使研究生的培养向个体化“精准”模式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第七,研究生导师应实时监测研究生培养动态,选择切实可行的研究生毕业课题。由于研究生在临床轮转阶段任务重,导师与研究生交流时间减少,导师很难及时掌握研究生学习动态。为了加强与研究生沟通,导师应尽量多找研究生谈话,了解研究生学习动态及存在问题,并给予适当心理疏导,还可以与研究生通过微信群等方式进行交流。为了提高研究生在本专业的临床工作能力,应让研究生尽量抽时间参加导师所在科室的教学查房,并与导师一起出专家门诊,这样有助于快速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导师应尽可能创造机会让研究生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及学术讲座,以便开阔研究生科研视野。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时,应尽量选择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课题,并充分考虑研究生完成论文所需的时间及工作量,确保论文的进度及质量,使研究生能顺利通过论文答辩。 综上所述,研究生培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管理部门、教师队伍、研究生等诸多方面,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既要兼顾临床能力的培养,又使科研素养的训练不被偏废,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 作者:张星虎 王拥军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检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 全国所有院校医学检验专业已于2012年9月开始由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改为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本科招生,相应带来的是,原来硕士招生专业:临床检验诊断学势必受到影响。建立新的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使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形成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以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调整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与教育专家联系的有效途径,在师资培养和医学检验技术研究生教育中发挥教育专家的作用;提供适当资源,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地区及国家间的交流,提升研究生整体素质。 1医学检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教育部于2012年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原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专业代码1003)中的医学技术类(1010)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一级学科,为医学门类中11个大类之一。医学技术类(1010)下设: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实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眼视光学、康复治疗学、口腔医学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和听力语言康复治疗技术等8个专业。目前国内大约有112所学校设置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14年全国共招生近10000余名),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大致有:医院临床实验室(包括医学检验科和科研实验室)、科研院所、血液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疫部门、从事体外诊断企业和商业化独立实验室等。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去向,即选择报考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由于各地、各校具体情况不一,这部分学生占各校每年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各不相同。 目前全国举办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中,有68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有28所。根据新的专业目录,全国所有办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做了相应调整,例如,突出了“医学检验技术”的专业特性而相对缩减了“临床医学”知识的传授,以符合国家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随着上述调整,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今后医学检验技术(代码101001)专业毕业生欲报考硕士研究生时都会面临一个共同问题:没有相应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硕士学科专业可以报考。为此,在经过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教育部医学技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教育校际协作理事会”的讨论,向教育部申请增设“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授予理学学位),以满足包括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内的所有下属“医学技术”门类的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愿望。全国所有院校已于2013年9月开始招生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按常规应于2016年毕业,将于2017年1月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的招生目录公布。因此一方面原有的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授予医学学位),另一方面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的医学检验技术硕士(授予理学学位)的培养,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也是广大医学技术类学生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压力日益严峻之时,这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环境和社会的稳定。 2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 (1)建立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授予医学学位)及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的医学检验技术硕士(授予理学学位)新的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教学,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新的模式;完善医学检验专业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一方面使原来在改革之前就读临床诊断学的研究生能够继续良好的学习和深造,毕业后能够被用人单位接纳,如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新的改革实施之后,使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能够有继续深造的机会,改善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育模式,推进了医学检验技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适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转变的新形势和顺应临床医学的发展和需要,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社会。 (2)改革课程教学,将“转化教学”的新理念,融入整个教学中,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新模式。改革研究生教学方法,激活学生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医学检验专业的特性,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动手和思考能力,深化学生对检验专业的认识和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的探索探究和改革创新、发明创造的能力,扩宽检验专业覆盖的范围,更有助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的多样性和进一步的深化,使其能更好地辅助临床医生做出诊断。 (3)在研究生中开展“服务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为毕业创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中树立服务意识,注重专业学习和社会服务相结合,使学生在社会服务中深化检验知识的学习,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能够联系社会实践,不仅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的心智和价值观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4)开展教育交流及教育评价。加强教育交流,能够增进各学校间的了解和友谊,进而促进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及不同教学改革经验和信息交流,推动各个学校建立直接联系及联合举办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座谈会和研讨会等;应进行教育评价,首先通过评价,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管理成效,促进医学检验教育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其次对教育成本、投资和效果进行评价,确定教育投资的合理回报和收益率;而且教育评价是学校间竞争的需要,使学校能够创新教育结构体系,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3研究的方法 (1)首先到各个院校开展调研组织专家充分讨论建立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授予医学学位)及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的医学检验技术硕士(授予理学学位)新的培养方案。(2)精心设置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临床检验诊断学及医学检验技术方向,将本学科最新进展知识、技术融入教学中。(3)改革教学方法,将“转化教学”、“服务性学习”新理念充分体现在专业教学中。(4)组织教育专家参与医学检验技术教育的决策,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教育计划的制订,参与教学方法的改革。(5)实施教育评价:覆盖教学各个环节,其重点是对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状况的评定。(6)开展教学交流:提供适当资源,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地区及国家间的交流。随着医学检验专业教育模式改革的推进,实时转变医学检验专业的硕士生的招生制度及教育模式,为医学技术类学生继续深造提供机会,力求培养医学检验高层次人才,以更好地适应改革形势的发展和社会对检验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导师与研究生积极参与,及时反馈改革成效,适时调整教育策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检验系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科学研究为重点,人才培养为根本,改革研究生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重点突出本专业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专业知识的应用,增强了学生服务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研究生整体素质,探索出了培养具备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与国家研究生改革培养模式相呼应。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力地发挥了学科优质资源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与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李西霞 王晓春 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检验系 医学硕士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1评价和考核 专业型医学硕士的培养需要一套恰当的评价和考核体系。我国多采用多级制,主要包括出科考核、中期考核和毕业考核[3]。轮转科室通过成立考核小组,负责进行出科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临床技能等,考核合格者才能进入下一科室的轮转;轮转至一半时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技能、总结汇报等,合格后进入下阶段的轮转;所有科室轮转完成后进行毕业考核,形式与中期考核相同,内容包括所有轮转科室涵盖内容。但各单位制定的考核体系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国家也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估,使得多级考核往往流于形式。目前有人建议,对专业型医学硕士的临床训练制定量化指标,如管床数、患者数、病种、手术或操作的数量等,并随时进行考核。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质量约束体制,可以予以尝试。专业型医学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和考核是培养的重要核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改进。 2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三种类型,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以问题为中心的和以器官系统定位的课程体系,其各有优缺点[4]。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仍采用学科课程体系,专业型医学硕士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来进行设置的,普遍缺乏临床思维、技能以及职业化素质的培养。专业型医学硕士应该首先学习医学专业理论和技能,培养临床思维和技能,其次是医学前沿和方法类课程,再是实验技术和交叉学科课程,最后是人文社会知识的学习,最终建立起以素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我国专业型医学硕士教学多采用灌输式,本科化特征明显,缺少启发式、讨论性和探索性的教学模式。尽管培养出的研究生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思维不够活跃,不善于发现问题。网络教学、模拟教学和标准化病人教学已经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在国内,华西医院是最早应用标准化病人进行教学和考核的院校之一,它让研究生投入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这对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教学应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突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通过各个学科整合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结合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和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3临床技能 临床技能是专业型医学硕士应具备的核心专业素质,它要求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表现为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操作能力,能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和疑难病。大多数院校通过病例的规范书写、体格检查、临床操作、医患沟通以及临床紧急事件处理的培训来提高临床技能[5]。但是专业型医学硕士在临床轮转期间很难有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其进行轮转指导,这影响了他们临床技能的提高。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任重道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保证他们有完备的科室轮转体系对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其次培养单位应转变观念,完善培养制度,科学制定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建设规划;最后专业学位导师也应该清晰认识自己的的教学责任和义务,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最终从多方面、多层次使专业型医学硕士临床技能的提升达到最优化。 4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和临床是硕士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对于专业型医学硕士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临床技能,还应具有科研创新精神。但是很多医学院校往往忽略了专业型医学硕士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安排、课题研究、临床轮转及毕业要求中,都对他们创新性培养的比重进行一再的压缩。而且许多学生由于临床工作繁重,缺乏足够的时间从事科研,有的导师也因为工作繁忙,疏于管理和指导,使得他们的科研能力普遍较低。各院校需要改善培养模式,建立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导师队伍创新精神的教育。但专业型医学硕士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别于科研型硕士,其研究课题应该与临床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应当能够应用于临床,老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应用现有知识思考,提出新的想法,并且要对学生的科研思维进行引导,提出合理的建议及注意事项,在实验工作开展时结合实际对相关科研能力进行训练,使学生在与导师的交流中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 5医德 医以德为本,无德不为医,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至关重要。专业型医学硕士作为一种借鉴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类型,将医德教育纳入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国内教学管理部门、导师和学生都普遍将教育学习重心放在提升临床技能上,医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19所国内首批开展专业型医学硕士教育的医学院校课程设置调研结果表明[6],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忽视对学生的沟通技能、职业态度方面的教育。而在一些注重医德教育的院校,其内容大都是一些枯燥的课本理论知识,没有从实际中教会他们如何去关心患者、尊重患者。医学院校要加强医德环境文化和导师队伍医德素养建设,转变教育理念、探索适合人才培养特点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临床能力、医德素养得到协调发展。总之,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施,是我国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它将会提高我国临床医疗总体水平和服务质量。但是目前我国专业型医学硕士的培养仍然缺乏成熟的经验,应从多方面进行改革,确保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健康发展。 作者:向征康清杰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微创外科的培养 1培养医学研究生微创外科技术意识的方法 1.1微创外科技术认知方面的培养 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微创外科是临床外科的一个基本观念,如同无菌观念一样,是对外科医师的基本要求,也是任何一名外科医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微创”这一概念已深入到外科手术的各种领域,如妇科、脑外、泌尿外科、骨科等。应当理解什么是微创外科技术,即具备对机体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美容、且对机体内环境干扰小的医学技术,包括腹腔镜技术、内镜技术、腔镜技术以及自然通道手术等。而工作经历也影响对微创外科技术的认知,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其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微创外科技术,也有更多的机会对微创外科技术进行实践。而对于应届本科毕业的研究生,对微创外科技术则知之甚少,因此首先应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微创外科技术。 1.2临床实践中培养微创外科技术的意识 目前微创外科技术发展迅猛,各种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并应用于临床。而医学研究生由于对微创外科技术的理解上存在误区,认为微创外科技术作为新技术,必须有丰富的传统开放手术的经验或临床经验才能开展,其操作难度大,作为学生难以掌握。因此,失去对微创外科技术的学习热情,或者仅是被动地接受,导致他们更热衷于参加传统的手术方法,而对微创外科技术敬而远之。因此应当消除研究生对微创外科技术的错误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首先,在临床实习工作中,让他们对比开放手术及微创手术病人的术后恢复情况,如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美容等,体会微创技术应用的巨大优势;其次,定期进行微创外科技术讲座,培养学生的微创外科技术,并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参观或作为助手参与微创外科手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微创外科技术难度及手术操作过程,切身体会微创外科技术优势。腹腔镜对手术视野有放大作用,可以更清晰地展示难以辨认的解剖结构。让学生认识到其实微创外科技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对初学者来说甚至比开放手术还容易掌握。最后,可以定期播放常见手术录像,讲解手术步骤及相关手术涉及的组织器官解剖结构和手术层次,反复地强化微创技术的优势及其操作的技巧,达到在意识上主动接受微创外科技术的作用。 1.3研究生课题中微创外科技术的兴趣培养 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有两方面:临床实践和科研方法,而科研需要选题、综述、实验、论文书写等。因此导师在研究生选题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其对微创外科技术的兴趣和认识,让学生知道微创外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选题先让学生查阅微创外科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查阅文献,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微创外科技术方面的视野,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其微创外科技术的意识。确定微创方面的研究课题后,应发挥学生的网络文献检索的技术特长,要求其写出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综述,了解学生对微创外科技术的了解程度,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或让其查阅文献。通过反复的文献查阅,医学研究生对微创外科技术的理解和认知方面就会大大强化。 2微创外科技术的技能培训 通过培养学生在意识上能动的认识微创外科技术的内涵以后,紧接着就是如何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微创外科技术。微创外科技术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微创外科技术多借助内镜、器械以及特殊的工具进行,因此必须熟练掌握这些器械的应用;其次,微创外科技术操作是通过内镜摄像系统在监视器上形成平面图像进行操作,图像缺乏层次感和立体感,视线与手术操作不在同一方向上,而且器械多,需要很精准的手眼、手脚协调配合;最后,微创外科技术往往使术者失去“手感”。各个器官组织的质地、组织特点不同,需要不断地训练培养手感。因此,针对这些特点,需要在以下方面对医学研究生进行微创外科技术培训。 2.1微创外科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医学研究生培养阶段,轮转的科室应根据本科室微创外科技术的特点,结合本科室的临床工作,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与现状;通过授课或现场演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微创外科技术的原理及技术操作要点,以及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掌握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让学生掌握微创外科技术治疗各种疾病的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麻醉方式的选择;掌握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原则,以及围手术期处理等相关知识。通过对学生开展微创外科、腹腔镜技术等方面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使他们了解到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外科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许多现有的有创手术都将被无创手术或更先进的治疗手段所取代,过去许多的手术禁区或高风险、高技术、难度大的手术将变得简便、安全和精确。这些基本知识应在工作中反复强化,使学生有较强的意识进行微创外科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从而在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顺利开展微创外科技术。 2.2微创外科技术基本技能的训练 微创外科技能的训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首先可以通过模拟训练进行一些基本的操作训练,如分离、切割、缝合、打结等;其次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训练系统进行和临床实际相近的训练,如微创技术模拟训练系统进行基本的操作训练,通过捡豆训练基本的器械操作,通过应用猪肉模拟进行镜下的缝合打结分离技术等。应用计算机仿真模拟训练考试系统可进一步训练掌握内镜微创技术,使微创技术进一步得到提高。而高清腹腔镜手术系统则能让医生进行实战操作,其训练更接近临床真正的手术环境,还可以通过动物试验手术室进行真正的微创技术训练,通过反复的技术训练,使学生掌握手眼协调、手脚协调等基本技术,达到熟练掌握微创技术的目的。 2.2.1通过手术及视频演示进行训练 通过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后,医学研究生对微创外科技术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安排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医师进行微创技术手术演示或视频演示,进行现场讲解,并讲解手术的体位及手术者、助手的站位,讲解确定手术方案的依据、具体手术方案、详细的手术步骤,以及手术中如何辨认手术解剖、手术的注意事项等。使医学研究生详细地观察手术的全过程,进一步在实践中培养及感受微创技术,解决培训或临床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2.2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训练 经过上面系列学习及培训后,学生掌握了微创外科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但临床实践的感受是无法通过培训获得的。应对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技能的培训,让学生懂得微创技术强调整体治疗观念,尽量减少损伤程度的手术操作是微创外科技术的前提,组织损伤对手术来说是绝对的,而程度是相对的。要在临床实践中实现总体上的微创或少创,而不应为盲目追求切口小,而致显露不充分造成副损伤;也不应片面追求速度快而造成医源性损伤或病变探查处理不彻底;更不应顽固坚持保留器官而遗留重大隐患。追求相似或更佳疗效下的整体微创为微创观念的根本。而具体到操作方面,先从助手开始进行临床实践培训,然后逐渐过渡到一助,进而向术者逐步过渡,由微创技术熟练的老师负责带教,从手术器械的准备、机器导线的连接,到具体的手术步骤,例如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等。该阶段的培训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微创外科技术,对其独立从事微创外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3结语 总之,通过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微创外科技术意识,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树立微创医学理念,时刻能想到对患者实施微创技术;而微创外科技术的培训,使其真正掌握微创外科技术并很好的应用,是医学研究生适应二十一世纪医学发展的需要。 作者:靳小建卢榜裕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院普通外科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实验技术课教学的探讨 1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实验技术水平是综合实验技术课带教教师必备的素质 医学综合实验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学科,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知识是一切创新的根本,是创新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研究生实验教学针对的是求知欲望强烈且思维非常活跃的硕士生,如果仍用陈旧的知识来教学,已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要求实验教师一定要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所承担教学内容的历史和现状,还要不断了解最新的发展趋势。作者所在院校在实验内容设置时,要求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前沿知识内容增加到实验中去。由于知识更新很快,教师在学到有价值的知识后,能很快的理解和掌握,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内容中去,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 2认真做好预实验和实验试讲 每个实验都有多种影响因素,在实验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不可预计的问题。所以为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实验前必须做好预实验,详细了解每一步实验的原理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通过多次预实验不但可以发现实验过程中容易发生错误的环节,还能够掌握一些实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醒学生,这样才能在上课时掌控全局,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实验试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研室要执行严格的备课制度,在实验课开始前要组织集体试讲,集体备课,一是督促每位教师认真备课,二是对每位教师提出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发现教师授课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教师要提前准备好PPT和备课笔记,板书设计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课时要辅以图表加以说明,使学生可以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所在院校在综合实验技术课开课前两个月开始准备,每位教师用1个月的时间做预实验,记录好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第2个月准备PPT及集体备课,每位教师通过试讲发现的不足之处应及时改正,优点可以让其他教师借鉴。 3根据研究生的需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医学硕士研究生综合实验技术课汇聚了许多学科实验技术,要求自主编写具有学校教学特色、满足研究生需求的实验指导教材。韩艳非等建议实验教材应采用活页式的教材,内容应该是不断更新完善的,编写的教材应该结合本校的科研现状,在保证医学基本实验技术的前提下,根据大多数导师和研究生课题的需要设置实验内容。此外应介绍实验室可以开展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争取做到内容丰富且与时俱进,让研究生学习经典实验技术的同时对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作者所在院校在Westrenblot实验课讲授中,利用实验室新购买的ODYSSEY红外荧光扫描系统,在孵育二抗后就不用传统的曝光洗片方法,而是改用ODYSSEY红外荧光扫描系统检测。对自主编写的活页式实验教材进行了完善,增加新的实验流程、知识点和技术关键等介绍,这些改进都受到了研究生的一致好评,明显地激发了硕士研究生掌握新技术的兴趣。 4授课时重点介绍科研方法的交叉与联系 授课教师不但要对书本里的知识掌握好,更要求具有较高的实验技术水平和较丰富的研究经验。随着近年来我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的增多,需要掌握的新技术新方法也越来越广,这些都要求课程的设置更加具体化,授课时注重科研方法的交叉与联系。通过知识的相互联系进行讲授,让学生增强记忆,也可以做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研思维,最后必然会提高教学的效果。比如进行蛋白质电泳的时候,可以结合DNA电泳讲解,分析垂直电泳和水平电泳的区别、两种凝胶性质的区别等,以此增强学生的记忆。 5改革考试方式,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无论是实验报告还是笔试考试都不能充分体现研究生的综合实验能力,而且经常会出现抄袭、编造实验数据的情况,为了真正考察研究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应该建立一个新型的考核体系。作者所在院校在研究生综合实验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建立的考核体系包括以下几部分:①平时成绩,包括考勤情况和值日情况;②实验课动手能力评分,包括实验设计、实验具体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实验报告成绩,重点是看分析和讨论部分,这部分内容的书写要求研究生必须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实验课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笔试考试,采用开卷、查阅资料的形式,锻炼研究生在具体地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扩展他们的科研思维能力。通过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可以全面地评价实验课的效果。 6课后询问研究生听课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积极开展学生评教,充分发挥研究生教学督导作用。虽然授课前教师都会认真备课,但是由于不同专业研究生的实验技能综合素质不同,反馈可能不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和学生们交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内容有侧重点的讲解和引导。此外还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动手能力,检验学或药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操作能力稍强一些,如倍比稀释、PCR一些常用的实验方法都已经掌握,在给这些专业的研究生上课时应该多讲一些关于实验设计或是学科交叉的问题,帮助他们扩宽科研思维,但是针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来说,由于本科阶段基础实验接触的很少,必须从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开始学习,比如移液器的使用、液体的配置等,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教学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研究生的反馈意见,问卷内容包括理论课的讲授评分、实验课的讲授评分、教学方式评分、教师的综合素质评分等。授课教师根据教学的效果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认真总结教学得失,改进不足之处。 7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遵义医学院在研究生实验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研究生综合实验技术的教学紧跟科研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实践证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等实验教学改革不但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帮助实验带课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保证研究生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作者:白国辉刘建国朱姜刘坤祥李晋单位:遵义医学院 医学硕士论文: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育 一、改革教学内容和模式 部分老师在一些课程的讲解中过多重复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而本领域的新进展涉及很少或基本没有涉及。学生对于重复学习本科阶段的内容不感兴趣,不能获取研究生阶段应该具有的新知识,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部分教师在讲授中仍然采取本科阶段的满堂灌模式,学生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解决基础医学硕士生教学内容的陈旧单一和教学模式的僵化现象,我们在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的同时还要求、鼓励老师进行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求老师以专题、讲座等形式将本专业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模式上多应用讨论式和PBL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导师培养,规范导师遴选 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质量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学质量。一个优秀研究生导师应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研究生教育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心。近年来,为了提高我校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质量,我们大力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不断充实提高导师队伍中博士、教授的比例。目前我校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已达到85%;在大力引进高水平导师的同时,我们还注重现有导师的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将年轻导师送到国外著名高校进行交流和培训,提升他们的科研水平。目前,我校基础医学硕士生导师中具有国外交流学习经历的比例已达到65%。在注重导师培养的同时,我们还规范了基础医学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工作。我校每年举行一次基础医学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工作,根据制定的相应规则,对基础医学硕士生导师申请者应具备的科研和教学等条件严格把关进行遴选;每位导师的招生名额根据导师在研的基金层次和经费数额进行分配,无基金的老师不允许带教研究生。这些措施保证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能得到优秀的导师地指导,并有充裕的研究经费为其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做支撑。 三、实行研究生教学督导制度 我校成立了研究生教学视导组,定期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进行听课评教,每年进行研究生教学中期和期末检查,及时反馈教学问题和提出合理的整改意见;每年定期举行研究生教学工作例会,对研究生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好的做法进行交流和学习;定期举行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教师和学生座谈会,收集来自教师和学生对研究生教学的合理建议,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基础医学硕士生的教学活动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加强科研平台的建设 我校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在第一学年就已经开始间断在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并开始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活动。随着招生量的增加,科研平台的数量和质量能否满足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求成为影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校投入大量经费进行基础医学科研平台的建设,目前已拥有国家级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免疫学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学研究平台,能充分满足从分子、细胞、器官及动物整体水平的医学科学研究。借助这些科研平台,我校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可以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活动,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五、加强学术交流活动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学术交流能力,我们在校内不同的学术平台定期举行读书报告活动,不定期邀请国外、国内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到校做学术报告,鼓励导师资助研究生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议。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促使研究生及时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集体讨论获得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了解本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时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研究生开拓思维而且能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作者:张世忠赵云任东明骆碧云单位:三峡大学医学院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研究生培育 自2009年开始,郑州大学开始招收两年制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保证培养的质量,结合近年来带教体会,特从如下几个方面谈谈两年制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 1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 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定位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深的自然科学基础、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系统的临床知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临床医学人才。按照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所规定统一培养目标,要求临床专业硕士“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与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领域内常见病,达到卫生部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1]。 2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模式 根据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有关制度和规定,结合临床实际,我们对两年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临床基础理论强化学习期。为入学后的三个月时间,采用集中授课、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等形式,对所有学生进行临床基础理论强化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听众,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引导他们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专业相互联系,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获取问题的答案。第二阶段是临床实践、工作期。本阶段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阶段,共一年半时间。期间又分为临床相关学科轮转期半年和本专业工作期一年。由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以临床实际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2011GGJS-014)工作能力的训练为主,以培养具有较高诊疗水平的临床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此阶段的临床研究生,一定要加强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实践[2-3]。第三个阶段是毕业考核期。为毕业前的三个月时间。通过临床病案分析、临床操作考核、临床论文撰写与答辩等,综合评价学生两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 3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经验和体会 3.1始终加强英语教育英语是国际上通用的医学工作语言,医学知识的新进展和新理论大多是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和学术期刊获得,对医学研究生来讲,良好的英语能获取最新医学知识。笔者多年来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的课程教学,针对两年制临床研究生这个具有较好基础的特殊学生群体,可以使用中英文对照的双语教学。应用英文版的课件,讲解中贯穿中英文结合的语言授课,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专业英语水平,要求学生查阅英文文献,作好读书笔记,每月进行一次英文的读书报告会,逐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英文听、说、读、写、译能力。 3.2创新能力培养是关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是预测国家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研究生的科研潜力无穷,关键是如何科学培养和挖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志是创新,离开了创新,就谈不上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4-5]。为此,我们经常组织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研究生导师、中青年归国人员给他们进行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如何选课题,如何创新,如何保证课题的新颖性。在临床工作中,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这样不仅可达到传授知识的教学目的,更加锻炼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有助于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3.3临床能力的培养是核心临床医学研究生毕业后大多要进入医疗第一线,今后可能会成为医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所以要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临床能力应是理论知识、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实践操作等诸方面能力的综合。在学生进入临床工作期间,我们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安排临床相关学科轮转期半年。对每一名学生均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行轮转。临床科室要成立考核小组,学生每轮转完一个科室,科室要负责出科考核。专科培训结束,学科要对其进行专科考核。研究生经过轮转和专科训练后,医院要考核其综合临床技能,合格后才能进入第二阶段即本专业临床工作。此阶段,学生要在导师的直接带教下进行工作。 3.4导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成长的榜样通过实行导师责任制,学生与自己的导师联系加强,这使得两年制研究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过程的培养都得到了保证。导师的理论知识、学术造诣、临床技能、科学研究的态度都是研究生学习的榜样。研究生也能从长期与导师的接触中,学到导师做研究、做医生的方法和经验。在科研方面,导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感兴趣、有研究价值的方向,也可以让学生延续和拓展导师的科研项目。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导师,还是治病救人的医生,一定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临床工作中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高层次的导师群体,也是培养合格研究生的前提条件。完善考核制度,督促导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业务及科研水平,时时刻刻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充分发挥导师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研究生选题的原则与方法 摘要:医学硕士研究生选题要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等几大原则。在选题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选到适合自己的课题,从而初步实现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入门的作用。 关键词:医学硕士研究生;选题;原则与方法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选择课题、确定主攻方向是科学研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要问题。而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大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科研领域,更没有过科研经历,所以,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让他们自己选择一个课题就比博士研究生要难。因为博士研究生经历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锻炼和科研经历后,已经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最终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因此,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科研选题就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并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选择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选题原则 1.重视查新。科研贵在创新,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工作。因此,当有一个好的构思和构想以后,一定要注意前人是否做过同样的工作。这就需要通过查阅中、外文文献进行比对。只有前人未做过的内容才可以用来立题。 2.科学性。科研即科学研究,是指对一些现象或问题经过调查、验证、讨论及思维,然后进行推论、分析和综合,来获得客观事实的过程。科研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基于客观事实基础上的活动。因此,科研必须做到有理有据,即必须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有科学理论依据的研究。此理论依据就是相应的文献支持。科研选题和立项必须要以充足的文献作为支撑。 3.创新性。创新是医学科研的灵魂,是整个工作的“亮点”。看一个立项是否有创新,可以通过查新来确定。创新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可以是方法的创新、模型的创新和理论的创新等等。 4.实用性。对于医学研究生来说,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临床应用前景方面。也就是说,在立项过程中,所设计的课题最后解决的问题或用到的方法最好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即使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至少应该是经过后续的研究和探索,可以应用于临床,或者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临床治疗等提供理论依据。否则就是在做无用功。 5.可行性。科研选题的可行性可以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实验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这是关键的可行性。只有整个实验设计科学合理,才有可能做出预期的实验结果,也才有可能顺利实施整个课题操作。其次是方法是否可行。因为硕士研究生本身大多没有过科研经历,对于一些高端的或本校不具备实验设备的方法,就难免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要尽量避免。还有就是经费的可行性。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国家和学校匹配的经费只有几千元钱,如果在科研立项过程中,检测项目和方法过多过杂,难免会有大量的试剂和耗材的支出,这种情况下除非是导师有足够的可支配的经费使用。而对于一般的普通高校的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导师来说,可支配的经费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如果设计的课题耗费过多,难免会使课题研究搁浅或最终被放弃。 二、选题方法 1.选题的工作流程。要从程序上做到先积累资料、选题意向、查新,而后确认选题方向、立题,最后严谨审查上述选题原则,即审视是否具备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2.实践积累中选题。这种方法适用于已经有科研经历或从事过临床工作的硕士研究生。如果曾经有科研经历,则在以前的科研过程中曾经遇到的问题或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以前的科研实践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都可以作为新的科研立项。如果是从事过临床工作的人员,那么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果有可行性,同样可以作为科研选题的方向。 3.理论积累中选题。我们在不断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只要是已经刊发的文章一定有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内容,尤其是一些高级别期刊的杂志上的文章,他们所提出的一些有预见性的问题或待解决的问题,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的立项意向。高级别的期刊上的文章所提出和阐释的问题往往更能紧跟科研前沿,更能代表某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4.学科的边缘交叉区选题。医学虽然可细分为很多学科,但这些学科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了解其他学科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进展时,如果这些学科本身跟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相近,则可以把这些新内容尝试用在自己的学科中来使用,进而作为自己的立项来源。 5.移植和引用。机体的各大系统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而每一系统中的各个器官的联系则更为密切。比如消化系统,如果用于研究胃癌的一些技术、方法、指标等,在胃癌的研究中得到了肯定的效果,那么,也可以尝试用同样的技术、方法、指标等来研究肝癌,他们很可能也会得出同样的研究结果。以此类推,对于实在不知如何下手来立题的研究生来说,也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6.从学术争论中选择课题。国内外每年都举办很多学术性会议,这些会议的议题多是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或者是某个领域的有争议的问题,这些同样可以作为选题的来源。 7.在各级项目中选题。我国每年都会出台很多平台的项目申请,包括国家级的、省部级的、市厅级的等等。针对这些项目的申请,都会推出一系列的项目指南,指出了一些重点资助的方向和范围,而这些重点资助的方向和范围也基本都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一些热点和重点问题。从这些方向和范围选题的话,更能紧跟国内科技发展前沿并更具现实性和可行性。 总之,硕士研究生阶段是迈入科学研究大门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不能期望自己在毕业之前会做出多少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科研成果。但这一阶段却是必须要走而且最难走的,尤其是从选题到立题,完全是在自己所知不多且没有足够自信时就必须完成的。因此,只有遵循上述几个原则并掌握一定的选题技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医学研究生教育事业为卫生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医学研究生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硕士研究生入学前教育背景迥异,年龄不齐,所以在管理上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本文从揭示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的工作现状入手,分析了医学硕士研究生管理中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政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政工作;问题;对策 医学硕士研究生入学前教育背景迥异,年龄不齐,思想上较为成熟,所以在医学研究生管理上应该做到有所侧重、有所差异,而不是像大多数高校一样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与实际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和冲突,成为了研究生管理出现整体散漫、缺乏合力、管理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等现状的主要原因。针对医学研究生管理中的这些问题,作出初步的研究分析及对策。本文将传统研究生管理方式与当今研究生现状的比较和阐述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生活和身心发展特征及管理现状与问题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提出较为系统、可行的管理方案。 1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背景 1981年开始实施学位制教育时,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只有医学硕士一种形式。而今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需要,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又进一步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硕士、医学专业学位硕士、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等多种方式。因此,随着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多样化,自然研究生生源有适应性变化[1]。从医学研究生个人履历看,医学硕士研究生主要来自各大高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工作数年脱产学习人员、在职人员。具体存在以下差别:应届、往届毕业生的医学临床实践相对较少,实际工作能力较低,基础知识较扎实,对于学校和医院的规章制度可以很好地遵守,但是临床工作能力较差,操作技能欠缺;工作数年脱产学习人员和在职人员具有比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理论知识比较陈旧,水平有待提高,对于学校和导师的管理的服从性较差,较松散。只有针对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因材施教,才能最终培养出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2]。 2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1素质教育有待加强,施行德育工作困难 当前研究生管理工作存在工作人员不稳定、研究生导师职责不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等问题,尤其近年来研究生人数剧增,辅导员数量愈显不足[3]。依旧靠有限的研究生辅导员和专职管理人员来承担研究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将导致管理程度不够深入,德育教育质量低下。作为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单元的院系、班级,也因人数逐年增加而变得组织松散,管理也仅仅停留于传达信息的水平上,缺乏专对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 2.2管理模式松散,信息传递困难 研究生由于人数众多而且年龄和阅历的多层次性,导致其群体内思想的差异性较大,在整体上成人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加之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和科学学位硕士在完成第一个学期的课程后,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各个实习医院开始实习,而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继续学习并将较多的时间投入在实验室工作中。对于辅导员来讲,研究生们的时间不一,且已经开始实习的医学研究生工作时间内请假困难,因此使得传递信息、调动研究生开展和参与各项活动工作的积极性相对困难。 2.3实习医院与学校沟通缺乏,培养计划执行困难 大部分学生是在学校的附属医院进行实习,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在省内或省外的各大医院进行实习。导师队伍组成复杂,上至院长、书记,下至主任、副主任医师。由于学校各院系辅导员资历较浅,组织的活动或制定的方案很难得到各实习医院的导师和领导的支持和帮助。虽然,每年学校都会针对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比例不同,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以便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各科室会因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缩短转科和做实验的时间。这样就直接导致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执行困难,培养出的研究生质量严重下降。 3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改进方案及对策 医学硕士研究生管理的问题既有研究生教育的内部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又有其外部环境影响和制约的因素,两者通常十分错综复杂地交织和纠缠在一起。因此,辅导员在面对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时,除了首先要认真进行理论研究以解决认识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寻求具有可行性的对策与方案。 3.1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医德医风教育 近年来,随着医院中的消极事件频繁发生,无疑是对我们所提倡的实事求是、团结友爱、先人后己、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等精神产生冲击,使得医学研究生们对救死扶伤的精神产生质疑,这将是培养新时期的优秀卫生事业人才的重要阻碍,因此提高医学生素质刻不容缓。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针对医学硕士研究生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通过开展医德医风和道德教育的知识讲座,既可鼓励学生党员为同学们树立良好榜样,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还可加强医学研究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教育。②利用医学生的医学专业知识丰富及学生间了解较深更容易发现问题的优势,对学生党员可作为辅导员的助手,经过短期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进行学生间的自我心理疏导,从而加强了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了对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通报、早关心、早解决”,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③近年来,研究生中积极要求入党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在推荐优秀共青团员时可将心理健康和道德观的考核也纳入院系推优的标准之中,通过党支部的建设,真正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发展。 重视课程内容的设置,在安排好专业课基础上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内容[4],对于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辅导员应针对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自身特点,兼顾研究生年龄结构的多层次性和学科专业的分散性的特点,在第一学期(学年)的在校学习生活之余,增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引导,尤其是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学习,使得学生有意识地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导师的精神境界、品格情操、职业操守、治学态度等都通过其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医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5]。因此,利用导师的模范作用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是一个极好的尝试。应多注重选择医德高尚且技术良好的医生作为导师,充实于导师队伍中,导师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可言传身教地去引导学生,更加利于因材施教,引发学生的共鸣,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代新人[6]。 3.2管理模式网络化,分群分组的管理体系 近年来,随着电脑、手机的广泛使用,腾讯QQ和移动飞信的普及和功能的改进完善,校园信息化、网络化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尤其是各大院校普遍存在研究生和辅导员增加比例失调,各大实习医院存在分布地区不一的现象,使得重要信息仅仅依靠同学间相互告知、告示栏通知的效率低下。这时以班级为单元的通过QQ群和飞信群实现信息传递的网络式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将电脑互联网和手机短信有机结合,在原有研究生班级基础上,由辅导员、系干、班干为主建立一个系级群,再进一步以班长为中心建立各班的班级群。在管理过程中,通过系级群召开院系学生干部会议、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并由班长通过各班的班级群将信息及时发送给各班所有同学。同学们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在群内后,在线的研究生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马上收到,进行讨论和信息反馈,而辅导员也可以在线进行提示和总结[7];而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接受信息的研究生,也可以在事后及时打开手机短信或登陆 QQ 查看记录,了解讨论过的信息,然后再发表意见[8],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辅导员既可第一时间发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又可实现工作时间、地点的机动性。在形成网络式信息群的同时,还成立了以同一实习基地、专业为单元的研究生组的日常管理体系。将研究生按实习医院、专业分为研究生组,8人一组,组内推选1名研究生为组长,负责本组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和日常管理,同一个班级的相互联系。设立研究生组之后,除日常管理外学院可以组织开展研究生学术讲座,进行学术交流,大大丰富了研究生业余生活,提高了研究生管理的效率,也使得原有班级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职能大为增强[9]。 3.3完善管理团队,提高培养计划的可行性 绝大多数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隶属于各大实习医院,对于医院领导的服从性较好,因此可以通过聘用部分医院领导和具有威信的导师加入到研究生培养管理队伍中,参与、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增进学校和实习医院的联系和交流。在这种以导师的安排和引导为主的研究生培养中,对于研究生培养计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研究生导师可以及时通过医院领导反映到学校,以便学校做出及时调整[10]。由于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导师为中心的研究生团队,这种培养模式之下,研究生对其导师在实习和科研培养中的指导的服从性较好,而导师也能够根据实习科室的具体情况,给每个研究生制定一个更加可行的转科计划,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为培养计划实施提供了基础。学校要赋予导师与其职责相适应的更多的权利,在研究生招生、奖学金评定、毕业审核等关键环节给予导师更多的自主权和控制力,充分调动导师参与的积极性,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提出也让导师培养管理研究生的方法变得规范化和制度化,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管理中的地位[11]。 综上,本文本着事实求是的态度,根据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管理经验,通过浅薄之见,略对研究生思政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探索。作为医学硕士研究生,担负着发展医学科学,直接为人类生命和健康服务的神圣使命,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医学硕士论文:PBL教学法在医学硕士研究生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讨论PBL教学法在医学硕士研究生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阐述相应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PBL教学法 医学硕士研究生 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教学 一、PBL教学法与循证医学的理念和实践模式相符合 循证医学要求在临床实践中,将当前最佳的研究证据、临床医师的临床经验和专业技能以及患者的价值取向三者完美结合。循证医学被誉为医学实践领域里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种基于证据进行决策的医学实践模式。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开放性、探索性的学习,是目前国际医学教育的主流教学方法之一。PBL教学法倡导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性地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文献查阅、综合分析和小组集中讨论,教师进行引导启发、交流互动、评估和总结。PBL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激发研究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加了获取大量应用知识的机会,培养了研究生运用知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PBL教学法“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寻找证据、协作解决真实问题”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与循证医学“基于问题的研究,遵循证据的决策,关注实践的后果,后效评价、止于至善”的理念以及“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价”的实践模式不谋而合。因此,不少教育工作者将PBL教学法引入研究生循证医学的教学中,并取得良好效果。 二、医学硕士研究生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也是循证医学实践 循证医学实践的类别有两种:一种是循证医学最佳证据的使用者,另一种是最佳证据的提供者。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证据的使用者,通过“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价”的模式来实践循证医学。作为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医学硕士研究生,还可以成为最佳证据的提供者。循证医学的核心是“证据”,“证据”的核心是质量,故“证据”及其质量是循证医学实践的关键。高质量证据是指采用了足够的防止偏倚的措施来保证其结果的真实性、并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研究。系统评价/Meta分析被认为是临床医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为循证医学提供了首选的高质量证据,为医学实践提供了全新、真实和可靠的医学信息。张静等调查显示:硕士研究生普遍对循证医学抱有很大兴趣,高达97.4%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实践循证医学。张静等认为,除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循证医学理论知识教学外,还应进一步强化循证医学相关技能应用,即临床最佳证据的制作和证据的评价方法、原则等。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过程,也是一个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医学硕士研究生通过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培养严谨的科研思维,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和创新能力,因此,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教学在医学硕士研究生中广受欢迎。 三、PBL教学法在医学硕士研究生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循证医学的教学中,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的教学特别适于引入PBL教学法。首先,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的操作性很强,学生必须积极发挥学习自主性,充分参与实践。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常包括以下步骤:确定题目、制定研究计划—检索文献—筛选文献—文献质量评价—资料提取—资料分析—解释结果,撰写报告—论文投稿—修稿—。在上述每一个环节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笔者就以这些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而完成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撰写。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的教学,宜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进行,这也是符合PBL小组教学的要求的。2011年7月份至2012年12月,笔者应用PBL教学法对8名硕士研究生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撰写的教学。笔者成立了“系统评价/Meta分析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包括导师组以及2~3名硕士研究生学员。导师组成员包括临床专业导师、流行病学方法学导师以及有(发表SCI论文)经验的硕士研究生三方面人员,分别负责从选题、方法学以及具体操作细节方面对硕士研究生学员进行教学指导。尤其在选题、文献检索、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分析这几个关键环节中,充分应用了PBL教学法。具体如下。 (一)以临床问题为中心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选题。选题的优劣是决定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成败以及能否成功发表的关键。由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还有限,对学科发展方向把握的敏锐性还不够,因此,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选题工作主要由导师(尤其是临床专业导师)主导。基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导师组提出候选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题目,硕士研究生围绕候选题目查阅文献、自主学习。然后,召开选题评估讨论会,硕士研究生汇报自己对候选题目的初步评估意见,包括选题的临床或科研价值、可纳入的原始研究文献数量是否充足等。最后,导师组指导教师在学员们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总结,对候选系统评价题目作出最终评估判断。在此过程中,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选题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围绕系统评价/Meta分析选题进行文献检索。系统、全面的文献检索是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的基本要求。尽管很多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也学习过文献检索课程,但是由于缺乏实践操作,对于文献检索仍是生疏的。围绕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选题进行检索,远比空泛的检索练习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笔者给学生讲授一些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以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接着,指导学生围绕选题进行文献检索实践,并围绕检索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自主学习、集体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对于检索策略的学习,导师组构建了“缺血性脑卒中的检索词有哪些”这个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硕士研究生通过文献检索,全面搜集有关“缺血性脑卒中”的中文、英文检索词,并提交导师组,导师组评估后汇总正确的检索词,然后反馈给所有硕士研究生学员。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文献检索学习,硕士研究生熟悉了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值得注意的是,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必须能获取文献全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外文文献获取还是有较大障碍的。有一部分英文文献可以直接从学校图书馆购买的外文全文数据库中获得。对于那些无法直接获得的英文文献,则指导学生在相关学术论坛求助,甚至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联系原文作者求取文献等方式获得,以此培养学生获取外文文献的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分析。文献质量评价需要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学知识,故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之前,需要先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的强化教学,讲授相应的研究方法学知识,以打下扎实的流行病学基础。然后,围绕在资料提取和文献评价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学习。例如,对于评判纳入的研究“随机分配序列的产生是否正确”这个问题,教师构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什么是随机分配?能够真正产生随机分配序列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判断文献中使用的分配方法是否真正的随机分配方法?必要时如何与原文作者联系以获得进一步的信息?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文献查阅等自主学习,并在小组讨论会上汇报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分析与评论,由此,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掌握“随机分配序列的产生是否正确”的评判标准,并在后续文献质量评价中活学活用。通过围绕一个个问题展开学习,以点带面,学生不但能加深对流行病学方法学知识的理解,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的方法和技巧。另外,随着系统评价/Meta分析类型的增多,相关统计学方法发展也很快,一些新的统计学方法甚至难以找到相应的指导教材,这就给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提出了挑战。对此,应鼓励硕士研究生通过多渠道获得统计学方法学习资源。 四、教学效果 自应用PBL教学法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系统评价/Meta制作小组教学以来,8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论文写作水平、英语应用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具体如下:(1)论文写作能力:参加学习以来的一年半中,8名硕士研究生共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循证医学英文论文12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中文学术论文8篇,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2)科研水平:通过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撰写,加深了对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学的理解和掌握,并且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开拓了眼界,培养了严谨的科研思维,提高了科研素养。8名硕士研究生积极参加导师的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并分别协助导师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厅级科研课题2项;还有1名硕士研究生协助导师成功注册软件专利1项。(3)英语应用能力:由于硕士研究生在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检索和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也使用英语语言撰写系统评价/Meta分析,而且在SCI期刊投稿的过程中必须使用英文与编辑沟通,因此,8名硕士研究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医学伦理学论文:循证医学生命伦理学教学法 1教学的支撑点——从临床实际剖析循证医学的伦理内涵 1.1从病人的角度和价值出发 循证医学从病人的角度和价值出发,客观地理解病人的内心感受和需求,主动维护病人的医疗选择权和决定权。这种仁爱之心和同理态度是医务从业者不可缺少的美德,也是医术进步所必需的精神动力。 1.2体现平等和公正原则 循证医学的信息交流体现了资源共享的平等和公正原则,有利于缩小现行医疗体制下不同级别的医院和不同水平从业者的差距。 1.3以试验数据为依据 循证医学强调以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数据为依据,最大程度地减少临床不确定性,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实现追求卓越的医德意愿。 1.4核心是为病人服务 循证医学的核心是为病人选择当前最新、最可靠、最合理的诊疗证据。减少医疗干预的失误,促进医疗决策科学化,以求达到一种至善的境界。 1.5可使从业者自觉转变为追求终身教育 循证医学可使从业者由阶段性受教育者自觉转变为追寻终身教育,发挥出求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实现职业行为的最优化。“这也是当代医学道德进步即实现当代医学的道德本质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2] 2教学形式——提高了规格,有利于教学相长 循证医学从简单解决医疗问题上升为探讨伦理问题,或为了解决伦理问题而争论如何处理医疗问题。这种辅车相依的复杂现象在临床随处可见,也正是临床实习医师的困惑之一。多学科交叉尤其是循证依据和伦理依据的综合评述是现代医学的特征,也是临床教学的难点,需要临床教师有较高专业和医学哲学的素养,同样也要求学生迅速脱离单一的书本教育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嘉言懿行与学生的感悟会产生心灵上的互动,增强彼此的互信和对各自职责的承诺。 3教学内容——扩大了视野,贯通了伦理与医疗之桥 实习医生需要学会用“用道德价值和原则检验此范围内人的行为”[3]。密切联系实习场景所处的医患关系、医患心理及社会舆论等,但在淡忘或轻视的情况下,即使一如既往进行了入院前医德医风教育,大多数实习医生也不会将所学伦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将循证医学与伦理学并重地进行探讨,使现实中的价值判断和因果剖析更加丰富直观,笔者并不摒弃曾经的教材,相反,是让实习医师重温这些教材的重要概念,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结合临床现实,在实践循证医学中领悟其伦理蕴意,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4教学方式——增加了授课的生动性 近年的本科实习医生基础知识扎实而联系实际不足,求知欲和自主意识均较强,面对择业、考研等竞争,学业上多有偏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教学活动会积极参与,对自认为重复性培训和低水平的讲座常采取抵制态度。如何让他们同时对两门看起来“无关又无用”课程感兴趣,甚至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教师的态度和方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拮取和剖析循证医学和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内容,并采用逻辑推理对两者进行链接,阐明其不可或缺的临床作用是本项教学的特征。一个拔新领异、鞭辟入里的讲坛才能激发好奇心,满足求知欲。实践循证医学的步骤是提出问题-查询证据-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笔者也循此方法,即“循证教学”,讲课中时常面对医疗措施提出针对性伦理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就是体现在其问题设计要击中矛盾的要害,并产生碰撞,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4]对初学者来说,临床伦理问题常常不能给出标准答案,教师只需把握住原则,重要的是实习医师在参与讨论医疗行为中的伦理问题过程中,完成了医学伦理意识的培养和医德素质的提升。 5教学效果——强调实用性 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实习医师在直面病人的早期实践中即掌握了提出问题,寻找、甄别和应用证据,结合病人的知情同意和自身的知识与经验,综合制定循证决策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让实习医师明确这种医学模式符合医学伦理原则,因为它是目前最有利于病人的一种医疗实践。教学的出发点是循证医学和医学伦理学,但目的是通过解决纷杂的临床问题,激发实习医生对医学所含哲理的好奇和兴趣,引导他们走出书本,“由封闭走向开放,从孤立走向相互依赖,走向交流与沟通,促进人格、价值取向的转变”[5],领悟即将从事的行业中无处不在的伦理约束及其实践方法,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与高尚的道德品质并重的职业价值观。教学医院是医学生步入临床现实的第一场景,是领悟和实践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初级阶段。美国伦理学家RichardHarsh等[6]认为:对医学伦理学理论内容的理解只是起点,体验和实践才是深入核心的根本途径。伦理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应该是强制性的。而是在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等环境中,通过长期培养和内心感悟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应该贯穿于教育始终。通过循证医学教学提高实习医师的医德涵养已产生良好的效果,在实习期的医疗实践中融入伦理实践是重温医学伦理学、完善医德培养的重要途径。 医学伦理学论文:医学伦理学教学与诚信教育研究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联系最紧密、影响最深刻和最直接的交叉学科,医学伦理学教学是医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必然要进行诚信教育。就医学伦理学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师自身探讨医学生的诚信教育。 关键词:诚信教育;医学伦理学;思想道德建设 诚信是人类共同崇尚的优秀品德,是社会基本的伦理价值要求。随着现代社会向前发展,诚信不再只停留在个人修行方面,而是已经上升到制度建设层面。现代社会对各行各业的诚信要求越来越高。对个人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具体对医生而言,诚信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涉及利益的矛盾冲突增多,诚信缺失现象时见报端,社会公信力下降,舆论环境恶化,甚至影响到了医疗环境,对医务工作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冲击,也对还在医学院校学习的医学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情况,面对目前医疗领域出现的诚信危机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也就是需要加强在校医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诚信素质。笔者认为诚信教育是大事,必须全员行动。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应认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加强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增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唤醒医学德性本质,实现医学德性实践。以下将具体讨论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诚信教育。 1医务人员职业诚信的内涵 自古以来,诚信就是医务人员从医的一条基本原则,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奉行“仁心仁术”,诚心对待患者。在我国古代的很多医学论著中,都能找到诸多医家对诚信的强调。晋代杨泉就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隋唐的孙思邈强调“大医精诚”。在西方,自古希腊开始,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要求医者发誓,一视同仁地平等对待患者,竭尽全力救治患者,不伤害患者等,如“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予他人、不得利用患者对自己的信任谋私利、保守患者秘密”等,这个影响深远的经典文献可以说是医务人员最早的“诚信宣言”,至今仍被一些医学院校作为新生入学誓言。在《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解释:“诚,信也”,“信,诚也”。诚信的本质是“诚实、守信”。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真诚实在、言行一致。有学者认为,医务人员职业诚信也叫“医疗诚信”,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防病治病、救死扶伤、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等医疗活动中要实事求是、诚实无欺、不欺诈隐瞒、不弄虚作假。 2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诚信是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医务人员的诚信教育应从启蒙阶段开始,即从在校学习阶段开始。只要医学生在学习阶段能将职业诚信内化于心,形成个体诚信,培养诚信信念,对其今后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将产生长期约束力。无论医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程度如何,只有在校期间坚定了诚信信念,坚持实事求是,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有可能给予患者应有的真诚和负责,诚实无欺,尊重患者,最终促进自身医疗水平的提高。但是,当前医务人员失信现象时见报端,对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非常有必要。 2.1当前社会的医疗诚信现状决定必须加强诚信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个别行业的法律制度与行业规则却还不够完善,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刺激了各行业人员的神经,包括医务人员。有人做过一个相关调查,问:“两种药的疗效一样,你开便宜的还是贵的?”很多医务人员回答:“看患者的经济情况。”实际上,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无论是专业上还是伦理上,医生都应遵循医疗最优化原则,争取最佳疗效和最低费用,即“少花钱看好病”。可见利益的驱动对医疗诚信产生了影响。而这些问题对于未来的医务人员即医学生来说,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医学院校除了要探讨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何加强诚信教育的问题,还必须研究如何充分发挥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在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形成诚信意识,提高诚信素质,这也是医学院校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2.2医学院校的诚信教育现状决定必须加强诚信教育 我国医学院校所开设课程中,基础医学课和专业课占主要部分,另外还有一些公共通识课和素质拓展课程,多为人文社会科学类。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开设了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和公共通识课。医学生多认为,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对今后的工作和继续深造学习更为重要,他们对这些课程更感兴趣,上课时也更认真。但是,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专业课程重在对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对医学生的诚信教育有限,甚至有不诚信的带教教师把不诚信的观念带给了学生,导致了不良影响。可以说,专业过硬但品德低劣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如果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危害社会,其消极影响会更大。因此,诚信教育应当开始于医务人员的启蒙教育阶段和学习阶段,当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医务人员才会诚心诚意、尽心尽力对待患者,公众的利益才会得到保护。 2.3医学生的诚信现状决定必须加强诚信教育 当前,我国医学生在职业诚信方面的认识和实践主流是好的,大部分学生关于诚信的认识和理解是正确的,在实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也能遵守诚信理念。但是,也存在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医学生对待实习敷衍了事,编造各种借口逃避实习;个别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草率对待临床工作,不遵守工作纪律,编造临床数据,抄袭住院医生的病史,甚至杜撰、编造病历。可以想像,这样仅有专业技能知识没有诚信的医学生成为医生后,对患者乃至整个社会将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必须及早对医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3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的策略 3.1根据本学科特点,加强诚信教育 医学伦理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联系最紧密、影响最深刻和最直接的交叉学科,旨在增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责任感,唤醒医学德性本质,实现医学德性实践。因此,医学伦理学教学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应用型的卓越医学人才十分重要[1]。在现实中,医疗决策需要医务人员除了专业技术还必须具备基本的伦理能力,具备医学人文素质。医学人才后天习得的素质可以分为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两大类。其中人文素质核心和基础是医学伦理素质。后天习得的医学伦理素质,从本质上说,应是在医德实践中养成的[2]。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事必躬亲、完全依靠自身感悟和体验的医德情感养成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医学伦理学成为现代医学人才提高医学伦理素质的必修课。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医学院校开始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1999年,国家将医学伦理学作为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必考课程之一。同时,医学伦理学培训也被列入在岗医务人员大学后教育的重点内容[3]。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讲清楚本学科的背景、意义和要求很有必要,学生会更重视本门课程,诚信教育会更有成效。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医学生的特点,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思辨与实证相结合、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伦理问题的敏感性以及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渗透诚信教育,使诚信真正内化于心。 3.2深化教学内容,加强诚信教育 前文已论及诚信教育的必要性,但目前已出版的医学伦理学教材均没有专门章节论述诚信教育,没有专门针对诚信教育编制的案例或辅导读本可以提供参考。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搜集、挖掘并整理大量有关诚信方面的素材。纵观古今中外,可以用于诚信教育的素材非常丰富,现归类3个素材库。(1)素材库一:关于诚信的传统医德思想。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孕育了丰富的医德思想,其中诚信是我国传统医德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比如隋唐名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全面论述了医者行为准则,是我国医学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医学道德文献。孙思邈在其《大医精诚》篇中提出“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要求医者应诚心实意对待患者,去除个人私利怨恨等,一视同仁地平等对待患者,竭尽全力救治患者;孙思邈还提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要求医者不能隐瞒欺诈,应清廉正直;甚至直接要求医者应诚信诊疗,精益求精:“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丝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乏这样的素材,教师要善于挖掘提取其中积极有益的成分。这些材料如同沙中珍宝,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认真备课,积极搜集材料,总会淘到有用的教学资料[4]。(2)素材库二:关于诚信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史料,教师极易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找到诚信为医的典范和不讲诚信的教训。而且我国医学道德传统悠久,在漫长的医疗活动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还建立和发展了比较完整的医德规范,对促进医德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我国,自古以来医生虽然凭医业养家糊口,但无不自诩担负悬壶济世的使命,许多诚心诚意对待患者的佳话广为传颂。比如东汉名医华佗医技高超,淡泊名利,一生三次弃官,坚持民间行医;宋代范仲淹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之说;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在疫病流行期间,为照顾无家可归的病人,创办“安乐坊”[2]。诸如此类例子很多。从古人的道德思想中发掘诚信教育材料是一条便捷的途径,也可以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医学教育。(3)素材库三:有关诚信的现代社会生活案例。我们不仅要关注过去,更要关注当下与未来。当前,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生活如同万花筒,多姿多彩,真善美中掺杂着假恶丑。各类媒体不时披露出种种医疗行业的丑行,如多开药多开检查、学术失范与科研造假、捏造检查数据等。这些案例可以作为反面教材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结合相关理论讲授时恰当地提出,但要注意最后做正面总结引导,以免产生相反效果,传播了负能量。当然,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医务人员诚以待人、大公无私的典型例子,比如“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总能看到白衣天使的身影;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本校医学生接触的临床带教教师绝大部分能诚恳认真地对待患者,这些更是我们应该整理的正面案例。正面的案例能够增强医学生固守职业道德的信心和决心,而剖析反面案例时,不应只是谈及现象,而应重在揭示医务人员造假产生的严重后果,强调医生面临的利益冲突及最终的遭遇,并创设情境提问学生,如果面临同样的价值判断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在现实中应如何灵活运用相关理论原则,这样才能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情况思考并受到最直接的警示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意识和是非识别能力,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医务人员守信和守法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总之,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少不了社会生活中真实、具体、生动的案例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用案例分析法或角色扮演法启发学生。 3.3贯穿教学全过程,加强诚信教育 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诚信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诚信教育要与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相融合,在讲授基本理论、原则、规范的同时,结合课本内容及专业理论知识,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例如,在绪论这一章中,可以谈及中国优秀传统医德中如何注重“诚”;讲授医学伦理学的背景时,可以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谈到诚信的重要性;又如,在“医疗活动中的人际关系道德”一章中,可以用具体的案例,请学生讨论诚信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再如,讲授“科研伦理”时,要强调实事求是是生命科学研究的伦理要求,是医务人员必须遵循的伦理底线。尊重事实和服从真理,对于从事医学科研的工作人员来说非常重要,必须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目前有哪些具体的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甚至可以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在教学大纲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案例特别是学生身边的例子解析,以弥补课本内容的不足,用生动具体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医疗诚信的认同,形成诚信意识。教师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作业、实验、考试、实习中都以诚信为本,做到作业不抄袭、实验不编造、考试不作弊、实习不造假。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诚信相关的作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还可以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学生思想新动向,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提示,并提供足够的帮助。此外,建议学工部门建立诚信档案及评价体系,督促、监督和奖励学生诚信。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该长期不断线的教育。通过多种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且及时纠正,促使学生树立诚信理念,养成遵守职业道德的良好习惯[5]。 3.4教师身先示范,加强诚信教育 教师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引导者,更是诚信教育的引导者。教之诚信,生之榜样。不诚信的教师,怎能培养出讲诚信的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诚信,并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学生。教师的身教示范作用给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无限且终生的。因此,教师要谨记教书育人一定要谨言慎行,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诚心实意对待学生,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上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自己要先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师要有一颗诚挚的爱国之心,还要敬业乐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待人亲切友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工作作风都要过硬。作为身教重于言教的典范,教师必须做到既言传又身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要先行。如果教师在言行举止上都做不到诚信,又谈何教育学生诚信?诚信,绝不能只是一句口号,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医学伦理学理论课和实践课中,教师都要注意诚以待人,严以律己,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针对医学生的特点,狠抓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内课外都注意加强诚信教育,这样诚信教育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达到预期的目标。综上所述,诚信是金,诚信为本。医疗行业的诚信,应从医学生开始抓起。我们应根据医学伦理学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教师身先示范进行医学生诚信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生在校期间培养了坚定的诚信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日后走出校园,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才有可能拒绝诱惑,从他律走向自律,坚持诚信待人,诚信做事,诚信医疗,造福社会,成为“大医精诚”之人间大医。 作者:张琴 陶肖云 刘桂芬 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 医学伦理学论文:医学伦理学中道德想象力培育 1医学伦理学视域中的道德想象力 一般而言,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则是构建新情境与新形象的心理能力。想象力是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共有范畴,每个学科都有关于想象力范畴的独特诠释。哲学家杜威认为,有两种与心理意象有关的想象力:移情投射和创造性地发掘情境中的种种可能。想象力是根据事物之能是(whatcouldbe)而具体感知所面临的事物之所是(whatisbeforeus)的能力。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认为: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对个人与社会之间所存在关系的灵敏观察能力,也就是以外来者的眼光观察自己的社会,而不是只用我们偏狭受限的经验和文化偏见来看待。[3]医学伦理学视域中的想象力,即道德想象力目前还没有完全进入研究视野。借鉴社会学和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中的想象力的含义,我们可从四个方面把握道德想象力的基本内涵:一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能力,即同情、共情与移情的能力;二是认知与洞察能力;三是走出伦理困境的行为选择能力;四是反思与评价能力。 2医学生的道德想象力的具体内涵 2.1道德敏感性 道德敏感性是道德主体对某一具体情境的道德内容的敏锐觉察和对行为如何影响利益相关者的意识。即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道德问题”。[1]73医学伦理学视域中的道德敏感性,主要指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敏锐识别、领悟与伦理道德相关问题的意识和解释能力。面对医疗故事、现在进行中的案例或未来事件,它们是否存在医学道德问题、这些医德问题涉及到哪些个体或群体以及如何影响自我与他人利益、是非对错如何去评价?这些问题意识就是医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基本成分。临床中的医疗方案的选择,是技术决策与伦理决策的统一。如果没有道德敏感性,则会掉进唯技术陷阱,最终成为麻木不仁的“道德病人”。“麻木不仁是一种道德的失败。”道德敏感性是避免道德失败、从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发生的逻辑起点,也是医学生道德想象力的最起码的初始构成元素。道德敏感性的重要性,在于意识到“这是一个道德问题”后,开启了道德想象力的大门:对“这个道德问题”进行识别、道德观察和诠释,进而进行道德判断与评价。道德问题的识别是指在一个特定情境中对其道德层面的价值认知,并把道德想象嵌入行动之中。对道德问题的识别则是道德想象力的应用。道德敏感性可以被看作为一种能发展的能力,它最有可能通过经历和体验道德问题情境所习得。[4]因此,随着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的发展,道德敏感性将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对道德行为的作用范围和作用力度都会增加。 2.2视角转换能力 想象力在道德判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进行伦理决策,选择正确行为的独特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核心在于行为主体是否能够转换视角,换个角度看问题。杜威认为,采取他人的立场刺激我们克服偶尔麻木不仁的状态,这样就能洞悉他人的渴望、兴趣与忧虑如同洞悉我们自己的。[2]99医者道德想象力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个人对医疗人际关系的敏锐观察能力,设身处地地为临床特定情境中的每个人的处境着想,通过感情投射想象地把自己放在患者及利益相关者处境中,以患者的视角去体验处境,感知身体、心理和社会需要;而不是只用自己的经验和医学文化来看待患者。这就是医者的视角转换。仅仅基于个人身份立场分析问题,具有本能性和本位性,往往会忽略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视角转换这种道德想象力使道德主体尝试为利益相关者着想,洞察各种行为选择潜在影响和直接影响,从而优化伦理决策。在视角转换中,“通过想象进入他人的情境”,唯有如此,才能完成视角转换,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种种可能性及其后果,并根据可能性看待现实性,以一种新的方式感知处境。 2.3情境认知与超越能力 “道德想象力是一种在特殊环境下发现并评价种种可能性的能力,这些可能性不单单由那一环境所决定,或者不单单受制于其操作性心理模式,或者不单单由一套规则或受规则控制的关系构成”。医者对临床医疗实践有理性的认知,能在具体情境中做出恰当的选择;进而超越情境,从现状中脱离出来,想象出可能发生的道德冲突与伦理困境,创造性地设计解决方案;并在两难困境中继续探索新的行为选择可能性,为走出道德困境提供路径选择。医者扩展认知、情境再现与构建处境、发掘出种种可能性、进行道德判断与道德决策等过程,正是情境超越能力作用的体现,也是道德想象力的价值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想象力扩展了感知,使其超越了直接面对的环境。通过道德想象,可能行为的领域被扩充,解决冲突的策略逐一被实施,情景被重构,他人的故事被编入进我们自己的叙事中,一系列的道德意象具象化铺展开来———在这种情境认知与超越中,道德想象力引导医者走出规则丛林的狭隘之地,在更深广的语境中感知、探究、超越。 2.4道德反思与评价能力 约翰·柯克斯认为,道德想象力有两种功能,即探究功能和矫正功能。就探究功能而言,道德想象力为前瞻性反思提供了广度……就道德想象力的矫正功能而言,道德想象力使我们重估过去在评价种种可能性时所犯的错误之追溯性估价更具深度。由不确定处境所触发的、全身心投入到探究中所进行前瞻性反思与追溯性评价,贯通了道德故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扩展的时空中实现道德想象力的功能。在医学伦理学的日常叙述中,医学生的道德反思与评价能力主要是指能够对医学伦理案例进行重估,评价种种可能选择时所犯的错误和不足,所获得经验和教训,辨认错误的主客观根源;通过想象重新选择的思想能力。在道德反思与评价过程中,医者通过与当事人及利益相关者进行思想对话,探讨每个人最希望的结果及其原因,想象着自己也是当事人或利益相关者,正在面对该事件,多种可能做法会造成不同的结果,每种结果都要接受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将会有多种多样的经验与体验。这种试探性的预演的主要作用在于,在其“影响我们身外的具体事物”之前,对结果进行反思。目的在于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并创造性地解决医学伦理问题,使种种欲求之间行之有效地平衡与满足。在道德反思与评价中,还要预见各种改变了的条件,不同的选择可能导致变化了的条件再次变化,直到最终我们的选择消减了各种冲突要素,达到最优化的均衡。 3基于叙事法的医学生道德想象力的课堂培育 3.1医学伦理学课程内容与医学生道德想象力的关系 医学伦理学以医学道德为研究对象,基本内容涵盖医学道德的基本理论、规范体系、基本实践以及新的技术人文境遇下的道德困境及其解决。医学伦理学的学业目标既有基本知识理解和运用,又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磨砺与锻造;既有医学道德意识、意志、行为等方面的扩展和提升,又有医学道德视角与医学人文精神的认同和发扬;更有道德敏感性、道德慎思与道德实践能力的确立和发展。这一切都和道德想象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医学生要学习好医学伦理学,需把握几个核心关键词:关系、伦理要求、道德行为选择与评价;并用核心关键词穿针引线,构建医学伦理学知识系统。其中,道德想象力发挥着创造性的作用,反过来,医学伦理学课程内容也是培育医学生道德想象力的根基和沃土。以医患关系为例,道德想象力是解读医患关系的关键能力。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医学伦理学教材分别从概念、性质、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关系模式、伦理规范等方面全面解析医患关系,使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理论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认知。医患关系是医者和患者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广义到医方、患方两个群体或医疗群体与社会多方面的联系,是人们对医疗实践中实存的医患关系敏锐观察后而得出的结论,道德想象力蕴含其中。而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要处理好医患关系,一方面需要医学伦理学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更需要道德想象力的渗透和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医者能否站在患者的角度看问题,洞悉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体验患者的疾病苦难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关键。这种换位思考恰是道德想象力的核心的内涵。 3.2叙事法与道德想象力 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包含培育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应对医学道德问题的能力和内化医学专业精神,道德想象力必然是其教学目标和学业目标之一。医学伦理学课程内容特点与教学目标决定其打造医学生道德想象力的主体课程地位,课堂是主场域,叙事教学法是重要途径。叙事,即讲故事。教师把案例分析法、举例说明法和情景教学法中的主体素材进行诠释,这是“初级叙事”;学生改编故事情节进行再诠释,是二级叙事;以此类推,根据医学伦理学具体理论、形成性评价中的收集到的学生学习信息以及据此推论出的教学决策,可以有多级叙事。在叙事与再叙事中,道德想象力把学生带入到故事的时空,在故事中体验、感悟、想象、反思、探究、表达、重组,形成新的医学伦理学故事。就如“我们坐在想象中,一手编织一手拆解行为的可能性叙事。我们将自己投射进选择性的未来,并想象着可能的行动得到贯彻,而且总还来得及撤销该废止的结果。”这不仅仅在于医学生对医学伦理学基本理论、原则规范、基本实践和伦理难题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活可能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不幻想一门医学伦理学课程就可以打造出医学生的道德想象力,但最起码,可以促醒道德敏感性、觉悟情商中对人际关系的洞察力,种下道德想象力的种子。锻造医学生的伦理决策能力,从道德想象力开始。 作者:李德玲 卢景国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公共教学部 医学伦理学论文:医学遗传伦理学案例教学 1涉及基因诊断中个人遗传信息保密和“基因歧视”案例 1.1辩证分析和看待基因技术 早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年,全球600多位顶尖科学家就指出:“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结合,将是后基因组时代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由此,“基因组医学”在2003年诞生了,也迎来了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的新时代,即以人类基因组为基础的临床医学革命。在这场21世纪的医学革命中,突破性的进展就是不再单纯以疾病为中心,而是以个体为中心;不再单纯以血检、尿检、B超、CT以及磁共振结果等作为临床诊断指标,而是以染色体形态结构和基因的DNA序列作为诊断依据;不再单纯对症用药,而是进行基因型处方施治。这将使疾病的诊断可以提前至症状前、产前甚至胚胎植入前;疾病的治疗可以应用基因药物甚至基因治疗;症状的预防或性状的改善可以利用基因水平的操作实现。因此,基因技术可谓为人类带来了福音。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双刃剑”一词也同样适用于这场由遗传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医学革命。一方面,从人的生物属性来说,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从本质上了解、明确以及改造人类的性状或疾病,使人类的生命之花在凝聚人类智慧圣水的沐浴下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另一方面,从人的人文属性来说,遗传学技术的发展使临床医学成为医学伦理问题的多发领域。[4]诸如“遗传筛查”“产前诊断”“设计婴儿”“基因歧视”等新的词汇频频见诸于新闻媒体和科学媒介。由此产生了一个遗传学与伦理学的关联学科—遗传伦理学(Genethics),即用伦理学方法研究和评估由于遗传学发展所产生的伦理问题,或规范遗传服务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的学科,也称基因伦理学。21世纪的高等医学教育和医学生,必须直面这把“双刃剑”的挑战。 1.2要坚定不移地抱持人类良知与道德底线 人与动物和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人有良知和道德情操,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最重要、最宝贵“基因”。人类的智慧在不断推动着技术进步,技术手段已经并将进一步挑战由人类良知和道德情操形成的伦理规范。在这场业已开始的人“技”博弈中,人类若放弃良知与道德情操而任由技术无控制的发展,人类最终会走向灭亡。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来,几乎全世界有责任心的科学家,都在呼吁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高科技工作者,要时刻坚守自己的人文精神家园的真谛所在。在校大学生必须紧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培养职业操守,这对医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强调医者仁心,大医者必有大德。可以预见,未来的医学遗传技术“能耐”会很大,但医务工作者决不能凭其从事违背医德良心的治疗与操作。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把纯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区别开来,我们支持对医学遗传技术的探索与创新,但反对凭借遗传技术从事有悖人类伦理规范的诊疗活动,这就如同目前我们并不反对从事正当的枪械研究工作但却反对违法持枪行为一样。 1.3要严格遵守行业行为规范与相应法律法规 医学遗传技术对人类伦理规范造成的冲击已引起全球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遗传检查提出了伦理准则建议,我国不少医院与科研机构制定了基因诊断的医德规则。诸如:遗传筛查和检查都应遵循自愿的原则,不得强迫别人参加;筛查前应告知受筛群体此项筛查的目的和可能的结果以及可能要做出的选择;症状前和易感性检查的结果,为了避免可能的歧视,不经本人同意,筛查结果不得泄漏给雇主、保险公司、学校、政府机关或其他研究机构等。[5]未来,随着遗传技术的进步和基因诊疗活动的普及,对医学遗传诊疗活动的约束必然会上升到国家层面,即由国家制定相关法规来规范基因诊断等医学遗传诊疗活动。在校医学生在学期间就应了解这些准则与规范,及早养成循规蹈矩的良好职业道德与职业习惯。 2基因诊断技术受限致疾病未检出案例 技术的先进性总是相对的,现代医学遗传技术无论怎样先进,也不可能包治所有相关疾病。就基因诊断来说,它所适应的范围与条件是有一定限制的,即基因检测的必要条件是被检测基因的正常结构已确定;被检测基因突变已定位。由此,对目前已确定的6000多种单基因病来讲,能达到基因诊断条件的单基因病是非常少的。这样,基因诊断漏诊甚或基因操作致病事情就出现了,最典型的案例是“基因病的试管婴儿出生”:济南市民赵女士与丈夫于2011年在济南某医院做试管婴儿。2013年初孩子出生后,家人发现孩子的眼球是蓝色的,四肢和脸上的部分皮肤像白癜风的白斑一样,两条腿长度不一致,脖子歪斜着立不起来。赵女士和家人怀疑是做试管婴儿时出现了问题,于是到医院讨说法,院方医务人员称医院的试管婴儿技术没有问题,新生儿疾病与父母基因有关,医院的试管婴儿技术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有8000多种并发症是检查不出来的,而且在做试管婴儿之前已经让父母在风险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了,院方没有任何责任。双方协商不成,赵女士将孩子放在会议室的桌子上,让医院给个说法,然后与家人离开了医院。[6]该案例所涉及的内容表面上是试管婴儿方面的问题,实际上是体外受精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方面的问题。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引发的争议是:基因诊断致使一对无法自然生育的夫妇获得一个基因病患儿,这类基因诊断人道吗?院方推卸全部责任的做法符合医德吗?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这样来认识这一案例: 2.1应当充分肯定基因诊断助孕技术即试管婴儿为人类带来的福音 近些年来,由于全球环境污染加重、大龄婚育者增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能正常生育的夫妇日益增多。在一些家庭,盼望一个健康婴儿的降生成为两代甚至三代人的最大心愿。是试管婴儿圆了他们的梦,凭借试管婴儿技术使无数无法自然妊娠的夫妇或得子或得女,他们终获为人父母之趣,他们的父母终得弄孙之乐。从维系人类繁衍生存、满足人生育之天性需求和为一些家庭播撒天伦之乐来说,基因诊断助孕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是最大的人道。至于出现案例中的“基因病的试管婴儿”,这毕竟是极少数。既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因噎废食,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日臻完善,基因诊断受限会逐渐减少。 2.2对医院医德责任的认定应慎重 医德责任是指医院或医务工作者所应承担的基于医疗道德要求与医德医风规范而规定的职责和任务。承担医德责任,虽然并不意味着被直接追究法律与经济责任,但要受公众与社会舆论的诟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传媒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里,无论医院还是医务工作者都几乎不能承受因医德责任缺失而受诟病的形象损失。当然,若是医院或医务工作者确应承担医德责任,公众与社会舆论的监督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该案例在医德责任的认定上有困难。从医德风尚的社会要求上来说,人们希望医院的任何诊疗活动都完美无缺。然而,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诊疗技术的受限性,再加之其他社会性因素的影响,任何诊疗活动都有风险,这就是为什么该案例中院方在做试管婴儿之前就让患儿父母在风险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的主要缘由。这样,院方实际上已经在程序上规避了医德责任。但是,就此来认定院方毫无医德责任也有失公允。因为院方既然明明知道该项医疗技术有风险就应该千方百计避免风险发生,譬如强化对胎儿的产前诊断,经诊断确诊为遗传病患儿应劝孕妇放弃生育,毕竟一个遗传病患儿的降生无论对家庭还是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当然,究竟院方是否尽到了相关责任,我们不是当事方自然不知详情。但是,我们通过该案例对在校医学生进行的医德责任教育却是至关重要的。 3冷冻胚胎处置权争议案例 医学遗传辅助生殖中遇到的典型案例是冷冻胚胎 处置权争议案例。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Reproduc-tionTechnology,ART)包括人工体内受精(ArtificialIn-semination,AI),体外受精(InVitroFertilization,IVF)和胚胎移植(即试管婴儿),代孕母亲,甚至无性生殖(克隆人)的技术等等,这一技术无疑可以帮助无数不孕夫妇实现生育的梦想,但却会引发若干伦理与法律问题。被称为“中国第一例冷冻胚胎处置权争议案”的南京死亡夫妇冷冻胚胎争议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13年2月20日家住南京的小沈和妻子在做胚胎移植手术的前五天遭遇车祸双亡。存放于南京鼓楼医院的4枚冷冻胚胎,成为四位“失独”老人唯一的寄托。双方父母为要回冷冻胚胎,将拒绝交出胚胎的医院告上了法庭。2014年5月,法院一审宣判驳回原告诉请,理由是“唯一能让胚胎存活的途径只有代孕,这是我国明令禁止的”。[7]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及医疗人员不得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8]这一案例同样在学生中引起争议,争议的焦点是:以法律禁止代孕为由而拒绝意外死亡夫妇之父母获得其子女冷冻胚胎的做法人道吗?我国禁止代孕的相关法律是否过于苛刻,是否应该随着人口生育需求与科技进步而做出相应修订?笔者认为这是对学生进行法制观念、遗传伦理和相关遗传知识教育的极好契机。 3.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法”与“情”的关系 我国关于禁止代孕的相关法律条文,是基于维护生育秩序、避免“基因乱伦”而制定的。它既是我国公民特别是医务工作者必须遵守的强制性行为规范,又是法院判定相关案件的准绳。在法律条文没有变动之前,法院的判定是无可厚非的。至于该判定是否有违人道,属于另一个范畴的问题。即使有违人道,“情”只能服从于“法”。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维护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才称得上法制社会,才能维护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3.2充分肯定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遗传技术法律发展问题的探讨 笔者认为青年学生对包括现行法律在内的社会问题的探讨是有民族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况且这一案例的确折射出我国代孕技术法律规定的粗糙。众所周知,代孕是指通过体外受精的方式为他人生育子女的行为,它有三种情形:一是精子、卵子均来自于夫妻双方,仅借用代孕者的子宫;二是精子来自丈夫,卵子由代孕者提供,经体外授精后,由代孕者怀孕生育;三是卵子由妻子提供,经异质人工授精后通过胚胎移植由母亲代孕生育。由于后两种情形会引起难以预料的伦理、法律与会社问题,应于立法禁止无可厚非。特别是第三种情形即由供精者提供精子经人工授精后通过胚胎移植由母亲代孕生育的行为,会导致生物学子女聚居大增,这些试管婴儿虽具有血缘关系但彼此毫不知情,一旦恋爱结婚将引发“乱伦危机”。因此,2001年我国卫生部颁布的《人类精子库管理办法》规定一名供精者最多只能提供精子给五名妇女受孕,避免产生众多的“同父异母”兄弟姐妹。[9]但是第一种情形即精子、卵子均来自于夫妻双方,仅借用代孕者的子宫生育的行为应于解禁。理由是这一情形既不违背人伦道德,又不会带来严重社会危害,却可以圆无数因需求女方完全丧失生育能力夫妇生育子女之梦。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很多人认为这种情形的代孕是一项善举。在我国,也应当开始考虑允许此种情形下三方达成协议并履行相关法定手续的代孕行为。因为任何法律规定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完善。我国颁布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的时候,是依据当时人口基数大、出生率高、控制人口数量是基本国策和代孕在国内及其罕见等国情。虽然仅仅过了十多年,但我国经济社会却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生育领域则是随着人们婚育观的变化,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大陆人口年均增长率由2002年的6.45‰降至2011年的4.79‰,下降了1.66个千分点。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13年前曾连续19年负增长,而历史上我国个别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曾高达30‰左右,现在我国人口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伴随女性不孕发病率逐年上升与医学遗传辅助生殖技术的日臻完善,寻求代孕的呼声不时现于媒体。笔者赞同“由母亲代孕生育权是人类维护人口生产不断延续的一项自然权利”的主张。笔者建议国家有关立法机构通过释法的方式对代孕以新的具体界定,即施行有区别的代孕管制,以利公民获得合法代孕权利。 3.3充分肯定医学生对失独老人的关注和慈善 笔者为当代医学生对失独老人的高度关注和慈善心肠感到由衷高兴,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在讲解这一案例时,学生们一致呼吁国家修订相关法律,以使得这两对丧失子女的老人能够合法获得其子女遗留冷冻胚胎,并通过代孕的方式得其孙辈。认为这既不违背人伦道德与社善良风俗,又是对他们的最好慰藉。医者仁心,大医至诚,善良心灵与仁爱情怀是优秀医德的根基,理应为当代医学生拥有这一优秀根基而高兴,更应当为培育这一优秀根基倾注全部心血! 作者:杨利丽 单位:潍坊医学院遗传学教研室 医学伦理学论文:医学伦理学教育探究 一、“参与式教学设计”概述 “参与式教学设计”相关理论从二十世纪末期开始在西方兴起。美国教学设计专家,Bela.H.Banathy,从教学设计本身出发,总结出四代教学设计模式,其中第四代叫做Designingwithin,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参与式教学设计”倡导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需要学生积极为教学设计出谋划策,师生间、生生间需要相互交流、相互讨论、通力合作,共同为教学设计的成功以及相应效果的达成作出努力,也就是说,“参与式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需要让学生主体直接参与到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与教学工具甚至包括构建教学策略等等,这个过程需要师生全身心投入,并且密切配合,最后还要由师生共同参与对整个教学的评价。 二、“参与式教学设计”在医学伦理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转变教师角色定位。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教师的角色是教学设计决策的“权威”、“绝对主体”,而在“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则需要教师将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合作者”“协助者”以及更重要的一个角色“引导者”。作为教师,不仅要能够走进学生心理,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尊重、鼓励学生就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学生分享,成为参与“教学设计”全过程中的一位普通的一员。其次,明确运用“参与式教学设计”在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中的目的。目前,各医学院校在设置医学伦理学课程中,课时基本限定于22—36学时之间,除去个别讨论课程外,基本不设实践学时。课时少和课程内容任务重的矛盾比较大,引入“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法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医学伦理学教育现状中的课时与授课内容的冲突问题,使医学生在进行医学实践的同时,能够同时成为伦理学的践行者,具备高尚的医德、基本的伦理意识和分析以及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最后,注意在医学伦理学教育中将“参与式教学设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参与式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是独自存在的个体,它可以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结合开展,比如说与邱学华教授所倡导的“尝试教学”相融合,可以和“PBL”临床教学相融合等等,因此,“参与式教学设计”并不是孤立的,它可以成为多种教育教学模式的相互促进相互结合的有效途径。 三、“参与式教学设计”教育模式的优势与限制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研究是时展的需要。二十世纪末期,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变化时期,社会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信息时代,这个时代对教育产生很大冲击,一是知识经济,一是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倡文化价值多元。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权益的保护,不仅体现在学生得到关心与爱护,更体现在学生的意见也应该获得应有的尊重,因此,参与式教学设计正是符合了时展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设计也是改进现行教学设计方式的需要。“参与式教学设计”能够满足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目前,学生参与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在我国已经获得学者们的普遍认同,但新课程改革所提出来的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需要进一步的课程体系改革,“参与式教学设计”意味着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方式,改变原有的思想观念以及传统做法,甚至还要改革整个教育系统的制度与体系,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参与式教学设计”中的影响力不是变小,而是变大。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作用不断增强,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影响力的变小。相反,教师的影响力要更大,师生之间的关系要更为紧密。“参与式教学设计”虽然表现为学生参与教学决策,但在与学生对话、协商的过程中明显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对话,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融洽,不仅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下,不同专业学生以及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团体面前,参与式教学设计开展的模式不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学设计过程要做出重大的贡献,教师需要更强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引导能力,并具有广阔的专业知识,能够灵活应用。具有倾听能力、整合能力和辨析能力,能够及时掌控教学设计,并使之良性循环,掌控事态发展,洞悉问题存在,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充当良好的咨询者和建议者。因此,“参与式教学设计”是否成功,核心的内容是教师能否作好引导者的角色。 作者:戈丽薇 单位:辽宁医学院 医学伦理学论文: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 1正确认识《医学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伦理学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它为整个医学提供伦理学的观点、方法和技术,它是旨在运用伦理学理论、原则和方法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解释医学道德现象的学科,是系统培养医学生医学伦理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医学伦理学》教育并非思想政治教育,对《医学伦理学》教学也并非就是对医学生进行道德教化的过程[3]。《医学伦理学》除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外,更多的是医学素养教育,因为人文是医学的一部分,医德是医生素养的一部分[1]。 2合理设计《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 通过《医学伦理学》的教育,不仅要提高医学生医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塑造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质,加强实际工作中伦理问题的处理能力[2,4]。作者认为通过《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要让学生知晓在未来工作中涉及的医学伦理知识,熟悉相关伦理要求,并在知识学习基础上培养伦理道德情感和道德决策能力,进而最终促进医学人文品质的形成。因此其总目标可界定为:培养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提升医学生医学伦理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具体分目标为:(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和初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医学职业精神,自觉践行医学人道主义原则,为人民的健康利益服务;(2)培养医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对人、生命、医学事业的道德责任感,能够敏锐识别和正确处理医学伦理问题,具有正确进行临床伦理决策的能力;(3)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妥善处理医患关系、医际关系、医学与社会的关系;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满足社会人群的健康需求和医学事业发展的要求。 3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医学伦理学的这种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决定了任课教师应坚持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养成三位一体的教学观,合理、灵活地安排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内容。 3.1知识学习是基础教师应把必备的医学伦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形成知识积淀。涉及的教学内容如医学伦理原则、规范和范畴等基本知识;临床实践中涉及的医学伦理学基础理论及相关的伦理规范要求等[5]。 3.2能力培养是关键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医学问题进行伦理思考、分析、判断及临床伦理决策的能力。涉及的教学内容如医疗人际关系伦理、临床诊疗伦理、人体实验伦理、尸体解剖伦理、器官移植伦理、生育控制伦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伦理、安乐死等[5]。3.3情感养成是核心教师要让学生牢固树立医学人文观念,具有对人、生命、医学事业的道德责任感。涉及的教学内容如对国内外杰出医德风范人物的认识、了解等[5],以情动人,让学生在获得感悟的基础上实现情感的提升。 4围绕教学理念,多途径实施医学伦理学教学 《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理念主要是实现“知行统一”。首先让学生“知”,理解理论是前提,即了解未来工作中应知悉的医学伦理知识,熟悉相应伦理要求;然后还要让学生“行”,实践理论是目的,即启发、引导学生参加医学服务实践活动,在服务中感知、理解并践行医学道德,实现自我教育。最终让学生对医学领域中相应需要遵守的伦理要求能够做到知行统一。为了更好实践《医学伦理学》“知行统一”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阐述之外,还应结合具体临床真实鲜活的案例分析、医学伦理方面社会热点问题的辩论、医德风范人物的感染影响等多途径促进医学伦理学教学,加强学生对医学伦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4.1基本理论教学和专题讨论相结合 对于一些与临床贴合非常紧密的章节,可以采用基本理论模块和案例分析讨论模块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基本理论模块,以教师讲授为主,侧重帮助学生们理解医学伦理基本理论、原则、伦理要求和规范等,从而形成对医学伦理相关知识的初步认知,为后面的专题讨论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做好基本的理论准备。专题模块由教师精选临床诊疗伦理案例,或者针对安乐死、器官移植等医学伦理的前沿问题,由学生课外自主收集材料,整理思路,充分准备,课上分小组讨论或者辩论,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4.2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相结合 首先由教师精选临床中真实、典型、难易适中的案例或者社会热点问题,由学生根据案例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加深其对问题的理解和体会[6]。然后学生结合课堂讲授的相关知识内容,对角色扮演的案例进行思考、讨论和解析,这个过程有助于训练学生解决实际临床伦理问题的思维。最后由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结合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和强调。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督促学生观察现实,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锻炼同学分析问题能力[7]。如医患关系伦理、临床诊疗伦理等部分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4.3以学生临床见习为契机,加强教学实践《医学伦理学》 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除了课堂内的教学外,还应强化实践教学,延伸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该学期每个月的见习机会,在临床实践中去感受道德,践行道德,从而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促进知识的内化[8];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医疗机构开展相关伦理调查研究,认真发现和记录临床中的实际伦理问题,再引导学生用医学伦理学知识对这些伦理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强化知识运用,训练伦理思维[9]。 4.4巧妙运用学校现有载体,延伸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带 领学生参观本校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内涵的生命科技馆和医学家塑像等,或者观看医德风范人物先进事迹的相关视频,如爱患者胜过爱自己的万婴之母林巧稚教授;大医王忠诚;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把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的裘法祖院士;感动中国最美乡村医生李春燕。这些视频教学资源不仅可以适当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更是给每一位医学生树立了榜样,触发了他们心灵最深处的医德情感。这些载体是验证医学伦理学理论、原则的实验室,是打动学生心灵的场所,可以有力延伸和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医学伦理学论文: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1.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施是培养信息化人才能够应用医德理论知识来解决医患问题 在目前我国医院的管理中,由于对于医务人员疏于严格管理,因此在各种医患之间产生纠纷的根源都是由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差,使得医患之间关系恶化;以及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没有对患者的自主权加强重视,没有遵守知情、同意的准则,因此患者对其不理解,也使得医患之间产生较多的矛盾;有些医务工作者没有责任心,在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时,疏于认真,对问题的处理上不及时、不恰当,也由此引发医疗事故的产生;更有甚者为追求巨大的经济效益,故意要求患者多花费,患者由于不满而产生的纠纷。 2.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是提升医院医疗整体质量的保障 医院工作进行的主题的医疗,医疗决定着医院能否良好发展和生存的基础。而“仁”与“术”决是整个医院医疗重中之重。量的高低。二则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是对医学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医务人员医德水平决定其能否更好发挥设备、技术作用的基础。若因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属于医德的建设,会使医院整个医疗水平下降,对医院的长期、健康、良好、稳定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是提升医院医疗整体质量的保障。 3.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现状 3.1医院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忽视。医学信息化人才的道德、人生、价值观体现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化人才在从事医学工作时必须拥有医学伦理学知识。而我国现代医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医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改变,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医院必须对医学伦理学培养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 3.2医务人员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忽视。由于,很多医务人员对于医学伦理学知识不够重视,认知程度低,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并不能够有效发挥其重要性。 3.3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的落后。信息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最基础要求,对心理学、伦理学、社会等人文化知识都是教育的范畴。但是现今在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依旧很落后,不能够与社会现实接轨,严重影响着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实施。 4.在息化人才培养中医学伦理学教育良好开展的策略 4.1医学伦理学教育准则的建立。加强吸收世界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先进水平,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准则。 4.2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的加强。医学院校不仅要重视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标准[2]。以问题、案例为核心,开展互动式、小组讨论式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只要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那么今后的工作中,学会及时运用医学伦理学知识来约束自身行为。 4.3良好人文环境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培养是培养良好人文环境的基础。人文环境由人文精神和文化相互结合下所创建的。在医学伦理学的教育中,人文素质必须要加强重视,可利用直观教育、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h等方式,用实际中的案例去感染、教育信息人员,树立起医院良好的医疗形象,加大医院的影响力度,为医院创设道德和技术并存的人文形象。加强医院信息化人才团队的设立。 4.4医学伦理学教育多样化的开展。医学伦理学教育不仅要求其在内容上具有实际性、针对性,在规范标准上更要有层次。结合信息人员文化程度、岗位职责、自身身体和思想情况的不同,来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和标准,确保医学伦理学在教育中,具有针对性以及广泛性。 4.5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管理和培训。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管理中不仅要重视和加强伦理文化的深入,更要对伦理学教育管理进行加强,利用多钟形式进行培训。不定时的更新学习信息资源,增进交流和学习。 5.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信息的发展依托于现代社会信息的发展,医院在人才的培养上,不仅要全面更要与实际信息社会发展状况相结合,培养出具有专业技术性强,又有创新思维和良好道德的信息化人才[3]。因此,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郭文娟 付智勇 医学伦理学论文:医师循证医学伦理学论文 1减少临床不确定性 临床不确定性是不可避免的,包括病情变化、药物反应、个体差异、性别差异等.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在收集医学数据的过程中,可最大程度地消除对不确定性个人观测的偏见,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进一步扩大了样本量和观察精度,获取的证据更多地减少了不确定性.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如果从业者因不了解那些为特定疾病已做出的最新研究结论而出现失误,病人病情不仅不可能改善,甚至加重.这不仅是决策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伦理问题,你必须有“不了解”的原因或失误的理由,所谓“个人经验”或“专业水平”均不足以成为原因.在不确定性下,伦理要求并不是万无一失,但必须将病情变化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并在最佳证据支持下进行决策[9]. 2实现最优化 医学行为的最优化包括决策的最优化和决策者自身素质的最优化.循证医学以科学研究的最佳结果为证据,以实现临床诊疗决策最优化为其目的,这等同于追求卓越的道德需求.实践循证医学可在有限的时间内,使临床医生迅速掌握当前专业研究最新进展,及时发现和纠正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循证医学为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医疗单位、每位医生都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达到一个共同的水准创造了条件,这也是当代医学道德进步即实现当代医学道德本质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10].开展循证医学可使临床医生发挥出求知的积极性,由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和创造知识,由阶段性受教育者自觉转变为追寻终身教育,提高和维系其专业素质,实现职业行为的最优化. 3生命伦理学观念下的循证医学教育 3.1教学目的 在生命伦理学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实习期间的循证医学教育,使带教者和实习医师进一步明确临床实践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专业素质与道德观念的关系,现代医学的辩证思维方法等.促使医学生在开始面对现实病例之初,就能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运用进行循证分析和伦理思考,并让这种分析和思考逐渐形成思维定式,内化为医德素质,为日后在工作中合理应用医疗资源,善待病人,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赢得社会信任打好基础. 3.2教学方法 3.2.1师资培训在既往循证医学教学的基础上,首先组织教师重点学习“尊重(自主)、不伤害、行善和公正”这四条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因为基本原则是构建医学道德规范的最根本、最一般的道德根据,被视作评估医疗行为的基本伦理规则.围绕着这四条原则诠释开展循证医学和循证医学教学的意义,力求删繁就简地让带教者和受教者共同参悟循证医学的伦理含义.3.2.2岗前讲座在实习医师进入临床的岗前教育中加入“循证医学及其伦理观”等专题讲座,使其在入科之初就植入“循证实习”的理念.3.2.3联系实际以课堂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对增进技能几乎没有作用[8].岗前讲座只限于基本概念的复习或强化,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由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反复操作.通常采用PBL或病床边随机教学模式,由带教老师或实习医师提出问题,首先阐明问题的性质、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合理的方法,即伦理需求,使学生感到与以往的教学方式不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共同分析问题后,寻找解决问题的信息资料,并按证据的等级给予筛选评价,然后结合临床问题制定诊疗方案.3.2.4网络查询查询信息的第一步是在老师指导下,登陆院内局域网的西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康健)或中文医学期刊检索系统(清华同方).两套检索系统均为集文献检索、知识评价、全文揭示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医学文献知识情报服务平台,且内设循证医学专版.如欲扩大搜寻范围,则通过Internet网链接Cocbrane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EmGbase数据库或其他循证医学网站.同一条检索主题词常能获取多个结果,教会学生识别和选择是保障信息质量关键. 3.3教学效果 为了解实习医师对伦理学和循证医学的认知现状和教学效果,我们曾针对性做了调查,158份学生答卷结果见表1.在我院实习的本科实习医师来自青岛大学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潍坊医学院和泰山医学院等,普遍综合素质好,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坚实,英语水平较高,接受能力强,对所学知识有清晰的辨别能力.从调查表和课后交流可知,他们对这种内容和形式的教学感到新奇而充满兴趣,给予较高的评价.在意见栏中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将两门内容生涩的课结合起来,形式新颖且易懂实用,受启发,有意义.个别学生毕业工作后还表示,该课是实习期间最好的课.教师的主要反映为“应从实验性教学上升为普及性教学,可提升教学医院的水平”,但也提出“因无大纲要求,随意性较大,对教师要求较高。 3.4教学调整 近年来面对择业、考研等竞争,实习医师自主意识均较强,学业上多有偏重,对自认为重复性培训和低水平的讲座常采取抵制态度.如何让他们对看起来“与专业无关”的课程感兴趣,教师的态度和方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将循证医学和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内容进行逻辑链接,并阐明其不可或缺的临床作用是本项教学的特征.一个拔新领异的讲坛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其求知欲.多学科交叉尤其是医疗和伦理并重是现代医学的特征,也是临床教学的难点,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教学中多采用对医疗措施提出针对性循证依据和伦理问题共同讨论,力求使实习医师在互动中不断地感悟,逐渐养成循证思维的习惯.也需要经常性检查和督促实习医师的循证实践,必要时作为实习考核内容之一,在一定的压力下强化其职业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4讨论 医学伦理学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衡量现代医疗决策的指导方针”,监督和制约着医疗行为[2].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一贯坚持的标准是———丰富的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以及高尚的品德.用伦理学的观念对实习医师进行循证医学教学是一种尝试,从形式上它提高了循证医学教学规格,从内容上丰富了授课意义,从方法上增加了授课的吸引力.对于刚入临床的实习医师,将生命伦理学与循证医学教育结合起来,有助于理解两者在医疗行为中的作用和价值.通过教学,使实习医师在直面病人的早期实践中即掌握了提出问题,寻找、甄别和应用证据,制定循证决策的方法和途径的能力.本研究试图克服传统的医疗与人文各念其经的教学缺陷,在灌输循证思维的同时,让医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自主、不伤害、公正、慈善”等生命伦理学观念,使其认识到开展循证医学的双重意义———在完成医疗行为最优化的同时实现道德升华,为将来履行职业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杨鲁民 李培杰 薛龙 胡波 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 医学伦理学论文:多元化医学伦理学论文 1《医学伦理学》课程实施多元化考评的必要性 1.1目前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考核目的上看,很多医学院校仅仅把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医学生能否评优获奖、顺利毕业并获取学位的一个依据;很多任课教师只是把考试作为该课程学习完毕的一种应有形式,对其他方面并不关心。对于学生来说,虽然知道医师资格证考试涉及医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但很多人缺乏长远考虑,仅仅关心目前的学习状态。从考核内容上看,大多数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程的考核内容局限于教材,和医学专业课程一样,进行期末统一考试。考试题目由主客观两部分组成,答案基本上是唯一的,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考查,没有体现医学伦理学的学科特点。从考核方式上看,长期以来,《医学伦理学》课程多采用笔试,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难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价值观等进行衡量。《医学伦理学》课程意在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因此,必须与时俱进,适应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改革《医学伦理学》课程的考评模式,才能彰显课程本身的价值和作用。 1.2多元化评价方式的优势所在 考试对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也是评价和改进教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由于传统考试方式的不合理,使得部分大学生即使掌握知识不充分,但通过临阵磨枪,仍能拿高分,这样培养的学生并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单一的书面测验和考试等考评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发展要求,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内容进行“多元化考评”势在必行。国外教育界经过多年教学研究,发现“多元化考评”相比于传统考核方式,更具有突出的优势。“多元化考评”强调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其目的是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教学改进的信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化考评”首先是一个以“教育多元化与考生能力多样化”为导向的多元化,具有在纵向和横向上“多层性”的属性。多元化的教育,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协调性发展,并能促进教学改革。 2高校医学伦理学课程多元化考评体系的建立 2.1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是一次总结性的测验,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运用能力的检验,期末成绩所占比重最大,但不能像以往那样占据绝大多数。笔者认为所占比值30%即可,在医学伦理学课程期末应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题型,而且编写题目应结合医师执业资格考试,让学生在学完这门课就知道重难点所在,同时为以后职业资格考试做准备。 2.2课堂表现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够判断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态度,主要通过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上课的认真程度来衡量。上课表现,往往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学习习惯,上课表现的比重20%较为适宜。笔者认为教师每节课应在花名册上标注学生上课的情况,对上课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加分,对旷课、睡觉、聊天、玩耍的同学进行扣分,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生上课的一些不良习惯,使学生能很好的进行自我约束,同时也是对表现好的学生的肯定,也是教育公正的一个体现,更是反映这门课宗旨的一项较好措施。 2.3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其所占比重建议在20%。众所周知,高校教师承担课程多,人数较大,平时给学生留作业比较少,所以平时成绩首先包括作业。医学伦理学课程每学期应该至少给学生留一次作业,给学生一些话题,让他们写小论文,这样可以锻炼他们思考和写作的能力,并督促他们了解医学伦理的前沿成果。此外在平时的课堂中,还可以让学生们参与到教学当中,分角色表演或者组织辩论等,这个分数也是平时成绩的一种。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放一些视频或呈现一些案例,让他们参与讨论,给他们的表现打分,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兴趣。 2.4实践成绩 为了提高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把所学更好地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成绩要占到学生最终成绩的20%,根据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和实践报告的情况来确定。实践教学的实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走向社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医学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并且进行成果展示。鼓励学生走到社会上,对自己感兴趣的社会问题进行调研可以更好地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也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把实践教学制度化,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伦理道德水平。 2.5职业道德测评 医学伦理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和医学道德现象,它是运用伦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的一门学问。其目的是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激励他们在学校刻苦学习,以后为病人全心全意的服务。因此,该课程的考核中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测评,测评比重10%比较合适。其主要做法是,教师编写职业道德测评问卷,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评分。同时选取典型案例或社会热点医疗事件,由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班级各小组间互相评分,最后教师结合两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3对保证多元化考评体系取得实效的思考 3.1更新理念,确立多元化评价的考核模式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唯分数论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生,学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医学人文课程,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放手让教师不断的探索更适应医学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其次,高校教师在做学术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学研究的探索,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支撑教学,多了解国外的和国内其他学校的教学信息,对一些好方法要借鉴,要敢于打破常规,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最后,医学生在重视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医学人文知识,真正做一个高素质的人才。 3.2完善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化教学 所谓专题式教学法,是指由任课教师在遵守课程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把整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把每个部分视为一个独立的专题来备课和授课的教学方法。对于专题的取舍,既要立足于教材,服务于教学计划,又要立足于学科要点,并适度关注学科前沿问题和时事热点;任何一个专题,都将讲述一个或者几个学科重点问题,其自成体系、独立成篇。专题化教学在很多学校都在开展,但方式也有差异,其效果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好。不同学校选用的医学伦理学教材有差异,但整体来看内容差别不大。现在很多教师的教学内容依然是课本理论知识,难免枯燥单调。教师应多了解一些医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及现实案例,通过整合,开展专题化教学。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比较研究的方法,即相关内容看看国外的做法,丰富教学内容,也使得理论知识不会那么枯燥,深入思考后对学生的作用也会更大。 3.3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方式被称之为填鸭式教学,目前,这种教学方式仍然存在。很多医学生都反映,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好多科目枯燥没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医学伦理学课程应该引入“问题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尤其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主导思想就是让学生由教学客体成为教学主体,从而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在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巧妙设问、引发思考;引入案例、引导讨论;创设情景、激发思维;事例喻示、循循善诱等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 作者:俞水香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 医学伦理学论文:医学院校实验动物伦理学之思考 1实验动物伦理的意义 在医学界中,实验动物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实验动物的伦理意义也越来越突出。医学院校。实验动物有着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如生化实验要用的血浆、免疫血清,机能学实验中需要的蟾蜍、小鼠、大鼠、家兔等各种动物等,以及科学研究中所需的实验动物。正是这些实验动物使众多医学生更好的学习医学知识,锻炼临床技能,并且研究出更多科研成果。但是,动物实验使用的合理性并不说明人们可以轻视动物伦理,相反,动物伦理具有社会、科学、社会多方面价值。动物伦理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话题,更是医学院校要着重关心的事情。只有动物伦理的合理实施才能使医学生的学习更加严谨,使科研结果更加可信,更加客观真实。社会领域。近些年来,人类健康研究中的重大研究成果,有近一半是通过实验动物模型研究得出。另外,在药品研制、毒性分析等方面,实验动物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只有利用实验动物充分证明药物对人体安全可靠,才能得到有关部门的生产许可。 2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 根据我国《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的基本原则,医学院校在进行动物实验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2.1实验动物的准备 实验动物须有严格证明,表明其品种,经过检疫。才能引入实验中。动物实验设计时要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尽量减少使用动物数量并且减轻实验动物痛苦,并且不进行没有必要的动物实验,任何动物实验都要有正当的理由和目的。善待实验动物,不随意使动物痛苦,尽量减少刺激强度和缩短实验时间。 2.2实验过程中的处理 实验过程中除特殊情况应给予动物镇静、麻醉剂以减轻和消除动物的痛苦,对于可能引起动物痛苦和危害的实验操作,应小心进行,不得粗暴,凡需对动物进行禁食和禁水试验的研究,只能在短时间内进行,不得危害动物的健康,对清醒的动物应进行一定的安抚,以减轻它们的恐惧和不良反应。 2.3实验结束后处理 实验外科手术中应积极落实实验动物的急救措施,对术后或需淘汰的实验动物在实验结束后尽快实施安乐死等措施使其摆脱痛苦。 3医学院校实验动物伦理存在的问题 实验动物在医学院校的教学、研究过程中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人类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目前医学院校中存在着各个方面的问题,尚不能完全的遵循动物实验伦理的全部原则,主要表现于以下方面: 3.1实验动物生产、防(免)疫方面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规定:第九条:实验动物的饲育室、实验室应设在不同区域,并进行严格隔离。实验动物饲育室、实验室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第十条:实验动物的保种、饲育应采用国内或国外认可的品种、品系,并持有效的合格证书。第十六条:对引入的实验动物,必须进行隔离检疫。第二十条:供用的实验动物应当具备下列完整的资料:①品种、品系及亚系的确切名称;②遗传背景或其来源;③微生物检测状况;④合格证书;⑤饲育单位负责人签名。无上述资料的实验动物不得应用。然而,现阶段医学院校中由于各方面的不足,尚不能遵从或完全遵从《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如目前部分实验动物引入时资料不完整,隔离检疫措施不完善等各个方面都存在漏洞。 3.2动物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本科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实验动物,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动物实验缺乏严谨性,不少学生在实验课上没有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就开始进行实验操作,导致实验过程拖沓实验结果不满意,缺乏了科学性与严谨性。②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动物缺乏人文精神,只是将实验动物作为一个工具,而没有从内心重视实验动物。③实验操作错误及不熟练,增加了实验动物的痛苦,目前本科实验中常用麻醉药品“氨基甲酸乙酯(乌拉坦)”麻醉时间一般为2h,科研阶段常用麻醉药品“水合氯醛”麻醉时间为4h,但不少实验因过程错误或不熟练,耽误了实验时间,甚至在麻醉过后增加了实验动物的痛苦。④对于实验中可以再次利用的动物在实验后未进行有效的操作,如常用的单纯耳缘静脉取血后并未进行有效的止血和抗感染,消毒等处理措施。⑤实验后不能再次利用的实验动物在实验后未进行及时处理,如技能学实验中不少动物需打开腹腔进行操作,但实验结束后不少同学并未进行及时的操作,如处死,缝合等操作。 4针对目前存在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针对目前医学院校中实验动物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国外相关医学院校以及国内动物伦理学开展较好医学院校的相关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使实验动物的伦理问题得到改善。 4.1学校方面 环境及饲养。实验动物配套设施应健全,饲养笼,垫料,饲料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饲料应做到科学、营养、健康;饮用水应新鲜充足,保证实验动物生存环境的温、湿度维持在相对正常的标准,饲养笼需定时清理消毒,垫料需及时更换,不同种类动物分开饲养,定期对动物进行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捉拿动物方法得当,轻柔,尽量避免引起实验动物焦躁、恐慌、不安和受伤。人员培训。实验动物饲养人员和实验课教师需要进行实验动物伦理问题的培训,因为饲养人员是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实验后处理的主要负责者,实验课教师对实验动物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将反映在学生对实验动物的态度上,所以,学校对饲养人员和实验课老师应该严格把关,认真考核,树立起爱护实验动物,维护实验动物伦理的理念。课程安排。现在多数医学院校都已经开设医学伦理学的相关课程,但实验动物伦理的部分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所以医学院校应该在相关课程或者动物实验开始之前安排几个学时的实验动物伦理部分的相关课程,同时,学校也可以设置几次有关“3R原则”的实验,这样可以考察学生对于“3R原则“是否真正掌握,对相关案例的分析能力,又可以树立起爱护实验动物,维护实验动物伦理的理念。另外,可以开设有关实验动物伦理方面的选修课,让感兴趣的学生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各个医学院校还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借鉴先进经验,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实验动物伦理问题的教育,可以制作实验动物伦理为主题的展板,进行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进行专家讲座、征文活动等宣传实验动物伦理问题;另外可以借鉴第二军医大学的经验,建立实验动物墓园,建立实验动物纪念碑等方式使实验动物伦理得到更好的维护。 4.2学生方面 理论学习。学生在进行动物实验操作前应该先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一方面包括实验原理,实验规范操作,实验预期结果,可能出现的状况等,另一方面要学习实验动物伦理方面的内容。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学生要熟练抓取、注射、取样、测量等操作技巧,对动物身体的强制性限制减少到最小。在对实验动物进行大范围手术时,必须进行麻醉,并且确定麻醉深度符合条件后才可进行手术。进行手术时要准确快速,尽量减少实验动物的痛苦,在有效麻醉时间过去后,若手术还未结束,应酌情补安全剂量麻药以减少实验动物痛苦。实验结束。实验结束后实验动物若可以存活或需再次实验,需及时进行必要的包扎、缝合、止痛、消毒、抗感染操作。已做过实验的实验动物需单独饲养。若实验动物不能存活,需根据情况及时处死,避免进行活体解剖或者粗暴方式处死实验动物。处死实验动物时,不宜有其他实验动物在场。关注实验动物伦理问题,开展实验动物伦理建设,是医学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医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条件的实验动物以及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的各种实验及科研是医学院校教学和科研的保证。因此,只有考虑并满足实验动物伦理,使动物实验这一科学实验研究手段不断补充和完善,才能推动医学院校教学和科研不断进步。 作者:庄文欣 刘宗昱 付文玉 王晓晓 马璐璐 单位:潍坊医学院 医学研究实验中心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胚胎学省级重点实验室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医学伦理学论文:医学伦理学教学误区及准则 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提高医学生分析、解决医疗实践中伦理问题的能力,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有利于医学生掌握和运用医学伦理学原则及未来的医疗实践.针对目前在案例教学法中出现的种种误区,笔者以讲授“知情同意”原则为例,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 关于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 basedteaching),它起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选取一些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实施之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广泛地推广于 MBA、MPA、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德国等相继把案例教学法运用到生命伦理学的教学中,我国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尝试医学伦理学案例教学法.医学伦理学的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和讨论现代医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所面临的伦理难题和临床伦理案例,并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理解和把握案例中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精神,启发和培养学生整体伦理理念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一种教学法.[1]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应用伦理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案例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课程中的引入,对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性和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案例教学法的误区分析 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由于很多教师对医学伦理学案例教学法的内涵、特点及组织过程了解不够透彻,致使案例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运用存在许多误区. 2.1案例教学法等同于举例教学.虽然案例教学法与举例教学都贯彻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将具体生动的事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但两者具有本质区别,不能将案例教学法等同于举例教学.第一,从教学过程来看,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在整个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师和学生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分析和解决案例所提出的问题;而课堂中的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仅处于次要地位,它只是为说明或论证某个理论或问题;第二,从教学目的来看,案例教学是教师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选取具体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能力;而举例教学是教师在讲授某个知识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利用相关事例进行分析、论证的一种教学手段.第三,从教学效果来看,案例教学法是师生的双向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举例主要是教师单方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不如案例教学法显著. 2.2 完全否认传统教学的案例教学法. 基于案例教学的优点,有人提出把案例教学法作为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全部形式,而取代传统的理论教学.笔者认为,较之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法固然有许多优势,但案例教学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学生在讨论案例时所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背景不能全部靠学生自学,而应该由理论课去完成,即使在最为推崇案例教学的北美国家,他们也把案例教学和理论讲授相结合,而不是顾此失彼.其次,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概念、原理等概括化知识的传授.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往往忽视了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只关注案例的具体情节及问题的解决之道,这显然偏离了教师的授课目的.最后,由于学生对案例所涉及的信息得不到全面的了解,容易使学生在讨论案例时形成一些片面的或不正确的概括化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对案例所涉及到的相关信息做出及时的“补充”.[2]因此,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分析的基础和依据,而案例教学则有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只有充分发挥两者的各自优势,才能更有利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改革. 2.3将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等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角色.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教师从以前的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变成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信息的提供者和学生讨论的评判者,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案例,讨论问题,做出判断,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在医学伦理学的案例教学中,教师课前需要认真备课,广泛搜集材料、精心编写案例、用心设计讨论;课上既要详细讲解、演示案例材料,又要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还要监督案例分析、讨论的情况;课后要及时总结归纳.正因为如此,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医学伦理学教师既要具有驾驭案例教学的能力,又要能够控制案例教学的进程和案例讨论的气氛,对学生独到的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2.4认为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医学伦理学中的案例,从现实问题出发,给定特殊情景,让学生自己在这种设定的特殊情境中学会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背景,积极思考,从案例中发现问题并分析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因所选案例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但医学伦理学中的案例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提倡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学习知识、掌握规律、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那就本末倒置了. 2.5认为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是主观随意的. 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不是主观随意的.课前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它直接决定着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因此,对精心挑选的每一个案例,教师首先要明确:①所选案例与授课内容有什么联系;②案例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与案例相关的知识背景有哪些?③有可能涉及到哪些医学伦理学知识;④在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该如何解答?[3]经过教师的反复论证和推敲,才能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使案例讨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所选案例未必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事例,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编制案例.另外,在临床实践教学中,教师结合鲜活的病例进行教学是最好的案例教学形式,但对教师的要求会更高. 3 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以讲授 “知情同意 ”原则为例 案例教学法遵循三个步骤:课前精心选取案例,课中分析讨论案例,课后及时总结案例.笔者以讲授“知情同意”原则为例,谈一谈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3.1 案例的选取. 知情同意原则是临床上处理医患关系的基本伦理准则之一.在讲授“知情同意”原则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知情同意原则的宗旨问题;二是关于知情同意人权限问题.因此,笔者结合社会热点问题,选取案例介绍如下:2007 年 11 月 21 日晚,在北京市朝阳医院京西分院,患者李丽云的“丈夫”肖志军拒绝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实施剖腹产手术,医院在家属拒绝签字同意的情况下没有实施手术,患者最终呼吸、循环衰竭,心跳停止,抢救无效死亡.提问:当患者在性命攸关时刻,患者或家属不同意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时,医院及医务人员应该做何选择? 3.2案例的分析讨论.教师提出案例和与案例相关背景,并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们对此案例分析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部分学生提出医院出于人道主义关怀,应该坚持抢救;也有部分学生坚持医务人员在家属“知情不同意”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放弃.教师提醒学生对案例作全面的分析,找出支持所持观点的事实依据和伦理依据,并做出一个医务人员应有的选择.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相互辩论后,最终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知情同意原则的本意应该是使病患免受轻率而不负责任的医疗伤害,而不是医疗机构的免责声明.一般情况下患者或其家属有权拒绝治疗,但这种拒绝必须是患者或家属在理智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而且法律允许、医生讲明利害关系.此案例中无论医院怎样劝导,肖志军仍然不肯在“手术知情同意书”签字,医生还一味地机械地强调知情同意吗?显然这样做,从法律上讲是合法的,但是从社会伦理道德上讲是缺乏道义的.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以不伤害和有利原则作为最根本的临床伦理原则,才能化解患者生命健康权与知情同意权之间的冲突.在病人的生命健康权与知情同意权发生冲突时,如何正确对待家属的权利呢?家属拒绝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患者就会面临死亡,家属的权利是否过大,应不应该得到制衡?医院对患者有一个最科学的判断,患者显然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无法统一认识最科学的选择,那就应该有一个程序来确保这个最科学的治疗方案. 如果医疗机构做了这样的事,就不应该让他们承受法律后果.在上述案例中,医院只有施行“家长干涉权”,即通过治疗组讨论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报上级部门批准,由治疗组成员联名签字同意为患者实施特殊治疗,挽救患者的生命.目前,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还没有明确规定如何正确对待紧急情况下患者或家属的知情不同意,而现行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 33 条规定:“无法取得患者意见又无家属或关系人在场,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医师应当提出医疗处置方案,在取得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负责人员的批准后实施.”该条例对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没有做出解释,建议卫生部门和法律部门联合出台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 33 条中其他特殊情况的解释,明确规定医生可以进行特殊治疗的具体情况,使得医院在特殊紧急情况下能够打消顾虑救人而又不至陷入医疗纠纷之中. 3.3 案例的总结. 知情同意原则是尊重病人自主权的集中体现,它能够使病人和医护人员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有助于医院最佳医疗方案的实施,从而最终有利于病患和医护双方的利益.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医学伦理学教师对知情同意的含义、要素及伦理意义等做详细的说明.患者应该是自主的,是能够在充分知情后作出不同意治疗的选择,但这种自主性不是绝对的,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应该正确对待患者的自主选择,正确处理医生和患者自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医学伦理学论文:护理医学伦理学实践教学探讨 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疗活动中的医学道德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以医务工作者道德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各种医学现象以及道德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是医学与伦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医学生具备道德素质和责任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 1问卷调查和分析 医学伦理学教学在某学院起步较晚。根据课程安排,某学院于今年在2009级三年制护理专业第二学期才开设此课程。此课程为专业选修课,共计16课时,由人文学科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为了提高医学伦理学教学质量,了解学生对此门课程的认知状况,该院担任授课教师参考山东潍坊医学院程乐森等学者《关于医学伦理学教学的问卷调查及分析》[2]一文的调查问卷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了该院护理专业医学伦理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表,对2009级护理专业10个班,助产专业1个班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共发放540份,回收有效问卷534份,有效率为98.88%。结果显示,我院高职护生对此门课程的了解非常有限,同时也表达了对此门课程的兴趣,他们希望通过此门课程了解医学伦理学的内容以及本门课程对专业学习和医德修养的影响。在调查中,对于“你是否了解这门课程”,92.32%的学生选择“不了解”;对于“你是从什么渠道了解的这门课程”,92.32%的学生选择“教师”,1.87%的学生选择“其他医学院校的学生”,3.37%的学生选择“医务人员”,2.44%的学生选择“其他”;对于“你准备如何对待这门课程”,46.77%的学生选择“感到重要,准备认真学”,23.50%的学生选择“为了考试不得不学”,22.12%的学生选择“不了解,学学再说”,选择“其他”的占7.61%;对于“你预计通过这门课程学习会有怎样的效果”,19.35%的学生选择“医德修养水平会有明显的提高”,29.49%的学生选择“医德修养水平会较大的提高”,41.94%的学生选择“医德修养水平会有一定的提高”,9.22%的学生选择“其他”。这表明高职护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学习期望值较高。对于“你预计学这门课程对专业学习有何影响”,有59.91%的学生选择“会促进专业学习”,14.75%的学生选择“会影响专业学习”,17.51%的学生选“说不清”,7.83%的学生选择“其他”。这说明,部分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学习目的还不太明确。这就需根据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认知情况,有针对性地为此门课程安排教学实践,发挥医学伦理学课程的作用,以便让学生懂得开设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他们未来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 2医学伦理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2.1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护生的知识水平及特点,制定明确的医学伦理学教学目标,即培养高职医护生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把握、处理医学伦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2.2选择实用的教学内容 选用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医学伦理学》作为教材。教材共17章,但学校安排的课时较少。这就要求教师要整合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我们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对章节进行了有效的整编,适当增加、删减内容(见表1)。其他章节的内容如生育控制的伦理道德、卫生管理伦理、医学科研伦理等以作业形式让学生自修。 2.3选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在医学伦理学教学探索中,教师们采用了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导入典型案例,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由学生在讨论案例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由教师根据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及解决情况作进一步纠正、补充和总结。在问卷调查中,有85.02%的学生乐于接受案例教学法,85.94%的同学喜欢和同学协作完成讨论任务。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能培养高职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同时也锻炼了其辨识和伦理决策能力。 2.4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 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多媒体更有效地服务于医学伦理学教学。教师立足于教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收集教学资源和信息,并对这些资源和信息进行反复研究、对比、过滤、整合,制作适合高职高专教学要求的教学课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有效地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这样不仅拓宽了教师的教学空间,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还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3.1明确医学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目前,高职医学伦理学教学处于边缘状态,有的院校将其定位为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也有的将其设为医学专业基础课。有许多学者更倾向于后者。如曹永福认为“医学伦理学是将人文融入医学的成熟学科”。[3]姜维茂、程乐森认为“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任务、内容和特点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的职业道德教育课,也不同于其他医学基础教育课,而是一门既与医学科学联系密切,又独具特色的人文医学课程”。[4]在此次调查中,关于“你认为这门课程对医学生的成长有何作用”时,64.75%的学生认为“作用重要,不可缺少”,15.67%的认为“作用不大,可有可无”,11.52%的认为“不学医学伦理学,将来照样可以当名好医生”,选择“其他”的有8.06%。这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医学伦理学对医学生成长的作用。笔者认为,为了引起高职医学生的重视,应将此门课程作为医学基础教育课开设,并贯穿于临床阶段和实习阶段。无论是三年制还是五年制的医学类专业都应开设此门课程,适当增加学时数,并作为考试科目,从而增加医德教育的系统性、主动性和针对性。 3.2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在问卷关于“医德书籍阅读的情况”调查中,有15.44%的学生“经常阅读”,57.14%的学生“很少阅读”,27.42%的学生“从未阅读”。这说明高职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为激发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兴趣,根据高职生的学习特点,我们积极探索教学评价方式,采用以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为目的的新型考核方式。同时关注过程性评价,技能与学习态度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平时成绩占60%(考勤、课堂回答问题和作业,作业主要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中外医德读物);见习期间的小论文(主题为医学伦理学社会热点问题)成绩占20%;期末闭卷考试(主要考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把握以及运用能力)占20%。这种教学评价体系,不仅使学生认识自己,促进学生发展,而且使教师通过反馈的信息,了解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效果,从而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3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原则规范要求和实践指导相结合的课程,其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伦理、哲学等人文社科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一定医学知识。而目前从事医学伦理学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出身,理论素养丰富,医学知识缺乏,这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在调查中,对于“你认为这门课程谁来讲比较好”,67.97%的学生选择“医学伦理学教师和临床医师相结合”。因此,学院应注重和加强对医学伦理学教师的培养力度。一方面,利用本院医学专业教学资源,鼓励人文学科背景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去学医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医学专业出身的教师进修。如参加有关医学伦理学培训班、研讨会、开展与兄弟院校的课题合作等方式,使既有医学知识又有伦理知识的“双师”素质型教师,成为医学伦理学教学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3.4建立完善的医学伦理学课程体系 培养高职医学生良好的医德品质不是仅仅依靠医学伦理学课程就能实现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关方面、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有关学科齐抓共管,共同配合。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首要根据高职生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特点,整体规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医学伦理学教育。即在医学教育的普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课、见习和实习、毕业后终身教育的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医学伦理教育。这样既充分体现阶段性,又注重其连续性;既突出各自特色,又讲究相互联系,但要协调好与相应阶段的医学课程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关系。[5]其次,邀请本地著名的医学专家开展各项专题报告、讲座,进一步补充课堂教学内容。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黑板报、橱窗、学报等宣传古今中外医学家的医德名言,介绍当代先进医务人员的医德事迹,表彰高尚的医德修养事迹,抨击违背医德的不良风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医德医风征文比赛等,在全院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教学氛围。要逐步形成以课程为基础,以高水平的讲座为补充,以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为辅助,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保障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体系。 医学伦理学论文:通识教育下的医学伦理学教育新理念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5年第0期 [摘要]结合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目的、通识教育对医学生的社会文化价值理念的塑造以及国内医学伦理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通识教育先行的医学伦理教育新理念,并根据医学生的特点提出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初步规划设想,即以人文科学的通识教育为主,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索的能力,从而在面对医学伦理问题时,能够从自然、社会和个人价值取向的综合判断中做出合理的选择。 [关键词]医学伦理教育;通识教育;人文素养 随着新的医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的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和日趋成熟,使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命个体都面临着新的医学伦理挑战[1]。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伦理教育,成为解决不断涌现的医学伦理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长期以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为主,只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人文素养和价值理性的教育。此外,医学伦理教育在医学院校中未受重视,地位边缘化,这体现在院校课程设置偏少、教育形式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社会实践活动少[2],从而使医学生的伦理教育流于形式,导致医学生在面对新伦理问题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医学行为。针对这些潜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我国当前医学伦理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医学伦理学教育目的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了基于通识教育先行的医学伦理教育新理念,以期使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索的能力,从而在面对医学伦理问题时,能够从自然、社会和个人价值取向的综合判断中做出合理的选择。 1国内当前医学伦理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医学生面临的医学伦理困境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殿堂的医学生,研究显示,其价值目标趋于功利化、医学技术至上、人文素养欠缺[3],这些使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医学生很容易陷入迷茫,导致医学生对生命伦理问题的理解过于简单,对复杂的医患关系的处理不仅缺乏人文关怀,还缺乏合理的推理和思考能力。特别是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对传统生命伦理价值取向的冲击,使现代的医学生在科研中面临着更大的生命伦理困境。 1.2国内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缺陷 尽管在我国的医学院校内普遍对医学生开展了医学伦理学教育,但是很多学校设置的医学伦理学教育过于体制化、形式化,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其处于医学教育的边缘地位。单纯的传统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很难使医学生具备真正的伦理和职业道德[4],这也是我国医疗实践中出现大量的医患矛盾和科研道德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的医学伦理教育难以使医学生达到医学伦理教育的目的。 2重新认识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目的 2.1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目的正确的医学伦理教育理念 首先依赖于教育工作者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目的的深刻认识。1972~1976年,美国生物伦理协会协商确立了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目的,包括:①帮助学生确认和澄清生物、医疗过程中的道德问题;②发展分析医疗道德问题的医疗策略;③把道德原则与特别的医疗问题和病例联系起来;④训练专门从事医学伦理学的专职工作人员[5]。由此可见,正确分析和处理“道德问题”是医学伦理学教育的核心。这一核心理念也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医德”理念相吻合。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道德问题”绝非仅限于我们司空见惯的“常识性道德问题”,这就给医学伦理学教育带来了概念上的困境。 2.2应引导医学生对伦理学四个关键主题的认识 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医学伦理学首先是一门伦理学,伦理学包括美德伦理学、道义、非认知主义和功利主义四个关键的主题。美德伦理学揭示了人类作为道德存在所可能或者应该达成的美德成就或道德境界;道义论强调行为的道德价值不能以它所带来或促进的后果来决定,而是由行为本身甚至动机本身所决定;非认知主义者认为道德是正常人类的感性,是感觉与世界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功利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应当有助于达成“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也是目前对公共政策制定最有效的伦理学理论。因此,除了我国医学院校内一直坚持教授的医学伦理原则、规范与范畴外[6],思考如何引导医学生对伦理学上述四个关键主题的认识,对于医学生在面对复杂和新的医学伦理困境时学会如何独立分析和处理这些困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医学生对于伦理学中涉及的德性、价值、认知和功利性的认识和判断基本属于意识和概念上双重盲区。因此,对于医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必然离不开先期这些社会价值属性的概念引导,这种引导将为医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提供坚实的社会、人文和伦理价值基础,有利于医学生识别医学领域的善与恶等价值,对新环境和新形势下医学伦理问题做出批判性思考和正确的处理行为。笔者认为,通识教育是实现这种有利引导的最佳途径。 3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3.1通识教育的理念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于19世纪初由美国学者帕卡德(A.S.Parkard)引入大学教育体系,并于20世纪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其理念是希望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7]。美国的通识教育课程要求学生在外国文化、历史、文学与艺术、道德修养、自然科学、社会分析6个领域各修若干课程,其总量应达毕业要求的学量的1/4[8]。由此可见,通识教育在美国大学教育的课程设计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健全的人格,对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2通识教育有助于医学生形成正确全面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判断 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手段,可打破不同专业教育之间的壁垒,弥补传统专业教育模式的缺陷。一方面使受教育者学习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吸取不同学科的精髓,从而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另外,通识教育能够使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不同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受教育者具备有效思考、逻辑推理的能力,从而在复杂的环境下能够判断并理解关系,达成有效的沟通,并针对多种价值观做出正确的识别和选择[9]。 4基于通识教育的医学伦理教育理念 4.1通识教育先于医学伦理教育的新理念 通识教育可使医学生对前述的伦理学的关键主题有初步的认知和了解,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而全面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从而在接受医学伦理学教育之前对社会文化、人际和道德有基本的认知和自我思考能力。因此,通识教育是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统领与基石,是专业教育的灵魂,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兼具深厚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的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而医学伦理教育是以通识教育为铺垫,对医学生进行专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是通识教育的深化与延伸。基于前文理念,笔者建议广大医学院校应在大学教育中全面实施通识教育,先于医学伦理学课程之前对医学生实施通识教育,通过各类通识教育课程使医学生掌握人文科学分析方法,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4.2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现状 我国医学生的通识教育在许多医学院校是缺失的,医学专业知识的纵深发展使学校过于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了人文与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即使部分院校开展所谓的“通识教育”,然而其教师结构不合理、教授内容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使其无法获得预期成效[10]。综合来讲,目前国内通识教育课程比重较低,且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标准的制度规范,易陷入随意性困境,影响通识教育的最终效果[11]。 4.3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设想 4.3.1教学内容的设置。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应将其与医学类专业课程放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分为精选课与必修课,并将通识教育课程列入医学院校的支柱课程体系,避免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考虑到中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即接受了较为全面的自然科学知识,因此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应以人文科学的通识教育为主。第一阶段应设置基础人文课程,包括基础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简史、文学通史、艺术学理论等。这些课程有助于医学生对社会形成和价值选择形成概念性认识、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索的能力,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伦理学和社会学等课程的概念和基础知识,将有助于医学生理解和实践医学伦理学的抽象概念。第二阶段可设置医学人文交叉课程及应用型人文课程,包括社会医学、医学哲学、医学逻辑学、卫生经济学、医学与人文、卫生国情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医学生面对潜在的医学道德和伦理问题时,能够从自然、社会和个人价值取向的综合判断中作出合理的选择。在引导和实践医学伦理教育课程中(如PBL教学),学生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运用通识课程所学知识对医学伦理问题做出更深入的讨论和分析,达到医学生对医学伦理真正的理解和实践的目的[12]。第三阶段可开展实践教学课程,通过情景演示、辩论赛等课堂活动和健康宣传、下乡送医等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医学生的医德风尚、人文素养,使其获得理论到实践的升华。 4.3.2教学方法的优化。对于通识教育的课程实施过程,应摒弃枯燥且低效的单纯课堂灌输方式,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教学活动,注重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每一门课程的论述主题,在理论教学之后,设置医疗卫生行业的典型案例,通过情景模拟、互动参与、多角色探讨等方式,利用医学及人文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拓展教学的实践性和临床应用性,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另外,对于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成果的评价,需要强调学生在整体课程学习中的参与情况,将其学习过程纳入最终的成绩评价体系中。着重考评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理性认知情况、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拓展能力、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面对纠纷的沟通能力以及实践创新意识。通过通识教育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与积极性,促进通识教育的实际教学成果。 4.4全新通识教育课程理念的重要意义笔者建议的全新通识教育课程理念是对我国医学院校长期以来过于注重专业教育的一种反思。卓越的医学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医学专业技能,更要具备多元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从而在面对医学伦理问题时,能够弥补传统医学教育的不足。大学阶段是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塑造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医学伦理教育课程之前对医学生实施全面的以人文科学为主的通识教育,一方面能够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生命价值观,使医学生深入理解人与医学、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达到医学道德素养与人文精神境界的共同提升,从而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树立良好的医德,更好地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另一方面,随着新的医疗技术的推进,出现了一些医学本身难以解决的生命伦理难题,而系统的通识教育课程能够在价值层面帮助医学生解决这些生命伦理的困惑,使其通过伦理探讨、道德论证等多种方式从人文、社会多角度出发做出合理的分析判断。综合来讲,这一全新的通识教育理念及课程体系,是将医学科学知识和人文教育紧密连接起来的全新探索,笔者相信基于这一新理念的课程设置体系将有助于促进中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作者:马琳琳;李延飞;许飞 单位:上海健康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 医学伦理学论文:医学伦理学实践教学 1.培养学生道德能力的需要 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不是取决于他掌握了多少道德规范和道德理论,而是取决于他的道德能力。因此,在医德教育中,更为根本的不是去传授职业道德规范和道德理论,而应该把重点放在个体道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道德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医学伦理学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深入实际、接触社会,获得直观和真切的医德体验,并培养其基本医学道德观察能力、行为能力、激发医德情感,塑造医德品格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2.对医学伦理学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 2.1课内实践——多角度的案例分析案例教学是指由教师选择典型事件,以恰当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把学生带入一种特定情境中,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依靠其知识结构和背景,在这种案例情境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案例教学的重要基础是课前根据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典型案例,针对特定伦理问题,在课前与学生充分沟通,让他们对案例的相关背景知识及内容有所了解,做好课上发言准备。案例分析讨论以学生为主体,自由发言并相互辩驳。教师在讨论中给予指导,使学生在角色中受到教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伦理学、法学和心理学等多重视角进行讨论分析。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而且培养了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面对复杂而现实的医疗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课外实践——社会调查与大学生科研相结合在课内引入社会发生的医德案例分析的同时,还探索了社会调查与大学生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针对当前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医德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典型发言。并指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撰写相关理论文章、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例如,有的调查小组到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基层卫生医疗的现实状况,经过分析、思考、总结,形成调查实践报告,并且成功申报了大学生科研项目。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研究,能够直观地面对现实发生的伦理问题,督促他们探寻问题的答案,从而提升了伦理思维能力和伦理判断力。通过实践反思现实生活中的医疗现状,逐渐感悟、体验、摒弃、净化、接收、内化所学的医学伦理学知识,提高自身修养。 2.3鼓励学生参与医务志愿者服务医学生未来所从事的医疗职业要求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医务志愿者活动为医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它不仅是培养和锻炼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医务志愿者活动在我校开展多年来不仅获得病人的好评和满意,为医院赢得良好声誉,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形成病人、医院、学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通过对医学伦理学实践教学的探索,带给医学生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提高了他们辨别医疗道德冲突的思维能力,让医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到,一个医生应具备的伦理道德在医疗实践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的进行自身医德修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为人类的健康做贡献。 作者:王经纬 陈攀宇 孙丽红 单位:承德医学院 医学伦理学论文: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演变,医疗矛盾逐步由“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化,许多新的医学伦理问题应运而生,医学伦理学越来越受到各国医学教育界的关注。 [关键词]医学伦理学;教育;现状;对策 1医学伦理学教学现状 1.1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医学伦理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目前,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进行了多年系统稳定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各年级医学生中均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并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学基本上围绕当前医学领域的重点热点伦理问题进行,如医学实践中知情同意、人体实验、脑死亡、稀有资源分配等。哈佛大学医学院对医学伦理学采取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对医学伦理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进行研究和探讨,并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参加,例如邀请临床医学专家、基础医学专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等。 我国则多以开设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为主,进行其他教学模式的学校还很少,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仅在少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采取了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课题调研的形式。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其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采取这种课题调研讨论的教学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国内对这些模式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很好的推广。 1.2对医学伦理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才导致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时严重偏少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第五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或在政治课中开设医德课,总课时约为30学时,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指望学生对医德范畴、医德规范等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更谈不上为他们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了。 1.3授课形式单调是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目前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通行的是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限于学时,教师较少考虑,也无从考虑实际效果。这种“布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兴趣,更不用说掌握指导他们终身职业生涯的伦理准则与规范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医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形式显得生动活泼。其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日本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则主要由相关临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讲及让学生参加病区实习的形式来予以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判断医疗实践中发生伦理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拿大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1.4如何让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更系统、更稳定、更具时代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同样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道德理论或伦理学说,都是有其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随着经济改革在我国城乡相继取得巨大成功,人们开始对医疗卫生保健行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他们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在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要深谙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所以原有的教学内容自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经更新的教材内容,也会因为目前新的伦理学问题的层出不穷而同样有了时代的局限性。 2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对策 2.1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水平。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一种新的医学科技的发展,必然引起相应的伦理学的方法论等多种角度,深入研究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2.2新教学内容:自1982年以来,我国高等和中等医学院校和医疗部门陆续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编写了许多版本的医学伦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现,对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1世纪是生命与健康科学发展的世纪,因此医学伦理学具体内容应突出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2.3改革教学方式:教师讲授不应该是医学伦理课唯一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依据我国的国情和目前医德医风的现状,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方法上,我们应改单调乏味的说教为多种形式并举。可以尝试用师生对话、小组讨论、专题讨论的形式。 2.4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为解决师资队伍发展滞后的现状,首先,应尽快成立医学伦理学教研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其办法:一是建立专门教学研究机构,配备专门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的人员,尤其重视选拔有培养前途的硕士生、博士生。二是以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教育委员会名义举办全国性医学伦理学师资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2004年8月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医学伦理学教育培训班,受到有关部门和与会者的好评。同时,各省市医学伦理学会也应定期召开医学伦理学教育会,不断培养医学伦理学队伍,还应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出国作访问学者进修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医学伦理学师资队伍素质的目的。 2.5完善并规范人文教育体制。目前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同时还尚无相应的规范:全国仅有医学伦理学会及教育等专业委员会,而各省市没有相应的专门机构,也缺乏统一和明确的要求。虽然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在课程建设上把医学伦理学列入教育计划,但全国医药院校缺乏统一的安排。有的院校成立了医学伦理学教研室,但大多数院校是在社科部或德育教研室中成立一个小组,教材不够统一,教育与研究相脱节等。必须制定统一的计划和提出明确的要求,“把医学伦理学作为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卫生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列入教育计划,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作为精品课程和重点学科来建设”。
艺术设计类论文: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设计论文 一设计服务助阵产业结构升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产业的成功转型需要通过产业创新培育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设计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代表之一,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等提供创新服务、提高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和经济再发展。推进设计服务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有利于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步伐。 二校企合作推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改革创新 从上世纪末开始,随着中国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和产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产品设计、广告设计等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全国各个办学层面遍地开花。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面对新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直接面向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满足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产业等重点领域建设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了适应社会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高职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不断加强企业合作,推进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步伐。由于学校与企业的效益着眼点不同,目前的校企合作还建立在浅层面,需要政府部门不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分析两者的利益关注点,校企合作可以在人才互培、项目合作等方面展开,对高职院校而言,可以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建设、师资培养、学生实习实训等多环节展开校企合作。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毕业设计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对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的选题、计划的制定,展开市场调研、明确设计定位,再进行方案的表达与论证,最后完成论文或报告的撰写和答辩。学生必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才能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因而毕业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有重要作用,是学生走向社会独立开展设计工作的桥梁;一份好的毕业设计作品往往是学生通往理想工作岗位的敲门砖。现实操作中,毕业设计的实施受多方面条件限制,教学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与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有脱节。 分析原因,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毕业设计与实习工作相冲突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社会就业形式和教育形势的影响,多采用“2+1”或“2.5+0.5”的学期设置,最后一学年或一学期为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虽然专任教师普遍认为毕业设计课程很重要,学生应该在学校完成,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被指导;而更多的学校考虑到就业需要(亦或是为了毕业设计课题的真实性),将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同时进行,学生在校外完成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采用面对面指导、网络指导、电话指导等灵活多样的指导方式。这一操作方式就像双刃剑,专业对口的实习使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相得益彰,增加了实战经验;而专业不对口或岗位不对口的实习使学生忙于应付工作而无暇顾及毕业设计。 2指导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师资队伍的扩建,大多数教师从高校到高校,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无法从企业生产的角度深入指导毕业设计,多数毕业设计纸上谈兵,无法被企业采用、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教师教学任务重、指导学生数多,时间、精力有限,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3毕业设计教学实训条件有待改善毕业设计流程的完整性决定了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需要借助较完善的教学实训条件才能完成。校内教学实训场所条件往往无法达到企业级模拟仿真效果,规模上也无法容纳所有毕业生,因而会影响毕业设计质量;毕业生分布在各个校外实训基地或实习单位则能缓解这一矛盾,但如上文所述也存在实习岗位不对口反而影响毕业设计的现象。 四基于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策略 分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特点与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校企合作融入毕业设计的各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召开毕业设计动员会,引企入课召开毕业设计动员会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全局把控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动员会,学生可以清楚毕业设计的意义、目的、任务、评分标准、时间进度安排以及不合格的后果和责任等。动员会上可邀请企业专家到场,介绍设计的前沿动态、企业的设计领域和设计项目,便于学生选择毕业设计课题方向。将企业的真实项目融入毕业设计,学生的设计过程也是参与企业项目设计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度。 2校企双指导教师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等直接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校企双导师共同培养毕业生。毕业设计由校内及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可以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度和主动性。校内指导教师主抓毕业设计程序的完整性与论证的严谨性,给予方法论和技能上的指导;校外指导教师主抓学生的设计创意与可行性操作,给予技术、工艺上的指导。毕业设计双导师制不但能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还能加强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沟通与相互学习。对校内指导教师而言,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的运作和技术要求,增加了教师项目承接、科技服务的概率。 3企业多途径参与毕业设计选题环节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选题应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的训练,体现毕业设计实践的综合性、实用性和系统性。好的课题能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并使毕业设计质量最大化。高职毕业设计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应植根社会经济建设热点,保证选题的实效性、创新性和社会价值。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在毕业设计课程中通过选题也应体现该目标。企业可以多角度参与毕业设计选题环节。 艺术设计类毕业设计课题一般分为三类: ⑴模拟命题: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特长和兴趣,与导师共同商定课题,该类课题需要教师积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模拟选题,所在专业可以建立毕业设计课题库。 ⑵设计比赛:目前常见的设计比赛多为行业、企业主办,主办方希望通过比赛征集某一主题上的设计创意,往往具有较好的前瞻性或实用性。《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规范和鼓励举办国际化、专业化的创意和设计竞赛活动,促进创意和设计人才的创新成果展示交易”。政府举办、行业参与的设计比赛具有更高的含金量,此类课题可以吸引政行企校多方的关注度,将比赛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优秀的毕业设计参赛作品对于提高院校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 ⑶企业实际项目: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专业对口的实习,将毕业设计与实习单位的实体项目直接挂钩,有利于学生全面的了解市场,在把握设计项目市场化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创新,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实战演练中得到质的变化。此外,毕业设计可以通过公开的开题答辩环节论证选题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让学生陈述对选题的理解、相关调研、可行性分析及设计定位,校企指导教师当场进行指导,确保后面环节的顺利进行。 4校企共建校内外毕业设计实训基地:学校和企业有着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在培养人才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可以互为利用、相辅相成。校企合作可以为高职教育充分利用与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提供条件,校企共建校内外毕业设计实训基地是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有力保障。一方面,学生在专业对口的校企合作单位边实习边做毕业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实习单位的场地、设备等条件,缓解校内资源的紧缺现状;另一方面,可以引企入校,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建立校内设计工作室等,让学生在工作室完成毕业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管理。校企合作共建毕业设计实训基地可以让学校和企业从物质层面到精神、文化层面实现资源互补,形成合作的多赢局面。 5企业人员参加毕业设计展毕业设计展作为一种有效的展示手段,可以视觉化展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阶段性成果。多数设计院校会在答辩前后进行毕业设计作品展,一方面便于答辩教师提前进行作品评阅,另一方面丰富的设计作品也可以吸引低年级学生观摩,浓厚的氛围在凸显毕业设计环节重要性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设计专业的教学特色。展览的开放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荣誉感结合,提高其对毕业设计的重视度,从而提升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展也是实现校园招聘的优质平台。展览可以邀请企业人员进行参观,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在用人单位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企业也可以通过展览感受院校毕业设计的水平,从毕业设计的质量判断学生的专业能力,直接招聘优秀的毕业生。 6企业人员参与毕业答辩毕业答辩是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课程的最后环节,以往的毕业答辩多是由校内专任教师承担,单一的人员构成在判断设计作品的实际应用性、可行性、商业性等方面不免会点评不到位或产生偏差。毕业答辩聘请校外企业专家,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专家等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可以对设计作品进行全方位的点评,再一次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企业专家参与毕业答辩也有利于企业发掘优秀毕业设计作品,提高毕业设计成果转化率,实现校企合作的最高目标。 五总结 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是当前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变革的主流方向。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完善毕业设计管理,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各环节的校企合作,不但可以避免因就业对毕业设计造成的影响,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保证毕业设计质量,还有利于学生就业选择,使学生实现从课堂到企业的优质就业。基于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从教学的主体到氛围的营造,可以全方位彰显人才培养过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作者:吴君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类论文: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 一、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前的培训不到位。艺术设计类的学生是实验室的参与主体,所以他们对实验室管理以及实验设备的维护也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培养学生们对实验设备的责任意识方法很多,但目前主要通过课前培训来进行提醒、告知。实验室课前培训主要是第一次进入实验室时,由专业课老师进行讲解,主要告知一些上下课时间、借用规则、座位管理规则等,而学生对这些“可有可无”的规则制度是太不用心的,只把这一培训看做是“形式主义”。 2.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水平有限。实验室管理人员大多数都遇到了这样一种尴尬的情况:他们即不属于学校的行政人员,也不属于任课教师行列,处于学校人事管理的边缘。不仅是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工作没有热情,把自己的职业看成一种“闲职”,而且学生们还有同学校的任课老师们也对他们有一种“轻视”的态度。久而久之,这些管理人员纷纷申请调离,进一步造成了管理人员的缺失与混乱。 3.实验室设备陈旧、故障频发。大多数实验室(除新建实验室)设备陈旧,使用过程中频发故障,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和学生们专业技能的提高。具体原因表现在:学校资金有限,设备更新缓慢;实验室管理人员维护水平有限,对一些有破损的设备不能及时修复;学生长期不正确使用实验设备,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和运行速度;工科院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创新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的对策 1.做好课前培训,提高学生使用实验器材的素质。学生们对实验室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使用实验设备时的责任意识和认真态度,而这种意识和态度的培养主要可以通过有效的课前培训。课前培训可以在以前僵化模式上有所突破,具体地可以以视频的方式来详细介绍管理条例及正确的使用方式,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们使用实验器材的责任意识;还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使用记录(包括使用地点、人员、开始使用时间、停止使用时间),来追踪学生们的设备使用情况,以此来规范学生们的使用行为,明确使用责任,减少设备的磨损情况。 2.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建设,实现科学化管理。加强实验室的制度建设,是创新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的直接方法。实验室管理制度大致应该包括四个部分:实验室设备使用详情介绍、实验室学生使用守则、实验室日常管理条例、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这四部分要从细节入手,尽可能考虑到学生们及管理人员可能出现的问题,以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不仅如此,还可以在管理制度的公布及张贴方式、位置上多做创新;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尽量地使用一些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具有人文关怀的词语,以此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 3.建立专业的实验室管理队伍,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不可否认,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或教师队伍,对提高实验室的管理质量与管理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实验管理队伍是十分必要的。针对这一目标,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实验室教师的归属问题,学校一定要严格明确,或属于行政人员或属于教师队伍,以此来承认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学校地位,激励他们好好工作;二是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具体可以表现为定期送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技术、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鼓励实验室管理人员进修或参与职称评定等,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考核与监督,采取不定期考核,并把考核结果运用到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升职与加薪上,以此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提高实验室的使用质量。 4.与时俱进,建立先进的专业实验室。实验室的很多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制度问题和工作态度问题,而是实验设备本身过于老化、功能欠缺,很难与现代需求相匹配。艺术设计类专业是时效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和老师必须十分了解当代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以及市场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到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技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专业人才,所以实验室器材的及时更新对学生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与艺术设计领域的相关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学校则作为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并且优先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人才,这样一来企业与学校实现了“双赢”。总之,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的管理创新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老师、学生的相互协调与不断沟通。在现有情况下大家要把实验室的管理创新看做一件大事来抓,及时发现问题,重视问题,并慎重解决问题。同时还要从心理上把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实践练习放到重要位置,明确教育的目标,创新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科学、高校、先进的实验环境,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才。 作者:何晓芳单位: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 艺术设计类论文:艺术设计类教师发展探讨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师发展的内涵 笔者认为,教师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贯穿职业生涯的过程,是动态的概念。具体来讲,“教师发展”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通过终身学习与教育实践,主动地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逐步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发展自己,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成长过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主要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等领域的职业岗位培养能从事相关设计以及掌握现代设计技术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高职教育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艺术设计类教师职业特征,即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这一职业特征使艺术设计类教师发展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个性。笔者认为,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师发展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具备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要求具有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具备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以及课程教学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第二,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要求具有艺术设计类行业或职业岗位的专门知识和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第三,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第四,具备完美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具有敬业和奉献精神、良好的品德。总之,艺术设计类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还应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师发展的现状 1.艺术设计类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随着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艺术设计类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学校引进了一批年轻教师充实教师队伍。笔者调研发现,高职艺术设计类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高达75%以上,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力量,造成教师年龄结构上不合理。另外,师资职称不高也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只有中级和初级职称,副高及以上职称所占的比例较少,且多为传统的专业如美术教育专业等。 (2)教师职业教育能力不高。目前,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来源于普通高校本科生或部分硕士生,甚至是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从事艺术设计教学工作。这部分教师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缺乏企业背景,缺乏来自设计一线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现场教学与指导实训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职业辅导、就业指导和实践操作等职业工作教学能力。另外,虽然部分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他们对教学的投入明显不足,既缺乏对高职教育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又缺乏对教学手段及方法的思考和探索,这对艺术设计教学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 (3)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水平不高。科研水平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支撑。教师科研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教师对自身专业领域前沿知识的把握,也影响教师的具体教学。因此,加强科研工作对教师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当前艺术设计类教师的科研意识不强,科研水平整体不高,发表学术论文和著作的数量较少,质量也不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艺术设计类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专业比较特殊,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学历断层现象,基础研究能力有限;二是大多数艺术设计类教师缺乏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形成科学研究的良好氛围。 2.缺乏对教师发展的认识 教师发展是贯穿职业生涯的过程,其内涵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而对教师发展的内涵深入理解,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前提基础。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艺术设计类教师缺乏对教师发展的认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教师发展的内涵不明确,认为教师发展即教师培训,对教师发展概念及内涵比较模糊,尤其对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师发展的内涵缺乏清楚的认识; (2)缺乏明确的自我职业发展规划,大多数教师缺乏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明确的个人职业发展方向,认为自我发展水平不高是因为外部环境的不理想。殊不知,在教师发展的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中,前者是决定性因素。 3.缺乏一个有效的促进教师发展的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都在抓内涵建设,因为他们都已认识到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性。然而,调查发现,尽管不少学校及艺术设计学院(系)出台了相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与制度,但还是停留在“建设”层面而非“发展”角度,缺乏对教师个人发展需求的关注,更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促进教师发展的管理机制。这导致部分专任教师外出培训与下企业实践锻炼往往流于形式,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个人发展的内部动力被削弱了。因此,在高职院校内部成立专门的教师发展机构,规划与运作教师发展已势在必行。 三、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师发展的对策 提高当前艺术设计类教师队伍的水平,实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促进艺术设计类教师的发展。艺术设计类教师发展依赖于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教师自身两方面的因素,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内驱力和外部环境的有机结合,教师自身发展才能实现。笔者建议采用以下两个方面对策,实现艺术设计类教师的发展。 1.学校应搭建发展平台,营造教师发展环境 虽然自身发展是教师发展的根本,但如果缺乏外在环境提供的支持,大多数教师不会主动发生改变。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可以使教师得到更快成长,从而为建设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艺术设计类师资队伍奠定外部条件。学校应站在教师发展的角度,关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为艺术设计类教师搭建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创建教师专业共同体。教师发展既有个体特征,又有群体特征。实现教师个体以及教师群体的“双赢”,需要一个良好的团队学习机制,即教师专业共同体。教师专业共同体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育实践为载体,在团队情境中教师通过相互学习、合作、探究等形式,促进教师整体成长的提高性组织。艺术设计类教师在求学历程、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性,即使是教授同一门课的教师,他们在教学的整体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性在教师专业共同体中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为此,学校和艺术设计学院(系)应该创造条件,以学科或专业的形式建立教师专业共同体,并建立有效的保障制度及评价机制。在专业共同体中,教师之间通过交流、合作、探讨、学习、分享,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教学实践,从而实现艺术设计类教师的共同成长。此外,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创建,也有利于艺术设计类教师产生归属感及形成共同的价值目标,增强凝聚力。 (2)加大校本培训力度。校本培训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阵地,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目标,有组织、有目的地对校内专任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实践活动。它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校本培训的内容包括先进的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技能、教育科研方法、职业道德等,其培训形式包括专家学术讲座、科研培训、合作学习、国内外访问学者、出国进修深造等。学校和艺术设计学院(系)要针对艺术设计类教师的特点,将教师参与校本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开展,制订具体的校本培训计划,引导艺术设计类教师积极参与校本培训,完善艺术设计类教师培训学习激励与评估机制,为教师的进修培训提供有力的保障机制,创建教师个人培训档案,调动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艺术设计类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此外,学校还应将艺术设计类教师参与校本培训及培训效果作为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依据。 2.教师自我发展的途径 (1)明确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师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正从规模扩展转向内涵提升的阶段,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技能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艺术设计类教师的水平。教师水平的提高,教师发展是关键。教师持续、高质量的发展决定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质量,要求艺术设计类教师根据自身专业能力的现状明确未来自我发展的目标,用期待目标指引具体的发展。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群体的变化、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程度的增大,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挑战。教师应冷静面对,努力适应。一方面,教师要掌握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增强职业道德;另一方面,教师要拓展自身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职业素养。这既是顺应高职教育发展新形势的要求,也是适应艺术设计教育不同发展阶段对教师发展的要求。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师发展任重道远。 (2)树立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师自主发展意识。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师发展固然需要学校政策的支持,但教师个体也应以自我发展需要为动力。艺术设计类教师发展的主体还是教师本身,教师发展应是主动的发展,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是教师本人对自身专业能力现状,以及对未来自我发展要达到的目标的自觉认识,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保证教师不断自我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实践表明,如果缺乏发自内心的热情参与和积极向上的态度,那么,教师发展很难得以实现。只有具备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教师才能自觉地采取促进自我发展的手段和措施,从而实现自我发展。艺术设计是一门非常“前沿”的学科,不同时期,其学科设置不尽相同,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艺术设计类教师面对的是一门“发展性”的学科。为此,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师必须具备自主发展意识,积极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机会,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实现自我发展。 (3)积极开展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教师本人所从事的一种自我反思研究,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研究对象,对自己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结果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过程。杜威认为,反思是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实践表明,行动研究有利于教师通过反思与行动,发现自己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教学理论和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采取行动解决,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领域。艺术设计教育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技术能力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艺术设计类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行动研究,对自我进行分析,学会运用反思性教学策略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促进自我发展。此外,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归纳、概括、反思、评价,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 四、结语 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前景广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师队伍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发展。学校要为艺术设计类教师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同时,艺术设计类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当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形势,从实际出发,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主观上要有自我发展的意识,明确自我职业发展规划,积极开展行动研究,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促进自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自于《继续教育研究》杂志。《继续教育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谭秋华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 艺术设计类论文:装饰艺术设计类教学革新 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高职教育的要求和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自身专业资源为基础,突出职业与专业特点,以教学内容、方法、模式为切入点,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创新,培养出社会所真正需求的人才。 本专业教改背景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创办于1998年,属于建筑工程系。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如师资力量不足,专业背景欠缺,学院基础设施差,实践教学不能和专业岗位相接轨等,也一直制约着专业的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始终未能有效解决。经过大家不懈努力,2005年,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有幸成为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借此契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正式开展。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一)课程体系改革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课程体系的改革就从专业调研开始,我们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了大量调研活动,如历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企业专业指导委员会座谈,向教学改革比较成功的外校同行学习等。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上,我们认识到真正好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应该立足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职业岗位要求出发,将各种课程区别开来,采用不同的原则,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这样制定的课程体系,才是有的放矢,才能切实可行,采用具体方法如下:1.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通过对装饰设计师、装饰材料员、装饰施工员、装饰工程监理和装饰工程管理员等不同装饰行业岗位能力的研究,提出本专业培养的职业能力是,装饰工程设计能力、装饰材料选择运用能力、装饰工程施工能力、装饰工程监理能力、装饰工程组织管理能力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以职业素质为核心,设置了和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能力与教学模块。通过学习情境建立了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2.调整课程要求我们修订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于不同性质的课程,提出不同要求。高职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要求不必过高,只要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专业课程改革以实践性和实用性为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模块,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在确保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基础上搭建一个较宽广的知识平台。3.重视政治理论教育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确立,很大程度上靠政治理论课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组织好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尤其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开展专业实践活动时,要同时注意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中,坚持不懈,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必须紧跟行业发展,及时调整核心课程,以实用为标准,摒弃滞后的内容,不断加入新的内容,以更好适应社会需求。1.美术基础课程调整素描和色彩等美术基础课,一直以来都在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占很大的比重,教学时间长,但是教学效果不好,究其原因,是因为走的是美术教育的老路子,和设计联系不够。我们培养的目标是设计师而不是画家,面对的学生是有一定美术基础的艺术生,反复研究之后,我们对其进行了改革,一方面缩短了课时,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也增加了与设计的联系。2.手绘表现和计算机表现课程的调整手绘和计算机表现各有优点,手绘可以直接而快速地表达设计者的意图,而计算机表现有更逼真的表达效果。在教学中为了发挥各自优点,将手绘表现定位于方案设计沟通阶段,计算机表现定位于方案表达阶段。于此相适应,将《效果图表现技法》调整为《快速表现技法》,更加强调其快速的特点。《计算机辅助设计》也从第三学期调整到第二学期,并增加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3.建筑专业课程的调整装饰艺术专业设计,归根结底是和建筑相关的专业。它涉及到很多具体的建筑构造,更涉及与结构,设备等其它建筑专业的结合。我们在教学计划中突出了建筑构造、结构、设备等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补充了装饰工程预决算与装饰施工技术、装饰工程管理等课程,以此达到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化的目的。4.实训课程的调整教学中加大了实训课程比例,如增加了装饰识图实训,装饰工程预决算实训,装饰设计综合实训等等,同时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并针对具体岗位要求制定实训大纲与可操作的实训模式。5.教材在选择专业教材的时候注重教材的时效性,大部分选用用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效果更好,也更加适合高职学生。另外,为了更好地使教学内容与课程自身相适应,鼓励和组织教师,编写符合本课程特点的教材,要求深入施工一线,调整教学内容,突出装饰专业学生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理解。目前已有多套出版使用。 (三)教学方法改革 1.课堂教学实战化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我们采取了项目实践教学的方法。在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变“灌输型”为“参与型”,以实际项目带动理论教学,学生和老师扮演不同角色,模拟整个设计过程。“设计师”根据不同“客户”要求进行方案设计,和“客户”进行反复沟通,最终完成设计。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设计思路,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教学手段多元化除采用板书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之外,在教学改革中坚持突出因材施教,注重研讨课的作用,特别重视研讨课在教学中的恰当应用。如,在设计的各个阶段,教师根据存在的问题随机安排研讨课,进行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在课堂展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边讨论边观摩,交流心得以,探讨设计构思。而教师在研讨课中扮演总导演的角色,把握课堂研讨内容,对一些争论激烈的问题提出参考意见,及时纠正错误观念,并对所讨论的内容作概括总结。3.教学组织方式自由化教学组织方式较为灵活自由,可视情况采用个人设计,分组设计或二者结合。根据作业类型和工作量,要求学生单独完成或分组完成,个人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性,分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树立团结协作精神。 (四)教学模式改革 1.校企合作在教学中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我们依托芜湖市装饰协会,和芜湖荣欣、华然、面对面等较大的装修公司取得广泛联系,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坚持从一线聘请兼职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教学实践,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立完善顶岗实习制度,通过将课堂“搬进”装饰企业和工地,进行现场实训操作和教学,使理论分析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解决实际项目问题为目标。培养学生“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5],切实解决学生“无实践经验”状态,实现教学与装饰行业无缝对接。2.专业工作室制邀请本市行业一线设计师,和校内教师一起成立工作室,从量房到沟通方案,做出客户所满意的全套设计,直至工程竣工,让学生全程参与工作室实际工作过程。工作室制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实现产教结合,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打造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几年工作室制的积累,我们完成了一系列工程,如芜湖华亿房开公司总部及售楼部工程,芜湖融汇锦江小区会所工程,芜湖阳光半岛商业街会所工程等等,一路走来,教师和学生都从中获益匪浅。 (五)教学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改革 考核办法改革首先要改革考试观念。考试的目的是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期末考试作为评定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不够科学,会使学生养成为了应付考试而突击学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选择考核内容时,应该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入手,尤其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坚持自始至终,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全过程公开考核。成绩采用分级制,平时成绩占40%,设计任务成果考核占60%。考试和考核的方法可以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笔试、调查报告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教学改革的成效 这些年来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对新专业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及“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用得上”的职业素养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具体表现为: (一)就业能力强 经过上述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实施,本专业大多数毕业生的首岗适应能力、多岗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表现为职业技能高,适应岗位快,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近几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为学院和本专业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 (二)专业对口率高 经过多年跟踪统计,本专业95%的毕业生都曾经或正从事装饰类相关工作,其中从事装饰设计和施工的毕业生占85%。 (三)就业质量高 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工作环境较好,工资相对较高,很多毕业生现已成为了装饰公司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多人任设计总监。更有学生已完成初步积累、开办了公司。我们相信,只有通过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确立先进培养模式和科学培养方案,才能保证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熟练的职业技能,较高的职业素质,才能使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大大提高。只有坚持这一点,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实现新的跨越,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作者:孙杰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1)建筑工程系讲师 艺术设计类论文: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反思 最典型的要属动画专业,我国的动漫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商机和文化影响力,正面临着“政策有力推动、市场强力拉动、互动效应”的十分突出的形式,人才需求处于严重紧缺状态;但麦克思研究院的调查报告中“2012年度专业就业前景红绿榜”显示动画(本科)被列入红牌专业,即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影视动画(高职高专)也被列入十大就业率低的专业。一方面是国内动漫产业“一才难求”,动漫人才匮乏,企业招不到可用之人;另外一方面却是高校批量生产的大量动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 扩招——质量与效益失衡一些院校的艺术专业受到生源多、学费高、投入低等利益驱动,纷纷迈开了扩招步伐,在校生规模急剧扩大。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在教育资源缺乏、教学体系不完善、管理与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盲目扩大专业规模和招生数量,日趋雷同的办学模式、粗放式的教学方式、失调的师生比例、庞大的待业队伍,教学质量逐渐向办学效益让步。 滞后——观念、水平与条件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其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比较薄弱,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明显滞后,同时缺乏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有效的评价机制,难以形成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自身特色,与当前教育部提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极不适应。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缺乏顶层设计,偏重技能培养忽视内涵建设,专业定位不明确导致培养方式出现偏差,趋同化现象严重、缺乏特色与创新。尤其是其教学体系基本上是从普通高校艺术类本科移植而来,虽然近年来已广泛开展高职艺术类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但大部分成果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实践起来受到政策、资金、环境等诸多方面限制。 缺失——素质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欠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质能够为学生就业带来好的机遇,然而长期以来艺术生的素质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两课”的设置成了摆设,缺乏实践。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率最高,且为第一位雇主工作时间最短。实际上大部分高职艺术生入学的文化基础与美术基础较弱,缺乏自信与自律,导致了职业理想模糊,不能吃苦耐劳,责任心不强,主动学习能力不够,行为自由散漫,功利思想严重,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纪律与道德规范要求。 提高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质量的反思 1.对接——经济社会发展与学生自身发展并重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是相辅相成的,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也为了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未来职场的变化与竞争,体现终生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发展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中提出了“五个对接”的要求,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其中,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建设与改革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进行广泛的专业调研,深入分析产业和就业需求,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在行业的指导下与产业,特别是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其次,艺术设计类专业应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健立校企合作新机制,积极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再次,在行业、产业、企业的共同参与下积极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最后,依照新的人才培养观念,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努力改变传统艺术学科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 2.适度——规模与质量平衡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在今年的“两会”上,针对目前美术高校生就业问题比较严重的现实情况,提出了“高等美术教育应该依照社会需求来确定招生容量,建立特色办学机制”。一方面,经费投入不足、资源缺乏是目前大部分高职艺术教育面临的现实困难,适度的规模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种艺术类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除了传统的精英艺术人才以外,还需要各种复合型艺术人才和各类新型艺术门类的人才。但上述原因并不能成为肆意扩张和扩招的借口,我们应积极转变观念,具备品牌发展战略意识,由规模为主转向质量为重,讲究规模与质量在适度原则下的平衡发展。“质量”是教育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质量的提升也不仅限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它还涉及到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学风建设等各个方面。为适应新时期教育部提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应以提高质量、创新体制和办出特色为重点,优化结构,强化内涵,积极推动与建立艺术设计类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切实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3.定位——差异发展、特色创新差异化的发展有利于创建特色、突出创新。差异发展是客观存在的,一是由于立足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不同,全国各地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服务方式与能力存存着差异。二是提高艺术设计人才的就业竞争力,有效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必须通过差异发展来体现。例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学校内部尝试“体制外办学”,设立水晶石数字艺术学院和WPP市场营销传播学院两个“职业教育特区”,分别由这两家业内领先企业领衔组织教学,聘任教师、设置课程、确定教学模式乃至师生考核办法等,与市场的需求、企业的要求无缝对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在国内首创湘绣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彻底打破工艺行业“师傅带徒弟”的手工作坊式传统教育模式,从而为企业和湘绣的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懂设计又懂刺绣工艺,能够满足湘绣产业对高技能湘绣人才的需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充分依托地方经济、产业与地缘优势,将艺术设计与家具制造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培养定位为“懂工艺、会制造、精设计”,与行业、区域产业、企业需求紧密挂钩。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依托温州主要支柱产业鞋、服装等,根据温州轻工行业状况和人才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并与行业协会、企业、研究所、院校等开展全方位合作,创建产学研合作中心,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得到了社会充分的认可。由此可见,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也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专业建设的重点应是准确专业定位、凝练专业方向、体现专业特色、创建专业品牌。根据产业政策导向,紧密结合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调整专业方向,丰富专业内涵,主动服务于经济产业发展。 4.践行——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实践活动中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除了“高技能”以外,还有“高素质”。当今企业已将员工的职业道德放在较技能更重要的地位,更看重员工的诚信、踏实的作风与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职业道德教育与知识、技能并重,加强实践育人,除了提高“两课”的实效性以外,针对艺术类学生还应重视开设针对性强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进行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将行业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社会实践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根本途径,应重视开展就业指导、技能竞赛、学生社团等各项实践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养成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的职业习惯。重视艺术生的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人人成才。虽然目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现实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正面临着众多的尴尬,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全盘否定,而应该用发展和动态的眼光来看待目前的不足。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也进入了以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改革发展新阶段,我们坚信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状况也必然会产生新的局面。 作者:彭华容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类论文:艺术设计类人才培育的难题 教学方式守旧,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上专业课时以教师为中心,每做一个设计之前,教师就会讲授相关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讲过,就会让学生针对性的查阅资料,整个教学过程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图书资料的匮乏是也是影响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专业课的设计阶段缺少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环节,整个教育过程中忽略了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其他的专业理论课多数更是“课上手捧一本书,手写嘴讲靠想象”的形式,其教学成果的体现多是以考试方式来实现,以上两种教学方式大大的制约了学生学习专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适合民办学院艺术专业的合格人才更有难度的。 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方式不全面 目前多数的民办院校艺术专业学生成绩的评定的模式多是两种形式,理论课的成绩多以卷面成绩加上平时成绩来评定,专业课多是以设计作业的表现和平时成绩来计算的,学生成绩的考核形式单一,使得学生的成绩考核形式过于模式化,这两种成绩单考核方式通常是能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对学生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创新力明显感觉不足。对于学生知识的考核方式缺少完整性和科学性,于此同时,教学内容在几年甚至是十几年都沿用传统的内容,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得课程体系陈旧,学生所学知识的老化也会使其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用人环境。 教学设备配置低影响教学质量 要想做到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就需要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足够的时间来做后盾,而目前民办院校的教学设备大都比较落后,如机房的电脑配置普遍不高,上软件课和专业课的时候,不能保证所有的机器都好师,机器配置低,渲染稍微复杂的效果图和制作动画的时候容易出现死机的情况,这样就不容保证课堂时间的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同样也存在着机器设备老化陈旧的情况,没有网络,电脑容易中毒,投影设备使用年久,投的影像不清晰,种种的这些情况导致了课堂教学情况的不理想。 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欠缺 多数民办院校的教学任务都在学校完成,教学模式的单一使得专业课与实际相脱节,学生为完成作业,很多都是通过互联网、图书资料来进行参考模仿的,真正由学生自行设计的作品少之又少,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不能有效的结合,方案的设计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方案的创新性就更显不足了,所以学生的设计方案有新意、有价值的不多见,作品没有超前性,不能走在时代的前端,就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了。 师资队伍架构不合理 近几年随着各高校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扩招,招生数量也在逐年上涨,教师与学生的数量比例严重脱节,多数院校的专业课教师的原专业都是纯美术专业,而设置艺术设计专业后多数都是经过短期进修或培训的方式从事专业教育的,因此好多教师都只具备理论能力,缺少实际的工作经验,很难真正做好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快速发展的专业知识,使得很多教师在有限的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内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所掌握知识的更新速度也有待于提高。 结语 民办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形成具有民办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将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如何能将教学体系符合社会需求,学生成绩评定的如何能多样性,如何培养多元性师资队伍等,这几者如何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是对民办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重要课题。但只有重视民办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体制,才能使本校的学生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学生毕业后才能收到用人企业的欢迎,也会为民办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 作者:刘汝晶单位:长春建筑学院公共艺术学院 艺术设计类论文:艺术设计类教学方式探索 在做出决策时,要讲求理性,但不能拘泥于理性。在艺术设计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困境——不完全信息。简单说来,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分析过去,设计未来”。所有的设计背景资料,无论是现状调查、基础数据,还是实例研究、历史考证,都是基于现在或过去的信息。同时,艺术设计信息也是不可拆散的。设计本身是——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它不仅包含风向、日照、地形,也包含人们的记忆、情感、习惯等。而建成后的房屋,也是一个相应的整体,使用者使用该建筑所提供的各种功能与保障—通风、隔热、隔声在设计中没有孤立特征的存在。单独的某种特征,可以作为学科进行深入研究,但不能成为统率设计的线索。这是由于设计与纯科目不同,设计无法抽象提取出某一种性质,最终要产生的成果必将是整体而综合的。如果诸多特征里的某一条不够理想,将导致整个“设计”不够理想。 SAD,PAD及其他:认识不同的方法 艺术设计不是简答数学题。既然信息是无法完全掌握的,那么等待充分信息只能意味着停顿。回忆我们常见的设计过程:拿到任务书,阅读资料,现场踏勘,绘制分析图,构思方案,等等。似乎完美无缺,是真的吗?那我们就从第一步,调查分析方法谈起。 (一)SADSAD即是英文Survey-Analysis-d-Design的缩写:调查-分析-设计。它发源于19世纪的英国,首先是景观设计领域出现,由英国规划师、教育家盖德斯提出。虽然这个三段式的设计方法看似简单,但它几乎影响了现代设计整整一个世纪以上。但任何方法都无法尽善尽美,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调查—分析—设计”的设计方法越来越受到质疑。大家都认为,误解和缺乏想象力的预测使这种方法陷入仅仅是为了搜集资料本身。SAD设计方法最明显的弊端是,它试图要找出每一个元素的设计价值并期望每一个已知要素在设计中产生影响,这是一种含有极权主义倾向的“唯科学决定论”。这种观念甚至认为人或者及其使用统一的具有确定性的方法“必然”达到同一种结论。 (二)PAD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一书问世后,导致了以模式为切入点的新视角,PAD的建立。这其实算不上一种设计方式,但模式却为设计带来了新的注解。模式是人脑认识外界的关键,而且人脑处理模式的能力非常高超。亚历山大模式表达了一个特定文脉、问题和解答的关系,解答就是设计者应该在街道和前门之间设转换空间。在转换空间中加入连接街道和入口的路,用光的变化、声的变化、方向的变化、表面的变化、地坪地变化来突出它,或者也许用门来改变一个围合空间。模式语言为设计开启了新的认知方式,但它仍不能很好地解决设计如何起步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在描述设计细节的局部问题。虽然对每一个模式的分析都详尽深入,但是复杂的建造环境和不断生长的需求又怎么可能用枚举法。其实无论是SAD还是PAD,都是强调外在环境对设计、对心理的影响,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切入。这也许还不能很好地描述设计本身,还需要从设计过程本身自内向外进行分析。 (三)CA模式与GCA模式为了更好地描述设计者在开始时所经历的真实状态,英国的比尔希列尔等人提出了设计中的“猜想—分析”模式。这种模式直接推进了原来的“分析—综合”模式所表达的内容。他们认为设计师“必须,而且的确是预先架构他们的问题以解决这些问题”。而只有这些问题被预先架构好,它们才能通过理性分析或经验调查而被设计师们把握和处理。“猜想”不是基于对已有资料的分析,而是大部分基于设计师个人已经存在的认知能力。它应该存在于设计过程的初期以帮助设计师预先架构设计问题。这样,对于实际问题的潜在的解决方案可以被缩减至设计者在人认知上可以把握的范围内。 另一位设计师达克则进一步将“猜想—分析”模式发展成为“生成—猜想—分析”模式。她通过采访建筑师的方式,对一系列住宅设计实证研究,提出在“猜想”这一阶段之前,还有一个特殊的阶段,即“生成”。“生成”所涉及的是产生某一解决方案的概念或是目标。达克认为这些概念或目标是设计师进入其问题的起点,而不是像传统的系统模式那样,由把所有的限制条件都列出来作为起点。在她的设想中,任何一个特殊的生成起点都可以在设计过程中通过理性分析来判断它的可行性。在她的设想中,任何一个特殊的生成起点都可以在设计过程中通过理性分析来判断它的可行性。但在它刚刚进入设计过程中时,往往只是设计师自己加诸于自己的某种限制,并不需要十分明确。这样的“发生器”不是某个具体的设计。而是产生这一设计背后的概念。而“猜想”则涉及设计问题的架构,其实也就是最初的设计。在这个最初的设计里,设计所需的资料及设计本身都是不完全的,而且也不可能是完全的。正是由于前文提到的“完全信息”的不可能性,因此,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设计更加令人信服。“生成”和“猜想”这两个阶段实际是一种重要的设计策略,它将某个设计任务的无数可能性降低至设计师可以把握的数量范畴,使设计真正成为设计师能够主动控制,而不是寄希望于基础调查研究而自然“推导”出的某个设计成果。 因此,既然信息不完全,或是说信息不对等,如何能用单一、纯粹的理性标准去判断设计中的各项决策?进而,那种倡导完全以调研数据生成设计成果的观念也无法自圆其说。关于设计方法或是设计思考模式的研究在不断地进行着。 作者:王军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艺术设计类论文:环境艺术设计类学生手绘能力研究 对手绘的忽视以及对电脑的长期依赖造成了手与脑的懒惰,丧失了设计师经常练习速写与手绘图的基本素质,导致学生手绘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下降。在作业中经常会出现透视不准确,线条乏力不流畅,整体色调不协调,细节表现不深入等问题,将设计方案中的三视图转化为透视图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设计思维能力退化,设计缺乏创意在设计活动之初,头脑中需要留有很大的空间,静下心来进行思考和想象,比如大的空间布局,大的造型结构,大的色彩关系,细节上的推敲等。这一过程做为设计的初始阶段至关重要。同设计软件相比,手与脑的距离当然更近,能够同步记录设计之初的思维过程的,非手绘莫属。手与脑的结合可迸发出大量的火花,哪怕是信手涂鸦式的草图,都能够反映出思维的轨迹。由此而产生的设计作品才配称之为设计,才会更具有生命力。很多大师级人物都有著名的草图传世,从达芬奇、柯布西耶,到路易斯康、安藤忠雄,无不是通过手绘的形式展现出思想的魅力。而如果一开始就面对电脑,头脑中的创意空间则会被完全占据,思维便会受到限制与束缚。在设计课程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如果有课堂手绘快题的练习,往往会有很多学生一筹莫展,甚至询问教师能否用电脑完成。对于设计作业,很多学生省略了设计之初的手绘草图构思阶段,在没有任何构思和想法的前提下盲目展开设计,从而导致了思考的惰性和狭隘的设计思维。在最终电脑完成的设计作品中,有很多是对他人现有设计的七拼八凑,甚至完全照搬,毫无创意和主题可言,使设计沦为素材的拼凑。事实上,就目前而言,社会对环境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形势已经有所逆转,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重新认识到手绘的重要性,很多中、大型设计公司希望设计师能够用手绘与客户进行灵活机动的交流。面对这样的形势,部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会大大下降。 环境艺术专业手绘表达教学模块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手绘草图、手绘快速表现图的绘制均依赖于扎实的绘画功底,需要一系列的专业基础课体系做为支撑,包括素描、速写、水彩、水粉、建筑制图、阴影透视、手绘表现技法等。从宏观的角度可将与手绘能力培养相关的若干课程分为四个模块:造型能力模块、透视训练模块、快速表现技法模块、创意思维模块。下面对每个教学模块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1.美术基础模块较强的手绘能力依赖于扎实的美术基础。其中对造型的准确把握需要素描、速写等课程模块的大量训练,而对色彩的准确处理主要建立在对水彩、水粉等课程的系统学习辅以之后的彩铅、马克笔等快速表现工具的掌握。而学生在进行先修基础课的学习时,往往很少接触环境艺术专业相关的场景,对自身专业还不够熟悉,仅仅停留在对画面艺术效果的一味追求中,导致在今后接触专业手绘时无所适从,无法将所学很好的应用在今后的设计手绘当中。美术基础训练虽然必不可少,但如果不向学生所学的专业靠拢,则可能会使一些学生对学习绘画基本功的目的有些迷茫,找不到与自己将来从事的环境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美术基础模块应针对环境艺术专业的特点,将环境艺术设计相关题材的写生训练如室内外空间环境、建筑单体及群体组合、建筑结构、家具与环境设施以及各种配景等纳入到课程教学当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设计感觉,使学生及早熟悉专业。 2.透视训练模块阴影透视是一门有助于学生从理性角度学习透视规律的课程,但复杂的透视学理论是很多学生学习的拦路虎。这一课程理科性质较强,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基础,课程教学中往往包含大量几何原理的讲解,加之很多教师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并没有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方向将理论与专业实践结合起来,很容易使课堂流于呆板枯燥,因此很多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学生对该门课程抱有恐惧心理,不了解学习的意义,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很难打下建立准确透视的基础,在今后做设计时将方案中三视图转化为透视图存在一定的困难。最后的结果是课程形同虚设,失去了实用意义,学生依然不会准确传达出自己的设计意图。笔者认为,在与透视相关的课程模块当中,应该简化几何理论讲解,多多结合生活实例,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并以学生能够迅速上手绘制透视草图为目的,强调简便透视法的运用。 3.快速表现技法模块手绘训练方法单调,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在学习手绘时,习惯了机械临摹,一味追求量,认为只要大量临摹就能够练好手绘,或一味的追求线条美感,而不去动脑筋揣摩其中的透视规律、色彩关系,也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加入自己的想法,从而在独立做设计时无法顺利将自己的想法生动直观的表达出来,往往在作品中存在透视错误,色彩关系混乱,空间氛围不协调诸多缺陷。另外,手绘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自身的坚持,所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课程是短暂的,平时练习则是长期的。一般来说,多数专业基础课教师只在教授该门课程期间严格要求学生的作业质量与数量,该门课程一旦结束,则部分学生往往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能坚持练手,甚至荒废了之前的所学所练,不利于今后的专业发展。因此,快速表现技法模块课程应避免学生陷入机械临摹的误区,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表达,找出这一过程遇到的阻碍,强化练习,甚至可以结合设计进行训练,将其渗入到其他课程模块当中去,督促学生进行长期练习。 4.创意设计模块一般院校均在学生大三时开设设计课程,其实,做设计的过程同样是练习手绘的好机会。但有些教师往往要求学生作业以电脑制图的形式上交,淡化手绘,重最终效果,轻设计过程,对学生产生了误导,使不少学生直接放弃手绘,乃至放弃了自己构思,直接在网上拼凑素材。在设计课程中,面对设计任务书,学生一开始就应以手绘的形式进行各种分析和构思,教师应该对设计初期的过程进行强化训练,例如可多做快题练习,训练设计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手绘能力,使学生真正尝到自己做设计的乐趣。 结论 在手绘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应加强各教学模块之间的衔接,使学生的手绘能力循序渐进,各手绘课程模块均应从环境艺术专业的特点出发,以学生能够生动、熟练的传达自己头脑中的创意为目标,加强专业针对性。各专业课教师之间也应该多进行沟通,避免训练内容的重复和断层,把手绘能力的培养与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将手绘用于设计实践中,学以致用,手脑并用,激发创意。此外,还应建立长效监督机制,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练习,使学生从课程的局限中走出,把手绘作为长期的职业习惯甚至是本能。 作者:李抒音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设计类论文:艺术设计类高考改革方向探讨 摘要:数十年来艺术设计类高考模式僵化不变,使一些文化课成绩较差、也缺乏艺术激情和理想的学生通过短期的应考培训进入大学。这样的情况会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但浪费大量的教育资源,而且难以促进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本文分为三个方面对此类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和改革的方向进行了论述。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艺术设计类高考方式存在的问题;其次,目前我国艺术设计类高考方式带来的隐患;最后,探讨了艺术设计类高考方式改革的新方向。 关键词:专业;文化课成绩;教育资源 一、目前艺术设计类高考方式存在的问题 高考艺术设计类专业考试在我国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目的是选拔具有艺术才能、热爱艺术、能够为艺术行业贡献力量的学生进入高等学校进一步深造。但是,数十年不变的考试选拔方式也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在此,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当前高考选拔考试方式混乱,往往是艺术和设计混杂一起。在高考试题的选择上,众多高校往往偏重于对素描、色彩、速写等基础绘画能力的测试,对于设计类试题不够重视,造成纯艺术与设计类考试内容混淆,导致通过高考招收进来的学生在基础绘画的能力方面比较深厚,但是在设计上欠缺独立的思考能力。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例,工业设计专业2012年的专业考试题分别是素描、色彩、速写。仅从考题上很难分辨这是设计类还是纯艺术类的考试。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在阅卷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对色彩和形体的表现力来推断学生是否真的具备工业设计师的素养,但实际上缺乏可操作性。而且近些年来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设计创造出了不少优秀的工业产品。这说明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在具备绘画能力的基础上更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目前有些高校虽然也在高考时设置有设计类考题,但总体上是作为基础绘画类考试题的辅助出现的,考试题内容非常简单,不能紧密切合实际需要。 二、当前高考方式带来的教育问题和隐患 在笔者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很多学生并不具备艺术热情和理想,仅仅在高考前通过短暂的绘画训练考入高校,以此避免文化课成绩较低的问题,从而使本来只能被专科学校录取的学生被本科学校录取。这些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比较吃力,再加上本来并不热爱艺术,仅仅是为了拿到学位证,在学习中没有热情、对所学内容不积极、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没有创造性思维,甚至很多学生为了应付作业对他人的作品进行抄袭。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学生都是如此,但是目前的艺术类专业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此类学生。还有一些学生,对绘画有着高度的热情,但是不理解设计的含义。在学习中凡是纯绘画类的作业都能极好的进行表现,但是涉及设计类课程时对学习兴趣低下,作业大多靠代做或抄袭过关。事实上这一类学生更适合学习纯艺术专业,但是报考专业时理想不清晰,考试时专业混杂不清,导致学生上错专业,白白浪费四年时光学习了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专业,更谈不上成为该专业的人才。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类高考选拔方式已经延续了数十年,在这数十年中,我国的社会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更要成为一个设计大国,一个输出文化软实力的国家。然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人才归根到底还是来自于教育。当前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已经成为一些文化成绩低下的学生进行人生投机的道路。其结果是浪费了大量教育资源,学校也没有培养出艺术行业的新生力量,学生也不能真正应用所学知识建设自己的人生。长此以往对个人和国家都有极大地隐患,既危害了行业发展,又浪费了大量资源。以上这些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对当前的艺术设计类高考考试方式进行改革。 三、艺术设计类高考方式改革的新方向 目前我国实行的艺术设计类高考方式,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1.提升文化课成绩的分数线。很多人主观地认为,学艺术的人都是文化课成绩低下的人。这是一种偏见。事实上,有艺术天分和学习成绩良好并不矛盾。而且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艺术类人才如果想要在艺术领域有所发展,恰恰需要良好的文化底蕴。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该专业是融合了技术与艺术的交叉性学科,在学习中需要学生既能理性地进行严谨、合乎自然常识的设计,又需要学生能够感性地发挥艺术性思维,设计出功能科学、合理,外观美好的产品来。很难想象一个文化课较差的学生能够胜任这样的学习内容。再比如,建筑设计专业也是融合了技术与艺术的交叉学科,该专业对学生有相当的数学和物理知识水平要求,如果学生的学习成绩过差,根本无法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即便是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涉及理工科知识相对较少的专业,也需要学生具备相当的文化内涵。基于这些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们是否应该反思,现行高考方式对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过低了,社会整体对艺术工作者和艺术行业都有一种误解,认为艺术等同于学习成绩差。要知道文艺复兴的领袖人物达•芬奇不仅仅在艺术上极有天分,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及科学家。也正是因为所学知识极为丰厚,达•芬奇才能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领导人物,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我们现在对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要求低,这是在变相地告诉学生及整个社会,艺术简单地等同于会画画。其实艺术不仅仅是具备绘画能力,更是对这个世界创造和思考的能力。确切地说,艺术行业的工作者,不仅需要足够丰富的文化内涵(较好的文化课成绩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拥有感性的表现力和观察力。艺术是多维的,对从事设计艺术的人要求更高。至少不应低于哲学社会科学各专业对于文化课的要求。2.专业课考试改革。从我国高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以来,素描、色彩、速写就成为必考科目,设计类考试在此基础上添加一些设计考试。数十年来考试内容基本没有大的改动。而在考试中,很多学生通过短期培训突击,熟练应对素描、速写等基本绘画能力,但对设计并没有深刻的思考。如前所述,这些专业特点并没有在考试中体现出来。对此,我们在考试中应该加重设计类试题的比重,强调突出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并且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通过考试招收真正有自己思维、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提高设计试题的灵活性,比如采取现场抽取试题的方式,每个考生的试题内容不同,比如要求考生写一篇对当代中国家具设计风格的看法的小论文,考查学生对自己报考专业的了解程度;比如,要求考生以洛可可风格设计房间内部的环境,考察学生的创意性思维;再比如要求考生设计一组有油画风格的字体,考查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改变的方式很多,总之不应再继续仅仅以简单的素描色彩等基本技能来判断考生的能力,我们已经用这种方式考察了很多年,今后应进一步提升考察质量,选拔出真正有艺术天分,有艺术理想和激情的学生,而打算进行人生投机的学生,应该被考试淘汰出局,寻找自己真正喜爱的专业和适合的学校,这也是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对整个教育行业和社会都有好处。整体而言,我国的艺术设计行业需要吸纳更多的新鲜人才,以促进国家的发展。由此,选拔人才就成了重中之重。我们教育工作者常常谈教育学生要“因材施教”,但前提是学生是适合的种子,教师才能教授其成才。再有能力的教师也不可能把一株小草的种子教育成一朵花。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所以,我们不仅要改革教育方式,也应该以更好的方式挑选人才,而后对其进行教育和培养,才能真正发挥大学教育资源的价值,这对学生、教师和社会都有着无比重大的意义。 作者:陈倩 单位:黄淮学院 艺术设计类论文: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管理研究 摘要:在“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理念下,在体现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特色的要求下,在以工科专业为主的院校中,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管理模式存在一些共性与差异。通过探讨和分析艺术类专业与工科专业教学管理方面的差异、科学化管理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意义以及改进措施等方面,希望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管理水平,优化其教学质量。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管理;工科院校 1前言 工科类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的传统专业,它已经形成标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标准。工科类专业在教学上强调的是统一的概念、定律和运算方法,要以严谨的态度传播知识。而艺术设计类专业不同于工科专业,在教学方式上就存在很大差别。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教学上主张创新性,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设计理念。由此可知,艺术设计类专业与工科专业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师教授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以工科专业为主的院校大环境下,协调工科专业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差异性,科学把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的特殊性,有助于提高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管理水准和教学质量。同时,如何根据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创新理念来改进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管理,也成为当今艺术设计类专业有待解决的问题。 2艺术设计类专业与工科专业的差异性 教学管理在高等院校的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因其自身的特点,使得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中与其他的专业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工科专业在教学上强调概念、定律和公式的推导过程等,是以严谨的态度传播知识;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要求启发和触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设计和创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色。由此可知,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和艺术的创新能力。在学科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艺术设计类专业要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视角和多层次思考,因此也明确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要求学生突破常规,要有发散式的思维模式。与工科专业教学相比,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更注重实践性,在教学环节中实践也占据主要位置。除了实践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往往是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练习相互结合、相互穿插进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重点也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以艺术创作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时代的飞速发展,在艺术设计领域也时时涌现新的工艺、新的思路和创作方式,艺术设计类专业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不能仅限于计划内的教学,应加大实验室、工作室的建设,开拓实践教学基地,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师生应时刻关注艺术的思潮,关注社会艺术文化的发展动向。 3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意义 教学管理的永恒主题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一所院校来说,构建教学管理模式涉及学院的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观念、教学规章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可以说,教学培养方案制订、教学运行质量监控和教学资源安排调动等整个教学过程管理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学管理,因此,科学化和实效性的教学管理模式可以确保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只有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跟随时展,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和我国的教学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因专业属性的原因,艺术设计类专业具有特殊性,艺术设计需要开阔的思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与理工科专业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由此,在工科专业为主的院校内,艺术设计类专业很难完全适用学院的总体管理模式,如果简单沿用工科教学管理方法,势必会束缚专业的发展,影响教学质量。在工科院校具体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把握共性和专业个性之间的关系,建立和形成一套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的教学管理模式,科学化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管理,结合自身特点,稳定教学管理秩序,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又要科学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因此,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评价都应具有独特性。在“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方针指引下,教学管理模式和制度应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以个性化的视角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充分遵照艺术特色和发展规律的同时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在轻松自由的环境统一意志,在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下监控教学质量过程,积极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科学、严肃、活泼、宽松的艺术氛围,发展人的个性,使管理的主体和管理的对象达到和谐统一。 4加强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性教学管理的措施 更新教学教育理念,推进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就教学理念而言,艺术设计类专业较理工类学科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本科素质教育的方针,促进学生创新个性的发展,是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主导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加强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发展和建设,促进校内和校外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多联络、多沟通,避免出现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情况,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将来顺利就业做好准备。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项目实践教学法,承办一些大型设计项目,并让学生参加这些设计项目,或者为学生提供校企合作机会,不断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通过参加这些项目工作,学生可以加强和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还可以向师哥、师姐请教学习经验,并在实际设计中积累设计经验,了解从接单、设计到施工、完工等各个环节,真正熟练掌握艺术设计专业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知识。除了充实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工作室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达到毕业后与社会在短期内有效衔接的培养目标。规范教学模式,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施教学管理制度的修订和改革。教学过程应遵循教学管理制度的要求,遵循其规律和属性,才能凸显教学管制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较理工类学科更具有灵活性,在遵照学校统一的教学条例基础上,灵活制定符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的教学管理条例,适当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安排、课堂教学组织和教学风格给予一定的宽松度和自由度,彰显其创意和个性。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方面,要体现出既严谨又灵活的特点,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改革,适时对课程设置、课程学时等方面进行调整。在修订和局部调整时,要确保教学内容与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步,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鉴于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对其监督措施和检查准则要充分考虑专业的教学需求和特点,不能僵硬地套用理工类专业的监督措施和检查准则。艺术设计类专业要体现出灵活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在教学质量方面要切实做好并加强监控力度,以确保能稳定、规范、科学且有效地长期发展,制定严谨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能有效地提高其教学质量。在教学运行过程中,各级别的教学机构要配合操作,及时对教学运行的状况进行调整。但是在尊重专业特色的同时要以保证教学秩序稳定和教学质量优良为准则,不能以追求个性为名,而随意执行甚至不执行教学管制制度,让教学质量标准形同虚设。因而要随时监控教学的各个环节,对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学生成绩评定、学生学习成果展出等方面制定严格的制度要求。由此可知,只有不断加大和强化教学管理监督机制,才能有效确保教学质量的良性发展,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整体水平。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热情建立和健全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是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基本方式和手段,是整个教学质量监控环节的重要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运行过程和学生学习成果形式多样、方式灵活,教学评价方式也应多种多样,如可以运用传统的评教和问卷调查方式、督导督学听课反馈方式,也可以定期举办学生作业展览供师生之间评价,几个方面相互交融,多途径、多渠道反馈教学信息,准确有效地反馈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和整改教学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弊端,形成良好的教学运行秩序。定期举办的师生作品展览不仅能起到直观呈现教学成果水平的效果,还起到增强学术气氛和艺术氛围的作用。利用作品展览的方式给予一定的奖励,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种奖励不仅是物质上的激励,也是精神层次的鼓舞,使得师生通过作品的展览具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也能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艺术灵感的碰撞和触动,有效调动师生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可见,合理、科学地采用奖励机制,有利于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5结语 总之,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理工科类为主的院校中既要严格遵守学校总体框架下的教学管理制度,又要充分考虑和注重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独特性,需要严谨与灵活相互配合以处理教学运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不断探索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用系统化、科学化、多层次的教学管理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积累设计经验,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达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 作者:张妍 艺术设计类论文:浅论艺术设计类实训室综合管理系统设计 摘要:在对艺术设计类实训室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综合管理系统,该综合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实验室耗材使用管理子系统、实验室基础管理子系统和实验室综合展示子系统.最后结合当前大学生中智能手机普遍应用的实际情况,重点设计了实训室手机版的管理系统客户端.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实训室;综合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化技术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使我国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教育部门都在加强信息化管理和发展.高校教育工作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需要创新实验室的信息管理教育模式.目前高校学生实验室动手能力不强,学生水平发展单一,艺术类考生综合实验能力发展缓慢.因此,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信息化的发展,提高艺术类实验室的综合管理能力[1].本文主要通过把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教学情况和艺术类实训室相结合,研究艺术设计类实训室综合管理系统总体需求及功能设计. 1艺术设计类实训室综合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1.1实验室耗材使用管理子系统 实验室设备及材料的管理,按使用需求情况放置到特定的实验室保管,每个实验室都有专门的实验中心负责人.实验室人员利用网络向负责人发出请求,通过审核后,实验室人员就可以去实验室领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实验室也会有专门的销售人员,他们会在网上通过核实决定是否应该把这些材料发放给实验人员.为了给学生做实验带来更大的便利,学生们拿着自己的身份证或者学生证就可以直接借用自己所需要的实验物资.如果学生自身经济条件允许,也可以去实验室购买所需材料,这样属于个人财产但是也算是实验室耗材管理子系统的需求.实验室都会有特定的管理人员,专门负责学生做实验需要哪些材料,并在网上向负责人发出采购申请,得到同意后学校还会有指定的专人去进行购买,材料买回来后实验室管理人员会对这些材料进行一一核对,并且还要进行入库登记.如果某种材料实验室还有剩余或者有的材料极度匮乏,实验室管理人员就可以提醒购买者对所要购买的材料做一个详细的计划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2实验室基础管理子系统 实验室基础管理子系统主要由实验室的教育实验设施、实验作品管理以及资产管理、实验室建设等几部分组成.另外,像一些艺术类高校实验室的加班、绩效、考勤、作品等也都有需求[2].实验室建设需要做的工作比较多,首先需要宣传实验室的基本情况;还要了解各专业老师的个人简历并对其进行管理;还要制定一些实验室的基本规矩以及实验室的一些仪器设备使用规范;以及某个实验室获得的奖项与成果、参赛学生得到的奖品也要展示给其他学生;或者学生教师们认为比较好的收藏作品等这些都属于实验室的基础建设工作.关于对实验室资产的管理就需要通过对以前和现有的资产进行对比,并且实验室要有自己足够的资产,以防实验中心临时需要对这些资产进行借用. 1.3实验室综合展示子系统 实验室综合展示子系统主要由门户展示、对基础数据的统计分析、实验室耗材统计分析等功能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又分一些小的子系统,他们分别也有对应的功能模块,这些为管理员管理整个实验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3].可以把一些有效的数据很好地提供给实验中心,为管理者做决策起到了一定的辅助效果. 2艺术设计类实训室综合管理系统设计 2.1系统总体功能结构设计 通过分析艺术类高校实验中心的实际需求,实验中心综合管理系统主要包含以下三大功能板块:(1)实验室耗材管理;(2)实验室基础管理;(3)实验室综合展示.另外各功能板块还有若干子功能板块组成,系统总体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实验室综合管理工作是中心,各大功能板块围绕此工作展开工作,各自完成业务内的问题处理. 2.2系统总体软件架构设计 通过对实训室综合管理系统的相关需求进行研究,本文拟使用B/S式的软件系统结构框架,并且使用分层式软件设计编程结构技术.各层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每层都有自己单独的任务,从而为系统的编码带来了便利. 2.3系统数据库设计 实验室系统管理的设计离不开数据库的设计,通过相对应的数据模型把系统中的信息数据相对应起来,能够对一些数据进行很方便的添加、删除、整改,这样信息系统就能快速地从数据库中得到想要的数据[4].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离不开数据库的良好设计.数据库设计的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系统之间的各个功能模块能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所以对数据库进行更进一步的开发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为开发出更高效的管理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数据库物理结构是一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由存储字段结构如何设计和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存储两部分组成的,整个系统的质量就和其设计的好坏息息相关[6].主要是指数据信息表是由哪部分组成、以及字段的类型是怎么划分的、字段定多长合适,还有如何存取这些字段,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主键检索或者辅键检索等,下面所列出的就是实验室耗材子系统数据库表的一些详细设计. 3管理系统智能手机版设计 由于实训室的应用和管理一般只限制在本校师生的范围,所以本文所设计的手机版管理系统客户端是建立在校园网络的基础上.本客户端的使用范围是校园网所覆盖的范围,在该范围内师生可以通过手机方便的访问实训室综合管理系统. 3.1信息采集模块 信息采集模块是构建服务器的关键所在,其负责网页和数据接口的连接问题.首先在该模块中设置时间参数,把收集到的网络数据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利用分时刷新模式不仅减轻了服务器的访问压力,而且当网络或者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可以将数据库中存储的备份文件提供给用户.用户信息采集的函数为K=(h2-h1)-logtt2-t1+2,其中:h2表示校园网访问人数;h1表示时间更新前的校园网访问人数;t2表示当前网络时间;t1表示上次网络更新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有些数据信息不需要展示,此时就利用数据库技术按照用户的需求将无用的信息数据清除,从而使数据库信息更加简洁有效. 3.2信息处理模块功能 信息处理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将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不可否认,收集到的数据有些是无需用户知道或者无需展示的,这些数据让上述的信息收集模块进行筛选即可.但针对根据网页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就需要信息处理模块进行处理了.但是有些数据信息无法直接写入数据库中以提供给用户,而且在网页中也会提取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需要统一处理才能存储到数据库中.由于网站信息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因此信息处理过程比数据库的提取的难度还要高.比如新闻类信息的内容,为了在网页上方便地展示新闻,这一部分的内容通过HTML编程语句将信息存储到数据库中,但是在后续的信息处理过程中,就需要清除添加的HTML语句以保留原始的新闻信息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清除冗余信息时,需要利用正则表达式处理其中的HTML语句. 3.3信息展示模块 根据Web服务特点不难看出,当服务器对外提供应用接口时,服务器端只需要向客户端提供WSDL类型的应用程序接口(即API),而客户端也必须将WSDL进行转化,从而实现接口的统一.本文设计的服务器端与客户端之间的传输格式为SOAP,并且将传输的信息内容以SOAP形式封装在XML代码中.服务器端的信息展示功能为提取和传输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信息内容,并提供对外应用接口;移动终端会根据WSDL提供的参数将接收到的信息内容进行解析,并为用户展示XML解析后的代码.再次强调的是,系统采用JAVA编程语言针对基于Android客户端进行开发,这样有利于节约开发成本.当然还需要设计基于Android客户端的应用界面以展示接收到的字符串信息.根据不同的展示特点规定所需的容器,因此可定义TextView或者ImageView格式以展示不同信息内容.如果需要展示图片信息就必须在移动终端针对图片进行压缩处理,尽可能地减少内容消耗,加快系统响应时间. 4结论 艺术设计类实训室综合管理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关系到实训室教学资源及器材设备的管理、监控、维修及保护的有效性,而且还对实训室现代化、开放化及智能化管理可能性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其设计最终还能实现实训室所有数据资源共享的目的. 作者:汪慧 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 艺术设计类论文: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数量不断增长,报考艺术类学生的数量也持续增加,在新时期,社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鉴于此,艺术类专业也相继开设了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要对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从而全面提高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 前言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艺术设计创意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有很高的地位,作为培养艺术设计创意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必须树立全新的艺术设计创意教育思想,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艺术设计类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改革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的特殊性 艺术设计应站立在经济建设和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上,在开展艺术设计教育时应高度重视教育对象,并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及专业特点研究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进而为研究艺术设计学科发展思路和建设方向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生鲜明性格,具有知识来源和知识面广、信息时代特征突出、善于思考、对于喜欢的事情有一定的激情、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及思想活跃等优点,与此同时,当代学生的个性比较强烈,缺乏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也相对薄弱。鉴于当代学生的性格特征,应该引导其进行创作性实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实验创新思维,并结合艺术设计的社会应用型特点,让学生在艺术设计活动中展现自我,从而实现艺术设计实验特性与学生个性的相互协调。因此,在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应该全面激发学生的艺术设计兴趣,扩展艺术设计实验空间,组织学生开展自主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团结协作中提高自身的社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的特征就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个性思维能力,确保学生能自由的开展艺术设计实践活动。 2.艺术设计与实验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对于艺术设计,其本身是一门以实际应用为核心的学科,和现代艺术的价值相比较,艺术设计教育在于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觉悟,而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仅仅是通过课堂教学是无法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艺术家的,只有让学生经过不断的练习,让学生的手、脑、眼相互统一,从而促进艺术、技术的统一,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艺术设计类人才。而实验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培养学生有形的设计产品能力,这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极大的帮助。从艺术设计学科的角度看,现当代艺术设计是以美术为基础,在不同的时期,艺术设计会不断与美术相互容纳、脱离,从而导致现代中国艺术设计始终与旧美术相互影响,无法真正获得独立。现代中国艺术设计要想实现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就需要在艺术设计应用、目标等方面体现出艺术技能、情感态度。在新课程标准下,艺术设计不能仅仅以理论研究为主,必须实现理论、实践的相互统一,这样才能全面促进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 3.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分析 (1)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目标 在进行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时,应该明确改革目标,首先要对实验课程进行科学的规划,逐步构建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在进行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时,要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逐步将艺术设计中的实验性课程剥离出来,设成独立的课时,从而将这些课时搬入实验室。此外,高校还应该组织教师,结合课程的特点,编制新的教学大纲,并将教学重心集中在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上。高校还应该适当的调整艺术设计类理论课时与实验教学课时之间的比例,并加强综合设计类实验项目的开发,以此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实验创新能力。其次,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从而对艺术设计实验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对于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质量的控制,要多角度、多方位的对学生学习体系进行评价,全面衡量学生的艺术设计实验操作技能和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全方位发展。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成绩时,应该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创新能力、实验态度,这样就能保证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的有效结合。最后,要制定相应的实验室可持续发展机制,对于艺术设计学科,受其专业性的影响,与社会文化创意产业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对于艺术设计实验教学,可以将其融入社会文化创意产业中,高校可以积极的加强校企合作,将实验课程和企业融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加强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性,还能在实验室设备推向企业的过程中,增加实验室动作资金,同时高校还能引入企业技术人才资源,实现高校实验教学和企业生产的有效互动。 (2)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对于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应该仅仅围绕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目标进行,因此,首先要注重教学观念的更新,目前,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方向主要有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艺术设计、会展设计等方面,对于这些专业,在课时设计方面,理论课时远远超过实验课时,这也就使得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质量比不上理论教学质量。在艺术设计学科中,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力度,这样才能为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其次,要加强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高校而言,创新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方法,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教师在开展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时,应该充分结合艺术教育的规律,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艺术设计实验教学,这样不仅能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还能优化艺术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使得教师能更加形象、直观的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这对于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有很大帮助。同时,在进行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方法创新时,要加大知识信息的传播深度和力度,这样才能为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高校在开展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时,应该积极的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讲解实验的设计方案,更好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创作,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课程的实验性。最后,在进行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时,要注重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以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现象,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设计性实验、创造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设计“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系统设计”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并积极的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方式更新实验教材,积极的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动手能力。对于实验教学模式,应该注重与新技术的结合,尽量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实验教学中,以此体现出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代表性,保证艺术设计实验课程的有效性。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实验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还应该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这样教师才能更好的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4.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措施 对于高校,应该结合艺术专业的特色,借鉴国外艺术设计专业的先进教学模式,利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条件,打造艺术设计与市场有效结合的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对此,高校应该不断完善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思想及教学模式,全面突出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的特色,强调学生的艺术个性、实践操作、创新创造能力发展。为全面提高学生参与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的兴趣,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改革。 (1)实验内容的设计创新 对于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内容,应该全面贯穿于艺术专业教学,并且在实验内容上应该体现出分层次教学,这样才能保证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在实验内容上,应该认真的设计每一个层次中的内容、课程,对于实验内容,应该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逐级过度,最后引导学生由被动的实验操作上升到主动进行实验设计,并且从单一的模拟练习上升到综合性实验设计方面。此外,还应该创新基础型实验内容,要让学生在基础型艺术设计类实验中,全面掌握专业的发展方向,以此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专业实验内容的设计打下良好基础。在实验内容方面,还应该积极推进创新型实验,并鼓励广大学生进行创新实验探究,在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勇于尝试,并设置相应的平台,让学生展示自身的创新实验作品。对学生而言,通过创新实验能全面培养其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能提高其思维意识,因此,在艺术设计类实验内容改革中,要特别注重创新型实验的引入。 (2)实验管理手段的改革创新 为确保艺术设计类实验内容及实验手段的顺利实施,必须全面创新实验管理手段。在以往的艺术设计类实验管理中,以教学管理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在整个实验中畏手畏脚,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对此,要从以往的教学管理转移到学生自我管理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活动平台,提供开放性实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实验中得到提高。此外,高校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创新型实验服务,让学生在创新型实验中,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在实验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从而保证实验设计、实施、结果等的顺利实现。 (3)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 在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注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以往的实验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教材中,对于教材外的知识很少涉及,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很窄,难以及时了解社会最新动态,这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弊端。对此,在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中,应该加强教学与项目、教学与企业、教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结合最新形势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这样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极大的帮助。 (4)构建“绿色”实验室 对于绿色实验室的构建,并不是指构建一个绿色的实验室环境,而是对实验室的环境设备、实验设备、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综合管理,从而实现实验室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在绿色实验室中,各种实验设备的配置都是最优,没有重复或者闲置的实验设备,在实验设备维修过程中,要做到简约、有效,没有过多的消耗,同时要注重节能仪器的使用,从而减少实验室的污染及资源浪费。另外,在构建绿色实验室时,还应该注重设备安全问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发现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后,要及时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绿色实验室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的原则,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艺术设计实验场所。 5.总结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新环境对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注重艺术设计类实验教学改革创新,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创新的基地,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确保艺术设计类学生能满足社会的要求。 作者:饶慧琪 艺术设计类论文:艺术设计类专业职业指导精细化探究 一、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精细”的境界就是将管理的规范性与创新性最好地结合起来。职业指导是指围绕职业发展过程提供的指导、辅导、咨询等服务。目前人们一般把职业指导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指导,但事实上职业指导有着非常广泛的含义,包括职业诊断、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职场导航、职业辅导、职业心理咨询等。对大学生进行精细化职业指导,更多的要在“精”和“细”上下功夫。从狭义上来说,是注重学生自身的优势、特长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指导。从广义上来说,是大学四年以及毕业后的全过程、全方位、跟踪式的职业指导。 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就业现状 1.就业意识淡漠,就业期望值高。从目前的就业情况看,艺术设计类的毕业生主要在装饰公司、广告公司、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也有部分进入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艺术设计作为“高投入”专业,学习的成本远远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在择业价值取向上存在功利色彩,到大城市、进高收入的公司是这类大学生的首选。这就是造成了大部分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低、频繁跳槽的主要原因。 2.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近些年,随着艺考热的持续升温,我国的艺术教育空前繁荣,但艺术设计市场和教育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艺术设计类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还不尽合理,偏理论轻实践,与市场需求脱节。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在理论和实践中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在择业方面存在盲目性。 3.大学生职业指导不系统,针对性不强。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职业指导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高校针对就业工作实施了以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一把手”工程,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职业指导条件、资金等投入的力度不够,没有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随意性较强;二是学院领导、教师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观念和意识,学生工作和教学单位不能形成合力;三是从事职业指导的教师主要为从事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和辅导员,没有形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的职业指导队伍;四是在课程安排上没有完全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课时的周期和时间比较零散,授课方式上采取的是大班授课,所授内容更多的是理论、就业信息和求职技巧等,缺乏专业方向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指导。 三、加强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对策 (一)加强基层教学单位的职业指导条件建设 学校要将重心下移,加强基层教学单位的职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建设力度。例如,投入就业工作经费,配备专业强、业务精的职业指导师,也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加强职业指导的培训力度,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加强职业指导的场所建设,如招聘面试室、招聘洽谈室、用人单位宣讲厅等。 (二)建立科学系统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1.加强课程建设。职业指导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同时又具有研究性的学科。精细化的职业指导不仅要以课程设置的形式把职业生涯指导纳入日常教学,还要通过课堂授课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就业形势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职业能力与素质指导、就业心理素质指导、求职技巧指导、就业法律知识指导、就业政策指导、职业信息指导和自主创业指导等。结合艺术设计类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还要把职业指导课由公共必修课细化为公共必修、公共选修、专业必修等。另外,在职业指导中还应融入各专业就业方向的指导,让学生能根据自身需求有选择性地、自主地接受职业指导。 2.加强两级管理和第三方参与的职业指导师资建设,实施校院两级的职业指导培训机制。学校统筹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通识课程建设,各学院结合各专业就业实际进行分专业课程教育,按照各专业、各年级就业指导的规律性特征,进行大学全过程的职业指导,实现就业指导与学业辅导相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定位相结合、教学实践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强化师资力量,在打造一支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的职业指导师队伍的同时,还应包括心理咨询测评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教师、经验丰富的企事业相关管理人员等,这样才能提高职业指导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水平,保障高校艺术生有优质的全方位的职业指导服务。 3.以创新为动力,加大对学生的创业指导。在目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今天,自主创业已然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最好途径。由于艺术设计行业的特点,使大多数艺术设计专业的创业门槛相对较低,启动资金投入较少。作为设计类学生,自身个性鲜明,富有激情和创造力,更适合自主创业。要加强宣传,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的意识。要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利用各种设计类大赛、企业工作室、实习、课程展和毕业设计展等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设系统的创业指导课程,如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流程,还应包括营销、财务、管理、工商、税务等相关知识等。建立创业类学生社团,将有创业热情和兴趣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功能。 (三)开展“一对一”有针对性、个性化和精细化的职业指导 1.针对每个学生在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知识储备上的不同去指导。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路跃、个性鲜明又独立,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要强调个性化,让他们建立和发现自身的比较优势,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职业兴趣、职业目标,去指导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拓展潜能。 2.针对每个学生的专业不同去指导。就业指导不能仅限于笼统的大课,尤其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更不能一概而论、一成不变。如环艺方面的市场需求比金属加工的 市场需求量要大许多,但金属加工行业的发展潜力比环艺要大一些。因此,向毕业生提供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用人需求等十分必要,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自我定位。 3.针对实际需要进行职业指导。脱离了实际的指导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必须要有针对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职业指导。艺术类的学生实践性更强,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依托专业教师的科研平台,开拓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引进校园。比如,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大学四年体验职业,直观地感受到职业的现状和前景,又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构建求职和招聘平台。 (四)加强大学全过程、全方位的职业指导 1.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要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精细化职业指导从理论上来说,应该伴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但就高校来看,可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旨在提升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形成素质能力提升、拓展的活动机制。低年级主要是职业认知,例如在大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书撰写大赛,在大二深入开展求职简历制作大赛。三年级主要是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例如开展创业策划书大赛。四年级主要是职场心理调整,求职技巧,例如在大四第一学期开展模拟职场大赛等。并在接受四年系统的职业指导课程的同时,还可以接受更精细更深入的指导,比如说刚进校就进行实习体验,从感性上了解在学校里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就业前接受职业发展咨询指导,从而合理定位,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和职位;就业后一年的职场回访,把在实现职业角色转变时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梳理和总结,反馈给学校的职业指导机构,以便学校更好地提高职业指导的能力和质量。 2.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要强化对学生的全方位指导。设计类专业人才需具备高素质、强能力、会创新、能创业的综合素质,而良好的设计动手能力、人际交往协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创业的意识等尤为重要。因此,还应在职业指导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建设与专业课程体系相匹配的素质拓展项目,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综合素质,从而培养更具适应性、创新性,审美力的设计类人才。因此,高校精细化职业指导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就业工作“四化”基础上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高校能做的和必须做的,是根据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真正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做好其精细化职业指导,是实现学生充分就业,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输送优秀设计类人才的有效途径。 作者:赵玉艳 单位: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艺术设计类论文:财经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建设 一、历史的名义: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教育的必然性 进入21世纪,纵观新时期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我们期待着由传统的“硬性”灌输教育向“软性”的挖掘教育潜能的视角进行转变。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已经不再是单一专业的发展模式,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其范围之内必然呈现出多种学科交叉所形成的个性特质。这种思想又使艺术设计不再是原生美术概念下的工艺美术,而是一次突破性的回归,标志着艺术设计的独立价值从一个边缘学科到中心综合的文化形态的建立。 (一)环境艺术设计整体教学概况 最初,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一般都具有自身专业依托,比如在建筑学专业或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或是在艺术院校内以艺术类专业为背景,将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实用艺术的一个支脉进行扩展。随着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综合型大学在没有明显专业条件的情况下也开办了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院校间相互借鉴效仿,形成了几乎一样的课程设置。目前,在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中所采用的教学体系之根源要追溯到1919年在德国魏玛创立的包豪斯国立建筑学院。包豪斯在设计思维上用科学的、理性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浪漫主义和自我表现;社会需求是明确的教学导向,也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基本格局,即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在作坊式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对形式美感的探索与追求,更教会其掌握具体工艺的方法与技巧。毫无疑问,这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市场相联系的教学体系对今天的现代设计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且不论当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与包豪斯设计思维之间遥远的距离会不会导致院校教学细节上的不适,单就对包豪斯教学思维的借鉴而言,多数院校目前也是“缩水”的,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上有所缺失。由此可见,对于一些开设在没有专业背景支撑的综合性大学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如果走不出一条拥有自身学科优势的特色化之路,该专业的开设最终只能沦为学校的一项“渔利之举”。 (二)非专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普遍状态 近期,某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107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四学生,展开了一项关于专业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当初选择本专业的动机,有41.7%的学生是因为“便于升学”,33.3%的学生是出于“喜欢”。而在喜欢的学生中,78.2%的学生表示选择本专业前,对该专业只是“大概了解一点”,仅有21.8%的学生在此之前对专业“比较了解”。那么,为何要选择在财经类院校中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呢?68.8%的学生选择了“受考分影响,有学上就行”,而选择“认可学校排名”的学生为21.9%,仅有3名学生选择了“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感兴趣”。四年学习即将结束,认为本校与其他开设本专业的高校比,在专业教学水平上处中上水平的有13.5%,认为处中间水平的有41.7%,认为处中下水平的有33.3%,其余学生则认为水平较低。但是,有67.7%的学生认为自己学到了在其他院校中不能涉及的“财务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关于毕业以后的去向问题,30.2%的学生表示要“继续本专业”,表示“不一定,有工作就行”的学生占43.8%,而明确表示会改行的有26%,大部分学生在回顾整个专业学习过程时都提到“实践经验不足”。另一方面,从毕业生在专业岗位上的适应度来看,大部分学生不能立刻满足公司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一般都要经过1至2年的学习适应期才能真正担任一定的具体事务。这也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难以为继,最终在行业选择上再度进行调整,使得该专业的改行率进一步升高。对于普通综合性大学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缺乏自身在专业上的独特性,那么在和具有专业背景院校的学生竞争时,几乎没有优势可言。当下正处在新媒体教育变革的叙述岁月中,学校应通过个性教育重新营造出一个有文化价值并蕴含人文生命体验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三)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基本市场反馈 自1987年实施的新《普通学校社会科学本科目录》中工艺美术领域下增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来,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受到整个社会经济和房地产行业迅猛发展的带动,环境艺术设计市场一直处于人才相对匮乏的状态,这也是各高校纷纷设立该专业的又一社会契机。但随着近30年的专业发展,这种市场的单向偏颇已渐渐趋于平衡。市场需要的不再是仅仅是对形式美有一些理解和创意的人才,而是逐渐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行业的迅速发展也大大促进了行业内部的分工细化。一些从事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公司内部部门不断分化,对人才的需求层面也越来越多元化。设计公司需要的并不仅仅是设计师,同时也需要对设计内涵有充分了解的业务员、预算人员、施工人员、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等。鉴于对这种市场需求的反馈,一些普通的综合性大学可以利用自身在其他方面的专业优势,与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创造出具有自身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扬长避短,以环境艺术专业的基础培养为主,广泛拓展学生在相关领域的适应性,形成自己的特色化教学之路。 二、现实的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化思考 目前,无论是在艺术类、建筑类院校,还是在综合性院校里,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都大致相同,基本是复制或延续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为包豪斯模式的一种本土化形式)。尽管根据院校自身状况和专业特点有一定调整,但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以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为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课程基本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公共基础课,有美术基础课(素描、色彩、水彩),设计理论课(设计概论、艺术设计史、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美学),形态基础课(装饰基础、形态设计基础、影视语言基础),另加部分技术性课程(摄影、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三维设计),特点就是在这部分加入了管理学原理这种具有学校背景特征的课程。第二部分为专业基础课,主要有设计表达、设计制图、人体工程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可对学生进行设计语言、思维方式和表现技巧方面的训练,是进入专业设计之前的技术准备课程。第三部分为专业主干课,以建筑设计初步、家具设计、室内设计、环境景观设计等课程为主,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内容不同、规模不同的项目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第四部分为毕业设计创作和毕业论文写作。各校在排课的内容和顺序上略有差异,但大致框架不变。现阶段,开展专业个性化教育对于满足社会和学生素质提升有重要意义与价值。个性化教育是融合了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管理制度、人际关系、教育活动、教育教学模式在内的综合性发展共同体。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所呈现出的问题,各院校相关专业人士也都有自身的思考与提议,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人文与科学思想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创意与表现能力 基于我国现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艺术类招生的种种诟病,综合素质弱、理性思维差、知识面狭窄、重形象思维、轻逻辑科学几乎是该专业生源的普遍特征。因此,对学生创新思维及独立化个性的培养,首先应是对其人文与科学思想的引导,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使其建立自身价值观,能够扎根民族文化,面向国际视野,形成具有自我个性的立场。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谈得上创意的思维。以美国艺术教育思想为鉴,在艺术教育中强调视觉艺术的文化属性,从人类学、社会学等视角来重新审视艺术学科,认为艺术是人类行为的一种现象,其形式、线条、色彩是人类用来进行交流的符号,注重发展跨学科的、以研究为基础的课程,倡议教师设计涵盖多门学科的课程方案,在课堂上以师生共同探讨的形式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氛围的制造者、教学研究的推动者。显然,这对教师个体的素质和教学手段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重视环境艺术设计的技术向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对美术基础的强化似乎带有一种暗示性,即该专业更注重表面的形式美感。学生在开始进入设计阶段时,也很容易忽略设计的功用性。然而,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同时具有艺术性和技术性特征,是一项具有明确服务对象和使用目的的活动,而纯艺术则完全不关注物质结果,只追求从表象之后反映出的作者的精神层面,环境艺术设计却是在理性的指导下,严格尊重自然、科学的规律来完成的,其艺术性则体现在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创造性和对人性的充分关注上。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通过技术训练与设计教学中技术意识的建立,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夯实设计创新的基础,能够在设计创造力与现实转化力之间找到自身定位。 (三)实行双轨制教学,加强专业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 包豪斯设计学院一开始就要求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其工厂化的教学模式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一地接受课堂教学显然远远不够,因此要实行双轨制教学,一方面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开设讲座或第二课堂,帮助学生完善专业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工作室教学,鼓励专职教师对外承接项目,让学生可以在真实、具体的实践项目中进行理解、体会和领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以提高操作能力。 三、前景的设想:针对财经类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化的基本策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个性化艺术设计教育是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理想目标通过各类教育实践活动植入学生内心,学生再将这类因素有倾向性地分类和解构,整合为自己的个性成长路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运用学生的心理因素和生理特征通过社会教育的深切影响并遵循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而实现。以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为例,作为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文学、理学等多学科支撑配套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为环境艺术类专业在一些管理课程上的拓展提供了先天条件,在尝试将环境艺术设计与设计管理、环境工程投资规划、资金控制等方面相互结合提供了相应的学科优势。如能结合这些学科优势,补足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需求的相关管理人才空缺,形成特色化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不仅对院校学生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这一行业的发展也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要将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真正结合起来,就目前情况而言,笔者认为,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促进生源选择理性化,完善教学管理个性化 从前期对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四学生的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该专业的选择是盲目的。学生的目光总更多地集中在自己的分数与学校的排名方面,而忽视了自身特长和学校的学科设置是否能与未来发展相匹配的问题。因此,在招生阶段的对外宣传上就须强调专业特征和相应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以便在生源的控制上有所节制。学生一旦步入与自身特长相悖的专业,后期的学习热情往往会被削弱。因此学校要实事求是地宣传,学生要客观理性地选择,当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和生活设想与正在学习的内容相互契合时,学习才会呈现出巨大的成效。另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管理个性化也是对整个教学任务、教学课程以及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提升,过去由于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以及考试制度、招生制度、课程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教学管理存在机械的、与时空脱节的现象,表现在对业绩的管理、机械考核量化以及制度制约等方面。这些教学管理体制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天分被抑制。当下,我们要从教学管理的个性化、弹性化层面来挖掘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空间,使其拥有良好的机制条件,并结合自身特征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学习。 (二)结合背景专业重新整合课程,制定有特色的教学大纲 “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然而,课程固化几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学课程的一个特征。作为教育个性化和特色化基础的本体性思考语境,我们要积极、稳妥地优化课程和实现本校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位一体”的校本主干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认知课程。深化课程管理制度并科学地安排不同时段的课时与课程,使课外活动开启学生内在的潜质,这是一种将人才创新构建、自主招生、特色课程等方面相结合的教育发展集体意识状态。从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来看,学院与其他背景的高校之间并无明显差别。要想走出一条特色化之路,教学体系的重构必不可少。作为艺术类招生专业,学生在进校之前就已具备了较好的美术基础,因此可以适当削减美术基础类课程的课时,增加部分经济管理类课程。初期可先作为选修课切入,逐步将一些管理类基础课设置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课范围内。事实上,了解一定的公司运行方式和经济管理模式,无论是对能融入公司管理,与公司形成良好合作关系的学生,还是对未来选择自主创业、自行成立工作室的学生来说,都极有价值。因此,美国、英国等国家向来注重设计教育与管理、商业和经济等学科之间的结合。在后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开展期间,可以再增设一些策划、文案类课程。这些课程一方面与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性相联系;另一方面也是对前期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内容在应用性方面的提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强院系合作,使学生不仅具有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更具备公司整体营运发展的长远视野,必然可以大大提高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竞争实力。而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也可以扬长避短,形成独具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三)开辟新的实习基地,参与多方位经营实践 实践是践行教育真谛的主要方面。从课堂的理论演变到实际环境中,需要用实践环节去锻炼自身,通过建构具有教育原生态的自我创新机制和多空间发展模式,赋予传统教育文化的开创性诠释框架。创新是一种思维,它源于实践的存在。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实现和提升教学自觉个性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和文化个性化是教育者开掘自身教育理念的主题内容和对教育生命世界的体悟。一直以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都主张建立实习基地。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也不例外,但这一类实习基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有名无实,而且基本只限于对具体设计实践的了解。因专职设计师的操作能力远强于实习学生,学生在实习阶段无法真正参与实际操作。一旦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阶段融入经济管理的基本内容,那么学生的适应性就会更加广泛,因此学校在建立校企联合关系、增设实习基地时,可以有意识地强化教学特色,有针对性地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实习基地开辟涉及经济管理内涵的实习内容。而具有经济管理知识背景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目前在此类公司中也比较缺失。这种做法比较容易帮助学生找准定位,让其在实习过程中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实习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就业前景,提高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四)拓宽多种教育模式,协调各种教育资源 艺术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起始,以基础拓展为目标,在发展教育模式中以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方法、活动为框策,以“重能力、长个性、抓基础”为情感诉求的联系面,打造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育主动认识过程,拓宽多种教育模式。好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法,更是用以创设情境,成为会话交流及协作式探索知识的工具,使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和教材专案中脱离出来,不断探索真正符合自身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另外,信息时代是各种教育资源相互流通整合的良好平台。长期以来,各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之间相似的课程设置已在该行业市场内形成一定的惯性思维,用人单位更多倾向于在后期的企业培训中,对所招收学生进一步细化岗位分工,而对于在校期间的特色化教学并无多少期待。因此,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针对性应做好多方位宣传。同时,目前优越的网络条件也为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学院应积极搭建各届校友之间的联络平台,帮助他们沟通联系、共享信息、分享资源,建立有利的互助条件。 结语 本文仅以财经类院校为例论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化方式。当前这种无论何种专业背景的高校,都以相似的教学计划开展课程的方式并不符合行业发展需要。因此,笔者期待不同性质的院校都能结合自身学校学科特点来开展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为行业操作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力量,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从长远看,以当下信息化为主要元素的大学艺术设计个性教学为创新发展的教学模式,正在和教育本体命运相衔接。我们要摒弃那些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传统固化思维,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让他们充分发挥出个体的内在潜能,以推动设计行业蓬勃发展。 作者:马丽敏 艺术设计类论文: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探讨 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激增,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培养更应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特别是高职学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设置与改革,更应该紧跟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标准设计,对以往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使其与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一致。项目化的动态教学模式必须适应市场化需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项目来源于实际,来源于生产实践第一线。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要想培养能创造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产品的人才,就要扎扎实实地推进项目化教学方式的开展,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项目化实施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应该共同探索项目化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促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艺术设计类项目化教学模式内涵 坚持以产业为主导,动态化调整课程设置,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化教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各地高等职业院校都在探索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式,作为人才培养基础的教学方式和课程都应该进行改革。改革教学思路,体现课程设置的多样性,课堂教学的可控性和动态性,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将得以实现。改革固有教学方法,适应项目化、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合理设置课程,有效组织课程实施,这一系列举措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项目化教学把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是一种模块化、情境化的教学。项目化教学把课程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实例。教师通过分组教学的方式布置给学生项目化任务,指导学生完成整个项目的规划、实施、验收全过程。学生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技能,掌握知识,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二、艺术设计类项目化教学的调整与改革 艺术设计类专业原有的课程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按照教材章节进行教学,教学方式老套,教学过程简单重复,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的到课率和上课积极性都不高。从后期的考核情况来看,艺术设计作品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与此同时,以往一本课本、一个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为适应当代高职教育的发展,艺术设计类专业项目化教学要调整课程设置,多开设实践类课程,并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效衔接,要变固有教学模式为项目化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课前做好基本准备,选取知识点较多、技能实践性较强的项目,认真研究课程教材,积极联系生产实际,甄选项目。其次,规划选取教学项目之后要进行评估,结合课程实际和学生情况,设计项目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再次,项目的实施要采用小班化教学,分组管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一名,组员若干,把项目任务分配给各小组。最后,项目的评价与考核。评价与考核各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教师对各个小组的项目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指正。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起到主导作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三、艺术设计类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艺术设计大类包括平面设计、装潢装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方向。艺术设计专业面广,实践性很强,采用项目化教学具有普适性。首先,选取适合教学的实际项目。在项目选取的过程中要结合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对象,使其与产业结合度较高。其次,实施项目。在实施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注重过程的把控,以达到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目标。最后,项目实施的评价反馈,可以充分利用成果的可视性和客观性对项目进行评价。 结语 艺术设计类专业项目化教学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控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在未来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作者:王沛
管理学相关论文:教学改革的护理管理学研究论文 1护理管理学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 护理管理学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2],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知识传授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8],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不理想,改革势在必行。 1.1护理管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1.1.1适应市场需求,调整课程结构的教学模式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各层次的护理人才,而原有教材的课程结构及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各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张丽君等[9]提出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应突出高职教育特点,即以“工学结合、院校融通”,紧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整合课程内容,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体现“教、学、用”一体化的新型教育模式。 1.1.2拓展教学平台,应用网络系统变革传统教学模式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科学快速发展,曹枫林等[10]应用计算机设计辅助护理管理学教学课件,实现计算机情境教学模式;王庆华等[11]开发制作成人护理管理学网络课程、方进博等进行护理管理学网络精品课程建设[12]和课程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13],实现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不脱产的学习模式;黄秀凤等[14]、姚伟江等[15]、姜小鹰等[16]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开展护理管理学网络教学模式,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创新,使护理管理学教学模式融入新的内涵,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及相关知识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1.1.3融入现代教育新理念的教学模式改革新的教育理念是素质和创新的教育[17]。饶艳等[18]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加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孙铮等[19]将和谐视角下护理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丁永霞等[20]将认识知识结构迁移理论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应用;张俊娥等[21]针对护理本科生具有更高层次学习活动的能力,推行融合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融入现代教育新理念的教学模式改革,极大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独立思考与自由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同时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此外,高玲玲等[22]在护理管理学部分章节中尝试双语教学模式,认为高校应建立鼓励双语教学的机制,积极培养双语教学师资,科学选用教材,以利于培养具有护理管理能力且国际化的护理人才。 1.2护理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护理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中,莫选荣等[23]应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及沟通表达能力,提高教学效果。顾艳荭等[24]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去独立思考,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收到较传统教学方法更好的教学效果。谢延香等[25]应用小组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相互交流思想和感情,接受他人观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及与人交往等综合素质,同时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孙铮等[26]应用情境模拟教学法,围绕护理管理中的事件及设定的问题进行论证,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实践平台,铺设了一条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效路径,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起到积极作用。黄芳[27]通过团队组建、制订规则、制订项目、项目探究、成果展示、总结评比等步骤,模拟各种临床团队情境,配合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和进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毛世芳等[28]应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以任务为驱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并让学生参加临床护理管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职业情感,实现教学目标。马嘉[29]应用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师生双方共同确认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吕胜南等[30]将模拟面试引入课堂,学生自主选择角色及面试话题,通过模拟面试场景,既能反映学生对护理管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范宇莹等[31]在护理管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中,充分利用8个学时的实践教学机会,让学生深入病房,由护士长负责带教,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的内容、重点及难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如业务讲座、护理查房、小组座谈、案例讨论、走访护士、文件阅读等进行临床实践教学。 2护理管理学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核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32]。随着护理管理学教材、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不断探索与改革,摒弃传统形式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17],配套改革考试方式[33](降低笔试成绩比例占30%,提高平时参与、作业、质量管理模拟成绩比例占70%)。多形式考核评价方式的尝试(平时、作业、理论、应用管理学原理进行案例分析的成绩各占10%、15%、60%、15%)对现代护理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32]。余凤英等[17]在成人本科生新的考核模式提出:将一次性理论考试评价(理论、平时的成绩各占90%、10%)改为期末考试与综合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平时、期中面试、期末理论考试的成绩各占30%、20%、50%)。赵士宏等[34]在护理本科生考核应用协作测试法,即在期末考试采用测试Ⅰ(单独考试)和测试Ⅱ(2名/组,讨论协作考试)考核评价。范宇莹等[31]将实践教学考核选择情境模拟法(占10%)计入本课程总成绩。考核方法的改革,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又增强学生写作、沟通、团队协作及创新能力,同时减轻学生考试焦虑,要求教师突破教材,不断充实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更客观、有效地评价学生与教学质量。郝艳青等[35]引入柯氏模型,对护理管理学情境模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和比较,充分体现柯氏模型优越性,为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综上所述,护理管理学是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各层次护理人才的护理教育必备课程。近十余年来,我国学者在护理管理学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应用管理原理分析、处理问题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借鉴。 作者:何旗群单位: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 管理学相关论文:教学改革的管理学研究论文 1教学方式的改进 填鸭式的课堂讲授早已不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了,需要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笔者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等三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形式如下: (1)做主题报告。课程期间将学生进行分组(4-5人一组),每组需要准备3次主题报告,主题分为自选和指定两种,报告时间为5-10分钟,用PPT进行辅助展示。曾作为报告主题的有:小学生接送拥堵现象分析、新加坡鞭刑是否适用我国、健康协会的组织构建、班级文化与个体行为等。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为准备主题报告做了不少工作,如收集素材、设计PPT、准备讲稿、练习演讲等。 (2)结合具体情境来分析管理理论。将一些比较抽象的管理理论融入到一定的具体情境中来分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该理论的理解以及提高运用能力。如在讲授决策原则时,设置在玫瑰园中摘玫瑰花的情境:一条小路穿过整座玫瑰园,人从入口走到出口(可以停留,但不能往回走),只能摘一朵玫瑰花,怎样才能摘到最合意的玫瑰花?该情境涉及决策的目标、选择标准、决策方法及决策原则。通过该情境的问题思考,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西蒙提出的满意决策原则,并经历真实的决策过程。 (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一些比较具体的案例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一些案例由教师给出问题学生来回答,一些案例不设置问题,学生进行开放式讨论。前者由教师进行限制性引导,后者则类似头脑风暴法,让学生结合案例尽可能想出与管理相关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做总结。经过几次案例分析练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管理理论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2成绩考核的修正 管理学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是考试,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率、作业以及课堂回答问题等方面。上述考核方式需要随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调整而做修正,平时成绩比重需调高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笔者将平时成绩设置为占总评成绩的50%,包括出勤率(30%)、主题报告(30%)、案例分析(20%)和作业(20%),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2.4教学团队的构建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其进行教学改革不可能是某一位教师能够独自完成的,需要构建一个教学团队来推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团队成员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及改革路径;其次,将教学改革的内容进行分解,各成员进行分工协作;最后,所有讲授管理学课程的教师统一按照教改后的要求进行授课,并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 3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检验 为了对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检验,笔者将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两个班的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一个班(95人)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及方式,另一个班(91人)采用教改后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为了简化问题,教学效果直接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如表1所示,进行教学改革的班级学生平均分为78.7分,而未进行教学改革的班级学生平均分为65.5分,为了检验两者的平均分的差异是否显著,笔者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置信水平为0.05的独立样本t检验,P=0,所以两组样本的均值差异是显著的,故认为进行教改的班级的学生成绩普遍比未进行教改班级的学生成绩高。当然,考试成绩只是教学效果的一个方面,在对学生进行大规模访谈调查后发现进行教学改革的班级学生普遍对管理学课程的满意度高于未进行教学改革的班级学生,同时对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更有信心。总的来说,管理学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对于提升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起到明显的作用。 4管理学课程后续改进方向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开设的专业课的立足点应落实在“应用”二字上,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为学生学习其他管理类课程打下理论基础,而且更要为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才提供知识底蕴以及训练管理技能的机会。所以,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在课程里适当引入实训环节,让学生亲身到企业里感受管理究竟是在做什么,起到什么作用。另外,在课堂中可以插入自我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与管理学有关内容联系紧密,又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管理学课程不仅能了解和掌握一些管理知识和理论,而且能够较好地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为成为一名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作者:罗明谢丹芳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管理学相关论文:应用型本科管理学研究论文 1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下,大概可以将应用型本科院校里从事管理学方面教学工作的老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起先是教管理类的其他专业课的教师调动转为承担教学管理学的工作,这一部分教师可以说是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教育,不可能站在对应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高度,教学质量和办法严重不足。另一部分教师虽然是得到了硕士及以上学位,拥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但是他们大多数人对相对专业方面的知识所要求结构体系和应用型本科生的知识结构方面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教学教师对应用型本科所要求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对管理学的内容及知识存在非常大的漏洞,在教学中很难和实际情况适应,还是不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解决的能力;另一方面,这些教师很难将其上课内容和应用型本科其他相关的专业课内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对较好的交叉关系问题的处理,不能清楚的明白和掌控知识的深度。 2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2.1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教学对象与课程内容的不同特点为基础,试探性使用以讨论和提问为手段的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其他教学方法。(1)讨论启发。在学生已经预习过的情况下,以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自主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关键作用。这个方法不仅对解决学生社会经历少所产生的矛盾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又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并解决问题。(2)提问启发。这个需要教师对所教授课程的目的做一个彻底分析,特别是在能力方面,同时以分析结果为根据,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课程内容中的关键知识点、难点和特别注意点,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有目的性的对学生进行提问,从而避免学生是被填充式的吸收知识,这个方式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并且也能很好的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3)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方式在教学手段中加入具体案例,从而让学生从决策者或是解决问题的人的角度出发,对实施的行动进行探究、剖析、计划和做出决定。经过不断的个人分析和与其他学生讨论,从而发现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选择具体的行动方法,判断结果,具体计划实施等,以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经过特定案例的安排,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不限于材料的一般认识。以这样的方式教学,学生增强了此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促进了实践意识,从而让学生理解管理就是生活。 2.2教材的选取要考虑到先进性和适用性。教学的质量受教材的最直接影响,先进和适用是确定教材是否优秀的基本原则。先进性指的是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以反映时代特点,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对正确的科学学科的理论知识,反映的相互作用和发展的规律,不仅要体现明显的时代特点还要有优秀的学术特点。适用性是说教材要和培养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目的和课程的需要相适宜,知识内容深度相宜,和同学们的认知规律相合,要有启发性,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由此所见,思考教材是否合适,要特别观察是否与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特点所适应。 2.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最主要的是管理学教师一定要有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管理学是个非常特殊的学科,要求教师具有多样化的思维和意识。而这些所要求的思维和意识完全无法通过读几本相关书或了解些相关知识就能得到的,而是必须要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不仅如此,教师充分清楚学生的知识结构。唯有具备以上素质,教师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正确分析古往成功的管理案例,才能从中及时筛选适合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去。拥有专业理论知识并从有事过管理学教学的经验的青年教师要求能将管理学在教学过程中与应用型本科专业相融合,从而能更好的和其他相关教师交流,从而整体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4加强管理学课程设计。以课程设计为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以及学生通过灵活运用本课程知识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指导作用。因为管理学和现实社会的管理活动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课程设计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来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操作可以体现为让学士和教师一起调查和收集一些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结合管理学知识来找出解决方案。 作者:王征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管理学相关论文:中医思想下的管理学研究论文 1和谐思想启示 现代管理的最高境界正是这个“和”字,和谐顺畅,老话说“一团和气、和气生财”。现代企业管理最终目标是使得企业完成既定战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保证企业的高效运转至关重要,而现代企业管理就是要解决企业高效运转问题,和谐顺畅至关重要,从Google、华为等著名跨国公司的主流企业文化以及管理精髓也是和谐顺畅。企业是一个融入了大量的不同人的大家庭,在跨国公司更是不同肤色、不同性格、不同习惯的人们,现代企业管理就如同中医使人与企业和谐,人企合一,平和共赢,让不同人们不是融入企业而是与企业融合,为了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前行。任何企业只有员工与管理层、管理层与董事会、董事会与股东相互和谐统一,才能保证企业高效快速发展。 中医思想中和包括三个层面的,第一与自己和,第二与他人和,第三与天地和。中医思想是对自身、情绪、他人、万事万物的态度,是调节最佳状态的核心管理理念。现代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和谐顺畅的管理思想就是这门科学艺术的核心观点。更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理论。现代企业中很多提到的是“狼性”企业文化,其实“狼性”企业文化在管理上的本质依然是和谐顺畅,草原上的狼群其内部是一个高效的团队,这个高效的团队依赖的就是其内部的成员之间的和谐以及严密的分工合作。高明的管理者也要如中医思想做到三个层面的和。彼得•德鲁克曾提到“有效管理者”以及“管理的有效性是可以学会的”,其实管理的“有效”二字就是建立在“和”的基础之上。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喜爱“和”的民族,有人说中华文明就是一锅熬了5000年的浓汤,融合了大量民族和文化,我们民族的味道就是“和”,从个人到国家的管理都是“和”字当先,更不用说企业管理了。 2预防思想启示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魏文侯曰:“善。”这则故事大意为,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他们两个都没听说过什么出名的事迹,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大哥治病,善于观气,从人的气息就能看出病情,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不要药,观观你的气,看看你的神,配合金木水火土五行,用用食疗,即可痊愈,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总以外他是个厨师,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善于观形,看看你的高矮胖瘦,结合五行,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用很少的药,主要调整膳食营养结构,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我看病有两个特点:一要等,二要试。要等到人病情严重,用药还要先试,折腾得死去活来,再用对症之药治病,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文王听后说,原来如此啊,我从中悟到了治国之策。 此故事反映的层面很多,再一次证明中医思想的管理理论,《黄帝内经》中《素问•灵兰秘典论》、《灵枢•外揣》等都描述了中医预防保健观点直接引申到管理思想尤其是治国管理思想上。但我觉得扁鹊的案例和企业的安全管理、风险控制理论很是契合,扁鹊弟兄仨虽都精通医理,但在认识的层次上早已分出了高下,大哥精于防范,目一极十,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就是善于风险评估,制定章程规避风险;二哥则长于事中控制,过程的小毛病及时加以制止纠正;而扁鹊就像救火队员,专于救急,靠着自己高超的危机处理能力来摆脱困境扭转局面。相比之下,三种层次下所付出的成本是不言而喻的。 在现代管理中,有句话“管理永远会出事儿”,所以风险管理意识如同企业战略管理一样重要,人们往往习惯于关注扁鹊的作用,将问题的处理能力或者危机的处理技巧作为体现能力、绩效的亮点。现代企业管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安全管理、风险控制上,我们的第一选择应是扁鹊的大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绝不能只流于形式,也绝不能只是挂在嘴上的口号,事故一旦形成,损失无法弥补。建立预防机制是根本,过程控制也是有效的手段,而救急只是断臂求生的无奈选择。 现代企业可能起步闪耀、创业时期闪耀、小团队闪耀,可一旦进入发展期、大团队就一蹶不振,从很多案例看来,其原因就是缺乏风险管理。综观全球500强企业其很大精力放在风险管控上,有预防、有措施。中医有句老话“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企业家要时刻保持风险意识,做好风险预防,向前多走几步达到扁鹊大哥的程度,才能保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前进。企业管理的老话“不怕有问题,就怕没问题,不怕有风险,就怕没预防”,现代企业要做大做强、精益求精、走向世界面临着重重困难、千头万绪,难度极大,但“难事都做于易,大事都做于细”、“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风险管控及预防将是企业管理的第一步。 作者:王俊单位:江苏省中医院 管理学相关论文:知识管理学研究论文 1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柯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学是关于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有[9]:①理论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发展研究和知识管理学科体系);②应用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方法论、技术和系统研究);③专门知识管理学(包括企业、政府和公共知识管理学等)。人类迈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化加速发展,图书情报学终于从以文献、信息为中心走向以知识为中心,呈现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趋势。知识管理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它需要凭借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实现其功能,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工具。[10]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大规模的知识存储、快速的知识传输成为可能。[11]图书馆正是在技术取得突破进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才使文献信息知识资源的建设过程与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应用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水平,也为图书馆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 2知识管理学科来源研究 2.1哲学上关于知识的认知在西方哲学中,对知识的追求充满了怀疑主义,这使得很多哲学家寻求有助于他们建立不容怀疑知识的终极真理方法。柏拉图把知识定义为经过实证的正确的知识。从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开始,认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包括主观感受和理性推导两个方面,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和适应的过程。[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从社会实践中来,正确可靠的知识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2.2经济学关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讨论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每个经济主体都拥有独特的知识并强调组合显性知识的重要性,比如新出现的产品、生产方法、材料、市场和组织等都是源于知识新的“组合”,他关注的是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变化过程。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退到第二位,信息作为经济资源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发现,世界经济的竞争、经济全球化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理念重放光芒;在后工业社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直接放到生产体系中考虑”。[15]1995年,美国许多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已经高达50%~60%,体现于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力量”,知识积累导致技术变革,构成经济增长的原动力。[11]20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将知识视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2.3经济管理学的知识解释管理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自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20世纪20~6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80年代的“管理丛林”,到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阶段,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管理革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力量,这凝结了无数管理实践者与理论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需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PeterF.Drucker首次提出知识管理这一重大概念,8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大量相关论文,对知识管理做出了开拓性工作。1988年,他发表《新型组织的出现》,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17]1999年,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家T.H.Davenport出版《营运知识》,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末,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知识经济理论日益成熟,并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使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现了第五代管理思想,即知识管理。因此,知识管理是时代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5]从思想角度看,当代知识管理有许多渊源,比如抽象性的哲学思考,以及特定工作场所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引发的某些具体思考。总之,人们在试图揭示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20世纪管理界种种提高效率的努力,都构成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渊源。 3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3.1学科定位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以“知识管理学”为题名,“概念”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学术论文140篇,外文文献48篇;通过EBSCO数据库,以“knowledgemanagementscience”为题名,“concept”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国外研究文献39篇。这些论文涉及图书情报、管理、制造业、工程、医学、数学、计算机等众多领域。可见,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调查发现,大量的知识管理教育研究项目首先源于图书情报学或信息管理,其次是计算机或工程,商业和管理。集合的课程、宽泛的知识管理技巧和资产清楚地表明了知识管理教育的多学科性。[18]这也与邱均平教授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知识管理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对信息管理及其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续以图书馆和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3.2研究对象从一门独立学科的视角来看待知识管理,整合各个学科优秀学者各有特色的理论和技术,柯平教授提出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个人和社会的知识过程的学科,在此,知识过程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知识的产生、组织、传播、共享、创新以及知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文化、制度等手段同样重要;同时他还提出了由知识治理、战略知识管理和一般知识管理组成的三层次知识管理学学科体系框架。5案例分析众多企业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如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等,它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知识管理项目必须取得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甚至由他们直接主持推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较为成功地实施了知识管理,其主要措施如下。(1)选拔人员。中国海油以年轻化、知识化为宗旨规范干部选拔标准,1999年以来,共提拔近100名较年轻、本科以上学历干部,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交流,每年选拔5~10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外攻读MBA。(2)学习型文化。长期以来,企业内部形成了学习型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其敢于承担风险又善于驾驭风险,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勇于超越现状。(3)科学管理。在管理上,制度成为企业运行的根本法则,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制度、科学严格的决策制度、经济有效的用工制度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点。2001年,在财政部对中直系统资产总额超百亿的62家企业的绩效评价中,中国海油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均为第一,被亚洲权威金融及投资管理杂志Asiamoney评为“2001年度亚洲最佳管理公司”。 可见,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决定因素在于:以知识为核心,以人为本;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具体解决方案;与特定业务流程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处于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的过渡阶段,实际案例不多。 4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趋势和现实覆盖力 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研究主体多元化;研究方法科学和多样化;研究内容不断深入和拓展;研究成果推广渠道多元化。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会日益完善,其现实覆盖力及应用前景十分乐观:(1)应用于政府、企业和个人知识管理;(2)应用于高校教育教学、科技管理及图书馆管理;(3)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发展现代远距离教育模式;(4)在现代学术交流体系中发挥作用。 作者:常培红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 管理学相关论文: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学研究论文 1当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简单课堂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受体,通过板书或多媒体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高等药学教育中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要求。 1.1教学理念更新不够到位多年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长期以来着重课堂上的理论阐述,从而在根本上不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实施。 1.2教学模式陈旧单一《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一直重视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老师通过板书或多媒体进行讲述,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利于充分调动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而且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机械简单,容易造成培养方式单一化、模式化的问题。 1.3教学效果缺乏延后性《药事管理学》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短效性、机械性的缺点。即使课堂教学效果不错,也无法督促学生的课后学习,时间一长,学生就容易忘记上课内容。对于一些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老师无法对其进行课后的指导与管理。 1.4学生缺少创新能力《药事管理学》课程需要重视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有些院校脱离国际高等教育的大背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仍沿用旧有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在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与国际同类人才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因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削弱了毕业生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 2以学生为中心的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 2.1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中心,要根据学生的特征组织教学。要转变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的观点,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参与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老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衔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思维得以更新,综合应用能力得到锻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颠覆了传统师生间的权力空间关系,强调课堂的双向性、自主性,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思想意识的培养者、教学过程的协调者、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是探索者、创造者和自主者。以学生为中心的药事管理学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兴趣、爱好、知识、情感等方面的个性需求,教学活动突出了其双向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优势。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上的单向传授模式,为老师和学生开辟了交流空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体体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药事管理学教学中,师生的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和平等交流,有助于学生感受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创新思维的空间。以学生为中心药事管理学教学是一种交流互动式教学模式,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研讨学问,通过运用药事管理学知识解决药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巩固。 2.2网络教学是时代进步的选择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进步,网络化教学有望成为未来主流趋势。多媒体网络可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地组织、利用和管理。网络化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且具创意的学习空间,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得以实现。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认知的主体,从被动学习到带着任务解决实际问题,从按部就班到自定步调、自定目标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网络空间有利于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有利于培养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信息时代的特征是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学生必须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网络空间在有利于信息传播的同时,也有利于信息的更新。网络化药事管理学教学有利于锻炼学生在海量信息中筛选、获取自己需要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的接受教育、更新知识。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教育生态环境,使学习者可以优质、高效地接受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可以有效构建集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于一体的学习时空域,使教学效益大幅溢出,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3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实现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药事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完善中。如何让老师手中掌握的前沿资料快速传递给学生,同时加强课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平台[2]。网络化自由空间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容易得以实现。 3.1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师生共建药事管理学精品课程网站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利用网络平台开设相关栏目,师生共建药事管理学精品课程网站。在课程建设栏目中,邀请学生共同参与编写课程电子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教师队伍栏目提供本课程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特点、研究方向和联系方式;电子教案栏目建立完整的电子教案,利于学生课前和课后自主学习;习题精解栏目健全课后复习思考题目,供学生参考学习;课外读物栏目中,师生共同搜集相关文献,上传学习资料,研讨最新研究进展。 3.2开设药事管理学课程论坛,创立网络互动式公共学习平台基于药事管理学的课程特点,搭建精品课程论坛,将给学生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课程内容、更好掌握药事管理前沿知识的场所。课程论坛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所有学生都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参与,就药事管理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畅所欲言,发表见解,老师可以适时点评、引导并加以鼓励。另外,借助课程论坛,组建课程意见回馈系统、完善课程答疑体系。针对药事管理时政性强的课程特征,便于学生了解药事法规更新、修订的情况,还可以在课程论坛中开设药政新规动态网页。 3.3开设药事管理学课程网上实践体验虚拟平台药事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受多重因素限制,药事管理学的许多实践教学难以开展。为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搭建药事管理学课程网上实践体验虚拟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空间和场所。借助实践体验虚拟平台,根据药学实践各个环节的特征设置案例,邀请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情景进行提问与答辩。 4结语 药事管理学涉及药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与行为科学等多个学科,信息量大,用语抽象,知识更新快[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网络教学将改变药事管理学未来的教育形态,便于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模式符合时展的潮流,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与补充、促进课堂内外教学过程的无缝对接,有利于实现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作者:黄和平陶春蕾黄鹏汪电雷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管理学相关论文:图书馆公共管理学论文 1公共管理学中重要概念解析 无论采用哪种研究视角来阐释公共管理学的内涵,学者们均有这样的共识: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部门的管理(特别是政府管理);主要内容是研究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基本依靠系统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实验分析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等,研究公共组织理论、政府改革与治理、政府作用、公共政策、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公务员制度等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财政管理等基本内容,同时研究第三部门管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公共管理伦理等问题,其中“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事务”“公共物品”“治理”等是公共管理学的重要概念。所谓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所谓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所制定的涉及公众利益关系、有明确目的和方向,并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的计划、规划或所采取的行动。公共政策既是一个孤立的决定,也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所构成的过程。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而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治理”一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广泛用于经济社会领域,如今在公共管理领域也得到重视,常常取代“公共行政”和“政府管理”。治理指的是政府、社会团体等公共行动者共同处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以公民的需求为出发点,主要强调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私域与公域之间的合作。公共管理学的这些主要理论与概念可以充分地应用于图书馆领域,特别是公共图书馆(以下简称“公共馆”)领域。 2公共管理学对图书馆管理实践的影响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通过篇名检索“公共管理”“图书馆”,并加以领域限制,得到文献281篇;经过人工筛选,与主题确切相关的仅11篇文献,由此看出这一主题尚没有得到重视,尚未成为研究热点。在11篇文献中,2005年1篇,2007年1篇,2008年1篇,2009年1篇,2010年3篇,2011年2篇,2013年2篇,其中4篇着重介绍公共管理理论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 2.1对图书馆理念的影响 2.1.1办馆主体的明确新公共管理中治理主体、政府作用理论运用到图书馆管理中,确定了政府在图书馆事业中的主体性地位。张静指出,虽然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有所扩充,政府并不是唯一的主体,但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组织者和监督者的地位没有变化,仍然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主体;同时政府部门介入图书馆很有必要,这是由公共文化产品的特殊属性决定的,比如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部收益性,这些特征决定了无法通过市场进行公共文化信息资源的配置,只有通过政府主导来实现统一的资源配置、人财物管理、技术标准和服务规程,才能保证图书馆的顺利运作。2.1.2社会角色的确立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积极探求政府在社会发展变化中的角色转变。这种理念应用到图书馆管理中,要求图书馆应根据社会变化,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定位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需要构建一个将图书馆文献资源和知识服务覆盖到所有地区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坚持读者的导向地位,目的是满足读者的需求,建立图书馆网点,主要是以省市图书馆为中心馆,同时整合社区的资源,并且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链接,实现公共馆的近距离服务。汤蕾还提出要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树立大图书馆意识,即以人为本和资源共享的服务意识,从而保障公民公平享用文献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权利,以此为出发点来发展图书馆事业。2.1.3竞争意识的培养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图书馆引入新公共管理中的市场导向理念很有必要。杨小玲、肖希明提出,对图书馆的管理不能局限于图书馆内部的组织管理,而应在分析图书馆所处的社会大背景下,通过举办活动等宣传图书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比如通过图书馆营销来推送图书馆的服务,以此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社会竞争力。在如何提升图书馆的竞争力方面,宋晓蓉则提出应将管理与绩效考评相结合,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图书馆的竞争力;并提出构筑图书馆的营销模式,比如通过建立网站宣传图书馆,开展知识讲座、文化交流、专题报告,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调整营销模式。汤蕾提出将公共管理学中的竞争机制引入馆员管理之中,主要通过技能竞赛、轮岗交流、馆际交流和岗位竞争等形式培养馆员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以此树立图书馆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2.1.4人力资源的管理新公共管理对下层管理机构与人员也有新的要求,即要增加下层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权限,这一点反映出对人才的要求。应用到图书馆中,就是图书馆应该建立多序列、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人才结构,以更好地组织图书馆资源,服务图书馆用户。宋晓蓉提出,为了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实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应该从图书馆员入手,为他们提供更多接受教育和升职的机会,以此提高图书馆员工的综合素质,使图书馆员能各尽所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2对图书馆管理结构的影响 新公共管理中的分权与授权的理论可应用到图书馆组织结构调整中。传统图书馆的金字塔组织结构已不能满足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在管理方式上应更加灵活,主要做法是变纵向管理为横向型、矩阵式管理,适当分权,放宽下层部门的工作权限,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使图书馆的组织结构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2.3对图书馆业务的影响 2.3.1业务的选择性外包业务外包将民事中的合同制引入公共管理领域之中。周晓蓉等提出,图书馆可引进公共管理业务外包的管理思路,目的是将工作人员从非主流、非技术性、非重点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馆员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图书馆更有价值、更具创新性与挑战性的工作中,创造更高的劳动价值及社会效益。关于公共馆总体外包,陈俊翘等指出,国内研究仅限于新公共管理对图书馆内部管理创新方面,对公共馆整个经营方式改变的探讨较少,而国外学者已注意到新公共管理对公共馆总体外包的影响。2.3.2经费的预算与分配经费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是否能提供合格的公共产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费的预算与分配是否科学合理。从公共管理学角度看,经费是社会公众交付给图书馆进行使用的公共资源,具有公共属性,这意味着公众对图书馆经费的预算与分配具有知情权,其使用应以为读者服务为中心,分配过程应有公众参与。2.3.3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周晓蓉等认为,资源稀缺和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是经济学理论框架的基础,社会在组织生产各种产品时所需要的资源(包括人和物)都是有限的,图书馆在生产产品(服务)时同样面临资源紧缺和合理利用的问题,比如图书馆观念落后,图书馆的藏书、馆舍、设备、人等生产要素分配不合理,资源共享程度低都会导致资源浪费。 3公共管理学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影响 公共管理学对图书馆建设的影响,一方面是对图书馆内部建设的影响,比如,公共管理学中分权和授权理论对图书馆组织结构的影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对图书馆制度、人员、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图书馆外部建设的影响,比如,公共管理学中的多中心治理理论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办馆;对于政府间关系的探索,同样对图书馆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的依据。笔者采用公共管理学常用的案例分析法,选择几个经典图书馆发展问题案例,试图运用公共管理学理论进行分析,以剖析公共管理学理论对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3.1对图书馆事业整体控制的影响 案例一:文化部组织公共馆评估。2013年全国公共馆第五次评估对2230个公共馆采用新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为:一级馆859个、二级馆640个、三级馆731个。这是典型的政府部门对公共部门进行绩效评估,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正是新公共管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一方面能对公共部门的公共管理进行监督,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也能鉴别公共部门决策者和管理人员能力的高低。全国公共馆评估在微观层面是对图书馆个体业绩、社会贡献的认可;在中观层面是对公共馆履行社会职能、执行公共政策效果、项目管理实施状况、提供公众服务数量和质量等的测评;在宏观层面是对政府在满足公民阅读需求时应履行的职责进行评估,体现出经济的健康和发展、政治的民主与稳定、公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的公平正义。 3.2对明确图书馆办馆主体的影响 案例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馆建设。国家在公共馆建设上不仅不拒绝,反而非常欢迎社会力量的参与。无论是2008年的《图书馆服务宣言》还是《公共图书馆法(草案)》,都明确提倡与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馆建设。现代公共馆诞生之日起,公共性、公益性、公平性等社会属性决定了其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公共财政支持,而公共财政的使用则依靠政府来执行,这就决定了公共馆的发展是关系到所有社会成员的公共事务,政府必须扮演公共馆建设的主体角色。当然,在经济尚未高度发达的时期,公共财政投入还不能支撑公共馆所有运行经费,不足以满足所有民众的文化需求,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欢迎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馆建设,以各种资源的投入弥补公共财政投入的暂时不足。但是,无论各种社会力量有多大热情和力量,无论在局部区域民办图书馆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从事业发展整体看,政府都必须承担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主体的社会角色。现代社会中,政府扮演着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这一重要角色,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公共馆作为公共物品,政府的建设主体地位是不容动摇的。比如,2007年北京市东城区市民中心正式开办,它定位于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建设政府、民间组织与市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的窗口、平台与桥梁纽带,以求实现政务公开、政社合作和政民互动的基本功能。市民中心最重要的突破在于构建了“政府、民间组织、市民”三方协作平台,取得较好的反响。该案例给图书馆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对于图书馆建设,政府虽然是办馆主体,承担着主要责任,却不能只依靠政府,公民与社会组织的参与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力量。 3.3对确定图书馆服务对象的影响 案例三:高校图书馆是否应该完全向市民开放。有人说我国普通高校(民办高校除外)与公共馆一样,主要依靠公共财政支持,因此高校图书馆(以下简称“高校馆”)也应与公共馆一样,向所有社会成员开放;还有人说,高校馆资源丰富,而在寒暑假这些资源无人问津,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所以应向社会开放。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第一,高校馆与公共馆不同,并非向所有人开放,能进入大学学习的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跨越非常高的门槛(所谓竞争性),即使高校主要依靠公共财政支撑学校运行,不可否认,学生的学费已构成所有经费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因此,高校馆主要是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第二,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个重要的职能。高校馆一直以各种方式(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学术成果、重要文献查阅、书目数据库建设等)对社会提供有条件的服务。公共财政的使用具有非常明确的专指性和纪律性,切块的蛋糕该给谁吃就必须让谁吃、该怎么吃就必须怎么吃。所以高校馆不等同于公共馆。第三,高校馆应不应该与公共馆一样向社会成员开放,这个问题其实隐含着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提出要求高校馆向社会成员开放?是因为公共馆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阅读需求。公共馆为什么不能满足社会成员阅读需求?是因为公共馆现有资源(文献、设备、场地、座席等)配置不足。为什么公共馆资源配置不足?是因为社会公众阅读需求越来越高,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存在缺口。问题的根源找到了,仍然属于公共管理学的问题,仍然是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短时间不可能解决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高校馆在基本满足本校教师学生读者需求的前提下,可将富余资源(文献、时间、空间等———如果确实有富余的话)以特殊的约定来服务社会,但完全像公共馆那样开放则不可能。社会责任不同,社会角色不同,高校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替政府排忧解难,但绝对不可能替政府买单。至于有的地方政府要求高校馆承担公共馆职能,或者要求公共馆与高校馆合作承担学校图书馆的功能,笔者只能报以良好的祝福。 3.4对完善图书馆组织结构的影响 案例四: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2014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指出,2014年的一个工作要点是稳妥推进公共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试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等。从国外经验看,图书馆理事会就是图书馆事务的集体管理主体,管理权限一般处于政府主管行政部门之下、馆长之上。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的涵义,国内学者已有一些观点,比如蒋永福认为图书馆理事会制度是指由理事会来行使决策权力的图书馆微观管理体制;张洪彬认为理事会制度倡导的是一种开放、民主、高效的经营管理方式,在运行机制上主要以信息交流机制、公民参与机制、社会监督机制为保证;冯佳认为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真正体现了政府推动全社会参与公共图书馆的管理。理事会制度是否符合国情,能否更好地解决我国公共馆管理中的关键问题,这需要通过试点试验后才能得出结论。但从理论上说,政府应该切实履行好办馆主体的职责,解决好市场机制造成的分配不均的问题,充当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保障社会公平,为公共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政策、财政上的支撑。而从组织结构来说,理事会的结构或许更适合时代的发展。不过,效果如何,需由实践来检验。 4公共管理学理论引入图书馆应注意的问题 4.1理论基础层面要注意有所调整 新公共管理理论建立在现代管理学理论及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理论基础是经济理论,理念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出发点。过度看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公平正义,这一点与作为社会公益性机构的图书馆背道而驰。杨小玲、肖希明进一步提出,在将新公共管理引入图书馆时需要注意伦理道德问题,因为新公共管理的一些理念弱化了传统行政的道德约束。作为社会公益机构的图书馆如果过度引进新公共管理理念,推崇新公共管理的经济价值观,将违背图书馆以人为中心、满足读者需求的服务理念和目的。所以,图书馆在引入公共管理理论时要有所调整。 4.2组织结构层面要注意适度平衡 图书馆在借鉴新公共管理中的分权理念时应该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把握好度,处理好各部门间的关系。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提倡的组织结构属于扁平化、横向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虽说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但也容易造成权力的分散、管理层的架空,不利于行政命令的执行,使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不顺畅。在引入图书馆管理中时,不仅需要借鉴新公共管理中关于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理论,而且要注意防范上述几种问题的出现,使图书馆的管理活动朝着有利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方向前进。 作者:王茜杨玉麟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管理学相关论文:行政学公共管理学论文 一、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1从管理或功能的角度。 在科学管理行政研究时期,科学管理运动蓬勃兴起,要求政府同样实行科学管理,改进行政方法。在这一时期,管理过程研究学者法约尔,他首先提出了管理是经营一部分,并提出管理的五大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在同一时期行政学家怀特也对行政进行了研究。也就是说,行政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管理,都是为实现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通过怀特的研究,他将行政学的研究重点转向了行政管理内部,转向技术性细节,满足了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要求。 2.从三权分立的角度 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是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核心,通过权力的分立制衡,来达到国家权力的平衡运行。从三权分立角度来理解行政,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及司法权,分别由议会、政府及法院分别行使。那么行政就是与立法、司法并立的三权之一,是国家行政组织(除立法、司法组织以外)所从事的政务管理活动。由此,从三权分立的角度,确定了行政活动的范围。由此,行政本身就是管理,行政管理就是国家行政组织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及其自身事物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活动。 二、行政学、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学学科名词之间的关系 “行政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学者斯坦因提出,而行政学真正开始成为一门学科,则始于威尔逊。19世纪末,伴随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城市化、工业化的迈进,尤其是在美国,为了反对政治腐败、政党分赃制带来的弊端,要求改革政府体制,扩大政府行政职能。现行的政府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共行政学”一词则出现在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之后,根据管理学研究的不同侧重点,有以企业研究为主要对象的企业管理,也有以政府研究为主要对象的公共行政。公共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政治权力的政治性管理活动,具有强制性,管理的是国家社会的公共事务以及自身事物。当时管理学在我国刚刚兴起,人们通常把政府机关的管理活动习惯的称为行政管理。在政府和学界的共同推动下,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很快被确立并发展开来。学者们对其定义为: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及其自身事物。行政管理学作为学科名词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总之,在我国行政学界,不管是行政学、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学,他们所表述的主体都是国家行政组织即政府部门,客体是国家和社会事务及其自身事物,活动准则都是依法管理。因此,这三个学科名词内涵一致。 三、行政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公共部门如何高效率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学科。行政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的相同点:在研究范围方面,行政管理学和公共管理学都研究政府组织即纯粹的公共部门,如何高效率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行政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的差别:第一,研究范围不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除了纯粹的公共部门之外,还包括作为准公共部门的第三部门。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是纯粹的公共部门的管理及其规律性问题。前者的研究范围要大于后者的研究范围,可以看作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第二,研究主体和客体不同。在公共管理学看来,管理的客体包括政府组织在内的所有公共部门,并不强调政府的主体地位。而在行政管理领域,政府机构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当政府作为主体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当政府作为客体时,强调对自身事物的管理。在公共管理学看来,国家行政组织和企业组织一样,只是在性质和方式上有不同。 作者:李苗苗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管理学相关论文:管理学科技术经济论文 1研究假设 全世界、研究机构内部、国家之间的科研合作程度均在增长,合作者通过合作开展了相互的学习并能在学术领域产生比个体更强的影响力。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合作确实能提升科研产出的质量,同时通过合作发文整合合作双方竞争力和技能,进而能攻克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升成功的机会。而两个地方之间的科学合作强度,一方面取决于互相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则由合作所需的时间与金钱所决定,如研讨会、学术会议、学习交流、研究室资源共享等形式的科研合作所形成的交通成本及耗时会随着研究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而增加。由此可见,交通及信息沟通方面的技术进步通过简化科研合作过程,降低远程信息沟通的交通成本及耗时促进了科研合作这一增长趋势。Hoekman的研究假设指出不仅是物理距离,地区边界、国家边界、语言边界也会影响欧洲科研合作,但这一影响程度随着时间减弱。那么中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科研合作是否也如是?本文将沿用Hoekman的研究假设体系,形成本文的假设。假设1:对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而言,随着距离的增加,在NSFC项目资助下科研合作会随之梯级式减少。假设2: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研究主体在跨越不同边界时,科研合作会呈现出不同规律。 2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产出包括发明、数据库、专利、技术、专著以及发表的论文,其中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经过同行评议从而保证了最基本的质量及独创性,从而发表的论文作为研究科学合作的载体以及一个体现个人学术价值的指标,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产出形式之一。关于论文的统计数据来源有三种方法:其中之一是文献计量和数据库中所提取的已发表的论文。合作是指在科研项目中两个或更多学者之间的密切交互,这种交互是带有一个或更多目的的,如为获取资源而合作等。Cumming提出了五种科研合作行为:责任划分、资源共享、知识转移、学术会议、交互技术,观察Cumming论文中的相关系数矩阵发现五种合作行为与六种项目产出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中,知识转移与项目产出之间的6个相关系数均高于其他四个合作行为。进而科研合作可以看作在公开发表物上的成对出现的地区名称,所以对于本文所建立的数据库而言,是在中国知网(以下简称CNKI)上发表的由NSFC项目资助下的共同发文的单位名称。本文研究团队于2013年7月5日-12日期间在CNKI个人数字图书馆中,按照期刊检索条件为“支持基金”,并在该选项中输入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396名博导在1999-2012年间所获475项NSFC项目的批准号进行摘要式检索,共检索到8156篇论文。采集检索结果中的“作者”、“作者单位”、“年份”三项信息,所检索出的信息逐一录入“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基础研究项目数据库”。Katz总结了影响科学合作的十类因素,其中第十种就是空间距离的缩短。他提出分析位于不同空间位置上的合作关系应包括三个步骤,参照Katz所提出的步骤,本文在第一步中构造了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科研合作面板数据库,同时对所使用的分析工具进行了扩展,如引入了引力模型开展静态面板回归和动态面板回归。 3研究结论 3.1随着距离的增加,合作是否会随之梯级式减少 距离所造成的合作障碍因素包括文化的、语言的以及组织间的差异性,因此大部分的交流强度在本质上会随着两个交互主体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削弱,同时因为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需要项目参与者频繁地开展研讨活动,从而处于相同或邻近地域的学者之间开展科学合作的可能更高,更倾向于空间上的集聚。从空间上看是否是这样呢?从图1中展示的是1999-2013年期间8156篇论文中合作发文单位所在城市(同一城市内部的除外)对子,可以看出中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资助下开展科研合作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经度23°117''''E至45°75''''E以及纬度104°067''''N至126°65''''N的不规则梯形区域里,这一区域的四个顶点分别为成都、广州、上海、哈尔滨。另外,华东地区是七大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这便引发了如下问题,即图1中仅是展示的是城市之间的合作,若从地区层面来看,又呈现出怎样的更为深入的现象和规律呢?Hoekman对2000-2007年期间的WOS数据库中33个欧盟国家的313个地区的合作发文数据进行了统计,发现就总体而言,样本的科学合作发文在显著性水平为5%时,地区边界效应要强于国家边界效应,而后者又强于语言边界效应,这三者的弹性系数依次为:-3.342、-1.645、-0.969,其研究结果表明合作发文具有地域性,且“远程逻辑”与“地域逻辑”并存。本文对Hoekman的远程逻辑进行细化,对应图2中的地区③间合作以及地区内不同城市间合作,而地域逻辑对应图2中的地区内相同城市不同学校间合作。图2中三种合作占比在2003年以前呈振荡态势,以2004年为界地区间合作占比与地区内相同城市不同学校之间合作占比两折线开始呈现明显的交错上升态势,地区间合作占比的最低值为2009年的0.067,而地区内相同城市不同学校间合作占比的最低值出现在2005年为0.052,地区间不同城市间合作占比最高值于2012年达到0.051,这两个占比的最低值均大于地区内不同城市间合作占比的最大值,且从2005年开始后者一直远远低于前两者,说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NSFC项目资助下在发文上呈现出的“同城”偏好④以及“跨区”偏好,并随着时间的推进得到了加强。这两个偏好的发现恰恰与Pan不谋而合。尽管当前交互工具有较快发展,但科研合作中的引力定律仍成立,意味着科研工作者更倾向于寻求与他们位于同一区位的合作伙伴。然而远程合作却并不少,且相互作用的强度呈指数衰减。由图2发现假设1部分成立,即合作会减少,但不是梯级式的,而是发生了主体的跃迁,即跨区偏好和同城偏好之间的偏好跃迁。 3.2跨越不同边界时,合作是否会呈现出不同规律 牛顿第三定律可用于揭示位于空间上不同点的主体之间的交互问题,利用引力模型分析影响区域网络中科研合作的决定性因素,两个地区之间的合作强度取决于两个地区各自的发文量及两地区之间的物理距离。分别借助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展开进一步分析,可借助静态面板对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NSFC项目资助下所开展的科研合作进行分析,关于距离与科研合作相关关系的代表性文献使用引力模型建立静态面板的总结如表1所示。Montobbio总结了距离的四种测度:地理距离(包括三种计算方法:两地区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之间的经纬度距离,也可用两地区的中心城市之间的经纬度距离,亦可用两地区的最大城市之间加权的距离来衡量);考虑了交流成本的“时差”距离;文化历史相关的距离;技术距离。由Montobbio的相关系数矩阵表发现第一种距离中的三种类型的距离在显著性水平为5%下,三者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为0.99,从而使用其中任何一种即可,同时结合表1的归纳,本文采用的是与Pan相同的测度形式,即以两个地区中心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作为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度量。根据技术经济及管理博点的分布,参照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的划分,中国七大地区的中心城市最终确定为⑥:沈阳(东北)、上海(华东)、武汉(华中)、广州(华南)、重庆(西南)、和西安(西北),本文中地区之间的直线距离采用地区中心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作为度量。本文所使用的引力模型与表1中Hoekman以及Ponds的形式相同为:Cij=kPα1iPα2jdβij,据此建立计量模型如下:lnco.pubij=α0+α1lnpubi+α2lnpubj+α3lndisij+vit(1)式1中co.pubij为地区i(第一作者所属单位为地区i)与其他地区j的合作发文量,pubi表示地区i在NSFC项目资助下在CNKI上的总发文量,pubj表示地区j在NSFC项目资助下在CNKI上的总发文量,disij用两地直线距离⑦表示。α0表示截距项,误差项为vit,i=1,…,7为横截面下标,t=1,…,13为时间单元下标。经过LLC单位根检验,发现co.pub、pub、dis均不存在单位根,说明不存在伪回归,可以使用OLS进行静态面板回归分析⑧,结果如表2所示。(1)地区合作的距离效应、自我效应、寻他效应与滞后效应空间上的邻近性对于科研合作具有重要性,但在地区间的重要程度不同,一个地区的知识生产不仅受到其周边地区的正向影响,而且与其所处的研究网络中关系邻近地区的影响,Scherngell研究发现两个组织之间的距离每增加100km,两者的合作会减少27.8%。表2对某个地区其他地区之间合作发文的计量模型进行了静态面板回归,发现七个地区的距离与合作发文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负值并介于-0.16至-0.31之间,即距离disij与双边合作co.pubij呈负相关关系又即存在“距离效应”。其中华南地区的距离系数最弱为-0.1615,说明短期内空间上的邻近性对于该地区开展合作的意愿并不强烈。而华东地区的距离系数最强为-0.3017,表明在短期内空间距离仍是影响该地区开展科研合作的关键因素,意味着该地区开展区际间合作时地域空间的邻近性显得更为重要。地区i及其他地区j的合作发文量co.pubij与该地区自身发文量pubi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在显著性水平为1%时,华东地区自身发文量每增加100篇,其与其他六个地区的合作发文量便会增加64.83篇,在七个地区中“自我效应”最强。“自我效应”强即当对方合作发文量一定时,某地区自身发文量越多则其会吸引其他地区参与合作发文的意愿越强。西北地区的“自我效应”最弱,其相关系数虽也为正,但不显著。自身发文量弹性系数低于0.3的地区有东北(0.2899)、华北(0.2998)、华南(0.2609),高于0.3的地区为华中和西南其系数值分别为0.3368和0.3442。地区i的合作伙伴j的发文量pubj也会对这两个地区间合作发文量co.pubij产生影响,但却呈现出正向和反向两种情况:如华东地区合作伙伴发文量会对华东地区的合作发文量产生反向影响,相关系数为-0.0191(虽然并不显著)。华南和西南的合作伙伴发文量虽然会对这两个地区合作发文量产生正向影响即为正相关系数,但却不显著。东北和西北的合作伙伴发文量与这两个地区合作发文量的弹性系数均高于0.3,在显著性水平均为1%时分别为0.3270和0.4707,其中西北地区的“寻他效应”最强,即当该地区自身发文量一定时,其合作伙伴发文量越大,则西北地区寻求与合作伙伴共同发文的意愿越强。表2的分析均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基础研究合作的短期规律,那么长期条件下又会呈现出怎样的规律呢?借助动态面板开展进一步分析,引入co.pubij的滞后项,建立模型如下:lnco.pubij=α0+α1lnL.co.pubij+α2lnpubi+α3lnpubj+α4lndisij+vit(2)由于引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项,进而造成了估计的内生性问题,可采用由Blundell和Bond所提出的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由于其具有更好的有限样本性质,减小了一阶差分GMM估计量的偏误而被广泛应用)。本文利用了更多的样本信息,可以控制某些解释变量内生性问题的一步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对式(2)进行参数估计,结果见表3所示。当引入滞后一期合作发文量作为解释变量后,发现华南、华中、西南的Sargen值均低于0.05,分别为0.0000、0.0139、0.0049,表明未通过Sargen检验即存在工具变量的过度识别问题。表3中仅有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四个地区的动态面板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观察表3发现东北地区的滞后一期合作发文量会对当期合作发文量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条件下存在正向影响,相关系数为0.3574,表明东北地区上一期与其他地区的合作文量每增加100篇,下一期的合作发文量便会增加35.74篇。可认为东北地区存在“滞后效应”即前一期的合作发文量L.co.pubij会对后一期的合作发文量co.pubij产生显著性影响作用,这与Defazio以及Jonkers的研究结论相吻合。Defazio利用GMM模型对1990-2004年间欧盟项目资助的科研网络中296位学者在基金资助下的科研合作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在资助期结束后,科研网络中的合作对科研产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上一期的论文产出对后一期的论文产出在显著性水平为1%下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介于2.40-2.55之间。Jonkers在2009-2011年期间对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CONICET科研机构124位受访者所做的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同时前期发文量与当年国际合作发文量之间在显著性水平为5%下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为1.01。可以发现这两项研究结果中的相关系数均高于本文表3中的相关系数值。华东地区、西北地区的滞后一期合作发文量对当期合作发文量的弹性系数在1%显著性水平下分别为0.3310和0.2713。而华北地区的“滞后效应”不显著,东北地区的滞后效应最强。另外,当解释变量系统中引入滞后一期合作发文量后,其他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四个地区中仅有华东地区的所有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不仅作用方向没有改变且作用强度加大了,称为华东模式:短期内华东地区的距离效应(显著)、自主效应(显著)均在长期内得到了强化,而短期内不显著的负向寻他效应在长期内却变得显著了。这表明华东地区在当前及以后一段时期内仍是具有吸引力的合作伙伴,该地区作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基础研究的重要知识基地,吸引其他地区与其合作的引力会更强。长期内距离效应变得不显著的地区为华北、西北,表明短期内华北、西北两个地区寻求合作伙伴的距离障碍在长期里却会“消融”,这种现象也发生在5thEUFP项目的公共科研合作中,Scherngell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政府要求每个科研项目中必须有国际合作伙伴。由于本文的样本数据为中国国内数据,基于此可以认为NSFC不仅应加强国际地区间合作,更应首要加强国内(地区)合作。但多长时间才能出现距离的消融却是一个问题,部分取决于NSFC能否以及多大力度在项目资助政策上鼓励合作研究,若是则距离消融的时长会大大缩短。Montobbio采集了1990-2004年间11个发展中国家与7个发达国家的USPTO专利申请者的14684项合作开发的专利,利用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创新力越高、人口越多的国家的预期合作越多,越多的当地需求会降低空间距离对开展合作的影响,反映在相关系数上绝对值减小。这一原因也可用于解释为何长期中西南、华东的距离障碍却未消融,即西南和华东地区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科研合作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地区内部。长期内华北地区合作伙伴的发文量对华北地区合作发文量不会产生显著影响,相关系数为-0.0994(不显著),表明条件充分的时华北地区可能会向华东模式演进,而条件之一便可能是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导的时空迁徙,本文统计数据显示在统计期内发生迁徙的博导中有16.7%的迁徙进入华北地区。而跨省合作的现象并不显著,但对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而言其开展科研合作是否也如是呢,且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细化特征?本文对20个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士点所在城市开展合作发文占比为前三四分位数的邻省合作占比、同省合作占比以及不相邻省域合作占比三个指标在图3中进行了展示。发现图3中大椭圆以及小椭圆所包括的点呈现出“剪刀差”走势。城市内合作占总体合作的占比大于20.00%的为:哈尔滨40.98%,南京32.93%,长沙29.02%,合肥27.92%,北京26.65%,西安24.24%,天津23.08%,上海21.13%,武汉20.25%,成都20.00%。图3中,对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士点所在的20个城市按照不相邻省域合作占比值由高到低对三个指标同时进行了排序,发现福州、南昌、长春、杭州、哈尔滨、南京、北京、沈阳、长沙、成都这10个城市中的不相邻神域合作占比折线与同省合作占比折线形成了一个大“剪刀差”趋势,且由前至后开展邻省合作的意愿和频率均很低,说明随着这10个城市的不相邻省域合作意愿的减弱,同省合作的倾向却得到了加强。相对而言,福州、南昌、长春三市的不相邻省域合作倾向几乎是占绝对主导的。而重庆、武汉、合肥、西安、太原这5个城市的不相邻省域合作占比折线与邻省合作占比的折线也形成了一个小“剪刀差”趋势,且由前至后开展同省合作的意愿均很低,说明这五市开展邻省及不相邻省域合作的意愿及频率均相对较强。综上所述,研究结论显示不论是从地区层面,还是省域层面,均发现假设2成立。 4主要结论及展望 在推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中,项目研究无疑是很重要的支持方式之一,作为学科发展状况的评估的一个侧面,科研合作尤其是项目资助下的科研合作评价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当代,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远程科研合作者之间互访的时间大大缩短、便捷性大大增强,而另一方面开展科研合作仍带有地域偏好。借助时空棱镜这一工具,捕捉中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科研合作活动中所隐藏的规律是本文的聚焦点。那么如何按照研究目的将时空进行不同类型的延展和压缩,以对该聚焦点进行逐步放大?这便形成了本文的研究路径。首先,在Hoekman所提出的两个假设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假设,然后分别从地区、省域两个层面相交叉的角度对这两个假设进行了验证,发现假设1部分成立,即合作会减少,但不是梯级式的,而是发生了主体的跃迁,即跨区偏好和同城偏好之间的偏好跃迁。其次,借助引力模型发现跨越不同边界时合作会呈现出不同规律,假设2成立,如科研合作在短期内存在距离效应、自我效应、寻他效应,在长期里则呈现出滞后效应等。特别是部分地区的面板静态分析结果缺乏稳健性,这一结果表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所形成的科研系统里能够为科研合作创造公平机会这一目标仍然尚远,从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开展项目资助中除了鼓励国际(地区)间合作,更应更应着重鼓励国内合作以形成良性运作的科研合作系统。另外,本文所用于揭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科研合作的思路体系及工具,也可应用于中国其他学科抑或总体层面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科研合作规律的探寻研究中。 作者:胡琳娜张所地高平单位: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曼彻斯特大学 管理学相关论文:教学管理学风建设论文 一、诚信意识薄弱,考试作弊,学习成绩下降 考试不及格,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学校每个学期都会处理一批考试作弊的学生。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学生对于自己考试不及格、考试作弊麻木不觉,没有羞耻之心,反映了这些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导致高校学风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这其中也有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对高校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其次,高校学风建设制度不完善,教师管理滞后。对学风建设重要性与紧迫性认识不够,没有付诸实践,教师管理中缺乏考核与监督,部分教师在学风建设中责任心不强,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第三,当前高校学生独立性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主动学习的精神。部分学生受“读书无用论”观点的影响,认为学习的知识将来用不上,不必要认真学。同时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有些学生自暴自弃,没有人生规划,虚度光阴,不求上进。 二、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 学风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高校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一个高校校风的重要窗口,也是高校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1.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要从新生抓起,做好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加强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学生理解高等教育的目标和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学校及专业的任务、使命,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和角色适应,为树立良好的学风奠定基础。”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堂管理,规范课堂纪律。严禁无故迟到、早退、旷课,严禁在课堂上吃食物,玩手机等与上课无关的事情。要加强对学生的课余管理,从早操、晚自习考勤入手,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加强宿舍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场所。要完善各种与学生有关的制度,出台与学风建设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根据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新特点,突出学风建设和素质教育,激励与约束并重。 2.完善考试制度,严肃考风考纪考试工作能否实现科学管理,能否体现它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公正性,首先取决于是否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更取决于制度的严格贯彻执行。要继续坚持现有的有关考试管理规定,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要严肃处理考试违规违纪行为,发挥警示作用,确保考试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要加强监考队伍建设,增强监考人员责任心,完善对监考人员的监督检查与考核制度。 3.加强教风管理没有好的教风,就不会有好的学风。教师在学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要使学生学风有根本性好转,教师是关键。教师道德素质决定了其敬业精神和教学态度,教师自身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没有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是不可能教出好的学生的。所以,要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监督与管理,首要的是教师要负起责任,维护良好的课堂纪律,不能对学生违背课堂纪律的行为不管不问。其次要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考核,完善相关考核制度,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要办好学校各类教师教学比赛项目,树立教学名师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教师教学交流,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4.营造良好氛围,培育优良学风充分挖掘高校现有的人文教育资源,通过大型学术活动和文体活动,营造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同时,要注重校容校貌美化,完善教室,图书馆等学习场所的软硬件设施,让学生有一个优良的读书学习的环境。 5.形成抓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学风建设任务艰巨,是个长期性的工作,时刻不能放松。要把学风建设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来抓,不断健全学风建设有关制度,坚持学风、考风、教风三位一体,不可分离,统筹规划,全盘考虑,持之以恒抓学风、齐心协力促学风,不断提升学风建设水平,以形成优良校风。 作者:张中胜韩锦标单位:淮阴工学院 管理学相关论文: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管理学研究论文 一、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我们呼吁管理学课程改革,就说明在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只有正确剖析存在的问题改革才有意义。目前高职管理学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法落后。虽然现在高等教育呼吁教学方式改革,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许多高职院校在课堂上采取的仍旧是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模式只有教师输出,学生坐等输入,缺少互动,更缺少深层讨论和教师的启发、学生的思考。即使有些院校采取了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但也只是做了形式上的引进,真正的内涵没有学到,最终产生的作用不大。要是一直采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变得更呆板。 2.案例教学法呆板化。案例教学法是具有启发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通过案例清晰地阐释所要表达的主题,允许学生充分地自由发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案例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有的教师选择的案例不能准确地反映主题,针对性不够;有的教师案例语言缺乏生动性,激不起学生心灵的火花。这些问题都阻碍着学生最大限度地吸取课程内容,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在进行案例分析之时,许多教师仅仅对案例做一个归纳性的总结,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3.师生间的互动性差。我国课堂上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教师在上面授课,学生在下面听课,每节课都循环着同一个模式。这种缺乏互动的教学,严重损害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而且还受到组织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一定要把课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给学生提供不了一个良好的实训条件,阻碍了教学效果。 二、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为解决当前管理学课程所出现的问题,针对管理学课程的特点,结合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认为管理学课程教学可以采取项目化教学法。 1.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项目化教学法在实施中可分为模拟、仿真模拟、全真模拟三个阶段,具体实施如下:其一,模拟阶段。课上实施项目的模拟,让学生熟悉岗位流程、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掌握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整个模拟阶段可分为情景描述、情景分析、任务准备、情景展示、情景评价、教师总结。(1)情景描述: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教师以人力资源部某角色的身份,布置任务。如以北京某旅行社人力资源部招聘科长的身份,为旅行社招聘地接导游员。(2)情景分析:学生分小组,讨论工作思路、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准备的理论知识,然后每个小组把自己的讨论结果展示出来,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清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以及需要准备的知识等。如接到为旅行社招聘地接导游员这一任务后,学生一方面研究招聘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制定相应的招聘材料。(3)任务准备:针对情景任务,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查找资料,进行工作内容的准备。教师讲解学习的思路、学习方法,如围绕招聘应该做哪些工作,像招聘计划的制订、应聘表格的设计、合同的制定等。(4)情景展示:小组针对情景,进行角色扮演。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完成一部分,也可以完成整个任务,根据任务情况而定。如招聘可以从选拔、录用、评估等方面进行分工。(5)情景评价:一方面是小组之间的互评。其他小组作为应聘人员,对展示的小组进行评价,包括评价整体满意度和评价小组每个同学。另一方面是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小组评价,总结评价的要素,如招聘计划、应聘表格。(6)教师总结:教师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对学生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为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明确知识的用途,以及知道以后如何创新地完成工作任务。其二,仿真模拟阶段。对于课上的模拟项目,学生课下可以进行仿真练习,如作为班长应该如何管理班级。其三,全真模拟阶段。对于学习的模拟项目,经过仿真练习,可以进行全真模拟。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如学生会管理、社团管理、班级管理等。另一方面,通过“结对子”工程与单位合作。具体操作程序:第一步,学校通过理事会,召集需求管理岗位的企业,企业介绍自己公司的情况,以及对实习生的安排、培训内容等打算,然后可以通过面试等形式了解学生,进而选择自己的实习生。第二步,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进入企业,进行观摩学习,这样对于学习过的模拟项目,有机会独立操作,进行实战锻炼。 2.项目化教学法的监控。综合成绩包括终结性考试成绩和形成性考核成绩,其中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综合成绩的70%,满分70分;形成性考核占综合成绩的30%,满分为30分。其一,终结性考试。终结性考试是笔试加技能考核。具体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一般为课程结束后的技能考试周。笔试满分100分,按实际成绩的50%计入综合成绩。技能考核满分100分,按实际成绩的20%计入综合成绩。其二,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堂考核,满分为100分,按实际成绩的30%计入综合成绩。(1)课堂考勤:主要考查学生到课率,计20分。每次上课任课教师都要严格进行考勤并详细记录考勤情况,如总考勤为32次,则到课率分数=学生到课次数*100/32;有班主任或辅导员签字的事假、病假计入到课次数(须注明)。低于10分的,取消本学期考试资格,可随下一年级继续学习。(2)课堂表现:计30分。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发言、听讲是否有小动作、讨论是否对任务有建议、玩手机情况、放学时自己的卫生情况和桌椅摆放情况等,共5项,每项6分,随堂考核。(3)课堂考核:计50分。根据小组完成任务情况酌情给小组分,再根据个人完成任务情况给个人分。形成性考核成绩=课堂考勤考核成绩+课堂表现成绩+课堂考核成绩。任课教师于第一次开课时向学生公布本实施细则,期末时认真汇总各项考核的相关材料,统计出成绩。 3.项目化教学法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管理学课程项目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的模拟训练为载体,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处理好学生活动与教师讲授的关系。项目教学通过情景描述、情景分析、任务准备、情景展示、情景评价、教师总结几个环节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既掌握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又掌握岗位技能。项目教学需要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学习理论知识。由于高职学生入学成绩不佳,学习的自觉性比较差,所以项目教学要处理好学生情景展示和教师教授的关系。针对学生情景展示,可以看出他们自己学习理论知识的结果,同时教师应通过总结对知识进行补充,开拓学生思路,授之以渔。(2)注重点评。每个人都想获得成就感,学生通过情景展示,如果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就会更加努力,所以我们运用项目教学法,要注重点评。点评一定要注重鼓励,不要打击,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委婉。通过点评,学生知道情景展示需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有待改进,以及应该如何去改进等。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要始终以人才培养为第一发展要务,适应新形势下对需求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信高职的管理学课程通过系列有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应用,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作者:张晓彬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 管理学相关论文:高校教学模式建构的管理学研究论文 1分异性的快乐体验型教学模式 从微观角度来看,学生并非完全同质。根据不同的学习目的,有学者将管理学教学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就业导向性的偏重于实践性的教学,一类是继续深造导向性的凸显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③借鉴之,围绕不同学习者的关注点,给予侧重点不同的教学实践。首先,针对初级学习者:(1)针对不同授课对象,兼顾一定的差异性设计案例,能够反映学生相关素质的层次,更强调实战效应。(2)引入经典管理培训游戏,如创新主题的小游戏,令学生能够多视角地看待并解决问题,对于其活跃的思维、开放的态度以及迅速开拓思维大有裨益。(3)构建模拟环境,直探问题的本源,如通过沙盘模拟方法来模拟企业的决策动作,使学生担负着企业面临困境决策的挑战,将抽象复杂的决策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融入到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中,事半功倍。(4)选择合适的受访企业带领学生参观访问,邀请富有经验的管理者与学生座谈,鼓励学生多提问,共同探讨企业面临的问题,利于所学为其诊脉,提出合理化建议。其次,针对发展级学习者,(1)吸纳头脑灵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横向课题;吸纳理论知识扎实、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纵向研究课题,进入青年骨干教师的研究团队;举办本科生论坛,鼓励学生将阶段性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从中评优汇编成集或向学术期刊推荐,为其后续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夯实基础。(2)积极鼓励与组织优秀学生参与案例分析、高校市场营销、大学生物流设计等各种相关竞赛,使学生在实战中迅速提升管理素质及综合能力。 2互动双赢型教学模式 所谓“互动”,师生、生生建立更为合作与协调的关系;所谓“双赢”,教学相长,师生双方均能从中获益。如讲授“控制”章节时,重点学习三个问题:即控制是什么;为什么要控制;如何控制。(1)以描述型案例切入,在“抛球式”的问答中,使学生明晰控制的概念和作用;(2)选择问题型案例或综合性的复杂案例,由学生扮演特定的管理角色,通过参与演示和揣摩体悟来加深对常见的控制障碍及原因的理解;(3)让学生自由结合,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创设任务,分工合作,通过对图文音像资料的自主学习,促使个体进行问题导向式的思考,径小组充分讨论,各个小组推举发言人汇报,形成辩论的氛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讨论主题应呈中性,内容避免过偏或过于专业化,以使非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有开口的机会。 3课程知识拓展型的课外阅读指导教学模式 创办以“耕读会”命名的实践教学平台,旨在将教学经常化、全程化和立体化。将相关书籍发放给管理专业大一到大三的每位同学,定期轮换;学生每半月撰写读书笔记和实践笔记,每月上交;从中筛选优秀稿件编撰《耕读汇》(半月刊)。同时,每半月在专业教师主持下举办经典阅读或管理问题研讨会。为使这一平台能够长期有效运行建构长效机制:(1)成立“《耕读汇》编辑部”、“组织部”和“宣传部”,其中“编辑部”负责读书笔记的收放、统计、筛选和出刊;“组织部”负责活动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宣传部”负责活动的报道及书籍的管理工作。(2)为调动学生参与及其为组织服务工作的热情,将实践教学环节成绩拆分为集中实习成绩(70%)和分散实习成绩(30%)。集中实习内容主要指列入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实习,分散实习就是指耕读会活动。学生在《耕读汇》发表文章,在成绩上予以奖励,并评选“读书之星”,颁发证书以资鼓励读书笔记质量高和刊登文章多的同学;对于为耕读会服务的同学,也从成绩上予以一定的加分奖励。(3)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一方面,将“耕读会”的工作量计入实习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将“耕读会”纳入到管理专业的特色实践教学活动系列,争取到相关的资金支持。 4必不可少的教辅支持体系 4.1技术支持在管理学教学中,需要借助现代化技术与手段与之相辅相成。(1)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及技术,制作高信息量的管理学课件,图文声像并举,加大信息量的输出,通过感官的综合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依托IT技术强大的支撑,通过管理学网站、教学论坛、教学资源库、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传播知识,实现在线实即时指导。(3)借助专业的模拟沙盘教具及各类管理教学软件,让学生开展模拟商战演习,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4)给师生搭建能够及时接收前沿信息及最新资讯的平台,使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与时代、社会保持亲密接触。 4.2伦理支持防范师生学术失范,其核心在于学术诚信教育。学术诚信是指即使在逆境中也必须对诚实、信任、公平、尊重和责任这五种基本价值观做出的一种承诺。④对于学生而言,学术规范意识薄弱是导致其学术失范的重要原因。在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前期指导时,特别加入两项内容:(1)围绕学术活动的约束规则,从阅指导读学术论文入手,使学生对“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明确认知。(2)进行学术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自律水准,克服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自觉杜绝剽窃抄袭、弄虚作假等不端行为,从而使得学生能力构建真正落在实处。 4.3教学保障主要包括:(1)师资队伍的保障。针对高校师资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实际,①组建教学团队,吸收一些校外学者和企管人员进来,实行“理论教师+实践教师”双轨制;②参照西方的茶歇制度,利于老师间正向思想与经验共享;③努力促成校企合作,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汲取“营养”。(2)课程考核体系的保障。①除试卷外,还包括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提纲、课程小论文、调研报告等多种考核形式;②考核机制方面尽量避免单纯应试教学的弊端,学生课程成绩的评定应涵盖学习态度、掌握知识的程度、课外拓展、创新能力与发展潜能等多个方面。(3)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保障。①逐步提高教学绩效的比重,着眼于激励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师角色定位方面大胆革新,将更多心力投入到教学中;②鼓励教师在行有余力的情况下去企业兼职,一方面,将研究成果用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不断丰富教学素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作者:王谊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管理学相关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研究论文 1.教材的改革。 “精简理论,突出实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编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 1.1在内容选取和结构安排上,以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大职能为重点,力求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在编写体例方面,力求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1.2在课程之前、课程内及课程之后设计相关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每部分内容之后设计实训项目的训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教材除了包含课程标准规定要求掌握的内容以外,还应该提供一定量的额外内容,供有能力的学生选择学习。 2.教学方法的改革。 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打破传统的讲授法,注重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职业能力。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 2.1案例教学法。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应用型本科生的特点,突出应用型的教学思路,对案例教学进行变革。管理案例选择是否得当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管理学教学案例应具备三个特点:首先,案例应具有针对性。所选案例要针对所学理论要点,能够使学生通过案例来掌握理论知识,并能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其专业应用能力;其次,案例应具有时效性。所选案例应该是近几年国内外著名企业最新的管理案例,教师应该注重知识更新,及时把具有时代特色的案例补充运用到教学中;最后,案例应能激发学生兴趣。目前三本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并且学习主动性较差,所选案例应该比较新奇,激发其学期兴趣。 2.2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虚拟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来设定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虚拟再现,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利用所学知识来处理实践问题。通过情景模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实现:首先,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要求学生根据情境要求扮演一个特定的管理角色来处理管理事务,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管理能力和技巧。人员配置、领导等内容,可以学生扮演通过扮演管理角色,来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其次,管理游戏。管理游戏是根据管理活动的要求,以游戏的形式,由团队独立完成管理任务,达到培养团队每个成员的管理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团队任务的一种基本方法。第三,小组讨论法。为解决某一管理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决策等能力,并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 2.3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创造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讨论与交流去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以下两点: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特征。三本院校的学生自主学习型较差,且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不高,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能提出问题,逐步启发,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第二,要努力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探究氛围。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下,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与培养。 3.教学体系的改革。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先进手段,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教学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院可以以软件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资源来构建“立体式”教学体系。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管理学相关软件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学习、运用、判断、整合、创造的综合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传播的优势,拓宽学科内容,实现知识资源共享。可以将课程的电子教案、电子图书等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网上实现在线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 作者:高立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管理学相关论文:网络教学平台的行政管理学研究论文 一、网络教学平台模块的设计 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教学平台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辅助作用,要科学地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内容。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活动要求老师更改原有的教学理念,使教学内容能够很好地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在行政管理学课程中的网络教学平台,以下一些模块是必须要的: 第一,学纲。包括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教学大纲有助于学生了解该课程要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考试大纲,则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要考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复习,更有针对性,以获得较好的成绩。 第二,课程教案。包括文本教案和ppt教案。传统课堂教学时,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主要靠听和记,学生在课后则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遗忘,如果有了这个教案和课件,学生可以一边看教案和课件一边回忆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这样,可以改变以往学生在上课时埋头记笔记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中能更好地听和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使网络课件资源与课堂教学做到无缝链接。 第三,行政案例库。案例教学是行政管理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接触行政管理的实践,更可以使本课程的课堂更加富有趣味和现实性。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在课堂中的介绍的案例非常有限。所以为了使案例教学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应该要建设案例库,并把这些案例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行政案例库中的行政案例可以是文本案例,也可以是视频案例,可以是国内的的行政案例,也可以是国外的行政案例。行政案例库中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数量,还要有较强的典型性、代表性,更要体现现在的行政管理实践。所以,案例库中的行政案例要及时更新。 第四,教学视频。一方面可以把老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过程制成录像,方便学生课后的学习和巩固。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表现制成录像。比如,我们在教学时,会布置学生阅读经典著作,之后,做成ppt文件并利用一定的时间搞读书会。我们就会把学生讲解的情况制作成录像,并把录像上传到网上。这样一方面鼓励学生认真去读书,认真去准备读书会。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录像了解自己讲课的情况,可以有效地改善和提高自己。 第五,学习园地。为了更好地拓展和延伸学生学习行政管理学的课程,要好好地建设这一模块的内容。首先,通过这个模块把课堂上不能呈现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知识,这能很好地弥补传统课堂课时不足的缺陷。其次,可以通过这个模块把行政管理学的一些前沿性理论和实践等信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的内容能够扩充行政管理的知识面,又可以达到一定的理论深度。比如,关于大部制改革的内容,教材中几乎没有,老师在课堂上补充这部分知识的时间也有限。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老师可以先搜集、过滤、筛选有关于“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和知识,让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对“大部制改革”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再次,在这里可以设一个网络链接,把中国行政管理、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中国政府网等等的网络链接呈现在这里,让学生可以直接通过链接浏览这些网站的内容。由此,可以不断地让学生充实自己和丰富自己,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让学生能及时地了解和关注国家的时事,了解行政管理的现状,了解行政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通过这个模块,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行政管理的素养。 第六,复习题。要很好地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应适当地安排一些练习题,以掌握这门学科的答题方法和技巧。行政管理学的传统课堂教学课时有限,练习只能利用课外的时间来完成。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可以安排这样一个模块,在这个模块里,安排一些练习题、模拟试卷等。包括章节练习题、综合练习题,题型应该包含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析、案例分析、简答题、论述题等。学生可以自由安排这个模块的学习时间,也可以有选择性地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学习。如果在做题过程中,有不懂的、不会的可以在网上或是当面请教老师。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本课程的相关知识,加强学生对行政管理学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有更深刻的把握。这样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课时的不足,夯实学生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互动模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饱满的热情和真挚的情感为晦涩的理论讲解增色添彩,在网络平台教学中同样不能只见其文不见其人,教师要融入其中,跟学生互动交流。通过这个模块,学生可以随时和教师进行互动。学生可以针对行政管理学课堂中的问题进行互动,也可以针对自己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互探讨,也可以针对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新的问题、热点问题或现象进行探讨。另外教师也可以灵活设置一些不同的讨论题,让学生根据讨论的题目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互动学生可以及时和教师针对行政管理的理论和观点进行沟通,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学生理性对待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以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互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其他的学习方式不能替代的。 二、对优化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的思考 1学校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要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首先要有一个较好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内容模块,在上面已经分析过了。但是要把这些模块很好地组织起来,还有上传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是专业性非常强的问题,要有专业的技术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的人才能完成。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教师是很难以独自一个人完成的。这就涉及到请专业人员的费用问题,这个费用目前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如果完全由个人来承担,恐怕不现实。为了更好地鼓励教师多多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学校应当给予适当的资金或是技术上的支持。现在很多学校是通过重点课程或是精品课程的方式予以资金上的支持。这个支持的面则并不是很广。所以有的学校行政管理学课程可以采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更多的学校则是没有这个平台。在今后,应该加大支持的力度,使更多学校的行政管理学课程能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 2加强教师的网络知识培训现在是高科技时代,作为教师应该能与时俱进,能很好地利用新的技术为教学服务。教师要意识到这是当前大学教学的一种必然的趋势,积极去适应这种趋势。主动利用先进的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充实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能很好地运用这个网络平台。比如整合资源,上传资源,与学生互动等,都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网络教学平台制作之初,这些专业人员都会设计好和制作好。但是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充实和丰富网络教学平台的内容。这不可能每次都交由专业人员去完成,这就滞后了教学过程,不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应有的作用。作为教师,要积极学习相关的技能,掌握了相关的技术,才能及时整合资源,上传资源,与学生互动,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基于多媒体环境下的全新教学方式。 3不断丰富和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丰富和完善的教学资源是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的基础。网络上关于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多如牛毛,但是内容内容良莠不齐并且不成系统,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较好的分辨力,因此很难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网络上的知识。因此,有必要建构一个专门的行政管理学生网络教学平台,以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在设计网络教学平台模块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材料,对网络上的资源和其他来源的资源进行优化,使其精华浓缩在这个网络教学平台上。同时,因为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要及时地向学生介绍前沿性的理论和不断发展的行政管理实践,所以要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和内容。所以,行政管理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要进行经常性的更新、完善和扩充,才能保证行政管理的教学活动所需资源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4合理灵活地安排网络教学活动时间因为行政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所以要安排固定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时间。首先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合理分配传统课堂与网络教学平台的比例。一般四个传统课堂教学课时,最好安排一次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的时间。这样有助于帮助消化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助于及时拓展相关的理论学习内容,及时把相关理论知识和行政管理的实践相结合,也可以及时答疑解惑。其次,在安排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的时间要灵活一点。学生都有一定的课业,尽量不要太加重学生的学习任务。也不要过多占用学生课余的时间。不然,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激励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 5不断完善网络教学平台不断优化网络教学平台是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的保证。网络教学平台因为它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强,一般由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根据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师的规划开发设计的。在设计过程中由于考虑不周详或其他原因导致内容或模块方面会存在一些漏洞或问题,因而不能达到当初所设想的目标。因而在实际的教学教程中,要不断地优化网络教学平台,使教学平台更为科学合理,功能强大,教学内容资源丰富,能更好地发挥它的实际效用。在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要提高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成效,必然要开发网络教学平台,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行政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学生的主动参与。要取得较好的行政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效果,不仅要很好地运用网络技术,更要教师的有效组织、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作者:李文钰王经北单位: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管理学相关论文:动感浴室虚拟企业管理学研究论文 一、虚拟企业构建的原则 (一)团队原则成立组织的目的在于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虚拟企业就是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而组成的面向制造性或服务性的虚拟组织。组织存在的意义在于帮助个人实现自己的目标,因而个人需要组织这个平台。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形势改变之快的现实,团队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虚拟企业这种形式,让学生时刻以团队为主,团队成员及时发现、分析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并集中大家的智慧寻求解决问题对策。 (二)系统原则虚拟企业是一个系统,要产生整体大于局部的效果。虚拟企业中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分工,就像一盘棋一样,每个棋子都应该有它的用处,缺一不可。虚拟企业工作流程一环套着一环,如果少了一个环节,势必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营下去。 (三)权变原则权变一般是指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企业内外条件的变化一般无法准确预期,领导者就要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改变管理方式,而员工要能适应各种环境,来增强自己的应变能力。教师的一对多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只做到了听与学,没有真正理解,而虚拟企业这种模式,通过团队中不同成员的磨合,面对不同企业之间的问题学习适应,对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很强的提高,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相对容易的多。 (四)实践原则面对当今社会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实战经验、多元化等特点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纸上谈兵的书生。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学的过程中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虚拟实践让学生尽早适应企业竞争、就业压力环境等,对企业内部的操作有一定的了解。虚拟企业构建不能仅有形式,更要有内容的安排,每个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要有质有量的要求,学生要带着管理任务去体验与学习。 二、虚拟企业在管理学教学中的构建与运作 管理学教师在明确了管理意识与管理职能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目标与要求后,以一定的组建原则,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虚拟企业的构建。通过一学期的虚拟企业的模拟练习,通过企业不同角色的管理者之间的管理活动交流,使同学们的管理意识不断强化,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教师以组织为初始概念,以构建组织(主要是企业组织)为教学活动出发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建虚拟企业,进行产品策划、设置组织结构等模拟企业运作环境,学生运用管理学基本原理尝试开展虚拟企业经营管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不同的学生所组建的虚拟企业各有特色,以“动感浴室”虚拟企业为例,首先,要进行虚拟企业的命名与使命阐述。“动感浴室”虚拟企业由6名学生自由组合。该团队以满足消费者基本生活需求基础上的享受性需求为切入口,通过讨论决定发展浴室产品一条龙开发,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为主要目的。企业要让人记住,命名很重要,企业命名要响亮、新颖、有寓意,更要让人印象深刻。该团队由“动感地带SIM卡”进行大胆联想,在头脑风暴之后,将企业命名为“动感浴室”,寓意像“动感地带”一样闯出一片天地。同时,团队推出“使你一尘不染”的广告语吸引顾客眼球,一尘不染,顾名思义就是让顾客在使用企业的产品后能够干干净净,保持良好的状态,另一深层意义就是希望顾客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无细菌的侵入,这些也成为虚拟企业的最初使命。 其次是虚拟企业的目标设定与产品设计。“动感浴室”虚拟企业的宗旨是让顾客在使用其产品后可以心情愉悦,放松身体,让顾客感受企业产品的独特魅力,打造出国内一流的品牌,这也是“动感浴室”的主要目标。“动感浴室”虚拟企业在开始之际主要生产和销售马桶和浴缸等洗浴产品,同时设计部在原有款式上加以设计,顾客不同的品味设计独特的产品,如顾客还有其他要求,企业会为其提别改动直到顾客满意为主。经过创意大激发,企业决定设计一款从未出现的洗澡机,预计在一年内研发出来,让顾客可以不用动手也可以舒服的沐浴。再次是虚拟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角色扮演。为了更好的完成组织任务,就要进行一定的组织安排,进行人员的配置与安排。“动感浴室”选择较为传统的职能部门的组织形式,主要设总经理、财务部经理,设计部经理、采购部经理、销售部经理和装修部经理等岗位与角色。根据6人的各自特点分配职务,使得“动感浴室”虚拟企业能集合核心能力与能源,使虚拟企业在管理中能正常运作。为了让每个成员能亲身体会到这种仿真企业的氛围,根据教师的情景假设方案,团队创作情景短剧进行情景表演,通过编剧、排练以及最终表演这样的过程,使团队学会随机应变,增强处事和沟通能力,总经理则体会到了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的那种应有的责任感,提高了面对突发事件所应具有的危机处理能力。 最后是虚拟企业的学习管理。“动感浴室”是真实的学习团队,在企业运作之余团队要开展结合实际的理论学习,要以构建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开展团队学习。在创建初始,根据各成员提议“动感浴室”制定以下计划:每学年读完两本管理学名著,增加自己的理论知识;每人准备有关管理理论的寓言故事,增强思考能力;每学期出游两次,增进成员之间的感情;每学期进行一次情景剧表演,增强成员的默契;学期期末由总经理对小组成果进行总结并制成学期报告书。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发生一些无法预料的问题,比如在去参观纪念馆时,由于时间掌握不当,错过第一班车,耽误太多时间,团队及时反思总结,在回来时加强了时间控制。课堂上,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团队成员根据“动感浴室”管理现状,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体悟其中的管理科学与艺术。 三、虚拟企业案例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分析与评价 案例教学法,被广泛运用在管理类课程中,但以学生自行组建的虚拟企业作为教学案例则更具有针对性与趣味性。教师以虚拟企业为教学案例,运用管理学基本原理与知识分析虚拟企业中的种种管理现象,与学生共同解决管理难题。在对“动感浴室”的分析评价过程中,学生结合组织环境分析方法,对该团队的宏观一般环境、行业环境、目标市场进行了认真分析,并对企业产品设计与产品价格等进行了评估。学生充分地认识了组织环境对于开展组织管理活动的意义,深刻了解了产品设计与市场开发对于企业应对竞争的意义。虚拟企业构建与运作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进去,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中锻炼、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外,也让学生有信心尝试做更多的事。 四、结论 通过半年的管理学课程学习,学生对企业组织管理有了较深的认识,在虚拟、仿真企业管理实际中培育了管理意识,增强了创新与实践能力,感受了企业管理过程的全貌,体会了不同的管理角色要求。“动感浴室”虚拟企业的运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案例。 作者:夏雪芹单位:淮阴工学院
德育工作论文:对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探析 启蒙教育的先驱龚自珍为“人才”定了个标准,作为人才,首先要有高尚的德性;其次,要有丰富而有用的知识。在人才培养中,龚自珍把品德教化放在了首位。他指出,国家的振兴在于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首要的任务是“以教之耻为先”,对于人才而言,如果寡廉鲜耻,哪谈得上为社会作贡献呢?“爱满天下”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直是教育工作所奉行的圭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环境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小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呈现了多元的态势,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如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新人?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者一直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难题。下面就中学德育工作谈谈笔者的一点体验和感受。 一、加强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将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与一定社会的行为准则作比较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专长的一定准则的道德性需要相联系的,当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的社会准则的需要时,就感到道德上的满足;否则,就会感到悔恨和不满。”中学阶段是道德情感逐步稳定和成熟的时期,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劳动情感、社会公德情感、义务感和责任心等等,都要在中学阶段形成,并为中学生的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道德情感是可以通过外界刺激产生,人到一定的年龄,直觉的情绪化体验在减少,但在强烈的外界刺激下,还会迅速地引起激情,例如,在网络上被称为“犀利收碗哥”的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陈文原勤工俭学的事迹可以激起学生战胜困难、奋发向上的情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我们选择榜样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榜样的可亲近性和生活化,如每年评选出的“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形象,还有我们身边的榜样,他们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有些形象还是中学生的同龄或与中学生年龄较接近的人物,这就拉近了中学生与榜样的距离,也拉近了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这些人物形象就具有强烈的情感激励作用。 开放的社会环境冲击着学校德育工作,音像、网络、舞厅、电子游戏等不良娱乐形式侵蚀着中学生的灵魂,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了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学生的道德情感更需强烈地反复地刺激,我们通过榜样的作用及不良道德行为的警示作用可以达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目的。但不管是正面的榜样还是反面的典型,在选择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受教育对象原有道德的伦理基础及选择对象的典型化、生活化。正面的榜样或是反面典型,选得不好,是不能激起同情心或起到警示作用,反而被学生当作笑料,例如,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民的愚昧无知及民族的劣根性,以激起爱国热情,放映《阿Q正传》给学生看,学生看了,对阿Q到尼姑庵偷萝卜的情节、对阿Q摸小尼姑秃头的情节以及对阿Q给吴妈下跪的情节倒是很感兴趣,逗得学生哄堂大笑,笑声可说是经久不息,这就很难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阿Q这一形象既不是正面形象,也不是反面形象,这位老师在选取这一内容确定主题时就有偏差,没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就很难激发现代中学生爱国主义道德情感。因此,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题确定后,德育材料的选择要慎重,不能只让学生笑笑,让学生娱乐娱乐而已。我们要选择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道德情感的材料,例如《焦裕禄》、《张思德》这些电影是很好的材料。 道德情感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要善于思考,要常抓不懈。 二、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多年来,我们把德育工作作为一项单独的专门的教育工作来抓,学校政教处孤军奋战,忽略了德育工作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我们开了许多德育工作讨论会,开了很多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却很少召集各学科老师共同探讨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德育工作不只是几个专题讨论会或是主题班会能够凑效的,它必须依附于学科教学,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才能够完成。如果德育工作离开了学科渗透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收效是甚微的。我们必须加强德育工作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特别是加强德育与文科的联系。例如,语文这一学科中就很多文章涉及到传统的美德,如朱自清的《背影》是对美好亲情的歌颂,李密《陈情表》涉及到传统的“孝道”、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司马迁顽强的意志以及孔孟之道的“仁义”,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是现代道德所奉行标准,仍然是现代道德的内容,甚至可以说是永恒不变的道德力量。我们不应该抛弃或淡化这些传统美德,特别是人心不古的现代社会,更应坚守这一方道德阵地。 加强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可以减轻学校政教处的负担,也可使学科教学从只重知识转化为知识与道德并重的培养方向。 三、加强校园文化中的德育渗透 校园文化是通过校园建设和各种形式的活动而营造的一种能陶冶学生性情的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它已作为一种思想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近年来,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花了一定的功夫,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说,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棵树木都可“交流”,每一片花草都能“传情”。充分利用好了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墙壁显眼之处有名言警句和学习园地,花草树木都挂有“小草美丽,小草可爱”、“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等温馨的警示 标语,实验室悬挂了“量筒量杯可量你的学习态度,试管试剂可试你的道德品质”的标语,食堂悬挂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标语,整个校园弥漫着一种浓重的文化气息。这些名言警句及文化标语浸润着学生的心灵,对陶冶学生情操、励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艺术节、校园网站更是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节。例如,有些普通高中,每年都举办艺术节,艺术节中有诗文朗诵比赛,有卡拉OK比赛,有书法比赛,有情景剧、小品表演比赛。艺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展示个性的舞台,在节目的排练过程中,学生产生了可接受的品德行为体验,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强了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除举办艺术节外,许多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网,校园网中的师生对话专栏,给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师生可以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交流,这种交流更近人性化,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在网站中,还有留言栏,学生可以把对教师的看法留在网站中,通过网站的师生交流和学生的留言,可以探索学生的心理动向,也可观察学生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四、德育工作要走出校园 多年来,德育工作总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中开展,说教过多,实践体验较少,有一位教授指出“青少年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道德品质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四个方面,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知、情、意、行是要通过多途径的培养才能完成的。特别是现代中学生的民主意识、自立意识甚至反叛意识比较强的情况下,用单一说教来培养中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无能为力的。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走出校园。例如,深圳市的高中新生开学前都要到国防训练基地接受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国防训练,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加强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亲身的体验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深刻的,这是很好的德育践行方法。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到敬老院接受尊老的教育,也可带学生去看望就近的无生活能力的残疾人,充分利用现有的区域德育资源,让学生接受爱国、爱心、公德等方面的教育。总之,道德品质中的道德行为是很关键的因素,要改变现阶段德育工作低效的局面,必须推行开放的德育模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让德育工作走出校园。 总的说来,现有的德育模式是值得我们反思。我们要开辟多种多样的德育途径,建立一种多元的、立体的、开放的德育模式,使学校德育工作既丰富多彩,又有实际的效果。把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作为一项与知识传授并重的工作来抓,使中学生道德品质呈良性的发展。 德育工作论文: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低效的原因浅析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教育工作者对“应试教育”的反思愈来愈深刻,其中大家批判得 最多的是其价值取向——“片面追求升学率”,因为它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获取高分和高升 学率,教师主动成为不辞辛劳的知识“发生器”与“转换器”,学生则被动成了不知疲倦的“考试机器”和永 不溅溢的“知识容器”。在令教师家长欣慰陶醉的高分、高升学率的表象之下,却掩藏着学生能力羼弱、思想 贫瘠、人格幼稚等真相。人们虽能从思想观念上认清这一弊端,但因未能彻底根除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再加上 人们对这一传统模式的习惯惰性,目前应试教育仍是我国普通教育的主流。受其影响我国中小学存在下述一些 导致德育工作低效的弊端。 一、表现为德育指导思想上的“唯智倾向” 现代社会特别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发展经济所急需的各种人才,且评判和选拔这些 人才时多侧重于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才能的考核。在此社会背景下生长起来的应试教育,具有严重的唯智倾向 ,集中体现为普通教育中的“分数至上”与“片面追求升学率”——评估某个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师 业绩等的唯一指标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学校的升学率。于是学校中的“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现象盛行 :“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是软指标,智育是硬指标,体育是实指标,美育没 指标,劳动教育是附加指标”。(注:严仪:《机遇与挑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6页。)据报载 某省1989年的中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教育学》考试中有一道题为“教学的任务是什么?”的简答题,大多数 (80%以上)的中学教师答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凡此种种,这些轻视乃至抛弃德育的指导思想和实 际行为必然会导致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疲软和低效。 二、表现为德育对象上的“靶子观念” 30年代在西方曾流行一种传播理论——“靶子理论”:宣传教育者手持枪弹(宣传教育内容)向“靶子” (受教育者)射击,只要射中靶子,他就会应声倒地。在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我国中小学德育奉行“靶子观 念”,把学生当成是被动挨打的“靶子”,消极接受道德说教的“录音机”,没有自主、独立思想的教育对象 ,采取封闭式、灌输型单向训导的德育模式。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鲍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不良后果:“靶 子是‘顽固的’,它对枪弹试图‘排斥抵抗’”。我们的许多教育者也都尝过这种苦果:“你说的我不一定听 ,你想感化而我却不想被感动”。一位中学政治老师很无奈地讲了这样一席话:“五六十年代,老师讲什么, 学生听什么,信什么,做什么;现在大不一样了,我讲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学生指出焦裕禄不是市场经 济时代的好领导;讲《松树的风格》,学生又指出松树四季不变是个大缺点;讲愚公移山,学生竟想到要保护 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不能随意移山,况且搬家要比移山容易得多……”。(注:严仪:《机遇与挑战》,教 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页。)当今社会信息量愈来愈大,学生的知识面愈来愈广,主体意识愈来愈强, 对教育者的道德说教,他们自然会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排斥抵抗”。教育者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规,照搬五六 十年代那个封闭时期的做法,把学生当作毫无灵性的“靶子”和“录音机”,进行灌输训导,还期望着学生能 积极响应,其结果则鲜有不失败的。 三、表现为德育目标上的“标杆过高” 所谓“标杆过高”是指教育者没有考虑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体国民 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化素质等现实情况,制定出高不可攀的政治和道德标准,如在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课 中,统一开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并提出“热爱社会主义”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要 求,甚至按无产阶级政党先进分子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言行举止,使学生对此丧失了实践的信心、兴趣和动机 ,甚至养成言不由衷地说假话和空话的习惯。这些高“标杆”有些共产党员也未必能达标,学生们尽管能把它 们背得滚瓜烂熟,并在品德课的考试中得高分甚至满分,却难以内化成其自身的行为动机和道德素质。我们的 教育者明知如此却仍非常关心并满足于学生的考试分数,这种重形式(分数成绩的提高)轻实质(行为品德的 养成)的德育又怎会不低效呢? 四、还表现为德育范围和内容中的“传统型”和“运动式” “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 ,履行道德义务,以形成高尚的品德;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 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形 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注: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 63页。)相应的德育内容则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与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法制 与纪律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注: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 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第二版,第333,334页。)这是教育理论权威对建国以来我国学校德育范围和内容的概括 。这种“传统型”德育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缺陷,即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开拓进取、 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自主精神和个性心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其审美能力,进行心理健 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全面深入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当今多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在个性心理 品质上却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不善协调人际关系,不善克服学习焦虑,缺乏经受挫折、保持进取的意志力和 克制自己欲望的自制力,环境适应不良,无法自我消解心理紧张和障碍……这些问题并非都属政治、思想、道 德的范畴,而是缺乏良好心理品质的表现。“传统型”德育因忽视并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而造成学校整体德育的 偏失与低效。所谓德育内容的“运动式”是指学校德育总是跟随着社会政治形势转,一会儿抓这项教育,一会 儿抓那项教育,社会有什么热点问题学校就开展某方面教育,违背了德育工作长期性、系统性的规律,这必然 使德育要求片面化,德育效果短期化,最终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和失败。 五、表现为德育方法和途径上的“强制性”和“分力式” 所谓“强制性”是指学校德育工作中只重社会要求,忽视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只重教育要求的正确性而忽 视其可接受性;只重共性要求,忽视个性指导等不良倾向。“讲一面理”和“警察模式”是其典型表现。为确 保教育要求的正确性,我们的教育者只向学生宣讲正面的道理和形象,如,社会主义制度如何的优越,资本主 义制度如何的腐朽黑暗等。我们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充当着“警察角色”:警察只对违法乱纪 行为进行监督和惩处,老师对学生遵纪守规的优良行为却视而不见(觉得是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只是拿着 个放大镜,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小题大做严厉批评训斥。有的老师还把那些经常犯错的“捣乱”学生,安排在 紧挨着讲台的“特座”上,就近严密控制,对他们非常吝啬使用微笑和赞扬。这些做法缺乏令学生心悦诚服的 说服力,也不能因材施教地使学生们都能从优良行为的奖励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和动力,教育要求很难内化成学 生自身道德的需求,甚至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其低效与失败应在情理之中。 所谓“分力式”是指在德育途径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缺乏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配合, 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冲突,形成教育上的分力与反作用力,最终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与失败。社会 主义教育目的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自觉承担既教书又育人的职责,发挥教师的集体教育作用。但在应试教育模式 影响下,“思想品德教育是‘三支队伍’(政治老师、班主任、团队组织)的事”、“专任老师只要专心教好 自己的课程,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就行了”等旧观念,极大地削弱了学校德育自身的合力;而家庭教育和社会 现实中市侩庸俗没落腐朽等消极因素的影响,更是无情地冲垮了学校德育为学生们苦心构筑的道德之堤,“课 堂思想教育一个钟头,不如家里父母一个指头,也不如公众场所和影视中的一个镜头。” 德育工作论文:新时期高职院校共青团德育工作的思考 现如今,高职教育受到教育部门、社会的强烈关注,职业教育对于未来职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于重视技能培养而忽略素质提升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已成为社会所需。高职院校共青团担负着学生管理和德育的重要工作内容,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模式,才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综合性人才。 1高职院校共青团德育工作现状 当前,我国已然形成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分天下的局面,职业院校的数量已达上千所,高职院校在培养新时期高级技能型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内容一方面是管理学生,一方面就是进行德育工作。由于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相对放松,很多高职院校的共青团组织建设并不完善,在德育方面的教育工作也未受到很大重视,共青团展开德育工作的成效较差。然而,德育对于高职院校这些学习成绩差,平常生活、学习都相对松懈的学生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对他们未来的工作成长都有很大帮助。 2高职院校共青团德育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从经济全球化角度来看,创新高职德育工作模式能够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经济的发展,也让整个社会的思想变得复杂化,一些西方的腐朽思想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入中国,社会上很多人为了利益丧失了道德。这些负面的思想也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加上高职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原来学校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纪律性不强的学生,在思想方面似乎更容易受到一些来自外界的负面影响。尽管并不是所有的高职学生都会受到影响,但这毕竟会给高职共青团的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全都认可教师的权威,对于教师所进行的德育教育有或多或少的质疑。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产生,高职院校共青团在进行德育教育时需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从更深入的层次来帮助高职学生抵制腐朽思想,促进德智体的全面发展[1]。从素质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新高职德育模式让学生更加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素质教育的提出不仅是要求高校对学习模式进行改革,对于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来说实际上也是给出新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以品德为先,成绩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对学生整体认识的变革,也是对学生公平教育、公平评价的变革。这也就要求现代高职德育要摆脱传统的德育模式,将原来的灌输式教育变为引导式教育。现如今的教育形势和社会要求下,只有跟随时代的发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才能让学生认识到道德品质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指导意义,让学生自觉注意对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从高职德育工作的角度来看,创新高职德育模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涉及学生、家庭、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需要协调好各方关系,德育工作在这些关系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在社会发展中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诚信、感恩、尊敬他人等方面的教育对于学生走上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3如何对高职院校共青团德育工作模式实现创新 高职院校共青团是高职院校的重要部门,要对共青团工作给予支持,重视建立健全共青团工作制度,加强开展共青团德育工作。共青团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也要坚持创新、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实现学生道德素养、综合素质的提升。高职院校共青团德育工作要结合职业教育进行高职院校是以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院校,职业技能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内容,高职院校的学生最终是要走上一些专业技能较强的岗位,他们同样是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才。对于这些人才的培养,依然要走德才兼备的教育路线,这样对于高职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是大有裨益的。在进行德育工作前,共青团要先分析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特点,从而发挥相应的引导作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在职业道德养成方面,高职院校共青团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是职业技能比赛来进行,在这些实践性强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抓典型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典型案例中可以包含正面案例和负面案例。关于正面案例,学校还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优秀道德模范来学校举办讲座,用这些正面案例来为高职学生指明正确的行为方向,也鼓励学生向这些正面积极的案例进行学习[2]。 高职院校共青团德育工作要深挖特色校园活动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毕竟是年轻有活力的大学生,单纯的道德宣讲只能是德育工作的一种形式,并不能完全通过这一种形式来达到百分百的作用。针对大学生来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特色活动,更容易让他们接受正面的德育教育。在开展校园活动方面,高职院校共青团要注意寻找和院校、专业能够相结合的特色文化活动,比如开展关于道德方面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问答比赛等,其中主题就设置为有关道德品质、道德素养的一些新问题,如“老人倒了到底扶不扶”。还可以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宣扬正能量,倡导“校园文明行”之类的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比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技能创新比赛……总之,生动活泼的共青团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让学生的思想和学习 都走入正轨,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鼓励学生争优创优[3]。另外,共青团还可以组织一些能够提升学生凝聚力的道德实践活动,比如开展一些优秀书籍阅读活动、传统道德文化学习活动、红色故事主题活动等,通过这些文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以提高学生综合的道德素养。 高职院校共青团德育工作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一般在大二或者大三年级时就开始进行社会实践,学校各专业一般都有固定的合作单位,这些单位会给学生提供带薪实习岗位。学校共青团的德育工作不能因为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就中断,只要学生还在校,就应该时刻将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心头。在德育教育方面,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单位也应有一定的教育监督责任,学校应该和企业达成相应的协议,企业要配合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比如在企业内展开德育宣讲、评比道德标兵,建立起以学生德育工作为核心的校企合作德育模式[4]。总之,高职院校共青团在学生德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高职学生的道德素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高职院校共青团应以积极的姿态加入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避免只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而是寻找更多创新的手段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养。 德育工作论文:浅谈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 一、坚持永恒性,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 永恒性是指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的那些永不过时永远“年轻”的德育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德育思想的永恒性。这在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已得到充分体现,教材自始至终贯彻了“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二是与此有关的高尚的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的永恒性。它的坚持与否取决于政治教师下功夫钻研课本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高尚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并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例如:在讲授第三课“热爱人民的传统美德陶冶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时提到岳飞这个名字,我就想:岳飞在抗金前线写成的《满江红》一词不就是千百年来陶冶一代又一代人们心灵的好教材吗?于是,我将该词全文抄给学生们,并让他们齐声朗诵。激昂的情绪、高尚的内容、优美的诗句,加上铿锵有力的朗诵节 ! 初一《思想政治》(上册)第138页讲“集体主义是高尚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时,引用了雷锋同志1958年6月7日日记的前半部分。四个“如果”,排比跟进,对于增强集体主义思想的文学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意义重大。但雷锋同志在日记的后半部分又是怎样讲的,教材没有引用,可同学们想知道。于是,我就“满足”他们这种求知欲望,将雷锋日记全文抄写在黑板上。和前两次一样,当学生们以其深含感情齐声朗诵时,对集体主义这一高尚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可见,此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们在倍受鼓舞、情绪饱满中受到一次次神圣而壮严的德育熏陶和德育洗礼。这需要两方面的积极性,即“教师”课下有益的“实”和“学生”课上激昂的“诵”的高度统一。 二、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 趣味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受教育者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动机,教师运用的为其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实践证明,它是对过去那种单纯的灌输式、训导式、说教式德育教学模式的摒弃,是一种适应时展、符合初一学生思想实际的迫切需要和战略选择。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例如:在讲授第六课“爱护公物要落实在行动上,就要从爱护桌椅这样的小事做起”时,我举反例:“前几天,在初二(1)班教室举行1996年度国家会计资格考试。我是监考老师。考试前,一名考生告诉我:‘老师,我的桌面上有个大洞,不好在上面答题。’我一看(伸长脖子,向某张桌子张望,同时,用手围成一个圆圈状),情况属实,不得已,只好给她调换了一张桌子。当时我就想(作眉头紧锁、满脸愤慨样):那位凿洞之人,为了便于偷看而留下的‘杰作’,真是后患无穷啊!”同学们听了看了,就能心领神会:看来,爱护桌椅事情虽小,意义却重大!讲到勤劳、俭朴与幸福的关系时,我非常形象地举起左手:“勤劳是幸福的左手”;又举起右手:“俭朴是幸福的右手”。这样一来,直观感增强了,同学们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懂得了幸福来自于“双手”——勤劳和俭朴的深刻内涵。 在讲授第一课最后一节“小小年纪也可以与犯罪作斗争”时,我把同学们带入这样的模拟情境中:假如,我们的教室是一辆行驶在荒山野岭中的长途客车。这时,冷不丁冲进来一名手持凶器欲行劫持的犯罪分子(我站在教室门口,装出一脸凶像,大喝一声:“交钱!”)。此情此景,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一学生当然没有见过,我就因势利导,结合课本内容,字正腔圆、正气凛然地宣布:团结起来,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令人感动的是,不久发生在该年级的一次被劫持事件中,唯独这个班的学生,在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勇于斗争,硬是用桌椅将门死死抵住,把三名学生模样的犯罪分子挡在门外,从而避免了一场劫难。 可见,此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在于:使学生们在愉快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引导,其结果是,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材有关德育思想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三、坚持图解式,以真实感人的事迹教育人 图解式是指为增强一定的基本德育思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借助于一些相关的能产生极具德育效果的图片来解释、说明的一种方式方法。图解式德育方法在社会上被广泛地运用。人们常见的报刊、杂志和企事业单位宣传专栏上的图片及其说明,就是进行基本德育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正因为此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能见度高的“活材料”,又由一定的权威部门,因而它产生的德育效果就很有说服力,也很能扣人心弦。 我尝试着将此法引入到教学中。例如:在讲授第一课“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时,我出示了一张从《半月谈》(1995年第14期)上裁剪的图片。先将它在学生间互相传阅,然后我讲解:图片上,一个巴掌大的岛礁孤零零且顽强地耸立于大海之上。有两名年轻的背上挂着救生衣的解放军战士,手握钢枪,神色庄重地分别站在半米来高的中国主权碑两侧。看着学生们惊奇、似懂非懂的样子,我加以说明:“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两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做到了……”;又加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齐声响亮地回答:“向他们学习!”在讲授第七课“珍惜受教育的权利”时,我指着一张图片(《人民日报》,1995年8月30日)介绍说:图片上,四个农民正用三根长长的竹竿,支撑濒临倒塌的土房子。房子的外壁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教育”14个大字。学生们对此理解比较肤浅,我则进一步启发他们:“别的地方教育现状‘如此’,难道我们不应该……”还没等我说完,学生们异口同声地接上:“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在讲授第三课“为人民服务,就要维护人民利益,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时,我选取一张带有说明文章的图片,文题为“青春化作永恒”(《半月谈》,1995年第16期),介绍了年仅25岁的邵述衡同志,为避免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毫不犹豫地抱走被犯罪分子扔在本厂车间里正滋滋冒烟的炸药包而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这回不是由我来讲解,而是请班上一位普通话讲的好的同学来念此图片上的说明文章。那位念文章的同学音调低沉、伤感,俨然是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使全班同学为之动容,为之心颤。 可见,教师借助于这些富有德育效果的图片及其说明文章,经过适当的讲解,从而使《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基本德育思想与现实生活中活灵活现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和德育说服力,有着很大的补益。四、坚持示范性,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示范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一定的德育思想积极能动地影响、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显示出与之相关的榜样的一种德育特点。它分为无声和有声两种。前者,注重身教,以“润物细无声”的静止形态,体现在教师上课时的情态、言行及衣着等上;后者,则注重言传,将课本中的德育思想人格化。我的做法是: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 例如:在讲授第六课“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培养和锻炼起来的”这一内容时,我就将自己去年五月份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南京一日游”活动的经历讲给学生们听。令他们佩服的是,我此行随身只带了10元钱。中午吃饭、门票等项开支花得仅剩下2元钱。但在教师自由活动期间,我还是坚持去参观了中华门和南京长江大桥。最后,余下0.3元,连乘返回的公交车费都不够。这时,我断然决定:走!从南京长江大桥桥南开始,东问问、西问问,硬是穿“城”而过,把脚都走麻了。终于提前一小时赶到了我校指定的候车地点——汉府街。学生们听得入迷,我乘机“解惑”,用了八个字:“不要依赖,磨练意志”,并将此经历命题为:意志的胜利。事后,据一名叫丁维维的同学反馈回来的信息,他的父母非常支持我的这种教育方法。 在讲第四课“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时,我结合课本上有关“良好的集体能够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向学生们讲述了我在上大学期间于本班(1991年全国先进集体)开展的一次打雪仗活动中的“光荣史”。我们班总人数100人,为开展此项活动,分成两方。由于某种原因,我方在活动中被打得“一蹶不振”。可我不服,就径自采用了偷袭战法,将对方两名同学打个措手不及。还没等我高兴起来,对方立刻集合了三四十名同学呈半月形向我猛冲猛打过来,一如战场气势,我吓得撒腿就跑。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瞪大眼睛、专心致志、唯恐漏听的样子,我故意停顿一会儿。待学生们的心思从故事情节中回到课堂上来,我才若有所思,惋惜地说:“当时,我是多么盼望着我方其他成员能给予我有力的支援啊!”然后再把马克思那句“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的名言往黑板上一抄,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就会在学生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见,此教学方法对于拉近、缩小师生间在心理、知识等方面的差距,使教师已经内化了的德育思想,以心与心交流的途径,为初一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有着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总之,在对初一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有益探索中,我始终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坚持《思想政治》教材基本德育思想是根,坚持无声的示范性教育教学是土壤,坚持趣味性德育教学是干,其他类“坚持”是枝。这棵德育之树开出的朵朵鲜花则是正在或已经造就成为“四有”新一代的学生们。 德育工作论文:小学德育工作总结范文 本学期小学从学校和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以德育人。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总结如下; 一、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得到加强。 本学期,我校抓住有利时机,紧密结合形势,挖掘德育教育内涵,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在3月1日组织学生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我们一起走”的学雷锋活动,与城管队各班也结合了实际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各种活动,增强了学生爱师、爱生、爱班、爱校、爱国情谊,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责任心。我们现在从是的教育是一种责任,更是一项事业。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教育艺术。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因为教师良好的形象是一点一滴形成的,他靠平时对自己一言一行的严格要求,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对着这些镜子学习做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此,教师无论是在备课、讲话、辅导、作业、批改和成绩考核等教学环节上、还是在做学生工作、家访以及校内外教育活动中,都要遵守教师道德规范,特别青年教师要在长期的实践中锻炼自己,在教书育人生涯中锻炼自己,使自己网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一、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 品德不良的学生,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人有戒心,有敌意,他们往往会认为教师有偏心,厌弃自己。由此,他会对教师抱着沉默、躲避、怨恨等态度,不肯接受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注意情感的培养,亲近他们,真诚地关心他们,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他们,入情入理才能入心,使他们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改得快。 二、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动力。教师如果无视他们的自尊心,一味批评,指责。他们就容易表现出“破罐破摔”的态度和对立的情感,因此,矫正学生不良品德,一定要重视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在活动中启发他们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集体的荣誉,促使他们珍惜集体的荣誉,鞭策他们管住自己,抑制自己不良品德行为。 三、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既要注意他们的一般特点,又要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不能一锅煮,一刀切,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为了因材施教,教师必须经常接近这些学生,和他们交朋友,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家庭和个人一贯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细致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选择有效地教育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促使其品德向好的方面转化。 四、强调校规制定班规,规范养成教育。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他所提到,都属于行为养成习惯的教育范畴,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实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特情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同学宣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规范。并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联系实际逐一进行认真的学习、讨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尽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开学初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可使学生指导、熟悉校纪班规。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他律”发展为“自律”。 五、运用激励机制,深化养成教育。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制定评价制度,落实养成教育。 制定评价制度对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在对学生进行了常规 宣传之后,我制定了“自评——生评——师评”的评价制度,开展夺“七彩龙珠”的活动。每日进行常规检查,评出当天遵守常规做得好的学生,奖励一颗龙珠。每周进行综合评价,评出一周的“学习之星”、“卫生之星”、“礼仪之星”“热情之星”、“发言之星”等。每个学生不能连续两周评上同一种星。经过一段时间的评价督导,学生在学校里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许多的家长反映小孩在家的行为习惯不如意,于是我把“自评——生评——师评”延伸到“家长评”,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使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得到落实。这种多元化评价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是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学习成绩会相继提高,班级的风气也会随之好转。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会是一个“班风正、学风浓”的良好班集体。 德育工作论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小学德育工作汇报材料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发下简称《意见》,云南省教育厅印发了云教德[20__]7号文件。屏边县教育局印发了屏教发[20__]23号文件,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这是新时期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纲要性文件,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我校根据校情,制定措施,群策群力,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将开展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的主体,学校是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学校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承担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事关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事,是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性任务。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此项任务,我校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工作的方案,结合学习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教职工学习《意见》精神,切实提高教师对《意见》精神的认识、领会、真正理解、掌握《意见》精神。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有效措施,组织和领导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把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二、具体做法和工作成效 (一)开展调研,摸清底细。 了解和掌握学生当前思想道德状况,是我们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为了掌握情况,我校在各年级进行了一次认真全面的调查摸底。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还有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如:1、在孝亲敬长方面,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父母、长辈、老师不够尊敬,不听从教导、任性,做事不考虑后果。2、在团结友爱方面,有的学生存在不顾本班级的荣誉,做出一些有损班级荣誉的事来。集体意识淡薄,缺乏主人翁精神;心中无他人。同学之间的友爱、谦让做得不够,在学习生活中,只顾自己想不到别人,自私自利。3、文明礼貌方面,对一些礼貌用语,没有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基本礼节掌握不够,爱说脏话、粗话。4、遵守纪律方面,部分学生不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5、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会自主学习,不能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6、勤劳节俭方面,不爱劳动,不会省吃俭用,花钱大手大脚,不体谅父母的艰辛。7、遵守公德、诚实勇敢方面,有少部分学生不爱护公共财物,不爱护花草树木,不爱护环境卫生。8、诚信方面,有的学生对父母、老师说谎话,做错了事不敢承认并改正,诚信意识淡薄。 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形成不良行为的原因,大多是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造成的,社会上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是造成学生不良行为的罪魁祸首。 (二)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道德状况,结合校情,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利用课堂学科进行教育。 思想品德课本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编写的适合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门教材,内容浅易,通俗易懂。我们充分利用这门教材内容,结合身边实例,生动形象、直观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结合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利用各种图画文字,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家乡,热爱革命领袖爱集体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社会公德,教会他们弃污取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2、利用少先队对学生进行教育。 少先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充分利用少先队组织为载体,是我们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其组织作用,运用其特有的教育手段,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教育,例如:通过开展“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广泛开展读书,用书活动,开展各种书画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展“建立文明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有礼貌的行为习惯;开展“手拉手”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的优良品质;开展“我帮妈妈干一份活”的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珍惜劳动果实的优良品质;开展“比学习,不比吃穿”的活动教育学生勤俭节约,努力学习的好习惯;开展“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主题签名活动,向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要求他们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利用各种节庆日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国庆节期间开展“歌唱祖国”歌咏比赛,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家乡的教育;在教师节开展“我为教师献一份礼”活动,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尊敬师长的教育;在“六一”节期间开展少先队简史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少先队的发展历程,了解少年英雄事迹,从而激发向少年英模学习的欲望,树立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 作贡献的远大理望。 3、开展“爱校、爱班、爱老师、爱同子、爱他人”的主题队会,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 利用班队会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各种法律法规,强化学生道德规范和提高学生法规意识。在学生中创建少先队员维权岗,设立意见箱,维护学生自身的基本权利。成立纪律检查小组、卫生检查小组,开展文明班集体、文明宿舍的评比活动,促进学生的基本文明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利用少队报,黑板报,国旗下讲话,周末小结等形式表扬和倡导“好人好事”和良好的道德规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是从家中带来的。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各班教师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掌握和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教水平,并倡导家长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和言行举止要成为子女的楷模,主动向家长宣传教育子女的方法、典型,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达到教育的目的。 5、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省教育厅印发了云教德[20__]20号文件关于印发《云南省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并下发了《云南省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的教材。我校根据文件精神,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以《实施意见》为依托,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从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开展分层次教育和因材施教,结合小学生生活常识和社会常识,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收到很好的效果。 6、为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每年请法制副校长到校给我校师生上法制课,提高法律意识,使教师能依法治教,让学生知法守法,做一个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好少年。 (三)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我校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组织学习,先后组织教师学习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基[20__]2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的通知》)(教人[20__]9号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云教德[20__]1号)的精神。组织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其次,制定各种教师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大力表彰师德高尚和教学成绩卓著的教师,严肃处理品行不良、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玩忽职守、影响恶劣,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师。再次,树立典范,采取帮教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教育,进一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把“身教、严教、乐教、爱教”作为学校教风,切实把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为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各教师都应看着是自己应尽的神圣义务和崇高责任。 总之,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件艰巨而长期的工作“百年树人”就说明了思想教育的持久性,也说明了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只有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才能端正学习态度,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遵纪守法的创新人才。 德育工作论文:关于处理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几个关系的建议 (1)要处理好行政管理与科学研究的关系。新时期德育是一门科学。改革和管理中小学德育的决策要科学化、民主化,必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特点是复杂性。因此,行政出题目,科研找答案,决策作指导,将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新方式。自觉地发挥科研力量,是开创中小学德育新格局的长远之计。是否重视教育科研,是衡量教育行政干部由经验型向科学决策型转变的重要尺度。 (2)要处理好科学性与针对性的关系。德育的科学性,指德育的内容和方法符合客观要求、教育规律;德育的针对性,指德育的内容与方法又要与具体环境中具体对象的具体特点相结合。这两者的关系,主要是要解决德育内容落后于现实,既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又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这就要求德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针对性,二者相结合,便能增强实效性。 (3)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德育的特点是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辨析和自我塑造,把新的时代的要求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其成为优良品德形成的内驱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同时,教师也应大胆地坚持正确导向,这样才会处理好二 者的关系。 (4)要处理好学校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革开放成就显著,这些对青少年学生是活生生的正面教育。同时,社会上的某些消极因素也在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德育工作者,不要怨天尤人,要相信教育的力量,绝不能因为社会上存在腐败现象就放弃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要立足学校小环境,引导学生善于历史地分析,全面的比较,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作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优化学校小环境,也会对社会大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关于当代道德教育问题的讨论:本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道德教育的复兴”。80年代末以来,道德教育问题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共中央、国家教委先后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善大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通知、纲要和实施办法,委托有关学术机构编辑出版了以弘扬传统美德为主题的丛书,社会上出现了诸如《新三字经》一类的道德读物,《中国公民手册》已经问世。教育理论界对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也正在深化。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继续深化对道德教育问题的理解,推进道德教育的改革,寻找提高现代和未来社会道德水平的适宜途径,由北京师范大学孙喜亭教授和成有信教授主持的“教育学博士论坛”日前就我国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当代社会道德水平的总体评价问题 对当代社会道德水平的总体评价,是把握当代社会道德发展的根本方向,反思和改革整个道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在对当代社会道德水平进行评价之前,与会者讨论了评价的标准或者说评价的参照系的问题。有人指出,目前哲学界或社会舆论中对当前社会道德水平的评价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看法,如“爬坡论”、“滑坡论”、“代价论”等,主要就是由于不同的人在评价过程中所使用的标准或参照系不同。如果从传统的道德立尝道德观念出发来评价当前人们的道德生活,自然会认为是“紊乱”、“无序”和“滑坡”,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如果把道德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评价的话,更多地看到的则是道德的进步,或者说,是新道德的诞生。与会者一致认为,在对当前我国道德水平的总体评价上,我们应该采取后一种标准,即社会的、历史的标准。凡是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有助于社会全面进步的道德,就是进步的道德。这种道德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代表着现状的变革,代表着未来的”、“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的道德。相反的,就是过时的、丧失了合理性的、应该淘汰的道德。这种标准也就是道德评价问题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标准。 遵循这样一个评价标准,与会者一致认为,当前我国社会道德水平总的来说是进步的、上升的、“爬坡”的。由不平等走向平等,由人身依附走向人格独立,由重义轻利走向义利结合,由非主体性走向主体性,是道德进步的主旋律。这种进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当代的学者们构想出来的,而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经济生活中孕育出来的。也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造性尝试,必然要求并孕育生成一些新的道德准则、道德精神。 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必然呼唤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在此基础上,独立人格、公正、平等、自由才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道德法则,表现在人们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人生观、幸福观、荣辱观、义利观、自然观、家庭观、职业观等等,调节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这些道德法则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有助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因而在总体上,体现为一种历史的进步性。在看到道德发展总的历史趋势进步性的同时,与会者也强调指出,当前我国的某些道德状况确实使人忧虑,所谓道德“滑坡”现象也不是空穴来风。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道德生活的某种程度上的“混乱”。该是不容回避的,但人们指出,对于种种不如意的地方,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不能把帐都记在市场经济的头上,认为搞市场经济和提高道德水平是一个“悖论”。当前社会道德生活中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并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市场的必然。每一种经济活动背后都有自己的道德原则,市场经济也是一样。应该说,像平等、公正、义利结合这些道德原则并不会必然地导致社会道德生活的无序,而只会使之更加有序。问题在于,由于道德本身的继承性以及道德观念生成的历史性,目前的社会主体道德还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活动内在的道德需求。与经济发展阶段相比,社会主体道德或是滞后或是超前了。这种或滞后或超前的道德体系、道德观念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结合是造成目前种种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此外,西方资产阶级的一 些腐朽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也是造成普遍的道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目前的一些社会道德问题应该被看作是“前进中的问题”,它们需要给以严肃的关注,并予以有效的克服、校正,但它们决不表征社会道德发展的历史方向,更不应该将它们归咎于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道德和德育总的来说是在前进着,在“爬坡”,是在从古代文明社会的道德和德育向现代社会的道德和德育前进。但在局部是在作战略退却,即作为主体的道德和德育在从超越社会经济基础的完全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德育,甚至共产主义的道德和德育退却到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道德和现代教育。之所以作战略退却,是因为我们在一段时期内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冒进了,冒进到完全的社会主义阶段了,现在已退却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我们的道德和德育也离开自己存在的基础冒进了。只有退却到和自己存在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方位上,退却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方位上,才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前进。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才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和德有前进到完全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德育。这是因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道德和德育不是先验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现实的相应的经济基础的反映。道德是调节反映相应的经济基础的人际关系的规范,这种规范是维护实实在在的利益关系的。就是说,我们现实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现代所有制并存和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方式的多种现代分配方式并存。它不是未来的、单一的、完全的公有制,更不是古代的人身依附关系条件下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因之,现实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和德育就应该是反映这一经济基础的道德和德育,即以等量劳动交换为基础的、以平等为核心的现代道德和德育。这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和德育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并以完全的社会主义为方向,但它还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德育。它和古代道德和德育从本质上是矛盾和对立的,它坚决反对、批判和抵制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维护人身依附和特权关系等等的古代道德和德育。我们正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的建立而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和德育。目前道德和德育中存在的某些混乱、无序、倒退,正是这种变革过程中的回流、支流、逆流,都是局部性问题。我们的道德和德育正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前进而建立、发展和前进!这是主流。 二 、道德教育的本质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当前教育学界有种观点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超越的。这种观点认为,作为现代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把实践的观点作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自身通过对环境的改造和创造来达到与环境统一的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超越的,是人自身对其所处环境的超越。教育,从而包括道德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实践活动在本质上也必然是超越性的。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在当前有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超越现实。道德教育不是对现实行为、现实关系的肯定、复制和重现,而是从可能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出发,对现实行为、现实关系的否定、提升和启蒙。二是超越物质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使人的精神、人的生活从物的束缚下,从自私自利中解放出来。总之,如果没有超越性,就没有道德教育,道德的历史进步也就无法解释。 还有一种观点,从道德教育和智育、体育的划界出发,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超越性”。这种观点认为,所谓本质,就是一种区别性的东西,是标明某一 事物独特性的东西。道德教育的本质,只有在与智育、体育的区别中才能显现出来。在思维方式和价值基础上,智育和体育是从现实出发,是对现实的一种适应,主要涉及到人类和个体活动的手段和条件问题,是讲“实然”的,在逻辑上,是一种归纳性的;而道德教育则是从未来出发,是一种道德命令,人们必须服从,主要涉及到人类和个体活动的目标和规范问题,属于“应然”的,在逻辑上是一 种演绎性的。所以智育、体育和道德教育在思维方式和价值基础上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不同就决定了学校道德教育更多地是从“应然”、从“理想”出发,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超越性的,要用一种批判性话语引导学生超越现实,追求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当前孩子们受到社会的各种影响,太现实了,所缺乏的就是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教育当由此努力。 对于道德教育的超越性,与会的多数人在特定含义下予以肯定,认为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确有或者说应该有其超越的一面,把应然的、可能的、理想的甚至高尚的道德生活展现在青少年的面前,引导他们走向这种生活,或者更准确地说,创造这种生活,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就个体而言,道德教育要不断地提高他的道德境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这种不断提高的过程就表现为一种超越。就整个社会来说,由于社会道德规则系统是极其复杂的、多种多样的,道德教育不是也不应该是原原本本地把复杂多样的道德规范搬到学校中来,向学生进行灌输,或依此对学生进行训练。道德教育对于它的内容,是有选择的。它要选择那些最能符合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进行教育。在一定的意义上,这种选择性也就体现了道德教育的超越性,即超越那些陈旧的、落后的乃至反动的道德规范。比如说,在当前,道德教育就应该超越人身依附,强调独立人格;超越不平等,强调平等;超越对物质主义的崇拜,强调精神生活等等。此外,道德教育的超越性还体现在摆脱人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束缚上。长期以来,道德和道德教育都局限在人类自身的事务中,局限在某一特殊的文化背景中。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一种道德关系,认识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的道德规范是很不相同的。当代道德教育应致力于这种新的道德关系的阐释,致力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规范的理解。这种超越体现了随着时代的进步道德教育题材的拓展。 在肯定道德教育的有一定的超越性的同时,大多数与会者对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提出质疑:第一,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否准确?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主体在自己所建构的实践活动中究竟是越来越“超越”客观呢,还是越来越“逼近”客观?即便实践的本质是超越的,能否从这 种一般的、抽象的类本质推论出道德教育甚或教育的本质也是超越的?诚如此,智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是不是超越的?科学活动作为一类实践活动是不是超越的?艺术活动作为一类实践活动是不是超越的?这样一来人类的所有活动的本质都是超越的,那么又何言超越性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呢?第二,从“应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本位出发推论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是否普遍妥当?“应然”是否在价值方向上必然地指向“未来”,指向“理想”、指向“更高的境界”?父母对孩子说:“你应该听话!”;老子说,人类社会“应该”回到“小国寡民”的初民时代;朋友对你说,“(就是)亲兄弟,(也应该)明算帐”。这些道德话语并不是,“超越”的,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第三,认为道德教育的逻辑是演绎的而非归纳的,那么,演绎的大前提是从哪儿来的呢?高尚纯洁的道德律令又是从何而生呢?其结果,很可能得出先验道德的结论。第四,如果认为教育或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超越的,超越现实、超越世俗,是从理想生活、可能世界出发的,是要对现实进行“否定”的,那么承担教育或道德教育的教育者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就必然导致在“芸芸众生”中划出、推出甚或造出一部分品德纯洁、高尚的人,是这部分高踞社会之上的纯洁、高尚的人用自己的纯洁、高尚的言行培育了新一代的纯洁和高尚。对于我们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道德教育新发现,因为一部中国道德教育史就是这样的。难道我们以前的道德教育还不够“超越”吗?难道我们以前的纯洁、高尚的道德偶像还少吗?难道我们以前对现实生活、实然世界“否定”的还不够吗?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的道德教育中,我们不是不“超越”、不“否定”现实,而是太超越、太否定现实了,形成了强大的道德压力,以至于所谓理想的生活不是提升了现实生活,而是根本遗忘、摈弃和歪曲了现实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甚至出现“以理杀人”的情况。总之,大多数与会者认为,说道德教育具有某种程度上或某种意义上的超越性是可以的,但说道德教育的本质就是超越性,在逻辑上很难成立,也没能很好地反思我们道德教育的历史经验。不能把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提到本质的高度,理解为超越时代,超越现实,甚至也不能在一般的意义上将它理解为超越功利、超越物质、超越个人。从哲学的角度看,道德的生成过程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是一种道德智识或经验的归纳过程,我们所要求的道德哪怕是最理想的道德,如诚实、正义,都不是先验地给定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道德教育无非就是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个体内化,就是要教会学生过现实的道德生活,而现实的道德生活就是世俗的生活,它由一些历史传承下来的、时代所认可或修正或补充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社会习俗、伦理禁忌等构成。正是这些东西奠定了我们道德生活和整个人生的基矗因此,不能否认和否定道德教育的现实性。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道德和道德教育应该是最现实的,比智育还现实。讲对现实的否定或超越,应该严格地局限在那些丧失了现实合理性的方面,而不能把整个现实作为否定或超越的对象。讲对功利、物质和个人的超越也应在肯定功利、物质、个人需要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不能在回到传统上重义轻利、重精神轻物质、重集体轻个体的老路上去。当前的许多道德混乱可以说就是对传统的过于超越的道德生活方式的“反动”,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再提倡回到老路上去,又走向一个新的极端。至于理想的、可能的道德生活,则是人们所应追求的目标。但道德教育不能把目标当成基础,把目的地当成出发点,那就会发生本末倒置的问题。 有人还提出道德教育或整个教育的“保存性”的一面,即传承优良文化传统,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面。对于教育或道德教育只讲超越不讲或少讲继承,只讲理想不讲或少讲历史,只讲促进改革发展不讲或少讲维护社会稳定都是不行的。两个方面应该得到统一。统一在哪儿?统一在现实性上。现实道德和道德教育问题的考察有两把钥匙:一是马克思人的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理论,即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与人的自由个性阶段。二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的“三种道德”(封建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理论。 现在我们正处于第二个阶段,而且三种道德关系都有,哪一种也不完善。现实的道德状况是丰富的、多类型、多层次、多样式的。不能也不可能只要求一种类型、一个层次、一种样式。这种“多”是统一的,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统一在现实性上,在今天即统一在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上。也就是说,今天讲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适应,是要适应在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而不是去适应人的依赖关系。讲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超越,主要的也不是超越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而是指超越人的依赖阶段。如果要说超越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也只能是局部超越,而不能是全局超越,只能是个别超越,不能是全体超越。 三 、道德教育的功能问题有人认为,道德教育的功能可以划分为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或者说是内在功能和外在功能。在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关系中,本体功能是基矗没有本体功能的充分实现,就谈不上社会功能的实现。本体功能是学校道德教育所应主要追求的,也是学校道德教育在其有限的时间中所能够追求的。我们过去德育工作中的失误和失效,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没能看到学校道德教育的这种时间和效果的有限性,很好地重视德育的本体功能,总是想培养从社会某一角度看来在思想品德已经完善的、完美的人,喜欢用一些外在的社会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德育活动及学生的道德面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苛求,也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实现的。说政治是灵魂,也未尝不可,但更应强调道德品质和人生观是基矗政治要求不能代替道德规范。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没有人格,一个人在政治上要么投机,要么装糊涂,要么甘做政客。所以,就道德教育的本体功能来看,德育就是育德,就是建构一种道德境界。具体到学校道德教育来说,就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养成他们的道德习惯,树立他们的道德信仰。育德之中,核心的东西是发展学生的“悟性”。“悟”就是觉悟、醒悟、领悟,就是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该怎么做,怎样做才更有价值。没有这种悟性,一个人就不会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就会成为道德的奴隶,而道德也就会成为奴隶的道德,成为束缚人、压制人的手段,而不是形成人、解放人和提升人的手段。道德的起点是他律,终点是“自律”,最高境界就是“自由”。所谓自由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那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达到了一种审美状态。从他律走向自律再升华到自由,都有赖于人的道德悟性的提高。如果没有悟性,学生既不会有真正的道德自律,更不会有真正的道德自由。 有人认为,道德教育具有一种“感召”、“净化”和“社会制衡”的功能。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生活不同于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其特点就是不计成本,只讲义务,不讲权利,是以目标的高尚与否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尺度的。正如古人所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为了救落水老农可以不惜自己的生命,这就是道德的。如果在该履行道德义务的时候讲究条件,甚至开口要价,就不再是一种道德行为,而蜕化变质为一种政治、经济或其它什么的交易,属于一种市场行为、剧场行为。所以道德之行和道德之教有而且应该有一种召唤、净化的功能,使学生具有一种与世俗相抗衡的力量,使他们的心灵有所寄托,作为人的价值得到实现。对于人类生活来说,这种召唤、净化直指他们的内心深处,是不同于外在约束力量的内在约束力量,以一种不同于外在约束的方式实现对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的社会制衡。在当前社会道德生活许多方面失范,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甚嚣尘上的情况下,学校的道德教育更应该发挥它的这种感召、净化与社会制衡的功能。这是中国社会改革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有人从道德的二元结构出发,阐述道德教育的功能。所谓道德的二元结构,是指社会道德包括基础文明和德性修养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方面。基础文明就是健康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有的人都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是青少年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必须接受,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必须身体力行的东西。比如,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等。而德性修养则主要是反映了一种道德境界,一般地说,它是高于基础文明之上的,既包括了内心状态,更反映了外在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有德性修养的人道德责任往往超越了基础文明的要求,比如说,在社会生活中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革命事业中抛头颅、洒热血等。就两者的区别来说,前者是基本的、他律的、功利的、世俗的、统一的、适应的,后者是高尚的、自律的、理想的、神圣的、多样的、超越的。就两者的联系来说,犹如一座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德性修养是水面以上的部分,基础文明是水面以下的部分。没有水面以下的部分,水面以上的部分就不会凸现出来。道德教育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其着眼点应放在学生基础文明习惯的培养上,从而提高社会的一 般道德水平,而不应是放在提高学生的德性修养,造就道德圣人上。再者,一个人的德性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解决一系列的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也即是说,主要是在学校道德教育之外形成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基础文明是可教的,德性修养是不可教的。学校道德教育主要不应在不可教处努力,而应在可教处努力。学校道德教育的 ,!四、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问题讨论到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有的人认为是低效的,有的人认为是无效的乃至负效的。究其原因,不同的人强调不同的方面。总的来看,涉及到学校道德教育内部和外部的方方面面。 第一,就目标而言,过去我们的目标定的太高、太大,甚至有不科学的东西,习惯于制造学校道德教育的“神话”,认为其无所不能。只讲理想,不讲功利;只讲超越,不讲现实;只讲方向性,不研究可能性。目标太高、太大,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就根本不可能达到。达不到的东西又必须去做,就出现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名义上“落实”,实际上“落虚”的现象。等到出了问题,又反过头来批评学校德育没搞好,而不愿意静下心来科学地分析目标上的原因。对于学校德育工作者来说,这样做似乎也有些不公正。实际上,为了尽可能地接近这样的目标,他们工作非常辛苦,心理压力也很大。有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德育之累”。 第二,在内容上,存在着“道德教育政治化,政治教育道德化”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把这两者区分开来。经常的情况是,用政治教育来代替道德教育,只讲政治立场,不讲道德修养,只讲道德的阶级性,不讲道德的共同性。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经常性地跟着社会形势变,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东西。有人打了个比喻,把整个学校德育比成一棵大树,那么道德教育就是这树的根和干,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这树上的花和果。德育之树的根若不深、干若不强壮,那么它的花必不鲜艳,果必不丰硕。例如,“”期间,许多人政治上跟着走,道德上却是两面派,伪君子。有人还指出,在内容上;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社会主义,到了大学才讲怎样做人,把内容的序列给颠倒了。在这方面,应该很好地汲取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一些宝贵经验,如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循序渐进,推己及人等。 第三,在方法上,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很好地区分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道德学习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区分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道德教育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知识学习强调接受、理解和创造,技能学习强调训练、熟练和应用,道德学习强调潜移默化、个体觉悟和生活践履。与之相适应,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道德教育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我们的道德教育方法上的问题就出在按科学教育,技术教育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把道德与生活割裂开来,作为一种知识来教,作为一种技术来训练。其结果就是学生有道德之知,而少道德之行、道德之情和道德之信。在这方面,与会者还特别强调教育者自身道德素养以及道德教育的道德性的问题,认为只有有德之人和有德之教才能建构起真正的德育活动。如果讲马列的不马列,教道德的不过德,马列之教不马列,道德之教不道德,就必然导致整个德育的危机。 第四,在教育者方面,有人提出;由于现代社会变化加速,代沟扩大,教育者的道德立场和道德观念受到他们的生活时空的限制,在许多方面确实不适合或不能帮助今天的学生顺利地解决他们的道德难题。因此教育者在进行道德教育之前,应对自己的道德立场进行批判,不能作为一个绝对正确的出发点,强制灌输。 当前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普遍的师生关系的对立(包括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对立,青少年群体的一些反主流社会情绪)恐怕与此有关。有些道德难题对于教育者来说也是新问题,不能依赖于过去的观念和经验,而应和学生们一道去学习,来尝试解决。在新道德的建设方面,师生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在受教育者方面,有人认为,当前学生的主导性道德需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获得转变到注重道德尊严的确立,道德生活的主体性日益得到重视。现代道德教育应关注这种受教育者的地位和需要的变化,灵活地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否则就会导致道德教育价值的失落。 第五,在外部环境上,当前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不高,势必影响到学校本体德育功能的实现,即所谓“5+2=0”(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加上两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教育,其效果等于零)。有人指出,由于当前现实生活中社会主群体(指中年人,是孩子们的榜样群体)的特殊历史经验,目前大都有一种利益追逐和物质补偿心理,对精神理想持一种冷漠或嘲弄的态度,从而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消极影响。有人认为,当前的一些影视作品的不正确价值导向,大众传媒的低级趣味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产生消解作用。还有人追随18世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强调指出一个健全的完善的社会制度具有强大的道德教育力量,而一个不健全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对普遍社会道德的进步,特别是对学校道德教育起到消极的作用。 可以认为,比起学校道德教育的力量来说,社会制度的道德教化力量更为强大。 要想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不仅要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更应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方面建立健全社会制度。 德育工作论文:国内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时至今日,我们面对的学生和过去的孩子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想从自己班级的学生谈起。就拿学习成绩来说,我班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对待自己的成绩不在意,对他人的事情更是置之不理,成绩的好坏似乎和自己无关。还记得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火灾与抗震自救逃生演练,很多学生不能严肃对待这一问题。学校规定学生在逃生过程中要有序抱头、蹲下行走,可是他们随意奔跑,而且还把这件事当成一件很有趣的游戏。每当我们老师在一起交流时,都觉得这种现象是当今学生的共性。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这和学生生存的幸福时代,他们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遇密切相关。而种种原因下成长的孩子也就形成了他们独有的特点。因为他们已经不是80,90后,而是00后。这样一来对教育者的要求也就增加了更多的课题。我的学校处于城市的郊区,学校就座落在家属区内,这里的学生不多,学生从家到学校的步行时间多则10分钟,少则1~2分钟。家长大部分是矿区工人和待业在家人员,他们的表现是对学生的学业并不热心,相反把更多关注放在孩子的吃喝和外在形象上。综合以上事件:我就在反思,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对待所有的事情都不入耳?是什么让学生如此这般的漫不经心?是“压力”吗?孩子现在所承受的压力确实很多,学习成绩、特长训练、各种考级……,以至于相对于压力的苦闷,孩子们选择了放弃,相反学会了享受,这和家长的教育环境息息相关,所以老师单单利用身教影响学生远远不能达到目的,个人认为骨子里的问题还得从“根”做起,先学会爱父母,再学会爱他人,最后学会大爱,爱国爱人民。这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先入为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高度一致。面对这样的现象,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就承担了明显重要的角色。要想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起到作用,使孩子发生转变。个人认为德育工作的手段、形式和内容就显得格外有份量。 一、德育工作的组织手段 现在的孩子虽然见得多,听得多,对事物的新鲜感还是很在意的。小孩子和成年人的区别就是缺少自控能力,但是格外愿意玩。因此在玩中教育孩子就是一种难得的能力。所以工作形式一定要富有创意,能调动兴趣。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则是需要潜移默化的形式推进,我们现在德育手段也是很多种类可选,比如互联网,它将呈现你需要的各种资料,由其是异地的资讯全面而且便捷;还有电视这种媒体,开设了专为少年儿童准备的频道;红色旅游也是教育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作为学校完全可以利用家庭作业这一项将任务布置给孩子,在作业中渗透德育教育。据了解很多学校都把给父母洗脚的事情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写一篇作文。实际这种教育方式都非常值得提倡,要注意的是方案的可操作性,而且一定要有总结,抓住一切时机对此行为进行德育汇总,这个汇总主要是学生自身总结,最好是日记体形式,便于操作,利于改正。 二、德育工作的形式 在形式上建议学生观看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即使有些孩子已经看过了,也要集体重看。主要是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震撼,这种集体观看再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碰撞火花,让正义和真诚在孩子们的内心生根发芽。慢慢树立一种理想,明朗一种精神。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把握住类似的机会,比如利用好班会课和节日去设置主题。还有就是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感恩教育,挫折教育,每参加一次活动对孩子都是一种成长、成熟。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该找到联谊校,无论是贫穷的还是富贵的都会让学生看到不同的同龄人的生活。我的一个学生韩明在一次习作中写了这样一篇文章:讲他坐车的事情,因为第一次做无人售票公交车,所以孩子故意把一角钱狠狠地投进了投币箱,使其发出的声音更像一元的。他心里暗暗自喜,赚了九角钱。回到家后他总觉得自己的行为很丢人,于是利用一次出门的机会他把上次欠的钱补了回去。我看到这篇作文后,在全班进行讨论,如果小韩下次还投一角钱会是什么结果?即使很多次后也没被车长发现,他的内心会是什么感觉?如果你是车长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小韩做错了事情敢于将其写成文章,你收到什么样的启示?所以一个人最宝贵的是什么? 三、德育工作内容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就传承了我们很多值得一个人一辈子受用的品质。能掌握其中的一条或几条就会使人完美起来。特别推荐老师们以《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内容开展活动。记得参加吉林省大队辅导员培训时曾观摩东北师大附属小学的少先队活动课,他们用了孩子们耳熟能详的语言编纂出歌谣,排练出小品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我觉得这些内容我们依据学校自身情况都可以进行学习和应用。我们教育的孩子在未来的路上可能并不是什么研究家或学者,这就要求经过我们教育后的孩子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对得起养育他的父母和土地。而当今社会对老师的所有行为要求得很高,甚至有的老师都很难给自己定位,到底怎么做才能达到既不伤害到学生还能教育好孩子的目的?无耐和迷茫时常冲击着老师的头脑。在德育工作中我们是应该以引导和教育为主,但是必要的严厉措施有时也需要做,这就要求社会和家庭的配合,一己之力不可能解决一个孩子的成长问题,当面对难以管教,无从下手的孩子时,作为老师内心真的很痛苦,也很着急,教师的肩上承担的不仅仅是一代人的成长,还有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希望。老师这个职业任重而道远,社会各届在面对教育问题时,一定要相信老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优秀的人。而老师也一定会尽自己最大能力去教育好每一个孩子! 德育工作论文:市场经济下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广阔的开放市场,这种大环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想,使其看到自己未来事业的前景。但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会在学生的价值取向上发生作用,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方法上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定位,以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形势的需要。 一、充分认识市场经济对德育的负面影响 首先表现在外向型经济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外向型的“三资”企业,中西方文化混融,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开始悄悄侵蚀学生的灵魂。涉外企业中的外方管理方法、手段及思想意识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择业的热点目标,国营企业即使有正式录用名额也不受他们青睐,祖国意识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其次是市场经济与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由于部分学生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足,界线划不清,不能全面理解其共性、特性和作用,以及积极主流与消极支流的关系,致使认识上出现误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原则,一些学生错误地将其视为思想行为的准则,导致了做事讲价钱,付出要索取,把自己的行为用“等价交换”来衡量。在为社会付出的价值观上具有浓厚的“务实性”,在利他的同时首先要利己,更有甚者表现出只顾自己的方便和利益,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公德,认为生活的真谛就是享受。无私奉献已不再成为人的价值范畴,造成理想境界的空虚。第三是劳动力市场及用人制度的变化,提出了新的人才质量要求。 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为企业输送人才的院校在培养人才上向质量要效益,应培养出觉悟高、能力强、懂理论、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为适应商战竞争,还突出表现在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上的变化,强调制度的执行与制裁要奖罚分明。培养人才与工厂生产的产品一样,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培养的人才类型、规格、特点、素质及管理手段,必须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管理制度相吻合;否则,我们的毕业生将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失去竞争力,甚至失去人才市常第四是市场经济给思想品德教育带来的困难。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社会观念的变化,知识的更新,信息的接受,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几乎是同步的。 就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比在校门内的教师要广、要快得多。因此,教育者往往不能提前把握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当学生身上已反映出一定的思想问题时,教师才被动地去进行教育,这给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使教师的说教显得软弱无力,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及时”甚至“超前”了,造成对在校生思想品德教育滞后的局面。 二、对在校生进行德育的思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德育工作的思路应是: (一)突出爱国主义的教育主线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院校德育要坚定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其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引导学生在接触开放的文化环境时,自觉抵制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的思想,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由爱父母———爱师长———爱他人———爱集体,最后上升到爱祖国。 (二)加强对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引导德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悟”性,使其认识到如何做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然而学校的德育必须坚持一元化的导向,使学生明白社会所容纳的并不都是时代所提倡的。价值的真谛在于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自我价值,都要通过自身劳动来实现。说到底,人的价值就是更多地为社会创造和奉献。进行人生观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人活着为什么,怎样生活和做什么。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理想教育,从学生生活的最贴切处入手,诱发他们的生活理想,从而激发出强烈的职业理想,把社会理想、为祖国做贡献的理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职业理想上。理想是动力,也是激励,在理想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树立新时期人才质量的德育观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根本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才资源,当今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是人才质量的竞争。做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高等院校,在德育上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建立新时期的人才质量标准。新时期人才质量标准,已不再单纯是过去那种踏实加肯干、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类型,而是思想和能力是复合型、适应型、开拓型的人才。因此,在德育上要给学生全方位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敬业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公关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省能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 总之,新时期的院校德育应培养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现代的人和国际型的人。 (四)德育管理制度和手段要与企业管理相衔接学校的德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德育必须把参照系由封闭的院校教育转向人才市场和企业要求上来,这一转变要求学校在德育管理制度和教育方法上都随之进行相应的转变,使之与企业的要求相衔接。如若不然,学生在校接受的是一套管理方法,到企业后是另一套,这将增加学生的不适应性,减低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为此,必须做到: 1、在日常行为规范上要与相应的企业要求衔接,把企业要求职工的行为规范,作为学校培养学 生日常行为的部分规范要求,同时要设置专业环境,在环境中训练学生的日常行为。 2、德育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要与企业管理相适应。一位饭店的总经理说:“你们学生不及格还有补考机会,而在企业做错了一件事就难以挽回”。因此,在校的德育管理要与企业要求吻合。首先,应突出制度化管理,将规章制度熟知熟记,严格按制度办事,奖罚分明;其次,是在制度的执行上不能沿用“事不过三”、“下不为例”等旧的教育方法,制度不容违犯,否则就要受到处罚;第三,要适当减少耐心说服的思想教育过程,加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培养学生自律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否则就不能适应企业化管理的环境。 3、使学生进入人才市场参与竞争。创造条件使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供需见面会。在平时的学习、社会工作及各项评比和比赛中为他们设计竞争舞台,创造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达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共同的目标导向下,进行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4、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市场经济活跃,人才竞争激烈,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他们能否承受竞争机制冲击的淘汰和排挤?能否经受挫折的考验?实践证明,学习好的学生不一定能在社会中经受住挫折和胜利的考验,这就要求德育应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放到首位。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包括:道德品质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保健医”,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培养新时期人才的着眼点,使学生增进心理环境的内稳性和肌体对环境的有效适应性,以积极主动、平衡灵活、正确理智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和协调社会环境,成为竞争中的强者。这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竞争的心理适应力。在校期间应为学生设计竞争的舞台和竞争的环境,训练学生对竞争的适应力。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诱导,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优势,积极参与竞争。其次是培养学生的预见性。做好上岗前的心理准备,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了解人才市场情况,理论联系实际,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塑造出身体健康、道德健康、心理健康的人,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健康成长。 5、加强信息反馈和教师的理论培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能否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应注意以下两点:(1)加强社会信息反溃经常了解社会思想动态,推断哪些社会事务可对学生产生影响,使教育走在学生思想意识形成之前。经常了解企业管理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扩充学生的应变能力。(2)要经常对教师进行社会主义德育理论的培训。加强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建设一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政治思想工作队伍,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需求。尤其是在社会变革的每次微小变化前,首先对教师进行理论指导,使教师具备指导学生的理论准备,注意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更新观念,紧握教育的主动权,使教育具有超前性。 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是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力保障。综上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重在实践的探索和理论上的总结。北京旅游学院管理系在德育上推出的“三自教育”、“学生行为守则”及参与各项活动的“严、细、活、竞、创”的五字要求和“教师形象”的讨论,正是在市场经济下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思考、探索和实践,相信在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德育工作论文: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 一、从细小处入手,创设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模式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开始,要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确实,优秀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需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让学生从幼年开始,就在优秀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中成长。从目前的教育实际来看,德育工作要立足于学校教育,延长教育半径,努力做到三个最佳结合。 1.学校教育结合主流文化 学校教育应永远处于德育工作的中坚地位,在德育工作中的比重应该逐年提高,时时处处要体现主流文化的脉动。要求学校在进行德育时,着眼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个教育活动都能从教育实践中把握时代特点,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我校自2009年开展“日行一善,诚信一生”教育活动以来,从“善在校园”“善在家庭”“善在社会”三个方面,引导师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由日行一善到日日行善,将抽象的德育融入师生的日常活动中,让善的理念植根于师生的心田,收到良好的成效。 2.社会教育结合社会实践 德育工作仅靠学校远远不够,德育工作离开了社会大舞台,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在日常的社会教育中,只有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让德育工作产生最大效能。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寻找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在于德育的社区化和基地化。为开好德育社会实践课,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建立固定的活动课程基地,使德育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我们与荣成市消防大队、武警中队等单位建立联谊关系,将消防中队、荣鹰橡胶有限公司、道南于家村果园、花园社区居委会、市园林局苗圃基地、武警守备处看守所、孔家垃圾处理厂等九家单位,定为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单位开展活动,共同担负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责任。活动基地的选定,为每一个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实践活动搭建了广阔的社会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陆续开展了绿色军训、逃生演练、社会小调查、社区服务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德育工作校内有场所,社区有环境,校外有基地,社会全帮扶,从社会的热点入手,化大为小,将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分解、落实,逐一加以解决,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教育,特别是支持青少年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让教育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点和着力点。 3.家庭教育结合传统美德 德育工作离开了家庭,就会沦为空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最佳结合,是做好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最佳选择,离开了家庭的德育就会形成短板效应。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先后开展了“世纪小孝星”“感恩母亲节”等系列活动,表达对父母、师长的尊敬和挚爱;利用假期开展“小鬼当家”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以“朝霞情系夕阳红”活动为契机,开展了“爱老敬老,孝心感恩”活动。各班成立了“爱心服务小分队”,与周围社区和附近村庄的孤寡老人结成爱心帮扶对子,每周定期上门服务,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重阳节带领孩子们走进敬老院、老年公寓,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懂得尊老和爱老。这些活动尊重和激励家庭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从传统美德教育入手,鼓励家长的创造精神,积极主动地探讨亲子教育、亲情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受到广大家长的好评,达到家长配合、学生自愿、全社会受益的目的。 二、从细节处落实,锻造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特色 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德育工作更离不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创树品牌,只有创新才能形成特色,而品牌和特色正是源于细节的积累和褒扬。要尊重一线教师的首创精神,鼓励在德育工作中根据校际实际,创新活动方式和内容,紧贴学习和生活实际,编排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动,不求整齐划一,更不搞一刀切。 1.创新促发展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模式,在尊重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不雷同,不抄袭,可以大胆引进先进经验,让德育工作紧跟时展步伐,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不上纲上线,但形式新、方法活,既喜闻乐见,又注重实际,这需要一线教师付出大量的劳动,要求教育管理者尊重并且激励德育工作者的劳动,多创造和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让创新成为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 2.开放办教育 德育工作不仅要实现“三个面向”,更要融通古今,博采众长,最大限度地实现德育的社会化,广泛争取社会上一切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德育工作提供一切可能。要将德育工作引入社会中长期发展 规划,从不同层面加大对德育的重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向德育倾斜。要细化德育的考核工作,在加大德育工作在现代教育中的比重的基础上,适当细化考核细则,淡化条条框框,灵活验收要求,对一线教育工作者加大尊重和激励力度,激励基层多出经验,多出精品。我校在德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家长助教进课堂”等活动。充分发挥每位家长的特长,聘请不同行业的家长为校外辅导员,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开放的讲台,搭建了全新的教学实践平台,进一步拓展教育的渠道,让孩子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实现开放办教育。 3.品牌促推广 教育品牌是特色的集大成者。德育工作没有品牌就失去了特色。在教育实践中,要注意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活动不怕小,再小也可以在全国推广,经验不怕多,再多也可以成为大家的共识。有必要以学区和校际为单位,开展交流和互动,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努力缩小城乡和区域差异,努力形成一校一品、一地一风格的百花齐放的德育教育新格局。德育工作无小事,要真正抓好并落到实处,需要教育工作者立足长远,脚踏实地,从细节入手,加快改革创新。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突破。 德育工作论文:构建和谐社会与职校德育工作的时代使命 摘要: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校德育承担着培养“最重要素质”的任务。本文在分析构建和谐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要求基础上,对职校德育工作存在的诸如教育功能上的不对称、教育观念上的不适应、教育内容上的不同步、教育机制上的不协调等“不和谐”音符进行了现实反思,并对如何让和谐意蕴充盈职校德育工作的全程内外作了积极思考。 关键词:和谐社会;德育工作;职校;使命 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总理就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了深刻阐述。“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①等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和谐社会建设措施、目标的题中之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职校德育工作如何顺承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培养广大职校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摆在职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 一、构建和谐社会对职校德育工作的创新要求 1.构建和谐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职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它必然对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重要手段的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它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仅靠经济的增长无法支撑起一个人民向往的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实现包括职业教育及职校德育工作在内的社会方方面面的和谐发展。“今后20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将逐步由传统粗放型方式转变为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这种转变必然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资源的开发。”②而中等职业教育正是担负着这样一个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使命而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基础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各行各业对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里的“质量”就包含了社会对职校德育成效的期望:所培养的毕业生要有健全的人格,要具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有与职业相匹配的良好职业道德习惯和科学文化技能,要有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强烈意识和创造能力等等。 2.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和伟大实践触动并更新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反映在职校德育工作上,必然要求在德育内容、目标及工作的思维前提(即德育观)和环境等方面做出新的改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在契合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愿望的同时,也在通过舆论传媒和实践探索深化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进一步认识与追求。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总结了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建设这样一个社会,缺乏对包括职校生在内的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可想象的。今天的职校生两三年后就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在校期间必须接受、内化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及道德观,并使其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成长和成熟。因而,德育内容上,除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的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遵纪守法、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包括和谐文明教育。从根本上看,和谐社会是指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矛盾全面和谐的社会,而人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职校德育工作,就是要结合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的实际,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并与社会整体发展达成统一,从而造就出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准社会成员。这就要 求职校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德育观,即主体性德育观,并努力为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3.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符合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本质,但在这个过程中,职校德育工作难免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矛盾,必然对职校德育工作者实施“和谐德育”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行各业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中等职业教育更是如此。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已经成为“整个教育中的薄弱环节”。③正是鉴于对其不能很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需要这个“不和谐”的正确认识,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确定为今后一个阶段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之一。在教育部文件和周济部长的讲话中,都多次提到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要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以服务为宗旨,就是要通过服务“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紧密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合科学技术进步的有机协调。”④以就业为导向,是因为职业教育对扩大就业具有支持作用、服务功能的优势,而就业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因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符合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本质。但在这个过程中职校难免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职校在新形势面前定位清不清,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有没有很快转到以就业为导向上来,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是否具有活力,有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职校发展的社会环境等。在这些矛盾面前,德育工作如何发挥“首位”作用、如何增强职校的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是对职校德育工作者实施“和谐德育”的素质和能力的考验。 二、职校德育工作“不和谐”音符的现实反思 以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新的德育生态为立足点,审视当前的职校德育工作状况,可以帮助我们在坚持职校德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性的同时,全面认识构建和谐社会对职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进入20__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也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这些文件已经成为指导和促进职校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纲领。同时也昭示着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职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为当前的职校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与人才培养目标与和谐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教育功能上的不对称。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高素质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它具有教育本质的所有属性,目标是育人,所培养的人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较高水平的包括道德素质在内的过硬的综合素质。然而,在一些职业学校,迫于竞争与生存的压力,虽然把“德育为先”喊在嘴上,其主导意识和行动上却偏重于单纯的技能培养。职校德育的价值何在?是保证这些掌握了技能的劳动者真正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越高,社会才能越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切实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让学做人和学技能成为职校生得以全面发展的“两翼”。实践已经证明,德育工作搞得好的学校其市场竞争力也更强。 2.教育观念上的不适应。基层职校德育工作者由于缺少各种培训进修的机会,其德育理念往往滞后于形势发展的要求。受传统的德育观影响,对职校生个体成长缺乏关照,往往用一个目标规格模式进行要求;对德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不清,方式方法僵化生硬,习惯于我训你听,把发生在校园的各种矛盾简单判定为对抗性质,看见心中就“憋着一团火”,要么不理,一理就激化,造成师生人际关系紧张;沿袭旧的教育模式,时代感不强,脱离德育实际,实效性差。这些表现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去甚远。职校生的主体意识正在增强,“管”和“灌”都已不适合变化了的教育对象,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主体性德育要求职校德育工作者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 3.教育内容上的不同步。德育内容只有贴近时代、与职校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才会为学生关心和接受。对我的发展与成长有利没利,能不能帮助我解决现实问题,是很多职校生在对事物取舍前首先要想到的。因此,职校德育工作内容体系的构建也要围绕这两点进行,一是围绕职校生的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二要凸显时代特色和社会要求,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职校德育实现服务人和社会的和谐。职校德育要依据构建和谐社会对职校生素质的新变化相应及时拓展教育内容,如实践、创新精神的教育,生态伦理观念的教育,团结、协作意识的教育等等。只有德育内容与时代要求同步,职校德育才会以其有效、有形的现实价值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中不断加强。 4.教育机制上的不协调。在职校内部,各方面教育不协调的现象普遍存在,德育工作者、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职业指导人员在接触和教育学生时要求的标准有高有低、倡导的价值观迥异,有时甚至形成对立,让学生无所适从,制约和弱化了德育效果。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项踏踏实实的工作,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只能强化“恨铁不成钢”的浮躁心态,影响德育质量。在职校外部,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在拓宽职校德育视野的同时,也给职校德育工作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带来挑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才能使党政群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关心真正转化为支持职校德育工作的强大合力,仍需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三、让和谐意蕴充盈职校德育工作的全程内外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⑤让和谐意蕴充盈职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为职校生成就和谐人生打下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造就一大批建设主力军,成为职校德育工作光荣而艰巨的时代使命。要履行好这个使命,“和谐德育”必须成为职校德育工作不懈的创新目标与追求。笔者以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职校德育工作应该是充满生机性、体现时代感、富于创造力的一项条理、融洽、透射出和谐美的育人实践活动,其本质是实践的,其运作是和谐的。 1.人际和谐:实现德育目标的首要前提 和谐社会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⑥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职校德育恰恰是突出了对“人”的 教育,承担着唤醒职校生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自我完善意识的任务。完成这个过程,师生人际关系状况对德育接受效果有着决定影响,必须调整好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的态度,使二者关系处于和谐状态。一是德育工作者要研究学生心理需求,客观地分析职校生职校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做到“知己知彼”;二是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由高高在上转为平等相处,消除隔膜,使学生产生“自己人”的感觉;三是要学会把德育内容“活化”,从解决学生生活、学习、择业等实际问题入手,促进道德对象的道德社会化;四是引导学生自觉修德,大胆放手,指导学生自发开展有利于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充分发挥的育德活动。2.管理和谐:确保德育成效的切实保证 职校内部管理涉及招生、就业、教学、实训、德育诸环节,管理系统的和谐与否决定着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而德育管理的和谐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在制约着职校整体管理的质量。管理与和谐是相互促进的一对范畴,没有管理,和谐就缺乏基础,没有和谐,管理就缺乏方向。职校德育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形成一个全员德育的工作局面。一是要更新德育观念,通过引导、教育,使职校教师摒弃思想上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专利”的思维局限,秉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优良传统,主动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职工队伍建设、实习实训与就业指导等各项工作与德育工作间的联系、渗透和融合;二是健全管理机制,保证落实好德育工作的校长负责制,加强职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和德育投入;三是在管理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分层施教,使德育运行在和谐状态下进行。 3.环境和谐:学生德性成长的肥沃土壤 职校生德性的成长、发育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这些有机情境。让学生学会判断并吸纳这些情境中“情”的有益养分,使其在品德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是职校德育工作的职责。必须努力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肥沃的成长土壤。首先,校外环境与校内环境要和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这是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职业学校要抓住这个机遇,积极争取社会各行各业和广大家长的支持,塑造适应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其次,校园内部诸子环境要和谐。设施功能环境(如校园网建设)、校园文化环境、专业建设环境、师生人际环境等子环境构成职校的校园生态环境,这些子环境中德育氛围形成与否、程度厚薄及子环境间德育目标与方式的整体协调性,在促进学生加强道德认识、形成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和对其本身和谐、全面发展的深入理解上至为关键。 德育工作论文:开展中学德育工作探究 摘 要:以计算机、通讯、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为支撑的网络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的传播突破了国界的限制和我们传统的控制能力。良莠不齐的外部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中学生选择和接受外部信息的自由度在扩展。因而,中学德育工作变得更为艰巨复杂。中学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好德育工作已成为1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分析在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因势利导,做到趋利避害。 关键词:网络 德育工作 方法途径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应用与普及,对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1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传授平等、交流直接、预警及时等优势,大大地提高德育教育的涵盖面和时效性;另1方面,网络的信息混乱、理性缺乏、管理困难和语言自由等问题,也为各种负面、不良信息的生存提供了便利,不少学生沉湎于网络聊天、游戏、网恋等不能自拔,这都给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压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需要更新理念、转变方法,积极驾驭网络,使之服务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为本,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观念,把网络德育摆在学校德育工作的突出位置 信息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网络德育工作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提高在网络环境下搞好德育工作的艺术性,树立新的网络德育观和人才观,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校,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 这主要指在承认理想目标、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存在着多样化、多层次的前提下,既要坚持主导性,也要提倡兼容性;在理想方面,既要坚持社会最高理想、全民族共同理想的教育,也要进行个人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的引导;在道德教育的层次上,既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也要加强以诚实、守信、尊师重教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传统道德教育,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 网络德育教育还要注意坚持现实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即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要结合学校特色、文化底蕴和管理方面的优势等,从而形成有个性的学校德育。科学性原则即要充分遵循中学生的德育心理发展规律,制订与年龄特征相适应的道德目标。在循序渐进和螺旋式提升中,实现网络德育目标。 2、中学应建立和健全校园网络道德机制,努力抢占网络中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牢牢控制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开创出1片德育工作的新天地 第1,学校要构建比较完整的校园信息化网络体系,为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设施为学生创造在校上网的条件,把1些上网成瘾的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在校园网里,学生可在老师正确指导和有效监控下自由上网,获取科学的知识、信息。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开设校园网站和教师、学生个人主页以及校园论坛等,通过正面引导和榜样示范作用,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同时学校要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组织正面信息上网,及时清除包括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1些封建流毒;境外反动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反动渗透直接危及到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利益的“逆流渗透”;有害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黄色暗流;制造社会德育经济混乱的计算机病毒、黑客等等在内的不良信息。以纯净网络空间,确保网络信息准确全面、安全可靠。 在进行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的同时,要注意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并行之有效的方式,如动画和多媒体等等,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1体,体现鲜活的生机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还要以重大节日或重要事件等为契机,及时开展富有冲击力的网上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如54运动、抗日战争以及国庆、长征等政治性强的主题和“8荣8耻”、教育、消防安全、环境保护以及教师节和母亲节等社会责任意识强的主题,在网上1些相关背景资料、图片和视频剪辑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如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身边的同学及其先进事迹上网,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先进带动作用。 第2,培养和锻造1批既精通基本的德育理论、思想素质过硬又具有良好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的网络工作者队伍。 我们现时的德育工作者本身存在着与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工作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陈旧;形式主义严重,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落后于时代,甚至落后于学生,对掌握运用新的科技手段缺乏积极性和认同感。 通过培训,可以使之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熟悉微机操作、网络技术和各类软件的应用知识,树立依靠科技增强德育工作生命力的新观念,自觉地把网络技术应用于德育工作实践;同时使其工作方法由单1为 综合,变机械为灵活,刚柔并济,并将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种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使德育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电子信箱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时,要重视师生的平等对话,遵循理解、尊重和信任原则,把正面疏导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启发他们的道德思维,自主建构正确的道德理念,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还可以利用校园论坛和网络聊天室等环境的开放性、匿名性的特点,就1些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生活中重大时事和其他1些热点问题等,组织网上讨论和辩论,指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的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增进相互之间的思想交流和交锋,并及时给予正确的舆论引导,从而辨明真伪、区分善恶,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水平和德育鉴别能力,增强对非主流意识的免疫力。 第3,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平等性、交互性、便捷性、即时性、开放性、广泛性等特点的积极1面,进1步做好德育教育的各项具体工作。 1.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辨别教育、自我防范教育、信息伦理、道德、纪律、法制教育,以及向学生推荐有益内容和开展丰富的网上活动,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网络观。 对学生进行网络不良信息的鉴别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判断分析选择甄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其用好网络信息资源。德育工作者既要培养他们比较分析信息真伪和信息价值的能力,又要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自主自律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网上能够自觉选择、吸收美好的正确的东西,摒弃丑恶的错误的东西,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自己的网上行为。 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并制订实施相关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网上行为,使其在网络世界的言行更加规范合理。德育工作者可以在网上转贴国家关于国际互联网的相关法律法规。学校方面也可借鉴国家计算机网络文件立法精神和其他1些非正式条例,再结合本校网络论坛管理和网络安全管理等方面出现的1些情况,制订出1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道德准则,其中可包括《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暂行条例》、《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违纪处分规定》、《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实施细则》之类种种,并严格贯彻执行之。使学生网上行为自觉化,使网络管理日趋科学化、规范化。 2.开展网上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及时解决学生现实和网上生活的疑难问题,关注和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网络的隐蔽性、互动性为心理辅导和咨询提供了天然的好途径。在学校主页里专门开设了“心理课堂”,就“上网可能导致的心理障碍及如何预防和消除”、“怎样调节情绪”、“如何消除考试焦虑”等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利用校园网开设心理论坛和网上心理咨询活动;还可以运用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心理管理档案系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逐步建立起学生心理档案。 3.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设计德育教育主题活动,独立或参与研制开发各类别的德育教育的课件或软件,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完全改变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被动受教地位,实现德育效果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当前的网络德育过程仍然是教师(教育主体)有效发挥主导作用,进而调动学生(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最终实现学生道德自律能力和不断提高的过程。通过指导学生自我设计或者参与开发各类德育教育软件,可以鼓励学生在对纷纭繁复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和摘录时,融入自己的1些想法和思考成果,同时将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多媒体课件又会增加了趣味性和交互性,这样做成的德育课件,必然带有很高的可观赏性和易接受性。从而在德育教育中引导学生由被动走向自觉。 3、要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区3方的合力,积极构建3位1体的教育新格局,共同推进学校网络德育工作 学校虽然是学生德育的主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学校要以大德育观的工作思路,使家庭、社区等各种教育力量都能明确各自在网络德育工作中的职责,以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各种力量齐心协力、协调1致的教育网络系统。3位1体的德育教育格局可以使3者的教育在功能上取长补短,互为补充,产生整体效应,为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构建起1个和谐的平台。 在网上,学校可以建设网络家长学校和网络社区。互联网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平等性、自由性,为开办家长学校和网络社区提供了可能。 在网下,学校要加强对家长的科学引导,以提高家校互动的效益和家庭教育的水平。由于大多数家长对网络知之甚少,大部分家庭没有承担起对青少年指导和监督的责任。因此学校首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家庭教育,对家长进行培训,条件允许,要使家长懂网络知识,提高家长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监护和指导作用,把好学生在家上网这1关。建立家、校电子联系信箱,学生和教师都可以进入网上交流,家庭和学校可以互通情况,共同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 同时,学校还要争取有关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顿,查封违规经营的不良网吧,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好的环境;对社区文化环境、社会风气进行综合治理,进1步优化社区育人环境,充分挖掘德育资源。最终使学生有1个适宜成长的“土壤”和“空气”,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对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1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期望1蹴而就。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网络特点、功能,大胆探索实践,利用有利形势,克服不利因素和条件,稳打稳扎,方能收到实效。 德育工作论文: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做好学校德育工作 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他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又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对全社会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概括,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在本质上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相统一的。 总书记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明确了任务和要求,又鞭策我们要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二、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 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特别强调了两点,一是强调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鲜明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既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二是强调特别要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当前治理社会风气的要害,抓住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也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让广大青少年掌握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也要让他们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校长、每一位教师在这方面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机融合并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一是要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要首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强化有关荣辱观教育的内容,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深入浅出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育部将在今后修订课程标准、审查教材内容时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要求。 二是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要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抵制低级趣味。要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个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是要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要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把帮助教师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示范。特别是班主任教师更是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要求纳入到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之中。学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考核班主任和教师的重要指标。 四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和联合有关部门,努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做好学校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论文:班主任怎样做好学生德育工作 当前社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了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条件,小学生的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可塑性很强,如果在学生时代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必将对他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班主任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先行者,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那么,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呢? 1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我国着名德育专家詹万生主任精辟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现在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为学校以后能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我对我校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的爱心、关心、同情心、孝心、自信心等方面主流尚好。但少数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漠、自卑、胆怯、嫉妒、厌学等心理问题。这有社会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学校的原因,监护人的原因和学生自身的原因。调查结果对我们了解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德育教育对策提供了有益帮助。对此,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摆在学生良好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带着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2爱心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 要管理好班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班主任如没有“爱”字当头,就难以把这项工作坚持下去,而且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有魔力的教育力量。要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对待每一位学生要有耐心、爱心,与学生贴心,关心他们每天在校学/!/习生活,关心他们成长,如学生饮食卫生,生活学习的困难……学生有病有事老师在场,及时帮助解决,情暖人心,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浓浓爱意。遇到学生有心理压力或思想包袱,班主任找学生对症下药,给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做通思想工作,解除学生的思想症结,使他们愉快地适应学校生活和学习。 3抓好养成教育 日常行为规范虽然是小事,但它对人的成长、成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尤其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教会学生礼貌待人、明理诚信、助人为乐,教师要以身作则,迁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件细小的事情,及时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常学习《小学生守则》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教育中突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突出德育工作的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逐步完善量化管理制度,就学生品行方面进行加减分量化,坚持做到学生品行每周评一次,每天真实记录学生在校的表现,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两者紧密结合,把规章制度的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做好德育工作提供机制和制度上的保证。 4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开展德育教育 班级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都是通过班级开展落实。以班级为单位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从而以生动真实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枯燥空洞的讲道理更能让学生接受。 4.1开好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寓教于乐,陶冶学生的情操,转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艺术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学期我根据农村学生的情况策划了许多主题班队活动,如《爱护我们可爱的家----地球》,通过本次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意识,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 4.2组织各类有意义的集体活动 组织学生外出参加公益活动、文体比赛、外出游玩,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校内组织学生参加卫生扫除、宿舍内务整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俗话说:“一屋不 扫,何以扫天下”。如:以“我读书为了什么”为主题,让学生展开探讨、发言,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思想有所提高。 4.3定期召开家长会 在做学生的德育工作中,我定期召开家长会,积极开展家访工作,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情况,保持教育学生的一致性,共同培养学生成才。总之,班主任要善于多渠道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解除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育人是一项重要的、长期性的工作。班主任肩负着育人、塑造人灵魂的重任,应义不容辞地做好德育工作,教好书育好人。 德育工作论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思考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可塑性强,在这一阶段若教师和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便能促使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且,在这一阶段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对于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所以,身为小学班主任的我们,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更是责无旁贷。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历和实践心得,对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谈两点个人看法。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给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班主任是与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人,小学生的很多性格和品质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所以,班主任每天的言行和举动在无形之中给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若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班主任就得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即起到带头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从而给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比如,我们要求学生谦虚有礼貌,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待人和善,和蔼可亲,不大声说话;我们要求学生干净整洁,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穿戴整齐,不能邋里邋遢;我们要求学生和睦相处、团结友爱,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和同事互相尊敬,和睦团结……这样,我们要求学生做到什么,我们自己首先做到,就会在无形之中给学生树立一种良好的榜样形象,学生会在无意之中对我们的行为进行模仿,对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性格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意识 只是运用口头语言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理论说教,对于某些行动力较差的学生而言,有时并不能将其真正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所以,身为小学班主任,我们除了向学生讲授一些道德表面知识,还应积极开展一些道德实践活动,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意识。比如,我们可在周末,带领孩子们到本地的养老院,为孤寡老人带去温暖和问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和老人聊聊天,为他们唱个歌跳个舞,或者是端一杯热水,打扫打扫卫生,等等。这样,我们便能使我国的传统美德尊老敬贤得到弘扬,使学生养成尊敬老人、敬爱老人、帮助老人的良好习惯。又如,在一些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或者是父母亲的生日,要求学生给父母写一张卡片,卡片上写上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和对父母的祝愿,以此使学生产生感恩父母、报答父母的决心。另外,在清明节,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活动,并借这一时机向学生讲述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的胜利而浴血奋战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体会革命烈士在国家有难时挺身而出,勇于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这样,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使道德教学变得多姿多彩,实现了知与行的统一,增强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意识。综上所述,作为小学班主任,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各种德育的途径和办法,使学生在获取各种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德育工作论文:创新性思维对德育工作的应用 1.创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高职院校德育课内容的创新,最重要的是围绕育“四有”新人这个根本目标,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努力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下上功夫,在“实”字上见成效。为此,第一,要加强教材建设,编写出既能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又能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既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丰富知识含量,又能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具有可读性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第二,要加强教学研究,准确定位教学中的关键“点”,力求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注热点、解析疑点、找准切入点、着眼教育点。第三,要在教学中融入大量具有生活气息的典型案例,通过学习理论来分析案例,通过运用案例来掌握理论。总之,要通过德育课教学内容的传授,帮助大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进而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德育课要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运用新手段、探索新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找准理论学习活动与大学生成长的结合点,把我们要说的同大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鲜明的语言结合起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为此,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依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第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文字、图像、声音等集结在一起,古今中外的有关内容都可以形象地表现出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第二,要运用专题式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点、难点和基本内容讲清楚,并依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第三,要运用讨论、辩论式教学,就一些学生比较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课堂讨论或分组辩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对疑点问题有明确认识,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理解。第四,要运用案例式教学,把现实中学生关心、关注的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作为案例,作为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引进课堂,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思考、研究,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解决当前德育课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问题。本文来自于《经济师》杂志。经济师杂志简介详见 3.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一,要有明确的领导机制和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高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德育课的领导,将德育课教学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宣传、教务、德育课教学单位等部门应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创造条件,提供支持,组织德育课教师大力开展德育课教学改革。第二,要有严格的准入机制,严格教师准入标准,制定教师岗位职责,防止不合格的教师走上讲台。严格教学纪律,制定讲台规范,明确要求教师不得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严格教材管理,制定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管理流程,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编写和使用教材。严格教学督导,制定教学质量检查细则和办法,严肃处理督察不合格的教师。第三,要有快捷准确的反馈机制和合理的奖惩机制,要及时将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以汇集,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并反馈给德育课教师。德育课教师也应主动深入到大学生之中,掌握第一手资料。学校在德育课教师中应树名师、奖名课,对教学成效显着的教师加以褒奖和宣传。第四,要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师资培养离不开资金保障,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也离不开资金投入保障,学校要合理制定德育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 4.创新教学途径,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德育课教学要提高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课堂教学有效地延伸到课外,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结合起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运用真理的力量武装人,通过良好的环境熏陶人,通过亲身社会实践教育人。第一,要充分利用校园各种教育阵地,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把职高院校德育课教学与文化科学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和讲座,并与德育课统筹规划,分工合作。要按照不同学科与课程的特点,促进它们同德育的科学结合,有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高质量、高品位、高辐射的高校德育课网站,让教师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状况,回答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让学生通过上网对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有更深的了解与理解。第二,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引入课程教育,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只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 合起来,才能把理论学深学透,才能实现学习和掌握理论的价值。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走向社会,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国情,开阔眼界,进一步锤炼思想、提高认识,这是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一种极好形式。具体做法: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考察,帮助他们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大力开展为社会献爱心活动,把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加强基地建设,把德育课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利用德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广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教育中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吸收。 5.结语 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实现德育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教学途径、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以保持稳定高职大学生就业,高职院校稳步发展。 德育工作论文:对现代德育工作模式的初步探讨 王立(1960~),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系党总支书记、副研究员。 代性、开放性、竞争性、整体性、实践性等特征。按照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对现代德育特征的认识,新时期 的德育教育工作要尽快实现运行模式的转变,即由单一型、封闭型、平面型向多元型、开放型、立体型转变, 实现德育工作的时代化、社会化、综合化。 以推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 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素质教育向德育工作提出更高 、更严格的要求,也为德育工作的根本好转提供了契机。现代德育要适应新的时代,尽快走出误区和困境,走 改革与创新之路。现代德育的改革创新是宏大的系统工程。本文仅就新的工作模式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素质教育时代德育特性分析 确立和构建新的德育工作模式,要基于对德育工作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现时代德育特性的正确把握。现代 德育的特性则是指有别于传统德育特别是应试教育时代德育的显著特点。这些特征、特性或特点,是我们在实 现德育工作模式转变过程中不能忽略的。 1.时代性。现代德育是时代精神和时展对教育内在的需求。把握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最大限度地满足 社会发展和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德育时代性的鲜明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从现时代教育的最大实际 ,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出发,来设计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工作模式。 2.开放性。自身的相对封闭性造成传统德育工作效果的脆弱,使其对来自系统外部的冲击显得力不从心。 如学校内部关系上智育与德育长期以来形成一硬一软的格局,重业务轻政治、重智轻德的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 解决。学校德育在外部关系上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面对复杂、多样、生动形象的社会影响缺乏有力积极的 反馈能力。青少年易于接受新观念,教育者惯于坚持传统观念,固而学生对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 ,跟教育者有一定的差距。走出封闭,向系统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的新模式,将赋予德育工作鲜活的生命力。 3.竞争性。传统的德育在应试教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之前,也曾创造过辉煌。那是因为计划经济时代, 我们的德育就好比在温室中养花。我们所倡导的观念在社会一直占有绝对的优势,其它什么别的观念意识可谓 不堪一击。所以,我们所宣扬的东西在人们的心目中生长得很顺利,根本不用担心风暴的袭击。然而,在市场 经济环境下,各种观念、思潮,包括积极有益的和消极有害的互相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整个社会。在这种情况 下开展德育,就好比在野草丛中种植鲜花,时时刻刻都在同不良观念作斗争,只有依靠真理的力量去战胜它们 ,才能使好的观念在学生心目中生根成长。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来自多方面的冲击是现实难以回避的, 增强德育自身的素质,提高德育的竞争力和实效性,在各种观念的相互激荡角逐中,破立相辅相成,批判坏的 观念,扶植好的观念,可以说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突出特征。 4.整体性。德育工作不是孤立存在和独立运行的,社会大系统、学校母系统和德育自身系统的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制约着德育的功效。学生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受到社会广泛影响。学校德 育应当从影响学生思想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提供给学生思想发展的客观条件,设计自身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 法。在提高学生品德素质过程中,使学生能正确辨析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观念,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 从而提高德育自身对社会环境的积极反馈作用。同时,德育作为学校教育这一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德育目 标的实现既要寄托于学校整体的教育机制的发挥,又要促进学校各项教育要求的实现,激励学生全面接受学校 教育。因此,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加强必须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整体机制,并促进其整体机制的发挥,而不是 凌驾于学校整体机制之上。脱离学校整体机制而孤立地抓德育,往往是徒劳无功的。另外,德育作为全面发展 教育的一个子系统,有自身的整体性。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 、相互衔接,形成德育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整体的观点也可以说是系统的大德育观。 5.实践性。传统德育包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德育也重视实践教育,但大多停留在理论上和实验上。实践 的领域比较窄,时间不足,对学生的覆盖面也不大。实践不足,造成德育的说教化和学生对正面灌输形式的逆 反心理。理论高于实际,道德认识难以向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转化,又导致德育的空泛、实效性不强,这是我 们德育工作事倍功半的又一重要原因。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以养成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将给德育实践创造更宽松的氛围和广阔的时空领域。发 挥学生主动精神、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实践教育,将是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又一显著特征,也是相对于传统德 育的最为重要的方面。 二、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构造德育新模式 面对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我们要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素质,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 、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将学校德育目标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德育教育要依纲靠本,不断提高学生 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凡超越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内容要坚决压缩。德育工作者要有广、 博、专、深的知识储备,要善于捕捉时代信息,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智能素质,如时 间、效率、竞争、开放、信息、法制观念以及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重视和发展学生不同的爱好、特长;注重 学生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的修养、心理健康和人 格教育;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分层次要求,加强 德育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使其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按照素质教育的 目标要求和新的德育观,新时期德育教育工作模式要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1.变单一型为多元型,实现德育模式的时代化。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着眼于21世纪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 要求,着力于德育内容的扩充和开发,在继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同时,充实公民教育和心理 健康教育的内容。基本的政治立场教育如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祖国优 秀文化传统教育、近现代史教育等不能放松和削弱,但要力求简明、浅显、通俗,采用现代教育手段,注重质 的收获,而不是量的增加。在此基础上,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的现代人。学校还应从养成教育、个性特 长教育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方面下功夫,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的行为习惯;培 养学生勇于竞争、不怕挫折以及自信、坚韧、果断、机敏、谨慎、热情等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学有专长”的 素质,增强学生在技能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逐步达到自强、自主、自立、自育,以迎接竞争时代的挑战。 2.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实现德育模式的社会化。首先要建立健全德育基地,强化德育实践。学校要充分利 用本地的德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辟校外德育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 、军事训练基地、劳动锻练基地等。学校可采取组织学生调查、参观、讲座、报告、劳动等多种形式,充分利 用这些基地开展活动,走出德育单纯依靠灌输的狭窄天地。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负面因素,通过社 会热点问题讲座和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免疫”能力。其次,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立 体教育网络。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重视、关 心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弘扬社会正气、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学校德育营造一 个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学校在抓好自身德育网络建设的同时,要主动联络社会、家庭的力量,找出学校与社 会的联结点,确立学校、社会联系的实体。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社会德育委员会 ”,举办“家长学校”以及通过“信息通报”、“家长咨询日”、“家长教师互访”等活动,有效地推进德育 的社会化进程。 3.变平面型为立体型,实现德育模式的综合化。市场经济时代社会文化对学生影响是全方位的,学校德育 也应由单一、静态、平面教育向多样、动态、立体教育转变。一要在具体形式上变单一的灌输型为多样的渗透 型,使保持德育方法向着个性化、民主化、多样化、综合化的趋势发展。如当前比较成功的情景陶冶法、榜样 示范法、行为训练法等。二要着力创造课程化模式,把德育教学、德育研究、德育活动课程化,成立专门的德 育教研机构,定时定量地组织德育活动,增强德育的学术性、实践性、权威性,使德育真正具有首位的地位。 三要探讨课堂德育渗透教学,研究摸索德育的渗透方法,挖掘德育渗透的潜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 一环。四要活化德育主体,注重寓德育于教师的表率之中。采取更为严格的规范、更为有效的管理和更加可行 的运行机制,调动和激发教职工育人的主动积极性和持久热情,使广大教职工时时处处发挥师表作用,以良好 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德育工作模式的转变依赖于人们德育观念的更新和对德育首位的由衷认同,当然也依赖于德育本身的作为 。在教育目标确定的条件下,究竟运用什么样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模式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抑 制和消除负面影响,是德育工作的艰巨课题。这方面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本文仅是初步的探讨。
摘要: 2017年11月,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启动实施全省范围内的临床医师规范化进修,通过成立各级管理机构、组建各级专家组、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派员单位管理、严格进修培训基地建设、精准城乡医疗卫生对接六大创新举措,来促进四川省高水平临床医师队伍建设,推进“健康四川2030”战略发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为全省的进修基地之一,站在基地的角度,对四川省临床医师规范化进修管理模式的实践做出分析与思考,为下一步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努力。 关键词: 临床医师;规范化进修;进修管理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与医学模式的快速发展,医疗机构对医务人员无论是在专业能力还是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都越来越高,继续医学教育成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务人员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1]。我国从1978年开始引入继续医学教育的概念,在多年的探索努力下,卫生部、人事部于2000年联合颁布了《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并在同年成立了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由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更名而来)。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起继续医学教育制度,也为医学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新时期提供了良好机遇[2]。2017年,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关于开展临床医师规范化进修工作的意见》,要求在四川全省范围规范化、同质化开展临床医师进修培训,从而促进四川省高水平临床医师队伍建设,继续推进“健康四川”的战略发展要求。作为继续医学教育从业者,应结合历史和政策要求深入思考如何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建设,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传统进修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1.1规范化进修培训体系建设不全 完善的进修医师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培训体系是保证进修人员培训效果的前提。2017年前,传统的进修管理工作在体系建设上存在以下不足: (1)进修工作规范性不够。大部分地区开展的进修医师培训主要是依托进修基地的原有资源,在派员单位、进修基地、师资、学员等方面未能形成详细、规范的管理体系和体制机制,没有规范化的培训,没有统一的考核颁证和追踪问效,仅仅是各家进修基地依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工作模式自行开展工作,进修医师培训的质量及其有效性难以保障[3]。(2)管理平台建设不全。传统的进修管理工作中,大量文档资料难保存、易丢失,进修医师的信息资料难以查找、统计、跟进、利用,急需一个规范、统一、便捷的管理平台来储存信息、上传数据、快速统计[4-5]。(3)进修机制难以调动学员积极性。部分进修机构对进修医师管理不到位,对进修工作无过程监管、无考核要求、无追踪问效,也不注重对进修医师的人文管理及生活保障,导致进修医师进修时走过场,有的还承担原单位工作任务,“人在心不在、脱岗离岗”现象时有发生[6]。 1.2派员单位缺乏学科总体规划 四川省医疗资源配置结构性矛盾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资源配置失衡、优质资源分布过于集中[7-8]。贫困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医务人员不仅少且学历不高、技术不强,面对进修要求,这些地区的医务工作者无暇外出,即使外出进修培训也会临时被调回等,这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9]。另外,一些派员机构在派员时没有考虑自己单位的学科建设规划和医师职业发展需求,存在对接不够、盲目派员等现象,进修后设备、团队跟不上,导致进修人员掌握先进医疗技术回单位后无法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等[10-11]。“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策略,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的强基工程则是其中重要一环[12],所以派员单位需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规划。 1.3基地教学管理效果难保证 培训基地的临床、科研及教学能力和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培训效果有重要影响,但是传统的基地教学管理存在以下问题:(1)劳力进修现象普遍。不少进修医师进修期间存在被安排顶岗上班的现象,未得到进修机构带教教师系统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技术指导和管理帮扶,导致回到原单位后“重操旧业”,不仅无法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派员机构的人才队伍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善[13]。 (2)师资能力有差异。在培训过程中,大部分进修基地委派的带教教师都由一线临床医生兼任,除面对繁重的医疗工作外,还需抽出额外的精力与时间负责进修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义务劳动”也影响了参与者的积极性。此外,由于各带教教师自身素质及能力有所差异,对进修的带教意识各不相同,其带教效果也大不一样[14]。虽然各基地建立相应的教学业绩标准,但由于缺乏监督和考核机制,很难保证实际培训效果,难免出现带教教师“重使用,轻培训”、进修医师承担住院医师工作的现象[15]。 (3)教学管理难度较大。进修学员来自不同的单位,进修的目的也各不一样,他们对待进修学习的态度也参差不齐[16],并且有的医院每年招收大量的进修医师,他们分布在医院的多个科室,除岗前统一培训和一些考试外,具体教育管理都是由科室负责,主管部门很难进行统一跟踪管理。 2四川省临床医师规范化进修管理模式的初探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7年11月先后印发了《关于开展临床医生规范化进修工作的意见》和《四川省临床医师规范化进修实施细则(试行)》,对全省规范化进修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统筹安排,正式启动了全省范围内的临床医师规范化进修工作,这对四川省全面推进“健康四川2030”战略,建设一支适应群众健康需求的高素质、强能力的临床医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进修管理工作相比,具有以下六大创新举措。 2.1成立各级规范化进修管理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进修医生管理涉及政府部门、进修基地及派员单位,只有实现一个部门主管,多部门共同协作,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在省、市、县及进修基地成立临床医师规范化进修管理办公室,省规范化进修管理办公室负责制定全省进修管理制定、对全省进修工作统筹管理、协调跨省工作等。各市规范化进修管理办公室负责本市、县进修基地的管理、督导、质控等工作。各进修基地所属进修办公室主要负责本医疗机构的进修工作,对学员要有计划组织、管理、监督等考评奖惩措施,并接受上级管理办公室或管理单位的监督指导。在多个部门的协作下,完善临床医师进修管理的组织架构,切实提高临床进修质量。 2.2组建各级专家组,严格质量控制和监督管理 专家组是进修标准制定的智囊团,是管理部门的参谋员,是进修培训质量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把关者。在全省范围内的各大医疗机构择优遴选教学管理专家,组建临床进修专家团队,负责全省规范化进修管理标准的制定和进修质量的把控。专家组的工作内容是在规范化进修工作开展后到各地进修基地深入调研,并对遇到的问题建言献策,发挥决策咨询和参谋作用。各级专家组的具体工作内容不一样,省级专家组负责研究制定临床医师规范化进修考核指导标准,各市州专家组负责本区域进修师资的培养培训、进修管理的调研督导和进修工作的质量控制等;各进修基地专家组结合医院学科实际,制定各业务科室考核标准,并承担本基地进修带教教师的培养培训和进修工作的质量控制任务[17]。 2.3建立临床医师规范化进修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能 2019年7月,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临床医师规范化进修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四川省临床医师规范化进修管理平台”开始推广应用,主要是对省内医疗机构和进修学员进行动态信息化管理、监测和考评。截至2020年底,四川省有264个进修基地对1.6万名进修医师进行在线管理。建立全省统一的规范化进修管理平台不仅可以准确收集进修医师信息数据,还可以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实现科学管理和系统管理。(1)有效的日常监管。为保证临床进修质量,需要加强进修任务的细化和日常监管,完善进修医师的考勤制度,并制定对应奖惩措施,做到有章可循。进修医师考勤除了科室考勤,还需要学员在统一的进修管理平台上每日打卡签到,及时记录自己参加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情况。业务科室制定进修教学任务,并细化分解、统筹落实,同时,根据任务安排进行日常监管和不同阶段的考核,及时向进修基地管理部门反馈进修计划完成情况,并在信息管理平台上及时进行学员每月考评。进修基地通过管理平台可以及时了解督导进修培训和工作开展情况。(2)快速的数据对接。四川省进修管理平台将作为四川省“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子系统,从“四川卫生人才网”入口,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用、数据共享,从而使进修基地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对进修需求、接收能力、专业匹配等情况进行统筹管理,实时掌握和分析相关数据以及开展评估。 2.4加强派员单位管理,强化进修保障工作 为提高学员进修的积极性,满足学员基本需求,保证进修培训效果,对进修派员单位提出新要求。(1)加强进修与职称政策的衔接。在副高及正高职称的晋升过程中,临床医师均应参加一定时段的规范化进修并取得进修结业证书。(2)规范追踪问效。在进修结束后,各级进修管理办公室采取多种调查方式,追踪派员机构在设备、人员配置及资金上的保障情况以及有效推动原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情况[18]。(3)加强经费保障。把规范化进修工作经费纳入单位的年度预算,确保进修医师岗位绩效工资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同类医师平均水平,并按单位规定报销进修相关费用,落实好其他相关福利待遇。(4)做好需求对接。各派员单位要合理选派进修人员数量,既要保证本单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又要保证进修需求得到满足。派员单位应该做好供需平衡,兼顾公平公正原则,在进修人员数量与专业分配方面做好科学管理、下足功夫,解决好本单位的进修人员供需矛盾。 2.5严格进修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培训质量 聚焦四川省进修基地多、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在全省规范化进修工作中重点对进修基地建设提出要求,包括:(1)严格基地认定,加强基地建设。进修基地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进行认定和管理,要求基地在学科发展、教学组织、师资队伍上有所投入,确保进修能有效开展。(2)规范组织开展进修培训,加强细节管理。进修基地应开展岗前培训、入科培训、学术讲座、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临床专科技能操作培训等,加强培训体系建设,保证学有所获。(3)规范考核评价体系,加大监管力度。进修管理平台启用后,进修管理办公室利用平台严格考核学员的日常、过程及结业,保证进修质量。(4)实施导师制,加强教学质量控制。带教教师的选择条件应满足师德好、技术优、能力强。其中,“二甲”医疗机构的导师应由中级及以上职称担任,“三乙”医疗机构的导师应由中级或副高以上职称并同时具备高年资的人员担任。 2.6精准城乡医疗卫生对接,促进优质卫生人力资源下沉 为解决我省卫生事业的主要矛盾,四川省委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具体有:(1)2018年省委组织部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精准“传帮带”工程。通过建立稳定结对关系、精准对接需求等“九大帮扶行动”,促进优质卫生人力资源下沉,解决城乡医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2)2019年省委组织部启动了深贫县人才振兴计划,通过“在职培训”“人才招引”等人才振兴五大工程来提升深贫县卫生人才的质量。不论是卫生对口支援精准“传帮带”工程,还是深贫县人才振兴计划,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将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山区和对口支援、医联体内的临床医师派到上级医疗机构开展规范化进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解决好本土人才“看得好病”的问题[19-20]。 3实践与思考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为四川省最具代表性的进修基地之一,要求全面加强进修管理及培训质量提升创新。(1)在基地管理方面:通过全面加强进修基地内涵建设、严格进修教学体系建设、编制全院进修学员培训指南、建立进修学员和师资激励机制等措施,有效推动规范化进修工作在医院各科室、各层级的渗透和铺开。(2)在教学体系建设方面:重点根据进修专业和时限的不同制定了差异化进修培训方案,从而提高培训针对性和质量,并于2020年启动了差异化培训方案编制工作并编印了第一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学员培训指南》。计划通过编制、完善进修培训方案,逐步规范不同专业的进修时限和培训内容,包括医学理论、技能、科研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训。(3)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近年来圆满完成各类对口支援、精准扶贫、援疆援藏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四川民族地区(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专业技术骨干培养,紧缺专业人才培养等30余项专项培训项目。2016年至2019年近四年时间内,我院已累计为西藏自治区、四川省民族地区培训进修学员共计439人,其中来自四川省甘阿凉地区的进修学员有193人,培训涉及内科、外科、麻醉科、急诊科、精神科、放射科、超声科等。上述培训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促进西藏、新疆及四川省民族地区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其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自身造血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规范化进修是成为合格医师的必要阶段,也是医疗机构建设专业化、高水平临床医师队伍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推进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进修管理,才能提高进修效率,促进医疗技术发展。但规范化进修政策出台时间短,除面临量大、面广、点多、专业复杂的困难外,实践经验不足,管理体系、模式仍不成熟,因此此项工作还需要结合四川省医疗情况实际,进一步优化改进,具体如下:需要进一步健全进修管理体系,明确落实职能职责;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宣传,充分调动各级进修管理机构和进修基地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师资培养,保证培训效果;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及共同监督,实现进修管理一体化等。进修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各机构与人员的积极思考与努力创新,结合实践成果的反馈加以改进,才能全面提升进修培训质量,探索出简便、高效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规范化进修学习路径,为“健康四川”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邹霞 周晓敏 程春燕 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研究管理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毕业后培训部
摘要: 随着新时期教学观念的更新,为了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个体化差异,实现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作为一个新颖的教学模式被实施推广。学生不同的层次让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层层困难,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达成教学目标,为了做出改变,本文浅谈分层教学的优劣,提出分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综合性运用的方法,力求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构建属于自己的学习体系,实现全面综合性发展。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课堂改革;分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学生个体能力存在差异的客观条件下,因材施教变成了一个必须实现的教学理念。以此教学理念设计出的分层教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分层教学指的是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最终达成统一的教学目标。英语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与语文学科相比起来,英语学科的语法思维、词汇用法、文章段落、句法结构都有极大的差别。刚进入初中学习生涯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上比较浅薄,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个阶段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认知英语思维,提高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最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出现掉队的情况。本篇就以因材施教为教学理念,探究分层教学的运用方法。 一、分层教学的实践意义与优劣 谈及教学模式,自然存在优劣。人无完人,教学模式更是如此。学生分层教学设计的初衷便是为了达成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在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下,提出的分层教学指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的不同从而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分层教学的意义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师生的教学模式,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调教师要适应学生的水平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优等生拔尖,中等生跟进,学困生不落伍,让教学目标整体达成统一的目标。传统教学模式是针对同一水平的教学模式,教学工作者不得已只能针对比较普遍的中等生进行授课,导致优等生能力被浪费、上课没感觉,而学困生学习跟不上的一系列问题。清楚地认知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基础之一,教师基于此采用不同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二)分层教学的优势 分层教学对学生与教师各有裨益。学生层面,优等生不会像传统教学中出现无所事事的情况,这让所有阶段学生都学有所成,增加自信心与学习乐趣。分层教学更容易与素质教育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这种内在力量便是提高英语学习动力的核心因素。缺少成功吸引的教学在任何巧妙的措施下都是于事无补的。因为需要探查学生的综合水平,并且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并不会像以前那样僵硬,这样就能提高师生合作的学习效率。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带来的挑战,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都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综合性提高。 (三)分层教学的劣势 分层教学在教师调研中是一把双刃剑,利在促进师生关系,劣在教师的工作量可能会比传统教学增加数倍。如何提高调研效率以及调研的准确度变成了教师新一轮面对的问题。当前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导致学生的承受能力偏弱,过于明确的分层机制会对一些学困生造成伤害。学生出现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单纯的学习效率问题,而和自身原因、学校原因以及之前的教学方式有关,这些均能影响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素质,时刻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四)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模式的目标是达成“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从古至今因材施教一直是优秀的教学理念之一。叶圣陶提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卢姆,主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教授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能力来掌握知识,这便是掌握学习论。掌握自主学习是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核心之一,分层教学与之必然相结合。这里就涉及到学生个体的注意力差异,根据不同的学生教师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教学才可以保持不同的注意力。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指出:“在传授不宜理解的新教材时,进行书面练习和实验是合理的方式,这时候教师适合进行个别指导,向学生独立介绍合理学习的方法。 二、分层教学的综合性实践 在笔者的实践探究班应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普遍现象:过分激励学生会导致学生的兴趣下降,过于明显的分层则对学生的提高帮助很小,甚至不如传统教学模式。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当前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家庭对于学生成绩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分层教学的进展。对于此情况,笔者与实验组其他教师多次关注学生情况,主动探访学生家庭,缓解出现的教学问题。在此次调研过程中,发现学生个体差异性的主要构成原因来自很多部分,例如,家庭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学生日常的学习习惯等。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开始阶段对于英语学科的学习态度影响了学生日后的学习发展。教师要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应当特别关注一些学习兴趣低落的学生,让各个分层的最终目的达成“教而不教”,也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在分层实践的过程中,一般将分层组别分为三组:优等生组,中等生组和学困生组。三个组别要在期末达成一致的任务目标,但不局限于此。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以下几点任务。第一,明确分层教学的主体。分层教学的弊端明显,为了缓解在分层教学在可能会出现的矛盾,教师在做分层教学的第一步,需要组织班会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对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讨论,最后统一思想。这么做的目的是全面细致地摸底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接受能力、学习效率等,最后做出分层,为分层教学做出基础建设。第二,教师要分层备课。分层备课还包括教学大纲的单独准备,教师在每个阶段的准备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准备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等。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需避免随意性、单一性以及模糊性,要做到标准统一。例如,在第九册的任务分层教学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分别用英语描述图片的内容。第三,教师要分层提问。教师在教学设计问题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其难度应当让学生力所能及。在这基础上,学生需要通过努力才能完成任务,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要在任务设计中给予所有学生相同的材料,然后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也可以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材料,让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或者教师利用不同的材料,让学生得出相同的提高。总之,教师进行提问分层需做到灵活多变,让学生在期末能达成任务目标一致即可。以对学生的提问为例子,教师在面对学困生时要提出简单的、基础的问题,例如:“Rightorwrong?”“When?”而对于中等学生则提出进阶性的英语逻辑思考问题:“Why?”对优等生则进行英语口语锻炼和语言逻辑的结合提问:“Exactlyspeaking.”“Whatdifferentopinions?”第四,教师要设置分层作业。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针对不同组别的学生做不同的作业,作业内容必须包含巩固基础篇以及练习提高篇,同时要避免过量作业。基于此,教师可以给优等生增加拓展类或者实践类作业,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把学困生的课余作业设置为背诵课本的单词10到15个,相关句子3个左右,每天做到少量记忆,争取学有所获。而第二天笔者会复习上一天的作业,留下新的作业,以此类推。对中等学生笔者则是以教科书为基础,让学生背诵课文以及做相关的基础练习题。对优等生笔者会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并且完成公共作业。作业也会纳入考核范围,以便于之后增量减量。第五,教师要进行分层指导。分层指导是分层教学的核心任务,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中,将学生组别划分合理,做到“优带中”“中带困”的分组方式。总而言之,分层教学应当尊重个体的客观发展规律,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感受学习到新知识的成功快乐。为了追求更充分的分层教学,发挥教学优势,教师需要将自身的价值观念由主体转变为客体,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分层教学的施展也需要在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尽快落实,打破学生对于学习的固有思维,营造更加高效、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当前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 任何教学方式都会存在一定的利弊,了解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师发挥出分层教学的高效性。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 (一)教材空缺问题 当前的各版教材对于教学目的都是比较统一的,不适合分层教学。教程的课程安排较为紧张,学生没有容错空间,学困生依然被推着走,违背了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理念。 (二)教师教学困难 问题教师教学困难包括班额问题和分班教学的问题。班额大会导致在调研过程中教师精力不足、调研不充分等问题。分班教学会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难以达到统一发展的目标。 四、分层教学的实践建设策略 当前阶段分层教学已经趋于完善,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运用很多教师已经可以做到得心应手,但基于当前教学的基础问题,尚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革和提高。 (一)教师配备问题 分层教学最困难的步骤便是调研每个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接受能力、学习效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为了更好把握学生现状,学校应当提供足够的教师人数保障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教师应当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准,要具有富有经验、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职业素养。 (二)改革考核方向 当前的教学理念与考核机制明显不符,考核机制依然沿用传统教学的考核方法,让分层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阻碍。传统考核的目的统一,对进度的要求明显,需要教师在一个阶段保证所有学生至少达到一个统一的目标。而分层教学模式需要经常化考核以便于调整学生所处的层次,学生的成绩考核需达到统一标准。同一阶段的学生也需要做横向对比,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达成共同进步的目标。教师需要注意考核目的,并不是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来提供下一阶段的调整。 (三)教学大纲编写 分层教学的大纲编写需要根据国家性教学大纲,结合分层教学模式。教学大纲是保证教学的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障,因此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要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课程考核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做到课程目标一致。分层教学在教学内容最终成果展示时需要达成教学目标一致,培养综合素养优秀的学生。 五、结语 分层教学的基础理论支撑是因材施教,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清晰认知。这种认知必须是全方位的,因此,对于教师的职业水准有很高的要求,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适合分层教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清楚地认知分层结构并不代表学生的个体优劣,而是为了学生更快地进步所组成的结构。而施教对象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做出充足的调查,尊重其连续性、差异性、差别性的客观存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亦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避免学生出现抵触心理,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这种内在力量便是提高英语学习动力的核心因素。 参考文献: [1]冯燕芬.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策略探究与应用[J].读与写:中旬,2022(8):25—27. [2]孟晓慧.在英语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其实施[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88—89. 作者:赵晓娟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桃林中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正改变着我们的教学,图片、视频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已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然要求。反观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运用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教师更多地趋向于图方便、赶时髦,满足于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停留于对知识的“简单呈现”,热衷于对程序的“快乐游走”,忽视了语言咀嚼,淡化了思维培养,忘却了互动对话……诸如这些种种问题让语文课堂失去了原有的“语文味”。基于现状,从“本色语文”出发,探索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正是应对时代挑战、促进教法革新、实现语文归真的需要。 一、多媒体融合本色语文教学的概念内涵 “本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本来面貌”“原有的性质或品质”。何谓“本色语文”?杨再隋教授指出,语文课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1]黄厚江先生认为,“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这三个层面的内涵阐释基本是围绕学科任务、学科规律、学科价值展开的。[2]为此,“本色语文”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做语文应该做的事,让课堂教学保有语文的本来面貌、原有品质,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多媒体融合本色语文教学,其实就是要以语文学习为核心,以多媒体技术为介质,直观展示教学资料和信息,将更多有效的学习资源融入课程内容,凸显课堂之本,彰显语文之色,在真实、本味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多媒体融合本色语文教学的课堂特征 “融合”是一种艺术,需要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对学习资源进行精心选用、创造处理,实现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高效运用。其课堂特征如下: 1.学生在“场”,教学立场重“本”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是本色语文课堂的“基点”。教师讲授的精彩不是真的精彩,学生的正向成长才是真的精彩;单纯的知识习得不是教学的全部,多元的体验表达才是教学的实质。运用多媒体融合语文教学,一切教学设计都应顺应学生的兴趣、能力、学习路径,创设真切的教学情境,选择适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自觉地学习。 2.教师在“位”,目标所向重“真” 教师是语文学习的引导,是本色语文课堂的“视点”。多媒体融合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引导,厘清师者的原有站位。课前预设要立于“生本”,猜学生所需,想学生所难;敞师者胸怀,听学生声音;对话分享要位于“其中”,以教师之思唤学生之维,以教师之智启学生之慧。 3.语用在“轨”,学习历程重“活” 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初心,是本色语文课堂的“力点”。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要深悉学生语言学习特点,关注语言学习体验,找准语用教学核心,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在常态化的语言实践中,增强语言积累,丰富读写体验,促进所学语言的内化,实现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同发展、双提升。 4.生活在“线”,课堂习得重“实”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是本色语文课堂的“原点”。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教学要基于教材、融入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多媒体营造的与生活场景相符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于生活中展开语文学习,在语文中获得生活体验,提高学习兴趣,拓宽学习视野,搭建互动平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多媒体融合本色语文教学的模式构建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可以从教学时段、教学环节、教学课型三个方面入手,以相应的教学模式达成深度融合,助力学生实现趣中学、悟中得。 1.统整“三时段”,全视角进行融合 一节语文课如果以教学时段为依据,可划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多媒体融合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堂全视角,紧扣这三个时段,促进师生之间的联动教学,具体见图1。 (1)用于课前,助“备”与“预”共长。多媒体在语文教学的课前运用,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前期准备上。从“备”来看,传统的纸笔备课方式,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受其自身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效果低微且很难实现共享。建立多媒体备课资源库,可以帮助教师通过网络检索、信息查找等方式,搜集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快速地进行导学案编写、课件设计、微课制作、作业设计等教学准备。就“预”而言,微课、导学案在教学前的积极运用,使学生预习不再是单纯地读读课文、圈圈字词、写写词义,也不再受到时空的障碍,以在线方式相互连接,学生在家也能得到老师“面对面”的指导,从而进行有效的前置性学习。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翻转”了语文课堂,师生在课前准备中得以共同成长。 (2)用于课中,促“教”与“学”交互。课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体,对语文学习来说,二者不可或缺。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应坚持以学定教、以教促学,重视师生交流,进行互动式教学,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教师要准确把握学情,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合理运用多媒体,提出适切的学习任务,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丰富优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践探索,与同学、教师展开对话与交流,轻松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完成自主学习思维的构建。在多媒体的支撑下,语文课堂学习从“单一”走向“立体”,师生角色发生根本性变化,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 (3)用于课后,使“固”与“拓”同步。课后学习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点”,以往只是用作业练习予以替代。多媒体融合语文课后学习,在关注“学会”的同时注重了“会学”,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建构。作业在呈现方式上,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紧扣学习内容设计适量的书面练习,进行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并及时对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在常态化的学习积累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线上展示学习成果,实现学生全面又个性的发展。 2.贯连“三环节”,全流程进行融合 “教、学、评”是教学推进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建构的重要因素。构建“教学评三位一体”的语文课堂生态,需要教师发挥多媒体技术导教、导学、导评的作用,引导师生深度行走,让学习在真实情境中有效发生(见图2)。 (1)为“教”给予支持,让教师教得生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促使教师自觉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手段、方式,推动自身专业成长。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首位,积极运用多媒体对教材进行深度处理,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创建丰富的学习情境,直观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课堂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大提高,师生互动更为便捷、频繁,切实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效果。 (2)为“学”搭建支架,让学生学得主动。学生的学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多媒体的介入,直观的音、画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就有了,主动阅读、积极思考也就成为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语文学习变得有意思、真快乐。在多媒体技术的助力下,学生沉浸式接触教材,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人物情感,与作者心心相通、情感共鸣;又适度超越文本,进行拓展性学习,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得到满足。置身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言语思维也变得具象起来,轻松地掌握了学习重难点,自主学习能力也更强。 (3)为“评”提供支撑,让课堂评得灵动。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较好地解决了常态课堂评价的单一、滞后问题,课堂上及时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点对点”地进行学习评价,适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评价的精准性、实用性也大大增强。同时,多媒体对于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利用直观的视频示范、标准明示,组织学生对标反思、点评,不断完善学习评价方式,学生的参与热度和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教学评价的参与面更广、作用力更强。 3.浸透“三课型”,全模块进行融合 语文课有着不同的课型,识字课、阅读课、表达课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三类。教好语文课,要在关注课型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多校化的多媒体运用策略,丰富教学形式,生成课堂精彩(见图3)。 (1)识字课上呈现规律,传承汉字文化。识字与写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统编语文教材单独设置了识字课,识字量也比较大,要求学生牢固识记字形、准确认读字音、掌握正确写法。在调查中发现,低段学生识记基础不够扎实,理解能力有所欠缺,要达到这些要求存在一定的难度。多媒体技术使识字教学化繁为简、变枯燥为有趣,生动的视听资源能多感官刺激学生,抓住学生的识字注意力,直观渗透识字方法,在主动识字中体验到识字的快乐。考虑到汉字是文化的积淀,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遵从汉字的字理,制作课件或微课将汉字文化带入课堂,直观展示汉字演变历程,形象解构汉字组成,了解造字本义,感受汉字魅力。在认识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设计以摘果子、过山车、猜灯谜等为主题的识字游戏,在场景式的闯关活动中巩固识字成果,精准掌握学生的识字情况,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逐步提高识字效率。对于汉字的书写指导,在日常观课中发现,多数教师的范写不够规范、书写过程较为空泛,多媒体的动态书写能够弥补这一不足,全面演示汉字的字音、笔画、笔顺,学生通过观察便能掌握关键笔画、间架结构、笔顺规则,此时再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发现汉字书写的规律,学生写起字来就会更加规范、美观。 (2)阅读课上展现过程,咀嚼语言内涵。多媒体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清晰展现阅读过程,在对话中咀嚼语言文字,习得阅读方法,获得真切体验,提升阅读素养。一是铺设快乐阅读。课前组织学生网络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教学中依托这些资料创建具体的学习情境,让文字会说话、成画面,寓教于乐中促进学生自主阅读,深层次理解文本内容。二是引发思辨阅读。有效的阅读一定要触及学生的思维,教师采用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深度激活学生的思维力,多角度理解阅读文本内容,继而促进自主学习的优化。三是增强互动阅读。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紧扣难点问题引导交流分享,运用多媒体技术适时呈现学生的阅读体悟,交流理解上的困惑,教学过程也在师生积极互动中得以优化。四是拓展张力阅读。围绕语文要素,多媒体链接相应的文本素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再构,展开积极的广度阅读,学生的阅读视野变得宽广,阅读方法在读中不断内化,阅读教学也更具价值。 (3)表达课上重现场景,生成言语智慧。语文表达课包含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在日常表达课上,我们发现有的学生语言干巴巴的、缺少鲜活感,其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关注他们的表达需求,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替代学生学习。多媒体在表达课上的融合运用,可从动机、情境、表述、思维四个方面介入,对学生表达进行有效指引,用“真场景”唤醒“真体验”,以“真体验”生发“真智慧”。一是在兴趣激发中乐表达。利用多媒体再现故事性、生活性的场景,教学之初就把学生带入交际、写作、探究内容之中,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意愿,发自内心地想表达。二是在情境创设中会表达。表达是在特定环境里进行的言语行动,表达课的教学需要这种“特定情境”,否则如空中楼阁一般。这就要求教师指导表达时,将教材设置的一些情景用视频方式呈现,创设与生活实际相符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言语生成的过程,生发真实的情感。三是学法指导中善表达。表述需要一定的技巧,教师要从其语用本质出发,摒弃一贯的说教、灌输方式,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实例,让学生“亲身经历”,在自我实践中悟得方法并加以内化。四是在思维激活中显个性。表达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一种思想表达、思维创造的过程,为避免“千人一面”,可适时运用多媒体启迪学生的思维,从不同视角对问题进行思考,即时反馈表达信息,引发不同感受与体验的碰撞。这样学生的语言才会“生长”,能力才能提高,最终实现“言思共赢”,写出来的文章才富有个性。[3]综上所述,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融合运用,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主体,观照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植,用“动态”眼光审视多媒体技术促进教学的平衡度,不断提高融合的适切性与达成度,彰显语文课堂原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再隋.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6(1):10-13. [2]陈荣龙.本色语文:不是本质界定而是理念界定[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8(4):40-42. [3]秦斌.运用多媒体构建小学习作教学高效课堂[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0(7/8):92-94. 作者:秦斌 单位:池州市东至县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
随着我国迈入创新引领发展阶段,特别是近年来在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新形势下,引领式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凸显。这种创新方式的核心在于基础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要实现基础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不仅要关注科研成果的产出,也要重视技术成果的转化。高校作为人才资源的高地和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给者,产出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具有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高的现状,严重削弱了高校驱动创新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功能。如何科学剖析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切实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效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多年来一直是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管理者着力解决的难题。制度“路径依赖”理论认为“一个体系一旦形成,它就为自身的延续和变化提供了源泉。它变得越来越庞大、复杂,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信念模式和权力模式”。该理论表明系统具有高度的定型性,也就是说系统变化的动力和阻力都来源于系统的内部[1]。可见,改善系统的内部运行机制,是提升系统活力,实现系统价值的根本途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主要涉及的,不是源自企业内部研发的创新,而是独立发明者和高校、科研院所。本文基于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从高校内部视角挖掘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障碍,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优化路径,为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难、落地难、转化难”问题提供帮助。 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总体情况并不乐观,“高产出,低转化”的窘境尚未改善[2]。通过调研和访谈发现,近年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机制建设持续推进,成果转化氛围有了较大改善,但仍有诸多不足之处。 1.1成果培育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各项指标仍以学术成果为主,受这个指挥棒的影响,高校对技术成果的产出不够重视,从而造成技术成果产出数量上的不足,高水平、高熟化的技术成果更是缺乏[3]。近年来,随着高校对科研人员工作业绩考核的强化,科研人员热衷于“短、平、快”的科研项目以完成考核任务,叠加科研人员的部分精力囿于应对行政性事务,制约了高层次科研成果的产出。多数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局限于具体转化事项的管理,缺乏对成熟科技成果产出的激励,又因为科研评价指标的片面性、实验室条件的不足、小试中试等科技成果开发平台的缺乏等客观原因,造成部分有良好市场价值的成果由于未能进一步熟化而最终没有走向市场。科技成果管理上,科技处、地方合作处、科技园、资产管理中心等高校内设部门功能定位有交叉,作用机制未厘清,良性交互的成果转化合力尚未形成,也制约了科技成果的产出。 1.2价值评估机制有待健全 技术成果是一种无形商品,如果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交易价格要真实反映其实际价值,技术成果的核心价值是科研人员依靠知识和经验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付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的结晶,使用价值体现在生产活动中通过新产品开发、工艺改进、技术革新等带来的产品价值的提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4]。准确、科学地评估技术成果价值,是成果成功转化的前提。当前在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上,科研人员对技术成果的市场价值把握不准,大部分高校管理层面对成果价值评估方面也缺乏专业的估值能力,技术市场上成果价值专业评估部门和人员数量不足,影响科技成果的市场流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另一影响因素是技术成熟度,构建基于市场需求和行业标准的技术成熟度评价体系,有助于深度理解成果的市场潜力,切实发挥价格机制的调控作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1.3信息畅通机制有待加强 部分高校追求高大全的学科布局,学科产业对接错位,专业设置与区域主要产业、特色经济关联度不高,造成科技成果与地方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先天的对接屏障。技术市场供需信息的真实、精准、及时、畅通,是连接市场供需双方的重要基础。高校在科技成果的登记、整理、筛选等基础工作上需进一步完善,要提升科技成果登记的广度,技术方案或技术构思、实验室阶段的成果等成熟度较低的成果均可列入推广范畴,增加成果供给的同时也可给后续研究带来经费支持;应进一步加深与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增加成果供给数量,扩大自身影响力。高校成果供给系统与科技成果公共交易平台、行业企业技术需求平台没有有效对接,导致普遍存在着供需信息缺乏交汇,造成供求信息不对称,供需双方互动性缺失。 1.4合作联动机制有待提升 校企合作是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由于校企双方合作机制的缺失,利益和目的的差异,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政产学研各方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过于凸显,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参与主动性不足,多元主体互动的良性发展态势尚未形成。当前,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执行不到位,校企双方普遍认为科技合作缺乏利益保障或存在泄密的风险,导致合作开发或协同创新的意愿不强。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其红利驱动校企双方合作的成效不足,甚至存在利用政策漏洞牟利的消极现象,加上校企合作平台的缺乏,制约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阻碍双方的互信、互惠、互利和资源的共建、共管、共享。 1.5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建立 《2020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指出,56.7%的高校认为缺乏技术转移专业队伍是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大障碍。技术转移人才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纽带[5]。该类人才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熟悉企业的运行规则,还需具备较高的协调、沟通、管理能力。遗憾的是,绝大部分高校还未认识到培育或引进此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科技成果价值的评估不同于一般商品,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行业专家和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可能有很大差异,供需双方对科技成果真实价值的判断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公立高校的科技成果属于国有资产,客观、全面地评价科技成果有助于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诸如此类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专业的科技成果估值人才。科技成果的合作开发、保护运营、买卖合同、变更交割和股权分配等环节,均需要懂政策、懂法规、懂流程、会实操的专业人才。目前,高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侧重于教学与科研,对技术转移、成果评估、市场经营等方面有助于高校承担社会服务功能的人才队伍建设不够重视。 2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优化路径 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繁琐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应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好顶层设计,凝智聚力,统筹推进,形成既契合自身特点又顺应发展形势的成果转化机制。 2.1破立并举,完善成果培育机制 高校应改变思维定势,打破固有的评价体系,与时俱进地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产业化等各种成果类型,形成符合科学规律的综合性、多元化、多层次的分类评价机制。不断提升和完善激励机制,着力破除唯论文、唯项目、唯奖项的科研评价方法,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奖评优等涉及教师核心利益事项的评价标准制度设计中,不再强调科研项目的等级与数量、学术论文的引用率与影响因子,而是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扭转重学术轻技术、重产出轻转化的倾向,激发科研人员开发应用成果的积极性。建立科技成果跟踪服务机制,对已转化科研成果的完善和维护提供后续服务,保障预期效益,提高校企双方的信任度。推行代表作制度,以保障教师的科研自主权,激励长周期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鼓励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视野、学术思维和工程素养,壮大研究力量,增加成果产出和增进社会联系。 2.2质效兼顾,健全价值评估机制 在学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反响等方面全面综合评价科技成果的价值,真实体现科技成果在学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在科技成果评价中应拓展评价范畴,增加评价对象,除了论文、专著、专利、咨询报告等知识产品,还应拓展信息创意、技术标准、数据库、软件和社会影响等评价标准。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视角,基于高校科研具有的内容地域性、目标实用性、方向短期化等特点,完善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估机制,在此基础上评估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产业价值等应用绩效,帮助科技成果价值的实现。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度,对科研机构实行中长期的评价管理和绩效考核,推进科研机构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完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业绩目标,推动重大成果的落地。鼓励和推进科技成果熟化工作,联合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共建利益共享的产业化平台,面向市场开展测试检验、中试熟化、产业化开发等技术服务活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2.3点面结合,畅通供需信息机制 校企供需信息不畅是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6],通过搭建供需信息交互平台可有助于解决校企“对接难”问题。一是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做好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及时更新和维护工作,将高校的资源投入、科研成果、技术创新、对外影响,以及企业的产品信息、技术缺口等内容在信息平台上呈现,采用跟踪式的信息披露机制,减小内部组织的管理熵。在此基础上,开发信息定制推广功能,将纵横向项目信息、成果专利信息、论文著作、奖项等信息与行业发展规划、企业情况介绍、企业技术需求等市场信息进行关键字匹配对接,通过短信、邮件等端口及时将市场信息推送至相关科研人员,帮助科研人员及时有效地获取相关市场信息。二是大力开展创业学院建设,充分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创业大学生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转化等活动,吸引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校外导师,拓宽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三是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平台,从普惠金融、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联盟和风险投资等机构寻求资金支持,强化创新链与资金链的对接,解决科技创新活动受制于资金而停滞的问题。加强校企合作联动机制建设,建立专业的技术合作服务机构,提供技术信息共享、合同管理、信用担保、利益分配协调等服务,解决校企合作的后顾之忧。通过组织论坛和转化沙龙构建开放式创新网络,汇聚科研人员、企业家、风险投资家、技术转移专家等人力资源,实现技术供给方与需求方的有效互动和深度衔接,搭建实验室与市场间的桥梁。 2.4多元共赢,打造纵横合作机制 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有利于校企双方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推进校企合作首先要加强分级管理机制建设:一是在政府、社会层面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成员由教育、经济、人事、工商等行政部门领导及行业协会、公共服务平台负责人组成,为校企合作提供发展规划、咨询协调等工作。二是学校管理层面,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由学校主要领导主抓,学科处、科技处、人文社科处、地方合作处、资产管理处和财务处等部门负责人及教授、企业管理人员和行业专家组成,主要负责重要事项决策、深度合作洽谈、利益均衡维护等工作。三是校企合作执行层面,成立服务企业小分队,小分队可以是稳定的科研团队也可以是由项目需要临时搭建,主要功能是推进具体的合作项目。高度重视和龙头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一是通过合作开发、共建技术中心和研究所、设立科研基地、共建经济实体等模式开展合作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二是以市场化手段共建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工程和技术研究、指标检测、科技中介等服务。三是采取“研究课题共同参与制”“首席专家制”等合作模式实现产学之间的柔性联合,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形成合力,实现技术创新和重大成果的产出。开展多元主体合作时加强合作机制的自组织运行,使体制建设能随着环境的变化实时更新和完善,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齐头并进的运行机制,实现体制建设的不断优化。 2.5引育结合,构建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或引进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科技成果转化领军人才,带领团队开展技术研发、中试熟化、孵化企业、投资管理等转化行为。鼓励高校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加强此类人才法律、商务等方面的培训和锻炼,使其成为复合型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或引进一批能力过硬、懂技术、悉法律、善营销,既能与科学家对话,也可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还会开展行业分析和商务谈判的科技成果转化经理人,切实充当起科技开发与成果产业化之间的桥梁。此外,还可进一步拓宽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来源,比如发挥退休科研人员技术背景深厚、人际关系丰富、时间充裕等优势,鼓励退休科研人员从事成果转化工作。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权益保障工作,使从事成果转化工作的人才能安业乐业。明确从事成果转化人员属于专业技术岗位,畅通成果转化人员的职称晋升通道[7]。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校科研人员,可按照分类评审要求纳入教学科研型参加职称评审;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职人员纳入工程序列参加职称评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绩效工资分配向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倾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保障成果转化人员依法享受成果转化奖酬金的权益,保障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经济利益。 3结束语 科技成果转化是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应立足实际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从单打独斗向组织协作,从项目实施向产业融合,从短期来往向长期合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徐辉,殷企平,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邓恒,王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基于专利质量的实证分析与考察[J].中国高校科技,2021(1):124-128. [3]王婉,王伟.基于产业需求的科研立项与成果转化机制研究[J].科学研究管理,2014(10):36-39. [4]吕凤兰,殷绚,周治.市场机制视角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路径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2021(3):94-96. [5]刘群彦,王玲,朱明轩,等.双一流维度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治理体系探讨———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1(1):116-119. [6]肖鹏,刘莉,杜鹏程.校企联合研发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7):19-23. [7]宗倩倩.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实障碍及其破解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4):2-6. 作者:朱华杰 单位:台州学院人文社科处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血肌酶中LDH HBDH增高;28例中性粒细胞50%;19例白细胞数为(6.5~10.0)×109/L,41例为(10.1-25.0)×109/L。均采取综合治疗,脑脊液异常的患儿治疗5 d后进行复查,脑脊液蛋白及细胞数均下降,7 d后呈正常恢复,均痊愈出院,随访无异常情况发生,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治疗5 d后死亡1例。结论 故临床需对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进行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避免暴发流行,一旦有医院感染迹象,应采取有效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相关检查,针对高危因素制定防控措施,以降低发病率,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关键词】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高危因素 作者单位:472400 河南省渑池县人民医院儿科人类肠道病毒在夏秋季比较多见,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8~10月为高峰期。新生儿是其主要易感者,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病原体包括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其中最为多见的为柯萨奇病毒。其病发原因可为医护人员、母亲等亲属经呼吸道、口传播导致,也可经产道、羊水、胎盘引起的感染,患者的血清型、年龄、性别、中和抗体情况及病毒的毒力和入侵途径决定着病情的严重程度[1]。针对引起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关应对措施有效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日龄2~28 d,平均(15.7±2.1)d。早产儿6例,足月儿54例。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患儿52例,占86.7%,热程2~8 d,体温于37.7℃~39.6℃间波动。以低体温为首发症状的患儿2例,体温于37.7℃~39.6℃间波动。尖叫反应1例,其他均无前肉隆起、抽搐、肌张力高等神经系统症状。少哭、少吃、少动表现4例,腹胀、腹泻2例。 1.2 辅助检查 30例血肌酶中LDH HBDH增高;28例中性粒细胞50%;19例白细胞数为(6.5~10.0)×109/L,41例为(10.1~25.0)×109/L。采用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通用型核酸检测试剂盒对肠道病毒通用型核酸进行检查。对脑脊液及粪便的肠道病毒采用实时RT-PCR法进行检查,1.25×104~6.23×107copies/ml,均表现为异常。5例为阳性,1.68×104~6.57×108copies/ml。常规脑脊液检查:7例异常,于(20~235)×106/L间波动,其中4例以单核细胞为主,3例以多核细胞为主。氯化物及葡萄糖均正常,蛋白轻度呈0.6~1.77 g/L升高。脑脊液和血培养均为阴性,CRP检测为正常范围内。 1.3 治疗方法 本组60例均采取综合治疗,包括应用丙种球蛋白,三代头孢抗生素,营养支持,物理降温等。抗生素为青霉素及罗氏芬,7~14 d为一疗程,给予丙种球蛋白应用者34例,1 g/(kg・d),2 d为一疗程。给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者4例,3~5 d为一疗程。入院不久出现心、肺功能衰竭2例,经保护脏器功能、营养心肌和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 2 结果 脑脊液异常的患儿治疗5 d后进行复查,脑脊液蛋白及细胞数均下降,7 d后呈正常恢复,均痊愈出院,随访无异常情况发生,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治疗5 d后死亡1例。 3 讨论 肠道病毒有较多型别,属于小RNA病毒科,在人类致病微生物中较为常见。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多由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引起,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新生儿呈高达13%的感染率,病毒株从患儿体内分离和同一时间社区流行株呈一致性,新生儿可经产道、胎盘、或生后获得感染,其中新生儿、医护人员和亲属间引起的交叉感染会导致在婴儿室暴发流行,对患儿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可无明显症状,但会引起如脑炎、新生儿败血症、心肌炎、脑膜炎等多种疾病,造成多脏器急性炎症反应及坏死。有肠道病毒从患儿脑脊液和体液中分离出即可对本病进行确诊[1]。相关报道指出在脑脊液中肠道病毒的检测率为43.9%,粪便中为70.8%,粪便有较高的阳性率。若仅从粪便中有肠道病毒分离,但无临床表现,对肠道病毒感染不能做出诊断。新生儿肠道病毒多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也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心肌受损、无菌性脑膜炎、肺炎等多脏器表现。病情危重的患儿常因迅速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于数小时或1~2 d内死亡,本次研究中死亡1例。患儿多系统症状表现不典型,脏器功能无明显损害,7例异常,于(20~235)×106/L间波动,其中4例以单核细胞为主,3例以多核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升高,氯化物及葡萄糖均正常,可与化脓性脑膜炎作鉴别。新生儿如有发热症状,即使无昏迷、抽搐等表现,也建议行脑脊液常规检查及肠道病毒病原学检测,以明确诊断。 肠道病毒性脑炎有良好预后,本次研究痊愈率为98.3%,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为5~7 d,和其有一定自限性相关。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多与病毒血症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对于重症患儿,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故临床需对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进行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避免暴发流行,一旦有医院感染迹象,应采取有效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相关检查,针对高危因素制定防控措施,以降低发病率,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疾病的诊断 【摘要】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cox病毒)、埃可病毒(echo病毒),其中由于免疫强化作用,脊髓灰质炎病毒在自然界已越来越少,但cox病毒和echo病毒仍然对新生儿造成威胁。 【关键词】 肠道病毒感染 小儿 暴发流行 新生儿 一、病毒特点与流行病学 肠道病毒是一类在流行病学、理化和生物学特性方面相似的单股小rna病毒,大部分是有6~9个基因,呈20面立体对称结构的球形病毒;每个病毒均有几个到几十个血清型;对一般理化因素抵抗力强,耐低温、低酸,不被胃酸和胆汁灭活,但对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液和漂白粉等敏感,对热、干燥和紫外线也敏感,在自然界生存力强,在污水和粪便中能生存数月;可以感染多种动物,但人是惟一的传染源;世界各地均有流行,可以是散发、局部流行或大规模流行,温带地区以夏秋季多见,儿童是主要感染对象和播散媒介,新生儿期可因母亲、医护人员的感染或产房、婴儿间交叉感染而发病,传播途径有:①消化遗传播:粪-口传播、经污染食物、水传播;②呼吸道传播:咳嗽飞沫传播;③经胎盘、产道和羊水感染胎儿和新生儿。 二、发病机制 肠道病毒经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侵入的机体,在局部繁殖,通过淋巴系统入血,导致病毒血症,根据病毒的毒力、数量和机体的抵抗力不同造成机体损害程度不同,轻者仅有短时的病毒血症,随着特异性抗体产生,病毒血症终止,重者,病毒随血流向多器官扩散,导致器官功能受损,而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 根据动物试验推测新生儿期易感和病情重的原因可能是: ①病毒感染后,尤其是cox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干扰素很少;②孕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增加胎儿的易感性;③早产儿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少。 三、病理变化尸解发现,cox病毒感染的患儿,心肌水肿,在心肌、肾上腺、肝胰腺和骨肌等处有局灶性坏死和急性炎症反应; cox b型病毒能引起人o型红细胞凝集;还可引起培养的人胚细胞、人胚成纤维细胞发生固缩、堆积和脱落等病变;cox b病毒还可侵犯神经系统,引起脑膜脑炎、瘫痪等;echo病毒也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局灶性病变和浸润性损害。 四、临床表现 宫内感染的患儿在出生后几小时就可发病,临床见生后10分钟发病者,产时感染在生后2~7天发病。大多数肠道感染的患儿临床症状很轻或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也有较重而危及生命者,同一血清型病毒,在不同的个体,可有不同的表现,而不同的血清型则引起相似的临床症状,因此临床表现为多样化。 1.体温变化和一般临床表现 多数患儿最初(病毒血症期)表现为发热,体温在38℃左右,个别可高达39℃以上,热型多不规则,反应低下者也可表现为体温不升;反应欠佳、嗜睡或烦燥;皮肤有红色斑丘疹,黏膜有出血点,皮疹多在1~2天内消退;可有血小板减少、肌张力降低等。 2.消化系统表现 少食、呕吐或腹泻,大便呈蛋花汤样或糊状,echo病毒感染,可有少量血性便,无黏液和脓细胞。可有腹胀、黄疸、肝脾肿大、脱水等。个别可出现坏死性小肠炎和胰腺炎。 3.呼吸系统表现 此一般为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例如喷嚏、鼻塞、咳嗽等;重者出现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肺炎的表现。echo病毒20型感染,无临床表现,但能引起葡萄球菌的大量寄生,使葡萄球菌在产婴室扩散,称这种婴儿为“cloud baby”。 4.心血管系统表现 此主要由cox b病毒引起,以b2~b5多见,在病毒血症期,可有病毒感染的先驱症状,如发热、腹泻、少食、反应低等,接着出现心动过速(常 200次/min)、心脏扩大、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肝脏急剧增大等心力衰竭的表现,宫内感染者可致心肌钙化、新生儿感染则主要是心肌炎、心包炎,部分患儿有中枢神经系统和肝损害,称为新生儿脑-肝-心肌炎。 5.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此主要表现为无菌性脑膜脑炎,常在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之后出现轻微的脑膜刺激征,不如化脓性脑膜炎重,病程约5~10天,一般不留后遗症,但严重感染者可表现为易激惹、抽搐、昏迷、颅压增高、肌张力增高或降低、痉挛性强直等,可遗留严惩的后遗症。 6.宫内感染后遗症 肠道病毒所导致的宫内感染,可致流产、死胎、早产和新生儿畸形,常见畸形有泌尿生殖道畸形、消化道畸形,心血管畸形中心法洛四联症多见,并可能与青少年型糖尿病有关。 五、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应高度可疑肠道病毒感染,结合实验室检查可确定诊断。 1.病毒分离 取患儿的分泌物或血、脑脊液做病毒培养和分离,但无临床症状,仅从粪便中分离出病毒者不能肯定诊断。 2.血清抗体检测 由于肠道病毒血清型多,因此,该诊断方法有限,可以用酶联免疫法和中和实验对照,对诊断有帮助。 3.pcr或巢式pcr检测用pcr或巢式pcr检测病毒rna,具有快速、灵敏和物 异性强的特点。六、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 1.心力衰竭的治疗 严格补液量和速度,间断吸氧、利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比常规剂量小,因为新生儿心肌炎患者对洋地黄类药物敏感,易中毒。 2.对症治疗 出现惊厥时给地西洋、苯巴比妥(鲁米那)等镇静经物,颅内压高时可给甘露醇脱水,但须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在病变的早期不能完全同败血症和细菌性脑膜炎鉴别时,可使用抗生素治疗一旦诊断明确,应减少剂量或缩短疗程。肌注免疫球蛋白或干扰素的疗效尚不确切,也可适当应用。七、预后多数预后好,但有心肌炎、脑膜脑炎或肝炎者死亡率高。 cox b1~b5型感染者预后差,心肌炎恢复时间长,神经系统后遗症多。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高危因素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70例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30例,均为出生1~30d内的新生儿。其中早产儿5例,足月产儿65例。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其体温一般在37.7~39.6℃。 1.2辅助检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患儿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可知,70例肠道病毒感染患儿,血清肌酶中乳酸脱氢酶(LDH)、α-羟基丁酸脱氢酶(HBDH)升高患儿共35例;中性粒细胞 50%患儿共32例,中性粒细胞 50%患儿共38例;白细胞计数为(6.5~10.0)×109/L患儿共22例,白细胞计数为(10.0~25.0)×109/L患儿共48例。 1.3治疗方法 本次所有患儿均给予综合治疗方法进行干预,给予第三代头孢抗生素、物理降温、丙种球蛋白、营养支持。所有患儿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5d后,脑脊液异常患儿再次接受复查,检查结果显示,其细胞数以及蛋白水平均有明显下降;连续治疗7d后病情恢复。 2结果 本次70例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经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69例,死亡1例,患儿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最终死亡。 3讨论 肠道病毒属于常见的一类致病微生物,新生儿为易感人群,属于小RNA病毒科,其中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是导致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中大部分致死性肠道病毒是由埃可病毒Ⅱ感染引起的。其中在肠道病毒感染的流行阶段,新生儿临床感染率为13%,并且从患儿体内分离出的病毒株和该阶段社区流行病毒株一致[3]。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发热为病毒感染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脑炎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等多种疾病,并可造成多脏器衰竭,引起急性炎症反应。临床一般在患儿脑脊髓、粪便等体液中分离出肠道病毒以此来确诊。根据相关报告统计,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其肠道病毒在脑脊液中的检测率为43.9%,在粪便中的检测率为70.8%,粪便阳性率相对较高[4]。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①生产过程中的垂直感染。大部分新生儿被肠道病毒入侵感染后,被认为是在分娩过程中母体生殖道分泌物、血液引起,或是在分娩后接触到母体口咽分泌物、暴露粪便导致,临床漏诊率及误诊率较高。②子宫内被感染。部分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是在出生后数小时内发病,因此其肠道病毒感染可能发生在子宫内。胎儿生产后在羊水培养出现肠病毒,或在新生儿组织中检测到肠病毒抗原,或者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就可在其血清中检测出相应抗体,均可证明患儿为子宫内感染。③来自家族成员的感染。肠道病毒可从怀孕妇女到母体(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的母亲)的喉头、肛门、子宫颈拭子等培养出来,并且有部分肠道病毒能够从其父亲、兄弟姐妹等他家族成员中培养出来。④通过胎盘传导。新生儿肠道病毒也能够经胎盘培养出来,由此表明,子宫内感染一般是经胎盘传导。并且肠道病毒能够从怀孕妇女的粪便或子宫颈分泌出来,并且能够在羊水中生长,上述现象证实了上行性感染的可能性。另外,病毒血症以及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一般出现在新生儿出生后。根据临床研究资料表明,约有22%新生儿死于柯萨奇B型病毒的感染,约有11%的伊科病毒感染均发生在子宫内[5]。在临床治疗中,一般可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临床常用治疗方法有:①支持性疗法。一般对于轻度患儿,临床常给予支持性疗法干预,无需给予患儿特别药物治疗,对于严重患儿在给予支持治疗外,还需给予血液成分或心血管药物治疗。②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在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为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主要是由于免疫球蛋白含有多种不同的血清型抗体,能够提供给有感染症状患儿血清专一性抗体。因中和抗体的缺乏,是导致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为了降低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发生率,需加强预防,孕妇在分娩期禁止与疑有肠道病毒感染患儿接触;如产妇在分娩前后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烧、胃肠道感染等现象,胎儿娩出后需尽量不与之接触。若发现新生儿有不明原因的发热时,需第一时间告知医师,并给予全面诊治,以便及时给予患儿有效的治疗干预。 综上所述,由于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脑炎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等多种疾病发生,甚至可造成患儿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患儿死亡。因此掌握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积极给予有效的预防,是降低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率的重要方法。 作者:张秀梅 单位:河南省邓州市人民医院
农业技术与机械化相结合探讨:关于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探讨 [摘 要] 本文针对农业的发展,重点对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新型机械设备管理两方面内容展开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 农业生产 技术推广 机械管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推广体系以及农业生产机械设备已经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有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所以,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加大对各类机械设施设备的引进,本文则针对这一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1 创新机制,建立健全技术服务机构 针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首先应该建立专门的技术服务机构,在技术机构中配备相应的人员,专门进行农业技术服务工作。技术服务机构的工作包括制定技术推广计划,搜集、整理、储存并传递相关农业技术信息,对那些对农业有需求的农民进行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并且应该积极加强农业高产、优质示范区建设。技术服务人员还应该深入了解各地农民农业需求,为农民进行技术信息传播,从而更好的为农业需求农民提供服务。在服务机构建设过程中,为了不断提升提升技术服务效果,则必须加强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为此,服务机构应该建立专门的人才培训部门,然后聘请业内专家或者精英定期为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或传授经验,以此来提高技术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而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产学结合的作用,不断提升人才的专业化。另外,在机构建设过程中,还应该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首先为每一名技术服务人员合理分配任务,如果存在工作懈怠的行为,则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以此来不断规范技术服务人员的行为。 2 强化技术研究 技术研发工作的建立是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满足农民多方面农业需求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首先应该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工作的科技含量,如将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于育种工作中,从而实现对传统育种工作的改进和完善。其次,中小型农业公司可以选择和科研所进行相互联合,然后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工作。再者,可以采取品种权买断或是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发的形式来提升技术水平,在进一步提升农业品质的同时更好的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在技术研发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其宏观引导作用,通过政府牵头,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在企业的资金支持下,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技术研发项目,并且可以设立特定的专业,进行专业化化人才培养,促使更多的人才致力于新型农业技术的研发,以此不断推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 3 创新配套技术研究,推动服务良性开展 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则应该创新开展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发以及农业生产、加工、包装等应用性技术的研究,进而更好的推动技术服务工作的开展。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技术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推广效果,所以,技术服务机构则应该立足于各种农作物的特点,进行分层次技术研发,从政真正促进良性技术服务工作的开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农业繁育技术以及农业加工技术无法真正满足种业发展的需求,无法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的发展,很多技术的普及率还比较低,如包衣技术,而且我国针对包装技术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且从整体来看,农业企业各自为阵,无法联合起来进行技术研发,由于所推广的技术不完善,很多情况下,会对农民造成误导,从而影响到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所以,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应该根据当前的市场情况,抓住机遇,对传统的技术服务方式进行改进,以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服务和帮助技术实体等各种形式,将技术服务融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而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在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同时,为广大对农业有需求的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创新技术服务推广手段 在技术服务推广过程中,技术服务人员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域开展多样化的技术推广方式,如技术信息和经营服务相结合的方式、项目推广技术方式等,推广方式和地域特点的相适应,能够进一步提升推广效果。另外,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使得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到技术推广工作中,一方面能够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推动企业经济业务的开展。为了实现技术推广的创新发展,我国还应该加强对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而且要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以此来不断我国的农业技术。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还应该促使大型农业企业进行新技术、新品种试验,当技术成熟之后,快速推向市场,而且要在地方政府帮助下,引导企业建立新品种展示区,在这一示范区,应该集中进行新品种的引种、试验以及示范等工作,从而为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5 加强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的管理和引进 为了更好的推动农业的发展,则应该在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引进各类先进农业生产机械设备,先进设施设备的使用,是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还应该安排专门技术人员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农业生产机械进行适当的调整,并且在新型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在机械设备的支持下,更好的推动农业的发展。 小结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大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新型机械设备的使用,所以,首先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其次,针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注重对新型机械设备引进和管理,并且,要安排专门技术人员加强对相关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从而使其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 农业技术与机械化相结合探讨: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机械化问题与策略 1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的问题 1.1农业机械化基础建设水平不高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业基础设施取得了较大程度的优化改善,可是主要集中在村村通的公路建设上,但是农村机耕道以及水渠网络等的建设却得不到重视。农村间的耕道建设落后,造成有些耕地无法开展农业作业就是因为农业机械无法进入,农业技术的推广没有匹配的农业机械的执行,是等同新型的农业技术也荒废了的。 1.2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力低下 提升农业整体生产建设能力以及提高农业的有效生产率,对解决越来越突出的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有重要意义。现如今的主要情况就是我国农民的教育培训程度相对低下,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以及各种制度和法规都不够先进。农民是农业发展的直接执行者,他们接受教育的程度以及自身的身体状况、全面综合素质等等对农业机械的产品研发以及相关科学技术的深入推广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农村劳动力短缺、知识程度不足,因此农民希望早日发展起现代化农业技术,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局面,对农业机械化的依赖性较强,因此需要相关科研单位不断提升农机器具的创新程度,提升其科学技术含量。 1.3精确农业技术有限 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自然需要与农业技术相匹配的精确农具。举个例子,进行西红柿杂交种植的过程中,大约每667平方米内播种量在7克至10克之间,但是现如今传统的播种量却高达100克至130克左右,这是因为有些农户使用的是采土的方式,把100克种子和15千克的磷肥混合之后一同播种,这样的操作方式不但对种子的利用率造成极大浪费,同时也无法满足植物的深株施肥的要求。因为杂交种子的成本一般较高,所以在种植的过程中一定要精耕细作才能够有与之相匹配的经济效益,所以精量种子的播种配套农机需要广泛推广应用。 2扩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对策 2.1健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管理 各个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机构要整理清楚,不能够混在一起,不能够取代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单位,更加不能够使得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作用变得功利。将各个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加入到政府的管理工作之中,加入进政府的日常工作范畴,将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机械化推广当成是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发展战略执行。重点内容为基层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完善各个机构的建立,将责任明确至个人,开展高效化运行,将各个服务工作尽善尽美,用活力昂扬的姿态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运行推广活动之中。 2.2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人才推广机制 我国的基本国策中有一项是“科教兴国”,由此衍生了科教兴农,农业机械化教育以及培训工作室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开展基础,也是农业机械化日常服务和技术推进事业共同生存发展的核心内容。只有农民的文化素质提升了,才能够带领劳动一般资料与农民之间实现优化结合。在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内,一定要立足与社会发展的一般模式,及时更新和发展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技术,改良教育模式内容。 3结语 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化不断推广的过程中,需要深入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运行机制的改革,从而建立起积极有效的运行措施,建立起优胜劣汰的人才发展运营模式。另外就是鼓励农业机械化工作人员和投资者建立专门的大型农机具作业单位,开展盈利性质的农业机械化服务工作,并且使用各种经营模式,使得大型的农业机械能够将其内在的作用发挥出来。 作者:杨秀单位:贵州省盘县火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农业技术与机械化相结合探讨:谈农业技术与机械化相结合 农机与农艺是辩证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相互依托,又相互制约,两者互促共进、合作共赢。实践表明,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是统一的,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协调发展。倘若农机与农艺不能同步发展,就不能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若农艺技术水平再高,没有性能优越的农业机械相配合,只能是空想,无法落实到实处;农机技术水平再先进,缺乏农艺技术的指导,也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从而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农机与农艺配套中存在的问题 农机技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在农业规模化生产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农艺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两者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有助于发展农业技术。但是,现实中的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农机的单一性与农艺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目前,农机的单一性与农艺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农机技术的发展较慢,农艺技术发展较为迅速,导致农机的研制开发滞后于农艺的发展,许多新的农艺技术还没有足够数量的农业机械相配套,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2农机与作物品种之间的矛盾 农机技术与作物品种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特有的种植习性,不适用于机械耕作,即使该作物品种有了相应的农艺技术,也没有相应的农机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3农机有限的可靠性与农艺较强的季节性之间的矛盾 农业机械必定属于机械,易出现问题,可靠性较低,而农艺针对的农作物,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如果该农机在农忙时出现问题,则会影响机械使用,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2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建议 2.1加强组织协调为了实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必须做好两者的组织协调工作,充分做好农机科研和农艺措施协调发展、互相配合、优势放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2夯实农机与农艺的技术基础为了保证农机与农艺技术同步发展的技术,需要加大投入,夯实农机与农艺的技术基础,加强农机与农艺技术的“产、学、研、推”的联合,整合农机和农艺技术的优势资源,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科研和推广等部门紧密协作的农机与农艺科技创新体系。 2.3农艺要求与农机技术互相配合单纯的农机服务农艺的思想已经过时,容易造成农业机械设计过于复杂,制造难度过大,制作成本过高,且维修不便等问题,致其未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其实,农艺要求与农机技术要互相配合,当农机的设计过于复杂不实用时,需要在不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或者稍微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情况下,改变农艺要求,以便简化农机设计,降低成本,使其普遍实用,广泛地运用农业生产。 3结论 本文提出的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相结合的措施,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减轻劳动强度,实现低投入、高产出,提高经济效益。 作者:雷冠正 单位:陕西省山阳县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铁路工程经济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铁路工程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工程受自身项目特点的限制,在进行实际建设时,在经济管理方面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缺陷不仅会阻碍铁路工程的顺利建设,还会增加铁路的建设费用。因此,本文将结合铁路工程中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入探究,提出一些改善对策,以期能够为广大的铁路管理人员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铁路工程;经济管理;问题;改善对策;分析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很大的发展和提高,铁路交通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铁路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经济方面的管理工作不仅会对整个工程的财务管理产生影响,还会影响整个工程的成本核算工作。对于铁路工程中经济管理方面的诸多弊端,需要相关方面的管理人员积极制定解决对策,从而确保铁路工程的整个财务管理工作和成本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铁路工程中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铁路工程中,对经济方面的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施工单位的相关管理层和员工在头脑中没有形成铁路工程经济管理的意识。认为只要自身能够保证工程按时按质的完工就可以了,而关于工程项目的资金方面,认为其与自身没有多大联系,都是按照上级预算进行拨款的,自身在施工中保持节约就可以了。第二,对成本核算工作缺乏全面的管理。工程预算明确要求,施工单位要结合该项工程的成本预算项目,独立核算工程的每一项目的实际成本。而在具体操作中,许多施工单位都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对其进行成本核算,造成项目工程在实际使用和预算中存在出入,成本核算资料无法真实反映工程预算的执行和进度情况。第三,财务部门没有加强监督。财务管理部门作为工程项目建设中经济管理监督的重要职权部门,没有尽到监督的责任,造成工程在费用支出方面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第四,工程预算环节和计划投资环节没有有机融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铁路工程关于施工资金的筹集渠道有许多,当施工计划下达,预算批准以后,如果资金没有及时到位,那么必然会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工期也会被延长。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施工方为了尽快结束工程项目,在没有真正了解工程造价的情况下,对经费有多少就使用多少,脑海中根本没有工程预算的意识,也没有进行工程预算工作。从而导致工程费用的不合理利用,不利于铁路工程在经济方面的管理工作。第五,在材料核算方面手续不完善。对施工材料进行管理,也是铁路工程在经济管理方面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然而,当下许多的施工单位在对材料进行管理时,没有对进料进行验收,材料施工布置不合理等问题还大量存在。 二、铁路工程中经济管理工作方面的改善对策 (一)对铁路工程中的成本预算工作和实际成本计算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 第一,提高工作人员的认识。铁路工程中的有关领导和职工要认识要铁路工程中财务管理工作和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性。有关部门还要积极配合财务部门,将财务管理工作与成本核算工作纳入考核体系。第二,注重材料方面的管理工作。针对材料的出入库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禁止超额采购,严格依照采购计划进行施工材料的采购工作,对材料质量进行检测,避免因材料积压而造成浪费。对于那些有定额的材料或者是损耗性较大的材料,要制定材料限额领取制度,禁止乱领乱用。对于那些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大批量堆放的材料,工作人员要预先计算好材料的用量情况,按量进行堆放,避免重复运输现象的出现。第三,对铁路工程中的成本预算工作和实际成本计算工作进行管理。在对预算成本进行编制工作时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科学、合理地制定。并对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进行综合对比与分析,从而使财务管理部门更好地对成本预算工作和实际成本计算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第四,针对其它项目的费用,也要加强管理和控制。在人工费用方面,财务部门要对平均工资差额和工作日量差额进行对比和分析。在功效记录方面、加班方面以及施工考勤方面,财务部门也要进行及时登记。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施工人员的劳动工作时间进行限额控制,最大幅度地减少人工费用方面的开支。 (二)加强铁路工程项目的决算工作以及综合分析工作 当铁路工程建设快要结束时,财务部门要依照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情况,结合工程技术部门共同对该工程进行决算工作,并对实际施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依照前期制定的各项工程预算成本表,对各个项目的定额执行情况进行严格检查,找到工程具体施工中,出现成本超支和缩减的因素和缘由,帮助其更加合理公正地进行工程决算。 (三)财务部门加强对工程的财务监督力度和核算力度 财务部门要对工程整个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财务关系进行监督和核算,在工程资金的调配使用方面,要对工程量的大小和工程的进度情况进行全面参考。同时,还可以依照工程的整体实行计划,对铁路工程按照对象划分或者性质划分,从而细化自身的财务监督工作和核算工作。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知道,铁路工程经济方面的管理工作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不仅是铁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影响铁路工程财务管理工作和成本核算工作是否具有准确性和合理性的重要因素。尽管,我国在铁路工程经济方面的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解决的。首先,对铁路工程中的成本预算工作和实际成本计算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其次,加强铁路工程项目的决算工作以及综合分析工作。最后,财务部门加强对工程的财务监督力度和核算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铁路工程在经济方面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都得到提升。 作者:史志强 单位:内蒙古铁道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交通工程建设中经济管理与控制 [提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在交通工程方面产生了更高的、新的要求。交通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有合理的经济管理方式与科学的监管控制方式。本文对交通工程建设中的经济管理和控制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经济管理;控制;造价;交通工程;建设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现在正在大幅度的加快,相应的城市的交通工程建设在管理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现阶段不但需要考虑到经济的相关指标,还需要符合城市交通适应的相关要求。交通工程建设中的成本控制上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造价的审核方面也应该进行认真地分析和论证,同时需要监督审计部门做好工作;合同的管理上应该要重视整个过程的合同管理与风险的把握和防范控制。在交通工程建设的过程里做好以上面的工作,才可以让交通工程的建设符合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 一、经济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通常的情况下,经济管理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合称。在交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因为互联网的信息为管理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因此人们可以使用互联网的信息进行传递做出科学的经济管理。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交通工程有着一些特点如建设的地点比较分散、分布的地区非常的广泛等,因此需要重视经济管理的相关工作,重点是要突出管理的方式必须要做到科学与先进的特性,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投资的成本,确保各个工作都可以有序地顺利开展,快速地达到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的相关目标。 二、交通工程建设中经济管理系统存在不足 (一)大众对交通经济的管理政策参与程度很低。 在城市交通的经济管理系统中,大众的相关利益与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大众的参与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经过大众对城市的交通管理出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可以有效地为城市交通的管理提供一些有价值和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对于城市交通朝着健康顺利的方向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不过现阶段中国的人民群众对城市交通的经济管理在政策的制定的参与程度上还是远不如西方国家,中国人民群众的参与率非常低。中国的很多城市基本上都是以座谈会的形式走一个过场,这样的参与模式绝对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可能把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用在政策的制定上,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城市交通的经济管理有序的发展和进步。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于城市交通的经济发展意见不能得到有效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参与交通的经济管理的渠道是非常的单一的,很多人都不是十分的了解具体怎样参与到城市的交通经济管理中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交通经济健康的进步和发展的步伐,不能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城市交通建设的热情点燃。还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对自己是可以参与到城市交通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缺少参与到城市交通管理政策制定的想法,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城市交通经济管理政策的制定缺少科学和民主特性。它们一起造成了城市交通经济管理制定的相关政策与广大人民群众期待的政策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到最后还要再进一步的进行修改,不但浪费时间,也损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它也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严重制约着城市交通经济管理的顺畅和合理运行。 (二)交通工程建设投资成本的掌控。 交通工程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工程投资成本的掌控一直存在于交通工程建设的全部阶段,它主要包括了在交通工程建设的计划、设计、施工以及竣工的各个阶段上。在交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每个小环节的失误都将会对整体的工程施工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投资成本掌控方面的问题。大家需要确保在交通工程施工以前,就对整体的工程成本有一个准确的预算,把交通工程建设的每个方面在投资上的问题都要进行详细的细化,真正做到使资源尽量发挥到最大的程度,不断提升工程资金的使用率,为未来进行工程建设的资金正常周转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准备,确保工程施工建设万无一失。在进行掌控投资成本的过程中,企业的负责人应该对工程建设生产消耗的人力、物力及时地做好统计和核算工作,进行严格的掌控和监管机制,如果发现发生了错误,必须及时地纠正和改进,确保交通工程建设的目标可以顺利地实现。在成本的具体运营过程中,对待突发事件要做好相关的应对和解决方案。 (三)做好交通工程造价审核工作。 业主单位在进行招标以前需要及时将造价与审核工作做好,交通工程造价的控制一直存在于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所以在交通工程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及时地做好造价审核的相关工作。首先,在进行交通工程项目的投资环节,业主对交通工程的造价管理掌握的主要方面应该是进行工程项目的决定之前的相关工作,根据市场的相关要求以及预先的规划,及时做好交通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其次,在交通工程的设计环节。交通工程的设计是掌握和控制交通工程造价的主要环节,同时它也是处理经济和技术的主要因素,在整个交通工程的建设上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再次,在广大业主招投标环节上,需要建立交通工程招投标相关的制度。在进行招投标的过程中,使用施工企业以前的竞争会有效地对交通工程的造价做到合理的控制。 三、交通工程合同管理应实现规范化 (一)要严格审查企业的资质与资格。 在进行招标之前,业主需要对施工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审核,这样可以保证合同可以顺利的进行和自己的利益安全。合同审核的内容包括:项目是不是满足合同写明的条件、合同的相关条款是不是清晰和没有异议、合同的内容是不是符合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交通工程的相关施工技术还有企业的等级是不是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规范、合同的签署是不是具有完善的手续,等等。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业主单位在进行工程的招标过程中还应该对施工企业的企业信誉、资格审查、企业的公司资金实力以及履行条约的能力都要进一步做好审查工作。 (二)在签订合同之前要做到合理的管理。 近年来,中国的法律制度逐步发展和完善,像《合同法》、《招标投标法》的颁布在合同的管理方面还有工程的招标方面都提出了一些需要遵守的要求。因此,广大的业主单位在签订合同以前,一定要认真阅读签订合同的具体文本内容和国家颁布的法律,将工程的特点以及业主自己的需要进行有机的结合,对签订合同的具体内容要做出必要的解释,以防出现一些歧义,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签订合同的具体条款的要求是全面和明确,这样可以保护双方各自的利益。 (三)业主单位签订合同要做到合同履行的规范。 合同的履行在交通工程的合同管理中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业主单位与施工企业各自的利益点是不一样的,因此合同是进行协调还有处理双方关系的保障和中介,它也是工程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进行实施的保障。另外,业主单位需要对施工的合同做好有效的监督工作,在涉及到项目工程量上的加减,变更等信息需要做好及时的确认,对于违反签订合同规定的行为要进行认真的检查,让合同的管理慢慢地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业主单位需要对进场的材料进行严格的控制,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工作人员应该到厂家进行实地考察,对于施工工厂的生产能力还有相关的设备是不是满足相关的要求做详细的分析,对于材料的运输过程,也必须做到定期的检查,以保证供应商可以及时地提供质量优良的产品。 四、总结 新的时期对交通工程建设的经济管理与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进行交通工程的建设过程里,应该持续的强化对投资,施工的质量还有工程的进展做到严格的控制,这样才会把交通工程的造价还有施工的质量进行显著的控制,这将会推进中国的交通工程建设取得快速的发展。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交通工程的建设企业应该要持续的响应国家的号召,主动地让自身的努力不停地进行完善和发展,变革经济的管理方式,充分满足交通工程建设在质量上的要求和安全上的确保,最大程度地提升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作者:马红丽 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交通运输局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工程经济管理有效策略剖析 0前言 从学科层面分析,工程经济学是工程学与经济学相互交叉的学科,主要是研究各种施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如何才能够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在实现工程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达到寿命周期成本的最小化。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1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在工程经济管理中,风险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1投标报价风险 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工程项目,做好投标报价工作,在尽可能提高中标几率的同时,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从目前来看,投标报价风险体现在三个方面: (1)清单量问题 现阶段,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建筑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许多业主为了能够加快进度,往往在工程尚处于设计阶段时,就着手进行招标工作,由于初期设计深度不足,施工企业制定的综合单价很可能无法完全涵盖施工图的内容,工程施工图在正式开工到位后,企业才发现初设施工图与实际施工图无论是数量和内容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与工程招标的清单量不一致,引发了相应的财务风险。 (2)清单项目问题 主要是工程量清单中的项目内容与相关计量规则的要求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工程招标报价时的理解误差。同时,部分业主在招标文件中并没有提供相应的计量规则与技术规范,承包方根据招标图对实际工程量进行计算,两者在标准的认定上存在差异,导致报价失误。(3)低价竞标问题: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能够获得工程施工资格,往往会采取低价竞标的策略,而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业主方对于招投标制度缺乏准确的认识,认为招投标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降低价格;另一方面,施工企业为了能够缓解设备闲置和人员窝工问题,不得不压低价格,以求中标。 1.2施工管理风险 (1)方案选择问题 在工程建设中,容易受到了气候、水文、地质、工期、技术、资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施工方案的技术含量越高,工程越复杂,则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 (2)质量安全问题 部分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习惯性违规操作的行为,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进行施工,不仅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质量,也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 (3)劳务分包风险 当前,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多是一些农民工,虽然经过了一定的培训,但是其对于施工技术的掌握不够熟练,缺乏施工经验,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质量事故与安全隐患的风险。不仅如此,如果没有对劳务队伍进行合理选择,还可能出现合同纠纷问题。 (4)合同风险 部分业主缺乏正确的合同观念,在工程建设中,利用自身的强势地位,通过一些不合理的合同条款,将风险和责任转嫁给施工企业,增大了施工企业面临风险的几率。 2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针对上述风险,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重视起来,采取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策略,对风险进行防范和管理,提升工程经济管理的水平和效果。 2.1强化工程经济管理认知 一是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引导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树立起相应的经济意识。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经济管理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性、系统性工作,涉及全体项目工作人员以及施工的全过程,因此,管理人员和基层作业人员应该树立成本控制意识,主动配合经济管理工作,实现成本、安全、质量和进度的有机融合,提升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应该对施工进度与工程效益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处理。对于企业而言,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经营与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追求利益,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受计划经济残留的影响,当前许多建筑施工企业仍然存在着重进度轻效益的错误认知,为了赶工期,忽视效益管理,影响了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三是强调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的结合。当前,工程造价员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参与施工方案的制定,导致了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成本控制。对此,应该将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工程施工的科学性和经济性。 2.2完善工程经济管理体系 首先,为了迎合招投标制度的发展需求,建筑施工企业应该设置专门的市场营销部门,而为了强化工程经济管理,则应该设置专门的经济管理部门,确保各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做好工程经济管理工作;其次,应该将作业层与管理层相互分离,由企业集团负责项目的分包、设备与材料的采购、施工方案的制定以及资金的供应,下属项目部则负责工程的具体执行,关注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然后,应该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减少管理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通过切实可行的方式,在招投标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确保招投标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3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工程项目建设而言,工程经济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施工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充分重视起来,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分析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确保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王莹 单位:辽宁大学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管窥工程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 1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分析 1.1工程竞标的风险 在投标的时候,风险的出现与企业的压价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市场的自发调节,施工企业供过于求,员工和设备闲置会使企业的损失更大,这样的结果是企业采用不惜一切代价压价的方式达到中标,从而减少损失;第二,企业错误的认为竞标和压价是等价的;第三,政府对于工程项目的计算定价进行操作,这也是一种压价行为,这些因素导致企业进行压价,最终的后果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抑制。 1.2承包合同的风险 承包合同中的风险条款,对于承包人来说不容忽视。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首先,合同中明确规定的、某些风险必须由承包者来进行承担。例如,有的合同有这样的规定,当施工价格在某个范围内波动时,价格仍然保持不变。其次,业主单方面提出不对等的条款来转移风险。例如,有的合同中规定,业主对第三方干扰所造成的工期拖延不进行相应的补偿,而是由承包者全部承担,这毫无疑问把工期拖延带来的风险转移给了承包者。最后,签订合同的双方合同条款模糊、单一、遗漏而造成的风险,如合同中缺少业主拖欠工程款的相关处罚条款。 1.3劳务分包管理中的风险 工程施工项目展开最根本的是需要施工人员,现在很多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的施工人员,即便在进行施工培训之后仍对施工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施工安全意识不强,施工技术水平不高,这样的后果是很容易造成质量不合格和工伤,各种纠纷无法避免的产生,施工企业法律风险明显增加。 1.4质量、安全、工期管理中的风险 首先,由于质量不合格而造成验收不能通过,这样的结果是工程必须返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被浪费。其次,不到位的安全措施会使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排除,其结果是安全事故的发生,工程成果付之东流,可能还会带来更大的经济赔偿。最后要说的是,因为自然和人员等因素而造成工期的延误,使得工程经常拖期完成,浪费了更多的投入,严重影响了施工企业经济效益。 1.5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物价在不断攀升,建设工程所用的钢材、水泥及建筑劳务用工价格当然也会增加,造成施工成本越来越大。对于某些确定单价或总价的承包项目而言,承包价格如果不能随着物价的变化而变化,则施工单位将面临巨额亏损。工程项目中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所带来的花费,但是材料价格越来越高,使得承包者会遇到更大的风险,这样带来的风险无疑给承包者有很大的不利,使得企业得不到发展。 2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措施与防范原则 2.1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原则 经济管理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有:第一,事先预防机制应该被建立:制定的工程项目进度的计划要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确保工程项目能够按计划进行的方法是可以在各个监管环节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监测每个时间段的工程进度。第二,对于在工程项目施工中所出现的紧急情况前,应该建立应对相应的应急机制以最小化企业的经济损失;第三,可以通过购买合适的保险等方式适当转移风险;第四,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流程应该在工程成本控制的范围内进行优化和规定。 2.2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首先应该增强对工程管理的科学认识。第一,工程经济管理意识必须受到重视,工程经济管理涉及工程本身的同时,还涉及全体工作人员,其中包括高层的管理人员和低层的技术人员,都应该培养成本控制意识。第二,工期和效率的矛盾必须平衡好,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有很大的不同,市场经济需要工程质量和企业效率的双重保障,而计划经济却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而不惜一切代价,这样一来市场经济下施工企业根本没有竞争力。最后,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必须相辅相成,技术人员熟悉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然后工程师和造价工程师可以更好的配合,这样就使得工程项目的实施既有经济性又有科学性。其次,还需要完善工程经济管理体系。第一,完善的组织体系需要建立起来。完善企业的各个组织机构,市场营销部门和设计部门应对招标制度的发展,工程经济管理部门应对企业管理索赔,各个分公司能够各司其职,做好份内之事,这样一定能够改善整个管理体系。第二,管理层与作业层分层工作。即管理层和作业层的相关的部门的责任和分工应该明确。 2.3有关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两个实例 在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分析中有大量的风险存在,下面分别是工程竞标风险和承包合同风险的防腐措施。对于工程竞标中的风险,工程企业要提高投标报价的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的时候,要结合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且认真测算工程项目的成本,确定一个能够接受的最低价格,在竞标过程中,一定要不要随波逐流,一定要看清形势,这样可以最小化因为压价带来的巨大损失。对于承包合同的风险,第一,合同需要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熟悉的人来管理,进行合同的评审时要考虑到合同中的各种利与弊,这样不仅能够使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也为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突发状况带来的索赔提供依据。第二,在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下,争取更加平等的条款,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使得对方也能够清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从而减少自身承担的风险。合双方应该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合同的签订,履行和终止,必要时建立档案和记录以便有据可以核实。第三,索赔意识需要加强,根据每一类的突发事件,进行资料的搜集和取证工作,保证资料可靠完整,有说服力,这样可以方便自己索赔,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3结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工程经济学中讨论的许多风险必须受到重视,我们必须提高对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原则的认识,这样才能使企业靠自己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脱颖而出。企业只有加强了对工程经济管理的重视,及时发现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才能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韩福君单位: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探求市政工程经济管理 一、市政工程中经济管理存在的现状 (一)市场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大部分的市政工程是大型的建筑实施工程,而且也严重关系到城市的形象问题,然而大部分的市政工程建设单位几乎是行政主管授权的单位,由于其管理体制不严格、材料使用过于浪费,导致市政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未按市场经济的体制严格执行,不能正确的遵照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执行,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不执行工程法人制、项目招投标制度、建设设施监理制和合同管控制,在施工前未进行全面勘察和预防,往往会导致施工材料的浪费,甚至会影响工程进度。甚至存在未签订相关施工合同和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导致在市政工程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和危害性,从整体发展上不利于市政工程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施工质量未能正确保障 目前,市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一直以来存在质量不过关的问题,为了省时省力市政工程的项目部通过缴纳一定的管理费用、转包挂靠,如此而来,在施工过程中往往忽略对工程质量管理的管控,一味的节省开支或者是在必需的环节普涨浪费,导致在市政工程的经济管理中存在疏漏。甚至为了牟取暴利而不严格保证市政工程质量的监督中,直接降低了工程质量,往往只看施工进度,追求施工的经济效益,在施工材料的采购过程中并未考虑节约和环保的原则,往往会采购较高价的原材料进行施工。 (三)施工成本管控缺乏管控 目前,在市政工程的经济管理中未形成一套合理的成本管控制度,在材料计价方式、承包方施工的价格、市政工程合同方式与结算方式未统一,对施工工程的成本管控未形成定位。由于计价依据的不同会影响图纸的精确度,从而影响施工的最终效果;部分承包商竞标时的报价含有一定的策略性、偏低,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肆意调整和改变合同内容,一味的争取最大利益、降低价格,从而导致了市政工程建设的风险系数,导致在施工过程中缺乏成本管控。 1.成本管理落实不到位:在市政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在成本管理方面往往只是表面,过于形式化、制度不完善,对成本管理的约束力不足,导致了在市政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材料和加工的成本分析不充分,对存在的各种问题缺乏成本管理的执行力度。 2.成本核算体系不全:大部分市政企业虽有核算部门,但缺少了真正可实际运作的核算体系,成本核算的环节过于简化,难以做到正确的实施市政工程的成本分析。 3.考核奖惩制度不够: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现的漏洞问题未进行考核和奖惩制度,忽视了对工程经济的费用管控,最终会导致市政工程的资金混乱、超支、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效益。 二、市政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预防 (一)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在市政工程建设中应当增强质量监督的责任感、牢记建设质量第一的意识,成立专人小组责任制,分清各建设环节的责任分工,加强对质量问题的重视程度,并落实深究到个人。 (二)强化工程监理职能 做到进一步降低市政工程建设的风险,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对市政工程的监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以确保工程建设的保质保量,提高工作效益,减少人员成本的增加和技术设备的过多投入。 (三)展开公平招投标工作 在市政工程建设中开展公平公正的竞标、招标工作,政府可以保证市政工程的资金问题。若出现投资不足的情况,则可以通过政府贷款的方式解决市政施工过程中的困难问题。 (四)树立目标 成本管理制度在市政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做到正确的核算目标成本,施工前正确预算并控制成本,施工后正确的分析成本做到开源节流,自始至终的节约成本,禁止一切的铺张浪费,做到减少一切损失并保证工程建设的进度。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将各项核算任务分配到各部门,设立责任制,加强部门成本核算的考核制度。最终利用各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对超支和缩减资金的情况做到及时的反馈和分析。以期做到在保证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的情况下缩短工期、节约材料和人力物力等,从而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避免造价过高、施工难度大的问题。市政工程是城市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城市建设快速、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它涉及到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目前市政工程的经济建设仍面临着诸多问题,所以必须要做好市政工程建设的经济管理工作,做到对市政工程的风险预防工作,要充分发挥当前市场的资源配置特点和竞争机制,严格管控工程建设中成本管理的作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所在,积极解决管控。 作者:谷广利单位:赤峰市新区管理委员会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水利工程经济管理计算机运用 1工程特点及微机管理的重要性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具有工程量大、结构复杂、投资多、工期长等特点,因此,工程管理比较复杂。在工程建设中由于初步设计和发包设计的深度有限,设计修改变更是经常发生的。设计一变更,就给工程发包、合同执行、工程结算、投资控制等带来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水电建设推行行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的建设管理体制,工程建设采用招投标选择施工队伍,一项工程往往是多个施工队伍承包,所签订的合同数量多达几百、上千个,如五强溪水电工程所签订的合同就达800个左右,它所涉及到的概预算编制、施工计划、经营结算、项目统计等方面的管理,可想而知,、其难度是相当大的。作为建设单位,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搞好投资管理,我国现行投资管理的基本程序是:初步设计概算、计划、招投标、签订执行合同、投资控制等。也就是说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报告审查意见及《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制定工程建设网络计划和基建投资讨一划,按照计划进度将工程分成若干个发包项目,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发包。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对合同不断进行补充、完善。 合同执行还包括工程进度价款结算、检查合同执行情况、统计计划投资完成情况等。所有这些都是围绕着初步设计概算来进行的。水利水电一E程的设计概算一般包括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临时工程、库区淹没补偿、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和价差预备费等几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几十个、上百个项目,而所有发包项目相当一部分不能和概算保持一致。所以,只有将发包项目都按照概算进行投资管理和控制。在五强溪工程建设初期(80年代),为了搞好投资控制,尽管投人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但仍不尽人意。比如,含有近500个子项目(单元工程)的机电安装工程前后花了两个月时间编制合同价,而随着其变更又要重新计算,相当花费时间,这样很难及时了解投资状况。到后期(90年代),引人计算机这一现现代化工具后,才使人们从手工管理的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样多的项目不到一周时间就可计算出来,可以随时反映与了解项目投资和总投资变更情况。同样,施工单位引人微机进行经济管理也显得同样重要。其内容主要包括:招投标阶段的信息收集、投标报价编制,施工履约阶段的施工计划编排、进度款结算统计、成本核算控制、工程变更引起的索赔及竣工移交阶段的竣工决算等,直到合同的终止。.总之,不论是建设单位还是施工单位,也不论是哪个阶段或环节,都伴随着经济管理这个重要环节。而这些工作具有工作量大、数据多而繁杂、时间延续长、涉及面广等特点,依靠手工劳动是很难及时完成的,更谈不上工作质量和效率。比如:施工单位去对一个项目进行投标,概预算人员要完成一份完整的工程预算报价,从人工、材料预算价格和电、风、水、砂石料等基础单价做起,直到预算汇总完成全部报价文件,一般要花上几个月时间。如果中途发生基础单价变化,尤其是材料预算价格或人工单价稍有变化,则全部预算需要重新进行计算,其劳动量是可想而知的。这样,大量的时间投人到计算工作中去,就很少有时间对所编制的报价进行经济分析和论证工作,甚至对能否中标也心中无数。引人了计算机管理后,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可见,它在经济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应用计算机编制概预算及参与管理 2.1利用流行的应用软件进行经济管理 目前在微机管理中使用较普遍也方便的应用软件是稍ndow环境下()mce(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软件之一)。其中,Word为一文字编辑软件,可用来进行文字资料的编写及说明,也可调用数据库中的有关信息;Excel软件实质上是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软件,它采用visualBasiCAI〕I〕lication作为编程语言,具有增加Excel应用系统的宏功能,并以其所具有的数据计算、查询、统计、数据嵌套和链接等强大功能而受到使用者的青睐。Excel软件既能用公式或函数自动、迅速、准确地处理数据,便于各种表格的制作、统计和计算;而且还具有强大的图形、图表、数据分析,检索和管理等功能,并可利用宏功能进行自动化处理。例如在编制概预算文件时,可在一个工作薄中进行,并将封面、编制说明、资质文件、报价汇总、项目单价分析、各项基础单价、机械材料调差、各项参数等不同内容分别放在不同的工作表中,用参数、公式、函数建立数据联系,这样便于利用DDE动态数据链接处理数据,计算出各项数据,同时总报价或单项报价又可随时根据参数的变化进行调整;尤其是对于具有固定格式的多个单价表,如果一个一个去编制就比较费时,若调用Excel中的宏功能,编写一个VB程序,制作一个样表并嵌人公式,利用原计算数据就可成批将单价表打印出来。又如在编制月、季、年度计划时,可用该软件的绘图功能就很容易绘制出进度计划图;工程计划本身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工作,在计算机中编制存档便于调整和比较,并可及时了解计划完成情况,从而对工程实施进行全面控制管理。在进行合同管理时,可将所有合同按工程部位归类分别放到同一工作簿的不同工作表中,针对这些合同,在同一个工作表中又可按签订的时间依次排列下来,将合同情况和内容在列栏目中体现,可分为:序号、合同号、合同项目名称、签订时间、完工日期、承包金额、单价、合同工程量、累计结算金额、本月签证工程量、本月结算金额等内容;同时也可根据结算工作和统计工作的需要,按所要求的格式编制相应的工作表内容,有关数据直接从相应的合同管理文件中调取,一般结算和统计都是以月为频率、以年为终结而循环,因此每一栏的数据内容可分别插人12列,表示1一12月的数据。这样,既便于逐月累计,应用公式统计计算;又使结算、统计工作变得连贯、迅速,易于查询和减少差错。 2.2利用专业应用程序或软件进行经济管理 专业应用程序或软件,主要是针对实际工作某一专业需要,在有统一规范和统一格式的前提下,应用数据库语言编写的固定应用程序或软件。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某一专业领域通用、格式固定,在较长时间有存在价值,由专业人员进行编写和调试,可以普遍使用。当然相应数据库使用者可灵活调用和修改,有些数据库根据程序自动生成,以达到使用者要求。这种类型的程序或软件如概预算软件、结算报表程序、合同管理程序或软件等。笔者曾在五强溪工程从事结算和统计工作时,根据所要求的格式和内容利用FOxpro编制了综合统计报表程序、工程项目结算程序,极大地简化了这方面的工作。随着计算机管理的不断深人和发展,计算机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希望有关部门能全面开发水利水电经济管理方面的应用软件,使经济管理工作者操作起来更简单、方便,工作效率更高。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工程项目下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相关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工程发展过于迅速,导致现今大多数工程的经济管理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风险性。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个部门和施工团队一起流水线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外界因素干扰,从而导致工程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风险,这种风险对于工程的整体效益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严重,所以必须要对工程经济管理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 一、工程项目中应用工程经济的意义 无论是工程施工还是其他项目的实行都必须要对经济管理进行有效、合理的风险防范,只有对经济管理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才能够最大程度上保障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工程经济管理中风险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其不仅来源于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也来源于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和预算工作,对工程经济管理进行有效合理的风险防范,将能够对一些已知和未知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时能够对可能带来亏损的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鉴别和识别,对未来风险项进行预测和分析,能对工程风险的危害性进行评估,从而有效地处理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和潜在危机。 二、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问题 1.不重视经济管理的风险防范 现今大多数工程项目都没有认识到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大多数工程项目在乎的仅仅是经营效益和施工过程等表面问题,但是从未想过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其实是和经济管理风险防范一脉相承的。虽然现今大多数工程项目都设置了经济管理部门,但是大多数工程项目的工作人员主要工作都是工程项目财务上的出纳和核对,比如工程项目每个月的流水账单以及财务报表的登记等,但是却唯独没有对工程项目相关费用的用途和风险防范进行合理、科学的经济管理,现今我国大多数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都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使我国工程经济管理在风险控制方面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 2.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方式过于落后 我国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防范方式使用的都是传统的风险控制方式,传统的经济管理风险控制将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大体分为了材料的经济管理风险防范以及施工的经济管理风险防范两个部分,并且传统的经济管理风险控制中还会将工程项目的间接、直接的成本费用管理体系纳入其中,甚至其中还包括了工程项目各个部门人员的成本配备要求等等,所以传统的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方式缺乏对经济成本管理的真实性、准确性和针对性,并且传统的经济管理风险控制中并没有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纠纷以及施工过程中突发情况进行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也会导致大多数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中存在大量的风险。 3.相关部门监督不足 最开始我国进行工程项目中工程经济管理时,是想提升我国工程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工程施工质量,但是随着我国工程项目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关部门就发现了传统的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的监督需求。比如工程项目会计财务部门会定期向上级部门报告工程项目各项资金的流动和运营,但是却对工程前期和施工过程中风险经济进行有效、合理的管理,从而导致我国工程经济管理整体水平始终得不到应有的提升。 三、工程项目中经济管理的原则 工程项目中工程经济管理的原则一共有三点:其一就是要建立一个科学且合理、操作性强的工程项目计划,在计划的各个环节中加入计算机技术,保证施工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相同,从而保障工程各个施工队伍都能够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其二就是要建立一个紧急管理机制,从而来应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会发生的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从而最大限度上降低工程项目的施工经济风险。其三就是要建立一个相对严格的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预防系统和防范流程,从而适当地降低经济的风险和其他紧急状况,保障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一直能够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四、工程项目中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1.提升工程项目经济管理意识 在新形势下,工程项目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提升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的管理意识,这是需要工程项目会计财务部门内部每一位会计和工程项目全体员工集体协作才能够达到的一个标准,但是对于工程项目的上级领导而言,要做的就是要提升对工程项目风险预防的重视程度,并且还要提升对工程项目会计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管理的重视度。比如领导可以定期开展关于新形势下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管理的动员会,使工程项目内部每一位员工都能认识到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管理的重要性。 2.加强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风险防范手段 工程项目主要成本费用产生都是由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各项支出所产生的,所以这就需要工程项目领导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本身就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施工项目,所以其中未知因素和风险项目较多,这就需要工程项目施工的领导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并且还要加强对工程项目各个部门的经济管理风险防范,只有将工程项目内部中各个部门和施工团队这个重要的“点”进行连接,才能够达到“点连成线,线连成面”的效果,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工程项目科室的经济管理风险防范。 3.完善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的软件和系统 现如今我国各大工程项目最需要的就是一个高效率、准确度高的经济管理风险防范软件和系统,只有将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管理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完善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的软件和系统,才能够通过对预算、控制和考核这三个方面对工程项目会计经济管理风险防范进行有效、高质量、高准确度的管理。4.加强对工程合同的管理每一个工程都会有工程合同,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在工程合同形成之前,对施工的材料以及物资进行报价和招标,在这些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全面、严格的监督和审计,从而有效地防止工程合同中存在漏洞。并且每一个工程合同的签订都应该也必须是平等的,所以在签订合同之前一定要确保合同双方对于合同的所有协议条款意见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够防止因为合同问题带来的后续纠纷等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工程项目中工程经济管理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只有合理地对其进行控制和预防,才能够有效地防止工程经济管理出现问题,影响工程的整体经济效益,这也对我国工程领域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梁佳 单位:中铁十六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电力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问题浅谈 【摘要】本文从电力工程经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几点常见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为电力企业提升工程经济管理水平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电力工程;经济管理;过程;相关问题;对策 0引言 现如今,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力企业为满足供电缺口,加大了电力工程的建设力度。只有将电力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彻底解决,才可保证工程的有效进行,否则将会造成严重的制约。 1电力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1电力工程的经济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市场的发展,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电力工程建设范围越来越大,因此,应受到电力企业的充分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电力企业却并没有对工程足够的经济管理与控制,相应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也缺乏。这跟现代市场环境是不匹配的,整个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也不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相对较差,管理效率不高,必然也不能为电力工程保驾护航,因此,,电力工程建设的意义无法充分展现出来。 1.2电力工程的经济管理思想不先进 在二十一世纪,竞争是主旋律,优良的竞争环境有利于激发企业的进取心,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最终使得企业的目标加速实现。因传统因素,电力企业所处的环境一直都不存在激烈的竞争,因此,电力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竞争的重要性,没有竞争意识,看待问题的眼光也不具备发展性,其管理理念也不先进。这种情况下,电力工程的经济管理过程中,也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短期利益,没有长远发展目标,那么电力工程的作用也发挥不到极致,造成资金的浪费,成本的增高。 1.3电力工程的经济管理过程中成本预算制度有待完善 在任何一项工程开始之前,都需要对该工程进行成本的造价计算,包括对工程各个阶段所要发生的经济活动都要进行分析与预测,以提升经济管理的实践价值,电力工程也不例外。但在实际工作中,电力企业所作出的成本预算并不十分详细,只是将重要工程项目做大致记录,对于细节工程与隐蔽工程等都未进行充分考虑。在工程开始之前,对于电气设备、电气材料的市场行情也未充分进行考察,最终导致了电力工程的实际造价与预算偏差较大,成本的预算工作也没有了原来的意义。 1.4电力工程的经济管理过程中未充分进行监督与控制 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应进行全过程的经济监督与控制。电力工程中的经济管理过程中,缺乏此项活动。全过程指:投资决策、方案设计。施工建设、竣工结算等几个阶段。在投资决策阶段,如果电力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造成预算效果差,精度不高,就不能作为电力工程经济管理参考依据;在方案的设计阶段,招投标过程中,徇私舞弊现象屡有发生。施工企业为中标会将工程价格压低,然后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随意增加工程量或者对设计方案进行更改,以此来牟利,最终造成工程造价升高,经济管理的风险也加大;在竣工结算阶段,施工单位增加工程造价的方式有谎报工程量与施工材料价格等,电力企业如果对工程监督力度不大,缺乏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就会造成经济损失。[1] 1.5建设施工时期的安全风险 作为整个电网建设工程的关键,施工时期尤为重要。有案例如下:在2012年5月,山东某电网工程中,作业人员在焊接高空管道过程中,未采取安全措施,麻痹大意,最后出现了高空坠落的悲惨事故,造成两人死亡。民营承包施工企业给予出现事故的家庭每户60万元的赔偿抚恤。金钱是一方面,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是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这样也会间接影响到企业的口碑及经济效益。所以说,施工阶段跟企业的资本运营、工程的投产质量、施工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电力设备的稳定运行等都是有着密切关系,不可分割的。建设施工时期属于可直接作用于工程造价的十分显见的重要时期。如果不对建设施工时期的安全风险问题进行充分的重视,就会引起最终的工程造价资金无限制上涨,使得企业的成本大幅度增加。 2电力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市场竞争的加剧,任何企业的生存境地都更加艰巨,电力企业如果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提升竞争优势,并取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在加强企业的管理方面下功夫,尤其是电力工程经济管理方面。电力企业要对工程的造价、施工费用等经济行为进行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才能确保工程建设的成本达到可控的目标,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2.1电力企业应充分建立合理的电力工程经济管理模式 现代化的电力工程经济管理模式,应与时展相适应,要针对电力工程的特点进行应用与创新。传统的粗放管理已经不再适应,取而代之的是精细化管理。从设计阶段就要对工程造价与控制等进行管理,可将电力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效果有效提升,保证电力企业、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也促进整体电力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高效展开。 2.2电力企业应提升经济管理意识,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变化的新要求,并跟紧时代脚步,电力企业应对其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充分认识到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特殊性,进一步提升经济管理的水平。在电力企业内部,应通过相应的教育培训来让每位员工都转变其管理理念,树立成本管理的意识,对任何一项涉及到电力工程的支出都能做好成本的控制。[2] 2.3电力企业应将电力工程成本预算制度健全完善 作为工程的招投标报价、工程决算、最终确定工程造价的重要数据支撑,电力工程的成本预算是整个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基础,其可直接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电力工程的建设具有技术性强、规模大、涉及到的环节多、结构较为复杂等特点,因此,科学的成本预算制度必不可少。只有加强了成本预算制度管理,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与浪费。成本预算对电力工程还具有监督管理职能,在实际操作工程中,国家及行业的相关标准与规定,一定要遵守,并在结合了具体的电力工程实际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 2.4电力企业应将电力工程全过程经济管理进行强化 无论是在电力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还是在工程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经济管理工作都不可放松,必须进行全过程的强化。例如,在电力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基础资料的数量必须足够大,可支撑整个工程的完成,其资料必须可靠及数据准确。国家有关部门所的税率、利率、价格等所有相关参数、同类工程的技经指标与参数等都包括在内。此外还要将电力工程实施地点的材料、施工设备、人工等市场价进行摸底。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对工程进行准确的分析,以确保投资回报率。还要克服轻经济、重技术的心里倾向,将科学合理的经济指标提出来;在电力工程的设计阶段,也应重视经济管理工作,充分考虑到各种对电力工程的影响因素,力求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达到成本的最低,利润的最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想要提升自身的优质服务水平,就要有相应水平的电力工程作为基础支撑。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必不可少。所以,在电力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中,需要对电力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并针对性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才可最终提升经济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才能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并最终实现电力企业优质服务水平的提升。 作者:杨凯 何勇萍 单位: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防范研究 摘要:在改革开放不断的推进中,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众多领域与各个行业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项目工程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工程项目在投入与完成的过程中经济效益占首要地位,潜在的威胁更是随时存在。那么本文就对此问题展开详细讨论,将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改进的具体措施进行深刻探究,从而为工程管理的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研究 随着我国建设步伐的加快,工程项目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存在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工程经济管理领域就面临着诸多问题,对工程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经济管理顾名思义就要做到成本最低,利益最大,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潜在的风险不可抵挡,是工程经济管理的最大障碍。所以要加强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系统,通过分析与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将其中的风险降到最低,对工程经济做到最优化管理。 一、当前形势下控制工程施工当中经济管理风险的意义 在工程企业不断发展的当下,施工过程中经济管理的风险受到了高度重视,带来的影响也极其恶劣。那么对经济管理风险的控制包括正在进行中的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这就要做到准确的判断与评估,从而对潜在的风险能够做到提前预防,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将企业的成本降到最低。工程经济管理同样是工程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对其进行提高与深化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国工程企业稳步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一)在工程的合同签订过程中潜藏的风险 合同作为企业间关系的有效凭证,其内容的完整性与合理性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工程企业在进行合同的签订时,都要对工程的期限、施工质量以及具体环境等众多因素进行实地考察,从全面的角度来探讨工程的完成性,最后由技术人员做出决定,并以此为参考依据与施工方拟定合同。另外,在利益的驱使下对合同内容大作文章,出现表达不准、立意不明等现象,对双方造成极大损害,最终影响工程的质量。 (二)工程开展前期的成本风险 成本风险出现的原因就是预算与实际不相吻合,由于技术人员前期的眼光短浅,对经济管理的能力不足,使风险评估出现差错,就会导致后期的成本增加,经济不断支出,投入力度加大。再加上工期的延误,对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在成本的管理中,为了得到较高的收益,许多企业便会偷工减料,使工程的质量大幅度降低,安全隐患加剧。但目前来看,良好的工程经济管理部门还尚未健全,存在的风险依旧。 (三)工程经济管理中的质量风险 在进行施工过程中,为了能够快速有效的完成任务,在高回报的基础上对工程的质量问题选择了忽视。“坍塌与断裂”问题频频发生,工程的安全问题成为了国家严厉关注的焦点,也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它不仅使施工方有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后果极其严重。赶工期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廉价成本的前提下降低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以利息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将工程的安全问题置之度外,从而埋下重大隐患。 (四)关于工程管理当中的劳务分包风险 我国的发展现状与经济的主要特征决定了工程项目大多以劳务分包的模式来进行,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基本实现了普及。而随着工程项目的增多,施工人员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但各自本身的综合素质不一,专业技术的能力参差不齐,这就对工程经济管理中的劳务分包产生了一定的风险。在施工过程中对于一些棘手的问题无法进行有效解决,不能够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安全意识与认知能力低下,形成潜在的管理风险。 三、新形势下的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对签订合同过程的管理 在进行合同拟定的时候,必须要对承包的项目进行全面了解,详细的对材料成本及施工条件进行探讨分析,将得出的数据作为合同签订的数据参考。另外要认真阅读合同的内容,避免有漏洞的发生,严格按照标准程序进行。如果发现有意思不明的条例要及时指出,尽快与合作方进行调节,有效维护合同的公平公正。一旦签订合同就要严格按照要求来执行,对违背方做出相应惩罚,以此来确保工程企业的自身利益。 (二)巧借专业知识对风险进行评估 工程企业要注重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在提高其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做到风险评估水平的提升,对工程经济管理中潜在的风险做出有效判断。那么对工程的成本预估、完工期限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的评测是减小潜在威胁的有效举措,将这一系列问题做到准确无误的控制,不仅可以提高工程的完工效率,还能够使企业在风险最低化的基础上确保工程质量,从而促进工程经济管理的健康发展。 (三)有效的解决工程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实现工程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有许多,科学技术是硬件设施的保障,而本质需要解决的就是成本问题。当下众多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还不健全,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责任意识低下,对工程成本的核算做不到精确,使企业在施工中出现效率低下、浪费资源的现象,没有一个高效的财务管理团队,将资金的运用达不到效率最高。因此构建一个优秀的财务管理团队是提高工程经济管理的有效举措。 (四)明晰结算的目标和内容 结算目标是指与工程项目直接挂钩的企业,内容则是在施工过程中的实际费用。要做到精确核算工程的具体支出,对材料、人工等费用详细计算,将与工程无关的开销明确指出,避免企业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同时要准确定位合作企业,将结算目标与合同紧密联系,不对第三方做出任何承诺,有效规避经济管理风险。 (五)确保资金拨付通道的流畅 资金作为企业正常运营的后背力量,确保资金的拨付通畅是工程企业的重要目标。首先就要做到企业内部资金的良好管理,营造一个公开透明的环境,让企业资金流动能够受全体员工的监督。另外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走相应的程序来确保资金的准时到位,对工程经济管理起到推动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工程经济管理在当前形势下还存在着风险危机,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是众多工程企业的当务之急。那么就要对成本与财务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不断优化工程的各个环节,来达到有效规避经济管理风险的作用。 作者:斌 单位:山西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西铭矿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农业水利工程经济管理面临的问题 摘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水利工程建设对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在农业水利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够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文章对农业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论述,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建设;水利工程;管理对策 水利工程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水利工程难以发挥出它的根本作用。在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其经济管理问题比较突出。在新农村的建设下,农村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视度逐步加深,然而,在加深的过程中存在建设资金来源及其统筹管理的问题,如果缺乏合理的管理制度建设,将会导致资金的流向不受控,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因此,加强农业水利工程经济管理对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农业水利工程的特点 农业水利建设是服务于公共的工程项目,且其服务面积十分广泛。目前农村的水利项目通常均属于公益项目,其主要功能是为了使水利项目服务能够最大限度的覆盖周边的农村,且最大限度的避免其受到各种灾害的影响,实现其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正常的基本目标。农业水利工程能够实现利益共享和共存。例如,在早期的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中,项目会对一定的区域带来很多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周边的人获益,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而言,其不仅能增加原本的辐射面积,使我国的农业用水效率大幅提升,而且还能降低我国水利之间及人与水利工程之间的相互干扰问题。水利工程具有一定富民强国的战略意义。我国农民人口数量众多,为实现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就需要在管理时重视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政府要对设备的维护、保养、管理经费进行准备,然而随着水利建设的不断发展,政府资金很难维持工程的消耗,从而使得水利工程的维护得不到根本的落实,水利工程的自身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且因管理的不到位导致水利工程的多种功能均得不到良好的应用。每年我国都会有很多水利工程因年久失修而被遗弃,这些水利工程都是耗费巨资而建立起来的,如今却只能孤零零的坐落在深山或者河床旁。 2农业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制度建设不全面 对于我国的水利施工企业而言,其处在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市场环境之中,竞争相对比较激烈,很多企业都有着相同的优势和同样的缺点。因此对水利工程设备的选择就需要政府认真的去挑选,我国通常采用竞价招标的方式来进行设备的采购,但由于在这一环节中缺乏明确的制度和规范要求,从而腐败滋生,导致我国的农业水利施工设备参差不齐。在水利工程建设时,由于我国的水利经济管理制度缺乏创新和改进,因此会出现一些钻制度漏洞的企业,致使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2.2水利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淡薄 对于水利建设而言,经济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然而目前水利建设工程的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理念,使得水利建设的资金注入和收益获取得不到实时的监控,从而导致我国的水利建设设施极易出现一些经济问题。除此之外,因管理意识淡薄,缺乏良好的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导致百姓对水利工程的收益、费用都不了解,致使人民和政府的矛盾激化。 2.3经济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对于水利工程经济管理而言,多种因素会影响到经济管理的发展。其中,人员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目前的水利经济管理队伍中,管理人员的素质相对不高,且大多缺乏良好的技术水平,有些甚至是赶鸭子上架,对业务知识丝毫不懂。因为对工程经济管理的要求不够了解,使得在进行成本和收益控制上存在很多问题。 2.4维修资金管理问题 对于水利工程而言,建设时的经济支出与维护时的经济支出同样重要。然而,很多有关部门不能将这部分资金进行良好的管理,使得水利工程设备得不到较好的保护和维修。有些地方的水利设备甚至经历了十几年的运转,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维护和保养。虽然国家每年都会下拨一定的专项拨款来进行维护和养护,然而因为缺乏良好的管理,导致资金缺乏安全支持,大量专项拨款被胡乱的使用。 3加强农业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措施 3.1建立管理机制 在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前,应按照水利建设经济管理的标准进行统一的合理规划设计,设计完成之后经有关部门批准,确保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规划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具有建设可行性和合理性。投入使用后,农村水利建设经济管理要发挥村集体自治和自主管理的作用,使水利设施发挥有效作用的同时保障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除此之外,政府应提供适当的资金对水利设施经济管理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使水利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3.2水利经济审批制度 只有进行适当的水利工程经济规划才能保证合理的使用投资,才能保证农业水利设施资金能够科学、合理的被使用。在规划审批中,对于一些小的农村抽水站、小池塘也应给予同等重视,因为这些均属于集体财产的一部分,都会带来经济变动。为了保障水利经济的增长,需要引进一些新型的水利设施设计技术实现农村农用水的节约,还要发展多种形式的灌溉技术、降低施工成本。另外,简化水利维修费用审批程序,可保障农业水利工程设备的及时维修和更好的发展。 3.3做好财务公开工作 要保证农村的水利建设的筹款、资金运用、后续支出都能在农民面前进行公示,做好水利建设财务公式。这有助于农民更好的相信政府,增强其参与水利设施管理的积极性。 3.4项目监理完成验收 水利建设和监督单位必须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对施工材料和施工结构进行有效监测,确保材料质量的可靠性,施工完成后,对其进行综合检查建设项目,建立工程奖惩制度,有效落实项目和验收。 3.5做好水利建设财务管理人员的在培训工作 随着现代水利建设的发展,水利建设管理人员因素质和业务能力较低导致水利建设存在问题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需要做好对水利建设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技术和业务能力,从而实现对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良好推动,让我国的水利建设取得更好的发展。 3.6政府要做好投资管理 对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对项目实施和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必要的财政支持,如加强水利设施维修管理等。使农业水利工程能实现更多的优化使用,创造更大的价值。其次,很多措施可加强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上述只是加强农村水利经济管理的几个主要措施。在这方面,因为现有的研究都比较简单,深度不够,因此,仅依靠这些研究来推进农村小农农业水利工程管理是不够的。所以,对于农村小型农业水利工程经济管理研究还需要水利工程财务管理的专业人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的农业水利工程经济管理而言,一定要及时转变水利管理观念,将水利经济管理朝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转变。政府要做好财务公示、资金运用筹划、设备维修资金筹措等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的实现对水利工程的良好保护,从资金方面使水利工程能够有所保障。 作者:张厚军 单位:滕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铁路工程施工经济管理风险防范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交通规划网络的不断完善,铁路建设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铁路运输网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关系国民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条铁路线的规划建设,将对沿线区域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生长远的影响。在铁路建设过程中,工程经济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文章主要分析了铁路工程施工中的经济管理风险,同时提出了规避风险的具体措施,希望可以为铁路工程施工建设的经济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铁路工程;经济管理;防范措施 在我国,铁路运输网是国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关系国民的公共安全。随着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各项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铁路工程施工经济管理工作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提升。做好经济管理工作,可以使建设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铁路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1铁路工程施工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 铁路工程建设周期一般都在五年以上,从前期的征地拆迁,到线下路桥隧站工程的施工建设,再到轨道、五电工程的施工,周期长、专业多、交叉施工、相互影响,工程经济活动贯穿铁路建设全周期。铁路建设各参建方,都要做好工程经济管理工作。设计单位要做好方案比选,确保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建设单位要保证资金按时到位,合理安排;施工单位要搞好施工管理,节约成本,实现效益;监理单位要把好质量安全关,控制好建设成本。各参建单位都要梳理建设程序,找准控制要点,提前制定好各项经济风险预测和防范措施。为国家节约建设资金,实现铁路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2铁路工程施工经济管理风险的分析 2.1合同风险 合同风险是指合同条款中约定的承包双方的权利义务及各自应承担的风险。合同风险主要包括合同中的关于工期、质量标准、合同价款、合同变更、竣工验收、违约、不可抗力、索赔等重要条款的权利义务的划分及执行引发的风险。常见的合同风险有:一是工期风险:承包人在投标承揽工程时应充分熟悉建设工程的施工条件,现场环境,工期延误因素等,在合同起草谈判时,约定清楚该类风险的责任划分。二是质量标准风险:合同中关于优良率等质量标准的约定及出现质量事故之后的处理等的约定,质量优良率直接与施工成本关联,签订合同时,务必应予重视。三是合同价款风险:合同中关于价款调整的范围、条件、方法等条款的约定,应确保这些重要内容约定明晰,执行中不产生争议。合同变更风险:按照铁路工程的变更管理办法,明确变更的类别及各自承担的风险,约定清楚变更程序,变更费用处理办法等。 2.2成本风险 成本风险是指施工成本高于承包合同价的风险。成本风险发生的原因很多,一般与工程的工期、质量、管理有关,常见的成本风险一般有:一是工期延误:施工过程中因征地拆迁延误,导致工期延误或者工期压缩,前期人员设备闲置,后期抢工又调配大量资源,造成浪费,成本攀升。二是质量安全事故:一旦发生质量安全事故,会造成工程损毁报废、人员伤亡,进而停工整改,延误工期,引发成本增加。三是低价中标:施工企业为取得项目,不惜以低于成本价格中标,低价中标的目地一般是争取业绩或通过变更索赔盈利,或偷工减料保证利润。四是建材上涨:施工期间建材普遍大幅上涨,导致建设成本大幅增加。五是管理不善:项目成本核算、劳务分包、材料采购、验工计价、财务报销等重要经济活动存在管理漏洞,造成较大浪费和成本支出。 2.3分包风险 工程分包一般包括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铁路工程施工中,大量的工程作业需要劳务队伍来完成,因此劳务分包是铁路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按照建筑法及招投标法中的相关规定,劳务分包应由据有劳务分包资质的公司承担,总包方对分包工程向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杜绝违法分包、违法转包。因此,分包风险主要表现为总承包人或专业承分包人将劳务作业分包给不具备相应劳务资质条件的包工头或不具备相应劳务企业资质的单位或个人。分包风险的主要形式如下:一是安全防范风险:承包人未向分包人进行有关技术方案、操作规程、安全施工的交底,或未提供安全防护用品。致使劳务人员在作业中违章作业,造成质量事故、发生人身伤亡的风险。二是劳务结算风险:因劳务结算约定不明或者支付条件发生变化而产生纠纷的风险。此类风险极易引发群体事件,是劳务分包应重点关注的风险。三是合同执行风险:此类风险一般是工程实施中因停工引起的机械闲置、人员窝工,或者指令错误造成的返工引起的经济损失的风险。另分包方执行合同不力,无法满足工期、质量等要求,致使合同无法执行也属此类风险。 3铁路工程施工经济管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3.1加强合同管理工作 施工单位应认真落实合同管理办法,做好合同谈判、申报审批、签订履行、变更终止、档案管理等各环节工作。合同要按照综合归口管理为主,分类分级为辅,综合管理与专项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合同谈判要做好重要事项记录、谈判记录要备忘作为合同附件。合同签订前要履行分级评审、逐级审批的审查、审批程序。合同评审要从主体资格、履约能力、完备性、规范性、合法性等方面全面审查。合同签订完,需备案和交底。合同履行中要定期进行合同履约检查,及时发现履行中的纠纷和潜在风险,反馈给合同主管理部门,采取证据保全措施。合同变更、补充需报备主管部门。项目合同管理要有一名副经理主责,各部门要设兼职合同管理员。合同管理部门要建立完善的合同基础台账和档案,合同管理要实行统一编号制度。 3.2重视成本管理工作 经营管理部门要重视项目前期策划工作,从项目投标报价开始就着手进行成本测算工作,做到项目盈利心中有数,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项目中标后要做好合同交底工作,将项目的环境、条件、盈亏、风险剖析透彻,为项目成本管控提示预警。项目成本目标的制定应科学合理,充分考虑项目实施的各项条件和可能风险。细致科学的做好项目成本测算和分解工作,科学选择成本核算对象。持久有效地推进项目经济活动分析工作,定期召开项目运行经济活动分析会,及时纠正项目运行过程中的成本偏差。加强成本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建立劳务分包价格信息库、机械设备租赁价格信息库、材料供应价格信息库,积累成本经验数据。不断优化施工资源的整合配置工作,签署框架协议,建立合作机制,提高劳务分包商、材料供商、机械设备供应商的团结共赢、风险共担意识。 3.3推进内控制度建设 施工单位应制定、完善各类项目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建立成本管理制度、完善合同管理办法、制定劳务分包管理办法、标准化项目计量支付程序、推行项目全面预算管理办法。要认真落实执行各项管理制度,根据各类管理办法结合建设项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项实施细则。执行中按照细则和企业内控要求认真做好各项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文件、台账、记录、纪要等项目管理过程资料要按照“四标一体”管理标准整理归档,定期进行内控自查,使项目运行处于受控状态。施工单位项目管理部门应分年制定工作实施重点和项目认证审核计划,各建设项目要根据年度重点和计划安排布置各自范围的工作。项目管理部门根据年度工作要点,制订专项检查计划,定期开展项目各项管理专项检查和指导工作。按照认证管理计划实施项目内审抽查,并年度内审报告,持续改进提高管理水平。制定激励措施,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奖罚、计入考核,将各项管理制度切实落实推行下去。 4结论 工程施工经济管理在铁路建设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年,国家铁路建设飞速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同时也暴露出了建设人才短缺,建设制度缺失,建设程序混乱等诸多问题。加之工期压缩、施工条件限制等因素的叠加作用,铁路工程施工中的各类经济风险时有发生。施工单位应该加强经济管理工作,不断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确保从根本上规避工程施工经济活动中的各项风险。 作者:梁猛 单位:希格玛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现状的改进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当前的公路工程越来越重视,对其的投资规模也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施工企业要想立足于市场中并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需要了解当前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现状并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获得发展。本文重点探讨和分析当前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交通 随着国家对相关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增大,尤其是在公路工程上,使得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在公路工程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相关企业必须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增强自身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一、加强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生产力的需求 交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前,随着社会化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交通已逐渐成为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重要部分。在这种形势下,十分有必要加强公路工程经济管理。 2.保证公众出行利益的需要 政府之所以作为公路经济管理中重要的捍卫者和执行者,主要是由公路自身具备的公益性、外部性等相关的属性决定的。我国公路具有非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这主要是由公路自身具有的特征来决定的。 二、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不够重视 大多数相关企业领导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上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缺乏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意识。企业领导在管理上认为只要能够保障工程的质量,并能够按时完成施工任务就可以了,不是很重视相关的经济管理成本核算以及相应的预算控制;(2)相关的资金严重超支。现阶段,在公路工程中,大多数管理者经常会忽略该工程的成本开销,只注重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对于工程的施工资金,其认为与职工的个人利益不相关。因此,使管理者出现重质量、重进度和轻管理的概念。 2.公路工程预算与计划投资相脱节 根据当前市场经济的状况来看,大多数情况下,施工企业都会通过筹集工程施工资金的方式来获取资金渠道,这种情况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增补工程计划已经下达,相应的预算也已经批准,但资金却没有跟上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直接造成该公路工程拖延以及相关费用增加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些施工企业在公路工程施工上为了能够抢时间,就先行施工,在此过程中就形成了施工人员施工、设计人员设计以及相关编制人员编制预算的局面。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影响公路工程的经济管理,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工程费用的财务监督和控制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3.相关财务部门的监督监管力度不够 根据我国出台的《会计法》能够得知,企业中的财务部门具有监督的职权,这也是财务部门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现阶段,由于大多数企业领导在管理上都是实施任期内的责任制,进而使其他行政领导直接干预相关的工程经济活动以及财务活动。这种情况直接造成财务管理部门无法相应计入工程成本费用的开支,而对于一些不真实的开支,也不能够有力的监督监管。如果在工程经济管理中没有相关领导的支持,财务部门所提出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意见都不会被其他部门所接受。 4.公路工程的成本核算不够全面 当前,相关管理人员在工程的成本核算上要能够根据相关的要求和标准,对各个项目的工程预算按照工程成本预算来核算其实际成本。但是在实际上,多数施工单位没有按照相关的要求来核算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程实际成本核算与工程预算成本的口径不一致,进而导致相关费用的分摊不合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公路工程中存在乱挤成本的现象,不仅严重扩大原本的开支范围,还违反了相关的财经纪律。 5.对施工机械设备单机成本核算工作管理不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工程施工的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机械设备主要是依赖于相关的设备来完成的,而且各个设备生产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公路工程的成本。当前,大多数施工企业在设备单机成本上的核算管理不够重视,同时相关会计人员在统计相关费用上也不够及时和准确。长期下去,不仅严重影响整个公路工程的经济管理,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机械施工的进行。 三、公路工程经济管理控制的改进措施 1.加强公路工程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的管理 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强对公路工程在成本上的预算与实际成本管理的认识,首先需要提高相关领导以及其他员工对这方面的了解和认识。与此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尤其是在目标管理责任书中要将其列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之所以要加强公路工程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管理预算,主要是因为其是当前公路施工单位统计工程进度、办理结算工程价款的重要依据。关于预算成本,其编制的合理性能够在公路工程财务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施工单位在实际管理中要能够严格按照工程预算项目的要求来分别对其进行成本核算,这样能够较好的使该工程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随时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在工程成本中发挥出财务监督与控制作用。 2.健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体制 健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体制,是当前加强我国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怎样健全公路工程管理体制,相关施工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健全关于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相关法律。通过采用法律的手段来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制度,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公路工程管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健全并完善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相应地的规章制度,能够让执法人员有法可依。 3.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 对于当前工程管理人员来说,其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除此之外,相关管理人还要注重对工作人员在工程项目上的分析培训工作。通过让其选择科学合理的建设地点,能够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更好地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总之,通过培训和教育这些相关工作人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综合素质,也提高了相关的专业能力,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4.做好对公路工程的财务监督 在实际监督过程中,相关人员要能够严格按照计划和工程量的大小及进度来合理调配工程资金。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其进行针对性地分类。这样不仅能够更好的监督工程财务,还能为其在相关分析上奠定基础。 四、结语 施工企业要想能够更好地立足于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首先就要重视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工作。对于现阶段中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该企业要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比如,加强公路工程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的管理、健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体制以及做好对公路工程的财务监督。通过这几种方式,能够极大的提高我国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上的水平。 作者:李珍 单位:青海省公路工程建设总公司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谈公路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摘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事业的进步。我国近些年不断加大了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逐渐完善公路交通网络,推动了各个区域交通和经济的发展。在公路工程中经济管理是公路建设中重要的组成内容。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更加严格地要求公路工程建设,同时公路建设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管理人员加强对经济的管理,提高对经济风险的控制。 关键词:公路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一、公路经济管理重要性 我国科技持续发展,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面对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总趋势,我国各企业需要面临来自国内外更多挑战和竞争,同时这也有助于发展我国商品经济。为此,做好交通建设经济管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的内容。公路建设通常都是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属于国有资产,所以做好公路经济管理同样也是为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和保护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目前我国公路经济管理中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经济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需要相关工作者不断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提高公路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为国民提供良好的出行条件的同时提高公路建设最大价值。 二、公路工程经济管理风险 公路工程经济风险管理包括质量、工期、经费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公路建设过程中各风险来源种类可以总结为下:1.环境风险。公路工程需要露天完成,所以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建设公路过程中资金投入状况直接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所以企业需要对国家政策进行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实时关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相关政策变动和要求,保证能够和国家的发展、规划保持高度统一,降低社会经济环境对公路经济管理的影响,提高公路工程建设效益。2.融资风险。近些年的公路建设和管理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都会对其经济方面产生影响,其中融资风险就是重要的风险来源之一。外因性融资风险和内因性融资风险是融资风险量大主要来源,所以,需要加强完善融资机制,针对性地解决融资中的风险问题,从而降低融资风险,提高公路工程经济效益,保证公路建设顺利开展。3.财务监管风险。我国对公路建设财务监督方面有着一些明文规定,明确了财务监督的职权,对行政领导的责任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划分,对领导指挥经济活动的权利和职责进行了确定。这也导致在成本开支财务监督工作中一旦领导不支持那么就导致无法切实做好成本核算工作,如果领导不认同会计人员提出的核算问题,没有重视财务管理改机办法就容易导致难以顺利开展财务监督管理工作,进而造成账目出现混乱等问题。 三、公路经济风险管理原则 进行公路经济风险防范需要坚持四点原则。其一,预防为主原则。也就是在开展公路建设工程之前详细地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勘查、计划编制等准备工作,可以利用BIM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施工模拟,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预制好应对方案。同时,在合同中应当对双方的责任进行明确地规定,避免后期造成纠纷。其二,风险应急机制。提前做好风险应急处理方案,以便一旦发生问题及时处理,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其三,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降低风险的一种重要方法,常用的就是购买保险来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上。其四,风险防范。制定风险防范流程,尽量控制公路工程中常见的一些风险。 四、影响公路工程经济效益的因素以及措施 1.公路桥梁建设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成本是每个企业都要考虑的一大问题,成本管理需要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项目当中。首先,需要合理预算每个施工环节的费用,控制好施工项目预算。对施工材料使用情况做好监督,尽量避免浪费施工原材料,优化施工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严格控制施工的时间,提高员工的施工效率,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加班。定期做好设备维护,保证在施工阶段设备的安全正常地运转。2.原材料的单价和质量问题。在现如今建筑材料施工中,很多原材料的价格都超过了招标的价格,招标面对老顾客也只是流于形式,存在腐败的问题。此外,在采购小组成立过程中,为了保证招标的合理,保证原材料的价格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中,需要对比调查各个市场的原材料情况,为招标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招标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监控,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和业主加强交流沟通,避免经济效益受到原材料单价过高或者质量低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3.施工环境问题。一般公路工程项目建设都属于露天工程,需要跨越较长的地域,有着较长的路线,并且在施工中对周围的城镇、居民、生产、交通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施工中的扬尘、噪音等,会干扰周围的住户,有时甚至会和当地居民产生矛盾,导致工期延长,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此外,公路建设需要露天完成,而自然天气会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进度,比如有些地区处于雨季,公路施工中一旦遇到下雨天就无法施工,需要停工等待天气放晴,这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效率,同时雨后施工也增加了工作量和难度,需要在人力、机械、材料等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所以,需要在施工前对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详细地调查了解,定期采购原材料,合理确定开工时间,尽量躲避恶劣天气可能对公路施工带来的影响,避免资金的额外支出。此外,需要施工企业和队伍需要加强和政府的沟通,在获得当地政府支持的前提下,施工工作的开展会更加顺利。政府可以协调施工单位和当地居民的矛盾,提前做好居民的安抚工作,尽量降低建设施工中的损失。计划好开工时间和季节,避开低温和雨季,以免浪费材料和人力。最后,采购部门要密切关注施工进度情况,及时采购原材料,避免施工材料供应不足造成的停工问题,影响到公路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避免材料价格的上涨造成成本支出的增多。4.优化施工组织计划,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提升公路桥梁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方法就是制定详细周密的施工组织计划。工程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可以有效提升施工的效率和质量。为此,首先要科学合理地编制施工组织工序,以实际情况为基础,避免盲目制定施工组织工序。需要对不同的施工组织方案进行对比,通过比选确定最优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其次,在节能环保思想理念不断推广的今天,应当将该理念应用于公路桥梁施工组织方案的制定中。此外,施工技术是整个施工组织技术计划中重点的内容,应当严格要求施工工艺、技术、质量检测等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的质量,进而提升公路桥梁整体项目的质量。 五、结语 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工程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否均衡可以作为衡量工程效益判断的两个重要指标。良好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有助于提升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产品的质量,有助于公路桥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本文主要对公路桥梁工程建设项目中经济效益管理和施工管理重点工作进行了探讨,希望本文的提出能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曲登虎 单位:中交一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经济管理分析 摘要:工程施工建设时,会涉及到诸多现场施工问题,通过对施工过程进行研究,对施工过程中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才能够提升施工单位施工效率和林润收益。 关键词:工程项目;建设;经济管理 在国家发展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工程项目建设,为了提升施工单位的盈利比例,降低施工风险,需要对施工单位实行全方位的经济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解决现阶段管理问题,提升施工单位施工利润。 1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经济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1项目承接过程存在问题 现阶段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竞争激烈,为企业生存,会使用一些不正当手段获得工程项目,作低成本施工标书,造成工程尚未开工就面对亏损的情况,投标预算编制不严谨、不仔细、不认真,缺少重要审核环节,存在致命漏项、楼两,导致一次性借款工程损失巨大[1]。 1.2工程施工手续存在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施工方通常会采取尚未签订施工合同,先行进入施工现场,如果建设方信誉良好会获得机顶盒通,如果建设方因手续未能审批,而导致不能鉴定合同对施工方经营会产生影响,如果施工单位不能垫付施工资金,会对企业运行造成致命打击,即使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也会因为缺少法律依据而导致不能获得赔偿[2]。 1.3施工人员配备存在问题 在工程签约后,施工方不能根据设计要求提供施工人员配备,不能满足设计需要,是因为工程施工队伍施工人员素质偏低,施工工艺水平不足,管理人员管理能力不高,管理理念滞后,导致施工时工程进展缓慢,难以按照预定进度进行施工,出现问题时管理人员不能及时解决问题,互相推诿责任,导致整个工程收益较低,情节严重会产生亏损[3]。 1.4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在许多施工单位缺少明确的规章制度对施工人员进行约束,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整个管理系统并不健全,管理方式仅凭个人喜好,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科学管理,在一些施工单位还存在为了应付检查而虚设管理部门的情况,是施工单位对管理系统的不重视,导致规章制度无法设立。 1.5工程结算存在问题 由于项目施工涉及施工人员较多,工期较长,工程变更也较多,在结算时往往不能够进行快速审核,结算难以顺利进行,在一些特殊工程中,甚至有多年结算不清的情况,提高工程结算难度。 1.6工程成本控制存在问题 工程成本控制问题主要表现为三方面,首先是成本分析问题,有一些施工单位对成本分析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通过科学的成本分析,进行利润控制,只追求施工规模,忽视了施工利润。或者是对成本分析不够透彻,不能准确的找到控制盈亏的真正原因。其次是在施工组织设计上不科学,导致不能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进行人员管理,工资结算,进度把控,没有建设完整管理系统,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整个施工进行统筹工作。最后是材料管理问题,在一些施工单位中,对采购使用只选贵的不选对的,采购没有计划,对物资管理不规范,对采购报销流于形式等。 2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建设完善制度 在企业中,为了谋求长久发展,必须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责任,让管理系统能够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建设完善的管理部门、监督部门、规章管理制度,安全责任划分,是提高施工单位管理水平的最基本因素。 2.2严格监控工程承接 在进行工程签约时,必须等待合同手续办完才能够进入现场施工,避免因为合同不能及时签订,造成施工单位经济损失。在签订合同后,施工单位需要专门合同管理部门对合同进行审核,降低施工风险,确保合同的法律效力,确认合同的合理性、严密性,从而提升施工单我合同管理能力。 2.3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整个施工过程的施工质量、施工工艺、施工时间,通过对施工单位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不断增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管理理念,采用科学发展的管理手段,对施工过程进行管理,协调多方协同工作,统筹工程的施工工作,确保施工质量,提升施工速度,强化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明确施工过程责任划分,能让施工单位有效的提升施工能力,获得施工口碑,赢得更好的施工机会。 2.4加强工程结算审核 加强工程结算审核的有效方式,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资料进行实时收集、整理、档案入库,对变更工程合同进行资料收集,作为结算依据,对整个工程的经费使用、人员变更、设计变更进行资料整理,通过提供真实有效的审核证据,提升工程款结算审核速度。 2.5严格进行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关乎整个工程盈利比例,贯穿整个施工全过程的复杂管理问题、经济学问题。首先需施工单位对成本分析引起重视,听过完善的考核程序、建立由领导牵头的成考核领导小组,对项目进行考核,通过科学的成本分析,结合以往的施工经验,对项目工程进行成本预算,对未来可能发生意外进行预案,提高项目工程的盈利比例。在进行成本分析、考核后需组建成本控制监管小组,通过科学组织结构,对整个工程进行统筹管理,对整个工程施工过程进行质量监督,提升施工效率、提高施工质量。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经费使用需进行严格的审核,包括材料采购、人工开支、设备租赁等。材料采购是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较难的部分,在选购材料上需进行科学选择,综合考虑材料的价位和实际使用效果,要使材料技能满足设计要求,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注,又能物美价廉。人工开支是施工过程中支出较大的部分,施工过程需使用大量人力进行作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分配上要考虑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多个方面,对人员进行合理安排,对人员调动进行详细记录,避免在工资结算时产生错误,合理进行劳动力分配,避免人员闲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人员成本。在进行设备采购、租赁时需考虑实际施工需要、施工人员是否能熟练使用设备及施工工艺的需求,综合进行考量,不能盲目选择科技含量高的设备进行使用。 3结束语 通过对施工过程的全面分析,可得出结论,施工单位想提升利润,必须从工程承接起进行经济管理,从合同鉴定到施工管理再到工程结算,通过全国的科学成本控制,提升工程质量,降低施工风险,提升施工单位的施工盈利比例。
大气环境论文:谈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 摘要: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监测领域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这一工作的技术难度比较高,存在着一定的空间性和实践性。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容易受到季节变化、天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某些污染因子的浓度变化幅度比较大,变化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想要得到稳定的大气环境监测结果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措施;提升 1.前言 通过对大气环境监测结果及质量分析,可以对我国气候以及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形成更为深入的了解,在监测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主要是需要对相关监测数据形成较为深入的分析认识,并将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和改善性措施明确的找寻出来。虽然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资源开发利用率也较高,可以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一定促进性作用,但是随之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质量问题,致使某些地区大气环境遭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因此也就难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宏伟目标,同时也对我国构建生态保护型社会造成了一定阻碍。 2.大气环境监测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大气环境监测管理机制不完善。纵观当前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实际情况,有些部门并没有将环境监测管理机制放置在较为重要的位置,相关技术人员也未对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形成深入的认识,也就使得大气环境监测管理机制呈现出一种不完善的态势,因此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难以有效的将各项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有序高效完成,以致在某些情况下对大气环境监测结果的精准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有待于提升。大气环境的监测质量会对大气环境监测结果造成一定影响。但是在以往一段时间我国大气环境监测领域中监测质量处在一种边缘化的位置上,也没有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得到充分的重视,采样工作不符合监测要求,监测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结果难以得到应有的保证。大气环境监测经费投入得不到有效持续保障。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如果想要得到有效地保证,那么就需要长期持续的得到一定的资金投入。由于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没有充分的资金投入,因此大气环境监测系统中各种仪器设备的滞后性比较强,也没有办法引进较为先进的监测设备和购买备用设备,同时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也致使监测工作进行缓慢或难以开展,在此基础上自然会对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影响,最终也就会对大气环境监测的整体质量造成影响。政府行为干预。由于有着严格的环境空气考核制度以及国家对大气工作的重视,加之地方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大气环境本身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部分地区在注重考核的基础上对大气环境监测设备“戴口罩”,以致使监测结果严重失真。 3.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措施 逐步提升大气环境监测人员的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及培养力度。大气环境监测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监测的质量,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日趋繁重的情况下,就需要用到众多的大气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在大气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如果想要将大气环境监测领域当中的各项工作妥善有序进行,那么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及监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力度就应当得到提升。如果有着充足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较高的大气环境监测人员,那么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实施就能得到有序进行;如果大气环境监测人员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那么在各项监测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就少走弯路,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就能得到有效地保障。逐步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资金投入力度。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每年编制大气环境污染监测预算决算,将大气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放置在较为重要的地位,同时投入资金购买更为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并研发较为完善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及监测设备,争取可以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做到实时公布大气环境监测结果。除此之外,在监测人员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当定期对大气环境监测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分析其随天气状况、季节变化等因素影响的变化趋势,以此为依据编制适应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有效措施,并使其落实到实际的监测工作中。加大对落后产能的资金扶持力度,开发利用清洁再生能源,逐步淘汰各个区域当中的落后产能,针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逐步让产业优化升级这一个目标得以实现,以使我国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切实改善。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机制。在大气环境监测机制构建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是由点到面、循序渐进这一个原则,以便可以构建出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从而在后续的环境样品采集以及数据信息分析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做出保证。除此之外也应当将质量保障体系的引导性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严格的依据大气监测标准让监测行为规范起来,从而使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充分重视大气环境采样工作质量。采样工作和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大气环境监测采样质量直接影响着大气环境监测结果,进而也对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大气环境采样工作在大气环境监测中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将科学性和真实性作为首要原则,以保证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便在后续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及措施选择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促进性作用。 4.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为了可以让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应当着力逐步提升大气环境监测人员的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及培养力度、加大对大气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有效的大气环境监测机制、充分重视大气环境采样工作的质量以及建立专门的大气环境管理机构。通过对大气环境监测结果的深入分析,来对我国大气环境实际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形成更为深入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找寻有效的治理措施,最终让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提升。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对策分析 摘要:每到冬季我国局部地区便会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对大气环境进行准确的监测有助于雾霾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将对雾霾天气下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对策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雾霾天气;大气环境;监测质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环境污染中,空气污染尤为突出,每到冬季,大半个中国的上空都被雾霾笼罩,甚至连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二三线城市也难以幸免。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产业结构布局,在全社会倡导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改善当前我国空气污染的形势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相关单位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比如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体系,全面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 1.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会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高质量的大气环境监测能够准确掌握大气环境的优良程度,形成完整的、准确的监测信息,从而为国家大气环境治理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使治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近年来,我国雾霾天气逐步增多,每到冬季,无论是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还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城市,都饱受雾霾的困扰,在此背景下,通过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来获取更为准确的数据信息,从而寻找更为科学的空气环境治理措施便成为了解决我国空气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 2.大气环境监测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气环境监测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2.1大气环境监测意识不强。大气污染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应该引起全人类的重视,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形成大气环境监测的联动机制,有些国家对大气环境监测较为漠视,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还有些国家和地区为了发展经济,置共同保护大气环境的相关条约和协议于不顾,仍然存在严重污染大气的行为。 2.2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不健全。健全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能够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的大幅度提升,但是,囿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与之相关的机械设备、技术资料等因素还比较匮乏,难以保证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有效提高。 2.3大气环境监测采样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大气环境监测中,采样工作对监测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相关部门并没有引起对采样工作的重视,采样的结果往往难以达到监测的要求,对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 3.雾霾天气背景下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对策 雾霾天气的逐步增多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3.1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可以为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然而,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并不完善,在监测过程中也没有明确质量标准,致使许多监测人员认识不到监测质量的重要性,最终导致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国应逐步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应当明确环境样品的采集、测量数据分析及数据综合评价等工作的质量标准,对监测过程中的各项行为进行规范,切实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 3.2做好现场采样质量管理。采样工作对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采样不当或不足会使监测质量降低,从而对后期的环境治理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大气环境的监测质量,首先要做的便是做好现场采样质量管理,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此外,样品的真实性及代表性也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评估的重要因素,在采集样品时必须要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3.3成立基于计算机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环境领域自然也不例外。近年来,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其优势在于仪器的功能和结构可由用户自定义,实施网络远程监测等等。该系统的应用对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3.4扩大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范围。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不应局限于对低层大气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估研究,而是应该逐步扩展到高层,在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工作时最好是选择那些人口众多、污染严重的城市。所谓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评价标准,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对大气环境的质量进行准确的评价。 3.5实现监测的信息化。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系统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对助推行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大气环境监测进行质量控制时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可以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度,从而实现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目的。 3.6加强与其它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大气污染防治是世界性的问题,特别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发达国家有着更为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监测体系,我们必须要加强与其它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监测设备,吸取其它国家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才能确保我们少走弯路,从而有效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雾霾天气的增多不但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不断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并以此为依据寻找大气污染的解决办法,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作者:刘洋 单位: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摘要:大气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逐渐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能够了解到大气污染的情况,指导环保部门进行决策。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开始较晚,尽管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环保资金的支持,大气环境监测的效率提高,但是在质量上仍然存在问题,如采样不够稳定,缺乏详细制度指导等。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当通过不断完善制度,科学分配环保资金,定期进行员工培训等方式来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进而提高我国环保工作效率。 关键词:大气监测;采样;质量 工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资源污染,光污染等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以及工厂废气的排放,使得大气环境质量急剧下降,威胁人体健康。在这种背景下,相关部门需努力提升现有大气环境检测工作效率,利用可靠的监测数据来指导工业活动,为环保部门制定环保政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监测工作质量保证非常重要。质量保证是为了确保在检测过程中实验数据的严谨、准确,代表性和完整性以及实验步骤的科学性,具体的步骤包括大气采样、样品分析、数据处理、撰写报告等,因此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主要是制定相关政策以及监测计划,完善现有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现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有效监督检测。 1大气环境检测质量保证现状 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开始较晚,对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环节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尽管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大气环境监测的可靠性不断提高,但是质量控制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1采样环节不可控性过高 对于大气环境的监测来说,气体采样环节十分重要,样本的质量与代表性直接影响了监测的可靠性。但是目前不少地区的大气层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都不够稳定,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气体采样过程中随机性过大,如空气的湿度,车辆经过的频率,天气状况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气体样本的质量。此外,尽管国家为每个地方的环保部门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设备改进升级,目前使用的气体采样设备比较落后,以人工手动采样为主,采样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不高等因素都会增加采样过程的不确定性,因此气体采样环节受到采样人员的外界干扰强,样本的不稳定也会直接影响气体检测的结果。同时,为了减少工作量,许多采样人员不会对所采集的气体样本进行质量考察,因此不能够保证样本的可靠性。 1.2大气环境监测制度不够全面 由于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开展较晚,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监测制度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如针对大气环境检测实验室,国家环保机构并没有设定详细的仪器设备管理方案,而是将管理权力直接下放给各个地方的环保部门,机器设备的管理责任不明确,仪器时常出现问题;针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物监测分类也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定,可能会导致某些气体数据重复,而另外一些必要的气体数据没有负责人来试验检测,浪费人力与资源的同时,难以取得全面监测气体环境的目标。 1.3实验室分析处理工作有待提高 大气环境的监测最终步骤是将所采集的样本送往环保部门的实验室进行试验,通过仪器监测以及数据分析得到结果。因此,为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就必须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先进性等。然而在许多地方的环保部门难以达到以上几点要求。国家下发的环保资金被细分到各个领域后,大气监测部门所获取的资金不足以支撑诸多昂贵精密仪器的购买与维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验的科学性与精确性。另一方面,目前许多从事大气环境检测的人员专业知识能力并不高,对于检测结果所能够得到的数据不能够进行全面的分析,每天的工作仅仅是重复的进行检测实验,难以主动发现问题,不利于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因此,我国许多地区的大气监测实验室需要提高现有的工作质量与效率。 2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对策 2.1提高采样环节科学性 气体采样是大气质量监测的第一步,所采集的样本需要具有代表性。首先,检测人员需要对所监测的区域进行优化采点工作,通过对当地地理环境的详细调研来选择大致的采样地点范围,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五点采样法,平行采样法,确定每次大气采样的具体地点并做好标记,根据当地的空气质量以及气候条件制定采样频率以及采样时间、条目。其次,所采集到的气体样本需要放入密封的瓶子中储存,采样瓶外贴上标签,标明采集时间,地点,并将储存样本的容器保存在干燥的储藏柜中。环保机构应对气体采样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保证气体采样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2完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制度体系 大气环境监控是一个由很多复杂的环节构成的系统过程,因此,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质量管理工作,质量保证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监测工作的精确可靠,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生活提供决策。为提高大气环境的监测过程质量,需完善每个环节的操作与制度。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分为室内工作与室外工作,室外工作主要包括气体采样环节,在对采样环节进行制度化时,需要全面考虑样本的代表性、综合性、精确性、准确性等,对采样工作的程序以及样本的储存进行严格的规定;而室内工作主要是实验分析过程,针对各项精密仪器的使用与维护,相关部门也应该设定具体的负责项目,不同物质的监测分析也需要制定不同的实验步骤,各个地区的环保检测部门可以根据相应的实验设备进行灵活调整。只有从各个方面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够确保大气监测工作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2.3提高实验分析工作效率 实验分析是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的重要一环,精密的实验测试仪器以及科学的实验分析方法都能够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大气监测包括对大气中各种成分含量的检测,涉及到复杂的分离分析方法,尤其是许多微量成分难以准确测量,因此实验过程对仪器的精密程度要求较高,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对此,环保机构以及国家相关部门应当由计划的为各地检测机构提供仪器购买经费,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此外,实验试剂的保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实验数据的处理工作需要及时且快速,按照规定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进行计算,灵活处理异常数据以及错误数据,整理环境监测报告。最后,所有的试验工作人员需要经过定期的培训以及上岗测试,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进一步提高实验检测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2.4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信息体系 公众对于大气环境的质量拥有知情权,在进行一系列的样本采集以及实验分析工作后,得到的实验数据以及报告应当提供给社会公众,让大家了解当地空气质量。政府应当建立一个独立的监测信息网站,定期更新大气成分数据,为公民提供大气指标预警服务,并积极举办大气相关知识的普及讲座,让所有公民一起监督环保工作。除此之外,水质监测数据,土壤监测数据等各个方面的信息都应当通过相关的网站,并且将这些网站链接成相关的信息系统,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透明度。 3结论 随着我国的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大气环境的监测工作重要性不断凸显,而监测工作的质量保证则是为了确保大气监测工作的准确性、精密性、科学性与可靠性,从而更好地为环保机构提供数据,辅助决策。我国目前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实行较晚,尚存在一些问题,如监测工作的质量保证体系制度不够完善,大气采样的过程随机性较大导致最终实验结果不稳定,样本实验分析过程的工作效率不高等等。为了全面提高我国各个地区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各级环保部门与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让责任明确到个人;其次,大气采样的过程也应该逐渐规范化,提高采样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通过引入精密仪器,定期员工培训等方法提高实验检测环节的效率;最终,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动态更新的大气信息网站向民众提供大气数据,接受社会的监督。 作者:王浩 刘爽 王芸 单位: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探讨 摘要: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当前自然环境变化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具体策略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基于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出发,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以推进环保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大气环境;保护;治理;策略 在社会生态发展过程中,大气环境是一个重要基础,直接关系着区域自然环境质量,并且与社会群体健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并呈现出连续性、广泛性特征,给人类健康以及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都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1],此种情况下,加大力度探讨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具体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1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1.1城市现代化建设速度过快 随着当前城市现代化建设速度的明显加快,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给人类生存环境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都产生了极为鲜明的影响,国家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致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加剧,一旦治理不到位,势必会给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甚至给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形成制约[2]。当前我国城市工业化建设速度较快,部分工业企业单纯重视生产效率而忽视大气环境保护,废气废水排放随意,导致大气环境污染恶性循环。 1.2机动车尾气排放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私家车数量明显上升,交通运输压力明显增大的同事,机动车尾气排放量也冥想加大,给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1.3生活垃圾排放 社会生产生活中往往会产生多种类型的生活垃圾,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固体废弃物以及农业秸秆焚烧等,都会给大气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和破坏,此种方式下所获取的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是以大气环境换来的,这些不可控行为会给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制约,所造成的后果最终还要由行为的主体人来承担。 2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具体策略 2.1大气环境的保护 2.1.1 科学划分工业产区新形势下大气环境的保护,应当充分做好区域规划工作,科学划分工业产区,尤其是在厂区修建的过程中,应当结合风向频率等要素科学选取厂区位置,实现工厂密集处于城镇生活处的明确划分,减少工业废气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北方地区大型供热站的修建,需要选取适宜测位置并计算控制好排气烟囱的高度,一般讲供热站修建于郊外,在保证供热效果的同时,促进排放废气的扩散和稀释,从而降低对大气环境所造成的污染[3]。2.1.2 减少并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量新形势下大气环境的保护,不仅需要对工业产区进行科学划分,还应当在日常工作中做好汽车尾气排放量的减少与控制工作,通过汽车单双号限行等方式解路面压力,将其汽车尾气排放量给大气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切实加强大气环境保护。与此同时,应当加大汽车尾气净化的研究力度,对汽车尾气排放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改善大气环境。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的管理,确保持有相应标志的机动车可以上路行驶,通过定期检测和动态检验等方式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量。除此之外,可以从机动车燃料的管理上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量[5],加强汽车燃油质量管理与控制,全面且动态的监督汽油运输及加油站油气污染状况,切实降低有机物污染发生几率,对大气环境进行有效保护。2.1.3 加强绿化环境建设为有效开展大气环境保护工作,应当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绿化环境建设,缓解当前绿化不足的问题,减少大气环境污染。具体来讲,在绿化环境建设过程中,可以扩大城市绿化规模,制定科学化的绿化环境建设方案,对城市规划建设加以合理优化,调整绿化面积,加大力度种植绿化植物,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调节气候,吸附大气环境中的有害气体,从而在新形势下对大气环境进行有效保护。 2.2大气环境的治理 2.2.1 深入研发新技术,减轻环境污染为更好的治理大气环境,为社会群体营造一个健康的大气环境,应当深入研发新技术,包括有毒工业废气净化技术、机动车尾气排放净化及控制技术等,基于原有技术实现升级更新,进一步提高脱硫、吸附、净化的技术有效性,改善大气环境治理效果,从而降低大气环境污染,实现新形势下大气环境的科学化治理。2.2.2 加大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当前社会发展条件下,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工业生产中的生产燃料大多以煤炭为主,此种情况下使得工业生产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包括二氧化硫及大颗粒有害气体等,给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一旦工业废水随意排放,更加剧了大气环境污染。因此在新形势下对大气环境加以治理时,应当加大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对工业生产进行科学化监督和管理,工业生产过程中应当积极完善废气排放设施及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对污水进行规范净化处理,保证工业废气及废水排放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保证工业污染源处理的有效性,切实改善大气环境。2.2.3 采取有效措施治理颗粒污染物大气环境的治理应当充分做好颗粒污染物的治理工作,由于固体燃料在燃烧后会排放出一定量的烟尘,给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并形成烟尘、粉尘和雾霾等污染物,严重影响大气生态和人类健康。因此在大气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干法、湿法、过滤法和静电法等对大气颗粒污染物进行有效治理。干法主要是基于颗粒污染物自身重力作用和离心力作用出发,通过惯性作用、离心作用和重力作用来实现除尘。湿法主要是利用水或其他液体将大气颗粒污染物进行湿润处理并收集去除,从而实现颗粒污染物的有效治理,一般情况下所应用的湿法除尘设备主要有喷雾塔、填料塔和泡沫除尘器等设备[6]。过滤法是指基于颗粒层过滤器和填充层过滤器等设备进行布袋过滤或带式过滤,有效去除颗粒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进行有效治理。而静电法是指在高压电场力作用下,充分考虑颗粒污染物的大小、数量、操作费用等多项因素,选取适宜的方式去除大气中的颗粒污染物,从而实现大气环境的有效治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作为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基础,其保护与治理效果直接关系着人类健康及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大气环境保护及治理两个方面入手,减少大气环境污染,真正推进社会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胜兰 艾兴 单位: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武汉同成冶金钙业炉料有限公司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监测工作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对大气环境监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当前的大气环境监测现状提出提高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问题;对策 引言 大气环境监测主要指的是通过对当前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一系列程序性的分析,对大气中特殊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从而确定环境质量的整体水平。但是现阶段的大气环境监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严重影响大气环境监测的监测质量。 1.现阶段大气环境监测过程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现状来看,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妥当的行为,严重制约我国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的良好发展。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过程中存在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缺乏规范的质量管理工作 当前大多数的大气环境监测部门人员将精力都投入在实验室的规范管理体系的文件建立上,除此之外,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监测管理人员往往着重于人员的分配调节与管理,忽视了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核心。导致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不到位。而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监控较为单一,部分环境监测单位仍然以环境监测数据对比、密码样本以及平行样测试为主要,在整个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缺乏系统性的评价。这样的现象就会导致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不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特点以及优势,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也只是流于形式[1]。 1.2缺乏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当前在对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管理的时候,需要能够对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进行逐一的统计,对大气监测过程以及结果进行适当的管理与控制,达成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最终目标。然而,当前很多单位缺乏对大气环境监测结果准确性进行相应的监督与保护,大气环境监测单位没有将质量控制工作的全过程纳入到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如实大气环境监测实验室建设滞后,缺乏高新的质量监测工具以及手段,并且国内的大气环境监测实验室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显得较为落后,管理存在严重的局限性。 1.3缺乏高素质型监测人员 工作人员是建设良好大气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的基础,无论是多么先进的实验室,再对其进行监测的过程中都需要监测人员介入。由此可见,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监测人员在整个监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监测技术水平不一,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大气环境监测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2]。 2.提高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有效对策 2.1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监督 大气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过程中,每一次的监测都会产生大量的记述文件以及监测数据。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实际使用的时候,为了保障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往往需要与以往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通过这样的方法确认数据结果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与此同时,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质管理文件的可操作性。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加强监督,保证其质量体系不断的完善以及持续性的改进。完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监督体系,需要对大气环境监测流程进行全方位分析、监督,保证操作人员的规范操作,对监测结果进行必要的检验与分析,使得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准确性,保障质量监督的可实施性。 2.2强化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规范化操作 从当前的大气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方案来看,监测过程中具体的监测项目以及质量控制往往比较薄弱,对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不到位,严重影响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因此,在对大气环境监测实验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使得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3]。同时,大环境监测试验室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明在环境监测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对相关的操作方法,需要在监测实验室经过完整的备案,当前的操作人员在进行实验室操作的过程中,将与监测活动有关的过程中出现的差错以及失误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以保障大气环境监测报告的质量。 2.3加强大气环境监测人员综合素质 监测人员是大气环境监测的基础,无论是多么先进的实验室,再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都需要监测人员介入,通过使用先进的监测手段以及技术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监测人员需要接受实验室设备使用培训,直到培训合格后才能够正式上岗工作[4]。针对环境实验室当前的管理现状来看,实验室的监测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制定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还要能够将管理制度良好的运用在实验室日常的管理过程中,让大气环境监测实验室中的每一个人能够感受到大气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3.结语 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前世界上各个国家关注的问题,其中大气污染是现代城市中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加强大气环境监测,保障环境监测结果准确性,是保障人们生活安全的重要措施。 作者:金瑞 贺海涛 单位:鄂尔多斯东胜区环境监测站 鄂尔多斯东胜区环境监察大队 大气环境论文:交通运输与大气环境治理 摘要: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场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国家形象的环境治理行动中,交通运输行业理应主动作为,积极谋划,采用创新的思维方式,从创新管理、技术革新入手,向传统宣战,在改善生态环境工作中,走在全社会的前列。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能源消耗的大户,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在交通运输行业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对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交通运输;雾霾;治理;大气污染 中图分类号:U4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我国空气污染呈加重趋势,雾霾天气频繁出现,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程度稳居全国前列,PM2.5超标呈常态化,空气污染已成影响人民生活品质、影响我国国际形象的一大公害,治霾防霾刻不容缓。造成空气污染的污染源很多,主要有工业源、交通源、生活源等。改善空气质量,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还百姓一片蓝天白云,交通运输行业责无旁贷。 1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合理设置收费站 我国很多公路收费站存在车辆扎堆等待缴费的情况,有资料显示,汽车怠速3min消耗的燃油相当于正常行驶1km消耗的燃油,而且发动机在怠速时,燃油燃烧不充分,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正常行驶的数倍。因此,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合理设置收费站及收费车道数量,避免或减少大量机动车原地怠速的情况,特别是大力推广ETC不停车收费技术。 2严格推行上路车辆准入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汽车保有量激增,相当一部分机动车排放不达标,属于“黄标车”。一辆黄标车的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数辆达标汽车的排放量,因此淘汰黄标车势在必行。黄标车的治理不仅在城市,在广大农村地区,也应实行黄标车淘汰制度。同时,对汽车生产环节,国家应对进入市场的每一款车型进行检测评估,严格按国家标准实行准入制度。对技术落后的车型,应严格限制其生产和销售。只有从机动车生产和销售环节把住关口,才能为交通运输行业大气治污创造有利的条件。 3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施公交优先战略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显得颇为必要而紧迫。有研究显示,在北京市一个出行者乘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比乘私家车出行平均每年少产生4.1kg的碳氢化物,28.6kg一氧化碳和2.3kg的氧化氮。显然,提高公交车在汽车保有量之中的比例可以很好的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产生环境效益。 4构建合理的交通运输体系 在我国的长途货物运输中,应积极谋划交通大格局,特别是能源、建材等大宗货物材料,在具备水运条件的地区,应优先采用水路运输,在内陆地区优先采用铁路运输。对于水运、铁路不能通达的地区,再转由公路运输。只有构建合理的交通运输体系,才能使能源消耗保持在最低限度,创造最低的能源产出比,将货物运输环节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5大力发展新能源机动车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燃油汽车仍占主导地位,新能源汽车占比还很小,发展潜力巨大。政府应采取补贴等形式鼓励人们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能源汽车。 6结语 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场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国家形象的环境治理行动中,交通运输行业理应主动作为,积极谋划,采用创新的思维方式,从创新管理、技术革新入手,向传统宣战,在改善生态环境工作中,走在全社会的前列。 作者:曹艳民 单位:唐山市交通运输局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措施 自然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恶劣影响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作为自然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日益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如何有效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已经成为了当下社会热切关注的话题。由于大气环境组成成分复杂多变,监测数据极其容易受到许多不定因素的影响,任何气象条件或是空间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造成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及最终结果的误差,因此,健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体系,对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进行全方位、全程序的质量控制,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1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现状 现如今,我国已逐步从制度、规范及技术角度上加强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与管控工作。例如《环境大气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汇编》、《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证管理规定》等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都给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然而由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工作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再加之监测数据容易受到各种不定因素的影响,在保障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1.1质量管控体系有待完善 要想在大气环境检测中获得科学、精准的数据,首先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控体系。从目前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现状来看,在此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虽然我国设立了相应的大气环境监测机构,但由于起步较晚,质量管控体系发展还不够成熟,质量监测管理机构内部控制系统与协调运转也还不够完善,无法在大气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中都发挥出实际效用,也就是缺乏全方位的管控体系的引导和制约。这对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与控制是很不利的。 1.2采样质量有待提升 大气环境质量的衡定标准来源于样品监测所得的数据结果,而数据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又取决于采样的质量。在大气环境监测过程中,影响采样质量的随机因素较多,尤其是我国环境监测采样还长期处于边缘化阶段,采样片面性强、采样设备陈旧、采样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足、采样难度较大等等,都是目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工作面临的问题[2]。除此之外,现场采样人员的工作态度及认知水准也会对采样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一些采样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忽略掉对现场环境以及周围工厂企业的生产情况的勘察,因而所取得的样品质量往往不高,甚至是处于失真状态。 1.3现场监测管理力度不够 现场监测也是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现阶段我国在大气环境监测中对现场检测的管理力度还有待加强。科学合理的监测布点是测定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前提,要想及时有效地采集到全面而精准的样本,就必须加强对测定区域的现场监测管理。现场监测管理不仅仅是对监测工作人员的管理,还包括对监测设备及监测时间的管理,然而许多监测人员只是在上班时间进行取样,且对监测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缺乏重视,这些都是影响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的因素所在。 2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措施 2.1健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体系 要想保障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健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体系是其必要前提和基础。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体系应当对监测活动的整个环节进行严格周密的管理与控制,无论是实验室内的监测工作,还是实验室外的监测工作,监测工作人员都要严格按照管控体系的标准执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气环境整体监测质量。其次,健全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体系也是保障监测数据科学性、合理性、精准性和有效性的必然要求[3]。完善的管控体系不仅能使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更加趋于规范性和完整性,也是全面推动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强大助力。 2.2加强现场采样质量管理与监督力度 对既定区域进行全方位的样品采集是获得精准可靠的监测数据的有效途径。采样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着整个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与控制,因此,加强对现场采样质量的管理与监督力度非常重要。在大气环境监测过程中,对环境样本的采集应当充分考虑到时间及空间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监测人员在进行采样工作前,首先应对监测范围内的环境进行详细的勘察,并结合相关资料文献对检测现场有一个全面到位的了解,以此为基础进行采样方案的制定和选择;其次,为了保证采集样本的完整性和可代表性,还应对监测范围内的工业污染程度进行分类,根据污染的程度确定采样的频次和时段,并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严格的保存与管理;最后,对于监测现场所需的采样设备也应保养维护得当,这也是关乎检测现场采样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2.3规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在整个环境质量监测控制工作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4]。要规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对实验室整体环境进行规范管理。合理的实验室规划与布局是确保监测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必要前提,尤其要注重有毒有害以及对环境有破坏的样本应放在固定的位置,并加以警示,避免实验过程中造成人员伤亡或者环境污染;其二,对实验室物品及设备仪器进行规范管理。实验室内的设备仪器要有专人管理与维护,并进行定期的清理和保养,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其三,对实验室监测操作流程及方法进行规范。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标准、统一的操作规范及方法,以避免实验出现误差,影响到大气环境监测的整体质量和管控工作的开展。 作者:董新春 单位: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监测有效对策 1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的现状 1.1政府的监测工作为主,民间的监测工作为辅 通常情况下,大气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工作都是由我国政府部门中的环境监测部门来执行的,而这一部门的主要任务则是完成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为社会提供最为全面真实的大气环境报告,为环境稽查部门提供数据支持,从而制定环境稽查工作的主要方向。近些年来,民间的大气污染监测工作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刚开始主要都是畜牧养殖农场来执行大气环境的监测工作,其目的就是展示自身畜牧养殖环境的优势,从而全面的监测自身农场的大气环境。另外,一些养生度假的地方为了更好的吸引游客来旅游,他们对本地的小范围区域也开始了大气环境的监测工作。 1.2民间监测工作大都来自数据宣传理念 之所以民间还能主动的去监测大气环境的质量情况,其最主要的驱动力就是食品原材料以及养生地等对于环境的评估需求,现阶段,我国很多饮品企业的奶源地和水源地都已经相继的建立了在线监测实施数据的公开系统,而这些系统的建立也就充分的显示出了这些饮品企业的食材来源是具有环境优势的,是绝对没有大气环境污染的,而能够用在学术科研工作中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还没有有效的开展。 1.3污染物的分布特性导致监测结果是有差距的 大气污染物中的颗粒类污染物是无法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大部分的污染物都是有着极强的区域性的。即使是位置相距很近的两个监测点,它们所监测到的大气颗粒污染物的污染物也是可能有着很大差距的,那么民众势必就会大气污染的监测结果产生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可能进一步的压缩大气污染监测大数据的市场。 2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中的主要问题 2.1大气环境监测网点的密度不足 现阶段在我国的各个城市中,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的布置与气象站的布置基本都是重合的,而气象部门在布置气象站都是以乡镇的顺序来选择的,因此,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在布局监测点时也是以这个顺序进行的,而这种每个乡镇1~2个网点的布局密度,要想保证监测气溶胶系统移动的准确性则是较为困难的。而民营企业在监测大气环境时,他们往往都只会在其生产园区内布置监测网点,有一些企业也会采用基于SCM系统的数字化监测系统,他们采用的并不是基于色谱仪和质谱仪的物理监测系统,那么这些监测点所得到的数据并不具备很高的置信度,也就无法严禁并且科学的监测大气环境。通常我们都采用空飘气球监测法来监测大气中的污染情况,这种方法所采用的设备不能重复利用,并且成本较高,并且使用的密度也是无法满足大气质量大数据的实际要求的。 2.2篡改数据的事件时有出现 我国的企业在监测大气环境数据时,他们最主要的就是要显示出当地的大气环境的优势,即使是大气环境并没有处于良好的状态,他们为了保证企业产品的销量,便会随意的修改所监测到的环境数据。还有一部分企业虽然自称是公开了其食材原产地的大气污染情况的,但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建立真正的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只是采用伪数据的方式进行“大气环境监测”。另外,政府的一些部门也存在着一些员工不负责任的问题,他们没有严格的按照流程操作,因此,所得到的数据监测结果就是不准确的。因此,在我国的民间对大气污染的监测数据虽然有着较高的关注度,但是长久以来其置信度却是无法令人满意的。 2.3还未形成统一的监测体系 我国大部分的大气环境监测机构都是由当地的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管理的,而从全国的范围来看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大气污染监控管理部门,那么对大气污染的数据就无法实现统一的管理和部署。所得到的所有监测数据都应先上报国家气象局,并与相应的气象数据进行同步汇总,然而,气象数据与大气污染的数据应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可见,现阶段我国是继续建立一个单独的部门来负责大气环境污染监测这项工作的,这个单独的部门可以是政府中的某个部门,也可以是某一个企业,而对于成立这样的一个部门,我国还并没有制定出相应的议程和时间表。 3做好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对策 3.1真正的实现在线实时的监测大气环境数据 要想实现在线实时的监测大气环境中的各项数据,那么就不能继续采用基于监测芯片的纯电磁监测,而是应采用远程数据的读表技术,从而能够将数据自动的读出和记录,同时应及时的将这些全面准确的反映给广大人民群众,民众可以实时的掌握大气环境数据,而企业也能够进一步的认识到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企业对这项工作更加的重视了,那么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的效应才能充分的发挥,更多的企业积极主动的去监督那些环境污染企业,大气环境的污染问题才可能得到有效的治理。 3.2提升监测人员的责任心 负责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对于保证所得到的监测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的,无论是政府部门监测网点工作的相关人员还是在企业中负责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他们都应具备较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充分的认识到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尽自己最大努力的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全面而准确的大气环境监测数据。 3.3建立完善并且独立的信息体系 由于气象部门对于各地大气环境监测部门是有着直接的管辖权的,所以,大气污染的指数都是通过天气预报和气象网站给公众的,这样就导致了稽查和监测部门是由两个部门来管辖的,那么在传递和执行业务时就会存在着隔阂。因此,国家应充分的考虑到环境稽查和监测部门的业务相关性,在各个技术职能部门中应将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和土壤环境监测划分出来,它们都应归环境稽查部门管辖,从而保证环境监测工作渠道的畅通无阻。 3.4建立独立的部门和专业的监测体系 我国各类的环境监测部门不应该属于各个地市的相关政府部门来管辖,他们应受到全国统一的业绩考察和内部调度,为了真正实现更加独立的环境监测,并且为融资创造条件,进一步的加大监测点的密度,建议对这一部门进行企业化的改制。企业应将更加专业的环境监测服务提供给重点的环境依赖企业,并承接国家的各项环境监测任务,这样也可以得到相应的业务收入。 4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大气环境污染也已经成为了我国各类城市首要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也随之逐步的走到了前台,针对现阶段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从而有效的提升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 作者:李丽萍 单位:临沂市环境监测站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 1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定义 进行环境监测主要是为了解和掌握环境的具体情况,从而在具体的环境问题中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避免破坏环境。为了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同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环境监测质量最终的目标是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环境监测保证只是它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跳板。环境监测质量是从工业效果方面对环境监测有效性进行考核的重要标准。为了实现人类的持续、健康、和谐向前发展,我们需要大力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制定和研发合理的环境保护体系,利用环境监测的标准和要求指导监测行为,保证环境的监测质量。 2大气环境监测问题思考 2.1大气环境监测意识薄弱 众所周知,大气环境监测已成为全球共同重视的问题,不排除部分国家和地区遭受大气污染的影响较小,致使他们大气环境监测意识淡薄。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有些国家和地区虽然也签署了保护大气的相关协议和条约,但在大气环境的保护、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控制、大气环境检测质量的提高方面力度不够,缺少法律意识。 2.2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不高 在我国,作为对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监测采样工作存在着四个主要问题:大气环境监测采样工作不受重视、大气环境监测采样工作边缘化、大气环境监测采样成本增加、大气环境监测采样结果不符合监测要求。其结果是大气环境质监测质量得不到保障。 2.3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网络构建之所以不健全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和相关技术人员对大气环境监测的网络不够重视。加之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相关机械设备、技术资料的匮乏,大气环境工作的开展显得举步维艰、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提高就无需多言了。 2.4大气环境监测经费不足 持续的资金投入是大气环境监测得以开展的物质保障,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大气环境监测资金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能满足监测工作的需求。长此以往必然打击大气环境监测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因为资金投入的力度不够,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和设备就不可能达到最新的配备要求,先进监测技术的引进也无疑是纸上谈兵。 3提高大气监测环境质量的建议 3.1提高大气环境监测意识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能动性原理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可以得出: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是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主动创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收的过程;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绝不是盲目的;意识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人能在意识的指导下对客观实践进行改造;意识对人的生理过程和活动也会造成影响。国家和相关的主管机构要结合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性原理的现实指导意义做好大气环境监测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大气环境监测意识。 3.2培育大气环境监测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现阶段我国在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气环境监测领域更要注重加强人才培育。要想理论水平高,在结果分析、方案决策等方面尽可能不出现纰漏就必须强化人才培育,加强监测理论和实践能力培训。人才培育除了监测理论的培训之外,还需注重监测实践的培训,因为实践能力越强,越能在监测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能大大节约成本。 3.3加大大气监测投入,提高监测质量 为了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人类安全,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做好大气环境监测的预算决算工作;加大对监测人员的培养力度;开发并完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系统;采购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及时公开监测结果,注重对结果的分析总结;实现产业结构最优化,及时淘汰落后的产业;认真执行针对大气环境污染所制定的具体措施。 3.4注重大气环境采样质量 为了顺利开展环境治理和改造工作,必须重视大气环境采样的质量。因为采样对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有重要影响,大气监测不合理势必导致环境监测质量偏低。同时,为了充分体现采样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为大气环境监测提供质量保证,大气监测也必须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符合实际采样方案的制定并非易事,为了保障其完整性,我们在进行采样时要注意考虑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采样点位、采样频次、采样断面、采样周期。针对工业污染采样而言,可以按照污染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级采样,要将采样的重点放在重点污染源,随后才是污染较轻的污染源。最后为了确保采样的真实性,切实为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提供保障,采样样品的安置、存放要求、采样的施工装备、采样的次数和数量的布局要尽可能合理并且要做好跟踪记录。 3.5建立和完善大气环境监测机制 大气环境监测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采集环境样品、分析测量数据以及综合评价数据等工作有效展开的重要保障。同时它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大气环境的监测质量,因为它能将保障体系的指导作用实现最大化,使得监测行为严格遵循大气监测的标准和要求。 3.6建立并完善实验室认可制度 所谓实验室认可是指实验室进行规定类型的监测或校准是由权威机构授权的,具有权威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获得大气环境所需依据,应加强实验动手能力,做好质量监督网络建设工作,提高实验水平。 3.7注重同国外地区的合作交流 我们所处的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合作的世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闭门造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为了在大气监测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我们应该加强同国外先进和发达地区的相互交流,增强大气环境监测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加强同国外地区的合作交流,是大气环境监测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因为它能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同时,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最终目标,我们首先要明确,大气环境监测和治理单靠少部分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全人类应共同致力于大气环境监测和治理。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治理环境污染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各地区和各部门要注意提高监测意识、培养监测人才、建立和完善大气环境监测机制、推动并完善实验室认可制度、加强同国外地区的交流合作等,切实为人民谋福利,早日实现“同一个世界,同一片蓝天”。 作者:李淇祥 单位:云浮市环境监测站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分析论文 1分析数字化测量技术 数字化监测技术的应用需要依靠检测系统的支持,该技术的基础部分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数据信息的获取、数据的储存和分类,数据传输和数据运算分析,只有对这四部分进行仔细的研究,最后才能完成对大气环境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在数字化测量技术的结构上而言,它运用双主系统模式,主系统下共有三个子系统,主要的功能分别为:数据采取功能、客户服务功能与服务器功能,其中大气环境数据的数字化采集环节是另外两个子系统的关键和基础,客户服务功能的主要作用是根据客户的要求,将监测到的大气环境数据进行处理,随后将处理结果传输到指定的控制中心,经过运算分析和处理,所得的数据会更加的直观,还可以向客户提供处理之前的数据,以便客户根据不同研究方面对数据进行自行处理。服务器功能的主要作用是响应客户的搜索及查询要求,建成完善的服务网络,进而满足客户的各类要求。客户服务功能和服务器功能在运行时可以实现相互独立,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相互干扰,还能在出现问题时进行及时的针对性维修养护,进一步地提高了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 2数据的采集 计算机设备和I/O接口是数字化测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气环境检测数据采集工作的重点。通过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满足获取、放大和转换大气环境数据的功能,其中多台组合虚拟仪器的监测系统使用的I/O接口设备属于总线,而单独的虚拟仪器监测系统使用的I/O接口设备属于数据采集卡,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有VISA总线和RS232,可以结合相关部门计算机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数字化客户服务功能在大气环境数据的数字化采集过程完成后,通常需要将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处理之后的数据才可以储存到系统当中,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提取相关信息为客户呈现数据结果,因此作为大气环境数据信息终端的数字化客户服务功能,可以为客户提供各种数据信息的搜索功能。另外,不同等级的客户对处理后数据的精度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区别,数字化客户服务功能可以从客户的实际以及基本要求出发,为客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数据,使得大气环境检测结果更加直观、全面,从而为不同客户的不同研究方向提供便利。服务器功能数字化服务器功能是数字化测量技术顺利应用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客户功能的重要保障环节。它在大气环境检测中的作用在于为数字化测量的结果提供储存的空间、运算分析等关键功能,另外为了确保服务器功能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可以对服务器的系统进行人工录入和参数修改,使其适应实际测量过程中的不同要求。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引用数字化的测量技术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全面开展环保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持,但我国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因此还需要在数据的采集、数字化客户服务功能、服务器功能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数字化的测量技术将发挥出最佳的效果,为大气环境的监测工作提供更加可靠和有效的技术手段。 作者:杜艳敏 大气环境论文:加强大气环境监测的研究 1大气环境监测内容 1.1氮氧化物的监测汽车尾气中排放的大量氮氧化物污染气体,化肥燃料等的生产排放的废气污染以及石化燃料在高温燃烧时产生的氮氧化物都被排放到空气中,这些都造成了大气的环境污染。而大气环境中氮氧化物的含量过高,会引起人身体的不适,严重下会引发各种并发症比如吸入过量的二氧化氮会使得人体血液中血小板含量急剧下降,并引发急性白血病等,严重威胁到人们生命健康。因此,氮氧化物的监测也是大气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是大气环境监测必不可以少的环节。1.2硫氧化物的监测大气中含硫污染物有很多,例如二氧化硫、硫化氢等都是具有硫物质的污染源,这些成分主要是来自石油或煤炭的燃烧。在化工硫矿物质的生产过程中,也会大量排放具有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影响极为严重,并且二氧化硫的分布相对广泛,因此其影响较为广大。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过高会使得人们易患支气管炎、眼结膜炎症等疾病。同时还会使青少年的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变弱。二氧化硫在氧化剂、光的作用下,能生成硫酸盐气溶胶,硫酸盐气溶胶能使人致病,增加病人死亡率。所以,对硫氧化物气体的相关检测也是大气环境监测的重要部分。 2加强大气环境监测的措施 2.1建立大气环境监测应急系统建立大气环境监测系统,能够加强环境突发性事故的相关应急监测,并且当发生大气环境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进行处理。建立大气环境监测系统,是处理好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前提。只有通过监测,对污染事故类型和相应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对相关的污染事故进行正确的处理。平时应对监测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并通过加大监测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监测分析人员监测水平从而提高其大气环境监测能力。同时,对于大气环境的监测人员,着重介绍相关监测系统中有关对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和方法,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相关环境应急监测的训练活动或检查考察。建立大气环境监测应急系统,是加强大气环境监测重要措施,对应对突发的大气环境问题起着重要的科学指导作用,从而有效的保护人民的生活安全。2.2引入虚拟仪器技术加强监测引入虚拟仪器的使用,对大气环境监测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虚拟仪器的使用可以为大气环境监测数据提供准确性、及时性的基本保障。监测仪器的使用直接关系到监测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传统的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功能单一而且人机交互差。大气环境监测中常用的各种光学、光谱学分析检测仪器与气体成分分析仪器等相关仪器的使用是环境监测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环境监测要求的日益提高,对大气环境监测仪器的智能化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在仪器使用上能够含有更高的科技,将环境监测变成一种自动化监测工作,实现数据共享与系统互连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与环境管理的实时决策。因此,引入虚拟仪器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加强对大气环境的监测。 3结语 环境污染问题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大气环境污染是现代城市首要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因此,加强对大气环境的监测,是现在应对大气污染,保障安全人民生活重要措施。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大气环境的现状,然后具体阐述了大气环境监测的内容,并提出了加强环境监测的对策,旨在能够对大气环境监测的研究有所帮助。 作者:王花平 单位: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环保局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监测采样要求 1采样点的布设 具体要求有:采样装置要避免局部污染源的影响,距装置5~15m的范围内不应有炉灶、烟囱、饮食店等污染源,要避开交通干线,大气监测点设置在主导风向45°~90°夹角内,各监测点间距一般不超过5km;监测点位置一经确定不能轻易变动,以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监测点应选择远离林木、建筑物及公路的开阔地带;各监测点之间的设置条件相对一致,使各测点所获的数据有可比性;采样高度基本与植物的高度相同,总悬浮物的采样口应与基础面有l.5m的相对高度,以减少扬尘的影响;用2台以上采样器进行平行样品采集时,2者应保持一定距离,以防相互干扰,小流量采样器之间的距离以lm左右为宜,大、中流量采样器间的距离应保持2~4m;采集总悬浮微粒或飘尘时,采样头应配有合适的入口;手工采样法采集颗粒物时,采样头上必须装有专用切割器;进行恒温24h的连续采样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仪器入口应设置成倒挂漏斗状入口;进气导管应采用聚四氟乙烯塑料管并自上而下接到吸收管(瓶)进气口或氧化管上,中间不可弯曲打结,以免积水,导管弯曲半径不得小于5cm;进气入口到吸收瓶间的导管应尽量短,不得超过0.5m;导管吸收瓶间用内插外套法连接,不得用乳胶管直接连接。 2环境空气采集 到达采样地点后,安装好采样装置。其架设高度应在要求范围内。采样口距地面1.5m。仪器架设好后,试启动采样器2~3次,检查气密性,观察仪器是否正常。吸收管与仪器之间的连接是否正确,调节时钟与手表对准,确保时间无误。按时开机、关机。采样过程中应经常检查采样流量及时调节流量偏差对采用直流供电的采样器应经常检查电池电压,保证采样流量稳定。用滤膜采样时,安放滤膜前应用清洁布擦去采样夹和滤膜支持网表面的尘土,毛面朝上,用镊子将滤膜夹入采样夹内,严禁用手直接接触滤膜。用螺丝圈定和密封滤膜时拧力要适当,以不漏气为准。采样后取滤膜时,应小心将滤膜毛面朝内对折,将折叠好的滤膜放在表面光滑的纸袋或塑料袋中,并贮于盒内,要特别注意有无滤膜屑留在采样夹内,如有应取出与滤膜一起称重。取采样后的滤膜时,应注意滤膜是否出现物理性损伤及采样过程中是否有孔漏气现象,一经发现,此样品滤膜作废。用于采集氟化物的滤膜或石灰滤纸在运输、保存过程中要隔绝空气。用吸收器采气时,温度过低、过高对结果均有影响、温度过低时吸收率下降;过高时样品不稳定,故在冬、夏季采样吸收管应置于适当的恒温装置内,一般使温度保持在15℃~25℃为宜。氮氧化物在采集时要避光,二氧化硫采集温度在23℃~29℃为宜,避免阳光直接照射。采样记录填写要与工作程序同步,完成一项填写一项,不得超前或后补。填写记录要准确、详实,内容包括:样品名称、采样地点,样品编号、采样日期、采样开始与结束时间、采样流量、采样时的温度和大气压、风向、风速、采样仪器、吸收液情况说明、采样人签名等。 3样品输送与交接、保存 3.1样品运输与保存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样品采集后,迅速将吸收液转移至10mL比色管中,避光,冷藏保存。详细核对编号,检查比色管的编号是否与采样瓶,采样记录上的编号相对应,样品应当天运回实验室,进行测定,在样品保存和运输过程中,谨防洒漏与混淆。采集TSP和氟化物样品的滤膜,每张(氟化物两张)装在1个小纸袋或塑料袋中,每9个小塑料袋装入1个密封盒中(9张膜一般为1个测点3d所采的样),密封保存。勿折,勿揉搓。运回实验室后,放在空干燥器中保存。 3.2样品的交接 样品送交实验室应进行交接验收,交接人均应签名,如发现有编号错乱,标签缺损,字迹不清,数量不对等,要报告有关负责人,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采样记录应与样品一并交实验室统一保管。 作者:史銮章 秦中华 单位:云南省永胜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监控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开展的同时,大气环境问题已日益严重,严重要挟人们的安康,抑止经济的开展。对区域性的大气环境质量情况采用常规的空中监测办法停止检测,很难得到精确的结果,且还需求投入大量的人员、设备和资金。而遥感技术不只具有速度快、本钱低、监测范围广等特性,其还能停止长期的动态监测,此外,遥感技术还能将有时用常规办法难以提醒的污染源及其扩散的状态发现出来。总之,遥感技术不只能对大范围的大气环境变化和大气环境污染停止快速、动态、实时、省时省力地监测,还能够对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情的发作、开展停止实时、快速跟踪和监测,从而就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使大气污染形成的损失大大减少。因而,遥感监测技术在大气环境管理和大气污染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根本原理 遥感监测就是对一段间隔以外的目的物或现象经过仪器的运用来停止观测,是一种不用直接接触目的物或现象就能将所要信息搜集起来,并对信息停止辨认、剖析、判别的高自动化的监测手腕。遥感技术最突出的功用就是不需求采样就能够直接停止区域性的跟踪丈量,快速定点定位污染源,核定污染范围、以及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散布、扩散等,从而取得比拟全面的信息。遥感监测技术主要分为3品种型,它们分别为紫外、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技术,热红外遥感技术和微波遥感技术。 2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 根据遥感技术的工作方式停止划分,主动式遥感监测和被动式遥感监测是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两品种型。其中,主动式遥感监测是指经过遥感探测仪器所发出的波束、次波束,与大气物质互相作用后可产生回波,经过对这种回波的检测,以完成对大气成分的探测。由于主动式大气探测仪器需求停止波束的发射和回波的接纳工作,因而,该检测技术又被称为雷达工作方式;被动式遥感监测主要依托对大气本身所发射的红外光波或微波等辐射的接纳,以完成对大气成分的探测。 2.1大气环境的主动式空基遥感监测 星载或机载的微波雷达当前大气环境的主动式空基遥感的主要监测技术。主动式雷达是由发射机经过天线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一束很窄的大功率电磁波脉冲向目的物发射,然后应用同一天线对目的地物反射的回波信号停止承受后显现的一种传感器。回波信号的振幅、位相因物体的不同而不同,故在承受处置后,目的地物的方向、间隔等数据能够观测出来。当前,多数国度都停止了空间雷达探测方案的制定,例如,1993年美国NASA首先应用机载的探测雷对大气中气溶胶的散布停止了监测;1998年NASN再次应用载有雷达的极轨卫星对大气中的气溶胶、水汽、臭氧等成分停止了丈量;1994年Bourdon.A在希腊雅典应用机载差分吸收雷达对雅典市上空的光化学雾停止了丈量,取得了一些大气污染物如SO2、NO2、O3和气溶胶等的空间散布数据。 2.2大气环境的被动式空基遥感监测 太阳直接辐射的宽带分光辐射遥感、微波辐射计遥感、多波段光度计遥感是当前大气环境的被动式地基遥感的主要监测技术。 太阳直接辐射遥感是应用日光在大气中的衰减和散射,对大气组分停止丈量,其是经过对可见光的丈量,来对气溶胶的反演,应用紫外线波段来对大气臭氧、二氧化碳等丈量。 由于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大气分子的吸收辐射可产生特定的谱线,且不同分子及不同的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谱线不同,微波辐射计就是经过对这些不同的辐射频率信号的承受,来对大气组分停止反演。应用微波辐射计可将大气臭氧和氯化物丈量出来,其对大气臭氧的丈量精度和地基陶普生光谱仪丈量精度差不多。 多波段光度计遥感是一种以太阳为光源的被动式地基遥感手腕,大气中气体分子以及大气气溶胶粒子会散射和吸收自大气上界入射到地气系统的太阳辐射,在空中所接纳到的太阳辐射,包含了大气中气溶胶信息,经过接纳到的辐射停止丈量,就可将气溶胶的信息反演出来。目前气溶胶遥感手腕中最精确的办法就是应用多波段光度计遥感来丈量气溶胶光学厚度,多波段光度计遥感通常被用来对卫星遥感的结果停止校验,例如毛节泰等在应用多波段光度计在对气溶胶的丈量方面停止一些研讨工作,如应用MODIS卫星材料对北京地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停止了丈量,同时与应用空中光度计对北京地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停止的丈量结果停止了比拟,实验证明,两种办法的丈量结果即精度相当,这也阐明了应用卫星遥感对气溶胶的监测,是一种地基遥感监测较好的替代办法,由于它能够补偿地基遥感空中观测空间掩盖的缺乏。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稳定发展,各行业科学技术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进步。然而随着大气污气排放的增多,给部分地区的环境治理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而北方农村地区在大气治理方面仍然有许多方面存在问题,加强对此类问题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对于加强我国环境治理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 关键词:北方;农村地区;环境治理;大气治理;问题;解决策略 0引言 伴随我国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环境卫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方农村大气污染问题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同时也对土壤以及水等资源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加强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相关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将针对北方农村地区大气治理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希望能为相关从业人员带来一定参考意义。 1北方农村地区大气治理的常见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加强各地区的环境治理工作,有利于各领域的长远发展。而现阶段,北方农村地区在大气治理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而根据笔者分析,大气环境治理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污染监管及治理深度有待加强。由于北方部分农村地区在开展环境治理的工作过程中,其治理的深度和能力都相对薄弱,造成治理效果较不理想的情况。同时,部分乡镇地区也没有设立相应的环保机构,这也使得日常大气治理以及监管的力度受到了一定的制约,难以按照相应的检查标准开展工作,从而影响到了大气治理的整体效果。 (2)散煤燃烧较为普遍。空气质量的其中一项指标便是PM值,而农村散煤燃烧造成的大气污染排放是造成PM2.5的主要污染原因之一。由于农村地区人口众多,且分布广泛,在冬季时为取暖进行燃煤使得空气当中的硫分及灰分比例都大大增加。此外,由于散煤的价格相对便宜,但其质量也较为劣势,其排放出的灰分更为严重。因此使得北方农村地区的大气治理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3)季节性秸秆燃烧造成大气污染。由于北方部分农村地区在进行作物种植的过程中,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使得季节性的秸秆焚烧较为普遍。而产生此类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秸秆的回收价值相对较低,若使用交通工具进行运输,则会变相的加大耕作成本。因此部分农户则选择使用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如此一来,使得北方农村地区的大气环境治理遭遇了较大的困境,这也是相关从业人员应当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4)机动车污染监管有待加强。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农村的车辆也日渐增多。然而部分农户所使用的车辆为较为老旧和淘汰下的黄标车,这类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所排放出的尾气都不符合我国相关的大气排放管理标准,从而给大气环境治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此外,柴油车较多和油品质量也是排放不合格的原因之一。 2加强北方农村地区大气治理的几点建议 (1)明确监管责任,完善环境治理机构管理:政府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应当加强环境监管的力度,并明确自身的监管责任。在开展农村地区大气治理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加强宣传工作的开展,走街串巷加强环境治理必要性的宣传工作。此外,建议应当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环境治理机构的建设,加强机构的执法能力和环境治理权限。从而加强思想宣传与实际监管的双重实施,确保环境治理工作能够得到良好的开展。 (2)强调使用清洁型燃煤,加强散煤监管:由于地理环境的问题,北方农村地区的供暖方式选择相对较少,完全禁止进行燃煤取暖是不现实的方式。因此,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清洁性燃煤的宣传,提高对散煤销售和使用的监管来加强这一环节的管理把控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当中要应加强管理把控,对于私自进行散煤销售的商户要予以严厉惩处。同时大力鼓励使用硫分、灰分排放较少的清洁型燃煤,从而有效加强环境治理的有效性。 (3)开展政府扶持,推广秸秆运用探索:季节性的秸秆焚烧问题无法有效得到根治,其根本原因在于进行长途运输需要的费用相对较高,而焚烧又会对大气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单位应当成立有关的研究小组,并与乡村进行紧密结合,加强推广秸秆的运用方式探索,从而找出恰当的方式进行秸秆的使用,避免进行大面积焚烧。另外,政府可以拿出一部分扶持金用于帮助农户解决秸秆的运输问题。 (4)加强车辆监管,严打黄标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加强日常的车辆监管力度,并逐年对检查范围进行扩大,逐步加大黄标车的限行区域。此外,可采用路检、年检以及上门抽查的方式加强机动车排放情况的检查监管。一经发现高物排放的黄标车,要予以清除。同时,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也应当加大城乡结合建设的力度,尽可能的以公共出行的方式替代机动车出行,从而降低和减少机动车废气排放问题。 3结语 综上所述,北方农村地区的大气环境治理问题较为严峻,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做好日常的监管工作。深入了解农村人员的生活苦衷,帮助其解决问题,并通过与地方政府加强交流的方式,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农村道路出行的便利性,减少和杜绝黄标车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农村地区大气治理效果,为人们带来良好的生存环境。 作者:李春峰 单位:黑龙江省垦区环境监察支队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监测中激光雷达技术的运用 【摘要】激光雷达是当前应用广泛的一种现代光学遥感设备,是传统雷达技术和现代激光技术结合后的产物,在大气环境监测中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激光雷达的特点为基础,对如何将其应用到大气环境监测中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激光雷达技术;应用要点 激光雷达是集激光技术、光学技术和微弱信号解析技术于一体的一种现代化遥感手段,激光雷达由于探测的波长缩短,波束定向性增强,因此本身具有比较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能准确探测盲区。激光雷达技术形式能实现对大气环境、海洋和陆地等探测,在各个领域中有重要的作用。 1激光雷达的特点、分类和发展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成分的监测,需要对气象因素进行掌握,探测大气成分。激光雷达能探测气溶胶、云粒子的具体分布,同时能进行大气成分、污染环境气体的探测等,对主要污染源、城市上空污染物的扩散等进行有效管理。 1.1激光雷达特点 激光雷达对技术性有严格的要求,涉及到激光光源、激光发射和接收光学以及机械系统等,必须合理应用脉冲技术,实现连续工作。激光雷达采用脉冲或者连续波两种工作形式,探测方式也分为直接探测和外部探测等,通过发射一定频率的激光脉冲,能将短激光脉冲发射到大气层,沿着轨迹可以发现,光逐渐被小粒子散射开。反向散射到激光雷达系统中,被监测器接受,接受信号后,对数据处理,得到最终结果。由于光的等速性、时间和散射器等和距离有关,沿着空间信息被检测后,接受空气中的粒子和分子后,能实现信号的移动,其本身具有比较高的分辨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1.2激光雷达分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激光雷达的类型有很多。在大气污染和环境监测过程中,地基固定式和车载激光雷达的呈现出网格化的趋势,机载激光雷达在发达国家应用效果比较明显,很多空间激光雷达执行范围扩大。测量对象以SO2、NOx和O3等为主,在探测过程中以高灵敏度为主,考虑到吸收形式和米氏后向散射法的具体要求,激光器发展则以半导形式为主,激光器的发展趋势是采用半导体激光器泵浦的全固化激光器。 1.3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 近几年我国激光雷达技术取得突出的进步,我国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制出第一台激光雷达,同时附带能见度比较高的YAG雷达。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的激光雷达,钠层荧光激光雷达和拉曼散射激光雷达应用优势比较明显。中科院安徽光机所的激光雷达技术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已先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测污激光雷达即监测乙烯的JC-1激光雷达、平流层气溶胶探测L625激光雷达、可移动双波长对流层和近地层气溶胶探测L300激光雷达、我国第一台平流层臭氧探测UV-DIAL差分激光雷达,能实现大气环境属性的监测[1]。 2大气环境监测中激光雷达技术的具体应用 当前我国激光雷达技术在具体检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建立了雷达观测站,激光雷达在国内发展趋势比较明显,如何将其应用到大气环境监测中成为重点。以下将对大气环境监测中激光雷达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2.1气溶胶和边界层的探测 在诸多大气环境影响因素中,气候是主导因素,云和气溶胶是两个重要但是不能确定的影响因子,气溶胶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以及地球的长波辐射后对大气系统产生影响。云层对大气辐射平衡影响较大,对于系统本身而言,云不仅仅是指示器,同时也是调节器,云在气候变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边界层的参数设定要求可知,如果准确确定高度和准确度是张洪点,在实施过程中要了解传输模式和污染物的系数。在各项指标确定的过程中,利用激光雷达能实现对云和气溶胶的处理,在实践过程采用Mie散射,包括共振荧光、偏振等,为了实现不同区域的探测,要对消光系数、后向散射系数等进行处理,了解结构特征,并对各类特征进行分析[2]。 2.2温度的探测 温度是一个重要的气象参量,大气温度对海洋、大气物理和天气预报等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现有温度检测形式可知,充分利用高分辨率的激光雷达,能得到准确的数据。拉曼激光雷达也可以应用到温度探测中,该方案分为振动和转动两种,可以充分利用N2和O2分子,以转动谱线强度和温度关系测量为基础,可以采用双波长转动拉曼散射原理实现大气温度的探查[3]。 2.3能见度的监测 能见度的好坏直接反应区域大气环境的质量,同时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一定的联系,尤其是海陆空交通容易受到制约。如果能见度比较低,则直接给人们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因此探究大气环境质量,了解能见度是关键。在能见度监测过程中采用激光雷达技术,能直接探测激光和雷达的相互关系,根据大气能见度的具体要求可知,为了准确反应大气对传输的衰减作用,需要将其作为重要手段,按照能见度和倾斜程度进行评价。水平能见度在大气环境均匀的条件下可见度比较高,根据现有原理和消光系数要求可知,克服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能满足具体要求[4]。 2.4风的探测 风速是气候学研究的重点所在,也是大气环境中污染物输送的重要参数,大气中风速的测量对全球气候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提升数值天气预报的精度是重点所在。在局部区域检查过程中,要了解技术要点和重点,实现直接检测。地基相干系统逐渐成熟,其整体上对发射激光有严格的要求,考虑到发射、接收光学系统等变化,要做好边界层的风速测量工作,非相干检测技术受到广泛的重视,根据边缘检测系统的具体要求可知,做好大风场的测量是关键。利用单边缘检测技术测量风速时,要了解气溶胶和分子散射点,兼顾到大气风速测量类型,为了提升风速实现灵敏度检测,必须合理应用检测技术[5]。 2.5大气成分的检测 大气成分的检测对制定环境保护方针有重要的作用,以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系统为例,该系统形式利用激光被气体分子的吸收和被气溶胶、大气分子向后散射后,直接进行预设。该系统在大气成分测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包括:水蒸气、臭氧和大气污染体等,以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测量原理作为基础,要做好物质吸收线测量工作,另外波长调到线上,以高重复频率将这两种波长的光交替发射至大气中。此时由于激光雷达所测量到的这两种波长光信号衰减差是待测对象的吸收所致,因此通过数据分析,便可得到待测对象的浓度分布,从而达到测量目的。 2.6水汽探测 水汽在大气中含量比较少,是比较活跃的一种气体成分,是生成云和降雨必不可少的因子,对天气和气候等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大气污染物中气溶胶和二次污染物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水汽在红外波段有很多吸收带,能吸收很多部分的太阳辐射能,使其成为平衡地气系统辐射收支的一个重要因素。水汽的重要因素和具体分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利用Ranan光谱技术探测大气中水汽垂直分布情况,激光雷达探测水汽能力逐渐提升,在具体监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空间和时间分辨率要求,严格按照测量精准度实施,根据结构和时间变化对技术进行处理。激光雷达在探测水汽的高度、空间和时间分辨率、测量精度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显示了它在捕获水汽的空间结构和随时间变化特征等方面具有优越的能力。 3结束语 近些年来我国激光雷达技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朝着精细化和定量化的方向发展,为了保证技术应用的合理性,要突出技术的应用优势,严格按照检测要求落实,进而促进该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合理化应用。 作者:姜杰;郭燕鸿 单位:贵州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大气环境论文:以科技创新推进大气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以科技创新的视角,在论述了我国大气环境现状、大气环境保护领域科技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在大气环境保护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大气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等五条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大气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 清洁的大气环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着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现这一目标,从源头上扭转大气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除了完善的法律制度、到位的政府监管、科学的监测系统、全民的环保意识外,还需要优化的产业结构、合理的交通布局、高效的环保设备、清洁低碳的能源作为保障,而优化产业结构、合理交通布局、高效环保设备、清洁低碳能源都需要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研发出更加高效、环保、低碳的产业技术来实现。 1 我国大气环境现状 1.1 当前生态环境现状 根据《环境保护部2016年1-11月和11月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1-11月,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0.5%,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PM10浓度为7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在全国重点监控的三个区域中,空气质量到不同程度的有所改善,珠三角空气质量最好,1-11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0.2%,长三角次之,1-11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7.5%,京津冀再次之,1-11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9.0%,1-11月三区域PM2.5浓度分别为30微克/立方米、44微克/立方米、63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分别为46微克/立方米、73微克/立方米、110微克/立方米,仅珠三角PM2.5、PM10数值达到国家二级年均浓度标准。全国空气质量状况成南优北差、西好东(中)孬的分布形势。 1.2 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 《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已分别于2015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和2016年9月1日起施行,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大气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这三部法律及一系列配套行政规章的实施,有效地改变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局面,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着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 1.3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环保硬指标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未来5年,我国将“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排污者主体责任,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下降18%、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单位GDP能源消耗5年累计降低15%。 1.4 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并每月 自2013年1月开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共74个城市开展监测和评价,并每月公布74个城市PM2.5、PM10、O3、SO2、CO和NO2等主要污染物的数据,形成了信息公开、月度排名、领导约谈等管理制度。 近几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每日对全国338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进行检测,并每月公布338个城市空气质量总体状况。 2 大气环境保护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2.1 以科技创新支撑大气污染防治已写入法律 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研究,开展对大气污染来源及其变化趋势的分析,推广先进适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学技术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支撑作用。 2.2 实施蓝天科技工程和清洁空气研究计划 “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科技部通过实施973计划,环境保护部启动《清洁空气研究计划》(CARP),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使科技界对雾霾的主要成因有了基本定论。通过“蓝天科技工程”国家科技重点专项,支持研制了一批在线与现场大气环境监测设备,应用于对雾霾的实际监测。排放控制技术方面,针对燃煤、机动车、扬尘、餐厨等排放源及分散源控制,除尘、脱硫、脱硝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开展了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和健康与雾霾关系研究,形成了区域空气质量管理体系等运行机制。 2.3 技术研发体系初步建立 我国已经建立起针对大气复合污染基础研究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决策支持三大支撑体系,形成了针对主要污染源减排技术研发体系,现有研究成果支持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重大决策的及时出台及实施。 2.4 几项环保技术发展现状 2.4.1 除尘技术 除尘技术主要有电除尘、袋式除尘和电袋复合除尘三种,在电除尘领域,我国自主创新的粉尘凝聚、SO3烟气调质、高频电源、高频脉冲电源及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湿式电除尘、低温电除尘、超低温电除尘、机电多复式双区电除尘和移动电极式电除尘等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袋式除尘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电袋复合除尘进一步提高了除尘效果和水平,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2.4.2 脱硫脱硝技术 脱硫脱硝技术主要应用于火力发电厂和生活垃圾处理厂,我国目前已掌握该项技术,并已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国产脱硫脱硝装备已实现火力发电厂的超低排放,我国已有95%以上的火力发电机组配备了烟气脱硫脱硝装备,烟气脱硫脱硝产业装备生产能力已排名世界首位,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 2.4.3 大气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技术、汽车尾气检测技术,总体上发展比较快、潜力很大,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尤其在光谱类环境监测技术与仪器方面。在一些重大的国家项目中,我国自主研制的仪器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质谱技术、生物传感器、物联网、汽车尾气遥感检测等新型成熟、交叉技术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4.4 地源热泵技术 近年来,我国的地源热泵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引领了新一轮的产业发展潮流。地源热泵技术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新技术,能耗仅是普通电锅炉,燃油锅炉烘干能耗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在节能减排方面优势明显,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使用燃油、燃煤等高耗能、高污染的工农业生产设备。全现有地源热泵厂家近万家,生产技术和产品在国内有一定竞争力。 3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通过自主创新与对外科技合作,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污染防治关键技术,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不小差距,技术薄弱环节依然突出。 3.1 创新能力较低,有竞争力的环保产品较少 除了除尘和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外,其他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的高效利用、光伏发电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低排放高效动力热能设备等诸多领域,与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科技对防治大气污染的支撑能力急需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具有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乏,部分关键设备仍需依靠进口。 3.2 产业结构不合理 高端环保产业较少,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内龙头骨干企业相对较少;环保技术与装备的供给低端过剩与高端不足并存;商业模式不成熟,全方位服务体系尚未完善。 3.3 检测技术自动化程度较低 虽然环境监测设备国产化程度在逐步提高,但国产的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中还存在着自动化程度较低、遥感遥测技术尚不成熟、部分关键元器件仍受制于人等问题;环境监测技术在时间、空间、数据可靠性、一些特殊污染物的监测手段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4 意见建议 4.1 解决大气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科技创新 近几年,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护力度不断加大,减煤、降尘、控车、治企、监管以及大点源控制、电煤的清洁利用等相对集中获得减排量的措施都已实施。除PM2.5和臭氧外,其他几种指标都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若要进一步缩小M2.5和臭氧这两个指标与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差距,其根本途径在于科技创新。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加大大气环境质量保护领域先进技术研发力度和研发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如臭氧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光照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的产物,要消除VOCs,只有依靠科技创新,研发出先进的技术,才有可能把臭氧和颗粒物的浓度降下来。 4.2 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科技进步影响需求结构,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直接和最基本的,因为没有社会需求的产业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但是,需求结构却受到科技进步的制约,即使有合理的需求,只要技术上还不可能制造出产品以满足这种需求,新的产业就不可能出现。然而技术上一旦有了重大突破,就会极大地刺激新的需求,推动新产业的形成和l展。例如,高储能技术一旦突破,就会引发汽车产业的革命,占世界排污量近40%的燃油汽车将迅速被淘汰,势必改变整个世界的需求结构,进而使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发生巨变。 4.3 完善研发新能源扶持政策 进一步完善扶持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扶持政策,稳步推进沿海核电自主建设工程,引导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型企业研发可再生能源的新技术、新产品,加大扶持研究探索新型清洁能源力度。 4.4 加大科技计划实施支持力度 将研发新型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汽车和大气污染防治等高新技术纳入国家、省科技计划,采取补助、后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加速新型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汽车和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水平,培育新型环保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发展。 4.5 推进环保产业的国际科技合作 全面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鼓励除尘、脱硫脱硝等优势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和新能源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提升我环保产业技术水平。 大气环境论文:浅谈我国农村大气环境保护的制度构建 摘要:我国农村大气污染主要是受焚烧秸秆、化肥使用以及集约化种植等因素的制约,并且在制度上以及管理上的落后现象等方面影响的。所以,加强农村大气环境保护,促进相关制度的积极构建将发挥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大气;环境保护;制度 农村大气污染与城市污染不同,农村大气污染物品种多,具有更大的分布范围,要对其治理会面对较大困难。并且,作为弱势农业,需要认识到环境污染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利用相关措施尽早对其防范,以使将复杂的农村环境进行有效改善。 1 将生态作为发展理念 将生态作为发展的主要理念,并促进大气环境友好型农村产业制度的形成。该制度在构建过程中,需要从两方面进行改善。其一,对农村乡镇企业实施规划、审批,并阻止一些污染源的侵入[1]。根据农村生态系统中的资源特点以及环保目标的形成,对乡镇企业进行规划布局,以保证因地制宜效果的形成。还需要实现环境管理制度,在对大气环境实施保护期间,对乡镇工业进行合理调整。执行环境审批制度,针对环境影响评价以及项目审批结果,需要对污染严重的产业从农村转移。不仅要禁止一些工业污染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城镇企业发展中,还需要按照我国的产业标准以及环境保护政策,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发展。其二,促进循环经济的形成,构建农村资源综合利用制度,农村中产生的大气污染主要为资源,不仅在开发利用上不够合理,实际的利用效率也比较低,从而导致大量的有毒物质扩散到环境中,造成严重的污染现象。基于这种情况,需要促进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并推广一些清洁能源,以降低废物的产生[2]。如: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根据相关制度的实施要求,将秸秆代替化肥料、饲料,避免焚烧秸秆现象的产生。 2 城乡的统筹发展 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促进农村大气环境生态补偿制度的形成。耕地、水域以及森林等是农村生态环境中最为基本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了维护这些系统,农村会投入大量资金,并放弃了其他的发展机会。所以,应遵循补偿机制,促进城乡间的生态发展。在对农村大气实施保护过程中,要实现公平、公正的补偿机制,不仅要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还需要弥补生态系统中的价值损失。该制度的形成是通过国家的财政支出以及各个政府的专项资金来实施保护的,这些资金不仅要利用到财政预算以及秸秆利用上,还需要实现绿色产品的有利开发,并将科技作为主要的推广技术,促进环境预防工作的合理发展。 3 以预防为原则 3.1 按照城乡大气一体化的实施目标,促进环境管理体制的形成。该体制能够改变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并实现综合性治理。根据城乡地区的发展现状,对大气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规划。还需要全面推广政府的责任机制,并按照一定标准对其考核,解决工作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3.2 在对农村大气中的各种来源进行治理期间,各个部门要改变交叉、重叠现象,实现多个部门的有效交流与合作,使其能够共同对大气环境实施保护[3]。 3.3 利用多种机制对大气环境进行管理,控制,在对农村大气进行保护工作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来完成,需要增加更多的实施机制。如:实现绿色化产品制度,在产品生产中,使用少量的化肥和农药,并在大气污染环境保护期间,对受害人的相关事件进行宣传,这样不仅能增强社会力量,还能扩展大气环境的保护范围。 3.4 推行财政法律制度,政府需要对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大气环境成本进行定价,根据市场上的价格,对大气环境制度进行监督与指导。对可再生能源以及秸秆发电厂等这些产业,执行电价政策,还需要实现能源再生,对一些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能源,实现全网收购政策,对其不能实现审批用地,要将其依法取。 3.5 根据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制度的形成能够对环境的风险性以及预防思想进行评价,还能为农产品的安全实施提供保障,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基础上,解决生产期间存在的污染问题。因此,在该制度下,需要对我国的农产品实施质量安全评价制度,并在该基础上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保证能对农村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解决[4]。 4 遵循以人为本 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促进农村环境教育制度的形成。对农村居民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使农村居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构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制度,能够使农村居民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使其能够将预防作为主要的实施原则。农村环境教育制度中需要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对该制度进行积极宣传过程中,需要利用广播、网络以及图册等形式广泛宣传,还可以将一些典型实例报道出来,以保证农村居民意识的有效提高,增强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环境监督工作的有效执行。 总结 基于以上的分析,在为我国农村大气环境保护构建相关制度期间,为了将农民的被动意识转变为主动意识,并促进保护行为的规范进行,不仅要将生态作为环境保护的主要理念,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还能将预防作为主要原则,以促进农村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第一中学) 大气环境论文: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提高对策 摘 要:雾霾、PM2.5等各种大气污染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越来越大,开展大气环境监测是确保大气环境质量,提升对大气的治理能力,确保人们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就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提高对策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监测质量;问题;对策 空气是人类生存中的必须品,人类生活质量受大气环境的影响很大,在污染的大气环境中呼吸,很容易患上呼吸疾病,甚至是引发肺癌。大气环境监测是整个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环境监测部门中占据重要地位。分析收集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可有利于环境监测部门了解大气环境基本情况,提升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有效预防大气污染,确保人们健康生活,推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内涵 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具有^强科学性和系统性,监测数据在保护环境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应具有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在大气监测实验室里分析对比。若发现大气监测数据遗失,应重点进行分析,同时制定出科学合理方案。因大气监测中获取到的数据具有代表性,工作人员最终确定的采样地点及采集的样品应能代表监测区域内的污染情况。 2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有效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有效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在提升监测采样数据准确性同时,还能提升检测样品代表性和实验室检测数据准确性,大幅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监测部门都缺乏有效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使得采样、检测及分析工作未得到有效控制,难以充分发挥质量控制体系作用。 2.2 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较低 影响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一大难题是监测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较低,专业水平得不到保证。由于相关编制不完善,缺少专业监测技术人员,高精尖技术人才匮乏;而且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未得到相关部门重视,投入资金少,培训机会不多,很难提升监测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2.3 现场监测管理不重视 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对于现场监测要求较高,如监测人员对数据资料重视度不高,极易出现失误和突发意外,影响监测结果准确性,降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 2.4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手段不完善 目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手段还不完善。大气环境监测包括有很多环节,主要有采集和分析样品、处理监测数据、制作监测报告、审核报告结果。为了确保监测质量,需要将上述各个环节工作做好。现阶段,有很多监测部门并没有将质量控制手段落到实处,对现场采集工作监督不到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实验室资质认可机制,很难有效控制监测工作中的每个环节。 2.5 大气环境监测网建设缓慢 借助于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可以很容易的实现不同地区监测部门之间的数据资源共享,不同地区的监测数据信息可以为其他地区利用,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价值,同时还避免了资源浪费现象。由于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网建设缓慢,还没有建立起相关的网络系统。即使环境保护部门高度重视起环境网络的建设工作,但是在建设该网络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还要有先进的技术支持,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 3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提高对策 3.1 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受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机制的影响很大,对于环境监测部门来说,应认真分析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使其不断趋于完善并落实到实际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来,将两者紧密结合。 3.2 提升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影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环境监测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划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对监测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依此提升监测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同时还要加强监测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强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使监测工作可以根据相关规定要求进行,确保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工作顺利进行。 3.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在监测过程中涉及到很多专业仪器设备,而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受观测仪器设备准确性的影响很大。所以,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大气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力度,及时更新观测仪器设备,以此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质量。 3.4 做好现场采样管理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受样品真实性和代表性的影响很大,所以,环境监测部门应做好现场采样管理。定期安排采样人员调查采样现场,检查各项材料是否准确,核实采样点的各项信息,提升样品的准确性和代表性。除此之外,环境监测部门还应结合现场采样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采样设备、容器,明确样品存放条件,提升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3.5 开展全程质量控制工作 为了保障和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应做好整个环境监测工作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工作,在密切关注监测结果的同时,还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质量。不管是在报告审核、数据处理、分析样品,还是在采样现场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将大气环境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
车辆管理论文:岩土运输车辆管理系统开发 摘要: 分析了企业岩土外运的运行及管理模式,提出了基于硬件、网络、Socket通讯、客户端加服务端程序、WEB技术为一体的岩土外运管理系统设计方案,采用硬件控制车辆进出、网络和Socket通讯传输设备信号、客户端和服务端程序管理车辆进出流程及存储数据、WEB程序查询各类数据报表的模式。 关键词: 岩土外运管理系统;RFID;Socket;道闸 某大型露天矿山年矿石开采量1500万吨,岩土运输量大,每天有数十支运输队伍作业,有400余辆车进行岩土运输工作,运输资金高达10亿元。运输队伍复杂,车辆多,其运行路线长,作业范围大,且作业内容各异,导致对车辆的管理难度很大。另外,岩土外运业务也可能存在采场内乱卸、沿途乱卸、非卸载点卸载、非上站车辆上站等问题和风险。此运输车辆管理系统的建设构架是由包括GPS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GPRS技术、Socket通讯技术、视频抓拍及存储技术、自动计量技术及计算机管理技术组成。该系统的建立,可以有效提高采场的车辆管理水平,杜绝私拉乱卸、不按规定行驶等运输中的管理难点和盲区。 一、需求分析 (一)运输车辆流程控制 运输车辆射频技术管理车辆运行,通过RFID卡的发放对车辆流程进行控制,通过天线和PDA手持终端对RFID卡的信息进行采集,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判断运输车辆流程的正确性。 (二)运输车辆GPS定位 车辆偏移或离线行驶提醒或预警。各车队车辆行驶路线预先设定在系统中,当车辆偏离预定行驶路线时,系统需要智能识别并给出报警提示信息车辆行走路线回放。对于指定时间段内,系统具有车量行驶路径回放功能,用户可以通过选择时间起点和终点查看车辆的行驶路径和形成状态。车辆定位回传。车辆全天24小时定位,并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回传定位数据。根据行驶路线绘制新地图,由于采场内部路线不固定的特性,需要在原图基础上,绘制新地图功能。 (三)运输车辆图片及录像采集 运输车辆在驶入采场和驶出采场时需要对车辆进行抓拍图像,保存到服务器当中,需要按照时间对车辆图像进行查询。在驶入驶出采场、站台时则需要进行录像保存,并能按照时间对车辆进行查询。 (四)对运输车辆的管理 客户端管理包括车辆RFID卡的发卡管理、车辆IC卡的发卡管理、道闸的起杆落杆控制、车辆手动抓拍功能、读写器的重启连接功能、查询功能等。服务器端管理除了包含客户端的管理外,还包含用户管理、设备管理、违章车辆管理、车辆运行路线管理等。 (五)对运输车辆的查询 采用B/S结构,查询出车队、标段、RFID、钩机的一些基本信息,并按照车队、标段、单位、时间等条件查询出采场运量,同时能够查询出违规车辆信息及流量统计信息。 二、系统设计 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系统分为客户端、服务器端、监控平台、图片采集、录像存储、WEB页面等6大模块。 (一)客户端 客户端是采场出入口的管理软件。其功能包括五方面。一是发放管理RFID卡,通过RFID读写器读取卡号,将车辆信息和卡号对应保存到系统。此卡号为车辆唯一数据确认标示。二是通过RFID读取信息错误管理,贴有RFID卡的车辆在进出口信息读取错误时,可手动修改信息。三是进行PDA存储错误信息管理,PDA上传错误或未能上传的信息修改。四是进行违章车辆管理,车辆违章后,不能进入或驶出采场,须做处理后由工作人员进行违章处理操作。五是实现车辆监控,实时显示车辆录像、图片信息,车辆的所属车队、违规情况、运量等基本信息,方便工作人员对车辆实时监管。 (二)服务器端 管理各个站点的设备程序,通过服务器端程序控制各个站点的车辆流程,记录车辆的运行数据,为WEB报表提供数据支撑。硬件设备控制,通过各个站点读写器、天线读取的车辆RFID信息,自动控制道闸的起落、LED的信息显示、客户端页面的车连信息。流程处理,通过各个站点读写器、天线读取的车辆RFID信息,判断车辆的流程状态,存储车辆的流程信息。 (三)监控平台 实时监控车辆、各个站点的车辆状态、车辆运量、站点流量,并输入采场车队、标段、钩机的基本信息。 (四)图片采集 各个站点车辆图片采集程序,通过地感线圈,判断车辆进出,抓拍车辆图片,对违规车辆进行图片对比,做出相应处理。 (五)录像存储 采用磁盘阵列对各个站点录像进行存储。 (六)WEB页面 基本信息显示,显示RFID卡信息、车队信息、标段信息、钩机信息。车队运量统计,按照车队、时间段显示车队的整体运量。标段运量统计,按照标段、时间段显示标段的整体运量流程运量统计,按照车辆流程、时间段显示车辆流程的整体运量。钩机运量统计,按照钩机号、时间段显示钩机的装载量。PDA扫描统计,按照PDA编号、时间段显示PDA扫描运量。违规统计,按照时间段显示车队的违规次数及违规车辆详细信息。流量统计,按照时间段显示各个站点的流量数据。 三、结论 岩土外运管理系统对岩土的私拉乱卸起到了监控效果,保障了矿石的安全,管理者通过实时的查看采场生产数据,指导矿山生产,对矿山的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毛志宇 张正 曹玉志 单位:河北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机电检修分公司 车辆管理论文:生鲜乳运输车辆管理思考 自2003年蒙牛乳业入驻焦作以来,河南省焦作市奶业呈现飞跃式发展,奶牛养殖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生鲜乳运输车辆也在快速增加,为确保全市生鲜乳质量安全,做好生鲜乳运输车辆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鲜乳运输车辆现状 近三年来,焦作市生鲜乳运输车辆呈逐步增加态势,2014年年初33辆;2015年年初38辆,同比增加15%;2016年初45辆,同比增加26%。焦作市生鲜乳运输车辆有三大特点:一是数量多。焦作市有45辆生鲜乳运输车辆,在全省排名第一。二是运输范围广。45辆生鲜乳运输车中,运输范围在焦作市内的有11辆,约占24%,省内(不含焦作市)的有21辆,约占47%,全国(不含河南省)的有13辆,约占29%。三是私人或租用社会车辆占比大,初步统计,焦作市生鲜乳运输车中有35辆为私人车辆或租用社会车辆,约占78%,有10辆为乳企、奶畜养殖场或奶农专业合作社所有,约占22%。以上情况加剧了焦作市生鲜乳运输车辆的监管难度。 二、生鲜乳运输车辆管理情况 生鲜乳运输车辆管理主要体现为行政审批和监督检查两方面。 1.行政审批。 按照《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生鲜乳运输车辆应当取得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生鲜乳准运证明”,焦作市生鲜乳运输车辆行政审批工作主要由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完成,市级及以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根据从事生鲜乳运输的单位或个人提出的申请,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决定是否受理。对受理的许可申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核,并组织3~5人由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组进行现场核查,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并完成上报备案工作。2015年焦作市开展了行政审批改革工作,部分县畜牧局成立了2~3人组成的行政审批股,进驻县行政服务大厅,全权负责行政审批工作,提供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窗口办结的一站式服务,区里主要由各区畜牧中心进行办理。 2.监督检查。 (1)日常监督检查。按照《河南省畜牧局关于对全省生鲜乳生产收购环节实行分类监管的通知》要求,焦作市把生鲜乳运输车辆分为三类进行监管,明确领导责任和监管责任,将监管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确保监管工作全覆盖、无死角,做到风险受控,防患于未然。焦作市畜牧局会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开展生鲜乳运输车辆检查,并对车辆的所有者或司机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2)搭建监控平台。当前,河南省畜牧局正组织在全省建设生鲜乳运输车辆监控系统,费用由省财政承担。系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省畜牧局监管平台,有关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和县(市、区)监管用户端,乳制品生产企业监控用户端和生鲜乳运输车辆车载设施设备。届时,将实现省、市、县三级和乳制品生产企业对生鲜乳运输车辆的实时定位和视频监控。目前,生鲜乳运输车辆车载设施设备已基本安装完毕,监控系统已开始运行,状态良好。在畜产品安全问题日趋白热化的今天,生鲜乳运输车辆监控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将有效解决长途运输、信息衔接等方面的监管难题,强化了生鲜乳运输车主和从业者依法经营的责任意识,加大了对生鲜乳运输车辆的管控力度,加快了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三、问题及建议 1.问题。 通过对焦作市生鲜乳运输车辆管理情况调研发现:焦作市生鲜乳运输环节监管工作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1)人员配置方面。焦作市作为河南省一个奶业大市,市、县两级均未设置专门的奶业主管科室,奶业工作由畜牧科承担。畜牧科人员少、任务重,工作难免有疏漏。目前奶业管理工作在畜牧科,畜牧科工作繁杂,对口省级四个业务处室,仅有正式编制2人,承担全市畜牧业发展规划编制;落实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负责奶业管理;负责养殖项目管理、外资项目管理,参与扶持全市畜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提出项目建议;指导畜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发展;指导畜牧业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实施;负责全市畜牧业统计工作,依法负责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验收及办理,兼任本单位在行政服务大厅的相关事项,力量严重不足。 (2)行政审批方面。《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中对奶罐车的材质及设计进行了明确要求,实际工作中,也会作为运奶车行政许可和日常监管检查依据,但畜牧部门只能眼观,且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没有资质,可操作性低。 (3)鲜奶吧运奶车方面。近两年来鲜奶吧逐渐盛行,但奶吧用奶量有限,每天只有几十千克到一百多千克,法律法规在供奶吧鲜奶的运输工具方面尚无明确规定,是否实行行政许可也无说法,畜牧兽医部门只能规范引导企业用保温材质,做好交售记录和检测记录,随车携带交接单。 (4)信息衔接方面。生鲜乳运输车辆承运的奶站与交售的乳企均不在辖区范围内时,车主不主动到辖区所在地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进行登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很难掌握该运奶车的信息,这就给违法经营提供了可乘之机。 (5)生鲜乳运输车辆监控系统维护方面。生鲜乳运输车辆监控系统安装由省财政承担,保修期1年,保修期过后,系统的运营和维护费用由谁承担尚无定论。若由个人承担,无固定服务乳企的车辆监控系统运行的可持续性堪忧,而且这部分费用最终会转嫁到奶牛养殖户身上,在当前奶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加了奶农的负担。 2.建议。 (1)成立奶业管理办公室。建议政府加强重视,奶业大市、县成立专门的奶业管理办公室,配置人员1~2人,加强管理工作,及时落实上级精神。 (2)提供资质材料。由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奶罐材质及安全性检测合格后出具鉴定材料或由资质的企业安装奶罐车罐体并出具相关证明,然后以附件形式提交,进行生鲜乳运输许可证的办理,更专业,更具有权威性。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对当前生鲜乳运输环节的一些新生事物如何处理,法律法规中尚无明确规定,行业协会应加强行业约束,制定行业规范,引领行业在健康、合理、合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4)加强与乳企的信息对接。乳企配合做好向本企业运送生鲜乳的运输车辆登记备案工作,并及时反馈给相关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全省乃至全国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对反馈车辆信息进行核对,可以有效杜绝无证运输等违法行为发生。 (5)制定生鲜乳运输车辆监控系统维护方案。明确生鲜乳运输车辆监控系统的运营和维护费用由谁承担,加大对生鲜乳运输车辆责任人关于生鲜乳运输车辆监控系统正常运行的宣传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并以该车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作为一项考核内容,列入生鲜乳准运证明的换证核发事项中。 (6)加强对生鲜乳运输车辆清洗设施的检查。据了解,目前焦作市乃至河南省对生鲜乳运输车辆的检查主要集中在运输车辆和司机的资质及奶罐体的情况上,缺乏对运输车辆清洗站点的检查。鉴于运输车辆交奶后清洗到位情况直接影响下一车次生鲜乳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建议每半年或1年对生鲜乳运输车辆清洗站点进行一次集中检查。 作者:张秋霞 单位:河南省焦作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车辆管理论文:公交车辆管理IC卡系统设计研究 【摘要】 随着公交系统的完善,伴随着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经营成本过大、管理与调度困难、服务质量没有明显提高、企业效益没有明显改善等等。因此IC卡应运而生,它集低成本、方便快捷,安全可靠于一身,并且逐渐取代其他方式成为信息管理的主流。IC卡包括写卡器构建启动和计时控制器,以多媒体的形式来控制车辆的进出和行驶情况的统计;通过读卡器信息管理的扫描,掌握来往的车辆信息和对他们的各个指标进行考察。 【关键词】 IC卡;车辆管理;行驶卡片;计时控制器 前言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交通事业也发展迅速,成为国家重点扶持和建设的基础产业之一。但由于社会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公共交通事业慢慢的由国家出资、统筹规划,变为自主发展、民企经营。如今大多数的城市都实行了“无人售票”的制度,但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不找零钱、收到很多残币假币、收来的钞票清点麻烦等等。IC卡成为了条码卡、磁卡问世以来所发行的第三种电子卡,因此有世界上最小的个人计算机之称。作为高科技的产物,IC卡可谓花样繁多,如何选择适合时展的IC卡,从根本上提高公交管理系统的水平,成为了我们的又一课题。 一、IC卡的挑选 CPU卡含有一个微处理器和自己的操作系统,用来处理不同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运算。我们从卡自身的特性就可以了解它的功能,CPU卡安全的保护功能和良好的防攻击功能而闻名于世,所以CPU卡才作为智能卡使用。IC卡包括非接触式IC卡、接触式IC卡。他们的差别有两个方面: (一)数据传送。 读卡机的触点接触IC卡芯片后,数据传送就开始发生。可靠的数据传递依赖于正确的触点接触。所以长期处于潮湿、烟尘和频率较高应用领域对卡有较大的损坏。非接触式IC卡经由无线电波的耦合作用可以进行数据的传递,由于它不和机械触点互相摩擦,所以它的应用环境和耐磨程度比接触卡高。但也不是没有任何缺点,由于它过度依赖空间无线电磁场,因此时常受到干扰的作用。 (二)芯片功耗和能量耦合。 如今我们采用的非接触IC卡是无源卡的一种,它无电池,通过外界提供的能量以一个卡芯片进行工作。接触式IC卡的能量来源主要是有源读卡器接触触点提供,芯片的耗能问题已经解决,所以接触式IC卡作为一种成熟技术被广泛使用。非接触IC卡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工作能源是空间电磁波经由射频收发电路的传递支持。因此电磁波提供的能量限制制约了IC卡的发展,芯片在功能上也大打折扣。因此非接触式IC卡有两方面的问题要攻克。首先是芯片材料上的改革和换代,降低芯片的功耗,但这种方法由于技术上的不成熟而困难重重;其次是增大电磁波的射频能力,获得足够的能量来维持IC卡的运行。我们可以利用接触式IC卡的成熟芯片技术来完成这一设想。 二、IC卡智能管理系统的结构 公交IC卡智能管理系统的结构包括公交总公司、营运分公司、营运场站组成的三级管理模式。制卡中心、销售点、卡消费者组成完整的生态链。制卡中心主要把空白IC卡进行系统输入变为公司专用卡;结算中心负责总公司、成卡中心与营运分公司经济的把控管理;营运中心负责总公司、营运分公司与场站业务上的联系和监管。IC智能卡包括乘车卡、司机卡和管理卡,乘车卡包括普通卡、优惠卡、月票卡、学生卡、员工卡;管理卡根据不同的作用在不同场所使用,用来管理各个方面的业务。 三、收费管理 车载收费机内部的数据主要来源有: (一)车载收费机内部参数:数据采集机承担了收费机的参数设定工作,设定之后便可以投入使用了。参数的具体设定包括:自动的日历系统,时钟、机器的编码、车辆的号码、行驶线路、票价的定制。 (二)司机的IC卡号码和运营的始末时刻:每天司机在交换班的时刻,需要开启收费机进行数据的载入。收费机还能自动识别司机卡的卡号信息,并予以记录。所以营运起始时间就是现在所处时刻。 (三)感应式IC卡消费情况的统计:收费机在乘车卡刷卡时,会自动识别卡的类型、编号、数卡金额、余额统计、刷卡时间等等的数据。交换班的时刻司机仍旧需要刷卡,机器也会将结束时刻显示在卡机上,并录入系统中。 四、数据采集 车载收费机通过红外线的采集器来进行数据的下载和数据换的采集工作,速度为115KBPS大小。采集过程如下:启动“通讯”键,开启车载收费机开关;打开数据采集器应用程序,进行数据的采集。并按下“开始”键,使之正常运行;当屏幕显示采集成功,则表明数据已经全部采集完成。数据采集成功以后,系统将自动清空之前的运营信息;通过数据采集器,能重复的完成对各个车辆的收费信息采集工作;数据采集器的信息通讯工作,经由RS232串II与二级数据采集传输站完成。大量的数据最先是储存在二级数据采集传输站,由计算机统一录入。之后通过计算机上的公交网络系统传输到公交主机。 五、结语 IC卡的车辆管理系统具有以下优点:安装和应用的范围广,价格便宜,大大精简的工作的重复性劳动,节约了人力和时间成本。本文重点探讨IC卡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IC卡的挑选、IC卡智能管理系统的结构、收费管理、数据采集等几个做了详细的介绍,使大家对IC卡智能管理系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和管理的进一步优化,IC卡智能管理系统将会更加的方便易用,逐渐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 作者:宫兆峰 单位:通化市公共汽车公司 车辆管理论文:车辆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摘要: 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车辆作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在企事业单位中得以普及,单位的车辆数目已经远远不止简单的几辆,与此同时就产生了车辆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用问题。该问题涉及到车辆的档案管理;驾驶员档案管理;车辆(维修费用、洗车费用、养路费、燃料费用等)管理;车辆使用管理和交通事故管理等。如何对一个企事业单位的车辆进行合理分配使用,使其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所以该系统对于一个用车单位来说,不但可以对车辆的使用进行合理的管理,而且对车辆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对单位车辆责任到人,费用清晰,避免责任混乱、费用虚假等一系列相应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车辆的逐年增多和车辆的信息增加,车辆的管理不能够由传统的人工管理来进行管理,所以必须运用到计算机来进行管理。本车辆管理系统的完成就是基于计算机应用程序和数据库,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既方便实现车辆信息的查询,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程序的可维护性和重复利用性。 关键词: 车辆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在全球信息化、系统化的今天,有关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已受到关注。于日常管理中实现车辆的高效管理,对提升生活效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相关企业而言,对各类车辆进行管理是为一项庞大的工作工程。此时采用可靠可行的管理系统,必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 1.1框架的建立设计 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必须遵循两点原则,即经管原则与管理原则。对于企业而言,经管是核心,于车辆管理方面亦需灌注此一核心原油。管理原则可想而知,众多不同型号、不能功用的车辆管理,需以精减实际管理工作,使管理有循、有序进行,为广大车辆及车主提供可靠管理服务。车辆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主要包含三个部分,一是接入层,主要负责管理车辆与外部进行数据交接;二是业务层,即为车辆管理工作中的业务处理层,通过对数据进行访问来处理业务数据,将各个模块连接起来,按照设定程度来完成业务需求;三是数据层,此一层为为整个车辆管理系统提代数据支持与数据管理的作用。保证内外部的数据对接,及时了解各程序信息,方便有效管理。 1.2B/S方式设计 于车辆管理系统中采用此项方式来处理功能方面的设计,让管理人员能直接通过设定的用户名与密码实现对系统的管理,对系统中的信息交互、轨迹回放、超速报警、车辆定位等实现统一管理。 1.3信息设计 信息时代下,对车辆管理系统的信息管理至关重要。车载终端部署在监控车辆上,车载终端通过GPRS/SMS等无线数据传输方式把车辆的定位信息上传,接收来自于车辆管理平台的指令。车辆管理平台的设计,通过VPN或Internet方式接入联通网络,完成与车载终端的数据通信。物流企业IT系统与车辆管理平台通过内部数据接口通信方式,实现数据同步。 2车辆管理系统设计的实现 2.1实时监控,定位追踪 管理系统对车辆进行监控与调看,并能实现定时发送、超速报警,需要管理系统备以电子地图,与车载终端进行数据链接。车载终端将数据传入管理系统中,使管理人员能通过电子设备直接观察到车辆情况。此一系统还实现了盲区补报功能,完美弥补了管理系统的不足,而且由车载终端设置的定时传送功能,让系统能准确且快速到到相关车辆。实现对移动车辆的追踪,车主在突遇紧急情况时,开启数据终端并可实现超速报警。 2.2回放与条件定位功能 车主在需要调查车辆历史轨迹时,通过管理系统并可查找到车辆何时、何地的行车轨迹,而且还能通过暂停与放大等功能进行细致观察,反复察看。于条件定位方面,车主只需车牌号或终端SIM便可对车辆进行区域性的查询,先通过大致地图来查找出确定区域,再通过区域点查找出车辆,此种查询方式可在车辆无法定位(或不方便定位)时准确找到车辆所在区域。 2.3手机查车与远程监听 手机作为现代生活中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项信息工具,实现手机对车辆的监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管理系统于手机上装载专业软件,并可完美实现这一功能。同时,手机的便携特点让对车辆的远程监听与监控变么更加便捷,还可于远程情况下通过手机对车辆进行控制。当车辆发生紧急事件时,超速报警后可利用手机对车辆进行持续监听,为警方提供可靠情报。 2.4违规警报功能的实现 由于车辆的增多,国内交通愈加复杂,许多车主并不能完全准确的记录下各类、各段的违规开车、停车规定。通过车辆管理系统,车载数据终端能够及时提醒车主可能发生的违规事项。另外,当车主在车内时,外部发生紧急事件,可将车辆设置为防状态,以避免危险的发生。当车门被正常开启后,设防状态将自动解除,保障安全同时亦比较方便。而当车门被非法开启时,系统当会自动报警。 2.5实时调度与信息上传功能的实现 车辆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一辆或多辆车进行实时的调度处理,通过下达命令让车辆得到更好的管理,尤其对车队而言,方便许多。现代社会信息更换加快,车载终端可以实现对信息的及时更新与下载功能,为车主提供更大的便利。 2.6主机电源断开报警功能 当主机电源被切断时,由备用电池供电,车载终端继续工作,同时上报中心主机电源被切断警情,并自动作好记录备查。 3结语 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目的是为实现车主对车辆实行高质且方便的管理,一般此类管理系统是由企业设计并提供给车主,其中除安全管理外,还有车辆损坏、维修方面的管理作用。人们对车辆的管理包括了方方面面,安全属于第一位,因此在设计管理系统时,设计重点也应放在安全上。如,安全驾驶、行车安全、发出警报、及时报警、实时监控等。而维修与售后保障是消费者后期比较关心的问题,管理设计需要将其也考虑进其中,力求帮助车主解决车辆问题的同时,减少车主等待时间,注重效率。 作者:杨勇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人民代表大会 车辆管理论文:工作流技术车辆管理系统研究 摘要: 将工作流技术的理念是使用于车辆运行管理系统中,需要对整个车辆运行管理系统的流程等进行了解,然后针对管理过程中可以实现快速和简化过程的环节,通过计算机技术的使用来实现快速和简单的目的,从而最终设计出工作流技术状态的车辆管理系统。 关键词: 工作流技术;车辆管理系统;管理内容;系统设计 一、前言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使用和广泛推广使其在当今社会中使用非常广泛,鉴于其在使用过程中体现出的简单、快速和过程简化等特点,将其使用于工作流技术车辆运行管理系统中是非常好的突破。要将计算机技术快速的特点融入进车辆运行管理系统中,还需要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 二、车辆管理的过程和内容 一般在对于工作过程中涉及交通出动以及交通工具使用比较频繁的公司,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都会有公司出资购买一系列的交通工具并且歪了方面车辆的运行、管理和维护等,都会在公司内部设置专门的车辆运行管理处。或者是某些专门从事车辆管理和出租调动的公司就乎更加注重车辆的协议奥分配和运行管理等工作。因此对于车辆频繁出入使用的单位,该单位一般都会对车辆等进行管理,就是实施车辆运行管理。车辆运行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为了协调车辆的出入库的等级,结合下达的车辆使用的命令和需求以及车辆的运行情况等对车辆进行合理的分诶管理和维护,协调每一项使用车辆的需求管理。因此为了是单位的车辆运行管理工作卡站更加顺利,同时为了便于该单位在车辆的使用和维护等等方面的支出和成本使用情况等,都需要对车辆的使用济宁规范化的统一管理。在车辆的使用中,车辆的购置、车辆的司机配置、车辆每次出入库的运行状态的检查,以及车辆每次使用的申请流程和相关油量的耗费,包括车辆损耗知乎的维修及维护工作的开展等,都是车辆管理处需要统一关注和管理的内容。为了更方便的对以上内容进行协调管理。保证每次车辆出行管理的正常和满足每次单位对于车辆使用的需要,更需要在整个单位建立起能够统一管理的车辆运行管理制度,方便车辆的使用和公司成本计量等。 1、申请用车的规范统一管理 车辆运行管理是为了实现车辆出入入库与使用的便捷化管理,协调和满足社会对于车辆的使用的需求,因此当车辆运行管理出的车辆要投入使用,首先观露出需要收到社会对于车辆使用的需求,如需求车辆的数量、车型等等;然后又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根据现有在库车辆的登记使用情况以及该车辆的可运行情况等进行协调综合安排使用,若车辆的情况能够满足使用的需求,则给予该申请同意车辆的使用,若不同意使用申请,需要对申请者做原因报告等。如果最后车辆管运行管理处同意车辆的使用申请,则需要有车辆运行管理处为每辆车配置司机以及结合车辆使用申请中陈述的情况,对于车辆出行需要使用的油量和费用等进行规划,避免车辆过度消耗单位的车辆管理运行成本。 2、车辆维护的规范统一管理 因为车辆在使用的过程中,零件等会随着车辆使用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出现损耗和消耗,为了更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对于车辆使用的需求,以及保证车辆使用的安全性等,车辆运行管理处需要定时结合车辆的消耗情况等,对车辆进行维护工作。要进行车辆的维护和保养,首先需要向有关部门提出书面申请,陈述理由,得到同意后,由相关车辆管理者或者是管理部门出具同意车辆维护的郑敏,然后再将车辆提出库,进行专门的维修和维护工作,而相关车辆的维护记录等都要有车辆运行管理处登记在案。 三、设计车辆管理系统 针对于如今社会对于车辆使用需求的逐渐增加,因此对于车辆管理单位来说,实现便捷化、快速化的车辆管理是目前发展的主要方向。而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为车辆运行管理系统和设计和使用提供了发展的契机。管理系统结构的设计可以通过实现车辆管理和用户用车需求之间的数据连接,简化用车申请中的流程设计,通过数据化信息直接在管理系统中提交申请,由车辆运行管理处的的人员直接进行在线处理,及时反馈申请通过情况。 1、引擎运行 基于工作流的引擎运行和设计主要为便于系统管理开展业务流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和进行改变和变动的方面。将工作流引擎的核心设置为数据模型,传输的数据中要包含工作流的名称和所需要处理的对象及业务等信息数据。通过传输数据信息的方式,使相关机构及时获取工作流服务对象信息、工作流状态的关联对象以及相关信息等。以此来完成用车申请以及审批过程中每个环节所需要的信息等实现便捷和快速获取,并且能够随着信息读取的情况等,判断当前进行流程等,从而对申请审批答复得时间等尽心估计。 2、用车申请设计 原有的用车申请的流程相较于而言比较复杂,中间部门职员、部门管理者、车辆运行管理处职员、车辆运行管理处主管等人员,在流程上比较复杂,使得用车申请的请示和审批到配置出车等需要大量的时间。为了简化车辆使用申请的过程等,都可以实现在先审批的状态,在单位内部建设其计算机数据系统,用车申请等流程中涉及到的相关人员可以及时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反馈,而做出申请人也可以根据数据读取传输状态等,知晓用车申请答复的时间,以便进行后续的安排。 3、车辆维修设计 车辆的维修和维护工作申请和审批流程中,主要包括部门申请人、部门管理者、车辆运行管理处职员、车辆运行管理处管理者等。在此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在线信息数据传送的方式来实现申请流程的快读和简单化,通过最初在线提出申请,由部门管理者答复,之后工作流状态转向车辆运行管理处,由管理处职员进行处理,最后当工作流状态转为车辆维修情况审批答复时,则由车辆运行管理处的管理者负责。 四、结束语 工作流状态的车辆运行管理办法对于一个车辆运行管理单位来说,是一个改善车辆运行管理当前冗长、复杂的申请和使用流程的重要办法。结合现代化高效、快速的工作原则,工作流状态的车辆运行管理系统的建立无意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对于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建立和实现,还需要及时吸收和使用现代化新型技术。 作者:张静宇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陡河水库管理处 车辆管理论文:高校后勤车辆管理改革对策 摘要: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人们更渴望在舒适的服务、完善的制度和透明的平台中去工作和学习,这就对服务类行业的运营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后勤车辆管理也不例外。本文简要阐述了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几点实施现状和改革对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问题,为高校职工及学生出行提供方便,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 关键词: 高校后勤;车辆管理;注意的问题;实施现状;改革对策 高校后勤车辆管理主要是针对高校后勤车辆的出行、运营、维修、服务等做出的管理,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目的也是要保证后勤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安全、准点运行和良好的服务态度,保证高校公务的正常进行和教师的正常作息。良好的高校后勤车辆管理能够提高高校的办事效率、降低办事成本、为高校树立良好的形象,节约经济成本的同时提高高校的影响力,对高校的发展无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引起注意。但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后勤车辆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想要提高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一定的改革对策解决这些问题。 1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实施现状 1.1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缺乏完善的制度 高校后勤车辆管理效果难以提升的另一原因是其管理缺乏完善的制度。因为高校领导对后勤管理的不重视,严重导致了后勤车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性。目前,各高校后勤车辆管理采取的方式一般仍是静态式的,由人来操作的管理,对于车辆的使用情况、出入记录、维修情况、使用时间、次数等仍然使用人工来记录,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能够清楚记录车辆出入记录及使用调备的平台,这无疑加大了高校车辆管理人员的任务,也不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车辆的动态。而且这种记录方式车辆使用的透明度较低,导致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效果难以提升,使用的满意度相对较低[1]。 1.2高校后勤车辆老化、运输任务不足 车辆老化、运输任务不足也是高校后勤车辆管理效果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高校现有的后勤车辆一般都是在学校需要后勤车辆时第一批购买的,由于高校领导对后勤车辆管理的不重视,其后勤车辆很少更换,现有的后勤车辆一般都使用时间较长,维修费用也较重,而且近年来维修材料费进一步上涨,这也无疑加重了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经费负担。再加上随着教师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的使用越加频繁,直接导致了高校后勤车辆的运输任务下降。而且由于高校后勤车辆车型和载人的限制,很少能够满足高校科研及重要会议的要求,这就进一步造成了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问题。 1.3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经费不足 高校后勤车辆管理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就是其管理经费不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之间也存在着竞争,为了提升高校的知名度、接受更好的生源,高校一般将资金都用于科研、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校硬件配置及学生住宿环境等方面,很少有将资金用于改善后勤管理、提高后勤管理制度的,这也就导致了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经费紧缺,其管理人员即使有心改善后勤车辆服务的条件及设施,也因为经费的不足显得有心无力。因此,想要提高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效果,就要给车辆管理配以合理的经费,不能只专注高校科研、教学质量的提升,只有提升高校的综合影响力,才能真正意义地提高高校的竞争力。 2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改革对策 2.1提高对后勤车辆的考核制度,加强节能降耗力度 想要提高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效果,首先就要提高对后勤车辆的考核制度,加强节能降耗力度。高校在加大科研力度、改善教学环境的同时,也要对后勤车辆的管理给予合理、充足的经费,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车辆的使用寿命,降低损耗,达到降低整体使用费用的效果。同时,高校后勤车辆管理处应该针对出行的不同公务车辆的车型、行驶距离、耗油情况来制定严格的、合理的维修、耗油及司机补助定额,保证车辆使用的规范性,也要针对车辆的车型和使用情况定期保养车辆,尽量降低车辆的耗油量及使用损耗,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2]。 2.2建立完善的后勤车辆管理平台,使用GPRS提高透明度 建立完善的高校后勤车辆管理平台,提高车辆使用的透明度是提高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另一改革对策。科技在不断进步,高校的工作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首先要放弃传统的人工记录方式,根据车辆的购买、使用情况,制定适合高校后勤车辆登记、注册、审批、记录出入时间、次数、维修、耗油、使用公里数的高校后勤车辆管理平台,并在平台及后勤车辆上装置加上GPRS卫星定位系统,让高校后勤车辆的使用情况及位置能够一目了然,同时,也提高高校后勤车辆的使用透明度和管理透明度,提高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效果,改善现有的使用现状。 2.3扩大后勤车辆使用的宣传力度,提高车辆的使用需求 提高高校后勤车辆管理效果的另一措施是扩大后勤车辆使用的宣传力度,提高车辆的使用需求。由于教职工对高校后勤车辆使用需求的下降,导致了后勤车辆的运输任务不足,一部分后勤车辆闲置,但这些后勤车辆仍存在折旧费和维修费,加大了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费用支出。因此,在后勤车辆满足高校科研和会议正常需求的前提下,高校后勤车辆可以满足教师和学生团体的私人需求,在节假日和开学前后,也可以利用后勤车辆开通高校的专属线路,提高高校后勤车辆的使用需求,节约车辆的成本支出,进而提高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效果[3]。 3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实施现状中存在着经费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车辆老化、运输任务不足等现象,这对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效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想要提高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效果,就要提高对后勤车辆的考核管理制度、提高节能降耗力度,建立完善的高校后勤车辆管理平台、提高后勤车辆管理的透明度,同时,扩大后勤车辆使用的宣传力度,提高车辆的使用需求,全方位地提高高校后勤车辆管理效果。 作者:陈宏志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车辆管理论文:信息主导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研究 摘要: 为不断增强基于信息主导的车辆管理协同能力体系建设,在阐述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生成要素的基础上,建立基于信息主导的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生成模型,分析信息在协同中的主导作用,提出协同要素建设、协同机制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的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生成主要措施。通过对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生成研究,可进一步明确协同能力生成要素关系,满足信息化条件下车辆保障能力的需求。 关键词: 信息主导;车辆管理;协同能力 车辆作为未来战争作战的武器装备机动平台和人员物资的载运平台,随着其技战术性能的不断提高,使用范围深入到部队作战、训练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1]。车辆管理作为车辆保障力形成与实现的重要保证,是由车辆使用、维修、安全、器材、油料、信息等多项业务活动组成的集合体[2],这些业务工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和制约,如何使各项业务协调有序运行,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研究基于信息主导的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生成,对加强车辆管理,提高信息化条件下车辆保障能力十分有益。 1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生成要素 协同是系统在外部环境条件约束下,其内部各单元或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协同能力则体现为整体效应的价值和优势,协同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协作过程,是提高车辆管理能力的必备手段。车辆管理过程中,通过协同活动,使管理各项业务工作或管理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作用、协调配合,向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进而使管理功能倍增或放大。根据协同理论,影响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生成的要素主要包括协同人员、协同规则、协同信息资源和协同活动支撑平台。协同人员根据协同规则,借助协同支撑平台,利用协同信息资源,形成协同能力,完成协同目标。 (1)协同人员。协同人员是协同活动的主体,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协同能力其他要素作用的发挥。按照管理业务职责分工,协同表现为单一业务内部的纵向结构形式,协同人员体现为“主管部门领导—主管科室领导—业务负责人”的层次结构;在各业务工作间的横向协作中,协同人员彼此间通过业务工作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网状结构。协同人员对协同能力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员的业务能力、受教育程度、工作效率、沟通能力等方面。 (2)协同规则。主要规范协同识别、协同时机、协同内容、协同保障资源和协同机制等,是实现协同所必须遵守的协议和要求,也是协同正常有序运行的基础。协同规则对协同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协同规则制定的合理性、完整性和适用性。 (3)协同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协同过程中各协同要素以及协同进程的状态信息等。协同信息资源对协同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协同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协同信息资源越准确、越详细,对协同的作用越有效。 (4)协同支撑平台。协同支撑平台由依托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和包含信息系统的软件组成,完成协同进程中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是支持协同存在、运转、发挥作用的基础。协同支撑平台对协同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平台的功能完备性、运行可靠性、易操作性和建设投入经济性。 2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生成过程 2.1车辆管理协同原理 通过对协同能力生成要素和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车辆管理过程中协同能力的本质是以协同人员、协同规则、协同信息资源和协同支撑平台为核心形成的能力体系,针对业务活动中车辆、人员、物资、经费等协同对象,协同人员按照协同规则,确定协同时机、范围和实施方法,利用协同支撑平台,通过信息主导,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完成对车辆人员调整、物资经费分配、运输计划组织、车辆人员运用、车辆状况恢复、人员技能训练等业务工作的协同。 2.2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生成过程 根据协同原理,可按时间序列过程将协同能力生成划分为协同能力构造、协同能力形成和协同能力评价3个阶段。 (1)协同能力构造。根据协同的目标,利用协同规则进行需求分析,针对具体车辆管理业务工作,明确协同时机、方式和内容,确定协同部门及人员。 (2)协同能力形成。通过对协同能力生成要素的配置,形成协同能力,完成协同具体工作,达到协同目标。 (3)协同能力评价。协同能力形成后,通过对协同能力评价,查找协同能力生成要素存在的不足,利用信息主导作用进行补充和调整。 2.3车辆管理协同过程中信息的主导作用 (1)保证协同决策优化。在协同过程中,协同决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的过程,决策优化作用主要表现为提供可选择的决策信息和影响决策后果的信息,使协同人员获得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资源,通过信息资源达到信息优势,利用信息优势达到决策优势,实现对协同过程中信息的调度和运用,使协同生成要素的配置更加灵活、自由,更适合协同能力的生成。 (2)确保协同过程连续。在协同过程中,信息起到了一个载体和媒介的作用,协同过程中每个环节内,通过信息实现对协同能力生成要素的利用与控制,使协同能力构造、协同能力形成、协同能力评价3个阶段在信息的作用下成为一个有序整体,保证协同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实现协同反馈调整。随着协同过程的不断进行,协同目标也可能对协同能力生成要素提出新的需求,做好协同能力生成要素的补充和调整,才能使协同能力与目标需求相适应。通过信息的反馈机制,实现对协同能力生成要素状态变化信息的掌握,运用相应的解决措施,减少协同能力生成因素变化对协同能力的影响。 3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生成措施 3.1协同能力生成要素建设 车辆管理协同能力是在各协同能力生成要素共同作用、支撑下形成的,加强协同能力生成要素的建设,合理规划资源分配,调控各部门之间协同能力生成要素的比例,实现协同能力与任务需求相适应,使车辆管理协同能力能够从根本上得以加强。 (1)协同人员。协同人员是协同活动的主体,明确岗位职责和协同权限,加强对协同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是协同人员要素建设生成的关键[4]。从协同人员的影响因素出发,提高协同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效率和沟通能力,对于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的提高有直接的作用。 (2)协同规则。制订合理、适用的协同规则,对协同活动的开展起到支撑作用,应从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满足自身进行协同活动的实际需求为重点,制订相适应的协同规则,使协同的识别更加准确、协同时机的选择更加优化、协同的方式更加科学。 (3)协同信息资源。协同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协同相关业务进程信息,加强协同信息资源建设。首先要完善信息收集手段,确保协同信息资源收集贯穿协同全过程,实现信息资源收集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其次要统一信息标准,确保信息资源在进行分析和处理过程中的准确性。 (4)协同支撑平台。硬件方面,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的维护,确保硬件运行的可靠性;软件方面,对相关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和改进,确保协同过程中信息系统的功能完备性、易操作性。 3.2协同机制建设 车辆管理协同能力不是通过简单的行政命令就可以生成,要实现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的生成,就必须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1)目标导向机制。从协同的总体目标出发,利用目标导向作用,指引协同人员进行协同方案的制订和选择,引导各部门协同行为的实施,使参与协同的各部门充分认识和了解自身的工作目标,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互动耦合机制。在协同过程中,应将各协同部门关系定位为“高耦合—高互动”,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人力共享。通过互动耦合机制,使协同过程中协同部门之间的紧密度不断增强,促进整个车辆管理体系不断调整优化,最终达到体系的高级协调和能力协同。 (3)资源协调机制。车辆管理协同的资源包括人员、车辆、油料、器材等显性资源,以及协同能力生成要素信息、协同业务工作进程信息等隐性资源。随着协同过程的不断深入,存在协同资源的短缺或不足,通过资源协调机制,合理调整资源在各阶段的比重,保证协同资源的供应充足,同时发现并解决协同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3.3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是协同支撑平台的核心,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能够提高协同能力生成过程中信息的主导能力,进而提高协同能力生成的速度与强度[5]。 (1)信息集成能力建设。加强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打破原有各部门“自成体系”的现象,利用信息技术的连通性和渗透性,从有利于信息快速流动和共享的目标出发,以整体设计、无缝连接、通用共享为基本原则,实现信息系统功能的提高。 (2)信息传输能力建设。在传统信息传输体系基础上,引入信息流和数据链的概念,着力构建合理的信息传输通道,适应信息高速传输的要求。通过信息传输能力的建设,将整个协同活动过程链接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信息的输入与反馈,实现对协同环节的有效控制。 (3)信息重组能力建设。随着协同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信息无法适应协同能力对信息的需求,通过信息重组,使传统的信息资源做到重建与融合,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和创新,达到协同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4结语 通过对车辆管理协同能力生成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协同能力生成要素关系,发挥车辆管理协同中信息主导作用,满足信息化条件下车辆保障能力的需求,使基于信息主导的车辆管理协同能力体系建设不断增强。 作者:崔斌 王亚军 史芸 单位:军事交通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 军事交通学院汽车指挥系 车辆管理论文:公务车辆管理专业意识强化 【摘要】 公务车辆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提高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在公务车辆的使用和管理中,存在很多敏感性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公务车辆的使用和管理,需要结合制度性的要求和具体的工作性要求。公务车辆的管理既要从具体执行规范上进行梳理,又要保证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实施良好的监督,促进公务车辆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以国有大型化工企业的公务车辆为案例,提出了公务车辆管理强化专业意识和服务意识,实际上就是从公务车辆管理的内部和外部进行整体性的管理与监督。 【关键词】 公务车辆管理方法制度监督服务 引言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在改革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矛盾集中的部分。在所有的矛盾类型中,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物资管理,是矛盾较为集中的地方。公务用车原本是为了提高办公效率而设定的后勤保障,但是,在公务用车的实际执行上,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个别人的隐形福利。在多项改革实施的环境下,公务用车的管理需要引入专业性和服务性理念,才能够保障公务车辆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保证公务用车的纯粹性。 一、我国公务车辆的使用情况。 1、公务车辆的标准。 公务车辆主要是指由政府财政出资,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所配备的车辆。例如国有大型化工企业的公务车辆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各级单位的领导干部的固定用车,一个是工作人员开展公务活动的活动用车,也就是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公务用车一般都是用于办理公共事务,机要通信,处置突发事件的机动车辆。执法执勤的公务用车可以用于办案、监察、稽查和税务征管等执法执勤公务用车。公务用车主要车辆类型就是轿车、越野车和多功能乘用车。在公务用车的标准上,我国工信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和国务院的相关要求,制定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车型目标管理细则》,对轿车提出明确的排量和价格限制。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的用车发动机排气量在1.8升以内,价格不能超过18万元,如果是机要通信用车,发动机排量不能超过 1.6升,价格不能超过12万元。公务越野车的要求排量不能超过2.5升,多功能乘用车则不超过2.4升。 2、公务车辆的积极作用。 以国有大型化工企业而言,公务车辆主要工作就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与管理,而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行和管理需要运用比较的交通工具。公务车辆的存在是工作的必然需要,任何企业和事业单位从事的公共性管理与服务,都要有车辆作为必要的交通工具和设备保障。公务用车实际上就是执行公务时的工具。例如警用车辆,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如果警用车辆质量很低,那么在执行公务的时候,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执法活动。再如稽查等公务车辆,必须要配备一定的设备,否则无法执行必要的活动。公务车辆的积极作用就是能够促进公务执行提高效率,能够给予公务活动必要的设施保障。 3、公务车辆使用的弊端。 在公务车辆的矛盾中,公务车辆的隐形矛盾就是个人的使用。公务车辆因为是由公务人员进行操控,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公车私用的现象。在车辆改制以前,这种现象很多,但是,在公用车辆改制以后,公车私用的现象有所好转。公务车辆使用的弊端还有就是折旧率很高,因为公务车辆的用途广泛,执行任务的使用时间长,造成公务车辆的使用更加紧凑。公务车辆的使用弊端就是使用过程中的细微处理,无论是使用人的过多占用,还是车辆的维护问题,都是公务车辆使用中容易出现矛盾的地方。 二、公务车辆强化管理的有效方式。 1、突出公务车辆的实际效用。 在公务车辆的管理中,公务车辆的使用的过程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公务车辆执行任务时,需要选择技术好驾驶员进行操作,有的大型企业设计专业的司机,有的领导干部自行使用。在实际效用方面,公务车辆一定要发挥其必要的作用。例如在执行公务时,公务车辆要提前进行维护,保证执行公务的顺畅。在执行公务后,要进行专业的维修和保养,保证公务车辆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使用的优势。再如像国有化工企业使用的公务车辆,在日常的交通使用中,要注意遵章驾驶,保证车辆使用遵循交通规则,保证车辆能够在法律法规内执行公务交通活动。 2、强化公务车辆使用的专业意识。 公务用车在很多单位都是由专人进行管理,并且有办公室等专业的部门进行统一维护。公务用车的使用和管理要提高专业意识。专业管理意识中,管理的方式要采用层级式管理,从公务用车的采购、日常维护和维修检测,到公务用车的费用报销等,都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公务用车上,要制定符合单位实际的使用办法,任何公务性活动都要有记录,在记录上,精确记载公务用车的整体情况。专业化管理需要对公务用车实施科学化的设计,是公务用车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规范。 3、从服务角度拓展公务车辆的管理。 公务用车管理提高服务意识主要是指在公务车辆的管理上,要突出公务车辆的使用,对公务车辆的使用要实施管理的服务性。例如在公务车量的使用上,要保证公务车辆能够正常使用,同时,注意公务车辆的管理方式,要采用直接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例如在公务车辆的选择上,要选择适合单位本身业务的,要有针对性的选择车辆。在车辆的日常使用中,服务就要全方位开展。例如在车辆的管理上,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对车辆管理实施集中的维护和个别的特殊维护。服务意识对于公用车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公务车辆不是私有产品,能够给予公务管理的全方位服务,对于公务车辆的质量保证具有积极作用。 4、实施公务车辆管理监督机制。 我国公务车辆的管理难度就在于,公务车辆的使用过程是自由的。公务车辆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发展模式,对于车辆改革以后,公务车辆的使用,就要做好监督管理。监督不是为了控制车辆的使用,是为了更好的掌握好车辆使用的过程,让公务车辆能够发挥出有效的作用。监督的方式和方法要以车辆使用和服务的专业性为基础,保证监督的作用是延伸车辆使用的效果,而不是束缚公务车辆使用的程度。 三、结语 公务车辆是正常工作的必要设备,公务车辆的使用和管理,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管理与监督。公务车辆的管理中,需要采用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和必要的监控手段,让公务车辆能够提供必要的工作帮助。同时,公务车辆也要保证使用与维护的全面性,拓宽公务车辆的使用范围,让公务车辆能够更好的发挥最大效用。在体制和机制改革的环境下,公务车辆要与整体环境相适应,促进公务车辆能够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给予工作最大限度的帮助。 作者:陈永明 单位: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 车辆管理论文:消防部队车辆管理对策与措施 摘要: 消防部队是一支特殊的军事化现役部队,承担着保护城市安全的重要职责,在防火、灭火和社会抢险救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消防部队的存在关乎到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健康稳定。消防车辆是消防部队最重要的固定资产,也是消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需要我们加强对消防车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管理,提高消防车辆的使用效率和寿命。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消防部队;车辆管理;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商品经济愈发繁荣,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火灾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火灾,将对人民群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消防部队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的一个警种,承担着灭火救灾、抢险救援的重任。而消防车辆是消防部队最重要的装备,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消防部队投入的不断加大,消防车辆数量不断增加,阵容不断扩大、性能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管理难题。 一、消防车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消防车辆损耗严重 火灾事故随时可能发生,消防车辆始终处于待命状态,一旦接到救灾指令,不管何种天气和路况,消防车辆都要迅速到达现场,由于车辆一直处于高度运转状态,所以车辆磨损严重。而且由于缺乏有效调度,有的消防车辆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使得产生故障的几率大大提高。 (二)消防车辆驾驶人员缺乏培训 近年来,随着消防任务的不断加重,消防部队数量不断增加,很多消防战士驾龄短,经验欠缺,遇到紧密情况,不知道如何处理,导致车辆事故的发生;有的消防部队在培训时,缺乏规范的培训计划和安排,教练车辆老化,训练里程达不到标准;有的消防战士个人素质不高,把消防车辆当作“特权车”和“霸王车”,闯红灯、超速,甚至存在酒后驾驶的行为。 (三)消防车辆缺乏有效保养 一些消防部队存在重购置、轻保养的思想,在消防车辆的维护和保养上存在很多问题。一些车辆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技术,对车辆的各种机械性能不熟悉,不知道如何排除车辆故障、排吸水等基本步骤,经常发生消防车辆警灯不亮等问题,耽误了宝贵的救援时间。 (四)用车制度不严格 在一些消防部队中,缺乏严格规范的用车制度,有时未经许可就可以随意使用消防车辆。有的消防车辆被随意外借给其他单位使用,有的消防车辆车牌不整洁、磨损甚至丢失,损害了消防部门的形象,且车辆超员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有的消防车辆不按规定程序报废,缺乏统一的报废标准,没有经过技术确认,就随意进行资产处理,滋生了一些腐败现象。 二、加强消防部队车辆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车辆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消防车辆管理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队伍。首先,消防部队应该组建一支素质过硬的车辆购置队伍,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相关知识背景的人员组成,对这些人员加强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物资采购等知识的培训,从源头上对消防车辆的性能进行把控。要严格筛选、货比三家,对购置的车辆进行仔细验收,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其次,加强培训,提高驾驶人员的素质。与普通车辆不同,消防车辆经常在恶劣的天气和路况中行驶,驾驶难度相对较高,这就需要消防部队加强对驾驶员的培训,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思想教育经常抓、法纪规章经常学、管理形势经常议、事故案例经常看、安全警钟经常鸣。教育官兵时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提高消防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加强驾驶技术培训,特别是在恶劣条件下的应变能力和驾驶技能,培训合格后才可以驾驶消防车辆。 (二)加强对车辆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车辆维护保养是一项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加强消防车辆的维护和保养是提高车辆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消防部队应建立车辆定期维护和保养制度,认真落实车辆“日检查评比、周保养维护”制度;对车辆实行“四定”,即定人、定车、定停车位、定期保养,确保所有车辆时刻处于良好状态。一般来说,服役期限达到8年的消防车辆都要进行上线检测,检测合格才可以工作。检测过程中发现的车辆故障和隐患,要及时进行处理,坚决杜绝使用报废或者存在隐患的消防车辆,否则不仅无法有效完成消防任务,还会造成不必要的危害。维护处理时,在注重车辆性能和保养之外,还要保持车辆的整洁和干净,车牌要按照规定悬挂,前后车牌统一齐全,不允许对车牌进行拆移、涂改。 (三)严格制定和执行车辆使用规定 一是在对现有车辆进行清查的基础上,将消防车辆的完好情况、价值折旧情况、管理使用等信息录入系统,建立维修保养台账,用以核查车辆的保养和维修情况,详细登记所有车辆每次维修和保养的时间、里程,维修和保养内容以及更换的重要零部件等信息。二是严格执行公安部消防局车辆管理规定,加强消防车辆管理,认真落实各级车辆检查、督察、出(用)车以及入库等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保证车辆的完好率和在位率,坚持做到“谁审批、谁负责,谁用车、谁负责”。核发牌照时要严格按照程序和手续,逐车逐牌点验登记。核发后严格管理,加强督促检查,不能放任自流。 三、结语 消防车辆是消防部队完成防火、灭火等工作的必备载体。随着城市消防任务的不断加剧,消防部门要不断加强对消防车辆的管理,制定消防车辆管理的各项制度,加强对车辆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提高消防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消防工作的健康发展,保城市一方平安。 作者:陶丽丽 单位:河南省公安消防总队焦作市消防支队 车辆管理论文: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研究 1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的作用意义 信息质量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也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随着车辆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开展,围绕车辆管理各项业务工作决策需求,以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和处理为主体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断完善,解决了信息自动获取、海量存储等关键技术问题。但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适用性、及时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信息质量与决策需求还不能相适应。信息质量不仅来源于信息系统设计、软硬件建设,还依赖有效的信息质量控制,控制是检查和纠正管理偏差,确保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开展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研究,建立健全信息质量控制机制,对做好车辆管理信息质量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1提高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水平 传统信息载体多以直观可视形式体现,且传输渠道与路径单一,质量问题识别与控制方便。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应用普及,车辆管理信息载体、表达形式和传输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信息数字化趋势下,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和处理等操作方便,但信息流动涉及环节与影响要素增多,质量传递与合成影响显著,加之信息流动在非可视状态下完成,易对信息进行篡改而不留痕迹,信息质量控制面临更多的困难,传统经验控制已很难对信息质量把关。因此,借鉴质量控制领域理论与方法,探讨信息生命周期过程质量控制方式,建立新的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模式,可有效提升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水平,促进车辆管理决策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1.2发挥车辆管理信息决策效能 车辆管理活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信息,是管理活动内在规律的体现。由于受信息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等限制,这些信息多用于日常业务工作统计,车辆管理辅助决策作用发挥十分有限,特别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资源环境滞后于硬件与软件,信息资源缺乏,无法满足决策需求。由于信息决策支持不显著,信息化设备反而成为一项负担。只有充分发挥信息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使管理者看到信息化建设成效,才能使信息化建设形成良性循环。有效的信息质量保证,可促进信息效能发挥,让管理者更方便的运用信息进行决策,实现车辆有效管理,促进车辆保障能力提升。 1.3消除车辆管理信息化建设瓶颈 伴随部队车辆管理信息化建设广泛开展,汽车部(分)队在车辆管理软、硬件建设方面初具规模,建立了车辆基础信息采集、车辆使用与安全监控、车辆业务信息统计等为主的车辆使用管理动态监控系统,使车辆管理信息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由于信息资源缺失与失真严重,建设成效并未充分体现,使信息化建设进程受到了一定影响,面临信息质量瓶颈。因此,从信息化建设核心———信息资源入手,有效控制信息质量,建立丰富有效的信息资源,发挥信息决策效能,从而消除车辆管理信息化建设瓶颈,促进车辆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健康发展。 2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伴随部队车辆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信息资源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质量建设也不断发展完善。围绕车辆信息管理,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汽车分队车辆业务信息管理的通知》,规范了汽车分队业务信息登记统计种类、内容和时机,解决了基础信息统一规范问题;在重点部队研制配发了车辆管理信息化设备,实现了对车辆使用、安全控制、车辆监控等关键信息的自动采集,消除了人为因素干扰,避免了信息失真;统一配发了“汽车部(分)队信息网络管理系统”,集成了“军车驾驶员交通违法抄告”、“汽车驾驶专业士兵职业技能鉴定”、“车辆安全环保检测”等各项业务系统;依托军队网络构建了多级业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车辆管理业务信息的采集、存储、传输、处理等信息生命周期环节的管理,有效提高了信息管理水平。但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尚未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控制体系,信息质量与现代管理决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人们的质量理念、质量标准、控制手段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2.1信息质量控制理念落后 在开展车辆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中,对信息质量控制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单位重点关心有形内容建设,如各种硬件设施设备、软件系统功能等,并未以信息源为核心进行系统规划,虽然软硬件建设越来越好,但信息质量严重滞后,信息资源严重缺失,难以满足决策需求。与此同时,对信息质量控制内涵认识滞后,信息自动采集、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存在的方式变得复杂,质量控制方式也应随之改进,但许多管理人员还停留在过去陈旧的思维方式上,对信息质量把握以经验为主,导致信息采集随意、信息记录格式多样、信息交流困难,难以发挥信息使用效能。 2.2信息质量控制标准缺乏 标准规范是有效控制信息质量的基础性工程,为有效开展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工作,必须有相应的质量标准作为约束。目前,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标准、信息质量评价标准等基础性研究,滞后于信息质量控制需求,相关标准缺乏或不够完善。在快速发展而缺乏信息质量标准约束条件下,许多单位或部门虽建立了各种车辆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但“信息孤岛”、“信息量大”与“无信息可用”矛盾突出等问题明显,进行车辆管理信息多级汇总分析时,数据整理和清洗任务繁重,甚至占到整个项目工作量的80%以上。 2.3信息质量控制手段乏力 尽管对车辆管理信息质量重视程度呈现不断增加态势,但在具体实践方面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质量控制组织不健全、控制手段不完善。组织是工作完成的主体,在部队车辆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尚未建立专门信息质量控制组织,各类车辆管理人员职责中,没有信息质量职责,造成车辆管理信息工作好无奖励、差无惩罚。从控制手段看,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主要依托行政管理,特别是在目前工作体制下,缺乏信息质量常态化监督机制,车辆管理信息质量得不到有效监控,出现上级临时检查或年终需要上报各种信息时,短时间内“突击”,仅凭记忆或经验完成各项信息采集任务,信息质量得不到保障,信息质量控制出现“力不从心”的局面。 2.4信息质量控制人才匮乏 现代信息质量管理理论和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多方面复合型专业人才,但当前部队真正懂车辆管理专业又掌握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网络技术的人才奇缺。例如“硬件维护”,在对相关单位调查发现,“用户自己完成”仅有3个单位,占调查单位总数的6.7%;在“人才来源”方面,部队主动培训比例偏低,更多是依靠引进和自学,造成对外界支持依赖性过强,人才“供应”紧张时,信息质量控制即陷于停滞状态。 3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的对策建议 为确保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实现质量控制目标,需要从信息质量控制的法规制度、人员素质、技术支持、经费保障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大建设和投入力度,创建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的良好环境。 3.1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法规保障 法规建设是信息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实施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必须建立一套强有力的法规制度才能顺利推进信息质量控制常态化进行。法规制度是对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工作做出的各方面规定,具有管理强制性和操作约束性,在信息质量工作中,能规范和约束车辆信息管理工作人员行为,维护信息质量控制秩序,促进车辆管理信息质量工作良性循环。 3.1.1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规范 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规范,是按照质量控制需求,对质量控制组织建立、运行等制定的相关规范,其对质量控制实施具有指导作用。主要包括信息质量组织工作章程,信息质量评价工作规范,信息质量监控工作规范,信息人才选拔、培训、奖励规定等。 3.1.2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程序 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程序,是对车辆管理信息生命周期过程各项业务流程的标准化,通过对业务深入研究,将工作分解,确定每项工作完成时限、操作流程和标准等。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传输程序、信息应用程序、信息加工维护程序、信息存储销毁程序等。 3.1.3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标准 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标准,是针对车辆管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质量控制评判而制定的一系列标准,是实施信息质量控制,评价信息质量,进行相关奖惩的基本依据。主要包括信息质量等级标准、信息质量评价标准等。 3.1.4车辆管理信息质量基础标准 车辆管理信息基础标准,是围绕车辆管理信息要素属性和信息系统建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标准化工作,其对车辆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信息系统开发、使用和维护等方面工作进行统一化、规范化,以实现信息共享。主要包括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元数据标准、文件信息格式标准、数据采集标准、数据处理技术标准、数据库设计技术要求、信息系统标准、系统与网络安全标准等。 3.2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人员保障 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是一项由信息相关人员全面参与的控制工程,人员信息素质是质量控制的关键。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是指人们捕获、判断信息并及时抓住信息的能力,是信息主体对信息的认识过程;信息能力是指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即对信息搜集、鉴别、组织、分析、综合能力;信息道德是指信息活动中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能力。 3.3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技术保障 从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技术支持角度看,信息采集、传输、存储是基础层,信息加工、销毁是维护层,信息分析处理是应用层,实施各层次信息质量控制,均需相应的技术方法。其中信息自动采集、信息网络传输、数据库标准化是质量控制技术支持的核心。 3.3.1信息自动采集 使用信息自动采集技术,可消除信息采集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提高信息采集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信息采集中的失真问题,有效控制信息质量。目前,从自动采集设备技术研发和硬件配套建设看,部队车辆管理信息自动采集系统已较为成熟,且在应用中不断完善,适应部队车辆管理需求。 3.3.2信息网络传输 信息网络传输是一种高效传输手段,随着军队网络建设发展,逐渐成为传输主体。信息采集完成后,需要将采集数据从信源传输到信宿,才能完成信息分析与处理。车辆管理信息传输可采取多种方式,以车辆使用信息传输为例,从信息源采集设备到分队计算机间,可采取短距离无线传输或有线方式;分队到车辆管理部门之间采取网络传输实现。采用多种传输方式可有效解决不同信息对传输速度、容量的要求,减少信息传输失真,提高传输效率,保证时效性,提升信息使用价值。 3.3.3数据库标准化 车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信息数字化存储模式是必然选择,数字化资源数量及种类增多,需要对其进行系统规划与管理,才能更好使用。数据库是数据存储中心,是以一定方式将相互关联而独立于应用程序之外的数据组织起来的共享集合体,是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数据库标准化有利于提高信息质量水平,促进信息交互与共享,最终提高信息在决策支持中的作用。数据库标准化作为对不同类型数据库的数据、软件和硬件做出的统一规定,主要包括数据格式标准化、数据环境标准化等主要技术。 3.4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经费保障 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是伴随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长期、稳定、足额的经费投入是信息质量控制的有效保证。在不断增长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中,应划拨一定经费比例用于支持信息质量控制工作,保证信息质量控制活动有效运行,主要经费需求包括:信息设备维护费。维护是保持信息设备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信息设备在日常应用中,受使用磨损和环境侵蚀,面临着元器件损坏,技术性能降低,技术寿命终止等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定期维护并适时更新,需要一定经费支持。信息人才培训费。培训是提高人员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培训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师资队伍,设施设备和教材讲义等培训保障条件,均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信息质量奖励费。奖励是对人员工作成绩的一种认可,是一种激励措施。以实物奖励等方式,建立信息质量奖励机制,能正确引导信息质量人员在实现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控制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进而积极和创造性的保持良好工作状态。 作者:史芸 崔斌 单位:军事交通学院 车辆管理论文:车辆管理计算机信息安全防范 一、引言 计算机的应用为公安车辆管理部门的人员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公安车辆管理部门具有管理交通,为人民服务的职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公安车辆管理部门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公安车辆管理部门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 1.免费软件对信息系统造成的威胁。 信息系统安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所使用的软件安全。(2)计算机操作系统安全。(3)数据库安全。目前,直接从网上下载的免费软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应用此类软件会对公安车辆管理部门的计算机系统造成一定的威胁。 2.网络系统方面的问题。 网络系统安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网络通信设备的安全。(2)网络信道的安全。在网络通信设备中,路由器及交换机易于被黑客控制。对于网络系统通信传输信道来说,目前所使用的几种信号通道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安全问题。 3.安全维护管理不力。 车辆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对计算机不熟悉,造成对一些系统故障检测不到位,面对已知网络安全方面问题缺乏相应的补救措施。 4.安全维护人员思想麻痹。 安全维护人员应当深刻认识到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要及时检查系统中的漏洞并及时修补,即使系统运行正常也要定期检查,防范于未然。 三、计算机信息安全防范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 不少网络安全工作人员自身网络安全修养达不到,观念落后,不能充分了解到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有些人员在会议中夸夸其谈,实际工作时却存在畏难情绪,一遇到困难就想逃避,不去积极主动的寻找方法化解困难却时刻想方设法调离网络安全工作岗位,上班时间无所事事,使得网络安全工作机构形同虚设,组织开展的思想教育工作座谈会流于形式。面对计算机安全问题的威胁,部门领导应当以身作则,强调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将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划分各层人员具体负责区域。建立追责制度,对出现安全问题的部分进行原因分析,必要时追查负责人的责任。加大网络安全宣传力度,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的网络安全培训,具体培训内容主要有:网络技术、信息安全管理、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维护等知识。并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本部门网络安全管理条例行事,不做违反条例的事情。在部门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改进工作人员自由散漫的工作作风。 2.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技术方法。 对于网络安全方面的管理,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通过在网络出加装防火墙的方法使内部网络隐藏起来,并对黑客攻击本部门网络的行为进行拦截和记录。隐藏内部网络的具体措施是将内部网络IP地址进行一系列的转换从而将内部网络同外部网络进行分离。这样一来,外部黑客就不能获取网络内部的信息。目前,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复杂的管理措施针对用户在网络安全等级方面要求的不同来提供不同的服务。网络防火墙利用对网络中黑客攻击的记录来发现网络入侵行为并报警,从而达到维护网络安全的目的。(2)通过对重要数据的录入及调出行为进行加密,充分利用当前发达的加密程序对重要数据进行保护。并且配备专门工作人员维护和管理这些解加密软件,形成规范的使用条例。再者,车辆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需要对自己因工作需要从网上下载的软件进行病毒查杀,及时发现和处理软件中隐藏的病毒或木马。 3.网络安全对行政管理的要求。 先进的技术防护是保证网络安全的一个方面,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仅仅依靠先进技术还不行,我们还需要引进先进的行政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的确立,可以从根本上规范内部工作人员的行为。公安车辆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信息的管理和网络的运行,这样不仅方便管理,还能提高信息网络的安全性,具体可以采取加强指导、强化监督和明确管理条例的方法来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工作。 4.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 以往,公安车辆管理部门对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作认识不足,没有配备相关的技术人员,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工作损失。当前,相关部门一定要积极的引进高层次技术人员,当今社会的竞争十分激烈,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顶尖的技术人才,谁就在这一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对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来说也是如此,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周期长,技术过硬。如果将高级技术人员引进到本部门,将会对部门的信息安全防护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对于专业的技术人才团队来说,凭借着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可以及时抓住稍纵即逝的技术优势,敏锐的捕捉到网络攻击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5.引进必要的人才竞争机制。 在企业中,根据个人能力的高低,业绩的好坏进行评选职称、调节薪酬已经是一种常态。任何情况下,只要有竞争的存在,总会有高低胜负的差别。竞争机制对部门网络信息维护技术人员的发展产生一种压力,利用好竞争机制,可以使这种压力转变为技术人员的动力。技术人员之间的竞争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它主要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一面,有助于网络技术人员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增加他们的自信,让他们在竞争中认识到团体意识的重要,通过对先进人物和事迹的表彰,使他们获得他、认同感和成就感。同时,也有助于使他们摆脱工作的单调乏味,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四、结语 公安车辆信息防范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依靠部门领导对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人员的责任感和专业技术,加大高层次技术人员的引进等诸多方面同时进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工作也会越来越重要,笔者认为面对日益增加的网络防护压力,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创新人才激励和发展模式,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从根本上推动网络防护能力的上升,才能在激烈的网络攻防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王朝晖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车辆管理论文:车牌识别技术车辆管理系统应用 1国内现状 当前现有车辆管理系统中,在车辆管理的介质上,有传统的接触式介质(如磁卡、条码卡等),也有新型的非接触式管理介质,如RFID技术和车牌图像识别技术等。目前国内在车辆识别技术里面,主要有所列的三种主流识别技术:(1)卡识别技术。接触式IC卡通过触点与读写器联接以获取能量并进行数据交换,它在功能、信息保密性与存储容量方面具有优势,适合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可以有车辆进出、门禁、考勤、消费等多领域的应用。但是用户需要每次进出时,都要停车、刷卡,所以效率比较低。而且IC卡存在使用寿命短,易折损等缺点。(2)射频识别技术。通过发射无线射频信号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系统包括射频卡,读卡器和数据处理终端三大部分。用户可以不停车、不摇窗的快速通过实现识别。在各种恶劣环境下也可以正常工作,提高车辆通行效率,降低人工管理费用。但该技术所需射频基站和射频卡费用较高,不能实现核对车、卡是否一致,会出现漏收、误收等现象。(3)车牌识别技术。利用车辆的动态视频或静态图像,能够检测到受监控路面的车辆并自动提取车辆牌照信息(含汉字字符、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及牌照颜色)进行处理的技术。车牌自动识别技术具有自动化程度高,人工干预少,通行效率高,灵活性好,系统稳定性好等优势。此外,用户能够实现自定义车辆进出权限,收费标准等内容,实现车辆的智能管理、集中管理和监控。而且车辆在进出时都会抓拍图像并存档,这样,不仅杜绝“一卡多车”的行为,也记录了车辆的运行轨迹,更加安全可靠。但是,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识别率一般为97%左右,车牌识别不出来的车辆,需要人为干预进出。 2车牌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 车牌自动识别以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等技术为基础,对摄像机所拍摄的车辆图像或者视频序列进行图像采集分析,从而确定牌照在图像中的位置,并进一步提取和识别出文本字符,在显示屏直观地给出识别结果,可实现车辆进出的智能管理。其硬件基础一般包括触发设备(监测车辆是否进入视野)、摄像设备、照明设备、图像采集设备、识别车牌号码的处理机(如计算机)等,其软件核心包括车牌定位算法、车牌字符分割算法和光学字符识别算法等。车牌识别过程包括车辆检测、图像采集、车牌定位、字符分割、字符识别、结果输出等几部分。车牌识别通过对图像的采集和处理,来完成车牌自动识别功能。当车辆检测部分检测到车辆到达时触发图像采集单元,采集当前的视频图像。车牌识别单元对图像进行处理,定位出牌照位置,再将牌照中的字符分割出来进行识别,然后将车牌识别的结果输出。 3系统设计方案 3.1功能需求 针对大连理工大学校园进出车辆管理的功能需求,决定采用车牌识别技术的车辆智能管理系统。此系统实现校园车道入口及出口管理设备自动控制,通过计算机的图象处理和自动识别,对车辆进出的安全和管理等进行全方位监控,可有效地控制学校外闲杂人员进入,更好地维护校园的教学科研环境。设计功能包括:(1)基于车牌识别技术进行车辆进出管理,实现对车辆管理中的各种控制参数的设置、并可以进行分类查询和打印统计报表;(2)具有收费管理功能,具有按时、按次、分时段、分时、不收费等多种计费标准,并具备出口收费模式、中央收费模式、自助缴费管理;(3)所有车辆进出时间、状态等详细信息,均形成系统日志记录,便于进行统计分析、问题查证;(4)支持异常处理,支持脱网运行,断电处于常开状态;(5)支持电子语音和LED显示。 3.2硬件系统 在硬件系统设计方面,主体采用TCP/IP以太网技术组网结构。系统包括数据中心服务器、远距离读卡器、车辆检测器(地感线圈)、自动道闸、出入口控制机、高清摄像机、LED显示屏、B/S终端管理计算机、LED显示屏信息提示等设备。其中数据中心服务器主要安装车辆管理软件,覆盖师生的基本信息及车辆信息,并和公共数据库进行数据同步,自动更新师生变更信息。校园车辆管理的需求示意图如图3所示,师生驾车靠近位于校园大门出入口处的区域时,当车辆经过地感线圈后,高速摄像机启动图像抓拍,对车牌进行自动分析识别,并与数据库中登记的学校教师车辆车牌数据比对,若属于内部有效车牌,LED显示屏提示进场车辆的车牌信息,道闸自动抬起放行车辆,系统记录入场时间、地点、状态;若使用权限过期时,LED显示屏显示过期车辆提示,道闸处于禁行状态,系统记录入场时间、地点、状态,由岗亭管理人员开闸放行;若不是内部有效车牌时,LED显示屏提示外来车辆,道闸处于禁行状态,系统记录入场时间、地点、状态,再由岗亭管理人员开闸放行。如需收费管理,出口处的摄像机会自动提取车牌,按照设定的计费规则自动计费,进行费用收取。 3.3软件系统 系统采用B/S架构,系统的结构设计如图4所示,主要包括车辆进出控制模块、数据同步接口、用户车辆管理模块、后台权限管理模块、决策辅助支持模块。其中,车辆进出控制模块通过车牌识别技术来设置摄像机、车牌识别设备、栏杆控制设备的相关参数,通过摄像机识别结果来控制开关阀进而对车辆进行出入控制。同时,岗亭管理人员还通过终端管理计算机可以手动控制车辆进出和查询车辆信息。LED显示控制可以将摄像机识别到的车牌和通过服务器查询到的车辆信息发送到LED屏幕进行显示。数据同步接口:与公共数据库进行数据同步,公共数据库提供师生的基本信息给车辆管理系统,车辆管理系统将车辆牌照号码、出入时间等进出记录提供给公共数据库。用户车辆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用户车辆信息数据维护,由于系统已经和公共数据库进行同步,师生的基本信息已经获得,所以只需要维护师生的车辆信息和单位用车及临时用车信息即可。后台权限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定义校门出入口的基本信息,配置车辆管理信息,备份和管理数据库和设置操作员权限,其中操作员权限包括操作员系统管理权限、岗亭操作员终端权限等。系统的权限分配支持分级授权,这样,即可以给不同的管理人员管理不同的进出入口的权限,已经获得权限的管理人员还可以分配给其他人员不高于自己的权限。决策辅助模块:可以查询车辆进入的记录,查询师生的用车信息,统计分析校园师生车辆的进出情况、外来车辆进出情况等。根据车辆进出提供的大量数据分析,可以为车辆的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4结语 基于车牌自动识别技术的车辆管理系统,通过智能化的识别设备和灵活性的管理软件实现车辆的自动识别和出入管理,简化了车辆进出的管理手续,提高了车辆的通行效率,提高了校园的安全性。管理人员可以随时登陆管理软件进行车辆管理和信息统计,为校园有序提供了依据支持。车牌识别技术未来也会是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 作者:田丽 刘春瑞 翟鸣宇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网络与信息化中心 车辆管理论文:智能化车辆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浅析 1引言 随着我国公车改革制度的持续推进,各企事业单位的车辆管理工作面临着众多挑战,如何在车少人多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做到车辆、驾驶人员有效管理,车辆调度高效及时,即能满足正常工作需求,又能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节能减排,成为企事业单位车辆管理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提出了开发车辆管理信息综合智能平台,利用计算机数据库信息管理和智能算法,完美解决企事业单位车辆使用和管理问题。 2系统结构框架设计及开发平台选择 目前,市场主流的车辆管理平台架构多以单机系统为主,这类系统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导致车辆信息,人员信息维护困难,信息交流滞后,车辆调度效率低下等不足。鉴于以上原因,提出建立基于B/S架构的分布式架构车辆管理综合信息智能平台的设计思路。 2.1B/S系统架构 B/S(Browser/Server)浏览器端/服务端架构模式,作为主流的分布式系统架构,是通过浏览器端和服务器端进行交互,经消息传递机制,将用户通过浏览器端发出的请求消息发送到服务器,服务器端进行相应处理后,把处理结果经传递机制再送回浏览器端。B/S架构模式是基于分布式的,可以多用户、多客户端方式发起业务访问请求,能够满足车辆管理平台业务设计需求。 开发平台 是微软公司推出的新一代程序开发语言,它基于.NET开发平台,为构建标准的、高效的、快捷的互联互通应用系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思路。它与微软操作系统完美兼容,几乎能够运行在绝大多数主流系统平台上,具有接口规范、类库丰富、成熟的跨平台、跨操作系统的特点,它与IE浏览器的兼容性,使得采用.NET平台开发的系统,容易被各类人群所使用。 2.3MSSQL数据库 数据库是应用软件的心脏,它为管理系统提供存储、维护、检索数据的功能,使系统可以方便、及时、准确地从数据库中获得所需的信息。综合考虑车辆管理平台功能性需求和开发成本等因素,建议采用微软公司MSSQL作为车辆管理平台的后台数据库。它还具备了与.NET开发平台无缝兼容的优势。 3核心模块与功能 车辆管理平台主要是由车辆信息管理、驾驶员信息管理、车辆使用申请管理、车辆调度审批、用户管理、系统信息统计等几个核心功能模块组成。车辆信息管理:主要实现企事业单位车辆信息的综合管理功能,具体分为车辆基础信息、车辆油耗信息、车辆保险信息、车辆日常维护信息、车辆实时信息等子功能模块。其中,车辆基础信息主要统计全部在册车辆,车牌号码、车辆品牌、核载人数、车辆行驶证等信息;车辆油耗信息统计各车辆日常的油耗情况;车辆保险信息用来记录各车辆的购买保险日期和保费信息,并在车辆保险临近或到期时能够自动给出提示,提醒车辆管理人员及时续保;车辆日常维护信息包括车辆的日常保养、维修等信息;车辆实时信息模块,要根据不同企事业单位车辆管理实际状况,预留出平台接口,用于关联车辆进出车库的门禁系统,这样在车辆实时信息模块就能看到当前车库内车辆类型和数量的实时信息,对于不在车库内的车辆,系统能自动记录车辆进出车库的准确日期和时间,实现车辆管理部门对车辆的实时监控。驾驶员信息管理:负责管理所有驾驶员资料信息,基础信息包括驾驶员的姓名、年龄、电话、驾驶车辆、驾照类型以及驾驶员出车历史记录。为了系统的人性化和智能化管理,该模块可以考虑增加驾驶人员请、销假管理子模块,驾驶人员能够通过该模块进行请、销假事项的办理,也方便了车辆管理部门实时统计当前可用驾驶人员信息。车辆使用申请管理:用来实现企事业单位各级部门对车辆的使用申请功能。由于车辆管理平台采用基于B/S方式的分布式架构,模块流程设计可根据各单位实际网络拓扑结构和车辆使用流程,对能够接入车辆管理平台服务器所在网段的用户,均可向车辆管理部门申请客户端用户权限,开通权限的用户就可以通过车辆管理平台客户端登入系统申请用车。车辆申请单内容主要包括用车时间段、乘车人数、目的地等信息,完善信息后,将用车申请单提交给部门负责人审批,部门负责人初审后,再决定是否将用车申请单提交到车辆调度部门。系统会自动记录用车申请单流转的环节和各环节的审批状态并及时更新状态信息,供各类用户查看。车辆调度模块管理:是车辆管理人员(车辆管理部门)用来管理车辆调度和驾驶人员分配的功能模块。车辆管理人员能够实时查看当前状况下,车辆状态(空闲、占用、停驶)、驾驶人员状态(空闲、在班、请假)和汇总当前所有用车申请单,该模块会根据申请使用车辆类型、用车地点、用车时间段、车辆状况、驾驶员状态进行统筹计算,自动提供出多套可供车辆管理人员调度选择的派车方案,目前比较常用的智能车辆调度算法包括了:线性统筹算法、启发式算法、蜂群算法等等,经过车辆管理人员的人工选择调整,最终确定派车方案并由系统将派车结果反馈回个申请部门。为了更加及时、人性化操作,该模块可以考虑引入短信发射硬件设备,将车辆调度安排通过短信通知到申请部门。 4运行环境 车辆管理平台服务器端采用Windows2003AdvanceServer+IIS6.0以上版本,后台数据库采用MicrosoftSQLServer2003。客户端硬件环境:CPU1.6GHz以上;内存512M以上,软件环境:支持XP/VISTA/WIN7操作系统,浏览器要求IE6.0以上版本。 5结语 车辆管理综合信息智能平台的投入使用,将有效提高企事业单位车辆使用效率,降低经费开支,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主要对车辆管理平台的通用核心模块进行了分析设计,对各单位实际工作中的特殊性差异,预留了扩展接口,为进一步完善和升级系统提供条件。 作者:雒晓卓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营业管理部 车辆管理论文:住宅小区车辆管理办法研究 一、广西社会科学院大院概况 (一)大院的基本情况 广西社会科学院整个大院(以下简称“社科院”)占地面积13.78亩,广西社会科学院和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两个厅级单位200多名干部职工合在一栋办公楼办公,宿舍区和办公区域共一个大院。宿舍区住有163户,其中社科院干部职工90户,占55%,调离社科院工作的干部职工住户17户,占11%,买房户16户,占10%,租房户24户(其中有10户非本院职工出租),占14%,其他住户16户,占10%。院场地狭小,人员杂乱,车多位少,整个大院总共才有40个车位。 (二)大院汽车进出概况 据最近严格统计,社科院公车15辆;区社科联公车10辆;社科院职工(含配偶)居住在社科大院的,以夫妻双方任何一方名字购置的私家车(以实际居住、户口簿和汽车行驶证登记为准)15辆;社科院职工子女长期同父母居住社科大院(以户口登记和子女汽车行驶证登记为准)的私家车12辆;社科院职工子女(与父母非长期居住)经常回来探望父母的私家车11辆;社科院干部职工住院外以私家车上班的车辆28辆;住社科大院,在外单位上班的干部职工开外单位的公车回来停放在社科大院的公车5辆;已调离社科院工作的干部职工仍居住在社科大院的私家车5辆;区社科联干部职工私家车上班11辆。 二、车辆停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构成复杂,思想统一难 社科大院的人员由广西社会科学院干部职工、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职工、调离社科院工作的干部职工、外来买房户、租房户和其他住户组成,人员构成比较复杂,在思想统一上比较困难,尤其是非社科院干部职工,经常出现不配合后勤管理工作的问题。如在车位已满的情况下,不听门卫劝阻,擅自将车辆乱停放在消防通道和120通道上,曾因此出现救护车无法进入病人住户楼下,延误抢救时间,病人住户意见非常大,存在严重的事故隐患。 (二)人员流动性大,思想管理难 除去在大院工作的广西社科院职工、广西社科联职工以及在大院常住的住户外,租房户、外来办事人员、探望亲属人员、调离人员等经常需要驾车在大院进出,人员流动性较大。社科大院面积不大,停车位有限,部分外来人员常以车辆短暂停留,办完事就离开为借口,车辆乱停乱放,甚至占用他人车位,思想管理非常困难,导致后勤管理人员工作难开展,相关人员对此颇有微词。 (三)人员个性突出,思想教育难 个别人员由于个性突出,以个人情绪和理解来处理问题,缺乏服从大局和为他人着想的意识,仗着不是社科院职工,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不服管教,导致后勤管理人员在车辆停放问题上开展思想教育时碰到很大困难。个别车主蛮横无理,恣意闹事,以致把车辆开至大院堵住门口,扰乱公共秩序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车辆停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社科大院车辆停放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既和大院客观环境有关,与个别人员的思想有关,又和管理制度有关。要对问题细致查找原因,明晰产生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彻底根治问题。 (一)大院面积狭小,环境复杂 目前,社科大院总面积仅有9186平方米,大院分为办公区和住宅区两部分,办公区占地面积1333平方米,住宅区占地面积7853平方米。整个大院总共才有40个车位,其中宿舍区只有18个公共车位,办公区域和车库仅有22个车位。而因办事、生活来往的车流量较大,现有车位不能满足要求,面临着车多位少的困境。加之大院人员庞杂,思想不一,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难免出现车辆停放管理难的问题。 (二)个别人员思想错位 1.个别人员本位思想严重。 在车辆停放管理中,有个别人员存在严重的本位主义思想,在处理问题时只考虑自己,不顾整体利益,不顾他人感受,给后勤管理工作造成很大不便。如个别居住在大院的社科院职工认为自己既是单位职工,又在大院居住,只要交了费,大院的停车位应该优先保证自己私家车的停放。不管有没有车位,有空地就停,哪怕是消防安全通道和120通道,车主也视若无睹。个别居住在外的社科院干部职工也认为,自己是单位员工,开车来上班理所当然,对不让进大院停放汽车的管理难以理解。广西社科联开私家车上班的个别干部职工因办公楼与广西社科院同在一个大院,但大院后勤管理是由广西社科院负责,所以对广西社科大院单位的后勤管理工作配合度较低。这种错误的本位主义思想的存在,阻碍了单位正常办公、生活的秩序,同时也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是非常不可取的。 2.个别人员挂靠思想严重。 在开车进大院停放的人员中,有个别人员仗着自己和大院里的干部职工或大院住户有亲属关系、私人关系,执意要把车停到大院里。如拥有私家车的个别本院职工的子女,长期同父母居住在社科大院,这些人认为,父母是社科院的老职工,购车款也有父母的钱,只不过没写父母的名字而已,大院也应该保证自己私家车的停放。而个别社科院职工的子女,虽然不常与父母居住,但经常开私家车回来探望。这些车主认为,父母是社科院的老职工、老革命,子女回来探视,大院也应该保证车辆的停放。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严重的挂靠思想,只认人情关系,不认管理制度,与当今国家倡导的法治社会精神背道而驰。 3.个别人员功利思想严重。 在涉及停车管理问题的人员中,无论是本单位职工,还是其他人员,都普遍存在严重的功利思想,只顾蝇头小利,不顾大局。在社科大院停车比外面停车要实惠很多,很多人就看中这一点,执意要把车停进来,甚至不惜强词夺理,违反管理规则。如部分租房户认为在这里租房住,本身房东有《房屋产权证》,所以他们也应有一份停放车辆的资格。 (三)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目前,广西社会科学院对车辆停放管理主要制定了《广西社科大院汽车管理方案(草案)》,尚未有正式的文件和规章制度来约束停车乱的问题。而草案在一些条款上还不够完善,致使部分车主对草案的内容存在异议,不服从安排管理。如已调离社科院工作的一些干部职工,仍居住在社科大院,认为自己曾在社科院工作过,有过一定的贡献,有些在院里曾担任过中层以上干部,并且购买大院公房,有《房屋产权证》。因此,他们片面地认为《广西社科大院汽车管理方案(草案)》不符合有关法律和国家房改政策的有关规定。另外一些持有《房屋产权证》的买房户认为,有必要对进入院内的汽车进行管理,按物业管理条例,他们也享有停放车辆的权利,对于社科院汽车管理方案,他们认为并不合情合理,也不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 四、解决大院面临的停车难题对策 广西社科院住宅大院停车难存在的问题,其实主要就是停车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因此,必须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问题的解决中,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法制实际,完善车辆停放管理制度建设,并充分调动广大住户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切实解决停车难问题。 (一)加强相关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后勤管理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可以归结为人的思想问题,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工作中的阻力就会减少很多。因此,务必要加强后勤管理人员、车主及住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加强对后勤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处理车辆停放的问题,直接检验着后勤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和水平,简单的说教和生硬的处理方式很难得到管理对象的认可,甚至会引起无休止的争执和事端。因此,必须严格加强后勤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办事能力和管理水平。要求管理人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并与住户加强联系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后勤管理人员展开不定期的集中培训,帮助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此外,管理人员之间还要做好经验交流工作,及时把好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其他人员,从整体上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 2.加强对车主及住户的思想政治教育。 后勤管理工作中,车辆停放的处理问题涉及的是人的问题,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在处理停车难的问题过程中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本着为别人考虑的角度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平时注意与住户的感情交流沟通工作,拉近与工作对象的距离,与住户、车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方便工作的开展。通过入户谈心、发放宣传册、张贴告示等多种方式让广大住户及车主了解大院有关车辆停放管理的制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及时跟踪了解他们对关于车辆停放问题的意见建议,以及舆论舆情,及时做好提前准备工作,引领舆论导向。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有关管理制度 有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管理工作就能得心应手。要做好管理工作,需要有耐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需要有刚性的制度作保障。因为制度才能管长远、治根本。因此,必须引导广大住户共同参与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一套能确保大院车辆安全整洁停放的刚性制度。 1.深入群众中征求意见建议。 针对现阶段《广西社科大院汽车管理方案(草案)》尚不完善的问题,要求组织后勤人员深入到群众中征求意见建议,就大家关心的停车难问题出谋划策,让广大群众知道停车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并参考借鉴其他单位车辆管理的方案办法。对采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归纳,采用合理的,摒除不合理的,遵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集众人之力应对少数人引发的纠难,势必可以有效解决停车难的问题。 2.综合运用多种规章制度,打造有效的制度体系。 坚持适应复杂的形势变化要求,不断创新观念。在坚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配套措施,结合有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一起运用。如在落实《广西社科大院汽车管理方案》时,辅以《物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及《南宁市城乡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多种法律法规手段,打造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强大的规章制度约束合力,这需要后勤管理部门与有关执法部门通力协作,灵活根据形势发展,采用合理有效的办法。 3.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也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背景下,“要教育党员、群众增强民主意识,积极参政、议政,珍视和保护自己的民主权利……要教育党员、群众树立法制观念、遵法、守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并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车主和大院住户的民主和法制教育,将民主和法制教育渗透到规章制度中,渗透到大院的环境氛围中,渗透到与工作对象的交流中。个别本位主义思想严重,法治精神缺失、法治意识淡薄的人,相对比较难劝说,对这种人有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依法治理相结合,适当采用法律手段对待,从而不断改善小区汽车停放管理情况。 (三)发动群众共建文明庭院 行政后勤管理工作必须紧密结合群众,发动群众。以人为本,是我们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情感基础。因此,解决大院停车难的问题,除了要耐心做好住户思想政治工作,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摆在首位外,还要充分调动全体住户的积极性,以党员为主体,共建文明庭院,推动后勤工作顺利开展。首先,要大力倡导建设文明庭院,增强群众凝聚力。尽管在停车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车主和住户共用一个大院,大院的整体秩序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后勤管理要以此为契机,通过下发文件、公贴告示、入户宣讲等方式,大力倡导建设文明庭院,结合“美丽广西”活动,为群众努力营造整洁有序的大院环境,促使大家达成共建文明庭院的共识,增强群众的凝聚力。其次,采用多种手段调动群众,增强群众积极性。如何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此,“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职工骨干的先锋带头作用”,身先士卒,积极推进文明庭院的建设工作,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其他人员的积极性。各栋民主选举1名栋长,加强管理。制订广西社科大院住户文明公约,并制成不锈钢牌钉在各栋单元楼道,使广大住户都能自觉守法履约。还可以根据情况设立“文明停车示范标兵”“文明户标兵”“五好家庭”评选活动等。对表现突出的住户给予嘉奖通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给予物质奖励,以此来调动群众参与文明庭院建设的积极性。最后,做好跟踪调查巩固工作,确保效果不打折。文明庭院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防止问题反弹和新的问题出现,必须要做好跟踪调查巩固工作。要及时跟踪群众对停车情况的思想动态、舆论动态,及时调查走访,发现问题,就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巩固取得的成绩,确保活动效果不打折扣。 五、结语 总之,在形势复杂多变的时代,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到后勤管理工作中,是一项系统而艰难的工程。要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工作。只要后勤管理人员坚定决心,不断探索有效方法手段,后勤管理工作必将取得长远的进步。 作者:覃黎宁 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后勤管理处 车辆管理论文: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车辆管理工作 摘 要:天津市勘察院作为国家行政部门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于车辆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车管工作与人民群众和经济建设关系密切,涉及到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本文就对于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车辆管理工作展开讨论。 关键词:行政机构 ; 车辆管理 ; 制度管理; 人事管理 ; 安全管理 天津市勘察院作为机关事业单位,也配置了数量不等的各类车辆,以服务单位的各项经营业务活动及涉密安全的各项需要。车辆管理工作,顾名思义,也就是包括了对于车辆使用人员的管理,单位内部的统筹管理,后勤部门的管理,以及车辆安全和保卫等方面来进行深入剖析,方便读者能更好的了解机关单位车管工作的具体实施。 1.机关单位车辆使用的管理现状 在新形势下,随着机关单位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政府收紧政策的压力,机关单位车辆使用管理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各项工作任务很重,目前存在的车辆管理问题也有很多。如:驾驶员个人素质参差不齐、人车资源配置不合理、车辆燃油消耗缺少督导管理、汽车修理费用缺少有效控制、车辆安全工作缺乏管理意识等。针对以上情况,这就迫切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车辆管理办法和安全保卫管理办法。 2.加强对机关单位驾驶员的管理 (1)驾驶员对于车辆的使用应该受到有效监管,不同级别的工作人员享受不一样的使用权。使用过程中要保证车辆安全依靠、安全行驶、安全保管,如何定义车辆出现损坏的事故责任,汽车驾驶员多大程度来负责等,都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2)除了在加强在使用规范方面的管理外,也要提升驾驶员的综合素质,组织纪律教育,培养服务意识,加强职业道德规范,让驾驶员能够发扬公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恪守职业情操,文明驾驶、礼貌待人等。 (3)在车辆使用方面,要做到统一建档备案,记录每一次车辆的使用情况,如油耗行驶里程,行车记录仪,杜绝公车私用,保证车辆使用的安全,车辆的清洁,给公车使用创造干净舒适的乘坐环境。 3.使用车辆时对燃油的管理 天津市勘察院及其它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着普遍、共性的问题,那就是公车私用、管理不规范、缺少有效监督。其重要体现就是在燃油消耗方面,为减少财政公用支出,更有效、更方便地保障公务用车,加强对于燃油消耗的有效监督、管理,减少油耗,节约资源使用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建议: 做好车辆使用在燃油消耗方面一定要进行大力改革,具体措施有: (1)公车私用处罚制度。通过油耗与里程的记录来反应出差里程等来反应车辆使用问题,对于发现公车私用现象的公职人员,一经发现,就要严格处罚。根据使用情况及严重程度来定级,对驾驶员及车辆使用人员做出严肃处理。 (2)加油报销管理制度。对于加油采取实报实销,按发票与车号登记,对于伪造证剧,弄虚作假现象,一经发现,严厉查处。也可以在机关内推行IC卡加油方式,一车一卡对号入座。 (3)通过奖励“节能标兵”的方式,来减少驾驶员的使用不规范引发的油耗过多问题,加强对驾驶员的技术与节油技巧培训。 4.车辆维修与日常管理 对于机关单位的车辆维修与日常管理,包括日常养护、维修管理、车辆报废三个方面。这也是车队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而且车辆日常维护工作的有效性高低,直接反应出车队管理水平的高低。以勘察院为例,我们所在车队的管理策略是: (1)车辆维修按照管理制度的“确保运行安全和厉行节约”的原则,驾驶员要坚持出车前、行车中和收车后对机动车进行“三检”工作,排查异常情况。采购特约指定维修厂家,签署正式的质量保证合约,实行统一管理,定点维修保养制度。且机动车尾气排放必须达到国家环保标准,院物业管理中心车辆管理人员每年安排一次尾气检测,对不达标的机动车及时处理。 (2)车辆维修、保养严格按流程报销,统一结算,并经由车队监管人员确认无误后,再予以核销。机动车在厂家承诺保修期内,必须到指定4S店维修。机动车出保修期后,可在与院签订协议的企业,具备维修资质的厂家进行维修。需要器具维修,须报送至主管人员并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在保养与维修期间驾驶员应在现场进行监督,对机动车关键部件的维修物业管理中心管理人员必须到现场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故障部位得到正确合理的修复。 (3)建立互相监督举报的管理机制,对于用车使用情况进行公示,驾驶员之间进行互相督导,举报有奖,对于人为因素导致的车辆损坏定责制度,增强驾驶员的使用规范,避免使用不当造成的处罚一、车辆维修按照确保运行安全和厉行节s的原则,实行统一管理,定点维修。 5.车辆安全管理 作为机关单位,在进行车辆管理工作的同时,更加不容忽视车辆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车管部门应该有意识的加强车辆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与意识形态教育。 (1)做好安全的源头管理。 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了二次机动车安全检查,检查出问题的车辆通知车辆所属部门,要求驾驶员及时修理,所检查车辆数量上能做到全额。并且对货车、特种车、七座以上客车进行了重点查验,引起了广大驾驶员的重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安全驾驶,安全停放,安全保管,防火、防汛、安防、防滋事等。 (2)健全安全相关制度。想要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制措施,通过制度的完善来对于驾驶员进行严格约束。以及制定日常车辆使用和保管中的责任制度。此外,在安全管理方面,不容小觑,一定要制定相应的责任到人的实施细则,提高驾驶员和车辆管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明确责任。车辆使用过程中如何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将使用车辆和车辆保管中的细节问题做扎实。 车辆管理是其它工作的基础,它为勘察院其它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因此,做好车辆管理与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会给其它工作开展带来更多的获益。作为车管部门的管理人员,我认为必须要建立健全车辆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进一步规范用车和车辆安全方面的实施细则,通过科学、高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实现车辆管理的现代化,以适应新形势下出现的新要求和挑战,科学安排,合理配置,让车辆管理更加的高效、节能、安全,提升勘察院整体形象。
医学影像学论文: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问题探讨 〔摘要〕 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存在一些伦理学问题,为此,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应增强医学伦理与法律观念,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权益,要切实落实患者知情同意权,保护患者隐私权,注重对患者人文关怀,从而增强医患互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让患者愿意配合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而有利于影像学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教学;医学伦理学;患者权益 医学影像学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生对医学影像学知识的掌握必不可少。医学影像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分为理论教学、见习和实习教学。为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各个院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精品课程网站、慕课、微课等互联网教学的兴起和发展,拓展了医学影像学教学的空间和对象。教学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PACS)为医学影像学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载体。PBL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等教学方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等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逐渐应用。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这些新的教学模式或方法更注重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需要临床资源更及时地向教学资源转化[1]。具体而言,影像学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中,常常需要利用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作为教学内容,有时还需要在临床一线直接面对患者进行示教,以求教学更贴近临床实际应用,便于学生掌握。然而,临床患者配合医学教学工作的矛盾与冲突,已成为突出问题[2]。因此,为规范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活动,保护临床实践过程中患者、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保证医学教育教学质量,2008年8月,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发了《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并从2009年1月1日起执行。 1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对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重视不够 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是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时的一项基本权利。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有权利决定其本人是否配合教学,也有权利决定其病例资料能否作为教学资料。但在临床和教学实践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医务人员简单认为,患者选择到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或临床教学医院看病,就相当于已默认愿意配合医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所以,有些医生在不征求患者同意的情况下,任意使用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教学和科研,或者带领实习学生进行影像学实践教学。事实上,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观摩或示教,很容易产生反感和不满情绪,并可能由此引发医患纠纷。 1.2不注意患者隐私和人格尊严的保护 患者的个人资料信息、健康信息、身体隐私等都属于患者的个人隐私。但在临床和教学科研实践中,个别医务人员对此认识不够,在未经患者许可的情况下,将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未经匿名等预处理,便在科研、教学、学术交流中公开,甚至未做匿名处理便将患者的影像图片传至互联网上。另外,影像检查过程中,一些检查项目按照检查规范要求,需要暴露患者身体隐私部位,如乳腺摄影、子宫碘油造影、尿道造影等,若事先未就这些问题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检查时态度冷淡、语言生硬,会让患者觉得尴尬难堪、人格尊严受损,如果此时被观摩示教,就有可能会产生冲突。 1.3教学与临床工作的冲突 临床教学实践与患者的利益存在着一定冲突,一方面,医学生培养离不开临床实践;另一方面,患者期望医疗行为都由经验丰富的医师亲自实施。对影像学而言,医学影像科每天要接诊大量的患者,在医疗繁忙时间段进行观摩、演示等教学活动,可能会造成拥挤混乱,进而影响到患者的就诊和检查。另外,部分带教老师责任心不强,缺乏及时监督和指导,任由实习学生操作影像科的检查设备,而实习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复杂的影像学操作不熟练、对检查的辐射风险认识不足,从而可能导致影像检查效果不佳、甚至失败,或导致患者接受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1.4患者配合医学教学的意愿降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改革不断探索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引入医疗系统后,医院运行和发展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尤其是一些医院与医生的逐利行为,让患者对医院公益性和道德性产生质疑。一些医生过度依赖辅助检查,医患关系物化,导致患者对就医结果期望值过高,而忽略了医学的局限性,一旦医疗结果达不到预期要求,极有可能引起医患纠纷。医务人员医疗工作繁忙,医患沟通交流的时间减少,导致医患间缺乏人文关怀的滋润,缺乏互相理解和尊重。医患信任度降低、医患关系紧张、患者维权意识增强而忽略了自己的伦理责任等,都会导致患者对医学教育的认同度下降,配合医学教学的意愿降低。 2伦理对策 2.1落实患者知情同意权 患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在逐渐提高,如果医生在对患者实施诊疗行为及带教时,还在延续着老的方法和思路,显然已经跟不上时展[3]。《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第十一条规定:“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应牢固确立教学意识,增强医患沟通观念,积极说服相关患者配合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活动;在安排和指导临床实践活动之前,应尽到告知义务并得到相关患者的同意。在教学实践中要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和合法权益。”因此,在需要患者本人配合教学,或者使用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教学时,我们必须积极与患者沟通,努力征得患者同意,鼓励患者配合教学,说服患者主动参与教学,并最终签署知情同意书。 2.2患者隐私权的保护 在进行这一类的医学影像学检查的实践教学时,必须考虑到患者的人格尊严问题,在检查前与患者做好充分交流,详细、耐心地说明注意事项[4]。积极说服患者配合教学后,方可进行检查与示教。检查过程中应关闭窗帘、房门,创造良好的私密空间,患者更衣、裸露身体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的合理诉求,忌用粗鲁、冷漠的语言要求患者,维护患者尊严和保护患者隐私,带教的学生人数不可过多,应尽量减轻患者的不愉快和不适感。此外,保护患者隐私,是医生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不得将患者的病情、健康情况泄露给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谈论患者的个人隐私,除非获得患者同意,患者的个人资料包括姓名、住址、联络方式等,均不得在科研教学资料、学术交流等方面公开。因此,在教学图片和教学内容中,均不应出现患者的上述个人资料内容。在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需要将影像图片上的患者姓名等个人隐私内容删除或屏蔽;在利用PACS教学时,最好能通过软件设置,将患者个人信息作匿名预处理后,再进行示教。在互联网教学兴盛的今天,很多幻灯片和医学图片都能被检索到,极易传播,如果患者隐私因为没有事先处理而被暴露,很可能会造成不良影响,这一点尤其需要引起同行重视。 2.3患者利益优先原则 当教学与临床工作有所冲突时,我们应坚持患者利益优先原则。安排实践课程时,尽量避开繁忙时段,减少教学对患者就医环境和检查流程的干扰。在影像学操作实践的带教中,一方面,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动手机会并认真做到“放手不放眼”;另一方面,教师不得因教学需要而增加患者检查频率、不必要的检查项目,不能为了教学资料的准备或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而对患者实施不必要的检查。在现场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患者及师生辐射安全与防护,避免意外辐射暴露。 2.4患者就医期间伦理责任的履行 患者就医期间,在行使知情同意等自主权的同时,也有着履行配合医生诊疗和医学教育等伦理责任。附属医院和临床教学医院的临床教学行为,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是为了更好地为更多的患者服务,符合患者的自身利益。因此,一方面,医院应告知患者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不能只强调自己的权利,如果每位患者都强调自身所享有的权利,拒绝配合教学,那将不利于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对患者加强宣传,以增加患者对医学教学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影像学教师在传授影像学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患者权益的维护,注意医学人文的传承,教会学生用心去维护和谐医患关系,用对待病人的“热心肠”“软心肠”去使用“硬设备”“冷机器”,这将有助于增强医患互信,让更多的患者更好地配合影像学教学工作。 3结论 影像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增强带教责任心和教学意识,认真组织安排教学实践内容,在安排和指导学生临床实践活动之前,应积极与患者沟通,使其主动配合教学,做到患者知情同意。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权益,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保护患者隐私权,从而增强医患互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让患者愿意配合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有利于影像学教学的顺利开展。 作者:徐贵平 金晨望 李文荣 强永乾 张明 郭佑民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 医学影像学论文:研究生医学影像学教学体会 摘要: 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医学影像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该学科具有不同于临床学科的鲜明特点。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利用T-PACS系统,严查学习效果;注重沟通,做到人性化管理,这些方法对于有效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医学影像学教学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变得愈加紧迫,而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临床实际需求仍存有巨大差距,为了适应新世纪我国快速发展的临床医学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办1998年正式下发《关于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了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以期缓解临床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1]。医学影像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既是医学生在临床学习中所必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其知识结构特点,是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学习的桥梁学科之一,因此其在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不同于临床课程学习,有其自身特点。我们科室作为三甲医院附属医学影像学教研室,承担了我院各科室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影像学教学的工作,本文旨在总结我们科室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注重实效 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经历了大学本科教育,掌握了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知识及技能,但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临床各个专业之间的分工也愈加精细,我们医学影像学教研室负责这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训,如何使得每个研究生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学习到真正能应用于未来临床工作的影像学知识?我们教研室根据各个专业特点,制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针对骨科专业研究生,安排的教学内容主要以骨骼肌肉损伤、骨肿瘤诊断为主,而对心内科专业研究生我们则重点安排了冠状动脉造影、胸部X线及CT的识读等相关教学内容。此外,针对临床专业研究生,我们还注重培养其进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选能力,而且利用各种讲座,让其了解影像学的新技术、新方法,以便于更好地应用于临床。通过这种有的放矢的教学安排,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在以后自己相关领域的工作中更有所专,更有所长,从而达到为相关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2注重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作为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这些学员个人教育背景不尽相同,有部分是从大学本科应届直接进入研究生学历阶段,也有部分具有临床工作经历后才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就是具有临床工作经历的学员也来自不同等级的医院,每名学员可能已经养成了自己的工作学习习惯,因此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愈发重要。我们教研室因此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PBL教学在学校的大力推广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围绕某一专题或者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主流方法[2,3]。我们依据各个研究生专业特点建立了PBL教学题库,比如面对急性胸痛的患者,教员首先提问哪些疾病可以引起上述的临床表现,引导学生回答,从而引出胸痛三联征的概念,即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和冠心病,进一步提问针对这三种疾病应选择怎样的检查方法,先给出患者胸部X线片及胸部CT片,如果学生在胸部X线片中未发现明确异常,那么引导学生在胸部CT纵膈窗中观察主动脉的宽度是否有改变,进一步观察主动脉腔内移位的内膜片影,进一步提问如果高度怀疑是主动脉夹层确诊需要什么检查,再给出主动脉CTA的图像,主动脉夹层的情况一目了然,最后再引导学生对主动脉夹层的分型进行判断,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3严格考查学习效果,充分利用T-PACS系统 医学影像学教学是以大量影像病例图片为基础。在过去教学中,主要依靠胶片进行教学考核,而胶片存放要求高且长期使用过程中易老化、褪色,影响了教学效果,尤其在考核中,每位同学随机领取的胶片可能难易程度不尽相同,从而难以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医学图像存储与通信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学[4]。我们医学影像学教研室于2009年基于PACS系统,结合我们医院特色,建立了教学PACS系统(teachingPACS,T-PACS),并已经应用于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6]。该系统包括了影像学理论试题库、影像图谱题库、考试系统及成绩分析系统等四部分。该系统的应用可以让教员根据每个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需求进行理论试题及影像试题的维护,明显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同时进行多人考试,并可记录考试过程,保证了结果的公平公正。 4采用多样化方式,加强与学员沟通,注重人文教育,做到人性化管理 我们医院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行指导老师与轮转科室老师双导师管理模式,这样有利于学员在临床轮转中的学习管理,但也存在两个导师管理、两个导师均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因此我们教研室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易被学员接受的特点,依托第四军医大学网站,搭建自己的学科网站,并将多媒体课件以及精心筛选的教学病例上传网络,从而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并且通过微信群、QQ群等现代化电子手段,加强与学员的交流、管理,时刻掌握学员学习、工作动态,解决他们的疑惑,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研究生管理。此外,注重教学中良好医德医风的养成,导师不但在教学环节中处处渗透医德医风的培养,而且与学员定期沟通,及时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尤其在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针对一些社会不良问题,及时和学员展开讨论,抵歪风、树正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医患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把人文教育贯彻始终。 总之,自从影像学教研室承担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训以来,不论在教学任务安排,教学手段改进以及取得的教学成果来看,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作为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如何在以后工作中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如何在培养过程中解决好临床与科研的矛盾仍需我们不断探索[7,8]。 作者:陈宝莹 于军 王文 颜林枫 南海燕 胡玉川 崔光彬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放射诊断科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 医学影像学论文:临床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实践 【提要】 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改革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医学影像学是重要的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之一,也是改革中的一门关键课程。在形成大连医科大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对五年制临床专业新的整合课程体系中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对改革未来进行了客观思考,如医学影像学在整合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实现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教学内容如何重新设置、教学方法的探索及崭新的考核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 教育,医学;诊断显像;教学方法;系统整合 21世纪医学教育已呈全球化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内众多医学院校先后进行了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其中课程之间合理、有效的整合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同[1]。在此大背景下本校于2012年发起“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以五年制临床专业为对象,将临床阶段所有学科进行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构建全新课程体系,为培养卓越医生及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医学影像学以此为契机,力争上游,也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 1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中的作用 1.1医学影像学是重要的桥梁课程 医学影像学是应用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在医学成像技术引导下应用介入器材对人体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治的医学学科[2]。其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内科学、外科学、神经内科学等多种学科均有紧密联系,使其成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1.2影像诊断学渗透在整合教学体系各系 统疾病教学中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模式是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根据临床需要综合和重组医学基础各学科知识,实现功能与形态、微观与宏观、正常与异常、生理和病理等多种综合,淡化了学科意识[3]。而随着医学影像设备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像诊断学已被誉为人类一双能透视的眼睛,在各系统疾病诊断中发挥重大作用;且影像学几乎涵盖全身各个系统,与整合课程体系具有天然亲和力。本校教改提出的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分为呼吸、循环、消化、骨肌、神经、泌尿生殖、内分泌、血液及风湿免疫8个系统疾病,而医学影像学渗透在各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型分期、预后及随访中,其作用举足轻重。 2教学改革实施的基本保障 2.1教学对象分析 学情分析是优质教学的先导。处于大学三年级的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有如下特点:(1)基础医学知识扎实,对人体各系统的解剖及生理、病理已有了初步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各系统疾病打下了良好基础;(2)求知欲强,学习热情高,思维活跃,但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3)专业英语能力欠缺,查阅文献及自学能力稍差;(4)对教学改革没有准备。故提出相应策略,教学中反复复习所学知识,建立与临床疾病的联系;根据学习兴趣,适时设置问题、布置中英文作业、考评奖励等调动学习积极性;组织教学前动员会,讲解教学改革的意义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4]。 2.2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校及教学医院的支持下积极利用网络、院报、工作会议、继续教育活动等各种渠道在校内广泛宣传系统整合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方法,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并借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关于教师培养的方法,重视骨干影像医学教师的培养,设立各层次教师培训项目,学科带头人、项目负责人重点培养,提升教学水平,树立名师风范[5]。具体途径如下:(1)适时派遣各层次教师参加国内外影像医学教学培训和交流,本校各影像学教研室至今已有多名教师到国内外学习先进教学理论、方法,并有多名教师在国家级临床技能大赛中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增强了教学荣誉;(2)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教学会议、各类教学公开课程[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及技巧,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为开展新的影像医学教学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2.3教材选择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白人驹、徐克编著的第7版《医学影像学》为教材基础,参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各器官系统教材,编写适合本校影像学教学改革的教材草案。 2.4系统整合课程的硬件准备 本校创建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十年余,主体包括两部分:(1)校本部建立临床技能实验中心总部;(2)各附属教学医院分别设立独立的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具备各项临床操作技能教学的功能,形成了满足多专业临床实践需要的综合性教学训练平台。另外各教学医院医学影像科均应用国内先进的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archive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获取、显示、存贮、处理医学影像学资料,PACS是一种高效率、无胶片化的图像综合管理系统。在大幅提高医疗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为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6-7]。 3教学内容的设置 3.1设置原则 借鉴国外医学院校相对成熟的教学内容设置方式,结合我国具体要求,做到先破后立[8]:(1)教学内容必须涵盖国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规定所有要求,保持教学目标不变;(2)为达到课程纵向整合,加强学科间融会贯通,打破原有大纲顺序,结合其他临床学科各系统知识教授次序重新安排相应教学内容;(3)删减学科教学中的低效重复,促使内容间的有机融合,增加见习学时。 3.2具体安排 为配合系统整合教学改革将医学影像学理论内容拆分重组为8个系统包括呼吸、循环、消化、骨肌、神经、泌尿生殖、内分泌、血液及风湿免疫系统,并按系统总论和系统各论分步教学,另外创造性设置了PBL课程,占16学时。总论内容包括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各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与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熟悉常见的影像学术语;各论教学重点为各系统不同疾病的影像学特征,以呼吸系统为例,与其他学科系统整合课程同步,以疾病为中心,依次按照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癌、纵隔疾病等逐一讲解,利用具体临床病例,结合疾病临床及病理表现,将学生之前所学相关临床学科理论知识与医学影像学真正应用到病例中,重点讨论影像学特征及进展、转归,并学习该疾病的影像学描述,从而提出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其他各系统疾病不做赘述)。将所学重点内容贯穿整合,培养学生医学影像学诊断思维方式,增强学生对影像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诊断信心,并创造性加入少量涉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部分中医学影像学考试内容,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建设添砖加瓦。 4教学方法探索 在医学影像学系统总论、系统各论及实践课程3个阶段的教学中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lecturebasedlearning,LBL)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完整,条理清晰,框架明确,故选择应用于第一阶段系统总论授课。第二阶段系统各论的教学中借鉴国内多所医学院校改革经验,根据各系统疾病的特征选择PBL与LBL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和教师均成为课堂主体的一部分,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平台。实践课程中更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利用先进的医院PACS,应用案例导入式教学法[9],既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信心,同时教师也从中获取了教学效果的初步信息。 5考核评价体系 将以往卷面考试为主转变成综合考评方式,保证了教学质量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本课程成绩包括采用课堂案例导入式教学参与度成绩、期末理论笔试成绩及病例实践考试评分三方面。其中教改评分采取量表形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教学方式改革、教学内容改进、课前准备重要性等方面的认识程度。并创新性应用数学公式的方式计算最终成绩,公式如下:总成绩=18%×课堂表现成绩+80%×期末考试成绩+2%×调查问卷评分。学期结束后将不同教学方式的班级成绩进行对比,归纳总结,结果发现系统整合教学改革班级成绩优于传统教学方式的班级。 6思考与展望 以系统整合课程为中心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是医学教育不断发展创新的产物。本校医学影像学教研室借此良机,依托原有教学大纲设计改进教学内容,学习并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在让临床医学生减负之余,增强自学能力,收获了更多的知识和学习乐趣,且提高了影像学诊断能力,值得参考借鉴。但仍有很多不足,如整合临床课程与自身内容逻辑关系之间的冲突,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手段匮乏之间的冲突,传统内容与知识更新之间的冲突,考试方式改变与学习兴趣的冲突等[10],在未来的实践中尚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作者:孙博 苗延巍 张维升 刘爱连 易桂兰 许驰 刘静红 刘铁利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务部 大连医科大学影像系 医学影像学论文: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 根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高职生特点,从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电工电子技术 电工电子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本文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高职生专业和职业能力需求,根据高职生特点,以实践、应用为主线浅谈其教学改革。 1存在问题 1.1理论与实践脱节 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且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了电工电子技术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难以理解课程目的和意义,影响了教学质量提高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1.2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基本上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方法,有些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熟悉、不适应,课堂上讲得过多、过细,缺乏新意,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回味。此外,课后作业过多也使学生无暇思考,导致其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1.3考核方式单一,内容片面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考核采用闭卷笔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又不符合高职生学习特点。 2改进措施 2.1课程整合和优化 打破学科体系,改革课程设置,实施课程内容的简约、集成与重组,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精简教学内容,去除理论推导、证明、验证内容,注重技术重现和技术实现。实现做中学,弱化过深、偏难的理论,突出知识的实际应用。以适用、实用为原则,优化知识技能结构,形成与职业岗位需要相一致的教学内容。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将课程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实用性和针对性,删去与今后工作关系不大的内容。例如,很多教材大篇幅讲解二极管如何形成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传输情况,然而在实践中,只有专门从事研究的人员才可能用到这些原理,对于高职生而言,教学重点应该放在二极管、三极管的作用,如何判断二极管正负极,三极管的标号及管脚判别鉴定,如何通过参数来选择二极管、三极管的型号等内容上。对电子电路应强化集成电路方面内容(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应用),而难度较大、求解过程复杂的例题、习题应予以删减。 2.2加强与专业课程的对接 电工电子技术是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对专业还不够了解,授课内容既要注意与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衔接,又要兼顾同后续课程的联系。教学内容应满足各层次学生对课程深度和广度的要求。 2.3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高职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比喻法、类比法、启发质疑法、讲练法、实验演示法,使学生克服厌学心理,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要耐心讲解,引入各种案例,多讲多练,反复强化,务必使学生掌握。 2.4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抽象的电工原理讲解起来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且生涩难懂,如电容的充放电等,若合理巧妙地使用辅助教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录像、实物模型、幻灯片、投影以及生动详尽、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进一步强化对基础理论的掌握。为了适应目前既要减少教学时数又要增加课堂信息量的教学改革形势,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自学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在理论教学中引入仿真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使理论得以验证。比如,对于一些较抽象的内容,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学生也难以理解,还有许多概念需要通过实验阐述和验证。在讲授需要实验演示的电路时,可利用事先建立的仿真电路文件进行现场演示,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降低了教学难度。实验教学中引入仿真技术,具有3个优点:(1)实验信号存在时间过短,用常规仪器往往很难观察到,借助仿真技术可以方便观察;(2)将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进行理论设计,然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计算机仿真设计,再到实验室按照仿真电路装配实际电路进行测量;(3)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根据教学内容和专业要求,联系生产实际提出简单的设计题目,让学生进行理论设计,然后在计算机上完成仿真实验,检验和完善自己的设计。 2.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要把这些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但是,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很少,无法了解具体工作流程。为此,教学中,每章都从最基本的应用实例出发,由实际问题入手引入相关知识和理论,由实训引出相关概念。首先,教师提出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学生自主学习,再通过自己动手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训练相关技能。这种在教师指导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交互,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教学所选实训项目应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相关,这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实践教学场所应按照职业环境来布置,突出职业特点。同时,实践教学严格按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现场有关规定,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促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严格认真的工作作风。 2.6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考核体系 改变传统考核方式,强调学生能力考核,实现向过程考核的转变。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学过程,与之相对应的考核也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考试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闭卷形式,而是采用开放灵活的方式,包括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口试、实际操作、调查报告、综合考查等。不同内容采用不同考核形式,如基本理论考核采用闭卷形式;实训技能考核采用项目任务形式,根据学生态度和操作情况,综合评定实验实训成绩;平时作业可以结合生产实际写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课程结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期末成绩(试卷)组成。为使学生全程参与,将其注意力转移到日常学习上来,可扩大平时成绩和课程测验比例,具体为:平时成绩占20%,课程测验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40%。另外,改革平时测试和实验考核记分方式,实行实质性评价,部分考核可按照A、B、C、D级评分,淡化分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考核反馈,通过反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使教师调整教学方式。 3结语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以后的改革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做中学,快乐学习,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袁凤男 单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技学院 医学影像学论文:医学影像学眼外伤司法鉴定应用 一、超声检查在眼外伤司法鉴定中的应用 (一)B型超声在眼外伤司法鉴定中的应用 B型超声对外伤所导致的玻璃体积血、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视神经萎缩、视盘水肿、眶内脓肿或血肿、球壁和球内异物等可作出诊断。B型超声是由扇形或线阵超声波扫描无数个回声点反射所形成的二维显像,对眼球内组织显影具有迅速、简便、无侵害的独特优势。在正常情况下B型超声仅显示晶状体后界面的蝶形强回声,可辨别晶状体密度的高低、晶状体是否脱位以及是否为人工晶体。玻璃体正常为暗区,缺乏反射界面,在混浊和积血时可呈现絮状、斑片状或点状回声。对于玻璃体积血或视网膜脱离是新鲜性还是陈旧性在B型超声下有不同的影像学改变。可对视网膜脱离与脉络膜脱离进行鉴别。脉络膜脱离为半球形凸向玻璃体腔膜状隆起,膜状光带较厚回声略强,可越过锯齿缘,达赤道部球壁。而视网膜脱离光带较细可位于后球壁任意部位并与视盘相连。B型超声可诊断后巩膜葡萄肿,后巩膜葡萄肿是高度近视的病理改变,B型超声影像上,患者的眼轴变长,后球壁呈矩形改变,在眼外伤鉴定时可作为视力损害鉴别伤病关系的有力依据。B型超声还可以显示视视盘水肿与视神经萎缩,视盘水肿在影像上可见视盘回声光斑凸向玻璃体腔。视神经萎缩可见视盘回声呈凹陷性改变。B型超声还可应用于眼内异物的诊断,金属、砂石、玻璃、塑料、木屑等异物在超声的切面声像图显示为回声光点或光斑,能够显示眼内异物与眼球壁的关系。在B型超声检查中,法医学工作者应注意的是,通常诊断报告传递出的信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检查者所看到的动态客观影像,二是检查者依据自身经验对这些动态影像所做出的主观判断。眼部的B型超声检查是基于图像的动态观察,B型超声报告则为静态的图片以及文字性描述。在进行B型超声检查的过程中,后运动是否呈阳性是进行鉴别损伤部位或组织的主要依据。嘱被检查者转动眼球后即行停止,当停止后脱离光带仍在明显晃动,则为后运动征阳性。后运用阳性通常为玻璃体的损伤或病理改变,为玻璃体后界膜脱离的一种影像学表现。新鲜性视网膜脱离后运动则不显见。陈旧性视网膜脱离则有轻度的后运动征,为膜样回声轻度抖动。脉络膜脱离时则无后运动征。因此,后运动征阳性是区分玻璃体后界膜脱离与视网膜脱离的关键。在B型超声的形态学表现上,新鲜性玻璃体积血发生时为近后球壁的均匀回声,而陈旧性玻璃体混浊或积血则为不均匀回声。新鲜视网膜脱离与陈旧性视网膜脱离亦可以通过膜样回声的形态进行鉴别,当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时,脱离光带呈不均匀增声,陈旧性脱离的视网膜大部分连于视盘,呈“Y”型或“T”型。当视网膜发生新鲜浅脱离时与球壁形态一致,凹面朝向玻璃体腔,新鲜性全视网膜脱离时,B型超声显示呈“V”型的膜样回声,同样与视盘连。这些不同的影像形态学改变可以帮助法医学工作者明确损伤组织、鉴别陈旧性及新鲜性损伤,并可根据不同的影像学改变对损伤和疾病进行鉴别,分析评判伤病关系。 (二)超声生物显微镜在眼外伤司法鉴定中的应用 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biomicroscopy,UBM)属于B型超声的一种,不同之处在于UBM换能器的频谱高,一般在40MHz以上,与B型超声相比可获得分辨率更高的图像,对组织结构的观察更详尽,可获得类似低倍光学显微镜的图像特征,其局限性在于穿透力弱,一般的成像范围在5mm×5mm~8mm×12mm之间,因此只能对眼前段组织进行检查。 1.UBM在眼组织结构损伤中的检查应用 MPÇÖzdal等使用UBM对109眼进行实验和统计学分析,UBM可检查出的损伤包括晶体悬韧带异常、房角后退、虹膜根部离断、晶状体异位、前房积血、周边部脉络膜脱离、虹膜前粘连、晶体前囊破裂、睫状体脱离、人工晶体脱位、虹膜内血性囊肿、眼内表浅异物等,认为UBM特别在评价晶体悬韧带状况,房角后退,睫状体脱离和定位微小表浅异物方面优于其他的检查方法。 (1)睫状体脱离与睫状体分离 睫状体损伤常见于严重的眼外伤,在瞬间的暴力作用下,眼球赤道部的被动扩张和轴向压迫使得睫状体与巩膜之间分离,在UBM影像表现为,睫状体矢状面呈三角形与巩膜相贴处两者之间出现裂隙状、条形无回声暗区。外伤导致睫状体损伤有两种损伤概念,一是睫状体脱离,二是睫状体分离。在UBM图像下睫状体脱离为睫状体与巩膜间隙状暗区的形成但在巩膜突处仍相连。睫状体分离则为纵行纤维在内的睫状体与巩膜间的隙状暗区包括与巩膜突的分离,在前房与睫状体-脉络膜上腔之间有异常通道的形成。睫状体脱离与睫状体分离区分的关键标志是巩膜突,巩膜突是UBM在眼前段结构测量中的重要标志,角膜与巩膜间回声由弱至强的移行区为角巩膜缘,角巩膜缘内侧面的三角形强回声有一突起点称巩膜突。睫状体脱离损伤相对较轻,通常不形成房角漏,临床通常给予激素、双眼包封制动等保守治疗。睫状体分离损伤较重,可形成睫状体分离房角漏,需手术治疗。在进行UBM检查时,显微镜探头常规放置在4个位点扫查,即被检查者眼周6点、12点、3点、9点方位分别进行扫查,当这4个位点均探及离断口,此种损伤情况为全周睫状体脱离,检查者通常将报告描述为睫状体离断与前房相通,提示有睫状体房角漏的存在。李桥等对30眼的眼挫伤行UBM检查发现,全周睫状体脱离26眼(87%)经UBM证实均存在睫状体分离房角漏,2眼全周睫状体脱离但无房角漏,1眼非全周睫状体脱离但有房角漏,2眼非全周睫状体脱离无房角漏。当睫状体分离房角漏发生时,前房与睫状体脉络膜上腔相通致房水引流增加发生低眼压,长期持续低眼压可造成白内障、黄斑变性及眼球萎缩等视功能及眼部组织受损的并发症。 (2)前房积血及房角后退 UBM可诊断房角后退。当眼球受到外力打击时可导致睫状体的纵行肌纤维与环形肌纤维撕裂分离,UBM影像显示睫状肌挛缩后退仍与虹膜根部相连,与巩膜突脱离,前房角加宽变圆钝,巩膜突至房角隐窝的距离增大,房角变深。房角后退≥180°圆周时,常导致外伤性青光眼并合并有前房积血。前房积血在UBM下显示为前房内有密集的高回声点。前房积血多为虹膜血管破裂所致,微量的出血在房水中可见红细胞,出血多时可积聚在前房形成一液平面。可导致继发性青光眼、角膜内皮损害、角膜血染和高眼压。前房积血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被观察,但如果角膜有血染,则不能清晰了解前房内情况。 (3)晶状体脱位及虹膜根部离断 UBM可诊断晶状体脱位以及虹膜根部离断。UBM能够观察晶状体脱位的程度和范围,能清晰显示晶状体轻微的不全脱位,晶体悬韧带的距离是否改变,晶状体与虹膜、睫状突的结构变化。虹膜根部离断是指虹膜根部与睫状体发生分离,UBM下可见虹膜和睫状体、巩膜突之间失去连接,虹膜回声不连续可见暗回声通道。 2.UBM在眼内异物检查中的应用 眼球的穿通伤和破裂伤可导致眼内异物的发生。眼内异物的位置并不确定,可位于眼的任何解剖部位。当异物位于巩膜和角膜浅表面时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被观察发现,位于前房、睫状体、晶状体内及眼后段的异物则需借助影像学检查来进行明确。UBM主要应用于眼前节异物的诊断,对眼前节异物的定位及细小异物的诊断独具价值。无论金属或碎石、塑料等非金属异物均呈强回声,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甚至0.5mm细小异物也呈高反射,可以被发现。 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眼外伤司法鉴定中的应用 OCT可对眼前节和眼后节组织进行检查。眼前节OCT主要是观察眼前节的组织断层图像,通过角膜各层所具有的不同光学特性显示角膜的组织学结构,如角膜屈光手术后的角膜瓣在OCT图像下清晰可见,可对角膜屈光手术后剩余的基质床进行定量分析以及青光眼手术前后的眼前节生物测量。眼后节OCT主要用于视网膜黄斑部疾病的诊断以及青光眼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定量与检测。与眼外伤法医学检案密切相关的是眼后节OCT,可用于外伤后视网膜损伤情况的观察。可对视网膜震荡和视网膜挫伤进行鉴别,在眼底镜下这两种病理改变都是视网膜的灰白水肿,但两种损伤的预后却有显著差别。视网膜挫伤在OCT图像上显示为神经感觉层脱离,其脱离的高度和厚度以及范围与视力损害呈正相关,OCT图像上视网膜挫伤的检查结果可用于视力损害的鉴定依据。视网膜震荡则无神经感觉层脱离的影像学改变。OCT的图像分辨原理是根据组织结构的不同反光特性来区分不同的组织结构,目前临床应用的OCT可以区分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和色素上皮层以及脉络膜,而视网膜神经感觉层之间的结构不能分辨。OCT能够显示视网膜增厚的高度,还可以用于监测视网膜水肿的体积从而对治疗的效率进行评价,其缺点是不能像荧光素造影那样显示血管渗漏。中心视力的损害通常取决于黄斑区的损伤程度,OCT可观察到黄斑区裂孔以及黄斑区增生膜形成,也可观察到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视网膜内出血、神经感觉层变薄、神经感觉层浆液性脱离、神经感觉层间水肿等。OCT可对视网膜损伤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如治疗后黄斑裂孔的闭合、神经感觉层间水肿消失等。在眼外伤的法医学检案中,OCT检查形成的视网膜图像可作为判断视网膜损伤程度、鉴别视网膜震荡和视网膜挫伤、观察黄斑区损伤情况以及评定外伤性视力损害的依据。 三、计算机体层成像在眼外伤司法鉴定中的应用 在眼部的影像学检查中,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rizedtomography,CT)占据重要的地位。因眼眶内的大量脂肪组织,在CT影像上因明显的密度差异可有良好的对比,通过骨、软组织和脂肪的形成的自然对比图像,可清晰显示眼部组织结构。CT可用于诊断眶骨骨折、晶状体损伤、前房积血、眼外肌损伤、视神经挫伤、眼内异物以及眼球破裂等眼部损伤,其中对于眶骨骨折以及眼内异物的诊断具有独特的影像学价值。因眼部X线平片有较多的软组织重影及其显影的有限性,眼部CT检查所包含的诊断信息明显优于X线。CT是国内外研究者一致公认的眼科急诊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认为对于骨折的敏感性优于其他影像学方法,是诊断眶骨骨折最为精确的检查方法。眼眶为四边椎体形,分为眶顶、眶底、眶内和眶外四壁。眼眶的内侧壁是筛骨纸板,是眼眶最为薄弱的地方,当眼球遭受钝性外力时此处易发生骨折。眶尖部是眼外肌和视神经集中的地方,因此眶部骨折常伴随复合伤。CT能够用高分辨、薄层、多维切面的骨窗和软组织窗影像来显示框部的骨折及软组织损伤,表现为眶壁正常的高密度连续影中断,可见骨折线和骨折碎片,同时能显示眶内的出血、气肿,在眶部的爆裂性骨折通常伴随眼外肌和视神经损伤,眼外肌的损伤会导致眼球运动功能障碍出现复视、斜视等,视神经挫伤会导致不可逆转的视力丧失。CT扫描可清晰观察眼外肌增粗或嵌顿,视神经的直径、视神经有无损伤水肿。通过眼部CT检查还可以获得眼球是否变形、眼内容积是否改变、眼环不连续(眼球破裂)、玻璃体内积血、晶状体脱位或密度改变(外伤性白内障)等眼部损伤的影像学证据。CT检查可用于观察眼前节及眼后节的异物。尤其当异物位于眼后节时,如玻璃体内、视网膜前或网膜下、脉络膜上等需要影像学检查进行排除和定位。即使眼前节异物已被裂隙灯显微镜所诊断,通常为了排除多发异物,影像学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CT能够探测到的异物包括金属、沙粒、玻璃、石块、塑料等,这些异物在CT片上均呈高密度而获得满意显示。而植物性异物木片或竹片等,密度较低容易与软组织块影相混淆,CT显示缺乏特异性,当被出血和炎性渗出包绕时则更难分辨。在临床眼内金属异物的发生比起非金属异物更为常见,许多金属碎片具有毒性,如铜或铁质碎片可引起视网膜机械性和化学性损伤,如不及时手术取出可导致失明。Antonio等在对比了超声和磁共振的检查方法后认为,CT是探测球内金属异物最灵敏和首选的检查方法。Saeed等对临床204个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后认为,CT能够探测到X线平片所探测不到的眼内异物,即使眼内异物已经被X线平片所证实,但使用3mm或6mm的薄层CT扫描对异物精确定位是必不可少的。在眼外伤中的眼内异物存留CT是重要的检查手段。 四、磁共振成像在眼外伤司法鉴定中的应用 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是一种不使用放射线无辐射的临床影像学检查技术。MRI尽管有眼内金属异物和起搏器的禁忌以及运动伪影的限制,但MRI对于软组织显影有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提供CT所不能获得的信息,已成为眼科检查中一个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眼外伤中,眶部爆裂性骨折会导致眼外肌和视神经损伤。高分辨MRI能够提供从脑干至眼外肌的颅神经通路的重要影像信息,包括动眼神经麻痹相关的解剖结构异常、动眼神经通路压迫性损害和颅神经相关的麻痹,MRI还可以显示受损眼外肌萎缩及收缩力降低的程度。在MRI检查中视神经损伤显示为视神经肿胀增粗呈椭圆形或球形,不同方向的迂曲、移位、受压等改变。MRI对评价视神经撕裂、视神经鞘膜血肿、局部缺血性改变、视交叉、神经束、膝状体、视辐射和枕叶的病理改变独具价值。外伤导致的动眼神经麻痹在MRI图像下与正常眼对比可见眼外肌增粗,眼球运动时眼外肌的收缩性降低。关计添等对69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病例,通过脂肪抑制STRI序列扫描,全部病例都被检测出来,没有漏诊。在怀疑眼内金属异物或眼外伤首诊时,MRI检查是被限制使用的,因磁性异物在磁场作用下会移动和发热对眼内组织产生二次损害。当眼内有含金属的异物而进行MRI检查时可导致异物移动引起视网膜穿孔、脱离以及前房积血等损伤。因此,临床检查在未明确眼内异物的性质时,MRI是被禁止使用的。CT可以确定金属、玻璃、砂石等大部分的眼内异物,但对于眼内的木质异物并不能获得满意的影像。在排除了金属异物以及心脏起搏器的禁忌后,MRI可用于对眼内木质异物的探测。MRI可直观显示异物与晶体、玻璃体、睫状体、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关系,在揭示异物与眼内组织的位置关系及显示眼内非磁性低密度异物方面优于CT。 五、医学影像学在眼外伤司法鉴定中的应用之讨论 应用于眼科学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和方法各有其优缺点。B型超声检查由于其方便、快捷、无创性,在临床眼科检查中被广泛应用,做为眼科检查仪器中一项较为方便实用的检查手段,可为眼外伤司法鉴定检案提供直观而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法医学鉴定人可通过B型超声的特征性表现,明确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视盘水肿与视神经萎缩等常见眼部损伤,并可依据特征性表现对新鲜性与陈旧性损伤进行鉴别与判断。但B型超声对于眼睑、角膜、前房等眼部浅表位置的组织结构显影不具有优势,因此UBM检查可作为对B型超声的有效补充。UBM可对眼前节组织结构进行直观清晰的观察,其利用高频率超声,达到相当于低倍显微镜的分辨率得到眼前节组织的清晰图像,展现裂隙灯显微镜、前房角镜及普通超声波无法观察到的眼前段盲区,唯一不足在于探测深度较浅,最深只能探及到晶状体前囊,晶体悬韧带也可显见,而晶体的皮质与核、玻璃体则为无回声的暗区。在眼内组织损伤的检查中,UBM能够探测到其他影像学方法无法呈现的睫状体分离与脱离,明确外伤性睫状体房角漏的形成以及房角后退,可作为眼压降低、外伤性青光眼等继发性眼内组织损害的客观参照依据。在眼内异物的检查中其优点是能够探测眼前节的微小异物,而对于眼后节的异物探查仍需选用B超、CT、MRI等检查作为补充,才能不至遗漏。在眼外伤的影像学检查中,UBM应是眼前节组织结构损伤及结构间相互关系损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在眼球破裂伤时是被禁忌使用的。CT可应用于眼外伤首次急诊中,用于诊断眶骨骨折、晶状体损伤、前房积血、眼外肌损伤、视神经挫伤、眼内异物以及眼球破裂等眼部损伤,可获得常见眼部骨与软组织损伤的影像学证据。新近应用于临床的3DFLAIR序列使用了1mm薄层切面,可得到整个脑部包括视觉通路的高质量多维2D重建图像。由于眶骨在CT影像的密度高,在骨质和各裂孔之间反差大,对于眶骨骨折的诊断具有独特的影像学价值,可清晰显示骨折线及骨折碎片。可显示眼外肌4条直肌影像,以及晶状体脱位、外伤性白内障、眼环不连续眼球破裂等影像学证据,并可明确大部分的眼内异物存留,但对于视网膜及脉络膜脱离只表现为后球壁的增厚。MRI检查对于眼部软组织的分辨率优于CT,对于视神经及眼部软组织显像具有优势,可提供眼外肌损伤、视神经损伤、动眼神经麻痹相关的解剖结构异常的重要影像学信息,可检查出CT不能获得满意影像的木质异物,与CT检查形成互补优势。眼是人体重要的视觉器官,由于其组织结构的特殊性以及生理活动的复杂性,应用在眼科学中的各种检查手段种类繁多,更新较快,是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应用最多的学科领域。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医学技术的发展,高效、安全、非侵入性、分辨率高、从宏观趋向微观是各种眼科检查仪器的发展趋势。应用于眼外伤的各种影像学检查可为司法鉴定提供客观的眼部组织损伤信息,各种仪器检查设备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缺陷,通常是综合性运用,对于法医学检案证据的获得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进行眼外伤司法鉴定的法医学工作者来说,应能够掌握各种检查仪器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根据不同类型的损伤选择进行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能够熟练分析所获得的各种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评判,使得鉴定意见的形成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权威性,减少争议。 作者:宁娟 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2012级司法鉴定专业 医学影像学论文:住院医师培训质量医学影像学论文 1严把住院医师入选关 凡在我院接受规范化培训的医学影像学住院医师,都必须通过入选考试。虽然住院医师以应届本科生或硕士生、博士生为主,缺乏临床工作经验,但基本理论和操作应该有所掌握。进行入选考试一方面有助于选拔优秀住院医师,另一方面有助于摸清住院医师的基础,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住院医师要想在2~3年时间内轮转完所有二级科室,并达到一定专业水准,其自身素质十分重要。此外,进修医师将承担一半以上的临床一线工作,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水平。选拔基础较好的住院医师是提高培训质量的第一步。 2做好住院医师岗前培训工作 所有入选的住院医师在入科接受培训前,都要先进行岗前培训。对于住院医师来说,一旦入科,就意味着从学生到医生身份的转变,必须尽快熟知科室相关工作流程、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及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等;同时要了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和要求,尽早明确培训目的、流程、考核方法及相关政策、法规,做到学习目标明确、方法得当。 2.1了解学习目的和特点 入科后,首先要了解住院医师的基本概况,包括年龄、毕业院校、工作经历、主要工作及兴趣方向,同时要了解其学习目的。由于住院医师本人及所在医院的要求不同,其轮转目的也各不相同:(1)已有接收医院和接收科室的住院医师,学习目的性较强,除了学习阶段考核所必须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外,主要对即将从事的专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以便轮转结束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2)目前尚无接收医院和接收科室的住院医师,学习积极性较高,对各方面知识都比较感兴趣;(3)少数住院医师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督促。 2.2考查基础理论知识 除了入选考试外,住院医师在岗前培训期间还要进行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及相关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测评,以试卷或口头提问等方式进行,目的是了解其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制订相应培训计划,既要“查漏补缺”,使大多数住院医师知识结构得到巩固和提升,又要避免“拔苗助长”,使某些基础相对薄弱的住院医师接受困难。因此,培训计划既要有共性,所有规定的二级科室都要轮转完,同时又要根据每位住院医师的特点,在不影响整体轮转计划的前提下,适当调整轮转科室的先后顺序,相对增加某一学科的轮转时间及学习难度。 2.3考查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选择临床常见病例、多发病例让住院医师进行实际诊断分析,考查其对不同影像诊断技术的认识程度、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应用的熟练情况、病例诊断分析能力及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是否规范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考查,可以初步了解住院医师是否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和基本操作技能。对于基础较好、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住院医师,要求其在完成基本专业知识培训和临床工作能力培养的同时,增加一些新知识及新技术的学习;而对基础较差、缺乏临床工作经验的住院医师,则着重对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培训。 3实行共性与个性兼顾的培训方案 住院医师学历不同、基础不同,兴趣和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规范化培训既要顾全大局,按计划要求轮转完相应科室,同时又要兼顾每位住院医师的特点。为此,科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 3.1引入导师机制 为提高住院医师培训质量,科室借用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每位住院医师安排一位导师,选择业务水平高且有带教经验的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年资医师担任,并由其负责制定住院医师个性化培训方案。根据住院医师的要求,导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住院医师的学习。同时,为保证教学质量,科室还设定了如教学讲课次数、签片数量和疑难病例会诊次数等量化指标来考核导师。每期住院医师轮转结束时,还要通过量化表为各导师及带教教师打分,作为其年终评优指标之一。对于考评分数较低的导师和带教教师要限期改正,对屡教不改者,则采取撤销其带教资格,并在科室教学会议上予以通报批评等惩罚措施。 3.2实施案例教学 住院医师轮转是为了更系统地学习,尤其要在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以及科研和教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与学习。案例教学法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实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探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案例教学是住院医师在导师指导下,选取典型病例,利用每日晨读时间展示患者病史及影像资料,并进行病例分析,最终通过讨论、整合做出确定诊断。住院医师通过上述病例分析过程,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也增加了向其他住院医师学习的机会,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了住院医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拓展诊断与鉴别诊断视野,加深对影像学知识的理解。 3.3实施混合培养 混合培养就是将住院医师与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安排在一起工作和学习。由于研究生科研和教学意识较强,英语水平较高,对住院医师科研和教学意识及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另外,在导师指导下,住院医师要搜集相关临床资料,查找文献,制作教学幻灯片,积极参与全科病例讨论,并进行小范围的继续教育授课。通过上述培养,住院医师在轮转结束时都会具备一定的科研和教学能力,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4加强信息及学术交流 科室配备了放射科信息储存和调用系统及PACS系统,可供住院医师根据自身兴趣随时在网上调阅近6年间所有影像报告及图像资料(包括X线、CT、MR、DSA、超声、核医学图像以及病理图片等)。同时配备嘉禾电子病历系统,可供住院医师随时查阅住院患者的既往或现病史、住院病程、手术记录以及各种检查、检验报告,可随时掌握病情,进行综合分析。我院图书馆以及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均为住院医师开放,提供中、外文学术性全文电子期刊及电子图书、纸质版医学图书、国内外医学杂志,可供住院医师检索、下载和阅读。除此之外,为加强学术交流,科室每周安排一次医疗或科研学术讲座,讲座内容可根据住院医师的要求和兴趣进行调整。每日晨读时间,组织住院医师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相关基础知识培训。每周四定期举行手术核对,给住院医师提供更多影像与病理相结合的学习机会。同时,科室还提供各种信息及便利条件,鼓励住院医师参加医院相关科室、其他医院影像科或学会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或疑难病例讨论会。 3.5专业与人文素养并重 住院医师通过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专业素养得到提升,达到“业有所进”的目的。同时,住院医师自身职业素养也很重要。因此,在提高住院医师业务技术的同时,应加强对其医德医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指导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影响及教导住院医师,使其医德医风、工作方式、诊断思维乃至行为举止等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6建立考核及奖励制度 在住院医师培训期间及培训结束时,由科室主任及各专业组组长组成考核小组,对住院医师培训的全程表现、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服务态度、医德医风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这次考核要比入科考核严格,涉及的内容和知识面更为广泛,考核合格者才能轮转下一个科室,并允许其参加北京市住院医师统一考试;对轮转期间工作学习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予以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对其中特别优秀者可以推荐其攻读硕士研究生。出科考核的目的,一方面是考评住院医师的学习效果,督促其认真学习;另一方面也是对导师的教学成果进行客观评价,为今后的培训工作积累经验。这一制度的实施,对提高住院医师培训质量、保证医院医疗质量和安全、提供优质服务起到了积极作用。上述多种方式为住院医师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使其能够较快地对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前沿有较为系统的掌握,专业理论水平在短期内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住院医师学习结束回到原单位工作时,我院会与其单位或本人保持长期联系,通过远程会诊、学术交流等机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解决其后顾之忧。 4结语 总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大型综合性医院临床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实践与探索不仅提高了医学影像学住院医师的工作质量,也提高了影像科带教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升了医院的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住院医师来我院进行轮转学习。 作者:薛艳萍 蒋涛 顾华 王双坤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医学影像学论文: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教学设计论文 1学习目标分析 (1)学生理解并掌握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的概念、功能、分类,学习完毕后能够口述并写出来,教师课堂抽查。(2)学生了解并熟悉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学习完毕后能够口述并画出工作流程图,教师课堂抽查。(3)学生能够区分PACS与HIS/RIS之间的关系,教师课堂抽查。(4)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通过演示来判断是否达到目标。 2学生特征分析 (1)中职医学影像专业学制为3年,该部分内容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学习。通过学习该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提前熟悉医院信息化环境,较快进入实习角色。(2)该专业学生大部分住校,每人都有智能手机,班级建有QQ群,可随时上网学习;学校机房也提供上网学习条件;教室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自习时可进行自主学习。(3)学生前期已学习了Windows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4)中职生普遍轻理论、重实践,对计算机课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但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自控力差,很少提出问题、主动学习,应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和激励措施。 3课前任务设计 3.1设计思想 (1)运用翻转课堂整体教学设计思想,将课前任务与课上活动相联系,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遵循“努力 正确、质量 数量”原则,例如,学生完成任务4,可免除本次理论测验。(2)课前任务设计遵循教学问题设计原则,例如,角色扮演、生活实例。(3)课堂任务设计遵循小组活动设计原则、及时检测与反馈原则及课堂活动高度结构化原则。 3.2教师提供资源 (1)文字版校本教材《医学信息技术》P154~156:岗位对接篇———项目5“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图。(2)电子版校本教材《医学信息技术》P154~156:岗位对接篇———项目5“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图(电子版可通过班级QQ群或网盘下载)。(3)电子版PACS(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操作说明书,里面有详细的系统操作步骤。(4)教学视频“PACS工作流程”。(5)拓展资源:以PACS为关键词检索相关视频信息。 3.3学生任务 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并计入平时考核成绩,满分10分。(1)学习文字版或电子版校本教材,掌握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分类,口述并写出来。评价方式:教师课堂抽查,小组评分,1分。(2)认真阅读PACS操作说明书,为课上系统操作做准备。评价方式:课堂个人测验,4分。(3)观看“PACS工作流程”视频,口述并画出工作流程图。评价方式:教师抽查,小组评分,重点考查学生表达是否清晰、合乎逻辑,2分。(4)对照工作流程图,以患者身份到医院体验,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或叙述)工作流程,并找出与教材所示工作流程的区别。评价方式:此任务为附加题,完成者可免于理论测验。(5)简述PACS与HIS/RIS的关系。评价方式:教师抽查,小组评分,1分。(6)以PACS为关键词,上网检索相关视频和信息,了解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写出至少3个有用内容的标题并附链接地址,提前两天通过QQ反馈给教师。评价方式:教师评分,2分。 4课上任务设计 (1)内容热身(10分钟):教师检查任务6完成情况,并展示好的收集案例(学生介绍展示),给出学生评分,总分2分。(2)任务检查(20分钟):教师随机抽查小组长任务1~5完成情况,小组长检查各组成员任务1~5完成情况。分项评分,总分4分。(3)及时教学(5分钟):教师评价学生任务1~5完成情况,对难点和不易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说明(70%以上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统一讲解,否则以小组讨论或个人查找资料的途径解决)。(4)个人测验(10分钟):教师针对课前学习内容指定小组出题(选择、判断、填空共12题,每组出两题)并批改,巩固学生课前学习成果。该活动不计分。(5)及时教学(5分钟):根据测验情况,教师将集中性(70%以上学生反映)问题、错题再次讲解。(6)个人测验与小组讨论(35分钟):结合任务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PACS的预约登记操作、患者列表界面操作、影像处理界面操作、图像接受操作、打印模板设计操作、查询统计操作等操作任务。个人自评与组员互评相结合,总分4分。(7)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巡视、观察学生任务完成情况,通过演示解决学生操作中遇到的问题(70%以上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概括总结。(8)机动时间(10分钟):用于处理课堂上临时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展示超时或小组活动延时等。(9)说明:该班级共32名学生,共分为6组(采取自由组合,教师协作分配),小组长由组员选举产生。 5教学设计反思 这是一堂理实一体化岗位对接翻转课,理论是学习的基础,技能操作是学习的目标。由于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对医院工作环境认知度低,利用视频讲解PACS工作流程,将抽象知识变为具象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另外,以案例和角色扮演方式,让学生以患者身份体验岗位工作流程,使学生能很快熟悉医院信息化环境,为学生熟练操作PACS做准备;以PACS为检索词检索相关视频和信息,有助于了解该领域发展趋势和医院信息化水平,对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也有所帮助。 作者:李新宇 单位:长治卫生学校 医学影像学论文: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影像学论文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1.1构建“四个教育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临床综合能力 以公共基础课为基础构建大学通识教育基础平台;以基础医学课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构建基础医学教育平台;以临床医学课程及“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室、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见习、实习等为基础构建临床医学教育平台;以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PACS实验室、电子阅片室和附属医院影像科室为基础构建医学影像学专业教育平台。通过上述“四个教育平台”,加强学生医学人文、职业情感、心理健康教育及基础医学的实践训练、临床技能训练及专业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2拓宽专业基础,强调临床与影像并重 优化课程结构,专业课教学形成以影像诊断学为核心的8门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形态学基础课程教学,使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形态学课程教学时数与临床医学专业同步,内科学、外科学教学课时与临床医学专业并重,将断层解剖与影像解剖学合并为一门课程,增加了图像处理、放射防护学等选修课程,拓宽了培养口径。 1.3采用3+0.5+1.5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即第一阶段:三年基础学习(学习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等课程);第二阶段:半年临床科室轮转实习(进行内、外、妇、儿等科室实习);第三阶段:一年半影像专业学习(其中半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半年进行医院影像科室实习,半年在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进行综合阅片能力培养及科研能力训练),学习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课程后,即到医院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临床实习,实习后再学习影像诊断学等专业课程,然后再进行一个学期的影像专业实习。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影像诊断专业课程时,能够结合临床医学的理论与病例等问题听讲,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施学习、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2.1改革教学内容,促进课程知识体系的更新及相关知识的交叉和融合 医学影像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均有密切的联系,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学科之一。因此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通过PACS系统调阅所有影像、临床病历、病理图像等资料,将影像诊断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通过见习、实习的读写片训练及临床病例读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认识、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临床适应能力和职业素质。使放射诊断学与CT、MR诊断学课程融会贯通,按系统讲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注重传授专业理论基础,讲授新技术、新进展,实现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突出对学生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临床实例及案例讨论,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寓医德于教学之中。 2.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片能力及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能力 灵活运用启发式、以系统、疾病、问题为中心及病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阅片能力,训练学生熟练运用临床思维方法,使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影像学解剖及常见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2.3改革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建成了数字化影像仿真实验中心网站,包括实践操作指南、教案与课件、影像试题、影像诊断学仿真课件、视听教具(如人体断层标本、病理标本、手术录像、各种影像检查录像和电影)等资源,完善更新“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构建网络化、多媒体化新型影像学见习、实习教学模式,形成了网络化的医学影像教学和管理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及医学影像学电子阅片室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考核。 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3.1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 建成PACS实验室,实现了与附属医院进行无缝对接,能够实时、安全、有效地将附属医院CT、MR、DR、DSA等设备所产生的数字化图像信息同步传输到PACS实验室,使学生能实时调阅典型病例的影像和检查报告,形成了一个开放、仿真和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影像诊断能力,实现影像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加强临床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更新和丰富医学影像资源库和试题库,建立涵盖医学影像原理及全身各大系统、病种齐全、内容表达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医学影像网络资源库,便于学生随时在网上学习。 3.2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做到时间、空间、内容的全面开放,建立了师生互动平台。实施“三早”教育,开放附属医院影像医疗工作现场,实行专业基础课前先到临床见习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医疗实践中学习,将临床问题渗透到基础教学中,强化实训氛围,开辟了省内外十余家三甲医院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 3.3加大实践技能训练和考核比重 教学中所有专业课程理论授课与课间见习课时分配为1∶1,理论授课与见习全部由富有经验的临床副教授以上教师讲授并带教;毕业考试实行理论考试加实践技能考核的全方位考核模式,毕业专业课考试实行理论成绩与读片成绩的分值分配为1∶1的考核模式。总之,结合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与定位实际,通过改革医学影像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在首届“万东杯”全国医学影像学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大赛中获得了团体三等奖、个人三等奖,学生就业率连续三年在95%以上。 作者:张淑丽 张晓杰 钱丽丽 杨颠 刘慧临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 齐齐哈尔医学院 医学影像学论文:医学影像团队教学创建思考 本文作者:吕秀玲 平学军 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放射科 随着近为适应社会对影像专业人才队伍的发展要求,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水平建设,以国际医学教育基本标准为依据、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影像医学人才为根本、以本专业中已招收的学生教育为契机,改革现行影像医学教育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探索一套符合国际发展趋势、适合中国国情,能够满足本地区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要求,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全面提高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的应用型影像医学专门人才,提升本专业的教学水平。 课程特色 在影像专业各课程体系有机整合的基础上,教学队伍中所有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大力改革,修订影像学专业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剔去各课程间的重复和老化内容,强化各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加新知识、新技能和新进展;逐步推行双语教学,定期开展双语教学公开示范课。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的调整,通过认真调研对影像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课时设置进行有效合理的调整。通过调整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改革教学模式,将进一步加大影像学实践教学的力度,以利于提高影像实践教学的效果。在系部领导下组织优势教学资源力争取得校级精品课程,构建以区级、校级、院级精品课程为主体的优质专业课程群,注重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重点建设影像学专业校级精品课程2~3门。大力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积极推行“小组合作性学习”“、参与型”“、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团队精神在创新性改革措施、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改革中发挥的作用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1],近几年来,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有不少新问题急待解决[2,3]。本系部所有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互动,设立模拟讲堂,鼓励学生站上讲台进行讲课,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问题启发式教学及讨论式教学以及PBL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组织教学,增强和学生的互动,将大课讲授、影像实验室专题讨论等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批判思维、主动思维的形成[4]。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和实验的教学内容全部融合在多媒体课件和大量的影像图片里,让学生每接受一个理论知识点后,提问题、学生讨论与自学、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进行启发式教学。 在讲授理论知识之余,向学生展示大量数字教学图片,给学生自由思考、分析、讨论的空间,教师集中讲解和补充的教学形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由授课教师分析总结,对所讲内容使学生不仅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又使所学理论得到良好巩固。激发、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出放射诊断学教学的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教学特色。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自我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实践性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做到放手不放眼,医学影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合理选择应用各种影像学方法的能力[5]。 探索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需要构建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影像学实验室为依托,充分利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数字信息平台,大力加强数字化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开展数字化实验教学和虚拟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联合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部门跟踪观察教学效果。协调相关部门及时调整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队伍经过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在校生、实习生、研究生教学(专人管理、每日读片、专题讲座、病例讨论、出科考试、实习结束考试、研究生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大大提高,从而提高就业率。 团队今后的建设计划 基本任务和目标:以邓小平的现代教育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壮大影像学学术梯队,优化物质条件,提高影像学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培养和壮大人才队伍,形成高层次的专门人才队伍,优化人才梯队;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逐步建设成开放型的教学、科研基地,加强原有自治区级重点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影像学其他专业的建设,使部分专业具有自治区级和学院级重点学科水平。完善影像学硕士学位点建设工作,争取达到博士学位授予点的条件。 学术队伍建设:充实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继续加强影像学学科学术队伍建设,成为一支具有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学术协作,学术思想端正、活跃的学术队伍,并能持续不断地进行较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极培养中青年教师,增强师资力量,做好教师梯队建设;加强影像学硕士点导师队伍建设,有效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充实导师队伍,确保队伍质量。 学科研究方向及科研立项:充分发挥我院及医科大学的资源优势,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为教师教学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鼓励、引导教师积极申报各类各级教学科研项目,开展教学科研,并立足于国内外发展现状,开展影像学专业建设研究与评估工作,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逐步建设成开放型科研基地,加强原有学科研究方向的发展,发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方向,使专业的一些研究项目具有较高的水平。 影像学硕士点导师队伍建设:严格坚持遴选制度,有效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充实导师队伍,确保队伍质量。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行影像学专业博士点申报工作。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和措施: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为根本,紧跟医学影像学发展前沿,提高教师人员学历层次。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要对青年教师组织专人对其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科研、教学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②加强梯队建设,积极选拔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学科建设奠定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基础。③加大对外交流工作,加强交流,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其他同类学科的经验。请外院及外地专家来院讲学,派中、低、高年资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区内外各种学术交流,以期了解各相关专业最新科研动态和最新技术,打造高素质、高专业技能的医学影像专业人才。#p#分页标题#e# 修订影像专业学生毕业实习计划,调整实习内容;加强实习管理,提高实习效果。根据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的调整,对影像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计划进行修订,在加强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增加新型影像技术的实习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实习过程中注重学生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讲课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类实习管理制度,如实习学生的带教制度、实习轮岗交接及小结制度、实习学生的请假制度、实习学生自讲自习制度、对实习学生的教师小讲课制度等,进一步规范实习管理。巩固现有的影像专业实习基地,联合相关部门对现有实习基地的教学条件、师资情况及教学能力进行调研。协助非直属教学基地规范实习管理,更好地落实并完成实习计划。必要时可为教学基地医院进行师资培养,提供课件、教学图库等教学资料,协助各实习基地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教学工作目标责任制。要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与教学质量的责任意识,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亲自抓教学质量,进行教学工作目标评估。教师是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加强教师的质量教育,强化质量意识,开展教师教学的工作考核制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严格实施“核心教学工作量”制度,坚持教授上讲台。把教授、副教授及相应高级职务的教师讲授本科课程作为上岗聘任的必要条件,以确保授课质量。立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校、院、系三级管理的模式下,充分发挥影像系的管理职能,坚持从严治教,精心组织教学,强化过程监管和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核等各个环节贯彻执行学校质量标准。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评价,专家听课等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 医学影像学论文:医学影像学磁共振临床实习 第一阶段为实习检查等待区患者的准备工作,安排实习时间为1周 1.接诊、登记、预约、排程并发放鞋套:掌握HIS系统预约、排程的操作步骤。 2.患者检查前的准备:磁共振检查是一项非常特殊的检查,需掌握并严格执行磁共振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杜绝一切铁磁性物件进入扫描间,这是保障医疗安全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1)首先询问患者是否佩戴心脏起搏器、支架,身体是否有钢板等金属内固定材料,佩戴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绝对不能接受磁共振检查;(2)按照患者身体从上到下的顺序检查:义齿、首饰、手表、手机、钥匙、打火机、身份证、磁卡、腰带、胰岛素泵、电极、假肢、膏药及各类针。告知患者及家属将随身携带的检查禁忌症中的所有部件取下;(3)协助将轮椅、病床上的患者转移至磁共振室专用无磁检查床,杜绝轮椅、病床、氧气瓶进入扫描间;(4)用金属探测器检查无报警声方可允许患者及家属进入检查等待区。 第二阶段为实习扫描间患者的准备工作,安排实习时间为1周 1.放置线圈。(1)掌握颅脑、四肢关节、脊柱、腹部、盆腔等常规检查部位所需要的线圈,根据检查部位选择合适的线圈,选择原则是形状及大小合适、最大可能地接近检查部位、患者舒适;(2)磁共振线圈是精密部件,要轻拿轻放,注意保护插头不要摔碰,注意连线不要卷折;(3)再次确定患者及家属无随身携带禁忌物品(尤其是心脏起搏器),将患者带入扫描间。 2.摆位:协助患者躺在检查床上,将检查部位放置在线圈中间,双手放在身体两侧(不要交叉),系上安全带。3.定位。(1)掌握颅脑、四肢关节、脊柱、腹部、盆腔等常规检查部位的中心,把定位线定在检查部位的中心;(2)告知患者检查过程大约需要的时间、检查过程中会有噪音、检查过程中要保持不动、医务人员会在检查结束协助其下床;(3)为患者佩戴耳塞或耳机,将患者送入磁体中心,关闭扫描间大门。4.检查结束协助患者下床,关闭扫描间大门。在与患者的整个接触过程中,要耐心、热情和细心,患者上、下床时要嘱患者小心坠床,患者行走过程中要嘱患者小心滑倒,防止患者坠床、滑倒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以确保保障医疗安全。 第三阶段为操作间学习磁共振成像设备的操作,安排实习时间为2周。 目前国际、国内各大医院应用的磁共振设备主要是由美国GE公司、德国Simens公司和荷兰Philips公司生产,设备场强多为超导型1.5T和3.0T。 1.熟悉磁共振成像序列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目前三大磁共振生产商开发的已经成熟应用于临床的成像序列主要有自旋回波序列和梯度回波序列。因为涉及到专利问题,各大磁共振设备生产商对序列的命名是不一样的,但基本原理是一样的。这部分内容在校期间开设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和《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学》已经讲授过,实习的内容主要是各序列的临床应用,能够正确选择应用合适的成像序列来显示病变,这是获得优秀的、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以及能正确诊断疾病的前提。 2.熟悉医院应用的磁共振设备的操作:同样因为专利问题,目前美国GE公司、德国Simens公司和荷兰Philips公司生产的磁共振成像设备的操作界面差别是非常大的。因为每个部位磁共振检查的时间平均大约为10分钟,在整个检查过程中患者要保持不动,所以要熟悉检查操作界面,保证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佳的图像来完成检查:(1)RIS系统调入患者信息,通过对讲机与患者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及检查部位,以防检查患者及检查部位错误等不良事件的发生;(2)选择成像序列和成像断面方向:科室将每个部位检查常规应用的序列已经存放在各个文件夹中,拖动常规序列至检查界面中开始检查。但是在检查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前面已经检查完成序列的图像随时做适当的调整,实现检查个体化,以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3)打印胶片:调节已经获取图像的黑白、对比,合理排班后打印胶片。 第四阶段为阅片室学习规范书写诊断报告,做出正确的磁共振诊断。 对于一名磁共振影像诊断实习医师来讲,学习规范的书写诊断报告是最重要的环节,安排实习时间为3个月。 1.掌握医院PACS报告系统的应用,包括患者的调入、图像的调阅和处理、报告模板的选择及建立、报告的书写、暂存及申请审核按钮;这部分内容可以安排在第一周,学生在已经熟悉报告书写的学生旁边观看、学习,同时完成报告与胶片的装袋工作。 2.掌握颅脑、四肢关节、脊柱、腹部、盆腔等常规检查部位的磁共振报告书写规范。在诊断报告学习阶段,带教教师结合PACS系统及PBL教学法来完成[3~6]。(1)填写检查部位、检查方式、检查序列及断面位置;(2)书写病变的MR影像表现:包括部位、数目、信号、大小、毗邻及强化方式等;(3)形成MR影像诊断结果,包括肯定性诊断、可能性诊断、否定性诊断。 3.掌握报告书写流程。(1)调入并核对患者信息、调阅患者申请单查看患者临床资料(需要时可以借助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查看患者的详细病情资料)、查看患者的历史信息(包括各种影像学资料及病理资料),时刻牢记影像诊断与临床、病理密切结合的原则;(2)调阅患者图像、按照报告书写规范录入报告文字;(3)暂存报告或申请审核;(4)审核医师签名,严格执行报告审核制度,报告必须要取得主治医师以上医师的签名后方可装袋、发放;(5)发放报告单及胶片,患者或家属在登记本上签名。最后,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磁共振影像诊断医师,还要熟悉磁共振相关伪影的原理及避免、减弱方法。这部分内容在校期间开设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和《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学》已经讲授过,实习的内容主要是认识常见伪影在图像上的表现,并掌握避免、减弱伪影方法,这对提高图像质量非常重要;熟悉磁共振相关伪影在图像上的表现,才能准确识别伪影假象与疾病,取得正确诊断。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完成的。总之,医学影像学专业的研究生在磁共振室的实习内容包括检查室等待区检查前患者的准备、扫描室线圈的选择、摆放和患者定位、操作间检查序列的选择、操作及阅片室报告的书写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实习内容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经过这四个阶段有序、规范的实习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中,医疗安全教育要贯穿始终,以培养符合临床工作要求的、优秀的磁共振诊断医师。 作者:葛艳明 单位: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中心 医学影像学论文:医学影像技术员的素质教育 本文作者:赵子周 戈欣 路青 许建荣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放射科 医学影像学是当今医学领域中知识和设备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医疗没备不断更新换代。医学影像设备也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速发展,相继出现CT、核磁共振(MRI),以及CR、DR、DSA等数字医学影像设备。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已不是原先单一X线透视和摄影技术,而是多项技术的综合。随着医学影像设备不断的更新换代,影像技术将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尤其是介入放射学的展开、分子影像学的应用,体现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将来有可能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这将对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技术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提高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成为了新时代医学影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放射科没有一支好的影像技术队伍,就会为临床诊断带来很多不便,甚至误诊、漏诊。本文浅谈一下新时代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 1医学影像技术学发展的特点集中体现以下四个特点 医学影像技术的数字化。随着CT、MRI、CR、DR、DSA等数字医学影像设备出现与应用,照片图像也由原来屏片系统的模拟图像转变为数字图像。强大的图像后处理技术使图像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且数字化图像便于存储和传输。目前,全国大部分大中等医院已经普遍应用了X线数字成像设备。医学影像技术的网络化。PACS系统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开发新型影像学技术,如远程放射学和远程介入治疗等。PACS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图像的存储、查询、管理、无胶片化、远程传输和诊断等问题,而且为影像学科的一体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例如,临床医生可以在网络上互相调阅各种医学影像学图像,进行后处理,统一发出所有影像学检查的综合报告,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服务,为建立“大影像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化。不同设备、不同图像、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融合即是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其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各种影像学检查所得到的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综合处理,将多源数据协同应用,进行空间配准后,产生一种全新的信息影像,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一致性描述,同时融合了各种检查的优势,从而达到计算机辅助诊断的目的。医学影像技术的标准化。影像学科一体化及远程放射学都需要统一的影像质量和影像技术的标准。 2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综合素质要求 思想素质要求。医学影像技术人员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应具备强烈的专业自豪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要克服自卑感,坚决反对诊断第一、技术第二的错误观点。由于技术人员处在第一线,直接与病人接触,所以要牢固树立以被检者为中心的理念,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一切为了患者。注重团体精神,互相配合,充分把握各个环节,才能认真完成患者在放射科的检查、治疗工作。在思想上要把技术路线向以下3个方面转移:灯箱上的照片硬拷贝向软拷贝的影像质量评价转移;单一的图像技术向具有综合图像诊断技术的能力转移;单纯的技术操作,向发挥设备、软件功能最优化的能力转移。没有影像技术人员第一线的辛勤工作,也不能体现诊断医生的诊断价值。专业素质要求。医学影像技术学是一门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学科,是医学影像诊断的基础,使医学影像技术学成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它涉及面较广,包含放射物理、人体解剖和生理、药理、临床医学、影像设备、影像技术、影像诊断、电子技术、医学工程、计算机知识、放射治疗、暗室化学、高等数学、医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因此,技术人员要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特点和临床应用;掌握现代医学影像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日常维护操作技术以及必需的外语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法,同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继续教育素质要求。医学影像技术员要有时代的紧迫感,危机感。加强自身专业学习,定期学习交流,组织集体阅片评片,分析照片质量,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增加见识,选送部分人员外出学习进修,参加技术培训,组织有丰富经验的技师定期对年轻技术人员讲解技术操作经验和理论基础,增加基础理论学习。医学影像技术应专业化、正规化、现代化;建立高等专业教育体制,增加高层次的培养渠道及强化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现行的教科书和培训教材要及时更新,以适应高科技发展的要求,技术人员队伍应该由大学程度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充实。外语素质要求。务必加强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学习,只有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才能阅读和设定设备的各种参数,了解设备的性能,掌握其安全操作,了解国外新技术的信息,吸取先进经验。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能,才能很好地操作越来越智能化的新型医学影像设备,才能完成各种图像处理技术。对外宾的接待和检查工作也能顺畅的进行,避免遇到语言不通的尴尬情况,这是新时代的基本语言能力要求。道德素质要求。要加强职业道德和防护知识的培训学习,严格掌握医学影像的适应证,尽可能以最小的辐射剂量来获得最大的诊断信息,要把辐射剂量最小化的原则提高到职业道德,对人类、对自己负责的高度来认识。心理素质要求。影像技术人员应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爱岗敬业,认识技术工作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自已的工作,最终达到为患者提供良好、优质的服务。 3讨论 在医学影像飞速发展的今天,大约每2-3年就出现一项新的成像技术。再加上影像处理软件及工作站的开发、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的应用,使得影像信息更具有直观性、早期性、特异性、敏感性。因而,加速不断的知识更新与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已成为必须;人机英语对话、网络化英语传输已不能回避;作为医院工程人员对高科技的大型医疗设备的维修已不能承受;影像方法学及影像重组技术已成为必然。然而,在很长时期内,我国放射技术人员的培养主体主要为中专教育,培养技术人员毕业于高等院校的比较少,还有部分技术人员是从其他行业转过来,没有接受正规的专业教育,工作后又未能加强自身的继续教育,对X线产生机制、影像解剖结构认识不足,面对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已力不从心。还有部分技术员平时工作责任心不强,自身定位不恰当,日常工作简单应付,不能满足不断更新的专业技术的要求。同时,现有的教材是以传统X线摄影为主要内容进行技能训练,已大大落后于现在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当今的医学影像技术是多学科知识综合以及多种技术相融合的影像技术,不掌握一定的基础文化和医学基础知识,包括影像诊断理论、医学工程学、计算机图像处理、信息传输知识,以及医学工程和辐射防护等方面的知识,是很难胜任的。现代新型的影像设备大都是进口的,智能化程度很高,其操作界面及使用说明书基本都是英语,远程放射的国际交流等,这都需要一定的英语能力。所以,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专业技能是当前放射技术人员最迫切的任务。综上所述,未来的医学影像将是数字化的医学影像、多学科知识融合的医学影像,医学影像技术向多元化发展是必然结果。医学影像技术员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理论基础,精湛的专业技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不断更新的知识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技术,这些都是医学影像技术人员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新时期医学影像技术人员,除了应具有娴熟、灵活的操作技能外,还应加强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成为知识全面的新型人才,才能适应影像医学的飞速发展。 医学影像学论文:医学影像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创新思索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探讨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特点,以及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群疾病和健康的影响规律,从而制订群体防治策略和公共卫生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学科[1]。医学模式正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群体-预防-社区保健的治疗模式,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要求培养出“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全方位医学人才[2-3],预防医学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尽管我国各所医学院校已将预防医学作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但是很多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并不重视预防医学[3],从2008年开始,连续三年笔者担任了右江民族医学院2006、2007、2008级医学影像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工作,调查发现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普遍认为预防医学这一学科一点不重要,没有实用性,与他们所学的专业以及未来要从事的工作没有相关性,因而忽视对预防医学的学习,没有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对预防医学的片面认识,使他们成为具备预防医学素质的医学人才,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1强化预防为主的观念,充分强调《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性 在医学影像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首先要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让学生充分明白,作为医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知识和方法,树立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上第一次课《绪论》时,应充分挑起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兴趣火花,从古至今阐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易经》中曾提出“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千金要方》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这表明自古就形成了预防为主的思想。结合预防医学三次卫生革命和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发展,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大幅度增高,以及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功控制,突出预防医学在当代医疗卫生事业中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例如2003年发生在我国的“非典”、曾经肆虐的“禽流感”、2009年全球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等都是利用预防医学的理念和技术才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应让学生了解到,近十年来,由于个人不良行为习惯、生活方式所引起的慢性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不少慢性病的防治都与合理的膳食、改善生活方式、个人卫生习惯有着密切联系。这都要求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运用预防医学知识,进行对自身和他人的防病教育。强化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不仅仅是医学发展的必然,医学工作的需要,更是对自身的保护,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 2改革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 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一直认为预防医学对他们而言实用性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重点讲解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知识,让他们感觉到预防知识就在身边。比如讲到饮用水消毒,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对分散式给水的消毒很有兴趣,还有很多学生家庭有外出务工人员,他们对职业中毒的危害和预防很关注,这些都需举出实例进行详细讲解,讲到营养与健康,同学会比较关注如何吃得科学营养,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转基因食品也是同学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对于这些知识结合实际进行讲解,比如“三鹿奶粉”事件,甚至是购买食品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怎么看食品的包装标识等都突出了预防医学的实用性,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3优化多媒体课件,配合视频短片,进行案例讨论 当前的教学都是利用多媒体进行,好的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配合视频短片,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水俣病时,配合播放发生在日本水俣病事件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水俣病的病因、危害。在讲解地方性氟中毒时,播放我国氟中毒的视频画面,学生能充分认识我国氟中毒的病因、病区分布、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在介绍矽肺时,利用当前影响比较大的农民工开胸验肺事件进行案例讨论和分析,讲解食物中毒利用发生在本校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案例讨论,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所学的内容。通过实例讲解和启发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如何探索病因和预防医学在其中发起作用。 4开展专题教学,互换师生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如今的教学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我们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倡“交互式”的教学形式,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有情感、思想以及观念的交流[4]。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教”还可以是“学”,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也可以“教”。为了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创造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专题”教学。如在对“生产性粉尘与职业性肺部疾病”进行教学时,把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小专题,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硅酸盐肺”三部分。让同学们分成三组,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资料,收集资料,做多媒体课件,每组派一名同学上到讲台充当老师的角色,做专题汇报。在这过程中,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查阅文献主动获取知识、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动手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兴趣。在进行专题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得到了增加,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学到一些与学生如何互动的知识,更加了解本班学生。 5开展科研带教活动,实现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本教研室教师的科研课题,使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能利用所学的预防医学知识进行课题设计、参加课题调查、资料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培养学生解决和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并有助于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知识,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6改革课程考试方法 医学影像专业的预防医学考核应摈弃单一的书面考试,采用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并从主要考核理论知识变为考核综合能力。建议采用测试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测试方法。例如完成一个课题的设计。 医学影像学论文:小议专升本医学影像学的教学特色 我院自2002年成为扬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以来,笔者即开始参加《医学影像学》的理论教学工作,授课的班级有临床医学本科班、妇产本科班、皮肤性病本科班、中医本科班、全科医学本科班以及临床医学专升本班。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已连续6年担任临床医学专升本班的《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工作。截止到2008年12月底,完成授课的临床医学专升本班有8个班级,学生总人数已达531人。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这些学生与其他本科生相比有以下特点: 1.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单位:据笔者调查统计,这些学生除个别来自于大专毕业后继续深造而无单位外,绝大部分来自于乡镇中心卫生院,县市级医院,地市级医院,以及厂矿和大学的职工医院。既有西医院,也有中医院。这些单位既有一级甲等医院,也有三级甲等医院,规模不等。学生生源及素质差异较大,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内。 2.学生在单位内从事不同的专业:这些来自于不同单位的学生,既有从事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和骨科,也有从事全科医学、检验、超声、药学、影像专业等,既有医院内院、科级负责人、也有普通医务人员。把这些学生聚积在一起,可谓医学专业齐全,甚至可以开一所小型医院。 3.学生的学习目的基本相同:这些来自于不同单位的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成人高考再次重返课堂学习,其目的主要有二点:(1)是通过学习,获得一个本科医学文凭及医学学士学位,将来可以在职称上得到进一步晋升。(2)是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毕竟《医学影像学》与大部分专业如内、外、妇、儿、骨科都有联系,在工作中用得上。这部分学生的敬业精神特别强烈,他们带着工作中的疑问来学习,学习特别认真,他们也格外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这一点是普通本科生所比不上的。 4.这些学生大都具有工作实践经验:他们有的工作了四、五年,也有的工作了十几年,个别人甚至工作了二十几年的,都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大部分人已结婚,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人生阅历较为丰富。由于改革以及社会的发展,一部分学生的单位已由公办非民营医院改制为民营医院,即使在公办非民营医院的,也大都进行科室成本核算,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时有矛盾、有冲突,在校集中学习的时间有限,这些学生大部分是集中一段时间返校进行学习,少部分为脱产学习。针对以上这些临床医学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并结合 医学影像学》课程的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抓住重点核心、优化教学内容: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使《医学影像学》课程的架构发生变化,我们结合教学大纲,对原有教学内容以突出影像诊断与临床治疗的联系,注重实践,加强技能训练,适应基层医院发展的需要为主。在课堂上紧紧抓住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并利用每次下课前的5分钟,分清轻重点,告诉学生们哪些内容是要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要熟悉了解的,并在书上划下,给出一些思考题,使他们有的放矢地在课堂后去学习与复习,这也有利于他们最后阶段《医学影像学》的考查考试。 2.把握教学特点,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医学影像学》特点之一是内容多,难以理解。这既有普通x线、CT、眦u诊断,也有介入放射学。由于《医学影像学》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只有短短的36个学时,要在课堂上全部讲解,并要学生们全部掌握这些内容是不太可能的,学生们对这些内容也不全感兴趣。因此,只有结合各个学生的专业特点,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如有的学生从事呼吸内科,对呼吸系统影像学感兴趣,有的学生从事骨科专业,对骨骼系统影像学感兴趣。我们紧紧围绕这一点,突出以实践应用为特征,结合多媒体教学中信息容量大、形象、直观的特点,应用大量的教学影像图片并结合理论进行教学,这些影像图片质量高、典型、量又特别多,很多图片是在基层医疗单位不易见到的,使学生们拓宽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确保了实践应用性教学的质量,使他们将来能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 3.针对学生的工作特点,结合理论与图像,列举自己工作中积累的实践经验,这既有成功的医疗实践活动,也有误诊误治的经验教训,来激发学生们的听课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同时,也避免他们再犯同样的错误。笔者工作二十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典型的医学影像学图片,当然,也包括经验教训图片,建立有自己个人的医学影像学图片库,按系统与内容编排,对学有余力、感兴趣有要求的学生,结合学生的专业,赠送相关的医学影像学图片,供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习参考。 几年来,在临床医学专升本的《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采取以上的教学措施,于课程结束后,学生们反映有明显的收获。通过毕业后学生们反馈的信息表明,《医学影像学》对他们的工作实践是有所裨益的。
教师德育论文:教师德育技巧探求论文 众所周知,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如何,直接关系到工作成效。德育工作同样如此。实践证明,德育工作要收到事半功倍、潜移默化的效果,在实施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工作方法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德育工作的艺术化。这是因为,凡带有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艺术色彩的事物,大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和震撼力,从而易于被人欣赏和接受,在强化人们审美意识的同时,能够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使人受到感悟和启迪,在思想境界的升华中更懂得人生的意义和真谛。由此可见,注意德育工作的艺术化是一门大学问,是必须深入研究用力抓好的一项工作。古人云:“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那么,如何使德育工作入耳、入脑、入心呢?如何使学生们的心灵得到大锤炼、大净化、大升华呢?当然,上好政治理论课,加强思想教育,搞好日常的一些活动,组织学生学习有关的文件资料等等,都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我们每一所高校都已经积累和正在积累着丰富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但德育工作的艺术化问题则尚未受到足够重视。德育工作“雨过地皮干”的现象务必扭转。应当指出,这是一个较普通的问题。这一问题不克服,就不能保证德育工作收到预期的效果。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德育工作不细致、不扎实、不深入,说得严重点儿,有时甚至是应个景、应个名,所收实效甚微。表现最明显的,比如,有时的政治学习,由于学习方法缺乏新意,缺乏吸引力,读文件、讲材料、作辅导的人累得满头大汗,嘴干舌燥,可听的人呢,有的看小说,有的翻画报,有的窃窃私语,心根本没在政治学习上,致使政治学习流于形式。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是政治理论学习方法不够灵活多样,换句话说就是,学习方式缺乏艺术性。又如,开展“学雷峰,做好事”活动,每年3月份都要掀起高潮的,可是3月份一过去,声势马上减弱了,没有保持长久的旺盛势头,所以有人说:“雷峰3月来,4月走,想留雷峰留不住,只怨活动不长久。”在高校里还有些屡禁不止的新生入学时和毕业生离校前夕,学校就刮请客风、吃喝风、老乡风、恋爱风;有的学生描眉涂唇染指甲,追求吃喝玩乐。沉湎于颓废的生活方式中;还有的学生做小生意,搞营销,想赚点小钱,学学经商的行当。诸如此类的不正常表现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上述现象必须引起我们做德育工作的同志高度重视,这说明我们的德育工作还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呢? 一、政治理论学习的方式要有艺术性 我们平时采取的知识竟赛、开卷或闭卷考试、学习经验交流会、写心得体会、时事报告会、看电视或录像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应当继续推广。除此之外,路子应当进一步拓宽,眼界应当进一步开阔。有的高校已经把大型文献记录片《邓小平》引入了课堂,使大学生们受到了形象化、艺术化的深刻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的高校把全国第一部向青少年宣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绘画本读物《光辉的旗帜》发给了大学生。大学生们认为,这部以政治抒情诗般的语言和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绘画形式,讴歌了邓小平同志及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展示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践这一科学理论的成功历程。 还有的高校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经常举办形式活泼、内容新颖、格调高雅的各类活动。比如:有的高校为做好新生入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除对他们加强教育外,每个新生要轮流劳动一周,并把劳动情况载入档案,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激发了劳动热情,使之在劳动中受到了教育,在实践中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为了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校与高校之间,联合举办辩论赛、演讲赛、巡回报告等活动。这些活动强烈地吸引了大学生,很有感染力、说服力和号召力,一扫直白说教的沉闷气氛,给大学生们送来了缕缕清新的春风,使之大受教益。 二、德育工作的艺术化要围绕大学生们最关切的事情做文章 香港回归是同学们最关心的一件大事,大学校园里涌起了“香港热”。随着香港回归祖国日期的临近,这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国两制”伟大方针教育的大好时机,不少大学校园里树起了“香港回归倒计时”电子指示牌,这样便于同学们对香港回归期一目了然。有些高校还聘请专家、学者、作家、画家等有关人士,以及学校与学校联合,广大师生参与,举办以“迎香港回归,塑民族之魂”大型系列活动;有的以“东方之珠的光彩”为主题,制作香港回归的专题节目;还有的大学组织学生骑自行车长途跋涉,到达深圳罗湖口岸,沿途散发宣传材料,举办座谈会,广泛宣传香港基本法及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通过以上各种活动,同学们一致认为,一百年前香港的割让,意味着一个王朝的衰落;英国在香港实行了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这是中国历史上耻辱的一页;今天香港回归祖国,这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振兴。 由此不难看出,形象化、艺术化的德育工作具有多么强大的震撼力。 三、德育工作的艺术化要紧密联系大学生身边的人和事 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只有紧密联系同学们周围的人和事,他们才会感到看得见摸得着,可亲、可敬、可学,最实际,因此学起来才最有效果。有一件真实的事:太行山深处的修武县土岭村,由于罕见的狂风暴雨的连日肆虐,使韩茜家后面上崖上的一块巨石突然滚落,把韩家的一间平房砸塌了,韩茜的妈妈和弟弟不幸遇难。正当韩家陷入万分悲痛之中的时候,韩茜收到了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韩家父女因无力负担学杂费而愁上加愁。河南城建高专师生获悉韩家的特殊情况后,不仅免除了韩茜的全部学杂费,大家还纷纷捐款,终于使韩茜圆了大学梦。随后,学校根据这件事,编了一个剧本《暖流》。戏很吸引人,在全校多次上演,并且由韩茜本人担当主角,这个戏演一次,满场学生感动得哭一次,学生们的思想觉悟提高一次。全校一年为特困生筹措、发放补助金3万多元,先后救助了800多名学生。同时,出现了大量好人好事,有舍己救人的,有与歹徒搏斗的,有助人为乐的,使学雷锋活动开展得越来越扎实。这就是德育工作艺术化的魅力。 四、需要强调的是,德育工作的艺术化应当贯穿到方方面面,也就是说要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全过程地实施艺术化的方略,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从每句话、每件事抓起,这样必见到实效 有的大学校园里的公益广告写得很有意思,现抄录如下:“吞云吐雾,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奉劝抽烟者。”“好像喝的是水,其实吞下的是火——酒的自白。”“人间知音难觅,天涯芳草难培——草坪自语。”“请你动动手,别让我哭泣——水龙头求救。”“你轻轻地来,带来宁静;你悄悄地走,带走知识——图书馆对你说。”“请不要往我的脸上抹黑——墙壁诉苦。”这些公益广告词幽默、简练、高雅、赏心悦目,符合大学生的审美心理,易于被大学生接受,便于净化生活空间,美化校园环境,很值得推而广之。不但写标语、广告要注意艺术化,就是赠新年贺词、祝词也要注意艺术化,注意内容的健康向上,激励人心。比如,牛年春节,有一所大学的会议室里就写着这样的祝词:“九牛爬坡——个个使劲”。教职工和学生们也以“牛”为题对诗作赋。有的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有的说:“老牛明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还有的说:“黄犊山南又山北,犁春犹有古人风。”另有人说:“黄犊春耕万陇云,牦龙夜卧千江月。”这一首首诗词,一声声绝唱,道出了牛的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品质和风格。这种艺术化的熏陶,要比那些干巴巴的说教来劲得多,同时,也使学生在净化心灵的同时,学得了一定的文学的知识,可谓一举多得的事情。综上所述,采取艺术化的德育工作方法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需要不断充实完善,一以贯之,发扬光大。 教师德育论文:高中地理教师德育教育心得体会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势在必得;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高中地理虽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只要我们在头脑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善挖掘、巧设计,许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切入点;进行讲述。其中包括: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适时渗透润物无声、深入挖掘巧设案例、亲身体验自我教育、抓住机会大力推进等,具体材料详见: 一.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1.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二.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势在必得 1.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 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素材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化、人口、国土整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同时,又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少、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等国情劣势,从而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 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 “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就以我们生活的北京为例,北京的水资源现状与问题、北京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北京的工业发展与变迁、北京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北京城市交通现状及问题、北京的城市化及其问题、北京的城市规划的变迁、北京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北京的气候变化、北京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等等,这些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与我们所学的地理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的真实案例,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在地球上,我们所听到、看到和所发生的事只要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关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动、形象、真实、有说服力。 三.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 1.适时渗透润物无声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几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讲授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气候形成的影响后,我概括了这样一句话:“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带来了不同季节海陆的气压差异,而气压的差异又导致了风向的变化,形成了季风环流,从而构成了季风气候。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雄辩证明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也希望大家能够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与气候形成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让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具体的地理问题,又教给学生一种挖掘知识点之间联系的学习方法,可谓一举两得。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2.深入挖掘巧设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侧重于对地理基本原理的阐述,有些原理过于抽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为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适的案例载体,并将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城市规划》一节的教学时,如果单纯就书本讲理论,学生听起来空洞、乏味。在认真挖掘教材之后,我引入了北京城市规划的变迁这一案例,将北京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历史过程、北京工业区(特别是首钢)的搬迁、解决北京城市交通拥挤的措施等学生们较为熟悉的事作为一个个子案例逐一分析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北京“摊大饼”式的城市布局到“一轴两带多中心”城市布局规划变迁的意义所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书本上的理论鲜明而具体,而且,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融入了环境观、发展观,引导学生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法规分析城市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3.亲身体验自我教育 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自我感悟,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自我教育。比如在《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来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和如何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评价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对旅游活动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在课前设计了8个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根据所选课题到八达岭长城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学生对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破坏旅游环境的问题、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旅游超载问题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许多学生提出了有独到之处的建议。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老师又适时引导,为本课设计了一个“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这里就可以水到渠成将旅游三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作为三个系统来看,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而人的调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点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这样就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旅游活动》整个单元的知识及相互关系。 又比如,在地质灾害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地质灾害的防()御,往往被老师们忽略或一带而过,我在讲课中却设计了一个学生小游戏,让学生模拟表演当灾害来临时如何冷静避险、科学自救,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让学生既了解灾害发生的原理,又知道如何防灾自救,使得地理教学与生活联系更密切,学以致用。 4.抓住机会大力推进 对学生进行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地理教材专门设计了资源专题、环境问题专题和可持续发展专题,这也正是我们进行大力推进的良好契机,但是往往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只要我们巧妙设计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切入点。比如,在进行《陆地资源》一节的教学时,如果仅仅就课本论原理是很乏味的,我引入了许多有关中国资源国情的资料和数据,通过材料阅读、问题设置、分析讨论等教学环节,特别是一组身边事的数据计算,起到了很震撼的效果,学生真切的感到许多资源就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节约资源何等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由陆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引申到中国资源国情的教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思想观念去分析和思考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同时进一步明确个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正确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本堂课不仅成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的良好契机,同时也很好体现了日常教学中应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高中地理虽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只要我们在头脑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善挖掘、巧设计,许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偏重理论的讲解,而多从学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多做些文章。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会有许许多多的素材、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培养,使德育与智育犹如盐和汤一样不可分割。 教师德育论文:教师德育 一忌做“扑火队员”。有的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目标就是“不出问题就行”,经常充当“扑火队员”,对违纪学生采取体罚、赶出教室、向家长告伏等简单粗暴的方法,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不仅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还很容易使差生产生逆反心理。 二忌德育工作流于空泛。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一般说教多,而具体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规范少,满足于表面上的东西。不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密切结合就难以取得成效。 三忌教师仅以自己的好恶评定学生。老师的话在学生心目中的份量特别重。 所以,老师切莫对学生妄加评论。有的班主任总是把他喜欢的成绩冒头的学生看成是人才,当作掌上明珠天天表扬,而把自己讨厌的后进生看成是“朽木”,横加批评。这样势必挫伤学生的上进心,对德育工作极为不利。 四忌把自己的尊严凌驾于一切之上。有的老师容不得半点异议,特别是对敢于指出自己缺点错误的学生,更是不满,甚至将这种学生当作坏学生极力压制。 一旦学生有不同意见,教师的责任是因势利导,让同学在不同意见中辩出真、善、美;教师自己错了就应大胆承认,坚决改正;是学生错了就耐心帮助,并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维护真理,改正错误”的优良思想品质。 五忌对人不对己。有一所学校组织师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有几位班主任却坐在休息室打扑克。后来学校再组织看爱国主义影片时,不少学生就上街玩去了。可见教师自身的品德如何,对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教师要处处严于律己,完完全全成为学生效仿的好榜样。 教师德育论文:教师德育职能下中学教育论文 一、中学教师德育职能发挥现状 德育是每名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能。但是,由于种种因素,教师却未能很好发挥其德育的职能,使得中学的学校德育现状并不令人十分满意,这些都能从中学生的在校表现和生活表现中可以看出。有的学生政治信仰不坚定;有的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出现偏差,学生中拜金主义横行,虚荣攀比心理严重,甚至出现极端的个人主义。总的看来,中学教师虽然已经能够承担起一部分的德育职能,但是,从我国目前学校德育状况来看,中学生的德育工作还存在很多漏洞,这正证明了中学教师的德育职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中学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德育职责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1.首先是考试目的存在弊端。 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考试,而在于培养人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考试并不是目的,而在于检测,在于查漏补缺。为了迎合考试,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成绩,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也十分不利。 2.相关教育部门监管不力 上面已经提到,自我国提倡素质教育至今已经有二十年的年时间,在这二十年间,我国的素质教育落实并不是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固然有新生事物难以被人们接受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在于落实过程中的监管不力。分数就是学校的生命线,为了抓住这条生命线,许多中学只开设需要考试的科目,对提升学生素质的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统统取消,或者是虽然表面上说开设有,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没有安排专业的教师来任教。所有上述问题之所以能在很多中学出现,与该地区相关教育部门监管不力有关。 (二)学校体制因素 1.教师选拔上存在漏洞。 众所周知,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人情社会,许多事情也都是通过人情来办成的。为了拿到教师这一铁饭碗,许多人费尽心思,送礼托人,使得选拔的教师各方面素质达不到标准。有的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有的是没有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有的是个人素质达不到要求,选拔这样的教师很可能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2.教师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有的中学在教师管理方面比较宽松,对教师甚至没有严格的纪律要求,甚至没要求教师上交教案,不要求教师做教学笔记和教学反思。这样往往使教师纪律涣散、精神状态不佳,对学生产生不好的示范。相反,有的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过于严格,对教师的要求颇多,布置的任务较多,这样就使得教师疲于应付各种突击检查,而无法专注于教学,无法专注于研究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使教师无法发挥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 (三)教师个人因素 教师教育思想观念落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教学只需要教会学生知识,不需要培养学生的德、体、美等各方面素质。其实,教师的任务固然是教会学生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他们具有高远的理想,高尚的道德,严格的纪律,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强化中学教师德育职能的策略 (一)明确考试目的 国家教育部门应该明确教学目的,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明确考试的意义,改变观念,明白学习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各项能力,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监管 教育部门不仅要积极组织教师到实施效果好的学校参观、学习,对那些只应付检查,糊弄上级的学校要通报处理,严肃批评。还要要督促学校积极开设体育、音乐、美术等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课程。 (三)学校要严格教师选拔工作 首先学校要明确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了解如果教师素质不过关可能会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招聘过程中,不仅仅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检测,要对应聘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检测,更应该重视应聘教师教学技能、身心健康状况以及自身素质的考察。 (四)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工作 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既不能过于严格,使大部分教师分身乏术,挫伤其教学的积极性;当然也不能管理的过于宽松使教师毫无纪律观念,得过且过,没有奋斗目标。同时,学校也要注意对教师的再教育,定期安排教师进行学习、进修,时刻保持教师思想上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五)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明确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角色。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教师角色,不再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要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同时教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充分发挥实践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不再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唯一形式。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采取粗暴的方式,避免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和示范。 作者:任星星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教师德育论文:农村科学教师德育论文 一、农村初中科学教师师德方面现状 1.师德腐化,缺乏师表师爱 一方面对待学生,缺乏爱心尊重。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尊重学生,就是把学生当成一个有独立人格、个性,富于主动性和发展性的个体来培养。”但据调查显示,48%的学生,32%的家长认为教师不能公正的对待学生,对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不闻不问,甚至时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你这都不懂!”“你不读书就滚回家种地种蘑菇去!”等,学生问“老师好”,老师也没反应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忽视、被轻视,甚至被歧视的地位,结果导致了师生关系紧张,使学生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部分教师依法施教观念淡薄,打骂或罚惩学生现象严重,如罚做作业、罚劳动、罚做好事、罚请家长来校、甚至罚款等不一而足。另一方面素质低下,功利思想严重。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不努力,课外则拼命做有偿家教,在公共场所不顾及教师形象,常口出污言秽语,淫词不断,甚至赌博,女教师则烫发染发、着奇装异服已成为学生效仿的理由,还有的教师收受家长礼品甚至暗示家长送礼,功利思想严重,偏离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原则。 2.监督不力,相关制度缺失 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只关注成绩和升学率,不注重教师日常行为的监督,对教师为提高成绩而对学生采用不人道的教育手段视而不见,甚至帮助掩盖,而部分领导本身素质低下,如自家的有偿家教学生数比别人还多,有的甚至染上贪嫖赌通病,由于领导的不重视和监督机制的确实,由此造成了师德师风腐化的局面。 二、农村初中科学教师师德方面问题原因分析 1.学校缺乏相应重视。学校重师德理论,轻师德践行,对有违师德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注重师德实践能力的培养,监督不力,造成师德认知和实践的脱节,就只能培养一批师德理论上的“圣人”,师德行为上的“小人”。 2.领导自身素质不高。师德教育具有重要性、特殊性和艰巨性等特点,提高师德修养,需要靠领导的教育引导和同事的帮助,由于部分领导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造成学校师德建设质量低下,师德师风腐坏的现象日益增多。 3.教师队伍素质较低。有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年轻教师在大学里缺少师德教育和熏陶,责任感差,缺乏岗位使命感,讲索取不讲奉献,贪图享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少教师由于平时不学法、不懂法,缺少基本法律知识,在执教过程中常常淡化或漠视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和保护,违法行使或滥用职权,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在“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作用下,往往以过激的言行对学生进行体罚。有些教师还认为,体罚学生并非出自恶意,而是出自管理和爱护的需要,即使伤害了学生,充其量也只是“好心办坏事”却全然不明白“爱护、尊重与信赖学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品质”。由此看来,教师体罚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更多的是视为道德和纪律问题,甚至被视为教师的小节,而不是把它看作是侵权和违法行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随意性很强,这不能不说是教师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不够、对其实质领会不深、联系实际的针对性不强、法律意识较差、法制观念淡薄的体现。 二、解决当前教师师德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教师的职业道德关乎学生的安全健康,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关乎学生的学业发展,关乎学校的声誉形象,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理想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初中教师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需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1.领导改变观念,强化师德建设 学校主管领导要改变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一方面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轻道德实践的观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学校领导者与教师应当是团结互助、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互相体谅的同时也要坚守道德底线,对有违师德的行为已经发现要依据相关法规进行惩处,绝不能坐视不管,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强化师德培训。学校要注重和强化教师的职后教育,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师现代化的要求及终身教育思想,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开放式、多元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持之以恒地学习。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其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学校是教师成长、发展、走向成功的基地,促进教师的发展是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因此,21世纪加强农村学校师德建设,要从学校发展目标出发,立足于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现实,把握世界教育属性的趋势,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教师持续不断地自主发展,在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同时,实现教师的个体发展。其次是加强师德监督。坚持多元化的的评价机制,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展开适时评价,与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定挂钩,监督教师的道德行为,形成有效的约束。 2.依据学校实际,健全相关制度 根据学校实际,依据《教师法》、《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法规,建立健全师德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学生违纪处理法规细则,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过激行为,并加大对教师道德素质的考核力度,确定科学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把爱国爱家、爱憎分明、勤奋好学、感恩奉献等正面教育内容,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形成系统、长效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德育培养机制。 3.从自身做起,注重师德修养 一要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师德建设的核心要求。《韩诗外传》提出“智如泉源,行为可以表议,人师也”。总理曾经指出:教师的职业光荣而神圣,希望老师们不仅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而且成为全社会的表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文明的传播者;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文明行为,时时处处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各方面都应为学生和社会做出表率,在思想上、行动上,要用纯洁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特别是高校教师要做一个具有“大爱”之人,要爱岗敬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爱国家、爱民族,深谙中华民族的复兴系于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系于教育;要爱学生,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身心发展需要教师倍加呵护的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学生学习、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只有具有大爱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 二要热爱学生。教师要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一起参加问题活动,做学生的朋友。作为教师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扬其长而避其短,树立“人人都能成材,人人都是人才”的信念。这样不仅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而且能体现出教师良好的师德。同时,当教师遇到困境时,要学会自我迁移,即有意识地转换目标,冷静分析事态,降低期望值,不要一味与别人攀比,主要应与自己比,看自己是否进步了。只要有目标,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努力了,就可以了。只有心态平和,才能正视自己,俗话说,“知足常乐”。 三要爱岗敬业。面对窗外的灯红酒绿,教师应该以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热爱教师职业,扬弃拜金主义,坚定选择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人生之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清心寡欲,敬业乐业,把自己的生命、乐趣、幸福建立在学生身上,建立在教育工作中,为中华民族的昌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 总之,“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农村初中科学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科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重视和解决当前农村初中科学教师存在的师德问题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纳入学校和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始终作为学校的重点管理工作之一,常抓不懈。可以相信,只要勤于拂拭,擦净尘埃,必将再现教师崇高的人格光辉,农村教育事业也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教师德育论文:中职教师德育教育的思考 一、中职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普高热的掀起,中职校的招生受到较大的影响,中职生生源质量每况愈下,整体素质令人担忧。现今中职生或为家庭娇子,往往自尊心、优越感极强,自控力却比较弱,情绪波动快、幅度大;或者家境不好,自卑感极强;或者学习成绩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自信。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处于这个年龄的学生心智尚不够健全、思想尚不够成熟,不善辨美丑善恶,对各种诱惑的抵抗力较弱,这就要求我们中职学校的老师在教给学生一技之长的同时,更要注意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竭尽所能将每个学生都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就必然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落实、加强德育工作。 二、中职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缺乏耐心和爱心中职生处于一个不成熟的年纪,容易冲动、管不住自己,很多学生自尊心强,但因为学习不好或者不守纪律,长期受到老师、同学的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层“硬壳”,给人难以接近的感觉,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信任,他们比一般同学更需要得到老师“雪中送炭”式的爱。如果教师对待他们缺乏应有的耐心、爱心,他们就会从教师的言行态度中意识到教师的偏心和歧视,在心理上有意躲避教师,对教师的谈话帮助听不进接受不了。 (二)德育教育中批评有余、鼓励不足很多老师认为,对于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只有对他们严格要求才是对他们负责任,对待那些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的学生,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在批评学生时,有时采取讽刺挖苦或体罚谩骂的方式,甚至当众羞辱学生。教师教育不得法,师生关系紧张,长期如此,容易使学生滋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思想教育时,容易对老师产生对立情绪,实行心理封闭,甚至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使转化难上加难。 (三)德育教育中对待学生不公由于教师在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支配地位使许多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带有更多主观选择性,大部分教师都会偏向于学习成绩好、乖巧或者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对于那些顽劣、期望值低的学生则比较冷漠,而中职生恰巧大部分属于这个特殊群体,长期的差异对待使他们对老师的教育帮助产生抵触心理,心理上自带“抗体”,这是很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做法。 (四)德育教育存在重认知轻实践的倾向中职德育一般以加强德育认知教育为主,即教育学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种教育能够对学生如何行为形成一定的指导,但德育认知只是基础,并不能解决学生自觉参与德育实践的问题,即在德育实践方面存在不足。传统的教师德育教育对学生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事实证明,老套的说教对当今中职生已经收效甚微。 (五)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协作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只是德育教师的工作,也是全体教职工的工作,但目前德育教师之间、德育教师与其他任课老师之间未能形成合力,影响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中职教师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从根本上讲,德育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总之凡是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的教育都可称之为德育。 (一)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首要环节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无数成功的教育经验表明,教师只有用一颗真正热爱学生的心去对待学生,与其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才能感化学生。教育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渗透的过程。学生最不畏惧的是权势,中职生更是如此,如果用恫吓、威吓去压制学生,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教师在工作中要注意从情感上与学生接近,寻找共同语言,做到尊重并善于理解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能真正从内心接受教师,我们的德育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心保护学生的心灵,理解、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相应的尊重。对待学生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辞,如果你无法做到用你们的话让别人温暖一辈子也没有关系,但千万别因为你的一句话而让别人寒心一辈子。我们只有对学生付出浓浓的爱,才能赢得学生深深的情。 (二)多鼓励少批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特别是中职生在求学期间犯一些错误属正常现象,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经过教育都可以改变。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必须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容得下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学生犯了错误不能只是训斥、压服,而是要心平气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正如《学习的革命》一书所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批评和处罚虽然可以起到处罚本人、教育他人的作用,但有时也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自卑心态,降低教育效果。学生犯了错误,要尽量避免直接的批评,多给鼓励性的评价,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进行表扬,对他们所犯的错误不加批评,而是要注意批评的艺术,一般采取单独进行谈话的方式,要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同他们摆事实,讲道理,真正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三)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作为学生,都希望老师能够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有鉴于此,教师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中职生大部分是各类高中筛选剩下的“双差生”,往往被视为一无是处,其实,他们并非天生顽劣、无法改造,他们身上固然有一些缺点,但同时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他们身上的那些微小的“闪光点”常被大量的消极因素所掩盖,往往比较微弱,有时一闪即逝,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学生在热心集体、热爱劳动等方面的积极表现,文体活动、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一技之长,哪怕仅仅是一些苗头,也要及时抓住给予真诚的表扬、鼓励和引导,加强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向上的动力,促使其发展成为稳定的积极因素。 (四)身教是教育中无言的榜样动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是否有学生在场,是否与学生交谈,都要时刻不忘自己的教师身份,言谈举止要文明得体,切实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化学生、带动学生,共创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应当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做到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之中;二是要做好表率,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结合学习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特点,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各方协调齐抓共管学校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全体教职工形成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团队,为了实现教育学生这一共同目标,团队合作很重要。做好德育教育,单靠一位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全体教职员工和衷共济,团结协作。我们提倡一是与同事之间配合,不宜搞单干;二是与领导之间配合,不宜闹情绪;三是德育教育部门与学校其他部门之间配合,不宜互相拆台。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德育居于首位,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德育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方面,是培养全面发展信任的重要途径。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可以说在教育事业上我们每个人都任重而道远。 作者:郭颖 单位:福建经济学校 教师德育论文:中学教师德育工作研究论文 摘要在今天多元的社会背景下,来自各方面的社会诱惑越来越多,传统的价值观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价值观尚未成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当前中学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尤显重要。而教师的德育工作则正因这些来自当前多元社会背景下的特殊学生的特殊问题而显得困难重重。要分析当前教师德育工作中的困惑,重在明确当前社会里学生的特殊个性和特殊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多元社会教师德育工作 身在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体会是最深的: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了。教师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作为中学的班主任,压力则会更大。其中最大的压力就是来自学生的德育工作。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某一个人的个性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了,不仅仅是普通中学的教师有此感受,一级重点高中的老师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同样的困惑。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同一个社会背景下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他们他们虽然在个人素质和学习能力上有着不同大小的差异,但是生活背景是相同的,因此,也有着独特社会背景下的独特共性。 我所面对的是浙江省二级重点高中的学生,这个群体比起一级重高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要差一些,但是比普高和职高的学生又要强一点,因此也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但作为仍然以高考为评价标准的高中教师,我在工作中最大的困惑并不是来自教学,而是来自作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我觉得,德育问题是作为我们现在面对的这群学生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我们作为教师的最大的职责所在。因为,我们的工作将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社会、我们国家的不远的未来,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素质与价值观。知识是可以不断学习的,但个人素质和价值观、民族素质和民族的价值观却是难以再塑造的。高中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难调理的时期。 从我所接触的这群学生来分析,更带有普遍性。这群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问题,不仅仅是他们年龄上所反映出来的阶段性特征的问题,还是跟他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家庭背景息息相关的。 首先,从年龄上来看,高中阶段,他们都在16到18岁之间,正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对自己的定位最为模糊的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构成了矛盾,使他们自己也处在成熟与幼稚之间徘徊,叛逆性极强。很多时候,尤其是在面对社会规范的要求或师长的教育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倾向,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已经懂事了,不希望大人还把他们当孩子一样看待,也不想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各项规章的制约,这就给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其实,他们这种希望得到社会认可、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尊重的心理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在尊重他们的意见的同时,也应该看清楚他们的个性特征的另一面,就是不成熟的一面。如果真的以为他们已经成熟了,对他们听之任之、把事情完全交给他们去处理而不过问,肯定是通不过的,而在错误面前,他们又往往会希望我们把他们当孩子一样来呵护和宠爱,不是当大人一样去批评与苛求。在这时,你会看到他们很不成熟的一面,很多事情面前,甚至连基本的是非观都还不成熟。这就是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所反映出来的特殊的生理特征。而在这个阶段与之接触最多的老师,则无疑是要面对他们这种叛逆性心理的直接对象。而这个阶段在孩子的发育成长过程中是不可跳跃的,也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则更应该倾注最多的精力来对之教育引导。这也便成了教师德育工作中最为棘手的一个阶段了。 其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造成我们这群老师德育工作困难的重要因素。当然,每个人所面对的家庭环境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他们的性格特征也不会相同,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讲都有着共同的背景,就是他们都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无疑都是家庭中的绝对重心。而现在中国家庭中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也正造成这些孩子性格成长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弱点:其一,他们都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凡事都是以“我”为中心,而总是会忽视周围他人的感受和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其二,不会关心、帮助和理解他人,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比较淡漠;其三,无感恩之心,对自己的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给予自己的关心与帮助都视为理所当然,视接受关爱位自然、应该之事,不会感恩,也不知回报;其四,劳动观念较差,长期以来在家庭中有父母为之安排好一切的习惯养成他们对劳动毫无意识的心理。这些都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的带有共性的特征,而我们现在的教师需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孩子,为了对社会的未来负责,作为今天的中学教师,尤其是对这群孩子们的道德行为负直接责任的班主任,这种德育工作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中国论 此外,教师德育工作中的困惑,也跟我们今天所处的多元社会环境对这群孩子的性格影响有关。我们今天的社会,正处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时期,来自东西方各方面的新的诱惑太多,老的传统的价值观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而新的价值观尚未成型,这就很难对这群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形成具有说服力的价值引导趋向。尤其是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我们目前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是不同步的,这种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滞后性,是造成今天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社会环境下中学教师德育工作困惑的最根本的原因了。 学生的年龄特征是不可客服的,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的反映,对此,教师只能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充分的信任他们的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是非观、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而多元的社会背景下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则不是单纯的依靠教师的力量所能解决得好的,也不是教师能够左右的,今天的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全社会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社会的关注,引起我们社会的反思。 综此,我认为,今天多元社会背景下中学教师德育工作中的困惑,不是单纯的某一个教师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哪一所学校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影响着我们社会发展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社会的关注。 教师德育论文:教师德育个体发展论文 [摘要]教师个体发展固然需要一定数量的时间消耗,但是更重要的是质性时间的投入。质性时间是个体生命质量的综合表征,它具有历史性、个体性和阶段性。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时期构成了质性时间的基本内容,并因此决定了每个发展时刻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增强质性时间意识、不断进行反思、自主把握发展节奏应该成为教师个体发展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教师发展;质性时间;时间策略 目前,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问题已越来越受关注,而在有关教师个体专业化的研究中,“缺少沿着时间维度、对教师专业发展诸方面作综合分析的研究”。本文即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教师个体发展的时间性特点 时间是一个自然流动的东西,也是促使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伟大力量,但是时间造成的这种变化往往是很复杂的。就教师而言,一方面,“一位工作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教师,很自然地会积累或多或少的教育经验”。教师从教时间越长,所得到的发展就越好;另一方面,“经历的时间长度并不能给予一个人洞察力和智慧,10年经历可能和重复10次的一年扭曲的经历价值相当”。考察教师的发展不能仅仅以时间的量(即长度)来衡量,而应以时间的质(即属性)来衡量,同样的时间长度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在意义上有本质的差别。换言之,时间不仅具有量的属性,更重要的是有质的属性。只有关注质性时间,才能把握教师发展的时间特性。 质性时间是一种生存性因素。人是在自然时间和历史时间中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时间是物理学意义的时间,它具有匀质性,每个教师在一节课里实实在在度过的时间相互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每个教师都没有特权将自己的一天变成比24小时更多或更少。虽然自然时间相同,但是不同教师的感受却有质的差别。一节赏心悦目的课总让人觉得时光飞逝而去,而一节枯燥乏味的课则使人“度日如年”。一节同样时间长度的课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其感受却截然不同,时间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表达着教师教育生活的质量,并从总体上描述了教师对教育生活中各种关系的感受,显示作为教育性生存的意义,这种时间被视为最基本的“生存性因素”,也被称之为“个体时间”。“个体时间是个人体验到的时间,它具有内在的客观性、可变性和个别差异性”。它主要不是生命上的广延,而是在生命的质量上成为生命发展的尺度。 质性时间具有历史性。历史时间不是一个可测量的、匀质的系统,它是对该时间里的各种关系的总体表征,是关系的系统。“时间并不仅仅是由一条由同样价值的部分组织的线索,同时也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系统,是一个由系列、同时性和连续性组成的系统”。正因为它是一个关系的系统,使得在该时间内的不同时刻都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不能相互取代,“根据时间的本质,时间的每一时刻都规定了时间的其他时刻不能替代的一种存在”。确实,对于教师来说,教师不能回到过去的生活之中,也不能在对明天的想象中生活,其教育生活的每一时刻都具有独特的意义,是不可逆转和不可重复的。因此,只有把握现在,才能有更好的发展。那些过去了的经历只能变成美好的回忆,而还未到来的未来只能在想象之中。无论是过去了的,还是未来到的,都因现在而获得其意义。 质性时间具有阶段性。教师的发展有其生命周期,在这个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发展重点也存在质的差异。如果在这些阶段中把握了“关键”,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会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这已为许多实证研究所证实。教师发展阶段特征即是对每一阶段特殊性的写照,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核心、主题和问题,每一阶段核心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程度对后一阶段有很大的影响,这决定了后来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这不仅意味着教师的发展有其共同性,而且更关键的是有其特殊性。在共同性方面,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生命周期理论已在自然时间上显示了教师发展要经历的主要阶段;而在其特殊性上,则在教师的心理发展、社会化、“关注”研究上显现出来。这些研究都表现了教师发展时间上的历史性,因为它基本上是以教师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及其解决来描述教师的发展变化过程的。虽然教师要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在每个阶段的关键任务却有质的差异。因为在不同阶段里,教师所遭遇的情境是很不相同的。Bell,B.&Gillbrent,J.就没有对教师发展的阶段作明确划分,而是把“确认与渴望变革(con-firmationanddesiring)、重新建构(reconstruction)和获得能力(empowerment)”三种情境(situation)作为概述教师发展的重要指标。这其实也就表明,教师发展的阶段仅仅是一个概念框架,而无法表明教师个人发展的实际,它还说明每个教师在其发展中,对于教师的发展来说最主要的不是要去经历这些阶段,而是尽快地解决各种阶段所涉及的关键问题。 时间的质性特点决定了教师不能以机械的重复去过单调的教育生活,这样的生活所带来的不过是教师自发的发展变化,而不是自觉的“自我更新”。教师的“自我更新”更多的是由其教育生活中的关键时期、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等潜在的力量所推动的,是由教师处理这些“关键”所获得的专业结构及其反思所引导的,是由其专业发展的自我调控中所形成的自我意识来调节的。 二、教师个体发展的时间策略 质性时间有其固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教师个人发展策略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就时间策略而言,它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表现出来: 强化质性时间意识。教师的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时间投入,无论是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实践经验的交流,还是对自身发展的反思都需要时间。因此,没有必要的时间作保证的话,教师将很难得到发展。但是,仅仅有量化的时间意识和投入是不行的。这可以从传统教师教育中的那些集中培训中获得证实。在这些培训里,教师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但是他们的收获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大。在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时间是这种量性时间。“时间投入”几乎成了教师保证其教育质量的唯一策略,而这一策略所带来的是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沉重的身心负担。在这种单一策略面前,教师的头脑已经变得简单,其教育方式几乎已经固着化,怎么谈得上发展呢?与注重这种量性时间相反,强化质性时间意识则不同。这种时间意识有其特定含义。首先,它强调“效率”意识,即要求以比较少的时间投入获得比较大的成效,这必然需要灵活多样的教育策略与之配合;其二,它强调“首效意识”,即要求在第一时间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这自然要求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其三,它强调“效果意识”,即把时间用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而不是盲目的投入,这自然要求教师加强针对性。明了自己的发展轨迹。对教师的发展有意义的东西并不是教育活动中的那些常规的东西,而是在教育生活中出现的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时期。关键时期既有因为教育整体环境发生变化(如新课程改革)使教师被迫改变自己的教育生活方式的“外在”关键时期,也有教师自身发展的自然演进而出现的“内在”关键时期(如教育实习、任职初期和晋级期),还有“个人”关键期(如家庭变故等所导致的身心骤变)。“关键事件”是指“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教师要围绕该事件作出某种关键性的决策。它促使教师对可能导致教师特定发展方向的某种特定行为作出选择”。虽然教师的生活无法避免突变,但是更多的是渐变。那些突发性的教育事件固然是关键事件,而那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事件也完全有可能对其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判断一个教育事件是否是关键事件与教师自身的洞察力有直接关系。这一判断过程其实是“由其所引发的自我澄清过程、个人思维的清晰化过程,也就是包括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在内的教师专业化结构的解构与建构”。“关键人物”是对教师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的人,包括他在当学生时所崇拜的教师、实习时的指导教师、有影响力的同事、校长,甚至对其产生了观念转变的学生。事实上,教师在进入教育职业初期时,他总是以自己所认同的对象和教育行为作参照的。把这些发展中的“关键”记录下来,不仅为以后回顾和反思自己的发展历程提供资料,而且记录的本身也是对发展的经验进行归纳、概括、反思、评价与理解的过程,这样,教师也就能清晰地看到自我成长的轨迹。 保证自我反思的经常性和周期性。教师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对教育的理解过程。而一切理解最终都是自我理解。自我理解的根本方式就是反思。反思不仅是对自身发展的回顾,也是对自身发展中的各种事件的评价,是对这些事件的理解和再理解,还是对自身发展愿景的构想。从这个意义上看,自我反思的意义就在于“自我更新”。这是一个不断获得意义的过程,是对自己的“成见”加以过滤以保留合理的“成见”、剔除不合理的“成见”并获得新的“成见”的过程。因此,不能不按“时间间距”的规则进行。一个教育文本(教师自我发展中的各种事件乃至教师自身都是“教育文本”,只不过这些文本不是以语言方式来表现,而是以一种非语言方式的文本来表现,是“超文本”)随着时间的延长,被教师解读的次数越多,其意义就越丰富,越清晰。因此,教师要对一个确定的教育文本进行反复多次的反思,在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再加以系统的反思。 自主把握发展的节奏。质性时间虽然是绵延的,但决不是匀速的,而是以强弱不同的节奏在运动着的。时间是单向的,它总是不断地向前推进,因此无法回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起点一旦确定便没有终结之时,这两者决定了质性时间是在特定周期里按照其内在节奏运动。把握这一点对教师的发展十分重要。因为知道了发展的周期性之后,教师就可以自行设定发展的起点,就可以把全部的努力倾注于当前,从而极大地焕发自己的热情,并让自己在这个周期里充满自信地生活。知道自己的发展终点也同样重要。如果不相信自己的发展有终结之时,那些活力四射、欢乐活泼和长久永恒的情怀就会在麻木的机械操作中销声匿迹,那些无数醉人的思想就会在令人厌恶中了无痕迹。“正是由于不愿去理解一切都有尽头,有多少本应赐予我的持久的快乐冲动在麻木的呵欠中无影无踪”。发展周期的自主设定为教师的成长赋予了节奏。而节奏本身不仅是有结构的,而且也是有生命的。“非生命的事物只要有了节奏,它就是‘类生命体’,就能焕发生命感应,生命意味着在时间中的成长变化,时间带来了生命的质变和量变的不同阶段”。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身的生命发展便获得了统一。 三、结语 教师发展的问题在学界一直存在专业发展与自我发展之间的矛盾。前者突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所具有的职业特征,而后者则突出教师的生命意义。从以上讨论中可以看出,在质性时间里,这两者可以获得统一。质性时间是表示个人生命质量的基本成分。教师在其发展中所耗费的质性时间越多,其发展也就越好,其生命质量也就越高。强化质性时间意识,淡化量性时间的投入,不仅对教师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也对教师工作现状、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德育论文:高校思政教师德育论文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有所改善,但整体上仍存在较多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好思想政治教师的职务聘任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工作。也要让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专业信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质量,以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从而打造出一支一流的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团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师;专业化 “思政教师专业成长”这一命题的产生,基于两大历史事实:一是因为近代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学科知识日益更新,社会分工趋向精细,社会需要能够专门负责从事伦理、政治、思想教育的特殊的教师群体,希望有与之相匹配的“专任教师”。因此,也就出现了对思政教师特定的专业成长要求。二则是因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普及,导致了大规模的教师职业岗位不足,社会急切需要大量的专业教师与之相适应,由此就出现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自然,思政教师的专业成长任务也包括在其中。 一、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定位 首先,要正确区分教师的思政专业成长和思政教师专业成长这两大命题:一方面这二者有相同之处,即都是围绕思政工作问题展开探讨;另一方面,这二者的侧重点又各不相同,前者主要在于探析全体教师在展开思政工作时的专业成长问题,而后者则主要是从思政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成长角度来展开思考与分析的。因此,二者不是同一个命题。 思政教师专业成长,本质上讲,其实是对狭义的思政教师或专职的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这是由专门的思政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在教学上的本质区别决定的。众所周知,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的获得,而更注重思想观念的转变、政治信念的树立等,因为这些才是思政教育追求最根本的目的。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思政教师的特征来进行分析,进一步把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科学内涵:首先,专门的思政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需要非常有创造性劳动的职业,需要教师掌握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融会贯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中,展开有效的思政教育活动,进而促进学生品行的发展。由此可见,专门的思政教师这一职业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其次,思政教育是一种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职业,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发展功能,所以它应该充分享有应有的社会地位与专业自主权,并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展开自身的教育教学研究,而不能仅仅是其他学科的附庸。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们把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定义为思政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思政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思政工作者的专业发展过程。 二、影响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不良因素分析 近年来,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素质也大大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还远远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趋势,问题表现如下: (一)高校思政教师的专业主体性不强,研究能力不高 这主要表现在思政工作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缺乏展现:高校思政教师无权参与课程的编制与开发,无权自主安排思政教育的内容等等,因而也就极大地削弱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思政工作者的积极性、主体性,使得思政工作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而不能自救。同时,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研究视野狭窄,这一方面表现在其工具性、随意性过强,日渐丧失自己独立研究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另一方面对思政学科的研究重视不够。在研究中,关注理论研究,忽视实践研究。 (二)对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缺乏充分地关注和投入,对思政教师从业资格管理不严 尽管近年来,高校增强了对思政工作的重视程度,但现实上却收效甚微。作为一种专业职业,不但要求高校思政教师经过系统规范的专业训练,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要掌握大量相关学科的知识,具备高度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但在实际选拔思政教师的过程中,却要求较低,大部分思政教师其实质来自高校辅导员,而且他们大多数所学专业不是思政教育,再加上他们日常事务繁杂,因此,根本无法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果导致与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相差甚远。 (三)高校思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不高,社会对思政的专业属性也还缺乏正确的认识 由于社会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因此思政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他们根本不能与其他相应的社会职务与职业(医生、律师)进行对比。同时,社会对其专业属性和专业素质的认识也亟待提高。因为社会并没有真正把思政教师同工程师、律师等专业人员一样看待。另外高校自身也没有真正把思政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同等看待。认为思政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比较“虚”,根本无法与专业教学的价值相比。因而无论是职务还是专业也就自然不能得到公众的重视。 三、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思考 那么,怎样才能提升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水准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严把思政教师入门关,从制度上加以规范 要实现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一方面需要思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使自己成为业务能手。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作为保障。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体系制度,才能从根本上确保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落实与长期稳定的发展。 1.严把入门关,建立职业标准 当前,中国高校思政教师的选拔体制还很不完善,没有一套科学合理而又行之有效的选拔机制。在高校思政教师的选拔上,一方面我们应该像考察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考察其是否符合高校教师规定的条件,同时,鉴于高校思政教师的特殊性要求,还应重点对其人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特别是行为品德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要真正落实“德才兼备”的选拔原则,真正做到招贤纳士,把那些专业对口、政治素养强、思想作风好、学历层次高、组织管理经验丰富、讲奉献、有爱心、热爱思政工作的老师选拔上来。因此,建立完善、合理的职业标准势在必行。 2.严把管理关,规范业务流程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加强对从业教师的管理制度建设是保证高校思政事业健康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都应该在高校思政教师职业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教师的管理制度,如职务聘任制度、领导考评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学生评价制度等等。通过体制的完善来充分尊重思政教师的专业地位,专业组织权利与职责,给他们留下充分的自主空间,使他们的职业发展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促使高校思政工作真正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不断扩大思政教师专业自主权以及提升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 高校思政教育是一个专业要求颇高的职业,其教育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要求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高校思政教师专业自主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与速度。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师专业自主呢?那就要加强对思政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强调思政教师的前期培训与后期再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例如:积极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讲学,帮助校内思政工作者分析形势,正确把握症结所在,以便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同时,要让校内高素质思政工作者走出校门,同其他一线的思政工作者、研究人员开展交流与探讨,从而产生思想的火花,进而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另外,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教育部决定设立“高校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计划”。2008年先行试点,之后逐步扩大规模。这也为思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和现实途径。总之,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校内思政工作者能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与科学方法,及时更新知识、交流经验、拓宽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以便能更好地取得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努力打造思政教育的专业团队 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德育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这支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和教授。”所以,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就是明确思政教师就是专业教师,要把思政教师摆到正确的位置上,提高思政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大众关注度,要为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专业思政工作者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减轻工作阻力,降低工作难度,提高思政工作实效。同时,要加大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好思政教师的待遇问题、职务聘任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工作。也要让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专业理想,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与教育教学质量,以赢得同行及学生高度评价,从而打造出一支一流的从事思政工作的专业团队。 教师德育论文:如何开展高中英语教师德育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作为新世纪的高中英语教师,应该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具体来说,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塑师德,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在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教师承担的是育人的神圣职责,教师的工作就是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德高为师,身正为范”。高尚的师德对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世界观、健全的人格等起了决定作用。高尚的师德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对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净化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必须具有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和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令学生所敬佩;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将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示范,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健康成长。 二、立足课堂,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利用课堂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学生的绝大部分在校时间是在课堂度过的,课堂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将知识传授和思想道德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高中英语教材是一套系列教材,涉及的题材具有较强的生活性、时代感,思想性、和人文关怀特征。既包括历史名人传记、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妇女权利,也包括能源与交通、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这些内容都渗透了较强的德育因素,是活生生的最便捷的德育材料。我们应该努力挖掘这些德育资源,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使他们明确学习外语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得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笔者对现行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做了研究统计,并根据自己对这些因素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一)自强不息,奋发图强 学完SEFC 3 Unit 8 A person of great determination后,我问学生Why could the boy get his geography book at last ? Why did the captain succeed in saving the ship and the passengers?学生们根据小男孩买书的经历回答:Because he didn’t give up his hope even though there was much difficulty in getting it. Because he could stick to his thought and never lost his heart. Because he was a person of great determination \will\ courage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然后我又继续让学生讨论What do you know about his family according to the story?学生便推断出他家境贫寒,但他能克服困难,在劣境中磨砺意志,刻苦学习。从而让学生知道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坚持学习,应该学习小男孩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 保护环境,拯救地球 SEFC 1A Unit 10 The world around us 讲到了地球上的动植物濒临灭绝的危险。由于人类只顾眼前利益,捕杀一些珍奇动物,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等,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根据课文,我制作了一个动画――地球在哭泣,并且呈现了许多图片,有的曾是风景如画的草原而如今却是戈壁荒滩,有的曾是碧波荡漾而如今却是鱼虾不见的死湖等,还有濒临绝种的一些珍稀动植物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我们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应保护自然。讲完课后我打出了一条公益广告语“人类的最后一滴水便是自己的眼泪。”让学生对保护环境有种紧迫感,同时让学生分别讨论两个问题:1.What can we do, as a student ,to keep animals and plants from becoming endangered now? 2.Suppose you are a teacher ,a lawyer ,a mayor, a worker, a manager and so on .What will you do in 20 years as the master of the 21 century? 这样既创设了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欲,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寓德育于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优良习惯,良好素质 学SEFC Book 2A No smoking这一单元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Which person do you know smokes?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又问Shall we learn from him?他们齐声答“No”我又问How to encourage him to stop smoking?学生积极主动地找出了课文中的重点:1.Smoking is bad for your health. 2.Smoking costs you a lot of money. 3.It makes your clothes smelly. 4.You will have yellow fingers and teeth.又有学生补充说Smoking has bad effects on your family等。这样,既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了语言应用的锻炼,课本知识的学习,又让学生注意到了吸烟的危害,自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SEFC 1 A Unit 1 Good friends是很好的培养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材料。讲课之前我问学生:What should a good friend be like? What qualities should a good friend have?学生们十分踊跃,说出了十几种朋友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品格。学完后我又问学生:What should you treat your friends in your life? What should we do in getting on with others?同学们更积极了,他们的答案远远超出了老师的想象。这样做既利用好了教材,又超越了教材,育人效果明显。SEFC 1 A Unit 6 Good manners介绍中西方的一些礼仪规范。在授课中我让学生将东西方的餐桌礼仪进行分类对比,同学们迅速通过阅读和对比将其中的差异掌握了。我又问:What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 when we go to a formal Western dinner party?同学们很快用自己的语言谈了一些礼仪,气氛非常活跃。由此让他们既训练了阅读和口语表达,又在无形中加深了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 其实教材里还有很多地方遵循着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如自觉排队、不随地吐痰、爱护公物、乐于助人等。又如在SEFE 1B An Interesting Life 中讲述了歌星Bob Celdof实施了一个为非洲贫困地区献爱心的计划,于是我问学生What should we learn from Bob Geldof?学生们谈到帮助身边的贫困同学,为希望工程献爱心,为灾区人民出一份力等。这里不一一累述。 在英语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是我们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风尚与健全人格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我们应当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的教育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和美好心灵。 作为新世纪的高中英语教师,贯彻和落实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精神要做的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要提高认识,不断探索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教书育人,诲人不倦,让德育之花在校园越开越美! 教师德育论文:教师德育与促进教师成长四项基本原则 多年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使我更清醒地认识到,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他不仅关系到学生成才的问题,还关系到学生成人的问题,更关系到长大后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经常说,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常抓不懈,在无形中,把德育教学与知识传授衔接在一起,那么我要说,教师德育是促进教学发展辅助线。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学生对教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接受和承认教师的权威。”我总结出以下四个方面教师德育原则。即:以思求智原则,范中求效原则,朴中求新原则和学中求进原则。 1、以思求智。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传说一个得道高僧擅长赶山,有人向他请教秘诀,他笑着答道: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我从中领悟到的道理就是:一个人是没法改变社会或某个群体固有的习惯和作风的,必须融入到社会或集体中。尤其是进入到一个形成了良好习惯和作风的集体,就更要保持它的稳定性。在认可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尊重原来的工作习惯,使各项工作都得以顺利进行。然而,只靠稳定原则,学校是难以发展的。伴随稳定原则的是“和平演变”,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悄悄地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叫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转变。主要是在办学理念上渗透了自己的思想,受大庆靓湖学校的办学理念“桥”和我校七年一班用学生照片组成一个“家”字的启发,我与学校领导研究,初步把我校的办学理念确定为“家”,要把学校办成教师与学生的文明之家、知识之家、发展之家、温馨之家,最终成为和谐之家。为了把这个家建设的更美,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加强了班级和走廊文化的建设,给同学们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当然这个办学理念还只是个雏形,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的完善,但确实使我受益匪浅。 2、范中求效。一学期来,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忙得不亦乐乎,但是很充实,有人问我的感受,我开玩笑的说:忙并快乐着。既然说到勤勉,我觉得我校的老师做得最好。开学初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老师上班极其困难,有时要倒好几次车,走五六里路。晴天还好,一到雨天,那些女同志常常弄得浑身泥巴,有时还要挨雨淋。每当我看到他们疲惫的走进校园时,那种感动真的无法言表。老师如此,班子同志更是率先垂范。那段时间里,大家骑摩托上班,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最让人难忘的是有一次早上下雨,我们没有雨衣,只好买了几米塑料布,裁开,套在身上。冯老师很有创意,从头到脚都套上了,只在鼻子、嘴处挖了个窟窿,路上交警看到他这个样子都笑了。那天没有照相机,要是拍下来,我相信,那将是独一无二的。 3、朴中求新。在一次化学课上,老师给学生们做演示实验,连一个铁架台都没有,就是将就着把实验做完了。几年来学校的实验器材已经基本耗尽了,原有的药品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损耗。由于资金问题,近几年没有得到补充。到库房里看了看,很难过,所有器材与药品,就是左一箱,右一箱,拼拼凑凑一大筐。说实话,要想完备、补充实验器材与药品,学校的能力也做不到。怎么办呢?穷则思变。没有条件就得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老师们研究了一个新方法,就是安装多媒体,用实验课件来上实验课,变做实验为看实验。前一段我们安装改造了两个多媒体教室,理化老师用它来“做”实验,演示得很到位。这种做法,也算是实验教学的一个创新吧。现在,不仅实验课用多媒体,也带动了其他老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也把多媒体很好地利用了起来。 4、学中求进。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在抓好业务学习的同时,我校经常组织学习各种教育文件和和社会中发生的大事小情,这很大程度上统一了教师的思想,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素质,增强了教师的乐业、敬业意识,各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完成,这些和学习是分不开的。在教师长远目标建设问题上,确定了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即学习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准备通过学习,让我们逐步成为学科的教学专家,进而全面发展各学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管理层次,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学校,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诗人但丁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国的教育方针正是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了第一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最高境界应是自我教育.” 教师德育论文:提高高职公共课教师德育时效性的途径 【摘要】高职学院的公共课教师担负着德育的重大使命,从德育内容、主体、途径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寻求德育的时效性。 【关键词】德育;时效性;德育情境 我国历来把德育放在大学教育的首位,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淡漠,急功近利,往往忽略踏踏实实地自我积累和奋斗,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高校德育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要体现针对性、科学性,要有的放矢,让学生既会做事,更会做人。公共课教师可充分发挥其在心理、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做好德育引导和渗透方面的工作,建立一个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融入社会做好个人素质的良好储备,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德育首先是爱的教育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道出教育是门艺术,爱是这门艺术的主旋律。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说明爱作为高尚道德的核心是互动的,是有感染力的,是可以传递的,应该把培养孩子爱的能力作为重要课题。 爱他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以感恩这种情感为主题的德育模式。引导学生了解感受父母之爱、教师之爱以及博大的社会之爱, 学会爱他人这种方式引导学生从原始的、自发的爱的获得提升到理性的、自觉的爱的回馈,树立回报意识和奉献意识,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公共课教师可根据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如大学语文课可组织学生进行书写家书比赛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感恩故事讲演活动,写调查报告等。心理课老师可组织感恩为主题的心理访谈,两课教师可组织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提供主题,学生进行自我策划,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关爱他人,感恩他人的快乐。 爱自己。鼓励学生学会自爱,能够自律、自立、自强。自爱,一方面要美化自己的外在气质,这包括服饰、仪态风度、规范语言、情趣等;另一方面,自爱更应该美化自己的内在气质,主要有:品德、理想、学识、个性等。自爱除了内外兼修以外,还要求我们自尊、自律、自强,这包括爱惜自己的名誉,约束自己的行为,能够经受得起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等。心理老师设计如周末训练营等活动系列活动让学生更好了解自己,热爱活动。两课老师可设计文明活动月活动,让学生在文明的举止中学会自爱,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职业生涯设计,从很好地认识自我到更好地实现自立、自强。 二、倡导自主教育,激发学生德育潜能 ㈠让学生成为自我激励的主体。学生是道德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我激励,德育才真正达到目的。利用目标激励、竞争激励、实践体验激励等方法,为学生设计激励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心理剧模拟活动、争做道德标兵等具体活动,让学生在激励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激励中体验德育带给他的引导。 ㈡让学生成为自我调控的载体。学生是自我调控的承担者,是载体。有意识地从意识、语言、注意力、行动等方面去调控自我,修炼良好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能够在利益得失中找到平衡,很好地平衡身心。心理课教师从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开设心理邮箱、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入手打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语文课可从口语和书面语等表达入手,让学生学会利用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体育课老师可从体能上训练学生,让学生学生从行动上宣泄自己的情绪。 ㈢让学生成为自我评价的客体。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的目的是进行自我反思,进行自我积累,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评价要求学生首先懂得自我认识,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客观、全面、持续地进行自我评价。公共课教师应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原则等环节进行引导,并建立教师的监督机制,使自我评价活动成为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有力环节。 三、创设德育情境,实现道德内化 这是一种侧重行为体验的德育模式,强调德育的实践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获得较为真实的的情感体验,不再是书本的空洞说教,而是立体、真实的生活体验。道德情感具有感染、激励和驱动的功能,而学生道德情感的获得是正是通过参与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完成的。 ㈠榜样示范与情感互动相结合。 身正为范――教师的榜样力量。要求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公共课教师可充分发挥课堂的交流平台作用,用良好的师德感染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其言。还可开设交流的信箱,发挥课下互动的空间。教师和思想上需要帮助的学生结对子,进行思想的帮助和引领。 朋辈互助――自己的烦恼自己帮。朋辈互助指同龄人之间的心灵互助,同学之间或年龄相仿的朋友之间进行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等心理帮助,实现自助与助人相结合的目的。心理教师可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克服学院心理咨询师人数有限的局限,发动学生的优秀分子组成心理咨询团,进行心理辅导业务上的培训,为同学间的心理矛盾提供援助,还要配合学院心理中心宣传、组织和参与讲座、沙龙、同辈团体训练等活动。 ㈡角色担当与自我反思相结合。 参与学校管理,做好道德自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管理,身在其位,就会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如心理咨询员、文学社小记者、心理杂志编辑 、板报宣传员等,道德的积极影响力在反复生活实践中逐步强化,趋于自觉,在学生自省内化的基础上,外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进行自我反思,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中国传统文化是培养民族凝聚力和健康人格的精神动力源泉,传统文化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德育目标顺利实现提供理论参照。大学语文、“两课”、心理课及体育课都可在实现知识教育目标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㈢走进现场与自我提升相结合。 德育基地观摩,感受德育精华。带领学生到爱国主义、法制基地等现场参观交流,获取实际案例,作为自己培养良好心理状态的支撑,以此为鼓励,提升自身的修养。 在实习实训中,实践职业道德规范。学生实习实训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两课”老师可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加强与学生和实习单位的沟通,加强学生岗前引导,做好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让学生成为明理、守信、真诚、互助、富于创新精神的职业人。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任务艰巨的工作,公共课教师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应把自身课程的专业性和德育工作的特殊性、长期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德育真正成为发扬文化精华和积蓄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手段。
会计案例论文: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绩效管理应用案例分析 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绩效管理应用案例分析 管理会计在19世纪早期从成本会计核算制度起步,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会计实务体系,既有本量利分析、全面预算、绩效考核等基础管理工具,又有谋划企业发展全局的价值链分析、战略管理会计等高级管理理念。 从管理会计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来说,主要有六大功能:全局谋划、财务预测、财务决策、成本控制、绩效管理和财务分析。目前商业银行的热点是绩效管理,主要原因是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在平衡风险与收益、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增强盈利能力方面监管要求在不断提高,将于明年施行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储备资本、逆周期资本、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的要求,进一步增加了银行的资本压力,同时,也是商业银行积极参与行业竞争、不断提高综合运营能力、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银行管理体系的内在要求。 一、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工具 绩效管理工具主要应用于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传导和绩效考评,包括责任会计、内部资产转移定价(funds transfer pricing,ftp)、资本管理、平衡记分卡、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与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raroc)等。 (一)目前商业银行考核体系多数都使用了平衡记分卡管理理念,平衡记分卡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评价二大块内容,而eva和raroc是财务指标中的主要评价指标,非财务指标包括客户、学习与成长和内部流程等。 (二)责任会计、ftp和资本管理的结合运用,准确计量了eva和raroc这两个绩效考核中的关键财务指标,同时eva和raroc也成为评价ftp和资本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2.1责任会计涉及银行的资产、负债、损益、成本和费用,并通过即定的规划分配到各个责任中心,产品和客户,从而建立起完善的银行全成本管理体系,同时明确了绩效考核的关键要素——考核的主体。 2.2 ftp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向资金提供的单元确定提供资金的收购价格、向资金使用单元确定使用资金的成本价格的一种定价机制,这里所指的单元可以是经营结构和业务条线等责任中心,也可以是产品、客户等,明确了考核主体的收购价格或成本要求(廖继全,2009)。 3.资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优化资本结构,将有限的资本合理地配置到各项业务中,建立合适的资本管理操作平台和政策目标传导机制,运用限额管理、组合管理、绩效指标目标管理等手段,将资本在各个责任中心、产品、客户等各个层面进行配置(陈小宪,2004)。明确了考核主体的资本占用情况。 二、商业银行绩效管理案例分析 (一) eva和raroc的定义与公式 1.1 eva的定义与公式 eva是指经营所得在支付所有成本(含机会成本)之后的剩余部分。在银行实务中,eva的计算通常是用银行的ftp税后净利润经过一定的项目调整后的结果。其计算公式如下: eva= ftp税后利润-经济资本成本 = ftp税后利润-经济资本?资本期望回报率 其中: ①ftp税后利润=资产ftp利差损益+负债ftp利差损益+中间业务净收入+营业外收支-费用-资产减值准备-营业税及附加-所得税 ②经济资本=表内(外)风险资产?资本转换系数 表内风险资产=(表内资产余额-风险缓释物金额)?资产对应的内部风险权重+风险缓释物金额?风险缓释物对应的内部风险权重 表外风险资产=(表外资产余额-风险缓释物金额)?信用转换系数?资产对应的内部风险权重+风险缓释物金额?风险缓释物对应的内部风险权重 1.2raroc的定义与公式 raroc即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是国内外先进商业银行用于经营管理的核心技术手段,其计算公式如下: raroc=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经济资本 =(ftp税后利润-经济资本成本)÷经济资本 (二) 从产品和客户层面进行的实例分析 2.1产品层面实例分析 下表是某商业银行最近成交三笔业务情况: 在业务开展之前,我们必须对计算要素做出说明或做好假设: (1)转贴现对应的ftp成本价为3%,对公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业务对应的ftp成本价为3.6%。 (2)营业税为5%,其中:转贴现业务收入不征收营业税;城市建设税附加为营业税基础上7%;教育费附加为营业税基础上3%。 (3)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4)费用率为营业净收入的10%。 (5)假定资产减值准备为正常类各项贷款余额的1% (6)计算表内(外)风险资产时,仅考虑信用风险资产占用因素,上述转入贴现、对公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业务的内部风险权重分别为20%、100%和50%,表外业务如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开立保函和开立信用证的信用转换系数分别为100%、100%和20%,此外,银行存单为合格的风险缓释物。 (7)假定资本转换系数和资本期望回报率均为10%。 下面我们看下具体的测算结果: 从账面收益角度,转入贴现业务收益最低;而从raroc角度来评价,从高到低分别是转入贴现、个人按揭贷款和对公贷款,分别达到8%、6%和-2%;从eva角度来讲,个人按揭贷款最优,但eva在评价过程中有未能考虑时间因素的缺点,如转贴现业务能考虑一年期限内连续做二次的话,在上述三项业务期限一致的情况下,无疑转贴现业务是最优的。 2.2客户层面实例分析 某商业银行有二个集团客户,简称客户a和客户b,2011年的业务开展规模和账面损益结构情况。 2011年,客户a在某商业银行存款2亿元,期限一年,利率为3.5%,贷款1亿元,由客户存款做全额质押,期限一年,利率为6.31%,对银行来说,支付存款利息700万元,实现贷款利息收入631万元;另外,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12.5万元,其中:开立融资性保函0.5亿元,由客户存款做全额保证,手续费率1%;开立国内信用证4亿元,手续费率0.15%;开立银行承兑汇票0.5亿元,存款保证金比例为50%,手续费率0.05%。合计账面损益43.5万元。 2011年,客户b在某商业银行存款2亿元,期限一年,利率为3.5%,贷款2亿元,期限一年,利率为6.31%,对银行来说,支付存款利息700万元,实现贷款利息收入1262万元。合计账面损益562万元。 从账面损益情况来看,客户b的收益是客户a的收益的12.9倍。 我们仍延用客户层面案例分析中所作的要素说明和假设,并假设存款ftp收购价为4%,客户绩效损益比较如下表四所示。 从银行角度分析,对于客户a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客户存款资源,做好了贷款、保函和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资产缓释工作;业务开展全面,在表外业务开展中注重利用信用转换系数仅20%的开立信用证产品进行企业融资。而客户b的特点在于:仅利用传统贷款资源作为企业唯一融资手段,对客户来说经营成本较高;存款资源未成为贷款的有效风险缓释物,对银行来说,资源有所浪费。 2.3实例分析小结 从上述两个案例分析来看,从管理会计角度对客户和业务进行测算更为科学和准确,传统的账面损益仅能反映利润绝对值的多少,却不能反映单位风险资产占用情况下的整体效益和效率情况,而管理会计就做到了。商业银行就是通过管理会计中的各类绩效管理工具运用来实现自身效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努力实现资本充足率等主要监管指标完成。 三、管理会计绩效管理对银行经营的重要意义 本文从单个产品和客户层面的二个案例入手,用来说明绩效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单个产品和客户分析好了,我们就可以接着分机构、产品线、业务条线或经营中心进行更完整的绩效评价。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商业银行是怎么通过这些绩效管理工具实现多层面的提升。 (一)通过细分客户,对客户贡献度提升提出更高的要求 根据客户的raroc值,我们可以将客户分成四类,分别是退出客户、提高客户、潜力客户和支持客户,对于退出客户可以选择积极退出,把有限的资本运用到能带来更大回报的客户;对于提高客户,在一段时间内,可通过创新和丰富产品等方式,引导这类客户向潜力或支持客户转变;对于潜力客户,已经为银行带来了经风险调整后的正收益,但raroc还未达到理想目标,这部分是银行需要积极予以支持的客户;对于支持客户,也是银行的黄金客户,是银行须全力做好维护工作并可积极拓宽业务范围的客户,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以上仅是一个管理会计应用的简单例子,商业银行在具体实践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客户进行细分。 (二)对产品结构进行分析,分析劣势和优势从而进行策略跟进 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分布在不同的城市和区域,各有不同的经济和业务优势,对分产品进行区域内的比较,能够看到哪些产品在竞争中拥有优势,哪些产品未被完全开发,哪些产品不适合在区域内发展等。 如表五所示,与区域比较来看,某分行的产品优势:对公贷款raroc、金融机构存款日均和收益高于区域平均;主要劣势:存贷款规模不及区域平均,中间业务收入还待拓展,分行整体raroc低于区域平均。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若能在上述产品中再进行分类,如中间业务收入中再细分为委托、投资、保险、基金及理财等业务手续费收入,进行区域比较后,就能知道业务潜力或赢利点所在。 (三)对各业务条线或经营中心、各机构的竞争力进行区分,通过绩效目标的设定促进经营目标的完成 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完成有赖于每个业务单元的逐级完成,业务单元可以是各机构,也可以是各业务条线或经营中心,它们又可以对层层分解到客户经理、管理人员。本文前面已经提到使用平衡记分卡进行考核体系的构建,其中涉及的财务指标可以是经营目标中规模、效益、成本控制等指标的分解,也可以针对不同的业务单元提出不同的目标方案,如对客户经理提出单位产能要求(包括eva、业务规模增量),对机构提出效益、风险控制和成本控制类指标,对经营中心(如票据中心、投资银行部等)提出总量及效益指标(如票据或债券交易量、eva和raroc等)。 会计案例论文: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运用方法 【摘要】案例教学在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中适用广泛。教学过程中,可以理论先行,也可以案例先行。实践检验,案例先行教学效果更佳。 【关键词】会计专业;经济法;案例教学 经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会计专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经济法也是会计初级、中级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税务师考试的必考科目。所以,学好经济法对学好会计专业、通过职称考试、资格考试等均具重要意义。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好经济法,案例教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通常认为,案例教学生动活泼,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比传统教学方法号。但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如何运用,仍值得探讨。下文以一个保证案例来进行诠释。 一、引用的案例 林某从某担保公司借款100万元,请利康酒店、保利商行二家公司共同作保。在合同书中利康酒店和保利商行均声称:“若林某不能还款,愿代为履行”,并签字盖章。后债务到期,担保公司要求林某还款,林某声称不能还款。担保公司鉴于林某和保利商行一直经营不善,资产不多,遂直接告利康酒店,要求其代债务人还本付息,并承担违约责任。利康酒店提出如下抗辩:(1)原告应先起诉林某要求其还债;(2)即使林某不能还,也应将保利商行列为被告,因为利康酒店曾与保利商行达成协议,若林某不能还款,双方各分担50%;(3)保证书上写明“代为履行”,因此,即使有责任,也仅限于偿还本金,不能承担支付利息的责任和违约责任。请逐一评价利康酒店的抗辩理由[1]。本案例主要考察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考察一般保证与连带保证的区分;第二,考察共同保证人的责任问题;第三,考察保证责任的范围问题。 二、案例于课堂中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连续使用了该案例三年,分别适用于会计专业2013级、2014级、2015级,每一个年级三个教学班级,每个班级用了不同的方法。1班运用了理论先行的教学方法。通常一节课前30来分钟讲述保证的相关理论知识,后10分钟左右讲述该案例。2班运用了案例先行的方法。通常该堂课的前20分钟由学生去看教材相关内容,思考案例,后面的时间师生互动探讨案例,最后做总结,讲解理论。3班同样运用了案例先行的方法,但与2班又有所不同。上课之前,就把案例布置给了学生,并要求学生按照要求预习书本相关内容、思考案例。上课时一开始即进入师生互动环节,持续约30分钟,剩下时间进行理论讲解。 三、案例运用的效果 从教学效果来看,三个班级有所差异。第一,案例教学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学生在听课时还是非常认真的,能够跟随老师的节奏起舞。第二,在互动的过程中,1班回答问题时准确率最高,基本上能够回答出:利康酒店为一般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利康酒店与保利商行达成的协议有效,但不能对抗债权人;利康酒店承担保证责任的范围止于还本付息,不包括违约责任。2班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是不能准确回答这三个问题,并且不知道考察什么知识点。3班学生活跃度明显比1班、2班高,互动过程中也能明显感受到比1班、2班同学考虑问题更全面,并且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许多新问题。第三,从课后的相类似的案例作业来看,3个班级的同学做得都是非常不错的,但1班的作业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中规中矩,话语的组织都能明显看出受老师影响的痕迹,而3班的作业,明显思维更活跃,有着自己的理解。第四,连续三年每学期期末,都考试了一个同类型的案例分析题,分值10分。从案例分析题的得分来看,三个班级的差距明显。3班大多数同学得分为9分以上,2班大多数同学得分在8分左右。1班大多数同学得分在6分左右。 四、案例运用的思考 从上述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经济法教学课堂中插入案例的运用,的确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第二,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先讲理论,再评述案例,最终效果并不好。其实在理论先行时,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进来,还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由于学生主观能动性没发挥出来,对于理论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并未真正理解,所以虽然在学习该理论时似乎掌握得很好,但由于并未经过深刻思考,印象可能比较淡然,导致考试结果不佳。第三,案例教学的第二种方法,效果也不是非常好,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用于思考的时间不够,自然思考的不是很周到。为此,我们可以把案例小型化,多用选择题式的案例题,应该可以解决该问题。第四,案例教学的第三种方法效果最佳,其原因在于: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比前两种方法,都多花费了大量时间;正因为学生在课前预习时,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所以经过师生互动、讲解后,对理论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靠。虽然如此,但我们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时间冲突问题:一方面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课时不多,但内容繁多,案例教学更显得教学课时过少;另一方面,如果案例、理论都通过课前预习的话,则意味着在经济法这门课程上花的时间多了,自然其他课程花的时间就少了,冲突需要调解。第二,少数与多数的问题: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只有少数学生能参与互动过程,多数学生都不能参与进来,怎么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激发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石小叶 单位:邵阳学院会计学院 会计案例论文:会计教学案例教学应用 摘要: 众所周知,中专学校招收进来学生大多基础知识都比较差,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也较差,因此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进行理论化教学,中专生往往很难理解,也很难运用于实践。因此,为了提高中专学校会计教学水平,必须充分考虑到中专生理论接受能力差的特点,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会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本文将从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出发,就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过程进行深入探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会计教学;意义;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 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大量理论和相关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枯燥,加上中专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比较差,所以学生基本很少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利用已有的案例素材让枯燥无味的理论转变成为生动形象的动态情景,一方面,通过具体案例能够将抽象难懂的会计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简单和易懂;另一方面,会计案例与实际生活更加贴近,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符合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并融入其中。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案例教学法往往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换言之,就是让学生学习在具体事件发生时,能够灵活地运用会计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潜力依然巨大,会计就业市场的整体形势不容乐观,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中专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为了响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很多中专学校都已经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会计实际案例教学,弥补学生在会计实践能力上的不足,让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增强,从而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分为教师准备工作和学生准备工作两个方面。对于教师来说,在准备阶段的工作就是案例材料的选择、收集与整理,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将案例素材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提前熟悉案例,并查找相关资料,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完成讨论提纲的编写,这样在课堂上,就不必花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在准备阶段,拿到教师下发的案例素材,要尽快着手进行阅读和思考。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版块,查阅相关文献,尽可能地对案例素材内容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很多学生已经熟悉了被动学习的学习模式,在开展案例教学法开始时,很可能会感到陌生和不适应,对于这种情况,应及时向教师反映,了解并把握课堂教学中的注意事项,防止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无法及时进入状态。 (二)实施阶段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应当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实际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尽可能地保证每个小组的学生具有层次,这样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能互帮互助。比如说,为了让学生掌握工程完工前后因借款所产生的利息费用的处理,可设置如下案例:A公司2015年度的工程已经全部完工,所有工程均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是该公司在对工程借款所产生的利息费用进行账务处理时,以工程未完全竣工为由,计入“在建工程”账户,试问这种做法是否合理?何时将利息费用予以资本化,何时费用化?该公司如此处理的目的是为什么?案例设置完成,让学生提前熟悉案例材料,课堂上,让学生在熟悉案例的基础上按照之前的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很多学生都提出该公司这种账务处理方式不合理,认为既然工程已经达到了预定可使用状态,此时借款所产生的利息费用就应该计入“财务费用”予以费用化,而不应该给予资本化。至于何时资本化和费用化,学生们意见不统一,有的学生可能之前看过教材内容,指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应计入“在建工程”,否则就应对其予以资本化,但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导致工程借款利息应由工程承担,而工程建设完工就是企业的资产,所以就应进行资本化。对于公司账务处理的目的,很少有学生提出进行资本化不会对企业利润造成影响,而费用则作为企业利润的抵减项,对企业经营成果和盈利能力都会产生影响。通过这个案例,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阶段费用的确认问题,这样能够对今后的会计实务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而这个案例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费用核算案例,其内容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三)总结阶段 考虑到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观点存在不足,因此在课堂结尾时教师应进行总结和评价,解答学生在讨论阶段未能解决的问题,防止学生因为这个问题而在学习和掌握知识时存在一定困惑。如果剩余时间不多,教师可以在学生反馈的问题中找出比较典型和问题进行统一解答;如果时间较为充裕,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适当归类,为学生讲解同类型的题目,帮助学生发现差异,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专学校会计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从而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 会计案例论文:中级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效果 摘要: 《中级财务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基础作用,也是公务员、银行、事业单位等招聘考试的主要课程之一。因其知识点多面广、内容繁杂,往往师生费时费力,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若辅以生动有趣的案例教学,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文章以獐子岛为例,分析课堂教学中使用该案例必须把控的六个环节,最后提出案例教学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 关键词: 《中级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獐子岛;教学效果 《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一般会计人眼里,一定是枯燥、繁杂、点多面广,如果教师没有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内容,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很难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巧妙应用丰富多彩、内容各异的案例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1从一个案例讲起———案例介绍 2014年十大黑榜上市公司名单出炉第二名獐子岛(002069)上榜理由:八亿扇贝不翼而飞情况概述:从预计盈利7565万元到突然称201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巨亏8.12亿元,150万亩养殖海域颗粒无收。投资者目前对獐子岛的疑问主要有两个:一是,如何证明即将采捕的扇贝确实死亡了?二是,如何证明2011年时确实投了苗?从公司目前对外界解释的情况来看,投资者们的疑问并未能得到消除。公司并未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说明此事并非人祸。目前,中债资信已经决定将獐子岛主体信用等级由A下调至BBB+,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 2课堂教学中如何使用该案例 课堂教学中要很好的运用该案例,就必须把控好以下6个环节: 2.1学生如何获得该案例 一般可通过两种方式获得,一种是教师提供,下发给学生;另一种是教师提示,学生自己查找。要求学生关注财经热点新闻,当年财政部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检查报告,证监会处罚决定书以及网络上当年热点上市公司等信息,从中获取所需案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兴趣和能力。该案例即来源于网络热点。 2.2该案例和哪些教学内容结合 案例分析首先要立足该课程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和拓展,决不能为案例而案例。该案例与《中级财务会计》中的资产、负债、费用、利润等要素相关,与审计学中的存货审计、内部控制等有关。此外,和公司发展战略、管理者的意图密切相关。 2.3该案例的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目标应更多地聚焦于提供技能和处理办法,以帮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里”成为成功的管理者。所以案例不是训练学生知道什么,而是训练学生如何行动,凡是与作决策相关和与解决问题有关的情况,案例教学是最有效的。该案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分析獐子岛存货巨额亏损的主客观原因,来发现其经营和财务上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较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 2.4该案例要讨论什么样的问题 该案例至少要讨论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案例本身的问题,二是案例背后的故事,三是如何解决。如设置如下讨论题:(1)该公司存货管理出现了哪些问题?除此外还存在什么样的财务和管理问题?(案例本身的问题)(2)其动机或理由是什么?(案例背后的问题)(3)请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2.5如何引导学生讨论才是案例讨论的重点 首先,提示大家这是一个真实公司的案例,需要先了解案例公司背景。其次,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是学习促进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合作讨论的氛围,而不是将知识从教师传输到学生。要试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和问题,并最终得以解决。因此,按照事先的分组要求学生在课下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可鼓励学生制作PPT演示和讲解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进行质疑和辩论,至少每次讨论要有20%左右的人参与。第三,教师要发挥“教室交通警察”的作用,引导课堂讨论的方向,不能偏离案例主题,否则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标;把握课堂讨论的时间,尽可能控制在45分钟内;要尽可能确保大家都有发表观点的机会,对不好意思参与的学生要有鼓励参与的办法等;要适时记录讨论的过程。第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关键概念、术语等的理解,提醒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引导学生不偏离关键性的决策点,并进一步挖掘、延伸,以拓展思路。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自圆其说,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具体讨论过程如下:(1)本案例的背景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獐子岛”),成立于1958年,经过50余年的沉淀和积累,公司已成长为国内最大的以水产增养殖为主,集海珍品育苗、增养殖、加工、贸易、海上运输于一体的综合性海洋食品企业。2006年9月28日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002069),并创造中国农业第一个百元股。2007年,獐子岛集团成为达沃斯“全球成长型公司社区”首批创始会员,并当选为“CCTV年度最佳雇主”、全国首届“兴渔富民新闻人物”企业。“黄海深处的一面红旗”“海上大寨”“黄海明珠”“海底银行”“海上蓝筹”等都曾是对该公司的赞誉。2014年10月30日公告称:因遭遇冷水团,百万亩海洋牧场遭遇绝收,公司由盈利变为亏损约8.12亿元。公司及事务所各自从专业角度加以说明其合理性,公司对存货予以核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合计影响利润约7.6亿元,全部计入2014年第三季度。此公告一出,舆论一片哗然,引起众多投资者广泛质疑,也因此被评为“2014年十大黑榜上市公司第二名”。(2)就案例本身的问题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有人说,存货管理出了问题。獐子岛属存货占比高企业,2006年上市时占比31%,2007年占半壁江山,2014年6月达28.3亿。有人说其公告称:百万海洋牧场绝收,八亿扇贝不翼而飞,造成公司存货巨额损失,公司由盈利7千多万转为亏损8亿多。有人说原来投苗与否的真实性值得怀疑;有人说监测不力,公司称“在獐子岛海域构建了北黄海冷水团监测潜标网,对底层水温变化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测,提升了海域环境监控能力”,这难道形同虚设?有人说存货内控问题严重。此外,还有诸如审计问题,如150万亩40余米深水海域,监盘阶段内控壁垒较高,监盘时间短,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与公司合谋等;其他财务问题,如短贷长用、融资结构不合理等;其他管理问题,如公司治理不完善,多元化战略决策失误、风险考虑不足、任人唯亲等等。(3)就案例背后的问题展开讨论究其原因,也是多种观点交汇。公司解释是天灾,因遭遇冷水团的影响;舆论质疑是涉嫌财务造假和管理不善,利用养殖类存货难以查验的特点,将关联方(大股东)占用资金增加存货价值,之后无法归还,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一洗了之;以股权质押银行贷款,不断重复投资房地产,造成融资不断,短贷长用。其结果是一举三赢:一是满足大股东们资金短缺的需求,二是甩脱了庞大的库存,三是这季大跌后基数减少,来年似乎更容易让业绩反转。也有同学查到证监会最终的核查结果,投苗造假、大股东占用资金未被认定,但内部控制缺陷严重。即便是证监会给出了这样的核查结果,因该行业存货的特殊性,公司仍不能完全摆脱利润造假、大股东挪用资金等嫌疑。 2.6教师如何点评和总结 教师可从三方面点评:一是评价各种观点的合理性及语言表述的准确性,总结课堂上的表现;二是可以归纳出一个参考性的答案,但决不应该是标准答案;三是将学生的解决办法提升到一个有理论支撑的高度。对本案例的点评与总结举例如下:(1)总体概括陈述观点较为丰富,语言表达较为流畅,专业用语较为准确。不足之处是思路还欠宽阔,深度还嫌不够。除了从财务角度思考问题外,从管理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2)教师给出的参考答案对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可分别从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政府监管三个角度分析。存在的问题:公司———存货内控问题严重、存货会计处理有误、存货损失涉嫌造假;大股东挪用资金、进行利益输送等;事务所———存货监盘难度较大、审计人员能力不足;政府监管———监管部门监管缺失、对该行业的监管制度不到位。解决的办法:公司———强化内部控制、防止管理层贪腐;加强存货监盘、控制存货规模和质量;提升监测技术,做好风险防控等。事务所———培养CPA职业道德,提升专业胜任能力等。政府监管———完善相关审计准则,探索实践创新;加大监管处罚力度等。 3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 3.1引导课堂讨论要高效 通过多年实践发现,除课下准备外,课上讨论是案例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引导作用举足轻重。一是引导讨论方向,二是引导讨论氛围,三是引导语言表述,四是引导时间把握,四者缺一不可,案例教学可获成功。 3.2选取教学案例要适当 合适的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一半,选取案例时,一是教师选择真实公司和最新热点案例,有利于引发学生兴趣,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提示学生案例来源,通过关注央视财经类节目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财经热点等报道获得;通过关注业界大佬动向获得,如李嘉诚、马云、王健林、董明珠、任正非、雷军等人及公司的动向等;通过手机微信、网络等财经信息获得等,以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的敏感度。 作者:侯翠平 丰蓉芳 单位:忻州师范学院 会计案例论文: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运用 摘要: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新型教学方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促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启发思考,从而开动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提高学生对会计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财务会计教学;运用 1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其特征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利用典型的经济案例,让学生在掌握并利用现有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研究案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作为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减少了串讲法带给学生的厌倦情绪。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2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我国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在我国多数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着注重理论教学,忽视技能培养的现象。会计教师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基本采用不科学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第二,目前我国财务会计教学中,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其主要表现为实践课程与课堂教学的课时比例分配不尽合理。会计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课时比例设置不尽合理。面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财务会计教学应迎合市场需求,确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财务会计教学中应着重加强成本会计、税法与税务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会计核心课程的学习,从而使得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为社会输送大量优秀的新型高级应用型人才。第三,目前我国院校中普遍存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问题。培养高水平会计人才要求教师既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师资队伍水平欠缺的限制。 3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组织实施方式 在案例教学法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目的,教学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阶段的不同选取恰当的组织实施方式。案例教学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将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中,并通过结合理论知识来进行案例剖析。该模式适用于会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在学生刚刚接触专业知识时,可能会感到抽象难懂。因此,教师在讲授会计基础时,应将理论教学作为重点,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引出相关实际案例。例如:当教师讲授会计错账更正方法时,学生容易将几种更正方法混淆,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典型的、错误的会计账簿和凭证作为案例,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判断分析,并进行更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加深对会计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并很快地将错账更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学效果将会得到显著的提升。第二,以讲授案例为主,将会计理论知识融入到案例中。通过讲述案例,学生自主分析、讨论,最终对相关理论进行归纳与总结。例如:在进行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当讲到企业财务报表评价报告如何撰写时,教师可以选用某上市公司的连续三年的财务报表以及附注作为一个具体的案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依据所给资料对比同行业标准,测算各项评价指标,编制动态比较财务报表从而进行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独立完成评价报告,进而组织小组讨论,并在最后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及这次实际案例的实施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此种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企业财务报表评价的一般方法,举一反三,加深对重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得到有效提升。 4财务会计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4.1财务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选材 会计资料具有保密性与重要性的特点,因此各企业会对账簿、凭证、报表等会计资料进行妥善保管,一般不予借出。受到会计资料、会计工作特点的影响,教师不容易找到适用的典型案例,院校教师一般缺乏实际的会计工作经验。因此,案例教学法的选材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严峻的挑战。教师应尽力弥补自身工作经验方面的不足,时刻关注现实企业的发展动态,搜集大量素材,通过积累与总结,编写出案例教学的“案例库”。除此之外,在选材时,教师还应保证每一个教学案例都满足真实性、实用性、典型性、借鉴性以及针对性的原则。 4.2财务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在案例教学法真正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依据学习阶段的不同布置不同的案例。教师应在授课前将案例交给学生预习。这样能够使得学生通过案例接触新的专业知识,从而阅读相应的文献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更好地进行案例分析。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各学习小组的讨论情况,以及各个小组所阐述的见解和观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发现自身不足,不断完善与提高。最后,教师不应一味地实施案例教学而忽视传统的讲授方法。 4.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案例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财务会计教学也应紧跟时代步伐,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院校应着力完善多媒体电教化教学系统,加强会计案例教学的配套建设,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能够增加知识的输出量,教学效率与效果将会明显提升。除此之外,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4.4案例教学应符合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案例教学应符合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师应保证案例教学法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其作用。教师所选取的教学案例应能够结合学生现有的实际操作水平与理论知识,复杂程度与财会实际工作相适应。除此之外,还应保证在时间和内容上,保持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同步。教师还可以将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表现纳入成绩考核范围,从而使得学生真正注重案例的预习与思考、深入分析问题、积极讨论案例、对知识进行总结。 4.5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增强学生积极性 在课堂中,教师应具备驾驭课堂按计划实施的能力。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合作式或者对抗式的讨论方式,使得学生的各种见解在融洽的氛围中相互激发、相互碰撞。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各抒己见的良好学习氛围,适时引导学生,时刻注意案例讨论的动向,不断深化讨论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理清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建立一套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者:刘鑫 李勇 单位:黑龙江财经学院 会计案例论文:会计课案例教学法运用 【摘要】 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了产业经济的全面进步,实现了产业运营的多元化,进而致使企业结构变得愈发复杂,财务管理工作变得愈发具有挑战性,培养更为专业性、高素质的人才是关键。在会计课程教学中,教师仍旧保持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是制约会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面对以上问题,应将案例教学应用其中,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会计课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会计教学;应用 会计是现阶段教育体系中最为热门的专业,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旨在为社会输送专业性、职业性人才,以满足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效果平平,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课堂缺乏趣味性与个性化色彩,致使会计教学受到严重制约。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会计教学实现了教学的个性化与创新性,将更具趣味性的案例教学法应用到会计专业领域,进而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分析 (一)构建案例情境 案例教学法是现阶段教育领域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之一,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教学效果显著。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借助真实案例来辅助与诠释教学,让学生深入到案例之中来学习和感知会计知识[1]。真实的案例涉及到专业的会计知识,可让在学生在处理相关会计问题时能从容面对,在案例教学中开展角色扮演,能在具体的案例呈现中吸收与见识到会计专业课程的规范性操作,可大大提高会计教学水平。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提出,强调“以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课堂实践机会,重在课堂参与,及时解决会计教学中所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在会计领域方面的实践性与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二)锻炼学生技能 通常情况下,案例教学的开展考验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知识点考查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通过相关案例情境的设计,能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全面锻炼,在案例中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财务报表制作能力、财务数据核算能力、财务信息化系统操作能力等,其直接关乎着学生的专业素质,可见,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具有实效性与规范性。 (三)强调讨论研究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其训练与应用的点不仅仅在于实践参与和程序锻炼方面,还在于案例分析与讨论,只有通过有效的案例分析与讨论才能将案例中所要考查的会计知识点进行提取,是培养与锻炼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案例分析过程中,注重的不是案例的结果,而是案例实际情况的分析过程,在分析时会迸溅出大量的思想和观点,也就不会重视什么是正确答案,重要的是案例分析的过程。在开展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予以激励,重视学生个人的发展[2],对一些个性化的观点应予以鼓励和支持,以激发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会计课教学质量。 二、案例教学法在会计课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重案例与课程讲解的融合 案例教学法在会计课中的应用,应注重案例与课程讲解的相互融合,打造更具规范性的案例教学模式,在应用案例时,应融入相应的案情导入元素,教师应给予足够的讲说与授课,及时将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巧妙的融入到案例之中,能在呈现案例的过程中让学生吸收新知识,会计教学不存在刻意性,而是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能让学生更为深度而高效的学习到会计专业知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融入相应的问题来牵动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3]。例如,在学习会计核算的相关知识点时,若运用以往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切入主题,为学生讲述会计核算的方法。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教师应重在激发学生兴趣,做好问题导入,教师应先将案例中的经济类业务告诉学生,要求学生根据相关的数据进行核算,此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会计核算应怎样操作与实施呢?此时,教师应给予相应的讲授,为学生讲授有关账户的相关知识,在讲授中设置相应的问题,可引起学生的知识学习兴趣。 (二)强调案例与合作学习的搭配 新时期,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在不断的创新与优化,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其中,注重案例教学法与合作学习法的有效结合和搭配,制定更为合理的会计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法中渗透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展开小组讨论与分析,以实现对会计案例的深度剖析与解读,对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案例教学与合作学习的相互融合,是两种高效教学模式的强强联合,能为会计课堂增添色彩与乐趣[4],对学生会形成有效的吸引力,提高会计教学质量是必然结果。例如,在学习“会计恒等式”的相关内容时,教师提出了相关的案例:“A企业若想要创办其下属的原料生产厂,在前期的资金问题上应如何处理?”然后小组内的学生就该案例展开分析,通过小组的讨论得出:企业若想运营,必须具备足够的运营资金,投入的资金来源可由企业自行承担,也可由其他企业进行投资,若向他人借入,会形成债权关系,向债权人借入资金,然后会形成债权人权益,则A企业则处于负债的状态;若招商引资,则会形成所有者权益。通过分析,小组内的学生形成了更为完整的答案,也展现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三)提倡案例与多媒体的有效合作 在案例呈现时,可以选择图片、文字和动画等形式来丰富课堂,更具案例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及时对会计实务的操作课程予以全面的了解,及时总结会计实务的操作要点,提倡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其能自行动手去操作,进而突显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价值。例如,教师可将职场环境下的会计实务操作流程制作成小视频,让学生观察与学习小视频中的案例,对职场环境下的会计操作失误情况予以了解,也可对学生产生警示性。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会计课专业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呈现,运用多媒体教学予以辅助,使得案例呈现更为生动、具体,更具趣味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会计课教学现状的有效分析,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等,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导致会计教学质量不高。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会计课专业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应将职场中的案例作为重要的教学素材,锻炼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模式相互结合,进而得到更为高效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课堂实践机会。 作者:徐静 单位: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案例论文: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研讨 摘要: 实施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基础是选取恰当的案例,并经适当改编,整理形成案例库;如何将案例与课程内容有效对接至为关键。可借助信息化手段有效组织案例教学,并设计详细的评分规则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自我学习。案例教学还有助于展示财务会计与其他课程的关联,从而实现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拓展。 关键词: 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案例库 案例教学法在商学院的教学中至关重要。财务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将深奥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资本市场相结合,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财务会计课程难度较大,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与会计实务紧密结合。因此,在财务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在理论教学中辅助以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而提高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将深刻的财务会计理论置于真实的经济背景中,财务会计的知识点才能变得鲜活起来,财务会计的教学才能变得更加生动。 一、如何选择财务会计的教学案例 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就是有好的案例。长远来看,基于资本市场的公开资料由教师来撰写案例,应该是一种较好的途径。但是,案例是否成熟有待考验。短期来看,基于现有的案例资源来组织教学,是一种更行之有效的捷径。 1.案例资源的获取与改编 从现有的财务会计案例资源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现成的教材,如东北财经大学刘永泽教授主编的财务会计教学案例,至今已出版至第五辑,均为上市公司真实案例,反映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二是基于网络资源,如巨潮资讯网、和讯网以及一些门户网站的财经版块,如网易财经、凤凰财经等。相比较而言,教材中的案例都比较成型,就一家上市公司进行连续追踪,针对性较强。而基于网络资源获得的案例资料相对比较及时。无论通过那种路径获得的案例资源,都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 2.案例选取的原则 选择适合的案例进入课堂需要有所取舍。杨有红认为,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是实务性、典型性和针对性[2]。我们认为,通常案例选取的首要原则是真实性。上市公司、知名的大公司,应该是首选。其次,案例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必须引起教师的关注[3],如在讲解高级财务会计的合并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引入优酷合并土豆的案例。只有将案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更好地融合,贴近实际,才能更容易引人入胜。此外,经典案例往往不会时过境迁,在说明某些问题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证明力。 3.案例的日常搜集与案例库的建立 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拥有一个完整的案例库,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及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案例,并经过必要的加工和整理,分门别类地加以保存,每位教师如果能够将资源整理在一起,便可形成一个庞大的案例库,以备进行案例的集体讨论和切磋。 二、如何实施财务会计的案例教学 1.案例内容与课程知识点的对接 从案例到课程知识点,如何做到有效对接,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因为现有的案例资源,可能注重案例的完整性而面面俱到。所以通过某个案例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这是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必须需要明确的,因此,教师的角色是如何将案例为我所用,将案例内容顺利过渡到课程知识点,通过一个案例来展现某一个或某几个相关联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或利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来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2.案例问题的设计与思路的引导 通常在案例资料给出后,需要与课程知识点相衔接来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案例,了解案例中的情境,更要走出案例,理解案例引发的问题。以固定资产折旧这个知识点为例,围绕固定资产折旧可以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如案例公司的固定资产有哪些类别,分别采用怎样的折旧方法,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如何,折旧的会计政策是否发生变更,若变更,是法定变更还是自愿变更?对变更采取了怎样的会计处理方法?对案例公司的损益或权益是否产生影响?因此,通过一个案例,设计相关联的若干问题,可以将固定资产折旧与会计政策变更这两个主要的知识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 3.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地组织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良好的组织过程。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发表观点、教师进行点评等环节[4]。因此,各个环节的时间分布与相互衔接,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哪些在课堂上进行,哪些在课前进行、课后进行,都需要教师进行规划。只有有效的设计、良好的规划,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BB平台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将课件、作业等诸多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到该平台上,供学生下载和课后学习。因此,在案例教学前,教师可将背景知识与案例的基本资料到该平台上,学生可提前熟悉案例,此外,教师也可在讨论区几个基本的问题使学生提前进入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前下发案例资料为课堂教学节省了较多的时间,从而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设计评分细则,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的自主学习 案例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才是使学生最为受益的方式,因此教师更需要做的是设计详细的评分规则,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与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进而在课堂上可通过PPT汇报展示,分享学习成果。 三、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拓展: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财务会计作为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既要做到“承前”,也要做到“启后”。采用案例教学法时,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个庞大的案例往往涉及很多内容,因此通过一个案例,将财务会计与先期课程和后续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活学活用。以存货为例,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对存货的日常核算与期末计量这一知识点,引入“獐子岛10亿存货消失之谜”这样一则网上流行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存货期末计价问题的思考,与此同时,对水产品这类特殊的存货如何进行审计,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等问题也对学生有所启发。因此,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将财务会计与审计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相结合,为后续课程能够进行很好的铺垫。 作者:孙志梅 李秀莲 高强 单位:大连民族大学国际商学院 会计案例论文: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浅论 摘要: 实施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基础是选取恰当的案例,并经适当改编,整理形成案例库;如何将案例与课程内容有效对接至为关键。可借助信息化手段有效组织案例教学,并设计详细的评分规则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自我学习。案例教学还有助于展示财务会计与其他课程的关联,从而实现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拓展。 关键词: 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案例库 案例教学法在商学院的教学中至关重要。财务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将深奥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资本市场相结合,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财务会计课程难度较大,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与会计实务紧密结合。因此,在财务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在理论教学中辅助以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而提高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将深刻的财务会计理论置于真实的经济背景中,财务会计的知识点才能变得鲜活起来,财务会计的教学才能变得更加生动。 一、如何选择财务会计的教学案例 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就是有好的案例。长远来看,基于资本市场的公开资料由教师来撰写案例,应该是一种较好的途径。但是,案例是否成熟有待考验。短期来看,基于现有的案例资源来组织教学,是一种更行之有效的捷径。 1.案例资源的获取与改编 从现有的财务会计案例资源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现成的教材,如东北财经大学刘永泽教授主编的财务会计教学案例,至今已出版至第五辑,均为上市公司真实案例,反映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二是基于网络资源,如巨潮资讯网、和讯网以及一些门户网站的财经版块,如网易财经、凤凰财经等。相比较而言,教材中的案例都比较成型,就一家上市公司进行连续追踪,针对性较强。而基于网络资源获得的案例资料相对比较及时。无论通过那种路径获得的案例资源,都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 2.案例选取的原则 选择适合的案例进入课堂需要有所取舍。杨有红认为,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是实务性、典型性和针对性[2]。我们认为,通常案例选取的首要原则是真实性。上市公司、知名的大公司,应该是首选。其次,案例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必须引起教师的关注[3],如在讲解高级财务会计的合并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引入优酷合并土豆的案例。只有将案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更好地融合,贴近实际,才能更容易引人入胜。此外,经典案例往往不会时过境迁,在说明某些问题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证明力。 3.案例的日常搜集与案例库的建立 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拥有一个完整的案例库,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及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案例,并经过必要的加工和整理,分门别类地加以保存,每位教师如果能够将资源整理在一起,便可形成一个庞大的案例库,以备进行案例的集体讨论和切磋。 二、如何实施财务会计的案例教学 1.案例内容与课程知识点的对接 从案例到课程知识点,如何做到有效对接,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因为现有的案例资源,可能注重案例的完整性而面面俱到。所以通过某个案例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这是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必须需要明确的,因此,教师的角色是如何将案例为我所用,将案例内容顺利过渡到课程知识点,通过一个案例来展现某一个或某几个相关联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或利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来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2.案例问题的设计与思路的引导 通常在案例资料给出后,需要与课程知识点相衔接来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案例,了解案例中的情境,更要走出案例,理解案例引发的问题。以固定资产折旧这个知识点为例,围绕固定资产折旧可以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如案例公司的固定资产有哪些类别,分别采用怎样的折旧方法,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如何,折旧的会计政策是否发生变更,若变更,是法定变更还是自愿变更?对变更采取了怎样的会计处理方法?对案例公司的损益或权益是否产生影响?因此,通过一个案例,设计相关联的若干问题,可以将固定资产折旧与会计政策变更这两个主要的知识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 3.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地组织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良好的组织过程。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发表观点、教师进行点评等环节[4]。因此,各个环节的时间分布与相互衔接,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哪些在课堂上进行,哪些在课前进行、课后进行,都需要教师进行规划。只有有效的设计、良好的规划,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BB平台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将课件、作业等诸多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到该平台上,供学生下载和课后学习。因此,在案例教学前,教师可将背景知识与案例的基本资料到该平台上,学生可提前熟悉案例,此外,教师也可在讨论区几个基本的问题使学生提前进入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前下发案例资料为课堂教学节省了较多的时间,从而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设计评分细则,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的自主学习 案例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才是使学生最为受益的方式,因此教师更需要做的是设计详细的评分规则,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与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进而在课堂上可通过PPT汇报展示,分享学习成果。 三、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拓展: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财务会计作为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既要做到“承前”,也要做到“启后”。采用案例教学法时,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个庞大的案例往往涉及很多内容,因此通过一个案例,将财务会计与先期课程和后续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活学活用。以存货为例,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对存货的日常核算与期末计量这一知识点,引入“獐子岛10亿存货消失之谜”这样一则网上流行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存货期末计价问题的思考,与此同时,对水产品这类特殊的存货如何进行审计,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等问题也对学生有所启发。因此,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将财务会计与审计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相结合,为后续课程能够进行很好的铺垫。 作者:孙志梅 李秀莲 高强 单位:大连民族大学国际商学院 会计案例论文: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 现阶段,案例教学法已成为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正确、合理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却存在着很多误区。对此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总结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误区 自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开创性地使用了案例教学法以来,案例教学法以其在教学中启发性、诱导性和决策性的优势为教育工作者所熟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学者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案例教学法进行研究,案例教学法自此逐渐走入国内高校课堂,并为教师和学生普遍接纳。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教学案例为基础,以学生在课堂内外对真实事件和情境的分析、思辨为重点,以提升学生应用理论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1]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已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对陕西省20所高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进行问卷调查,针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进一步讨论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如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1会计电算化案课程案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误区 1.1教学现状 问卷调查借助于2015年末第九届“用友新道杯”全国信息化大赛的举办,调查对象选定为陕西省参赛高校中的20所,共60名学生。调查内容涉及案例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考核与评价4个方面。通过调查,20所本科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几乎都涉及到了案例教学法,90%的高校是以案例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6.7%的同学认为自己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论体系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53%的同学认为自己参与的案例教学内容不太全面;38%的同学认为完全采用案例实践教学法过于单调;另外26.7%的同学认为案例教学实践考核与评价无法准确反映学生对所学问题的理解程度。 1.2存在的误区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不难发现,虽然会计电算化课程采用案例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存在的误区可以总结如下:误区一:案例教学实施盲目化主要表现:案例教学目标不明确;案例选择随意化;案例内容过于单一,无法涉及全面的经济业务;案例教学组织没有时间规划,教学效果参差不齐等。目前大多数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的目标都定位为:会计电算化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即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深入和应用环节。这种教学目标下,教师在案例教学设计、案例内容编写或选择时缺乏主动性,往往局限于针对某个会计电算化理论来编写特定的案例,而理论针对性不强的一些会计特殊业务则很少涉及,如暂估入库、现金折扣和销售折让等;另外本科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时一般为51-64学时,如果案例教学实践从会计业务的基础设置、日常业务操作和期末处理三个模块综合练习的话,教师一般选择1-2个企业的部分业务来进行,无法将全面经济业务在案例教学中进行实践;基于时间的限制和学生能力的差别,案例教学中教师一般不进行详细的时间规划,学生实践进度不统一,实践效果参差不齐。误区二:案例教学与理论授课关系处理不当主要表现:重视案例教学,忽视理论讲授;加大理论讲授比重,忽视操作练习。案例模拟实践教学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相对于具体而生动的案例教学来讲,理论授课是抽象、枯燥的,无法使学生产生参与会计业务的真实感受,因此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缩小其所占的比例,以案例实践教学为主,理论讲授为辅,甚至不讲理论直接进行案例操作练习,遇到问题了再解决处理。还有部分教师深谙会计电算化理论在实际会计业务应用中的重要性,教学中加大理论讲授比重,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误区三: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随意化主要表现:部分教师忽视了自己的“传道、授业”角色,一味追求“解惑”。传统的课堂授课,教师以“教”居于主体,而在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中,由于学生自主进行案例实践份额加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本着实践出真知的想法,不断淡化自己在案例教学中组织与讲解的角色,认为只有帮助学生解决在案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顺利将案例中模拟业务进行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教师忽视自己“传道、授业”的角色,将案例教学课堂组织完全交给学生,只关注于“解惑”,但倘若学生不深入思考,没有疑问,则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误区四:案例教学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大多数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都是采用“顺向强化”教学方法。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步骤普遍为,教师先进行理论要点讲解,学生上机实践操作,遇到问题教师帮助查找并解决。采用这种单一的“顺向强化”的教学方法,在进行理论讲解时,由于学生没有具体的操作概念,因此容易对所讲解的理论不重视,而到了实践环节,具体遇到问题时才急于去查找相关的理论,或者凭自己的感觉进行操作,导致问题层出不穷。 2如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 2.1明确案例教学目标、选取恰当的教学案例 和传统的教学一样,案例教学也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就会失去导向,容易产生教学内容规划不全面、教学方法选择不恰当、教学实施策略不合理等后果。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的目标在于以案例为依托,向学生全面展现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鼓励学生做为主体来解决问题。其次教学案例的选择应遵循真实性、典型性、综合性、疑难性的原则。真实的案例可以锻炼学生电算化下会计实务的处理能力,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典型的案例集中反映会计业务的一般特性,能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综合的、疑难的案例,能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理清思路,提高自我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可编写教学案例库来提供教学案例和学生练习的案例资料。完整的教学案例库至少应包括三个级次,即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应有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不同的会计主体的案例业务资料,企业应按照类型具体分为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等。初级层次的案例只包括总账日常业务和报表业务的处理;中级层次案例业务是在初级的基础上加入购、销、存和应收、应付、固定资产和人力资源几个模块的业务;高级层次则包括初级和中级的业务,以企业集团作为会计主体,进行会计业务的系统、综合的处理,同时还可以将预算、决算和管理相关业务加入其中。 2.2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导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但加强学生课堂主导并不代表教师可以放手不管。案例教学是非中心的教学,教师和学生都不是教学中的唯一中心。[2]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指引人、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是求知人、动手者和思考者。在案例练习之初,应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应指导学生去熟悉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重点、难点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案例操作练习时,应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只是起到帮助人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案例操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案例总结阶段,亦应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去思考和总结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和相应知识点,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2.3更新案例教学观 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持有的态度和方法。长期以来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中所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为“顺向强化”的教学方法。虽然顺向教学方法遵循了理论阐述→实际操作→问题解决→分析总结的思路,但是很容易造成学生只关注与其中的操作以及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了理论的讲解和最后的分析总结。另外持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对后面涉及的案例问题无法留有深刻的印象。因此,案例教学中可以更新教学观,在“顺向强化”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个别的要点问题引入“逆向教学法”,即从果到因的逆向分析法,其教学思路为实际操作→问题解决→分析总结→理论阐述。逆向分析法主要应用于学生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案例资料中,诸如总账系统填制和审核凭证、期末对账和结账、生成报表部分。 3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 3.1准备阶段 在课堂教学前,师生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 (1)教师的准备。 实施案例教学,教师对案例的准备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课堂练习的进度和成效。教师需要准备以下事项: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切合课程内容的案例;熟悉案例的背景及全部细节;建立案例资料的基础设置、日常业务和报表三阶段的备用账套;思考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列举学生练习时易错的地方;选择案例的相关引入方式以及如何阐述案例问题和理论的有机联系。 (2)学生的准备。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准备可以提高课堂知识的认识程度,并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学生需要做的准备如下:转变被动的教学观念,成为课堂的求知者、动手者和思考者;查阅、预习相关理论;熟读案例资料;列举已有的疑问;小组间初步讨论。 3.2课堂教学 (1)理论阐述与案例呈现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以案例和理论之间的关系为基础,选择合理的方式阐述相关理论。可以采取三种方式进行理论讲解和阐述:案例呈现之前事先进行理论讲解;案例呈现完后讲解;或学生练习之中遇到问题时讲解。具体选择哪种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是否具备相关的理论基础来进行确定。 (2)学生练习与问题解决 学生的自我练习是会计电算化课程案例教学中很重要一个环节,在此阶段不同的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有差异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去试验,并将可能出现的错误事先讲解,以降低学生遇到问题多时会产生的挫败感;对试验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应耐心去帮助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对一些解决起来耗时较长的叠加错误,可分析原因后,建议学生引入自己的前次备份账套或教师备用账套;鼓励学生进行小组间数据核对和问题讨论;对学生练习中出现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理论的强化。 3.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指的是每次案例教学结束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总结,反思课堂教学中整体或部分出现的问题,并采取补救措施,以便提高案例教学效果。课后反思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即整体反思和部分反思。整体反思是从全局出发,对会计电算化整个课程案例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部分反思是对案例教学的每个章节或不同会计主体的案例业务进行细致、深入的反思。通过课后反思,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作者:马锦 赵莹 单位: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 会计案例论文:财务会计案例教学分析 摘要: 实施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基础是选取恰当的案例,并经适当改编,整理形成案例库;如何将案例与课程内容有效对接至为关键。可借助信息化手段有效组织案例教学,并设计详细的评分规则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自我学习。案例教学还有助于展示财务会计与其他课程的关联,从而实现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拓展。 关键词: 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案例库 案例教学法在商学院的教学中至关重要。财务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将深奥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资本市场相结合,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财务会计课程难度较大,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与会计实务紧密结合。因此,在财务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在理论教学中辅助以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而提高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将深刻的财务会计理论置于真实的经济背景中,财务会计的知识点才能变得鲜活起来,财务会计的教学才能变得更加生动。 一、如何选择财务会计的教学案例 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就是有好的案例。长远来看,基于资本市场的公开资料由教师来撰写案例,应该是一种较好的途径。但是,案例是否成熟有待考验。短期来看,基于现有的案例资源来组织教学,是一种更行之有效的捷径。 1.案例资源的获取与改编 从现有的财务会计案例资源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现成的教材,如东北财经大学刘永泽教授主编的财务会计教学案例,至今已出版至第五辑,均为上市公司真实案例,反映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二是基于网络资源,如巨潮资讯网、和讯网以及一些门户网站的财经版块,如网易财经、凤凰财经等。相比较而言,教材中的案例都比较成型,就一家上市公司进行连续追踪,针对性较强。而基于网络资源获得的案例资料相对比较及时。无论通过那种路径获得的案例资源,都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 2.案例选取的原则 选择适合的案例进入课堂需要有所取舍。杨有红认为,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是实务性、典型性和针对性[2]。我们认为,通常案例选取的首要原则是真实性。上市公司、知名的大公司,应该是首选。其次,案例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必须引起教师的关注[3],如在讲解高级财务会计的合并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引入优酷合并土豆的案例。只有将案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更好地融合,贴近实际,才能更容易引人入胜。此外,经典案例往往不会时过境迁,在说明某些问题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证明力。 3.案例的日常搜集与案例库的建立 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拥有一个完整的案例库,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及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案例,并经过必要的加工和整理,分门别类地加以保存,每位教师如果能够将资源整理在一起,便可形成一个庞大的案例库,以备进行案例的集体讨论和切磋。 二、如何实施财务会计的案例教学 1.案例内容与课程知识点的对接 从案例到课程知识点,如何做到有效对接,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因为现有的案例资源,可能注重案例的完整性而面面俱到。所以通过某个案例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这是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必须需要明确的,因此,教师的角色是如何将案例为我所用,将案例内容顺利过渡到课程知识点,通过一个案例来展现某一个或某几个相关联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或利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来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2.案例问题的设计与思路的引导 通常在案例资料给出后,需要与课程知识点相衔接来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案例,了解案例中的情境,更要走出案例,理解案例引发的问题。以固定资产折旧这个知识点为例,围绕固定资产折旧可以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如案例公司的固定资产有哪些类别,分别采用怎样的折旧方法,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如何,折旧的会计政策是否发生变更,若变更,是法定变更还是自愿变更?对变更采取了怎样的会计处理方法?对案例公司的损益或权益是否产生影响?因此,通过一个案例,设计相关联的若干问题,可以将固定资产折旧与会计政策变更这两个主要的知识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 3.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地组织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良好的组织过程。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发表观点、教师进行点评等环节[4]。因此,各个环节的时间分布与相互衔接,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哪些在课堂上进行,哪些在课前进行、课后进行,都需要教师进行规划。只有有效的设计、良好的规划,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BB平台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将课件、作业等诸多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到该平台上,供学生下载和课后学习。因此,在案例教学前,教师可将背景知识与案例的基本资料到该平台上,学生可提前熟悉案例,此外,教师也可在讨论区几个基本的问题使学生提前进入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前下发案例资料为课堂教学节省了较多的时间,从而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设计评分细则,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的自主学习 案例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才是使学生最为受益的方式,因此教师更需要做的是设计详细的评分规则,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与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进而在课堂上可通过PPT汇报展示,分享学习成果。 三、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拓展: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财务会计作为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既要做到“承前”,也要做到“启后”。采用案例教学法时,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个庞大的案例往往涉及很多内容,因此通过一个案例,将财务会计与先期课程和后续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活学活用。以存货为例,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对存货的日常核算与期末计量这一知识点,引入“獐子岛10亿存货消失之谜”这样一则网上流行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存货期末计价问题的思考,与此同时,对水产品这类特殊的存货如何进行审计,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等问题也对学生有所启发。因此,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将财务会计与审计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相结合,为后续课程能够进行很好的铺垫。 作者:孙志梅 李秀莲 高强 单位:大连民族大学国际商学院 会计案例论文:财务会计案例教学问题浅论 摘要: 实施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基础是选取恰当的案例,并经适当改编,整理形成案例库;如何将案例与课程内容有效对接至为关键。可借助信息化手段有效组织案例教学,并设计详细的评分规则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自我学习。案例教学还有助于展示财务会计与其他课程的关联,从而实现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拓展。 关键词: 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案例库 案例教学法在商学院的教学中至关重要。财务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将深奥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资本市场相结合,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财务会计课程难度较大,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与会计实务紧密结合。因此,在财务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在理论教学中辅助以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而提高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将深刻的财务会计理论置于真实的经济背景中,财务会计的知识点才能变得鲜活起来,财务会计的教学才能变得更加生动。 一、如何选择财务会计的教学案例 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就是有好的案例。长远来看,基于资本市场的公开资料由教师来撰写案例,应该是一种较好的途径。但是,案例是否成熟有待考验。短期来看,基于现有的案例资源来组织教学,是一种更行之有效的捷径。 1.案例资源的获取与改编 从现有的财务会计案例资源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现成的教材,如东北财经大学刘永泽教授主编的财务会计教学案例,至今已出版至第五辑,均为上市公司真实案例,反映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二是基于网络资源,如巨潮资讯网、和讯网以及一些门户网站的财经版块,如网易财经、凤凰财经等。相比较而言,教材中的案例都比较成型,就一家上市公司进行连续追踪,针对性较强。而基于网络资源获得的案例资料相对比较及时。无论通过那种路径获得的案例资源,都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 2.案例选取的原则 选择适合的案例进入课堂需要有所取舍。杨有红认为,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是实务性、典型性和针对性[2]。我们认为,通常案例选取的首要原则是真实性。上市公司、知名的大公司,应该是首选。其次,案例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必须引起教师的关注[3],如在讲解高级财务会计的合并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引入优酷合并土豆的案例。只有将案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更好地融合,贴近实际,才能更容易引人入胜。此外,经典案例往往不会时过境迁,在说明某些问题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证明力。 3.案例的日常搜集与案例库的建立 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拥有一个完整的案例库,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及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案例,并经过必要的加工和整理,分门别类地加以保存,每位教师如果能够将资源整理在一起,便可形成一个庞大的案例库,以备进行案例的集体讨论和切磋。 二、如何实施财务会计的案例教学 1.案例内容与课程知识点的对接 从案例到课程知识点,如何做到有效对接,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因为现有的案例资源,可能注重案例的完整性而面面俱到。所以通过某个案例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这是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必须需要明确的,因此,教师的角色是如何将案例为我所用,将案例内容顺利过渡到课程知识点,通过一个案例来展现某一个或某几个相关联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或利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来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2.案例问题的设计与思路的引导 通常在案例资料给出后,需要与课程知识点相衔接来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案例,了解案例中的情境,更要走出案例,理解案例引发的问题。以固定资产折旧这个知识点为例,围绕固定资产折旧可以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如案例公司的固定资产有哪些类别,分别采用怎样的折旧方法,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如何,折旧的会计政策是否发生变更,若变更,是法定变更还是自愿变更?对变更采取了怎样的会计处理方法?对案例公司的损益或权益是否产生影响?因此,通过一个案例,设计相关联的若干问题,可以将固定资产折旧与会计政策变更这两个主要的知识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 3.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地组织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良好的组织过程。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发表观点、教师进行点评等环节[4]。因此,各个环节的时间分布与相互衔接,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哪些在课堂上进行,哪些在课前进行、课后进行,都需要教师进行规划。只有有效的设计、良好的规划,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BB平台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将课件、作业等诸多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到该平台上,供学生下载和课后学习。因此,在案例教学前,教师可将背景知识与案例的基本资料到该平台上,学生可提前熟悉案例,此外,教师也可在讨论区几个基本的问题使学生提前进入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前下发案例资料为课堂教学节省了较多的时间,从而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设计评分细则,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的自主学习 案例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才是使学生最为受益的方式,因此教师更需要做的是设计详细的评分规则,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与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进而在课堂上可通过PPT汇报展示,分享学习成果。 三、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拓展: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财务会计作为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既要做到“承前”,也要做到“启后”。采用案例教学法时,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个庞大的案例往往涉及很多内容,因此通过一个案例,将财务会计与先期课程和后续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活学活用。以存货为例,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对存货的日常核算与期末计量这一知识点,引入“獐子岛10亿存货消失之谜”这样一则网上流行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存货期末计价问题的思考,与此同时,对水产品这类特殊的存货如何进行审计,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等问题也对学生有所启发。因此,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将财务会计与审计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相结合,为后续课程能够进行很好的铺垫。 作者:孙志梅 李秀莲 高强 单位:大连民族大学国际商学院 会计案例论文:管理会计案例教学法策略探讨 一、管理会计特点分析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管理会计前几乎没有接触过会计专业,对会计的没有太多了解,会计基础也就不多。因此,让学生在管理会计刚开始学习的关键时候打好基础,激发学生对管理会计的兴趣就非常重要,这在实际教学中也有很大的难度。并且管理会计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需要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也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管理会计是一门注重实际动手操作的学科,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操作,将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这对于学生也是一个难点。 二、案例教学特点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案例分析来进行学习。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形象的了解理论知识如何运用到实践中,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会有怎样的变化,并且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直接体会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和提升操作技巧,加深学生对管理会计的全面了解,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积极主动地位,提高学习效率。 三、案例教学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注重案例的实用性 案例教学对提高管理会计教学水平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有了案例就可以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只有案例适合学生的学习,才能对学生的高效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案例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实用性。针对一个知识点有多钟案例,需要教师从中选择适合的案例。教师在编写案例时应注意将案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对教材内容能够起到辅助作用,体现出案例的适用性,使案例能够对主题有很好的直观展示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主题,掌握知识点。同时编写案例时应该考虑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要注意案例分析对于学生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能够更多的进行实际操作,能够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帮助学生更好的对知识进行了解,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注意合理使用案例 选择一个好的案例比较重要,但合理的使用案例也很必要,不能正确的使用案例,案例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讲解的方法来使用案例,也可以通过演示来使用案例,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常用的教学工具。讲解的方法是对案例内容进行讲解,指出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和在分析案例时要注意的地方,这个方法一般是在对案例进行正式分析前使用,通过讲解,可以使学生对案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可以形成自己的问题,在有所准备的情况下对案例进行分析,提高案例分析的效果。演示的方法是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给主题进行实际展示,可以进行相关表演,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掌握,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案例进行灵活的运用,可以将从一个案例中得出的结论应用到其他案例中,检验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可以将不同的案例进行融合,在对多个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得出的结论能够更具普遍性,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够更加清晰,更加有条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让学生充分提出观点 除了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继续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让学生以辩论的方式进行讨论。同时在讨论中教师应发挥自身作用,把握整个课堂的秩序以及讨论的进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发现学生讨论的内容与主题分离时要及时将讨论内容转移到主题当中,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在课堂秩序出现问题时,教师也应及时调节课堂秩序,使学生的讨论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 (四)注重总结和评价 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通过一个案例可以得出许多结论,并且学生还要通过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教学的最后,教师必须对得出的结论以及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评价总结,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指出并给学生指导,使学生可以及时进行改正。通过评价总结使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更加系统,提高学生案例分析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四、小结 由于学生在学习会计专业之前对会计的了解不是很多,只是具备了一些基本的会计知识,因此,是否能够高效的学习管理会计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也就对管理会计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满足学生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要求。案例教学能够通过对实际的案例分析,能够将会计专业难以理解的知识更加直接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更加直观的学习和理解,同时还可以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进行大量的操作,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对本专业的了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案例教学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案例教学的运用还需要每个老师不断进行思考,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使案例教学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鲁秋玲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会计案例论文:会计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论文 一、案例选择的原则 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该循序下列4个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就是所选用的教学案例,必须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切不能脱离社会实际而随意选择。 (二)典型性原则。 在选取教学案例时,要考虑到繁杂的会计和理财活动,选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而且该案例要有典型性,能反映同类案例所具有的特点,这样就能在教学中,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综合性原则。 选取的教学案例最好具备一定的难度,不能太简单。通过选择的这些生动而形象的综合会计案例,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调查研究之中,最后作出正确的分析评价,从而真正掌握这些难点和重点的问题,这样便能在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 (四)理论性原则。 选择的会计案件,要有会计与理财的基本理论,并能够融入到实际活动中,这样学生便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出来。学生可使用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把在现实工作中遇到的会计难题进行科学论证,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作用 (一)激发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用这种方法来传授知识固然有效,但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是学生永远处在被动的地位,造成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因此,在采用必要的传统教学法的同时,还要运用启发式教学,而案例教学法就是这种启发式教学的好模式。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仅起指导作用,因为用案例教学法教学时,主要是让学生动手进行帐务处理,并进行系统分析。比如在以往的结算方式等内容的教学中,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就会导致教师逐条讲解,学生也无兴趣的后果,等到实际工作中,学生还是不会操作。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把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代表付款单位、收款单位、付款单位开户行和收款单位开户行,以此模拟出整个结算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多进行几轮,让每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更加熟悉每个环境所应注意的细节。如此教学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能牢固掌握各种往来的结算方式,并能够清楚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发现课本中没有涉及到的问题,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全面详细的掌握计算方式的操作过程。 (二)依据案例进行角色扮演提高模拟训练的效果 对于职高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系统学习会计理论知识和解答问题的技巧,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还是通过大量的会计案例教学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实践。在平时的会计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班级作为某一生产企业,把学生分成不同的部门,对企业中出现的一些经济业务问题,可以按照一定的处理程序,用相关的账册和凭证模拟训练,让学生按照材料进行操作,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有机结合书本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一个好的案例,能够把学生带入会计实务的“现场”并进入“角色”,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分析技巧,身临其境地扮演会计人员,亲身体验不同的会计帐目处理与分析,这样,把学习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应把会计实务案件当成主线,通过教师在课程上的引导,让学生进入实际会计工作“现场”,并成为其中的“角色”,从而让学生掌握实际的经验,督促学生进行思考,作出正确决策。同时通过对会计典型实例的教学,让学生迅速改变以往被动听课的习惯,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通过案例教学,对会计实践活动再现,提供形象生动和具体真实的感性知识,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调查研究,并利用所学到的会计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会计账务中的问题。这就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到渗透和综合运用,并对这些知识加以巩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要求和步骤 (一)、案例准备 在这个环节,教师应掌握会计案例中的论点,拟定会计案件的评价报告。教师可在课堂上,采取连续提问的方式,来简述会计案例中的问题和主要方向,并在课前将这些案例材料分发给学生,督促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学生按照要求对会计案例进行课外个人学习,认真阅读收集整理相关案例资料,并在课堂讨论之前做好准备。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案例教学才会获得成功。 (二)分析讨论 教师可把全班学生合理分为几个小组,在每个小组内展开分析讨论,并在讨论结束之后,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然后,各小组可指派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同学面前对案例进行分析,阐述各自的观点。在这个过程,教师主要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应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讨论的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上讨论的主角。在案例教学课程之中,每位学生都要展示出自己的才智,每位学生都必须参与进来,不能只是在一旁观看。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在和他人的交流讨论过程中,提升自己对问题的洞察能力。这时,教师要注意不能轻易发表自己的观点,避免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限制,而是应该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案例教学课堂上,学生可以对同一个会计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剖析,大胆表露自己的看法,与他人针对同一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不仅要用正面的案例进行教学,还要用反面的,教师要掌握讨论的主流方向,不能偏离了主题,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主动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学生只有在实际会计案例中灵活运用知识,才能学会自主思考,才能在实践中让理论知识得到巩固。 (三)教师要及时总结反馈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要及时对学生案例讨论情况作出总结,总结讨论的情况,如学生讨论发言是否积极、争论气氛是否热烈、分析与讨论问题是否深入透彻、使用的理论知识是否恰当充分等;点评案例,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进行点评,也可以再提出几种新的方案给学生进一步的思考,阐述对案例中存在问题的看法和相应的解决办法,肯定一些好的分析和独到新颖的见解,指出讨论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有何收获,效果如何?这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四)学生书写案例分析报告 书写会计案例报告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由口头发表观点上升到文字表述的重要阶段。这时教师要做好对案例的归纳总结,向学生阐明会计案例分析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学生撰写会计案例报告的格式、文体等要有明确的要求,指出学生分析评价结论中的优缺点,并要对学生的案例报告进行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让其对讨论的案例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方面,也能在会计案例教学中得到经验的积累,为今后顺利开展案例教学打下基础。 四、结语 总的来说,在会计教学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法,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选取的经典会计案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观察,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评价,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获取到有用的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之中,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为中心模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践已经证明,只有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作者:胡佳 单位:安徽安庆技师学院 会计案例论文:中职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论文 1中职会计专业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 1.1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与学生感兴趣的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传统教学形成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这种单向知识流动,使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尽管我们教师在讲台上满怀激情,仍然有部分学生没有兴趣,甚至昏昏欲睡。而案例教学法它所选用的案例基本模拟于企业单位中的实际经济业务,案例较为真实、贴近工作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施案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真实情境来学习处理会计实务问题,对他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到较高的水平,由被动学习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有利于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便于掌握案例中所揭示的有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它能以一种全新的模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以达到教学目标。 1.2提高实践能力,适应就业导向的需要 会计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会计人员时比较看重实际操作能力。也是由于这个因素,使得会计的专业技巧显得尤其可贵重要。中职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便他们毕业后,一旦被录用就能迅速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虽然我们大部分学生在学校能较好学习和掌握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对于如何用会计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如何来处理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各样复杂问题,则往往显得束手无策。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就是能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实际工作,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模拟实际单位的经济业务,避免枯燥无味的单纯理论学习,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迅速转化为应用能力,缩短企业人才需求与我们职业学校教学存在的差距。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各会计课程的特点,选择利用具有时代性与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积累案例处理的经验,为以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而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2会计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 2.1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组织实施 从教学规律来分析,会计案例教学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2.1.1组织设计案例,提出讨论问题 案例教学成功与否与案例的选择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设计教学案例是非常关键的。选择的案例应与教学大纲中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相结合。针对职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好奇心强的特点,选择的案例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代表性和启发性。且既能够引人入胜,又通俗易懂,只有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到较高水平,他们才能深入探究案例要解决处理的会计问题。教师应就所选择的案例内容提出需要讨论的基本问题,问题的设计也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并在上课前先分发给学生。学生在上案例课之前,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除学习与案例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借助各种手段和工具补充性地搜集案例的背景材料,通过材料的准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补充、具体化或进一步提问。 2.1.2分析案例,课堂讨论 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并进行课堂讨论。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学科知识和具备的生活常识围绕案例主题展开讨论。适时引导学生深化讨论内容并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各抒己见,并分析结论。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可以把零散状态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逻辑推理和归纳,加深对分析和评价会计案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学会分析、处理实际会计业务问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操作能力。学生有疑惑的地方要鼓励与同学进行相互商讨交流。同时,发现学生判断有误时,老师要用适当的技巧,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学会自行修正。 2.2会计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基础会计是他们的第一门专业课,供应过程的核算是会计核算业务的第一步,所以激发他们对会计核算业务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因此根据教学大纲以及针对授课对象的整体特征,在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教学设计演示如下: 2.2.1导入案例,提出问题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那阶段热衷于观看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特播放自制视频《来自星星企业》,让学生观看视频,并假设自己是来自星星企业的会计人员,引导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真实情境。(通过视频让学生模拟会计实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2.2讲授案例,课堂讨论 利用原始凭证图片讲述采购成本的核算,(1)举例说明买水果(买价=单价*数量)采购成本=?(2)采购费用有哪些a.运杂费b.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c.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用d.进口关税-超市的进口樱桃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购买水果所产生的费用有哪些,从而延伸出在企业的供应过程中会产生哪些采购成本(通过学生买水果的例子来说明采购成本)。教师通过讲授法及案例法向学生解释如何处理原始凭证中的经济业务,并为学生展示如何将真实的原始凭证信息在记账凭证上反映会计分录。(1)材料已入库,款已付。(2)材料已入库,款未付。(3)材料未入库,款已付。启发学生比较以上三个经济业务有何不同。经济业务发生后,师生共同根据原始凭证利用借贷记账法在记账凭证上编制会计分录,通过这样的项目训练可以使学生建立在对企业经济业务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利用已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很快熟悉原始凭证的处理和记账凭证的操作。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练习:(1)5月2日,向胜利工厂购入甲材料2500千克,单价20元,货款50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8500元。运费1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款项未付。(无支票存根,业务如何处理)(2)5月2日,向胜利工厂购入甲材料2500千克,单价20元,货款50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8500元。运费100元,材料尚未到仓库,款项已转账。(无收料单,业务如何处理)(3)创造情景:若既无收料单,也无支票存根,该如何处理?以加学分作为奖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请两位同学上台练习,其余同学座位练习并当场填制记账凭证,争取加学分。深化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采购材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业务,掌握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以及业务与业务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会计核算,形成会计观念,提升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归纳总结,巩固业务处理 教师展示课件演示:材料采购成本的构成、原材料采购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内容:(1)重点:采购成本的核算。(2)重难点:供应过程中经济业务的核算。学生根据PPT与教师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通过课后作业进行巩固,并以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平时成绩考核,同时有利于教师进行反馈,并改进教学方法。本课知识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通过设计案例,组织案例,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财会专业,热爱会计工作的思想感情,充分认识会计工作的严肃性和会计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审核分析原始凭证和进行供应过程核算的能力,并据此提升登记记账凭证的能力,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案例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能够使枯燥的会计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受到学生欢迎。但是我们老师在采用的过程中应适时灵活,同时还要和其他的教学方法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3.1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无法替论教学。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前提必须是在学生掌握大量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假如不讲授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就直接开展案例教学,那么它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案例教学法中的分析问题提供基础和框架,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分析又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有把系统的理论教学和生动有趣的案例教学相互结合起来,各尽其长,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3.2正确处理案例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 会计教学应坚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应避免认为案例教学是万能的,可替代其他教学方法;也应避免坚持死守传统教学方式,拒不采纳案例教学,这两种倾向都有失偏颇。教学中夸大案例法的优点而过分使用,会损害案例的生动性,达不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要让案例教学法发挥更大的优势,教师应针对特定的教学目的、特定的教学内容、择机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还应和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3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会计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应从单纯的注重“教”向突出“导”转化。就是说在讨论中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听取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广开思路,积极发言。学生有疑惑的地方,老师应讲究技巧对他们进行疏导,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晰,引发学生更深刻的思考。同时,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应以学生姿态出现,融入学生的讨论,做到教学相长。 作者:张容芳 单位:福建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 会计案例论文:基础会计案例教学论文 一、基础会计案例教学的实践应用分析 1.课前准备阶段 ⑴教师 教师需要做的最主要的准备工作就是案例的选择,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以下三个原则:第一、针对性原则。教师在选择案例前要明确想要重点讲解的知识,也就是明确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案例;第二、典型性原则。一般同一个会计问题在实际案例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案例的要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第三、实用性原则。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应尽量选择较为基础的、贴近学生实际接触范围的案例。除了要做好案例的选择之外,教师应该事先对所选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便应对课堂上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⑵学生 认真阅读教师课前给的教学案例,并进行思考,同时还可以再课前就进行小组讨论,找出不明白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加以解决。 2.课堂教学阶段 ⑴教师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要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详细的进行案例的介绍。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认真倾听并记录学生找出的问题、解决思路以及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期间可以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单独的指导,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引导。并在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帮助学生解决其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要注意相似联想法与对比联想法的结合应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⑵学生 针对案例材料进行认真的思考,在讨论的过程中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疑问,积极的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去。要积极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对于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问题积极寻求老师的指导。认真听取教师对案例的分析与总结归纳。 3.课后思考阶段 ⑴教师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客观的分析案例教学的教学成果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下一节课的案例进行合理的调整。 ⑵学生 回顾课前准备阶段的问题与课堂讨论的结果,记录自己在本次案例教学中所学到的观点和思想。 二、如何完善基础会计案例教学 1.设立相关部门进行教学案例的选择与编写工作由基础会计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可以看出案例的选择是一项专业性极强且工作量巨大的工作,单单依靠任课教师很难保证案例的数量和质量。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人员通过帮助企业开展会计工作,在 2.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正确处理传统理论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关系,不并能完全否定理论教学。而是要以案例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其次,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代替教师发挥课堂知识学习的主导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基础会计总的案例教学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使案例教学法走上更高的台阶,进而为我国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作者:匡胜 单位:衡阳广播电视大学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论文 一、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概述 整个工程项目管理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由于土木工程是整个工程的基础建设,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也就决定着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当今时代的潮流就是借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来提高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所以我们的项目管理水平因此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工程项目的大量建设,尤其土木工程的大量建设,造成很多没有科技管理水平的单位的进入,拉低了整个土木工程的管理水平,进而影响到了土木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带来很大的不安定的隐患。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原因。比如没有专业技术的员工进行操作,没有管理经验的人员进行项目管理,而且一些非法的单位为牟取暴利,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屡禁不止。甚至部分验收单位蒙混过关,给不合格的土木工程项目放行等等。这些行为都非常可能影响土木工程项目的正常有序的管理。 二、引发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问题是由多种原因共同引起的:第一点是由于当前土木工程项目较多,造成了很多没有资质和能力的单位加入到土木工程施工中去,激烈的市场竞争引发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的下降,也就是很多的豆腐渣工程,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安全效益。没有资质和能力单位往往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盲目追求工期,只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工程的长期安全性;第二点就是我们的施工单位表面上打出“安全第一”的旗号,事实上没有实际的付出行动,没有在施工单位内部设置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没有制定详细可行安全标准,而且对于破坏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个人和行为,没有严格的制止和教育。而且在质量和工程进度相冲突的时候,果断选择了工程进度为先,所以会导致一些安全问题的发生;第三点就是我们的工程建设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没有做到居安思危,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安全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在施工和操作中,不带安全帽,不遵守操作章程,对施工单位的安全教育置若罔闻,不仅对潜在的安全风险缺乏认识,更重要的是没有规避风险的能力,往往在事故发生后不能有效地减少损失和影响。 三、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意义 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首先,我们的土木工程施工单位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不仅是在践行安全第一的理念,更是保证土木工程施工项目长远质量的实现。因为只有安全管理,安全的施工,我们土木工程所建造的项目才不会盲目追求进度而忽视了质量。而且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能够创造安全稳定的施工环境,不仅可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更能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感,进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也就是加强土木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不仅可以降低施工单位发生人员财产损失的可能性,还能提高工作的品质和效率。另外一个方面,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管理理念落实到工作的中去,当每个员工都在践行安全管理时,整个施工单位和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也就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因此施工企业必然拉大和不注重安全管理的企业的差距,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毕竟施工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长此以往,必然会生产出质量安全的产品,建造的单位也会长期稳定,那么施工企业的信誉一定会得到显著的提升。所以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百利而无一害”,所以施工单位越快行动就越快有效果,安全管理的效果不仅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回报,也能促进整个土木工程施工行业安全管理意识和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四、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措施 1.做好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施工单位在正式施工开始前,要召开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讨论,对于土木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一一做出相应的备案。同时对设计图纸仔细研讨,确保设计图纸不存在诱发安全隐患的问题。然后便是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的安全规章制度必须符合施工中的实际情况,并且制度要以人为本,不能过高或者过低。当然安全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管理标准都离不开所有员工的遵守,所以在正式施工之前,施工企业必须召开相应的大会,让所有员工都能理解和认同安全规制制度和安全管理标准,并且根据跟单位的不同情况,组织单位员工认真学习相应的内容,通过一些列培训活动,加强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除此之外,相应的采购部门,必须做好安全物资设备的采购贮存,做到供应充分及时。以上就是做好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前期准备的核心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从物质基础和安全理念两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2.实行分阶段,分区域的针对性安全管理。土木工程施工中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情况和特点。比如在混凝土施工阶段,要重点做好水泥和钢筋的安全监测,规范操作平台的设置,注意相关车辆的进出管理,纠正其中的一些不合理搅拌技术。比如在后期验收阶段,要统筹兼顾,对施工建筑进行全方位的审查,尤其是平时不留意的细微地区,认真检查,不放松一点安全标准。至于分区域的安全管理,要求不同施工区域的单位,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安全标准。在管理上也有所区别,比如经常夜间施工的区域和单位,必须做好灯光的照明和噪音的控制,尽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轻夜间施工带来的影响。 3.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必须要做到赏罚分明。对于违反安全标准和规章制度的个人和单位,不论身居何种职位,还是哪个单位,都必须按照规章严惩不贷。如果施工企业放纵这些行为,并将引发整个施工质量的剧烈下降,进而影响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对于遵守安全标准和规章制度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施工企业应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并在单位内部大力宣传,争取在施工企业形成全体员工争创安全标兵的氛围。只有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发挥制度的激励和抑制作用,才能逐渐提高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理念,进而提升施工企业的质量和水平。 五、结束语 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是整个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在全社会凝聚共识,依靠整个社会的力量,推动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同时,我们更要做到以人为本,无论是安全管理的目的,还是安全管理的决定力量,都离不开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总之安全无小事,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刻不容缓。 作者:高婷单位:黑龙江哈尔滨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油田项目承建的安全管理形式探究 1油田项目承包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1.1职工分工非常混乱 对于油田项目承包建设的安全管理来说,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还经常会出现职工的分工混乱、权责不明的情况发生。有很多施工人员上虽然拥有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但却并不了解自己对于施工任务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在很多环节和工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脱节或者是衔接不完善的情况。因此,一旦有问题发生的时候,不能立刻就找到相关的负责人,很多职工由于没有明确自己的职责,因此对于事故的责任都是采取相互推诿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极大的拖延了事情解决处理的时间。从而导致工作效率底下,很多工作都不能很好的完成。从当前我国的油田项目承包建设企业来看,虽然大部分企业都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但细节问题仍然做得不到位、不完善,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油田项目承包建设的安全管理存在安全隐患。 1.2缺乏有效的安全监管 在油田项目承包建设的安全管理方面,造成油田作业中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就是监督部门及人员不能严格、认真地对工程作业安全性进行全面、有力的监督和控制。特别是监督部门及人员对油田项目的安全生产监督的认识不足,在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工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态度散漫、消极,不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对油田作业工程开展安全监督工作。再加上相关人员对安全管理的相关配套设施的投入度不足,最终造成安全监督工作的失效。 1.3缺乏强有力的安全管理基础 在油田项目承包建设的安全管理方面,我国目前的油田企业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基础上较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现象具体表现在:工作人员在作业中的安全防护用具、防护技术、机械设备等较发达国家落后很多,其作业安全的工业化、定型化、标准化程度又特别低;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参差不齐;对油田生产安全的技术研究工作薄弱,安全科技的成果用滞后,缺乏能够有效的解决油田作业安全问题的关键性技术。 2分析油田项目承包的安全管理模式 2.1明确甲乙方的责任与义务。 针对油田项目承包的安全管理模式来讲,最重要的是要明确甲乙方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做到权责分明,将每一个工作环节更好的衔接起来。 2.2管理人员一定要多面协调 如果要想有效率、更好的完成一个项目,那么就需要各方面的管理人员进行多面的协调,加强各个方面的合作,使每一个部分都能很好的衔接起来,成为一个完成的战略合作体系。比如说,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要只是单纯的依靠设计公司,同时也要吸收施工方的意见,讨论出一个更加合适的方案,让设计的方案能够更好的实施,这样才能将工作更有效率的进行下去。 2.3安全管理人员必须重视钻前准备 比如,相关油田项目承包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多进行一些资料的收集和调研,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即将到来的项目做好准备。对于项目的各个方面都应该有一个周详的计划和安排,不论是从时间方面、还是从资源管理方面或是从费用以及沟通方面都应该有一个具体的计划,并应该筹备出几种不同的方案,这样在项目真正实施的时候才能更加的顺利。 2.4在进行科学油田项目承包安全管理的同时注意创新 在油田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不管什么方面都要拿出科学的数据,进行理论的分析,这样才能让整个的施工过程变得更加的精确,不容易发生偏差。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油田项目进行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吸取之前项目的一些优秀的经验,注意总结,但也要把握好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需求,做到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不要让项目的建设成为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在变化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生存。 3探讨油田项目承包的安全管理方法 3.1提高安全意识,降低风险 在各个行业之中,油田项目承包工程并不同于一般的工程建设,这是由于油田项目的建设具有非常多的危险性工作。因此,安全管理问题在油田项目建设当中就成为了首要关注的问题。只有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能够确保安全,才能保证项目建设更好的进行下去。而如果在项目实施的过程当中,一旦出现了安全问题,那么不仅项目本身会收到非常大的损害,同时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油田项目承包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提高安全意识、将风险降到最低。不仅是管理人员要将安全意识放到第一位,同时还要让施工者认识到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在工程开始实施之前,一定要进行认真的核对和检查,力求排除一切不安全的因素,从意识上加强安全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生产建设的进行。 3.2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在油田项目承包建设的安全管理中,对于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制定一个相对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将安全管理在项目的实施中成为一项必须执行的制度,让大家能够充分的重视起来。这样根据管理制度的规定,工作人员就能够做到权责分明、分工明确,安全管理不再是口头上的承诺,更是明文规定的制度。这就在无形当中让工作人员对于安全问题有了足够的认识。同时,如果一旦有安全问题出现,就能第一时间找到相关的负责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能够极大的提高施工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工作人员发现在工作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 3.3强化安全监管,职责明确 由于油田项目的建设不同于其他工程的建设,具有特殊的危险性,因此在油田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就更要注重安全监管工作,做到职责明确。对于施工项目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严格的安全监管,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指定的负责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安全意识,同时还能提高职工自身的责任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当中,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细节。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会影响到整体工程项目的质量。另外,作为工程监管人员不但要加强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的安全管理,还要在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上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要符合施工要求和工程标准。油田项目承包在强化安全监管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在油田工程项目承包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目前施工企业的管理体系来看,专职的安全管理以及安全负责人员一般都是负责项目的整体安全工作,但却很难深入到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微的环节当中。但是,这些细微的环节以及工序也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将这些细微的环节都做得更好,才能使整个项目更加顺利的进行下去。因此,我们就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在油田工程项目承包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仅要通过优化施工计划和施工技术方案确保技术上可行、安全上有保障。同时还要加强对施工方案和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力度,工程技术人员,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指导,并结合现场实际,及时调整有关安全技术措施。在工序交接时,考虑增加安全施工交接一项,工序交接应报请有关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监理人员参加。 3.4落实安全培训教育制度 因为我国当前大多数油田工程项目承包的一线生产作业人员文化层次和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其安全意识不到位,安全技能不完善等特点,给油田生产作业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因此,油田企业要组织专门的人员定期的为他们进行安全生产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在生产作业中的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自身防护能力和业务素质水平,打造一支安全意识强、业务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现代化的油田工程项目人才团队。 4结束语 总之,为了全面落实油田企业项目承包建设在安全管理工作上的规范化、制度化,规范化,必须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油田企业还要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民效机制,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油田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最终目标。 作者:邢洪涛刘江涛王麟汉单位:大港油田滩海开发公司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华北物探处大港油田第二矿区管理服务公司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环境工程项目质量的安全管理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观念的提高,对于环境工程项目工作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况且在现代化社会当中,环境工程项目质量在满足业主需要的同时还需要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这其中不论是经济性、安全性、适用性还是与环境的协调性都应该得到保证。所以对于参与到环境工程项目当中的管理者和实施者来说,都是需要保证项目的质量。环境工程相对于其他企业的工程来说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建设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其用户也需要全程参与到建设当中,因而这也就对其资源和方法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本文当中我便会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说明。 关键词:环境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管理 由于目前市场竞争机制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经济效益的提升,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卫生工作的关注程度远远不能够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的社会当中,地球上任何生物的进化、演变以及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循环。作为生态系统运转当中最高级的生物,人类以其高智商和高操作性具备更大的能动性和创新性,这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具备更大的优势。在现阶段当中,经济发展还需要与环保相结合,所以在对环境工程进行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时候就需要对于项目当中的所有阶段和工作内容进行整合和科学的规划,这样不仅能够对其工程实施质量有更好的保证,同时还能够保证其与环境的协调。因而在本文当中我便会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仅希望能够起到一些借鉴的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质量和安全观念 观念对于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而在进行环境工程项目的时候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帮助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质量和安全观念。从目前社会观念和人们的心理活动来看,环境卫生工作和环保工作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并不体面,因而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当中都会受到一定的非议或者是不公对待,长此以往在环境工作当中工人们便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从而影响实际的工作质量。所以不论是在岗前培训还是实际工作阶段性管理当中都需要注意到这些工作人员的心理变化并对其进行调节和纠正。况且人们认识一个城市更多是从城市面貌开始的,而环境卫生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视觉舒适度,所以就需要让环卫工人们认识到环卫工作对于城市形象维护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试想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路面以及公厕当中的卫生脏乱差,那么便会在潜意识当中拒绝与该城市的经济或者是工作进行更多的交往。通过这种环卫工作重要性观念的树立,不仅能够让环卫工人们认识到自身工作的质量是与城市文明程度相关的,同时还能够从心理上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况且任何事情都是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环卫工作人员在平时工作当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街道和路面进行的,因而在工作过程当中来往车辆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由于工人们长期与垃圾或者是其他污染物接触,因而就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生理安全,所以工人们在工作之前就需要做好防护措施,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其工作质量和个人安全。 二、层级管理,明确责任 从人的本性来看,“三个和尚没水吃”在工作当中存在一定的生存空间,人的心理和潜意识当中都存在一定的惰性和私心,因而如果在工作中不能够对工作任务和项目进行明确安排就很容易会导致工作人员对于工作项目和区域相互推诿,这样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工作项目完成的质量,同时还不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从整个城市的工作岗位来看,环卫工人承担着最为重要且最为繁重的任务,而且由于环卫人员的数量比较多,因而在工作当中的管控性并不是特别科学合理。所以在对其进行管理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层级化的模式,这样不仅能够将区域化的环卫内容落实到不同的部门和个人,同时还能够通过一定的奖罚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责任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内在的约束,因而在管理的时候就需要对从事路面清理、车辆对路面保洁、垃圾收运以及公测卫生保洁等内容明确到人,这样不仅能够使他们各司其职,而且由于从事某一内容的长期性和经验的积累也会使得他们的工作更加有效,工作质量会更高。 三、加强事后的监督管理 环境工程主要是惠民的,由于它的整体性和内容的庞杂,因而就需要定期对于工作的质量和工作人员的安全进行考察和总结。环境工程项目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因而对于它的监管也必须从多方面进行加强。对于管理部门来说需要对于环卫工人所使用器械的质量和工作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这样才能够从其内部减少环卫工人工作的安全隐患。同时由于百姓才是环卫工作的直接受益者,因而也应该在人民基层设立监管委员会,这样才能够从外部,从建筑工程的直接受益方加强工程的监管,促使其遵循公司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够做到内外兼修,从两部分加强监管的力度才能够有效避免管理混乱。况且事后的监督管理能够督促环保工作的质量意识,而且采取专业部门进行验收的话能够保证其质量。四、小结本文是基于我的工作经验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展开的,在文章当中分别从树立正确的质量和安全观念;层级管理,明确责任以及加强事后监督管理这三个梯度对环境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然而宥于个人知识水平的限制,在文章当中我并未能够就相关问题进行全面详尽的阐释,仅希望能够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王冀 单位:青岛李沧环境卫生有限公司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化工项目全过程安全管理探析 【摘要】分析化工项目的特点、全过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介绍项目前期、设计、采购、施工、试车、开车阶段的安全管理,突出上下游之间安全管理的相互影响,明确各阶段安全管理的要点,探索化工项目全过程安全管理。 【关键词】化工项目;全过程;安全管理 1引言 化工项目一般具有工艺技术复杂、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管理要求高等特点。目前,针对化工建设项目,国内外通常选择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工程公司通过优化设计,项目各阶段的合理交叉与融合,达到减少投资、缩短工期的目的。在安全管理方面,工程公司受安全管理理念、安全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和安全意识等因素的影响,站在项目的整体角度,从前期、设计、采购、施工、试车、开车等各环节全过程考虑安全管理,进而提高项目整体安全管理水平,这方面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2项目前期阶段的安全管理 2.1总承包投标阶段 2.1.1全面了解与安全管理相关的信息工程公司应通过仔细研究招标文件、现场踏勘、投标澄清等全面了解与项目安全管理相关的信息,如项目所在国、所在地的政治、经济、宗教、环境、医疗卫生、治安等环境;项目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建设单位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规定;项目所在地的气候、水纹、地质、自然环境;项目建设装置的周边设施和环境、地下设施情况。 2.1.2合理设定各项管理目标全面了解关于安全管理相关的信息后,根据业主的要求,投标时合理设定工期目标、成本控制目标、安全管理目标(创优与否),不应为了中标而向业主承诺违背建设客观规律的工期目标,造成项目中标后项目存在先天性不足,为项目实施带来不可避免的安全风险。 2.2项目策划阶段 2.2.1全面识别安全风险不仅要对设计、采购、施工、试车、开车等各阶段、各环节、各工作自身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还要对外界因素给项目执行带来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战争风险、疫情等。根据识别出的安全风险,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等级划分,然后依据风险控制原则制定有效、可行的控制措施和应急措施。 2.2.2组织上保证全过程安全管理成立项目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配备安全管理人员时,应保证全过程安全管理的可实施性,使得安全管理人员在组织结构和知识结构上能够全过程深入参与设计、采购、施工、试车、开车等各阶段工作,消除各阶段安全交互管理之间的障碍,保证各阶段安全管理信息之间的有效传递。 2.3设计安全管理 2.3.1提高设计的本质安全在项目设计、施工、采购、试车、开车、运行等生命周期内,相较其他生命周期,在设计阶段消除装置的不安全因素是最简单、最可靠和最合理的做法。在投资、工艺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应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施工安全性、试车和开车安全性、运行安全性及操作便利性,在设计过程中坚持事故预防优先原则、可靠性优先原则、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尽可能达到“本质安全”的目标。 2.3.2从体系上保证安全设计设计安全管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设计安全管理的依据是国家强制性标准,具有较强的法规性、政策性和专业技术性。工程设计质量是建设项目质量的基本保证,严格制定并认真执行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保证设计安全管理质量的重要手段,工程公司应给予充分重视。 2.3.3改进设计理念在制造能力、运输条件和吊装资源允许的情况下,设备尽可能模块化、壳装化,甚至对装置进行模块化设计,减少现场施工活动,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安全风险。 2.4采购安全管理 2.4.1采买阶段做好设计人员和供货商人员的桥梁,确保设计的各项要求能够准确地传达给供货商;根据运输方式、装卸次数等情况,明确设备材料的包装要求,确保设备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选择大型设备制造厂时,既要考虑厂家的设计制造能力,也要考虑厂家的地理位置。 2.4.2催交和检验阶段项目核心设备、长周期设备的制造质量和制造周期对项目的总体进度有非常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应高度重视核心设备、长周期设备的催交和出场检验、运输前包装检验,必要时应派专业人员进行驻厂监造,监督厂家的制造进度和质量。进度拖延会引起现场赶工,甚至会改变整体的施工策划,大大增加施工安全风险。 2.5施工安全管理 2.5.1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管理1)施工招标阶段。施工招标文件中应明确、细化施工阶段的安全要求,提前让投标单位了解施工阶段应达到的安全标准,以便在报价时考虑达到相关标准所需的安全费用;明确投标单位的安全资质要求、项目经理和安全经理的任职要求;对投标单位、所选项目经理、安全经理的安全业绩进行考察,对不重视安全和所执行项目出现较大安全事故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淘汰;合理划分标段,尽量减少中标单位间的交叉作业,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2)施工动员阶段。在施工动员之前,完成安全预动员,审查施工活动的范围、与活动相关的安全风险、安全管理计划,特别关注现场动员工作的早期阶段。保证HSE管理体系是可靠的、有管理和监督管理体系运行的组织结构。确保所有监督人员清楚项目的安全要求。 2.5.2施工实施阶段1)施工组织要合理。加强施工分包商的监督管理,严禁施工分包商将工程层层分包;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劳务分包的管理,尽可能减少劳工的流动性;统一协调各单位的施工时间和施工空间,尽量避免垂直交叉作业和多单位在同一区域的横向交叉作业;调整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能在地面上完成的工作就不安排到高处进行,尽量避免高处作业。2)管理关口要前移。坚持和贯彻“预防为主”这一方针,将安全管理工作由被动应付变为主动控制,将工作重心由事故管理、应急管理转为事前预防和控制,把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通过完善的制度、有效的宣贯和强力的执行,施工前做好各项安全措施。3)进出管理要重视。施工现场应进行封闭管理,场内道路尽可能人车分流;施工现场出入口应设置门禁系统,由专人进行管理,避免无关人员进入现场;加强进场前检查,避免存在缺陷的车辆、施工、机具、设备进入现场。4)培训监管要强化。所有进场人员必须经过入场安全培训;改进培训方式,通过亲身体验、真人演示、视频动画、图片、案例分享等更直观的方式,提高培训效果;不仅要重视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更要重视劳动技能培训,这是降低个人违章和操作失误的根本保证;加强作业过程中的行为观察和监管,找出作业人员发生违章的原因,即安全意识差、劳动技能差,还是兼而有之,以便对症下药。 2.6试车、开车安全管理 1)安全管理特点。试车、开车期间安全管理具有风险隐蔽性强、不可控性强等特点。试车、开车的风险除常规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外,还包括易燃易爆气体、有毒有害气液体、高温高压气体、高压电源等。安全事故的原因除试车、开车工作本身产生外,很大一部分是由上游工作的不到位引发的,给风险控制带来困难。2)专业人干专业事。试车、开车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为了避免因误操作而引发安全事故,专业工作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人员完成,即专业事由专业人干。3)统一协调指挥。试车、开车工作涉及的单位多、人员多且工作程序复杂。为了使试车、开车工作安全、有序地进行,应成立包含各试车、开车参与方的组织机构,以便统一协调指挥。 3结语 化工项目各阶段的安全管理,即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必须站在项目整体的角度考虑安全管理,实现设计、采购、施工、试车、开车工作的有机结合,实行全过程安全管理,才能降低项目整体的安全风险,提高项目的整体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化工项目安全运行。 作者:孙宝亮 单位: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水利水电项目安全管理策略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一般工期长、作业面多、现场环境复杂,因此对安全管理工作也同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项目部通过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制定安全教育培训和绩效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实现安全管理目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部;安全管理 1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一般由具有综合功能的水工建筑物群组成,在其施工过程中,往往同时涉及大型明挖爆破、立体交叉作业、金属结构安装、地下洞室开挖及其它多种专业领域,而项目部作为工程现场的实施主体,是水电行业施工企业生产的最前沿阵地之一,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实体。如何在现场环境复杂、作业面多的水电工程项目中保证生产安全,使之一直处于受控状态,是评价项目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2安全对于生产的重要性 安全与生产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起着促进和保障作用,它是确保生产任务能否顺利实施和完成的基础,如果因为安全管理不善发生事故,则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和效益。 3项目安全管理工作措施 水电行业工程项目一般工期长、工作面多、现场环境复杂,客观上造成不可控风险因素增多。因此,在这种复杂环境下项目的安全生产工作,就不能仅仅依靠项目成员自身的素质和责任感,而是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制约机制,并严格地加以执行,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目前,我院从事的工程项目均必须按照国家、行业和公司的规定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制度来规范生产行为,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体系、隐患排查和治理体系、设备设施管理制度、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等。只有把这些体系和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使生产工作的每个环节均处于受控状态,并持续改进,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体系、制度和方法进行简单介绍探讨如下。 3.1制定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项目部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明确各级组织机构、各级负责人、各岗位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以质量安全部门和安全管理人员为主要责任人的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以各作业组组长为主要责任人的安全生产实施体系,并将项目部所有成员都纳入到安全管理的范围。项目部负责人与各岗位成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使每名员工都认识和牢记自身在安全生产中的责任和作用。 3.2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工作 安全教育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立足之本,也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减少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项目部建立了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制定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不断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营造安全氛围,使安全理念和价值观被项目部全体成员所认同和共同遵守。安全教育工作应长期系统的进行,培训内容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其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深度也应有所不同。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是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管理方法,一线员工的培训重点是遵章守纪、自我保护和提高防范事故的能力。安全教育切忌只注重表面形式,不注重学习效果,培训内容“假、大、空”,使安全教育效果流于形式。所以,安全教育培训也要不断推出新颖活泼的教育方法,让员工容易理解接受,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3.3危险源辨识及预控 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危险源辨识就是识别危险源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既要识别危险因素、产生条件,又要判定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只有对危险源进行准确辨识才能有效地采取措施加以预防。项目部应建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估和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并对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方面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环境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对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或危险后果进行评估、制定控制措施,对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并编制应急预案。危险因素预控必须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定期检查。所制定的措施必须注意危险因素的动态变化,随时加以修定、补充和完善。 3.4建立安全生产例会制度 为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部的安全生产情况,贯彻执行国家、行业以及上级部门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协调和处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有必要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例会。会议主要内容包含传达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文件精神;检查上阶段安全生产要求落实情况、部署下阶段的安全生产工作;对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经验进行交流;对员工提出的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进行评审;对存在的安全隐患,研究落实解决措施和办法等。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例会对安全生产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5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 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设备设施也是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项目部建立了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对设备设施由专人负责管理、维护,并建立设备台账,对每台设备的正常使用、调校、维护、故障、处理等情况逐一记录备案。 3.6全员参与、共同监督 安全生产的管理和监督如果缺乏全员参与,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充分调动员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热情,使员工们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是一切与生产有关人员的共同责任,动员他们都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从各部门负责人到作业班组直至操作岗位,都应有明确的安全职责,分解安全生产目标,共同监督安全措施落实情况,避免上紧下松、层层衰减,从根本上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项目部安全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3.7落实安全生产费 用必要的安全投入是项目安全管理有序可控的一个重要前提。安全生产必须有相应的投入作为保障,在新《安全生产法》中将安全生产投入及费用的提取和使用列为企业负责人的主要职责,体现了安全生产投入的重要性。项目部一般按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制度,做好满足安全生产需要的安全生产费用计划,保证专款专用,并建立安全生产费用使用台账,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对费用投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3.8建立安全管理绩效考核制度 由上级主管部门或项目部建立安全管理绩效考核制度,明确对安全生产目标完成情况、安全管理实施计划的落实情况等的要求,得出可量化的绩效指标。通过绩效考核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实施PDCA循环、不断提高安全绩效]。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相关部门和岗位兑现奖惩,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形成“人人管安全、人人重安全”的群众性氛围。 4结语 安全管理与项目部的所有员工都息息相关,需要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共同参与。安全管理的内容、方式也很多,关键要结合项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全员参与,共同监督,持续改进,这样才能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作者:邬昱昆 谢新宇 赵元忆 单位: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居民进入城市生活,对居住条件的需求逐步增多,建筑行业随之迎来了发展期。但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安全问题频发,不但给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还造成了公共财产的损失。因此,建筑单位要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事业高速发展,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高速度带来的是安全事故频发。影响土木工程施工安全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建筑单位应该明确问题,树立高度安全意识,加强施工安全管理,确保工程的高质量和顺利竣工。 1影响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的因素 人是决策者和操作者,在土木工程施工中起着重要作用。施工人员素质的高低、技术水平的强弱,都直接影响着施工进程和安全性。建筑材料是决定施工项目安全性的决定因素。如果建筑材料的质量不过关,不但容易在施工过程中造成安全事故,也会给居民的日常使用留下重大安全隐患。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与安全施工紧密相关。明确的规章制度,不但能进行指导性规范,还可以形成约束和制约,保障施工安全。施工预算体现了建筑单位的综合实力,也决定了人力成本和材料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品质,对施工安全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 2加强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2.1树立安全意识 明确的施工安全意识,是土木工程安全施工管理中的首要指导性思想。建筑单位在组织建筑队伍,准备启动工程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统一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宣传安全施工的意义,为施工人员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引导安全生产。如果中途有临时加入的施工人员,施工单位也要单独对其进行安全生产教育,不能忽略任何一个人。对于频繁变换工种的施工人员,建筑单位要及时对其进行安全培训,传达新工种的注意事项,使施工人员熟悉操作规范,做到心中有数。为了加深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筑单位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安全施工宣传。比如,悬挂安全标语、绘制安全生产板报等,营造安全施工氛围;编写安全生产之歌,在开工前由所有施工人员共同演唱;组建安全生产指导小组,定时开办安全讲堂;利用节假日开办小型安全生产晚会等。 2.2建立安全生产制度 除了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还要建立、健全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生产制度,将规章制度落实到纸面上,以制度规范行为。安全管理制度要以工程的实施进程为基础,具有全面性、针对性,确保能够得到有效贯彻。首先,建筑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制度,定时对施工项目进行安全检查,并详细记录检查过程,明确施工中较为危险的岗位,将其作为重点观察对象,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同时,施工人员按照工种分组,定时组织安全生产自我检查和安全生产建议会,形成详细报告,上交安全生产负责人。其次,在土木工程准备施工前,应制定生产技术安全管理制度,对施工项目进行全面规范。对于土木工程施工中准备应用的技术,要进行严格的审批,只有通过审批后才能投入使用。在土木工程项目开始施工前,技术人员须对施工技术进行交底。例如,向相关施工人员提供技术资料,跟进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进程。当出现违反技术要求的施工行为时,要及时指出,并进行纠正指导。当出现技术缺陷时,要马上修改或完善。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由于某些因素发生变动时,要立刻制定或调整相关安全生产措施。再次,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安全技术的有效应用,建筑单位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设立安全生产监督岗,派专人负责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进行处理。最后,制定安全生产奖惩制度。根据土木工程施工进程,建筑单位可以制定一套安全生产奖罚制度,对遵守安全生产制度或在安全生产工作上有突出贡献的部门或个人进行奖励,违反安全生产制度的,则视情节轻重进行惩罚。 2.3加强生产环境管理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环境的好坏也是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因此,建筑企业要加强对生产环境、施工场地的管理。首先,施工现场要保持规范、有序,建筑材料的摆放需井然有序,道路要保持通畅,确保安全通道的疏散作用。其次,建筑工地中不必要的设备和多余的材料,要及时清理。施工产生的废物、垃圾等要尽快清除,确保施工现场的整洁,避免发生磕绊。再次,建筑单位要对危险设备进行安全处置。对于施工用电、危险设备等,要上报安全主管部门进行审核验收,只有审批合格的设备才能投入生产。 3结束语 如今,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房地产事业高速发展。但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由于多方面因素,施工安全问题频发。因此,建筑单位应该明确这些问题,树立高度安全意识,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 作者:房贤亭 单位:山东省寿光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中外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比较 [摘要]现今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状况较之以前已有了大幅度改善,但仍然有些不足和亟待完善的地方。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我国和一些发达资本在安全管理上的差异,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来进一步提高我国安全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对比研究 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步增长、建筑业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保障以及施工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在汲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促使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1中外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差异 从18世纪中叶到现在,美国和英国等发达的国家经过长足发展,在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关于安全管理的制度和经验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我国与这些发达国家在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体制、法制以及机制上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管理的理念不同。安全理念也叫安全价值观,是在安全方面衡量对与错、好与坏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思想,是企业安全文化管理的核心要素。 (2)相关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程度不同。英国健康与安全法律拥有150多年悠久的历史传统。美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相关法律属于整个职业安全与健康法律体系的一部。美、英两国的法律体系在基于职业安全与健康基本法律体系基础之上,根据职业安全卫生基本法律的要求进一步制定了相关辅助的条例、标准、规范等,从而形成了较完整统一的综合安全法规体系。我国自建国以来,针对建筑业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约,只有199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2004年施行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这些法律法规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法规体系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够强和存在着交叉重复等现象的缺陷和问题。 (3)安全管理机构的健全程度不同。我国对于安全管理机构设置条件无明确规定,导致一些规模较小的建筑企业中缺乏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我国专门从事安全管理的人员配备多是依据建筑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承揽工程的建筑面积来确定配备人数,而以施工作业人员人数为配备依。 (4)安全管理的相关投入力度不同。这里所指的安全管理的相关投入主要指在安全教育、劳动保护、文明施工和现场安全设施四个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情况。英国建筑业用于安全防护设施的开支要占工程造价的6%,国外最低的投入率也达到2.74%。而我国的安全管理相关投入率平均为2.26%,低于国外最低标准。 2对中外项目安全管理差异的启示 (1)树立更为清晰明确的安全理念。安全管理是要做到尊重生命,为生命负责的,所以安全理念中应更多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这点上,我们不妨借鉴一下“零容忍”的安全理念。 (2)完善我国的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现有的建筑方面的法律法规可以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整合。还要做到查缺补漏,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来填补相关空白。同时还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有效监督各项法律法规的落实和情况。对不按法律法规要求执行的建筑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要从严处理。 (3)促进安全管理机构的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对安全生产负有重要的责任,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我国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并加强监管的力度。 (4)增加安全管理的相关投入。保证相关安全投入,如安全防护设施的开支等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已落实,并做到了专款专用。只有如此安全管理才能落到实处,相关的安全防护设施也能做到细致周全。 3结语 发达国家的先进安全管理经验无疑给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捷径,只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加以甄选扬弃,就能有效解决我国安全管理中的问题,促进我国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秦炜 熊晓强 王峥 牛欣欣 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石化工程项目承包商安全管理探析 1承包商安全管理问题 1.1施工人员素养不高 随着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大量的农民工与外包工进入施工队伍,这些人员的进入为工程施工提供了重要的生产力,为建设施工队伍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不过,这些农民工与外包工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工程施工培训,在施工安全方面没有专业知识。特别是农村与城镇的非工业劳动人员,这些人员不但没有经过良好的专业培训,还缺乏劳动安全保护能力。由于工程现场中临时人员占据较大部分,如果务工人员不能掌握安全施工要求,会使工程质量产生问题,还容易引发现场施工事故的发生。 1.2工程转包影响质量 在项目建设工程中,常常会出现工程项目层层转包的现象,工程转包的情况将会降低工程质量及安全控制的能力。所谓的工程转包就是一些有项目建设资质的企业将承揽到的工程项目转包给了其他施工队伍,在工程转包的过程中工程承包价格将会降低一部分。在这种层层转包的过程中,实际用于工程建设的费用将会大幅减少,直接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石化建设项目中承包商一旦也进行这种工程转包的行为,将不利于石化建设项目实现安全管理。 1.3施工偷工减料 一些项目工程承包商在投标、招标中,由于财政方面存在压力,在工程投标中,迫于财政压力为了迅速获得资金,容易接受较低的报价,以低价中标后为了弥补低价中标,在施工中会通过偷工减料,牺牲质量安全作为代价。另外,每个项目中合格供方不能少于两个,而一般供方数量要在三个以上。由于合格供方单位数量少,通常会出现施工方投入资金少的情况,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的监管,承包商会减少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在追赶工程进度中为工程项目安全留下隐患甚至会引发安全事故。 2加强承包商管理 2.1选择承包商 选择安全管理能力强,具有责任感的承包商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在施工之前应做好承包商选择工作,对承包商的资质进行评审,保证进入企业的施工单位合格。承包商的评审首先要审核承包商的施工能力,营业执照、施工资质证书等。不但要评审承包商的施工资质,还要看其安全管理资质,对其安全管理机构、应急体系、特种作业操作证明以及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能力等进行审核。对承包商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承包商的安全管理机制进行评价,在选择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将不具备安全管理能力的承包商淘汰,选择最优者。承包商通过资格审查进入承包商的名单后,才有参加项目招投标会的资格。企业选择了合适的承包商后,要签订正规的施工合同书,同时还要与安全环保部门签订施工安全管理协议书。企业与承包商通过法律程序来确定各自的安全管理责任,分清权限,以免日后发生纠纷难以寻查责任人。承包商在进行工程施工之前,应该向企业缴纳一定金额的安全风险抵押金,这样一来在承包商在进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可以有所约束。企业可以通过风险抵押金来对承包商的施工进行有效的规范。 2.2加强合同管理 承包商成本石化工程项目是根据与石化企业签订合法合同后,建立了合法的合同关系才能够进行施工,为企业进行服务并获得经济收入。企业与承包商合作,是经过严格专业的审核,并通过招投标方式来选择出了满意的承包商,因此双方才签订了完善的合同,企业应保证在合同中必须有安全协议,才能对合同进行盖章,合同中的安全协议是合同的重要内容。在石化工程项目中,施工节奏快,工期紧张,要办理的手续繁复。为了节省时间,一些企业在工程开工之前就与承包商签订安全协议。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可以与长期合作并有良好资质的供方签订年度安全协议,建立长期合作。 2.3对承包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工程项目在施工之前,企业要组织承包商的管理进行工程安全讨论会议,对承包商管理者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承包商具有安全知识、重视施工安全对于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石化工程项目中承包商的安全管理需要人来完成,工程承包商在与企业进行交流后,应该明确自身的安全管理责任,意识到工程项目安全的重要性,对自身队伍进行安全管理。承包商管理者在对自身队伍管理上对员工的能力进行了解,组织员工参加安全培训,组织员工接受石化工程项目的安全教育,针对不同职级和责任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交底,一定保证参建项目的全体员工对石化工程项目相关安全规章制度有所了解,并对其岗位工作的性质、内容、特点和潜在的危险因素都有详细的认识。为了使施工人员建立安全责任,承包商员工应该签订安全承诺书后再进行作业。 2.4建立安全监控部门 为了使工程施工能够得到有效的安全管理,企业要建立工程安全监控部门,对承包方的资质进行审查,并协助办理各种手续,对承包商员工进行培训。另外,为了保证安全管理工作切实有效,安全管理人员应该深入施工现场,对工程进行有效的安全监督检查。以往,施工现场管理工作都是由项目负责人来执行,但是当前石化工程项目工期紧、任务重,项目负责人为了尽快完成项目重视施工速度而忽视质量安全。因此必须派遣专业管理人员监督,发现现场的施工隐患后,必须采取措施并监督补救措施的进行。工程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安全监控人员对项目进行实时的监控,从而防止项目在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为了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承包商应该制定一套具有可行性、合理性的作业管理控制流程,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要对工程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及时汇报,让施工环节与管理监督良好合作。严格遵守工程项目要求的规范性、安全性,对承包商的施工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保证石化工程项目质量安全。 3结语 石化工程项目复杂而且具有危险性,自进行施工中不注意安全管理将产生威胁,甚至是酿成工程事故。对承包商进行安全管理是从施工源头进行把关,承包商注重安全施工,遵守安全准则不但能够使工程项目顺利完成,还能保证项目用于良好的安全质量。 作者:朱梦楼 单位:大港油田第五采油厂安全监督站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论建筑项目的安全管理方式 针对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安全管理模式和安全管理制度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新的安全管理模式和安全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模式创新 1“合理双赢”模式 “合理双赢”模式是建立在企业和政府之间寻求自愿协议均衡的一种模式,它将缓解企业与政府双方之间的矛盾,减少由于安全评估标准不同,安全评估要求不明确等等问题所带来的安全管理系统的混乱。这个模式是将政府和建筑企业对安全管理的参与当作一种投资行为,政府和企业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进行利弊平衡,然后双方确定收益分配和风险投入,最后双方按照自愿原则签订合同后,开始遵守合约履行各自相应的职责,全方位投入到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中,最终实现双方共赢的目的。 2“安全小区”模式 “安全小区”模式是建立在整个建筑项目系统上的,由于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国家法律法规上的,而在法规之外,我们的项目负责人很难对安全管理实行自己的权利,一般项目安全管理是由专人来负责的,而施工现场工作人员与安全管理人员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导致不必要的冲突等等。此模式是要求建筑项目各关系方共同建立项目安全管理委员会,成员由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安全主管,施工员,工人组成,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相应的职责和义务,都必须严格履行,否则将受到委员会制裁,由监理单位和国家相关安全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整个建筑项目就像一个小区一样,每个人都会参与其中,都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制度创新 目前在我们的建筑项目安全管理制度上存在权,责,利不平衡的问题,要完善制度,就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创新。 1建立权责分配制度 我们必须遵守权利与义务和利益之间的平衡对等原则,使建筑项目各方都可以获得各自应得的利益,当然这是建立在履行相应义务和责任的前提上,否则也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对于项目的直接负责人,有设计,勘测,施工各单位,我们可以直接将法律上安全许可条件列入到项目安全管理中,明确三者对于项目安全的长期责任。而业主单位也有保障项目后期维修和落实事故维修的责任。监理单位必须要有第三方的直接监督等等。 2完善安全责任保险制度 随着保险业加入到建筑安全这个大家庭,建筑行业伤亡事故受害者有了一定的保障,但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我提出建立一种及时赔偿保险制度,其特点就是不需要经过繁琐的索赔程序而可以及时快速的得到保险公司应有的赔偿,同时通过事后的事故调查组来确定责任分配,此时需要国家政府强制性的进行“赔偿再分配”,如果企事业单位承担主要责任,保险公司可需向相应企业要求退回部分赔偿款,这当然需要国家司法机关的保障。同时,我建议企业的安全业绩与“赔偿再分配”挂钩,如果业绩比较差,可在原分配上再增加分配比例,否则反之。 3建立安全业绩评估制度 建立安全业绩评估制度,首先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系统的国家评估机构,其次是制度的建立和加强,要求必须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制度,而且要求是建立在科学的分析基础上,必须是详细的、系统的评估制度,结果应在国家相应机构存档。 结语 针对目前我国在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领域所表现的现象和突出问题,本文结合了目前国内的制度做出了探究性的创新方案,从模式、制度两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究,希望能对目前的安全管理的提高有所贡献。(本文作者:程敏 单位:攀枝花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的建议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电力企业也重点发展电力项目。但电力工程项目有着一些鲜明的特点,这就导致施工过程可能出现一些安全隐患。通过实践工作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电力工程项目施工中发生安全问题,这会严重影响整体施工效果。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 引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日渐加快,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问题也被重视起来,这影响到电力工程能否稳定运行,并且也促进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我国目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还不是很完善,还有一些没有结局的问题,所以,综合目前工程施工管理情况,使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对施工管理工作进行改革,这是我国电力企业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我们应对其高度重视。 1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案例的基本概况 某电力工程项目为中型变电站工程,此工程属于当地的首个全室内变电站,具有土建工程楼层高、结构复杂的特点。工程的作业面比较广,需要较大的施工量,是施工单位以往所没有遇到过的,不管是质量方面、工期方面还是安全方面都是非常大的挑战。考虑到此工程安全管理难度比较大,所以在正式施工前通过项目经理对本项目施工管理进行了规划设计,特别是对于安全管理工作设置了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成立了安全风险管理小组(包括专门的技术人员、专职的安全人员),策划组织安全风险识别、分析评价以及重大安全风险专项应对工作等等。虽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安全情况分析,但是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2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团队建设不力 以我国现代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团队来说,很多都不能认识到管理工作的正确含义,被传统管理思维框架严重影响,不仅是管理方法,也包括管理手段,都不能满足现代工程管理的要求。并且,合同管理意识相对薄弱、经济效益观念也比较浅薄,这直接关系到施工管理工作的效果,容易给工程施工带来了一定的质量问题,导致电力工程施工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2.2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缺乏有效沟通 众所周知,在电力工程中,涉及到的职员比较多,所以我们要把这些专业以及人员的沟通、协调工作做好,进行更好的开展电力工程施工。但是,现代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实际情况还不是很理想,业务部门、技术部门、财务部门以及运行部门,分割单独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各个部门之间没有进行相应的协调管理,出现了“多头管理”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容易导致资金流动性差、材料供应不畅,施工进度慢等现象,使电力工程施工整体目标和任务很难达成。 2.3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流程不合理 为了提高管理效果,我们就要确保施工管理流程的合理性,但我国现代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整个流程还有一定的不足,有时较为混乱,不具有合理性,大部分流程存在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问题,这就容易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使整个工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直接关系到电力工程建设质量。 2.4安全施工管理不完善 安全施工是输电线路能够能否正常运营的先决条件,更是输电线路施工管理的重点项目。不过在输电线路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安全问题,出现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主要是因为安全防护意识不强,在施工管理中没有对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导致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安全理念,在施工中没有使用合理的安全措施。并且在有些电力工程中,没有相应的安全施工防护措施,一些施工单位只考虑经济收益,安保措施并不落实,导致施工人员不具有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发生安全事故。 2.5忽视施工现场管理 输电线路中现场施工管理一般是指,对施工进度,施工材料以及施工人员的管理工作,保证顺利合理施工。有些时候施工管理不是很全面,一部分输电线路施工中容易发生施工工艺问题以及施工材料问题,导致施工质量不不达标。在施工中也进行一些不合理的操作,因为一时的管理不善,某些职员偷工减料,直接导致输电线路无法使用。严重影响了整体施工质量。 3优化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3.1做好工程图纸会审工作 图纸是工程施工中的根本依据,不过电力工程施工工艺较为复杂,所以,图纸设计工作也比较繁琐,导致图纸会审工作就尤为重要。所以在施工之前,组织参与施工的各个部门要对图纸内容进行审查,对图纸进一步完善。只有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施工过程发生图纸变更的现象,并且也可以加快施工进度,同时也能保证工程质量。 3.2做好电力工程招投标工作 工程的初始工作就是招投标工作,选取施工单位施工尤为重要。①着重考虑相关单位的施工资质;②观察其在类似工程中的具体表现、信誉、经济效益等。在实际招标的时候,要保证招标文件内容的合理性,在制定内容过程中,主要是对施工内容、资金结算方式以及安全问题等进行明确规定,并且也涉及工程进度、质量要求等相关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对参与施工的各个部门开展现场答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招标文件内容更加全面、更加合理,使其在工程建设中发挥出参考作用。 3.3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管 施工过程中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整体质量,所以,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监管就非常重要。管理部门要充分了解工程施工实际情况,对每个环节的施工进行监督、管理,保证施工的规范、合理性。并且,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大力开展施工监督管理工作,进而为提高工程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3.4认真总结工程施工管理的经验 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时候,可能护设计到一部分与施工管理相关的资料,主要是施工合同、工程图纸,施工设计、招投标资料、会议记录、发现的问题处理记录以及验收报告等。工程施工管理人员要把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并从中总结工程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吸取经验和改正不足,进而为日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5重视安全管理 输电线路作为整个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涉及到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也涉及到输电线路的安全供电。一方面需要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在施工前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对一些缺乏施工经验的人员可以由一些经验丰富的员工指导施工,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完善安全管理措施,输电线路施工需要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同时还需要注重材料的管理,确保施工工作安全有序进行。 3.6注重输电线路的现场施工管理 电网建设施工过程中,尤为重要的就是输电线路施工现场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保证施工能够顺利进行。首先要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加强,在对输电线路管理的时候,要重点管理好混凝土施工和架线工程施工,混凝土施工的时候,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按照标准比例施工,架线施工必须选取最适宜的材料,最合理的技术施工点,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并且做出相应的施工计划,保证施工进度。在输电线路施工前,设计出完善的施工计划,把各项施工任务进行规划,并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输电线路的施工中可能受到的影响较多,主要是天气,地势以及施工技术等,在实际施工的时候,要对施工进度定期进行考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修改工作计划,改变工作方式,尽量避免出现工程延期的现象。 3.7强化技术培训力度 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进行培训,对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单位来说,在单位内部选取技术高超、具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协助培训。同时,也可以加强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可以组织他们进行专业指导,也选取一部门人员到其他单位参观学习交流。这批培训员要把他们参观学习到的先进知识,通过培训的方式分享给单位其他职员,发挥带头作用。在单位内部,培养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良好学习氛围,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与此同时,在具体施工中,也可以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演习、演练,能够使员工更好的掌握事故应对方法和处理措施,确保施工人员本身,同时也保证了工程质量。 3.8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 在实际施工中,队每个环节的责任进行仔细划分,将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甚至每个人身上。这样才能使管理责任更加到位,进行安全施工的重点就是明确自身的责任。在电力施工型企业中,一定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应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并且,由于国家颁布的政策法规是以国家整体全局去考虑的,然而每个区域都有所不同。所以,施工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企业本身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所有部门和管理人员都需要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使安全施工的义务和责任更加明确,也更加规范化,把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这样能够保证施工企业所有人员具有工作积极性,确保施工安全。 4结束语 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也日益丰富,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多。所以就要大力建设更多的电力项目。这就使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在现场实际施工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一些细节问题,贯彻落实安全管理方案。并且电力施工人员要在施工中总结经验,弥补自身不足,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的管理能力以及专业素质,保证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邓松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绵阳市游仙供电分公司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路桥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工业的飞速发展,城市轨道、桥梁交通也发展迅猛,由此而引出的道路桥梁建设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受到业界的高度重视。市政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和城区市民的生活精密相关的。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口号的提出以及“亚投行”的成立,道路交通和桥梁事业发展迅速,国内以及国外市政工程项目不断增加,因此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备受各方重视。道路与桥梁工程作为一项基础性设施工程,其施工技术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道路安全的好坏,道路与桥梁工程事关日常民众出行的便捷与安全,因此,对道路与桥梁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探讨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安全管理措施与当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分析。 关键词:道路与桥梁;安全管理;工程 1路桥工程施工过程当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1.1建筑市场管理比较混乱 近些年来,我国路桥工程飞快发展,道路与桥梁工程扩建迅速,然而,与工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却并未完善,工程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使得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疏于控制,造成了很多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路桥工程参建各方单位在对工程安全管理方面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问责机制,设计方、监理方与业主方签订合同没有将各方安全职责划分明确,以至于出现安全隐患时,各方互相推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各参建单位的人员资质审查、单位业绩、劳动力方面审核不严谨,对于建设方开工报告以及工程招投标过程有时候疏于管理等等都会影响到工程后期的安全管理工作。 1.2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化 在施工现场,作为生产技术工人,往往“坚守”在施工第一线。对于现场施工质量、进度、安全方面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施工现场,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尤为重要。虽然现场施工受到监理、施工方的监管,但施工技术人员对工程质量的好坏起着重大影响作用。施工技术人员要了解施工现场概况、设计人员的意图、工程的施工进度等等,在施工的过程当中,总会遇到各种安全问题。比如高空作业、雨季施工、基坑开挖作业、降排水工程等等。往往有很多安全问题,现场作业人员因意识淡薄,没有及时发觉并反映解决。 1.3现场机械安装设备管理不到位 道路和桥梁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到较多的机械和设备。像挖掘机、铲运机、泵送运输车、钢筋弯曲机等等。这些机械设备对于整个道路与桥梁工程的运营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实际施工过程当中,施工单位有时候总是没有注意对施工机械的保养和维护,为追赶施工进度,使得机械出现重复作业,造成机械超负荷运转,使得机械设备出现安全隐患。 2现场安全管理的组成内容 2.1安全政策的制定 道路与桥梁工程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有明确的安全政策。安全政策的目标应保证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且减少发生经济损失和承担责任的风险。安全政策的制定能够影响施工单位很多的决策,包括资源和信息的选择、产品的设计和施工以及现场废弃物的处理等。 2.2安全管理计划和实施 优秀的施工单位是能够按时完成所制定的安全政策,计划和实施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减少施工过程当中的事故损失。计划和实施的重点是使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并强有力的去实施和执行,确定清除危险和规避风险的目标以及应该采取的方法和先后顺序,建立有关标准以规范各种操作。 2.3安全生产管理业绩考核 任何一个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管理的成功与否,应该由实现订立的评价标准进行测量,以发现何时何地需要改进哪方面的工作。施工单位应采取涉及一序列方法的自我监控技术,用于判断控制风险的措施成功与否,包括对设备材料、系统程序、个人行为的检查评价,也可通过对事故及可能造成损失的时间进行调查和分析,识别安全控制失败的原因。 3提升路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保障措施 3.1加强现场施工作业人员安全管理意识 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对现场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要增强现场从业人员对于路桥工程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并定期对现场从事施工作业的人员进行安全技能培训。让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对于不合格的特种作业人员要予以转岗或辞退。每个工程项目要视规模大小配备安全员,做好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3.2加强对现场机械设备的管理 在现场施工的过程当中,要强化对机械设备的规范管理。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机械设备使用维护保养制度,加大机械设备投入经费,对于机械设备的租赁、购买都要选择正规厂家,并开具相关发票。要根据每台机械设备的人员配备要求,合理配置作业人员,做到不浪费,有效的降低工程投入成本。 4结束语 随着我们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增大,“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道路与桥梁工程势必会走出国门,其安全生产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出行,也关系到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道路与桥梁工程涉及的单位、人员和施工环节众多,政府监督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工程参建各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市政工程的质量安全。建筑施工各方在确保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的同时,还要做好各方面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及相应制度的落实,齐心协力、目标一致,确保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 作者:陈帅冰 单位:徐州市公路工程总公司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探索 摘要: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对建筑工程管理非常关键。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的程度,对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具有较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可是目前在我国施工单位并未意识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令我国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能力较低。文章对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建筑工程管理;工程质量 建筑工程施工自身属于十分繁琐的工作,周期较长,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对环境具有较大的影响,施工现场管理是为了把施工项目合同目标良好完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安全管理工作属于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系统工程的问题,安全管理中风险防控最为关键,减少安全风险,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安全性问题,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予有效的保障。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为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成绩提出了一些意见。 1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概述 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下,城市的规模在持续扩张,建筑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较为混乱,安全生产事故时常发生,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为了可以达成预定的生产目标与经济效益,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提升现场安全管理能力。如此才可以掌控好安全生产的状况,预防建筑安全事故的产生。 1.1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项目可以顺利完成的根基,也是审查施工现场管理能力的主要方法。假如施工管理当中存在安全问题,会提高项目工程施工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到施工从业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削弱建筑施工单位的工作效率,严重影响到建筑企业的名誉及效益。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提升施工作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与专业作业技术,能加快建筑行业的发展,提升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2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 1.2.1国内现状。我国政府与施工单位均十分注重项目工程的安全生产。可是在国家经济的繁荣下,建筑企业逐渐增多,诸多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达到承建项目的标准,让未参与过正规安全教育培训、不具备安全防护意识的务工人员担任建筑施工现场作业的一线人员。1.2.2国外现状。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均创建了多元化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具有较强的安全管理理念。建立严谨的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条例,以免建筑企业追求最大化利益,忽略安全生产人员的利益,确保安全生产可以依照程序操控。安全生产法规融会于整个建筑施工生产当中,为安全生产的执行给予法律保护。根据各类施工作业人员的特征,建立专门的培训方式,从而进行现场技术操控。政府和安全生产相应部门应当创建全面的工伤保险制度,监管工伤制度,强制性要求建筑企业对所有从业人员参与建筑工伤保险。需要所有建筑企业均应针对预防工伤事故,制定出具备针对性与指导性的安全生产技术制度,对工伤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工伤事故的伤残人员给予妥善赔偿。 1.3建筑安全的发展趋势 我国建筑施工当中的安全事故时常出现,政府、安全主管部门以及建筑行业对安全生产需要更加重视,提升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执行力度。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筑安全事故的出现率与建筑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结合,创建层次结构清晰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事故的责任主体,从而达到全面细致的管理。通过现代化智能体系给予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把最新的安全管理信息融会到建筑安全管理当中,通过建筑安全平台中大型的生产数据,创建一体化安全综合管理。 2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问题 2.1不够重视安全管理工作 透过经验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我国建筑业持续发展,诸多相关法律法规随之出台,可是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各类安全问题时常发生。在当前现场管理工作当中,检查不到位、违章办事、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十分普遍,这些均不是透过制度、法规实施工作的结果。并且有些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当前安全管理制度均趋于形式化,有些地区政府太过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忽略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2.2建筑市场紊乱,分包、挂靠状况普遍 透过分析能够看出,当前建筑市场秩序十分紊乱,诸多无资质单位与承包团队为了获得不法利益,挂靠在具有资质的单位中,以此完成越级承包工程,在这一状况中,会产生一些偷工减料的现象,还会酿成各类安全事故。最为普遍的状况则为把大型工程项目分别进行转包,欠缺安全管理机制,诸多各自为政的状况为建筑施工留下安全隐患。对于挂靠小承包队而言,其不具备施工专业管理团队、技术较差、制作粗糙,比如施工当中的钢索、缆绳不符合标准,安全防护网质量较差,在运用塔吊、升降机时,会酿成安全事故。 2.3建筑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目前大部分工程现场的施工人员均源于农村的农民工,这些人具有鲜明的特征,通过地缘、血缘、业缘等原因汇聚到一起,透过其亲友介绍而跟随包工头进行工程的承接,从而无法谈及高素质、专业施工技能等方面,对如此特殊群体而言,不但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并且就业状况也不够稳定。对于传统理念而言,农民工具有较差的安全防护能力,不具备相应的安全意识,所以如果出现安全事故,通常会威胁到生命。 3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 3.1确保建筑工程施工临时用电的规范化 实现建筑工程施工临时用电规范化,则需做好以下工作:3.1.1运用好PE线,由于PE线通电当中的漏电电流通路,是确保施工现场技术人员的生命安全的硬件。如果PE线欠缺或出现问题,则较易产生触电问题。3.1.2将二级漏电保护工作做好,通常漏电保护设备均设定于总电箱或开关箱当中,其与PE线相互配合,一同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给予保护。3.1.3将三级配电工作做好,最关键的为确保布设线路层次的清晰度,不但对后期维护与修理工作十分有利,还可以确保发生线路故障,从而确保其他分路的安全运转。3.1.4将四大保护功能做好,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临电施工工作做好,对建筑工程临时用电的体系尤为关键,确保内核功能的正常运行,保障施工人员与用电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3.2将建筑工程施工设备管理工作做好 透过当前建筑工程施工问题的分析,在当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当中,并未有效规划和掌控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运用时间,这是因为档案不够完善。通常来讲,对于建筑工程内的施工设备而言,需要归档的方面包含了工程机械设备的设计使用时间、机械设备在平时养护与工作操控是否符合标准、机械设备在工作中的运用强度、机械设备的级别乃至机械设备的维护与拆装是否符合维修标准等方面。以上均会对建筑工程内的施工设备使用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当前建筑工程施工忽视了这些数据的采集工作。对于以上问题,需要强化机械设备管理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可以通过选购一台全新的机械设备,建立安全管理人员的档案,档案中需要包含以下方面:首先,购销合同、制造许可证以及产品合格证;其次,定期检查设备的使用情况、做好养护记录、改造运行问题乃至做好定期维修记录;再次,生产安全问题的记录与隐患排查问题;最后,机械运转的次数以及使用方法。 3.3强化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监控工作 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强化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控制。首先,对一切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制度均需进行严格把控;其次,依照实际所需,创建较为全面的可行性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监控体系与制度,从而在施工当中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最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过程中,应当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小组,负责监管现场的状况,且对监管记录以及汇报工作做好。可以通过设定条例的方法,提高对安全事故的惩处力度,从而有效控制违章状况,降低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几率。同时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通过科学的规划,在施工现场危险处设立警示牌,将安全防护工作做好。 4结语 总而言之,施工现场的安全属于尤为繁杂的技术管理工作,在当前具有较大的安全管理难度,技术风险持续提升,在人员数量有限的状况下,将建筑安全施工工作做好,从而提升管理效率、在工作方法中投入较大的力量,强化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突出重点,加快安全施工整体能力,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去除行业内落后的传统施工管理方式,把经济利益与安全管理相融合,令相应人员对安全管理工作给予重视,打造出安全的工作环境,以此防范安全事故的产生,加快企业安全管理目标,为企业打造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作者:姜勤 单位: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投入产出理论与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建筑工程行业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呈现出加速前进的趋势。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由于技术的进步已逐渐接近成熟,建筑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向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以及先进技术运用更多的方向发展。而与此同时,上述变化也导致了施工安全问题逐渐加大,由安全事故所引起的各种损失也更为严重。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项目的预期收益,也影响着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对于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效率以及投入产出理论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两者的融合方案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投入产出;工程项目;理论融合;安全管理效率 1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效率概述 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十分关键,它不仅可以保证工程的进度,保证项目施工的正常进行,还可以减少安全事故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企业务必要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努力提升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不能因为担心成本增加而在安全防范措施的施行上有所疏忽或者减少必要的投入。但另一方面,虽然安全管理十分重要,企业也不能盲目的一味地进行安全建设,同样要对投入的成本进行仔细的斟酌和权衡。在安全措施方面投入过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会影响到企业的预期收益,导致资源的过度投入和浪费,这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如何对安全管理投入的多少进行合理把握,从而进一步提升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效率,是很多企业所面临的一大困境。 2安全管理投入理论内涵分析 2.1安全管理投入概念的界定。安全管理投入指的是在工程施工中,管理人员在预防事故的发生、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减少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方面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其目的是为了保障项目施工的安全,降低事故发生所带来的危害。建筑工程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具有很大的必要性,虽然该投入不像在质量和进度等方面的投入那样可以给企业带来较为明显的效益,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效果,但它却是企业建筑施工项目的最为重要的一道保障,可以极大地消除安全隐患,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这也是对企业利润的一大保障。2.2安全管理投入相关的经济学特性分析。在进行安全管理的投入时,有必要对所投入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优化资源分配方案,从而使较小的资源投入带来较大的安全保障效果,为企业降低成本。因此,有必要对投入的资源进行经济学方面的分析,从而对其经济特性有较好的了解。安全管理投入的经济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收益不确定性。由于安全事故的发生与否属于概率性事件,其所造成的损害同样也是不确定的,这就使得安全管理投入的收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投入的多寡并不会直接对项目收益造成影响;第二,保障性。该特性指的是安全管理投入在施工项目中实际所起到的是一种保障作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并不能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第三,有效产出的确定性。虽然安全管理投入并不能直接带来明显的效益,但它在减少工程项目中的安全隐患以及降低安全事故所带来的损失方面的巨大作用是可以确定的;第四,边际效益降低性。该特性属于一般的经济学范畴,在此指的是当安全管理投入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对其进行增加所带来的效益将会出现逐渐降低的态势,即安全管理投入存在最优值,可作为企业在把握安全管理投入力度时的参考。2.3安全管理投入辐射范围的界定。在现阶段,由于计算方式的缺陷,使得安全管理投入的估算只能包括直接性的投入成本,而不能将间接的投入成本进行反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安全管理成本的准确性大大降低。另外,在安全管理的成本投入中,不仅包含了在对事故进行预防和处理时的费用,还要包含事故发生之后所造成的财产等的损失以及为减少该损失所投入的费用,这样一来才能将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所有费用都囊括进来。2.4安全管理成本体现主体项目分析。安全管理的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备和设施的购买费用。在实际施工中,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有时会需要购置一些特殊的安全防范设备,从而抵御管理失误或者自然环境所带来的风险;第二,相关机构和部门的费用支出。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相关部门在进行安全管理时难免会产生一定的费用,这对于安全生产来说是必要性支出,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第三,信息系统费用。在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安全管理中引入了信息系统,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信息系统的信息收集、分析、风险监控等功能,极大的保障了施工安全。 3安全管理产出理论内涵分析 3.1安全损失的组成项确定。工程项目在发生事故时所产生的安全损失主要分为两类: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前者又包括了直接性和间接性损失,直接性损失指的是事故直接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属于事故带来的最主要的损失,是相关部门应给予足够重视的地方,而间接性损失则指的是相关设备的损坏所带来的维修费用或更换费用的支出,属于较次要的部分。无形损失的度量比较困难,它对于企业的影响无法用实际的数字进行表现,一般指的是企业为了提升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而采取一定措施所支出的费用,其特点表现为:获利空间的减少、信誉的受损、施工生产率的降低以及心理上的影响。3.2安全管理产出辐射范围的界定。安全管理的产出主要是在事故发生时及发生后所造成的安全损失的大小,包括上述的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当安全管理水平较高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无形的效益,例如提升企业的信誉,从而间接增加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4投入产出理论与安全管理效率融合的分析 将投入产出理论与安全管理效率进行融合,即将安全管理投入与安全管理产出之间的比率作为安全管理效率的值,从而可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首先要对投入和产出进行一定的计量和合理的评价,通过将整个工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统一核算来计算投入总成本,再根据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以及安全损失的衡量等对所避免的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估算,可求得安全管理产出的大小,其次是计算二者的比率,得到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效率,最后可得出各组成因素间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现代建筑行业的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关系到工人的安全和企业的财产,还对整个行业甚至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本文对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效率以及投入产出理论进行了仔细分析,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定帮助。 作者:常江 单位: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