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管理论文: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提出了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框架,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进行了剖析。本文把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界定为企业在对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它包括五个方面:增加员工安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优化设备安全性能的能力、提高物料安全水平的能力、改善安全制度的能力、监测环境安全状况的能力。最后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安全管理能力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发展潜力,是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企业安全管理能力 概念框架 全球化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向企业提出了改善安全管理的客观要求,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改善安全管理状况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从而完善企业安全战略决策机制、优化安全资源配置、整合安全管理体系与政策,从而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学术界对企业安全问题的研究重点,经历了关注技术因素与关注人的因素两个阶段,现在已经向深层次的关注管理因素或组织因素的阶段转变(Sasou,1999;Varren,1998;王二平,1998),安全管理的相关研究正日益兴起。但国内外学术界对安全管理能力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研究时多使用安全系统效能(Pope,Cresswell,1965;Petersen,1996)、安全管理绩效(Steen,1996;OECD,2003)、安全能力(马继业等,2005)等相关概念,对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概念的界定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就无法准确地划分研究边界,无法促进研究的深入。为此,本文拟在对相关概念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归纳的基础上,构建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框架。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相关研究 安全与安全管理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韦氏大词典把“安全”定义为,没有伤害、损伤或危险,不存在危害或损害的威胁,或免除了危害、伤害或损失的威胁。即所谓的“无危则安全,无损则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即安全生产,是指免除引起个人伤害、疾病或死亡的状态;或是免除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的状态;或者免除环境危害的状态。库尔曼(A. Kuhlmann)提出,安全科学最终目的是将应用现代技术引起的任何损害后果控制在绝对的最低限度内或者减少到可容许的限度内。总的说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是指由人、机物、环境构成的安全系统无伤害的状态,就可以称之为安全。 而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的起步较早。海因里希(H. W. Heinrich)在1929年就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当时安全管理思想和经验,但早期的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安全管理主要是围绕着事故做文章,其效果有限。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专家学者开始从事故后管理开始向事故前的隐患管理转变。从表1所列出的一些专家的观点看,罗云把安全管理对象从事故系统拓展到安全系统,提出了事故预防的重要意义,但没有对安全管理实质进行解释;Papadakis和陈宝智则把企业管理中管理的功能向安全管理进行了移植,强调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功能的一种,具有企业其它管理功能同等的属性,但他们的定义没有反映出安全管理的要素与特征;丹麦标准协会的简化定义,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危险管理,适于中小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不适于大型企业集团的安全管理。 对安全管理概念的界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简单的说明了安全管理的功能,它适用于一般的普通中小企业,海因里希、丹麦标准协会、崔政斌的定义倾向于这一类;另一类强调了对安全的系统管理,适用于大型高危险性企业,Papadakis、罗云、陈宝智的定义倾向于这一类。本文倾向于采用后一种安全管理定义,即针对大型企业集团和高危险性企业的安全管理定义。 企业能力与企业管理能力 企业能力是当前企业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专题。以沃纳菲尔特(Wenerfelt,1984)为代表的资源学派认为企业异质性资源构成了企业能力;哈默尔(1990)认为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巴顿(1992)提出企业能力的四种尺度,即知识与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与规范;王锡秋和席酋民(2002)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直接影响企业效率和效果的主观条件,是知识、结构和文化三个方面耦合的结果。这些专家的观点都是从企业基本属性的角度来理解企业能力,但都不十分全面。相比而言,德(Day,1999)对能力(capability)定义更全面:“能力是复杂的技能和累积知识的集合,通过组织程序得到锻炼,能够使企业协调行动,并充分利用它们的资产”。这个定义关注知识与技能,强调对知识与技能的累积形成了复杂的能力,对企业能力的内涵给出了较全面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即强调能力的技术属性,又强调了能力的管理属性,较为全面。 从企业能力的分类看,能力理论研究先驱克里斯蒂森把企业能力分为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国内外许多研究企业能力的专家学者也有类似的分类(史东明,2002;,2002)。学术界对技术能力的研究多集中技术创新、知识管理领域;对管理能力的研究刚刚兴起,研究领域并不集中,如Mohsin(1999)的研究关注“动态技术管理能力”(dynamic tech- management capability)、Chuang(2004)和Liu(2004)的研究关注“知识管理能力”(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Shi(2004)的研究关注于“全球会计管理能力”(global account management capability)等。目前对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区分尚不明显。王锡秋和席酉民依据波特的价值链的思想,把企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与辅助能力,认为基本能力是企业完成基本活动的能力,辅助能力是企业进行辅助活动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理解,可以把技术能力理解为一种基础能力,把管理能力理解为一种辅助能力,它们都是构成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缺一不可。但必须指出,管理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由可以言传的书本知识和不可以言传的经验知识有机结合而成,在不同的领域,可言传的书本知识和不可言传的经验知识所占的比重并不一致(见表2所示)。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 国内外学者直接针对安全管理能力的研究还未出现,已有的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安全系统效能、安全管理绩效、安全能力等。国外学者的研究关注于安全系统效能的改善。Pope和Cresswell(1980)提出通过安全管理来发现系统安全效能的差距,Petersen(1996)、Steen(1996)和经合组织(2003)提出通过管理对系统安全效能进行改善。国内学者在安全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本来就比较晚,在安全管理能力方面的研究就更少,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安全系统的管理现状综合评价,如陈宝智(1999)关注整个人机环境的现状;徐德蜀等(2004)关注对管理体系中人的因素;马继业等(2005)从企业能力中的资源学派观点出发对安全能力做出了理论探索。这些学者的主要观点如表3所示。 总的来说,安全管理能力相关研究有两种取向:关注能力的静态特性——能力的构成要素;关注能力的动态特性——能力的动态提升。从“能力”的基本属性看,企业能力是累积的复杂技能和知识的集合,是一种把各种可得到资源“在行动上组合起来并引导它们为特定的生产目标服务”的整合能力,它理应同时包含静态和动态两种属性,应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加以考察。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 结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安全管理能力首先是一种企业能力,具有企业能力的属性,是企业在对安全生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知识与技能。安全管理能力是由企业掌控的资源决定,企业拥有的资源及其组合情况形成了不同的安全管理能力。企业安全管理能力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随着企业的成长而不断增长。此外,企业能力作为一种累积的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的难言属性(波兰尼,1998)使得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具有特异性和不可模仿性,构成了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 本文界定的安全管理能力概念如下: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对由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组成的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企业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逐渐积累了能力,使企业安全系统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这个概念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安全管理能力的主体是作为组织而存在的企业,即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的一种基本属性;安全管理能力的载体是由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所构成的企业安全系统,即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对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中表现出来的,对其考察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安全管理能力是一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本质上是一种知识资源,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安全管理能力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所构建,是在不断地动态形成的,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潜力。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外延 安全管理能力作为一种企业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其内容各不相同。关注静态属性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在安全系统现状评价上,各个能力要素的设置上力求尽量要全面反映安全管理现状;关注动态属性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在安全系统效能的改善上。事实上,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认识,不能仅仅关注于安全系统现状评价,也不能仅仅关注于安全系统的动态改善,而应当将两者相结合。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认为,应同时采用行为指标(activities indicators)与结果指标(outcome indicators)来衡量安全系统管理效能,行为指标可以识别组织是否采取了降低风险的行动,而结果指标则识别组织采取的行动的后果。 本文认为,应从两个角度来考察安全管理能力。一是安全系统构成因素的知识与技能的含量,即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这五个构成因素的知识与技能情况;二是安全系统效能改善情况,即安全系统构成因素应当具有动态改善能力。前者关注管理结果,后者关注管理行为。从这两个角度可以构造出安全管理能力的内容。本文认为,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内容包括:增加员工安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优化设备安全性能的能力、提高物料安全水平的能力、改善安全制度的能力、监测环境安全状况的能力。企业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应综合考察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实现安全系统效能的综合性能的改善。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但一般采用安全检查表的形式进行安全管理现状评价,不能反映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潜力,而利用本文构造的安全管理能力的框架,可以弥补这样的差距。 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影响体现在:首先,作为对安全系统进行管理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可以使企业明确安全管理政策的关注要点,为企业制定合理科学的安全战略提供决策借鉴;其次,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可以使企业提高对安全资源投入效率,实现企业以最小的安全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绩效,提高企业安全资源投入的优化配置水平;最后,目前企业面临各种各样的安全管理新体系与新制度,这些新的安全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与原有管理体系与制度存在着一些功能重合与冲突。通过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可以新的安全管理新体系与新制度整合到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框架内,有利于企业整合资源,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结论 安全管理能力决定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针对安全管理能力概念未清晰界定的理论研究缺憾,本文综合归纳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安全管理、企业能力及安全管理效能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与内容,并对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安全管理能力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发展潜力,是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但本文对安全管理能力的增长路径并没有进行研究,这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讨。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局域网的安全管理 摘要:文章分析了局域网的安全管理所涉及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字:系统、防火墙、INTERNET、信息安全、数据库、病毒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网络在应用过程中也会带来许多问题,由于频繁使用互联网,病毒的传播日益猖獗,黑客的攻击也越来越多,给局域网数据的管理、网络的安全带来很多问题,笔者从事局域网的管理工作多年,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提出一些关于局域网的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供大家借鉴。 我们单位的局域网综合了公司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物资管理、安全管理、生产日报、月报等各方面的许多信息,并且这些信息都是每天靠相关专业人员写进数据库的,因此在使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但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网络运行状况一直良好。经验告诉我们:要管好局域网,必须由局域网用户和管理员共同来努力。 一.网络管理员应作到的安全措施 1.加强服务器主机的独立性 局域网中,通常有一台以上的主服务器,提供所有计算机的连结并控制.这台计算机就是黑客攻击的主要目标.因此,企业内部应对服务器主机的安全性加强控制,尽可能将其独立,不要将重要资料放置此处,将重要资料独立放在内部机器上,这样可保证资料的安全性、完整性。 2.网络分段 把网络上相互间没有直接关系的系统分布在不同的网段,由于各网段 间不能直接互访,从而减少各系统被正面攻击的机会。以前,网段分离是 物理概念,组网单位要为各网段单独购置集线器等网络设备。现在有了虚 拟网技术,网段分离成为逻辑概念,网络管理员可以在网络控制台上对网 段做任意划分。 网络分段可分为物理分段和逻辑分段两种方式: 物理分段通常是指将网络从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ISO/OSI)模型中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上分为若干网段,各网段相互之间无法进行直接通讯。目前,许多交换机都有一定的访问控制能力,可实现对网络的物理分段。 逻辑分段则是指将整个系统在网络层(ISO/OSI模型中的第三层)上进行分段。例如,对于TCP/IP网络,可把网络分成若干IP子网,各子网间必须通过路由器、路由交换机、网关或防火墙等设备进行连接,利用这些中间设备(含软件、硬件)的安全机制来控制各子网间的访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采取物理分段与逻辑分段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控制。 3.防火墙技术 如果网络在没有防火墙的环境中,网络安全性完全依赖主系统的安全性。在一定意义上,所有主系统必须通力协作来实现均匀一致的高级安全性。子网越大,把所有主系统保持在相同的安全性水平上的可管理能力就越小,随着安全性的失策和失误越来越普遍,入侵就时有发生。防火墙有助于提高主系统总体安全性。 防火墙的基本思想——不是对每台主机系统进行保护,而是让所有对系统的访问通过某一点,并且保护这一点,并尽可能地对外界屏蔽保护网络的信息和结构。它是设置在可信任的内部网络和不可信任的外界之间的一道屏障,它可以实施比较广泛的安全政策来控制信息流,防止不可预料的潜在的入侵破坏。防火墙系统可以是路由器,也可以是个人机、主系统或者是一批主系统,专门用于把网点或子网同那些可能被子网外的主系统滥用的协议和服务隔绝。 防火墙可以从通信协议的各个层次以及应用中获取、存储并管理相关的信息,以便实施系统的访问安全决策控制。防火墙的技术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包过滤技术、技术和状态监视技术。 防火墙是一种用来阻止外面的未经授权的用户的非法访问你的网络下的设备的工具,它通常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体。 为了更好地理解防火墙的工作原理,我们就使用以前提到过的例子来说明.首先,大多数网络身份验证除了用户帐号和口令之外的,就是IP地址,IP地址是INTERNET网络上最普遍的身份索引,它有动态和静态两种。 (1)动态IP地址指每次强制分配给不同上网机器的主机的地址。ISP提供的拨号服务通常是分配动态IP地址,一个拨号计算机通常每次拨号都有一个不同的IP但是总有一个范围。 (2)静态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地址,它可以是某台连入Internet的主机地址,静态IP分几类,一类是whois可以查询到的,并且此类IP地址主要是Internet中最高层主机的地址,这些主机可以是域名服务器,httpd服务器(Web Server)、邮件服务器、BBS主机或者网络棋类游戏服务器。另一类静态IP地址被分配给Internet网络中的第二层和第三层的主机,这些机器有固定的物理地址。然而他们不一定有注册的主机名。 4.使用企业级杀毒软件 在网络病毒日益猖獗的今天,不管人们多么小心翼翼,仍然会难免碰翻病毒这个“潘多拉”盒子。在这时候,选择一个功力高深的网络版病毒“杀手”就至关重要了。一般而言,查杀是否彻底细致,界面是否友好方便,能否实现远程控制、集中管理是决定一个“杀手”的三大要素。现在病毒日益猖獗,日常需要写入服务器的单机的安全也特别重要,我建议购买企业版杀毒软件,并控制写入服务器的客户端,网管可以随时杀毒,保证写入数据的安全性,服务器的安全性。 最好选择从事反病毒行业历史比较悠久,在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企业研发的产品,千万不能贪便宜选择不知名厂商生产的廉价产品,不仅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得不到保证,而且一旦造成损失,将会得不偿失。 5.防止黑客攻击 随着宽带网络的普及,个人服务器、家庭局域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小区局域网和校园网中,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开设的各种各样的共享服务,为广大网虫们提供了丰富的共享资源,但由于自身的精力与资金的原因不能建立完善的防护体系,往往成为黑客和准黑客们的试验品,造成数据的丢失或硬件的损坏。因此如何保证网络安全及自身机器的安全就成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黑客与管理员是两个互相独立又互相了解的对立面,一个好的管理员如果不了解黑客的思路、做法,就无法来设置安全策略保护自己的网络,而一个黑客如果不熟悉各种安全措施,在面对着种类繁多的防护措施又会无从下手,双方为了攻击与反击想尽了方法,用尽了手段。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我们想要保护自己防范攻击就必须先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思路以及他们使用的方法和工具,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他们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来制定自己的安全策略,做到因法而异,准备以不变应万变,来对抗入侵。黑客入侵常用方法如下: Data Diddling-------------未经授权删除档案,更改其资料(15.5%) Scanner-------------利用工具寻找暗门漏洞(15.8%) Sniffer--------------监听加密之封包(11.2%) Denial of Service-------------使其系统瘫痪(16.2%) IP Spoofing---------------冒充系统内网络的IP地址(12.4%) Other------------其他(13.9%) 知道了黑客的入侵方法,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 如果要给黑客们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偶然攻击者,他们与前面提到的偶然威胁中的用户可不一样,他们往往无目的地攻击服务器,试图搜索里面的信息,这样做的原因仅仅是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过了一把当黑客的瘾,这些人一般只会使用已有的黑客软件,或者从网上照搬来的攻击方法来试探系统漏洞。总体来说,水平一般,很业余,只要采取一般的保护措施,比如简单的防火墙或者升级系统补丁就可以把他们屏蔽在外了。而对付另一类顽固攻击者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他们大部分为网络及编程高手,熟悉各种程序语言、操作系统及网络各层间的协议,能够自己编写攻击程序,找到系统的漏洞,发现侵入的方法。而且这些人的目的远远不只是为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商业机密,报复等原因。 现在我们再来说一下黑客几种主要和常见的攻击类型。拒绝服务攻击,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攻击方式,一般是通过程序占用了主机上所有的资源,或者是在短时间内向主机发送大量数据包,影响其它正常数据交换,从而造成系统过载或系统瘫痪。网络蠕虫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影响最大的实现拒绝攻击服务的方法。此外通过中止TCP握手过程和邮件炸弹也可以实现拒绝服务攻击。前门攻击,这种攻击方式最为直接,黑客会试图以系统承认的合法用户的身份登录系统进行访问。他们会直接试图利用字母组合去破解合法的用户名及密码。由于使用了配置强大的计算机运算的破解程序,前门攻击对于高级黑客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当服务器日志中出现了大量登录失败的信息后,就说明很可能已经有黑客开始光顾服务器的前门了。天窗攻击和特洛伊木马攻击很相似,前者是直接利用管理员留下的后门(就是用于系统检测或故障维护的特殊用户通道)侵入系统;而后者是通过一些驻留内存的程序(后门病毒,代码炸弹等),为非法入侵者打开一个随时出入的特殊通道。IP欺骗和中间人攻击是另外两种类似的攻击手段,第一种前面已经提过,通过新生成的IP报头非法进入合法网络进行通讯,而中间人攻击则是首先通过IP欺骗获得合法身份,然后截取网络中的数据包获取其中的数据,从这些数据窃取合法的用户名和密码。 管理员在配置服务器的安全策略时一定要小心谨慎,比如在配置授权服务时,尽量用自己的方式为每个用户加上详细的描述来表述其身份,这样一旦发现新出现的用户没有描述,或未用你的方法进行描述,你可以立刻核对它的合法性,看是否为入侵后留下的额外控制账号。配置数据保护和数据集成可以为主机上的各种数据提供授权保护和加密,这样可以防止用户在远端登录主机时,登录信息被中途监听、截获,如果已经被截获,可以防止被破解。安全策略是管理员手里最基础的工具,有效地利用这个工具可以击退大部分非法入侵。 做为要建立服务器的管理员,首先要评估和分析自己服务器会受到哪些入侵,以及自己服务器上哪些资源数据容易被别人攻击。做好这样的评析才能方便地建立自己的安全策略,花最小的代价建立好最妥当的防护方法。入侵监视软件也是管理员必备的武器之一,它替代管理员对流入流出服务器的数据进行监视,检测其合法性。这类软件都还有一个规则数据库,用来和网络中实时交流的数据进行检测比较,通过那些合法的,中止那些非法的。管理员可以自行设置网络规则和应变手段,比如在发现入侵后进行反跟踪,找到入侵的源头。或者是直接进行反击,迫使黑客停止攻击,转入防御(比较常见的监听软件有ISS RealSecure、Axent Intruder Alert等)。而且在配置服务器时,尽量避免使用系统的默认配置,这些默认配置是为了方便普通用户使用的,但是很多黑客都熟悉默认配置的漏洞,能很方便地、从这里侵入系统,所以当系统安装完毕后第一步就是要升级最新的补丁,然后更改系统的默认设置。为用户建立好详细的属性和权限,方便确认用户身份以及他能访问修改的资料。定期修改用户密码,这样可以让密码破解的威胁降到最低。总之要利用好服务器自身系统的各种安全策略,就可以占用最小的资源,挡住大部分黑客了。 6.数据库的安全保护: 服务器中的程序、数据是动态的,随时变化,因此要作好备份工作,备份要多留几份,这样才使系统崩溃时,可以及时恢复数据,保证工作正常进行。 随时修改口令、密码, 不要将密码泄露出去,服务器不用时就进入锁定状态,免得由于误错做,引起故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局域网用户应做的安全防护 许多企业内发生的网络安全危机,有多半来自员工本身没有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常识.导致黑客有机会侵入计算机,达到破坏的目的.因此企业或个人加强本身的网络保护知识,有绝对的不要.以下列出几项,供各位参考. 1.保密自己的口令、密码。严禁帐号,密码外借,密码设置不要过于简单,平时我们设定密码时往往随便就以简单的数字,电话号码,或单纯的英文字母,单词设定,这样很不安全,很容易被轻易获取.因此设定密码愈复杂,就愈安全.密码、帐号不要借给他人使用,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2.安装在线杀毒软件,随时监视病毒的侵入,保护硬盘及系统不受伤害。常见的有KV3000、金山毒霸等,还要记得及时给病毒库升级。这样才能加强杀毒软件的抗病毒能力。 3.浏览WEB时不要轻易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 常见黑客入侵的方式,都是先寄发内含入侵程序的电子邮件给对方,使收件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打开邮件,入侵程序便悄悄进驻你的计算机,这样不仅会被窃取重要资料,而且会破坏你硬盘的所有资料.也有的黑客将邮件以HTM格式放在WEB页上寄出,只要上网者轻轻一击,你的计算机就种着了. 4.不要随便借你的计算机给别人使用 黑客会在你的计算机上种植木马程序或获取你的相关网络资源密码等, 以后他就可以在任何计算机上随意获取你的资源,监视你的一举一动,控制你 的计算机,使你的机器速度下降,甚至死机.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框架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提出了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框架,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进行了剖析。本文把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界定为企业在对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它包括五个方面:增加员工安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优化设备安全性能的能力、提高物料安全水平的能力、改善安全制度的能力、监测环境安全状况的能力。最后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安全管理能力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发展潜力,是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企业安全管理能力 概念框架 全球化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向企业提出了改善安全管理的客观要求,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改善安全管理状况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从而完善企业安全战略决策机制、优化安全资源配置、整合安全管理体系与政策,从而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学术界对企业安全问题的研究重点,经历了关注技术因素与关注人的因素两个阶段,现在已经向深层次的关注管理因素或组织因素的阶段转变(Sasou,1999;Varren,1998;王二平,1998),安全管理的相关研究正日益兴起。但国内外学术界对安全管理能力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研究时多使用安全系统效能(Pope,Cresswell,1965;Petersen,1996)、安全管理绩效(Steen,1996;OECD,2003)、安全能力(马继业等,2005)等相关概念,对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概念的界定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就无法准确地划分研究边界,无法促进研究的深入。为此,本文拟在对相关概念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归纳的基础上,构建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框架。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相关研究 安全与安全管理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韦氏大词典把“安全”定义为,没有伤害、损伤或危险,不存在危害或损害的威胁,或免除了危害、伤害或损失的威胁。即所谓的“无危则安全,无损则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即安全生产,是指免除引起个人伤害、疾病或死亡的状态;或是免除设备损坏或财产损失的状态;或者免除环境危害的状态。库尔曼(A. Kuhlmann)提出,安全科学最终目的是将应用现代技术引起的任何损害后果控制在绝对的最低限度内或者减少到可容许的限度内。总的说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是指由人、机物、环境构成的安全系统无伤害的状态,就可以称之为安全。 而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的起步较早。海因里希(H. W. Heinrich)在1929年就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当时安全管理思想和经验,但早期的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安全管理主要是围绕着事故做文章,其效果有限。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专家学者开始从事故后管理开始向事故前的隐患管理转变。从表1所列出的一些专家的观点看,罗云把安全管理对象从事故系统拓展到安全系统,提出了事故预防的重要意义,但没有对安全管理实质进行解释;Papadakis和陈宝智则把企业管理中管理的功能向安全管理进行了移植,强调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功能的一种,具有企业其它管理功能同等的属性,但他们的定义没有反映出安全管理的要素与特征;丹麦标准协会的简化定义,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危险管理,适于中小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不适于大型企业集团的安全管理。 对安全管理概念的界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简单的说明了安全管理的功能,它适用于一般的普通中小企业,海因里希、丹麦标准协会、崔政斌的定义倾向于这一类;另一类强调了对安全的系统管理,适用于大型高危险性企业,Papadakis、罗云、陈宝智的定义倾向于这一类。本文倾向于采用后一种安全管理定义,即针对大型企业集团和高危险性企业的安全管理定义。 企业能力与企业管理能力 企业能力是当前企业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专题。以沃纳菲尔特(Wenerfelt,1984)为代表的资源学派认为企业异质性资源构成了企业能力;哈默尔(1990)认为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巴顿(1992)提出企业能力的四种尺度,即知识与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与规范;王锡秋和席酋民(2002)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直接影响企业效率和效果的主观条件,是知识、结构和文化三个方面耦合的结果。这些专家的观点都是从企业基本属性的角度来理解企业能力,但都不十分全面。相比而言,德(Day,1999)对能力(capability)定义更全面:“能力是复杂的技能和累积知识的集合,通过组织程序得到锻炼,能够使企业协调行动,并充分利用它们的资产”。这个定义关注知识与技能,强调对知识与技能的累积形成了复杂的能力,对企业能力的内涵给出了较全面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即强调能力的技术属性,又强调了能力的管理属性,较为全面。 从企业能力的分类看,能力理论研究先驱克里斯蒂森把企业能力分为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国内外许多研究企业能力的专家学者也有类似的分类(史东明,2002;,2002)。学术界对技术能力的研究多集中技术创新、知识管理领域;对管理能力的研究刚刚兴起,研究领域并不集中,如Mohsin(1999)的研究关注“动态技术管理能力”(dynamic tech- management capability)、Chuang(2004)和Liu(2004)的研究关注“知识管理能力”(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Shi(2004)的研究关注于“全球会计管理能力”(global account management capability)等。目前对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区分尚不明显。王锡秋和席酉民依据波特的价值链的思想,把企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与辅助能力,认为基本能力是企业完成基本活动的能力,辅助能力是企业进行辅助活动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理解,可以把技术能力理解为一种基础能力,把管理能力理解为一种辅助能力,它们都是构成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缺一不可。但必须指出,管理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由可以言传的书本知识和不可以言传的经验知识有机结合而成,在不同的领域,可言传的书本知识和不可言传的经验知识所占的比重并不一致(见表2所示)。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 国内外学者直接针对安全管理能力的研究还未出现,已有的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安全系统效能、安全管理绩效、安全能力等。国外学者的研究关注于安全系统效能的改善。Pope和Cresswell(1980)提出通过安全管理来发现系统安全效能的差距,Petersen(1996)、Steen(1996)和经合组织(2003)提出通过管理对系统安全效能进行改善。国内学者在安全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本来就比较晚,在安全管理能力方面的研究就更少,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安全系统的管理现状综合评价,如陈宝智(1999)关注整个人机环境的现状;徐德蜀等(2004)关注对管理体系中人的因素;马继业等(2005)从企业能力中的资源学派观点出发对安全能力做出了理论探索。这些学者的主要观点如表3所示。 总的来说,安全管理能力相关研究有两种取向:关注能力的静态特性——能力的构成要素;关注能力的动态特性——能力的动态提升。从“能力”的基本属性看,企业能力是累积的复杂技能和知识的集合,是一种把各种可得到资源“在行动上组合起来并引导它们为特定的生产目标服务”的整合能力,它理应同时包含静态和动态两种属性,应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加以考察。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 结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安全管理能力首先是一种企业能力,具有企业能力的属性,是企业在对安全生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知识与技能。安全管理能力是由企业掌控的资源决定,企业拥有的资源及其组合情况形成了不同的安全管理能力。企业安全管理能力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随着企业的成长而不断增长。此外,企业能力作为一种累积的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的难言属性(波兰尼,1998)使得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具有特异性和不可模仿性,构成了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 本文界定的安全管理能力概念如下: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对由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组成的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企业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逐渐积累了能力,使企业安全系统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这个概念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安全管理能力的主体是作为组织而存在的企业,即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的一种基本属性;安全管理能力的载体是由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所构成的企业安全系统,即安全管理能力是企业对安全系统进行协调控制中表现出来的,对其考察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安全管理能力是一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本质上是一种知识资源,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安全管理能力通过对安全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所构建,是在不断地动态形成的,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潜力。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内涵。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概念的外延 安全管理能力作为一种企业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其内容各不相同。关注静态属性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在安全系统现状评价上,各个能力要素的设置上力求尽量要全面反映安全管理现状;关注动态属性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在安全系统效能的改善上。事实上,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认识,不能仅仅关注于安全系统现状评价,也不能仅仅关注于安全系统的动态改善,而应当将两者相结合。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认为,应同时采用行为指标(activities indicators)与结果指标(outcome indicators)来衡量安全系统管理效能,行为指标可以识别组织是否采取了降低风险的行动,而结果指标则识别组织采取的行动的后果。 本文认为,应从两个角度来考察安全管理能力。一是安全系统构成因素的知识与技能的含量,即员工、设备、物料、制度、环境这五个构成因素的知识与技能情况;二是安全系统效能改善情况,即安全系统构成因素应当具有动态改善能力。前者关注管理结果,后者关注管理行为。从这两个角度可以构造出安全管理能力的内容。本文认为,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内容包括:增加员工安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优化设备安全性能的能力、提高物料安全水平的能力、改善安全制度的能力、监测环境安全状况的能力。企业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应综合考察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实现安全系统效能的综合性能的改善。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但一般采用安全检查表的形式进行安全管理现状评价,不能反映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潜力,而利用本文构造的安全管理能力的框架,可以弥补这样的差距。 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影响体现在:首先,作为对安全系统进行管理的一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可以使企业明确安全管理政策的关注要点,为企业制定合理科学的安全战略提供决策借鉴;其次,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可以使企业提高对安全资源投入效率,实现企业以最小的安全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绩效,提高企业安全资源投入的优化配置水平;最后,目前企业面临各种各样的安全管理新体系与新制度,这些新的安全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与原有管理体系与制度存在着一些功能重合与冲突。通过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可以新的安全管理新体系与新制度整合到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框架内,有利于企业整合资源,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结论 安全管理能力决定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针对安全管理能力概念未清晰界定的理论研究缺憾,本文综合归纳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安全管理、企业能力及安全管理效能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与内容,并对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安全管理能力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和发展潜力,是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但本文对安全管理能力的增长路径并没有进行研究,这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讨。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试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对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素质的战略地位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笔者认为,无论经济体制如何深化改革,都离不开以人为本,必须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基础。因此,笔者就“安全文化”建设对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素质的战略地位谈谈粗浅看法。 关键词:项目管理 企业管理 一、“安全文化”的内涵 所谓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的价值观、信念、理想、最高目标、传统、风气、行为准则的复合体。安全文化包括三大要素:一是安全物质文化,是指安全设施、装备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的价值。二是安全制度文化,是指安全的各种规章制度及条例等。三是安全的精神文化,这是安全文化最高层次、最具有活力的核心部分。安全管理干部队伍的意识、观念、道德、目标、精神风貌等构成了安全文化的主要内涵。本文探讨的“安全文化”主要是指安全的精神文化。 “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干部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安全管理干部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理想人格、道德品质、业务技能及情趣爱好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它是影响甚至决定安全管理干部的形象、工作效率、公众信任的内在根源。它对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关于“安全文化”建设的方向,大致可以概括为:较高的理论水平;优良的政治素质;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通的业务技能;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体质和心理。安全文化的内涵不仅要具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职业氛围,还要有催人奋进、勇攀高峰、努力拼搏、与时俱进的昂扬斗志,同时还要有精于勤、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通过建设“安全文化”,要把安全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成一支具有铁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充满温馨和谐气氛的团结友爱的集体,从而实现安全管理干部队伍所特有的职业文化、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建立“安全文化”的设想,是对安全文化内涵的最具体诠释,也无疑是对安全管理干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最好协调,从而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坚持良好的行为准则。 二、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素质。 倡导“安全文化”对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的素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那么,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它的战略地位究竟应在哪里呢? 1. 必须找准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素质的切入点。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各种矛盾的交织和新旧观念的并存,会引起一些安全管理干部在思想上出现困惑和忧虑,甚至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明确地说,就是在认识观、价值观出现不平衡的问题。为此,首先注重直觉而忽视理性,不能“跟着感觉走”。如果注重直觉而忽视理性,势必会造成安全管理干部犯片面性的错误,在处理问题上会陷入盲目的误区。其次是在价值取向上不能将注重自我价值列为主体,那样会使某些安全管理干部形成自我意识膨胀,从而忘却了国家和集体的意识而走向极端。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单凭说教和制度以及行政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要着重从意识形态的深层次去解决。而“安全文化”的建立就恰恰填补了这种教育的内容,在意识形态中找到了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素质的切入点。 2. 必须要抓住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素质的灵魂。 建立“安全文化”,对树立安全管理干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意识在人生的各阶段是不同的,需要不断地去修正。统一的人生模式是没有的,但是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意识是有的。借助“安全文化”来帮助安全管理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在“安全文化”中集体的价值要重于个人价值,坚持集体至上的原则。 3. 必须要丰富和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的新内容。 “安全文化”的建立,对于安全管理干部的人品、人格的教育至关重要。为此必须要丰富和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的新内容。这个新内容,是其他教育方法所无法企及的。作为一名安全管理干部,必须要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的人品,无私奉献的品格,不怕吃苦、任劳任怨。具备了这些优秀的品格,才能做到职业所要求的廉洁奉公,立场坚定等职业规范。不能像过去那样,只靠行政手段和政治教育为重,尽管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未能达到安全管理干部自觉自悟的目标。建立“安全文化”就是要把强制性外在的教育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觉悟,达到内在观念和外在道德规范的高度统一。 三、建立“安全文化”的途径。 建立和发展“安全文化”,必须要立足于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的素质这一主题,以围绕生产建设造就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懂得现代安全科学知识的安全管理干部为出发点,不断探索“安全文化”的新路子。 1. 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安全文化”的建立。要以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为指导方针,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安全文化”的建立就是要实事求是,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要将“三个代表”付诸于安全管理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之中。在当前,尤其要将“安全文化”的建立与学习提出的“责任重于泰山”结合起来,提倡关心人、爱护人、做到尊重人的生命、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促使“安全文化”建设,始终沿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使安全管理干部在工作上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为改革开放、为现代化企业建设创造出安全、文明、优良的生产环境。 2. 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安全文化”的建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必将受到许多非文化的东西所牵制和约束,所以在建立“安全文化”的过程中,把“破”与“立”要同等对待。破除影响安全管理干部素质建设的作风因素,就是要破除工作飘浮、官僚主义严重,组织纪律观念淡漠,脱离生产不切实际等陈规陋习。要旗帜鲜明地树立安全管理干部良好的政治觉悟、高尚的品德和人格、丰富的才能才干、美好的情操和心灵,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安全文化”。 总而言之,建立企业“安全文化”还需要通过实践来进一步完善。作为一种思想精神的树立,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和深入,只要广大的安全管理干部不懈地探索和艰苦地努力,它就会日趋完善。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试析油田企业安全生产特殊性及强化安全管理主要对策 论文关键词:油田企业 安全 特殊性 对策 论文摘要:从油田企业生产的工艺特点、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以及跨国经营合作等方面出发,分析了油田企业安全生产特殊性。同时指出了目前油田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更新管理观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科技投入、完善HSE体系标准、加强隐患治理、加大培训力度等安全管理对策,对油田企业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石油是现代工业生产的“血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石油勘探、开发与炼制,是高投人、高回报、高风险的生产过程。石油企业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高温高压、连续作业、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面临着较大的风险。随着石油企业在国内外的成功上市和中国入世,石油企业如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确保安全生产、稳定运营、持续发展,使股东、企业、职工利益最大化,搞好安全生产管理具有重大意义。认真研究油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对提高国民经济总体收入,增强综合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义。 油田生产历来强调“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从制度、职责、预防、教育入手,而且更要从人的意识入手,突出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思想,推行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人是实施HSE管理的主体,提高实施者对HSE管理的认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HSE管理的运作和最终效果,有效的教育培训是提高人的素质,实现HSE主动式管理的重要保证。如何把对人的管理引入安全管理之中,不断地夯实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油田企业安全生产特殊性 1. 1建设标准低,生产场所“先天性”隐患突出 石油勘探开发等生产场所,遍布陆地和海洋,形成了两栖勘采的格局。陆地勘探开发区域多在山丘、沙漠、沼泽及江河湖泊,地况复杂恶劣,生产作业条件艰苦,油田企业多属20世纪70年代先后以“会战”模式建设起来的,受当时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基本属于边设计、边生产、边建设的“三边”企业,油气生产厂站不可避免地存在设计标准低、布局不合理、安全消防设施不配套、施工质量较差等“先天性”隐患,整改工作任重道远。 1. 2外界干扰大,严重威胁企业安全 近年来,受社会治安环境的影响,油田企业安全生产更是受到了较大的外部“冲击”,主要有3个方面: 1. 2. 1油气输送管道长期遭受不法分子打孔盗油危害,无法保证安全运行。如Sinope。管道储运公司,从1993年至2003年2月,据不完全统计,遭受打孔盗油3264次,泄漏原油达7952吨,而被盗原油无法统计,不仅严重威胁安全生产,而且严重污染环境。 1.2.2管道及油气设施保护范围受违章建筑侵害严重。如中原油田在原有受侵占341处的情况下,近年来又增加多处,防火防爆工作极难落实。 1.2.3电力线路私拉乱接严重。严重处私拉线如同“蜘蛛网”一般,不仅易于造成人员触电伤亡事故和火灾,而且威胁油田电网安全运行。 1. 3油田生产作业全过程中危险因素多 1.3.1油气生产有高温和高压。 1.3.2生产、使用、贮存的介质多属易燃易爆且有毒有害物质。不仅石油天然气产品易燃烧爆炸且具有少量毒性,生产中还常常遇到HZS等剧毒物品,程有不慎,便可能酿成惨祸。 1.3.3频繁使用放射性物质和火工器材。从地震斟探、钻井作业到石油开发,可谓无处不在。 1. 3. 4机动车辆多,仅辽河油田一家便有近2万辆。这种“现代文明社会的杀手”行驶路线遍布全国各地,极难控制。 1.3.5野外施工作业频繁,受自然气候影响严重,如台风、海啸、洪水等。 1. 4作业危险性大,风险也大 最大风险莫过于地下情况无法完全预知,钻井施工、井下作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如钻井施工,突遇未知地层或异常高压地层,极有可能造成井啧失控事故,后果难以设想。前几年某油田一口预探井,突然钻遇HZS气层,大量HZS喷出,造成几十万村民“大逃亡”。油田企业作业危险性大,突发事故多,风险性大,对安全隐患的控制比其他行为要复杂得多,难度也大得多。 2安全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2. 1安全管理工作线长面广,难免顾此失彼 油田企业生产具有行业跨度大和线长面广两大特点,安全管理必须要认真面对这一重大难题。线长面广,迫使安全人员不得不八方兼顾、四面出击;行业跨度大,必然带来行业专业技术标准和行业管理规定繁多的问题,安全管理部门必须以有限的人员和专业技术知识处理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隐患和难题。因此,安全管理工作不可避免地鞭长莫及、捉襟见肘、顾此失彼。 2. 2社会治安环境恶化,油田企业难以应对 近年来,盗油犯罪活动频频发生,具体表现如下: 2. 2. 1打孔盗油“武装化”,有些犯罪团伙自备武器,公然与护线人员、公安人员武装对抗,岗位巡检护线难度极大。 2. 2. 2作案手段“专业化”,团伙内部严密分工,盗、运、销“一条龙”。一旦盗窃得手,立即运往小炼厂、土炼炉销赃。 2. 2. 3作案地点漂浮不定,作案规律不易掌握。 2.2.4作案手法愈出愈奇,甚至将房子直接盖到管道上,在房内打孔并安装盗油闸门,令人防不胜防。 2. 2. 5手段恶劣,盗油一旦得手,立即破坏现场,造成原油四溢,现场一片狼籍。一些村民不知厉害,纷纷出动哄抢落地油,曾造成火灾爆炸事故。侵占油气设施保护范围事件也有增无减,不仅违章建筑越来越多,而且建筑规模越来越大。使得油区防火工作很难落实,节假日禁放烟花爆竹更是形同虚设。 2. 3资金投入高,隐患治理任重道远 目前油田企业的重大隐患主要有3类: 2. 3. 1由于历史原因,生产场站大量存在布局不合理、安全距离不足、消防设施不配套等“先天”隐患。 2.3.2新法规、新标准出台,拓宽了隐患治理的范畴,出现了一些新的隐患。如油气长输管道运行已超过数十年,按新颁布的法规要求,应进行压力管道检测。 基层班组,是企业的细胞。它是企业一切工作的最终着力点,因此,搞好基层班组安全工作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基层班组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在生产力三大要素中,人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和最活跃的因素,搞好班组安全工作必须“以人为本”才能切实保证安全生产。 2. 4油田区域扩大,超深高压气井开发,技术和人员更新,向安全管理提出了新课题 首先是油田区域逐年增大,安全管理工作面持续“拓宽”;其次是高压、超深气田的开发生产,原有的安全管理技术、方法需随之更新;同时由于实行减员增效,人员大幅精减,尤其是一大批管理经验丰富、安全技术娴熟的生产骨干离开了岗位,给安全生产带来了暂时的负面影响。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强,安全要求随之增高。过去普遍认同的油田企业劳动环境差,野外施工管理难度大,发生一些事故在所难免的观点已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代之以普遍认同的“任何一起事故的发生,都应该归咎为管理上的失误”的观点。 3安全管理对策 3. 1理顺体制,充分发挥企业安全监督管理优势 我国油田企业分属于Sinopec和CNPC(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特大型国有集团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国有特大型企业拥有明显的“四大”安全管理优势,即专业管理优势,行政管理优势,资金筹措优势和专业技术人才优势,在安全管理上可以发挥更大作用。随着油田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油田企业已由过去的单一经营方式的国有企业,改制成拥有油田分公司、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专业施工服务公司及改制分流到社会的私营、民营企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存的企业。集团公司应理顺管理体制,并根据不同的管理体制采取不同的安全管理模式。对分公司、全资子公司和绝对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和专业施工及服务公司,从上到下实施全方位安全监督管理;对控股的上市、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为了保护广大股东利益,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也要对其实施宏观监督管理和安全技术咨询服务;对参股公司主要实施安全服务;对资产和人员已经完全分离,或改制到社会的企事业单位,不再实施监督管理。 油田企业应广开门路,调动社会安全专业人才和安全中介机构为企业安全生产出谋划策。凡建设性工程项目,必须请专家和中介机构进行职业安全卫生预评价,确保新改扩建项目达到本质安全,并对在役关键装置、要害部位实行安全现状评估,逐步改善在用设施和场所的安全可靠度,最后达到本质安全。同时,应高度重视社会群众和新闻媒体,充分发挥其舆论监督作用。 3. 2“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提升安全科技与安全管理水平 3. 2. 1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增强安全生产责任感 进一步宣传贯彻《安全生产法》,认真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尤其是要加强落实各级行政“一把手”和直接作业者的责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保护全员的安全与健康。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应依法追究责任。从事故中吸取教训,增强全员对安全生产的责任感。 3. 2. 2坚定信念,全力推行HSE管理体系 HSE管理体系目前已成为国际石油企业普遍接受的管理模式。油田企业要想实现与国际石油企业的全面“接轨”,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行HSE管理体系。全面更新管理观念,加大安全投入力度,执行国际技术标准,不断改进安全管理,提升企业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树立“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员工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不论他在企业管理链条中承担什么职责,他都是一种人力资源,要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应当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重视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企业决策透明和职工参与,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首先要将必要的生产和管理知识,传授给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重视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企业的每一位员工的素质提高了,掌握了过硬的技术和本领,才能在生产中运用自己的技能,才能在工作中奠定安全的基础,避免因技术技能的因素造成安全差错,带来的安全风险;企业决策要有足够的透明度,遇事同群众商量,尊重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把他们视为企业的宝贵人力资源,只有尊重人、爱护人,才可能给员工一种对企业的归属感,才能激发员工从内心深处为企业安全着想;员工参与决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企业的治理法规中应当有所规定,应当让职工说话,鼓励职工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作为自己的观点提出。 第二,为企业员工搭建充分展示其聪明智慧的舞台。通过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小发明、小创造等方式为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奠定基础。 第三,创造和谐的气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基本功能,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成为其重要的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包括团结友爱的爱心,坦诚豁达诚信,互帮互助的友情,刻苦好学的气氛。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有助于安全生产,人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下,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工作就可以抑制烦躁、压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而不良情绪也是一种安全的隐患,它的存在极易造成事故的发生。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设备的和谐,人与检修环境的和谐,都将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基础。 第四,加强基层班组建设,提高班组成员的综合作业能力。加强基层班组建设,提高他们的综合作业能力,是搞好企业安全管理的基本功。作为油田企业,一线的作业是落实到基层班组的,基层班组是企业管理的细胞。加强基层班组管理,关键是选好班长,班长选用要突破过去的老经验老模式,要选派有学历、懂管理又有一定专业特长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工担任;基层班组成员的综合作业能力是影响企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如三级教育、特殊教育培训、检修前教育、日常教育、全员教育)以及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三不伤害”活动、安全生产月、安全竞赛活动、事故报告会等),把这种“强制”融化于全体员工的工作和生产活动中,使岗位行为规范得以“内化”,才能建立起一种职业行为习惯和出自内心的自我规范。油田安全生产点多、线长、面广,高温高压场所、野外流动作业、多工种协同作业多,安全管理难度大。特别是像井站一线这样的班组,许多时候,如夜间工作,值班人员有限,一些紧急处理,要快速、及时、准确的做到万无一失,确实是对他们的实力与经验的考验。在新的形势下,随着设备的先进化,应用的科学化,技术上的不过硬,一知半解,或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3. 2.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安全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水平 彻底摒弃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向精细管理迈进,逐步推行安全信息化、自动化。以提高安全的科技含量,促进安全管理手段的进步。在油气站库、放射源库、火工品库、变电站等要害部位安装安全监控系统。实行厂区封闭式管理,配置门禁自动控制装置,厂站内的关键装置、重点防范区域配备自动监控扫描系统,大型机组应配备FSC,ESD等紧急关断装置,放射源库、火工品库等部门应配备安全狱控装置。高压气井、海上开发采油平台应在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基础上,实行微机远程自动控制,向信息化管理逐步推进。 3. 3完善标准管理体制,加快行业标准与国际接机的步伐 随着中国加入WTO组织及油田企业跨国经营合作的增加,石油行业安全标准体系与API等先进标准体系的差异越来越明显,故应加速与国际行业标准体系接轨,提高和完善标准体系。在加速接轨与提高完善过程中,首先应确定HSE管理体系标准在油田企业安全管理上的核心地位;其次,要优先考虑采用国际先进的安全技术标准,以加快标准“立法”速度;同时应密切关注新技术发展动态,以免现行标准严重滞后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发展,不适合安全管理的需要。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并争取安全科研部门和安全专家参与,以保证标准的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 3. 4强化隐患治理和“三同时”管理,做到标本兼治 3. 4. 1要加强隐患治理的治“本”之策,即做好新改扩建项目的“三同时”管理。凡新改扩建项目必须做到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确保新投用的项目不存在先天性的隐患。 3. 4. 2加强隐患治理的治“标”之策,即做好在用设施隐患整治。集中有限资金,打隐患治理的“歼灭战”,争取每年消除1至2个普遍性重点隐患,力争5年内全部消除油田企业普遍存在的重点隐患,逐步提高、改善生产场所、设备的本质安全化,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度。 3. 5加大安全培训,规范安全管理与操作行为 3. 5. 1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对各级行政正职及安全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实行持证上岗,以规范各级安全管理行为。 3. 5. 2继续做好特殊工种资质培训,除国家明文规定的八大特殊工种外,油田企业应将钻井井控人员,司钻、井架作业工、爆破工及海上作业人员的资质培训列入特殊工种管理范畴,以规范其操作行为。 3. 5. 3实行劳动力优化组合,健全安全激励约束机制,严惩违章指挥、违章操作,以提高人员安全生产自觉性。 4结束语 “油田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工厂”,安全生产有其特殊性。对石油企业来说,安全永远是石油石化系统的薄弱环节,坚持保安全就是保全局,保安全就是保稳定,保安全就是保效益,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才能更好地为企业逐鹿国际市场保好驾护好航。我们要创建现代化一流企业,必须要“以人为本”,实现依法治企,落实责任,严格实施目标管理,求真务实,继承创新,提高安全管理现代化水平,创立本质安全型企业。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企业加强生产化学物品安全管理方案 危险化学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和人民对此也寄予厚望。危险化学品对于工业、农业、国防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不可须臾离开。 从全局看,目前,我国危险化学品行业的风险还在容许的范围之内,尚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但这不等于说,我国危险化学品行业所面临的 化工过程或工艺的危险性,主要来自参与该过程的物质危险性,而过程中的物质处于动态,这往往比处于静态时的危险性要大。此外,化工过程的危险性还有过程本身的危险性,条件的危险性、设备的危险性等。物质危险性属第一类危险源,决定着事故后果的严重性,化工工艺过程及环境、设备、操作者的不安全因素属第二类危险源,决定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一)第一类危险源——危险物质的管理 让每个职工了解物料的相关知识,任何化学物质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特性。如酸类、碱类,有腐蚀性,除能给装置的设备造成腐蚀外,还能给接触的人员造成化学灼伤。有的酸还有氧化的特性,如硫酸、硝酸。又如易燃液体,它们的通性是易燃易爆,它们的另一个通性是具有一定的毒性,有的毒性较大。另外,处于化工过程中的物质会不断受到热的、机械的(如搅拌)、化学的(参与化学反应)多种作用,而且是在不断的变化中。而有潜在危险性的物质耐受(外界给予的能量,超过其参与化学反应的最低能量,也导致激活)能力是有限的,超过某极限值就会发生事故。因此了解参与化工生产过程的原料的物化性质是极其必要,只有掌握它们的通性及特性才能在实际生产中做好安全预防措施,否则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二)第二类危险源——工艺过程的安全管理 1、氧化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氧化过程中如以空气或氧气作氧化剂时,反应物料的配比应严格控制在爆炸范围以外。空气进入反应釜之前,要有净化装置,消除空气中的灰尘、水分、油污以及使催化剂作用降低或能引起中毒的杂质,以保持催化剂活性,减少火灾、爆炸的可能。 在氧化过程中,对于放热反应,应及时将热量移出,适当控制氧化温度、流量,防止超温、超压,使混合气体始终处于爆炸范围之外。 为防止接触器在万一发生爆炸或着火时危及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在反应器前和管道中应安装防火器。以防止火焰蔓延或回火,使火灾不至于珠连其他系统。 为防止接触器发生爆炸,接触器应有泄压装置防爆膜、防爆片,并尽可能采用自动控制进行调节以及报警联锁装置。 设备系统中还应考虑设有氮气、蒸汽灭火装置等。 2、硝化过程的危险及防范 硝化是一个放热反应,所以硝化过程需要在降温条件下进行。在硝化反应中若稍有疏忽,中途搅拌停止、冷??,并有多硝基物生成,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对于上述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 硝化剂具有一定的氧化性,常用的硝化剂有浓硝酸、硝酸、浓硫酸、发烟硫酸[fs:page]、混合酸都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吸水性和腐蚀性。在使用过程中要避免其与油脂、有机物、特别是不饱和有机化合物接触,否则会引起燃烧,在制备硝化剂时,不能超温或进入少量水保证设备不漏,否则可引起燃烧爆炸。 被硝化的物质大多数易燃,如苯、甲苯、氯苯、萘的衍生物等,这些物质不仅易燃,有的还兼有毒性,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落实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以致不发生火灾、爆炸及中毒事故。 3、氯化过程的管理 该反应过程所用原料大多数为有机易燃物和强氧化剂,如甲烷、乙烷、苯、甲苯、乙醇、液氯等,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火源的安全距离,电气设备以及厂房的防火防爆要求等。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如何提高供电企业班组安全管理水平 强化班组安全管理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当前供电企业班组安全管理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有关安全管理的法规、制度已经出台,基层班组安全管理已经取得丰富经验的情况下,要想使多经施工企业的班组安全管理见成效、上水平,与时代同步,就必须立足于重在管理,旨在育人,做到从细入手抓管理,从严要求核绩效,在增强班长的号召力、班组成员的凝聚力、战斗力、整个团队的综合竞争力上下功夫。 一、以人为本,强化班组安全思想教育版权所有 电力生产长期积累的经验教训证明,大多数事故都是由于人员思想造成的,在实现安全生产的各因素中,人的因素尤为重要,而人的安全行为既取决人的能力高低,也取决于自身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心。因此,我们把开展安全思想教育与推动班组各项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安全第一”的思想贯穿于班组每个成员工作的始终。一是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每周一安全活动。通过活动,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指示精神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开展“我为公司发展献一计,我为公司安全敬一言”的专题讨论,发动员工为搞好安全施工献计献策。二是抓住典型事例,适时开展典型教育。3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认真组织员工学习各类事故通报,用铁的事实教育员工。在学习中,要求班组成员,能紧密结合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例展开讨论,有针对性地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制定预防措施,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组织分析,使员工在想问题、查漏洞,挖根源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自我安全教育。三是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开展外围教育。员工工作期间的情绪、心态,对安全生产有着重要影响,而这些情绪、心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在我们公司,由于员工大多数是市郊农村的,他们家中上有老、下有小,还有耕地,每逢春耕秋收的农忙时节,由于员工要准时上下班,农务活根本来不及照顾,此时,成员间很容易产生不理解,触发矛盾,引发不安全情绪。因此,我们适时组织人员开展家访座谈活动,并在每年的安全活动月都适时召开员工家属代表座谈会,创造机会,提供平台。由公司领导介绍公司安全生产形势,员工的工作状况,向员工家属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征求她们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请家属代表发言,介绍如何支持家人工作的经验,帮助班组共同做好员工思想工作,理顺情绪,使他们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总之,我们在做好员工的思想教育方面,一贯坚持“重在疏导”的原则,把握“乘虚而入”的时机,运用“细雨润物”的方法。多在情上交融,善在理上沟通,用诚心、热心、耐心、恒心、爱心来感染、鼓舞、教育、帮助、关心员工。 二、狠抓班组业务技能培训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没有过硬的业务技能,安全生产也无以保障,因此,我们始终把班组技术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一是把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公司针对员工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业务技术底子相对较弱的特点,制定了班组员工中、长期培训计划,确定了阶段性培训目标和培训措施,并根据计划购买技术书籍、行业标准、规程规范等;针对员工长期在野外施工的特点,公司还为每位员工备了一个“学习袋”,学习袋轻便小巧、容易携带,每个学习袋中装满了各种与工作息息相关的《安规》书籍和各类技术手册,员工到哪里施工都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都可以为自己充电,打破了常见的“填鸭式”学习方法。通过学习使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安全观念得到转变,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我能安全”。 针对绝大部分员工没有出过远门参观过同行企业的特点,公司每年都会在忙里抽闲中挤出时间带领骨干人员外出进行同行比较,通过听、看别人的先进做法来寻找差距弥补不足。力求通过较系统的培训、灵活的学习、同行的比较来使员工的业务技能、操作水平、眼界视野得到普遍提升。二是坚持每月两次的安规考试。安规的内容都是前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真理,公司为了提高员工自觉遵守安规的意识和能力,从一组建开始至今,始终坚持对员工进行每月两次安规考试,每次考试的试卷和成绩均记入员工档案,通过频繁的安规考试来使员工真正做到平常自觉学“安规”,计划工作想“安规”,施工过程用“安规”,考核验收讲“安规”,确保安全落到实处。三是坚持开好“两会”(开工会、收工会)。为了开好“两会”,我们在各施工班组和生产技术部门都配了一个写字板挂在墙上,每次施工的前一天,由工作负责人根据设计方案、现场交底及前期准备情况将施工现场的电气主接线图、工作地段、工作杆号、工作环境、危险点、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等在写字板上给以绘图和标注,并召集工作班所有成员集中开会,进行具体分工、明确施工程序及危险点如何控制等,让与会人员未干之前就对第二天的工作有一个总体认识和如临其境的感受,最终做到每次安排生产周密,任务区分合理,工作责任明确,力求使员工个个有事做 ,件件能完成。当天工作任务完成不管是早还是晚,都要认真开好收工会,在收工会上做到:小结认真,问题找准,表扬及时,批评严肃,概括全面。使员工人人明白自己做了什么,个个清楚自己干得怎么样,此举受到市公司主要领导的高度赞扬,在去年的安全月活动期间,市公司安全监察部还在公司召开了“两会”现场会,此做法也在系统内的各生产单位得到了推广。 三、从严要求抓管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 管理出效益,安全保效益,以为人所共识。作为企业最基层的生产单位,就像大海汇集众河之水,把各级的指令、计划、任务,一条一条保质保量的按期完成,一项一项不折不扣的彻底落实。因此,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坚持安规从严管理的必要性,不可存有“安全生产只要不出问题就是好单位”的思想而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不能因为怕得罪人就疏于管理,姑息迁就,而是要依据制度、规定、规范、标准、狠抓管理,从严考核,不折不扣。具体讲要坚持“三抓”即抓班长、抓现场、抓奖赏。 一抓班长。班长是企业的兵头将尾,是班组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长的素质、直接关系着班组管理工作的水平,因此,提高班长素质至关重要。在提高班长素质方面,我们一是抓好“入口”关,用人问题上,坚持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将那些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素质优良、技术过硬、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能以身作则、团结同志的人安排到班长岗位。二是对班长职位实行岗位竞争。20xx年初,我们对班长实行竞争上岗,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可以参加竞争,通过采用笔试、演讲、测评、员工选举等多种方式,最终由公司员工选出自己心目中信得过的班长,班长到位后,对班组成员的组成,我们让班长来挑选,形成双向选择。在公司的管理中实现了民主与公正。同时要求新当选的班长要善于通盘考虑,善于统筹兼顾,善于计划安排。力争做到:准备工作面面俱到,组织工作井井有条,安措技措切实可行,峻工验收认真仔细。通过工作上的善抓“头头”,使班组成员之间的工作配合显得更加默契,班组的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每年公司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现场。在班组安全活动中,我们曾对公司组建以来发生的每起异常、未遂、隐患等事故进行了统计,认为产生不安全的直接原因有90以上是由于工作人员在施工现场责任心不强,不执行规章制度造成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用一丝不苟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和铁面如山的手段,狠抓施工现场安全措施的落实,杜绝习惯性违章。不把他人的事故当作故事来听,而是要求班组员工能从他人的事故中,吸取教训,时刻警示着我们搞安全生产容不得半点侥幸心理,更不能凭经验行事,而应踏踏实实地按“规矩”办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然,对此公司领导还要求全体员工进行“作业行为回头看”,定期对施工中存在违章情况进行自查,针对各位员工、各个班组自查出的问题,公司领导及时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人和限期整改时间,单独找问题严重的员工谈话,使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用每人、每天、每月的零违章来保公司全年的零事故。版权所有 三抓奖赏。在公司已有的《工程施工质量考核办法》、《工程施工安全考核办法》两个考核制度的执行上,我们采取定期与不定期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办法,从细、从实、从严检查考核。做到从每项工程查起,从每件工作做起,从每次违规看起,从兑现结果抓起来,营造人人关心安全的氛围,真正实现三不伤害,确保安全工作落到实处。20xx年初,为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又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编制了适合公司实际的《绩效考核制度》,在员工中实行“多劳多得、按绩取酬”,充分奖励那些为公司做事多,贡献大的员工。公司自从制度执行以来,考核非常严厉,不分职位高低、等级区分和性质限制,大家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所有员工、所有收入均实行绩效考核后再进行二次分配。一年多来公司实行绩效考核奖励员工金额合计32100余元。 四、培育员工“参政、议政、理政”的能动性。 我们在各施工班组均设立了安全员、核算员、技培员、材料员、考勤员、宣传员,即所谓的“六大员”。作为班组长,要会“弹钢琴”,充分发挥“六大员”的作用,做好协调工作。对班组成员既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又要齐心协力,各负其责;充分调动“六大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借助他们的优势和力量,尽力引导和帮助员工养成“遵纪守法、服从管理”的自觉性。要号召员工把班组当作家庭来建设,让员工为班组这个“小家”“苦心经营,精心制作”;鼓励员工为“家政”出谋划策,增强主人翁意识,培育员工“参政、议政、理政”的能动性,从而在班组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小范围“大管理”的局面。我们坚持每周一次班务会、每月一次绩效考核会制度,认真分析总结当周、本月的生产、工作、安全管理等班组建设情况,要求每个员工人人发言,互相点评。针对下周、下月工作如何开展得更好,要求每个员工必须提出至少一条建议供全班讨论,最后集体研究决定,拿出几条班组安全管理的月工作计划。正是由于我们坚持了绩效考核制度,激发了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积极性,使得班组安全工作及质量管理工作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探讨 摘要:县级电力企业的电力工程的特点是地理环境条件复杂,生产任务繁重,工程周期较长且人员素质高低不齐,流动性大。而且,在县级电力工程中,高危工种较多,影响着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运行。本文从县级供电的角度出发,对工程的全过程安全管理进行论述,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 关键词:县级供电;电力工程;安全管理 进行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是为了保证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在当前的的电力体制改革中,一直沿用着传统的工作模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针对事故发生的规律进行动态观测,为安全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是当前县级电力企业的电力工程发展的新阶段。 1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的特点 电力工程本身就有工期长、危险性大且生产任务重要的特点,而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所处的地理环境,往往更为复杂,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准和经验参差不齐,因此给电力施工带来的难度较大,在危险性工种的施工中,施工机械的维护和保养也经常出现不达标的问题。因此,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施工中,采取的措施都是围绕着减少安全事故展开的。做好预防工作,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唯一的对策。运用现代管理方法,贯彻国家有关供电企业电力工程的相关规定,是进行当前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管理责任制度的贯彻实施的重要内容。县级供电企业的电力工程进行安全管理,牵扯到的工序非常多,每个环节都可能隐藏着安全隐患,在工程中,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安全治理综合体,对工程安全管理进行管理。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县级供电企业的工程建设中,对建设资金进行重复立项的现象时有发生,内定中标单位的情况频现,因此,在招投标过程中做好资金的管控,实行造价管理难度很大。进行县级供电企业的电力工程安全管理,要在土建工程、电气安装等专业上,实行专业化的施工和管理,所有的操作要达到电力工程的标准,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在火电工程施工中,劳动密集型的施工特点,导致交叉作业的情况发生,易燃易爆物品的堆放,也容易引发施工事故。进行县级供电企业的施工的安全管理,主要就是要防止大范围的事故发生,保证持续稳定的供电,为工业企业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稳定提供保障。防止小失误造成的电网运行大事故发生。 2县级供电企业进行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 2.1制定安全管理措施 (1)进行县级供电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必须要审查承包方的施工资质,落实承包方的技术水平以及技术人员的资质,对于特殊高危工种的人员必须验证上岗证书,对于施工组织和设计以及安全技术施工等加强审核工作,定期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配备安全防护机械设备、工具等,做好施工环境的巡查和审查。(2)对于事故高发的地段以及施工危险隐患较多的点进行定期的调查分析,针对危险源头加强防控措施。例如在县级供电企业线损问题的关管理上,可以将线损管理模式划分为几块:线损管理运营体系由线损管理领导小组进行总负责和管理,下设发展策划部、运营维修检修部、调度控制中心、营销部等部分,每个部门均有相关负责人;发展规划部负责总的管理和运营。具体来说,线损管理的管理模式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按照上级供电公司设定的线损降损目标,先进行现场勘查、精确计算、调研与分析;然后将调研后的数据报告形成文件,报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审核;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后,设置科学合理的降损目标和管理方法,落实到下级供电公司;各分公司到镇级供电企业接受降损指标后,按照指标进行策划和部署,将指标细化分解。第二,根据上级供电公司的降损指标,各分公司到镇级供电所形成降损工作的逐层传递管理。第三,从管理、技术、降损等方面加强损耗管理,以降低线损、节能增效为目标。第四,实行降损工作内部考核机制,将降损与内部管理与绩效挂钩。按照季度、月度进行考评工作,不断在管理手段上进行创新和强化,实现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第五,对供电分公司的内部对标拓展工作要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1]。通过上述管理措施,线损部分的重点被纳入到监控的范围内,每个隐患都不会被轻易放过。而且,针对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故,可以通过救援处理演习的方法加以防范。对于机械的养护,应采取定期巡查和检查的方法,针对设备的组装和安全管理制定规章制度,保证施工机械等能够安全可靠地在施工中被加以利用。 2.2完善安全责任制 相关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应该签订安全协议,通过协议,将关于责权方面的内容加以约束,防止在事故发生后,分不清经济责任的问题发生,通过保证金和奖惩措施的提取和制定,可以保证一旦发生安全隐患,保证金中不会被强制性地扣除罚款。而且进行安全目标的分解和掌控,也有利于工程施工网络的关键项目被加以重视。安全监理责任书依然要实行考核,落实月度、季度和年度的政策,防止出现偏差,并根据目标责任分级和考评结果,制定出施工安全体系。 2.3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做好素质检查,保证施工安全管理措施能够落实到位 进行人员考核,是为了保证现场工人员水平的整体提高,所有入场人员必须接受三级安全考试,达到合格的人员,还要签订责任书,保障证安全管理从源头抓起;然后再进行有层次有重点的培训和教育,给予不同的公众和职务以不同类型的培训,跟踪评价培训情况,目的是提高现场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2.4达到上述的工作要求,给予足够的资金是关键 现场的安全保证必须要有合格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针对县级供电企业在安全管控方面缺乏资金投入的现状,将资金投入强制性地予以划拨,要求全员高度重视施工安全,减少安全隐患导致事故发僧。 2.5安全管理最后阶段的工作就是配合验收进行检查落实 项目负责人的技术交底是重要工作内容,根据不同时期的安全施工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施工单位的负责人除了要保证施工措施的完善,还要严格按照施工流程的要求做好施工规范的贯彻,对违章现象的纠错实现常态化,保证施工安全目标能够得到贯彻实施。 3结语 为了保证电网的稳定和安全,必须要将县级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放在工程建设的首位,将之视为系统的建设工作,分阶段给予资金的投入,设备的投入以及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将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的安全挂历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作者:陈洪明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名山供电分公司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安全管理 摘要:电力工程的生产任务重、周期长、人员流动性大,所以电力工程的施工操作具有很高的危险性,一定要做好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本文对电力工程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有效的分析,然后通过工程流程的不同阶段来反映出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具体策略手段。 关键词: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安全管理 电力工程的安全施工可以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只有如此才可以使经济得到持续性的发展。随着我国电力体制向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开进,传统的安全工作模式不能有效地发掘事故,也不能对事故进行动态的预测,所以不能满足现今安全管理的需要,这样就会造成电力工程中出现巨大的伤亡事故。电力工程面临着繁重的生产任务,而且具备着较长的周期和强大的流动性,还会存在很多的高空作业和消耗大量体力的情况,对于机械施工来说自身具备高难度和高危险的特点。在面对县级供电企业的电力工程施工来说,我们应该采用有力的措施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只有这样才可以未雨绸缪,才可以保障电力工程在安全的前提下顺利开展下去。电力工程应该充分地贯彻安全生产法,加强电力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认清管理责任制度,还要建立责任安全体系,尽最大的努力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进而全面地推进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 1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的主要特点 1.1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建设管理的廉政风险 电力工程建设管理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容易发生廉政问题。近些年,发生了好多电力工程贪污事件,带给人们更加深刻的思考。比如说重复立项来对工程建设资金进行私吞,其次就是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只是做做门面工作。亦或者在招标的时候将大项目分解成为几个小项目,进而通过自行招标的方式来控制金额和资金,利用采购物资的招标形式来制定中标企业。或者是将信息透露给其他的竞争企业,最终造成不公平的竞争。 1.2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周期长、牵扯单位多 电力工程常常具有比较长的投资周期,而且具有非常复杂的工作流程,电力工程从开始的线路开挖到最后的正式投产存在着更加繁扰的工作,而且每一个工作程序中都可能蕴含着安全隐患。工程安全管理包括施工单位和监理、运行维护单位等等好多的单位,主要围绕着建设单位,以施工单位作为辅助,还要包括监理监督的保障,所以说电力工程是一个强大的综合建设工程。所以要针对电力工程的强大构架,把握好每一个环节,能够使整个电力工程得到足够的安全建设。 1.3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的专业性强 电力工程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建设工程,因为电力工程具有着冗长的工作流程,电力工程会涉及到土建工程、水力设备调控、电气安装等等好多的专业,所以就要对这多种的专业一并抓起,因为这些专业都是截然不同的,要想使这些不同的专业融合在一起,可见电力工程面临着很大的困难,那么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也是不言而喻的。 1.4项目施工安全控制的难点多 火电工程的施工是劳动密集型操作,需要很多的工作者,在进行交叉作业的时候,一旦存在高危的化工用品,加上大型机械的运用,这样就会产生很高的事故隐患,加大了控制的难度,使整个火电工程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问题。 1.5安全事故的后果严重 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发生安全事故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会给国计民生带来很大的危害,造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样就会使稳定的供电成为虚妄,还会造成大面积的事故停电。对于电力工程建设来说,一旦出现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牵连到整个电网的安全,使整个电网面临着严重的危害,进而形成不可弥补的灾难。 2加强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策略 2.1对开工步骤进行严格的把控 电力工程的承包方需要得到严格的审核,如果不具备施工资质应该制止与其的合作。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承包方相关工程安全技术和现场人员落实情况的审核,对于特殊工作人员应该持证上岗。还要对已经获批的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安全技术施工平面图。施工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学习,要求施工人员的素质得到有效的审查。最后就是要对施工的工具、设备和环境等必要因素进行有效的审查,最终保障带给电力工程一个更好的准备条件。 2.2签订安全协议,完善安全责任制 任何一个工程的施行都不能离开安全协议的制定,只有制定了安全协议才可以使电力工程更具安全性,使经济得到保障。安全协议就是建设单位和承包方签订的协议,就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乃至事故发生后双方需要承担哪些责任进行了说明。而且其中还规定了奖惩和保证金的部分,如果发生安全事故,就要对其进行罚款,罚款要在保证金中扣除。要对安全的目标进行细分,能够使这种细分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还要和主体单位、监理单位签订安全监理责任书。要做到连续性的考核,能够按照月度和季度来进行考核,杜绝偏差的出现,最终形成一个可靠的安全体系。 2.3做好危险点的分析和预防 能够对施工的危险点进行确定,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危险点进行调查,并且能够对这些危险点进行记录和分析。而重点项目的重要部位应该得到监督和把控,使隐患最大程度地得到清除。还要做好危险事故发生后的所采取的救援演练,这样来提升电力工程工作者的救援意识。要对大型的设备进行设备组装检查,要对其进行很好的维护和安全管理,最终体现出大型设备良好的运作。 2.4严格掌控进场人员,注重安全培训和教育 对于进场人员,要严格检查他们的身体素质,对其进行安全意识考核。如果发现身体素质不符合要求的就不要使其入场,而且要对所有的入场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使其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通过安全培训的人员要签订施工责任状书,进而使这些人员能够对工作负责,能够在根源上解决安全隐患的发生。在培训中要针对不同的工种和职务进行培训,要采取一定的跟踪评价手段作用于每一个经过培训的工作者,最终使电力工程的工作者提升安全意识,使其具备强大的工作能力。 2.5确保安全设施的资金投入 对于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来说一定要有安全设施的保障,对于县级供电企业来说,往往会对这方面资金投入不能顾及,所以施工单位应该遵照相关的要求,要加大资金投入用在安全设施的建设上,使之对安全意识有更深入的认识,避免因赶进度而出现的安全事故。 2.6注重安全现场宣传,开展各类安全活动 对于电力工程的建设来说,一定不要忘记对安全管理进行宣传,因为宣传可以扩大安全管理的作用和影响力,能够使每一个电力工程人员感受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进而形成强烈的安全意识,就会处处提防,在自己的工作中充分做到安全生产,进而在工作进程中彻底遵循安全管理相关的内容。其次就是要积极地开展各类安全活动,因为安全活动可以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被电力工程人员接受,加深他们对安全管理的印象,这样便可以更加有效地让安全管理深入到电力工程中,确保电力工程更加顺利有效地进行。 2.7做好安全技术的检查落实工作 对于电力工程来说,一定要做好安全技术的检查落实工作,确保安全技术的完善,避免漏洞的存在,在施工中要严格按照安全措施的要求来进行操作,令不同岗位上的人明白自己的职责和操作方法,要让每一个工作者能够通过签字的方式来承担起足够的责任,进而保障整个电力工程的良好开展。 3结语 电力工程不仅要注重电网的安全和稳定,也应该关系到企业的良好发展。电力工程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对不同的阶段进行更加充实的安全教育、设备投入以及事故的管理,最终带给县级供电企业电力工程一个理想化的安全管理现状。 作者:李涛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绵阳供电公司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重要性 [摘要]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煤矿安全生产中非常重视对企业职工的安全文化宣传教育,也注意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对职工进行安全文化宣传的同时,也结合职工的文化基础进行培训教育,并做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活动经常创新。结合单位的工作特点,根据各自的基础、人员和安全管理,突出企业在安全教育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安全管理;职工素质;制度落实 煤矿安全生产是安全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大家都知道,煤矿是所有产业中劳动条件最艰苦、工作环境最为复杂,面临危险最多的企业。煤矿职工伤亡事故发生率也是比较高的行业。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煤矿,是我国西南大型的煤炭生产基地,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充分调动和发挥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在构建煤矿安全文化上抓出实效,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煤矿企业安全状况稳定好转,才能开创煤矿安全文化的良好局面。 1明确煤矿生产中每个人的安全职责 煤矿安全管理人员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人,据资料统计,有60%~70%的安全事故是人为造成的,即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根本的原因是有些管理者的安全意识淡薄、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较低。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是建立在职工具有较高安全思想意识的土壤之中,职工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高低,业务能力强弱,这些都是安全的文化素养,与安全文化基础密切相关。企业的文化是连续的统一体,企业或者有一个良好的安全文化,或者有一个不良的安全文化,而煤矿安全文化的最终体现者是企业职工,因此,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煤矿安全生产中非常重视对企业职工的安全文化宣传教育,也注意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对职工进行安全文化宣传的同时,也结合职工的文化基础进行培训教育,并做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活动经常创新。结合单位的工作特点,根据各自的基础、人员和安全管理,突出企业在安全教育方面的特点。 2不断提高煤矿企业职工安全的文化素质 在安全管理活动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人不但是受保护的对象,还是控制灾害力量之源,每一名职工都应该认识到:生命只有一次,无论是失去生命,还是造成身体的伤残,对于个人都是无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要不断提高煤矿企业职工的安全文化,就必须提高职工的基本素质,就要求全社会和全民的参与。人的基本文化素养要从小培养,最深层的、最基本的安全素质也需要从小培养,只有全体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在实现安全生产和职工生活的安全目标,因为在煤矿安全宣传教育上,必须动员全社会参与。这对于提高人们的安全文化、安全意识,构建煤矿安全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科学化管理方法 在安全管理中,明确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和应该承担的责任,明确规定各部门的职责,以科学的手段来挖掘人的内在潜力,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了实现安全生产的科学化管理方法,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到合理分工,在工作中运用激励的原则,能符合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意识,这也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之一。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就是内在动力、外在压力和吸引力。因此,一个好的管理者要善于教育和引导职工的思想,利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因人而异地采取各种激励和鼓励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企业职工的内在潜力,在保证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不断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的有效进行。煤矿安全生产,重在现场管理,重点就在落实。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地质条件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这个动态变化的生产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种不安全的行为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安全生产过程中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防止人的不安全的行为和不安全的事故状态出现,要求职工必须做到安全生产、预防为主,使事故发生的可能降到最低点。这就要求煤矿生产中的各级管理人员、班队长,安检员,多检查、多监督,及时发现隐患并及时处理,贯彻落实好班组长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深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加大对煤矿生产中,各级管理人员的考核,一级抓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做到层层落实好岗位职责,使煤矿生产保持在控制有序、平稳安全的状态中。 4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制度的贯彻和落实 在煤矿生产中,要坚决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努力提高生产效益,就必须服从安全第一的原则。任何制度都是带有强制性的,在制度面前要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对不服从、不听指挥的人员,要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要用安全制度来管理和约束职工的行为,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这是保证安全作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前提条件。坚决执行制度管理,并不排斥民主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领导和职工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要求职工服从领导,完成工作任务,又要职工服从领导,满意对生产管理的安排,当安全生产与个人意愿发生冲突时,要以安全为主,工作生产必须服从安全,这是安全的第一原则。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科学的方法和科技的手段,能充分调动职工的思想,并统一到整体的利益上来,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完成任务。安全生产作为衡量企业工作好坏的一项最基本的内容,就要求企业领导必须要高度重视安全,实施各项工作时首先想到安全,预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在计划和安排任务时,必须把安全作为一项指标的否决权,不安全就不准生产。让职工从思想上实现转变,在制度上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形成安全工作体系的标准化、制度化和经常化。 5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安全与生产同时抓 随着国有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和发展,煤炭行业也形成了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企业的经营者也面临着具大困难的挑战,即要考虑到职工利益收入,又要考虑到生产效益,安全管理方面会有所放松。为了提高片面追求利润和产量,可能会忽略了安全管理,忽视了职工的健康与安全。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是十分必须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安全与生产同时抓,配备合格的安全监督人员,赋予安全检查和监督人员必要的权力,才可以保证他们在履行监督职责的时候排除困难和阻力,保证安全监督工作落实位。片面追求煤矿生产的效益,会影响企业领导的安全管理绩效,各级管理者在抓工作的同时,也要亲自抓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只有坚持这个原则,安全生产的理念才能有效地渗透到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领导只有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在制订年度生产计划时候,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条件和特点,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不断深挖潜力,提高科技创新、设备改造等方面的能力,才能消除安全隐患,才能实现安全生产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煤矿企业领导必须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检查和惩罚的安全落实不到位人员的责任,不断排查和发现安全工作中的问题,对工作进行反思,促进问题的解决,把违章和失职行为控制在最低点,从而实现保护职工安全与健康、实现安全生产的最终目标。煤矿企业的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依靠发扬广大职工队伍的主人翁作用,认真贯彻执行安全法律法规,不断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只要企业领导高度重视,职工努力奋斗,大力倡导、弘扬和宣传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文化,在全体职工中形成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大气候,就一定会到达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未来。 作者:陈胜虎 单位:贵州盘江矿山机械有限公司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工程档案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行各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电能源的需要也日益增长,因此电力工程也越发多了起来,电力工程档案真实的记录了电力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力工程档案安全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电力企业;工程档案;安全管理 1电力企业工程档案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力工程建设施工的工程档案所涉及到内容非常广泛,其专业性也很强,安全性也比较高,电力工程档案在形成、利用与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电力工程档案管理在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工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与借鉴作用,但是人们往往忽视这项工作,实际上电网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应当贯穿于整个电网工程的各个环节和始终,完善电网工程档案工作者要采取有效措施,尽量使电网工程档案资料完备、标准,达到国家有关要求,以确保电网工程档案管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档案资料既是电力工程管理水平的真实记载,又是鉴定电力工程质量、界定相关责任的重要依据,还是工程竣工后设备运行管理、电网长远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料,其作用十分重要的。完善电力工程档案的建设要以利用为本,它在工程中的管理效应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1)完善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是合理控制工程造价,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2)完善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是有效减轻农民负担。(3)完善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是为项目后评估提供依据。(4)完善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是服务于电网运行与发展,是电网运行和发展的重要依据。(5)作为界定责任的法律依据,一旦出现经济纠纷,便可以依靠详实的电力工程档案资料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6)发挥电力工程档案资源的信息优势,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在提供档案信息方面的原始权威和准确可靠的独特优势,更广泛地实现档案的价值。 2电力企业工程档案安全管理措施 2.1完善电力工程安全管理规范制度 要制定电力工程安全档案管理制度,通过制订电力工程档案管理的规范制度,明确电力工程档案工作原则、档案归档的范围、档案归档的要求与责任,重要的电力工程档案资料实际情况与流向要进行跟踪管理,使电力工程档案形成归档的整个过程都做到有章可循,做到责任落实到人,使得每个部门都重视工程档案安全管理工作。 2.2工程与档案同步进行 从施工组织计划开始,将档案资料作为工程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之后的现场勘查、施工方案设计、审核、制定停电计划、组织施工人员、施工、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保证档案资料在每个环节开始时一同开始,结束时一同结束,档案资料与工程实体同步开展、同步闭环,以档案来有效检验工程进度与质量。按照以前的管理模式,是先工程后档案,常常存在档案资料不完整、不真实的情况,而为了把控工程的质量,项目负责人经常需要每天跑点,了解工程的进度、开展质量检查,但在现在项目多的情况下,项目负责人每天跑点就不太现实了,根本跑不过来。在人员少项目多的现实情况下,档案管理的优势就很好地体现出来了,只要在工程开展的同时做好档案资料,项目负责人就可以根据档案资料来对项目工程开展抽查,通过档案资料的记录能迅速发现工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设计方案与项目进度资料的对比,能够以物资的使用情况来判定工程的进度,并且对工程的准确量有明确的把握,规避了施工队领用物资的随意性。档案资料与工程实体的同步开展,还保证了线路GIS数据能够在工程完成后及时提交,不再需要运维人员进行后期采集和录入,对线路的运维也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2.3要重视电力工程档案管理 积极主动宣传、协调、配合,争取领导的支持和重视电力工程档案。电力工程档案管理人员的早期参与,主动服务和协调配合是做好电力工程档案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一定要设立电力工程档案管理小组,组内成员包括领导层以及各级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就形成一个工程档案管理的网络,档案管理还要配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打印机、复印件等等,档案用品也要配备齐全,保证电力工程档案工作顺利进行,电力工程档案在收集整理、移交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2.4实施动态电力工程档案管理 电力工程档案管理贯穿工程全过程,工程的管理、设计、施工和监理人员对电力工程的情况更为了解,大量的资料产生于他们手中,而且他们还是今后利用电力工程档案主要人员,准确完整规范的电力工程档案是建设者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创造出来的结果。所以,电力工程管理与技术员在电力工程每个阶段,都要先自查原始资料,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进而确保电力工程档案资料的完整性与准确性。电力工程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按照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的进度,进行检查验收工作。在检查验收电力工程质量与进度的时候,也要检查电力工程原始资料,或者记载管理的实际情况。电力工程档案管理这种动态的管理模式,既可以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和责任,又有利于电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指导和监督。 3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力工程档案真实的反映了整个电力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对于电力工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我们一定要树立电力工程档案的安全管理意识,将电力工程档案安全管理工作做好,保证电力工程档案安全与完整。 作者:翁宏琍 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和县供电公司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电力企业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初探 【摘要】当下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十分广泛而且方便,而作为各种行业之中最为重要的电力企业同样也需要网络信息技术,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给电力企业带来快速,高额的经济效益,但是一旦发生网络信息泄露,或者是信息数据被别人盗取或者修改,经济效益将会受到很大的损失。也就是说,当下的电力企业在网络和信息安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本文对于电力企业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研究;建议 当下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十分广泛而且方便,而作为各种行业之中最为重要的电力企业同样也需要网络信息技术,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给电力企业带来快速,高额的经济效益,但是一旦发生网络信息泄露,或者是信息数据被别人盗取或者修改,经济效益将会受到很大的损失。所以说当务之急是所有的电力企业,都应该仔细地面对和研究现在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然后提出合理的措施来预防事故的发生,保护保护我国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刻不容缓。 1当下中国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与现状 1.1网络信息技术对于电力企业的重要性 如今是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作为国家重中之重的电力企业对于网络技术的应用更是十分完善,而具体到各个部门各个机关,也会有他们自己相应的局域网进行日常的工作和管理,网络信息技术,可以说是,电力企业的燃料,一种不可缺失的依靠。据资料显示,电力企业的各大岗位对于,网络的使用率将近达到了百分之百,例如,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就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电力企业的结合,很大的提高了生产过程和电力调度的自动化水平,而我国各大电力企业,都在,尽快地规划企业信息化发展,全力建设我们的企业信息化工程,从而实现电力工业现代化,信息化。 1.2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 以时间为线,我们可以发现全球那计算机犯罪,屡发不止,虽然为了维护网络信息安全,都在努力升级和维护防卫系统,但是黑客们的电脑病毒,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我们电力企业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维护,是一个长久的计划,1分1秒都不能松懈,然而近年来经常发生的信息安全受损事件可以充分证明,我们对于硬件和软件的更新,还未能做到完善,对于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措施落实的还不到位,我们电力企业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还没有跟得上时代与技术的发展,维护工作并没有做好。 1.3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 首先最明显的一点问题,就是我国电力企业对于网络安全的意识不高,极度缺少负责网络安全的人才,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未能在员工们之间得到重视,员工只注重网络系统是否方便快捷,认为信息安全隐患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于是让计算机犯罪有了可乘之机。还有我们电力企业内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看似性能配置都极佳,但是还有可能有一部分设备本身,就有着缺陷和安全漏洞的存在,部分技术先进的黑客轻而易举的就能入侵到我们的电力企业内部之中,黑客技术娴熟的网络黑客常常最先攻击涉及国计民生的电力企业系统。最后一点问题就是我们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虽然日益增强,但是还不能完全防止网络安全信息事故的发生,一旦受到黑客的攻击,电力企业内部的数据损失,或者被盗窃,很难找回这些数据,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完善的系统来备份或者恢复数据。 1.4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 对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访问应该局限于内部员工,身份认证这一关没有把好关就会带来漏洞。众所周知微软已经停止了对WindowsXP的技术服务,所以系统本身的漏洞无法修补,然而我们国内很多电力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着这个系统,风险自然会增加。另一方面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层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极度贫乏,虽然部分岁数较小的管理员工具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但是由于缺乏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也无法保证企业信息的安全,管理层尚且如此,员工们得不到企业的管理和培训,更无法有效地保护好企业信息。最重要的是电力企业很少专门的为信息安全部门设置机构,缺乏信息安全管理机制,部分电力企业甚至只让一名相关人员负责。这样是远远无法满足一个企业信息安全的需要。 2管理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的措施 2.1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宣传和培训 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应以人为本,把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落实到每个人,切实加强各个层次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同时培训提高工作在信息安全管理一线的员工的技能水平,只有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意识,下一步计算机程序的完善才有了意义。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应该被写入电力企业文化之中。尤其是专业做电力企业网络数据安全的更为稀少,所以还应加强对于此类人才的招聘与培养,为长久的安全防护工作埋下种子。 2.2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维护电力企业信息网络安全,必须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企业中每个部门的领导都应重视起来,向自己属下的各个部门施压,促使各个部门重视并落实网络信息安全的有关工作。管理层应严格要求员工做好自己相应的工作。企业内部还应设立一个专门的网络小组,能够全天候地进行网络信息安全的检查和管理,及时的做出反应维护网络信息安全。还应设置专门的人员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统计和检查,电力企业内部的数据还应该有专人进行备份。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才能安全的维护好企业内部的数据安全。 2.3做好规划和分区管理 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不能治标不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做好详细的全面的规划,系统地去调研和思考怎样能够有效维护企业网络信息安全,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网络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是尤为重要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好以后就需要着手于分区的工作了,规划是以时间为线,而分区是以部门为线。据资料显示,当下电力企业内部的网络安全系统,对于安全区域的划分是分为三个重点划分对象,分别为防范区域重点区域和开放区域,这三个重点划分对象,应该要进行严格的措施来进行防护,应该设置严格的规则来限制访问,提高安全级别,另外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数据服务器还有数据库,更要加强管理并放置在安全区域。 2.4做好定期更新和检查工作 制定的管理制度要求员工必须要严格遵守,管理人员本身也应该严格的按照工作制定计划进行,电力企业方面也应该组织专门的小组,来进行定期的检查,用高频的更新工作来更好地进行防范。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也应该定时的进行更新完善,不断地加强信息安全的技术和应用,对于工作工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定点定时的解决,例如数据的恢复与备份,病毒防御的应用,访问权限的限制等方面,都需要不断的探索进行技术更新才能增加企业内部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防御力,为企业的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持续焕发活力,持续地为企业的运行保驾护航。 3结束语 根据上文,要想有效地维护好电力企业网络的信息安全,系统完善地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使我国的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了解到网络信息技术对于电力企业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和我国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面对的问题,对于上文提到的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通过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宣传和培训,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做好规划与分区管理,以及定期的更新和检查工作,治标且治本的,使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持续地为维护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电力企业管理层与各部门协同合作,不断地发展和更新技术,从而有效地落实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作者:文涛 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宣城供电公司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石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 摘要:通过分析石油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从加强技术和管理入手,制定全面安全管理手段。 关键词:石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手段 0引言 随着信息化建设进程飞速发展,作为信息载体的计算机、互联网已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层面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广泛性在全面数字化的今天给经营管理带来了便捷、高效、有序的工作环境,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安全管理隐患。黑客的出现、安全漏洞的增多、管理的交叉混乱、恶意的网络攻击使网络安全管理遭受了较大的冲击,成为信息化健康发展的绊脚石。网络信息管理疏于安全的防范将危及到企业生产经济的有序发展。石油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风险都可能导致国家经济受到重大影响。因此,提高石油企业信息安全意识,加强信息管理应以保瘴服务和应用为目标,强化安全意识、制定周密的安全手段从而构建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1加强企业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1.1企业信息管理概念 企业信息管理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设备,以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实现企业管理的自动化,进而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管理,以此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优化配置,进而通过企业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企业未来的经济形势分析、预测资料、资源的可获量、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发展动向,以及政府政策与政治情况的环境变化等等。企业信息管理与制订企业发展战略、制订规划、合理地分配资源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企业的信息管理也应当包括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如财务管理信息、物资库存、钻井施工、职工档案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且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1.2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信息的存在方式有着多样性,而进行企业安全信息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企业的信息安全,保证企业能够顺利的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构筑起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可验证性的目标,使企业安全信息管理能够通过有效的控制措施来实现。第一,企业管理的信息具有很强的保密性和完整性的特点,因此其对于企业的生产势力、科技含量、资金流动、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等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于企业的商业形象与合法经营也至关重要,因此加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是必要的。第二,由于网络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特性,决定了企业信息管理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安全威胁,比如计算机病毒、黑客等,以及计算机诈骗、泄密等问题,也说明了加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势在必行。第三,企业对于信息系统产生的依赖也从另一方面暴露出了信息管理系统的脆弱,公共网络与私人网络的连接增强了信息的控制难度,使得信息在分散化的管理模式下,集中、专业控制的有效性大大减弱。另外,由于很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缺陷,其自身就存在着不合理之处,这对于信息安全管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基于此,对于企业信息管理的安全性也成为了当前企业管理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加强企业信息管理安全的防范措施 2.1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目前应用的管理系统有PKI、邮箱、AD域、普OA、合同系统、A6、ERP、网络、操作系统、A7、档案系统、物采系统、OSC、视频会议、企业微信、门户网站、宝石花、数字营房、会议保障、E2、一体化、RTX、移动应用、短信平台。信息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越来越重要,一旦系统中断,将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带来混乱,而数据一旦丢失,后果是不可估量的。为此,信息管理系统的投入和使用,是建立在充分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和观察,才能够投入使用。在不同的部门进行信息系统的引入时,应当按照部门的实际情况,通过多方引进,使用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信息安全来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系统是否能够通过安全验证对用户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赋予不同等级的用户不同的使用权限,这样则能够有效的防止无权访问信息的用户对核心区域的访问,保证信息不会被盗用。同时,为保证信息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应采用双机服务器和从服务器。一旦发生服务器故障,由从服务器自动接替主服务器工作。 2.2有效的设备管理 设备安全主要涉及到由于自然灾害、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丢失。信息安全应建设完善的容灾备份系统,容灾备份系统一般由两个数据中心构成,主中心和备份中心。通过异地数据备份,实时地将主中心数据拷贝至备份中心存储系统中,使主中心存储数据与备份中心数据完全保持一致。同时,对于管理系统中使用的设备品牌、机型、内部配置以及使用时间等信息都要进行专门的记录,通过这些记录,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同时也能够通过这些信息判断出信息的使用效率以及运行情况,对于设备的损坏或者是丢失情况都能够及时地了解。 2.3加强对人员的监督与管理 企业信息安全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人是设备的主要操作者,因此对于信息的安全管理,就需要加强对人的管理,需要操作人员具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对于每一位操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对于唯一的用户名和密码等信息要进行妥善保管,同时让操作人员认识到泄密会导致的严重后果,增强责任意识。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及意识的培养,管理人员才能养成定期维护、按时打补丁、及时更新的操作习惯,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应对各种网络攻击手段。通过不断的加强过程管理,通过对每个细节的严密审查,能够有效减少人为出错的现象,同时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刺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2.4网络传输安全 石油企业具有特殊性,企业的生产、管理等业务发生于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不同地域、生产间数据传输通过网络实现。由于网维具有开放性、互联性和联结形式多样性等特征,使得信息传递存在自然和人为等诸多因素,如网络协议TCP/IP安全性的黑客入侵等。网络带来了高效,但是网络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必须做好防火墙的应用、漏洞检测系统应用、网络防病毒产品应用、访问控制安全应用等。同时,制订网络安全管理守则、机房管理制度,做到权责分明、操作规范、流程清楚、保密严格的高安全、高可靠的动态管理。树立机敏的安全防范意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能够对信息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对于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企业信息管理的安全性,主要与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是否完善、是否具有与企业文化相符合的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以及科学的评估方法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企业应当不断加强信息的安全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以此促进企业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作者:王川 单位: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物业企业如何做好安全管理 摘要:传统的物业管理中,管理的范围比较小,同时范围的划分等方面也存在很多的不合理处,从而使得传统的物业安全管理无法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文章主要对物业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物业安全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物业企业;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物业公司指的是建成和投入使用后的建筑房屋等相配套的设备、设施以及管理等。物业公司可以根据其服务的对象进行分类,包括住宅服务物业、商业服务物业、写字楼服务物业、酒店物业以及工业物业等等。这也使得我们的生活与物业公司息息相关。安全指的是人、物品、环境等不会受到危险、事故的威胁。而物业安全指的是在物业公司的管理和防护下,物业公司管辖范围内的人、物、环境及物业公司本身都不会受到安全威胁。物业公司的安全服务能力决定于其内部的安全管理制度,人员的安全意识及应对安全威胁的紧急制动措施等,从当前的物业公司安全管理来看,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在安全防护落实上还存在一些疏忽,所以还需针对物业公司的安全管理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物业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范围窄 传统的物业管理中管理的范围主要包括犯罪、火灾等,而且这些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比较低,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小,这也使得物业公司在安全管理上缺乏应有的重视,对管理的范围限定的也比较小,主要负责抓治安以及消防方面,其他的安全管理问题被忽视,使得物业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很多的漏洞。 1.2物业管理涉及多方事物,安全问题难以落实 从当前物业管理的情况来看,其中存在多方的问题和矛盾,物业与销售商、房产开发商、业主委员会以及业主间都具有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时在这些关系的划分中往往不够明确,虽然随着法律的完善,对物业管理方面的内容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过于笼统,使得真正发生纠纷时无法提供有效的依据,从而使得司法机关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无从下手。同时物业是受产权人的委托来为业主实行管理服务,因此这项服务需要在产权明确的基础上来进行,但是从当前建筑房屋的公用位置来看,其中的配套设施、绿化、场地以及道路等在权责利等方面都不够明确,进而使得物业在物业管理费的收取中存在很大的困难[1]。部分项目在规划设计以及施工的过程中,遗留下很多的问题,使得物业管理的基础不牢,工程质量低下、配套设施不完善及为销售而做出的不合理承诺都为物业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些问题使得物业需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但是获得的回报少,所以导致物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性不高,导致物业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彻底。 1.3安全管理法规不健全,管理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关于物业管理的相关法规比较少,缺乏对法律的细化和解释,导致物业出现安全问题时无法根据相关的法律进行追责,所以一旦物业公司出现重大的安全问题,物业企业以及相关负责人也不会受到太大的惩罚,进而使得物业公司在安全管理中有恃无恐,降低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同时管理本身是一门科学,但是当前物业管理中却忽视了管理的科学性,在安全管理上不注重对安全管理理论的研究,同时安全管理的手段比较落后,进而使得物业安全管理问题频发。此外物业公司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对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隐患等没有及时的排查和预防,而是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小,所以对其中的安全隐患听之任之,进而使得物业安全管理落实不到位。 2物业企业加强安全管理的对策 2.1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体系 物业公司安全管理是物业服务中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对管理服务区域治安、火灾以及突发事件等安全事故的管理和防治。为了提升物业安全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需要根据具体的管理区域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体系[2]。在管理制度与体系的制定中必须要能够根据实地的特点,考虑的更全面和完善,并注重人性化。同时将制度与体系进行有效的结合,使物业管理工作人员在遇到安全事故后,能依据管理制度与体系采取行动。如果只有制度那么工作人员的工作必然会刻板,限制了工作的灵活性,所以在制度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体系的建设。比如根据物业安全管理的制度,在发现突发事件时,需要及时上报,同时在事件的处理中需要遵从上级的指示。但如果地下室发生大量渗水情况,而巡逻人员先上报,再等指示,然后采取行动,那么将会使渗水情况越来越严重,造成的损失也会逐渐加大。由此可见,除了制度外还需有完善的体系建设。在体系中规定出在遇到安全事故时,需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通过预案的制定使得安全管理工作更高效。 2.2强调服务的人性化 物业公司的安全管理还需要遵从人性化的原则,首先需要在员工的管理上实行人性化,物业安全管理是一个比较繁琐、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安全管理人员需要经常与业主打交道,同时安全服务的效果也是业主对物业服务满意度的认同感。物业管理层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对物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来消除员工在工作中的消极心理,提升对物业安全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安全管理人员能够提升安全意识,并采用人性化的服务方式与业主进行沟通,为业主提供安全管理服务,从而保证物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 2.3建立科学的安全观 科学的安全观,能够使物业企业在安全管理中,制定科学的管理体系,防止因为对安全的片面认识使得安全管理存在诸多的漏洞,进而更加全面、系统的解决安全问题。在科学安全观的指导下,安全管理人员能够及时、认真的找到事故中存在的原因,分析出潜在的危险因素,了解当前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发生危险的程度,从而制定相对应的安全预防措施。通过对物业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的评价,使得安全管理实现最优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业的安全管理关系着业主的人身、财产安全以及物业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物业行业的兴起比较晚,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权责划分不明确以及物业费用收取较低等方面的影响,使得物业管理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还需物业公司能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加强对安全管理体制的建设,提升安全管理的效率,为业主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作者:陈国萌 单位:大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物业管理一公司让胡路物业分公司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技术及应用 摘要: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个产业的生产都离不开石油资源的供应。这也使得石油产业得以大量扩张,然而,石油化工相关产业的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石油化工企业要发展,但必须强调安全生产,只有加强消防安全技术方面的管理,在生产中不断的汲取血的教训,常抓不懈,把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和应用落到实处。 关键词: 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全;管理;技术及应用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迅速与国际接轨,快速的发展使得能源消耗加大,特别是石油的需求有增无减。石油开采的附属产业化工企业也像雨后春笋一样,越开越多。但石油化工企业是高危行业,它的易燃易爆性,使得在生产过程中,温度稍微偏高,压力偏高,以至于有轻微的震动等这些都有可能将存在于空气中的介质引起燃烧,甚至爆炸。如果石油企业发生燃烧或爆炸,企业经济受损失,严重的造成生产工人非死及伤。因此,消防安全是制约石油化工企业扩大再生产的一把双刃剑,抓好消防安全生产,是石油化工企业的重中之重。 1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的现状 我国正处在发展中,能源消耗大,能效低,对石油的需求巨大,相应刺激了石油化工企业的恶性竞争,各个企业在消防安全上不够重视,没有相对系统的消防安全管理理念,没有设专门的部门严格监督和管理,放松了消防安全工作,造成近年来消防安全事故频发。我们的石油化工企业不能只一味的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还要在职工中树立消防安全意识,并制定有效的措施加以完善,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1.1消防安全管理认识不充分 石油化工企业一般因素下的燃烧爆炸大部分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全员总动员,通过组织有关内容的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树立消防安全意识,提高整体素质,多在职工中宣传预防燃烧爆炸方面的知识,防患于未然。通过这些培训,提高职工在燃烧爆炸时,反应及时,尽快的判断燃烧爆炸的情况,尽量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对于职工,有了一点这方面的预防和处理知识,能够通过自救,还可以帮助他人,最大程度的减少人员伤亡。 1.2国内石油化工企业工艺水平不平衡,底子差 由于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起步晚,基础较差,绝大多数的石油化工企业规模小,工艺流程不规范,设备简陋,自动化程度低,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几乎就是一片空白,由于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加大了企业发生燃烧爆炸的概率。 1.3消防安全器材不达标 根据我国现有石油化工企业的状况来看,不管规模的大小,没有执行一个消防安全的管理办法。长期以来都是自由散漫的,相关消防安全制度很死板,教条主义,设计的参数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不科学,实用性不强,形同虚设,早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严重制约了大中型化工企业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方面的发展,好的消防安全管理理念在企业得不到发挥。 1.4消防安全设计验收不合格 石油化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也在投入大量的资金不断完善消防安全设计。但在设计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设计和验收的不协调,造成了建设的环节没有及时通气,使得消防安全管理受到影响。包括:在设计时,设计部门没能向财务及时上报成本控制的第一手资料,造成易燃易爆的车间在设计时,就因为建筑材料的价格低廉,不能保证其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建筑的质量。因此,验收时,我们的相关部门在没有科学的评估其质量能否达到石油化工企业的使用标准,就通过了验收,为我们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造成隐患,很容易引发重大的消防安全事故。 1.5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不强 作为石油化工企业这种高危行业,企业领导在重视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把职工的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摆在首位。特别是职工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企业稍微放松了消防安全管理,职工就更不会自觉的遵守有关消防安全方面的准则,引起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1.6部分职工操作不规范,素质较低 在石油化工行业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现实状况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燃烧爆炸事故发生,加强职工的责任心,严格按操作规程来执行,至关重要。我们的大型石化企业在国家的监管下,强化职工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相反,一些小型的或私有企业、民营企业,一味只抓企业的经济利益,对消防安全管理和职工的教育培训不闻不问。这种情况下,本来职工的素质就不是很高,又没有经过企业的上岗前,定期的,转岗时正规的消防安全知识培训,造成职工对岗位必须掌握的安全生产知识,完全不知或知之甚少,根本不具备发现隐患和扑灭初期火灾的能力。 2结语 石油化工企业主要就是负责对石油进行检测工作,并且负责石油的各种用途的推进,而需要对石油进行更好的控制,光是有设备也是不行的,必须要培养相关的技术人员对石油的性能进行分析,才能对石油的相关工作进行推进指导。我国的化工企业想要更加了解石油或者是想借石油行业来促进自己企业的利益,那么肯定要加强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也只有让技术人员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技术人员有想法自己去发展石油行业,有更多的技术需要得到提升才有可能会促进我国石油行业的进步,这样也能够让我国通过石油行业步入现代化国家的行业,才有可能让我国的现代化国家建设道路走得越轻松。 作者:张文华 刘宁 赵亮 单位:中国石油管道呼和浩特输油气分公司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问题探讨:新旧医院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比较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不断改革,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旧医院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相比较有很多不同,其中确认标准、折旧、后续支出以及处置核算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比较,发现旧制度的缺陷和新制度的改进措施,为医院会计的制度改革创新提出意见。 【关键词】新医院会计制度 医院 固定资产 一、新旧制度下固定资产含义的界定 旧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固定资产指持有的预计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其中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由于医院购置的固定资产价值逐年提高,旧制度对固定资产计量标准明显偏低。 新制度明确规定了“固定资产在规定标准以上(其中:单位价值在1 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 500元以上),预计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首先,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有所提高,这符合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其次,避免了低值易耗品归为固定资产类,使得会计核算工作减少,且更为准确。 二、新旧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范围的比较 新制度把固定资产分为四类:房屋及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对于应用软件也有了明确规定,若构成相关硬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当一并计入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反之,应当将该软件计入无形资产核算。 旧制度对软件核算无相关规定,财务人员核算时没有统一标准,有将应用软件计入“无形资产”的,有计入“管理费用”的,有计入“固定资产”的。导致会计信息无可比。 三、新旧制度下固定资产折旧核算的比较 旧会计制度把购入的固定资产计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每月按照账面价值的一定比率提取修购基金,借记“相关支出”科目,贷记“专业基金――修购基金”科目。但计提修购基金不能反映固定资产净值,重复列相关支出极易造成医院净资产重置或者虚增,使医院会计信息失真。 新制度取消了“固定基金” 和“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由“固定基金”科目核算转为“待冲基金”科目,由提取修购基金转为计提折旧。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账户。计提折旧时,借记“管理费、医疗业务成本”,贷记“累计折旧”。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情况,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四、新旧制度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比较 旧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支核算没有相应的规定。固定资产的更新、改良、改扩建的资金,大修理和日常修理的费用,都仅作简单的费用化处理。 新制度对资本化的后续支出和费用化的后续支出的界限做了明确划分。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后续支出通常以改建、扩建或大型修缮的形式存在,并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符合资本化支出条件的计入“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对于符合费用化条件的后续支出,直接列入“相关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这样对固定资产价值的准确性给予了保证。 五、新旧制度固定资产处置的比较 医院固定资产的处置包括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捐赠。 旧制度下,固定资产处置核算时通过“专用基金”,它不能反映每类固定资产的损益情况。处置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出售或残值回收的收入,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专用基金”科目。处置时发生的费用、以及保险或过失人的赔偿列“专用基金―修购基金”中处理。这种记账方法较为麻烦,还会漏记“固定资产”、“固定基金”科目。 新制度下,处置固定资产按其账面价值对应待冲基金的余额,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折旧”、“待冲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发生的费用,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应交税费”、“银行存款”科目等;对于残值收入和保险、过失人的赔偿,借记“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在清理完毕时,若贷方有余额,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其他收入” 或“应缴款项”科目,若借方有余额,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新制度的核算,“固定资产清理”中的期末余额主要反映没有清理完毕后的固定资产价值; “待冲基金”的增设则取代的“固定基金”科目,用来专门核算财政补助资金和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这样的核算使得医院固定资产的核算更加明晰。 六、新旧制度固定资产期末计价的比较 旧制度下,固定资产没有减值,只是在固定资产提前报废时,列入“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处理。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必然存在着固定资产减值的风险。 新制度下,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体现了会计的谨慎性和真实性原则。医院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估计可回收金额比较,若发生减值的,借记“其他支出――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这样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以及固定资产增值、减值的情况,对现行医院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进行改进,使之更合理、更科学,这对医院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七、新制度下购置固定资产资金来源的核算改进 新制度下,固定资产的取得还根据财政补助、科教项目收入和自有资金分开核算。 (一)财政资金、科教项目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取得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待冲基金”,同时借记“财政专项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财政补助收入”等科目。计提折旧时,借记“待冲基金(财政基金、科教基金)”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二)自有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取得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计提折旧时,借记“医疗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问题探讨:简析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水平及公共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院已经成为社会关注度极高的重点单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确保医院经济效益的增长,及时调整管理中的问题,规范核算流程,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针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简析讨论。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 医院核算 我国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是2012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开始实施的,新制度遵循了医改意见及医改实施方案的要求,为财政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打下基础,推进了公共部门会计改革的步伐。但其、实施,是在现行制度存在滞后性和不适应性的现状下,在促进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何促进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成为医院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下面针对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实际发展状况,简析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很多医院里,针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设定独立的部门,管理责任的分配问题上,存在重叠、交叉的现象,管理环节执行率低。目前对于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属于多部门协作管理,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各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加大管理成本。由于资产管理人员不擅长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容易出现账目不符,虚账假账等严重问题,造成医院固定资产的大量流失。 (二)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流程缺乏规范性 目前,国内各家医院对于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都有自己的方法,对待管理中出现的同一问题的解决办法也存在很大差异性,导致管理流程进行缓慢,各级管理者执行力低。由于缺乏流程规范性的制约,各个环节容易滋生腐败的现象,不仅影响管理流程的推进,而且容易造成医院经济巨大的损失。建立规范性的流程,不仅可以加快管理效率,而且可以节约管理成本,保障管理信息的准确。 (三)现有人工管理方法落后 由于医院固定资产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价格差距大,依靠人工管理,难以应对如此复杂的工作,无法做到及时分析,有效的应对处理。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已成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大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监督各级管理者行为,规范管理流程,同时能够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为固定资产的核算,做出可靠的依据。 二、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管理制度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即为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主要是医院在经营过程中实行分级管理,同时还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将各方面责任予以落实,具体落实到每个人。医院的相关责任部门要对医院的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清查工作,并且将清查的相关资料数据记录详细,上报相关部门,这一操作主要是方便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时更新医院固定资产保存信息。 (二)规范运用科学核算方法 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传统的会计制度背景下,医院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的过程中通常将固定资产归划为会计报表中的初始价值,这一规定存在一定的不全面性与不科学性。固定资产的价值在医院经营的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医院的固定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耗损,甚至是报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固定资产发生减损情况。在传统的会计制度背景下,固定资产只要不被放弃使用,其在会计报表中的价值记录就不会被改变,但是固定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已经耗损,就此会计报表中保存的会计信息失真。失真的会计信息使会计报表失去相应的利用价值,其不能够为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意见,使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科学、不全面。医院要根据其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相应的核算制度,只有正确科学的核算方法才能够准确的反应医院固定资产信息,才能够评估医院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实现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有效化,促进医院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三)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传统的人工固定资产管理的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医院发展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就此医院要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主要是将计算机网络应用于固定资产管理中,实现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高效化、系统化。计算机的应用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从传统的静态逐渐转变为动态管理,随着对医院固定资产的清查与盘点工作的进行,计算机能够实时记录与更改信息,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且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准确化、实效化。同时计算机的使用能够实现会计信息共享,能够使医院的相关部门同时了解固定资产的保存情况,就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同时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不仅可以更好的为人民提供医疗服务,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使用率,依靠电子信息系统管理,为固定资产的核算提供更客观的数据依据,而且可以为医院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提供帮助,同时还能够增强医院的社会效益,为塑造医院在人民群众心良好的医疗形象做出重要的贡献。我相信,在未来的不久,随着人们意识水平的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会得到来自社会越来越深的重视。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问题探讨:关于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思考 摘要:固定资产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性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面临着一些新变化。本文立足于实际,分析了当前我国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购置计划性差盲目性大、运行效率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医院; 固定资产; 管理; 核算 为顺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形势和需要,2012年以来,我国启动实施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迈开了公共部门会计制度改革的新步伐。医院作为现代公共医疗机构,固定资产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医院积极开展工作、提供更好医疗服务和壮大规模的重要依靠手段。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水平,有利于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效率,从而促进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程度,促进我国现代医疗卫生和计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面临新变化 在新的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首先,固定资产的核算科目发生了增减变化,取消了“固定基金”和“修购基金”,增加了“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清理”等科目。明确了固定资产的采购资金来源和使用部门。相比以往在固定资产核算过程中常常出现毁坏、报废、出售固定资产而直接计入固定基金造成固定资产的收益、支出、净损益等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现象相比较,这些核算科目的变化,通过对毁坏、报废、出售的固定资产进行账务处理,将清理所得的净收入转入到应缴款项之中,将清理所得的资产净额转入到其他支出之中,对清理全过程进行详细核算,使得涉及固定资产的提取折旧、净值等指标内容能够得到更科学、更准确的反映,从而能够更准确、更全面、更科学地反映和了解医院固定资产的原值、净值、折旧等,有利于避免过去财务会计制度下由于原值列示而容易发生的资产虚增现象,从而能够更清晰、准确地反映医院固定资产所拥有和展现的真实性价值,有利于为医院加强固定资产的采购、管理、使用等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二、当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购置计划性差,盲目性大 在固定资产的采购工作中,一些医院往往不从工作需要和实际需求出发制定采购计划和采购预算,预算审批部门对固定资产采购计划和采购预算审批把关不严,部分固定资产采购甚至未能够纳入年度预算,使得医院在固定资产购置方面存在监管“空白”,表现出计划性差、盲目性大的特点,导致存在盲目采购、重复采购、攀比采购等现象,个别地方和部门甚至出现私下幕后交易、暗箱操作、权力寻租等采购贪腐现象,造成了固定资产的超额、违规购置,产生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 (二)固定资产运行效率不高 固定资产使用和运行效率是衡量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和水平的重要标志。首先,由于固定资产采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直接降低了一些医院固定资产使用和运行的效率。其次,由于监督管理落实不力和管理人员变动过程中没有做到科学有效衔接,造成一些单位固定资产存在“体外循环、脱离监管”的现象,造成了大量固定资产的随意损耗和流失。此外,由于内部整合和机构撤并、科技更新换代、历史违规操作等原因,造成医院存在大量的房地产、电子设备等闲置固定资产,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三)固定资产结构不合理 当前,医院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及建筑物、车辆、一般设备、办公家具等通用设备以及专业医用设备、图书资料、试验品、陈列品等其他固定资产。根据相关调查表明,由于医院固定资产的产权大多为国有或集体所有,当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存量固定资产质量保障水平不高、固定资产总量持续增加、固定资产结构不合理、资产漏损和沉淀现象严重等问题。例如:在一些医院,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无编制公务用车、违规购置房产等。 三、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工作水平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对购置、使用、处理的科学化管理 一是要根据医院自身的工作状况和发展实际,经过科学核算编制医院固定资产的采购预算,提升医院固定资产购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购置真正用得着、用得好的设备和产品。二是要坚持固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强购置、使用和处理审批,规范固定资产管理。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医院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从而进一步明确医院固定资产预算报批、采购审批、资产处置等相关规定,着力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三是要摸清家底,强化资产配置管理。每年年底由财务人员对固定资产的数量、存放地点、使用人等进行核对后登记造册,并制作卡片逐一粘贴,分别对号“入座”,再由办公室和资产使用部门签字确认,做到物物有账,人人有责,实现固定资产台账、卡片、实物三者一致。四是要定期核查,长效管理。定期、不定期的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实行账、物、卡三对照,做到有账必有物、有物必有卡,确保账实、账卡、账账相符,实现固定资产的长效管理。 (二)加快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化建设 一是要从国家宏观层面建立健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确保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更加有法可依。二是要建立医院固定资产登记制度。在固定资产总账科目下,按固定资产类别进行明细核算。三是要建立医院固定资产保管制度。按固定资产的品名、类别、型号、规格等设置明细分类账,对购入、发出、结存的数量和金额进行定期核算;对于说明书、保修单和维修资料等固定资产相关资料,要科学整理后进行妥善保管,以备查用。四是要建立医院固定资产使用制度。要按使用单位或个人建立固定资产领用卡片,做到单位财务部门有账,使用科室或人员有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有账有卡,从而有利于清查核对,实现相互制约。五是要建立医院固定资产清查核对制度。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组织,采取一次性清理或者分期分批轮流清查核对的办法,对财产物资进行清查核对,并会同财务部门、使用单位进行共同清理。 (三)加快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一方面,要树立全新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提升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人员的现代新技术运用能力和水平,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运用,及时将固定资产信息录入计算机,实现医院固定资产信息的联网式管理。另一方面,要从资产管理系统入手,强化动态管理。依托资产管理软件,核实录入固定资产卡片,准确进行固定资产帐务核算,做到帐、卡、物相一致,重点加强固定资产的购置和处置管理,确保资产的真实、完整和高效使用。 (四)建立健全管理绩效问责机制 第一,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建立固定资产半年检查和年终清查制度,半年重点检查新入库资产及处置资产是否合规;年终全面盘点清查,对卡,对物,逐笔核实,清查出来的问题,明确责任,限期整改完善。第二,落实好固定资产成本核算制度,要根据新财会制度的要求,对医院的固定资产进行成本列支和核算,对医院固定资产的使用科室、折旧年限、折旧方法等进行严格把关核算,切实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第三,把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目标考核,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对随意侵占、挪用、非法交易以及毁坏、窃取、丢失固定资产的违法违纪和失职等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四、结束语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是医院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和方法手段。其主要任务是要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下,通过科学有效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固定资产的管理规章制度,实现医院固定资产的科学合理配置,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确保固定资产信息资料的准确、完整。针对当前我国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和建议,为新常态下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水平提供了有益借鉴和积极参考。 (作者单位:青岛市李沧区中心医院)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问题探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医院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各项本职工作的物质基础,是提高医疗水平、科研水准以及服务质量的基本条件。本文从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入手,分析资产管理与核算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相应对策措施。 关键词 医院固定资产 管理 核算 对策 前言 在定义上,满足下列条件的资产,可称为固定资产:(1)单位价值超过五百元或专用设备设备的价值大于八百元;(2)使用时间不小于一年的;(3)资产使用中,原来的物质形态没有太大改变。根据相关规范制度,医院的固定资产主要由医院的楼房建筑、医疗专用设备、书籍资料等几大类。目前,随着医疗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暴露了种种弊端,例如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管理混乱、设备盲目购置、固定资产缺乏有效维护,利用效率低、固定资产核算缺少有效方法,核算数据不准确等问题。为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实现集约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及时解决上述问题是十分迫切的。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我国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典型问题 1.1固定资产界定不清晰 尽管学术界早已根据价值、使用期限、物资属性等特征对固定资产下了明确的定义,但在实际的资产管理工作中,物品分类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一些医院的物品如使用年限超过1年的病床之类,并没有划入固定资产的管理中,而是当做了库存物质,导致其相应账目、数据资料并没有计入医院固定资产的核算。固定资产的分类较为笼统,容易忽略掉一些重要的物质,不利于资产的统筹管理。 1.2医院固定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资产的使用部门责权分配不明,导致管理混乱,管理效率低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的购置比较重视,轻视资产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在购建资产过程中,还缺乏可行性论证,尽管资产达到了一定规范,却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为医院医疗工作提供高效服务。 1.3医院固定资产的购入核算问题 医院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核算起点普遍不高,并且医院在修购基金的使用上存在入不敷出的问题。所谓的修购基金,就是固定比例从固定资产原有价值中提取的的资金。提取修购基金实质上就是提取资产的折旧费。修购基金主要是用于固定资产的维护更新,不算入成本费用开支中,有些医院因修购基金的不足而从运行成本中找补,影响到医院整体收支结余的平衡。 1.4医院固定资产的处置方法不当 按照最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医院固定资产达到报废期限时,无论折旧费或修购基金是否提取够量,都将按照资产的原有价值,对资产和基金进行冲减。长期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处置方式不够合理,核算太过简单,不能对原有的固定资产实施有效地补偿。另外,固定资产的清理收入,一般都算入修购基金,修购基金的成分比较混杂,不利于修购基金的管理。 1.5固定基金科目设置混乱 固定基金科目是净资产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固定基金科目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将修购基金从固定基金中去除,导致不准确的因素渗入到净资产当中。 2.解决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问题的对策措施。 2.1对固定资产的定义重新作出更加详细科学的解释 由于当下医疗机构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如高科技的医疗设备更新代换速度较快,价值也较高,原来五百元或八百元的资产核算起点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再继续沿用只会增加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负担,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重新定义固定资产,制定行业新规范。新的规范应具有更强的适用性,指导不同资产规模及管理水平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2.2建立健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利于规范医院的管理行为,提高财务的管理效率。资产管理制度与专业管理人员的有机配合,对医院的固定资产进行专业化管理,保证固定资产的营运效益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对资产的用途、规格参数进行统计,收入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医院固定资产实行信息化、标准化管理。 2.3科学地对修购基金进行计提 医院在进行修购基金的计提工作时,可参考国家相应的规范制度,实事求是地体现固定资产的具体情况,使固定资产的更新率、折旧费用、净值能够清晰明了地显现出来。 2.4做好医院固定资产的审查、清查工作 在需要对医院固定资产进行审查和清查时,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明确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盈亏情况,要确保账目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对不同账目要心中有数。 2.5不再设置固定基金科目 医院虽然属于事业单位,但也有其特殊性。固定资产的管理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在进行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可以采用固定资产借记,贷记银行存款的方式,避免专用基金的使用出现问题。 2.6增设相关科目 增设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新增的累计折旧科目在核算固定资产折旧时,可以真实地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以便于确定实际的折旧费用。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意义在于体现资产实际的损益情况,确定清理过程中实际的费用及收入。 3.结语 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事关医院的发展,一个高效的资产管理模式有利于医院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也与新时代下的医疗体制改革相符合,最终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实现社会与医院双赢的目标。
设计专业论文:英语专业四级新闻听力练习设计初探 【论文关键词】新闻英语 文体特征 听力教学 练习设计 【论文摘 要】本文讨论了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现状和新闻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英语新闻报道的文体特征和探讨了解决词汇和文化背景信息两大障碍的方法,设计了一些可供课堂使用的练习。 一、英语专业新闻教学的现状和重要性 新闻教学在学生的听力训练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很多高校的听力教材的素材却陈旧单一,内容枯燥乏味,词汇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械照搬老教材,教学内容缺乏新的教学元素,导致听力课堂缺乏生机,学生听力难以提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能根据所听材料进行分析,领会说话人的态度、情感、和真实意图”,“能听懂正常语速的英语广播国际新闻的主要内容”。《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2006》也规定“能听懂相当于VOA正常语速和BBC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英语四级听力题中新闻类听力理解难度大。通过英语新闻教学,能传递最新的资讯,鲜活的词汇和句式,可提高学生的听力训练兴趣,同时提高专四新闻听力成绩。 二、专业四级新闻听力的特点 (一)词汇特征 1.某些简练的词汇和词缀经常出现在新闻英语文体中,因而成为新闻报道中的惯用词汇。如:back, sack, boost, ban, curb, poll, mark等。 2.新闻英语中大量出现国内外的组织、机构的名称及其缩略语,如,UN(联合国),WHO(世界卫生组织),WTO(世界贸易组织),APEC(亚太经合组织)等。 3.在援引发言和讲话内容时,会出现国内外政府部门和官职的名称以及人名。以国家元首为例,美国总统称president,德国总理称chancellor;英国首相称prime minister,又如,英联邦国家称议会为Parliament。 (二)句式特征 新闻报道文体中的句子结构相对于书面报道较为简单。多使用简明扼要的句型,如简单句。复合句中多用状语从句、宾语从句、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等。少用倒装句、分词短语、名词后置修饰语如限定性定语从句等。 (三)语篇模式 新闻报道中普遍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即以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描述新闻事件。导语提炼出最主要的信息,然后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依次列出比较次要的内容和细节。导语往往包含Who,What,When,Where,Why,How这些新闻基本要素。有时仅仅突出这些要素中最主要的信息,并不一定包含每一个要素。 三、新闻听力课堂练习的设计 (一)针对词汇的练习 英语新闻的词汇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法律、科学、社会、文化等蕴涵了大量繁杂的文化信息。新闻英语听力教学可以促成学习者有效的词汇习得,词汇习得反过来促成听力技能的发展。在新闻英语听力教学中突出词汇教学是很有价值的。根据新闻词汇的特征,可以从听力材料的选取、分类,课堂活动的组织,练习的设计等方面带入词汇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1. 分类学习 根据新闻的词汇特点可把新闻的不同内容的词汇进行分类,如政治词汇:candidate, campaign, bill, ballot.。 经济词汇:collapse,currency,budget bill。 军事词汇:cannon,inspection, convoy。对不同类型的词汇进行不定期听写,以增强记忆。 2. 填空练习 还可选择新闻素材,选去几个词汇。要求学生边听边填空。例1: Fans of a late rock star John Lennon, a member of the iconic British band-Beatles, to celebrate what would have been his 70th birthday. Lennon was shot and killed in 1980 outside his New York apartment. Thousands of people are marking his birthday in Central Park's Strawberry Fields, an area designated to honor the musician. A memorial to the slam rock star and peace activist is named after the Beatles' song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 (二)针对句式和语篇的练习 1.针对句式和语篇的理解课采取选择题的练习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理解把握新闻细节,以提高他们的听力能力。例2: Milwaukee Bucks forward Yi Jianlian, one of China's key players for the Beijing Olympics, suffered an apparent left knee injury here Wednesday in a 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game. Yi had played only six minutes against the Washington Wizards before he limped off the court with assistance three minutes into the second quarter. He had no points and only one shot in six minutes of action. The latest injury comes barely four months before the Olympics, where Yi and NBA superstar center Yao Ming will be counted upon to lead China's quest for a top-seven finish that would be the nation's best in global competition. 可设计如下选择练习: (1)Yi Jianlian suffered a left knee injury when he was in the game against A. China. B. The Washington Wizards. C. Yao Ming.D. Milwaukee Bucks. (2)Yi Jianlian had played before he injured his knee. A. only one quarterB. six minutes C. three minutes D. two shots 2. 新闻题材中通常包含Who,What,When,Where,Why,How这些新闻基本要素,可以使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把握新闻要素。对例1又可设计如下问题: (1)Whose fans are gathering in New York City this weekend? (2)How and when did Lennon die? (3)Where are people marking his birthday? 3.听写 也叫“精听”,即把听到的材料逐字逐句写下来,需要学生运用各方面语言知识,如句法的,语义的、篇章结构的等等。选择合适的新闻材料来听写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新闻背景知识,语境等进行预测的能力。 4. 复述复述并非指的是逐字逐句地去记忆或背诵,而是指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新闻材料的主题,可训练学生的记忆,理解新闻的能力,还可考查学生对新闻背景知识了解的程度。 综上所述,新闻听力的训练可采取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选择几种来进行。为了增强对某一新闻背景的了解还可针对同一篇新闻,有层次地递进式地用几种练习来加强;或者同一新闻背景,听不同的新闻来源,如BBC,VOA等。每次课堂教学把30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新闻教学,日积月累,学生对新闻类听力理解定能有很大的改善。 设计专业论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 内容摘要 :文章从艺术设计专业一部分学生上课出勤率较低的现象着眼,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自身是否需要反省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重点从教师课程教学内容的充实、教学方法的完善和教学态度的改进以及学校方面必要的监督措施四方面,分析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的质量的目的。 关 键 词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态度 监督措施 积极性 随着各大院校的扩大招生范围,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其中一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愿到教室上课,这也是当前学校较为棘手的现象之一。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师是否也该反省自己,是教师所授课程的内容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还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方面做得不够好?因此,分析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如何提高教学的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第一,课程教学内容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准备。第二,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做到所授课程的主题明确、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的结构安排合理、内容充实并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上,能较好地结合本学科新成果、行业新动态并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参与具体实践,对学生可以产生吸引力,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其次,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需要做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重点突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清楚所学的内容,而且明白此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什么。具体的教学方法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因材施教。每个班级都会有水平不同的学生,针对基础差一些的学生,教师应根据其欠缺的知识多用心指导并帮助其尽快地达到教学要求的水平;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应多引导其向更高、更深的专业层次学习,从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课堂辅导,教师不能只通过讲解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布置相应具体的课程作业 ,并要求学生尽可能在教室中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并予以解决,来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应用水平。因此,课堂辅导不仅是发现学生问题并帮助其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也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的途径之一。第三,交流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而应由点及面地启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和教师交流互动。教师应注重观察学生对知识吸收的程度,并可通过适当的举例来调节课堂教学气氛。第四,举办作业展览。如果教师在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之后,能组织学生的作业办一些相应的展览,也将会起到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互相促进的作用,从而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第五,多媒体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可以很清晰地解剖分析整个案例的设计过程及设计成果,并可通过多媒体的教学示范,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枯燥乏味,从而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第六,坚持使用普通话。教师应考虑到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方言的学生,标准的普通话不仅能让学生听懂教师所授课程的内容,而且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再次,教学态度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的态度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第一,要看教师对待学生的教学态度的好与不好,教师对待学生的责任心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责任心的强和弱以及教师自身思想品德的好和坏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一个责任心强的教师不仅能严于律己,做到不迟到不早退,而且自己的良好思想品德也能感染影响学生,从而起到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反之,如果教师自身的责任心不强,经常迟到早退,这样的教师即使拥有再好的学术知识也必然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第二,在对待学生的教学态度中,教师适当的表扬鼓励和关心爱护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也能促进学生的上进心。如果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将会对他们的整个人生都有好的帮助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的不同表现予以鼓励和表扬。但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方法需要有所策略,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场合而选择相应的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方法。比如在教室公开表扬和鼓励同在较小范围的表扬和鼓励相比,针对不同的学生,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表扬和鼓励学生的时候还需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心理,这样的表扬和鼓励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批改和讲评学生作业的过程中也应本着认真、公正的态度。不能因为种种主观原因而徇私舞弊,不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造成学习质量的下降。 最后,监督措施的重要性。 当然,要做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仅仅靠教师和学生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学校的一些相应的、必要的监督措施。第一,教学管理办公室的严格考勤。迟到、早退、旷课直接与成绩挂钩,轻者重修此门课程,重者则开除学籍。专业教师也应告知学生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并从自身做起,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起好带头作用。第二,相应的评价调查表。学校也可以通过教师对教学情况的分析调查表和学生对教学情况的评价调查表等来反映课程教学的效果和反馈的信息,并根据具体问题采取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结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要清楚自身的作用不仅在于为学生传播专业知识,而且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在自身专业知识的领域中勤恳耕耘,提高专业知识能力为学生起好指导作用,而且也必须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并提高道德思想水平,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充实、教学方法的完善和教学态度的改进,以及优良的学风和高尚的师德去提高教学的质量,从而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 设计专业论文: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无疑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使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必须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的思想为指导,以党的现行教育方针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各项原则为依据,以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强化艺术设计、施工、管理为支柱、以加强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为保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突出“面向基层、面向工程、面向生产一线”,着眼于基层。 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建立以艺术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以操作技能、工艺实习等为主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加强产学合作,逐步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毕业生上岗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可成为工程设计、投标报价、材料选择、施工技术和施工机具操作、施工项目管理、项目验收、工程决算等技术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应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调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等,分述如下: 一.课程设置强调针对性 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晚,发展快。这次改革我们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新的教学体系中,主要加强以下几项改革: 第一、在设计模块中,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建设计算机设计中心,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第二、在施工技术模块中,以施工操作技能培养为基础,强化施工技术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操作实验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施工操作规程、施工操作方法和施工机具的操作、使用、维护和保养;掌握工程质量的控制方法及检查、验收标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施工技术指导能力。 第三、在管理模块中,调整原有的企业经营管理和施工组织管理的教学内容,根据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突出“项目施工管理”,使学生掌握建立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的基本原理;掌握艺术设计组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艺术设计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强工程经济及经济核算方面的教育,增设《工程经济管理与预算》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工程经济的基本计算方法和预算方法,加强投标、报价和工程成本核算的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成本核算、工程预算、决算的方法及工程索赔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市场意识和工程经济意识。 二.基础课教学强调适应性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我们纠正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为纠正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改调子素描为设计素描;改绘画色彩为装饰色彩,并加大室外写生训练。从宏观上考虑基础课所从属的专业课和生产一线的需要,注意培养以下能力: 第一.培养视觉反映力,增强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 第二.开发想象能动性和对未知领域自觉探索即创新能力; 第三.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锻炼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努力使基础课教学适应专业课的需要。 三.专业课教学强调实用性 一种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不能指导实践,那便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在制定改革方案时,经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省情、校情以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 四.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 在“初步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系统实践”的模式中,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和认知实习中,初步了解专业;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实验课、习题课、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采用讲、做(操作)结合,在做(操作)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 艺术设计是活的,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校门洞开的今天,对外设计服务已不可逆转,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是加强教学的重要举措。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我们与学校所在地的几家用人单位挂钩,建立校外实践教 学产学合作基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让学生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到产学合作单位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装饰课题,使学生在工程中学习设计,在设计中完成环境艺术装饰工程,以实际工程成果来完成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在毕业答辩时既能见到学生的实际工程设计作品,又能见到工程实例图片或现场。这样不仅摆脱了“压缩型”、“三段式”教学,还突出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促进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 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实践,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出现了新的变化,所培养的学生基本做到既有一定理论素养,又能进行具体的设计、施工、管理,成为新一代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初步形成了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据问卷调查显示艺术设计专业88.43%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学充实,92.58%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良好。截至6月底艺术设计专业2000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超过84%,受到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的分工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以及高等学校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决定了不同学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和类型,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创出学校的声誉和特色。 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分析与对策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同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一起构成国家建设设计人才格局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这一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成为许多高校办学的热点,如何办好专业,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业内人士关注和思考的内容。本文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原哈尔滨建筑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分析阐述进一步办好专业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观点。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社会需求的再认识 社会需求是办好专业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动力。在我国"环境艺术"这一名词才出现不长时间,但年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建筑装饰业,似乎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目前已成为令人倾心的行业之一。显然,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为环境艺术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这种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和历史传统认识的改变和新的要求,追求更有意义的人文环境,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成为一个新焦点。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是体现崭新生存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所生活的环境空间有了更广泛的文化艺术需求。环境艺术在中国正经历着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环境艺术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市每年竣工的公共建筑约300万平方米,如用作装饰工程费按2000元/平方米计算,工程总量在60亿元左右。北京市的住宅每年竣工面积为600万平方米,约12万户,按每户平均用作装饰工程费2万元,总计约24亿元。如果统计全国用在建筑室内外环境装饰工程上的费用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呼唤具有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去建设。 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都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所(室),上海市、江苏省、深圳市、大连市等相继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或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各种大小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公司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仅哈尔滨市就有近千家注册的专业装饰公司。国家建设部门也正在进一步规范环境艺术设计和工程建设市场。 据有关部门对目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调查,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建筑学专业转为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二是由美术专业转为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三是受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但这部分人仅占百分之计二十左右,院校培养的专业设计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从生源情况看,近些年来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一直是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在有些省区甚至接近百里挑一。从生源和就业两个方面看,继续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在动态发展中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办在我国历史较短,在工科院校中如何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总结经验在办学实践中完善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涉及建筑和美术两大学科而形成的一个新型的边缘学科,如何把握好两者在教学体系中的结合和比重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关键,它们不是简单的拼凑,而需要寻找两者内在的结合点,这是我们需要解决好的一个新课题。从哈工大建筑学院的专业建设看,参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策划与教学的人员主要由建筑学专业和美术专业两类学科的教师组成,彼此都在寻找作为围绕建筑展开的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从本专业角度如何相互渗透并实施教学。教学内容的结合,各环节的连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等等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焦点。经过多次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意见反馈,一个相对完整并具有工科院校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基本形成,课程内容也进行了切合专业实际的改动,在探索中大家逐步达成共识,明确了环境艺术设计即涉及逻辑思维又涉及形象思维,它具有工程性,又具有艺术性,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教师教好同时也是学生学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键。几年来,哈工大建筑学院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使专业教育不断完善,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三、以建筑学为依托办出专业特色 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环境艺术设计也可作为大建筑学概念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人类开拓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环境科学和艺术,同建筑学有许多共同点,也同样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的特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宣言》中把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只不过在文化内涵上环境艺术更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艺术特性。对环境艺术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展开,所以,以建筑学为依托组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办好专业的原则。 哈工大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办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有的条件下发展起来,构成了区别于我国艺术院校及其它工科院校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建筑学为依托成为办学的优势。应充分认识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把握时机,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成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建筑行业特色和较高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四、课程建设 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如何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只有敢于面对现实,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当前重要的在于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切是抓好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中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的指导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改变有些院校只围绕"室内装饰设计"建构课程体系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在建筑院校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优越条件。在基础阶段选择部分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技术基础课程,同时加进具有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专业学习阶段强调以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为主,以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为辅的主干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掌握较宽泛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在实践环节方面,充分利用短学期实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充分认识设计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之中,这也是课程建设追寻的重要目标。"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地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要以人的创造力培养为主线,它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中如何把这一教育主题与教育重心在实际操作中贯彻与落实,是培养综合设计能力人才的关键,这种综合能力包括了理解能力,研究能力,构想能力,表现能力等。作为以行业划分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往往是一种静态目标的培养方式,侧重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目标,认真对本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选,才能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健康性。 五、把握时机,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初步完成了教学体系的建立,今后的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的工作,下一步专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加强内涵建设。 1、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和秩序。在教学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落实与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2、 发挥、科研、生产作用,带动教学发展 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教学的发展已被许多成功经验证实。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的今天,教育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备受世人瞩目。抓住时机结合专业建立有效的"产学研"机制是进一步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作为以建筑内外环境设计展开的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诸多 学科的内容,并形成一个多样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了环境和人的关系,结合教学和设计实践,这一新兴学科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工程实践对促进教学及专 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教学实践环节将会更有效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 3、制定专业建设规划,稳步、健康地发展 办好一个专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制定出不同阶段的建设 规划,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使专业建设具有努力的方向和工作动力。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正处在成长阶段,它的发展需要一批热衷 于环境艺术教育事业的教师们去努力工作,同时更需要学校及相关专业的支持和理解。我们已经认识到在国家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环境艺术专业逐渐成为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满足国家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将是我们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建设设计人才的重要任务。 设计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调查与剖析 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四年级导师制与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进行了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四年级实施导师制满意,阐述了以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研究型”毕业设计教学新方法的成果,指出了有待改进之处。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最重要的实践综合性环节。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工作和创新能力、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然而,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着下列问题:毕业设计题目与工程实际脱节、毕业设计选题面窄、毕业设计缺乏创新和激励机制。 一、建立导师制,规范毕业设计过程针对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四年,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实行本科生四年级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毕业设计始终坚持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实行本科生四年级导师制,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 指导教师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生整个四年级一年的学习计划,将毕业设计改在一年内机动安排,让学生提前参与各科研课题组,听专家讲座和学术报告,提前进行毕业设计资料文献搜集和阅读,及相关知识的储备。指导老师不仅全面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还要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工程实践和科研活动中,指导学生开展科技竞赛和创新活动,撰写小论文,组织参观实际工程。另外,指导教师通过多年来“产学研”结合的渠道,精心培育,建立了相对稳定、机制灵活且代表当前国内最新技术水平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本科生四年级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本科生有机会与指导教师的研究生一起参与课题,向学长们请教,开展小组讨论,同时,也受到指导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人格魅力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在基地进行毕业设计,实行校内外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可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际工程的感性认识,扩大知识面,了解国内外工程实践中的最新进展,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工程意识和社会责任心,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和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建立导师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了师生间交流,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毕业设计教学基地建设,探索出以现代大工程为背景,主动面向生产和科研,优势互补的新方法,有利于克服课题、师资、经费等方面的困难,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实行四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以来,已显着地提高了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该教学改革成果在全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中得到专家视察组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建议推广。为了进一步完善该项教学改革工作,体现“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精神,结合笔者参与的江苏省教改课题,对我校2003级土木工程专业四年级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全面反映作为该项工作的参与主体和主要受益者———四年级本科生的要求、呼声和感受,为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四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和毕业设计学生问卷调查1.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 本次学生问卷调查表共设计了21个问题,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调查实行四年级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情况,即实施的必要性、对学生学习、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帮助程度;了解指导教师指导方式、责任心、个人能力对学生的影响;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地点、选题的来源、课题类型、难易程度、工作量;了解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选题的意向、学习的主动性、所遇到的困难等。 设计专业论文:关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的建构 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思想认识不够 首先,部分服装专业教师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组织实践教学还不明确,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出现放任自流的情形。其次,学生对实践教学也普遍存在片面认识和消极情绪,仍然只关注服装设计的造型与美感,追求艺术设计的创新,认为工程技术是服装技师的工作。他们都忽略了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服装行业的需求。本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产品开发、商品企划、生产管理及销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知识,精通服装结构和工艺的基本原理与技能,通晓服装纸样设计、成衣工艺设计、工业推板、服装CAD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基本具备鉴别、选用、初步开发制衣材料的能力;具备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版、产品开发、服装营销、服装展示、服装工业化成产和管理等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就业压力影响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建设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服装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成倍增长,就业压力很大。许多服装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忙于四处求职、考研,实习实训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第七、八学期设置的专业实习、专业考察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中,多数学生以求职、应聘等为借口,简单应付实践课程,而学校和教师也不得不放宽要求。以我院服装专业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但因为就业或在外地实习等缘故,许多学生不得不简化程序或降低毕业作品的质量,更有甚者花钱雇人做毕业作品。虽然学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但仍有学生报有侥幸心理。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对策 (一)建立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坚持以国家需要为前提、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于21年重新制订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注重实践,能够在服装行业从事设计、企划、制版、工艺技术、管理营销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技术性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专业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四年学习的特点,从专业考察、服装工艺实践、服装设计实践、生产实习、服装专题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七个环节来设置实践课程。重要环节又划分为不同难易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不同学期。例如,服装工艺实践划分为基础实践、课程实践和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设计方向设置为:第二、三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五学期安排二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方向设置为:第一学期安排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三、五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这样的实践环节合理地分布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优化了专业实践课程的结构。 (二)更新观念,改革实践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越来重要,实践工作量不断加大,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因此,要大力宣传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师、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明确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实践课与理论课是同样重要的,但我校现在实行的实践课程课时的计算方法还很原始,与理论课的工作量差距甚远,而且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课程的工作量不能充分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工作量的不平衡不能体现出重视能力教育,不能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所以,建议学校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并且为教师提供企业实习和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科研与教学的水平。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每一门实践课程都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好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其次,制定实践项目指导书或实践手册以及考核标准,这些材料既为实训提出了详细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也规定了考核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从理论的理解到实践操作有一个整体实训规划,同时也有助于督促教师和学生认真完成实践任务。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例如,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或工艺复杂的零部件的制作过程录制成光碟,在实训室中播放,让学生反复观摩,更清晰地了解服装制作的工艺过程,使实践操作的步骤更程序化。利用摄影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将现代化服装工厂里的科技化含量较高的流水线设备以及生产工艺流程摄录下来,配以详细的讲解和说明,播放给学生观看,既缓解了学校资金短缺、设备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又可以将现代数字化的服装生产线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教学形式,教师的教学 劳动更具知识化,还可以节省出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解决学生在实操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效率。 (四)完善实践课程的考核机制 实践教学的成绩要有一定的量化标准,要有一套科学实效的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按照教学的要求进行量化打分。测评的内容不仅要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作品和实训报告为主,同时把学生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以及实训过程中对服装材料性能、各种机械设备的使用、工艺常识的掌握程度等作为能力要素的参考。通过制定严格、细致、规范的实训考核办法,进一步强调实训课程的严肃性。另外,认真撰写考察报告、设计进展手册、设计报告书和实习报告等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培养途径。实习报告是学生对所学的实训项目原理、操作工艺步骤、设备工具使用、工艺流程、材料性能、成品效果、结果分析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结。设计进展手册可以详细记录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轨迹和教师指导学生的过程。设计报告书是学生设计思考概括展现的成果。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的管理是高校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而具体的工作,也是高校实践教学应当关注的问题。为此,应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服装专业实践课程管理体系,实行规范、严格的管理,才能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服装专业人才。 设计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问题探究 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室内设计专业存在许多问题,如专业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与市场脱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等,既影响教师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只有认真分析清楚问题所在,厘清其中关系才能对症下药,改善专业教学的现状。 1.现状 (1)行业现状 室内设计行业是社会经济发达的产物,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速扩张。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建筑房产业的迅猛发展,也造就了装饰装修业的空前繁荣。根据建筑装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 2015 年,公共建筑装饰装修(包括住宅开发建设中的整体楼盘成品房装修)工程产值将达到 2.60 万亿元, 比 2010 年增长 1.5 万亿元,增长幅度在 136%左右,年平均增长率为 18.90%。显然这一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发展趋势明显,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建筑装饰类人才的需求每年以4.5%的比例增长,现阶段室内设计师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职业。而且室内设计行业涉及内部空间设计、照明设计、家具陈设设计、软装饰、施工、预算、项目规划等等诸多方面,所以设计师职业横向发展有广度,纵向发展有深度,其职业远景非常看好。但由于我国室内设计行业形成规模较晚,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近十几年的事儿,面对井喷式发展的行业,巨大的市场,专业技术人员的从业比例却较低,尤其是高端人才的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据我们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从事室内设计师职业的人员一部分是从相关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毕业,接受过系统的设计、施工等方面学习训练的人员,但仅仅依靠科班出身的设计师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所以就总体而言大量的设计师是从美术、平面设计等职业转行而来,甚至存在许多快餐式培训下只学几个软件就搞设计的所谓“设计师”。这些设计师缺乏系统的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会造成图纸错误百出、施工困难、返工增加的现象,直接影响公众对设计师群体的认可和信任。而同时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实践经验的设计师成为市场的稀缺资源,奔波于不同项目中,导致其原创能力下降,市场抄袭之风渐盛,影响和冲击着“设计”这一文化现象的崇高地位,阻碍了室内设计业的健康发展。 (2)专业现状 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一大批设计类职业教育学院相继成立,使之成为本行业发展壮大,技术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基地。但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使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普遍存在与市场衔接差,毕业生开展工作难,实际操作无从下手等一系列的问题,既影响毕业生上岗,也让用人公司头疼。虽然现在室内设计师的市场需求量大,但是能让公司与毕业生达成双向选择、彼此满意的情况却相对不多。因此,对于设计行业与教育当前呈现出来的这种发展矛盾,需要我们加以认真分析与冷静的思考,找出问题所在,寻求解决之道。 2.专业定位问题 (1)学科取向定位 在我国,室内设计专业的历史不长。这一专业多数开设在艺术类院校和工科院校中,是在美术与建筑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在同济大学与重庆建筑大学的建筑院系中增设了室内设计专业并正式招生,随后其他高校也应社会所需开设了此专业,我国的室内设计教育从此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大好时期。 由于首先从事室内设计教育工作的人多是从事工艺美术和建筑设计的有关人员,各自带有很强的专业痕迹,从而形成了文科类与工科类偏向的各有千秋的学科取向:在艺术类专业背景为主的教育体系下,对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会偏重艺术性而实用性较弱,学生比较重视设计美学,忽略设计的物质基础与可实施性,导致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弱,成为一大弊病;而以工学类专业背景为主的教育体系,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又会强调工程性而装饰性较弱,容易使学生忽略陈设配饰类设计,无形中收缩了专业覆盖面。 (2)人才层次定位 近十年我国各地诸多大专院校开设了室内设计或与其相近的设计类专业。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兴办室内设计类专业的热情更是高涨,众多生源不同、层次各异的设计、软件及施工培训班四处涌现。促进了我国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满足了国家对多种层次设计人才的需求,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值得欣慰。 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明确体现高职的教育特征,对人才规格的定位不能确定,致使学生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设计专业论文:浅析校企合作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 创意产业 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以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复合型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例,分析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多措并举,实施校企合作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绪 论 在1998-2008年期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行业间和地区间人才流动更加畅通,就业率却与之出现了强烈反差,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日益增高。“截至2010年1月底,‘有专业相关实习’者和‘既有专业相关也有无关实习’者签约率相对较高,本科为40%;而无实习经历的本科生签约率为20%。”(《有实习经历者签约率高两成》,载于《楚天金报》2010年02月04日)“根据麦可思网对2009届大学毕业生实习背景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有过实习经历的毕业生薪资水平明显高于从未实习者。从薪资来看,有实习经历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薪高于无实习经历者。”(《实习能让毕业生“加薪”》,载于《北京晚报》2010年07月22日) 以上数据表明,有实习经历的大学毕业生签约率与薪资相对较高。有实习经历的大学生在就业状况上表现较好,可能是实习时掌握的工作能力较强,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初始岗位的工作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逐渐加强实践教学,并联系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以共同培养当今创意产业所需之人才,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且实践操作能力强的艺术设计专业,更需要校企合作。本文将以教育部重庆大学复合型视觉人才培养实验区为例,来探讨校企合作中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目标及具体实践方案,进而揭示出:为使校企合作在综合类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环节收益效果更加显著,我们必须从创意产业的需求出发,了解市场需要怎样的人才,从而明确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从对校企合作的诸多环节进行改进。 一、校企合作为培养创意产业所需要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有实习经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高,这一现象也引起了我们对校企合作中创意产业人才标准的关注。只有分析当下的创意产业特征,了解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校企合作中的矛盾所在,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校企合作中创意产业所需求的人才。 首先,就创意产业而言,所谓的人才资源,是掌握较高水平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创作技能和手段把特有的表达内容和信息转换、复制、浓缩到新的文化创意产品(服务)中去,并且能够推动该产品(服务)的生产、流通和经营的人才集合体。 在艺术设计活动中有诸多问题,而实践性问题的有效解决是整个设计活动的终极目标。设计实践教学应遵循设计创造的基本规律,深入产业、行业实际,让学生了解生产加工技术和交叉学科知识,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实践能力。具体到高校大学生而言:一是创新能力,能在获得知识和操作技能基础上突破前人模式的独创思维和创造能力;二是人文素质,一方面是指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是指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的能力;三是技术素质,掌握一定的电脑、网络等现代科技知识;四是综合素质,一专多能,做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人才。艺术设计的专业属性,决定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必需性。 其次,校企合作是沟通学校和企业,学生和社会的一座有效桥梁,通过专业实习能使高校成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服务体系;学生又是技术创新的实施者和扩散者。 因此,就校企合作而言,企业拥有生产必须的场地、资金、设备,拥有丰富的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经验;高校拥有大批用于开拓的优秀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能有效地实现最大化的优势互补。 二、校企合作为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基于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复合型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调整了其人才培养目标:其拟依托重庆大学艺术学院与普什集团普拉斯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数字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数字艺术博士点的高层次教学与科研基础,将重庆大学艺术人才资源与信息技术优势学科相结合,以艺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审批,重庆大学复合型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功申报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就此实验区而言,其充分利用重庆大学综合类高校的优势,即: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雄厚,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电子信息工程均为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确保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交叉学科建设,满足现代社会对视觉艺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抓住综合性大学校企合作办学的机遇,学院内设立工作室,将企业项目引进工作室,进行多学科多专业的交流,通过校内工作室团队合作完成;通过新模式的建立逐步开展多层次、多跨度的教学与合作,创新实验教学机制;制定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逐步完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由学校领导、企业代表、专家、师生四方共同确定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形成具有良好互动关系的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鼓励学生到国外知名高校进行学习与交流,从而吸取先进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体系;每学期都为学生提供到企业中实习的机会,使其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管理经验。在连续两年高校就业压力极大的情况下,实验区的各位同学却不同程度受到企业、单位的青睐,工作签约率竟达100%。 事实证明,重庆大学复合型视觉人才培养实验区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就业竞争力。因此,综合类高校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根据创意产业的需求,转变教育观念,联合企业,发挥校企合作优势,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制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新目标、新模式将有着重要作用。 三、校企合作效益最大化的再思考 综合类高校校企合作的初衷,是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整合学校多学科资源并与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艺术设计人才归根究底是社会的人才,应当是学校、企业和国家共同培养的结果,校企合作的效益最大化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一)校方明确培养目的,积极走进企业。在校内可建立工作室,确定适当的项目引进工作室进行讨论,团队合作完成,并邀请专家教授进行点评;同时校外联系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制定实习计划,走进企业,了解专业相关知识;定期举办讲座与艺术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创新思考,并进行学术交流;完善管理以及考核制度,认真贯彻校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建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及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由学校领导、企业代表、师生三方共同确定适合专业发展的实习计划,其包括实习周期、实习内容和实习成果汇报等;强化实结,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落实到细节,落实到具体;学校需建设反馈机制,要求学生实习结束后向学校提交实习单位反馈表,进一步跟踪,进行二次反馈,以寻找建设性意见,改进学校的实习工作,从而形成具有良好互动关系的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为形成共享型实训基地打下前期基础;建立基金,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应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 (二)企业与校方共同培养人才。首先,要转变观念,担起育人职责。市场主体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期望在上岗之初就能够很快适应岗位要求的新情况。但实习经验不可能完全在学校完成,企业需要改变自身观念,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承担起育人职责,树立提前育人、选人意识。在实习环节中,企业管理者可以着重考察个人潜质,也就是应聘者与职位的匹配度,此外还需对其进行必要的专业技能培训,为今后储备人才。其次,企业是大学生专业实践中的第二课堂,因此企业应与校方加强沟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习计划。一方面,应安排学生在相关专业带岗实习,使其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员,融入公司团队进行实战演练;另一方面,还应考察其在规定实习周期内的任务完成。 (三)政府措施保障。大学生实践不是校方或是校、企双方的责任,而是社会共同的职责。政府相关部门应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相关机制,营造环境,做好校企双向沟通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双方主动性,不断深入合作层次。通过为高校大学生推荐实习岗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企业储备人才,进而缓解就业难题;同时给予实习者一定的生活补贴,建立创新基金,鼓励大学生在企业项目中的再创新,为中国的创意产业添砖加瓦。 四、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创意产业的兴起以及其对人才的新要求,就综合类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是适应这一趋势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不仅为培养创意产业所需人才提供了良好平台,而且为综合类高校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综合类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上,须始终顺应创意产业发展并且依托市场需求,同时明确交叉型、复合型、具备整合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校方、企业方与政府也应多方面共同努力,树立育人的责任观念,加强校企合作,使综合高校艺术设计人才步入社会后能更快进入工作状态,实现校企合作的效益最大化。 设计专业论文:试析面向创意产业的高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究 [论文摘要]创意产业为高校设计教育的未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指明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高校设计教育必须建立与创意产业相适应的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更新设计专业才培养理念与教学内容,积极与产业市场互动砥砺学生的设计实战能力,并打造一支面向创意产业的新型师资队伍,为创意产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意设计人才。 [论文关键词]创意产业 设计人才 培养模式 师资 随着创意产业的日益崛起,原创设计和自主创新已成为我国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支持力量。然而当前原创设计的缺乏和对创意设计人才的渴求已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这对以培养创意设计产业人才为主的高校设计教育而言是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如何以前瞻性的眼光和进步的思想真正从源头构建适应现代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和人才保障已成为当前高校设计专业教育必须面临的严峻任务。 一、创意产业与创意设计人才 (一)创意产业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对“创意产业”宽泛的理解是:“创意”成为生产的驱动力,带动产业的发展。它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其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1)以创新为灵魂。在创意设计中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独特的创造性,在对待产品的全新创造或再创造再提升过程中始终体现其核心内容价值的独创性。(2)以文化为基础。文化是创意产业的基础和物质内容,创意为文化注入了生命力并以此带来高附加值,而文化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意源泉。(3)以科技为支撑。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的创意创造提供了发展的“翅膀”,使人类的创意天赋在产业化推动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4)以产业链的融合为运作模式。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得创意设计与市场策划、市场服务相互融合,并通过市场拓展和品牌衍生等产业化运作模式最终形成一条集研发设计、制造生产、整合营销为一体的体现创意高附加值的完整产业链。 (二)创意产业对创意设计人才的需求 创意产业是一种基于人的创意型经济增长模式,创意设计人才是保证创意产业顺利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创意设计已不再是单纯在形式上和功能上的设计行为,而是从物理、生理、心理乃至各个文化层面的人对产品、环境、生态和审美等需求的一种创造行为。这就注定了创意设计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思维,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技知识和较强的策划、设计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应具备卓越的创意创新思维。创意是以人的理念为核心,以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创意设计人才只有具备智慧型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才能全方位地思考产业市场的设计需求,设计出独特新颖且具有前瞻性的创意作品。 2 应具有广博的人文科技素养。文化是发展创意产业的母体,科技是支撑创意转化为现实的有效手段。创意设计作品正因为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形成高附加值。因此,当下设计人才需要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多学科的人文和科技交叉学科知识,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意设计人才,方能符合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3 应具有把控设计全过程的综合创意设计能力。当今创意产业价值提升趋势已从“单元级”的竞争上升为“系统级”的产业链竞争。这就要求创意设计人才必须遵循产业链的特征,掌握设计项目的整体过程,熟悉本行业相关岗位操作技能,具有把控市场调研、管理策划、设计制作及营销推广与服务等设计全过程的综合设计能力。 (三)当前高校创意设计教育的尴尬现状 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来自于传统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以来沿用传统教学理念,片面追求设计视觉形式表现和单方面的设计技能,轻视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综合策划设计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很多学生只会模仿,创新意识弱,喜欢“单打独斗”,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和创业精神。 1 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当前我国高校创意设计教育普遍缺乏市场的敏感度,教育链与产业链没有形成相互衔接的机制。高校设计教育对创意产业的真实现状缺乏深入调研而使得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层次比较模糊,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 2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缺乏整合,没有根据创意产业的发展和需求进行针对性调整。教学模式重片面设计效果而轻视对设计流程的掌控,导致学生无法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设计学科知识结构,不完整的知识链直接影响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3 实践教学囿于“纸上谈兵”,缺乏与创意产业的衔接。在整个创意产业链中,创意设计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而生产企业和市场是成就创意人才的“孵化器”,但现在很多高校的设计实践教学往往是走形式,大多停留在图纸上,学生对材料市场和技术的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实践教学活动与市场创意产业链相脱节。 4 创意设计专业师资严重短缺。当前我国大多数设计专业教师直接从学校毕业到高校任教,没有过多的工作实务经验,加上部分教师长期在学校任教,脱离了现有创意产业环境。这些教师由于缺少产业市场实践经验,只能概念性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创意知识。能够直面创意产业进行教学的师资严重不足,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二、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全球知识创新和创意产业发展的驱动,促使我们必须创新教育内容,探索学校设计教育与创意产业市场的有机结合,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科特色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 (一)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创意产业以文化为背景,以创新性思维为源泉,以创意设计为手段,以创造高附加值为目标。其精髓在于“创意”。这就要求我们高校设计教育必须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为创意产业培养具有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创造性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意设计人才。 1 应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意设计思维能力是指在设计实践中能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意方案,以设计出新颖独特且能引领时尚生活发展的作品。创意思维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第一,注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和联想能力,这是产生创意灵感的思维基础;第二,通过发散性思维、求同性思维、逆向性思维等训练方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这是产生创意灵感的思维过程;第三,通过对现实和未来的关注,从求新求异的角度培养学生做新概念、新时尚的领导者和实践者,这是产生创意灵感的思维动力。 2 应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实战能力。创意设计活动涉及市场需求、市场调研、设计规划、制作实施及市场效果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中实际性问题的解决是设计活动的土壤。作为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循设计创造的基本规律,通过深入产业及行业实际,让学生了解生产加工技术和创意市场行业相关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意设计实战能力。 (二)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赋予学生创意设计知识 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积累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当下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市场环境中,高校设计教育一方面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断融入创意产业的知识,更好地实现与创意产业市场的接轨;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前创意产业市场,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探索育人途径,提高学生的创意创新设计能力。让学生在认知、解释和理解社会的过程中自主地、能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在与人的互动体验中不断进行知识能力重组,以实现自身价值的超越。 1 提高素养,强化人文与科技交叉性课程体系建设。在创意产业中,文化创新是以广博的人文与科技知识为基础的,丰厚的人文、科技素养亦是发展卓越创新的源泉。因此,我们必须从创新的角度切实强化对设计专业学生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其一,在通识性课程设置上应加强以培养学生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为主的人文艺术教育。如在基础理论教学中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资源,研究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此外还应设置创意学、市场学、设计管理、消费心理学等与创意产业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并融入社会调研内容和设计伦理的思考与讨论,加强学生对创意产业市场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激情。其二,在应用性课程体系中应强化科技类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创意产品是技术文明催生的产物,在创意产业背景下,设计专业应用性课程必须融入现代设计技术课程,如数字媒体类、动漫IT类、现代工艺技术等,为学生实现其创意提供科学技术知识的支撑。 2 提倡创新与合作,构建“发展型”课堂教学模式。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依托综合性设计服务市场而形成的,因此高校的设计教学内容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创新性”,构建以培养创新知识和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为核心的“发展型”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设计创新系统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协作的角度去认识设计并进行创造。其一,大力开展“探索性”教学。通过对学生发散性、灵活性及独创性思维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其二,开展以产业链相互协作为目的的“体验性”教学。处于市场竞争的创意设计服务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市场需求、营销策略、材料与工艺、市场效益及社会责任等问题。通过产业链体验性教学,把学生的“单个创新”变为“系列创新”,“个别创新”变为“集体创新”,使学生在体验的各个环节中相互沟通,不断拓展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其整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积极与产业市场互动,全面砥砺学生创意设计实践能力 在创意产业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坚持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积极建立设计教育链与创意产业链衔接的有效机制,从市场中不断吸收设计教育的养分,充分利用产业市场来全面厉练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1 设置与市场对接的企业课程。设计教育链是创意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设计教育必须大胆打破校园的壁垒,充分挖掘地域创意产业的教育资源。如在高年级课程体系中直接导人相关企业的培训课程,引入企业的师资和设计理念,按企业的模式来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实现高校创意设计教育与当地创意产业的完美对接,缩短设计专业学生与产业市场的距离。 2 导入“实战型”项目课题。在专业设计及毕业设计教学中直接导人市场项目,在教师的带领下按市场规则设计开发,通过仿真环境和真实课题的实践,强化学生的市场意识和自我设计修正能力。这种实战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淡化纸上谈兵的设计教育模式,还可为学生的设计作品开辟广阔的市场应用渠道。 3 实施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竞赛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赛是激发原创活力的最佳方式。学生在参赛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并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自我创造能力。同时参赛可以使学生到大赛上展现自我,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成才的信心,亦可将优秀设计作品推向产业市场,实现高校创意设计教育与产业市场的互动。 4 开展与产业链对接的“假期课堂”。假期是设计专业学生深入产业市场实践的“黄金时期”,积极创建和利用社会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对应企业,在一线设计师的指导下亲自参与创意设计实践,熟悉设计流程,参与调研策划,锻炼项目创意开发及实施等实践能力,这样不仅可使合作设计企业受益,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获得创意产业市场第一手实践经验。 5 建立创意产业园为主的创意实践“孵化中心”。打造以孵化创意设计项目为目的的创意产业园是高校创意设计教育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主要形式。通过创意产业园的建设,为设计专业师生投身创业实践提供场地、房租、税收等优惠服务措施,鼓励其开展以环艺、服饰、广告、包装、工艺品等为主体的创意设计服务等,促使学生将创意设计直接付诸产业市场开发,以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创意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意经营管理能力。 三、打造面向创意设计教育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高校创意设计教育改革的关键。面对创意产业发展的日新月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建立一支与创意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改革教师考评机制,通过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性课题研究,深入相关企业调研或直接参与市场创意设计项目的开发等促使教师了解行业发展态势,熟悉行业岗位需求,实现教师在创意产业市场环境下知识结构的转型。第二,鼓励部分教师深入创意产业一线挂职、兼职,或直接创立企业,以积累创意设计实践经验。这样既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又可以服务于社会,提高创意实践教学水平,更好地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第三,在聘请客座教授的基础上,适度引进创意产业市场中有成功经验的设计师、策划人(设计总监)等到校进行教学,他们在教学中可将成功的实践案例带入课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可为学生更广泛、更深入地积累实践经验,为学生在未来的创意产业实践中起到很好的铺垫和指引作用。 四、结语 创意产业的发展为设计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培养创意设计人才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必须依据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探讨创意设计教育链与创意产业链的对接形式,为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生机,输送高素质的创意设计人才。 设计专业论文: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 内容摘要 阐述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从学科观念,支撑专业,人才教育,实践趋势等方面,论证转变期该学科专业的定性,定位,定型和定向以及相应的人为对策。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术研究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于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自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正在进行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作者基于多年的研究,认为确有必要认清形势,理顺思路,明确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所处这一转变的定性,定位,定型和定向,采取相应的实施对策。 1 定性——加速学科专业观念转变 与全世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同步,向国际同类先进学科专业看齐,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与教育正在从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转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实践取向这四方面都发生着结构性的转变,并且,随着新世纪的进入,这种转变正在加速。对此,本文称之为转型期我国风景园林世界的转变。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国国务院学位办于1998年之前制定的本科专业目录名称,1999年起,该专业名称取消,仅在硕士点设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方向专业中有此名称][国际学科名称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国际上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而独立存在的。在中国,尽管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中,该学科依附于传统园林,已有断断续续的生产发展,然而,就现代与国际接轨的学科意义而言,这一学科专业目前尚处于形成初期,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结构分化,重组,转变。学术方面,一是受到中国传统园林,农林园艺,建筑规划的影响,二是受到国际景观建筑学学科专业的推动;社会实践方面,一方面,迅速发展的景观与园林建设的市场需求为该学科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鱼目混珠,外行多于内行的状况,导致该专业实践成果缺乏原则,“克隆”国内外景观实例成风,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首先需要在学科专业观念上有一个重大转变,是解决转型期该学科专业“定性”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这一观念转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科关注重点的转移和范围的扩展;从传统园林到现代景观的重点转变,从单一传统专业扩展为综合交叉的现代专业;二是随之而来的学科核心内容的转变;从以植物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到以包括植物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以景观为核心的综合环境规划设计。中国风景园林界的这种观念转变已具备了客观条件基础,其来源于近年迅速扩展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市场需求与工程实践。与过去几十年的实践相比,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种类,规模和工作深度均以大大扩展。列如,在许多城市发展规划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从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规划;又如:近年兴起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新型的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交通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等。事实上,这些景观工程实践的类型,规模,深度已经与国际同类行业的实践接轨。随着国外高水平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介入和国内景观规划设计院所日趋国际化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方式,学科专业观念的转变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操作已深入人心,势在必行。这一观念转变的主观条件是国内一批专家学者数十年坚持不懈的追求,倡导,宣传,开拓。诚然,时至今日,在专业名称的理解上,仍然主张各异,称呼有别,反映出对于该学科专业理解上的差异和观念转变上的不同。对此,作者呼吁,重要的不在称呼,关键是需要就以下三方面学科专业基本原则达成共识: (1) 专业现代核心:广义的景观规划与设计; (2) 专业传统根基:园林营造; (3)与近邻专业的关系:该专业在建设界是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 面对来自主客观两方面的转变,作者认为,对于原本就属于交叉学科的,多元化的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百家争鸣,各抒己见,这是需要的。然而,纵观古今中外学科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在学科专业根本问题上,在学科专业的基本定性上,的确需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求大同,存小异”,协调出一个统一的认识。 2 定位——实行学科专业的实质性扩展 当今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风景园林界由园艺植物和建筑规划共统天下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传统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共创景观规划设计天下的“三国格局”。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综合而成,即所谓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刘滨谊1999]。一元是艺术,即以景观环境形象为核心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一元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植物的综合运用,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又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有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在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这就是三元中的又一元。从与这三元相对应的教育来看,目前全国,设有园林专业的大专院校有约100所左右;设有规划专业的大专院校有5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多所。尽管迄今中国还没有“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专业名称,这些院校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专业名称各异,或是一级学科、或是专业、或是某专业中的方向,但都在培养着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才。从与这三元素相对应的规划设计院所来看,国内已存在风景园林类、环境艺术类、旅游艺术类、旅游策划规划类三类规划设计院所,其工程实践的核心也都是景观规划设计。 从学科基本组成而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包含这三大方面。从专业操作过程看,环境艺术以“设计”为全过程,风景园林以先期“规划”、后期“设计”为全过程,游憩娱乐以项目选取、游人活动组织管理的先期“策划”和风景园林景区运营的后期“管理”这四个过程的结合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全过程。 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境艺术、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学科支撑专业的增加、过程的完善、实践领域的扩展,这是当代任何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的必备条件。对于当前中国风景园林学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这种学科与专业的扩充无疑有利的。但是,目前国内三个专业及其托主管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各自为主的局面已经造成了学科上的混乱。应当改变目前这种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位于一体”。为此,对于这一学科专业的整合“定位”,中国风景园林界和国家建设部理应为主,担起重任。 3 定型——实施专业教育的大调整 首先是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三个层次: (1) 面向学科: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的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 (2) 面向社会: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的大学本科、硕士人才; (3) 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风景园林建设市场: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 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三个层次已运转多年,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培养了上万的专业人才。第二层次也走上了正轨。专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完善,将为学科未来的加速发展铺平道路。 与世界各国的同类专业教育相比,三层次教育中,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当为基础。但是,目前,恰恰是这个基础被釜底抽薪。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科)本科专业取消,独立硕士点降级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点中的一个方向,在轰轰烈烈、日渐上升的风景园林事业表象背后,教授、讲师们已感受到了由于这种专业教育大地震所造成的日蒸显露的学科危机:专业人才短缺,后继乏人,高层次人才培养断源,外行大量涌入,学科专业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需要一个专业教育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恢复工科本科和硕士点专业目录;实行“曲线前进”,采取多层次、多途径、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申办全新专业:景观规划设计。 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当前中国社会的风景园林需求孕育着机关报型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除了环境艺术(文科),旅游管理中的规划(理科)专业的兴起,一批近邻、边缘学科专业的实质性介入也大大扩展了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的知识范围: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等。原有的传统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课程设置面临着扩展转变的需求。对于这种转变,作者主张: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对于一名适应现代潮流的景观规划设计师,如果要把三大专业及其近邻边缘学科知识都浓缩于一身在4~5年内,他应当如何掌握如此广泛的知识呢?作者认为,可以把知识获取的渠道方式分解为三种:一是通过看书、听讲座、思考学到的;二是必须动手实践才能得到的,比如园林规划设计;三是并非靠学校书本,而是通过社会实践靠阅历、经历去逐步积累起来的。这三方面的比重不同,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大不一样。与传统风景园林教学相比,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生培养所要求三方面的比重需要一个大的调整。这也是专业教育大调整的又一关键。 总之,培养什么样的景观规划设计人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专业的知识?出好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这些都直接关系着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壮大,关系着学科专业的“定型”。 4 定型——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为导向 这是一个更加需要仔细斟酌、共同探讨的问题。从国际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作者认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中均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对应理论:景观美学;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对应理论:景观生态学; (3) 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对应理论:景观行为学。 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一样,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穿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作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 (1) 景观环境形象/景观美学; (2) 环境生态绿化/景观生态学; (3) 大众群体行为心理(/景观行为学)。 作者称之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侧重不同而已。 景观环境形象是大家所熟悉的。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实体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于物化了的景观环境形态,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上引起反应、创造共鸣,即所谓鸟语花香、心旷神怡、触景生情、心驰神往。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一体——物境、情境、意境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这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是鲜明而优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作眼点放在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一半。 当前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形象总体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思想追求,俗不可耐;很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而且不少设计往往被僵化地局限于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园林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园林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园林绿地建设中,各类岗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是越来越多。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回顾古今中外人类风景园林塑造的历史,硬质景观材料适合那些纪念性的建筑:如市政广场、墓地、遗址等。软质景观材料才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性气息的环境。试想,没有林木,那来的鸟语花香;而一连鸟类都不愿意停留的地方,人类还能健康地聚居生存吗? 场地问题,这是不难体会的。众多的人口,几十年来户外环境空间建设的“欠帐”,其结果是户外环境场地空间的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甚至就连风景园林师们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这一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意识和追求。当今,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的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的户外活动场地才适合,恐怕就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量。对此,仅仅计算绿地率之类的指标,还是远远不够的,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所应强调的不仅仅是为人所“看”,更不是为少数人所“鸟瞰”,而是要为众人所“用”,为芸芸众生身临其境而活动其中!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这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肯定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建设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1) 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 (2) 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3) 与旅游策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 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5 结论——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专业迫在眉睫的三大转变 实现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定性、定位、定型和定向,需要相应的人为转变: 5.1 观念的三个转变 (1) 从以建筑为核心的传统人居观转向以景观—城市—建筑三位一体的现代人类聚居观,确立现代风景园林在人类聚居环境建设中的统领作用和地位; (2) 从传统的“园林”观念转变为现代的“景观”观念; (3) 广义理解“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的“建筑学(Architecture)”,不是实体的“建筑设计”,而是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5.2 学科专业的转变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以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为专业核心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教育; 5.3 体制转变 尽快实施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注册制度,确立该专业及从业人员专业实践的责任与权力。 设计专业论文:浅议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的形态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平面构成 形态 论文摘 要: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及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建体现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都是当前在高等院校教学中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性质和定位,针对平面构成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几点有利于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 充分认识平面构成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平面构成教学体系,成为各大专艺术学院的必修基础设计课,从而放弃了传统的图案基础课。沿用这种教学方案至今,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平面构成,以及与专业设计的结合。平面构成是构成艺术设计的一部分,也是现代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门研究艺术设计各专业共通基础要素的理性训练课程。作为设计基础训练的一个方面,平面构成很早就被设计家和设计教育家所重视,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完善起来。同时,平面构成也是学好视觉传达设计的关键课程。 平面构成就是造型基础的训练,无论是平面设计或是主体空间设计都离不开造型设计。构成不能等同于专业设计,它是一种专业的思维方法,把视觉表面的现象还原成最基本的要素,是理性、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构成训练相当于一个作家学习语汇和语法的知识,有时显得单一,枯燥,一个优秀演奏家在表演中挥洒自如的高超水平,也从不忽视基础训练。对一个好的设计师来说,在创作过程中,构成的基础知识会因不同的主题设计,显现出超群不凡的具有一定生命价值的作品。可想而知构成在设计艺术中的重要性。 平面构成教学的创造性有利于创作者的艺术思维。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电脑较之笔具是更易于储存、快速便捷的操作工具,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去开发思维。另外,从教学环节上应该重新调整学生电脑绘图软件课程的时间顺序,可在大学一年级便引入电脑教学,在传授平面构成理论的同时,结合电脑教学示范,诸如基本形的制作、群化以及相关形式法则的范例制作等等,使得学生知晓应用便捷的电脑手段即可完成复杂的构成作业。应该声明的是电脑和手绘都只是表达平面构成作业的手段而已,没有必要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需要,选择表达的手段和工具.当代平面构成“形式法则”中包含着美学原则形式规律和表现手段上的构成手法,笔者将构成形式法则归纳为聚散(密集、发射);变形(渐变、特异、近似、变换);衡韵(对称、重复、共形);数列(比例、分割)等四大部分。我们在传授形势法则时一方面解释其概念,另一方面要多以优秀案例进行示范教学,因此,如何把教学从形式法则的模仿变为学生潜在艺术能力的发掘,变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就是如何实现从模仿到自觉,培养创新能力,是构成教学需要解决的基本课题。构成包括设计语言和设计思维两个方面的探索,但时下某些院校的平面构成教学仍偏重前者的形式语言研究,忽略了后者创新型设计思维的培养。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把平面构成看成是一种简单的造型手段,而应该看成是实现造型目的的一种艺术观念和思维方式。实践将证明主题构成是解决从简单模仿形式法则怪圈走向自主创新的一条最佳途径,希望通过平面构成的教学改革,使得平面构成真正成为培养图形创意的有效课程。 2 加强平面构成教学应注意的几种形态 2.1 自然形态 自然形态,指在自然法则下形成的各种可视或可触摸的形态。它不随人的意志改变而存在,自然形态又可分为有机形态与无机形态。有机形态是指可以再生的,有生长机能的形态,它给人舒畅、和谐、自然、古朴的感觉,但需要考虑形本身和外在力的相互关系才能合理存在;无机形态是指相对静止,不具备生长机能的形态。自然形成,非人的意志可以控制结果的形称“偶然形”,偶然形给人特殊,抒情的感觉,但有难以得到和流于轻率的缺点。非秩序性,且故意寻求表现某种情感特征的形称为“不规则形”,不规则形给人活泼多样、轻快而富有变化的感觉,但处理不当会导致混乱无章,七零八落的后果。 2.2 抽象形态 抽象艺术在二十世纪初期,以抽离与表象世界之关连为诉求,藉非具象的表现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的诉求,虽提供艺术界新的美感经验,但也加深了观者与创作者之间的距离。然而这种贴近创作者内在情境且深具自我表征的独特创作方式,未必会被后续仍以抽象语汇创作的艺术家们放弃。但随著知识建构的强势趋力,八零年代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抽象艺术家们,也开始警觉抽象艺术已成为具象的另一个代名词的事实。换句话说,当观者毫不犹豫地针对一张不具形象的作品,以分类的方式,将此作品快速的归属在抽象艺术的范畴,并以过往对抽象艺术的识加以诠释时,他们已视抽象艺术为具象的形式语言。鉴於此,当代抽象艺术创作者试图扩大抽象艺术的定义,关切知识建构体系中具象与非具象的分界点,也关切信念本身的意义。 所谓的抽象,有两种:抽象的抽象和具体的抽象。从此概念的划分来讲,康定斯基是一位彻底的抽象派画家和创始者,纯粹的抽象派画家。从他的理论上的研究,如颜色心理学、对于点、线、面的分析,足以证明他的作品绝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表现而是在深刻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价值的创作,因此作品本身是具有丰富内涵和艺术理论支撑的。 在欣赏抽象艺术作品时,努力尝试探寻画中所要传达的画家本人的思想,以及他所要展现给观赏者的意图究竟是什么,或者说这些作品究竟要对我们说明什么。诸如此类的想法多次在我的脑海中闪现,挥之不去。有时对某抽象作品困惑之极,便凭主观臆断,自圆其说地给予画本身一个勉强的解释。 2.3 人工形态 工形态,指人类有意识地从事视觉要素之间的组合或构成活动所产生的形态。它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结果。如建筑物、汽车、轮船、桌椅、服装及雕塑等等。其中建筑、汽车、轮船等是从实用的功能来设计其形态的,而雕塑则是一种将形态本身作为欣赏对象的纯艺术形态。这就使人工形态根据其使用目的的不同,有了不同的要求。 人工形态根据造型特征可分为具象形态与抽象形态。具象形态是依照客观物象的本来面貌构造的写实,其形态与实际形态相近,反映物象的细节真实和典型性的本质真实。抽象形态不直接模仿显示,是根据原形的概念及意义而创造的观念符号,使人无法直接辩清原始的形象及意义,它是以纯粹的几何观念提升的客观意义的形态,如正方体、球体以及由此衍生的具有单纯特点的形体。 形是构成形态的必要元素,它不仅指物体外形、相貌,还包括了物体的结构形式。宇宙万物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外形都可以解构成点、线、面、体等基本要素。 设计专业论文:浅谈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艺术设计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论文内容摘要: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关乎到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而实践教学则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为了主动应对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已是势在必行。文章针对目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现状,对实践教学模块比重、项目教学、教学基地、实验室和工作室、校企合作、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体系做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一些改革的思路。 独立学院始于1999年,截至2009年4月14日,全国独立学院共有318所,在校生总数逾200万人,但是,由于近几年的高考生源大幅下滑,仅湖南省2009年高考生就减少了六万之多,致使许多独立学院面临着生源危机,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因此,独立学院要在竞争之中求生存,在办学之中求发展,需要根据市场要求,以培养综合素质高、业务强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把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放在首位,确立“质量是生命线、社会需求是目标”的办学思想。①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体现出强烈的技术性与职业性特征,与社会结合得更为紧密,更应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强化实践性教学。 一、独立学院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所以,有很多独立院校的培养方案都是从母体院校直接拷贝或略作变动而来,其结果是专业设置、开课计划、课程体系等都与母体院校相雷同,实践教学体系亦不例外,这就与动手实践能力要强于普通本科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相悖。 (二)“营利”不是独立学院制度得以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但在该制度的实际运行中,“营利”又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制度能够得以运作的重要动力基础。②因此,低成本办学是独立学院特有的性质,体现在实践教学上,就是实验室、工作室建设资金匮乏;在实际操作中,或者完全利用母体院校本来就比较紧张的实验室和工作室,或者是使用设备落后的实验室和工作室进行教学。 (三)学生设计制作基本是假设的课题,教与学仅停留在纸上谈兵,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和得到有效的训练。学生因此对实际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几乎全然不知,毕业后不能及时进入角色,高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变为一种“预备级”的层次,难以为当代的社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使设计教育只能培养半成品。 (四)独立学院是依托大学母体的资源办学,其师资主要来源于母体院校,但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在独立院校任教时,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计划等方面都是沿用母体院校的教学模式,这样很不利于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有甚者,一些实践课程往往流于形式,这都是实践性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体系缺失的结果。 二、独立学院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一)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模块比重 大部分独立院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从母体院校直接拷贝的,其实践环节设置与课时量基本与母体院校的一致,或略作改动,力度不大。经调查,基本上是占总学分的15%左右,这与国外类似院校相比,实践教学模块比重还很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形成有别于母体院校的实践性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模块比重,最大限度地保证实践教学有效的实施。首先,建立大学四年不断线的实习体系,从大一的专业认知实习到大二的专业课程实习,从大三的专业综合实习到大四的专业定岗实习,形成大学四年不断线的实习体系;其次,减少总课时数,减少理论学时,删减边缘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增加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实践课程,使实践课程学分由原来的15%左右增加到20%-25%;最后,提倡采用“3+1”的教学模式,所有理论课都安排在前六个学期,强化对学生的课外要求,包括课外实习、职业技能培训、社会调查实践等活动。 (二)倡导项目教学 参考国际教学经验,我们发现欧洲现代设计艺术教学非常强调项目教学,由导师带领学生在项目中完成学习的过程。项目包括虚拟项目和与企业合作的实际项目,与企业的结合主要侧重于战略或项目研究,而不是具体的设计作品,具有一定超前性。在欧洲大部分设计院校,学生用在项目课题上的时间约占50%,用在课题有关课程上的时间占20%-30%,选修课占20%-25%。③由导师带领学生在项目中完成学习的过程。项目包括虚拟项目和与企业合作的实际项目,如丹麦奥尔堡大学,要求学生参加6-7个课题的工作,纵向上课题工作贯穿于大学教学全过程,横向上由课题工作来贯穿各门课程的学习,真正做到按课题组织教学。积极倡导项目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有效利用企业的资源。在具体的实践性课程中,由于有了针对性,学生所获的知识远比单纯读书、做笔记要多,且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本身,还有运用知识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三)创建自身的教学基地、实验室和工作室 独立学院低成本办学的特性,决定了独立学院在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使用上对母体院校的依赖和共享。对于初期或者规模较小的独立院校,这不失为权宜之计,但是,当独立学院发展到了一定规模,这种方式就严重制约了学院的快速发展。母体院校的教学基地和实验室仅仅是与其本身的教学要求相配套,当独立学院与其共享共用时,往往会发生严重冲突,以致于教学质量下降。因此,独立学院应本着一切为教学服务、一切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原则,相继建立自己的教学基地、各类艺术设计实验室,并投重金增添一流的设备,成立艺术设计工作室承接业务。实验室和工作室都可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研究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四)紧密加强校企合作 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进行合作教学,是加强校外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有研究者指出,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首先在于与工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转第153页)(接第134页)合作双赢的机制,是实践教学发展的最好选择。其次,学校内的实习并不能替代学生在校外企业的实践。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打通学校到就业的道路,需要有相应层次和综合实力的机构作为前提。与企业联系不密切,学校难以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发展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出现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离开了与企业密切的联系,学校学科建设和结构调整也是无源之水。如柏林艺术学院的合作伙伴来自商业、科技、文化和政治领域,在其公私合作伙伴计划运行中,与很多企业,如西门子、大众汽车、德国银行等及一些基金会,都有不同项目和形式的合作。因此,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要与大企业建立联系,尤其是与国际大企业建立联系,走国际化的开放道路,这是现代实践教学基地发展的必由之路。④ (五)健全实践性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体系 有了好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场地,还应构建一套科学的教学过程监控体系与质量评价体系,使实践教学质量有所保证。如可以同时构建两支教学质量监控队伍:一支是由学院院长为首,教务主任、各教研组长为成员的质量监控领导小组,院长全面负责,监督保证各项监控措施落实到位;另一支是由资深教师、教学骨干及管理人员组成的高素质的教学督导队伍。两支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检查和抽查,并形成意见反馈结果。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三个层面建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第一层为评价主体,即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专家评价、管理者评价;第二层为评价分项,覆盖教学工作面;第三层次设有若干个评价要素,这是实测实评的具体指标。根据三个层面可评出四个等级:优为A级,一般为B级,差为C级,极差为D级。在评估与监控的基础上,结合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帕累托的“二八原理”,建立教学激励和竞争机制。在薪酬待遇上向 20%的核心、骨干人员倾斜,拉开收入差距,以充分体现能者多劳、劳者多得的激励和示范作用,坚持“在赛马中选马”,在教学和教学管理实践中发现、锻炼和培养人才。⑤同时,对于不负责任的老师,进行解聘或不再续用,以保证优质实践教学质量。 总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本科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但要实现此目标,还需要长时间积极地探索,特别是对于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更需要我们去不断改革与创新。湖南工业大学校长王汉青教授针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总结了十六字方针,即探索模式、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关注生存。独立学院只有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之中,只有在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之下,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才能有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设计专业论文:试析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 [论文摘要]为适应当前市场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培养技能型设计人才,应加大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最佳模式,让实训基地的建设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论文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实训基地 建设模式 为适应当前市场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必须探索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生能否成为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障。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内外结合,即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的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让学生感受真实工作环境的基本原则,以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要求规划实训基地的总体架构,以实践教学要求设计其内部环境格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则是要和企业结合,以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贯穿始终,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佳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有用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要为社会和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有校内和校外之分。校内实训基地是在学校内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如实训室或工作室,是指依托实训室或工作室来进行实践教学。而校外的实训基地要选择和专业联系密切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来达到校外实习的目的。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那就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最终达到: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模式,二是要实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生产性实训模式,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也才真正起了作用。 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1.基地建设定位不准。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总结出拥有功能强大、设施齐全、具有企业化育人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不理想,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缺少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导致建设定位不准,缺少长远规划,缺乏相应的生产性实训功能,基地得不到充分利用,只是一个上实训课程的场地而已。 2.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我国内陆地区总体经济实力较弱,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方式也较为单一,及艺术设计专业近几年的扩招使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学生数量激增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更加显得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训场地数量少,不能有效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环境布置欠缺,即缺乏生产性环境、企业氛围及专业教学所需的“高、精、尖”教学设备等,这些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所以,实训基地的建设要跟上时代的需求,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满足实训基地的要求。 3.“双师型”教师队伍相对薄弱。16号文件中强调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双师”队伍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有学历和职称的专职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差,即使有的教师持有其所谓的“双师”证书,但真正的实践水平却很差;而兼职教师一般是从企业聘请来的有实战经验的工作人员,但普遍又缺乏教学经验。所以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尽如人意,急需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4.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不力。在许多高职院校里,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已基本健全,但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的实训项目、实训环节等的监控评价更复杂,难以顺利实施。虽有些院校初步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但不够成熟,不具备普遍意义的指导价值。所以急需构建一套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以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同样,在16号文件第五个问题“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要做好这些工作,首先要做好“校企合作”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但艺术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制度与运行机制问题。尽管我国对“校企合作”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但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较为明确的表达,对积极性高或低的企业也没有相应的鼓励或惩罚,缺乏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艺术设计专业尤其如此,即使有些较为成功的做法也难以深层次推广。所以目前急需建立起能够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 2.促进三方“共赢”方面欠缺。主要表现在学校愿与企业合作,而企业却不愿与学校合作,原因在于“校企合作”过程中,校方完成了实践教学的任务,学生进行了实践练习,而企业却认为他们没有什么“好处”,影响了正常生产,费用又得不到合理补偿,没有达到三方“共赢”。就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因缺乏实践经验,大大影响了设计公司的正常工作,所以公司不愿接收实习的学生,现在需要探讨相关机制和政策,让学校、学生和企业都得到实惠,即三方“共赢”。 3.缺乏协调服务于校企双方的第三方。目前的“校企合作”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起到第三方的协调服务作用。“校企合作”只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学生只是从体),没有第三方机构进行协调、监督和服务,无法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所以需要建立能够服务于双方的一个监督机构,来促进“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4.艺术设计行业的特殊性。近些年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推动着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但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一般的设计公司都是较为松散型的管理模式,且一般为中小型的设计公司,所以在“校企合作”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在管理模式上很难向大型企业那样去管理,如在实习人数、时间、项目的安排上,都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所以需要探索一种适合本专业的实训管理模式,以适合本专业的特殊性。 三、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一)校内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确定校内实训基地的总体框架。艺术设计实训基地的框架有三种分类方法:按照课程类别来分有基础课程实训室和专业课程实训室,如素描实训室、雕塑实训室;按照专业类别来分有平面设计实训室、环艺设计实训室、动漫设计实训室等;教师工作室类别一般是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来分,如某教师的平面设计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等,教师工作室制度在高职院校中还为数不多。当然每个学校都各有自己不同的模式和特点,但总体框架一定要适合本学校的发展。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设计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要求。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首先要采取融入企业文化、制度和项目等措施,从实训基地的环境上充分体现企业化,如在实训室里张贴工作流程内容,设计公司的管理制度等,使学生充分体会企业环境。其次,聘用设计公司的工作人员做兼职实训教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训教师队伍。最后,实训平台要以设计公司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采用企业化的项目管理方法,让学生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方式完成项目。指导教师可以利用管理平台进行实训任务安排,跟踪学生训练进展,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充分体现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外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工学交替”实训模式。“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模式,“工学交替”在校内外实训基地都可进行,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更具真实性。推行这种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有效进行工与学的互相交替,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无需“试用期”就能胜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工学交替”的目的。 2.“顶岗实习”实训模式。“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叫“2+1”模式,是指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训教学的模式。“顶岗实习”的主要目标不仅是理论知识得以巩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顶岗实习”是把学生安排在设计公司作为设计人员来工作,教师也可到“顶岗实习”的岗位进行指导,并逐步建立和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及可持续发展计划。“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富有成效的一种实习模式。 3.“联合共建”实训模式。“联合共建”模式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等。共建专业是由双方骨干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建设专业,共同承担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等职责。共建课程主要是合作开发新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等工作。共建实训基地是指由学校提供师资,企业提供场地、资金、设备与技术人员,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进入基地学习,企业在基地生产产品,校企双方最终实现利益共享。即学生作为公司的“准员工”工作,学生毕业后企业可优先留用这些“准员工”,学生也有权利优先选择该企业。 四、结束语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从实训基地的建设内涵、实训项目、师资力量等方面入手,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把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佳模式,让实训基地的建设推动实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把学生培养成行业需求的设计人才。 设计专业论文:浅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基础课程 [论文摘 要]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主题,要搞好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抓好课程体系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又是整个课程体系当中的重中之重。建筑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基础是依据楼房而定的,打什么样的基础,盖什么样的楼房。艺术设计的基础如同建造楼房打的基础,它是设计活动的基础,是设计活动者所必备的素质。本文拟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问题。 近几年,很多的高等职业院校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开办了艺术设计专业,且招收学生的情况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其教学中难免存在着课程建设尚不完备,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缺少专业实践等诸多问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教学,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对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革新,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数;实行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起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研究意义 专业基础课程研究是高等学校课程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目前国内高校对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相对欠缺,课程目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基础课程设置主观性、随意性较大,课程目标定位不当。因此,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进程既为认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规律的必需,也更对当前和今后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定位 从事高职教育,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不同之处。普通高校是学术性的教育,是以掌握某一种学科的理论及其专业技术为目标,培养的是该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是注重技能型的教育,以某一行业、职业或技术岗位群为目标,培养一线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如果盲目模仿本科艺术设计教育,很容易出现知识结构固化、忽视实训环节等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先进行初步实践,再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最后再进行系统实践,学生在专业的思想教育活动中,逐步了解其专业;在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中,经过课程设计与专业的实践活动,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在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下获取的知识会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相互联系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促使学生进行艺术化、系统化的艺术创造活动。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选择的是综合化课程教学模式,这也是它必须选择的一条路。我们要善于吸收欧美国家先进的艺术设计经验,教师应有意识地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强调基础教学理论课程的预备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系统设计所需的基础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专业教学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进行消化与吸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目的。教学创新是激活理论课的重要途径,而且需要教师诱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形成教学互动。因此,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应当有不同的选择点和侧重点及难易程度,从课程设置、教学授课方式到实训安排,一切以具体专业服务为基准。 三、建立与高职教育基础课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根据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也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手绘制作训练与电脑辅助设计制作训练结合的原则、校内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突出设计艺术类专业的特点,重视手绘操作训练和电脑辅助设计训练相结合。作为设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首先必须要有扎实的美术基础,即良好的素描速写、色彩表达、草图绘制、模型制作等手头功夫,这是今后专业提升的必备基础;但随着现代艺术设计表现手段的不断更新,电脑辅助设计能力也必须过硬,熟练操作电脑辅助设计软件是现代设计的必然要求,这也是与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培养设计一线操作型人才的目标相适应的。但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设计艺术类专业不是很重视手绘操作技能训练,一味强调电脑软件的学习,客观地造成了部分学生过分的依赖电脑的现象,电脑终究只是一种工具,工具是被人运用才会发挥作用,而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被电脑奴役的工具。我们只有将手绘操作和电脑辅助设计训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高职设计艺术类教育是整个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共同的教育规律,但我们也要注意到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教育的特殊性,要充分考虑到其艺术性的一面,也要注意到其技术性的特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中长期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 设计专业论文:浅议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 论文关键词:基础课程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了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并对专业基础课创新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探讨。 近些年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育一直在参考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基础课教育的模式,却没有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艺术设计基础课教育体系,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虽然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教育的教学体系在某些局部发生变革,但是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作为一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我们深深感到研究、实施多样性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的教与学的传统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环境,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创造力的开放性教学模式,是目前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的教学所采用的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将知识学习作为教学目标,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教学手段相对简单和刻板,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缺乏变通,教学过程过分程式化,不能与学生的需求相呼应,只注重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技能、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如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创造性人才,这就是传统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 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一)打破传统的设计基础课教学模式 传统的设计基础课程“三段式”教学模式已沿用了几十年而一成不变。即一般由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设计等课程组成,其特点是重视积累视觉语言的经验,能掌握基本的视觉表现技巧,着眼于训练手与眼、观察与表现等关系。但是课程与课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少有机联系,相互割裂,特别是构成课程,往往教条化为一种呆板的填色块练习。重描绘与再现、轻思维与表现的教学方法,局限的基础教学内容和缺乏专业指向的技巧训练容易造成专业方向若即若离的状况。因此,我们要突破各门课程之间的壁垒,从对形式关系研究着手,在解决单一问题的过程中加入多种训练手段,从不同的角度,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不再局限于分门别类式的教学方法,逐渐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结构有序,同时又符合视觉活动基本规律的教学系统。 (二)明确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专业指向 专业基础课的改革,应特别强调把设计意识的方法贯穿在基础课教学内容中,有别于本科的教学,是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技巧训练要明确的专业指向,如绘制设计草图的能力,图形创意能力,色彩包装装潢能力,物体结构与空间透视把握能力等。使学生较早地进入“专业状态”,更多地接触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就基础而基础,不问专业特点,不问社会需求的教学理念肯定是行不通的,必须进行改革。 (三)把基础训练同专业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 设计基础课程是为专业发展打下牢固而广泛的根基,必须找到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合理地切入点,因此,为了将基础与专业自然地融合,把基础学习训练自然地导向专业方面,突破原有课程之间互不关联的状况,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有效地课题训练,使学生经过观察,将各种形态与形式要素转化为设计的要素;通过图像来传递信息,从人工与自然形态中获取深入形态表象和生命机体之中的洞察力,从而超越表面的描摹,以此认识形态与功能的潜在关系,培养自身对形态的解析、变异、重组、繁衍的能力,达到对形态的理性认识与主观创造。认知自然万物的各种构成要素,如线条、平面、空间、光色、结构、质感、节奏等,用素描语言来设计万物的形状,强化其形态语言和形式意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并把基础训练同专业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 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探索 当前,教学模式正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从以“教”为主向重“学”的方向发展;从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发展。作为一个优秀教师,不能只会运用一种教学模式,而应从初衷出发,灵活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模式,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或创造适宜的教学模式。 (一)开放式教学模式 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学生可以从多种不同的媒介获取大量的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笔者认为: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不仅适合全国的高等教育,而且非常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其特点是: 第一,能够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第二,适合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第三,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教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学生各种信息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开放式教学从广义上理解,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包括网上学习来进行。开放式教学在狭义上可以说是学校课堂教学,就课堂教学题材而言,它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就课堂教学方法而言,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并且在教学方法中运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就课堂例题或练习题而言,开放式教学要体现在答案的开放性、条件的开放性,综合开放题等开放性的题上;就课堂师生关系而言,它要求教师既作为指导者,更作为参与者;它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重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吸取营养。总之,开放式教学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二)课题式教学模式 课题式教学是以“课题”为主线,将教学内容与课题有机地贯穿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题教学中,教学活动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课题工作来展开的,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题设计,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更注重的是课题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课题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基础课中有多方的优势:一是在教学目标上,课题式教学主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发挥作用,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二是在教学形式上,课题式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在交流形式上,课题式教学的交流形式是双向的,容易调动课堂气氛;四是在参与程度上,课题式教学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做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自主性很强;五是激励手段上,课题式教学是学生自己的内在动力,因为是自己选择的,因此内在动力被充分调动,并且能持久发挥作用,改变传统的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学习观,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模式就是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实行导师负责制。工作室以个案教学为特征。既有独立的研究方向,又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具有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可选择性等特征,并注重课题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综合化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多学科系统性知识基础之上的,因此它能够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空间,为创造设计的成功奠定基础:它顺应了时展的需要,是对当今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它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交流和学习实践,给学生提供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操作平台。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在入学后不分具体的专业方向,在一年级先入基础工作室,二至三年级进入各专业工作室。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工作室。各工作室也可选择适合本专业发展的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因为面临学生的自主选择,导师将面对一定的压力,这将迫使教师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体系,增强竞争力。同时,也将促进导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促使教师更加关注研究本领域的相关课题,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使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后,它更好地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师生互动的课题研究和个案教学中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个案教学使学生创业意识、团队精神逐步增强,学生个体的创造力会不断催生,一个个基于实践的生动案例会为未来实现提供依据和可能。教师的经验指导,学生的互动探讨,将为学生走向社会,自主创新、不断创造、勇于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创造力是推动设计基础课不断更新完善的重要动力,创造力的培养。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艺术设计基础课教改方向应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独创性方面去研究探索,重新构建新的适应时展的教学模式,使高等职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向综合型、素质型转变。把握实用性、先进性、动态性、科学性等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化的弊端,给高等职业艺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设计专业论文:浅论高等学校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目标 论文摘要:本文从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的意义人手,探讨了课程目标的依据。并分别从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多元化价值观塑造等角度总结了课程目标的定位。 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艺术设计从内涵上讲就是从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功能效用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想筹划,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外在形态、人机关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实用品的创造性活动。I而艺术设计教育,可以说是通过有关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通过设计能力、设计意识的培养,通过设计方法、设计技能的训练,塑造具有创新素质与持续性发展力并能够胜任艺术设计、创作、研究的专门人才。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意义 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是高等学校课程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目前国内高校对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相对欠缺,课程目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基础课程设置主观性、随意性较大,课程目标定位不当,并且目前一些基础课程教学研究论文中把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育目标等等混为一谈。因此,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进程既为认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规律的必需,也更对当前和今后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始终是指向人发展的,课程从中起着催化的作用。从宏观上看,课程并不是一门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组组学科群有机的结合;从微观上看,课程是依据理论框架构建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结构体系。业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学科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突破性的效应,对艺术设计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也具有开发性作用。此外,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在艺术设计教学程序中具有独特的先行性,因此专业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也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因此,专业基础课程的目标确立具有重要的先行意义。就我们现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上看,仍然是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为指向,以技能训练为中心;这种课程目标过分注重课程的延续,过分注重内容的单一完整性,过分注重结论的积累训练与学习,把课程变为知识与技能的简单结合,这种片面性急待改变。 二、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 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确立,应符合我国提倡的“厚基础、宽口径、增强适应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高等教育的总体要求。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确立,应从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及适应现代设计多元化要求的能力这三个主要方面来分析研究。 1、素质教育的要求 所谓素质,即指人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它是能够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外化为个体的一种行为表现。而在设计艺术学科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就是要着重抓设计素质的培养。所谓设计素质,主要包括:设计者的社会责任感、设计者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深入而正确的了解、设计者的正确的思维方式、设计者所具有把设计构思综合外化的技术能力等。设计素质教育的要求为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通识教育的要求 所谓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是非专业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教育,其涉及的范围应该是宽广的、全面的。就艺术设计学科的整体课程结构而言,属于培养学生设计基础的基础课程,具有明显的通识色彩;专业基础课程是具有一般陛的、普遍意义的、不是特别针对某方向的基础内容。所以,专业基础课程通识性的色彩为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程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与“厚基础”的要求相合。 3、现代设计多元化的要求 不少教育研究者认为:“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不仅使知识创新的速度变得更快了,而且人们对知识的评价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大学创造的知识在质量、结构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必须进行艰苦的改革和调整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艮多学者提出“当今世纪是设计的世纪”的口号,这足已说明艺术设计在社会生活、文化、科技等各领域的重要地位,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变化也必然产生。因此,依据这多元化现代社会对教育所发生影响的观点,在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结构体系中,也要有体现适应现代设计多元化社会变化特征的认知体系。 三、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定位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⑥从这可以看出知识、技能、方法及价值观的概念及外延,可以当作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体系,这也同样适用于艺术设计专业高等教育。因此,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目标,针对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也应制定相应的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的确立依据,在此把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确立为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设计意识与方法的目标、多元化价值观的目标三个方面,即从培养熟练掌握设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匠”目标模式,转变为从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意识培养、方法体验及价值观塑造等角度全面均衡发展的综合型专业艺术设计人才。 1、主要目标: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目标 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程中知识学习与技能的训练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并且如果能从丰富的、灵活多样的基础课程促成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框架,将会尽早地促进学生在更为广阔的专业领域中找到兴趣点和发展方向。因此,专业基础课程中对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了解和尝试为设计实践提供有力支持,也为创造性地解决设计问题提供综合的知识与技能储备。 社会的发展,加快了知识与技能创新变化的速度,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和社会迅速发展也使得人们对知识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现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也不能仅仅是知识的简单性学习及技能的传授培养,而是学习并学会学习。教学的重点也应该放知识与技能学习、训练的再发展环节上,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再改变、再创新的、灵活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连续不断地进行必要的发展性学习,不断地获取运用所需要知识与技能。 2、核心目标: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的目标 设计意识是一种主动创新的意识,是积极进行设计思维活 动的意识。培养设计意识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学科的兴趣与情感及积极主动的态度,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观察、想象、思维、判断、鉴别。设计方法的学习本身就是对设计的初步体验,因为设计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行为,设计中把很多学科的相关知识综合、汇聚与创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充满创造和富于想象。这些也从侧面反映了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性质应该是一种具有思维创新的、开放性的、过程性的设计体验。 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是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核心目标,应该从设计基础教育开始就有意灌输创新体验意识。与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比较而言,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是一种纯粹抽象的存在;正因为如此,在设计教育中,我们往往没有抓住学生设计意识培养与方法体验的实际环节。然而,对于一个学生而言,能否形成敏锐而坚定的设计意识及创作方法是进入设计师“角色”的一个起始的根本性标志,“设计师不能失去设计意识的支撑,失去设计意识的设计师,就如失去跑道的田径选手一样失去了他存在的意义。” 3、发展目标:多元化价值观塑造的目标 设计价值观的培养问题,不是一种单纯地智力特征,而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取向,是一种追求卓越的设计意识。设计价值观教育在现在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是严重缺课的,这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由于某些设计价值观的不道德性,出现了令人震惊的违反社会伦理的恶果;譬如,在某些商品广告中屡禁不止的欺骗性宣传、商品包装中的过度消耗乃至儿童读物中的不道德描述等等,这些都无一不是经过精心设计才昭然入市的。又如,“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度”直至今天仍得不到社会舆论严正的指责等等。这些都是设计师设计价值观缺失的表现。 多元化设计价值观的培养可以从许多角度人手,如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民族与全球等微观、宏观比较的设计价值观,又如设计伦理、设计责任感等等角度。树立多元化价值观念,懂得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养成一种积极、开放、向上的心态是作为一个优秀设计师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设计基础课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加强对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基础阶段开始认识到各种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设计的责任,这对整个国家设计事业的发展都将是一件好事。这些也都是必须从设计基础教育阶段就得到充分重视的内容,也是必须渗透在每一个基础课题和作品中。 四、结束语 其实,任何学科任何层次的课程目标都不能简单配制成一个“大拼盘”。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程体系的目标研究同样如此,目的在于为了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设计素质,构建一个教学相长的有效平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提供可能,也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学术研究提供线索和方向。也正如前言,从目标研究的结果来看,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所以,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程目标研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过许多教育人士的漫长而艰辛的努力之后,才能找到更为合理的目标体系,为艺术设计学科基础教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台理的途径,在此仅抛砖引玉罢了。 设计专业论文:浅谈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智能培养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服装艺术设计 智能培养 行业结构 升级 行业转型 论文摘要: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职教育不仅要强调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智能的培养,这样才能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智能培养,是我国服装产业发展、行业结构升级及地区性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培养优秀服装艺术设计人才的必然途径。智能培养作为服装专业的重要课题,无论从教学思路还是教学方法上都要进行积极的探寻和摸索,智能培养必将为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挑战。 我国的服装行业发展很快,以成为我国主要的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现在正处于从加工型向创造型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的拥有服装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是强调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于人才的智能培养却提及甚少。其实在我国服装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目前处于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就业结构要和行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因此在目前形势下,既要加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要强调人才的智能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服装产业的发展和服装行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智能培养也必将成为服装专业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智能的内涵 关于智能的内涵有过诸多的阐述。亚里士多德就曾在《形而上学》中提到过知识、技术和智慧的分类问题。他认为知识注重的是解决思想问题,为统治者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来源;技术则侧重动手操作,是劳动者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手段;在知识与技术之间,还有一种,是通过思维的分析和判断,利用头脑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智慧,这里的智慧一词和我们提的智能的作用很接近。 事实也是如此,在服装专业中,一个服装款式的设计与结构设计需要的能力,完全来源于人脑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最后通过服装效果图和服装样板表现出来,人的视觉观察到的是效果图和样板的绘制技术的表现,而往往忽略了它们内容呈现的依据,现实工作中,基本上没有在学习中学过的现成款式,解决服装设计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主要是智能,总的说来,服装设计的能力,应属于智能范畴。 智能,它是与技能相对的一个概念。简单的说智能,是将各方面的知识及所积累的各种经验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可以把这种综合能力转化为实践规划及实践行为的能力。动手做某事的技能,则是智能实践化的具体操作。 能力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训练人身体的肌肉协调来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力;一种是训练人的意识控制,依靠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来完成任务实现目的的能力。前者通过反复的演练可以形成行为模式,达到自动操作的效果,甚至不需要意识控制即可完成;而后者的培养则不同,它离不开人的智慧,人的思维运作,这种能力也需要反复的演练,但即使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所操作的每一步也必须是在意识的监控之下,不可能产生自动化的效果。如:创意、设计等,它是通过特定的意识规则或操作程序的训练而形成的,它的成果是在智慧运作中实现的。 二、智能培养的必要性 现阶段加强服装设计专业高职教育的智能培养,是服装产业发展,服装行业结构的升级及其所带来的就业结构的转换的必然要求。 1、智能培养是服装行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经济越发展,生活越富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层次就越高,服装产业发展的结构层次也就越高,而服装行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岗位分工和就业结构的转换。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已经进入加工阶段的中后期并向创造阶段转移,岗位分工与就业结构的转换的必然带来对智能型人才的需求。 第一 品牌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更多智能型人才。现代服装企业载体特征是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源资本依赖型企业再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逐渐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越往后,对技术知识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产品和工艺中的智能成分就越高。之所以是智能而不是技能,是因为在工业化后期,产品要迎合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满足,需要更富于个性化的创新意识,要通过精彩的创意、设计和精心的策划、包装才能实现。而技能是靠规范、重复的设备或仪器操作来生产模式化的产品,用来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要,所对应的只能是工业化中前期阶段的产品,因此随着品牌化进程的推进,设计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智能型人才。这一点在目前的国际竞争中也得到了验证,即一方面我国的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而另一方面我国的产品档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没有个性,没有思想,产品的附加值低,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等表现也越来越突出,其矛盾的根源也正是产品的智能成分不高所造成的。 第二 现代服装文化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智能型人才。现代服装已经成为了文化的一种载体,服装在社会上的表现都是以社会文化和个体文化为背景的,作为服务主体的人就必然成为这种文化的载体,而智能运作的服装产品是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享受型、发展型的需求而设计的,是更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发展,人的需求就会越发展和提升,就越需要以现代服装业为主的时尚业发展,那么智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就会越有发展。因此说服装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智能型人才。 2、智能培养是实现基础课教学服务于专业课教学的必然途径。 第一、 区别于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是实现转化的前提。长期以来,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与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是为了画而画,在美术基础训练的过程中,由于脱离了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没有培养学生通过训练达到一定专业课所要求的效果。只有通过教师在素描等基础课上的引导,而改变学生的训练意识,才能达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 第二、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是智能培养的基础。事实证明,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的设计水平的强弱。文化课的学习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并可以增强人对事物的情感体会。更可以将文化课的学习融入在专业课的教学当中。 三、智能培养的可操作性及思路分析 从知识、能力和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来考虑。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和依据,行为是能力实现的目的和归宿。在知识理论指导下的行为才是正确的行为,而正确行为实现的关键是要具备足够的能力,因此能力是知识向行为转化的桥梁。高职的智能教育也是依据其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相应行为改变的目的,那么如何落实智能的培养就是问题的关键。 无庸置疑,智能通过培养可以提高。智能可以通过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而提高,关键是要为智能提高找到合于规律的培养手段与载体。服装行业当中任何一种智能工作或岗位都有其内在的要求和相应独特的规定性,依据其各自的要求和规定性会形成相应的模式化的工作规则和操作程序。这种内在的独特的规定性实质上是专业知识的规定性,这种模式化的操作规则和程序实质上是实现这个要求和规定性目的的技术载体或手段。智能的本质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按照行业规范或特定程序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即在行业的规定性中综合地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是智能培养的根据。因此正是服装岗位特定的技术规范或操作程序为智能培养提供了具体的可以操作的现实载体。 因此,以服装行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为智能培养提供了现实方向;以服装专业知识为基础和来源,为智能培养提供了现实依据;以服装工作岗位的特定规则或操作程序为技术手段,为智能培养提供了可操作的现实载体;以各种实训经历加以不断的刺激强化,为智能培养提供了现实的方式方法;以促成最终的行为改变,为智能培养提供了现实的目的和归宿。这就为智能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思路。 由此可见智能培养确是服装设计专业在高职教育中值得重视的一个课题,相信通过共同的摸索和努力,智能培养一定会为服装设计专业的高职教育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浅谈会计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会计人才需求调查及对人才培养的启示 【摘 要】 通过会计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结果显示,会计人才市场对中、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大,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不单纯看重学历,更注重其是否具有实际能力,企业要求会计人才具有综合能力,本科毕业生具有实践能力。从而启示:高校应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完善课程设置,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向社会供给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 会计人才; 需求; 培养 一、样本与调查情况说明 本课题组对会计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133份,有效问卷130份。被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是: 按被调查对象所在企业的性质分类,私营企业占41.54%,行政事业单位占12.30%,外资企业占5.38%,国营企业占21.55%,其他占19.23%。 按被调查对象所从事工作岗位分类,企业主管占10.76%,财务总监占4.62%,财务主管占40.77%,基本核算岗位占6.15%,总账岗位占18.46%,注册会计师占12.30%,其他占6.92%。 本次调查主要选择了河北省保定市及所属县、石家庄市及所属县的企业作为调查对象。由于这两个城市及所属县涉及平原、山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因此调查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中高层次会计人才需求大 当问到“您单位最需要以下哪个层次的会计人员”时,在所给的三个选项中,第二个层次(参与企业经营和决策活动)被选中的次数最多,其次是第三个层次(参与企业对外投资、资本运作等),第一个层次(基本财务工作)被选中的次数最少(仅有7次)。这表明企业都已招聘到基本财务人员,而能参与企业经营和决策的会计人员缺乏。 (二)会计人才的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当问到“您在招聘人才时,是否关注招聘者的哪些因素”时,在所给的六个方面(学历、经验、口才、分数、外表、职业资格证书)中,经验排第一位,职业资格证书排第二位,其次是学历、口才、分数、外表等。经验代表了能力,市场真正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会计人才,这表明单纯注重文凭的时代已过去了。 (三)会计人才应具有综合能力 对于“您单位期望会计人员应主要具备以下素质”问题,列有七个选项: 1.“财务核算能力”被选中比例为100%。这表明“记账、算账、报账”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懂计算机及财务软件”被选中比例为74.6%。这表明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绝大多数企业已经采用财务软件记账,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 3.“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协调能力”被选中比例为72.3%。这说明良好的社交能力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对会计人员也不例外。会计人员需要与税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银行部门等企业外部相关机构进行良好的沟通,为企业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在企业内部,财务涉及各个部门的利益,财务目标的实现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因此,财务人员需要与企业各个部门沟通协调,以顺利开展财务工作、实现财务目标。 4.“预测、决策和财务管理能力”被选中比例为36.2%。这表明会计人员的预测、决策和财务管理素质是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详细的统计,选择这项的大多是大中型企业,说明管理、决策等职能在规模较大企业的重要性。 5.“诚信、责任心等职业道德”被选中比例为100%。这表明诚信、责任心等职业道德是企业对财会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6.“懂英语”被选中比例为19.2%。这表明不仅外资企业需要懂英语的会计人员,其他企业由于需要出口商品或者是进口原材料等,也需要懂外语的财会人员。 7.“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被选中比例为32.3%。这表明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是企业招聘财会人员考虑的一个因素。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迅速发展的时代,不断有新技术、新的交易手段创造出来,会计人员必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创新能力。 (四)本科会计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 在“您对本科会计毕业生的印象”中,有两个方面: 1.理论知识方面,“扎实、全面”被选中比例为33.1%;“较扎实、较全面”被选中比例为58.5%;“薄弱、知识面窄”被选中比例为8.5%。这表明目前高校培养的本科会计人才在理论知识方面基本能符合企业要求。 2.实践能力方面,“有一定实践能力” 被选中比例为20.8%;“实践能力较弱”被选中比例为26.9%;“缺乏实践能力”被选中比例为52.3%。这表明目前高校培养的本科会计人才缺乏实践能力。 三、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启示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以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得出以下启示: (一)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会计是一个技术含量高的工作,现在企业招聘会计人员不单纯看学历,更注重实际能力。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强化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在会计专业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训练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完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调查显示,企业紧缺的是中高层次会计人才。而中高层次会计人才首先需要较宽的知识面。因此,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不能仅仅注重财会理论的传授,应拓宽课程设置,使学生懂管理、懂决策、懂英语、懂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 过去一般认为会计人员就是记账、算账、报账,不需要与人“打交道”,会计人员不需要主观判断,也不要求创新。调查显示,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对做好会计工作非常重要。这要求高校在会计专业教学各个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调查显示,任何企业都关心会计人员是否具有职业道德。今后高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把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于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四)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调查分析得知,实践经验对会计人员非常重要。基本核算岗位需要2-3年的工作经验,中高层次会计人员需要3-5年的工作经验。缺乏经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拦路虎。因此,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学,训练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浅谈会计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规范会计实践教学 满足会计人才需求 【摘要】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掌握了具体知识的会计人才,更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会计人才。笔者认为,传统的会计实践教学,具有结果中心、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的偏向, 笔者建议“以过程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认知过程为中心,通过规范会计实践教学过程,强调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怎么学”,而不是“学到什么”。 目前,作为会计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高校开展了会计课程实践、校内会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形式的会计实践教学。但当前广大高等院校在会计实验教学中存在一些普遍的、共性的问题,导致会计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一、传统会计实践教学现状 根据本课题组的调查分析,目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如下: (一)会计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重要作用的认同度高。调查结果显示,63.17%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实践教学对提高会计实践能力很有帮助,36.83%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一定帮助。 (二)目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虽然在会计实践教学对会计教学的作用方面得到普遍认同,各高校也 都投入大量资源,但实际效果是大多数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却不能马上进入岗位角色,仍需单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上岗培训,这无形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开支,从而也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的局面。 (三)目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不够规范。在“您认为,目前会计实践性教学存在以下哪些问题”的回答中,有76.51%的被调查者选择“实践过程控制不严,没有按照进度完成”。 产生上述问题原因很多,其中与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结果中心、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偏向有很大关系。 1.结果中心:强调会计实践教学最终结果的一致性,看学生所提交的实践报告及得出结果是否与“标准答案”一致,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也是以“标准答案”作为解决问题的评判依据。 2.教材中心:强调教材的编写,如果出现问题,往往从教材方面去作改革,以编写一套“规范统一”的会计实践教材为目标,企望通过教材的规范来规范整个会计实践教学。 3.教师中心:强调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的重要性,这本没有问题,但实践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导致的结果是,教师所说的都是对的,要以教师说的去完成,大多数学生养成碰到问题不是自己学习如何解决,而是找教师帮忙解决的习惯,这对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很不利。 我院2004届及以前的毕业生均按“三个中心”的传统方式,但我们调查结果显示,66.03%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弱,不能很快满足会计岗位,另有16.19%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欠缺,实践能力弱,无法满足会计岗位的需要。大多数学生实践过后仍心中没底,只是对做过的业务了解,稍微变动又变得茫然无措。 因此,通过改革会计实践教学方法,“以过程为中心”规范会计实践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将是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以过程为中心”的会计实践教学 “以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指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们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讲授为辅”,教师的任务不再是帮忙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在会计实践教学中,“以过程为中心”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参与为主 实践教学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验,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培养相结合的重要措施,是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财会专业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毕业生具备较强的会计实务技能,相比其它专业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因此实践教学显得尤其重要。 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应改变过去教师中心的偏向,由关注教法变为关注学法,即不是要学生学什么,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怎么学。因此,会计实践教学过程,应侧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到结束阶段,都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会计实践教学的准备阶段,应通过动员及实践教学计划的宣贯,通过教师、单位会计人员的现身说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及重要性,并且对该次实践的计划有细致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本课题组在本校2005年3月份组织的2002级毕业模拟实习过程中,将实践学生分为进行规范实验组(3个毕业班)和未进行规范实验组(3个毕业班)进行了比较研究。规范实验组引入了教师、单位会计人员的宣传,该组实践学生的到勤率为87.5%,比未规范组的76.3%高出了11.2个百分点,可见,通过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会计实践过程对其日后工作的重要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在会计实践教学的实施阶段和结束阶段,学生可以分组分岗位或单独进行会计模拟实务操作,从原始凭证的识别、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到财务分析整个业务处理流程完成一次会计循环,碰到问题也应该养成习惯自行想办法解决。在对比实验中,根据实践后上交的实习报告分析,规范实验组由于强调了自主解决问题,对会计理论及实践的理解程度明显比未规范实验组要深刻。 在规范实验组3个毕业班176名学生中,认为此次模拟实习效果明显的比例达到了81.25%,远高于未规范实验组的28.65%,提交实习报告分析大部分都不一样,各有创意,充分显现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教师讲授为辅 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辅以适当的教师讲授是必要的,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帮助解答问题。指导教师不应该提供统一的标准答案,应更多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会计知识,通过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在对比实验中,规范实验组在实践教学开始前,对指导教师先行进行了培训,强调引导方法而不是给出答案。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规范实验组的学生参与积极性十分高涨,过去一旦碰到问题就找老师找答案的情况变得少见。指导老师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而不像过去那样每天都陷于无休止解答问题的怪圈。当然,指导老师也精讲部分难点内容,但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练,既动手又动脑,既有师生互动又有学生间互相讨论,真正实现了实践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学会了如何学习,而不是问会了会计知识。 (三)以过程为中心 “以过程为中心”包含会计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学生会计实践过程、教师指导过程、会计业务过程几个方面。会计实践教学组织实施过程,应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束阶段,结合会计业务过程进行教学计划及实施进程设置,并在学生会计实践过程及教师指导过程中遵循学生参与为主的原则,力求各个过程都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怎么学为目标。 在对比实验中,规范实验组的学生,从准备阶段即让学生参与其中,会计实践指导小组吸收了部分学生,会计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会计实践资料的准备和回收、会计实践过程的规范和监督等,都充分吸收学生的意见并形成以学生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通过让学生不但参与会计实践过程,还参与了会计实践教学管理过程,改过去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终掌握的不仅仅是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怎么学”。即使离开学校告别老师,也照样会熟练进行相关会计流程的处理,即使碰到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业务或碰到相关制度准则发生变化,也知道该从哪个方面进行梳理并解决问题。 在我们进行的对比研究中,通过对毕业生工作单位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单位认为毕业生实践能力适应会计岗位需要的比例,规范试验组为67.39%,高于未规范实验组的44.19%。从中可看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单位的认可。过去往往需要3个月到半年的岗位适应期大大缩短了,大幅减至1至3个月,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支出亦相应下降,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以过程为中心”的会计实践教学的规范 以过程为中心的会计实践教学,强调对过程的控制,即规范学生、教师及其他参与者的行为,从制度上保证教学效果。 (一)学生实践过程的规范。学生作为会计实践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在实践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是最好的。但事实上,很多学生虽然知道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实际参与积极性并不高。因此,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规范需要从准备阶段的动员宣贯开始,在实施阶段按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规范进程并执行严格的实习纪律,最后结合形成全局性考核体系,保证学生实际参与到实践过程,并在实践过程中学会怎么学。 (二)教师指导过程的规范。教师指导过程实际是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并学会怎么学的过程,因此可以通过规范教师指导的方法达到最终的目的。也就是说,应规范教师帮助解答问题时的方法,多引导学生自行找办法解决,不以统一标准答案直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会计实践教学过程的规范。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的规范,最终需要纳入会计实践教学活动过程的规范当中,可以通过制定规范的会计实践教学实施进程控制表来进行。会计实践教学进程应结合满足会计制度、准则规范的账务处理流程进行组织,利用准备阶段编制好的会计实践教学进程控制表,督促、检查学生完成阶段实践的情况及质量,以督促学生按质按量完成实践任务。因为每个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存在差异,因此,人手一份进程控制表可实现对学生实践活动的个性化控制,可以最大限度地针对每个学生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浅谈会计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基于大众化教育的会计人才需求与高等教育研究与分析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会计人才的需求也随着大众化教育的实施和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发生了新的变化,高等教育如何培养新形势下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人才,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 会计人才需求 应对措施 一、引言 教育部消息,到2006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5倍,高等学校在学人数2500万人,毛入学率为22%。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这反映出中国教育蓬勃发展的态势,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化与推进,以及作为国民教育核心内容之一的高等教育本身,开始从较低水平的精英化走向较高层次的大众化历程。至此,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种特权,而是具备某种正式资格者的权利,并且越来越成为“必需”,如同马丁・特罗所说:“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全体国民生活水平的一部分。让子女上大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像购买汽车和洗衣机一样,是象征富裕的标志。”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同样引发了会计教育的热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会计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多类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校教育与岗位培训等教育类型)、多层次(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五个层次)、多样化(全日制学校、函授学校、成人学校、自学考试等办学方式)的培养体系。财经院校、师范院校、理工类院校、电大、自考大、夜大、函大都在办会计专业,可谓有条件的在办,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办。通过学历教育,每年约能培养出30-40万个具有各层次学历的会计专业人才,各层次会计人员每年净增30万。据教育部教育计划司的资料,现在每10名在校大学生中就有1名学会计专业。 二、大众化教育下会计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一)会计人才需求体现层次性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会计人才市场趋近饱和,会计人才需求体现出层次性。 (1)会计人才需求层次分析。现行企业从规模上区分,可细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大型企业只占我国企业总数的l%,而中小企业数量已达1100多万家,约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在这些中小企业中,年营业额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下,员工数量在10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又占了绝大多数。不同规模的企业由于自身特点和经营管理上的不同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有着不同的标准。第一,微型企业的需求。通常情况下,“微型企业”因组织结构简单、规模小、业务单一、市场小,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相对简单,以普通核算为主要目的的记账型会计即可满足其需要。因此,一般只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从业资格证书,熟知系统的会计知识、会计电算化知识和税法知识,能单独进行账务处理,如期编制财务报表,进行纳税申报就可以,对会计人员的学历、资历等均没有太多要求。第二,中小型企业的需求。中小型企业相对于微型企业而言,由于其在规模上有所扩大、在业务上有所增加,经营管理的难度也在增加。在这个层次上,虽则多数还是以操作型会计人员为主,但同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帮助企业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会计人员的选择上。往往要求其能熟知系统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经济学知识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知识等,在学历上大多要求在大专以上,职称以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为主。第三,大型企业的需求。占企业总数只有1%的大型企业,以上市公司、跨国公司、集团公司居多,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经营规模大,经营范围广。业务覆盖面大,财务数据比较复杂等。因此,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除了能熟练处理常规核算等业务外,更多地是要求会计人员走出数字报表的框架,转移责任重点:从确切遵循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监控和治理,进一步投身企业宏观发展战略的决策层,利用财会专业知识在整体策划过程中创造企业价值,更加专注于引领公司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变化。能达到这一要求的会计人员必然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在学历和资格上达到较高的层次。 (2)人才层次需求趋势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发现,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会计人员有着不同的需求层次,各层次的会计人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俗话说,水涨船高。会计人才的逐年增加导致了企业对会计人才的可选择性逐渐增加,也使得对会计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其一,对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规模大小,现代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价值观和综合素质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做为会计人员,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在工作中自觉履行岗位职责,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做好工作,恪守本单位相关会计信息和商业秘密。其次,在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熟练使用外语、熟知相关金融、法律及管理知识、了解国际化会计理念。再者,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丰富的社会知识和良好的公共关系,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组织与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其二,要求会计人员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能胜任不同的工作岗位。现代会计人员不仅要能处理好日常核算业务,而且还要能为企业在内部治理、资本运作、风险控制、外部协调等等方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其三,更为关注受聘者的实际工作经验。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在会计人才可选择性较大时,很少有愿意花钱去培养和扶持一个新人的成长,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是能够独当一面的熟练操作人员,所以大部分公司在确定会计招聘条件时不再将学历作为唯一的准绳,而是明确其已有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实务操作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人才需求层次在不断地提升,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会计人员将进一步从繁琐的账务工作中摆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分析和利用、预测决策等创造性的工作中来,成为名副其实的管理者。因此,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将从普通记账型逐渐向具有实务工作经验的中、高级复合型人才靠拢。 (二)会计岗位分工不断细化在实务工作中,会计人员所涉及的岗位非常之多,“财会专业人士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将承担一系列不同角色,其中大部分涉及企业每一个部门。” 英国ACCA行政总裁爱伦・布理维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的飞速发展,企业在需求“通才型”财务人员的同时,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很多由财务人员兼职的岗位已从会计岗位中逐步分离出来,并且越来越显示着其重要地位,社会对这些“专才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1)税务专业人才。与企业中的会计不同的是,税务筹划人员通过对国内外税收法规、制度的理解和把握,能够帮助企业在符合税法的前提下,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精密规划而获得节税收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税务复杂程度的加剧,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咨询服务机构对税务人才的需求都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一方面,国际化的税务交流对政府征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专业化,政府需要大量高、精、尖的征管人才,而不光是从事政策研究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从企业层面来看,跨国企业专设税务职务的现象很普遍,而这种现象在国内很多大型企业已经开始出现。对于国内需要走出去的大型企业,税务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和 税务局对话,需要从专业角度进行研究,制定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税务计划。所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税务工作的重要性,专职税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凸显,更多的财会人员会分离成为专职的税务人才,税务专才的空间也将更加宽广。 (2)成本核算人才。对企业来说,有效降低成本是成功的一大关键。因此,生产制造类企业对各种成本控制人员需求较大。从会计人才需求角度出发,一是需要成本核算、分析方面的财务人员。代表岗位是成本会计。主要职责是及时、准确、完整地编制成本报表,处理日常账务及月末结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分析。提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方法和加强成本管理的建议,参与建立和完善公司成本管理控制体系。一般要求财务或相关专业毕业,若干年财务工作经验,精通现行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国家各种税收政策与财务流程。二是成本管理人员。代表岗位有成本经理、成本主管等。这类人员负责从宏观上对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包括主持制定成本控制工作标准、流程及管理章程,制定成本预算计划,编制成本分析报告,以支持公司的经营决策。还要协调财务、市场、销售、采购、生产、质控等各业务部门关系,确保完成成本控制计划。有的成本经理还需负责公司ERP系统财务相关模块的应用分析、实施、运行。应聘这类岗位,一般需成本管理、项目管理的丰富经验,有多年成本会计的工作经历,熟悉制造型企业的成本控制流程,熟悉ERP系统。 (3)资产评估人才。资产评估师是指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的资产评估人员。主要业务是在企业重组、收购兼并、破产及拍卖、产权转让、抵押、企业联营、合营、融资、资产管理等方面时,对企业进行整体或单项资产评估。目前我国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匮乏,人才供不应求。资产评估人才的匮乏不仅表现为专业人员数量的严重不足,同时现有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国实际专门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人数不足。而在产权交易、企业改制、司法实践、融资抵押、财产拍卖等活动中,迫切需要大量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专门人才,现有的专业评估队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4)内外审计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适应经济转型、社会转轨、政府职能转变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当前审计机关的审计职责更加广泛,任务更加艰巨复杂。不仅经济总量的扩张大大增加了审计的工作量,而且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种种复杂因素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审计机关迫切需要综合素质好,开拓精神强的新型审计人才来担当重任,以履行好审计工作的神圣使命。此外。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的发展的不断深入,健全公司治理,规避经营风险,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已经成为各单位的内在需要。所以,我国对企业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特别是内部审计人才需求缺口很大。 (5)国际会计人才。我国企业同全球企业交往和经济合作,财务人员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不仅仅体现在财务报告要透明,掌握国际会计准则等技术层面上的专业化,更值得关注的是财会人员还应从文化差异上理解经济问题。如如何处理与海外公司、金融机构乃至国际媒体的关系以及沟通方式,这些都需要具备高水准的财会人员来完成。并且随着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开始在我国实施,行业对国际化高级金融财会人才的需求将大增。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高端财会人才将受到各大知名企业的追捧。未来数十年内,具有国际资格的财会人才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资格的高水平财会人才以实现经济真正和国际接轨。 此外,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影响下,会计人员要把眼界由单一的会计主体扩大到会计主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纳入会计的核算之中。以便衡量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是否给社会、环境带来经济影响。这也给会计人员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新的职业要求。 三、大众化教育下会计高等教育应对措施 (一)更新会计教育观念,注重会计人员素质的培养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思想强调:“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能成为一名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具有成为一名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显然,素质的培养是会计教育的目标。我国的会计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以及原有的自身不足,虽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步子迈得较慢,大多还是停留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和能力培养上十分欠缺。为此,在会计教育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辩证统一的观念,做到共同发展。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课程讲授上,都要注意在给学生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对经济现象敏锐的洞察力、批评性思维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改革会计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会计教育模式的改革既要立足于当前,又要放眼未来。打破会计教学中解题方式一元化的局面,开拓学生视野,广泛开展更具理念性、分析性、批评性的教学方式。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注重全面性、系统性、时效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应付会计工作可能涉及到的税务、工商行政管理等日常事务以及复杂多变的、不确定会计事项的出现。改善会计教育的环境,给教学提供一个更加宽松、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环境。主要应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教育资源的改善。包括会计专业的教科书、教案、参考书籍以及办公室、教室、图书馆设备等的改善,多给学生提供课外资料,丰富会计学习。其二是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改善。要改变那种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思维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用形象、启发式、开放性等多种教学方法,抓住重点、难点、疑点进行精讲多练,并积极开展课堂提问和讨论。特别是可以进行会计案例的教学,把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会计问题结合要讲授的课程给学生以直观的环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促进学生独立、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理论与实务并重,关注会计实践教学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严密的理论体系与动手操作的实务技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会计领域的发展。新形势下的会计教育应做到合理利用高校资源和社会资源,为社会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实用型会计人才。所以应以会计理论与实务并重的理念来培养新一代的会计人才。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现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比较缺乏,会计教育与会计职业界的联系不密切。针对目前所面临的问题,首先,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拓宽师资来源渠道。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请进来”是指将会计职业界中经验比较丰富的实务工作者请进来作兼职教师,将他们在实务工作中的所见所闻带进校园,让学生能更真切地了解实际。“送出去”是指将缺乏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派送到企 业中去参与实际工作,将理论付诸实践,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其次,应加强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可采取校内模拟与校外实习相结合,专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积极开展社会调查与专题研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及时了解实务界的动态变化,缩短与社会的距离。再者,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校外实习基地,力争与企业实现一个育人、选人、用人的良性循环。 (四)实施多层次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随着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会计人才的规格、层次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人的个性、智力、需求、追求的目标以及愿意付出的代价的不尽相同,只有实施多层次的高等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才能满足更多人的不同的需求。就会计本科层次教学而言,可将学生按其未来的目标分为一般应用型、学科学术型、国际会计型等,在全面强化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实行分流。一般应用型人才应着重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加大作业训练力度,加强会计模拟操作和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学科学术型人才通过试办“实验班”培养,强化基础和理论素养,特别注重对专业基础课(如经济学、数学等)和计算机知识运用的教学要求,积极鼓励并帮助他们进一步学习深造,提高报考研究生录取率。对外语基础好的学生按国际会计型人才培养,引进并逐步增加原版教材的使用。使用双语教学,解决外语能力过关问题。同时,积极寻求高层次、高水准的国际合作伙伴,开展“AIA”国际合作办学,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完善评价与考核体系,客观评价学生综合能力会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合格的会计人才,会计人才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理所当然要有一个评价与考核的标准。而我国现行的考试制度主要是以学校为主导,过分强调学生知识景的多少。由于教育的重心已从原来的知识灌输转到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因此,考评体系也应将学校主导型转变为市场需求导向型,根据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来确定考评制度。首先,要建立一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使之能够反映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各个方面,在确定考评标准时,要注重实效,在保持合理和公平的前提下,重视个性的发展。其次,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考试和考查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将评价环节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成绩、案例分析、校内实训、校外实践、科研创新等,评价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便综合反映出学生能力的高低、参与程度和师学互动程度。 浅谈会计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从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谈会计人员的培养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和技能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了。因此,本文主要对酒泉地区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技能的要求,谈谈我院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的对策,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降低会计人员的职业风险。 关键词 技能 社会需求 培养 在我院示范校的建设下,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我对酒泉地区企、事业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的会计岗位设置和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能力和技能的要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区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比较高。 一、酒泉地区会计职业需求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会计已经开始和其他的专业慢慢融合从而产生了很多新职业岗位,这也为会计人员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从现代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看,可以将酒泉地区的会计行业的职业分为四类。即:“做会计的人”、“查会计的人”、“管会计的人”和“研究会计的人”。其中,“查会计的人”,一般指的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资产清算评估人员。而且这个方向的门槛较高。要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是目前各类注册执业资格考试中考试周期最长、难度最大的;要成为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比企业会计人员更强的会计业务能力;通过对酒泉地区财政局的注册会计师的考试的资料显示,酒泉地区的过关率不到2%;“管会计的人”从事这类会计职业的人主要是指与会计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和其他组织机构的人员,主要与会计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包括各级政府的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国家监察和管理部门(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海关) 等。对这类部门,必须是国家公务员,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公务员考试,在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公务员考试的难度很大,2009年,酒泉地区的公务员考试的比例只有3%左右,而且,这个方向上的人才需求量小得多,因此,就业竞争非常激烈;“研究会计的人” 一般指在各类研究部门的专职研究人员和各类中等、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和会计专家,他们主要是从事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所以高职院校一般很难培养前面的这三类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在对会计人员的培养上,将其定位于“做会计的人”,也就是说,是在一个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报告及财务管理工作的人。这是狭义上的会计人员,是人们通常理解的会计职业,也是最主要的会计职业。酒泉地区的中小企业也就是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在该方向上就业的门槛较低,只需要考取“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从业资格证”即可。在这个方向上从业的队伍十分庞大。 二、酒泉地区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技术和能力的要求 企业会计本质上是对企业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通过所提供的会计资料做出正确的预测,参与经营决策和实行监督,要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适应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 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全面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 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是指培养会计人员求知、思维、分析、语言、写作等各方面能力的知识(包括逻辑、数学、语文、计算机、外语、写作等),尤其在一些企业中,要求会计人员会进行一些应用文的写作,如财务会计报告分析、审计报告和项目决策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就要求我们的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文字和应用语言的能力,熟悉财经写作的要求;以及与会计密切相关的经济、财政、市场、管理、组织行为、贸易、金融等知识。专业知识包括财务会计(初、中、高级三个层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务、信息系统、审计、非盈利组织会计、国际会计、会计理论以及会计职业有关知识。一些单位在录用会计人员时,除了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时,还得取得初级会计师的资格证书,在一般的纳税企业中,会计人员要会纳税申报和汇算清缴,并且会对企业进行纳税筹划。这一能力可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还可以为会计人员提升业务水平及拓展个人前途提供时间和空间。 2.解决问题技术能力 高职院校培养会计主要是为社会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是我们的毕业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够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这些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打字或小键盘数字录入,比如:“天一”会计师事务所,在录用会计人员时,必须会用五笔键盘输入法,而且对录入的速度也有一定的要求,会进行一定的图表处理功底,在银行招聘柜员时,必须会用小键盘数字录入;会计软件的应用技能,好多单位都已经去掉了手工做账,进行会计电算化系统做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会熟练的操作一门会计软件的全部处理过程,从“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账―结账―会计报表”的全部处理过程,比如:速达或者用友等会计软件的使用;信息处理能力既包括对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加工、整理的能力,也包括进行会计文案写作应具备的选题和内容整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够按照企业的财务战略、依法处理突发或非常规会计事件的能力。 3.社会适应的能力 会计岗位是一个岗位群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处理过程,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的能力,这一能力包括沟通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前者是指个体与个体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种共同的目的,能够有效交换观念、思想、知识等信息,在行动上积极有效地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任务或行为的能力。后者指组织实施、计划安排、贯彻落实、监督控制和协调配置活动的能力。会计工作处理的是单位与单位、人与人或单位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这就决定了会计或会计部门工作的有效开展,既需要其他部门或人的配合,也需要会计人员去主动协调或配合其他部门或人员。尤其是,对企业外部单位而言,会计必然要与外部的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劳保等职能部门打交道,既要维护单位所有者的利益,又要遵守行业自律原则和接受政府的监管。因此,会计的沟通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对做好会计工作至关重要。 为了满足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要,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作为酒泉地区的唯一的一所高等学府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必须要在会计人员的方向和模式上进行教学改革将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大中小型各类企业,适应现代会计职业要求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应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直接胜任相应的会计基础核算岗位工作,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三、适应社会需求的会计教学改革 1.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 为适应会计职业要求,达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进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根据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职业能力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专业技能、基础素质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课程组成。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打破了过去由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等课程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基于工作过程,即将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而目前法定的会计职业或职称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资格证”等) 的考试仍然是以理论、书面考试为主,属于学科体系,重在背诵记忆,与学习领域课程的建设目标有矛盾。应当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我个人以为可以采取先分散再集中的方式来解决。先分散就是教师可以在进行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时,将证书考试的知识点,尽可能地分散到各个学习情境中,“制造”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正确答案,达成知识的迁移目的。再集中就是根据国家安排的考试时间,在考证前集中一段时间开设选修的考证辅导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选修。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不打乱整个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又能提高学生考证的通率。 2.实行会计技能模块化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会计技能模块化教学法就是将会计工作内容划分为若干种技能,然后,对每一种技能制订出具体的达标标准,依据标准再制订出一系列技能培训方案。教师按照技能培训方案进行各项技能培训,主要是通过示范性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做好每件具体的事,使学生学会一项或多项技能。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首先进入所描述的企业会计情景现场,通过让学生参观、观察使学生感受职业氛围,体验会计岗位需要哪些技能。如计算机文字录入和数据录入、五笔打字、点钞、验钞、钞票捆扎、算盘的计数、填制单据、盖章签字手续、登记账簿、装订凭证等。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技能成绩评定要灵活多样,提高技能质量 对技能课程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应针对不同的技能课程采取各具特色的考核方式,方法不必要求相同,如:文字录入技能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及办法:考核方法主要参照学生的定时录入速度和正确率,主要包括计算机打字软件的内部录入和外部参照资料录入两种。具体标准根据录入汉字总数和正确率评定。 (1)基本标准:35个汉字/分钟,85% 正确率。 (2)强化标准:50-70个汉字/分钟,90% 正确率。 (3)升级标准:80-100个汉字/分钟,95%以上正确率。 再比如:“点钞技能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及办法: (1)票币整理技能考核办法:给出面值不等的票币,限时不限量。 (2)假币识别技能考核办法:给出百张假币与真币,在5 分钟内鉴别真伪。 (3)点钞技能考核办法:给出若干捆练钞券,限时不限量。 (4)验钞机使用技能考核办法:用验钞机现场考核。 综上所述,会计人员的技能的培养还得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应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等等综合素质,在自我总结和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中来提高。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建筑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随着建筑产业市场环境的逐步激化,企业的竞争压力也在逐渐增强,要保障该产业内的各个企业稳定发展,维系社会安定团结。据此,本文针对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完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希望可以有所助益。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体系 1引言 尽管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筑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其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仅2016年的工程承包合同就达到37.4万亿元,但是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仍旧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良好分配资金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稳定企业的竞争实力,是关乎整个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的整体经济状况。对于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而言,资源的配置问题从来都是重中之重,在保障工程进度和质量的大前提,通过各类管理手段和措施来进行成本的控制和优化,成为建筑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管理体系在现阶段工作的重点。 2现阶段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不足 2.1成本管理和控制成效较低 传统的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成功控制和管理模式还相对单一,对现代化技术的融合力度不够。因此,很大程度上限制成本管控工作的质效水平。这相对于现代化的成本分析和管控手段来看,无论是数据精准性还是经济管理工作难度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当下的建筑施工项目招投标工作中,企业为了短期效益忽视了经济管理工作,导致部分经济管理体系的技术指标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成效较低,实际作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现阶段的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当中,成本管控工作主要针对两个方面来开展。其一是成本控制的执行力不足,难以脱离过度追求控制结果的桎梏,导致成本控制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二是成本控制工作难以完全落实,主要体现工程预算和招投标工作不能完全按照计划和设计要求进行,缺乏一定的执行力。 2.2融资成效较低 建筑行业具有周期长、资金需求总量大以及劳动密集等方面的特点,因此,该类企业往往具有相当的融资需求。但是融资的难度也相当艰巨,因为企业自身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加上工程施工周期长,影响了回款时间,对于银行的风险评估工作十分不利。尤其是现阶段我国的住房需求持续高涨,建筑行业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充,其总体实力在不断增强的同时,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银行在考虑建筑企业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市场风险问题。因此,对于建筑企业的贷款批复也相当慎重,总量上也有所控制。加上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政策上对于建筑行业进行了相当的调控,银行在建筑产业的贷款上也更加慎重,不仅需要良好而透明的财务状况,还需要相当的资产作为抵押,这就直接导致企业融资的成效不断降低。 3完善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3.1完善成本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 首先,需要对企业的组织形式进行调整。企业部门之间会存在一些摩擦和管理交叉,这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成本规划和设计,同时也会影响成本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因此,首要便是完成对建筑企业所有职能部门的协调,保障资金预算工作能够得到团队的共同助力,对所有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用以及监管。其次,制定技术措施。技术不仅仅是指施工人员的技术,还有成本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科学合理的分析企业施工方案,并规划相应的成本设计方案。只有做好规划和设计工作,才能确保执行方案之后得到科学、经济以及高效的成本控制结果。最后,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措施。成本计划进行深入分析之后,需要保障个人成本的业绩和经济效益,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要切实做到细致和全面地落实,确保考核标准得到严格规划。尤其需要针对施工材料、人工及机械等主要支出项目进行科学设计,强化审批和支出规划流程,提高市场分析能力,针对根本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3.2创新成本核算方式 成本核算模式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决定了该项工作在未来能否得到有效开展。成本核算工作需要针对不同对象、市场环境以及支出项目等要素进行规划,选取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也成了影响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对于成本管理人员而言,可以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整合,强化核算工作的质效水平。与此同时,还需要确保期间所提供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随着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相应的成本控制人员需要深入学习,不断强化自身对于技术的应用能力,才能真正发挥技术对于信息处理的高质效水平。 3.3重点加强原材料和设备成本管理 材料、设备以及劳动力作为整个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重心,不仅是因为其占据了大部分,同时也是因为其对于建筑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原材料和设备支出进行管理控制,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支出。具体来看,材料费用成本支出的管理工作要从整个链条的源头进行管理,严把采购关,对于原材料的厂家、定价、质量、规格以及数量等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还需要严密管理验收入库、出库使用、限额领用、余料回收、材料消耗、盘点核算等关键环节。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工程施工周期相对较长,而原材料市场的价格波动也十分频繁,对于采购人员而言,尤其需要做好采购规划,减少因为价格波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防止因为过分囤积所造成的仓储成本过高,切实做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工作,提高建筑企业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4结语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建筑产业的升级改造也是当下的工作重点。因此,该行业的企业唯有在良好经济管理体系的助力下,才能提高产业的竞争实力,才能更好地稳定我国建筑产业发展,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有利的位置,才能促使建筑经济管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 作者:刘昆 单位:通号建设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谈建筑经济管理体系的相关措施 摘要: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构成部分,建筑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开展,且对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基于此,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做好建筑经济管理工作,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对当前我国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管理措施,以期加大建筑经济管理力度,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相关措施;常见问题 引言 国民经济各行业内建筑行业所占比重仅次于工业、农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建筑行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而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2016年就业形势最好的十大行业中建筑业就榜上有名,因此建筑业发展是否良好对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建筑经济管理作为建筑业持续发展的重点内容,资金建设合理化,才能满足工程项目建设工期、质量需求。除此之外,要求通过组织、经济及技术等相关措施,在计划范围内进行建筑成本的合理控制。只有系统、规范化管理建筑经济,才能实现建筑经济管理目标,才能确保建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1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1成本控制方式滞后,落实力度不强 单一、陈旧、不充分及无法与现代技术分析法有效结合是传统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式的缺陷,这类缺陷的长期存在无法将现代分析手段的精准度充分发挥出来,更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如工程项目招投标环节,部分单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并不重视经济管理因素,无法充分分析、了解重要管理指标的技术性,进而大大降低了成本控制的有效性。以现阶段我国建筑经济管理而言,其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两点:①成本控制执行片面化,企业仅将控制结果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而对其过程却极为忽视,进而无法充分了解、掌握控制环节的大量影响因素。②成本控制落实力度不强。在工程预算、招投标环节,建筑单位往往都会进行成本控制计划的制定,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成本控制计划。 1.2融资渠道不畅 施工量大、施工周期长及资金使用多等是建筑行业的主要特征,基于以上特征,建筑行业对融资需求更为迫切,对融资渠道是否畅通要求更高。主要原因在于建筑企业资金投入量多,工程施工周期长及建筑消费需求的不断上涨,同类企业竞争愈加激励。针对此类现象,国家出台了诸多政策,以此宏观调控建筑行业。在政府政策调控的前提下,银行必须加大控制企业贷款力度,尽量达到建筑资金使用透明化。基于上述原因,企业融资难度大大增加。 1.3企业管理体系内部权、责、利划分不明确 大多数建筑企业都具备一定的职能部门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普遍存在部门运作效率低、管理制度虚设等问题,可归纳为不具备合理的企业管理体系内部组织模式。也就是说,我国建筑企业管理组织模式过于固化,缺乏灵活性,已经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特别是在改革实施后,仍存有“直线职能制”等现象,这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不符。同时,企业系统内还存有互相交叉、多头领导等问题,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将严重影响信息传递的质量、速度,无法及时做到上传下达,进而导致企业内部责权划分不明确,处于混乱状态。此时,员工无法清晰认识企业经济管理方向,无法明确执行任务。 2完善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相关措施 2.1完善成本管理体系 1)组织措施。协调建筑企业所有职能部门,对各项成本计划加以全面落实,保证在施工环节将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且对所有资金进行全面、及时及正确的使用。通过成本管理奖惩责任制的制定及完善,能够明确划分各项责任,实现责任落实到个人。2)技术措施。施工方案制定过程中,必须对工程建设多项影响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如规模、设备、人员等。通过多方案对比、分析,才能进行最优方案的确定,只有保证方案最为先进、经济、合理,才能有效降低工程成本。3)经济措施。层层分解成本计划目标,实现个人成本控制业绩和个人经济利益挂钩,进行定量考核指标的严格制定,做到细致化、全面化。针对施工材料、人工及机械等相关费用,必须进行相关规章制度的合理制定,加大审批、费用支出等方面的管理力度,且通过对比分析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误差,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之间存在的问题,要求及时找出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2.2创新成本核算方式 成本核算方式选择是否合理对成本管理工作水平及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极为关键。成本核算包含核算对象、核算方法、程度及分析等多项内容。于成本管理人员而言,只有保证成本核算方式合理、有效,才能为分析及确定财务信息提供可靠依据。特别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普及的今天,会计电算化的广泛应用,更为成本核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成为了现代成本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此方式不但将反馈财务信息的时间大大减少,更大幅度提高了成本核算业务办理的效率,是保证准确预测成本、做好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手段。 2.3开源与节流有机结合 因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在银行融资方面建筑企业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实现资金问题的有效缓解与开源、节流密不可分,要求实现开源与节流有机结合,双管齐下。首先,在建筑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做好有效节约。要求使用建筑资金过程中始终坚持“事前规划、过程管制”的理念。使用资金时必须保证事前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且动态监管使用过程,充分发挥各项资金的作用,最大限度提高其经济效益。同时,严格按照适度原则运用资金,提高建筑资金周转速度,降低资金积累时段,最大限度发挥有限资金的能效。其次,进一步扩展资金来源渠道,做好开源工作。建筑企业资源量大,其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就是资金。要求企业在全面了解当前国情发展的同时,对我国建筑市场经济融资、投资背景进行全面了解及分析,进行多种资金来源的开发,实现投融资多样化。 2.4完善企业内部体系 完善经济管理体系,要求在结构调整、优势整合等方面加大重视力度。首先,在内部体系管理中,企业应做好自我认识工作,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自身不好的管理方法摒弃,保留良好的管理制度。同时,借鉴国内外同行业、相关行业的先进管理理念、模式等,通过优化管理模式,更好地贯彻开放经营和强化管理有机结合的原则。其次,经济责任追究制的全面实施。企业内部产生任何失误,应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避免人员之间产生推诿等问题。一支高质量的经济管理团队,必须保证其三权分明,即明确权、责、利三方责任。通过经济管理团队的创建,才能为建筑企业经济管理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依据。1)严把人才选拔关。在选拔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人才时,应多种硬性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如专业知识技能、职业道德操守、团队协作能力等。2)做好培训工作。针对员工自身素质提升,要求企业必须定期开展多样化培训活动,培训方向主要集中于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等。企业只有将投资用于员工自身,才能帮助员工认识到自身价值,才能将员工的创造力、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在建筑管理系统和经济系统关系分析中,建筑管理系统的存在及发展完全依赖于经济系统的需求,建筑管理系统的存在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其产生的供给将直接影响经济系统的产生。由此可见,建筑经济管理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而言,具有基础支撑作用。同时,为更好地发展建筑经济,必须先对建筑经济管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充分了解,并及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其优化策略科学有效,才能促进我国建筑工程事业快速发展。 作者:田浩 单位:周口市装修装饰和墙体材料改革管理办公室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1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1农村发展的资金不足 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制模式,多年来重心一直都集中在城市,资金投入上也基本上以城市为主,这就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处偏远地区,相对比较分散,交通不便,教育又相对落后,农业基础薄弱,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一个低水平的运行状态,在发展资金上明显不足,这在我国是个普遍的现象,虽然近些年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 1.2管理体制的落后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中,以往的管理制度都是建立在二元制经济模式基础之上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旧的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旧模式下形成的体制及观念已经对新形式下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这种新形式和旧体制间的矛盾,对农业发展以及多方利益间的协调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矛盾加深,发展滞后。 1.3农业管理人员的意识落后 多年来旧体制下的管理人员在思想意识、思维观念上都形成了固定的定势,虽然新农村发展建设中,国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规章制度及管理规定,但在传统思维的束缚下,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一些农业管理人员没能认真重视起来,在管理上缺乏规范化,很多好的方法及方案都未能有效的执行到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4农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落后 很多农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都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加上多年来自我成长过程中又未能充分学习,所以知识结构老化、业务水平降低、专业能力不强是农业管理人员的基本特征。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对新技术、新产品接受较慢,自身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发展,人员专业水准不高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认识 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教学教育手段,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政策宣传以及专业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提高思想认识,认真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经济建设,促使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 2.2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新农村建设中,中心目标就是要建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经过合理的规划,科学的调整,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最终达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农村面貌彻底改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所以要深入研究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彻底转变管理模式,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系,在具体的管理中能有效处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协调利益、保障权益、表达诉求,使各个方面的利益得以统筹与协调,保障新农村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稳步进行。 2.3努力建设城乡一体化 过去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各自走不同的路子,城乡的结合度不高,多年的发展结果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发展对农村发展没能起到带动作用,而农村的发展也未能对城市起到促进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下的发展模式,使得城市和农村的关联度进一步加强,谁也离不开谁,城乡一体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城市的工业产品离不开广大的农村市场,农村丰富的农产品也离不开发达的城市市场,产品、原材料、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循环流动,更离不开两个市场的融合统一。 2.4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促进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建立科技服务站,将建设、运营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三农领域的现实问题。科技服务体系必须把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组合在一起,强调市场重新配置生产要素,为农民致富提供多元空间,进而帮助农民解决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多方面的民生问题,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为农民生产、生活建设一个管家式服务平台。 2.5多渠道融资,加大资金投入 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均衡,财政支出也差次不齐,所以在农村的发展中,各地情况也不一样。政府要统一规划战略布局,除政府的拨款外,还要想方设法帮助各地的农村多方筹集发展资金,借助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在政策、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吸引社会各界进行农村投资、兴办企业,解决农村的发展资金及劳动力剩余问题,促进新农村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 2.6加强农村的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广大农村的整体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有思想、有知识、有作为、有担当的农业人才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已不再是简单的以人力耕种,未来农业的发展将日趋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将来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以机械为主体的生产模式,这些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及操作是需要有大量的专业知识人才来支撑才能完成,所以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农村发展的必然需求。 作者:周瑞端 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后金融危机高校经济管理系学生就业方向 一、普通高校经管类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困境 1.就业指导面临的外部环境不断发生“新变化”。21世纪,我们的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从次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到后金融危机时代,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才需求也在发生转变。同时受外来文化影响,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和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新变化,如何应对一个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工作。 2.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行业背景欠缺。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主要由辅导员构成,基本上从“校门”进“校门”,缺少专业背景,缺少对千罗万象的社会的深入了解,一方面就业指导需要心理学、社会学、成功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背景,另一方面就业指导又是一项个性化需求很高的工作,各行各业有自己的背景、特点和发展空间。每个辅导员又带着200人以上的毕业生,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讲,都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 3.就业指导工作研究缺少科学的“本土化”指导体系。就业指导是伴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目前所说的就业指导实际涵盖了就业指导、职业指导,职业生涯教育,甚至创业教育,指导理论基本上是泊来品,国内很多高校和社会机构热衷于探索研究,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但还没有真正形成“本土化”的、科学的、令人信服的指导体系。 4.省属院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其特殊性 (1)省属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观念具有“地方特色”。由于本省招生比例高,经管类大学生职业价值方面具有惊人一致性,观念陈旧、不了解专业及发展方向、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受家长影响大、“地域归属感强”、求稳”、“守家”心理严重,不愿意冒险去拼搏,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留在省内工作,这给就业指导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 (2)省属高校经管类毕业生供大于求。一方面因办学成本低,省属高校经管学生招生数量多,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结构原因,很多企业不需要经管人才,需求经管人才的很多大企业又提高了用人门槛,只招聘211或重点大学学生,本省经管人才需求量较少。 二、经管类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笔者经过多年的观察,虽然经管类大学生就业难度很大,但仍有一些大学生就业质量很高,观察其成功之处,具有四个共同点:本人有积极工作的热情和勇气;不等不靠主动找工作;有明确的求职目标;综合素质高,价值观比较一致———为他人服务。 从这些成功案例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能够让更多的同学具备上述优点,成为经管人才中的佼佼者,如果能够整体提升经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是否可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呢?围绕这一思路展开就业指导,需要解决四个问题,即“就业指导为了谁”“谁指导”“指导什么”“怎么指导”。 1.就业指导工作为了谁 就业是大学生自己的事,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是就业工作的最大受益者。让大学生“动”起来,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和关键。高校为了能够让大学生就业,想了许多办法,开设就业指导课,安排老师做学生思想工作,邀请单位开招聘会,与企业家交朋友等。《就业促进法》的出台,增加了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积极就业,没有合适的单位,就是回家“啃老”!对这样的学生,高校想再多的办法,辅导员做再多的工作也是白搭。在国外,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主动的,而在我国,大部分学生是“无规划”或是“被规划者”!因此,想办法让大学生有“主动规划”的意识,让大学生急着“动”起来,才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前提和关键。 2.“谁”指导? 整合高校内部和外部资源,满足大学生就业指导个性化的需求。辅导员应在就业指导中扮演什么角色,家长、大学生本人、社会机构、辅导员谁是就业指导的第一责任人?目前高校辅导员“校门”进“校门”,擅长为学生服务,提供生活成长成才方面的指导,但缺少就业指导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单凭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或是二级学院辅导员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近几年,能够在学校做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并不多,大多是去社会职业生涯规划机构。我认为,高校应与社会职业生涯教育机构联合,各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第一是高校内部培养和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规划能力水平;第二引进有丰富行业经验,有热心、愿意帮助学生的职场成功人士。第三是寻求专业的职业规划咨询机构的帮助。除此以外,社会舆论、专业教师、家长也应成为就业指导的主体,并应向前推进到高中、初中、乃至小学。 3.指导“什么”? 尊重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适应国家的战略需求,着重培养职业价值观,奉献、创业、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加剧转型和社会矛盾比较集中显现的时期,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大学生无所适从。一方面是大学生感叹用人单位“太挑剔”,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感叹找不到优秀的人才。表面上看二者都很无奈,实际上二者之间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用人单位希望大学生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而大学生只是希望可以得到一个稳定的工作,特别是经管类大学生或是其家长,之所以选择经管学科就是希望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可以安稳的生活,人均GDP从1000达到3000美元似乎跟自己没多大关系。降低期望值是别人的事,不是自己的事。事实上,一直顺利求学的80后大学生并不了解真实生活,不了解熟悉职场规则,不明确自身位置,未品位过成败甘苦,最大的难题是很多80后大学生不知道工作做事到底为了什么。应指导学生学习做人,提高生存、就业的能力,包括解决大学生的观念、调整合理的工作预期、职业预期,提高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帮助他做好人生规划、职业规划,指导大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4.如何指导? 第一,就业指导活动要以实践性活动,体验式教育活动为主,提升学生的能力和职业素养。课堂,讲座,报告,大学生听到的多,感受到的少,亲身体验的更少!应让实践“说话”,告诉大学生社会是什么样的,职业和行业知识是什么样的。通过体验式培训,让学生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体验职业环境和职业素养要求。调动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集中实习、兼职、生涯人物访谈,走访企业、调查本地优势行业等,同时通过主题班会推广社会实践成果,形成良性循环。通过笔者两年的寒暑假期实践研究表明,90%参加社会实践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前进动力。 第二,通过社会重大事件进行引导学生学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做到“一专多能”。这次金融危机给经管大学生当头棒喝,要踏实的学习,打好通识和专业基础,提升职业伦理,充实核心竞争力,包括跨领域的知识。台湾研究发现,应对金融危机找工作最好的方式是能不能同时做两份工作。出租车司机能不能兼公司送文件、送材料的秘书?秘书能不能同时兼一个给老板开车的?用这种方式来应对危机,这需要大学生有一些提前准备。 第三,搭建平台、邀请社会就业指导机构进入校园指导,促进行业精英与大学生间的对接交流。促进高校就业指导队伍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应变能力。 综上所述,面临无法改变的扩招、产业结构问题、供求矛盾、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等现实问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明确自身定位,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尊重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适应国家的战略需求,整合高校内部和外部资源,通过社会实践、社会重大事件,搭建平台、邀请社会就业指导机构进入校园指导,促进行业精英与大学生间的对接交流,转变其职业价值观,调动大学生的就业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这样的指导,必能不断满足大学生就业指导个性化的需求,促进普通高校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构建 [摘要] 文章主要研究了信息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中的应用。首先,从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的作用出发,对信息化管理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经济效益和服务效益进行研究;其次,在上述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现状,深入挖掘了新时期基于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构建措施,希望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工作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公路运输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 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内容复杂多样,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管理难度较大。信息化管理体系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对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内容进行分析,通过智能化装置和设备实现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的改革,已经成为新时期公路运输体系构建的关键。但当前我国并未对基于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进行重视,结合该内容形成相应的管理结构,在今后工作中需要结合上述状况进行调整和改善,从而达到管理效益的全面提升。 1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的作用 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公路运输资源配置效益,降低公路运输经济风险,对我国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该管理体系还能够借助智能化装置提升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服务效益,借助互联网实现实时交互,已经成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1)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能够借助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实施把握公路运输企业的经济运营状况,对企业运输效益进行评估。这种基于信息数据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不仅能够对公路运输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把握,还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工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结合数据反映企业发展是否规范、环保、高效,在当前公路运输企业工作中不刻不容缓。与此同时,上述数据还能够为公路运输企业提供良好的参考信息,尤其是在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可以结合上述大数据形成科学的战略规划,对企业战略发展内容进行完善,从而保证公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于数据信息的公路运输管理经济体系不仅能够确保企业准确地对自身现状进行总结,把握发展中的各项问题,还能够为企业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过程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能够消除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过程中的运营风险,保证公路运输经济效益。常规公路运输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运输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严重时甚至造成运输事故,对运输企业人员安全及货物安全具有非常严重的威胁。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能够借助信息技术获取实时数据,如天气数据、道路数据、行车数据等,最大限度降低由天气、道路、行车等对公路运输的影响,从而保证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效益。与此同时,基于信息化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还能够借助上述数据形成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对公路运输过程中的各项注意事项进行细化,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降低上述因素可能造成的公路运输事故,保证了公路运输企业的安全、高效运营。(3)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能够全面提升公路运输企业服务效益,通过信息数据完善各项服务内容,形成针对化服务体系,真正达到了服务至上、服务至优的要求。传统公路运输过程中,公路运输企业之间的运输服务内容竞争非常激烈,但由于形成面向客户的实时服务体系,很容易出现服务与客户的“断层”,造成服务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在服务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及时了解客户的各项需求,在上述数据基础上提供与客户服务相协调的服务内容,从而获取客户的信任,使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此外,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还能够在客户出现紧急安全问题后及时提供帮助,最短时间内找出导致该问题的诱因并进行相应处理,大大提升了客户对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工作的满意度,为我国公路运输经济工作的智能化及信息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2基于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 基于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人员要结合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需求对其进行合理设置,依照系统性、经济性和环保性原则严格控制该体系的各个环节,不断完善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各个内容,从而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任务。 2.1构建原则(1)系统性原则。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求把握好系统性内容,做好整体设计,严格依照各项工作内容进行排序和整理,从而形成完善的系统。常规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好客户需求分析、基本信息管理、客户订单信息、客户服务信息等设置,在明确了上述信息且确定交易无误后方可开始运输货物过程中的各项操作,依照运输货物要求对货物进行信息分析、路线选择、装车运输等,从而形成系统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与此同时,上述运输的过程中还要把握好实时信息化跟踪,将货物状况及时报告给客户,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提升客户的满意度。(2)经济性原则。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是需要将经济性原则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在上述基础上形成相应的经济性管理体系,对各项工作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够保证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效益。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分析各项管理内容,利用信息数据完善各项运输经济管理内容,做好资源的配置,达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上述原则还要求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管理过程中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管理工作,借助其先进经验对自身内容进行完善,紧跟时代步伐,从而实现管理体系的全面完善,保证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工作质量。(3)可持续发展原则。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围绕绿色环保原则合理开展各项社会工作内容。为了与国家发展相协调,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严格把握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细节进行全面把握,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合理调配各项资源,做好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要尽量选取绿色环保型技术对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如选取太阳能智能化监督装置完成车辆的实时监控,借助生态环保型汽车进行货物运输等。 2.2构建措施 2.2.1构建信息化管理网络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好信息化管理网络,将各项管理环节纳入到管理网络中,形成较为全面的管理结构,这样才能够保证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运用大数据平台做好战略设计,通过大数据内容对公路运输企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确定企业运输状况,对其进行针对性调整。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经营状况对上述内容进行调整和融入,从而形成合理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规划。第二,通过信息技术落实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内容,形成扁平化管理机制,对各环节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做好信息交互,从而保证各机构能够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任务,全面提升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效益。此外,还要通过信息技术对各项资源进行调配,做好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的智能化调整,如借助自动化报警调整装置、物联网智能调整设备等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紧急事故进行处理,最大限度降低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风险。第三,运用物联网技术对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过程中的追踪环节、控制环节进行把握,通过物联网实时把握运输环节中车辆状况、货物状况等。与此同时,运输追踪的过程中还要做好信息交流,通过互联网、智能交流平台等对运输过程中的各个信息及时反馈和交流,从而保证公路运输企业能够全面把握运输状况,掌握运输过程中的各项信息,依照上述内容及时调整,从而保证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经济性。 2.2.2形成信息化服务平台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的过程中要先把握好信息化服务内容,如客户需求信息采集、客户信息记录、客户信息分析、客户信息反馈、客户问题服务等,在该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完善服务体系,达到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要在服务平台上建立上述服务板块,通过专业服务人员与客户沟通,为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满足客户需求。除此之外,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还要构建相应的评价板块,由客户提出对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借助反馈数据不断完善自身工作。 2.2.3完善信息化评估机制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对信息化管理评估机制进行完善,依照市场需求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相应的信息化评估体系,对信息化管理环节、管理效益等进行针对性分析,不断调整和优化,从而保证信息化管理的经济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该过程中企业可以建立人员评价体系和效益评价体系,通过人员评价和实际管理效果来分析实际公路运输经济指标,在该基础上对其进行完善,全面提升公路运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还要做好人员技能的提升,依照我国最新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内容对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素质培训,确保人员能够高质量完成各项信息化管理任务,这样才能够保证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工作顺利落实。 3结论 信息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人员要把握好各项构建原则,在该基础上形成相应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对信息化管理网络进行完善,细化各项管理内容。要在上述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服务管理体系,面向客户需求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服务,从而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保证公路运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作者:吕圣杰 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 一、制定管理文件以保证管理制度标准化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经济管理的政策制定需要以文件的方式进行记录和保存,以保证在具体操作和实施中能够有据可依,将管理过程做到具有统一性和标准化。文件在制定时需要从形成背景、管理目标、运转程序等方面进行考虑,确保文件的职能能够具体、全面。经济管理文件的制定必须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要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需要通过正式文书的方式进行确立,对管理制度的监管范围和效力进行明确的规定,其内涵必须要明确是围绕经济管理而制定的。文件的要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流程进行,让其能够被切实有效的落实到企业的经济管理之中。 二、加强基础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双项管理 经济效益取决于成本的投入与产出,这是一个不变的定理,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成本不再局限于过去单一的形式,而是构成变得更加复杂,其中涉及到多种资源的管理,该部分的管理也是经济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资源管理可以分为硬件投入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部分,硬件对于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核心生产建设等多方面的建设而言具有重要作用。没有硬件的支持,就无法完成企业多方面的基础性建设,因此,硬件投入的管理也是资源管理中较为重要也是基础性的内容。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传统工业向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化的一大突破,知识是不可估量其价值的资源,具有无法想象的爆发力,因此,优秀的人力资源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企业在平时的管理中需要适时的对员工进行培训和考核,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平时的管理中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将经济管理体系的效力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三、制定经济目标为生产和服务提供保障 企业经济目标的科学制定以及生产是实现经济效益提高的最关键因素,经济发展目标的制定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引导作用,能够为发展指明具体的前进方向。经济目标的制定需要通过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评估、验证和复核,并且对客户或者合作方的要求进行了解以后才能够着手制定。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需要根据双方需求的变动进行调整,确保目标的具有实际可行性。 四、加强微观控制以保证经济体系的运行 对于企业生产或者服务过程中的细节变动,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保证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加强数据分析:这一过程对于经济管理的量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中科技竞争力逐渐成为判定竞争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企业具有高端的数据收集以及分析方法对企业发展和管理而言是很有利的。加强过程检测:企业在选择了合适的合作对象,制定了合适的发展目标,采用了合适的管理方法以后,还需要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检测,通过科学的检测来确定经济目标是否具有可实现性,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整。经济过程调整:如果发现了无法实现期望目标的经济过程就需要及时进行整改或者取消,通过与客户进行协商以后进行目标的调整,从而保证目标能够实现。定期维护设备:除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化设备以外,其他设备都需要定期进行维护,从而保证设备能够正常发挥其作用,并且保证生产具有准确的标准。 五、以内部评价与审核来确保管理有效性 对于企业而言,除了需要外部评价以外,内部评价也同样重要。内部评价对于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外部只能看到管理的效果,不能看到管理体系的具体实行,因此,要想对经济管理体系做出真实有效的评定,就必须要进行内部评价。内部评价需要在企业的各阶层进行,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有不同的评定标准。作为最高管理者,就需要从体系改进的可能性方面进行分析;对于执行者,就需要切实考虑体系的可行性。评价必须要做到规范,员工具有合理范围内的言论自由权。除此之外,还需要选取客观公正的人员来担任评判,从而保证企业内部评价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六、结语 总之,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科学的体系能够让企业能够实现长期的发展,而不过分注重短期利益。企业的管理阶层必须充分认识到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进制定科学的经济管理策略,保证企业长远高效的发展。 作者:俞秀丽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建筑经济管理课程体系研究 一、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存在现状 我国教育的每个专业的学科制订有严格的要求,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的平台课程与专业方向的课程相结合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然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专业,该专业包含着多种专业方向的内容,而开设本专业的各大院校之间的专业设置各有不同。因此,要想建筑经济管理更好地发展,必须要严格控制以下内容。 (一)多而不精的课程设置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灵活性,缺少特色。建筑经济管理属于多技能需求的专业,融合了各方的积极成果,有需要工程造价等技术类的要求,又融入了经济学、管理学和人力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较强的学科,导致学生掌握得多理解得少,庞杂而不精通。 (二)课程体系结构不明,内容松散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中,许多的课程类型设置、课程性质的划分和学时安排方面处理不当,导致课程设置缺乏逻辑性。结构不清晰,导致许多本专业课程重复交叉。另外,由于实际上教学的内容与实践部分学分设置不合理,轻实践重理论,缺少实践环节,导致课程内容松散。 二、课程体系的含义和原则 课程体系的构建意义重大,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中之 重,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部分。其中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探索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的设计就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而设定的,为学生提供最完整的知识结构。本文的课程体系就是关于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各个相互作用的课程构建的教学体系。 三、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注重以项目工程管理为核心 建筑经济管理的核心课程应该是将工程项目管理良好地融入课程体系。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技术型课程的学习,而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建设类中最需要进行组织管理协调控制的部分,也是最为复杂的工作,因此核心技术掌控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有助于促进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在核心知识方面,项目工程管理的理论知识、施工的方法与核心技术以及与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必须要掌握的。以项目工程管理为核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项目采购、工程造价、工程风险以及合同等知识进行全方位的掌握,提高学生在整个建设中的实践能力。 (二)以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为主线 有效的行业管理是建筑业管理的重点和关键,而核心知识包括了经济学、工程经济理论等,而核心能力在于建筑行业之间的管理,因此专业课程的设定必不可少的部分包括了建筑施工、运筹学、资产评估和建筑材料、建筑行业法律等。为了增加实践型教育,还需要组织学生参加建筑行业管理的知识讲座等,增加学生的实训课程,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营造出适宜的职业情景。并且定时进行考核,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三)基础型课程设置加以辅助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程体系研究中培养基础能力与基本素质的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需要设置不可缺少的提高思想修养水平的课程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必须注重文化素养的提升,需要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基础的计算机能力等。课程体系研究将极大地促进教学管理工作,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依据,达到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目的。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需要有最基础的人文学科作为基础,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最后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弥补课程体系中的不足,最终为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而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更多专业人士共同促进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建筑经济管理类复合型人才。 作者:张楠 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高职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摘要:新时期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增长,实践型专业人才需求呈与日俱增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实践型专业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要想培养出更多实践型专业人才,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至关重要。本文将基于笔者多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重点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进行探究,以期在构建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实践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 一、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出大量符合社会需求的实践型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并具备良好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来说也应如此,其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明确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在于培养更多的实践型专业人才,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必须将明确的职业能力培养树立为教学目标,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始终围绕突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应用性。对此,高职院校需要充分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要有有针对性,在专业教学全过程中能够贯彻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等。 2.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 为了促使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出更多实践型专业人才,本专业须在教学内容上更好地突出职业应用性。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构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首先,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不但能够使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针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知识、技能等情况进行教学,还会就学生今后相近岗位迁移培养其相应职业能力,从而更利于学生就业。其次,在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构建中,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充分基于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制定出结构灵活的模块化课程。该模块化课程中除了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教学模块外,还应包含诸如商务谈判、公关礼仪等专业技能模块。 3.仿真化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采取仿真化教学方法必不可少。仿真化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时,摒弃过度注重理论教学的理念,在教学中采取结合岗位需求的实践性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实现该方法的关键在于加强实践。目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主要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类。首先,在校内实践中,教师应在本专业校内实践课程教学中结合岗位要求模拟出真实职业环境开展教学。其次,在校外实践中,高职院校应扩大与企业的合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校外实践创造机会。 二、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 1.深化课程改革,重点突出实践型专业人才培养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的在于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就此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予以深化,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课程。首先,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必需、实用、够用”的课程设置原则,对当前理论教学课程进行改革。简言之,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围绕实践开展,本专业实践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就合理设置这一理论的课程内容与课时。以本专业管理学原理这一理论教学课程为例,对学生来说该课程理论性较强且实用性偏低,因此学校应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例如,将管理学原理基础知识、重要管理理论等内容予以保留,而将管理学发展历程、流派等删除。通过这样深化课程,不但可以确保学生学到必要的管理学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实践教学课时比。其次,课程改革中应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目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主要有公共基础、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三个方面,对此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中应在科学合理地压缩理论课程课时情况下,将实践教学课程课时提高,并确保该课程课时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40%的要求。 2.采取丰富的实践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需求,采取丰富的实践教学至关重要。一般来说,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实验、实训、社会实践以及顶岗学习等内容,对此高职院校应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实际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仿真模拟、项目驱动法以及工作要素复合法等,将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等贯彻到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中去,从而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对高职院校来说,实训基地是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极其重要的环节,其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运用并提升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技能等。实训基地一般分为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两类,前者主要由学校教师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岗位需求等设置实训项目,其作用在于检验学生的所学成果。校外实训基地则指的是,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所建立起来的学生实习基地,其作用是通过真实的岗位工作使学生在准就业状态下能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高职院校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必须满足校企需求互补、三方(学校、企业、学生)利益共享以及就近这三个原则,如此一来不但有助于高职院校建立起实训效果良好的基地,同时更为其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高迎迎 单位:广州松田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建构 1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如何顺应时展的潮流,对自身的经济管理体系进行科学构建,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企业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都离不开健康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这是我国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 2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建构中面临的问题 2.1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落后 我国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经济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巨大发展,但由于企业间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现有的经济管理体系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其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可执行性不强;管理内容不全面,仍处于简单粗放型的管理模式;管理目标不清,随意性较大,以上问题的存在,都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 2.2企业经济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主要侧重于企业内部有形资产的管理和利用,没有对企业经济进行全面管理;另一方面,企业当前的发展阶段和经济运行环境,无法达到先进管理制度的需求,造成了管理制度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企业当前的经济管理模式,不能发挥经济管理的流动性和管理人员的流动性,企业在现有经济管理制度下发展速度极其有限。 2.3经济管理理念需要更新 我国企业领导和管理阶层的经济管理理念落后,没有对管理者和基层员工的技术知识培训产生足够的重视。随着知识在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应以知识和实践为基础,对整个体系进行重新构建。我国企业在构建经济管理体系过程中,没有对知识和知识型人才进行整合,致使以知识为主的无形资产大量流失。 3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建构 3.1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建构原则 ①依法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自由竞争,但其自由竞争的范围应该以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为界限。企业建构经济管理体系同样需要依法制定,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制定一系列的经济管理制度和经济活动。法律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开展自由竞争的基础。②实际出发。企业在建构经济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应对管理体系的运行和实践进行全程的监控和测评,以保障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评价,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的运行效果进行客观评价,若发现不符合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应对其进行改进和升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根本上解决了管理体系与企业发展情况不符的矛盾。③与时俱进。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同样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完善和改进。一成不变的管理体系势必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适时改进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才能形成一套适合企业发展,且能推动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与时俱进的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方面经济管理体系应顺应企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进;另一方面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发展,制定具有超前意识,能代表先进管理理念的制度,带动企业的发展。总之,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管理过程。 3.2建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对策 ①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在经济、知识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优化企业内部有形资产的管理和加强与外界沟通的力度。企业应在原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对经济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利用创新手段和实践方法提高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为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优势,应改变传统粗放型管理模式,利用精细化管理方式,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精简分类,避免管理阶层的重复设置和遗漏,提高管理资源的利用率;企业应加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理财意识和经济意识,进而规范整个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②建立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监督机制。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我国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利用风险资金,规范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制定有效的用人制度,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科学控制和有效监督。企业应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对企业内部的经济运行情况、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对考核标准和奖惩制度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此建立企业部门、阶层之间的相互独立和互相关联的关系,进而促进企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③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范畴。传统的企业管理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混乱性,没有对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管理,造成了知识资本的巨大浪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知识资本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配置;同时,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手段也在发生改变,企业由单一的股东形式转变为多元化构成的模式。网络经济成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利用网络技术管理企业经济活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还加快了企业资金的周转和调配,资源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4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建构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借助监督机制的作用,不断对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以建立适合企业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的先进的经济管理体系。在建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时,应依法建立,从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以保障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先进性。 作者:徐瑾 单位:山东省聊城市交通运输局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探究 一、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内容分析 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以及做出正确的决策都有着一定的作用,而且,通过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将人力资源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有着极大的作用,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1.经济管理体系文件及其评审。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好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文件,如,经济管理手册、经济方针、经济目标等,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确定经济工作的程序,并对企业经济过程策划、运行控制策划、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等进行相应的记录,并形成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文件。另外,为了保证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文件形成的有效性,需要对经济管理体系文件进行相应的评审,是确保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评审工作主要由企业的管理者根据企业的实际经济情况对经济管理体系进行评价和测试,一方面要保证企业经济管理体系适应当今企业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确保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可持续运行,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文件的评审主要对内部运行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审核,同时要结合顾客的反馈、审核的结果以及相关方面的信息反馈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对于一些不符合的内容进行改进并提出相应的更改建议,而且,提出的建议要面向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上进行思考,从而保证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文件及其评审的有效性。 2.资源管理。资源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企业发展规模以及行业的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也使得企业的资源有所不同,不同企业面对内部的资源管理也有所不同。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的基础设施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源管理、合作客户资源管理等内容,尤其是企业的基础设施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针对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更新管理观念,遵循着用人所长、能级匹配的原则,要将员工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人力资源的配置进行不断的优化,尤其是对人力资源的组合进行优化,通过合理的配置将人员的最大效能发挥出来,将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另外,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应对企业人员进行不断的培训和教育,不仅要满足企业人员自我提升的需求,同时还要不断的提升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此外,企业的基础设施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经营管理实施所需要的工作场所、建筑物、软件设施、硬件设施等进行相应的管理,从而保证为企业的经营提供可靠的工作环境。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因此,要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必须做好资源管理内容的完善。 3.管理控制。管理控制是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的管理控制主要是对企业经营过程进行管理控制,例如,对企业生产材料采购的过程、计量装置控制、核算过程等进行经济控制。通过对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并对得出的结果进行判断,对其中不符合的内容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确保企业经济管理进行的有效性。企业管理控制对保障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有着极大的作用,不仅注重产品的结果控制,更注重产品采购信息、采购过程的验收工作,对企业产品物资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避免因质量的问题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企业管理控制也可以将其成为企业管家,对企业的各项资源进行全面的管理,为企业的经营发展保驾护航。 二、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更是保障企业在发展中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条件下,竞争力对企业的稳定发展极为重要。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对企业各项资源的控制管理以及各个部门人员的最优配置等都有着一定的作用,而且,作为企业管理体系之一,经济管理体系考虑的更加全面,尤其是对企业经济发展的考虑,主要以企业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以及长期的经营发展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通过本文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内容的分析,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以及自身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了解,主要从经济管理体系文件及其评审、资源管理、管理控制等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提升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给予一定的启发。 作者:寇佳琳 单位:河北省红十字会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为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主要从分阶段选题、加强选题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实施综合指导、巩固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把握毕业设计过程、完善评审和答辩过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加强了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探索与实践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来分类,可以划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大类。学术型人才致力于认识世界、发现客观规律、建立科学原理,应用型人才主要致力于利用科学原理改造世界,通过社会实践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为人类社会提供物质和非物质财富。[1]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培养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职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创新能力为目标。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正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工程训练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培养过程。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以培养土木工程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培养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道路桥梁、地下工程等的设计、施工、管理、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尤其是在毕业设计环节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加强了学生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 一、分阶段选题,加强选题的应用性与实践性 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开始,为了使学生能够明确毕业设计的意义和毕业设计方向,按照自己的意愿更好地完成选题,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1.选择毕业设计类型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包括多个专业方向,其中以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为主。专业方向不同,毕业设计选题也有不同的类型。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选题可分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与管理两种类型。工程设计型毕业设计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高层框架、框架―剪力墙、剪力墙结构或者大跨度空间结构等,也可以选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设计内容包括:结构布置;结构内力、变形、强度计算;施工图的绘制等,并熟练掌握工程设计软件的应用。施工技术与管理型的毕业设计可用以下实际工程作为选题:高层民用建筑如商店、旅馆、办公楼等,单层或多层工业厂房,大型深基坑施工等。设计内容包括:施工方案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单位或分部工程概预算、与施工方案有关的图纸等。有条件的也可安排专题研究,如项目的质量、投资控制、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论证和比较等。道路桥梁方向毕业设计选题可分为公路与桥梁工程设计两种类型。因此,在此阶段,给出了不同专业方向的选题类型(见表1),让学生进行选择,然后按照学生的选题类型安排指导教师。 2.与指导教师见面,初步商定毕业设计选题 按照上一阶段学生选题的意愿,让学生与指导教师见面,初步商定毕业设计题目,并布置学生阅读文献、查找资料、调研,学习与设计内容有关的知识,初步完成毕业设计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同时指导教师应向教研室上交所指导的学生的设计题目,详细汇报课题的背景、功能、实现步骤和预期结果等,并集体讨论,进行修正。 3.深入了解选题,最终确定毕业设计选题 学生通过查阅工程设计资料、走访和调研实际工程,对所选设计题目做初步了解后,认为不感兴趣、完成起来比较困难的,可以重新与指导教师商定毕业设计选题。此外学生联系的实习单位或就业签约单位的实际工作与毕业设计题目不一致的,也可以对毕业设计选题进行更改。 此阶段完成以后,选题与学生的毕业实习、就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加强了选题的应用性与实践性。 二、实施综合指导,巩固完善专业知识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设计,为了弥补指导教师专业方向上的偏差,由建筑结构工程设计和施工工程设计方向的专家组成综合指导小组,对学生进行全程毕业设计综合指导。综合指导既可以按照毕业设计的内容分阶段进行集体讲授,也可以采取每周在固定时间深入毕业设计教室、网上互动的方式,实现学生与教师间的咨询和指导。采取综合指导的方式,既可以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专业优势、有利于保证毕业设计进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又能巩固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高质量实现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总体目标。 三、把握毕业设计过程,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1.细化毕业设计任务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内容几乎涵盖了大学4年所学的全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需要将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既具综合性,又有深度、难度。因此在设计进度安排上,逐项细化,制定出详细的任务进度计划,以保证学生能在设计过程中循序渐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体系的有效融合,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施工技术管理类毕业设计为例(见表2),包括毕业实习在内,设计基本完成需要16周,具体细化为12个阶段进行,每一阶段任务完成后必须经指导教师检查审核,通过后方能进入下一阶段。 2.组织中期答辩 中期答辩主要由学生对已完成的毕业设计进行汇报,并进行分析与总结。毕业设计指导小组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并使学生明确如何进行下一步设计。中期答辩及时解决了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使指导教师更加清楚地掌握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按时按质完成毕业设计起到了助力的作用。 3.严格考勤制度 学院安排了专门的毕业设计教室,对在校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严格考勤制度,并由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进行考勤。一方面确保了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另一方面由指导教师现场考勤可以确保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也是对设计指导教师的一个考核。学院还规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每周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次数,要求把每周到毕业设计教室指导的时间安排上报给学院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并做完整记录。指导中,对所发现的学生设计上的错误和改正时间进行详细记录,作为考核学生的依据。 四、完善评审和答辩过程,真实体现毕业设计水平 1.组织毕业设计检测 毕业设计检测工作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教学的重视,减少抄袭的现象。检测系统的结果并不代表抄袭的认定结果,只作为给出最终认定的一个参考技术手段,因毕业设计出现重合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最终的结果仍要由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来进行人工认定。毕业设计的抄袭检测采取“学生个人自查、文责自负为主,指导教师检查为辅,校院系抽测为手段”的管理模式。抽查比例为每个专业学生随机抽查15%,随机学生由教务处确定。推荐为校级优秀毕业设计的必须进行检测,合格后给予认定成绩及推荐评审。凡未通过认定的学生,取消答辩资格,修改合格后,可以进入补答辩环节。对文字重合率超过70%(含70%)的,按抄袭作弊处理,不能进入补答辩环节。为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规定教师指导的学生在检测中出现未通过的,不能参与校级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评选,并需对学生的抄袭情况提出书面说明,随学生的毕业设计资料一同归档。通过检测反映出了学生设计说明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强了学生和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端正了学术风气,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2.规范自评与互评 自评中,指导教师要综合评定学生设计任务书中规定的全部设计内容的完成情况,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技创新能力,运用参考资料和外文资料、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并根据学生在设计中的态度等给出指导成绩。 互评在答辩小组之间进行,土木工程专业的各答辩小组成员评阅其他答辩小组参加答辩学生的毕业设计。评阅教师按设计完成情况和设计质量给出评阅分数,并写出书面评阅意见;同时根据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和要求,就有关理论、基本概念和设计中的内容,准备出难度不同的答辩问题。评语、分数、问题于答辩前交答辩小组。对于自评成绩和互评成绩相差两个等级以上的学生,评审委员会对其进行检查,确定最终评审成绩。 3.严格答辩过程与成绩评定 成立专业答辩委员会,安排答辩小组,指定答辩小组组长、秘书。答辩委员会和答辩小组于答辩前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答辩的有关事项,统一答辩要求,审查学生的答辩资格。毕业答辩包括小组答辩和公开答辩。评审成绩较差的学生参加公开答辩,其他学生分配到各小组参加小组答辩。在整个答辩过程中为确保公正、公平,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制度。答辩委员会成员在评阅设计的基础上,参考评阅教师拟定的问题。答辩时,要对每个学生提出质询,听取学生回答,然后按标准无记名投票评分。 答辩成绩按学生自述、回答问题的正确程度由每位答辩委员(或成员)打分的平均值确定。指导教师成绩、评阅人成绩、答辩成绩之和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总成绩。成绩评定必须坚持标准,从严要求。每个答辩组的优秀率一般不超过15%,优良率一般不超过50%。 五、 结语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立足天津及周边地区,以培养城市建设一线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受到了基层单位的普遍欢迎。在强化毕业设计的技能训练中,通过分阶段选题、实施综合指导、把握毕业设计过程、完善评审和答辩过程等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质量。在此基础上,还应该不断探索基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设计的新模式、新方法,并给予支持和鼓励。例如: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利用企业的经费、场所和技术力量,完成企业的技术课题,提高毕业设计的实践性;[2]结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竞赛进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建立毕业设计信息化体系,包括查阅毕业设计资料平台、师生网上交流平台等。总之,在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的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进一步完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不断改进毕业设计实施的措施,创造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面向工程实际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为了使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能对实际工作起到良好的过渡衔接作用,针对毕业生走出校门后面临的工程实际问题,以当前工程设计行业中的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成果要求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土木工程毕业设计选题的范围和方向、设计计算书和设计图纸等设计成果等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毕业设计实施环节和评价体系的教改及实施方法。实践表明,面向工程实际的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能很好地体现毕业设计的实践性要求,建立与工程实际要求相一致的毕业设计成果考核指标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毕业生工程素质、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面向工程实际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在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还是与实际工作过渡的重要阶段,已经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当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工程单位工作节奏日趋加快,传帮带的传统已经难以实现,使得毕业设计这个从学校学习到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对于毕业生来说变得非常重要,[1,2]甚至具备了部分“就业前期培训”的职能。[3]毕业设计过渡阶段的特点决定了毕业设计的选题、实施和评价不能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必须要面向工程实际。 自2009年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来,参与该计划的高校在教学目标、模式、课程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但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4,5]类似于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起步较早。德国是最早以工程应用为导向教学理念的国家,[6]美国针对工科人才培养制定了ABET EC2000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日本建立KIT工程设计教育的目标。[7]在毕业设计方面,国外毕业设计都针对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获得真正的工程经验,为未来的职业奠定基础。 从同济大学和美国奥本大学建筑设计与工程管理学院联合毕业设计过程可以看出,国外大学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偏重于工程应用,国内教学则更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工程应用,国内高校在与社会的合作、与同行的交流上,呈现出一定的半封闭性。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方面,国内大学主要围绕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质量评价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与工程实践接轨的选题研究却不多,[8,9]开展相关毕业设计选题研究非常重要。 当前,国内大学在结构设计指导方面已有的研究较多,相关的论文和指导参考资料也多,但主要集中在结构设计计算部分,而设计图纸是毕业设计的重要成果,诸如设计深度要求、规范化要求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和指导参考资料零散,[10]指导教师的要求往往比较模糊,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不仅影响了毕业设计成果的质量,也直接导致其结果与工程实际脱节严重。因此,在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中立足于以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基于校企合作、通过团队合力,进行面向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的研究和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一、面向工程实际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改的主要任务 笔者承担了江苏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以高校“产品”――毕业生为对象进行回访调研,将他们走出校门后面临的工程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范围和方向的研究对象,结合校企合作,进行需求分析;通过毕业设计实施环节和评价体系的研究,把握毕业设计作为与实际工作连接的过渡阶段的特点,体现了毕业设计的实践性要求。经过论证,确定了以下主要任务: 第一,探索毕业设计选题与毕业生面临的实际工程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确土木工程毕业设计选题的范围和方向。 第二,整理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方法、工作流程、设计深度和规范化的要求,明确设计计算书和设计图纸等设计成果的要求,使设计成果能达到或接近工程实际要求的水平。 第三,基于校企合作,结合教改实践,建立与工程实际要求相一致的毕业设计成果考核指标和方法,初步形成面向工程实际的评价体系。 二、面向工程实际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实施 1.实施思路 (1)通过面向工程实际实施毕业设计选题,形成学术研究型、工程设计型、施工技术型以及工程现场管理等涵盖土木工程专业过程的各类选题。 (2)通过校企合作,重点研究面向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方法、工作流程、设计深度和设计规范化等问题。 (3)通过完善目前的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评价机制,初步建立了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面向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成果评价体系。 2.实施方法 (1)调查研究近年来江苏科技大学土木专业毕业生工作去向,毕业后从事的主要专业技术工作和面临的主要工程实际问题。引入产业过程中的需求分析技术进行选题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选题范围和方向。 (2)对当前工程设计行业中的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成果要求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提炼,形成了毕业设计中的工作流程、工作方法、设计深度要求以及规范化要求。 (3)以当前工程实际的要求为基准,主要从设计计算书和设计图纸两方面对设计成果建立考核与评价体系,重点对设计图纸的考核指标和方法进行细化与量化。 3.实施过程 (1)以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为对象,将他们走出校门后面临的工程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范围和方向的研究对象,通过需求分析,进行面向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选题库建设。在具体实施环节上,土木工程主要分为设计和施工两个方向。施工方向的毕业设计选题较少,而且容易停留在简单方案和进度计划等较低层次,计算、绘图的工作量偏少。事实上,实际施工中存在大量的模架设计、安全计算分析等技术工作,也是很好的毕业设计课题。调查发现,毕业工作后的学生对毕业设计作用的认识有所提高(见图1),毕业生走出校门后碰到的主要问题包括规范不熟悉、读图能力差等(见图2)。 (2)通过与第一线的资深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开展“走出去”研究。通过校企团队合力,完善目前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评价机制,初步形成了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面向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成果评价体系。 (3)针对当前毕业设计图纸、参考资料匮乏的现状,本研究专门编写了《样例图集及解说》方面的教参资料,详细阐明了施工图层次的设计深度要求,对图纸规范化和细节要求进行了详细解说,可供学生模仿学习,同时起到了规范毕业设计图纸的作用。 三、面向工程实际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优势和效果 本研究通过与工程实际要求进行接轨,减少了作为过渡阶段的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的偏差和错位,为最终实现“无缝对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毕业生提供了基础;同时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通过探索研究,明确毕业设计选题范围和方向,从一开始就将毕业设计引入到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上来,为最终实现本科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第二,通过对面向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实施环节的研究,明确毕业设计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第三,通过对面向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成果评价体系的研究,指导了毕业设计成果考核的细化和量化工作。 第四,结合学生的毕业去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设计,培养了快速适应工程单位工作需要的合格毕业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第五,本研究不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对于指导教师也有促进作用,可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工程实际需要,主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与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对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的要求相适应。 四、结语 本研究形成的毕业设计选题、设计实施、评价体系等成果,着重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毕业生全面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能促进地方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通过编写与图纸相关的教参资料,对最重要的设计成果之一的图纸进行了规范。 本研究通过吸收工程单位资深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成员,组建了“双师型”指导教师队伍,具备了与工程单位双向交流的条件,可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强调了校际、校企师资共享,使得本研究成果“走得出去”,克服了毕业设计实践性不强的缺点。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 摘 要: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阶段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本文总结了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毕业设计选题、指导教师专业水平、同学们的创新性和主动性及答辩环节进行教学改革,且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阶段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收集、分析设计资料、、制定建筑方案、结构计算、制图及编写设计文件等方面的能力也是一次全面的锻炼。毕业设计的质量直接反映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同时也反映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1、2、3 ]存在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设计题目单一,选题不能联系实工程实际。 第一,设计的结构体系单一,指导教师往往规定学生设计何种结构体系,往届设计多为框架结构体系,其它结构体系的设计学生很少接触,这就制约了学生的视野,在以后的工作中同学们会碰到各种结构体系,在走入工作岗位后上手慢。所以,以往的毕业设计题目不能满足土木工程专业需求;第二个方面,毕业设计大多以上部结构设计为主,对于岩土及地下建筑结构设计基本为空白。第三,指导教师选题不能有效地理论联系实际,很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毕业设计题目很多都是从网上或往届照搬或改动某些数据而成,同学们在设计中往往出现设计进行不下去的情况或者翻阅历届毕业设计作品有很多似曾相识的感觉。第四,设计中重施工图,轻计算过程,重建筑、结构设计,轻施工组织设计应用部分。随着土木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专业化及知识结构的完整化。我院绝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要从事施工及管理工作,学生离校前没有掌握土木工程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以及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就满足不了工程建设对土木工程人材的需求。 2.设计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由于今年各规范陆续更新,教材没能及时更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沿用旧的规范和法规,只是口头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应用中要翻阅新的规范及法规,因此,在设计中,学生对最新的专业设计规范、专业标准图集、专业构造手册熟悉较少,也不愿花时间去翻阅这些设计资料,设计时大多数学生套用往届学生的毕业设计资料,甚至于往届学生的毕业设计资料有错误也盲目套用,不能仔细研读相关设计规范中的内容及专业标准图集,造成学生的设计成果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用于工程实践。 3.学生缺乏设计的主动性与创新型。 毕业设计是本科课程最后一个阶段,同学们面临不同的情况:有的学生忙于找工作,有的学生忙于考研复试,也有的学校确实对这些学生放宽了政策,导致学生毕业设计时间缩短。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量如此大的毕业设计,学生积极主动完成毕业设计的信念就大打折扣,更没有时间对毕业设计提出自己的见解,缺乏主动性与创新型,甚至有些学生照搬照抄往届或同届毕业设计,使毕业时间的质量受到极大影响。 4.毕业答辩往往是走过程。 毕业答辩是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它能反映学生设计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能力及设计创造能力,如果不重视毕业答辩工作,就会良莠不分,好学生得不到认可,不认真做设计或照搬照抄往届的设计结果的学生得不到批评和惩罚,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二、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1、毕业设计的题目符合培养目标和工程的需要 我院在进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改变了以往教师自编题目或网上下载题目的传统做法,指导教师去各大设计院找一些实际工程设计资料,在设计院的设计人员的指导下整理成即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又能联系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题目。题目难度和工作量适宜,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毕业设计就是一次真正的实际工程,增加认真度。对于想偷懒的学生也没有例子可照搬照抄,对于理论知识扎实的学生可以拿真正的工程实例进行设计,这样选题不但可以使学生构筑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加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又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2、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 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学院针对这种情况鼓励和提供条件让这些教师到设计院、施工单位兼职,参与实际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高他们的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讲授每门课程时也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每周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交流,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大家共同探讨,不能解决的邀请设计院专家进行答疑,每组间的交流能扬长避短,使指导教师的水平更上一台阶。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的信心。 3、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型 努力摒弃学生照搬照抄往届毕业设计的陋习,培养学生创新的萌芽及兴趣,让学生觉得毕业设计是自己的事情,增加主动性。对平时表面主动积极的同学给予加分或奖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同学们对毕业设计方案进行创新,要求每个同学都要想出至少两种方案,进行演讲报告,评选出优秀作品,培养创新意识。 4、严守答辩关 答辩是考核毕业设计质量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学生比较重视的一个环节,指导教师及评委都应严格把关。我们的做法是:首先,由指导教师评价毕业设计质量及是否达到了毕业的要求,若合格,准予答辩并给出成绩,否则,进行二次答辩;其次,由评阅小组评阅,合格者准予答辩并给予成绩,否则,进行二次答辩;最后,由答辩委员会据答辩表现给予答辩成绩;三则最后进行组合就是该同学的最后成绩。在毕业答辩环节,随机抽取所有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学生的十分之一进行外审;其次,专家、教师组成若干个答辩小组,学生抽签确定在哪个小组进行答辩,摒弃以往由指导教师担任答辩专家的情况。并且明确告之学生答辩不及格,即为毕业设计总评不通过。这样增加了学生的危机感,提高了学生对答辩的重视程度,也打破了学生靠老师人情过关的侥幸心理。 三、总结 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是一项较复杂又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指导水平、学生投入时间的多少,还与我们平时所学的课程、课程设计密切相关,需要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使学生通过实践环节的学习,既能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广泛接触工程实际,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新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管理模式探讨 [摘 要]毕业设计是大学生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是对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一个全面总结,是紧密联系科学理论,培养大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内容。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学科专业,其毕业设计在理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该专业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构建,提出建设性的管理对策。对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管理和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毕业设计 管理模式 土木工程 一、引言 本科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本科教育阶段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运用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体现。 本文就从分析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管理模式,为新建土木工程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二、本科毕业设计的特点 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阶段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各个专业而言,其基本目的都是通过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问题,完成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初步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本科毕业设计过程是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运用综合性的方法把过去学习中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为系统的文本理论。土木工程是一门范围广阔的综合性学科,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也是综合性很强的一个实践环节。它是对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单个课程的课程设计或实习往往侧重某课程或某专题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则是在所学全部理论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各种专业实习(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题目选择、设计内容的基本框架和思路、试验、资料查找和整理、论文写作以及论文答辩等诸多工作。通过这些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从课本知识的感性认识到完成一个工程实际问题的理性知识的转变。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综合性得以实现的条件就是社会实践,所以,实践性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第二个重要特点,社会实践是理论知识发挥社会功效的必然过程。土木工程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毕业设计就是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在学校进行的一次实战演习。毕业设计的题目大都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和试验等,学生通过结合自己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使自己的工程意识、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相对独立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主要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实践教学课程。其它理论课程学习一般是以专业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授学生本课程体系要求的系统知识,这种教学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方式进行。相反,毕业设计则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进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已学知识来相对独立地完成所给的任务。可见,独立性是大学生自主创新的重要前提,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需要协调其它专业或学科,但土木工程专业仍然是一门独立性很强的学科,不同工程之间千差万别,每个学生做不同工程的设计题目就体现了不同工程的差别。 在本科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必须通过大学所学知识、专业实习实践、试验制作、资料收集整理、文献查阅等,对需要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这要求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求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土木工程专业创造性还体现在学生要面对各种不同工程条件和各种潜在的影响,来创造性地提出新方案,解决不同工程的实际问题。 三、传统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系统性。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明确解释其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干课程主要以结构的设计理论与施工为主,因此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应主要加强结构设计的训练与实践。但是,从往年参加毕业设计学生所选择的课题来看,名目虽多,真正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生人数不到20%,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占了大部分(55%以上)。因此,笔者认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应慎重考虑,内容应结合四年所学的知识以结构的设计与实践为主,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特色增加一些其它方向的题目(如岩土方向增加煤矿相关的设计,建工方向增加施工管理,交通方向增加交通规划与管理等),重点突出,方向明确。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将来工作的走向。 第二,缺乏现实性。毕业设计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毕业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模拟现实的过程。尽管我们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数情况下提供的是一些假想的条件,但这些条件也是仿照真实的设计提出来的,因此毕业设计中应把这些假想的条件当作一种真实的情况对待。但是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脱离实际、凭空想象的成分占了大部,现实的东西少了。对国家颁布的相关规范、图集知之甚少,没有仔细阅读。因此设计出来的图纸有许多地方明显与国家现行的规范不符。对现实工程中的设计和施工过程缺乏整体认识,使得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有效的结合实际,不少东西凭空想象,和实际情况严重脱钩。这也使得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实习的管理和监控。 第三,缺乏能动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力不足,过分依赖专业教师的指导,不对毕业设计课题所要做的工作进行深入剖析。一方面说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第四,缺乏重视。毕业设计一般都是在大学最后阶段完成,一方面学生对于这最后阶段的实践课程有些放松,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或其它事情,这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严重降低,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学习积极性下降。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一边忙于应付毕业设计,一边忙于找工作或忙于考研,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毕业设计就是走走过场,对毕业设计认识不够导致严重不重视。加上有的学校和老师监管力度不够,对学生听之任之,导致学生自由散漫,毕业设计当然就不能到达应有的基本要求。 第五,缺乏绩效性。在往年毕业设计中,学生时有抄袭的现象。由于有的学生平时就不好好学习,在毕业设计阶段根本就不能把已学知识综合联系在一起,也就不能独自完成毕业设计,所以有时候他们就抄袭别的同学的资料,稍作修改就为己用。有的学生甚至就拿着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直接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使用,使得这样的毕业设计一点理论知识体系都没有,根本无法达到毕业设计要求。 四、大学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构建 第一,构建新型的实习管理模式。实习是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阶段,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现实工程中的一些施工过程、施工工艺,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现实工程当中去。这就使得我们需要增加实习时间。同时,需要加强监管,只有在加强监管过程中才能使老师认真负责起来,才能使学生能真正在实习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不是把实习当作形式,甚至当作旅游。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改革计划,增加实习,加强实习监管。在以往的教学计划中,最后一学期虽然没有上课课程,但还有为期3-5周的专业课程设计,加上3-5周毕业实习,这样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大概只有5-6周时间。在这样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本身就不太现实。所以我们从2012级教学计划开始,决定最后一学期全部安排为毕业设计时间,这样时间就能得到保障。 第二,科学的选题管理模式。毕业设计题目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选定题目也就选定了毕业设计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故选题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在以往毕业设计题目方面,一般是专业教师随便拟定一些题目,这些题目并不都是实际工程题目,甚至有可能和实际工程完全脱钩。实际上,在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上,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学生自己根据以后工作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自己选题,另一种是指导教师根据已有工程或项目为学生选题。不管是那一种选题方式,所选题目都应该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密切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或实验室建设,做到真题真做。同时应注意专业知识和设计内容的应用和结合,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注意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力所能及地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同时,系或教研室应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的选题、审题进行集体论证,要求选题恰当、内容适中、结构合理。实践证明,所有学生从接触任务开始就目的明确、兴趣浓厚、主动积极,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 第三,完善的题型库管理模式。为了真正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题型库选题模式,题型库可以采用模拟题型与实际题型相结合的方式。在每年的毕业设计中,可以选择结合实际工程或项目的题目,也可以从实际工程或项目中简化或抽象出来的一些模拟题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实验研究类型的题目,如结构设计优化、编制具体工程的施工实施方案、项目经济性分析等。让学生“真枪实弹”地参加实际工程方案的设计,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大大地提高他们的热情。 第四,有效的创新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鼓励学生了解当前实际工程技术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结合生产寻求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自己拟定的毕业设计课题,在评定时应当给予适当的成绩奖励,以激发学生的自觉学习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专业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应避免全程式指导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当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对毕业设计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是提高设计质量的保证。学校教学和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系部)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实施措施和监督制度,加强过程化管理和监督,抓好毕业设计的每个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成立由相应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和督导组,深入到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中进行督促指导,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与有关部门负责人或相关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做到及时处理。二级学院或系(教研室)对指导教师的聘任、毕业设计的选题审题、毕业设计的全程管理、毕业论文评阅、毕业答辩、毕业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时间安排、质量标准、分工负责等均应有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为了保证教师指导质量和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应实施每日考勤制度,指导教师考勤学生,院系(教研室)随机考勤指导教师和学生。为了确保进度和质量,实行每周汇报制度,学生每周须向指导教师汇报本周成果和下周计划。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当组织三次检查,从选题――过程――成果进行三维一体的质量控制体系。 五、结语 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也是大学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毕业设计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初步熟悉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实际工程诸多环节的重要阶段,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基本上都要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毕业设计是对大学阶段理论学习的全面总结,是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它的实践性、综合性以及重要性是其它教学环节所不可代替的。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浅谈导师制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为了培养符合建筑市场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介绍了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可行方法——导师制,详细说明了其可行性和优点,并结合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和措施,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本科教育的最后学习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导师制;教学质量 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一过程既是对学生三年多学习成果、创新能力的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全面、综合的检查。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导致教师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设计人数增多,相对而言,指导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的精力相对减少。同时,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还要找工作和备考研究生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普遍下滑。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当前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1]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较强,其毕业设计既不同于理论教学,也不同于设计部门的工程设计,[2]本文结合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和措施。 一、导师制的可行性 我国研究生教育中普遍推行导师制,导师制可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3] 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材料、力学、结构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这一过程与研究生阶段学习十分相似,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选课题、查资料、做设计到处理数据,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这种相似性说明,将研究生教育阶段普遍运用的导师制引入到具有相似特点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中是合理可行的。 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实施导师制,一名教师辅导固定的几个学生,可以避免出现班建制中教师精力有限,对学生辅导广而不精的现象。 二、导师制在毕业设计中的优越性 1.有利于系统训练,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导师制使学生提前介入毕业设计课题,有充分的时间调研和思考,毕业设计时间相对延长,从而使学生早着手、早准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实习过程中,因为有毕业设计这一目标,会有意识地加强对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有利于实践教学环节作用的充分发挥 根据教学安排,土木工程专业从大三暑假开始有较多的实践环节,包括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将这两次实习和毕业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导师或带队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有重点的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把实习阶段获得的知识直接运用到毕业设计中,既可以避免以往学生在实习期间无目的、走过场的情况,又可以拉近学生与工程实际的距离,减少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尤其是建筑设计部分异想天开的做法。 3.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 大学的课程安排决定了师生之间很少有机会近距离的交流接触。实施导师制,不论是实习期间还是毕业设计期间,导师与学生都是面对面的交流。由于一名教师只负责指导几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思想和薄弱之处都有比较清晰的把握,在给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后,下次指导时能更有针对性地审查。在不断的接触中,导师的人格、品德、治学态度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成长,成为学生的榜样。 4.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土木工程系大部分指导教师不仅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还作为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实施导师制,在导师给研究生上课或布置任务时,许多本科学生主动来听讲,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研究生学习、生活,并参与到研究生团队的科研活动中去,积累实践经验,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开阔了思路,培养了创新精神。 5.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实施导师制,导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介绍学生去单位实习;导师可通过加强毕业设计的组织与管理,追踪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毕业设计课题,使毕业实习和设计的过程成为学生与用人单位相互选择的过程。这样对于学生来讲,解决了实习机会难找的困境,增加了可靠的就业机会;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可从学生的实习与设计中了解学生的工作态度,避免招聘过程中的盲目性。另外,可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施方案和措施 1.确定合适的实施导师制的时间 在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本科生大三学期末开始实施导师制,因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前三年,以积累基础知识为主,过早实施导师制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实际作用有限;选在大三期末,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形成一个体系,有利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和统一。 2.按学生的不同层次划分毕业设计小组 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生按专业课成绩划分层次,然后由每个层次中的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小组,这样可实现学生在毕业设计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3.探讨导师制的毕业设计模式 从本科生三年级末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指导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学生的学习计划(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四年级时为小组的每个学生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指导并保证毕业设计质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与人沟通的能力。一般由老教师牵头2~3名教学年限不同的教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一个大组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学生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导师往往还要承担其他教学任务,不可能及时为学生解疑答问,因此可以尝试某个阶段以一个教师为主,多个其他教师同时兼职指导的模式,使学生知识结构得以向多方面交叉渗透。采用这种方式,导师之间可以彼此协调,既能保证及时解答学生毕业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不会耽误导师的其他教学活动,还能实现年轻教师与老教师的优势互补。 4.探讨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模式 几个毕业设计小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采用讨论式教学,定期交流在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形成研讨氛围,通过这种模式可以促使小组成员间互相学习、补充、启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性;使学生最大化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进程中,同时指导教师可以对各个学习环节进行观察、调控和指导,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5.采取毕业设计中期答辩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学生期中检查答辩时,由不同组的导师共同参与,这样既模拟了毕业答辩的场景,又丰富了教师检查学生设计成果的视角,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结论 毕业设计在本科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位置。近两年,山东科技大学在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学生中从三年级期末开始实施导师制,这对提高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导师制这一措施将进一步完善,从而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和专业技能提供有力保证。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要: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几年来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从多个方面总结论述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性的做法。 关键词: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质量 0 引言 毕业设计是满足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对大学四年所学课程的一次大练兵,也是学生走入工作岗位之前的工作预演。可以说,毕业设计是连接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的一条纽带。通过毕业设计的实践过程,使学生掌握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建设当中去,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目的,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1]。近几年来,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着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现象,因此本人总结了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方法与成功的实践经验,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1 存在问题 1.1 高等院校扩大招生的影响 高等院校扩招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了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公立院校招生名额有限,民办独立学院成为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另一途径。独立学院全部办学经费自筹自支,故招生人数较多,教师人数配备相对较少,导致师生比例失衡,在客观上降低了学生的质量,是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因素之一。 1.2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社会就业的不公平,社会风气不正导致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好坏与找工作关系不大,有的学生学习很差,工作却不错;有的学生认为只要与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不管毕业设计质量如何,学校都得让其毕业;个别情况还出现花钱买毕业设计论文的现象,这些情况对保证毕业设计质量造成极坏的影响。 1.3 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投入不足 由于扩招,学生人数相对教师比例增大,对毕业设计指导不得不外聘教师来完成。有的教师科研教学任务较重;有的教师有自己的公司,做买卖搞经营;导致投入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不足,有的教师专业应用水平较薄弱,工程实际经验不足,加上责任心不强,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毕业设计上,这直接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滑。 1.4 客观外界因素对学生影响 毕业设计阶段刚好是某些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黄金时间,迫于就业的压力,学生不得不奔波于各种招聘会;有的学生为了能与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不得不屈从于一些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班实习的不合理要求;还有考研的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要抽出时间参加考研复试等等,这些现象打乱了毕业设计的进度安排,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1.5 毕业设计内容与实际工程有差距 毕业设计一般是在学校里完成,与外界联系较少,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较少,设计内容相对实际工程简单,导致用人单位反映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解决问题能力不高,若被聘用,需要单位培养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独立工作,这样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得到能力的锻炼有限,这也是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兴趣不足的原因。因此要解决单位找不到合适毕业生,学生没有单位要的尴尬局面,必须在毕业设计阶段与用人单位密切联系,加强校企合作[1]。 2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2.1 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及意义 建议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不是在学校里做,而是在和学生所学专业对口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招投标造价部门、监理单位等去完成。毕业设计的全部内容应是实际正在建设的工程项目,采取“真题真做”的毕业设计形式[1]。学校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把企业单位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租用企业办公室,增添电脑办公桌椅等设备,购买规范图集及专业参考书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采用“校企合作”的联合培养模式[1]。采取这种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工作中与其它各专业配合及与外界关系协调处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加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学习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的紧迫感。另外,通过联合培养,可以使学校及时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及需求情况,企业单位也能够通过毕业设计这一环节对学生有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了解,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处理好毕业设计与学生找工作或去单位实习相矛盾等问题。同时也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质量起到监督、检查和促进作用。 2.2 毕业设计题目的确定与选择 根据目前已签署了协议的实践教学基地,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与企业总工或主要技术负责人依据现有的在建工程项目协商确定毕业设计题目。考虑到学生没有更多的实践经历和经验,“真题真做”的方式既要保证所做工程内容完成时间,又要保证质量。因此毕业设计题目要尽量考虑那些建筑规模(面积、层数)相对较小(7000m2以下,六层以内),结构形式比较单一,结构构件布置较规则的建设项目;对于较大型复杂的工程项目,可以考虑拿出其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以保证毕业设计成果的质量。针对选好的项目,指导教师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预算编制、工程监理等几个方面确定毕业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采取“公布题目,双向选择,院系调控”的做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某个方面的兴趣,自身发展的需要(例如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知道以后要从事的工作内容)选择毕业设计题目,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院系从宏观上根据对选择每个题目的学生人数,实践基地设备配备情况,师资力量情况进行调控,尽量达到均衡合理,确保毕业设计顺利进行。 2.3 指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毕业设计每个题目的指导教师由学校自有教师和负责该工程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或总工校外指导教师担任,采取“联合指导”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解决校内指导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校内指导教师应该具有多年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副高级以上职称,“双师型”的教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内容的理论指导;校外指导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中级以上职称,负责培养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和与外界的沟通能力。指导教师工作责任心强,严谨,认真,具有创新精神,这是毕业设计成功的关键。 2.4 毕业设计指导过程的控制 2.4.1 提高认识,积极准备。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学生可以把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验证,使其更加完整和系统,从而巩固自己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运算、绘图、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能力,熟悉相关的设计、施工、监理规范和工程概预算定额,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有利条件。有了这方面的认识,毕业设计开始前,指导教师和学生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毕业设计题目的确定和题目的选择应在大四上学期期末完成。学生拿到毕业设计题目后,要搜集熟悉相关资料,对所要做的工程内容和使用的规范尽可能多的了解;复习巩固基础知识,了解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查阅规范、手册、图集的能力,为完成实际工程项目做准备[2]。 2.4.2 采取正确、科学的指导方法并及时监督检查。指导毕业设计是一项繁重的工作,除了要求指导教师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外,还要求他们采取正确、科学的指导方法。指导教师应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毕业设计的目的、任务、进度等基本要求。在每一阶段工程项目任务开始之前,指导教师应针对实际项目的特点,讲授这一阶段应注意的问题和采取的设计计算方法。项目开始后,教师应每天坚持定期到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具体指导过程采取“多环节”的指导方法[2],即指导教师指导一部分,学生做一部分,指导教师检查一部分。只有当指导教师检查认为学生这部分工程内容完成的没有问题了,才允许学生做下一部分的工作内容。如此循环,直到全部毕业设计内容完成。这样做,一方面指导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所做的工程内容的进展情况,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及早知道自己的工作有无原则性错误,避免前功尽弃,延误工期。如果由于学生某些计算内容错误,反复地修改,造成完成任务进度缓慢,老师应要求学生必须加班加点,保证满足实际工程进度要求才行。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格。在每一阶段工程项目进行当中,涉及到与其它专业配合、交圈的地方,由单位总工或负责人出面协调处理,保证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成果准确无误,确保工程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本专业的知识与其它各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了对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体认识。 2.4.3 对毕业设计成果的严格考核。毕业设计成绩按100分计,60分以上为合格。毕业设计成绩组成如下:由指导教师给出的平时成绩占40分,毕业答辩成绩占60分。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遵守纪律情况,工作态度,独立工作能力,任务完成情况及企业单位对学生的评价给出平时成绩。平时成绩达到及格分数24分以上方可参加毕业答辩。毕业答辩小组成员由学校指导教师和聘请的总工或单位技术负责人组成。每个答辩小组里教师2~3人,其中高级职称不少于1人,单位总工或技术负责1人。毕业答辩时,先由学生自我介绍毕业设计成果10分钟左右,接着答辩老师根据学生的报告情况,计算书所完成的内容和绘制的设计图纸进行提问,学生对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简明扼要的回答,答辩老师根据学生仪态,回答问题的正确程度等情况进行评分。 3 教学改革实践成果 从2007年开始实施教学改革以来,经过几年教改经验不断的摸索与总结,使得我院毕业设计质量得到大幅提高。由于毕业设计采取“校企联合”“真题真做”方式[1],使同学们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实际工程的训练,最后的设计成果完全达到了工程项目实施的合格标准。在2007~2013年期间,吉林省教育厅高教处、吉林省土木建筑协会联合主办了五次吉林省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竞赛,在竞赛中,我院学生共获一等奖11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5名的好成绩。这充分说明了实施的教学改革方案对提高毕业生毕业设计质量是成功的。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社会输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大家一直关注的问题。而重视毕业设计环节,改革毕业设计模式,完善毕业设计管理制度,提高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做好毕业设计选题、答辩、成绩评定等工作都将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次检验。基于CDIO理念,以“大工程观”和“全寿命周期”为主线,以学科交叉与专业综合为基础,开展基于团队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采用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联合指导的方式,重在培养学生“大工程观”、团队合作意识、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实践创新精神,促进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不断提升,以期为推动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CDIO;毕业设计;培养模式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综合性、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技术及平时教学训练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设计研究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有关工程应用问题,以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素质及技能得到进一步锻炼、充实和提高。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内容涵盖设计、施工、维修养护、管理等方面。近年来,毕业设计在适应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质量也不断提升,但毕业设计的基本模式却仍停留在“一师多生、一师多导”的层面,毕业设计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指导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缺乏企业界的深度参与、指导与评价。归根结底,毕业设计的改革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突破原有禁锢,更需要实质性地创新。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如何发挥土木工程专业“大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专业特点,使毕业设计选题更贴近工程实际,充分体现学科交叉与专业融合,是毕业设计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积极探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模式,采取基于团队的毕业设计模式和校企合作的指导方式,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直接从事着解决土木工程设计、建设、管理、服务等工程实际问题的工作,工程系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基于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进行的。 (一)基于CDIO的毕业设计理念 CDIO教育模式和方法是近年来国外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对工程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越来越受教育界的关注、重视和研究。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哥德堡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皇家技术学院和瑞典林雪平大学等4所工程技术类大学发起的一项工程教育改革计划。以全寿命周期为主线和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以获取工程能力和经验,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素养、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CDIO模式教学主张用产生于真实环境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由此支持并鼓励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式的学习、拓展性学习、案例学习和项目学习。CDIO模式重视学生的观点和体验,让学生在项目开发和讨论中获得经验,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3]。CDIO教育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4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毕业设计正是培养学生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的重要而关键环节。基于CDIO模式的毕业设计改革,强调用真实复杂的案例呈现设计题目,营造设计需要解决的环境,使学生在毕业设计执行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活化。 此次毕业设计改革,采用“设计院模式”,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从项目可行性研究到项目内容实施,充分体现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大工程、大系统、大视野”的毕业设计理念。 (二)基于团队的毕业设计模式 立足于CDIO国际工程教育模式和理念,以大工程观和全寿命周期为毕业设计的基本主线,构建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使人际团队能力培养和工程系统能力培养在毕业设计中得以体现。 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选定符合毕业设计的工程项目,从学校2011届和2012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班中遴选15位毕业生组成毕业设计团队,分成6个专业方向组(每组2~3人),即项目可研组、路线设计组、路基路面组、桥涵组、隧道组、概算与施工组织设计组(如图1所示)。团队各组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共同开展项目设计工作,完成基于团队合作下的毕业设计项目训练,全面锻炼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人际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专业综合素养。 图1 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毕业设计改革分组设计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指导方式 紧密围绕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综合性、工程性、系统性、团队性”的规律和要求,开展毕业设计指导方式改革。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强化企业工程师的参与及合作。引入“双导师”指导制度,即由学院骨干专业教师和来自工程设计、施工及科研和管理单位的知名高工、技术人员组成指导教师组,共同担任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通过企业导师的参与,推进毕业设计指导方式的改革,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保持与工程界同步,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感受到技术的进步,体会到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此外,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组采用“毕业开题+2周一次团体汇报+中期大检查+毕业设计答辩”的过程管理,从毕业设计开题到毕业设计答辩整个过程,始终坚持邀请工程界知名专家和一线工程师参与,让毕业设计选题更贴近工程实际。学生通过汇报并与知名专家和企业导师交流,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工程设计与建造的本质与要义,实现了教学到工程,理论到实践的对接,获取工程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素养。 三、结语 基于CDIO模式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传统方式相比,让学生得到了更为全面的锻炼,正如答辩评审专家们所言:该毕业设计改革形式新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和对项目的全局把握;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成果突出,大胆进行了新型路面结构的设计和理论探索,应用先进的空间三维计算软件Midas进行设计验算,在一定程度上走在了设计院的前面。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体现出选题真、任务实、模式新的特点,同时积极探索了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强调企业工程师的参与及指导,使毕业设计更贴近工程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通过基于团队的毕业设计,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改革效果显著,为毕业后较快适应工作需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推进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基于跟踪管理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探讨 摘要:通过五年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笔者总结了一套毕业设计质量跟踪管理的实施细则。具体做法是:结合工程实际,师生选题双向选择;利用产学研基地,提高指导教师工程经验;专业负责人牵头,组建毕业设计过程监督检查组,落实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具体措施。具体环节是:毕业设计开题必须在完成建筑方案后进行;毕业设计手册必须按要求如实填写;毕业设计全过程一路跟踪;依据毕业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评价记分积累,采取分级答辩的机制;答辩成绩的形成必须相对科学。 关键词:质量跟踪管理;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实施细则 在土木工程专业中,房屋建筑方向的毕业设计一般为具体功能的房屋设计,如高层住宅楼设计、办公楼设计等,主要侧重建筑方案设计和结构设计计算。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受到就业、管理松懈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毕业设计质量下滑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甚至毕业设计作假、抄袭等情况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1]。 一、影响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1.学生精力投入不足的影响。就业市场的双向择业及其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大学生就业成本提高,直接干扰了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和质量控制。毕业设计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间上与学生就业应聘和考研面试冲突,而多数学生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就业应聘或者研究生入学面试,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不少学生毕业设计态度不端正,毕业设计形同普通的作业,对教学进度不以为然,以致不够用心研究,到最后采取抄袭往届毕业设计或虚拟数据等方式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导致毕业设计工作量过小或质量偏低等现象[2]。 2.组织管理者精力投入不足的影响。在高校管理者的眼中,考研率、就业率往往比毕业设计质量重要得多,因而毕业设计大多数只是进行表面形式的检查工作,如设计手册填写是否符合要求,字数是否足够,设计文件是否归档,等等,缺乏对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检查,这是毕业设计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3.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的影响。由于高校偏重科研项目、高水平论文数量、科研到款数额、获奖项目等指标,导致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投入的精力有限,不能至始至终的全过程指导,学生有问题找不到教师,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更有甚者是“博士带硕士、硕士带学士”的现象时有发生。指导教师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没有起到主导作用[3]。 二、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1.协调毕业设计环节与外部因素的关系是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学生对于就业应聘、考研面试比较重视,而对于毕业设计重视不够,不能聚精会神地投入到毕业设计中,直接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因此,适当增加毕业设计环节的时间,并且根据教学进度相应地提前进行毕业设计,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 2.提高教学管理和选题水平是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首先,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单位也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制定适合本单位的毕业设计管理实施细则。其次,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符合本专业实际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选题的深度应为学生所能够完成,避免选题过深、题目过大使有的学生无力完成。 3.学科实力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支撑。学科专业实力强大可以有力地支撑学生的选题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潜在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加强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基础建设,形成强大的科研教学的实力,为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撑。 三、保证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具体措施 通过五年的毕业设计实践,笔者总结了一套毕业设计质量跟踪管理的实施细则,经过实施,效果良好。具体做法如下。 1.结合工程实际,师生选题双向选择。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开局,题目必须反映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水平,有利于学生参与工程设计。对于已确定施工单位或将在设计院工作的毕业生,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工作单位的具体工程题目。首先要求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在第七学期确定设计题目,然后通过毕业设计选题宣讲会,宣讲准备好的毕业设计题目,供学生选题。宣讲会以后,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师生相互沟通双向选择,确定教师所指导的学生和设计题目。一方面使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和相关的设计题目,另一方面增加设计的目的性,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热情。 2.利用产学研基地,提高指导教师的工程经验。指导教师获取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的途径有:①鼓励指导教师参加建造师、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的执业资格考试,尽快取得执业资格并到相关企业单位注册,通过具体实践,积累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经验。②充分利用产学研基地,有计划定期委派青年教师到设计院所参与具体工程实践。③聘请相关单位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校外指导教师,与校内青年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 3.专业负责人牵头,组建毕业设计过程监督检查组,落实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具体措施。在第七学期选完题目以后,进入第八学期,对毕业设计质量控制进行跟踪管理,具体环节是:①毕业设计开题。开题报告必须在建筑方案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撰写,展现出最得意的、与众不同的特色。指导教师必须在开题前对所指导的每名学生的开题报告进行审核,保证学生在第2周末开题会上取得好的成绩。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制作PPT,展示自己的开题报告及相关材料,并进行5分钟的讲述和5分钟的答辩。由五名答辩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和答辩、开题报告的撰写情况打分,综合平均分数作为本环节的评价,满分10分。②毕业设计手册填写。毕业设计手册必须按学校制定的撰写规范要求填写,相关要求可在毕业设计开始的第一周内,由专业负责人进行逐条讲解指导。指导教师必须逐个检查所指导的学生的设计手册的填写过程和结果,并进行亲自签字。③毕业设计过程跟踪。要求指导教师每周必须与学生面对面辅导答疑至少两次,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和设计进度情况做好记录,作为学生设计态度评价的依据。集中考勤与学校毕业设计前期、中期、后期的检查工作相配合,提前一周进行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的检查。前期检查在第3周末进行,主要检查建筑方案形成过程的草图、说明书形成的草稿及其指导教师审核批阅的痕迹、设计手册的填写,检查评价满分为10分;中期检查在第9周末进行,主要检查结构计算过程的草稿和结构施工图形成过程的草图及其指导教师的审核批阅的痕迹、检查评价满分为10分;后期检查在第15周末进行,主要检查建筑施工详图和结构施工详图完成情况、设计手册的填写、成果文件的形成情况和指导教师的审核签字情况,检查评价满分为20分。在后期检查的同时,进行学生答辩申请工作。学生在完成经过指导教师审核签字的设计成果(设计说明书、设计手册、施工图纸、设计说明书和图纸的电子版)后,经专业负责人验收后,学生提出申请答辩,亲自在申请答辩登记表上签字生效,取得答辩资格。④依据毕业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评价记分积累,采取分级答辩的机制。检查结果评价记分标准:指导教师对学生设计过程记分20分;开题及开题报告记分10分;集中讲座记分15分;集中考勤记分15分;前期检查记分10分;中期检查记分10分。后期检查记分20分。黄牌警告:在中期检查后,累积积分低于40分者;红牌罚下:在后期检查后,累积积分低于60分者;后期检查未合格者(低于12分)。分级答辩:若要获取优秀的成绩,其资格为累计积分必须大于等于86分者;若要获取良好的成绩,其资格为累计积分75~85分者;若要获取中等的成绩,其资格为累计积分不低于60分者。⑤答辩成绩形成。答辩分组进行,每组答辩委员5人,具体组成为:负责建筑方面问题1人,负责结构方面问题2人,负责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题签答辩1人,负责计算说明书及手册质量方面1人。采取答辩委员分别打分合计后算术平均值为答辩成绩。(优秀的成绩大于等于90分,良好的成绩是80~89分,中等的成绩是70~79分,及格的成绩是60~69分,不及格的成绩是小于60分)。答辩委员必须做好答辩准备工作,提问时要注意自己的负责范围,主要围绕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提问,公正准确地给出学生的答辩成绩。在答辩未结束前和最终成绩公布前,任何人不得随意告知学生的成绩。关于题签:答辩题签不少于150个,每个题签一道题。答辩题签公开,在设计开始时将题签发给学生。答辩时每名学生抽取2个题签作答。答辩时始终允许学生旁听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的这个权利是不能被剥夺的,这也是公开答辩的重要环节。当然,旁听学生必须保证答辩的会场纪律(不得讲话、手机必须关机、答辩时不得随便进出答辩现场等)。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题目多样化改进对策分析 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不少高校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和完成质量主要依赖专业教师教学过程的问题,提出毕业设计题目多样化的改进对策,使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与指导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以更充分地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并讨论了各对策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关键词: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改进对策;创新实验;联合指导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目的是总结、检查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同时通过毕业设计,也使学生对某一课题作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巩固、扩大、加深已有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填鸭式”的课程学习,毕业设计过程要求学生更加自主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扩展、加深,这就要求学生阅读较多的相关专业文献、规范,因而毕业设计过程是培养大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的最好时机和途径。然而,目前毕业设计往往轻设计过程而重结果,不管学生有没有认真做毕业设计,只要在毕业设计结束前按时提交设计文件,一般都可以通过毕业设计答辩。在这样的毕业设计培养过程中,学生可以在答辩前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方法应付,没有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方法,学生没有通过毕业设计学会文献检索和阅读方法,如学生对所设计工程类型的发展研究现状了解不充分,对设计任务的重点、难点不甚了解,对自己所做设计采取的措施没有很好的进行总结,开题报告主要内容相似度较高,等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的初衷落空,究其原因在于除了学生和指导教师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以外,年复一年的假设工程项目供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模式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改革的地步。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高校无力采取与对研究生论文进行管理相似的措施对本科毕业设计进行质量审查,而往往采用不定期抽查的管理方式,对毕业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主要依赖各教学院系和专业教师,特别是后者,但往往人情关系、师生关系、绩效考核等因素导致对毕业设计的评阅和答辩的把关不严。受教育者在用人机制不完善的社会条件下,容易出现只要一纸文凭、不求真才实学的现象,对教学质量的需求缺乏足够的动力。[1]由于保证就业率的需要和管理还不够精细的原因,高校往往不能提供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全面信息,一般只提供课程学习成绩证明、获奖证明和荣誉证书;而等到毕业设计阶段的成绩公布时学生早已与用人单位签约,或早已被研究生培养单位录取,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热情大打折扣。 为更加便于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高校应提供毕业生参加科研活动包括毕业论文等情况的证明,使得毕业生信息对于用人单位更透明和更易掌握,这同时也是对学生参加这些活动的激励措施。作为高校的服务对象,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在人才需求上的多样性决定了高等教育质量和质量标准的多样性,[2]高校应主动改革教学模式以适应这些需求,走特色发展之路,避免同质化竞争。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对毕业设计可以采取的主动改革方式有:联合生产单位指导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一体化,以及毕业论文与科研立项、创新实验一体化,并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支持和引导师生在高校设计的运行范围内互动;以高校的三大职能“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与相关活动为核心对教师和学生提供足够的向心力,优化毕业设计开展的环境,避免个别师生由于对教学环境的失望而产生厌教厌学倾向或偏离该范围,如图1所示。 图1 开展多种类型毕业设计(论文) 一、联合生产单位指导毕业设计 由于师生比的关系,学生多,指导教师少,精力有限,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往往由指导教师拟定,缺乏足够多的工程实际背景,历年题目相似度较高,造成学生对设计任务缺乏新鲜感和产生脱离实际感,对毕业设计兴趣不高,完成毕业设计的动力不足,只求通过答辩,得过且过。此外,部分学生也要求参加拟就业单位的试用性质的实习,以更早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获得好的发展,并且事实上脱离了教师的指导,还有部分学生因为找工作和报考公务员等事务不能专心完成毕业设计,这些都导致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在生产项目的高峰期、攻坚期,生产单位十分需要毕业生参加项目,求贤若渴;而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具备了较好的专业知识,在生产单位技术人员的帮带下往往能够迅速掌握相关岗位工作技能,且能够较好地适应工作强度。项目有需要的生产单位和优秀的高年级实习学生之间相互存在用人与实习工作需求,具有潜在的合作可能,有部分生产单位抓住机会充分发挥了到本单位实习学生的作用,有的单位更是要求签订了工作协议的毕业生提前到单位上班。 因此,联合生产单位指导毕业设计对期望到生产单位参加实际项目工作以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因势利导,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使毕业设计教学顺利进行和保障完成质量。 二、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一体化 在传统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中,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相互独立,课程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满足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的,很难考虑与其他课程设计之间的连续性、互补性,局部独立性、片面性较强,全局系统性、整体性较差,使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得不到良好的连续性、系统性和整体意识的训练,不了解不同课程间的前因后果,工程设计整体观模糊。在做毕业设计的初期,学生需要了解毕业设计,收集、分析设计资料,还有学生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对以前做的课程及各个课程之间的联系进行复习与学习,无形中就压缩了毕业设计的总时间,分散了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体系进行扩展、加深的精力。 同时,无论是在课程设计还是毕业设计中,部分学生面对设计任务感到题目太大,无从下手,缺乏主动性,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基于学习的迁移理论,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始终围绕同一个工程案例展开,以此为学习、扩展和加深的立足点、出发点,得到连续、系统、整体的专业训练。例如在“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中,学生练习并掌握了某一类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方法,在毕业设计中则要求学生对同一路段进行多种类型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即在相同的交通量、气候和土基等条件下,加深对沥青路面结构类型、材料类型和结构组合设计的认识。 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联合开展期间,必须保证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见面次数,从选题到搜集资料,直至撰写、修改和定稿,指导教师要为学生层层把关,引导学生统筹合理地安排时间,以加强毕业设计的指导力度。学生也必须严格按毕业设计的写作要求独立完成写作过程,尽可能减少和消除抄袭。 三、毕业论文与科研立项、创新实验一体化 以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方向为例,在国家实施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科技兴交和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的行业背景下,实施和参与科技活动的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素质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强调本科办学目标定位要从教学研究型转向研究教学型,认为科学研究是保证教学内容始终反映文化、科技的最新成果,是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前沿的基本条件,也是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因此高校都大力提倡并要求教师要从事科研,强调要把科研成果融入本科教学,这无疑是有益的,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但高校的科研活动仅仅是以教师作为主体。为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教育部于2007年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有的高校将这一计划作为学风建设的措施之一,积极引导学生申报。尽管该计划以学生为申报人,但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项目的执行往往忽略了科研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须性和重要性,在根本上未摆脱教师讲授科研成果,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理论基础不够全面、可用于创新实验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等。 在创新实验中,往往由于学生没有专门的时间,只能挤占课余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学习和实验,而参加创新实验又要求学生已经学习了专业课程,另外,课程学习、课程设计、考研、找工作等又使得学生很难有足够的课余时间,因此难以保证创新实验的实施。对参加创新实验的学生,允许他们以创新实验项目的内容为基础申请做毕业论文,可以从时间和精力上保证创新实验项目的完成。如中山大学在第二课堂由科研课题组负责指导本科生的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并与毕业论文相结合。[3] 与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相比,大学生创新实验、科技立项项目完成时间短、经费少,且本科生参加实验需熟悉和掌握实验设计方法、实验操作规程等较多内容,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应以理论研究为主,了解和参加实验过程为辅。同时为保证大学生能切实完成创新实验计划,在该计划项目的申报中宜要求申报人除完成必修课程的学习外,还应选修一定的课程以夯实科研基础,如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的学生应选修“水力学”、“弹性力学”、“有限元”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如何参加和开展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等公共选修课程。由于执行创新项目的主体是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对于这些科研道路上的新人,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应该选择以其目前所掌握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动手能力和学习科研方法为出发点的课题。 四、各改进对策的综合比较分析 显然,上述前两种毕业设计改进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最后一种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多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毕业生能胜任本专业领域的科研、教学、设计、施工和建设管理等工作。因此,尽管上述改革方式可能使毕业生的培养方向差别化,毕业生可能具备不同类型的专业素养,但仍然是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 对原部属院校等行业特色优势明显的高校,与生产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有利于保持和加强与行业内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利用好高校潜在教学资源,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形成教学特色。联合生产单位指导毕业设计可以直接接触生产实际,具有能激发学生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优势,但往往易受生产项目内容和生产单位实际用人需要的限制,学生参加工作内容与毕业设计题目不一定一致,学校和生产单位联系沟通工作量大,且学校教师指导难度较大。 毕业论文与科研立项、创新实验一体化有利于将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工作相结合,发挥科研骨干的长项和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但存在学生培养训练周期短、教学工作量大、难度大的问题,适合教学科研团队或承担了科研项目的年轻教师开展该项工作。 相比之下,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一体化无论对师生还是高校而言都更易实施,在面临题型多样化选择时可能大部分学生会参加该类毕业设计,但它无法防范部分学生潜在的逃避、懒散应付毕业设计的倾向,尤其对学习成绩优异且喜爱探索性活动的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挑战性不足而难以挖掘其学习潜力。 对三个改进对策还需进行如表1所示的综合比较分析,表1仅为初步分析,还应经实验后加入选题学生数量、实施后培养效果等的分析,并对各因素分配权重系数后计算综合得分。 五、结语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毕业设计采取题目多样化的策略,对如何毕业设计的参与者是更加广义上的“选题”。对如何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督、导结合,实现以导为主提供了建议措施。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探索与创新 摘要:结合多年指导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经验,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从毕业选题、时间安排、过程管理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对毕业设计团队模式进行深化改革。研究表明,将团队指导模式引入毕业设计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而且提高了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有效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教改实践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锻炼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反映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水平和高校教学质量,实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随着土木工程专业口径拓宽和工程技术更新,传统的毕业设计运行模式已无法满足毕业设计质量要求。[1,2]本文探索和创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在组织形式、设计选题、过程控制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以期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一、传统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现状 1.毕业设计选题 目前,多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面相对狭窄,题型单一,深度不足,且以“命题式”的设计题型居多。比如,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的毕业设计一般为多层框架结构和单层工业厂房,学生很少接触其他结构体系的设计,这就制约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体现不出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要求。另外,设计中对土木工程各方向的内容分配不合理,往往是重结构、轻建筑和施工组织设计,对道桥和地下工程设计的内容较少。设计题目大多不是根据实际工程来命题,对设计结果无法校核、论证,且多年来题目类型相同,内容大同小异。[3,4]这使得学生普遍感到毕业设计和实际工程脱轨,缺乏工程实践意义,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欲望,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毕业设计时间安排 多数高校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而在这学期,找工作的学生忙于参加招聘会和面试,不能认真静心地做毕业设计;考研的学生在准备研究生面试和复试时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有些学生意识不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忽视了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将四年所学知识综合化和整合化的唯一机会,在毕业设计时准备工作不充分,匆忙着手,对最新的专业设计规范、专业标准图集、专业构造手册熟悉较少,完全依靠教师的指导,被动性设计表现明显,学生在设计中体会不到设计成就感,导致其重视程度、设计热情下降。 3.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问题 在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指导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毕业设计环节的生师比过高,有些高校甚至高达10∶1。很多青年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知识结构不够完整,缺乏工程设计和实践经验,这就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比如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涉及到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指导教师必须精通这些专业知识才能高质量地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同时,教师要兼顾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投入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有限,很难对所有学生的毕业设计管理和监控到位,致使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设计进度严重滞后,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4.毕业设计成果达不到设计要求 在大学期间,土木工程专业除了学习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外,还有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但这些课程和实践环节均局部独立,片面性较强,缺乏全局系统性和整体性,使学生多以点状形态记忆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问题,缺乏大土木观,工程设计整体观模糊,这使得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既不能分析具体工程问题,又不能校核论证设计结果,只能照搬结构设计范例,依赖结构设计软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毕业设计成果远远达不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有些学生不能按照设计进度进行设计,毕业设计前期松松垮垮,而后期通宵作战,导致毕业设计内容不完整,深度不足,设计水平不高,甚至出现了计算书前后矛盾以及计算书和设计图纸自相矛盾的情况。 二、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 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是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以实际工程和科研项目命题,由多名教师合作组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多名学生完成较大的毕业设计课题,确定毕业设计中实施团队指导的相关具体方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1.毕业团队指导模式的目的和意义 毕业设计团队选择内容全面、结构体系丰富的课题,学生在设计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对土木工程多个专业方向知识均有汲取,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形成研讨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补充、启发,全体团队成员的素质得到发展,共同进步,这为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多名教师共同指导,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创造条件,也有利于教师的进步和成长。 2.指导教师团队的构建 指导教师团队组建时要综合考虑教师的学缘结构、学科专长和年龄结构,教师之间学科交叉合理,各有所长,优势互补,老中青教师搭配组合。团队负责人一般由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担当,在选题、设计成果考核等重要环节以及学术方向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对团队教师起培养、指导、协调和组织作用。其他成员一般为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尤其要吸收青年教师加入团队,根据其学科专长与特点负责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5]指导团队既分工又合作,不同专业和方向的教师全程参与指导,根据进度和设计内容分阶段负责。在团队中以老带新,培养年轻教师和专业基础课教师。 3.学生团队的构建 根据课题规模和任务的难易程度确定毕业设计团队学生人数。学生团队组建应基于双向选择原则,教师要对团队的课题研究方向、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做初步阐述,让学生对课题有所了解。在组建学生团队时可以同专业,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应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队,尤其要鼓励基础差的学生进入团队。团队组建后,应选一名理论知识扎实、责任心强、协调组织和沟通能力良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团队的研究进展、实验组织和人员协调工作。 三、深化毕业设计改革 针对以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常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教学改革实践,旨在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1.毕业设计选题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满足土木工程专业职业要求,选题要结合实际工程项目,与地方施工单位或设计院所合作选题,根据学生团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情况进行“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尽量避免“假题假做”,通过对比设计成果和现有工程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或者将教师的科研项目整理成为既能满足毕业设计要求,又有一定科研性及学科前沿的综合性的毕业设计题目。在选题时,注意给课题适当添加自由发挥空间,旨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毕业设计提前安排 为了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的矛盾,一方面将部分学生在大三时就吸引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提前接触科研项目,开拓学生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设计做好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将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提前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展,增加了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指导教师详细介绍课题的工程背景、研究背景、具体内容和预期成果,学生根据毕业设计的任务与要求收集资料,查阅参考文献,分析课题的研究内容,提出研究思路和设想,完成科研实践和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指导教师要及早介入学生的前期准备工作,缩短学生毕业设计适应时间,减少起始阶段的盲目性。 3.加强团队管理 过程管理是能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关键。所有指导教师对毕业生的开题、阶段性检查、中期检查、答辩进行互相把关,互相促进。重点从以下几点做好过程管理: (1)团队指导教师要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实行值班制,保证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得到教师指导;团队负责人关注试验进度,对毕业设计进行阶段总结。 (2)制定有效的团队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建立良好的师生信息传达和反馈渠道。 (3)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教师不能选择硬性压制和忽略不问,而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和积极创新来解决问题。 (4)开设毕业设计讲堂。针对毕业设计中涉及的难点和重点问题,由相应的教师以毕业设计讲堂的形式进行专题讲解,丰富毕业设计指导形式,提高毕业设计学习效果。 (5)集体评图。团队负责人组织团队教师共同讨论确定毕业设计图纸要求和统一评图标准,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很大程度上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可以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4.加强与校外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校企联合培养毕业生 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途径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方法,既解决了高校办学资源匮乏问题,又为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人才。常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毕业生,建立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工程师毕业设计联合指导团队。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依托校企节能减排材料研发中心和校企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以实际工程为设计课题,设计结果可以对比校核,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程意识和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热情。[6,7]在联合指导过程中,校内教师和校外工程师要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制定校外毕业设计管理制度,校内教师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进度和毕业设计成果,并对阶段性问题进行解答。 四、实践效果 经过三届毕业设计的探索和实践,常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已逐渐规范和完善了毕业设计创新团队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质量得到明显改观。通过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构建,毕业生整合构筑了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了工程实践应用能力,锻炼了科研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各专业和方向的教师之间的联系得到强化,不同专业课程教师对相关课程的认识得以深化,加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团队指导模式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探索提高。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教学环节,独立学院在组织毕业设计中存在一定的困难。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土木工程系通过毕业设计前统筹安排、按学生的就业方向分组、全过程与业界密切合作、结合工程实践进行选题、有效的过程控制措施、改进成绩评定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较好地解决了独立学院在毕业实践环节组织中面临的问题,对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校企合作;过程控制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综合训练。做好毕业设计工作,对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独立学院工科专业在毕业实践环节的组织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毕业环节时间长、任务重、综合性、实践性强,对教师要求高,需要投入的师资力量大。然而不少独立学院自有师资数量有限,经验不足,难以独立承担毕业设计的任务;毕业设计环节在时间上与母体学校冲突,母体学校的师资几乎全力以赴投入到自身的毕业设计环节中,难以兼顾;毕业实践环节要求每人一题,选题困难也是常见的问题。因此,不少独立学院的工科专业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完成。 至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最初两届学生也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环节。但是事实证明,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很强,学生毕业前没有经过系统的、与实践接轨的训练,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用人单位也对土木工程专业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环节 的做法表示质疑。为达到培养工程师[1]的目的,至诚学院土木工程系在毕业实践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 一、统筹安排,提前做好毕业设计准备工作 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对理论课程、课程设计、实习与毕业设计综合考虑,注重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安排好毕业设计相关预备知识点的学习与相关能力的训练。 建立实践基地与业界专家库,加强与业界合作。为了突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解决独立学院自有师资数量不足、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土木工程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与业界的联系。实践基地的建立不仅为学生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还实现了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此外,学院建立了业界专家库,吸收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本科及以上学历、在设计、施工、造价等相关领域具有专长且热心本科教育的业界专家。这一措施为安排业界专家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和答辩提供了保障。 毕业环节之前事先做好准备工作。至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在过完寒假后正式展开 。为了让学生能利用寒假期间有的放矢地做好准备,土木工程系在年前完成分组工作。首先由每个组的带队教师介绍本组的任务、要求、特色,以及与具体工作岗位之间的联系和以往学生的就业情况等,引导学生根据已联系或拟联系的就业岗位以及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组别。此外,各组还布置复习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查找文献资料、熟悉相关资料和规范、熟悉相关软件、联系实习单位等任务,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设计准备工作。 二、充分利用业界和母体学校资源,开设多个毕业设计组 (一)开设多个毕业设计小组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任务大多以结构设计为主,辅以建筑设计或简单的施工组织、工程概预算设计。这种做法对学生结构受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然而并不是毕业设计唯一的选择。作为在省内本二批次招生的本科专业,至诚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施工企业为主,占总人数的50%左右;此外到设计、基建管理或房地产、造价咨询、检测等企业就业的各占10%左右。其中施工、房地产、造价咨询单位对学生的工程估价或成本控制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希望他们在懂技术的同时能有很好的经济意识和工程概预算能力。由于与母体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在毕业设计环节上采取以施工相关方向为主的策略,不仅能有效避免与母体学校在培养层次和师资上的冲突,充分利用母体学校的师资,而且能切合自身的培养目标,缩短学校与学生工作岗位的差距。 根据专业方向设置、学生就业方向,采用学生自主报名形式,对土木工程专业在毕业环节进行分组,分别是:建筑结构设计、桥梁工程设计、公路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投标报价、毕业论文。近几年来的分组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选择毕业设计形式,其中选择施工组织和工程投标报价的约各占50%,只有考取研究生、公务员等少数学生选择毕业论文形式。 (二)对各小组配备指导教师 至诚学院土木工程系充分发挥独立学院体制灵活的优势,合理利用自有教师、母体学校教师、业界工程师或业界专家,并考虑各组不同的特点为各小组配备指导教师。 对人数较少且母体学校也有相应组别设置的毕业设计组,由母体学校共同组织。如建筑结构设计、桥梁工程设计、公路工程设计组,将学生编入对应的母体学校毕业设计组,适当增加指导教师人数,并指定自有带队教师全程跟踪,负责联系、服务及组织工作。在没有影响母体学校教学组织的情况下,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同时也有利于自有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对需要集中指导的人数较多的组,则由至诚学院土木工程系独立组织,通过聘请母体学校教师、与企业合作等方法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如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投标报价组采用与省内知名企业 合作方式开展毕业设计。每组的指导教师由本系选派的专业教师和企业选派的工程师团队共同组成,双方各指定一个负责人,企业方负责人优先选取有高校工作经验的人员。在毕业设计辅导过程中,各有侧重与分工。本系教师负责选题、相关理论、程序步骤、纪律等把关工作;企业指导教师负责提供合适的工程资料及对工程惯例、规范等实践的把关工作。 论文组则由母体学校具有硕士生导师任职资格的教师进行指导,由指导教师安排学生参加实习或到实验室参与教师的课题项目,有针对性地辅导。 三、慎重选题,确保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得到充分训练 毕业设计选题是否恰当,关乎整个毕业设计环节的成败。在选题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选题重复,不能做到每人一题;题目过大或过小,导致不能按期完成或工作量不饱满;题目陈旧过时,不符合工程实际;题目涉及面太窄,达不到综合训练的目的,等等。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土木工程系在省内高校和业界做了深入的调研工作,一方面向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在业界具有良好口碑的高校学习经验,另一方面寻求工程界的支持。此外,在毕业设计环节分多个组、与企业合作也对扩大选题范围、结合实际选题方面有很大帮助。 以建筑结构设计组与工程投标报价组为例,介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情况。结构设计组选题由母体学校组织,分为:教学楼、综合楼、旅馆、高层办公楼、高层商住楼多个不同的小组。结构形式涉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组合结构,有的组还要求进行结构隔震设计等。建筑结构组的毕业设计从建筑方案做起,由建筑学和建筑结构两方面的教师合作指导。由于组数多,给学生提供的参数不一样,且每个学生所做的建筑设计方案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能保证每人一题。在工作内容上,包括建筑总平面、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自选)设计;结构基础、框架、楼梯、楼(屋)面板的受力分析及设计。要求提交手绘图纸、计算机绘制图纸、手算计算书、电算结果等。工作内容丰富,工作量饱满。 投标报价组的选题中取自造价咨询公司以往做过的实际的工程项目。由于有企业支持,采取真题假作的形式,题目数量多、切合实际且能每届更新。3~5名学生共用一套图纸,并对每位学生设定不同的参数。任务主要包括工程量核对与计算、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工程计价、交互审核等。还要求学生结合施工方案的编制,总结在计量、计价、审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并撰写报告。设计过程既包括手算,也包括电算和上机计价操作等。 四、创新管理机制,加强教学管理,实行严格的过程控制 毕业设计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各阶段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造成毕业设计质量的下滑[2]。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在毕业设计环节组织上相对缺乏经验,指导教师来源不一,构成较为多样,部分学生主动性有待提高,这些都使得独立学院在毕业设计管理和过程控制上存在一定的挑战。 为了做好毕业设计环节的质量控制,至诚学院土木工程系在管理机制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教学与管理两条线,全系动员共同做好毕业设计组织工作 独立学院外聘的教师往往热衷教学和对学生的辅导,却不擅长教学管理。实际上毕业环节的教学管理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的过程,需要教学管理人员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此本系参与毕业设计的人员除了指导教师外,还有学院尚不具备辅导毕业设计资格的年轻教师、教学秘书、学生辅导员等。年轻教师参与到母体学校组织、或有业界专家参与的毕业设计组,主要负责该组的联系、服务与过程控制工作,并通过学习提高能力、增长经验;教学秘书负责在本系设组的指导教师的考勤与联系、服务工作;辅导员负责学生考勤、维持纪律,以及对缺勤学生的教育工作。这样既加强了毕业设计管理上的人员投入,使各组的过程控制都在掌握之中,也为自有师资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明确进度安排,实行毕业答辩环节准入制度 将毕业设计任务分为多个不同的阶段,在毕业设计任务书中明确进度安排与要求。在每个阶段开始前,先以上课的方式集中讲解本阶段的任务、要求、关键问题,在该阶段结束时及时验收阶段性成果,并总结存在的问题。在每个阶段,对不符合进度要求的学生予以警告,当有3个以上阶段进度不符合要求时,取消该生毕业设计答辩资格。 (三)对学生考勤,推广实施可追溯的过程记录制度 以工程投标报价组为例,在毕业设计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对计算书等过程文件作专门记录,在辅导结束时,在记录本上当天完成的内容下方签名。提交时将教师签名的页面折起。在每个阶段结束的时候,教学管理人员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获得的签名次数、两次签名间所完成的内容、记录本书写情况和修改记录、正稿与草稿的对应情况等,来判断学生的出勤情况、是否存在突击、是否及时检查修改、完成过程的独立性等。对缺勤次数多的学生予以警告、扣分等处理,直至取消毕业设计资格。 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有效地杜绝了考勤时冒名顶替,或者个别学生应付点名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学生的侥幸心理。即使是不够自觉的学生,也能较踏实、独立地完成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记录本作为毕业设计资料上交,一方面成为记录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依据;另一方面,给学生签名也能反映指导教师的出勤情况。在辅导结束时签名,客观上要求辅导教师不能早退,在一定程度上对指导教师也是一种督促与制约。 师生双方认真负责的态度也能促进师生间相互信任与认可,给下一届学生树立了较好的榜样,同时也有利于与母体学校和业界的良性互动及在业界形成良好的口碑。 五、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成绩评定方法 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教务部门都对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评定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有利于统一管理和质量把关[3-4]。但是由于教务部门本身并不参加毕业设计的具体管理,独立学院不同的专业在专业特点和毕业环节的组织方式上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由各系自主制定毕业环节成绩评定方法,教务部门予以把关和审批的方法更切合实际。至诚学院所推行的重心下移、对各系实施类似“事业部制”的管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各系的主动性,有利于基层组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和专业特色的形成。 经过分析,土木工程系认为,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主要考察3个方面的内容:成果完成的独立性、上交书面成果的质量、对理论的把握程度及思维、拓展能力。考察方式为过程跟踪、成果评阅和组织答辩。该专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方法有如下4个步骤。 (一)评价成果完成的独立性 成果完成的独立性由教学管理组打分和答辩组打分共同组成,见式(1)所示。 α=0.7α1+0.3α2(1) 式中:α为独立完成程度系数,取值介于0~1之间,完全独立完成的为1,找或抄袭完成的为0;α1为教学管理组给出的系数,取值介于0~1之间;α2为答辩组根据学生对自己所提交成果的熟悉程度,对学生完成成果的独立性所打的分值,取值介于0~1之间。 教学管理组根据学生的考勤情况、平时进度快慢、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量化评价。计算方法见式(2)所示。 α1=0.3β1+0.4β2+0.3β3(2) 式中:β1由考勤次数折算;β2由各阶段进度分折算;β3由学生之间互相打分结果折算。三者的取值均介于0~1之间。通过同一个小组的学生相互打分,反应学生内部对各自完成独立性的认可程度,也为了解课余时间学生的投入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抄袭等现象提供线索。 (二)计算成果质量分值 上交书面成果质量的分值由指导教师组确定,在答辩前给出成果质量分值X1。由于毕业设计在指导上采取答疑并辅以集中讲解的方式,教师轮流值班针对不同阶段的逐个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并不存在固定的对应关系。因此该专业并没有要求指导教师独立给出评阅成绩。而是通过事先制定完善的评分标准,指导教师分工评阅,并集中商讨完成本组学生成果质量评定。对成果质量的评分标准根据各组要求提交的成果有所不同。涉及成果的完整性、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设计深度、逻辑性、计算准确程度、图纸表达情况及绘图质量、设计说明书等文字内容的表达情况、是否满足要求的形式等。此外,考虑到虽专业毕业设计任务重,相关的图纸、参数多,前期没有参与指导的人员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评阅,因此没有安排非指导教师评阅成绩。 (三)考察学生理论基础与综合能力 通过现场答辩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与综合能力。该专业对毕业答辩非常重视,答辩委员会由本校教师、业界专家共同组成。答辩组从两个方面打分:一是进一步考察学生对自己所提交的成果的熟悉程度,分辨是否存在找、抄袭、依葫芦画瓢的情况,对学生完成成果的独立性打分,得到α2;二是对书面所不能反应出来的问题,如对毕业设计相关的基础理论掌握的深度、灵活运用与独立思考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得到该项成绩X2。 (四)成绩汇总与大组答辩总成绩计算 成绩汇总与大组答辩总成绩计算见式(3)。 X=α·X1+X2(3) 式中:独立完成程度系数α与书面成果质量分值是相乘的关系;X1的分值介于0~80之间;X1的分值介于0~20之间。计算出总分后,对拟评优秀与小组答辩有疑问的学生,最后再进行大组答辩,以慎重给出优秀与不合格的成绩。 出勤只代表“出工”,并不能代表成果质量,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将考勤次数折算成分数计入总分的方法不合适。 通过考勤发现问题,并着重在答辩或阶段性成果质量考核中确认学生成果完成的独立性,将独立性系数与成果质量得分相乘评定成绩有助于避免“出工不出力”的现象,鼓励独立思考与自主完成。 六、结语 毕业实践环节对培养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独立学院在组织毕业设计中存在一定难处,但也有资源丰富、机制灵活等优势。土木工程专业针对毕业设计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实践证明:通过确定以施工相关方向为主、以其他方向为辅的方针,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不仅能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适应学生就业的多方向需求,而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全过程与业界的密切合作能有效缓解师资不足,扩大选题来源提高选题质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统筹安排、全系动员、创新过程管理和成绩评定方法等能很好地进行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管理。 总之,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环节的安排上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学生就业特点,切实做好过程管理,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 摘 要: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分析了毕业设计的必要性以及现在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原因,并从毕业设计选题、过程控制及突出专业特色等方面阐述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方法。 关键词:毕业设计;土木工程;质量 1.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是学生毕业前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训练,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对本科四年来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面综合的检验,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在毕业设计工作中独立性较高、完成质量较好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实际工作中,接受新的挑战。 2.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必要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之一。尤其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该专业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最接近实战的一次演练。目前,“回归工程实践”的理念在许多一流工程大学的教学改革中慢慢体现,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重也逐渐加大。以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为例,土木工程近几年的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所占课时比例达到了2:1,其中包括大约75学时的专题研讨、150学时的项目设计和3个月的毕业设计。国内各大工科院校也基本在大四下学期停止了新课程的传授,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主。 一些国家根据学生的毕业设计,授予一定的学衔,如建筑师、农艺师、摄影师等;而我国把毕业设计成绩作为授予学士学位的主要依据,各个学校的院系及相关职能部门都非常重视毕业设计工作。很多高校在招收硕士研究生时,不但要求理论课的成绩达到一定的分数,同时还要求其毕业设计成绩达到良好以上。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也更加注重学生实践环节的成绩,重视其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但是近年来,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学生不重视、过程拖沓应付、设计质量不高、甚至抄袭等不良现象。所以,结合专业特点,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势在必行的一项工作。 3.毕业设计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我校是一所以交通为特色的工科院校,其土木工程专业也是以道路与桥梁方向为主。笔者从事了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结合专业特色,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毕业设计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3.1 选题的问题 为了避免毕业设计的抄袭与重复,现在许多高校要求毕业设计题目要达到一人一题。但是大学四年来,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毕竟有限。以桥梁工程为例,截止本科毕业,要求学生能够较熟练的掌握简支梁桥、板桥的设计过程,专业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够结合结构力学等知识独立完成连续梁桥、拱桥等的设计过程。由于桥型少,学生数量多,要达到绝对的毫不重复的一人一题是比较困难的。 3.2 学生的因素 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四年本科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一学期学生面临着人生中的许多重要选择。有的学生选择考研,学期伊始,考研分数陆续出炉,分数较高的同学需要准备研究生复试。其他学生开始着手找工作,投简历。很多学生报考公务员,复习、考试、面试等各个环节无疑在时间上与毕业设计产生了冲突。 毕业设计与理论教学环节不同,没有固定的教室,也没有相对严格的固定时间和考勤,很多时候依靠学生自身的计划性展开。由于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对毕业设计不重视,造成了学生前松后紧的设计状态,难以保证设计质量。 3.3 教师的因素 随着土木工程行业迅速发展,高校扩招,致使学生数目不断增加,造成了毕业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比例更加紧张。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每年每个指导教师平均指导学生8人左右。如果每次指导一个学生需要30分钟,那么教师每次的指导总时间大概在4个小时左右。教师还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在时间的安排上有时难免被动。 4.毕业设计的改革方法 针对上述出现的各种问题,结合专业特点和学校特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4.1 毕业设计题目多元化 指导教师加强与设计院、施工单位等工程一线单位的联系,多了解工程动向,取得实际工程的第一手资料。设计题目来源于实际工程,提高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每个学生分到的题目中,对应的地质资料、跨径等都有所不同,解决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有限、选题面狭窄的问题,能够真正做到一人一题。此时如果选择“真题真做”,不但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达不到要求,同时设计时间也不允许。因此,在有限的毕业设计时间内,选择重要的设计环节,既让学生达到了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技能的目的,同时又不会对实际的设计工作产生困扰。 部分指导教师有科研项目,有些毕业生可以参与到项目当中去,选择论文类的毕业设计题目,在项目实践中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目前,这种选题还仅适用于小范围的学生。 4.2 突出专业特色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直观性,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仿真计算分析能力。 4.2.1具有一定的手算能力。在手算的过程中,对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加强对公式的灵活运用,同时也为后面较好地运用专业软件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4.2.2至少初步掌握一种专业计算软件,如桥梁工程中常用的“桥梁博士”、“Midas”等。从模型的建立、计算到数据的提取都能较为熟练,并且对比手算和电算的结果,能够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4.2.3能够使用“AutoCAD”等专业绘图软件绘图。图纸是工程的语言,必须清晰、合理、全面的对工程进行表达。一个合格的土木工程本科毕业生,不但要具有良好的识图能力,而且需要有较高的绘图水平。 学生具备了以上的专业技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字编辑的能力,不但毕业设计质量得到了保证,同时毕业后能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 4.3 毕业设计过程的控制 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就业、升学的前提下,指导教师应当进一步加强过程督导作用。 4.3.1首先在毕业设计初期,建议学生对指导教师给出的计划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修改。 4.3.2每周至少安排一次固定的指导时间。指导教师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具体进展情况,并就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记录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 4.3.3充分利用目前丰富的网络平台加强平时的交流。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留各种联系方式,如手机号、邮箱地址、QQ号等。笔者每年都会利用QQ成立“毕业设计交流群”,这样的方式直接快捷,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与同学及教师进行探讨,实现了师生互动,加快了毕业设计的进度,提高了效率。 5.结束语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首先要让学生和教师都认识到毕业设计对于本专业的重要性。本文结合本校专业特点,叙述了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是将传统的计算方法与软件计算相结合,突出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 二是毕业设计选题直接来源于工程实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通过过程控制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毕业设计效率和质量。 总之,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学一线的老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和探索,结合专业特点和学校特色,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民办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针对民办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的不足问题,结合指导毕业设计的体会,提出了毕业设计在科学选题、过程管理及指导教师培养等方面的建议和措施,从而更好地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民办高校 ;土木工程 ;毕业设计; 指导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1 ]。同时也是学生进入土木工程的设计、 施工、 管理和科研领域的开始[2 ,3 ]。由于学校类型和层次不同,因此,毕业设计应具有基本质量要求和层次特征,对于民办高校,要面对现实,采取措施,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保证毕业设计质量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1 民办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由于学生综合素质较差、指导教师经验缺少,毕业设计工作存在着诸多的问题[1 ,2 ]。还有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学生重视不够、时间投入少等问题。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的前期基本上不做任何工作,而到了后期,存在着严重的抄袭情况;有的学生到了结束时,根本拿不出来一份象样的毕业设计成果。这里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学生的知识面偏窄,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等等。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还是停留在建筑施工图、 结构施工图、 结构计算书和设计说明等四大内容基础上。此外,还有教师方面的原因,如毕业设计选题不当,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是假题假做或假题真做,缺少实际工程背景,涉及的实际问题较少,需要学生分析的客观资料不多,对学生要求过低等,没有在设计内容的深化和范围的扩展上进行探索,通常是指定学生按规定的形式和要求完成结构计算、细节设计、图纸绘制等,占据了训练过程的主要时间,而对工程项目全过程从立项、 基本资料收集、 方案比较的前期工作到施工可行性分析、 实际经济指标考核等后期环节重视不够,对与相关工程的配合了解甚少,因而对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是不足的[3 ]。因此,目前,民办高校毕业设计质量十分堪忧。如何办证毕业设计质量,采取过硬措施是当务之急。 2 着力打造毕业设计的基础条件,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2.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之本. 教师是教学质量之本。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将直接到生产第一线从事设计、 施工、监理、检测、造价、咨询等工作,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高低,实践技能的强弱,直接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努力建设一支既能传授理论,又能指导实践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城建学院一直努力探索和追求的课题。近年来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提倡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住建部组织的执业资格考试,如注册建造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2)支持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各类工程实践;3)要求青年教师每人必须参加至少一个学期的企业挂职锻炼;4)从企业引进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来充实教师队伍;5)要求教师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经常查阅现行规范,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方面善于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2.2 指导教师科学选题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 题目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内容,是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第一步,好的选题是毕业设计成功的一半。毕业设计题目一般是由指导教师下达的,对教师来说,毕业设计选题是一项艰苦的准备工作,如果选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完成设计的积极性就不会高,这样就很难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就此对毕业设计选题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题目应基本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工程设计、施工的发展水平。指导教师要提前半年甚至一年收集相关资料,对相关的工程问题应尽可能多的了解,仔细斟酌后再定题,并且在第七学期期末任务书要与学生见面,好让他们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其次,毕业设计的选题既要满足教学要求,又要结合实际工程。如综合楼、商住楼、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等实际工程中应用较广泛的课题,这类课题虽然不大,但覆盖的知识面广。其三,为了与工程实际联系得更紧密,可以采取“真题真做”或 “假题真做”的方式,或建立校外毕业设计基地,把学生放到生产实践单位去做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如清华大学、 同济大学、 东南大学、 湖南大学等已有这方面的尝试[4 ]。其四,选题要有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不拘一格选题,因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分配范围很广,所以毕业设计题目不应仅限于设计题型,可尽量选择与学生就业方向较近的题目(选题时已有学生找好了工作),这样将增强学生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设计任务书的布置,不但要考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培养学生适应各种工作的技能,因而设计任务书中应针对具体题目对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工程造价概预算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等方面做不同的设计要求,借此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实践技能。 2. 3 学生做好知识准备是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 通过大学前三年半的学习,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尽管在教学中学生经历了很多的课程设计、课程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诸多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由于大都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对本专业的工程技术问题多以点状形态记忆,对土木工程的全貌缺乏认识。要把学生点状的知识连成线、形成面、构成体,使学生对土木工程有较为完整的概念,毕业设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过程。在毕业设计准备阶段,1)要求学生做好知识的准备:即复习巩固基础知识,认真参加毕业实习,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发展动态及土木工程设计、 施工、 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2)能力的准备:要逐步培养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文献资料的能力;培养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查阅外文资料的能力;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树立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精神;养成脚踏实地的工作习惯。3)做好选题准备,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状况、兴趣爱好,选好毕业设计课题。学生是毕业设计的主体,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是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 3 建立毕业设计监控体系,加强毕业设计过程指导 3.1 开题指导. 对这一环节的控制主要是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开题检查。在毕业设计前段,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对所选课题的建筑、结构、施工组织等部分进行初设计即对这几个部分要做什么、怎么做胸有成竹,完成建筑设计方案。应先由指导老师审核设计方案,学生设计方案经指导老师同意后方可参加开题报告。由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时由学生介绍方案特点、水平及效益情况,教师帮助分析优缺点,提出修改意见。另外学生必须回答老师提问,考察学生毕业设计准备情况,根据学生情况与会教师给出分数,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得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工作。学生建筑设计方案一旦最终确定,指导教师将其记录在案,学生据此开展毕业设计,未经指导教师许可,不得进行原则性修改,以防学生抄袭。 3.2 毕业设计过程监控与指导. 方案设计确定以后,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分为建筑专业设计、结构专业设计、施工组织等几个步骤交叉进行。这是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主要环节,要求指导老师每天到毕业设计室进行指导,随时答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返工,并适时举办相关专题讲座,主要是讲解设计技巧和工程项目设计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在建筑设计完成后,再组织全体老师进行中间检查,主要检查设计进度和结构设计质量,交叉审查学生设计的第一版建筑图纸,指出设计中的问题和不足,启发学生找出修改的方法并由指导老师审查学生拟定的结构方案和措施是否安全可靠,是否经济适用和技术先进。只有通过建筑和结构相互衔接达到共识后,才能转入结构计算和结构图绘制。在结构设计中,指导教师及时审查和帮助确定结构计算简图,指导计算方法的选取。建立学生考勤制度,由学生自己完成每周的进程检查,教师核查,并结合完成的实际情况给出评语,以供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提供依据。院系质监小组进行不定期的抽查,若发现问题,及时对学生或指导教师提出整改意见。 3.3 最后把关. 在毕业答辩前评阅教师和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审查,只有审查合格后毕业设计的学生方可参加毕业答辩。并建立责任追查制度,对原则性错误,指导老师要负责任。 4 合理评定成绩,激发学习热情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由三部分构成:指导老师评分、评阅老师评分及答辩评分。其中指导老师评分可根据工作态度、独立工作能力、毕业设计进行情况、图面质量、业务水平、创新能力、遵守纪律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分,评阅老师主要从专业审图师的角度去评分。答辩评分主要根据答辩小组对学生所设计的课题提一些相关问题,考查其设计成果是否为个人所为,考查学生对新规范、新标准的熟练程度,能否解决不同工程背景的一些实际问题,设计是否有创意等。根据学生答辩的情况由评委老师综合给出评定成绩。答辩时,教师提问后要当众点评,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正确与否的解释,一来可促进教师严谨治学,二来给学生打分时避免盲目性;当众点评可避免印象分,保证了答辩成绩的公平、公开、公正。点评时,老师尽可能多的予以鼓励,使答辩学生和旁听的学生产生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 结语 毕业设计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这一环节的实训,学生对设计、施工、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有了相对完整的认识,为毕业后从事工程领域的设计、施工、研究、 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对于民办高校来说,不断进行毕业设计的实践探索和思考,从而更好地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关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综合训练环节,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分析了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质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问题;改进措施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在已修完相关专业课程基础上进行的综合训练环节,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项工程设计。毕业设计的质量决定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状况,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中及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目前存在的常见问题 1.1学生思想不重视,积极性不高。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在大四最后一学期进行,这个阶段又是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 仍未找到工作的学生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和面试,投入毕业设计的精力自然不足。找到工作的学生感觉毕业设计成绩的好坏对以后的工作影响不大,所以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学生对所设计内容兴趣不高,无法提高学习热情,自然就无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1.2毕业设计题目单一,与实际脱节。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大部分以工程设计居多,多数设计题目为宾馆、教学楼、图书馆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型式过于单一、深度较浅,较少涉及钢结构、高层建筑和大跨空间结构设计。基础形式仅局限在独立基础和人工挖孔灌注桩,复杂的基础型式基本没有涉及。计算方法仍采用传统的计算方法,如底部剪力法、D值法等。这都导致毕业设计与现在迅猛发展的工程实际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难以适应以后的实际工作。 1.3师资不足,水平有限。近年来学生人数的增长较快,而教师引进相对较慢,造成师资不足,毕业生人数是指导教师的十倍多,造成一名教师要指导多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另外,教师除了指导毕业设计以外,大部分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有的教师还从事社会服务工作,这些都使得教师难以全身心地投入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2改进措施 2.1 合理选择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对毕业设计而言,应尽量选用教历长,有丰富工程经验的老教师作为指导老师;但实际情况是青年教师占较大的比例,教学经验不足,无实际工程经验。这就带来矛盾。可以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即让一名老教师带一名年轻教师做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这样既可以保证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也能锻炼青年教师。 也可引入校外指导老师,由校内外教师共同指导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校外指导老师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工程意识有较大的提高,校外教师还可以在就业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对青年教师自身能力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 2.2优化选题。 毕业设计题目可以直接来源于设计院的工程实际,拿来“真题真做”。目前高层项目比较多,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个高层结构的设计,基础形式也可以选用现在常用的筏板基础,不要随波逐流都做独立基础。将毕业设计与生产服务密切联系起来,能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也让学生了解目前施工现场实际的经验和规程。这样对于将要走入工作岗位的同学是很有利的。 2.3重视设计过程。 根据毕业设计的要求,将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分为设计、文档撰写及成果整理三个阶段,规定每个阶段的时间和学生应完成的工作。学生在开题时就应做好进度计划,指导教师按进度计划进行阶段检查并打出阶段成绩。特别是对基础较差、进度较慢的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细致的指导和进度检查,并详细记录,以督促学生完成设计任务。 在毕业设计中,有一些关键环节,这些环节完成的质量决定了整个设计的质量。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来说,结构布置、计算模型的选取、框架计算中的计算简图、内力组合和结构的抗震设计等是整个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些环节,指导教师应该适当增加指导力度,在本阶段设计开始前针对设计过程中的难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结合实际工程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点评,先不做讲解,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学生对这些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2.4规范答辩过程。 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环,组织答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在答辩时应重点考核学生计算内容的完整程度、计算结果的准确率、结构设计步骤的掌握程度、图纸的绘制质量、图纸表达是否准确合乎标准规范等。在提问时,应注重学生对结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现行主要规范的熟悉程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答辩成绩与平时的考核成绩综合评定学生毕业设计,从严要求。可适当增加二次答辩人数比例,对二次答辩中仍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的学生要坚决不予通过答辩。也可以邀请校外专家,这样即可以避免印象分与人情分,也可以借鉴专家丰富的实际经验,请专家从实际工程的角度检验毕业设计,为日后的毕业设计积累经验,逐年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结语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工程教育和工程训练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学生从学校教学阶段向实际工作之间转换的最好锻炼机会,是进入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和科研领域的开始,也是为将来独立工作进行职业准备。在充分考虑学生就业的情况下,保证毕业设计任务的时间,同时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 从毕业设计的选题、进度、考核评定等方面进行全过程控制,力争做到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将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质量进一步提高。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方案改革探索 摘 要:毕业设计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内容既不能照搬原来中专的模式,也不能在本科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压缩饼干式的处理,而应该是在原有中专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毕业设计方案的重新设计与改革,吸取中专教学中成功的经验,革除原有设计方法中的弊端,使其向实用性方向发展,向施工现场的实际靠拢。 关键词:高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方案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对象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现场工作的特点,突出人才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使毕业生既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而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也必须以“实用”为主旨,突出其实用性与针对性。 毕业设计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毕业设计内容既不能照搬原来中专的模式,也不能在本科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压缩饼干式的处理,而应该是在原有中专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毕业设计方案的重新设计与改革,吸取中专教学中成功的经验,革除原有设计方法中的弊端,使其向实用性方向发展,向施工现场的实际靠拢。现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就高职高专教学中的毕业设计方案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传统毕业设计的不足 结构设计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加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定型的设计程序,形成了标准设计,被大家广泛选用。从设计目的和结构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设计的各种建筑物应该朝着更美观、更大方,造价更低廉,结构更新颖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大量地采用新理论、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这些要求对于高职高专类的毕业生来说,限于其所学知识的程度,几乎没有推陈出新的可能,只能照搬前人的经验,这样在毕业设计中只能是照猫画虎,甚至是抄袭,根本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首先,从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高职类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来看,进行结构设计与当前土建类多数毕业生从事的主要工作也是不相适应的。他们分配到现场以后,主要是搞工程的施工,对正确识读图纸、测量操作技术、实验技术要求较高,而对结构设计的内容很少涉及。从实用的角度讲,在毕业设计中进行结构设计的意义不大。 其次,在现场施工中会经常搭建一些临时设施。为了保证施工安全、质量与进度,必须将临时结构设计得安全、合理、经济,达到节约施工成本、缩短施工工期、提高质量效益的目的。而这些工作依靠已经掌握的力学知识和有关规范基本上已经能够胜任。 因此,为了适应市场要求,应该在培养技术型、工艺型、管理型的高职人才上下工夫,教育教学方法必须从实用性和训练性出发,改原有的结构设计为施工设计,才合乎以应用为主旨的要求。 三、施工现场的特点及对毕业设计的要求 (一)现场施工的特点和施工设计的特点 施工现场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施工设计的复杂多变性。施工设计具有数量多、形式多、随机性大的特点,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转 施工设计的数量多是指施工中不可预计的临时工程很多。现场的地形地貌是多种多样的,施工方案、工艺必须合理地、因地制宜地选择才能保证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费用最低、进度最快、施工最安全。施工设计的形式多是指现场临时设施的种类多,可供选用的材料多。例如,桥梁施工中用到的现浇膺架、模板、支墩、抱箍、导梁、便道、防洪设施等等不一而足,而且可用的材料种类不一,有木材、钢材、混凝土、万能杆件、六四式军用梁等,这些都必须做出合理的选择。施工设计的随机性大,重要的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施工方案,合理地确定施工工艺。 (二)现场工作对毕业设计的要求 基于以上特点,对于未曾在现场工作过的学生来说,进行临时结构的设计相对而言是较困难的。如果在毕业设计中将临时结构的设计原则、方法、检算项目加以练习,重点熟悉各种规范的套用和各类参数取值等内容,是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的。如果再把毕业设计内容与毕业实习的内容结合起来,效果肯定会更好。例如,在桥梁实习工地看到施工单位采用的是甲方案,学生在自己的毕业设计中可以采用乙方案,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二者的优缺点,这样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路,还能使其熟练掌握结构设计的方法步骤。当然若能扩大设计范围,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就会一改毕业生到现场后茫然无知的状况,使其能够很快地适应现场工作。 四、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方案的改革思路 1、设计对象以工程实际招投标的最小标段为设计对象。设计内容包括标书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包括人员、材料、机械的供应和组织,多种施工方案的选择,施工顺序,进场道路设计与施工,场地布置,质量安全措施等);个别小型临时设施的结构验算;施工方案的安全性、经济性、实用性评价等。 2、设计所提交的资料根据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一般应包括标准格式投标书一套(含施工组织设计的工期控制、质量控制、施工工艺、施工顺序等);小型临时设施的结构设计计算书;工程量计算清单;该标段中个别单项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特殊工程施工方案等。 3、具体设计安排。因一个标段包含内容较多较杂,若由一人完成困难较多,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量将若干人员编为一组,分工合作,各有侧重,最后形成完整的毕业设计。 4、毕业答辩。答辩时既要考查每个学生自己的工作成果,又要考查他对自己所属小组整个标段工作的完成情况的了解程度,以此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综上所述,改变目前的毕业设计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而改革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使其向实用性发展,向施工现场靠拢,尽可能与现有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材料设备相结合。只有这样,土木工程专业的高职毕业生才能够迅速适应现场,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关于提高教师情感教育能力的必要性与方法——基于个案研究的归纳分析 论文摘要:在我国学生心理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下,教师应对处理学生情感问题的能力亟待重视和提高。同时,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三种提高情感教育能力的有效方法:情感交流方式的有效运用,情感教育过程的科学设计以及教师创造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心理危机;情感教育;方法;个案研究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书中提及:“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并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的度过自己的一生,现在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由此可见,教育必须跳出狭义的学习“知识”的范畴,学生才能全面发展,教师必须懂得体会“人心”,学生才能收获幸福,教育必须注重提高教师情感教育能力,教师才能有效应对学生心理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教师情感教育的能力,笔者选定一位优秀英语老师的个案进行研究,对其开展情感教育的整个过程做分析归纳,并总结出三种有效提高情感教育能力的方法,即情感交流方式的有效运用、情感教育过程的科学设计以及教师创造力的培养。希望基于个案的研究,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点借鉴。 一、提高教师情感教育能力的必要性 (一)应对日趋严重的学生心理危机 现今我国学生普遍缺乏幸福感,据调查,存在个人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近年来呈快速上升趋势。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比如:学生要面对日趋严重的升学就业压力,部分学生还要面对父母感情不和甚至离异等家庭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在学生身上的具体表现就是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疲劳、不自信等,比较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暴力或自杀等极端行为。面对目前学生纷繁复杂的心理现状,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必须对有情感和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有效有针对性的情感教育,帮助他们保持一种良好的生活学习状态。可是,由于现今的学校教育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与学科知识教育能力相比,我国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开展情感教育的能力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进一步提高。 (二)科技进步转变教师职能 古人云:“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在传统观念中主要把教师职能归结为传授知识,由于受此观念影响,长久以来一位“好老师”的标准总是和其学生的成绩划上等号,以致我国的教师教育也一味只注重教师个人学识能力和品格修养的提高。但是,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全球化的实现,已经彻底打破了学生单一地从老师、从书本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今后很有可能会逐步被高科技所取代,“老师是知识权威”的传统理念也会被打破。一方面,不断有更多的学生正在向老师的知识权威发起挑战;另一方面,向老师发出心理危机信号、希望得到情感救助的学生的数量也在猛增。顺应这种时代局势和学生需求,学校教育开始提倡以人为本,教师职责和工作重心开始逐步转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换句话说,今后优秀教师的标准以及教师素质的培养方向,除了个人学识和修养以外,还必须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沟通能力和对学生开展必要情感教育的能力。 二、个案研究提高教师情感教育能力的方法 “化解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恐惧”①的个案主要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详述了某小学英语教师张爱勤通过开展有效的情感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小P克服恐惧的成功经历。 (一)情感交流方式的有效运用 对话、眼神、表情、倾听、肢体动作等都是人类表达和传递情感常采用的方式。这些多样的情感交流方式也常被教师用来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开展情感教育,治疗和解决学生的心理危机。以下将着重对个案中张老师所采用的两种情感交流方式(对话和眼神)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功能。 案例:对话 第一次,张老师抓住课堂外一次与小P闲聊的时机,围绕小P对自己以及英语学习的态度展开了一次辅导性谈话。谈话中出现一些反应小P内心活动的行为语言,包括:点头,羞涩,沉默,摇头,眼光中流露出委屈等。 第二次,张老师在随后的一节英语课上,围绕“like”一词与小P展开一次英语对话练习,并且小P的正确回答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案例中张老师正是通过先后两次不同类型的对话有了对小P更深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小P缓解对老师的信任危机。由此可见,对话作为情感交流方式的一种,其优势在于为师生搭建一个平等互动的平台,有效拉近师生距离,较直接地反应了学生的心理状况,有助于老师及时准确地找到并解决问题。 案例:眼神 张老师课上要求学生举手与自己对话练习时,自然地走近小P,用鼓励的目光期待她。小P慢慢将小手伸出桌面…… 可见,眼神交流不仅帮助张老师默默地鼓舞了小P,而且避免了言语鼓励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有的不便。一方面,假如当时张老师直接点名要没举手的小P回答问题,显然这对其他积极举手的同学略有不公。另一方面,小P也会对毫无预兆的点名产生恐惧,反而会因为紧张而回答不好问题,甚至心理危机有进一步加重的可能。所以说,此处眼神的运用,真可谓一举三得。 纵观以上对话和眼神的个案分析,可得启示如下:第一,不同的情感交流方式,其特点和功能各有不同;第二,情感交流方式是教师开展情感教育活动的有效手段;第三,教师若能适时、恰当地选用正确的情感交流方式,将提高教师情感教育的有效性。 (二)情感教育过程的科学设计 教师开展情感教育绝不仅是任意简单的聊天关心或说心里话,情感教育也是学校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和学科教育一样,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即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正因如此,教师必须像对待学科教学过程一样地对待情感教育过程,对其进行科学严谨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目的的实现,否则就是无效的。纵观个案发展的整个过程,显然张老师已经有了一番精心的预设,归纳分析如下: 案例:张老师对小P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设计 1.诊断原因:因不愉快的经历,小P对老师产生恐惧心理。 2.明确目的:消灭恐惧,恢复小P对老师的信任及自信心。 3.选择方式:以对话为主。 4.设计实施步骤:1)先赢得小P对“我”的信任,再扩大到对全体教师的信任; 2)个别对话(缓解恐惧为主)——课堂公开对话(增加信心为主)。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两点:第一,对过程进行科学的预设是有效实现情感教育目的的前提保障; 第二,教师教育若想提高教师的情感教育能力,就必须加强教师对情感教育科学化的重视,使其上升到和学科教育一样的理论水平。 (三)教师创造力的培养 与学科教育相比,情感教育对教师的创造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为与理性的认知活动相对,人的情感是感性的,具有极端抽象性、复杂性和个别性。所以,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教师必须开展因人而异的情感教育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为学生量身打造,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个案中张老师的创造力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对话的设计。 案例:教学资源利用中的创造力 张老师在对小P开展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多种不同类型教学资源。第一,是英语课:张老师与小P进行英语对话,利用学科教学的过程帮助小P克服恐惧,恢复了自信。第二,是张老师自己和班级同学:张老师通过自身的言行与同学们的掌声,对小P达到潜移默化鼓励和肯定的效果。第三,是小P的父母:张老师让小P在校外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关怀和爱。 个案中张老师积极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不仅善于将学科知识教学作为一种情感教育的有效资源和手段,而且更不拘一格地把小P周围的环境也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感教育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 案例:对话中的创造力 (第一次) (第二次) 张:小P,喜欢学英语吗? 张:DoyoulikeEnglish? P:……(点头) P:Yes. 张:喜欢张老师吗? 张:Doyoulikeme? P:……(点头) P:Yes. 张:Doyoulikeyourmummyanddaddy? P:yes. 比较分析以上案例中张老师与小P的两次对话,我们发现特别之处有以下几点:第一,两次对话内容重复;第二,英语对话中多次重复使用以Do开头的一般疑问句句型;第三,两次对话核心词“喜欢(1ike)”的重复。 以上三处看似偶然的重复,其实都是张老师的创造力在对话设计上的表现,分析如下:第一和第二点,即内容和问句句型重复,目的都在于降低回答问题的难度,确保小P回答的正确性,为进一步表扬并帮助她树立信心、克服恐惧埋下伏笔。Do的一般疑问句,其简便回答只要说yes或no,即便对于勇气缺乏的小P来讲回答起来也很简单。反之,‘如果采用问题和答案都相对复杂的特殊疑问句提问,小P很有可能由于紧张而不敢回答或回答错误。第三点,为何选like作核心词?要知道理由,不妨先找到小P的心理症结:不喜欢老师,害怕老师,不喜欢学习(doesn’tliketeacher,afraidofteacher,doesn’tlikeschoo1)。因此,张老师的出发点是想通过反复强调核心词like来淡化小P对老师和学校的恐惧心理,起到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 纵观以上两处个案分析,我们可得启示如下:第一,创造力可以使情感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其形式可以是对话,是学科教学,甚至可以是一句话、一个词、一个人;第二,创造力可以使情感教育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可以通过发挥创造力,为不同的学生和心理问题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法案。 四、结语 迫于学生心理危机的严峻和教师职能的转变,教师情感教育能力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将日渐重要,这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其次,情感交流方式的有效运用、情感教育过程的科学设计和发挥自身创造力可以综合提高教师的情感教育能力。最后,教师应该是一个对话者、策划者、创造者,而不是一个命令者、执行者。今后教师教育有责任促成这一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校教育更具人情昧,使学生身心能够伴随知识的增加而健康发展。 愿未来教师教育能够使我们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幸福人!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浅谈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之因素分析法 【论文关键词】因素分析法 比较教育 发展历史 【论文摘要】因素分析法的产生,使得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由全盘借鉴的阶段转向了分析影响教育各个因素的阶段,由解释“是什么”发展到分析“为什么”的研究。 因素分析法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它体现了建构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主要观点,反映了如何对教育中各种因素的数量、质量关系进行整合的动力特征,提供了一种分析教育的特定认知参照系、认识角度,决定着研究方向、设计及对结果的阐释。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理论分析框架,就会进行什么样的理论分析观察。所以,因素分析法作为一种研究框架建构并维系着比较教育学科的运转、发展,解决现代教育中的各种问题,阐释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以特有的表现形式反映比较教育发展对现代教育运动的作用,是比较教育学科用以表现其价值、功能的根本特征。 一、因素分析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萨德勒提出因素分析法 萨德勒是比较教育发展“因素分析时代”的先驱,也是一位跨“全盘借鉴”和“因素分析”阶段的中介性学者,对学科的转型、升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他是发现单纯移植中的问题而积极倡导因素分析的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认为:对比较教育来说,重要的是花大力气来考察影响这个国家教育制度发展的诸因素或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因,才能对教育改革做出最有力的反映,真正认识教育并推动其发展;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应当是直接地借用国外教育制度和教育经验,而是在研究别国教育的基础上,以改善本国教育为目的。基于以上观点,萨德勒提出了他的比较教育方法论,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二)康德尔大力发展因素分析法 康德尔继承和发展了萨德勒提出的因素分析法,他认为:在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特别要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其著作《比较教育》中,康德尔提出:“探究一国民族特性与教育的关系,是了解本国教育制度意义的唯一法门。”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最根本目的应是“发现教育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在特定背景中的解决方法,以及发展教育的原理或原则”。康德尔的方法论受三种目的论支配:一是报道——描述的目的,主要是收集资料,分类整理并提供关于各国教育制度的信息,是研究的开端;二是历史——功能的目的,主要是深入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注重找到构成一种教育制度基础的精神和文化的巨大动力,从中看到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紧密联系的纽带,是比较教育的重要特征;三是借鉴——改善的目的,主要是强调通过比较研究,借鉴经验,改进本国教育制度,并培养国际主义精神。他坚信对各国教育制度间差异的比较和因素分析,可以找到一种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力量,并认为这种力量就是民族性。所以他主张比较教育要努力去找到“民族特性的内涵,因为这是教育制度的基础,否则比较教育便是无意义的。” (三)施奈德、汉斯进一步发展因素分析法施奈德也提倡因素分析法。他的特点是提出了教育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这一因素,这与强调外部影响的英美比较教育学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的学者吉田正晴称他的方法为“辨证法的因素分析法”。施奈德在1947年出版的《各国国民教育的动力》中就提出:教育制度是社会各种因素复合作用的产物,比较教育的研究目的就是要阐明各种教育制度之异同,剖析决定并影响教育的现实因素,尤其是内在因素。强调教育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注重从统一性与多样性、个人与集体、必然性与自由性以及教育因素与社会实践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来探讨教育发展的动力。通过这种内发因素与外发因素的接触和相互作用,教育制度就像生物体一样,经历着成长、飞跃发展、开花、停滞的过程。 汉斯是继承康德尔的历史比较观与现实比较观的集大成者,受萨德勒的影响较深,他认为:比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形成各国教育制度的各种力量和差别的原因,即找出支配教育制度发展的基础原理。他强调对事实的无价值判断,要通过因素分析来掌握教育发展的一般法则,在说明各国教育制度时,必须对历史的诸因素进行积极的分析。 二、因素分析法的特征及其局限性 (一)因素分析法的特征 1.探究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因素分析法的最大研究特征就是探究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衡量有关研究是否可归为该分析法的重要标志。因素分析法认为,比较教育不是简单地罗列某些教育数据和现象,而是要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特别是要找到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注重历史分析和解释而不是具体方法。因素分析法非常注重对特定主义的历史分析和解释。康德尔不满足于对现象的描述,而非常注重解释,努力寻找某一教育事件产生的原因。汉斯不仅注重解释,还注重找到原因和基本因素,他不强调统计学,而十分注重思想的力量,因为“因素无法测量而却可以用来解释一切”。同时,因素分析法强调历史分析的解释作用,其目的是要说明以某种决定因素为主构成的多种因素是如何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该社会特有的教育制度和产生的教育结果,并把对各国教育体系分析中获得的一般原理的假设进行比较,相互检验其适应性,推知更有意义的结论。 3.注重分析传统对教育的作用。因素分析法非常注重传统对教育的作用问题,把民族性作为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汉斯继承了康德尔的民族特性的观点,又从施奈德研究中得到启发,把比较教育的基本步骤阐述为:“从历史背景、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制度的密切联系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每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收集不同国家现有教育制度的资料。”民族性的核心就是民族传统的力量,即“某一民族所独具的、普遍的、在几代人的继承中或多或少持续地表现出来,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倾向的总和”。因此,只有从哲学传统上分析,才能找到教育制度形成的根源。 4.注重分析文化区域的作用。所有持因素分析法的比较教育学家都非常注重文化对教育发展的作用,强调文化与教育的互动性,其中最突出的是莫尔曼在《比较教育制度》(1963年)中对文化区域的研究。他指出。教育根植于文化之中:每一种教育制度是在其固有的文化区域中以一种很复杂的方式构造成的,必须同时使用文化和主题调查这两种方法才能进行研究。 (二)因素分析法的局限性 因素分析法20世纪60年代前在比较教育学界中占主要地位,是比较教育学的主要分析框架,但到70年代后逐渐显露出它的局限性。 第一。运用因素分析研究教育仅仅属于知性认识水平,缺乏辨证的理性认识,不能概括出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整体上把握教育,更不能对将来的教育发展做出科学的决定并提出富有预见性的见解。 第二,因素分析的研究是极其宏观的研究。因素分析法通过对形成各国教育制度性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说明“为什么是那样”的理由,但因素本身是及其复杂而庞大的问题,即使想说明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各国教育,也只宏观性质的研究。同时要把各种因素和教育的关系密切地结合起来并作实际证明,也是很困难的。 三、因素分析法对比较教育学发展的意义 1.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因素分析法提出并形成了以因素分析法为特征的学科理论分析框架,使得比较教育研究从第一阶段的朦胧的整体把握教育现象转变到了对部分教育现象进行深刻的研究,具体分析、研究教育整体的各个作用因素,使之更准确地了解各国教育的异同,以便能借鉴某些符合本国需要的东西。 2.运用因素分析法进行比较教育研究,使得比较教育学科在学科认识上有新的发展。因素分析法的形成,使得比较教育研究从感性直观的整体把握教育现象进入到对教育现象进行部分的深刻的分析,把全盘借鉴阶段作为目的的观察描述转变为研究的基础,成为因素分析法研究的第一层次,开始深入教育的内部来探究国家教育发展的动因。在了解教育“是什么”的同时,又探究其“为什么”,分析决定教育的因素。在了解各国教育的发展动力及民族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吸收其他国家教育发展经验中对本国有用的经验。 3.因素分析法的运用推进了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科学化进程。因素分析使比较教育研究开始深入各国教育的内部,力图对各种作用于教育的因素进行详尽地研究、比较,对各种教育行为进行定性分析、归纳,论证教育发展,抽象概括教育特征。所以,这个时期比较教育研究出现了三个趋向:一是力图建立规范化的比较研究方法,使之形成从收集资料到探究作用因素再到分析动因、做出评价,进而与本国教育比较并抽取经验的过程;二是形成不同的分析范型,呈现多种方法论相互作用并存的发展趋向;三是随着教育发展,比较教育研究的因素分析法再发展,从萨德勒到康德尔,到施奈德以及汉斯等理论,呈现出一个比一个更复杂严密、更加重视文化因素、更强调因素的多样性的趋向。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浅析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分层次教学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文化基础已成为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强化实验教学,实施分层次教学,改革考核方式。 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离不开教材,而教材内容都是按一定的规范编写的,有其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但未必就说他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认真编排,注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强调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让学生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实施分层次教学 由于学生生源和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水平差别很大,水平参差不齐。针对大学生进校时的不同情况,采用分层次教学,让学生有机会根据个人情况在学习深度上进行选择,也可以更好地执行教学内容,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在学生分层次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在讲授、辅导、练习、检测和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层次性,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分别进步,避免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的教学局面,对计算机完全零基础的学生要进行适当的补习。 三、采用“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具体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发和维持学习兴趣和动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内容切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模块,以任务加案例的形式组织教学,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中,实际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每次上课时给出一个明确、具体的任务,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了解Office中各个软件的每一个菜单和按钮的具体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四、强化实验教学,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作课程,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上机实习课,教师要针对课堂授课的内容,认真布置实习内容,让学生认真练习,仔细体会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每一个知识点。同时,教师要做好辅导工作,随时注意学生的练习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不可能逐个进行辅导,可以采取“教师教学生,学生帮学生,滚雪球式”的方法。 五、改革考核方式,施行教考分离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针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强的现状,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管理,要求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非常必要的。考试的主要职能,一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状况;二是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并为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等级考试的试题质量高,考核面广,真正能够体现考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考试通过可获得全国通用等级证书,可作为学生将来升学、用人单位选用的重要参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目标统一,任务明确,采用全国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考试既权威、公平、合理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考分离。 六、结束语 总之,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位置去思考,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作为一项教学基础工程来建设,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按照现代化建设对于人才的要求,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关于高校政治理论课课程教法改革初探 [论文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在高等教育战线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入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的创新要求。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有些学生判断政治是非的标准模糊,分析能力缺乏。他们思想的困惑,就是我们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着力点。文章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的实践中,提出了“参与式”、“讨论式”、“例证式”、“互导式”等多种教学创新方法。 [论文关键词]精神成长;参与式;论证式:互导式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普遍奉行灌输式教授法。灌输式教授法的根源是受传统的“仓库理论”影响。把人的大脑视作储存知识的仓库,把教育目的限定在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数量的知识上。这种偏差,效果并不理想。2004年笔者对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大一与大二两个年级共计600名学生进行了“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采集到样本598份。其中对该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所做调查统计如下: 从表一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的世界观是复杂多样的,唯物论和唯心论同时存在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中。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对“唯心主义的东西如迷信、命运,有时也应该相信”这个选项的选择的百分比高达25.08%,这就说明正确的世界观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还没有能够形成,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重而道远。 从表二来看,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人生观的选择趋向于多元化,这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很有关系。调查表中有19.23%的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18.06%的学生有集体主义思想;同时有21.07%的大学生特别注重自我价值实现并带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还有18.73%的人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这说明大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许多正面教育,但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入脑得有限。 在表三中有26.76%的学生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这可以说是我们以往政治理论课取得一定成效的一种表现;有29.26%的大学生把一个人知识的多少作为人生价值标准,认为知识多的人更有价值。这是因为现在的青年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更看重知识,大家都以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上大学的目标,以便将来进入社会以后不被社会所淘汰。但他们往往更加看重一技之长,即专业技能的学习,热衷于考取各种技能证书,反而放松了思想素质、个人修养的全面提升,因而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分离的现象。如:有14.22%的学生认为有权力的人更有价值;12.54%的学生认为金钱多的人更有价值;17.22%的学生认为朋友多的人更有价值。可见政治理论课如果不能联系实际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难以树立。人们对知识的“力量化”倾向,使知识的学习遵循纯功利的标准,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占有”,而失去了对人的精神成长的关照。由此又产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如:孤独自傲、目空一切;又时常自卑、缺少自信,自我控制力弱,加上缺少实际经验,政治上不成熟,世界观未定型,这些都是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要研究的问题。 学生需要知道更多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教条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许多大学生一方面很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另一方面他们对高校开的一些政治理论课又很厌烦呢?尽管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还很肤浅,但却对说教式的马克思主义,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反之,对一些国外的时髦、新颖的政治、社会理论兴趣甚浓,带有强烈的好奇心。可见,我们施教者只要不是照搬一百多年前的本本理论,而是拿出大量的、生动的、具体的、有说服力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或解释实际问题,就能赢得学生的信服。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的创新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一般专业教育在方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教育思想上都应该树立人格比学问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道德比成绩更重要的理念。邓小平同志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生成新的知识,而且要把知识用来为人类服务;不仅是学习和研究管理,而且要培养能够增进社会公益的公民。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是“学到什么”,而是“学会怎样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据一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的中国学生说:“以前在国内觉得自己很优秀,因为学习勤奋,考试成绩也好。可是,出国后同国外的研究生一比,发现自己所欠缺的主要是在科研方面的创新能力。”这说明我们的教育限制了人才的拓展和创新能力。 知识原本是人们用以生活的手段,生活本身才是目的,现在目的与手段都被颠倒了。如果不停地灌输,用大量的知识堵塞了学生对“不知”的兴趣,就没有心灵的飞翔,没有思想的灵动,没有智慧,也就没有了创造。知识得到之时,也是人自身、人的生活被异化之时。这才是教育的悲哀,是知识僭越的又一表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更多地肩负起培养人的思想的重任,因此,在教育方法上要始终牢记,教育最要紧的是唤起人的内在渴望,而不是填塞什么内容。把目的和手段再颠倒过来,使教育回归人自身,这才是教育的出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应该遵循这条路的要求去创新,使学生从学习上一窄、二死、三负担重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进入知识和心智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之中。 当然,知识是构成能力的基础,能力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要素。但知识不等于智慧,不等于能力,博学而低能者不乏其例。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育主张,要求我们教师主要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作为“引路人”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尤其是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探究性的思考之中。一旦把学习方式定为探究性学习,教育的主体就变了,即以学生为主体,这是跨越几千年的重大转变,也是教育史上巨大创新。过去工业社会是批量生产,信息社会教育越来越个性化。过去常把教学要求比喻为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而现代教育强调的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此,所有的老师都不仅仅是施教者,他们不得不重新当学生,而所有的学生都不仅仅是受教者,他们不得不当好自己的老师。让很多人的智慧在课堂上交流激荡,学生就在这样的海洋里学习成长,这就是“互动式”教学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说比专业教育更容易实现这种转变,因为,政治理论课一贯要求重精神生活,重品格发展。我们应该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外在的灌输、熏陶变为帮助个体内心形成主动追求“善的愿望”,为学生的成长服好务。 教学创新如何进行?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征服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方法论的运用。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要从这个方面着手,教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比传授知识本身的内容更为重要。对此有人提出了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蓬勃的生机。实际上要想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出现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先决条件之一就是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诱导学生自主学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讲授,重要的是要解决为什么讲、讲什么和怎么讲的问题。指导学生辨别是非、认识自我。讲课要在新、精上下功夫,利用新成果、采取新角度、补充新材料,较好地联系世界实际、中国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采用多种方法施教,将自育和教育相结合,针对重点、难点和热点,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让知、情、信、德、意、行相互渗透,增强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有效性。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创新的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在许多地方都可以运用,但它在高校政治理论课中表现最为集中,过去传统的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总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程式化教学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这种教学本身(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导致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实际上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是有着巨大潜力的人。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应全面体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要想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必须作根本的改变。 为了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我们在不断探索,从2000年起有意识地在政治理论课中试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通过“讨论式”教学,设疑引思,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的确,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 近代英国科学家K·P·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促进的。故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要老师提出为什么,更鼓励学生指出为什么,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课本的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读一读,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教师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设疑,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寻找解答。鼓励一问多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对同一问题思考,开拓学生思路,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经常采用讨论、辩论、演讲、问题抢答等方法,训练学生思维速度,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究难,大胆联想,培养摆脱原有思维定势的心理倾向,敢于打破陈规,标新立异,去产生新联想、新思路、新发现,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2、利用“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情和思维能力 参与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参与的动态中掌握知识,内化情感,树立信心,指导行动,达到政治课知行统一的要求。它区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在参与式教学中,保证学生不少于1/3的时间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生通过课堂讨论、辩论、演讲、观摩、评论、示范等形式主动参与。这种教学方式要通过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制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具体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入学习活动。 在有条件的地方,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学习,如: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在实践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动性,从而把学习范围扩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使政治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实。 3、推行“例证式”教学方式,让学生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 例证式教学是将某一理论提出,让学生论证其理论的存在与正确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19世纪中叶,当今的学生对过去社会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多,对马克思批判的资本主义也自然了解甚少。推行例证式教学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去寻找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案例,来求证其理论的存在与正确性。例如,“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掌握马克思再生产理论,首先由教师提出再生产理论的模型,然后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例证来论证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某些规律。如从“二五”时期开始的重工业发展过快,轻工业发展滞后的案例,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落后于其他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调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重之后,才使国民经济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学生们由此得出了两大部类只有协调发展,才能推进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的结论。有的同学发现只有当第二部类中的粮食生产能满足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新增劳动力的需求时,社会再生产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得出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结论。有的同学例证了只有电力、能源、原材料等这些生产资料的生产优先增长,才能保证加工工业的顺利与持续发展的结论。通过这些例证,学生们不仅了解到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实质,更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经济工作的重要理论武器。 4、通过“互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互导式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位置互换,教学内容由教师指定,学生轮流上讲台主讲,让学生们通过不同方面的讲学,起到互相引导、互相促进的作用。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成为许多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和发展趋势,许多教师也开始喜欢使用这种方式,因为它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相宜的表现形式,有非凡的表现力,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认识、感受和理解,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概念很多,如果采取传统方式教学比较枯燥。如果能采用一些优秀课件,在多媒体教室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起到较好的作用。“两课”多媒体课件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有别于教材编写,尽可能贴近学生在课堂上对理论问题的思维认知过程,选择一些能够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社会中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纳人多媒体课件,通过设计教学问题和其他引发思考的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理性的科学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本身也是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的过程。当然,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教育学生为中心,不能把“满堂灌”变成“满堂放”,把教师变成幻灯片放映员,而是要注重讲课艺术的运用和学生参与的实践,切实体现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的互动。 正如台湾华东大学罗宝凤教授所说:好的教学是一段关系的联结,这种联结能够产生具有疗效的重新建构,以“修补”学生可能在早期人格发展上的缺损,还会让双方互动,产生一种意识的建构,形成人格变化的动力。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该在这方面起到当仁不让的重大作用。但要起好这个作用,就必须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方法研究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是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它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最近我们对竹溪县县城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状况及其发挥先进性作用的方法进行了调查。 一、目前在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党员队伍的整体状况是好的,尤其是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党员队伍的各项建设成就很大。但是,仍有一部分党员保持先进性作用不明显。有的认为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发挥了先进性,对群众漠不关心,对组织安排的社会工作能推就推,能躲就躲;有的政治素质不高,思想出现了偏差。他们放松学习,政治热情下降,因而不愿从我做起,丧失了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 影响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不健康的思潮渗入到党内,影响了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党员,淡化了党员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二是基层党组织管理教育不力,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三是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的方法陈旧。许多单位仅靠“”、民主评议等传统方式教育党员,以至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保持和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的方法,就是党组织在对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是一项系统、艰巨、长期的工作,应在做好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党员的具体实际,重点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正面引导法。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加强党员的自我教育。只有用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思想武装起来的党员,才能在工作、生活和学习、社会活动中自觉地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作用。但这些先进的无产阶级思想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的灌输,通过党员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从而接受先进的思想,克服消极、错误思想,完善自身的思想结构和行为规范,达到自我教育提高的目的。正面引导的途径除了扎扎实实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传统的“”以外,举办党员事迹报告会、党的各种知识竞赛、电化教育、演讲等方式都为广大党员所喜爱。各级党组织应紧密结合新形势,针对党员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言传身教法。以干部的人格力量影响广大党员。党员的思想教育要靠全党的共同努力,而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广大党员,客观上起着示范的作用。要动员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领导干部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正人先正已”。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做党员思想教育工作时,必须牢记千年古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关心激励法。在党内,每个党员的根本目标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上下级之间应当是民主、平等、团结、友爱的关系。尊重、关心、爱护党员,首先就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党员。党员有喜怒哀乐,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特别是希望得到党组织对自己的关怀体贴。因此,我们的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群众,倾听党员的意见,耐心细致地做好党员的思想工作;关心党员的疾苦,为他们分忧解难。特别是在当前,许多离退休老党员、亏损企业党员、下岗党员的生活遇到了困难,各级党组织要积极采取多种办法,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激励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更好地保持先进性、发挥先进性作用。 ——目标责任制法。党员包户、“一帮一”、党员责任区、设岗创星、党员挂牌上岗等是近几年来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的新举措,对于增强党员意识、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充实、完善、推广各类党员责任制,使每个党员有奋斗的目标、有明确的责任。这样有利于激发党员的参与热情,营造一种人人争先的氛围。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研究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造就和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与全面发展的丰富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同时人的本质也是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发展,包括体力和智力能力多方面充分和谐、自由的发展。人应该是会做一切工作,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高度文明的人。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指导作用是巨大的。研究人的本质有助于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有助于认识人的思想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根源,有助于科学地认识人的思想品德行为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掌握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完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可见,从哲学来讲,人的本质是劳动,从现实性来讲,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并不矛盾,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主要是指人的本质受生产关系的制约。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原理出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统一。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人的本质呈现出不同形态。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的思想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人们的政治、法律、道德、生产关系都呈现出鲜明的阶级色彩,因而人的本质也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同时,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人且有共同的自然属性。所以,我们不但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待问题,也要克服片面性,综合考虑人的各种自然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极其丰富,人的本质的丰富性不仅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层次和方面,而且还表现为在每一个方面,人的本质都各有特点,人的本质是他的各种本质特征的综合。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结合每一个具体情况作针对性教育。人的本质是发展的。从宏观来看,人的本质可能会异化,也会克服异化,而且在不同社会形态中或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历史时期.人的本质也互不相同。从微观来看,个人的本质出于所受教育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而向不同方向发展。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而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研究也是旨在追求和培养社会主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素质的教育,是从主体性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中引申和凸显出来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最崇高的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研究的理论依据。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过程或者环节中始终要强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学说为依据和导向,充分张扬人的个性,重视人的能力的提高,关注人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促进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与发展。 一、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导向,尊重人的个性发展 马克思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确立有个性的人。”[2]马克思说: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在早期社会形态中,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很强,人们相互依存,每个个体呈现出来的个性并不明显,而在私有制社会形态中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虽然社会有了一定发展,但人对物的依赖程度仍然很高,人的个性还是难以形成,只有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人的个性才可以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人的个性充分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者是统一的。一方面,全面发展是个性自由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程度的全面发展,个性自由发展难免走向极端和片面。另一方面,个性自由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条件,没有个性的自由发展,也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充分展现人的个性,人才能在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中充分发挥主体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并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主体总是个性化的主体,其需求往往也是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的,只有尊重主体的合理需求,才能培育既符合社会规范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的健全品德和人格。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主体性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弘扬人的个性,为个性的健康充分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与条件,努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导向,重视增强人的能力 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既能使人和自然存在区别开来,也能使人和其类存在区别开来。人的自然存在以人自身的自然和人之外的自然为关系对象,而人的社会存在则以他人以及社会关系为对象。人的类存在以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为对象,而人的社会存在则不仅基于此,更重要的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性为对象,人的社会存在表明了社会关系角度的个人的存在,表明人的社会生活过程,表明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把人和社会联系起来的观点,意味着人不再是作为类存在的那种抽象的存在,是从事具有社会性质的具体的劳动的存在物。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性来说只是具有个性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具有与主体性相对应的能力,以帮助主体性可以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促使自身主体性得以不断发展。人的能力主要包括生产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精神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等,其中创造能力是最高形态。同时,这种能力是与时俱进的动态的能力。从过去强调以物为本,到当今天强调以人为本的变化,意味着社会发展对人的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导向,关注提升人的主体性 人是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体,还是自我发展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内涵和重要条件就是人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特别强调突出人的主体意识,彰显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要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导向,关注提升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3]罗杰斯曾说:“当促进者是一个真实的人,坦诚无疑,同学生建立关系时没有一种装腔作势或者一种假面具,这个时候,他总是能富有成效的。”[4]马克思的话表明,只有主体具备一定的角色意识,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具有实效性的教育结果。罗杰斯则从主体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角度谈到了主体素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效性的影响问题。其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是靠主体来运用和实施的,方法的实效性就首先受制于主体。如果主体具有强烈的角色意识和主体意识,他就会时常主动地去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结果的实效性问题,发现现行方法在发展着的实践中新出现的实效性问题,研究解决办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结果的实效性。反之,如果主体缺乏角色意识和主体意识,缺乏应具备的运用方法的主体素质和能力,方法的实效性就可能发挥不出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没有保障。方法的实效性正是依赖于主体才得以发挥出来。主体对方法的实效性具有影响作用,作为教育的对象—客体同样也存在着相似作用。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从课题训练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摘 要:《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应该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为指导,引领学生在课题的实际训练过程中获得发展。课题训练的模式可以采用“作业—课题—论文”一体化的训练模式,具体的实施策略可以采用课题分解、逐步实施;量化打分、层层推进;结题验收、强化考核等方式开展。 关键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题训练;教学改革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以下简称《科研方法》)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对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素养、增强教师实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从《科研方法》课程的实际开设效果来看普遍存在问题,甚至被许多学生称为是教育类课程中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一、《科研方法》课程课题训练的指导思想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 自英国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20世纪60年代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理念以来,迅速成为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引领教师通过反思实践教学,并通过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升教学层次和水平,是现代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科研方法》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因此其应该直接为教师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成为研究者做好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准备。 从实际的状况来看,中小学教师由于缺少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不会做科研,这成为阻碍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技术性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源自于教师从认识上对于这一理念的认可度还不够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教师教育课程在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现在教师教育中的《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多数限于科研方法一般性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实际技能性的训练重视不够,使得课程的教学在脱离了实际的科研训练之后变成了抽象的理论讲演。学生在学完了《科研方法》课程之后,对于如何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仍然无所适从。因此,《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应该紧紧围绕“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基本理念为中心,课程的目标应该定位于教会学生实际的掌握教育科研活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从而最终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以此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在训练中求发展 从性质上看,《科研方法》课程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特征的课程。其目标应该从总体上既需要服务于学生认知思维层次的提升,引领学生的认识达到理性的高度,同时也需要关注具体的教育实践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具体的教育问题研究能力。《科研方法》这两方面的性质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成人的学习往往更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对于绝大多数参加继续教育的一线中小学教师而言,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工作而学习是其基本的学习动因。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学习思潮在学生的学习中影响深远,“有用的就学,没用的不学”也成了很多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取舍的主要标准。虽然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是面对现实情况,与其否定这种思想的存在,不如在承认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做出适当引领和改进。因此,立足于学生具体科研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掌握,并逐步引导学生思维朝纵深化方向发展,应该是此课程开设的基本逻辑。 二、《科研方法》课程课题训练的实施策略 (一)“作业—课题—论文”一体化的课题训练模式 《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一般需要先开设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等基础学科,其课程的开设一般在继续教育活动的中后期。这与学生后期完成的毕业论文在时间上有衔接的可能性。因此,在《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训练的针对性,可以考虑将学生的课堂训练作业与其以后的毕业论文的写作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课程作业和毕业论文粗制滥造的现状,为毕业论文写作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参与《研究方法》课程课堂训练的积极性,以此提高科研训练的质量。从可行性角度来分析,毕业论文的写作从其性质来看就是在完整的参与某个特定的课题的研究。而《科研方法》课程在“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的独立的从事课题研究。以完整课题研究的形式作为《科研方法》课程的训练内容 以对学生的科研素养的提升能够起到一个全方位的训练。因此,采用“作业—课题—论文”一体化的课题训练模式,课题研究就成了联接《科研方法》课堂训练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桥梁和纽带,使学生在实际参与某项课题的实际训练过程中,既强化学生在《科研方法》课程学习的实效性,同时也为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训练的具体实施策略 在具体课题训练的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科研训练的质量,可以从教学考核这一方面加大对学生课堂教学训练在学分考核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各类高校都有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相关政策,课题训练可以利用学生参与学校学生科研立项的机会,鼓励学生将科研立项与课题训练联系起来,以此提高学生参与课题训练的积极性。在实际的课题训练过程中,以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为中心,结合课程内容的教学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1.课题分解、逐一实施 一项完整的课题研究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基本过程,即课题的选择(选题)、课题的论证(开题)、课题的完成(结题),而其中又可以具体的分解为:课题的选择与界定、文献的检索与分析、研究计划的形成、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成果的书写、研究结论的论证等阶段。这一过程与《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顺序基本一致。因此,在学生的课题训练过程中,可以将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分解成不同的阶段和任务让学生分阶段的完成,并结合《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的内容进度逐一的予以实施。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训练进一步强化《科研方法》课程内容的学习,对课堂所学内容做出及时的巩固与练习,同时将整个课题研究活动分阶段的逐一实施,有利于保证整个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2.量化打分、层层推进 在将一个完整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步骤之后,为了保证各个阶段性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水平,需要按照课题研究的进程在各个不同的任务之间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局面。学生在完成各阶段具体的任务时,只有上一个环节的任务完成了,并且顺利通过特定的考核,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强化考核对于整个课题完成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在课题训练的实际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训练质量,需要对训练的每一个环节做出单独考核,并予以打分。在打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用等级制,但是无论如何需要建立一个考核的退出机制。以便让那些在训练的过程中不合格的作业重新接受练习,直到这个环节合格了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的研究。这样操作可能会使不同的学生在整个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进度会出现个别化的差异,但是为了保证整个课题研究的质量却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训练作业个性化的一种体现。 3.结题验收、强化考核 在课程结束之际,通过课题分解、层层推进的方式,学生的课题训练任务也基本接近尾声。此时所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结题验收,并对其整个的研究活动进行考核打分。结题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可以让学生写书面的结题报告和结题论证来完成其课题的结题工作,也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模拟参加结题活动中的答辩工作。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结题方式,严格考核在这里至关重要。对于考核结果优秀的课题研究成果,可以为学生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上进行推荐发表,或者推荐到学校相关的刊物或学报上发表,以此激励学生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而对于整个的课题研究活动考核不合格的同学,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帮助机制和惩戒机制,让其通过帮助获得提高并能够在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论口述史方法与教育史学研究 摘要近年来,口述史越来越被史学界所重视。随着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深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逐步得到发展,研究的方法亦不断丰富。其中,口述史在教育史学研究中的应用,使研究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当前教育科研方法的反思,探讨口述史这一研究方法在教育史学研究中的运用。 关键词口述史教育史学研究方法 1 关于口述史的回望与发展 口述是人类传递经验、传承历史最古老的方式。广义地说,它始现于远古时期历史文献大量出现之前,人们通过口头转述将历史流传下来,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即是,后由于文献的日益丰富和后代史学家重视文献而衰落。狭义的说就是通过访谈、口述搜集历史资料的一种传承、回归历史的活动。口述史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当时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室和森林史协会,是最早的两个口述史研究中心。 在我们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六十年代时就已经有对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事件实地的调查和研究。自八十年代始,口述的研究方法在国内学术界逐渐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这一点在史学界也有所体现。最早涉及教育口述史研究的,是20世纪80年代时北京大学张继谦对西南联大的口述采访,及北京大学历史系杨立文先生在1996 年开设的“口述史学研究”课程。此外,近年来还出版了几本口述史专着在史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定宜庄所著《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年版),李小江主编的《让女人自己说话》(三联书店,2003年版)等。中国的口述史学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2 口述史的功能与运用 口述史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口述史一方面能够为历史学提供生动的文字描述, 另一方面还能纠正文字史料中的偏见,最主要的就是它推进了史料的搜集,这是最重要的工作,为未来史学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口述史作为教育史学的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还具有哪些功用呢?简要的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可以填补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生活经历等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印证文献资料的可靠性。例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许多重要会议、红军长征、井冈山根据地的开创及当时在白区的活动等。(2)让传统史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普通平民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为历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探究领域。比如妇女儿童状况、秘密组织等。(3)口述史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研究历史、收集史料的工作中,也愈来愈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它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 3 口述史面临的挑战 当代口述史学在短短的五十年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可谓是一场口述史学运动。但就整个口述史学界而言,也的确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口述史学发展最大的挑战就是口述史的真实性问题。因为口述史学是建立在回忆的基础之上的,而记忆是具有不可靠性的。记忆的不可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受访者失去对过去的记忆。其次,便是由于怀旧主义和个人感情色彩而故意扭曲记忆。第三,口述者的记忆受到现实及生活经历的影响,造成口述者个人心理的变化。其次就是口述历史工作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口述历史是一个容易沾惹是非的领域,因为它除了叙述一般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之外,更多的是涉及对他们的主观评价,而主观评价却渗透着极强的个人好恶。还有一点就是口述历史虽然是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互动交际过程,但是它必然涉及对第三者的褒贬性评价,当这种评价一旦公开,免不了要遭到第三者本人或是其子孙后代的抗议,严重的就有可能牵扯到法律诉讼的问题。 4 教育口述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教育口述史研究在我国不断升温,教育口述史方面的研究论著也不断涌现,在接下来的教育口述史研究中,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4.1 加强对教育口述史研究方面的理论探讨 当今时代,学科间交叉与融合日益密切与频繁,我们必须要加强教育口述史研究自身理论上的探讨,尤其是与之相关研究间的关系探讨。 4.1.1 教育口述史研究与教育自传、教育回忆录 一般来说,自传和回忆录是以个人回忆为主要内容,以个人自身的成长为主要线索的一种文体。概括地说,二者都是个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回顾。而教育口述史研究则是建立在当事人的回忆基础之上的一种研究范式,当事人的回忆只是为了更清晰地来说明研究者所要研究的内容。 4.1.2 教育口述史与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口述史与教育叙事研究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但二者之间依然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首先,就研究方法而言,教育叙事研究并不是必须要利用访谈的方法,但访谈法却是教育口述史研究所必须的。其次,从研究的主体看,教育叙事研究既可以存在两个主体,也可以仅存在单一主体。而口述史研究则至少要有两个主体即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最后,从研究内容看,教育叙事研究与教育口述史研究之间有一个极为显著的区别:教育叙事研究所叙之事,都是以说明问题为根本的;而对教育口述史研究来说,研究内容的真实性是我们最先要保证的。 4.2 利用教育口述史研究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口述史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研究历史、收集史料的工作中,也愈来愈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教育口述史研究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把之前的静态课堂转变成为一种动态的课堂。在国外,口述史不仅被用于语言、音乐、化学等各学科的教学,同时也被用于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估,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教育内容的效果评估,如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的效果等。因此,我们一方面应该多多借鉴国外的这些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则应该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发挥,充分利用口述史的研究成果来推动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就当前而言,我国的口述史研究还仅限于应用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比如抗日战争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学。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类似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评价中,以便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口述史方法与教育史学研究 摘要:近年来,口述史越来越被史学界所重视。随着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深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逐步得到发展,研究的方法亦不断丰富。其中,口述史在教育史学研究中的应用,使研究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当前教育科研方法的反思,探讨口述史这一研究方法在教育史学研究中的运用。 关键词:口述史教育史学研究方法 1 关于口述史的回望与发展 口述是人类传递经验、传承历史最古老的方式。广义地说,它始现于远古时期历史文献大量出现之前,人们通过口头转述将历史流传下来,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即是,后由于文献的日益丰富和后代史学家重视文献而衰落。狭义的说就是通过访谈、口述搜集历史资料的一种传承、回归历史的活动。口述史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当时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室和森林史协会,是最早的两个口述史研究中心。 在我们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六十年代时就已经有对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事件实地的调查和研究。自八十年代始,口述的研究方法在国内学术界逐渐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这一点在史学界也有所体现。最早涉及教育口述史研究的,是20世纪80年代时北京大学张继谦对西南联大的口述采访,及北京大学历史系杨立文先生在1996 年开设的“口述史学研究”课程。此外,近年来还出版了几本口述史专着在史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定宜庄所著《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年版),李小江主编的《让女人自己说话》(三联书店,2003年版)等。中国的口述史学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2 口述史的功能与运用 口述史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口述史一方面能够为历史学提供生动的文字描述, 另一方面还能纠正文字史料中的偏见,最主要的就是它推进了史料的搜集,这是最重要的工作,为未来史学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口述史作为教育史学的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还具有哪些功用呢?简要的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可以填补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生活经历等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印证文献资料的可靠性。例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许多重要会议、红军长征、井冈山根据地的开创及当时在白区的活动等。(2)让传统史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普通平民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为历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探究领域。比如妇女儿童状况、秘密组织等。(3)口述史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研究历史、收集史料的工作中,也愈来愈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它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 3 口述史面临的挑战 当代口述史学在短短的五十年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可谓是一场口述史学运动。但就整个口述史学界而言,也的确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口述史学发展最大的挑战就是口述史的真实性问题。因为口述史学是建立在回忆的基础之上的,而记忆是具有不可靠性的。记忆的不可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受访者失去对过去的记忆。其次,便是由于怀旧主义和个人感情色彩而故意扭曲记忆。第三,口述者的记忆受到现实及生活经历的影响,造成口述者个人心理的变化。其次就是口述历史工作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口述历史是一个容易沾惹是非的领域,因为它除了叙述一般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之外,更多的是涉及对他们的主观评价,而主观评价却渗透着极强的个人好恶。还有一点就是口述历史虽然是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互动交际过程,但是它必然涉及对第三者的褒贬性评价,当这种评价一旦公开,免不了要遭到第三者本人或是其子孙后代的抗议,严重的就有可能牵扯到法律诉讼的问题。 4 教育口述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教育口述史研究在我国不断升温,教育口述史方面的研究论著也不断涌现,在接下来的教育口述史研究中,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4.1 加强对教育口述史研究方面的理论探讨 当今时代,学科间交叉与融合日益密切与频繁,我们必须要加强教育口述史研究自身理论上的探讨,尤其是与之相关研究间的关系探讨。 4.1.1 教育口述史研究与教育自传、教育回忆录 一般来说,自传和回忆录是以个人回忆为主要内容,以个人自身的成长为主要线索的一种文体。概括地说,二者都是个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回顾。而教育口述史研究则是建立在当事人的回忆基础之上的一种研究范式,当事人的回忆只是为了更清晰地来说明研究者所要研究的内容。 4.1.2 教育口述史与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口述史与教育叙事研究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但二者之间依然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首先,就研究方法而言,教育叙事研究并不是必须要利用访谈的方法,但访谈法 却是教育口述史研究所必须的。其次,从研究的主体看,教育叙事研究既可以存在两个主体,也可以仅存在单一主体。而口述史研究则至少要有两个主体即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最后,从研究内容看,教育叙事研究与教育口述史研究之间有一个极为显著的区别:教育叙事研究所叙之事,都是以说明问题为根本的;而对教育口述史研究来说,研究内容的真实性是我们最先要保证的。 4.2 利用教育口述史研究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口述史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研究历史、收集史料的工作中,也愈来愈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教育口述史研究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把之前的静态课堂转变成为一种动态的课堂。在国外,口述史不仅被用于语言、音乐、化学等各学科的教学,同时也被用于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估,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教育内容的效果评估,如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的效果等。因此,我们一方面应该多多借鉴国外的这些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则应该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发挥,充分利用口述史的研究成果来推动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就当前而言,我国的口述史研究还仅限于应用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比如抗日战争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学。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类似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评价中,以便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系统科学方法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复杂性理论展示了新世纪科学研究的广阔全景,并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突破理论自身局限的可能性。教育技术具有系统科学方法的重要特征——最优化,这是教育技术所追求的目标。同时,教育技术具有系统科学理论中耗散结构理论的重要特征——开放,使得教育系统处于从无序向有序的动态平衡运动状态。最后,论述了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对教学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复杂科学;系统科学方法;阐释学;模糊逻辑 被称为“制高点”、“突破口”的教育技术涵盖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心理和艺术等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科学规律和各种技术,把教育和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但只是从应用层面和技术层面发展教育技术是不够的,必须从系统方法的角度来认识教育技术。只有这样我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才具有高度和深度,才能实实在在地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进行指导。 一、复杂科学的提出 教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的主体复杂多样,系统内 部纷繁变化,还体现在与教育系统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上。因此,研究教育有必要从复杂性的视角来审视。复杂科学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科学。复杂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简称“老三论”)和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简称“新三论”),以及相变论、混沌论、超循环论等其它新的科学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是研究和揭示复杂系统的有关特性,如非线性、混沌、突现、自组织、非还原性等。[1] 正是基于对教育系统复杂性的认识,人们提出将复杂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到教育系统的研究中,从复杂性角度来理解教育系统及其复杂性,转变学习概念,重新设计与复杂性相适应的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从复杂系统中涌现出的新的思维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最终达到增强教育系统效能的目的。 物理学中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提出了解决复杂自然系统的理论、方法,为统一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建立系统科学准备了材料。物理学以前讨论的系统是可逆的、退化的,牛顿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判定了系统的演化方向和特点。这类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向与生物界、社会科学中普遍存在的发展、进化等演变现象相矛盾,人们无法用统一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i.prigogine提出耗散结构理论: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时,由于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可以形成某种有序结构。在自然界的物理、化学系统中可以发现存在着与生物学一样的进化现象,并可以利用耗散结构来统一讨论。h.haken提出协同学,认为复杂系统的相变是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协调作用的结果。我国著名学者钱学森教授在80年代提出了系统科学体系的框架,分析了在不同层次上的学科内容,提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使系统科学走上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我们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讨论问题,这就可以站得更高,对问题分析得更深入。对这些复杂系统的分析不仅是对系统理论的应用,同时在研究中所采用的新的方法,所得到的新的结论也会丰富系统理论本身的内容,使系统理论真正成为解决复杂系统演化的理论。[2] 二、系统科学方法指导教育技术,以实现最优化 系统科学理论“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 论、协同论)为许多学科包括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系统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成为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系统科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整体性、综合性、有效性、定量化和最优化。其中最优化体现了系统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时所要达到的目标,它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为系统确定出优化目标,运用新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整个系统逐级分成不同等级和层次,在动态中协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总体的最佳目标,以达到总体最优。 教育技术(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系统方法为核心展开全部教育实践的,即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教育最优化是指一定的条件下,在同样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得多些快些好些。最优化标准有两个:一是最大效果;二是最少时间。用最少时间得到最大效果是教育技术所追求的目标。 如前所述,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任何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都能通过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时系统可从原有的熵增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空和功能方面的远离平衡的有序状态,即形成一种组织化和有序化的耗散结构。孤立的系统只能出现负熵,最终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3]目前,中国的应试教育还根深蒂固,必须以和谐的方式从教育系统的外部引入负熵,营造开放的教育环境,促进系统内部长期积累的熵增的逐渐减少,通过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教育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进行。教育技术可以实现以上转变。教育技术具有开放性和旺盛的科学活力,它与全新的认知理念同步发展,并及时把相关科学和高新技术引入到教育系统中,促进人们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使教育领域成为培养适应社会的创新人才的基地。 开放是系统减少熵增和内耗的调节剂,开放使系统不断更新,也使系统获得良性循环的保证。系统要达到开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开放和交流,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相互开放和互动。开放的本质是系统吐故纳新,教育技术的灵魂是整合,它意味着教育对各个学科的开放,接纳和综合。[3] 教育技术具有开放的显著特征:(1)开放的教育观念 学会学习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培养每个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了教育技术的开放性,教育技术实现了教育理念的全面开放。(2)开放的教育对象 从教育走出校园,面对社会每个公民,面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可以按学习者的需求,构建教育环境。(3)开放的学习 重视学习的过程,从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向多样化开放,如集体学习,个别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传统的认知方式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而电子学习创造了全新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模式,激发了认知潜能。(4)开放的学习能力 从重知识的获取能力到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人的信息素养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强调个人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的能力。(5)开放的信息资源 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视频会议系统和信息高速公路把全世界的信息资源通过文本、视频、音频、动画、数据等传播形式呈现在学习者面前,让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三、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 教学系统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构成,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系统 的优化设计。教育技术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设计。因此,教学设计应摆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实践的核心位置,这是因为教学设计不仅构成教学开发与应用的前提,更直接影响到开发与应用的质量。人们获取学习信息或学习资源的手段、环境及学习目的都发生着变化,因此,教学设计处于变化之中。传统的系统理论研究教学设计具有一些局限性,如教学设计的线性、确定性、封闭性和负反馈性等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实际有一定的距离。[4]20世纪90年代以来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等多种学科领域的研究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 (一)阐释学与教学设计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从广义来说,它是对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阐释包括两个基本的意思:一是使隐藏的意义显现出来,二是使不清楚的意义变得清楚。“阐释学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法。通过阐释学原理的应用,在解释者对世界所熟知的意义和世界拥有的某种未知的意义之间架起一道理解的桥梁,缩短二者之间隔阂的距离。” [4]在阐释学发展过程中,有关学家研究总结出以下法则和原理:正确理解文本意义的法则。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创造性的心里过程。(1)历史性原则——结合作者所处的具体条件理解文本的意义。(2)整体性原则——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每个词语的意义。(3)代入性原则——进入作者创造时的情景,重新体会其原意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所学内容获得正确的理解,或者帮助学习者对所学内容阐发个性化的意义。根据学习者的理解过程来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理解,教学便有“建构”的意义。阐释学为教学设计思维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视角,对教学设计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没有学习者的理解活动,理解不可能产生。学习的产生在于学习者能参与到理解的活动之中。阐释学认为,当理解者与文本以共同的观点融合在一起时,理解便产生了。(2)背诵不等于理解。以促进理解为目标的教学,应当关注文本创作者和解释者所处的不同文化或社会情境。文本的理解不是通过文本的背诵而获得,而是通过解释者的阐释。(3)教学不要奢望某种统一的意义理解或学习结果预定。理解并不是一种僵硬的过程,它涉及所处时代的社会和历史的影响。要从一个群体中期待一种可信的、客观的学习结果预定,是不可能的。(4)学习是一种个别化的社会性的活动。每个对话/交流都是不同的,忽视这一现象将导致在教学实践中错误地判断学习者理解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运用阐释学原理为教学设计寻求一种解决方案,意味着我们在为学习者深化某一问题的理解寻求方法。教学设计的思维和操作可以沿着以下原则展开:(1)利用理解的空白,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表现他们个人化意义的理解。这种处理理解“空白”的活动,是基于阐释学的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学习者在对待理解“空白”的问题上,要求表现个人化的解释/意义生成。教学设计就是要为学习者对文本形成个人化的意义创造/组合大量的机会。例如,为学习者提供开放性问题的课堂讨论练习,就有利于学习者展现个人化的反应和发展学习者的个人化意义。(2)多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理解主题内容时,都会带着自身的偏见和切身的利益。这就意味着在学习课程内容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引发讨论的问题,来发展学习者的主观性意义。(3)为了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学应当在“文本创作时代”与“理解者所处时代”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之桥。在任何一种学习活动之中,学习者都会把其自身的时代和文化代入其中,对意义的解释产生影响。 (二)模糊逻辑与教学设计 模糊逻辑(fuzzy logic)是美国工程师lotfizadeh(1965)提出的一个概念。模糊逻辑对传统逻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逻辑假设是:人的思想是精神的,人们在思维中所用的概念、命题的意义都是精神的,人们在思维中所用的概念、命题的意义都是精确的。它以命题的二值性为基础,以排中律为基本原则之一。因此,传统的逻辑所遵循的是二值性原则和排中原则。一个命题或者是真的,或者世界假的,并且一个及其否定必有一真。而模糊逻辑却与概念、命题意义的不精确性相一致,它推理的结论并不严格依据前提。模糊逻辑的出现,为解决复杂性、交叉性的问题开拓了道路。 模糊逻辑对教学设计的启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模糊逻辑理论对教学设计中的需求分析和评价具有启示意义。这些分析在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中居核心地位。从模糊逻辑理论的角度来看,在理念与行为只常常存在一种或然的、非线性的关系。因此,运用模糊逻辑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更能有效地解释行为。(2)模糊逻辑理论对认识/处理学习者的感知问题更为有效。学习者对自身能力的感知及自信心,与学习者获得好成绩同样重要。(3)运用模糊逻辑超越决定论的思维和设计方法,在评价“现实生活”的问题方面显得更为有效。[4]世界并非是黑白两极的,而是绚丽多彩的。 (三)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 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数学与物理学的混沌理论,与相对论、量子理论并誉为20世纪的三大科学革命理论。混沌理论的产生始于量子物理学不满牛顿机械决定论对物理现象的解释。牛顿物理学认为宇宙中的每种实践都是有序的、规则的并可以预测的。量子物理学认为宇宙并非是一个巨大的、事先决定的存在,所有的物理现象都是不可决定的,也是不可预测的。这种非决定论为解释世界的混沌现象提供了认识/研究途径。所谓“混沌”,是指非决定论的不可预测性与无序性、复杂性、不平衡性、多样性、非线性及不稳定性的存在。理解混沌,应当注意两点:第一,混沌系统中隐藏无序;第二,混沌是存在于无序中的有序模式。理解混沌理论要把握以下三个关键概念: 1.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sensitive dependence on initial conditions):一个系统中的混沌是指系统内初始条件的小变化会引发后续的大变化。这也常被称为“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混沌系统对其初始条件的异常敏感性说明,最初状态的轻微变化导致不成比例的巨大后果。当一个系统的初始条件不清楚或不确定时,我们是不可能预测到会发生什么结果的。 2.分形(fractals):分形理论创始人是美籍法国数学家b.mandebrot.fractal,本意是不规则的、破碎的、分数的。用此来描述自然界中传统几何学所不能描述的一大类复杂无规则的几何对象。例如,弯弯曲曲的海岸线、起伏不平的山脉、令人眼花缭乱的满天繁星等。它们的特点是极不规则或极不平滑。直观而粗略地说,这些对象都是分形。分形,意指系统在不同标度下具有自相似性质。由于系统特征具有跨尺度的重复性,所以可产生出具有两个普通特征:第一,它们自始至终都是不规则的;第二,在不同的尺度上不规则程度却是一个常量。 3.奇异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s):吸引子是系统被吸引并最终固定于某一状态的性态。而奇异吸引子则通过诱发系统的活力,使其变为非预设模式,从而创造了不可预测性。 混沌理论对分析学习系统提供了另一种科学视角,对我们在分析教学系统中常用的决定论科学方法提出了质疑。(1)如生物学系统一样,教学系统也是充满了混沌。传统的教学设计原则和假设在两个方面与混沌理论相抵触:一是教学系统的决定主义假设;二是学习者和学习过程是可预测的。(2)混沌理论挑战传统教学设计中的线性教学程序——设计者或教学者认为只要按照预定的教学程序,对学习者施加干预/影响,就可得到预期的学习结果。但事实上,预成的线性教学设计很容易被教学中的混沌实践所颠覆,导致教学过程难以预测,难以单靠线性的操作程序来控制教学过程,并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混沌理论认为教学设计必须认真考虑学习过程。学习的信息处理模式通常在本质上把学习描述为一种线性过程(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工作记忆——绩效)。但是,学习的发生过程是学习者个体差异以一种混沌的形式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4)走向重视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处理教学系统设计/实施混沌理论的最有效方法是:帮助学习者学会反思其学习活动,发展其元认知意识,提高其元认知/反思水平。发展学习者的元认知意识是一种帮助它们处理复杂现实世界问题的方法/途径。元认知是指关于我们如何人感知、记忆、思考和行动的知识。掌握这些过程并在学习中及时应用,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效。(5)情感与混沌。在学习中处理混沌现象最有力的促进因素要靠人类的情感。已有的情商研究表明,经常性的情感挫折或情绪波动会影响个体的智力水平,损害/削弱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自我意识是情商的关键性能力。了解和控制个人的自我意识,对于成功做出决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就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情形来看,以上这些研究还未完全体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但是,积极地吸纳各种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适应时展和健全自身发展,却是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浅析高职技能课程中运用心态教育方法的实践与研究 论文关键词:餐饮服务 心态教育 发展空间 实施模型 论文摘要:本文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针对学生特点和行业需求,提出以心态教育方法来促进和推动教学质量。 面向市场需求去育人,是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检验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标准是能否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切实实现课堂教学和社会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本人将心态教育用于《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并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授课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心态教育的内涵 “服务”的根本是对人的服务,应该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灌输,使学生理解工作的意义,从而明确学习目标,更新服务理念,关注自身发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由此,学生外在折射出来的是积极的职业形象、过硬的服务技能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这就是本文探讨的心态教育。心态教育有助于学生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及时适应工作环境,愉快地与人相处,快速熟悉工作流程,灵活应对宾客的要求。 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操课,每一节课必须有一个教学环节为心态教育,教师应寻求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从引导学生善学、乐学上下功夫,通过多课时多次数的强调和练习,培养学生一贯的恒久的品质。 二、心态教育的实施模型 心态教育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融入教学过程中,它既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又涵盖了通常的教学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部分。 以下是心态教育教学环节描述: (一) 准备阶段:职业形象塑造。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训练,培养学生职业标准化的言行举止和仪容仪表;理解工作内涵,展现内心真实的状态。 (二) 热身阶段:团队训练小游戏。以合作式的游戏让学生明确团队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工作、生活和人生。 (三) 导入课程:案例(任务)引入。案例要贴近工作和生产实际,能引导学生明确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具有实际指导和借鉴意义。 (四) 解决问题:完成任务。采用角色扮演法、应用头脑风暴,集思广益,鼓励学生就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完成任务的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判断力、反应力。 (五) 反省阶段:录像点评。整个教学过程用dv记录下来,观赏过程进行自评及互评。通过影像的记录,分析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这里,教师必须辅以及时的、积极的教育评价,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提升自我,消除自卑心态。 三、心态教育的实施效果 1、帮助学生调节职业心理素质 通过对历届实习生和毕业生的调研我们发现: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表现为优秀的仅占受调查人数的3.5%,表现为良好的占受调查人数的15%,表现为中等的占受调查人数的49%,而表现为较差的竟占受调查人数的33%之多。大部分学生的性格、承受压力的能力、抗挫折能力和耐力都不是很好。同时我们也发现: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与职业心理素质息息相关。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学以致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都很强。而心理素质稍差的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知识运用能力也会稍弱。应用心态教育能调节学生的心理素质,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课堂里得到充分的训练和自我纠正。 2、师生互动效果好 应用心态教育,需要打造开放型课堂,采用交互式教学模式,师生关系更为融洽,研究、探讨和合作成为师生新型的交往模式。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得以充分的培养。同时,教师也可以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年轻人的思维模式,把握时尚的观点,将市场流行趋势与专业理论相结合,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度。另外,师生无障碍沟通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心态教育。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偏好不同,性格不同,特点不同,兴趣点不同。通过在心态教育中采取分组协作的形式,大家可以在小团队中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与任务,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竞赛中各显其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利于学生在协作中取长补短,拓展自己的生存渠道。学生参与的深度,受益的程度是最直接的评判标准,教师通过这种可观的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思路。 4、量身定制职业发展规划 在两个学期的《餐饮服务与管理》学习中,通过心态教育的训练,老师能够发现学生的长处与弱项;同时,学生自己也可以知道未来工作目标定位是怎样的,如何去一步一步做好工作,能有计划性、有稳定性地去朝目标迈进。这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应出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短期与长期的规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发展。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法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涵义及其四个主要特征入手,通过对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再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教育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教育方法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以大学生生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大学生的个体行为与外界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与社会上其他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基本的、稳定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心理品质。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征 1.心理素质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的木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主要反应是在他们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性和社会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特征。 2.心理素质的内潜性 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还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心理素质表现为一种本质的潜在力量,大学生的外在气质、性格等,并不能静止地体现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及其心理素质结构是否完善,只能通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可见,内潜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所具有的共性。 3.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这种遗传素质给予心理素质第一种稳定的特质,它很难随环境及大学生品质的改变而改变。其次,在大学生经过发展和成熟阶段后,其心理素质水平及结构也已相对稳定,无论是个体努力还是外界环境的强制性输入,都很难改变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4.心理素质的可塑性 除了稳定性外,在大学生个体发展和成熟阶段,其心理素质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外界的教育性输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素质的可塑时期,我们不能否认在个体进入成熟期后,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不是绝对不变的,但在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心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时期予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完善的心理素质结构、符合其社会角色的心理素质水平,无疑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合作。可以把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比作四个系统: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这个四个系统共同组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四维结构。在这个四维结构中,课程系统是基础,学生系统是课程系统的深化和发展,而专家系统是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的监控与干顶,社会与家庭系统是对前三个系统的辅助和支持,每个系统中都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择教育途径。 1.课程系统 大学生课程系统包括规范的课堂教育和有目的性的各学科渗透教育。可以在大学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开设心理素质教育的专题,同时开设心理学、心理训练等选修课程,使大学生明确心理素质的内涵与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防御知识,以此来引导和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其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 2.学生系统 大学生学生系统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包括如大学生心理协会的社团组织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心理电影、“心理一角”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中,学生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把课程系统中输入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并内化为心理素质,在无形中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完善心理素质结构。 3.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指以专家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包括讲座、报告、个别谈心及团体咨询,设计专业的心理测验并建立心理档案。由于心理专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权威性,这种专家系统中的活动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同时,专家系统可以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进行监控与干预,使各个系统协调动作,积极配合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4.社会与家庭系统 社会与家庭系统是以社会人士和家长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这个系统与以上三个系统不同,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但作为大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其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教育的各个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系统之间发挥联动作用,教育者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教育途径,才能保障心理素质教育顺利实施。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现阶段,我国教育界关于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学者们对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借鉴众多学者的观点,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 参照学者们的理论研究,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该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1)性格特征素质教育 性格特征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意志力、耐挫力、独立性、责任感、自我调控力、自信心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为目的。在自我认知方面,使大学生了解认知发展规律、特点,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2)自我调控教育 自我调控教育包括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心理发育程度决定了其情绪及情感波动较大,使他们了解情绪变化的特点,并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及情感波动,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与调节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待人处事,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自控力。 (3)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 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意志的作用及自身意志的弱点,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这种能力也正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4)心理动力素质教育 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成就动机、荣誉感、抱负、求知欲与进取心。动机是个体始动和维持活动,并驱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力量,它表现在指向目标、满足需要的实施过程中。 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而坚定的人生动机,强烈的荣誉感与抱负心,不断的求知与进取,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祖国建设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要素。 2.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 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是在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开展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应付挫折情境时,为防止或减低焦虑等精神压力所采取的一种习惯性的适应行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它既是一种挫折反应,又是一种应激策略,既是一个潜意识的精神内在过程,又是一个可以进入意识层面、并能被主体继发认知的行为方式。 显然,只有既能减轻内心痛苦,又能适应外界环境,才算是成熟的防御机制,否则,不论偏向哪一方,都是不良的防御机制。当内在或外在的刺激因子引起情绪冲突时,防御机制开始起作用,在心理学上,影响防御机制的主要因素有成熟程度、刺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性别等(本文主要筛选对大学生群体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尚未成熟、外界刺激较为频繁、很少寻求社会支持的年龄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其心理走向,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防御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可以选择在大学生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如人际关系的防治与防御教育。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出现交往恐惧、人际关系紧张、沟通不良等现象,甚至会产生嫉妒、猜疑、自卑、孤独的心理,严重影响正常人际交往的建立。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其心理防御能力。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的关注重点,应该放在“新生现象”教育、学习压力防治教育、就业压力防治教育、情感困惑防治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社会支持”范畴的心理教育上。 3.创新素质教育 众多学者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己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应用、创造新的事物,创新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创新素质是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取向。 关于创新人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高创新力所具有的7种人格特征:能容忍模棱状态、具有克服障碍的意志、具有自我超越的愿望、受内在动机驱动、具有适度的冒险精神、希望得到认可、具有为获得认可而努力的愿望。但以上所列的并没有完全概括创新素质的人格特征。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创新素质的基本构成因素,即创新初期的原始感情或动机、创新过程中的毅力和独立精神以及创新后的自信(即掌握命运的感觉)或自我超越的想法,同时,强烈的好奇心、顽强的毅力、勇敢的进取精神是创新人格的必备因素。 根据以上关于创新能力的理论,大学生创新素质应具有以下五特征:(1)有观察事物的习惯,并能将此进行发散性思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敢于对权威性观点提出疑问。(2)凡事总想找出真正答案。(3)有自己坚定的立场,能耐心听取并接受别人正确的见解,从中发现问题或受到启发。(4)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5)凡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在解决方法上另辟蹊径。因此,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可以针对以上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素质水平。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研究 【摘要】作者探究了武汉地区四所高校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认识偏差,提出了全面巩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确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向和任务、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互动和融合、重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等方法措施,以期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研究生 心理健康 问题 方法 工作模式 探幽 1 写在前面 当前我国在校研究生124万,今后十年,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顺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将在2020年使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244万人,即平均每年将扩招2万研究生。同时,特别是研究生来源也越来越广泛,仅以我们学院为例,2009年招收博士生16人,硕士生155人,来自于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8所高校。由于来自于不同经济、社会和地域文化环境,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研究生比例有上升趋势,因而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者对武汉地区四所高校工科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检索显示,研究生群体中73%左右的同学基本具备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意识;大约27%左右的同学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约有18%左右的同学认为心理健康与高尚人格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15%左右的研究生认为违纪行为、个性孤僻与心理因素无关;30%的同学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生是因为思维存在障碍、精神欠正常;其中不足5%的研究生愿意找心理健康咨询人员和研究生辅导员沟通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由此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研究生在心理健康认识上存在较多问题和偏差。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关系到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纠正这些问题和偏差的不二选择就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方法。 2 提出问题 近三年来四所高校的研究生规模有逐年扩大的明显趋势,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也发现在工科研究生群体中存在诸多较难解决的心理问题,有关学校和学院加大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各自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目前这项工作在四所高校的开展还较为不平衡。有的高校或学院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向、内容、特点和规律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与深入探究,导致教育过程存在以下偏差。 2.1 忽视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有的认为,研究生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素质之外,必然还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此外,各学校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明确的学分要求,包括入学前或入学后的心理测试工作也不太重视,《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和《人格测试量表》阅卷结果不能受到充分重视甚至束之高阁。还有的认为,研究生就是搞研究的,因而其财力物力不如直接投到请专家开学术讲座上。而在研究生群体中也有不少人认为研究生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学习、科研上,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只是个性表现,可以不接受治疗。上述种种看法和现象表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被明显忽视。 2.2 混淆了有关概念和定义 比如,片面认为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疾患,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等同于心理疾病的治疗过程,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意识较浓,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意识则较淡,具体表现在教育过程中注意调适研究生心理障碍的问题较多,解决他们在学习、科研、经济、婚恋、交际、求职过程中的一般心理问题较少,以致于部分研究生无法接受“自己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事实,对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神秘感和恐惧感,有的甚至持鄙视态度,更不要说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2.3 单一了有关理论、手段和方法 表现在自上而下没有形成一套契合研究生心理特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而对研究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用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手段和方法。而研究生的心理特点与本科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倾向从本科生时期的交往障碍、思想不成熟为主转变为对未来无把握而产生的不安感和恐惧感;此外90%多的研究生求学经历顺利,受到社会尊敬,易形成较强的优越感;研究生们更多关注社会,思考未来,积极的寻找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以期最大限度地追求自我,讲求实效等等。 2.4 出现了德育问题与心理问题相互偏颇的现象 当前四所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老师侧重于德育工作者队伍,比较容易把本来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当作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和违法乱纪行为来处理,从而导致了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德育化现象。当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得到国家、社会的重视时,一些人又认为传统的德育已经过时,主张以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取代传统的德育方式,片面地把研究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问题与心理问题划等号。有些人更过分地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甚至某些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取代德育,这种倾向又使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 3 方法探幽 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和偏差是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症结,因而必须采取积极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科学工作方法予以解决,以期达到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1 全面巩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国家要大力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促进交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更新设备。重视和加强对规模大、周期长、有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动的支持,保证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各高校要充分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大教育力度,优化教育环境。寻求适合本校、本院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广大高校教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的观念,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理论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的指导能力,切实提高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3.2 进一步确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向和任务 首先,要使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向和任务就是培养研究生健康、完善的人格,这与医疗保健机构和社会咨询服务机构中的心理诊断和治疗不同,使他们克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排斥感,逐步接受并认可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当前高校应更加强调一些最起码的、最基本的以人格主要内容的教育和研究生学习、科研、生活、婚恋、求职、交往中的发展心理问题的教育,如研究生的社会适应、人际交往、职业选择、以及应付挫折、情绪调节等方面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以期实现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 3.3 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互动和融合 首先,研究生德育应突破传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三结构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其它组成部分互动和融合,以形成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的四元模式。师生逐步认识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以德育的优势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润物细无声”。其次,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促进研究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借鉴和吸收心理学学科理论知识和心理技术不断探究研究生心理活动的规律与特点,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提供健全的新指向、新观念、新内容和新方法,使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不断走向规范、科学、有序,更加具有实效。 3.4 重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 笔者认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五个方面重构其工作模式。第一,建立组织保障。制定契合研究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课程计划和管理规则。在各高校应配备专职的研究生心理辅导老师和稳定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为做好相关工作夯实基础。第二,建立转变机制。采取措施使研究生院(部、处)老师、各学院分管领导、研究生辅导员实现在工作依据、重心、原则和习惯等方面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转化。第三,健全研究生新生“入口”审查和教育考核实施规范。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或活动。第四,积极创新教育方法和活动内容。针对研究生心理特点,加强研究生学术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第五,强化导师负责制。高校和研究院所应定期对指导教师加强提高研究生指导能力培训和考核。指导教师应发挥好示范指导作用。研究生如遇心理问题等导致重大事故发生,指导教师要视情节被问责。 3.5 积极改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抗压力能力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把心理健康定义为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马斯洛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心理健康的 10条标准:即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情绪表达与控制;在不违背社会规范条件下,对个人基本需要做恰当满足;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条件下,能做有限的个性发挥等等。我国心理学界普遍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为,心理健康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心理健康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无心理疾病:其二是指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博士生硕士生作为教育系统中高层次的培养群体,他们在学习与生活的压力面前会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正常的。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应采取以下一些基本措施加以教育引导:一是要根据研究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自主式学习、科学实验、身心发展、环境变化、社会实践、创新性发展等规律的把握,有针对性地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二是要面向全体研究生普遍开展心理健康的理论教育和团队合作的培训活动,使其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知,促进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得到稳步提高。三是要关注那些可能为27%左右研究生的个别差异化情况的变化,根据不同研究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工作,尽快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四是要以研究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和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和研究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综上所述,针对武汉地区四所高校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认识偏差,只要我们能够积极采取相应的方法措施,就能够驾驭研究生群体和个体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规律,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浅析中学体育教学方法与创新教育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 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 论文摘要: 笔者从阐释“创新教育”的涵义入手,通过新的体育教育思想指引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方向及创新教育要求创造性地改革体育课堂教学两方面,对中学体育教学方法与创新教育进行了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创新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素已为广大师生所认识。体育学科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而且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 创新教育是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它的本质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学思想,创新教育思想是时展的产物,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中学体育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三是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的理论知识,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掌握必要的技能,提高体力、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体育生活化水平、社会化水平,增强勇敢、顽强、坚韧等心理素质。实行体育创新教育,其特点在于“创新”,新在它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新在它突出了课堂教学结构;新在它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而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存在许多弊端:对不同个体的学生传授同样的竞技运动技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压抑了学生的体育特长和兴趣,使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体育教学的任务过分局限于所谓的增强学生体质,忽视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体育能力、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因此,要打破陈旧观念,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趣味性、可行性,以此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新的体育教育思想指引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方向 体育教学方法的确立和发展源于教学思想,一定的教学方法,是一定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反映。社会的发展也在影响着体育教学思想不断地变化与更新,这种变化与更新又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整体向前发展。学校体育教学逐步向学生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注重体育教学方法的整体性效应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性等综合方面发展,必须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作指导,以先进的教学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 三、创新教育要求创造性地改革体育课堂教学 1.以转变观念为先导,要在体育课中开展创新教育,必须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质量观,从转变观念入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摒弃机械重复、单调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充满情趣的创造性学习。因此,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跟上形势,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改变多年习以为常的,陈旧的教学思想、方法和习惯,接受新的思想,勇于实践,开拓新的教学、教育思路。 2.以教师素质为前提,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改革。学校体育思想、内容、方法的贯彻,最终都要通过体育教师来实施,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大潮的冲击下,教师队伍中也难免有“落伍者”,他们失去了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热爱,不安于体育教师这个岗位,怎能够产生教改意识,去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所以作为教师,就不能因循守旧,要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善于吸收新的知识,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要制定有效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措施方法,加强自身建设,让教师了解教学思想,掌握新知识,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建立有效的岗位竞争机制,以深厚的知识能力储备来推进体育创新教学。 3.以课堂改革为重点 (1)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探究者;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构建为核心,通过建立教学情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协作、实践,使学生达到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通过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等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就是在先进的体育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适应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框架。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或者为了建立某种新的学法,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教法。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的建立,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能够学习到学习水平的提高,都是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的创新成果。 (2)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一的课堂教学格局已经受到很大的冲击,必然会被现代的教学技术所取代。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极大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计算机和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上的运用,使体育课堂教学发生深刻的变化,它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创造超时空的课堂,给课堂教学带来教学领域突破性的变革。大学体育电子软件、多媒体教案、电子课件的研制和使用,要求我们认真思索,努力寻求教学新方法。根据学生需要,让学生走向娱乐场、健身场、走向大自然,使体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充分利用语音室、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观摩学习,了解当前体育课的课改方向,并结合实际来学习和训练。 总之,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素质。工作中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为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下,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大胆改革现行体育课程,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引导和组织学生,给学生较充分地提供自学、自练、自评和互帮、互评的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的创新型人才。
公路施工论文:公路施工机械日常保养的成本管理 摘 要:本人从事公路施工机械行业多年,对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成本的因素进行探讨,且提议出控制维修成本的措施,从而降低工程机械维修保养费用,进一步提高工程效益。 关键词:公路施工;机械设备;保养;成本管理 0前言 当前机械设备的总成本在整个公路施工工程成本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尤其是在公路路面施工当中,机械设备的使用成本占据全部的工程造价约30%,当中的维修保养费用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保养好了,故障率低了,维修的成本也就随之减少了。因此,强化工程机械设备在公路施工生产中的保障作用,加大机械设备的管理力度,有效控制施工工程机械的维修保养成本,降低工程机械维修保养费用,进一步提高工程机械的经济效益,是当今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共同关心、关注的话题。 1.影响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成本的因素 (1)认识不足,缺乏切实可行的操作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路工程施工也进入了市场竞争的行列,资金紧、任务重、工期短成为施工生产中的常见的难题,而机务管理的计划时代已逐步转变为按需进行,这就导致我们的管理者淡忘了机务管理的真正含义和重要性,出现管理松懈、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差的状况,对工程机械设备使用状况、性能不了解,盲目使用,不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去制定高效、合理的维修保养计划,致使出现工程机械性能下降,维修费用超额,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2)工程机械设备选型盲目追求价格最低化。机械设备选型是指购置机械设备时,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和市场供应情况,按照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的原则,以及可行性、维修性、操作性和能源供应等要求,进行调查和分析比较,以确定设备的优化方案。 由于前面所述现今工程施工资金紧、任务重、工期短是制约施工常见难题,导致我们的管理者在自有工程机械设备不足的情况下,采取购置或租赁方式以解决施工,而在进行工程机械购置时又不完全遵循工程机械选型原则,一味的追求只要满足施工要求,价格最低即为最好,忽略了其他要素,形成机械保修期已过,发生故障率高、维修率高、配件供应不及时、售后不及时等现象,造成工程机械性能下降,直接增加了工程机械维修保养成本,更严重的造成工程机械无法在下一个工程施工中满足施工要求,直接淘汰,增加工程成本。 (3)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现今我们诸多施工企业在设备管理中常常是“重使用轻保养”,虽然实行“定人、定机、定岗”制度,却忽视了机械设备保养制度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没有明确落实到人。操作人员只是注重使用,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另外,在工程机械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许多维修人员责任心不强,应付差事,从而造成设备故障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当出现问题时,操作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不仅影响施工的质量和进度,也增加了维修、运转的费用,致使工程机械的使用寿命缩短,安全性降低。 (4)使用不规范,加速机械设备磨损老化。由于企业发展,大量的新鲜血液补充到了企业中,可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却存在断层,主要原因是新进入企业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好高骛远,对机械设备操作管理从思想上存在无前途的概念,导致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趋于老龄化,特别是在人员不足时,为了工程施工临时聘用一些技术素质差的操作人员,这就造成由于对施工技术、机械设备的使用知识所知不足,不注重具体的施工条件和作业方法,在项目领导一味追求工期、进度的管理下使工程机械设备一直处于超负荷或带病作业状态(甚至违章操作),从而加速了工程机械设备的磨损老化。 工程项目结束后盲目退场,机械设备得不到按规定进行的认真保养、维护和修理,被调配到新的工程项目后,出现故障,又开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循环模式。这样直接导致恶性循环,在保证机械设备性能上既花费了较大的精力,又付出了高额的修理费用,严重的延误了正常的施工工期。 (5)资金短缺,工程机械设备更新换代慢。工程任务紧,资金短缺已是每个公路施工企业均面临的困扰,这就造成工程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慢,报废的工程机械设备和破旧的工程机械设备仍出现在我们的工程项目上继续使用,使得其故障率大大增加,维修成本不断上升,形成“弃之可惜,用之太贵”的尴尬局面。 2.控制维修成本的措施 (1)提高认识,强化制度建设,加强施工部门与机务管理部门的联系和沟通。首先要解决的是公路施工企业人员自上而下的思想观念,使其认识到工程机械设备在工程施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性能的完好与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公路工程施工的质量、进度、成本和效益,从而提高机务管理的力度,要求机务管理者要有较强的联系和监管作用,成为公路工程施工部门和机械部门的连接纽带,及时的掌握工程机械设备运转情况。其次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我公司安机部由专人负责,对每台设备建立档案,从机械设备的选型购置到维修保养直至报废,建立工程机械设备数据统计系统,对大小故障、以往的维修保养记录、换件记录、日常使用情况和工作量都登记备案,以便在工程机械设备发生故障时分析、判断,及时准确的消除故障。对工程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和机务管理人员做到奖罚分明,明确责任。再次要加强施工部门与机务管理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在我经历的S241扩建工程、镇江新区经十路工程、通港路改造工程,S340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等项目中,由项目副经理兼管机械,坚持谁用机械谁管机械的原则,在抓施工的同时抓机械调配使用,保证了机械的合理使用,提高了机械出勤率和完好率。 (2)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的日常检查和保养工作。操作人员的文化 素质低,对工程机械设备性能和原理不了解、不熟悉,是造成工程机械设备事故的原因之一。因此,降低维修保养成本首先要在操作人员的录用上考虑其文化水平,在企业补充新鲜血液的同时招收一些大中专筑机学生,从而提高操作人员整体素质;其次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我公司在冬季施工淡季,开展内部学习,由专业人员给施工一线的职工授课,使他们掌握机械设备的结构、性能和工作原理。我本人就多次参与,授课内容有:柴油机的工作原理和正确使用;如何延长蓄电池的寿命,工程机械日常养护项目等。职工通过学习,提高了对机械的认识,减少了不规范操作,使机械的故障率大为降低。 (3)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的强保工作,防止误保,杜绝漏保。由于保养不当是造成工程机械设备故障的主要原因,工程机械设备保养工作必须强制执行。机务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工程机械设备保养使用说明书制订切实可行的保养计划,并与工程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随时抽查、督导保养工作的落实情况。同时建立奖惩机制,奖优罚劣,加强广大工程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责任心,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以保证工程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延长机械设备使用寿命,减少故障次数,缩小故障规模,降低燃油消耗,节约维修成本。 (4)加快工程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公路施工企业中一些已经报废的工程机械设备现今仍在超期服役,这就无形增加了设备的维修保养成本,昂贵的人力、物力、财力已远远超过了报废工程机械设备创造的价值,我们应当从经济角度来对待此类问题,该废就废,该处置就处置。利用多种渠道来加速工程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如采用社会融资租赁、职工集资入股购置等方式以解决工程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也是降低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成本的有效手段。 3.结语 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推动下,降低工程机械设备维修成本已成为公路工程施工企业研究、讨论的热点话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机械设备自动化、智能化逐步趋于完善,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工程机械设备维修成本应合理而有效的控制,因为在注重效益和效率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效益是企业快速发展的能量石。 公路施工论文:对公路路基施工的技术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交通事业也跟随在不断的进展当中,对此,在公路施工技术上也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现阶段,公路交通事业在快速的发展,对此,行车速度也有所提高,由于车辆荷载在逐渐地增加,同时也就促使对于公路的路基和路面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而路基是作为路面的基础工程,对其质量技术也就影响到了对路面的使用。由于出现的路基质量问题会直接导致路面出现沉陷和翻浆等问题,造成车辆不能正常通行,因此,在公路路基的施工过程中,就必须要严格控制质量,提高施工技术,从而促使路基达到稳定和坚实的目的。 关键词:公路 路基 施工技术 路基施工作为公路的主体同时也是路面的承载,作为主要的支承体。路基作为路面的基础工程,它是按照一定的路线位置以及技术要求建设的构造物,所承受是由路面传递的交通荷载。因此,在路基土的应变特征与应力对路面整体结构的刚度和强度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作用。在路基工程建设中具有几个特点: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需要的劳力比较多以及工程的数量比较大等,因此,在路基施工过程中就必须要求其质量的控制,这也是作为公路建设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对于路基施工质量的控制要求是在公路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路基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造成影响路基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问题还是由施工技术问题引起的,这不仅影响到交通道路的安全畅通问题,甚至出现事故的情况,因此,必须要加强提高公路路基施工技术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公路路基的重要意义 公路路基一般主要包括了路堑和路堤两个方面,它的基本的操作就是通过挖、运、填三个方面的工序,并且较简便,然而在施工中的条件却是相对比较复杂的。由于在进行公路建设施工中一般主要是在外面操作,所以条件较差,施工作业较为艰难,并且交通运输也不方便,对施工建设的供应条件比较困难。同时,在进行公路路基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工地都是较分散的,相对工作面也比较狭窄,很容易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所以,如果在遇到这种复杂的状况时,注重施工的质量,以高效、快速、安全施工为主,同时也要注重路基施工的管理与技术方面的问题。在现阶段的路基施工当中,必须要配备具有稳定性的施工专业队伍,而且要具有一定技术力量与机械设备,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施工技术操作规范制度,从而确保完善公路路基施工的技术手段。 2 对于路基的处理 由于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在路基的填料性质以及路基压实的程度,所以,为了可以更好地改进填土的要求以及压实的条件,这也是确保路基质量的最佳方法和手段。 2.1 在公路路基的施工过程中,一般所应用的压路机都是大吨位的,因此对于碾压的效果也就很明显,对于提高路基土的压实度起了很好的作用。 2.2 对于特殊较潮湿的范围公路路基压实处理。通常在较潮湿的地区内,处理路基的压实作为是非常困难的,在规范上也做出了一定的调整:①在压实度的标准上可以依据试验的资料来确定数值。②天然稠度应小于1.1,而液限应大于40,并且塑性指数必须要大于18的粘质土。③需要改善填料的性质,所以需要在土中掺入生石灰,一般可以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2.3 对于黄土路基的压实处理。在进行黄土路堤的施工时,必须要处理好填、挖界面的结合。如果当黄土的含水量较小时,则需要均匀的进行加水再碾压。如果在含水量较大时,需要翻松晾晒后再进行碾压。如果发现老黄土由于透水性较差,而干湿很难进行调节,又因大块的土料不容易粉碎,因此在进行应用时必须要通过试验再决定处理的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根据设计要求来修筑边缘的拦水以及截水沟的构造物,需要把水引到坡脚外,而高度如果在大于20m的路堤,就必须要按照设计的要求来预留竣工后路堤自重压密固结产生的压缩下沉量。在黄土地区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路基的排水,针对地表水需要进行分散、拦截以及防冲和防渗的原则,同时也要做好对出水口的加固处理。 3 对路基的排水处理 在公路路基施工当中,必须要注重施工的排水处理,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的不利因素,对路基施工造成直接的影响。 3.1 对于路面排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快速的排除在路面范围之内的降水,从而降低水沿着路面进行渗入,不再冲刷路基边坡。促使雨水排出路面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就是利用集中排水的方法,需要在硬路肩的外侧来设置通过现浇的沥青混凝土拦水带,这样会与硬路肩路面形成一个三角形的集水槽,同时,在每隔20-50m的间距设立一个泄水口以及一个路堤边坡的急流槽的衔接这样把雨水可以直接排到坡脚的排水沟中。而第二种方法就是通过分散排水的方式,这种方法一般都是应用在西北地区地势较为平坦,而纵坡一般会小于0.3%的长路段。 3.2 一般所应用的进行地面排水的设施就是截水沟、边沟以及急流槽和地表排水管等。然而对于公路上的排水沟渠,通常都是要求铺砌防护。一般应用浆砌片石进行加固,而水泥混凝土预制板块也开始广泛应用。 4 公路路基施工的技术要求 4.1 在进行路面垫层施工技术其中比较好的材料就是级配砂砾,但是由于砂砾材料其本身的质量好坏就会影响到垫层的使用以及对于整体路面的施工工程质量,因此,作为监理人员就必须要掌握好对于砂砾技术方面的要求标准,需要控制好级配砂砾垫层的工程质量保证。一般在级配砂砾垫层施工过程当中可以分成运输摊平、碾压路槽、整形洒水碾压以及初期养护等方面的工序,而级配砂砾它主要是一种比较松散的材料,在避免受到行车破坏的同时,作为监理人员必须要提醒在实施施工计划时,需要采取半幅通车与半幅施工的方式,从而可以避免出现因施工原因造成混乱行车的局面,而级配砂砾垫层在表面出现平整度较差并且较松散的情况。 4.2 在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施工技术分为两种。①在应用路拌法进行施工水泥稳定的砂砾基层,其主要工序是,需要初平砂砾料、进行摆放水泥、需要摊平水泥、进行机械的搅拌以及整型找平和碾压成型后洒水等工序。②应用厂拌法进行施工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的施工,主要施工需要进行砂砾的备料、适当的水泥剂量、进行加水搅拌以及运料上路和摊铺碾压、进行洒水等工序。 5 结论 总之,在公路项目的施工过程当中,公路路基作为基础工程,并且在全部项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于以后的路基工作中必须要不断的加强努力提高施工技术,及早的发现问题,及时的解决问题,必须严格根据公路施工要求完成施工,按照公路设计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从而确保建设具有质量优良,社会效益显着的公路工程。 公路施工论文:简析公路施工设备管理现状的论文 多数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还仅停留在设备能源控制、设备维修层面。只要施工设备能够进行工作基本上不对其进行养护与管理。这也造成公路施工过程中设备经常出现故障,或隐性故障导致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另外,在实际的施工中,对设备操作管理也不严格。常会出现非操作人员进行设备操作的情况出现。从而导致质量隐患及安全隐患的发生。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公路施工企业必须重新认识施工设备管理的重要性,以现代施工设备管理理念指导企业施工设备的管理,促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 针对公路施工设备管理的重要性,构建完善的施工设备管理体系 针对公路施工设备管理的重要性,现代公路施工企业因构建完善的施工设备管理体系,以此使企业施工设备管理工作能够得到科学的管理,以减少由于设备管理不当对施工过程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公路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体系应涵盖设备的选型、存放、养护、操作以及针对临时租赁设备的管理。通过对涉及施工设备各个方面的科学管理有效保障设备的完好,促进其在公路施工中作用的发挥。以此为基础,现代公路施工企业设备管理体系的构建应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设备养护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并在工程开工前以科学的规划制定养护计划,有效保障公路施工设备的完善性,促进公路工程施工。 以科学的选型促进工程的施工 不同的公路工程对设备的需求也不相同,这也使得施工设备管理工作也存在差异。例如:城乡公路与高速公路施工宽度决定了其摊铺机设备的宽度与压路机碾压压力的不同。而不同的设备在进行管理时其养护周期、成本也存在差异。作为现代公路施工设备管理的基础工作,设备的选型是公路施工企业设备管理的基础。公路施工企业必须针对公路工程的实际情况,科学选用设备型号,促进公路工程的科学开展。 公路施工设备的存放管理 公路施工设备的存放管理对设备的使用、养护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是现代 公路施工设备管理的重点。公路施工企业应在工程开工前以工程场地规划、工程规划为基础,对施工设备的存放进行规划。以此使施工过程中减少设备存放地点与施工地点的行使成本。另外,存放管理还应针对设备的不同进行不同的管理。 公路施工论文:公路施工质量管理中的问题与控制的技术措施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各项公路建设已成为现在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几年来,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投资和支持。公路建设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质量佳、进度快且造价低的精品优良工程。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目前来说,面对公路建设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针对公路的设计标准、技术要求、工程质量、施工进度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提高公路的施工质量。并且要保证资金的投入有效、正确,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公路施工现场的工程质量管理,这就要求必须具备过硬的施工技术水平和先进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构建现代化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高企业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1 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1在工程准备进入工地前,要结合该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组织参与施工建设的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合同文件、技术规范,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全体施工人员的质量责任,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强化施工队伍的质量意识教育,加强施工队伍的岗前培训,并制定出适合本工程的详细的质量管理工作计划。将质量目标逐层分解,使其真正的落实到每一个施工人员的身上。落实到每一项单项工程和每一道施工工序上,确保施工质量控制落到实处,为质量工作顺利进行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1.2为了加强质量管理,在工程中标后,中标单位要按照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原则,建立该项目的组织机构,将每个部门的人员责任都明确分工,质检科的所有成员负责开展具体的作业工作,并按要求组建试验室、质量检查组、资料整理组等。要求每个成员各尽所能、各负其责。将各自相应的岗位职责落到实处,从而使工程质量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1.3对参加施工的全体人员进行工程施工应知应会教育。并进行严格的考核,使全体施工人员都持证上岗、挂牌作业,从而做到工程施工严格按照设计与相关的技术规范来操作。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职工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尽最大能力满足职工的心理需求,使员工从潜意识中自觉自愿的接受管理者的要求,并积极渗透到日常行动中,也可以通过开展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来激励广大员工们的积极性,对胜出的员工进行物质和金钱上的奖励,使员工更大程度上的为之而服务, 2 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2.1严格执行质量控制程序 工序质量是施工质量的基础,工序质量也是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为达到对工序质量控制的效果,在工序管理方面应做到: (1)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根据工程的合同要求,在工程施工中,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开工前,编制上报“开工报告”;施工中,首先施工企业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请监理工程师抽检,抽检合格方可继续施工。 (2)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项经理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详细的施工工艺方案,明确质量目标。通过认真细致的技术交底工作,使参加施工的全体人员明确设计意图,明确工程施工技术标准及操作细则,明确工程的质量目标,使各项工程质量目标及质量控制落实到最基层的全体施工人员身上。 (3)认真做好试验路段的施工。遵照“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认真做好试验路段的施工,确定各项工程的施工技术方案及质量控制措施,指导全线工程的施工。 2.2对施工企业单位管理水平的促进 现代公路施工技术对策管理工作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施工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根本体现,其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技术参数的控制及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能够整合优化现代公路工程施工流程、促进成本控制的有效实施、及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2.3对施工质量的促进作用 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能够有效提高施工过程中技术的监督与管理,保障公路施工质量。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通过技术方案的编制、日常技术管理、施工过程工程测量管理、变更管理等工作,能够有效的保障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提高公路工程施工质量,能够有效的保障施工方案的可行性与经济性,为保障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3 施工过程中日常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工作是为了保障工程能按施工方案进行,解决施工中所出现的问题,指导施工人员按技术要求进行施工。其内容可分为基本工作和琏础工作两大部分。基本工作包括技术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工作和施工技术的开发与更新三大项,前两项工作保证生产过程中和技术秩序,立足为当前生产服务,第三项工作为企业的技术储备和为下一个项目的施工打基础。 3.1建立和健全集中统一的技术管理系统,从工区项目部到施工队各级组织都要有技术管理的职能机构和技术职能人员,明确各人职责,在总工程师领导下,全面负责工程的技术工作。做到有职有权。 3.2组织技术人员学习设计图纸、施工规范、施5一组织设计,明确图纸及规范要求、操作要领、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实验内容等,结合技术人员各自的工作内容,解决发现的问题 3.3在正式施工前认真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参与施工任务的全体职工明了所担负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救,以利于有计划、有组织、多快好省地完成任务。 3.4认真做好测 量管理和试验管理两项最基本、最关键的工作。 3.5认真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和指导、服务工作。 4 工程测量管理 在公路施工中,测量管理工作是一项最基本、最关键的工作。 4.1根据工程内容配备数量上、精度上符合要求的测量仪器及工具,认真做好测量仪器管理工作。测量仪器在运输、使用、存放过程中要有专人负责,要定期进行检验、校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建立仪器档案,对仪器的类型、编号、产地、主要性能状况、维修及校验情况进行详细登记。 4.2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教育,加强保护测量标志的意识。各级测量人员要经常巡视。发现控制点和标志、标志有毁坏或位移时应及时补设。永久性导线点、水准点在每年开春后和雨季后应进行两次全面检测,临时性的点位要经常进行检测。 4.3加强测量资料管理工作。测量资料应字迹工整,工程项目、地点、部位、使用仪器、日期、观测记录 者姓名应齐全,记录的数据和数字直准确无误,严禁涂改,记录不得转抄。外业观测必须用铅笔记录在测量专用本或表格上。各种放线定位、施工测量资料必须事先计算复核后才能在现场应用。测量资料要按工程项目、施丁顺序及部位进行整理。妥善保存,及时归档。 4.4中心测量组要认真组织好工程竣工测量的实施工作。 5 加强质量控制 5.1实施工程质量责任制 质量目标责任制是确保质量目标实施和实现的根本保证,当前公路工程中业主往往对建设方和监理方提出了质量目标,但在具体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将该类目标进行具体细化,以将各具体目标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上,并应定力明确的责任制以确保各层各个管理人员在质量管理中均有明确的质量分工和职责范围从而保证在质量控制与管理中各方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实现其依靠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相关管理手段对质量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 5.2对原材料的质量控 (1)优化各种原材料的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与各种原材料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减少供应与需求之间的中间环节,原材料的进场价格都必须遵循工程投标时的报价和市场价格信息,应尽量控制在工程报价以内。 (2)降低各种原材料的损耗。a.要对各种进场的原材料进行分类堆放并设有标识牌;b.对水泥、钢材等容易受潮、变质、锈蚀的材料,要及时检测,严禁不合格材料用到工程施工中,造成不应有的质量隐患。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整个公路建设质量管理中,公路建设和公路施工企业必须知道施工技术对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用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技术解决方案,来加以促进道路工程项目的实施和建设优化的质量管理,提升企业综合管理能力,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公路施工论文:公路混凝土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的几个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公路交通事业也随之快速发展,混凝土沥青路面因路面平整,驾驶舒适性高等优点,在公路工程中被广泛应用。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极端天气经常出现的公路,或者在施工的过程中违反的操作规程都会给路面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对于超重车辆较多的公路,混凝土沥青路面的早期质量破坏现象非常严重,大大的缩短了其预期的使用寿命。因此,在公路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过程中做好质量控制非常关键,实践证明,施工质量的高低对公路混凝土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1 公路混凝土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的现状 在公路混凝土沥青路面施工的过程中,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对整个工程的质量保证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受到施工企业的高度重视。依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与《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目前我国公路混凝土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主要通过施工前的质量控制,施工中质量控制及施工后质量控制三个环节,其中施工前质量控制主要是针对公路施工所需要的原材料或制品进行仔细的验收,确保所进原材料符合本次施工的相关要求,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在公路混凝土沥青路面施工的过程中仍然要参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严格按照相应的操作规程进行施工,以保证施工质量。施工结束后进入验收阶段,在验收的过程中依据规范标准要求的标准指标,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从而提高公路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质量。 2 公路混凝土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 要想保证公路混凝土沥青路面工程的质量,首先要明确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有哪些,对以往同类工程中所产生的质量事故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出影响工程质量问题的直接原因,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对防止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中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不仅可以保证施工质量,还可以有效的防患于未然。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全面的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即对施工企业的所有工作人员和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首先要根据各种指标的控制图,对公路混凝土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做好检测数据的信息采集工作,并将其绘入控制图后进行异常分析。如果信息数据显示出现异常时,要及时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其次是在路面施工的过程中,无论是施工单位的质量检查,还是监理单位的工程质量监理,都是对正在施工的工程项目或者已完工的施工项目进行质量检查才能发现问题,在公路混凝土沥青路面施工的过程中,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2.1公路混凝土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指标与控制图的选择 首先在公路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指标的选择时,首先要考虑施工的稳定性,同时还要对其施工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次是要根据质量控制的要求及相应的技术指标与性能特点选择合适的控制图。在实际选择的过程中,只有根据国家制定的规范标准,按照控制图的指标性能特点与功能进行选择,采用设计文件规定的技术参数目标值作为依据,经过试验检测所得的数值在报警范围之内,通过有效的选择施工质量控制指标,选择合适的质量控制图,可以及时发现公路混凝土沥青施工过程中的异常情况,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为保证施工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2.2公路混凝土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过程的持续改进与应用 在公路混凝土沥青路面施工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质量控制图,再根据质量控制图对其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异常的判断,一旦有异常情况出现,必须对其施工过程进行持续有效的改进。因此在施工的程中,针对每一个控制指标所选定的控制图,随时对施工的每一个步骤进行具体的控制。再把每个步骤中所检测到的数据信息绘入控制图,通过与控制图的信息比对,如果数据信息一致表明施工情况一切正常,即可进行下一轮的担质量控制工作,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必须将其改进后,才可以进行下一轮的质量控制工作。 2.3公路混凝土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 在公路混凝土沥青路面施工的过程中,人员素质、施工管理水平,施工机械等因素均会对施工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以上人为因素的影响,图控制的技术标准最好依据预备数据信息来确定,尽可能全面的收集混凝土沥青路面施工方面的质量数据,采用图控的方式将技术质量指标的均值与标准差进行处理,从而确定技术指标的参照值,当参照值的范围与预备数据的标准范围相交时,其相交的范围即为最终的标准,当参照值范围大于预备数据的标准范围低限值时,则以检测的标准范围为最终标准,如果参照值范围小于预备数据标准范围高限值时,必须调整施工技术参数,以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合理的配置相关的机械设备,合理分配技术人员、针对公路混凝土沥青路面施工要点,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质量控制,并做好信息的记录与反馈工作,经过系统的分析与加工后,将信息输入到相应的控制模型中,如与要求的标准不一致,则需要调整施工工艺,是保证施工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采用跟踪检查的方法,收集全面的施工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对公路混凝土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公路施工论文:分析公路工程施工要点 1公路工程中软土路基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 公路工程中软土路基施工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有:第一,软土路基在路堤填土施工完成之后和路堤填筑施工过程,公路的路基就会产生一定的路基沉降,以及剩余沉降。怎样才能有效的对路基沉降进行控制,并保证其沉降控制在预期的设定目标,同时还要保证公路路基不同结构结合处的平稳以及公路路基高度预留高度保障道路达到预期的设计标准,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现代路基施工中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第二,软土路基在正常的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路堤滑坡的现象,这样就很容易的造成路基基础的失稳,而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软土路基中固结速度过慢,路基强度较低。怎样才能有效的对地基进行稳定性的保护,以及对施工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进行保证,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对提高填土速率,也已经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公路工程中软土路基施工中的关键技术 2.1排水法 通常可分为三种:一是砂井排水固结法,二是挤密砂桩法,三是振冲碎石桩。这种直排水法在软土层较厚的软土地基比较适用。一般情况下,为增强软土的强度,常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清楚表层淤泥,二是砂井排水固结,砂井排水,即通过预压砂井法先使排水固结,地基提前沉降。此方法能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需注意的是,软土地基要想完全固结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2.2换填管理法 换填管理法就是将基底下的软土挖出来,换一些材料进行填补,再加以夯实,不过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这些填补的材料必须满足低压缩性、无腐蚀性的要求;第二,挖出的软土必须在基底下一定的深度范围内。此方法有一定的限制,需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具体操作。换填的材料有相应的垫层,如砂和砂垫层,碎石与矿渣垫层。底层的材料不一样,相应的垫层也随之变化,垫层的功能很大程度上是不一样的,但也有共同点,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代替软土来承载基础压力,填筑的材料要具备较高的抗剪度,其压缩性要小。在填充的同时,会有一些空隙出现,通过此刻发挥其透水性能,提高排水速度,使软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固结,避免出现低温冻胀的情况。在水利施工中,利用此方法进行软基处理时,上部软土朝下施加的应力很小,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还是要考虑工程的规模和稳定性等问题。 2.3化学固结法 即通过一些化学手段对地基进行固结,以加强其强度,提升其稳定性。经常用的处理手段通常有三种:一是深层搅拌法。二是灌浆法,三是高压喷射注浆法。深层搅拌法,即在软土中掺加固化剂,经搅拌机搅拌,软土和固化剂会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从而提高地基强度和稳定性,将软土硬化,加强其整体性。固化剂的主要组成部分多是水泥石灰等,搅拌机为特质搅拌机,另外,软土和固化剂的黏合尽量在地基深处就开始进行。利用此方法,主要就是为了增强软土的强度,提升承载力,以达到减少沉降量的目的,从而为边坡的稳定性提供必要保证。此外,之所以要用搅拌机加固,主要是为了让软土和固化剂之间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它与混凝土的硬化有着很大区别,混凝土的凝固速度比较快,因为其进行的是水解水化作用。 2.4旋喷法 为加强地基的强度,常采用旋喷机制造旋喷桩,这就是旋喷法。将带有特制喷嘴的注浆管放在土层预定的深度,提升其高度,喷嘴会按照设定的速度开始旋转,同时喷射出水泥固化浆液,与软土合并并发生作用,进行凝固硬化,形成的桩就是旋喷桩,旋喷桩压缩性小,强度高,主要用于对粉细砂和软粘土地基的加固,但是对有机成分较高的地基加固效果较差。 2.5灰土挤密桩 当软土地层的含水量过大或过小时,应选择灰土挤密桩,含水量过小,需先将加固范围内的土层浸湿,接着按先外后内的间隔进行成孔的顺序;含水量过大,需利用干土粉或石灰粉吸收部分水分,或者快速成孔浇灌。在进行孔填料之前,先对孔底夯打大约三锤,夯锤形状以梨形和枣核形为佳,重量要在100公斤以上,然后以所测出的密实度为标准,对夯击次数和下料速度实行严格控制。对于已出现疏松、断裂或夹层的情况,应先将其取出,再依据设计要求填夯灰土,按照规范进行施工。此外,还有预压砂井法、加筋法、爆炸排淤法以及强夯法、井点降水发等许多方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交通量和公路路面工程技术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为顺应发展,某些级别较高的公路的路基面通常会采用科学化、规范化和定性化的施工技术。其中软路基施工技术对路基施工有严重的影响,要解决公路软路基施工的技术问题,就必须在准备阶段就给予重视,强化施工的关键施工技术,正确分析影响施工的原因,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保证工程的质量和社会效益。 公路施工论文:公路工程软土地基的施工方式 处理公路工程软土地基表层的方法 1表层排水法 软土地基的形成有多种原因,通常一些土质很好的地基之所以成为软土地基多是含水量过多引起的。针对这样的软土地基,工程作业人员在开展填土工作前,要先在地的表层开挖出来一道沟槽,排掉地面和软土地基表面的水分,从而为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提供有力保障。为了使开挖沟槽的功效发挥到最大程度,工程作业人员常会选择透水性极佳的沙砾或者碎石来进行回填。 2砂垫层法 1)施工中进行砂垫层操作时要把机械设备自身的厚度、机械轮胎跟地面接触时产生的压力以及机械的偏心程度和地基表层的承载强度都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制定出准确的砂垫层厚度。针对极软地基的施工,施工单位常把表层排水法、敷垫材料和砂垫层法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就能促使大型施工机械正常运行,还节省了成本,既经济又实用。2)在进行砂垫层施工时要预先安置样板。对路面进行摊铺时通常会将自卸汽车和推土机联合起来进行操作,并保持二者进度同步。另要妥善处理砂垫层的端部位置,以免侧面排水不便。 3敷垫材料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层分布不均匀的地基,可以避免出现部分区域沉降不均匀或者出现侧向变位的情况。敷垫材料具有很好的抗剪和拉抗力,有利于施工机械通行的增强,促使地支承填土荷载量能够均匀分布,从而提升地基的承载力。 4添加剂法 在路基表层粘性土里加入适量的添加剂可以提升地基的强度、改善压缩性能,还可以稳定填土,取得良好的施工效果。添加材料通常由生石灰、熟石灰以及水泥三种原料组合而成,这种石灰类添加材料一般都是现场进行搅拌或者厂拌,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减少土壤里的含水量、产生团粒,更是从根本上固结粘性土壤使其发生质变,从而巩固整个土体。 实施粉喷桩加固措施 1)粉喷桩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施工场地的工程地质报告、土工试验报告、室内配比试验报告、粉喷桩设计桩位图、原地面高程数据表、加固深度与停灰面高程以及测量资料等。2)开展平整场地、清理障碍物的工作。3)所有的机械在使用前要先组装,再试运转,确保无问题时方可正常投入使用。4)粉喷桩的施工方案主要是依据工程设计要求的配比以及实际测量所得的各种参数,试桩稳定之后再行确定的。 竖向排水固结法 施工过程中对于粘性土的地基常常会安置垂直的排水柱,从而减少排水的面积,固结住地基排水,进而提高地基的抗剪强度。垂直排水柱一般会采用沙井和纸板两种材料。砂井排水法因为施工方案不同,方式也就不同,常有打入式、水射式等,多与加载法和缓速填土法结合使用,用于层厚大的均质粘土的地质使用效果最为明显,但不太适用于泥炭质地基。在对排水砂井进行设计时要预先制定施工方案,再测量砂井直径和排水的距离,并预估改良的范围;最后计算地基的稳定和沉降率。 处理方案评价 1)处理公路工程软土地基一般采用排水固结措施,这种方法非常经济适用,效果也很好。2)在国内对轻质路堤施工时常用的材料是粉煤灰,这种路堤常见的三种类型是:①单一型;②粉煤灰;③粉煤灰和土互层形成土砂等混合。这种路堤成本低,效果好,很受欢迎。3)施工时采用土工布以及塑料加劲格栅等一些简单实用的材料,不仅有助于提高地基整体的稳固性能,也避免了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的现象,同时,还能减少滑移,促进工程早日竣工。 公路施工论文: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的探讨 近来,由于工作之便,找到三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高速公路隧道建设工地考察,实地参观了施工现场,对于现行的施工技术和程序有些思考。今撰文提出新的技术方案,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现行的施工技术程序为三道工序: 1、爆破后,在裸体岩巷中采用锚喷技术进行支护,封住裸岩; 2、喷展表面铺贴一层有机板材; 3、在有机板上浇筑自防水混凝土。 这种工艺为刚柔结合的防水衬砌技术。 当参观现场作业后,第一层是喷射混凝土,效果仅是支护,喷层无抗渗性能。而对于隧道工程各种复杂的地质情况,尤其是含水层串通微细裂隙给工作面造成淋渗水时,这种支护的质量抵挡不住岩体渗漏水的浸入。当工程第一道工序结束时,仍有部分区段照旧淋水。仅是把原来在基岩的渗水,现位移到喷层表面,喷层根本没有封住淋渗水,因喷层无抗渗效果。 针对淋水问题询问施工人员,答复为;他们一旦铺设有机板材后,淋水即抵挡在有机板外顺板材流入盲沟排出,浇筑混凝土时不会受影响。 我认为:作为一道至关重要的防水屏障,在铺设了有机板材时必须与支护层贴实,而喷层表面是凹凸状不平整的工作面,在这样基础上铺设有机板材,留有许多小空间却无法贴实。 有机板材的应用位置,是两层混凝土间的夹层,喷层不平,混凝土浇筑时粗骨料石子锋芒容易刺破有机板材。那么,一旦有机板材被人为破损,何谈防水功效?是弊病之一。另外,喷层与浇筑混凝土的主要作用是承载,把一个实施30cm的混凝土工程人为分成两层,并且不能粘结为一体,降低了混凝土的[!]整体性,损失其承载功效是沿弊病之二。再说混凝土的使用寿命与有机板不能同步,混凝土服务年限大于70年,而有机板小于70年,也小于工程的服务年限。夹层有机板材客观存在自然老化,因此说,一旦有机板材老化即丧失了防水功效,是弊病之三。这种技术的关键是被动防水,因第一层支护不防水,仅依靠有机板材和衬砌混凝土的防水功能,这样,工艺多而没有达到主动防治水的效果,值得研究。 针对上述技术现状,现提供用二道工序完成隧道防水与承载的施工技术方案: 1、锚喷治水支护 2、内衬自防水泵送混凝土本项目的特点:锚喷治水支护、迎水封堵渗水点,达到主动治水的目的。第二道衬砌工序与前道喷射混凝土粘结密实。形成整体的自防水高强度构件。 1、粘结力作用,BR防水剂与水泥水化时,反应生成物——无机硅胶,在喷射作业时,喷射物在胶体粘结力的作用下,呈团状喷出,在岩体上粘结牢固,迎水喷射能有效地封住淋渗水点、微细裂隙等。形成的喷层达到治理淋水目的。 2、在速凝前提下,喷层抗压强度提高10——35%,改变了掺速凝型产品而损失喷层程度的通病。 3、降低回弹率,本技术回弹率低于15%,而其它产品回弹率为35%,对于提高工效、降低原料消耗是十分显着的。 4、喷层内在质量有所改变,因本技术喷射混凝土是团状,在岩体上因喷射物粘结力大于3MPa,利于粘结。作业时,后续喷射物呈嵌入式粘着成型,提高了喷层的密实性,抗压程度提高10——30%。喷层不仅是提高强度,抗渗指标大于S20,级配喷射混凝土最佳时抗渗可达S30以上。本发明的锚喷治水支护把原锚喷支护的技术改进为以治水为主,并达到自防水功能的双重效果。 5、喷层的耐久性,BR锚喷治水支护把常规的顶板淋水问题迎刃而解。广大用户对BR喷层治水与支护耐久性是非常关注的。因本技术有效的提高了喷射物粒子粘结力和粘结附着力,经检测粘结力大于3.4MPa,在常规的喷射混凝土工程中,这样的质量是极为少见的。所施工程无剥离,不起鼓,粘着牢固。喷层厚度8——12cm,抗渗大于S20的自防水质量,封闭了岩体渗漏水的通道,达到主动治水的目的。 另外,BR水化物——无机硅胶体对混凝土体内钠离子拆出有抑制作用,杜绝化学腐蚀。对于喷层提高耐久性。抗渗自防水的性能是非常有利的。 本项技术对支撑的钢拱架和钢筋无锈蚀危害。 本项技术是用BR速凝型增强防水剂喷射混凝土工艺,顶林水作业,在顶板每平方面积淋水量1m3/h的条件下,用本技术可治水封闭岩体,治理淋水,喷层抗渗大于S30的抗渗性能。 1、凝固时间:BR速凝型增强防水剂喷射混凝土凝固时间30s一7min; 2、喷层厚度10cm,喷射混凝土配制C20的级别,喷层抗渗大于S20; 3、提高抗压强度10——30%,粘结力大于3.4MPa; 4.适用地质条件:表土层渗淋水,砂层涌水封治,泥质角砾者普淋普渗,各种基岩淋水和冶金矿硫酸根离子含量448mg/L,均可预水治理。目前,己实施治水工程四万延米,均取得良好效果。 在锚喷治水支护层的表面,干燥无淋水的条件下,浇筑BR泵进自防水混凝土为第二道工艺,混凝土抗修大于S32,抗压提高10—20%以上,耐久性稳定。 在隧道工程技术要求中,一般抗渗约在S12左右,因本技术两层混凝土抗沙值大于S32,不仅满足工程需要,有S40的自防水保障的质量,这一点即是提高耐久性稳定的重要一环。本项目不受地质条件及渗淋水的制约,可全天候施工,极大地方便了施工单位。 一项技术创新关键是科技进步。因本厂长期在封治地下工程水害的工程中探索了20年,这项发明已经过大量的煤矿深层井巷淋水考验。特别是大秦线景钟山铁道隧道试用段,每平方米淋水点174个,淋水量大于2m3/h,治理取得成功。另外,在新疆库尔勒泥质角研岩普淋普惨的特殊地质条件下,完成了治理每平方米1.8m3/h淋水的封治任务。今给予高速公路隧道建设提出本项技术发明,目的是为广大地下工程施工者提效降耗提出技术方案,如有此类工程的单位愿意合作,本厂愿全力配合在实际工程中再攀新高峰,为加速我国基础工程建设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有不同见解的专家学者,请来函磋商,以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公路施工论文: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探究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对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就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必须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提高施工质量意识。本文从提高全员质量意识、重视工地试验室建设 、重视现场跟踪检查、采取有效的质量奖罚措施、提高设计质量等方面较详细地阐述了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质量管理问题。 关键词:高速公路 施工 质量 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高,必须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提高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过硬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个因素中,技术力量是需要软硬件共同努力才能完善提高的。管理方面是确保工程有序可循的保证,这就需要有先进的管理经验,高素质、懂技术、富有责任心的管理人才。只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是不行的,必须有配套的施工设备作为实施的保障。 一、高速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概念 高速公路工程施工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施工管理是指工程从施工准备、建筑安装到交工验收的全部施工过程的全面管理,其中包括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劳动管理,经济管理等等。狭义的施工管理是指施工过程中生产作业方面的管理,如施工准备、现场作业组织、平衡生产能力、指挥调度等项管理工作。 二、我国高速公路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路工程项目施工难度大,建设工期短。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任务非常繁重,许多高速公路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建设中,还有很多高速公路在等待审批和开工。然而,与这种繁重工作任务不相称的是,我国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测绘管理方式还很落后,属于粗放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容易因为测量而耽搁工程进度、土石方费用难以精确控制、测量工程事故容易发生。 (2)公路工程项目设计变更多,为施工带来不稳定因素。以姜眉公路宝鸡段为例,该工程的施工地段在秦岭深山的古褒斜道上,路线沿红岩河、龟川河逆流而上,穿山跨河,地质结构复杂,桥、涵、隧工程项目多,姜眉公路宝鸡段原工程设计在很多地方存在不完善或不尽合理之处,随着工程建设的逐步深入,迫切需要变更原设计,使之符合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 三、提高高速公路施工管理质量的策略 1、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做好质量宣传工作,是搞好制质量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既不能把质量管理 看成简单的事情,也不能把它想象得十分深奥。由于参加施工的大部分工人的文化程度不是 很高,你跟他讲大道理,很有可能他今天听进去了,明天却忘记了。所以质量意识的灌输, 要分层次,一级一级地下去,使得往往是很复杂的理论,逐渐会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符合大 众的口味。对质量的认识,有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这样经过多次循环,质量意 识才能深入人心。质量监理不也是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这样的循环过程吗?所以 ,要 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就要把宣传工作循环、循环、再循环,具体、具体、再具体。天下 没有木头脑袋和石头脑袋,只要我们有信心、有耐心、有诚心,相信质量这根弦会绷紧在每 个人的脑海中。 2、在现场施工中对工程质量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在经济社会,质量管理理所当然地要和经济挂钩,但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有一种现象值得重视,那就是好像敲掉 多少片梁、砸掉多少个结构物、路基路面返工多少次,就证明质量工作抓得严,质量工作做到家 了,这种风气好像还很流行。例如,连徐高速公路上有一座箱通,墙身处有一块面积20cm2 、厚1~2mm的涨模凸块,完全没有必要砸掉整段墙身,而可以通过磨光处理等办法来解决。 为了不留下遗憾工程,砸掉一部分质量达不到标准的结构物,这是完全合理的。但如果不分 青红皂白和轻重缓急,敲砸成风,那就应该好好深思了。所以,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敲、砸和返工证明你质量管理没有做好或做过头了。为什么不在发生质量问题的前期,采取预 防 措施?为什么非要等既成事实之后,再来兴师问罪?因此,质量管理措施过左不好,过右也不 行,我们一定要把保证质量、提高质量、对质量精益求精做为大提前,措施一定要合理得当 、让人心服口服。 质量管理措施要强硬有力,不能讲人情,不能拖泥带水,该一票否决就一票否决,没有什么 通融的余地,质量管理搞不下去的原因,往往就是已形成的指令被浩瀚的人情海洋所溶解了,在连徐高速公路结构物的施工中就发生了类似的现象。质量管理不得力的人该换的要换,不得力的施工队该清退的要清退,决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现在的质量管 理体制有一个弊病,就是管理质量的人没有真正的否决权,技术和行政相对来讲还是分家的。 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过高过低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指挥部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对施工队都有了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状,光有这些大目标还不够,还要具体细化,并确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质量管理小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即是工程质量管理按月进行考核评比,在每月的月底召开 质量会议,由各施工队的质保人员参加,评述当月工程在质量方面的优劣,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互相交流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质量考核按100分制:自检一次不合格,扣5分;监理组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0分;市高指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5分;省高指一次检查不合 格,扣20分;累计分为零或为负分时,则该施工队要清退出场。各施工队队长交质量保证金 5000元,各施工队的质保员交质量保证金1000元。每扣1分,施工队队长罚款50元,质保员 罚款10元。这些钱都由施工队长和质保员个人出 ,单位不予报销。如工程结束,施工队(没 有扣分)仍保持100分,则退还施工队长和质保员的保证金,并另外奖励施工队长5000元、质保员1000元。 3、工地试验室是现场施工中工程质量管理的前哨 施工单位往往对工地试验室不加重视,试验室的房屋简陋,试验仪器残缺不全, 完全不能适应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工地试验室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企业自检的一个重要部门。施工人 员住的条件可以简陋一点,但试验室一定要按标准建设;人员工资可以少开一点,但试验仪器一定要装备齐全。试验人员的素质一定要高,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认真精神 。施工产品符不符合要求,要由试验室拿出第一手材料,一切应以数据说话。不合格的资料,千万不能擅自修改合格后往上报,千万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密实度该是达到90%的,89.9%就绝对不行。宁愿自己先返工处理,也比监理组、市高指抽查出来不合格后,再返工要好,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工程的质量。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实践证明,只有合格的施工员和试验人员,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在试验室的各项试验中,最大干密度标准试验和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些试验应在项目开工之前就做好,其试验结果将指导施工,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做这些试验时,要特别谨慎小心,有时要做多组试验,才能和实际相吻合。 试验室配备的仪器和使用的试验方法要先进。使用全站仪校验放样,一是精度较高,二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环刀法检查密度,高速公路一般都不再采用,因此就应用灌砂法来检查密实度,以提高其准确性。 4、现场跟踪检查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实用办法 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 管理人员就 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腿勤就是要勤跑工地,眼勤就是要勤观察,手勤就是要勤记录。 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在连徐 高速公路E-4标段奎河桥钻孔灌注桩的施工中,一根桩刚浇到2m时发生混凝土堵管现象, 而且经过努力堵管问题仍不能解决,此时正好质量检查人员到现场,果断采取拔出导管、移钻机重钻的处理办法,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断桩事故。 质量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随时抽查一些项目,如混凝土的砂 石料、水的称量是否准确,钢筋的焊接和绑扎长度是否达到规范要求,模板的搭设是否牢固 紧 密等。质量管理人员还应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的示范,遇到质量难题,质量管理人员要 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出现质量问题,不能把责任一齐推向施工人员。质量管理者只有 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做到工程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措施得当。 5、工程质量管理与进度、效益的辨证关系 施工单位往往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影响工程进度和效 益。其实,搞好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效益并不发生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工程质量搞上去了,减少了返工,相对来讲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也就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锡澄高速公路江阴高架桥N4标的T梁施工中,虽然我们敲掉了一片外观不符合要求的T梁、报废了三套T梁模板,直接经济损失达十几万元,但通过这次教训,总结了经验,工作更加认真,在短短的8个月中,顺利完成了476片25m T梁的浇筑任务。无论是进度还是质量在全线都是名列前茅,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相反,在连徐高速公路的某些施工单位,没有正确处理好质量、进度、效益这三者的关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结果砸掉多道涵洞基础 ,进度上不去,还搞得声名狼藉。 6、现场施工要密切关注设计质量 目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强烈要求提高设计质量。设计质量的优劣与施工质 量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在连徐高速公路罗岗互通立交的施工中,由于设计地质资料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相吻合,致使18根桩的桩长与设计桩长都不相同,原定一个月可施工完的项目,结果搞到四个月才最终结束。这不仅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影响了施工进度,还浪费了 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连徐高速公路贾村分离式立交、毕庄分离式 立交和沟绘中沟中桥的桩基础施工中,至今沟绘中沟中桥的桩基础还没有施工完。 在连徐高速公路上,出问题的结构物大多都是盖板涵,这必然让人们产生疑问,如果施工没 有问题,那么设计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地方?由于徐州铜山地区地质情况多变化,设计勘探中不可能对每座盖板涵都做地基承载力试验,而施工单位也不可能在施工前对每座盖板涵都做 地基试验,而是按图施工。所以,在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地基承载力不足而造成的影响。目前盖板涵基础的设计,对基础的加固考虑不充分,未设计用碎石、砂砾垫层等补强处理方案,所以当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发生结构物局部不均匀沉降,致使沉降缝处产生裂缝。最后只 有返工,重新对基础进行加固处理,不但影响工期,而且还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对基础设计要严密谨慎。返工处理后的质量,肯定不如一次浇筑完成的质量,E-2标段的K235+830盖板涵就是这么一个鲜明的事例。 设计质量高,施工单位省心,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也省心。然而,由于目前国内高速公路上 马较多,设计单位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很难做到精心勘探、精心设计,现在对设计单位相应 的监督管理体制一时又无法跟上,所以就造成在施工中发现大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把设计的最后一道关交给施工单位,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施工单位水平高还好,如果施工 单位水平低,预先发现不了设计问题,等到产品出来后才发现不对头,这就造成了许多麻烦 和损失。连徐高速公路上就发生梁与支座间距离偏差1m的严重质量问题,究其原因,还是设 计坐标产生错误。E-1标的罗岗互通立交在放桩基础样时,也发现桥台桩基础坐标与设计坐 标偏差25cm的现象,由于是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发现的,没有造成过大的经济损失。 施工中发现的设计问题很多,有些桥从基础、下部构造到上部 构造都发生了设计变更,变更图纸比原设计图纸还多,这让施工单位还怎么能做到按图施工。遇到变更问题,都是要施工 单位先拿出处理方案,然后再由设计部门审批,这不是硬要考验施工单位的设计水平吗?施 工单位为设计变更做了大量试验,花费了许多资金,而这些钱又无法计量,只能自认倒霉。 7、对工程质量管理的展望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工程质量将会逐步走上系统法、法制化的轨道,电脑技术将会普遍地运用到工程质量管理中,施工人员和质保人员的素质将会有很大 提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将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我国的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将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公路施工论文:公路施工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摘 要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指导思想及具体操作的偏差,公路施工招投标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保证工程建设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和约束机制,规范工程招投标行为。 关键词 公路 施工 招标 投标 管理 我国公路工程建设模式自建国以来,几经变革,到八十年代至今,公路建设投资渠道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公路工程建设模式也更加灵活多样,公路施工招投标制及监理制已成熟并稳步推开,公路工程项目走向了市场。1992年5月颁布的《公路工程监理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建设二级以上公路工程项目,必须实行招标投标制度和监理制度。"实行招投标制度的意义在于通过招投标引入竞争机制,防止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减少建设市场的行政干预,规范业主行为。 1 存在的问题 根据本人近几年参加公路施工招投标项目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有些地区及部门对公路施工招投标制度理解不够,在指导思想、具体操作等方面的偏差,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些行政主管部门及建设单位对施工企业资格审查控制不严 有的地方不具备投标资格的无独立资质的二级法人也参加招标,导致一些虚报资质等级的挂靠企业中标(一些有资质的施工企业,只负责出资质,任人挂靠,收管理费了事),这种"高资质投标,低资质进场,无资质施工"违反基建程序的做法在很多地方都有,是当前工程建设模式的一大漏洞,直接影响工程施工的质量。 1.2 国内招标项目和民间集资(包括引进港资、外资)标段划分越来越小,越来越不合理 一般公路工程施工标段的划分应根据工程规模、建设条件、机械化程度及对工程施工有利的原则来进行。广东某地近20km长的二级公路,当地政府及建设单位,按长官意志行事,竟将标段划分为最小近200m,过多施工单位的进入,影响了工程的连贯性,不利于机械化施工的开展。 1.3 有些地方工程建设市场较为混乱 存在着"五无"(无规划、无报建、无证设计、无证施工、无质量监督)工程,工程仍监管不到位,制止不力,工程基建程序不能认真执行,招投标行为图于形式。有的施工企业在同一次招标中既以总公司名义,又以分公司名义参加投标,"一标两投",或者对同一份投标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报价;同时,有的建设单位不按招投标规定选择总承包施工单位,对分包管理不严,界限不清,在工程承发包中任意肢解工程及转包工程,层层转包现象相当严重,工程质量、工期、投资都得不到有效控制。 1.4 有些地区尚未完全打破地区和部门垄断,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 有些地方特别是在县一级,公路等专业工程项目没有完全进入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进行招投标;或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目的,对中标企业硬性供应原材料,这是与《招投标法》相悖的。如广东某地一国道建设项目,地方政府为支持本地水泥企业的发展,强制中标施工单位使用本地水泥。由于水泥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造成一批桥涵结构物强度不合格,必须进行返工处理的有7道涵洞和一座小桥的实心板,使索赔工程量大增。 1.5 投标定标过程控制不严,工程交易中心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有的建设单位没有法律、合同方面的专门人才,对涉及施工招投标制的工程经济及管理方面的业务不熟悉,制定评标细则时考虑不够全面,招标文件编制较粗糙,特别是工程量清单与实际出入较大,导致标底不准确,变更较多影响招投标文件的公正性。其次,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泄露标底、串标等情况时有发生;评标办法不完善,有待进一步研究科学合理的评标办法;同时施工企业由于自身需要,为达到中标目的,有意压低报价,采用微利标、无利标甚至亏损标,致使投标书编制缺乏规范性。 1.6 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建设工程承发包过程中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有些建设单位利用招标权收受"回扣",对按国家规定应实行公开招投标的项目,进行指定招标或议标,搞"暗箱"操作,选择与自己有关系的施工企业进行施工。这是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工作中失职、赎职行为。 2 改进措施及对策 施工招投标是工程建筑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竞争方式,是双方当事人依法进行的经济活动,通过公平竞争择优确定中标人,是邀约和承诺的实现,能够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国家法规的健全,国家加大对公路工程施工招投标的管理力度,工程建筑市场将逐步走向有序化、规范化。为在工程招投标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把人为因素消除到最小限度,消除不正当竞争方式和行为,真正体现竞争的公开、公平、公正。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首先必须实行公路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 对于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为使管理机制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建立项目法人公司,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做到资本管理机构与营运机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招标投标制是在建筑市场中沟通与融合投资法人责任制和工程项目总承包负责制的桥梁和枢纽。 2.2 认真做好施工企业的资格预审和后审 承担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单位,必须是经建设主管部门审批,取得公路工程施工资格证书,具有法人资格的施工企业。为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施工单位的资格预审工作可委托政府招投标中心进行。为避免优秀施工队伍的落选,资格预审及后审可适当增加那些参加过同类工程项目并得到质量奖项的施工单位的预审及后审分数。建设单位应选择有资质且素质高、信誉好的施工企业来承担项目。 3.3 建设单位要严格按招投标程序办事 ①招标的组织者与具体操作者要行为公正,对其工作内容要严格保密。 ②要认真编制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要尽可能准确 ,以确定合理标底。 工程定价模式要尽可能采用国际通用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统一量,放开价,工程造价要随行就市。 国内工程施工招标中的定标原则一般是标价不得超出标底的指定范围(-20%~+10%),否则将作为不合理标价而不能中标。 ③编写合同应全面、详细、慎密,技术规范内容应详实、准确、可操作。 完善投标、评标、定标过程,制定严密的评标细则,做好投标文件的技术评审,并采用百分制的综合评分法、专家论证法或其它先进方法进行评标。FIDIC的评标原则是"最低价中标",这与国内一贯使用的"接近标底"和"最低价"中标是有所区别的。作为邀约和承诺的条件,施工招标文件中一定要注意将评标时采用的方法、规则写清楚。 ④要做好招标过程中关键时间的控制,这包括: a.编制招标及投标文件的时间; b.投标截止时间与开标时间; c.评标时限与签订合同的时间等。 2.4 施工单位为达到中标的目的,应下大力气提高投标书的编制质量 ①组建精干、高效的投标领导小组,对人员合理分工,作好标前准备工作。 ②通过现场勘察和调查,在了解材料单价基础上,做好价格分析。 ③编制科学合理的报价。施工招投标是在工程质量标准明确、工期基本确定的情况下进行的,标价也就理应成为投标竞争的重点。检查投标书和工程量清单的报价是否合理,有无不平衡报价,是合理报价的关键所在。 ④要熟练运用工程概预算定额及企业内部定额编制投标价,以增强招投标竞争力。 公路施工论文:浅谈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论文关键词:公路工程 沥青路面 施工技术 质量控制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公路也有了很大发展,并且人们对公路行车安全、舒适性及行车速度等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对公路工程路面的施工技术及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公路工程就要不断加强施工技术提高及质量控制,以确保公路工程质量能够符合相关要求。 路面施工作为公路工程里的重要组成,路面施工好坏会直接影响行车安全、舒适、速度及运输成本,由于沥青路面具有强度高、噪音小、行车舒适及施工方便等优点,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受到广泛欢迎,可是随着车流量、车载不断增加及车速提高,沥青路面容易出现早期损坏现象,这与路面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是密切相关的,为确保路面质量,应加强沥青路面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 1沥青路面施工准备 1.1材料来源确定与进场控制 在公路工程施工之前,要做好相关材料检查工作,尤其是沥青、砂、矿粉、石屑及石料等有关材料检查及验证,要从源头上就加强质量控制,同时,还应该从质量及经济方面进行材料合理选择,通常应该选择正规及大型沥青厂商或石料场。当原材料进行施工现场时,要有专门监督人员进行原材料数量、质检报告、日期及厂商等方面检查及审核,特别是填料及粗细集料质量要格外注意,防止不合格材料混入施工现场,还应依据有关技术指标进行每批材料的抽样检查,当检验合格后才能够放入施工现场进行使用。 1.2机械检查 公路工程施工之前,要对相关机械设备给予全面检查,确保施工机械及设备能够稳定运行,尤其是路面施工过程所需要的运输设备、拌和设备、矿料撒布车、洒油车、压路机及摊铺机等有关设备进行全方面的性能检查,以确定设备配件齐全,并且在使用之前,要做好调试及养护工作,防止施工时候出现故障,耽误路面施工时间,减少了路面施工的效率。 2混合料配比控制及质量控制 2.1混合料配比控制 沥青混合料在生产之前,要试拌试铺,对拌和时间、拌和温度及矿料的加热温度进行确定,拌和机操作工艺也要进行确定,计算机的打印装置可信度进行考察,还应对配合比设计与混合料压实性进行验证,从而确定混合料配合比及沥青用量的最佳点进行确定。在混合料拌和过程里,有待料及溢料就表示冷料仓供料比是不相配的,应依据待料及溢料集料粒径对冷料仓转速作出相应调整,经过调整后让冷料仓的供料比达到平衡,拌和机在调整稳定后,应该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及抽屉试验,对生产配合比的试验结果及取样实验结果给予对比,其沥青含量及混合料配比与马歇尔的设计及特性是否一致,进行钻孔取芯,主要是通过压实度及压实的孔隙率来检验混合料压实的效果。 2.2混合料质量控制 在生产过程里,要对各进场材料依照相关规定进行项目检查或者抽样试验,保证材料质量与相关技术要求相符,在平常质量检验里,其检验频率应依据质量及材料波动情况进行确定,以确保质量稳定性。在混合料的温度控制里,沥青路面的施工温度主要包含沥青材料的出场、到场、摊铺及辗压等温度的具体参数,在这些温度参数里,起决定作用的是沥青混合料的出场温度,其温度高低直接影响着接下来的到场、摊铺与辗压温度,造成出场温度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稳定性、集料的干湿度及出场温度的设定值等具有很大关系。在沥青含量的控制方面,其含量变化对沥青混合料性质造成较大影响,特别是稳定度、孔隙率及流值指标等,沥青含量比较少的时候,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会变差,会对沥青路面耐久性产生影响,特别是沥青用量较少的情况下,路面的孔隙率增大,其沥青膜会变薄,当公路沥青路面在空气及阳光影响下,就会发生较快老化,降低沥青含量的变异性,要保证沥青拌和的楼计量系统能够稳定,混合料的取样均匀,设定温度也要保持恒定,另外还要对沥青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时刻掌握,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给予解决。 3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3.1摊铺及辗压的施工技术 摊铺机运行速度要依据搅拌机产量、摊铺宽度及厚度、相关施工设备情况等来确定,通常按照2-6m/min进行预先设定,路面施工过程要均匀、缓慢及一次摊铺,不能够随便改变摊铺速度,在摊铺过程一般不用人整修,当遇到交叉口及十字路口等特殊情况时,可在专业的人员指挥下,进行混合料更换或者人工找补,当摊铺缺陷较多时,要铲除重新摊铺;摊铺所应用钢丝是扭绕式,其直径要控制在6mm以下,每5m设置一钢丝支架,并且拉力要在800N以上,在摊铺机前面左侧可设立钢丝,安装横坡仪进行控制,摊铺机后面的右侧也设立钢丝,其左侧可在摊铺完层面之上走雪橇。辗压作为沥青路面施工中的最主要步骤及施工最后步骤,是非常重要的,要积极提高沥青路面压实度,这需要增加压路机压实功能,并且对压实机速度给予密切关注及控制,有效保证沥青路面压实质量。辗压过程里,辗压次数及速度是互相作用及制约的,当辗压速度快的时候,为确保质量,辗压次数会相应增加,这样压实效率就会降低,辗压速度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通常速度控制在2-4km/h之内,如果是轮胎压路机的话,可以适当提高压路机速度,可也要控制在5km/h以下;压路机速度过慢的话,也会对压实度产生影响,尤其是会在压实及摊铺间产生孔隙,从而对施工质量产生了影响,为确保沥青辗压质量对压路机速度给予合理控制是很有必要的。通常在沥青路面的辗压过程里,会出现辗压不明、漏压及重复辗压的现象,还有辗压间隔时间较长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辗压方式进行改善,使用黄红绿对辗压区段进行初压、复压及终压等标明,防止重压及漏压现象发生,还可以运用排压方式进行作业,使其成为流水形式,环节紧密,在辗压的过程里,还应注意辗压车道变换问题,要在已辗压路段,及压路机停止振动情况下进行变道;变道的时候,方向变换要缓慢进行,防止沥青路面破坏。 3.2接缝施工及压实技术 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里,混合料配合比及压实是很重要的两步骤,当配合比比较合理科学时,沥青路面没充分压实,路面使用功能就会降低,进行路面压实主要是为了降低混合料缝隙,增加路面密实性,从而提高公路路面耐久性。在沥青路面施工中,经常会见到纵向及横向的施工缝,对于纵向施工缝可运用两台摊铺机共同作业,使用梯队联合的摊铺方式进行纵向接缝,先在已摊铺混合料中,留下1-2dm位置,这位置不进行压实,这样就会有5-10cm的摊铺层发生重叠,可以运用热接缝方法进行跨接辗压,从而消除缝隙;对于横向的施工缝,应该运用平接缝,在3m直尺的纵向延伸位置,其端部直尺要呈悬臂状,把直尺脱落及摊铺层地方当做裂缝处理位置,使用锯缝机进行切割铲除,在摊铺之前,要把接缝部位的粉尘进行清理,再添加一些沥青进行摊铺,进行辗压的时候,要用钢筒式的压路机进行横向压实,从跨缝向新铺的层面逐渐进行压实。 4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检测及评定 在公路工程里,对沥青路面进行质量检测的时候,主要针对的是沥青混合料温度、原材料及沥青面层给予检测的,原材料检测是为了防止不合格材料混入施工现场,为混合料拌和、辗压及压实提供基础保证,沥青路面检测,能够改善不合格路面施工质量,加强沥青路面施工过程里的动态管理,并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及检验,对于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处理。质量评定作为沥青路面施工质量重要依据,应该给予仔细认真检查,同时还应该制定合理科学路面质量评价标准,保证公路建设质量。 5结语 沥青路面施工作为公路工程重要组成,其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是个系统的工程,可由于各地施工手段、气候条件及原材料不同,使得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存在一定差异性,要加强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提 高及质量控制,需要对所需原材料、混合料及施工工艺等进行全面控制及管理,规范施工技术要求、方法及完善施工工艺,加强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有效提高公路工程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公路施工论文:浅谈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问题 摘 要: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高,必须重视和 加强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问题。本文从提高全员质量意识、重视工地试验室 建设 、重视现场跟踪检查、采取有效的质量奖罚措施、提高设计质量等方面较详细地阐述了高速 公路现场施工中的质量管理问题。 关键词:高速公路 施工 质量 管理 “八五”以来,我省的高速公路得到迅 速发展 ,到1999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605km,居全国第3位。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和工 程质量要求高,必须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提高高速公路的施工 质量。 1 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做好质量宣传工作,是搞好制质量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既不能把质量管理 看成简单的事情,也不能把它想象得十分深奥。由于参加施工的大部分工人的文化程度不是 很高,你跟他讲大道理,很有可能他今天听进去了,明天却忘记了。所以质量意识的灌输, 要分层次,一级一级地下去,使得往往是很复杂的理论,逐渐会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符合大 众的口味。对质量的认识,有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这样经过多次循环,质量意 识才能深入人心。质量监理不也是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这样的循环过程吗?所以 ,要 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就要把宣传工作循环、循环、再循环,具体、具体、再具体。天下 没有木头脑袋和石头脑袋,只要我们有信心、有耐心、有诚心,相信质量这根弦会绷紧在每 个人的脑海中。 2 在现场施工中对工程质量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在经济社会,质量管理理所当然地要和经济挂钩,但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真 正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有一种现象值得重视,那就是好像敲掉 多少片梁、砸掉多少个结构物、路基路面返工多少次,就证明质量工作抓得严,质量工作做 到家 了,这种风气好像还很流行 :请记住我站域名/ 。例如,连徐高速公路上有一座箱通,墙身处有一块面积20cm2 、厚1~2mm的涨模凸块,完全没有必要砸掉整段墙身,而可以通过磨光处理等办法来解决。 为了不留下遗憾工程,砸掉一部分质量达不到标准的结构物,这是完全合理的。但如果不分 青红皂白和轻重缓急,敲砸成风,那就应该好好深思了。所以,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敲、砸和返工证明你质量管理没有做好或做过头了。为什么不在发生质量问题的前期,采取预 防 措施?为什么非要等既成事实之后,再来兴师问罪?因此,质量管理措施过左不好,过右也不 行,我们一定要把保证质量、提高质量、对质量精益求精做为大提前,措施一定要合理得当 、让人心服口服。 质量管理措施要强硬有力,不能讲人情,不能拖泥带水,该一票否决就一票否决,没有什么 通融的余地,质量管理搞不下去的原因,往往就是已形成的指令被浩瀚的人情海洋所溶解了,在连徐高速公路结构物的施工中就发生了类似的现象。质量管理不得力的人该换的要换,不得力的施工队该清退的要清退,决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现在的质量管 理体制有一个弊病,就是管理质量的人没有真正的否决权,技术和行政相对来讲还是分家的。 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过高过低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指挥部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对施工队都有了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状,光有这些大目标还不够,还要具体细化,并确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质量管理小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即是工程质量管理按月进行考核评比,在每月的月底召开 质量会议,由各施工队的质保人员参加,评述当月工程在质量方面的优劣,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互相交流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质量考核按100分制:自检一次不合格,扣5分;监理组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0分;市高指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5分;省高指一次检查不合 格,扣20分;累计分为零或为负分时,则该施工队要清退出场。各施工队队长交质量保证金 5000元,各施工队的质保员交质量保证金1000元。每扣1分,施工队队长罚款50元,质保员 罚款10元。这些钱都由施工队长和质保员个人出,单位不予报销。如工程结束,施工队(没 有扣分)仍保持100分,则退还施工队长和质保员的保证金,并另外奖励施工队长5000元、质保员1000元。 3 工地试验室是现场施工中工程质量管理的前哨 施工单位往往对工地试验室不加重视,试验室的房屋简陋,试验仪器残缺不全, 完全不能适应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 工地试验室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企业自检的一个重要部门。施工人 员住的条件可以简陋一点,但试验室一定要按标准建设;人员工资可以少开一点,但试验仪 器 一定要装备齐全。试验人员的素质一定要高,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认真精神 。施工产品符不符合要求,要由试验室拿出第一手材料,一切应以数据说话。不合格的资料, 千万不能擅自修改合格后往上报,千万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密实度该是达到90%的,89.9%就绝对不行。宁愿自己先返工处理,也比监理组、市高指抽查出来不合格后,再返工要好,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工程的质量。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实践证明,只有合格的施工员和试验人员,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在试验室的各项试验中,最大干密度标准试验和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些试验都应在项目开工之前就做好,其试验结果将指导施工,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做这些试验时,要特别谨慎小心,有时要做多组试验,才能和实际相吻合。 试验室配备的仪器和使用的试验方法要先进。使用全站仪校验放样,一是精度较高,二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环刀法检查密度,高速公路一般都不再采用,因此就应用灌砂法来检查密实度,以提高其准确性。 4 现场跟踪检查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实用办法 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 管理人员就 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腿勤就是要勤跑工地,眼勤就是要勤观察,手勤就是要勤记录。 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在连徐 高速公路E-4标段奎河桥钻孔灌注桩的施工中,一根桩刚浇到2m时发生混凝土堵管现象, 而且经过努力堵管问题仍不能解决,此时正好质量检查人员到现场,果断采取拔出导管、移钻机重钻的处理办法,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断桩事故。 质量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随时抽查一些项目,如混凝土的砂 石料、水的称量是否准确,钢筋的焊接和绑扎长度是否达到规 范要求,模板的搭设是否牢固 紧 密等。质量管理人员还应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的示范,遇到质量难题,质量管理人员要 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出现质量问题,不能把责任一齐推向施工人员。质量管理者只有 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做到工程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措施得当。5 工程质量管理与进度、效益的辨证关系 施工单位往往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影响工程进度和效 益。其实,搞好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效益并不发生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工程质量搞上去了,减少了返工,相对来讲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也就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锡澄高速公路江阴高架桥N4标的T梁施工中,虽然我们敲掉了一片外观不符合要求的T梁、报废了三套T梁模板,直接经济损失达十几万元,但通过这次教训,总结了经验,工作更加 认真,在短短的8个月中,顺利完成了476片25m T梁的浇筑任务。无论是进度还是质量在全 线 都是名列前茅,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相反,在连徐高速公路的某些施工单位,没 有正确处理好质量、进度、效益这三者的关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结果砸掉多道涵洞基础 ,进度上不去,还搞得声名狼藉。 6 现场施工要密切关注设计质量 目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强烈要求提高设计质量。设计质量的优劣与施工质 量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在连徐高速公路罗岗互通立交的施工中,由于设计地质资料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相吻合,致使18根桩的桩长与设计桩长都不相同,原定一个月可施工完的项目,结果搞到四个月才最终结束。这不仅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影响了施工进度,还浪费了 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连徐高速公路贾村分离式立交、毕庄分离式 立交和沟绘中沟中桥的桩基础施工中,至今沟绘中沟中桥的桩基础还没有施工完。 在连徐高速公路上,出问题的结构物大多都是盖板涵,这必然让人们产生疑问,如果施工没 有问题,那么设计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地方?由于徐州铜山地区地质情况多变化,设计勘探中不可能对每座盖板涵都做地基承载力试验,而施工单位也不可能在施工前对每座盖板涵都做 地基试验,而是按图施工。所以,在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地基承载力不足而造成的影响。目前盖板涵基础的设计,对基础的加固考虑不充分,未设计用碎石、砂砾垫层等补强处理方案,所以当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发生结构物局部不均匀沉降,致使沉降缝处产生裂缝。最后只 有返工,重新对基础进行加固处理,不但影响工期,而且还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对基础设计要严密谨慎。返工处理后的质量,肯定不如一次浇筑完成的质量,E-2标段的K235+830盖板涵就是这么一个鲜明的事例。 设计质量高,施工单位省心,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也省心。然而,由于目前国内高速公路上 马较多,设计单位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很难做到精心勘探、精心设计,现在对设计单位相应 的监督管理体制一时又无法跟上,所以就造成在施工中发现大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把设计 的最后一道关交给施工单位,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施工单位水平高还好,如果施工 单位水平低,预先发现不了设计问题,等到产品出来后才发现不对头,这就造成了许多麻烦 和损失。连徐高速公路上就发生梁与支座间距离偏差1m的严重质量问题,究其原因,还是设 计坐标产生错误。E-1标的罗岗互通立交在放桩基础样时,也发现桥台桩基础坐标与设计坐 标偏差25cm的现象,由于是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发现的,没有造成过大的经济损失。 施工中发现的设计问题很多,有些桥从基础、下部构造到上部 构造都发生了设计变更,变更图纸比原设计图纸还多,这让施工单位还怎么能做到按图施工。遇到变更问题,都是要施工 单位先拿出处理方案,然后再由设计部门审批,这不是硬要考验施工单位的设计水平吗?施 工单位为设计变更做了大量试验,花费了许多资金,而这些钱又无法计量,只能自认倒霉。 7 对工程质量管理的展望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工程质量将会逐步走上系统法、法制化的轨道,电脑技术将会普遍地运用到工程质量管理中,施工人员和质保人员的素质将会有很大 提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将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我国的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将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公路施工论文:谈高速公路工程中膨胀土路基的施工工艺 1该土壤的独特点。 根据名字我们也可以大体的推算出它的特性,所谓的膨胀土,自然是当遇到水分之后会自动变大,而一旦水分供应不充足就会出现很大程度的收缩现象,它的亲水能力非常强大,而且还有很多独特的性能,总之在力学性能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非常的不具有稳定性能的。 2施工过程中常会遇到的各种弊端。 在进行项目的时候,我们发现该土壤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严重的影响到我们的工程。因为它一旦碰到水源之后就会变大,而远离之后又会非常明显的出现收缩的现象,会给我们的各类工程项目以非常不利的作用。在这几年,我们国家相关的机构组织针对上述的这一问题展开了详细认真地研究,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发现了它易于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3如何对其进行判定 我们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第一要做的是对土壤进行区分,要分清施工的突然是不是我们上述的这种土质,如果是再具体的对其性能特征的强弱进行总结,之后我们才能够根据问题合理的进行分析,然后寻找最有力的方法。通过过去的实践活动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这种土壤虽然性能对我们的施工不利,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方法来降低这种不利因素,不过最应该担心的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判断不合理的情况,常常会因为判断出现误差而导致出现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影响到我们的工程。针对上述的这个状况,我国的很多专家学者都展开了非常细致的研究调查,而且也获得了很多成就。目前国际上并没有对此土壤的判定给出严格的规定,不过目前,采用比较广泛的是现场定性和室内简易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即根据工程地质特征及土的自由膨胀率指标来综合判定: 第一,裂缝,我们在施工中最常遇到的裂缝有两大类,一类是表面比较光滑的情况下出现的裂缝,另一中国你是表面有痕迹的时候出现的,一些缝隙里存在粘土,而且一般多是灰色或者绿色等,当外在条件一定的情况喜爱是一种塑性形式呈现的。 第二,最常见的区域是丘陵地区以及盆地的四周地区,通常地势比较平躺,不会出现非常显着的坡度问题。 第三,项目的中的缝隙常常会随着外在环境的改变而出现一定的变化,比如当气温比较高的时候,缝隙就会自然扩张,而气候条件比较恶劣的情况下,又会自然的收缩等。 第四,自由膨胀率大于或等于40%。如果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一种难以辨别的土壤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上面的这些要素进行判断,如果该土完全的符合上面的各项标注,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其定位为上述的土壤,当初步断定之后,我们在具体的分析它的指标性能等特点。 4膨胀土路基的施工工艺 4.1路基断面。我们在确定路基的断面尺寸的时候,应该尽量的保证坡度问题,要对坡度进行合理的设置,如果工程需要最好对其进行防渗处理。而且在设置路肩的时候,要尽量的将其设置的较宽点,这样可以确保道路下的水分维持稳定,如果过于窄小,就会影响到这种性能,我们通常将这种宽度设置为两米到二点五米之间。 路肩横坡要尽可能大一些,以利于排水;路肩与路面结构层用相同的材料铺砌,以利于保持路幅内土基水分的均匀性,并铺较薄的不透水面层或做防渗处理,以防水分下渗;边沟适当加宽、加深,沟底应在土基顶面以下至少20—30cm,并尽可能离路面结构层远一些;路侧不应种树,特别是不应种生长快、吸水和蒸发量大的树种,如桉树等;若成排种树,其距离应在边沟外侧1.4—1.5倍成长后的树高以外,至少也得是成长后的树高以外,但不得小于5m。 4.2路基排水。路基排水设施对膨胀土路基的稳定尤为重要,所有排水设施均应精心设计,要做好路基地面排水工程,使排水通畅,防止地表水下渗,浸润土质。所有地面排水沟渠,尤其是近路沟渠均应铺砌和加固,防止冲刷渗漏。边沟应比一般地区适当加宽加深,路堑边沟外侧应设平台,保护坡脚免遭水浸,并防止剥落物堵塞边沟。堑顶设截水沟,以防水流冲蚀坡面和渗人坡体,截水沟纵坡应利于排水。对于台阶形高边坡应在每一级台阶内设截水沟以截排上部坡面水,且在截水沟与坡脚之间设一定宽度的平台以利坡脚稳定。另外还要注意防止基底蒸发失水引起膨胀土干裂收缩。 5施工注意事项 第一,使用膨胀土作为路基填料时,要求掺灰处理后的膨胀土其涨缩总率接近零为佳。 第二,路基两边边坡部分和路基顶部要用非膨胀土作为封层,必要时需铺一层土工布,从而形成包心填方。 第三,膨胀土的含水量应控制在最佳含水量的3%以内。 第四,填挖交接处2米范围内挖方地基表面上的土应挖台阶,翻松并检查其含水量与填土含水量是否接近,同时选择适宜的压实机具,使压实度达到规定要求。 第五,开展工作的时候最好是躲避开阴雨天气,如果必须要在这种天气进行工作,要认真地做好排水工作。 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明白该土壤是一种对我们的道路或者倍的项目有非常不利影响的一种物质,在以往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它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要想合理的解决这种弊端,我们首先应该分析它的性能特征等,只有将它的不利性能进行更改之后我们才可以合理的使用到我们的工程之中,为经济建设服务更多更有效的力量。 公路施工论文: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技术措施分析 【论文关键词】公路工程 路基路面 压实施工 技术措施 【论文摘 要】公路工程路基路面施工中好的压实效果,可以提高路面强度,减少塑性形变、渗透系数、饱水量及可能产生的形变并增加稳定性。本文介绍了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的关键因素,研究了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技术措施,并强调了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中压实度控制的有效措施。 公路压实是公路工程施工中重要一环,对公路的整体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达到好的压实效果,可以提高路面强度,减少塑性形变、渗透系数、饱水量及可能产生的形变并增加稳定性,对进一步改善公路建设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的关键因素 1.含水量 在压实过程中,路基土或路面结构层材料的含水量,对所能达到的密实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的内摩阻力和粘结力是随密实度而增加的。土的含水量较小时,土颗粒间的内摩阻力大,压实到一定密度后,某一压实功不能再克服土的抗力,压实所得的干容重小。当土的含水量逐渐增加时,水在颗粒间起润滑作用,使土的内摩阻力减小,因此同样的压实功可以得到较大的干容重。在这个过程中,单位的土体中空气的体积逐渐减小,而固体体积和水的体积逐渐增加。当土的含水量继续增加到超过某一限度后,虽然土的内摩阻力还在减小,但单位土体中的空气体积已减到最小限度,而水的体积却在不断增加。由于水是不可压缩的,因此,在同样的压实功下,土的干容重反而逐渐减小,土的干容重和含水量的这种紧密关系,在全标纸上就形成了驼峰形式水实曲线。因此,细颗粒土、天然砂砾、级配碎石、级配砾石、石灰和水泥稳定土等多种材料,都只有在一定的含水量下才能压实到最大干容重。此时的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但是,某一种土或路面结构层材料的最大含水量和最大干容重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压实的功能而变化。在室内进行击实实验时,它随所用的击实功而变。在工作碾压时,它随所用压路机的重量或功能而变。 2.压实功能 如果我们保持压路机重量不变,而增加碾压变数,或增加压路机重量,不改变碾压通数,都可以得出与室内击实试验相同的含水量密度关系。因此,随着压路机重量的增加,土或路面材料的最佳含水量要降低,而最大干容重都要增大。但是,这种现象是有一定限度的,假如超过这个限度,即使继续增加压路机重量或增加碾压遍数也不会明显降低最佳含水量和增加最大干容重。保持土或路面结构层材料的含水量接近最佳值,以保证所要求的压实度。此外,压实机械的选择应用、碾压层的厚度和碾压遍数应与使用的碾压机械相适应。 2 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技术措施 1.做好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中的压实作业 第一、进行压实作业时要保证摊铺速度与压路机碾压段长度之间的协调,并保持二者的大体稳定。其中在气温比较高,而且风速比较小的时候,碾压段的长度不宜过短,而在气温低,风速比较大时,碾压段的长度可以短一些。 第二、进行压实作业的过程中,如果在碾压过程中出现沥青混合料牯轮现象,可以通过向碾压轮上洒少量水。 第三、在尚未冷却的路面沥青混合料面层上,不允许放置任何重型的机械设备等其他较重的物体,并且不能向其上方撤落矿料以及油料等杂物。 第四、对于压路机无法压实的公路路基路面部分应采用振动夯板来完成压实作业。 第五、碾压段的长度要依据路面沥青的出场温度、混合料的性质以及当天的温度和风速等因素进行科学的设定。 2.做好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后的压实质量的检测 (1)核子密度仪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沥青混合料路基路面压实质量的测定,该测量方法要求测定层的厚度在20cm的范围内,其中沥青表面层的压实密度利用散射法测定,而土基层材料的压实质量的测量采用直接透射的方法。该试验方法的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位置的确定和仪器的预热。首先按照随机取样的方法来确定测试位置,然后预热仪器,并将核子仪平稳的放置在测试位置上,准备测试。 第二、进行仪器测量和测量数据的读取。打开测量设备,按照测量方案进行测量,测量结束后读取测量结果,关闭测量仪器。 第三、测量结束后要将核子密度仪仪器放置在专用的且符合核辐射安全规定的仪器箱里,确保仪器和人员的安全。 (2)灌砂法,灌砂法是路基路面压实质量检测的标准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不适用于那些具有填石路堤的路基路面的压实质量的测量,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选用相应规格要求的均匀砂,并将其按一定高度以自由落体的形式下落到测试的洞里,结合单位重不变的原理以及集料的含水量等数据来进行路基路面压实质量的检测。 3 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中压实度控制的有效措施 1.对路基填土或路面结构材料的基本要求用来填筑路基的土,应满足公路路基用土的要求,从土的颗粒组成特征,土的塑性指标(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土中有机质的含量出发,制定土的类别、性质,看是否适合填筑路基,应根据所修建公路的地理位置,选择既经济、性质又好的土来填筑路基。用于路面结构层的材料,碎石、砾石集料除本身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外,还要有良好的级配,这样才能保证修筑的结构层有足够的密实度,保证其强度和稳定性。 2.对地基和下基层的要求 在填筑路堤之前,必须先碾压地基,使其达到足够的强度,如地基本身比较湿软,直接在其上填筑路堤,往往会发生困难,路堤的第一层(每层以压实厚度20cm考虑),甚至第二层上重型压路机也无法进行碾压,重型压路机进行碾压,土层就会发生“弹簧”现象,碾压遍数越多,这种现象越严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对湿软地基进行加固处理。通常,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下列方法:一是换填土层法;二是强夯法;三是振冲法;四是挤密桩法。 3.对含水量的要求 (1)含水量试验。在公路施工中,常用的方法有烘干法和酒精燃烧法。 烘干法。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粘性土、砂性土和有机质土类。 酒精燃烧法。本试验方法适用快速简易测定土(含有机质土除外)的含水量,工地施工中常采用此法。 (2)标准击实试验,本试验可分轻型和重型两种试验方法,采用哪种方法,应根据有关规范的规定或工程科学试验的实际需要选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干法,即加水法,土允许重复使用,但容易击碎的试料不宜重复使用。对于高含水量土,试料的干燥处理会影响试验结果,宜采用湿法,即减水法,让采集的至少5个试样分别风干至不同的含水量状态。以干密度为纵坐标,含水量为横坐标,绘制干密度与含水量的关系曲线,由线峰值点的纵横坐标分别为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若曲线不能绘出明显的峰值点,应进行计算或重做(应给出技术指标)。 4.合理选择压实机具和采用正确的压实方法 (1)采用的压实机具应先轻后重,以便能适应土体强度的增长。 (2)碾压速度应先慢后快,以免样土被机械推走。 (3)组织压实机具合理的工作路线,直线段一般先两侧后中间,以便保持路拱;在弯道部分没有超高时,由低的一侧开始逐渐向高的一侧碾压。相邻的两次轮迹应重叠轮宽的三分之一,保证压实均匀不得漏压,对于压不到的边角,应辅以人工或小型机械夯实。 (4)应注意检查土的含水量和密实度,并视需要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以达到规定压实度的要求。 总之,在公路施工中,必须采取充分必要的技术措施,对路基填土和路面结构层材料进行压实,使其达到规定的密实度,这样才能保证路基、路面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路面的使用品质。 公路施工论文:关于公路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监理 论文关键词:公路工程 质量控制 施工监理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结合自己多年监理的实践经验,谈谈公路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监理工作,供公路监理人员参考。 施工阶段过程中质量控制是监理工作的重点,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是工程的灵魂。监理工程师应熟悉公路工程技术规范和规程,以及合同文件,融会贯通,严格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从原材料、施工工艺、施工过程等各方面都要进行全面的监控和管理,加强自己工作的责任心和主动性,做好施工阶段监理工作。 一、质量控制的原则和方法 1.施工质量及工序的检查、认定,均以通过测量、试验的数据为依据,监理的试验、测量人员参加承包人的试验、测量工作的监督或旁站,进行有效的现场监督检查,同时按频率要求进行必要的抽检、抽测及复检、复测,以控制工程质量。通过验证试验、标准试验、工艺试验、抽样试验、验收试验等试验,以及对工程定线控制、施工放样、完工验收等测量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认可,进行质量控制。各种试验、测量的项目,方法、频率、标准等均按部颁规程、标准、合同文件的技术规范进行。对承包人的质量保证体系的功能、人员素质、仪器设备、操作方法、资料管理等进行经常的、有效的监督检查,以确保承包人的自检质量。各种抽样检测频率原则上控制在20%,根据不同的测试项目和实际情况可适当增减。对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项目和无现成标准可循的项目,承包人应提供相关的科技资料及鉴定报告,拟定符合工程实际的暂行标准和规程,报总监审查业主批准后使用。 2.对承包人的各项施工程序、施工方法各施工工艺以及材料、机械、配合比等进行全方位的巡视、重点部位及关键工序全过程的旁站,全环节的检查,以达到对施工质量有效的监督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内容: (1)驻地监理工程师及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应每天巡视施工现场,发现并处理施工质量问题。 (2)现场监理工程师对隐蔽工程、重要工程部位、重要工序及工艺,进行全过程旁站监理,及时消除影响工程质量的不利因素。 (3)现场监理工程师应在每道工序结束后及时进行检查和认可,并现场监督承包人的试验抽取及施工记录,及时签认施工原始记录。 二、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 (一)事前控制 1.首先要督促承包商自检体系的正常运行。承包商自检体系是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即政府监督、社会监督、企业自检的基础环节,同时也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点。 2.要严格审查分项工程的开工报告。分项工程开工以前,驻地监理工程师应审查承包商的开工报告,提出适用于所有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控制的程序及说明,以供所有监理人员、承包人和施工人员共同遵循,对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案、建筑材料、施工放样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和审批,提供放样测量、标准试验、施工项目等必要的基础资料。 3.要做好工程的“预控”。“预控”是指对工程施工质量的预先控制工作,也就是在工程确定方案以前,应能了解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予以事先控制。在单项工程开工前,应及时召开技术交底会和监理、承包商见面会,促进了解,剖析工序,细化要点,把一切可能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没有较高水平的监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就发现不了问题,同样也无法解决问题。因此,驻地监理首先应加强监理的技术考核和业务学习,对将要开工的分项工程做到胸有成竹。结合设计图纸和工作规范,对一些关键工序做出施工监理提示,以避免不必要的返工和浪费,提高一次性合格率。 4.加强试验检测、测量监督监理工作。在各项工程施工中,应对工程的位置、高程尺寸及线形的准确性进行检查,并对中间交验和竣工验收进行检查,是预防和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工程监理过程中,要加强工程测量检测的检查工作。试验检测的任务是对各个工程项目的材料、配合比和强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证各项工程的物理、化学性能达到规定的要求。试验监督检查工作应对进场材料按规定的批量和频率进行抽样试验,做好各种配合比试验、集料级配、标准击实试验、结构的强度试验等,认真做好施工过程中按照规定的频率进行施工抽样检测试验,并做好工程验收试验检测工作,试验数据应保证科学、准确、严谨,以指导工程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和监督。 (二)事中质量控制 1.要加强旁站监理。监理的工作实质是对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工作,旁站是监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旁站应能找出监理工序的关键所在,对隐蔽工程必须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地进行旁站,并做好施工记录,同时用照片的形式对这些隐蔽部位的施工过程加以留存。在旁站过程中要认真记录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进展情况。对施工中一些突发性问题,应做到处理果断、及时。对于非隐蔽工程应做到旁站与巡视相结合,驻地监理应做到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不隐瞒问题。 2.土方施工质量控制。驻地监理应重视路基土方试验段的工作,通过试验段的施工,来确定机械设备的配套、碾压组合、松铺系数、压实遍数等专项指标,并用来指导施工。认真检验路基填方所用土质特性,抽检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液限、塑性指数等数值,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土场不得用于路基填方施工。执行三不抽检,即:有“弹簧”不抽检,含水量偏高不抽检,平整度不好不抽检。 3.桩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施工监理应认真阅读设计文件中有关工程地质资料,发现有流砂、暗渠等不良地质,应提示承包商采取措施,认真复核护筒位置,检测泥浆比重、泥浆稠度及循环情况,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必须全过程旁站。严格控制混凝土配比,检查外加剂使用情况,量测导管埋深、井孔水头等,并检查混凝土坍落度情况,灌注过程中应规范要求,留取相应试件。 4.涵洞砌筑工程质量控制。对于用作砌筑工程的石料,应保证无风化无杂质,厚度不应小于规范要求,颜色与纹理应一致,片石分层砌筑,严禁将片石摆满后灌浆,采用座浆法进行施工。砌筑时,砂浆应有较好的和易性,砂浆应饱满无空间。督促承包商做好勾缝和后期养生工作。 5.台背回填土质量控制。桥头跳车已成为公路工程建设中的一大通病,危害甚大,处理起来比较困难,解决桥头跳车问题要从基础抓起。首先要控制台背回填的材料,台背回填必须采用渗水较好的砂砾石或碎石填筑,施工过程采用大型压路机和小型打夯机配合施工。 6.重视结构物的外观质量。在目前,质量意识普遍提高,结构物外观已成为一个衡量混凝土体质量的关键要素,做到混凝土外观光滑、平整、密实、无漏筋、无蜂窝、无麻面、颜色一致。模板应要求做到接缝顺 直,不漏浆、不跑模。混凝土振捣应做到快放慢抽,保证振捣范围、振捣时间和振捣频率。 (三)事后质量控制 1.监理人员应认真做好内业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工程质量的优劣,内业资料具有重要的位置,内业资料的整理应遵循“完整、及时、准确”的原则,设立专门的与承包商独立的资料档案室,依照档案法和工程档案条例,制订相应的资料管理方法,设专人负责,分类明确,卷内目录详尽,资料填报应及时归档。 2.隐蔽工程的监理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隐蔽工程是质量隐患的埋藏点,也是最不容易控制的,因其隐蔽性很强,控制起来就难,作为监理控制来讲最好的办法是进行过程控制,对施工过程中的每道工序都要细致检查和全方位旁站,做到“眼快、嘴快、行动快”,及时发现施工中的缺陷,并迅速排除掉,避免工程隐患的出现。对独立的公路工程或构造物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检测和检查,一旦不合格马上进行返工处理,避免因此而引起巨大的浪费。 3.现场监督是监理监控的重要措施,现场监督主要通过巡视和旁站来完成,监理工程师对工程施工中的每一道工序都要巡视、旁站、抽样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醒承包商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使质量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以便充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而对于每一次巡视检查的情况都要详细记录在监理日志上,以便以后查找有关工程资料,及时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做出综合评定。 三、工程质量缺陷与事故处理程序 在各项工程施工过程中或在完工后,如发现超出技术规范、标准允许误差范围的质量缺陷或质量事故,专业监理工程师根据质量缺陷程度及时指令承包人进行返工或修补处理,达到质量要求。未经修复达到质量标准的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如果承包人继续施工造成更严重缺陷或不执行监理的指令,专业监理工程师可令暂停施工(先口头后书面)并按程序上报代表,经批准下达停工令,对不合格工程不予计量支付。如有必要,业主可雇用其他施工队伍修复,其费用从原承包人的款项中扣除。对工程质量事故,监理工程师应要求承包人尽快提出事故报告,并抄送业主。总监代表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测试、分析,审查承包人提出的工程缺陷和事故的修复、处理方案,经总监代表同意后,批准承包人进行修复。如修复处理方案未经总监代表批准而自行处理的,不予计量、支付和验收。总之,监理工程师对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项目的质量控制,存在共同的特点,又有其特殊性。监理工程师要以设计图纸、技术规范、监理合同、质量标准为依据,对施工过程认真检查、监督和管理,才能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目标。 公路施工论文:谈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问题 [摘要]“九五”以来,我省的高速公路得到迅速发展,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高,必须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提高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工 质量管理 问题 一、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做好质量宣传工作,是搞好质量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既不能把质量管理看成简单的事情,也不能把它想象得十分深奥。由于参加施工的大部分工人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所以质量意识的灌输,要分层次,一级一级地下去,使得往往是很复杂的理论,逐渐会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符合大众的口味。对质量的认识,有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这样经过多次循环,质量意识才能深入人心。质量监理不也是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这样的循环过程吗?所以要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就要把宣传工作循环、循环、再循环,具体、具体、再具体。 二、在现场施工中对工程质量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在经济社会,质量管理理所当然地要和经济挂钩,但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有一种现象值得重视,那就是好像敲掉多少片梁、砸掉多少个结构物、路基路面返工多少次,就证明质量工作抓得严,质量工作做到家了,这种风气好像还很流行。例如,安林高速公路上有一座箱通,墙身处有一块面积20cm2、厚1~2mm的涨模凸块,完全没有必要砸掉整段墙身,而可以通过磨光处理等办法来解决。为了不留下遗憾工程,砸掉一部分质量达不到标准的结构物,这是完全合理的。但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和轻重缓急,敲砸成风,那就应该好好深思了。所以,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敲、砸和返工证明你质量管理没有做好或做过头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保证质量、提高质量、对质量精益求精做为大提前,措施一定要合理得当、让人心服口服。 质量管理措施要强硬有力,不能讲人情,质量管理搞不下去的原因,往往就是已形成的指令被浩瀚的人情海洋所溶解了,在安林高速公路结构物的施工中就发生了类似的现象。质量管理不得力的人该换的要换,不得力的施工队该清退的要清退,决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现在的质量管理体制有一个弊病,就是管理质量的人没有真正的否决权,技术和行政相对来讲还是分家的。 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过高过低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指挥部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对施工队都有了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状,光有这些大目标还不够,还要具体细化,并确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质量管理小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即是工程质量管理按月进行考核评比,在每月的月底召开质量会议,由各施工队的质保人员参加,评述当月工程在质量方面的优劣,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互相交流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质量考核按100分制:白检一次不合格,扣5分;监理组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0分;市质检站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5分;省质检站一次检查不合格,扣20分;累计分为零或为负分时,则该施工队要清退出场。各施工队队长交质量保证金5000元,各施工队的质保员交质量保证金1000元。每扣1分,施工队队长罚款50元,质保员罚款10元。这些钱都由施工队长和质保员个人出,单位不予报销。如工程结束,施工队(没有扣分)仍保持100分,则退还施工队长和质保员的保证金,并另外奖励施工队长5000元、质保员1000元。 三、工地试验室是现场施工中工程质量管理的前哨 施工单位往往对工地试验室不加重视,试验室的房屋简陋,试验仪器残缺不全,完全不能适应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 工地试验室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企业自检的一个重要部门。施工人员住的条件可以简陋一点,但试验室一定要按标准建设;人员工资可以少开一点,但试验仪器一定要装备齐全。试验人员的素质一定要高,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认真精神。施工产品符不符合要求,要由试验室拿出第一手材料,一切应以数据说话。密实度该是达到90%的,89.9%就绝对不行。宁愿自己先返工处理,也比监理组、市质检站抽查出来不合格后,再返工要好,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工程的质量。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实践证明,只有合格的施工员和试验人员,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在试验室的各项试验中,最大干密度标准试验和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些试验都应在项目开工之前就做好,其试验结果将指导施工,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做这些试验时,要特别谨慎小心,有时要做多组试验,才能和实际相吻合。 试验室配备的仪器和使用的试验方法要先进。使用全站仪校验放样,一是精度较高,二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环刀法检查密度,高速公路一般都不再采用,因此就应用灌砂法来检查密实度,以提高其准确性。 四、现场跟踪检查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实用办法 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管理人员就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在安林高速公路钻孔灌注桩的施工中,一根桩刚浇到2m时发生混凝土堵管现象,而且经过努力堵管问题仍不能解决,此时正好质量检查人员到现场,果断采取拔出导管、移钻机重钻的处理办法,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断桩事故。 质量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随时抽查一些项目,如混凝土的砂石料、水的称量是否准确,钢筋的焊接和绑扎长度是否达到规范要求,模板的搭设是否牢固紧密等。质量管理人员还应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的示范,遇到质量难题,质量管理人员要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出现质量问题,不能把责任一齐推向施工人员。质量管理者只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做到工程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措施得当。 五、工程质量管理与进度、效益的辨证关系 施工单位往往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影响工程进度和效益。其实,搞好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效益并不发生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工程质量搞上去了,减少了返工,相对来讲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也就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 六、现场施工要密切关注设计质量 目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强烈要求提高设计质量。设计质量的优劣与施工质量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在安林高速公路的施工中,由于设计地质资料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相吻合,致使18根桩的桩长与设计桩长都 不相同,原定一个月可施工完的项目,结果搞到四个月才最终结束。这不仅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影响了施工进度,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安林高速公路上,出问题的结构物大多都是盖板涵,这必然让人们产生疑问,如果施工没有问题,那么设计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地方?由于地质情况多变,设计勘探中不可能对每座盖板涵都做地基承载力试验,而施工单位也不可能在施工前对每座盖板涵都做地基试验,而是按图施工。所以,在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地基承载力不足而造成的影响。目前盖板涵基础的设计,对基础的加固考虑不充分,未设计用碎石、砂砾垫层等补强处理方案,所以当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发生结构物局部不均匀沉降,致使沉降缝处产生裂缝。最后只有返工,重新对基础进行加固处理,不但影响工期,而且还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对基础设计要严密谨慎。返工处理后的质量,肯定不如一次浇筑完成的质量。 设计质量高,施工单位省心,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也省心。然而,由于目前国内高速公路上马较多,设计单位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很难做到精心勘探、精心设计,现在对设计单位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一时又无法跟上,所以就造成在施工中发现大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把设计的最后一道关交给施工单位,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施工单位水平高还好,如果施工单位水平低,预先发现不了设计问题,等到产品出来后才发现不对头,这就造成了许多麻烦和损失。施工中发现的设计问题很多,有些桥从基础、下部构造到上部构造都发生了设计变更,变更图纸比原设计图纸还多,这让施工单位还怎么能做到按图施工。遇到变更问题,都是要施工单位先拿出处理方案,然后再由设计部门审批,这不是硬要考验施工单位的设计水平吗?施工单位为设计变更做了大量试验,花费了许多资金,而这些钱又无法计量,只能自认倒霉。 七、对工程质量管理的展望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工程质量将会逐步走上系统化、法制化的轨道,电脑技术将会普遍地运用到工程质量管理中,施工人员和质保人员的素质将会有很大提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将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我国的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将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试论谈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与创意艺术 摘要:我国的小区园林建设是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起来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构建和谐氛围。随着人们生活追求的提高,对居住的环境条件不断提升。房产商想方设法通过园林规划设计来吸引消费者,而购房者也在不断的对园林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规划设计除要紧密结合居住环境的特征,突出地方人文特色外,还要打破传统思维框架,应用各种艺术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景观。 关键词: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创意艺术 一、居住小区的现代特点要求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侯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筑种类和形状各异。但是居住小区改善了市容市貌,促进了房地产业发展,改善了人们居住条件。它是集居住、服务、经济、社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缩影,因此,它的建设与以往城市住房建设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求。 (一)规划协调而统一 以往的建筑参次不齐,居住小区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原则,优化了小区资源配置,使其整洁美观。 (二)规模大而功能全 居住小区一般为多层、多栋楼体建筑群,这些楼体建筑群,除住宅楼之外,还有商业大楼、超级市场、电影院、体育馆、音乐厅、医院等综合性结构。 (三)综合光照强而面广 现代居民楼外墙体多为彩色粉刷,有的还贴瓷片,封阳台以及大窗户也用了大量的玻璃,使阳面光照更大。阴面也不再是浓荫,尽管造成了眩光现象,但对喜光树种的生长却有积极作用。 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 居住小区的园林中不同的板块有不同的功能,设计时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避免单一死板。尽管现代住宅区发展迅猛,但在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尚有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设计规划观念陈旧。 一些居住小区设计方案粗糙,仅仅满足符合规范或绿化法规条例的要求,但缺乏情趣、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绿化空间设计。有些住宅区的园林甚至有拒人于园外的感觉,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被铁栅栏、围栏包围,这样的绿化虽然覆盖面积达标,但其实用功能却远远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二)模仿性强,缺乏创新 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居住小区园林工程都是生搬硬套,没有特色,识别性不强,以致来访的客人很难较快准确找到他们所处的位置。许多园林规划设计上都是在不切实际的刻意模仿,没有因地制宜。有的小区为了跟风,不惜将原来的树木砍光建草坪。也有的小区跟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栽植棕榈类植物,没有考虑气候原因,结果一到冬季,都死光了。 (三)过分重视草坪,忽略植物群落。 在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上,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时尚风席卷全国。无论什么设计都侧重在草坪上,但也经常出现草地成道路的场景,既没起到美化作用,又破坏了居住环境的和谐。植物群落可以制造层次感、神秘感,使小区避免出现一眼望穿之感。 三、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思路 在进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时,其设计思路决定了设计效果,决定了设计者的水平,所以设计思路是设计基础。但是设计并不是凭空想象,在设计之前必须要到基地实地踏勘,了解小区构造,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分析生活方式和习惯,才能够有好的思路。 (一)定位――人为本 进行一个项目的园林设计首先要确定这个项目的定位,有了正确的定位,其设计才能丰满起来。居住小区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所服务对象也是人,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因此有必要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走群众路线,听大众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避免单纯的由设计师根据个人主观设计。 (二)风格――环境与自然相结合 园林风格与居住小区建筑风格、气候条件、环境特征、园林主题等密切相关。如苏州的园林,常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故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精巧,不重对称,免呆滞之感,而须曲折,有引人人胜之概,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培衬,感觉有天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充分抓住四周景观特色,并将其引入到园林造景中,将园林自然山水融合,形成多层次,丰富且风韵独特的园林景观。 (三)布局与分区――实用与艺术兼备 居住小区的每个区域和景点的具体设计才能保证设计的统一协调性和可行连贯性。居住小区园林设计不同于公园设计,在居住小区设计中,要注重实用功效和美学艺术。现代人趋向于情感与文化品位的生态化人居环境,正如斯坦利・怀特所阐述的那样“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含纳草地、森林和山,那我们能占据的景观将富含原土地之奥妙。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终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因而在其景观效果表达上要结合人文内涵,创造出充满情趣的生活空间。在规划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居民要求,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品茶、下棋以及居民体育锻炼、健身等。 (四)空间与流线――层次与立体感并驾齐驱 斯蒂芬・拉伯德和汉斯・罗易德认为:“空间的序列是一些连续的、独立的空间场所,他们之间以通道相连;人同时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空间”。园林空间与流线是从竖向与空间角度、人的行为角度、人车交通满足角度等方面对设计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设计思考方向。所以,在居住小区园林设计时,要将小区分割开来,使空间具有层次和立体感,避免一览无遗、平乏无味、人在园中无景可赏。 四、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艺术 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要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要求,节约,就地取材,植物造景为原则,再加上专业的设计艺术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一)因地制宜――结合居住场地特征 一块场地有他的独特的内涵,在进行设计时要挖掘出所蕴涵的内涵,才能因地制宜的设计出合适的园林景观。准确的把握场地特征、因势利导。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小区的交通和人文关怀。如人行车行出入口、停车场、休闲运动区、后公园等。 (二)因时制宜――结合气候特征 每个地方的气候特征不一样,植物所适应的气候也不尽相同,所以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尤显重要。切忌盲目引用北欧风情、海南风光。 (三)民族特色――结合地方特征 近年来国内园林建设中出现许多不切实际的现象,如在住宅绿地设计中出现“欧陆风”城市建设中出现“广场风”,一些园林设计作品追求西化,追求气势,追求整齐划一,缺乏个性、没有民族特色的园林作品随处可见。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民族特色,设计突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建筑独特,民族风味十分明显,其园林设计就要摆脱完全的西化,在保留民族味的建筑中搭配协调的园林设计。 (四)节约――挖掘乡土资源 适地适树是植物造景中植物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之一,也是体现地方特色的要素之一。盲目的引种不仅植物存活率不高,浪费资金,而且破坏生态平衡,澳大利亚野兔引种事件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乡土植物具有资源丰富,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管理粗放等优势,有利于丰富园林植物的种类,突出地方特色和保持长期的生态稳定。目前我国园林树木资源十分丰富。原产中国的木本乔灌木多达8000种,其中乔木树种约2500种。同时我国还有许多特产树种,如银杏、水杉、水松、银杉、金钱松等。它们在世界城市园林绿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地中应用的树种数量很有限,一般大城市才200~400种,而中、小城市约100种左右.这个数字与我国丰富的树木资源是极不相称的。应该栽植驯化多种绿化树木,美化城市。 结束语:总之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结合了多门学科,既包含了生态学,又有建筑学;既不能是单纯的追求美感,还要兼备实用性。要做好园林设计需要不断学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突破思维,创新设计。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园林规划设计与原生态保护 摘要:维护生态平衡、协调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是建设生态园林的根本宗旨。目前,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渗透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方面,从公园、庭院、花园到城市广场、街头绿地等,无不被景观设计所覆盖。协调好人类生存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园林规划设计与原生态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阻碍其发展的原因并因此提出一些浅薄的观点,以期对城市园林的绿化、美化有所帮助。 关键词:生态园林;规划设计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镇生态形势日益严峻,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建设从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过渡正在实现,而传统的园林规划与设计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应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共同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镇生态园林。 一、生态园林的概念 城市绿地的系统建设属于第三产业,人类利用城市土地资源的营养、承载能力以及植物资源的光合作用能力市城市绿地的再生产本质,通过固定与转化太阳能,同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风貌并给人们提供了生活游憩空间。生态园林是以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为主旨,用生态学原理研究群落及植物个体和环境之间的联系,同时研究以植物群落的特性、组成、发展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避其相克,扬其共生,形成有规律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的规划布局是为改善自然和城市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规划手段对城市绿地的空间阈、规模阈或时间阈进行合理配置和相关安排。现阶段,人们大多注重生态园林的生态功能性与观赏性,但是对于生态园林本身的生态学特征却缺乏关注,未能提出较具体的生态园林建设目标与原则。而由于现行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多种局限和问题,还有待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继续研究其优化措施,生态园林的可持续发展起助推作用。 二、生态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 (一)生态功能优先 生态园林是由各类功能及各种形态的园林景观所构成的总体,用以改善人们的生态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为标准。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应从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与市民生存空间为出发点,将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此外,应改变只重视草坪的片面做法,要用生态重建和生态恢复的技术和理论,获取园林艺术的精髓,打造类型丰富的人工植物群落;通过构建功能多样、结构复杂以及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发展与更新的能力,提高绿地的抗逆性及稳定性,从而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与景观资源的可持续维发展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 以生态建设为主体景观的生态园林,其本质是生物群落,是以自然为依托,但是由于传统的园林观念以及盲目的建设致使自然植物群落的物种种类一定的减少,野生动植物衰退,物种多样性也随之缩减,城市景观变得单调,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日渐脆弱。生态园林是现代园林建设的发展趋势,以美化环境与保持生态平衡为核心,遵循竞争、循环及共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做到充分了解各种生物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地理空间资源,将各种生物组合成一个有序、稳定的群落。生态园林的主体是人工的自然生物群落与自然生物群落,根据种类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的原理,保持并增加城市园林的生物的丰富多样,保持生态园林稳定协调发展,维护生态平衡。 三、原生态环境的特征及相对性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环境是指一切在自然条件下生存的事物,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和谐共处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这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开放系统,不仅包括了各种气候、资源、地貌、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同时还蕴含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人文、地域生态景观。最少限度地向自然索取才是真正的绿色原生态设计,保证最大限度的与自然和谐相处。一般来说,人为建造的任何环境,无论多么“生态”,都不可避免地要改变甚至破坏原本的自然条件。因为原有的生态环境是按照自然规律,经过千百年自然选择和淘汰之后演化、发展而来的。这样的“自然”一旦加入人为因素,必然要使用“人工”材料,留下“人工”痕迹,这样肯定会改变甚至阻断“自然进程”,从而对环境的原始生态形成各种干扰。但“人为”因素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并不应该完全被排斥,因为纯粹的生态环境固然良好,但这种环境并不一定适合人的生存和生活。所以园林规划设计应该是人为的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 四、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园林建设整体上已经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很多城市成功建立了功能良好,层次分明的景观园林。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现阶段园林建设和规划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人造景观“泛滥”的现象随处可见,园林设计人员盲目借鉴国外城市的发展经验,一味坚持大声势、高标准、高速度的园林设计理念,忽视了我国城市的个性化特征,否定历史经验,导致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质量不高。例如:城市建设中一些园林绿化工程片面追求景观效果,大量营造城市大型水景工程,造成绿化面积减少和水资源的严重耗费。 (二)园林规划和建设的内容过于简单,施工人员仅仅关注苗木的种植与相应景观的设计,忽视了生活和旅游污染对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影响。如水泥、钢材、玻璃等采掘、制造过程消耗大量能源并产生大量废物的材料;频繁运用大量外来植物、大面积铺设草坪等现象;城市绿化中,缺乏合理的植物配置,固氮释氧能力较弱,同时在后期维护上消耗的能量以及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不可估量。 (三)园林规划人员不注重预建设工程所在城市的特点,照搬别的城市成功的园林规划设计系统。并且没有对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构成进行有效评估。这些在我国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我们提倡的以高碳汇、高观赏性、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基于低碳理念的园林形式相违背,不仅影响了园林生态功能的发挥,而且浪费了自然资源,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 五、园林规划设计与原生态植物保护的策略 (一)植物结构设计突出立体化、复层化 品种多样化与结构的复层化之间具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主要是指在进行园林设计时要对各种植物之间的结合以及混配予以注意,通过地被植物、灌木树种、乔木树种、藤本植物的合理配植,形成一种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立体的、复层的植物群落。 (二)选择种苗注重乡土化 种苗的本地化、乡土化指的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应尽量选择在当地有一定栽植历史且生长良好的本土树种,特别要优先选用本地培育的种苗。如果确需外调苗木,应严格做好病虫害检验检疫,如调出地与本地距离较远且土壤差异较大的还应进行训化栽植。 (三)植物栽种实现科学规划、合理密植 树种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奇妙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所以在规划设计中,可以根据树种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进行合理的配置,增加树种间的互利共生,促进园林植物健康成长。植物栽种应该实现科学规划、合理密植。因为密度过大使植物生长空间受到限制,导致植物生长不良,感染病虫甚至死亡,增加了园林养护成本。因此,在园林设计时应注重兼顾短期效果与长期投入,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密植。 结束语 生态园林规划设计要以生态原理为基本、以保护环境以及原生态为为核心目标的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灌木、乔木以及藤本、草本植物和谐生长,共同构筑出一个色彩丰富、种群协调及形态优美的群落。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以高低、平折等各种形式充分的利用营养、阳光和水分等要素,形成一个和谐的群落。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对生态园林的规划设计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对于各种景观以及植物的搭配进行优化处理,为了达到景观效果与生态元素的进一步协调发展的目标,以及研究生态园林建设中的其他问题,并使其可以得到合理优化的解决。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论园林规划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综合环境应经逐渐走向恶化,加强对环境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许多城市已经深刻认识到加强园林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改正。本文主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园林规划;现状问题;未来发展 前言: 园林规划对于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许多城市都在进行园林规划建设,园林规划已经成为一张表现城市文化、风景、经济的邀请卡。但是经过实际的调研发现,我国的许多城市在进行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一定的特色不够突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以及成本过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林规划的正常发展。帮助园林规划走向正规,了解未来园林规划的发展趋势成为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城市园林规划的重要作用 园林规划的水平与层次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与区域的精神状态,另外还对附近城市与地区的园林规划发展有着影响。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园林绿地系统,所进行的园林规划必须要遵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它对于提高城市与地域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美化好环境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许多的工业“三废”及生活垃圾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人们迫切需要绿色的生存环境。所以说林业规划既是物质文明的体现,又是精神文明的需求。园林规划建设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展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园林规划建设反过来有促进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科学的园林规划对于提高城市和区域品味,改善投资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承德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绿地范围较大,地区内林场资源丰厚。承德市狮子沟国有林场就在避暑山庄等景点的周围,林地附近寺庙众多,旅游者络绎不绝。近年来承德市注重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做到既要保护文化遗产,又要科学规划促进林业进一步发展,打造承德特有的林业发展之路。 二、结合我国园林规划设计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特色不够明显 园林规划设计最重要的是要围绕本区域的整体特点打造出城市别有的城市名片。城市名片包括城市的特色,底蕴与文化内涵。但是景整体分析而言,许多地区的园林规划设计都存在盲目跟风,胡乱抄袭的现象。有些比较优秀的设计可以借鉴一下,比如目前承德市的园林规划设计就比较不错,从城市整个的林页系统设计到城市园林的一草一木,无不独具匠心,在充分利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了城市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林业是景观的一部分,林业的发展与景点的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相互依托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我国地域面积广阔,各地文化不尽一致。这些优秀的设计案例也仅限于同一类型的城市与地域。如果进过实际的论证就盲目跟风,不但起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会给整个城市的形象和区域的林业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所以说城市的特色是符合实际,遵循科学的城市特色。 (二)园林规划设计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在有的城市与地区的设计规划者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城市与区域的整体园林规划上,没有对周围的客观环境进行周密的调查与可行性研究。由于在园林规划设计上的失控造成有的城市在进行规划设计时为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不结合本区域的实际状况大造人为景观。不但没有达到目的,造成了资源浪费,还有可能破坏了原有的林业系统。另外有的规划与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违背市民意愿,不遵循区域因地制宜的做法给城市的特色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倡导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杜绝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园林建设。 (三)园林设计不实地论证,不计成本 在我国的有些城市进行园林的规划建设时根本不考虑本地的土壤结构、气候特点和自然特色盲目的采集一些不合适本地与生长的树木,造成了树木的大量死亡和成本的提高,本地的林业资源在某种程度上也遭受了一定的破坏;有的则是在进行园林设计之前根本没有对园林建设的成本进行实际的测算,只是一味的建设,结果造成有的园林工程只施工了一部分,有的职能被迫停工。 三、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园林规划设计与环境艺术的结合 随着城市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对良好生存状况的渴望越来越明显,园林建设则能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起到较大的作用。在融入健康的同时,实现与艺术的完美链接将成为未来您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自然美与生存美的追求。两者的完美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环境质量和改善当地的生存环境,能够在引导审美的同时提高审美,陶冶人们的情操。 (二) 园林规划设计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 园林规划设计对城市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园林规划与城市区域规划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在进行成立规划的同时要考虑到城市园林规划的重要性,承德市历史悠久有着重要的文化遗产。城市在进行园林建设时主要在保护遗留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利用皇家园林风格的延续,成为独树一帜的城市园林风格,受到旅客的热捧。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承接 园林不但是欣赏风景,陶冶情操,而且还有一定的文化性,让人们即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又能学到一定的历史文化或者艺术素养将是未来园林规划的重要方向。也就是原来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所以加强传统文化的设计,要注意突出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达到欣赏风景,增加爱国热忱的目的,而现代元素的融入能够有力的与潮流相结合。 (四)融入到当地的风俗中 优质的园林规划要充分的体现当地的特色与风俗风貌,人们通过园林规划就能体会出当地的风俗人情。现代社会越来越追求体现地域特色,尤其是在园林规划设计上,更加注重对地方特色的融入。园林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自然资源类型和人文历史类型,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造景元素,营造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特征的景观类型。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化设计 园林建筑文化以人为本的生态化设计将成为发展的重点,城市园林设已成为一门十分综合的学科。这就要求设计师不仅要用感性的眼光和科学而理性的方法来对自然环境进行观察与研究,从而应用于园林建设之中。园林设计师还必须密切与资源、生态、生物、水、哲学、社会学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学者们交流与合作,这样不仅能避免在城市建设时浪费甚至破坏自然资源,也能使城市规划设计师产生新观点与新思路。 结语: 园林规划的未来发展将会更加的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建好园林宜居家园,打造生态森林城市。着不但满足了城市的空间构成、艺术构图的需求,更使人、园林、城市相互依存、互为融合,逐渐形成具有良好生态系统的现代化城市。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高职高专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摘要]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学科化课程的影响,呈现出压缩化、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满足职业工作需要等缺点,因此,必须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进行改革。其中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秉持“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以真实项目作为教学载体,以行业企业标准作为我们教和学的标准”的理念,遵循“搭建一个平台,引入一套标准,融合两个体系,达到相应目标”的课程设计思路,综合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建立教学团队及工作室,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高专 园林规划设计 课程改革 我院园林技术专业以建设市级示范专业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内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探索,在教学中引入真实工作项目,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作为教学和考核的标准,教学效果显著。 一、我院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的兴起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普遍毕业于普通高等学校,接受以学科系统化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因此许多课程的设计与开展通常是从众多的学科知识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并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加以简化或压缩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要打破学科压缩型的课程模式,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重新思考课程的设计与编排。园林规划设计作为我院的校级精品课程更应走在改革的前列,笔者提出关于园林规划设计改革的思路。 (一)关于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为符合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由此,园林规划设计的课程目标则要融入职业要素,将“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使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体现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体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具体表现为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培养出以植物配置为主的绿化设计绘图员、园林工程施工员。 (二)关于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上要以项目实践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要尽可能地将专业课与实训课合为一体,开发出适合时展要求并且适合学院自身办学条件的项目教学讲义。园林技术专业以真实案例项目作为教学载体,以完整工作过程――规划设计、园林施工、预算、决算等构建教学内容,形成园林技术专业新的课程体系。 (三)关于课程模式 我院以往的园林技术专业的课程模式大多沿袭于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模式,近年来逐渐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MES课程模式、北美的CBE课程模式,但由于国情的差异,这些课程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于此,我院在对现有多种课程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多元整合的课程模式,并将此模式试用于园林规划设计。此模式的课程内容以单个项目规划设计、园林施工、预算、决算等为主线,课程实施过程与园林规划的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课程管理采用学分制,课程组织模块化,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质量评价以学生获得的职业素养为标准。 二、我院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理念 (一)课程设计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 职业教育课程的特色就在于“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因此,园林规划课程的设计首先就应该分析园林公司职业岗位,分析整个园林行业的政策标准,行业的发展趋势,加以提炼形成适合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知识技能框架,并根据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教育规律,归纳形成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内容框架,最终体现出其职业教育的实践性。 (二)以真实项目作为教学载体,以行业企业标准作为教和学的标准 所谓课程载体,指的是源于职业工作任务且具有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特征,并经过高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转换所构建的符合教育教学原理,能传递、输送或承载有效信息的物质或非物质的形体。为了促使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学习情境的具体化,我们针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相关的职业岗位,确定其典型工作任务,以真实项目作为教学载体,逐步形成一套实践教学体系。与此同时,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上构建实践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并把行业企业的标准、规范及用人的标准融入各教学环节中。 (三)课程设计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高等性 以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情境为切入点,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调整理论教学内容,舍弃绿地系统规划、大型项目规划等多个知识点,增加园林意境、新农村规划等内容,每个讲解的知识点以专题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每个专题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高等性。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教学案例、实践项目,甚至细到铺装材质、植物种类等等都随行业实践变化而变化,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开放性。 三、我院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设计思路 我院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可归纳为“搭建一个平台,引入一套标准,融合两个体系,达到相应目标”。 (一)主讲教师搭建教与学的平台 课程主讲教师或课程负责人,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为本课程的教与学搭建一个平台。(1)组建教学团队。围绕规划设计课程组建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教师主要有:课程主讲教师3名,主要负责组织课程标准制订、教学实施及考核评价。1~2名企业一线专家,负责课程标准修改,直接为学生授课,课外指导(学生登门拜访、电话咨询等),提供典型案例。植物配置指导教师,负责植物配置实践指导。企业设计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学生手工渲染效果图,绘制透视图,文本美工等等。其他相关教师:聘请重庆市园林局或区县园林局负责审规划报建图的教师,为学生讲解审图的有关注意事项;同时邀请企业老总为学生讲解企业的用人观和企业文化。(2)校企合作制定规划设计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分析园林公司职业岗位,包括每个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环境等,分析整个园林行业的政策标准,行业的发展趋势,加以提炼形成适合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知识技能框架,并根据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教育规律,归纳形成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内容框架,制定规划设计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3)提供自主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平台。包括规划设计课程资源上网、学院图书馆提供相关资料、规划设计专业实训室建设、真实的工作项目、全国100个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资料、近几年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等。 (二)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形成教和学的标准 对应园林公司设计员,一个能让园林公司满意的员工,他设计的项目,他所绘的图纸,必须能让甲方满意,能符合相关部门的审图标准,同时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端正的职业态度,等等。这些要求有些是可以量化的,有些是不能量化的,把这些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引入到教学中来,形成我们教和学的标准。 1.图纸实用和美观的标准。能绘一张符合要求的设计图,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最首要的教学目标,也是该课程作为专业重点核心课程原因之一。一张符合园林公司要求的设计图应该有的特点:设计内容必须满足甲方要求,这是在项目训练中必须要强调的;布局构图美观,教师应学习了解掌握园林公司对园林地形、水体、植物、建筑、铺装、园路等在图纸上的表示方法和技巧,把他们的要求引入到教学中来;以及把当前各种类型绿地的构图方法介绍给学生;把政府部门审核图纸的相关政策规范、技术指标融合到项目完成过程中;甚至包括图纸选用图框等等。 了解学习当前园林公司对园林要素通常采用的造景手法,这些对园林要素的处理方法也是教学要求,如园林地形在成渝两地常见的处理方式以及铺装的材质、植物的选用、亭子的样式。 2.为企业培养爱岗敬岗的员工。把公司对员工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的要求贯穿在每次的项目教学中,包括为公司保密、与领导和同事友好相处、维护公司形象等等。 (三)融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个体系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片面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忽视设计基本原理和相关历史文化的教育,学生最多就是一个很好的绘图员,很难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以实践教学为主线,适当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1.实践教学基于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安排设计项目。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采用以企业实际项目教学,根据重庆万州园林规划设计项目,按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由易到难,选取不同形状小块绿地(花境、U型、矩形和扇型等)绿化设计、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单位附属绿地规划设计、屋顶花园设计、新农村规划等作为实践教学教学情境,并基于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其中每个项目设置为“设计项目招标设计项目投标设计任务书初设方案编制(设计方案提交)详细方案及施工图设计向施工方交底”等教学主题单元,每个教学情境和教学主题单元按真实的工作环境实施教学。项目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逐渐成为项目实施的主体,教师由开始的主导逐渐变成对项目的引导和评价,这样既培养了职业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工作方法、职业素质和社会能力,提高了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通过对一个项目全流程的了解,也增加了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2.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强调设计基本原理、技术标准和规范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选取理论教学内容主要考虑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以及以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尽量为学生考证(重庆市2008年率先在全国试行风景园林师考证)服务,同时信息量大,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组织知识点讲解,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参考全国统一规划教材、重庆市风景园林师考试教材、全国100个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资料及其他相关参考书等。理论教学内容共分为案例赏析、设计资质园林公司工作过程、中外园林概述、园林空间艺术原理、园林布局、园林造景手法、东方园林意境与文化、园林地形设计、园林水体设计、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建筑与小品设计、园路与广场设计、新农村规划与建设13个专题。 (四)通过实践和理论教学,达到相应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对应园林公司设计工作岗位,如园林公司绘图员、植物种植设计员。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缩小学生作业与园林公司真实作品的差距,同时使学生在上岗前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对应重庆市风景园林师考证,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使高职学生在毕业时应具备相应三级风景园林师的理论水平和设计能力。作为传统农科院校,我们应发挥植物种植设计方面的优势,把植物种植设计作为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初步具备中型或较大型绿地绿化设计能力,如较大型小区的植物配置、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等绿化设计,同时具有良好的与甲方交流沟通的能力。 虽然,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设计能力,但是到第五学期,学生的就业方向有明显分化,有些喜欢设计,有些喜欢施工,有些喜欢预算,所以这学期我们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小班教学,通过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园林规划设计与原生态保护 【摘要】:园林绿化日益受到重视,环境原生态植物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维护生态平衡、增强生物间的协调共存是植树造林、园林绿化的根本宗旨。本文分析了园林生态规划设计原则,并提出了园林规划设计中原生态保护的有效措施,以保护园林植物健康生长,美化环境。 【关键词】:生态园林规划设计原生态保护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镇生态形势日益严峻,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建设正实现从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过渡,传统的造园技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根据生态学原理,并应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镇生态园林,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一、生态园林的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作为第三产业,其再生产本质是人类利用植物资源的光合作用能力和城市土地资源的营养、承载能力,通过转化和固定太阳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生活游憩空间、美化城市风貌。生态园林是以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用生态学原理研究植物个体和群落与环境的关系,同时研究以植物群落的发展、组成、特性及其相互作用,扬其共生,避其相克,形成有规律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城市生态规划布局是为改善城市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规划手段对城市绿地的规模阈、空间阈或时间阈进行配置及相关安排。现阶段,人们大多注重生态园林的观赏性和生态功能性,而对生态园林本身的生态学特征关注不够,还没有提出较具体的生态园林建设原则和目标。而由于现行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前节所述的种种局限及问题,近几年来,学术界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名词――生态园林。 二、城市园林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 1、生态功能优先 生态园林是由各类形态和各类功能的园林景观构成的总体,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标准。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应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另外,要改变片面重视草坪的做法,应用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理论与技术,汲取园林艺术精华,创造不同类型的人工植物群落;通过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从而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维发展 2、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园林是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景观,但其本质是生物群落,是以自然界为依托,由于盲目的建设和传统的园林观念使得自然植物群落的物种种类减少,野生动植物衰退,物种多样性减少,城市景观变得单调,城市生态系统日渐脆弱,生态园林是现代园林建设的发展趋势,以保持生态平衡和美化环境为主导思想,遵循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在掌握各种生物特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理空间资源,使各种生物组合成一个稳定、有序的群落[2]。生态园林的主体是自然生物群落和人工自然生物群落,根据种类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的原理,保持和增加城市园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园林稳定协调发展,维护生态平衡。 三、园林规划设计中原生态保护措施 1、种植设计合理化、科学化 树种之间,树种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所以,在园林设计中,要合理利用树种间的关系,进行设计树种的合理配置,避免相克树种搭配,人为造成病虫害共生的环境条件;同时应充分利用树种互利的一面,种植相生树种,以增加树种间的合作共存和互利互惠,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2、强调景观环境内部各元素与原生态环境的共存关系 建筑、植物、山水、天时等这些元素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例如:建筑与植物:城市中高层建筑对植物的影响很大,建筑与建筑间可减少日照的时间、可形成寒风带。冬季,一些植物会因为光照严重不足,寒冷时间过长,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水与植物:植物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为60~80%的水,而植物所需要的水分主要来自土壤。城市中的土壤含有较多废弃物,密实度高;路面的封闭,大多雨水都流入了下水道;深入地下的建筑等因素都影响或阻碍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严重破坏了植物的生存环境。反之。如果植物长势良好,它们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遮荫蔽晒、降低噪音、防风防灾并能够为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这对改善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3、设计树种的选择,做到适地适树 在设计树种时,要根据景观的性质、功能,选择速生或慢生树种;要根据城市的气候特征,选择阳性或阴性,抗旱或抗涝树种;根据城市的污染状况,选择相应的抗污染树种;根据周围环境的需求,选择不同形态、功能和要求的树种;根据城市大风的记录选栽深根或浅根性树种。另外,对于一些边缘树种和外来树种,一定要考虑当地的适应性,栽植时要注意小气候,否则在不太适宜的地区、不太适宜的环境和不太适宜的时期栽植这些树种,在遇到气温突变时,会遭受严重伤害甚至死亡。 4、强调人类与原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 人类在生活、生产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历史与文化。这些历史与文化丰富多彩,是各具特色的地域、人文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精神支柱。西湖之所以美,不仅美在景色,还美在西湖边上的传说、文化与精神。在设计与建设过程中,不顾生态环境、不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顾本土特色,只为追求形式美与艺术感,以高额投入建造的“宏伟工程”,那将经不住时间与社会的考验。 四、对于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建议 生态园林的建设范围由城市公园和城市绿地系统扩展到了城市的广大郊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建设模式充分利用城市区域内的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以及动植物资源,进行综合规划,以谋求城市大环境的生态化,这就是城市大园林的观点。在传统园林的建设中,分散的园林绿地系统,生境由于绿地面积较小和植物种类单一的原因,加之与自然环境之间松散的联系,使生物的种类受到了极大程度的限制,对原生态的保护作用降低。而在城市园林的建设中,利用岛屿生物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各生物群落之间建设生态廊道,使原有的城市绿地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大园林的网络,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这个大型的人工环境之中,不仅给更多的生物提供了更好、更大的生存空间,而且有利于城外自然环境中的野生动植物通过廊道进行迁移,城郊、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点等的建设规划,在城市外围形成大规模的高效的并且有经济效益的绿色系统,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城市边缘带作为一种缓冲带,为受人类活动胁迫的野生生物提供良好的庇护场所,使其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并为其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城市边缘带园林的建设让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让城市原生态得到了扩展与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所跨出的一个大跨步的前进。 结语 生态园林规划设计要以生态原理为基本、以保护环境以及原生态为主旨的生态系统,在这一生态系统中乔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和谐生长,共同构筑出一个种群协调,色彩丰富,造型优美的群落。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以高低、平折等各种形式充分的利用光、水分、营养等要素,构成一个和谐的群落。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需要对生态园林的规划设计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对于各种植物以及景观的搭配进行处理,以求达到景观效果与生态元素的进一步协调发展,以及研究生态园林建设中的其他问题,并使其可以得到合理优化的解决。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浅析园林规划设计与原生态保护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园林破坏现象日益加重,这也使人们充分意识到保护园林的重要性。植树造林、园林绿化的宗旨主要就是让生态平衡得以维持、增强生物间的协调共存。本文对园林规划设计和原生态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措施来预防在园林规划中所遇到的问题,使园林中的植物更健康的成长,从而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原生态;保护 1 园林规划设计与原生态植物保护的现状 1.1对新品种的了解过少,引发各种病虫害 有些城市为了追求景观效果,规划种植大量外来树种,这些外来树种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因植物本身的适应性、当地气候及土壤利地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极易感染病虫害、出现生长不良等现象。还有一些城市不惜花费重金引种栽植特大乔木,由于调出地与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差异加之栽植人员对于树种特征、习性等缺乏了解,导致树木生长不良、感染病虫害甚至死亡,造成了财力、物力、人力的极大浪费。 1.2园林树种配置不合理,使病虫害频繁发生 在园林树种配置中,出现了很多的不合理配置现象,如:把能产生转主寄生的植物一起种植(若把竹子与红叶小檗一起种植,就会产生锈病、把木槿和栾树一起种植,就会产生蚜虫)、把相克的植物一起种植(核桃对附近果树的抑制作用非常强,若在核桃旁边种植其它果树,会导致该果树生长不良,或者直接致死)、把喜欢阳光的植物栽种背阴处等等。这就导致出现了根腐病、蚜虫、黄化病、白粉病等病虫害,很多园林由于病虫害频繁发生且得不到有效控制,造成园林植物病弱甚至死亡,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园林功能。 1.3过于单一的园林模式,易造成病虫害 很多园林在模式上设计的非常单一,在种植中,把相同层次、相同年龄、相同种类的树种过于整齐的种植在一起,导致出现地力衰退、水土流失等等不良后果,使病虫害和火灾出现的机率增大。如:在种植金丝柳方面,都是单一的种植,旁边不种植有庇护性的植物,这就导致了金丝柳在生长中容易感染上溃疡病、腐烂病以致大量死亡。 1.4不合理的密度设计,导致出现病虫害 在植物的种植设计中,过密的种植导致了植物的生长空间不够,也让植物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水分、肥料和阳光,对植物之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此外密度过大会引起湿度大、不透光、不通风等问题,这样会更容易导致病虫害发生。 2 为预防这些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措施 2.1选择种苗注重乡土化、本地化 种苗的本地化、乡土化指的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应尽量选择在当地有一定栽植历史且生长良好的本土树种,特别要优先选用本地培育的种苗。如果确需外调苗木,应严格做好病虫害检验检疫,如调出地与本地距离较远且土壤差异较大的还应进行训化栽植,因为很多外地调人的种苗或者外国引进的植物虽然短期内能在景观上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因其不适应当地的环境很可能会出现栽植后生长不良、抵抗病虫能力较弱的情况,有时甚至会造成一些病虫害在入境地爆发流行,对当地的生态安全造成危胁。 2.2选择树种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在种植之前,我们应对绿地的性质、功能进行分析,然后再判断适合种植慢生树种还是速生树种;通过对阳光的强弱进行分析,判断该绿地适合种植阴性植物还是阳性植物;通过对土层的厚薄分析,判断适合种植灌木树种、地被树种还是乔木树种;通过对周围建筑物朝向、高度和性质进行分析,选择不同要求、不同功能、不同形态的树种;通过对污染源的分析来种植不同的抗污染树种;通过对风力大小的分析来判断更适合种植浅树根还是深树根的树种。此外对于外来引进的树种,在种植之前应对该树种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该树种是否适应该地的生长环境,避免发生病虫害。 2.3树种配置彰显科学化、合理化 因不合理的种植,导致植物之间会争夺阳光、水分和肥料,有些植物在争夺中会排出有害物质,这也就是植物间的相克,有些植物排出的物质又恰恰能满足它附近植物的需要,这就是植物间的相生。树种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奇妙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所以在规划设计中,可以根据树种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合理的配置,增加树种间的互利互惠与合作共存,促进园林植物健康成长,园林功能全面发挥。 2.4植物栽种实现科学规划、合理密植 目前园林规划中大多都存在草坪组团铺种、树木过度密植等现象,这虽然能在短期内实现艺术造型、美化园林的效果,但是在很多时候为追求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进行盲目密植,不仅造成苗木浪费,还会因为密度过大使植物生长空间受到限制,使得植物生长不良,感染病虫甚至死亡,大大缩短了园林更新期,增加了园林养护成本。因此,在园林设计时应注重兼顾短期效果与长期投入,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密植。 2.5结构设计突出立体化、复层化 品种多样化与结构的复层化之间具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是指在进行园林设计时要对各种植物之间的结合以及混配予以注意,通过地被植物、灌木树种、乔木树种、藤本植物的合理配植,形成一种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立体的、复层的植物群落。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当前我国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很多城市由于指导思想不科学,导致园林规划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设计的水平,创造出最佳的景观效果。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城市建设;对策 前言 园林能够把城市空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都吸收,对空气进行净化,留住水源和保持土壤等。人类的生存环境中空气必不可少的基础,是影响人类居住的最为重要的外部条件。借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把城市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吸收变为氧气,同时大量的树木还能把城市中众多的汽车尾气和粉尘进行吸附和阻挡。园林还能对人的心理进行有效的调节。 1 当前城市园林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体制尚未健全,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规划缺乏系统、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没有把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部门政绩考核的范畴内,甚至未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之中;有的地方虽已编制了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但缺乏长远眼光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加之人员、资金的投入不足,导致城市园林规划工作实施不到位。一些地方甚至认为园林绿化只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增加投入,却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因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侵占城市园林绿地、伐木毁绿事件时有发生。据了解,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平均为25%左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均为6m2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绿地率大于50%,人均公共绿地大于30m2的标准相去甚远,远不能满足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 1.2 功能性不足,缺乏人文关怀 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以人为本”是一个需要自始至终贯穿的原则,但一些城市的园林规划功利化倾向严重,好大喜功,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盲目追求形式,缺乏人文关怀,功能性不足。一些地方过于突出绿化对城市的装饰美化作用,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色块,追求模式统一、尺度宏伟,大量使用不锈钢、花岗岩、大理石、玻璃幕墙等材料,导致硬地过多,绿荫不足,忽视了园林的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和调节小气候的生态功能,疏远了人的需求,使得人们很难真正地在其中放松身心去休憩、玩赏,人与自然无法亲近交流,更谈不上和谐相处。此外,在园林的植物配置也不够合理,常绿树种运用过多,大块草坪运用过多,高大乔木、落叶树种、灌木等运用不足,色彩率有余但色相不足,气氛严肃但活泼不足,不能使人们获得视觉上的美感,更谈不上娱乐身心,炎热天人们找不到遮阴之处,下雨天找不到避雨之地。 1.3 规划设计缺少科学性,不够规范 一些城市在进行城市园林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时,未能做到因地制宜,缺少对客观环境周密的调查和可行性研究,致使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区和市民居住区的绿地不足、绿地面积少的现象普遍存在,限制了绿地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质量。规模上一味地贪大求全,建造大量的人造景观公园,这不仅异化了城市园林建设的功能和意义,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浪费;设计内容上过于简单,形式过于单一,主要是平面绿化,立体绿化少,“重草轻树”现象严重,为追求气派而过分强调草坪的作用,而将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种植,忽视了乔、灌、草、地被植物群落式立体配置的重要性,导致绿化的景观功能、视觉美化效果不佳。缺乏创意,忽视传统园林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缺乏文化底蕴。 2 对策建议 2.1 健全机制,提高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 城市园林规划建设是一项公共事业,具有社会性、公众性,离不开政府、社会及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因此,城市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强技术研究,加快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园林的基础工作和科技工作,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研究中心的实力,加强绿化管养的队伍建设和装备建设,予以重点扶持,推进绿化管理科学化,并实行单位责任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标准、方案、细则、奖罚条例、问责机制、激励机制等,健全相应的实施机构。制定相应政策,大力倡导社会、单位及个人出资搞好各个单位绿的园林绿化,或投资兴建各种类型的公园和风景区。同时加大对绿化的监管力度,配备强有力的专业执法队伍,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维护绿化成果,并广泛宣传,增强全体市民的绿化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城市园林的规划建设,力争使社会养成“种绿、护绿、爱绿”的良好风气。 2.2 尊重自然,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园林服务的对象是人,搞好园林绿地规划,不仅可以为广大城市居民创造一个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理念的重要体现,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这就要求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把“以人为本”作为最根本的原则和要求,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将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到城市园林的建设中。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可预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广泛征求并吸纳大众的意见,充分认识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人、城市、自然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规划上要克服近些年来存在的“假、大、空”等错误建设模式,遵循着自然和谐的造园理念,重视自然生态环境,多植树,重乔木,景点不宜过多,以恰到好处为宜,少建大广场、大草坪,充分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满足了人们遮阴、降暑、陶冶性情、观赏、防灾等功能需求,体现可融入性和可参与性。通过配置楹联、匾额等文化内涵丰富的园林景观,创造、渲染一种文化艺术气氛,启发人的想象,表达人的志趣,使人获得文化、艺术享受,为园林注入注入文化色彩。 2.3 科学规划,体现地域特色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一个前瞻而科学的城市园林规划是建设的前提。根据国家绿地规划要求和城市发展现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文化特征、民风民俗、生活习惯等,借鉴传统园林设计和西方现代园林设计的成功经验,编制城市园林规划,营造符合现代功能与审美要求、富有时代气息的园林形式。充分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特别是古树名木、珍贵树种等要尽可能地保留,引入的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以维护好生物多样性。以植物造景为主,以木本植物为骨干,乔木、灌木、草本、地被植物共生,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以增加立体轮廓的丰度,营造更加丰富的植物景观,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的效果。合理配置树种,大力提倡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创造适宜当地、自然气息浓厚的原始景观,如可选用水杉、银杏、七叶树、白玉兰、枫香、乌桕、苦楝、朴树、火棘、红叶小檗、紫叶李、黄杨、女贞、贴梗海棠、榆叶梅等优良树种。 3 结语 由于我国城市景观园林的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同时景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了植物学、林学、环境生态科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美学等众多的学科。因此,城市园林工作在规划设计景观园林时必须实事求是,把各学科理论综合利好,把城市景观园林建设的更加美好。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浅析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 摘要:我国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的起步晚,整体水平还不高,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整体设计水平有待提高。我国现代城市园林规划的设计应树立长远目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以人为本,多学科综合应用,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本文就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规划设计;现状 1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目前,随着汽车数量的显著增加,汽车尾气对城市的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引起人们得密切关注。为了提升人们的居住环境水平,我们可以通过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加大城市绿化面积,实现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进一步加快城市园林建设步伐,通过启动园林绿荫工程,充实道路、游园景观工程,推进园林文化工程,加速推进我国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全面提高我国的人居环境质量。 2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或多或少的遭到了破坏,但逐渐增强的环保意识,加剧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担忧。城市景观设计者们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出发,想出来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办法。城市规划部门及社会各界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看到了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园林景观设计的理念是要展现出园林的生机与活力,相关部门也加大了资金投入,并思考生态建设和各地区的气候、人文等的差异。当时的园林景观在规划与设计方面的特点如下: (1)引进先进园林景观建设的施工工艺。现在许多城市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并且不断创新,在建设与综合运用诸如仿生学、电子产品和音乐喷泉等的新手段新工艺,增添了园林建设的活力。 (2)完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理念。一些城市在园林景观建设时结合了本市的诸如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等的事实,并进行科学管理和创新,从而完善了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理念。 (3)园林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结合。一些城市把生态和园林设计相结合,坚持生态优先,重视可持续发展,使园林景观建设带来的效益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4)节约园林的探索和推广。一些城市运用了天然雨水、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污水得到处理以及乡土树种等,不断探索和推广节约园林的理念。 (5)具有个性化特点园林景观设计作品的创作。一些城市创造出来具有地方特色的有利于生态平衡作品以及标志性园林景观雕塑和游乐场所,突出了城市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同时为了提升城市品位,展现乡土民情,形成了块状绿地、楔状绿地、带状绿地及混合式绿地四种模式。 3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重要性 现代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不仅仅是单纯植树、种草、摆雕塑、设置座椅,而是通过科学的种植密度空间划分来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不仅要求景观的美观,更注重的是其功能性的体现。以科学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达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以此促进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营造良好而城市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舒适性奠定基础。其更关系到城市居住舒适型、现代休闲运动的开展以及投资环境的建设,对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4城市园林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城市园林的规划与整体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市民对园林绿化的实际需求。广场绿化应根据各类广场的功能、规模和周边环境进行设计,广场绿化应利于人流、车流集散;公共活动广场周边宜种植高大乔木。集中成片绿地不应小于广场总面积的25%,并宜设计成开放式绿地,植物配置宜疏朗通透;车站、码头、机场的集散广场绿化应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树种。集中成片绿地不应小于广场总面积的10%。纪念性广场应用绿化衬托主体纪念物,创造与纪念主题相应的环境气氛;停车场绿化设计:停车场周边应种植高大庇荫乔木,并宜种植隔离防护绿带;在停车场内宜结合停车间隔带种植高大庇荫乔木;停车场种植的庇荫乔木可选择行道树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园林绿化网络体系,注重道路绿化与小区绿化的规划和整体布局,建设完善的防护绿地、公园绿地、生产绿地系统,在满足生态功能需要的同时,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绿化成果;抓好园林绿化的规划、建设、管理环节,实现园林绿化的全面发展;强化园林绿化的生态化导向和建设成果保护,实现园林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加强对园林绿化建设成果的保护。坚持发挥园林绿化工作的生态导向,实现园林绿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园林绿化管理实现精细化。在绿化养护管理方面,要对所辖街路、游园、广场的乔木、亚乔木都进行了高标准的春、秋两季涂白,保护新植树木;加大了树木的施肥、浇水、打药等养护管理工作力度,提高了绿化质量。加强绿化施工资质管理,强化重点绿化工程管理及其善后工作,规范占用绿地、树木修剪、砍伐、移植等行为,使得绿化执法工作有力推进,绿化成果得到有效保护。 5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园林景观建设正在由广度向深度发展,园林景观建设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发展前提,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世界科技的新成果,把城市建设得各具特色,多姿多彩。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浅析现阶段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摘要: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可以有效提高乡村地区景观品质及生态环境质量。在分析乡村景观概念及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对乡村景观价值、设计原则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乡村景观 风景园林 规划 设计 重要意义 引言: 乡村属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为满足乡村地区生活与生产的现实需要,人类在逐渐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乡村景观,展示着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让城市生活空间不断减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重点逐渐从城市转移到乡村,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结合自然因素,对乡村景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维持乡村乡土风貌及文化底蕴,延续并进一步营造乡村景观,在提高乡村地区景观品质及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乡村景观概述 当前,人们对景观的定义与理解不同,其在地理学、生态学及生物学等科学中所指内容不尽相同。本文研究乡村景观,主要是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将景观定义为区域地理所表现出的总体特征,景观为复杂人类活动及自然过程在大地中所留下的烙印。以人类聚居状态为标准,可以将景观类型分为纯自然景观、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三大类,其景观差异如下表所示: 表1:纯自然景观、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差异对比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乡村景观与纯自然景观及城市景观之间既有相似处,也存在着其独特特征。乡村景观相对纯自然景观而言,其存在着一定人工气息,相对城市景观而言,乡村景观自然属性较为突出,人类干扰强度较低。与纯自然景观及城市景观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乡村景观具有着乡村特有的田园生活、田园文化及农业生产景观,包括乡村自然景观及乡村人文景观。其中乡村自然景观主要指的是乡村区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为区域范围内自然条件及状态的表现;乡村人文景观主要反映的是乡村区域范围内社会及文化发展状态,突出表现农业乡村生产性景观及乡村聚落景观。 二、乡村景观其特点及价值研究 (一)乡村景观特点分析 乡村景观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域性。乡村景观其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均具备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第二,生产性。乡村景观的形成与区域范围内人们的生活及生产实际需要存在着紧密关系,为满足现实需要,对原有的乡村土地进行改造与完善;第三,生态型。乡村环境多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其生态美是由生物多样性、景观丰富性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第四,审美性。乡村景观其田园风光亲切宜人,自然生态气息浓厚,审美性突出;第五,体现文化及历史气息。乡村景观蕴含着区域乡村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包含着较强的区域文化特征及历史气息等。 (二)乡村景观价值研究 随着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重要性越发突出,乡村景观价值研究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前,乡村景观最突出的价值主要为审美性价值、生产性价值与环境价值,此外,乡村景观的地域认知价值与文化历史价值也属于乡村景观的重要价值。乡村景观反映着一个区域范围内人们的生活生产状况及社会文化状况,蕴含着十分强烈的地域人文精神,体现着区域特色,其历史文化价值极为宝贵,对人类及社会的未来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景观既包含自然因素也包含着人为因素。乡村景观中风俗习惯、生产特点、社会组织及文化传统等属于其人为因素,地形、水文、植被及地形等因素属于乡村景观自然因素。不同区域中的乡村景观,其风俗习惯、生产特点、社会组织及文化传统不同,相应特点不同。乡村景观如同活的博物馆,包含着区域文化特征与地域特征,在研究与分析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坚持的原则 在现阶段,我国主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其中的关键在于有效利用乡村珍贵的土地资源,打造富有农村特色、农家情趣、文化气息的舒适坏境,改善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进而带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让乡村充满生机和活力,让乡村变美,从而打破钢筋混凝土森林和城市景观崇拜。这便为风景园林设计师进行乡村景观设计提供了良好舞台。在进行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区域特征,考虑如何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重视对乡村景观风貌的保护,努力提高乡村景观品质,实现乡村景观价值。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坚持如下原则: (一)规划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乡村景观在风景原理规划与设计中,应注意保护乡村景观资源,如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景观资源及生产性资源等。乡村耕地资源属于乡村景观特色资源,也是国家战略资源,在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尽量减少或避免对耕地资源的破坏。乡村景观中河流、山地等自然景观资源,古建筑、古文物等历史遗留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后,则难以恢复,为此,应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坚持规划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二)开放性原则 乡村景观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景观资源,进行规划与设计应坚持开放性原则,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为全民共享的资源,不应设计为少部分人享有的封闭式资源。要确保景观看得见、走的进、摸得着,尽量避免私家田园、私家庭院式的景观。 (三)协调性原则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坚持协调性原则,要求乡村景观人文因素及自然因素和谐统一,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生态、生产、经济发展、旅游等因素,将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置于更大的区域空间范围内进行分析,分析乡村景观周边区域布局及特色,做到兼顾周边,与整体区域环境统一。 此外,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尊重其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充分保护区域特色,减少对农田的破坏及影响等。 四、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乡村景观属于一种具备明显地域性特征的景观,属于一种乡土景观,它展示着乡村地域气候、土地自然、人文过程中的物质形态,可以让人们更好的感触景观特点、当地风俗及文化底蕴;二是乡村景观是在人与自然相互影响中形成,具有和谐美感,其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提供了特色资源,也为园林设计人员提供了新的思路;三是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涉及社会、生态、环境、经济等多项因素,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其对城乡系统布局合理调整、乡村生态与景观环境的塑造、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及品牌产业发展等各内容均具有指导意义。 五、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空间及资源难以满足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要求,乡村景观逐渐成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乡村景观及其特点、价值的基础上,重点对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原则及意义进行分析。乡村景观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提高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水平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浅谈住宅小区园林规划与设计 摘要: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是住宅小区整体设计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的环境,而在另外一个方面也可以反应当地的地域文化。为了更好的促进住宅小区的建设,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施工经验分析住宅小区园林规划以及设计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 引言 对于园林设计而言,绝对不是简单的种花种草,亦或是堆山摆石,其实自古园林设计就不是那么简单。尤其是我国的古代园林设计,讲究的更是很多。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随着房地产的蓬勃兴起,人们越来越怀念中国古典园林风,更加追求返璞归真的感觉,同时现在一些小区在园林设计上不能很好的考虑到人们的需求,人性化空间和功能性空间设计的不够好,也影响小区人们的幸福感。 1、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1、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就是要合理利用立地条件,充分利用当前居住区原之前的地形地貌、植物结构等等,将会有效减少小区园林建设之中不需要的资金投入,逐渐降低建设成本。 1.2、注重创新 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同其他规划设计之间是相同的,应该经过不断创新,才可以具备自己的特色,各有立意,可以体现出多层次多方位的人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创新是一个需要智力以及体力彼此结合的工作,设计者不仅仅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还必须可以灵活运用。在规划构思之上,应该寻求自然、协调,体现主题风格以及特色。 2、城市住宅小区园林的合理规划 2.1、组合设计环境 在当前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应该依照正常的分配,居住小区主要可以分成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以及用户自己的空间(私用空间)。公共空间则是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以及集中的绿地或游园,可以提供给居民共同使用。因此,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之上应该同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者是城市公园以及河流水系等等综合起来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则是可以作为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组团内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组团内居民可以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以及交流的场所,也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空间,可以通过比较完整的绿地以及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 私用空间则是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住宅用户的私人空间,通常建议在底层庭院的居民则就可以自由种植,并且增加组团内的景观,那么居民也会有一定安全感。楼层的阳台可以眺望、休息以及种植花卉,营造出垂直绿化的景色。 2.2、生态环境的改善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应该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尊重以及维护,对小区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等条件以及长远发展要求应该综合考虑,选择景观的最佳方位以及发展规模。崇尚人同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开发建设的前期不断保护原场地的植树以及独特景色,建筑形式同环境自然景观之间保持一定的协调,尤其是尺度、色彩、形式等等,尽量使用具备地方特色的建筑材料。 现代景观设计对于艺术、科学以及社会等等三方面也提出相当高要求,应该充分考虑到种种物种生态习性以及环境条件,比如说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以及气候上都有一些不同的变化,合理运用以及进行科学的搭配,那么就可以形成结构合理、相互协调、功能健全、相互发展以及种群稳定的生态式园林景观。 2.3、坚持以人为本 在住宅建造的过程中应该考虑经济适用原则,必须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环保、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采用环保型可持续使用型能源,降低损耗,比如流动的水源来喷灌绿地。在小区配套设施中,采用体现自然、质朴的休闲坐椅(如仿树桩桌、凳),使人更贴近自然。在空间开合处,采用形式多样的铺地,以丰富环境基调。在局部地方设置健身器材,便于居民健身锻炼。全面考虑到居住小区所需的照明、灯光、绿地喷灌等配套设施,完善小区硬件功能,提供给居住者们便利、优质的服务。 3、住宅小区的设计 3.1、居住小区水景的设计 当前在城市住宅小区之中水景的应用相当广泛,在城市之中我们可以则可以看到广场小花园、公园都会有水景的存在。住宅小区城市广场的环境设计则都应该加大水体应用,依水而居的水景住宅则就变成都市人的审美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居住区的喷泉、瀑布、小溪、流水等等水景,可以给高温的夏季有凉爽的感觉带来。在当前水景之中应该适当种植一些水生植物,不仅仅可以使居住区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增添园林景观,还可以充分的发挥出生态的作用,净化水质。当居住区的水景之中有各种颜色鲜艳的鲜花之时,更令人在瞬间放松心情。所以现代的居住区在建设之中则就应该较为重视水的应用,同时在我国的古代就有了“风水”之说,在这之中水具有相当重要意义。诸多选居住地并不简单的看环境,同时还需要看所在地“风水”。此外水景在居住区也应该满足人的审美要求。水这是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之中相当重要组成部分,而也被看成是景观层次高低的标志,所以在对水的认识之中人的感性看法占据着主要的作用。在居住区域绿地景观设计之中使用地势或者是土建结构仿照天然水景而成,比如说是溪流、瀑布、人工湖、鱼池、泉涌等等,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审美取向。人的心理活动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同状态的水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3.2、住宅小区植物设计 目前我国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主要由公共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及宅旁绿地组成。根据住宅小区所处地域选择适宜生长、便于管理的绿色植物是园林绿化设计的基础工作。在设计初期应根据小区综合文化氛围的设计确定基础树种与花草种类,然后考虑节能、美观的层次搭配。每个场地都有他的独特的内涵,在进行设计时要挖掘出所蕴涵的内涵,才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设计出合适的园林景观,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小区的交通和人文关怀。 3.2.1、乔木 园景树:被称之为标本树或者是孤植树,有着雄伟壮丽以及婀娜多姿的体态,经常配植在小区空阔的绿地之中、园路尽端以及园路交叉之处。比如说细叶榕、凤凰木、盆架子、木棉树以及加拿利海枣等等。 庭阴树:指的是冠大浓密,在小区之中起庇阴和装点空间作用的乔木。庭阴树的树冠观感较好,枝叶茂密,冠幅比较大,并且还有花果可供欣赏,可以孤植,也可以片植以及丛植,通常可以成为良好的观赏树木。 行道树:种植在种种道路两侧以及分车带,也可以给人车庇阴,并且减少路面辐射热以及反射光,达到降温,防风,滞尘、减弱噪音,装饰以及美化街景的作用。 3.2.2、灌木 灌木的平均高度同人的水平视线比较接近,比较容易形成视觉焦点。灌木具有较强的观赏性,种植方式也较为多样,比如说可同乔木、草坪、地被植物配植,也可以同景物比如说假山、建筑、雕塑、凉亭等等配景,还可以设置为花镜,以大面积灌木花丛作为主体,产生随季节而变的景观、可布置成专业园区比如说玫瑰园、月季园、杜鹃园等等。把灌木布置成点、线、面,则可以构成园林小品、建筑物或者是雕塑的底色。使用季节感比较强的灌木配合种植,可使得小区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景观。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城市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必须充分体现现代化城市住宅小区的特点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利用城市的大环境资源,使住宅小区与城市空间能够拥有良好的协调和规划,为人们设计和创造出更加生态、自然、和谐的居住空间环境,实现生态化理想家园的构建。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浅议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与创意艺术 我国的小区园林建设是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起来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构建和谐氛围。随着人们生活追求的提高,对居住的环境条件不断提升。房产商想方设法通过园林规划设计来吸引消费者,而购房者也在不断的对园林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规划设计除要紧密结合居住环境的特征,突出地方人文特色外,还要打破传统思维框架,应用各种艺术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景观。 1.居住小区的现代特点要求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侯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筑种类和形状各异。但是居住小区改善了市容市貌,促进了房地产业发展,改善了人们居住条件。它是集居住、服务、经济、社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缩影,因此,它的建设与以往城市住房建设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求。 1.1规划协调而统一 以往的建筑参次不齐,居住小区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原则,优化了小区资源配置,使其整洁美观。 1.2规模大而功能全 居住小区一般为多层、多栋楼体建筑群,这些楼体建筑群,除住宅楼之外,还有商业大楼、超级市场、电影院、体育馆、音乐厅、医院等综合性结构。 1.3综合光照强而面广 现代居民楼外墙体多为彩色粉刷,有的还贴瓷片,封阳台以及大窗户也用了大量的玻璃,使阳面光照更大。阴面也不再是浓荫,尽管造成了眩光现象,但对喜光树种的生长却有积极作用。 2.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 居住小区的园林中不同的板块有不同的功能,设计时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避免单一死板。尽管现代住宅区发展迅猛,但在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尚有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2.1设计规划观念陈旧 一些居住小区设计方案粗糙,仅仅满足符合规范或绿化法规条例的要求,但缺乏情趣、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绿化空间设计。有些住宅区的园林甚至有拒人于园外的感觉,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被铁栅栏、围栏包围,这样的绿化虽然覆盖面积达标,但其实用功能却远远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2.2模仿性强,缺乏创新 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居住小区园林工程都是生搬硬套,没有特色,识别性不强,以致来访的客人很难较快准确找到他们所处的位置。许多园林规划设计上都是在不切实际的刻意模仿,没有因地制宜。有的小区为了跟风,不惜将原来的树木砍光建草坪。也有的小区跟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栽植棕榈类植物,没有考虑气候原因,结果一到冬季,都死光了。 2.3过分重视草坪,忽略植物群落 在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上,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时尚风席卷全国。无论什么设计都侧重在草坪上,但也经常出现草地成道路的场景,既没起到美化作用,又破坏了居住环境的和谐。植物群落可以制造层次感、神秘感,使小区避免出现一眼望穿之感。 3.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思路 在进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时,其设计思路决定了设计效果,决定了设计者的水平,所以设计思路是设计基础。但是设计并不是凭空想象,在设计之前必须要到基地实地踏勘,了解小区构造,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分析生活方式和习惯,才能够有好的思路。 3.1定位——人为本 进行一个项目的园林设计首先要确定这个项目的定位,有了正确的定位,其设计才能丰满起来。居住小区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所服务对象也是人,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因此有必要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走群众路线,听大众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避免单纯的由设计师根据个人主观设计。 3.2风格——环境与自然相结合 园林风格与居住小区建筑风格、气候条件、环境特征、园林主题等密切相关。如苏州的园林,常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故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精巧,不重对称,免呆滞之感,而须曲折,有引人人胜之概,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培衬,感觉有天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充分抓住四周景观特色,并将其引入到园林造景中,将园林自然山水融合,形成多层次,丰富且风韵独特的园林景观。 3.3布局与分区——实用与艺术兼备 居住小区的每个区域和景点的具体设计才能保证设计的统一协调性和可行连贯性。居住小区园林设计不同于公园设计,在居住小区设计中,要注重实用功效和美学艺术。现代人趋向于情感与文化品位的生态化人居环境,因而在其景观效果表达上要结合人文内涵,创造出充满情趣的生活空间。在规划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居民要求,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品茶、下棋以及居民体育锻炼、健身等。 4.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艺术 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要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要求,节约,就地取材,植物造景为原则,再加上专业的设计艺术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4.1因地制宜——结合居住场地特征 一块场地有他的独特的内涵,在进行设计时要挖掘出所蕴涵的内涵,才能因地制宜的设计出合适的园林景观。准确的把握场地特征、因势利导。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小区的交通和人文关怀。 4.2因时制宜——结合气候特征 每个地方的气候特征不一样,植物所适应的气候也不尽相同,所以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尤显重要。切忌盲目引用北欧风情、海南风光。 4.3民族特色——结合地方特征 近年来国内园林建设中出现许多不切实际的现象,如在住宅绿地设计中出现“欧陆风”城市建设中出现“广场风”,一些园林设计作品追求西化,追求气势,追求整齐划一,缺乏个性、没有民族特色的园林作品随处可见。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民族特色,设计突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建筑独特,民族风味十分明显,其园林设计就要摆脱完全的西化,在保留民族味的建筑中搭配协调的园林设计。 4.4节约——挖掘乡土资源 适地适树是植物造景中植物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之一,也是体现地方特色的要素之一。盲目的引种不仅植物存活率不高,浪费资金,而且破坏生态平衡,澳大利亚野兔引种事件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乡土植物具有资源丰富,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管理粗放等优势,有利于丰富园林植物的种类,突出地方特色和保持长期的生态稳定。目前我国园林树木资源十分丰富。 总之,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结合了多门学科,既包含了生态学,又有建筑学;既不能是单纯的追求美感,还要兼备实用性。要做好园林设计需要不断学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突破思维,创新设计。 [科]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管理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变得殷实,开始追求精神文明的建设,风景园林因其改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章分析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风景园林设计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问题 引言 风景园林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加快现如今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其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虽然近年来风景园林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缺少精品工程,这也就要求风景园林建设应在科学系统的设计基础上,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以充分发挥其功能,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一、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过分干预 风景园林的领导一般都是政府在风景园林实际规划中临阵点将,专业技能较差,也就导致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几乎是由外行人士领导专业内行,而且个别领导者的自我意识过强,随意改变设计作品,直接导致对风景园林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此外,行政管理中没有严格执行相关行业法律法规,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2、规划设计不合格、不科学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风景园林都存在设计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特点。设计中单纯应用图纸、选择模式化的图形符号,直接结果是构成不切实际的终极蓝图,完全忽视空间的人性化,即设计与人的尺度、使用、需求无关。决策者好大喜功,为获取民心,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大型的风景园林工程如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滨河绿带等。这些工程往往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其结果必然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粗制滥造。部分地区将外地名贵植物迁入园内,没有考虑其对生长环境的要求,给管理工作的困难的同时,也提高了园林管理成本,也为风景园林的管理埋下了的隐患。 3、缺乏公共参与 政府始终为人民服,它始终维护人民的利益,人民对政府形成了一种过于信任依赖关系;另一方面受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的影响,风景园林等社会公共事业都由政府一手负责,公众也就很难有参与的机会,从而导致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缺少公众的参与。长期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的高度集权性和高度计划性,抑制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及个性的发扬和社会批判精神。 4、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现如今模仿抄袭他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之风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在社会各方面相对较薄弱,个人作品容易被模仿、抄袭。虽然我国已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但从实际操作过程看,其对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保护力度不够。模仿抄袭导致创新较少,精品工程难以实现,影响重大。 二、风景园林建设中的措施策 1、提高认识,完善体制 风景园林建设关乎民生,关乎城市整体形象和长远发展。因此风景园林建设应作为城市一项重要工作,各部门应认真对待。加大绿化宣传推广,提高全民对城市绿化的认识。加大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技术研究和科研工作,并将风景园林建设的成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考核中。目前,我国的部分城市已经出台了相关的城市风景园林制度,针对一些问题进行了的解释和要求。很好的规范了风景园林工作开展。这是好现象,各城市之间应互动起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建立完善风景园林的制度,为城市风景园林建设的长远性和科学性保驾护航。 2、行政管理的科学合理 城市园林规划是园林建设的前提。决策者应该具有专业素养,理性的行政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对园风景林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研究和制定。足够的绿量,讲究的构图,精良的施工,体现人文关怀性和独特创新性,这些才是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创新思维。考虑到城市的整体布局,以及园林周边的地质地貌和人文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准确的设计立意,确定准确的设计框架,对其形式、性质、功能等准确定位。科学的管理是风景园林建设的合理性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前提保障。很多园林规划完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都很强,但是却因为管理不善而给人们留下遗憾。因此挖掘和培养了解生态学原理,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是园林规划和管理的重要保障。对此,不同城市可根据稀缺程度与当地的农业大学园艺系学生练习并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以弥补此类人才的不足。 3、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在园林设计中的结合 传统园林的长期演变与其之后的不断发展,已被社会认可,而园林的发展方向则由现代园林则代表,现代园林是时代的产物。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的各方面都相距较远,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选择中,只是单方面的选择任意一方都是不正确的,所以我们在选择设计方式时应该灵活运用两种设计方式,促进现代园林和传统园林的有效融合。而且我们还应注意到现在的科学世界是相容相通的,也就是风景园林设计并不是一门孤立的科学。所以说,行为学、心理学、美学等有关科学都应结合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继续更快更好发展中国风景园林艺术。 4、群众参与设计方式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是为人民服务,群众是使用者,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群众生活质量。当前设计者、决策者、受益者三者之间存在一条狭隙,园林设计应该摆脱这条狭隙,前两者都应倾听公众的期许,满足群众需要。群众会有效地对两大主体进行制约,形成较为合理的大众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决策的方式。三者相互影响、制约,平衡使用者的各种需求,能够尽量克服片面性。并且促进人民对城市景观的理解和人民素质的提高;能促进监督,减少暗箱操作一系列违规事件的发生,推动风景园林设计事业的健康发展。让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入民心,并争取他们的意见,让关系城市发展建设的百姓都参与进来。如此不但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还可以得到良好的建议。 5、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知识产权保护既包括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所有参与者与受益者都应树立保护意识,还涉及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的保护,如图、模型、文字等作品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在自身合法权益受侵害时,有效地防止经济利益的外泄;唯有充分认识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因侵权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只有知识产权得到保护,才能维护作者利益、鼓励创作积极性、推动创新。 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 1、发展节能环保型 风景园林行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部门,因此,风景园林的发展,在节能、降耗、环保方面,不能简单地从历年管理经验出发,而必须贯穿于风景园林的整个生命周期,科学而可持续地发展。 在公园、风景区,将卫生间的水龙头换成节水感应龙头,尽量使用燃气锅炉、电瓶车船、太阳能照明、节能灯泡、太阳能热水器淋浴洗刷,尽量少建建筑物、增建游览设施,人员来往不多、楼层不高、面积不大的办公楼没有必要设电梯或设置两台以上电梯。另外,合理控制电梯、照明运行时间也是节能降耗的措施之一,城市尽量避免到野外挖掘大树来进行绿化。根据土壤湿度、空气湿度,在绿化带中合理铺设喷灌设备、设施,也可以起到节能降耗的效果。垃圾收集设施可重复使用,并采取分类储运,集中或交由专业清运部门处理,同样,也能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2、发展功能综合型 设计项目综合性发展的趋势,一方面表现为单一项目具备综合功能,也就是一项景观设计作品在具备休闲娱乐等常规功能外,还要具备商业活动、集会、社区交流甚至城市雨洪管理、净化污染土地等多种功能。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具有生态学、社会学以及城市规划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实现多种功能间的平衡统一;另一方面表现在风景园林设计与其它市政项目更为密切的配合。把一个交通环岛改造成既有一定纪念功能,又能给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能否实现与其它工程设计有机配合,已成为未来风景园林项目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 结束语 风景园林的建设发展应与自然生态、社会环境是同步的,在当前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下,积极探索在有限的管理资源前提下,确保管理质量,提高管理效率,充分利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以风景园林工程功能得以实现。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园林规划的再生与设计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园林规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园林规划的再生与设计已经成为当今热议的问题之一,以一种不仅环保而且经济实惠的园林规划设计方式作为核心问题,同时园林设计的根本宗旨在于体现人类、社会、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设计理念符合低碳化、节约型的风格特点,资源达到最大的利用限度,再生利用废材,积极改革创新。本文主要对园林规划的再生与设计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园林规划 再生资源 创新设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园林规划渐渐成为人们眼中的重头戏,为满足时代背景的需要,园林规划的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园林规划的再生利用资源与设计水平都是比较低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而最突出的影响因素则是环境污染。当前我国的园林规划行业中的园林废弃资源的浪费以及再生利用建筑资源的问题比较突兀,此外我们也应该去深思如何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创造更新颖的设计空间,怎样才能让人耳目一新。 一 、园林规划中的再生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园林废材及建筑垃圾处理不周 园林废材以及建筑垃圾处理不周主要表现在废材丢弃浪费严重、建筑垃圾处理不当。首先园林废材丢弃浪费严重主要因为绝大部分的园林建设中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导致材料浪费严重,忽略废弃物循环利用这一环节。另外整个规划过程中缺乏科学技术含量,与环境效益脱节,缺乏生态保护意识,绿化资金负荷重。而建筑垃圾处理不周主要表现在拆迁很多旧建筑时只是一味的铲平堆埋,不考虑原基地的形状,忽略旧的构造肌理,导致产生许多建筑垃圾。同时对建筑垃圾也不进行合理的分类或者分类粗糙,有的建筑垃圾还与生活垃圾混合,增大垃圾处理负担。 (二)规划设计缺乏系统性 园林规划设计迫于客观需要而快速发展起来,但是却没有系统的结合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都考虑的不够周全,比如规划进程的选择很难与该地基周围的人口密度,城镇分布格局等系统的结合起来;或者与绿化环保工作脱节;或者园林规划工作与城市主管部门管理工作不协调。 (三)缺乏地方特色,设计结构单一 大部分园林规划仿造性比较突出,没有结合当地特色,脱离实际情况而去进行规划。该地的人文景观以及风景特色完全没有在园林建设中得到完整的体现,设计结构单一,盲目追求一步到位式的园林建筑,有些格局虽繁琐,但是内置树种配置不合理,一味追求视觉效果,反令人头晕目眩。 (四)忽略生态效益,重建设轻维护 近年仿古式的园林规划极其盛行,造价也高,亭台楼阁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必然会影响园林规划的大好前景,泛滥且质量差的园林建筑成本高,环境效益差。与此同时对竣工后园林建筑缺乏管理与维护,园内的植被通常因缺乏照顾而枯死,大量地浪费投资资源。 二、 园林规划的再生与设计效益 园林规划重视再生资源与创新设计,将会有巨大的效益,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一)经济效益 园林的经济效益往往来自于把附近土地和周围建筑的价值提高了,推动当地的旅游业及饭店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园林还可提供药材、种苗、花卉、蔬菜、果品等园林产品以此促进销售、服务业的发展。 (二)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主要是园林促进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城镇园林景观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气象因素的变化明显有助于人体健康发展。比如园林内的树木可以净化空气、植被的生理作用可以降低附近的气温,增加空气的湿度;植被还可以降低风速,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预防酸雨的发生等等生态功效。 (三)社会效益 园林建筑除了给我们带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还有社会效益。该社会效益表现在于园林可以作为普及人们文化、科学的知识场所;还可作为植物、动物考察基地;改善附近居民区和其他其他建筑的绿化环境,调节人们的愉快心情;园林还可作为避自然灾难的场所,比如地震、火灾。 三、 园林垃圾再生措施 对于园林“垃圾”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分类,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收集再生处理,下面简单的介绍几种园林垃圾再生措施。 (一)绿地再生材料 绿地再生材料主要是指对园林内的植被进行修剪的枝叶和废草、砍伐树木、树根、树木落叶等。 (二)利用园林“垃圾”制作堆肥 利用园林“垃圾”制作堆肥主要过程是地区分片就地完成、制成堆肥备用。分区就地完成主要是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制成堆肥备用的主要过程是利用专业剪草机对草坪警醒修剪,将产生的“垃圾弃物”运至堆肥场地;粉碎机粉碎这些弃物(根据弃物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粉碎机);2次粉碎之后对“初产品”进行加温加水处理后发酵;发酵过程中可添加合适的辅助剂,最后加水处理。 (三)再次绿化 将园林粉碎物铺设到栽植地后,可以起到维持土壤湿润、缓和践踏、避免杂草丛生等作用,铺设3年后粉碎物可以降解,形成具有丰富腐殖作用的表层土壤;或者将粉碎物铺设到运动场或者其他游乐场所周围的地面上,提高该地面的安全性,防滑;将粉碎物铺设后,可以提高园林的景观性、步行性的效果;将粉碎物堆肥化处理,化作春泥来滋润园林里的植被。 四、 园林规划设计的建议 当前我国园林规划的设计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设计缺乏系统性;缺乏地方特色;设计结构单一忽略生态效益,重建设轻维护。围绕这三大方面问题,在原有的设计基础上进行再创,提高设计水平,符合“园林规划和环境科学和谐”的新理念,促进生态平衡和质量得到改善。 (一)突出设计的系统性 园林规划的设计没有系统地结合城市规划建设,设计元素也不够系统化。那么如何在设计中突出园林规划的系统性?首先园林规划进程的选择最大限度地与该地基周围的人口密度以及城镇分布格局特点紧密的结合起来;另外保持绿化环保工作,保持园林的清洁与干净,使得园林与当地格局整体和谐,表现出自然和谐的美;同时园林规划工作与城市主管部门工作要相协调,避免两者规划工作进程相冲突。 (二)结合地方特色,把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 社会在前进,园林发展也紧跟其步伐,人们的情趣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保持原有的古典园林特色,在规划新的园林时,结合地方特色,把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融入园林设计中,大胆创新,形成新的设计风格过程中,吸纳传统特色和当地特色以及国内外经典园林特色,在设计手法创造中国式的现代新园林。比如自然山水风光园林,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景中借景的模式,寓意和意境结合,山水相环的形式等。 (三)低碳化、生态型、节约型发展 园林规划设计的核心体现在于低碳化、生态型、节约型发展。园林未来的发展核心趋势是向生态型园林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生态效益。如何让园林规划走上低碳化、生态型、节约型的设计之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节水型设计、节土型设计、最大空间配置多种食用或者其他生态型植物。节水型建议采用集水设计,减少铺装面积,加强雨水回收,另外利用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或者土工布减少水分渗透,或者采用耐干旱植物。节土型主要从有利于植被生长、土方就地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水平提高的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规划设计。配置多种生态型的植物,或者添加其他经济植物,如水果树、能源植物等,这一举措还可带来经济效益,节约园林开销。 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浅谈传统与现代结合下的园林规划设计 摘要:结合具体的美学艺术气息及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对具体结构及特殊功效的设计进行了改进。指出了设计是园林景观的主要灵魂,是具体承接自然景区与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探讨了文化传统对整体现代化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方向的影响,提出了适应现下生活节奏与传统文明相结合的园林规划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传统园林;现代城市;人文生态;设计规划 1引言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单方面的物质追求已不再流行,人们对多元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高。在西方传统文化交融的时代下,面对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园林规划景观是当前的重点问题,这种健康有序的规则空间往往决定着人们不同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城市化建设的历史时期内。个性张扬的时代彰显了人们对于自由的渴望,现代经济下的精神压力也不断加大,需要寻找适当的释放空间,探寻如何继承中国文化与人们精神压力释放的源泉,就要针对园林的具体设计结构和观念进行高效的总结。而长期以来,我国园林建设存在着单方面的敷衍建设,不利于新时代下人们的各种生活和其余需求,因此要全面利用城市建设的人员结构及高端科技处理技术,对不同的风格搭配进行全面化的总结,结合电脑处理进行模型试样的制作,同时考察其中的不足之处,争取做出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于一体的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实践。 2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园林规划设计理念 2.1项目策划的设计前的主要规划一定的环境空间是进行设计理念彰显与文化内涵绽放的重要载体,不单单是追求自然环境的最佳地点设计,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下的人们的各种活动及情感要求,形成具体实际的设计概念总结方案,这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定位方向。这些周边自然环境有着得天独厚的结构优势,需要人们去探索、发现,不是进行开垦,而是学会与自然融为一体,实现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最伟大的感知,当下社会的紧张趋势,使得人们几乎没有时间感受新鲜的空气与进行自然的精神沟通,人是自然下的最引以自豪的创造物,一切的启迪都离不开自然的提示,因此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场地的特性,接受自然的介入,实现完好景观的原型再现。这种现代美学的设计观点始终需要借助大空间位置进行视觉效果的展现,在时空的深度和广度意义上进行内涵的拓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渗透使得专业性的协调价值越来越高,因此在景观的分布规划上往往不会关注建筑硬质景观的展现,而是通过绿地景色进行建筑公共空间的外延,这种和自然和谐的建筑设计,实现了自然气氛的高度融合,在整个充满活力的空间衬托下,实现专业与自然的有效沟通,具体的项目策划与设计、实施的全过程需要系统的设计和参与操作。 2.2实现生态景观与精神文明的高度融合 景观设计的主要理念就是做到土地在户外空间的生态结构设计,这是人类进行生态规划的主要形式,必须贯彻尊敬自然的高度意识,顺应自然的发展格局,减少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避免盲目的人工改造,在保证原有生态气息的同时降低具体的建筑养护与管理成本。园林景观类型要实现多样化,在了解当地特有生物的生长环境要求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范围的补充,维持具体动植物生存的空间需要,保持水土和营养的正常运作,减少一定的能源消耗,实现人类生态环境建设下的生态和健康发展要求。要具体实现节能、再生与有效利用的系统的设计理念,保证城市园林规划建设的长足有效的发展。 具体设计内容包括:保护山林和自然湿地等不可再生的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自然资源的使用,提高其生存的发展空间需求,针对不同结构进行多层次的林地取代草坪的更高规格的结构设计,进行乡土树种的大量移植,保护城市绿地气息的有效展现基础,同时借助高效的配植方式进行资源和能源的有效节约;具体的功能发挥可以借助废弃物的再利用,在已经关闭的废弃工厂进行一定的光地的生态恢复建设,实现绿地覆盖范围的进一步加大;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进行具有生态保护能力的各种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设计,实现能源减少力量的最大发挥,包括污水的净化处理与生态铺地的雨水收集技术的改进,全面利用自然与科技结合下的高效理论,进行全面有效、节能的设计方案,保证国家在园林绿化建设上的资金的完备性,以及保证生态精神文明建设的城市化新型历史任务地有效贯彻和完成。 在尊重一定地域的民族精神文化价值绽放的基础上,进行专有民族性的景观设计,包括进行历史和人文特性知识的展现,使人们具体了解当地文化的结构形式,了解建设的精神价值,以及具体生存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质状况以及动植物资源的分布情况,这些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精神气息始终决定着当地人民无论在审美还是艺术品位上的异地情怀,是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的最宝贵的经验总结。因此,首先要做的是了解自然,实现一切结构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作用,将当地的阳光、地形与土壤等自然因素投放到设计内容中,并尽量运用乡土下的植物覆盖,实现当地景观的再现,满足人们一定生活条件下的审美标准和各类活动的需求。 3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园林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平面化的设计上,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实际状况进行合理的图纸设计,因而要针对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精神需求,进行主次分明的空间结构设计,而不是一味的大范围的植被覆盖和建筑堆积,针对每种景物本身的立体空间的独特性与画面的整体变化作用,设计者要根据这些搜集回来的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比较组合路线的最佳位置,实现最佳最佳观赏点有机的联合在一起,保证在虚实变化的节奏中进行统一文化气息的展现,这就要去设计者把握主题的文化和生态理念,把握图纸的合理方向设计,考虑空间角度下的最佳视觉效果,进行审美观念的不断加深和修改,实现人文与自然景观的高度融合。 对于孤立的景观格局,千万不要一味地进行开采建设,单单为了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进行地下停车场和硬道的建设,这对于涓涓细流的河水及绿地植被有着一定的毁坏作用,要保留这些自然物质的同时,防止恶意开垦,借鉴前人在自然环境中维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利用土地属性实现其具体价值的有机展现,设计内容切忌太过苍白无力,例如关于资源的利用上,绿地生态建设必不可少的就是植被的灌溉,当然缺少不了一定的水资源的存储,但是单方面的利用地下水进行操作不免浪费不少资源,不利于国家生态建设以及各类生产生活对于水资源的渴求,因此可以考虑铺设一些管道材料,依据科学分析雨水的分布情况及具体的降水量进行分析总结,保证植被在雨水通过地下管道过程中根部对水的净化作用,同时吸收植被所需的一定的营养成分,实现生态建设与水资源存储、高效利用的双重价值发挥,保证新型经济下城市园林建设的高效运用的思想发挥水平,促进国家城市化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保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园林建设理念和设计的全面进展。 4结语 目前,城市化建设需要借助园林建设发挥一定的经济和精神文化价值,针对目前比较流行的自然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节奏的双重追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需要在一定的设计上进行改进,以适应新时代下国家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促进城市化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建筑工程造价论文:浅议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问题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整个建设项目的工程管理需要,合理、正确、有效的控制及管理建筑工程造价,已经成为工程造价工作者应该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首先探讨了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的现状及意义,然后探析了我国建筑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问题;措施 工程造价是反映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个综合指标,合理确定和全面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是对工程建设优化管理的重要手段。造成工程造价失控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对工程造价的认识不深,管理不力。在设计阶段伊始,对造价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够,设计概算的编制不能按所处环境及时间范围内的设备材料进行有效的分析预算;对设备、材料价格的浮动因素预测不准;在施工过程中,劳务设备材料等影响因素变动对预算的影响;在合同签定时,对工程特点、工期长短,结合客观情况确定合理的包干系数不符合市场规律。因此,要更好地适应市场,将工程建设完全交予市场来调控,必须加强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1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现状 我国现在实行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是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完善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制度,其主要表现在国家直接参与工程造价的经济管理活动。因此,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存在将主要精力投入在预算与结算上的普遍问题,着重于计算细账,反而是事倍功半,未达到控制的目的,也没有实现管理的目标。“三超”现象频频出现: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情况严重影响建设工程投资效益的管理。建筑工程造价的金额大小可以直接判定建筑工程的投资消耗资金的大小。 2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意义 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贯穿并影响项目建设的决策、设计、施工以及竣工结算的全过程,同时在建筑企业的工程运营期间,合理的造价控制能够极大的减少工程资金的消耗,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为建筑单位带来无与伦比的经济利益的同时,有助于施工单位对人力、财力、物力等相关资源的有效配置,优化企业结构,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筑单位所积极追求的最终目标都是经济效益,怎么才能将最低的资金投入来获取最大的、最让人满意的价值回报,是每一个人都会积极考虑的问题。从这一根本上采取相应合理的资金消耗计划,能够更好促进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3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建筑项目前期的造价控制普遍被建设单位忽视,重点过多的投入在施工阶段,如施工图的预算审核、工程结算款等。长期以来,我国的建筑工程造价普遍存在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现象,对建筑工程的合理投资与效益管理都有严重的影响与困扰。另一方面,建筑企业往往忽视工程造价管理及管理人员的重要性。 3.2建筑施工过程中对成本的控制与管理不够,未能做到成本的合理节约,未能实际结合经济与技术问题,未能及早发现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甚至造成无法弥补,以及相关其他问题导致的成本不可控制状况。 3.3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系统不完整,各环节未能紧密相扣,如投资预算、设计概算、合同价等分别、各自管理,未能紧密相连。报价与经营管理人员未能很好的进行沟通,管理细节上存在漏洞,导致工作人员只能通过社会平均水平完成各自的工作。 3.4建筑企业未能形成科学的评价管理系统,缺乏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导致企业缺失合理的报价体系,直接影响了企业资源的严重浪费,随着建筑物的完成,珍贵的经济技术数据也会随之消失,从而使企业丢失了能够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3.5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对于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建筑工程技术的提高,这些法律逐渐不能满足造价管理更高水平的需要,仍需进一步完善。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工程控制与管理现状复杂多变,以往的内容已经不能涵盖工程造价的方方面面,这就造成了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可依的情况。法律法规的欠缺对建筑工程造价的真实、有效、合理控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6造价控制管理忽视设计的重要性。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到现在要求工程投资做到事情预测和事中控制。但是就目 来看,大多数的做法是把造价控制重点放在了施工阶段,对于设计则没有足够重视。这种轻经济中技术、轻决策重实施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提高。 3.7没有健全的工程造价资讯机构。近年来,一些工程造价的相关资讯机构正在迅速发展,但是目前管理制度部完善,配套的设施也不健全,所以各种资讯 机构也很难执行下去,这就要求重视资讯机构的设置。这样才能保证资讯机构按照规定办事,确保工程造价管理的公正性,促进招投标工作的有序进行。 4加强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4.1加快工程造价市场化进程,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在计价方法上,实行量价分离原则,这符合国际上习惯采用的fidic(土木工程建设合同条件)的要求。这种计价方法的优点是在招投标过程中,工程量是由发包方提供的,工程量的测算由发包方完成,投标单位不用再次计算;可以保护承、发包双方的合法权益,施工过程中,工程量发生变化,工程造价也作相应变化,把双方承担的风险降到最低;有利于发包对项目投资的控制;对于工程计价中的利润,应以社会平均利 润为标准,考虑建筑业的发展水平和市场工程供求关系由企业决定利润水平。 4.2改变造价费用结构和计费方式改变目前的造价费用构成和计费程序,将间接费等需要按照规定取费程序计取的费用计入综合单价中,同时将实体性费 用与措施费用分开,以利于各企业采取新工艺、新材料,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措施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工期。 4.3改革造价咨询部门机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支持行业协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让行业协会真正成为服务政府、服务企业的中坚力量;对各类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进行脱钩改制,借鉴国外造价咨询企业的先进经验,提供咨询企业实行合伙制,变有限责任为无限责任,解决目前国内大多数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政企不分、责任有限的状况;尽快制定工程造价咨询业的专责任赔偿方法,以解决目前国内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弄虚作假,提供虚假信息的不良现象,增加咨询机构的责任风险,以提高咨询企业的信誉、公正性和优质高效的服务态度;拓宽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服务面。在建设项目的施工、监理中,由造价咨询机构委派具有造价工程师资格的专业人员或施工、监理单位内部具有造价工程师资格的专业人员参与项目的投资控制、施工管理、合同管理4.4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工程造价管理必须由法律的保障和规范,工程建设全过程各环节各阶段都要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制度可遵循,工程造价管理应渗透到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制定可操作的行政法规,在当地建设市场为卖方市场的条件下,利用地方规章有 效地保护了施工企业的利益。 4.5建筑工程造价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一个关键是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因此,工程造价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在工程的设计阶段与设计人员进行密切的沟通与配合,及早并及时的对工程项目进行相关的合理对比分析,及时反应造价信息,必要时要联合工程设计人员与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共同的讨论与验证,以便做出合理的预算。这就要求工程设计人员的设计过程与工程预算都要遵循国家的标准设计,以促进工业化水平,加速工程进度的脚步等。 4.6通过开展教育活动提高人员素质、提高服务水平目前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除少数拥有造价工程师资格证书外,绝大多数是持预算员资格证书的人员,这部分人员文化水平低、经验少、专业知识缺乏,因此要加大培训力度,尤其是 对造价工程师的培训,应逐步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这样企业才能建立自己的定额,在编制投标报价时,才能正确掌握材料价格、机械使用费、劳务市场价格及市场行情,才能对市场的走势作出预测。 5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程投资的确定与控制变得更为复杂化,这就需要建设单位对工程造价的管理既要两手抓又要一手硬。在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建设单位要科学、合理的控制工程造价,发挥掌握第一手资料的优势,注意分析和充分利用建设周期中的各种信息,与市场紧密相连,避免建设资金的流失,积极有效的调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建筑工程造价论文:关于建筑工程造价审核工作的思考 摘要:本文阐述了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基本原则和审核方法,分析探讨了建筑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要点,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审核工作;思考 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必要程序及手段,通过对预结算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复核,可及时纠正所存在的错误和问题,使之更加合理的确定工程造价,达到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1 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基本原则和审核方法 1.1 基本原则 在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工作中,应该严格坚持以下的基本原则:a、在开始工作之前,必须做好有关准备,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设计图纸应该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熟悉,核查其资料是否准确和完整,有问题及时提出上报加以解决;b、选择合适有效并符合企业和工程实际情况的审核方法,尽量减少在审核过程中出现问题。 1.2 常见的审核方法 1.2.1 全面审核法:这种审核方法所审核的面非常广,工作量较大,但是审核结果在准确度上很高,所以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用的最多就是全面审核法。 1.2.2 联合会审核法:这种审核方法主要通过联合专业的专家进行会审预算,提出问题,设计方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修正设计,最终得出会审结果。 1.2.3 重点审核法:这种审核方法是建立在全面审核法的基础上的,主要是对一些占造价比例大的部分进行有针对性审核,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这个审核方法主要就是对那些需要进行重复审核的建筑工程,不用复审时应进行全面审核。 1.2.4 对比审核法:这种审核方法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地区和用途上相差不大的建筑工程,通过对建筑工程预结算的造价指标进行对比,再进行有针对性审核,这种审核方法速度快且准确度也非常高,各项造价的指标也比较全面和精准。 1.2.5 对比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主要是在预结算审核时,对比建筑规模和标准相关批文、工程量和设计图纸,发现预算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此来确定预算精度,这种对比分析法主要用于一些预算精准度要求不高的情况。 2 建筑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要点探讨 一般来说,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方法有多种,但无论哪种审核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如全面审核法优点在于全面细致,审核的质量高,效果较好;但工作量大,且有一定重复劳动。在审核中都必须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要点入手: 2.1熟悉合同。工程竣工结算是以合同为依据,所以首先要对合同的约定熟记在心,重点注意这些: 2.1.1 注意承包范围及价款调整方式和风险范围,这些直接关系到哪些可以调整和怎么调整,哪些不能调整。 2.1.2 材料价差、暂估价调整应该按合同约定 2.1.3 措施费及专项措施费的约定 2.1.4 注意奖励和惩罚的约定,如工期和质量方面 2.1.5 注意专项分包、甲供材的配合费用计取 2.1.6补充协议等 2.2 充分掌握好工程定额。任何一个施工单位的目的都是获取最高利润,在利益驱动下,经常出现错套定额、高套定额、重复套定额的情况。审查人员在接到送审的预算书时,首先应查看招标文件、施工合同或协议确定该用何种定额;其次对照施工图纸逐个核对预算子目,看是否与定额内容相一致,特别注意对定额进行换算或补充定额的子目,要核对其消耗量和预算基价的取定,对高套定额、重复套定额、多套定额的坚决予以纠正。例如,某建筑是一栋高31.9m、建筑面积为10450m2的综合办公楼,按照工程费用定额该工程取费类别属于二类工程,建设单位要求招标公司按三类工程计取工程费用编制公开招标文件,但送审的预算控制价却按二类工程计取工程费用。审查人员认为不能以工程本身属于的工程类别计取费用,应严格按照招标文件,并向招标公司提出了质疑。公司却以招标文件出错为理由,解释为准备修改招标文件,对此,审查人员又与建设单位进行沟通,证实了建设单位的本意,不允许修改招标文件,这样审查人员计算该工程费用时按三类计取就有了充分的依据,单这一项就为节约了资金80多万元。 2.3 核对竣工图与现场对应。理论上要按照竣工图纸结算,但是竣工是由施工单位绘制,监理甲方审核,但是有时候施工方为了某一目的往往把结算时不利自己的东西故意遗漏掉,如果监理甲方责任心不强不一定审核出来。所以所有的变更、联 系单一定要好好的跟图纸对应起来。 2.4 注重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在实际施工中,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工程监理会根据实际选择最佳方案,充分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材料,追求高效益。施工中采用的新材料或新工艺,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认可后才能实施,施工单位按优化的施工方案编制工程预算,与定额按常规计算肯定有差别。作为审价人员,不单要熟悉施工组织设计,认真核对送审的预算,在定额标准允许调整的条件下,合理核定造价,还要结合设计方案,按定额规定的常规施工方法计价。然后对比两者的差异,仔细分析,属于施工单位为了保证质量或加快工程进度而采取措施的,差额部分不予认可;属于特殊施工环境或其它客观因素造成无法按常规或原施工组织施工的,经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共同商定后方可认定其费用。如某综合办公楼混凝土工程模板计价,原预算是按常规施工木模板计算的,施工单位却全部采用了加厚夹心板,也做好了签证,审查人员在审核该工程结算时发现签证单上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只是签了“情况属实”,后根据调查取证,是施工单位仅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和提高工效而改变常规做法的,在预算定额标准中,不允许对此项目进行换算,故核减了该费用15万元。 2.5 加强现场签证的核实和计算。现场签证是预结算审核重要依据,因此必须加强现场签证管理,严格报送程序,送审材料由建设单位报送,对于施工单位送来的工程变更或签证单拒收;所有的签证单要求建设单位逐张核对其合法性、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对签证单上表述签证原因不清的,应核实签证原因,属施工单位工作失误造成的或多计费用的,坚决减掉;对于施工单位提供的竣工图,不仅要认真核对每一张联系单内容是否修改到竣工图中,而且要到工程现场核对竣工图与工程实物是否相符合。 进行结算审核时应着重审核工程结算是否符合工程施工合同、招投标文件的相关条款。施工单位报送的资料是否完整、准确、真实,工程量及费用计算是否准确,原图纸中未做项目是否全部扣除,甲供材料的领用数量有无超欠供现象,施工现场发生的各类配合费用有无按规定计算等。尤其对于工程变更应作为审核的重点。 3 结束语 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作为确定工程造价重要环节,是确定建筑工程造价的必然手段和程序。近年来,建筑工程超支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保证施工企业的投资资金实现合理化使用,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显得愈加重要。因此,探讨研究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对控制工程成本、保证施工企业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建筑工程造价论文:浅析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摘 要:建筑工程概预算能够有效地分析和控制工程造价,控制投资规模,缩短建设的时间,对于提高投资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如何加强工程造价管理中概预算的编制工作,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提高概算编制质量,为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工程造价 1.建筑工程概算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建设工程概预算是指在执行工程建设程序的过程中,根据不同设计阶段设计文件的具体内容,参照国家规定的定额、指标及各项费用取费标准,预先计算和确定每项新建、扩建、改建和重建工程所需要的全部投资额的文件。 它是建设工程项目在不同建设阶段经济上的反映,是预先计算和研究建设工程价格的费用性文件,是对工程投资进行决策、分配、控制、管理、核算和监督的主要依据。现代建筑工程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做好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要,控制风险投资,改进和完善工程投资估算,实行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有效地指导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工作。 2.当前建筑工程预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预算方法存在滞后性 由于社会的进步,在建筑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不断涌现,编制预算时,需要经常进行定额换算,但由于我国现行的工程预算确定方法多为静态、滞后的方法,定额单价通常是以几年前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的统计为基础,并且新增补的定额往往缺少代表性,这就造成了工程量计算取费的差错。 2.2预算设计缺乏全过程意识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大多是处于阶段性的管理模式,缺乏建设项目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由于预算设计仅仅是工程前期经济预测,在建设项目的其他阶段,由于市场、人为因素,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计划外支出,这样的情况下,盲目以预算为纲,成为制约工程进度、精度的瓶颈。 2.3施工设计变更的随意性 施工阶段设计变更随意性大。施工阶段施工单位为方便施工,不按设计施工,导致很多计划外支出,造成工程超支,不得不对原有设计进行变更以调整工程预算。而相关各方对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的可行性、科学性、适用性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管理等。 2.4工程招标和设计制度的不完善 现行工程建设的设计与招投标制度管理存在漏洞。在设计招标中,建设方缺乏科学管理,导致设计方盲目追求效果,背离了适用、科学、安全、经济的设计原则。同时在招标过程中,施工方为追求利益,擅自虚报、多报工程量,造成投资预算与实际工程造价严重不符。 3.加强概预算编制工作的具体措施 3.1了解项目工程现场情况和施工组织的特点 掌握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并考虑可能采取的施工方法和措施是编制好设计概预算的必要环节。如水电工程中的砂石料需求量较大,其价格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故需深入现场了解施工场地布置情况、砂石料开采条件以及场内交通运输条件和运输方式。根据现场布局确定材料构件及设备存放点,据此计算是否需二次搬运及运距等。 3.2熟悉设计图纸,充分理解设计意图,正确计算工程量 概预算编制人员必须充分熟悉各定额册说明、总说明、章说明、节说明及定额所含工作内容,熟悉设计图纸、设计说明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阅读图纸应从设计说明和总平面图开始,要清楚工程的性质、类型、规模,依次阅读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详图、材料做法,了解各类图纸所示部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工程量计算。正确合理地套用定额,力争做到定额项目和实际相符,不重复计算、不漏算。 概预算编制人员要依据设计图纸准确地计算出与设计图纸相对应的工程量,这要求编制人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施工经验表现在编制人员对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工艺的把握上。例如:采用脚手架类型,各种施工机械的性能与特性,以及建筑工程本身特点及施工中的特殊要求等。 3.3客观分析价格因素,价差调整要留有余地 概预算定额表中的设备材料价格反映的是编制年的价格水平,编制设计概预算使用定额时,其价格水平是按市场价格来确定的,需要进行价差调整,也就是所说的动态管理问题。一项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往往是历经数年。其间设备材料价格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动,为使概预算起到控制投资的作用,必须建立工程造价价差预测系统。首先预测出未来设备材料价格的演变情况,然后预测出与之相关的各项工程造价指标的变化趋势,合理确定价差,适时地调整价差,使估算、概预算的编制在动态中进行。 3.4充分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概预算编制 因为工程的概预算编制时间紧、任务急,难免会出现多算、漏算或重复计算的情况,另外概预算编制人员也不得不在大量的定额条目以及各种项目计算表之间反复抄录和校对,所以在大量的重复计算中花费了过多的时间,这样计算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现在研究出的很多计算机软件在概预算编制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大大减轻了工程概预算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概预算编制的工作效率,是提高概预算编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根本保证。 3.5提高工程造价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对造价预算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造价预算管理人员要掌握工程预算的专业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对设计、材料设备采购、现场工艺、工程整体结构、投资分析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应熟悉。对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全面设计、工程施工、设备安装等工作都要了解掌握。所以,工程造价预算管理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4.结束语 工程概预算编制的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工程造价水平,随着我国经济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造价已经进入了一个改革和完善的新时期,这就要求概预算编制工作不断提高和完善。要做到结合工程各方面需求,掌握影响工程造价的各个因素,编制出一套合理、准确的概预算方案,保证工程整体施工的正常运行。 建筑工程造价论文: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的内容与方法探讨 摘要: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实施控制假设工程造价的最重要环节就是工程预结算审核工作,它将直接的影响着项目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笔者对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的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方法,以便更好地解决建筑工程预结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 造价 预结算 审核 策略 1、引言 对于建筑工程企业来说,实施有效地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是降低投资成本的需要,是科学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重要方法和必要手段。只有通过认真细致的进行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工作的审核和检测,才能够确保及时的发现和解决施工问题,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才能有效地控制企业在工程项目上的投资成本,才能实现使用有限的投入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用。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工作,组建更加专业的技术团队,将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质量提升到最优。 2、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内容 在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的审核工作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包括费用计取是否准确、工程量计算是否正确、单价套用是否合理这三方面,并且能够结合施工图纸的基础之上,将工程合同、招投标书、协议、规章制度、材料设备价格变更签证、隐藏工程验收记录、施工记录等等资料,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审核。 2.1工程量的核算 在进行工程量的审核工作时,应该熟练地掌握工程量计算的规则,把握好工程量审核中的正负误差分析。所谓的正误差就是指,工程施工过程中土方的实际开挖高度应该比设计室外的高度要小,但是要注意计算工程量时还应该按照图纸进行计算。例如,进行柱体、板面和梁交换处的捆筋和受力筋的重量计算,设置在墙体中过梁和圈梁所占体积没有扣除,没有扣除楼地面地沟、孔洞所占面积,不扣除保护层就进行钢筋计算等等方面;相对来说施工中完全按照理论尺寸进行工程量的计算,不对实际的工程量进行考虑的方法就被称为负误差,在负误差中往往会出现项目的遗漏现象。所以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要对以下工程量计算的规则熟记于心,将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做到最佳。 (1) 对计算范围要及时进行分析,例如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要分清楚混凝土工程中的梁高、柱高的划分以及砖石工程中的墙身、地基等方面的划分。 (2) 分清楚限制范围,例如当建设过程中遇到房屋坡度大于45度时,可以采取计算坡屋外面脚手架偶的费用方法进行替换;当建筑层的高度在3.6米以上时,加上顶棚的装修时就可以进行满堂脚手架费用的计算。 (3) 防止计算错误,在审核过程中要仔细的对图示尺寸和计算尺寸进行对比核查,防止出现不相符的数据。其次,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变更计划书和现场签证进行认真地核实,确保签证凭据工程量的审核工作做到计算合理、准确,实事求是。 2.2套用单价的核实 在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工作中,工程造价的定额具有权威性、法令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在使用过程中都应该严格的执行工程造价定额的形式、内容、计算单位和数量标准,杜绝随意提高或者降低定额的现象出现。同时,在进行审核套用预算单价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 限价材料的定额套用规定 如果出现主材料的价格远远超出指定的最高界限,那么就应该直接价以最高的限价进行,最后按照实价进行补价差。当然,如果主材料的价格符合最高限价的定额规定,那么也按照实际价格进行差价补偿。 (2) 换算的定额单价审核 我们在实际的套用单价计算时,在满足上述要求以外,还应该对换算的内容进行细致的了解,审核内容中包括的是定额中材料、机械、人力等的部分还是全部。同时,还应该对采用的系数进行审核,检查其是否正确,换算方法是否得当这些因素都将对单价的准确性造成直接的影响。 (3) 对补充定额的审核,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就是指检查编制的方向和依据的合理性。 2.3费用的审计 在工程项目的取费费率计算时,一般都应该按照当地工程造价部门的规定,以及招投标的合同进行确定。在进行费率的审核时,要注意文件的时效性与准确性。明确取费计算的基础是以人工费用为基础还是以直接费用为基础,并且在进行总结 算时将新增项目或者变更项目都考虑全面。 3、目前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中存在的问题 (1) 偷工减料,项目减价格不减。在施工过程中的建材价格都是在定额中有所规定的,实际的采购肯定会出现偏差,这就是材料差占据工程造价与审核的最主要内容。一些施工单位在材料的采购和使用中,采取各种手段规避材料差,以次充好,造成不同程度上的造价虚增。 (2) 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对一些土石方或者零散工程项目进行议价的方式进行价格计算,脱离定额报价的限制,导致工程虚价现象。 (3) 施工单位还会采取各种手段有意抬高工程造价,例如利用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来索要巨额赶工费,变更项目时收取变更费等等。 4、提高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质量的策略 4.1做好工程量的审核 对于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来说,它的价格随着工程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在进行工程量的审核时,要全面的结合图纸、专业设备材料表、运输表、定额规则、计算方法等等进行。主要进行审核的内容包括工程量是否有多算、漏算、重算、错算,针对分项工程要注意尺寸和数据来源、计算方法等方面内容,进行详细的计算和审核。 4.2熟悉精通工程量计算规则 工程量计算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工程预结算的质量,建设单位的预算审核人员必须具备高水平的工作技术与经验,熟练地掌握计算规则,对施工单位编制的决算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查,避免隐蔽交叉部位的多算工程量,有效地进行去伪存真的工程量审核。 4.3对定额子目的审核 对于工程项目应该套用哪一类子目和哪一部分子目来说很重要,一旦出现错套子目就会带来巨大的差异。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对定额子目进行严密的分析和探讨,确定出适合的定额子目,确保工程造价的科学和理性。例如,在进行土石方类别的子目套用时,一定要熟悉定额中同类工程的子目套用界限,严密分析之后在实事求是的加以核定。 5、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是一项专业性、知识性和技巧性都很强的工作。对于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工作中,还有很多要注意的方面,例如对工程签证的审核、对费用的审核、对项目小计、合计的审核、对材料价格的审核等等。建设单位只有指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审核方案,组建技术过硬,专业性过强的审核团队,才能将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工作做到最好,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 建筑工程造价论文:建筑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对信息化的管理的概念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分析了建筑工程造价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然后具体的罗列了当前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研究 1 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管理概念和实施的必要性 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现代化企业实现其目标的前提,它为经营与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或指令。管理活动中的信息不会自动流向管理者,所以对原始的数据和信号进行采集、整理加工、保存、传送和应用,是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必备内容,即信息化管理。其本质就是依据信息自身的特点,有目的的组织信息共享,使决策者能准确和及时的掌握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完成正确决策。为了达到此目的,就要熟悉信息管理的所有环节,并做到一下几点:了解并掌握信息的来源,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掌握并正确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熟悉信息流程的所有环节,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当前,it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企业管理经营得到中广泛的应用,这给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带来众多新的机遇[2]。 2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工程造价管理不断深入的改革,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工程造价机制已经走向完善,工程造价管理需要适应市场发展的方向。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可以说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框架已经建立起来,工程造价系列的软件也逐步丰富多样,为工程相关活动、造价管理所提供的服务和信息的网站数量也不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目前,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有了一定的理论根基,但是同时也有了很多一些不可小看的的问题[3]。 2.1 基础设施不能够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现有的基础设施没有根据工程造价、当前业务的可预见性发展对信息的收集、储备和运用,但是构建与采购因为网络通讯、信息构造、软件支柱以及数据库之类而构成的运用环境,工程的造价讯息有效运作以及参加到社会经济市场的竞争根本条件满足不了需求。 2.2 工程造价系统的管理人员讯息互质无法适应信息化的需求 工程造价系统的管理人员讯息理念通常比较落后,工程造价系统的讯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处理类的方法滞后,没有主动掌握讯息的积极性。这一切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甚远,严重阻挠了工程造价系统讯息能源化以及信息化的进步。 2.3 工程造价系统讯息资源采集和处理手段落后 工程造价系统讯息资源收集水平依旧保持在最原始的时候,采集到讯息数量比较少的时候,且讯息的分类规范并不统一,数据的格式以及存取方法不同,对信息能源的加工处理相对来说就变得比较困难,讯息能源的基本质量无法提高,讯息的维护和更新速度就很慢。 2.4 工程造价系统讯息采集系统还没有成立 工程造价系统的管理人员内部讯息的共享体系,包括和业务伙伴或者用户之间的讯息互换、和外部联系的讯息体系都没有真正的形成,因此,大范围内的讯息共享更难以实现。 2.5 工程造价系统讯息资源管理没有统一规范 因为没有工程造价系统讯息能源管理的统一规范,不能确保讯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便不能确保新讯息有序和快速的流通[3]。 3 推进工程造价系统管理信息化的政策 根据当前工程造价系统管理讯息化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工程造价的管理人员应该重点去创造对工程造价管理讯息化构建有利的环境,创建与改善相对应的工作体系,以创新改革为动力,环绕增强工程造价的管理技术与整体的竞争为基本目标,从实际的角度出发,统一规划发展、突出侧重点、分步进行实施、务求实际效果,从以下几点来进行相应的改善。 3.1 量身定制工程造价管理的讯息化总体规划 工程造价体系管理讯息化构建顺应市场经济体制下信息的发展和进步,是构建领域信息化的重点。定制工程造价体系管理讯息化的总体规划以及最终目的,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备,完善 联网项目。在实现规划时期应改明确的工程造价体系管理讯息化构建的主要系统,包含了技术目标、讯息收集目标、维护目标以及人才培训的目标等,方便分解和落实。 3.2 充分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水平 工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信息意识。工程造价管理人员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引导,工程造价的管理部门需要利用信息进行造价调控。管理部门可以使用多种手段和媒介合作,宣传信息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进一步工作质量。 3.3 充实工程造价体系讯息能源资料库 新的工程造价讯息资料库已经在造价领域建立,通过数量和质量上看来,并未真正的成为工程造价讯息产业。所以,应该不断的扩大工程造价系统专业领域建筑造价体系讯息能源的基础上,将视线延伸至构建领域的有关讯息能源,提高建筑造价讯息资料库的容量,来填充整个建筑造价讯息资料库的,与此同时也要提升建筑工程造价讯息能源的管理水平,来更好地达到各个阶层的建筑工程造价讯息客户的要求。 3.4 完善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和政策环境 已经建立完成的众多的工程造价信息网络,在还没有建立一致的标准体系和工程造价信息编码分类体系的情行下,横向和纵向联系比较少 ,还达不到实现工程造价信息共享的目的。所以,应该尽快制定包括工程造价电子商务、软件、知识产权与工程造价信息资源保护等方面 的政策法规,并和建设领域信息政策环境进行衔接,对照相关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建立权威、统一和规范标准的工程造价信息体系,保 障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健康有序发展。 3.5 加大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在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并制定优惠的政策,在资金短缺上需要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于此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为实现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和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 3.6 大力发展建设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 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和任何其它工作都一样,最终均需要取决于人力资源。为了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就迫切需要造就培养一大 批既懂工程造价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要制定对应的政策,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培养大批的多层次的适应工程造价管理信 息化发展需要的人才,成立一支能力强大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团队,来满足实现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3.7 建设工程造价信息市场体系 工程造价信息事业的存在、进步及繁荣的基础是工程造价信息市场,其也是工程造价信息提供者、生产者、需求者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场所更是进一步实现工程造价信息的重要场所。所以,需要建设工程造价信息市场体系,同时开发工程造价的信息服务,提高工程造价信息的服务手段和服务领域。与此同时,工程造价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企业化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工程造价产品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4 结论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需要意识教育、组织建设、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作为保障,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作为其经济基础。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研究也是工程造价领域的最基本的建设。所以,只有我们工作者吸取教训,提高业务水平,加大发展的力度,这样才能推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管理。 建筑工程造价论文:论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摘要:从建设单位的角度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进行研究和探讨,综合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主要从建设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三个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进行阐述,通过对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尤其对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以达到对整个建设项目造价控制的目的。 关键词: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投资决策 1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普遍把控制工程造价的主要精力放在预结算上,算细帐,结果是事倍功半,控制的目的没有实现,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却屡禁不止,严重困扰着建设工程投资效益管理。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就是要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其目的不仅在于把项目投资控制在批准之内,更在于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效益。 2 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工作贯穿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而决策阶段各项技术经济的决策,对项目的工程造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工艺的选择、设备选用等,都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项目建设各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最高,可达到80%-90%。因此,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是否科学合理。 第一方面在投资决策阶段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保证详实、准确。 第二方面认真做好市场研究,是论证项目建设必要性的关键。 第三方面做好方案优化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 第四方面是合理确定评价价格和基准参数是做好经济效益的基础。 财务评价是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下,计算项目范围内的效益和费用,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以考察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在财务评价中,评价价格的选用是项目经济评价的关键,直接影响评价的质量。目前在经济评价报告中,产品销售价格按市场价格计算,不考虑计算期内价格相对变动,这样,若产品销售价格逐年下降,那么就夸大了项目的效益,如果产品的价格是逐年上升的,就缩小了项目的效益。显然,经济评价仅用当时的市场价格来编制是不够的,这就要求评价人员针对不同项目的特点,结合市场分析、竞争力分析、不确定性分析等因素选取多种价格方案并加以分析,以使投资者对项目未来的效益有充分的了解和减少项目投资风险。 3 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项目勘察设计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是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和体现其实施意图的过程,是工程建设的关键,对工程项目的造价及竣工后能否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该说,控制造价必须从投资决策阶段开始抓起,这才是从龙头抓起。但是,由于投资决策时连方案都没有,要确定准投资额也确实不那么容易,尤其民用建筑变化比较大,虽然都是宾馆饭店,可是由于建筑方案不同、设计标准不同,所选用的材料设备不同,所采用的结构形式不同(当然施工地点、方法、管理的不同也是造成造价不一样的重要原因),致使它们的造价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虽然建筑类别相同,但很难有相同的工程造价。在设计阶段,由于针对的是单体(具体项目)设计,是从方案到初步设计,又从初步设计到施工图,使建设项目的模型显露出来,并使之可以实施。因此,这一阶段控制造价比较具体、直观,似乎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价值工程对设计方案进行经济比较,对不合理的设计提出意见,从而达到控制造价,节约投资的目的。 3.1 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主客观条件 设计阶段控制与管理造价的主观条件是:业主(建设单位)非常真诚而且迫切需要控制造价,设计单位不但有水平非常高的设计师而且还有非常精通造价业务的造价师。这样,业主、设计师、造价师三方密切配合才有可能在设计阶段控制造价,而缺一方都是不可能的。设计单位应有完善的造价控制系统,每一建设项目都有一套完整的估算、概算、预算。 设计阶段控制与管理造价的客观条件是:国家(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政府)要有相应的、明确的政策法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设计概算要有明确的规定,一定要有资质的单位和人才能编估算、概算、预算,不能是什么人都能干。要建立严格的概算审查制度和对编制单位、编制人员的审核检查制度。同时,要赋予造价师一定的权力,还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3.2 设计阶段造价控制与管理目标的确定 当明确了控制造价的关键在设计阶段和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条件具备时,要控制造价就要合理的确定控制目标。 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目标一般是用投资估算(一般是可行性研究的投资估算)作为方案设计估算的控制目标,用方案设计估算作为初步设计概算的控制目标,如果有技术设计时用初步设计概算作为技术设计修正概算的控制目标,用修正概算作为施工图预算的控制目标,如果没有技术设计时就直接用初步设计概算作为施工图预算的控制目标。 3.3 设计阶段造价控制与管理的方法 合理地确定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目标值以后,就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造价进行控制。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方法有:利用价值工程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进行限额设计,搞标准化设计。这些方法对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确实也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当前要强调的是;加强对设计阶段方案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编制的管理和审查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实际中经常发现有的方案估算不够完整,有的限额设计的目标值缺乏合理性,有的概算不够正确,有的施工图预算或者标底也有不正确的地方。 实际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初步设计概算不准,与施工图预算相比,差距很大。当前初步设计概算确实存在一些质量问题,造成其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有些初步设计图纸的深度不够,有些概算编制人员缺乏责任心,概算与设计脱节,又与施工脱节,工程量算错,定额套错,间接费计取错误等都时有发生。从这些年的概算抽查实践来看,概算审查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避免重大错误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如在概算审查中就发现:有的写字楼概算,居然在概算汇总时将整个弱电工程概算漏掉;有的多层住宅楼概算,居然没有内墙的工程量。这些都是不应该发生的。 4 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一直是将重点放在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相关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较全面,现对实施过程中各相应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进行简要阐述。 4.1 招投标阶段 通过投标竞争,业主择优选定承包商,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是造价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一是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对招投标的监督;二是要不断提高标底的编制质量和评标人员的业务素质,切实防止压标或低价抢标;三是要严格禁止招标人利用施工企业“找活”心切的特点,人为地要求施工企业压价让利和提出垫资施工等条件;四是标底的确定原则上应使招投标双方都有利可图,达到双赢的目的。 4.2 施工阶段 即把设计变成具有使用价值的实体的过程,也是实现工程造价有效控制、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供原始依据的过程。业主可建立项目造价控制责任人制度,由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的专业人员对项目造价控制负责。严把签证关,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尽量减少变更费用,审核评估相关索赔等。没有项目造价控制责任人签名的签证不得结算工程款,同时对工程付款进度进行控制负责,防止工程款超付。 4.3 竣工验收及后评价阶段 工程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合理确定的重要依据,无论施工单位还是业主都十分重视工程价款的审计结算。工程结算书由施工单位编制,经业主委托有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审查。编制工程结算不仅直接关系到建设方与施工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关系到项目工程造价的实际结果。工程结算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实事求是进行编制。实践证明,通过对工程项目结算的审查,一般情况下,经审查的工程结算较编制的工程结算价款相差10%左右,有的高达20%,对控制投入节约资金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5 结论 加强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建设单位、造价咨询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以及审计单位等要提高认识、充分重视、共同努力、恪守职责,尤其是加强前期阶段的主动控制,才能有效控制工程项目建设的总投资,才能真正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工程造价。 建筑工程造价论文:浅议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动态管理 论文关键词:工程造价控制;动态管理;经济体制;材料价差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中具体的措施。 1 前言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是现行基本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按照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构成的基础上.理顺价格和价值的关系;改革工程造价的计价依据,并根据国家及有关部门颁布的政策、法规和各地区的工程价指数,实行动态调整.逐步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经济为主的价格机制;建立起政府宏观控制,业主对建设项目投资全过程负责.强化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和成本管理;这是当前深化工程造价改革的基本思路。本文就建设项目实施各阶段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展开分析与阐述,以期提高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水平,提高投资效益。 2 工程造价控制动态管理的现状 工程造价是一种通称,在不同的场合下其含义也不同,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对建设工程造价进行动态管理。建设工程造价是指完成一个建设项目的全部花费的费用总和。它包括业主、设计单位,总承包商、分包商的费用。从我国现行工程建设项目费用组成的规定内窖看,它包括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和工器具购置费及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印对工程造价动态因素的管理工程造价的动态因素,是指那些影响工程造价增减的变动因素,就基础建设工程造价而言,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量变因素,二是价变因素,三是定额取费的变动因素 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就是对造价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及预测管理方法。 自1994年起,我国的建筑业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招投标承包。它结束了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工程分配任务的局面,是我国建设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成为当前建设市场中确定建设任务的主要形式。所以,近几年我国的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工作主要集中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和建设实施阶段,实行公开招投标,增强了施工企业的竞争力,在努力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承包合同价为控制目标,根据工程合同按时完成合同约定的工作内容,处理好工期、质量、造价三者间的关系,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选择质量保证,价格合理的材料,有效地对工程造价进行动态管理。 应该说,近几年来对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取得 一定的成绩。在尊重传统标准定额计价的同时,完成定额从法定性向指导性过渡的阶段,找出了一种较为合理的计价办法,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发展需要。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昔,现有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许多不尽合理之处也需要不断改进,并加以完善。 3 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中措施 在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中,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为导向,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拟采取以下措施: 3.1 材料价差处理 为了加强材料价差的管理和合理调整材料价差, 实行根据各类工程的不同特点, 结合各个时期的市场价格情况, 采用系数与单项材料相结合调整价差的办法.即主要材料,钢材(包括钢门窗,铝合金门窗等) 术材、水泥以及特殊装饰材料(面砖、大理石、花岗石等等)按定额材料用量补差。砖瓦、石灰、砂石及其它材料测定综合材差系数进行调整价差,各类工程主要材料范围、信息价格、地方材料综合价差系数,由当地定额站每月或按季公布,作为工程计价的基础,也可以由承发包双方在合同中商定价格结算的办法,对工期短(如六个月内)的工程,或承发包双方同意,在工程招投标或工程中标(含议标)后的合同价格,可增列材料价格风险系数。造价一次包死,决算时不再调整,风险系数可参考公布的价格预测系数、由双方协商确定、或投标报价自行确定。凡不考虑增列风险系数的工程,在确定标价时,都必须填列"材料价格明细表"(包括招标和投标价格)。作为工程结算调整价差的依据,并应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条款,单项主要材料结算价格超过(或低于)签订合同所列材料价格时,可对超出(或低于)部分进行调整。单项主要材料结算价格,目前根据采购时的发票价格按实结算。这种按实结算的办法不利于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且发票价格存在着种种弊端。急待改进, 单项主要材料结算价格的确定,应该以施工期内公布各期信息价格总和除以期数之值, 而期数则按合同工期的80% 确定, 并以合同规定计算工期日(开工日期)为期数的始点。 3.2 人工费差额调整 当前建筑产品价格改革正在逐步展开。我们对人工费的组成和计算办法暂不宜作改变,采用以基本工资和各项工资性质的津贴补足到预算工资单价中的形式作过渡性调整,以解决当前人工费远远脱离实际,减少建筑产品价格与价值偏离幅度。制止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局面,随着建筑产品价格改革的深入,加快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步伐,积极稳妥地出台人工费改革方案,实行综合人工费的计价办法。 3.3 物价变化与工程造价挂钩 物价改革进一步深化,物价放开,实行随行就市,物价将随着市场供求关系和社会经济情况变化而变化,物价的变动。必然影响生活费用总指数的上下浮动。施工企业的人工费或工资收人及生活支出,也将随之变化。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物价变化与工程遣价挂钩的办法来处理,即根据当地政府定期公布的物价或生活费用总指数,测算出人工费补贴系敷,定期公布调整,作为工程计价的依据。同时,材料价差系数作为直接费,应该收取相应管理费,与社会市场物价相适应。 3.4 缩短工期增到措施费,推行提前工期奖 经济建设要求建设速度加快,建设单位也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要求用较短的工期完成投入使用。这样就普遍出现较国家定额工期提前的情况,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我们提倡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工期。而不是盲目的、随心所欲、无法实现的工期。凡是较工期定额缩短10% 以上工期的工程,在标价内增列抢工措施费用,此项费用由施工企业自行确定,量力而行。参加竞争,同时实行提前工期奖,按国家定额工期或承诺工期考核。凡工期提前20% 以内者,每天按总造价万分之二奖励。工期提前如30% 以上者每天按总造价万分之四奖励,工期奖发给生产工人与一线的管理人员。以促进加快建设速度。为确保合同工期的实现,要在合同中签订工期奖罚条款,双方严格遵守。 3.5 工程质量优劣差额实行奖优罚劣 我们在强调建设速度的同时。也强调生产优质产品, 工程质量等级分合格、优良。 在招标文件中或在工程合同中由建设单位提出要求达到的工程等级。凡要求达到优良等级标准并经质监站验收评定达到优良等级的工程,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奖励,验级达不到要求标准时要受到罚款处理。这些条款都应在合同条款中明确规定,并接受有关部门的审查监督,不得有不平等的现象。奖罚款额也可由承发包双方商定,一般为占工程造价的3% 左右,体现优质优价。 3.6 设计修改和变更的处理 施工过程中设计修改或变更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一个动态的因素,必须加以解决。除实行施工图预算加系数包干的工程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外,一般对发生的设计修改和变更的工程项目都应予以调整。采取按定标价为基础,实行量可变单价不变的原则,减少工程项目则按原定价中如数扣除,增加工程项目则按实按定标原则计算,列入工程总造价结算时增补。通过对上述动态因素采取调整措施, 工程造价控制将会得到较理想的理顺,防止价格与价值偏离幅度继续增大,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经济效益基本上得到了保障,促进企业在竞争中初步形成具有承担经济风险的能力。同时也将大大缓和建设单位与施工企业的经济关系, 保障基本建设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 总之,建设工程投资活动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只有用系统的、全面的观点去分析影响因素,对影响因素实施控制,才能达到工程建设投资控制管理的目标,即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利用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管理手段,合理的确定造价和有效地控制造价,以提高投资效益和建筑安装业经营效果,减少耗费,增加效益。 建筑工程造价论文: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探讨 摘要:工程预算和造价对于控制工程投资规模,缩短建设时间,提高投资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从严格取定概预算编制依据,广泛搜集基础资料,为概预算编制作准备,正确套用定额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方法。 关键词:工程造价;预算;工程管理 预算和造价工作是一项对技术性、政策性要求较高的经济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投资越来越大,对工程造价预算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市场、人为因素等的风险,使预期的工程造价预算超出投资控制,这明显不利于工程整体建设。只有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做好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控制风险投资,改进和完善工程投资估算,实行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才能良好的完成工程造价概预算工作。 1 严格取定概预算编制依据 为了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概预算人员要做到“嘴勤、手勤、腿勤”。编制依据是概预算编制的大前提,一切都是在这个大前提下进行的。它的取定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嘴勤”;在概预算编制之前,概预算人员要向有关人员询问,了解工程性质等相关内容。“手勤”:对有价值的资料、对概预算编制工作有利的资料随时记载下来。“腿勤”:要做到正确取定概预算编制依据,包括执行文号、定额、材料价格、费率标准、价差调整标准等。 2 做好工程造价预算的编制工作控制预算 工程量是影响工程造价预算的原因之一,计算得正确恰当与否,将给工程造价指标带来很大影响。在综合考虑工程的施工组织特点的基础上,应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收集工程勘查报告、地形测量图、施工设计图纸、各类标准图集等相关资料,深入现场勘察、调查施工环境并进行施工方案研究,了解现行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取费标准、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及材料预算价格。尽可能多的掌握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第一手资料,控制好工程造价预算。对工程总造价影响较大的桩基工程和相对复杂的保温防腐项目,特别要注意工作内容漏项的问题。严格按照清单计价范围,掌握项目施工过程,完善工作内容,尽可能的避免施工过程中增加项目变更,保证预算造价的有效控制。 3 加强设计工作的管理 对项目设计推行招投标制或限额设计,使技术和经济有机地结合。一个成功的设计方案,应该的功能适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统一体,只有当三者得到充分平衡时,建筑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这就要求技术和经济有机结合。在目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建设项目,都应进行设计招标,通过招标进行多种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优选设计方案。也可通过限额设计,按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依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严格控制施工图设计,利用价值工程的原理,对工程造价进行分解,合理地确定设计方案。当然,限额设计也不应该一味地从节省投资来考虑问题,而应尊重科学、尊重实际,在实行限额设计的同时,注重优化设计、兼顾功能提高。 4 掌握要素价格市场动态 建筑工程建设所需要的设备与材料品种多、价格不一,购置设备材料的费用在造价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材料、人工费占总价的比例一般为60%~80%。因此价格在市场中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预算,也是合同风险中相当重要的因素,建设单位应重点注意其动态变化而带来的风险。要求工程造价编制人员对设备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和价格做到心中有数。在投标报价时必须及时了解市场价格,预测其变化趋势,使报价准确合理,减少风险的潜在因素。在实施中更应密切关注,搞好动态分析,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材料订货,确定合理要素价格,减少风险。尚未实现的产品的成交价,只有竣工工程的结算造价才能真正代表市场价格。因此,在资料收集方面,工程造价人员对具体工程的造价指标进行预测分析、对合同中工期、质量、造价三要素的控制要求及相应违约责任要做到心中有数,为合同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5 加强审核力度,力求准确 概预算编制有时时间紧、任务急、工程数量繁杂,难免多算、漏算、重复计算,这就要加强审核力度,提高概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5.1 审核工程量、审核采用的定额单价、指标是否合适 (1)根据设计图纸、设计说明、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审核工程量。 (2)定额具有科学性、权威性、法令性,它的形式、内容任何人都必须严格执行。审核采用的定额名称、规格、计量单位、内容是否满足施工方法要求,套用定额不同,单价则不同。 (3)定额包含内容是否与设计相符。如定额含筋率、混凝土标号等。 (4)补充定额是否符合要求,计算是否正确。 5.2 审核材料价格 对材料价格、运杂费进行审核,材料价格是否包括运杂费,材料运输方法、措施是否符合实际,做到既要满足工程要求,又要努力降低费用。 5.3 审核其他费用 (1)取费标准是否符合工程性质; (2)费率计算是否正确; (3)计算基数是否符合规定; (4)价差调整是否符合规定。 6 监理、建设等部门监管职能切实发挥,施工阶段设计不得随意变更 工程项目应该经过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额度的审批程序,其工程造价应该按批准的概算投资额度加以控制,把工程建设实施中各阶段的工程造价实际发生额度控制在限额以内,强调精心准备、科学合理的组织实施,严格地控制工程造价。但是,很多建设单位在没有做好必要的准备情况下急于项目开工,对投资额度的控制、建筑标准的把握、设计深度的审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的合理与完善程度没有严格把关。造成边施工边变更。对施工中的工程想改就改,甚至有的一改再改,对更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没有监督,对更改造成的损失没有相应的责任制约。 7 广泛搜集基础资料,为概预算编制作准备 概预算人员在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之外,还应该注重现场调查。深入现场,就是上面提到的“腿勤”。现场调查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环节,是选择施工方法、决定就地取材、合理布置施工、材料运输方法、规划临时工程和确定概预算费用的重要依据,调查资料是设计、编制概预算的基础资料,资料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设计及概预算文件的质量问题,是一项基础而又重要的工作。必须在设计的各个阶段(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设计)认真对待。特别是在招投标、施工阶段,更应本着为业主着想,从维护国家利益、荣誉出发,进一步深入调查,了解情况,与建设单位充分交流(获悉当地征用土地价格、拆迁价格等),对已有资料加以核对并适当补充,不能怕麻烦而沿用既有的资料。如北京铁路局北京勘测设计院在编制京承线密云站到发线延长工程施工设计概算时,经过调查,了解到有一家铁路专用线经过协商可以加以利用,因此,可节省一笔修建施工便线费用。搜集好第一手资料,为正确地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编制概预算打下有利的基础。 8 提高工程造价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对造价预算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造价预算管理人员要掌握工程预算的专业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对设计、材料设备采购、现场工艺、工程整体结构、投资分析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应熟悉。工程造价预算工作又是一项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项目繁多,要求非常细致的工作。就是对造价预算非常熟悉的人员,也难免有一些疏漏和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加上现在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出现,必须要不断学习才能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对图纸、当地法规文件、地方特色一定要了解透。造价预算管理人员还要深入工程第一线,因为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图纸上的有时候差别很大。比如孔桩下面如果有溶洞,就需要用填充材料进行处理,溶洞的大小、地质情况都是决定用料多少的决定性因素。对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全面设计、工程施工、设备安装等工作都要了解掌握。所以,工程造价预算管理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用人单位要关心预算管理人才的培养,为造价预算管理人员的深造和提高搭建平台。 建筑工程造价论文: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方案优化探讨 【摘要】从建筑工程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以及竣工等阶段论述了相应阶段造价管理方案优化要点。 【关键词】造价;方案;优化 引言 建设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是建设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以实现有效控制工程项目投资,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其主要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利用市场经济规律、科学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管理手段确定工程造价并对其加以有效控制。随着国内经济体制的转变工程造价管理由原来的概预算管理向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由静态管理向静态管理转变,应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但实际造价管理往往被视为项目管理的薄弱环节而影响了预期目的的实现,因此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方案进行优化对有效控制工程投资,实现其预期经济效益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1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方案优化措施 1.1 正确把握投资决策 项目决策即选择和最终确定投资方案,其是建筑工程的源头,在决策前应将不同方案进行及时的技术和经济方面比较,在投资决策阶段应首先建立工程项目控制制度以对各岗位实行分工控制,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以保证在决策阶段收集更为详细和准确的资料,并应充分做好市场研究,并对搜集到的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和处理,依据市场需求合理确定工程的规模和标准,最终落实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最后应对所确定的方案进行优化,即根据实际情况对多个方案进行技术和经济的比较,并尽量简化工艺流程、节约建设资金,并应从全局、全方位出发充分考虑现实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对工程造价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工程投资在实现项目要求的基础上留有一定空间,从而真正发挥投资预算的控制作用【1】。 1.2 优化设计 工程设计时将建设项目从计划变为现实的首个阶段,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施工进度、质量及成本,其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设计阶段造价方案优化应加大对设计单位图纸质量的监督和审查,并通过设计概算规范化措施将已经确定的投资限额作为取费基数以避免人为的扩大设计规模所需费用,并应从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利用,推进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优化工程设计的经济指标提高设计的技术含量,进而提高建设项目的综合效益。 执行限额设计。限额设计即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在保证受控于决策投资的设计文件的前提下进行投资控制,是按照设计任务书批准的投资估算额进行初步设计,按照初步设计概算造价限额进行施工图设计,按照施工图设计预算造价对施工图设计各个专业设计进行控制。其要求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各个专业人员密切配合,以做到技术与经济统一,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经济支出并作出方案比较以利于强化设计人员的造价意识,造价编制人员及时进行造价计算以为设计人员提供信息,改变设计过程不算账,设计完成见分晓的现状,实现动态控制投资的目的【2】。 在建筑设计上应做到健康、舒适、低耗以及绿色环保、节能等,并优选建筑朝向、日照分析和建筑布局,合理布置采光通风与建筑平面,并应控制建筑密度、容积率和使用面积系数,优选节能型门窗以及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等;结构设计上应从基础选型、持力层、承载力选用,基坑围护及防水方案,钢筋连接及其应用,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配合比,地下及地上结构选型以及楼板结构选型等方面考虑;专业设计上应考虑给排水方案,污水处理方案以及雨水收集并利用方案,燃气、供电配电方案,用户设施智能化方案以,绿化与景观方案以及专业设备选型和专业建材选用和垃圾处理方案等方面考虑。 1.3 招投标优化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工程招投标工作首先应充分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以实现优胜劣汰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并可促使投标方在质量、价格和周期等角度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竞标方降低成本以及招标阶段造价控制的优化,同时由于建设项目受到价格规律的影响,因此只有充分遵循市场价格机制,基于市场的供求情况和价格规律才能做好招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 建立企业清单定额库。企业应结合自身技术和管理水平建立自己的定额以反映自身企业能力,由于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不同导致企业定额水平存在差距,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国家及行业的有关规定的原则,具体实施可通过定额修正法、经验统计法、现场观察测定法等方法,最终实现能够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基础上建立内部企业定额。 建立造价指标分析子系统。造价指标是反映工程造价构成的技术经济数据,包括工程造价指标和工程量指标两大类,造价指标分析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造价指标查询、对比分析。工程造价指标应反映工程项目每个分部分项的合同金额、单方造价,工程量指标应反映工程项目的结构材料用量指标,单方工程量以及平均造价等,并可对不同项目间的造价指标可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可为快速估算提供依据。在进行快速估算时可根据拟建工程的相关信息在工程造价指标库内查找相似工程造价指标,并可在查找到相似的指标后通过分解合并调整拟建工程的快速估算;可作为公司内部审核的依据。公司在编制成标书后可通过造价指标分析模块和指标库内的同类工程进行指标对比偏差,对存在较大偏差的应对标底重新检查以提高效率【3】。 1.4 施工阶段优化 项目投资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该阶段也是投资消耗最大的阶段,因此该阶段也是整个项目建设中必须优化造价管理方案的阶段。在人员组织上应强化任务与职能的分工,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落实施工跟踪的人员,并详细的编制该阶段的工作计划和流程;应采取编制资金使用计划的方式合理利用资金,以对工程造价目标进行风险性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应措施;应控制施工变更以免对造价带来较大影响,对必要的设计变更应进行严格审查,并继续寻找潜在的可节约资金的可能性,并对主要施工方案进行必要的技术和经济分析。 1.5 竣工阶段造价管理优化 竣工阶段造价管理方案优化也是整个造价管理优化的组成部分,该阶段首先应确定工程实际造价,确定过程中应科学的审核竣工结算和竣工决算以为工程资金的合理利用提供保证,同时应进行工程竣工后的相关工作,利用统计预测、对比以及因素分析法等进行合理评估以实现对工程最后阶段造价管理进行优化。 2 结语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集技术、质量、管理等学科于一体的系统工作,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应贯穿整个工程建设的始终,使其与工程建设每个环节都密切联系,因此要求工程参与人员各负其责,从各自的范围着手对资金进行有效控制和优化利用,最终才能实现建筑工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筑工程造价论文:大学建筑工程造价的审计 摘要;工程造价审计对控制工程造价,节约建设资金,抑制基建领域腐败具有重要意义,审计人员对工程造价文件的主要内容及计算情况进行检查核对,以发现可能出现的差错,提高工程造价的准确性。为此每个单位对此都是非常的重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当今日益激励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下就是本人对这些问题的一些见解,供于参考。 关键词:控制工程造价;审计管理 传统的基建维修审计往往是项目完工后的工程决算审计,这种事后的决算审计无法对基建维修工程进行全过程监督,致使工程在事前,事中的治理混乱,因为事前事中监督不利甚至造成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情况,导致投资失控,严重影响单位的经济承受能力。在广东工业大学新建教学楼施工项目中,我们就转变审计方法,就是要由单纯的工程决算这种事后审计逐步向事前事中审计发展,犯患于未然。下面结合审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 工程项目介绍 学校新建综合性教学楼项目,主要包括阶梯教室,图书馆、现代化多煤体教室以及办公宣。施工周期为2年,总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总投资概算3000万元。该项目由学校作为发包人,广州大学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为建设组织管理单位。共同对工程的建设进行控制与管理。 二 工程造价审计实施环节 1 严格履行合同条款约定 凡施工合同条款中对工程结算方法有约定的,且此约定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的,那就应按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工程结算。凡施工合同条款中没有约定工程结算方法,事后又没有补充协议或虽有约定,但约定不明确的.则应按建设部与广州市的有关规定进行结算。例如在该项目中:技术工一个工日4 5元,普通工一个工日3 5元。但合同中没有对4 5元一个工日的技术工和3 5元一个工日的普通工约定进直接费。项目造价管理小组参照上述审价惯例,根据广州市标准与定额管理总站规定的技术工一个工日3 5元、普通工一个工日2 5元可以进直接费的条款执行。从而有效解决了虽有合同约定但约定不明确的普遍问题。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合同条款的定义必须准确.约定必须完整,不然容易造成工程结算中建设方与施工方各执一词,影响工程审价工作的质量和时效。 又例如底楼施工在开办费的产品保护费这一项列出了0.5万元人民币。实际施工中,由于工期紧迫,底楼的地面面砖先于楼上标段完工前铺贴好,其楼上标段完工后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都要从底楼已铺好面砖的地面上通过。施工单位为保护已贴面砖的完好,在其通道面砖上铺了一层细木工板作保护层,增加了2万元的费用支出。在结算审核中,施工单位提出要增加地面铺设细木工板所花费的产品保护费,审价人员和建设方都没有认可。因为该工程办理过施工招投标手续。这0.5万元是施工单位在施工开办费中产品保护费一项的投标价,虽然不足施工中实际发生的产品保护费用,但施工招标文件中有开办费包干使用的条款。施工投标文件作为施工合同文件的一部分,与施工合同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施工合同中没有约定的,则应以授标文件中的条款作为计价依据。 2 做好材料价格调研工作 过去多数施工合同对材料价格的约定是:材料价格有指导价的按指导价,没指导价的按信息价,没信息价的按市场价。此时,审价工作的一个工作重心就是材料市场价的调研。首先应由施工单位提供建设方认可品牌的材料发票,亦可由施工单位提供材料供应商的报价单和材料采购合同,然后根据这些资料有的放矢地进行市场调研,则可提高询价工作效率。但审价人员应该清楚地知道,材料供应商的报价和材料采购合同价与实际采购价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审价实际工作中,应当找出“差距”,按实计算。 在本项目中按学校要求由内审部门进行先期审计,在核实工程量工作中,发现施工方所结算中基础工程中放坡系数不依据土质和开挖深度确定;砖墙工程中,主梁与次梁交换处和框架柱的起止点,不以工程计算规则为准,多算工程量。屋顶装饰所用琉璃瓦由校方白购,由施工方案装,施工方结算中却垒盘参造园林定额,将全部造价计入结算-墙体涂刷时,该扣除的门窗洞口,踢脚线等少扣漏扣等问题。当审价人员让施工单位提供无框玻璃门的拉手、地弹簧、上下帮条、地锁等材料发票,施工单位因没支付材料款,无法提供发票。在这种情况下,审价人员要求施工单位提供材料采购合同。结果从其提供的材料采购合同的材料价格中看出,施工单位上报的结算价高出了材料采购合同价的1 5%。仅通过核实工程量就核减工程造价几十万元。该情况证明,如不搞市场调研,仅根据材料采购合同来定价也是不行的。材料采购合同中有时会含有“水份”,材料供应商的让利可以体现在材料采购合同中,也可以体现在材料采购合同外,即明.如不搞市场调研,仅根据材料采购合同来定价也是不行的。材料采购合同中有时会含有“水分”,材料供应商的让利可以体现在材料采购合同中,也可以体现在材料采购合同外,即在合同外另行约定。审价人员只有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界定材料供应商让利的情况,做好工程审价中的材料核价工作。 3 亲临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 在施工阶段踏勘现场,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有利于提高工程审价质量。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目前在工程审价中常常会遇到新的施ii艺和新材料,没有现成可以套用的定额子目,需要审价人员自己测算人工、材料、机械的用量。收集这些新的施工工艺和新材料的基础资料,是做好审价工作的前提条件。 在这个项目的审价工作中,审计小组了解到施工单位在轻钢龙骨石膏板墙的施工中没有使用嵌缝油膏,经向工程监理核实情况后,确认为未按图施工,必须对此定额子目进行换算,相应扣除了轻钢龙骨石膏板墙中嵌缝油膏的材料费每平方米30.7 5元。审计小组查看和清点了灯具、风口等暴露在外的材料后,又查看了安装在吊顶里面的材料。这时,审计人员发现风管的保温材料是离心玻璃棉板,而不是施工单位结算书上所报的橡塑保温板。当即指出施工单位错报了保温材料的材质。这两种材料每立方米要相差上千元人民币。经过调整,扣减了施工单位数万元人民币的保温材料费。 上述例子可以证实,审计人员是否认真踏勘现场,审价的结果往往是大不一样的,如不踏勘现场,仅凭施工单位上报结算书上的材料来核实材料价格的话。就有可能发生所报结算书上材料与实际施工中所用材料有出入.造成建设单位多付工程款的情况发生。 三 工程项目审计成果 1 完成各项目的工程造价审核,比原概算节省资金2 0 0余万元,实现了较大的资金结余。 2 纠正了施工中出现的偷工减料,报价不实等种种弊端,避免了不必要的资金开销。 3 围绕工程具体要求,在校领导的指示下树立全局观念,灵活处置和化解各项矛盾,配合各职能部门及时处理和解决审计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保证了各项工程进度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 通过工程造价审计,可以有效的发现施工中的一些弊端,抓住影响工程造价的重点,以经济法律、法规为准绳,实事求是,独立、客观、公正的开展工作,纠正不合理的支出,最大程度的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 建筑工程造价论文: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探讨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建筑造价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对当前建筑工程造价的土地、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的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问题;对策 所谓建筑工程造价,实际上就是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全部资金消耗,简言之就是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投资成本。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带动了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各种建筑工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建筑市场上的竞争也变得更加的激烈。同时,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关系着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因此应当给予高度的关注。 1、建筑工程造价 建筑工程项目自投标至竣工全过程,均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这也就定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压力,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涉及到的金额比较大:实践中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工程项目的涉及金额都非常的大,造价较高,数百万、上千万的投资非常的平常,甚至有些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可达数百亿;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差异性较大:由于工程项目的用途、功能以及规模要求等有所不同,对工程中的结构、造型、空间设置和装修等,也提出具体的要求,因此建工程项目造价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工程造价动态性:工程项目自其施工设计至建设完成交付全过程,均需要较长的施工。在这一段时间里,因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导致工程项目的造价呈现出动态性特征。例如,方案的改变、机械设备、施工材料价格上的浮动以及工资、取费费率等的随意调整等,加之银行贷款利率的不断变化,都可能会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建筑工程造价,实际上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期间均处于不确定性状态,当竣工决算完成后方可确定具体造价;建筑工程造价的层次性:工程造价层次性主要决定于工程建设自身的层次性,不同的工程项目总是包含着多项独立的单项建筑工程,且这些单项的建筑工程又由多个建筑单位的施工工程组成。在该种运行模式之下,工程的造价主要有三个层次,建设工程项目的总造价、单项建筑工程的造价和单位工程造价。若将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各项目进行细致的划分,则可能导致建筑工程造价层次发生更深的变化。这种由实际情况造成的不同分工,使建筑工程造价表现出很强的层次性特征;建筑工程造价自身的兼容性:兼容性表现在其自身的特点、工程造价构成上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不同费用间的交叉与融合等。 2、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初期的各项工作规划的不够细致,落实效果比较差。长期以来,建筑工程项目业主方最为关注的是施工中的投资管理工作,并未将影响投资较大的因素,即设计阶段作为管理的重点;设计人员在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设计时,只顾着选择建筑结构方案,而且对设计方案中的相关经济因素缺乏重视和分析研究,因此导致多数工程项目因建设施工前期的可行性缺乏考究、效益分析以及方案设计没缺乏科学的论证等,导致设计方面的投资很难有效控制,因此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设计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实践中多存在着很多因人为的因素而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同设计人员跟你讲中标方的要求,对设计进行变更、随意抬高设计标准,这些因素的存在均造成了工程造价的大幅度提高。 第二,工程造价管理理念相对比较落后,而且还存在着严重的政府干预现象。 当前国内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思想观念依然比较落后,有人对工程造价没有一个整体上的概念与认知。实践中,常见的问题是没有对建筑工程造价予以全程动态控制,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也缺乏动态管理的意识。随着当前国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施工材料市场上的价格监管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市场管理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当前国内市场的材料价格总是随着市场的波动而出现加大的变化, 场调节作用变得更加的明显。但从实践来看,当前国内市场的价格变动也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滞后性,由此可见,市场机制的自身调节作用虽然有其优势,但并非万能。基于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转变这种思想观念,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杠杆作用,对房价进行适当的调控,以免出现房地产泡沫现象。但实践中却并非如此,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观念依然影响很大,市场观念相对比较淡薄,部分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市场价格管理中的政府干预范围比较大,对工程造价管理采用老套方法,因此严重影响了工程造价的有效性与客观性。 第三,工程造价管理机构与控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实践中可以看到,虽然当国内各地区均已建立了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但具体职权上还没有真正的落实和执行,即功能作用没有有效发挥,实际工作中的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相反。除工程管理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参与到工程的造价管理或者之中,造成造价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这些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部门在实际上从属于工程技术部门,根本起不到控制建筑工程造价之作用,所谓的控制工作只不过是流于形式。 3、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国内建筑工程总价特点、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管理,确保建设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就必然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法制建设力度,提高造价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利用法律手段来规范施工方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各种市场行为,并依法对实践中的各种垄断、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以确保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同时,不仅要加大立法、执法力度,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开放、统一和平等的现代市场管理机制,并逐渐打破传统的关卡壁垒以及地区保护模式。对实践中尊重着质量问题追查到底,一旦发现有违法乱纪的行为,决不姑息、决不手软。同时,还要不断提高造价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这是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造价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业务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建筑行业非常需要复合型的造价管理人才。基于此,笔者建议加快造价管理步伐,培养高素质造价管理和执业人员,并制定培训与教育计划,尤其要注意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对法律、法规和专业技能知识加强学习与实践,从而全面提升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能力与素质。 (2)对工程项目招标阶段的造价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 在这一阶段,应认真编制招标文件,签订建设合同,把握好招标过程以及合同中的策划要求,尤其要注意以下内容:招标方式的确定、保函或者保证金的应用、报价的形式、拟签约的承包商数量与发包方式的确定、比较重要合同条款的确定以及合同价格形式的确定。对设计过程实施监理制度,可以使设计方案更加的科学合理,造价管理在限额范围之内,可有效做到以最小投入取得最大效益。同时,还要积极推行限额设计方法,它具有较高的技术性。从实践来看,限额设计方法可对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控制。为确保限额设计方法能够达到预期之目的,设计人员应当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而且对技术经济也比较的了解。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必须多方案之间相互比较,因为设计成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不会初期阶段就能确定下来,而是应当在多个方案之中相互比较和衡量,这样才能确保其实用性和经济性。 (3)对施工阶段的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是该工程项目建设的核心,该阶段的造价管理非常重要。实践中,应当正确合理地选择管理模式,对图纸和要求非常的熟悉,对日常管理中的常见工程造价变化及重要环节加强造价管理;作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应当对工程项目的整个建设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工程的变更予以严格的管理;做好技术交底工作,避免返工等现象的出现。对于实践中费用相对较高的施工设计方案变更,应经设计、建设、监理以及施工单位进行联合商榷和研究,最后做出合理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合同之外的各种费用开支。同时,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应当深入施工场地,去详细了解该工程项目建设的具体情况,从而保证工程项目建设造价管理工作的 准确性与实效性。 (4)对竣工阶段的结算过程加强造价管理与控制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竣工结算阶段而言,它也是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合理地确定建筑工程造价是竣工决算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应当认真对各项资料进行审核,尤其要注意工程量的计算准确与否,看其是否存在着重复计算和遗漏现象。同时,还要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全过程费用开支、取费予以严格审查,以确保其合理性与准确性。在建筑工程项目竣工结算过程中,应当做好工程造价审查相关方的关系处理工作,这也是确保工程结算与造价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结语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作,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关系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实现,因此应当加强重视和造价管理理念、模式的不断创新。 建筑工程造价论文:合理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探讨 摘 要:合理控制建筑工程造价是企业投资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关键因素。本文对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因素与可重点控制阶段进行阐述,对比当前现存的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方法提出优化方案。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今后合理的工程造价控制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合理控制 1 概述 随着多元化建筑工程的出现,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实施起来越来越困难。如何科学、合理、有效的控制建筑工程造价,节省开支获取最大利润已成为当代工程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使有限资金最大化是工程造价的终极目的,为了实现此目的必须对造价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寻找到最佳切入点,掌握控制重点阶段的特点,以便实行有效控制。与此同时还要采取相应措施抵制阶段问题,控制工程中不利因素。 2 影响建筑工程造价的因素 建筑工程造价是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其控制环节是一个复杂工程,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过程。如何控制工程造价是一个综合问题,不仅需要建设单位还要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审计单位的积极配合,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好工程造价工作。下面就影响就建筑工程造价的因素进行探讨:首先,建设单位在工程造价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如果其管理水平低下、经济核算部到位、无人员录用标准等都会严重波及工程造价的高低,所以建设单位要从自身思考,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全面狠抓工作中的瑕疵,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严格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准确性。 其次,设计单位在工程造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现实统计设计费虽然只占整个工程的1%,更精确的说还不到1%,但其产生的工程费用高达70%,所以应高度重视设计单位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现实工作中避免设计人员为了自身利益抬高概算的现象,杜绝设计单位自行提高所用产品标准,无形中使费用增加的做法。 再次,就是施工单位的影响。工程的工期较长,施工单位在控制材料成本使要严格按照统一的成本价格预算购置材料,坚决打击施工单位利用差价获得利润的不正当行为。另一方面还要正确核算工程量,不要盲目改变工程量的大小,给工程造价带来负面影响。 最后,审计部门给工程造价带来的影响。审计部门工程一道工序竣工核算的督促部门,如果核算出现错误后果将不堪设想。在实施督查使审计员要以公正的原则工作,不要因为一己私利影响工程核算,尽量做到对工程的细致了解,在自己的范围内做好工程预算的审查与控制工作。 3 建筑工程造价重点控制的阶段 3.1 决策阶段。决策阶段是工程计划投资的最初阶段,对整个工程采取怎样的布局、实施什么样管理极其重要。因此如何对决策阶段做工程造价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工程造价在此阶段最难做的便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确定,对工程将会采取的各种方案做可行性研究,对多个影响参数进行综合审查评估,定制出最理想的报告,为后续工作做准备,确定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控制工作。 3.2 设计阶段。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是为业主和企业的共同利益服务的,无论是研究阶段还是初步设计阶段都要始终坚持顾客利益至上的原则,尽可能的满足其要求。进行全面的调研,考察实际可行的、经济、节能的方式完成设计。施工单位在设计施工方案时也要严格现场条件,确定合理、安全的施工图。 3.3 招投标阶段。标底制定、发包方式的选择都需要张弛有度的把持。建设单位根据实际工程的工程量拟定标底,投资方按照现场作业工况的性质特点择优选择发包方式降低工程造价。另外,合理制定招标文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完善招标的详细内容,最后要对比分析哪个施工单位更适合工程,通过竞争,定出中标单位。 3.4 施工阶段。施工阶段是对工程造价真正落实的阶段。严格按照工程造价核算施工过程的物品。工程实物的形成与工程最终完成需要的工期较长,应强化该过程的资金控制,采取有利方法提高工程造价的可靠性。工程图纸及相关方案的控制,尽量做到不出现变更或最小范围的变更,节省资金开销、人工的浪费;索赔事项落实,以事实求是的态度解决问题,认真处理工期延误、施工失误等反索赔问题;在工程质量、验收条件合格情况下,工程款按合同约定按期支付,杜绝拖欠现象的出现。 3.5 竣工阶段。作为工程最后的阶段,也是工程造价 后的繁琐阶段的竣工结算需要严格审核各方面的开支情况。竣工结算最终给出实际造价,甲方依照合同约定可,对额外费用核减,由甲方审核施工现场,对合同中的变更项目,严格控制附加费用。做好工程造价最后一道程序。 4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优化 4.1 把控制重点放在设计阶段,强化其它环节控制。任何一项工程设计做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个良好的设计方案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可以缩短工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督促设计院认真对待工程图纸的设计,把好关,确保设计质量;统一规范,执行国家标准,避免出现一数二意的现象;提倡创新,借鉴前沿领域的相关研究采用新技术、使用先进设备与工艺进行施工,提升设计质量与科技含量,为工程有客观的经济效益努力。 4.2 严格控制工程成本。成本问题一直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关注的问题,科学、合理、有效地控制工程成本是非常重要的,对实现利润最大化起到“心脏”的作用。控制项目成本主要是要制定统一的成本价格,以此作为对照。成本价格是工程中的材料、人工、费用标准成本。成本价格不同市场价格,是由公司自行定制,主要目的是激发工人干劲,及早完成工程任务节省开支;在制定成本价格的同时还要考核成本差异,及早发现、及早反馈、及早处理;责任制对于节省成本有利,项目经理制定各种相关责任制,将任务分派到个人,能及时有效的完成成本核算,同时可以采取激励措施,能更大限度的发掘节约成本的方法。 4.3 控制审核过程。对工程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审核,每个阶段遵循的标准不同,严格按照标准对单位项目做细致审核,由于工程周期长短不同,工期较长的要做分阶段审核。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做好审核工作对工程核算起到铺垫的作用,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准确度,所以要设立监察机构对审核过程实施实时监控,审核具体落实到单位项目。 结语 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持续时间长、控制难度大、见效慢的特点决定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控制方法,应对长久存在的问题和突发性问题。确保工程成本的真实性、审核的公正性至关重要,因此工程造价对工程中的任何一阶段的控制都是非常必要的,在造价理论研究的同时对其优化控制是企业获得最高经济效益的正确之举。 建筑工程造价论文: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探析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 造价管理与控制 0 引言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指的是利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对工程各阶段的造价进行合理的控制与调节,在保证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花费,最终达到节约工程建设资金的目的。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及其他各有关部门、各地区对建立健全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改进建设工程计价依据做了大量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期,除了继续按照全过程控制和动态管理的思路对工程造价管理进行改革外,在计价依据方面,首次提出了“量”、“价”分离的新思想,改变了国家对定额管理的方式,同时,提出了“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改革设想。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它主要包含的特点有:项目法人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负责,在国家宏观控制下,以市场形成造价为主的价格机制,充分发挥协会和其他中介组织作用等等。 1 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 1.1 在现代社会,随着项目性质的改变,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很多大型项目的性质近年来已经改变,随着这些改变,改善项目管理的需要变得更加迫切。首先发生的一个改变是商业发展项目的融资、设计、营销和管理的创新,导致私营部门商业项目规模日益扩大和日益复杂。特别是集零售、办公、住宅和其他设施于一身的大型综合发展项目。这些项目都是纯商业性质的,其成功或失败都倚靠管理团队保证开支不超过预算的数字。随后一个改变是项目融资的其他创新导致私营部门日益深入参与此前只有政府才会涉足的建造和营运。如果未能恰当地控制成本,则整个项目可能一败涂地。因此今日的大型项目的私营部门投资程度很高,从而导致对预算的严格控制。于是,在这种现状下造价控制的重要地位便突显出来。 1.2 我国目前造价工程师处于紧缺状态,由于考试要求严格,资质审查细密,迄今已取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注册造价工程师资格证者,全国只有十万余人,而全国预计需求则在100万人以上,如此庞大的一个人才缺口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弥补,因此人才也是制约造价行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根据这两个问题,工程造价在未来的发展必定要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尽快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机制,监控法律落到实处,这样才能给这个行业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另外在人才严重紧缺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间内,肯定会催生出大量的工程造价培训机构和造价人才服务机构,这样又会面临新的问题,例如会有许多不够资质的培训机构会培养出一大批貌似合格的“造价师”,但实际上是有名无实的造价人才,还会有一些新的人才服务机构,打着造价人才招聘的旗号四处敛财等等,这些都是目前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但终究到底,相比以前工程造价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要想加快工程造价的发展步伐,国家和协会还有个人都是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只要每个人都严格以行业规范自律,工程造价的未来发展会更好。 2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 2.1 工程造价管理的国际化趋势。在现在,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国际性的跨国公司和工程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招标,咨询等工作。相对的,我们国家的企业在国外投资经营建设的工程项目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就促成了国内外市场经济的融合。而国外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又在总体上高于我国,在工程总承包市场势必会对我国的企业造成冲击。 2.2 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趋势。随着网络的普及,知识经济时代的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在工程管理中形成的协同办公模式,推动了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我国应全新构建中国工程造价分析的技术框架,工程造价人员在造价分析时,应具有企业级和行业级实时准确动态的造价关键要素的数据库支撑,即工程量、价格、消耗量指标(造价指标、企业定额)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具有低成本、高效率自增长积累和自完善机制,为具有快速准确的动态造价分析能力创造条件,将工程建造过程中所有变化的因素融于一体,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分析,掌控动态造价成本变化过程。 3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3.1.1 加大力度投入到每一年全国各个地区的造价行业的薪资调查中。尽管人才十分紧缺但是我们要给这个行业提供一个有理可循的薪资参考,这样可以避免人才的漫天要价,也可解决企业不知该开出多高的价格而烦恼。 3.1.2 人才培养从学校抓起。每年继续举行校园招聘。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鼓励并建议用人单位多自主培养人才,从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学生抓起,这样给同学们一个成长的过程同时也可给企业的人才储备提供一个循序渐进的缓冲过程。 3.1.3 继续扩大跟企业之间的交流,及时的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面临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加有助于服务于企业。由于地域,地方政策的不同,他们的需求和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档案,针对这些不同需求的企业一对一的研究,一对一的为他们提供帮助,达到即使没有分管人力资源的专职部门也可以让这个部门的工作超值超量的完成。 3.1.4 扩大人才的面。因为造价行业本身是一个针对性局限性都很强的行业。但是对人才的知识面要求确是相当的高。所以扩大这个行业的人才面,使其资源共享,打造中国最优质的土木人才资源服务机构。 3.1.5 工程造价的发展离不开更多人的努力,呼吁行业内外的相关机构和个人,都能提出有利于工程造价行业良好发展的方法,并一起为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工程造价体现出中国土木工程中应有的价值。 3.2 加强工程招投标,合理确定工程造价。 3.2.1 在评标过程中,应在合理低价中标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既能降低工程造价成本,又能保证工程按质按时完成的中标单位。应充分考虑投标单位的社会信誉、资质情况、施工能力、设备状况等,对它们予以综合的考虑。 3.2.2 严禁人为地要求施工企业压价让利和提出垫资施工等条件,禁止招标人员利用施工企业找活心切的弱点。 3.2.3 对评标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编制质量提出更高一步的要求。 3.2.4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对招投标的监督。 3.3 积极推行无标底合理低价中标方式,它是以工程量清单报价为主要模式的。工程量清单报价是无标底合理低价中标的主要计价模式,它是国际通用计价方法,也是建立在充分完善市场和工程担保制度基础之上的进行的,是我国招投标制度改革的方向。 3.4 加强全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络的建设及应用。为具有快速准确的动态造价分析能力创造条件,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分析,将工程建造过程中所有变化的因素融于一体,掌控动态造价成本变化过程。 3.5 完善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管理职能。尽快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机制,监控法律落到实处,这样才能给这个行业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4 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涉及到工程建设的诸多方面,完善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提高造价人员的素质,是为企业能够长远发展的基础。它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紧密相连,只有提高技术经济分析论证能力,才能最终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建筑工程造价论文:浅谈建筑工程项目工程造价与优化设计 一、工程造价的控制 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相对应四个阶段的投资控制值可称为: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估算、初步设计阶段的概算、施工图设计阶段预算和施工阶段决算。这四个阶段对工程造价都有直接的影响,必须进行全过程的控制。 据西方一些国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百分之一以下,但正是这少于百分之一的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度占到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由此可见,设计质量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效益是至关重要的,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对提高设计质量,促进施工质量的提高,加快进度,高质优效地把工程建设好,降低工程成本也是大有益处的。 现在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建设项目中的投资方讲究投资效益,业主(建设单位)、承包方(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也都有各自的经济利益。因此,市场经济的建立,为造价控制在大的环境方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虽然在设计阶段控制造价比在施工阶段的效果好得多,但它并不是无条件的,设计阶段控制造价依然需要主客观条件。没有条件就根本谈不上控制造价。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主观条件是:业主(建设单位)非常真诚而且迫切需要控制造价,设计单位不但有水平非常高的设计师而且还有非常精通造价业务的造价师。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客观条件是:国家(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政府)要有相应的、明确的政策法规。只有在主客观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设计阶段控制造价才能实现,也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造价控制。 二、建设项目的优化设计: 优化设计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一)设计方案的优化: 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都有较大影响。 1、建筑方案的选择: 建筑方案设计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集工程性、艺术性和经济性于一体,只有技术上先进可靠,经济上合理可行的建筑产品才能被社会所接受。但由于建筑设计工作的特点,更多的设计者主要从事的是建筑设计工作中创造性劳动部分,同时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经济意识薄弱,缺乏将经济意识贯穿于设计过程中。 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方案,之所以能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应该集中了众家之长,不仅在设计中有独特的构思,而且在经济分析上也占有优势。然而在目前的方案设计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了建筑的新颖,外形的美观,功能的完善等等,而对于经济分析这一块即便有所考虑,也是花 费的功夫甚少。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一环套一环,始终围绕着方案设计进行。初步设计概算不能超过方案设计阶段的投资估算,施工图预算不能超过初步设计概算。所以,方案设计阶段的投资估算是重中之重,方案设计阶段的经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2、建筑材料的选用: 例如框架结构的非承后墙体种类选择对工程造价有着较大的影响。传统的做法是粘土空心砖,自重大,保温性能也差。现在有许多轻质、隔音、隔热且价格较经济的新型建材可供选用。如加气砼、砼空心砌块、水泥玻璃纤维板、石膏条板、膨胀珍珠岩空心条板等。 3、结构方案的选择: 基础的经济技术指标对高层建筑的总造价有很大的影响,基础的工程造价在整个工程造价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尤其是在地质状况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现以基础方案的选择来说明结构方案的优化。 10%,甚至可达10%~20%。 所以,方案设计阶段的经济分析做得好,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控制工程造价,对设计人员和造价管理人员都应该重视起来,使工程造价控制真正落到实处。 4、结构设计的优化: 目前承建方对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的控制:现在包括房地产公司在内的承建方已经不同层次的认识到结构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设立专门的人员控制结构设计。由于认识的不同,只是一味的控制含钢量,混凝土用量等等低级的方法。结构施工图设计不能给房地产公司创造价值,但是好的结构设计绝对可以给房地产公司降低工程成本,真正的在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控制,保证工程结构设计的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面及配筋。 5减少设计变更: 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实行限额动态控制。一般来说,设计变更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同阶段的变更,其损失费用也不相同。变更发生得越早,损失越小;反之,损失就越大。如果在设计阶段变更,则只需修改图纸,其它费用尚未发生,损失有限;如果在采购阶段变更,不仅需要修改图纸,而且设备、材料还须重新采购;若在施工阶段变更,除上述费用外,已施工的工程还须拆除,势必造成重大变更损失。为此,必须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堵塞由于不合理的修改变更而提高造价,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初期,尤其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更要用先算账后变更的办法解决,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 6、适当采用标准设计: 经国家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建筑、结构和构件等整套标准技术文件图纸,称为标准设计。标准的工程设计,来源于工程建设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优秀设计,它适应我国的自然条件和技术发展水平,能合理地利用能源、资源、材料和设备,体现施工、生产、使用和维修的要求。因此采用标准设计一般都能使工程造价低于非标准设计,但对于特殊的工程例外。同时,采用标准设计还能节约设计费用,缩短设计周期,能较好地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它是在设计阶段有效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的重要方法。 7、各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 在实际中经常发生凿洞拆墙现象,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各专业应相互配合,及时协调各有关问题,把隐患消灭在设计中。只要加强设计阶段管理,选用节约方案可以达到经济适用的目的。 总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虽然并不那么轻松,但它确实是真正体现了事前控制的思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目的,只有当业主(建设单位)真正把控制造价的关键阶段确立在设计阶段时,才能收到投资省、进度快、质量好的效果。
高级护理论文:浅析高级护理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 【摘要】文章根据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专业思想稳定、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等,并且还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考试为手段而组织高等院校教学工作。 【关键词】高级护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 一 以能力为本位,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护理教育改革的核心和重点,要改变传统“学科型”的课程模式,构建以护理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即围绕培养目标对护理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按照突出护理、加大人文、强化实践、体现社区的原则设计课程体系。 1.1 重组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打破分科界限,减少分科造成的各科之间的重复,突出护理的整体性、独立性、科学性,以符合护理工作发展方向,如以人的生命周期为特征,设置母婴护理学、儿童护理学、成人护理学和老年护理学。将医学基础课相应重组,如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病理学整合为疾病学基础;护理美学、人际沟通、护理伦理学等整合为护理职业素质。 1.2 加重人文比重:现代护理的整体观念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不仅关注疾病,更关注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环境,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和人格尊严的完善。这就要求护士不仅具有良好的医护知识,还要有稳定的心态和足够的人文知识,才能真正认识人、理解人、关怀人。所以,护理教育应加重人文学科比重,所占课程内容应达25% ,如开设文学欣赏、护理社会学等。 1.3 加大实践教学:护理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护理工作者具有较好的医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护士的培养必须注重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侧重实践课,如药理学应突出用药护理,专业课应减少病因病理、临床特征,增加防治原则、护理诊断、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等。 二 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育教学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展开。传统的教学观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成了教师单方面的过程。现代教学观是师生共同探讨的交流行为。学生想学什么,需要什么,教师就应传授什么。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探索学生的发展规律,辅导其健康成长。 2.1 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既能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和技能训练。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各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经过多年的教学,理论功底都较扎实,而临床操作技能相对较弱;学历层次较低,本科、硕士较少。因此,对教师急需培养,可采用学历教育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重点本科院校学习和到大型医院临床实践;同时,引进高学历毕业生和从医院调入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逐步建立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精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2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操作示范教学和CAI 教学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动手、学会探索、学会创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2.3 全方位实施实践教学:传统的实践教学过多地依附于理论、验证理论,主要是在校内实验室及实训场所训练,这是很难培养出合格技术型人才的)。因此,一是要建设好校内外实训基地,包括社区护理实习点;二是要严格掌握点(实验课)+线(课程见习)面(临床综合实习)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由点连线、由线到面、由面扩到整体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三是尽量创造实际工作场景,在校内除在模型人身上做外,可让学生互为患者和护士,按照真实的操作程序组织护理实验教学。 2.4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护理教育首先要培养的是一个较为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一个熟练的工具。因此,除了要学生掌握医护知识、操作技能外,还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有品格素质、管理素质、业务素质、情感素质、科研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这是逐步养成和充实的,但在学校就需要有意地培养和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如在体育教学中增加形体训练、健美操等,定期开展普通话比赛、演讲比赛、护士职业风范表演等。 三 以考核为手段,检验教学效果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可仅凭一张试卷作依据,一次考试定结果,而应采取多种考试方式,促进学生完成学业。 3.1 采取多种考试方式: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每一科目的平时考试与期末考试、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要各占一定的比重。考试应采用口试、笔试、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口试可采用课堂提问或组织护理病例讨论等方式进行。面试常与口试相结合,可通过平时观察或设置情景(如留置导尿、静脉输液)对学生从思维方式、态度及技能等方面综合评价。笔试要建立各科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 3.2 注重实践考核:制定护理专业技能考核手册,手册包含所有护理专业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术和能力。平时的每一项实验都要进行出科考试,确保一一过关;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每一科结束时,由医院带教教师对学生进行技能测评。实习结束时,由学校和实习基地共同组成考核小组考核学生,对不合格者不予毕业。 3.3 与执业资格考试接轨:我们培养的护士都必须通过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获得执业资格证。因此,教学和考试都必须围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学校要建立阶段性综合考核制度,在每学年末和毕业前进行综合能力考核,考核内容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 总之,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共同努力,方能培养出专业思想稳定、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级技术人才。 作者单位:341000 江西赣南医学院高护(14)班 高级护理论文:临床护理人员高级职称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研究数据均来自问卷调查。根据地理位置和卫生事业发展水平,选择江苏、江西、广州、甘肃四省,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以《护理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为基础的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可行性。共发出问卷185份,回收有效问卷166份。本次调查还对受访人员的权威程度进行了调查。权威程度(Ca)由受访者对问题进行判断的依据(判断系数Ci)和对问题的熟悉程度(熟悉程度系数Cs)两个因素决定,Ca=(Ci+Cs)/2。Ca≥0.70表示具有较好的权威性。根据本调查受访人员的自评,本次调查的166人的Ca平均值为0.87,权威程度较高。 1.2分析方法 回收问卷使用EpiData3.1录入,使用SAS9.1.3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临床护理人员高级职称评价指标体系 以《护理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为依据,将临床护理人员高级职称评价标准归纳为基本情况、护理工作、护理教学、护理科研和社会工作5个维度,并进一步梳理出一级指标11个和二级指标20个(表1)。调查要求受访者对每项指标在护理高级职称评价中的重要性进行评分,评分采用5分制,5分表示非常重要,3分表示一般重要,1分表示非常不重要。 2.2评价指标体系重要性、可行性的调查结果 2.2.1各评价维度的重要性 根据受访者对5个评价维度各项指标赋分情况,得出5个评价维度重要性的评分,护理教学维度的得分最高(4.23分),其次为基本情况维度(4.16分)、护理工作维度(4.03分),护理科研(3.75分)和社会工作(3.31分)两个维度得分较低。 2.2.2一级评价指标的重要性 从受访者对11个一级评价指标重要性的评分来看,得分较高的3个指标是护理安全(4.66分)、上一职称工作年限(4.43分)、工作总结创新(4.33分),得分较低的指标是科研课题(3.78分)、论文论著(3.72分)、社会工作(3.31分)。其余指标评分分别为临床教学情况4.23分,学历4.18分,工作质量4.17分,年度考核结果3.87分,工作数量3.79分。 2.2.3各维度对正、副高级职称评价的重要性 对于在正、副高级职称评价中5个评价维度的重要性,受访者评分的意见趋一致,均认为基本情况、护理工作和护理教学较为重要,而社会工作和护理科研重要性相对较低(表2)。基本情况、护理科研和社会工作3个评价维度对于正高级评价的重要性显著高于副高级(P<0.05),护理工作和护理教学两个维度对于正、副高级职称评价的重要性没有显著差异。 2.3评价指标体系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可行性的调查结果 将医疗机构类型按照城市大医院、县医院、社区及乡镇卫生院划分为3个层级。结果显示,受访者对5个评估维度在各层级机构的可行性的评估结果总体方向一致(表3)。普遍认为基本情况维度的可行性最高,达82.0%;护理科研和社会工作维度的可行性较低,分别为64.5%和55.5%。受访者对于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临床护理人员评价中,基本情况可行性的认可率均较高,且无差异。但对社区及乡镇卫生院临床护理人员评价中,护理工作、护理教学、护理科研和社会工作4个评价维度的可行性认可率,均明显低于城市大医院和县医院(P<0.001)。 3讨论 3.1临床护理正高级与副高级评价指标的权重需体现差异化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所有指标在副高级和正高级护理职称评价中重要性的赋分均高于3分,说明所列指标在副高级和正高级评价中均应予以考虑。调查结果同时提示,所列指标对于不同级别护理职称评价中的权重需差异化设置,特别是临床护理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工作时间和经验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且贡献率高达20%以上,应赋予基本情况、护理工作和护理教学各项指标更多权重[1]。正高级的评价中,对科研、社会活动的赋权可重于副高级。 3.2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中临床护理人员评价标准应予区别 目前的评价标准与各层级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特点有一定的差距,难以准确、全面地反映不同层级医疗机构护理人员的工作特点,影响临床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对护理队伍的培养和稳定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对不同层级的分析结果提示,对以城市大医院为代表的三级医院,所有指标均应加以评估;对以县医院为代表的二级医院,评价指标与三级医院相差不大,可适当降低对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维度的指标权重;对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代表的一级医院,应在二级医院的评价标准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对疑难重症护理、特级一级护理、护理管理等护理工作、科研工作、教学工作、社会工作维度指标的评价权重,而对体现其工作特点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次数”指标,应加大评价的权重。 3.3临床护理评价不宜过于倚重科研和论文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护理科研的重要性评分仅高于社会工作维度,反映了一线工作者对评价更应侧重基本情况和工作能力的要求。《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完善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对从事临床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论文要求,注重实践能力”,而在实际评价工作中,普遍存在对临床护理人员综合评价过分倚重论文的倾向。论文数量往往是申报职称的“门槛”,形成了护理人员较普遍的“重论文、轻实践”的状况,而且,与医师相比较,护理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参与科研的意识薄弱且经费获取困难,特别在基层医疗机构矛盾更为突出,“论文搭车”现象成风,使得护理人员不能一心一意地钻研业务实践能力,影响了医疗服务水平[2]。 3.4完善临床护理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职称评价标准研究 一直以来,我国护理人员职称评价标准存在量化细化不够、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造成护理人员晋升困难或为了晋升在业务、科研、教学等方面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产生偏颇,进而导致护理人员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素质的高级护理人员短缺等一系列问题。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有注册护士224.4万人,其中,仅1.8%具有高级职称,正高级职称更是凤毛麟角,仅有0.1%,与医师正、副高级各占3.6%、12.0%,药师正、副高级各占0.5%、2.8%相比都有较大差别[3]。且具备高级职称的护理人员多被充实到了管理岗位,加剧了临床一线高级护理人员短缺现象,制约了临床护理服务水平的提升。为落实好医疗护理为百姓健康服务的宗旨,必须加快完善临床护理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护理人员岗位设置、绩效考核、评价晋升等等方面理论方法研究,充分调动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王忱工作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事司 高级护理论文:高级创伤护理在创伤急救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高级床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对提高创伤急救成功率的影响和急救后的效果。方法 将本院创伤患者分为两组,参与比较的患者有30例,使用高级创伤护理的人员15例,使用常规护理的为15例。高级护理流程遵循接诊时开始评估,然后进行气道处理,保持患者呼吸通畅,防止气道阻塞,之后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处理,或者使用止血带,还要对神经进行评估,神经检查完后,对患者进全身的外伤检查,并送至手术室进行治疗记录;常规护理方式与顺序登记完后进行检查,之后再送去相应的科室进行救治。结果 高级创伤护理组的患者抢救成功率非常高,所有项目均优于常规护理,如急救时间和急救后的创伤患者体征状态。结论 在创伤急救过程中实施高级创伤护理患者所用的急救时间更短,有效的提高了创伤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急救;高级创伤护理;效果观察 如今创伤成为了人类死亡的因素之一,不恰当创伤护理和处理,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最终导致患者死亡,建立一套合理的创伤护理系统在急诊中是必不可少的,针对这样的问题,本文对高级创伤护理与常规创伤护理进行比较,探究高级护理的在急救过程中的效果如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通过对30例创伤患者进行实验观察,得出高级护理与常规护理的不同,和高级护理的在之间中的效果。高级护理组为15例患者,男性患者为9例,女性患者为6例,20~29岁患者有7例,其中男性有3例,平均年龄为(23±0.4)岁,女性有4例,平均年龄为27岁。30~39岁的患者有4例,男性患者3例平均年龄为35岁,女性患者有1例,年龄为33岁。40~49岁患者有3例,男性患者2例,平均年龄为47岁,女性患者1例。50岁以上的患者有1例,女性患者没有;常规护理组15例患者,男性患者有12例,女患者有3例,20~29岁患者有2例,男性患者1例,年龄为25岁,女性患者1例,年龄为21岁;30~39岁的患者有6例,男性患者4例,平均年龄为(36±0.3)岁,女性患者有2例,平均年龄为(37±0.7)岁;40~49岁患者有3例,男性患者2例,年龄为45岁,女性患者1例,平均年龄为(43±0.6)岁;50岁以上的患者有5例,平均年龄为(57±1.4)岁。两组患者在疾病、性别、疾病的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两组护理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可出相应的结果。护士接到患者后,应该先开始进行评估,先从患者呼吸道开始处理。对患者进行高级创伤护理应该遵循,先进行气道处理,维持患者的正常呼吸,保证患者有充足的氧气。之后对患者的循环系统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护理,如控制出血,使用止血带或者压迫止血[1]。评估神经缺损,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神经反射实验,如膝跳反射或者有没有瞎玩或者瞳孔对光的感应度。检查背部还有全身的创伤检查,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检查,不能有任何遗漏的部分,防止患者因为创伤没有及时处理而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和低血容休克。病史的采集对治疗非常重要,主治医师要根据患者的病史进行治疗,防止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治疗方法不当,而产生二次伤害。在对创伤患者进行救治时,应该做到诊断中进行治疗,治疗中再进行诊断,并做相应的记录,如果发现患者有严重的生命危险,应该迅速进行外科处理,防止患者休克,所有的基本生命体征在10min内全部恢复至正常水平,所有的急救措施要在30min内全部完成,这样才能达到要求,保证患者的生命[2]。 1.3常规护理 接诊后患者进行登记,进行全镇体格检查后进行相应的抢救,转入相应的科室进行手术。 1.4统计学方法 过spss10.0统计软件,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统计资料和数据进行相对数描述,统计结果经百分比表示。(P 2结果 高级护理组的15例患者中,抢救成功的有14例患者,成功率为93.33%,平均使用时间(22.34±1.3)min,常规护理的15例患者中,成功抢救的有9例,抢救成功率为60.0%,平均使用时间(28.3±3.1)min。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级护理模式比常规护理模式相比,高级护理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的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相比,常规护理的时间明显长于高级护理模式的抢救时间[3]。 3讨论 急救护理讲究的是时间性,在最短的时间里将严重创伤的患者从危险期拉回来。严重的创伤患者最佳时间是10min,医护人员要用10min的时间将患者所有的指标调整为正常指标,如血压、心率、脉率和体温等。医护人员如果在急救护理这个方面做到了最好,就可一在为后面的急救工作赢得时间,使患者的成活率大大提升[4]。高级急救创伤护理是针对严重创伤所采取的一种护理方式和技巧,一定要先致死的创伤处理,如果有相应的不良病史,医护人员应该改变急救方式,防止因为病史而导致患者旧病复发或者一些不良症状[5]。医护人员接诊开始就要立马检查伤情,根据患者的伤情进行评估,评估需要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临床体征等方面[6]。等基本体征稳定以后,医护人员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检查,除去患者所有衣物,从头到脚依次检查,尤其是患者的背部,这个部分经常因为急救紧张的气氛而遗漏,所以医护人员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当患者的病情基本得到控制后,应该立马转运至医院相应的科室或者手术室进行救治。 急救创伤护理提供了一套简单而又有效的急救模式,让更多的患者可以重新看到了生命的奇迹,也让无数的护理人员感受到了急救的真正效果。在急救的过程中,要关心自己照顾的患者,多余患者进行交流,防止患者有心理负担,确保急救过程中的顺利。 高级护理论文:创新培养模式,培养高级护理专业人才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正面临着新旧培养模式的转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三体系培养体系,施行“理论教学、实践强化、临床实训、双证并举”有效举措,学生专业节能、职业素养得到培养,保证了培养质量,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关键词】培养模式 高级护理 专业人才 护理是医疗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愈来愈重视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对保健护理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在中国,护理人员的数量距需要差额在百万人以上,显然难以满足社区护理、专业护理等新型护理模式的要求。尤其是本科水平的高级护理人才奇缺,高级护理人员绝无尽有,已成为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一大阻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自2007年开办护理学专业以来,迄今已毕业4届护理本科学生,学生基础理论扎实,职业实践能力较强,服务态度优良,得到了患者的肯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达100%,就业对口率达90%,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 一、解决认识问题,教育学生热爱护理学专业 护理通常给人的印象,就是打针、喂药、伺候病人,传统观念认为只要中专、专科水平就够了,所以高中毕业生很少有人愿意报考护理学本科专业,我们第一届就出现过类似情况。对此,我们就加大宣传力度。国外护士是一种社会地位高,并且收入也高的职业,在美国更是最受尊敬的两个职业之一(另一个是警察)。在国内,护士这种对专业技术性要求很高的职业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护士的社会地位也有很大提高;其次,高护对医学理论与实践有较高的要求,其工作职责也不仅仅是打针、喂药,还要承担对医生病情处置、用药及用量的监督,逐步改变了人们思想中传统的护理观念,考生的思想逐渐与国际接轨。这样一来,考生的思想包袱解除了,对高护专业的认识端正了,报考人数逐年增加,近几届新生录取数已超过招生计划数,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 二、创新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护理本科人才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医学类专业,契合了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思路,但护理学本科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的统一,培养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统一,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坚持以思维创新和观念创新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全方位进行了改革与实践,突破了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传统的学科型人才培养范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培养环节,细化培养过程,收到明显的培养效果。 (一)明确高护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护理本科应兼顾护理学实践性强,医学理论要求较深,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这三方面特色,培养目标为:学生具备较强的临床分析及解决医护问题的能力,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扎实的医学及护理学基础理论,护理学专业理论及职业技能,能够胜任专科护理、社区健康服务、预防保健等方面工作。 (二)创新高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认为,高护专业应坚持“以能力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三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即高护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学生素质拓展提升体系。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框图由图1给出。 图1 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 1、理论教学体系(图2)。 理论教学体系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三个模块。在保证思想政治、人文社科等通识类课程的基础上,从分析学生专业能力出发,科学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性护理理念指导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发展潜能的培养。对护理学的课程进行整体优化组合,突出了10门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保证了本科人才培养必须的理论教学。 在理论教学体系中,设置了学生个性化培养环节,兼顾各类学生的学习需要,实施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特长发展。 图2 理论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图3)。 这是我院首创、率先设计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导向实践、专业基础实践及综合实践三个模块。入学初期设置的专业导向实践模块,目的是使学生对护理学专业具备最初的感性认识;专业基础实践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专业综合实践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及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见图3。 图3 实践教学体系 在课时分配上,实践教学达到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0%以上,临床实习达到1年,超过总学时的1/4。职业实践能力培养得到强化。 课程实验安排。建立完善的校内外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并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实践考核标准。专业临床实践安排。选择具有长期护理临床教学经验的省内三级甲等医院作为校外临床实习基地,包括西安交通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西京医院,并与这四所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专业实习效果。 临床实习的考核。对学生的临床实习,制定了严格的实习要求,包括各专科的知识、态度及技能考核指标,学生需要完成的护理病历、临床查房、健康教育及出院计划,毕业时需要选择临床护理病历作为课题进行毕业答辩等。 3、素质拓展提升体系 图4给出了学生素质拓展提升体系结构。 在素质培养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基本素质及作为护理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作为学生活动的平台,为学生创造各种服务社会的机会。同时也开展与课程同步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些举措丰富了学生的经历。 三、三证并举,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成为教学质量优劣的判别标准。为此,我们实行“理论教学、实践强化、临床实训、双证并举”的教育模式,通过毕业与执业三证书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实现技能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接轨。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获得毕业证、学位证外,还要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近三届毕业生获取护士职业资格证书情况见表1。 表1 近三届学生获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统计表 四、实行三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由于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人才培养思路清晰,设计的三体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可操作性强,提高了教学质量,拓宽了就业渠道,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就业层次逐年提高。表2给出了本专业近三年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毕业率、学士学位授予率,表3给出了历年就业情况。 表2 近三年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毕业率、学士学位授予率 以及就业情况 表3 近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五、结论 创新护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三体系培养架构,采取了“三证并举”的教育措施,高护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证,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就业率及就业层次不断提高。说明研究的成果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效果。 高级护理论文:如何发挥高级护理人员作用的体会 我院三甲复评成功,使百年老院又焕发了生机,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站在新的起点,适应新的需求,每年都会有源源不断的刚从学校毕业的护生进入我院,跨入护理专业成为新护士。为了提高新护士的综合素质,使其尽快适应临床工作,缩短胜任临床各种护理活动所需的时间,成为一名技术过硬、医德过硬、理论过硬的新时代合格的护理人才,确保护理服务质量,带教好新护士己成为医院培养护理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老护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同时,作为一名高级护理人员,如何在工作中协助护士长搞好管理工作也是应有之义。现结合三甲复评的体会,就上述两个问题谈一点初浅的认识。 1 如何做好带教工作 1.1要有一个周密的带教计划 为了让新护士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气氛,并能胜任工作,根据本科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考虑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在了解新护士的专业知识、操作能力、性格气质的基础上,制定一个目的明确、目标具体、内容充实、方法科学的带教计划,以避免带教工作的无序和盲目性。 1.2要认真搞好入科教育 新护士上岗后,因初到一个新的地方,对周围环境、同事、工作程序不熟悉,容易引起恐惧。因此,要在第一时间向新护士介绍科室同事、病区环境、病房结构、科室特点、仪器设备、规章制度、护理职责、基本护理操作、护理文件的书写、治疗室、处置室、抢救药品、物品、设备的位置及相关要求和患者情况等,强调医疗安全、护患沟通的重要性,使她们尽快熟悉工作环境、熟悉医患人员、初步了解工作职责,消除恐惧心理和自卑、紧张、抑郁等情绪,正确认识自我,努力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自信心,尽快地进入护士角色,为开局工作打好基础。 1.3要有过硬的自身素质 老护士是新护士的领路人,只有自身素质过硬,才能给新护士做榜样,更好的做好带教工作。①是对带教工作要有正确的认识。老护士带新护士是职责所在,带好新护士就是为医院培养人才,给医院创造无形财富,给医疗事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端正带教态度,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言传身教;②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新护士不苛求、不求全责备,只有这样对她们才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心呵护,细心讲解,耐心带教,严格要求;③是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打铁要本身硬。为此,必须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能用理论知识讲解和处理临床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处理各种应急事件。必须加强护理技术训练,掌握过硬的护理技术,做到护理操作规范,一丝不苟;④是要有良好职业道德。作为一名合格的带教老师必须是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认真履行护士职责、注重仪表、讲究礼貌、语言文明、和蔼可亲、珍惜患者的身体及生命、待患者如亲人的人。只有充分发挥榜样的无穷力量,才能使新护士茁壮成长为临床一线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1.4要特别注重新护士能力的培养 要使新护士尽快如角入轨,成为优秀的护理人才,核心问题是加强能力的培养。在注重业务技术技能培养的基础上,一是注重培养新护士动手能力。培养新护士动手能力虽然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必须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抓扎实。作为带教老师应将一些复杂的操作技术分成简单容易的操作程序,以促进记忆和操作,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新护士愿意学、有兴趣学,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如将中心吸氧操作具体分解为洗手-核对医嘱-准备用物、患者评估、环境评估、流量表连接于中心氧气装置上,连接湿化瓶和导管,调节流量,用棉签清洁鼻腔,将鼻导管插入鼻腔。①将鼻导管固定于两侧耳廓上,记录。熟记规程后再到实践中应用,做到了熟练、规范;②是注重培养新护士沟通能力。作为带教老师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与患者之间有效沟通,做沟通的典范,使新护士从中得到启示,理解与患者沟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学到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尤其要提高新护士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沟通技巧;③是注重培养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护理实践中,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是复杂而多变的,护士只有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及时发现这些变化,采取果断措施,挽救患者生命。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带教老师,在工作中应当鼓励学生做到大胆、细心,学会观察病情,分析病情,有意识地教新护士如何观察患者出现的症状、体征、治疗效果、药物反应、思想动态、营养状态、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实施后的效果等,并指导新护士收集相关资料,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 1.5要有科学的带教方法。带新护士犹如带学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①是不能操之过急,要一步一个脚印,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走,把每一步走稳走扎实;②是要换位思考,多站在新护士的角度思考问题提要求,多理解新护士的难处,多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③是不求全责备,多鼓励少批评,多商量少训斥,多体谅少埋怨;④是要求新护士先多看后多干多亲自操作,做到放手不放眼。 1.6要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这次三甲复评,体会较深的就是对技术操作规程的严格要求和严格控制。在技术操作层面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一丝不苟。对新护士带教也是如此。带教老师具有示范性特点,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业务素质,严格遵守程序,熟练掌握技术操作,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规范护理操作规则,不容半点走展。只有这样,才能教育新护士树立强烈的程序意识、执行意识,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护理人才。 2 积极协助护士长做好管理工作 作为一名高级护士,除认真履行好岗位职责外,主要协助护士长检查各班执行医嘱情况及表格书写的质量,解决护士工作中出现的紧急情况,代为处理急需的各项临时工作,并参加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工作中我的体会是必须树立六种意识:①服从意识。坚决服从护士长的领导和指挥;②职责意识。明确护士长交代的任务和要求,履职而不越权;③责任意识。认真负责,公正无私,迅速处理交办事务;④团队意识。积极主动作为,加强团结协作,发挥团队精神,高质量完成交办任务;⑤沟通意识。及时向护士长汇报交办任务进展、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⑥主人翁意识。本着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向护士长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 高级护理论文:对高级护理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探讨 【摘要】作为高级护理学术所必备的能力当中,职业能力是其重要能力之一,对于学生自身的就业、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是个人实现发展的重要关键。现阶段,高级护理学生职业能力自身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各方面予以高度的关注,并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有效的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高级护理 职业能力 培养 对策 1.引言 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可以让学生迅速的适应医疗工作的需求,更好的完成临床工作。现阶段,我国高级护理专业的教学工作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相应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不适应现阶段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具体需求。下文对于现阶段高级护理学生职业能力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且就如何更好的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培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高级护理学生职业能力自身存在的不足 第一,学生自身缺乏对职业能力的正确认识。由于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缺乏一个科学具体的规划,并且对于一些就业的方向缺乏了解,造成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对于职业能力仅仅认为是教学考试中的内容。 第二,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符合职业能力成长的需求,在上岗之后,学生由于在学校中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从而难以确保医疗工作的顺利完成。 第三,确实职业能力水平不足。高级护理学生在走入工作岗位之后,经常表现为护理能力不够规范,相关护理知识的应用存在一定问题,不能更好的短时间内完成相关临床工作。 第四,学生缺乏良好的应对能力。在对于护理工作中出现挫折与困难时,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吃苦能力,缺乏良好的承担问题的勇气,并且难以更好的实现自身的提高与发展。 第五,学生自身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有所欠缺,不善于应对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由于护理对象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的护理对象自身经济收入、地位、文化水平、心理素质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并且不能疾病状态、心理状态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对于护理人员的交流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3.保证学生职业能力良好发展的对策 3.1对于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安排 在开展高级护理教学工作中,要针对于实际护理岗位的需求,对于职业能力培训的针对方面进行合理的调整和科学的规划,并且引入实际岗位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将培训任务进行分解。一般来说,高级护理教学过程,要针对于护理操作能力、知识应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交流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只有保证教学计划的合理安排,才可以保证教学培训效果,真正的实现学校对于人才培养体系与实际护理需求一致,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3.2构建科学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科学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保证对高级护理学术职业能力培养效果的重要保障。在培养体系的建设上,要对于培训课程进行标准化的制定,并且深入的研究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就理论、实践课程的基本内容与结构进行有效的界定。在基础课程的设定上,要保证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基础护理知识。在实际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课程的制定上,要真正的做好理论知识与项目实践相结合,保证学生所学知识得到良好的运用,组建成项目化的培训体系,让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3.3提高教学模式的科学性 第一,教学模式的项目化。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计划,并且通过真实情境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更好的完成职业能力的成长。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中,采用真实项目,再现实际护理中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所解决的问题真实存在,具有逻辑性。项目教学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对于所学知识进行运用,解决临床中的具体问题,并且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解决方案。项目教学方式中,学生也可以更好的了解现有医疗条件和相关应用原理,并且在限定时间和条件内,完成护理操作,实现职业护理技能水平的锻炼和培养。教师要对于学生实际护理中的问题进行引导,并且给予学生制定合理的护理任务。学生在进行项目实施的同时,要不断进行信息的查找和分析,自主的进行决策。教师则针对于学生的实施过程,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的对于学生学习中的不足进行指正,并且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考核。 第二,教学模式的合约化。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合约化的精神来开展,并且与学生制定学习合约,帮助学生自主的完成学习的过程,并对于学生学习成果进行保证。这种合约化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护理教学有着明显的效果,并且可以让学生更加高效的完成学习的过程。何雪华的教学模式明确了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的方向,并且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确立了明确的目标、过程与结构。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于教学动机和学习计划进行明确的编制,并与学生一起,共同的就学习计划进行确立,更好的利用相关教学资源。学生要按照合约的规定,定期的对于自身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并且及时的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教师要按照合约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且针对于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多层次的职业能力培养计划。 第三,教学模式的实践化。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于护理技能的实践操作培训,并且通过对于实际岗位操作过程的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在教学的实践阶段,教师要对于所设置的病例情况进行提前讲解,并且对于一些护理治疗措施的要点进行示范。通过对学生细致的讲解,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不同病情的治疗方法,并且了解不同治疗方法的不同,提高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水平。学生通过实践化的学习,更好的对于诊断原则、护理要点、临床病理、人体结构等进行了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是保证学生正常走入工作岗位的关键,也是我国医疗水平发展的重要前提。教师要提高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视,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为提高我国医疗事业人才综合素质水平作出贡献。 高级护理论文:浅议如何提高高级护理人才的综合素质 【摘要】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改善,人们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级护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关键词】高级护理人才;综合素质;提高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改善,人们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级护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更好地为病人服务。高级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不仅包括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还包括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等。 一高级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要求 护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对于做好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护理人员素质不仅包括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爱岗敬业的政治素质;也包括护理人员努力提高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不断提高护理水平,以广博的知识和业务技术精湛为目标的业务素质;还包括要求护理人员在言谈举止中注意对社会的影响,规范自身行为,塑造美的形象,让病人产生舒适、信任和安全感。此外,作为高级护理人员,除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高级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开展要求以病人中心,严格按照护理程序执行,将护理临床工作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机统一。当前,整体护理模式被广泛推广,它强调将被护理人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等需求纳入护理工作中,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满足不同病人的,不同需求,实现护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整体护理能够迎合当代人对护理的需求,必然为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所欢迎。下文将从思想品质、业务技术、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来谈如何提高高级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二如何提高高级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2.1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高级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中职业道德素质是必备素质,要求工作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抱以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对工作认真细心、对病人有爱心和耐心。以良好的情绪去感染病人,美化患者心灵,在医患之间营造良好的氛围,以病人的利益出发,坚定为其服务的理念。护理工作人员对病患的康复有重要作用,能保护和延长其生命,促进其身体健康。高级护理人员只有具备对病患的高度责任感,才可能为病人利益而努力,不为风险、挺身上前,才能严格遵守护理工作各项操作规程。护理工作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努力培养和遵守慎独精神,提高对自己的要去,时刻反省是否依照规范操作,观察病人情况和知识宣讲是否尽心尽力。高级护理人员做好慎独工作,使得其在单独工作中也恩能够积极遵守护理道德和规范,维护病人利益。 护理行业责任大、工作繁重、风险高,使得高级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压力非常大,特别是在面对那些危险、急症等病人时,稍有不慎,可能引起病人不理解甚至发生事故。长期以来,我国从事护理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没有被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尊敬,护理人员容易产生不平等情绪。高级护理人员如果想要胜任这份工作,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及时排解和调适挫折感和压力感。在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中,护理人员要具备宽广的胸怀,理智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染病患,重视自身名誉和信用,引导和帮助病人以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早日康复。护理工作是急需同情心的工作,要求护理人员以真诚和怜悯的同情心对待病人,换位感受病人的需求,排解其痛苦。护理人员拥有同情心,才可能以饱满的热情服务病人,主动帮其解决难题。在与病患的交流期间,护理人员自身的乐观、开朗能影响病人情绪,增强器战胜病魔的决心和信心。面对那些自己确实无法解决的难题,护理人员要给予病患疏导和宽慰,耐心的解释,减少他们的思想负担。 2.2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过硬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是高级护理人员最基本的素质。技术就是生命,过硬的专业技术能为病患获得抢救时间,减轻病患痛苦,提高工作效率,及时有效完成护理工作,获得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及尊敬,提高护理人员在病患心中地位。高级护理人员在平常的护理工作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和技术,积累经验,提高操作能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形成丰厚的理论知识储备,提高自身护理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护理人员快速全面完成护理工作,要求其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根据每一个病人的特殊情况量身定制护理服务,组织医务人员、病患、家属等的工作,使各项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高级护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了解病人和家属的性格和习惯,善于了解他们的需求,观察他们的病情并认真记住每个病人的基本情况和特殊注意事项,防治发生错误,更高品质完成护理工作。 2.3提升文化修养和美学能力 护理人员的文化修养包括历史、地理、民俗等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高级护理人员的服务对象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阶层,因此加强对会人员的文化修养很有意义。此外,护理人员也要努力提高美学素质,提升对美的发现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高级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自身仪容,根据自身的职业特性恰当地修饰自己,给病患以舒适、信任的感觉。护理人员要注意培养对美的欣赏能力,通过审美活动不断提高文艺修养,在和病人交流过程中,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展现不同层次的文化修养,与病人进行愉快交流。高级护理人员的美学能力还应体现在对病人周围环境的妥善布置,如物品如何摆放,物品的色彩如何安排。众所周知,音乐对缓解人的心情有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应懂得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为病人开展音乐治疗,促进其身心康复。 3结语 提高高级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对有效开展护理工作非常重要,是护理质量高低的保证。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提升护理质量的保证。全面提升高级护理人员的素质,是新形势下每一位护理工作人员的必然要求。 高级护理论文:浅谈高级护理专业英语口语教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高级护理(以下简称高护)专业学生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有效提高高护专业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教学策略。同时强调了高护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和意义。 【关键词】高护专业;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一、引言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许多国家出现了护理人员短缺的现象。加之国际交往普遍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工作或学习,医院对精通英语的复合型护理人才的需求出现。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对高护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高护专业的特殊性要求该专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使用英语与外国病人进行直接准确的交流,因此熟练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对该专业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高护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必须强调以应用实践能力为主,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目前的高护英语教学效果不理想,还无法达到当前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如何提高高护专业的英语口语教学进行了探讨。 二、当前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 为了了解高护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在进行英语水平测试的基础上,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对济南护理职业学院2010级高护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问题如下: (1)语音语调不正确。有34%的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音标,55%的学生不知道字母与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 (2)中式英语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习惯把单词译成母语,再用母语的语法句子来表达。 (3)哑巴英语现象。有65%的学生小学、初中所在的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英语口语课,71%的学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英语口语训练。 (4)跨文化知识不足。学生对不同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缺乏了解,以致在实际工作中,与医患的沟通受到影响。 2、其他方面 (1)学校通常注重基础英语课程,对专业的护理英语重视不够。 (2)缺乏合适的口语教材,很难找到适合学生水平的口语教材。 (3)语言环境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当前的语言环境,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学生仍旧生活在汉语这个母语环境中,与英语的接触面少之又少。 三、提高高护专业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施良方,1996)因此,选择教学策略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在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下进行。 1、教学内容 (1)日常的英语口语表达。 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日常用语,让学生对常用的英语口语句型能脱口而出。此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的语音语调,例如连读、弱读、重音等。模仿、学英文歌是很有效的方式。 (2)淡化语法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开口。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一种沟通的工具,其首要功能是用于交流,也就是说,当一方通过语言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另一方时,就实现了交流的目的。因此,过多地纠正学生口语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和强调语法学习,很容易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畏惧感。加之害怕出错的心理,使得学生更不敢开口讲英语。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虽然语法在英语学习中很重要,但一些小错误在口语交际中可以暂时忽略。 (3)补充跨文化方面的知识。 护理工作以人为本。学生应了解不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和社会风俗习惯,并在未来工作中恰当地处理。 2、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口头语言、图像、动画等都属于教学媒体。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可利用英文原版电影或电视剧进行教学。选取真实情景中的医患对话,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英语。目前热播的《实习医生格蕾》(Grey’s Anatomy)是一部以医患为主题的电视剧,护理英语词汇丰富,其中的口语表达贴近实际工作和生活,通过观看其中的对话视频,可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感受真实的语言交流,进而促进其英语口语学习。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讲授法、讨论法等是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此,介绍两种在高护专业的英语口语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方法: (1)重视学生听力能力的训练 听、说是语言学习中两项紧密结合的技能。听是交流的基础,只有听得准,才能有下一步说。因此听是口语交际的前提,所以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 (2)角色扮演。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主题,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特定人物的英语对话。比如,看病、住院、检查等情景的模拟。在学生进行情景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予以指导,例如:给出关键词,提醒学生的语气、表情等。这种方法最能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能有效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开口,是一种很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护专业英语口语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其特殊的一面。在教学中,应明确强调以应用实践能力为主,重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让学生认识到高护专业的特殊性及准确运用英语口语的重要性。此外,如果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能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一定会对提高高护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有所帮助。倘若我国的护理工作者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工作和学习,就能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技术,对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也会大有帮助。 高级护理论文:面向高水平医院的高级护理 【摘要】:针对国内高水平医院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护理质量提高进展缓慢的问题,通过分析发达国家知名医院的高水平护理,给出了提高我国高水平医院护理水平的实施措施,利用新的举措对医院护理进行改革,从而大力提高医院的护理水平。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是一所有较高医疗水平的现代化综合医院,护理水平不高是制约该医院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1-3]。通过对国内外一些知名医院的实地调查和分析,提出几点提高医护人员护理水平的建议,具体如下: 1.“人性”化服务 “人性化”是社会服务的最终目标,作为一家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医院,以人为本的护理水平显得非常重要。根据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医院护理水平的现有经验,我们必须创造性的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性化护理服务标准。这就要求我们的护理人员必须以患者的需要为己任,医院的规章制度和护理人员的工作范围是为更高水平的医疗护理服务的,而不是限制医护人员提高护理水平的障碍。作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必须创造性的提升医院的护理水平[4]。例如:在日本和韩国的医院,护士不仅每天积极询问患者的病情,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此外,她们还不忘与患者的家属进行必要的寒暄,使得病人及家属在医院都具有舒畅的心情。这种良好的互相尊重和亲切的交流不仅可以加强患者与护士相互信任,而且能使得彼此互相谅解,这样,即使在护理人员出现差错时,患者及家属也能相应的谅解,而不是我们目前不断爆料的各种医患纠纷事件。 2.提升护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 作为国内知名度较高的西京医院,所有的医疗设备都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这些仪器大多采用电脑智能操作系统,甚至很多进口仪器是全英文操作界面,尽管操作仪器有专门的影像技师,然而护理人员在特殊情况和应急事件处理中也必须懂得仪器的操作。这就要求我们的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英语两个实用型工具。具有扎实的英语读写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正确操作医疗仪器的保证。 高级护理论文:幽门螺杆菌诱发的溃疡患者高级护理 【摘要】:针对消化性溃疡反复发作、易出现并发症等问题,提出了对患者的高级护理新思路。通过分析幽门螺杆菌的特点,研究了此病菌导致的不同溃疡患者的临床表现,针对不同的临床表现患者的不同情况,给出不同的护理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对溃疡患者的护理水平。不仅从病情上使患者快速康复,而且从精神上使患者正确认识这一疾病的诱发原因,生活规律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高级护理 1引言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人类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且呈世界性分布,复发率高。近几十年来,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人数明显增加,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30~40岁青壮年,这一年龄阶段的人群,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同时,随着全球的老龄化,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病人亦大大增加,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以胃溃疡多见,很少出现节律性腹痛、夜间痛等典型症状,易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往往难以控制。 另外,消化性溃疡会使消化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包括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 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幽门螺杆菌进入胃后,借助菌体一侧的鞭毛提供动力穿过黏液层。研究表明,HP在粘稠的环境下具有极强的运动能力,强动力性是HP致病的重要因素。幽门螺杆菌到达上皮表面后,通过粘附素,牢牢地与上皮细胞连接在一起,避免随食物一起被胃排空。并分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以保护其不受中性粒细胞的杀伤作用。幽门螺杆菌富含尿素酶,通过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以抵抗胃酸的杀灭作用。 2患者护理策略 (a)普及幽门螺杆菌患者基本的医学知识。消化病虽然是常见病,然而普通患者对其诱发的原因和内部机理并不清楚,且由于传统的生活习惯导致患者只是感性的认识这一疾病。受传统中医影响,将各种消化道疾病都归结为胃病,只知道胃不好,不敢吃什么东西,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去保护和调理。这就需要我们的护理人员必须适当的给患者普及一些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从疾病的诱因、发展、形成及其并发症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使得患者彻底理解、认识消化道疾病,进而从心里上、生活习惯上正确对待这一疾病。 (b)幽门螺杆菌与饮食的重要关系。消化道疾病与饮食有着重要的关系,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如何做到正确饮食和健康饮食是个难题。由于我国地区中亚地区,大部分国民以蔬菜为主,由于蔬菜消化容易引起胃上表皮划伤,长期的蔬菜饮食容易滋生幽门螺杆菌,进而导致胃溃疡,慢性胃炎等。据统计,中国自然人群中的感染率已经超过了50%,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疾病。这也是患者必须少吃辛辣刺激食物,远离烟酒。然而我们必须让患者认识到,饮食重在调理,不能挑食,各种食物都应适量摄入。 (c)出院指导。对于已经出院的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切忌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此外,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社会的先进科技知识,比如互联网,及时从网上获取各种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医学知识,例如:从互联网我们可以搜索到,“据最新研究可知,胃溃疡患者每日口服1克天然植物药乳香末后,在两周内可使胃溃疡痊愈。其作用优于常用抗溃疡西药奥美拉唑。专家认为,乳香含有一种位置的杀菌物质,能够渗透胃壁肌肉杀死胃溃疡的病原-幽门螺旋杆菌。”患者有了这样的知识,就能够达到自医效果。不仅能够知道如何预防和抑制幽门螺旋杆菌,而且知道一些医治方法的原理,即使有不懂得知识,亦可以通过互联网百度百科继续深入了解,从而最终完全理解。 高级护理论文:高级护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途径探析 摘要:医学模式的转变对高级护理人才提出了全方位的更高的素质要求,护理人员应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整体护理医学模式的转变,本文试图从多方面来探讨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途径,以期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护理人才。 关键词:高级护理人才 综合素质 提升途径 高级护理:简而言之,是指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级护理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现代医学护理学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够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护理教学及研究工作和护理管理工作的高级护理人才。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护理学和护理管理学、急救护理学等。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工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急重症的护理、传染病护理以及专科护理和专门监护的技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卫生保健事业的光辉成就带来人类期望寿命的普遍延长,老龄人口增多,社区各类老人机构及家庭所需的护理照顾增加,护理工作在人类生活中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重要了!以往主要是医院需要护士承担病人的护理工作,现在的护士职能将由医院向社会扩展,由照顾病人扩展到与其他人员合作,共同维护人类健康。因此,护士的角色也不再是单纯的照顾病人,现代护士的专业角色将是多方位的,随着整体护理这种护理工作模式的兴起和运用,护士除了应加强对病人自身的关注外,还需要把注意力放到病人所处的环境、心理状态、物理因素等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因素上。 目前,系统化的护理工作正在全国各地医院广泛开展,系统化的护理能否顺利开展,与护理人才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从护理工作的性质来看,护士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对护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综合素质培养可使每个护生脱离人格的非理性化和世界观、价值观的平庸化或庸俗化,提高护士热爱护理事业的道德情操。护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大致应从以下途径来不断提升: 1、提高语言文字修养 文字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是人际交往的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文字修养集中体现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这些能力都要经过长期的、大量的语言运用的训练和实践方能提高。所以护理专业所开设的语文课及人际沟通课都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课,更重要的是体现能力的训练课。护士的语言修养体现出护士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是护士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护士人际沟通的主要对象是病人,护士良好的语言修养,会使护患交往中不同年龄、性别、性格、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病人对其产生信任感。 提升语言沟通能力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掌握目标性,用语的规范性及尊重性、治疗性、情感性、艺术性等。护士在与患者进行人际沟通时要注意:不要过多使用专业术语,使病人理解困难;不要说话含糊其辞,影响信息的准确性,增加病人思想负担;不要语言冷漠,对病人缺乏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不要语调冷漠,这样会使病人处于拘谨状态;语速要适当,否则影响语言的清晰度,病人听不清增加病人心理负担;注意方式要灵活点,要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心理状态、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采用不同的交谈方式。 2、提高人际关系修养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人都是处于一个人际交往的关系大网之中的,所以人际关系修养是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也就是在人际关系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提高的。与人际关系直接有关的人文知识主要有文明礼仪知识、心理学、沟通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 提高人际关系修养要注意如下一些细节,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别人给你倒水时,不要干看着,要用手扶扶,以示礼貌; 别人对你说话,你起码要能接话,不能人家说了上句,你没了下句,或者一味的说着啊啊啊,是是是;被领导训斥的时候,不要低头,要直视领导,面带微笑,表示接受批评,领导的火就会慢慢消退,否则,领导会火上加油;给人递水递饭一定要是双手; 坐椅子不要翘起来;吃饭要端碗,不要在盘子里挑拣;。听别人说话的时候,眼神不要游移,这样显得很没礼貌;在酒桌上与别人碰杯,自己的杯子一定要低于对方的,特别是对方是长辈或领导;如果问别人话,别人不回答你,不要死着脸皮不停的问;别人批评你的时候,即使他是错的,也不要先辨驳,等大家都平静下来再解释;到朋友家吃完饭,要主动帮忙洗碗清理桌子--主人做饭已经很辛苦了,不能事后还让主人清理;任何时候对任何人不要轻易告诉对方你的秘密;不要跟同事议论上司或其他同事的是非,你的无心之言很可能成为别人打击你的证据;最好的朋友之间,除非他穷的吃不了饭了,否则最好不要有经济往来,许多可贵的友谊都败坏在钱上;打电话接电话第一句话一定要是“喂,您好”,挂电话的时候等别人先挂。等等。 3、提高伦理道德修养 如今社会对人才有一种很形象的说法,那就是: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只有德厚而才丰才是“合格品”。道德问题引起政治家、教育家、社会学家的高度关注。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不倡,天下不宁;道德兴,国家兴;道德兴,民族兴。这是从人类历史和社会现实得出的结论。 虽然不能完全否认我们在道德建设上已经取得的成效,但也必须看到:社会公德失落、职业道德下滑、家庭道德混乱却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血泊中的求救者有人竟然从容的漠然走过,甚至讨价还价;见义勇为者却因救火毁容而遭受百般歧视:医生误把手术刀遗忘在患者腹中,毫无惭色;大学生硫酸泼黑熊,只当是做实验而已;“跟着感觉走”造成离婚率居高不下;风烛残年的老人和身患残疾的幼童被遗弃街头;……。社会保证每个成员的选择权利,但同时要求人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以维护社会安定,保证人际和谐,完善人的德性。 伦理道德修养与人际关系修养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必以双方认同和遵循的伦理观念及道德行为准则为基础。一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除通过一定的伦理道德教育以提高伦理道德认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培养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识,如是才能形成稳定而一贯良好的道德行为。它涉及人的思想、理念、敬业态度、为人处世、道德情操等,所有这些都会对外部世界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优秀文明素质的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依靠自己在实际生活中不断自主建构才能获得的。倡导文明从人人做起,要以身作则,这就要求我们要十分重视自塑、自律;特别是道德行为上的自律,更是重中之重。 高级护理论文:浅谈人文关怀及护理礼仪是体现高级护士的基本素质 [摘要] 现代护理模式的改变要求护士不仅具备精湛的护理技术,而且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修养。护理礼仪是一种职业礼仪,是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标准,也是护士素质、修养、行为、气质的综合反映。护理礼仪从护士的个人形象、容貌、服饰、言谈、举止、姿势、礼节等各方面展现出来,并融于其中。 [关键词] 人文关怀;护理礼仪;手术室;应用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整体护理的开展,护理工作的新业务、新技术的不断增多,对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也就有了更高、更严的要求。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身心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整体护理模式,对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护理礼仪应用到手术室平时的护理工作中,营造了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手术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让患者有信赖感与安全感,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得到温暖,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手术,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一、护士的基本素养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个人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其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或者说是人文关怀。西方公认的医学之父――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有一句名言:“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这句话中有一层含义是无可非议的,就是医护人员更应该关心生了病的“人”,而不仅仅是他的“病”。整体护理活动是以人的健康为主导,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时刻体现出对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要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要求具备人文精神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病人是行医之本,人文是护士的灵魂。护士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护士不仅需要提供技术服务,更需要投入感情提供艺术服务。护士应该把病人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去尊重病人,关心病人。在讲授药物不良反应时,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体会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可引起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的认同感。例如,在抗恶性肿瘤药物治疗过程中,我们应不断地与肿瘤患者交谈和沟通,及时了解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热、出血、脱发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信任我们,与我们成为朋友,更好的调整肿瘤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活动,在相当程度上,这也决定着他们的配合程度、治疗效果甚至预后。 二、护理礼仪的具体应用 1.术前访视 由负责该手术的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根据手术通知单到病区查阅病历,收集资料,告知患者禁饮禁食时间,了解既往史和现病史,检查备皮情况等。在与病人交谈的过程中,应做到细心、耐心、专心、热心、责任心,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减焦虑、恐惧心理,减少思想负担, 2.手术中护理 手术无论大小对病人而言都是人生的遭遇,恐惧和焦虑是术前患者普遍的心理状态。巡回护士到病房接病人时态度要和蔼,要有耐心,从病房到手术室这一途中,可以根据病人年龄、性别、家乡等谈论一些轻松的话题,以缓解病人紧张的情绪。在接病人时要做到一声亲切的问候、一辆整洁的平车、一次认真的查对。 病人进入手术室后,将病人平稳地安置在手术床上,室温控制在22~24℃,湿度在50%~60%。在病人听得见的范围内不允许有喧闹声,一切操作要轻、快、稳、准,尽量避免操作不慎造成声响过大而给病人带来不良的刺激。注意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眼神等非语音表现形式,非语言的表现一般比言语的表达更接近事实或真实的感受。护士在进行任何治疗或操作前,应用通俗易懂的语音告诉患者为什么要静脉输液,为什么要打留置针,为什么要扎约束带,为什么要贴电极片,为什么要留置导尿管等,在细微之处,处处体现对病人的关爱。切忌让病人赤裸身体躺在手术台上,这是对病人极大的不尊重。医护人员在谈话中不要议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更不能拿病人的身体(如胖瘦或生理缺陷)开玩笑,这是违反职业道德的表现。在进行护理操作时要掌握“三声”的应用:治疗时有称呼声,合作后有谢声,操作失误有道歉声。 在麻醉过程中要注意遮盖病人,尽量减少身体的暴露,保护病人的隐私,维护病人的安全。不论是脊髓麻醉,还是颈丛、臂丛麻醉,巡回护士都要帮助病人保持体位,并告知患者打麻醉时会有什么感觉,要怎样配合好麻醉医生。巡回护士要陪在病人身边,以免发生坠床。 安置体位前,将所有维持体位的支手架、海绵垫等均用包布包好,防止挫伤皮肤,压迫神经及血管,以减轻病人生理不适。告诉病人:我会陪伴你渡过整个手术过程,有什么需要和不适,请告诉我,我会尽力帮助你,从而减轻病人的恐惧,稳定病人情绪,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安慰,感情上获得支持,有效地提高痛阈,从而以良好的心理,积极主动应对手术。截石位时,在下肢各支撑点垫好软垫,注意两腿同时抬起,两腿分开角度不宜过大(100~110°为宜),并每隔30~60min巡回护士给予适当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舒适感。使用气压止血带时,一定要注意计时,一般上肢为1h,下肢为1.5h,重新使用时应间隔10~15min。 手术开始后医护人员应尽量减少交流,更不能议论一些加重病人负担的话或与手术无关的话,如非全身麻醉手术时,医护人员更应做到言语谨慎,因为处于应激状态下病人是非常敏感的,会对听到的医护对话,看到的医护人员的神情,反复推敲琢磨,医护人员一旦透露出无可奈何或惊讶的表情,都会给病人造成不良的心理负担。因此,整个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言行要谨慎,举止要得当。 3.手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后,用温盐水纱垫擦净病人皮肤上的消毒液及血迹,为病人穿好衣裤,若有引流袋用别针固定于衣裤上,盖好被子,注意保暖,搬移病人时注意保护切口及各种引流管,平稳地把病人送回病房,避免因震动给病人带来疼痛和不适。 4.手术后回访 手术后两天内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对病人进行回访,看望病人术后的恢复情况,收集患者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便我们及时改正。 三、总结 通过护士规范对病人人文关怀及护理礼仪在手术病人中的运用后,发现手术患者在生理及心理方面均有所改善:(1)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的发生率明显下降;(2)未发生特殊体位造成的皮肤挫伤,神经损伤,循环淤滞;(3)病人手术后寒战症状减轻;(4)手术后回访病人满意率为96%。 从而对病人细心关怀和礼貌相待后,使病人在接受手术时充满了信心,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消减了术前紧张、焦虑的情绪,为手术顺利完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业务素质和护理服务质量,更是体现一个高级护理人员的基本素养。 高级护理论文:高级护理人员职业能力特性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 通过对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的能力特点进行调查分析,为如何充分发挥他们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高职护理人员能力特点自评及认同度问卷调查表对163名护理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 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普遍认为自身具备的主要特点为专业技能、服务意识、沟通能力、教学经验,并受到其他非高职护理人员的认同。结论 应根据高职护理人员的主要能力特点,具有针对性地调整其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她们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护理 高级职称 能力特点 21世纪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信息交流全面提高,人类健康迅速提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代。随着人们对健康出现多元化的需求,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立体化,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服务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护理学科面临的挑战更大。人才已经成为科学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护理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护理人才,护理高级职称人员又是护理人才中的中流砥柱。他们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较强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沟通调节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护理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提高护理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笔者于2005年6~9月,分别对58名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进行了有关其自身能力特点的问卷调查及对105名非高职护理人员进行了关于高职护理人员能力特点认同度的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为如何充分发挥高职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取我省8所医院高级职称护理人员58名,其中主任护师3名,占5.17%,副主任护师55名,占94.83%;年龄40~54岁,平均45.83岁;学历:研究生4名,本科32名,大专22名,工作年限20~37年,平均26.7年。非高职护理人员105名,平均年龄32.8岁,学历以本科学历为主,平均工作年限8.5年。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及实际情况设计高职护理人员能力特点问卷调查表,其主要包括专业技能(8条)、服务意识(5条)、沟通能力(6条)、教学经验(6条)4个方面,共计25条。分别对高职护理人员与非高职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评分采用模拟评分方法,从0~10分。各项分值越高说明其能力自评度越高,该项能力越强;非高职护理人员对高职护理人员的该项能力特点认同度越高。并通过问卷调查从25条内容中得出认同度最高的8条内容,用百分比表示。 1.2.2统计学方法调查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及百分数表示。 二、结果 2.1调查结果发放问卷调查表163份,收回149份,有效率91.41%。其中发放高职护理人员问卷调查表58份,收回57份,有效率98.28%;发放非高职护理人员问卷调查表105份,收回92份,有效率87.62%。 2.2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能力特点问卷评分结果见。 2.3高级职称护理人员主要能力特点自评度最高的8项内容见。 2.4非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对高职护理人员能力特点认同度最高的8项内容见。 三、讨论 3.1强硬的专业技能从调查结果,可以得知高职护理人员普遍认为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其最基本技能。由于技能的掌握是通过多年经验累积起来的,高职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多为十几到几十年,在长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练就了强硬的专业技能,掌握较丰富的专科知识,具有较强的应对各种急抢救工作的能力,在临床工作中指导年轻护士进行各种护理技能、理论的提高得到了非高职护理人员的一致认同。她们是各专科领域内的临床护理能手,是掌握专门化知识的专家型护理技术人才。在提高护理质量的过程中扮演督导者的作用,能对护理质量常抓不懈,从而为保证临床护理质量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为保证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提供依据。 3.2较强的服务意识自上世纪至今护理事业有了巨大的变化,护理专业领域有了较大的扩展,护理实践范围也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商业知识与技能、服务行业的需求更加突显表257份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调查问卷自评度前8项的出来,其实质就是医疗服务企业化。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病人的满意度。故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高职护理人员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较强,普遍具有较强的主动服务意识,现代护理服务意识观念转变迅速。在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时,能从多角度护理病人,全方位关心病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患者的肯定。因此她们是活跃在护理服务一线,是整支护理队伍中的带头人和排头兵,能带动护理服务的发展。 3.3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高职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是护理工作开展、实施、提高等方面顺利进行的保证。她们良好的沟通能力一方面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中的误解环节,提高各层护理人员的配合度;另一方面能够促进良好医护关系、护患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问卷调查得出高职护理人员对角色的适应性强,承受能力强,对平衡工作与家庭有一定的能力。她们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有效与病人及家属、上级、同事、同学沟通,协调各方面关系。她们在护理管理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医患关系中起着桥梁作用。她们善于运用各种语言技巧,讲究沟通艺术,通过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团结、激励、引导护士工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3.4丰富的教学经验临床护理教学工作是对护理事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年轻护生、护士的学习效果。高职护理人员多是一肩双挑,她们不仅是临床上的护理专家,同时也是临床教师,她们坚实的理论基础,强硬的临床操作技能为护理临床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她们承担着不同层次学历的教学任务及对新进护士的培养。在十几至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改革中她们是开路先锋,在培养护理人才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医疗护理领域的发展,护理模式从原来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管理型护理团队是适应性团队,能够在不断提高的护理模式环境中发展;管理型护理团队是创新性团队,能够在优胜劣汰的服务市场竞争中创新进步;管理型护理团队是实践性团队,能够在不断更新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我省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比例较小,如何充分发挥她们在临床工作各层面中的作用是摆在每家医院面前的挑战。为了满足目前护理事业的发展,就需要我们管理者根据高职护理人员的能力特点动态调整其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她们的作用。 高级护理论文:高级护理专业的教学创新思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向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向着以健康为主导,家庭、社区为基础的预防保健的“大卫生”观念转变,随之而来护理工作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即从过去的功能制护理到现在的整体护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这就要求护理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护理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社会对护理人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我国己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社区、家庭对护士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电脑、网络在医院中的广泛应用,又需要护十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由此可见,针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加强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努力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级护理人才,是时代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高级护理的需求。-高级护理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临床护理、社区预防保健和护理管理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即具有一定基本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强的高级护理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能让用人单位满意的高级护理人才’,我们必须顺时代潮流而动,借鉴其它职业院校的成功经验,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实际情况,大力推行护理职业的教学改革。现就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希望对高级护理的职业教育改革有所借鉴。 1、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应加大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力度,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1.1高级护理专业的课程应该符合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根据专业能力要素的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通过精减、融合、重组、增设,打破学科体系,构造新的综合课程,并注意加强教材建设,鼓励学院教师自己动手编写适应我们需求的教材。这就要求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实践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环节,突破护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界线,突破原课程框架,建立一个新的课程体系。而改革后的课程应该能体现这样的特点:突出护理、注重人文、服务社区。这就需要加大专业课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以加强护理操作能力的培养:坚持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的训练以及人文科学知识的积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采用渐进式使学生在第一学期就开始接触护理专业并尽早进入临床,改变基础课一医学基础课一临床课的“老三段”教学模式,即基础、专业课渐次推进,实验实训逐步融入的“渐进式”教学模式。这样的课程安排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提前进入护士角色,提高她们的心理素质;又能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同时也为毕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其能早日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各学科应相互渗透,联系实际、突出重点。教学内容要努力实现“满足需要、够用”这个原则。医学基础课应树立为临床护理服务的整体教育观念,注重“基础性”与“应用性”,以此为基础进行综合和删减;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注重应用;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适应护理临床实践的需要,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相应课时安排应根据以上要求,经充分论证、检验后,合理设置,满足“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基础知识与专业课对口,专业知识与临床护理对口,实践技能与护理岗位对口。 1.2改进教学方法,因人施教,突出应用性知识的传授。应根据护理专业特点,结合理论、概念、模式、规范和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利用现代高科技知识手段教学并及时增添本专业前沿领域的应用科学和技术。首先应改变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改革护理实验课教学方式:其原则是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与护理有关的综合性实验。将示教、模仿、练习改为按护理程序的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四个步骤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和运用护理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学生个人素质有所不同,接受能力也因人而异,优秀的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因材施教,调动学习积极性,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护理专业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最终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与渗透,•做到“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突出应用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人才市场多样性及多变性,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1.3改变考试、考查方法,提升学生职业素质。考试、考查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目前学校教学质量检查最常用的手段。应更新考核观念,改革医学课程考试方法,杜绝“高分低能”现象的发生。可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重点改革操作考核的方式、范围和内容,制定既适用于教学又适用于临床的护理操作考核评分标准。首先医学课程应严格考试制度,做到考教分离,严肃考纪,这样做不仅仅给学生带来压力,也给他们带来学习的动力,使他们能正确认识、对待考试;另外要加强专业技能考试考核,建立医学实践技能考核制度。实践技能的考核,可采用抽签方式进行,学生当场演示或回答,教师当场亮分,这种高度透明的技能考核有助于促进学风的好转。 2、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想培养个人素质好,工作上手快,整体护理能力高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与劳动单位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要注重学生校内实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教学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重点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注重实践)技能的提高。我院应加强护理实验室的建设,强化实验手段,为培养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实验室是高护学生的重要教学实践基地,应按照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病房的要求科学安排实验室,能模拟医院情境,让教师、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身临其境的教学。目前一些医学类职业院校或专业已经有一些院内实训基地和院外实践教学基地,但尚嫌不足,应增加这方面的力度。除了己有的模拟手术室、模拟病房、护理实践教学多媒体室、形体训练室外,还应该增加健康教育室、心理咨询室等院内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实验实习的需要;同时积极扩展省内外实习基地和社区医疗护理中心,组成一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网。因为高职护理专科教育始终贯彻的是“能力本位”的思想,所以应加强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建立稳定的社区护理站。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参加社区护理实践活动,使社区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由此,相关职业院校可考虑建立几个社区护理站,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总之,高级护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护理教学改革的力度,满足护理临床和科研的需求。
浅谈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建议 摘要: 阐述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概念、呈现的主要特征以及形成原因,最后提出了预防与治理方面的宝贵建议。 关键词: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原因;防治 引言 岩土工程是指在各种建筑建设事业的过程中,怎么样去开挖岩土和加固岩土的工程。而由于自然或是人为原因引起的涉及到岩土工程施工与建设的地质灾害,我们又把它称之为岩土地质灾害。如我们常见的地震、泥石流等等。有数字显示,该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已经超出10亿元,成为制约着中国岩土工程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它形成的根本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提高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水平,从而减少损失。 1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分类、危害和形成原因 1.1按引发的原因进行分类 岩土工程方面的地质灾害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地质灾害;第二类,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地质灾害。这二者之中,第一类地质灾害通常不会因为社会的因素而产生改变,属于不可转移性的自然灾害;而第二类,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着密切关系,随着人们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频率会逐渐增多,对人类造成的损失也会逐渐加大。目前常见的这类地质灾害除了滑坡、泥石流以外还有崩塌、地面的变形等等,通常这些灾害的产生是相互关联的,一种灾害的发生通常会成为另一种灾害产生的原因,因此在进行防治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1.2产生的危害 近几年,这类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逐渐增多,给我们带来的最明显危害就是经济损失的增大。而由于岩土工程所引发的地质灾害是突发的、强灾害性的,直接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同时,因为这类地质灾害发生次数较多,企业的施工效率十分低下,建设施工的时间周期拉长,有些紧急情况之下,企业还必须重新制定施工计划,这种重复计划和建设,其实就是一种经济的巨大浪费。从另一个角度,这种岩土工程方面的地质灾害同时也加剧破坏了中国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 1.3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 探究这种灾害产生的根本原因,无非就是两个方面:先天自然环境以及后期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中国大多数进行工程建设的施工区域,原有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特别容易遭到各类地质灾害的侵袭,而在施工过程中,各种建设活动频繁地破坏了区域植被,这就加剧了各类自然灾害出现的速率。而在开发岩土过程中,原区域的地质结构会失衡,从而产生崩塌、地震等灾害。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的操作是不合理的,这是引发灾害的另一个原因。施工建设之前,制定一些可行的预警机制减少灾害的发生,也是今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 2预防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措施 2.1采取植树造林的措施加固建设区域的生态环境 建设施工的地理区域生态脆弱,植被相对稀疏,难以承受施工带来的巨大破坏,我们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地表的植物覆盖,涵养水源,达到从根本改善开发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目的,抑制各类灾害的发生。当然我们也要因地制宜,有的地方需要退耕还湖、有的地方需要封山育林等等。把预防放在第一步,才是减少灾害发生的最根本途径。 2.2极大地提升灾害监测的水平 生活经验显示,灾害在发生之前会有很多的前兆,如:在滑坡发生之前,井水会突然变干涸、地面会有位移和裂缝等现象产生,我们应该要细心地观察这些这些前兆,及时制定可行的预警措施,最大程度上的去减少灾害发生引起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我们要不断发展和引进现代高科技的灾害监测技术,如把全球定位系统与遥感系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运用到工程建设过程之中去监测,通过各种系统工作中测到的重要数据,我们必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准确的分析。而对于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我们要统计好发生的时间和发生产生哪些危害以及危害程度,以便能够快速准确地制定出补救措施,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 2.3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 地质灾害事前的防治与检测是减少其对中国环境以及企业的危害的重要途径之一。除了采取这种措施外,我们在工程建设之中,还可以开展护坡工程建设和拦截工程建设以及涉及移民工程等方面的工程建设,最终达到地质灾害工程建设的目的。通过开展这些建设,减轻灾害对脆弱环境的破坏,而加固地层,可以提高工程建设的进度和施工质量,使地质灾害发生得以减少,最终达到促进岩土工程快速发展的目的。 2.4加强避让政策的建设 保证施工工期和工程建设的质量,是采取避让措施的前提条件。例如:在雨天,我们尽量减少工程作业;在适当时候,可以开展工程加固工作;当灾害发生的时候,对施工者和涉及到的居民进行及时转移,转移工程中尽量采取就地转移的原则,从而减轻脆弱环境的承载力。目前,搬迁和避让已经成为一种规避这方面地质灾害的主要手段,未来也要不断去完善和发展。 3结语 岩土工程建设中,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员的伤亡以及财产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因此防治工作十分重要。我们要弄清楚它的概念,阐述它的灾害类型,深入探究它产生的原因,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应当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我们要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贯穿于整个开发建设之中,从而推动中国建筑事业健康和谐的发展。 作者:吴孟 单位: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浅谈地质灾害预防治理:道路地质灾害类型及预防措施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村村通路政策的颁布实施,各地区对道路基础建设的工程力度也随之加大,道路交通条件在得以改善的同时,有些地区由于地质条件的原因,特别是有些偏远山区,道路的修建也加大了道路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根据本论文的研究发现,这些年比较常见的道路地质灾害有山体崩塌与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冻土冻融等,本文就对这些道路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灾害表现进行图文分析,并在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改善道路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的可行性措施,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对道路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通过一个参考。 关键词:道路,地质,地质灾害 一、道路地质灾害类型分析 1.山体崩塌与滑坡 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块状岩土体高速倾倒、翻滚、坠落于坡脚现象,其特点是垂直位移分量大于水平位移分量,在山区道路灾害中较为常见,大多发生在高陡的路堑边坡上;如左图所示:大量的岩石倾斜而下,造成道路阻塞。而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主要在重力和水流的作用下,沿着一定软弱面或软弱带以水平位移为主的整体向下滑动的作用和现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是道路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其产生主要是由地质原因或人为开挖坡脚造成的。由于山坡或路基边坡发生崩塌、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砸坏路基及公路桥,对交通和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利,甚至会造成行车事故,引起人身伤亡。 2.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呈粘性层流或稀性紊流等运动状态,一般是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而引发,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在很短时间内摧毁一切工程设施和夺取千百人、甚至上万人的生命财产,泥石流流速较快,严重威胁道路周边人民生活和工程建设。这种道路地质灾害主要是毁坏路基、路面及道路围护拦,产生淤积、掩埋、堵塞、冲击及冲刷道路的现象,据交通局的研究统计,我国道路每年因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亿至数十亿,如左图所示,强大泥石流冲刷道路,而使汽车淹没其中。 3.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在道路地面塌陷的地质灾害类型中,由于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的不同,道路地面塌陷可分为岩溶塌陷和非岩溶性塌陷,岩溶塌陷是由于可溶岩(以碳酸岩为主,其次有石膏、岩盐等)中存在的岩溶洞隙而产生的,如左图所示,道路地质中的岩溶洞使得路面塌陷,有可能使过往车辆掉入其中,造成损失,岩溶塌陷的平面形态具有圆形、椭园形、长条形及不规则形等,主要与下伏岩溶洞隙的开口形状及其上复岩、土体的性质在乎面上分布的均一性有关,其剖面形态具有坛状、井状、漏斗状地面塌陷、碟状及不规则状等,主要与塌层的性质有关,粘性土层塌陷多呈坛状或井状,砂土层塌陷多具漏斗状,松散土层塌陷常呈碟状,基岩塌陷剖面常呈不规则的梯状;非岩溶塌陷则是由非岩溶洞穴产生的塌陷,黄土地区较易发生。 二、道路地质灾害预防措施分析 1.前期道路线路选择优化 对于较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在经济建设与居民生活的需求下,进行道路建设的前期过程中,从线路规范到道路设计,都需要进过科学的测算,选线时,要对沿线工程地质进行认真的勘察,对重大的不良地质地段,应优先考虑绕避,并进行多种方案的比选,以达到选线的优化;而对于那些受道路技术指标限制而无法绕避的地质区域,则要加大勘探力度,采用多种勘察手段,如工程地质调查、钻探、挖探井、探槽、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多种方法取得详实的资料,通过深入分析结合工程地质理论,对不良地质的发展规律及其对工程的危害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估,从而为工程的治理及决策提供有力的前提保障。 2.设计与建设优化 对于那些可能存在道路地质灾害的区域,在进行道路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是损伤,比如地面塌陷种类地质灾害,就需要科学检测的基础上,设计预防地面塌陷的道路建设方案,在泥石流多发区域,对周边山坡进行大量的固土蓄水设计,种植绿化带,引导排水等设计工作。同时根据每个滑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治理措施。如,清方卸载及反压、抗滑桩、抗滑墙、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注浆加固等多种措施。必要时可以将以上方法结合使用,从而选取最有效、最经济的治理方案,减少工程治理费用,避免对后期运营的不良影响。软弱地基应采取粉喷桩,卵石桩、抛石挤淤、砂砾换填等建设办法。 3.高度重视排水绿化工作 大部分的道路地质灾害均是由于水的作用,使得泥土疏松,产生向下滑动的作用力,所以,排水工作是避免道路地质灾害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道路建设时应将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结合,体现综合排水的思想。地表排水主要是拦截来自滑坡体外的坡面径流,常用方法有夯实裂缝,整平地表,坡体边界外设置截水沟,在滑坡坡体上设置树枝状或网状排水系统,将坡面径流汇集、旁引于滑坡体外排除;对于地下排水,主要是排除地下水或降低地下水位,可采用各种形式的盲沟、仰斜排水孔等措施,以疏干滑体内地下水,增强坡体的自然稳定性。而绿化建设则通过植物的根系作用使土壤更稳定,也能达到蓄水和美好环境的作用。 总结 道路地质灾害的预防需要前期设计的全面,以及道路建成以后对维护工作的用心,地质灾害虽说是地质原因引起的,但人为的因素是可以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减少灾害产生时的损失的,这就需要建设部门和管理部门充分考虑地质特征,制定道路地质灾害发生的预案。坚持科学求实的工作态度,全面细致的开展地质勘察,反复认真的进行方案比选,并不断吸收总结成熟经验,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在管理理念和方式上进行科学创新,希望本论文能为我国道路地质灾害的预防建设通过一个参考。 作者:王乙冰 陈兴长 李明 陈诗墨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浅谈地质灾害预防治理:油田地面建设与滑坡地质灾害预防 1滑坡的形成机理 (1)岩土类型:岩土体所构成斜坡发生的滑坡,如凤凰山倒班点基地。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产生的滑坡,如油区滑坡道路。 (3)地形地貌条件: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如陈16-9井组井场。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对滑面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如大路沟集输站西侧滑坡体。第二个条件是外界因素的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引发滑坡。主要引发因素有: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较为明显的地震;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或泄水等诱发的滑坡。如庄二联合站后山滑坡体。 2滑坡造成的后果 滑坡会造成滑坡体上地面设施处于不安全状态,随时可能造成安全、环保事故,如油气建筑物和道路的垮塌,地面管线和套管的断裂,迫使油气生产不能正常运行,不仅治理费用巨大,动辄几千万元,而且周期长,动用人力物力大。 3滑坡的预防 预防就得在油田进行建设时,现场踏勘油田建筑物、油气水场站、井场位置、油田道路等,然后勘察分析,将其避绕开滑坡体,摆放在滑坡体之外稳定的环境上,并对其周边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消除滑坡隐患。 (1)组织工程勘察设计专业人员对参与油田工程建设的相关人员进行滑坡知识及常识的普及,从钻前工程的井场坐标、钻前道路,油田建筑物、油气站场选址以及油气水管道走向等进行滑坡识别的专业培训。 (2)从宏观上掌握不稳定滑坡体的形态: ①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很长,坡面高低不平; ②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有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 ③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 ④滑坡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 ⑤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 ⑥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3)在道路、井场、油田建筑和油气场站等工程施工前,做好工程施工方案的交底,除合理避绕滑坡体外,一方面杜绝工程建设施工中靠山坡开挖坡脚,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另一方面避免场地推出的土方量堆集过大,从而形成填土或堆积土新的滑坡体。 (4)对已建在滑坡体上的井场、油田建筑和油气场站,应建立长期变形观测系统,随时掌握滑坡动向,建立预警机制,适时采取防治措施,避免灾害发生。 4结论 (1)任何灾害都是可防可控的,滑坡地质灾害也是如此。因此,要从油田工程建设源头上抓起,要从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环节层层抓起,有效建立工程质量资料档案,预防工程滑坡灾害的发生,避免滑坡带来的巨大危害。 (2)提高工程建设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从而提高油田工程建设水平,降低油田生产的安全风险和环保隐患,保障油田生产正常运行。 (3)严格履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度,确保按图施工和施工质量。 (4)有力执行工程建设质量责任制度,责任明确,落实有效。 作者:陈磊胡垚余国林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基建工程部 浅谈地质灾害预防治理: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预防措施 摘要:水利工程地发生的地质灾害问题,尤其是一些比较大的地质灾害,会给整个水利工程带来不利影响。为了有效地减少地质灾害问题,相关的水利技术人员一定要从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以及人为因素等方面进行着手调查,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灾害预防的质量安全问题。 关键词: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预防 1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现状和特点分析 我国地大物博,大地之上江河纵横,流域面积超出1000km2的大江河就多达1500多条。从1949年到现在,已经建成了约10万座的水利水电工程,这些工程都发挥了比较好的防洪、发电以及航运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水利工程在带来极大效益和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地质灾害的情况。灾害种类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水库引发的地震;第二种是库岸岸坡稳定,而第三种为浸没问题。其中水库引发的地震是指水库在蓄水的过程发生地震问题,截止到现阶段,大约已经发生了100多例这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水库水位实际的升降情况与地震发生的频度和强度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关系,水库引发的地震造成的深度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大于20km。而水库岸坡破坏的形式主要有塌岸还有崩塌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都是出现在平原或者是盆地的地区。 2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和成因 2.1工程建设直接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工程建设活动(比如进行坝基开挖、边坡进行开挖、人工的堆渣以及水库蓄水等)直接导致地质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崩塌、滑坡、围岩坍塌、水库大流量渗漏、水库诱发地震、地基(或者是采空区)发生大规模的塌陷等情况。 2.2工程建设与自然因素共同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工程建设与自然因素(比如暴雨、洪水以及地震等情况)共同引发的地质灾害(比如泥石流、山体滑坡或者是地面塌陷等情况)。其中又以汛期洪水地质灾害的情况最是明显。汛期的洪水地质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滑坡、泥石流、河岸出现冲刷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与洪水相关的自然或者是人为的灾害。有一些水电水利工程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就曾发生河岸冲刷出现坍塌的情况,特别是在汛期的时候,如果导流洞或者是溢洪道进行泄洪,出口河岸以及下游河道经常由于冲刷掏蚀发生塌岸,从而形成灾害。 2.3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一般情况下都是地震地质灾害以及超标洪水地质的灾害,主要指的是所有的水电水利工程建设区因为天然地震的活动以及比较极端的天气情况影响从而引发的对人民的生命、人民的财产以及工程的建设造成重大损失的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地震或者是超强的暴雨期间工程区遭受的崩塌、滑坡、滚石、泥石流或者是塌陷等自然灾害问题。 3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预防实践措施 3.1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工程勘测质量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一定要不断的加强,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提升整个工程勘测方面的质量问题。在当今阶段,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技术手段是目前水利勘测部门进行预防地质灾害技术比较常用的有效措施之一。 3.1.1选择信息测绘的高科技技术 水利工程相关的勘测人员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的勘测技术,大体都包含了GPS定位以及三维成像技术等一些比较高科技的信息化技术,这样能够对工程周边的地区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认识。而以前比较传统的二维化设计图,选择建模的技术转换为三维立体化的模型图。现阶段所有的勘测技术主要发展的趋势,在对水利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利用移动式的ArcGIS平台,能够起到有效提升勘测质量的作用。 3.1.2合理利用信息监测的技术 所有的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在出现之后,相关技术人员一定要选择信息化的监测技术,对工程周围的地质变化进行有效监控,可以比较有效的实现风险自动化进行预警的重要功能。 3.2根据工程实践问题做好灾害防治预案设计 对工程地质灾害方面研究有效的防治预案,这是之后阶段地质灾害方面能够有效进行预防的重要任务。 3.2.1选择合适的监测方式 现阶段监测方式分为日常监控、汛期监控以及应急时期进行的监控这三种情况。其中日常监控指的就是对整个水利工程在非汛期的时候所进行的风险监管方式,由于风险相对较低,一般情况下都是使用三级监控的方式,而汛期所采用的是二级或者是一级监控模式。应急监控的方式主要是对于洪涝、地震或者是滑坡等一些地质风险相对较高的或者是已经发生灾害的情况,由于工程地质灾害的风险相对其他的灾害比较高,所以一定要选择特级监控这种监控模式,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启动相应的救援预案。 3.2.2采取有效的应急方案 在进行风险防治的预案当中一定要包括严密的应急方案。比如对应急的物资进行合理的分配、对地质灾害的风险方面所采取的应对技术措施等等,这些都是在应急措施方面必须要进行严格标准的重要内容。 3.3结合环保理念,减少人为因素灾害形成 对于自然地质发生的灾害群体,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地质灾害在进行预防的过程当中,人力干预效果相对更加明显,也会更加有效。因此,预防人为因素的干预工作在整个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中是需要进行预防的重点所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的重要基础工作,因为水土保持的基本工作对整个水利工程以及周边区域的地质灾害预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3.4做好灾害预防中物资、人力调配工作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进行设计预防的措施,不仅需要有先进的理念,而且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这必然需要物力以及人力方面的支持。所以,在对地质灾害进行预防的措施当中,预防物资与人力之间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调配。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所需的物资数量可以充足调配,在人力资源方面一定要合理配置。 4结语 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到的地质灾害问题也非常多。在我国,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都是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所以应不断加强水利工程的监管以及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确保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作者:刘义华 李发源 单位:江西省永新县水利局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官溪水库管理所 浅谈地质灾害预防治理:浅析矿井地质灾害及其预防措施 [摘 要]地质灾害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抗拒的灾难性事故,是对自然进行过度索取的恶性后果。破坏性地震、滑坡、矿井瓦斯爆炸等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所以对矿井地质灾害的预防十分必要。 [关键词]矿井 地质灾害 预防措施 1.引言 煤矿企业只有科学地认识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在开采过程中采取综合有效地预防措施,才能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率,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矿井地质灾害的种类 矿井的地质构造是影响地质灾害的关键性因素,在矿井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会打破地下原有的封闭环境,改变地质构造,造成安全隐患。地质构造受外界环境改变的刺激所产生的变化种类复杂,后果也不尽相同。以往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地表移动、瓦斯泄漏和岩层渗水等是较为常见的矿井地质灾害。 2.1 地表移动及覆岩破坏 较为常见的地下水位下降、地表裂缝和开采沉降均归因于地下开采面积过大,在矿区范围内,尤其是煤层浅埋区,大面积的煤层开采形成采场空间,会引起围岩的原始应力变化,当围岩所承受的应力超过它的极限强度时,就会发生位移、开裂甚至断裂,造成覆岩破坏、产生地表裂缝等。虽然煤矿企业会对裂缝地区采取回填、土地复垦等措施,但很难恢复到地质构造变化前的效果,这不仅涉及到生态环境的破坏,更为地表水渗透提供了通道,埋下了安全隐患。 2.2 瓦斯与煤尘爆炸 矿井瓦斯是煤的生成和变质过程中伴随产生的气体,由以甲烷为主的各种有害气体构成。瓦斯爆炸是一定浓度的瓦斯在引火源的作用下与一定浓度的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瓦斯浓度、氧气的浓度以及引火温度是瓦斯爆炸的三个条件,但三者的临界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受压力及煤尘、混合气体浓度和惰性气体混入等影响,情况通常较为复杂。更为重要的是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会促使附近的气体产生极大的冲击力,造成人员伤亡和巷道、器材破坏,其扬起的煤尘使之参与爆炸,形成连续爆炸,破坏力骤然提升。 煤尘爆炸是指煤矿生产中的各种矿物细微颗粒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燃烧或爆炸反应,在此过程中产生的CO等有毒气体能导致人员窒息身亡。 2.3 矿井水害 透水事故在近期发生的矿井灾害中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以矿井涌水和老空透水为主的水害事故不容忽视。大多数地方的煤矿均在煤层浅部开采,将井筒建在老空区或周围有老空区的现象普遍存在,古老煤矿形成的老空区积水量很难预测,开采范围也难以确定,极易引发透水事故。 3.矿井地质灾害的特点 充分地掌握矿井地质灾害的特点对有效预防事故发生、及时减小灾害损失起到关键性作用。综合来看,矿井地质灾害主要有连发、区域性强、可预测性等特征。 3.1 连发性 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联动性,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方面出现变动必然会引发其他自然因素的改变,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当矿井的地下构造因开采而发生改变时,就会引发其他地质要素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改变或破坏,这种连锁式的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引发地质灾害,且灾害的种类极可能具有非唯一性,产生复杂的、连发性的地质灾害。 3.2 区域性 几乎每个不同的区域都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其耐受性和受破坏程度通常具有较大的差别,因此,不同区域的矿井面临的地质灾害威胁不尽相同,由地区特性决定。 3.3 可预测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我国科研能力的提高,相关部门关于地质灾害的认知程度不断加深,煤矿企业也从多种渠道获得了有关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地质灾害的预兆、形式等有了进一步的把握,不再单纯凭借以往的经验教训,先进的科学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地质灾害的可预测性表现突出。然而,由于地质结构复杂多样,现阶段仍难以实现全面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 4.矿井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4.1 减轻地下开采对地面影响的措施 为了降低地下开采对地面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对开采可能影响到的地质结构及其应力能力进行透彻的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预防。当地下开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时会对地面建筑及道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也可能造成地下水疏干和耕地、坡地裂缝。 对于薄煤层和中厚煤层而言,虽然随着上覆岩的成分、膨胀系数等变化其塌陷带波及上部岩层所造成的裂隙高度会不尽相同,但其裂隙高度仍然是有限的。对于厚煤层来讲,由于采取与薄煤层不同的开采方式,开采过程对岩层的破坏程度也明显加强,基本上为开采厚度的2-8倍。裂隙沉降带高度能达到不规则塌陷带的2倍多,若覆岩层的厚度超过了以上数据计算的破坏影响高度,则地面可以免受波及,几乎不会产生破坏迹象,否则,要充分考虑应对地面破坏的预防措施。然而,从煤矿企业的角度出发,即便是没有影响,也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性预防措施。 4.2 预防瓦斯与煤尘爆炸的措施 4.2.1 防止瓦斯爆炸的措施 预防瓦斯爆炸可以从控制爆炸条件入手,防止矿井瓦斯集聚、避免接触高温火源。 对于预防瓦斯气体聚积可以从三方面加以控制。首先,要加强矿井的通风管理,使瓦斯浓度保持在《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浓度以下,在各工作面设置独立的进回风系统,使瓦斯浓度在进风风流中不超过0.5%,回风风流中不超过1%,矿井总回风流中低于0.75%。其次,要建立健全瓦斯检查制度,保证检查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利用先进的甲烷检查仪器对各用风地点的瓦斯浓度进行精准测量,发现隐患并及时处理,严禁超限作业。最后,从降低煤层及采空区瓦斯产生量的角度减低瓦斯浓度,采取瓦斯抽放的方式对含量大的煤层进行事先处理。 4.2.2 防止煤尘爆炸的措施 根据煤尘爆炸发生的特征,要从防尘和隔绝火源两方面防止事故的l生。一是采用静压洒水的方式减少矿井中煤尘的悬浮量和产生量;二是采取全方位的火源隔绝措施,坚决禁止因摩擦等产生高温火源。 4.3 矿井水害的预防措施 矿井水害不仅关系到煤矿企业的利益和员工安全,更关系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预防矿井水害,企业管理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摒除工作人员的保守思想,充分调动其工作热情,灌输矿井水害的相关知识,让他们切身体会到矿井水害的危害,提高警惕。其次,要加强预先探测,明确分工和工作职责,对于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保证探测工作及时进行,同时也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探测设备,确保获得全面、准确的高质量探测结果,争取将矿井水害扼杀在摇篮中。最后,要注意矿井选址和合理改造,在矿井选址的过程中要事先对水害的风险进行评估,结合工程的实际效果进行综合考量,充分降低水害发生的概率。 5.结语 矿井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危害等级高、防治较为困难,短时期内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此类危害的发生。因此,煤矿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和设备做好全面的预防工作,为辛勤的员工负责,为企业的发展负责。 作者简介 徐玉山,男,1965年出生,地质工程师,2008年毕业于鹤岗职工大学,现工作于黑龙江龙煤鹤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峻德煤矿任地测副总工程师,主要从事地测技术及管理工作。 浅谈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地质灾害勘查方法及预防思路探讨 摘 要:矿山资源开发中的安全形势相当严峻,地表塌陷、山体崩塌、矿山边坡滑坡、废石场泥石流、尾矿库垮塌、采场冒顶、巷道坍塌、矿山地震、岩爆、采空区大面积地压、井下突水、深井高温等灾害,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该文以矿山地质灾害勘查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矿山地质灾害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其诱发因素,地质灾害特征和治理措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3种勘查方法,包括地球信息技术综合方法、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试验方法和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关键词:矿山 环境地质 灾害 问题 勘查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小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我国是采矿大国,开采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各种矿山地质灾害明显上升,该文作者结合在湖南省多年矿山勘查的工作经验,详细介绍了矿山各种地质灾害的类型、产生、危害和防治对策,并提出相应的勘查方法。 1 地质灾害诱发因素 采矿时对地下水必须进行疏干排水,甚至要深降强排,由此而出现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问题。首先是矿井突水事故不断发生。许多煤矿的上覆和下伏地层为含水丰富的石灰岩,特别是北方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不仅煤系内部有含水性强的地层,其下伏为巨厚的奥陶纪灰岩。这些矿床随着开采的延伸,地下水经深降强排,产生了巨大的水头差,使煤层受到来自下部灰岩地下水高水压的威胁,在一些构造破碎带和隔水薄层的地段发生突水事故,严重威胁着矿井和职工生命的安全。其次是由于疏干排水,使许多岩溶充水矿区引起地面塌陷,严重影响地面建筑、交通运输以及农田耕作与灌溉。各矿区附近均有地面塌陷现象,水位下降很多,使厂矿、工业和生活供水原有系统发生吊泵,形成无法供水的局面。 2 主要地质灾害特征和治理措施 2.1 泥石流 泥石流灾害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但人们并不是被动地去接受泥石流灾害,而是通过科学研究,不断认识其成灾机理和成灾规律,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加强防御建设,与泥石流灾害进行斗争。矿山建设对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生并加速松散固体物质的积累。露天开采及坑采剥离废石速度较快,产生大量废土,是泥石流源地的主要形成原因,另外矿山修筑公路破坏山坡植被,产生大量弃土,矿山选矿排出的废渣也是泥石流物质来源。(2)增大了水体补给量。矿山建设中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改变了地面结构,调节雨水的能力显著降低,汇流时间缩短,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增大,暴发泥石流的可能性也增大;矿山废石堵沟成湖,蓄积了大量的水体;有时在掘进坑道的过程中,掘开了地下水的主要通道,形成地下水突涌,使水体补给量增大。(3)矿山建设改变了地形条件,增强了动力条件。大量的矿山废石堆放使山坡变陡,地面高差增大,从而加强了侵蚀能力;大量矿山废石压缩沟床,增大流深和流速,也就增强了流体的动能和冲刷力,废石堆放减少了过流断面,使流体受压缩,流速增大,侧蚀和下蚀能力加强。 泥石流的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以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如金属矿围岩一般为较硬的岩石,开采过程中开采堆积物除了上覆土层和风化岩石外,均为较大块的难风化的块状堆积物,易形成的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另外有些金属矿床在开采和冶炼过程中对土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也需要进行治理;非金属矿多数为沉积形成,其开采要挖掘较多的松散沉积生成物,而且开采出来的物质也较易风化,易形成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2.2 塌陷 当地下矿层被采出之后,采空区的顶板岩层在自身重力和其上覆岩层的压力作用下,产生向下的弯曲和移动。当顶板岩层内部所形成的拉张应力超过该层岩层的抗拉强度极限时,直接顶板首先发生断裂和破碎并相继冒落。接着是上覆岩层相继向下弯曲、移动,进而发生断裂和离层。随着采矿工作面向前推进,受到采动影响的岩层范围不断扩大。当矿层开采的范围扩大到某一时刻,在地表就会形成一个比采空区大得多的塌陷盆地,从而危及地表的各种建筑物和农田等。 岩溶塌陷是岩溶充水矿床疏排地下水所引起的。塌陷不仅出现在煤炭矿山而且也出现在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化工及核工业矿山。从地理方面看,几乎遍布南方各省,尤以湘、粤、鄂、桂、赣诸省居多。 对矿山采空区塌陷的治理方案很多,但较常用的方法是充填复垦法。这种方法是利用矿区附近的煤矸石、粉煤灰、露天矿剥离物等可供利用的充填材料充填采空塌陷地复田。这种方法多用于有足够的充填材料且充填材料无污染,可经济有效防护治理的地区,因其既解决了塌陷地复垦问题,又解决了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问题,所以经济效益最佳。 2.3 滑坡 滑坡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发生在雨季。而软硬相间岩层,由于差异风化,坚硬岩体突出,由结构面切割或重力蠕变,坚硬岩体就会产生崩塌、落石。地质构造发育使完整岩石被分割成割裂体,割裂体在诱发因素下失稳而形成崩场,因此构造越发育,岩体越破碎,越易产生崩塌、落石。人为影响主要是开挖坡脚、改变应力觯使坡体内积存的弹性应变能释放而造成应力重新分布,岩体产生卸荷裂隙,它们多张开且平行于边坡面并使原有裂隙扩展和张开,由其所切割的岩体,可能失稳而形成崩塌滑坡。 露天矿边坡,必须对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维护,用以保证边坡稳定,防止灾害发生。建立一支边坡维护专业队伍,加强检查维修,必要时进行人工放坡,铺上草皮,植上灌木,砌筑局部挡土墙或者预埋防滑坡的木桩。要设置排水网络,防止地表雨水流入矿坑冲刷边坡,润滑层理深凹露天矿要在坑外周围设置防山洪、防泥石流的阻挡或者疏导的设施。 3 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方法 3.1 地球信息技术综合方法 GIS,GPS和RS技术的应用,可以从宏观上掌握地质灾害的分布、发生、发展规律。如GPS可以对灾害发生地进行精确定位;RS技术可以利用矿区的多时相遥感图像进行叠加分析,获取矿区不同时期的地貌破坏程度、塌陷区的形态、面积、矿业废弃物的类型及分布状况、环境污染状况及生态环境状况;GIS技术可以对矿山灾害信息数据进行空间有效分析,方便管理人员迅速掌握灾情,有效进行防灾减灾工作。3S技术的应用弥补了以前常规的技术手段(如地形测量等)难以胜任的空白,特别是对危险地带矿山灾害的调查,如矿山积水塌陷区等。 3.2 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试验方法 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试验类型很多,是矿山地质灾害调查的重要手段之一,许多调查成果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均需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试验而获得。 在矿山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中,水文地质试验主要包括水质测试、淋滤试验、浸泡试验、含水层吸附试验、含水层顶板渗透性试验、采矿引起周围地层渗透性变化试验、矿石及固体废弃物中有毒有害元素测试试验、土壤污染试验、溶质迁移与富集规律试验等;岩土力学试验主要包括室外原位力学试验和室内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等。 3.3 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以岩土体导电性差异为基础的一类物探方法,该方法一次即可进行多装置数据采集,既可研究深度方向的电性变化,也可研究水平方向的电性变化,通过参数换算取得更多突出的有效异常的比值参数,利于潜在灾害的埋深、范围等的推断解释。它对不太深的采空区、地下水系、岩石风化层等的勘查十分有效。例如,山西平定矾土矿采空区,通过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测量,获得深部的闭合圈异常,结合钻探资料,圈定了该区采空区的平面分布范围。 4 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 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矿山环境与灾害源的监管与治理力度,防止新的隐患发生。矿山企业要规范开采行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处理好短期经济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将防募踉止ぷ魇加诳笊缴杓撇⒀有到闭坑之后。注重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研究,将其列入矿业领域的基础性研究,把矿山灾害、环保、安全生产统一起来。灾害研究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采用高新技术,研究灾害的发生机制,建立灾害的监测、预报和评估信息系统。 例如,将矿业开发产生的地下空区改建尾矿库,既能消除因地下空区给矿山带来的安全隐患,又能减少尾矿库建设、经营、灾害治理等费用,改善矿山生产和生活环境,把矿山建设成为环保型和无公害型的新矿山,它将是我国今后开发矿业的发展方向。确定了采空区的位置以后,防治矿山采空区地质灾害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采矿过程中,及时回填采空区。(2)对可能造成塌陷的位置提出预警措施,对现有的建筑和设置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3)矿山设计应避开城市和重要设施。此外,构建信息化矿山,开创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矿业发展新模式,是中国采矿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5 结语 采矿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大都是由于采用不科学的采矿方法造成的,当人们注意到了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正确解决资源需求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矛盾时,科学的采矿方法将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因为现有的技术手段完全可以避免矿山开采引发的不良地质灾害的产生。在矿山开采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闭坑谁复垦,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加强对矿山环境的管理。只有解决好矿山开采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促进中国采矿业的持续发展。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国有经济垄断部门改革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关于中国国有经济垄断部门的改革问题 (一)“垄断部门”的范围是什么,或者说推进改革锁定在哪些部门 1、“自然垄断性”的部门 对于“自然垄断”不能望文生义地解释为“自然资源的垄断”,这是两码事。有的属于“真正的”自然垄断性环节,有的属于假的自然垄断性环节,或原本属于“自然垄断性”但现在已经“变异”了的环节。不论是假自然垄断性环节,还是已经“变异”了的环节,目前还在“自然垄断”的旗号下垄断着,实际上是带有某些“行政垄断”的色彩。这包括铁路、民航、电力、电信、邮政等部门或环节。 2、专卖专营性的垄断 在中国突出的是烟草行业和盐业,特别是烟草部门。我曾对云南红塔集团做过调研。红塔集团所属8个企业,其中在东北的沈阳、营口、长春、延吉和海南海口有5家,在云南省内有3家。仅云南省内的3家去年的税利就达183亿元人民币。据了解,近几年,全国烟草行业每年创利税达两千多亿元人民币。1991年6月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这属于法令性垄断。但在中国加入《世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之后,烟草行业也面临全球化竞争,行业内部亟待改革。 3、市政公用事业方面的垄断 包括供水、供气、供热、园林绿化、城市公交道路等等。前不久,我参与了《国务院关于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和发展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的讨论,深感情况复杂,这里既有公共性和自然垄断性(如给排水、供气、供热等需要网络输送的部门,具有某些区域垄断的特征,就这一点来说,与“自然垄断性”部门有一定交叉),同时又有市场性,需要分类改革。 4、具有重要地位的战略资源和涉及国家经济安全部门的垄断 如石油、天然气(石油部门一般具有“寡头垄断”的性质,天然气部门的管道传输部分具有“自然垄断”性)和其他重要战略性资源(如国有森林资源)的垄断。此外,还有涉及国家核心技术的军工部门等领域的垄断。 (二)2006年垄断部门改革取得的主要进展 1、邮政体制改革 中国的邮政部门过去是政企不分,邮政局既是政府又是企业。这项改革酝酿了8年之久,去年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信息产业部推动,终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改革的内容,第一步,就是把作为政府的邮政局和作为企业的邮政公司实行分开,目的在于把邮政公司建成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并且把邮政系统原有的邮政储蓄银行也剥离出来,建立了中国第五大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 2、资源领域国有林权制度改革 这个涉及到资源类的改革问题。我曾对伊春试点进行了实地考察。这个林区国有林地400万公顷,经过政府批准拿出了8万公顷进行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占2%。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其一,国有林地的经营权转让给职工,或者说职工租这个林地,所有权是国家的,但是林地由职工来承租,租期50年,交租金。其二,将林地上面原来国有的林木,转让给职工个人来拥有、经营,这是2006年、2007年改革的突破点之一。何时推开,在多大范围推开,尚待研究。 3、油气市场的适度放开 2005年中国相继出台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石油天然气和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的出台,促使油气市场可按照国家规划逐步的放开。现正在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制定相关政策,准备向非国有企业开放。在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方面,由于缺乏相关资格认证,非公企业尚未实质性进入,但是非公企业可以向相关勘探部门注入资金或设备投资,以资本多元化的方式参与勘探和开发过程。 4、其他的垄断性领域的改革 如电力方面正在研究新的改革方案,酝酿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民航改革,在现有的国航集团、东航集团和南航集团基础上,已允许组建民营航空公司。目前中国已有7家民营航空公司取得营业执照并进行客运航空服务。铁路部门的投融资体制也开始启动,“轮子”下面的路轨建设已有民营资本进入,“轮子”上面的运输部分也有“大秦铁路”的改制上市。此外还有电信等等。 (三)垄断性行业改革如何推进 1、政企分开,价格合理化 西方有句谚语:“上帝归上帝,恺撒归恺撒”。中国的俗话“桥归桥,路归路”。要划分“边界”,定分止争,“政是政,企是企”。至于价格方面,出于社会福利的考虑,长期被人为压低和扭曲,难以真实反映成本及其变动,价格的合理回归及其新思维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成为下一步改革的关键。我认为上述两方面的核心问题是营造适宜的商业运营环境,这是垄断性行业改革的基础。 2、放宽准入,投资主体多元化 放宽淮入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这个领域以外的其他行业国有资本可以进来,另一个是非公有制的资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来。据介绍越南去年颁布《统一投资法》,不仅允许国内国有资本,而且允许国内的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进入越南。我看了2006年越南的投资结构,在高达390万亿越南盾的总投资中,国有资本及国有法人资本占51.6%,民间投资32.8%,外国直接投资占15.6%。这意味着国有(51.6%)与非国有(48.4%)大体各占一半。这虽然是总投资(包括部分竞争性行业),但对我们研究中国放宽垄断性行业的准入,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很有启发。 3、打破垄断,竞争公平化 过去中国的垄断性行业竞争性很不够,基本上是垄断的状态,下一步既然引入了各种资本,就要进行公平的竞争。这种竞争包括行业里面,国、民、外三种力量之间的竞争,而且也包括本行业和外行业的竞争,比如说公路和铁路的竞争,公路和民航和水路的竞争。 4、改善规制,监管科学化 在垄断性行业放开之后,作为政府的部门要加强对垄断性行业运营状况的监管,一要独立监管,二要依法监管,三要统筹监管,四要透明监管。应该说这也是垄断性行业下一步改革的保障性的措施。垄断力量的长期积累,已经筑起了较高的垄断壁垒,而且这种垄断是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府的干预所形成的,已经形成了相应的利益体系。因此,必须在解决垄断部门的利益上下功夫,这样改革才有可能深化。这个问题涉及到政府体制改革问题。 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 (一)政府职能的转变 中共十六大讲政府的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践表明,政府的职能应更多地要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即使是“经济调节”也应集中于宏观方面。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不平衡、且处于大变动”的国家,宏观管理不可否定,但不可超越边界。目前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被误解了,把“经济调节”变成了干预微观经济,所以应明确地提出“三不该”:政府不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政府不该包办企业决策;政府不该代替企业招商引资。 (二)“四个分开”,即政资(资产)、政企、政事(事业单位)、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 这里最难的是政资(资产)分开。其难点在于如何切断(至少是弱化)政府干预企事业单位活动的资产纽带。可否考虑三条:一是明确国有资本的投资范围,严格控制在必要的安全和命脉领域范围内,这在中国可率先把4万多个乡镇政府、2800多个县市政府以及一部分地市政府从“政资不分”中解脱出来;二是在必要的安全和命脉领域,实行“上分”、“下分”。“上分”――政府的“公共管理者系统”与“出资人系统”分开,“下分”――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所有权”与“运营权”分开;三是用许可法约束政府的行为。中国现在还有明显的政企不分,特别是铁路应尽快政企分开。 (三)改革“审批制” 近年虽然减少了一些,但大多是一些枝节性的。不是说完全取消,问题是审批太多太滥。 (四)推进行政管理层级的改革 中国现在的政府层级,除了海南省和4个中央直辖市之外,26个省、自治区都是五级政府。随着信息化和交通的改善,层级应该有所减少,这项改革已经写到“十一五”规划,但是这个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难度较大,估计本届政府再难以推进,下一届政府应当加快推进。 (五)社会事业改革问题 这不属于政府本身改革,但是跟政府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一些就是所谓“参公”事业,即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情况很复杂,要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经济法与现代行政管理 提要本文阐述了经济法在现代行政管理中的实质问题,并对具体运用的目标、原则、基本内容以及可操作性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经济法;现代行政管理 一、经济法的实质 法律的基本功能是调整社会关系,以形成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其中,经济法调整国家因素影响的经济关系,亦即国民经济关系。这里所说的“国家”,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和它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有关经济的基本法律,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关于经济的一般法律,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有权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修改和补充,审查和批准国家计划和预算的部分调整方案。国务院制定有关经济的行政法规,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根据宪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对各级国家机关,主要对政府领导、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的职权以及行使职权的程序作出具体规定,以利于贯彻执行,这就是“国家因素”。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期望实现什么目标呢?众所周知,一切经济工作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我们正在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前一个转变,本世纪初要求初步实现;后一个转变,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当前,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外贸企业,面临不少困难,某些企业效益不甚理想。因此,我们的着眼点应定为效率优先,同时也要兼顾公平。 二、经济法与行政管理的结合点 上文分析了经济法的使命和现代国家的职能,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经济法与行政管理有些什么关系。经济法从法律的角度反映国家因素如何对市场经济秩序发生影响,行政管理从行政的角度规范行政机关如何领导和管理国民经济建设,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此,行政学家和法学家是达成了共识的。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必须坚持什么原则呢?概括地说,就是依法行政。其理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是法制型经济。依法治国的基础环节是行政管理法制化。行政机关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即从人治走向法治。现代国家政府普遍奉行这一准则,我国于改革开放之后亦确立了这一原则。依法管理国民经济,正是依法行政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依法行政,以规范化的制度,正确处理人民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利于保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利于保证行政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也有利于保证社会对行政工作的监督。 三、基本内容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需要掌握哪些基本内容呢?可分为宏观调控与具体行政管理两大环节。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把宏观管住,包括规划整体发展、制定方针政策、协调市场运行、组织社会保障,通过立法确立计划、财政、金融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机制,确立价格、工资综合、改革方案。因此,计划法、财政法、税法、银行法、价格法、工资法等在经济法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经济法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法律,显示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作用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高屋建瓴的管理,而不是拾遗补缺。 投标报价的计算方法直接关系到中标结果,关系到公平竞争、公正原则能否有效得到贯彻实施;同时,是规范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要对统一制定政府采购货物“综合评分法”投标报价计算方法有一个较高的认识。通过统一制定政府采购货物“综合评分法”投标报价计算方法,起到从制度建设上的控制和监督作用,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监督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扼制高价标以及供应商投诉问题的发生。 四、可操作性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需要注意哪些可操作性的问题呢?根据我国的实践,主要应当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第一,国民经济法制管理的层次划分――基本层次与补充层次。行政机关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同时又是行政执法者。依法行政的第一个层次或说基本层次的内容,即是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权,包括行政处罚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机关面临着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需要作出许多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之后,行政机关则依法对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依法行政的第二个层次或说补充层次的内容,即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理、行政处罚不服,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和要求取得国家赔偿。这几项相互关联的法律补救制度,其结果,可能是对行政处理、处罚的认可和维护,也可能是对行政处理、处罚的否定和制约。行政机关享有行政管理权,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法律救济权,从中亦可体现社会主义法制的公正性。第二,行政管理权限的范围――法定职权与自由裁量权。行政机关行使权力遵循法定原则,即只有法律规定的行政权力才能行使,法无明文授权则不得为之。违反这一原则办事,就构成越权。针对目前对某些违法行为打击不力的情况,人们要求加大执法力度,这从一般意义上讲也是对的,但全面理解,应当是:行政执法、行政处罚既要有力度,也要有限度。这个“度”,就定在法定职权上。由于社会经济生活复杂多样,完全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并不恰当,法律常常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列出一个幅度,行政机关可在法定的幅度内享有自由裁量权,但不能显失公正。如,一般违反治安管理行政秩序的罚款幅度为1元以上、200元以下;对虚假广告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不能越出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范围。因此,自由裁量权不等于无所不为。行使法定职权和自由裁量权都属于依法行政。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行政管理学同其他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法学是整个法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经济法的产生、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性。它的学科对象中,包含政府的法律地位和经济管理行为的规范化问题。政府作为体现公共权力的国家机关、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以及作为民事关系中的机关法人,这三重性法律身份必须严格区分、正确使用,否则就会因法律地位模糊而导致管理秩序混乱。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还需继续,同时对国外的,特别是以日本、法国、韩国等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应予于关注。政府依法管理国民经济,协调市场经济运行,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手段。由此观之,经济法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乃是题中应有之义。 诚然,经济法学与行政管理学各有特定的内容和体系,但在如何建立有效的行政体制、依法管理国民经济这一主题上,它们发生交叉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将它们统一或结合起来。日本法学家曾经说过,经济法中的大部分规范是要由国家各种行政机关来执行的,中国亦是如此。经济法学中包含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学中包含经济法,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向之一。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对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探究 摘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包括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转化等全过程,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它具有以下十个特征:产业形态知识化、资产投入无形化、市场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产业构成服务化、知识资本化、发展可持续化、设施网络化、技术数字化、教育终身化。处于世纪之交的人类社会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管理思想上的巨大变革。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接着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和行政绩效管理,最后做了总结。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字:知识经济; 行政管理; 知识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 前言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 ”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普遍概念是:知识管理是当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能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一概念首先从行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同时指出知识管理包括人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它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 使行政管理在非连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信息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决定了“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我们理解“知识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人在行政管理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运用的过程。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两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努力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蹦人为本”的管理主线的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行政人员创新能力相互结台.进而增强行政单位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 1.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 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且能对决策的执行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政策如实执行的保证,但要对政策进行监督必须先了解政策的制定缘起、内容和执行中的有关规定。过去,由于群众不了解政策出台的过程,无法对政策执行进行比照,即使政策执行中存在扭曲、变形也不知道,监督从何谈起。监督的不易和不力,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广泛存在。问题出现并不说明我们没有监督体系,而是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下级间的互相包庇堵塞了正常的监督渠道,公众想监督又怕报复或苦于没有直接的监督渠道,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行政决策的网络化成为可能。行政决策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人们通过网络就可轻易揭开行政决策的帷幕,把决策方案的选择项与个人利益作对照,确定自身立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决策由封闭的暗箱操作过程,变为下级、民众可以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过程。民众参与决策过程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政策,为监督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条件。此外,网络技术简化了监督反馈的传输环节。只要政府有“越轨”行为,民众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监督部门举报。同时网络以“秘密”方式进行投标,消除了民众的顾虑,大大提高了民众监督的积极性。 2.以人为本的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将日渐成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行政管理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望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这些都是促使行政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推到空间的中心地位,以此借鉴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知识经济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 二是以较高的加速度发展,创新越来越快。知识经济导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 行政管理单位必须在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方面加以提高。所以管理者必须把信息的获取、提炼, 知识的研究、创新, 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行政管理单位已设专门的“知识主管”, 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实际上有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拿网络技术来说,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开始上网,可绝大多数基层政府部门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让人们树立起网络的概念。因此,从目前水平来说,对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管理技术和新兴科学技术教育,培养最起码的管理技术知识。 1.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须认真地学习好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必须的法律知识,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如果只把学习到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讲话和修辞,那么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2.行政绩效管理 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和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绩效评价必须包括知本含量。知识经济的运作使知本的地位跃居于资本的前列,知识的拥有量、拥有类型以及知识的运作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组织管理者面临着在知识方面把战略与运作结合起来的高层需求,组织自己必须根据知识要素和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调配;组织的竞争对手不仅应该知道对手的物质竞争力,而且应该知道对手的知本竞争力。并且通过绩效评价促进个人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社会效益化、商品化。 三、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 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报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学院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经济法与现代行政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在分析经济法的使命和现代国家的职能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的意义、目标、原则、基本内容和可操作性等问题,进而揭示了经济法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经济法现代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法制化 一、经济法的使命在于规范国民经济关系 1.经济法的实质 法律的基本功能是调整社会关系,以形成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其中,经济法调整国家因素影响的经济关系,亦即国民经济关系。 这里所说“国家”,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和它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有关经济的基本法律,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关于经济的一般法律,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有权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修改和补充,审查和批准国家计划和预算的部分调整方案。国务院制定有关经济的行政法规,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根据宪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对各级国家机关,主要对政府领导、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的职权以及行使职权的程序作出具体规定,以利贯彻执行。这就是“国家因素”。 国家因素影响的范围,包括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宏观方面,指的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重点为计划、预算、税收、金融、物价、工资、产业政策、对外经贸等。微观方面,指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对市场的具体事项的必要管理。 国家因素影响的方式,包括干预和参与。干预,说的是间接调控和直接管理。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经济办法,按照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办事,并且尽可能纳入法制程序。直接管理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采用行政手段,但也应当是依法行政。干预又可分为积极干预与消极干预,前者指保护、鼓励,后者指限制、禁止。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已形成了这样一条指导原则:“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1〕这就明确了什么叫“国家适度干预”。参与,说的是国家投资,举办企业、事业。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而公有制中又以国有为主体,国家对国有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国有并不等于国营,所有权与经营权可以分离。严格地说,干预是“管”,参与是“办”,管、办应当分开,前者属于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职能,后者属于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职能。经济法侧重规范国家管理国民经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活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认识:经济法是国家管理和协调国民经济运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的基本组成部分有三大块:一是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二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自主经营,构成经济法的基调。 根据这种认识,经济法与民法作出了基本的划分。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而经济法调整国家因素影响的经济关系。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发生一定的交叉联系。在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过程中,民法、经济法既有相对分工,又共同发挥作用。 2.经济法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一国的法律体系是指由具有内在联系的各个部门法组成的统一体。对法律部门的划分和法律体系的框架,中外法学界历来存在多种意见。我们认为,设计一国的法律体系,一方面要适合本国的国情,另一方面要考虑与国际接轨。笔者曾经提出:“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在宪法这一根本大法之下,主要有六大法律门类: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社会法和诉讼仲裁法。”〔2〕去年初,王家福等六位研究员著文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主要应由以下九类法律构成:宪法,行政法,经济法,行政诉讼法,民商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社会法。其中,列在第三位的是“国家从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生活进行必要干预、对经济秩序予以维护和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法。”〔3〕如此突出经济法的位置,在目前所看到的著述中,还是不多的。 经济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首先表现为它已形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的经济关系,既有自己的特殊性又有一定的范围。经济法的调整方法,具有直接性和综合性。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法尚处于一种理论形态的话,那么,今天可以说,一系列的、调整国家因素影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已经组合成整体意义上的经济法部门。 作为一种新型的法律形态,经济法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不仅表现为它是否为一个法律部门,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它是否为一个基本的法律部门。建立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模式,综合协调国家、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依赖于民法和经济法,而其中宏观调控为经济法特有的功能。经济法解决的社会矛盾属于基本的经济关系,所起的作用是别的法律部门无法替代、因而不可或缺的。有鉴于此,称之为基本的法律部门,不是顺理成章吗? 二、行政机关最大量的工作是依法管理国民经济 1.现代行政管理的职能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行政、司法往往混为一体,知县、知府大量的事务是审理案件。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则是把立法、行政、司法分开来了。虽然我国不照搬西方某些国家的“三权分立制”,但也将国家机关划为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三类。考察现代行政管理的职能,必须以此为起点。这还只是一般性。 特殊性在于体现时代特征。在经过正、反两种经验比较之后,中国人民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找到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现已庄严地记载于党章和宪法之中。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既然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那么,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最大量的工作必然是管理国民经济。与此同时,还要管理各项行政事务、文化事业及其他社会事务。 2.经济法与行政管理的结合点 前面已分析经济法的使命和现代国家的职能,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经济法与行政管理有些什么关系。经济法从法律的角度反映国家因素如何对市场经济秩序发生影响,行政管理从行政的角度规范行政机关如何领导和管理国民经济建设,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此,行政学家和法学家是达成了共识的。不妨援引如下两份资料: (1)夏书章教授主编的《行政管理学》,对当代行政的概念作了下述界定:“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4〕 (2)张尚zhuó@①教授所著《行政法教程》,提出下述观点:“在我国,政府工作的法制建设,主要是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两大法律部门紧密相关的,这就是经济法和行政法。当然,经济法,除它的一个大的分支——经济行政法是同政府工作密切相关的以外,它还有另外的一些内容。而行政法,包括它的同经济法交叉的一个大的分支——经济行政法在内,则全部是同政府工作密切相关的。总之,加强政府工作的法制建设,在我国,主要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法和行政法。”〔5〕 毋庸置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就包含着依法管理国民经济,特别是将经济法行政法运用于行政管理之中。 经济行政法是调整国民经济管理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如我国现已制定出来的《预算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审计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外汇管理条例》、《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等。因其以经济法与行政法相交叉的形态出现,兼具经济法和行政法两方面的属性,一些学者称之为经济行政法,也有人认为应称之为行政经济法。因其强调国家因素的作用,行政管理服务于经济建设,所以它也就是国民经济管理法。 据统计,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约有80%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而其中,最大量的行政执法活动是由经济行政管理机关进行的,如计划、财政、税务、中央银行、审计、统计、物价、工商行政、技术监督、规划、土地、城市建设、劳动、海关、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各产业部门,既是行政机关,同时又是执法机关。 经济法立足于国家整体,显示出社会公共性的根本特征;现代行政管理又称公共行政管理,即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作用。结论自然而然地得出来了:经济法与现代行政管理有不解之缘;现代行政管理中必须运用经济法这种手段。 三、经济法在现代行政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1.目标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期望实现什么目标呢?众所周知,一切经济工作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我们正在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前一个转变,本世纪之内要求初步实现;后一个转变,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当前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外贸企业,面临不少困难,某些企业效益不甚理想。因此,我们的着眼点应定为效率优先,同时也要兼顾公平。 经济法对国民经济发生影响,一般通过经济基础作为中介,或是改造旧的生产关系,或是确立新的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也有些涉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经济法律,可以直接对生产力起到保护和促进的作用。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熟练地掌握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所必需的法律知识,特别要提高运用经济法管理国民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实现国家提出的目标:“经济管理法制化达到较高水平。”〔6〕制定社会主义法律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按法律办事与按规律办事要尽可能一致起来。实现经济管理法制化,也就是实现经济管理科学化。科学管理,治国之道。 2.原则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必须坚持什么原则呢?概括地说,就是依法行政。其理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是法制型经济。 依法治国的基础环节是行政管理法制化。行政机关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即从人治走向法治。现代国家政府普遍奉行这一准则,我国于改革开放之后亦确立了这一原则。依法管理国民经济,正是依法行政的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依法行政,以规范化的制度,正确处理人民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利于保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利于保证行政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也有利于保证社会对行政工作的监督。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在经济领域,侵占、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制造、销售伪劣产品,搞不正当竞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政府机关滥用职权、自办公司、巧立名目、与民争利等等,人民群众对这些社会公害深恶痛绝。1996年3月,在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各级政府及国家公务员都要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坚决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统一性与严肃性。” 3.基本内容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需要掌握哪些基本内容呢?可分为宏观调控与具体行政管理两大环节。 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把宏观管住,包括规划整体发展、制定方针政策、协调市场运行、组织社会保障,通过立法确立计划、财政、金融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机制,确立价格、工资综合改革方案。因此,计划法、财政法、税法、银行法、价格法、工资法等在经济法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经济法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法律,显示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作用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高屋建瓴的管理,而不是拾遗补缺。 这里有一个成功的例子。1993年3月,我国修正《宪法》,增加了一项重要条款:“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同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了16条措施。中央领导同志说,16条中有13条属于经济手段。从199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到1996年底,国民经济的运行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在此期间,立法上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1)1993年12月制定的《公司法》,确定“公司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市场需求自主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2)1994年3月的《预算法》,开宗明义提出:“为了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3)1995年3月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条规定:“为了确立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和职责,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对金融业的管理,制定本法。”第三条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上述经济法律都强调了“完善宏观调控”这一最重要的管理手段。 另一个环节为对国民经济活动的具体行政管理。例如,公司注册登记,颁发各类许可证和执照,征税,物价检查,商品市场管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等等。行政法上称之为具体行政行为。 至于抽象行政行为,那是指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有关部委局和地方有关政府制定规章,各级行政机关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这些行政法规、规章、决定、命令,有的涉及宏观的即全局性的方面,有的涉及微观的即个别性的事项。宏观管住、微观搞活,并非指宏观管死、微观自流。政府的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都可以对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4.可操作性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需要注意哪些可操作性的问题呢?根据我国的实践,主要应当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国民经济法制管理的层次划分——基本层次与补充层次。行政机关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同时又是行政执法者。依法行政的第一个层次或曰基本层次的内容,即是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权,包括行政处罚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机关面临着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需要作出许多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之后,行政机关则依法对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依法行政的第二个层次或曰补充层次的内容,即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理、行政处罚不服,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和要求取得国家赔偿。这三项相互关联的法律补救制度,其结果,可能是对行政处理、处罚的认可和维护,也可能是对行政处理、处罚的否定和制约。行政机关享有行政管理权,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法律救济权,从中亦可体现社会主义法制的公正性。 第二,行政管理权限的范围——法定职权与自由裁量权。行政机关行使权力遵循法定原则,即只有法律规定的行政权力才能行使,法无明文授权则不得为之。违反这一原则办事,就构成越权。针对目前对某些违法行为打击不力的情况,人们要求加大执法的力度,这从一般意义上讲也是对的,但全面理解,应当是:行政执法、行政处罚既要有力度,也要有限度。这个“度”,就定在法定职权上。由于社会经济生活复杂多样,完全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并不恰当,法律常常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列出一个幅度,行政机关可在法定的幅度内享有自由裁量权,但不能显失公正。如一般违反治安管理行政秩序的罚款幅度为1元以上、200元以下;对虚假广告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不能越出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范围。因此,自由裁量权不等于无所不为。行使法定职权和自由裁量权都属于依法行政。 第三,行政管理职权的内容——权力与义务。行政管理职权是代表统治阶级意志(在社会主义国家,就是代表人民意志)的国家通过立法授予的,它不仅意味着权力,而且同时意味着义务,因此又称为职责。既然承担了义务,就应当作为,而不能不作为。乱作为是越权,不作为是失职。权力也好,义务也好,说到底,都是为了实践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的人做了官(准确地说,应是公务员),只想到自己是管老百姓的,没有想到为老百姓办实事。人们感叹到某些地方、部门办事难,其源盖出于此。所以,国家工作人员需要树立统一的权力、义务观。政府与企业的正确关系,应当是:管理中有服务,服务中有管理,管理也是服务。 第四,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实体权限与程序要求。实体法规定实际的权利、义务,程序法规定行为的方式、步骤。前面所讲作为和不作为,亦适用于是否按照法定的程序执法。不论行政处理、行政处罚,抑或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都不能违反法定的程序要求。例如《行政处罚法》规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所以,行政管理一要讲权限,二要讲程序。但须注意,程序不能太繁,应当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方便人民群众。 四、经济法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密切关系 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公共行政管理。1996年4月联合国首次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国际行政科学学会为目前世界行政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最为重要的学术组织,第三届国际行政科学大会于1996年10月在北京举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行政管理模式。我们对行政管理学的重要性应当有足够的认识。 行政管理学又称行政学,或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前述《行政管理学》一书指出:“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7〕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行政管理学同其他许多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经济法学。经济法学是整个法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经济法的产生、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性。它的学科对象中,包含政府的法律地位和经济管理行为的规范化问题。政府作为体现公共权力的国家机关、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以及作为民事关系中的机关法人,这三重性法律身份必须严格区分、正确适用,否则就会因法律地位模糊而导致管理秩序混乱。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还需继续,同时对外国的特别是以日本、法国、韩国等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应予关注并进行一些比较研究。政府依法管理国民经济,协调市场经济运行,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手段。由是观之,经济法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乃是题中应有之义。 诚然,经济法学与行政管理学各有特定的内容和体系,但在如何建立有效的行政体制、依法管理国民经济这一主题上,它们发生交叉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将它们统一或结合起来。日本法学家曾经说过:经济法中的大部分规范,是要由国家各种行政机关来执行的〔8〕。中国亦如是。经济法学中包含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学中包含经济法。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向之一。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行政管理与知识经济探究论文 前言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普遍概念是:知识管理是当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能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一概念首先从行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同时指出知识管理包括人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它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使行政管理在非连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信息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决定了“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我们理解“知识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人在行政管理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运用的过程。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两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努力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蹦人为本”的管理主线的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行政人员创新能力相互结台.进而增强行政单位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 1.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 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且能对决策的执行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政策如实执行的保证,但要对政策进行监督必须先了解政策的制定缘起、内容和执行中的有关规定。过去,由于群众不了解政策出台的过程,无法对政策执行进行比照,即使政策执行中存在扭曲、变形也不知道,监督从何谈起。监督的不易和不力,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广泛存在。问题出现并不说明我们没有监督体系,而是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下级间的互相包庇堵塞了正常的监督渠道,公众想监督又怕报复或苦于没有直接的监督渠道,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行政决策的网络化成为可能。行政决策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人们通过网络就可轻易揭开行政决策的帷幕,把决策方案的选择项与个人利益作对照,确定自身立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决策由封闭的暗箱操作过程,变为下级、民众可以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过程。民众参与决策过程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政策,为监督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条件。此外,网络技术简化了监督反馈的传输环节。只要政府有“越轨”行为,民众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监督部门举报。同时网络以“秘密”方式进行投标,消除了民众的顾虑,大大提高了民众监督的积极性。 2.以人为本的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将日渐成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行政管理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望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这些都是促使行政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推到空间的中心地位,以此借鉴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知识经济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二是以较高的加速度发展,创新越来越快。知识经济导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行政管理单位必须在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方面加以提高。所以管理者必须把信息的获取、提炼,知识的研究、创新,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行政管理单位已设专门的“知识主管”,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实际上有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拿网络技术来说,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开始上网,可绝大多数基层政府部门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让人们树立起网络的概念。因此,从目前水平来说,对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管理技术和新兴科学技术教育,培养最起码的管理技术知识。1.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须认真地学习好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必须的法律知识,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如果只把学习到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讲话和修辞,那么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2.行政绩效管理 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和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绩效评价必须包括知本含量。知识经济的运作使知本的地位跃居于资本的前列,知识的拥有量、拥有类型以及知识的运作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组织管理者面临着在知识方面把战略与运作结合起来的高层需求,组织自己必须根据知识要素和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调配;组织的竞争对手不仅应该知道对手的物质竞争力,而且应该知道对手的知本竞争力。并且通过绩效评价促进个人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社会效益化、商品化。 三、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报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论西方国家的经济制度与行政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 【摘要】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存在一种矛盾:西方国家在经济上主要实行私有制,在政治上则主要实行公有制。民主制本质上是一种对政治权力的公有制。西方国家的“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理念导致政府与公民在本质上是一种提供服务与购买服务的关系,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难以表明西方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优越的。因此,西方国家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都存在逻辑问题。 【关键词】西方 经济 行政管理 自由主义经济学 公有制 一、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制,在行政管理上实行公有制,这表明西方国家由以建立的逻辑基础是混乱的 北美、西欧、澳洲等地的以美国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一种矛盾,即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实现私有制、在政治上实行公有制。这种矛盾反应了一种理念上的矛盾,该矛盾显示出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是存在逻辑矛盾的。 笔者所谓的经济上的私有制是容易理解的,笔者所说的“政治上的公有制”何谓呢?“政治上的公有制”就是指民主制。 民主制的理论基础是“人民为主权者”、“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一人一票决定国家事务”等。也就是说,民主的理念主张国家的主权或国家的终结权力应当是全体公民共有的,而且每个公民都拥有相等的一份――这也就是说,如果把西方国家比作一个“公司”,那么其股份由全体公民享有等额的一份。也就是说,从本质上讲,民主制是一种公有制――尽管公有的是政治权力而非财产,但从政权的组织形式上看,民主制无疑是一种公有制。 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私有制是优越的,有利于调动私有企业主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如果这种论调是有道理的,那么西方国家的政府也应当实行私有制――“君主制”或“寡头制”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效率。也就是说,按照主张实行私有制的经济学家的逻辑,如果国家被一家所有,即实行君主制,那么这个掌管国家的君主才会把国家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才能充分调动管理国家的“君主”推行精细管理、谋求国家发展的积极性,才能实行国家的最好的治理和发展;按照主张实行私有制的经济学家的逻辑,如果国家被全体公民所有,即全体公民共有、公有,那么就会出现如公有制企业中的那种管理者不把企业当作自己家的产业从而难以真正严细认真地进行管理,难免会出现公有制企业的“跑、冒、滴、漏”的现象。也就是说,以下二者必居其一:如果西方国家承认私有制能够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经济性,那么西方国家就应该实行君主制,君主制才是私有制,才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所应当推崇的最理想的政体;如果西方国家认为君主制不是理想的政体,而民主制才是,那么西方国家的企业也应当实行公有制而不是私有制。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西方国家认为私有制最有利于经济发展,那么国家实行私有制――也就是实行君主制――才是最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的;如果西方国家认为国家不应当实行君主制,那么在经济领域也不应当实行私有制,而应该建立公有制企业。由此可见,西方国家一方面在经济上主要实行私有制、一方面在政治上主要实行民主制,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其间存在理论上的矛盾。西方国家的这种实践恰好证明了公有制未必一无是处,私有制也未必万能。 二、从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可以推导出严重的消极逻辑后果 近现代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存在严重的缺陷。这种缺陷表现在“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种逻辑其实使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沦为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何以得出这一结论?因此“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理念的本质是:人民出钱(纳税)购买服务,具体购买的是政府提供的服务,而政府只不过是拿钱替公民办事而已;人民如果不满现政府的服务,则有权购买新一届政府的服务。在这种认识模式之下,政府对公民是不必有责任心的,因为西方的理念会认为:政府拿多少钱(收多少税)就为公民办多少事,如果政府没钱了,那么政府就不必为公民办事,例如我们看到西方国家的多次发生政府“破产”的情况,在政府“破产”后就停止对公民提供的一些服务,而西方政府这样做从理论上来讲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一逻辑前提就决定了政府不必把公民的事当成自家的事,不必在没有钱的情况下仍然为公民办事。根据民主制的理念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在西方国家发生自然灾害时,如果政府没有向公民收取用于救援的费用(税收),那么从理论上来说政府没有义务去救援群众,因为西方国家近现代的理念基础,西方国家现行的关于建立政府、关于政府与人民关系、关于民主制度的逻辑就能推导出这种结论。 按照本文的上述分析,西方国家的执政者是在民主制这种“公有制”模式之下管理国家的,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执政者就像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一样往往倾向于关心自己能否继续统治下去,往往倾向于关心自己的任期之内别出问题;因此,当国家的长远利益与执政者的利益或任期内的利益相矛盾时,西方执政者会做出何种选择就是不言自明的了。故而,民主制并不总是有利于西方国家的长远利益、总体利益的。 相反,中国传统的、看待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的理念就比西方近现代的民主制的理念显得更有人情味。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认为国家是一个大家庭,政府是家长,人民是子女;因此按照这种逻辑,人民的所有事情家都必须负责,政府不能拿“没有向人民收某类税”、为理由来拒绝对人民负责。例如中国发生自然灾害时,政府不会想收没收相应的税、有没有这笔预算,而会想尽办法开展救灾工作。由于中国有这种传统的关于政府与人民的关系的理念,因此中国人习惯于有事找政府,因为“父母官”、“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理念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已然是根深蒂固的,中国人不会想“我为政府纳了多少税,因此我有权要求政府相应地为我提供多少服务”,而会想“政府既然为民之父母,就应当满足我的一切正当需求”。 总之,西方国家的“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逻辑在把公民摆在政府的主人的地位上的同时,也就使政府有权利疏远与人民的关系――因为这种逻辑导致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金钱关系、就是购买服务的关系。相反,“家天下”的观念却有其人性的一面。 作者简介:吕规(1980-),男,汉族,江西宜春人,任职于南昌工学院思政部,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夏庆宇(1981-),男,汉族,辽宁鞍山人,任职于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经济学。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网络经济与工商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电子商务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工商部门必须对互联网依法实行管理,在推进网络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科学监管。 一、将备案和核准分别对待 工商机关最为重要的行政职能是对各类市场主体实施准入登记。但是,相对于现行的市场准入制度。网络经济的市场准入至少在两个方面无法包容,一是网络的开放使这个虚拟市场在准入上变得无比简单、容易:二是电子交易的迅捷使现行在市场准入环节中对经营范围的规定形同虚设,面对网络经营主体,我们应当逐步放弃和改变现行登记制度,代之以备案和核准相结合的登记制度。引入区分一般行为市场主体和特殊行为市场主体的概念,对在淘宝网等电子商务平台上经营普通商品的大众化市场主体界定为一般市场主体,在准入上实行简练的备案登记制度。对主体经营范围从目前的许可式规定改变为禁止性规定,即从规定可以做什么变为规定不可以做什么,放宽政府对网络经营主体经营范围的主观干预。对一些需要前置条件和经营涉及重要行业的网络经营主体实行更为严格的审批登记制度,并加强对它们在有形世界中的管理。 二、将监管与服务和谐统一 近年来,工商部门对于传统的有形经济,始终强调的是监管与服务并重,并努力将服务寓于监管之中,但对于网络经济强调的是监管,几乎没有提到服务。而网络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我们提供网站身份认证、网络政策法规介绍、网络消费警示、优秀企业网站展示等具有服务性质的监管。因此,工商部门在开展网络监管时。要特别注重对网络经营主体的服务工作,尊重网络经营主体自主选择其活动内容和行为模式,削减不必要的审批项目,尽量发挥市场和法律在引导网络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努力为网络经营主体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保护网络经营主体问的公平竞争秩序。 三、将有形与无形无缝对接 工商部门是商品流通领域经营者的准入机关。并按经营主体住所进行属地登记管理。在网络经济管理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对各类经济主体而言,无非是一个有用的经营和宣传工具,他们商事行为的责、权、利,最终都要落实到有形主体上来。因此,网络管理工作最终也必然落实到有形经济主体,从而也能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在经济户口数据库中找到,其相关登记事项与网上显示的相同。如果数据库中找不到该主体,那么,该网络经营主体在有形世界中就属无照经营,必须加以取缔或督促办照。如果能找到该主体,但登记信息与网上显示的有出入,就有虚假宣传嫌疑,必须加以纠正或查处。为了方便公众了解网络经营主体的真实性,必须全面开展网站或网页的身份认证工作,在网站或网页上悬挂工商营业执照。需要强调的是,认证对象应该是所有网络经营主体,即包括传统企业设立的网站和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上的经营者。做到这些,就能做到有形和无形两个世界的无缝对接。 四、将属地与大区域有机结合 网络空间的无限性、信息交互的即时性和交易行为的隐蔽性,客观上给执法工作带来了诸多问题。一个网络违法广告,可能是广告主在北京,广告地在上海,广告受众则遍布全球:一个无照从事网络商品销售的经营者,点击几下鼠标,就有可能销毁网络店铺和所有经营记录。对于在外地网站虚假广告的本地企业,最终受到处理的只是本地企业,因管辖权、执法成本、监管认识方面的问题,外地的广告主、广告经营单位一般无法得到应有的处罚,对于各类蓬勃发展的BtoC电子商务平台中具体某一网络经营主体的准入登记,还没有实施,原因之一就是由经营主体住所所在地,还是由电子商务平台所有者的办公所在地工商部门负责登记,没有统一操作办法。同样,对于网络违法行为,执法人员会碰到到底应由发现地、平台所有者所在地、经营者所在地还是消费者投诉地的工商部门负责查处的困惑。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工商部门的有效监管, 各地工商机关如何紧密分T和团结协作,监管好网络经济中所有的网络经营主体及其行为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我们认为,建立大区域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监管模式是可行的。就准入而言,对于传统型和许可型网络经营主体的监管,应按照传统有形经济的属地管理原则,从有形的工商企业主体入手,对他们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管。对于Bt0C电子商务平台中网络经营主体的备案登记,也应同样由网络经营主体住所所在地的工商部门负责。同时,电子商务平台所有者住所所在地的工商部门全力配合监管,要求平台服务商开通网络经营单位必须凭经营者住所所在地的工商备案登记证。就监管而言,国家工商总局建立网络经济管理信息中心,各省市县局都能以不同用户进入该中心,录入所辖区域管理对象的基本情况,实现系统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资源共享,形成一个互联开放的工商网络执法信息网,联合查处各种网络违法行为。 五、革新现有方式方法 近年来,全国各地工商部门对网络经济监管工作相对有所重视,许多地方还将监管情况列入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并明确相关责任单位和专门下发文件,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成绩稍突出的地方也大多是利用传统手段,查处网络虚假广告行为,查处一个是一个,没有系统有效的监管平台。一些地方对网站进行备案登记管理技术已经落后,方式上也不是工商部门切入网络经济的最好方式,我们认为,在这方面既要充分运用现行有形经济中对经济户口采取的年检、信用分类监管等管理方法,又要探索研究新的管理模式。现在看来,通过对所有企业网站进行身份认证的举措是一种较好的办法。在技术上,如果已经发行企业数字证书(又叫“CA证书”)的省市,要充分利用企业数字证书的强大功能,使网站身份认证结果更具有法律效力。搭建一个高质量的网络监管服务平台,并通过网站身份认证努力做到辖区所有企业网站都能有一个超链接,与此平台相通,从而使工商企业网站身份认证工作具有显著影响力。 六、建立完善工作体制 从根本上看,网络经济监管最终必将成为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日常监管的基本内容。但是,网络经济监管作为一项缺乏实践经验的崭新工作,需要我们建立一个良好的运行体制。当前基层县级工商局都没有专门管理网络经济的科室。在网络监管工作中,商广线侧重开展网络虚假广告行为的查处,经检线侧重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市场线负责电子商务市场的培育,企业监管线在年检中有企业网站信息的采集项目,信息中心或信息办仅帮助各业务线解决在办案中碰到的取证技术难题,各自为战,缺乏联系。实践证明,这种机制 不能有效推进当前工商部门对网络经济的监管工作。 浙江省基层工商的网络监管实践表明,网络监管最好采取由信息办(有别于一般的信息中心,属行政编制序列)牵头、业务科室参与、基层工商所具体实施的模式,信息办制定网络监管计划,开发相关网络监管软件,管理相关网络数据,向业务科室提供网络违法案源,协调各业务线工作,指导各基层所开展网络监管,开展网络监管业务知识培训,协助网络违法案件取证等。这种体制的优势在于技术保障到位,便于应对网络监管横跨多条业务线的实际问题,同时专用软件的开发可以统筹兼顾。其缺点是目前基层工商机关信息办的力量有限,缺少精通工商业务工作的骨干,对牵头开展网络经营行为监管,还需要探索、渐进的过程。现在全国大多数地方虽然没有信息办这个机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让现有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人去熟悉工商业务比让业务线的同志去熟悉网络经济,其实施起来要相对容易。 七、建立综合监督服务体系 工商部门通过各种举措推进网络信用体系建设、约束网上违法行为的积极意义是可以肯定的。但是,本部门单独执法和服务难免有许多弊端,在某些方面也力不从心。为此。必须建立综合性的监督服务体系:一是教育广大网络经济经营主体自觉恪守诚实信用原则。由于网络市场既是一个虚拟的、全天候的、全球性的市场,也是一个违约者、侵权者的乐园。因此,在网络经济管理中很有必要强调诚实信用原则的权威,强调当事人认真履行法定和约定义务,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二是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行业协会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职能将愈来愈重要。工商部门应当满腔热忱地支持网络经营主体建立自己的行业协会,并积极开展各种有利于网络经济健康发展的活动。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网络经营主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目前,大众传媒对网络经营主体的监督还很薄弱。工商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大众传媒对网络经营主体进行经常有效的监督,对损害网络消费者权益的观念、行为和制度进行鞭挞。四是建立独立执法和并肩作战机制。首先要分清哪些是我们独立作战的职能,哪些又是需要联合协作的职能。在此基础上,建立独立执法和联合执法相结合的运作机制,做到独立作战,当仁不让;并肩作战,共同负责。 网络经济和我们熟悉的传统经济模式既有相同的一面,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我们必须改变一些在以往管理中习以为常、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尝试一些新的管理思路。这些新思路不仅仅是上述提到的内容,并且将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经济法与现代行政管理 [摘要]:本文在分析经济法的使命和现代国家的职能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的意义、目标、原则、基本内容和可操作性等问题,进而揭示了经济法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经济法、现代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法制化 一、经济法的使命在于规范国民经济关系 1.经济法的实质 法律的基本功能是调整社会关系,以形成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其中,经济法调整国家因素影响的经济关系,亦即国民经济关系。 这里所说“国家”,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和它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有关经济的基本法律,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关于经济的一般法律,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有权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修改和补充,审查和批准国家计划和预算的部分调整方案。国务院制定有关经济的行政法规,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根据宪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对各级国家机关,主要对政府领导、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的职权以及行使职权的程序作出具体规定,以利贯彻执行。这就是“国家因素”。 国家因素影响的范围,包括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宏观方面,指的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重点为计划、预算、税收、金融、物价、工资、产业政策、对外经贸等。微观方面,指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对市场的具体事项的必要管理。 国家因素影响的方式,包括干预和参与。干预,说的是间接调控和直接管理。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经济办法,按照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办事,并且尽可能纳入法制程序。直接管理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采用行政手段,但也应当是依法行政。干预又可分为积极干预与消极干预,前者指保护、鼓励,后者指限制、禁止。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已形成了这样一条指导原则:“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1 〕这就明确了什么叫“国家适度干预”。参与,说的是国家投资,举办企业、事业。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而公有制中又以国有为主体,国家对国有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国有并不等于国营,所有权与经营权可以分离。严格地说,干预是“管”,参与是“办”,管、办应当分开,前者属于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职能,后者属于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职能。经济法侧重规范国家管理国民经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活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认识:经济法是国家管理和协调国民经济运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的基本组成部分有三大块:一是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二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自主经营,构成经济法的基调。 根据这种认识,经济法与民法作出了基本的划分。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而经济法调整国家因素影响的经济关系。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发生一定的交叉联系。在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过程中,民法、经济法既有相对分工,又共同发挥作用。 2.经济法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一国的法律体系是指由具有内在联系的各个部门法组成的统一体。对法律部门的划分和法律体系的框架,中外法学界历来存在多种意见。我们认为,设计一国的法律体系,一方面要适合本国的国情,另一方面要考虑与国际接轨。笔者曾经提出:“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在宪法这一根本大法之下,主要有六大法律门类: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社会法和诉讼仲裁法。”〔2〕去年初, 王家福等六位研究员著文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主要应由以下九类法律构成:宪法,行政法,经济法,行政诉讼法,民 商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社会法。其中,列在第三位的是“国家从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生活进行必要干预、对经济秩序予以维护和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法。”〔3〕如此突出经济法的位置,在目前所看到的著述中, 还是不多的。 经济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首先表现为它已形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的经济关系,既有自己的特殊性又有一定的范围。经济法的调整方法,具有直接性和综合性。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法尚处于一种理论形态的话,那么,今天可以说,一系列的、调整国家因素影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已经组合成整体意义上的经济法部门。 作为一种新型的法律形态,经济法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不仅表现为它是否为一个法律部门,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它是否为一个基本的法律部门。建立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模式,综合协调国家、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依赖于民法和经济法,而其中宏观调控为经济法特有的功能。经济法解决的社会矛盾属于基本的经济关系,所起的作用是别的法律部门无法替代、因而不可或缺的。有鉴于此,称之为基本的法律部门,不是顺理成章吗? 二、行政机关最大量的工作是依法管理国民经济 1.现代行政管理的职能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行政、司法往往混为一体,知县、知府大量的事务是审理案件。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则是把立法、行政、司法分开来了。虽然我国不照搬西方某些国家的“三权分立制”,但也将国家机关划为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三类。考察现代行政管理的职能,必须以此为起点。这还只是一般性。 特殊性在于体现时代特征。在经过正、反两种经验比较之后,中国人民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找到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现已庄严地记载于党章和宪法之中。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既然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那么,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最大量的工作必然是管理国民经济。与此同时,还要管理各项行政事务、文化事业及其他社会事务。 2.经济法与行政管理的结合点 前面已分析经济法的使命和现代国家的职能,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经济法与行政管理有些什么关系。经济法从法律的角度反映国家因素如何对市场经济秩序发生影响,行政管理从行政的角度规范行政机关如何领导和管理国民经济建设,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此,行政学家和法学家是达成了共识的。不妨援引如下两份资料: (1)夏书章教授主编的《行政管理学》, 对当代行政的概念作了下述界定:“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4〕 (2)张尚濯教授所著《行政法教程》, 提出下述观点:“在我国,政府工作的法制建设,主要是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两大法律部门紧密相关的,这就是经济法和行政法。当然,经济法,除它的一个大的分支-经济行政法是同政府工作密切相关的以外,它还有另外的一些内容。而行政法,包括它的同经济法交叉的一个大的分支-经济行政法在内,则全部是同政府工作密切相关的。总之,加强政府工作的法制建设,在我国,主要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法和行政法。”〔5〕 毋庸置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就包含着依法管理国民经济,特别是将经济法行政法运用于行政管理之中。 经济行政法是调整国民经济管理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如我国现已制定出来的《预算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审计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外汇管理条例》、《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等。因其以经济法与行政法相交叉的形态出现,兼具经济法和行政法两方面的属性,一些学者称之为经济行政法,也有人认为应称之为行政经济法。因其强调国家因素的作用,行政管理服务于经济建设,所以它也就是国民经济管理法。 据统计,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约有80%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而其中,最大量的行政执法活动是由经济行政管理机关进行的,如计划、财政、税务、中央银行、审计、统计、物价、工商行政、技术监督、 规划、土地、城市建设、劳动、海关、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各产业部门,既是行政机关,同时又是执法机关。 经济法立足于国家整体,显示出社会公共性的根本特征; 现代行政管理又称公共行政管理,即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作用。结论自然而然地得出来了:经济法与现代行政管理有不解之缘;现代行政管理中必须运用经济法这种手段。 三、经济法在现代行政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1.目标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期望实现什么目标呢?众所周知,一切经济工作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我们正在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前一个转变,本世纪之内要求初步实现;后一个转变,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当前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外贸企业,面临不少困难,某些企业效益不甚理想。因此,我们的着眼点应定为效率优先,同时也要兼顾公平。 经济法对国民经济发生影响,一般通过经济基础作为中介,或是改造旧的生产关系,或是确立新的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也有些涉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经济法律,可以直接对生产力起到保护和促进的作用。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熟练地掌握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所必需的法律知识,特别要提高运用经济法管理国民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实现国家提出的目标:“经济管理法制化达到较高水平。”〔6〕制定社会主义法律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按法律办事与按规律办事要尽可能一致起来。实现经济管理法制化,也就是实现经济管理科学化。科学管理,治国之道。 2.原则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必须坚持什么原则呢?概括地说,就是依法行政。其理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是法制型经济。 依法治国的基础环节是行政管理法制化。行政机关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即从人治走向法治。现代国家政府普遍奉行这一准则,我国于改革开放之后亦确立了这一原则。依法管理国民经济,正是依法行政的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依法行政,以规范化的制度,正确处理人民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利于保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利于保证行政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也有利于保证社会对行政工作的监督。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在经济领域,侵占、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制造、销售伪劣产品,搞不正当竞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政府机关滥用职权、自办公司、巧立名目、与民争利等等,人民群众对这些社会公害深恶痛绝。1996年3月, 在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各级政府及国家公务员都要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坚决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统一性与严肃性。” 3.基本内容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需要掌握哪些基本内容呢?可分为宏观调控与具体行政管理两大环节。 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把宏观管住,包括规划整体发展、制定方针政策、协调市场运行、组织社会保障,通过立法确立计划、财政、金融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机制,确立价格、工资综合改革方案。因此,计划法、财政法、税法、银行法、价格法、工资法等在经济法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经济法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法律,显示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作用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高屋建瓴的管理,而不是拾遗补缺。 这里有一个成功的例子。1993年3月, 我国修正《宪法》,增加了一项重要条款:“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同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了16条措施。中央领导同志说,16条中有13 条属于经济手段。 从199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到1996年底,国民经济的运行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在此期间,立法上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1)1993 年12月制定的《公司法》,确定“公司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市场需求自主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2)1994年3月的《预算法》,开宗明义提出:“为了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3)1995年3月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条规定:“为了确立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和职责,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对金融业的管理,制定本法。”第三条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上述?梅啥记康髁恕巴晟坪旯鄣骺亍闭庖蛔钪匾墓芾硎侄巍?/P 另一个环节为对国民经济活动的具体行政管理。例如,公司注册登记,颁发各类许可证和执照,征税,物价检查,商品市场管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等等。行政法上称之为具体行政行为。 至于抽象行政行为,那是指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有关部委局和地方有关政府制定规章,各级行政机关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这些行政法规、规章、决定、命令,有的涉及宏观的即全局性的方面,有的涉及微观的即个别性的事项。宏观管住、微观搞活,并非指宏观管死、微观自流。政府的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都可以对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4.可操作性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经济法,需要注意哪些可操作性的问题呢?根据我国的实践,主要应当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国民经济法制管理的层次划分-基本层次与补充层次。行政机关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同时又是行政执法者。依法行政的第一个层次或曰基本层次的内容,即是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权,包括行政处罚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机关面临着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需要作出许多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之后,行政机关则依法对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依法行政的第二个层次或曰补充层次的内容,即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理、行政处罚不服,有权依法申请 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和要求取得国家赔偿。这三项相互关联的法律补救制度,其结果,可能是对行政处理、处罚的认可和维护,也可能是对行政处理、处罚的否定和制约。行政机关享有行政管理权,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法律救济权,从中亦可体现社会主义法制的公正性。 第二,行政管理权限的范围-法定职权与自由裁量权。行政机关行使权力遵循法定原则,即只有法律规定的行政权力才能行使,法无明文授权则不得为之。违反这一原则办事,就构成越权。针对目前对某些违法行为打击不力的情况,人们要求加大执法的力度,这从一般意义上讲也是对的,但全面理解,应当是:行政执法、行政处罚既要有力度,也要有限度。这个“度”,就定在法定职权上。由于社会经济生活复杂多样,完全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并不恰当,法律常常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列出一个幅度,行政机关可在法定的幅度内享有自由裁量权,但不能显失公正。如一般违反治安管理行政秩序的罚款幅度为1元以上、200元以下;对虚假广告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不能越出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范围。因此,自由裁量权不等于无所不为。行使法定职权和自由裁量权都属于依法行政。 第三,行政管理职权的内容-权力与义务。行政管理职权是代表统治阶级意志(在社会主义国家,就是代表人民意志)的国家通过立法授予的,它不仅意味着权力,而且同时意味着义务,因此又称为职责。既然承担了义务,就应当作为,而不能不作为。乱作为是越权,不作为是失职。权力也好,义务也好,说到底,都是为了实践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的人做了官(准确地说,应是公务员),只想到自己是管老百姓的,没有想到为老百姓办实事。人们感叹到某些地方、部门办事难,其源盖出于此。所以,国家工作人员需要树立统一的权力、义务观。政府与企业的正确关系,应当是:管理中有服务,服务中有管理,管理也是服务。 第四,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实体权限与程序要求。实体法规定实际的权利、义务,程序法规定行为的方式、步骤。前面所讲作为和不作为,亦适用于是否按照法定的程序执法。不论行政处理、行政处罚,抑或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都不能违反法定的程序要求。例如《行政处罚法》规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所以,行政管理一要讲权限,二要讲程序。但须注意,程序不能太繁,应当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方便人民群众。 四、经济法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密切关系 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公共行政管理。1996年4月联合国首次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国际行政科学学会为目前世界行政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最为重要的学术组织,第三届国际行政科学大会于1996年10月在北京举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行政管理模式。我们对行政管理学的重要性应当有足够的认识。 行政管理学又称行政学,或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前述《行政管理学》一书指出:“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7〕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行政管理学同其他许多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经济法学。经济法学是整个法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经济法的产生、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性。它的学科对象中,包含政府的法律地位和经济管理行为的规范化问题。政府作为体现公共权力的国家机关、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以及作为民事关系中的机关法人,这三重性法律身份必须严格区分、正确适用,否则就会因法律地位模糊而导致管理秩序混乱。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还需继续,同时对外国的特别是以日本、法国、韩国等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应予关注并进行一些比较研究。政府依法管理国民经济,协调市场经济运行,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手段。由是观之,经济法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乃是题中应有之义。 诚然,经济法学与行政管理学各有特定的内容和体系,但在如何建立有效的行政体制、依法管理国民经济这一主题上,它们发生交叉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将它们统一或结合起来。日本法学家曾经说过:经济法中的大部分规范,是要由国家各种行政机关来执行的〔8〕。中国亦如是。经济法学中包含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学中包含经济法。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向之一。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对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探究 摘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包括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转化等全过程,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它具有以下十个特征:产业形态知识化、资产投入无形化、市场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产业构成服务化、知识资本化、发展可持续化、设施网络化、技术数字化、教育终身化。处于世纪之交的人类社会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管理思想上的巨大变革。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接着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和行政绩效管理,最后做了总结。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字:知识经济; 行政管理; 知识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 前言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 ”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普遍概念是:知识管理是当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能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一概念首先从行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同时指出知识管理包括人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它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 使行政管理在非连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信息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决定了“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我们理解“知识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人在行政管理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运用的过程。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两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努力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蹦人为本”的管理主线的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行政人员创新能力相互结台.进而增强行政单位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 1.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 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且能对决策的执行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政策如实执行的保证,但要对政策进行监督必须先了解政策的制定缘起、内容和执行中的有关规定。过去,由于群众不了解政策出台的过程,无法对政策执行进行比照,即使政策执行中存在扭曲、变形也不知道,监督从何谈起。监督的不易和不力,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广泛存在。问题出现并不说明我们没有监督体系,而是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下级间的互相包庇堵塞了正常的监督渠道,公众想监督又怕报复或苦于没有直接的监督渠道,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行政决策的网络化成为可能。行政决策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人们通过网络就可轻易揭开行政决策的帷幕,把决策方案的选择项与个人利益作对照,确定自身立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决策由封闭的暗箱操作过程,变为下级、民众可以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过程。民众参与决策过程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政策,为监督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条件。此外,网络技术简化了监督反馈的传输环节。只要政府有“越轨”行为,民众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监督部门举报。同时网络以“秘密”方式进行投标,消除了民众的顾虑,大大提高了民众监督的积极性。 2.以人为本的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将日渐成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行政管理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望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这些都是促使行政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推到空间的中心地位,以此借鉴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知识经济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 二是以较高的加速度发展,创新越来越快。知识经济导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 行政管理单位必须在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方面加以提高。所以管理者必须把信息的获取、提炼, 知识的研究、创新, 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行政管理单位已设专门的“知识主管”, 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实际上有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拿网络技术来说,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开始上网,可绝大多数基层政府部门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让人们树立起网络的概念。因此,从目前水平来说,对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管理技术和新兴科学技术教育,培养最起码的管理技术知识。 1.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须认真地学习好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必须的法律知识,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 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如果只把学习到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讲话和修辞,那么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2.行政绩效管理 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和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绩效评价必须包括知本含量。知识经济的运作使知本的地位跃居于资本的前列,知识的拥有量、拥有类型以及知识的运作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组织管理者面临着在知识方面把战略与运作结合起来的高层需求,组织自己必须根据知识要素和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调配;组织的竞争对手不仅应该知道对手的物质竞争力,而且应该知道对手的知本竞争力。并且通过绩效评价促进个人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社会效益化、商品化。 三、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 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报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分析与建设思路 专业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直接载体。高校通过划分专业来设计教学体系,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人才。不同的专业是由各学科理论知识依据不同规则和方法进行归集、配置所形成的。所以,专业成为学科、师资、课程、设备等资源的集结点或配置平台,是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的关键。 专业设置和建设具有共同的一般规律。相同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课程等资源配置也大体相同,具有共同性的一面。但由于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及其侧重点的理解、设定不同,即使相同专业,其学科、课程、师资等资源配置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相同专业的不同特点。持久、稳定、系统、规律性的特点集合而成为特色,即相同专业的不同特色。 一、专业特色的形成条件 1.历史条件和因素 许多专业的产生和形成,都是应当时社会实践包括生产、管理、军事、政治等急需而设置的。以后的发展、延续和壮大往往都蕴含着起初的历史痕迹,并渐进凝结为特色。 2.环境资源因素 专业的成长、发展和演变是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完成的。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院系的环境和资源禀赋,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和浸染专业的成长。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差别性的特点。 3.时间因素 专业特色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特色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过程,需要酝酿、产生、更新、变异,经历无数大大小小的生生息息、重组再造、演化整合等,最后由每一代变异留存下来的富有生机的因素凝结为新的变异体并呈现特色。这里有两点:第一,特色是在特点上形成的,是由诸多特点有机组合而成;第二,特点与特色的不同,在于特点可能是暂时的、短期的,而特色是特点在不断地更新、变异、整合中最后形成系统、持续、稳定的状态,是特点之有序集合。由此可见,没有一定的时间,特色是很难形成的,或很难称其为特色。 总之,专业特色应当在一定的历史延续中和特定的环境资源里,经过较长时间和几个阶段的发展,逐步融合而成。 二、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 1.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 以政府为管理主体是行政管理的基本特点。研究政府行政管理的一般过程,是行政管理研究的传统,相应地,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资源的传统搭配方式形成了政治学背景和倾向的特点。然而,随着行政管理向法治化、科学化的扩展和推进,以及行政与法、行政与管理技术的日益融合,行政管理开始告别传统时代。同时,与政治相对分离的行政管理开始向各领域的分部门管理延伸和扩展,出现了教育行政、卫生行政、文化行政、军事行政等,行政管理衍生、推进至公共管理阶段,步入公共管理形态。经济行政正是在这种格局下独具形态、在理论及理论实践的发展中蔚为壮观。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活动是人类尤其是当今时代的主体活动,管理经济一直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另一方面,在专业行政部门日益分化、发展的格局中,经济行政也成为独立的领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壮大。何况任何领域无不包含和渗透经济活动而成为行政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使得经济行政不仅具有不断壮大、相对独立的领域,而且具有广泛的覆盖性。 2.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含义和支撑体系 经济行政是指以经济活动和领域为对象的政府行政管理活动,如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是指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在遵循传统、保持行政管理专业基本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和突出经济及经济管理课程、师资、实验等资源配备,以培养懂经济、知法律、擅行政、会管理的经济行政管理专门人才。在实践中,经济行政与公安行政、司法行政、人事行政、军事行政、教育行政、文化行政、医疗卫生行政、社会工作行政等并列存在、相互区别。 专业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时空因素,一个是时间维的历史传统因素,另一个是空间维的资源环境因素。这里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在历史渊源上,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由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演变而来。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创建于1981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设立该专业的高校。工商行政管理是政府对市场主体及其交易、竞争行为和有形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过程。既是政府行为,又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市场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是经济、行政、法律融合一体的经济行政管理,具有突出的经济性。 1998年,教育部组织调整高校专业目录,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不复独立存在,学校的相应专业转型、扩展为行政管理专业,设于公共管理系下。整个专业的转型经历了名义阶段、板块阶段、覆盖阶段,目前正向融合阶段发展。这个过程中,在探索和保持行政管理专业一般特征的同时,工商行政管理由课程、师资、周边专业学科、相关社会资源支撑的经济行政特色保留了下来。 在环境资源上,学校以经济和工商管理学科见长,相应的师资、课程等资源丰富。学术氛围也以经济学、经济管理学为主调,同时,又有较为齐全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和历史较长、特色鲜明的法学学科专业。这个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显体现。学校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统一的规划与规范。分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和文法4类提出学科基础课课程设置方案,原则上统一执行。学校结合专业和历史等情况确定专业课设置。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原则下融汇了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因素,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并反映了专业特色。例如,公共基础课中有“高等数学”课,学科基础课中有“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财政学”、“统计学”等经济管理课程,在专业课中有“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督管理”等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有“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会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同时,行政管理的核心课、基础课诸如“政治学”、“行政学”、“领导科学”、“公共政策”、“公务员制度”、“行政伦理学”、“公共管理”等数量和理论知识比重充分,功能不减,既保证行政管理专业的本色,又具有经济行政特色。 在时间因素方面,学校有17年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办学历史并赢得较高声誉;行政管理专业也有了11年 的办学历史,并于2000年建立了北京市属院校第一个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点,2007年成为北京市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第一个重点建设学科。经济行政特色在历史延续和探索中日趋成熟、稳定。 在社会资源方面,学校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学会、研究机构保持长期的合作与交往,包括会议、调研、课题研究、咨询培训等方式。近年来,与北京市发改委、市政管委、城市科学学会、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社会工作委员会等建立新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了经济行政的社会根基,进一步扩展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管理空间。 在学术研究和专业建设比较交流方面,有可供分享的成果和可资借鉴的经验。经济行政的研究著作有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蒋云根教授编著的《经济行政管理概论》。学校工商行政管理研究领域,自80年代后期,陆续出版了《企业行为规范》丛书、《工商行政管理》系列教材以及多部单本著作;完成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教委社科基金以及国家部委有关经济行政方面的科研项目。近10年来,各高校的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都依托所在院校的资源、历史等,探索、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以其历史和经验获得独特优势。 三、行政管理专业的价值评估 1.行政管理专业在北京市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公共经济与市场经济比肩在我国呈后发之势。公共管理在后市场经济时代是维护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北京作为首都和政治、文化、信息中心,对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强烈。作为北京市重点大学和人才培养基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拥有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和公共管理资源,行政管理专业在北京市属院校处于前列,应当发挥学科优势,为北京市培养经济、行政、法律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 2.行政管理专业在学校的地位 公共管理学科与工商管理学和经济学并驾齐驱有益于丰富学校学科类型,完善学科结构,有利于人才培养。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实力较强,公共管理学相对较弱,但具有良好基础并在北京市属院校居于前列,搭建了学科结构有力、专业齐全完整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平台。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的母学科,历史长、特色显、有优势,应当成为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增长极。 3.学院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后盾和平台 行政管理专业依托的城市学院,是为专门和更好地服务于首都而建立的。学院依托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两大学科,设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以及首都经济研究所、不动产研究所。这种专业学科环境既具有复合型、交融性,又不失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宗旨,有利于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学科发展,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塑造和体现;同时,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筋”,对相关专业的发展具有粘合、伸张的作用。 四、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路径 1.在既有体系中巩固特色 一是丰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从课程上体现特色。保证专业通行的基础课程。“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必备的学科基础课不缺门;通过课程建设,增强课程针对性,力求精要;通过沟通研讨,达到课程之间相互了解、互补和融汇。保证体现特色的经济学课程。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外,还应坚持开设“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通过考试与考查、必修与选修的制度设计,优化经济行政效果。开设“法学原理”、“行政法”、“经济法”课程,满足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功能需求。进一步完善以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为核心的政府监管和经济监管课程板块,实现理论、政策与实践的贯穿,经济、行政与法律的融合,凝结和强化监管功能的专业设计。 二是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特色。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讲解、案例政策分析、参观考察相结合;选聘校外、政府、企业的专家,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或储备,在专职教师组织下,穿插搭配兼职教师的专题和讲座;通过“数字城市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条件,加强软硬件功能开发和综合利用。同时,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控制教师选聘结构,充分调配现有资源,形成学术型、讲授型、实操型师资的有机搭配。 2.将特色的基础拓宽,触角延长 拓宽与之交往的经济行政部门范围,由工商行政部门扩展到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督,进而扩展到发展改革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市政管理部门、社会工作部门,建立制度性联系;在上述政府部门和系统建立实习基地,形成持续联系,延伸触角;通过科研和教师纽带,与上述政府部门建立联系,增强教师对实践的了解,增加学生直接、间接的实践机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聘任、聘请兼职教师、指导教师或吸收为团队成员,增加互动通道。 3.在学院复合学科环境中,吸取营养,谋求新生 学校的城市学院是系、所合并的学院,学科专业较为宽泛,教师的专业领域更加复杂。学校规划城市学院建设发展两大学科——公共管理和区域经济。院、系、所,学科、专业、方向相互交织,对学院的组织管理和业务规划提出挑战,同时也提供机遇。处理不好,各种要素混杂交错,内耗互扰;处理得当,相互倚重,相互交融,相映成辉,相得益彰。实际上,公共管理和区域经济两个学科具有新兴和开放的共同特点,又有在区域和公共方面的融汇之处。两大学科的交融为各自学科及其之下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富营养的土壤。行政管理应当借助公共管理寻求应用空间,借助区域经济管理增强经济行政特色。 4.在国际交往中检验调整,发展壮大 经济行政特色不是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和体制独有的,在世界市场经济国家也能找到学理和实践的例证。政府管制领域是经济行政的集中体现领域,这一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日益关注的热点。 政府监管、企业社会责任、公共工程等话语和理论体系是值得关注、研究、探索和借鉴的。在理论上深入研究,有助于在国际环境中检验、调整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有助于从理论上深化对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理解,从而不断延续、推进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发展。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变革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经济 全球化”给 1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 历史 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 经济全球化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 3 为适应“ 经济 全球化”, 3.2 设置规模适度、权责明确、结构优化的行政机构 政府规模与人员应当与其担负的职能相匹配,尽可能做到规模适度。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界定不同层级的职能和权责,以加强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落脚点,建立一个规模适度的政府。 设置行政机构的关键在于理顺职能关系,合理配置权力。明确权限职责。优化内部结构,调整机构内部分工,相对集中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权力。 3.3 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政府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承担好各项管理和服务职能,保持自身顺畅、高效运作,就要理顺内部关系、完善运转机制。首先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要 科学 划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事权与财权,确立规范的利益和激励机制。其次是行政层级问题。发达国家的政府层级一般不超过三级,而我国是五级政府的体制,因此在政府运作效率上就产生很多问题。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对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探究 摘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包括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转化等全过程,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它具有以下十个特征:产业形态知识化、资产投入无形化、市场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产业构成服务化、知识资本化、发展可持续化、设施网络化、技术数字化、教育终身化。处于世纪之交的人类社会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管理思想上的巨大变革。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接着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和行政绩效管理,最后做了总结。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字:知识经济; 行政管理; 知识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 前言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 ”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普遍概念是:知识管理是当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能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一概念首先从行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同时指出知识管理包括人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它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 使行政管理在非连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信息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决定了“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我们理解“知识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人在行政管理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运用的过程。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两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努力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蹦人为本”的管理主线的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行政人员创新能力相互结台.进而增强行政单位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 1.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 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且能对决策的执行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政策如实执行的保证,但要对政策进行监督必须先了解政策的制定缘起、内容和执行中的有关规定。过去,由于群众不了解政策出台的过程,无法对政策执行进行比照,即使政策执行中存在扭曲、变形也不知道,监督从何谈起。监督的不易和不力,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广泛存在。问题出现并不说明我们没有监督体系,而是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下级间的互相包庇堵塞了正常的监督渠道,公众想监督又怕报复或苦于没有直接的监督渠道,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行政决策的网络化成为可能。行政决策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人们通过网络就可轻易揭开行政决策的帷幕,把决策方案的选择项与个人利益作对照,确定自身立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决策由封闭的暗箱操作过程,变为下级、民众可以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过程。民众参与决策过程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政策,为监督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条件。此外,网络技术简化了监督反馈的传输环节。只要政府有“越轨”行为,民众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监督部门举报。同时网络以“秘密”方式进行投标,消除了民众的顾虑,大大提高了民众监督的积极性。 2.以人为本的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将日渐成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行政管理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望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这些都是促使行政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推到空间的中心地位,以此借鉴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知识经济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 二是以较高的加速度发展,创新越来越快。知识经济导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 行政管理单位必须在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方面加以提高。所以管理者必须把信息的获取、提炼, 知识的研究、创新, 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行政管理单位已设专门的“知识主管”, 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实际上有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拿网络技术来说,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开始上网,可绝大多数基层政府部门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让人们树立起网络的概念。因此,从目前水平来说,对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管理技术和新兴科学技术教育,培养最起码的管理技术知识。 1.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须认真地学习好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必须的法律知识,学习领导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如果只把学习到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讲话和修辞,那么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2.行政绩效管理 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和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绩效评价必须包括知本含量。知识经济的运作使知本的地位跃居于资本的前列,知识的拥有量、拥有类型以及知识的运作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组织管理者面临着在知识方面把战略与运作结合起来的高层需求,组织自己必须根据知识要素和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调配;组织的竞争对手不仅应该知道对手的物质竞争力,而且应该知道对手的知本竞争力。并且通过绩效评价促进个人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社会效益化、商品化。 三、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 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报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经济制度与行政管理制度研究 【摘要】 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存在一种矛盾:西方国家在经济上主要实行私有制,在政治上则主要实行公有制。民主制本质上是一种对政治权力的公有制。西方国家的“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理念导致政府与公民在本质上是一种提供服务与购买服务的关系,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难以表明西方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优越的。因此,西方国家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都存在逻辑问题。 【关键词】 西方;经济;行政管理;自由主义经济学;公有制 一、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制,在行政管理上实行公有制,这表明西方国家由以建立的逻辑基础是混乱的 北美、西欧、澳洲等地的以美国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一种矛盾,即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实现私有制、在政治上实行公有制。这种矛盾反应了一种理念上的矛盾,该矛盾显示出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是存在逻辑矛盾的。笔者所谓的经济上的私有制是容易理解的,笔者所说的“政治上的公有制”何谓呢?“政治上的公有制”就是指民主制。民主制的理论基础是“人民为主权者”、“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一人一票决定国家事务”等。也就是说,民主的理念主张国家的主权或国家的终结权力应当是全体公民共有的,而且每个公民都拥有相等的一份——这也就是说,如果把西方国家比作一个“公司”,那么其股份由全体公民享有等额的一份。也就是说,从本质上讲,民主制是一种公有制———尽管公有的是政治权力而非财产,但从政权的组织形式上看,民主制无疑是一种公有制。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私有制是优越的,有利于调动私有企业主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如果这种论调是有道理的,那么西方国家的政府也应当实行私有制———“君主制”或“寡头制”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效率。也就是说,按照主张实行私有制的经济学家的逻辑,如果国家被一家所有,即实行君主制,那么这个掌管国家的君主才会把国家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才能充分调动管理国家的“君主”推行精细管理、谋求国家发展的积极性,才能实行国家的最好的治理和发展;按照主张实行私有制的经济学家的逻辑,如果国家被全体公民所有,即全体公民共有、公有,那么就会出现如公有制企业中的那种管理者不把企业当作自己家的产业从而难以真正严细认真地进行管理,难免会出现公有制企业的“跑、冒、滴、漏”的现象。也就是说,以下二者必居其一:如果西方国家承认私有制能够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经济性,那么西方国家就应该实行君主制,君主制才是私有制,才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所应当推崇的最理想的政体;如果西方国家认为君主制不是理想的政体,而民主制才是,那么西方国家的企业也应当实行公有制而不是私有制。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西方国家认为私有制最有利于经济发展,那么国家实行私有制———也就是实行君主制———才是最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的;如果西方国家认为国家不应当实行君主制,那么在经济领域也不应当实行私有制,而应该建立公有制企业。由此可见,西方国家一方面在经济上主要实行私有制、一方面在政治上主要实行民主制,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其间存在理论上的矛盾。西方国家的这种实践恰好证明了公有制未必一无是处,私有制也未必万能。 二、从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可以推导出严重的消极逻辑后果 近现代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存在严重的缺陷。这种缺陷表现在“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种逻辑其实使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沦为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何以得出这一结论?因此“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理念的本质是:人民出钱(纳税)购买服务,具体购买的是政府提供的服务,而政府只不过是拿钱替公民办事而已;人民如果不满现政府的服务,则有权购买新一届政府的服务。在这种认识模式之下,政府对公民是不必有责任心的,因为西方的理念会认为:政府拿多少钱(收多少税)就为公民办多少事,如果政府没钱了,那么政府就不必为公民办事,例如我们看到西方国家的多次发生政府“破产”的情况,在政府“破产”后就停止对公民提供的一些服务,而西方政府这样做从理论上来讲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一逻辑前提就决定了政府不必把公民的事当成自家的事,不必在没有钱的情况下仍然为公民办事。根据民主制的理念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在西方国家发生自然灾害时,如果政府没有向公民收取用于救援的费用(税收),那么从理论上来说政府没有义务去救援群众,因为西方国家近现代的理念基础,西方国家现行的关于建立政府、关于政府与人民关系、关于民主制度的逻辑就能推导出这种结论。按照本文的上述分析,西方国家的执政者是在民主制这种“公有制”模式之下管理国家的,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执政者就像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一样往往倾向于关心自己能否继续统治下去,往往倾向于关心自己的任期之内别出问题;因此,当国家的长远利益与执政者的利益或任期内的利益相矛盾时,西方执政者会做出何种选择就是不言自明的了。故而,民主制并不总是有利于西方国家的长远利益、总体利益的。相反,中国传统的、看待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的理念就比西方近现代的民主制的理念显得更有人情味。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认为国家是一个大家庭,政府是家长,人民是子女;因此按照这种逻辑,人民的所有事情国家都必须负责,政府不能拿“没有向人民收某类税”、为理由来拒绝对人民负责。例如中国发生自然灾害时,政府不会想收没收相应的税、有没有这笔预算,而会想尽办法开展救灾工作。由于中国有这种传统的关于政府与人民的关系的理念,因此中国人习惯于有事找政府,因为“父母官”、“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理念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已然是根深蒂固的,中国人不会想“我为政府纳了多少税,因此我有权要求政府相应地为我提供多少服务”,而会想“政府既然为民之父母,就应当满足我的一切正当需求”。 总之,西方国家的“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逻辑在把公民摆在政府的主人的地位上的同时,也就使政府有权利疏远与人民的关系———因为这种逻辑导致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金钱关系、就是购买服务的关系。相反,“家天下”的观念却有其人性的一面。 作者:吕规 夏庆宇 单位:南昌工学院思政部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探究 摘要: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知识经济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知识经济发展对社会各方面都有一定影响。因此,探究知识经济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具有实用价值。本文阐述了知识管理的内涵,探讨了知识经济给行政管理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知识经济;行政管理;影响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当今社会,提到“知识管理”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个概念:在面对与日俱增的、非连续性环境出现一定变化时,就可以按照组织的适应性及生产条件、以竞争能力等各种现实情况,制定出迎合性措施。合理科学地认识“知识管理”,这种管理就是将人作为中心位置,把信息当成理解的基础,将创新知识当成最终目标,将知识作为一种能够开发的资源对待。总而言之,“知识管理”即为人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获取和运用集体知识以及技能全过程。从结构上来看,这种管理可以划分成两部分,就是管理人力资源以及管理信息资源。最终的目的是将人对知识创新以及处理信息二者有关能力的有机结合。 (一)在行政决策上的转变 因为广大群众们就政策是如何出台的这一过程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无法对实际中对政策的执行进行对比,哪怕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有一些扭曲和变形也不得而知,那么我们的监督又从何谈起呢?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使网络形成了对行政决策监督的无形之网。随着网络被广泛地运用对行政决策的监督上,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决策过程的清晰度和了解度,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群众通过网络便能够轻易地了解到行政决策的内容,将不同的决策方案和自身的利益作对比,看清自己的立场,然后发表自身见解。 (二)建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在以知识为经济的时代,一方面日后知识必将在行政管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人可以对知识进行掌握以及驾驭,并且可以由此对行政管理进行创新和改革,所以这些全部原因都将人置于经济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时展相较以前更加突出和明显了;另一方面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逐渐开始追求自主性和个性化自我价值,并且由于人在行政管理中地位变高的缘故,他们的这些追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完美的释放,“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此得到实现。 二、知识经济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行政管理人员要具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知识经济的时代,领导自身的知识含量直接间接的成为了下属们判断其是否有能力担任该职位以及是否有能力胜任工作的基础条件。领导干部们也好、管理者们也好首先肯定是要踏踏实实地学好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等符合时展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必须对法律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这个可以参考“依法治国”。而且最好是对所在行业要求掌握的专业类知识进行一个较系统较全面的学习,还最好对一些现代科技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不但如此,还要掌握和认知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准确履行自身职责。当今社会知识随时都在进行更新,而且速度难以把握,所以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新添和补充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二)对行政绩效管理的影响 所谓行政绩效的管理就是指根据绩效评价来对被评价者按照一定的指标和参考一些标准来对比分析,考察、评定、奖励被评者在一定工作时期内的工作,并且进行一些相关培训活动;通过不断地探索以及不断的创造可以有效地拓展组织目标和组织价值的新视野;逐渐完善一些奖惩体系,努力实现对管理思想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完善和实现。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在绩效管理上也体现出知识的重要性。要争取做到与效益相辅相成。知识经济大环境下,知本非常的重要。知本的地位也位于资本的前面了,拥有多少的知识、拥有什么样的知识以及怎么样去运用知识等等已经成为促使经济高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了。这便要求组织管理者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量来将战略和运作相结合制定有效的知识管理相关战略,同时对内部知识资本作出高效合理的调配和安排。同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己的知本能力自身必须要了解,同时对竞争对手的知本情况有个了解的话会让自己更胜一筹,防患于未然。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西方国家经济制度与行政管理制度的矛盾 【摘要】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存在一种矛盾:西方国家在经济上主要实行私有制,在政治上则主要实行公有制。民主制本质上是一种对政治权力的公有制。西方国家的“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理念导致政府与公民在本质上是一种提供服务与购买服务的关系,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难以表明西方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优越的。因此,西方国家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都存在逻辑问题。 【关键词】西方;经济;行政管理;自由主义经济学;公有制 一、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制,在行政管理上实行公有制,这表明西方国家由以建立的逻辑基础是混乱的 北美、西欧、澳洲等地的以美国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一种矛盾,即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实现私有制、在政治上实行公有制。这种矛盾反应了一种理念上的矛盾,该矛盾显示出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是存在逻辑矛盾的。笔者所谓的经济上的私有制是容易理解的,笔者所说的“政治上的公有制”何谓呢?“政治上的公有制”就是指民主制。民主制的理论基础是“人民为主权者”、“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一人一票决定国家事务”等。也就是说,民主的理念主张国家的主权或国家的终结权力应当是全体公民共有的,而且每个公民都拥有相等的一份——这也就是说,如果把西方国家比作一个“公司”,那么其股份由全体公民享有等额的一份。也就是说,从本质上讲,民主制是一种公有制———尽管公有的是政治权力而非财产,但从政权的组织形式上看,民主制无疑是一种公有制。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私有制是优越的,有利于调动私有企业主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如果这种论调是有道理的,那么西方国家的政府也应当实行私有制———“君主制”或“寡头制”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效率。也就是说,按照主张实行私有制的经济学家的逻辑,如果国家被一家所有,即实行君主制,那么这个掌管国家的君主才会把国家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才能充分调动管理国家的“君主”推行精细管理、谋求国家发展的积极性,才能实行国家的最好的治理和发展;按照主张实行私有制的经济学家的逻辑,如果国家被全体公民所有,即全体公民共有、公有,那么就会出现如公有制企业中的那种管理者不把企业当作自己家的产业从而难以真正严细认真地进行管理,难免会出现公有制企业的“跑、冒、滴、漏”的现象。也就是说,以下二者必居其一:如果西方国家承认私有制能够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经济性,那么西方国家就应该实行君主制,君主制才是私有制,才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所应当推崇的最理想的政体;如果西方国家认为君主制不是理想的政体,而民主制才是,那么西方国家的企业也应当实行公有制而不是私有制。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西方国家认为私有制最有利于经济发展,那么国家实行私有制———也就是实行君主制———才是最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的;如果西方国家认为国家不应当实行君主制,那么在经济领域也不应当实行私有制,而应该建立公有制企业。由此可见,西方国家一方面在经济上主要实行私有制、一方面在政治上主要实行民主制,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其间存在理论上的矛盾。西方国家的这种实践恰好证明了公有制未必一无是处,私有制也未必万能。 二、从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可以推导出严重的消极逻辑后果 近现代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存在严重的缺陷。这种缺陷表现在“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种逻辑其实使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沦为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何以得出这一结论?因此“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理念的本质是:人民出钱(纳税)购买服务,具体购买的是政府提供的服务,而政府只不过是拿钱替公民办事而已;人民如果不满现政府的服务,则有权购买新一届政府的服务。在这种认识模式之下,政府对公民是不必有责任心的,因为西方的理念会认为:政府拿多少钱(收多少税)就为公民办多少事,如果政府没钱了,那么政府就不必为公民办事,例如我们看到西方国家的多次发生政府“破产”的情况,在政府“破产”后就停止对公民提供的一些服务,而西方政府这样做从理论上来讲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一逻辑前提就决定了政府不必把公民的事当成自家的事,不必在没有钱的情况下仍然为公民办事。根据民主制的理念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在西方国家发生自然灾害时,如果政府没有向公民收取用于救援的费用(税收),那么从理论上来说政府没有义务去救援群众,因为西方国家近现代的理念基础,西方国家现行的关于建立政府、关于政府与人民关系、关于民主制度的逻辑就能推导出这种结论。按照本文的上述分析,西方国家的执政者是在民主制这种“公有制”模式之下管理国家的,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执政者就像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一样往往倾向于关心自己能否继续统治下去,往往倾向于关心自己的任期之内别出问题;因此,当国家的长远利益与执政者的利益或任期内的利益相矛盾时,西方执政者会做出何种选择就是不言自明的了。故而,民主制并不总是有利于西方国家的长远利益、总体利益的。相反,中国传统的、看待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的理念就比西方近现代的民主制的理念显得更有人情味。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认为国家是一个大家庭,政府是家长,人民是子女;因此按照这种逻辑,人民的所有事情国家都必须负责,政府不能拿“没有向人民收某类税”、为理由来拒绝对人民负责。例如中国发生自然灾害时,政府不会想收没收相应的税、有没有这笔预算,而会想尽办法开展救灾工作。由于中国有这种传统的关于政府与人民的关系的理念,因此中国人习惯于有事找政府,因为“父母官”、“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理念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已然是根深蒂固的,中国人不会想“我为政府纳了多少税,因此我有权要求政府相应地为我提供多少服务”,而会想“政府既然为民之父母,就应当满足我的一切正当需求”。总之,西方国家的“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逻辑在把公民摆在政府的主人的地位上的同时,也就使政府有权利疏远与人民的关系———因为这种逻辑导致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金钱关系、就是购买服务的关系。相反,“家天下”的观念却有其人性的一面. 作者:吕规 夏庆宇 单位:南昌工学院思政部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区域经济与行政管理冲突问题分析 一、经济一体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并“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与此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迅速,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等跨省级经济区以及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郑汴一体化、乌昌一体化、西咸一体化等跨市级经济区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各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不约而同地都遇到了行政壁垒的制约,“非一体化”行政管理体制严重阻碍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以西咸经济一体化为例,早在2002年两市就签订了《西咸经济一体化协议书》,两年后又合作编制了《西咸实施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纲要》,按照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的“八同”思路,最终实现城市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和环保一体化的目标。应该说西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是明确的,但是截至目前西咸一体化的进程远没有达到预期,与其他经济区比较步伐缓慢,究其原因很大一方面是受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为此,认清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管理体制的冲突问题所在并探索体制改革与创新,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关于中国区域合作与行政管理冲突的文献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后。Young(2000)[1]的研究注意到在分权体制下,中国实际上为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并认为各项改革推行过程种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成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地区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重要诱因。NaughtonB(2000)[2]的工作论文发现改革开放后中国省际间贸易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为主,生产要素、服务和中间产品流动壁垒仍然很大。Yin(2003)[3]运用R D内生增长模型,分析了区域合作的激励问题和增长效应,指出区域合作的情况比封闭拥有更高的均衡增长率。林毅夫等(2004)[4]强调中国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很大程度上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这是分权式改革的逻辑延伸。王健等(2004)[5]通过提出“复合行政”的概念,认为造成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尚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周业安等(2004)[6]通过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认为市场秩序与政府竞争秩序的合理构建对地区经济发展十分重要。赵永亮,徐勇(2007)[7]在引入地方政府的消费偏好下,构建了两地区边界效应模型,检验了我国市场分割的程度。他们的研究理论意义重大,但还没涉及最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本文结合西咸经济一体化的实际,从面临的难题入手,建模分析,得出结论。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难题 从制度上讲,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来源于政策资源(包括上级政策倾斜、行政管理强度、行政管理方式等)和市场资源(要素丰裕度、市场容量与自由化程度等)两类。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在起步阶段往往表现得如火如荼,这主要归功于政策资源的释放和市场资源的松绑,之后进程缓慢,主要面临以下三个难题: 第一,政策资源的内敛性导致行政壁垒。政策资源的内敛性是说在一个行政区内,以行政力量为中心的政策资源对内的加强与对外的排斥特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体系是垂直运行,地方行政区划之间基本上没有自主的经济联系,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是由自上而下的计划协调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这对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分权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内部的权力转移,其次才是政府向企业、市场和社会的还权。政府职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革,其结果是行政垄断权的大而化小,政策资源仍然超越市场资源,成为了主导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势资源。由于地方政府的偏好是局部利益,使政策资源呈现内敛性,不同行政区划间为争夺优势政策资源而相互抵制[8],在没有相应“秩序”规范情况下,势必出现不合作的“诸侯经济”现象。以西咸一体化前的情形为例,咸阳与西安仅一河之隔,由于害怕被西安“吃掉”,咸阳过去长时间不在渭河以南规划发展工业,而把它列为蔬菜区,以此筑成与西安的“隔离带”,这种政策垒明显不利于区域融合。还有比如在招商引资,争取上级给予的优惠政策等方面两市也是竞争激烈,互不相让,必要时以行政壁垒抵制。 第二,市场资源遭遇非平衡经济增长的冲击。“自由市场力量的作用使经济向区域不平衡方向发展是一个内在的趋势”(缪尔达尔,《经济理论与欠发展区域》,1974年),“增长极”理论与“中心—外围”理论也表明,市场力量不足以消除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短期内甚至会强化这种不平衡,一体化过程中若完全放任自由化的市场,会导致净优势资源单方面流动,GDP的变化会牵动各行政区首脑的神经,发达地区政府怕受拖累,欠发达地区政府怕吃亏,为扭转这种趋势,各行政区会用政策资源包围市场资源,行政力抵制市场力。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区法治环境与市场制度的梯度差异,增加了法律、政策协调等方面的成本,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来改善这种不平衡,一体化进程就很难进行下去。[9]政府之间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自动实施的协议,保证“合作博弈”能够重复,关键在于能否给那些落后的伙伴一个良好的前景预期,或者通过非市场的力量在合作中尽快缩小差距,这需要通过特定的资源配置和补偿机制来实现,而这种机制正是目前中国缺乏的。 第三,“合作协调人”的缺位和失效。对于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使整体经济发展,从长期看这应该也是上级政府的施政愿望。但由于跨行政经济区缺乏与之重叠的行政级别,靠地方平级政府难以合作协调,于是就出现了以上级政府成员为主的合作协调人,但这种合作协调人缺乏权利和法制保障,协调力度大打折扣,加之对各行政区情况缺乏足够的认识,协调只是成了建议,最后变成“东周诸侯不朝觐”,各行政区表面上看同属一个经济区,实际上是各顾各。以西咸一体化为例,两市时常遇到一些诸如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投入等涉及到双方利益分配与成本分摊的棘手问题,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一体化领导机构来确保实施,往往使很多问题搁浅或遗留。 以上难题表明,由于政策资源的内敛性,以及市场资源遭遇非平衡发展的冲击,在缺乏合作协调人的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管理体制面临冲突,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模型分析: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模型假设 假定地区经济发展手段主要来源于政策资源和市场资源两类,地方政府对这两种资源的偏好关系都具有完备性、可传递性、连续性、单调性和严格凸性。 (二)模型分析 情况1:独立行政区的资源配置 市场资源对政策资源的边际替代率是它们的价格之比,也是各自的边际效用之比。实际上,由于资源的边际效用递减,牺牲市场资源的利用而单靠政策资源推进的发展模式导致的效用水平是不高的,西部某些地区在实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要避免这种“行政过度”带来的低效用。 情况2: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不同行政区的资源配置 政府的短期偏好在于使用政策资源,过度的政策资源使用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政策资源的边际效用递减,政策资源逐渐演变成保护内部“弱市场资源”的行政壁垒;二是对有限政策资源的争夺,造成两地相互抵制,互筑行政堡垒,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管理体制冲突由此形成。 四、对冲突的进一步解释 政策资源和市场资源在此不能达到优化配置,主要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单一的政绩评估机制和政治晋升中的经济人行为 目前我国的政绩考核依然以经济建设成绩为中心,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主要依据本地区财政税收、本地就业和GDP增长速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种施政观可能会导致两个极端:从时间纬度上,地方政府为实现任期内的跨越式发展往往较少考虑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从空间纬度上,面临同一经济区内的行政区划的边界时,为了保护本地利益,政府往往采用行政手段干预生产要素的流动,人为制造区间壁垒。 地方官员合作困难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们的政治晋升博弈的性质[10]。同一行政级别的地方官员,在政治晋升博弈中,参与人面临的是一个“零和博弈”,因为只有有限数目的人可以获得提升,一个人获得提升将直接降低另一人提升的机会,一个人所得构成另一人所失。而在当代的经济竞争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合作优势互补。政治晋升的零和博弈往往会干扰经济竞争的合作双赢。 (二)信息不对称与政府间不信任导致的非合作博弈 即使消除了地方政府经济人的行为,跨行政经济区仍然存在政府间的博弈,同级政府在面对不完全信息表现出来的等、靠、推的相互观望思想本来就很严重,加之彼此之间缺乏信任,担心利益受损,致使非合作博弈的产生,其结果是双方受损。如下例的静态非合作博弈,在缺乏互信情况下,即使双方知道合作双赢,但不能确定对方是否能采取合理积极的合作措施,于是只从单方面利益最大化出发,导致非最优结果。 (三)区域产业同构化严重,缺乏合作的内容即使制止了政府的经济人行为,克服了信息不对称,消除了非合作的“零和博弈”,政府的合作也会面临新的问题。由于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关注更多地表现为对本地区经济指标的关注,缺乏对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目标进行系统的战略思考,因此,大多地方政府往往对那些被区域内其它地方政府广泛关注的“热线产业”具有强烈的投资冲动,忽视了区间产业互补与合作,其结果带来的是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严重趋同[11],从而使得区域合作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例如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咸阳、宝鸡等地区传统工业产业均以纺织、军工、医药等为主,新兴工业产业又都选择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建材等产业内的相同方面,产业同构严重,恶性竞争和排斥往往对一体化形成威胁。 (四)区域合作的主体不明,缺乏合作的推手政府与企业在一体化过程中也存在博弈,政府会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资源在更大区域内的有效配置,因此区域合作主体是企业,而企业会认为,政府不创造良好条件,消除行政壁垒,要素是无法自由流动的,因此区域主体是政府。在主体不明情况下,一体化的进程显然缺乏推动力,等和靠的思想由此产生。实际上,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应该分前后两个阶段来看,如下图所示,以行政体制改革为过渡,前期以政府为主,主要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和规划统筹工作,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后期以企业为主,完善市场机制,政府要从某些领域退出,为企业提供服务。目前西咸经济一体化就面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渡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摇摆不定,一体化实施的主体也就不明确,一体化的进程就会受阻。 五、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要构建合理的地区间利益分配、约束和激励机制,优化行政机构运作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一)弱化行政区划边界,构建交通信息网络区域经济学中的“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等表明,中心城市和地域对周边欠发达区有经济带动作用,而行政区划的边界是两个中心城市辐射最弱的地区,成为经济一体化的“隔离墙”,要实现要素的充分流动,就必须弱化行政区划边界,在边界区设置经济合作的“通道”以促进经济一体化。西咸共建区就是这一思想的创举,两地在城市的边缘规划建设4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合理的功能区划,吸引企业进驻和房产开发,使其成为西咸经济一体化的突破口。 交通信息网络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属于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需由政府提供,跨行政区只有具备较完善的交通网络,要素在区间流动才有物质载体,才会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障碍。西咸经济一体化在这方面规划的早但实施的晚,虽然西咸电话并网开创先河,但两地的交通衔接颇费周折,咸阳的世纪大道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很难与西安同规格公路衔接,群众反映强烈的直达公交线路也是奇缺,晚晚落后于人们的预期,这是急需改进的。 (二)减少行政区划管理层次,适当增加管理幅度,消除行政壁垒 通过行政区划管理层次和幅度的调整,可以直接解决现存的区间行政壁垒问题,将区间经济矛盾转化为区内经济问题加以解决,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行政区划改革要强化经济中心,规划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层次合理、幅度适当、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区划体系,从而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适宜的区域地理空间[12]。 在不能完全破除历史形成的行政区划前提下,通过部门的融合是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之举,它绕开了行政壁垒和法律限制,注重实效,是短期内消除局部矛盾的重要抓手。乌昌一体化在这方面大胆创新,通过合并两地党委,在高层实现战略统一,而西咸一体化这方面比较薄弱,两地部门归属各行政区,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各自主管上级间接沟通,但在渭河污染治理上两市环保部门合作比较积极,为改进渭河支流水质,两市共同制定了《西安咸阳沣河、氵皂河水污染治理规划》,协同关闭造纸等污染企业数家,使水质有所改善,为两地可持续共同发展做好了铺垫。 (三)完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政绩考核制度 要消除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在追求政绩时的经济人行为,须对现行的以经济增长为单一指标的政绩考核制度实施改革,新的考核制度需体现以下几方面:一是考核指标尽量量化,体现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既要有数量、速度指标,更要有经济增长的质量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环保指标、就业指标、对外影响指标等。二是要建立规范的考核方式,对地方政府及官员的考核应将上级政府的考核与民意考核结合起来,考核程序做到公正、公开和透明。三是考虑外部性,建立奖惩机制,在政绩考核中,对于促进本地并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政府和官员予以表扬、奖励,以达到激励效果;对于一些只管本地发展而对周边地区进行市场封锁、设置要素流动障碍、转嫁污染等行为予以处罚。 (四)通过法制保障,构建区域协调管理机构 一体化经济区在面临共同的发展问题时,由于无法可依,往往表现为同级政府难以干预,上级政府缺少合理干预的手段,一旦干预又成了独角戏,地方上等、靠、要的思想滋生。可以通过构建法律基础,各成员进行产权的部分让渡,并由超越行政区划的区域协调管理机构来行使由各成员让渡出来的这部分权力,以制定整体性的合作发展规划,协调解决成员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国际上依法保障区域协调发展的例子很多,欧盟的成长就是一个典范,还有美国的例子,美国为促进跨区域问题的解决、调节各地方政府间关系,于1961年颁布了《地区再开发法》,为此在商务部下设立了地区再开发管理局;1965年颁布了《公共工程和经济开发法》、《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并相应地成立了经济开发署和阿巴拉契亚区域委员会以及一些州际区域开发委员会。西咸一体化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难度很大,因为这需要上级相关部门立法或授权,现行的协调领导机构很难依法独立行使权力,而面对西咸两市越来越不好解决的难题例如交通、产业的统筹规划与资金投入,土地指标的统筹等问题都需要省级层面强有力的支持。 (五)财税体制的灵活性和统筹性 区域经济中各行政区难以合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利益分配问题,而引导市场经济行为的财税分配政策,对市场、企业和地方政府都有着关键的利益导向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的财税分配制度不尽合理,中央与地方税收划分上、转移支付上、区域恶性竞争的税收优惠政策上都不利于推进经济区内行政区划的合作,因此上级政府要统筹经济区财税分制度,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增强政府对地方经济的调控能力;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实施转移支付法律化、弹性化、透明化,同时要解决地区之间的发展均衡问题,逐步使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支付向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转移支付发展;适当下放和监管税收优惠权限,更好地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3]。 (六)建立基于平等、协作的学习型横向府际关系 伴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横向府际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交流与合作的关系,为了形成平等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政府关系格局,要加强同级政府间的制度学习与创新,增强相互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敏锐地认知制度不均衡状态中所蕴含的潜在发展力量,合理制定制度创新的规划并持续地加以执行,实现政府制度的创新发展[14]。同时要认真学习、借鉴甚至模仿其他政府的制度,通过研究历史上和国外成功运作的制度安排掌握政府制度的发展规律,从而提高政府对制度创新的把握。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对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探讨 摘要: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知识经济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知识经济发展对社会各方面都有一定影响。因此,探究知识经济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具有实用价值。本文阐述了知识管理的内涵,探讨了知识经济给行政管理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知识经济;行政管理;影响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当今社会,提到“知识管理”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个概念:在面对与日俱增的、非连续性环境出现一定变化时,就可以按照组织的适应性及生产条件、以竞争能力等各种现实情况,制定出迎合性措施。合理科学地认识“知识管理”,这种管理就是将人作为中心位置,把信息当成理解的基础,将创新知识当成最终目标,将知识作为一种能够开发的资源对待。总而言之,“知识管理”即为人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获取和运用集体知识以及技能全过程。从结构上来看,这种管理可以划分成两部分,就是管理人力资源以及管理信息资源。最终的目的是将人对知识创新以及处理信息二者有关能力的有机结合。 (一)在行政决策上的转变 因为广大群众们就政策是如何出台的这一过程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无法对实际中对政策的执行进行对比,哪怕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有一些扭曲和变形也不得而知,那么我们的监督又从何谈起呢?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使网络形成了对行政决策监督的无形之网。随着网络被广泛地运用对行政决策的监督上,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决策过程的清晰度和了解度,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群众通过网络便能够轻易地了解到行政决策的内容,将不同的决策方案和自身的利益作对比,看清自己的立场,然后发表自身见解。 (二)建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在以知识为经济的时代,一方面日后知识必将在行政管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人可以对知识进行掌握以及驾驭,并且可以由此对行政管理进行创新和改革,所以这些全部原因都将人置于经济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时展相较以前更加突出和明显了;另一方面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逐渐开始追求自主性和个性化自我价值,并且由于人在行政管理中地位变高的缘故,他们的这些追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完美的释放,“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此得到实现。 二、知识经济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行政管理人员要具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知识经济的时代,领导自身的知识含量直接间接的成为了下属们判断其是否有能力担任该职位以及是否有能力胜任工作的基础条件。领导干部们也好、管理者们也好首先肯定是要踏踏实实地学好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等符合时展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必须对法律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这个可以参考“依法治国”。而且最好是对所在行业要求掌握的专业类知识进行一个较系统较全面的学习,还最好对一些现代科技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不但如此,还要掌握和认知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准确履行自身职责。当今社会知识随时都在进行更新,而且速度难以把握,所以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新添和补充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二)对行政绩效管理的影响 所谓行政绩效的管理就是指根据绩效评价来对被评价者按照一定的指标和参考一些标准来对比分析,考察、评定、奖励被评者在一定工作时期内的工作,并且进行一些相关培训活动;通过不断地探索以及不断的创造可以有效地拓展组织目标和组织价值的新视野;逐渐完善一些奖惩体系,努力实现对管理思想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完善和实现。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在绩效管理上也体现出知识的重要性。要争取做到与效益相辅相成。知识经济大环境下,知本非常的重要。知本的地位也位于资本的前面了,拥有多少的知识、拥有什么样的知识以及怎么样去运用知识等等已经成为促使经济高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了。这便要求组织管理者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量来将战略和运作相结合制定有效的知识管理相关战略,同时对内部知识资本作出高效合理的调配和安排。同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己的知本能力自身必须要了解,同时对竞争对手的知本情况有个了解的话会让自己更胜一筹,防患于未然。 作者:1.杜军贤;2.孙晓莉 单位:1.国家电投集团宁夏能源铝业中卫热电有限公司,2.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宁夏分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工程施工园林景观论文 1.新时期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1.1表土回填技术 任何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土壤作为植物生长的基础,其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便是团粒结构土壤。而在改造地形时,往往就要注意了,为在栽植时能够将其加以利用,往往先剥去表土是最好的。在此,园林景观工程施工人员要注意的是①避免在雨后进行表土掘取,且在施工进行时要保持地面的干燥;②使用铲车倒退的方式来掘取表土,并且要在同一方向,不得反复碾压,以免团粒结构的保护层遭到破坏;③如果下层土质不好,则应当改良土壤,改良的深度要适宜,可在80~100cm范围。④一般情况下,要避免在复原的地面上形成滞水层。 1.2定点放线技术 植物放点技术是园林景观工程施工中重要环节,它能决定塑造者塑造出来的作品的成败。在施工开始前,首先要对设计图纸进行一定的了解,并且要充分理解设计中所想要表达出的意图,这样在后期施工过程中能够利于施工人员的施工。故在进行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①按照设计图中中给出的可利用因素进行定点放线,如参照点和参照物等。为保证定点的位置准确无误,也可以采用方格网法,且在进行定点标记时,其标记要明显,方便事后的检查;③对于树木的放置,一定要考虑到树木自身的高矮以及间隔位置等是否正确,特别是在树穴排列上一定要整齐,行道式注意行距以及参照物,并且孤植时要注意标注好中央位置;④在进行施工时,如果遇到色带以及绿篱等,可采用方格网法,用白灰或其他可以明显辨清的方式来描画线条。⑤如果在树木品种、规格变更的情况下,苗木树木不符或者是景观面积不合时,务必要经过相关单位的同意,即业主、监理单位以及设计单位;⑥如果发现图纸中存在着错误,不得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随意改动和放线。必须提交修改建议并请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到场观看进行图纸变更之后才可以进行施工。 1.3铁丝网和水泥底的塑性 对造型钢骨架进行初步绑扎钢丝网的过程中,务必要确保其达到平整、无反弹的要求,并且扎丝的扎点要控制在山体的内测。接着,采用塑性较强的砂浆在砌好的骨架上进行打底和塑性,最后,再经过后期的造型、刻画等来确定和完成最后的模型。 1.4植物栽植技术 ①挖穴。在进行苗木树木的定点放样之后,便进入了植穴的开挖。施工过程中,要选取一个点作为中心点,即以所定点为中心,沿其向四周进行向下挖坑。并且要注意的是,种植穴的大小是有规定的,不可盲目开挖或全部种植穴都一样,要根据所种植的苗木的规格大小,以及其所带的土球的大小来决定。种植穴的大小与深度一般比所要种植的苗木土球的直径和高度要大,一般直径范围控制在比土球直径大20~50cm,深度控制在比土球高度深10~30cm,这样才能保证苗根的充分舒展。一般来说,种植穴的底部要是圆形,且上下口的大小要一致,至于特殊种植苗,则要依据实际情况而定。②修剪。在苗木栽植前对其进行修剪可大大提升苗木的存活率。原因在于修剪部分可以达到减少苗木的水分蒸发的效果,对于不同的苗木树种要采用不同的修剪方法:常绿阔叶要进行疏枝,剪去短枝上叶片,如果是落叶乔木,则要求将其树冠进行大修剪,可剪去二分之一;常绿针叶树、用于绿篱的灌木,只需剪去已经枯竭的或是折损的枝叶即可;但是对于花灌木则要进行疏枝,过密枝、折损枝以及短枝上的叶片等都要剪去。③栽植。在进行苗木栽植时,最好是按照种植平面图进行,并且种植的品种要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并且按照先里面后外面的规律进行栽植。对于乔木的栽植,下坑后一人扶植一人填土,等到填入适量的土之后,再将苗木稍稍提起,这样可以有利于树根的舒展。对于灌木的栽植,起苗时苗床要保持湿润,用工具连图掘取,在种植时要用小花撬进行刨土,并在种植后浇水;对于草坪种植时,一定要按照设计图纸来进行。施工前要清除地表的杂物,并且边铺边镇压,这样能够有效使得草坪与土壤达到紧密结合的效果。并在铺好镇压后,用符合用于填满园间隙的园土进行补填,发现有杂物杂草时,应当马上剔除干净。 1.5养护工作 园林景观工程在完工之后还要进行养护工作因为养护工作对于工程质量的好坏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其中包含了随着栽植苗木的生长对其进行设立支撑、不定时耕除杂草以及浇水施肥、防治病虫等等工作。以满足树木的生长要求。 2.新时期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1做好图纸会审工作和工程验收工作 建筑工程建设之前必须要开展图纸会审,这是毋庸置疑的。图纸会审工作就是各个相关单位聚集对图纸中存在的问题或是疑问进行分析或更正的过程,为保证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开工前一定要做好图纸会审工作。而在园林景观工程完工之后,需要进行竣工验收,主要是验收该项工程的施工是否达到了质量要求。在开工到竣工期间,监理人员务必要全线跟踪施工进度,对每一道施工工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都需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全线跟踪便于后期更好地进行竣工验收工作。 2.2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和素质 施工人员的技术与素质与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施工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园林施工知识、施工经验,以及良好的人格素质。因为园林景观工程是关系到城市绿化环境,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和谐的一项工程,具有一定的施工技术和较高的艺术修养,是为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保证。故最好是能够对施工人员开展专业操守和艺术修养的培训工作,以此来提升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的新时期,园林景观工程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是一门集建筑、艺术和生态等学识的综合学科,故在施工技术上对于施工人员的水平就会有所要求。特别是在注重艺术审美的现时代来说,好的园林景观工程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水平,才能够建设出更经济、更美观的园林景观作品。 作者:王子亚 单位:太原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成本管理论文 1施工成本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的管理控制 1.1工程在施工前期的成本管理控制 (1)根据工程项目的需求,组织建立项目部门管理机构 将这一管理机构视为企业施工经营管理的前提和依托。好的项目工程成本的管理和控制,要对施工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评测者应为专业的管理从业人员。工程的修缮工作要极其注意,对有关的拆除工程所得的旧的材料要加以利用,并对其进行现场的价值评估。 (2)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管理人员要深入到施工现场,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现场工作进行经验总结,规划和制定出有效的经济方案,促进工程造价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在平时的工作时,如有较特殊的工程项目,管理阶层应不定时的对现场进行勘察,掌握工程的进度,能更好的了解整个工程现场的情况,对那些隐蔽项目给予警示作用,保证工程项目健康实施。 1.2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控制 1.2.1对工程的直接成本费用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控制 (1)人工劳务费是直接作用 在施工工程里的一项费用。在对劳务工人进行选择时,要选择专业技能强、技术娴熟、服从指示和安排、配合度高、工资合理的人员班组和技术作业人员。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施工队伍的调配也是相当重要。另外,符合实际发展情况的承包方式不仅能在人工劳务费方面节省开工资本,还能够高效高质量同时兼顾,完成工程任务。 (2)建筑材料在项目施工中占非常大的比重 成本费用极高,因此,加大对材料成本控制,是实现有效成本管理控制的首要工作。项目在施工时,要根据设计好的施工图纸和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对材料的编制和入场计划,对材料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查,做到货比三家,选择满足施工质量和设计规格要求的性价比高的施工材料。根据施工的进度对原材料进行采购,材料进场要定量,争取不压材料,对于没有使用完的材料要妥善保管。就材料而言,要从细节入手,使损耗降到最低,做到节约成本。 (3)在园林景观施工的过程中 机械设备的作用是显著的,它能提高施工的效力,加快施工的进度,弥补了人工劳力的不足。然而,机械的单个价格比人力单价成本高很多。所以,要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合理的将机械和人力进行调配。另外,对机械应该根据实际施工状况进行编制计划,对机械成本进行有效节约。 1.2.2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 能节约部分施工成本现如今,园林景观工程包括很多专业领域,如园林的绿化工作、市场工程、水利电力设施安装、小型土建工程及装修装修工程等。在这一施工过程中,出现交叉施工的现象很常见。因此,制定合理有效、切合实际的施工方式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减少交叉施工浪费的不必要的时间和原材料,更能降低施工成本。 1.2.3保证工程质量,建立安全文明的施工体系 确保工程质量对节约施工成本的管理控制有重要作用。只有按照合同的要求对工程进行施工,才能保证产品一次性就能被接收,从而降低返工的几率,减少工程返修的费用,减少施工的成本。另外,建立安全文明的施工体系,它能够减少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文明施工自然可以提升企业的气质,树立良好的形象,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问题。 2工程在施工后期的成本管理控制 在工程竣工后,对绿化工程要进行养护处理。要有计划的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提高绿化带的质量,保证植物存活,按照要求进行设计,对不能成活的绿化植物进行更换。其余的园林景观工程,要定期给予养护和维修,及时处理问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从而降低工程使用时所需的养护成本。 3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工程的预算和决算是相当复杂的一项工作,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职业操守等。对预决算人员来说,他们不仅要多接触工程,还要对工程材料、施工新技能新工艺有所掌握,强调终身学习,坚持学无止境的宗旨,以便为工程更好的服务。对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掌握,是有效对工程进行管理的前提。因此,从业人员要在实践中检验工作、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结束语 工程施工成本的管理控制是园林景观的重要部分,它贯穿在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因此,要加强对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对工作人员的劳务费,施工材料机械设备以及工程的管理成本进行测算,预测出项目所需的总成本,并把它作为施工过程中各项目施工花费的参照和指导标准。坚持“成本最低,获取效益最大化”原则,施工方式要具有灵活性、实用性等特点,在满足合同规定的要求下,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作者:林如浪 单位:厦门宏旭达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精细施工中园林景观分析 1园林景观的施工特点 1.1施工操作的繁琐性以及对知识要求的广泛性 园林景观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不仅涉及到建筑方面的知识,亦对园林设计、景观规划等方面的专业性的知识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景观现场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操作程序比较繁琐,其既要满足园林景观的质量要求,又要充分体现园林景观建设的艺术性。这就要求在园林景观的现场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设计人员要同时掌握建筑和景观规划两方面的知识,以独特的眼光以及艺术性,充分满足园林景观的建设要求。如就园林景观现场施工中的道路铺设来讲,有人认为绿地中的蜿蜒小道用鹅卵石铺设较好,能带给人充分的自然感;而有人则认为用带有花纹雕刻的石块铺设较好,能给人更好的视觉享受。究竟哪一种铺设方案更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就需要现场施工及艺术人员充分结合自己的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1.2景观设计的艺术性以及对施工技术的挑战性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学科,其在园林小品、园林建筑以及园林植物配置等方面都要求较高的艺术性,追求带给人美的感受。而这则对园林景观的施工技术带来一定的挑战性,有些设计部位的施工很难达到园林景观设计人员的艺术性要求。这就需要园林景观施工的技术人员充分发挥其创造性的想象力,寻找技术和艺术的最佳结合点,去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最佳境界,如通过人工塑石、自然石驳岸、微地形处理等技术手段,来满足园林景观的艺术性要求。 1.3景观施工对象的生命特征性与其它工程项目的施工有所不同 园林景观在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施工对象大多为活体,主要包括对各种乔灌木、花卉、地被、草皮的搭配种植等。在对这些生命体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既要求能充分发挥出各植物的生态功能,达到空气净化、调节温度以及隔音杀菌的效果;同时也要求能充分利用各植物形态以及高低的不同、季相变化等来营造出具有艺术性的观赏景观,美化环境,以满足人们对园林景观的审美需求,这既是其普通建筑的区别,亦是其有别于林业与其它种植业的重要方面。 1.4景观施工监理的特殊性 园林景观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施工监理的特殊性,也即其要求园林景观的现场施工监理人员不仅要熟悉园林景观的设计图纸,严格按图施工,其还应根据园林景观的现场施工情况,掌握图纸设计中现场施工技术很难完成的部位,并深刻体会图纸设计的意境,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将现场施工技术和艺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把好艺术关,力求能将图纸设计中的景观意境表达出来。 2园林景观施工中的精细施工 园林景观施工中的精细施工,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园林景观施工技术的精细化;二是园林景观施工管理的精细化。实现这方面精细化施工的具体对策表现如下: 2.1园林景观施工技术的精细化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施工技术准备工作是保障现场施工质量的关键性环节,因此在园林景观的现场施工之前,首先要依据图纸设计进行实地考察,以充分了解园林所在区域的地形、气候环境等特点,并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其次园林景观工程的现场监理人员要全面掌握园林景观的设计流程、施工顺序以及关键性的技术措施、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以及验收标准等,以便于全面把握好园林景观的现场施工质量关。 (2)土方工程的施工技术 土方工程的施工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施工来讲,更容易按照图纸的设计及要求进行,具体包括:一是首先对施工地形进行全面的考察,以便于在施工的过程中能够借助地形地势的优势,“扬长避短”,使土方设计能够更好的与实际地形相融合;二是要准备好土方施工中要用到的挖掘机、搅拌机、土方车等各方面的施工技术工具,以保障园林景观土方工程的现场施工能够正常进行,做到合理控制施工进度。 (3)植物类工程的施工技术 园林景观中的植物类主要包括花卉、草被以及树种,是园林景观施工中的生命体。在这类景观施工的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控制花草树木的质量,同时要求现场的施工人员掌握一定的园艺知识以及专业性的园艺施工技术,懂得色彩、植株高低、形态等各方面植物性征的搭配规律,充分将园林景观的施工技术和艺术融合在一起,以坚实的施工技术支撑达到较好的园林景观施工艺术效果。 (4)假山类工程的施工技术 在假山类工程的施工中,现场技术施工人员既要牢牢把握自然性和观赏性的特征,亦要将图纸中假山的设计跟现场的实际地形地势以及周围环境结合在一起,以免建设出的假山比较突兀,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在此施工中,现场施工技术人员不必根据图纸的设计进行一板一眼的施工,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对假山施工做出一定的改进,充分利用对置、群置等方式,将假山打造出宛然天成的效果。 (5)水景类工程的施工技术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园林景观的灵魂,水景的存在会使整体的园林景观更加富有生命力、富有生气,以给人更加美好的视觉享受,营造勃勃生机的园林景观形象。在对水景景观施工的过程中,现场技术施工人员要充分利用驳岸、瀑布、人工湖、喷泉等方面的施工技术,丰富整个园林景观的空间层次感,增加园林的意境。 (6)道路类的施工技术 在道路类的施工中,为实现施工的精细化要求,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路型的设计,其作为园林景观的“骨骼”,是园林假山、水景等各景观之间的重要连接通道,因此,在大路的设计上一般以符合景观的连通性为施工要求;在植物、水景以及假山类的景观设计中,道路设计一般以衬景为主要的施工要求;二是道路施工的层次性,施工的每一层次所具有的厚度、高度都要严格按照图纸的设计进行。 2.2园林景观施工管理的精细化 (1)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 施工人员是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主体,其直接关系时,园林景观工程的现场施工质量。因此,在园林景观施工的过程中,要注重施工人员素质的培养,既要树立起园林景观施工的技术性、艺术性以及严谨性意识;亦要具有一定的想象力,不进行机械化的照搬图纸施工;同时还要积极与业主和设计人员沟通,共同完成园林景观的施工建设工作。 (2)控制好园林景观的施工进度 在园林景观的施工过程中,对园林景观施工进度的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根据编制计划以及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既要对实际的施工进度状况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检查,并与计划进度进行对比,以及时找出两者之间的偏差和影响现场施工进度的因素;亦要对产生偏差的印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并及时制定出相应的调整措施,对原计划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而在合理控制施工进度的同时,全面保障园林景观工程的现场施工质量。 3结语 综合上述可知,在园林景观施工的过程中,要分别从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两个方面着手,实现园林景观的精细施工,以全面保障园林景观的施工质量。因此,在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中,相关设计人员、现场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要全面做好园林景观工程的精细施工工作,提高精细施工的水平,以将园林景观的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满足人们对园林景观的审美需求。 作者:孙先龙 单位:厦门住总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论文 一、定点放线技术 ①在进行定点放线时,要严格依据设计图纸中规定的参照物,也可以应用方格网法定点,一定要保证位置的正确。完成定点放线后要验点,确定无误后才可施工。 ②在进行大树放线时,要考虑本身大小与确定位置的协调性;如果进行规则式种植,则必须保证树穴位置的整齐性,可用白灰标记树位中心;在进行行道树定点时,可以依据路牙或道路中线,依据图纸规定的株距,间隔10株插1根木桩,作为记号;进行孤植时,也要利用木桩标明树穴的中心,并且要标明栽种的树种和大小等。 ③设计当中的绿篱、色带、色块等,也要进行定点放线,可以应用方格网法进行,使用白灰作标记。 ④自然式种植,在进行定点放线时,要保证曲线的光滑,不要出现过急的弯路,用白灰线标明。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种植树木要稀密相间,不要形成一定的规则图形,防止出现“等腰三角形”和“正方形”等图形。 ⑤在施工遇有特殊情况,需要改变设计苗木品种,也可能因为施工现场与设计图不符,出现苗木过多、过少的情况,这时施工单位要召集业主、设计人员、监理人员,在取得一致意见后,进行一定的改动,但注意不要出现过于密集,或过于稀疏的情况。 ⑥如果设计图纸中的位置与现场不同,要请设计人员和监理人员前来,采取一定的调整。 二、植物栽植技术 2.1挖穴 定点放线完成后,就要进入挖掘种植穴的步骤,在挖掘时,要以定点为准确位置,沿四周向下深挖。要根据苗木的大小确定种植穴的大小和深度,一般情况下,种植穴的大小要比苗木所带土球直径大20~50cm以上,比土球深10~30cm,这样的坑穴可以使苗木的根系充分伸展,穴的底部最好是圆形,上下口大小要相同,与字母U类似,如果遇到特殊苗木种植时,要依据实际情况另外设计。假如种植穴内的土质不好,或者存在一些垃圾,就需要换土。 2.2修剪 为了保证苗木能够成活,在种植苗木前必须进行修剪,防止苗木过多水分蒸发。不同的树种应该运用不同的修剪方法:(1)常绿阔叶树,要疏枝,将受到损害的枝、干枯的枝、过于密集的枝去掉,同时去掉短枝上的树叶;落叶乔木,对树形较大的乔木要大量修剪,可以去掉一半以上的树冠。(2)常绿针叶树,只将受到损伤、病死、枯死的枝去掉即可。(3)当作绿篱的灌木,不要大量修剪,只将病死枝和干枯枝去掉即可;花灌木要疏枝,将短枝树叶全部去掉,同时去掉干枯枝和病死枝。(4)土球保留不好的苗木,可以截干,少留树叶。修剪苗木的地上部分,同时,地下部分也作一定的修剪,去掉较长的、病的、断的、裂开的根。在对苗木进行修剪时,保证苗木的自然形态不改变,剪口要光滑,及时涂抹防腐剂,防止发生各种病害。 2.3栽植 种植苗木时要严格依据设计图纸,采用的种植顺序是:先乔木、灌木,然后草坪,先种植里面的,然后种植外面的。(1)在种植乔木时,将苗木放入坑以后,一人扶直树干,一人填土,填入一半土时,可以用手轻轻向上提一下苗木,这样可以保证树根的伸展,根与茎的交接部位应与地面平行,然后将土压实,继续填土,一直到与地面持平为止。(2)种植灌木时,起苗时要保证苗床的湿润,假如干燥的话,要先浇水,然后利用工具带土一块起出。种植时可以使用小型工具刨土,种植完成后要马上浇水。(3)种植草坪时,首先应该清理土地表面的石块、烂砖等垃圾物质,防止这些物品阻碍施工;进行种植时要依据图形,对地形进行一定的改造,一边铺设、一边镇压,保证草块和土壤的紧密结合;在铺好草块后,空隙中要洒满晒干的园土;如果草块上存在一些杂草,则需要拔干净。 作者:陈雷单位:海南香樟林景观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问题分析 1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园林景观的苗木养护与管理相对滞后目前,我国的园林景观主要是以植物绿化为主,因此在施工中主要的任务就是景观苗木的种植与养护管理。然而,有一部分施工人员在进行景观苗木的施工过程中,常常忽视了苗木的季节性和生活习性,只是按照设计图纸随地、随意种植,并且在完成苗木的种植施工环节后,也没有对苗木进行及时地、科学地养护和管理,这就直接降低了苗木的成活率,且发病率极高,甚至会发生大量死亡等现象。这就使得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效果较差,还会浪费大量的不必要的经济开支。 2解决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中的问题的有效措施 2.1园林景观设计应融入传统文化,彰显民族个性 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和思想意识的不断转变,园林景观设计也应该与时俱进,设计人员必须不断地转变设计理念,认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并且通过自己的理解,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彰显出民族个性,而不是一味地抄袭和模仿欧美国家的园林景观。同时,设计人员还应该重视各地域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以当地的文化风俗为主,综合运用树形、叶色等表现手法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个性化和多元化,进而就可以使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地提升,还能够让人们在休闲娱乐、欣赏美景的同时,充分感受到该地方的文化魅力,以满足各个年龄段、各层次的人群的多元化需求。 2.2园林景观设计应该尊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目前,城市人口数量急剧攀升,这就要求景观设计一方面要满足人们的休闲、散步等物质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必须满足人们的欣赏景物、放心心情等精神方面的需求,让人们在城市这个喧闹的土地上找到一片安宁闲适的地方。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就必须始终尊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设计过程中在不破坏自然生条的基础上,将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当作设计的重心,不但要创造出舒适、自然的景观空间,还必须设计出舒畅、美丽的景观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且能够让人们在园林景观中得到心灵的释放。 2.3加强园林景观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 只有加强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双方相互交换各自的观点与看法,才能有效的避免设计与施工的脱钩。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让施工人员彻底地理解设计人员的真实设计理念与设计意图,并且能够按照设计图纸顺利地进行施工,尤其在塑造多维景观空间、植物大小、植物种类、姿态定位以及颜色搭配等方面,施工人员更应该与设计人员进行有必要的交流沟通。同时,设计人员还应该到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勘探,然后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并与施工人员共同制定施工方案,这样就会降低施工的难度,有利于提高施工质量和缩短施工周期。 2.4加强景观苗木的养护与管理工作 当园林景观的主体工程施工完成后,就要进行景观苗木的种植与养护工作,此时,施工人员就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特征,选择合理的苗木进行种植,还要注意植物的种植密度和层次感。并且,在苗培栽培之后,要立即做好养护与管理工作,定期的浇水和喷洒农药,以防止因干旱、虫害或者人为破坏而使苗木出现大量的死亡等现象。 3总结 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是一项有着非常强的艺术性和实践性的工作,这需要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并且在整个园林景观工程中团结合作,共同解决碰到的问题,确保园林景观工程的高效高质,能够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并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 作者:姜磊单位:辽宁省抚顺市风景园林古建筑工程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和管理研究 1.园林景观施工技术实施 1.1园林施工准备措施 (1)对施工场地的合理设置。结合本园林工程施工区域特点,同时结合业主以及监理的施工场地布置要求来合理地设置施工作业区。施工总布置规划采取因地制宜、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力求紧凑,节约占地,减少临建工程量。同时为了有效地确保园林施工现场材料、设备等安全以及施工开展,施工场地设置了明显的标识标志。 (2)准备好园林施工材料以及园林道路的基层和面层铺装材料等进场,根据园林设计图所绘施工坐标方格网,将所有坐标点测设到场地上同时对其采取校核。然后以坐标校点为准,根据设计图,在场地地面上放出场地的边线,主要地面设施的范围线和挖方区、填方区之间的零点线。对于本园林中存在坡地等特殊地形,根据竖向设计图对场地地形各坐标点、控制点的自然地坪标高数据采取严格的复核,对于存在缺漏应当及时在在现场测量补上。 1.2场地平整处理 针对本园林工程中部分挖方和填方量较小的场地,采取人工施工方式;而对于挖填方量较大的场地则采取机械化施工。为合理化地处理场地的挖填方,低于本工程中预留用于花坛、草地等种植区域则先不对其采取开挖施工。对于填方区的堆填顺序,则采取先深后浅;先分层填实深处,后填浅处,每填一层就夯实一层,尤其是对于存在软弱面层的区域,则可能还需要采取加固处理,直到填至指定的设计标高。挖、填方工程完成后,则开始对挖填完成的地面采取修整处理,对于平地面则要求平整后的水平标高变化不大于2cm。对于有坡度的地面,则结合设计要求,根据坐标桩从而确定出其填挖高度,对场地采取找坡,从容确保坡度的准确性。 1.3侧石安装 对园林景观工程,园林路的侧石安装必不可少。对侧石基础宜与地床同时填挖碾压,以保证有整体的均匀密实性。侧石安装要平稳牢固,其背后要用灰土夯实。施工时首先在破垫层上安置倒心,同时应当对侧石的轴线标高等检查是否一致,尤其是对于弧形园林路,则应当采取20一40cm长度的例石拼接,从而保证圆弧的顺滑性,严格控制侧石顶面的标高,接缝处留缝均匀。外侧细石混凝土挠筑紧密牢固,而且应当保证侧石之间的嵌缝清晰,侧角美观。 1.4园林路的铺装施工 对于园林路的铺装在进行铺板材料时,为有效地确保铺板固定而不下陷,铺板选取的灰泥浓度应当合理,要调配成半硬的熟稠状态。同时对铺板的排列顺序应当合理整齐,确保铺板之间的间距适宜为1cm,要利用平准线。在铺设地点四角插好木桩,拉张作为铺块材的平准线。除了纵横间隔笔直整齐外,还需要控制砖面的水平高度一致,可通过采取一条高度准绳来实现。但为使面层不因下雨积水,有必要在施工时将路面做出两侧1.5%一2%的斜度。地面铺装应每隔2m设其座,以控制其标高,石材板应根据侧石路标高,并使路中高出一个3%的横坡。板铺设前,先拉好纵横控制线,并每排拉线。铺设时用橡胶锤敲击至平整,保证施工质量优良。材料面层,在面层与基层之间所用的结合层做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湿性的水泥砂浆、石灰砂浆或混合砂浆作为材料,另一种是用于:性的细砂、石灰粉、灰土(石灰和细土)、水泥粉砂等作为结合材料或垫层材料。本工程采取干铺法施工,采用干性粉沙状材料作面层砌块的垫层和结合层。铺砌时,首先在基层上平铺一层粉沙材料,其厚度针对不同的垫层材料而有所不同。从工程实践经验来看,对于砂、细石作垫层厚3—5cm,用水泥砂、石灰砂、灰土作结合层厚2.5—3.5cm,铺好后抹平。然后按照设计的砌块、砖块拼装图案,拼装施工中还应当对砖块采取多处轻微震击,使所石砌块的顶面都保持在一个平向上,这样可使铺装十分平整。再用干燥的细沙、水泥粉、细石灰粉等撤在面层上并扫入砌块缝隙中,使缝隙填满,铺装完成后再清楚多余的石灰砂。以后,砌块下面的垫层材料慢慢硬化,使面层砌块和下向的基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园林景观施工管理 结合工程实践经验,为了有效地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管理: (1)制定施工组织设计,通过在施工前预先制定园林施工组织设计,可有效地落实施工方案以及施工进度等。一是选定施工方案后,制定施工进度时,应当考虑施工顺序、施工流向以及相关的分部分项工程等施工工艺,尤其是对于特殊项目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可有效地确保工程质量。同时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使园林建设工程满足符合设计要求以及保证质量,求得施工工期短、经济效益高的施工过程。 (2)物资方面检查。对于进场前的原材料以及设备等,应当对其采取逐一检查是否符合质量要求;施工机具是否可以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3)劳动力准备。施工力量的菜结,能否进入正常的作业状态;特殊工种及缺工种的培训是否已经具备应有的操作技术和资格;劳动力的调配,种问的搭接,能否为后续工种创造合理的、足够的工作面。 (4)对施工工艺的严格控制。本工程施工严格按照编制“施工工艺技术标准”执行,规定各项作业活动和各道工序的操作规程、作业规范要点、工作顺序、质量要求。同时在进行工艺施工前严格落实技术交底工作,尤其是对于关键环节的质量、工序、材料和环境应进行验证。使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符合标难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对直接影响质量的关锭工序,对下道上序有较大影响的上道工序,对质虽不稳定、容易出现不良情况的工序,对用户反馈和过去有过返工的不良工序设立工序质量控制管理点,使工序按规定的质量要求操作正常实施。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影响工程质量的工序,则应当对相关操作人员、机具设备、材料、施工工艺、测试手段、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与验证,并进行必要的控制。同时做好验证记录.以便向建设单位证实工序处于受控状态。 3.结语 随着园林工程的多样化以及复杂化,为了更好地控制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质量,更有必要采用现代科学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管理模式,在实际园林施工中应用更多的工艺、管理手段,形成园林艺术与现代施工管理手段相结合的园林景观工程管理和施工体系。 作者:唐之祥单位:安徽元鼎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熊猫园林景观施工探讨 绿化和园林景观施工 树木种植 原场地山坡上覆土较浅栽植大树难以成活,因此在土建施工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山坡上的柞树、洋槐和黑松。土建施工结束后在原有山坡表层的粉质粘土上覆盖厚600mm的种植土,混合搅拌细沙、炉渣后播撒草籽,栽植金叶女贞、冬青、紫叶小檗、丁香等乔灌木和毛竹。 人工溪流和池塘 采用机械凿岩,在场地山坡上开凿出人工溪流和池塘。人工溪流根据场地自然坡度布设,蜿蜒曲折,水面上设置3处过水桥和2处园林汀步,便于大熊猫涉水过河。设置1座40m2的溪流蓄水池和2台循环水泵将水引至溪流上游假山水源处(图3)。此外,配备了3套景观喷雾设备,实现了场地降温,不仅使熊猫生存环境更加舒适,同时也营造出如梦似幻的雾景,增加了景观的丰富度。 活动栖架 利用大型原木制作动物丰容活动栖架,为大熊猫提供攀爬设施同时起到遮荫的作用。在场地内随意摆放枯木、树根、巨石等,营造出逼真、舒适的野外栖息环境。 室内活动场地分隔与绿化及园林景观 室内活动场地分隔 室内活动场地近似圆形,面积约500m2(图4)。考虑到大连熊猫馆引进的熊猫年龄为两岁半的亚成体,短时间内可以暂时成群饲养,因此场地分隔时采用暗分隔,即在场地中央呈S型布设高300mm、间隔200mm双排弧形地梁,然后回填种植土将其掩埋再恢复场地平整。待大熊猫成年不能混养需要场地分隔时,挖出回填土露出地梁,在双排地梁之间回填土里固定φ100、高1.5m的竹子,室内活动场地即可以分隔成两个区域。 绿化及园林景观 与室外活动场地相似,室内活动场地仍然采用原有的山坡并回填种植土实现场地绿化。原有松树、柞树和槐树得到了保留,撒播草种并栽植了冬青、女贞等乔灌木和毛竹,同样放置了竹制栖架、假山、水池及喷雾设施。为了更好地实现自然采光和通风,室内活动场地的屋面为玻璃采光顶并配备了电动玻璃窗开启扇。 本文作者:王俊作者单位:大连森林动物园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市政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技术管理 摘要 市政园林工作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景观的绿化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目的就是为城市中的群众创造一个文明、和谐、健康的生活场所,提升人们的居住体验。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保证施工的质量,提升工人的技术水平,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主要探讨市政园林绿化工作的特点、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施工技术管理方面的主要措施,以期对我国的园林绿化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技术 在开展园林景观绿化工作时,需要政府部门、施工部门的共同努力,以此来保证施工的质量,政府的主要职责除了提出建设的要求之外,还要对施工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提升施工的整体质量,保证施工部门按照预先的设计执行。因此,对施工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政府的管理措施必须要及时更新和改变,提高管理的科学合理性。 1市政园林景观绿化的重要性分析 1.1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提升当地群众的整体素质,提升城市的涵养,给外地游客留下一个非常好的印象,而市政园林景观绿化工作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因为良好的环境那个陶冶人的情操,舒缓人们的心情,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因此,市政园林的建设工作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生活环境,还能有效提高人类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全面提升[1]。 1.2提高城市的绿化率 城市中的环境是比较单调的,大量土地被用作商业建设,使绿化的面积逐渐缩减,而市政园林建设能够有效扩大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的景观绿化率,让人们能够接触到更多品种的植物,让城市的生态环境更加和谐,这也是组成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部分[2]。 1.3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 市政园林建设的主要材料是绿色植物,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人体所需的氧气,对平衡大气的组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城市中的自然植物本来就相对较少,如果不进行人工干预,势必会造成城市空气的污浊化,而通过园林建设工作,能够有效的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进而平衡城市的大气组成,提升城市的空气质量。目前,我国的北方城市普遍存在雾霾的情况,这种天气对人们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必须将其改善。通过城市的园林建设,能够最大程度的增加城市的绿化率,绿化率增加之后,植物对空气中的灰尘的吸附能力就会增加,大量的灰尘能够附着在植物的表面,减少其在空气中的含量,所以,城市的园林建设对净化空气也有明显的帮助作用[1]。 2目前园林施工技术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园林施工部门在施工环节中的细节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例如在规划设计时,往往缺乏统筹考虑,造成设计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同时,在现场施工的环节,不太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导致大量污染物埋在地下,或者随意抛弃多余的植物,造成施的成本增加。此外,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合理情况,使景观的美观性降低。 3市政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技术管理 3.1加强规划设计技术的管理 市政园林景观绿化的规划设计技术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规划设计是施工的主要参考标准,设计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因此,在设计环节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考虑,具体的管理办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进行区域设计,目前,城市建设的思路逐渐明确,建设的合理性也逐渐增加,以前的城市规划大多比较盲目,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要求,而园林绿化工作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园林景观时,也要突出城市的区域特征,使一个区域内的社会因素、空间因素、环境因素能够达到有机的结合,提升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二是进行生态设计,市政园林景观往往会与人们发生交集,人们反应的好坏,是对市政园林景观的最准确的评价,城市作为生态因素较少的特殊区域,在进行园林建设时,需要加入更多的生态元素,让人们的周边环境更加和谐;三是进行科学艺术设计,市政园林景观的设计还要符合一定的科学性,满足艺术性的需求,让市政园林兼顾实用性和美观性,实现两者的高度统一[2]。 3.2施工现场清理和整理技术管理 在市政园林的施工过程中,许多施工单位的工人往往不重视施工的细节,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物往往不进行任何的处理,而施工现场的环境是非常混乱的。一些有毒的建筑垃圾甚至直接埋在绿化场所的下方,这样不仅对植物的生长极为不利,还会造成土壤的养分含量下降,使土壤的碱性偏高等,给植物的生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在施工环节结束之后,施工现场的平整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施工的单位应当按照事前的设计标准以及相关的要求进行整理,使施工效果更加符合预期。 3.3植物配置技术管理 不同的植物的生长特性是不同的,它们对环境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施工的环节中,要注意植物搭配技术的管理。一般情况下,园林建设工作的场所非常多样,有的区域较为广阔,有的区域较为狭小,在栽种树木花草时,要考虑场所的实际情况进行,如果场所非常小,但种植非常多的树木,非但不利于树木的生长,还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而在场地较为广阔的场所,如果只种植一种树木或一种花草,这样的景观是非常单调的,不能带给人美感。同时,在栽种树木的过程中,要尽量的使用当地的土壤,这样树木的适应过程就会缩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园林工作部门不能为了追求植物的新颖、独特性就盲目的选择外地的植物品种,给日后的养护工作增加难度。所以,植物的配置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相关的单位一定要加强重视,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园林建设工作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园林景观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实际感受更加良好。但在园林建设工作的施工环节,一些细节问题还没有处理好。例如,设计的水平较低,施工人员的责任心较差以及植物搭配的不合理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施工部门在使劲工作中进行总结和改进,减少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升员工的施工水平,推动园林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肖丹娟 单位:江苏长宏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控制 1施工成本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的管理控制 1.1工程在施工前期的成本管理控制 (1)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前期,要对实施的工程项目进行分析,并结合企业内部定额与市场定额对项目成本进行评估。预测这一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必要花费,包括工作人员工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项目工程的费用,以及预算中的各项工作的开支。在对园林景观工程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时,要将直接工程开支和间接工程开支考虑周全,将其作为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参照基础,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例如,房地产的园林景观工程是一种综合类的园林建筑工程,主要是小区绿化工程、水利电力的安装工程、小型建筑工程、装修装饰工程和土石方工程等。如,青岛郊区的城阳区夏庄,规划就很合理,规划区为长方形,总占地面积为477亩,企业不仅借助良好的自然景观还充分考虑规划区的地形地势,在地块内设置了生态景观网、山地高尔夫球场,凭借地势的落差形成瀑布景观,不仅提升了园林景观的档次,还节省了施工成本。从这不难看出,在实施工程时,企业要充分利用天然环境,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对工程进行规划。(2)根据工程项目的需求,组织建立项目部门管理机构,将这一管理机构视为企业施工经营管理的前提和依托。好的项目工程成本的管理和控制,要对施工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评测者应为专业的管理从业人员。工程的修缮工作要极其注意,对有关的拆除工程所得的旧的材料要加以利用,并对其进行现场的价值评估。(3)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管理人员要深入到施工现场,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现场工作进行经验总结,规划和制定出有效的经济方案,促进工程造价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在平时的工作时,如有较特殊的工程项目,管理阶层应不定时的对现场进行勘察,掌握工程的进度,能更好的了解整个工程现场的情况,对那些隐蔽项目给予警示作用,保证工程项目健康实施。 1.2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控制 1.2.1对工程的直接成本费用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控制 (1)人工劳务费是直接作用在施工工程里的一项费用。在对劳务工人进行选择时,要选择专业技能强、技术娴熟、服从指示和安排、配合度高、工资合理的人员班组和技术作业人员。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施工队伍的调配也是相当重要。另外,符合实际发展情况的承包方式不仅能在人工劳务费方面节省开工资本,还能够高效高质量同时兼顾,完成工程任务。(2)建筑材料在项目施工中占非常大的比重,成本费用极高,因此,加大对材料成本控制,是实现有效成本管理控制的首要工作。项目在施工时,要根据设计好的施工图纸和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对材料的编制和入场计划,对材料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查,做到货比三家,选择满足施工质量和设计规格要求的性价比高的施工材料。根据施工的进度对原材料进行采购,材料进场要定量,争取不压材料,对于没有使用完的材料要妥善保管。就材料而言,要从细节入手,使损耗降到最低,做到节约成本。(3)在园林景观施工的过程中,机械设备的作用是显著的,它能提高施工的效力,加快施工的进度,弥补了人工劳力的不足。然而,机械的单个价格比人力单价成本高很多。所以,要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合理的将机械和人力进行调配。另外,对机械应该根据实际施工状况进行编制计划,对机械成本进行有效节约。 1.2.2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能节约部分施工成本 现如今,园林景观工程包括很多专业领域,如园林的绿化工作、市场工程、水利电力设施安装、小型土建工程及装修装修工程等。在这一施工过程中,出现交叉施工的现象很常见。因此,制定合理有效、切合实际的施工方式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减少交叉施工浪费的不必要的时间和原材料,更能降低施工成本。 1.2.3保证工程质量,建立安全文明的施工体系 确保工程质量对节约施工成本的管理控制有重要作用。只有按照合同的要求对工程进行施工,才能保证产品一次性就能被接收,从而降低返工的几率,减少工程返修的费用,减少施工的成本。另外,建立安全文明的施工体系,它能够减少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文明施工自然可以提升企业的气质,树立良好的形象,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问题。 2工程在施工后期的成本管理控制 在工程竣工后,对绿化工程要进行养护处理。要有计划的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提高绿化带的质量,保证植物存活,按照要求进行设计,对不能成活的绿化植物进行更换。其余的园林景观工程,要定期给予养护和维修,及时处理问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从而降低工程使用时所需的养护成本。 3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工程的预算和决算是相当复杂的一项工作,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职业操守等。对预决算人员来说,他们不仅要多接触工程,还要对工程材料、施工新技能新工艺有所掌握,强调终身学习,坚持学无止境的宗旨,以便为工程更好的服务。对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掌握,是有效对工程进行管理的前提。因此,从业人员要在实践中检验工作、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结束语 工程施工成本的管理控制是园林景观的重要部分,它贯穿在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因此,要加强对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对工作人员的劳务费,施工材料机械设备以及工程的管理成本进行测算,预测出项目所需的总成本,并把它作为施工过程中各项目施工花费的参照和指导标准。坚持“成本最低,获取效益最大化”原则,施工方式要具有灵活性、实用性等特点,在满足合同规定的要求下,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作者:林如浪 单位:厦门宏旭达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技术管理论文 1市政园林景观绿化的重要性分析 市政园林景观是城市的重要基础建设,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促进城市文明建设,市政园林景观绿化能够促进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文明建设,这不仅体现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和提高人类身心健康方面,同时还体现了继承与弘扬本国文化、提高人们文化修养、行为道德、艺术美德以及陶冶情操等方面;其二,提高生物多样性,市政园林景观绿化能够人为的创造接近也自然生态环境的绿化场所,能够为鸟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等提供适合居住的环境,为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其三,综合功能,园林植物综合功能为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的综合功能是其他生态因子所不能提供的,例如能量流动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生理活动的物质循环;通过植物景观创造的良好城市环境,为人们提供舒适休憩空间的社会效益;创造避灾场、减灾条件的城市安全效益;改善城市环境以及促进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等;其四,环境资源保护作用,市政园林景观绿化能够通过模拟自然以及人工重建生态系统的方式,为城市创造接近自然的生态环境,对于城市原有生态环境的改造以及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够塑造自然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的积蓄、再生以及可持续利用。 2市政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技术管理 (1)规划设计技术管理 市政园林景观绿化规划设计技术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区域设计,二十一世纪市政园林景观绿化必须突出区域特征,重点改善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实现城市区域社会、空间、环境、经济等的有机结合,保证景观规划设计符合可持续利用性、人居环境舒适性、野郊休闲性、生物多样性、生态性等,创建城乡一体化、城郊结合的生态绿地系统;其二,生态设计,市政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应该以环境、生物、人等的良性关心的目标和前提,通过合理的生态设计实现城市健康、安全以及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调整信息流、能流以及物流的良性循环,促使城市生态要素和绿地的密切耦合,保证整个城市生态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和谐的运行;其三,科学艺术设计,市政园林景观设计会受到艺术的影响,生态环境态度变化、人类生活方式以及信息社会转变,都会影响到市政园林景观的设计,因此应该科学的发展以及改善设计以及技术方法,实现艺术性以及科学性的高度统一,适应人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其四,文化设计,通过市政园林景观以及绿地植物的有机结合,能够实现城市总体形象的整合,创建形象鲜明、文化底蕴丰厚的特色城市园林景观,对于促进整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施工现场清理和整理技术管理 当市政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完成之后,应该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清理,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杂草、石块等,防止造成物理性状差、养分含量低、土壤偏碱性等,影响绿地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对于施工现场的平整,应该严格的按照设计标准以及园林景观要求,将土方回填平整到设计标高,对施工现场进行翻挖,将表土破碎成符合设计要求的曲面或者平面,然后根据设计图纸的相关要求进行整坡、整势工作。 (3)植物配置技术管理 不同的绿色植物具有不同的特性,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市政园林景观在进行绿化时,应该根据当地的条件(光照强度、湿度、土壤理化形状、气候特征等)与植物特性(植株高度、绿色期、开花期、花色、适应性等),严格的遵循适地种植合适植物的原则。市政园林景观绿化植物配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方式:其一,改地适植物,包括整地、施肥、灌溉、混交以及土壤管理等技术;其二,改植物适地,包括育种、选种以及引种循环等技术。根据绿地的不同功能和性质合理的选择相应的植物并进行配置,保证高度搭配的合理性,例如,花坛的边缘应该尽量选择一些更低的蔓生或者低矮的种类,这样能够衬托出花坛中花的艳丽;种植面积相对较小时,应该尽可能的选择低矮的种类;区域面积较大时,适当的种植灌木或者乔木,由于这些树种的上层开枝相对较小,可以在这些植被的下面种植一些高度适中的植物。此外,还应该重视色彩的搭配,植物的搭配应该重视色彩的对比以及变化,保证园林景观色彩的多样性。 (4)苗木选育技术管理 首先,应该创建苗木材料进场质量抽检和计划跟踪制度,认真的做好苗木材料的报验以及自检工作,对于苗木的品种、根系发育状况、土球大小、冠幅、形状、胸径、高度等进行严格的把关,选择根系发达、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优良苗木,保证进场的苗木都能够满足园林景观绿化设计的相关要求,避免不合格的苗木进场,影响整个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效果。 (5)苗木的种植技术管理 市政园林景观绿化的苗木种植技术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草坪的播种施工以及草皮的铺种施工,草坪应该选择生长良好的草种,在大面积和坡地上,应该采用混播、喷播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施工;草皮应该选择长势良好、无杂草的草种,然后采用密铺的方式进行施工,当铺设完成之后还应该进行灌水和滚压,以此保证绿地和草地的充分结合;其二,地被以及低矮灌木的种植技术管理,模纹花坛应该先种植图案的轮廓线,然后再种植内部的花种;宿根花卉以及一二年生花卉应该采用混合种植的方式,先种植宿根花卉再种植一二年生花卉;高矮不同的花苗在进行混种时,应该采用先矮后高的顺序进行种植;坡势花坛应该采用由上向下的方式进行种植;独立花坛应该采用从中心向外的顺序进行种植;大型花坛应该采用分块、分区种植的方式;其三,大灌木、乔木的种植施工,大树苗在运到施工现场之前,应该对树形等进行严格的审视,调整好观赏面的朝向,再配合吊车,将树冠放正,对于裸根的树苗,应该在种植穴中用土填成锥形,然后再进行回填,进行分层夯实。 (6)后期技术管理 其一,合理浇水,苗木种植后必须立即浇透定根水,通常采用小水慢浇的方式进行,2-3天之后浇第二次水,每次浇水应该浇透;其二,施肥管理,为了保证绿化苗木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种植之前应该施足底肥,第一年不施肥,第二年根据具体状况适当的施加农家肥;其三,搭棚遮阴,为了保证绿化苗木在种植之后迅速的恢复并良好的生长发育,应该搭建遮阴棚,避免水分蒸发过快,这样既能够保证绿化苗木的成活率,又能够达到园林景观绿化设计的相关要求。 3结语 总而言之,市政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系统科学技术,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合理的施工技术管理方法,保证园林景观绿化建设满足相关的设计要求,真正的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林四南 单位:洋浦国兴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园林景观施工质量管控路径研讨 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准备的工程材料和机械设备较为繁多,包括水泥、钢筋、预制混凝土构建、管线安装等,除了工程所需的这些内容外,针对园林的建设实施,还需要苗木、草皮、农药等利于植物养护的材料;另外,在施工建设中,挖掘机、电焊机、搅拌机也是可能会用到的机械设备。为此,对于这些准备材料和设备,就需要通过有效的统筹对其进行管理。施工之前,为了确保整个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能够掌握施工相关技术规程和操作制度,才能利于工程的有效开展和实施。为了避免不必要问题的发生,还要在施工现场进行勘探,同时能够结合施工设计图纸,对工程建设进行有条不紊的实施。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施工设计图纸的控制 对于园林景观建设工程的开展,是依据施工设计图纸进行的,所以在工程每个部分进行组织和开展之前,要对设计图纸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掌握。作为工程施工的技术人员,能够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对《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进行编写,促使施工人员能够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工作的实施,同时实时指挥现场施工,对工程中需要注意的内容进行督促和强调,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和解决。 2施工工序的控制 施工过程中,负责项目管理的人员要与有关的技术人员相配合,对工程施工工序的具体方案进行制定,其中一些较为重要的项目,要促使施工人员能够依照工艺要求进行合理的施工,如果施工中,不能够确保合理工序的实施,个项目见的连续性就可能会被打破,这对于后续工程的施工就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必须指派专业人员,对现场施工进行监督或指导,确保良好施工工序的开展和实施。 3工程质量检测的控制 当每一道工序完工之后,就要由相关人员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找,并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促使后续工程的有效实施和维护。在检查过程中,要参照施工设计图纸进行查看,确保工程的实施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然后依据工程实施的相关要求,对施工的各项内容进行检查,直至问题处理之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实施。如果检查过程中,发现不符合施工要求的内容,就要彻底的对其进行处理,在满足相关要求的条件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和处理,促使施工良好质量的形成和实现。此外,无论是何种工程,必定会存在一些隐蔽性的内容,而相关人员就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严格的控制隐蔽工程的质量,确保整个工程的有效开展和实施。如果有问题出现时,必须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告,并尽快进行处理,同时对相关的工作内容进行记录。 4工程成品的控制 在施工现场中,同一现场进行多方面工程的交叉作业,在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中比较普遍。这就要求在二次施工时,必须对以完成的成品进行有效的保护,否则成品的损坏将会给工程的施工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如果缺少维护工程,成品就会受到损害,而再次进行返工则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成品工程的维护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园林景观的建设,一直遵循的原则即“三分种,七分养”,这也就进一步说明了维护工作的重要性。对于园林而言,苗木的存活率非常重要,如果不能确保苗木较好的存活,园林的建设就会失去效果和意义,而对整个工程的影响也是非常的严重。 词林景观工程的管理和养护 园林景观工程的实施,其工程施工只是当中的一个部分,最为重要的还是园林景观工程的管理和养护工作的实施。当工程完工之后,如果不能够有效的进行管理和维护,整个工程必定会受到损害和破坏,而这对于园林景观的作用发挥非常不利,且对于建设经济的影响也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对园林景观工程管理和养护工作的重视,即是对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保证。及时工程能够有效的完工,如果养护管理工作并不到位,在优良的项目工程也难以对工程的质量进行保证,最为严重的是对园林景观效果的影响,最终整个工程的施工就变得毫无意义。在施工后期,养护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括的内容比较繁多。如不能够及时的对杂草进行清除,绿地就会杂草丛生;不及时的进行浇水,苗木的存活就难以得到保障;除虫打药不及时,也会对植物的存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此时植物很容易受到病害和虫害的影响,最终会对整个园林环境造成影响。除此以外,园林管理养护工作的内容还有很多,而这些工作的实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不能够有效的进行养护管理的落实,都会对园林景观工程造成严重影响。为此,为了确保园林工程的整体质量,就必须重视对工程的管理和养护。 结束语 总而言之,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己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的有效实现,就必须注重对整个工程的实施和管理。对于园林景观工程的实施,涉及的相关内容比较繁多,具体的工程施工和管理养护工作的落实中,必须针对具体问题,合理的进行处理,才能确保园林景观工程的有效建设和管理,进而有利于园林景观艺术性的良好发挥,更有利于对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本文作者:张红娟、陈培智、钱英 单位:湖州升浙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园林景观施工与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策略 摘要:通过对园林景观施工与绿化养护的策略探索,突出园林景观的非物质文化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关键词:园林景观;施工;绿化养护;现状;策略 当今的城市建设,已经实现了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到追求生态环境效益的转变,更多的城市建设者,在进行源头的城市规划中,已经更加看重生态效益给一个城市带来的长久的、良性的循环发展。在城市的建设中,绿化美化设施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并随着城市整体规划的深入,正一步步地从图纸变成现实,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件。其中,园林景观建设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必要零件,从施工开始,依据严密的操作规程,到建成后的绿化及养护,使城市建设更趋完备的同时,也把绿色生态还给了大自然。 1园林景观建设概述 园林景观的建设,包括园林景观的施工以及建成之后的道路绿化养护。对于一般的城市建设而言,园林景观的施工更为复杂,要求能够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体制机制,且施工人员要能够严格按照图纸设计,在每一个施工环节上严谨实施,严格遵循园林景观施工的规定章程。园林景观的绿化养护,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园林的灌溉、施肥和排水。对于园林景观的灌溉,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坚持一次性少量灌溉原则,坚持间隔周期较短的高频灌溉原则,至于一次灌溉需要多少水量,需要根据植物的吸收性能好坏以及土壤的性能程度来确定。在园林施肥环节中,要对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全面把握,要能够根据它们所处的成长环节进行施肥量的准确把握。园林景观的排水,则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的:包括明、暗沟渠排水和地表径流。值得注意的是,园林景观的施工和养护是互为一体的,施工之后,就必须进行道路的绿化养护,否则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园林景观的绿化养护,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施工后的园林植被,这二者要能够深入结合,才能使得园林景观的建设更加完整。 2园林景观建设现状 2.1对园林景观建设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的园林景观建设如何,负责园林景观规划的相关部门肩负着主要责任。如果规划者的思路清晰,对城市园林规划足够重视,在园林景观的设计环节中严格把控,并不断进行园林景观知识的深层次探究,形成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那么,这个城市的园林景观建设应当是比较成功的。反之,如果规划人员一味的追求政治成绩,大搞特搞面子工程,对于以往的园林建筑进行硬性指标的破坏,在此基础上硬上新项目,不加分析地引入新型植被,这种尚停留在肤浅层面的城市园林规划,不但会对原有景观植被造成毁灭性后果,还会破坏城市原有的生态平衡,带来恶劣的生态影响。由此可见,城市规划者在园林景观的建设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的每个决策,都会成为城市规划中的客观现实,这种客观现实对城市的影响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这些规划者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取决于他们在城市建设上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否站在城市整体生态和谐的战略高度进行全面决策。 2.2植被管理存在盲目性。园林景观的施工过程中,涉及到植被的管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新型植被的引进和对植被类型的划分上。在新型植被的引入问题上,一些人过分强调某种植物是不是比较新潮,引入到城市园林规划中是不是能够引起高度的关注,而忽视了对原有植被的保护,也忽视了这种新型植被引入后,它成长成材所需的土质、空气环境、气候条件是不是都能够满足。这就涉及到植被引入的盲目性问题,这个问题对原有植被和新引入植被的影响是难以预测的,有时会出现新型植被种植之后,原有植物大都干枯坏死的现象,有时会出现将引入植被种植之后,绿化养护假以时日,仍旧不能成长成材,甚至成片枯死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造成了资源的白白浪费,也使得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殆尽。另外,就是对于植被类型,往往缺乏明确的分类归属,要么是比较单一的品种,大范围种植,要么是多种品种盲目种植,这个问题同样影响巨大,单一品种种植使得园林景观多样性难以兼顾,多品种种植又使得植被的特殊性被忽视,造成养护的难度无形中被提升。因此,园林景观建设中,植被管理的盲目性亟待解决。 3建设园林景观的策略分析 3.1制定园林景观建设体制机制。任何一件事要能够做好事前预备、事中严谨、事后完善,都要进行整套体系的完整设计、全盘考量之后才能实现的,城市的园林景观建设也是如此。在进行园林施工养护中,规划者的导向性应先行一步,那么,规划者如何进行导向指引,就需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严格把关了。首先,规划者要能够认识到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对园林建设有足够的重视,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发出的号令能够客观,能够符合城市园林规划的实际状况。其次,要能够进行相关制度的确立,对于施工中的准备工作,譬如图纸的设计上,要有硬性的指标加以规范和引导;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具体的流程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施工人员要能够照章施工,按流程展开施工;在园林的养护上,对于植被的引入要有明确规定,避免植被管理出现盲目引入的现象,对于引入的植被要规定其类别,比如要求引进两到三种,做到类别明晰,养护得力;对于养护的细节也应有明文规定,比如灌溉的次数,灌溉中的用水量,灌溉的层次,以及施肥的量和质的标准,施肥的正确时间,都要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在保证园林施工养护工作细致到位的同时,兼顾了生态环境。再次,应当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畅通与城市民众沟通的渠道,对于民众反应的关于园林景观建设的问题建议要能够得到及时关注,并将其中的建设性意见整理出来,用于指导今后园林景观的养护工作。 3.2找准园林养护的关键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解决矛盾要善于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园林养护问题上,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一般来说,园林景观的植被类型都比较多、杂,这就对植被的灌溉提出了要求,要能够结合各个类型植被的生长条件,进行合理科学灌溉,并根据季节变化,及时调整灌溉策略。在对植物进行施肥过程中,要能够进行土壤的翻松处理,保证施肥效果。对土壤进行实时观测,一旦发现水分过度丰盈的现象,要能够进行紧急排水处理,使得土壤处在合理的含水量区间,保证植物的水分供应即可。对于植物容易出现的病虫害问题,要采取预防措施,并进行药物杀毒处理,总结出规律,以备在今后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不时之需。 4结论 由此可见,城市园林景观的施工和养护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有着完备的流程和具体的细节操作,如果说,在城市的园林景观中,施工是一切工作的开始,那么养护工作就是一切工作的归旨。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上,要能够站在生态环境的战略高度,从保护生态的角度着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者:沈子钦 单位:江苏新经纬景观营造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要想发挥园林景观在城市绿化方面的作用,不仅要把握住工程建设施工管理工作的每个细节,还要能科学、合理地使用施工管理方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城市建设增添色彩的目的。本文阐述了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内容,分析了园林景观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管理对策。 关键词:园林景观;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人与自然、城市的建设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理念的深入,政府和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度也不断提高,不但要让城市园林具有生机和活力,在追求自然性与生态性的同时,还要保障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空气质量,做到人与城市、环境等的和谐共处。 1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内容 1.1施工进度和工期管理 通过强化园林景观工程的工期和进度管理,达到在施工建设过程中的有机结合,以确保其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科学合理地统筹园林景观施工进度,能有效督促施工方结合其实际情况,制定出确实可行、操作度高的施工计划。加强对重点施工工序的重视,科学改进施工技术,能有效提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整体质量。并结合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条件和技术水平,合理优选施工技术,以确保施工计划编制的可操作性。达成建设目标、质量与园林工程建设需要完全符合,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开展园林景观工程建设,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资源。在施工进度和工期管理方面,明晰和把握住阶段性的施工技术,有效落实工程建设,确保施工进度的顺利开展,统筹全局,合理安排人、财、物,减少投入使用不必要的资金,在限定的时间内科学完成施工任务。 1.2施工安全管理 在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安全方面,主要是提高安全管理的重视度,各部门要始终将安全管理摆在工程建设的第一位,真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这一头号任务,形成有效的安全管理责任机制。也只有绝对将安全管理落实到施工中,才能避免园林景观工程建设中不必要事故的发生。同时,在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过程中,重视安全管理,能有效控制施工过程的影响因素。如工程安全中的人为因素和环境等,坚决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萌芽中,保障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对管理方法的优化,全面实行动态化的安全管理手段,坚持从施工到竣工每一环节的安全都认真、严格地进行管理,做好工程安全的危机防范工作,保证施工安全第一位。 1.3施工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也是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内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某种程度上说,它和安全管理是同等重要,因此,重视安全管理,首先从设计环节开始。设计图纸的好坏影响到园林景观工程整体效果,因此,要想提高设计图纸审核的标准,保证工程施工和验收的成果。另一方面,配合布局与功能需要,及时对项目地区的自然条件、地形以及经济等进行调查分析,并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确保施工图纸的质量。最后,在材料方面,项目开展实施前,就要对设备、土方、苗木等材料进行调研,明确好数量、质量以及工艺,以便施工方案的制定,并保证方案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2园林景观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施工人员素质水平偏低,缺乏科学的施工意识 园林施工人员既是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又是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当下,在我国园林工程施工人员中,存在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就是普遍缺乏施工经验和园林相关知识,随意听从他人安排,缺乏科学的施工意识,更谈不上借助技术水平保证园林景观工程进度和质量。 2.2园林工程缺乏监督 随着城市园林工程建设脚步的加快,许多施工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更谈不上相关监督部门定时定期的抽查监督。同时,对于监督的内容和标准也没有统一地划分,导致职能人员无法开展工作,任由园林施工单位自行管理,由此导致质量管理和监督工作得不到保证。 3优化园林景观施工管理对策 3.1提升施工人员素质水平,培养科学的施工意识 要想解决施工人员素质水平偏低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施工单位组织好施工队伍,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增加施工经验。同时,还要培养其组织纪律性,听从管理者的调动安排,科学地按质按量完成施工任务。 3.2制定严格的质量检查与验收标准 严格质检制度的制度,不仅只包含施工单位,还包括了政府职能部门。施工单位可采取自检或者核验的方式,提高部分或分项工序的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而政府职能部门则要制定严格的质量验收标准,做到严格执行,进而保证整体的工程质量。 作者:田真 单位:湖南柏嘉兄弟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措施探讨 【摘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之下,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升,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慢慢提高,因此,园林设计及施工如何应用生态理念成为我们应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理念;园林景观设计;施工;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中,在这个过程中生态环保的意识逐渐得到了提升,所以,对于生态理念的发展问题十分重视,将生态理念应用到园林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可以推动园林工程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方面其是现代建筑施工行业关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城市绿化建设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目标。 1生态理念的相关概念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生态作为其中的一种形态,其发展的基础是对自然的尊重以及自觉的维护自然的发展、生态的宗旨是不推进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和生态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到一定程度后对自身世界进行反思的成果,生态文明比较注重精神生活的多样性,接着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而生态理念则是在这种思想下而慢慢发展起来的。 2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中的融入措施 2.1选择合适的植物。在园林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植物的选择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施工环节的,植物之间的搭配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园林景观的视觉效果,一部分园林设计者为了保证其美学获得体现,进而选择了一些不太适合本地生长的树种,进而就会导致资源出现浪费。而从生态理念的角度出发,在选择植物之时应该坚持因地制宜为基本原则,确保树种在进行种植的过程中可以适应生长的环境,进而逐渐提升成活率,保证其可以实现观赏的和实用的双重效果。当树种的美观效果和实用性二者发生冲突的话,要求以当地种植的环境以及气候特点,需要选择具有较高实用性的树种。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也应该坚持施工养护以及植物选育等等过程中以生态发展作为基本原则。与此同时,可以将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两种理念进行结合,应该选择一些经济型的植物,进而发挥出其既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功能发挥出来,在具体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一些,不符合当地生长环境的树种不应该进行种植,选择一些同当地生长环境的树种,确保园林建设效果可以达到用最低的成本而达到良好的园林建设效果。依据园林工程具体建设的需求,也应该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其中,挑选最为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进而就可以营造出最为理念的园林景观效果,推动生态园林景观的建设,还能起到环境治理与提升的作用。 2.2应用乡土植物。执行生态设计理念时,使用土生土长的物种,最大程度上应用自然再生设备以及乡土植物,也要求慢慢降低园林建设过程中对于外来树种的需求。如此的话,其在人力和物理等等方面都可以实现资源的节约。而应用乡土植物另外一个优势是,其在形态、遗传以及环境等等性质上更加适合,具有良好的生态环保功能额。比如说我国现在的大部分城市在进行园林施工过程中,都应用了乡土植物来建设生态艺术,促使植物成本逐渐降低,也可以使得生态环境理念可以融入到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也可以使用一些生态效益良好、生命力旺盛的本地树种作为主要植物,如此就可以提升其实用性,进而建造生态型的园林景观工程。 2.3擅用生态环保材料与技术。园林景观本是为了创造美好的环境,不但要美,还要能够促进生态持续发展。因此,我们也应该多去了解先进的环保材料与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广泛使用生态材料去完成设计,在施工中多采用生态环保的加工技术。例如人造石的应用,该材料利用了开矿时产生的大量的废石料资源,本身的生产方式是对废物再利用,另外人造石不需要高温聚合,也就不存在消耗大量燃料和废气排放的问题。而且我们在设计中也应该减少到处使用石材来展现园林景观档次的方式,石材的过多使用造成不断的挖山采掘,本身就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多设计绿植景观,多使用生态材料做硬质景观是一种趋势。再例如“雾森系统”在园林景观中不但有美化环境的效果,而且还有降温、增湿、抑尘以及增加负氧离子含量的功能。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设计、施工,还要多了解生态技术与材料,并在园林景观工作中加以应用。 2.4生态施工。进行“低碳环保”施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结合生态效益,帮助创造一个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现代化园林施工,进而不断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在进行生态施工过程中,首先要注意避免在施工期间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这些污染包括对大气的污染、对水的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方面。例如,工程施工期间会产生大量工程垃圾,经常会选择就地填埋,这样虽然便捷,但是对生态造成了污染。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尽量减少工程垃圾,一方面还要设置合理的监管体系,再者,我们甚至可以利用回收这些工程垃圾,创造其新的价值。 3结语 从总体上来说,在目前园林景观环境施工的背景下,其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生态化的园林设计工程,能够将人类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最大程度展现出来了,因此,不管是园林设计者还是施工者,在其掌握的环节中,都要应用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等理念,加强生态、和谐、舒适、美好的园林景观生态环境的建设。 作者:张晓笛 单位:青岛太奇环境艺术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施工论文:园林景观工程地面铺装施工技术探索 摘要:园林景观工程是园林建设中的重点工程,在党和国家“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下,提高园林景观工程质量、提升园林景观的观赏性具有重要意义。地面铺装是园林景观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对园林景观的整体美观性有重要影响,本文将对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地面铺装施工工艺进行探索,以期促进园林景观观赏性的提升。 关键词:园林;景观工程;地面铺装;施工技术 前言 园林景观工程主要包括设计和施工两个阶段,地面铺装工程是施工后期阶段的重要环节,其施工工艺水平和施工质量对园林景观的整体观赏性有直接影响。合理利用施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园林景观的美学氛围和艺术氛围。地面铺装环节主要包括景观广场和园林道路的铺装,本文将首先对地面铺装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地面铺装的施工技术。 1园林景观地面铺装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进行园林景观工程的地面铺装施工前,首先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场地准备、施工地点勘察、材料选择等。在进行场地准备时,首先要明确进行地面铺装施工的场地条件,掌握铺设路面的具体情况,包括道路上是否有障碍、障碍物是否需要清除等。了解园林道路的曲弧程度,在施工前要做到对施工现场环境心中有数。然后根据施工需要进行道路清理工作,主要是进行基土层的清理,对原路基进行翻挖,以满足新道路设计中的路基深度标准。勘察路面的实际坡度,对超出标准要求范围的道路要进行修正,为地面铺装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其次是进行施工材料选择,应根据园林景观路面的功能和观赏性要求进行原材料选择,确保原材料的性能和功能符合设计要求。主要考察材料的耐久性、强度、透水性等,必须保证材料质量合格,才能投入使用。在材料选择中,混凝土的选择关系重大。一般园林景观工程的地面铺装施工会选用无砂混凝土和自然级配砂砾材料作为施工原料。使用的垫层砂石的颗粒大小要符合要求,颗粒直径应大于10cm,这样的砂石硬度足够,能够满足地面铺装的工程质量要求[1]。 2地面铺装的施工技术探究 2.1花岗岩铺装 花岗岩在铺设时容易出现空鼓,表面不平整,容易出现积水、接缝不均匀、表面污染等问题。在进行花岗岩铺装时,要具体掌握混凝土垫层宽度,每个一段距离设置一定的伸缩缝,根据最终效果确定其长度。做好混凝土的搅拌工作,在进行铺装施工时,必须保证面层与基层之间足够牢固,避免发生空鼓现象。在铺装过程中,要注意清理花岗岩表面水泥印,避免造成表面污染。先进行标准块的铺设,然后再依次向两侧铺设,并且利用直尺等工具进行找准。缝隙必须拉通线,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标高线,严格控制施工质量[2]。 2.2鹅软石铺装 鹅软石路面的铺装施工技术不过关,在投入使用后容易出现鹅软石脱落、表面不平直、色差明显、图案不精致等问题。鹅软石路面的混凝土垫层要稍宽于路面实际宽度,每隔一段距离设置好伸缩缝。铺装前清理混凝土垫层,用刷素水将泥浆均匀铺开。根据图样设置十字控制线,保障鹅软石平整。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选择、使用不同规格、颜色的鹅软石,根据设计图案制作样板,进行标准块铺设后,再依次进行铺设。铺设时可以干撒水泥粉,利用喷雾机机水将水泥凝结。完成铺设好要在鹅软石路面表面加盖保护措施,避免路面受到污染[3]。 2.3陶土砖的铺装 陶土砖的路面铺装容易出现泛碱现象,也存在表面积水、线条不直等问题。陶土砖存在翘曲、窜角、宽窄不均匀等缺陷,所以在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拉通线进行控制,避免陶土砖路面出现不平整等问题。混凝土垫层宽度应与面层宽度一致,严格检查陶土砖的尺寸,在搬运时要保证陶土砖的完整性。铺装施工完成后,要加盖保护层,对其进行保护[4]。 2.4水洗石面层的铺装 水洗石面层铺装施工时石面层容易发生破裂,在薄弱处出现裂缝,产生凹处积水。也容易因水的腐蚀作用使石面层图案变得模糊,影响园林地面铺装的美观性。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清洗混凝土垫层,隔一段时间设置温度伸缩缝。温度伸缩缝的长度需要根据铺装设计效果决定,保证水洗石地面的平整度,尽量缩小误差,保证水洗石面层的厚度一致。进行地面粘接时采用双玻璃条。完成施工后要进行封闭保护,避免水洗石面层产生积水模糊图案。 3结束语 园林景观的地面铺装是园林景观工程的重要施工环节,对园林景观的整体观赏性有直接影响。在进行地面铺装前,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施工场地准备、施工现场勘测、材料准备等。严格按照景观设计的要求选择材料,在施工过程中,也要按照设计图纸进行。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保证每一个施工环节的质量,从而保证地面铺装的整体施工质量,提升园林景观的观赏性。本文主要介绍了花岗岩、鹅软石、陶土砖、陶土板的铺装技术,希望能起到参考作用。 作者:朱俊 单位:武大集致(合肥)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高级人力资源师论文: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教师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竞争力,随着高校各项工作的改革发展,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出现了很多的新事物和新问题,管理制度和规章相对滞后且不易贯彻执行。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把握教师这一主体在高校工作环境中的独特性,从管理思维模式、结构、整合及调配和实质性激励机制四方面考虑,建立符合学校自身战略发展定位的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关键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构建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保障高校竞争力的核心,其体系模块薪酬、绩效、素质测评、培训及招聘等所产生的一系列决策和制度,直接影响到高校的使命、目标和办学实现,影响到教学、科研、服务等多重管理,以及高校人力资源工作的积极性。近些年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在聘用机制、激励机制、优化配置等方面逐渐实现与社会其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对接,对高校由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体系构建改革上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教师队伍管理)的薪酬、绩效、素质测评、培训及招聘等环节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1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各项工作的改革发展,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出现了很多的新事物和新问题,管理制度和规章相对滞后且不易贯彻执行。这种现状受到国家教育政策、政府教育统筹权、所在地区经济水平,学校自身战略发展定位、规模、学科和科研建设、管理者素质等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 1.1管理思维模式滞后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群体习惯固定思维和处理模式,完成既定工作的维持性管理人员较多。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还主要是贯彻落实上级政策和文件的指示,大多数时间在于完成事务性工作,以完成文件任务为最终目标,思考性决策缺失,并不能全面定位管理方向。因此,高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很容易成为执行性质的管理机构。这种“以事为中心”、“将人力视为成本而非资源”的滞后管理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原则和目标不明确,不以人事相宜、以人为本为管理重点,缺乏管理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性规划,忽视从管理执行到管理决策性的思维转变等。这与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教师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相悖。 1.2结构不合理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结构是指教师队伍整体构成状态,包括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等。这些机构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水平和质量,通过对高校教师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教师队伍发展的现状、优势、问题和需求等,提出构建教师队伍建设实质性管理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突出了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队伍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配置,但仍不尽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职务结构。职务结构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构成状态,我国高校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四个级别。教师职务结构虽然逐步在改善,但高级职称尤其是正高比例还是偏低,高等院校之间差异过大,教师队伍的职务结构不尽合理,。 (2)学历结构。学历结构指教师具有的学历、学位构成情况。随着高校教师招聘条件的提高,虽然教师队伍中具有高学历和高学位的人数比例在增加,但已经招录的教师学历学位层次偏低还有待提高,现实中高校在职攻读学历学位方面的政策有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学位结构有待优化。 (3)年龄结构。年龄结构指教师年龄构成状况,包括整体队伍和各个级别教师的年龄情况。高校教师队伍的合理状态应该是每个年龄段的比例适中,不存在断层和结构偏失。但高校教师的现状是:年轻化趋势明显,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各年龄段之间所占比例差距较大,作为中坚力量的中年教师不足。 (4)学缘结构。学缘结构指教师队伍本校毕业和外校毕业教师的分布状况,以及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构成状况。目前高校在补充教师队伍工作中(主要为招聘和引进),虽然都考虑到学缘问题,但教师来源为单一院校或统一地区院校的情况还比较多,学缘结构问题较为突出。 1.3整合及调配效果不佳 专业设置与调整是国家和高校的经常性工作,这种宏观调控源于市场机制与市场经济对急需专业的需求。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其教授的专业知识需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在遵循专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跨学科交叉学习。但在现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会出现原有教师结构包括学科专业背景与专业调整需求不匹配的现象。而管理中很少有关于跨科际交叉学习制度与计划的规定,这种管理机制的欠缺容易导致因整合及调配效果不佳而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 1.4实质性激励机制缺失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是高校人才培养传授的主体,其工作动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教学质量。因此,只有建立具有实质性激励机制才能激发教师工作动力,提升教学质量,保障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实现。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出现了多种的激励措施,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激励作用,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薪酬激励不足。目前,高校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薪酬低于社会平均工资,这降低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激励方式单一。大部分高校激励机制统一,没有考虑教师成长不同时期的需求,因年龄、专业技术职务和岗位等原因导致的个体差异激励针对性不强。 (3)绩效考核机制不合理。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是对教师教研教改和工作成果的评价,对教师激励机制构建的影响很大。我国高校绩效考核机制往往定位于对教学和科研成果的量化考核,标准过于倾向在论文、著作与获奖的数量,难于把握考核的质量,考核机制导向性有偏失,激励机制功能不明显。 2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途径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把握教师这一主体在高校工作环境中的独特性。例如:特殊智力劳动的不可替代性、传授知识和科学研究的主观能动性、选择发挥智力资本的工作流动性等。 2.1管理理念的构建 高校教师是特殊的人力资源,绝不能视这个群体为传统的成本用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进行约束,应该视人力为第一资源并通过科学的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价值。教师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从管理理念上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一切政策制度的出台与体系的构建要以教师的利益和发展为核心,在聘用机制、培养机制、薪资机制和考核机制等方面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关心爱护教师、关注教师的自身发展。通过定期的调研,及时主动了解教师群体的需求,主动开展管理,用多样的动态管理方式开发教师的工作潜能。只有这样,在教师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才能调动其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高校和教师人力资源共赢发展的管理目标。 2.2队伍结构的构建 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其优化应该从招录聘用、岗位聘用、职务晋升、绩效评估及培训进修等制度建设进行改革,实现管理创新,进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1)在教师招聘工作中,打破年龄限制,根据现有专业的年龄段,招聘适合的新教师。 (2)依照按需设岗、择优聘用的原则,突破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用终身制,形成流动合理的岗位竞争机制。 (3)完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改变资历优先晋升的不合理,对于优秀教师提供公平环境,对低层次教师进行分流,改革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标准,使优秀教师能够脱颖而出。 (4)加大学历进修力度。提高进入教师群体的资格,增加经费用于教师学历进修,扩大招聘高学历教师的渠道,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 (5)促进学缘结构多元化,严格压缩本校学生留校任教和近亲繁殖,多渠道多地域的招录和引进教师,提高校外与国外教师的比例,提升教师队伍的学缘品质。 2.3整合及调配制度的构建 对因高校内部专业设置与调整而需要跨专业培训的教师,实行跨科际交叉学习制度,整合调配专业知识。将跨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设计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项目,从人力资源管理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对高校现有专业教师和因专业调整教师的人力资源情况作出合理评估,结合学校发展战略目标,保证质量、优化结构、提高能力,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使教师与不同学科教师能够进行交流,开阔学术视野,最大限度地使用教师人力资源。 2.4激励机制的构建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要依托人力资源管理,具体要从薪资激励、奖励激励、培养激励、福利激励、专业技术职务激励、聘用激励、考核激励等方面考虑。主要包括: (1)合理规划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招聘和聘任制度。通过对招聘和聘任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2)扩大教师培训方式,满足工作需求,提高教师工作的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3)改革薪酬制度,使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相挂钩,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对优秀的教师实行低职高聘,用薪酬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4)对于教学水平高能力突出的教师,突出专业技术职务激励,在考核评审中予以优先考虑。 作者:姚颖君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人事处 高级人力资源师论文:农村小学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途径 一、农村小学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困境 1.教师人力资源规划缺失 教师人力资源规划是教育部门或学校为推进教育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现有教师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扩大农村教师的配备力度,从而满足农村教育发展对各类教师的人才需求。教师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主要有了解教师对当前教师岗位的需求,了解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心理状态,了解哪些教育工作或学科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人才;做好教师退休后的社保计划以及聘任新教师和培训教师的计划等。然而,当前很多农村小学在管理教师用人上并没有制定教师人力资源规划,造成了教师工作的不稳定性,教师人员流动性加大,影响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也不利于学校教育均衡发展。 2.教师招聘与配置不合理 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中小人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教师聘任制度,对教师实行“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然而,当前有些农村教师招聘还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突出表现在短期化现象严重,或者根本没有告知教师聘任期限,让一部分教师以为一旦被聘任后就是铁饭碗。不仅如此,教师招聘过程中透明度不高,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除此之外,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配置还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有些教师一人胜任多个学科的上课任务,这说明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配置与学生数量比例不协调,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引进。 3.教师培训与开发不足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培训与开发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学校在开展培训之前,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了解,大部分小学的教师培训工作只是由领导单方面决定,带有严重的行政化色彩,从而导致有些教师对于培训没有多大兴趣,把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另外一方面,年轻教师参加培训机会不多。通过调查发现,参加培训较多的往往是优秀、骨干教师,培训作为农村小学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途径,对于其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农村小学不能给与新老师更多的学习机会,那无疑难以留住新教师。 二、农村小学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 1.科学制定小学教师人力资源规划 要避免在制定小学教师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的形式化倾向,使得其真正成为促进农村小学教师发展的有力之举,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之前,要做好本校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各学校要立足于实际情况,结合学生数量和现有小学教师数量,对未来小学教师人力资源需求做出准确的预测;二是在分析学校人力资源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各小学义务教育的特殊要求,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对小学教师人力资源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职称评审与聘任、教师薪酬、教师绩效考核、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作出明文之规定,写入学校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之中,以制定初步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三是在制定完人力资源规划之后,要结合其在具体实施中的情况,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不断的检验、评估和修正,使其切实符合学校小学教师发展之需要。 2.规范小学教师招聘,合理配置区域小学教师资源 要规范小学教师招聘,首先要建立由校长牵头设立、以教职工代表为核心成员的学校农村小学教师聘任委员会,校长与其他教职工代表一样,只是有聘任小学教师的提名权,并无决定权,而是由小学教师聘任委员会依据小学教师的政治思想、专业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来确定最终是否聘任。不仅如此,还要公开小学教师招聘的程序。在每学年度结束之时,对下学年所需引进小学教师数量定期公开在教育部门的网站上,让有致力于农村教育的小学教师了解招聘信息。除此之外,还要合理配置区域小学教师资源。建议域内的农村小学教师轮岗制度。打破以往小学教师轮岗只是优秀小学教师获取升职的必要条件,将小学教师轮岗制度常设化,以解决偏远小学的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区域内的农村小学教师均衡配置。 3.建立新型农村小学教师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体系 一是增加多媒体教学技术培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城市小学都已经普及多媒体教学,农村小学由于配套资金不足的原因,短时间难以大规模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但此种趋势不可逆转,未来农村小学也将进入多媒体教学时代。因此,有必要在当前就为已经在职的小学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以适应未来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变化。二是在培训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师德师风培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不仅仅是小学教师职业活动最基本的准则,更是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品行的形成,对其人格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各学校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师德师风培训计划。 作者:张妃单位: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公共基础课部 高级人力资源师论文: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人力资源 【摘要】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产物,在经过20余年的发展之后,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开始从注重硬环境建设转移到注重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上来。如何建设好青年教师队伍,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课题,解决了这一问题,将极大地促进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建设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与公办高校不同,民办高校主要由青年教师和一部分50岁以上的教师组成,而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很大。青年教师对于未来民办高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就必须要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相对稳定的高水平、高质量,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优秀青年教师队伍。 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 首先,民办高校的教师结构当中,专职教师中的大多数是青年教师,在某些民办高校中所占比例高达70%以上。这些青年教师年龄多在35岁以下。而35岁至50岁之间的有一定教学经验和学术专长的中年教师人数很少,在有些学校中甚至没有。这在许多民办高校中普遍存在。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关系到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乃至今后的发展。 其次,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是最近几年招聘的全国各高校本科毕业生和少量的研究生。他们从学校进入学校,往往缺乏高校的教学和工作经验。同时,因为世俗偏见,民办高校通常被认为不稳定、无保障、待遇低,所以有些青年教师把在民办高校工作看作是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跳板,不安心工作,一旦找到更加合适的工作或者有机会继续深造,就一走了之。这种思想上的不稳定往往会影响其他教师,并降低教学质量。 第三,民办高校属于自筹经费的社会力量办学,没有国家的财政拨款。为了节省开支,民办高校中的教师往往身兼数职,这无疑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由于民办高校的工资待遇远远低于公办高校,现在的青年教师又背负着来自社会和生活的巨大压力,为了多挣钱养家糊口,只能多上课。有的老师一周课时多达25个学时,下课后身心疲惫,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搞科研和写论文了。这些致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较低。 第四,民办高校的年轻教师在继续教育和参加培训方面也有诸多困难。这些教师大部分本科学历,往往意识到自己的学历低,意识到在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快速和竞争激烈,求职困难的今天,自己处于劣势,因此,有着强烈的在职读书,提高学历学位的愿望。但因学校的资金有限,往往不能负担在职读研、读博的费用,这就限制了青年教师自我提高的空间。 二、加强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每年我国有数十万青年毕业于各个民办高校,走上工作岗位,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这些毕业生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而民办高校的教学水平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青年教师是民办高校教学一线的主力军,他们的教学水平、教学和科研能力的高低,又直接反映到学生身上。所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教师素质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搞好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可以极大丰富青年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政治思想觉悟,提高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促使他们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扩充新的教育领域,借鉴新的教育方法,构建新的教育模式,使青年教师努力把所学到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和现代教育手段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提高教学水平。 2.有利于民办高校的稳定、发展和进步。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更易于和学生沟通交流情感。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稳定学生思想,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水平,形成别具特色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民办高校的跨越式发展。3.加强青年教师培训是解决当前教师队伍突出矛盾的重要手段。现在,我国高等民办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国外比较,最大的差距是教师队伍水平上的差距。据调研,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真正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师”级人才比较少,能够活跃在国际科技前沿的拔尖创新人才不足,这在民办高校中更显突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提升学位水平,加速培养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直接关系着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青年教师培养的途径 1.常抓不懈,搞好专职教师队伍的作风建设。首先,每一个教师都要明确,民办高校是国家整个高教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办高校任教就性质来讲与在公办高校没有什么差别,都是为社会培养现代化的建设人才,同样是光荣的,以此来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树立起严谨求实、爱岗敬业的良好师德风范。其次,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有其特殊性,作为民办高校的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心血,用特殊的思维、思路和方法,既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也要有一手处理特殊问题的能力。再次,专职教师与外聘教师相比,责任更重,要求更高,工作应该更主动些,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好示范,为校风、学风建设多承担责任。最后,民办高校专职教师要虚心肯学,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外聘教师的优秀教学成果和丰富教学经验。 2.采取多种途径,改善青年教师的学历结构,加快提高青年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学校可以根据有关规定为青年教师的进修提供条件和帮助,鼓励他们报考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作为校方还要关心在读硕、博研究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学成回校,要及时兑现有关待遇和奖励。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少数新办专业,急需培养专业教师的单位,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可以有针对性地分批选送青年教师进行单科进修;也可通过以访问学者的方式,同有关重点院校的专家、学者合作研究,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总之,要拓宽渠道,加快对青年教师的进修培训,使他们能尽快成长,争取能按时或破格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学校也要注重专职教师的进修提高,逐步营造宽松浓郁的学术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激励他们脱颖而出,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有利环境,使之成为学校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凸现办学特色、树立学校信誉的中坚力量。 3.建立跟踪培养机制,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作为跟踪培养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选派身体健康,为人师表,乐于奉献,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正、副教授担当。每位指导教师可跟踪培养1-2名青年教师。期限一年,实行定时定人跟踪培养。指导教师要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和把握教学各个环节,指导他们上好每一节课,提高他们的授课艺术和授课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师德师风;讨论教材,审查教案;做好听课记录,及时指出青年教师备课授课中的不足;指导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通过努力,使全校教师队伍有机组合,相辅相成,共同为搞好教学工作做贡献。 4.建立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引进人才。如果说加强培训是中心环节,那么建立健全动力机制,把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有机结合起来,则是激发工作热情的保证,让青年教师素质在一个良好的激励环境中得到提升。首先,倡导爱生乐教的风尚,树师德标兵,以身边人身边事鼓舞人激励人。其次,对教育教学工作突出的青年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年终考核时给予优先考虑。最后,对在国家核心期刊和参与省级科研课题研究的教师发放奖励津贴,学生参加省市级科技比赛获奖的,对辅导教师给予物质奖励,让优秀的青年教师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不可否认,目前民办高校引进教师特别是引进高档次的教师,仍有一定的制约因素,不采取特事特办很难见效。实际上,有几所民办高校已经这样操作。浙江万里学院在引进教师中明确教师的年薪、住房、工作量、考核、奖励和科研经费配套等等,领导亲自主持和参与人才引进工作,一年就引进教师百余人,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引进方面,关键是要做到心要诚、责要明、惠要实。 5.组织各种教学竞赛活动,强化职能技能训练。学校分学期、分内容、分层次举行优质课竞赛、说课活动、教案设计、普通话竞赛、书法竞赛、多媒体课件比赛、教学教法考试等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各种职业技能,尽快提升业务水平。古人云“功到自然成”。通过各种竞赛,每位青年教师根据自身实际进行自我规划来确定奋斗目标,并依据职业生涯的发展持之以恒,扬长避短,从而付诸于实际行动,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前所述,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当前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关系到民办高校发展的长远,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全新的课题,需要为之付出艰辛的探索和努力。坚持“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的现代大学文化精神,始终保持知识、学术的独立性,逐步形成积极、宽松、自由的治学风气,这是民办高校发展的目标。 高级人力资源师论文: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综合要求也越来越高,行业想要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对自身人才进行培养。经济师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的管理,改善经济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和方式是当今事业单位的重点任务。本文对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进行说明,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改善方法,希望能够更好地发挥经济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关键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法 我国现代社会处于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事业单位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单位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不仅需要良好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同时也需要有效的实施措施。事业单位需要不断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培养促进单位发展的各类人才,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员工从事不同职业的各项体力、脑力劳动进行有效分配的过程,对于事业单位来讲,为了高效的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并促进单位发展,单位内部的所有员工但在单位的结构体系当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分别执行单位经营过程中的不同任务,而要想使每个员工都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优势,就需要对单位内部人力资源进行高度的整合和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便发挥了其作用。经济师在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当中起到了创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会培养单位后备人才的作用,对于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改善当前事业单位内部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于促进事业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正常开展的前提,但我国许多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在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作为人才管理的依据,与此同时,现今许多事业单位对于人才的管理仍然采用与以往传统的管理方式,未能意识到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管理体系的缺乏造成单位运营效能的降低。 (二)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不合理 当前我国一些事业单位由于没有意识到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在进行单位内人力资源管理时,也没有制定相应的人才管理规划方案,使得单位的长期发展规划和经济评估失效,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 三、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改善方法 (一)完善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确保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正常开展的重要内容,构建完善的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避免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得单位内部人才能够得到合理的分配,促使人才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针对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还存在着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的管理缺乏依据的问题,事业单位首先应当建立起有效的人才培养制度,由于不同事业单位发展的方向、目标都存在着差异,单位运营规划也各不相同,因此,事业单位需要根据自身内部运营的特点,结合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使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单位发展一致,与时代特征相同步。除此以外,事业单位还应当建立起单位内部人才培养的方案,并出台一些能够发挥员工职能潜力的政策,不断地培养和发展技术型人才,从而使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进而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合理规划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 我国事业单位机构的改革不断加强,做好人力资源规划的工作对于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给事业单位内部不同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为人才实现自身的价值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为了做到这一点,事业单位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人才的管理:首先,事业单位应当对当前单位内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对于经济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想,并根据这些单位内外的环境特点,制定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措施,从而使得单位的运营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促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提升。事业单位应当除此以外,事业单位还应当以提升经济师人才管理能力为重点,通过设立有效的人才考核制度以及人才奖励和惩罚制度,来选拔综合素质能力强的经济师人才管理人员。通过上述方式,对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提升事业单位未来经济发展评估的准确性,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全面的发展。 (三)提升事业单位职员的竞争意识和技术水平 提升单位员工的竞争意识以及专业技术水平是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而竞争意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的方式来实现。单位对于人才的培训首先需要确定培训的内容,这需要在事业单位内部开展座谈会,对当前事业单位发展的培训需求做出充分的调研,确保人力资源培训的有效和合理。其次,对于人员的培训除了需要提升人才的专业能力,还应当促进员工职业道德的提升,使得员工的思想素质能够和事业单位岗位要求相匹配。再次,事业单位应当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并不断地提升人才的工作热情,使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够与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相一致。让员工能够在完成岗位职责的同时,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特长,激发内在的潜能,使得事业单位能够快速的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事业单位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将会增加,对于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水平也会相应的提升,加强事业单位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十分重要。针对目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规划不合理以及奖惩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在今后的事业单位人才管理当中,应当完善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合理规划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并提升事业单位职员的竞争意识和技术水平,使经济师能够重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科学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使管理体系和制度得到完善,促进单位内部员工的竞争意识和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发展。 作者:郭雅丽 单位:山西省临汾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高级人力资源师论文:经济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发挥作用 摘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长期、综合性的工作,企业本身发展所经历的时间比较长,要想在经济的浪潮中不被淘汰,就要做好长远规划,对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长期管理。 关键词:人力资源;经济师;教育培训;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人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大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种类很多,经济师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执行者,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想要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不仅要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上下功夫,还要适当改革和创新企业本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长期规划不合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长期、综合性的工作,企业本身发展所经历的时间比较长,想要在经济浪潮中不被淘汰,就要做好长远规划,对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长期管理。我国大多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较为单一、传统,多数企业没有制定长远的规划,企业本身也没有针对人力资源制定相应的措施,很容易造成企业人才短缺,严重时会导致专业技术人才流失。因此,经济师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制定人力资源长期规划中,经济师扮演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师和设计师的角色。 2.管理体系不能与时俱进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做好功课,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在市场经济深入改革和发展的影响下,很多企业不断调整管理模式,合理优化企业内部资源。但很多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将管理重点放在市场开发、产品推广等活动中,忽略了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投入,大大影响了经济师在一个企业中发挥自身作用、创造企业价值,有时一个企业的发展会受制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落后。 3.教育培训落后于实际 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对职工的教育培训较为落后,不能有效融合知识管理、技术创新。虽然企业聘请的员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但综合性知识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特别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各种大数据系统分析能力较差,而企业又缺乏有效的教育培训,不利于培养和储备优秀人才,难以满足现代化企业发展需求。4.奖惩激励制度不完善在我国众多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个人潜能。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制度是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但国内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的考核和激励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许多企业制定的考核评价标准不够清晰,有些国有大型企业不能合理公平的分配薪酬,这也是导致国有企业工作效率低下、运营成本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经济师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健全完善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的健全是一切管理的基本保证,想要较好的管理人力资源,首先要考虑制度的健全。经济师应有效评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明确企业发展规划方向,特别是在体制机制方面,明确企业的框架、机构与管理机制。企业的发展和建设需要相应的框架结构,企业确定发展目标后,经济师要根据企业既定目标,制定出合理人力资源规划目标与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制定相辅相成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奖励激励制度、教育培训计划等。只有确保在完善体制机制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保证企业按照既定目标持续发展。企业经济师要有纵观全局的意识,制定明确的制度和标准,例如劳动定员规划、工作评价办法等,以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经济师要合理规划人才的调度和安排,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为企业聘用更多优秀的职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2.坚持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 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首先在于创新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经济师要充分尊重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调动员工的主体意识,切实关心和帮助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工作强度,改善工作环境,保障基层员工的身心健康,从而以更加积极的状态为企业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要确保人才长远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协调统一,增强整体开发理念,制定详细的分步操作计划,并细化管理内部员工的岗位工作,让不同级别的员工能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与时俱进,要求经济师在企业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目标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全面综合分析未来的人才需求,并根据市场形势、科学技术、信息数据等相关资料,不断调整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方案。经济师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置灵活、科学的岗位,避免因人设岗的不良现象发生,并结合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岗位配置。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即是合理分配企业劳动力资源,使劳动力在相应的工作岗位发挥最大的作用,减少企业劳动力的浪费和投入,用最小的劳动力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人力资源管理合理分配公司员工职位,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经济收益。 3.人才储备及培养 在现代企业高速发展和竞争中,人是最不可控因素,但也是所有企业发展和有力竞争的根本因素。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拥有完善、科学、客观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才能吸引、留住并培养与企业岗位相匹配的职员精英。经济师在企业中应加强企业提高人力资源基础资料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人力资源电子档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经济师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定期开展一些专业讲座或技术培训,重点对综合素质偏低的员工进行继续教育,提升其专业业务水平和知识技能,促进职工的全面综合发展。第二,与其他企业建立良好的交流活动,让更多的职工参与进去,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还可以为员工提供一些继续深造的机会,让员工能够有机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第三,对于人才有断层的企业,要根据企业的战略布局,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储备计划,避免因为老员工在某一时间段内大幅退休或者离职,造成企业人才青黄不接。 4.强化绩效考核,制定合理激励机制 企业一定要提升员工的竞争意识,只有提升员工之间的竞争意识,才能保证企业的活力。经济师要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能够激发员工潜能的激励机制,这样既能促进创新性,又能调动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个企业包含多个部门,涉及工种较多,这就需要经济师在制定奖惩机制时,严格按照公平分配、能者居上的基本原则来激励员工。每位员工对企业的发展都发挥重要作用,企业要制定科学的激励制度,合理奖励不同的工作性质和工作量。经济师在制定激励机制时,要能充分体现员工的价值,调动员工工作热情和创造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激励制度还要遵循注重实效、定量考核、激励约束、客观公正和民主公开的原则,定期审查工作内容和考核工作能力,拉开管理者、科技骨干、普通职工等人员的工作差距,体现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作者:杨洋 单位:交通运输部烟台打捞局 高级人力资源师论文:经济师经济学加紧对人力资源问题的研究 摘要:21世纪新时代,属于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源在这一时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才的竞争这个时候成为市场经济中最主要的竞争力。本文就主要分析以经济师经济学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一些整改措施,为企业的发展铺路,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壮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队伍。 关键词:经济师;经济学;人力资源;问题;研究 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来看,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稳步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体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功跻身于世界的强国之列。虽然国家的经济实力很强大,但就全球经济来看,我国还存在一些发展的问题,就拿人力资源问题来说,我国人力资源的发展起步晚,在理论和实践经验上不如发达国家,我国虽然具有充足的人力资源数量,但是质量和效率低,因此企业的发展需要加紧在人力资源的问题上多应用经济师经济学的知识,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我国人力资源的主要问题是管理问题,企业在发展中需要首先考虑人力资源的挖掘、培养,但是现实情况是现在我国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上的问题已经成功的制约着人力资源的发展,这个问题已经让我国的人力资源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我国人力资源的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很多,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推陈出新。 二、对人力资源问题的认识 现在我国企业中所说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主要是把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的范围进行可扩展,站在企业的发展全局的角度来处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成功的将人力资源的问题变成企业发展中的中坚力量。而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应该是以企业的发展目标作为前提,以企业的发展方向为基础,结合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的人力资源水平,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改善,以此来推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和其他的管理工作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因为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每一部分都能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所以企业在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其协调性,确保人力资源部门通过这个平台能够控制其他的系统,因此一个科学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显得异常的重要,它起到平衡的关系,也起到监督的作用,这也是更好的实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效果。 1.企业缺乏健全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 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的员工在企业工作最基本的就应该是听话,听领导者的指挥,对领导者忠诚,所以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制度就形同虚设,尤其是人力资源的部门的作用也是没有发挥出来,因为在录用人才的时候也大多看的是领导者的意思办事,而领导者也没有客观的按照规矩录用人才,这就造成大量的人才被企业错过。而人力资源部门的制度不健全,对于企业员工的管理也是困难重重,对员工的日常工作也就没有约束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跳槽现象严重,这给企业的管理造成很多困扰,这种不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仅阻碍着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还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更不要说经济师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能否在企业中发挥作用。 2.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奖惩制度不完善 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需要制定一个完善的激励制度,以此来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挖掘人力资源自身的价值,为企业服务。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企业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人力资源的建设中也没有一个健全的人力资源激励制度,一些企业意识到经济师经济学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的条件有限,企业留不住人才,企业的自身能力不够,因为经济学经济师人力资源是具有市场洞察力和敏锐观察力,能运用经济学知识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因此这需要一定的激励政策,但是由于企业的激励政策不健全,企业的员工积极性不高,高素质人才留不住;同时企业的惩罚制度在制定的时候也是没有充分考虑到经济师的意见,因此漏洞很大,问题很多,在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会出现很多大家不满的地方,奖惩制度的完善程度是影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3.缺乏科学的竞争环境和考核方式 人力资源管理自然需要重视人才的能力,在一个企业中,人才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竞争,企业也需要去衡量人才的能力以便把人才放在属于自己能力的地方工作,更加方便发挥其作用,所以企业就应该有一个健全的考核机制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但是在企业的管理中,管理者却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对于人才的考核一般都是重视思想政治的忠诚度,在能力上却要求不高,这就给一些有能力不会造成影响,他们的能力发挥不出作用,自然工作积极性下降,这很不利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而经济师的人力资源又是需要不断的吸纳新能力新知识的员工,一旦他们缺少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恶意竞争会阻碍他们的工作,再加上企业没有合理的监督部门,这就会严重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建设。 4.人力资源管理没有长期的规划目标 经济师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与完善需要大量时间与精力,但很多企业只做表面的理解然后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也只是表面文章,只适用于人才的招聘和辞退中,在真正的企业工作中却没有应用到人力资源的管理内容。这也是很多企业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长期的规划造成的,因为没有目标,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也是没有压力和秩序,管理形式简单,在管理中没有依据公司的需求和条件综合自身的发展阶段分配员工工作,对企业人员不够了解无法进行合理的分配,缺人的岗位无法及时地补充人员,种种因素都会成为阻碍企业的管理的因素。 三、如何加紧经济师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 1.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能够促进人才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作用,管理工作的保障基础也是制度的健全,要想人力资源问题的减少或者避免,企业就应该首先考虑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企业的发展中,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完善是企业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让员工明确企业的发展规划,把自己的工作与企业发展同步进行,制定发展战略计划,制定员工奖惩制度,有计划的培养人才,依据完善的战略目标,挖掘人才,留用人才,巩固企业的发展。 2.培养人才的竞争意识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已经逐渐意识到对人才的需求,认为人才是创造企业财富最有利的因素,也是能够开发科技的有力力量,因此大家争相聘用高素质的人才,这个时候作为代表的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企业管理中,要培养人才的竞争意识,经济师是参与到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中的人才,因此可以借助竞争来提高自身的素质,经济师人才也可以依据企业的管理体制不断的设立自己的目标,以此来为企业服务。 3.针对企业制定合理的人才发展计划 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经济师人才的参与,因为这种人才是非常了解市场经济的动态,能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的人,所以企业需要做的就是让经济师人才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样才方便经济师为企业的发展制定出合理的计划,所以企业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培养一批属于自己的经济师人才来为自己所用,对待所有员工要公平,公正,在平时的工作中主动观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留住人才,合理的安排工作,定期对员工进行技术能力和知识的培养,因为人才的补充才能成为企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有能力和有经验的管理者能够把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企业中人力资源的管理者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是起到最主要的作用,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贡献自己力量的同时为企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这样企业的人力资源就自然变成企业的人力资本,资本的强大更加有利于企业的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需要在工作实践中结合理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现如今社会中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学经济师的重要作用。企业的人力资源需要企业经济师对其合理的把握,以经济师经济学为基础的人力资源要求企业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去尽可能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科学、有效、经济的管理。虽然在这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发现以后要做出努力去解决问题,以最短的时间来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持续稳步发展增加人力资本的支持。 作者:曹军 单位:辽源市中心医院 高级人力资源师论文: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受到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课堂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工作。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机构,其人才培养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的主要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加强重视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并积极探索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科学方法。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了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人力资源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此,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而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教师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加强重视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并积极探索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科学方法。但是,由于受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加强重视。研究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加强我们对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的认识,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问题的解决,而且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观念落后 虽然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仍存在着管理观念落后的问题。这是由于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的重视,在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受传统教师管理理念的影响,忽视了教师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缺乏对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资金支持,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观念落后,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提高。 1.2教师人力资源储备不足 随着高校的扩招政策,高职院校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这就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要求。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数量和质量仍然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储备不足,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兼职工作。另外,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编制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容易导致人才流失。教师人力资源储备不足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1.3缺乏高素质教师人力资源 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缺乏高素质教师人力资源。高职院校的学校质量低于普通高校,而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高素质教师人才在选择工作的过程中倾向于普通高校教师,而不选择高职教师。同时,高职院校缺乏竞争优势,人才引入不足。这些原因都导致了高职院校高素质教师热力资源不足,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2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策略 2.1改进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观念 高职院校应积极改进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观念,加强对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的重视,积极学习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改变传统的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方法,提高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支持,设立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专项资金并积极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指导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 2.2改进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制度 首先,高职院校应积极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增强人事部门的自主权,强化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同时,高职院校应积极优化教师资源的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积极培养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精神,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其次,高职院校应积极改革管理制度,实现教师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全面提高教师质量。 2.3创新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法 首先,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应积极采取人本管理的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开展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注重教师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其次,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应积极采取分类管理的方法,加强对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兼职教师以及学生的管理;再次,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应积极采用能力管理的方法,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师资源开发管理能力,积极树立服务意识,提高高职院校的服务能力;最后,高职院校应加强重视教师开发管理工作,做好教师储备工作,积极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 3小结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职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同时,人力资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受到高职院校的高度关注。只有完善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才能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师资力量,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以及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着管理理念落后、教师人力资源吹不足、缺乏高素质人力资源等问题。为完善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应积极改进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观念,改进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制度,创新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法,完善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外部保障。改进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质量,而且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赵宏伟 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高级人力资源师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对教师素养提升的作用 摘要:职业院校教师素养涵盖的内容教育思想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身心素养;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包括教师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等一系列过程。教师素养是人力资源的内涵,通过对职业院校教师的有效管理,对其素养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素养;人力资源 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必需实践经验,并能迅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一种教育。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一系列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但单就学校层面来看,教师素养的提高是职业教育进步的关键,因此如何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教师素养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路径选择。 一、职业院校教师素养涵盖的内容 优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培育,而教师素养对职业教育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身心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教师素养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1.教育思想素养 教师素养的核心内容是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针对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和职业教育学生特点,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课程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以科学的方法培养适应行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职业道德素养 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将职业道德遵循作为行为规范和准则,职业道德也是教师道德结构的主体部分。教师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治学严谨,言传身教,注重自身职业道德提升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才能为社会培养德能兼备型人才。 3.知识素养 职业院校教师具备的知识素养应包括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精湛的专业知识素养、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相关知识素养。教师在精湛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不断调整其知识结构,全方位学习发展,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完成新时代教书育人的使命。 4.能力素养 能力素养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备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执行能力、教学科研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素养。 5.身心素养 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是健康良好的身心素养。职业教育教师的工作既是一种创新性的冗杂的脑力劳动,也是一种需要承受实习实践强度的体力劳动,因此必须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身心素养。 二、当前职业院校教师素养的不足 1.职业道德观念和精力投入有待提升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其敬业精神和教学热情会随教学实践传导给学生。目前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只专注于教授相应职业知识,对于学生专业知识之外的诉求不闻不问,职业道德观念和爱岗敬业工作作风欠缺。 2.实践教学技能仍有欠缺 精湛的实践教学技能是职业院校教师教学的主要特点,但就实际情况看,很多职业院校教师并没有经过企业社会实践培训,职业院校受自身条件约束也很难吸引企业优秀高职称人员进入,更多的年轻教师是毕业之后直接从校门进入校门,实践教学能力整体欠缺。 3.创新能力后劲不足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职业院校的使命所在。就现实而言,很大一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课堂教学的传授,在意识中并没有重视起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必然导致行动的滞后。另外很多职业院校教师不主动接触企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实际创业经验,这严重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职业院校教师素养提升的路径选择 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学校运用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根据人才发展规律和学校主要任务,对各类人员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与实施,协调和控制好人事关系,重点做好教师的聘任录用、调配交流、奖惩任免、培训考核、工资福利、职级晋升、离休和退休等工作,使学校人力资源利用高效率、高效益。教师是学校的第一人力资源,教师素养就成为人力资源的重要内涵,人力资源是职业院校提升竞争力和发展力的关键因素,也是职业院校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起到对教师素养的外化提升作用和内化促进作用,成为大力推动职业院校进步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教师素养。 1.运用科学方法开展教师招聘工作,严格教师准入标准 招聘是职业院校教师来源的主要渠道和师资力量补充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职业院校的招聘工作除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外,也可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具备精深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技能的人才到学校做专职或兼职教师,但无论通过哪种渠道,准入的方法和标准都需严格执行。测试的内容也要涵盖教师素养的五个方面,严把教师质量关。 2.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素养水平 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新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师素养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诉求,成为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学历、科研教育。鼓励在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提高学历,加深科研工作,创造科研成果;二是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鼓励、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学习,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知识和能力素养;三是加强教师职业教育理念和管理技能培训。培育教师正确的职业教育观,提升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职业道德素养;四是举办多种文体活动,增强教师热爱学校与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态度和身体素质,提升教师身心素养。 3.运用人本主义理论指导教师使用工作,推动教师个性发展 职业院校管理者应当树立依靠教师办学,依靠教师管理的全新管理理念,科学使用教师,高效执行教师管理职能,建设专业、结构、数量均合理且具有较高素养的教师队伍,这是学校教育发展必由之路。教师使用工作必须遵守“以人为本”原则,尊重教师、相信教师、依靠教师,使教师得到自我实现。推动教师素养整体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满足教师个性发展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和教师共同得到良好的发展。 4.运用科学手段加强教师考核工作,细化教师素养考核指标职业院校教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基础和前提。运用科学的考核方法和手段对教师阶段性工作进行客观评价,对于提高教师素养,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职业院校可将教师素养的各个方面纳入考核体系,制定详细指标:一是素质指标,包括教育思想、职业道德、廉洁自律等;二是能力指标,包括组织协调、学习创新、业务技能、执行规范等;三是态度指标,包括进取敬业、服务意识、团队意识等;四是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指标,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五是业绩指标,包括教学工作业绩、管理工作业绩、科研工作业绩、招生工作业绩等。定性、定量考核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师考核水准。 5.运用多种措施强化教师激励工作,构建教师素养激励机制激励是对员工人性观的管理,即“指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对员工的本性的基本假设、估计与认识,也就是对员工的个人本质、基本需要和追求、对组织和工作的立场和态度、对管理手段和形式的偏好等内容的认知和判定。”在职业院校,教师激励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平原则,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适度运用竞争手段,因人、因需、因时而异,围绕教师素养的五个方面,掌握好激励程度和内容,构建完善教师素养激励机制。 作者:刘晓伟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高级人力资源师论文: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经济的发展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现今社会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就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因此企业本身的发展所依靠的主要就是对自身人才的培养,对企业本身的人才进行培养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企业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种类很多,但经济师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想要做到企业本身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的管理,不但要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上下功夫,还要对企业本身的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合适的改革和创新。在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如果一旦出现问题,就需要经济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解决方法 新时代的来临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强的动力,也为国家企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企业本身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于资金,更多的要依靠企业本身的人才对企业的贡献。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本身的综合实力,就要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进行合适的管理。整个企业本身所包含的事情很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就需要经济师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笔者通过对自身工作经验的总结,通过查询各种资料和分析,得出了经济师本身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和作用,并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是长时间的管理制度 企业本身的发展所经历的时间就是比较长的,想要在经济的浪潮中不被淘汰,就要做好长期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制度。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只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长久性,才能真正保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我国的企业对于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比较传统,而且一般情况下企业本身并没有对其制定相应的措施。这就对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有时也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长期性计划是十分重要的。 2.人力资源的引人不恰当 企业本身在起步时一般规模比较小,小规模的企业在进行人才的选择时没有充足的经费。因此经常会选择一些刚毕业没有专业技术经验的毕业生,这就使得在工作中会由于工作人员自身的经验不足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这样不但会影响整体的工作效率,还会导致企业本身的正常发展。小型的企业本身没有太大的财力,就经常忽视经济师的重要作用,这也使得经济师在中小型企业中的作用基本上没有体现出来。人力资源的引人不当,不但制约了企业的自身发展,还使得经济师的重要地位被忽视。 3.奖惩机制不健全 奖惩机制作为企业的重要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很多企业本身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在进行奖惩制度的制定时,没有遵从经济师的建议。这就使得很多企业本身的奖惩制度并不完善,甚至其中还有很多的缺口。在进行日常的工作奖惩时,经常会导致不公平的事情产生。此奖惩制度的完整性时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影响之一。 二、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1.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体制的健全是一切管理的基本保证,想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合适的管理,而且尽可能地避免各种问题的出现,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制度的健全。人才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在对待人力资源管理时,一定要结合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和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合适的改革与创新。一定不能死板的照搬照抄别的企业的人才管理制度,这样只会导致各种问题的产生。要根据企业本身的要求和未来的发展预测进行合适的管理改革,以保证经过改革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够较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 2.提高员工的竞争意识,培养合适的人才 企业本身的员工其实都是十分优秀的,但对于员工的竞争意识一定要提升,只有提升员工之间的竞争意识,才能保证企业的活力。企业的活力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既能促进创新性,又能提升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升员工竞争意识的基础上,要对合适的人才进行培养。培养的人才一定要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相对比较专业有能为企业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的人才。企业的经济师通过企业的重点培养,也会逐渐的成长,一定会为企业的未来发展,贡献强大的力量。 三、结束语 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企业经济师的重要作用也逐渐体现出来。企业经济师对于企业本身的人力资源控制既能进行合适的把握和控制,又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此企业的发展一定要注重企业经济师的培养。在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时,一定要注重企业内部员工的竞争意识,对重点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专业的优秀经济师。 作者:孙岩智 单位:山东省高青县医疗保险处 高级人力资源师论文: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探讨 新的面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想提高企业的综合发展,首先就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是作为企业发展最为基础的一种工作,通过企业经济师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把人力资源的优势呈现出最大化,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对企业长远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对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一、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没有长期的计划。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一项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众多企业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工作,并没有深刻的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重大意义。所以说在我国企业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较为单一,并没有制定长远的计划,由此一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所以说在企业中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定长期的计划多么重要。 2.人力资源引人不恰当。 在我国企业中,由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不具备一定的实力来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由于规模较小并不能引进有着丰富经验的管理型人才,只能引进一些没有经验的毕业生,这就严重影响了企业人才的用,从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构架有着一定的破坏,同时还对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说在企业中人力资源引人不恰当直接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运行。 3.奖励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众多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充分发挥出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在有的企业中奖励机制的不健全直接影响到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由于表现优异的员工并没有及时的进行激励,导致了员工在工作中的懈怠;在企业中并没有建立良好的员工考核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并且还严重影响了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对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所以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奖励机制不健全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4.缺乏新鲜的血液。 就目前情况来说,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依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缺少新鲜的血液,企业的发展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企业老员工的思想是陈旧、老套的,不能说对企业的发展没有帮助,企业的技术和思想处于一种落后的状态,对企业的创新没有过多的帮助。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对企业长远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所以说企业缺少新鲜的血液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帮助。 二、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 要想对企业长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这就需要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从而能够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弥补,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1.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知识型时代的到来也说明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人才,要想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大化,首先必须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进行健全,只有健全制度才能发挥出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优势,制定出一套可实行、完整、合理的制度,对企业有着莫大的帮助。 2.培养企业员工的竞争意识。 企业经济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发挥出企业员工的最大的积极性,能够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企业经济师需要对企业员工进行一定的培训,要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竞争意识,充分发挥出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经济师还需要让员工进一步认识到众多企业之间的竞争意识,才会让员工提高自身的竞争意识,并且为自身制定发展的目标和规划,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3.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创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企业经济师要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一定的改革,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并且将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先进的水平。能够进一步激发企业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发展。 4.培养适合的人才。 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首要工作是为企业培养出适合的人才,能够为企业所用。在企业中还要建立完整的考核制度,对企业人才进行一定的考核,进一步提高企业人才的能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所以说培养适合的人才是企业经济师首要任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知识型时代的到来,企业经济师在企业地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经济师需要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从而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进行解决,能够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所以说在企业发展中要格外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提高企业员工自身的竞争意识,而且还能为企业提高良好的帮助。 作者:金晖 单位:行唐县民政局 高级人力资源师论文:经济师人力资源问题研究 一、树立发展新理念,加紧人力资源能力的建设 进入21世纪,我们迎来了人力资源的新时代。从今年五月在香港举行的《财富》全球论坛,到第四届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以及APEC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北京高峰会议,人们的目光不仅盯着“财富”与高新技术,更追逐那些创造财富与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处于这样的氛围中,经济师经济学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作为学科重要议题便尤显意义重大。人力资源决不是有了一定数量的人口就能自动生成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任务。这些年来,我们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尤其是培养一大批急需的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等专业人才。要树立发展新理念,促使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造就一批适应21世纪发展的优秀企业家队伍。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它需要的企业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经营管理者,而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在生产力各要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际上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认为,企业家的职能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经营管理能力,二是创新能力。面对全球化竞争态势,面对信息化带来的一系列新课题,我们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以经营管理与创新为基本能力的企业家,需要形成一个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二、重视市场新概念,大力培育核心竞争力 何谓“核心竞争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产品、服务和文化。可见,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特有的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有机组合,它决定企业开发新产品、服务市场、开辟新市场机会的潜力并体现着竞争优势。一般来说,形成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企业的创新能力。专家指出,要真正形成有生命力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从三方面深化改革。 一是抓住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加强技术创新。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一个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我国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如不十分清楚或把握不准,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和整合,也就是对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归类和整合,弄清哪些是一般技术,哪些是通用技术,哪些是专有技术,哪些是关键技术。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二是夯实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构建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有重要影响,研究认为,今后10年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而企业文化所涉及的领域和影响的范围无不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 三是创造核心竞争力的条件,大力进行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造和改革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化、更现代化,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 三、更新人事观念,将人力真正变为资源 既然人是企业中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不断优化人力资源,保证人的价值,必将成为新世纪企业管理者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思考一:企业管理者的角色转型。人力资源战略和企业战略是密不可分的,所有活动都服务于企业战略。对一个企业来讲,怎样让企业里的每个人在知识冲击和经验越来越贬值的情况下,不断地跟上时代,不断增强竞争力,这是对企业管理阶层和人力资源部门一个大的考验。 思考二:建立完整报酬体系。如,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行政人力资源总监陈伟提出,优化人力资源首先要建立起完整的报酬体系。员工首先要拿到一部分属于现金的收入,它包括基薪、补贴和奖金。还要拿到一部分保障性、福利性的收入,包括法定的福利,企业给员工做的一些额外的福利。此外还要逐渐加大员工持股的比例,这样才能建立起完整的报酬体系。 思考三:管理机制的“项链理论”。如,联想人力资源部蒋北麒经理说:“过去的人才管理把人视作蜡烛,不停地燃烧直至告别社会舞台。而现在,把人才看作是资源,人好比蓄电池,可以不断地充电、放电。现在的管理强调人和岗位适配,强调人才的二次开发。对人才的管理不仅是让他为企业创造财富,同时也要让他寻找到最适合的岗位,最大地发挥自身潜能,体现个人价值,有利于自我成长。”与这种思维相对应,联想提出了自己的崭新理论:“项链理论”。就是说,人才竞争不在于把最大最好的珠子买回,而是要先理好自己的一条线,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把一颗颗珍珠串起来,串成一条精美的项链。而没有这条线,珠子再大再多还是一盘散沙。没有好的管理形成强有力的企业凝聚力,仅仅依赖高薪也难以留住人才。 思考四:最重要的是处事方法和工作能力。如,原荷兰飞利浦全球电子零组件事业部总裁、执行董事罗益强认为,知识经济的最大特征是知识爆炸、经验贬值。一技之长不但吃不到一辈子,能不能吃三年、五年都有问题。文凭也许在应征工作的时候用得上,但此后,人的思想、处事方法和工作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经验本身有它的价值,但也有它的时间性。这实际上讲的是情商更重要。 思考五: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的内核。如,被《财富》杂志评为“最吸引员工的公司”的思科有个留住人才的秘诀:平等、信任。思考六:机制创新,提高企业整合能力。以我国特大型海洋化工企业海化集团为例。集团共有职工2.6万人,拥有资产总额65.7亿元,下设10个分公司。在机制创新上他们把目标确定在构筑多层次的市场主体上,提出了集中整合、标准制约、统一理念、放手开拓、以资产为纽带的管理思路,在提高集团整合力和发挥下属公司积极性之间寻找更为合理的均衡。为实现向扁平式管理转变,集团公司领导由28名精简为13名,管理部门由24个撤并为8个,精简剥离606人,减少幅度分别为20.1%和47.7%,真正实现了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对所属24家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按责任、风险、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初步建立起了以年薪制为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公司中层以上干部一律实行竞争上岗,建立了良好的用人机制。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全面实行岗薪工资制,以岗定薪,岗变薪变。 高级人力资源师论文: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企业要想在经济时代站稳脚步,就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关注人力资源的工作,现在社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的管理也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问题,更是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尤其是有关于经济师人力资源的管理,因为当前社会经济师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怎样,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各企业能够重视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的管理,创新管理理念,让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的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为促进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随着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大国的行列中,不管是经济体制还是综合国力,我国的力量都很大,虽然我国的发展速度快,但是毕竟和其他世界大国相比起步比较晚,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经验远不如发达国家,因此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去改进,人力资源就是一个需要改变的方面,因为我国的人力资源丰富,但是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却很低,导致很多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很严重出现在企业中,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拥有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我国的人力资源出现在管理问题上,因为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企业的经营策略,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要因素,但是由于现在我国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出现很大的问题,因此制约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导致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世界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因此这给我们的企业敲响了警钟,需要我们不断的管理内容和方法,促进人力资源的管理。 二、企业中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内部控制的一项内容,也属于企业的资源之一,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为不管是信息时代还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最终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还是人才,只有人才才能够真正的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所以应该重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主导地位,一个合理的有经验的经济师能够规划好企业发展方向,为企业领导者的决策提供可靠数据,因此对于在市场中需要立足的企业来说,经济师人力资源很重要,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更是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最终能够促进企业的科学发展。 三、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一)缺乏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规划。从企业的发展方向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而对于企业的经济角度看,企业的经济师人力资源对企业的发展影响很大,影响着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虽然已经意识到经济市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企业的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的功夫,没有深刻意识到其重要性,他们的管理手段单一,没有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建设对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更缺少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规划,只看到短期的利益,更不要说能够依据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现状来规划对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因为没有长远的计划,因此也就没有科学的经济评估,因此在企业的管理中就不能对经济师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工作的安排,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也隐藏着企业发展会遇到的风险性加大。(二)缺乏健全的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任何一种管理都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健全的管理体系作支撑,这也是管理工作能够开展下去的一个基础,也是一项约束,对于企业的经济师人力资源的管理来说因为企业的不重视,或者企业管理者的原因,就导致了企业中没有一个健全的经济市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这就导致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没有依据,在工作中没有约束力,员工的在工作积极性就会收到影响,态度散漫,积极性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工作态度会严重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一颗毒瘤,需要我们及时的清除掉。还有的企业在进行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没有依据企业的现状作为参考,直接按照以往的经验办事,这也会形成企业的人才流失掉,因为他们对经济师的认识不足,这样自然缺乏一个健全的管理体系,这个问题也是企业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三)没有制定鼓励政策。企业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也是企业想要通过管理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大家对工作的热情,因此这就需要企业制定一个合理的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鼓励政策,做好奖励机制。在员工对工作做出贡献的时候,如果企业没有对其进行鼓励,一次可以忽略,但是随着时间长以后,员工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在工作中的懒惰思想就会出现,因为他们都会认为只要工作不出现大的问题就没事,就算给企业做出贡献也没有意义,所以说这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这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漏洞,更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在应该制定合理的鼓励政策,估计员工积极工作。(四)经济师人才招聘制度老化。就目前状况看,我国的经济师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对于经济师人力资源的招聘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企业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需要不断的前进的,因此需要企业对于员工的工作能力的要求也是需要不断的改进,这就要求企业应该改变传统的经济人才的招聘制度,不能只顾及对于证书的要求,还要考察员工的工作能力,因为在工作中能力是最主要的,应该注入新的活力因素带动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而不是让老员工的懒散工作态度影响到新员工的工作状态,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企业的发展需要创新的因素,所以企业应该为自己的发展往远处看,应该摒弃那些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能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解决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做好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规划。企业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因此在企业发展中应该把眼光放长远,做好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规划,做好对其的未来发展方向的评估,依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好企业的经济发展趋势,加强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的培养,在单位内部做好管理,分配好工作职责和权利,建立奖励和惩罚制度,做好制度的约束,主动培养经济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动手的能力,培养战略性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做好人才的基础培训,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经济师人力资管理的长远规划目标,最终促进企业的发展。(二)完善经济师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要做好经济师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首先就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只有分析好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工作中的问题以及依据市场的需要进行改变,从不同的方面鼓励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就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在企业中要广泛宣传人才的重要性,同时依据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根本上完善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管理体系的创新奠定基础。但是企业还要从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的角度对企业经济师进行评估,以便协助企业完善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三)培养企业员工的竞争意识。企业对于经济师人力资源的管理主要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运用员工的智慧以及工作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因为对于经济师人力资源的管理就需要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也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培训以及一些鼓励的政策,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的同时为员工制定合理的竞争发展计划,顺应市场以及社会的需要,合理规划员工的工作目标,同时也要吸纳世界上先进的思想,运用经济师的管理内容为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服务。(四)改变传统的招聘制度,为企业寻找合适的人才。企业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因此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也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的招聘制度,寻找有能力,有潜力,适合企业做培养的人才进来企业工作,并在工作中随时进行考核和能力以及素质的提升,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运用新员工带动老员工的工作内容,调动整个企业的工作氛围,同时制定合理的奖励制度,对于对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员工要适当的提拔或者给于鼓励,这也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一种手段,为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应该合理的为企业的发展培养人才。在知识带动企业发展的时代的来临的时候,企业经济师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大,而经济师人力资源的管理变成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需要企业为其发展做好长远的规划,同时在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中寻找到解决的办法,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这也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此就要从人才身上下功夫,提高竞争意识和知识能力,企业要做人才的储备,为日后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作者:卜艳红 单位:辽源泵业有限责任公司 高级人力资源师论文:政工师自身修养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路 摘要: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属于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核心资源,是决定其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科学管理企业人力资源,依靠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是每个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企业政工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联系紧密,政工师自身修养决定其思想政治工作成效,进而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本文浅述企业政工师自身修养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政工师;自身修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发展需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越来越被提高。随着以人为本思想观念的深入人心,企业对内部员工的关注也不断提高。员工价值观、思想道德状况也逐渐成为企业人才启用和职位任免的重要参考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因素。企业加强政工师队伍建设,提升政工师自身修养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完美融合,有利于提升企业内部员工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 一、企业政工师自身修养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政工师工作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不只是简单地传达政治精神和搞政治思想宣传。企业政工师要对自身工作性质和任务有正确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修养,有效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影响。 1.政工师职能对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导向调节作用 企业政工师工作是建设和传输人力资源管理核心理念的支撑和实现途径。企业片面注重市场开拓和员工的业务能力,忽视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员工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工作刚好能够弥补人力资源管理在这方面的缺陷,通过政工师的教育和引导,端正员工的思想动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增强员工与企业的契合度,鼓舞士气,提高员工战斗力。 2.政工师工作内容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之间的对接性 政工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相同的理念和指导思想。两者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要目标都是增强员工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政工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一致,两者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主要体现在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都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出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二者相互渗透。政工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辅相成,企业员工的招聘、培训和绩效考核以及发展规划教育等环节都有所表现。如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环节的企业员工招聘,招聘对人才的选择不仅要考察其专业技能,应聘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素质等方面也是重要参考因素。政工师基于其自身工作性质的优势,具备更加专业的眼光和丰富的经验,从而能够对应聘者思想政治素养准确判断,决定其取舍。 二、提高政工师素养,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1.提高自身政治素养,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政工师在企业中实施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所代表的是企业自身的形象。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中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为了更好地实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政工师要在工作当中不但学习新的政治知识,充实自己的政治修养,努力在企业的人资管理中贯彻党政的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在企业的人资管理工作当中,努力争求企业更多员工的支持,以便更加轻松的开展企业的人资管理工作。政工师在企业的人资管理中,要加强宣传党政的基本政策,保证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活动都符合党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并且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政治教育,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觉悟,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2.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政工师作为在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执行者,要想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效果,必须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相当健全职业精神的管理人员。以此,才能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中对普通的企业员工进行教育和教导,帮助其他企业员工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风貌。政工师在其中要做到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在企业的人资管理中做到以德服人,树立个人的工作威信,才能更好地在企业中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3.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政工师自身的工作素质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需要从政工师自身的工作素养提高入手。政工师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既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还有具备工作上踏实肯干的基本精神。政工师的表达能力主要是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前者对于政工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宣传方面有着积极的效果;后者则是在传达基本企业思想文件上有利于发挥政工师的专业特长。除此以外,政工师还要具有踏实肯干的工作精神,在企业的人资管理工作当中,愿意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选拔对企业有好处的各类人才,更好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从而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 4.充分了解和认识企业内部情况 企业政工师还应对企业自身文化和涉及领域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企业员工从事活动有较为全面和一定深度的认识。一来可以站在员工的角度想问题,从而有效帮助员工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思想政治上的问题;二来,企业员工会因为政工师知识的全面而更加认同企业的政工师,政工师在开展自身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中也会受到企业员工更多的配合,进而达到更好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果。因此,对企业内部情况的掌握和了解,对于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政工师工作接触的是具有独立思维和复杂情感的企业员工,这决定了政工师工作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同样的意思有不同方式的表达,同样的事情不同人做也会有不同的效果。政工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当不断提供其沟通能力,能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采取不同沟通策略,有效表达,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三、结论 总之,政治思想是人的精神意识层面,对个人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政工师要加强个人修养,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养,做好政治思想工作,促进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加强员工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作者:陈晓萱 单位: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安康供电分公司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互联网+”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摘要]建筑施工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由于露天作业,一线操作人员的行为、管理都受到一定的限制,现场安全、现场质量、现场标准把控、环保文明工地软建设、物料管理、建筑机械运行等动态因素较多,如何采用互联网+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方式,系统地改观现状,向技术、知识和管理密集型转变,是文章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互联网+;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互联网+现行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是将“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引入建筑工地,从施工现场源头抓起,最大限度地收集人员、安全、环境、材料等关键业务数据,打通从一线操作与远程监管的数据链条,实现劳务、安全、环境、材料各业务环节的智能化、互联网化管理,提升建筑工地的精益生产管理水平,实现“互联网+”与建筑工地现场管理的跨界融合,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1传统建筑施工领域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建设具有明显的生产规模大宗性与生产场所固定性的特点。建筑企业70%左右的工作都发生在施工现场,施工阶段的现场管理对工程成本、进度、质量及安全等至关重要。由于传统的施工现场管理具有劳动密集和管理粗放特性,因而运转效率低下,在劳务、安全、材料、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钢筋、木钢管等成捆棒材进场,多数依赖人工点数验收,费时费力,夜间验收人眼容易疲劳,造成材料规格、数目误报、错报。 2现场管理的几大重点环节,采用互联网+技术后获得的效果 2.1现场作业人员管理 施工队伍流动性大,现场人员随意进出;工人身份难以验证;工人出勤缺乏电子记录,工资核算与支付证据链不清,劳资纠纷频繁发生。采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系统解决。工地考勤、门禁设备与项目管理系统集成应用,可采集劳务工人数据信息,实施实名制管理,对工地劳务人员进行有效登记注册,随时了解其工作状态,也可以对工人采用简便的劳务实名制一卡通,是通过为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发放非接触式智能卡,依托智能卡对现场人员进行精细化管理,精确掌握人员考勤、各工种上岗情况、安全专项教育落实、违规操作、工资发放、洗浴用水、食宿管理等情况,实现对施工现场人员全方位管理。 2.2现场安全管理 现场安全管理重要因素是人的因素,为实时监控作业人员,可装备智能穿戴设备,是可以直接穿在身上或整合到衣服、配件上的一种便携式设备,智能穿戴设备将成为建筑工人的重要单兵装备,与施工环境紧密结合,为建筑施工带来很大转变。智能穿戴设备在施工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智能手环可用于对现场施工人员的跟踪管理;佩戴智能眼镜,可将虚拟模型画面与工程实体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智能口罩上的粒子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施工作业区域空气质量,并把定位资料和采集到的信息传到手机上应用并共享;借助穿戴的运动摄像装置,可记录现场质量验收过程等。高支模、塔吊等高发事故危险源点多、线长、面广,单靠人力巡检排查,工作效率低,而且难以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容易出现监管漏洞。将大数据应用到安全施工管理中来,可从源头监管施工安全问题,降低施工事故的发生。通过对工地人员进行有效的登记注册,并对登记信息进行分类存档,数据可随时调用,管理者可随时了解工人的工作状态。 2.3质量管理 实现工程质量监管大数据分析。在工程质量检测及监管中运用大数据,可以有效提高检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可靠性。通过深入挖掘检测数据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特别是异常检测数据的关联性,对质量问题发出预警信息,更有效地指导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实施工程质量监管。在网络平台上,设置质量控制点,系统自动抓取技术指标数据,对施工技术指标进行监管。从而能够对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某个工序或环节,设置技术和监理的重点,重点控制操作人员、材料、设备、施工工艺等。针对质量通病或容易产生不合格产品的工序,提前制定有效的措施,重点控制;对于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是否符合施工要求。通过对施工技术指标数据的挖掘、分析,实现工程质量的信息化监管。 2.4物料管理 加强进场材料和构件管理。施工过程中的物料运输、进场、出入库、盘点领料等,均可采用射频电子标签实施跟踪和监控。相关数据可直接进入项目管理系统,完成对施工进度、重点部位、隐蔽工程等部位的材料设备校核工作。设置棒材自动计数系统,自动点数提高效率,对钢筋等棒材实现拍照自动计数,提升清点效率。保存记录避免扯皮:保存收货清点记录,减少数目误报和成本虚高现象。棒材计数系统依托于便携式棒材计数仪,通过拍摄钢筋等棒材的端面图像,实现进场棒材的自动点数与验收,可大大提高点数速度,管理人员通过系统保存现场照片和验收记录,可以有效监控材料验收作业,防止材料虚报。登记棒材的型号、厂家、货车、送货人、收货人信息。 2.5环保文明工地建设 施工现场的扬尘、噪声、污水排放的监测工作存在周期长、数据量大的特点,工人生活区素来是日常管理琐碎难度大,可通过电参数采集模块实时监测生活区内宿舍房间、办公室、食堂等区域内供电线路的电压、有效电流、功率、功率因数等参数。实现生活区内宿舍、办公室等区域的实时用电参数监测、用电情况统计和超限报警等功能。可设置用电参数的报警阀值,当被测区域内供电线路上的电流、功率等电力参数超过阀值,或识别出违规负载时可自动报警,支持现场声光报警、手动报警等多种报警方式,可查看实时用电数据和历史用电数据。 2.6施工机械管理 塔吊运行监控系统由安装于驾驶室的黑匣子、各类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和地面监控软件组成,用于实时获取塔吊当前运行参数,监控塔吊运行状态,实时显示塔吊交叉作业运行情况,进行塔吊碰撞危险的报警和制动控制,最大限度地保障塔吊作业安全。通过风速传感器采集当前风速,当风速大于安全上限时,在塔吊驾驶室及监测中心进行声光报警。风速安全上限可进行手工设置。对塔吊吊装物在空中经过的楼宇、高压线、学校上空等禁行区进行设置,吊臂或吊钩即将进入禁行区时,系统通过驾驶室的黑匣子和地面监测软件进行声光报警。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并显示相互邻近塔吊之间的运行状态。当前塔吊位于交叉作业区域,塔吊间距小于设定间距,可能发生碰撞危险时系统将进行声光报警。 3智能设置 在临建危险区域放置红外对射进行防护,当有人进入防区遮断对射之间的红外光束时,立即触发报警。采用人工智能模糊判断识别穿过报警区域的物体,降低误报率。自动感知周围环境变化,根据环境状况来自动调节对射的发射功率,大大延长发射管的使用寿命,降低电能消耗。调节红外光束最短遮断时间,改变红外对射探测灵敏度。设置发出报警信号后,声光报警工作时间。整套设备重量10kg以内,配置三角形便携式可调支架,满足临边、洞口、悬空作业的防护。在降低硬件投入、减少维护工作量方面,企业可以选择基础设施服务模式,有助于解决硬件问题。 4互联网本身的发展对建筑业的影响 在新兴技术的支持下,互联网本身也在迅猛发展,以下技术将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热点,将对建筑施工互联网应用产生巨大影响。建筑工地由于场受地条件限制,很多智能设备需要电池支持应用。如,监控施工变形的设备需要实时采集数据并上传,但设备布控位置往往很难接通电力,即使能接电力,成本也会很高,高效电池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设备长期运行的问题。未来,低功率的施工现场移动机器人,如扫描、放样机器人等均可借助无线充电技术实现无人值守的长距离行走和工作。可实时监测模板沉降、立杆轴力、水平杆倾角等多种被测量。配备报警器,当监测值超过阀值自动报警,支持现场声光报警、短信报警等多种报警方式。实时数据全程记录,数据变化通过曲线图方动态展现,历史记录可追溯。由于施工现场环境复杂且在不断变化,布置有线网络成本高、不稳定,如果光无线通信能应用于施工现场网络,将大大简化施工现场互联网环境部署。移动智能终端在施工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配合相应的项目管理系统,实时查阅施工规范标准、图纸、施工方案等;可直接展示设计模型,向现场施工人员进行设计交底;加强施工质量、安全的过程管理,实时确认分部分项形象进度,辅助分部分项质量验收;可现场对施工质量和安全文明施工情况进行检查并拍照,将发现的问题和照片汇总后生成整改通知单下发给相关责任人,整改后现场核查并拍照比对;可在模型中手动模拟漫游,通过楼层、专业和流水段的过滤来查看模型和模型信息,并随时与实体部分进行对比,进行纠偏。 总之,现在各行业都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建筑业也同样随着时代的进步,必将消除低产能、高危险的状态,开始走上精细、集约、知识、智能的新时代。 作者:孙闻 单位:北京市三十五中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建筑施工现场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在经济社会的促进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好坏会对建筑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阶段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不利于建筑工程的质量,更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使施工得到顺利发展。基于此,文章对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能够对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工作提供参考,进而使施工得到更加有序的进行。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策 1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施工人员管理难度较大 建筑施工具有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由于施工的要求,往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对于这些人的管理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1)建筑施工人员数量多并且比较复杂,一部分人比较专业,可以利用施工技术来进行施工,还有一部分人是临时性的非专业施工人员,他们往往缺少专业技能,也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有的不了解操作规范,施工的过程中不带安全设备,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还有的没有以图纸为施工参照,肆意修改图纸,或不按照要求进行配料,这都是大大增加了建筑工程的不安全隐患的发生几率。由此可见,施工现场的人员管理工作很难。 1.2施工现场材料设备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建筑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施工中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和机械设备都放置在了施工现场,管理好这些材料和设备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1)在材料的保管上问题比较棘手,施工现场到处可以看到胡乱堆放的材料,往往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这样不仅会对材料造成损坏,还容易丢失。(2)设备管理隐患多。由于设备的使用分为阶段性,但往往一直停放在施工现场,零配件丢失的现象比较严重,有时甚至影响了使用。另外,由于不重视设备的管理和养护,设备的老化问题严重,会造成极大的施工隐患。 1.3建筑施工现场环境差 (1)施工现场的基本条件差,地面凹凸不平,在暴雨的天气就会严重阻碍施工队伍的通行。(2)施工现场没有安全警示标志。有的施工现场没有安全警示,安全生产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有的虽然有安全警示,却没有放在醒目的位置,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警示牌成为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1.4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匮乏 (1)有的建筑施工企业没有重视施工现场的管理制度,往往是一套施工制度应用于所有的施工现场。而实际的情况是每一个施工现场的施工布局不尽相同,如果只是一概而论,就无法保证现场施工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另外,有的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落实,使得现场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有的建筑施工企业无论是领导还是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现场的管理意识都不强。责任追究体系不健全,使施工现场制度在落实上成为难点。 2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对策 2.1提高施工人员的自身素质 施工人员的水平往往受到施工人员素质的影响,所以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是提高施工现场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手段。(1)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很多施工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施工技术,所以对他们进行培训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有利于他们以图纸来进行施工,保证施工的科学性。(2)培养施工人员的制度认识,使他们明确认识到如果违反现场施工制度的行为就要受到惩罚。施工人员有了制度意识有利于他们自觉遵循制度,进而使施工得到顺利进行。(3)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施工人员必须要具备施工安全知识、安全技能。还要进行安全教育,掌握基本的防护技能,防止在施工中遭遇安全事故。另外,还要体现出针对不同工种进行分层安全教育,要有所差异,使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提高。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的宣传工作要做到持之以恒,这样有利于巩固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管理意识。 2.2加强对施工现场施工材料和设备的管理 (1)对施工现场的设备进行严格管理,材料要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以规定的时间输送至施工现场,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质量和施工进度。(2)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资源利用率的奖惩制度,如果有肆意浪费材料的现象要采取有效的惩罚措施,而对于那些合理利用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能够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3)定期维护施工设备和材料,这样能够减少因荒置而造成的浪费。还要加强管理,避免设备或材料的遗失。 2.3建立健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坚决落实施工现场的管理制度,建立管理责任制。以小组为单位来明确责任制,这样一旦现场管理出现了问题,可以通过责任制进行追究,这也能提高建筑施工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对现场施工管理的认识,使他们以身作则,自觉遵守现场管理制度,使现场施工能够有序推进。 2.4加大对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 (1)做好安全措施的宣传工作,使施工人员有一个明确的安全意识,保证安全施工。(2)建立安全事故预警系统,这样能够在第一时间里发现安全事故隐患,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3)建立施工人员安全生产奖惩机制。定期检查施工现场是不是处于安全的状态,把好施工环节的质量关,以安全生产的相关规章制度来确保施工中的各个环节,一旦发现违法法规的情况,应立即停止施工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另外还要建立一定奖惩机制,如果施工人员有违规的行为要处罚,而严格遵守制度和安全的人要进行相应的奖励,这能够大大提高施工人员的生产积极性,还能起到一个模范带头作用,进而促进其他人员的工作。 2.5保持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 (1)施工现场的出入口要设安全封闭式大门,还要设置围栏,目的是有效间隔施工现场和周围建筑物。还要现场的醒目位置设立具有安全警示作用的标语牌。(2)确保施工现场地面的平整,对于施工的主要路段要用混凝土进行浇筑,还要做好施工现场路面的硬化处理。(3)整齐摆放机械设备,以便建立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使施工达到安全、有序。 3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于这一点施工单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就现阶段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不仅使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大打折扣,还影响了施工单位的形象。所以必须通过卓有成效的措施来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保证施工的有序进行,只要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会更上一层楼,进而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建筑精品工程。 作者:王铭亮 单位: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土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策略分析 摘要: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行业日益完善。现场管理措施的贯彻落实以及现场管理的防范准备的改善与加强是工程安全生产的标准化管理的基础。通过分析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研究现阶段我国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出强化现场管理的策略,使土建建筑工程的现场管理方式合理。 关键词:土建建筑;现场管理;策略分析 新时代的社会大景下,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的提高加快了城市建设的脚步,建筑工程的施工有了潜在的发展前景,同时对施工部门的安全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建设过程中不能因为盲目追求企业利润而忽略施工过程中对进度、安全、质量等的管理,施工现场管理中,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系统,建立施工现场管理安全保障系统。施工现场的管理在土建建筑工程的现场管理中对于完善现场管理系统和扩大市场占有率都有巨大作用,现场施工管理的安全程度决定建筑企业的稳固程度,可以使企业安全从容地面对新时代的挑战,适应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 1现阶段土建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人员缺乏专业素养和安全管理知识 土建建筑的施工现场管理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着整个施工工程的进度,也间接地决定着整个建筑工程的资金投入情况。但是在实际情况当中,很多的施工企业对施工安全问题并不重视,这种忽视施工安全的态度关系到建筑施工现场的施工安全工作,所以加强建筑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必不可少,建立完善的现场管理制度切实可行。土建建筑施工工程的现场管理工作需要高素质的专业性工作人员来完成,当前建筑施工团队中专业性人才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并且我国的建筑行业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施工现场常常发生建筑施工安全事故[1]。 1.2材料管理不合理 土建建筑工程现场使用的材料种类繁多,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现场施工管理工作忽略了对材料的管理,如材料的采购、供应、堆放等问题,某些材料之间可能会相互影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浪费,对建筑材料的不合理的分类可能会使施工管理环节出现不法交易的行为发生,间接影响施工质量,并且施工工程的造价也会抬高,所以在建筑工程现场管理中要进行有效的材料控制管理,建立全面有效的材料管理制度。 1.3质量和技术的缺乏 如果土建实体、高程校核、施工放样等多方面指标达不到质量管理要求,则多是因为现场施工管理的质量管理不足导致的,见的如土建实体纵向裂缝、布线工艺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等,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技术和经验双重管理人才严重缺失,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专业意识不强,对违规或不规范的施工现象没有做好及时的处理工作,忽视对新工艺、新材料和图纸的掌握,使施工现场管理工作难以顺利高效地开展。施工部门对施工现场的卫生环境如施工现场噪音大、随意丢弃垃圾、造成严重的材料污染,生产秩序混乱等现象的忽视[2],给施工周围的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困扰。而且一些建筑企业为了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在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上投资很少,陈旧老化的设备未及时更换,留下安全隐患。 2加强土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策略 2.1加强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 土建施工现场开展安全有效的施工必须把施工人员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建筑工程现场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没有意识到加强建筑工程现场管理的重要性,主动意识比较差,并且对自身的要求不高,没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认为建筑工程现场管理工作的开展可有可无。必须要求工作人员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定期开展施工建筑方面的培训和知识讲座,加强施工安全教育。有关部门要不断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行不定期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实施严格的惩罚措施,轻则通报批评,扣除企业考核成绩,重则停工进行整顿。同时培养员工的良好工作习惯,要求员工恪守严谨工作态度,使具有很强的组织纪律和敬业精神,让企业综合素质提高。 2.2管理体系的建设 只有在建筑工程现场管理的观念上加强管理意识才能达到工作人员对管理工作的充分认识,建设工程现场实行系统的、全员的管理,以持续性改善为目标,不断提出更高要求提升管理水平。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并建立能够满足诸多市场项目要求的管理机构。 2.3技术工作管理 施工人员的素质,技术水平决定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拥有过硬的技术是土建工程现场管理团队的基础。土建建筑工程现场管理人员必须对整个建筑工程了如指掌,健全完善施工技术的信息管理系统,按照要求做好施工规划和实施细节工作,将目标方案化,将方案标准化,熟悉施工图纸,把握好关键节点和关键工程之间的衔接工作,跟上时展步伐,结合企业特点制定相应技术和设备的更新目标。 2.4原材料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周期较长,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施工材料的变动,施工材料的准备工作必须做到保质保量,并且能够及时供应,使土建建筑工程顺利实施。材料采购过程中,按照采购要求确定采购程序,选择合格的供应单位,签订采购合同,进行进货检验,以确保所采购材料的质量,满足设计要求。按照进度节点控制材料,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减少原材料的不必要损失。 2.5环境卫生管理 经济时代的发展对可持续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低碳施工已经成为现在建筑业的关注焦点。近几年,建筑工程现场的施工活动造成资源的不合理消费,生活和建筑垃圾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的现象时常发生,国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对建筑工程活动进行法律约束,对绿色施工做出明确规定。把整理和清扫工作制度化,进行监督和检查。 2.6进度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和检查分析工作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进度计划的编制是工程进度控制的关键,进行工程进度计划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影响工程进度的内因或外因,确定工程项目的工期,编制完成后根据合同工期合理安排人力、物力。根据现有或可以创造的资源条件制定详细的工期计划,然后根据总的详细工期计划编制季度、月工作进度计划,以及各项资源的需求量计划,完成成本计划的编制工作。 2.7强化目标成本管理 土建建筑工程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的制定目标成本,确定目标成本后,将实物量和价值量分解到各个作业班组中去,项目经理需要和各个班组之间签订经济合同,根据合同进行管理,逐级负责落实控制成本。目标成本控制涉及全员、全过程的控制,做好施工日志记录工作,明确每一工序的成本,并定期与目标成本计划进行比对分析,确定计划与实际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确定责任归属,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调整,以免造成成本失控。 3结束语 现代化的建筑企业对施工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建筑施工变得更加的专业化、协作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现场施工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而在建筑工程中土建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则担任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方面的责任,并且安全科学的施工现场,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声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作者:郑振龙 单位:南安市行政执法局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建筑施工现场管理问题及对策 一、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人员管理难度大 建筑施工工程的工期长、投资人、技术难度高,施工现场涉及的施工人员数量十分庞人。每个施工人员都有自己的想法,对其进行管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首先,施工现场涉及的工种繁多,施工人员素质高低不同。部分施工人员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也即综合素质相对较高,能够积极主动的遵循施工企业的管理制度,做到规范施工。然而,有些施工人员来自于农村或城市下岗职工,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被安全规范施工的管理经验,加之部分中小型施工企业并未对其进行一定的岗前培训,导致其在思想上未能树立规范操作的意识,在行为上即使出现违规操作亦不知晓。这些因素的存在是安全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的潜在危害,稍有不慎即有可能引发难以挽回的工程事故或安全事故,给自身以及企业造成加大损失。例如,施工人员过分信赖自身的经验和技术,未经请示上级领导而甚至修改施工方案、设计图纸、调整施工进度等,往往会导致工程出现不可意料的问题。另外,管理人员缺乏也是众多施工企业的面临的现状,导致工作开展不顺。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 有此施工现场没有相关的制度,认为进行监督、督促就是进行管理,观念的错误导致实际操作中缺乏指导,管理混乱。有此施工企业制定了相关的施工现场的管理制度,但是,在任何一个施工现场都使用这一套制度,不进行任何的改变。然而,在不同工程建设之中、不同施工阶段、不同企业等其施工管理的重点和要素亦不尽相同,各具自身的特点并非一个简单的管理制度能够完全解决的。因此,对于不同的施工现场环境而言,套用管理制度容易引起适得其反的效果。此外,即使有些企业针对施工现场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并未提高重视度,为落实到施工环节之中,墙壁制度而已。 (三)施工现场环境不达标 由于缺乏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人多都是既脏又乱且差的,其具体的表现有:第一,施工现场人多是未开发的地段,路而并没有进行平整、硬化等处理,又因为施工有人量的机械设各进进出出,给路而造成了更人的破坏,即使在晴朗天气,坑坑洼洼的地面不仅导致施工不方便而且会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而一旦遇到下雨天气情况势必会更糟,危害也就越大。此外,施工现场未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或警示标志放置不到位,未能充分引起施工人员的注意,安全隐患巨大。 (四)施工设各与材料的管理不到位 第一,对施工材料的保管工作不到位。在施工现场往往存有人量的施工材料以便施工人员随时取用,但是正因为施工材料太多,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人的困难。用过的材料和没有用过的材料杂乱的堆放在一起,有时未使用过的施工材料未引起施工人员的重视,导致巨大的浪费。此外,部分施工现场对材料的堆放缺乏有效管理和保护,致使在施工阶段导致材料被踩坏或受潮而丧失使用价值。主要如下:施工阶段管理措施缺乏,在缺乏合理的施工流程和管理秩序的情况下,及时施工设备已经准备齐全但施工的不通畅必然会挤占大量的施工空间,阻碍施工的顺利开展。此外,在缺乏有效管理的环境下,机械设备零件、工具、材料等极有可能发生偷盗现象而且也不利于安全管理。 二、建筑施工现场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其一,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建筑施工现场需要人量的施工人员,不可能保证每一个施工人员都素质过硬,因此,对于不具各专业施工技术的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在培训的过程中还要对其规范意识进行培养,让他们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科学施工,避免擅自更改施工设计的情况出现;其二,强化施工人员制度管理意识。首先,企业要制定完善的员工管理制度并对每位员工进行制度管理培训,尤其是安全施工与规范操作管理制度,使每位员工都明确其重要性;其次,在具体工作工作,加强对施工的管理,发现违法安全施工以及规范操作的人员严加处理,避免导致事故的发生;其三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教育。安全施工不仅关系到企业利益更真真实实危及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其背后的家庭幸福,因此对于施工人员而言必须严格按照企业的管理,提升自我安全意识。作为企业,应当在员工上岗之前进行严格安全意识教育,使之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之后方才允许上岗工作,做到规法操作和安全施工。 (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就是建筑施工现场的规矩,是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的标准。管理制度的编制必须是根据具体的施工方案进行的,保证能够涉及施工管理的方方面而,使所有的情况都有据可查。有了完善的制度,就要抓好落实工作。虽然对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制度进行落实是一项难度很人的工作,但是,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必须迎难而上,认真进行贯彻与落实。实际操作时,可以根据项目情况划分不同的区域,专人负责,提升管理效率,保证管理效果。同时,必须意识到关系施工安全的无小事,对于任何的小问题都不能疏忽,将工作做到施工的每一方面。 (三)加强对施工现场环境的维护 施工现场环境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必须要强化管理,保障施工环境的有序性和安全性。首先,在正式进入施工阶段之前应对施工场地加以平整,保障路面的畅通避免因此而影响到工程进度;其次,在各主要路段设置员工出入口通道并加设警示标志,以提醒施工人员做好自身保护;其次,对于危险地带要建立一定的隔离带,避免出现意外事故,确保人员的人身安全;再次,对于施工环境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做到定期检查,及时排除险情。 作者:蒋晨寅 单位:宜兴市建工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住宅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 摘要:分析了住宅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特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必须坚持的原则。根据住宅建筑的特点,提出了必须进行现场的危险源识别的工作,以便一让所有的管理人员都对施工现场危险的存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为了克服住宅建筑“点大面广”难以全面管理的不足,建立安全识别系统。 关键词:安全识别;管理;住宅建筑;施工现场 1住宅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识别管理的特点 建筑施工现场属于高危险的作业环境,其安全管理的特点有: 1.1施工环境十分复杂 建筑施工是由沉重的建筑材料,不同功用的大小施工机具,多工种密集的操作人员,在地下、地表、高空多层次作业面上每时每刻都在变更作业结构,全方位时空立体交叉运作系统。 1.2施工环境难以全面控制 (1)复杂的承包关系。 建筑施工实行多层次、多行业、多部门承包的管理体制,多种承包商同时进入现场又各自组织作业,而每次施工地点变化时承包商也有变化,这就造成特别难以协调的不稳定的管理体系。 (2)复杂的施工队伍。 一方面是各大建筑企业本身的技术队伍质量不稳定,流动性很大,加之乡镇、集体、个人建筑队技术工人少,质量又差,这就构成了建筑施工基础管理上的先天缺陷;同时又有不同地区、较低文化技术品质、甚至是完全没有现代化安全生产观念的又未受到必要培训的临时工大量涌入高危险性施工现场。 (3)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安全。 由于施工质量引发的建筑物部分坍塌或整体倒塌的恶性事故已发生很多,既造成施工过程中伤亡,也曾造成用户及周围人员伤亡。因此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与施工质量管理密切相关,这就扩大了安全管理的职责范围,同时也使安全管理需要与材料品质、工艺方法、工序组织等管理相衔接。从而提高了安全管理的技术难度。 2住宅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必须处理好的关系 2.1安全与危险并存 安全与危险在同一事物的运动中是相互对立的,相互依赖而存在的。因为有危险,才要进行安全管理,以防止危险。安全与危险并非是等量并存、平静相处。保持生产的安全状态,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以预防为主,危险因素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是客观地存在于事物运动之中的,自然是可知的,也是可控的。 2.2安全与生产的统一 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顿、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2.3安全与质量的包涵 质量与安全交互作用,互为因果。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两个第一并不矛盾。安全第一是从保护生产因素的角度提出的,而质量第一则是从关心产品成果的角度而强调的。安全为质量服务,质量需要安全保证。生产过程丢掉哪一头,都要陷于失控状态。 2.4安全与速度互保 生产的蛮干、乱干,在侥幸中求得的快,缺乏真实与可靠,一旦酿成不幸,非但无速度可言,反而会延误时间。速度应以安全作保障,安全是速度。安全与速度成正比例关系。当速度与安全发生矛盾时,暂时减缓速度,保证安全才是正确的做法。 2.5安全与效益的兼顾 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定会改善劳动条件,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焕发劳动热情,带来经济效益,足以使原来的投入得以补偿。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全与效益完全是一致的。安全促进了效益的增长。在安全管理中,投入要适度,工料要适当,精打细算,统筹安排。既要保证安全生产,又要经济合理,还要考虑力所能及。单纯为了省钱而忽视安全生产,或单纯追求不惜资金盲目高标准,都不可取。 3住宅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必须坚持的原则 3.1管生产同时管安全 国务院在《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中明确指出:“各级领导人员在管理生产的同时,必须负责管理安全工作”。“企业中各有关专职机构,都应该在各自业务范围内,对实现安全生产的要求负责。” 管生产同时管安全,不仅是对各级领导人员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同时,也向一切与生产有关的机构、人员,明确了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管理责任。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建立,管理责任的落实,体现了管生产同时管安全。 3.2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贯彻预防为主,要端正对生产中不安全因素的认识,端正消除不安全因素的态度,选准消除不安全因素的时机。在安排与布置生产内容的时候,针对施工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予以消除是最佳选择。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经常检查、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采取措施,明确责任,尽快地、坚决地予以消除,是安全管理应有的鲜明态度。 3.3安全管理重在控制 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运动轨迹与物的不安全状态运动轨迹的交叉。从事故发生的原理,也说明了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应该当作安全管理重点,而不能把约束当作安全管理的重点,是因为约束缺乏带有强制性的手段。 4住宅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识别系统的建立 部分小区采用过进出现场出入证制度,但由于人员流动过大,小区进出口过多,而难以收到理想的成效。特别是到了小区的后期,将近竣工验收阶段,由于大多数的施工围墙都已拆除,一部分心急的购房户急于参观自己的新房,给现场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单单靠为数不多的安全管理员来一一管理,非常困难也不太实际。因此就非常有必要建立施工现场的安全识别系统,提醒和警示进出施工现场的人员,哪些地方是安全的,哪些地方是不安全的;我们在进入不安全的地方应该注意什么,应该做哪些预防和防护措施;哪些是能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等等。因此,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首先是人的管理。 4.1个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 是一个建立在人的认知和行为调整阶段的事故致因模型,这个模型表示的是:潜在危险存在的情况下,由于个人因素的作用,事故的发生或避免。在工作情况中,个人因素的不同能够对事故的发生造成影响。图中的虚线表示的是意外情况导致的事故,因为在实际情况中,有时安全的行为并不一定绝对可以避免事故,不安全的行为也并不一定绝对导致事故的发生。 4.2安全识别系统 (1)SVI系统。 安全识别(SVI)系统是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及行业安全标准,结合企业的安全文化理念,形成企业安全方面的识别系统。它指导企业“安全视觉标识”(安全标识、安全色、安全宣传教育设施、安全形象标识等)的设计和实施,提高“安全标识”的统一性、标准性、系统性和艺术性。 (2)SVI系统的构成。 ①统一的识别形象标识:可以是抽象的或具象的。 ②企业安全标准色:企业为塑造特有的安全形象、传递安全信息而确定的某一特定的色彩或一组色彩,运用在所有的视觉传达设计媒体上,透过色彩特有的知觉刺激与心理反应,表达企业的安全理念,引起受众的视觉及心理关注。企业在选择安全标准色时,要参考国家标准“安全色(GB2893-2001)”。 ③确定的空间或媒介:如车间、办公室、生产设备、生产设施、生产工器具等。 ④规范的安全标志:安全标志、标语、标牌等(有国家或国际标准的要符合标准要求)。 ⑤基本信息:行业规范的安全标准,它是SVI建立的基础;其他安全信息,如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场所、不同情况的必要安全信息。 ⑥信息的传递途径:即安全理念的传播途径,SVI系统将标志牌、招贴、企业环境、交通工具、服装服饰、广告媒体、招牌及包装系统等作为安全理念的传播途径。 ⑦明确的理念:企业安全理念有其丰富的内容和构成要素,这些内容和要素构成了安全理念识别系统。它主要包括:安全文化、安全方针、安全行为准则、企业安全观等。 ⑧依存的文化基础:无论理念、表现形式和文案,都要基于一种单一或多元的文化背景,形成统一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味。 4.3住宅建筑SYI系统建立的具体措施 (1)要求各个施工单位在进场施工前,都要进行施工现场的危险源的辩识工作,并及时提交工程监理部和工程项目部,由监理部和项目部进行评议、分析并进行汇总,然后统一发放到各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手中,要求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危险源的预防工作。 (2)工程项目部和监理部按照国家标准“安全色(GB2893-2001)”设置统一的标准,并要求各施工单位要统一安全标志牌的悬挂位置,以方便进出现场的人员进行辨别。 (3)在小区现场各个主要的通道边树立安全宣传牌,将在小区现场内所有使用的标志牌的意义进行解释,并画出详细的小区内的道路交通示意图,以方便进出小区的人员,特别是那些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防范不太了解的人员对安全标志的辩识,让进出小区的每一个人都能了解一些基本的安全防护措施,这样就能尽可能的消除由于管理不能及时到位所产生的安全隐患。 (4)在小区沿着主干道的施工围墙上书写上安全标语,时刻给进入小区施工现场的人员以提醒。在醒目的位置,以图画的形式反映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以及危害的严重后果。 (5)要求各施工单位在其负责建设的标段的主入口出,设置“五牌一图”,并根据各自施工单位的实际,提出安全管理目标,实行安全目标责任制上墙。 (6)在每个施工区域内,要求设置安全宣传栏,结合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安全宣传。对工程现场每个月的安全生产的形势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公布安全生产的奖惩情况。这样可以对现场人员进行教育,对违反安全生产条例的人员进行鞭策。 (7)要求各个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所佩带的安全帽的颜色要统一,以便于辨认,方便管理。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探析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了迅猛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建筑工程的现场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对建筑工程现场管理有利于提高工程效益和提高工程质量。一个建筑项目的高质量完成,不仅需要合格的建材和机械设备,更需要高质量的现场施工,因此加强对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管理是当前建筑行业必须重视的环节之一。这不仅关系到建筑企业的信誉和品牌,更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是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以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为研究对象,对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进行分析论述,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有利于确保建筑工程的有序施工,进而提高其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 现场管理 问题 措施 一、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是一项复杂而严肃的工程,对建筑施工项目来说尤其如此。施工现场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所在,只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才能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和范围内,变成实物的过程。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中现场管理是基础,它融合了施工管理人员、监理人员以及建筑工人的综合素质。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综合治理,创建文明工地,确保安全生产。建筑施工现场应当设置醒目的标牌,安全、整洁、美观的建筑施工现场是保证建筑施工的重要条件。物资和建筑材料管理,对于建材的进出、使用和损耗等都进行详尽的登记,最后达到降低物资消耗,节约施工成本的目的。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优劣,最能体现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要想把企业的管理水平搞上去,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是一条必由之路。 二、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施工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进行施工的时候,一些工作人员安全帽的佩戴不正确,甚至还有的工作人员没有佩戴安全帽;进行高空的作业的时候,有的工作人员没有佩戴好安全带;在施工现场为了安全,都要预留一些洞口的防护设施,但这些设施有的根本达不到标准,有的警戒标识一点也不显眼,这些难以保证安全;还有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网,有的地方是坏的,有的上面还有一些木块、钢筋等剩余建筑材料,这难以保证工人的安全;在施工现场都要一些安全警示之类的东西,但有的安全警示牌、安全警示标语等放的太少,放的位置也不太恰当,如果对这些东西的管理不到位的话,有可能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对企业来说,建筑施工的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就连施工的进度都会大达折扣。 在施工现场的用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像配电箱应该放在安全的位置,也要考虑到下雨的时候做好保护措施,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发生漏电事故;还有塔吊和地面联络问题,要保证信号畅通,在一些物料管理上要严格、规范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不可避免的发生一些事故,严重影响到施工的进度。 2.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低 大多数的建筑工程单位,都缺乏对建筑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专业培训,导致现场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普遍较低,自身素质也不高,这要就给工程建设埋下了隐患。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对建筑人员的数量提出更多的要求,建筑市场人劳动力供不应求,这样更容易使用人单位忽略人员质量的高低,时建筑工程行业的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普遍较低。 3.材料使用不合理 在建筑施工过程,建筑材料是最关键的部分,更是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分为很多步骤,需要用到的材料也不一样,因此,就必须对建筑材料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划分。根据施工的需求,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更要求建筑工程企业制定完善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但是,在设计施工中,建筑工程的质量受到建筑材料质量的影响最大。但是,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牟取更大的利润,购买的建筑材料普遍质量较差,还有一些企业是因此对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不了解,信息掌握不全面,在采购建筑材料时,没有根据施工实际情况购买,导致购买的材料不合格,无法保证建筑工程质量。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采购好建材后,后期对检测管理不到位,容易影响建筑材料的质量,从而对建筑的质量无法保证。 三、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措施 1.加大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检查的力度 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要采取一些措施,首先要落实安全生责任制,使得施工c安全并举,两手一起抓,做到安全管理工作系统稳定,有专人检查。其次对全体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教育,让他们在思想上重视安全,掌握一些日常必须掌握的安全知识,学会基本的操作技术,让管理层人员学会系统、全面的安全管理知识,以保证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再次,要经常组织工作人员学会安全流程,严格按照安全流程施工,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在安全的基础上进行施工。 2.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工作能力 在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人员可谓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企事业单位要要把培训作为一项定向的、必要的工作来做,以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一方面,对于建立专业的高水平的培训部门,对于相关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建议聘请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员对员工进行培训,对重要的业务知识和安全理念进行详细讲解,不仅有利于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更提高了他们的安全意识,为工程进度的安全有效的进行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要严格用人要求,尽量招聘价值观正确并且有良好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养的优秀人才。只要能做到这两方面,对于提高建筑业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从而更好的保证施工和管理质量。 3.加强施工材料管理 众所周知,一个大型的建筑项目工序比较多也比较繁琐,对于材料的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上都比较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更是要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管理,避免材料的浪费。施工材料对于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施工材料的采购和保管。投入足够的资金和人力,购进质量高的机械设备,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把责任分配到个人,避免出现相互推诿无人管理或者多人管理的情况。对于各个工序的所需材料要加强控制,尤其是像钢筋、混凝土、沙石等消耗量比较大的施工材料。并且要做好管理和记录。将建材依据施工工序和施工阶段进行合理规划,用到什么材料领什么材料。相关人员一定要做好记录并按量发放材料。另外建立相应的奖惩和监督制度,保证材料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施工现场的方方面面,贯穿施工活动的整个过程,其管理难度大,问题多,只有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制度相应的管理制度,才能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现场管理水平。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浅谈如何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和技术措施 【摘 要】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水平也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广大建筑施工企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能力、全面加强施工质量,已成为当前建筑施工界普遍关注的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业务工作,在本文中探讨了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与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技术措施,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现场管理;工程管理 引言: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思想、组织、手段方法,对施工现场的各个要素(人、机械设备、施工环境、施工材料、资金、环境、信息、能源)进行组织、计划、控制、协调等。使施工现场可以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保证施工现场的高效、优质、安全和低耗。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建筑施工能够高效有序的进行,面对施工现场出现的各种问题,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必须现场进行解决,以保证不受问题干扰,施工工作顺利进行。 一、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作为建筑施工的重点和核心,施工现场管理者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任务。只有扎实做好现场施工质量控制,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落实建筑施工企业的一系列质量标准。当前,建筑项目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多样等特征,施工现场也相应的体现出高空露天作业多、工种分散等特点,所以, 施工现场属于事故多发地段。只有下大力气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才能有效防范事故发生。此外,在施工现场要学会改善人、物、场所的结合状态,减少消除施工现场的无效劳动,减少施工材料的无谓消耗,以达到施工企业节支增收的目的,不断树立施工企业良好的外部形象,努力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施工现场管理反映了整个施工企业的能力水平,只有持续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才能确保工程质量,从而不断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在现代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施工过程复杂,难以进行有效管理 工民建建筑工程在施工时涉及的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材料种类繁多、设备复杂,因此要想实现对施工现场的统一、有序管理很难。因为实际的施工现场很难做到监管到每个人员,而往往因为一个施工工人的不当操作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施工涉及到的材料种类、质量层级都不同,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错,难以做到精准管理。 (二)施工现场管理缺乏安全意识,事故率较高 在工民建建筑施工的现场每个人都应该有安全意识,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较差,从而导致施工人员进行危险作业,不带安全帽等现象随处可见,这就存在安全隐患,造成施工现场的事故率较高。 (三)部分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缺乏基础的管理常识和专业知识。受管理人员素质限制,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的工程质量很难保障。 (四)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存在管理漏洞 工民建建筑的施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环节多,涉及人员多,抽样检查的方法存在监管漏洞。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也会出现钢筋混凝土也不够坚硬等一系列的质量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发现这些质量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很难保证工民建建筑的质量。 三、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质量的技术措施 (一)健全完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首先,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展开要依靠各个部门和班组的协调,因而建筑工程各部门和班组之间应正确认识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良好的沟通。因而,必须要制定相应的体制机制,保证各部门之间的及时沟通协调。其次,建筑施工的现场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中,最为常见和最为繁琐的工作便是对人员、材料的工作,由于当前建筑工程往往规模较大,因而需要的施工人员数量大,建筑材料种类多、规格多,因而为了简化管理工作,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应分别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如对建筑材料的采购、运输、存放进行明确规定,对施工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对其操作进行规范等等。 (二)严格做好现场施工机械设备管理 在当前的工程项目现场施工中,需要的机械和设备品种、数量多,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只有真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施工机械设备的利用率,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效益。第一,要进一步加强施工设备的优化配置。施工项目在筹备阶段,管理者应该根据施工组织计划,按照项目的大小,建立科学合理的机械设备管理规划,合理确定施工期所需的设备种类、规格和数量。对租赁的设备,应严格按照租赁合同,切实加强管理,避免租金的不必要浪费。其次,要加强设备管理制度的建设。使用机械设备前,施工技术人员应该深入了解设备的性能和特点,合理组织利用,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设备操作和养护人员,应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做到科学养护、精心维护。设备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要负责设备的正常操作运行工作,及时全面的收集燃料消耗和维修数据,做好统计工作,合理利用统计结果,以便及时检查设备运行的效果,调整使用方案,降低使用成本。 (三)强化切实可行的技术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是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这就需要技术管理者具有较强的技术水平。现场施工中,项目经理作为工程的指挥者,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水准是工程成败的关键所在。具体施工中,项目经理要选择合理的、经济的、切实可行的技术,解决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来确保降低工程成本、保证质量效益。同时,要聘请现场施工工程师,组建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班子,确保技术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进而有效控制施工环节和各道工序,从而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 (四)切实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工作和文明施工管理,对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如果疏忽了这两方面的管理,将会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甚至耽误工期。比如:当施工现场发生安全事故,造成施工人员伤亡,不但影响施工进度,也对其他工作人员造成一定的惊吓,从而影响其工作效率和质量,进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施工质量问题和工期延误。因而,安全管理工作应渗透到现场施工管理的方方面面,除了安装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配发安全设备外,还应定期对广大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其施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巧。在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保护的同时,切实做好对周围非工程人员的保护,避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四、结束语 只要施工企业上下同心协力,不断总结施工现场管理,文明施工经验,并十分注意把"定置管理""系统工程"等现代化施工方法应用到施工现场管理和文明施工实践中去,采用经济手段,不搞花架子,严格检查与考核,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就一定能够在施工现场管理促进文明施工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本文在阐述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概念及其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问题;对策 引 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建筑物在各方面的要求也有了大幅的提升,建筑施工是一项多工种、多专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施工全过程顺利进行,以期达到预定的目标,就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施工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现场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决定着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目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重大施工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因此重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加强事故防范是当前的重要任务。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是最直接的现场组织者、领导者和指挥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现场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也存在着工人纪律意识不强、施工材料浪费严重、以及安全问题突出等问题。因此必须不断创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方式,全方位地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水平。 1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及其基本原则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部分,对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考核建筑施工企业的第一系统目标,即质量、安全、成本、工期四大指标的落脚点也都是在施工现场。施工现场的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施工现场质量波动的原因存在偶然性和系统性原因两类,对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内容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现场施工管理主要是包括了施工作业管理、物资流通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现场整体管理的诊断和岗位责任制的职责落实等。对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也可从施工作业管理、物资流通管理、施工质量管理和现场整体管理这几个方面进行。其中对施工现场质量影响因素的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施工人员因素的控制、机械设备因素的控制、材料、构配件因素的控制、施工工艺因素的控制以及环境因素的控制。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现场管理能够对工程质量、以及成本的控制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够提高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对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应遵循三个原则。首先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建筑施工中的各项工作都需要科学合理的确定实施方法,客观科学的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其次是经济效益原则,在保证进度和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市场和成本,降低不合理开支带来的成本预算的增加。另外,还应该遵循规范化的原则,确保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克服主观,随意性,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施工的每个要素都必须认真按照制度,和规章实施。 2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施工人员管理不到位 建筑施工从设计到施工参与的工作人员数量较多,再加上建筑施工具有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因此参与的人员和劳动力数量一般很大,这也带来了对施工现场人员灌流的难度,首先,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素质,常常会出现施工人员违反操作规定而造成质量缺陷的问题,施工不当造成的安全事故频发,给现场施工埋下了安全隐患。因此,在施工现场管理中,施工人员的管理问题一直是其最突出也是最难的问题。 2.2 现场物料管理不严格 建筑施工中所需的建筑材料是工程施工的基础条件,在建筑工程的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建筑工程施工中所用到的施工材料种类繁多、规格不一、性能各异。材料的保管问题和施工现场的设备管理都存在安全隐患,问题比较突出。进而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此外,不注重对施工现场设备的管理和养护,导致设备老化现象严重,也会埋下施工隐患。 2.3 施工安全管理问题较为突出 安全施工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不但影响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影响着工程进度,更决定着企业形象的好坏。建筑施工中建筑项目具有流动性、生产环境复杂、生产时间长、变化因素多等一般性特点,建筑工程的安全会影响施工人员或者是使用该建筑的人员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建筑工程的安全甚至还会更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性,所以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施工的时候,一些工作人员安全帽的佩戴不正确,甚至还有的工作人员没有佩戴安全帽;在高层建筑施工现场,基础开挖深度深,对相当深度范围内的地基土要进行处理,如果支护方式对选择不当会造成重大的生产财产损失,如滑坡对周边原有建筑的影响,对施工人员的人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施工现场的警示牌、安全警示标语的管理也比较马虎;在施工现场的用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很容易发生漏电事故。 3 解决建筑施工现场管理问题的措施 3.1 加大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检查的力度 安全是效益之本,只有保证施工安全才能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首先,要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包括与安全生产相关的组织机构以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这两方面都是安全生产最基础的保障。要将建筑安全生产所可能涉及到的问题都要阐述清楚,而且要有可操作性,对于一些摆设性的法规要及时修改;其次,建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责任需要落实到每位相关的安全管理人员。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安全防护装置,组织研究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方案,及时解决施工中的安全技术问题并参加事故的调查处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对于施工人员,施工单位要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基本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培训,让施工人员尽可能地了解怎样操作避免事故的发生以及发生事故的时候怎样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同时对一些保护设施还要保证施工人员完全懂得使用,定期组织学习和演练,并通过考核确定施工人员具备相关安全生产的意识,同时也要在施工中不断地强调“安全第一”的原则,尽可能地做到安全施工。 3.2 严格对材料进行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建筑工程在全部施工过程中,每个部分项目工程的质量随时受到操作者、施工技术、原材料、施工环境等影响。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进步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其内容主要是严格检查验收,正确公道地使用,建立治理台账,进行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技术治理,避免混料和将分歧格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上。严格的对建筑材料的采购人员进行选择,保证采购员具有过硬的人品和较高的职业素质,诚实守信。作为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对工程所需材料不仅要进行货源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供货信息,尽量寻找货和价的最佳结证货比三家,质优价廉的购买材料,减少工程成本,提高企业利润。此外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和领导体系,强化质量意识,落实质量责任,并强化质量技术管理工作,及时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强化工人的质量责任心。 3.3 实行目标管理,切实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 在一个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中,要确保整个工程能够安全、按质、按量地完成,不但要有一定的技术管理人员,而且还要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适合本项目的管理模式。目标管理在当今建筑施工质量的管理中,能偶有效的调动建筑施工人员的创新场的适应性,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首先需要特殊部分搜集整理各种信息的具体情况,然后在交给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应的计划及应对措施,在确定总体目标后,再分解到各个项目、班组和各个岗位上,形成完整的项目质量管理的目标体系。目标管理的实行,能够有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生产力,可以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4 提高和落实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意识 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如混凝土工程、土方工程、水下工程及高空作业等,应拟定季节性保证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以免工程质量受到冻害、干裂、冲洗等的危害。为了加大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在施工材料上,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可以采用一些环保建筑材料,这样既环保,又能加大了对材料的利用率。 4 结束语 现场施工进度管理控制是现场施工管理控制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控制得好坏与否影响着现场施工管理控制的其他步骤的有效施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资金和工程的质量好坏。因此作为施工企业只有加强现场施工管理,才能获得理想的、满足适用要求的工程项目。 作者简介:黄德军(1975-),男,大专,工程师,从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提高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途径 摘 要: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加快,所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建筑行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重要行业之一,所以工程量呈现出明显的增多趋势,在这之中,工民建建筑又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就要进一步提高建筑的工程质量,这对于人们的生活或者是社会的进步都是具有很大帮助的,建筑企业应该进一步规范施工现场的管理,并且促进其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本文重点对工民建建筑中的施工现场管理水平问题展开探讨,并且提出了几点途径,希望对今后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措施 工民建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呈现出不嗵岣叩那魇疲所以对于建筑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工民建建筑中,为了进一步加强建筑的质量,就应该重视起施工现场的有效管理,这是施工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在工程建设技术中,主要包含两部分的内容,一是工程设计,二是施工现场管理,本文重点对后者进行了重点论述,要想进一步提高建筑的质量,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首先,在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中,施工人员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不同工作岗位上的施工人员具有不同的职责,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对施工人员加以合理的选择,还应该对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化的安排,同时还需要定期开展培训工作,这样才能保证一项工程可以顺利的完工。施工人员的妥善安排往往可以对工程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开始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应该对施工人员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顺利的展开,并且起到决策性的作用。为了可以更加合理的安排工作岗位,应该从施工人员的专业性以及个人的技能作为入手点,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岗位的科学性,并且在施工现场中,应该营造起一个融洽团结的施工氛围,这样可以让施工人员更加积极的开展工作,保证工程可以顺利的完工。 其次,应该重视起对现场施工材料的管理工作,施工材料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材料的质量对于施工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如果能够对施工材料加以合理的控制,那么就可以对工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对此,应该重视起对施工材料的采购环节,并且加强对原材料运输阶段的管理,还要在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以后进行严格的检测,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在选择材料时,不仅要选择价格适中的,还要选择质量好的,在运输的环节应该注意加强保护,以便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在进入施工现场以后,需要对具体的批次、规格以及数量等情况加以检查,以防止对施工质量造成损害。 再次,施工设备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科学技术手段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在施工现场所应用到的施工设备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在施工现场管理的过程中,对于施工设备的管理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施工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的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中所采用的施工设备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应该区分对待,在应用施工设备以前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进行科学化的调度,这样才能确保各个环节的施工都能顺利的完成,与此同时,应该确保施工设备是安全的,不存在隐患,否则就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危险。 2、工民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工民建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笔者在对现场的管理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施工现场过于复杂,不利于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这样想要进行更加有序的管理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对于施工工期还会造成进一步的延误,在施工过程中,通常会涉及众多的施工材料以及施工设备,所以一旦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就会发生问题,这样就无法实现精准管理的效果,对于施工质量而言,将会带来十分严重的隐患。 在施工现场的管理过程中,还发现安全意识淡薄的现象。造成事故的发生率较高。在工民建建筑施工的现场每个人都应该有安全意识,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较差,从而导致施工人员进行危险作业,不带安全帽等现象随处可见,这就存在安全隐患,造成施工现场的事故率较高。 部分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缺乏基础的管理常识和专业知识。受管理人员素质限制,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的工程质量很难保障。 3、提高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措施 (1)实现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的科学有序管理。我们都清楚的认识到工民建施工现场管理的复杂性,越是复杂其中存在的隐形问题就越多。因此必须建立科学有序的管理机制,对整个施工过程从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都做到层层监控,特别是涉及到工程质量的方面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不留死角。并在施工现场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此来提高工程质量的时效性。 (2)树立工程施工管理安全意识,确保施工安全。一个成功的工民建企业应当以“零事故”为目标,真正的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生产,树立施工安全意识。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注意安全管理的细节,对于不带安全帽等不规范的作业,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都应该进行严格的管理。 (3)提高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素质。在明确了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的重要意义,就需要对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加强,进一步提高。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层必须具备从业的资格,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的措施,通过培训使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及业务技能都有进一步的提高。另外,还可以组织管理人员到一些模范施工现场进行参观学习,学习它们的先进经验,同时对同行的管理方式方法有充分的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的改进自己的管理方法。 (4)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减少管理漏洞。在施工的现场,对施工质量进行管理是整个监管的核心。要想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就必须加强现场管理,对施工的每道工序、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就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减少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4、结语 工民建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提高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工民建建筑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与成本控制分析 摘要: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就是获取利润,当前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加剧了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建筑施工企业要想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实行成本控制和管理已经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施工成本控制和管理并不意味着偷工减料,一切都要在不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施工现场是建筑工程的主体部分,也是最复杂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人力、物力大量应用,各项工程和工序交叉进行,如果管理控制不好,就会造成很多的浪费现场,影响最终的施工成本控制,影响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更好的对企业成本控制研究,本文也将从现场管理的角度对成本控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场管理;成本控制 一、施工现场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材料的使用和管理 施工现场涉及到多种物料的使用和管理,施工材料也是施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材料管理不到位,很多的施工材料会出现到处堆放或者浪费的现象。另外施工材料对施工质量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一些不符合标准或者存在质量问题的材料混入施工现场,会在施工过程中被发现,那样不仅浪费了很多原料,同时也耽误了一定的工期,造成了成本的浪费。因此对于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控制施工材料的成本将是成本管理的重要方面。 (二)人力成本方面的问题 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同等重要,都是施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就目前施工现场的人员管理来看,管理方面还存在漏洞,很多的施工人员的行为和能力都需要进一步的约束和规范。作为一线的施工人员如果缺乏正确的成本控制意识,将企业的成本看成是一件与己无关的事情那将是大错特错了,企业的成本和经济效益紧密联系,而施工人员的利益也和企业的效益之间联系,企业发展越来越好给施工人员带来的也将是更好的薪资待遇。另外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没有按照施工要求和施工设计进行施工则会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再加上窝工、怠工都会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同样作为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也不能以消极态度去工作,如果管理人员在行为、思想等方面存在问题,将会影响更大。 (三)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使用 机械设备是提高工程效率,促进施工水平的重要工具。目前很多施工企I为了节省成本,使得很多的施工设备老化严重,与施工工程的需要相悖,影响了施工进度也给施工安全带来了隐患,施工企业要控制好施工成本,但是也不能以牺牲施工安全为基础。另一方面,在施工设备的使用上,有的施工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在施工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规范使用设备,导致设备的使用寿命剪短,错误使用造成的机器损坏现场经常出现。再加上人员混乱和设备乱用,使得大家都忽视了设备的及时保养和维护,造成设备使用成本增加。 二、施工现场成本控制的对策分析 施工现场的各项管理工作其实都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成本控制与管理虽然是一项对施工成本控制的管理活动,但是通过成本管理,也可以加强施工企业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同样通过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管理,也可以有效的控制施工成本,因此施工企业对于自身的成本管理活动要做好规划和统筹,以下将对施工现场的企业成本控制对策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加强施工材料方面的成本控制 施工材料成本控制和企业的施工成本密切联系,现场管理视角下的施工材料成本控制首先要保证入场材料能够符合施工标准和要求。对于所有进场的施工员料,现场管理人员都要按照施工标准进行验收,禁止一切有问题的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避免一切的因为施工材料不符合标准造成的浪费;其次是要加强施工材料使用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现场管理人员要对施工材料的贮存进行妥善安排,保证施工材料的存储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防止偷盗现象以及材料的自损现象。对于施工人员的施工材料使用,要严格按照材料领用程序进行管理,对人员的材料使用要做好审核和抽查工作,合理运用材料才可以为企业争取更大的利润;最后要做好资源的循环利用工作,很多废弃材料可以进行回收使用,落实绿色环保施工。 (二)人工成本控制 一方面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意识管理,对于一线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要加强成本意识教育,在施工过程中要将这种成本控制意识付诸于实践。另一方面要对施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要安排工程进度,同时要制定人员用工计划,在施工过程中,还要严格控制定员,劳动定额,出勤率,加班加点等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人员安排不合理,派工不恰当,时紧时松,窝工、停工等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采用“施工工序承包法”,保证施工质量、施工进度。 (三)施工现场机械的使用和保养 首先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确保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其次落实机械操作员的职责,确保每天的用和养护记录,确保设备的完好性。其次,合理安排机械的使用和机械操作手,确保充分使用机械设备,实现设备效率最大化。另外项目管理人员还可以对施工进度制定网络计划,找出关键线路,通过网络图合理安排每道工序的施工顺序以及人、材、机的到位时间和数量。 三、结束语 每一项施工工程都是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融合体,通过它们之间的相辅相成促进了施工进程的不断推进。因此从施工现场管理的角度来看,对施工成本的控制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好施工材料、施工人力和施工设备等三个方面,施工现场管理是一种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现场管理,可以更好的了解施工情况和进度,通过对施工现场各个环节以及各个项目工程的监督和管理,可以更好的发现这些过程中存在的成本控制问题,并将问题进行技术处理,即达到了节约成本的目的,同时又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更好的对施工质量和安全进行了重新审视。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房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与质量控制分析 摘 要:房屋建筑现场施工质量管理涉及到的工作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建筑的实用性、安全性、经济性等各个方面。因此,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内容与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房屋建筑;现场管理;措施 前言 施工现场的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部分,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工程质量,在建筑工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需要针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不断加大分析和管理力度,做好相应的优化管理工作。因此,建筑企业必须加大对施工现场管理的研究力度,不断提高自身的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从具体的管理制度入手,完善和规范管理程序,加强相应的管理监督检查,保障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提升。 1、房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房屋建筑的安全关注度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人们对房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也越来越加以关注。 良好的施工现场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在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少的使用施工材料,并减少施工周期,而做好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能对施工工期的缩短和建筑施工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施工现场管理就是对房屋施工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更好地保障房屋建筑的安全、高效地运行。施工进度的快慢、工程质量的优劣以及成本的高低和能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都与施工现场管理水平密不可分。高效的施工现场管理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使施工人员能够有效配合,促使施工项目高效、优质的完成。因此,必须要做好房屋建筑的施工现场管理,不断完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建筑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通过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来不断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实现自身竞争力。 2、 强化房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原则 在进行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过程中,它的优化水平,不仅能够直接体现出建筑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同时还是建筑企业生产经营运作综合性的重要表现方式。 2.1安全优先 在实际现场的施工活动中,在保证安全问题和实现施工进度、工程成本,始终要把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不能冒生命危险抢进度,超负荷工作。 2.2经济效益原则 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不仅需要控制好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同时还要注意到施工的整体项目成本和市场的经济价值,在进行现场管理时,需要形成较为完整的生产观。经济效益原则是指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种中必须要把施工质量、进度和工程施工的成本、市场两者同时进行控制和管理。这样才能够合理利用施工现场的建筑资源,避免不合理的开支或资源浪费。 2.3科学合理原则 在实际的施工现场管理中,首先要对图纸进行详细的了解,对整个工程的把握。施工现场中涉及到的各项工序和生产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同时要注意将科学合理的施工规范落到实处,尽可能地实现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另外,一定要观察现场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但要有根据,用事实说话。 3、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内容 3.1制度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并将其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从而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执行提供依据。首先要建立并维持一个有效运行的质量保证体系,要求施工企业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编制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并不断完善,使之更具有指令性、系统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可检查性。 3.2人、材料、施工机械的控制 3.2.1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工程质量的优劣起决定性的作用,在房屋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中,对人的管理是最重要的,施工质量管理者需要建立一套人才管理体系,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房屋质量建设中,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其质量意识。 3.2.2材料直接构成建筑工程的实体。施工材料质量的好坏是施工质量的基础,对材料的保管方法和堆放规律进行管理合格的材料是一切工程的基础,应当对材料的采购、存储、运输以及使用过程进行严格监管,健全科学全面的管理制度,排除障碍,保障工程质量。 3.2.3对机械设备的管理 施工机械设备是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机械设备在进场时应对其数量、型号、名称等进行仔细的验收,并对计算材料、图纸等资料进行认真清点。同时还要按照相关国家质量标准对设备进行装设,在装设设备的过程中还要对分项工程进行质量考核。完成机械设备安装以后,应进行试运行,保证机械设备可以正常运转,只有经现场施工监理工程师的许可,机械设备才能进场。 3.3控制施工工序 施工工序是形成工程的基本单元,工程质量就是在施工工序中不断形成的,为了让工程质量做到事前控制,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就要从控制施工工序的质量着手。为了更有效地做好施工工序质量控制,一是要制定科学的施工工序,并严格执行,认真操作,这是前提;二是在工序施工过程中不断发现影响工程质量的偏差,分析偏差形成的原因并不断纠正偏差,保证工序质量;三是设置多级质量控制点,对各道工序进行监督、检验,做到预防和检测相结合。 4、房屋建筑现场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4.1提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施工现场管理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注意对于施工人员控制及管理的全面性,保证各个部门在管理范围之内。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定期对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从而不断提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而为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建筑企业还要加强对施工工人的管理,提高施工者的技术水平,利用正确的施工方法对建筑进行施工.只有施工质量管理者和施工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都得到了提升,才能从多个角度提升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4.2加强施工技术与工序控制管理 正确运用施工技术,确保施工设备及人员的安全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采取主动控制,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控制措施,全面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条件的控制和建筑施工工序活动效果的控制,分清主次,抓住关键,依靠完善质量体系和质量检查制度来实现预定的质量目标工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人员在施工前应组织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施工单位和部门等与工程相关的各方面人员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的制定,以确保方案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从而确保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 4.3加大施工现场质量监控力度 施工质量是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体系的核心元素,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是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做好工程质量的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和现场监督工作,要明确管理工作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著手,要从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对房屋建筑施工质量进行管理,分阶段进行管理效果才能最好。如对设计图纸、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监控,应在有关分项施工前进行,这样能更好地实现事先控制。同时施工单位还要建立完善的奖罚制度,并加大监督力度,如果发现施工人员或者管理人员没有严格的按照现场管理制度操作时,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处罚,确保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的严肃性。 5、结语 总之、加强房屋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的管理对规范房屋建筑施工行为和提高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有重要作用。房屋建筑企业应当从各个方面加强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尤其是在现场施工的质量管理上应当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 从现场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优化。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有效措施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建筑施工工程数量不断增多,施工安全问题也逐渐暴露。所以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减少事故的发生,降低安全隐患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的现场管理。本研究对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的现场管理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性做出了相关阐述,并探讨了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场管理;有效途径 建筑行业是一个高收入,高风险的行业,它要求企业不仅有专业的团队和技术,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安全”是建筑施工的头等大事,绝不能因为贪图利益而偷工减料,建造出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加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的现场管理,确保质量、成本、工期目标的实现是建筑承包企业需要面对和思考的关键问题。建立健全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系统,确保整个建筑施工过程科学合理,极大地降低施工事故的发生率,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 1.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基本内容和现状分析 1.1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基本内容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施工现场的成本管理、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施工现场的人员管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从实质上来说,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就是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地组织协调,使建筑施工活动可以高效有序的进行,既确保了施工的安全性,又保证了建筑产品的高质量。 1.2建筑施工现场的现状分析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建筑的造价和工程质量。而就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现场管理来看,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一点是施工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职业素质和安全意识,作为一名施工现场的管理者,一定要具备多年的施工经验和专业技能辅助技能。由于我国建筑行业还不完善,专业人才少。再加上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没有建立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未按国家的规章制度办事,而出现安全事故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且施工人员的学历普遍不高,没有获得技术资格,综合素质比较低等现象的存在,将严重的影响着工程质量。其次,施工现场材料纷繁复杂,有时会因为堆放不合理,而导致材料之间相互影响,造成浪费,进而使工程造价提高。还有很多工程施工现场环境恶劣,陈旧、老化的施工机械设备维修管理困难、施工现场噪音巨大等诸多的问题。 2.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必要性 2.1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建筑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也在不断的实现专业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的过程。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对施工要求极高,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建筑质量的提升,而且安全有序的建筑施工环境也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了企业的信誉和声誉,增加了企业的无形资产。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带动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良好风气的形成。 2.2提高施工质量,减少事故的发生 建立安全的管理施工现场是提高施工质量,减少事故的发生的最好方法。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将有效地减少施工进度慢、施工无组织无计划、操作不规范、材料设备乱堆乱放等现象的发生。给市场提供质量好、造价低、工期短的优质产品,而想要建造出这样的产品,就必须依靠有效地现场管理,这是因为建筑产品是在施工现场建造出来的,而确保施工过程有序进行就需要凭借施工现场管理。 2.3有利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可以避免材料浪费,降低成本,合理控制工程造价,实现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理顺施工现场的内容,优化管理结构,为社会建造高质量的建筑,市人民生活得舒适安心,就是为社会谋福利。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就是为社会减轻负担,有利于社会效益的实现。建筑工程土建施工所产生噪音、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环境危害需要在土建工程现场管理施工的环境,如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降低噪音对周边居民作息的影响,或者车辆经常行驶的路段,进行经常性洒水,减少空气中的灰尘量等。除此之外,土建工程的现场管理,实现工程项目的环保性能落成之后能够美化城市的环境,为城市创造更多的环境效益。 3.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途径。 3.1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 不断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他们在设计、管理、图纸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建立一套完善的建筑施工现场条例,要求施工人员严格遵守。建立纪律严明,技术过硬的建筑施工团队。建立以企业负责人、项目部经理、各施工班组负责人这样层级明确的施工现场管理体系。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各级层层监督,是整个工程项目有条不紊的进行。建立一套合理的奖惩机制,对于优秀的有突出表现的员工进行奖励,对施工过程中不安全的行为进行处罚,激发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3.2加强建筑材料管理 建筑材料在工程造价中的比例非常大,所以稍有闪失,就会对总体造价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在施工之前应对所需的建筑材料进行市场调研,寻找最佳货源。材料采购时要明确列出材料的规格、数量、价格、供应渠道、保存方法,避免材料的浪费和工程造价的提高。在建筑现场还要对材料进行分类管理,抽样检测,首先是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没有问题,其次要避免材料之间相互污染,在需要某种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找到。还要定时的盘点库存。当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建筑材料的浪费和损失时,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和处罚。 3.3加强施工质量监管 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工程体的几何尺寸、高程校核等随时进行检查和改正。在指令文件控制方面,需要监理单位以书面形式对施工单位下达任务单,明确指明施工单位的不足之处,对其责任加以认定。还要将分部工程中所用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结构的抗拉、压、弯各项强度及拌料的配合比进行测定,通常需利用现场实验所得数据来评判质量情况。 3.4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要提高施工环境的卫生管理,需严格遵守安全条例。工地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火,防电,高空作业时要带安全绳安全帽等。对此,要派出安全小组进行时课检查,反复督促提醒,做到安全无小事。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国家建筑工程建设方面的相关标准,结合建筑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企业安全管理手册;落实岗位责任制,杜绝一切安全隐患,将建筑工地的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还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手段例如计算机技术,电子监控技术来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控,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不安全的操作进行及时监督和制止,以此来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庞大而细致的工作,它需要建筑施工管理者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安全意识。当然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并不仅仅是管理者的工作,更应该是企业对社会对建筑行业应担负的责任。本研究对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加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也希望通过更加科学的施工现场管理,为城市的美化助力。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浅谈“互联网+”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摘 要]建筑施工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由于露天作业,一线操作人员的行为、管理都受到一定的限制,现场安全、现场质量、现场标准把控、环保文明工地软建设、物料管理、建筑机械运行等动态因素较多,如何采用互联网+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方式,系统地改观现状,向技术、知识和管理密集型转变,是文章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互联网+;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互联网+现行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是将“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引入建筑工地,从施工现场源头抓起,最大限度地收集人员、安全、环境、材料等关键业务数据,打通从一线操作与远程监管的数据链条,实现劳务、安全、环境、材料各业务环节的智能化、互联网化管理,提升建筑工地的精益生产管理水平,实现“互联网+”与建筑工地现场管理的跨界融合,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1 传统建筑施工领域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建设具有明显的生产规模大宗性与生产场所固定性的特点。建筑企业70%左右的工作都发生在施工现场,施工阶段的现场管理对工程成本、进度、质量及安全等至关重要。由于传统的施工现场管理具有劳动密集和管理粗放特性,因而运转效率低下,在劳务、安全、材料、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钢筋、木钢管等成捆棒材进场,多数依赖人工点数验收,费时费力,夜间验收人眼容易疲劳,造成材料规格、数目误报、错报。 2 现场管理的几大重点环节,采用互联网+技术后获得的效果 2.1 现场作业人员管理 施工队伍流动性大,现场人员随意进出;工人身份难以验证;工人出勤缺乏电子记录,工资核算与支付证据链不清,劳资纠纷频繁发生。 采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系统解决。工地考勤、门禁设备与项目管理系统集成应用,可采集劳务工人数据信息,实施实名制管理,对工地劳务人员进行有效登记注册,随时了解其工作状态,也可以对工人采用简便的劳务实名制一卡通,是通过为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发放非接触式智能卡,依托智能卡对现场人员进行精细化管理,精确掌握人员考勤、各工种上岗情况、安全专项教育落实、违规操作、工资发放、洗浴用水、食宿管理等情况,实现对施工现场人员全方位管理。 2.2 现场安全管理 现场安全管理重要因素是人的因素,为实时监控作业人员,可装备智能穿戴设备,是可以直接穿在身上或整合到衣服、配件上的一种便携式设备,智能穿戴设备将成为建筑工人的重要单兵装备,与施工环境紧密结合,为建筑施工带来很大转变。智能穿戴设备在施工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智能手环可用于对现场施工人员的跟踪管理;佩戴智能眼镜,可将虚拟模型画面与工程实体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智能口罩上的粒子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施工作业区域空气质量,并把定位资料和采集到的信息鞯绞只上应用并共享;借助穿戴的运动摄像装置,可记录现场质量验收过程等。 高支模、塔吊等高发事故危险源点多、线长、面广,单靠人力巡检排查,工作效率低,而且难以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容易出现监管漏洞。将大数据应用到安全施工管理中来,可从源头监管施工安全问题,降低施工事故的发生。通过对工地人员进行有效的登记注册,并对登记信息进行分类存档,数据可随时调用,管理者可随时了解工人的工作状态。 2.3 质量管理 实现工程质量监管大数据分析。在工程质量检测及监管中运用大数据,可以有效提高检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可靠性。通过深入挖掘检测数据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特别是异常检测数据的关联性,对质量问题发出预警信息,更有效地指导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实施工程质量监管。 在网络平台上,设置质量控制点,系统自动抓取技术指标数据,对施工技术指标进行监管。从而能够对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某个工序或环节,设置技术和监理的重点,重点控制操作人员、材料、设备、施工工艺等。 针对质量通病或容易产生不合格产品的工序,提前制定有效的措施,重点控制;对于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是否符合施工要求。通过对施工技术指标数据的挖掘、分析,实现工程质量的信息化监管。 2.4 物料管理 加强进场材料和构件管理。施工过程中的物料运输、进场、出入库、盘点领料等,均可采用射频电子标签实施跟踪和监控。相关数据可直接进入项目管理系统,完成对施工进度、重点部位、隐蔽工程等部位的材料设备校核工作。 设置棒材自动计数系统,自动点数提高效率,对钢筋等棒材实现拍照自动计数,提升清点效率。保存记录避免扯皮:保存收货清点记录,减少数目误报和成本虚高现象。棒材计数系统依托于便携式棒材计数仪,通过拍摄钢筋等棒材的端面图像,实现进场棒材的自动点数与验收,可大大提高点数速度,管理人员通过系统保存现场照片和验收记录,可以有效监控材料验收作业,防止材料虚报。登记棒材的型号、厂家、货车、送货人、收货人信息。 2.5 环保文明工地建设 施工现场的扬尘、噪声、污水排放的监测工作存在周期长、数据量大的特点,工人生活区素来是日常管理琐碎难度大,可通过电参数采集模块实时监测生活区内宿舍房间、办公室、食堂等区域内供电线路的电压、有效电流、功率、功率因数等参数。实现生活区内宿舍、办公室等区域的实时用电参数监测、用电情况统计和超限报警等功能。可设置用电参数的报警阀值,当被测区域内供电线路上的电流、功率等电力参数超过阀值,或识别出违规负载时可自动报警,支持现场声光报警、手动报警等多种报警方式,可查看实时用电数据和历史用电数据。 2.6 施工机械管理 塔吊运行监控系统由安装于驾驶室的黑匣子、各类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和地面监控软件组成,用于实时获取塔吊当前运行参数,监控塔吊运行状态,实时显示塔吊交叉作业运行情况,进行塔吊碰撞危险的报警和制动控制,最大限度地保障塔吊作业安全。通过风速传感器采集当前风速,当风速大于安全上限时,在塔吊驾驶室及监测中心进行声光报警。风速安全上限可进行手工设置。对塔吊吊装物在空中经过的楼宇、高压线、学校上空等禁行区进行设置,吊臂或吊钩即将进入禁行区时,系统通过驾驶室的黑匣子和地面监测软件进行声光报警。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并显示相互邻近塔吊之间的运行状态。当前塔吊位于交叉作业区域,塔吊间距小于设定间距,可能发生碰撞危险时系统将进行声光报警。 3 智能设置 在临建危险区域放置红外对射进行防护,当有人进入防区遮断对射之间的红外光束时,立即触发报警。采用人工智能模糊判断识别穿过报警区域的物体,降低误报率。自动感知周围环境变化,根据环境状况来自动调节对射的发射功率,大大延长发射管的使用寿命,降低电能消耗。调节红外光束最短遮断时间,改变红外对射探测灵敏度。设置发出报警信号后,声光报警工作时间。整套设备重量10kg以内,配置三角形便携式可调支架,满足临边、洞口、悬空作业的防护。 在降低硬件投入、减少维护工作量方面,企业可以选择基础设施服务模式,有助于解决硬件问题。 4 互联网本身的发展对建筑业的影响 在新兴技术的支持下,互联网本身也在迅猛发展,以下技术将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热点,将对建筑施工互联网应用产生巨大影响。 建筑工地由于场受地条件限制,很多智能设备需要电池支持应用。如,监控施工变形的设备需要实时采集数据并上传,但设备布控位置往往很难接通电力,即使能接电力,成本也会很高,高效电池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设备长期运行的问题。 未来,低功率的施工现场移动机器人,如扫描、放样机器人等均可借助无线充电技术实现无人值守的长距离行走和工作。可实时监测模板沉降、立杆轴力、水平杆倾角等多种被测量。配备报警器,当监测值超过阀值自动报警,支持现场声光报警、短信报警等多种报警方式。实时数据全程记录,数据变化通过曲线图方动B展现,历史记录可追溯。 由于施工现场环境复杂且在不断变化,布置有线网络成本高、不稳定,如果光无线通信能应用于施工现场网络,将大大简化施工现场互联网环境部署。 移动智能终端在施工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配合相应的项目管理系统,实时查阅施工规范标准、图纸、施工方案等;可直接展示设计模型,向现场施工人员进行设计交底;加强施工质量、安全的过程管理,实时确认分部分项形象进度,辅助分部分项质量验收;可现场对施工质量和安全文明施工情况进行检查并拍照,将发现的问题和照片汇总后生成整改通知单下发给相关责任人,整改后现场核查并拍照比对;可在模型中手动模拟漫游,通过楼层、专业和流水段的过滤来查看模型和模型信息,并随时与实体部分进行对比,进行纠偏。 总之,现在各行业都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建筑业也同样随着时代的进步,必将消除低产能、高危险的状态,开始走上精细、集约、知识、智能的新时代。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关于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简析 [摘 要]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同时也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工程现场的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项目工程的进度以及工程的最终收益,其意义重大。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引言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可谓达到了白热化,"多揽活、干好活"是每个企业的共识。施工现场是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是合同履约的车间,是宣传企业文化的阵地,是企业利润创造的源泉,所以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至观重要。 1 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完善的现场管理机制 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并没有创建完善的现场管理机制,导致施工现场存在不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不按照标准执行、不按照计划执行等现象,导致施工现场管理非常混乱,这样不仅会影响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安全,还会影响施工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施工企业的信誉,不利于施工企业以及整个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材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造成施工现场材料管理不力的主要原因是工程建设所需的材料数量类别繁多、工程设备的损耗与老化,以及工程技术无法有效应用到实际建设中,这都会造成材料管理难度的提升。首先施工单位没有为材料的存储、进出库及使用制定合理制度,常有材料浪费的现象出现,提高了工程的成本;其次,当施工设备出现磨损和老化后,没有迅速对其进行维护和更换,这就会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严重影响了施工现场的安全和稳定;最后,相关建筑知识无法在工程建设中得到有效应用,后勤缺乏保证等等,这些均会给工程的顺利建设带来了阻碍。 1.3 设备及技术管理不到位 随着建筑规模的扩大,施工现场常会启用大型建筑设备,然而相关的施工管理单位却没有对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无非有效实现设备的管理与控制。与此同时,部分工程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及专业素养有限,管理制度存有漏洞和不合理。这些都制约了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工程进度及质量的提升。 1.4 施工现场的施工安全意识不强 在工程现场,很多工程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致使常有安全事故出现。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工程人员自身对安全施工的不重视。在进行工程建设时,主观意识较强,并不能遵守相关的规定及制度。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便会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和经济损失。 2 建筑工程管理策略 2.1 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体系 要想为工程的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施工环境,相关的管理单位必须为工程建设制定一个完备合理的管理章程。以此为据,将各项工作仔细分配到每个部门之中,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和监督,以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和顺利。工程的基本章程要包括:激励制度、责任划分制度、安全操作章程等。只有对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创新,才能为施工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提高施工单位的行政执行能力,为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助力。 2.2 完善现场组织管理 工程现场管理的内容要包括人力、材料、设备、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对工程管理进行优化和创新必然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安全和效益。因此建筑企业要构建一个专业的和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制度体系,全面细致的管理工程中的各个建设步骤。从工程的经济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出发,对工程的性价比、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工程建设的合理性进行衡量,即便在面对更加烦琐、复杂的工程问题时也能够做到施工的井井有条和切实有效。 2.3 加强现场材料管理 工程中所用到材料的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最终工程质量的高低。因此,相关的材料管理部门必须对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测,只有经检测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优化材料的运输和存储环节,在不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降低相关的材料成本投入。材料的监督及管控工作要贯穿整个施工过程中,严格禁止有质量问题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严格控制材料的采购与使用,以免出现不必要的浪费;适当采取相关的奖罚措施,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和降低材料的浪费,降低工程材料造价。 2.4 加强施工进度管理 以“三控制,一管理”的原则作为工程现场管理的准则,不断对工程现场管理机制进行优化和改进,进一步提高工程建筑的质量。工程进度管理是工程现场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根据工程计划有效管控各阶段的工程进度,根据现场进度有效协调各施工部门间的关系,对工程实施动态监控。尽可能确保工程进度按照计划进度进行,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将直接影响其他项目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同时它也与工程的最终收益与成本造价密切相关。对控制性进度计划进行有效的调整和优化,对工程的全过程实施动态跟踪和控制,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2.5 加强施工方法管理 施工方法管理需要严格贯彻到整个工程建设之中,比如工程方案及工艺的管理、质检方案及工程规划的管理等等。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工程中的各个关键项目都要重点管理,如混凝土的制备、钢构建设、混凝土浇筑作业等项目。对每个施工项目中的细节部分进行严格管理,优化工艺的流程和资源的配置。除此以外,在施工方法管理中必须重视对项目中各项资源的调控,如建材、设备及人员等,合理科学的资源配置是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的有理保证,所以,在工程建设之前,必须对工程的各个部分进行考虑和分析,以施工方案为决策基础,优化资源配置。 2.6 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的管控 对于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及设计单位等相关单位,要积极研究对建设单位发放的常见问题专项治理任务书。对于其中确定的常见问题,施工单位也要制定出科学可行的专项治理技术方案,而且要在工程施工的现场设立展板以及样板段等,同时还要开展小组活动,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在专项治理技术方案经过监理审批合格以后,监理单位也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监理实施细则,对于其中的细节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专项治理自评报告。 2.7 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性 施工安全是我们近几年以来一直狠抓的问题之一。所以,在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中我们也要保证好施工的质量。关于如何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性,我们有以下的几点措施:施工团队之间分享施工安全的经验,总结以往施工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建立施工安全调查小组,随时随地的在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加强施工团队的安全意识,加强对施工团队的安全培训;重视施工现场的自我防护,及时的佩戴安全帽等等的防护设备。 2.8 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 施工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影响环境污染物的产生,杜绝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要建立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对废水、废物、粉尘、噪声、有害气体的管理,要采取措施,将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对现场施丁人员生活环境也要下大力气管好,让施工人员身心健康得到保证,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 结语 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是非常复杂而且繁重的,施工企业只有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工程现场管理、后期管理以及管理的优化创新,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及素质,才能确保施工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论文:浅谈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提高 摘 要: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渐的提高,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有着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工民建建筑施工。在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中,必须要同时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施工的进度,因此提高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变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建筑行业是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工民建建筑施工是建筑行业的一部分,工民建的施工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施工现场管理也是非常复杂的,对于施工进度和施工的质量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本文就是对提高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进行分析,提升建筑行业的施工质量,促进工民建建筑的不断发展。 1 提升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建筑企业地位的不断提高 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对建筑行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建筑行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的标准之一。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建筑企业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建筑企业要想生存,就要在施工现场管理上下功夫,不断创新施工现场管理的模式,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将施工现场管理作为建筑管理的重点,在工民建建筑施工中,现场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作为施工现场的管理者,还要将监督工作做好,促进建筑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1.2 有利于施工的安全 在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有很有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这些安全事项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都是需要注意的细节,例如混凝土的浇筑过程,或者是模板的安装过程,这些过程都会涉及到建筑施工的安全性。工民建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要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例如在某住宅工程的施工中,进行框架结构的施工,地下有2层,而地上有13层,首层的高度就达到了5.2m,标高也达到了3.7m,在顶层的房间使用的是石膏板进行的吊顶,在施工中使用的是双排的脚手架,这一建筑项目是在20154年5月20日施工的,预计是在2016年4月30竣工,但是在2016年4月17日由于光线不足的原因发生了安全事故,有施工人员在脚手架上坠落下来,造成了施工人员的当场死亡。 这一项目在施工之前作为施工企业没有将安全理念落实到位,申报的是隐蔽验收,作为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没有先进的管理知识,也没有将施工现场的管理灯具设置好,现场的安全检查工作也没有及时的进行,这些因素都是导致这一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低下,出现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1.3 有利于施工的质量 在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一定要重视现场施工的质量,作为管理者要及时的组织人员进行监督,提高施工的质量,重视施工现场的管理,最大程度的提高施工安全性,促进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 影响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提高的主要问题 2.1 施工过程比较复杂,管理效果难以提高 工民建建筑施工人员的素质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与工民建的施工管理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施工材料的种类和设备比较复杂,在施工现场难以进行统一的管理,管理人员在管理方法上也欠缺科学性,由于施工现场比较混乱,导致了施工监管极为困难。每一个工程人员的施工都会对施工作业有着一定的影响,一个人员施工不当,就会对整体的程序产生影响,不容易实现建筑施工的精准管理。 2.2 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差;检查方面存在漏洞 作为施工人员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每一个现场的施工人员的安全性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效果却比较差。建筑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对安全管理的意识不强,导致了现场的施工人员进行危险作业,有些施工人员甚至没有佩戴安全帽,这样就给施工人员的安全性带来了严重的隐患,一旦出现坠落物,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就会受到威胁,正式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了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的事故发生率极高。 2.3 施工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不高 作为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无法掌握比较先进的理念进行施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不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很难保证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质量。工民建建筑的施工是十分复杂的,其所涉及的环节、人员很多,在监管中进行抽样检查存在一定的漏洞,会产生一些质量问题,如钢筋混凝土不够坚硬等。对于这些质量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发现并予以解决,那么工民建建筑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3 促进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提高的有效措施 3.1 科学有序地管理工民建的建筑施工现场 必须通过科学有序的管理机制的建立,层层监控整个施工过程,包括设计和施工阶段,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涉及到工程质量的问题,保证不留任何的死角。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从而促进工程质量时效性的提高。 3.2 全面确立工程施工管理的安全意识 工民建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以“零事故”为自己追求的目标,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必须从思想上切实重视安全生产,把施工安全意识真正扎根在头脑中,落实在行动上。在具体的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如不带安全帽的不规范的施工行为、存在安全隐患的施工环节,要特别予以严格的管理。 3.3 重视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然人员,必须要拥有从事施工管理的资质,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因此,民建施工企业应该通过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等办法,使管理人员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此外,还可以组织管理人员参观一些模范的施工现场,学习交流模范施工现场的先进管理经验,充分了解同业者的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取长补短,推动自身的管理方法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 3.4 尽量减少漏洞,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在民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施工质量是整个监管的核心环节。而要切实提高施工质量,就必须对施工现场进行强化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检查每道工序,以及可能存在的偏差,最大限度地杜绝存在的安全隐患。 4 结论 如今,工民建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多,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施工企业要想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首先要建立并完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把施工现场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其次,施工企业要加强施工材料管理,做好材料的验收检查工作。最后,施工企业要不断创新施工技术,更好的满足项目的施工需求,实现工民建施工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科研论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相长实践 摘要: 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面临着教学与科研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当前的考核制度和晋升规则偏重于科研成果,由此出现了青年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从而影响教学工作效果。本文将PBL模式引入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实践中,将青年教师的岗位需求和个人需要相结合,从分析问题根源着手,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出发,探索青年教师教研相长的途径。 关键词: PBL模式;青年教师;教研相长 美国教授Barrows于1969年首次提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它强调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使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通过合作或自力更生去解决问题,成就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并能理解掌握到问题背后隐含的学问和知识。PBL已成为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主动式学习方法。高校青年教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接班人和中坚力量,他们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令人困扰的当属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关系问题,多数现有的考核制度和晋升规则更偏重于科研成果,所以合理地将二者结合,以科研能力的培养带动教学能力的发展,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知识,对青年教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必要性 1.有效地提高青年教师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程度 教师在执教很多门专业课时,迫于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学生会问到教师该门课对于就业的作用,每当此时,多数教师会讲很多亲身经历和就业实例,但学生仍很难获得同感。因此,我采用PBL模式,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会以科研项目的形式和社会生产需要的角度来分析,然后组织他们讨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会使得大家容易获得课程的感性理解,更会进一步把握本门课程的精华所在,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2.更好地培养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 科研项目所研究的任务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现实需要,需要开拓思维,创新性地开发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青年教师承担科研项目,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由于科研项目研究的都是本学科最前沿的问题,许多问题大家闻所未闻,这会激发青年教师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创新精神,科研项目可以促进项目组成员间取长补短、及时沟通、友好协作,培养教师团结合作,提高共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青年教师的责任使命感 科研任务本身也具有教学性和教育性,做科研项目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和回报社会的过程,应该成为教学的一部分。青年教师应带领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共同承担任务,把项目分解成子课题、子项目,然后分配给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和解决,学生和教师都是团队成员,所以大家都要尽力完成自己的具体工作,从而增强责任意识,刻苦钻研,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二、具体实践过程和方法 1.在学生毕业设计中实施教学与科研结合 对于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教师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的具体工作内容来出题,学生选取毕业设计的题目,对教师而言即是选择科研项目的具体任务,从专业知识的讲解到具体要求的分析和解决,每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整体的完成质量。教师必须把握整体,进行有效的具体的指导。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后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查找相关文献,完成“充电”,以尽早进入工作状态。我采用的做法是关键词法,要求学生根据关键词和定义自行查找和阅读文献,以便他们迅速提高相关知识,对问题有清晰的概念理解和明确的解决思路。 2.在考研学生中实施教学与科研结合 当前的考研热源于社会就业压力和继续深造的追求。教学内容和学生考研的研究方向相一致,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课堂教学和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入学面试。 3.在每周例会中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是锻炼他们各方面能力的一次极好的机会,但是由于习惯了课堂填鸭式教育,许多学生初进实验室时难免有些不适应,于是,我引进了实验室周会,坚持每周四晚上进行一次例会,与学生会面,一方面是答疑解惑,另一方面是讨论和总结交流。大家在会上对前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来让大家讨论,他们相互促进,形成了良好科研氛围。笔者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周会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创造机会使科研经验转化为教学能力的途径,也是提高教学水平、促进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PBL模式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科研项目的实践经验,培养他们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创新精神,还可以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和进步。所以,青年教师要不断学习和补充新知识,以提高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作者:李永亮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教学科研论文: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科研意识探索 摘要: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科研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而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文根据我校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现状,探索实验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渗透科研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科研热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科研意识;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 生物制药产业是当前最活跃、进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被誉为“朝阳产业”。我国已把生物制药产业列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支柱产业[1]。生物技术制药是现代生物技术与药学高度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涉及到基因工程制药、发酵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抗体制药、酶工程制药等,内容多,知识面广,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2-3]。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4]。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两个主要职能,科研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体现教师与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5]。实验教学是培养实验技能、科研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6,7]。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了初步的教学改革思路,在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科研意识的培养。 1我校生物技术制药教学现状 2006年我校在制药工程专业中开设了生物技术制药课程,2014年在新一轮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中,药学、药物制剂等相关专业增设了《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实验课教学中我们根据现有条件开设了一些基础性和初级综合性实验,如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质粒的转化、微生物的发酵、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等。学生初步掌握了现代生物技术制药的基本知识,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每次实验课安排3~4课时,但很多实验步骤时间较长,无法短时间内完成,缺乏连贯性;实验经费与场所有限,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甚至是演示实验;再加上有些实验本身较为抽象,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实验教学班级较多,实验教学人员较为紧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改革,以综合性、开放性实验为突破口,整合多方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 2优选教学素材与内容,整合多方教学资源 现代生物技术飞速发展,新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不断出现,以至教材的内容往往滞后于学科知识的发展,要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前沿知识,我们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知识引入到实验教学中。但这些内容的实验技术条件要求极高,花费极大,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通过专题讲座、结合视频,在实验过程中穿插讲解,如生物技术与靶向药物开发、药物基因组学、基因治疗药物、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专题,激发了学生科研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现有安徽省药学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安徽省多糖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活性生物大分子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优势,我们积极与这些平台有关教师联系,邀请他们利用这些先进的科研平台适当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掌握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相关技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此外药学院也积极申报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与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项目,先后筹措资金约300万元建设生物制药实验室,极大的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有效解决了实验场所与教学人员紧张的问题。 3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综合性实验指实验内容涉及到本课程或相关课程的综合知识,涵盖更多的知识点,往往涉及到多种实验技术或方法,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设计性实验一般是提前指定实验目的要求,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成员根据现有实验条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并加以实施,不同学生或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案,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近年来,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主要实验教学改革方向[9]。在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重,可以增强学生对生物制药相关技术的认识与理解,锻炼学生文献检索、数据处理、独立思考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4改革课堂组织形式 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每次实验都有规定的学时数,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实验内容,只能把很多实验步骤进行简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也不能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10],由于生物技术制药很多实验周期较长,很难在短短的几节课内完成。我们考虑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改实验课为实验日(一般选在周末)或实验周。教师筛选若干可行的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列出实验项目所需仪器与材料、具体实验操作步骤及参考文献,教师进行适当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或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合理安排实验进度,如果实验过程中出现意外结果,学生独立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并可重新安排设计实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严谨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在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步骤时间较长,教师穿插一些与生活密切联系、有一定科学意义的问题,与学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活跃实验气氛,促进学生对实验操作产生兴趣,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5推广科研兴趣小组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很多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步骤多、周期长,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增加了实验本身的难度。我们根据学生自身目标(如考研的学生),选拔部分高年级学生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进行适当的实验分工,促进实验顺利完成,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教研室的学术活动,同时动员教师指导学生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大学生科研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让学生接触早期的科研训练。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安徽省药学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和安徽省多糖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优势,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向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室,对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技能的考核与训练。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接受了科学思维的熏陶,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6完善实验考核方式 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往往以实验报告为依据,教师在实验后对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进行评阅,这种考核依据方式存在一些局限性,不能就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和反馈,不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无法全面并合理的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些学生实验过程中学习态度非常认真,操作也很娴熟,积极思考与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实验结果不理想,如果单纯根据实验报告评阅实验成绩,可能会因为成绩不理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将实验教学考核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实验报告部分(约占40%)、实验技能测试部分(约占30%)和实验设计部分(约占30%)。实验报告部分重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相关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能力。在平时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完成实验技能的测试,重点考察学生实验操作是否娴熟,试剂的配制与仪器的使用是否正确,实验记录是否规范。实验设计一般是教师根据自身研究方向提供若干个的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也可是学生自己选定实验项目,重点考核学生的文献检索、实验方案设计等科研能力。按照这种考核方式。即使有些学生实验结果并不理想,甚至失败,我们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让学生依据实验原理真实客观的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完成实验报告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讨论,也能获得优秀的实验成绩。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方式,可以对学生在实验课堂中综合表现进行全面而又客观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我校最新培养方案中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等相关专业都设置了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安排了实验课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生物技术药物相关知识的理解。我们提出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思路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能力有着较好的效果,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实验场所与教师相对紧张,新的教学模式所需实验经费更多;很难在所有学生中推广科研兴趣小组;科研意识的渗透培养,与教师的科研水平以及教学的主观积极性有很大的关系;在实验考核体系中,相比于单纯实验报告考核,新的考核方式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不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不一样,有些学生对科研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有些学生毕业后准备从事其他工作。对此,我们考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鼓励对科研有兴趣的、特别是准备考研的学生成立科研兴趣小组;下一步我们将选择卓越药师实验班学生作为教学改革试点,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实验教学经费投入,改善实验条件;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乐于奉献,教书育人;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指导学生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大学生科研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鼓励学生撰写研究论文与前沿综述。在此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科研与教学水平也相应得到了提升,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本科教育是学生形成初步的科研意识的重要阶段,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如何培养具有一定科研意识、创新型的复合性人才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育部明确提出“科研素质和能力训练要贯穿在各个教学阶段,在基础教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11]。实验教学是促使学生实现这种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我们积极探索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渗透科研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科研思维,为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药学专业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王国栋 秦国正 周玉燕 黄微 唐保露 韩莉 琚勇 单位:皖南医学院药学院 教学科研论文: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专业教学科研相结合 摘要:科技创新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训练他们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教师的专业教学,结合团队的科研工作,有效地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与成效。 关键词:专业教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激励机制 在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话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开拓进取,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1]。创新教育是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和目标[2],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参加科研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接受科学研究的训练,通过一系列完整的科研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进而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因此,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必须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教育力度,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提供和落实大学生科技创新保障,制定和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客观评价的激励制度,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管理机制[4],对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结合教师的专业教学,引导切合实际的大学生科研活动 结合教师专业教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才有活力[3]。近年来,在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设计课题研究内容、选择和实施可行的研究方案、总结相关研究成果、撰写及修改论文等一系列科研工作中,逐步引导把学生进入科研殿堂,激发他们的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野生动物学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把野生动物学的基础教学内容与大学生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如举办创新活动课题申报动员大会,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题目和研究方案,编写和修改申报书,并开始前期准备工作,在获得创新课题立项后,学生在教师耐心指导下,逐步完成创新课题的各个阶段任务。经过师生共同努力,所有课题一一顺利结题,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科研论文。在此过程中,既能培养了学生对野生动物学的兴趣与热爱,又加深了他们对动物学科学研究严谨性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教师的及时正确指导 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培养科研素质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把教师教学科研工作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4]。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起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科创导师的关键性作用不容忽视。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我们就有意识地在专业课教师介绍与自我介绍中,灌输专业课学科的发展前沿和进展,介绍每位专业课教师的研究领域和专长,并定期举行学术报告,让学生对专业课学科的起源和特点、研究背景、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等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逐渐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因此,科创工作要求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提出“另类”观点,帮助学生把握选题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拟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的判别选择,特别是科创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和瓶颈给予及时分析引导,维护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相反,如果仅凭学生的兴趣和学识,离开教师的专业指导和跟进,科技创新活动往往局限于低水平重复,甚至无法继续开展[5]。 三、科技创新活动选题要与专业和指导教师的研究相结合 如何选题是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关键一环,选择既有新意和价值,又符合实际、适宜大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路线和方案在后续工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的学院的具体做法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尽早让学生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工作中。这样既便于教师的指导,又可增强科创活动的专业性和目的性。如在2013年广州登革热灭蚊活动调查中,我们结合教师土壤动物学方面的在研课题,引导学生就灭蚊剂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申报了大学生科技创课题。获批之后,师生共同努力,项目顺利结题。有了前期的工作基础,近两年,我们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大学生创新课题有“模拟氮沉降对树木园土壤动物的影响”,“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野外控制试验”等两项省级课题。 四、建立传帮带、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研团队 具有广泛学生基础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生命力所在,尽可能吸引大学生加入到大学生科创活动中来,在科创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精神,也是大学生科创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3]。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组队参加科创活动,实行组长负责制[6]。归属于指导教师的学生,来自高低不同年级,高年级学生无形中发挥传、帮、带低年级学生的作用,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梯队逐渐形成,这样,教师培养学生与自己的科研相得益彰,逐步培养了一支稳定的大学生科技活动队伍,表1为近年参加技创新团队的情况: 五、强化激励机制,调动师生科创活动的积极性和潜能 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科创活动的积极性和潜能,既是大学生科创活动持久性和连续性的保障,也是国内大部分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目前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尚存在一些问题:1.科创活动的覆盖面不够广,具体参加的大学生人数不多。通过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不少学生希望能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但因缺少适当的引导而让相当多的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举棋不定,真正有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热情的学生只占少数。2.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学习活动局限于书本和教师,认为科研是研究生的事,参与积极性不高。3.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参加科创的大学生过度依赖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或研究思路,很少独立思考,达不到科创的真正目的。4.建议高校建立起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立项管理、设备和经费管理、使用制度等,以保障科创活动涉及的实验设备和经费高效合理使用。5.建议高校进一步加强宣传指导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扩大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影响;明确科创活动的激励制度并落实到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并完善该制度的监督评价机制和激励措施等多方式完善和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发展。 作者:佟富春 曾曙才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教学科研论文: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协同创新理论分析 摘要:在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下,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冲突在各级各类学校均有不同程度反应,通过对教学与科研基层组织的运行方式、存在问题、演变过程的分析,以协同机制为创新基础,缓解此种矛盾所形成的冲实,通过实践研究,寻找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路径,实现对重点专业的建设、技能技术高地的打造等方面的重要支持。 关键词:教学科研;理论分析;实践方法 在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下,学院层面上拥有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两类机构,但在系级别上只有教研室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管理和执行组织,同时进行行政和学术管理,在管理序列中同时受两种管理模式的指挥,形成了一对二的局面,造成令出多门、执行力不强,灵活不足、管理成本高、人浮于事、学术民主化和资源占有权力化冲突等问题。加强高校“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是我院省级重点项目“协同创新机制改革创新与实践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系基地建设、专业建设、教研教改都有较大的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高水平学科和高层次人才数量偏少、重点科研创新平台实力偏弱、重大科研项目承接能力不足等问题。 1研究意义 1.1紧扣政策。1.1.1对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管理研究实践,本研究的切入点为:在上层建筑上强化学术权利,弱化行政权利基础下;以学术委员会作为行政与学术的协同机构,作为汽车的方向总成,将教学与科研作为二级学院管理的两个主要方向,以“负责人制”为制度体系,协调两者行驶的轨迹,确保教学、科研双线(向)并行高速发展。正如粤府办〔2012〕103号指出“建立健全符合高等学校特点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推进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改革高等学校基层学术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这是二级学院管理模式改革的首义。1.1.2对高职院校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创新改革研究与实践。本研究的切入点为:在下层组织形式上以专业、课程、基地、研究中心作为基层运行的四个车轮,全体教师为发动机,一起作为汽车的动力总成,通过“负责人制”交叉作用四轮驱动,打破教研室管理的桎梏。正如粤教高函〔2014〕8号文特别指出“协同建立能统筹整合和发挥人才、学科和资源优势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这是基层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质。1.2增强创新能力和重大项目科研能力的需要,是“创新强校工程”的重要组成之一。加强高校“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是我院“创新强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我系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路径,在机械系的振兴、重点专业的建设、技能技术高地的打造等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3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术团队培养的需要,是“强师工程”的重要组成之一。以“负责人制”为管理机制和教学组织形式,以课程、基地、专业、研究中心为载体,在我院制定的“创新强校工程”的大框架下,通过“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中青年教师国内外访学研修计划”等高层次人才计划,为我系造就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术团队,进一步提升师资整体水平。我课题组充分认识到加强我系“强师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推进高校“创新强校工程”建设为契机,(以“负责人制”为教学团队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的机制基础(本课题院级立项基础),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我系教学改革和教学组织的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我系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为我院快速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2研究现状 2.1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组织结构的矛盾性。从高校现有的管理组织架构上看,学术民主化管理和组织行政化管理相结合,这种结构却往往很易被管理系统上的科层结构、管理行为上的交集结构、管理对象上的辐集结构或多或少的解构,由此形成了管理运行中发生在不同系统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层级之间各式各样的不协调。2.2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利的对冲性。行政权利不仅对学术研究是一种极大的干扰,而且管理效率也差强人意。大学固有的科层结构,就形成专权专断的官僚决策,也不利于学术空间的真正建构。而这样的结果,也并非管理者的初衷本意,而是源于系统或部门利益的纠葛,分力过度膨胀、合力明显弱化所致。2.3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对两种管理的无向性。现行院系教研室三级架构,以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进行行政化的科层管理;实行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也与协同创新管理模式有较大偏差,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本院特点应用“负责人制”,特进行本研究。2.4学术权利的缺失造成对行政权利对抗无力性。学术权利缺失,科研机制的不完善,经费支持不足,造成针对师资培养的“对外交流、访问、培训等”等各类学术活动受制,教师教学和学术能力提高的途径和空间被压缩,教学质量提高和协同创新成了无本之木。 3研究效果 3.1效果1:为缓解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组织结构的矛盾性学术民主化管理和组织行政化管理相结合,这种结构却往往很易被管理系统上的科层结构、管理行为上的交集结构、管理对象上的辐集结构或多或少的解构。矛盾性造成的现状:(1)处于直线式管理系统底端并且专业学科分割而成的教研室,不利于专业的交叉创新,人为阻断教师的跨教研室的协作融合。(2)按“专业划分”的教研室组织职能与“全院贯行”的教师分级职责有诸多冲突,造成组织职能与个体行为不能融合统一,管理效率低下。3.2效果2:为解决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对两种管理的无向性。在学院层面上拥有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两类机构,但在系级别上只有教研室,同时进行行政和学术管理,在管理序列中同时受两种管理模式的指挥。无向性造成的现状:(1)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二元背离造成的教研室功能定位模糊,教研室责权利界定不清。(2)定位于专业管理的教研室在有行政事务而无行政级别的尴尬处境下,无心也无力进行科学的课程管理,课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变为教师的个体行为,相互间协同不足;同时需要依靠课程教学积累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的青年教师,很少能获得针对性的指导和具体的帮助,成长迟滞。3.3效果3:为缓解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利的对冲性。大学固有的科层结构,就形成专权专断的官僚决策,也不利于学术空间的真正建构,更需要强化学术权利,弱化行政权利。对冲性造成的现状:(1)鉴于我院定位、机制体制、师资能力等原因,没有成体系的建设学术组织;学术权力的缺失,造成了行政权力的一支独大,行政与学术协同创新、相互融合就更加无从谈起。(2)学术权利的缺失,科研机制的不完善,经费支持不足,目前教师从事研究创新工作主要动力来源于职称晋升。3.4效果4:为缓解协同创新管理模式与现行基层管理模式的不协调性。具体表现在:(1)协同需要是的沟通、交流、交叉、整合,创新需要的是汇集思路,争论、评论,需要以民主化的管理来实现,而现行的基层管理科层化管理强调的是规范、纪律、执行、各司其职。所以,必需突破现行的基层管理模式,增强学术权利,以学术组织实现协同创新所需要的各类条件。(2)现行的行政管理以工作量,重复性来衡量,进行是可量化的工作。协同创新是开创性、偶发性的、不可重复的,无法具体衡量,只能是以价值对其进行评价。所以,必需有一个衡量的机构或组织,以完成对协同创新的组织实施与评价,而学术组织可以很好的完成这部分任务。(3)通过适当的组织结合,协调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使教学型教师和研究性教师,能相互互补,有机融合。 4实施方法 4.1比较研究法。我国高校现行的行政管理、学术管理所组成基层管理模式的交叉冲突情况异常复杂,通过对两种基层管理制度体系的比较研究,是对“协同掌舵,双线并行,四轮驱动”的研究思路的践行,也是确保顶层设计科学的可行的基础。4.2模型构造法。本课题创新的从体制机制驱动力产生和传输角度出发,按“汽车四轮驱动原理”构造了本课题的定性研究模型草图。四个驱动轮、各轮间协同工作方式、方向盘指导作用就是本课题的重要研究内容,根据协同的力度、广度、有效度来设计驱动的原理与类型,并形成所需的制度体系,最后完成模型构造。4.3系统理论法。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相对层次丰富,系统性较强,因此在现代系统理论的众多方法中本课题有机的结合了以下几种:为解决实训基地资源配置和突破资源瓶颈,采用了“约束理论”;为实现课程、基地、专业、研究中心负责人对知识体系的固化、流通、升华等,采用了“知识管理理论”;为解决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顶层管理融合,研究“协同创新”理论。4.4个案实证与定量研究法。本课题选择了“研究中心”作为载体行进驱动力研究、选择“学术管理线”作为载体进行运作方式研究,将两个研究与实践的载体作为个案,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个案实证研究。在实践过程中,收集驱动数据,构建数学模型并最终展开精确的定量分析。 5研究过程与受益面 5.1研究过程(表1)。5.2受益面。(1)通过课程驱动、基地驱动,依托专业负责人为方向指导,以技能主线,形成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各基础和中心的运行模式。(2)通过课程负责人制、基地负责人制的实施,经过团队协同,在内生动力和激励机制下,初步完成课程群、实训项目群的构件化开发,内部链路化形成。(3)学术委员会功能、各级负责人制规章等机制体制的成效逐渐体现。(4)系级领导班子可以从学术委员会得到更多关于专业、研究中心的发展思路,系内学术氛围开始浓郁,通过外出、委托、协同、会议等开始各级各类师资培养,学术活动频繁。(5)在新机制下成立的机电技术服务中心运行情况良好,中心负责人已获得广东技术能手称号。 作者:杨宇 单位: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科研论文: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机制构建 一、理顺管理思路,设立专门机构 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院(校)长对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负总责,并由专门的分管副院长协助院(校)长带领学校科研管理机构开展日常工作。学校要设立教育教学科研室,专门负责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学校要配强配好科研室的中层干部和相关工作人员队伍,为教职工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创造条件、形成氛围。学校要成立由院(校)长任组长,由行政领导、专业负责人和教职工代表组成的学校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学校教科研重大项目的选题立项、教职工重要论文和课题等向上级部门推荐送评,以及给予重大成果的特别奖励等提出评估意见;提出教科研工作绩效奖励方案初案,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根据绩效工资等分配政策的调整和教科研奖励中出现的新情况等,必要时对奖励方案发起修订动议。 二、做好五项管理,形成工作机制 1.教科研工作计划与总结管理 学校教科室根据学校工作相关的规划、计划,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发展目标任务,编制好教科研工作的相应规划和年度(学期)工作计划,并对每个工作期内的任务完成情况、形成的主要成果和所发挥的作用等做出总结。具体主要包括学校五年教科研工作规划、学校教科研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学校教科研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学校要求的其他专项总结评估所需要的工作计划或总结等。 2.教职工校本研修管理 学校定期组织召开教科研专题工作会议,传达上级有关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政策和文件精神,宣传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思路、目标和具体任务,引导教职工提高对教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教职工开展教科研工作提供思路、方法等的支持。如结合课题申报、论文送评等需要,每年组织召开好课题申报培训会和论文写作培训会;根据需要聘请县(市)级及以上相关教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对立项规划课题的申报、研究和结题等的进行现场指导。学校每学年组织一次教育教学与管理论文的评比活动,鼓励广大教职工撰写教育教学与服务育人工作相关的论文。对不同年龄、职称和岗位的教职工提出明确的、有区别的科研工作基本要求和论文、调研报告等撰写要求,促进教职工开展经验教训总结,反思岗位工作。鼓励深入思考、广泛调研和科学研究,实现自身更好的专业成长。对校级及以上立项课题的研究过程要建立指导、检查和评估机制。对立项课题在时间进程安排、研究过程相关工作的开展和课题结题总结等全过程做好登记备案,定期召开好课题研究的汇报与分析会,对研究内容、方法和成果的呈现方式、创新性和可推广性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为课题组开展研究在时间、器具设施、经费和聘请专家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保证各级立项课题如期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 3.教科研骨干队伍管理 充分发挥县(市)级骨干教师及以上名教师在学校教科研工作中的引领作用,要求在相应任期内至少主持一项校级立项课题或参与一项县(市)级及以上的立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指导培养好1~3名教师;撰写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专业论文(案例)、经验总结和科研报告,并在公开刊物发表或各级专业会议上交流。协助教务部门做好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工作。做好校级专业负责人的选拔、任用和培养工作,科学合理地做好骨干教师参加上级各类培养培训的推荐工作,协助受训教师完成各项培训任务。参与做好专业发展规划的编制、校本课程开发和教育教学改革与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工作,努力造就一批熟悉职业教育改革政策与方向、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扎实、能反思善研究的教科研骨干教师队伍。 4.教科研成果展示与交流管理 充分应用现代移动互联等技术手段,在学校门户网站上开设教育教学科研专栏,宣传教育改革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政策制度,推荐专家论著和科研选题方向等,展示教职工对改善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新思考与实践,激发研究热情、提供理论指导、促进思考与实践。通过建立工作微信群等实现深入、自由的教育教学研究交流,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创造性的思考与实践活动成果。每学年出刊,学校的《教科研课题报告与论文集》,为教职工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思考和实践的最新成果提供展示、交流与相互学习的机会。 5.教科研成果考核管理 学校每学期未组织统计汇总教职工发表(获奖)论文、各级立项课题的立项、结题及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专利申报等教科研成果。统计汇总采用教职工个人申报、学校相关部门审核确认后存档(含必要的电子文档),并及时予以公布和表扬。教职工的教科研工作成果作为评价教职工工作绩效的一项重要内容,记入教职工个人成长的档案,并将此项工作的绩效纳入教职工年度(学期)工作考核、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等相关管理制度,使科研工作真正发挥其在学校事业发展和教职工专业成长中的引领作用。上述各项内容的管理,需要学校诸如《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管理办法》《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评比与推荐送评办法》《教职工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考核与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的制度来加以规范,实现从认识上引导、方法上指导和成果上奖励的工作机制,为学校深化改革,提高育人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提供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形成新成果。任何一项工作,不仅需要有做好工作的物质条件和人才智力基础,更需要有一个好的管理机制。管理已经成为经济领域里取得良好绩效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学校的教育教学绩效优劣与否也同样,建立起一套科学、适合校情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机制是实现科研工作科学化、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作者:曹福祥 单位:浙江省桐乡技师学院 教学科研论文:医学高校教学科研现况的策略 本文作者:谢雪姣 卓海燕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 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提出“教学和科研统一的原则”,并由柏林大学第一个把高校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变为实际行动。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洪堡倡导的这一理念已深入人心,并成为现代大学办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科研已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各高校普遍比较重视科研。为了进一步提高各高校教育水平,教育研究就必不可少,作为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医学高校也不例外。 1医学高校进行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教育科学研究是指运用科学的理论(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与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与事实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医学高校通过教育科研可以掌握教育规律、自觉地按教育规律办事,教育科研是医学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行动指南和教育决策科学化的保证。 1.1教育科学研究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医学高校进行教育科研,主要就是根据医学教育教学的实际,结合教育发展的相关理论和规律,对实践教学中贯彻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计划,从而为教学初步改革尝试做一些理论准备并提供实践依据。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逐步提高医学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才能跟上社会快步发展的需要,使培养的人才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1.2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师合格与否及潜能的重要内容。由于医学教师既要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又要学习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再加上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需更侧重医学教师获取、研究、创新知识的专业能力培养。因此,以科研创新为价值取向,鼓励一线医学教师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出发,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为指导,对实际问题进行反复的观察,审慎的反思,边实践,边研究,以实践促研究。通过主动参与、研究探索,反过来指导实践,不仅加强了教师的生机与活力,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也从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促进了医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1.3教育科学研究是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虽已稳居世界前列,但我国整体的高等教育质量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我们必须正视和重视的一大问题。医学高校通过对医学教育领域内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不仅可以用来指导医学教育实践,提高我国医学教育水平和质量,也可以反映出高校办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办学规律等,从而丰富了教育科学的研究内容,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2医学高校教育科研的现状及问题纵观各医学高校当前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不难发现,当前医学高校教育科学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对教育科学研究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医学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教育,再加上医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尤其是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严谨性,而且教育科研投入大,周期长,见效缓慢。因此,有部分高校领导和教师认为医学院校的教师只需具有牢固的医学专业知识、培养的学生会治病即可,而关于教育科学研究是可有可无的。由于未认识到教育科学研究对医学教育改革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对其认识不足,也就谈不上重视,因此教育科研积极性不高,无法走科研兴教之路。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制度不健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现行医学高校教育科研还属于上令下行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如立项评审和结题验收无具体的、可操作的标准依据,很多时候就凭领导、专家个人的取向、喜好来决定课题立项及验收结题;研究过程没有具体可行的监管办法,部分教师存在重申报立项,轻实质研究的现象,而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对其研究过程监管执行力度也不够,中期检查流于形式等等。这说明医学高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还很不完善,由于缺乏规范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指导、督促不够,使得教师教育科研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结果打击了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热情,最终影响了整体的教育科研水平。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及科研水平不高。目前,医学高校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及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为:教育科研管理人员业务不熟练,某些管理人员此前没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部分人员缺乏教育科研的相关理论知识,尤其是缺乏医学教育科研的知识;教育科研部门专职工作人员少,不能满足教育科研管理与研究日益增长的需要;未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制度、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等。医学高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教育科研工作的质量。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长期以来,医学高校的教育科研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一直游离于高校科研的边缘地带。尽管随着近年来国家加强对高校教育科研的重视,但在实际中仍然存在很多不成熟的环节。主要表现为:教育科研项目对申请者的资历有严格的限制,很多年青教师、新进教师在申请课题上比较困难,导致教育科研机会不平等;教育科研经费普遍投入不足,使得很多教研项目中途放弃或无法深入开展下去而草草收场等。这些情况不仅打击了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也严重阻碍了医学高校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削弱了教育科研在医学高校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3改善医学高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改善医学高校教育科研工作需要从思想观念、管理制度、人员素质和支持政策四个方面进行。提高思想认识。首先,要在医学院校管理者和教师中普及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使他们认识到:教育科研是对教育实践的科学研究和开发,是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把握,其目的是指导和推动教育实践,促进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其次,各教研室要积极鼓励其成员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参加各类教学科研会议并进行学术交流,把教育科学研究参与率作为考核的指标之一,为教师尤其是青年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提供帮助和指导,使之把所学的的医学及相关专业知识与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只有从上到下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统一思想认识,才能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参与率,激发他们的研究性思维,培养他们对科研工作的感情,从而达到提高医学高校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目的。完善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制度。高校教师进行教育科研主要是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的,教育科研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遵循科研活动规律,通过对众多变量关系的协调、服务,积极创造一个适合科研发展的环境,使教育科研人员的智慧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从而使教育科研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简单的说,管理的目的是让教育科研提高效率、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因此,要及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对课题申报、立项评审、研究过程、结题验收等各方面的工作严格按照科学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来执行,保证教育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建立专业化的科研管理队伍。对于管理者而言,良好的工作态度、较强的责任意识、友善的性格与较高的情绪智力都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因此要重视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和修养。随着我国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教研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要求教研管理人员不仅要善于管理,做好服务,还要善于研究、创新和指导教育科研工作,所以,医学高校的教研管理人员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科研、医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为了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学校还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育科研管理队伍,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立相关的配套政策,并加大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投入。要想取得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开放、自由的科研环境以及一定的激励措施等配套政策是必不可少的。要鼓励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为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科研氛围和更多的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机会。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为教育科学研究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经费支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医学高校的教育科研水平,进而达到提高医学高校教学质量和学校的科学管理水平的目的。 教学科研论文:化学教学科研训练成效 本文作者:申烨华 李剑利 崔斌 杨小峰 赵文立 王尧宇 单位:西北大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核心,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归根结底依靠创新教育。如何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拓展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3-6]。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拥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国家理科基地)以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国家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教学平台。近年来,应对教育形势的新发展,围绕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全面整合教学与科研的优势资源,通过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制定科研训练规章制度、引导开展科学研究训练等4个方面的工作,全方位建设优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促进学院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协调发展、学生基础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共同提高。 1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新的教育形势下,人才培养方案除了需要强化“三基”,更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学院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3个模块。学科平台课程共计10门理论课和8门实验课,针对化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和材料化学4个本科专业开设,是学院所有化学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化学大类培养的关键所在。学科方向课每个专业开设4门,学生任选其中3门必修,进行必要的专业培养。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并与研究生教育衔接。近几年,为了进一步密切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联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强化5个环节的工作。(1)设置学科平台课程实习环节。为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学院划拨经费和学时,为学科平台10门理论课程设置课程实习环节,由课程主持人和主讲教师负责,根据课程特点,联系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与参观。(2)开设2个创新研究实验。在第三层次实验中,开设创新研究实验I(化学生物学实验)和创新研究实验II(材料化学实验),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学科前沿实验,进行科研全过程的训练,体现学科优势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3)实行大型仪器自主操作。依托国家示范中心的建设,学院整合全院大型仪器,构建了大型仪器网上预约系统。学生通过上岗培训,获得证书,即可自行操作大型仪器。大型仪器可以24h向学生开放,用于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实验研究。(4)举办学科前沿讲座。为了让学生了解学科动态、激发科研兴趣,由学院高级职称教师和优秀博士生,以及聘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科前沿讲座。要求学生4年至少听讲座20次,上交听课笔记,计1个学分。(5)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业实习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教育与社会相衔接的一环。但是,近年来,由于企业现代化管理进程加快,自动化程度增加,加之对学生安全的顾虑,企业对本科生工业实习积极性不高。为了确保实习质量,借助学校教务处和国家理科基地平台,学院建设5个稳定的挂牌实习基地,并与企业共同制定实纲,确保实习质量。 2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依据我院具体实际,结合本科各专业的特点,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从科研训练平台、科研项目平台、学科竞赛平台、开拓国际化平台和营造学术氛围等5个方面构建特色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1)构建科研训练平台。遵循3个基本原则构建科研训练平台:一是在资金上集中教学、科研各个渠道的经费,统一规划,根据学科发展的需求,搭建学科前沿领域的仪器平台,为学科发展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本科生学术视野的开拓和科研训练层次的提升提供基本保障;二是在政策上制定大型仪器网络化管理制度,学生通过培训获得大型仪器操作达标证书后可以使用大型仪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三是在实验场地上整合教学、科研优质资源,包括国家示范中心、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教师研究室等,向本科生科研训练开放。通过这几项举措,保证了学科建设、本科生培养、教师队伍提升等协调发展。(2)组建科研项目平台。学生参加的各类科研训练项目包括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院创新基金项目和为期一年的毕业论文。整合各类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由专人负责,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扩大学生受益面,将整体提高和重点培育相结合。前3类项目要求指导教师必须主持在研项目。(3)建立学科竞赛平台。成立专门培训组,统一组织、培训学生参加重要的竞赛活动,并通过总结将存在的问题反馈实验教学课程组。各类活动主要包括国家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省级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和大学生“挑战杯”大赛。(4)开拓国际化平台。加强国际交流,通过邀请国外知名大学的教授学者(30人次)举办讲座、外派交流人员(20余人次)等方法,开拓了教师和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5)营造学术氛围。为了培养兴趣、营造氛围、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每年在学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工学院、地质系、文博学院、城资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开设化学课程的院系中,举办“化学文化周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化学理论知识竞赛、化学实验知识竞赛、趣味化学知识竞赛和优秀论文展示等。另一项活动为学生自行编撰《化学星源》学术刊物。国内知名学者为刊物题写了贺词。高鸿院士题写:格物致知,求实创新,培育化学创新人才———祝贺《化学星源》创刊。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化学分委会主任郑兰荪院士题写:热爱化学,献身科学。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化学分委会原副主任姚天扬教授题写:追真求实,创新造物———贺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星源》创刊。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史启祯教授题写:精心培育,各方支持,让《化学星源》成为青年学子的成才之梯。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化学分委会副主任宋毛平教授题写:做学问,勤学好问,敏于思考渴成才;搞研究,埋头探究,锐意进取勇创新。国家级教学名师唐宗薰教授题写:异想天开,大胆突破,严谨求是!不唯书,不唯师,要唯真理! 3制定科研训练规章制度 为了引导师生注重科研训练项目的学术内涵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参加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制定各类规章制度。要求所有项目经过预研、申请、答辩、立项、签订任务书(教师和学生)、中期检查、结题汇报等程序,加强过程管理。要求各类项目结题时至少在学生自办刊物《化学星源》发表文章,训练学生整理研究工作、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4引导开展科学研究训练 通过各种制度引导、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一方面在保研中设立加分制度和免研直通车制度:在保研成绩中设立附加分,承担与参加科研项目、发表文章等均有加分;学校教务处规定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具有破格保研资格。另一方面制定奖励制度:发表文章、参加各类项目、获奖各种成果,均有奖励。5参与研究的化学创新人才培养成效2006年以来,我院学生获得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9项和42项资助,同时设立学院创新基金项目120余项,直接受益学生560余人。本科生以第一作者或参与研究的署名作者200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通过这些项目的训练,我院在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获省级一等奖共15项,并3次获得优秀组织单位奖;在“挑战杯”比赛中,获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5项。考研率和就业率明显提高,学生深造率(读研或出国深造)40%以上,研究生考取率在95%以上,就业率94%以上。 教学科研论文:生理学教学科研思维的作用 摘要: 加强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生理学的学科特点,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科研小组4个方面提出系统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思维的新思路。 关键词: 生理学;科研思维;创新能力 加强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生理学是医学基础主干课程,也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每一个经典理论的形成,无不来源于前辈生理学家对生理现象的深入思考,大胆的假设和缜密的验证,薄薄的一本教材实际上就是千万生理学家穷其一生所进行的科学实验结论的浓缩,因此,生理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医学人才的科研意识、素质、能力十分重要。 1理论课教学中科研思维的渗透 固守理论课堂主阵地,将科学史话巧妙地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了解经典理论形成的来龙去脉。例如,细胞生物电因其微观性、抽象性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中通过Flash动画演示霍奇金(A.L.Hodgkin)和赫克斯利(A.F.Huxley)运用电位固定法在枪乌贼巨大轴突进行实验,记录到膜电位成梯级波变化的过程,进而引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再如,讲解胃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时,提到纯胃液pH值在0.9~1.5,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没有细菌能在酸性如此强烈的胃液中存活,此时通过澳大利亚科学家Marshall的“以身试菌”的故事,不仅证实了幽门螺杆菌确实存在,而且证明了它就是引发消化性胃溃疡的罪魁祸首,这让学生看到真正的科学家在自己的发现与学界主流的观点相悖时,对真理的坚持和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从而深入地思考如何才能通过有效的科研设计和针对性的实验,既不伤害自己的身体,又能证明假设的正确性。 2实验教学中科研思维的培养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设计性实验,注意理论、技术与思维的结合。生理实验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设计性实验是一种模拟式的科学训练,学生可以初步掌握较为先进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进一步了解科技前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1]。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设计方案,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利于学生逐步建立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理念,使实验教学环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设计性实验中,学生分工合作、互相帮助,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多讨论,及时沟通交流,以提高研究效率,可以充分调动每位成员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2]。 3网络教学中科研思维的发散 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各种新媒体网络平台是他们拓宽知识面最便捷的平台。教师可以上传理论教学中涉及的著名科学家的科研轶事或经典实验操作步骤,提供有效链接,设定相关的讨论题目,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然后约定时间师生互动交流,当然这种互动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为学生搭建沟通的桥梁,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同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科研资料,或通过自媒体上传自己的实验视频,加强新媒体网络平台资源的分享和传递,参与网络平台的维护和更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4成立科研小组 鼓励大学生成立科研小组,配备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努力申报科研课题。创造条件使本科生参加科研工作是提高医学本科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现实选择和重要途径。选拔学有余力的优秀本科生成立科研小组,申报课题,直接参与科研实践,将平日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科研活动当中。大学生的所有科研活动都应该同专业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科研化和专业性研究是大学生科研工作的原则[3]。生理学作为经典实验科学,研究的是正常生理活动规律及其机制,只有深入研究正常生理规律,打下坚实基础,才有可能在日后临床工作中面对患者发生病理生理学改变时,从容地应用药理学知识将其纠正或延缓。 5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高等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旨在以科研实践活动为平台,在推进教学改革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4]。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生理学作为基础主干课程,承上启下,在教学中只有不断探索,与时俱进,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满足当前医药事业对科研人才的需求。 作者:杨智航 张量 李玉芳 张忠 单位:沈阳医学院 教学科研论文:院校网络资料对科研的影响 作者:唐红艳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高校自建的网络资源主要是指高校自主创立、集成的相关网络信息和网络资源。高校自建的网络资源主要有:一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方面的网络资源。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精品课程建设网、校园网FTP资源共享服务、随书光盘下载、教务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和网上选课等。二是为管理沟通服务方面的网络资源。湖南科技学院学籍学历查询系统、财务查询系统、校务公开系统、心桥网、西山论坛和校长信箱等。三是为生活服务方面的网络资源。如后勤服务系统、维修申报系统等。 高校校园网络资源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校园网络资源在教学科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网络资源是教师获取信息资源、提高教研水平的重要载体 高校教师通过校园网络资源获取教学科研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和数据,采集最新信息,可以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2、校园网络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平台 高校学生通过校园网络资源,比如公务员模拟考试系统、四六级模拟考试系统、司法考试模拟系统及图书馆中国知网等获取相关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自我发展提供服务。 3、校园网络资源是加强沟通、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高校通过校园的网络论坛、博客及其它网络平台和沟通工具等,能够发挥一种联结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桥梁作用。同时校园网络也是高校进行管理沟通、开展无纸化办公的重要工具,各种教学文件、通知、申请等均可通过校园的网络系统进行传输,不仅节约资源,而且还提高了办事效率。 4、校园网络资源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培养现代信息素质的重要渠道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掌握信息资源就掌握了成功的关键。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信息素质的培养是现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络资源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对信息与信息化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对信息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切的认识。充分地利用网络优势,充分使用校园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摒弃大量无用的、有害的信息,获取健康的、有用的信息,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目前高校校园网络资源在运用上存在的问题 1、宣传不够,相关培训和配套工作不到位 目前,有为数不少的人不知道校园网络资源有那些、不知道如何去下载相关资料或是不会使用。有些学生到大四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才知道如何从校园网上免费下载相关的学术期刊资料,如何从校园网上查询各类图书信息,如何将各类资料运用到自己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如何使用上面的科研资源为学习服务。甚至有学生毕业了也不知道如何使用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少数老师教学也未能用到目前已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很少吸纳和借鉴别人的观点,将所讲的与现实、与大环境结合起来,而仅仅是照本宣科。 2、校园网络的使用率和使用效率低 近年来,许多高校不断增加资金投入,相关实验设备增加,硬件环境得到大大改善,但是反观在软件方面却没有跟上来,系统维护不足,从而使校园网络资源利用不够,计算机沦为普通的文件传输和上网聊天工具。《南方日报》曾以头条新闻报道《莫使校园网成大摆设》,据统计目前投资数百万建成的校园网,有50%以上的计算机仍处于不完全使用状态,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3、高校自身开发创建的网络资源较少 校园网络资源中除本校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检索到的网络资源、校园PTP、校园精品课程建设网、各类教学管理系统外,其余通过校园网可触及到的网络资源大部分来自于网络共享,或通过付费购买获得,学校自己开发的网络资源相对较少。 4、校园网络资源存在不丰富,管理不完善 一些高校校园网络资源比较单一,主要是集中于一些学术期刊等,对于一些外文文献、古旧图书涉及相对较少。同时校园网络资源存在管理不完善问题,很多网站内容空洞,更新速度慢,页面设置老旧且不合理,使用起来极不方面。而且校园网络还存在网络不稳定、速度慢、日常维护跟不上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校园师生对网络资源的使用。 提升校园网络资源在教学科研中运用效益的措施 1、加大对校园网络资源的宣传和使用力度 高校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校园网络资源宣传教育,让全校师生都知晓校园相关网络资源状况,知道如何去正确使用校园网络资源。针对大学生,可以借助高校的学生会、团委、社团等平台,举办相关的讲座或者进行一些文字宣传等,加大宣传力度。首先让广大学生知道有校园网络资源、校园网络资源具体有那些,然后让大家知道应该如何去使用,将那些有用的校园网络资源用到自己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利用网络来加强对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学习。 2、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水平 高校针对教师,可以举办诸如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网络技术培训、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等,让其对网络教学资源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并能够更为熟练地将其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熟练地从网上获取相关的信息,更多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各项校园网络资源为自己的科研和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使科研能力更上一层楼。 3、开发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的校园网络资源 首先,可以对自己本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学生的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大学生课题、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校园创业计划大赛获奖作品的优秀成果等进行电子化,利用校园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其次,结合本校和本地的特色开发相关网络资源。湖南科技学院是一所立足永州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可以结合本地特色,如女书文化、舜文化、瑶文化等,多开展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将地方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电子化,开辟专门的网站,建立校园资源共享平台,并派专人进行维护和管理。 4、建立开放式的即时交流,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建立诸如论坛、博客、专业的学科网站等实现教师在课下的和学生的互动。在博客中教师提前告知学生下堂课的讲课重点,布置相关作业。学生针对教师的相关问题予以回答。开辟网上论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想和观点的平台,在网上交流分享自己考证、考研、工作、学习方面的心得,探讨相关问题,拓展学习空间。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让师生多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5、建立校园网络资源使用的长效激励机制,提高使用效率 高校应建立校园网络资源使用的激励机制,鼓励老师多上网和学生交流,诸如一些博客论坛上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回复,给学生答疑。可以将教师的这部分工作适当予以量化,按课时计算给予一定的补助,学校在这一方面还应该给予表现突出的老师适当奖励。 6、建立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及时进行网络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升级 高校为大力挖掘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应建立面向教师的网络备课平台,实行网上备课;建立学校自己的专门备课网站,实行教师备课的教案共享;建立教师博客等,实现老师和学生的网上互动,从而避免高校教师上完课之后,学生见不到上课教师,教师不容易找到学生的状况,从而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国外许多知名大学经常可以看到在阳光下学生坐在草坪上进行网络学习,国内的许多知名高校也都实现了无线互联网的免费覆盖。在我校应首先实现校园无线网覆盖,其次是争取无线网的免费,同时对校园所有多媒体教室进行全程联网,避免只有硬件设备,而无法做到网络链接,实时获取网络资源。建立校园网站视频点播系统,开设校园教师网络公开课,让学生在下课后对上课不懂的地方可以通过网上重新听课获取答案,而那些因请假等原因没来上课的同学也有机会重新补课,从而避免上节课的没听或没听懂,下节更听不懂,久而久之不想学习的状况发生。 教学科研论文:精品课程教学科研互动关系 1研究的背景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方面,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也是高校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导向,各省市和高校都积极主动建设了各级各类的精品课程,极大推进了课程建设的步伐。但其中的一些精品课程特别是校级的精品课程建设,其质量和建设水平都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精品课程的教学研究不够深入,精品课程的形式和内涵缺乏和谐与交融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水平,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两大基本职能,但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却一直是个难题。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教学与科研应该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二者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课程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有助于课程教学的发展和提升。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既属于教学范畴,也属于科研范畴,通过对其内容的各方面各层次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与探索,可以使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支撑教学,推进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2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分析 课程建设包括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突出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 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师是课程建设中连接教学和科研的纽带。精品课程对教师队伍的定位是“一流的教师队伍”,这个“一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门精品课程应该首先具有一个一流的课程负责人,能够通过自身的组织和协调,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能够注重教学团队建设,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二是精品课程建设还需要具有一支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要不断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并取得一定的教研教改成果。 从教学角度分析,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作为教学实践最重要方面的课程教学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佳途径,也是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源泉,从科研的角度来看,教师参与科研可以大力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这有助于教师更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无论是作为个体的教师还是作为团体的课程教学团队,都必须充分参与课程建设,将课程建设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相结合,在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一流的教学内容”要求精品课程的内容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设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两个方面。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充分体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将所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并借以发展学生的智能,这就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灵活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教学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精品课程建设强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现代化,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中要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现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恰当而又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协调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是精品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用的基本原则,如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是值得教师永远探索和研究的领域。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精品教材,精品教材的建设,有赖于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工作中积累,更有赖于教师在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中加以创新。精品教材的建设过程,也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突出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灵魂,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之所在。它是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以及课程教学上的突破,是独创性的成果,对同类课程建设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和实际借鉴作用。特色和创新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创新与特色必须贯穿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它们在精品课程评审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课程特色来源于教师团队对课程教学理念的精心凝练,来源于对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创新,来源于对课程教学手段的深入探索,来源于对教材建设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可以说,没有研究就没有创新,就没有特色。 3构建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互动的机制 作为一项课程建设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系统的课程建设,是优质的教学资源,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必定是教学和科研完美结合的结晶。必须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构建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机制,在互动中推进和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构建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有赖于理念上的更新。必须树立教学与科研工作统一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的理念。高校的人才培养,最终都会落到课程这个基本载体上,如果在课程建设中没有教学科研结合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培养这样的人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从人才培养的高度认识课程建设中的教学与科研,以人为本,特别是以学生为本,推进和加强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构建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有赖于课程建设主体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必须树立精品课程教学属于学术研究范畴理念。现在的高校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而是学术水平的反映,必须把教学水平作为学术水平的一部分。承认课程教学的学术性,学校才能真正赋予课程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等同的学术地位,教师才能从内心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术研究、把课程教学作为学术活动;才能不断革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在教学中的融合,才能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和心得,深入研究相关文献,把科研成果带入课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丰富教学内涵。 构建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互动,还有赖于管理体制的更新。教学科研能否良性互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科研互动的外部保障,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完善教学科研互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完善教师评价体制。如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教学科研的互动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课程建设中教学科研互动的评估指标体系,尤其是教学中的科研不能只看重档次和数量、转载情况等,更应该关注其在教学中的可操作性、是否促进了教学改革,是否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各类教师荣誉称号如青年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的评选中注重教师在课程建设中是否主动推进了教学与科研互动。在精品课程的年度检查和评价中增加教学科研互动的指标要素,如课程建设方面的备课情况,网络资料更新情况、与学生动态交流情况,教学研究情况等。 教学科研论文:试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与教学科研的结合 一、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与教学科研工作结合的必要性 一般而言,制约教学科研工作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一是人的因素,一是物的因素,物的因素最终是要受人的因素驱使和制约的。由于教学科研工作的主体是人,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科研工作的质量,而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对人的教育管理,是通过教育管理人而达到与教学科研工作沟通的。对教学科研工作中人的因素实施作用力的途径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行政管理,二是思想教育。实施行政管理的主要部门有办公室、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后勤处、财务处等,实施思想教育的主要部门有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工会、团委等。可见,纪委开展的党风廉政建设是通过思想教育的渠道对教学科研工作者实施教育管理的,从而间接地作用和服务教学科研工作。与此同时,由于行政管理部门也离不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因此,党风廉政建设还可以通过对行政管理部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教育管理对教学科研工作产生影响。(一)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能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组织保证。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并没有与教学科研工作发生直接联系,它要通过一定的中介环节才能对教学科研工作产生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抓好教学科研单位的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的工作,从而对教学科研工作实施影响,体现出为教学科研服务,这是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党风廉政建设还可以通过抓好各行政管理部门干部党员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再由各行政管理部门以自己特有的行政管理方式作用于教学科研工作。因此,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服务教学科研工作的着力点离不开教学科研单位的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基层党组织和党支部以及广大一线党员,而这些都是教学科研单位中相当重要的部分,它们分别起着“火车头”的作用、战斗堡垒的作用和旗帜的作用。教学科研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素质高不高,党总支和党支部战斗力强不强,党员的作风发挥得好不好,都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成果。(二)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能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思想保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和资源决策权,如在招生录取、经费分配使用、建设项目安排、物资采购、校办企业运营等方面可以自主支配,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少数党员干部在多元利益面前模糊了廉洁视线违法违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不断筑牢高校的思想政治基础,才能提升教学科研单位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素质,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优先发展提供主体条件。实践证明,越是加强教学科研工作,就越要通过党风廉政建设增强教学科研育人,校风环境育人,管理服务育人,实践锻炼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教学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因此,高校积极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党员的廉洁自律教育提出新要求,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途径,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党风廉政建设与教学科研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是极其重要的。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所创设的软环境集中体现为一种尊重人、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以及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使教学科研工作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党风廉政建设的对象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他们之间构成了各种各样的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同志关系等等。如果党风廉政建设搞得好,就能有效地推动高校教学科研的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潜力,就能形成思想解放、作风民主、团结互助、心情舒畅的教学科研工作局面,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工作氛围。(三)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能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作风保证。近年来,高校违纪违法案件依然时有发生,这种贪腐风气对以教学科研、教书育人为核心价值的师德师风造成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中还存在着薄弱环节、认识模糊和监督缺位等突出问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强调指出:“面向未来,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任务还很重,巩固党风廉政建设成效、防止问题反弹的任务还很重,解决党内作风上深层次问题的任务还很重。”这也充分表明了在高校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作为教书育人单位,“高校各个层面的校园人廉洁自律,以高尚的品格影响和教育学生,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将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高校中营造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风气至关重要。党风廉政建设是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高校作风建设关系到一所学校的总体精神面貌和办学形象,是其教风、学风、考风、师风、校风等风气的集中反映,只有持续有效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才能保障教学科研工作作风向好。 二、高校党风廉政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具体结合 教学科研工作在高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高校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与教学科研工作有着或大或小的关系。对于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来说,它与教学科研工作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抓好中层领导班子的建设。教学科研单位的中层领导班子,既是学校公权力的执行者,又是教学科研第一线的直接指挥者,担负着制定本单位的教学科研工作计划,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重点课程、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项目建设,调动教学科研工作者积极性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和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开展教学科研攻关等重任,因此教学科研单位的中层领导班子的建设搞得好不好,领导干部的素质高不高,执政能力强不强,将直接影响到本单位教学科研工作成效,凡是领导班子不团结搞内耗或者全局观念淡薄、只顾局部利益与个人利益或者思想不够解放进取、锐气不足或者工作不够主动形不成领导力的,都会程度不同地弱化教学科研工作效果。然而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抓好中层领导班子的建设,“坚持以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廉洁自律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引导全校党员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带头遵守中央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是教学科研单位工作出硕果的关键。(二)抓好基层总支和党支部的建设。党的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总支和党支部是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战斗堡垒,是党风廉政建设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又一结合点。基层党组织的廉政生态状况关系到教学科研工作与外界信息、物质的交换效果。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或党支部,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能够把本单位党内外的群众团结起来,共同服务教学科研工作。从组织的纵向维度看,它可以整合力量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从横向维度看,它可以与同级组织形成良好的协同合作关系。实际上,教学科研通常表现为这种或者纵向或者横向维度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也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科研导向。然而,这种良好的组织生态平衡系统有赖于党风廉政生态的建设,如果没有权力监督机制和利益冲突防范机制等党风廉政机制建设,就很难形成和谐共生的组织系统。因此,纪检监察部门通过抓基层党组织和党支部的纪律学习教育,民主评议党员支部,目标管理评估以及书记支委的思想作风建设等方法方式,做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目的是使党支部能够保持旺盛战斗力,能够团结本单位的教职员工在教学科研上做出卓越成绩。(三)抓好教学科研第一线党员教育管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每一个成员以及每一个要求入党的同志都应该以共产党员的条件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无私奉献,这样才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教学科研工作领域共产党员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学科研成绩成果体现出来的。在高校,党风廉政部门一方面要做好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党员教育工作,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受市场经济“下海潮”的负面影响,不为西方意识形态演变所诱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安心搞好教学科研工作,并通过他们的模范行动进而影响周围的非党员群众。另一方面要抓好教学科研单位发展党员工作,尤其要抓好在中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中青年教师是高校的未来和希望,是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抓好在他们中间发展党员工作,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大学生是高校的重要组成人员,也是教学的主体力量。由于高校学生绝大部分是共青团员,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机制要求在高校中抓好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以党员的先进性吸引大学生向党组织靠拢,从而形成一股积极向上,要求进步的校园文化主旋律,由此促进学校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 三、高校党风廉政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结合的途径 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高校教学科研领域,“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才能更好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好战胜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为此,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克服党风廉政建设与教学科研工作是互不相干“两码事”的错误认识,形成党风廉政建设与教学科研工作有机结合的共识。一方面,从事高校搞党风廉政工作的同志,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目的,不能把党风廉政建设孤立起来,而应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即如何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上考虑问题,从而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党风廉政建设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找到生长点,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有些同志虽然也认识到,既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又要抓好教学科研工作,但却认为,抓党风廉政建设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抓教学科研工作是教学科研单位的事,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各唱各的调,井水不犯河水的思想,这在思想认识上就削弱了党风廉政建设的效果。另一方面,作为教学科研单位和个人,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本身就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任务,是高校服务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体现,更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党培养更多资政人才的现实需要。其次,我们要克服党风廉政部门与行政管理部门是互不相干“两张皮”的错误认识,形成两者目标一致,都是为教学科研服务,只是工作角度不同的共识。有些同志虽然口头上也说党风廉政建设重要,但实际上却认为党风廉政建设是空头理论,是形式主义,是可有可无的,而行政管理才是必不可少的;抓党风廉政工作吃亏,抓行政管理工作吃香,因而出现重行政管理,轻党风廉政建设的现象,这也是不对的。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我们忽视了党风廉政建设,行政管理工作就会时时碰钉,处处碰壁,也就难以取得应有的工作成效了。党风廉政建设是保证行政管理职权协调、有序、阳光运行的前提。因此,我们要在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强化党风廉政管理要求,构建起不想腐的思想防范机制、不易腐的组织保障机制、不能腐的制度约束机制和不敢腐的监督惩处机制。只有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教学科研工作的监督管理功能,才能在教学科研中规范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避免行政权力恣意干扰学术,让高校回归到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引领文化等更为本质的价值取向中去。再次,我们要克服党群系统中各个工作部门互不相干“一盘沙”的错误认识,形成所指向的目标一致,工作的角度一致,都是从党风廉政建设的角度为教学科研服务,只是各自工作的方式不同的共识。高校党群工作系统面对着最广大的师生员工,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含着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等防腐反腐举措,高校党组织能否做到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关系到高校能否把丰富的党风廉政建设资源转化为高校科学发展资源,能否实现专家治校、依法治校、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能否形成风清气正的治教、治学、治校、治党氛围。在新形势下,高校党群工作面临着新任务、新挑战,只有认清高校的办学本质,遵循高校的办学规律,坚持高校的办学原则,依照教学科研的工作要求,通过发挥党风廉政建设的治理功能和条件链接功能,把握住党风廉政生态建设的系统性协调性特点,党群系统各部门才能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格局,才能避免高校党群部门在党风廉政建设服务教学科研方面单打独奏唱“独角戏”的现象。最后,我们要克服党风廉政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不相干的错误认识。廉洁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廉洁教育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国家是否拥有正确、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更关系着我党反腐倡廉工作长效机制的巩固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廉洁意识,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高校廉洁教育开展得越系统,进行得越扎实,就越有助于夯实党风廉政建设的社会基础。以廉洁教育为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都服从服务于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的。教风、学风、考风、师风、校风是教学科研工作的灵魂,高校所倡导的廉洁文化是促进教风、学风、考风、师风校风健康发展的精神资源,然而,廉洁文化的内在价值正是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培育、传播和发展的,所以,党风廉政建设、教学科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廉洁教育融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实现课程设置显性化与隐形化相结合,通过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课堂教育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来促进廉洁教育,正确引领教学科研的舆论导向。另外,我们还要努力营造廉洁自律、崇廉尚廉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廉洁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一股为实现“中国梦”的教育正能量。 作者:林海峰 单位:广东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教学科研论文:初中化学教学科研的发展 随着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即研究者”、“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论和努力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育科研意义重大,化学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势在必行。笔者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育科研略谈拙见,以供参考。 一、化学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 化学教育科研是从客观存在的化学教育事实和现象出发,以推动化学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改善和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科学行动研究活动。研究过程包括选定课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分析资料、撰写论文五个部分。 1.选定课题 课题的选定是整个研究过程的首发环节,它决定研究的价值、意义,影响研究的效果。 选题要注意课题的创新性,可行性,实效性和科学性。选题内容一般来自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主要包括化学课程与教材的研究;化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化学学习方法的研究;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研究;化学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化学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化学课外活动的研究;现代化学教学手段的研究等。 2.制定方案 研究方案是研究工作的统筹性规划,制定研究方案就是提出对研究活动的可操作性计划。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查阅,了解前人对该课题作过哪些研究,有那些科学理论根据;研究者将在何时、何地、运用何方法进行研究活动。查文献时最好普查文献索引或目录,可查《全国报刊索引》(月刊)哲学版的文化教育类G部分(上海图书馆主办),或查《中学化学教育》(双月刊)复印报刊资料(人民大学主办)等。 3.实施方案 这是研究工作的主体落实阶段。研究者采用调查、实验、观察或其它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的实践活动,从中搜集有关问题和资料。在搜集资料过程中,要不断记录研究中需要运用的资料以及自己对具体资料的分析意见和结果;要对资料分类和系统化以便于资料的系统保存和调用;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加以核对、考证,淘汰一些不必要和不真实的资料。对一些零乱的数据资料可以进行统计加工,使资料内含的规律能一目了然。 4.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搜集来的大量资料只是一些具体的研究事实或数据,须经过自己思考和集体讨论,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从而发掘有关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分析的方法有逻辑分析和统计分析两种。在具体的研究中往往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以某一分析为主,或者两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当分析、综合、概括出研究结论后,还需要到变化的实践中加以检验。 二、化学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是指在化学教学中,为达到研究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的总和。常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四种。在研究中往往采用起主导作用的某一种方法,又配合运用其它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运用文献史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它适用于研究以往的化学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通过研究历史资料来认识化学教学的发展规律,吸取历史上化学教学经验的精华,总结教训,探讨化学教材、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原则和规律,以指导当前的化学教学实践。 文献法的操作有四个步骤:一是文献检索,二是文献收集,三是文献鉴别,四是文献的研究与运用。 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尽可能搜集第一手材料;既要搜集正面材料,又要搜集反面材料;要善于辨证分析史料的价值,选择能反映本质规律的材料。 2.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教育教学处于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教学、学习和实验等外部表现,搜集化学教学的感性材料,探求化学教学规律或经验教训的一种方法。 观察的方式有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两种。定量观察常通过填写观察量表来进行。设计观察量表最主要的是根据课题需要确定观察项目,再将项目分解成可以观察的目标行为。定性观察只需尽可能详细地对观察对象的表现做原原本本的记录,不追求量的确定。 观察的要求是: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观察前要阅读有关的基本理论和经验总结等文献资料;观察者要作实事求是的、全面的、详细的记录;观察后要及时整理观察资料。 3.实验法 实验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适当控制或模拟客观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有计划地逐步变化条件,探讨其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在化学教学研究中,这种方法应用是较多的。 一般有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之分。实验室实验较多应用于摸索某些实验的最优方案或化学反应机理等。现场实验一般用来检验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等。 实验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是提出问题、订立计划;然后进行实验,再从理论上加以探讨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撰写论文。 其基本要求是:实验必须周密设计,系统进行,精确测量,反复进行;广泛参考、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理论,采用新方法。 4.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访问、问卷、座谈、测验等方式,有计划地收集化学教学工作某一方面的资料,并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化学教学的某些规律的方法。它常与实验法、观察法配合应用,方法比较简单易行。可以用它去研究范围较广,涉及面较大,时间较长的化学教学现象。 调查的一般步骤为:一确定调查课题,制定调查计划。二搜集材料,这是调查的关键环节。可以综合运用实地考察、开调查会、问卷或测验等调查手段。必要时要设计调查表格,问卷过程中设计的调查表,较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用“√”或“×”进行选择。三整理材料,将原始材料的可靠性和统一性进行检查并进行统计处理。四撰写调查报告。 在调查过程中要求调查目的明确、选样方法科学、收集手段多样、统计方法合理。
铁路论文: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论文 1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1必要性 随着我国铁路系统改制的完成,我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尤其是高铁技术的发展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国铁路运输速度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而且铁路运行周期更加紧密,这样一来就会给铁路工务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铁路运输速度的提升、运行周期的缩短,导致工务人员的检修、维修工作量会增加,工作难度也会提升。基于国内外工务管理的经验教训可知:传统的铁路工务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铁路技术发展的需要。为此铁路工务工程管理机构以及人员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借助先进的管理设备以及工具,实现工务信息的统一管理,工务信息的科学分析与传递。而所有的信息统一管理与分析就需要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因此在铁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对实现铁路工务信息共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2现实意义 铁路工务工程是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工务工作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其既要负责铁路沿线设备的安全、铁路基础设施的检测,还要负责铁路安全隐含的维修与上报。铁路工务直接影响铁路的安全运输,如果在铁路工务中出现了检修不及时的现象,就会导致铁路在运行的时候发生安全事故。同时铁路工务所消耗的费用要占到整个铁路运行成本的很大一部分,而铁路维修则几乎占到整个铁路工务成本的二分之一,因此为提高铁路运输安全,延长铁路设备使用寿命,需要对铁路工务工程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借助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铁路工务的信息化管理。铁路信息化管理可以对铁路工务设备的性能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判断,以及对铁路的维修与保养等进行科学的预测与规划,保证铁路工务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降低铁路建设与运营成本,实现铁路的安全运输、提高其经济效益。 2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工务工程应用计算机管理的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主要表现在:原铁道部电子中心开发的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其包含了铁道工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其主要采用Mapstreme作为GIS作为平台,其已经在我国很多铁路线路中得到应用;北京铁路局采用的“北京铁路局工务地理信息查询系统”其主要由工务设备地理信息、工务防洪地理信息查询以及工务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构成。其主要利用GeoGraphicsGis软件和DB2大型数据库对铁路的地形、切面、配线图等病害进行查询、分析、管理等;上海铁路局利用的“沪宁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搜索铁路地形以及图像的功能,实现对铁路分段信息的查询,以及播放相关铁路活动图像的功能。但是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①工务人员缺乏信息化管理意识。铁路工务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必须要求铁路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但是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还不高,虽然铁路工务工程实现了信息的自动化处理,计算机技术在工务工程中应用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但是管理者还是缺乏信息共享意识,他们对工务工程的信息系统建设主要集中在独立的信息处理系统,而没有将这些单独的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的信息整合,实现工务工程信息的共享。②目前我国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以GIS为基础,其对工务设备的技术状态能够准确的反映出来,但是其只能反映静态的技术,而不能提供具有动态化、主观性的数据情况,比如在发生山体滑坡或者地震等地质灾害时,不能将直观的相关数据反馈出来,不利于铁路便利快捷的维修。③对于大型机械设备的作业质量没有办法进行有效辨别。由于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建设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型机械设备的应用率也越来越普遍,但是目前的工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大型机械设备作业的质量不能进行有效地辨别,结果导致大型机械设备做出的结果不能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导致因为大型设备而进行质量检测所造成的隐患遗漏,信息系统不能辨别。 3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系统关键技术 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必须要建立在铁路部门对各种数据的收集、积累以及共享的基础上,因此铁路工务信息化管理贯穿于铁路建设的整个过程,从铁路勘测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维护的全过程,因此构建铁路工务工程数字数据库是信息化管理的具体体现。 3.1铁路工务工程数据库系统结构设计 为统一管理与分析铁路工务工程信息,需要将铁路工务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进行汇总与分析,以此实现相关数据的自动处理,铁路工务工程数据库系统是将铁路工务设备的各种数据进行录入、管理以及打印等功能为一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3.2系统模块功能和处理过程设计 3.2.1线路地理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存储和管理线路地理信息数据资料,可以为线路检测维修人员提供该方面的数据资料,为工务设备、病害等的定位提供依据。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和输入输出操作。 3.2.2工务设备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了工务设备的各种属性信息,如桥梁、隧道、钢轨、路基等设备信息以及曲线、坡度等的信息。该模块主要功能是为线路检测维修人员提供设备的基础信息和统计信息,是工务部门技改、维修等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除了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外,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如把数据输出到或者输出到打印机。 3.2.3线路秋检资料模块 主要功能是为养护维修人员提供线路秋检信息,包括正线、站线、道盆等的秋检资料,使养护维修人员能更好更方便的了解线路情况,线路病害等问题,并据此制定线路养护维修计划。除了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外,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如把数据报表功能。 3.2.4铁路动检资料模块 该模块的功能是保存线路的各级超限资料和动检数据,为养护维修人员提供超限类型、超限等级等指标,从而制定应对措施和维修计划。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如把数据报表功能。 3.2.5轨道质量状态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保存轨道质量指数(TQI)资料、TQI综合统计信息和钢轨磨耗信息。为各级工务管理部门对轨道质量状态的宏观管理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支持养护维修人员编制维修计划,指导轨道养护维修作业。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3.2.6轨道质量状态汇总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用于保存轨道不平顺公里小结数据、TGM综合统计数据、钢轨检测区段汇总数据,提供综合反映轨道质量好坏的指标,工务管理部门可以据此提出针对性的维修方案,指导相关养护维修作业。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 3.2.7设备养护维修资料模块 设备养护维修资料模块主要功能是保存高速铁路工务设备各种维修规则、维修计划、工务设备维修情况等数据,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相关的输入和输出操作。 3.2.8线路养护维修机械信息 该模块的功能是保存各种养路机械作业情况、机械的定期检查情况、制定的机械维修计划等。该模块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维护(包括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浏览、数据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进行上述的输入和输出操作。 4铁路工务工程应用信息化系统管理的具体措施 4.1加快铁路工务工程信息化管理,实现标准化管理 一是稳扎稳打,做好信息拓展优化。要求宏观布局,思维意识超前,做好信息资源的规划工作。信息资源的规划是整个信息系统建立的核心。信息资源的规划是指对于铁路工务工程建设各个阶段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到使用(包含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的全面规划。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信息的产生、流动和使用。要使工程建设的每个部门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外部单位之间的频繁和复杂的信息交流畅通,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不进行统一、全面的规划是不可能实现的;二是铁路工务工程建设信息化应认真贯彻中国铁路总公司对建设工程信息化的要求,把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作为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支撑手段,纳入标准化管理体系,统筹加快推进。以市场化为手段,以建设项目为载体,坚持植根现场,自下而上,广泛发掘,开放推广,鼓励参建单位自主创新,广泛开展工程实践。 4.2规范管理工作,加快信息管理建设和应用 一是在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过程中,要配套工作,分步进行,坚决执行实施—培训—应用推进这一工作程序,发挥建设单位的领导作用,合理调控考察施工、监理等部门单位的工作,增强其主观能动性;二是建设单位核心地位的应用发挥,推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积极有序地开展工作,把握工作的进程,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在内部建设施工中总结经验,带头实现系统的全覆盖。建设单位是整个铁路工程工作的核心,保证建设单位工作的有序进行,可以加快整个工程进度。 4.3铁路工务工程建设信息化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 当今世界,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大数据中心、云技术、物联网等正在逐步得到应用和发展同时以BIM技术为代表的工程建设信息化技术也在飞速发展,正在改变一些传统的思维模式。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一定不能受传统思维的禁锢,应充分地把社会先进的信息化处理手段运用到铁路建设工程上来,不断学习和借鉴世界上先进的铁路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4.4对系统运营进行专业的维护,确保系统正常有效的工作 对系统的运营进行长期不间断的维护,才能保证系统准确高效地工作,尤其是在施工前线的信息系统,系统运行的环境比较复杂,更需要专业的系统维护队伍来确保系统的正常工作。要建立维护工作的框架,通过设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权威的维护机构,加强维护队伍的建设,规范信息化系统运营的维护管理系统。对系统的维护类似于产品的售后,但又有所不同,对系统的维护需要长期不间断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统的持续有效工作。 坐着:李建华 单位: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原平分公司 铁路论文:铁路信号机检修课程改革论文 1研究目的 1.1为铁路输送合格的电务工作人员 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面向铁路,为铁路运输系统各个技术部门提供专业技术人员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也主要是面向全国18个铁路局(公司)的各个技术领域,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作为学院的特色专业,主要为铁路运输系统电务维护部门培养信号工作人员。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铁路运输电务维护部门的工作要求,让学生在毕业时具备一定是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能够使学生在短期内适应铁路运输电务维护部门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氛围。 1.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一定的文化知识,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教师本身具备的专业素质能否全部或者大部分传授给学生,学生是否愿意并且真正学习到教师教授的所有知识,这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方面,但是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将教师所教转化为自己所有,那么着两者之间就又是相互矛盾的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高职学生,那么如何将学生从发呆、玩手机或者睡觉之中解脱出来,去踏实的学习教师所讲就是每一名专业教师必须去研究探索的问题。教学改革的最初目的也应该在此,就是改变传统的呆板的教学方法,用一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且的喜爱的方式去教学。当学生们心甘情愿的放下手机、不再对老师讲的内容昏昏欲睡,那么教学改革的目的应该就基本达到了。当学生能够充满激情的去学习每一节课教师所教,教师和学生之间达到了一定的和谐程度,那么教师就不用再为了组织课堂教学而发愁了。 1.3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 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笔者认为这一定律同样适用于情感交流。如果一个学生喜爱一名教师,那么他对这名教师所讲的课程也会感兴趣,反之,如果一名教师没有得到学生的肯定,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也应该不甚乐观。在高等职业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一名教师的教学改革水平也是衡量一名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依据。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者,我们不仅应该具备坚实的专业能力,如何将自己的知识能力传授给学生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为铁路输送人才,也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更是为了教师自身。 2研究内容 本次教学改革主要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在上一学年,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戴世宏教授的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讲座,在讲座中,戴教授系统的介绍了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意义与方法,使笔者收获颇丰。为这一年的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思考,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效果验证理论,使笔者教学改革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1课程标准的确定。 课程标准简单来说是一门的课程的大纲,在课程标准中应确立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传统的教学方法为讲授法,教学目标以记忆性内容为主,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如要进行课程改革,改革的核心是改变教学方法,那么教学手段就需要革新,教学目标就要从传统的知识目标变为能力技能目标,考核方式也要向多元化发展。 2.2课程的整体设计。 在本轮教学改革中,将教材内容进行了更加系统详细的整合,形成“一个目标,两条主线”的教学线索。一个目标:是指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改革主要突出能力目标的培养,最终的能力目标就是能够对信号机进行维护和简单的故障处理。这一目标其实还包括了信号机的识别等相关的简单能力目标,这是说在单元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小目标都是为了这一个最终目标的服务的。两条主线:一条是指信号机的识别与维护,另一条则是指信号机的设置。前者侧重于技能的培养,后者则侧重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3单元课程设计。 一门课程包含数量不等的学时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将整门课程按照教学内容或认知结构的不同分成多个教学单元,将每个教学单元进行合理的设计,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确定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的确定重点考虑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通过教学和练习能够让学生练就某种专业技能,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首要目的。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教学手段,尽可能贴近铁路电务工作实际,如果有信号机设备,尽可能利用实景教学,若没有实际设备则尽可能使用图片或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直观上了解自己所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主要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内容为载体的讲授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使用任务驱动、头脑风暴等先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去学习和练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专业技能。 2.4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就是“一纸定江山”,学生在考试前一周甚至更短的时间突击背题,就可以通过考试甚至获取较高的分数,通过期末考试试卷决定一门课程的成绩,这是极不客观公正的考核方式,在课程改革中如果不改革考核方式,那么过程的改革将失去意义。针对《信号机检修》课程,制定如下考核方法:课程考核包括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学生成绩由学习过程成绩、实作考核成绩和记忆性考核成绩组成。过程考核包括教师教学过程监测考核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考核两部分。教学过程监测占比较少量的成绩,由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成绩综合给出,大约为总成绩的10%左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考核是在期中进行,考核方式是一张试卷,但是试卷内容不包括记忆内容考核,均为主观题目,题目内容包括信号机的设置等内容,题目没有统一答案,符合信号机设置原则均可获得相应分数,此项考核约占总成绩的10%左右。期末考核包括实践技能考核和记忆能力考核。其中,记忆能力考核为机考,事先将已经做好的题库写入计算机,学生在考试时直接进行机考即可,考试完毕即可知晓自己的分数,这样的考核方式既不需要教师阅卷,又增加了公平性,基本不会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此项内容成绩约占总成绩的40%左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那么教学改革的目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那么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期末考试就要包括专业实践技能考核,本门课程名为《信号机检修》,那么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就要能够对信号机进行检修,期末考核的实践技能考核部分就要考核学生对信号机的点灯参数进行测试,对信号机的故障进行处理,教师根据学生是否按照铁路电务维修标准操作进行评分,此过程要全程录像,以达到公平公正的目的。此项内容成绩约占总成绩的40%左右。考核方式的改革配合教学方法的改革,形成一条线,使得教学改革不会虎头蛇尾。 3结论 此次课程改革是自开始进行本门课程的教学以来最深入彻底的一次教学改革,跟以往喊口号式的改革不同,是真正将学到过的理论纳入到教学实践当中,虽然只是系级的课程改革课题,但是从教师自身的感觉来说,教学过程是令人享受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欣慰的,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总结时,感觉自己是有发言权的,不再像以前的教学总结,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课程改革的确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能够改善目前全国大学生客观存在的一些不良的课堂状态,对教师自身职业素养的自信培养有很大益处,还能让学生从手机和发呆中解脱出来,真正学到一些技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为以后在工作中的良好表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专业乃至一个学科体系的课程都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才能够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 作者:白玉娟 单位: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论文:铁路物流企业风险管理论文 1物流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物流是一种极具风险的行业,我国每年在物流运输、物流包装、物流储存等方面的损失高达700亿元。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物流风险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傅冬兰、任蓉等从物流风险与保险的角度探讨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规避风险的问题;Fearne、欧阳明慧、岳文彤等分别探讨了食品供应链、冷链物流、农业物流中的风险,提出风险识别、风险评价的方法;刘永胜、王燕等探讨了物流风险预警的机制,建立了物流风险预警的指标和模型;Giaglis等认为高效率的路线规划系统能够有效地实施物流风险管理;云虹等围绕物流风险成本识别与计量展开研究,提出物流风险成本概念框架,建立物流风险成本计量模型。以上成果对物流风险的进一步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从供应链整体安全的角度出发,依据ISO28000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框架,探讨铁路企业物流风险的识别、评价和控制等问题。 2ISO28000与铁路物流风险问题 ISO28000系列国际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应运输和物流行业对共同安全管理标准的需求而制定的管理规范。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人身、货物、信息、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安全,最终目标是改进供应链的全面安全,适用于任何参与本地、国内和国际供应链业务的组织。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说,物流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着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是企业间相互合作的纽带。供应链环境下,铁路物流企业也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供应链上的一个连接点。铁路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的同时,其面临的各种风险也对供应链中企业的有效运作产生直接的影响,其风险管理关系着整个供应链的安全。因此,对铁路物流的风险管理应立足于供应链的整体安全需求,不仅对铁路企业自身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样也要将可能对供应链伙伴及供应链整体运作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纳入铁路物流风险管理当中。对于铁路物流企业而言,ISO28000管理体系规范首次为操作或依赖供应链中某一环节的组织提供了安全管理的框架,能够帮助铁路物流企业系统地识别和审核安全风险,并实施控制和减轻安全风险,从而管理供应链潜在的安全威胁,减少对其下游供应链作业者的安全影响,提升铁路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运作的能力。 3铁路物流风险识别 3.1风险识别的范围 根据ISO28000系列标准的要求,铁路物流企业对安全风险的识别应考虑八个方面:①客观失效的威胁和风险,如功能失效、伴随发生的损害、恶意的破坏行为、恐怖主义行为或犯罪行为;②作业的威胁和风险,包括安全控制,人为因素以及其他影响组织绩效、状况或安全性的活动;③自然环境事件可能导致安全设施和设备失效的风险,如暴雨、洪水等;④组织控制范围以外的风险,如外部提供的设备和服务失效;⑤利益相关方的威胁和风险,如未能满足法规要求、对名誉或品牌的影响;⑥安全设备的设计和安装风险,包括更换,维修保养等;⑦信息、数据管理及沟通风险,包括对信息及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的威胁以及数据篡改和丢失等;⑧对运行持续性的某种威胁。 3.2风险发生可能性较大的位置 ISO28000标准对于潜在安全漏洞所处的位置进行了归纳和建议,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货物在被装于一个运输单元、托盘或以其他方式以备运输之前,所在的制造、加工或处理的场所;②备运货物在运输前,所在的储存或包装场所;③货物被运输过程中所处的场所;④货物从运输工具装上或卸下的场所;⑤货物保管权交接的场所;⑥与正在运输的货物有关的文档或信息被处理、生成或访问的场所;⑦用于多式联运的内陆运输线路和运输方式等。 3.3铁路物流企业风险识别 根据铁路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所承担的主要功能,以及ISO28000系列标准的指导,建立铁路物流企业风险识别模型。模型表示,针对ISO28000提出的每一种与供应链安全有关的风险类型,企业应根据其发生的具体位置,逐一分析和识别可能发生的具体的安全威胁情景。例如,当“信息、数据管理和沟通的风险”发生在“铁路货物到发交接车间”时,其具体的安全威胁情景可能有:数据丢失导致的无法交付、单据误审导致的错误交付等;当“客观失效的威胁与风险”发生在“铁路仓库和堆场”时,其具体的安全威胁情景可能有:仓库漏雨导致货物不能完整交付、仓库大门防盗系统失灵导致货物失窃等。该风险识别模型为铁路物流企业提供了一个依据ISO28000标准系统地识别风险的方法。其中的安全风险类型涵盖了来自于供应链内、外的可能的安全威胁。铁路企业对其所有的物流活动若都能按照标准要求分析安全威胁情景,则可以将企业运作过程中涉及的风险系统地识别出来。 4铁路物流企业风险评估 根据ISO28000标准的要求,铁路物流企业的风险评估,就是要求对之前识别出的安全威胁情景逐一评估其后果及可能性。安全威胁情景的后果被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高等级后果包括:一定规模的生命损失;资产或基础设施的重大损失;大面积生态系统在多方面的彻底毁灭等重大环境影响。中等级后果包括:失去生命;需要修理的资产或基础设施的损害;生态系统某部分的长期破坏。低等级后果包括:人员受伤,但没有生命损失;资产或基础设施的最小损害;一些环境破坏等。安全威胁情景的后果出现的可能性也被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当安全措施能够对后果的发生提供实质性阻力的时候,则可能性级别为低。当安全措施对后果的发生提供中等阻力的时候,则可能性级别为中。当安全措施对后果的发生只能提供较小阻力的时候,则可能性级别为高。根据安全威胁情景的后果级别和发生可能性,对安全威胁情景进行逐一评价并讨论采取相应措施。当后果和可能性的级别都比较高时,意味着目前的安全措施不足以防范风险,因此应制定额外的对策;当后果和可能性其中之一较高,另一个较低时,应将其作为潜在安全事故考虑;当后果和可能性级别都比较低时,意味着当前的安全措施可以防范风险,只需对运作情况进行正常记录。在风险评估过程中,ISO28000还提出了一种绩效审查表,以便于企业自身、供应链伙伴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对企业当前的安全措施进行评价和审查。安全绩效审查表根据企业的风险评估需求量身定做。例如,对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安全措施,设计其安全绩效审查项目。安全绩效审查表“项目”栏中列出了能够有效规避相应安全风险或减轻安全风险后果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引导铁路物流企业逐步改善其安全管理水平。企业还可以根据这些措施对降低安全风险及其后果的重要性大小,对这些措施的重要性赋权值,并对措施的实施情况量化评分,进而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等评价方法对其安全管理水平进行量化评价。 5结论 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不断开放,国外物流企业纷纷涌入。铁路物流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公路、水路等运输企业的竞争,还要面对国外大型物流企业的挑战。物流风险问题给铁路物流企业的运营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铁路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安全信用水平以及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都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物流企业正在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推进铁路货运改革。但不容忽视的是,铁路物流的作业过程和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装卸、搬运等作业基本靠人力完成,管理工作中存在大量人治的行为。这些行为在给企业自身造成安全隐患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供应链的整体安全。通过引入ISO28000系列标准,为铁路物流企业提供一整套安全管理规范,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促进作业流程的标准化控制,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ISO28000也适用于第二方或第三方单位对铁路物流企业实施评估和审核,提高供应链伙伴对铁路物流企业的信任度,提升铁路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嵇莉莉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论文:铁路运输全面预算管理论文 一、全面预算管理在铁路运输企业中的作用分析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涵义 关于全面预算管理起源于上世纪初期,主要就是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以及控制得到加强的一种管理手段,从而提高自身市场的竞争力以及对市场风险的低于能力,进而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在经过了不断发展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了具有现代化特色的管理模式,最为本质的就是对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分解以及实施和控制实现的管理过程。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实际作用分析 在铁路运输企业方面进行全面预算的管理实施,是建立铁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要求,也是对铁路企业协调管理的内在需求。在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对市场的发展要求得到满足,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也能够对基层站段以及班组和铁路局等方面的问题得以有效的解决,从而更好的满足铁路以及和谐发展的需求。对现代的铁路运输管理的基础性的管理制度的需求也能够得到满足。 二、当前铁路运输企业的预算管理现状与解决措施 (一)铁路运输企业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从当前的铁路运输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首先就是预算的机构在设置方面的不足,虽然在预算管理委员会方面已经成立但在实际的履行效果不是很好,没能够在系统目标上明确确立及检查等,在财务管理工作的投入方面不是很充足。预算管理组织缺乏相对稳定全面预算管理队伍。另外就是在预算目标上还有着缺陷,在铁路运输企业对年度预算以及发展的规划两者的衔接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从而使得预算的目标和企业的中长期的发展目标不相协调。在预算的认识上出现偏差,对预算的编制方面比较的单一,从而导致对企业的资金监控不能有效进行。在预算的审核方便不规范,缺乏完整的预算监控体系,缺乏规范操作的标准,预算的结果没有进行考核,在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方面还没有得到完善。最后就是在信息现代化的水平还不够,这样就对全面预算的实现有着很大的差距。 (二)解决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及成本控制的措施 在针对以上的相关问题笔者进行了分析,对其全面预算管理以及成本控制方面首先要能够对预算成本的目标制定要合理,成本预算只有在和实际相符合的情况下才能够得以实现,才能够促使各个责任后主体进行对生产经营的管理水平进行改善。对于铁路运输企业来说,相关的财政部门要能够将成本目标进行分解,逐个的实现。要能够把市场机制引入到成本控制当中,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来对铁路运输企业的盈利进行实现,从而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另外,要能够对全面预算的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强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强化。首先就是在全面预算的编制流程方面进行强化,对其要能够严格的按照资本预算以及筹资预算等进行实施。在后财务预算的流程要能够按照各预算执行的单位承担的经济业务类型的责任权限进行实施。其次就是在执行的过程中要能够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要求,要能够将全面预算的可控性进行充分的发挥,在执行的责任体系的建设上要进行完善,对单位以及部门的责任要能够明确,在实时监控方面也要进行加强。最后就是要能够在铁路行业高度集中以及管理的模式下,通过对先进的技术进行应用,以及对固化编制的流程以及减少人为控制预算的编制模型进行适时设计,能够使得全面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具有更好的适用性以及前瞻性。在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指标方面也要能够得到完善,不同的预算责任的主体由于在权责的不同所以就会有着不同的目标以及责任。在考核指标方面主要可以分为预算编制以及执行过程和调整、执行结果这几个类型,其中最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执行结果。所以在对人员考核的过程中要能够结合铁路局的全面预算管理指标进行,还要能够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这也是对成本控制进行维持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综合考评而对指标体系的建设要能够客观科学的得以体现。同时,还要能够结合铁路运输企业的内部各项的考核办法,在全面预算完成的情况以及审计情况的依据下,进行综合性的考核,要能够与各单位的奖惩得到有效的联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针对铁路运输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进行优化要能够多层面多角度的进行,由于在总体上的基础比较薄弱,这就需要在实际的过程中在这一方面要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在经验上多做总结,从而创造出适合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全面预算管理的策略。 作者:酒琳 单位:北京铁路局石家庄土地房产管理所 铁路大中修施工计划管理论文 1铁路大中修计划制定的重要性分析 1.1铁路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 由于我国铁路交通系统承担了经济建设的大部分能源输送需求以及满足近些年来不断增长的客运量运输要求,铁路线路设备长期处于满负荷运行甚至是超负荷运行。铁路线路设备的日常维修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设备的疲劳程度,安全风险逐渐增加。此时就需要制定中长期维修计划并进行施工,通过封闭路段来加强施工安全的管理,以保障封闭铁路线能够及时得到修复,提高铁路运输的能力,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1.2大中修计划制定实施能够有效弥补日常维修工作的不足 铁路的维修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日常的维护工作存在比较严重的不足,即使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也不能进行线路的封闭来及时维修,导致了线路设备问题进一步发展,给正常的铁路运输带来了较大程度上的风险。为了满足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对能源的需求,我国主要的能源输送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线路设备超期服役以及过载运输等问题,单靠日常的维护工作已经不可能有效解决。为了弥补日常维护工作的不足,就需要相应地制定大中修计划并且根据计划进行实施和管理,保证整条铁路线能够处在正常运转状态中。大中修计划的制定以及施工计划的管理是目前铁路管理部门采取的主要维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铁路运输维修工作的有序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大中修计划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维修管理流程没有按照规范执行 大中修在制定实施过程中由于采取了封闭维修的方式导致了工作人员在维修以及施工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标准来执行,出现了违规操作以及不按流程进行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中修以及施工计划的执行,对维修的效果和质量无法做到有效的保障。同时没有按照规范执行,也为实际的施工计划实施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整体工作进展缓慢,严重影响了铁路的维修和正常运转的需求,需要重点关注。 2.2人员维修技能较低,影响了施工进度 由于铁路的大中修需要众多的工作人员来进行维修工作,虽然机械化维修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维修人员技能水平低的不足,然而由于工作量巨大,还是不可避免地运用了大量的工作人员来进行人工操作。由于工作人员总体的维修技能参差不齐,导致了维修的质量和水平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影响了总体的进度,降低了施工管理所能取得的维修效果,维修工作需要重复进行的现象。 3维修施工计划的制定管理 3.1年度施工计划制定管理 铁路线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来进行年度维修计划的制定工作,同时对维修计划进行施工的制定以及管理工作。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铁路枢纽采取的年度维修计划制定实施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份,在上一年就需要针对维修的部分和内容进行制定工作,以保证时间上的科学合理以及施工计划安排能够符合实际铁路运输的需求。 3.2月度维修施工计划的制定管理 月度维修施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弥补时间跨度过长导致铁路线路设备出现较为明显的安全问题从而影响铁路整体的运输计划。通常在每个月的中旬将维修的部位和内容以及施工计划上报给上级部门审批,得到批准后以铁路局的名义下发到各个铁路部门。月度计划具有实效性、周期性以及偶然性等特点,因此月度维修施工计划的实施并没有固定的时间,需要根据铁路的实际运输情况以及路线设备的疲劳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4推动大中修计划以及施工计划管理的具体措施 4.1强化现场安全管理 施工维修计划制定后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设备使用的规范,杜绝因为人为原因导致的设备使用风险以及人身安全风险,保证整个施工维修管理能够处在有序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对现场的安全施工标准和规范进行严格的审查,防止违规操作的发生,为取得良好的维修效果打下坚实的保障基础。 4.2科学安排、周密布置 大机施工作业牵扯面广、涉及单位多,在没有固定的经验模式可鉴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内外部之间的联系,保证工作的有序规范运行。每次施工前一天,由现场指挥所和施工管理人员对次日施工线路进行全面调查后,从人员、进度、安全、质量等角度考虑,科学合理地确定次日的施工计划,利用每天交班会进行安排、布置。当日清筛地段于次日进行捣固作业之前,撤掉轨下全部木垫片,整正扣件和胶垫位置,更换失效扣件,进行站螺丝涂油,并全面拧紧扣件,防止维修部位受到外力因素导致变形的状况发生。 5结语 综上所述,铁路路线设备的维修施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对铁路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其在制定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参照铁路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在不影响铁路运输的情况下提高维修的质量和效果,推动铁路维修事业向前稳步发展。 作者:刘峰 公超 陈文义 单位:济南工务机械段清筛三车间 铁路论文:铁路供电段物资管理论文 1铁路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政企不分 铁路物资管理部门属于政企合一的部门,也正是因为如此,铁路物资管理部门既有权利行使政权,例如颁发相关的政策、文件等;同时其还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这就极有可能使得铁路物资管理部门由于过分追求利益,而滥用职权从而谋取一己私利,因此物资管理这方面就会被忽视。铁路部门政企合一的特殊性,使得铁路部门政企不分,将牟利摆在首位而减少对铁路物资的管理工作。 1.2重采购、轻管理 由于市场上有关铁路供电段的物资较为丰富,铁路部门在物资的采购缺少经验导致在选择上无从下手。加上因为市场监管存在的漏洞产生的大量伪劣假冒产品,其仍流动于市场之间,这就会造成铁路物资部门购买的物资质量不能的都保证。物资管理部门之所以会重采购而轻管理,这是因为采购物资是一项可以获取利益的工作,很多铁路部门的人员为了谋取个人利益滥用权力。 1.3管理基础薄弱 物资管理的基础工作一直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这是由于铁路物资管理部门缺少明确的定位,进而对物资管理这方面的重视力度也不够。铁路供电段物资管理的基础较为薄弱,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铁路供电段物资管理实务无利益可图,许多从事物资管理的人员都不愿意去浪费精力对物资进行管理,这也就造成了铁路供电段物资无人管理的局面。再加上铁路的物资管理,包括设备以及材料的管理,在管理方面的工作较为繁琐,需要消耗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铁路供电段物资管理部门的人员没有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的。二是从事铁路供电段物资管理的工作人员,其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对于管理缺少相应的理论知识作为辅助。 2铁路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措施 2.1电子商务的物资购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铁路供电段物资管理部门也应与时俱进,对物资采购采用电子商务技术。所谓的电子商务就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远程通讯技术为基础,进而在因特网上完成交易和买卖的整个过程。铁路部门通过电子商务技术在网络上选择物资设备或是材料,进而完成物资的购买,物流的配送以及安全付款等流程。网上交易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加快铁路供电段物资的购买速度,同时其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物资的质量可以得到保障。铁路部门也可以选择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网站的建立不仅可以帮助铁路部门宣传自己,同时也可以将购买物资的相关信息到网上,实行招标。这样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的物资购买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能获取比较合适的价格,这有利于减少企业的开支。 2.2加强供电段现场的物资管理 2.2.1加强铁路供电段现场设备的管理 铁路供电段设备管理是铁路物资管理的子系统之一,其对于铁路现场物资的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铁路供电段现场设备的管理,就要做好其分支的细小工作。例如设备需求的计划设定、设备购买计划的设定、设备招标、设备合同的管理、设备的监督制造、设备的入库检验、设备的仓库管理等。这一系列都属于铁路供电段现场设备的管理内容,而且每一个流程都需要专门的人来进行管理。并且设备的管理要实行责任到人制度,这样可以保证设备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也能够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2.2.2加强铁路供电段现场材料的管理 铁路供电段现场材料管理是铁路物资管理的另一个子系统,对于铁路物资现场的管理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铁路供电段现场材料的管理内容与铁路供电段现场设备的管理内容大致相同,包括了材料的需求设定、材料购买计划的设定、材料的招标、材料合同的管理、材料的入库检验、材料的仓库管理等。对于铁路供电段现场材料的管理或是设备的管理,对于铁路物资的管理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需要加强铁路供电段现场设备以及材料的管理,将大大促进铁路物资管理力度的提高。 2.3完善物资管理机制 2.3.1规范物资采购行为 要想加强铁路物资的管理力度,首先要规范物资的采购行为。我们知道物资采购不当,很可能造成权力的滥用和物资的剩余。对于铁路物资采购的行为,铁路部门应当严格进行规范。所有的物资应最终归铁路物资管理部门的管理,铁路物资管理部门对物资管理应做到公开公正。各级业务部门以及领导应该遵守自己的职责,对物资的价格、质量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物资管理的部门应将最新的管理理论应用在实际的物资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物资的科学管理。物资的购买还要做到分类管理、分级管理,没有管理资格的人员或是部门没有权利进行越级管理,但是具有提出建议的权利。 2.3.2强化物资管理的基础工作 如果要实现物资管理基础工作的强化,在进行物资管理人员管理观念提高的同时也需要其素质提高。首先物资管理人员需要学习先进的文化和科学知识,做到管理理念与时代相接轨;同时铁路物资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物资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对于素质较高的人员可以引入到物资管理部门,从而从整体上提高铁路物资管理部门的水平;除此之外,物资的采购工作需要做到责任到人,这样出现问题时,才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负责人,从某种角度上看,这对于物资质量也是很好的保障。 2.3.3应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成果 除了上述的管理办法外,还需要铁路物资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成果。市场经济的发展,铁路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提高铁路供电段物资现场管理的水平,加大对先进管理成果的应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应用较为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这一方面有助于可以物资管理时间的缩短,另一方面有助于物资管理质量的提高。不断提高物资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应用现代化先进的管理成果显得尤为重要。 3总结 通过本文对铁路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的研究,我们对铁路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目前我国铁路供电段现场物资管理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为了更大程度上提高对铁路供电段物资的使用效率,本文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基于电子商务的物资管理、铁路供电段设备、铁路供电段材料以及完善物资管理机制。这些措施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对铁路供电段物资的管理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运营环境,铁路部门应格外重视供电段现场物资的管理研究。 作者:邱会 单位:郑州铁路局郑州供电段 铁路论文:铁路企业廉政文化论文 1加强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1)加强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是铁路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铁路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城际列车、快速列车、重载铁路、高速铁路的发展,中国铁路成为引领世界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发展方向的作用。由于铁路网遍布全国,铁路新线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在物资采购、招标投标、工程建设、车皮管理、运输领域等环节存在滋生腐败、权钱交易的风险。铁路企业要和谐快速的发展,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铁路企业的廉政文化建设。 2)加强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是铁路行风、路风建设的现实需要 铁路企业作为公众关注度较高的行业,铁路职工的一言一行代表着铁路企业的良好形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旅客货主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满足社会对铁路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铁路企业一定要加强铁路职工的廉政文化教育,杜绝“以票谋私、以车谋私、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旅客货主的监督,把旅客货主的意见看做铁路服务质量的“晴雨表”和“温度计”,牢固树立“路风就是形象,路风就是效益”的服务理念。铁路企业要树立良好的行风路风,迫切需要加强铁路企业的廉政文化建设。 2开拓创新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活动载体 当前,铁路企业对廉政文化建设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廉政文化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廉政文化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可有可无;有的党员认为自己无权无位,不会产生腐败,廉政文化教育是领导干部的事情,与己无关;有的职工对廉政文化的概念与内涵认识模糊,认为那是机关部门的事情,与基层一线不沾边,与职工没有多大关系。由于认识上的理解偏差,铁路企业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廉政文化教育的对象不全面、不普及,廉政文化教育的形式不活泼、不新颖,廉政文化教育的氛围不浓厚、不热烈,以至于铁路企业开展的廉政文化建设走了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铁路企业廉政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 要开拓创新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活动载体,充分利用铁路现有的庞大的众多的铁路车站、列车、高铁、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微信等各种各样的资源和一切有效载体,让干部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廉政文化教育、得到启迪。要积极拓展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市场,延伸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触角,整合各种有利有用的社会资源,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样化的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格局,营造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欣欣向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强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对促进铁路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1)要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主体责任制度 铁路企业领导班子要严格落实党要管党、从严管党的要求,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铁路企业基层党委要切实把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党委主要负责人是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必须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铁路企业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不抓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就是严重失职、抓不好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就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敢于负责,勇于担当。 2)要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监督责任制度 铁路企业基层单位纪委要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根据铁路总公司纪委的决策部署,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向党委提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建议;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发挥反腐败组织协调作用,整体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各项工作;协助党委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党委要支持纪委深入落实“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要求,集中精力严党纪、抓监督、反腐败。 3)要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责任考核制度 对开展企业廉政文化建设重视程度高、工作有创新、实际效果好的,要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对那些不履行责任、完不成任务的或因疏于教育而导致单位问题较多、群众意见较大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必要时进行通报批评;严格按照廉政文化责任制考核制度,对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存在领导不负责、落实不到位的进行考核,追究相关人员的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先、干部奖惩、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有效破解“抓长效”的问题。通过廉政文化奖惩激励制度,激发铁路企业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持续、长久、有效的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4总结 加强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是铁路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永恒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铁路企业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开创铁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为铁路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守仁 单位:太原铁路局大同站 铁路论文:铁路建设工程投资管理论文 1投资“三超”现象严重,投资计划失控现象普遍 所谓投资“三超”现象,指的是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现象。甬台温铁路项目可行性研究,铁道部于2004年批复投资估算总额为155.3亿元,其中静态投资149.8亿元,建设期投资贷款利息5.2亿元,铺底流动资金0.3亿元;铁道部于2005年批复初步设计概算总额为162.84亿元,其中静态投资157.3亿元(站前工程概算总额为141.98亿元),建设期投资贷款利息5.2亿元,铺底流动资金0.34亿元;站前工程投资检算总额为149.26亿元,较初步设计批复站前概算总额超7.27亿元;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配套工程正在建设,结算价尚未出来,但目前已至少发生I类变更达100多项,据预计竣工决算总额高达270多亿元,其中静态投资达260多亿元,建设期贷款利息达10多亿元。虽然预计的竣工决算静态投资较初步设计概算增加高达100多亿元,但施工单位还是叫苦不迭,各施工单位还是亏损严重,主要原因就是建设条件不具备(如,征地拆迁、跨路、跨河手续尚未与地方谈妥甚至根本就未协商;“三边”工程等)施工时及停工待料筹款造成的人员、设备窝工引起的固定支出增加及“三边”工程引起的废弃工程增加和环保费用、地质条件变化引起的费用增加、地材水电价格成几何级上涨、II类变更引起的费用增加等尚未预计在竣工决算价格内。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多方利益均受损的局面,主要原因是概算未一次性打足,造成了参与建设的各方工作被动的局面。笔者敢断言若是本项目初步设计概算批复为270多亿元,则会造成参与的建设各方均赢的格局。据统计大部分铁路项目均有超概算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国家决策部门以及经办的项目咨询单位及建设单位,设计周期短致设计深度不够造成的项目决策缺乏科学性和建设过程中随意扩大建筑规模和提高建筑标准或其它不可告人的因素,此文不予以详细分析。 2招标控制价控制不力,招标控制价不能反映实际造价水平 在铁路建设项目中,招标控制价往往是以设计单位的设计概算为依据,在设计概算的基础上下降一定百分比就成了招标控制价。一是招标控制价的水平就依赖于设计概算的水平,而设计概算又由于设计深度不够和设计概算编制精度不够及国家决策部门掺杂的主观意见等原因不能反映实际的造价水平;二是招标控制价未合理反映施工方案、施工工艺等措施费;三是招标控制价不能反映合同管理的水平,未反映合同风险程度。因此,在铁路建设项目中的招标控制价往往不能反映市场行情,不利于推动市场竞争,使建设管理单位不能准确选择施工队伍。 3铁路建设施工合同文本不规范,合同风险分配严重失衡 建设单位根据供需不均衡,存在买方市场的现象,铁路建设施工合同文本未根据国家九部委颁发的《建设工程标准施工合同》(范本)起草、签定,一是规定施工承包方基本上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建设方除了支付工程款义务外,均为权利条款,简直成了霸王条款,成了“以包代管”。工程实施过程中,凭借施工承包单位力量无法完成的任务,可建设方积极性不高,管理被动,造成工程项目实施效率低下、施工成本费用大额增加的不良现象;二是建设项目完全不具备签订固定总承包价的任何合同条件,建设方凭借买方市场的优势,强行施工承包单位签订,导致施工单位成本缺口巨大(成本缺口的主要原因笔者已在2009年第1~2期《工程经济》杂志发表的《浅谈在建沿海铁路工程造价缺口的主要原因》中已论述),参与建设各方负债现象严重、欠付职工、民工工资现象普遍,扰乱了建筑市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及造成了社会不和谐等不良现象。 4建设程序不规范,建设项目的投资管理与整个项目实施相脱节 工程投资全过程管理就是确保铁路建设工程投资效益的,对工程建设从可研开始到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竣工投产、决算等整个过程。根据建设程序,我国工程投资控制也是相应分阶段计价与控制,即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竣工决算阶段。铁路建设工程的多次计价与建设程序是对应关系,各计价环节之间相互衔接,前者制约后者,后者补充前者。可能是由于铁路项目的特殊性,使一部分项目没有按规定进行批准及勘察设计等工作就匆忙上马,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属典型的多边工程,如甬台温铁路于2005年10月要求施工单位开工,但不具备《建筑法》规定的开工条件(没施工图纸、没地施工、没拆迁等),施工单位只好按建设单位要求履行合同,带足劳力、机具设备跑步进场,到现场根本无法施工,只好根据设计草图见缝施工,致使施工区域不连续,施工单位窝工较长且路地关系矛盾突出,增加施工单位协调难度和大额费用。因甬台温铁路尚未办理任何用地手续,致使路地矛盾激化,于2006年10月,浙江省发改委等6部门对甬台温铁路联合下发要求停建整改的通知,要求“暂定建设,限期整改,履行完相关审批手续后方可复工”。因为审批手续不全,导致征地、拆迁难,费用高,防洪及海事、跨高速公路施工协调难度大,并使建设投资增加。 5铁路建设工程变更程序执行不规范,索赔制度严厉 由于甬台温铁路项目匆忙上马,设计周期短,设计前期工作很不充分,跨路、地下管线等调查不细,设计不符合现场实际;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工艺无法周密考虑,导致存在的量差、漏项较多,产生的变更较多,某些施工措施明显与现场不符或根本无法实施。现场实施过程中,只好对设计的差、错、漏项目按《变更设计管理办法》规定办理I类变更。按《变更设计管理办法》规定“先批准,后变更;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但甬台温铁路已通车,至今还有涉及金额高达10多亿元的I类变更文件堆在铁道部尚未批复,致使施工单位资金营运困难,带资、垫资、负债施工,违反建筑法律法规。再就是铁路项目基本上为政府投资项目,为了单方面保护投资者利益,单方面规避投资者风险,铁路项目实施严格的工程合同管理,对承包单位提出的索赔采取了严厉的管制,使得承包单位提出的索赔要求很难取得成功,工程造价不能反映施工实际,不利于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提高。 6清单计价不规范,“量价”未分离 铁路项目近期推出工程量清单招标与计价,但实际仍采用定额招标与计价。前面已提及了招标控制价就是建立在定额计价模式下编制确定的。铁路项目的工程量清单实际上就是由“综合概算表”改头换面来的,非常粗略,如,框架特大桥,清单工程量仅为桥面平方米,比概算指标还粗。再说工程量清单尚未制订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只有工程量清单计价指南,尚不完善,不能指导工程量清单的报价与计价工作,铁路项目业主往往还是采用定额计价模式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变更项目不采用变更工程量乘以中标清单单价,还是套用定额计取费用,完全背离了合同单价,不按合同办理,影响了施工单位的今后投标报价编制的积极性,失去了投标报价讲究技巧性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时代,再根据这种“量价合一”的定额来确定造价,使造价不具有差异性而不能体现造价优势,不仅不利于竞争,而且造价也不能完全体现市场化的水平。再说,采用定额计价模式,会由于定额的修订跟不上新技术、新材料的采用,导致定额水平不能符合实际,使造价控制无法与市场的发展同步。如,现在的客运专线项目,大量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没有修编定额,仍采用在普通线路施工基础上测算的定额,导致各项目的成本缺口较大,由此反映出客运专线工程造价的确定存在一定问题。 7总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的铁路工程投资管理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投资方及参建各方的积极性,不利于铁路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要不断地深化改革,严格规范建设程序,完善清单计价模式,采用标准合同文本,采用标准化管理办法,通过提高管理水平的方式防止索赔与开展反索赔,形成与国内建筑市场(建筑、公路领域)及国际市场接轨的工程造价管理新体制。 作者:陈洪军 单位: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铁路论文:铁路基层站段物资管理论文 1系统开发 1.1设计理念 针对铁路检修车间物资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实现物资的全过程控制设计,将物资管理延伸到生产班组,将班组用料纳入监督,实现物资从采购到使用的全过程控制,形成物资管理的闭环。 1.2确定系统控制的流程 一是检修车间各班组到材料科领料时,管库员查询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如果该班组有所领物资的库存,则拒绝发料,没有则按正常手续办理发料;二是材料科进行发料作业后,信息中心将发料单导出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导入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形成班组的库存料;三是物资上车使用时,班组物资管理人员要根据用料情况输入所用车号,以及具体的品名、数量,系统根据输入信息自动核减班组库存料数量;四是班组库存料不足时,由班组提报用料计划报送材料科;五是材料科计划员接到计划,应首先查询检修物资管理系统,查询该班组是否缺料。如果缺料,结合材料科库存情况编制物资申请计划,组织采购。 1.3系统模块 1.3.1检修物资领取模块。利用“铁路基层站段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导出功能,将相关数据导出至“检修物资管理系统”,保持两者数据一致且同步。 1.3.2系统登录人员信息维护模块。利用目前已在全段统一建立的“人员基础信息库”,共享相关数据。 1.3.3机车信息维护模块。利用目前在全段统一建立的“地勤系统”机车信息数据,共享相关数据。 1.3.4检修物资输入模块。检修人员输入时,输入相关配件名称的拼音简码,以及检修日期、机型、机车号、检修物资种类选择、检修物资消耗数量等信息。 1.3.5数据校验模块。对检修人员输入数据进行严格的逻辑校验,有效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1.3.6数据查询模块。按相关功能需求,提供可按机型、机车、修程、班组等各种条件下的扩充查询功能。 1.3.7数据输出模块。按相关功能需求,提供可按机型、机车、修程、班组等可扩充的数据输出功能,生成各种报单和账表。 1.3.8数据分析模块。按机型、机车、修程、班组等条件实现物耗相关数据分析功能,满足各管理部门利用该系统及时掌握不同机型、不同修程检修成本使用情况,用于指导检修配件的发放管理及盘查检修配件的合理库存。 1.3.9配件索赔模块。由技术科负责,依据和谐机车各制造、二年检厂与原铁道部签订的购车合同规定,建立和谐型机车重要部件索赔库数据(阈值)。并纳入到索赔控制程序中,实现自动鉴定索赔配件。 2系统的应用 2.1进料环节的应用 材料员在编制物资申请计划时,要参照“检修物资管理系统”,结合材料科库存、车间班组库存、机车修车等信息,全面、准确地编制物资申请计划。在保证物资供应的前提下,尽量做到民用料零库存、机车配件小批量采购、加强零小配件的采购,达到减少物资库存、提高物资周转率的效果。 2.2发料环节的应用 材料科收到班组用料请领单后,管库员先进入“检修物资管理系统”,查看班组物资库存情况,若班组库存能够满足其需要,则拒绝发料。不能满足时,将其转为发料单,检查物资品名及数量,待班组实地领料时进行实物核对。同时,发料信息实时进入班组库存信息,确保班组库存信息和实物同步。 2.3用料环节的应用 班组录入用料记录时,需分3步操作:一是选择用料机车及其修程。在修机车车号及修程纳入一个下拉菜单,操作人员通过点选即可完成用料机车及其修程的选择;二是录入用料品名;三是输入所用数量。基层站段车间物资管理员通过“用料输入”模块,直接查询各班组库存配件情况,随时掌握机车配件在什么时间用在哪一台机车上及用了多少。 2.4调料环节的应用 部分综合性物资集中由综合组请领,其他班组使用时,进行班组间调料,提高物资使用的效率,缓解班组的资金压力。 2.5索赔环节的应用 由技术科负责,依据和谐机车各制造、二年检厂与原铁道部签订的购车合同规定,建立和谐型机车重要部件索赔库数据(阈值)。将依此文件中设定的应索赔范围内40种主要部件及对应的质量保证期限(走行公里或运用时间)规定(阈值)纳入到索赔控制程序中。系统根据索赔条件自动进行筛选,符合索赔条件的物资由技术科与相关大厂联系、尽快将赔付良好的配件送达机务段。索赔配件到段后,由技术科通知材料科、检修车间及专业工程师(三方)对索赔回配件进行开箱检验、验收,并及时将索赔情况输入到“检修物资管理系统”,使索赔配件实现从“随机性”、“糊涂账”到“及时性”、“明白账”的转变。 3效果分析 3.1提高了物资采购效率,减少了物资在库的积压 实行“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前,因为对班组存料和具体用料情况不掌握,所以材料员只是把保证物资的及时供应当做工作重心来抓,班组报什么材料科进什么。“检修物资管理系统”投入运用后,这一情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材料员经常查看班组物资的领用情况,及时掌握物资上车和班组备料的库存情况,有甄别性、选择性地去完成物资的供应,避免了物资沉淀在个别班组,提高了物资和流动资金的利用效率。 3.2促进物资部门合理发料,减少浪费 物资部门根据“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可以对各机型各修程的台次进行检索分析,准确掌握各机型各修程的物资消耗,对重复领料或不按需领料的班组坚决说“NO”。例如,材料科在一次发料时发现,三门峡西行修组领用油脂,但该行修组的业务无需领用油脂,随即通知三门峡西整备油房不得向其发放油脂,杜绝了班组随意领料的现象。 3.3物资计划准确率显著提高 铁路物资计划是物资管理的首要环节,计划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站段的成本控制。运行“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后,材料员能够掌握详实而具体的资料,结合库存情况、车间班组库存、机车更新改造情况及物资消耗规律全面、准确地编制物资申请计划,大大提高了物资采购的科学性,为准确编制物资采购预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4加强了物资的动态管理,让库存物资动起来活起来 例如,一次由财务、物资、检修车间相关人员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对各班组库存配件进行盘查时,发现制动组库存列车管等配件较多,因列车管是橡胶制品,存在使用有效期,于是就通过“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合理调配到所需班组使用,有效防止了该配件过期失效,充分利用了物资的使用价值。 3.5及时发现配件的质量问题,加大了索赔的力度 通过“检修物资管理系统”,材料科与检修车间实行了无缝对接,材料员随时可以查看检修用料的支出情况,通过数据比对分析,发现物资的质量问题,从而促进物资的索赔工作。例如,2012年,计划员通过“检修物资管理系统”发现6K机车闸瓦季度更换量较以往增加很多,后经数据分析和与技术部门的联合调研,发现闸瓦普遍存在气泡和夹渣现象,材料科派出专人到厂家,督促厂家针对问题进行整改,提高闸瓦质量,同时,还索赔回相同数量的闸瓦。不但对机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还节省了生产成本。 4总结 “检修物资管理系统”是铁路基层站段在物资管理上的一种延伸,是将管理的触角延伸到车间班组,通过将班组用料纳入系统监督,实现了物资从采购到上车使用的全过程控制,为做到科学进料、合理发料,降低支出、节约成本做出了贡献。 作者:马宁 单位:郑州铁路局洛阳机务段 铁路论文: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论文 一、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经营管理理念淡薄思想观念陈旧。 大部分的铁路施工企业只注重施工进度的完成情况和工程质量的提高,却忽视了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其实没有有效的管理,铁路施工项目就很难在统一的管理下有序的进行。铁路施工企业长期以铁路建设为生,垄断性的行业性质深入企业思想,致使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不足,企业也因此实行粗放式的经营,精细化经营管理的程度很低,使经济效益一直得到不到有效的提高。 2.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 健全的制度是一切工作有序展开的基础,没有有效监督的工作都无法得到良好的贯彻落实。制度是行为的标尺,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也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最有效的途径。大部分的铁路施工企业其管理制度单一,没有对成本控制、材料预算、资金管理、人员管理等内容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制度监督体系,管理权力的集中也导致决策管理得不到监督,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一定的损失。 3.项目核算不严谨。 许多铁路施工企业在进行项目核算时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长期将成本挂在存货项目中,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利润指标没有完成,成本结转不及时或者建设方的工程款结算不积极等。有些超出合同范围的工程项目结算发生在工程结束之后,导致建设方对该部分工程的核实结算一拖再拖,成本在存货项目中无法进行正常的资金流动。成本滞留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企业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的项目核算制度,导致工程完工后无法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项目资金核算,滞留成本不断累积。 4.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不高。 施工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要求铁路施工企业对经营手段、人才培养以及资金管理等方面都进行现代化的综合管理。当前许多铁路施工企业的经营理念在思想、组织上仍存在许多差异,片面的追求产值和效率,在以经济效益为管理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资金成本居高不下,在管理组织上人员机构杂乱无序,外包工得不到有效管理,在进行市场预测与项目决策时管理效率低下。从管理手段上来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尤其是在施工预算以及材料运输时,还是依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二、提高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1.提高经营管理的核心地位。 提高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根本方法就是提高经营管理的核心地位,这就需要企业的各级领导彻底改变观念,向日常管理要效益,对企业的计划、决策、施工、人员进行统一的规划协调,激励员工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目标和任务。只有做到以点带面,才能逐渐建立健全经营管理体系。 2.健全管理制度实现有效监督。 铁路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就需要使经营管理理念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次,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的监管手段可以实现对企业全方位的监控监督,加大过程控制力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避免权力过度集中,需要对重大事项交由全体会议决定研究。 3.建立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项目部的运营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个铁路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加强完善整个项目部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促使项目管理人员积极实现预期利润,对未能实现利润计划的项目管理人员给予扣减工资减少福利的惩罚。项目部的盈利状况还要与项目领导的年薪挂钩,真正做到惩罚分明。对项目经理的考核尤其重要,考核机制不到位必然导致有效管理的缺席,因此,铁路施工企业要根据项目部的实际运行情况制订合理的措施,开源节流,有奖有罚,促进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4.提高项目核算的风险意识。 施工企业经济指标的实现需要依靠项目资金的及时结算,因此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就需要项目部加强项目核算的管理,提高项目结算人员的风险意识,首先就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项目核算组织,明确各个责任人,划分管理级别,实现岗位职责的分工明确。其次,要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保证项目核算的真实完整。 三、创新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大强烈要求深化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为中铁系统下的铁路施工企业,需要以当前的机制转换为契机,紧紧围绕“企业创新、结构调整、提升效益、创立品牌”为根本目标,改革经营管理制度,在改革中求突破,努力将企业做大做强。 1.思想观念的创新。 思路决定企业的发展出路,因此铁路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诚信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和项目开发方式,优化人事资源配制,时刻关注国内外的铁路市场趋势,面对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发展战略,把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企业的主要业务做精,附属产业做大。 2.管理体制创新。 施工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对铁路施工企业的发展壮大尤其重要。铁路施工企业要正确定位企业和项目之间的关系,确定企业本身的主导地位,将工程项目交由项目部管理,具体的施工作业交给现场的施工队伍,合理看待三个主体之间的层次关系。企业管理层和项目管理层的决策都主导着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管理层对整个项目更是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企业本身规章制度实现对企业整体的管理。项目管理层直接指挥着项目的具体实施计划和人员组织,并对建设过程中的各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以期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3.管理方法创新。 管理方法创新的前提是推进信息技术在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实现对经营计划、工程质量、项目成本、人力资源等的信息化管理,将人事档案的管理和各项应用报表的使用等基础工作纳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并在此基础上,推进财务审计和监督的线上运行,对企业内部和工程项目实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四、结语 针对当前形势下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需要管理者充分发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核心指导地位,针对当前铁路施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健全各项监督管理制度,通过考核业绩评价体系来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项目核算风险的防范意识,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郑红喜 单位:通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铁路论文:铁路客运施工企业档案管理论文 1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和档案管理特点 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与一般的铁路工程建设,有着明显的区别。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对于施工企业资质要求严格,建设技术难度大,工作接口繁杂且数量庞大。如果按照普通铁路建设施工,不仅难以保证施工质量,对铁路客运专线未来的管理维护,也会造成一定影响。会增加铁路客运专线的管理难度,提高客运专线的维护成本。所以,在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过程中,要结合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要求,以及未来运行维护的相关特点,完成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在施工过程中,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应用适宜的管理体系,保证铁路客运专线施工的质量。加强铁路客运专线施工质量的管理,建立健全好铁路施工项目的档案管理,是一条重要手段。根据我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项目建设从设计筹划到竣工验收,所有的相关资料都要进行收集、整理,最后经过挑选、审核、补充等程序,将资料保存归档。铁路客运专线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来讲,参与建设的单位数量多,工程建设周期长,相关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国家都有严格要求。在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实施中,会产生大量的文档资料,做好这些文档资料的整理和归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工作。因为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涉及广泛,参与单位和人员数目庞大,持久复杂的建设过程,会产生内容繁杂、联系紧密的文档资料,造就了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所产生的项目档案来源分散、内容广泛、资料价值大等特点。所以,在铁路客运工程最终的竣工验收中,项目档案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铁路客运专线未来的运行发展中,项目档案是一项重要的凭证和依据。同时,如果铁路客运专线,在未来要进行扩建改造,项目档案也是必须的技术资料之一。因此,铁路客运专线的项目档案的收集管理,需要相关施工企业认真负责的完成,保证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档案的质量。收集、整理和保存好铁路客运专线项目档案,不仅对建设企业未来的发展能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对于铁路客运专线管理水平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2铁路客运专线项目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档案资料的收集,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因为建设单位所负责的具体项目不同,参与时间存在差异,相关资料的的标准规范并不统一。项目档案整理不规范,甚至会出现有关资料缺失的现象。这给项目档案的整理工作,带来了包括资料收集分散、收集的资料与相关工程的建设实施脱节,资料难以归纳整理等直接影响。铁路客运专线项目的档案管理,还存在档案制度不够健全,档案管理工作滞后于项目工程建设。虽然,我国铁路管理部门对铁路工程建设的档案管理,制定了制度标准,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前老旧的制度标准,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的铁路工程建设。一些铁路工程施工企业,没有建立起企业自己的工程档案管理部门,在铁路工程的项目建设中,也没有将项目档案的建设和管理,纳入到企业建设项目中去,严重影响了企业建设工程与项目档案的进度同步。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对施工档案进行管理,造成档案收集管理缺失,等到项目竣工的时候,才对项目施工档案进行突击补充。档案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缺乏保证,难以在铁路工程后续的维护建设中,发挥作用。 3加强铁路客运专线施工企业项目档案管理的措施 要加强施工企业项目档案管理,首先要从思想上,对项目档案重视起来。施工企业,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改变员工对于项目档案不重视的看法。施工企业要在项目实施建设初期,就要开始筹建专门的档案收集管理部门,如项目资料室。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为以后的归档做准备。利用好企业内部档案管理部门的资源,将以往工程结束后“赶”档案现状,转变为工程前期介入对档案进行收集管理的过程,避免在竣工验收过程中突击补充档案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企业内部,对于档案的收集管理,施工企业要投人相关的办公设备,要安排专人对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进行负责。在档案的收集管理中,根据项目档案的来源,做好项目档案的归类整理,明确好档案管理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企业负责人要对项目档案的收集编制的进度,有一定了解。对重要的项目档案,要做好备份工作。在项目档案完成之后,及时移交给对应接收档案管理部门,保证档案安全。施工企业的项目档案,内容繁杂,档案的收集整理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按照档案归纳的相关规范,做好档案条目的细化工作,便于后续的查验利用。因为铁路建设周期长,如果一直等到铁路建设完成之后,才开始对铁路建设所产生的各种文档进行整理归档,工作量巨大,而且也容易出现差错。所以,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中所产生的项目文档,可以按照一个个分项目进行整理归档。当一个分项目建设完工之后,对其在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料进行整理归档,不仅容易发现档案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项目档案的建设质量,也能大大提供竣工验收时,对项目档案验收的效率。 4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的持续深入,旅游、物流等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我国道路运输能力,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对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发展,是一次重要机遇。这个机遇,对于任何施工企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如果想要抓住这次机遇,就必须重视好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保证工程项目按时验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王秋红 单位:中铁一局集团物资工贸有限公司 铁路论文:铁路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一、《管理条例》出台的背景 (一)铁路企业科学发展需要法律规范 随着铁路企业不断发展,中国铁路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截止2013年底止,中国高铁通车里程为11152km。铁路企业的不断发展满足了人们运用现代化交通工具安全、快速、便捷的出行需求,同时带来了铁路安全施工、维护、信息技术等技术难题,对铁路企业提出了新要求。要想破解这些难题的就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然而过去的《安保条例》并未对高铁建设、技术、安全等进行规定,不能满足高铁发展和人们出行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因此,如何进一步规范铁路建设施工,如何进一步提高铁路安全系数,如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而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多样化,这都需要遵循客观规律,运用法律规范,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确保铁路企业健康长久发展。因此,《管理条例》的颁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铁路实际工作需要法律规范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折前进。近年来,《安保条例》在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随着铁路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人民群众对点到点的铁路运输的要求变为多元的运输需求,正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是供给与需求被满足的客观过程。因此,我们发现《安保条例》对铁路线路与营运安全保护不足,对铁路建设、设备质量规定不明等问题日渐突出,它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铁路运输发展的新形势。可见,这就需要一部操作性强的法律来严格把控铁路建设发展诸多环节中容易凸显的问题,为铁路发展保驾护航,因此《管理条例》应运而生。 二、《管理条例》修改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责任主体相关方面的修改内容 政企分开必然带来权职责的分离,形成了权、职、责相统一。此次的《管理条例》取消了《安保条例》中设定的部分行政许可项目,如:设置或者拓宽铁路道口、人行过道审批,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认定,铁路危险货物承运人资质许可,铁路危险货物托运人资质许可,超限、超长、超重、集重货物承运审批等。《管理条例》在法律责任一章,明确了进行行政处罚的主体:铁路监管机构也就是国家铁路总局和7个铁路监管分局等部门;同时,作为企业,各个铁路局会以市场主体,即法人的身份出现在市场经济活动之中,独立承担相应的民事权利义务。此外,《管理条例》进一步规定了社会公众的权利义务等。 (二)关于规范质量安全相关方面的修改内容 安全是铁路的饭碗工程,机车在线路上运行离不开安全。《管理条例》共八章108条,其中涉及安全字眼169处之多,可见,安全在《管理条例》中的重要地位。首先从划分的章节来看,安全包括了铁路建设质量安全、铁路专用设备质量安全、铁路线路安全、铁路运营安全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首先,此次《管理条例》增加了关于铁路建设质量安全的一章,增加了召回、许可、认可制度等,为铁路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其次从保障安全主体划分来看,明确提出与铁路安全相关的主体。一方面包含了铁路施工建设者,铁路运营维护者,另一方面包括了乘车旅客、货主、利益相关人等;再次从管理维护安全行为上划分,《管理条例》规定了国家机关、铁路企业和乘客、货主以及利益相关人应该遵循的行为尺度。可见,此次《管理条例》与之前的《安保条例》相比,突出了重者恒重的安全理念,为铁路安全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三)关于规定公众义务相关方面的修改内容 保障铁路安全不是铁路企业单方面的行为,而是社会公众合力作为的结果。在铁路运输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铁路企业担当起安全的责任,而且也需要政府部门和广大旅客、货主和铁路运输参与人的通力合作。此次《管理条例》保留修改了有些《安保条例》中关于铁路运输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增加了列车内吸烟、火车票实名购买查验制度,对干扰铁路运用指挥调度无线电频率的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明确了违反《管理条例》行为的责任。同时出台了《违反<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行政处罚实施办法》,增强了《管理条例》的约束力。 三、落实《管理条例》规范行为安全 (一)质量安全意识先导 行为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行为。意识是人们关于客观行为在脑海里的反应,正确的安全意识反映出安全的行为方式。《管理条例》中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提高铁路专业技术岗位和主要行车工种岗位从业人员安全意识。纵观整部《管理条例》,我们知道,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一方面要了解静态设备的安全管理和动态的铁路营运安全管理,规范铁路安全行为,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运用法治思维解决纠纷矛盾,树立法律意识,规范市场行为。近年来,郑州局以“安全大检查”、“安全大家谈”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发展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增强职工安全意识,使职工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保障了铁路运输安全,恰恰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二)研判风险树牢安全 树牢安全的重点就是要研判风险,关键是要明析研判风险、树牢安全的思路。从整体来看,《管理条例》是以安全风险管理的辩证思维为基础,找出安全风险点,提出安全风险存在于安全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明确了安全风险管理的最底线,强调了静态安全与动态安全相结合,将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以法律的形式固化,形成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辩证思维模式,确保铁力安全畅通。近年来,郑州局树立“安全大如天”的理念,结合《管理条例》的具体规定,一方面从安全风险管理风险理论出发,找出安全风险点,例如设备质量、工程建设、运营安全等风险点,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从辩证思维出发,在遵循安全风险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摆正影响安全因素之间的关系,确保铁路运行的安全因素大于风险因素,把控安全风险,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因此,《管理条例》为研判安全风险提供了思路,为铁路通常有序的运营、树牢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规范行为和谐出行 行为规范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按照一定规则、准则而表现出来的外部活动。规范行为是和谐出行的基础,和谐出行是规范行为的目标。近几年,铁路部门一面为了解决群众买票难的问题,优化售票方式,实行网上售票,铁路部门为了遏制不法份子倒卖车票,相继出台了实名制购票、实名制退票等一系列措施,同时,郑州局实行送票上门、开通“双微”平台等服务措施,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许;另一方面,铁路企业将《管理条例》与具体工作相结合,精心组织旅客乘降、规范铁路运输企业服务人员的行为,为旅客出行打造了更加温馨、和谐的出行环境。和谐出行不仅仅是铁路企业或政府单方面事情,也需要铁路运输的参与者的配合,共同遵守铁路运输安全的规定,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出行的环境。 作者:李宁 单位:郑州铁路局党校基本理论教研室 铁路论文: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论文 1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内容 1.1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更好的做好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施工人员必须从制度、方案等方面着手。一方面,必须建立健全现场管理制度,为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确保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另一方面,施工人员必须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准确的施工方案,选择好最佳方案并付诸实施。 1.2工程技术管理 施工技术是铁路工程开展的关键内容。工程技术管理主要包括技术的培训、方案的筛选和设计的变更。此外工作人员还需要对施工图纸进行深入研究,弄清设计图纸中存在的细节问题,熟悉每个控制点的工作进程,确保现场工作准确进行。 1.3施工设备管理 铁路工程施工中,所需的设备种类全,数量多,必须加强管理。为了减少设备的闲置,提高工作效率和设备利用率,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这样,就能进一步降低设备维修成本,并能在设备出现问题时做到及时有效地检修,确保施工的正常进行。 1.4施工材料管理 为了确保铁路工程施工有效进展,必须确保材料的有效供应,为此,必须根据施工进度的变化及时调整人财物的分配,同时做到施工过程中不断进行材料的储备,做到各种施工材料的统一管理和科学合理配置。 2铁路施工工程的特点 铁路工程施工现场条件复杂多变,给整个施工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必须结合铁路施工工程的具体特点,妥善安排施工工作。 2.1工作的复杂性 铁路是在土地上建造的,所以决定了铁路施工具有复杂性,而且,在整个过程中,生产施工具有较大流动性,导致整个施工工作工程量大,也加剧了铁路施工的难度。 2.2施工机构的多样性 铁路工程根据具体的设计来开展,而建造铁路的每个工程会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采取相应的办法,通常情况下各个工程具有不跳的结构,造成铁路施工工程机构的多样性。那么,在铁路施工中,必须根据不同的施工对象,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 2.3施工任务的艰巨性 在我国,铁路线路少则几百公里,多则数千公里,整个施工规模浩大,建设周期较长,这就决定了施工工作具有艰巨性。规模大,就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建设周期较长,就需要考虑每个工程之间的衔接问题。 2.4施工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铁路施工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大,所以,施工工程不能持续进行。而且,必须根据季节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而且遇到雨雪天气,施工进程就会中断。例如,在修建青藏铁路时,就充分考虑了冻土因素,根据冻土的特性采取具体方法,既保证了施工安全又确保了工程质量。因此,在铁路施工中,必须充分考虑各种自然因素,避免因自然条件的影响对施工工作造成阻碍。 3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问题 “文明施工,安全生产”是铁路施工的基本要求,但是如果施工现场管理不善,就会造成现场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影响施工的进程,阻碍铁路工程的有序发展。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设备管理不专业、技术管理经验不足 使用生产设备的过程中,很多操作人员对设备性能不熟悉,而且保养意识不强,设备的利用率和功能被大大降低。在技术方面,很多人员没有得到专业的培训和学习,经验不足。随着时代的推移,原来的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加上各项工作没有落实到人,严重影响了铁路工程施工的进程。 3.2工程事故频发,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我国铁路工程对于安全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铁路安全事故依然频繁发生。2011年10月29日兰渝铁路施工车辆翻车事故发生,遇难人数高达24人,成为近几年较大的铁路安全事故之一,也为铁路安全施工敲响了警钟。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够,安全制度条例不完善造成的。 3.3材料供应不足,影响施工进程 在材料供应方面,部分工作人员不能根据施工需求合理配备必需材料,而且有时候材料价格波动起伏,工作人员不能根据市场变动及时做出调整,就造成了成本的增加。材料供应不足,质量不高,不仅不能满足铁路施工的需求,影响铁路施工进程,而且还存在很大安全隐患,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4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4.1强化施工管理认识,促进管理水平提升 在铁路工程施工建设中,传统的施工管理观念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必须强化施工企业的管理意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的提高,更要注重管理水平的提升。强化责任意识,改进管理方法才能从根本上预防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问题的出现。 4.2因地制宜,建立健全施工管理体系 现代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加快管理体系的创新。结合铁路工程的特点,亟需建立健全铁路施工管理体系。通过体系的健全,防止问题的发生,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根据铁路施工特点对现场管理进行系统的测评,了解铁路施工的进程。 4.3培养技术人员,加强设备管理 作为铁路工程的施工人员,必须掌握最新技术,对施工图纸内容进行深入了解。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所以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促进他们掌握最新工程技术,同时做好技术交流,让员工掌握新本领,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另外,在施工中必须合理安排机械设备,既保证没有设备闲置,又要保证现有设备满足工程需要,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4.4强化进度管理,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更是关乎企业长远发展。在铁路施工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赶进度而忽略了工程质量,造成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为了避免此事情的发生,必须对铁路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跟进,对各个阶段的内容和时间等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5结语 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问题不仅影响力铁路行业的发展,还带来了很多安全问题。因此必须结合现代铁路施工的特点,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铁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朱明杰 单位:中铁二十一局电务电化公司 铁路论文:铁路项目合同管理论文 1铁路项目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未能做到全员、全过程动态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工作是全体参建人员共同的职责,管理合同的前提是对合同内容的掌握,遗憾的是许多参建人员并不了解合同内容,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合同外的事项并不能敏感地察觉,遇到可以索赔的事项并不能及时主张权益。合同管理应是全过程的管理,但实际工作中往往更侧重合同的签订环节,缺少对合同履行情况的实时监控,没有发挥合同应有的作用。 1.2合同管理脱节 一般情况下,在施工单位内部负责铁路工程投标工作的人员与工程实施人员是相对独立的,即一部分人员专门负责投标,中标后由另一批人负责实施。由于人员的更换,常常会造成投标阶段与实施阶段工作衔接不到位,这种现象对合同管理工作的影响尤为明显。 1.3对总价承包合同的解读不够透彻 铁路工程中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签订的总价承包合同内容冗杂,涉及的点多面广,实际工作中相关人员对合同条款的解读不够透彻。比如负责征地拆迁的人员对合同内与合同外的征拆内容划分不清;对于总承包风险费,哪些费用能纳入哪些费用不能纳入认定不清等等。 1.4缺乏严格按照合同办事的精神和勇气,合同条款形同虚设 铁路工程中协作单位违约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合同中设有违约条款,但很少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执行,特别是当协作单位工期违约时,很少追究其违约责任,这不但助长了协作单位的不良风气,而且增加了项目的潜在风险。铁路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违约的情况也时常存在,按规定当工程进度款支付严重不到位时,施工单位有权采取停工措施,但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很少这样做。虽然合同中规定了纠纷解决措施,但当纠纷真的发生时,施工单位很少按合同规定的途径维护自身的利益。 1.5施工单位内部合同示范文本不健全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合同示范文本,施工单位也大力推广使用合同示范文本,但在施工单位内部合同示范文本的体系还不够健全。由于施工单位缺少相关的合同示范文本,在与这类单位签订合同时往往采用对方提供的合同文本,对于施工单位而言这是极其不利的。 2问题产生的原因 2.1建筑市场大环境向建设单位倾斜 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许多施工单位为了承揽到工程项目,明知合同中存在不利于自己的条款,也只能忍气吞声地接受,这种现象在自身经营出现困难的施工单位尤其明显。在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中建设单位处于强势地位,特别是在铁路项目中,许多施工单位在自身经营、发展过程中对铁路项目产生深深的依赖,为了维护和建设单位的良好关系、为了日后能顺利中标其他铁路项目,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往往缺少通过仲裁或诉讼途径维权的勇气。 2.2用人机制不健全 在合同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所用之人与所在岗位不匹配。合同管理是一项对人员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工作,但实际上从事合同管理工作的人员往往不具备相关能力。 2.3工作中更注重工程进度,向管理要效益变成了口号 如今施工单位都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但这种认识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思想层面,在行动上落实地还不够。在实际工作中项目决策者往往更注重工程进度,在进度面前其他工作都可以让步,在这种思想引领下,虽然项目部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但这些制度和措施并没有落到实处,经常疏于对细节的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变成了口号。 2.4“软件”储备与“硬件”扩张不匹配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为了谋求生存,施工单位纷纷延伸自己的业务范围,将触角伸向新的建设领域。此举的本意是扩张业务版图、壮大企业实力,但有些企业盲目扩张,不了解新领域的环境和规则,没有针对新的环境作相应的准备,这样难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 3完善合同管理工作的措施 3.1将管理落到实处 管理既是项目平稳运行的前提,也是项目取得效益的保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要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而且要把工作重心放到管理上来,真正把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3.2完善合同管理机制 首先要完善用人机制,任命掌握合同相关知识、熟悉合同管理流程、具备合同操作技能的人员从事合同管理工作,此外对于施工单位而言,合同管理人员还应对工程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要完善培训机制,一是要适时组织合同管理人员培训,确保业务能力跟得上、思想认识不松懈;二是合同管理人员要对项目参建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合同意识、解读合同条款、解答合同疑惑。再次要完善奖惩机制,合同管理工作应实行岗位责任制,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要予以奖励,对于存在明显过失的人员要予以惩罚。要坚决杜绝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现象发生。 3.3做好合同交底工作 一是投标人员要向实施人员交底,投标人员应将投标阶段采取的策略、相关数据取值的考虑、施工组织及其他情况向实施人员进行说明;二是合同管理人员要向全体参建人员交底,介绍合同内容、明确合同范围,将责任分解到部门并指定负责人。 3.4建立信息平台 施工单位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单位内部使用的信息平台,信息平台包含各类合同范本、信誉良好的协作单位及物资供应商等信息,这样可以有效地整合内部资源,实现单位内部资源共享。此外还可以利用信息平台曝光一些信誉不佳的协作单位及物资供应商,起到预警作用。 3.5立足本职,做好工程建设工作 “打铁还需自身硬”,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主张权益的前提是把自身的工作做好,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与建设单位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才能最大程度地取得建设单位的同情和理解,这样获得额外补偿的机会才更大。 4结束语 在建设工程中,合同是确立各方关系的纽带,也是平衡各方利益的纲领,更是规范各方行为的准绳。对于铁路施工单位而言,在纷繁复杂的不确定因素面前,一定要管理好合同、利用好合同,把合同视作“圣经”,充分发挥合同的作用。 作者:郗云彪 单位:中交一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铁路论文: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管理论文 1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现状 1.1铁路工程项目现状 铁路工程项目施工周期紧、质量要求高、成本控制严、专业性强、责任重大,因此,采购的物资品种与其他类工程项目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物资种类需求较多。一般铁路工程项目采购物资大概有700多种,涉及2000多个规格,如果遇到特殊的施工情况,还需要其他特殊物资品种。同时,因工程质量要求高,部分物资除了必须满足现行的国家标准外,一些重要指标还须满足铁路行业标准。目前,铁路工程项目单个标段标的额巨大,经常达到十几亿元、几十亿元,因此,对于占整个工程造价50%左右份额的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尤为重要,铁路施工企业要实现合理的经济效益,物资采购成本的控制尤为关键。铁路施工企业只有不断完善和加强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制度,提高物资采购效率,尽量减少中间环节,节约采购资金,降低施工成本,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1.2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模式 铁路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模式仍执行原铁道部印发的《铁路建设项目物资设备管理办法》(铁建设『2012216号文)的规定,建设单位采购的物资称为甲供物资,承包方采购的物资称为自购物资,管理办法对甲供物资和自购物资类别进行了详细划分。自购物资的采购范围较以往扩大了很多,对进入工程实体的物资几乎都交由施工企业自行采购。采购物资范围的重新划分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施工企业的采购权限增大了,很多物资可以自主进行招标采购,施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优质的产品和诚信的供应商;另一方面施工企业承担的责任和面临的风险也增大了,物资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也要由施工企业自己承担。铁路施工企业根据原铁道部《铁路建设项目物资设备管理办法》,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物资管理办法,要求所有铁路项目的主要物资实行集中招标采购的方式,并对采购物资的范围和权限进行细分。钢材、水泥、钢绞线、粉煤灰、外加剂、矿渣粉、土工材料等大宗物资以公司总部的名义进行公开招标采购,地材、二三项材料、辅料等物资由项目经理部进行招标采购。 1.3物资采购定标模式 目前,铁路项目的定标模式均为低价中标,即通过资格审查的投标人价格最低的为中标人。当然,从控制施工成本的角度出发,采购低价物资无疑是降低成本最好的方式。但是,低价中标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供应商采取不平衡报价方式,对单个包件物资进行拆分报价,部分高部分低,整体价格综合后总价较低;或者是两家单位联合,采取不平衡报价方式分别中标。二是供应商以低价的方式中标,但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正常履约,部分不良供应商甚至采取供应劣质物资以次充好,例如供应“瘦身”钢筋、更换钢筋吊牌、更换材质书等。低价中标的结果,一是供应商价格低导致无利或亏损,供货积极性不高,或供应劣质材料。二是虽然签订了总价较低的合同,但因报价的不平衡性,实际操作下来反而是采购高价物资。因此,低价中标从表面上看是给施工企业降低了采购成本,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影响整体施工工期,带来了施工成本的增加。 2影响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 2.1物资采购招标计划不准确、不严谨 大宗物资是以铁路施工企业总部的名义进行公开招标采购,但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的项目经理部应该有更大的发言权,因为他们更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项目所在地资源的分布、物资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的走势及潜在供应商资质等因素。实际情况是,很多项目部物资人员到达一个新项目后,在短时间内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不能及时和全面地掌握当地资源的分布、价格行情、市场供求关系、供应商的情况等。铁路项目存在进场后建设单位要求抓紧开工和施工企业抢进度,以及施工图纸不能完全到位等情况,为赶进度而抓紧进行物资招标,因此,项目物资人员只能凭仅有的部分施工图纸和以往的施工经验提报物资的采购计划,差错漏的情况在所难免。计划的不准确、不严谨会造成以下问题:一是因招标物资的规格型号不全、技术参数不明确、数量不准确、交货期及交货地点不清楚,供应商就会在投标过程中钻空子,采取非常规的手段获取中标资格后,在供应过程中对描述不清、或未提及的物资采取拖延、耍赖等方式,漫天要价,项目部由于施工急需和政策原因不能自行采购,只能与供应商通过谈判方式签订补充协议,导致物资价格大幅提高。二是因招标物资的规格型号、数量不准确,供应商在实际供应过程中不能严格兑现合同,若供应商有利润还好说,若供应商出现亏损,很容易引起供应商提出索赔或法律诉讼的情况。三是因招标物资规格型号、数量不准确,在实际供应过程中容易造成不常用物资的积压。 2.2规章制度健全,但在执行中走样 有些施工企业关于项目物资管理的规章制度非常健全,对于物资的采购管理、供应管理、仓储管理、限额发料管理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大宗物资,比如钢材、水泥、钢绞线等能够做到公开挂网招标,严格按照招标采购程序规范操作,对地材、二三项材料及辅料等物资,因物资金额较小,项目部出于考虑与地方关系的融洽等因素,很少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采购,一般是采取邀请或询价采购,邀请当地供应商或熟悉的供应商参与投标和报价,评审过程不透明,签订的合同也不报上级单位审批。项目现场供应和管理工作混乱,各项规章制度仅仅是停留在墙上而已,计划提报随意性大,经常采取电话形式通知发货,没有留下任何书面资料。没有按照规定设置库房或料场,没有对进场物资进行抽检,没有按照规定对物资进行分类整齐堆放,没有按照物资消耗定额进行发放等。 2.3采购与技术部门沟通不充分 物资部门作为物资管理部门,其职责是根据技术部门提供的物资需求计划进行物资的组织、供应,掌握施工进度和各项物资的使用情况,根据施工组织的进度安排,做好各项物资收、发、存的合理安排,保证施工生产顺利进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项目物资部门与技术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物资供应工作不流畅。主要表现为技术部门主要考虑工程技术问题,缺乏对物资管理整个工作流程的认识,很多技术人员的惯性思维是工程今天需要什么物资,供应商就应该今天或在最短时间内将物资送到工地,对物资的生产、组织、物流、资金等整体情况缺乏了解。物资部门没能及时掌握施工进度安排和物资的使用计划,采购工作安排不到位,导致急用物资供应不到位而临时采购,不常用物资积压库房,造成施工成本的增加。 2.4降本意识薄弱,凭经验办事 目前,很多项目物资人员只是把采购当作例行工作来完成,没有对项目所在地资源分布、价格行情、市场供求关系、供应商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和分析,没有意识到物资采购工作是施工企业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意识到物资采购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贡献。再加上内部管理制度、个人观念、采购流程和设计上的一些因素,导致企业采购效率低下,影响了企业绩效。物资采购人员不对施工图纸进行认真核对,凭经验提报采购计划,造成物资的积压和短缺,出现停工待料影响工期的情况。在物资到达现场后,凭经验判断物资的型号、数量和质量,疏于检验,导致不合格的物资进入工程实体中,造成返工,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企业信誉,增加了项目施工成本。 2.5工作流于形式,忽视限额发料 物资的消耗对工程成本影响非常大,限额发料工作是现场物资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控制成本的重要的手段。物资人员应该根据工程量清单、物资消耗定额、施工组织安排做好分阶段的物资使用计划,并严格执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项目部物资人员不能严格执行限额发料制度,对各分部或作业队提报的计划不做认真的分析和审核,仅仅停留在统计汇总层面。只要各分部或作业队提报物资计划,并不按照工程实际进度认真核实,计划提报多少就通知供应商供应多少,不对物资的总量进行把关,造成物资的浪费,增加成本。很多项目的部分工程是以总价包干的方式分包出去的,但主材由合同单位提供,若疏于控制限额发料工作,一方面会导致分包单位超出预算总量使用物资,加大了项目自身的施工成本,另一方面将导致分包单位拿到多余的物资后在当地以低价的方式销售,势必扰乱当地市场价格,引起生产厂家的不满,甚至出现对簿公堂的情况。 3控制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对策 物资采购成本管理作为铁路施工企业全面管理的关键环节,对促进企业施工生产、节约物资消耗、降低施工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以上提及的影响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应通过规范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达到降低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作用。 3.1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的审核 项目物资部门与技术部门应加强联动,确保物资采购计划的准确性。技术部门应根据施工图纸进行认真核对,包括物资的规格型号、数量、技术要求等重要资料,不能出现大的偏差。核对完成后提供详细的《物资需求情况表》,物资部门根据《物资需求情况表》制定详细的总体物资采购计划,该计划可以作为招标采购的依据。在总体物资采购计划下,根据施工工期的进度安排、具体工程量、物资消耗定额、内部任务的划分对总计划进行分解,制定详细的各分类工程量对应的物资需求计划,以及各分部年度需求计划、月度需求计划。总体采购计划、各分部年度和月度需求计划须明确各类物资的规格型号、数量、技术要求、交货地点、交货时间、交货方式等,交由技术部门复核,总工程师审核,审核无误后交由项目经理审批。经过对各分类工程量的物资需求计划进行分解,加上各部门的交叉审核、复核,计划的准确性得以更大的保障。 3.2制定切实可行的价格调整机制 对于钢材、水泥,由于需求量大且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而且市场价格的波动也较大,因此可采取结算价格浮动调整的方式。对于二三项材料和其他物资,由于需求量相对较小且市场价格波动不大,因此可采取在一定时间段内固定价格结算的方式。对价格波动较大的物资实行结算价格浮动调整的方式,可以形成供需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供应商有稳定合理的利润,能够保质保量及时供应物资,不会出现停工待料和供应劣质材料的情况。以水泥采购为例,可利用《数字水泥网》,该网站对每个大中城市每周公布1次市场价格,比较贴近实际的市场成交价格。可以选择开标前一个月公布的项目所在城市水泥所有价格的算术平均价作为基准价,供应当月公布的项目所在城市水泥的所有价格的算术平均价作为比较价,结算单价=合同单价+(比较价-基准价)。根据水泥自身的价值和价格波动频繁与幅度,可以考虑采取正负值10~20元/t价格不做调整,但也要根据项目所在地水泥的资源情况而定。 3.3规范招标工作,加强合同审批制度 大宗物资的采购必须实行公开挂网招标方式,不能采取化整为零或其他原因规避招标。招标文件条款必须明确,不能设置带倾向性的条款,对交货方式、交货时间、交货地点、价格调整模式、结算方式、产品的技术要求等影响报价的重要因素必须明确,不能产生歧义。为防止投标人围标、串标、不平衡报价、低价中标后不履约等情况,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经评委会认定属实的将扣取投标保证金或列入供应商黑名单目录,对签约后不履行的招标人有权扣取履约保证金,并选择其他供应商。招标文件应提交相关部门评审,对提出的意见建议沟通完善后开始实施。公开开标和评审工作应在监督部门的全程监督下完成,确保开标工作合法有效和评委能够根据招标文件要求独立开展工作。地材及二三项材料必须按照上级单位的要求采取公开或邀请招标的方式进行,项目物资人员应对招标物资做充分的市场调查,掌握资源分布情况、市场价格情况、供应商资质情况等。对于招标计划、招标方案、招标文件等资料,必须报上级单位审查或备案,由上级单位派员参与评标工作。对于采取邀请招标的物资,一定要选择有实力、有资质、信誉良好的投标人参与,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科学择优”的原则进行,杜绝暗箱操作和个人决断。大宗物资的合同签订工作由公司总部进行评审,地材及二三项材料应先由项目部组织合同评审,物资、技术、财务、合同、总工程师、分管领导和项目经理签署意见,报上级单位审核同意后签订合同。 3.4强化物资管理制度的执行检查 物资管理制度的执行检查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项目部日常的自查,二是上级单位的不定期检查。日常的自查主要是检查物资采购招标行为是否规范,合同签订是否按照规定执行,合同的执行情况是否正常和可控,计划的提报是否准确,现场管理是否规范,物资的堆码是否整齐并建有明显的标识牌,仓储管理中账卡物是否相符,限额发料工作是否可控,内业资料是否完备等。由于项目物资人员长期在基层工作,容易滋生惰性,对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疏于执行,一切按自己的惯性方式开展工作。因此,上级物资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到项目进行检查,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各项工作是否规范运行。同时,上级物资管理部门应对公司物资管理工作新的管理办法或规章制度进行宣贯,让基层单位人员及时掌握公司物资管理工作的动态,跟上公司发展的步伐。检查工作必须落到实处,形成常态化检查,对项目部物资人员形成一种无形的威慑力,势必在某些关键环节上不敢违规操作。常态化的检查,可以将问题暴露出来及时加以改进,不至于积重难返,出现严重违规违纪的情况,对单位和个人都造成损失。 3.5有效加强限额发料工作 限额发料在现场物资管理中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控制物资使用,不至于出现物资超额使用,能够对施工总成本进行控制。指标下放到各分部后,各分部必须按照指标进行物资的领用,以有效地控制物资浪费现象,以及防止各分部超额领用物资后挪用和倒卖。若对限额发料工作不加强管理,任由各分部想用多少就领多少,按整个工程造价物资占50%左右的份额计算,即便是超额1‰都是非常大的数额,对项目整体的盈利影响非常大。物资部门根据各分部以及分工程量计算的物资年度需求计划和月度需求计划,建立各类物资的需求台账。若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工程量变更或其他情况,导致物资需求发生变化的,应及时更新台账。各分部根据施工需要进行物资的领取,物资的领取须要求各分部物资、技术人员及分管领导签字确认,对领取的物资当天必须登记入账,做到日清月结。每月底对各分部实际使用情况与台账进行对比,对出现的偏差应要求各分部说明原因。若实际消耗数量与计划数量不符合,且不能说明原因的,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查实。 3.6建立物资供应应急保障机制 在物资供应过程中,由于供应商资金、资源,以及生产厂家设备检查、检修,或者道路运输中断和限行,或者其他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物资不能及时送达施工现场。作为项目物资人员,应有未雨绸缪的意识,认真考虑各类不可控因素,防患于未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应急保障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比如:钢材、水泥等大宗物资,在招标时应考虑选择两家或以上的供应商和生产厂。物资人员在供应过程中要多观察、勤思考,及时掌握天气、道路或其他非人为因素,与供应商加强沟通,掌握工厂生产、检修情况。根据掌握的信息,结合施工进度、物资需求和库存情况,调整物资供应计划,加大现场库存,或要求供应商加大库存量。 4结语 当然,在应急保障预案中,对资金的到位情况也应该做详细的分析,结合项目资金情况和施工进度安排,合理安排项目物资供应工作。在项目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应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不能采取只供货不付款的方式,此举会引发很多的后续问题和矛盾。供应商垫资肯定会存在资金成本,很多项目物资人员惯性的思维认为供应商垫资天经地义,没有进行换位思考。在2009、2010年铁路建设资金紧张期间,供应商因资金问题与施工方对簿公堂的事情层出不穷。作为供应商,采取法律途径解决资金问题也是迫不得已,但问题的出现是因为项目物资人员在问题出现的初期没有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导致问题和矛盾不断地积累放大,最终爆发。 作者:刘军 单位:中铁二局集团物资有限公司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大文科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一、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内涵:通识启蒙教育与母语审美教育 通过汉语经典传承民族之魂,正是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使命。从此意义上讲,该课程也与童蒙教育一样,具有启蒙性质,有别者唯有对象而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懵懂稚嫩的小学生面临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用通俗易懂的人文经典涵养其品格,恰逢其时;而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则面临各种纷至沓来的诱惑,如何把持自己不被西化的狂潮淹没,尤须开设一批大文科通识课程强势介入高等教育环节,对其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启蒙。这既可以调节大学生的思维习惯、文明素质单一西化的倾向,又可以让他们真正恢复民族自信心,为未来的民族复兴做好最生动坚实的心理铺垫。作为通识启蒙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它只有坚持大文科教育理念,以文史哲一体化的语文经典为基础、以文化传承为方向,真正成为一门老师爱教、学生爱学的高校必修再启蒙通识课程,其存在价值才会不言自明。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逐渐强大,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这个昔日曾被妖魔化的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掀起了汉语学习的一股股热潮,很多地方还建立了孔子学院。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汉语“听说读写”,试图更深地认识“中国速度”,体味汉字这种神秘的象形文字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文化传播从来都是双向的交流活动,为了向世界科学地传播民族文化,帮助世界对中华民族建立真实、立体、丰富的知见,我们必须盘点家底、自我认知。无论是自我认知,还是帮助世界建立真实的中国形象,都不能停留于机械的转介说明阶段。活的文化与文字、文学的持久的美密切相关。汉字“法天象地”的创造历程让我们感受到神奇的宇宙大美,让我们领略到华夏先人的智慧之美。每一个汉字都是一本书,一个世界,一座文化的宝库,一个审美的舞台,是一个衔接宇宙先天与人类后天的脐带。从汉字,到汉语言、汉文学、汉文化,这是一个美的链条。只有民族的母语审美能力成熟了,提高了,民族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之美,也即是民族化的美的创造才能征服世界,才能真正的走向世界。只有充分民族的,才是充分世界的。在十七世纪德国四分五裂的时代,民族作家席勒正是出于德国文化启蒙和统一的紧迫要求,才写下了《审美教育书简》这本小册子,希望德国人能从独特的民族审美中重拾自信,最终实现民族振兴。五四时代的蔡元培先生甚至提出以“美育代替德育”。蔡先生的提法当然有待商榷,不过以审美教育代替功利教育,以汉文化之美熏陶学生,指引他们,在高度的物质文化条件下过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却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实也只有深入到这个层面去解读、传播华夏文化,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如何以母语审美教育来自我认知、建立真实的中国形象,杭州师范大学的何二元副教授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的自编教材就体现了这一思想,以文史哲一体化的“母语审美教育”代替单纯的“语文教育”,通过提高审美能力来强化语文训练,在感受汉文学与文化之美的过程中感受汉语之美。这与当年胡适站在新文化的立场上提出的“文学的国语”(审美的国语)的设想是吻合的。简而言之,为实施民族文化复兴战略,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校启蒙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理应纳入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体系。作为世界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传播背景下的母语审美教育,它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信息技术时代的雅俗共赏 狄更斯的《双城记》有一句十分精彩的话:“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其实这段话也非常适于当下的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然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甚嚣尘上已经使得这个时代陷入一种空前的精神危机之中。时代的症候引起了审美趣味的多元化、低俗化,作为审美主要形态之一的文学也趋于商业化与边缘化。面对种种病态的审美趣味和这一系列乱象横陈的文学现象,在这样一个尊重个体人权、强调平等意识和话语独立的时代,我们不可能以权威的身份令行制止,只能通过长期的经典教学展开“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式的审美熏陶。健康的趣味多一分,病态的趣味便少一分;经典的美熟悉一点,低俗的美便陌生一点。此消彼长,经典的审美教育总有发挥作用的空间。然而,“经典”教育已经陷入了尴尬的处境。拿文史哲来说,随着读图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全面来临,青少年们对孔孟老庄等圣贤经典、对荷马、但丁所代表的文学经典大多视若无物,束之高阁,倒是对网络影视、娱乐游戏情有独钟。面对这种现象,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所有通识课程恐怕都应该在教材教法上作出相应的改革。 (一)教材:经典阅读、时尚快读与审美理论导读三者有机结合据母语教育专家何二元副教授研究,语文学科创建于上世纪初,具体标志是1904年癸卯学制,这个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分科教学的起点,国文成为独立学科。在此之前,中国学术是文史哲不分的,如叶圣陶所说,“整个就是一个语文学科”,也就是所谓“大语文”或者“大文科”。分科是对语文学科内容的分解,文学、政治、历史、地理、常识等等都成为独立的学科。那么,现在,既然要正本清源,为“大学语文”课程重新定位,就必须回到“文史哲不分”的那个原点。其实,从这个原点生发出来的汉民族早期的母语美文也都是叩问人生、沉思天道,超越了简单的“为文学”、“为人生”而“文学”,大多是上升到形而上层面的“天问”之作,譬如《庄子》、《老子》等。原点出元典。这些“文史哲不分”的元典既可以让我们领略母语丰富的张力和表现力,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可以让我们循着“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汉字长河,感受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元典字字皆可入门,入文情审美之门,入哲思智慧之门,入民族文明之门,鉴于此,大语教材实应加大元典的选入比例和教学的力度。其次,在当今学科化、专业化已成难逆趋势的背景下,“文学”意义上的审美早已成为知识界的口头禅,“文学”大众化、审美多元化在适应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之外,也给人们造成了一种“无中心,无主流,存在即合理”的审美错觉。许多流行的所谓“美学原则”作为现代“自大”症的垃圾副产品,已经背离了真实原则。“美”固然不是真、善,然而,最高、最正的美却离不开真、善。鉴于此,大学语文课程理应在这个信息泛滥、经典缺失、审美多元的时代,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审美引导。在教材编选时,简要介绍文学鉴赏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作品中披沙拣金,选择阅读和分析鉴赏的能力,培养他们纯正健康的审美趣味。 (二)教法:信息技术环境中的综合教学我们处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影视充斥的网络时代,网络信息技术时代的是非利弊,论者多矣,已无解说的必要。不过,单从教学手段而论,教师引导下的大学语文课程网络化可以有效打破“一本教材、一套教案、一份多媒体课件包办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立体认知,给学生留下广阔、开放的思考空间,延伸课堂教学于课外。何二元副教授在这方面仍然是开风气之先者,他每堂课必用网络。作为“大学语文终身义工”,他曾免费建立了“大学语文研究”网站。在网站里,示范了许多精彩的教学案例。从网站里各信息点之间的立体网状链接,到“二元教学”课程实例里的“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对比性链接,整个网站给人“如入山阴道中,目不暇接”之感,更有如《华严经》“帝网重重”,相互映发之效。如前所述,民族元典与文学经典理应是大语课程必不可少的母语审美与思想圣餐,对其品读决不能成为快餐文化式的饕餮之举。何况,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已经为这一过程扫清了诸多障碍,提供了各种辅助学习的便利平台。这种便利长一分,对经典的理解便应深入透彻一分,而绝不是采用偷懒的做法:用网络搜索代替记诵吟咏,用相关视频代替文本阅读,拾他人唾余代替独立思考。网络技术只有以其工具性的存在服务于“人”对宇宙人生的直面叩问,才能发挥其价值。网络链接的大量运用,跨文类、跨学科、跨文化等现象在有限时空的频繁并置,大大凸显了知识(视界)之间的丰富联系,也因此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应。鉴于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也可以适当地运用比较教学法,以收振聋发聩、开权显实之效。例如,学习应用文写作,各类公文文种之间因用途不同,在基本格式与写作要领上会体现出一定差异,不过,从制发程序、发收方向上看,许多相近文种又可以归为一类。鉴于此,我们可以把各类公文模板乃至各式古旧公文的影印件排放在一起,开展形象生动的比较教学,这比起单纯概念层面的辨析和机械的特点分析自然要好得多,庶几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何二元副教授为旅游专业学生讲导游词的写作,不仅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与“最佳东方旅游网/旅游频道/精彩讲词”建立超级链接,引导学生在比较借鉴中学习范文的优长,而且特别拈出“杭州西湖导游词”与“浙江金华概况导游词”为例,说明导游词与景点解说词之间略有区别,导游词通常采取移步换景的写法,而景点解说词则相对比较静止。这两者说到底俱属应用文范畴,为了告诫学生导游词“不应该如何写”,他还更进一步从反例入手,比较了写景抒情散文和“导游词”等应用文的巨大差异。在《何二元自编讲义》中,从编排体例、章节设置到讲义演绎,我们随处可体会比较教学法的无穷妙用。《讲义》有如导游,时而来往于文学、音乐、绘画、摄影诸域,时而穿梭于雅俗文化之林,时而会心于文论、文本之互证,时而惊异于文学、科学之融通,给我们留下了最逼真、最丰富的“比较教学”样本。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下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大文科教育的基础通识课和民族文化传播背景下的母语审美课,既可以依托信息技术环境,帮助大学生传承文化、涵养人格、砥砺品行,而且有助于引领他们摆脱文化殖民者刻意植入的他者心态,教他们学会自我认知、自我建构真实的中国形象。 作者:郭伟 胡立新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方向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在新课标的改革之下,对教育工作者们得出了更高的教学目标,教师们不再依靠原先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而是针对新时代下的学生们,对其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良好环境,在其创立的环境下,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与思维,促进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对新形势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本文就此展开论述,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创新教学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改变传统单一的应试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模式。在这种试卷么,只想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制定完善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主体,在提高学生文学知识软实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让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程课堂重新展现活力,教学改革是一条必经之路。 一、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意义 1.塑造健全人性,促进学生成长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建立对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编辑与写作能力、思考与辨识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和人性化的创新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学校应该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展示自我的平台,指导学生分组学习。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讨论中可以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教育工作者通过学生的表达,因材施教,可以对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3.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学生们的语文素质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多种教育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当学生遇到了比较难的语文知识后,教师应该选择全新的教育模式来给学生创造一个人性化的课堂。 4.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进程 教育工作者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就是一个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能力、扩展学生思维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会被不断的被提高。同时教师采用的创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水平,都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合理有效地将大学语文教育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在老师为其营造的学习环境下,轻松愉快的学习,更好的发散思维,开阔创新。高职院校有着属于自身院校的生源计划与学生的培养目标,这也决定了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着属于自身特定的教学氛围与环境。想要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就需要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积极的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上面以及教学目标方针的制定上,都要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为高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的氛围。这才是符合新课标对于素质教育的改革。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二、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1.应试教育的现象依然普遍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对高职语文教学上面,强调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模式,重视学生们人文素养的培养,为学生们今后的人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生们真正成为课堂上面的主人。但是在很多的学校应试教育的思想还在保留着。一些学校只注重教学成绩,却忽略了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学生毕业之后,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一些学生的成绩是比较好的,但是实践能力是比较差的。到那时这就使得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味的追求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自身语文文学素养的提高与个性发展。 2.语文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的高职语文的学习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导致学生的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出现灰心、厌烦,消极学习的现象,这对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高职语文教育的教学手段是比较单一的,没有吸引人学习的亮点。例如在学习一些小说时,由老师给大家讲解后,学生就开始做一些题。这样呆板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只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 3.统一教学,难以因材施教 语文这门学科强调要有对文学的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观察每位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能够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的具体情况设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但是由于在我国受教育人口是比较多的,所以难以达到因材施教。这就使得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学生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的文学的欣赏与感知能力较强,对于老师在课堂上面传授的知识很好的吸收,而另一部分的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知识,难以理解,产生了厌烦与抵触的心理。针对以上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需要加强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在语文课堂上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只有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大学语文教学。采取多种手段,才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们养成语文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如何进行高职大学语文教学 1.尊重学生个性,做到个性发展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为每位同学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在语文的学习过程当中,互动式学习尤为重要。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实现。比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难已解答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小组互助合作。通过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交流思想,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也非常关键。通过这种互动方式,可以通过学生对老有的放矢,制定出合理的高效的课程方案。 2.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提高学生大学语文修养,就是培养学生们的文学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用文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对文学有一个审美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们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文学问题。还要提高学生们自主学学语文的能力,更加深入的了解文学知识,掌握文学构架体系。 3.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对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们顺应教育发展方向,跟上时代步伐与潮流,将新型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上来。对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平等师生关系。同时老师们都应该鼓励学生们勇敢的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在对学生们的回答进行讲解。 4.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针 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的有用之才。因此教育工作者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不断地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之后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并且在讲课过程中可以融入其一些创新的观念,这样语文课堂才会更加的有创意,学生们才会更加喜欢学习语文。 5.改进评价方式,设立奖励机制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语文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课堂表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高职语文课堂上的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们要更加专注与学生能力的表现情况,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展现自我的机。改进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并且设立奖励机制。以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语文学习材料作为学习成绩评定的依据。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素质教育中对于评价方式的界定,符合过程性考核的原则。以学生提供真实学习证据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课程学习评价的依据。使考核方式多元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激励学生们不断的提高自己,勇敢的在课堂上展示自我。锻炼自身能力,让学生们知道,自己的重要性与独特性,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只有做到这些才是真正的为培养素质人才作了贡献。 6.引导学生参与文学活动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是比较重要的。教师为学生创造的教学平台。打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就是不断的激发学生们的创新与思维意识。鼓励学生们加入到创新型文学活动中来,这就是开展高职大学语文的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的为学生们创设主动参与文学活动条件,为学生们找到发散创新思维的机遇和挑战,鼓励学生们的行为,让学生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成长的乐趣与知识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学习的主人。 7.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思维与想象力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不仅需要多种手段的融合,互动式学习,也需要现代教学手段。教学中,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了多媒体的使用,语文的学习才会更加的充满乐趣语文课堂才会更加的活力。例如,在学习一些史诗性的文章时,可以在多媒体教室播放一些相关的视屏,还有一些音乐,这样都能为学生提供一些理解上的帮助。学生如果有了这样的学习条件,会不断的提高语文的学习兴趣,能够不断的学习到很多有价值的语文知识。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先进技术教学。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教学,采取多种大学语文教学手段,大大吸引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创新思维。 四、结论 语文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阶段,是需要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教学模式对语文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应得到学校的重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的教学才能真正的实现突破。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台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贡献自我,促其发展则是每一位教育工者们的使命与任务。相信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下,会培养出很多优秀的语文人才,培养出很多为国家发展有用的栋梁之才。 作者:宋永燕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大学语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摘要]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不仅有着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且也有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要结合当前时展的要求和大学生的特点,积极发挥大学语文的各种功能,从而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大学语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大学语文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包含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民族文化,因此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1]。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所以要积极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真正地实现大学教育的目标。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语文课程发挥的积极作用 1、大学语文课程拥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小学语文,他虽然也有着很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性,但是在教材编写和课程选择上更倾向于人文性和思想性[2]。因为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字词、语法和各种写作方式,是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所以要塑造他们健康人格和完善他们的价值取向。大学语文还拥有丰富独特的教育资源,是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基础条件。比如在大学语文的第四讲“铁肩担道义”中选取的文章大多都是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让学生从战国的《孟子》到中唐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从南朝范晔《班超传》到清末民初梁启超的《呵旁观者》中真正理解“铁肩担道义”的内涵[3],这些文章穿越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着非凡的古典魅力。通过学习这些文章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更好的认识历史、认识现在、认识世界,从而也能树立家国情怀,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下阔步前行。 2、大学语文课程有着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语文课程毕竟和政治课程不一样,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多都隐藏在具体的文章中,只有通过教师全面的解读和学生努力的学习才能真正地发现和应用。大学语文选取的文学作品都是具有丰富的审美和人文功能的,他的导向功能、育人功能和启发功能需要教师根据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以及艺术特色去仔细认真的分析,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潜移默化把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传递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感受每个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祖国走过的历史痕迹、感受大好河山的壮观景色[4]。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祖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认识,加深了对十三亿祖国同胞的深切感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让学生带着对祖国的热爱继续努力学习。 3、大学语文课程可以营造更好地教学情景感染学生 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已经不适应长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们,他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种表现就是最好的说明,尤其理工类的大学生更是用一种排斥的方式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5]。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价值取向,所以绝不能因为某些原因就放弃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大学语文课程的优势去引导和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语文不同于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它本身就有审美功能和人文功能,而且精选的文学作品,都是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些优秀文学作品看到在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各种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博大胸怀和崇高品德,学生在优秀文学作品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营造的各种或优美、或悲壮、或雄大的情境,这些极具感染力的优秀作品也进一步的发挥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也增强了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真正地达到了大学语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措施 1、有效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大学语文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的教学技能和深厚的文学素养,而且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超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因为只有具备高超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文学作品为基础,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营造积极的教学情境,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学生,真正地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6]。因此高等教育院校一定要注意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要通过各种培训和学习,有效增强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而语文教师本身也要加强对自身思想政治的认识,并且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的授课技能结合起来,要准确的把握和理解教材,把教材中的内涵真正发挥出来,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学术修养以及爱国情操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授课和自己的学习中感受到大学语文所蕴含的人类的终极关怀和民族的优秀文化。 2、要积极的创新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学习的激情可以说是有所衰退,只有积极的创新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爱上大学语文,努力学学语文,也才能让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真正地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延续使用多年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但很难通过大学语文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甚至没能完整的学好基本的课程内容,因此必须积极的创新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但要学好基本的大学语文知识,更要通过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比如教师在教授辛弃疾的经典词作《摸鱼儿》[7]的时候,就要通过创新的方式来进行授课,这首词的历史背景是南宋时期,正是我国历史宋金对立的年代--金强宋弱,许多知识分子投笔从戎,辛弃疾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当时的历史画面,而且这首词大量引用历史典故,教师可以将这些历史典故贯穿在整个诗词讲解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穿越回到宋金的时代,这样就把一个官场失意却对国家前途仍然忧心忡忡的文人将军展现的淋漓尽致,不但了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词的兴趣,而且也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了那段历史,增强了学生对祖国更加诚挚的热爱,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这种方式教师真正地做到了寓教于乐,将古诗词的内容和思想政治内容进行紧密的结合,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涵,从而也实现了思想政治功能的最大化。 3、整合各种大学语文资源,合理编排大学语文教材 大学语文教材不同于中小学语文教材,他不仅要注意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有通过对教材的合理编排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编排语文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章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通过有序的教材编排更好地接受作者的思想和作者的观念,使学生更全面更透彻的认识五千年的辉煌发展史[8]。大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与高中教材有着紧密衔接的,所以在编写教材过程中一定充分理解当代大学生的情况,尤其是要掌握大学新生的情况,而且要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细致的研究,要准确把握当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掌握程度,要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编排。所以要尽量避免重复的选文,对于文学作品的选择也有主意古今搭配得当,外国也要有所涉及,让学生全面的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地学习,从而保证学生吸收各种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受到更好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和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总之对大学教材的选取和编排要有助于大学生通过积极努力的学习实现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养成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坚强豁达的民族气质[9]。 4、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学语文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相比较于中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性和主观性,比如大学中开设的选修课就是最好的说明,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他们自己喜爱的学科去听去学,大学语文虽然是必修课但是要想真正的发挥出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必须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学习语文的主体作用。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定了大学语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有效的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的运用各种丰富的资源,要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祖国大好河山,感受风土人情,在更广的更宽的背景下感悟大学语文的魅力,引导大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学学语文,要让学生分享学习语文的心得体会,要让学生阅读各种各样的文学名著,通过这些就能引导大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学学语文,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10]。 结束语: 大学语文孕育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只有充分发挥大学语文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全人格和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才能使大学生成为祖国合格的接班人和现代化的建设者。 作者:吴苏芳 谢卫华 单位: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中医药大学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土建工程高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分析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促进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措施:创新办学理念和课程定位;以学生为主体,协调发展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以学生能力为主线,结合专业构建教学内容。 【关键词】土建工程类高职语文课程建设办学理念课程定位 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在深化高职教育改革中,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专业课程建设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线构建。然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水平虽然得到了提高,但人文素质不高。这一问题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各类职业院校的教师也纷纷从各自的专业进行改革。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它在培养高职生人文素养中发挥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专业结合,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结合,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 一、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部分高职学院对《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理解过于功利化,造成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就保留,能帮助学生成就一技之长的课程就开设,即用对学生就业是否有直接作用作为标准的“实用”原则来对专业和课程进行建设。大部分高职院校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首要和重要任务。因此,专业课程建设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线构建。受“实用”原则影响,承担文化传承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学语文课程成为“课余”的选修课。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主干课的大学语文处于这样的尴尬地位,无疑使学校的人文教育进一步受到削弱。学生方面,迫于就业压力,多数高职生认为到职业学院就是来学技术的,只要学好技能就万事无忧,放松或完全放弃了自身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不感兴趣,不关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近几年部分高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来看,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水平不低,人文素质却不高,他们崇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功利化。具体表现在:首先,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到生活实际中,人际交往以利己为重,行为的出发点看对自己有多大的好处;在工作中不爱岗敬业,更不会为企业奉献、牺牲。其次,民族、国家、社会等概念模糊。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大公无私”的崇高人格,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情怀,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年轻一代身上有所淡化。 二、围绕专业推进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将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同时也为改变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成为广大高职学院语文教师最迫切的使命。高职学院大学语文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创新办学理念和课程定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这一纲要明确提出素质教育与科学技术同等重要。爱因斯坦在《教育的神圣职责》一文中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科学前辈提醒我们,职业教育使学生成为“精神人才”比“技术人才”更重要。目前,我国土建工程类高职学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传授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轻视人文素养提升倾向比较突出,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知识面窄,有一技之长,但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更是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认识偏差与人文教育缺失。作为职业学院的管理者,必须改变观念,强调“以专业为主,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应进一步强化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基础。教学实施时,协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在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建设中强化人文性,将人文素质理念渗透于各个环节。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结合专业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重新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兼具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教育能否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632016.2创新办学理念,科学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 (二)以学生为主体,协调发展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 土建工程类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具有高职语文学科的共性,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又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同时必须具有个性特色即与专业结合、与学生将来就业结合、与职业教育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使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协调发展。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和学生虽然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但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跟随教师兴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和兴趣的陶冶。为此,语文课教师主动改变自己,由主体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本,注意学生的兴趣爱好,切实践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习惯,主动满足自己学习欲望,真正实现将课堂还给学生。 2.突破时空限制。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接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更多元化。大学语文课教学不应局限于有限的时间与有限的空间。应通过互联网或是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即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自由的吸取知识滋养,翱翔于知识海洋的活动平台,主动获取知识,扩大视野,提升素质能力,为可持续发展蓄备力量。 3.激发学生创造性。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指高职学生不但有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有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要使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未来新技术、新工艺、新发明的创造者,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自主学习情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独立思考后勇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4.培养和谐发展素质与能力。 从近年来的市场调查发现,社会及用人单位认为人文素质,是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力之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学生的形象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企业的未来发展。人文素质对个体也是决定个人行为、做事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职业能力的习得,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课堂教学的熏陶培养是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的主渠道。大学语文课既能充实学生文化底蕴,还具有丰富的人文含量,能提升人文素养,因而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干课。将高职学院大学语文定位为专业教育服务,应立足职业,突出应用、实用,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和谐发展。 (三)以学生能力为主线,结合专业构建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机制,任何教学思想、教学主张、教学方式都是通过教材去实施的,没有好的语文教材一切都无从谈起。”教材编写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性问题。高职学院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方式及内容选择,应突出语文学科特色,结合职校生特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时代特色,与专业、就业岗位结合进行建设,达到既为学生学习专业服务,也为学生“成人”服务的目的。 1.当前高职教材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学院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模式主要有:沿用本科院校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和各学院自编的语文教材或读本。本科院校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大多以文学发展为主线和以文体分类为主线。按文学发展编写的教材强调系统化,脉络清晰,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各个时代的文学流派、文学风格,在阅读选文的同时也是对文学史的一次梳理,不足之处大多限于名家名作,忽略学生学习兴趣与现实性。按文体安排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文体特点的把握,有利于提高写作各种文体的水平及鉴赏能力,但长时间学习单一的同一体裁文本,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乏味的感觉,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学习效果。高职学院自编教材有的以语文人文性为主线或工具性为主线,有的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有的将人文性、工具性和职业性结合,然后按模块组合编排。这些自编教材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内容具有一定可操作性,时代性和弹性。不足是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同一套教材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可用,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大学语文教材文本的选择,是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最重要的工作。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完成,除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有关,更与教材的质量及教材选择什么篇目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历年来教材的编写者们对选文特别用心。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主要的不足有:一是注重传统经典名篇,而缺乏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文章。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因此,对于当代优秀作品应该广泛地选用,而不应厚此薄彼。二是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中学教材选文重复篇目多。大学阶段的学习,无论是从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方面要求都应比中学高。如果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中学语文教材选文重复,会降低高职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大学语文教材与中学教材在要求上应该有较大的不同。三是外国文学作品入选太少或未选入。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加剧了世界各国文化融合。外国文学作品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外国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有利于高职学生开阔眼界,面向世界。 2.与专业结合建设大学语文教材。 目前高职教学中,课程改革方向是围绕专业设置课程。公共课中的英语、数学与专业结合取得很好的实效。高职语文教材建设与专业相结合是可能的。为实现高职学院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与专业结合,应以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迁移为突破点,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目标,通过市场调研,了解行业从业人员的岗位素质能力需求,以“职业岗位需求”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构建教学内容。针对大学语文教材的不足,笔者结合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对现有的优质大学语文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优化。根据土建类专业特点和学生能力素质要求,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分模块编写教材。具体内容有土建类工程应用文写作、水文化导论、建筑文化导论、实用口才、文学欣赏五大模块。每个模块内容分册编写,其中土建类工程应用文写作模块内容是必修内容,其他模块内容作为选修,各专业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教材选文注意传统经典与现当代美文结合,中国作品与外国作品结合。 3.构建立体化教材。 教材是以教科书为核心的一切用于教和学的包括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语文材料。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辅助教学的光盘、多媒体课件、课程网站等资源。通过多介质,多种手段有机配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新工艺、新技术将会给职业教育带来什么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未来的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的会有什么要求,这一切都难以确定。因此,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要走出困境,走出特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与专业结合,将人文素质理念渗透于整个课程体系中,为实现职校生的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服务。这是大学语文最终的教育目标,也是教学创新的方向。 作者:李田秀 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困境和对策思考 一、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现状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基础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汉语的阅读、理解、评价、鉴赏和写作能力,提高母语修养和综合文化素质,是集基础性、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国青年报文章《语文贫血后是精神贫血》曾写道:“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儿,语文不是这样,语文是灵魂依靠,或者说,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但实际上,大学语文课程在我国理工科高校的生存现状是怎样呢?把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理工科院校比率不高,还有很多工科院校甚至没有大学语文课;大学语文课程在理工科院校的课时逐渐减少;工科院校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漠视等因素导致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处境尴尬。 二、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边缘化”的主要原因 1.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目的认识存在困惑。 21世纪,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速度的加快,企业间的竞争和兴衰更替加快,学生就业压力和难度加大,于是急功近利地找到一份好工作成为很多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正是在这种价值导向引导下,学生往往会不自觉重视那些实用性强、实践成果可立竿见影的课程,比如:英语课,计算机运用课,各种专业技能课,等等,语文作为一门主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文化底蕴的课程,这种看似“无用”其实“大用”的学科因其不适合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必然被学生们忽视甚至漠视。 2.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存在混乱。 工科院校学生在我校学习多是为了想掌握几门操作性强,可为将来就业增添砝码的高实用性知识技能,而一些工科院系大学语文课程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在教授大学语文课程时多是强调一些语法和文法知识,往往忽视了理工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及社会对新型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选择的混乱与错误,导致多数工科院系的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存在抵制情绪。 3.教师教学方法单调。 语文课本来是一个很形象很有趣味性的课程,但有的高校往往很少采用一些先进手段进行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使形象、有趣的内容失去生动性和趣味性。有些语文课在讲解过程中,被拆分成知识点,语文学科本来的魅力被忽视了。 三、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措施 1.从培养目标需求出发改革理工科大学的语文教学。 据调查,不少理工科院校的理工科专业虽然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课时安排少,重视程度不高,多数学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实际上沦为“摆设”课或“点缀”课;工科院校很多学生在校学习多是想掌握几门操作性强,可为将来就业增添砝码的高实用性知识技能,语文课程在多数工科院系的学生眼里是一门既无实用性又不含技术性的花边课程,大学语文课多被理工科学生当做学习专业技能知识之余的一种消遣课,无法转化为一种独特的技能,更别提用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来投入社会,产生效应。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如果不是个别本身对文学感兴趣,大学语文课程自然就很容易被工科学生忽视。基于以上原因,理工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培养目标不应该是多方面、只追求面面俱到的大杂烩,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联系实际以满足工科学生要求的有的放矢。笔者认为,理工科学生的语文教学应从适应科学发展目标出发,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主,这样既满足了学生们对实用性知识的追求,又在有限的课时安排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从实际出发,既考虑到了需要性,又考虑到了可能性。工科院校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是“应用性”人才,为此,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适用性就应显示应用性的特点,根据这个要求,我认为理工科专业语文教学应着重放在阅读和写作基础的训练上,工科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特别是应用类文体的写作,提高自身写作能力,其意义在于适应当今信息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理工科专业由于受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课时量的限制,因此,教授大学语文的老师应把重点多放于讲授常用的部分实用类文体知识,加以实施必要的写作训练,使学生了解一般实用类文体的写作格式和基本要求,并能掌握常用类文体的写作,能独立写出符合基本要求的实用类文章,以适应在校学习和将来工作的需要。 2.从进行教材建设出发改革理工科大学的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广,涉及工具性、人文性、美育性多重功能,内容庞杂,如果蜻蜓点水式面面俱到则势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所以,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质量与教学成果的重要内容。根据现实情况调查,很多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不合时宜,导致课程失去原来开设的初衷,学生对课程内容没有新鲜感,感到乏味、郁闷。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笔者认为,工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要有鲜明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基础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评价、赏鉴和写作能力,据此,各理工科院校可根据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水平,以及学生的语文水平、文学素养、人文素质状况等,有计划、有目的地编写或选择某种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内容。在教材建设上,要顺应时代需求,针对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基本规格,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掌握一般应用写作规律,注重规范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编写出适合学生特色的理工版教材。 3.文理交融,从调整教学方法出发改革理工科大学的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过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依据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采用文理交融,建立一门符合教学规律的课程教学模式。在新一轮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符合现代意义的大学要培养的不是单一门类知识的专才,而是综合应用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全面型人才,综观古今中外的大家无一不是文理相容的全才。如耳熟能详的作家曹雪芹,如若他不是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工艺、饮食等都有研究,则很难写出旷世之作———《红楼梦》;又如《中国石拱桥》一文的作者茅以升,他本是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所作的《中国石拱桥》一文能很好地运用简朴、洗练、明快的语言介绍中国石拱桥结构形式的建筑特点,并被编入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中;再如好莱坞大片《接触未来》就是根据科幻畅销小说《接触》改拍而成,其小说的作者卡尔•萨根是美国著名天文家、行星探测专家、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大学生,即使是理工科学生,中国文化素养仍旧不可少,只有古今并蓄、文理交融,才能造就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据此,建议理工科院校一些学院在督促学生完成专业知识之余,可在大学语文教师的指导协助下多开展一些能蕴涵深厚文化沉积、展现中华文化、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活动。例如,在大学生中组织读书活动,举办古诗词大赛、演讲比赛、写作比赛,开设话剧社等,这样既能丰富理工科学生的大学生活,更能提高其文化素养,同时可培养他们多方面的才能,为社会输送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适用型通才。 四、结语 现代大学实行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通才教育,大学不应只是培养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专门人才,更应该是培养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横向型人才。通才教育的基础是大学语文,因此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在为社会培养通才的过程中,大学语文课程肩负着强化改革的战略性任务,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相信只要各理工科院校给予大学语文课程足够重视并尝试对原有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寻找适合自己学校及本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就定能为社会输送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综合性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通才。 作者:邬文静 陈实 单位:南昌工程学院评估中心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大学语文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定位 职业院校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了不同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定位。大学语文在每个不同的专业也应有自己的定位,对每个专业提高学生的专业教育,丰富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人文精神都应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职业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必要性 首先,语文文本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中国的语言文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与政治、哲学、经济、文化等许多门类的学科融合在一起的,文本中许多作品其内容本身就蕴涵着人类相关生命的种种体验与思考,关联着人类生活世界的各方面,具有无限丰富性与复杂性。“文史不分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都说明了这一点。如,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成了人们百读不厌的百科全书;大家熟悉的《史记》,既是文学著作也是历史著作,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徐霞客游记》中用文学的笔触记述了大量的地理学知识。语文无限丰富,包罗万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就为大学语文课程对丰富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热爱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人文精神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学习理论的阐释也表明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提高专业的人文精神具有很好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心理成分。具有学习兴趣,会引发强烈的求知欲,使学习变成一种内心的满足,而不是一种负担。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围绕着专业方向来组织的,学习兴趣与专业兴趣密切联系。学生的兴趣是其知识、素养等方面因素在其外在选择上的综合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符合学生兴趣需要的,也往往是符合学生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的,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师有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但也同样有适应学生兴趣爱好的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利用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而主动对教学内容、重点等做相应的调整,使其更贴近学生的专业,突出其专业特色,是符合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学习理论的,这也势必使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更具魅力,更能激起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第三,大学语文教学自身的不断深化也要求走与专业结合的道路,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职业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专业有机结合的措施 一是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上,教师要突出专业特色,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在目前还没有一种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的情况下,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爱好及需要来增删课文内容。如果教的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一些词句优美、富有音乐节奏感的篇章。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李商隐的《无题》、苏轼的《前赤壁赋》等文章,就可以补充一些古代的有关音乐评论等内容;如果面对的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那些画面感强、色彩明快、具有诗情画意的文章。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词等,还可补充一些古代文人(同时常常又是画家、书法家)的书论、画论;如果面对的是园林、建筑专业的学生,则可多选像剧作家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农林营造等方面的文章;如果是汽车专业的学生多选取结合汽车文化方面的文章;如果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就相应选取历史典故和地理方面的课文……这样以来,大学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从内容上渐渐凸现出来,相信这样的取舍一定会令学生兴趣大增。二是那些经典美文,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经典美文,学生都要学习。如,同是苏轼的《前赤壁赋》,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侧重在对语言节奏感、音乐美的把握以及“呜呜然萧声”的赏析与想象;而对美术专业的学生则重在对“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以及主客们“相与枕籍乎舟中”等意境的赏析与画面的描绘;同是《琵琶行》,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可把重点放在对“大珠小珠落玉盘”那千百年来不绝于耳的琵琶曲的“聆听”与感悟上;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别时茫茫江浸月”那一种离别情境的理解与构想则又成了他们的重点;而对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说,可引导他们由青衫进而对古代官服加以识别与再绘……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与热爱,定能为我们的语文课堂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富有创造精神的新天地。三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根据不同专业具有的专业特色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大多性格外向、活泼、善表演,有很不错的音色和标准的普通话;美术专业的学生喜安静,善用色彩、画面来思维。如,教李煌的《虞美人》时,音乐专业学生可让其声情并茂美声清唱,极富表现力地把作者那种故国之思、昨是而今非之感唱出来,课堂一片悲寂。这一唱,意境全出,远比师生反复的朗读和教师仔细讲解更有效。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卫风•氓》时,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女主人公各个时期(婚前、新婚、婚后)的着装,将其勾勒出来,来一次作品展示会,效果很不错。总之,我们要很好地挖掘和利用富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源,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他们的特长,为我所用,大胆地选取能发挥学生特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唱起来、跳起来、画起来。这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四是在作业布置及考核中可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将专业与大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如“从XX文中看X时X地的建筑(或音乐、美术、服饰、园林设计等)的特点”等,学生可自主的确定研究课题便于查找、搜集资料。研究可以是小组合作也可以个人来完成,研究所得撰写成论文上交,既作为作业也作为这门课的成绩。学生已具备较强的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有较宽裕的课余时间,这为语文的这种作业及考核提供了方便。在长达近一个学期的学习、资料搜集后,学生都能交上一份较好的答卷。学生的作业内容各个不同,但他们对所钻研的问题都有较深的理解,能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展示了高职学生较为独特的思考与见解。因为有所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研究也就更有兴趣了。 三、结语 大学语文课在不同专业中,对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人文修养,对提高学生对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各个专业中的定位是提高各个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育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基础课程。 作者:孙雪梅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大学语文课程中现当代文学教学思考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养成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由于该课程和中小学语文有共通之处,处理不好,就很容易成为中学语文课的延续,被称为“高四”语文。中小学语文教学一贯以考试为目标,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遮蔽了语文的人文性、审美性,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对语文的兴趣,产生厌学心态,甚至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心理。由此看来,如何讲好大学语文这门课,使学生摆脱固有的偏见和束缚,从这些拘囿中超脱出来并真正喜欢上这门课程,还需要广大教师多多努力。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淡化以考试为目的的工具性,突出所选文章的人文性、审美性,让学生在没有考试之忧的轻松心境中去领略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思想价值以及作者的人格魅力。笔者去年参与了省级重点教改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应用实效研究”,其中模块化教学就是此项目的一个主要内容。一般大学语文教材所选择的模块都会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几部分,笔者的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所以承担了教改试点班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现当代文学部分。本论文主要以现当代文学部分的教学为论述对象,以高等教育出版社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例,结合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及思考,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能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这些文章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方面看都有独特的风格和价值。如何将这些特点讲出,让学生真正领悟,是每个授课教师都应该思考的。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开讲之前必须有非常充分的准备,应该对作者的身世、创作成就和特点以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有全面的了解。以周作人的《我学国文的经验》与鲁迅的《复仇》为例,因为周氏兄弟是现代文坛上的两员大将,对文学史的贡献非常大,所以兄弟俩的文章双双入选。但尽管是亲兄弟,成长环境相似,求学背景也一样,但只因一个是长兄,一个是二弟,相差四岁,便对人生的感受迥然不同,这也影响到他们后来的文学观念。教师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讲授这两篇文章。鲁迅由于是兄长,幼时自然受到更多的关爱,但家道衰落后也最先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和人性的虚伪,这给敏感的鲁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所以鲁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会把这种激愤写出来,形成了深刻、犀利、批判式的文风。而周作人因为是弟弟,所以对家庭的变故便没有那么深的切肤之痛,再加上有哥哥将家庭的重担挑了起来,他便可轻松应对,因此在后来的文章中多写对自家生活的描述,很少关注时事政治,形成了平和冲淡的文风。日本攻陷北平后网罗文化名人,无奈周作人文名已出,很难固守象牙塔,最终难逃罗网,做了汉奸,留下千古骂名。讲解《我学国文的经验》应该注重周作人平和闲谈式的叙事方式,他将自己的学习经验穿插在每一段成长的经历中,以故事的方式写出,给人平易近人的亲切之感,无论是思想内核还是语言文字,理解起来都比较容易。但讲《复仇》时就没这么简单了,因为这篇散文选自鲁迅非常抽象的作品集《野草》,这部集子比较晦涩难懂,是鲁迅深刻思想的象征性表达。讲解时,教师首先要把表层的故事情节梳理通:一男一女赤身持刀相对,周围的“看客”赶来“赏鉴”他们,为了向这群看客复仇,这对男女以毫无动作相持下去,最终,看客因无聊而散去,这对男女为了表达复仇的决心和彻底性而僵持到干枯,也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篇课文的重点问题是究竟谁是复仇者,在向谁复仇,为什么复仇?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就能了解鲁迅通过复仇的主题直指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目的。两篇文章的思想及风格完全不同,如果没有前期对兄弟俩身世的比较介绍,就很难理解他们文章的差异性。 二、时代背景的必要性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则记录了中国文学的百年发展历程。过去一百年的中国历史波澜起伏,是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也是传统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当代大学生对那段历史知之甚少,所以很难理解文学作品的真意,而且极有可能会误读作品。以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为例,这篇散文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生活为写作背景,而更大的时代背景则是其时的。那是一个混乱荒唐的年代,政治运动是生活的主题,政治高于一切,人们思想单调,精神世界极度压抑,作家身历其中,深深感到了这种悲哀,所以,若干年后,他用回忆的方式,用寓言体的表述将自己的思考写了出来,其中有对人的命运被政治控制的那种无奈悲凉感,有对那段罪恶岁月的批判,有对沉默的大多数的谴责。如果学生不了解这段历史,可能仅会被其标新立异的题目吸引,也可能还会觉得作者行文幽默风趣,但对文字背后蕴藏的深意却很难领悟。所以授课教师应该把这段知青历史简述一下,还可以给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作为拓展学习的内容,比如叶辛的知青系列小说《蹉跎岁月》《孽债》,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沙叶新的话剧《假如我是真的》等。其实,包括王蒙的《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也多次提及岁月,所以,这段历史是不能够被忽略与遮蔽的,教师应该尽可能还原历史,让90后大学生了解历史的真相,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独特深刻的思想价值 文学经典是后人的精神食粮。对于具有独特而深刻思想价值的文章,授课教师在讲课时应以剖析思想为重点,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听,让其感受到大师的思想魅力。以蔡元培的《〈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为例,这篇文章集中表述了蔡元培先生办大学的理念,办月刊的缘由与必要性。我们知道,北京大学由其前身京师大学堂到现代一流大学的转型是离不开蔡元培先生的。从这篇文章发表到现在已过去了近一个世纪,蔡元培先生的现代大学理念在今天的大学教育中有没有实现呢?教师可以就此话题预设如下问题:1.你理想中的大学是什么样子的?2.你对现在所上的大学满意吗?3.你认为大学之“大”应该指什么?4.最近十多年,中国大学出现了大规模的升格运动,专科升本科为学院,学院升大学,大学之间强强合并,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在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然后再让学生回到课文,了解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了解“学术”的意义,了解通识和通才教育的意义。这样讲下来,学生肯定收获不小。 四、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教材中所选择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共有二十多篇,按大学语文教研室的要求,必讲的篇目只有9篇。授课教师首先应熟悉这9位作家的艺术风格,这样分析课文的时候才可能得心应手。以张爱玲的《天才梦》为例,这篇文章以客观的叙述方式讲述了天才型作家的成长经历,其语言是简洁的,态度是高冷的,感情是复杂的,有天才的自信,更有性格乖僻带来的痛苦,由此文可以大略感受到张爱玲行文处世的风格。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体现了他典型的小品文写作特点,其叙述方式是娓语式的,感情是幽默的,给人与老友对坐话家常的感觉。王蒙的演讲稿《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体现了睿智、幽默的学者风度,文章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足见作家渊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思想。罗大佑的歌曲《现象七十二变》也选入教材诗歌部分,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强调罗大佑在流行歌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重点应把罗大佑歌曲中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对古典文明的留恋讲出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罗大佑两种风格的代表歌曲播放给学生听,同时也可以梳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简史,让学生对这一领域有更全面的把握。 五、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教材中所选的篇目虽然经典,但是和当今社会有距离,如果教师讲授不好,会让学生有脱节之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必须把课文和现实密切衔接起来。如王蒙的《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一文有助于学生认识语言的重要性,对提高演讲能力也有帮助,教师在课后可以布置相关作业加强练习。周作人的《我学国文的经验》可以切实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可以据此指导学生通过有效阅读与写作学好语文。在讲解鲁迅的《复仇》时,可以联系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的看客心态,比如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近十年来,笔者主要围绕以上几方面来讲授大学语文课程,从学生听课时的反应、课后讨论及期终网上的教学评价来看,学生对这种教学理念是比较满意的。总之,教材中的课文如果能够真正进入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思考,进而影响他们的现实人生,甚或转化成精神食粮让他们受用终生,那么,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就达到了。 作者:韩文霞 单位:安康学院中文系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模式探讨 近年来,我国大学语文改革旨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观念,大学语文改革是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改革不仅增添了大学语文的时代感染力,蕴含丰富的启发性,并且能够有效调动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求问题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推行大学语文专题教学,实行专题教学模式正是此次改革中的一次全新尝试。专题教学以人文专题为核心,从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性的热点问题入手,将具有人文精神的经典范文归纳整合为不同的教学专题,进行专题式教学和探讨,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开放的思维空间,符合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人格塑造规律。 一、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的内涵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的一门基础公共性课程,在高校已经开设多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已经探索出多种教学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有传统的文体分类教学模式,以文学史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经典范文选讲的教学模式等。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推进,当前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以专题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该种模式以弘扬学生的人文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此种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谓专题教学模式是指在规定的授课时数内,以人文精神为主线,重点选讲中外文学史上有教育价值的作家及其作品,内容涉及作家的生平经历、人生信仰、思想品格、主要作品及成就等。该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认识社会,思考人生,提高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1.符合健全学生人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曾说:“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大学应该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放在首位,假如一个人掌握了他所学知识的所有内容,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和工作,这样的青年是社会所需要的,能够在社会中独立承担责任。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单纯依靠知识学习是不够的,面对海量信息和有限的生命,仅学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可将学生变为学习的机器,但在人格和精神品质上却是残疾的,这样的人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迅速变化,不是一个和谐健全的人。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倡培养身心全面发展和谐的现代人才,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教会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主题。 2.符合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兴趣入手的教育理念的要求。 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以往以字、词、句为主的教学方法,大学语文不拘泥于作品的字、词、句分析,作品的字、号等烦琐的基础知识已不再是教学的重点,教学主要是从名家作品的大处入手,站在较高层次品读欣赏作品,通过作品来反思现实,思考人生和社会。教学以课本为基础,但不囿于课本,学生遨游在文学世界中接触大量信息,在学习品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心灵境界,受到文学的熏陶,增加人文修养。实践研究表明,以专题为主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熏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通过作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以及自强不息的人生意志和人格魅力,能够使他们产生爱国,爱民,爱自然,爱社会,爱生活的情感体验,这些名家名篇就像春雨一样孕育着青年学子的高尚人格。 3.符合高校学生的心智发展和认知规律。 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模式与其他课程,例如思想政治课程的专题教学不同,大学语文通过对名家名篇的作品进行分析和学习,能够让学生在欣赏品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了解做人应该具备的品质。高校教育对象是年满十八周岁的成年人,这一时期的青年在心智上已经成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强烈的自我个性,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已经基本定型。面对心智成熟的青年学生,仅仅接受单纯的知识教育是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的,他们更多的在思考社会、思考人身。在这一关键时期,通过大学语文的人文精神熏陶,使他们感受古今中外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接受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熏陶,无疑会对他们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三、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模式的可取之处 1.以人为本。 课程专题教学改变了传统工具性课程的目标,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提倡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培养,将提升新时期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新时期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拥有开放的心态和鲜明的个性。因此,大学语文的课程专题教学表现出多元思维的开放型和灵活性,在教学课文选择方面打破了原有课程纯文学性的框架局限,更多选用富有当代人文科学和现代审美性质的名家名段,兼具时代气息和审美性,在专题呈现上不分国别和时代,这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学习语文,增加人文修养的热情。 2.富有人文精神。 在价值观多元的时代,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复杂问题,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和道德观方面有一定的缺失和错位,此种缺失和错位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人文关怀意识淡薄和人文精神失落有关,这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难题。大学语文的专题选择是关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文化等方面的话题,注重以高尚的人文精神引领大学生分析和反思自身的现实生活以及社会问题,这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以平和宁静之心面对生活,锻炼学生的价值伦理观念,提升人格素质修养。 3.注重问题解决与合作精神。 课程专题教学始终坚持学生主体原则,旨在以多种开放灵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善于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拥有敏感的问题意识。专题教学主要以当前热点话题作为引导,选用多元化的范文,将热点问题以开放形式呈现给学生,留给学生较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大学语文是全校性的公共基础课程,通常情况下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但在大班教学中可以灵活地将学生自由分组,使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参与专题课程的讨论,为学生搭建参与探索学习的平台,集思广益,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兼顾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最后,在每个专题教学结束后,通过课堂演讲的形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总结,并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课程学习报告,或是采用手绘手抄报的形式进行课程反思和总结。 四、关于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模式的思考 教学模式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新的教学模式出现以后,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从而使新的教学模式取得更好的预期效果。对课程专题教学模式来说,也要在后期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其教学价值,注意实施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注意促进文本细读和文化讲析之间的有机融合。 “语文”一词既是语言性的文本工具,同时也是人文性的文化文本,二者之间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性。在进行专题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语言文本细读与文化讲析之间的融合,要做到二者的平衡,不能忽视任何一方。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历史、人文、艺术、科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但不管是何种学科,对文本的理解都要建立在篇目赏析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篇目赏析中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体验自然世界、人类精神是结合宇宙的内在情感美,掌握丰富的精神文化资产。这才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2.注意处理好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校园中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辨能力,主体性的要求更加突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调动起学习激情,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这在课程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探究式学习主要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为主,使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内容的构建、分析、理解和思考过程中,旨在发展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让学生从无知到有知实现认知提高的传输者角色,但是现代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学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和移植,更多的是知识的自我构建和生产。因此,教师要扮演的角色是知识的引领者,引领学生关注知识的前沿,教会他们学习的有效方法,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精华和目的所在。 3.注意在考核评价体系上做相应改革和完善。 专题式教学模式不再适用传统考核评价体系,教师在实践中应该注重探索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例如,语文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语文综合素质,因此,考核评价中就要将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放置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综合素质的前提下,知识不再是考核的唯一标准,学生能力的发挥以及综合人文精神的提升是考核评价的重要的指标。大学语文专题教学的实施使人开始关注课程中的人文意义,学者就人文性展开了广泛深刻的讨论,大学语文不能仅仅强调其工具性的方面,更多的要注重人文启蒙,挖掘其中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人文性应当成为大学语文关注的重点。专题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批判精神,改变了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形成了课堂教学的认知互动,符合新型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未来语文教育的需要。 作者:唐敏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知识拓展运用 一、提升教师素质 增强修养品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良好的素质,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佩服。大学语文教师如果自身没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其人格魅力就不足以感染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从知识中而来,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当教师有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时,其灵气与魅力就会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来。当今时代,文化的多元化让文学精华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素质,重点是大学语文教师要能与时俱进,只有教师坚守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教学走在时尚前沿,才能将语文的魅力展现出来。如何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素质:第一,高校教师交流。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高校之间的教师进行交流,可以促进高校之间的教学交流,为高校教师的语文教学提供新思路,在交流中互谈自己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体会,思想的碰撞能产生激烈的火花,实践的交流则可推动教学的创新。第二,推荐优秀书籍。当今社会人心浮躁,教师应避开世俗,潜下心来,认真地读一些好书籍,对于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教师们可以将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书籍相互推荐,在大学中举办“书林大会”,介绍一些好书籍的摘要,推荐给学生,活跃学校学习气氛,创设读好书籍氛围。 二、合理教考分离 营造轻松气氛所谓合理教考分离,是指把教学和考试合理地分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有考试负担。大学语文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简单文学知识。教师只有认识到教授大学语文的真正内涵,才能更好地做到教考分离,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合理地进行教考分离,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第一,考试融入教学。很多学校对于期末考试十分重视,学生为考试往往是在短时间内突击,考得一个好分数。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如果能够将考试融入日常教学,就能够避免学生考试临时突击,使学生平时按部就班地学习。例如教师可以每星期让学生写一篇文章的读后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或者经常举办演讲,练习学生的即时表达能力。日常的这些都可以算作考试部分成绩,让学生重视日常语文教学。第二,丰富教学手段。大学语文课堂本就应该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天堂,不应拘泥于教学的形式,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手段,可以极大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将辩论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开放地辩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辩论观点和辩证思想。 三、开阔学生眼界 拓展知识应用大学语文给学生贯彻的是一种思想,一种大的人生价值观,学学语文除了学习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让作品里的精神感染学生,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看得清,走得远,做得好。下面具体介绍将语文知识拓展运用的方法:第一,户外实践教学。户外实践教学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户外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户外中体验到课堂教学中不能给予的感觉。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欣赏自然的美景,感受古人面对美景有感而发的情怀,克服爬山过程中的困难,体验到达山顶的快乐,领悟“一览众山小”的哲理。这种在实际环境中得到的切身感受,本身就是对知识应用的一种拓展。第二,传承创新并举。大学语文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学习这门课,传承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学。但是传承并不仅仅是为了传承,在传承中还需要创新,在传统文学中找到创新灵感,是一种较好的知识应用拓展。例如学生参加一些设计大赛,设计一些代表性的logo,logo需要简洁而富有意义,这种设计的深厚底蕴能充分体现学生对传统文学的理解与创新。第三,缓解精神压力。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的精神压力就越大,精神压力使得当今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处于一种低迷状态。大学语文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理应对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关注,通过语文教学开阔学生眼界,缓解学生压力,给予学生动力。以上介绍的方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局限性,希望学校、老师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共同努力,探索出更多提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新方法,开创出更多大学语文知识拓展运用的新途径。 作者:王祖光 单位:公安边防部队广州指挥学校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艺术设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 一、明确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目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文学常识,具备阅读、鉴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文化品位。第二,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设置要突出美育功能,以教材中的“美文”为载体,引导学生阅读欣赏,领悟文学和汉语言的魅力,感受文学作品表达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第三,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写作任务,会运用口语表达的技巧与人沟通。从写作和口语表达两方面提高学生语言和文字的应用水平。 二、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语文应该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从教学实际出发,教材内容整合为“文学欣赏模块”、“应用写作模块”、“口语表达模块”三个主题模块,构建起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语文教学体系。每个模块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每个模块的教学均有目的、有内容、有步骤、有要求。 1.文学欣赏模块 文学欣赏模块以经典文学作品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领悟文学和汉语言的魅力,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此模块还注重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能力,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奠定阅读、理解、分析和写作能力的基础。 2.应用写作模块 应用写作模块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教师将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常用的应用文设计成四个项目:日常生活工作事务、求职应聘、产品营销策划、科研。围绕这四个项目设计工作情境,课上通过任务演练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常用的应用文写作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为学生学好专业课和将来进入社会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3.口语表达模块 此模块遵循由易到难的阶梯性原则,从基础口语交际技能(朗读、演讲)、日常口语交际技能(介绍、倾听)、职业口语交际技能(求职应聘)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掌握口头表达技巧,增强学生当众讲话的胆量,培养学生口语表达、沟通与交际等通用能力。此模块与其他两个模块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大学语文教学成为提高艺术设计专业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有效介质、传承优秀文化的主要载体,更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 三、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形象思维较强,想象力较丰富。针对此特点,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在应用文写作模块教学中,我们尝试建构任务型应用文写作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课上教师把学生在校园、生活和职业中涉及到的写作知识和技能,转变为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学习任务,以具体的实践任务牵引教学。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阅读写作案例,教师布置讨论任务,然后通过分组讨论咨询、教师提示、任务演练、组内相互评价、教师总结评价、学生检查誊写等师生互动的方式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落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了写作能力,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 2.情境教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合适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例如,在讲授诗歌《蒹葭》时,教师配上古乐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领会诗歌的感情美,接受艺术熏染。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与诗歌意境相符的图片,再现情境,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意象,展开想象,细细品味,在情与景的关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尝试为诗歌配画,练习配乐朗诵,进行诗歌改写,制作诗歌欣赏影片。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专业创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实践演练法 在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开展训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对接,向专业延伸,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可开展“介绍我的作品”、“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求职应聘会”、“产品推介会”、“校园(班级)活动策划”“、专业课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演练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 四、采取合理的课程评价方式课程 考试评价的目的是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果采用传统以一考定乾坤的考核评价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的水平、能力和态度。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目的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化竞争意识。终结性评价取消了以往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内容包括理论考核、阅读能力考核和应用文写作能力考核。通过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总之,艺术设计类高职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分析总结出适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探索良好的教学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帮助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艺术专业人才。 作者:张宏武杨丽彬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传统文化论文 一、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定位“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始于1938年的“大一国文”,作为大学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一直开设到建国初期,1952年院系调整后取消。1979年,在匡亚明、苏步青等先生的倡导下,高等学校重开“大学语文”,继而成为国内各高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迄今已逾30年。然而,由于对教学目标、课程定位等的认识存在太多的差异,使得大学语文在高校基础课程体系中处境尴尬。2004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连续刊发有关大学语文课程的文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讨论,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2006年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强调:“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转发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明确指出:“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由于国家法规性文件的硬性规定,大学语文被国家重视并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至此,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上已无争论。然而,关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问题,却一直歧见颇多、持论纷纭,归结起来主要有:(1)人文论:培养人文素质;(2)文学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文化论:提升文化综合素质;(4)工具论:强化听说读写技能;(5)综合论:人文性(道)与工具性(器)融合。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定位“大学语文”呢?2004年10月,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在昆明召开,“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会上提出,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应该定位于“高校素质教育”范畴,落实在人文素质教育层面。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仁爱精神:体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道、仁爱的以人为本的精神;第二,国家民族意识的培养:现代国家、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是其内涵之一;第三,以道德为标准的主体人格精神:中国儒、释、道自古重视主体人格精神;第四,中庸为贵的和谐精神:中和即中庸,即同和;过犹不及的精神;执两用中的精神;第五,自爱自重自省自悟的自利精神。”按此界定,显然极大提升了“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使之与注重吸储知识和训练能力的一般性通识课区别开来,表明了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语文”的独有特质,应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同时,这一界定也与《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规定性内容基本相符。 换言之,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来定位“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也符合“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实际属性。“大学语文”应该是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基本精神,一直内在于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行动中,成为我们创造新文化、新历史的动力和基础。在当今“全球化”、“地球村”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将以怎样的姿态参与世界合作与竞争,进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所以,对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典籍、文学艺术、科技工艺、哲学宗教、伦理规范等丰厚遗产,如何继承和创新使之进一步光大辉煌,应该是我们的立国之基和立人之本。这是一项关乎国家民族发展强大的根本性任务,高校责无旁贷。基于此,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和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具有了极大的可行性。在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独立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前提下,与“中国文化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大学语文”是以具体的母语文本阅读为主要学习形式。这就使得大学生可以通过有关中国哲学、历史、艺术、文学、宗教、民俗等作品篇章的阅读,来具体形象地感受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因为作品篇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载体,也是形象载体,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学生便可以由感性到理性、由“点”及“面”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博大,领悟其精髓。由于这个特点,“大学语文”便成为“中国文化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置性课程。也可以说,以具体作品篇章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大学语文”,与宏观性把握的“中国文化概论”和断面性讲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阶梯式地构成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课程群,其中,“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按照的讲话精神和教育部《纲要》的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相关课程体系中势在必行,“大学语文”尤其要担当重任。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学语文”逐渐被边缘化,既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某种权威地位,也没有外语课程的强势现实需求,处境越来越尴尬。若要改变这种不利现状,就须牢固坚定地确立“大学语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精神的课程定位;同时,也要解决好课程自身建设层面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母语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构成“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是母语高等教育课程,应该成为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各级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大学教师等的共有理念。语言影响思想,语言就是思想本身。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文化深层编码,都蕴涵在母语中。母语是构成民族文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母语里有文化的故乡,母语就是祖国,母语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保护母语,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安全的首选要件。换言之,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最具生命力的语言系统之一,是中华民族身份的首要标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说:“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这句话的理论内涵是在表明:母语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符码。因此,在我国当下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怎样强调母语教育都不过分。而“大学语文”,就是高校完善汉语母语教育的最佳课程平台。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是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语言。从母语教育的角度看,汉语的形意特点使之具有工具性、文化性和审美性等多重属性。其中,文化性是衔接工具性与审美性的桥梁和纽带。汉语“说”与“写”的表情达意功能要得到完美发挥,必须借助文化蕴涵来融通工具与审美的语用效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定一个人“有文化”或“没文化”,主要依据是他的说(口语表达)和写(书面表达),意即所谓“汉语能力是人生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强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母语教育性质与学习效能,是提升中华民族母语水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扬民族精神、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 (二)“大学语文”学科化有利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国教育报》评选的2013年度中国高等教育10大热点问题中,大学语文的问题位列第8,几十年来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争论仍在持续。同时,大学语文课程的边缘化现状也仍然是醒目的存在。之所以被“边缘”,除了不具备或较少具备外语课和其他技能通识课的现实功利性之外,还有课程自身学科归属性的原因。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大学语文”属于教育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和“大学体育”等课程同类。也就是说,与专业性的中文课程不同,“大学语文”在学科归属上已经被“边缘化”。这也成为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模糊的主因。事实上,早在1986年,匡亚明、徐中玉等先生就呼吁大学语文应成为独立的学科。目前,“大学语文”学科化的条件已经成熟。首先,根据的讲话精神及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各项包括《纲要》在内的法规性文件要求,大学语文课程与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密切相关,这是其他公共课没有的课程优势。其次,母语高等教育是高校各个专业课程教育的基础,提升母语教育的水平与质量迫在眉睫,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再次,自193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规定开设“大一国文”以来,迄今已近80年,“大学语文”可谓历史悠久。虽然建国后一度停开,但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构架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最后,大学语文课程已具备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是课程自身发展的内在基础。如果能如“汉语国际教育”那样成为独立的学科,“大学语文”的教学地位就能获得法理上的保证,其独有的课程功能就可以得到全面发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更为便利和顺畅。自然,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所有争议与无奈,也会随之消失。 (三)大学语文教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者和引领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语文”,在教学理念、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和方法等方面对大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导群体,“大学语文”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大学语文教师要具备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这是一个基本前提。在知识结构上,大语教师一要有良好的母语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的水平较高;二要有基本的专业背景,在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的某一方向有所长;三要专业基础扎实,学术视野开阔,有辩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理论判断和分析能力。如近年来,某些学校包括高校教师让学生穿“汉服”,对孔子像行跪拜礼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化、简单化和粗鄙化。“汉服”与“汉朝之服”都分不清楚,既蒙蔽了学生也降低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应有水准。在教学能力和方法上,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以研究促教学,会有力地提高教学的水平和层次。其次,教师不搞一言堂,既不能故弄玄虚,也要避免肤浅单调。应以互动式教学为主。以教材为依托,可以设计文化专题研讨,也可组织经典文本讨论,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研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同时,也要借助新媒体技术使教学手段丰富和多元。再次,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制订以撰写研究论文、读书报告、调研报告等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考核原则。当然,各个层次的高校因课程目标的具体差异,会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有所取舍,但无论怎样,都不能背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宗旨。第四,大学语文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导向性资源平台。 1979年至今,已经出版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近2000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徐中玉主编本、王步高主编本、夏中义主编本、温儒敏主编本和陈洪主编本。这5种教材从内容到体例都各具特色,对大学语文教材的完善和创新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示范作用。但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教材中,还须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教材编写的理念、内容和体例。在教材的编写理念上,要明确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小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里的内容延续,也不是文学专业知识对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普及化,更不是单纯的工具性技能的补偿和提升,而是对基于母语教育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固本强基的系统工程。在教材的内容选择上,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串连起不同时代、不同人文领域的经典文本;也要精选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代表性文化典籍。在此,世界性是对传统经典性的对照和融通,能够促进学生由“学”到“思”、由“思”到“智”,以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在教材的体例设计上,宜采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经,以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科技、民俗等学科模块为纬———经纬纵横的单元式体例,既利于显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性,也体现开放性和系统性的教学资源格局。 总之,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契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理应有新理念、新定位、新气象。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形势下,“大学语文”任重而道远。 作者:郭海军张旭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肇庆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大学语文课程功能研究 一、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义 (一)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 大学语文课程性质有学者提出,除了基础性以外还要强调其工具性。笔者认为这与基础性一样,根本不属于大学语文的性质范畴。语文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说和写两个方面,一个学生身体健康但不能正常的说话和写作一般不会进入高校学习,因为高考具有一定的考查意义。当然不排除有表达和写作障碍的学生,但这只是极少部分,至于表达不好和写作不好的学生不能统统交给大学语文解决,也很难解决。笔者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应在中学时期完成,在中学进入大学的选拔性考试中,应着力考查学生其语文工具性的掌握情况。到了大学,如果开设一门课程教学生如何写请假条、如何正常说话,这样的大学课堂简直难以想象。 (二)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 大学语文课程应具有人文性。这是学者普遍认可的观点。人文可以看作是人类文化的简称,而人类文化恰是具有普遍意义和普世价值的。所以大学语文课程发挥其人文功能是再合适不过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人格的完善。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在于人有人性,兽有兽性。人性的完整即是人格的完善,从古代先哲到现今才子,无数英雄、诗人和学者等为后人的人格完善提供了宝贵的活生生的原材料。关注人,关注人格,这是人文性的首要体现。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洗礼。作为中国人,必须对中国文化有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大学语文学习,还可以从历史等学科的角度进行探索,但大学语文与其他课程的侧重点不同。大学语文重在洗礼。从一篇篇可歌可泣的诗句中沐浴民族精神,从字字珠玑的散文中重温古典文明,这是一种体悟,更多的是让学生依靠文字进行充分的想象,语言之美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三)大学语文课程具有生活性 大学语文课程应具有生活性,这是笔者的观点。生活的定义在各时期有所差异,《孟子》:“民非水火不生活。”这是将生活定义为生存;杨万里《春晓》诗:“一年生活是三春,二月春光尽十分。”这是指美好的时光;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在前边》:“我想下去再多经验些群众斗争,来补我生活和小说中的不够。”这是指为了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经验。笔者认为生活应该定义为美好的时光,大学语文课程必须要有促使学生追求、喜爱生活的属性。首先,大学语文不是教学生不食人间烟火,不尝世间百味,而是真正在生活中感受美,真正享受美好的生活,即使是苦难,也许也是另一种美好。其次,人文性的最好载体就是生活,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空谈,要在生活中实际联系,没有了生活,不理解大学语文课程的生活性,就很难将人文性的功能发挥出来。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如果不在生活中体验,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见到课文才想起其人、才想起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效果违背了大学语文教育的初衷。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定位 1978年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二位教授的极力推动下,大学语文课程在全国大学悄然兴起。二位教授在谈到大学语文的功能时,提出了四点要求:(1)提升大学生汉语水平和应用能力;(2)传承传统文化精髓;(3)提升精神文明;(4)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今天我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再来关注这四点要求,有些当然要继续坚持,而有些不得不说真的需要进一步与时俱进 (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常言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可细细想来,何谓中华文化?贾莹在硕士论文《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和目标研究》中也谈到大学语文课程要起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但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有值得流传千古的真理,也有荼毒生灵的毒药。如果一味传承中华文化,试问,毒药也要传吗?所以首先要对中华文化有所警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儒、释、道三家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三根擎天柱。儒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浩然正气,安邦定国,民族精神,中国优秀文化。佛家,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红尘看破,万元放下,成佛作祖,中国优秀文化。道家,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和而不同,中庸为道,辩证统一,中国优秀文化。笔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万变不离其三宗。一方面,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如大学生必须了解中国文化,这是一个民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中追名逐利的不良风气影响下,学习这三家的优秀文化对当今社会和现代人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功利风气在大学也十分盛行,学生学学语文课程中的中华优秀文化,可以起到排毒驱风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追求能力美,存在于任何时间和空间内;美,任何人都可以简单说上几句。但事实上美是一门学问,在大学里有专门的美学课程,有专门的美学教育,简称美育。关于大学语文课程中的美有很多,如语言的美,思想的美,精神的美等。但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领悟到这些美,文学史没有了解,情感上的不认同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对美的欣赏。刘汉波主编的大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片段,湘西唯美的自然景色和安静恬淡的人文情怀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笔者认为,这些美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但欣赏美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表面,上世纪30年代已经距离白话文运动十几年时间,十几年间,用白话文写作的作家越来越多,白话文的水平也越来越高,沈从文的《边城》可以看作是白话文写作的一个高峰。如果通过大学语文培养学生对白话文美的欣赏,也许我们大学生在平时的日常交流中就不会出现骂人、说脏字的情况,因为白话文很美。白话文美的理解难度相较于文言文来说,可能稍微简单一点,但要有这种意识。文言文之美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苏轼、李清照的诗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但语言上的美只是大学语文想让大家欣赏的较低层次的美;较高层次的美莫过于思想之美、精神之美。无论是精忠报国的豪情,还是你侬我侬的柔情,都是思想之美,懂了其美,再按照自己的内心想法追求其美,不能不说是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国仇家恨,山河破碎,表面上看,应该无美了,但实际上美在其中,无数仁人志士屹立在凋零的山河岁月中,壮士满腔热血,拯救家国,不愿做亡国奴,不美吗?如果大家都能追求这种美,若十年后,百年后,此种场景亲临,我们也像先辈一样,吃胡肉,饮匈血,美在自己。 (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生活的态度 笔者之前提到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有生活性,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上,依然强调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更好生活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无论是哪种观点和看法,都不能阻碍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世界上热爱生活、更好生活的自由。生活,一般意义上指生物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大学语文中的人物热爱生活、懂得生活,也许会对大学生或者对大学生群体中的某一个人都影响,促使他积极面对生活;大学语文中的人物在生活中以苦作乐,这更是对大学生的一种激励和暗示。榜样的力量往往是强大的,且不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就是司马迁遭受奇耻大辱后毅然完成巨制《史记》难道不值得大学生反思吗?热爱生活、更好生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我们的社会一直在强调以人为本,学校也在强调以学生为本,笔者认为,学生掌握未来生存发展的技能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热爱生活、积极生活。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偏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审美和生活,这是未来大学语文课程功能发展的方向,没有赘述其功能的工具性是笔者认为这种功能应在中学阶段就该完成,不应在大学课程进行补充。 作者:孔苏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大学语文课程现状探析 一、大学语文教材五花八门,讲授水平、讲授方法都有不足 1.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材编纂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我国各个朝代、各个时期,好的文艺作品数不胜数,从中挑选出一批符合教学标准,适合学生口味的作品并不困难。但大部分教材重古轻今,选文绝大部分集中在古代文学部分,现当代所占比重较低。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审美倾向,应调整“古”、“今”文学各自的比重。同时,由于备选文章有许多都已脍炙人口,导致编者为了回避中学阶段学习过的篇目而另择他文,使得一些不是太适宜的篇目入选教材。所以,选择文章时,要严格把关,力推精品,观点要严谨。对于为大家烂熟的选文,通过寻找新的切入点,同样能够讲出新意。切忌泛泛而谈,流于肤浅;也不要故弄玄虚,而要通过深入剖析,在解读高度上进行提高,才能够讲出新的特色。 2.目前,高校普遍采取自编教材的方式编纂大学语文课本好处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资源,较为方便。但各高校中文专业的水准不甚相同,学术体系互有千秋。你专工魏晋,我独尊唐宋,从一开始,教材的选篇就已经打上了各自的烙印。须知,大学语文不单是展示自身学术价值的阵地,其首要任务是要大力加强学生的母语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利用选文弘扬中华民族之真精神,提高学生的人生观、审美观等价值是其最终目的。因此,在教材编写方面要求编者们时刻牢记,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是大学高级母语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起点,它绝不同于中文专业的教材,应更易普及,更易推广,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执著精神和超越意识应予特别关注。有基于此,编写大学语文教材应首先考虑到:“对大学生性情的涵泳作用,应有助于大学生性情和人格的塑造。应有助于高雅审美趣味的陶冶和审美能力的形成。” 3.高校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由于大学语文在一些高校倍受冷落,导致老师不愿讲,学生不愿听。因此许多院校在授课教师的安排上,也不愿将最优秀的一部分师资投放到这门课程上。就任课教师而言,因为不被重视,因此,在讲授方面往往是照本宣科,好像是继续在为中学补课;要么就是图省事,把给中文系学生的讲义全盘照搬,不顾及听课对象的接受情况。这都进一步导致了课程质量和课程魅力的下滑。因此应选择知识结构宽泛,讲课特色鲜明,比较有感染力的教师担任授课。讲授过程中,应善于深入浅出,突出时代感,让学生真正感到高中到大学的一种飞跃。此外,在教学中应对以下几个方面多加关注:第一,教师的讲授应与学生讨论有机结合。教学中力争改变教师一个人满堂灌,唱独角戏的局面,鼓励、引导学生参与教学,通过讨论,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探索。可以尝试在课堂上多组织专题讨论,也可鼓励学生在授课过程中随时发言,对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及观点进行提问、质疑、反驳。第二,采用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教学的方式。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应借助多媒体手段,制作各种教学课件。同时可以利用网络,成立网络课堂,同学们在网络上既可搜索各类参考文献、补充资料,还能在网上进行讨论,发表意见。这样不仅能及时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三,课堂讲授与课外自学结合。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我们应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一步阅读文学原典,提交读书心得等。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根据学生要求和意见,对讲授内容和形式做出相应调整。课程结束时,最好让学生写出对课程的建议。 二、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多管齐下,搞好课程建设 通过大学语文这扇窗,我们可以由小见大,从文本的知识跨越到文化历史的精神之中,吸取到更宝贵的精神营养。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做一门公共课,教育主管部门应提高对它的重视程度。要想更好地提升大学语文的魅力,不能仅凭高校一己之力,我们“应大力纠正中小学中的‘唯智教育’和‘唯理教育’倾向,大力加强学生的母语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具有奉献精神,在已有的教学基础上,继续深入调查和研究,精心组织这门课,确保其质量和魅力。让大学语文对培养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中国人,发挥最大的作用。 作者:王晓非单位:河北工艺美术学校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一、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提倡素质教育大的前提下,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遇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中仍然是存在着重视自然科学轻视人文社科类课程,重视专业学习轻视思想道德修养的倾向。这样的问题不得不引起关注。首先,在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每个人都是从义务教育阶段走过来,通过努力地学习才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那么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是作为一门主要的学科开设的,学生要想考上好一些的学校离不开对语文的学习。所以,在当时来看这样一门关系到个人发展的学科得到了教育部门、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重视。可是,到了大学以后,虽然有一些高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由于受到高等教育专业化的影响,大学语文课程往往被逐渐的边缘化,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为了培养专业性更强的人才,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大学语文在对大学生素质全面培养上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面对此种情况,大学语文在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比较尴尬的局面。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外语教学越来越重视,而忽视了汉语的学习与提升,造成了“母语放逐”的现象,引起一些著名学者的重视与呼吁。特别是在理工科院校中,大学语文与“两课”、英语一样属于公共基础课,但在课时的安排,受重视的程度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大学语文在国家课程设置的要求最初是108学时,后来逐渐的缩短为36学时,再后来一些学校根据自身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把大学语文课缩短为24学时。只有短短的20几个学时的来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确实很难,教学过程中只能是蜻蜓点水。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我国的应试教育阶段更多注重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很多知识需要死记硬背,这种强化式的教学方式也会使学生对语文会产生厌倦的心理状态,进入大学后,他们更多的学习兴趣在于专心学习专业知识。这些都是引起里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再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无法打开理工科大学生的视野。目前,理工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授课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整个一个学期结束,大概讲解20左右篇的文章,教学的内容文学性很强,没有突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思维接受特点,教学方法单一老化。很难实现大学语文对于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特别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从事专业课的教师受重视的程度相对较高,还有人们头脑中的功利主义思想泛滥,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师被认为是博而不精,会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同时,有些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也存在不稳定因素,教师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年轻教师缺少教学经验难以驾驭大学语文课堂,有经验、有水平的教师又不安于大学语文的教学,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最后,教学理念落后。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经常是满堂灌输,精细的讲解文章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这就忽视了文学的审美性和人文性。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语文课与基础教育时期相比更加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学生们从大学语文的课程中受益,体会到大学语文给予他们的良好文化修养、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文化追求。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任重道远。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大学语文是我国各高校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这门课程的开设为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全面地发挥它的作用。 (一)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都是兼职教师,除了授课之外还有其他的工作任务,所以很难能把全部精力都用到教学中。这就需要成立专职的教师队伍和教研室,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做到人尽其才,同时,多开展教研活动,使教师之间能够有合适的时间沟通彼此的教学经验,优秀教师有时间和条件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辅导。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提高教师尤其是高校相关领导对大学语文的重视,选拔和引进优秀人才,成立专门的教师队伍,组建教研室,更好的提升教学水平。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能够很好的进行教学,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前提。教师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知识能力、心理状态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授课,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大学生的引导,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 (三)改进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语文课由于学时有限,教学任务繁重,所以更多的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缺乏互动。因此,教师要调整教学观念,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多选取一些励志的文章,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时展的需求,尽量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让学生能够在听的过程中也看到一些视觉上的知识,这样能够提升学习效果,让学生“愿意学”。 (四)改革考试方式。针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加大在平时的考核力度,成绩不应该由最后的一张考卷或者一篇论文来决定。通过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再加上期末的考核,作为期末考核的总成绩。这样能够更加全面的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可以缓解学生在期末复习的压力,使他们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到喜欢学的知识,取得良好的实际教学效果,以此也能够实现教育的目的。 (五)多开展名家名师专题的讲座。将专题讲座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大学语文教学设置学时有限,在大学生参与讲座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把讲座变为对课程的有效补充,让讲座成为课堂的延伸,激发和引导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2007年5月,总理在同济大学考察时指出理工科的学生,要学些文学和艺术,人文科学的,也要学些自然科学,扩大视野,大学者都是这样成功的。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当前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人类又处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阶段,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需要综合性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因此,对于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已成为国际教育和改革的主要方向。人的创新能力需要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来。理工科人才的培养由于专业课所需对思维的培养更多的是逻辑思维。作为当代大学生,理工科院校应该除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更需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让文理知识互相渗透,坚持把理性与感性、知识和文化很好的融合起来,实现学科的互补,重视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进一步提高人文素质,有利于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审美意识,提升他们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理工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必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更好的、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高竞男单位:吉林化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可见,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必须首先有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阵地,必须增强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切实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要通过大学语文的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现代社会充满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仅凭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并不能完全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借助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帮助学生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竞争力,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哈佛大学前校长查尔斯•艾略特曾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要“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就必须先有语文实践,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能力。 二、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性特征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缺失语文实践的现状 很多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采取的授课方式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掌控整个课堂,唱着“独角戏”,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从历史背景、艺术理论到人物性格、艺术成就进行“满堂灌”。学生在课堂上则成了观众或者配角,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设计提问以促进学生思考,没有组织课堂讨论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没有落实阅读(朗读)以品味语言、提高审美情趣、感悟人文情怀,忽视对大学生的语言表达、阅读理解、逻辑思维、审美鉴赏、写作等语文能力的训练,忽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感染和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这种课堂教学缺失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而脱离语文实践的教学是难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汉语能力是不容乐观的,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显得更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性缺失,没有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造成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性缺失现状的原因 1.教师教学缺少语文课程的教育理念语文课程包括小学、中学、大学语文,都应该在语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依据语文教育的特点教学。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有其自身的教育特点。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特别是文学作品),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有一致的理解,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师不能按照教学参考资料进行生硬的宣讲灌输,而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让学生在读、思、议的实践中充分感受汉语言文字和人物形象的美。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感染能逐步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高尚的审美情趣,这样的教学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大学语文失去应有的课程地位我国高职院校存在重专业技术,轻人文素质的办学理念,在这种办学理念下,学校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最大目标,最大限度地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人文性学科。学校按照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最大限度地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学生的就业率,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认为大学语文这样的公共基础课可有可无,因而课时一再被压缩,有些高职院校干脆不开设大学语文。这种办学理念下,大学语文失去了应有的地位。 三、落实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性的建议 (一)从学校层面更新认识给予大学语文课程应有的地位 早在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中明确提出:“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而后,又在2007年第38号文件中,再一次向全国高校提出此条建议。因此,高职院校当然应当开设大学语文,并把它纳入公共必修课系列,保障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课时间,让教学活动有充足的时间开展。 (二)客观看待师资现状帮助教师提升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 在教育部的组织领导和大力推动下,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改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取得了很多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大学语文教学却犹如一潭死水,教师对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不甚明了。高职教师应当与时俱进,重新认识语文课程,更新语文课程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形式。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语文课程是人文性学科,有人文性学科的教学特点,与自然学科的教学不同,不能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读、悟、议等语文实践。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具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性质特点,且人文性与工具性都离不开实践性。工具性强调的是大学语文必须提高大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人文性强调的是大学语文必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全学生人格。不论是大学生母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还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都是在教师组织下的学生的实践练习中和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感悟中完成的,教师越俎代庖是没有意义的。最后,教师要树立“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正确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据学生学习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看到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一样,教师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将语文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 作者:叶朝红肖素美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学督导处
中药论文:对中药材质量问题的思索 【关键词】 中药材 质量问题 分析 多年以来,在各国医学领域,人们对中医中药的认识都在不断提高,我国也在大力扶持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中药越来越被更多的病人所接受,所以,中药材的需求量逐年上升。而由于各种原因,中药资源却在逐渐减少,有的品种甚至面临资源的严重匮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采取各种各样的不法手段,在中药材中掺假、混杂,以降低成本,所以中药材的质量越来越令人担忧,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中药成本是越来越高,我们更应该把药品质量放在首位,所以呼吁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加强中药材质量的监管,我们作为中药师责无旁贷。下面就本人在工作中发现的中药材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做以总结: 1 实际工作中发现的中药材存在的问题 1.1 非药用部位掺入太多:例如:柴胡,由于货源较少,本来药用部位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1],而在市场上销售的柴胡几乎全都掺有地上茎部分,有的甚至几乎成了全草;黄连,秋季采挖后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后撞去残留须根[2],市场上近几年价格较高,为了增加重量,大部分都带有黄连须根,鸡爪连的中间还夹杂有大量的泥土,有的髓部已高度木化;山茱芋,要求含核量不能超过3%[3],而市场上有的含核量高者具统计能达到15~20%。 1.2 杂质太大,灰尘含量严重超标:如:蒲公英、茵陈、金钱草等全草类药材,在产地采收时带入了大量的泥土,甚至石头,而在销售的过程中是不经过水洗的;再如地龙,药用部位应该是剖腹后去除内脏和泥沙,洗净干燥[4],而市场上销售的地龙,有的仅在中间剖开一个小口,而两头的泥土根本没有去除,有的甚至就不剖开直接入药,本人曾作过一次实验,取100克地龙用水洗净,晾干,再称仅有63克,像这样医生用药时精心计算出的用药剂量,如何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1.3 人为掺假,以此充彼:本人曾发现以续断饮片染成红色掺入丹参中出售;以十字花科植物大头菜的干燥成熟种子代替菟丝子出售;以党参种子、北葶苈子伪充芸香科植物佛手的干燥成熟果实出售;以菊科植物蜂斗菜的花蕾伪充菊科植物款冬的花蕾出售;车前子中掺入沙子等等。 1.4 炮制掺杂及炮制品质量不合格:例如市场上销售经过炮制的穿山甲的价格有的比生品的价格还要低,其中的原因就是在炮制的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白矾水或者盐水;市场上销售的全蝎,在炮制的过程中浸入了大量的盐和水,使其增加重量;相同重量的胎盘,体积能相差一半;临床上应用的乳香和没药,多用干炒法,很难去除其挥发油,达到免除致呕的目的。 1.5 将挥发油提取后,再按正品药材销售:本人曾亲自在市场上看到提取过的大茴在地上晾晒后,当正品大茴销售。 1.6 产地的原因,药品质量相差甚远:如青海的冬虫夏草与四川的冬虫夏草;进口血竭与国产血竭;海南沉香与其它产地的沉香的质量的差异很大。 1.7 冲服药物严重污染,卫生及细度不合格:市场销售的中药一般都没有经过水洗加工,对于一般煎煮者好一点,因为煎煮的过程即可达到消毒杀菌的目的,而对于需要冲服的药物就不一样了,如琥珀、三七粉等直接冲服的药物在采收、加工、运输、销售的过程中就很难保证不被污染,达到卫生学标准,而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的检验标准是不要求生物检验;朱砂等一些质地较硬,需要水飞后冲服的药物,现在为图省事在炮制时已很少做到真正水飞炮制,而只是用机器打碎,这就很难保证其细度,影响人体吸收,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1.8 药用部位区分不清:如当归入药时本应分归头、归尾、归身或者全当归,临床应根据治疗的需要而选择不同的药用部位[5],实际是临床上销售的几乎全是全当归,不管医生开什么,均是调剂全当归;还有苏梗、苏叶、和全紫苏也没有根据临床治疗的需要而分别调剂。 1.9 等外品或劣质药材作正品销售:药材经过挑选后,上等品高价出口或作他用,挑选后的药材低价在市场销售;有的甚至将非药用部位做药用部位用于制药行业,本人曾在市场见到商贩将筛出的连翘芯收集,因好奇问其收集起来有什么用途,商贩直言不讳地说有些小药厂收购。 1.10 正品货源紧张或价格较高,而用替代品:如黄狗肾代替海狗肾;水牛角代替羚羊角;人工牛黄代替天然牛黄等。 1.11 习惯以个入药的药材,大小无标准,而市场销售的大小差异较大:如蜈蚣,较大的有六寸到七寸,较小的有三寸到四寸,而按习惯用法以条去计算剂量,大条和小条所达到的效果肯定不一样;还有蛤蚧等大小亦有很大差异。 1.12 不能很好把握采摘时节:需嫩枝入药的,采摘时过老,木质化程度较高;需花蕾入药的,采摘时部分已开花;需霜后采摘的,不等霜后即被采收等。 1.13 水分含量严重超标:为增加重量,水分含量严重超标,一方面治疗剂量不能达到,一方面在存贮过程中容易引起霉变。 1.14 在实际工作中本人还经历过乌稍蛇的两种造假现象:一是将蛇腹腔内注入了大量的白石灰和水泥,以增加其重量;另一种造假方法是首先将蛇皮扒掉,将蛇肉剔除,然后再将蛇皮附着在剔除后乌蛇的骨架上,干燥后即成一体,一般是看不出的。 2 对于以上中药材销售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本人分析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2.1相关人员法律意识淡漠,以及职业道德的缺失,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就会铤而走险,做出违法及违犯职业道德的事情。 2.2中药产地来源混乱 2.2.1不同产地的同一品种中药材,因其温度、湿度、温差、日照时间、土壤化学成份、降水量等的不同,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就有很大的差异,中药材最讲究的就是“道地”二字; 2.2.2入药品种混乱,同药异名、异药同名现象较为普遍,如《中药大辞典》中记载:茜草一药有64个不同的名称,玉竹有38个不同的名称,决明子有18个不同的名称,而不同的药材又有相同的名称,如壁虎又名天龙,而蜈蚣又名也叫天龙[6]。 2.2.3我国幅员辽阔,同一药材多基源情况较为普遍,各地又有不同的用药习惯,如大青叶在华东地区习惯用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东北地区习惯用蓼科植物蓼蓝的叶,华南和四川地区习惯用爵床科植物马蓝的叶,江西、湖南、贵州等地习惯用马鞭草科植物大青的叶,而四种大青叶所含的主要成分不尽相同,其临床疗效也一定不同。 2.3种植加工不规范 2.3.1目前,我国中药材种植还是以个体农户分散种植为主,科学化种植水平很低,缺乏规范化的种植质量控制标准,而中药材在种植过程中土壤的酸碱度及所含的化学成分、气候条件、日照时间、栽培方法、肥料、农药的使用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药材质量。 2.3.2产地加工及饮片加工不规范,该净选加工的不净选,水处理时造成有效成分的流失,切制饮片前混入了大量的非药用部位或杂质等。 2.3.3采收时令不规范。中药材品质的优劣决定于有效成分的含量,而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与采收时间和方法密切相关,如槐米在花蕾期芦丁的含量最高,甘草在开花前期甘草甜素的含量最高,在实际采收时不能严格按照科学的采收时节,进而影响了药材的质量。 2.4炮制不规范 2.4.1切制饮片时应根据质地的不同而相应切制成薄片、厚片、段或者块,可实际操作中为图省事方便不能按要求切制。 2.4.2炮制品的太过或不及。中药炮制讲究的是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而实际操作中却不能很好把握,如杜仲炒炭要求是炒至断丝、表面焦黑色[7],而实际炒制时往往是外表炒成黑色,折之丝亦不易断,而全草类炒炭时往往容易炭化,动物的龟甲类淬时掌握不好往往不易使之酥脆。 2.4.3炮制品使用辅料及含水量过高或故意掺假,如盐全虫含盐及水均较多,穿山甲醋淬时醋里加白矾或加重粉,密炙药材含水量高等均影响了药材质量。 2.4.4贮藏运输不当:运输中包装破损,造成药材污染;贮存时温湿度控制不好,造成药材的霉变、虫蛀、泛油、变色、气味散失、风化、潮解、粘连、腐烂等,使药材的有效成分流失或变质。 2.4.5质量标准不统一,难于监管:由于中药材的品种混乱,质量没有统一的标准,有效成分只有定性检验而没有定量检验,再加上各地的用药习惯有较大差别,这些因素都给监管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监管工作的不到位又造成了中药市场的鱼目混杂,中药材质量难于保证。 3 针对中药材质量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想法和建议,仅供参考 3.1对经营、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相关人员进行普法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人人都能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认识到质量是发展的前提保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销售假药劣药都是违法行为。 3.2杜绝腐败现象,使采购人员能够恪尽职守,严把药品质量关,不能抱有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不给那些不法商贩留下可乘之机。 3.3从源头抓起,在药材的种植、采收、贮存、销售各个环节把好药品质量关,做好产地的净选加工。 3.4对中药饮片实行商标注册,要解决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不统一,假劣产品来源不明,出问题后无法追踪等矛盾,有效手段是对饮片生产厂在实行许可证制度的基础上再实行商标注册管理,杜绝无厂牌、无商标饮片上市流通。规范中药材产地对药材的最佳采收期和加工方法是确保饮片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8]。 3.5进一步完善中药材的质量标准,有效成分的含量不但有定性标准,还要有定量标准,达不到质量标准不允许销售,做到质量控制有法可依,有理可循。 3.6加大政府督查力度,切实发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要以切实提高药品质量为目的,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收取一定的费用,加大执法力度,发现违法行为要从严处理,情节严重者可吊销营业执照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4 小结 我国的中药材市场亟待规范,中药材的质量标准亟待完善,这关系到中医药的发展前景,影响到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每一个中药师及药剂管理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关心这个问题,同时呼吁全社会来关注这个问题,为我们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药论文:中药制剂及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中药剂量 医生处方,医院制剂,工业生产的中成药绝大部分为中药复方,其主要来源为传统的古方(或有所加减)、民间验方、祖传秘方等,其中各味药的用量都有一个既定的标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用量的增长,地道药源枯竭,生态环境的变化,野生到种植,以及替代用药等,使中药中的药用成分或多或少的发生了改变,有效成分含量的改变直接影响方剂的药效和疗效。因此中药“身份证”的建立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即根据中药的产地、其中所含有效成分一种或几种的含量指标,建立档案处方。制剂时根据此档案科学用量,才能使中药制剂达到应有的疗效。 2 中药煎煮 中药汤剂在临床用于急症时,疗效仅次于静脉给药,在用于慢性病、疑难杂症、滋补等时,是西药(即化学制剂)无法替代的,中药煎煮的好坏对疗效有直接的影响。除了传统的煎药方法应重视的诸多问题外,如今中药煎煮机和药液包装设备被广泛应用,更加卫生、便捷。但中药材煎煮火候很重要,煎煮机在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 中药服用 3.1大多数中药一日剂量分2~3次服,成药3次/d,使之维持一定的体内药物浓度,提高疗效,一般汤药宜饭前服用或空腹服用,滋补药如人参蜂王浆,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等宜饭前服,以利充分吸收。 3.2消食导滞的健胃剂如健胃丸等宜饭后服用,以免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适。 3.3根据病情适时服药,如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等应睡前服,以利镇静安眠,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即时服用[1]。 4 中药毒副作用 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 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患者超量服用;如今越来越多中药不良反应病例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也提醒我们不可轻视中药的毒副作用。 5 中药与西药 5.1与西药合理联用可提高疗效,降低化学药物的用量和毒副作用,缩短疗程和促进体质恢复等,显示了极大的优点。①协同增效:补中益气汤、葛根汤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与抗胆碱酶药联用治疗肌无力疗效较好。具有保护肝脏和利胆作用的茵陈蒿汤等与西药利胆药联用,能相互增强作用;②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的芍药甘草汤等与解痉药联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还能消除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柴胡桂枝汤等与抗癫痫药联用,可减少抗癫痫药的用量,及肝损害、嗜睡等不良反应。 5.2中西药不合理联用,①降低药物疗效:含钙、镁、铁等金属离子的中药及中成药,不能与异烟肼联用,因异烟肼分子中含有肼类等功能团,与上述中药同服后,既会产生螯合效应,生成异烟肼与钙镁铁的螫合物,妨碍机体吸收;又能影响酶系统发挥干扰结核杆菌的代谢作用,从而降低疗效。酸性较强的中药及中成药不可与碱性较强的西药联用,因与碱性药物发生中和反应后,会降解或失去疗效;② 产生或增加不良反应:含有机酸类的中药及中成药,不能与磺胺类西药同服,因同服后易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血尿,乃至尿闭、肾功能衰竭。含氰苷的中药不宜长期与镇咳类的西药如咳必清等联用。因氰苷在酸性条件下,经酶水解后产生的氢氰酸虽有止咳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呼吸中枢,咳必清等可加强其抑制作用,使呼吸功能受抑制[2]。 6 小结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必须按照《国家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中药的疗效与西药的一个区别是对病体的整体调节,这个调节显然涉及免疫系统,借鉴西医免疫学已经取得的成果,有助于弄清楚这个问题,中西医、中西药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双赢。合理用药是在充分考虑患者用药后获得的效益与承担的风险后所做的最佳选择,即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水平,也使药品费用更为合理。合理用药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医务工作者,即医师正确选用药品,护士正确给药,药师正确调剂并向患者解释药品的用法;二是患者是否依从指导,正确合理用药。 总之,中药合理用药的四要素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其中的“适当”包含了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剂量、适当的用药时间和适当的用药方法。中药服用的方法与疗效有着颇为重要的关系,准确的服用方法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甚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依据“天人合一”的理论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在中医学中,中药有各种制剂,而每种制剂服用方法不同,对疗效有明显影响。同时中药也有很多饮食禁忌,遵从这些原则,有助于疾病尽快痊愈。 中药论文:对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的探讨 长期以来,中药饮片在防病治病、药学保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必需的物质基础,是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的重要原料,是中药行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等新型中药剂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中药饮片因其相对较高的安全性和相对较低的价格受到了群众的青睐。但是,中药饮片却因其药材品种、基源、加工、炮制及临床应用中存在着问题很难进一步提高,如何解决中药饮片存在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因素 1.1 中药材质量难以控制中药饮片是中药材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作为源头的中药材,其品质的差异直接影响着饮片的药用价值。自古以来,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层出不穷,各地质量标准不统一,制约了中药材质量的标准化。在中药饮片的加工过程中,一些生产企业过分注重生产成本,选择以伪品、劣品代替优质中药材,如红参充高丽参,生晒参充西洋参,金环蛇、眼镜蛇等蛇的幼体充金钱白花蛇,柴桂充肉桂,地骨皮掺其他根皮等,从而使饮片的质量降低,其药物安全性也得不到保证。 1.2 饮片加工炮制缺乏有效监管中药饮片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物质载体。饮片的炮制方法是保证其归经、药性和发挥药效的重要手段。为获得利益的最大化,药农或药材经销商自行进行加工炮制,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制约了饮片加工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科学化发展。至于对炮制品的定量和定性检测、对炮制用辅料的质量要求、饮片质量标准及卫生学检查等现代药品生产中必须执行的质量标准及要求,不是没有明确规定就是监控流于形式。中药饮片生产加工的粗放型、随意性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1.3 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由于目前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的雇员大多是临时招募的外来务工人员。企业在招募员工时,普遍追求佣金低廉,而忽视了员工的整体素质。在零售药业,大多都提供免费的中药煎药业务,大多也是采用煎药机进行服务。但是,中药饮片的煎煮有不同的要求和规范,比如,附片先煎可大大降低乌头碱的毒性,薄荷后下可有效防止挥发油的流失,旋覆花采取包煎可避免由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等。在实际过程中却少有员工注意到中药的先煎、后下、包煎等特殊煎煮方法,这给中药饮片能否安全使用和取得预期的疗效带来了隐患。 2、加强中药饮片质量建设的途径 作为防治疾病的药品,中药饮片应符合药品标准,即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可控性。药品质量稳定是安全、有效的前提。目前,我国的中药饮片生产还处于规模小、数量多、相对分散的状态,缺乏相应的质量标准和有效的监管手段。因此,要保证临床疗效和应用的安全性,切实提高中药饮片的品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2.1 快速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实施GAP是有效解决中药材质量问题的重要途径。 GAP对中药材的品种、产地、种植、采收、加工等一系列过程进行了规范及管理,是中药材生产总的指导原则。实施GAP的过程,也是对中药材品种、基源进行重新清理的过程,它从源头上确保了中药材的地道性和可控性。因此,全面推进实施GAP,发展绿色中药材,是保证中药饮片质量的关键。饮片加工企业在采购原料药环节中,应该优先购进通过GAP认证的基地生产的药材。其次,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在加工炮制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中药炮制规范》和标准操作规程对药材进行炮制,提高药材质量,降低药物毒性,从而保证饮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2 加快实施中药饮片批准文号制度《药品管理法》规定:生产新药或者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须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批准文号;但是,生产没有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除外。虽然自2004年以来,中药饮片实施批准文号制度就被提到了日程上来,但是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因此,造成中药饮片市场准入门槛低,中药饮片厂大多规模小,相对分散,基础设施简陋,设备陈旧落后,许多中药材加工厂仍停留在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人员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因此,加快对中药饮片批准文号的实施进度和力度,对于提高中药饮片的生产准入门槛有重要意义,从而促进中药饮片质量的提高。 2.3 建立和完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中药饮片长期以来执行的三级标准,分别为《中国药典》、《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各省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其中国家标准仅收载了很少一部分中药饮片。同时,三种标准也不统一,如槐花炭的炮制工艺对火候便有不同的规定,北京、江西等地规定为武火炒至焦褐色,存性,而湖南、湖北等地则对火候无规定,安徽则规定为中火。因此,尽快统一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提高中药饮片的检验技术,是实现中药饮片现代化、规模化的重要方向。 2.4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不论是中药材GAP的生产,还是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煎煮、临床使用以及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提高,批准文号的实施,归根结底都需要专业的中药人员来完成。因此,不断加强对专业中药人员的培养,对于改善中药饮片现状有着重要作用。目前,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企业合作定向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接受企业委托培养在职专业人才以及建立在职定向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实用性人才。 综上所述,中药饮片品质的保障需要从药材品种、种植、加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抓起,中药饮片的规范化发展需要企业及政府的齐抓共管,需要更多的中药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与中药工业发展,保证饮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使中医药这一传统医药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中药论文:中药法象药理学说浅述 【摘要】 利用法象药理学说研究并揭开更多的中药奥秘,为现代临床服务。 【关键词】 取象比类;法象药理;法象用药 着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唯象的中医学”概念,认为中医完全是从现象来总结、概括,而得出的系统的理论[1]。 1 取象比类 随着对中医思维方式研究的不断发展,唯象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所谓唯象理论就是中医的“取象比类”,也就是获取某一类或几类事物的“象”,然后把这种“象”进行“比类”——类比、推理,得出一定结论的思维方法[1]。 “取象比类”一词出自《周易》,其中象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卦相,即八卦和六十四卦;二是指物象,即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和六十四卦构成的物象。“取象比类”就是取八卦的象和他们所象征的事物进行运思,借某种直观的形象作为诱导物,触类旁通、引思联想,经过推导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内经》曰:“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就是常说的“取象比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取象比类”是中医逻辑思维的基础。中医的理论体系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由于历代医家悉心的临床观察和诊疗实践的升华,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使我们能参照前人的经验并应用于现代临床。“取象比类”的方法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中医理论中的“取象比类”和现代控制论中的同构理论都是一种类比推理,中医的“取象比类”方法就是一种原始的同构方法,运用类比推理即“取象比类”推测说明阴阳、五行和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等,在中医学中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2]。如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五行学说的归属理论,就是“取象比类”推论演绎的具体体现。按五行各原始特性的原理,自然之木具有升发、条达之性,据逻辑推断,凡具有此类特性或类似此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归属于木行。以春季而言,此季是万物生长旺盛的季节,日非一日,蒸蒸日上,这正与木之升发特性相近,理应归属木行。再如东方是日、月冉冉升起的地方,这也与木的特性恰好相似,而东方也就归属于木,诸如此理,不一胜数。中医取象比类法在中药理论中,作为一种独立的药性概念提出,即为法象药理。 2 法象药理 2.1 法象理论历史渊源 法象理论初步形成于宋代,当时受到宋儒理学的影响,大兴探讨药理之风。北宋末年的《圣济经》可为代表。在其“药理篇”一卷中就反映出当时的医药学者,观察动、植物之本性,探究物理造化之玄机,总结出“万物皆有法象”的思想,并对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推衍。法象理论兴盛于金元时期。宋代的药理研究,扩展了金元医家的学术视野。金元时期虽未出现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着作,但各路医家风格各异,多重实用,使此时的本草学具有临床药物学的特征。在法象理论发展方面,当推李东垣的《药类法象》和《用药心法》,张元素的《珍珠囊》和《医学启源》,他们在宋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药物奏效的原理,以药物形、色、气、味、体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中药的药理内容,使临床由经验用药向理论用药迈进了一步。 2.2 “药类法象”与法象用药 中药的药类法象理论模式,是把药物的基本性能、功效应用与其气味厚薄、阴阳寒热、采收时月、质地色泽、入药部位以及药材生熟等联系起来,认为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如有“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以及“蔓藤舒筋脉,枝条达四肢”等多种说法。如五皮散治皮水,《成药便读》云其“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借以说明药用部位与病位的疗效关系。 前人总结出这样的一个规律,动物治病是“以情治病”,而植物是“以形治病”,这也是对法象药理的一个总结。所谓情是指动物活动时所生活的环境、习性及自身特点等,而植物的形态是指植物用药的部位,来源等内容,临床治疗的疾病与这些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桑螵蛸的特性就是以产卵多为其特点,而在临床上我们即可用之治疗不育不孕证。再如植物中凡藤类药物,几乎都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止痹痛的作用等等。 法象药理认为药物的功用是由其形、色、味、体、质、所生之地、所成之时等自然特征决定的,在此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称为法象用药。药类法象认为:药的四气五味与天之阴阳、六淫、四气相应,与地之五行、五季的生、长、化、收、藏相应,又与阴阳、升降浮沉相属,结合气味厚薄、功能,将药物分作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大类。用药定分两(剂量与君、臣、佐的关系)、用药酒洗曝干(炮制药性)、用药根梢身例(入药部位药性)、用圆散药例(剂型药性)[3]。 可以看出,这些理论的基础都来自《内经》,但经过整理而条理化,形成这样的模式。以细辛、白芷两药用药法象为例:细辛“气温,味大辛,纯阳,性温。气厚于味,阳也。无毒。少阴经药,手少阴引经之药”。白芷“气温,味大辛,纯阳,无毒。气味俱轻,阳也。阳明经引经药。”气味厚薄为两药的主要区别[3]。利用这样的模式,可以描述、识别一个药物的主要药性轮廓,并为功能识别提供基础。尽管对于一个药物的记载不是很全面,特别是功能、主治方面的具体内容,但有了用药法象,可以引伸,可以推导,可以较全面地认识了解这种药物性能。这种以法象思想为前提阐释的药效理论,对于归纳辨证用药规律和联想记忆药物功用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药物、方剂的功效方面,中医运用类比方法来阐明药物和方剂的功效主治。如由观察到水蛭吸血处的血流不止现象,而推论其有活血作用;天麻能在风中独立不摇,故又名定风草,前人由此推论本品有息风,定惊之功效。 2.3 “药类法象”与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基本内容之一,是指中药作用趋向。金人张元素坚持“药类法象”的认识方法,对前人所论“药物气味厚薄、寒热升降”之理论进行发挥,并绘有“药象阴阳图”。在药物分类方面,亦以先人气味厚薄之升降理论为依据,形成了以升降浮沉为中心的药类法象思想。如在《医学启源》中就将药物分列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大类,让人们用药时遵循“四时之度,五行化生,各顺其道,违则病生”之原则。李东垣承袭了张氏理论并加以完善,在《药类法象》和《用药心法》中都记载了用药法象与天地阴阳、气味厚薄清浊的关系,药味与升降关系的药性要旨等内容。李时珍亦格外推崇法象理论思想,认为张元素大扬医理,用药当须“顺时气而养天和”。这个时期与法象理论相伴而成的升降浮沉理论,是其第一阶段的理论内容,对后世中药养生保健思想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医对脏腑生理病理认识的发展,后世医家在法象理论的基础上,又确立了现代的升降浮沉理论思想,即以脏腑辨证为理论依据,相对于病势来阐述药物作用的趋向性。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药性理论内容。 3 总结 早在金元时期刘完素就提出综合药性的概念,综合药性不是单一药性,而是一个完整、独立的药性理论概念,专指综合多种药性反映出一种药物或一个方剂的总体药性,或者成为这一药物或方剂全面的、多 维、多层次的药性描述。这类总体的、全面的药性特征,有的文献称之为药物的法象[4]。 实际上,在综合药性这一理论上,自古看法有所不同,《医经小学》认为综合药性就是法象药理模式[6]。用药法象中所指的用药法象则是全部药性理论的总括。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综合药性除了包括药理模式以外,还包括药母学说(辨药八法)、药队学说及气臭学说等[4]。这一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取类比象”及法象药理是古人常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法象药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经盛行,理论也很完备,但是简单的类比导致认识上的局限性,也极大地限制了中医理论的深入发展。比如,夏天的知了在树上不断地叫,它的嗓音仍然那么洪亮,利用这一特性,蝉蜕被用来治疗音哑的病人,古人是这样认为的,今天我们都知道蝉的鸣叫是翅膀振动的声音,与咽喉没有关系。尽管蝉蜕确具有疗哑的功能,但在解释上与现代医学的科学性比较还是很牵强。因此,我们应该在天人整体观这一中医理论精髓的指导下,利用法象药理学说加以深入研究,揭开更多的中药奥秘,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中药论文:中药炮制减毒方法研究 摘 要:[目的]分析研究中药炮制减毒方法和机制。[方法]对中药炮制各种减毒 方法如清炒法、加辅料法、加热法等进行具体方法和机制的探讨,以达到降低药 物毒性的目的。[结果]对毒性中药进行合理的加工炮制有效消除或降低了药物的毒性和毒副作用。[结论]对毒性中药进行合理的加工炮制能够有效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和毒副作用,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中药炮制;减毒方法;机制 毒性中药通常适用于“以毒攻毒”,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说明。当代中医学理论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导致出现了不少药物不良反应现象。事实上,对于很多毒性中药,用药前炮制排毒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序,这也是中医用药的特色之一。因此,中药炮制减毒越来越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中药炮制去毒的具体方法很多,如净制去毒、水制去毒、加热去毒等,均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独特加工技术,可消除或降低中药毒性,确保安全用药。 1 解毒原理 1.1改变中药毒性成分 这类药物像川乌、草乌含有的剧毒成分双酯型生物碱,通过蒸煮炮制,能够水解毒性成分中的酯键,变为单酯型生物碱或不含酯键的乌头原碱,削弱很大的毒性。 1.2减少毒性成分 这类药物像马钱子内含毒性成分生物碱,有导致使用者惊厥和死亡的危险,此药通过砂炒或油炸处理,能够使其部分生物碱被破坏;巴豆、千金子脂肪油为峻泻或毒性成分,可以通过去油制霜处理以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1]。 1.3采用辅料解毒 这类药物像半夏、天南星、白附子所含的毒性成分能够通过白矾、生姜制作而减小自身的毒性;藤黄毒性可通过豆腐同制消除,狼毒、商陆毒性可通过醋制来减小。 2炮制方法与机制 2.1加热去毒 2.1.1清炒法 加热对毒性成分有降低和破坏作用。如牵牛子毒性可通过清炒来减少,降低峻泻效果;莱菔子、瓜蒌仁的恶臭可通过清炒变香,便于患者服用;白果通过清炒可提高敛涩作用,减少毒性;花椒通过清炒可减缓辛散作用,排毒,长于温中散寒,驱虫止痛;炒焦川楝子能够降低毒性,使苦寒之性减缓,以免服用者出现滑肠。 2.1.2加辅料炒法 清炒过程中可能导致药物不均匀受热,影响药物炮制质量,对此可添加适量的同炒辅料。如马钱子含有马钱子碱,为该生物碱的有毒成分,其可以经过高温砂烫处理,该成分随之便被破坏或挥发出去,一般情况下,有毒成分的含量会减少11.5%~35.5%,从而降低了药物的毒性。又如斑蝥,虽然仅含1%~1.2%的斑蝥素,但此成分为剧毒,会对患者的皮肤和黏膜产生刺激并能够导致红肿疼痛、起疱等症状,通常对此采用米炒的方式减毒[2]。斑蝥素在一定的高温下会升华一部分,同时为米粒吸收一部分,从而降低毒素的含量。再者像刺猬皮、水蛭等和滑石粉同炒的话,能够起到减毒和消除异味的双重效果。 2.1.3其他加热法 某些中药毒性成分要经过很高的温度加热才能减毒,如干漆一般要通过高温煅才可以减小毒性及刺激性,而虻虫、蜈蚣一般利用焙法降毒和除臭。 2.2加辅料去毒 炮制毒性中药时,有时要添加辅料,如生姜汁、醋、甘草汁、白矾等。该方法减毒的机制有两点,一是吸附毒性成分,二是和毒性成分反应[3]。如芫花经醋制后,可以使芫花酯甲的含量得到减少而达到控制毒性的目的。又如甘遂、商陆、大戟、狼毒等,经醋制后,醋酸会和有毒成分反应生成无毒衍生物。半夏、天南星、白附子可通过明矾、石灰、生姜炮制,藤黄、硫黄可经豆腐制,蟾蜍可通过酒制减毒并变得温和。 2.2.1半夏的炮制 半夏的炮制在古代时就已经存在了汤洗、姜制、水煮、姜矾制、酒姜制等多种加工方法。半夏辛温有毒,不宜生食,否则,会导致服用者出现呕吐、咽喉肿痛等不良反应,且不排除失音的危险。常规处理方式为合并采用甘草、生姜、明矾、石灰乳长期浸泡或是加热。另外,姜的协同作用也不错,其在被水解过程中能够生成葡萄糖醛酸,该成分会与毒性成分产生反应。利用炮制的方法也对半夏用甘草去毒处理使用。 2.2.2大戟、芫花、甘遂 此三药均有毒,通常采用醋制法炮制。大戟含三萜类化合物及大戟苷等有毒成分,萜类化合物有刺激作用,能够与醋酸反应而消除;醋制芫花可减毒;生甘遂有比较强的泻下作用和毒性,醋制后均有所改观。 2.3制霜去毒 千金子、巴豆通常采用压榨去油取霜制。巴豆脂肪油含量高达40%~60%,为强烈的泻下药。1滴巴豆油可令服用者出现剧烈口腔刺激症状和胃肠炎,并有20滴导致服用者死亡的报道[4]。而制霜可以降低巴豆油的毒性。巴豆还内含巴豆毒蛋白,有剧毒,可以溶解红细胞,在加热后便失去活性。千金子制霜通过蒸霜效果最好,其次为热霜,再次为冷霜。 2.4水制去毒 干燥的药材饮片需通过水处理,药材吸水后能变软,便于切制。同时药材水处理后,其毒性也可随之被缓解。药物如天南星经过清水浸泡,其毒性会被溶解,达到降毒的目的。乌头、附子等有毒药材,常用的处理方法有水漂、米泔水浸、童便浸、火制、蒸煮及掺加辅料等。现代研究显示[5],该药存在亲脂性的双酯类生物碱,即乌头碱,具有极大的毒性,服用乌头碱2mg能致死。乌头碱在清水中加温到100℃能够除去一个酯键,生成苯甲酰乌头原碱,加热到160~170℃,可继续水解苯甲酰乌头原碱,生成毒性小、亲水性强的苯甲酸及乌头原碱。有相关报道,一种新的乌头类中药炮制方法已经出现,即于碱性缓冲溶液中浸泡中药乌头生品,碱性环境下其剧毒更宜水解,生成生物碱,毒性减小,在经过蒸锅加热继续减毒。这要比传统的炮制方法炮制的药物质量更佳,药性保留更好。 2.5净制去毒法 净制去毒法主要原理在于去掉药物的有毒部位以去毒,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 2.5.1去心减毒 古语有云:“凡使麦门冬,须用肥大者,汤浸,抽去心,不尔,令人烦。”明代《寿世保元》中道“莲子食不去心,恐成卒暴霍乱”。可见,去心减毒方法在古时亦受重视。 2.5.2去芦减毒 《雷公炮炙论》在甘草项下载有“凡使,须去头尾尖处,其头尾吐人”。《修事指南》认为“去芦头者免吐”,均是去芦减毒方式的最好例证[6]。 2.5.3去头尾、足翅以去毒 对某些昆虫或动物类中药,在加工时,应该讲这类昆虫或动物的或头、或尾、或翅、或足等切除,主要目的就是去毒。如金钱白花蛇、蕲蛇类中药在加工时要切除头尾,而对于斑蝥、红娘子等需要进行切除头足翅等处理。在净制斑蝥时应当去除头足翅,使药效达到最佳。 3 讨 论 毒性中药炮制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炮制加工技术,才能取得满意的炮制效果。在中药减毒过程中,还要注意保留其有效成分,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控制好炮制条件,才可达到有效去毒存效的目的。 中药论文:浅谈中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摘要】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趋利避害,在充分发挥中药防病治病的作用下减少伤害。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要认识不良反应发生的条件、规律,尽量防止和减少它们的发生。 【关键词】 中药;毒副作用;原因;合理用药 随着中药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对常用中药的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比如云南白药中毒可引起少尿、无尿、血尿、蛋白尿、血尿素氮及肌酐增高,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而致死亡[1]。因此,中药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不仅在于药物本身的毒性,也在于用药不当所造成的损害,可以说凡是药品,就会有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1 原因分析 1.1 药材来源存在差异性 药物的种属和产地不同导致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如木通,有木通科植物木通和马兜铃科植物关木通之分,木通科植物木通无毒,而马兜铃科植物关木通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2]。临床应用时可因品种混乱,误用而导致中毒。 1.2 炮制不当或未经炮制 中药经过适当的炮制可以增加药效,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等。但不当的炮制也会使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上升。所以有“生熟异治”之说。但是,近年来忽视炮制工作,造成中药饮片质量下降的情况比较严重。这也是产生毒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延胡索的有效成分是生物碱,水煎液溶出量甚少,醋炒后延胡索中生物碱与醋酸结合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故水煎液中的总生物碱含量增加,镇痛作用加强,但对肝脏的潜在毒性作用也随之增加[3]。杜仲中含杜仲胶多,生杜仲煎出的有效成分甚少,炮制后则胶质破坏,故炒杜仲煎剂降低血压较生杜仲煎剂强,故应注意用药量的调整。川乌有大毒,经炮制后,保留了有效成分总生物碱,而降低了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2]。 1.3 药物配伍不合理 中药大多数为配伍用药,其制剂亦大部分有多种中药材配方制成。因此用药应遵循中医中药的配伍禁忌,充分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除了掌握十八反十九畏,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及妊娠禁忌外,也应注意到某些中药与西药注射液配伍应该谨慎。如朱砂等含汞成分的中药与西药溴化钾、碘化钾合用,可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又如中成药消渴丸中,除含黄花、生地、花粉外,还含0.25g优降糖,故误认为纯中药制剂,应用中出现低血糖昏迷的报道较多[4]。另有报道称:六神丸与洋地黄强心苷合用易引起中毒反应[5]。安胃胶囊与硫酸亚铁或磷酸可待因等硫酸盐或硫酸盐同时并用,在胃肠道可产生难溶性化合物,影响上皮细胞膜对其的吸收。这是因为硫酸盐类药物或硫酸盐类药物与安胃胶囊相遇,由于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可能生成溶度积(KsP)较小的磷酸钙及硫酸钙,而产生沉淀影响其吸收,降低生物利用度,属于配伍禁忌[6]。山楂、五味子、乌梅、山茱萸与磺胺合用会引起血尿。甘草与水杨酸,同用使溃疡病发生率增加[7]。 1.4 药物有效成分是毒性成分及用量不当 马钱子的有效成分是毒性成分。例,一患者前后3次口服含制马钱子的中药粉末,其中制马钱子的含量分别为1g、1.5g、2g,前两次如此口服后未有任何不适症状,第3次口服后出现心慌、胸闷、抽搐、心律加快等症状,继而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马钱子主含生物碱,含士的宁约1.20%~2.20%,一成人次服士的宁5~10mg即可发生中毒现象,30mg可致死亡,而且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但在上例中,患者3次的用药量都超出了中毒量[9]。由此可见,在临床应用时对某些有毒的中药应严格控制剂量,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 1.5 煎煮不当 一般认为长时间煎煮可以减毒,如附子先煎一小时,则毒性可以减少许多,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如山豆根煎煮时间越长,则副作用相应愈强。如雷公藤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药物,研究表明,雷公藤的嫩叶、嫩苗、嫩枝及根部含雷公藤碱等多种生物碱,若煎煮时间不够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吸收后对中枢系统有损害,可引起丘脑、中脑、延脑、小脑、脊髓等器官的严重营养不良性改变;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坏死[9]。 1.6 药不对证 依照中医药理论辨证施治的原则,才能保证用药安全,否则易造成伤害,即便是补益中药也应辨证施治。如用黄连、黄芩、黄柏和大黄组成的复方来治疗实热型细菌感染,符合“热者寒之”这一中医基本治则,但同是细菌感染,若为虚寒证,还用此方治疗,不仅疗效不佳,还会出现中毒症状。可见如违反辨证论治原则,就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医生应该在处方中使用规范的处方名,不使用俗名和简略名称,以免发生混淆。例如五加皮有南五加和北五加之分,常用的五加皮无毒具有与人参相似的作用,而北方加功效祛风湿,强筋骨,有小毒。如果医生在处方中没有明确是哪种五加皮,就容易用错药,发生不良反应[10]。 1.7 认识过失 有很多人认为中成药毒副作用小,可以放心长期使用。其实不然,“药三分毒”,任何药都有毒副作用。必须正确使用,才能减少或避免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例如苦寒之品,就不能长期使用,否则就可能导致苦寒败胃,损伤脾阳,出现不良反应[11]。 2 正确认识中药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必须认识中药的毒性,了解毒性反应产生的原因,掌握中药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预防措施。前人是以偏性的强弱来解释有毒、无毒及毒性大小的。有毒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或相当。因而治疗用药时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应。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人参、艾叶、知母等都有产生中毒反应的报道,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有密切关系[12]。 3 科学地合理使用中药 在中国医药学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精髓。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辨证论治是临床的精华。由于证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等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疾病更具体,比症状更深刻地揭示了病变的本质[13]。如果能够科学地掌握这个精髓,合理地使用中药,是完全可以避免、减少、降低中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1)辨证用药。辨证有误则药不对证,会使机体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致病情更趋严重。(2)合理配伍。合理的配伍有益于治疗,但应注意多种药物合用会因药物相互作用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按照病情决定用量,有些中药的活性与用量有关。(4)勿长期用药,避免慢性蓄积。中药活性成分含量低,作用缓和而持久,但慢性病人长期服用,往往随之产生不良反应。如长期服 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会因蓄积而出现慢性汞中毒等等。(5)强调药物的正确使用,提高医生用药水平、辨证施治,依法遣方用药,有效防止医源性疾病的发生。(6)深入开展药理、毒理研究,阐释产生毒副作用的机制并予以有效的预防。 中药论文:浅谈中药黄芩的药理作用 【摘要】 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部位为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活血,安胎的功效。近年来随着对其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发现黄芩根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热镇痛、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 【关键词】 黄芩;黄芩苷;黄芩素;药理作用;综述 黄芩又名腐肠、泾芩、条芩等,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入药,性寒,味苦,归肺、胆、胃、大肠等经,具有清热燥湿、泄火清心、凉血活血等功效。近年来随着对其活性成分黄芩苷及黄芩素的深入研究,发现黄芩根提取物尤其是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热镇痛、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1]。综合黄芩药理作用研究现状简述如下。 1 药理作用 1.1 抗菌、抗病毒 黄芩苷16ng/ml与苄基青霉素合用可使对新霉素和青霉素的金葡抗性株的最低有效浓度分别从125ng/ml和250ng/ml下降为4ng/ml和16ng/ml,并有量效关系对这类β内酰氨抗生素抗性株加用16ng/ml的黄芩苷,可恢复其抗菌作用,为临床合理应用这类抗生素提供了理论依据。黄芩苷在低于细胞毒浓度时可以抑制T细胞和HIV1型Env蛋白,而且在HIV1被吸附之初黄芩苷可以阻止其复制,其作用机制和主要环节在于干预HIV1攻击靶细胞,因此可开发成为新的抗艾滋病药物[2]。 1.2 抗肿瘤作用 黄芩茎叶总黄酮及野黄芩苷对肿瘤细胞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黄芩茎叶总黄酮是黄芩茎叶的主要有效成分而野黄芩苷是黄芩茎叶总黄酮的主要单体成分,黄芩茎叶总黄酮及其主要单体成分野黄芩苷在25μg/ml浓度下对LA795细胞的活性抑制百分率分别为25%和9%[3]。 1.3 解热镇痛作用 黄芩血清及黄芩苷通过抑制单核细胞DNA,Pr合成及Ca2+内流,阻止内生致热源的产生,使其具有一定的解热作用。黄芩煎剂和浸剂都能够加强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黄芩苷可抑制小鼠自发活动,表现明显的镇静作用[4]。而从黄芩茎叶中提取分离的总黄酮,明显抑制醋酸引起小鼠扭体次数,提高钾离子透皮所致大鼠疼痛的域值,但作用弱于阿司匹林。 1.4 对自由基的作用 从黄芩中提取的黄芩苷元、黄芩苷和汉黄芩素,对紫外线照射产生的氧化作用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光照射对脂质过氧化作用比较黄芩苷抑制效应发现,黄芩提取物抑制脂质过氧化是通过减少缺氧状态下线粒体能量消耗,减少琥珀酸氧化的限制和保护线粒体膜的完整性外,黄芩苷元参与过氧化氢的代谢,抑制膜系统的氧化,降低脂质过氧化;黄芩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脂质过氧化损伤有较强的保护作用,降低心肌组织中MDA水平,提高SOD活性,保护Na+2K+2ATPase活力,降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活性。从黄芩中提取的黄酮(Bax)显示了对神经细胞株HT222细胞的抗氧化保护作用,HT222在葡萄糖氧化酶产生很低水平H2O2 24h就会死亡,而黄芩酮50mg/ml使细胞存活率升高85%±5%,它抑制HT222损伤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利用大鼠胆管节扎或四氯化碳诱导纤维化模型发现。黄芩甲醇提取物显着降低肝羟脯氨酸和MDA水平,改善肝细胞形态学异常变化,具有抑制胆管和阻止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和脂质过氧化作用[56]。从黄芩茎叶中提取的总黄酮,对不正常自由基代谢有较强的调节作用,用四氯化碳制备小鼠肝损伤和慢性铝中毒模型,发现黄芩茎叶总黄酮能够显着降低肝纤维化和脂质过氧化反应,调节不正常自由基代谢。神经细胞体外培养发现,含黄芩茎叶总黄酮的大鼠血清提高H2O2和KCN作用下PC12细胞存活率,抑制细胞脂质过氧化增加和SOD活性的降低,对H2O2损伤心肌细胞有同样的保护作用[78]。 1.5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贺海平等[910]分别对新发现的一种黄芩类黄酮3,5,6,72四羟基22,82二甲氧基黄酮(TDF)和黄芩中纯化的3′,5,6,72四羟基2′,82二甲氧基黄酮、2′,52二羟基6,6′,7,82四甲氧基黄酮、5,7,82三羟基黄酮、(2R,3R)22′,3,5,6′,72五羟基黄烷醇、黄芩甙和黄芩酮6种类黄酮成分的免疫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检测这些黄酮对人体多形核细胞(PMN)、单个核细胞(MNC)的化学发光反应、化学趋向性和PHA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TDF本身不能激活PMN和MNC的氧呼吸爆发,对PMN和MNC无毒性作用,但当TDF与PMN或MNC预先孵育后,TDF能明显地抑制FMLP、OZ激活PMN、FMLP激活MNC的氧呼吸爆发,其抑制强度与孵育剂量成正比关系;TDF对PMN的抑制能力大于MNCTDF身对PMN和MNC没有明显的趋化作用,但PMN和MNC与TDF预先孵育后,PMN或MNC对ZAS的化学趋向性明显增强,对FMLP的化学趋向性不明显TDF浓度为1125×10-4~5×10-4mol/L时,能显着抑制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达31%~100%除(2R,3R)22′,3,5,6′,72五羟基黄烷醇外,其他5种类黄酮均能抑制N2Fomyl2Met2Leu2Phe(FMLP)激活的PMN和MNC,或调理酵母多糖(OZ)激活的PMN产生的化学发光,也能显着地抑制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TDF浓度为215×10-4mol/L时,其对化学发光的抑制率可达41%~99%;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可达89%~99%。由此可见,从黄芩中分离出的类黄酮对PMN,MNC和淋巴细胞有不同的作用,这些作用可能与黄芩的抗炎和抗过敏作用有关系,也显示这些成分有可能成为新的抗炎或免疫抑制药物。 1.6 其他作用 黄芩苷对缺氧缺糖性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明显地抑制AR的活性,并能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11]。体外酶动力学抑制实验中观察到黄芩苷对牛睾丸纯化AR(醛糖还原酶)的抑制类型属混合型抑制,其抑制常数Ki=510μg/ml;黄芩素还具有拮抗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血压增高的作用。因此,黄芩作为ARIS的应用意义很大,可望成为治疗糖尿病辅助药物,治疗因糖尿病引起的血压增高[12],黄芩黄酮可能通过有效清除亚硒酸钠间接产生的活性氧来防止白内障的发生,并使亚硒酸钠对晶状体抗氧化酶表达的影响得以消除[13],此外,黄芩及其有效成分还具有解热、保肝和防辐射、抑制凝血酶引起的血小板凝聚等作用。 2 结语及展望 黄芩及其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抗炎、抗变态、抗病毒以及解热和保肝等生物活性之外,近年来对其抗氧化、抗肿瘤和抗HIV21病毒的研究日趋深入,开发黄芩及其 活性成分作为抗血栓、降血压、治疗冠心病和糖尿病以及防治肿瘤和艾滋病药物的前景十分广阔。在黄芩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方面,得到系统研究并得以应用的多是黄芩中含量较高的黄酮类化合物,而大部分含量相对较低的黄酮类化合物,其药理特性未能得到充分的研究,其潜在的独特的药理作用也没有被发现利用。研究报道最多的都是正品黄芩,其他种类黄芩的研究报道很少,这些都可作为今后黄芩研究工作的方向。在充分发掘黄芩潜在药理作用的同时,还应注重研究黄芩黄酮类化合物所具有的药理活性的化学理论基础及其作用机制。 中药论文:中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摘要】:中药被称为中国的国药,长久以来,人们对中药毒副作用了解很少,甚至错误地认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然而近年来,因使用中药而产生的不良反应甚至中毒致死的临床报道日渐增多。因此,为了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安全,首先应了解中药产生毒副作用的原因。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原因 1. 药物自身的毒性及用量不当 《神农本草经》根据药物的有无毒性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延年益寿药,无毒;中品为防疾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药量而定;下品为治病预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某些药物若使用不当会中毒甚至死亡。《中国中药杂志》曾报道过1例马钱子治疗椎间盘突出而致死亡的病例。患者前后三次口服含制马钱子的中药粉末,其中制马钱子的含量分别为1 g、1.5 g、2 g,前两次口服后未有任何不适症状,第三次口服后出现心慌、胸闷、抽搐、心率加快等症状,继而心搏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马钱子主含生物碱,生品含士的宁[C21H22N2O2],约1.20%~2.20%,成人1次服士的宁5~10 mg即可发生中毒现象,30 mg可致死亡,而且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但在上例中,患者3次的用药量已超出了中毒量。由此可见,在临床应用时对某些有毒的中药应严格控制剂量。另外尽可能使用其炮制品,以马钱子为例,经油制(200 ℃~300 ℃)后,士的宁的含量即减低为0.58%,而经砂烫(200 ℃~300 ℃)后,即减为0.89%,制碳后则全部破坏。经研究表明,砂烫和油炸的炮制品总生物碱含量与生品相比只下降了7.9%和8.4%,而毒性却下降了48.5%和52.2%。因此,进行科学的炮制,可以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 2. 品种混用 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成分复杂,而不同科属的同名中药在毒性上也有差异。20世纪末,比利时一家开业十多年的重要减肥中心因在药方中使用了木通、防己,结果出现了急性肾衰竭的病例,在西欧引起了极大震动。国内一些学者也指出木通等药材中含马兜铃酸,有导致急性肾衰并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的危险,提出注意该药的肾毒性。但实际上,这是木通的科属不同造成的,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东北马兜铃酸亦称木通甲素,是关木通的主要成分之一,实验证明,人体静脉给药量大于1 mg/kg可导致肾损害,长时间低剂量给药可在体内蓄积。而川木通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主要成分为绣球皂苷和糖苷等;木通来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或其同属植物的干燥藤茎,主含木通皂苷,有利尿作用,无肾毒性。《中药大辞典》和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的《中华本草》认证其为正品,目前尚未见到后两类木通毒性的临床报道。由此可见,木通是否有肾毒性不能一概而论,临床在治疗肾病性水肿时,应尽量避免使用高毒低效的关木通,因其不含利尿的有效活性成分木通皂苷,却含肾毒性物质木通甲素、木兰花碱等。但目前临床上已很少使用木通科植物木通,药用量最广的却是关木通。在2000年版《中国药典》中收载了川木通和关木通,而竟未将正品木通收入其中,这是否科学值得探讨。 3. 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 未经炮制服用,也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如某患者因风湿性关节炎服草乌散,其中含未经炮制的生草乌2 g,出现肢麻、口唇紫绀、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而入院急救脱险。炮制不当以朱砂为例,其加工时需要水飞,即不断加水研磨,才能得到红色细粉的正品,而现在采用机械加工,使用球磨机研磨后,所得细粉发黑,说明已有游离汞产生,会起中毒反应。 4. 配伍不当 中药配伍禁忌的"十八反、十九畏"中所列的药物不能混合使用,否则会产生毒性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另外有些中西药也有配伍不当的情况,导致药效降低,甚至产生不良反应。有资料表明,复方丹参注射液与0.9%氧化钠溶液合用会使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双黄连与氨苄青霉素混合后颜色变深。在临床上中西药配伍治疗的情况日益增多,而中药注射液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方式,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中西药配伍上处于无章可循状态,可能会有配伍不当的情况,导致药效降低,甚至产生不良反应,有资料表明,复方丹参注射液与0.9%氧化钠溶液合用会使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刺五加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混合液中2~10 μm的微粒数明显增加;清开灵注射液与青霉素配伍应用也出现多起不良反应。双黄连与氨苄青霉素混合后颜色变深。因此,对临床中西药的配伍,特别是注射用药时,还需要谨慎、小心,多做一些深入研究。 5. 用药不当或时间过长 用药方法、途径不当,中药煎服比较麻烦,医生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服药方法,使患者明确,以免发生意外。如某患者,因关节疼痛服药,其中有川乌、地龙、南星、生地等,因服药后大量饮酒,约90 min后出现肢体强直、阵发性抽搐、牙关紧闭、口唇紫绀,抢救无效死亡。一般毒性中药长时间煎煮可以降低毒性,如乌头宜久煎。但也有例外,如山豆根煎煮时间越长,毒性越强。很多中药服用时间过长,易出现依赖性和蓄积中毒。如以大黄为君药的排毒养颜胶囊长期服用会导致继发性便秘。服用朱砂安神丸可以降血压、安神,但服用过久,可以造成慢性汞蓄积中毒,损害肝肾功能。 6. 过敏反应 一般情况下使用中药较少发生过敏反应,但近年来也有相关的报道。北京鼓楼中医院曾报道过1例,4岁女孩因咳嗽,用急支糖浆配伍再林使用,结果发生过敏反应。患者眼睑及口唇肿胀,面部、躯干及四肢散在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瘙痒,经抗过敏治疗后症状消失。6个月后患者再次服用急支糖浆,但未同时服用其他任何药品,但又发生同样的过敏反应,停药后自行消失。临床上急支糖浆的使用已有许多年,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例极其罕见,其致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可能与患者为幼儿,而使用剂量偏高有关。因此建议生产厂家在说明书上对用药剂量进行量化,明确标明成人和儿童用量,避免出现"儿童减"或"遵医嘱"等概念模糊的文字,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另外临床上对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产生过敏反应的报道已有多起,从资料分析,可能与药物组成、个体差异有关。静脉滴注路路通和刺五加注射液产生过敏反应的致病机制也可能与此有关。因此,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液也应注意观察,对产生过敏反应及时发现,及时停药,及时治疗,同时应进行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检测,确保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 中药材在保管过程中因措施不当、方法不当,导致药材发霉、变质、生虫,或者在药材的生长加工过程中药物残留,重金属含量增高等因素,也是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原因。在调剂过程中,如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称量不准、配药失误也是发生毒性反应的因素。因此,医务工作者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论文:论中药龙葵的有效化学成分的色谱 摘 要:本文具体探讨了药龙葵的有效化学成分的提取与色谱分析。 关键词:中药龙葵;茄胺;超声波;色谱;职称论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PHS-3C精密pH计(北京精密仪器有限公司);DZF-6050型真空干燥箱(北京三博科技有限公司);SENCO R型旋转蒸发器(北京生物创新技术有限公司);AY120电子天平(日本岛津有限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有限公司);甲醇、乙醇、氯仿均为分析纯。 1.2 超声波辅助提取 称取龙葵样品,用v[Hcl]:v(乙醇)1:4溶液润湿24h后,龙葵与乙醇按1g:lOmL加入乙醇,在常温下采用超声波提取两次。过滤后合并滤液。滤液经减压蒸馏后得到黄绿色固体。用0.5mol/L的HCl溶解甾体类生物碱粗提物后,用氯仿萃取三次,去氯仿层,水相用NaOH溶液调节至pH为1O.5,用氯仿萃取三次,合并氯仿萃取液,蒸干后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50mL,得到龙葵生物总碱的甲醇溶液。 1.3 茄胺的制备 将含生物总碱的甲醇溶液定量取出并减压蒸干后,残留物用40mLv[Hcl]:v(乙醇)1:1溶解,在100度下水解,水解后将溶液中乙醇蒸馏去除,余液用氯仿萃取三次,取酸水层。经NaOH溶液调节至pH为1O.5后,用氯仿萃取三次,合并氯仿萃取液,蒸干并用甲醇溶解,定容至50mL,得到茄胺的甲醇溶液。 1.4 色谱分析 经在紫外区全波段扫描确认标样茄胺在210hm处有最大吸收峰,因此,选定210hm作为茄胺的检测波长。色谱条件乙腈:水为55:45(水相pH用磷酸调节至2.7),流速为1.2mL/min。茄胺进样量20ug/mL-200 ug /mL时。进样量2(ug/mL)与峰面积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 结果 2.1 提取效果 超声波辅助提取中草药有效成份具有快速、简易、提取效率高的特点。依据这个原则,本文选择实验条件温度为:25度,乙醇浓度为95%。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茎叶内的茄胺的平均得率为0.42%,果实内的茄胺平均得率3.22%。称取3份龙葵果实样品,进行平行提取实验,计算茄胺产物的质量百分数以及同批样品的RSD值,结果表明,3个龙葵样品提出的茄胺平均质量分数为:2.53%,RSD值为:4.18%,证实提取工艺稳定、可靠。 2.2色谱效果 本文选择水解1h的甾体类生物碱样品作为考查对象,在未添加磷酸的条件下,色谱峰峰形严重拖尾,随着酸度的加强,峰形开始锐化,至pH2.7时,甾体类生物碱和茄胺已完全离子化.峰形尖锐,两类色谱峰分离度高。 3 讨论 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和手段,在中草药资源宝库中、特别是从确有疗效的中草药中,寻找和开始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新药不仅对促进人类的健康,而且对推进我国民族医药工业的发展和中药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龙葵是一年生草本,全草含澳洲茄碱、澳洲茄明碱、澳洲茄边碱等多种甾体类生物碱,它们的苷元主要为茄胺,生物碱含量以果实为最多,在未成熟的果实中含量最高,果实成熟后则消失。 龙葵含有丰富的药用和保健价值成分,具有消炎、抗菌、降压、抗癌等多种药用功能,但到目前为止,龙葵的资源利用率仍然比较低,有关其活性成分研究的报导更是一片空白。上个世纪,有人采用国外提取茄属植物的工艺,用薄层扫描色谱法测定了龙葵中茄碱的甙元茄胺的含量,发现龙葵果实中茄胺含量明显高于全草含量,并在未成熟的青果实中发现茄胺含量甚至高达4.2%,但有关龙葵中总生物碱提取工艺及总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尚未见报道。在本文结果显示中,超声波辅助醇提法提取龙葵甾体类生物碱具有操作简单、提取时间短的优点。同时其重复性好、稳定性与回收率高。 高效液相色谱近年来以其绝对优势广泛用于生物碱的分离和鉴定,尤其是由非极性固定想和极性流动相组成的反液相色谱系统(RP-HPLc)的应用约占90%,非极性固定相主要是以硅胶为基质的硅烷化反相键和相。本文研究并确定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甾体类生物碱及其苷元茄胺的分析条件:紫外检测波长210hm。流动相选择乙腈:水为55:45(水相pH用磷酸调节至2.7),进行紫外、红外、质谱分析,证实其为龙葵甾体类生物碱的苷元茄胺。 中药论文: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及解决措施 摘 要:中药材的相关知识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有必要通过对它进行详细的研究以促进它的现代化发展,让它更好的为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中药材质量作为保障医疗效果的根本环节,对于病人病情的缓解和治疗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中药材的种植、采收、加工、贮藏、销售来综合探讨中药材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药材;质量;影响因素;解决措施 近年来,中药材质量的降低严重影响到了祖国医学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如何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已经成为我国相关部门、协会以及中医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当前振兴中医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将振兴中药材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来的对待。为了有效的遏制目前中药材市场上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等现象的发生,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应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事情。下面我们就从中药材生产的各个环节来展开详细的探讨。 1 中药材的种植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这为各种性质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然而地域之间由于生长环境、光照、气候、水份以及土壤等等因素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同一药材在不同地域的性质也存在一定的偏差。比如说河南焦作产的地黄与浙江产的地黄,其所含的主要成份环烯醚萜类就相差甚远;主产于青海、甘肃的大黄与产于黑龙江双城的大黄,两者所含的鞣质含量不同,前者对离体肠管具有兴奋的作用,而后者则会呈现出抑制的作用,虽然属于同一种药物,但两者的药效却大相径庭。再比如说,从内蒙古移植到湖北的黄芪,因为不含有可以药用的微量元素,因此不得不弃之不用。因此,古人有“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的说法。 从种植上保障中药材的质量是最根本的做法,具体的措施主要有:首先,根据药材的性质选择适合的地理环境实施种植。其次,种植的过程中,要严格关注药材对于气候、土壤、光照的需求以及这些条件变化对药材带来的影响,切实保障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及稳定性。最后,药材移植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原产地和移植地的条件差异,并做好药材的质量检验和成份检测工作。 2 中药材的采收 在我国众多的中医学古籍中,对于药材的种植和采集都有比较明细的论述。元代名医李东垣曾说过“凡诸草、木、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气味不全。”由此可见中药材质量与采集季节关系密切,因此我们在采集中药材时,必须依据植物“春生、夏长、秋实、冬藏”的生长规律以及药的具体作用,来选择最佳的采摘时节。通常情况下,根茎类的植物药材宜在秋季或者是早春采摘,茎叶类的药材宜在植物生长最茂盛或者是开花季节采摘,花类的药材则应该在含苞欲放的晴天早晨采摘,果实类的药材则应该在成熟或者是初熟的时候采摘,树皮、根皮类的药材应该在春夏间剥取等等,因为在最适宜的季节,才是药材有效成分最多的时候。现在中药材市场的管理混乱以及供求关系的严重影响,使得中药材采收的季节比较混乱,这给中药材的质量保障带来了很大的不利。 在中药材采收环节,我们保障其质量的主要措施有:首先,广泛的宣传中医药材的相关知识,让普通大众对中药材有更加充分的认识,从而引导市场向着良性的发展方向上前进,进而避免因为市场需求而混乱中药材的采摘时间。其次,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对于药效成分低的药材出售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从而规范市场。最后,加强对药农的技术指导,同时建立起药材的集中出售保障机制,有效减少市场需求对药材种植和采摘的影响力度。 3 中药材的加工 明代陈嘉谟指出:“凡药贵在适中,不及时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中药材加工对于其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中药材大部分是自然界的植物和矿物,除了少量的可以鲜用之外,大部分的需要经过挑、捡、切、磨、炒、干燥、熏煮等等工艺加工之后,才能入药用。比如说大黄、牛膝之类的药物需要水润、切片之后才能作药用,如果侵润不当,有效成分就会流失,其药用质量就会大打折扣。而在中药的炒制过程中,则是更加的严格、讲究,不仅要注意外观的变化,对火的要求也有着明确的规定,比如说:炒碳用猛火、外黑里褐,炒焦用中火、外褐里黄,炒黄用文火、表面微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药性适中,进而满足治病的需求。与此同时,加工的过程中,还应该合理的选择辅料,加工的辅料多是由医生临床的需求决定的,主要的是对药性和药力进行科学的调整以适应病人的病情、身体状况等等。比如说,土炒白术以补脾、盐水制黄柏以入肾下焦之虚火。此外,加工过程中亦要依据“成品性状”严格区分切片的薄厚程度、制丝的粗细程度等等。 对于在加工过程中保障中药材质量的措施主要有:首先,建立健全中药材质量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比如说,建立起认证管理制度、健全监督管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制定相关法律等等。其次,加强中医药相关专业的规范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最后,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中药材出售中的违法活动,对药材黑作坊、低劣加工窝点坚决予以清除。 4 中药材的贮藏 在中药材加工完毕以后,应该及时的进行包装、储藏。然而在储藏曝光的过程中,如果监管不当或者是外部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则容易发生虫蛀、受潮霉变、变色、异味等等现象,从而导致药材的质量发生变化,进而失去了药性和医疗作用。由于中药材没有固定的包装,很多药材的储藏也没有较为合理的场所或者是方式,毕竟中药材的种类太过于繁多,并且每种药材对于环境的综合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为其储藏保管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但是为了保障其在储藏中的质量,我们必须加大储藏管理的力度,以保证做到万无一失,将风险降到最低。 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将各种中药材按照其保存的条件、要求进行明确的分类,根据分类有针对性的选择比较合适储藏位置。其次,建立储藏的查阅机制,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对储藏药材进行质量检验、药性检测等等。对于发生质量变异的及时进行处理,并对质量变异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调查。最后,重点关注储藏过程中的关键点。比如说大雨、老鼠、蛀虫的活跃季节、夏季返潮严重的季节等等。 5 中药材的市场销售 中药材市场销售是中药材从生产进入到临床使用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如果能够做好这个环节的工作,对于保障中医药用药安全以及杜绝伪劣中成药品进入到医疗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中药材销售的过程中,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暴利,往往在药材中插入大量杂质或者是将提 取过有效成分的废弃药材掺入正品中出卖,也有不少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销售现象发生,这往往成为中药材质量低下的主要源头之一。与此同时,作为基层医院的药剂工作者,应该抵受住利益的诱惑,坚持合法渠道进药,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伪劣药品进入医疗体系中来。 对于市场销售环节的质量保障措施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利用法律武器坚决打击药材销售中的不法分子,一经查出、严厉制裁,为保障市场的正常秩序提供坚实的后盾。另一方面,加强对医疗机构中的存药进行严格的监管,并且要求其内部建立自身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以立体式、综合型的保障体系,确保中药材在临床使用前的质量。 关于中药材质量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措施,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具体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措施还需要我们根据中药材从生产到进入临床的相关环节以及它自身的质量要求、外部环境来综合性的探讨。由于中药材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管理工程,因此,我们只有管理、控制好与其相关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切实做好其质量保障工作。 中药论文:试论中药龙葵的有效化学成分的色谱 摘 要:本文具体探讨了药龙葵的有效化学成分的提取与色谱分析。 关键词:中药龙葵;茄胺;超声波;色谱;职称论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PHS-3C精密pH计(北京精密仪器有限公司);DZF-6050型真空干燥箱(北京三博科技有限公司);SENCO R型旋转蒸发器(北京生物创新技术有限公司);AY120电子天平(日本岛津有限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有限公司);甲醇、乙醇、氯仿均为分析纯。 1.2 超声波辅助提取 称取龙葵样品,用v[Hcl]:v(乙醇)1:4溶液润湿24h后,龙葵与乙醇按1g:lOmL加入乙醇,在常温下采用超声波提取两次。过滤后合并滤液。滤液经减压蒸馏后得到黄绿色固体。用0.5mol/L的HCl溶解甾体类生物碱粗提物后,用氯仿萃取三次,去氯仿层,水相用NaOH溶液调节至pH为1O.5,用氯仿萃取三次,合并氯仿萃取液,蒸干后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50mL,得到龙葵生物总碱的甲醇溶液。 1.3 茄胺的制备 将含生物总碱的甲醇溶液定量取出并减压蒸干后,残留物用40mLv[Hcl]:v(乙醇)1:1溶解,在100度下水解,水解后将溶液中乙醇蒸馏去除,余液用氯仿萃取三次,取酸水层。经NaOH溶液调节至pH为1O.5后,用氯仿萃取三次,合并氯仿萃取液,蒸干并用甲醇溶解,定容至50mL,得到茄胺的甲醇溶液。 1.4 色谱分析 经在紫外区全波段扫描确认标样茄胺在210hm处有最大吸收峰,因此,选定210hm作为茄胺的检测波长。色谱条件乙腈:水为55:45(水相pH用磷酸调节至2.7),流速为1.2mL/min。茄胺进样量20ug/mL-200 ug /mL时。进样量2(ug/mL)与峰面积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 结果 2.1 提取效果 超声波辅助提取中草药有效成份具有快速、简易、提取效率高的特点。依据这个原则,本文选择实验条件温度为:25度,乙醇浓度为95%。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茎叶内的茄胺的平均得率为0.42%,果实内的茄胺平均得率3.22%。称取3份龙葵果实样品,进行平行提取实验,计算茄胺产物的质量百分数以及同批样品的RSD值,结果表明,3个龙葵样品提出的茄胺平均质量分数为:2.53%,RSD值为:4.18%,证实提取工艺稳定、可靠。 2.2色谱效果 本文选择水解1h的甾体类生物碱样品作为考查对象,在未添加磷酸的条件下,色谱峰峰形严重拖尾,随着酸度的加强,峰形开始锐化,至pH2.7时,甾体类生物碱和茄胺已完全离子化.峰形尖锐,两类色谱峰分离度高。 3 讨论 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和手段,在中草药资源宝库中、特别是从确有疗效的中草药中,寻找和开始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新药不仅对促进人类的健康,而且对推进我国民族医药工业的发展和中药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龙葵是一年生草本,全草含澳洲茄碱、澳洲茄明碱、澳洲茄边碱等多种甾体类生物碱,它们的苷元主要为茄胺,生物碱含量以果实为最多,在未成熟的果实中含量最高,果实成熟后则消失。 龙葵含有丰富的药用和保健价值成分,具有消炎、抗菌、降压、抗癌等多种药用功能,但到目前为止,龙葵的资源利用率仍然比较低,有关其活性成分研究的报导更是一片空白。上个世纪,有人采用国外提取茄属植物的工艺,用薄层扫描色谱法测定了龙葵中茄碱的甙元茄胺的含量,发现龙葵果实中茄胺含量明显高于全草含量,并在未成熟的青果实中发现茄胺含量甚至高达4.2%,但有关龙葵中总生物碱提取工艺及总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尚未见报道。在本文结果显示中,超声波辅助醇提法提取龙葵甾体类生物碱具有操作简单、提取时间短的优点。同时其重复性好、稳定性与回收率高。 高效液相色谱近年来以其绝对优势广泛用于生物碱的分离和鉴定,尤其是由非极性固定想和极性流动相组成的反液相色谱系统(RP-HPLc)的应用约占90%,非极性固定相主要是以硅胶为基质的硅烷化反相键和相。本文研究并确定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甾体类生物碱及其苷元茄胺的分析条件:紫外检测波长210hm。流动相选择乙腈:水为55:45(水相pH用磷酸调节至2.7),进行紫外、红外、质谱分析,证实其为龙葵甾体类生物碱的苷元茄胺。 赵晓琴,曾祥法.龙葵片对原发性肝癌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29(II):671-672. 中药论文:试论中药材的储存与管理 摘 要:目的:中药材是中医临床防病与治疗的重要组成。中药的存储与管理的优劣直接会影响到中药药性发挥及疗效作用。认真做好中药材的存储与管理是确保中药材质量与治疗效果的有力保证。本院对中药材采用分类与特殊性质药材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卓有成效,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常用中药材;分类储存 祖国医药是伟大的医学瑰宝,是中医临床的重要物质基础。 几千年来,中药对广大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中药材(饮片)的储存与管理对中药保质、发挥效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对常用中药材采用了中药药物与特殊药物密封,冷藏,石灰收湿,对抗存储一系列方法,杜绝了无故流失,减少了经济损失,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现将方法分述如下,供同道进一步探讨[1]。 1 易泛油的中药材储存与管理 易泛油的中药材分易泛油与较易泛油两类。 1.1 易泛油的中药材。如天冬、麦冬、党参、牛膝、板蓝根、柏子仁、当归、郁李仁、杏仁、桃仁、胡桃仁、使君子仁等。 1.2 较易泛油的中药材。如太子参、北沙参、天葵子、九节菖蒲、巴戟天、金樱子、肉苁蓉、防风、胡黄连等。 1.3 必须按件少量或大件密封。可用缸、罐、桶、盛装,严格密封,使其与外界的光线和有害气体隔绝,保持药材(饮片)原汁原味,保持原有的质量,不致于发生虫蛀、霉变等损害。在管理上主要存放密封,操作上应在二到三月份进行(该节气气温较低,相对湿度不大)。 2 带粉性,易生虫的中药材的储存与管理易生虫的中药材或饮片很多,所含成分为淀粉、脂肪、蛋白质、糖类和挥发油等,如党参、陈皮、柏子仁等。此类药材可将石灰放入木箱及其他容器内,石灰约占容器的五分之一。用薄木板进行间隔,把药材放在隔板上,将容器口封严。在管理上注意容器的密封严紧,查有无破损,漏气。取用药材后即要严封。 3 易融化,怕热的中药材存储与管理易融化,怕热中药材容易粘连、变形,甚至融化,如乳香、冰片、白降香、青盐、秋石、肉桂、厚朴等。所以,防潮湿,保持干燥、阴凉最重要。一般都适合冷藏于冰箱。冷藏温度保持在 5 摄氏度左右。对冷藏的中药材(饮片)必须利用防潮场所加固后再冷藏为佳。在管理上要经常保持干燥,阴凉环境,货垛不受压,对怕潮的中药材不宜采用此法。 4 对抗性中药材存储与管理 此法是中药材存储的一种传统方法,为对抗法。 4.1 泽泻,山药与丹皮同储存。丹皮、泽泻,山药三者分层叠放或泽泻、山药各自与丹皮同储在一起,既可防泽泻、山药生虫,又可使丹皮不变色。 4.2 大蒜与芡实,薏苡仁与土鳖虫、斑蝥、全蝎、僵蚕同储。把生大蒜瓣用纱布包好放置于芡实与薏苡仁箱内可防虫,与土鳖虫、斑蝥、全蝎,僵蚕同储亦可防虫。 4.3 毕澄茄(又名山苍子)与动物类药材(蛇类)同储存。因毕澄茄有独特的辛辣气味能去除中药材中的黄曲霉素及其他霉菌。将中药材按顺序放进木箱,在木箱的四角和上、下层放适量纱布包好的毕澄茄封严,可防虫。 4.4 姜防蜂蜜涌潮。夏季受杂菌感染,蜂蜜发酵,体积膨大上涌叫涌潮。将生姜洗净晾干水分,切片撒于蜂蜜上盖严,可有效防止蜂蜜涌潮。 4.5 蜜拌桂圆、白酒防虫。桂圆肉加适量蜂蜜拌匀,倒入洁净的陶瓷缸内,密封或容器底部放置一碗蜂蜜,上架带孔的隔板,将肉桂置于隔板上加量储存可使肉桂不生霉。中药材瓜蒌、人参、枸杞放上带孔隔板封严,将白酒用碗盛放于隔板底下可防虫。 5 剧毒类中药材的储存与管理 剧毒类中药材可分大毒,有毒,小毒三类。大毒类(多指毒性大)如信石、马钱子、水银、巴豆、生川乌、生草乌。有毒类(多指毒性较大)如白附子、附子、生天南星、生半夏、洋金花、轻粉、甘遂、大戟、水蛭、商陆、全蝎、山豆根等。小毒类(多指毒性较小)如细辛、苦杏仁、鸦胆子、急性子、蛇床子、土鳖虫、吴茱萸等,均不能和其他中药材储存在一起。管理上要另立账户,专人保管,存放时要有标志。 6 易燃类中药材的储存与管理 对易燃药品,如火硝、硫磺、松香、海金沙应按其特性专柜内储存。管理上要注意远离电源、火源,专职保管。火硝、硫磺与干漆等放在一起稍有摩擦易燃烧引爆,因此,需特别注意检查,保养并配备灭火器、沙箱等消防设备。 7 易变色及散失气味的中药材储存与管理花、叶、全草及果实类药材中,由于质地较薄,个体细小,其所含的色素、叶绿素及挥发油可因温度、湿度、空气等影响而失去原有的色泽或气味,甚至发霉、生虫。在储存上不能与有特殊气味的中药材混合堆放。不应与吸潮、含水分较大、易生虫的中药材堆放一起。管理上要注意存放时间,做到先进先出。 8 贵重中药材储存与管理 犀角、人参、麝香、羚羊角、牛黄、冬虫夏草、虎骨、猴枣、豹骨、海狗肾、玳瑁、穿山甲等在储存中药容器密封,不能受潮,以防虫蛀,另需专人专职加锁保管。 9 小 结 为保障中药材的质量与药效,中药的储存与管理非常重要,选择药库必须干燥通风,库面地面不潮湿(如我们药库放在最高楼层上),必要时可以在地面上放置生石灰吸潮收湿。要保持库房内外清洁。在中药材出库上应先进先出,按批号发货,避免中药材过效期或变质而造成经济损失。当然,在中药材储存与管理上更需要有领导的重视,成立中药材管理监督小组,定期进行监测促进。要不断创新,使中药材(饮片)的储存与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合理化及长效化。 中药论文:中药原料药的管理策略与现代中药管理学研究 中国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药是中医临床治病的武器,中药的疗效是中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中医、中药关系密切。中药主要由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部分组成。中药饮片由中药材加工炮制而成,是中医辨证施治最基本、最重要的处方用药,是中成药的基本原料。但长期以来,在中药材、中药饮片这些中药原料药的流通、使用和管理中,没有严格将它按药品属性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使其质量低劣,严重影响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和疗效,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也成为我国中药走上国际市场的一个重大障碍。 1 存在问题 1.1 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不规范 2000年、2001 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河北安国等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进行抽验,平均不合格率分别为 30.5%、69.5%。主要存在问题有:(1)市场管理混乱、经营人员流动频繁、素质差,药材与饮片不分,药品与食用调味品不分。(2)超范围经营,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普遍销售饮片,有的还加工炮制饮片,甚至销售禁止销售的中药材和中西成药[1-2]。 1.2 中药材不合格率居高不下 (1)假劣品种严重,如用贝壳磨制成“珍珠”、用川楝子皮伪充山茱萸、海马肚里灌水泥、天麻中插入铁钉等。(2)屑末、杂质过多。(3)地区习用品超地域经营、流通等。 1.3 中药材炮制工艺不规范 全国没有统一的饮片质量标准和炮制工艺规范,难以保证饮片质量的稳定和可控。20世纪60年代各省、市及自治区制定和颁布了各地的中药材炮制规范,20世纪80年代卫生部也制定和颁布了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而实际上各地多在执行当地或本单位的炮制规范,各地各法、一药数法的情况相当普遍。如水蛭,浙江、上海和江苏的炮制方法都不同。 1.4 饮片生产经营市场混乱 据统计,全国有正规专业饮片生产企业576家,而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饮片约有70%来自非专业饮片生产企业。虽然国家近几年陆续制定并颁布了有关中药饮片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但伪劣饮片生产仍屡禁不止。 1.5 饮片包装不规范 多数饮片仍用麻袋、编织袋、塑料袋等包装且随便堆放,既不卫生又易致药材变质;包装未注明商标、品名、规格、产地、日期,质量问题可塑性不强。 1.6 滥采滥种造成药材质量下降 中药材生产为抢先出售,不依时采制,严重影响药物的有效成分。如黄芪一般采制5~6年生品种,有的种植1年就采收;旋覆花采收过迟,花瓣松散、部分已成种子。异地引种栽培未充分考虑药材品种的生长习性,失去地道,影响药材质量,如2001年抽检的丹参栽培品外形粗大、白心,35批中有29批不合格,其丹参酮ⅡA只有0.04%,远低于0.20%的规定标准;陇中地区引种的川木香,无香无味。 1.7 药材资源流失,生态环境保护不足 我国虽然是一个中药材资源大国,但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和破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多年来中药出口多以药材资源(多为优质资源)为主,进口国利用这些相对廉价的药材资源,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再去占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医药市场,获取高额利润。由于开发的盲目性,现已有不少药材品种因过度采挖而使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如甘草、冬虫夏草、紫草等。 1.8 中药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量未引起足够重视 不少国家对此问题已反应强烈,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超标,已成为影响中药质量、信誉,阻碍中药走向世界的掣肘问题。德国魁茨汀中医院从我国进口一批中药饮片(共 106 种),因质量不合格而被禁用的就有 32 种,其中有11个品种重金属含量超标。 1.9 药名混乱,同名异物品种混用 如防己没有区分粉防己、广防己等。 1.10 其他 产地加工马虎,基层收购把关不严、伪劣充斥。 2 管理对策 中药原料药生产中的重数量轻质量,中药材炮制工艺的不统一,药材交易市场的遍地开花,无序经营,最终严重地影响了中药的质量,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发展。中医药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少数学科领域之一。加入WTO,为我国传统医药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药已出口到世界上的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原料植物药市场是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目前的交易总额有500多亿美元,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印度Exim银行认为世界原料植物药的交易总额可达800亿美元。尽管我国中药占国际传统药物市场的份额不低于25%,但由于受中药原料药等多因素的影响,中药的出口额仅占国际传统药物市场份额的3%左右。所以切实加强中药原料药的管理,用现代科技推动中药原料药质量的标准化、规范化,才能保证中药的质量,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才有利于推动中药的产业化、规模化,最终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3-4]。 2.1 应规范中药材的种植行为 中药原料药来自自然,又多为人工分散采收,受天气、地域差别及人为因素影响大,很难保证其质量的稳定、均一性。中药原料药是中药科学和中药产业的物质基础,其质量取决于其生产过程。只有规范的生产才能得到质量稳定、可控的中药原料药,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的内在质量才能得到根本保证。因此必须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用植物及其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项目实施指导原则及验收标准》的要求,规范中药材的种植生产[5]。 2.1.1 中药材的种植生产应按中药材产地适宜性优化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选择空气、土壤、水质符合GAP 要求的环境,选择合格的种质和繁殖材料,精心栽培,科学管理。 2.1.2 药用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应选用生物防治 技术或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禁用含氯、汞、砷、氟等的化学农药,以降低农药残留量;田间管理要做到合理施肥,科学搭配,减少重金属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1.3 禁止将中毒、感染疫病的动物加工成中药材。 2.2 应规范中药材的炮制工艺,尽快建立中药饮片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中药炮制技术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总结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传统特色的制药技术,饮片炮制工艺是我国中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2.2.1 饮片炮制直接关系到药效,古人云“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如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酒炒黄芩对痢疾杆菌、炭疽杆菌及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比生品强等。生熟异治是中医用药的一个鲜明特点,饮片的炮制减毒、炮制增效、转变药性、引药归经等独特的工艺技术,是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根本保证,饮片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由此加强饮片炮制的规范化管理,尽快编制体现最新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全国饮片炮制标准,并将其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就更显必要和迫切。但因中药成分复杂,现还难以确定其各有效成分,加上我国幅员广阔,饮片使用有明显的地区习性,要统一全国的中药饮片炮制方法有困难。所以对非全国通用的地方习用品种,作为特殊情形可以制定相应省区的地方标准。如此,饮片炮制既不乏质量标准,又能适合我国国情,还可提高质量标准的可操作性[6]。 2.2.2 同其他药品一样,中药饮片的质量取决于其炮制的生产过程,只有规范的生产才能得到质量稳定、可控、安全有效的饮片。这就要求中药饮片的生产除了应有质量标准外,还要有规范的生产方法和操作工艺,以及符合条件的生产厂房设施、专业人员,即需建立中药饮片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PP)。通过GPP的建立,确立饮片生产的准入制度,对所生产的符合规范的中药饮片实施批准文号制度,从而规范目前混乱的饮片生产、经营秩序,提高饮片的质量。 2.2.3 饮片包装应标示商标、品名、规格、产地、日期、农药残留量和合格证等,提高饮片质量问题的可塑性。 2.3 应珍惜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中药资源较丰富,但资源总是有限的,且中药资源的流失、毁坏并不轻。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原有的中药资源有12 807种,近年来由于滥采滥挖,各种野生药材的产量和蕴藏量普遍下降,其中数十种已处于濒危状态,如甘草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40%多。所以GAP规定野生中药材的采集应坚持“最大持续产量”原则。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同其他资源保护一样,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化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重视和共同努力。首先,确定中药进出口外贸政策须兼顾中药资源的保护,必要时对出口配额进行限制。多年来,中药出口多以药材为主,这种以优质药材、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回的少量外汇确实发人深省。银杏是我国的珍稀药材品种,德国的银杏产品“EGB761”每吨售价2 000美元,而其原料70%要靠我国进口,我们的出口价 100美元都不足。其次,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从利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对濒危、珍贵的中药材资源,应首先满足国内临床和生产所需,否则失去优质的药材资源将会严重影响国内中医药的研究和临床使用,以及中成药的质量。再次,要研究利用高新技术,探索保护濒危药材资源之路。如利用人工种植、细胞培养生产、基因工程,加快药源基地的建设、发展[7-8]。 2.4 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管理 自国家药监局组建以来,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法规相继颁布,药品管理法规逐步完善。为了取得更明显的监管效果,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药品法规的宣传,提高贯彻力度,使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者都知法、懂法、守法。中药材专业市场应严格按照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守法经营,对非法药材药品集贸市场,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坚决予以取缔。 中药论文: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中药治疗 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于中医中的口疮范畴,主要是以口腔内的舌、颊、唇、上腭等处的黏膜出现单个或者多个如豆粒大小的溃疡,呈灰白色或者浅黄色[1]。患者有局部的疼痛或刺激痛,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不适及危害。近年来,我院门诊对于复发性口腔溃疡使用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60例患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9-79岁,平均年龄,34.6岁。患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史均在1.5年以上,其中轻者复发频率为2-3月1次,重者复发频率为1月2-3次;每次溃疡的发病时间为3-5天,甚者为连续发作数个月不等。 1.2 诊断标准 患者唇、舌、颊、软腭等角化差的口腔黏膜,见有圆形或者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损害表面覆有黄色或灰白色假膜;周边有约1mm的充血红晕带;中央凹陷,基底柔软,均具“黄、红、凹、痛”特征,自觉有明显的灼热疼痛感,当遇到刺激性的食物时疼痛加剧,影响患者的进食和说话,病程均在6个月以上,呈反复发作。所选患者均符合以上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及情况和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心脾积热型、胃热阴虚型、脾胃气虚型、阴虚火旺型四大证型,具体的证型分布情况,见表1。 1.3 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的辨证分型,采用相应的内服方药,在配合外敷进行治疗。 其中,心脾积热型的,方选清胃散合导赤散加减:黄连15g,生地黄12g、木通10g、生甘草梢10g、竹叶12g、金银花12g、桔梗10g、牛蒡子10g、当归身10g,牡丹皮10g,升麻10g。 胃热阴虚型,方选用玉女煎加减:石膏20g、熟地黄15g、麦冬10g、知母10g、牛膝15g。 脾胃气虚型,方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 阴虚火旺型,方选用知柏地黄丸加减:熟地黄24g,山茱萸12g,干山药12g克,泽泻9g,茯苓9g(去皮),丹皮9g,知母24g,黄柏24g。 外敷:使用硼砂3g、薄荷3g、儿茶3g、冰片1.5g、青黛6g,混和研为细末,用棉签蘸少许敷细末涂敷患处,以覆盖溃疡处为度,1天3次,以10天作为1疗程,期间戒烟戒酒,并慎食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 按相应证型以上方剂,500ml煎水150ml服用,1日一剂,以7天为1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配合外敷药治疗后统计疗效。在服用中药的期间,停止服用其他的药物。 1.4 疗效标准 根据中华口腔医学会制定的《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疗效评价试行标准》[2]。痊愈:经治疗后,口腔溃疡停止复发大于1年;显效:经治疗后,口腔溃疡复发的间歇时间有所延长,溃疡发生的次数较前减少;有效:经治疗后,口腔溃疡复发的间歇时间延长,但溃疡发生的次数较前未有减少;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口腔溃疡复发的间歇时间及发生次数均无改变。 2 结 果 经相应对症治疗后,60例患者中有34例治愈,12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其中治愈率为56.67%,总有效率为90%。在服药过程中均未见患者有明显的副作用。具体预后情况,见表2。 3 讨 论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以口腔黏膜各部位反复发作的溃疡为特征,不伴有其他疾病体征,具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特征,溃疡灼痛明显[3]。好发于唇、舌、颊、软腭等角化差的部位。常见为口腔黏膜处有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具“黄、红、凹、痛”特征,即损害表面覆有黄色或灰白色假膜;周边有约1mm的充血红晕带;中央凹陷,基底柔软;灼痛明显。发作周期约数天或数月,具有不治而愈的自限性。目前病因不明,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诱因可能是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激素水平改变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4]。系统性疾病、遗传、免疫及微生物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常可由患者失眠、烦燥、疲劳等出现病情加剧或者反复发作,因其反复发作、病程长,而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复发性口腔溃疡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口糜”、“口疳”、“口疮”等的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因为多由饮食不节、内伤七情、劳倦内伤、外感六淫等因素导致患者的脏腑功能失调,热郁心脾,胃热阴虚,热久耗阴;或者肾阴亏虚,导致虚火上炎,虚火熏蒸口舌;或脾胃气虚,气不布津,营血不生,导致口舌失气血之濡养,导致实火虚火上熏蒸口舌而发为本病。 根据患者的发病体质、年龄、临床症状、舌象脉象等,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将此病分为心脾积热型、胃热阴虚型、脾胃气虚型、阴虚火旺型四大证型[5],各个证型具体的用药方解如下: 心脾积热型,多好发于青壮年,其症状明显,有剧烈的疼痛,因舌为心之苗,心火盛则烧灼口舌;脾胃有积热,热循足阳明经脉上攻所致,也会热灼口舌,发为口腔溃疡,治法为清心火、解脾胃热毒,选用清胃散合导赤散加减[6]。方主要用苦寒之黄连为君,直泻胃府之火。升麻为臣,清热解毒,升而能散,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与黄连配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则阴血亦必受损,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血,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金银花、牛蒡子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 胃热阴虚型,采用清阳明之胃火,养阴生津为治法,选用玉女煎加减[7],方中石膏,知母清阳明有余之火为君;熟地黄补少阴不足之水,为臣;麦门冬滋阴生津为佐;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以降炎上之火为使。 脾胃气虚型,多见于多病体弱之人,主要以益气健脾为法,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 阴虚火旺型,以滋阴降火,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方中以黄柏、知母清热降火,山茱萸滋养肝肾,熟地黄滋补肾阴,山药以健脾益气助脾之运化,泽泻、茯苓渗利脾湿、淡泄肾浊,牡丹皮以凉泄肝火。以上诸药合用,滋阴降火,补泄并举,以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由本次研究可见,60例患者的治愈率为56.67%,总有效率为90%。体现了中医药运用整体观及辨证分型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显着的疗效,其副作用少,在远期的治疗效果上显示出较大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体育教育论文:分析高校体育教育体操课程教学 一、体操教学场地设施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有73.9%的学生对三明学院的体操教学场地设施不满意,现实情况由如何呢?我校有体操房1个,原来在北区,距学生的宿舍较远(约1.5公里),学生每次往返上课,意见较大,2010年体操房迁往南区图书馆负1楼(由停车场改建),与健美操、拉丁舞、瑜伽等课程共用,管理较为混乱。由于近10年来学校未添置过大型体操器材,一些器材比较老旧:双杠只有两副,其中之一杠面已经开裂;跳马有两个,均存在一些问题;跳箱有两个,其中的一个已经坏掉;踏跳板表面已经被踏出了一个坑,半数的体操凳已经没有了板凳腿,上课用的镁粉也偶尔会不够用。学生对这些问题反映比较强烈,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体操房急需补充体操器材。 二、学生学习兴趣 从表1可以看出,有31.7%的学生表示对体操课不感兴趣,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体操教学部分动作偏难,尤其是对没有任何体操基础的学生而言;二是现在的部分学生怕苦、怕累的现象比较普遍,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日常生活中基本没有经受过一些挫折,一遇到困难就产生畏惧心理;三是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的不到位,未能使学生体会到战胜自我的成就感,未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 三、体操教学内容 这里所讲的“体操教学内容”是指体操普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指广义“体操”的范畴和内涵。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体操课程教学课时和相应学分的变化情况,与此相对应的还有体操教学内容的巨大调整。在教学课时比较多时,体操课教学内容包括了体操、基本体操、健美操以及体育舞蹈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介绍;现在体操教学课时减少了,但基本体操普修(30学时)、健美操普修(32学时)和体育舞蹈选修(32学时)已经从体操课程中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体操教学内容与原来相比,只是进行了微调,原来的体操教学技术动作基本保留了下来。如果单纯从课时多少的表面来看,体操课程好像是没怎么变化,但实际上课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总课程的持续时间也发生了变化。因为原来基本体操等内容大多是作为准备活动部分来进行的,课的主体部分是体操技术动作,所以,目前的体操普修课实际上还是把学时压缩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感觉体操课教学内容多、动作难、课时少。体操课程教学内容的进一步细化、分化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原来的“整体化”式的课程体系中,基本体操是作为课的准备活动部分进行的,基本贯穿于整个学科上课过程;健美操作为当时学校体育体操教学内容中的新兴内容,其本身的发展还不够完备,因此,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在体操教学中被作为了介绍内容,课程和课的主体部分是体操(竞技体操),这种体系符合当时的学科发展实际。随着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推进,三明学院从2005年开始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第一届)的培养方案进行大的调整,在体操教学方面突出的表现为大幅压缩体操课程的教学课时和学分,将基本体操、健美操作为学生的普修课单独开设,将体育舞蹈作为选修课开设。这种“细化”式的课程体系,对于分出来的学科来讲,可以使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在教学过程中更易执行实施,而对于体操(竞技体操)来讲,是大幅压缩了学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分支学科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地位的上升和体操地位的下降。体操的学时被压缩了,而当前体操的教学内容与原来相比却未进行大幅调整,这无疑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基本体操被单独设课,在规定课时(30学时)内,只能对学生进行基本内容(徒手操、轻器械体操、队列队形等)的教授,而无法安排学生实践的时间,这也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四、教学评价 体操普修课教学评价一直延续着“技术考试+理论考试+平时成绩”三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模式。其中理论考试为闭卷考,占总成绩的30%;技术考试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为教师通过学生平时上课的参与程度,积极程度,给予评价,占在总成绩的10%。这种评价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绝对评价。多年来,三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的评价,一直是以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考试内容以及统一的考核标准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评价,这种评价通过理论考试、技术考试、平时成绩等三个方面作为评价依据,而体育教育类学生教学能力和个人的综合技术水平及其在原有水平上运动技能的提高等发面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只能评价学生自身对动作技术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与考试标准的差距情况,无法显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进步程度,评价标准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的的探讨 1.学生学习体操课程的基础差 通过表1可以看出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绝大部分没有学习过体操内容,没有任何基础,这在近年来学生的成绩中也得到了体现,学生的平均成绩集中在66—76分区间,学生成绩在90分及以上的几乎没有。这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本课程的第一学期必须狠抓学生体操专项基本素质的训练,贯彻“素质先导性”这一教学原则,在学生专项素质差的前提下,只有学生的专项素质提高了,教学进程才能顺利推进,教学任务完成的质量才能提高。 2.体操教学场地设施较差 体操教学场地设施比较差,一些器材急需补充,当前已经对正常的教学秩序有了影响。其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体操的器材设施价格本身比较昂贵,不像武术和球类等项目;二是我新晋本科院校,学校各方面的资金比较紧张,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维护方面的费用不够充足;三是体育院系及分管体育的领导对本部门场地设施建设的规划不够完善。因此,任课教师需要向院系积极汇报当前存在的问题,院系相关领导需要做好相关方面的规划,有计划的对相关体育设施进行建设和维护,需要向学校有关部门积极申请相关经费。 3.部分学生对体操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 从表1可以看出约1/3的学生对体操课没有兴趣,这可能有体操教学内容本身偏难的原因,有学生本身怕苦怕累的原因,有教师相关思想 工作没有做到位的原因。这要求任课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帮助学生逐步培养对体操的兴趣,至少不能使其对体操产生抵触情绪,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正常学习和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 4.体操普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当前的教学实际不够适应 通过表2可以看出,体操的教学学时和学分比原来有了大幅减少,而教学内容与原来相比没有太大调整,尤其是个别难度系数较大的动作,又是学生必考的技术大作,由于扩招及我省的体育高考的方案造成的学生身体等方面的素质比以前有所下降,这些因素导致学生普遍反映体操课教学学时少、内容难。因此,任课教师需要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当前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状况及体操课程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对现行的体操普修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5.体操普修课程的教学评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明学院体操普修课程的教学评价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绝对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操作比较简便,但忽视了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程度、个人努力进步的程度,无法兼顾相对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下,一方面学生的成绩分布不呈正态,学生的体操普修课程成绩普遍偏低,这显然不够合理,也给本专业学生的评奖评优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部分身高较高、体重较大、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感觉自己即使非常努力的去学习,但也未必在考试中能够及格,容易使其产生“破罐破摔”这种放弃的学习心态。所以,任课教师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改革,不仅要进行绝对评价,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对评价,对其努力程度及进步程度进行评价,对期末考试的技术动作进行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分类,根据自选动作类型和难度赋予其对应的分值,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选择自己要考试的自选技术动作。本文来自于《绥化学院学报》杂志。绥化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六、结论与建议 在体操普修课教学中贯彻“素质先导性”原则,提高学生的专项素质;院系领导需要做好相关方面的规划,积极向学校申请相关方面的经费,逐步改善体操房的场地设施条件;体操任课教师需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任课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当前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任课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学评价方法,需要兼顾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需要对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程度作出考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体育教育论文: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内容摘要】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体育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要把“育人”放在体育教学首位。体育教学比其它学科更有机会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坚毅、勤劳、勇敢、团队精神、组织纪律性等优良品质,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从教材、教法等方面来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 体育教学 体育竞赛 群体活动 突发事件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育才先育德,成才先成人。”体育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要把“育人”放在体育教学首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广大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应根据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从不同方面,不失时机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寓德育于严格规范中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活动形式多样,活动范围广泛,体育活动必须有严格的规范要求,才能使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实施。这为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创造了条件。体育课堂常规是上好体育课的保障。它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穿运动鞋、运动服;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做到有事请假、不无故旷课;认真听讲、刻苦锻炼、互相保护和帮助、爱护器材等;学生从集合整队、队列练习到队形变换都有严格的要求。把体育课堂常规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可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有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有布置场地、搬运器材、清扫运动场、整理器械和修理器材等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可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养成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习惯。在体育竞赛时,可以通过体育竞赛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培养学生发扬公开、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和尊重对手、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体育道德品质。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并要求大家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取得的成绩无效,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二、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 《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丰富,不同的内容所蕴涵的德育因素也不同。例如长跑,侧重于毅力和恒心;武术侧重于吃苦精神和持之以恒;球类运动侧重于勇敢、果断、自信、坚韧等。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明确德育目标,有的放矢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中,要经过动作由生疏、僵硬、呆板到熟练、协调直至自动化的形成过程。要使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都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教育学生要正视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课堂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的练习强度和密度,教师设定了一定的练习强度、次数、距离、组次等,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时,有的同学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有恒心、有毅力、乐于完成任务;有的同学情绪波动较大,动作反应迟钝、不协调,难以完成任务;有的同学因胆小、腼腆、动作拘谨而完不成任务。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表现,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有的学生耐力素质、意志力差,在耐久跑教学中往往不能坚持到底,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这时,老师可以讲一些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也可以讲一些优秀运动员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 三、寓德育于体育竞赛中 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学校的体育活动几乎都是集体活动,这就为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条件。体育竞赛要求有组织、有纪律、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项活动。学生在练习中常面临集体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的艰难抉择,体育课比室内文化课有更多的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机会,抓住时机,加强教育,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竞赛中,可以教育学生注意安全,不计个人得失,应从大局出发,养成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执行集体决议,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进行比赛时,参加竞赛的同学为了集体的荣誉,力争上游、努力拼搏;不参加竞赛的同学,为本班的同学呐喊助威;胜利后相互致意、互相庆贺;失败了也不气馁,总结经验、分析原因、以备再战。从而形成为集体荣誉而战,胜不骄,败不馁,团结协作,平等竞争的精神。 体育运动和竞技比赛,增加了人际间的交流,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消除了人的精神烦恼,催人奋进,给人愉悦,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例如:学生失败了,教师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信心,重整旗鼓,以备再战;学生胜利了,容易骄傲,教师讲讲骄兵必败的道理,树立学生正确的竞赛心态。又如竞赛中,学生易犯个人英雄主义的错误,往往盲目蛮干。这时,老师讲安全的重要性,讲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寓德育于群体活动中 学校群体活动有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田径队训练和比赛等,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机,这些活动可以活跃师生 生活,陶冶情操,树立良好校风、学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师要结合学校团委、政教处制定的教育目标,使学校的群体活动与德育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如定期开展运动会、举办队列队形、广播体操、跳大绳、拔河等比赛。对课间操进行检查、评比,并实行量化考核管理,成为评选文明班级的条件之一,真正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这些群体活动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时机。 五、寓德育于突发事件中 由于体育教学活动大多在室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变不利为有利,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发现不良现象应及时给予指出,表现好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树立学习的榜样,并利用课堂小结给予点评,使学生明辨是非,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一次“立定跳远”教学中,我反复讲解动作要领,做了两次示范。然后,请一位平时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试跳一次,不料该生没掌握好要领,落地时重心偏移,滑了一跤,摔在地上。这一摔挫伤了全班同学的勇气。轮到自己练习时你推我让,不愿跳。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停止练习。在耐心给学生讲解动作要领的同时,讲述我国运动员如何带伤参赛为国争光的故事,让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使他们明白:只要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困难就会迎刃而解。通过这一番的耐心教育,学生消除了恐惧心理,个个争先恐后地练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一切活动都要通过教师作用于学生。如何把德育寓于体育教学之中,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把德育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体育教育论文:浅谈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淄博矿业集团二中 成文 前言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一、了解体育课结构 进行全方位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是一个包括身体、智力、思想、情感、态度等在内的全面教育,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锻炼健美的体格,发展理性行为,提高思想觉悟,充实智力活动,扩大经验范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体育课的结构,根据每堂课的特点和内容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 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 3、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队列队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场地器材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 的思想;课堂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4、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5、结合教师以身作则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1、体态暗示法 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例如,教学中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漫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2、实践体验法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 3、激励竞争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 4、时机捕捉法 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5、情感感染法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去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只写在 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要把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体育教育论文:浅谈中学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师则是通过体育教学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艰苦使命的。做为体育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为突出, 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 他们的心理特征表现更加明显, 如运动, 好表现自己等等, 体育课的特点是在不断活动中进行, 这就为我们提供良好的时机,因此, 利用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 自觉地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 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增强体质, 陶冶情操, 提高品德素养, 是每一位中学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 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必须先了解体育教育的"六性", 即: 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和交往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贯彻课堂常规和教材的特点, 严密课的组织教学, 处理好突出事件, 发挥集体力量等, 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之中。下面根据我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 谈谈粗浅的体会。 一、集体性: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 活动范围广, 内容变化多, 受外界干扰大, 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 纪律约束, 就无法进行教育。如集合、整队、队形、队列变换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动作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因此要使学生明确, 一个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整体是校风、班风的窗口, 从而引导他们建立必要的制度, 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 对违反集体利益, 破坏集体荣誉的不良行为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 启发、培养学生发扬集体主义思想、精神, 提倡互相尊重、互相配合, 团结协作的共产主义思想。 二、表现性: 中学生具有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 体育教学内容多、广泛, 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 内在世界状态较易全部地体现出来。如活跃、稳健、沉着、急躁、信心、坚定、胆小懦弱、自尊心极强, 勇敢顽强, 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认真负责和敷衍了事, 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 做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 掌握学生心理特征, 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三、竞争性: 为了完成课的任务, 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 充分体现出竞争性, 它反映一个人的实力、意志品质和心理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 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如上球类课时, 要求灵活果断, 有整体配合意识, 上耐久跑时要求坚强, 有恒心, 肯吃苦耐劳, 敢于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要使他们在成绩面前胜不骄, 败不妥, 发扬坚韧不拔的战斗作风和拼搏精神,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训练中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四、规范性: 在教学中, 规范性可以培养组织纪律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体育教学形式多种多样, 活动的空间广阔, 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必要的限制性, 就难以控制教学全过程, 如果堂常规、竞赛规则、规程等, 用这睦常规、规则作为教学、训练的规范, 使课顺利进行, 做为一个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多种规则, 并且严格地执行, 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训练中得到教育。 五、实践性: 体育学科区别其他学科最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学生必须使身体承受一定量的运动负荷, 在学习掌握一个动作技术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 而教学训练中各个不同的环节必须有相应的各种意志品质的支配才能达到最后动作的准确性、节奏性和协调性, 从而达到自如化。做为体育教师应抓住体育运动竞技性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地联系实际, 有目的地诱导学生用模范事迹结合教材特点和组织方法进行教育。 六、交往性: 体育教学中, 交往性表现较为突出, 教学形式常采用的如集体练习、分组练习等, 有个人之间, 个人与集体之间, 我们要求在教学训练中, 要互相帮助, 互相促进, 尊重对方, 讲文明礼貌, 虚心向对方学习, 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相适应的上进、好学、友爱的观念, 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打下终身体育的基础, 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使学生思想水平进一步地得到发展和提高, 交往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 中学体育教学, 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 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 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提高学生身体的心理的素质, 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培养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 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 体育教育论文: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以下几个方面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1.根据教材的特点注意引导教育 学校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有鲜明的思想性。如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树立为四化建设锻炼好身体的思想,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做贡献结合起来;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敢于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坚持锻炼,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体育基本理论教材是教师有目的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计划地、统筹地安排好每学期的体育理论课,以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属于体育运动的技术。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如:教授各种器械体操、跳跃项目便于培养学生勇敢精神;篮球、排球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纪守法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如本人在教授中长跑时,把技术动作认真讲解示范并提出了练习的要求,注重强调思想教育因素,克服紧张、畏惧和怕苦心理,运用心理暗示法,暗示自己体力好,感觉也不错,以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用注意力转移法,使其把注意力转移到调整呼吸的节奏上来,这样既促进了他们充满信心地去完成任务,也使他们在努力完成任务时进一步磨炼意志品质。 2.认真抓好课堂常规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 课的开始要对学生进行动员,提出本次课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映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值日生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这样,将思想教育同体育教学中的组织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意志品质的形成总是和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在教学练习中增大难度、强度,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在完成各种所能承受的运动中得到磨炼。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的思想品质上的各种弱点也会在练习强度和教学不断深入过程中表现出来,针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及时教育。 3.注重榜样教育 运用体育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所取得的新成绩,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为祖国争得荣誉,使我国在国际体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使学生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榜样教育:每年全校都要评选各类的积极分子,而体育积极分子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左右,这对推动学校的体育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教师的自身榜样教育:教师的思想品行和业务水平,包括文化素养、教学风格、言行仪表、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品质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当学生意识到从教师身上看到了他们所希望的形象时,就产生了积极的榜样教育的效果。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勇于吃苦耐劳,不怕苦累,不怕太阳晒,不怕风吹和寒冷,工作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示范认真规范,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练习时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后进的同学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要靠教师常年累月的辛勤劳动才能奏效。 体育教育论文:学校体育多种教育作用 在现代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除了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和增强学生体质外,在学生德育、智育、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审美及心理健康等的教育方面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体育课以其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活泼向上,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的不同,课的形式的不同,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审美及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引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 1.德育功能 1.1爱国主义教育每一届的奥运会,当我国的运动员一次一次的站在领奖台上;当鲜艳的五星红旗一次次在上空升起;当嘹亮的国歌一次次的奏响,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这种视觉感官上的冲击,是任何说教形式都不能替代的。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冲击,更加深入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室内课的时间,通过向学生讲述运动员为国争光的事迹,播放运动员争金夺银的电视画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结,这种教育形式所起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效果,是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所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学会和利用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2集体主义教育体育的许多项目都是集体项目,比如:篮球、排球、足球等。要在这些运动项目上取得胜利,必须靠全体成员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够取得,个人在这些项目中虽然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单纯个人英雄主义在这些项目中只会导致失败的后果。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项目的特点,通过向学生讲述一些实例,适时的进行一些教学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必须为集体的利益和荣誉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个人的一切行为必须服从集体的整体利益,从而达到集体主义教育的目的。 2.学校体育的促智功能 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大脑的发展,训练和开发左右大脑,改善大脑机能,使之平衡发展,为学生的智力活动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通过体育活动和体育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思想敏捷、协调、灵活和流畅,体育活动还能促进大脑的代谢,消除大脑疲劳。大脑是人的思维器官,新陈代谢最为旺盛,需大量的供血和供氧。高度集中和持续用脑,会使大脑的氧供应量不足,很容易出现大脑疲劳,影响思维,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大脑的新陈代谢,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放松大脑神经,使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敏捷,学习效率提高。因此,体育运动的促智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3.意志品质教育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锻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困难和挫折是人人时时都可能遇到的,但当困难和挫折出现时,选择克服困难还是退却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体育运动则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应该利用田径一些项目的特点,定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如:1500米、3000米等长跑项目,学生在从事这些项目的运动时,必须克服生理上,心理上的考验,特别是在“极点”出现前后,学生在“极点”出现时所面对的压力和选择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最好锻炼。通过这些运动项目的锻炼,让学生明白坚持到底的真正含义,体会克服困难后的轻松与愉悦,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4.竞争意识的培养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目前我国的许多地方的中学生开始进入独生子女时代,过多的溺爱使得现在的学生缺乏自理能力,一旦脱离父母难于适应现代社会。要想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并在社会中获取一席之地。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体育运动是不服输的运动,一次成功来自千百次的失败,体育比赛本身就是一种竞争,要想取得最终的胜利,必须从击败一个个对手中获得。因此,经常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比赛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5.审美观念的培养 学校体育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及审美能力。学校体育可以造就学生健康的身体,能够培养学生美的形体,美的姿态,这是健美也是外在美,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人格美,也是内在的美。现代学校体育注重与音乐、舞蹈、美术有机结合,水乳交融,形成一种审美的复合文化,从而通过体形美、造型美、动态美、神韵美、旋律美、器械美、服饰美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熏陶学生美的心灵。 6.心理调适功能 现代社会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但是人们往往只重视生理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所以把学校体育的目标也局限在提高身体健康的水平上。在学校体育中,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普遍存在,学校体育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学校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这对于发展中的青少年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素质培养。体育活动能够愉悦心理。紧张的学习,会对学生产生心理压力,使之产生心理疲劳。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音乐、舞蹈有机结合的活动能够消除心理疲劳,使之精神振奋,兴趣盎然。体育活动能够让学生宣泄不良情绪,影响学生的性格走向,调节心理平衡。学生在课堂及生活中的失意、自卑、紧张、忧郁等情绪都可以在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中得以宣泄和调节,通过体育运动来释放内心的压力和郁闷,从而获得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学校体育的健体、德育、智育、益心等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及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要从意识上改变以往的片面看法,认同学校体育多种育人功能的存在,并把这种认识落实到体育教学的实践。 体育教育论文: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的实施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促使我们必须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改变以往陈旧的教育观念,使体育教学方法更加贴近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做到以学生为本,帮助他们自主探究运动技巧并能真正爱上体育运动,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所以,在创新教育理念下,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实施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解决一线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困难,为指导体育教学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帮助,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一、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的内涵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教育。创新教育本质上就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种措施。其创新教育一方面是全面的综合性的教育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在创新教育下,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体育教育的成果。另一方面,创新教育不仅包括实践创新,还包括理论创新。创新教育理念的重心是学生,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为祖国培养人才也有利于提高民族的综合实力。 体育教学方法是为达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采取的必要的手段或者方式、方法,是一种师生互动活动。而创新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方法则是加强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提供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融入创新理念的一种方法。 二、当前体育教学方法实施的现状 体育教育承载着学生身体健康的维持和提升、学生个人能力和人格之形成以及文化的传播等众多功能和追求。但体育教学的实施现状与目标追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体育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实施还存在哪些问题、教学方法的创新程度如何等都需要我们进行分析和研究,来改变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愿望不高和兴趣不强的情况。 (一)新式的教学方法实施力度不够 随着我国体育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呈现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然而,受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不同、授课习惯的差异影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都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新式的教学方法学习和借鉴力度不足,还是沿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没有很好地利用新式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过多地突出学生体质的增强,过多地关注了运动技术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忽视了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赋予的教育任务,忽略了学生在锻炼中磨炼意志、增强凝聚力、提高团队协作意识的教学方法。 (二)体育课程设置结构单一 体育课程设置结构单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体育课程的知识结构单一。主要针对运动项目技术和身体素质的教学传授而忽略了心理素质培养、人体保健知识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学习;第二,课程设置呈现单一化。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普遍规定了每周2~4学时的体育课,除此之外的实践课则交由学生课后自由安排,忽略了学生自主体育的重要性。 (三)学校对现代教学技术的利用不够 我国长期以来对体育课的重视一直不高,致使对现代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利用不够,如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科技等技术手段。其实这些高科技的教学手段的利用,能够提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开阔学生的课外体育信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四)体育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当前,体育教师队伍在专业学历和知识结构上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一方面,专业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是在运动技术的模式下培养和成长起来的,科研技术能力普遍较低,教学随意性大。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和地区的体育教师都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的,专业水平低,体育教学效果差。 三、创新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学方法的要求 (一)对体育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要求 创新教育理念下,要求体育教师高度树立起创新教育的信念,并在工作中注重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挖掘培养,根据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不同进行分类,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同一个教学方法下对学生的教学效果有不同的差异,因此,体育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引起重视,正确引导学生把兴趣爱好与体育项目结合起来,积极帮助学生进行独立地创新学习。此外,体育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不断发现问题,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教学方法的创新其实就是要根据时展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既要改革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又要加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这也是创新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二)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 创新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传道授业,更主要的是起到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的学习精力放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掌握上,并结合自身的优势,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体育学习方式,不断完善和创新学习方法。 四、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的实施建议 (一)加大对新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当前我国学校的应试教育的观念没有完全转变,普遍把学生的文化知识高于体育锻炼,没有从思想上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更没有加强对新式教学方法的推广和运用。所以想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多创造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创新教育理念下,多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并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创新、优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感受体育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成长。 (二)优化体育课程的设置 针对目前体育课程结构设置单一、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创新教育理念下,教师在设置体育课程时要重点把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针对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体现出来,并符合学生生理特征。同时,体育课程的设置,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作为主要教学目的,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发挥自主创造性,保证课程顺利进行。 (三)充分利用成功教学法 相比其他的课程,体育课堂应该是最能让学生放松的场所,所以在创新教育理念下,要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感到轻松快乐。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成功教学法,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适当的降低锻炼的难度,调整运动中的速度、准确度的指导标准,因材施教,让学生在锻炼中体会到成功带给他们的喜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同时,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的现象很普遍,部分学生受不了一点委屈。所以,学校里教师应该多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在生活中出现的种种挫折,让他们明白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让学生经历这些,好过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后碰得头破血流。 (四)提高教学方法的娱乐性 在当前的体育课设置上过分强调规范和整齐,大大降低了运动作为能够愉悦人们身心的功能,失去应该有的一种活力。其实本质上说运动也是玩的一种,只有在课程设置中充分发挥运动的娱乐性功能,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不知不觉地完成课堂既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充分运动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运动锻炼的目的,才能在学习中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五)严格对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的要求 在创新教育理念下,部分体育教师还依然沿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对新式的教学方法应用不够积极,课堂组织形式单一,与学生缺乏交流,一定程度上与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和管理不严有关系。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体育课的监管力度,鼓励教师多总结教学经验,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体育知识、加强锻炼,真正解决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五、结束语 总之,创新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可以是多样化的、行之有效的。要实现它的这些优点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等多方的积极配合。创新教育有着很好的目标和前景,要达成这些目标需要教师、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学校方面也要加强对体育的重视,社会方面需要加强对体育课的重要性的认识,这样三方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创新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最大的功效。 体育教育论文: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内容提要】以探索我国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模式为目标,采用社会调查、教学调研、实验、统计分析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在对高校体育教改中热点与难点进行透析,对高校体育教育观念进行探讨,对体育课程进行规划,对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对策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摘 要 题】学校体育 1 综合分析概要 中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发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科学培养21世纪现代化人才的教育法规。特别是那些应用型、对策性的研究课题,就必须在求“真”和求“用”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科学的验证。这样才有可能加速形成以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来激发、检验理论研究;而理论研究又推进和指导高校体育教学实践,这样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优化循环。从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客观情况来看,对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概括的说有四个方面的研究专题。首先是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它要求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和“发展个性”等素质教育思想真正贯彻到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中去;其次是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它要求高校体育教育必须围绕把每一个大学生都培养成为既德才兼备,又具有新型生命观、健康观、运动观、审美观,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变革的新型人才而设置和更新体育课程;第三是卓有成效的对策、方法。它要求入世后的中国,在高等体育教育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能够切实担负起大学生的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和激发其潜在创造力的教育职责;第四是科学的理论研究、规范的方法体系和可靠的实践结果。它要求中国在新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必须融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于一体。所以,加速对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既有深刻地社会背景,也是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研究向深层次探索其内涵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2 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的内涵。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几个方面。它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最终以健康教育为主体,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为共同目标。这种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它把教育方针中的培养目标予以综合,比片面的基础教育的理解更为全面,更为深刻。 3 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 3.1 新世纪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 首先,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21世纪大学生的身心完善。但调研结果表明:在技能和体质教育方面,各院校均有着较为成功的教育方法和操作经验;但在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和训练的院校仅占25%,显然不够。所以,必须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在课程目标方面充分体现身心完善和全面发展这一功能特点。 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有关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基础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水平。这是因为没有文化就形成不了体育,没有文化也发展不了体育。在调查中有86.8%教师认为:“增强身体锻炼知识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以及“强化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文化思想、体育欣赏能力、体育研究方法的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改的重点。所以,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必须充分地体现出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修养水平这一素质教育特点。 第三,注重培养大学生终生体育的态度和体育能力,激发他们自觉和自主学习体育的兴趣。这是因为体育课程与知识情感和操作三个领域高度相关。而调研结果也表明我国在这类目标环节上较为薄弱,甚至有空白点,并且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发展。因而,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竞争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对未来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提高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从而使其更加旗帜鲜明的为我国21世纪人才战略提供服务。 第四,发展个性。这是高校体育教育充分体现大学生自我意识、思维方式以及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特点的关键。所以,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应注重拓宽大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和激发其潜在创造力的闪光点。 第五,善于把长远的课程目标和近期的课程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且近期目标必须成为长远目标的阶段目标。这样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才能够统一互动、方向一致、现代化的课程目标才能在新世纪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3.2 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 新世纪、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概括地讲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首 先,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它要求课程内容必须融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并且在高校体育教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以引导大学生们主动尝试和创造性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而,它是衡量现代化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尺子和镜子。 其次,是课程内容综合化和多样化。这是多功能与高综合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所决定的。它要求把身体素质功能的课程组块转向把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余暇课程、健身课程、电教课程等紧密结合的大课程内容。以充分体现高等体育教育的多功能综合并进和丰富多彩的整体功能特征。 第三,是课程内容弹性和自主化。这是发展个性、激发大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提高大学生体育能力和整体素质等新世纪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同时,也因为大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成就感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一个标准,一种规格”的内容模式不仅严重限制了大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而且也压抑了他们潜在创造力的闪现;而弹性化、自主化和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则能够把共性和个性有效地兼顾起来。所以,必须构建一个灵活多样、自主性强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模式,并强调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向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方向发展。 3.3 客观实效的教材体系 扩大学生选择体育教材项目的自主权,扩大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自由度,是教育发达国家发展大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完善自我意识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高校体育教改和规划21世纪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一个核心点。因而,在对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内容、范围进行排列、选择、组合的实质,就是对教材体系的科学规划。而且也必然在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据此不难得出,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材体系必须同时具有3个特点:①是教材内容现代化。它要求对教材内容的选择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于一体;②是教材范围综合化、多样化。它要求能够覆盖体质、生理、心理、文化、道德、营养、人口、生物、哲学、健康乃至更大的内容范围;③是教材项目的组合弹性化、灵活化和功能化。它要求按照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不同形式、不同项目进行功能组块,且保持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系统整体的功能特征。这样既可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又能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的自由度,同时也保证了大纲教材系统整体的综合功能。所以,三者兼备,缺一不行。 3.4 科学、系统的课程结构和规范、完善的考核制度 首先,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改革多元化,是加速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必然反映。调研结果表明:有44%的院校正在研究把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组成部分引入正式教学计划的办法。从这层意义上说,探索21世纪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发展模式,应把握好以下3个关键特点:①是扩大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自主权;②是扩大学生学习体育的自由度;③是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充分拓宽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是对高校体育考核制度的规范和完善。目前它已经成为入世后的中国为顺应时代潮流、加速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普遍观念。这是因为学分制不仅是拓宽大学生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时间与空间的科学体现;而且也顺应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发展。它对于课程内容的规划,对教材体系的组块,对课程结构的设计、对考核、评价制度的完善以及对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均具有规律性的要求和体制上的规范。同时,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亦不乏成功的先例和经验。所以,应加大运作的力度,以促进我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走向科学、规范和完善。 4 卓越有成效的方法、对策 素质教育以其倡导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和“发展个性”等理论观念深刻地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的本质”。因而,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教育,必须首当其冲地担负起这一划时代的教育重任,并且解决好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遇到和发现的新、老问题。鉴此,本课题针对国内普通高校体育教改中具有例范意义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科学验证和深入的理论分析。以期为普通高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探索构建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模式提供客观、实效和对策性的咨询建议。 4.1 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建设不容忽视 这是因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必然在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与国际接轨。高等体育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既是培养现代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因而,它首当其冲地担负着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和激发大学生潜在创造力的教育重任。所以,通过拓宽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优化职称结构来增强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协作攻关的能力等等,不仅能够有效地密切高校体育科研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且对于完善其自身的学科体系,巩固其在现代化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 4.2 体育基础设施须上台阶 普通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点多、面广,不花大气力、下大功夫很难有一个实质性的突破,这是因为难就难在重视不够,难在教育观念落后。因而,要在拓新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同时,把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对高校领导者办学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一个综合评价点予以认识。事实上,也只有新世纪“素质教育”观念下的现代化高校管理者,才具有从加强体育基础设施方面积极探索、挖掘人才素质潜力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思维特征。 4.3 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个模式,一种规格”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大学生个人和个性特点的发展,妨碍了大学生潜在创造力亮点的闪现。而扩大学习自主权,拓宽学习自由度和以启发他们创造性完成技术动作为主线的教学组织形式,则符合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符合大学生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特点,顺应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特点。其优越性有三:①是有利于大学生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的完善;②是便于开释大学生的潜在能力和激发其创造性的灵感;③是方法科学、简单、可操作性强,并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效果等等。 4.4 体育文化教育应注意实效 “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文化讲座+体育欣赏和技战术应用辅导”的理论课程模式:①是调动了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②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陶冶情操和塑造气质;③是成功地利用了书本、电教、竞赛、讲座和休闲等,科学地拓宽了大学生自主和自由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等等。 4.5 心理教育应贯穿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 “3个紧密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①是调动了大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是锻炼了意志,发展了个性;③是培养了能力,增强了自信;④是激发了大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提高了整体素质等等。从系统研究的结果看:该方法科学含量较高,实效性强,且操作简便易行,具有普遍的实践应用价值。 4.6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加速进行 “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构建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模式,不仅能够融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多、空间大、活动内容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等特点于一体,而且顺应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征。能够在高校体育教学、竞赛和活动中发挥出重要的主渠道作用。 4.7 体育科研应系统、规范 各普通高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运用不同方法加大对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方法、对策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力度,以期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探索和构建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等等,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可资借鉴的咨询建议。 4.8 规范的方法制度 规范的方法体系要求必须融实效法、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要求理论必须服从实践和应用于实践,且能够卓有成效的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系统性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且操作简便易行和规律性强,并具有一定时间、范围的可持续的发展性。规范性则是指该方法体系在经过去伪存真和精化完善之后,能够发展成为制度或法规性的操作模式等等。所以,它要求所有方法、措施、步骤必须依据高等教育原理、体育教学规律,大学生整体素质特点的客观实际而设计和实施,同时要求调研资料、测试数据必须经过科学、规范的统计处理等,充分体现出方法上的科学信度和操作上的制度规范。 体育教育论文:发展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发展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 摘要远程教育(DistanceEducation)出现不仅是教育技术的改革,更是几千年传统学院式教学模式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迅猛发展,使形成基于的网络手段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教育的未来将是形成一个全球化完整的网络教育体系。体育教育兼具体育与教育在新千年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寻求体育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尽快实现现代远程体育教育,可能是一条必由之路。本文根据远程教育在世界与中国的发生、发展,对体育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交互融合、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尝试性探究。 关键词体育教育远程教育网络 前言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使体育也提出了对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人类利用想象力使网络电子工具服务于教育,正在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学习社区。在这个社区里,理应有传播体育文化的一席之地。为此,华南师范大学开始考虑率先在中国实施体育远程教育的方案。 1.发展现代体育远程教育的时代背景 世界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1.网络化与虚拟化;2.公开化与国际化;3.自主化与多样化。在传统观念中,"教育"常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活动范畴,"传播"是另一个独立的社会活动范畴,"电脑网络"则又是一个独立范畴。但实际上这些不同范畴之间的界限正在日益消失。突破时空限制的学习方式推进了教育发展,也推动体育教学模式的更新。 1.1中国远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澳大利亚远程教育专家Latchem(1999)在论文中指出:从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可以看出,在知识和智慧的开放学习和自我教学方面中国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而远程教育历史上出现的最大体系就是中国60年代初举办的广播电视大学。1989年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远程教育研讨会,正式跟上世界的步伐。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变人口包袱为人才资源的优势,需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1999年6月13日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文件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主要工程之一。大学生入学率要从1997年的9.1,提高到20__年的15,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网络大学"被认为是唯一可行的途径,将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产生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20__年10月,北京"第六届中国国际现代教育技术及设备展览会"专题报告会上,专家们把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归结为三大步: 函授广播电视大学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可采用的七大媒体:互连网、电视、电话会议、广播、电子教材、文字教材、面授。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是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卫星电视教育网基础上,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1.2实现现代体育远程教育是教育改革必要内容 远程教育打破了地域和时间因素对教育普及的羁绊。新的教育目标,归根结底是实现和发展在现代环境中的大众教育(MaEducation)。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对封闭的传统办学模式执行着一个优化选择的法则,即一个不能提供融入生活的,方便、迅速、优质的远程教育的学校,终将走向萎缩之路。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和体育都将成为特殊产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作用。它们不仅是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支柱,而且成为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变革的关键所在。现代远程教育在全球的发展实际已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以网络化电子平台为骨架的网络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正日益形成。在未来的三年,中央政府将集中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并广泛吸取地方、企业、个人的资金和力量共同完成现代远程教育框架的构建。到20__年,目标使现代远程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形成主体规模,基本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为主体的教育网,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然而,中国长期形成的体育专业教育传统模式,不能满足信息革命发展到知识时代对体育的要求。 传统的体育教学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小规模的课堂练习,这种高消耗、低效益的时空限制型模式将被远程教育打破。 1.3体育教学走向现代远程教育 体育被认为是信息更新最快的领域之一。通过网络互动教学,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国内外教学情况,把各种体育声像及图文资料及时展示到学生面前。体育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决定了相当一部分更新内容需要数字化交互式的动态演示教学,这是常规教学手段 无法完成的。 1.4远程教育手段促进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它的发展必然带动中国体育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探索按照市场机制和产业化理念来发展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与电子商务融合,推进体育远程教育和体育产业在中国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真正实现。 2.体育教育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构想与框架 2.1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以互联网为主要依托,将远程课程教学与培训、教育服务和教育信息交流等进行充分集成的完整体系。这一新型网络教育体系应由下列几种方式构成: 2.1.1实时教学系统:广播电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形象直观,提高效率,师生即时交互在线讨论。 2.1.2异步学习系统:师生异时交互。 2.1.3协作式学习系统: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能够通过网络测评和在线讨论,强调自主探索的发现式学习。 2.2体育网络教学系统 网络教学系统是提供远程教学服务的系统软件,它将网络课程与学校的远程教学服务进行了有机的集成。应包括:信息交流系统,如:聊天室、Email、新闻组等、多媒体课程学习系统、辅导答疑系统、作业评阅系统、远程考试系统、虚拟实验系统。 2.3体育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系统 包括学科文档资料库、学科题库、学科案例库、学科媒体素材库、学科课件库、技术练习库、运动处方库等。 2.4现代体育远程教育管理系统 用来对体育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管理,构建成统一的体育教学资源库,为各类体育网络课件的制作和教学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应包括:远程教学管理系统、课程学习管理系统、授课学习系统、考试管理系统、信息查询系统、计费管理系统、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体质监测系统、运动技术评价系统等。 2.5体育网络课程开发系统 网络课件开发是一种全新的备课模式,通过网络课件设计工具,并在与相应资源库的支持下,可完成多媒体课件快速生成、可移植、可交互的要求。包括网络课件开发工具、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网络课件开发模板库。 2.6体育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特点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见《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按现代远程教育对网络课程的要求,体育远程教育具有以下性质: 先进性:内容和教学体系先进,体现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时代特征。 开放性:优异的网络信息性能(传输速率);体育教师可依据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网络教学方案;网络课程制作和应用自动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可扩展性强。 交互性:教育不等于宣传,信息流必须是双向的。 共享性:能够在广域、局域和单机实现,适应不同终端设备(PC机、信息家电等)访问;要求实 施远程教育过程中,同步多种媒体发行,用户有可选择性;教学素材可重复利用,资源共享且容易扩充。 协作性:不光完成师生交流功能,而且能够生生交流。 自主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生动性:应用各种现成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如3Dmax、Premier,Flash、Java等动画与视频技术, 使课件及网页更加形象生动。 2.7实现体育网络课程的应用环境 2.7.1完成体育远程教育平台的拓扑结构图(页状、星状、混合形状定型); 2.7.2建立适合体育远程教育网络运行中心(NOC:NetworkOperationCenter)及网管系统(NMS:NetworkManagementSystem),高度重视可扩展性; 2.7.3建立体育远程教学技术培训中心:培养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者并负责相关知识更新; 现代体育远程教育实施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体育远程教育并非传统体育教育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远程教育依赖教学支撑平台来开展远程教学活动,其最终目标是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探索式和协作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创造性人才。因此,在教学的授课、学习、作业、答疑、测试等诸多环节中,必须采用专用的体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来使这些活动得到基本保证,避免简单的"课本搬家"。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是中国"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中唯一有体育学科立项的单位,20__年率先成立现代体育远程教育课题研究小组,正在建设包括多媒体远程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室、多媒体远程教育示范教室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源系统等一套较为完整、先进、实用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为师生们提供培训、学习、研究体育远程网络教学的良好场所。 3.展望 体育远程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将对从业体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从每年高考体育文化课低分录取就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的考生基础薄弱,体育教师文化知识相对偏低,需要继续教育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和远程教育的相关教法等方面的进一步培训。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首先将发展体育信息资源中心和教师培训网络,进行教师再培训,帮助教师提高其使用教育技术、手段与方法的能力。 目前开设体育技术课似乎是体育远程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难题,对此,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正就此进行深入研究。20__年9月奥运会体育科学大会期间,我们访问世界最著名的远程教育机构--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远程教育中心时,该中心学术主任GlenPostle教授认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可以开设几乎任何课程。20__年10月,在北京的"中国及世界远程教育研讨会"上,英国一家公司展示体育专业教育的网络课件,显示出互动教育的成功。 类似体育远程教育的艺术教育已经提供了先行的经验。如对弹钢琴感兴趣的人现在已经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去学钢琴,学费低廉,效果满意。在提供音乐教育服务 的因特网公司中,比较出色的有公司,公司以及公司,网络公司特聘的钢琴教师通过因特网进行即时交流,钢琴教师通过网络可视电话,在异地进行现场指法纠正。此前,面对音乐教育在网络的发展,许多传统的音乐教育者还持怀疑态度。但到1999年9月份,已经有800多名来自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在该公司注册学习。美国新泽西州一名31岁的男子刚刚通过公司的"网络钢琴教学法",学会了弹基本的布鲁斯节奏。他一共才接受了4节课的网上教育,每节课时为30分钟。这种网络音乐教育的最大益处是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自由"。有了网络钢琴教学后,完全可以自由的选择练习钢琴的时间。学习演奏器乐这样精细的操作都已经在网络实现教学,体育教学又何难以逾越的障碍呢?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体育远程教育把网络教育从二维图象又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即控制人三维空间的"完整环境"。"虚拟现实"更象潜入水族馆之中,而不是透过玻璃橱窗观看。这样,体育老师做示范教技术的传统教学模式会因此渐渐离我们远去。便携式电脑与接在身上微型无线传感器组成的训练反馈系统来精确指导标准的运动技术动作,传输是符合学生身体特征的最佳技术。通过网络的即时反馈,学生会同时获得来运动训练、运动营养等自多方面专家的指导,随时可以观看任何世界优秀选手的训练与比赛场面,并可通过网络交互发出讯息。 体育教育论文:分析体育教育中智育作用的发挥 智育,即开发智力的教育。有时也单指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说:“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伟大领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也说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智育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据《周礼地官》记载,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已有六艺之教。智育随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近现代,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在智育问题上我国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我国学校智育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化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并培养科学态度,为学生奠定比较完全的知识基础;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育勇于探索的精神,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体育教育对学生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体育活动有助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促进学生记忆的发展,提高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最后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的。 一、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比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学生是通过良好的观察力来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体育教育就是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要锻炼观察力,应从身边的事物、所处的环境着手。所以,体育学习的过程是很好锻炼观察力的途径之一。由于体育课程很多是技能性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动作要领的示范,这就需要学生耐心和细心的观察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在长期的观察能力的训练中,学生会强化自己的观察能力,对其他事物、知识的认知和学习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中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还能锻炼学生的耐心,学好一门体育课程是需要长期的观察,掌握技术的要领,从而变成自己的知识。 二、体育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记忆的发展 记忆力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有学者曾提出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体育教育正是通过反复的示范对学生的记忆加强,学生通过对技术要领的反复练习,从而加深和掌握体育运动的诀窍。体育运动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现阶段网络的盛行,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无法自拔,参加体育运动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转移学生在网络游戏中的态度。体育教育注重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身体动作的协调和动作的要求上,锻炼科学的记忆。体育运动有益于人记忆力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三、体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说起汽车,人们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想象力是在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而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还是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智力、知识、能力以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构成的。我们指的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也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比如创造新理论、新概念、更新技术,发明新设、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 四、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育注重的教师的讲解以及示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教学过程当 :请记住我站域名/ 体育教育论文:怎么让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 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枣学校体育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项目,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则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伸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处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二.心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 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山羊、技巧、单杠动作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我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减小畏怕的情绪。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学生终于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含义。 第一,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第二,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精心设计体育游戏,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如做“猎人打猎”(用投排球来代替猎枪)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投准和躲避能力,更使他们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做到互相协作、团结一致,为集体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例如,做“胯下头上传球”游戏,则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但由于各种游戏的手段不同,其所受到的思想教育要求也不同。 四.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社会两个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更好地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一二一”工程,学校体育还需引进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 ,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也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并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 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中,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鲜明、强列、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 六.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操、两活动,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提倡小型多样,注意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要集中进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要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同时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教学,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 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素质。 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 学生不但要形态美,还要心灵美。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 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以至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结合实际,把学校体育改革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 体育教育论文:体育教学怎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技能,而且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故体育教学既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又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怎样才能取得体育和思想品德“双丰收”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要身教重于言教,精心设计教学,寓教于乐。 一、身体力行,努力做学生的表率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体育教师的身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动作,就是教师行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直接形象。好的示范动作使学生振奋,力争上游,教师的主导作用凸现出来,因此体育教师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素质,体能等方面的锻炼,养成良好的饮食、休息习惯,保持强健的体魄,这样才能完成优美的示范动作。二是在特定的教学中,教师的思想感情、个性、道德、意志等对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教师除了语言教学外,行为教学较其他教学更多、更直接。在运动场上,体育教师有着特殊的魅力。他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专注,善良、真挚、良好的道德情操,勇敢的拼搏精神,将更直接地影响和传授给学生。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加以认真的评价,且标准明确,是非清楚,对体育教师的优美动作,高尚的品德会心领神会。 二、精心设计教学,有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学习机会,不允许教师长篇地进行说教,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因此我们应该设计多种方法,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体育教师可以利用雨天室内课,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目的意 ,!文化,中国体育健儿为祖国荣誉奋勇拼搏的动人故事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进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学生珍惜美好的时光,遵循自然规律,积极科学地锻炼身体与养护身体,使自己具备健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将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室外实践课时,通过精心的设计,同样也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垒球投掷课时,如果单一的投掷,学生兴趣不浓,思想教育也跟不上。如果设计成“投弹炸碉堡”的游戏,在投掷区前画一条及格线,远处放一个或多个标志物,上面画上碉堡的图案,看谁炸掉的碉堡多,如投不到及格线者,算炸伤自己,罚做俯卧撑10次,促其加强臂力的练习,学生兴趣盎然,都能奋力向碉堡投掷。这既是效果较好的体育课,又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2、体育教育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球类、游戏等教材蕴含着丰富的集体主义教育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的道理。具体实践中,多让学生参与游戏、竞赛的设计,让学生为取得胜利献计献策,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鼓励者。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较好地学会自尊自爱,诚实公正,宽厚待人等良好品质,培养主人翁意识、团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篮球比赛就是一个集体主义教育的一个最典型的事例。比赛中如果场上队员不互相配合,只想表现自己,个人出风头,即使你的篮球技术、技能最好也是不会赢球的。因为这是一个集体的项目,需要场上所有队员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对手,集体的力量才是力大无比。 3、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意志 实践证明,要掌握好一项动作技术,都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使动作达到高度的准确性,达到动作自由化的程度,这样就要付出很大的体能和体力,并且还会在练习过程中产生许多生理感受,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同时还会伴随着产生许多心理感觉,如怕苦、怕累、怕痛等心理障碍。根据这个情况,作为教师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用顽强的意志去迎难而进、迎难而上,坚信“生铁久炼成钢”、“技能久练成巧”,如:中长跑教学,有些意志不坚强的学生,每当跑到生理上出现“极点”的时候,就会马上停顿下来。偶然一次不足为怪,但如果这些学生每次都是这样,那么,他们中长跑成绩决不可能达到目标。他们的意志品质就经不起考验,以后遇到中长跑这个项目就会望而却步,知难而退。此时,作为教师就要适当地利用中长跑这个项目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敢于克服困难、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劳累、磨炼等外界刺激,才能锻炼人对自然、社会的挫折承受能力。因此,体育教学,不仅为学生掌握运动技术、锻炼身体提供了条件,并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为适应未来艰苦创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4、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组织纪律观念的形式 学有目标,教有常规,赛有规则,练有纪律,比有风格。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速度、耐力练习过程中,就对跑的距离、次数、速度、姿态等提出具体的要求,使学生通过练习提高运动能力,锻炼顽强拼搏精神,这种精神,日积月累,就成为一种催人奋进的人格力量。又如体育竞赛,为了保证比赛顺利进行,事先要精心设计制定好有关比赛规则,耐心地进行赛前道德教育,防止运动员违纪违规行为发生,并养成运动员自觉遵守规则,听从指挥,服从裁决的良好习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长期参加这种规范的、严格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就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从而懂得:在学校要做一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好学生,出校后,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综上所说,在体育教学中进行 德育渗透,优势明显,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只要我们把握住体育运动的特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以德育人”的独特优势,我们相信,一定能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 体育教育论文:大学体育教育管理面临的瓶颈问题分析 教育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的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体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大学体育教学,不仅是为了开设一门课程,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将体育教学真正融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将其更好的作为一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课程来对待。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课堂设计思路,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具体来说,体育教学管理的目标是要把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参与运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增强体力、促进身心健康、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综合过程,真正体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功能,使大学生受益终身 。而在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育管理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困扰,比如教学质量监控措施不到位、对教师考评措施不完善、刚性管理居多而缺乏柔性管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职工个人的发展不协调等,这些问题都成为影响大学体育教学管理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此,本研究结合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对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进一步优化大学体育教学管理提出新的参考和借鉴。 一、教学质量监控措施不到位 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系统的保障体系一方面是软件系统,一方面是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主要是政策和制度,硬件系统主要是信息化平台建设,教学管理的队伍,只有从软件硬件两方面为信息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建设提供保障体系,才可以使独立学院在教师来源多元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量实现健康发展 。结合目前我国大部分教学质量监控是由二级学院(系)完成的情况来看,各二级学院(系)教学质量管理的设施完备度就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质量。而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尤其是一些非体育院校中,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进一步讲对于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也不足。因此,很多非体育类院校的体育教学部教学质量监控软件、硬件都不到位,甚至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往往都是有一些体育教师兼职。而且很多高校由于体育教师数量不够,要聘用很多兼职教师,而学校对兼职教师的约束力又很差。再加之体育课程的开设大部分都是室外进行,很难有效对课堂教学质量形成监控,严重影响了对体育教师授课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二、教师工作考评措施不完善 高校工作考核的原则,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各类工作人员能够享受同等待遇,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并提供一个合理的发展空间,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但是从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育工作考评实践来看,“一刀切”的评价模式居多,“差异化”的考评模式则很少,往往是不结合实际情况,统一开展评价。而实际上,体育课程的性质就决定了体育教师不可能像其他专业课教师一样拥有多么深厚的科研能力,尤其是那些自然科学类的任课教师或者专职研究人员。而我们的考评系统还往往热衷于将教师的科研能力、数量、获得成果奖励、指导研究生的数量量化进行考评。显然,依靠这种指标进行量化评比,大部分体育教师根本就无法与专业课任课教师及专职的科研人员比拟,其结果就是体育教师最然很尽职尽责,但是职称评不上,其工作积极性也受到明显影响。另外,很多高校也没有单独的为体育教师设定足够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措施,总认为这是教师个人行为,与学校无关。甚至在碰到教师培训或者继续教育与课堂时间冲突时,很多学校都不会为教师参与培训调一下课,这也会在[文秘站:]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职工的积极性,进一步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 三、不能合理兼顾教学质量与个人的协调发展 教师是课堂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教职员工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群体,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学校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不仅仅是追求教学质量的提高,还要考虑到教职工个人的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相互协调。只有教学质量与个人同时得到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否则教职工无法进步,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学校的发展从何谈起。而实际上,在目前很多高校中的体育教育管理工作之中,都是片面的强调教学过程的严谨性,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如果教学质量不达标将如何处置。或者说,在目前体育教育管理中 ,刚性管理比重过大,缺乏组走的柔性管理措施 。很少有学校真正去关心为什么教学质量没有提高,或者提高的慢。缺乏对体育教师,尤其是年轻体育教师的关心。他们之中的很多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但是根本也没有科研,甚至连参与科研的机会都没有。如果再没有得到组织的关心,势必会严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总之,体育已经成为新时期越来越重要的一门课程,体育教师也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目前大学体育教育管理问题又越来越多,甚至已经非常严重的限制了体育教学质量的发展和体育教师个人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体育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分析,而且对于重点问题要进行深刻的剖析,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才能更好的为进一步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保障大学体育教学健康发展乃至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提供更为完整的思路。 体育教育论文:如何构建体育教育中有美育目标 摘要: 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实践,分析了当前向社 会主义市场转制过程中体育发展面临的矛盾,提出了体育理论建设面临的任务和加快我国体育理论建设步伐的 若干措施。 关键词 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体育理论建设,任务 前 言 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科技以及体育物质技术条件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前三十年相比较,向前迈进了历史性的一步,尤其是在经济先行一步的沿海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已登上 了一个新台阶。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从理论上探索体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的 基本特征和在全面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有利于我们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 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体育理论建设的主要任务,使理论研究紧跟体育改革的社会实践,并提高理论对 实践指导作用的力度和实效性,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体育理论新体系。 1 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历史性变化与发展中面临的 主要矛盾 以广东珠江三角洲体育发展为例,由于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给珠江三 角洲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体育事业的各方面以前所未有的建设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体育事业的外部 环境和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突破了传统的体育经费投入单一化形式,形成了政府、社会和个人多种投入方式以及财政、社会赞助和发 行彩票等多元化渠道。 人们的健康观念和体育参与意识增强,温饱思健康,改变了居民传统生活方式,余暇体育人口增长迅速。 体育社团向实体方向转化,自主性和自我组织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社会化体育的基础。 城镇化带动了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朝着标准化、多功能的方向发展,成为区域现代化建设和文化特征的 重要组成部分。 全民健身的社会需求和体育消费结构的变化,促进了体育产业的改革和体育市场的蓬勃兴起,使体育经济 的活动领域和规模逐步扩大。 体育人才的引进由急功近利逐步趋向长远投资,形成引进人才的多层次结构。纵观珠江三角洲地区体育发 展的踪迹,经济社会改革的不同阶段对体育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关系构成了不同时期体育 事业发展的矛盾,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体育事业运作中的政府行为与体育社会化不相适应的矛盾 在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育管理体制中,我国体育改革的总目标应该是建立起一个对体育事业发 展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开放性体育体制,既要重视建立宏观调控的管理机制,更要重视形成依托社会办体育的运 作机制,如果社会办体育没有相对完整的自我运作机制,体育社会化是化不起来的,现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体 育发展中,缺乏推动体育社会化运作机制形成的实质性举措,对简政放权,充分调动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产生 制约影响。 1.2 体育职能部门工作重点与整个社会体育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矛盾 《体育法》的实施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将社会体育提到了突出的地位,这是社会主义体育发 展的必然趋势,为各级体育职能部门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各级体育职能部门的内部结 构和互作重点时至今日仍然反映出竞技体育的主导色彩,开展社会体育的职能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和政策研究 都势单力簿,全民健身计划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各级政府体育职能部门首先要真正将推动全民健身计划为己 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体育的积极性,要防止将全民健身当作一个球踢向社会。在强化宏观调控过程中,一 方面要探索竞技体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路子,在适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实现竞技体育管理工作的分阶段性 过渡,另一方面要从内部机构调整和政策研究入手,实现体育真正面向全社会的重点转移。 1.3体育产业的发展与体育市场规范化程度不相适应的矛盾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方式及其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人们的体育意识和参与行为的变化,刺激了 体育服务市场的迅猛发展,在珠江三角洲到处可见不同类型的康乐室、健身房、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中心正在逐 渐向社会开放,各类体育咨询和技术服务活动也异常活跃。但是由于有关部门的责权界定不明确 :请记住我站域名/规章制度,缺乏必要的政策措施引导和监管,使得目前体育市场的管理较为混乱,少数不法分子更是鱼目混珠 ,利用体育场所进行违法活动,影响了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 1.4 体育事业发展与地区性体育立法不相适应的矛盾 从珠江三角洲地区体育发展的实践中,可以看出,一个地区体育工作开展的好坏,一个基层单位体育工作 开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主要领导对待体育工作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可否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发展体育事业仍然需要得到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和支持,但是如果把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单位体育工作的希 望寄托在某个领导对体育工作喜好程度上,就会不自觉地使体育事业发展滑入“人制”的轨道。在实现转制过 程中要依照《体育法》这一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大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 大地方体育立法的步伐,强 化各级领导的体育法制意识,并自觉依照体育法律法规,理顺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多种关系,促进体育领域内的 全面深化改革。 1.5体育事业发展要求与各类体育人才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 随着体育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向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对各类体育人才数量和质量 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近年来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类体育人才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各级体委管理干部队伍素质 不高,据该地区7个城市的统计, 体育管理干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8.5%,有相当一部分管理干部 缺乏科学管理知识或是专业知识陈旧。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十分缺乏,目前从事体育经营管理的干部大多数来自体育行政系统,不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也不具备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处在珠江三角洲地的体育教师队伍 也极不稳定,这些情况表明,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各类体育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各类体育人才的素质,否则将 极大地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体育整体规模的发展。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理论建设面临的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今后15年的 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总的要求对在改革开放重要发展阶段的经济发达地区的 体育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这些地区体育事业运作机制的转变,使体育工作由单纯重规模、重投 入转为重质量、重实效指明了方向。 珠江三角洲地区体育发展的现状表明,在实现上述转变过程中,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得到澄清, 中国体育理论建设在探索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实践基础上,要研究体育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 过程中出现的基本问题,为先行一步地区的体育事业新的飞跃作好理论储备,为中、西部地区体育的起飞起到 重要的借鉴作用。当前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必须引起体育理论工作者的注意,这些的基本问题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在协调发展中重点转移问题的研究 数十年来竞技体育作为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现阶段仍然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产 生较大影响,但是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整体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特别是当前经济发达地区群众体育正随着国 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而日益显示出重要地位,仍然将竞技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点已不 能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李鹏总理在八届三次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体育 工作要坚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把发展群众体育,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普遍增强国民体质作 为重点。”为体育理论界探索体育事业内部关系的转化指明了方向,当前要系统研究经济发达地区群众体育与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群众体育作为新时期我国体育工作重点的环境特征和变化依据,研究群众体 育作为战略重点的转移机制,探索从观念状态转变为现实状态的操作途径,结合经济发达地区环境特征和有利 基础,研究加快重点转移过程中体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发展问题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积极拓宽竞技体育发展路子,率先在全国开创联合办队和发行体育彩票的 先河,使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有了较大的改善,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重点转移和各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的 职能转变,竞技体育的改革面临严峻的形势,竞技体育的组织体制、竞赛体制和人才体制都需要与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环境相适应,当前理论工作者要结合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变化特征,深入探索竞技体育普遍 发展规律和特殊要求,依靠地域优势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发展的多元模式,为竞技体育的改 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际工作者一道确保我国竞技体育在体制转变过程中的稳步发展。 2.3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系统研究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一庞大的民族体质建设工程如何运作,面临 着理论和实践上必须解决的一系?形侍狻S捎谌窠∩砑苹氖凳┦艿骄谩⑸缁嵋约疤逵诓慷嘁蛩?的制 约,必须重视全民健身计划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特别要从理论上研究和区分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两者之间在目标、原则、运作方式和 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根本差异,运用系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全民健身的 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加快完善全民健身的新体系。 2.4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作为经济增建设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珠江三角洲的体育产业包括体育彩票、体育广告、体育旅游、体 育技术劳务和体育的物质产品等方便都迅速发展壮大。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面 临着速度和效益的矛盾,重发展、轻效益的现象比较严重,另一方面面临着培育与立法的矛盾,体育市场的管 理较为混乱。因此当前从理论上要研究在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体育经济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研究调整体育内部经济活动机制和提高体育事业经济效益的途径,研究体育市场的法制建设、政策实施和规 划制定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措施,研究在管理上切实把提高效益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心的具体措施。 3 当前体育理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加快我国体育理论建设步伐的建议 3.1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理论工作者,深入社会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对体 育社会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在理论研究和发展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 国体育理论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3.1.1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低, 体育理论的发展与体育社会实践的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未能 从总体上紧跟体育实践的发展步伐,比较多的理论研究仍停留在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经验总结阶段,未能 根据当前转制的迫切需要提供有理论依据的发展对策措施。由于理论储备和指导不足,对包括全民健身计划实 施在内的体育社会实践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1.2从全国范围来看, 体育理论研究中基础研究与应 用研究不协调。由于重应用、轻基础,使应用研究 本身缺乏发展推动力,在学科分化过程中结构不够严谨,交叉现象严重,有的学科分化后的基础不牢,缺乏形 成自身的科学基础体系,另一方面,在与其它学科结合形成的应用学科中,缺乏应用学科本身所必须具备的材 料,尤其一些新产生的应用学科生搬硬套和空洞的现象比较严重。对体育理论研究和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3.1.3体育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力量投入还未能紧跟我国体育事业战略重点的转移,重竞技、轻群体, 重微观、轻宏观的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体育理论研究工作中比较严重,一些主要的体育科研机构基本上都还是 以为竞技体育服务为主,群众体育科研未受重视,体育经济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力,与当前体育社会实践的发展 方向不相适应。 3.1.4体育理论研究本身的质量有待提高。在搜集信息方面, 缺乏完善、准确,还存在着以偏概全的现象 ,对辗转引用的材料,特别是将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材料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实际进行比较时,缺乏认 真鉴别,研究结论未考虑对中、西部地区体育的起飞起到借鉴作用,在研究组织形式方面缺乏多学科的协作攻 关,单兵作战的状况较为普遍,与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 3.2建议 3.2.1要重视科研选题促进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的结合, 使体育理论研究始终紧扣体育实践面临的问题。 3.2.2实现研究重点的转移和研究力量与队伍的调整, 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 的科学研究为重点,加大经济发达地区群众体育研究的投入。 3.2.3 要重视广泛吸引经济发达地区其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基础理论方面,形成牢固的 基础,完善体育应用学科的体系,形成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机制。 3.2.4加强体育理论研究工作的协作攻关。 建立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体育理论研究基地或中心,如全民 健身研究中心,竞技体育训练研究中心,实现人员流动,资源共享。 3.2.5重视体育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通过扩大培养硕士生、 博士生的规模,加快体育理论研究人才队伍 的建设。 体育教育论文:休闲体育教育理论基础的反思与建构 摘 要:反思了现代体育教育的教学目的,即学生生活需求适应体育教育的“育才”目标。论述了休闲体育教育久远深邃的思想基础、时代进步的社会基础和人本视野的生活基础。提出了发展休闲体育教育的设想:完善学科结构,开设休闲体育教育专业;设立专门机构,开展专项研究;加强宣传力度,确立休闲体育的社会地位;建设服务体系,促进人文关怀。 本论文关键词:休闲体育教育;社会发展;理论基础;反思;建构 1 反思:现代体育教育之目的 美好的生活始终是人们向往的目标。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美学见解更深刻明了,他把质朴的生活神圣化。那么,“为生活的体育”也因此可以是崇高的事业,而倘若异化出一种为“体育的生活”来,体育教育又何以面对神圣与崇高呢? 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的健康体魄、发展人的完美人格。然而,当前有些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正与这种教学目的发生偏离。这不禁让人想起20 世纪初蒙台梭利所描述的情景:“孩子们像使用针钉在桌子上的蝴蝶一样,无奈地伸展着那获得了些贫瘠的无意义的知识的翅膀??。”那么,体育教育究竟是“为生活的体育”还是“为体育的生活”呢? 1. 1 学生生活的本性“玩”:为生活的体育 “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相对于工作,人们需要在毕业论文闲暇时间里从事轻松、快乐的活动,而这种活动———玩的效果,就成了人生目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一个人还需要用玩来调剂生活,消除疲劳,使人能更好、精力充沛地工作。而要“玩得有文化”,就离不开体育。这种“体育”是为了生活的体育。其一,为生活的体育,首先是在生活中进行的自然、自由、自主的体育。学生生活是追求自主、自我的一体化的生活。在自由自在的空间里伸张着生命的力量、创造着崭新的智慧和情感世界。因此在生活中进行的体育要把体育的方式、方法、技巧等内容组织起来。体育课中灌输的内容不等于吸收,体育教育如同灌输的效果,即必须研究吸收,吸收是自然的、自由的、自主的,而且还伴随着愉悦的情感,学生身心能否健康发展,关键要看体育的思想灌输效果。 其二,为生活的体育,要以培养人的生活能力为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把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概括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1 ]显然突出了人的生存和生活能力。以培养人的生活能力为目标,其实是把人为分析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性指标综合化、活动化等主体行为实践化。因此,体育教育不是把体育学科知识“塞进”学生大脑,而是渐进的理解与掌握。 其三,为生活的体育,终究是张扬人的生命活力,阐述终身体育的教育。因为生活的体育是真实、朴素的体育,个性化可以真正释放人的个性。这种个性淋漓尽致地释放,可以培养人的完美个性,健全人的人格,使体育课堂真正成为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现实生活,使体育终究成为人们终身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1. 2 体育教育的“育才”目的:为体育的生活 现代体育教育活动是育人而不只是育才,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人群。因此要侧重于个性化教育而不是标准化教育,是创新教育而不只是承继性教育,是开放式教育而不是封闭式教育,是终身教育而不是阶段性教育。[2 ] 其一,为体育的生活,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不自然、不自由、不自主的生活。这种生活不是“单纯的承认”,而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失去了选择性。因为从理论上讲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甚至于主张“以人为本”等等只是形式上的提倡,而忽视则是潜在的、也是实质性的。这种“盆景式”的教育形式无疑不利于学生自由自在的成长,也不利于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和学有专长的学生。 其二,为体育的生活,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是枯燥乏味的,甚至是厌恶的生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定了给予学生的一切东西,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因此,某些体育课不能适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而是以一种“育才”目的削足适履地适合它。这种体育课没有考虑学生的身心感受,因而对于教学要遵循学生的生长规律也就无从谈起。 其三,为体育的生活,实质上是替代了真正意义的学生生活体育。体育心理学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动机原则,即要满足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需要。而为体育的生活恰恰丢弃了这种认识,因而学生的体育生活也就成了外在的、间接的动机。 2 建构:休闲体育教育的理论基础 目前,信息革命使人类的体力劳动降至最低的强度和范围,知识经济也使人类的体力失去了在生产力中的重要意义。伴随而来的是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压力,对学生来说,则面临着升学、学业、分配等各种压力,背负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沉重的生活负担,这可能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他们特别需要一种缓解、释放或转移这种压力的方式。而休闲体育无疑是有效方式之一。所以,要改变学生只知道学习而不会“玩”的现状,就要进行休闲体育教育。所谓休闲体育教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谋求个体身心健全发展的集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3 ]它是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它不仅可以促进个体的生活健康、满足个体需求,而且可以充实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文化水准,改善生活品位,使学生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休闲体育的本质取向就是为生活的体育,引导学生去热爱、认识、理解、体验、学会生活 体育。 由此看来,休闲体育教育是一场使人能够通过休闲改善和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全面运动;一个使人明确休闲价值取向和休闲目的的过程;硕士论文能够帮助人们自主地确定休闲在生活中的位置及从休闲的角度认识自己;一种贯穿于从进入幼儿园以前到退休以后的终身教育;一种与人们的休闲需求、休闲价值趋向和休闲能力有关的活动;一种通过扩大人们的选择范围,使他们获得令人满意的、高质量的休闲体验的活动。休闲体育教育是为适应学生生活需求,让学生充分吸收体育运动营养助长其生活能力,张扬生命能力并创造美妙生活的活动。它将架起从“为体育的生活”到“为生活的体育”的桥梁。 2. 1 久远深邃的休闲思想基础 2. 1. 1 西方休闲思想的演进 亚里士多德的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 休闲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等思想已经成为西方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4 ]而美国学者凡勃伦1899 年发表的《有闲阶级论》告诉我们,近现代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在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人们在拥有物质财富的同时,有可能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另一方面,社会的现代化压抑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造成了人的异化。[5 ]以恢复人的本真,重新思考休闲为基点,人们开始对传统信仰和现代文明进行反思。 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珀在《休闲:文化的基础》中指出休闲有3 个特征: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状态,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赠品”。[6 ]他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人有了休闲并不是拥有了驾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态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乐,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美国学者莫里斯·波瑞特比尔则提出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认为人们只注意到工作的伦理,却未曾思考如何发展休闲的理论。他的《挑战休闲》和《以休闲为基础的教育》两本书对休闲影响人类的价值和情感、人的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在所着的《游戏的人》一书中,从游戏的角度阐述了游戏与人的文化进化的相关性,他提示人们游戏作为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现代文明有着重要价值,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游戏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 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是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的一种基础。[7 ]这一定义包括了内在的心理动机,并且有所超越。 2. 1. 2 我国休闲思想的传承 保健养生的休闲活动是中国体育休闲方式的重要门类。孔子的体育养生之道尤甚之。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这段话表达了孔子体育养生的观点,他认为体育的功用重在强身健体,修养情志,而不在于竞技格斗,争强好胜,主张身与心的共同锻炼。在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身体的活动中,孔子主张动静结合、量力而行。孔子对体育运动爱好广泛,除“六艺”外,郊游于泗水之滨“, 登泰山而小天下”,并且对垂钓、游泳、狩猎都具有浓厚的兴趣。 而潜隐的道家的教育理念,则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其教育思想的基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天、地、道”更高一个层次的自然,显然是道家所说的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基本点。这里的自然体现了人作为小自然、小系统和谐发展的自然而然和循其天然的意蕴。因此,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理念更注重张扬人的个性的自然和谐,重视个人身体和心理的统一,生物观赏的生命与内在精神的契合,将追求完美人格作为养生体育的目标注入到身体锻炼和生命发展之中,从而形成了道家独特的以内养为核心的自然养生体育观。 在当代,于光远先生的“玩学”论,指出了休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提出:“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文化,要掌握玩的文化,发展玩的文化”。[8 ]马惠娣也谈到:“休闲学研究的实质,是对人类命运前途的一种思考,是对几千年人类文化精神和价值体系发生断裂的现状做某些补救工作的一种努力,是试图对休闲与人生价值的思索,重新理清人的文化精神坐标,进而促进人的自省”。[9 ]所有这些,均为发展休闲体育教育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2. 2 时代进步的休闲社会基础 2. 2. 1 丰富的物质财富让体育休闲普遍化 物质财富的丰裕程度决定了人们体育休闲的多少或是有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均GDP 只有三四百元,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高达60 %左右,享受体育休闲还是一种奢望;目前我国城市人均收入医学论文已经达到了1000 美元,而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1 200 美元,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0 %左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10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的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必然会产生高层次的需求。人们解决了基本的吃、住、穿的问题后,有了向高层次精神消费的需求。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将会带来更加便利的交通、完善的体育设施、丰富多彩的体育休闲内容、舒适的体育休闲环境;同时,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也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加,人们有时间、有能力、有精力、有机会享受体育休闲生活,使我国居民进入“普遍有闲的社会”。 2. 2. 2 充裕的休闲时间使体育休闲日常化 休闲时间是指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享受或消磨的时间,即“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而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劳动时间的缩短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衡量人们生活质量高低的标准不是劳动时间的增加,而是休闲时间的延长。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以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表明财富是建立在贫困基础之上的;当自由时间成为财富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时,财富的价值尺度将由劳动时间转为自由时间。[ 11 ]随着新工时制和3 个长假日的实施,我国居民全年法定节假日达到了144天。这为人们体育旅游、身体锻炼等休闲放松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特别是近年来,把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呼声越来越高,如此发展,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将会不断增加,人们参与休闲体育的时间将会有保证。 2. 3 人本视野下的休闲生活基础 席勒曾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12 ]而休闲体育所倡导的走进自然、娱乐身心、放松心情、释放个性正是人本思想“回归自我”的最好阐释。人的能力在物质生产领域总是只能有限地发展,而在艺术等精神活动领域则能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自由王国只是有必需和外在[:请记住我站域名/]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是在“真正 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 13 ]所以,在享受休闲时间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一切兴趣、才能、创造性的思维空间,将会使人们在价值取向上达到人类生活的本质目的———全面自由发展。 由此看来,休闲体育教育提供的不是一条愤世嫉俗的现代意义上的逃避之路,而是一条回归之路,即返回到健康、平衡的天性上来,返回到一种崇高而和谐的状态上来。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会真正地成为自我并因此而变得“更好”和更幸福。正如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休闲研究专家约翰·凯利的观点:休闲应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的存在空间,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持久的、重要的发展舞台。[14]“成为人”就意味着摆脱“必需”后的自由,探索和谐与美的原则,承认生活理性和感性,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统一,与他人一起行动,使生活内容充满朝气并促进自由与自我创造。 3 发展休闲体育教育的设想 休闲体育教育是人类为了把握余暇、培养休闲能力而进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包括提供信息以确保人们懂得抓住现有的或潜在的休闲机遇;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帮助人们发展智力的、社会的和具体的技能;阐明休闲体育兴趣和价值的意义,职称论文向人们提供引导和劝告,培养兴趣和生活价值能与那些最值得让人追求的活动相吻合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学校开展休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学校教育整体效益的需要,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实现从“为体育的生活”到“为生活的体育”观念转变的需要。 3. 1 完善学科结构,开设休闲体育教育专业 休闲体育是一门文化,它与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息息相关,因此,应当把它当成一门学问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要进行学科课程学习,还要进行休闲教育活动。因为休闲体育教育本质上属于素质教育范畴,它是一种“自由组合”的主体性教育范式。教育效果的实现主要有赖于它的自主教育机制、养成教育机制和事例机制,并相应地表现为认知内化功能、养成训练功能和素质整合功能。因此,休闲体育教育可以大大弥补学科课程教育社会实践薄弱之重要缺憾。 3. 2 设立专门机构,开展休闲体育专项研究 休闲体育研究应快于休闲体育课程的发展,只有理论研究的指导才能推动课程建设的不断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的休闲活动受到实践的限制,狭隘的劳动观念阻碍了休闲体育的发展,也因此导致了休闲体育研究的相对落后。于光远说:“我国对于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以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英语论文也指明了该领域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现状。同时,也面临着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组织管理等诸多困难,使目前的研究还只是描述性、个别性的,还缺乏系统的、实证性研究。因此,设立专门机构,开展专项研究是休闲体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3. 3 加强宣传力度,确立休闲体育社会地位 “健康第一”是体育基础教育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它涉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 个领域目标,应该说这与休闲体育所倡导的身心健康的宗旨是一致的。但社会上述存有陈旧的消极思想和对休闲体育的错误或模糊认识。休闲作为“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它倡导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因此,有必要加强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留学生论文扩大休闲体育生活影响,使人们明白进行休闲体育的重要性。 3. 4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休闲体育人文关怀 现阶段,体育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的休闲体育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体育需求,市场满足人们群众消费能力的多样化、差别化休闲体育需求的格局,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休闲体育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也要关注小城镇、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发展。 体育教育论文:论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据美国《时代》周刊引用最新的脑部研究报告指出: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并非智商,而是情感。因为能善于控制自己情感的人,拥有更多的成功机遇,较易做出成绩。人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它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方面。 情感在体育教学中既有信号功能,又有动力、感染等功能。 情感的信号功能是通过表情发挥出来的。例如.教师在讲解示范动作时,语言生动、形象、有趣,示范动作准确、优美,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所学动作技术概念的理解。 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对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发动和调节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可以是积极的、增力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减力的。前者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如情绪好时便记得快、领会深,就是较难的动作,做起来也感到容易,而情绪不好的,便出现记忆困难,思维迟钝,连平时已掌握的动作也做不好,通常能克服的困难、能超越的障碍也克服不了,超越不了,因而有可能导致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个体的情感具有对他人的情感施加影响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就可影响、感染学生,使他们精神振作、情绪高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情感的上述功能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调动这些功能来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诸方面着手进行: 一、要热爱学生 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热爱、关心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一方面要热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高度信任和尊重学生;另一方面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地要求和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决不迁就和放任自流。 二、要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情感 传授知识、运动技术和培养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接受情感教育;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在制订教学目标的同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知识与情感的结合部,要讲清讲透,让学生弄懂弄通。例如,通过讲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益处,体育竞赛如何为国增光、为国家赢得荣誉等问题时,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课的情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为赢得荣誉而刻苦训练的决心。 三、营造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的教学环境 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情绪低落往往导致伤害事故频频发生。如在器械体操的教学训练中,有的学生或因未掌握动作要领,或因身体素质差、技术基础差,或因近日有不顺心的事,情绪低落,精神不集中,练习起来很可能动作不准确,或完成不了动作。这时教师如果能耐心指出学生动作完成不好的原因,适时地做正误动作的对比示范,并加以引导和鼓励,他很可能就会集中精神,仔细揣摩动作要领,鼓起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所学动作;反之,如果教师粗暴指责或讥笑、讽刺、挖苦学生,这就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引发自卑感,使他丧失信心,或产生逆反心理,对老师产生反感,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在这种情绪中再进行练习便很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如从单、双杠、高低扛上摔下)。 因此,教师要热爱学生,关怀、体贴、鼓励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尤其是对一些基础较差、体质较差的学生,要多于鼓励、帮助和支持。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感情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都应将不良情绪甩到教室、训练场外,要情绪高昂、精神抖擞地走进课室和训练场馆,让整堂体育课、训练课沐浴在和煦春风之中。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学得有味,欲罢不能;怎样才能营造这种良好气氛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应在课前检查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教师也是人,人就都有七情六欲,在生活中教师也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情绪肯定不良。所以课前教师一定要先检查自己的情绪,发现情绪不良时,一定要理智地进行克制,及时调整情绪。 2.布置整洁、优美的训练场地。训练场地整洁优美,能给人以美感,使人心情愉快,增强练习或训练的欲望。 3.做好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体育动作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健康美、造型美、动态美、节奏美等。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示范动作做得准确优美,对学生是一种美的享受,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 4.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动听的语调感染学生。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形成动作的正确概念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讲解时,除了讲动作要领外,还可介绍所学动作的健身、健美作用,对于培养各种心理素质(如勇敢、果断、不怕因难等)的作用以及审美价值。教师的讲解要用准确、优美、生动的语言,有时可穿插些幽默的语言,语调要亲切、动听,注意抑扬顿挫,注意节奏。教师的讲解切忌背书般的平铺直叙、枯燥乏味,更不能在课堂上讲粗口、骂学生和讽刺挖苦学生,因为这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使师生关系恶化。 5.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仪表美、行为美。体育教学中教师着装应该整齐、清洁、朴素大方,仪表、动作都要注意一个"美"字。要落落大方、精神抖擞,又要显示威严,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要中规中矩、一投手一举脚都要给学生一个美的感觉,让学生感到羡慕,这就能用教师的行为举止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要善于让不同水平 、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领略到成功的愉快。在一个班或一个运动队中,学生或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水平、接受能力都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应该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下因材施教,以调动全班学生或全队队员的学习积极性。训练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人与人之间略有差异,如基础好、起点高的,可以给他"开小灶",增加训练内容或训练量,某项(如柔韧性)身体素质差的可适当增加这一方面的训练内容。在课堂提问时,一些比较简单、比较容易答得准确的问题可以让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也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则让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要予以肯定、赞许或表扬;当回答不合要求时,要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并和属地指出其不足之处或谬误之处,给予适当的鼓励,切勿过多地指责和苛刻的批评。让学生出来演练动作也应如此,演练得好要予以肯定、赞许或表扬,同时又要引导学生不能自满,对演练不成功或动作不规范者,要和霭地指出什么地方不够规范,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加强针对性的训练,增强他们的信心。 体育教育论文:小学体育教育策略的实用性 体育课教师应从理性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教育学生面对现实,学会应对,树立信心,在现有的条件下上好体育训练课,上好素质教育这堂课,上好训练准备这堂课,上好人生的体育课。久而久之,学生就对体育课乃至体育教师有个好的印象,从而热爱体育,热心体育锻炼,勇于参与训练,并且积极创造条件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树立良好的训练动机。这或许影响到学生一生的体育命运,影响到学生的成才。 1组织好课外体育训练活动,通过活动赋予训练动机 教育以新的内容课外体育活动是中小学常见的一种体育训练方式,也是现代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体现。由于小学生的活动范围受到学校、社会、家庭的影响,其活动往往与学校联系较多。因此,体育教师应因势利导,多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训练动机,为热爱体育、参与体育乃至继续学习打好基础。例如,在课外体育训练时,主动将小学生划分为排球、篮球、短跑和体操等小组,有意识地组织小学生进行单项训练。有的小学生从小就受电视媒体的影响,十分热爱球类,而家长也给买了篮球和排球。为此,专门组织训练其对球的技能,让他们进行带球、运球与投篮练习,通过练习教育与指导学生:热爱是必要的,但技能是重要的,锻炼身体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太狂热,不能不顾身体而强行运动。这样,学生会通过体育教师的教育,学会自己训练,找准目标,投入到体育训练中去。有的小学生从小就爱好跑步,而且具有短跑的天赋。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就应该发现这种人才,并通过课外活动组织他们训练,或者组织他们参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比赛活动,让他们品尝到体育带来的乐趣、带来的幸福与荣誉感,树立必胜的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小学中的女生,由于受体力的影响,参与体育训练的动机不仅没有,有时就是上体育课也相对难组织。为此,先从课外活动开始,组织他们进行跳绳比赛、体操训练比赛,通过简单、易学的体育活动刺激其内在的体育激情,引导学生向体育训练与学习靠拢。有的女生因为这些活动的开展,有了正确的体育训练动机,对体育课特别热爱,并且训练成绩优秀,参与上级组织的比赛取得好的成绩。寓动机于活动中,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目前,中小学体育课已经由单一的封闭教学开始向开放的操场教学、向社会组织活动教学转化,把握这一特色,就是把握住了小学体育教学的命脉,小学体育教育就会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组织小学生积极参与媒体教育活动 现代网络和计算机十分普遍,校园网络、网络教室的运行,极大地促进了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也从另一个层面上激发了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面对这一大好的局面,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及时引进计算机、网络媒体进行体育训练动机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每逢下雨或者变天,课外无法进行体育教学时,就将体育课由室外引入室内。室内体育课,一是由体育教师组织全体学生认真学习体育精神,吸收和消化课外体育训练的收获;二是组织学生观看由体育教师剪辑制作的体育短片,让学生从中学习与掌握体育训练的基本概念,掌握现代体育课学习的内在知识;三是组织学生直接观看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节目,感受体育带来的影响与魅力,品尝体育精神,树立良好的体育新风;四是组织观看与体育有关的动画、电影、电视片,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体育、掌握体育,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寓教于乐。总之,小学体育课的训练动机教育是一个潜在的教育过程,既是体育教师的任务,也是学校体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的责任。做好小学生体育训练动机教育,一方面能够实现对学生的体育综合教育,另一方面能起到一种动力教育、一种引导教育的作用,这就是学习动机与学习思维的教育。教育是一个综合的实践活动,是活动与人的有机结合,更是开放与封闭的相互交融。只要体育教师用心研究,小学体育课会做得更好。 体育教育论文:古代文学视域下体育教育的论述 对于姜太公来说,他自己把“人鱼”都忘却了,所以在这首诗中主要突出的是一种乐观、宽容的初始心态。白居易在对待人和事物方面,也积极地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他面临人生困境时,就算是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无论是遭遇到了怎样的打击和挫折,都要笃定地生存下去。或许通过这样还有机会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价值,并有机会洗刷莫须有的罪名。白居易正是通过此诗,借助垂钓这一活动来展现自己内心中的思想情操。在另一个诗人吕从庆的创作中,通过以钓鱼为主题,说道“我志不在鱼,毋问寡与多”,其中传达出来的思想境界与白居易的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同的,宋代苏轼创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明代王兆云的《王世懋性嗜佳山水》等都共同展现了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和人生志趣。古人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养身,并说道“养身先养心”。的确,无论是做什么工作,首先应该追求的是一份好心情,体育运动不仅仅能锻炼身体,更主要的是借助体育锻炼这一形式能获取好心情。明代刘基着的《郁离子》一书中,其中讲到一个《郑有躁人》的寓言故事,从反面来说明一个不擅长射箭等体育活动的人就无法进行自我改善。寓言中的人物直到病死后,都还不明白他的病源是因为内心的暴躁。 体育运动是一种健康的锻炼方式,体育运动中有一些是竞技型的活动,与同伴之间的相互搏击有很大的关系性。有些体育特长者不仅身强力壮,还在搏击、砍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造诣。因此,从古至今,所有练习武功和刀剑的人,都十分注重自身的道德熏陶。 我国古代也有很多文学作品对这些道德高尚和严以律己的人进行歌颂,而对于一些居心不良、欺世盗名的人则进行批判和讽刺。在清代纪昀着作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记录了打虎的事情。书中说道安徽旌德县有老虎已经打伤猎户多人,于是当地人特地去请远近闻名的唐氏打虎家族,把人请来后,其中一个是老翁,已经长满了须发,并不断地咳嗽;另外一人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众人对此感到十分失望,但在最后还是依靠这祖孙两人的力量杀死了老虎。从这一则故事中可以得知,祖孙两人自身拥有不凡的绝技,但他们只是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有需要的地方,而并没有以来博得众人的热捧。在《清史稿》中,王来咸是一个专门帮助人解决纠纷的人,有一个人愿意出高价让他杀害他的弟弟,王来咸果断地拒绝了。他认为兄弟之间的不和睦很多都是为了争夺家财,但不论责任在谁的身上,兄长找人去伤害弟弟都是禽兽行为。只要是真正武艺高强的人,往往都是不轻易显露出来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地使出自己的绝招来伤害他人的。 在《甘凤池》一书中,大力士张大义听闻甘凤池的名声后,特地从济南来到了京师想和甘凤池一较高下,但甘凤池拒绝了他,而张大义则执意要和他比武,并在脚拇指上佩戴了一个铁套,意图通过这样来处死甘凤池。出乎意料的是甘凤池借助他的脚,反而使张大义的拇指套入了铁套之中。甘凤池在扬州的时候遇到了身强力壮又懂轻功的马玉麟,马玉麟看到甘凤池坐在地上心中感到一阵不悦,于是要和甘凤池比武,但在最后他却十分羞愧地狼狈而逃。最有趣的是清代吴炽昌着写的《淮阳难子》中,描写了一群脚夫和一个力气可以劈断树木而又十分自大的人,这些人竟然都不及一个遇难沿路乞讨的女子。最让人深深折服的是当这个女子把这件事告诉她父亲后,她父亲严厉责骂了她,训斥她不应该用泰山压顶势来伤害别人,并责骂她说,这样的行为是会“败人衣食”的。 从中可以看到其父是一个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情操的人,而这个女子也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施以颜色的,并不是做得很出格。这些摘选自不同朝代和文本的故事,都采用生动的语言和情节来说明了一个道理,即思想道德和个人的修养在一个擅长武功的人的身上是很重要的。在《礼记?射义》中也记述道,一个惨败的将军和亡国的士大夫以及不能守护家族利益的人虽然不能参加射箭活动,但对他们应该以礼相待,这是因为永不倦怠的学习和根深蒂固的礼仪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从中可以说明,体育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民族的文化,它的总体状况可以集中展现出一个民族自身的文化程度和水平,而反映在个人的身上,就集中展现在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之上。 文章中所摘选的一些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都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中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在《庄子?达生》中记录了一则故事,吕梁游在三十里外的飞瀑下面,而在四十里外鼋鼍鱼鳖都不能够适应,更别说吕梁在这个之下。所以孔子认为他必定会死,并命令弟子沿着河流去救援他,但令人吃惊的是吕梁竟然毫发无损地回来了。孔子问他其中的缘由,吕梁说他是随着水的漩涡而前进,与上涌的水一同出现,并且完全依照了水的性子,这也正说明了吕梁熟悉水性的原因。无论是哪一种技能,都必然是在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中积累而来。还有些古代文学作品则详细地讲解了日常学习和体育训练中应当遵循的规律,并在这些规律的指导下取得成效,反之相悖而行,只会带来害处。在《孟子?告子上》中描写了一个《二子学弈》的寓言故事,说明在学习和运动训练中都要十分的用心和专心;摘选自《吕氏春秋?审己》中的《列子问射》一书中,则主要强调“悟”在学习和运动中的积极作用,领悟其中的道义和规律是极其重要的;在《庄子?达生》一书中记录了《东野稷败马》的故事,说明人在进行体育训练时要根据自身体力的承受情况来看,这和训练马的道理是一致的;在《孟子?滕文公》中讲述的《王良与嬖奚》的故事中,特别强调学习一门技术应重视规律性的作用,并应遵循公众共同遵守的规则。古代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前秦时期着作的寓言故事《羿射不中》,还是《赵襄主学御》,都共同说明了:无论是在学御上,还是在学习射箭的过程中,都不应该把成败看得过重,而是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技能。而在《吕氏春秋?壅塞》中讲述的《齐宣王好射》的故事中,则从反面印证,如果学习射箭时只喜欢听别人的夸奖,并欺骗自己,是永远都不可能学好一门技能的。另外在《列子?汤问》一书中所记述的《造父学御》的故事中,专门讲述了学习御术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 这些摘选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对我们今后学习任何一门技能都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同时也借助这些体育上的技能来说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潜在规律。综合来说,以体育作为主题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分别从多个方面给我们一些思想上的教育和学习上的启迪。每一个求学者,都应积极地完善自身的人格和思想情操,并要适当地规范自己,从而进一步来指导我们今后的人生,做一个积极进取、海纳百川的人。 体育教育论文:体育教育行为培育方式探析 笔者在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体育学习行为的有效的培养,使自己的体育教学课堂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发生良好的变化,更是通过学生学习行为的规范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为整个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体育学习行为习惯的呈现 体育学科是以运动下的身体练习为主,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要求较高,就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行为表现方面,笔者根据影响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归纳以下几大类。 1课堂常规执行的行为习惯 课堂常规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渗透和对学生错误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能通过体育课堂真实的流露出来,主要表现在纪律散漫、注意力易分散,练习过程时挑肥拣瘦,对不喜欢的运动项目敷衍了事,违反课堂纪律等。这些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现象,都对体育课堂教学产生极大的影响,并且如果不及时进行纠正,会影响到班级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有目的的对学生上下课的常规要求、着装与列队要求、对教师口令与组织的执行力、安全意识等影响体育教学的因素进行不断的强化,使学生逐渐培养出良好的课堂常规养成习惯,这是进行规范的体育学习的重要保证与前提。 2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多思、善问、勤练的的习惯 “多思”就是把体育知识要点、思路、方法、运动技能间的联系、在实际比赛与锻炼中的运用等认真思考;“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勤练”由于体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很多的运动技能学习就是通过不断的反复的练习,从动作的泛化到动作定型的阶段过度,以便运动技能的完全掌握。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养成的标志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多思、善问、勤练”,是学生在不督促情况下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3服从教学组织安排,主动合作练习,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行为的习惯 首先是由于体育课的特殊性,课堂组织学习形式是不断的变化的,这就要求学习一定要认真听讲,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不随便讲话,严格执行教师上课的组织安排,勿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自由散漫;其次需要养成认真专心听与模仿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以便快速的掌握动作要领,并能最大效率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此外,对于团队行为习惯养成,体育学科比任何一学科来得重要的许多,很多的体育项目的学习中它需要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相互协作,才能更能高效的完成,其次在倡导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今天,更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的习惯养成。 掌握促进学生体育学习行为规范的途径 对于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教育,主要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持续不断地对学生体育学习行为进行培养和训练,教师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新颖丰富的教学方法,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渐约束不良体育学习行为养成。 1呼唤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意识 对于任何学生体育学习行为的规范养成,前提首先需要教师加强良好的教育,先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规范的体育学习行为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辨力,通过体育教师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灌输良好的思想,以达到提高这种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尽早进入到自我行为的监督与调控状态。主要是培养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才会寻找相应的策略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形成对自己行为的认知习惯,进行行为方式的反思与调整;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必须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情绪、兴趣、健康状况等有所认知。而对于提高认知水平发展自觉行为的主要渠道,一是利用开学第一周的理论课(教学引导课)进行有效的教育;二是在教学设计时有要有意识的增加对学生自觉行为培养的内容,如教学组织自我分配、自律性很强的体育游戏等;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发现不良的“苗头”要抓住时机,及时纠正教育,利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育技巧,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2教师严格执行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严格执行课堂常规是培养学生体育学习行为习惯的关键。课堂常规严格执行保证了体育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保证学生有一规范的体育学习行为状态,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根本目的就是规范教与学的行为,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课堂常规的执行是否严格对于学生体育学习行为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体育课的开展基本在室外进行,很多时候是很多班级同时在上课,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如果没有抓好体育课的常规,学生容易分神,注意力转移,影响学习效果。教师运用课堂常规教学,不但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还能从组织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体育教师可在入学初的教学课上就要向学生宣布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规范其中的一些具体的要求与做法,并且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严格执行。一旦学生形成自觉行动,学生的学习行为趋于稳定化,体育课堂效率和体育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提升和保障。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多注意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习惯,要防微杜渐,将学生一些不好的体育学习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为学生建立规范的体育学习行为打下坚实的保障。 3积极探索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养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目的是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今这些现代体育学习方式逐渐被教师们所认可,如何更进一步利用这些体育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行为养成,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正确的把持好这些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的作用与价值,根据学情与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选择、有针对性的使用这些学习方式。体育教学评价的及时性、激励性对激 文秘站: 、大胆体验、主动参与、与同伴积极合作,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与创新意识的不断养成,创造性的使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利于对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养成。因此,力求运用新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养成,这也对学生实现学习行为的规范性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4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主要指教师在课前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养成有直接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要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教师要从自我做起,努力落实和提高课堂常规的执行情况,才能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言传身教。如自我仪表的着装要求,课前认真备好课,临上课前做好课堂所用教学资源准备(主要是器材场地的检查与安排),这些是能否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严格要求自身的教学行为,能够树立威信和形成教师人格魅力,并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散发出独具的影响力,有益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和感染性,不仅可以调控体育教学,而且可以沟通师生感情,影响学生体育学习行为规范的养成。体育教师良好个性特征通过其教学行为方式展现在教态之中,有利于形成适宜的教态,丰富并强化其非语言教学行为方式的功能和效果,并且增强其示范性和感染性,能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行为规范的养成。 5发挥小组长或体育骨干的优势起带动作用 培养小组长与体育骨干有益于促进学生体育学习规范养成。当前大多数学校班级的人数较多,50-60人一个班,或者人数更多的班级,对于课堂秩序维持和常规习惯养成,单靠体育教师一个人有时也显得力不从心,发挥小组长与培养好小骨干使课堂学习效率或养成良好课堂常规,将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如何培养小骨干呢?(1)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选出最能胜任的学生。这些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强,自己能积极参与,又能组织和带领同学一起活动,做好全班学生的榜样作用。(2)小组长进行定期轮岗。“轮值制”培养体育骨干,使每个学生有管理机会。学生大多爱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爱受到老师表扬,老师充分利用这一点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较认真投入到体育课学习中去,形成良好课堂体育学习习惯。(3)体育教师可以尝试“帮扶制”或“师徒制”进行规范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教师将学习行为较好的体育小组长或骨干与那些体育学习行为相对弱的同学帮扶或者师徒进行结对,这样能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以防止从众心理现象的发生。 6注重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养成 对促进学生体育学习行为规范的途径有多种,但做为体育教师切不可忽视利用评价的手段促进学习行为的养成。在对学生进行各种不同的评价时,需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等这些良好的学习行为,在重视考察学生的技能与技术的掌握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意志品质的体现等予以适当评价。 在我们实际课堂教学中,假使某一位同学在某些方面做的很出色,教师可以及时进行评价或者在课的结束部分进行合理的点评,切不可把这些优秀的资源浪费,一是能更好的促进这位学生优秀的学习行为养成,二是还可以给其他同学以榜样的作用,这些对于学生体育学习行为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体育课堂教学中而对于一些不好的课堂学习行为,教师进行适当的批评或者进行引导,并给正确的评价。因此,体育教师要注重评价的实效性、可行性与多样性,久而久之利用教师良好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行为的规范养成。 体育教育论文:体育教育事业如何适应全民健身计划需求 摘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是我国社会生活的一件大事,必将引起体育事业的重在改革,也对体育专业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改革中为适应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应引入与之适应的教学思想。探讨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是中国体育事业一跨世纪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宏伟工程,它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和国民体质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在初步分析全民健身计划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体育系在计划实施中的任务,以及体育专业教学应如何适应计划实施等问题。 1、全民健身计划基本特点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明确2010年全民健身工作的奋斗目标与任务确定了实施对象、对策、措施和步骤。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1 大众性 全民健身,顾名思义,就是全体人员的健身活动。政府制定计划实施全民健身,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下一个世纪的到来。 1.2 重点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儿童是重点,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抓好学校体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把学校体育真正作为全民的基础来抓。 1.3 科学性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充分发挥体育科技队伍的作用,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建立健身理论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挖掘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为群众提供大量的健身方法。 1.4 标准性 制定体质测定标准并进行体质测试,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标准制定锻炼的原则,方法和过程。 1.5 法规性 全民健身计划是政府颁发的具有法规性质的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行为都不能与之违背。如:侵占场地步施或挪作它用;各种国有体育场所都要面向社会开放等,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的等级制度。 2、体育教育专业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任务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提出很多新问题,也提供了大的发展机遇。 2.1 为全民健身培养优秀的体育师资 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的教学机构,在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体育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必须抓好学校体育工作,以此带动全民健身活动。而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直接地与体育教师的素质相联。因此,体育教育专业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优秀的体育教师。 2.2 为全民健身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从现在的社会体育实践看,在全民健身活动中,需大量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管理人才。体育教育可以从学历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现阶段可在体育专业内设与社会体育有关的辅修方向或专业方向,进一步过渡到设置社会体育专业。如:门球裁判、健美操教员、体育舞蹈指导员也可以与社会的有关健身部门联合举办各种形式、项目的培训班。 2.3 为全民健身培养体质监测员 在“一二一”运动工程中,具体倡导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每所学校保证每年进行一次身体检查。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借此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能力,使之逐步为体质监测人员。 2.4 对全民健身进行研究和技术开发 体育教育专业,有较好的人才资源,可充分发挥这种资源优势。对全民健身基本理论,健身方法、健身用品等进行深入而广泛研究和技术开发,如创编不同职业的健美操和开发健身器械等,使之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研究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 2.5 开放经营体育场馆 体育系各教研室可将专项场馆承包,在保证教学、训练、科研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 实行有偿服务,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增加第二课堂以及提供教育实践的机会。 3、体育教学改革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相适应 体育系教学改革与发展,应顺应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要求,更新办学观念,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3.1 转变教育思想 改变相对封闭的办学方式;改革以培养教师的单一目标,改变以竞技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与社会的联系,利用社会的力量联合办学,适应对人才的需求;在保证培养 教师规格的前提下p着力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开发,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终身体 育思想和能力的培养。 3.2 改革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体育专业以前课程调整和改革的优点,注入新的社会信息,并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遵循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规律,实行主辅修课程体系。主修保证学生的质量规格,辅修扩充学生知识面,以增强社会适应性和竞争性。探讨、研制社会教育专业方向新的课程体系,创建社会体育专业。 3.2.1 更新教学内容 可以从学科和术科两方面同时进行,为配合计划的实施,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调整,主要任务在于删除那陈旧的内容、避免相同基本理论和技术在不同课程中的重复、增添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方面的内容,尤其应增强适应全民健身计划要求的健身方法和手段等内容。术科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改过去同一教学内容分散为集中安排,这样能极大的发挥教学内容的整体作用,形成教学内容的优化效果,同时还增设健身方法指导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等内容。 3.2.2 创新教学方法 体育系学、术科各门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提高,从理论上形成新的教法体系。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充分体现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新的教法时,应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同时在实践中筒便易行,实效性手段要加以总结,进行推广。 3.5 加强教学改革研究 只有是科学研究下的教学改革,才能避免盲目性,不断总结教学改革经验,会增添教学研究的活力。要进一步提高对教学研究意义和作用的认识,集中研究力量,形成群体优势,围绕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展开研究,推出高质量的成果,引导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 摘要 本文运用经济学中的区域经济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分析区域经济与物流的相互关系。认为经济的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中的企业对利润和核心竞争能力的追求,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与物流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现代物流的发展也改变着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促进新的产业形态的形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市场 现代物流 从世界范围看,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已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实,特别是近年来,物流的系统、集约作用,又展现了它降低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97年开始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新加坡、香港为代表的将物流作为支柱产业的国家和地区表现了很强的抗御危机能力,这使人们对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又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和重视。 我国区域物流的弱点,概括起来就是经营分散,产业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低;物流布局不合理;物流技术含量不高,现代化程度低等。目前,沿海一些城市开始建立物流中心,在发展中向规模化、社会化过渡,这些实践行为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的认识,即物流对促进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 一、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第一,经济全球化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着不同内容的经济结构调整。企业间全球范围的重新组合,使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流通企业间的融合与联盟日趋频繁,产生许多新的管理制度的创新。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对相关企业间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管理,在相关企业间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提高整个链条上相关企业的竞争力,这直接导致专门为供应链中相关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组织的出现,从而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同时,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新组合与配置,使得现代物流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第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一般来说,区域中心城市是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势明显,而且物流设施和基础设施齐全,流通人力资本高,消费集中而且需求量大,交通与信息发达,人才众多,城市与周围地区存在不对称性,在这种非对称结构中城市扮演着“中心地”与“增长极”的作用,以其为核心枢纽将其他地域“极化”成一个商品流通整体,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根据区域经济理论,一个区域只要具备某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这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异就会形成一种优势,产生一种引力,有可能把相关企业和生产力要素吸纳过来,在利益原则的驱动下形成产业布局上的相对集中和聚集,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协调理论,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产业结构的基本演进方向是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以城市为中心的物流中心正是适应区域经济理论和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的要求的。 第三,企业追求利润和核心竞争能力促进了现代物流发展。 随着企业对战略管理的重视,企业通过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已为管理者所认同。由于企业更多的是注重发挥其核心业务,即他们擅长的、具有差别化优势的业务,其他业务通过从企业外部采购,即“资源外购”获得,作为生产型企业非核心竞争能力的物流部门开始与企业本身相脱离,成为独立发展的现代物流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经形成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在本土进行研制和生产,然后再到全球范围销售这样一种运作模式,这一“购—销”模式都离不开现代物流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据统计,到1999年8月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5万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00多家进入中国市场。外资企业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现代物流的观念和先进的运作方式,另一方面。也迫切希望中国能有方便、及时、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系统作为其跨国生产和营销的服务保障。过去主要依靠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做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境外投资者的需求,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加密切,外资企业会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及其产品也会更多地走向国际市场,面对这一必然趋势,同样需要发展我国的现代物流业。 我国企业长期以来“重生产,轻物流”,对生产领域内的各个环节和企业内部管理比较重视,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对生产领域以外的采购、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顾及甚少,加上历史形成的条块分割体制,“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等传统观念,在“采购黑洞”、“物流陷阱”中造成的损失和浪费难以计算,使得我国企业物流费用平均占商品价格的40%,物流过程占用的时间几乎占整个生产过程的90%,而美国的物流费用平均只占货价的10%——20%,最高为32%。巨大的反差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要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必须加强物流管理,发展现代物流业。 第四,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大国, 国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在这样广阔的国土上资源的分布又很不均衡,多数自然资源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以及北方地区,而人口多集中在中部和沿海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历史上就形成了原材料采掘、粗加工等基础工业远离加工工业的产业布局,物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极大,“北煤南运”,“南粮北调”等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导致我国物流费用较高。据统计我国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高达20%左右,而美国和日本只有10%和14%。因此,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客观需要。 加入WTO,开放分销服务业,对我国服务贸易业提出了严峻挑战的同时创造了相应的机遇,促使国内不同部门、不同区域和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一步消除存在于他们之间的壁垒,加快分销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步伐。适应这一改革与调整的现代物流业必然成为现代分销网络建设中的重点之一。同时,为生产领域的开放所带动,适应现代生产需要的现代物流业也必然迅速发展。因此,扩大开放为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二、现代物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是一种聚集经济,是人流、商流、资本流等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一起的规模化生产,以生产的批量化和连续性为特征。但是,聚集不是目的,要素的聚集是为了商品的扩散,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贸易做保障,生产的大量产品就会堆积在狭小的空间里,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难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基本运转就会中断。因此,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合理的物流系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第一,降低运行成本,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世界银行在其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中说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讯。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比重最大。从市场运行成本的角度分析,物流业的突出作为是其对普遍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所作的贡献。 物流业之所以能够显著降低交易成本,主要是因为,现代物流业的主体是由诸多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网络体系。以点状松散存在的要素组成物流网络后,原来点和点、要素和要素之间偶然的、随机的关系随之变成网络成员之间的稳定的、紧密的联系。一个结构稳定、高效运作的物流网络,不仅可以减少组成要素之间的磨损和交易成本,减少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和要素的成本,还可以放大各要素的功能,提高要素和整个网络的收益。 现代物流业对普遍降低交易成本所作的贡献可以从对交易过程和交易主体行为的考察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一方面,从交易的全过程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助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在交易过程中减少相关交易费用。由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经常沟通与合作,可使搜寻交易对象信息方面的费用大为降低;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和承诺,可以减少各种履约风险:即便在服务过程中产生冲突,也会因为合同时效的长期性而可通过协商加以解决,从而避免仲裁、法律诉讼等行为所产生的费用。另一方面,从交易主体行为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促使伙伴之间的“组织学习”,从而提高双方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认知能力,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物流联盟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交易双方之间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使得交易双方机会主义交易费用有望控制在最低限度。 第二,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根据产业结构发展演进规律,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次产业向二、三次产业升级演进,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 现代物流的实现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培育并集中物流企业,使其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促使区域物流业形成并向专业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本质是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发达国家的实践还表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推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既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税收,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此外,现代物流业将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都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第三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代物流还有利于对分散的物流进行集中处理,量的集约必然要求利用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进行协调和管理。相对于分散经营、功能单一、技术原始的储运业务,现代物流属于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具有资产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劳动力高度化等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立现代物流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 第三,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形成和发展。 一般来说,城市是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而且物流设施和基础建设齐全,流通人力资本高,消费集中而且需求量大,交通与信息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区存在不对称性,在这种非对称结构中城市扮演着“中心地”或“增长极”的作用,以其为核心枢纽将其他地域“极化”成一个商品流通整体,所以在此意义上讲,现代物流所辐射的经济区域属于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提出的“极化区域”。现代物流对于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形成,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有利于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吸引外资,有利于以城市为中心的网络化的大区域市场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有利于城市的整体规划,有利于减少物流对城市环境的种种不利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现代物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物流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现代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热潮。如何认识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首要问题,它将直接影响人们对现代物流业的重视和投入程度,也将关系到现代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 一、关于现代物流业的基本认识 1.物流产业的发展及其基本内涵 物流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产物。传统上的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的经济部门、不同的企业以及企业组织内部不同的职能部门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的日益完善,生产和销售领域以外的运输、储存、配送等物流环节中蕴藏着巨大潜力。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开始寻求成本优势和差价优势,对物流各环节的功能进行扩充和整合,使其实现总成本最小化。他们首先将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形成了以企业为核心的物流系统,物流管理也随之成为企业内一个独立部门和职能领域。之后,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不再仅仅局限在企业层面上,而是转移到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整个产业链条上,形成了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社会化的物流系统。物流活动逐步从生产、交易和消费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专业化的、由独立的经济组织承担的新型经济活动。在此基础上,发达国家经济中出现了为工商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企业,即“第三方物流”企业。各种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大量涌现及表现出来的快速发展趋势表明,专业化物流服务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化分工领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部门和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上述可知,物流理念被引入产业界后,其内涵一直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充。短短几十年间,物流由最初概念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在全球迅速成长为具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型服务产业,并已进入现代物流的发展阶段。所谓现代物流业,是指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整个供应链,运用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进行高效率计划、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务业。它通过对物流的各个环节,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相关活动,进行一体化管理,以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因此,国际上通常把降低物资消耗而增加的利润称为第一利润源泉,把节约活劳动消耗而带来的利润称为第二利润源泉,而把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挖掘的利润称为第三利润源泉。着名管理权威P.F.德鲁克则把现代物流业称之为尚待开掘的“黑大陆”。 2.现代物流业的基本特征 虽然物流活动存在已久,但在现代经济中,物流产业及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务,与传统的物流活动或者生产、流通部门从事的物流活动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具体表现为: 第一,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动脉系统,它连接社会经济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第二,现代物流业通过对各种物流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实现物流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物流总成本的降低。 第三,现代物流业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更为全面、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并在物流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实现价值增值。 3.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现代物流业发展呈现出五大趋势:一是系统化趋势。为满足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现代物流包含了产品从“生”到“死”的整个商品流动过程,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专业化的供应链,物流系统也就成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社会 系统;二是信息化趋势。借助于商品代码、数据库的建立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运输网络合理化和销售网络系统化的基础上,整个物流系统实现管理电子化,物流业正进入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化新阶段;三是专业化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企业为精干主业,提高效率,逐渐把物流配送业务交由专业的物流企业去做。第三方物流能够发挥集约化、专业化的优势,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物流合理化,从而节约流通费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仓储、运输的现代化与综合体系化趋势。仓储现代化表现为高度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组织起高效的人、机、物系统;运输的现代化则要求建立铁路、公路、水路、空运与管道的综合运输体系;五是物流与商流、信息流一体化趋势。传统上,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离的。但现代物流的功能逐步拓展,将商品的交易、产品的位移和信息的传递集成在一起,实现了三流合一。 二、现代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现代物流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效应,它不仅涉及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五大运输方式经营企业,还涉及交通、运输、仓储;包装、 通信等设备的制造和经营业;不仅涉及农业、工业、货代、仓储、包装、堆场、电子商务、邮政、通信、银行、保险、消费者等生产经营和物流服务企业以及用户,还涉及政府、税收、海关、检验检疫等管理部门。因此,现代物流业几乎涵盖了一产、二产、三产的所有领域和部门,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是国民经济的综合性和支柱性产业之一,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越发展,专业分工就越细。专业分工越细,也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专业比正是现代物流业的一个显着特点,它使生产者、经营者能压缩存量资本和不必要的物流投入,使消费者的需求能更便捷、更好地得到满足;使电子商务、全球卫星定位通讯技术等先进科技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使物流经营者能更专致于物流服务;使物流设备和技术、管理进步更快;使物流资源向专业化、规模化、合理化方向配置,形成集约化的物流经营,产生规模效益。 2.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地区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严重,东部、中部、西部产业相近系数高达0.95左右。规模形不成,厂商生产和销售成本高,消费者购买价格高,可谓两者俱损。因此,各地区应依托资源优势从事生产和经营,形成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协作,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贸易发展奠定交易基础。而地区分工造成的生产区域化与消费全球化矛盾则通过现代物流业得以解决。这样,不仅使各地区和企业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以及由此造成的盲目竞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能使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 3.发展现代物流业,将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现代物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正好属于需要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因此,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可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地位。而且,发展现代物流业可以带动相关的批发零售业、餐饮业、房地产业、信息业的发展。这样既增加了第三产业的绝对数量,还提高了第三产业中高附加值行业的比重,从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繁荣区域经济。此外,发展现代物流业也是创造再就业的有效途径。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劳动就业将出现新的格局。 4.发展现代物流业,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物流在我国刚刚起步,潜在需求巨大,相对传统的物流业,它属于产业的优化升级。现代经济发展对高质量、高效率物流服务的需求,将使传统物流业获得新的业务拓展领域,变单纯的仓储货运为现代物流,提高附加值,走出新路。 5.现代物流业是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重要措施。目前,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欧洲、新加坡等国的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区域时,把综合物流发展状况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考察条件,来判断项目投资的效益。例如,上海浦东刚建成就吸引了 世界500强中的不少企业登陆,而当他们发现那里居然没有一个物流中心,不少企业憾然离去。痛定思痛,一个由上海市相关部门组成的物流促进委员会开始着手建立物流中心改变其投资环境。 6.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基础设施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物流业的发展又将推动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功能的发挥。近年来,我国不少港口城市通过实施“以港立市”发展战略,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海港、空港、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建设日益完善,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港口城市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大力发展物流产业,进一步完善了城市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7.现代物流业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物流运作方式下,企业各自搞物流,形不成经济规模,造成采购成本高,人员和运力利用率低。现代物流业通过集中采购、集中运输、集中储存、集中管理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极大地提高人员和车辆、仓库等物流设备和设施的,利用率,从而减少企业物流支出,提高经济效益。 8.现代物流业是现阶段实施港区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在港口(包括海港、内河港、空港)与保税区合作中,依托港口的运输功能和保税区的保税仓储、加工贸易、国际中转贸易功能,发展现代物流业,使港口的优势和保税区优势得以互补,为实现港区一体化创造有效的途径。 9.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直接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例如,美国物流业规模为9000亿美元,几乎是高技术产业的两倍,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日本在近20年内,物流业每增长2.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就增加1%;据统计数据,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0%左右,而我国约为16.7%,这说明,我国物流成本的节约空间还非常大。因此,如果能够在物流合理化方面加以改进,将该比例降低一个百分点,我国每年就将直接节省约2400亿元的物流成本,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10.发展现代物流产业,能够起到完善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质量和抗御危机的作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过后,人们在分析和总结东南亚各国和各地区的情况时发现,以现代物流为重要支柱产业的新加坡和香港具有较强的抗御经济危机的能力。 通过上述探讨可以看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应作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优化生产力布局,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综合素质和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三、成都发展现代物流业孕育巨大商机 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商贸流通和货运仓储相当发达,发展现代物流业理应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依托西部大开发战略,成都明确提出:将成都建成西部物流中心的战略举措。2000年9月21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成华区内建设“成都物流基地”。目前,成都物流基地已与北京赛普京良、深圳平湖两大物流基地签订 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中国未来的三大物流基地。 物流基地的建设为其服务辐射半径区域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给区域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冲击。在过去几年,成都市成华区因基础设施差、改造成本高而制约了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成都其他各区。在成都市约400万平方米的专业市场总量中,成华区仅有10多万平米。自2000年正式被市政府批准建立物流基地后,成华区专业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已建成成都八里庄二仙桥钢材市场、成都512建辅建材市场、八里庄粮食批发市场、圣灯陶瓷玻璃橱具酒店用品市场等大大小小的市场共40余个,在建的还有富森·美家居装饰材料批发市场、中国西部塑料市场等20多个专业市场。根据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介绍,计划到2005年成都全市市场需新建近500万平方米,其中,成华区就规划有118万平方米,约占全市新建市场的25%。到2005年,这一地区将建成一个以生产资料为主的,集仓储、运输、物资配送、信息咨询、餐饮娱乐、通讯、金融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市场群,形成高起点、高效率,极具辐射力的现代化物资交 易中心、仓储中心和信息中心。建成后,年交易额将达到200多亿元,与金牛区金府路生资市场群及五块石市场群和武侯区红牌楼汽配市场群及高新区火车南站消费品加工贸易区批发市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成华区的成功实践引起了青白江区的高度重视,区政府开始积极探索促进本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加快青白江区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青白江区提出了“建成一流卫星城,跨越发展青白江”的发展目标。可历史及实践都证明: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和有效的物流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良好的物流条件,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制约。成华区为何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市场开发者?为何能成为一片投资热土?究其原因,投资者都不约而同地看中了这里良好的物流条件。为此,青白江区提出紧紧围绕交通区位优势的特点,依托工业基地、大型企业、铁路枢纽,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化物流中心,充分发展物流经济的思路。青白江区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其自身的优势:(1)青白江区是成都市东北的门户,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国家公路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经过成都的两条(上海—成都)、 (二连浩特—河口)均经过青白江区(成绵高速、成南高速),另有国道108线和省道唐巴公路,还有7条县道,区内公路密度达132.9km/km。区内现有国家铁路4条——宝成、达成、成渝、北环线,另有1条企业专用铁路,有火车站5个,其中大弯站、青白江站、城厢站属成都枢纽站,有国家铁路二级口岸1个。青白江区拥有大量可供开发的土地,而且地价便宜,只相当于成都二环路附近地价的1/5。(3)青白江区有充足的水、电、气资源。工业渠流量8万立方米/秒,并已建成日处理污水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区内建有西南地区最大的500KV枢纽变电站,总变电容量178KVA,具有国、地电网双线供电优势;四川省南北两大输气管道及两座大型天然气配供中心都建在区内,天然气管道铺设完备,天然气日供量400万立方米。(4)区内建有华铁国际储运有限公司,配有先进的物流设施,具备“一关三检”查验功能,已开通成都 上海“五定班列”,以及与上海、天津、青岛、连云港、广州、深圳等沿海口岸的进出口业务,具备良好的物流基础。(5)经铁道部批准,将把青白江火车站由原来的13股道扩建为24股道的大型货运编组站,成为成都北货站,这是青白江区发展物流业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6)青白江区是全国和西南地区着名的化工、冶金基地,拥有川化、成钢、成桥、蓝风等12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有中日合资川化味之素、美国成都宝洁、成都王牌农用车、四川升达杯产等10多家合资、独资公司及联办企业,形成了以化工、冶金、机械、建材、轻纺五大支柱产业。雄厚的工业对物资储运有巨大的需求,可以为物流业带来充足的货源。 由上述可知,青白江区已具备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本条件,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将引起青白江区经济的重大飞跃。第一,青白江区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可以增强本区对德阳、金堂、新都等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而且可以与同处成都市北面的“成都物流基地”互相配合,优势互补,增强成都市对中国西南地区物资、人员、信息等的辐射作用;第二,青白江区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区内物流资源的整合及优化配置,提高物流企业经营效率;第三,青白江区发展现代物流业,可以为区内大中型企业提供“准时供应系统”、“即使供应系统”和“零库存系统”等第三方物流服务,使工商企业降低管理费用,压缩存量资本和不必要的物流投入,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第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会大大改善青白江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和项目落户青白江区,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缩短与周边地区和先进区县的差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五,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大大提高青白江区的整体服务水平,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同时,可以带动周边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这将进一步增强青白江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随着物资、信息、资金和人员的集散,又会直接推动餐饮娱乐、金融、信息通讯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此外,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最终也会对房地产的开发形成新的需求,以商业房地产开发带动住宅房地产的建设。 然而,上述这一切都必须立足于对现代物流业的大力发展。可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的确对区域经济有着巨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当前教育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关键词] 教育投资 区域经济 发展 [摘 要] “教育是经济增长源之本”已经被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实际所证实。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我国拥有浓厚的教育底蕴,但是我国教育投资支出的现状与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却存在着巨大差异。当前我国教育投资支出的总量、结构、效益、体制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不相协调,严重影响了我国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结合我国实际,本文具体分析教育投资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且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对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引言 经济增长与发展一直是一国宏观经济最主要的目标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育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被经济学家所认识。早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就已经比较完整和系统地提出了“人力资本”的理论。自舒尔茨开始,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把教育投资当成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当前,教育投资在一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 二、我国教育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不同地区,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教育投资发展水平也有比较大差异。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较低,用于教育投资的数额有限,国家对各地区的教育投资总规模不同。此外,我国在各区域教育投资结构不同。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主要分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中学(包括普通中学及职业中学)、小学、其他等,在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上存在不合理现象。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状况、地理环境、民族构成、文化教育基础的差异很大,形成为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显著特征。根据国家教委统计资料,我国在“十五”期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比例存在明显差异,反映了我国各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相对平衡性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的突出矛盾,教育投资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协调性在教育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 在理论研究实证方面,郑丽琳(2006)将全国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采用1996年~2002年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模型表明,教育投资对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各有不同,差别较大,东部最为明显,而中西部明显偏低。目前,产生教育投资效应区域差别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在各区域投资规模和结构的不同。然而,在和谐社会建设和“十一五”规划下,我国各地政府对教育投资加强了重视程度和支持李度。最近,南昌市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城区加快示范性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后,四个城区(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迅速制定实施方案,规划区域内“十一五”期间教育网点建设。按照南昌市市政府的规划,2007年至2010年全市城区将规划新建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15所、改扩建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2所,总投资达5亿元,将基本消除目前存在的教育盲点,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完善、质量优良的义务教育学校网点。 三、完善和发展我国区域教育投资的有效措施 1.加大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 基础教育是三级教育模式中的“塔基”。因此,必须加大对我国各区域基础教育的投资。在我国,三农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中的首要问题。中国农村占有总人口数四分之一的农民生产、生活状况能否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是关乎中国改革“三步走”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而加大对三农的教育投入,尤其是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我国各地政府应在其中担当起主要的责任。今后,需要加强中央、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公共投资和财政供给水平,并且在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12年义务教育。 2.扩大对我国各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 今后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积极开展农村农业实用型技术教育或者培训。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供大量实用型人才不仅可以繁荣城镇经济,而且对农村经济的繁荣也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通过普及高等教育来发展农村经济是不太符合实际的,而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技术教育或在职培训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农民通过一定的技术培训,掌握了实用性极强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而且可以利用具有比较优势的本地经济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对于缩小中国城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差距、协调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决定性作用。 3.构建市场经济下的多样化的教育投资模式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区域教育投资模式应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除了以国家财政为主的教育投资,应当大力发展我国以资本市场为依托的教育融资多渠道化,鼓励和支持多方筹资用于教育,积极鼓励兴办民办教育,重视发展农村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加大整个社会对教育投资的认识高度;最后,教育投资管理法制化也必不可少,我国义务教育法体系的日臻完善能够为提高教育投资措施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四、总结 我国教育投资近几年有了明显增加,发生了巨大改变,无论在投资总量还是比例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同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投资比例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远远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我国增加教育投资,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仍然是一个紧迫和重要的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浅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1 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本地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2 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寻求“点”的突破,国家在各地区发展的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植主导产业,使之成为真正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极。 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整合的思路应是改革和优化政府。改善政府的纵横向权力结构,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度,从法律、组织、风险等方面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使政府真正从管理走向服务,从全能走向有限,从根本上克服和解决“行政区经济”的弊端。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路子。 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理顺资源价格体系。现在我国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主要阻力有两个:一是自然资源产品相对低价、工业制成品相对高价的不等价交换,二是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因此,协调区域市场需要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其中最为关键是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 落后经济区域发挥本地优势,突出特色。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普遍现象是:生活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人口增长快,失业率高,严重依赖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依附性强,生产力脆弱,交通不发达,自然条件差。根据当展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综合考虑中西部的实际困难,当前应当重点抓好的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落后经济区域的内部积极因素,发挥本地优势,加快自身发展。 加强东、中、西部企业合作。当前最重要、最现实的就是引入东部和中部的市场主体,在东中西联动中,推进西部大开发。东中西部经济技术合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一直以商品贸易为主,投资与企业并购仅占15%,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情况有所变化。近年,东部地区一批优强企业,如康佳、“三九”、娃哈哈、白猫集团、春兰集团等采取多种方式进入西部,除必要的资金投入外,更多的是注入管理模式、转移技术、提供商标使用与营销网络等等。这样,既满足了东部优强企业低成本扩张的需求,扩大了市场空间与原材料来源,又解决了西部工业崛起中受到的资金、技术、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约束,加快了西部工业化的进程,取得双赢效果。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推进湖南西部地区全面小康进程 [摘要] 湖南西部地区的小康进程近些年来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相对全省而言,仍相对滞后,且距离有越拉越大的趋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区域经济协作,构建特色经济,已成为该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 [关键词] 湖南西部 区域经济 全面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为本世纪初叶中国经济发展所制定的宏伟蓝图,是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所以,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积极推进湖南西部地区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对加快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湖南全省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及目标体系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小康”之词源出《诗经》,《诗·大雅·民劳》篇首次诞生“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小康”之咏。据今2500年前,儒家创始人孔子开始阐释“大同”、“小康”思想。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描写了小康社会的景象:“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高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其后,历代的思想家们,曾对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做过许多设计,赋予它很多思想内涵。古往今来,“小康”、“小康之家”、“小康生活”述语在民间已广泛流传,亲切而实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立足于中国国情、放眼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借用了“小康社会”这个名词并对其赋予了全新的内容。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小康”列为“三步走”的第二步目标。 到2000年,我国顺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2002年11月8日,在十六大报告中又明确地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力争比二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明确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 “小康社会”,虽然其中也有一定的量化指标,但总体上还是一个大概的意思,因此,小康目标的标准必须有一系列具体的量化指标来反映,从而构成一个指标体系。 1、1995年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1995年1月国家计委与国家统计局联合提出并征求12个部委意见,修改完成了全国人民生活小康的基本标准,这个标准由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生活环境等五个方面16项分指标组成。 这16项指标具体是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⑵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⑶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⑷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m2;⑸农村纲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m2;⑹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⑺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m2;⑻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⑼恩格尔系数50%;⑽成人识字率85%;⑾人均预期寿命70岁;⑿婴儿死亡率3.1%;⒀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⒁电视普及率100%;⒂森林覆盖率15%;⒃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合格县比重100%。 2、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根据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综合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同时,考虑我国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可包括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两方面,共10项具体指标。即⑴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⑶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⑷恩格尔系数低于40%;⑸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m2;⑹城镇化率达到50%;⑺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⑻大学入学率20%;⑼每千人医生数2.8人;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此标准对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没有设出具体量化指标,所以,还只是一个基本标准。 二、湖南西部地区的小康进程及其差距 湖南省西部地区,包括怀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张家界市,共辖24个县(市区),629个乡镇。面积56546k m2,2002年人口911.2万,分别占湖南省的26.57%和13.75%。 (一)湖南西部地区小康建设进程状况。①主要指标有了稳定的增长。三市州可准确计算出小康指标体系中三项指标,即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纯收入这三项权数较大的指标值。其纵向比较如表1。②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产 表1: 湖南西部地区三项指标纵向比较 1995年 1999年 2002 人均GDP(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人年) 农民人均纯 收 入(元/人手) 人均GDP(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人年) 农民人均纯 收 入(元/人手) 人均GDP(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人年) 农民人均纯 收 入(元/人手) 怀化市 3082 4381 1790.77 4706 6179 1940 自治州 1938 2391 1225.34 2816 5497 1325 张家界市 2211 3541 1727.36 4645 6023.04 1837.05 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稳步增长。三市州产业结构构成如表2。③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④城市建 表2: 湖南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比较(2002年) 地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怀化市 25.4 27.0 47.6 自治州 30.8 33.7 35.5 张家界市 22.1 22.6 56.2 设力度加大,城镇化水平都达到20%以上;⑤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两基”达标任务如期完成,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在1.2-1.4人之间;⑥生态环境保持相对较好,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⑦精神文明建设步伐加快,人们的道德觉悟有较大提高;⑧民主法制日益健全,政治文明初露端倪。 (二)湖南西部地区与全省总体水平的差距 湖南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已形成一定的基础,并在不断地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但综合起来看,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经济规模还比较小,与全省总体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1、人均GDP低于全省,且与全省的差距不断拉大。 人均GDP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指标。2002年,湖南西部地区人均GDP为4230.18元,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4.49%,其中自治州人均GDP水平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3%。充分反映出湖南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处于低位,并且与全省的差距呈扩大趋势。1995年,湖南西部地区人均GDP2593元,为全省的76%;1999年人均3649元,为全省的71.48%;2002年为全省的64.59%。充分反映出湖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性。 2、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在全省的地位逐年下降。据统计,1996-1999年,湖南西部地区GDP增长速度年年低于湘中、湘东地区和全省(表3),4年年均增长速度低于湘东地区2.7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84个百分点。2001年、2002年,湖南西部地区GDP增长速度为8.73%和7.53%,又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7和1.47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也呈下降趋势。1999年下降到7.38%后有所反弹,到2002年,又仅为7.53%。 表3: 1996—2002年湖南西部地区GDP增长速度横向比较(%) 地区 1996 1997 1998 1999 4年平均 2001 2002 西部地区 10.67 10.10 8.04 7.38 8.94 8.73 7.53 中部地区 12.73 11.22 9.19 7.63 10.00 东部地区 13.82 12.88 11.25 9.27 11.67 湖南省 10.27 10.7 8.5 8.3 8.79 9.00 9.00 (2002年资料缺省) 3、从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和工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过程水平较低。 从表2可以看出,湖南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最大。单纯从这一点来看,湖南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先进。但具体分析,并非如此。湖南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1%,高于全省的19.5%,区域农业特征十分明显。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又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区域工业化滞后。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没有建立在发达的农业和工业之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过程水平不高。 参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湖南西部地区其他指标由于准确测算的条件尚不具备,还没有测算或数据不完整,尚无法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较。就整体而言,湖南西部地区虽有发展,但与全省的差距在逐渐拉大,如果没有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将对湖南全省的全面小康进程产生消极影响。 三、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综合实力 湖南西部地区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是滞后的,但仍有着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取向。 (一)因地制宜,构建市州特色经济 湖南西部地区整体水平较低,但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地区性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怀化市相对较高,湘西自治州较低。2002年人均GDP,怀化市为6179元,湘西自治州为2815.78元。湘西自治州只有怀化市的46%不到。在产业结构上,怀化市是一种三二一型的产业结构。湘西自治州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张家界市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相当突出。在发展优势上,怀化是铁路交通枢纽,湘西自治州的食品工业基础较好,张家界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在发展规划上,三市州应突出自身特色,并促进三市州之间的协作与联合。怀化市突出交通枢纽、商贸流通中心、信息中心及体制创新中心的功能,构建湘鄂渝黔桂五省边境经济区域中心城市。湘西自治州突出的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旅游业及农林产品开发业的发展。张家界市突出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为主导,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立足交通,启动点轴开发工程 在地域经济发展中,重大交通设施及交通枢纽的分布对地域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焦柳铁路、湘黔铁路是本区域内的两条主要交通线,二者呈“十”字型分布。怀化市是这两条线的交点。处于南北、东西铁路干线交汇点的怀化,加之正在修建的渝怀铁路也在此交汇,其铁路交通枢纽地位十分突出。就目前的两条铁路干线交汇的铁路枢纽在全国也仅十余个,三条干线交汇的更屈指可数。加之320、209国道贯通,区域内的城市也都在铁路线和国道上。因此,以怀化市这一交通枢纽为点,主要以铁路线为轴,启动点轴开发工程顺理成章。首先是极化怀化,使其巨大的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其经济实力与交通枢纽地位相匹配。其次是张家界、吉首等点的极化,壮大点的规模,然后通过点的扩散,促进交通线上周围次级点的成长,使靖州、洪江、龙山、溆浦、凤凰、沅陵、慈利、桑植等点的经济快速发展。 (三)解决贫困,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湖南西部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贫困造成的。三市州集中了全省55%的贫困县。贫困问题不解决,湖南西部地区的经济就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更不用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湖南西部地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快山区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生态建设。二是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医疗、基础教育条件。四是通过提高产量、以粮代赈等多种方法,解决口粮问题,解决温饱问题。五是充分发挥经济极点的辐射作用,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由于三市州自身经济实力的限制,解决贫困问题还需要外力的推进。尽管湘西自治州已纳入国家西部开发政策的范围,但仍需省委、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张家界市、怀化市也亟待着各方面的支持。 (四)加强协作,大力发挥整体优势 湖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地区间的经济协作,只有通过经济协作才能不断促进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合理交换和联合协作,建立起统一、开放、畅通的市场体系,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人流、资金流,汇集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区域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1、加强区域统筹规划和协调。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三市州充分利用产业上各有所长的差异,实现优势互补。对区域主导产业,共同努力实施。促进相互之间的经贸联系,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方面通力协作。 2、推进和参与五省市区边境地区的经济协作。利用处于五省市区交界处这一区位优势,加大参与五省市区边境地区经济协作的力度。一是继续发展覆盖不同地区的各种经济协作区,不断完善各种区域组织、经济网络和区域市场。二是要大力促进边境贸易,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若干个商品交易市场、集贸市场和商品集散中心。 3、加强与省内东、中部地区的合作。借助湘东、湘中的实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一是突破行业界限,促进产业联合,树立大行业观念,形成一批新兴产业群。二是消除政策上的障碍,降低交易成本,以政策上的一致性保证经济协作的正常运行。三是加强企业联合,以重点产品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以区域内的骨干企业为核心,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集生产经营、科技开发、内外贸易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发展规模经济。四是加强人才的培训和交流,实行干部轮换交流制度,促进各地经济发展成功经验的交流与移植。五是加速全省交通、通讯、网络的发展,以点轴式、极点式、圈网式开发共同推动全省经济协作,带动湖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是一个溶经济、社会、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于一体的目标体系。湖南西部地区只要从诸多方面共同努力,全面提升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我们相信,湖南西部地区就能与全省一道携手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领导者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及实践 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领导者;制度;产业战略 论文摘要: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分析了领导者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首先,结合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区域经济问题的实际,确定了区域经济领导者的概念。其次,通过中外的大量案例,实证了领导者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最后,利用多个相关理论对领导者促进区域经济的作用进行了机理的分析。 区域经济,是当前热门的问题。不论是学术界还是实践界,都日益关注谋求经济发展的区域行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如何实现发展,不同的学科都给出了有益的建议,主流方法很多都来自于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这里,我们将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即领导者的角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探索领导者对于区域经济的贡献。 1 领导者的概念与理论 理解领导者(leader),先要理解领导(leadership)。而在学术界,关于领导的定义一直没有得到完全的统一。孔茨认为,领导是影响人们心甘情愿的和满怀热情的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的艺术或过程。特纳认为,领导似乎影响人们自动为实现团体目标而努力的一种行为。戴维斯认为,领导是一种说服他人热心于一定目标的能力。从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到看,虽然定义表述并不统一,但领导的含义却是得到比较普遍认同的,即“指引和影响”、“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目标”。因此,领导者可以理解成为通过影响成员带领组织实现目标的个人或群体。 虽然主要基于组织行为学,但领导者的研究显然扩散到了众多管理学的相关领域。在具体的组织问题研究中,实际上领导者具有了另一重含义,即组织的管理者。虽然这两个概念被不少学者认为存在学术上的差异,但在很多实际情况下,以及很多实证主义学者的研究中,这两个概念往往是不太容易区分的(盂建平,霍国庆,2007)。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也表示,“各个领导集团即各种机构的管理人员也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必须深入思考他们所处社会的价值观、信念和承诺,必须在完成其机构的特殊而有限的使命以外,承担起领导的责任”,并“为了达到本机构必须做出的成果而组织资源”。因此,我们常将两者合一,从而得到领导者更加宽泛的概念,即“组织中或群体中的最高管理者,其担负着指引组织或群体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思考和制定目标、安排结构和资源等重要使命,对组织或群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结合我们所研究的区域经济问题,按照领导者的概念进行扩展,我们会很容易得到区域经济领导者的概念——即区域政府。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区域政府都担负着规划区域经济、制定竞争规则等重要使命,即“引导和影响”着区域内的企业个体。而且,在中国的经济模式当中,政府还掌握着大量的经济资源,起到不容忽视的资源分配者的角色。这些都决定了在区域经济问题中,区域政府——国家政府或地方政府,是我们所提及的领导者。这个领导者未必是具体的某个个体,而是代表决策权力和决策职能的区域政府的经济决策阶层。 2 领导者促进区域经济的实证 从现实来看,领导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引起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质变。中外古今,大量的案例都印证了这个观点。早在23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鞅被秦孝公拜为国相,在秦国推行一系列的变法措施。在经济方面,商鞅通过“开阡陌”、“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大力发展封建经济,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商鞅变法之前经济还落后于关东各大国的秦国,凭借着优秀的领导者商鞅和秦孝公的作用,一跃成为实力强国,奠定了日后统一中国的坚实经济和物质基础。历史上经济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等,无不是贤明的国家领导者的主导,不论是发展政策的制定、重要人事的安排、还是资源的开发与分配。一时间,政通人和,人才辈出,国库充盈,百姓富足。放眼海外,彼得大帝之前的俄国,是落后当时西方几百年、还处于中世纪的蒙昧之国。但在彼得大帝的领导之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原有的落后的农奴制,国家繁荣富强,俄罗斯也一跃成为欧洲的列强之一。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日本的明治维新时代,也都是优秀领导者和领导集体所作用的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案例。 进入现代经济世界,领导者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案例仍然是不胜枚举。不论是微观的村镇,还是中观的省市,还是宏观的国家与地区,其快速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领导者的作用。 我国河南省的南街村,在改革开放前是一个人多地少的贫困村,也没有什么地下矿产资源。村长王宏斌上任后,积极思考,勇于开拓,确定了围绕农业办工业的发展思路。办工厂遇缺乏资金时,王宏斌及村委们主动带头筹集资金;产业实现盈利时,王宏斌又以身作则,树立了艰苦奋斗、公平道德的经营作风。在王宏斌的带领下,南街村人以面粉厂、砖瓦厂等起家,时至今日已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兴建食品、农业生态旅游、医药、电器、钢铁五大工业园,年产值突破16亿元。 在发展中国家印度,班加罗尔地区如今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计算机软件中心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起,当地政府就致力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人力资源的培养、投资和税收政策的制定,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的环境。努力的结果,是班加罗尔地区计算机软件业的飞速发展,以IBM、英特尔、思科为首的国际著名IT企业都已经或将在班加罗尔地区设立实验室和软件研发中心。这些努力不仅促进了印度当地经济,更培养了全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英语化IT技术人员,其带动效用和扩散效应是无法计算的。 至于国家层面,中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第二代领导者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进行了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开放,至今已经实现了连续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令全世界震惊的经济发展成就。 有成功的领导者,就有失败的领导者。两相比较,不称职的领导者非但不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还会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我国台湾地区的前行政长官陈水扁执政期间,用人唯亲、贪腐成风、施政无能,台湾地区经济一片凋敝。昔日“四小龙”中表现最为优异的宝岛,已是多项经济指标严重下滑,位列“四小龙”之末,不复往日风采。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创造了美国经济过去30年以来最好的成绩,但继任者小布什任内的短短数年,美国经济不仅没能保持快速增长,反而停滞不前,发生了规模空前的次贷危机,面临相当大的衰退风险。正如格林斯潘等经济学家所指出的,美国总统小布什难辞其咎。 3 领导者促进区域经济的理论机理 领导者对于区域经济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具有现实上大量案例的印证,同时也得到了详尽的理论解释。具体的来看,领导者对于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是通过以下一些机制来实现的。 首先,领导者担负着资源发掘、筹集和配置的重要职能,制约着资源的拥有量、变化量和利用效率。一是利用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禀赋,如南街村的王宏斌利用农业资源来办工业。二是吸引外来资源,如班加罗尔地区的吸引IT技术和资金投资。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开发和培养区域内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才是现代知识经济中最为重要的资源。 其次,领导者的观念,是区域发展体制的重要形成渊源。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已经揭示,领导者作为组织价值观的倡导者和榜样,其观念会影响组织其他成员,进而影响组织文化。区域领导者面向未来、勇于开拓,则区域发展观念和体制将会生机勃勃,与时俱进;若是区域领导者思想陈旧、固步自封,则区域发展观念和体制就会趋向于保守和封闭,错失发展良机。 还有,领导者作为引导前进方向的领路人,其发展观将直接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式。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提倡科学的发展观,绿色型发展,持续性发展,是当前区域发展的常见主题。但这种发展方式能否实现,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领导者。如果领导 而且,领导者同时还是组织最高决策者,负责组织战略的制定。因此区域发展战略也是领导者所最终决策拍板的。与决策相关的理论与学科都广为接受的一点,就是决策不是完全客观的产物,而是受到人主观判断和倾向性影响的。也就是说,区域的发展战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为制定的结果。这个战略的优秀与否,不仅受到领导者及其决策集团分析能力、决策信息与知识、以及主观倾向性的制约。 最后,领导者也影响着区域发展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内部的软环境。这方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参照新制度经济学。包括政策和制度的软环境,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框架内,与其领导者具有密切的关系。领导者是软环境的主要缔造者,这个在前面已经做了详尽的分析。另一方面,领导者也是软环境的主要执行者和维护者,这同样影响甚至决定着软环境。典型的比如东南亚的“软政权”现象,即便其缔造者是西方的思想家,在不称职的领导者的执行和修正下,同样丧失了其固有的先进性。 4 结语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结论,领导者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于众多谋求经济发展的区域,首要的任务就是提升区域领导者的意识和能力,才能有效的确保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浅论区域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论文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从理论层面上详细论述了区域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五大促进作用。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范围经济 早在1998年,就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是解决资源浪费问题,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的惟一途径;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能够促进新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并因此得出结论,“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正是技术创新,促成了各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可以说,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没有哪样事物能比创新显得更为重要,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高低,而且也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强弱。是因为创新,使众多的区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崛起,并走向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区域创新能力的不同,使我围经济的个性化和差异性在从大的流域经济、省级经济到县级经济乃至更次一级区域经济的范围内展开。区域创新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和“推进器”.区域创新能力也成为区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蘑要标志。 1区域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已从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过渡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闪以知识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显著地区别于以土地为最基本生产要素的农业经济和以资本为最基本生产要素的工业经济。 传统的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都是以稀缺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存在收益递减的基本经济规律和经济增长的极限,并且随着人类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如果没有新的资源替代,其发展动力就有枯竭的可能。但知识经济却不同,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和知}只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由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无穷性和可再生性等特点,使知识资源可以无限创造和开发,从而避免了传统经济的各种弊端。与传统经济依靠大量生产要素的投入推动经济增长不同,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其实质就是依靠不断的知识和技术创新。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在创新驱动下.知识产品的成本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而下降,知识越使用价值越大,从而冲破了传统经济收益递减的基本规律.形成了收箍递增的特征。时,南于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是无限的.创新主体的创新产品——新知识和新技术理论上讲也是无限的.这就使得以其为基硎:的知识经济的发展空间也具有无限性。在创新驰动下,经济发展永无止境,既不会枯竭,也不会中断,而是持续不断。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2区域创新提高了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 区域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率的提高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即商品和劳务产出量的增加。根据这个概念可以推断,一般情况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要素投人的增长,二是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长来推动,则可称之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则可称之为集型约增长方式。在区域经济的增长过程中,速度和质量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之所以对立。是因为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质量常常不可兼得.提高了经济增长速度,却损失了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却降低了经济增长速度。若要统一,就必须两者兼顾,而其关键就是看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区域经济发展往往注重的是速度。而忽视质量,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速度和质量都无法顾及;相反,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区域经济发展却可以达到速度与质量的统一。集约型经济增长,关键在于提高单位要素投入的效率,而这种效率的改善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的。因为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改善上能够发挥三重作用:①技术创新能够以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生产要素部分或者全部地代替自然资源等有形生产要素;②技术创新能够促进有形生产要素的反复和循环使用;③技术创新有助于开发新的生产要素或寻求替代生产要素。显然,技术创新有利于区域经济采用集约型的增长方式,以降低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物质消耗.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因此,技术创新是提高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有效手段。 3区域创新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区域产业结构是特定区域内务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内部符行业及企业问的构成及相互制约的联结关系。区域经济增长是以区域内各产业部门的增长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实质上是区域内各产业部门增长过程的综合结果,因此区域经济增长要求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要保持合理的比例结构。合理和高级化的产业结构,能使区域经济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符产业协调发展,有利于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不合理、低级化的产业结构会降低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并最终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要受很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如国民经济增长水平、资源条件、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经济政策、投资结构、劳动力流向等。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就是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其中技术创新是关键的因素。根据熊彼特的观点,技术创新就是导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可大大地提高潜在的产出水平.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就是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因此,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性手段,或者说,产业结构升级就是技术创新的展开过程和逻辑终点???。产业结构升级,既包括传统产业的改造,也包括落后产业的淘汰,还包括新兴产业的创生。 4区域创新推动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其基本要求是人类能动地调控“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是扩大资源供给的有效途径 相对于人类对资源的无限需求而言,资源的供给是受到严重限制的。众多制约因素中,一个关键的囚素就是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进步水平。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对资源供给增加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技术创新可以使几年前人们还难以想象其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今天宝贵的资源,从而使资源供给的绝对数量增加: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资源供给的相对数量增加。 4.2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发展中国家的大量事实表明.技术水平落后和技术创新乏力是自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是环境经济决策失误的直接症结。此,保护生态,减少环境污染也必须依靠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对环境保护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环境污染:第二,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能够帮助人们治理环境污染:第三.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在树立持续发展的观念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3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是推动社会文明的变革力量 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作为推动社会文明的变革力量,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改变着人的价值观+直接和间接地决定着人类的理想和信仰:第二,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可以帮助实现正确的领导与管理,影响社会的政治生活;第三,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可以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人们社会关系的调整;第四,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可以使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和学习时间,使生活更加丰富。总之,社会文明程度与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水平成正比。 所以,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能带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5区域创新有助于创新区域内的中小企业获得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EconomicsofScope)这一概念是在探讨多产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性的过程中由潘热和威利格等最早提出来的。潘热和威利格等指出,当两个或多个产品生产线联合在一个企业中生产比把它们独立分散在只生产一种产品的不同企业中更节约时.就存在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揭示了企业从事多产品生产的成本节约现象。一般地讲,范围经济主要来源于共用要素的充分利用.一旦这种共用要素为生产一种产品而投人,无需增加太多的费用甚至无需代价就可以部分地或全部用于生产其它产品。这时就存在范围经济。 对于创新区域来讲。区域创新是该区域内中小企业获得范围经济的前提。正是由于创新,使大量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成群,并建立网络联接,形成创新区域。在创新区域内,创新型中小企业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联系,互通信息,相互学习,协同生产,既节约了成本,又促进了更广泛和深入的创新。其实质,是企业对因集聚而在创新区域内形成的众多的共用要素的充分利用。正是这些共用要素在创新区域内的广泛存在和充分利用,才使得区内众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不但可以为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生产两种或者更多的不相关产品仍能节约成本,从而获得内部范围经济;而且,还可以通过创新区域内企业问广泛的合作生产多样化产品,以低廉的价格进人市场,既保持成本节约,又保持充分的竞争力,从而获得外部的范围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浅析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论文关键词】物流集聚 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 【论文摘 要】物流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物流产业集聚的内涵,并分析了我国物流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着重从规模经济理论、范围经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物流产业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 1 物流产业集聚的内涵 产业集聚是指相关的产业在某一特定经济地理区域内相对集合,与相关产业有关的各种产业资本要素在同一空间范围内不断汇集的过程。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1920)中系统研究了产业集聚现象,指出“产业集聚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这种经济往往能因为许多性质相似的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1]物流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经济地理区域内,许多相关物流企业集聚在一起,将物流产业相关功能比如运输、仓储、货物进出口、流通加工、装卸搬运、配送及信息处理等有机集成,形成物流产业链,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产业布局。 2 我国物流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 现代物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交通等功能要素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不断加快物流速度,提高物流准确率,减少库存,从而降低成本,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现代物流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区域集聚是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物流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物流产业集聚现象不断显现。杨春河博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发展格局表现为较为明显的“三带——四区”的空间格局。[2]三带是东北和中国西北部的以能源和原料产业为依托的物流产业聚集带,包括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等区域;中部以煤炭工业为依托的产业聚集带,包括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区;东南沿海以制造、进出口、消费为依托的物流产业集聚区域,包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区。四区是长三角产业物流聚集区;珠三角物流产业聚集区;环渤海物流产业聚集区;东北能源和重工业集聚区。 3 产业集聚的主要竞争优势理论 3.1 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物流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集聚,降低了物流企业的运作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近利用丰富的物流人力资源、市场、物流技术以及信息等资源。正如克鲁格曼指出:同类工业原材料供应者和工人聚集到一个地区,能够产生大批技术熟练的工人并把他们的新技术普遍带给各家工厂,从而造成繁荣。物流企业在一定空间区域的集聚可以实现物流运输的大批量化、储存的合理化、包装的标准化和通用化、装卸搬运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运输及信息化。运输大批量化可以减少运输、装卸搬运的次数,降低在装卸搬运过程中的损耗,提高车辆的装卸效率;储存数量过大占用仓库空间和资金,储存数量过小可能导致缺货或拖延交货,因此合理储存很重要;包装标准化和通用化有利于节约运输空间、储存空间;装卸搬运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可以提高装卸搬运的作业效率,降低装卸搬运作业成本;通过信息技术整合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可大大提高服务效率,迅速扩大企业规模。 3.2 范围经济理论 钱德勒(1990)将范围经济定义为:联合生产或销售经济,是利用单一经营单位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企业层面认为范围经济实行的是产品线深度策略,即在现有的产品系列内不断的增加产品品种规格的策略。企业实行范围经济,把一元化经营的行业拓宽到多元化经营的行业,目的是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降低经营成本、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方面比价成功的案例是海尔的范围经济。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拥有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具备高度系统化、集成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体系,它还可以通过同其他物流企业建立虚拟企业、动态物流联盟等方式进一步扩展自身的物流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开展包括订货采购、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综合性的物流服务时,有能力把这些服务整个过程中的相同工序尽可能最大化,从而获取范围经济效益。 4 物流产业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机理 发展经济学的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都认为:区域内及区域之间的物资、信息的交换与交流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因为如果没有物资的交换、转移任何经济体都无法发展壮大,就不会产生增长极,不会有增长的极化和扩散效应,进而而梯度推移也不会实现。因此实现区域经济增长需要区域内、区域之间物资、信息的交换与交流。物流是实现区域内、区域之间物资、信息的交换与交流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物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能有所不同,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物流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促进区域经济活动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降低交易成本 物流产业集聚区集聚了大量的物流企业,这些物流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共享基础设施、信息平台、优惠的政策、廉价的土地资源等,物流企业本身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一定的规模,降低了物流企业固定资本的分摊比重,降低了物流企业的使用成本,形成规模经济。同时物流产业集聚区物流企业众多,这些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与动力,这就会刺激物流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开发新的服务产品,形成范围经济。另外,物流产业集聚在一起,原来的点对点、要素对要素之间偶然的、随机的关系发展成网络成员之间稳定的、紧密的联系,物流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得到加强,组成要素之间的磨损和交易成本将会减少。物流产业集聚在一起拓展了信息的共享范围,减少了在物流作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信息不畅,提高双方识别不确定环境的能力,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交易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使得交易双方机会主义交易费用可以控制在较低水平。 4.2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经济区域中各类产业和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动。一般而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内容。根据国际通行的产业划分标准,现代物流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如交通运输业、物资仓储业和流通加工业等)大都属于第三产业。物流产业集聚区物流服务企业数量众多,这样就可以在集聚区建立诸如信息、人力资源、技术、金融、法律、中介、监测和检验等专项服务,带动我国第三产业的优化升级,增加第三产业的国民经济比重,优化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另外,物流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物流的发展,区域物流的发展对于区域产业经济会产生前向效应、后向效应和旁侧效应,进而改变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区域物流产业的前向效应是指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将促进物流系统、物流装备制造业、物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从而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促进物流产业优化,增进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机会。后向效应指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仓储、通讯等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进而增加对煤炭、钢铁、水泥和制造业的需求。区域物流产业的旁侧效应指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对所有区域的商业、供销、粮食、外贸乃至区域内所有行业的供应、生产、销售中的物流活动产生积极作用,提高区域内各类经济活动的效率。 4.3 有利于形成区域新的增长极 增长极的形成是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说,增长极的动力系统并包含着创新动力、市场动力、产业结构转换和优化动力、产业集聚动力以及制度推动力等五大基本要素或子系统。[5]产业集聚是增长极形成的动力之一,产业集聚能够创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是推动增长极的内生动力。首先,物流产业集聚集中相当规模的物流人才,资金和物流技术,众多企业之间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产生极高的生产效率,形成规模经济,推动增长极增长,其次,物流产业集聚使得区域内部企业地理位置邻近,容易建立信用机制和相互信赖关系,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空间交易成本,提高了区域增长极的效率,再次,物流产业集聚增加了物流企业的竞争压力和发展动力,物流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来获得竞争优势。物流产业集聚形成区域新的增长极,增长极通过发挥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5 结论 物流产业集聚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物流产业集聚主要表现为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政府应在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政府在土地、资金、税收方面给予企业政策支持,鼓励物流集聚区坚持立足于自身的企业化与专业化方向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简述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论文关键词:旅游产业 区域经济 相关产业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产业的特性,认为旅游产业是后发展地区最具比较优势、具有率先实现对外开放和跨越式发展条件的产业。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经济性的产业,具有关联度大,综合性强,能极大推动经济的增长,我们需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树立发展旅游产业的观点。最后,作者指出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必须注意旅游产业的发展的落脚点、盲目扩大景区产业规模以及旅游产业小圈子等方面问题。 一、旅游产业是后发展地区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 贫困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世界许多国家都十分关注并提出了不少解决此问题的对策与措施。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贫困落后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但同时也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落后地区应该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而放弃机会成本较大的产业重点发展,西部的农牧业和采掘、原料工业长期以来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其存在的基础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大,而这一部分成本既没有从经济的角度进行量化考核,也没有从社会的角度进行环境保护的考察。现在看来,其实际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不具备继续作为先导产业的条件。 西部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独特性,旅游产业是西部真正的优势之所在。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目前西部12 省区拥有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全国总数的35 %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占总数的34 % ,国家森林公园占总数的18 %;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西部12 省区拥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占全国总数的32 %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总数的28 %。同时,西部还是我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有特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业本身以及它带动的相关行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从而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提供一个适当的结合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通过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开发特点鲜明、品位较高的旅游产品,而且能够通过旅游开发及旅游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摆脱以往部分地区因贫穷而破坏生态,越破坏越贫穷的恶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旅游产业具有率先实现对外开放的产业优势 旅游经济本身是一种开放型经济,一个地区独特的旅游产品可以吸引大量的境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从而使旅游业一步成为对外开放的外向型产业,这不像其它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那样需要较长的整体水平提高过程。旅游产业总体上看不是高技术产业,对人才、技术的要求也低于其它高创汇产业,只要其旅游产品具有特色,对外知名度高,吸引力、竞争力就强,就可能使其国际旅游在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尚不高时能得以快速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自身也需要对外开放。这是因为,一个地区发展旅游尤其是国际旅游,必然要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水准的旅游接待设施,如宾馆、餐馆等,这些设施,一开始就必须按国际旅游的通用标准进行建设,与国际接轨;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一开始就引进外资和外国的管理方式与模式,促进了与国际的接轨,从而使得旅游产业成为了不少地区率先对外开放并推动地区对外开放整体步伐加快的先遣队。旅游业的发展等于向外国人开了一个窗口,比较全面地展示该地区的面貌促进外国人对该地区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对外国人需求和国际惯例的了解并对各相关要素加以改进,促使旅游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旅游区的投资环境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改善,加快其对外开放的力度与步伐: 首先,旅游业建设发展的蓬勃兴起,可以并且在很多地方己经带动了欠发达旅游地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及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为旅游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如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也为外来投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实际上,贫困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同时也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这些地区往往存在着基础设施差,进不来、出不去等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自中央确定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支持,尤其是对旅游业等产业的支持,其中发行国债的相当一部分将投入到对西部地区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这是西部旅游地区难得的发展机遇。 其次,从旅游业的微观组成部分一一旅游企业的发展来说,也会对旅游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中,旅游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市场,领风气之先,引进外资、人才和境外先进的经营方式,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引进各类旅游企业,通过这些企业先进而规范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将对旅游地区当地政府部门和当地企业的管理和运作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从而促使旅游地区总体投资环境的改善。 再次,旅游业的发展可改善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旅游地的地区形象和城市形象。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绿化工程、退耕还林等同时进行,协调发展,它不但可使以往的山川更秀丽,也带来接待地环境形象的根本改变,绿化档次越来越高,环境也越来越好。这对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是个极大的推动。 最后,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对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方面的要求,也有对良好的旅游环境和社会风气等软环境的要求。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地区还需要通过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旅游经营服务者、旅游接待地居民文明礼貌,旅游环境整洁优美,旅游活动健康高雅,这样便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同时也为旅游地区的总体投资软环境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能够带动旅游地区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创新,使旅游地区在观念上进行超前思维和创新思维,这对推动地区的对外开放,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旅游在引来人流的同时,还会引来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例如被国际风筝协会推选为"世界风筝之都"的山东潍坊,过去只是一个手工业小城,自美国西雅图风筝协会主席赴潍坊旅游从而引发了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以来,不但吸引了大量游客,利用外资也硕果累累,第五届风筝节总成交额达10·66 亿元。 三、旅游产业是具备跨越式发展条件的产业 有关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从摩尔根的人类文化论到马克思、恩格思的历史唯物论,都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生产工具。在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阶段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但是,我们通过以下对旅游业本质、内涵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游业最具条件超越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这并不违背上述理论和原则。 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与通常工业生产产品所需要的要素不同,对生产工具的要求与工业产品生产也有较大不同,旅游业不需要生产的厂房,不需要对所生产产品的粗加工和深加工,不需要相应的机器和工业产品生产完成后必须的物流配送体系,旅游业所需要的只是在旅游产品形成后为游客消费(参观、欣赏) 这些产品时提供服务的劳动者,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可由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人力资源培训来解决。旅游业所需要的资源与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也不相同,更注重资源的整体组合,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各项重要的组成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就直接成为旅游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业更加需要管理和服务要素,不光是为调整旅游业的中间环节(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企业) ,更重要的是对旅游消费者多样化的、不断提高的需求能做到更好地满足。由此可见,旅游业所需的生产要素与以往各种产业所需的生产要素有所不同,这说明旅游业发展本身具有的特性与人类生产力发展阶段,与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可以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超越本国、本地区生产力发展的阶段。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对旅游业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必须加以有效整合,提高要素的发展水平。 四、旅游产业能够通过自身的加速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己是一个无可争辩、无法逃避的事实。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己进人到后工业化时代,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点己转向以低成本、低消耗、低环境破坏为特点的绿色经济和以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为特点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太空技术为主的高科技经济,也就是着力于生态社会、知识社会的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在紧跟世界发展趋势,致力于追赶甚至某些领域的超越。但是,对于广大的不发达地区尤其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非常落后,它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要实现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由贫困向温饱的转变。而实现这个转变,面临的将是项目如何选、资金人才哪里来、市场哪里找等一系列对于他们而言非常艰难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及对生态可能造成的严重破坏。那么,对于那些旅游资源富集的欠发达的非工业地区,能否找到一条捷径绕开工业文明的道路而直接跨越到生态社会、知识社会呢? 答案是肯定的,捷径之一就是发展相对而言投资较少、招商较易、市场风险较小,同时又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产业的旅游业。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发展阶段和发展前景来看,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是具有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可能性的产业。我们知道,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现在基本上还处在农业社会阶段,刚刚进人工业化初期,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就是工业化一步一步发展,但很难有超越。所以,必须以也完全可以以新的观念进行发展创新,大胆地提出并努力推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这些省的总体经济发展实现一个跨越,从工业化发展初期直接跨越到生态社会、知识社会。 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且还可以使贫困地区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水平而率先实现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如果说国际旅游可引起旅游客源国的财富向旅游目的地国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使财富进行再分配,那么,国内旅游则能把国内财富从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转移,使国内财富在地区间进行再分配。一般地说,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外出旅游的人数较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外出旅游的人数较少,当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足以吸引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前往旅游时,这些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消费对当地的旅游生产显然是种外来的刺激。这种刺激,不仅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个促进,而且由于旅游业的联带性,对当地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也是个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兴办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一业兴而百业旺,可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缩小自己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近年来,中国一些整体经济发展基础较差、水平较低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老、少、边、穷地区(即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穷困地区) ,走向旅游脱贫、旅游致富之路,就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如贵州省紧靠黄果树景区的黄果树村,1992 年全村人均吃粮200 市斤,人均年收人130 元,随着黄果树景区的开发,许多农民投身其中,到1998 年全村人均吃粮400 市斤,人均年收入增至2000 元,一步由贫困迈入了小康,黄果树村也因此而实现了贫困地区经济的率先跨越。 旅游作为一个产业,不仅可以"治穷",一个景点富一个县,一个景点富一个村,一片景点富一个镇;而且可以"治愚",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在四川阿坝州旅游景区开发初期,游客去后,老百姓都不好意思去卖东西,卖的时候也不会讨价还价。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头脑灵活的当地百姓,不仅习惯了做买卖,而且逐渐由生疏变得嫡熟。可见,旅游给阿坝州老百姓带来的,并不只是金钱收入,更具有意义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烙守了几辈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其实并不难理解。旅游业必然带来地区的开放,随着游客而来的是新的信息、观念和文化,在碰撞、交流与融合中,人们的视野会更加开阔,思想会更加解放,也会因此走向更加文明。"治穷"是经济效益, "治愚"是社会效益,旅游产业将"治穷"与"治愚",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五、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既然旅游是一个经济性的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关联度大、综合性强,能极大地带动和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财政增收、老百姓致富,因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中,首先要注意一开始就把旅游当作一种产业来抓,树立起发展旅游所需要的产业观念。 一是旅游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具有综合性,一业举百业兴,同时又具有依托性,百业托才能举一业。综合性和依托性决定了抓旅游产业发展就是抓结构调整、产业联动、投资环境改善、城市管理及知名度提高,实质是抓了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站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经济跨越式发展培育支柱产业的全局高度,来看待旅游产业的发展,首先要为它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百业托其一业,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培育为支柱产业,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其一业举百业兴的带动效应。为此,必须充分认识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阶段,如旅游产业功能的阶段、旅游发展模式的阶段、旅游产业投入产出的发展阶段、旅游业增长速度的阶段等,按不同阶段的不同规律性要求做好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其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从而既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二者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是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走集约化经营之路。要把区域旅游发展的落脚点放到旅游的产业化发展上,放到使其做大做强带动区城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实现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尚处于高速增长的粗放化经营阶段,管理方式也是粗放化的,就产业本身来讲还处于出售资源的阶段,即把景区景点当成了旅游业的全部,没有"加工"增值,没有把旅游业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充分连接、带动起来。为此,应着力把这些相关要素发展起来,增加游客的人均停留时间,增加游客的人均消费文出,从而大幅度提高旅游总收入,实现旅游收入主要靠门票收入的粗放型增长向旅游产业总收入的集约型增长转变。 1. 景区景点只是旅游发展的载体而不旅游发展的全部,要把旅游发展的落脚点放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上,促进产业联动从而形成产业链。这样才能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而不仅是景区效益、门票效益,才能形成辐射、扩散效应,才能使旅游资源大县、旅游资源大市、浪游资源大省变为旅游经济强县、旅游经济强市、旅游经济强省。 2. 不要盲目扩大景区的产业规模。要协调好城市建设与景区建设的关系,依托城市服务设施,增强城市产业功能,防止脱离城市己有设施、功能而景区重复另搞一套,从而"热"了景区"冷"了城市。要把景区接待区的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通过旅游的带动,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切实避免景区"城市化"的趋向。 3. 出旅游点的小圈子,形成旅游点、旅游线、旅游板块、旅游中心城市的区域结构,促进区域旅游的综合发展,从而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内容提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WTO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10%--11%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2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以上,人均GDP达1700美元。这一地区形成3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心内容是用高新技?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GDP增长速度为1相比较,1998年东西部比为1.43:1,2002年扩大为1.57:1。人均GDP,2002年西部约600美元,东部则为1700美元,东部约为西部的3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6、“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本地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寻求“点”的突破,国家在各地区发展的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植主导产业,使之成为真正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极。 2、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整合的思路应是改革和优化政府。改善政府的纵横向权力结构,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度,从法律、组织、风险等方面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使政府真正从管理走向服务,从全能走向有限,从根本上克服和解决“行政区经济”的弊端。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路子。 3、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4、理顺资源价格体系。现在我国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主要阻力有两个:一是自然资源产品相对低价、工业制成品相对高价的不等价交换,二是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因此,协调区域市场需要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其中最为关键是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 5、落后经济区域发挥本地优势,突出特色。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普遍现象是:生活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人口增长快,失业率高,严重依赖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依附性强,生产力脆弱,交通不发达,自然条件差。根据当展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综合考虑中西部的实际困难,当前应当重点抓好的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落后经济区域的内部积极因素,发挥本地优势,加快自身发展。 6、加强东、中、西部企业合作。当前最重要、最现实的就是引入东部和中部的市场主体,在东中西联动中,推进西部大开发。东中西部经济技术合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一直以商品贸易为主,投资与企业并购仅占15%,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情况有所变化。近年,东部地区一批优强企业,如康佳、“三九”、娃哈哈、白猫集团、春兰集团等采取多种方式进入西部,除必要的资金投入外,更多的是注入管理模式、转移技术、提供商标使用与营销网络等等。这样,既满足了东部优强企业低成本扩张的需求,扩大了市场空间与原材料来源,又解决了西部工业崛起中受到的资金、技术、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约束,加快了西部工业化的进程,取得双赢效果。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西部地区是指包括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四川、重庆、内蒙古、广西(市、区)这一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多民族聚集的广大地区[①].总面积占全国的56、8%,森林面积占全国的36%,水资源储量占全国的82、3%,生物、矿产资源相当丰富,而人口只占全国的24、6%。全国65%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这里。这是我国少数民族集聚的主要地区,也是生态条件较差而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同时,西部的一些地区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和文化传统。只是由于社会变迁、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以及近代以来生产力布局东移,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日益扩大,成为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一。西部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面临的问题 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投资、资产与收益归国家所有、责任及风险由国家承担的企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同时由国家经营管理,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也相继经历了放权让利、利改税、转换经营机制、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等几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提出以后,建立以“产权明晰、经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但任务的提出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纵观我国西部地区国有企业的现实处境,笔者认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利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但与东部的发展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自80年代以来,由于中央政府对东部地区的优惠政策和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东部地区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国有经济迅速蓬勃发展,并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综观西部地区国有企业的现状,虽然乡镇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等其他经济成份发展很快,但从主要经济指标看,国有企业在西部地区仍占有主导地位,国有大型企业的作用凸现,比例呈上升趋势。以陕西省为例,截止199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85户,拥有总资产有2158?36亿元,净资产614?4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1?53%,在职职工142?8万人,当年完成增加值286?16亿元,销售收入867?48亿元,实现利税53?31亿元。其中,煤炭采选企业69户,占3?6%,食品加工和制造企业285户,占15?1%;纺织企业85户,占4?5%,石化企业119户,占6?3%;机械制造业210户,占11?1%;电子及无线电通信企业24户,占1?2%;军工企业55户,占2?9%;其他企业1033户,占55%。总得看来,属于国家确定的纺织、煤炭、冶金、有色、军工五大特困行业的企业共计256户,占到全省国企的13?6%;占国有大中型企业的55?6%。在列入统计范围的435户大中型企业中,特大型企业4户,在职职工7?01万人,实现利税7?43亿元;大型企业153户,在职职工54?92万人,实现利税20?67亿元;大型企业223户,在职职工22?51万人,实现利税-1?81亿元。97年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共有216户亏损,加之国家确定的重点解困企业名单中的17户非大中型企业,负有解困任务的企业共有237户,其脱困程度分三类:一是主导产品有销路、有效益、管理基础较好,经过自身努力可以实现脱困的企业,共46户;二是困难较多,经艰苦细致的工作有望扭亏的企业,共101户;三是困难较大,需采取结构调整、资产重组等措施帮助脱困的企业,共90户。与“九五”初相比,陕西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呈现出“三增一降”的态势。三增:一是企业户数增,由442户增加到462户,其中特大型企业增加2户,大型企业增加3户,中型企业增加19户,增加的主要是食品饮料、烟草加工、电子通信、医药保健等行业的企业;二是企业实力增加,总资产由1108?18亿元增加到1180?18亿元,净资产由376?95亿元增加到418?74亿元,增加值由143?15亿元增加到163?33亿元,销售收入由460?26亿元增加到513?3亿元,特别是出口创汇由6?78亿美元增加到8?54亿美元。三是适应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增加,象西安制药厂、秦川机械发展股份公司、陕西天王兴业集团公司、宝鸡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黄河工程机械集团公司、宝光电子集团公司等,经过数轮激烈的市场竞争,已在同行业中站稳脚跟,基本具备了与国内大公司相抗衡的能力。一降:经济效益下降,总资产由7?2%降低到3?9%,产值利税率由6?2%降低到4?18%,实现利润由-6?5亿元降低到-18?92亿元。 国有企业是西部经济的重要支柱和骨干力量,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西部的工业绝大部分在80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重点布局,一部分军工企业是为适应准备打仗的需要设立的。改革开放后,由于体制、投入的原因,其生产经营活动远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之需,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老化、产品落后等问题日显突出。具体有: 1.国有经济成份比重高,项目多布局不合理,经济效益低,恶化了西部经济结构,降低了结构效益。 在新形势下,受旧体制的束缚,产品老化,参与市场缺乏竞争力,不仅难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反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包袱。国有经济的不景气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更加乏力,使西部地区的技术更新、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步入困境,已造成了这些地区资源枯竭、运力紧张、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制肘因素,使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增大。1996年,实现经济软着陆后,我国宏观经济的总趋势是:疲软的国内需求同持续的通货紧缩呈互相加强的,经济持续走低。尽管中央政府从1996年开始放松自1993年以来一直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但仍没有阻止经济下滑的势头。1998年,中央政府采取了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投资规模等积极的财政政策,抑制住经济下滑的势头,但是供需矛盾仍然得不到根本解决,也就是说中国已从短缺经济走向买方市场。此时的市场环境与东部开发时的环境有的质的不同。在过剩经济背景下的国企要通过改革实现经济腾飞,已非一日之功,而需一个渐进式的、漫长的过程。 2.西部缺乏一批敢闯、敢干、敢冒风险的企业家,思想观念落后。 东部具有经商、重商的历史传统和产生、形成企业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基础;而西部地区则观念封闭,缺乏形成企业家的环境。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创造性,追求短期行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许多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相悖。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畸形消费与扩大再生产之间的矛盾。“穿在银上,用在鬼上,吃在酒上”,过多耗费制约了扩大再生产,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平均主义抹杀了人们竞争的意识和商品经济意识。如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着共食习俗,一户杀猪,全寨共食;一户煮酒,全寨共饮;上山打猪,见者有份。三是重义轻财,轻商贱利的观念严重。有人仍守着“养牛耕田,养猪过年,养鸡养鸭为换醋油盐”的信念,重义轻财,轻尚贱利,甚至视经商和长途贩运为耻。缺乏商品交换观念。虽然在技术设备、资金、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相当一部分国企不但没有把优势发挥,而且寄希望于国家给政策、给出路。缺乏眼睛向内、挖潜提效、走出困境的动力。由于经营不善,造成亏损,成为当地经济的一大包袱。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然而,我国西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素质及任用机制的现状不仅不能适应这种竞争的要求,而且也极不利于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按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先人用人新机制,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②]经营管理人员从本质上讲,也是资源的一种,而且是最具活力的人力资源。按照市场规则对其进行配置,按照竞争的办法来选拔任用,应为市场经济的应有之意。目前,在西部地区,行政机关直接对企业领导人员进行考察任免的选人用人办法,主观因素较多,实质是援用计划经济条件下干部调配管理的思路和模式,是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对企业领导人员最重要的衡量标准??经营能力和经营业绩等可量化和可测试性指标重视不够,容易导致选人用人和人才培养企业一流的业绩。由于企业领导人员从市场中来,经过市场检验,又回到市场中去,经理人的选择完全通过市场进行,由市场机制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国家通过合同的形式确定与企业领导人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企业领导人员完不成合同约定的经营目标,国家有权解除合同,使其回到经理人市场另行择业。加之,由于缺乏公开、平等、竞争的程序,秘密操作的较多,透明度较差,容易导致暗箱操作和个人专断。有权部门也顺势搞“权力寻租”、“钱权交易”。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企业腐败之风屡禁不止。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权交易“。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企业腐败之风屡禁不止。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全国甚至全世界统一开放的市场。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经理人的选择是全国性的,相当多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总经理。德国最大的国有企业??德国电信的当今总经理就不是德国人。[③]正是由于经理人市场选择范围的广泛性,才使一流的企业聘请到了一流的经理人才。正是由于一流的经理,创造了一流的业绩。 2.产业结构失衡 能源、原材料比重较大,而其加工部分却多在沿海地区。重工业过重而轻工业不足。陕、宁、青等省区的国有工业产值都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0%,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工业。如宁夏,机械制造、冶金、石化、建筑建材、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均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且拥有一批骨干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和拳头产品,如轴承、仪表、机床、钽、铍、铌、麻黄素、苦生碱等。西部省区提供的能源、原材料等低附加值产品被国家按不合理的指令性比价调往沿海地区,而沿海地区在获得加工工业利润的同时,又凭售出的工业制成品而获取了商业利润。由此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难以转换为商品优势。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发达地区在生产过程中将大规模地应用新技术,形成知识密集型企业,大大降低自然资源在投入要素中的比重,软化自然资源的约束。一方面,新材料工程的发展,使一些传统生产所需要金属物质材料可用人工合成材料代替,如强化塑料管可代替镀锌水管;另一方面,新能源的发现和使用也会大大节省不能再生产的有限能源,石油、煤等自然资源不再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能源材料,如核电可以代替火电。由于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减少,使西部地区作为主要产品的自然资源及其初级产口的价格下跌,使拥有丰富天然资源的欠发达地区在经济上又失去了一大优势。 4.长期形成的体制方面的问题,使西部地区计划经济的色彩更浓。 陕、甘两省布有众多国有大中型特别是军工企业。以陕西省为例,其国有企业大多是在“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兴建的,军工企业、轻纺企业和机械加工企业所占比重很大,而且大部分地理位置偏僻,债务负担沉重。虽然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了许多措施,西部各省也想了不少办法,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要是财政困难,没有资本金投入。企业所创造的效益基本上都以不同形式上交,无力自筹资金补充资本金,归还原有贷款。进行股份制改造,因效益不好也无法吸引出资者。在此情况下,企业债务越来越重,无法自我解困,更谈不上发展。另外,由于体制因素,长期以来,军工企业的优势也仅限于本系统内部,与地方经济联系不强,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军工企业如何融于地方经济的问题也日益凸现。 5.来自入世的压力 随着中国入世,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外国资源性半产品的到岸价格有可能比国内产品的价格还低。现在人们提到西部大开发就想到要发挥西部的资源优势??多开矿,但目前,在这种过剩经济的环境和外国资源性产品对国内资源性产品巨大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增大了开拓国内需求特别是西部市场的力度。国内竞争的加剧,给增长依赖内需但竞争处于劣势的西部地区经济又增加了压力。 6.金融因素的影响 在金融方面,东南沿海地区在信贷资金、企业上市、资本市场等方面享有优惠政策,使东部地区的投资效益高于西部,导致了本已捉襟见肘的西部资本大量外流; 二、西部国企改造中的政策倾斜和体制创新问题 国家在西部国企改革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实行政策倾斜,营造有利于西部国企改革的政策环境。要切实依法在财政、税收、金融、进出口、海关管理等方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以支持西部的国企改革。 1.对西部的某些地区或产业应享受与沿海一样的优惠政策,从而引导产业向落后地区转移。 具体地,应实行金融扶持政策,建立西部开发银行,借助基金支持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西安、成都、兰州、乌鲁木齐等地成立地方性资本市场,建立西部开发银行。为减少成本,可将已有的国家开发银行;将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改换组成一个专门为西部开发服务的银行,借鉴日本政策性银行的经验,将邮政储蓄划归西部开发银行运用,同时可向社会保障基金、商业保险基金和商业银行等发行的债券融资。这样,西部有了自己的政策性银行支持,又不影响其他银行对西部的支持。同时,也可借鉴东部较成功的经验,建立地方性发展银行与商行。另外,工、农、中、建行四家战略性撤退,县级商行以现有金融机构基础上增资扩股而成立或接管现有工、农、中、建行拟撤并的分支机构方式组建,也不免是个很好的策略。待条件成熟时,可选择证券交易机构动作良好,电子化网络先进,优秀人才集中的城市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力支持西部资本市场的形成。国家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信贷支持作用,改进对西部国企改革的信贷服务,同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沿海及国外资金对西部国企改革的投入。 对西北的某些地区或产业应享受与沿海一样的优惠政策,从而引导产业向落后地区转移。具体地,应建立西部开发银行,借助基金支持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欧共体内协调区域发展的政策之一是“欧州地区开发基金”。其任务是“共同体同主要由于农业结构、工业变迁和结构性失业不足所引起的区域不平衡”,包括定额和非定额资助,前者主要是对工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的投资补贴及对地区开发方面的基础设施的补贴;后者是对共同体内落后的边缘地区进行开发整治。 2.法律支持西部国企开发 依法开发落后地区,缩小地区差距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1961年日本制定《日本不发达地区工业促进法》,明确指出其目的在于促进不发达地区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扩大就业,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别,以期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美国政府颁布的《麻梭浅滩和田纳西流域开发法》、《地区再开发法》也极大地促进了落后的南部和西部某些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英国在1960年制定了《工业发展法》,规定凡在贫困地区进行制造业投资,国家给予一定数额的建设补贴和35%的购地补贴;法国政府也颁布有关法律对在巴黎和里昂等发达地区投资办企业进行严格限制,而对到落后地区办企业的投资者则予以扶持;德国《联邦基本法》规定,联邦各地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应当趋于一致,《联邦空间布局法》则要求联邦和州共同出资各50%对落后地区的开发给予补贴;意大利在60年代为了开发比较落后的南方,通过法律具体规定了在南方办企业所享有的多方面的税收优惠,还专门成立了南方公共事业特别工程基金局筹措了1万里拉作为扶持开发基金。巴西为了扶持落后地区,颁布了4239号法令,规定在这类地区开发建设项目,可免征所得税的25%,并在国家宪法中明文规定国家和各州的长期预算内,向落后地区的投资额不得少于预算的30%。这些作法值得我们借鉴。 由于西部地区大量存在的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具有资金缺乏,科技水平低下,人员素质低,搞风险、搞竞争能力差等弱点,亟需政府政策扶持。从国外实践看任何国家,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法律,以促进和保障中小企业的发展。美国在战后有两次高失业期,即萧条的50年代和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的滞胀。他们都把发展和支持中小企业作为解决就业和启动经济的一项重要国策,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1953年,联邦政府颁布了旨在保护中小企业自由竞争的《小企业法》,并授权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了小企业管理局(SBA),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经营管理方面的服务。并于1961年、1967年和1974年又分别对该法进行了修改。使该法在新的经济形式下支持了小企业的发展。而70年代末的高闭业和高失业,使联邦政府意识到仅依靠保护政策还不足以维护中小企业的生存,必须培育企业的竞争能力。为此,在80年代初,又陆续颁布了《小企业技术创新开发法》、《小企业经济政策法》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服务重点转向提高竞争能力和敢于挑战先进技术的风险事业。日本在战后能迅速恢复经济,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也是和该国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分不开的。1947年,日本制度了《禁止垄断法》。1948年,日本政府则根据《中小企业法》在通产省设立了中小企业厅,设立了政府的中小企业专门金融机构,以金融、组织协会、诊断指导为三大服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后,又于1963年颁布了以实现“中小企业高度化”和“消除事业活动的不利因素”为基点的《中小企业基本法》,接着又有《中小企业信贷保护法》、《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中小企业倒闭共济法》、《中小企业指导法》等多项有关中小企业的立法。此外,在日本,除通产省设有中小企业厅外,还在全国9个地方派出机构的通商企业局内设立了“中小企业课”,分别统辖地方中小企业。同时在全国47个都、道、府、县的经济局里设立了“中小企业部专管”。在全国3200多个市、町、村设立了中小企业主管,全国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中小企业管理网络。在英国,1991年盎格鲁??日尔曼基金会支持的一项研究《欧洲的中小企业》的研究报告指出,英国经济活力不如德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德国中小企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比英国大得多。但是,有资料表明,英国职工人数在100人内的中小企业几乎涉足英国的所有行业,为英国创造了1000万个就业机会,中小企业职工人数占英国企业总数的50%,其产值占除金融业外的国民生产总值的42%。正是由于英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责任工党政府无论在宏观经济政策还是具体法规的制定方面都体现了扶持中小企业的精神。英国政府除了对中小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外,还利用因特网开通的“商业联系网站”向中小企业提供最具权威的市场动态和行情分析、行业监管的法规、产品基本标准和成功企业的经营经验。这些作法也值得我们记取。 3.加强对西部国企改革中知识产权的保护 西部国企普遍不够重视对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对西部国有企业的智力成果,要运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保护发明人、发现人、设计人、作者、电脑软件制作者的合法权益,给予他们享有无形财产权。在进行西部国企改革中,要大力强化厂长、经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切实打击侵犯西部国企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 4.对西部国企改革实行财税扶持政策 西部大开发规模的大小和进程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对西部投资的财政预备规模,取决于国家每年对西部投资能积累少资金和如何分配投入这些资金。西部大开发的投资主体主要包括:国家和地区财政预算、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外资引进的各类企业、合伙、乡镇企业;个体和私人等的资金投入。但在这五类投资主体中当前最重要的还是国家和地区财政预算资金的投入。国家必需有足额的资金来源,国家的资金来源有多种多样,但其中主要的是税收收入。目前,国家国税总收入为256、83亿元,占全国国税总收入的4、59%,地税总收入为144、833亿元,占全国地税总收入的4、59%。若干年开发后,西部地区将在出口退税的增加收入方面、新开征环境保护税(生态税、排污税、产品污染税)收入方面、新开征遗产税收入方面、新开征社会保障税收收入方面都将会有明显的增长。据专家们估计,从2001年开始,陕西、青海、宁夏、甘肃、新疆五个省的国税和地税收将会每年以两个百分点的数目增加[④],这样就使西部大开发的财税来源越来越多,越来越雄厚。所有这些都构成了西部大开发巨额的、持久的资金来源资金投入。 故财政部门要加大对西部国企改革的投资力度,建立西部国企改革基金,为西部国企改革提供资金支持。对西部国企改革实行税收扶持政策。对西部国有企业产品的出口,应实行增值税零税率政策。对西部国企改革中需要的国内没有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和进口实行税收扶持政策。 5.深化西部国有企业改革,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立足于帕累托改进的渐进式存量调整,稳步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首先,应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优胜劣汰,建立竞争机制;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企业内部的监督制衡机制;改革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其次,要改革西部国企领导干部的管理体制,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如考虑成立企业高级经理人才评价中心,建立科学的经理评价体系,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确定经理人员的任职资格。使西部地区的经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扩大通过市场机制选拨各类企业领导人的范围。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业绩评价体系和企业领导人员激励机制等配套制度。要切实解决企业领导人员任免和考核标准问题,努力减少凭主观印象评价经理人的消极作用,必须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业绩评价标准体系。通过与同类企业的业绩平均值和同类其他企业的横向比较,以及与本企业历史情况的纵向比较来判断企业领导人员的业绩水平。这个标准应是客观的、可量化的和易操作的。应主要采用可反映企业经营善的经济指标,包括财务效益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保值增值等)、资产营运指标(如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偿债能力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发展能力指标(如营业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以及市场占有率、股价和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指标等。再次,公司制本身就要求主体多元化,故应大胆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培育和发展多元投资主体。由于西部经济基础较为脆弱,对改革的承受力不足,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在存量调整的改革中能否保持帕累托改进的性质,是十分关键的。这就要求在改革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害既得利益,而立足于通过增量的重新配置来调整利益结构,避免资产存量以及利益结构的大幅度调整,保持国有企业的稳定。详言之,应通过抓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组建一批企业集团,以拳头产品为龙头,培殖支柱产业,形成科研、生产、贸易、金融为一体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同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产权重组,放开搞活一批国有小型企业。对一些产品无销路,设备落后、长期亏损的小企业,或由大企业兼并、拍卖、盘活凝滞的资金。对产品销路好、善于经营、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要加大技改投资力度,缩短新技术的转化期,对企业流动资金困难问题,各级政府要积极会同财政、金融、工商、税务等部门,采取具体措施予以解决。 笔者以为,对西部国有企业的改革应该适度减少国有企业的存在数量。对西部国有企业首先在量上进行调整。原则上使国有企业主要分为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作为政府工具的国有企业和某些处于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等三类。其余处于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应该适时出或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在股份制企业中可以不占控股地位。青海省建设厅目前对其下属的全部14家国有企业分别开出了脱困“药方”,即以“分类实施,因企制宜”为原则,对特困企业依法实施破产,其他企业则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在一至三年内逐步降低国有企业资本比重,直至全部退出。对西部地区效益差的国有企业,政府原则上不应对其进行财政资助,而应考虑对其进行改组和改造。 6.规范政府管理行为,使之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协调一致 具体地,一是行政法规不能与公司法相抵触;二是政府作为公司股东出现时,与现代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由公司法调整;三是政府与现代国有企业发生发事经济往来时,双方是平等的民事法律主体,其关系主要由民商法调整;四是政府在行使社会经济宏观调控和管理职能时,与现代国有企业关系主要由经济法调整;五是政府行为不得为现代国有企业额外增加或减低竞争成本。在这一体制下,政府机构和体制必然要彻底改革,改变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经济管理模式,不再直接参与企业的活动,而专司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社会行政管理工作。这点对于西部地区政府部门人员转变观念尤显重要。在西方,社会自治、国家服务于社会的观念根深蒂固。早在柏拉图那里就已经形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两元分析架构,将社会置于国家之上,认为不正义的国家不是真正的国家。所谓正义,对国家来说就是为全社会服务。“那些依照部分人的利益制定法律的国家,不是真正的国家”。[⑤]西塞罗在《共和国》篇中把国家定义为“人民的事务”。黑格尔对国家推崇备至。但是,即使在他的法观念里,国家优位必须被“自由意志”所平衡。可见,作为法律本质的这个自由意志是普遍存在。“特殊的意志”成为法律这本身就是专制。[⑥] 7.提高企业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法律意识,是指依法办事、依法律已、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运用法律手段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意识。法制观念是指对法律意识的理性认识。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对法律的实施有重大的影响。加强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必须大力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经过“一五”“二五”普法宣传教育,我国全社会和全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依法治国的方略和西部开发新形势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很多,但是宣传不够,人们知之不多;有关西部开发开放的法制研究和宣传教育缺乏深度和力度;西部民族地区的法制宣传更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些人的头脑还残留着法律虚无主义和权大于法这种悖于法制观念的意识;从当前企业犯罪人员的构成看,法盲居多。因此,在抓好有关西部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的同时,必须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法制宣传教育。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简述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论文关键词:旅游产业 区域经济 相关产业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产业的特性,认为旅游产业是后发展地区最具比较优势、具有率先实现对外开放和跨越式发展条件的产业。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经济性的产业,具有关联度大,综合性强,能极大推动经济的增长,我们需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树立发展旅游产业的观点。最后,作者指出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必须注意旅游产业的发展的落脚点、盲目扩大景区产业规模以及旅游产业小圈子等方面问题。 一、旅游产业是后发展地区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 贫困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世界许多国家都十分关注并提出了不少解决此问题的对策与措施。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贫困落后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但同时也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落后地区应该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而放弃机会成本较大的产业重点发展,西部的农牧业和采掘、原料工业长期以来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其存在的基础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大,而这一部分成本既没有从经济的角度进行量化考核,也没有从社会的角度进行环境保护的考察。现在看来,其实际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不具备继续作为先导产业的条件。 西部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独特性,旅游产业是西部真正的优势之所在。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目前西部12 省区拥有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全国总数的35 %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占总数的34 % ,国家森林公园占总数的18 %;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西部12 省区拥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占全国总数的32 %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总数的28 %。同时,西部还是我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有特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业本身以及它带动的相关行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从而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提供一个适当的结合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通过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开发特点鲜明、品位较高的旅游产品,而且能够通过旅游开发及旅游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摆脱以往部分地区因贫穷而破坏生态,越破坏越贫穷的恶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旅游产业具有率先实现对外开放的产业优势 旅游经济本身是一种开放型经济,一个地区独特的旅游产品可以吸引大量的境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从而使旅游业一步成为对外开放的外向型产业,这不像其它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那样需要较长的整体水平提高过程。旅游产业总体上看不是高技术产业,对人才、技术的要求也低于其它高创汇产业,只要其旅游产品具有特色,对外知名度高,吸引力、竞争力就强,就可能使其国际旅游在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尚不高时能得以快速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自身也需要对外开放。这是因为,一个地区发展旅游尤其是国际旅游,必然要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水准的旅游接待设施,如宾馆、餐馆等,这些设施,一开始就必须按国际旅游的通用标准进行建设,与国际接轨;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一开始就引进外资和外国的管理方式与模式,促进了与国际的接轨,从而使得旅游产业成为了不少地区率先对外开放并推动地区对外开放整体步伐加快的先遣队。旅游业的发展等于向外国人开了一个窗口,比较全面地展示该地区的面貌促进外国人对该地区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对外国人需求和国际惯例的了解并对各相关要素加以改进,促使旅游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旅游区的投资环境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改善,加快其对外开放的力度与步伐: 首先,旅游业建设发展的蓬勃兴起,可以并且在很多地方己经带动了欠发达旅游地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及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为旅游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如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也为外来投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实际上,贫困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同时也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这些地区往往存在着基础设施差,进不来、出不去等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自中央确定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支持,尤其是对旅游业等产业的支持,其中发行国债的相当一部分将投入到对西部地区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这是西部旅游地区难得的发展机遇。 其次,从旅游业的微观组成部分一一旅游企业的发展来说,也会对旅游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中,旅游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市场,领风气之先,引进外资、人才和境外先进的经营方式,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引进各类旅游企业,通过这些企业先进而规范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将对旅游地区当地政府部门和当地企业的管理和运作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从而促使旅游地区总体投资环境的改善。 再次,旅游业的发展可改善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旅游地的地区形象和城市形象。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绿化工程、退耕还林等同时进行,协调发展,它不但可使以往的山川更秀丽,也带来接待地环境形象的根本改变,绿化档次越来越高,环境也越来越好。这对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是个极大的推动。 最后,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对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方面的要求,也有对良好的旅游环境和社会风气等软环境的要求。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地区还需要通过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旅游经营服务者、旅游接待地居民文明礼貌,旅游环境整洁优美,旅游活动健康高雅,这样便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同时也为旅游地区的总体投资软环境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能够带动旅游地区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创新,使旅游地区在观念上进行超前思维和创新思维,这对推动地区的对外开放,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旅游在引来人流的同时,还会引来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例如被国际风筝协会推选为"世界风筝之都"的山东潍坊,过去只是一个手工业小城,自美国西雅图风筝协会主席赴潍坊旅游从而引发了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以来,不但吸引了大量游客,利用外资也硕果累累,第五届风筝节总成交额达10·66 亿元。 三、旅游产业是具备跨越式发展条件的产业 有关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从摩尔根的人类文化论到马克思、恩格思的历史唯物论,都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生产工具。在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阶段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但是,我们通过以下对旅游业本质、内涵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游业最具条件超越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这并不违背上述理论和原则。 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与通常工业生产产品所需要的要素不同,对生产工具的要求与工业产品生产也有较大不同,旅游业不需要生产的厂房,不需要对所生产产品的粗加工和深加工,不需要相应的机器和工业产品生产完成后必须的物流配送体系,旅游业所需要的只是在旅游产品形成后为游客消费(参观、欣赏) 这些产品时提供服务的劳动者,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可由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人力资源培训来解决。旅游业所需要的资源与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也不相同,更注重资源的整体组合,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各项重要的组成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就直接成为旅游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业更加需要管理和服务要素,不光是为调整旅游业的中间环节(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企业) ,更重要的是对旅游消费者多样化的、不断提高的需求能做到更好地满足。由此可见,旅游业所需的生产要素与以往各种产业所需的生产要素有所不同,这说明旅游业发展本身具有的特性与人类生产力发展阶段,与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可以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超越本国、本地区生产力发展的阶段。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对旅游业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必须加以有效整合,提高要素的发展水平。 四、旅游产业能够通过自身的加速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己是一个无可争辩、无法逃避的事实。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己进人到后工业化时代,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点己转向以低成本、低消耗、低环境破坏为特点的绿色经济和以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为特点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太空技术为主的高科技经济,也就是着力于生态社会、知识社会的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在紧跟世界发展趋势,致力于追赶甚至某些领域的超越。但是,对于广大的不发达地区尤其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非常落后,它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要实现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由贫困向温饱的转变。而实现这个转变,面临的将是项目如何选、资金人才哪里来、市场哪里找等一系列对于他们而言非常艰难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及对生态可能造成的严重破坏。那么,对于那些旅游资源富集的欠发达的非工业地区,能否找到一条捷径绕开工业文明的道路而直接跨越到生态社会、知识社会呢? 答案是肯定的,捷径之一就是发展相对而言投资较少、招商较易、市场风险较小,同时又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产业的旅游业。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发展阶段和发展前景来看,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是具有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可能性的产业。我们知道,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现在基本上还处在农业社会阶段,刚刚进人工业化初期,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就是工业化一步一步发展,但很难有超越。所以,必须以也完全可以以新的观念进行发展创新,大胆地提出并努力推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这些省的总体经济发展实现一个跨越,从工业化发展初期直接跨越到生态社会、知识社会。 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且还可以使贫困地区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水平而率先实现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如果说国际旅游可引起旅游客源国的财富向旅游目的地国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使财富进行再分配,那么,国内旅游则能把国内财富从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转移,使国内财富在地区间进行再分配。一般地说,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外出旅游的人数较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外出旅游的人数较少,当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足以吸引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前往旅游时,这些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消费对当地的旅游生产显然是种外来的刺激。这种刺激,不仅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个促进,而且由于旅游业的联带性,对当地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也是个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兴办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一业兴而百业旺,可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缩小自己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近年来,中国一些整体经济发展基础较差、水平较低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老、少、边、穷地区(即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穷困地区) ,走向旅游脱贫、旅游致富之路,就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如贵州省紧靠黄果树景区的黄果树村,1992 年全村人均吃粮200 市斤,人均年收人130 元,随着黄果树景区的开发,许多农民投身其中,到1998 年全村人均吃粮400 市斤,人均年收入增至2000 元,一步由贫困迈入了小康,黄果树村也因此而实现了贫困地区经济的率先跨越。 旅游作为一个产业,不仅可以"治穷",一个景点富一个县,一个景点富一个村,一片景点富一个镇;而且可以"治愚",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在四川阿坝州旅游景区开发初期,游客去后,老百姓都不好意思去卖东西,卖的时候也不会讨价还价。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头脑灵活的当地百姓,不仅习惯了做买卖,而且逐渐由生疏变得嫡熟。可见,旅游给阿坝州老百姓带来的,并不只是金钱收入,更具有意义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烙守了几辈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其实并不难理解。旅游业必然带来地区的开放,随着游客而来的是新的信息、观念和文化,在碰撞、交流与融合中,人们的视野会更加开阔,思想会更加解放,也会因此走向更加文明。"治穷"是经济效益, "治愚"是社会效益,旅游产业将"治穷"与"治愚",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五、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既然旅游是一个经济性的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关联度大、综合性强,能极大地带动和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财政增收、老百姓致富,因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中,首先要注意一开始就把旅游当作一种产业来抓,树立起发展旅游所需要的产业观念。 一是旅游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具有综合性,一业举百业兴,同时又具有依托性,百业托才能举一业。综合性和依托性决定了抓旅游产业发展就是抓结构调整、产业联动、投资环境改善、城市管理及知名度提高,实质是抓了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站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经济跨越式发展培育支柱产业的全局高度,来看待旅游产业的发展,首先要为它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百业托其一业,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培育为支柱产业,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其一业举百业兴的带动效应。为此,必须充分认识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阶段,如旅游产业功能的阶段、旅游发展模式的阶段、旅游产业投入产出的发展阶段、旅游业增长速度的阶段等,按不同阶段的不同规律性要求做好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其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从而既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二者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是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走集约化经营之路。要把区域旅游发展的落脚点放到旅游的产业化发展上,放到使其做大做强带动区城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实现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尚处于高速增长的粗放化经营阶段,管理方式也是粗放化的,就产业本身来讲还处于出售资源的阶段,即把景区景点当成了旅游业的全部,没有"加工"增值,没有把旅游业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充分连接、带动起来。为此,应着力把这些相关要素发展起来,增加游客的人均停留时间,增加游客的人均消费文出,从而大幅度提高旅游总收入,实现旅游收入主要靠门票收入的粗放型增长向旅游产业总收入的集约型增长转变。 1. 景区景点只是旅游发展的载体而不旅游发展的全部,要把旅游发展的落脚点放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上,促进产业联动从而形成产业链。这样才能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而不仅是景区效益、门票效益,才能形成辐射、扩散效应,才能使旅游资源大县、旅游资源大市、浪游资源大省变为旅游经济强县、旅游经济强市、旅游经济强省。 2. 不要盲目扩大景区的产业规模。要协调好城市建设与景区建设的关系,依托城市服务设施,增强城市产业功能,防止脱离城市己有设施、功能而景区重复另搞一套,从而"热"了景区"冷"了城市。要把景区接待区的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通过旅游的带动,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切实避免景区"城市化"的趋向。 3. 出旅游点的小圈子,形成旅游点、旅游线、旅游板块、旅游中心城市的区域结构,促进区域旅游的综合发展,从而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电力节能环保经济调度探析:节能环保的电力经济调度探析 【摘要】 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发电调度方式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同时,从电网调度层次来讲,并未建立完善的电力市场试点区域,政府政策的制定和电力企业的电价定价机制依然存在问题,本文针对电力经济调度方式进行了分析,从实施电力调度经济化、环保化、节能化方面给出了意见。 【关键词】 电力调度方;经济性;节能环保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显著提高,全国用电紧张趋势依然未得到很好的改变。面对新形式下对电力调度的要求,作为电力行业的一个重要环节,电力调度部门首先应该清楚当前的电力形势,在准确把握国家方针政策的前提条件下,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严格执行相关部门下发的电力调度指标,调整调度方式,确保电力调度的节能环保要求。 1发电调度方式 当前发电调度采取竞价上网形式来降低电网购电成本。根据电监会制定的电力市场主体运营规则,当启动区域电力市场后,区域电网内装机容量大于100MW的火电机组都需竞价上网进行电力交易。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①要保证区域电网内足够的装机容量,若机组装机容量不足时,为保证电网负荷需求,要求发电企业尽量满负荷运行,这样就不可能存在竞价上网的情况;②缺乏健全的市场规范,导致电力市场滥用操纵权力,一个电力市场的参与者通过控制上网价格来谋取个人暴利。如2006年我国境内投入的第一个区域电力市场———东北电力市场,由于区域电网内的发电企业上网电量报价过高导致企业运行1个月后就不得不暂停,这表明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电力市场机制所要面临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如图1)。 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提高,电力市场在面对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自身的发展经营绩效,另一方面要兼顾到环保要求。当前,西方国家在电力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将环保因素作为考核电力企业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控制环保指标排放力度,以此来引入高电价环保型能源,并通过鼓励政策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对于发电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构建了相当完善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通过税收政策来抑制高排放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同时,引入污染排放物交易体系,采取疏堵结合的方针来降低火力发电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对环保型能源企业,采取税费补贴、电量强制上网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来促进其发展。综上所述,正是一系列完善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让发电企业在提高自身的经营性利润的同时不得不充分考虑到环保、节能效益,最终,电力市场在上网电价上来推动电力企业的节能、环保。由此可知,当发电报价来充分展现发电企业的环保成本时,采取竞价上网的调度方式才能够推动整个电网的节能、环保要求。 2实施节能、环保、经济调度的探讨 2.1面临的问题截止到2014年,国内电力总装机容量136019万kW,全社会用电量已经达到55233亿kWh,其中火电占全部装机容量的67.3%,可以看出,电力市场中火电机组的占比还是相当高。从污染物排放方面来看,国内对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是相当高的。而一次性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量储备方面的匮乏也使得能源危机日益严重,同时,国内在煤炭、天然气等一次能源方面的开发水平和技术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能源利用方面,也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目前煤炭、天然气等一次能源和发电技术方面存在的限制,应采取合理的发电调度形式来提高机组的平均利用小时数和已有的旧的调度模式,鼓励一批能耗低、污染排放少、节约型发电机组的发展。同时,作为电网负荷的调度部门,应该担负着优化电网调度的责任,但在实际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导致调度协调无序。综合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电网优化调度进行了分析。 2.2完善电网经济调度政策建议根据“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开发原则,要结合地区实际发展情况,采取“有序推进水利发电的开发、对煤电开发进行合理优化、积极推动核电建设发展、适度发展天然气能源发电、提高新能源技术的电力开发”政策,为了提高电网调度的科学性,确保电网经济、节能、环保的要求,在电力市场还未发展成熟的地区,可对当前不合适的发电计划进行合理安排,树立节能减排的目标,推动经济性调度;对于已经构建了完善电力市场的区域,在以市场调控为基础的条件下,可适当结合行政调度,逐步构建起一整套完善的的市场配套机制。完善能源价格体系,构建电价竞价上网机制。当前国内煤炭、石油等能源物质价格已经与国际接轨,但电力价格水平较国际水平却明显偏低。为让电力价格体现出能源物质的应有价值,应该逐步完善新型的能源价格体系,实现煤、气、电的联动关系,构建起符合当前要求的电价上网机制和输配电机制,降低基于电价结构方面而存在的重复交叉补贴项目。根据实际情况,以社会发展稳定为出发点,笔者认为可暂时取消煤电联动形式,根据煤、气等能源物质的市场价格来适当提高电力上网价格,将能源成本由用户和企业来共同承担,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内部通过技术提高来增加效益,也能够在用户中树立节能意识。同时,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将环境污染带入电力市场定价的考虑范围内,建立起与环境污染相互匹配的配套机制,有效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对以煤炭为能源的火电机组,要采取环保加价的方式,结合煤耗折算因子等多种措施来降低高煤耗机组的带负荷,提高低煤耗机组的负荷能力,机理火电企业向能耗低方向发展。 2.3兼顾节能、环保双重因素,科学安排入网电量提高能耗低机组与机组装机容量小机组的年度计划发电小时数级差和发电利用小时数,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各地区发电机组的污染排放标准和煤耗量等指标,形成多级别的机组能源利用模式。具体来讲,可以采取100h的分级制度,将当前装机容量小于10万kWh的小机组发电小时由当前制定的5000h调整到3000h水平以下,多出的发电空间将由低能耗高效率发电机组承担。同时,对当前的机组布置形式进行优化,由低煤耗的机组来担负电网系统的基本负荷,对于一部分性能较差但调峰灵活的中小型机组,可由其承担尖峰负荷。进一步改革电力市场规章制度,避免一些高效低排放火电机组带负荷过高而导致上网电价上涨,间接提高了社会用电成本。 此外,为积极响应国家颁布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要求分布区域的可再生能源能够全额上网。尽管政府部门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已经提高了其上网电量,但是考虑到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的附加费用以及政策扶持资金方面采取的专款专用形式,导致上网电量被进一步消弱,这样新能源的发展也就受到了限制,增长幅度缓慢,相较于西方等发达国家,输配电价和上网电价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当然,为保证“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拟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应该改革现存的发电调度形式,一些企业牺牲自己的短期利益是在所难免的。而目前电网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区域内电源的无序分布,基于可再生能源本身的特征使得可再生能源只能够“靠天吃饭”,往往会导致电网事故的发生。与此同时,目前也缺乏一个健全的节能、环保权衡准则,导致拟定的发电调度方式很难执行,同时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也使得调度部分承担更为繁重的责任。当前,发电企业大部分都是央企,因此,作为国家企业,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但同时,发电企业也是市场竞争中的一部分,作为经营主体,必然要实现经营利润来保证自身的发展和电力建设要求。此外,在电力调度过程中,要进一步确立电网调度在电力发展中的重要性,要求发电调度的主体部分由当前的发电侧转移到经济、节能、环保方面。 3结语 新形势下的电网调度要同时满足节能、环保、经济要求,结合电力行业自身特色和国家政策对电力市场调度方式进行改革,健全以市场为主题的市场机制,引导电力企业由粗放型发展向节能、环保、高效型经济模式转变。 作者:刘凯 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铜陵供电公司 电力节能环保经济调度探析:电力节能环保经济调度研究 摘要:电力节能环保经济调度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改革,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键措施,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文章将电力节能环保经济分成几个部分展开讲述。 关键词:电力企业;节能环保;经济调度 电力作为社会主要二次能源,其生产方式决定了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和环境的破坏程度。那么如何在稳定供电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耗,提高企业的经济水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了维持与稳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将电力节能环保经济调度作为当前电力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分别从节能环保与提高经济水平方面,谈一谈电力企业的调度措施。 一、电力调度中节能环保措施 (一)科学的安排电网调度 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应该根据电网的运行情况科学的安排电网调度。首先,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应该重视分析电网的经济运行情况。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对电网运行的历史数据的分析,对电网运行过程中设备的检修情况,供电情况,电网损坏情况等进行认真的研究,并且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制定解决措施。通过对电网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可以使电网在最经济的形式下运行,从而能够做到节 能降损。 (二)提高电网负荷率 首先,加强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是电力工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础,它是电网负荷的监控与管理的一项基本功能。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对电力系统的经济稳定运行,合理地安排电网运行方式,以及对发、供电计划的编制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预测结果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可靠运行,良好的负荷预测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电及网络运营成本,更好地为地区电力市场的发展铺平道路。负荷预测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安排短期设备维修即目前的每月调度检修计划。②制定周、日发电计划。③网络安全分析 (三)`活调整变压器的容量 农村与城市中的电网,他们两者之间的规律完全不一致。农村电网中,用电负荷是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的,配电变压器出现的空载以及轻载的时间相当的长。所以要针对性的选择,并且合理的使用配电容量。在城市中,用电高峰期的时候出现负荷量就十分严重了。所以就应该根据城市的用电情况,及时调整和对电源的地方得到增加,让配变的工作在范围之内。 (四)合理的配置电网设备 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应该根据电网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大量能量耗损的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的配置电网设备。首先,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应该根据电网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最大负荷作为标准合理的配置变压器的容量和数量。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合理的配置变压器的容量和数量可以根据用电情况及时进行切换调整,将变压器合理的配置成最大负荷和低负荷,能够有效的提高变压器配置的使用率,能够有效的降低变电器造成的能源损耗,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其次,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应该合理的配置各相负荷。由于在电网运行过程中因为输电线路合成漏电现象较为严重,造成能源消耗较为严重,导致电流动作保护无法正常运行。输电线路出现损坏是由三相负荷不平衡,配电变压器的出力大大降低造成。因此,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应该根据用电情况合理的配置各相负荷,尽可能的使三相负荷保持平衡。这样才能避免电网在运行过程中输电线路出现问题造成大量能源耗损。再次,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应该科学的选择计量装置。由于计量装置是电力系统实现节能降耗的重要设备。因此,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应该选择好计量装置。以前,电力系统使用的计量装置通常是高耗能、精确度较低、误差较大,效果不好。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涌现,电力系统应该采用精度高、灵敏度高、耗能小、误差小的新型计量装置,这样能够有效的减少能源损失,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水平的调度措施 (一)改善变压器的经济运行情况 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很常见,同时他也是最费电的一种设备,如果我们能够降低它的能量损耗,那么对于电力系统的经济运作将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由于各种原因,关于我国电网运作过程中的变压器还没有具体的规定,因此有的时候就会造成超出标准范围的现象,因此,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办法。第一点,在运作过程中尽量避免开、关的往复操作,这样能够减少其对于能量的损耗,使其一直处于经济的运作状态。在使用变压器之前,明确其使用章程,确保其畅通、合理的运作。第二点,对变压器的操作方法要了解,有针对性的对变压器进行操作,使其满足自身的需要。但是在现实当中,很多人会采用一台变压器,认为这样损耗小,与此同时,他们还倾向于容量小一些的变压器,这样也能够使能量的损耗得到降低。但实际却正好相反,这样的操作行为不但不能够使消耗减少,还会使能源的消耗变大,严重影响变压器的经济运作。所以,在我们选择变压器的运作方式的时候,要经过严格的实际计算和分析,选择适当的运作方式,以实现运行效果的最优化。 (二)适度提高运行电压 电网功率损耗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固定损耗,另一方面是可变损耗。线路导线和绕组的功率损耗与电力平方呈反比,与变压器铁心损耗呈正比。电压适当的提高,损耗就会降低。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运行电压,在保证电压质量的前提下,不断的降低电网的损耗。一般的电力调度中电压的控制主要实施逆调压的方式来对电能质量进行调整,从而减少输送的电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网的损耗,提高了设备的传输效率。此外还要加大电压的监视力度,在高峰时段实施主变分接头的调整,提高电网电压,在电压低谷阶段,如果电压高的话就要调低电压,保证设备安全运行,提高供电质量。 三、结语 电能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形式,也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电力节能环保经济调度不仅是电力工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之举,也是推动自身发展、革新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对电力行业乃至社会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因此,电力企业要结合自身特色和国家政策对电力市场调度进行改革,向节能环保高效的经济模式靠拢。 电力节能环保经济调度探析:电力节能环保经济调度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能源耗竭、环境恶化的问题也凸显出来,而电力作为能源消费的主要形式,给社会供应了大量能量,但同时,也在消耗大量煤和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释放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破坏环境。为了维持与稳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将电力节能环保经济调度作为当前电力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对其进行了探析,为可持续发展观添砖加瓦。 [关键词]电力节能 环保经济 可持续发展 调度 电力作为社会主要二次能源,其生产方式决定了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和环境的破坏程度。那么如何在稳定供电的前提下,优化电力结构,减少能源消耗,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电力节能环保经济调度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改革,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键措施,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文章将电力节能环保经济分成几个部分展开讲述,并提供了电力环境污染的解决办法。 1 电力节能调度 与其他能源不同,电能无法储存,只能靠调整电力负荷来实现对它的调控,所以,节能调度可以从发电、电网、电力需方三个方面实现。 1.1 发电节能 工业技术的进步使得发电有了多种方式,有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核能等,还有使用最多的燃油、燃煤发电。对于这些方式,我们优先选择的应当是可再生、对环境危害小的发电方式,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核能等,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地球的三分之二是水,所以,水能是最应该积极发展的,且要对老式水电机进行有效改造,让老水电机提效增容。还要发展新能源及更多可再生资源。 火电虽然燃烧大量一次能源,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环境,但电力发展还是主要靠火电,因此,火电技术的革新也是重中之重,要采用清洁高效的火电设备,对低效火电设备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提高火电机组的经济运行。 这些发电技术的革新和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让电能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 1.2 电网减损节能 据有效统计,从发电到供电,再到用电的过程,全程耗能大约占总发电量的30%,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意味着发电厂白白消耗30%的能源,也意味着这30%的环境污染是白做工。所以,减少电网耗能也是电力节能环保经济调度的重要措施。减少电网损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降低发电损耗,可以从调整水电、火电、核电、抽水蓄能发电出力着手,均衡电力负荷,使发电机组高效运行,并降低厂用电。第二,降低变压器损耗,可以选用自动控制的变压冷却系统、高效节能变压器使变压系统高负荷率高功率因数运行。第三,降低输配电线路损耗,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给变电站配置合适的零件,高电压、高负荷率、高效率送电,导线截面的选择、铜线的选择都要安全合理,还可以安排多回送电、环形送电等。优化电力系统,让其节能产电,经济运行是各大电厂的目标。 1.3 电力需方节能 电力需方指的就是各用电单位、家庭等,节约用电才会减少供电,从而减少电力生产,也减少能源消耗,扼制电力生产这一途径对环境的破坏。用电方应使用高效节能的电气设备,优化配电线路,各设备包括供配电设备、负荷设备等的经济运行。 节能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一件小事,同时也是一件大事。生活中只需要做好随手关灯、空调有度使用等身边小事,但意义却很重大,有了节能意识,节能才能贯彻的更彻底,因为你的随手之举可能会拯救一个城市的空气。 2 电力环保调度 2.1 火电影响 火电是我国主要生产电能的方式,火电中煤又是主要使用能源,煤的使用耗能高,污染严重,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在空气中易形成酸雨,腐蚀建筑,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产生的粉尘也会影响人类呼吸系统,增加肺癌的得病率。 2.2 水电影响 水电对环境影响较小,但水库淹没和占地处理不当,加上对河岸森林乱砍滥伐,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周边生态环境,而淹没区也会对动植物的活动范围、栖息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河流下游裸露的河床会使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产生极大危害,同时会引起周边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 2.3 核电影响 核能是一种效能高,也比较清洁的能源,但核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的危害也非常大。一旦核电站发生泄漏,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核电站的安全性十分重要,核反应产生的废弃物的排放会产生辐射,影响生物的健康甚至生存。 3 电力经济调度 电力经济调度包括电力负荷预测、机组组合、机组间经济功率分配、发电与输电协调、水火电经济协调、联合电力系统经济调度、考虑安全约束的经济调度、考虑环保的经济调度、考虑网损的经济调度。这些经济调度应在稳定性、节约性和安全性的保证下实行。 4 减少电力环境污染 4.1 火电厂的改造 我国煤电比重大,燃煤产生有害气体较多,危害也比较大,火电厂的改造可以加装脱硫脱硝设备,脱硫工艺能达到90%以上,脱硝可以改变燃烧条件,炉膛喷射脱硝。但是,脱硫脱硝设备的使用使得工厂占地面积增大,并且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消耗电能,经济效益下降。 4.2 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水资源丰富,水电发展应该提倡,并改进技术,更先进的技术才能更好地进行可持续发展。核电是高效清洁的能源,温室气体接近零排放,污染少,但要注意核电厂建造的安全性和稳固性,核泄漏危害极大。风能是一种干净的储存量大的可再生能源,其可产生的电力也十分可观,只要有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对风能人类可物尽其用。太阳能是世界分布最广的能源,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很长的历史,但利用率很低,现在人类还在开发太阳能,如太阳能电池等,期望最大效率利用太阳能。还有潮汐能,地热等可再生资源。关于鼓励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有关政策已经在相关部门出台,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也会在电力生产中逐渐加大比重。
金融保险论文:金融保险教育体系构造思路 本文作者:曹伊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高校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至关重要。 一、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但是综合能力的提升主要源于实践。我们所提倡的高校素质教育更是需要在实践课程中不断得到提高,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从我国目前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偏离市场需求 目前,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因此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不稳固,走出校门后对实践工作的适应能力较差,不能直接顶岗操作,特别是金融保险相关行业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和保密性,更是让学生无从下手。因此,社会上的用人单位要求学院能够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依附理论教学 高校金融专业在实践课程的设计上存在一定缺陷,实践课程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和前沿性,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由理论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这种以理论课程为基础设置的实践课程安排,导致实践课程仅仅成为理论课的附属,功能单一,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规划、管理、研究和评价,必然会造成实践教学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相互衔接性,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师资力量匮乏 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十分缺乏“双师型”专兼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金融保险专业教师都能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缺乏金融保险专业的从业工作经验。因此,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师不能够根据金融保险相关企业对于工作岗位能力的要求进行实践教学计划的设定,不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课程内容,也不能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予以及时准确的指导。个别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师由于未曾有过金融保险专业从业经验,甚至连自身都无法正确完成相关实践课程内容。此种状况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抓紧时间培养和引进“双师型”金融保险专业教师是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缺少实践基地 校外基地是高等学校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认知社会、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最佳场所。实践教学进程必须体现出时代要求,符合专业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高校金融保险专业由于受地域和专业特点的限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还比较少,无法满足学生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需要,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未来的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学生对自己以后即将从事的工作没有概念,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实现与更多的金融保险相关机构的合作,是高校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目标之一。 二、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构建 金融保险专业要培养具备一定的金融保险相关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够运用金融保险基本知识分析行业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一线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对现行的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一个具有高校特色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制定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目标是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应该达到的要求。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严格按照金融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来执行,结合金融保险专业的特点,确定出符合本专业各个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目标的教学目标体系。在此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它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条件体系的结构,同时又能够对这些体系的功能水平起到驱动作用。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仅仅是让学生完成简单的实践教学操作训练,而是要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依托,主要从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设计。金融保险专业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学生不仅仅要掌握金融保险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熟练的技术应用能力,包括柜台交易能力、金融交易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金融感悟能力。此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要恪守职业道德,具有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创新意识和质量意识。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通过全真模拟环境下系统的实践训练,学生不仅能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具备熟练的技术应用能力,更难得的是,让学生能深刻认识到学习金融保险更需要职业素质,需要具备金融智慧。经过训练,学生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具备较高综合能力的金融保险中高级复合人才。 (二)建立科学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体现。为了满足金融保险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突出素质教育的特色,我们必须对金融保险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通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合理配置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内容系统化。实践课程设置要以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生产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高校金融保险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包括: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基金投资学、投资银行学、期货与期权、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银行信贷管理、国际结算、保险原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等。因此,所设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也要根据理论课程进行有效编排和设计。针对实践教学区别与理论教学的独特特性,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选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为学生提供各种金融工具的直观展示,让学生认识各种外国货币、票据、单据等等,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即将从事专业需要熟知的具体内容。同时,在实践教学中还要更多地运用案例教学模式,通过选取金融保险经典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金融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情景教学也非常重要。一个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离不开先进的实验室设备以及相关的金融保险专业应用软件。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要通过设立模拟证券期货公司、模拟银行、模拟保险公司以及相应的金融软件和应用训练,让学生能够在学校中实现近距离上岗,在高仿真的环境中体会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提高实践教师教学水平 1.实践教师的培养 主要目标是要真正能够推动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并能够有效地转化成推动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针对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师较少、实践教学能力较弱的现状,应当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决:首先,要对金融保险专业教师进行实践强化训练。将金融保险专业相关的并为学生设计的专业技能训练,如外汇、证券、期货、银行业务、保险业务等内容根据教师的专长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教师先熟悉各类教学软件的使用,熟练掌握各项实践课程的操作流程,作为指导学生的基础。其次,针对专业教师理论知识与金融保险相关岗位实践操作相脱节的现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金融保险相关企业的专家为金融保险专业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实践指导,并有的放矢地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同时,由学院推荐优秀的金融保险专业教师到金融保险相关企业顶岗实习,以增强教师的一线工作经验,以便更加准确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最后,积极参与教育部组织的各类“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全国性的教师经验交流研讨会,与其他兄弟高校交流经验、取长补短,达到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效果。 2.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一种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实现应用型人才教育的重要模式。金融保险专业紧密依托行业、企事业,共同建立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产学研密切合作的运行机制。目前,高校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师正在探索应用型的产学研合作的复合型发展道路。在产学研合作中,要求学生熟悉了解金融保险交易的一般程序和业务实践,学生植根于金融保险的发展实践中,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研究与探讨。结合如何建立金融强国、丰富金融产品交易品种、规避金融风险、综合理财、保险业务创新等实际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学生置身于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实践中,熟悉了解了外汇交易、期货交易、证券交易、银行工作流程和保险工作流程的一般程序和业务实践,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研究与探讨,结合近几年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日本地震等实际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产学研结合把金融企业运营、金融理论知识研究、保险行业先进经验和培养现代应用型金融人才有机结合起来,使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了可靠的培养环境保障。 (四)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金融保险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重要场所。学生可以通过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习,近距离接触社会,将在校期间所学习的金融保险专业知识与模拟实践操作运用到工作中。实践教学基地的设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认知、对工作流程的理解,也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己掌握的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让学生能够更加努力学习。针对高校目前校外实训基地较少的情况,加强同金融行业相关单位的联系,与有意向的金融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通过签订协议,确定企业与学院的各自权利和义务,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能够定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学习,体会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工作特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并为以后毕业生就业和金融机构选拔优秀人才打下基础。 金融保险论文:金融保险就业率提升策略 本文作者:张凡雷 孔祥玲 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财政与金融学院副教授 山东轻工业学院财政与金融学院副教授 一、金融保险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调研不细,学生分配岗位不明 从保险技术角度讲,由于多数院校没有过硬的专业基础,在毕业生面对所有的财产险公司和所有的寿险公司情况下,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我国保险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有下列特点:其一是人才数量相对不足,其二是人员素质总体偏低,其三是人员结构亟待优化。随着外资金融保险机构的进入和民族保险机构的境外拓展,保险市场急需大量金融保险专业技能型专门人才。市场需求强烈的四类人才包括:保险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保险专业技术人员、保险销售骨干和评估人。保险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既要懂得理论又要了解具体的实务,作为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刚参加工作不可能就能得到这个职位。如果想从事其它三类人员的工作,具体的岗位是什么,需要承担哪些工作?具体来说,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公司都要涉及展业、承保、核保、查勘定损、核赔、风险管理咨询、职业培训、客户服务、保全服务等相关业务岗位,那么这些岗位的具体职责是什么,了解不细,致使专业课程设置不系统、不科学,教师引导学生的就业方向不明朗,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具体,学生在离校时,对保险行业的认识就比较模糊。 (二)培养目标、学生考核缺乏专业特色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既懂专业理论又能具体操作的实用型人才,具体到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素质全面,适应力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具备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实务经营能力与专业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对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培养,应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有的高职院校没有把培养目标具体到金融保险专业上来,对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如何培养认识不到位,对金融保险专业缺乏细致的专业培养规划,专业课难以与保险行业要求的从业人员的从业能力相对应,学生考核只注重保险行业的一般知识,忽视保险行业的专业技能,难以适应保险行业对学生的专业要求。 (三)专业教师团队人数不够,努力方向不明确 金融保险专业,有它自身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需要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来完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师团队。金融保险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是这个专业的标志,这些课程应该由研究这一问题的专业教师来承担。但现实问题是:有专业,有学科,缺少专业或学科带头人,专业教师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既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的教师团队,缺乏统一的理念、统一的口径、统一的专业方向,没有针对如何提升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学水平而同心协力。有的院校原来有从事这一学科的专业教师,但迫于这一学科的学时太少,不得不同时担任其它学科的教学任务,主要研究方向上受到了影响;有的院校缺少这一学科的教师,引进教师迫于提升学历、职称的压力,无暇顾及这一学科的具体应用以及这一学科的发展动态,研究方向显现出盲目性。 (四)学生实习欠缺,不能客观了解保险业的业务实际 金融保险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要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一定比例。目前,有的高职院校并没有把学生实习作为教学的必备环节,即使安排了学生实习的时间,也没有精心地去组织,放任自流,由学生自己支配实习的内容,因而主动到保险行业实习的学生大约只能占金融保险专业全部毕业生的四分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只顾及如何完成自己计划好的教学内容,没有把讲授的知识与保险的从业情景结合起来。学生在校三年,没有与保险从业人员接触的机会,没有保险爱心与责任场景的再现,再加上媒体对保险纠纷的报道,致使学生不全面地认为:保险从业人员都是那样为被保险人服务的!那么这些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站到保险圈外人一边,不会选择保险行业来就业。因此,在现在这个保险圈外人对保险评价不高的大环境下,不注重实习,也就等于学生在选择保险行业就业的渠道上设了一堵墙,自然达不到高职院校拓展就业渠道的目的。 二、提升金融保险专业就业对口率的建议 为了把金融保险专业办成学生和家长满意,以及用人单位认可的专业,以提升就业对口率,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 1.教师团队成员培养。金融保险专业既需要专业带头人又需要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必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学科带头人应对本专业主干课程有深入研究,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经历要丰富,教育改革与质量意识要强,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有较全面地把握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自普通高校,有高学历与高职称,但没有在第一线工作的实践经历,势必会影响到专业教学。因此,院校应与保险公司搞好协作,选派教师到保险公司顶岗实习,要求学生认知保险行业,应从金融保险专业的专业教师开始。 2.教师团队成员专业思想的统一。金融保险专业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精神,将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岗位挂钩。教师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应从学生就业去向上明确保险业每个岗位的职责所在以及对从事这些岗位人员的要求,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专业课对相关岗位的价值及作用,因材施教,以团队的协助精神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二)主干课程的设置 在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不多的情况下,应该抓基本,从上述最关键的岗位上进行突破,设置好专业课程。具体来说,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公司的岗位就是一个最关键的岗位之一,因为展业是保险业发展的瓶颈,保险市场需求强烈的人才中就包括保险销售人才。如何培养销售人才?因具体的业务不同,销售人员所具备的知识也不同,就销售财产保险而言,因财产保险业务相对比较集中但风险因素比较复杂,所以从主干课程的设置来讲,应把《企业风险管理》与《财产保险》这两门课对应起来;就销售人寿保险而言,因人身保险业务相对比较分散但风险比较有规律,所以从课程的设置来说,应把《保险营销》与《人身保险》这两门课联系在一起。有的院校设置了《金融企业风险管理》而没有设置《企业风险管理》,这说明课程的设置只注意了保险的金融属性和保险公司自身的风险管理,而忽视了保险的服务属性———为客户的风险管理服务,致使学生在保险展业能力的培养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企业风险管理》《财产保险》《保险营销》与《人身保险》这四门课,不仅体现了保险专业的特色,适应保险销售岗位,而且对于保险公司的其它岗位的知识能力迁移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上述四门课的开设将直接影响着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后续发展。 (三)把专业思想贯穿到教学全过程 金融保险专业教师通过顶岗实习,深入了解保险行业的从业人员工资待遇、行业发展,变成一个保险圈内人,将会使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产生老师是保险圈内人的感觉,有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再将保险人员的从业能力分解成知识、技能、素质,并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开发设计各门课程。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特点来授课,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启发式、引导探究式、情景模拟式等富有启迪、创新作用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提出的对保险行业评价的问题,客观、公正地分析,让学生对保险从业人员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评价,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让学生得到与金融保险专业对应的某一目标岗位应具备的从业能力,既显示了金融保险专业的特色,又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还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思想,何愁学生和家长对金融保险专业不满意,用人单位不认可呢? (四)精心组织学生实习 高职院校应以“协议合作、互惠互利”为原则,利用保险公司资源进行实践教学,根据学生可能的分配去向,与各地保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需要。这不仅能让学生的书本知识与现实结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来选择保险行业就业的一种策略,真正体现了双向选择。保险行业到底是好还是坏,为什么保险圈内人评价保险行业好,只有让学生亲临其境,与保险圈内人交流,融入保险公司的氛围,让他们耳闻目染,学生才会理解保险从业人员为什么对保险行业评价好,对自己的工作心气足,从而坚定自己的专业思想;同时学生在实习当中,还能结合保险公司的业务实践和保险公司运营管理的情况,写出调查报告,完成毕业论文。保险公司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经考核确定学生的工作岗位,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挑选自己中意的学生作为后备人才来培养。所以,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的实习环节,与保险公司签订学生实习协议,按生源规划实习基地,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实习。这不仅能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而且也体现了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双向选择,提高就业的对口率,实现高职院校扩大就业的目的。 (五)推行“对证施教” “对证施教”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体现,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来设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适应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使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成为高职教学的一种“内置”行为。在教学计划制订阶段“,对证施教”的主要要求是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互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互相接轨。目前,保险行业要求持证上岗,这些证件主要有:保险人资格证书、保险经纪人资格证书、保险公估人资格证书、风险管理师资格证书和寿险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等。因此,高职院校应对所开设的课程进行梳理,检查符合培养目标的所需证书的学科开设是否科学。有的院校在目前课程开设的基础上,再增加《保险中介人》这一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顺利地获得资格证书,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保险行业职业的理解。在教学管理上,高职院校对教师和学生采取鼓励政策,取得资格证书者在争先评优中作为首先考虑的对象。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发证机关的证书考试,这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而且有利于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实现零距离上岗,大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对口率。 金融保险论文:金融保险能力问题思索 本文作者:林秀清 邹茵 林小强 单位: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福州市职业技术学院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步伐,金融保险行业从业人员激增,但从业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对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制约。高职金融保险教育是作为培养金融保险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过程,对于提升金融保险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金融信息的利用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则是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根本体现,因而应当作为金融保险教育的重心。但是,高职金融保险教育容易陷入我国传统的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专业人员能力培养的困境,导致金融保险从业人员在面临新问题时往往难以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务必要改进高职金融保险教育,努力培养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 一、金融保险从业人员的能力构成分析 国际金融环境发生变化,国内已经事实上形成混业经营格局,国内行业监管随之进行调整是势在必行。2009年10月新的《保险法》正式生效,这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金融保险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是什么?有必要对其能力框架进行规范。通常来说,一个从业者应具备的能力划分为两类:职业能力(competence)与能力(capability),前者指的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下按照既定标准实现其职责的能力,而后者指的是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职业价值观。[1]职业知识包括一般知识、金融保险与相关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组织与经营知识;职业技能通常是通过教育与执业经验相结合所获得的,包括智力技能、人际关系技能、交流技能;职业价值观更大程度上考虑的是维护金融保险行业与整个社会的利益,包括承诺保持公正、客观、独立,遵照职业准则,关注公众利益和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终身学习等。 由于各国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方面存在差异,金融保险职业能力构成方面不同国家有自己特殊之处。我国金融保险从业人员,尤其是高层次的金融保险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会计政策的洞察力。因此,政策洞察力、知识、技能、职业价值等应是我国金融保险从业人员能力的主要构成。知识,包括金融知识、保险知识、证券知识、信息技术、外语知识、国际结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个人理财规划、金融营销、会计学、统计学、国际商务等;技能,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获取新知识能力、国际竞争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灵活性等;职业价值,包括遵循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诚信、客观、保密、社会责任、终生学习、政策水平等。[2] 二、我国金融保险专业能力培养现状 高职金融保险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金融保险专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能力。但是,我国的高职金融保险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封闭的脱离实际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金融保险的高等职业教育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邓传洲等,2004),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难以适应金融机构的要求。笔者近三年来以问卷方式调查了中国金融保险业从业人员、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金融保险教育中应注重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及其重要性或有效性的认识,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保险教育的知识结构仍然较为狭窄,具体表现在跨专业学科知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技能的培养方面也相对薄弱,目前的金融保险教育状况也还没有完全提供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有效传授。实际上,许多学校对基础课程的设置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往往只了解理论常识,而对相关交易活动的经济实质缺乏起码的了解和判断。 金融保险业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金融保险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之中。部分高职院校教材陈旧,甚至没有自己的教材,采用适合本科生的教材,教学方式呆板,缺乏实训,难以适应新经济条件下对金融保险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许多高职院校也设立了金融保险实验室,但其设计的业务都是简单化了的常规业务,与金融机构实际相差较大,难以起到实习的效果,而毕业实习也大多处于放羊状态,专业对口的实习很难保证,有的学生甚至从没有去过实习单位照样开出实习证明,质量难以保证,这致使教学实践浮于形式。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实践实训,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严重脱离实际,以至于部分学生毕业时连基本的常识都不懂,动手能力、判断能力、沟通能力等均难以适应职业需要。 三、国外职业教育经验带来的思考与借鉴 自20世纪80年代,各国就开始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以改变传统教育注重知识传授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能力,以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要求。德国职教专家T.特拉姆对这一时期兴起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大为称赞,指出行为导向教学法对能力培养的好处,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展现。柏林工大的教育专家杜霖先生认为通常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可在一体化教室、实验室、工厂、车间等实际操作环境中进行“手脑并用”的学习以提高职业能力。美国高校早已意识到传统的知识获取型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企业管理的需要,认为学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因而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导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所以,终生独立自学能力是任何专业人员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金融保险教育并不是也根本不可能做到把一名经验丰富的金融保险行业从业人员应具有的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传授给学生。终生自学能力的基础可以概括为三方面:知识、技能和专业认同。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与经营知识、金融保险知识。技能包括沟通能力、智力能力和交际能力。沟通能力是指具备有效的听、说、读、写能力;智力能力是指寻找、获得、组织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是指和他人进行有效合作和具备领导才能的能力。专业认同是指毕业生应认同所学专业,乐于学习专业人员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并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包括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应该知道并能够认同专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并能据此做出价值判断,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具备正直、客观、公正的品格和坚持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指出学校应教会学生为获得并保持职业资格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即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打好终生学习的基础。有关部门还对如何加强专业学生能力结构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因此,美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实践中美国大学也积极响应高校教育改革的建议,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升各专业毕业生的能力。 四、改革高职教育,提高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能力 为了提高金融保险专业学生毕业后对不断变化的复杂的经济环境的适应能力,应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改革高职金融保险教育方式。 (一)转变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个别院校招生就业办从学生入学就进行职业能力测试,为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科学的参考数据。重点从事业心、沟通交流能力、处理问题能力、领导能力、创业潜力、成功倾向、职业选择等方面对广大学生进行测评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入学就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和品德的形成,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的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的强烈追求和主观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巨大的塑造力。所以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即“学为主体”,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重新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个阶段以来,师生关系已经由教师的绝对权威转变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是很大的进步。这种关系可以使师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探讨问题,师生在诚信中主动愉悦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对学生采取理解、宽容、信任、鼓励的态度,学生才会畅所欲言,敢想、敢说、敢问;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知学习知识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高职金融教学改革甚至要超越这个程度重新塑造更为理想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的师生角色意识。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模拟、案例研究、角色扮演、项目教学等各种不同的教学样式来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形式有所不同,但他们的活动多表现为隐性的;而学生学的活动则跃然眼前,表现为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三)改革教学内容,确保传授知识的新颖性 精简课程内容,理清各课程间的关系,删除交叉重复与陈旧空洞内容,使课程内容具有自身特性和时代新意,如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金融课程中关于国际结算部分的内容存在较多重复;可以考虑重新整合;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增加实训课程的比重,将抽象的理论与创新性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创造有利的条件;扩充教学信息量,及时引入国内外金融保险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成果,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将一个丰富的、开放的、富有时代感的知识世界展现给学生,并注意将西方国家当前的经济政策、金融保险财税法规、行业最新发展等内容介绍给学生。 (四)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职业能力训练,课证融合适应行业规则 面对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变化,金融保险知识也不断更新,传统的学校教育提供的知识结构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终身受用,坚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原则,教会他们学习方法与能力。为此,可以大量使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实训教学法、启发式教育、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等,并建立社会实践和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胜任能力。随着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的提高以及持证上岗的规范要求,国内部分院校采取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能力教育,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在毕业前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相应职业能力。可以邀请保险业的专家和一线的金融保险行业骨干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清楚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感悟保险创业的艰辛,主动寻找差距,激发学习的自觉性,从而达到学生自发地参与以创业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学目的,全面提高其自身的职业素质。 (五)改革教材编写思路,编写金融保险专业产学结合校本教材 大多数金融保险教材的修改只是简单的修订,即根据新情况,对原来教材进行修修补补,教材基本变动不大,甚至有的高职院校选用的是不符合高职实际的本科教材。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新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导向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也不容易贯彻实施,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材的编写内容应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增加“案例”的比重和增设“实训课堂”等内容,教材的改革和重新塑造、应该在内容、形式、写法、版本、装帧等各方面进行整合,把专业知识和精彩的文笔结合起来,深入浅出,融会贯通,通过形式上的轻松活泼与高质量的教材内容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倡各高职院校与金融保险企业合作编写产学研校本教材。 金融保险论文:金融保险就业困境分析 本文作者:张小惠 单位: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涉外经济系 一、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现状 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顾名思义是着力打造金融相关领域,包括:以保险公司为主体、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而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区别其他各类高等教育,着力打造面向操作、经营、管理业务一线的复合型人才。相对于金融业多年存在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导致的金融业岗位与员工素质错位的矛盾,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金融保险专业学生“性价比”更高,与岗位的匹配情况也更好。因为在专业教学设计中本着“学会、够用”的原则,设计的知识点与金融保险领域的工作能力要求相挂钩,包括:金融投资、银行柜台业务、会计基础、保险学原理、寿/财险、证券投资、保险营销、理财等课程。更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校内外实训、定岗实习让学生熟悉并融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具体的岗位职能。与此同时,现在大部分金融机构很重视员工队伍的层次建设,在招收一线员工时已开始关注动手能力强、掌握业务基本技能的金融类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目前市场对专科生的需求呈上升趋势,经过职业院校培养的训练有素、技能扎实的大专生在行业中更受欢迎,因为在单位中大专生无疑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尽管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存在以上诸多优势和发展前景,我们也不能忽视该专业学生存在的就业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金融保险专业从业要求高 笔者在《管理学家保险人才供求两难现状中的教学理念革新》一文中就概括了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在智力上应具的杰出的思维能力,怀疑和批判的思维品质,独立和自主的思维立场,开放和多方面的思维形态,具有强大的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在知识结构上应具备合理的、浑厚的知识体系并以此为支撑,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使其与世界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自身的发展达到动态的平衡。在能力上应该是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能真正学会做事。在人格上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生命价值和主体精神得到充分的重视,同时也要懂得尊重他人的存在和社会的价值。提别是保险行业,其要求更是极致,借保监会主席吴定富的概括:保险从业人员一是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二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倍加珍惜近年来保险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在成绩面前不安于现状,在差距面前不甘于落后。三是练就过硬的本领。要加强学习,不断拓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坚持学以致用,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四是弘扬优良的作风。坚持求真务实,自觉抵制经营中的弄虚作假行为。因此,高职学生从入校的基本素质来看与以上的要求还是很有差距的。这也是许多教学活动无法达成的关键因素。 (二)学生就业的主观意愿聚焦内勤工作岗位 从学生的主观意愿上看,有金融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其就业意愿也偏向如银行业的柜台人员、客户经理、理财顾问,保险业的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内勤人员等岗位,因此在这些岗位的就业率和留存度也比较高。但是,矛盾点就在于这些岗位对于各个金融企业来说,岗位容量有限,每年发生人员变动或有招聘行为的情况非常少。这与大批渴望涌入相关岗位的学生意愿形成矛盾。与此相反的,金融保险行业领域中,在保险方向的外勤———即一线营销人员存在大量的缺口。特别是有一定专业背景的高校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学生就业情况呈现就业率低,人才流动频繁的现状。这一现状与快速发展的保险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形成矛盾,从而也抑制了行业健康发展。 (三)金融保险业业绩考核方式让学生群体望而生畏 金融保险行业是诞生富翁最快、最多的行业,但这些神话似乎与刚出社会的高校学生无缘,因为学生的社会资源最为贫乏。那金融保险行业中的薪资、奖励办法无不是与业绩挂钩。行业中的“保费英雄”和“高位高薪”收入分配与职务晋升方式,使得许多刚走出校门的高职大学生们望而却步,对许多学校的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而言,学习是为了取得学历,将来不一定在这个行业就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浪费。 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困境原因分析 以上高职学生存在的就业困境在金融领域中的保险行业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本文以下主要分析金融领域中保险行业学生人才流失、流动的典型原因。 (一)就业思想荆棘的形成因素 1.对传统就业模式的认可根深蒂固。其一,学生们对择业的标准是保守的。所谓的好工作前提一定是稳定。如何保证稳定呢?简单地概括就是必须签订劳动合同,有单位交五险一金。其二,学生们对从事保险人工作的误解。笔者曾就保险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在授课的金融保险专业学生中展开讨论,大家对这两种合同认识比较模糊。特别是对保险合同表现出强烈的不信任。更有同学认为合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这也就导致毕业生即使是留在保险行业工作,宁愿选择收入较少但相对稳定的内勤岗位而不愿在挑战性极高收入丰厚的营销岗位。 2.行业的社会形象不佳阻碍大学生加入的脚步。这一点,在前文已有分析。由于门槛过低进入保险行业的人员主要是集中在保险人队伍中。换句话说,中国保险业的窗口行业中集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无法适应保险专业知识的能力需要,只能用生硬、简单甚至违法的方式进行营销。所以,一旦出现问题,大众会把不信任的情绪投向保险行业,更不相信商业保险的意义所在。试问类似的不良认知和情绪扩散,我们学生的父母怎么会支持自己的孩子进入保险行业就业呢?而对于还尚未完全独立的中国大学生来说,这个因素强有力地捆绑了他们选择保险行业从业的脚步。 3.怕吃苦受累,爱面子。笔者认为,学生存在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只局限于学生这一个群体。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不佳是根源。本文不就这一社会问题进行探讨,但笔者必须指出这一因素导致学生无法适应挑战性极高的保险行业。保险营销员或人等外勤岗位工作没有底薪,在没有人脉的情况下完全靠“陌生拜访”销售保单,展业压力巨大,收入也不稳定。这样的描述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 (二)就业理念误区 1.就业标准过高。大部分保险专业学生仍希望到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工作,愿意到乡镇和基层工作的很少。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期望值偏高,理想与现实脱节,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 2.职业定位不清。从社会就业层面看,保险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内勤和外勤两种。内勤工作相对稳定,职场环境较好,是多数保险毕业生就业首选,但内勤岗位设置有限,常要求员工具有医学、会计、法律、建筑、汽车制造等相关背景,僧多粥少,竞争激烈。保险行业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在外勤人员即保险人,他们工作压力大、流动频繁、社会认可程度低、行业整体形象较差,多数保险专业学生不愿意从事此类工作,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又无法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进入其他行业。 (三)教育因素———挫折教育的缺失 目前的高校在校生所受的适应性教育,和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是一把无形的枷锁,让学生们没有足够的分辨能力和魄力留在保险行业发展。他们被中国保险业一层不太美观的面纱蒙住了探究保险真谛的眼睛,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的教育体制也没有给学生的心智和勇气的培养供给养料。 三、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困境对策的思考 (一)办学方面 1.加快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从教育管理体制上,需要对我国现阶段保险教学需求环境进行系统研究和再认识,明确保险教育的目的、方向、思路,探索适合现阶段国情的保险教学管理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为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加大对外交流,鼓励和培养“两栖型”和复合型的师资队伍,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兼职教师队伍。在教材上,各大高校要摈弃门户观念,加强高校间的合作,建立相对统一的专业主干课教材体系,提高专业主干课教材的质量。各院校在主干教材的基础上,再结合各自院校特点,确定专业方向,编写特色教材,尽量实现国外和国内、基础与实务的两个兼顾。 2.创新办学模式 现阶段,我们需加大力度完善保险专业高等学历教育体系,学界、业界应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目前,国内的保险专业高等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毕业生大部分都要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因此,增加学生接触实际的机会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学界和业界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 (二)教学方面 1.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目标的思考———基层复合型人才培养。我们的教学目标推进学生职业素质教育。2.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金融机构。学生定位于保险公司的基层营销、统计、后台服务等岗位;另一方面银行业务的扩张与发展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方向。 (三)教学模式的转变 笔者希望从教学模式革新的探讨,来谈一下如何培养一个能在保险行业留得住的专业人才。1.打破机械性适应的途径是需要培养创造性适应者。2.人格本位、素质本位教育理念的建立。“人格本位”教育体系反映在课程设置与建设中,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智慧与方法、人格力量或职业伦理三个层面。在人格本位理念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素质教育应运而生。这里的“素质结构”是:在内涵上,(1)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须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如知识运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2)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即20世纪80年代德国企业界倡导的“关键能力”,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3)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4)在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如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创造、管理方式的变革等。 “素质本位”是人的整体内在的身心的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未来职业教育的内涵是:以教育为方法,以职业为中介,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体生命开发的全面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教育。以上的教育理念的转变符合我国教育改革大政方针,即由过去单纯的能力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职业教育法》第四条也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笔者认为,保险相关专业的建设犹如一块试金石,即使保险专业保险行业再不被社会认同,实际工作中再艰难险阻,如果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能够达到做到人格本位、素质本位的话,我们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更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教育是否有效,笔者认为在保险行业能够得到有效验证。 金融保险论文:金融保险就业策略 本文作者:孙洁 单位: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涉外经济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间金融沟通的加强,金融保险业在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遭受到不小的压力,在这一情况下,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与行业需求,改变高职金融保险人才的培养模式,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以促进高职金融保险教育自身不断发展,已成为一个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一、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资料查询、数理分析等方法,对本校2009、2010、2011届毕业生就就业率、就业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跟踪调查。 1、就业率分析 本校金融保险专业近三年一次性就业率均较高,都超过了90%,尤其是今年更是超过95%,这也超过了学校各专业平均就业率。由此可见,本校金融保险专业有较好的就业前景。 2、就业方向分析 通过对2009、2010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跟踪分析来看,80%以上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的都是与金融保险相关的工作,只有少数毕业生从事了其他行业工作,这也是正常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咨询公司和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公司,从事保险咨询、保险的、保险策划、信息分析和理财服务等工作。 3、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 本校初步建立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系统,及时反馈学生的就业状况,并结合保险公司的反馈和毕业生的座谈会,了解到以下情况:一方面用人单位评价本校毕业生保险基础知识较扎实,工作踏实,能安心保险一线工作,但有部分毕业生动手能力欠佳,适应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得知,大多数保险金融专业毕业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的学习,为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尤其是提供了理论知识。但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实践课程开设得不够好,高职教育特点没有明显突出自身的特点。 二、金融保险行业需求分析 1、金融人才数目需求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全球金融业并构与联合的浪潮推动下,不仅保险公司需要金融保险人才,而且银行、证券期货公司、企事业单位和劳动民政部门也都需要大量的金融保险人才。同时,在保险业的发展与拓展中,人才的作用不言而喻。按照惯例,开设一间保险公司内勤管理人员约80人,分公司约50人。而有专家预测保险业每年的增长速度可以达到30%,可以说,中国保险业对金融保险人才数目需求的数量激增。 2、岗位需求分析 在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业务扩充、人员调整等引起管理系列、内勤系列、银行系列的人才需要。其他行业对金融保险人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需求,一是保险公司对保险人的需要;二是保险经纪公司对保险以纪人的需求;三是邮政、货运、航空、汽车销售等部门需求保险兼业人才的;四是随着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人才的需求。 3、能力需求分析 银行、证券及保险业务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使得现代保险业需要的是保险与金融融合的多面型的人才,不仅要对保险知识了解掌握,同进还要对银行、证券、投资理财等知识有一定了解。同时,从企业和各保险公司的反馈来看,各各企业除注重人才的应用性、复合性外,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如人际交往。那就要求相关高职院校在金融保险人才培养上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保险实务类课程开设,注重学生实习实训,还要注重通用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培养出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供需不对称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有供给、有需求,应当能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但我们却看到金融保险专业就业的双难矛盾:保险专业的学生工作难觅,保险企业则是人才难求。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供需不对称的原因何在,我们从学校、教学、企业、学生四方面分析了内在原因。 1、从学校方面来看 人才培养方案决定培养出人才的类型,对于金融保险这一专业,学校没有及时调研和分析市场需求,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也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稍作调整,如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未做相应调整。同时,学校对于高职金融保险专业课程设置与部分本科院校存在相似性,对基础理论课程比较重视,而忽视了课程发展性、时代性,对目前一些比较重要的险种,如责任保险、保证保险等重视不够。这种课程设置没有突出保险的实务性,没有突出层次性,加之与本科院校雷同,导致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与本科生相比,并无优势,无法形成错位竞争。 2、从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来看 教学手段上,尽管不少高职院校以多媒体代替传统的黑板和粉笔,但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导致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达不到保险行业人才招聘的基本条件。由于保险学自身的应用性特点,在教学手段上,实践教学必不可少。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忽视行业发展动态与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强调理论学习,实践教学环节,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几乎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自身的定位不清晰,培养出的毕业生也就难胜任保险公司的要求。同时,在考核方式上,高职院校采用的主要还是期末试卷考试再加平时作业的成绩,这种考核评价方法偏重于单纯记忆成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3、从企业、公司方面来看 部分企业、公司只是关注当前市场份额,需要螺丝钉式人才,目光短视加上对保险教育认识的偏差,使得在就业市场上,金融保险专业的毕业生反而不如电脑、财会、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毕业生。 4、从学生方面来看 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大部分毕业生择业心态较为主动,但是不少毕业生就业标准过高,对薪资、工作地点均有较高要求。希望到大中城市可沿海城市工作,而不愿意到乡镇和基层工作;希望从事相对稳定的保险内勤工作,而不愿意从事保险外勤工作。就业理念上的误区,职业定位不清,加上心理素质不高,使得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挑三拣四,错失良机。 四、高职金融保险教育与就业协调发展方略 因此,在当前经济环境条件下,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要适应市场,改变观念,丰富人才培养内容,调整人才培养手段,突出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与实用性。 1、端正就业择业观念,沟通信息,找准自身定位 (1)引导学生端正就业观念 高职学生在就业理念上有误区,职业定位不清,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端正就业观念。如在金融保险专业教学中,可增加有关就业趋势的内容,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结合时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深对就业的认识。同时,可利用实践教学让学生制定目标,明确就业方向,从而达到以教学促进就业的目的。 (2)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的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我校分析了湖北省及周边地区的人才需求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即具有良好的保险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群是各类保险公司从业人员、保险人或经纪人、证券及银行等相关行业金融保险方面的从业人员,并由此培养目标出发制定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3)找准自身定位 由培养目标和方案可以看出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性人才,这就要求学生要找准自身定位,不仅要注重基础,还要掌握多方面知识,在意志上还要有一股子特别的“韧性”。 2、丰富人才培养内容,适应市场,提高学生竞争力 (1)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应调查、预测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面向市场,面向专业,面向应用,构建课程体系。首先,确定理论课程体系时要依据以下原则,要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既合理,又实用,特别要包括与金融保险行业知识相关的前沿知识等。其次,要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搭建,能够培养一定的职业技能,为了加强就业竞争力,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入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再次,根据金融保险市场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由原来单一金融保险方向课程向多个方向延伸,如包括保险综合管理、保险营销、涉外保险等,注重培养多方面能力。 (2)整合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金融保险课程间存在着重复现象,在构建了适应市场的课程体系后,课程内容上可以进行整合。课程内容要以培养应用、操作能力为中心,在结合一定的地方特点、行业特点,突出课程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在此基础上,不忽视计算机和外语的教学,为就业提供多方保证。同时,推行模块教学,对模式内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突出高职特色,建立模块教学内容及体系。 (3)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上除了不断整合,适应市场外,还要志时俱进。一方面,可以采用学术研讨会的形式,邀请校外的保险专业人士阐述一些前沿问题,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热点,接近专家。另一方面,也可利用选修课,适当引入外文教材,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以适应全球化趋势。 3、调整人才培养手段,与时俱进,注重学生素质提升 (1)改革教学方法 在金融保险专业教学中,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创新地使用一些教学方法。如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通过精选案例、分析案例、总结案例来完成整个教学活动,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还可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或者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展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以专题形式促进教学。 (2)培养职业精神 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这也是今天各企业看重的人才素质之一,在高职教学中,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或进行相关活动,有目的打造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尤其是在工作压力较大情况下的心理素质,同时使学生具备责任感、团队精神、创新精神,为就业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发挥实践课程作用,拓展渠道,打造实用型人才 (1)建立校内实践课程体系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我们更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建立符合学生实际的校内实践课程体系,可以开展以下三方面训练: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就金融保险专业而言,还可以和相亲保险公司联系,利用其软件,进行情景教学,创设真实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保险业务各环节、各技能有所了解,有所熟悉,将实践二字在教育教学中很好落实。 (2)实行校企合作,推动就业 在实践课程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行校企合作,推动就业。可以与一些金融保险单位合作建立保险实习基地。学校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多样化的实习,使学生对工作环境、金融工作、保险业务有一些了解,并在实习中注重把已学习过的理论和技能与实践操作相整合。学校还可以与一些保险公司等合作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订单式”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结语:金融保险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该既有前瞻性,又有反思性,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与教育工作,以期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校培养为基础、个人实践为补充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 金融保险论文:职校金融保险人才培训思路 本文作者: 陈俊杰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金融保险业的重要性也无庸置疑,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金融保险业对国计民生、发展战略、制度改革等个方面的影响亦窥见一斑。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该行业人才培养的基地,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价值,然而我国的金融保险职业教育也刚刚起步,专业的建设始终踯躅不前,人才培养难以与社会需求形成良性对接,除了硬件设施的不足外,还有较多的地方需要我们去完善改进,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也给了我们较大的启示。同时,专业建设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高等职业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事关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与整体竞争能力的构建。 二、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银行、财会、证券、理财规划、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类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治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治理、保险业务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金融保险是一门操作性、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在人才的培养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应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层次特点,结合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着重培养其应用力、操作力与适应力。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和关键性作用,笔者通过对国内的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分析认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建设观念的创新不足,缺乏活力 纵观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建设,缺乏新颖,思路没有突破性,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经济因素、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还徘徊于陈旧的传统建设思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教改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学生作为的受惠对象,也要加入到专业建设中来,在这方面学校和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要向其讲解高职高专的教育特点,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只有观念转变了,师生才会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去实践。 (二)更注重“学”中去“做”的人才培养逻辑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不断深入,偏重于在“学”中“做”的逻辑,忽略了将其与实际的结合,也偏离的职业教育的核心,致使学生进入社会岗位以后一片茫然,手足无措,用人单位也必须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就业再培训,由于金融保险专业其特殊的性质,以及社会新的形势决定了现代的职业教育应当是在“做”的逻辑下去“学”的思路,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去学到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这样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让学生容易理解金融业深涩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将其融会贯通。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校企合作的建设还停留于表面,没有形成例行化机制 校企合作是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关键所在,企业是学生的最终接受方,对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受到社会的欢迎与青睐,企业最有发言权,例如保险公司、银行、财务公司、证券公司等,那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应该形成校企合作的长久机制,然而在实际的职业教育中,这种例行化程序又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而没有形成普遍性,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实习实践基地的经常性流动,给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那么通过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签定长期合同和挂牌的形式来固定合作基地也不失为一种良性的机制。当然这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措施和出面协调。 (四)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对于专业建设来说,课程的设置是很关键的一环,但是在许多的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课程内容重复率极高,比如《货币银行学》与《中央银行学》,《财务管理学》与《公司金融学》,《市场营销学》与《保险营销学》等内容都有很多重叠的地方,那么就需要我们在授课前进行不同教师之间的沟通,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在有条件的学校内部可以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实用教材的编写,形成一个研发团队,既可以增强科研能力,也可以增加不同经验的交流。对课程的重组和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反映金融保险领域的新思想、新理论、新动向。在课程的选取上也要注重与社会实际的结合,切实把握前沿的专业方发展,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因为金融保险业其本身的知识更新很快,新的理论或新的金融产品在不断的产生。 (五)专业建设偏重于“职”教,而正在远离“高”教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存在的本身就注定要承载特殊的社会意义,金融保险业又作为一门特殊职业教育,在专业构建上必须有别于其他的职业教育,以便形成其鲜明的专业特色,而高职教育也应该有别于职业教育或中职教育,我们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较高等级的技术型人才,那么也就意味着在注重“职”教的同时不能忽略了“高”教的存在,毕竟我们培养的不是纯粹的技工,而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而现在的高职教育正在忽略这样一个问题,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前一两年具有比本科更好的操作能力,但在数年后,就将遭遇其职业生涯的发展瓶颈,因为理论和人文素养的缺失而不具备或较少具备创新力,金融保险业又是一个极需创新意识和的能力的行业,那么我们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上应该实际操作与理论素质要齐头并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培养出让社会满意的专业人才。所以笔者认为,从某种角度上讲,高职教育比本科教育承担着更为复杂和繁重的任务。 三、对策及其建议 为了从观念和具体操作上改变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现状,使其与社会岗位实际需求相结合,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金融保险的专业建设。 (一)在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注重培养学生技能操作力、岗位适应力、创新应变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并重,即在注重“职”的同时不能忽略对“高”的教育引导。扩大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增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以社会需求作为参考来确定教学,以教学来促进社会需求。积极的为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正面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引导,促使其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的全方位发展,使之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之才。 (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国家教育部门明文规定,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高职毕业生应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双证书”制度,为了提高资格认证的过关率,增强职业技能水平,可以考虑构建以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为基础,专业基础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教学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为一体的全方位新型课程体系,以便在毕业以后可以取得会计、保险、证券、银行等从业资格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行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分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专题任务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技能训练及合作调查教学。 (三)以社会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鉴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人才培养方案可以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来制订,课程内容由岗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确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位置,也是按岗位能力的形成过程来排序,要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课比例。打破以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以社会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为培养的核心,保证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听取专家委员会的意见,以此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控制。 (四)建立健全新的考试考评机制 现有的考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岗位对人才能力的多元化需求,也不能再公正客观完整的去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建立健全新的考试考评机制势在必行。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抽查考核其主要理论内容,并有针对性的建立考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而专业核心课程要以实践操作考试为主,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再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应该建立多元的、综合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半工半读,选修多门专业课程,以掌握多门技能。 (五)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 精品课程代表一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具有一定的榜样和示范作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核心专业课程作为精品课的建设对象,组织授课教师都加入到建设团队中,力求建设一批高水准、高质量的精品课程,而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过程,需要在后期作大量的修正与补充,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课程的深入认识,增强其对教材的把握能力。精品课程的建设也应遵循以建促教、以建促研、以建促学、以建促改、学建结合、改建结合的规律,从建设中找到问题,再进行分析和解决,这才是目的和意义所在。 (六)实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是一种让企业、校方、学生多赢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学生学完基础理论课程以后,在进入专业模块学习时,让其进入实践基地,在“做”的逻辑下去“学”专业模块,这是时代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学校在考虑人才培养的同时又得以兼顾了企业经营的需要,企业在考虑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得以兼顾了校方的需求,所以是一种多赢、互赢、双赢、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的形式有学工交替模式、订单培养模式、项目导向模式。工学交替是高职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促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修正自我定位,同时也积累了探索新教育模式的经验。 金融保险论文:金融保险课程创建思索 本文作者:钱志芳 严伟 单位:义乌工商学院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稳定器。中国金融体系在经受了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和多次金融结构调整以后,已经逐步建立形成了以商业金融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分工合作的金融组织体系。全国各个地区都需要大量的金融保险人才,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必须要立足义乌实际情况,以其金融业的发展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培养适合地方发展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 一、分析当地金融行业的形势与人才需求确定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 1.当地金融行业的经济形势及人才需求分析。 1.1义乌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初步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截止2008年底,义乌已有各类金融机构近50家,其中银行18家,证券营业部5家,保险分支机构28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047.76亿元和707.42亿元,总量位列浙江省县市第一位,分别占金华9个县(市)区同类市场份额的40.66%和36.9%,实现利润32.82亿元;人均存贷额14.95万元和10.1万元,同样位居浙江省县市第一位。义乌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金融业务增长最快的县市之一。保险方面,2008年义乌市实现保费收入15.36亿元,从1997年起连续蝉联浙江省县级市榜首。两年来义乌保险业共计支付各类赔、给付款10.13亿元,在保障、服务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功能不断增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专门推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贸易信用保险”,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帮助中小企业收汇、规避外贸风险的出口信用保险产品。义乌市金融机构资金实力不断壮大,经营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良好的金融生态和发展前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来义乌设立分支机构,初步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总之,义乌金融业的全面发展,使得金融人才需求在一段时期内将会是持续上升的势头,这为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1.2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及所需人才能力分析。本专业学生拟就业于金融行业各个职业岗位,也就是说,毕业后能够在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证券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从事金融服务及管理工作,并能适应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会计、出纳等工作。 2.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本专业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基本掌握保险、银行、证券的实务操作技能,并具备一定金融保险理论知识和理财技术,能够胜任保险业、银行业、证券业、社会保险机构及非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岗位和金融营销管理工作岗位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以培养目标为基础的课程设置 1.培养目标要求掌握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经济贸易知识、经济法规和市场理论基础知识;掌握银行、保险、证券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及金融法律法规;掌握保险营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营销心理、学会商务谈判与客户关系管理;熟悉电子商务方面的技术标准、政策和法规。毕业前基本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等基本能力要素和实务操作能力、营销能力、理财能力等专业能力要素。 2.适应于各项能力素养的课程对应。 2.1基本能力要素。在大学期间,我们要培养出大学生的一些基本能力,主要是英语运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同操作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可通过大学英语、演讲与口才、经济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社交礼仪与公关技巧等课程的学习。 2.2专业能力要素。 2.2.1营销能力:金融行业都需要金融营销人才,因此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出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营销技巧、客户的管理能力。这些能力可通过市场营销学、营销心理学、商务谈判等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获得。 2.2.2理财能力:在校期间,要求学生能学会分析风险、制订投保计划、能开拓保险银行或证券投资渠道、能制订个人或企业的理财计划。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学习的课程有:保险概论、人身保险实务、财产保险实务、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个人理财分析、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 2.2.3管理能力:生活工作处处离不开管理,要求学生在大学里要一定的管理能力,对于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有保险营销队伍的管理能力、有一定的经济政策分析能力、要懂法知法。这些能力的获得可通过管理学基础、经济法与经济合同、团队建设与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来获得。 3.金融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市场为主导,以能力为本位,根据以上职业岗位对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的需求分析,来配置相应课程,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践环节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公共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主要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特色概论、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经济数学、大学语文、体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专业基础课主要为管理学基础、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基础、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与经济合同、货币银行学等;专业技能课开设了保险概论、财务管理、人身保险学、财产保险学、证券投资学、现资理财等课程;为了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还开设了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网页设计等专业任选修课程,学生可自行选择八选四,公共任选课是提高学生在音乐、体育方面的素质,学生可根据学院的要求和自身的爱好进行选择。 三、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必须基于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不能因人设课,也不能因传统设课。联系义乌金融市场实际,在学生已拥有金融保险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专业课程设置设有“金融理财策划”和“保险营销”两个模块方向,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其中一个模块进行深入学习:第一个模块是金融理财策划方向。它培养的是在银行或者证券公司工作,基本懂得银行、证券、保险各类产品的功能与风险,能为客户提供一定的理财规划服务的工作人员。毕业后从事学生必须具备投资理财综合能力能力,这一模块所开设课程包括商业银行实务模拟、投资银行学、现资理财等课程。第二个模块是保险营销方向。此方向培养保险公司的一线营销人员或营销管理人员。从目前情况看,在保险业中又以保险营销业务(含保险、保险经纪等)的人才需求为最高,其次为营销管理人员和培训人员。这一方向注重营销能力与团队管理能力的培养,注重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的训练。毕业后到保险公司工作的学生必须具备保险展业、核保、出单、理赔、业务处理能力和保险营销能力。因此,该模块所开设课程包括保险营销实务、团队建设、社会保障学等课程。 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 课程设置中要充分体现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与培养,将学生的实践贯穿于大学的整个过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通过“课程实践教学、实训室模拟实训、集体组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学生社会兼职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总学时比掌握在2:3左右。实践教学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从一年级的认知实习、金融市场调研,到二三年级的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银行、证券公司进行专业实习,还有毕业前的毕业实习,均做好全面的安排。注重课程设置与职业格标准的对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各种证书以证明自己的实力。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获得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B级(含)以上考试或学校的大学英语过关考试;求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以下资格证书的一项:保险人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求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接轨,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互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互相接轨。比如在会计基础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在保险概论、人身保险、财产保险课程教学结束后组织保险人资格证书的考取。 五、结语 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所学的知识体系有能力的增长,金融保险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要结合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要变化、现代金融技术的创新发展、教学政策的改变,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地进行修改与完善。 金融保险论文:职校金融保险嫁接研究 本文作者:邹玉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2005年,中国的保险行业逐渐放开,主体迅速增加导致对人才需求陡增,人才已成为市场主体站稳脚跟、快速扩张的关键。到2008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10家,比2002年增加68家,保险业管理人员达到7.6万人,保险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7万人,保险营销员从2002年11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01万人。调查数据表明,保险业的人才储备非常匮乏,各个岗位的人才供需严重失衡,供和需之间的比例约1∶4。高素质、复合型的保险人才,尤其是投资、精算、理赔等人才极为短缺,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瓶颈。 一、保险行业目前的人才现状及其成因 保险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需求越来越高。随着业务的发展,保险业内涌现了大量技术含量颇高的产品,需要多层次、各方面的人才。市场主体在人才培养上缺乏战略眼光,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长期采用拿来主义的选人政策,没有培养出众多懂管理、善经营、具有敬业精神的专业人才,如今面临着人才短缺和从业人员专业技能退化的窘境。目前保险市场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全国各类高校培养出的学生;二是从其他行业转向保险业的人员;三是原来保险行业的存续人员。这三部分人员在数量构成上呈橄榄球状,即学生和原有存续人员较少,其他转行人员较多。 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由于保险人才培养体系滞后。全国仅有不到50家高校开设保险专业,每年保险专业毕业生仅在2000人左右,成人高等教育保险专业几乎空白。各院校保险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有关金融、投资、税法等与资金管理相关的课程很少。保险教育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难以满足我国保险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其二,学界与业界的联系和沟通不足。目前中国保险教育存在两难:一方面,保险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工作难觅;另一方面,保险企业人才难求。原因在于学界和业界相互脱节,保险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保险教育与保险业发展和保险经营规律不吻合。其三,保险教育的面太窄,国民保险知识普及程度较低。目前我国保险教育出现了一些偏差,表现在:重学历教育轻继续教育;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轻基层业务人员素质教育。 中小学生保险教育基本上是空白,保险教育缺乏广泛的基础。相当多的保险从业者缺乏专业知识,要么跑街乱敲房门,要么扫楼闯办公室,要么托人找关系,有损保险业形象。另外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保险企业需要的所有人才并不是保险专业的学生都能胜任,一些理赔查勘、计算机、财务等专业性强的岗位往往需要其他相应专业的人才,而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保险专业以外的学生很少开设保险课程,这就导致了这些人到保险企业工作以后,难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保险企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加大了保险企业自身的培训压力。最后,缺乏统一的培训制度,培训市场混乱。蓬勃发展的保险业对保险继续教育、业务培训的需求日益增大,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和培训产品纷纷涌入市场,由于出发点和水平的限制,很多机构只能提供保险营销、组织和管理等边缘性的保险教育培训,核心业务的培训很难涉及。参加保险培训的人员水平不一、基础不齐,难以设计和安排课程。 二、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职院校,培养能胜任工作的毕业生,是其重要的任务,但它的处境也最尴尬。从目前全国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无非是:对于专业性的金融职业学院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金融职业学院来说,由于高职金融专业开设比较细,其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面向的部门往往比较集中、单一。而对于大多数综合性或多学科性的职业院校来说,其经济类专业院系往往只开设一个高职金融专业。这个专业面对的是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部门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这就决定了这类院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要面向“大金融”,也就是要面向银行、保险、证券三个金融部门,这是由学院性质和教学资源决定的。同时,由于金融行业混业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银行职员卖保险、基金、证券业务或相反的已经越来越普遍,理财业务越来越多地成为金融行业各部门共同的主业,因而面向大金融也是行业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以上两种培养模式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形成第三种保险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嫁接”,即我们经常说的“培养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应具备: 第一,知识特征:(1)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复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复合型保险人才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宽厚的基础,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2)知识的交融。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而没有联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还要有所创造。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第二,能力特征:(1)能力的综合性。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能力的形成,但又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彼此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并在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2)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即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所以,专业“嫁接”要求保险专业不能只局限于金融这一版块,而应该与各种专业合作。比如,我们可以在汽车维修与服务这个专业中开设财产保险,重点是汽车保险与理赔内容的学习;也可以与土木工程合力开设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保险等。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开设保险专业,应加强与各种专业合作,将保险专业“嫁”到外专业,让它发扬光大。 金融保险论文:职院金融保险专业创建思索 本文作者:赵伟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国外在20世纪60年代就广泛开展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形式,现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培训相结合的金融保险教育体系,能够有效的满足金融保险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国外高校都十分注重开展金融保险职业教育,课程涉及整个金融模块,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课程描述和课程大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够使学员有针对性地选修所需课程。国内的金融保险教育,起步较晚,基本上实行的是狭窄的“专才教育”模式,过分讲究专业对口,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过分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人心灵的教化和人格的培养。为了使高职高专专业之间相融合,专业资源间互相利用,国内各高校纷纷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以培养时代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一是注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专博结合的通才培养模式,二是改革与其它相关专业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学校实际,阐述了金融保险专业发展与改革,为改革传统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协调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二、高职高专金融保险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高职高专学校金融保险专业、金融保险教育方面形成了一个重操作、重技能和实践的的教育体系,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培养出了我国金融保险、金融保险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职高专金融保险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社会层面存在重视不足的现象 高职高专教育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除了需要普通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基本办学条件外,还需要建设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实验、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投入、维护管理、实训耗材等成本费用很大。相关文献表明,高职高专生的生均培养经费投入应该是普通高校的2.5倍左右,然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各地在教育投入上往往偏向于本科教育,没有给高职高专在内的职业教育以足够的重视。同时由于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产业从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遇到困难,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吻合性差。 (二)社会层面对高职高专评价偏低,对金融保险专业误解较大 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整体认同度偏低(近年有所提高,09年一次性就业率高职高专首次超过本科生),社会上乃至一些部门和地方的领导还存在着轻视高职高专教育的现象。据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的学生家长调查显示:有65%的人认为包括高职高专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低一个档次;53%的人承认在与孩子谈理想时,会轻视职业教育。随着国内“金融保险热”的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金融保险,然而很多人误以为金融保险很时髦、很神秘,认为金融保险是一个高工资和高就业率的专业。这种误解造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现象。实际上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必须先就职于金融保险一线岗位,积累经验,才能发展成才。很多人对金融保险一线岗位操作的实际情形缺乏了解和认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和期望值过多过高,对未来的工作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 (三)学校层面对金融保险与金融保险专业没有形成特色 很多高职高专金融保险专业、金融保险专业建设不成熟,没有突出特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目前我国现有的包括高职高专在内的金融保险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短缺,实践性教学投入不够,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现代金融保险管理的要求,课程内容与现代金融保险业发展的差距较大,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简单化,理论研究不够等等,没有真正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四)企业层面参与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水平较低 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结合企业性较差,企业参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多年来,许多高等高职高专学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形成了多样化的企业参与模式,但企业参与仅停留于各地、各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进行的模式探讨和小范围内的实际应用。企业对高职高专教育不愿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对学校的设备投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缺乏应有的支持。 三、专业发展改革的对策 (一)强化实践教学保证体系 1.建设和完善符合金融保险专业与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内容和特点的实训基地。目前多数高职高专的金融保险专业主要是计算中心、模拟实验室等,虽然校内各系部实现了实训设备仪器资源的共享。但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比较缓慢。要对金融保险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就要通过各种运载工具模型、金融保险设施沙盘、企业、海关等各种在用单据、大型挂图等,让学生通过实务模型了解部分金融保险设施、设备的结构和原理,利用各实际在用单据了解企业实际的运作过程,实现与企业更紧密地对接。 2.强化符合专业教学特点的实践教学保证体系。一是以金融保险高职高专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专业根据教学设计要求,确定相应的技能或能力模块,设置对应的训练课程或项目,初步形成了由课程实训、能力模块综合实训、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各专业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专业再整合课程内容,设计能力模块综合实训项目,通过专业综合实训完成,再通过创新设计、专业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 (二)注重实践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1.构建金融保险高职高专生理论课体系,突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优化课程模块学时分配,以突出实践教学,采取公共理论课、专业课、技能训练课的组合模式。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比重超过30%,专业实践至少要达到20周。通过岗位(群)职业能力或技术应用能力分析,采用反推法,确定培养核心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和理论基础,构建了一套以应用为主线和特征的理论。 2.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专业课在专业教学设计中,通过对学校、本地区社会金融保险企业所要求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每个专业方向相应的核心职业能力模块,针对职业能力模块设置对应的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及专业实践课等,形成了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课程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进行改革 目前金融保险各专业各门课程均需要学校开展请“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教学模式。走出去与请进来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理论,更学会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通过“三年一贯制”的实习保持与企业近距离接触 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要开展多次到企业的专业认知和生产实习,通过对具体岗位的顶岗工作,学生在把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的同时,学生快速了解企业所需及岗位所需,在填补书本知识空白保持知识更新的同时,学生快速地进入工作角色,融入企业文化。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普遍反映学生不需培训即能上岗操作,上手快,肯专研,善于发现企业存在问题并能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本人结合多年的金融保险相关学科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了符合学校实际的“三年一贯制”的见习实习方案,即大一的体验实习,要求大一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后,利用假期到家乡周边企业去体验金融保险相关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模式;大二实践实习,即大二时保证至少10周的时间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提高;大三的巩固实习,大三即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一线从事实践,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双向管理。 (五)教学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测评 为突出高职高专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专业对部分课程进行了考试方式的改革。理论课实施教考分离制,着重考核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课以形成性考核为主,注重过程,要求学生对技能操作、技术应用的每一步、每一坏节都娴熟掌握和应用,要求学生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证明自己是否掌握了某种职业能力。专业教学要将全部教学内容分成几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通过一个实训项目的完成,来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次记录测试结果,直到课程结束,形成学生本门课的成绩。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不再以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为指挥棒,而是注重学生是否具备适应职业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考试方式也由传统的单纯书面考试、终结式考试逐渐转向综合能力测评和过程型考试。 金融保险论文:职校金融保险工学结合方向分析 本文作者:袁金宇 单位: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高职金融保险专业肩负着面向金融保险业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为适应行业发展,专业建设中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紧密合作为途径,贯彻能力为本位,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中心,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思想,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一、金融保险专业高职毕业生主要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 近几年,我国金融保险业飞速发展,人才需求呈现规模扩大、业务能力综合要求高、人才需求逐渐理性等特征[1],这给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一方面,大量新设机构使得高端人才炙手可热;另一方面,随着业务网络的扩展,对基层一线岗位人员的需求增多。通过对青岛市金融机构走访调查,得出适合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综合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等。 二、适于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构建 (一)“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金融业有很严格的从业准入限制,在金融机构从事业务必须要获取相应的从业资格证,而事实上学生在全面学习专业知识前,很难获取资格证书,这一现实情况使得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工学结合”的开展很难在金融机构真实岗位上进行。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金融保险专业应以实践教学、模拟实习、顶岗实习作为“工学结合”落脚点开展“321形式的工学结合”。“3”指在专业教学初始阶段的前三学期可以安排学生进入金融机构参观机构内部设置、观摩金融业务展业流程,完成专业认知实习;“2”指在第四学期到第五学期安排学生模拟实训,通过模拟操作,熟悉金融企业基本业务的操作流程,具备从事综合柜台业务、保险规划产品组合、理财规划、营销策划的基本能力,同时完成职业资格能力考试,获取相关机构从业资格证;“1”指在第六学期依据学生就业意向,组织学生进入金融机构从事一线市场业务,开展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将适于在金融企业进行的教学内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在校内模拟实训室内完成,同时第四学期后可以组织获取了从业资格证的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入金融机构部门进行业务岗位的操作练习,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工学结合”。 (二)“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的实现过程 “321”结构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以课程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岗位模拟实习、顶岗实习三种实践性教学方式为基础,各阶段的实训环节是学生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的前提条件。专业理论课程是岗位职业能力实现的理论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是岗位能力要求的基本认知,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基本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的认知。模拟实习是职业岗位的演练。由于金融行业业务是围绕货币资金展开的,学生很难进入金融机构边干边学,所以对众多的职业岗位我们采取模拟实习的方式进行。模拟实习是实践的桥梁,既是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延伸又是顶岗实习的基础,通过角色模拟、机构模拟、业务流程模拟、金融工具投资模拟等模拟操作环节,使学生掌握业务操作的基本流程与技巧。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目标岗位工作的一次大实践,是各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提高阶段,通过在金融机构工作岗位上的实际操作,掌握各项业务的操作方法。 三、本培养模式运用基本要求 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教师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视学生职业拓展能力[2],在以实现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块教学过程中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活动均需摆脱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3]。要强化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实训平台。再次,依托当地金融行业,通过建立实训基地的方式,加强企业融合,形成“专业服务产业”、“校企联合办学”的专业发展模式。要重视学生职业证书考核,以实现与目标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金融保险论文:金融保险人才培训策略 本文作者:陶友谊 吴穷 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为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高级人才,是高职教育改革的起点和归宿;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又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笔者对农行广州市个人金融业务市场进行了调研,分析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高职院校确定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思路。 一、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部门岗位的现状与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趋势 1.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部门的主要岗位工作分析。目前,银行的业务主要分为公司业务、个人业务、银行卡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四大块。个人金融部门的主要业务包括传统的按揭贷款、消费贷款和创业贷款,另外还有部分政策性贷款。个人金融业务正逐步由传统的存贷业务转向综合理财业务,积极开展“交叉销售”,在柜面开展销售凭证式国债、保险业务、外汇买卖和办理“第三方存管”业务,并为投资者提供理财咨询服务。风险防范是个人金融业务岗位中的主要内容。这一工作除了要求从业人员认真仔细之外,还特别要求从业人员诚实守信。目前,不良率较高的贷款主要是助学贷款。 2.岗位人员的配备与规格。调查得知个人金融部门一般配备10个员工,学历要求高职以上,贷款业务员必须持证上岗。新员工除来自金融保险专业外,其他专业的也不少。 3.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 (1)个人金融业务将成为银行的核心业务。个人金融业务是一种非常讲究规模经济的银行业务,只有达到一定经营规模,才能保证银行实现合理利润。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个人消费能力正不断增强,各商业银行都将个人金融业务作为银行的核心业务来抓。 (2)重视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将朝着投融资、咨询、等方向发展。在产品和服务的经营策略上,各商业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大规模批量生产,转向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个性化或量身定做的零售金融服务,制定不同的营销产品组合。 (3)重视个人金融业务的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个人金融业务在人才培养方面将会积极培养,择优录用,留住人才。同时也会加强对金融业务人员的培训和高级营销人才的培养,以适应个人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为个人金融业务培养专业人才的应对措施 1.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从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一些非金融专业的学生也受到了银行业的青睐,成为金融专业学生强有力的竞争对象。因此,金融保险专业应引导学生认清当前日益严峻的本专业就业形势,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组织一系列就业培训和应聘指导。 2.准确定位,培育优势。个人金融业务的最大特点是客户量大、分散,在满足顾客在消费金融产品的同时还需要为顾客提供投资理财等相关的咨询服务。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银行业最缺乏的是德才兼备的客户经理。作为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经理必需具备过硬的专业、行业知识,要能精通银行各类业务。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一位合格的客户经理几乎是全面发展的立体型人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教学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调整教学思路,在保证学生专业教育质量的同时,切实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金融产品的营销能力。 4.加强对学生风险意识的教育,建立良好的个人征信档案。如上调研所述,个人金融业务岗位特别强调从业人员的诚实守信。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风险意识的教育,在这些准客户经理读书学习期间,就为他们建立个人征信档案。 金融保险论文:高职金融保险培养思路 本文作者:张旭升 单位:湖南保险职业学院 一、教育部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变化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一般而言,培养目标包括培养方向和培养规格两个部分。培养方向是指受教育者经培养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培养规格是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水平和程度,也就是高职教育提供什么样的培养内容和标准。关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育部自1999年全国第一次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以来在系列文件中提出了要求。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从2000年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到2003年、2004年的“高技能人才”,以及2006年的“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其变化一是将“技术应用型”改换为“技能型”,二者的差别在于前者强调能够“应用某种技术”,后者则强调不但“掌握某种技术”,更应“具备某些能力”。关于具备哪些能力,人才培养规格的进一步解释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变化之二是将“高等技术”之“高”明确为“高素质”之“高”,二者的差别在于前者既可以理解为该种人才“掌握高级别技术”,又可以理解为该种人才身份定位为“高级别”,后者则强调的是该种人才“高素质”。何谓“高素质”?人才培养规格进一步解释为具有“社会适应性”和“终身学习理念”,能够“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的人才。不难看出,目前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意在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企业岗前培训相区别。一般地,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并不把短期就业能力放在首位;企业岗前培训把短期就业能力放在首位,强调使受教育者在短期内成为某一特定岗位的初级工,甚至是熟练工;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既强调学生的短期岗位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还强调具有长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即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适应未来岗位的变化。毕业时它可能只能成为某一岗位的初级工,但是它具有快速成长为熟练工的能力,并具有从一个岗位向另一个岗位转移的能力,或者在行业内多次转移基至是跨行业转移的能力。 二、现有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目标与教育部的定位比较分析 至2010年,全国1239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有18所进行金融保险专业招生,其中河北省6所,黑龙江省3所,湖北省2所,上海、天津等7省市各1所。⑤这些院校中,除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该专业目前停招外,其他院校均公布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各个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将它们与教育部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一些异同。 (一)各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领域 由于教育部对高职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针对所有专业的,它难以在培养目标中对学生的就业领域进行界定,而各高职院校是对具体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此,它必须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进行界定,这是正常合理的。对于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领域的界定,绝大多数院校将其界定为面向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只有少数院校或者依据专业方向的限定,或者因为院校本身的特性,将就业领域界定为证券投资或保险领域。这说明对于金融保险专业的就业领域各高职院校具有一定共识。 (二)各高职院校对培养方向的定位与教育部的定位基本一致,但不完全同步 在17所院校中,有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保险职业学院等4所院校将培养方向分别定位为“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这与教育部2006年以来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定位基本一致;有12所院校将培养方向定位为“应用型人才”,这与教育部2000年对培养方向的定位是一致的。只有一所院校将培养方向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显然这与教育部的定位是不一致的。 (三)绝大多数院校强调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而非可持续的就业能力 在培养规格上,17所院校中,只有大连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和保险职业学院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与教育部目前的要求是一致的,然而,其他15所院校强调的仍然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或岗位群能力。个中原因,也许是受招生压力的影响,各高职院校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就业率,因此,培养学生的短期就业能力成为一种较为现实而又无奈的选择。因为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可以让学生很快适应岗位要求,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可以使原培养学校拥有较高就业率。至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高职院校面临的就业压力面前,往往只能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三、现有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培养方向基本符合中国金融保险业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与教育部的定位是否相符只是判断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的一个外在标准,本质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当时是根据金融功能的划分来组建不同的金融机构,银行、保险、证券独立地分业经营。然而在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的前提下,海外金融业已走向综合经营,多种金融功能融合在同一金融机构当中成为了现实。1999年10月,日本“大爆炸式”金融改革允许银行可以发行债券及经营股票经纪业务,保险公司可以兼营银行业务;1999年11月,原来坚决倡导分业经营的美国取消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新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保险、证券相互渗透;而欧洲原本就有混业经营传统。中国金融业实行的分业经营在国际上显得形单影只。加入WTO之后,中国金融体系从机构本位走向市场本位成为必然。2009年1月,中国平安旗下原深圳平安银行更名为平安银行,历时三年之后,首家“保险系银行”最终实现了跨区经营。2009年9月,交通银行参股保险公司的试点方案获得保监会批准,成为“首吃螃蟹”的商业银行。而从2000年以来,全国性金融机构跨业合作更是方兴未艾,如银行与证券公司签定合作协议,银行为证券公司提供融资额度、股票质押贷款、资金清算以及证券承销等各类投资银行业务,而“银证通”、投资连结保险等金融创新品种的推出,实际上表明分业经营制度已被突破,综合经营正成中国金融保险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金融保险业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为高职金融保险业的学生一方面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又对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培养目标上看,分业经营背景下,要求培养的学生掌握银行、证券、保险其中某一行业的知识,拥有某一岗位的专业技能,而在综合经营背景下,要求培养的学生能够为客户提供银行、证券、保险产品的系列服务,能够在整个金融保险业进行岗位转移。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初级就业能力,更具有终身学习和创造能力,具备社会适应性和终身学习理念,能够较好地进行团队协作和交流。从这方面看,高职院校将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界定为为整个金融保险领域服务,培养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人才,基本符合中国金融保险业发展趋势。 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将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培养目标的最终定位 通过对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目标的评析,我们也许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将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培养目标的最终定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就它同就业和经济进展的关系而言,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愿望。”⑥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仅仅定位在“胜任某种岗位”、“具备胜任某种岗位的能力”,显然是不适应这一规则要求的。如今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信息传播瞬间实现,知识更新飞速进行。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需要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来取得。⑦因此任何教育都不可能教给学生终生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教育只有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才能实现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短期就业与长期就业的相结合。放弃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专注于单一岗位技能的培训,也许会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适应对应岗位的工作,并使期培养学校得到较高的就业率,但是如此培养的学生必然会在长期的就业竞争中败下阵来,从而反过来影响原培养学院的声誉。高职院校要想使自己在市场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首先使自己培养的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必将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培养目标的最终定位。 金融保险论文:职校金融保险毕业生标准分析 本文作者:唐树伶 张冬云 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质量标准这个词,对于企业来讲是衡量产品好坏的指标,质量是企业的命脉。但是对于学校这个输送人才的“特殊企业”来讲,它的产品就是合格的、适于社会需要的毕业生,学校生产的这种“特殊产品”的质量标准在国内鲜有论述。就像企业产品质量一样,毕业生的质量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制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质量标准是每个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地区、行业、部门、农村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真正目标。其课程结构要求更侧重理论的应用性,注重实际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及多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三层含义。第一,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人才;第二,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线;第三,面向农村、部门和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如此。培养目标的确定应该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本地区、金融保险行业确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才能制定毕业生质量标准。 二、制定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质量标准的意义 质量标准是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和设计课程的出发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只有先明确了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规格,才能知道安排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组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只有确定了课程内容,才能根据这些内容去合理地设计课程。因此,质量标准是确定教学内容和进行课程设计的出发点。质量标准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础,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设置、顺序、时数、各教学环节的衔接以及教学进程等。这里的“目的”,就是使教学计划中所安排的一切能够达到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顺序、时数、各教学环节的衔接以及教学进程等,都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去设计、规划,因此,应该是先有毕业生质量标准,后有教学计划。即毕业生质量标准,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础。质量标准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南,是学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检查毕业生质量的依据。 三、制定质量标准的主要原则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也是制定毕业生质量标准应该遵循的原则,不仅要达到知识上的要求,同时德育和体力也能够达到胜任本职工作的要求;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质量标准应该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质量标准是评价教育是否达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要求的衡量尺度。没有目标就无法制定标准,没有标准就难以检查和评价,没有检查和评价,教育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质量标准要与金融保险事业对人才规格所提出的要求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本领域有用之才。在充分考虑金融保险行业标准的同时,不能降低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综合素质以及基础(含专业基础)理论、基本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毕业生质量标准中所规定的内容应该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手段进行检验。在制定标准时,对知识、能力、技能等要达到的标准,尽量量化,不能定量的要使用一定的语言去进行描述,学生参照这些描述去指导自己的学习,并进行自我评价。不能使质量标准成为花瓶,而是成为学生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的镜子和尺度。 四、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 (一)素质要求 1.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具备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知识,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开拓创新意识,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事求是,作风正派,品行端正,待人处事诚实可信。热爱金融保险工作,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工作认真负责,谦虚好学,治学严谨。 2.科学与文化素质:具有较好的中华民族优良文化底蕴,有良好的语言文字、文字艺术、文化礼仪、伦理道德修养;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保险业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现代文化修养,能涉猎各类中外文化知识,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 3.身体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生活和体育锻炼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合格标准,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承受和调节各种心理压力与进行正常心理活动的能力。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能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团结协作,人际关系和谐。勤奋刻苦,进取心强,具有切实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4.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遵循金融保险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诚实信用,忠于职守;做到文明执业,礼貌服务。遵守国家法令和社会公德,遵守金融保险法规和职业纪律,执行各项金融保险工作制度,能以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 (二)能力与技能要求 1.基本(通用)能力与技能 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具有快速阅读能力,能将所获得的新知识组合成自己综合知识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具有主动寻求专业知识信息的意识,掌握查找文献资料的途径和方法;能根据自学和工作的需要,确定文献检索的线索和范围,熟练地查找并取得有关参考材料。熟悉常用检索工具和参考工具书的基本检索方法;掌握与金融保险专业有关的基本检索工具和参考工具书的使用方法。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流利,措辞确切,准确运用普通话。能书写工作计划,总结工作经验和撰写专业文书。掌握一门外语(英语),熟悉基本语法规则,掌握4200个以上单词和常用词组,能初步阅读简单外文资料,听、说、写、译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AB级标准。熟悉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数据库的基本知识,掌握网络基本知识及其操作,能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文献检索。 2.专业基础能力与技能 熟悉常用统计方法,能正确选择统计方法对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理解并掌握复式记账原理及应用、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会计实务的操作技能,使学生通晓基本会计工作。掌握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对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具有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现代经济学在微观和宏观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的分析方法,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则和运行机制;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掌握保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内容,明确保险学的研究对象、树立对保险学的正确观念、初步了解保险的基本业务。 3.专业核心能力与技能 专业核心能力与技能如下表所示。 (三)质量标准的制定方法 制定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的质量标准,应该准确地理解和描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已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然后整理、分析调查结果,大致步骤是:将调查结果按知识、能力、技能、素质分成四大类;将每一大类的内容分出层次。如将知识分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将能力与技能分成基本能力与技能、专业基础能力与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技能;将素质分为基本素质(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等;在每一层次下,再找出若干个“点”,如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等等。总之要尽量分解得详细。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列出在每一层次上毕业生所应达到的具体要求,将分类、分层整理编写好的标准送专业委员会、相关行业专家和教育专家审查,汇总专家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定稿。 金融保险论文:高校金融保险教学创建思路 本文作者:曹伊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全球化趋势对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金融保险的专业性质和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金融保险专业的课程包括专门研究金融保险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重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实践课程体系。因此,金融保险专业教学一定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金融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大连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我国北方的优良港口,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近些年来金融、保险、贸易、物流、航运的发展,都让大连具备了成为东北亚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大连拥有东北地区唯一的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更是东北地区稀缺的金融资源。大连市政府也在2009年制定了《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09-2030)》,明确把大连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作为重要目标。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相关企业的密切配合,而企业如果希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就成为重中之重,金融人才不可或缺。因此,大连高校一定要抓住机遇,培养适应城市发展规划的、适应金融保险市场需要的、适应企业用人要求的理论与实践技能高超的复合型金融保险人才。 (二)增强高校教学能力 作为高校而言,对于金融保险人才的培养必须要适应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使其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富有创新意识、通晓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规则的“市场型、国际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已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并开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按照现代高等教育应实现基础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基本要求,构建金融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应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满足专业课程结构及现代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各高校金融保险专业都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高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符合教育部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能够更加突出办学特色,能够进一步增强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使高校发展具备更多的优势。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合作等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构成学生的合理知识、智能结构,启迪学生思维、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保险专业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学科门类,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掌握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业务的操作流程,这是单纯的理论教学无法做到的。因此,一个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至关重要,只有学生在学校内得到了科学合理的专业训练,才能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保证学生在走入社会的时候具备竞争能力。 二、国内其他院校先进经验借鉴 (一)制定系统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上海金融学院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使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方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值得其他兄弟院校学习和借鉴。例如,在该校的实践教学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学院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计划框架内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计划应包括实践教学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应达到的基本实践技能的要求;开设的实践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开课时间等。学生必须达到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规定的基本实践技能的要求,并且只有通过基本实践技能考核后,方可进入毕业环节的学习。将实践教学纳入正常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予以充分重视。 (二)金融投资实践心理行为分析 中南大学尝试将《行为金融学》引入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对于投资决策过程以及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偏差进行了解,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来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和学生模拟外汇、证券、期货交易方式,使学生对于金融市场的真实交易行为进行了解,从而了解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过程;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促使学生参与心理学实验,并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类在不确定性决策中出现的心理和行为偏差。实践教学的引入,主要解决了学生金融实务经验匮乏所带来的投资者交易行为认知不足问题和跨学科教学所带来的基本概念难以理解的问题,为学生真正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精髓奠定基础。 (三)通过社会调查强化知识体系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金融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会要求学生撰写阶段性的社会调查报告,通过完成调查报告来强化知识体系。根据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提倡学生利用社会环境,联系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专业范围内,且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与同意下,选择适合的主题对相关金融保险机构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开展社会调查,以达到理解、深化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能够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难题。社会调查可以采取实地综合考察、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资料调查等方法。通过社会调查,汇总收集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所学过的金融知识进行总结,以达到强化知识体系的目的,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保证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四)建立长期有效校外实训基地 广东金融学院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设计了行之有效的计划,确定了明确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规定。该校从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对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实际环境、交通、生活条件、科研项目、建立程序、彼此之间的权利义务等方面都有细化的明确规定。该校还设计了完整的合作协议书,并且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后续管理也有细化的明确规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设立满足了实践教学基地的相关要求,避免实践教学基地仅仅成为一种书面符号,而是让其真正发挥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三、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框架结构 (一)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设计 1.模拟证券期货公司 模拟证券期货公司,分别设立证券交易模拟大厅和期货交易模拟大厅,在大厅内设证券交易员和期货交易员。通过利用相关软件系统,进行股票和期货的模拟交易。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股票和期货的走势进行分析,同时熟练掌握证券交易和期货交易的操作过程。通过营造一种全真的模拟交易环境,让学生能够得到实战演练,能够熟练地进行证券和期货的模拟交易,并能够根据市场行情选择和推荐股票和期货品种,通过自身参与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这对于学生进一步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同样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模拟银行 模拟银行,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根据银行的各种角色来演练如何进行银行业务。在模拟银行中,设银行行长职位,行长下设综合柜员、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部经理和行政主管职位,分别从日常经营、业务拓展、产品开发、风险评估和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模拟演练。由学院提供模拟银行所需的工作场景,通过学院提供的仿真凭证和道具,以真实的银行业务为基础,让学生虚拟业务情节,使学生熟悉全部的银行交易流程。 3.模拟保险公司 模拟保险公司,同样使用情景教学法,设立保险公司经理职位,公司经理下设人、核保人、制单员和理赔人四类角色。通过演练推销保险、审核保险业务、制单、理赔等业务环节,让学生分组完成从推销保险到理赔的全过程。让学生突破单纯理论知识学习的局限,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通过亲身经历来认识保险流程。 (二)实践教学体系配套管理 教学管理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和质量的保障。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应当包括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两个部分。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与理论教学管理相比较而言,所需的物质条件多、投入量大、教学过程复杂、涉及面广,加之其他的制约因素,可控性比较差。因此,要保证其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真正地“双轨同步”,就必须建立完善可靠的、软硬件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以保证教学质量。 1.硬件管理 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实验中心负责实验室教学软硬件设施的管理,另一部分由实践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实验中心的工作人员要对工作认真负责,为实践教师的日常教学提供完备的环境。在每学期期末,要根据实践教师下个学期的课程安排进行软件和硬件的调整。在每次课前都能够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并且能够在课后进行有效维护,随时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及时有效地解决各类问题。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师也必须保证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指导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实践课程内容。 2.软件管理 (1)实践教学更加科学系统 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在制定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召集相关教师编写有关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实践课程的系列实践指导书、实验报告、实践操作练习、习题集等等,使实践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2)改革实践课程考核方式 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期货交易和证券交易,交易模式具有持续性和不确定性,这样就不能按照惯例进行考核。实践教师要学会利用教学软件和科技手段,将学生成绩划分为平时考核和结果考核两个模块。针对模拟实训、业务实训、专业实习等环节,既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同时又能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防止“一次定终身”的情况发生,达到真正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目的。 (3)引进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针对目前金融保险相关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为了能让学生在走出校门时能够迅速实现顶岗操作,要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引入实践教学体系。由学院作为主导,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学院要以多种方式进行信息宣传,让学生了解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证券人员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人员从业资格考试、保险人从业资格考试等等。而且要发挥学院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格考试的培训,既能够提高学生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的热情和主动性。 金融保险论文:金融保险混业市场供需推动分析论文 摘要:近年来,金融保险混业成为理论界的焦点话题,并正在逐步演变为国内金融保险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现实条件。平行型金融保险控股公司是适合我国金融保险混业改革的目标模式。由于我国金融保险基础比较薄弱,在金融保险体制上应当选择积极稳妥地推进步骤。应继续保持金融保险分业经营的总体格局,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动建立分业机构间战略联盟纽带,最终适度发展平行型金融保险控股公司。 关键词:金融保险混业;路径选择;需求刺激;供给推动 在金融保险改革发展逐步加快的总体背景下,混业话题也因国内外金融保险接轨的客观形势,正在逐渐演变为国内金融保险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现实条件。 一、金融保险混业的内涵 (一)金融保险混业的含义 金融保险分/混业是指金融保险业中机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对应状态,分业是机构发挥单一或部分金融保险功能,是机构与功能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混业是机构实现非单一金融保险功能,机构与功能多多对应,彼此交叉。 从覆盖的范围来看,金融保险混业需要从宽窄视角来区分:从狭义理解,金融保险混业仅指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的分野;由广义考察,范围包括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和信托业务等所有金融保险领域,而且还存在单一行业内的细分市场,通常探讨的金融保险分/混业一般基于广义的范畴。应当承认,在目前普遍通行的二级金融保险体系框架内,这一问题还应分为经营和监管两个层面,其中前者具体化为金融保险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内容,后者则是指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的内容,两者在实践中也存在交叉的问题。 (二)混业现象的实质 从沿革和逻辑的角度来看,西方金融保险机构往往是在单一业务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根本不存在多业经营的要求和可能性。但随着实力的增长和不断发展壮大,一些机构开始谋求突破单业限制和多元化经营,如此便提出了混业竞争的问题,从经营层面来看,混业是金融保险企业基于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状况在发展战略上选择突破的一种结果。在客观上,企业这种微观选择从整体上打破了传统行业的分工模式,使竞争由业内局部范围扩大至全部,通过资源重新配置、整体效率提升和金融保险功能的完善,促使金融保险结构不断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演进。 混业是一种稳态还仅仅是一种过渡态?迄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观点:机构主义认为,机构和行业结构是稳定的,将分业解释为割地而治,混业则是对行业分工的突破,由此判断混业是未来金融保险发展的大趋势;功能主义认为,机构与行业划分是相对的和不稳定的,但金融保险基本功能是稳定的,从而行业性分工是动态的。从金融保险业发展来看,金融保险功能毫无疑问地存在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综合全面的一个过程,至今仍然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而这一过程随着内外条件的变化可能呈现或缓或急的形态。当然,这种发展和完善并非对金融保险基本功能的否定和挑战,而是其意义的延伸和深化。由于金融保险业具有较普通行业平缓的平均成本曲线,混业无疑是大型机构成长的动力平台和理想环境,在技术上和实践中需要混业模式。因此,混业是经济金融保险发展到一定层次和阶段时机构持续成长的基本要求,是市场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在逻辑上是稳态的。 按照经济学理论,专业化是提高经济活动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主要通过社会分工来实现。在历史的早期,企业规模较小,往往成为社会分工的基层单位界限,而如今庞大的金融保险集团完全可以容纳承担实际分工职责的多个子单位,以此实现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由此可以推知,环境和组织变迁已经使社会分工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分工由单一组织范围扩展至单一组织内部,终以混业方式来保持经济的专业化方向发展,即目标实现方式和形式的变化。 在现实中企业经营是在一定制度下进行的,这种制度是金融保险市场中多种利益动态博弈的选择结果。在制度选择和变迁路径方面,政府管制(理念、能力和政策)、市场结构和人文历史等因素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制度结构安排,这可以解释不同阶段和不同国家在分混业制度和制度下内容的差异性。 二、金融保险混业的动因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金融保险混业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产物,而是在西方特定经济背景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一)经济思潮的变迁 在西方经济学界,历来存在着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两大经济思潮,前者祟尚自由经济原则,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活动,在政策上要求自由地发展经济;后者信奉国家干预理论,在政策上要求国家对经济实行管理和干预、限制经济自由,这种思想差异在不同历史阶段、地域和产业有不同的表现。在历史上,两大思潮此起彼伏,交替主导着西方经济学界,并由此影响甚至决定了金融保险领域的重大变化。20世纪30年代以前,在经济自由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西方各国政府对金融保险业也基本奉行“不干预主义”,对金融保险业的有限管理相对宽松,金融保险业的经营活动和发展具有自由和自发的特征。伴随着经济大危机,国家干预主义思潮替代自由主义成为社会主流,在实践中各国陆续取消了自由金融保险制度,改辙为对金融保险业实行严厉的管制。以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美大选、信奉新型自由经营论的政党执政为标志,经济自由主义重新走红西方经济学界,并延续至今。在这种思潮的引领下,金融保险自由化呼声逐渐高涨,金融保险创新或通过当局主动改制、或通过事后默认的方式发生发展起来。这正是金融保险混业再现的基本理论背景。 (二)需求刺激和供给推动 在需求方面,刺激金融保险混业的因素在于:现代商品经济迅猛发展,交换关系和金融保险关系日益复杂并渗透于全部经济生活。尤其是经济货币化向金融化发展以后,新的金融保险需求不断涌现出来,包括新的资金来源、资产的流动性、经营的安全性以及分散风险等。这些新的或更高程度的要求,对于金融保险业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潜在的发展机遇。因为每一种新的需求都意味着潜在的市场从而潜在的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驱动、分散风险的要求以及全球竞争的压力,金融保险业迫切需要通过创新,包括经营领域的多元化来提高竞争力和开拓新的发展空间。超级秘书网 从供给方面看,促进金融保险混业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监管理念从传统的安全性和社会性转向兼顾效率优先,监管制度和技术逐渐健全,监管经验日益丰富,宏观风险的预测技术不断完善,国际范围内监管合作得以加强,成为混业制度供给的背景因素。二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金融保险通讯和数据处理成本,提高了金融保险管理技术开发和信息传播的效率。与此相关联,金融工程技术和金融衍生工具蓬勃发展,为金融保险机构控制多元化经营风险提供了技术性手段和基础。三是世界经济范围内企业制度社会化趋势的变化和重组浪潮为金融保险机构提供了多元化经营方式的技术引导。 (三)决定性因素:金融保险结构变化 从根本上讲,金融保险混业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对金融保险发展的客观要求的结果。金融保险产生于经济,并且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的发展:较高程度的商品经济必然要求较完善的金融保险服务;反之较发达的金融保险业又必将促进商品经济.
地理教育论文:浅谈地理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中等教育也面临着一个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初、中级各类人才需求的问题。初中毕业生面临着人生第一次分流: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考进中专,一部分转向职高,另一部分将直接走向社会就业,这就是初中教育所面临的实际。从这个实际出发,初中教育必须实行由“应试教育”向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素质教育”转轨,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向。与此同时,这个转轨的任务也就刻不容缓地摆在初中各学科的教学面前,并成为每一学科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指导思想的转变是根本 过去的“应试教育”,其指导思想往往是强调以传授和灌输知识为主,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争取高分,追求升学率,就成为衡量“教”与“学”优劣的重要标准。在这个标准的驱使下,老师与学生不得不为考分与升学率而奋斗。于是,普及教育实质上成了“升学教育”。学习差的学生、纪律不好的学生从教室中被赶了出来,临毕业前有的学校学生被淘汰率高达25%~30%(见《北京晚报》1996年5月3日《龙潭湖畔》)。这种情况,发生在北京,很值得每一位中学校长和老师深思! 现在,在总结过去“应试教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新目标、新思路,无疑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我认为,“素质教育”不是不重视学习成绩,而是在抓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更要突出“素质”。其中包括要加强学生品德、学习兴趣、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良好的习惯,以及自尊感、自强心、自信心乃至人格的培养,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各类水平的学生都能在一种和谐、舒畅、平等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从事学习。每个学生由于家庭、社会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身体、心理、经历的差异,显示出来的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成绩都不会相同,必须承认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如果非用同一种方法去教育情况各异的学生,让他们达到同一高度,塑造成同一规格的人才,不经过几次分流,在初中阶段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初中教育必须区别情况,承认差别,不搞一刀切、一尺量,要让优等生好上加好,中等生不断提高,后进生不被淘汰,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的成功。特别是不要让后进生从十几岁开始,就在心灵上受挫折,丧失上进的勇气与信心,背上“低人一等,矮人一头,害群之马,没有前途,不堪造就”的思想包袱;不要让他们在普及教育阶段就扭曲了自己的人格与心灵,导致破罐破摔,最后被“赶出”校门,只好流入社会,随波逐流。 “素质教育”要求每位教师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与品德修养,在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把培养学生克服自身弱点,树立战胜困难、不自暴自弃、养成坚强性格作为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贯穿在每节课乃至全部教学过程之中。过去我们强调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现在应加上一条:备素质教育。即使有些学生因成绩不好,最后未能完成普及教育学业,我们也应该使他们在普及教育阶段能具备比较好的自身素质,一旦走入社会,能成为一个遵纪守法、自食其力、有一定文化知识、有一定承受能力的普通公民,这应该是素质教育应达到的下限标准。这是初中普及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课内外知识紧密联系是关键 既然强调“素质教育”,那么,在教学中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教学的做法。《现代教学论》早已提出了这两种教学形式。以地理教学而言,过去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常常重此薄彼,把学生完全禁锢在课堂上。诚然,课堂教学是系统传授知识的基本形式,然而,仅有这一种形式是不够的。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作为学科学习对象的地理环境空间存在的广阔性和时间发展的长久性。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不断搬进课堂观察和演示,这就使地理教学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一定限制,造成某种程度上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因此,必须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地理课外教学主要包括观察、参观和观测。如实地观察实习(到乡土地理环境中实地观察),认识自然、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活动,参观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科技机构(如气象站)的水文气象观测、环境监测、土壤调查,以及观看教学电影、电视片等,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的条件,从而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在课外教学中验证和运用书本知识。课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延续、深化和补充。笔者曾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松下显像管厂的环境保护,调查自由市场的商品贸易,到景山望春亭观察北京街道的布局特征和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在街头调查车辆往来的密度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这样既深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了实际知识。有的学生说:“过去曾旅游过的地方、甚至天天经过的地方,都没当回事,今天结合地理知识的学习,才觉得增长了知识,加深了对北京的了解。” 三、充分合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内容的广泛性、复杂性,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无限性和相对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而电化教育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可以对知识加 以形象化、立体化的展示。因此,电化教学是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地理教学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电化教育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素质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置投影图片,为有目的、有计划和持久性的观察,提供独特的条件。 2.利用投影图片,加强学生记忆图像的能力,并使之保持并再现。 3.利用投影图片,增强学生驾驭图像的能力,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4.利用电教手段,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通过直观图表,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等方式,形成新的认识结构。在“有图似无图”、“无图似有图”的境界中推进教学过程。 5.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技能训练和及时反馈,进一步熟悉新知识,实现新知识的积累与储存。 6.利用电教手段,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视听的综合思维材料。由于电教能使地理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因此,能调动各种感官,降低学习的疲劳度,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在“素质教育”中,电教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 四、向45分钟要效果地理课目前不属于中考科目,这便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难度与授课限制,课堂45分钟是唯一可以利用的时间(少量的课外教学活动除外)。因此,地理课必须向45钟要效果。我的作法是将一节课分为4段: 1.复习巩固上节课重点知识 地理教学不留课后作业,虽然每节课后都有总结巩固,但学生的记忆是暂时的,根据心理学原理要有必要的重复。所以,在进行新课之前,用很短的几分钟,或采取有的放矢的提问,或让学生相互议论,或由教师作“承前启后”的叙述,目的在于“温故”。 2.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展开 ①提出问题(展示目标):在学生事先不可能预习的情况下,由教师把有关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以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促使他们想学愿学、并且是带着问题学。教师所提问题要有针对性、概括性,紧扣本节课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实质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②阅读课文、地图:图像及课文的结合是地理教材的重要内容与形式,也是它的特点,但如何认图、读图,并与课文的文字统一起来,这其中有方法、有规律、有技巧,如果只让学生对着图去记一些死的知识,而不把方法、规律和技巧教给学生,就不能突出素质的培养。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加强了方法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空间分布地图、观察其外部特征的景观和说明某些原理的示意图、以及显示其数量的有关图表时,既要求学生记住主要的知识与数据,还特别引导学生对不同图像进行比较,如何掌握阅读技巧、方法与规律,有时还让学生把要记的内容用描绘简图的方法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将素质培养贯穿在其中了。 3.分析归纳 素质教育的特点就是必须打破教师独占讲台,一讲到底、填鸭式的教学旧模式,而代之以民主、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这里讲的分析归纳,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不是由教师一人包办。当然,教师的讲述是必要的,但应结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回答某些问题。也就是说,师生的交流,课堂的讲授,学生的议论,是对本节课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归纳的重要方式。我在教学中吸取了“渗透性”的教学方法。所谓渗透性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在学习中,可以议论提问,发奇想,在好像无序的状态之下,学到了很多东西。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说:“因为好多东西常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一个长时间的接触,就连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懂得了。这个方法很重要,我在读书教学40年中深有感触。”(见《高等教育学报》1990年第1期P36页)通过引导学生议论,最后达到归纳要点、总结知识的目的。一开始可能乱一点,散一点,而就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它是有秩序、有目的、有效果的。 4.巩固记忆 在教学过程完成之后,重点归纳了,知识清楚了,这时便让学生做填充图,限时完成,然后再处理课后练习,最后安排几分钟的检测,形式多样,可抢答,可笔答,可互答,可用自备投影片展示答案。这对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增强记忆都是有益的。 以上所述,只是笔者一点粗浅的想法与尝试,不当之处,请予斧正。 地理教育论文:试谈地理教学中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党中央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 泼地发展。这是一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希望工程。 近几年来,全国中小学都在积极贯彻《纲要》精神,努力创造条件,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那 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的内涵极其丰富,素质的经典定义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是神经系统,脑的特征以及感觉器官的特点。今天,人们已经把素质提高到人的品质发展的深层内蕴。从静态上看,素质 构成基本有以下五个因素: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从教育过程实施的动态方面分析,素质教育的实质乃是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而非被动地将人类 科学的道德的、心理的、劳动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较全面的素质,使身心两方面的潜能都获得提高,使发展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态势。可见,“素质教育”虽是一句简单的话,然而,实行起来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由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一环,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将德育放在首位。因此,做为一名地 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下面仅就我自己的体会和做法试谈几点粗浅的心得。 一、政治导向教育 根据教材结合国内外形势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教育,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后天素质 是在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中形成的,其中以学校教育最为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机和场合,向学生灌输正面知识,增强他们对形形色色政治病菌的抵抗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和世界观。例如,我在讲授美国一节“多民族国家和种族间的不平等”这段内容时,向学生强调白人在政治、 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享有的特权和黑人在美国社会中受到的不平等的待遇,然后再让学生看阅读材料和看黑人居住区的失业者图片。这说明一贯标榜“自由”、“平等”、“人权”的美国并没有真正的“自由”、“平等” 和“人权”,可是美国却打着“人权”的招牌对中国进行恶毒的攻击,从面剥下了美国虚伪的漂亮外衣,使学生明辩了是非。 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体现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一个伟大民族不仅是政治标准,也是道 德规范。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侵蚀,克服自卑感,增强责任感和为国献身的使命感。 例如我在讲授“中国的疆域”一节时,重点介绍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大国,然后通过 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国土等内容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则 重点强调台湾、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三、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意识。并将忧患转化为学生的危机感和改变现实的紧迫感 。以日渐发达和强盛的新中国作为背景去正确评价出现的诸多问题,即从消极的事实中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彻底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决心。 例如我在讲授“中国的人口”一节时,教育学生,使他们知道我国人口12亿,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 社会、家庭、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因为人一多,衣、食、住、行都紧张了,年青人升学、就业也困难了。学生们了解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理解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 唯一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讲的都是身边的事,无半点娇柔造作,丝丝入扣,入情入理,学生们都乐于接受,并且回家后能积极向亲戚朋友作进一步的宣传。 四、乡情教育 爱不爱自己的家乡,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爱国情操程度,热爱家乡与报效祖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 在 讲授古田县乡土地理教材时,一再强调古田县的地理优越性,激发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举例说古田县是全国食用菌之乡,全县不少人从事香菇、白木耳、竹荪的制种、栽培和销售等等,赚到钱后又投资家乡的荒山开发 ,植树种果,以及盖学校、修公路等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学生们听了极为感动,纷纷表示,如果今后不能进一步深造,回乡后一定也要当一名出色的食用菌土专家,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鞠躬尽瘁。 五、法制教育 国家制定的各类法规,无一不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可是,至今人们的法制观念仍然很淡薄、违法违纪 ,有令不行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已经很多了,例如跟我们地理有关的《土地法》 《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物资源保护法》等等,虽然早已公布神州了,可是滥伐森林,滥垦荒 地、滥杀野生动物,滥放污水、废气……种种违法违纪之事,多如牛毛,这是极为令人痛心的。因此,我在讲 授“森林资源”一节时,沉痛地教育学生,由于滥伐森林,滥垦荒地,黄河、长江沿岸、水土流失严重。如今 ,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难怪外国地理专家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而长江呢,目前已是紧跟黄河之后黄水滚滚,水无清日了。因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遵纪守法,这样才能国富民强,否则将会变 成历史的罪人。 六、人地关系教育 新编地理教材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关系,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环境、资源、人口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命运。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联系 这方面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我在讲授“环境的保护”一节时,就以本县为例,由于当初的领 导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把全县最大的化肥厂、造纸厂、麻纺厂建造在县城的东面,近郊与护城河的上游。如今,废水、废气、废渣和噪音严重地影响了城关居民的生活,造纸厂经常放臭气,褐色的河里小鱼都死净了 ,人们更不敢下河游泳了……于是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写了加强环境保护的专题报告寄给县领导,如今,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总之,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内涵极为丰富,上述内容仅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粗浅体会,它宛若 是素质教育大花园中的一棵小草,敬请老前辈们多多赐教。 地理教育论文: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中学地理教育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 件。这些文件体现了人类面对世界性严重的环境问题所求得的共识:人类社会不能超越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和自 然资源的可更新能力而发展,也不能消极悲观停滞发展,而是要在防治环境问题的同时,求得经济、社会和环 境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目前公认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 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1994年,我国政府依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制定的世界统一行动蓝图《21世纪议程》,率先制定并通 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对我国在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相关领域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作出了总体部署 。 《中国21世纪议程》(以下简称“议程”)对我国经济、法治、教育、科技、人口、资源等众多领域提出 了新的发展模式。《议程》几乎每一章都要涉及地理学科各部门的知识信息。尤其在第九章中,《议程》把教 育的重要性上升到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高度,还特别强调了中学地理课程要在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 思想的灌输方面发挥作用。 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中学地理教育在参与《议程》,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这一跨世纪历史 重任中的地位以及自身改革的方向。下面谈一下我们对此问题的思考。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强化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 使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居重要地位。 目前,从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来看,人类对 自身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识仍很缺乏。长期以来,人类只顾为自身的生存和局部的、近期的利益而 向环境索取,而导致环境的恶化。这是人类的环境意识淡薄的表现。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生产和消费数量庞大的国家,要使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走向协调、 持久的发展道路,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首要的任务是对全体公民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让全体公民都能理解 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自觉变革或支持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参与环境保护。全体公 民环境意识的强化,将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走向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所在。 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持续发展参与者大军进行环境意识教 育。中学地理教育对促进公众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 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 养和地理能力。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呼吁各 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作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为 此我们建议,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本世纪末到21世纪这一历史转折时期有效 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作出贡献。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要把握住发展机遇,明确教 学改革方向和任务,面向21世纪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需要,调整和改善地理教育的功能。 二、中学地理教育要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中学地理教育要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培养跨世纪的合格公民和建设人才,即培养《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参与 者。这就需要我们从适应参与《议程》诸项任务的角度,重新审视和修定地理学科的德育和智育目标。同时, 还要依据《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对地理教育的统一要求,使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世界接轨。 1.德育目标 德育的任务在于发展与完善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目的是使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并最终 促进社会发展。地理学科的德育目标要面向21世纪,就要使学生树立新观念、新道德、新价值、新态度和新行 动,以此做为理解、支持、参与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规划和行动的思想基础和自觉意识。这些新的德育内容 主要有: (1)树立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要使学生对周围环境质量及人地关系引起兴趣和关注,正确判断和评价 人地关系现状和趋势,并能自觉调控自身行为使之适应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树立环境伦理道德观,学会识辨人 类生产和消费方式中的美或丑的行为并自觉给以正确导向。以身作则,倡导绿色文明行为。 (2)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使学生懂得环境作为资源是有价值的。其价值的含义:一是指环境对人类这一 主体在物质、精神、文化、情感、美学、经济诸方面的满足程度,另一方面是指为使环境价值得以保持和提高 ,必须对环境有一定的经济投入,使环境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另外,环境是具有所有权的。为此,应用法律 、政策、经济手段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管理和制裁。 (3)树立新的经济发展观。要让学生懂得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认识经济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毁 灭资源为代价。要在不降低环境质量、不破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不减少未来收入的基础上创造经济利益。 落后国家和地区要摆脱贫困,应走发展清洁生产、生态经济的致富之路。 (4)树立新的全球观。要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要加强全球合作,建立一系列新的、公正的国 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全球伙伴联系。要认识当代人对自身生产和消费的合理制约和正确导向是对后代 人的一种负责和公平,以实现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 (5)增强自觉参与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社会的发展战略。它几乎涉及所有的学科领 域和产业部门,必须依靠全体公民、社会团体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公众、团体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将决定持续发 展的进程。要使学生增加自觉参与的意识。 2.智育目标 按照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般观点,智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人的一般认识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 和想象力。新的智育观认为:智育是培养个体后天的习得能力。认为智力是由结构化的陈述性知识,经练习达 到熟练的技能和在遇到新问题时适当应用认知策略的能力三种成分构成的。在这里我们不去细究智育的概念, 只想明确中学地理教育的智育目标面对21世纪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尤其要明确为使学生成人后有效参与《中国 21世纪议程》,在智育方面有哪些重要任务。 智育的任务是由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能力三部分组成的。这三部分任务的完成过程不是彼此割裂的 ,而是有穿插、有依赖,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统一的认识过程。 在学习地理知识方面,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则,中学地 理教育要求学生重点学习对德育和智育有价值的地理知识。如与人类活动联系密切的地球表层知识和《中国21 世纪议程》中的重要的地理信息。这些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解决人地关系矛盾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可持续 发展的能力,并强化环境意识。 在地理技能训练方面,不仅要训练学生在课堂利用文字、数字、图表和地图等地理信息资料获得知识或表 达知识的技能,还要训练学生直接从社会、自然的实践大课堂中获得地理知识信息并准确表述它们的能力。如 测量、统计、调查、绘制等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地理技能。 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和把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解决 实际问题的地理应用能力。这两种能力都是21世纪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一是学会学习,成人后继续完成终身 教育;二是学会应用,就国家或地方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发表见解、提出方案,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 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 ,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以及 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高 速增长,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 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总 和。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地理能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地理自学能力,包括地理阅读、地理图解 、地理信息分析、处理及地理思维能力等;二是地理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地理调查、地理评价、地理判断和地 理预测等。能力培养与单纯传授知识不同,它必须在学习过程中经过有意识的训练,使地理技能和地理知识加 以综合利用才能完成。所以为加强能力培养,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做如下调整: (1)适当压缩一般描述性知识,对必要的地理感性知识可用录像教材的形式表现,或编入补充教材等作为选 学内容。必修内容要加强理性知识,表现形式要图文并茂,多运用数学、统计图表,使地理信息定量化、科学 化。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和智力开发。 (2)教学内容多引进国内外社会生产和区域发展建设的实例,供学生分析、评价和判断。同时扩大实用性强 的地理知识的比例。强化学生的地理应用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应用能力。 (3)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对重要的地理原理和知 识加强理解和运用。 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 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 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 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 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 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例如,学习气温的水平分布,要使学 生理解气温水平分布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关系和农业布局的联系,知道主要农作物适宜分布的温度范围。再如学 习地质构造,要使学生懂得不同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工程建设的影响,明确在 工程建设选址时应如何考虑地质构造等因素。又如,水电站的建设,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影响的重要 方式。应使学生懂得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对生态平衡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应如何认识和评价等。 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 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 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 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区域地理要摆脱那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单摆浮搁的 结构,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成人后参加地 区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工作方法和能力。 (三)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 保证。 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 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 新功能中各具优势,各尽其职。那么我们需要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方法体系呢? 1.以培养学习能力为中心目标,探索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要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首先要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做起 。完成地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往往需要某一种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的模式做主体并辅之以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目标不同,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会不同。但不论哪种教学模式、方法,都要紧紧围绕一个共同 任务来构建,这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所 以,地理课堂教学能 否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能否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参与的范围、质量如何, 学习能力训练的效果如何,都应成为评价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以引导地理课堂教学从知识型、应试型向 能力型、素质型方向转变,这是培养跨世纪人才任务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以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创造地理活动课程新模式 从《中国21世纪议程》对青少年参与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和要求看,地理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 内、校内,而应走向社会,采取行动积极参与。所以地理活动课程应成为地理教学模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活动课程在地理教育中历来都有广阔的领域。按照《中国21世纪议程》对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新的地理活动课程应以参加地区环境保护和地区发展规划为主要内容。活动课程的模式可分两类:一类是校内 活动模式,如举办环境知识竞赛;利用壁报、广播等信息渠道宣传环境知识和环保意义;举行家乡环境治理和 建设发展问题的研讨会等。另一类是走出学校,组织以调查家乡环境问题和经济建设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 在地方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学生代表参加地方有关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工作,如列席听会,发表见解;定 期组织一些初级的环境保护工作,如环保宣传、绿化街区、清理城市“白色污染”等。 地理活动课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地理学习的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地理技 能和地理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关心、参与解决家乡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强化学生参 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21世纪合格公民和建设人才所必需的地理修养和素质。但地理活动课程往往受应试 教育的冲击而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不利地位,这就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转变观念,科学评价教育质量, 为在素质教育中居重要地位的地理活动课程各项任务的完成创造必要的条件。 地理教育论文:基于环境教育渗透地理教学的技巧研究 人类生活离不开环境,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人类对环境的开发与改造力度加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日益升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发展,人们也开始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地理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人地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 环境教育的含义及目标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0年“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国际会议”上提出:“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和澄清观念的过程,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为了培养、认识和评价人与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需的技能与态度。环境教育还促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相关问题做出决策,并形成于环境质量相关的人类行为准则。” 1988年欧共体通过的环境教育决议指出,环境教育的指导原则即“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并使公众积极有效地参加环保活动及合理谨慎地利用环境资源奠定基础。”环境教育之目的,即重视和关心环境问题,培养个人或集体为解决现实问题和防止发生新的环境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意志和实践能力等。 基础环境教育的目标,具体包括:关心。深化对个人和社会总体环境问题的关心,并对其具有一定的感受。知识。对个人和社会总体环境及其存在的问题要有基本的理解。态度。明确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具有保护和改变环境的坚强意志。技能。掌握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评价。能测定个人和社会的环境状况,并能从生态、政治、经济、社会、美学和教育等方面进行评价。参与。能为解决任何社会环境问题而采取适当行动,以此增强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 1.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地理学科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地理学科与环境学科有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两大学科都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领域交接带上的边缘学科;两大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两大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两大学科都涉及全球环境问题及其防治。诸多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是中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其次,环境教育是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及地域系统的科学,是解释地区特征、人与环境在地球上出现、变化和分布规律以及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第三,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大纲,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大部分内容均与地理有关。 2.环境教育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国家《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重点突出“反映全球变化形式,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描述高中地理课程总体目标时强调“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些内容与环境教育思想相统一,将中学生环境素养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的人文观相结合,无疑是对个人、家乡、国家乃至全球发展有益的工作,也为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注入新鲜内容。环境体验、环境调查和实验等实践活动为地理开放式教学以及乡土地理学习提供了富有活力的方法与内容,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更适合在地理教学中从身边环境入手,开展广泛环境教育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关注社区环境、国家环境和世界环境培养学生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三、中学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1.理论联系实际,融入环境教育 地理科学与环境科学有较多相似性和交叉性,地理教学内容多涉及地理环境的内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理论联系实际,自然融入环境教育。例如,“中国的水资源”教学,可渗透环境教育思想,培养惜水、节水美德,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紧迫感;在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等。地理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之一: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情感,无需专门的环境教育师资和教学时间。 2.优化教学过程,强化环境教育 教师应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环境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科学的环境观。例如,高中地理第八章讲到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温室效应。首先可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 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录像片,并讨论总结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教学视频,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减轻和消除温室效应是每个人的责任,并以实际行动为减轻温室效应贡献力量,即将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真正达到环境教育之目的。还可让学生指出身边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收集各种信息或材料展开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模式。 3.开展丰富活动,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本身是一种感知性的教育活动,强调学生、教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教师应重视“在环境中学习”,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以及环境问题与其自身息息相关,从而在感知中得到理性认识的提高;也可组织环境兴趣小组,进行气象观测、水污染采样化验及环境质量检测等活动;还可结合“地球日”、“/:请记住我站域名/植树日”、“节水日”、“环境日”、“世界粮食日”等,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纪念活动,如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举办环保文艺晚会、展览环保绘画作品以及开展环保知识竞赛等,扩大学生环境知识信息量。如有机会还可开展环境专题讲座,如国际环境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国内外中小学环境教育概况、面向少年儿童的环境教育、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开发利用、立体生态农业简介等。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环境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环境行为习惯。 地理教育论文:基于国家教育标准地理教材 为进一步增强美国地理教育,我们要做的许多事情之一就是改进教材的质量。其中最主要的三个方面的任 务是:(1)开发优良的教材,(2)利用教师联盟的在职培训网络和职前教育计划培训教师使用这种新教材 ,(3)通过提供强有力的课程指导,特别是将教材与师资培训和基于国家标准的教育(SBE)改革运动结合起 来,保证采用这些教材。保障SBE的国家地理标准正在根据1994年的地理教育标准计划(GESP)加以制定。 要实现基于国家标准的地理教育,上述三个方面的努力必须获得成功。 不固定资料和课本 现在使用教材有两种令人失望的不良方式:一种是过分依赖那些大量而又毫无联系的活动,另一种是传统 教材继续占主导地位。由国家地理学会资助的暑期地理学院和在职教师培训班的一些最热心的参加者们在其教 学过程中已经抛开了他们的课本。由于缺乏优良的可替代教材去代替现有课本,他们只能在其课堂中将一些独 立的课程或活动联系在一起,最典型的就是他们所称之为的“不固定资料”,这些课程常常是在暑期学院或培 训班中学习过的内容, ! 可能只有少部分教师用不固定资料代替课本,大多数教师(包括那些深受国家地理学会教师联盟运动影响 的教师)仍然严重依赖课本。传统教材都是注重于事实而不是着重于过程,强调“是(有)什么”而不是“怎 么样”和“为什么”。所以当教师让课本去控制教学指导学习时,他们不能适应今天的教育要求,进行批判性 思考,解决问题,培养技能和对现实世界进行质询。 课本的采用过程受控于一个死板的程序,同时也受制于课本的形式与内容,但并不鼓励改革创新。课本反 映了需求量大的几个州(如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佛罗里达等)的需要,需求量少的州很少或没有机会找到 适合于本州情况而有别于那些大州的教材。另外,教师常常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而无权决定采用哪种教材, 而实际上他们的确需要知道如何判断地理教材的优劣,并在选择今后将要使用的教材方面拥有更大的权利。 为了适应当今地理教育的需求,现在已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它们是GIGI(全球问题的地理调查)、AR GUS(关于美国地理学的教学活动与阅读)和明尼苏达州的FIPSE计划。所有这三个方案的研究都早于国家地理 标准的制定,因此,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新教材是否能够很好地与国家标准保持一致。 全球问题的地理调查(GIGI计划) 由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的GIGI计划正在为中学开发新教材。自1990年以来作者即是本计划的项 目负责人,该项目拥有一批作者、编辑和顾问,这样使得我们有机会开发新教材旨在帮助实现教学目标,培养 负责任的公民,传授现代地理学知识,促进批判性思维。我们的任务是把地理学科知识转化成为教育目的,并 一直试图创造一种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技能和观点的富有挑战性、有用和着重于相关问题的教材。 GIGI的组成部分 GIGI正在针对世界10个地区开发设计两种基于问题的模块(如下表所示)。这些模块没有必然的结论; 每个模块都是自由存在和互相独立的部分。根据不同的要求,可以使用全部20个模块(可以按照任何一种喜 爱的方式进行)或者使用较少的几个甚至一个模块。这种教材的开发,最大限度地扩大了教师的选择余地。 地理教育论文:地理教育的功能及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地理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它从独特的角度出发,在培养爱国情感、增强全球意识、进行环境教育、 促进知识、技能和世界观的和谐统一及提高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方面,具有别的学科所无法代替的功能 。它通过思维、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在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对基础教育作出贡献。因此,地理教育对于培养新一代公民,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思想有感情 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一、地理的教育功能 (一)培养爱国情感 地理教育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具有独到之处。在分科制的教育体系中,爱国情感的培养渗透在各个学科 之中。地理教学是通过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与理解,使爱国 情感的培养具体化。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去观察他们所生活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认识它,了解它,进 而关心它,与它和谐相处。使学生从与周围环境、与身边的人相处中,获得爱国情感的亲身体验。 (二)增强全球意识 当今,人类的活动空间更广阔,相互联系更紧密,地球也相对“变小”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如酸雨 、臭氧层空洞、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协商来解决。因而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全球 意识和国际合作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现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增强,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基础教育中进行全球意识的教育是培 养合格公民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而基础地理教育是扩大青年学生眼界的一种有效工具。这并不是说要在地 理课上向他们介绍许许多多的世界各地的知识、信息。传播这些信息的任务完全可由电视、广播、书刊、报纸 等社会媒体来完成。然而青年学生从这些渠道获得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片面的。基础地理教育能够做到的是 ,教给青年学生收集、选择和处理地理信息的方法、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任何别的学科所无法代替的。 (三)进行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伴生物,环境教育也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占世界约五分之一的 人口,如果每个公民都具有很强的环境意识,那么我国的环境状况将会有很大的改观;反之,如果大部分人, 尤其是领导者缺乏环境意识,或环境意识被眼前的利益所淡漠,环境恶化将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已经认识到, 为了使前一种理想尽早成为现实,避免后一种状况的发生,在基础教育中增强环境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目 前在我们国家,环境教育在基础教育中主要采取各科渗透的方式,地理学科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媒介之一。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地理教育不仅关注自然环境本身的状况和它对人们的影响,更关注人—地系统中, 人们在利用、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时所采取的办法,以及这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些人类活动所产生的 影响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这要看人们对环境的了解程度以及利用环境时所作的决定。例如,在河流上修建水 库所产生的后果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它控制了洪水,利用水能发电,通过灌溉发展农业,但同时也改 变了库区的生态环境,减少了河床和冲积平原上的沉积物,而且减少了入海口的泥沙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当青 年学生了解到由于人们缺乏环境意识而造成对人类自身和其它物种生存的危害,心灵会受到触动,他们在考虑 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可能会对环境更多一点关心。例如:在家庭购买冰箱时,孩子可能会劝说父母购买无氟 冰箱;在旅行乘坐火车时,他们就不会把快餐盒随手丢出车窗外;他们会选择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的玩具和文具 ;他们会节约利用纸张,以减少森林砍伐和造纸污染;等等。通过地理课的学习,他们会成为具有强烈环境意 识的新一代公民。 (四)促进知识、技能、世界观的和谐统一 教育是培养人成长的过程。这种成长发生在生活中的智力、体力、社会和道德各方面。它的要素是知识、 技能和世界观(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横跨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地理学科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 和世界观的培养,还有助于促进三者的和谐统一。 例如,青年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有关鸟的文章,其中讲述了鸟的形态、灵性。他们在生物课上了解了鸟的 种属、结构和习性,以及对人类的益处。在地理课上,他们又知道了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概念。一天,一个学生 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这位学生该如何对待这只鸟呢?他运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 仔细观察这只鸟,然后作出一篇好文章来。又联想到生物课中学到的知识,想把这只鸟放归自然,让它回到森 林或田野中为树木、庄稼去除害虫。这时又想起地理课上老师讲过的每种生物与它所生存的环境都是相互适应 的。他想:要是这只鸟属于本地的种群,放飞之后,它能很快适应熟悉的环境,很好地生存下去。但也许它来 自遥远的地方,那里的生态环境与本地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把它放到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它会因对环境的 不适应而很快死去。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把鸟留下来,细心地照料它,友善地对待它。这个例子说明了通过 课堂教学,尤其是地理课堂教学,这个学生获得了人与环境关系的知识、保护环境的技能和爱护环境的态度和 价值观。 (五)提高学生对未来生活角色的适应 地理教育通过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世界观,鼓励并帮助他们将这些知识、技能、世界观与现实生活相 联系,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能够适应未来生活中的各种角色。 青年学生在未来生活的各种角色中经常遇到与地理有关的问题,需要他们运用地理的知识、技能、态度和 价值观。如: 1.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有竞争力 。 2.作为一个生产者,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 ,以及生产中的环 境代价。 3.作为一个消费者,知道绿色消费对个人及社会的意义。 4.作为一个公民,知道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如何鼓励他人也这样做,应该对公共环境持何种价值观和采 取什么对策。 5.作为一个学习者,知道如何利用先进的地理技术获取、分析和评价信息并作出决策。 6.在休闲时,知道采取什么休闲方式,使个人、社区环境都受益。例如,在旅行时,知道如何获得关于 地方的知识,采用何种价值观来了解地方的特色,如何保护所经地方的环境。 学生在对以上问题作决定时,所根据的是在生活经验中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和世界观,其中一些可能是 通过学校的地理课程获得的。这些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世界观被称为“个人地理”,学校地理教育就是要扩 展和提高学生的“个人地理”,使他们在担任各种生活角色中更有能力。 二、地理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地理教育通过特定的思维、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的培养,使一部分教育目标得以实现。以下目标可通过 地理学习来完成: (一)思维能力 指与地理学习和思考有关的能力,包括: 1.理解能力,即领会信息的含义并表达出来的能力; 2.分析能力,即把材料分解成若干部分,以理解其结构的能力; 3.应用能力,即在新情况下使用所学东西的能力; 4.综合能力,即把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的能力; 5.评价和决策的能力,即判断有关问题的决策所产生的后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佳选择的能力。 (二)知识 地理学习可使学生理解和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理解位置和地方,以便在地理思维构架下审视国内和国际事件,理解空间关系; 2.了解地表的主要自然系统(地形、土壤、水体、气候、植被),以及理解各生态系统内和彼此之间的 相互作用; 3.了解地球上的主要社会经济系统(农业、聚落、运输、工业、商业、人口),以便对一个地方有清晰 的认识。其中牵涉自然条件对人文活动的影响,以及不同地方的文化观念、宗教信仰、技术水平、经济水平和 政治制度的差异; 4.地球上不同的人种和社会; 5.对乡土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6.认识全球相互依存的挑战和机会。 (三)技能 地理学习可培养学生的以下实践能力: 1.观察:是收集事物的有关外貌、位置、分布、联系、运动和变化等信息的手段,包括直接观察和间接 观察; 2.记录数据:包括绘制地图、素描图、曲线图和其它图表,记录访谈内容,记录仪器测量结果,收集样 本和标本等; 3.报告:包括组织材料,通过各种媒介(曲线图、模型、胶片、照片、录像带和幻灯片等)展示材料, 并用书面和口述形式作出清楚准确的解释; 4.解决问题:包括综述、判断和决策; 5.与人合作的技能。 (四)世界观 地理教育可培养学生以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热爱自己的国家,并意识到自己所负有的责任; 2.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关心; 3.欣赏自然的美,理解人类的不同生活状况; 4.关心环境质量、人类的生活状况和生命支持系统——生物圈; 5.关注对环境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有益或有害的情况; 6.意识到态度和价值观在环境问题中的重要性,并愿意表明和发展个人对环境问题的价值观。 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具有特殊性,由于它处于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因而它能够成为各个学 科沟通的桥梁和联系的纽带,使学生在各个学科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在地理学科的人—地系统中综 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技能—世界观体系。例如,在进行关于地区发展的教学时,可选择语文课本中 一篇描写某个地方的文章,收集这个地方的历史资料,运用生物课所学的原理,物理、化学课中获得的知识, 以及数学方法,甚至计算机和绘画技能,来讨论一个地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这是一个帮助学生提高综 合应用能力的很好途径。如果让地理教师单独来做这个设计工作,自然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而且不能保证持续 性和有效性。因此需要在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中就考虑到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编写相应的资料,使各个 学科的教师在备课时可以获得相应的帮助。 社会媒体越来越多,学生获得的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也越来越广泛和复杂,其中有多少是 通过学校地理教育获得的,已很难讲清楚。过去那种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可以任意填进各种知识、技能和世 界观的做法,在今天已经行不通了。学校如果能够选择适当的知识,以特定的技能和世界观,综合和提高他们 的“个人地理”,在学校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担当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就必然会在基础教育之中找到 自己适当的位置,而不必依赖是否在高考中求得一席之地了。 地理教育论文:牢牢把握高中地理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性 韦志榕(高中地理新教材主编) 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在这段话中,同志实际上阐述了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性。尽管各级各类教育都有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但是基础教育以它线长(从小学到高中)、面广(人数多)的特点,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更显重要。本文试从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并从高中地理教材改革这一个侧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人才竞争的世界 进入20世纪,特别是60年代以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在全球兴起。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当今的世界,经济技术关系成了国际关系中相对重要的基质。以经济技术为标志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国际间的主要竞争。国际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集中在经济领域、技术领域和文化领域。近几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情况表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已经融入、渗透、扩散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加入到直接的生产过程。例如,农业科技从本世纪中叶开始高速发展,世界粮食单产每公顷平均年增长43千克,达到前半个世纪增长速度的31倍,科技贡献率高达73%。总之,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传统工业设备不断得到改造;资源利用更加充分;生产控制系统和组织系统出现革命性变化。可见,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科学技术是靠人来掌握的,因此,科学技术的竞争又表现为人才的竞争。 为了适应新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对策,而且都不约而同地把眼光瞄准了教育,因为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是实现科学知识传播、扩散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处在迅速推进现代化建设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但目前这方面“缺口”很大,表现在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数量少(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初在《世界科学报告》中提供的数字,每1000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的比例,日本为4.7人,美国为3.8人,加拿大为2.3人,中国为0.4人),熟练工人数量少(据统计,1984年我国有劳动力4亿人,具有大专水平的人数仅占全国总人口的5%,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数占总人口的20%左右,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多达75%左右)。我国的中小学生人数大约2亿人,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力量。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只有从这一阶段为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来他们步入社会后,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从中小学教育抓起。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有其针对性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基础教育实行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新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1996年,全国中小学校数已有73万所,在校学生人数达1.92亿人。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相当一些地区和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影响着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实施。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对基础教育任务的理解出现偏差:第一,把基础教育只看作是对少数人升大学的选拔教育,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第二,把基础教育只看作是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追求分数的状况愈演愈烈,学生的体质下降;一些学生只有应试的能力,而缺乏求知、办事、与人合作的能力。如果我们培养的是这样的建设后备力量,将无法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尤其是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即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基础教育必须改革。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就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 育,或者说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然后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模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素质,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在以下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 第一,素质教育要大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既包含德、智、体诸方面的统一和谐发展,也包含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第二,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发展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的自我发展同社会发展的统一。 第三,素质教育要充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和开拓精神,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具有全面自我发展的能力。 基础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和教材来实施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为素质教育服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三、高中地理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性 目前正在进行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就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知识源,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生知识水平的增长,智力、能力的发展,是在学生不断学习、掌握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实现的。教材是否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关系到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在设计教材的总体框架,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均从素质教育要求的角度出发,在现代意识的培养、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知识深广度的控制,以及教材弹性的体现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架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更好地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服务。而要真正做到人的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必须首先了解我们教育的对象将要跨入一个怎样的社会,在那个社会中人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观念、意识,这决定了他们的基本素质。 21世纪的社会将是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与此同时,也将伴随着人口激增、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社会将如何发展才能趋利避害,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重大课题。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看到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到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再到80年代后期以来形成的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过程。目前,可持续发展观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这说明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由单纯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转移到环境和发展的主题,标志着人类社会对发展的认识与实践产生了质的飞跃。在我们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一次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对于即将迈向21世纪的现代社会的高中学生,应该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他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为了把可持续发展的这些观念融入高中地理教材中,我们对过去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构建教材框架的做法进行了改革,采取了以人为中心,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贯穿其中的框架体系(见下面高一地理知识框架结构示意图)。我们按照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程度,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远及近地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教材通过讲述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环境、资源的关系,侧重体现生态持续的观点。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工业、农业、聚落、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旅游等方面,教材通过讲述各种人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特点、发展和变化,侧重体现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的观点。按照这种思路编写教材,用传统的眼光看,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有所削弱,但教材的素质教育功能得到了加强 (二)联系实际,培养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不仅要给予学生现代的观念,还要给予学生有用的知识。地理学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它是应用性或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但在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我们感到问题的症结之一是教材的理论性较强,而联系实际不够,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对学生来说,这个“用”应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释和解决一些现象和问题;能够借用相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继续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要改变这种状况,教材中知识的取向应该是思想观念价值、应用价值和能力价值都比较高的内容。 1.反映当代人地关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大气环境”这一单元,与过去高中地理教材相同章节相比,关于大气的科学知识内容要求有所降低,而取材的角度更多地转向阐述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的关系,特别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天气系统和天气预报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问题,大气环境保护问题等等,都引用了大量的实际例子。“海洋环境”这一单元,在以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是没有的,新教材中除了讲述海洋的基本特征外,更多的篇幅是讲述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包括海洋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海洋空间的拓展,海洋对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影响,以及海洋环境污染问题。“陆地环境”这一单元,综合了以前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部分地学知识,并给予新的思路,即不从地学的角度组织教材内容,而是主要讲述陆地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陆地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地质灾害问题。“人类的生产活动”单元,更是与实际生产紧密联系的一个单元。教材在介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主要工业区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采取剖析典型事例的方法,努力把每一个农业类型或工业区的内容落在实处,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农业类型是怎样运作的,各工业区有什么特点。我们认为,教材注意与实际联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地理本身的实用性也才能够显示出来。 2.反映地理学的思维特征,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我们今天的学生,也许就是明天的 乡长、厂长,也可能是个体劳动者。本地适合发展哪种农业生产?工厂厂址选在哪里合适?开办商店要考虑哪些因素?在小区域规划中,交通线应如何选择?这些问题都可能是学生步入社会后遇到的实际问题。当然,学校教育不可能完全解答这些问题,但可以也应该给他们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地理学综合的、联系的、区域的、战略的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特点,恰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因此,教材尽可能多地进行一些个案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和体会地理的思维方法。例如,教材中安排了比较多的区位选择的知识。在讲农业区位时,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要考虑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府决策等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发展和变化;在讲工业区位时,说明要考虑从哪里获得原料、动力(燃料)和劳动力、市场在哪里,有没有便利的运输条件等等;在讲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时,则从分析我国南昆铁路和上海港的区位入手,说明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线、点区位的影响。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潜移默化地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多因素、多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这对他们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三)降低知识难度,拓宽知识的广度,增强教材的弹性 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编写教材的基本出发点。 1.降低难度,拓宽广度。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文化各方面差异很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为了适应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的深度有所降低。比如,“宇宙环境”这一单元,我们删减了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恒星、行星等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转偏向力作了简化处理,只讲现象不讲原理。这样,尽量减少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使教学顺利进行。当然,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一些新知识不断涌现。教材适当吸收了一部分知识,比如宇宙开发、海洋开发、信息高速公路等,使学生能够摸到时代的脉搏,具有广阔的视野。 2.增加教材的弹性。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发展,相反,我们要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条件,我们在教材中安排了一些阅读材料,并设计了“自学园地”,包括三个“板块”:第一块是“阅读篇”,通过阅读选编的文章,让学生体会一些道理;第二块是“技能篇”,通过介绍一些地理技能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切实掌握一些方法;第三块是“练习篇”,通过做单元综合练习,分别对单元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材通过加强现代观念、密切联系实际、着力培养能力、适当调整知识的深广度等方法,来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结束语 高中地理教材改革说明,建立起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材体系是完全可能的。这种教材面向全体学生,选择的内容反映现代观念,反映科学、技术的进步,反映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引导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使学生乐于学习。 当然,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还有不少值得探讨,这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加以修改和完善。 地理教育论文: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 —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 因而,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 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 一、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保教育模 式,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一)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有 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有关。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在实际 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二)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 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三)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 ,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充分挖掘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 ,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一)智能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 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二)道德教育内容。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 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 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 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三)行为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 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 环保事业。 三、尝试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通过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 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 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 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 在教学高中 :请记住我站域名/ 地理教育论文:对地理教学中感恩教育述评 案例1:在教学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时,我优化教材中提供的山地形成以及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案例的材料,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影像,教会学生在掌握地球内力对山地形成的影响机理的同时,感受自然界的无穷力量和自然灾害的沉重危害,感谢自然的恩赐也不忘敬畏大自然,明白善待大自然的道理。 案例2:在教学必修二《人口的迁移》时,我利用教材中的“问题研究”材料,把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现象和农村留守儿童热切盼望和父母团聚的现象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去分析思考,从中感受到父母恩情的伟大和家庭亲情的天伦之乐,学会体贴父母的艰辛,珍惜眼下安逸美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心智水平确定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显得多样化,力戒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征,以教材为载体,挖掘教学资源,以灵活的教学方法为手段,让教与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达到感恩教育的教学目标。在感恩教育中,每种教学模式各有其优势和长处,教师创新地设计多样化的感恩德育渗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交替使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深刻内化感恩教育的丰富内涵。在地理教学中,我遵循德育渗透的原则,深入钻研,严谨筛选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加以优化组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创新地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环节,不断提高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效率。 在案例1中,我在讲授了内力作用形式和对地形演化影响的知识内容后,把事先剪辑的汶川地震以及日本地震引发海啸的影像播放给学生观看,恢弘、惨烈的灾害影像场面不断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和心灵。看完录像后,我适时画龙点睛,给予学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结论提示,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感谢自然恩赐、敬畏自然力量的感恩教育。 在案例2中,我把教材中“问题研究”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现象”和收集到的“农村留守儿童热切盼望跟父母团聚现象”的文字图片材料融合在一起,设计小组讨论填字游戏,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在“我父母?外出务工”的问号处填上文字并自由发表各自的见解。 在活动中,学生既学到父母外出打工(人口迁移现象)的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引起的地理知识,更能在教师的分析引导下感受到父母劳作的艰辛,体会到家庭亲情的温馨,学会珍惜优越的学习环境,发奋学习,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念想油然而生。新课程地理教材中感恩教育的资源非常丰富,将感恩教育渗透在不同的地理知识学习环节当中,只要教师深挖地理教材,创新地设计多样化的感恩德育渗透教学模式,感恩教育不仅不会使学生感到刻意而反感,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思想道德也得到升华,增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利用新课程地理教学资源开展感恩教育,值得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深入探索,加以丰富。 地理教育论文:浅谈地理教学在现代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面临21世纪高科技竞争的挑战,教育首当其冲。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教育必须改革,必须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化的素质教育转轨,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 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为我们全党全国人民描绘了宏伟的远景规划:“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同志还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毫无疑问,这一精辟论述是我们培养未来综合素质的依据。人才素质是实现这一雄伟目标的关键。如何抓住这一关键,中学地理教育以其学科的内涵特点和优势,在现代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人文素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如何提高中学生科技素质 科技素质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l.有一定的科技知识水平; 2.有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世界观主要表现在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相信一切事物都有客观规律,并且这些规律可以被认识,不做违反客观规律的事,能够坚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研究的态度,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则;3.有用科技知识处理问题能力。这种能力突出表现在善于正确使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就是以一定的科学结论为依据,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有关问题,并用实践进行验证。科学方法即符合科学原理和科学规律的研究方法。 基础地理知识,无论是哪一方面,哪一部分的哪个课题,无不融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为一体。如果教师善于挖掘教材的内涵,发挥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就能够通过教学,使以上所述的关于科技素质的主要三个方面同时到位。下面就略举几个事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知识是学习其他自然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跟现代社会生产关系越来越密切。地理知识的传授是提高学生科技素质的重要源泉。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识可使学生在明白了"昼夜、四季"是怎样形成的同时具备了批判的科学精神;探测月球和其他行星的地理意义、厄尔尼诺的发现等。可使学生在明白了地球上气候异常是怎样形成的同时,认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他们明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建立了环境意识;而对直然灾害的斗争及其保护环境的认识又使他们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中得出有益的结论。 许多地理过程就是矛盾统一的过程,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例如。去年我国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到现在长江流域地区禁止砍伐原始森林,退田还湖,就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发展的结果,关于环境和资源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桂林宣言》的签署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向学生阐明规律本身内在的辩证关系,就能够使他们真正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并且学会运用运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地理学史表明,人类对地理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都是不断地通过错误、否定错误而逐步深入的。从古希腊托勒玫的“地心说”到15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从“陆桥说”到“大陆漂移说”到“海底扩张说”,再发展到“板块构造说”,都是认识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向学生阐明认识的过程,就能够使他们懂得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武器,自觉地克服机械唯物主义,免于陷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心明眼亮。更有效地学习和研究。 地理学处处充满着观察、假说、验证、类比、模拟、科学抽象、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数学推导等科学方法。比如地球仪是经过科学抽象的理想化模型;伽俐略通过望远镜证实了太阳上有黑斑这一现象。科学史表明,往往不是先设计出验证方法,然后才发现规律,绝大多数情况总是先提出了假说,然后根据假说来设计检验方法证实它或推翻它。雅鲁藏布江瀑布群的发现证实了假说,日食的观察推翻了假说。假说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比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认识了假说在科研中的作用,并且使他们具备了运用科学假说的能力构思和设计验证性实验的能力,那么他们在未来所从事的工作中,就会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水平。当代世界飞速变化,科学技术一日千里,学习怎样学习,懂得如何学习,具有重大意义,更甚于学习知识本身。而科学方法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更加显示出科学方法论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科技素质的重要作用。 地理知识和地理知识的演绎、延伸及其所渗透的、所产生的许多更高层次的认识,使得地理知识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多方面 的功能和价值;这些功能和价值范围之广阔是没有定界的,而是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而不断地向纵深推进。比如学生对气旋与气旋的气流难以掌握,如果我们大胆地把物理学中的“右手定则(北半球)”和“左手定则(南半球)”思想引用到这里来,同学们不但可以将疑难简单化、形象化,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辩证思维的方法。 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 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 格。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要使人真正成为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愚昧,不习惯思维,就是粗鲁或愚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地理学科的内涵,发挥其特点和优势,就能够使我们的学生具备了上述的三个品质。下面略举几个事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地理知识的传播为提高学生的修养和文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学生具备了能源意识就会懂得节约能源的意义;了解污染和噪声的危害,就会树立文明的环境意识。 科学思维方式的形式对学生心理品质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学生学会了用辩证、运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他们在成功的时候就不会骄傲;在失败的时候就不会气馁;在顺境中不会得意忘形;在逆境中也不会失去信心和希望。 地理学史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一笔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如哥伦布以惊人毅力发现了新大陆;竺可桢为了寻找物候的变化规律,花费了毕生的精力,表现出对科学极端的认真;李四光为了证明其提出的地质力学理论,足迹遍布中国的千山万水.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为中华的崛起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为了验证大陆漂移学说,才刚50岁的魏格纳魂断北极;斯科特为了考察南极这又一块生命禁区而长眠在冰雪世界;为了证实行星绕日运动的学说,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无数科学家为此付出毕生的精力和生命的代价……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科学史上名人佳话和感人事迹传给学生并深深地感动和激励了他们的时候,他们人格和感情的升华,也就是教育使之逐渐地转化他们内在的品格、气质和修养。 地理教育论文: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中学地理教育论文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这些文件体现了人类面对世界性严重的环境问题所求得的共识:人类社会不能超越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和自然资源的可更新能力而发展,也不能消极悲观停滞发展,而是要在防治环境问题的同时,求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目前公认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1994年,我国政府依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制定的世界统一行动蓝图《21世纪议程》,率先制定并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对我国在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相关领域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作出了总体部署。 《中国21世纪议程》(以下简称“议程”)对我国经济、法治、教育、科技、人口、资源等众多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议程》几乎每一章都要涉及地理学科各部门的知识信息。尤其在第九章中,《议程》把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到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高度,还特别强调了中学地理课程要在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方面发挥作用。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强化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使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居重要地位。 目前,从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来看,人类对自身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识仍很缺乏。长期以来,人类只顾为自身的生存和局部的、近期的利益而向环境索取,而导致环境的恶化。这是人类的环境意识淡薄的表现。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生产和消费数量庞大的国家,要使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走向协调、持久的发展道路,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首要的任务是对全体公民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让全体公民都能理解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自觉变革或支持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参与环境保护。全体公民环境意识的强化,将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走向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所在。 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持续发展参与者大军进行环境意识教育。中学地理教育对促进公众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呼吁各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作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为此我们建议,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本世纪末到21世纪这一历史转折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作出贡献。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要把握住发展机遇,明确教学改革方向和任务,面向21世纪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需要,调整和改善地理教育的功能。 二、中学地理教育要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中学地理教育要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培养跨世纪的合格公民和建设人才,即培养《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参与者。这就需要我们从适应参与《议程》诸项任务的角度,重新审视和修定地理学科的德育和智育目标。同时,还要依据《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对地理教育的统一要求,使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世界接轨。 1.德育目标 德育的任务在于发展与完善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目的是使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并最终促进社会发展。地理学科的德育目标要面向21世纪,就要使学生树立新观念、新道德、新价值、新态度和新行动,以此做为理解、支持、参与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规划和行动的思想基础和自觉意识。这些新的德育内容主要有: (1)树立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要使学生对周围环境质量及人地关系引起兴趣和关注,正确判断和评价人地关系现状和趋势,并能自觉调控自身行为使之适应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树立环境伦理道德观,学会识辨人类生产和消费方式中的美或丑的行为并自觉给以正确导向。以身作则,倡导绿色文明行为。 (2)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使学生懂得环境作为资源是有价值的。其价值的含义:一是指环境对人类这一主体在物质、精神、文化、情感、美学、经济诸方面的满足程度,另一方面是指为使环境价值得以保持和提高,必须对环境有一定的经济投入,使环境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另外,环境是具有所有权的。为此,应用法律、政策、经济手段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管理和制裁。 (3)树立新的经济发展观。要让学生懂得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认识经济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毁灭资源为代价。要在不降低环境质量、不破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不减少未来收入的基础上创造经济利益。落后国家和地区要摆脱贫困,应走发展清洁生产、生态经济的致富之路。 (4)树立新的全球观。要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要加强全球合作,建立一系列新的、公正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全球伙伴联系。要认识当代人对自身生产和消费的合理制约和正确导向是对后代人的一种负责和公平,以实现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 (5)增强自觉参与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社会的发展战略。它几乎涉及所有的学科领域和产业部门,必须依靠全体公民、社会团体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公众、团体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将决定持续发展的进程。要使学生增加自觉参与的意识。 2.智育目标 按照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般观点,智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人的一般认识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新的智育观认为:智育是培养个体后天的习得能力。认为智力是由结构化的陈述性知识,经练习达到熟练的技能和在遇到新问题时适当应用认知策略的能力三种成分构成的。在这里我们不去细究智育的概念,只想明确中学地理教育的智育目标面对21世纪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尤其要明确为使学生成人后有效参与《中国21世纪议程》,在智育方面有哪些重要任务。 智育的任务是由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能力三部分组成的。这三部分任务的完成过程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有穿插、有依赖,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统一的认识过程。 在学习地理知识方面,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则,中学地理教育要求学生重点学习对德育和智育有价值的地理知识。如与人类活动联系密切的地球表层知识和《中国21世纪议程》中的重要的地理信息。这些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解决人地关系矛盾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强化环境意识。在地理技能训练方面,不仅要训练学生在课堂利用文字、数字、图表和地图等地理信息资料获得知识或表达知识的技能,还要训练学生直接从社会、自然的实践大课堂中获得地理知识信息并准确表述它们的能力。如测量、统计、调查、绘制等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地理技能。 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和把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应用能力。这两种能力都是21世纪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一是学会学习,成人后继续完成终身教育;二是学会应用,就国家或地方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发表见解、提出方案,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以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高速增长,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总和。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地理能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地理自学能力,包括地理阅读、地理图解、地理信息分析、处理及地理思维能力等;二是地理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地理调查、地理评价、地理判断和地理预测等。能力培养与单纯传授知识不同,它必须在学习过程中经过有意识的训练,使地理技能和地理知识加以综合利用才能完成。所以为加强能力培养,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做如下调整: (1)适当压缩一般描述性知识,对必要的地理感性知识可用录像教材的形式表现,或编入补充教材等作为选学内容。必修内容要加强理性知识,表现形式要图文并茂,多运用数学、统计图表,使地理信息定量化、科学化。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和智力开发。 (2)教学内容多引进国内外社会生产和区域发展建设的实例,供学生分析、评价和判断。同时扩大实用性强的地理知识的比例。强化学生的地理应用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应用能力。 (3)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对重要的地理原理和知识加强理解和运用。 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 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例如,学习气温的水平分布,要使学生理解气温水平分布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关系和农业布局的联系,知道主要农作物适宜分布的温度范围。再如学习地质构造,要使学生懂得不同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工程建设的影响,明确在工程建设选址时应如何考虑地质构造等因素。又如,水电站的建设,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影响的重要方式。应使学生懂得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对生态平衡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应如何认识和评价等。 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区域地理要摆脱那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单摆浮搁的结构,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成人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工作方法和能力。 (三)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 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新功能中各具优势,各尽其职。那么我们需要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方法体系呢? 1.以培养学习能力为中心目标,探索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要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首先要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做起。完成地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往往需要某一种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的模式做主体并辅之以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目标不同,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会不同。但不论哪种教学模式、方法,都要紧紧围绕一个共同任务来构建,这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所以,地理课堂教学能否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能否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参与的范围、质量如何,学习 能力训练的效果如何,都应成为评价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以引导地理课堂教学从知识型、应试型向能力型、素质型方向转变,这是培养跨世纪人才任务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以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创造地理活动课程新模式从《中国21世纪议程》对青少年参与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和要求看,地理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内、校内,而应走向社会,采取行动积极参与。所以地理活动课程应成为地理教学模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活动课程在地理教育中历来都有广阔的领域。按照《中国21世纪议程》对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新的地理活动课程应以参加地区环境保护和地区发展规划为主要内容。活动课程的模式可分两类:一类是校内活动模式,如举办环境知识竞赛;利用壁报、广播等信息渠道宣传环境知识和环保意义;举行家乡环境治理和建设发展问题的研讨会等。另一类是走出学校,组织以调查家乡环境问题和经济建设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在地方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学生代表参加地方有关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工作,如列席听会,发表见解;定期组织一些初级的环境保护工作,如环保宣传、绿化街区、清理城市“白色污染”等。 结语 地理活动课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地理学习的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地理技能和地理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关心、参与解决家乡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强化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21世纪合格公民和建设人才所必需的地理修养和素质。但地理活动课程往往受应试教育的冲击而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不利地位,这就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转变观念,科学评价教育质量,为在素质教育中居重要地位的地理活动课程各项任务的完成创造必要的条件。 地理教育论文: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苏州实验中学 蔡明) 地理与美育,前者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变化规律及人地关系的学科,后者是培养年轻一代感受美 、鉴赏美和表达美的兴趣和能力的手段。两者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品味,地理与美育的关系还相 当密切。地理学科虽然比一般学科更重于理性,以说理为主,但一味追求理性的东西,会把课堂变成死气沉沉 、枯燥乏味的一潭死水,要让地理教学过程变成一弘活水,必须注入美的情感,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接受 理性观念的同时,能感受美,获得丰富的美感,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引人入胜的活动。下面我就 五方面谈谈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努力发掘地理教材中的自然美 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自然美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并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和教育学生,激发学生 振兴祖国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地理教材中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为“雄伟”:即壮美,阳刚之美。如劈地摩天,气冠 群仑的东岳泰山;“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的瞿塘峡;奔腾不息的黄河;“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 为摧”的钱塘怒潮等等就是这种雄伟之美。二为“秀丽”:清新、柔和、阴柔之美。如苍秀涵幽的江西庐山; 秀美多姿的桂林山水;风光绮丽的杭州西湖;含蓄优美的姑苏园林等等就是这种秀丽之美。三为“奇美”:大 自然中有许多奇特的景象,曲折离奇,变幻莫测,令人感到怪异。如山东的“蓬莱仙境”,四川峨嵋的“金顶 宝光”等等,不胜枚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掘,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 细品味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从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二、努力创设地理教学过程的行程美 地理教学过程决不应归结为讲、抄、背、考枯燥死板的模式,而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 。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感到上地理课,就象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道上 ,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1、创设友爱、融洽的学习环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要使学生乐学关键在于教师乐教。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感情在于:对教育 事业的爱,对所教专业的爱,对学生诚挚的爱。上课时教师首先要进入“角度”。再以这种美的情感来潜移默 化地感化学生,使学生乐于受教,乐于学习。 2、创设愉快、优美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惊奇、刺激、疑惑、悬念,产生“ 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从而打动学生的感情,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我在“太阳系成员”一节的教学中,采用了录像设疑教学法,先用录像向学生们展示了宇宙太阳系中的太 阳、九大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各个成员,那浩瀚空荡的宇宙、千姿百态的星球, 在诡谲变幻的音乐背景衬托下,使学生感到神奇、刺激、有趣,同时也获得了强烈的美感。接着,我设计了一 系列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如太阳为何能主宰整个太阳系?九大行星与太阳区别在哪里?九大行星都有卫星和 光环吗?小行星也同九大行星那样是球形的吧?彗星的彗尾中含有“氰化物”,当彗尾扫过地球时,会毁灭一 切吗?一闪即逝的流星有轨道吗?你觉得太阳系中最美丽的星球是哪一个?为什么?等等。地理教师应在有疑 处解疑,在无疑处设疑,使学生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知与审美的同步发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务求教态美、语言美、板书板画美、教具美,以此表达地理学科特有的自然 美,和谐统一的韵律美。如在“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的教学中,我采用讲画同步教学的方法。用彩色粉笔, 边讲边画中国轮廓图,填绘主要山脉分布。由于现场作图,学生从惊讶、敬佩到愉悦,情趣高涨。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讲画同步的和谐节奏,使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仅受到美的感染 ,不知不觉地进入画境,愉快度过了45分钟,而且地理空间概念十分清晰,识记效果好。 三、努力追求地理教学手段的艺术美 图片、画片、标本、模型等是传统的地理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艺术性强 的教具,使学生愉快地看而不厌。如在“自然带”一节的教学中,我精心挑选了几张色彩鲜明、画面生动的地 理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各个自然带的美丽景色,并比较它们之间的明显差异。学生们兴趣盎然,一面欣赏着 茂密的热带雨林,湿季时原野一片葱绿的热带草原,苍劲挺拔的针叶林……,一面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幻灯、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地理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引进到课 堂教学中。它们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配上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解说,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 ,更增加了真实性、新颖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得教学环 境和气氛更加生动优美。另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供了大量学生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它可以将缓慢 进行的地理过程在短时间呈现;可以将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呈现在眼前;可以将宏大无比的山川林野缩小到荧 屏中。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愉悦中形成地理科学概念。 四、努力锤炼地理教师自身的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地 理这一学科,涉及的门类多,联系的事物广,知识的跨度大,更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和修养,才能完成教 学任务。地理语言除了要注意科学性、思想性、目的性之外,更要注意语言美。美的语言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印 象。作为地理教师必须锤炼自己,掌握这门语言艺术。 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靠感官直接认知,虽然可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弥补, 但毕竟不能每节课都能有这样的安排,因此,更多的还要靠教师倾注感情的、充满魅力的语言,在学生面前展 现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 在《中国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结合情景吟诵诗词,渲染意境,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如讲“庐山 瀑布”时,可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 银河落九天。”在讲“东北的气候”时,可引用的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 裹,分外妖娆。”在讲“桂林山水”时,可引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在诗情画意中,学生深 受感染,投入到课文中特有的情景中去了。 在介绍一些独特的地理景 观时,教师要注意用绘声绘色的描述来打动学生,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神游一次 。如讲“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时,可这样描述:桂林一带奇峰林立,形态万千,象玉笋、象翠屏、象老人、象 斗鸡,引人入胜。石灰岩溶洞内,石钟乳、石笋、石柱十分发育,有的象瓜果、森林,有的象飞禽、走兽,还 有的象瀑布飞流而下,……令人目不暇接!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用生动的比喻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在讲“三峡水流”时说道:“三峡急流汹涌,惊 涛拍岸。洪水时期水速可达每秒7米,赶得上汽车的速度呢。”学生听了,情绪高涨,记忆深刻。 总之,一位地理教师,应该象一位多才多艺的导演兼演员,用生动的语言,出色的表演,把几十名学生的 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随着你听、看、想、做,轻松愉快地度过45分钟。学生不仅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 而且还陶醉于艺术享受中。使他们不愿下课,又盼着上课,这是教师语言美的魅力所在。 五、努力设计地理课外活动的鉴赏美 地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活动中,除了要扩大和加深地理学习的内容,还要对学生进行多种能 力训练,同时又可以在活动中进行形象生动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具有感受美、鉴 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天文兴趣小组的活动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些美的活动形式:①组织学生用小型望远镜观测美丽的星星, 皎洁的月亮,让学生在无限的遐想中感受美。②组织观看《飞碟之迷》、《地球奥秘》、《月球探索》等等录 像资料,使学生对宇宙的浩渺、宏大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和美感。③组织学生翻拍天文照片,并形成“天文奇 观”、“九大行星”、等几个天文知识系列,让学生在选择、整理、翻拍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天文知识,并且 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另外,开展气象小组活动、野外考察地形地貌、设立地理橱窗、制作“神州风采”的地理资料卡、组织地 理游艺活动等等,这些多彩、自主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使学生直接、间接地去 领略自然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地理教育论文:成为一名地理教育专家 什么是地理教育专家? 专家这一概念已变得越来越突出,因为人们试图通过知识工程的途径在计算机上模拟人的思维。这一模拟过程需要通过构建一个专家系统将一名专家的知识传输到计算机程序中。沃特曼指出:构成一个专家系统的权威的知识系统包括:有助于解答问题的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具有模拟功能,为特定问题提供一个满意的答案并能显示出如何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具备结构化的记忆功能,以描述已经接受了的操作程序和策略;以及培训那些想利用这一系统的人的有关设施。 这些特征中的第一项——高水平的专业素养——所描述的内容,将有助于我们明确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地理教育专家。约翰逊综合了专家们所具备的素质,他指出专家们由于他们所经历的专业培训和所具有的职业经验,应该具有以下诸方面的基本素质: 1.必须掌握的知识 要成为一名地理教育专家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包括:①关于社会、政治、经济和环境的广泛多样的问题;②理解关于地理学教学方法的不同思想体系和基本原理;③理解课堂教学和野外实践中地理教与学的多种方法;④制定有效的课程安排,以讲授特定国家或地区地理学的技能;⑤评价地理教育各方面有效性的能力,包括课程计划、教学方法、课程单元和教学资料,以及学生学习状况的诊断和评估;⑥激励积极生活态度的各种方法。 通过继续教育、个人的研究和阅读以及与同事的讨论,获得这些知识和能力是贯穿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全过程的有意识的主动行为。 2.熟练归纳处理信息和做大多数人不能做的事情 地理教育专家具有归纳处理下列信息的能力:①构建地理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则;②地理学者通常在考察一个地区环境问题时提出并解答问题的决策过程;③进行地理考察所具备的自然、社会和认知科学范畴的知识与技能;④影响人们进行地理考察并影响其最终评价结论的感知觉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广泛内容。这种熟练归纳处理信息的能力,是通过在地理学和教育学这两个领域进行有意识的研究学习、并掌握二个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而获得的。同时,获得这种能力,必须兼有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并加以改进、以适应地理教学研究,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全面掌握地理学科的知识。例如:将政治学的有关概念引入地理教育,用于解释环境冲突问题以及将心理学中关于感知研究的理论方法用于地理教育,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和态度的培养。 3.平稳、流畅而有效的行动 获得作为地理教育专家所应掌握的知识,包括具备熟练归纳处理信息的能力,这能够从教师的行为中得到反映。这种平稳、流畅而有效的行为,体现在地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下列关键问题:①教学中所要描述的地理现象是什么?②这种现象分布在特定地区的什么地方?③这种现象、模式或关系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是什么?④怎样改善这种环境形势或问题? 对地理问题进行这样的逻辑处理,将增进教学的流畅性和有效性。遵循这种方法,将改进那种仅仅复述数据资料、事实材料以及对地理环境进行一般性描述的地理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决策活动,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所有这些推理分析的方法,都强调引导地理质疑。通过这种方法,教师能够熟练地确定学习研究和解答某些地理问题所应具备的特定的视角,从而制定课程单元计划。例如:对于“城市是否是适于居住的好地方”这一问题,地理教师能够流畅地解答课程问题,因为他们能够组织教学信息并通过口头、文字、图表、数字和自然形式表达出来。所以,这样的教师,能够决定什么时候更适于用文字描述、地图、会谈、统计数据表、野外考察活动、流行歌曲或曲线图等不同形式,将有关环境灾害的有效地理信息表达出来。 4.处理问题防止误解的谋略 如上所述,地理教师通过强调社会和环境问题,以及通过一组特殊的关键问题,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通过作出解答这些问题的决策过程,地理教师将适于根据学生的能力、技能以及居住地区的环境特征来安排教学活动。地理教师要通过下列途径以具备处理问题防止误解的“谋略”:获得(尤其是在野外考察活动中)管理的技能,对学生的能力、价值观念以及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的评估判断;学校工作中尤其是和课程发展与评价相关的合作计划的经验;通过与同行交流以及继续教育中获得的体验。关于“谋略”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和教育制度,有着不同的解释,进而影响具体的实践范畴。例如:有些国家提倡提问质疑的学习方法,而有些国家则未必这样同样的道理,使得地理教育中存在种种误解。一个国家所批评的可能是另一个国家所提倡的。 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用于地理教学,英国地理教师认为是一种建设性的构想,而在无法负担微机的有些国家则是不现实的。然而有经验的地理教师,已经意识到这类问题,并且对这类问题有其自己的解决方法。讨论地理教学运用遥感技术资料的问题时,一个非洲国家的地理教师对我说过:“现在我们没有教这类知识,因为这是一种新技术而学校无钱购买有关资料。然而我已经看到了这一新技术的价 值及其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潜力。十余年后当我们有能力在地理教学中运用遥感资料的时候,我将运用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政府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实现运用这一技术。”从而显示出其远见卓识。5.触及基本问题的能力地理教育专家能够从原始资料和相关问题中,剔除无意义的信息,触及地理教育的基本问题。需要他们考虑的基本问题包括:①地理学中哪些内容是必须学习的?②怎样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③怎样才能知道哪些内容是已经学过了的?④怎样才能使得哪些在地理课中学到或重新定义的概念、技能、原理或观念有实用价值?对于这样一些问题,地理教师和大多数教师一样,很容易在理论上泛泛而谈,同时却并没有搞清楚对地理教学来说,究竟是什么问题以及问题的要素和可能的解决方法。地理教育专家则能够理解这类问题的本质。例如: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模拟方法。专家们知道这种方法在教学中的优缺点,能够评价现有的地理模拟方法并有能力设计出运用于地理教育的模拟方法。他们对这类问题的清醒认识以及对解决问题潜在方法的理解,使其成为地理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当然的指导者。 6.将地理教育问题进行分组和分类的能力地理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可能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其中有些问题与地理教学有关,有些问题则与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的教育经验有关。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根据上述问题分类方法,将问题加以整理分类并根据他们已经掌握的处理各类问题的方法,解决各种问题。对地理教师来说,有些问题则进一步涉及教学方法、课程计划、继续教育、技能培养和应用研究等方面。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明确他们的问题属于哪一范畴,并具有一系列方法去处理这些问题。例如:一位地理教师向专家请教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的问题。要解答这一问题,专家必须搞清楚学校的教学政策,学生的水平能力,他们已经具有的地理知识,可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教师关于地理教育的哲理态度以及学生对具体学习单元的感知认识等一系列问题,通常在获得这些相关信息后,专家才能提出关于教学风格的具体建议,并为实施应用这一教学风格,提出适宜的课程计划,以更确切地阐述有关建议。 7.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能力地理教师应该能够在不同教育制度中的不同教学环境中完成教学工作。作为专家的地理教师,必须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样,他们应该掌握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和制图能力的方法策略。作为专家的教师,已经具备多种教学技能,具备地理学和诸多相关领域的知识。当他们在所熟悉的环境中遇到突发问题或处于不熟悉的环境中,作为专家的教师们,能够运用他们内在的知识技能,适应新的形势,并且能够为寻求帮助的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设性的方法。这种顾问的角色,在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因为专家们能够为普通教师树立典范应付他们所面临的挑战。 培养地理教育中的专业知识要成为一名地理教育专家,需要分三个阶段去培养地理教育的专业素养:①认知阶段。通过教学指导或观摩其他教师的教学工作,学会在特定环境中必须采取什么样的行动;②联想阶段。将在第一阶段中获得的体验加以实践直至能够准确、流畅和有效地加以运用;③自主阶段。通过足够的实践,使那些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可以“不加思考”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在认知阶段,地理教师必须学会:讲授这门学科的适宜的方法;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应理解掌握的有关概念和技能;课程发展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知道教学中可运用资料的选择。这一阶段在教师职前教育培训时期就已经开始并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继续进行。显然,职前培训阶段,更主要的任务是构建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因而需要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承担特定的工作,包括大学毕业后的教育学习,各种在职工作的体验,大量正规的资料阅读和与同事进行非正式的讨论。这些工作对于专家来说,也并未中止而是恰恰相反,这一阶段将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这样,教师才能不断完善他们对于地理教育的理解,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当地理教师将其所掌握的各种基础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也就开始了联想阶段。这些实践经历包括:实际的地理教学活动,学校及地区的课程发展与规划活动等等。当他们可以讲授高年级课程时,他们的教育实践地位、准确性和熟练性就得以确认了。进而他们成为学校地理协调员,应邀领导在职培训工作,通过教学实践和参加多种课程发展计划工作其不断增强的工作有效性和流畅性得以体现出来。 当地理教师能够随时将其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各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之中,也就达到了自主阶段。在这一阶段,这些教师能够针对特定的地理学和教育问题,作出有效的决策。例如:如果一个教师,计划在一个工业区,组织一次实践考察活动,调查该地区经济发展惯性的影响,作为专家的教师,必须能够提出适当的中心问题以进行调查:如该地区工业发展历程、交通线路的变化、以及实施实地调查的有效方法(如制订访问调查安排表,影视录像资料和样本搜集等),以用于后继分析。一旦地理教师被确认达到了自主阶段,他们将成为普通教师的指导者,这种领导地位突出表现在应邀作学术会议发言报告、领导研讨会和研究小组工作等,这些形式实际上是在培养地理教育的潜在的专家。然而要达到自主阶段,必须经过长期的学习、实践并获得多种经验。 地理教师和专家系统专家系统是在计算机系统上尝试模拟某一领域专家的决策行为。如果成功的话,这种系统将能提供有效而准确地解答某一学习领域中特定问题的方法。目前,这种尝试已经开始。显然,这种专家系统应具有一个相对庞大的长期记忆功能,以存储事实材料、规则、原理、事件及其他知识,而短期记忆能力则很有限。现在专家系统在医学、工程及其他科学领域,已经有了广泛的尝试,但迄今为止,尚未在地理教育中开发应用。然而地理教师同样可能有机会构建这样一个专家系统以解答某些常见问题。 构建专家系统,应包括那些知道怎样运用不同的工具设备构建专家系统的计算机专家,知识工程系统专家,具有解决特定学科领域中相关问题能力的行业专家,支持系统工作的成员,以帮助知识工程系统专家处理专家系统的数据资料,以及试图从这一专家系统中寻求答案的用户。这样看来,地理教育专家所累积的专业知识,应该能够被工程系统专家处理运用,以作为地理教育专家系统的基矗这一系统的准确特征,有待于地理教育专家和计算机专家去进一步界定。然而该系统将注重于教学方法、学生能力的评估判断,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以及课程设计和开发;同时,能在世界范围内被各国地理教育工作者运用以解答他们的问题。 地理教育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地理科学及地理教育 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21世纪议程》等世界性公约在全球的广泛传播和热烈响应,正日益深入人心。作为面向未来的一种战略新思维,可持续发展思想已成为世界各国决策和行动的指针。在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即将走向新世纪的前夜,深刻认识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思想以及所带来的挑战和契机,对地理科学的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思想及意义 (一)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空前的严重的危机 20世纪下半叶,当人类社会为现代科技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而建立的辉煌文明欣喜不已时,也同时感受到了空前严重的全球性危机: 1.人口危机。“人口问题犹如癌细胞扩散”[1]世界人口呈几何级数增加的势头不止,每10亿人口的增长时段从80年(1850年~1930年)迅速减少到10年(1983~1993);全球人口若以本世纪70年代~80年代约1.8%的平均增长率递增,不出半个世纪,将突破目前地球生产力所能承载的人口极限100亿! 2.资源危机。“维持人类生命的四大生物系统——耕地、牧尝森林和海洋的动物区系遭到极度开发”。[2]目前,近1/4的陆地面积受到沙化危害;80余个国家严重缺水;按目前耗费速度,热带雨林50年后将从地球上消失;石油、天然气等难以维持到下世纪中叶! 3.环境污染危机。100多种大气污染物弥漫天空,酸雨的阴影笼罩大地。“八大公害”成指数性增长,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已相当于北美大陆的面积…… 4.生存与发展危机。人口激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种种生态灾难与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战乱、灾荒等交织,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陷于空前的困境,世界约1/10的人口终年处于饥饿状态,1/5的人无法摆脱贫困,许多发展中国家债台高筑,不少西方发达国家为“滞、胀”焦头烂额…… 是什么原因引发了上述危机!数十年追根溯源的探寻令人类震惊:正是地球人自身的短视及无知!近现代世界人口的急剧膨胀,扩大了人类向自然界的索取范围。工业化以来,人们对自然资源毫无节制的掠夺和破坏,更加剧了人与环境的矛盾。当“寂静的春天”不再是梦幻般遥远,“人类将自己埋葬自己”的预言日渐成为现实。人类如何拯救地球、拯救自己,便成为全人类关注并忧虑的首要问题。 (二)可持续发——全人类进步的必然选择 本世纪以来,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及发展危机,加速着人们思考和行动的过程。早在30年代,西方曾兴起声势浩大的保护资源运动;60年代初,美国鲍尔丁提出“宇宙飞船经济理论”;稍后,罗马俱乐部有“增长的极限”及“人类在转折点上”等报告先后问世,表现出一批有识之士的深谋远虑。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全球合作进行人地关系的研究自此开始。1980年,联邦德国前总理维利·勃兰特组织了“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1983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成立;1987年,世界环发委员会提交“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1991年,有41个国家参加的“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发表《北京宣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再度举行……从罗马俱乐部到勃兰特委员会;从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到数届联合国环发大会,经过几十年的探寻、辩论、研讨,人们终于认同了面向未来的制胜思想武器——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思想在70年代初便始见端倪,但作为被普遍接受的概念是由世界环发委员会于8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其基本定义为“既满足于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基础的发展”。其基本内容包括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计划及相关的战略和对策。其目的旨在促进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谋求人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并使人类持续发展的物质与能力基础永续利用。(参见《21世纪行动议程》及《中国21世纪议程》) 二、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的任务 (一)地理科学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柱科学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主题与地理科学自身特点的必然联系,确立了地理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事业中支柱科学的地位。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主旨与地理科学研究目的高度一致。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协调与优化控制人地关系,而协调人地关系正是地理科学研究的传统主题。早在近代地理学创建之初,伟大的奠基人之一,G·李特尔就明确指出: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布满了人的地表空间”[3],其中心原理是“自然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4]。时至今日,协调人地关系,仍是现代地理学的主要目的,所不同的只是此问题研究在当今更具紧迫性。正如第24届1GC大会主席M.J.怀斯教授指出的:“在今日世界人口日增、环境变化加剧、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处境中,如何去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任务。”(1980年,东京)上述二者的本质联系,无疑奠定了地理科学的重要地位。 2.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而这些问题高度集中于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场所——地球表层,从而都具有很强的地理成分并涉及地理科学的各个领域。例如: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防灾减灾等项目,就与自然地理学的各分支内容密切相关。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农业、工业、 交通、通讯、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所涉及的人口、居民消费与社会服务、消除贫困、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等项目,又与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内容紧密联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地理科学的全面参与,就不能成就可持续发展事业。3.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地理科学发挥特长的优势领域。 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最终落实到不同尺度的地理区域,而区域开发正是地理科学的独到领域。且不论近代地理学诞生百余年来区域地理理论已奠定的坚实基础,仅浏览一下中国地理工作者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区域开发整治中的不凡建树,就足以振奋人心。50年代的地区综合考察,60年代开始的农业区划及随后的自然区划、经济区划,80年代开始的国土整治,90年代如火如荼的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地理工作者的足迹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亘古荒原,热带密林。从南水北调到西电东送;从京广、焦柳到大京九;从刘家峡、葛洲坝到大三峡;从农村生态村、城市集群的建设到沿海对外经济带……地理工作者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辉煌业绩。未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种种蓝图,期待着地理工作者以更辛勤的劳动去建立功勋。 (二)地理教育的两大任务 可持续发展事业对地理科学的倚重,不仅将极大促进地理科学的发展,也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地理科学的繁荣,有赖于高质量的地理教育为基矗对于可持续发展事业,地理教育主要担负两大任务。 1.普及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推动全民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事业。 可持续发展事业是全民的事业。《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依靠公众及社会团体,包括工人、农民、妇女、青少年、科技界和教育界的支持和参与。”全民参与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必要前提是足够的思想认识以及必备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而这显然都不能离开地理教育,因为地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正是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并授以人们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从认识的角度指出了破坏环境的两个根本原因:一是不认识或违背了自然规律,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二是现有的生产方式都只限于取得最近最直接的利益,忽视了较长远积累起来的自然和社会的作用。不幸的是上述主观因素至今仍在肆虐,且愈演愈烈:毁林毁草、破坏农田、滥采矿山等现象屡禁不止;跨流域污染,多种环境灾难迭置的恶性事件频繁发生;“污染越大,经济越发达”的谬论振振有词……这些无一不表明对全民加强地理教育的紧迫性。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国际教育界近年来不断作出强有力的号召及果断决策。“在21世纪,人们应该把他们的第一忠诚奉献给地球的生态环境”。[5]“保护世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向全人类和各个阶段推行环境和发展教育”。[6]“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7]普及地理教育即环境和发展意识教育的意义显而易见。作为各级首脑机关的决策者,在制定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时,会充分注意到相应的环境政策;而服务于各个产业的普通劳动者,也不会以杀鸡取卵的方式去牺牲长远的利益。具有良好地理素质的人越多,显著地降低环境破坏及防止环境灾难重演的机会就越大。地理教育对此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培养新一代的地理学家,为可持续发展事业建功立业。 全民参与构成了可持续发展事业良好的社会基础,而解决全球面临的一系列环境与发展难题却有赖于一大批远见卓识、博学高能的专家、学者。培养新一代的地理学家迎接未来的挑战,是地理教育的又一重任。由于当今人类面临地球环境问题的复杂化、尖锐化及全球化,新一代地理学家必须具有远胜于前辈的学识才干,方能不负使命。 首先,他们需要现代地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武装。现代地理学的突出特点是以统一地理学为基础,以协调人地关系为指导,以建设地理学为主攻方向,以区域开发为重点,以高科技地理学为技术支撑。只有置身于现代地理学的沃土,才能成为跨世纪的地理学家。 第二,他们不仅精于专业,而且对相关学科有着较高的素养。近现代科技的巨大进步,早就使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开发利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当代更是如此。可持续发展事业中大至人口、粮食、资源、臭氧层空洞等世界级问题,小至地域性的防灾、减灾或工程建设,实际上都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参与。对社会科学、经济科学、生态科学、管理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相关学科较充分的了解,将极大增强新一代地理学家的学科渗透能力和协同攻关能力。 第三,他们还应具有更广阔的空间视野及国际协作能力。“地球太空船”的全球化日益加深,早就使环境灾难越国跨洲,殃及全球。不加强与国际上的合作交流及宏观调控,任何囿于局部范围的区域治理将无济于事。以上新一代地理学家的高水平素质,都将取决于能反映新世纪特点的现代地理教育。 鉴于地理科学“是社会主义建设迫切需要的一门科学”及社会上对此普通认识不足,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数年前就大声疾呼:“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要统一认识,组织力量,理直气壮地发展地理科学。”[8]今天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宣传已使宣传、发展与关注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的任务更加紧迫。 可持续发展战略为21世纪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只要我们锐意改革,奋斗不止,我们就一定能迎来地理科学与地理教育的光辉前景,为祖国四化大业创造不凡的业绩。 地理教育论文:地理教育的功能及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地理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它从独特的角度出发,在培养爱国情感、增强全球意识、进行环境教育、 促进知识、技能和世界观的和谐统一及提高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方面,具有别的学科所无法代替的功能 。它通过思维、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在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对基础教育作出贡献。因此,地理教育对于培养新一代公民,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思想有感情 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一、地理的教育功能 (一)培养爱国情感 地理教育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具有独到之处。在分科制的教育体系中,爱国情感的培养渗透在各个学科 之中。地理教学是通过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与理解,使爱国 情感的培养具体化。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去观察他们所生活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认识它,了解它,进 而关心它,与它和谐相处。使学生从与周围环境、与身边的人相处中,获得爱国情感的亲身体验。 (二)增强全球意识 当今,人类的活动空间更广阔,相互联系更紧密,地球也相对“变小”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如酸雨 、臭氧层空洞、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协商来解决。因而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全球 意识和国际合作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现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增强,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基础教育中进行全球意识的教育是培 养合格公民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而基础地理教育是扩大青年学生眼界的一种有效工具。这并不是说要在地 理课上向他们介绍许许多多的世界各地的知识、信息。传播这些信息的任务完全可由电视、广播、书刊、报纸 等社会媒体来完成。然而青年学生从这些渠道获得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片面的。基础地理教育能够做到的是 ,教给青年学生收集、选择和处理地理信息的方法、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任何别的学科所无法代替的。 (三)进行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伴生物,环境教育也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占世界约五分之一的 人口,如果每个公民都具有很强的环境意识,那么我国的环境状况将会有很大的改观;反之,如果大部分人, 尤其是领导者缺乏环境意识,或环境意识被眼前的利益所淡漠,环境恶化将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已经认识到, 为了使前一种理想尽早成为现实,避免后一种状况的发生,在基础教育中增强环境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目 前在我们国家,环境教育在基础教育中主要采取各科渗透的方式,地理学科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媒介之一。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地理教育不仅关注自然环境本身的状况和它对人们的影响,更关注人—地系统中, 人们在利用、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时所采取的办法,以及这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些人类活动所产生的 影响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这要看人们对环境的了解程度以及利用环境时所作的决定。例如,在河流上修建水 库所产生的后果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它控制了洪水,利用水能发电,通过灌溉发展农业,但同时也改 变了库区的生态环境,减少了河床和冲积平原上的沉积物,而且减少了入海口的泥沙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当青 年学生了解到由于人们缺乏环境意识而造成对人类自身和其它物种生存的危害,心灵会受到触动,他们在考虑 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可能会对环境更多一点关心。例如:在家庭购买冰箱时,孩子可能会劝说父母购买无氟 冰箱;在旅行乘坐火车时,他们就不会把快餐盒随手丢出车窗外;他们会选择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的玩具和文具 ;他们会节约利用纸张,以减少森林砍伐和造纸污染;等等。通过地理课的学习,他们会成为具有强烈环境意 识的新一代公民。 (四)促进知识、技能、世界观的和谐统一 教育是培养人成长的过程。这种成长发生在生活中的智力、体力、社会和道德各方面。它的要素是知识、 技能和世界观(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横跨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地理学科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 和世界观的培养,还有助于促进三者的和谐统一。 例如,青年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有关鸟的文章,其中讲述了鸟的形态、灵性。他们在生物课上了解了鸟的 种属、结构和习性,以及对人类的益处。在地理课上,他们又知道了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概念。一天,一个学生 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这位学生该如何对待这只鸟呢?他运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 仔细观察这只鸟,然后作出一篇好文章来。又联想到生物课中学到的知识,想把这只鸟放归自然,让它回到森 林或田野中为树木、庄稼去除害虫。这时又想起地理课上老师讲过的每种生物与它所生存的环境都是相互适应 的。他想:要是这只鸟属于本地的种群,放飞之后,它能很快适应熟悉的环境,很好地生存下去。但也许它来 自遥远的地方,那里的生态环境与本地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把它放到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它会因对环境的 不适应而很快死去。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把鸟留下来,细心地照料它,友善地对待它。这个例子说明了通过 课堂教学,尤其是地理课堂教学,这个学生获得了人与环境关系的知识、保护环境的技能和爱护环境的态度和 价值观。 (五)提高学生对未来生活角色的适应 地理教育通过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世界观,鼓励并帮助他们将这些知识、技能、世界观与现实生活相 联系,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能够适应未来生活中的各种角色。 青年学生在未来生活的各种角色中经常遇到与地理有关的问题,需要他们运用地理的知识、技能、态度和 价值观。如: 1.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有竞争力 。 2.作为一个生产者,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环 境代价。 3.作为一个消费者,知道绿色消费对个人及社会的意义。 4.作为一个公民,知道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如何鼓励他人也这样做,应该对公共环境持何种价值观和采 取什么对策。 5.作为一个学习者,知道如何利用先进的地理技术获取、分析和评价信息并作出决策。 6.在休闲时,知道采取什么休闲方式,使个人、社区环境都受益。例如,在旅行时,知道如何获得关于 地方的知识,采用何种价值观来了解地方的特色,如何保护所经地方的环境。 学生在对以上问题作决定时,所根据的是在生活经验中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和世界观,其中一些可能是 通过学校的地理课程获得的。这些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世界观被称为“个人地理”,学校地理教育就是要扩 展和提高学生的“个人地理”,使他们在担任各种生活角色中更有能力。 二、地理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地理教育通过特定的思维、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的培养,使一部分教育目标得以实现。以下目标可通过 地理学习来完成: (一)思维能力 指与地理学习和思考有关的能力,包括: 1.理解能力,即领会信息的含义并表达出来的能力; 2.分析能力,即把材料分解成若干部分,以理解其结构的能力; 3.应用能力,即在新情况下使用所学东西的能力; 4.综合能力,即把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的能力; 5.评价和决策的能力,即判断有关问题的决策所产生的后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佳选择的能力。 (二)知识 地理学习可使学生理解和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理解位置和地方,以便在地理思维构架下审视国内和国际事件,理解空间关系; 2.了解地表的主要自然系统(地形、土壤、水体、气候、植被),以及理解各生态系统内和彼此之间的 相互作用; 3.了解地球上的主要社会经济系统(农业、聚落、运输、工业、商业、人口),以便对一个地方有清晰 的认识。其中牵涉自然条件对人文活动的影响,以及不同地方的文化观念、宗教信仰、技术水平、经济水平和 政治制度的差异; 4.地球上不同的人种和社会; 5.对乡土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6.认识全球相互依存的挑战和机会。 (三)技能 地理学习可培养学生的以下实践能力: 1.观察:是收集事物的有关外貌、位置、分布、联系、运动和变化等信息的手段,包括直接观察和间接 观察; 2.记录数据:包括绘制地图、素描图、曲线图和其它图表,记录访谈内容,记录仪器测量结果,收集样 本和标本等; 3.报告:包括组织材料,通过各种媒介(曲线图、模型、胶片、照片、录像带和幻灯片等)展示材料, 并用书面和口述形式作出清楚准确的解释; 4.解决问题:包括综述、判断和决策; 5.与人合作的技能。 (四)世界观 地理教育可培养学生以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热爱自己的国家,并意识到自己所负有的责任; 2.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关心; 3.欣赏自然的美,理解人类的不同生活状况; 4.关心环境质量、人类的生活状况和生命支持系统——生物圈; 5.关注对环境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有益或有害的情况; 6.意识到态度和价值观在环境问题中的重要性,并愿意表明和发展个人对环境问题的价值观。 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具有特殊性,由于它处于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因而它能够成为各个学 科沟通的桥梁和联系的纽带,使学生在各个学科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在地理学科的人—地系统中综 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技能—世界观体系。例如,在进行关于地区发展的教学时,可选择语文课本中 一篇描写某个地方的文章,收集这个地方的历史资料,运用生物课所学的原理,物理、化学课中获得的知识, 以及数学方法,甚至计算机和绘画技能,来讨论一个地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这是一个帮助学生提高综 合应用能力的很好途径。如果让地理教师单独来做这个设计工作,自然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而且不能保证持续 性和有效性。因此需要在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中就考虑到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编写相应的资料,使各个 学科的教师在备课时可以获得相应的帮助。 社会媒体越来越多,学生获得的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也越来越广泛和复杂,其中有多少是 通过学校地理教育获得的,已很难讲清楚。过去那种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可以任意填进各种知识、技能和世 界观的做法,在今天已经行不通了。学校如果能够选择适当的知识,以特定的技能和世界观,综合和提高他们 的“个人地理”,在学校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担当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就必然会在基础教育之中找到 自己适当的位置,而不必依赖是否在高考中求得一席之地了。* 地理教育论文: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中学地理教育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 件。这些文件体现了人类面对世界性严重的环境问题所求得的共识:人类社会不能超越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和自 然资源的可更新能力而发展,也不能消极悲观停滞发展,而是要在防治环境问题的同时,求得经济、社会和环 境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目前公认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 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1994年,我国政府依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制定的世界统一行动蓝图《21世纪议程》,率先制定并通 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对我国在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相关领域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作出了总体部署 。 《中国21世纪议程》(以下简称“议程”)对我国经济、法治、教育、科技、人口、资源等众多领域提出 了新的发展模式。《议程》几乎每一章都要涉及地理学科各部门的知识信息。尤其在第九章中,《议程》把教 育的重要性上升到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高度,还特别强调了中学地理课程要在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 思想的灌输方面发挥作用。 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中学地理教育在参与《议程》,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这一跨世纪历史 重任中的地位以及自身改革的方向。下面谈一下我们对此问题的思考。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强化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 使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居重要地位。 目前,从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来看,人类对 自身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识仍很缺乏。长期以来,人类只顾为自身的生存和局部的、近期的利益而 向环境索取,而导致环境的恶化。这是人类的环境意识淡薄的表现。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生产和消费数量庞大的国家,要使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走向协调、 持久的发展道路,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首要的任务是对全体公民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让全体公民都能理解 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自觉变革或支持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参与环境保护。全体公 民环境意识的强化,将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走向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所在。 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持续发展参与者大军进行环境意识教 育。中学地理教育对促进公众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 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 养和地理能力。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呼吁各 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作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为 此我们建议,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本世纪末到21世纪这一历史转折时期有效 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作出贡献。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要把握住发展机遇,明确教 学改革方向和任务,面向21世纪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需要,调整和改善地理教育的功能。 二、中学地理教育要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中学地理教育要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培养跨世纪的合格公民和建设人才,即培养《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参与 者。这就需要我们从适应参与《议程》诸项任务的角度,重新审视和修定地理学科的德育和智育目标。同时, 还要依据《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对地理教育的统一要求,使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世界接轨。 1.德育目标 德育的任务在于发展与完善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目的是使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并最终 促进社会发展。地理学科的德育目标要面向21世纪,就要使学生树立新观念、新道德、新价值、新态度和新行 动,以此做为理解、支持、参与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规划和行动的思想基础和自觉意识。这些新的德育内容 主要有: (1)树立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要使学生对周围环境质量及人地关系引起兴趣和关注,正确判断和评价 人地关系现状和趋势,并能自觉调控自身行为使之适应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树立环境伦理道德观,学会识辨人 类生产和消费方式中的美或丑的行为并自觉给以正确导向。以身作则,倡导绿色文明行为。 (2)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使学生懂得环境作为资源是有价值的。其价值的含义:一是指环境对人类这一 主体在物质、精神、文化、情感、美学、经济诸方面的满足程度,另一方面是指为使环境价值得以保持和提高 ,必须对环境有一定的经济投入,使环境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另外,环境是具有所有权的。为此,应用法律 、政策、经济手段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管理和制裁。 (3)树立新的经济发展观。要让学生懂得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认识经济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毁 灭资源为代价。要在不降低环境质量、不破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不减少未来收入的基础上创造经济利益。 落后国家和地区要摆脱贫困,应走发展清洁生产、生态经济的致富之路。 (4)树立新的全球观。要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要加强全球合作,建立一系列新的、公正的国 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全球伙伴联系。要认识当代人对自身生产和消费的合理制约和正确导向是对后代 人的一种负责和公平,以实现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 (5)增强自觉参与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社会的发展战略。它几乎涉及所有的学科领 域和产业部门,必须依靠全体公民、社会团体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公众、团体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将决定持续发 展的进程。要使学生增加自觉参与的意识。 2.智育目标 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般观点,智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人的一般认识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 和想象力。新的智育观认为:智育是培养个体后天的习得能力。认为智力是由结构化的陈述性知识,经练习达 到熟练的技能和在遇到新问题时适当应用认知策略的能力三种成分构成的。在这里我们不去细究智育的概念, 只想明确中学地理教育的智育目标面对21世纪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尤其要明确为使学生成人后有效参与《中国 21世纪议程》,在智育方面有哪些重要任务。 智育的任务是由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能力三部分组成的。这三部分任务的完成过程不是彼此割裂的 ,而是有穿插、有依赖,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统一的认识过程。 在学习地理知识方面,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则,中学地 理教育要求学生重点学习对德育和智育有价值的地理知识。如与人类活动联系密切的地球表层知识和《中国21 世纪议程》中的重要的地理信息。这些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解决人地关系矛盾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可持续 发展的能力,并强化环境意识。 在地理技能训练方面,不仅要训练学生在课堂利用文字、数字、图表和地图等地理信息资料获得知识或表 达知识的技能,还要训练学生直接从社会、自然的实践大课堂中获得地理知识信息并准确表述它们的能力。如 测量、统计、调查、绘制等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地理技能。 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和把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解决 实际问题的地理应用能力。这两种能力都是21世纪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一是学会学习,成人后继续完成终身 教育;二是学会应用,就国家或地方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发表见解、提出方案,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 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 ,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以及 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高 速增长,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 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总 和。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地理能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地理自学能力,包括地理阅读、地理图解 、地理信息分析、处理及地理思维能力等;二是地理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地理调查、地理评价、地理判断和地 理预测等。能力培养与单纯传授知识不同,它必须在学习过程中经过有意识的训练,使地理技能和地理知识加 以综合利用才能完成。所以为加强能力培养,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做如下调整: (1)适当压缩一般描述性知识,对必要的地理感性知识可用录像教材的形式表现,或编入补充教材等作为选 学内容。必修内容要加强理性知识,表现形式要图文并茂,多运用数学、统计图表,使地理信息定量化、科学 化。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和智力开发。 (2)教学内容多引进国内外社会生产和区域发展建设的实例,供学生分析、评价和判断。同时扩大实用性强 的地理知识的比例。强化学生的地理应用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应用能力。 (3)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对重要的地理原理和知 识加强理解和运用。 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 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 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 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 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 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例如,学习气温的水平分布,要使学 生理解气温水平分布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关系和农业布局的联系,知道主要农作物适宜分布的温度范围。再如学 习地质构造,要使学生懂得不同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工程建设的影响,明确在 工程建设选址时应如何考虑地质构造等因素。又如,水电站的建设,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影响的重要 方式。应使学生懂得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对生态平衡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应如何认识和评价等。 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 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 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 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区域地理要摆脱那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单摆浮搁的 结构,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成人后参加地 区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工作方法和能力。 (三)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 保证。 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 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 新功能中各具优势,各尽其职。那么我们需要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方法体系呢? 1.以培养学习能力为中心目标,探索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要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首先要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做起 。完成地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往往需要某一种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的模式做主体并辅之以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目标不同,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会不同。但不论哪种教学模式、方法,都要紧紧围绕一个共同 任务来构建,这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所 以,地理课堂教学能否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能否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参与的范围、质量如何, 学习能力训练的效果如何,都应成为评价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以引导地理课堂教学从知识型、应试型向 能力型、素质型方向转变,这是培养跨世纪人才任务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以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创造地理活动课程新模式 从《中国21世纪议程》对青少年参与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和要求看,地理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 内、校内,而应走向社会,采取行动积极参与。所以地理活动课程应成为地理教学模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活动课程在地理教育中历来都有广阔的领域。按照《中国21世纪议程》对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新的地理活动课程应以参加地区环境保护和地区发展规划为主要内容。活动课程的模式可分两类:一类是校内 活动模式,如举办环境知识竞赛;利用壁报、广播等信息渠道宣传环境知识和环保意义;举行家乡环境治理和 建设发展问题的研讨会等。另一类是走出学校,组织以调查家乡环境问题和经济建设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 在地方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学生代表参加地方有关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工作,如列席听会,发表见解;定 期组织一些初级的环境保护工作,如环保宣传、绿化街区、清理城市“白色污染”等。 地理活动课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地理学习的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地理技 能和地理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关心、参与解决家乡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强化学生参 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21世纪合格公民和建设人才所必需的地理修养和素质。但地理活动课程往往受应试 教育的冲击而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不利地位,这就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转变观念,科学评价教育质量, 为在素质教育中居重要地位的地理活动课程各项任务的完成创造必要的条件。
体育新闻论文:体育新闻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 伴随着当代数字化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体育新闻的传播途径、传播速度、受众人群、信息渠道的真实和准确性等方面均受到了挑战。本文讨论了在新数字传媒条件下体育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体育新闻;机遇挑战 新闻领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转变,广义的新闻领域包括体育新闻,数字化时代是相对于以往纸质化时代而言的,数字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是伴是伴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而发展起来的,我们的整体大环境在发生变化,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对于每一位新闻从业者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今席卷全球的是数字化、全球化、智能化、市场化。这些因素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如何在特定的国家和新闻市场得到发展,都是由体育新闻所在的特定文化和经济环境所决定的。全世界的体育新闻有相同点,也有些许的不同。 1体育新闻工作者的机遇 1.1互联网信息量的增多,便于记者找寻资料和新闻 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巨大,我们说现在的云储存的文字,是过去几百年文字的总和都比不了的,可以用海量来形容。这里面自然不缺乏体育新闻。很多人将网络当作信息的来源,特别是运动队的官方网站上的独家内容,通常会成为记者们驻足的第一站,他们在这里寻找运动员或运动队官方的言论然后加以引用。比如网络上刊登的一个足球队的介绍,足球俱乐部的官方网站会登载他们所收集的素材和内幕消息,并把这些给俱乐部认可的媒体平台。比如天津权健和泰达足球队的介绍,因为是本地的足球队,那么本地的今晚报体育记者就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独家去采访和挖掘关于这两个队的一些新闻。比如,权健新的掌门人卡纳瓦罗,还有糜昊伦、王晓龙、杨善平、王永珀、比利时队国脚维特塞尔、巴西人帕托、韩国球员权敬原等7位新援。这一个很重要的体育信息,肯定对于权健俱乐部的球迷来说,是很重大的。球迷就想继续去跟进了解这些后续的新闻,比如转俱乐部会费是多少,今年权健目标是什么等等。这些官网新闻一部分可以及时的反馈给体育新闻工作者,记者就好去挖掘整理。满足体育爱好者的心理。 1.2数字化媒体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体育新闻和其他新闻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我国体育新闻的发展是我国新闻发展历史上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注体育的人数众多。体育新闻是新闻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现在有24小时滚动新闻频道,播出体育频道和体育新闻,比如说乐视网的体育频道。这在过去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记得央视5套的《天下足球》的刚开播,对于球迷来说简直就是沙漠中的绿洲一样的存在,收视率爆红。随着数字化传媒快速发展,新闻速度更新越来越快。数字化时代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前完全独立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媒体之间的协同合作越来越多。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是分工细化,分工细化而联系又紧密,就像汽车流水线一样。以前体育报业是体育报业,媒体是媒体。好似是两家不同的产片。如今数字化把两家牢牢的拴在了一起,新传媒行业诞生。市场是目的,数字技术是推手。数字化影响下,体育新闻和其他新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有利于体育新闻的良性发展。 2体育新闻工作者的挑战 2.1“一直在线”的体育新闻记者需要数字技术的协助来拓展专业技能 媒体大环境的改变,影响了我们各行各业。体育新闻人过去是一台摄像机、一个话筒、一支笔走天下。如今智能手机是体育新闻者的随身必带,它沟通了前方和后方,方便二者的联系。可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录音笔都是记者们的法宝。有了无线技术,记者可以“在路上写稿”以及在各种媒体平台间传递文本,他们还可以通过博客和微博消息和言论。随时随地都可以利用数字化的产物来工作。24小时都可以体育新闻,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那么随之而来的是技术上的要求,体育新闻工作者也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数字技术的知识,熟练运用各种编辑软件,包括剪切,后期制作等,有的体育新闻者是一人多能,记者、制片、剪辑、混音都行。所以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同时要求的是体育新闻传播者的技术更新。 2.2体育新闻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降低,报道的深度减弱 数字化时代下,体育新闻的传播速度和传播途径不断加快加大,但是体育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降低。过去传统的新闻,可以是去采访,回来在采访稿的基础上再编辑体育新闻。现在是随手转发就可以是新闻,所以新闻的真实性就降低了。新闻竞争加剧,同行的竞争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过去传统体育新闻媒体数量不是很多,现在数量增加,大家都想要最新最吸引人眼球的消息,那么重视速度和数量的同时,质量就很难保证。新闻变成快餐文化的一部分,只需要看看标题就可以,标题标新立异,新闻内容空洞无趣。数字化时代体育新闻的来源更加灵活,但是可信度和能带给我们启迪的新闻在变少。网络上素材的准确性也需要核实,常常需要记者走出办公室并与人们进行交流。写体育新闻不再是难事,而是动一动鼠标的问题,看看微信、微博的问题,所以新闻的内涵和深度就不会过多的去关注。转发就可以。综上所述,数字化时代是个好时代,同时也是个充满无数挑战的时代。机遇和挑战共存。体育新闻会一直是个让大众关注的新闻类型,体育新闻的发展也会十分迅速,数字新技术的应用会不断给体育新闻带来活力。体育新闻从业者也要好好把握时机,更好地将过去的纸媒行业时代的优点和现代的数字化时代相结合。体育新闻在这个商品经济时代下如果要继续健康前行,势必要全体体育新闻工作者齐心协力地去为理想而奋斗。 作者:魏利洪 孙洪涛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新闻论文: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而技术的进步让手机的功能不断增加,除去发短信、打电话等基本功能外,手机的功能更加趋向于娱乐化。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手机媒体发展初期就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21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之骄傲、兴奋的一件事——申奥成功,北京成为举办第29届奥运会的城市,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在第一时间将此消息带到了中国人的耳边。 关键词:手机媒体;体育新闻;传播;影响 一、前言 如今社会信息高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其他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信息源内容多样、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等特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的增强,手机媒体的便携性打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使人们能随时随地接收具有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新闻,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手机媒体的广泛使用给体育新闻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下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 (一)手机媒体化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另据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截至2014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12.8亿,普及率为94.5%,手机用户的增加大大促进了手机媒体的发展。例如,就当代大学生而言,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天有70%的时间都在使用手机。大学生基本都通过手机来获取外界信息,每天在手机上浏览新闻、看视频、收看直播、关注微博等,一步一步地成为“手机党”、“低头族”,这些调查研究表明手机已经高度媒体化。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特性相契合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有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的优点,并且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与手机媒体的特征相契合。由于体育具有竞技性质,人们往往希望能在第一时间观看到体育比赛。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不能守在电视、电脑前观看体育比赛。手机媒体的发展打破了这一限制,现在一个NBA球迷如果要选择观看一场NBA篮球常规比赛,更多地会选择打开手机,登录新浪、风云直播等网络平台观看比赛,真正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观众已经不多了。手机媒体的便携、可移动性正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欣赏比赛的需求,手机媒体的时效性与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完美契合。 三、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体育新闻语言的改变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专业性、竞技性等特征,对部分观众而言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的体育事业受到普遍关注,直接促进了体育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新闻播报正逐渐以准确、简练、具体、快速、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报道,更多地使用大家熟悉的语言来进行体育新闻传播。据笔者了解,在80年代,篮球赛的播报更多地存在于各个体育院校中,直到后来,各种篮球比赛正式进入电视直播,才慢慢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最开始,人们并不怎么了解篮球比赛的过程以及篮球比赛的规则。如今,由于手机媒体简洁易懂的播报方式和体育语言的通俗化,使篮球成为最受大众关注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可见,这种新闻语言的改变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手机媒体提升舆论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手机媒体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传播者与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用户在收看体育节目的同时,可向平台发送自己的观点,与体育爱好者进行交流,特别是当下QQ、微信、博客、微博的发展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笔者作为一名资深的体育迷,经常在微博上与广大体育迷进行交流互动。每逢较大的体育赛事,微博首页会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赛事情况,广大体育爱好者便能在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观赛体验。在激动的时刻表露喜悦,在沮丧的时刻发泄不满,在喜欢的运动员或球队输了的时刻吐槽,和大家分析失败原因,在支持的球队不负众望获得冠军的时刻分享欣慰和无比激动的心情。再加上如今体育直播、转播中,直播员为增加收视率,也会以有奖竞猜、上墙等形式,或者发表一些自己幽默的观点来达到互动效果,从而促进体育新闻的传播。 (三)手机媒体使新闻进入融合及整合式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媒体与新兴媒体正在逐渐融合。中国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加、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很大一部分“手机党”、“低头党”通过手机媒体来获取新闻资讯。传统媒体在这一状况下,为了谋求发展不得不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例如,报纸行业。新兴媒体的发展给传统报纸行业带来的冲击是最大的,用户能在各大手机新闻媒体上获取报纸上的各种信息,这就使人们购买报纸的需求减少。为了寻求报纸业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发展的整合式传播道路,手机报应运而生。 四、结语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传播速度快、方式灵活、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状况,体育新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是必然趋势。在这一条件下,新兴媒体以自身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逐渐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主流,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 作者:魏瑾 单位:云南工商学院 体育新闻论文:大众传媒体育新闻传播倾向研究 前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体育新闻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体育新闻不在仅仅出现在报纸、电视、广播中,网络也成为了其传播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随着对网络文字、图片等资源的应用,其传播形式也更加的新颖、生动。传播途径与形式的变化发展使体育新闻的传播速度与质量得到了进步。但是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体育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出现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采取有效措施,将不良因素剔除,促进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 一、大众传媒体育新闻传播若干倾向的成因透视 (一)媒体市场化语境下的利益诉求 随着市场化经济出现,新闻媒体行业也更加倾向于利益的诉求。尽管市场经济的出现为大众传媒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越来越多的媒体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不得不做出改革与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媒体行业自身的职业属性以及从业操守易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而发生偏颇。体育新闻在市场化的传媒行业中也是作为一个经济利益平台存在的,因此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就会在新闻标题与内容上作文章。现今社会的体育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到的大都不是关于体育知识与体育赛场的主要情况报道,而多数都是体育明星的日常生活或是隐私,而这些新闻中还不全是事实报道。还有的新闻标题过于夸张,与新闻内容严重不符的情况。如此多的不良报道现象成为了阻碍体育新闻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 (二)体育传媒监管机制存在的弊端 目前我国的新闻传媒业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与上升阶段,因此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在传媒监管上的疏忽使得体育新闻在报道上,出现了新闻事实与标题不符、过分渲染新闻内容以及新闻报道过于娱乐化等不良现象。目前我国传媒行业的监管部门对于媒体的审核责任权限几乎都交由媒体自身处理,因此在不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体育新闻媒体拥有传媒主动权的情况下,就会拥有很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因此会出现一些体育新闻传播的不良现象。尽管经过长期的发展,体育新闻在传播模式上已经形成了固有模式,对于体育新闻的报道也多以新闻事实为基准,并且很难被打破。但是随着新的网络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使许多不良信息得以传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监管机制对于审核权限的过度放权。因此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不良消息带来的恶劣影响。 (三)从业者队伍专业素质的不力 造成大众传媒若干倾向的原因,还有对新闻从业者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体育中多是竞技类项目,因此体育新闻工作者必须对于体育规则有着一定的掌握。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体育事业的关注度的加深,体育新闻工作者还要注重对体育知识以及赛场情况进行真实的报道。这些体育新闻的报道基本要求,也对体育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体育新闻从业者队伍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满足社会上对体育新闻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体育新闻报道行业相教育政治类、经济类与文化类等领域的新闻行业起步晚,人员队伍中还缺乏高素质人才来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规避大众传媒体育新闻传播倾向的若干建议 (一)正确处理好“利”与“善”的平衡关系 新闻媒体行业具有其职业的特殊性。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中追求高效的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是对于身兼的社会责任更应切实的履行。体育新闻要想获得长远健康的发展,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之后再兼顾经济效益。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时刻牢记要以人民的切身利益于首位进行实时报道,为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加优秀、健康、积极的新闻内容。与此同时,在进行市场竞争中难免会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影响了新闻质量、扰乱了媒体行业的市场经济秩序,进而影响了体育新闻的品质。因此各体育新闻媒体也要摒弃偏见、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上共同发展、达到双赢。 (二)深度权威是体育新闻传播的不二选择 目前体育新闻媒体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于广告投资,而人民群众又是新闻内容与广告内容的接受者。因此为实现体育媒体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需要,必须打造出可以吸引群众的新闻内容,进而得到广告投资,但是吸引群众的前提是新闻内容要真实、有深度。在进行新闻传播时,也要时刻注意体育新闻的报道目的,是要进行体育文化的传播。目前我国的观众几乎都是从观看比赛的过程获得体育知识的,不能对体育知识产生更好的理解。因此在进行体育报道时可以更多的加入体育知识内容与文化,加深人们对体育的了解,从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只有进行真实、深刻的体育新闻内容的报道,才能在群众心中形成权威性,使群众对体育新闻的信赖度更深,进而使体育新闻行业不断的进步发展。 (三)完善体育传媒机构的监管机制 目前媒体行业的不良新闻报道现象层出不穷,主要是由于媒体行业的自由度过大,在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下难免会出现混乱情况。因此为保证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媒体行业的审查机制、监督机制以及奖惩机制的建立。首先要建立起严格的新闻审核标准,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不良体育新闻,要坚决不予报道。对于新闻的品质、层次等方面的规定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审核制度。除此之外要对新闻媒体行业进行严格的监管,坚决杜绝不实新闻、低俗新闻流入市场。与此同时对于低俗、不实新闻的流出媒体也要进行严惩,为更多的体育新闻媒体发出警告,保证新闻质量。 (四)加强体育传媒从业者的专业化素质建设 目前我国传媒高校的多数新闻类教育针对于经济、政治等方向,而针对体育新闻的教育极少。因此尽管体育新闻从业者具备良好的播报技巧与新闻知识,也由于对体育知识的缺失,而导致体育新闻质量不高的问题。多数的体育新闻报道只能停留在对场外情况、幕后花絮以及运动员的介绍等浅层方面,无法进行更深入、专业的体育知识的报道。与此同时一些体育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建设也未达到标准,许多新闻工作者为了制造出新颖眼球的新闻,进行不实的新闻报道,或是过多专注于体育明星的隐私报道。这些因素都是阻碍体育新闻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要加强对体育新闻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开设专业的体育新闻教育专业,培养具备体育知识的专业体育新闻人才。加强对体育新闻从业者的思想素质教育,确保新闻质量。 三、结语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兴起,体育新闻媒体行业也正在不断发展。处于发展时期的体育新闻,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倾向。但是随着体育新闻行业的管理机制的健全以及媒体自身专业素质与思想素质的提升,体育新闻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作者:易璇 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体育新闻论文:体育新闻标题语言艺术论文 一、在标题中活用词汇 词汇,是每一个标题的小精灵,它是最灵活的组成部分,在标题中活用词汇屡试不爽,因为词汇往往最能突出重点,成为亮点。新词、外来词马上让标题走上国际化的道路;数词、专业词是在用“球迷的语言”看世界;动词的活用赋予标题以灵动的生命。因为体育新闻标题中运用词汇不仅能让标题大众化,又能不失专业性。 1.运用新词、外来词词汇,短小精悍,往往是一个标题中最能吸引眼球的亮点。体育类报纸较多使用流行语、方言,突出其娱乐性的特点。如:Hold住大运七宗最(《体坛周报》第2383期)“Hold住”为2012年网络流行语,意思是掌控、稳住的意思。在此题中表达了全面了解的内涵,使标题语言显得活泼生动。CBA国产球员上演“逆袭”(《中国体育报》2012.12.19)“逆袭”一词原是网络游戏常用语,后广泛流行,指在逆境中反击成功。逆袭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以弱胜强、充满正能量的精神。“逆袭”在标题中的运用凸显了内含的精神,使赛事报道得到了深入。 2.运用专业术语体育类报纸中的新闻标题也常出现较多专业术语,这样能更好地凸显新闻的专业性及评论性特点。如:失点,迪纳塔莱习惯……(《体坛周报》2384期)“失点”为足球运动中失去点球机会的技术语,运动员总迪纳塔莱总是如习惯一般痛失点球机会。NBA反抢CBA(《体坛周报》2424期)“反抢”指体育运动中反击之意。随着NBA结束停摆开始新赛季,在这之前登陆CBA的NBA球员将被召回,因此NBA复活节,却可能成为某些CBA球队“受难日”。专业词汇的运用显示了新闻报道的专业性。而在《人民日报》之类的综合类报纸中,较慎重引用流行语,突出权威性,为了使新闻能通俗易懂,其标题更偏向多用数据标题来清晰呈现赛事结果。 3.短小词汇的组合单用若干词或短语构成的标题,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读者眼前,简洁明了又能概括主旨如:个性、激情、铁血(《体坛周报》2376期)这是一篇评论性的报道,三个短词形容的是一位教练—卡马乔。三个词很好地概括了文章对卡马乔的评论,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让文章基调清晰地摆在读者面前。全力、聚力、合力(《中国体育报》2013.4.18)标题是引用总局青少司司长郭建军在谈青少年体育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一句话中三个重点词,突出报道了司长对青少年要热爱体育的要求。 4.巧用动词体育比赛常常惊现激动人心的一瞬,或狂胜或完胜,或跌落或败绩。体育新闻报道应抓住这种赋予表现力的细节,刻画出人物或比赛的特点。因而在体育报纸中的标题比较注重动词的使用,如:中国跳伞华丽转身(《中国体育报》2012.12.18)“华丽转身“一词优雅生动,又内涵丰富,暗指中国跳伞在一直处于下滑的状态下,在世界跳伞大会上取得三金一银的历史性突破。 5.善用数词刘翔七步杀弗(《体坛周报》2340期)七步描写的是一个动感的过程。以大化小,具体到步数,突出比赛过程的短暂和刺激,牢牢抓住读者心理。为赛事报道增添了光彩。70.9%的崇拜(《中国体育报》2012.12.22)一个具体的百分比数字题目让题目显得很抽象,却很吸引人,“怎样才是70.9%的崇拜”是读者往下阅读所带的问题。 二、在标题中巧用修辞 修辞被大量运用于标题中,比喻可让标题生动活泼;对偶可让标题充满气势;对比可让标题突出重点;反语、反复能够增强语言气势;仿拟可让标题达到EWSWINDOW独特新颖,别具一格的效果。用这些修辞能够突出标题强烈的主观色彩,语言风格活泼,言辞犀利。 1.比喻添生动接过邹市明的接力棒(《中国体育报》2012.12.10)新闻内容是小将吕斌继邹市明夺奥运会和世锦赛冠军后,成为在世界大赛上登上最高领奖台的中国拳手。接“接力棒”是对小将不负众望夺冠的比喻。北京女排的“第五局魔咒”(《中国体育报》2012.12.12)北京女排连续三次在第五局惜败,将这一巧合的事件比喻为魔咒公牛终于变成了狼群(《体坛周报》2378期)这一标题很好的利用了篮球队队名“公牛“的动物名特点,将队员比喻为狼,形容这个队伍好战凶猛。 2.仿拟增新意朗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体坛周报》2396期)标题仿拟诗句“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新闻报道的是伊朗教练无论比赛结果如何总是呈现给大众自如淡定的表情,似乎一切压力在他眼中都无可担忧。标题将首字换成伊朗队的简称,突出新闻主题。让整体的表达也增添了新意。三个教练一台戏(《体坛周报》2373期)从“三个女人一台戏”到“三个教练一台戏”这个标题很好地突出了新闻要素中的人物,这场戏也注定能引发看客的好奇 3.对比凸主题上次23年,这次1年(《体坛周报》2379期)用数字形成对比,视觉上就抢先抓住读者眼球。2010年在法国巴黎,中国羽毛球队时隔23年后再度包揽世锦赛五枚金牌;一年之后在伦敦,这一壮举再次上演。这一新闻报道突出的是时间上的差异,标题很准确的抓住这一对比效果。 4.设问引用显直白乔丹取而代之?难!(《体坛周报》2383期)这样一个能很直观的设问看出报道评论的态度,表明主旨。“你们需要搞这些鬼把戏吗?”(《体坛周报》2373期)引用了新闻中一位教练的话表明新闻人物的态度,也很好地吸引了眼球,引起读者的注意。 5.对偶排比展气势展示激情,释放能量(《中国体育报》2012.11.27)新闻报道全新的可移动笼式足球场地设施盛装亮相,提供给足球爱好者释放能量的场地。各体育管理部门领导、企业、媒体及参赛运动员,盛赞之余对全新的“大家伙”建言献策。显示了大众对体育的热情。标题对偶简单明了的烘托了报道的情感态度。 6.借代添生趣北京鸭被狗不理烫了嘴(《中国体育报》2012.12.6)利用地方特产代指队名,标题含义为北京队被天津队打败。墨西哥劲吹“中国风”(《中国体育报》2012.12.4)“中国风”指大量金牌被中国选手获得。 三、在标题中妙用语音 语音是成就语言节奏美、韵律美最重要的基础,好的标题不仅是形式多样,新颖别致,而且是抑扬顿挫,以提高标题的感染力。因此标题必须发挥汉语的特点。 1.巧用双关期待刘翔的“金”喜(《体坛周报》2384期)将“惊喜”换成“金喜”,也是一语双关,突出夺金的重点,也使标题语言显得更有趣。30岁,一枝花or一直滑(《体坛周报》2376期)“花”与“滑”的对比,暗指30岁是正当年还是滑落期的疑问,突出文章表达中心。李娜激情“杀”娃(《体坛周报》2348期)“莎娃”是运动员“莎拉波娃”的简称,是比赛中李娜的强劲对手。标题将人物名中的同音字很好的与动词相结合,既突出了动词也蕴含了赛事报道的人物 2.巧嵌名字“姚”望名人堂,很远也很近(《体坛周报》2380期)这里的“遥望”变成了“姚望”,一字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人物,提升了标题内涵,“遥望”本身一次和远近有关,与标题后部分相当的契合。这个“妮”子有点帅(《体坛周报》2374期)高尔夫运动员“曾雅妮”卫冕女子英国公开赛,新闻标题在评论中突出人名,对新闻人物突出表达了赞赏。 3.巧用语音韵律你不懂,这是传统(《体坛周报》2382期)结尾字“懂”和“统”的押韵,标题充满了节奏感。人不够,娃娃凑(《体坛周报》2381期)“够”和“凑”的押韵,而且前后句字数相同,非常整齐简洁。市民练了,赛了,乐了(《中国体育报》2012.12.6)标题使用并列同样长的音节来表达韵律美。结语标题的语言功能丰富,在大众传播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研究标题的语言特色对标题制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类新闻作为专门类的新闻报道,更是需要发挥言语特色的优势,让标题独具魅力。面对广大受众,既要尊重新闻事实又要突出体育新闻标题自身的独特之处,更要提升反映弘扬体育精神和深刻的人文内涵。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体育新闻信息交流的需要,让受众收到鼓舞,丰富精神,作为能够从事深度报道,强调专业的体育类报纸,标题讲究语言艺术正确使用各种手法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体坛周报》、《中国体育报》的新闻标题在词汇上.选用新颖的词汇和巧妙的动词;在音韵上,借助押韵平仄区分等手法使新闻标题像首耐人寻味的歌曲;在修辞上,各种辞格的综合使用,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在当今新闻发展迅速大背景下,以新闻标题制胜,这也是《体坛周报》、《中国体育报》在同行中成为佼佼者的一大原因。 作者:郑岩朱思毓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体育新闻论文:语言艺术对体育新闻标题的启示 1、口语化 相对于报刊、杂志等纸质媒介而言,网络更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而受众通过电脑屏幕进行扫描式阅读时又带有跳跃性的特点,使得网络新闻标题要尽量鲜明生动,让受众印象深刻。口语化的网络新闻标题在语言上通俗易懂,可读性更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同受众的距离。尽管中美两国间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是,但是正所谓“篮球无国界”,虎扑网在进行NBA新闻报道时,将一些口语化的语言融进标题之中,让NBA的明星大腕们看起来亲切不少。例如,在新闻《韦德:处队友就像处对象,不能想当然》(2013.11.4)中,韦德把与队友间的相处比作同女人谈恋爱,在失掉最初的新鲜感后便会把一切看作理所应当。而标题对于正文的凝炼生动准确,“处对象”的表述则在通俗中透露着巧妙。又如,在《升至西部第八有何感想?科比:耶!》(2013.3.11)和《8连客目前3胜1负,德隆:哎呦,不错哦》(2013.3.25)两条标题中,“耶”和“哎呦,不错哦”的出现让受众不禁被逗乐的同时,轻松领会了新闻的主题。 2、陌生化 陌生化这一概念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具体指利用新鲜或奇特的语言,去打破约定俗成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常规,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以求延长读者的审美感知历程。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陌生化如今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网络新闻语言之中。虎扑网在拟制NBA新闻标题的过程中,尝试加入一些创造性、非常规的语言,不仅让受众获得了别样的阅读体验,也使陌生化的标题风格逐渐打上了虎扑的烙印。例如,在标题《科比:生当为湖人,死亦为湖魂》(2013.10.31)中,虎扑创造性地将李清照的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改编为“生当为湖人,死亦为湖魂”。尽管受众通过这条标题便可大体猜到:科比渴望在湖人“终老”,但是如此充满新鲜感的创意标题还是能够吸引他们到正文中去一探究竟。再如标题《掘金主帅告诫球员:谦受益,满招损》(2013.3.25),依照正文的意思,“谦受益,满招损”完全可以用“切勿骄傲自满”等语句代替,但是巧用名言警句的做法却使得标题增色不少。 3、娱乐化 虎扑网的受众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该群体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于网络中流传的热门词句有着较高的敏感度,并且具备娱乐精神。虎扑网牢牢抓住受众的这一特性,使用一些具有娱乐性质的流行词语和短句,以期增加标题的亲切感和受众的认同度。例如,标题《莫雷:篮板都到我们的碗里来》(2013.10.31)借鉴了在网络上流传很广的“快到碗里来”,这句话起源于一条牛奶巧克力豆的广告,却被虎扑网巧妙地融入标题之中,让一则普通的新闻变得有趣起来。2013年,不少新成语的涌现让网络词汇库变得更加丰富,虎扑网也顺应潮流,在标题中运用了网络新成语。比如,《香波特交易法里德?掘金十动然拒》中的“十动然拒”是通过简缩的方式构成的新词,指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她)。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新鲜元素的加入能使网络体育新闻标题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然而,无论是口语化、陌生化还是娱乐化的新闻标题的拟制,都必须遵循真实准确的原则,避免给受众的阅读造成困惑甚至反感。 作者:朱衡单位: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 体育新闻论文:体育新闻经济效益 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是告诉我们市场将在资源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价格的涨落。引导生产和消费调节社会资源的流向,把有限的资源调配到最需要的效率最高的地方去。 传统观念中,人们将体育划归上建筑,认为它主要作用于社会效益。实际上,体育也是一个经济体,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体育如果不讲经济效益,同样不能发展。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形式并不直接产生物质,它的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它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于社会,产生强大的社会效应,并继发出强大的经济效应。而使其影响作用于社会的传递渠道,便是新闻媒介。这里,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体育活动、新闻媒介、社会。 本文试图就体育新闻媒介在体育经济效益中的作用及其应用初步探讨。 一、一般资料分析 当今世界的体育大战,同时伴随着新闻大战和企业大战,这三者紧密结合,愈演愈烈。 体育发展,使体育对新闻传播媒介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新闻媒介也将体育、特别是诸如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等大型体育活动作为提高自己声誉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新闻传播媒介的支持,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等大型体育活动便无法举办下去。洛杉机奥运会的成功之处,是因为其抓住新闻传括媒介。它的成功,给予国际奥委会以极大启发,萨马兰奇便十分注重新闻媒介,他本人设置了新闻顾问。他去巴塞罗那检查,第一站去奥运村,第二站便是新闻中心。奥运会现在也在考虑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项目的设置和安排是否有利于电视传播,有没有电视观众。场次安排也是如此。巴塞罗那的一些场次的时间安排,使考虑和服务于新闻传播。有些场次如女篮,就安排在半夜。如果说是早年建设体育场馆,设置观众席位,为的是便于大家观看的话,如今考虑新闻传播的特殊性,项目安排有利于新闻传播,同样是为吸引更多的观众,只不过是这些观众不在体育场的观众席上,而在家里通过电视观赏,但其数量远远超过体育场看台上的观众。因此申办奥运会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看其有没有符合要求的新闻传递条件。奥委会新闻委员会权力很大,它可以因为你的新闻传递条件不符合要求而否决你的申办要求。 奥运会等重大体育活动对于新闻传递媒介越来越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任何一个新闻机构,都想利用某个事件来提高知名度,重大体育活动便成了新闻机构角逐的“战场”。海湾战争使美国NBC电视台誉满全球。这次25届奥运会,他们去了300人;美联社是144人,法新社是105人,新华社是113人。奥运会开幕前夕记者蜂涌巴塞罗那,满街均是挎相机的各国记者,市民惊呼:“外国记者入侵”:新闻竞争,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竞争,奥运会上第一块金牌产生于格林威治时间9点零1分,70秒钟后,新华社播发了三行字的电讯稿,路透社是9点08分播出,美联社是9点30分钟播出,新华社为使自己挤入世界六大通讯社行列而获得奥运会新闻采访特权,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中央电视台花50万美元组织记者赴巴赛罗那采访,但比较起欧广联的9000万美元的投资,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而这个数字对于我国其他新闻单位则是天文数字。 由于体育受新闻机械的重视并通过新闻传播而家喻户晓,企业界便纷纷借助体育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身价。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只要看一看大型体育活动场地周围的广告牌及企业界对资助体育活动越来越感兴趣便知道其中的奥妙,其目的均是想借助体育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影响也就是说社会效益,最终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霍英东通过资助体育而名声大振,健力宝公司通过走体育这条路而使自己几乎占领全国体育饮料市场。1984年初“健力宝”研制成功并正式投入生产,厂长李经纬首先想到两次为祖国夺取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他们派专人把饮料送到女排驻地。女排姑娘称赞健力宝味道鲜,柔和清淡,解渴、提神,并把一个有全队签名的新排球送到三水县运动饮料厂作纪念。五月,亚洲足球联合会会议在广州“白天鹅”举行,李经纬通过良好的关系,送去100箱健力宝,有口皆碑。接着省体委将健力宝推上奥运饮料竞选舞台,被指定为中国代表团首选饮料。三百箱健力宝作为参加第2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专用饮料运往洛杉机,在中国运动员夺取了第14枚金牌之后,敏感的日本《东京新闻》记者发现中国女排轻取了东洋魔女,跟着又以2:0把美国女队击得落花流水。她们每逢战斗,从不喝美国红罐的可口可乐,而喝中国的白罐子“健力宝”。在此之前,获金牌的李宁、马燕红、许海螃、奕菊杰也都是喝握力宝。他们杯疑“健力宝”有不久的魔力,于是《东京新闻》发出题为《中国靠“魔水”加快出击》的新闻说,“在中国队加快出击的背后,有一种“魔水”在起作用。喝上一口“魔水”,马上就变得精力充沛。这是一种新钦科。今后世界各国将努力分析这种妙药的成分,并很可能在运动饮料方面由此引起一场革命”。与此同时,在美国俄勒冈州尤金市举行的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欧阳孝教授向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宣读了题为《吸氧配合口服电解饮料“健力宝”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学术论文,引起科学家们瞩目。记者的直觉加科学家的论断,把“健力宝”从三水县报了出来,推上了中国体育饮料皇冠的宝座。国家体委于1985年5月作出决定,今后国家派往国外参加比赛的体育代表团,一律自带“健力宝”饮料。“健力宝”同时成为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以及垒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学生、游泳、跳水、田径、棋类等12支国家队运动员专用饮料。从此以后,一些大型运动会上,健力宝满天飞。第六届全运会上,李经纬以250万元取得全运会指定健力宝为专用饮科的专利权;第11届亚运会上,健力宝及健力宝广告比比皆是!于是,健力宝通过体育新闻传播走向整个社会! 二、基因分析 为什么体育和体育新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呢?这是由于体育和体育新闻的固有特性及社会的需求心理决定的。 1、体育活动的特征及其社会地位 随着人们生活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参加体育锻炼、观赏体育表演、关注体育动态的人比例不断上升。体育升值来源于它自身的特性: 激励性 体育具有强烈的激励性,是除了战争之外,最能激励民族情感的社会活动。例如,在亚运会、奥运会举行的日子里,凡是有文化的人几乎都在关注着中国运动员的表现。当25届奥运会中国金牌总数排列第四位时,几乎是举国欢腾。外国一些球迷为了给本国运动员鼓劲,往往包租飞机跨越几个国家去助威。一些小型群众体育也是如此,哪怕一场拔河比赛往往激励着几十百人。 凝聚性 体育有着极强的凝聚力。一场足球比赛,在体育场周围就凝聚着数千数万人,至于通过电视观看的人数则无法统计。据萨马兰奇说,地球上有1/3的人通过各种形式观看第25届奥运会。一个时期内全球都在议论奥运会。我国每年举行的龙舟赛,每场观众也在数万计。 多样性 体育丰富多彩,正式列入奥运会的就有25项。至于没有列为奥运会的各民族不同形式的体育项目,更是层出不穷。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人的不同爱好,把更多人吸引到体育身边来。 连续性 体育的连续性表现在多方面,一场比赛有选拔赛及初赛、预赛、复赛、半决赛、决赛等;一项赛事,连续进行多届,例如奥运会,每四年一届,已经进行了一百年。由于其连续性而使竞争越来越激烈,连续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 欣赏性 体育是健与美的综合体,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精华的展示场,人类在体育场上采取多种形,式充分显示自己的精华。正因为如此,人们在欣赏体育表演无论是力量、速度、技巧、智力还是形体时,表现得如痴如梦。 竞争性 竞争是体育的固有特性。争强好胜是人类的本性。在和平时期,人类便通过体育活动来决定谁强谁弱。体育竞技强烈地刺激着个体(人)和群体(地区、国家、民族)使之产生着强大的吸引力。 体育的上述特性使之在某个特定时空里成为人们注意力的中心,并被社会和传播工具广泛地运用。在当今社会上,没有任何一项活动像体育这样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并被新闻媒介快速地、广泛地、全息地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正因为如此,它成了企业界的借体,企业家们企求借助体育的幅射力将自己折射给更广泛的社会。 2、体育新闻的特性及其社会地位 体育的社会影响是通过新闻传播辐射给社会的,是通过新闻传播产生的。这种以体育活动为新闻原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便是体育新闻。它是新闻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新闻范畴。 所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新的话的;社会状况的写真;是对重要事实的传播。如果再说详细一点,新闻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关对于最新的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进行报道或评述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简言之,它是社会信息的总称。 新闻的特性使之产生特殊的社会效应 信赖性效应 新闻的主要特征是“真实”,是已经发生了的事实,而不是虚假的东西,真实的是新闻的生命。假报道是造谣,根本不能归纳到新闻中去。新闻的真实性特征,使之在社会上产生了信赖性效益。即是说,人们对报纸广播、电视中报道的事实中可信的。 快速性效应 新闻贵在新。要新,必须快,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新的事实报道出去。随着现代科学发展,新闻的快速反应越来越明显。电视现场直播往往使社会活动同步传播出事,使新闻原体与新闻受体的距离缩短为零。而且由于新闻的特殊处理,使身居千里万里之外的新闻受体往往比身历其境的人更清楚地知道事件的某些细节。 轰动性效应 任何一项社会活动,在它传播出去之前,其影响几乎没有,如果通过新闻媒介在最短的时间内向社会传播,在社会接受传播讯息最初阶段,便会产生出轰动性效益,这个轰动性效应的余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持续,苏联政变、戈尔巴乔夫下台、上台又下台,克林顿击败布什入主白宫,约掐逊服兴奋剂等等,通过新闻传播之后,立即引起轰动;产生出全球性轰动效果。 全息性效应 新闻覆盖面很广,一个重大事件发生之后,窄则在某个地区内,广则全球能通过新闻传播了解这个事件的真相。第25届奥运会在巴赛罗那举行,凡有电视机或收音机的人,坐在家里便了解赛场信息。 选择性效应 全球有成千上万个电台电视台,通过成千上万个频道播发新闻:全球还有数不清的报纸用无法统计的版面和各种语言传递信息。但是,这种信息是通过选择之后传递的。同样,新闻受体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新闻和信息。 导向性效应 新闻是影响舆论的特殊工具,在某个特定环境下,它可以控制整个舆论。这就是为什么任何一个统治者要想拥有政权,必须拥有舆论工具的简单道理。现在,企业界则充分用广告来进行消费导向,干方百计引导消费者去买他的商品。 上述六方面的效应使新闻传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与传播界打交道的人,不了解社会信息的人,是微乎其微的! 3、传播受体的信息需求心理 社会是新闻传播的受体,即接受信息的群体。传播受体希望从传播中获得什么呢?综合起来,大体可称为“五求”: 求力,即思想动力 从传播接收中获得精神力量,这种获得包括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和短期的、立竿见影的。长斯的可称为精神教育,短期的可称为精神激励。例如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英雄主义的教育,使传播受体受到人生观、世界观的熏陶,从而坚定信念,形成精神力量,为了一个明确的信仰而终身奋斗。短期的精神激励,能使传播受体产生必胜的信心,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奋勇向前!例如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赛前激励,军队长官对士兵的战前动员等等。这两种教育除了接受口头传播外,很大程度过是接受传播媒介的传播,而新闻传播是其中的重要渠道之一。 求乐,即娱乐的满足 传播受体从传播中获得娱乐。例如欣赏电视中的体育节目和娱乐等。 求新,即信息的需求 任何一个人,都希望更多地尽快了解自己周围的新鲜事。这种满足,只能从传播中去得到。这是人们除娱乐之外对传播的第二大需求心理。这种信息需求心理因文化素养的不同而不同,文化素养较低的人,往往偏重于娱乐需求。 求名,即扩大知名度 通过传播工具的作用,扩大覆盖面,并随着传播的不断加强而不断扩大影响。这种需求在政界和商界表现得更为强烈。因为,他们迫切需要社会认识他,了解他,因而充分利用传播工具来“鸣锣开道” 求利,即经济效益 如果求名是社会效益的话,求利则是经济效益了。而经济效益是通过社会效益来实现的。于是,远见卓识的实业界人士便充分利用传播工具的桥梁作用,通过媒介将自己传播到社会上去,让社会接受自己,从而获得经济效益。 三、可行性分析 上面我们已经将新闻的特征、体育的特性及社会的需求心理作了分析,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由于新闻传播具有快速、真实、全息的特点,并能产生轰动性效益,由于体育具有激励凝聚、竞争性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由于社会有着求力、求乐、求新、求名、求利的,需求心理,因而使三者形成了一个联结体,通过互相利用,有机结合,产生出各自的经济效益。即,社会个体借助体育的社会影响,通过新闻传播工具,将自己介绍给社会;体育通过新闻传播工具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吸引更多的社会个体来借重自己;新闻传播工具则充分发挥自己的媒介作用,在二者中获利。这项循环活动称为体育新闻链。其中,体育活动是新闻原体。因为他是整个活动的基础,没有它,便没有传播循环活动;社会个体(例如某个企业),为新闻借体,它借助体育活动,使自己成为此项循环传播活动中的重要一员;传播工具则为新闻载体亦称为媒介,整个社会为新闻受体。这个过程可以列如下框图: 上述体育新闻链,围绕着体育进行着,在这个过程中,体育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因为,体育可以通过新闻传播,吸引资助者,并通过第一次传播活动的完成使自己获得更多的新闻受体,从而使下次活动吸引更多的资助者。此外,由于传播工具的参入,体育活动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广告;由于体育影响大,传播工具企求通过体育传播来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体育因此可以收取传播费,这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性体育活动中己成为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体育活动已成为社会和传播工具注视的对象,但如果忽视体育新闻这个载体,便使整个新闻链失去中心环节,体育活动的经济效益便无从产生。因此,引起新闻传播机构对体育的兴趣,是体育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四、可行因素分析 新闻传播机构对体育活动感兴趣的主要因素包括: 1、技术因素 高档次的体育活动是吸引新闻传播的主要因素。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奥运会较之亚运会、全运会较之省运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足球世界杯赛与基层篮球赛的影响更加不能同日而语。 高水平体育活动的来源,一是招徕外地高水平的体育团体;二是提高当地体育技术水平,一个体育水平不高的地方,是很难有高水平的体育队伍光顾的,当然也不会引起新闻传播机构的兴趣。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体育活动必将投入市场参加市场竞争,商业性体育活动会越来越多。免费观赏和免费进行新闻传播的时代将逐步结束,组织者将通过高额门票来增加收入。同时,体育一旦进入市场竞争,将不再是体委一家组织,社会各界也会纷纷染指体育活动或以体育为题材的其他活动。在商业体育大战中,新闻界将以读者、观众的兴趣和自己的利益来衡量和选择传播对象。观众也会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观赏对象。在争夺观众和新闻传播机构的竞争中,只有高水平的体育活动才能稳操胜券。 2、工作因素 包括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和现代化的通讯条件。现代化的体育设施是举办高水平体育活动的物质条件,而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则是将体育活动传播出去及吸引新闻传播机构的物质条件。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如果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无异于聋哑人。新闻传播已成为申办奥运会的重要内容。新闻传播条件越来越要求规范化。国际直拔电话、文字传真、图片冲扩、完备的成绩公报系统,这五个方面被认为是基本条件。柯达杯足球赛在大连举行时,有一次传真设备发生故障,一位德国记者跪在地下痛哭流涕地说:“这种新闻传不回去了,便被炒了!全家的生活来源也使因此而断了!通讯工具还应考虑到电视、广播、报纸、摄影记者的不同工作特点和中外记者的不同特点,还要考虑日报和晚报的不同特点。中国报纸往往有个截搞时间,例如,晚报要求在中午12点以前发搞。晚报和日报偏听偏重于抢新闻,而周报和杂志偏重于评述背景材料的更深透的挖掘。摄景记者要求到现场,而文字记者则不必如此,外国记者必须注明发稿时间而没有截稿时间,因此几乎每个记者要求有一根专用线路,一到现场便一直开着,随时发出新闻。中国记者则没有这个经济实力和这种必要。外国电视记者要求每台机器有4对线路,一个传播席至少有三个席位,在罗马足球赛上,每个席位5000美元。图片传真设备也越来越先进。以前是将图片制好后传真,如今是将录相机线接上传真机,由编辑部选择画面直接制版印制。 3、服务因素 良好的服务能极大地提高服务对象的积极性。给新闻传播提供尽可能完备的服务,能刺激他们更多地传播信息。 (1)条件服务 给新闻传播提供采访条件是最基本的服务。每个体育场要有固定的记者采访席位,其位置处于最佳角度。可是我们许多体育场馆根本没有记者席位,记者来了,或是满场跑,或者只能站着,或者打游击,极大地影响新闻传播积极性的正常发挥,当然也就影响了体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正常发挥。体育活动组织者必须在办事机构中设立新闻管理部门,一般称作新闻委员会,统一协调新闻传播工作,包括发放证件,举行新闻会等等。会不仅在活动开始前要举行,当活动之中出现有价值的新闻时,要及时举行会,为记者提供更多的采访机会。 (2)资料服务 一次大的体育竞赛,有许多赛场,一个赛场中有许多运动员,一个记者不可能到达各个赛场采访。在一个赛场里,不可能同时了解所有运动员的情况。为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组织者必须为记者提供详尽的资料。以前的资料要求只需一个最终结果,这对于需求欲越来越来强烈的新闻受体来说早己成为历史,他们需要的是全方位的数据。例如一场足球赛,每个运动员、教练员的基本情况,球史、技术特点、业余爱好、财产等等;一场球赛中进球次数、犯规次数、黄牌数、换人罚球等等。如果是田径赛还包括风速等。这些资料除了贮存于电脑中随时备查之外,还应印成文字材料,随时发放给记者们。还必须为记者提供监视设备,使他们在新闻中心便能观察到各个场地情况。对于比赛结果,以前只要求在比赛全部结束时提供,如今则要求每场比赛结束时便要提供。 记者们有了众多的、丰富的资料,便可发出更多的新闻稿件,得利的当然是体育组织者们。但是,我们一些体育活动的组织者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甚至连秩序册也舍不得为记者提供。 (3)生活服务 在生活要求方面,外国记者与中国记者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外国记者要求住得舒适,他们习惯于在新闻中心写稿。中国记者则希望住房内有工作条件,他们习惯于在宿舍中写稿,外国记者希望住房靠近比赛场地和闹市,价格以中当为宜;中国记者只要求住低档宾馆,有直拔电话,有卫生设施便可。收费不宜太高。 记者们工作节奏很快。因此,搞好记者的生活服务,为他们提供一个。较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一些大型比赛活动,均采取有偿服务,便在省一级的或省级以下的体育活动中,往往对新闻单位采取无偿服务措施。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无偿服务终究会被有偿服务所代替。既然是有偿服务,就一定要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消费者的各种要求。 五、前景分析 体育新闻的前景十分广阔。其社会原因是人们祟尚英雄。在和平环境中,体育竞技中的金牌获得者无疑是人们祟拜着的英雄。因此体育场成为人们瞩目的中心。商品和企业期望伴随着金牌获得者的名声而引起世界瞩目。其经济原因,是现代领导者的才智、能力、水平与效率,很大程度取决于对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利用,广告是传递商品信息的最直接的办法之一,天才的企业家们都十分重视广告宣传。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于公共关系的广告费,通常产销售金额的10%;日本资生堂化妆品公司的宣传广告费高达销售总额的29%而体育又是最好的广告传播工具之一,受到企业界的青睐。中意电冰箱厂在北京亚运会中心赛场的24个进出品以及火炬台基、各国代表团旗上打出产品广告,获得出人意料的经济效益。 结论 体育的经济价值来源于它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随着文化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技艺水平也将不断提高。体育的广告利用价值越来越高。体育组织考如果充分发挥了新闻传播机构的作用,体育的经济价值将会越来越高。 体育新闻论文:新媒体下的体育新闻传播格局探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传统的电视新闻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第足球世界杯比赛中,新媒体的崛起已经表明新媒体时代下体育新闻传播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基于此,本文对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体育新闻;传播格局;分析 一、前言 当今,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微博、微信、移动电视等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据相关调查显示,全球网络用户已经突破30亿,手机用户超过50亿,中国手机用户接近10亿,这就说明中国已经成为新媒体用户的第一大国。在新媒体时代到来的同时,新闻传播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电视、报纸、期刊的体育消息传播速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体育新闻传播模式已经被打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 二、新媒体的概述 新媒体是科技飞速发展的产物,当前尚未有明确的定义,但是从某个层面上来讲,新媒体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种新形式,其利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将信息进行融合,通过网络终端进行发送,及时将信息传递到人们手中。从方式上看,新媒体传播方式多样,丰富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新媒体传播具有自主性、移动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传统媒体体育新闻报道所不具备的。 三、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2009年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整合力度最大的一年,也是新媒体逐渐成形的一年。在北京奥运会时就已经通过新媒体进行网络直播,但由于当时互联网用户较少,信息技术还不够成熟,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但随后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新媒体逐渐崭露头角,这不仅是足球竞技的舞台,同时也是媒体竞争的舞台,南非世界杯不同以往,传统媒体在报道的同时,网络直播空前活跃。以往电视转播是观看世界杯的唯一途径,而此时网络直播已经成为主导。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时,国际足联授予网络媒体4分钟的转播权,但是流畅性较差,用户体验不佳。但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时,网络已经能够完成全程直播了,因此南非世界杯算得上是体育新闻网络直播最有意义的里程碑。 四、新媒体主导下体育新闻传播的新格局 按照传统的概念去理解,体育新闻领域向来是新媒体的试验场,每一项信息创作的新技术发明,都会被立即运用于体育新闻报道。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将传统的旧格局打破,形成了新媒体时代的体育新闻传播格局。[1] (一)新旧格局的交替 在媒体形态和传播方式方面,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报纸传播,当时《申报》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主导,并成为一种格局。随着期刊、书报的逐渐增多,社会进入了多元的通信时代,这期间的体育新闻传播主要依靠电视,电视媒体能够进行体育直播,技术较为成熟,一度形成了电视媒体格局。但好景不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逐渐普及,移动数字媒体逐渐在体育新闻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南非世界杯,大量新媒体介入说明这个传播格局的改变时机已经成熟。据相关报告显示,65%的人们愿意从网站关注体育新闻,30%的人们首选电视媒体。这就说明网站和微博成为人们了解体育新闻的首要途径,原本电视媒体主导的转播格局被打破,新媒体体育转播格局逐渐形成。 (二)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新格局的形成 在新媒体语境下,传统电视媒体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互联网的冲击力更加强大,人们可以通过微博、网络新闻等了解最新的体育战报。如果将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的传播看成一个整体的话,那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中层和边缘。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将取代电视媒体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核心力量,其具有便捷性、实时性、交流性,传统电视媒体地位下降,成为人们了解新闻的次要媒体,或者成为人们了解拓展性报道的渠道,而广播、期刊、报纸等逐渐边缘化,成为人们最后的选择。新格局的形成是相对的,仍然处于动态中,不同层次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爱好、身份、习惯和条件选取适合自己的新闻媒体。 五、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特征 (一)自主性 传统新闻媒体进行体育新闻报道时,观众相对被动,没有自主选择权,只能被动地接收媒体传达的新闻,而新媒体则具有更明显的自主化特征,人们能够根据自身爱好和需求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新闻。其次,新媒体时代下体育新闻的传播也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是体育新闻信息的接收者,同时每个人也有可能成为信息的者。比如在巴西世界杯现场,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身边的设备进行现场直播,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体育新闻传播中,业余记者和专业记者各占据半壁江山,很多关键性资料的提供者是观众,而不是专业记者。[2] (二)移动性 竞技体育具有瞬时性,很多信息的变化通常在一瞬之间,人们可以通过报纸期刊了解比赛的结果,却无法想象比赛的激烈程度,传统媒体的体育新闻传播将人们固定化,规定了空间和时间。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技术逐渐兴起,将人们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人们能够利用4G网络随时随地观看比赛,这是历史性的突破,也是新媒体独具的便捷性。[3] 六、结语 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格局已经被打破,网络和新媒体逐渐成为主导力量,传统的电视媒体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南非、巴西等世界杯大赛上,新媒体充分显现出自身的优势,正逐渐完成格局的交替,但新格局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因此我们期待下次世界大赛时新媒体体育传播能让人们眼前一亮,最终确定自己的主导地位。 作者:范氏翠琼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体育新闻论文:体育新闻传播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 体育新闻传播是青少年进行体育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传播体育自身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素养,还能对青少年的体育参与意识起到引导作用。但由于体育新闻传播渠道的普及面不够广泛,导致其无法全面覆盖于青少年的视野中。因此,拓宽体育新闻传播的渠道、加大体育新闻传播的力度、提升青少年对体育新闻的正确认知能力,是确保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的塑造和培养的关键。从古至今,体育新闻传播和体育参与意识两者相辅相成、密切相连,体育参与意识促进了体育新闻传播功能的逐渐完善和提高,两者发挥了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实现了良性健康发展。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对体育新闻传播事业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它不仅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和日常行为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也起到了同步的影响和作用。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体育新闻 体育新闻是传播人类健身活动、体育运动及其相关的一些有关体育方面的信息,凸显人类向自身的极限挑战、不断追求自身、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至善至美的一种体育人文精神。它从属于新闻事业的领域,其特征主要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和标志。每一事物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都可能形成自身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的标志,其又与体育事业密切联系,因此体育新闻的特征必然是在与这两者的交叉与互动中形成的,并在恪守新闻原则、遵循体育新闻文化传播规律和客观地反映体育事实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区别于其他新闻传播活动的显著的征象和标志。 1.2体育参与意识 体育参与意识是人类进行身体参与体育运动项目有关的行为活动,促使其大脑产生一种意识能力,能够培养人类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和能力。 2体育新闻传播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的影响 2.1体育新闻传播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的积极影响 随着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大,使得其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体育运动,导致其体育参与意识逐渐削弱,最终使青少年自身体质状况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参与体育运动已成为当前教育部进行青少年体质增优的首选干预措施。体育新闻传播可凭借人物形象、文字简捷的优势,向青少年视野中传达体育运动自身的特殊价值和魅力,而青少年在吸纳体育新闻时,也能够让自身的娱乐和求知欲望得到满足。简言之,体育新闻传播能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也能实现其与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的较好衔接作用,并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2.1.1增强青少年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素养从体育新闻传播对青少年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素养所产生影响的角度来分析,体育新闻传播能够为青少年传达丰富、专业而有趣的体育文化知识和其中所蕴涵的体育素养,随着青少年脑海中存储的体育文化知识的不断扩充,其体育参与动机、参与欲望和参与意识都会得到明显提高。以体育新闻对体育游戏的传播为例,体育新闻能够向青少年提供与体育游戏相关的健康文化,促进青少年深入了解体育游戏与健康之间的关联性。通过传播,青少年能意识到体育游戏对体质健康具有积极影响,因而促使其产生参与体育游戏的动机。随着现代教育领域各学科的重要性和所占的比例大小,体育学科未能占领主要学科的位置,因而其越来越容易受到青少年和体育教师的忽略,因此体育课上项目单一、枯燥,甚至将其替换成其他学科来进行教学。据此,笔者认为,体育新闻应通过传播体育游戏,促进青少年的体育参与意识、体育参与动机得到提升,并丰富青少年在体育课上的体育运动项目,这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具有良性的发展意义。此外,体育新闻传播能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推动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的增强。以体育新闻对健身操的传播为例,由于健身操是一种有众多人群进行的一种有氧操,通过其传播,能刺激青少年的新陈代谢,有助于提高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素养和道德意识,并能起到增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起到推动引导的作用。2.1.2引导青少年形成体育参与意识体育运动分为一般体育和专项体育两类项群。其中,专项体育是指以各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并进行其比赛达到突破自我的能力,而一般体育是指所有人均能参与进行运动的能力。青少年在选择参与体育运动项目时,受到多因素条件的影响,体育新闻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传播和宣传,就是其中应考虑的重要一环。体育新闻传播能够将一般体育和专项体育的活力特征和美感价值充分呈现出来,尤其是深入传播体育专业人士参与体育的行为特征,其也是将一般体育和专项体育的不同独特价值传达给青少年。在这整个过程中,体育新闻传播须逐渐将体育精神融入到青少年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在吸纳这些体育信息时,会对一般体育和专项体育产生更深刻的感悟,并产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此外,体育新闻传播能够向青少年呈现正能量的思想,发展其自身的文化教育功能。一篇精辟而优秀的体育新闻,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国家、民族的体育文化以及体育的发展历程在体育美学方面的定位,还能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正向影响,引领青少年逐渐树立正确的体育参与价值观。 2.2体育新闻传播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的消极影响 体育新闻通过向青少年传达正能量的思想与信息,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并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意识形态产生正向影响,同时对青少年传达积极向上的体育参与意识,最终实现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的强化。但是,世界上任何事物既有统一又有对立,均具有两面性,体育新闻传播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的影响也同样如此。在目前体育新闻传播的环境中,体育新闻信息复杂多样,而其中众多信息仍需鉴别和判断选择,这就致使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易受其影响,并对体育新闻产生负向作用。具体来说,体育新闻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的负向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1貌同实异的体育新闻信息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产生误导随着手机、电脑等高科技网络的兴起和发展,各种体育新闻信息纷纷而来,其大量内容均能对青少年正向体育参与意识的塑造和培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然而,一些貌同实异甚至虚假的体育新闻信息会对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体育参与信息和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负向影响。例如,在体育新闻传播中,撰稿人或体育记者由于受到自身体育专业的局限性,在体育信息传播中会作出错误的表达和述评,青少年吸纳了这些信息后,可能会对此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并产生错误的体育参与意识。2.2.2体育新闻传播的片面解说对青少年体育素养产生误导现今在体育新闻传播中,一些负向内容的出现实属正常,但是某些媒体为了取得更多青少年的关注,继而获得更多的自身商业利益,对富含负向信息的体育新闻信息进行片面解说和广泛传播,这种传播行为不仅很难产生正向的价值引领,还会使青少年产生错误的体育素养认知能力,这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的塑造和培养以及未来体育行业的发展均会产生不容乐观的消极影响。体育新闻传播不仅能传达大量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还能在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形态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直接引导青少年体育参与运动的欲望迸发,提高青少年体育参与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对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和新闻事业的和谐共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两者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貌同实异、片面解说的体育新闻传播会对青少年产生错误的体育欲望,因而导致其体育参与意识下降,逐渐促使青少年远离体育参与运动,致使其自身久坐不动行为(静态行为)产生,最终导致自身体质健康状况中部分指标呈现下降的趋势。 3拓宽体育新闻传播渠道的建议和措施 3.1全面提升体育传播的渠道 若想加大体育新闻传播的力度,可以通过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方面进行全面宣传和传播体育新闻信息,追求多元化理论和价值选择,传播一些具有蕴涵体育精神层面的体育新闻,引领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意识,提高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下,在复杂多样的媒体传播环境下,体育新闻传播不仅须对体育比赛进行细致解说,让青少年全面了解比赛信息的来龙去脉,还须进一步深入挖掘研讨体育赛事幕后具有代表性价值和深远意义的体育新闻事实。例如,赛前运动员的备战阶段、赛中运动员的心理阶段以及赛后运动员得与失的主要原因等。总之,题材内容要丰富、新颖,适当采用内幕新闻和独家新闻的形式来取得青少年的青睐,并吸引青少年的兴趣和爱好。此外,教育部门和当地政府应加大对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器材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和开放使用,这样能使青少年意识到体育参与的重要性,并结合体育新闻中的国家健将的运动历程来感染青少年,真正地实现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与体育新闻文化、体育新闻素养的转化与结合。 3.2全面增强体育新闻传播的体育人文关怀 体育新闻传播要注重体育人文关怀,赛场上运动员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已完全超越了体育比赛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这些体育精神能促使青少年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永不妥协、积极向上和奋斗努力。因此,在传播中要注重体育人文精神,通过广泛弘扬体育人文精神,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为今后社会发展和青少年自身而服务。例如,《中国体育报》一向关注人文气息,在传播中不仅能将体育赛事过程和结果传达给青少年,还能将体育人文精神进行弘扬和宣传,从而充分体现体育新闻传播的丰富价值内涵。体育新闻与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密切相连,充分体现了有益的体育新闻,推动了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的塑造和培养,为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扩大了影响因子,提升了体育的人文关怀精神,同时也促进提高了青少年体育参与运动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因此,今后两者的发展须扬长避短,实现两者良性循环的健康发展。 4结语 体育新闻传播与青少年体育参与运动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交叉,产生了正向的影响和作用。因此,今后关于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能力的研究,应适当从另一个新的视角去深入研究,即体育新闻传播这个视角,这可为接下来教育部门进一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实施干预措施提供有效的线索和参考价值。 作者:汪志胜 魏源 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体育新闻论文:新媒体发展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给体育新闻传播带来空前未有的变革,在8月份结束的里约奥运会中,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手段,在此次奥运会上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新媒体为核心的传播手段已经形成。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新媒体的概念为切入点,来具体分析新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积极作用以及衍生出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体育新闻;传播;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身心的享受,体育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运动也已然成为了人们增强体质、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人们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信息,体育新闻传播已经成为现代传媒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内容。而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发展来的新媒体,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在今年的巴西里约奥运会中,彰显出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独特优势。什么是新媒体?其是指除去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外,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条件下,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手段,以及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平台,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它们在报道时以全方位的形式、多视角的内容传播奥运新闻和民众的反应,最终在里约奥运会上实现最佳传播成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渠道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形态。新媒体的主要类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移动通讯类:如手机短信、手机电视、手机报纸、手机广播等;互联网类:如虚拟社区、博客、微博、微信、各大网站、电子邮箱、QQ等;新电视技术类:如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它们都是依据数字信息技术,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因此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与时效性、交互性、多媒体化及个性化等主要特点。 1新媒体发展对体育新闻传播的积极作用 新媒体的即时性与时效性,表明了其传播速度快的特征。就现在的网络及数字技术而言,网民通过手机、电脑或者其他移动智能终端能够快速和及时接收信息,改变了传统媒体计划性的传播方式,真正实现了无时间和无地域限制的传播。在重大的体育赛事传播上,新媒体的运用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例如央视影音App、腾讯体育等,这些网络直播平台会以最快的速度,滚动传播赛事情况,广大体育爱好者更是热衷于这种方便快捷的观赛体验。新媒体具有信息内容丰富多彩和交互性的特点。以往的传统媒体处于强势主导地位,单方面决定受众接受什么样的信息,用户很难进行信息好坏反馈,交互性相对来说很差。在新媒体语境下,体育信息的传输是双向或多向的。每个网络用户都具有信息交流的权利和平台,用户不再是单纯被动的。例如当下较热的微博平台,通过微博传播体育新闻,用户不仅可以轻点鼠标轻松获取体育信息,也可以通过关注、转发、编写信息等方式积极参与到传播的过程中来,其交互性的强度是前所未有的。新媒体使体育消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性,通过新媒体的手段,接收信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方便快捷。比如一些门户网站、手机体育App等,只要你想知道,随时随地点开手机,就可以获取你想知道的体育信息。新媒体的便携性为大家提供了方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观看现场比赛实况的需求,使信息的接收和传播方式从静态变成了动态。新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传统媒体任何信息时,信息没有对特定的人群,不具有其针对性和专门化。和传统媒体相比,在面对海量信息资源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专门化的信息,使用手机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和急需的信息,通过搜索引擎和相关网站的方式获取各种信息,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为受众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个性化服务,以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新媒介的演变越来越具有“人性化”趋势。从手机媒体的传播性特征来看,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需要的体育赛事信息,由被动接收转换为主动选择,实现信息的分众化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使不同的受众都能获取自己所需的体育赛事信息。这种人文关怀式的传播,更易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被受众所接受。 2新媒体发展衍生出的问题 重娱乐,轻信息,缺乏新闻信息的该有本质属性——真实性。由于新媒体高度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缺少新闻信息的把关人。有些网站媒体“唯速主义”,为了抢头条,为了提高点击率,制造轰动效应,播报的体育信息过度娱乐化,不偏重体育信息本身,而将重点放在了运动员的隐私及花边新闻等方面。强加娱乐性的装饰手段,使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发生质的变化,严重影响新闻在人们心目中的公信力。信息监管力度的缺失及不足,使得基本上掌握这种信息技术的个体,都可以参与其中,畅所欲言。网络技术的虚拟化和个人化,大大增加了信息监管的难度。并且一些公民缺乏应有的道德观念恶意传播低俗、血腥的内容且屡禁不止,更有网民盲目跟帖,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导致了许多体育新闻偏离了真实性,同时也影响和侵犯了许多体育明星、机构等的隐私权和名誉权。虚假信息泛滥,信息内容过于表面化,缺乏深度和创新。真实性是任何新闻信息都要遵循的原则,任何凭空捏造的新闻消息都不叫新闻,体育信息也不例外。而新媒体自身的特点使其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为虚假信息提供了可能的存在空隙。新媒体时代是个高度开放的“世界”,是信息者传播、发表个人观点不受任何机制限制的平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平台进行消息,没有约束的自由,使各种虚假消息、过激负面的言语横行,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造成了体育价值观的扭曲。 3结语 在现代科技进步中,新媒体的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型手段,因自身独特的优点和传播特质而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和追捧,它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大众观看体育比赛、获取体育新闻的方式。在运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体育新闻信息的同时,对于其消息影响的分析不仅要考虑体育新闻传播方面的原因,也要从传播学基础理论的角度考虑。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使体育新闻传播一次次有了新的改革和质的飞跃。新媒体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可以借鉴传统媒体所特有的优点,实现二者的最佳整合和互补。 作者:蒋琪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长岗校区 体育新闻论文: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思考 摘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传播领域,其变化非常显著。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各种新媒体逐渐出现并广泛被人们认可、接受、应用。然而,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并未消失,而是融入到了新媒体传播媒介之中,与新媒体相互交融,这种新旧传播媒介融合发展的局面,使得体育新闻传播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媒介融合;体育新闻;传播特征;发展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得到了高速发展,越来越成为新闻传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在网络普及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媒体,以便利、快捷、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优势,成为备受人们青睐的信息获取途径。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体并没有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消亡,而是迎合时代的发展需要,与新媒体融合共生。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的传播特征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1媒介融合概述 媒介融合是当前新闻传播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学者就认为,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会因时代的发展而受到各种新媒介的冲击,并且,这种困扰在未来也不会减弱,为了自身的发展前景,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必将与新的新闻传播媒介相互融合、相互合作。事实证明,美国学者的预测是正确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介不但没有消失,反而与新媒介共存,各自发挥优势和作用,吸引着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所以,媒介融合既不是传统媒介的消逝,也不是新媒介的独存,而是新旧媒介的和谐共生。 2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的特征 2.1竞技体育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主体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竞技体育以其场面壮观、紧张、充满悬念等引人注目的特点,成为体育媒体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主要内容,其以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为载体,突破了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将竞技体育报道广泛传播。其通过电视或网络视频传播,完整呈现了激烈的对抗场面和紧张的对抗过程,凭借优质的画面效果,俘获了众多热爱体育人士的心。 2.2体育新闻传播的娱乐化倾向明显 面对媒体种类繁多、媒体数量与日俱增的竞争压力,如何在压力中站稳步伐,成为许多新闻传播媒体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随着现代生活娱乐化特征的凸显,新闻媒介为了提高自身的商业化运作力度,逐渐向新闻传播的娱乐化趋势发展。从本质上来说,体育就是一种娱乐项目,体育精神与娱乐精神相互融合,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可以使体育赛事更加生动有趣,充满戏剧性,更受人们的喜爱。 2.3传播方式丰富多样,传播内容丰富多彩 由于社会上的人群年龄层次、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他们对于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的追求也不尽相同。新闻传播媒体是面向社会大众的,为了迎合不同人群的需要,其传播方式和内容也应该多样化。现代体育新闻传播媒介更加重视以简单明了的方式与观众互动交流,电视网络新闻传播视听节目将图片、文字、动画融于一体,克服了传统电视传播浅白表达的缺陷,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因而更受人群的喜爱。 3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3.1体育新闻传播与现代化技术紧密结合 体育新闻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不同时代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发展水平。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的表现形式朝着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传播方式层出不穷。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不仅能够提高体育新闻传播的速度和效率,还能使体育传播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3.2以传播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化 商业利益的主要来源是消费者,随着消费者地位的提高,新闻传播媒体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新闻传播也必须以受众为中心。传统的体育新闻传播媒介重视传播者的权威性,传播内容受传播者控制;在现代这个消费主义蔓延的社会,重视受众的观点和意见,关注并满足受众的需要,在新闻传播领域越来越成为共识,体育新闻传播媒介也正在秉持并倡导这一理念。 4结语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各种新闻传播媒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并渗入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体育发展,中国也逐渐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体育及其相关的新闻传播不断发展,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对于体育娱乐和体育健身知识的需要。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体育新闻传播的方向也将与时俱进,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步。 作者:刘云 单位:河海大学 体育新闻论文: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摘要: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新闻传播人才亦是如此。本文立足于媒介融合时代的新特点,对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创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媒介融合时代的特点,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方案提出了新的观点。笔者对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探讨,旨在为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使其能够满足当前的时代特征和传媒行业发展的需求,从而使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媒介融合;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并在传媒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新旧媒体的界限日渐模糊,媒介受众也由大众化向分众化转变,媒介融合时代悄然来临。媒介的融合发展对传媒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更加娱乐化的体育新闻报道中。因此,探索更加适合媒介融合时代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方案势在必行。 一、媒介融合时代传媒融合的特点 21世纪是媒介融合时代,网络、手机等新媒介出现并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媒介。同时,人人都可以是新闻的传播者,现代传播成为平民化甚至是全民化的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开放与多元,传播渠道的多元使受众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受众向分众化转变。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融合成为趋势。但同时,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传媒发展中也存在诸如新闻真实性存疑、传媒公信力降低、受众选择性困惑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规范。 二、媒介融合时代对体育新闻传播者的新要求 相较于其他新闻传播者而言,受众对体育新闻传播者的要求更高。体育新闻传播者不仅要懂体育、爱体育,拥有海量的体育知识,同时还要拥有敏锐的判断力与独到的见解。媒介融合时代对体育新闻传播者提出了新要求。 (一)运用多种媒介搜集与整理数据 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新闻传播者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海量的体育数据与丰富的体育知识是体育新闻报道的先决条件。一篇好的体育新闻报道,不仅要有记者的观点与见解,同时还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大数据的来临使得数据的搜集与整理不再复杂,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进行各种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所以,运用各种媒介搜集、整理与分析数据,是一名体育新闻传播者应掌握的基本能力。 (二)综合应用多种媒介渠道传播体育新闻 媒介融合时代,多种媒介使用统一的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数字工具和数字语言,形成了大众传播特性、艺术表现形式和数字技术平台紧密结合的融合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实现传播效果的优化,体育新闻传播者亦是如此。体育新闻传播的特性要求体育新闻报道风格的娱乐化与内容的专业性。所以,体育新闻传播者在进行体育新闻报道时,既要hold住官方文章,又要能报道街边趣闻,同时还要善于捕捉竞技场上潜在的新闻。使用数据工具与数据语言进行多种媒介渠道的报道,是体育新闻传播者必备的能力。利用多种媒介进行报道,要求体育新闻工作者写出适合各媒介传播特性的各种风格与体裁的文章,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新闻策划能力,策划出适合各种自媒体传播的“萌文”。当然,图文的处理与音视频的制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分析 中国的体育新闻专业教育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1983年上海体育学院试办体育新闻专业方向。据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的体育新闻专业方向点已达20个左右,主要分布在体育院校、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院以及民办学校和其他社会办学机构。其课程设置大多以体育新闻评论、体育新闻学、广播电视概论、网络传播理论与务实、电视新闻务实、新闻摄像、体育新闻传播学等为主。但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亦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体育新闻≠体育+新闻 体育新闻专业成立至今已经培养了几代优秀的体育新闻人才,但体育新闻人才的培养仍然存在课程设置问题及教材问题。目前,国内有的体育新闻专业教材包括郝勤的《体育新闻学》、毕雪梅等的《体育新闻学概论》等。虽然弥补了体育新闻专业教材方面的空白,但是部分院校仍然将体育新闻专业停留在新闻传播学理论与体育简单叠加的层面,缺乏课程设置的专业性。 (二)师资结构有待调整,师资力量亟待加强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虽然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体育新闻教育仍相当于起步阶段。随着新闻媒体的更新换代,专业教师仍处于较为缺失的状态。绝大部分院校的体育新闻学教师由高校新闻学或专业项目教师担任,缺乏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专业性和深度。 (三)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 由于师资结构存在问题,学生能接触到的有体育新闻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较少,使得目前我国体育新闻教育实践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师资方面的问题,还使学生最后的实习环节受到影响。首先,部分院校没有设置实习部分,即使设置了,对学生的实习地点等也没有做过多要求。其次,部分院校设置了对口的实习基地。此举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习难的问题,但部分实习基地的建设尚未落实,或者无法跟上时代要求,这也成为制约体育新闻专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四、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研究 为应对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满足当前体育新闻报道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对当前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性改革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当前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应该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我国高校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问题,培养的学生多是理论知识掌握得多,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亦是如此。如何进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打破专业壁垒,调整课程设置,增开融合型技能专业课程 当前,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体育新闻学、体育电视编导、体育广告学、体育播音主持等相关专业都是分而立之,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安排也都是基于该专业设置形式而形成的。这种专业和课程设置模式造成了各专业之间人才培养的割裂,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必须要打破专业壁垒,调整课程设置,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基础扎实、技能多样、适应媒介融合发展需要的传媒人才。同时,为了适应媒介融合时代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主流化发展的趋势,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传统体育新闻专业开设的采、写、编、评、摄等核心课程之外,还应开设摄影摄像基础、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以及包含有音视频与图文立体交互设计的多媒体交互设计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网络、手机新闻的采编、制作能力。同时,还可以进行网络传播用语与网络受众特征等方面的课程培训,使学生快速掌握网络受众的特性,方便学生在网络传播的实践中,尤其是在娱乐化的体育新闻传播实践中快速上手。 (二)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媒介融合技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现阶段,在我国的体育新闻专业中,与媒介融合相关的课程教学工作做得并不好,其主要原因是缺少拥有媒介融合技能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关键所在。由于传统的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弊端,院校现有的教师往往只对某一类媒体有较深的认知和了解,对其他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的认知和研究则相对缺乏,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与掌握更是少之又少。体育新闻传播者独有的体育属性要求体育新闻专业的教育与普通的新闻学教育不尽相同,体育新闻专业的教师更加侧重对体育项目的熟悉与了解。因此,教师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应该时刻关注体育比赛与体育新闻,对某个或多个体育项目进行深入了解,以便在教学中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领学生对体育的爱好与关注,加深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与思考。 (三)整合实践平台,创建媒介融合实验室 对于传媒专业而言,完备的教学实践平台是培养传媒人才所必需的,体育新闻也是如此。早在2008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就投资数万元建设了仿真媒体生态环境的媒介融合实验室,并开设了我国第一个本科媒介融合专业。其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人才,特别强调理念和技能双管齐下的培养模式。当然,就现实情况来说,建设媒介融合实验室需要高昂的费用,这对于国内很多体育院校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幸运的是,媒介融合本身也为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便利。例如,电脑PC机和智能手机等网络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能够自己开设个人网页、个人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并在上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PR、EDIUS等软件工具进行音视频的制作,并通过网络相互转发与评价,在互评中得到提高。还可以将这种平台与学院已有的教学实践平台相连接,大大强化学生各种媒介技能的训练,取得更好的培养效果。 作者:魏月姣1 张小燕2 单位:1.武汉体育学院 2.湖北工业大学 体育新闻论文:体育新闻传播手机媒体影响思考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而技术的进步让手机的功能不断增加,除去发短信、打电话等基本功能外,手机的功能更加趋向于娱乐化。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手机媒体发展初期就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21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之骄傲、兴奋的一件事——申奥成功,北京成为举办第29届奥运会的城市,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在第一时间将此消息带到了中国人的耳边。 关键词:手机媒体;体育新闻;传播;影响 一、前言 如今社会信息高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其他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信息源内容多样、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等特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的增强,手机媒体的便携性打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使人们能随时随地接收具有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新闻,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手机媒体的广泛使用给体育新闻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下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 (一)手机媒体化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另据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截至2014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12.8亿,普及率为94.5%,手机用户的增加大大促进了手机媒体的发展。例如,就当代大学生而言,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天有70%的时间都在使用手机。大学生基本都通过手机来获取外界信息,每天在手机上浏览新闻、看视频、收看直播、关注微博等,一步一步地成为“手机党”、“低头族”,这些调查研究表明手机已经高度媒体化。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特性相契合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有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的优点,并且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与手机媒体的特征相契合。由于体育具有竞技性质,人们往往希望能在第一时间观看到体育比赛。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不能守在电视、电脑前观看体育比赛。手机媒体的发展打破了这一限制,现在一个NBA球迷如果要选择观看一场NBA篮球常规比赛,更多地会选择打开手机,登录新浪、风云直播等网络平台观看比赛,真正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观众已经不多了。手机媒体的便携、可移动性正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欣赏比赛的需求,手机媒体的时效性与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完美契合。 三、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体育新闻语言的改变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专业性、竞技性等特征,对部分观众而言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的体育事业受到普遍关注,直接促进了体育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新闻播报正逐渐以准确、简练、具体、快速、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报道,更多地使用大家熟悉的语言来进行体育新闻传播。据笔者了解,在80年代,篮球赛的播报更多地存在于各个体育院校中,直到后来,各种篮球比赛正式进入电视直播,才慢慢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最开始,人们并不怎么了解篮球比赛的过程以及篮球比赛的规则。如今,由于手机媒体简洁易懂的播报方式和体育语言的通俗化,使篮球成为最受大众关注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可见,这种新闻语言的改变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手机媒体提升舆论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手机媒体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传播者与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用户在收看体育节目的同时,可向平台发送自己的观点,与体育爱好者进行交流,特别是当下QQ、微信、博客、微博的发展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笔者作为一名资深的体育迷,经常在微博上与广大体育迷进行交流互动。每逢较大的体育赛事,微博首页会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赛事情况,广大体育爱好者便能在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观赛体验。在激动的时刻表露喜悦,在沮丧的时刻发泄不满,在喜欢的运动员或球队输了的时刻吐槽,和大家分析失败原因,在支持的球队不负众望获得冠军的时刻分享欣慰和无比激动的心情。再加上如今体育直播、转播中,直播员为增加收视率,也会以有奖竞猜、上墙等形式,或者发表一些自己幽默的观点来达到互动效果,从而促进体育新闻的传播。 (三)手机媒体使新闻进入融合及整合式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媒体与新兴媒体正在逐渐融合。中国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加、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很大一部分“手机党”、“低头党”通过手机媒体来获取新闻资讯。传统媒体在这一状况下,为了谋求发展不得不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例如,报纸行业。新兴媒体的发展给传统报纸行业带来的冲击是最大的,用户能在各大手机新闻媒体上获取报纸上的各种信息,这就使人们购买报纸的需求减少。为了寻求报纸业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发展的整合式传播道路,手机报应运而生。 四、结语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传播速度快、方式灵活、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状况,体育新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是必然趋势。在这一条件下,新兴媒体以自身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逐渐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主流,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 作者:魏瑾 单位:云南工商学院 体育新闻论文:体育新闻传播现状与理性发展探讨 1体育新闻传播现状 1.1新闻价值低廉,文化内涵低俗 当体育新闻所报道的焦点已经远离体育赛事中的拼搏精神,漠视运动员精湛的技巧,忘却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壮举,而独关注体育明星的私生活,甚至体育比赛中的美女球迷,体育新闻传播逐渐开始走向低俗化。 1.2失实新闻泛滥,炒作内容肆虐 新闻传媒的第一原则是真实原则,新闻的核心价值也在于真实性。然而,现今体育新闻传播一方面是用大量失实新闻报道欺骗受众。一方面,是用炒作新闻强制吸引受众注意、为求实现其直接或间接的商业利益。 1.3人文精神缺失,狗仔乱爆隐私 狗仔这一舶来词,当下正泛滥于体育新闻圈。一批素质低劣的体育记者利用各色偷拍器械与方式,私爆体育运动员的私生活,将偷拍资料冠上噱头十足的标题,哗众取宠,完全不负责任的敷衍受众群。列如,孙杨奥运夺冠后,许多体育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其女友为叶诗文,后经证实并无此事。 1.4从业人员失德,媒体管理不利 体育新闻具有鲜明的实时性,娱乐性特征。从业人员往往为抢占点击率、收视率不顾原则,抄袭或者直接剽窃他人稿件。我们通过各大体育网站看到的体育新闻往往如出一辙。一些小型门户网站甚至没有发稿门槛,匿名,假名都能发表体育新闻,直接降低了体育新闻质量。 1.5关注重点趋同,漠视群众体育 我国推崇以人为本,群众体育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体育新闻极少关注群众体育,各类体育新闻传播根本毫无群众体育消息。群众体育长期被各大体育新闻媒体漠视。这不利于群众体育素质的提高,继而也会影响群众对体育新闻传播的接受度。事实上,我们身边每天进行着丰富的群众体育项目,各种民间组织的精彩赛事,交谊运动都是能使群众产生强烈共鸣和亲切感的体育新闻。然而我们的广大体育新闻媒体,为追求眼前更大的利益,忽略了体育新闻所应发挥的本质效用。 2完善体育新闻传播缺陷的对策 2.1健全体育新闻律法 法律法规作首先为国家所认可,由国家强制实施为手段,用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在体育新闻传播治理中应当发挥其强制力和约束力的作用。体育新闻相关法律的及时出台能有效减少体育新闻传播中的不正行为。相关律法应明确体育新闻传播中违法违规行为的具体界定。确立体育新闻违规违法行为惩罚与罪责制度。落实体育新闻传播制裁的执行机关与部门。 2.2加强媒体间相互合作 在激烈的新闻传媒竞争环境下,只有加强媒体与媒体间的合作,使优势得到互补、资源得以共享,才能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达到双赢。网络媒体得到传统媒体的有力支持就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例如:腾讯体育这一成功的体育新闻网站,其背后有南方都市报、成都商报、新闻晨报等等数十家纸质媒体的合作与支持。 2.3严把出版内容 纸质体育新闻传播类容由专业编辑根据传媒正确的的价值取向,新闻立场等进行打磨雕琢,严格把关审核后,方能出版发表。同时网络体育新闻内容,可由网络管理部门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过滤。网络管理部门可建立如百度类搜索引擎抓取关键字的数据库,一旦发现不良体育新闻内容,强制进行干预。 2.4加强从业人员素养与职业道德 首先,应当提高体育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通过专家授课学习专业知识,牢固对体育新闻把握的基础,强化视觉、听觉、和文字的的运用技巧,培养出真正利于体育新闻传播的优秀人才。其次,提高体育新闻从业者的文化知识涵养,让体育新闻传播涉及面更广,体育新闻内涵度更深。再次,应给予工作和道德表现突出的新闻媒体或个人表彰;对体育新闻传播中的不良媒体与个人进行批评或降低信用度,使得体育新闻媒介或新闻工作者不断维护自己的信用度。最后,成立体育新闻传播鉴定考核部门或委员会。定期对体育新闻传播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知识考核,保证体育新闻传播良性发展。 2.5丰富体育新闻层面,关注群众体育 以群众为基础,大力支持群众体育事业发展,配合群众体育活动报道。在体育分类中可直接增开群众体育专栏,赋予体育新闻传播亲民性,丰富性,提高全民体育参与感,进一步扩大体育新闻传播受众群。 作者:沈一岚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体育新闻论文:数字化时代体育新闻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 要 伴随着当代数字化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体育新闻的传播途径、传播速度、受众人群、信息渠道的真实和准确性等方面均受到了挑战。本文讨论了在新数字传媒条件下体育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体育新闻;机遇挑战 新闻领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转变,广义的新闻领域包括体育新闻,数字化时代是相对于以往纸质化时代而言的,数字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是伴是伴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而发展起来的,我们的整体大环境在发生变化,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对于每一位新闻从业者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今席卷全球的是数字化、全球化、智能化、市场化。这些因素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如何在特定的国家和新闻市场得到发展,都是由体育新闻所在的特定文化和经济环境所决定的。全世界的体育新闻有相同点,也有些许的不同。 1 体育新闻工作者的机遇 1.1 互联网信息量的增多,便于记者找寻资料和新闻 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巨大,我们说现在的云储存的文字,是过去几百年文字的总和都比不了的,可以用海量来形容。这里面自然不缺乏体育新闻。很多人将网络当作信息的来源,特别是运动队的官方网站上的独家内容,通常会成为记者们驻足的第一站,他们在这里寻找运动员或运动队官方的言论然后加以引用。比如网络上刊登的一个足球队的介绍,足球俱乐部的官方网站会登载他们所收集的素材和内幕消息,并把这些给俱乐部认可的媒体平台。比如天津权健和泰达足球队的介绍,因为是本地的足球队,那么本地的今晚报体育记者就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独家去采访和挖掘关于这两个队的一些新闻。比如,权健新的掌门人卡纳瓦罗,还有糜昊伦、王晓龙、杨善平、王永珀、比利时队国脚维特塞尔、巴西人帕托、韩国球员权敬原等7位新援。这一个很重要的体育信息,肯定对于权健俱乐部的球迷来说,是很重大的。球迷就想继续去跟进了解这些后续的新闻,比如转俱乐部会费是多少,今年权健目标是什么等等。这些官网新闻一部分可以及时的反馈给体育新闻工作者,记者就好去挖掘整理。满足体育爱好者的心理。 1.2 数字化媒w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体育新闻和其他新闻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我国体育新闻的发展是我国新闻发展历史上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注体育的人数众多。体育新闻是新闻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现在有24小时滚动新闻频道,播出体育频道和体育新闻,比如说乐视网的体育频道。这在过去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记得央视5套的《天下足球》的刚开播,对于球迷来说简直就是沙漠中的绿洲一样的存在,收视率爆红。随着数字化传媒快速发展,新闻速度更新越来越快。 数字化时代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前完全独立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媒体之间的协同合作越来越多。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是分工细化,分工细化而联系又紧密,就像汽车流水线一样。以前体育报业是体育报业,媒体是媒体。好似是两家不同的产片。如今数字化把两家牢牢的拴在了一起,新传媒行业诞生。市场是目的,数字技术是推手。数字化影响下,体育新闻和其他新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有利于体育新闻的良性发展。 2 体育新闻工作者的挑战 2.1 “一直在线”的体育新闻记者需要数字技术的协助来拓展专业技能 媒体大环境的改变,影响了我们各行各业。体育新闻人过去是一台摄像机、一个话筒、一支笔走天下。如今智能手机是体育新闻者的随身必带,它沟通了前方和后方,方便二者的联系。可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录音笔都是记者们的法宝。有了无线技术,记者可以“在路上写稿”以及在各种媒体平台间传递文本,他们还可以通过博客和微博消息和言论。随时随地都可以利用数字化的产物来工作。24小时都可以体育新闻,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随之而来的是技术上的要求,体育新闻工作者也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数字技术的知识,熟练运用各种编辑软件,包括剪切,后期制作等,有的体育新闻者是一人多能,记者、制片、剪辑、混音都行。所以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同时要求的是体育新闻传播者的技术更新。 2.2 体育新闻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降低,报道的深度减弱 数字化时代下,体育新闻的传播速度和传播途径不断加快加大,但是体育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降低。过去传统的新闻,可以是去采访,回来在采访稿的基础上再编辑体育新闻。现在是随手转发就可以是新闻,所以新闻的真实性就降低了。新闻竞争加剧,同行的竞争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过去传统体育新闻媒体数量不是很多,现在数量增加,大家都想要最新最吸引人眼球的消息,那么重视速度和数量的同时,质量就很难保证。 新闻变成快餐文化的一部分,只需要看看标题就可以,标题标新立异,新闻内容空洞无趣。数字化时代体育新闻的来源更加灵活,但是可信度和能带给我们启迪的新闻在变少。网络上素材的准确性也需要核实,常常需要记者走出办公室并与人们进行交流。写体育新闻不再是难事,而是动一动鼠标的问题,看看微信、微博的问题,所以新闻的内涵和深度就不会过多的去关注。转发就可以。 综上所述,数字化时代是个好时代,同时也是个充满无数挑战的时代。机遇和挑战共存。体育新闻会一直是个让大众关注的新闻类型,体育新闻的发展也会十分迅速,数字新技术的应用会不断给体育新闻带来活力。体育新闻从业者也要好好把握时机,更好地将过去的纸媒行业时代的优点和现代的数字化时代相结合。体育新闻在这个商品经济时代下如果要继续健康前行,势必要全体体育新闻工作者齐心协力地去为理想而奋斗。 体育新闻论文:手机报与微信媒介下传播体育新闻的发展 摘要: 作为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生力军的电子媒体如手机报,微博、微信等,虽然其存在历史较视屏性媒体短,却迅速已成为当代新闻报道最大的力量,也使体育新闻报道在形式、内容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报与微信媒介电子性大众传播体育新闻报道的发展将成为今后的生力军,这对我国电子性大众传播媒介的体育新闻报道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手机媒介;微信;传播;体育新闻;发展 0 引言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术界学者开始关注着体育产业,虽然,对体育产业无论从现状、含义、发展方向、经营管理、目标策略等早已有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那就是大众传播媒介和体育产业之间的特殊关系问题很少被学者所提及。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大众传播媒介和体育产业之间有着越来越不可分割的联系。体育产业化的进程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而伴随着体育产业不断深入的发展,体育也逐渐成为大众传播媒介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代社会,体育产业有着不可取代的功能,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但同时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政治,社会舆论等。如今,影响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就是大众传播媒介。最近几年,媒体对体育产业的宣传力度加大了,一方面,在我国在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重大进步进行了大力宣传,从而开放体育竞赛市场的。同时,在另一方面,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优秀的体育比赛节目,让观众看到职业化,正式化的比赛所带来的各种收益,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如今,手机报与微信媒介媒体成为了最直接、最便捷的传递信息和影响大众生活的方式之一,在当下的知识经济时代,体育产业和煤体的关系必将愈加亲密。 未来社会必将越来越重视体育和体育新闻,究其原因是因为体育新闻和体育的性质以及社会对其的需求心理决定的。 1 体育运动的特点和它的社会影响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满足,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因此,体育运动日益受到大众青睐,越老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观看体育赛事、参与体育运动。体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青睐是因为它有自身的特点: 1.1 体育运动具有激励促进性 体育是除了战争之外最能够激发一个民族感情的社会性活动,它具有很强的激励促进性。例如,在奥运会和亚运会举办期间,可以说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国人都在关注体育健儿的表现,为其呐喊助威。第三十届奥运会结束后,我国体育健儿获得的金牌总数位居世界第二,几乎全国人民都在为他们喝彩和骄傲。大到国外有的球迷为了给自己的国家运动员加油,甚至租赁飞机穿越数个国家到举办赛事国家观看比赛。小到在学校操场举办一场拔河比赛,都能够引发成百上千人围观。 1.2 体育运动具有凝聚团结性 体育拥有极高的凝聚团结力。以足球赛比例,每逢比赛体育场必定是人山人海,并且还有不计其数的人在通过视频的方式观看。萨马兰奇说,全球有1/3的人通过各种媒介注意着第30届奥运会的动态。一个阶段内地球上都在讨论奥运会。我国一年一度的龙舟赛,每场比赛的观众也在万计以上。 1.3 体育运动具有多式多样性 体育运动种类丰富,仅仅被列入W运会项目的就有25个之多,没有被列入奥运会项目的更是不计其数。种类繁多的体育项目,为各式各样的人提供了运动空间和机会,把大多数人吸引到体育上来。 1.4 体育运动具有连续不断性 体育的连续不断性表现在许多方面,一场正规比赛有最初的选拔和初、预、复、半决、决赛等;一项连续进行多届的赛事,如奥运会,每四年举行一届,已经持续百余年。因为它的连续不断性而使竞争越发激烈,人们对它的热情从未消减。 1.5 体育运动具有欣赏观赏性 体育是健美的总称,分为健和美,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精华,人们在赛场上运用各种方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大家在观赏体育运动不管是力度、迅捷度、技能、机智度还是形态时,表现得异常陶醉。 1.6 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固有属性。竞争是人的本能属性。在非战争时期,人们就用体育来判断孰弱孰强。竞技体育激励着个体和群体,对他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体育的较强竞争性使得其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强烈关注,并且传播媒介和社会也对此乐此不疲,积极的为更加广泛传播体育运动发挥作用。可以说,当下社会没有任何一项活动能够像体育一样,引发全民关注和追捧,并被迅速的、全方位的传播到地球的每个角落。因此,它成了一些企业借助的媒介,他们意图凭借体育的广泛传播性,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更多的人。 2 体育新闻的特性以及它的社会地位 体育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依赖新闻传播,因此,体育新闻就是体育活动为新闻原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体育新闻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属于社会新闻范畴。所谓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新的社会状况的写真,是对重要事实的传播。换句话说,新闻同时也是报纸,微信,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以及电视台等多个新闻机关对于最新的社会事件或政治事件进行报道或对其评述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总而言之,它是社会信息的总称,而新闻的特性便市使之产生一种特殊的社会效应: 2.1 体育新闻产生的信赖性效应 “真实”是新闻的主要特征,不是虚构的东西,而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新闻的生命就是真实,假报道本质上并不能算作新闻,它和造谣没有区别。新闻只有具备真实性特质,才能在社会上存在较高的信赖性效应,从而发挥巨大的传播作用。 2.2 体育新闻产生的快速性效应 新是新闻另外的一个特性。而要想做到新,必须首先做到快,即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最新的事实。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闻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且人们对新闻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视现场直播碍于技术和设备等要求,往往滞后于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消去了新闻原体和新闻受体之间的距离,让新闻受体直接表述自己的感受,更加快捷准确。 2.3 体育新闻产生的轰动性效应 在传播出去一项社会活动之前,任何社会活动的影响力都是没有的,但经过新闻媒介传播后,在短时间内就可以社会上造成轰动性效应,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这种轰动性效应还会不断发酵,造成更大的轰动性效应,比如约掐逊服兴奋剂、苏联政变等新闻,一旦被新闻媒介传播后立即就造成了全球性的轰动效果。 2.4 体育新闻产生的全息性效应 新闻具有很广的覆盖面,一旦出现一个重大的事件,就可以在短时间之内迅速的在某个地区,甚至全球广泛传播。例如,在巴塞罗那举办的第25届奥运会,只要有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地方,就可以接收到相关的赛事信息。 2.5 体育新闻产生的选择性效应 全球通过成千上万个电台,电视台,频道传播新闻,更有数不清的报纸采用难以计数的版面和各种语言传递信息。然而,这种信息都是先选择后传递的。并且对于信息的选择是双向的,新闻受体也在选择自身感兴趣的信息。 上述由体育新闻产生的五个方面的效应让新闻传播变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与传播界打交道,不去了解社会信息的人,是少之又少的。 3 大众的信息需求心态 社会大众是接受信息的群体。他们期望从传播中得到什么呢?大致能称为“五求”: 3.1 追求思想动力 从传播中获得精神层面的力量,其中包括长期的、短暂的、立竿见影的、耳濡目染的。长期的为精神层面的教育,短暂的为精神促进。如共产主义、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的教育,使人们受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启发,更加明确自身的行动方向,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短暂的精神促进,能使人们产生必胜的决心,更加坚定的向自己的目标出发。 3.2 信息的需求 任何一个体,都期望更快更多地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要想满足这一点,只能够从传播中去获得。这是人们仅次于娱乐之外的对传播的又一大需求心态。这种需求信息的心态会根据文化素养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文化涵养较低的,则更偏向于娱乐需求。 3.3 追求知名度的扩大 通过传播媒介,扩大覆盖笼罩面,而且随着传播的加强而不断加大影响力。这种追求在政治界和商业界更加强烈的表现了出来。因为,他们急切地想让社会知道他,熟悉他,因此充分利用传播媒介来摇旗呐喊 。 3.4 追求经济效益 若求名与社会效益对应,则求利就与经济效益对应了。而社会效益实现了经济效益。因此,有真知灼见的实业界便灵活运用传播媒介的中介效应,运用媒介将自身传播到社会大众中去,让社会大众了解、熟悉并接受自己,从而得到大量的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发展至今关于电子的大众传播媒介体育的新闻报道已然较为完善成熟,这能够积极促进我国关于电子的大众传播媒介体育新闻的报道。 体育新闻论文:体育新闻娱乐化过度异化及冷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传统媒体的优势逐渐减小,亟需整改转型,探求新的发展方向。就体育新闻而言,因为新闻自身具有鲜明特征,可以轻易引发观众关注,并且带动其情绪,怎样使观众在获悉最新体育新闻的同一时刻还能够体会到更大的乐趣就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因此,娱乐新闻的因素渐渐被融进体育新闻当中,逐渐呈现出鲜明的娱乐性质。然而因为认知的不到位,跟风式的追求娱乐效益,使得报道娱乐化过度异化,呈现出不正常的商业化、庸俗化和狗仔化,需要对其进行冷思考,找出合理的改良策略。 关键词:体育新闻娱乐化过度异化策略 当前,我国的体育新闻呈现出十分显著的娱乐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此类新闻节目的不断涌现、编辑和制作更多的表现出人为干预,同时,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不再集中在体育比赛方面,而是转变为参与相关活动的人员及事物方面,原本严肃、单调的体育新闻不再让人“望而生畏”,变得更加“平易近人”。然而,在体育新闻不断娱乐化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也就是所谓的娱乐化过度异化现象。这些现象虽然使体育新闻变得更为丰富生动,但同时也弱化了其原本意义,不但对受众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成为体育新闻发展的绊脚石。 (一)过于商业化 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异化现象逐年显著,为了快速获得第一手新闻材料,我国很多权威报社通过高额报酬买断运动员的自由,从而得到更多的第一手新闻资料。除此之外,很多媒体还通过较高报酬买断运动员的话语权,使后者按照媒体期望发表吸引观众的言论等。在媒体出现的最早时期,其被定位为实现新闻交流与舆论监督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改变,体育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体育媒体的竞争逐渐呈现出炽热化,十分激烈。历经近几年的发展,为了跟上市场发展的脚步,体育新闻过于娱乐化,原本的意义逐渐被弱化,其最初的功能定位和初衷不复存在,异化愈加明显。 (二)过于庸俗化 在体育新闻逐渐步入娱乐化的过程中,一些媒体为了获取更多观众的瞩目,在播报的方式上一味地仿照国外媒体,含有“情色”的花边新闻成为主要内容,更有甚者,刻意制造相关新闻,以获取最大利益。比如新世纪初的《南方体育》,将“性感和美丽”元素融入到新闻当中,大幅度的刊登足球宝贝照片,将其放在报道首页,甚至毫无掩饰地展示出甲A图片特级,以此增强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而后,女性腹部以上的照片成为很多媒体封面,意在借助女性独特的性别魅力给观众带去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甚至在一些体育新闻当中,文字描述可以隐晦的指向人体敏感器官,内容过于庸俗化。 新媒体的崛起,使多个行业都看到了媒体行业的可观利益,转身参与竞争,特别是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后者为了保住自身的牢固地位而大范围撒网,极力搜寻第一手新闻资料。比如明星隐私、桃色新闻,抑或相关丑闻,而这些明星也不乏著名教练、运动员或者产品代言人。一旦获取此类新闻爆料,媒体就会花较多人力和物力持续挖掘潜在资料新闻,使观众长时间沉浸在此类刺激性新闻的感性体验当中。 (三)过于狗仔化 “狗仔”一词最早来源于香港媒体,而后被观众熟知。所谓的狗仔们不断四处搜寻相关新闻资料,相关报道或夸张,或刻意,使观众一时难以辨别真假,同时体育相关人士对狗仔也是“敬而远之”,生怕自己的行为被报道出来,而后陷入各种风波当中。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体育媒体为了保证自己的市场地位,而选择跟风屈从,一切以经济利益为首,而忘记了自己作为体育媒体人应有的职业道德,不再注重新闻应有的社会价值,甚至将新闻应有的权威性搁置一边,将娱乐化报道作为新闻的主要内容,通过哗众取宠的方式吸引观众,该现象一经出现便一发不可收拾。 冷思考 根据马克思主义思想,异化与变化都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现象,二者并无差别,一定程度的异化能够推动新兴事物的更好发展,但同时异化的程度一旦超越特定范围则会成为新兴事物发展的绊脚石。在娱乐报道中,新闻呈现出通俗化和娱乐化,这些都无可厚非,然而假若娱乐性成为报道的关键,那么新闻自身就失去了原本价值和意义,其客观性、评判性、人文性都难以体现出来,只剩下娱乐,长此以往,必然会呈现出商业化和庸俗化,新闻内容毫无价值。体育新闻也同样如此,如果过度异化,那么就会使体育新闻的正常健康发展受阻,进而对社会和谐造成不利影响。但是,如果在合理的范围内使体育新闻娱乐化适度异化,则可以推动此类新闻发展更上一层台阶,同时也是发展需经历的必然阶段,是体育新闻变革的关键,假若能够抓住这一时机,有效合理利用,那么将会使全体体育新闻事业健康积极发展。体育新闻娱乐化过度异化的缓解是一个长期持续性改进的过程,并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将其调节至合理范围。因此,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找出应对策略,使体育新闻在适度范围内娱乐化,保持新闻的原本社会价值。 应对措施 (一)加强行业自律 体育新闻娱乐化过度异化现象日趋严重,究其根本,在于对此类新闻的定位不明确,而这一现象则是由于相关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而引起。这里所指的素质,不但包含了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公德意识,同时还包含了其自身的品行操守。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经济利益不应该成为任何媒体追求的关键,各个媒体都应该肩负起自身的社会使命,传播体育文化,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人文关怀应该是每一个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在无形中对其言行进行有效约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体育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不但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性知识,还应该具有相应的编辑能力、了解和掌握体育比赛的内容。 (二)加强引导与监督 在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发展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体育媒体以市场发展为导向而寻求生存和发展无可厚非,但是却不能像无头苍蝇一般四处乱撞,一味地迎合市场,而应该时刻以职业道德底线为发展根基。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应规范来对行业行为进行约束,有效引导后者良性发展,从而规避体育媒体将经济利益作为首要追求。比如可以建立一些监督制度,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特e要加强对庸俗新闻的整改。另外,将公众作为体育媒体监督的重要力量,体育新闻从业者应该铭记自身职责,充分利用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将真实的体育事件报道给观众。如果体育新闻陷入低俗化,那么不但会对从业人员的自身发展造成阻碍,同时也对体育行业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应该加强引导和监督,从根本上规范媒体行为。 总之,将体育新闻娱乐化可以提高观众的兴致,但是一定要合理掌握住娱乐的“度”,特别是在当下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更应该进行长远规划,不能一味地将经济收益放在首位,而忽视新闻的真正价值,导致体育新闻娱乐化过度异化。所以,体育新闻媒体必须加强行业自律,同时相关部门加强引导和监督,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在呈现真实新闻的同时,呈现出一定的娱乐性,推动体育新闻健康发展。
生物教育论文:谈生物学核心概念及其教育价值和教学理解 一、生物学核心概念及其教育价值 美国课程专家H. Lynn Erickon在“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一书中指出,核心概念是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概念。费得恩(Feden)认为,核心概念是学生将学科的事实和现象忘记之后,仍然留在记忆中并能应用的概念性知识。戴维(Davy)则认为核心概念构成了学科的骨架,具有迁移应用的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生物学核心概念与生物学事件、生物学事实和生物学现象一样,同为生物学知识。但从教学角度看,分属“为什么”(概念性知识)和“是什么”(事实性知识)两个层别。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在众多的生物学事件、生物学事实、生物学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推理出来的结论,是对同一类生物学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例如“稳态”这一概念,就是在分析细胞内环境各种理化因子相互作用现象的基础上,概括出“生物体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状态”这一稳态本质,进而得出其内涵是:机体在遭受外界因素干扰下,依靠体内复杂的自我调节机制,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使内环境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其外延是:所有的生命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理解“稳态”概念的本质,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生命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与事实性知识相比,核心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人们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可以较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有助于形成较好的知识框架,学习更多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而不是对事实的记忆。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核心概念的教学理解。具体而言,就是要以生物学现象和事实为载体,把握生物学核心概念的要素和内涵及其外延,领会其教育价值,形成生物学思维方法。 下面以“稳态”概念为例,探讨生物学核心概念及其教育价值和教学理解问题。 二、“稳态”概念及其教育价值和教学理解 “稳态”概念不仅包涵了生命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稳态并适应内外环境变化,通过自动调节作用在结构与功能上达到和谐与统一,而且它又以“生命系统”与其他相关生物学知识整合。可以构建这样一个存在稳态的知识体系: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一般系统,能让学生明白其实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都是存在稳态现象的,在生命系统内部和生命系统与环境之间信息流动的过程中,都存在着生命系统的稳态与调控,甚至是自然界的一般系统在其变化与平衡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稳态与调节。从而从不同层次和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复杂性和动态平衡性,帮助学生理解各个层次的生命系统是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通过自我调节机制维持自身的稳态,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学观点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同时在构建过程中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更好地训练学生将数学的公式和方法引入生物学研究,形成系统的观点,为学生将来的进一步学习乃至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稳态”概念的教育价值分析 (1)丰富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生命系统是开放系统,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流、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这就决定了生命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无论是个体水平还是群体水平,这种动态变化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否则系统就会崩溃。也就是说,稳态是生命系统能够独立存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维持靠的是生命系统内部的自动调节机制。关于这种调节机制,在个体水平上主要是动物体和植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在群体水平上主要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可见,就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来说,“稳态”概念具有其他概念不可取代的价值,有利于丰富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在把握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中拓展视野 上世纪20年代,奥地利生物学家、心理学家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iatanffy)创立了一般系统论,指出“应把生物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系统具有“整体性”,就是说,不能把系统割裂成要素孤立地去研究,应该注意研究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系统还具有层次性,即从系统结构上看是分层的。系统的最重要特征是稳态。用一般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稳态,有助于我们在把握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中从多个角度认识生命系统的稳态。 生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开放的系统在生命活动中不断地与它所处的外部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调节,这个系统维持着自身的稳态。这个系统的层次性表现在多个方面:细胞是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其上有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每一层次都可以成为独立的生命系统,都存在着稳态,都发生着与环境的交流,都发生着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调节。同时,这一层次和那一层次之间的关系又不可忽略。由此,揭示了生命系统中尺度、结构与功能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生命系统在不同尺度下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结构,尺度与结构决定生命系统的功能。这不仅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拓展了人们研究事物本质的视野。 (3)领悟多种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实质 系统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中学生物学教育一般只能做定性分析。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在构建“稳态”概念过程中要借助于“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教会学生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经常使用的两种逻辑方法——模型方法(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取样调查),在建构“稳态”概念过程中都有很好的载体(例如:设计并制作生态瓶——物理模型,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等等),应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科学方法进行“稳态”概念的学习。 2.“稳态”概念的教学理解 (1)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认识“稳态概念 将生物的个体和群体看作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它们都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信息的传递和自身的调节来达到维持稳态的目的。这是构建“稳态”概念的关键,也是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的一个有效的着力点。 学生在初中阶段初步学习过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无论植物、动物、人体还是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任何一个生命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通过信息的传递,生命系统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通过调节做出应答性反应,从而维持自身的稳态。这是构建“稳态”概念的主线,有利于学生把握相关知识内容之间的本质联系,有利于学生建立整体性的认识。 (2)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帮助学生构建概念 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实验、实物、图片、照片、录像片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将有助于学生对“稳态”这一学科主题的理解和构建。 教科书的图片非常精美,与文字紧密配合,我们得充分利用好这些图片。比如关于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教材写得比较具体,而且配有插图,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同时参考教科书中的图,进行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三者间的关系。在看图过程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识别图中各种结构和成分,弄清各结构间的关系,这是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内在联系的基础。教材提供的插图只反映人体局部组织中的情况,要说明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必要再提供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整体图,有助于学生建立对人体细胞外液的整体认识。 我们也可以选取一些能反映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相关例子的视频画面,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视频画面,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注意不应让学生的兴趣过多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及时结合画面提出有关问题,尽快将学生引入对问题的理性思考,在这样的观察与思考中构建“稳态”概念。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帮助学生构建概念 个体和群体水平的稳态,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稳态失调的结果,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几乎所有人都亲历过诸如发烧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诸多环境问题又是生态系统的稳态失调的结果。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比如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一张化验单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化验单上为什么每种成分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从而初步认识内环境的各种成分是动态变化的;又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让学生领悟到自然界中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教师还可以联系有关沙尘暴的事实,让学生讨论沙尘暴发生的原因;联系密云水库合理捕捞量的确定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事实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相关问题,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关于稳态的自然科学问题和社会科学问题等的报道都将成为学生构建“稳态”概念很好的切入点。 我们不必拘泥于教材中的实例,可以通过一些标志性的问题或实例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列举出更多的实例进行分析,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学生构建概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这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就以“稳态”这一概念来说,就涉及内环境,而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等都很抽象,其动态变化更令学生难以捉摸。 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模型建构、探究与实验、社会调查、野外实地考察(调查)、搜集资料、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等活动,通过这些多样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对稳态的感性认识,促进稳态概念的全面构建。 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化验单都告诉了我们些什么”,讨论“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等问题;结合2008年奥运会,讨论“为什么奥运会上要禁止使用兴奋剂——激素类药物应用的利与弊”,讨论“有氧运动与减肥”等问题;我们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展开关于“粮食重要还是鸟类重要(北大荒垦荒问题)”的大讨论,展开为什么要“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食人鱼能不能成为我们的新宠物”的讨论等等,在这样的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中落实“稳态”概念的构建。 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要求学生“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一活动中,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也能让学生在模型的建构过程中体会群体生态学中的这种动态变化的调节机制,为群体生态中的稳态构建奠定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建立模型的一般步骤,领悟并尝试应用这种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对高中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中应当使学生认同运用恰当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表达某些生物学规律。一定要避免从数学到数学,为计算而计算的教学,比如“种群基因频率的稳定与变化”的教学中一定得注意,数学计算的目的是构建“稳态”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运用这一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关键性事件对概念的构建至关重要。例如组织学生调查“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从揭示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分析因果间的逻辑关系,尽可能探求表面上未直接关联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的关系,例如,人口增长与农药使用之间的关系,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拓展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对策;可以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调查,感受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来体会和运用样方法等等。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亲自调查或广泛搜集资料,再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提高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公众决策的能力。 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理解的要义是:围绕生物核心概念,以生物学现象和生物学事实为载体,把握核心概念的要素和内涵及其外延,领会其教育价值,形成生物学思维方法。 理解生物学科、理解学生心理和理解教学规律是搞好生物教学的三大基石。其中,理解生物学科应当是首要的。 另外,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关键是要把课教得本质、精确、简明扼要、平易近人,这也与教师的生物学核心概念理解水平紧密相关。这就要求教师能透过众多的生物学事实聚焦核心概念,精选生物学事实,揭示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本质的、有利于终身发展的生物学素养 生物教育论文:生物创新教育初探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 创新教育的提出正是社会经济活动对人的要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所谓创新简单地说就是产生一定种类的新的东西,而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形式,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设,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个体身上的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创新潜能引发出来,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创新的思想,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创新行为,实现社会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今年6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赋予素质教育以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标志着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创新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这里,本文拟就生物教学创新教育的意义、要求及基本阶段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 生物教学创新教育的意义 首先,生物教学创新教育是时展的要求。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如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生物工程等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速发展…未来社会对创新的要求是连续、系统而全员性的,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新才能、创造潜力得到充分发展,结出丰硕的果实。其次,生物教学创新教育也是国际竞争的要求。 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国民创新能力的竞争,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生物学科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全、科技发展等许多方面,因此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也迫切要求我们加强生物创新教育。第三、我国的教育现状也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生物创新教育,面对当前瞬息万变的形势,我国的教育工作存在明显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教育思想观念落后、强调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特别是在中学,不正确地划分主科和副科使生物成为可有可无的一门学科,生物教学严重荒废,因此,重视生物教育、积极推进生物创新教育在我国目前意义更为重大。 二、 生物教学创新教育的要求。 1、 对生物教师的要求: 生物教学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的生物教师。全国中小幼创新教育研讨会综述指出,创新型的教师应当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⑴具有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⑵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⑶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⑷具有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⑸具有创造性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⑹具有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⑺具有远见卓识⑻具有民主的组织管理才能⑼善于启发学生的创制活动,鼓励和喜欢学生求异并创新等。只有具备了上述特征的生物教师,才具有了进行生物教学创新教育的能力,才能使生物创新教育成为现实。 2、 对学生的培养: 生物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⑴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以及不唯书、不为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⑵允许学生有保留态度⑶鼓励学生多思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⑷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同时,作为生物教师还应意识到学生的所有创新活动包括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及创新活动等都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的保证。因此生物教师必须予以学生创新的时间与空间, 这在创新教育的设计与实施中应当给以高度重视。所以实施生物创新教育必须加快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完成必需的教学任务和内容,使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一个创新的时间与空间。 3、 关于课程改革的思考: 生物教学创新教育离不开课程改革。我们应该认识到基础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搞好课程改革关系重大。在生物课程设置中可考虑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创设综合课程,增加环境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生物教学创新教育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 生物教学创新教育的基本阶段 基于对人类一般创新过程基本阶段的分析及对一般教学过程创新本质及基本特征的理解, 结合生物学科实际,可以将生物教学创新教育过程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即创设情境、问题定向、多向求解、突破创新、验证反馈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 生物教师有目的地、 有计划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各种情境,使学生产生责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新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情境包括生物教学内容引人入胜、形式多样,教师语言简洁幽默、循循善诱,师生配合默契、关系融洽,课堂结构紧凑富有生气等等。在生物教学中,事先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生物界各种生命现象的兴趣。如在初二生物“动物的行为”这一节教学中先让学生观看大量的动物各种行为的图片及录象资料让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加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只要教师全面把握生物创新教育的目的,找准创新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就能创设出多种多样、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提高课 堂学习的效果。 第二阶段:问题定向 在创设情境阶段,学生作为生物学习的主体已经觉察到问题存在,但是,面对令学生感到困惑的情境,以及问题所有这一切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一些模糊的印象,因此问题定向是指在全面分析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提出需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能否提出问题与学生对生物创新学习活动积极态度有密切关系,在上述“动物的行为”一例中学生在观察大量动物行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探究后产生“动物的行为有哪几种?动物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行为”等问题。提出问题表示学生已经从问题情境中分离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下一步就要对问题全面分析,进一步明确问题的实质或关键所在,使问题趋向简单明了。 第三阶段:多向求解 在这一阶段生物创新教育要完成的任务是针对问题定向阶段提出的实质性问题找出创造性解答的方案或办法。多向求解阶段实际上是尝试一错误的过程,是使创造性解答的迫切需要与原有的经验、办法、原理之间产生矛盾的过程。如在上例中对“动物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行为”这一问题,学生由于知识结构不完善、生活经验不足, 常常用习惯性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而很少有创新,结果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导致失败,这是创新过程必经的过程,从失败中学生吸取大量的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大脑处于激发状态,为下一阶段的创新求解提供了心理、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准备。 第四阶段:突破创新 在这个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是突破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新答案、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或新作品。如在生物与环境这一知识点教学过程中谈到环境污染,让学生讨论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有的学生问环境污染对两栖纲动物青蛙的是否有影响?进而又提出环境污染因素之一的酸雨是否对青蛙的受精卵的发育有影响这一问题,后来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实验,模拟酸雨环境,观察青蛙受精卵的分裂,蝌蚪的形成,幼蛙的发育及成蛙的形成过程,并且结合本地区地处城郊、水泥厂和化工厂很多的情况,进行实际调查,最终得出酸雨影响青蛙的发育生长和数量,影响农业生产这一结论。在这里学生就突破了传统的思维约束产生了新的观点和见解。在生物创新教育中突破创新阶段非常重要, 而在这一阶段中常采用的方式又有综合、 类比、联想、转换等等。 第五阶段: 验证反馈 在突破创新阶段产生的新观点、新假设、新理论或其他创新性成果,是否具有真理性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一般说来,在生物创新教育中,建立在直觉判断、类比推测、想象以及组合替换等基础上获得的突破性认识,既有真理性又有不可避免的猜测性、偶然性。同时由于受到学生主体认识能力的局限,学生获得飞跃性认识成果往往表现为片面、模糊、不清晰,这就决定了验证反馈阶段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在上海近郊近年来造了许多房子,有所学校的学生发现同一地区夏天有的人家墙上蚊子多,而有的人家墙上的蚊子少,请教生物教师后进一步观察发现:蚊子的多少竟与墙壁的颜色有关但是该观点是否正确呢?于是在生物教师的帮助下,经生物兴趣小组动员,全校7个班级200多位同学在夏天的一个晚上搞了一次大型的调查测定,在同时同地不同颜色墙面的200多个房间内统计蚊子总数,结果表明:房间墙面颜色的确与蚊子的多少有一定的相关。例如,奶黄色墙面蚊子较少,蓝绿色墙面蚊子较多。在这里学生突破创新阶段获得的认知成果,经过实践的验证,证明了学生认识的真理性,而获得的反馈信息和成功感受则激励学生在新的基础上再次突破创新。如果验证的结果证明学生的飞跃性认识不正确或不完善,反馈信息则起到修正、补充认知成果或激发学生寻求新的途径与方法的作用。当然以上五个阶段并非一成不变的,在生物教学创新教育过程中,应根据所处的情境,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学生创新思维的水平和特点,灵活创造性地运用以上几个阶段。 总之, 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创新教育在当前已成为教育界内外关注的热点,创新与创新教育从未象今天如此之重地摆在生物教师与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摆在党和国家议事日程上,我们应该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开拓创新,再造中华民族的灿烂与辉煌! 生物教育论文:心理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一直被认为是班主任的专利,确实,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起了主要作用。但是,身为任课老师,就没有责任了吗?恰恰相反,学生的发育过程是受到多方面影响的共同结果,他们所接触到的任何人和事都可能会对他们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所以,我认为,即使不是班主任,身为任课老师,也要注意在教学中渗透进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例如,政治课现在改成了思想品德,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讨论的都是中学生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使同学们修正自己的价值观,明确价值趋向,增强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另外,语文课的学习中,那些优美的词汇,令人神往的意境,都会使人浮想联翩,惊叹祖国语言的精练,山川的壮美,让学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数学题的解答需要严密的逻辑,长期的学习一定会增进考虑问题时的全面性;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在生物课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随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教授《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时,我就联系了学生实际进行了教学。 饮食是人们每天需要的,已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关键的青春期,所以营养的摄入尤其重要,而学生们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对食品有错误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纠正各种心理误区,引导他们到正确的食品观念。心理误区包括: 一、偏好某种食品。 很多女孩子都爱美,加上现在的社会舆论都是以瘦为美,所以部分学生存在“为了美不吃东西”的心理,仅靠水果蔬菜提供营养。如果这种心理持续发展的话,有可能导致厌食症,就成了心理疾病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还有些学生满不在乎,随心所欲地吃东西,结果导致高热量,高激素的东西食物摄入过多,长期下去的话,必然全导致身体营养不良。针对这一点,我给学生指出了危害,提出“饮食是为了健康,健康最美”的理念。 二、饮食不规律,认为对身体影响不大。 大部分学生都有这种心理,他们对待早饭更是如此。许多学生不吃早饭或草草应付,以至上午的学习和活动效率低下,严重的可能导致虚脱。这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身体健康。 所以我在已学习了“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基础上,为学生指出了危害,告诉大家,饮食不规律,不但会损伤肠胃,而且会造成能量摄入不足,不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让孩子们从心理上重视起来。 三、认识片面,过犹不及。 学生一旦认识了营养和安全的重要性,可能会产生多吃药品补营养,完全饮用纯净水等心理,这种认识也是不正确的,只要按照食物宝塔的搭配,合理饮食,一般都能满足人体需要,没必要再吃药补充,补过了量,反而不利于键康。有些人就是吃药成瘾,总觉得自己营养不良,吃钙片、喝营养液,补来补去,越补身体越不舒服,让学生了解这一点的话,就可以使他们免入这种心理误区 四、自我放纵,不够重视。 很多同学也知道一些生活常识,例如少吃油炸食品,不要吃街边小摊,少吃街变小滩的食品等等,但总是宽容自己,或是坚守“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俗语,认为人家都吃了也没生病,我当然也不会生病,于是就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了。学生深刻了解之后,就不会对家长在这方面的说教有逆反心理了 总之,本课教学,重在纠正学生以往的错误或片面认识,使他们从心理上重视起来,认识到健康的食品和正确的饮食方式会有利于身体健康,而健康是一切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保证。 只有健康的心理趋向才能指导正确的饮食方法,才能有利于身体健康,这就是本节课,我要向学生传达的思想。 另外,教学形式的选择,也对学生的心理有影响,本课中我多次进行了同学发言和小组内讨论的方式进行课程,这不单只对教学内容有利,更使得学生能够处在平等、自由的气氛中充分发表自己健的意见。即使错了,也不能责备,要找出错误的原因。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拥有健康的人格,健全的心理。我想对一名教师来说,这一点是尤其不能忽视的。 以上几点,就是我在教授本课时重点想突出的,希望学生在学完后,能够在心理上对食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因为误区而产生关于食品的心理疾病。 生物教育论文:浅析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论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本,力求形成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连的体系。生物学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生物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是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人文教育即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社会和人和谐相处。其实仅从生物学本身研究对象的终极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点而言,生物学具有较重的人文色彩,随着人们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这一人文色彩愈来愈得到彰显。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本,力求形成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连的体系。生物学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生物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是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淡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有益尝试。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社会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学不断为人类创造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学与社会及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在尽情领略生物科技带给人们的健康与舒适的同时,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理性地提醒学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甚至灾难:人类正面临着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等严重的威胁。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生命科学本身造成的,它们的解决必须要提升我们的人文精神,依靠科学的方法,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让学生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 二、发挥生物学史的德育功能,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生物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揭示了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规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青霉素的发现;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孟德尔、摩尔根在经典遗传学上的贡献;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袁隆平两系杂交水稻法等,这些典型史实和典型人物,处处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追求。由此激励同学学习科学家们执着的科学探索精神,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科学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三、结合生物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精神 科学活动的本质就是永无止境地探求未知、追求真理,它包括对世界的利用和改造,并由此增加人类的幸福和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因此,活动的一些基本方法正是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好方法、好途径。 (一)利用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1、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内容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充分联系实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教师通过把人文教育贯穿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学生学习合理营养的基础知识后,请学生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这样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和培养设计能力,而且使学生学会关心长辈的饮食,在亲自烹饪并在品尝中与家长进行食谱中科学道理以及亲情方面的沟通;在介绍眼和视觉时,对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进行介绍,能够更好的懂得爱、尊重和理解;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知识点里,教材以“生物学与文学”的栏目形式撰写课外阅读材料——寄予植物的情怀。植物不仅仅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基础,也给予人们无限美的享受,让同学对生命有了更好的理解,懂得珍爱生命,爱护大自然,热爱生活。2、联系当前最新生物科技成果 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后,DNA重组技术迅速兴起,由此一系列农业的、医药的产品进入市场。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若利用不当,将给人类未来投下隐忧。因此在学习“人的生殖”后,向学生介绍了“克隆技术”与“克隆人”,并请学生讨论克隆人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难题。在科技发展使我们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今天,我们呼唤人文精神,我们追求科学与人文的渗透和融合。 3、拓展教材文本,联系当前社会的重大话题 现代传媒发达、社会关系复杂,学生在学校之外还会受到诸多观念、意识的熏陶浸染,因此教师更要充分调动和依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行有效的教育。例如,艾滋病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重大话题,在世界艾滋病日,社会各媒体会在这几天与艾滋病有关的信息。因此《病毒》一节内容就安排在艾滋病日前一周讲授,课前充分搜集艾滋病的有关数据、艾滋病病人的图片及各种媒体推出的哪些与艾滋病有关的节目,使同学们明白艾滋病离我们并不远;理解艾滋病的传染方式;让学生被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所震惊;对“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等产生浓厚兴趣,引发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深深思考,从而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渗透人文教育 教育心理学认为“认知”是“建构”的一个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要依靠学习主体,即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如果对人文教育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会压抑了真正的人性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来体验、培养。例如,《开花和结果》一节, 就可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引入“春天——桃树——桃花——桃”,进入教学主题“开花和结果”。之后组织学生挥笔作画,画出自己最熟悉的一种花,由画花而探究花的构造。这样,就巧妙地融科学教育于美育、情感教育之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浑然一体。结尾处设计:假如我是一朵花,虽然每天笑脸相迎,但有时仍难逃厄运,那么花将向人类发出怎样的呼吁?让学生抒发情怀,爱花、护花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建立。 (三)通过学科评价,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样也体现在评价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同样离不开正确的学科评价。但要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恰当的评价可不容易,若以“一纸定分数”的方式进行,虽然操作简单,但是“篡改”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因此人文教育不应拘泥于传统用定量的方法简单概括的评价,而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的多样化评价。首先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由学生本人、家长、教师等共同组成,这样便于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多元地进行。其次,从评价方式上来说,可以是连续观察与面谈、实践活动、个人成长记录、书面测试等方法,这样便于对学生进行全程性过程的评价。第三,评价结果可效仿“学生的品德评语”做法,用激励性的语言表达,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而不能简单地给学生打上一个分数。事实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互为渗透、相互促进的。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生物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关注人性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注重对精神和价值的追求,培养人文精神,才能实现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真正体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生物教育论文: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我认为以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为基础,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饮食卫生”一节时,可引用1988年上海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上海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近几年来怀化市每年7月~8月份2号病的流行,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 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3)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可配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植树节等节日开展一些公益性活动;也可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校园里建立植物角和生态平衡系统,开展校内植物分类、树种挂牌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开展怀化市生活垃圾污染现状调查、太平溪水质污染源调查、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及危害、中坡森林公园植被群落结构调查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其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同时更增强了教育效果。 总之,对中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经常性工作,只要坚持“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在生物教学中切实渗透环境教育,那么就能够引发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从而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生物教育论文:浅谈高中生物与人文学科教育的联系 1.高中生物与人文学科教育的联系 在高中阶段,人文学科教育主要包括语文、历史、政治、英语和地理等。 1.1与语文的联系 生物现象与文学作品间的联系随处可见,在一些古典诗词、成语中随处可见生物学问题的影子,前人已经作了不少总结,在此仅举几个例子予以说明。 1.1.1诗词中的生物学 1.1.1.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异曲同工,都是描写秋天的景象。这种动人的自然秋景是秋天气温渐渐降低、紫外线照射强烈等外界因素造成的。在低温的作用下,叶绿素逐渐分解,同时叶脉的运输能力逐渐减弱,叶子白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糖分不能完全运出叶子,叶子里的糖分越积越多,可溶性原糖多了,就形成了较多的花青素,同时细胞内pH值改变,呈现酸性,使花青素表现出红色,秋天红叶的种类如枫叶黄栌、槭树、柿树等。 秋天,也有些植物叶肉细胞衰老,叶绿素的合成速度低于分解速度,叶绿素含量相对减少,类胡萝卜素分子比较稳定,不容易破坏,所以叶片逐渐呈现类胡萝卜素的颜色——黄色,故而会出现“黄叶地”的景色。如银杏树,每到秋天淡黄色的小扇子型的叶片落在地上,令人不忍踩踏。 1.1.1.2《采桑子·重阳》是新高中语文收录的又一首诗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寥寥数语展现了深秋季节战地的壮丽景象。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也是描写重阳日的菊花。 深秋季节,霜后万木萧瑟,唯独菊花傲霜盛开。菊花为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亚灌木花卉。是短日照植物,适应性较强,喜凉,耐寒,生长适温18℃—21℃,最高32℃,最低10℃,虽然水稻、牵牛花、苍耳、大豆等,都是属于短日照植物,但它们不耐低温,中秋前后就成熟枯萎了。 短日照植物是指给予比临界暗期长的连续黑暗下的光周期时,花芽才能形成或促进花芽形成的植物。在自然界中,在日照比较短的季节里,花芽才能分化。夏至过后,日照渐短,许多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秋季开花的植物多属短日照植物,要使短日照植物,即秋天开花的植物提前开花,就要对它们进行短日照处理。在日照长的季节,进行遮光短日照处理,能促进开花,若长期给予长日照,就抑制开花。利用短日照进行促成栽培的花卉有:菊花、一品红、玉海棠和三角花等。 冬至过后,日照渐长,春夏季开花的植物多属长日照植物,指给与比临界暗光期长的连续光照下的光周期时,花芽才能形成或促进花芽形成的植物。春天开花的花卉多为长日照植物,如紫罗兰、蒲包花、天竺葵、瓜叶菊、四季报春、金鱼草、三色堇等,对它们进行长日照处理可提前开花。 利用光照处理能达到鲜花周年供应,不但能美化环境,而且能增加经济效益。 1.1.2成语中的生物学 1.1.2.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语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意思是说像燕子和麻雀这样的小鸟哪里知道鸿鹄的志向,比喻平庸的人不能了解杰出人物的远大抱负。鸿鹄就是天鹅,形状像鹅,体型较大,全身白色,脚和尾都短,脚黑色,有蹼。居住在海滨或湖边,善飞,吃植物、昆虫等,是候鸟。候鸟指随季节而变更栖息地的鸟类,如燕子、杜鹃等春夏来我国繁殖,秋季飞到印度过冬,是夏候鸟;野鸭、大雁、天鹅春季飞到较远而且较冷的地区繁殖,秋季又飞回原地区的鸟类为冬候鸟。留鸟则是终年生活在一个地区,不到远方去的鸟,如麻雀、画眉、喜鹊等。 1.1.2.2“良禽择木而栖”,候鸟选择适于自己生活、繁殖的地区栖息,因此,践行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存,保护环境,是我们长期的任务与责任。 1.1.2.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语出《庄子·山木》,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和刘向《说苑·正谏》。这反映了捕食(食物链)和适应的相对性。螳螂全身绿色或土黄色,头呈三角形,前腿呈镰刀状,活动灵敏自如,能出其不意地捕食昆虫,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然而有时螳螂却顾此失彼,在全神贯注地捕食蝉的同时,没有发现身后的黄雀,而被黄雀捕食,这正是适应相对性的最好体现。此外,螳螂吃蝉,黄雀捕食螳螂,这也反映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属于食物链的一部分。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这句成语隐含的一条食物链就是:植物—蝉—螳螂—黄雀,在这条食物链中,植物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蝉、螳螂、黄雀都是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1.2与历史的联系 1.2.1生命科学发展史 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史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乃至人整个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有积极的意义。重大科学发现过程不仅体现了科学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严格的科学方法、敏锐的观察思维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进行的艰苦探索,还体现了科学家的个性、爱好,以及观点,在竞争与合作中形成的学术思想上的融合、碰撞和冲突,也反映出社会和学术群体的评价给予的鼓励、包容和压力。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在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遗传与变异》、《稳态与环境》中引入了很多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同时还增加了较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想,是很好的进行生命科学史教育的材料。现将部分经典科学实验及所蕴含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汇总如下。 必修模块中部分经典实验所蕴含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一览表 1.2.2历史生物学 时间是生物的发生发展的尺度之一。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例如在不同的历史年代,有不同的生物出现,结合化石资料,就形成了古生物学,关于生物进化的很多证据就来自于化石、孢粉等;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上,例如在人类文明诞生以后,如研究近几千年来人口的增长、植被的破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况,则是历史生物学。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本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中118页“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节,就有关于我国历年来人口增长情况的图表。 1.3与政治的联系 生物与政治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与 哲学方面的联系,如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在思维活动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基本形式,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而进行的思维活动。高中生物新课标在阐述课程目的时明确指出:“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对课程目标的规定是:“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生命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首先,生命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本身就是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重要前提的,生命科学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其次,哲学是对科学规律的高度概括,哲学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一)生命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运动规律;(二)生命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矛盾;(三)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的认识论。 以对立统一规律为例,生命现象中普遍存在着局部与整体、结构与功能、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或称做多样性与共同性等方面的对立统一。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是生命科学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这些自身结构在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激素作用的二重性等现象就是局部的对立而整体上的统一的典型实例。生命世界最常出现的就是在一般规律中的例外,是特殊的个别,因此,在教学中讲解概念、规律时要特别注意概念、原理的外延及适用范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从个别出发,归纳总结,上升到一般,从现象上升到本质,然后必然将一般作用于具体的个别,解决个别的问题。比如,含有性别决定基因的性染色体相对于其他常染色体而言是特殊的,任何杂交遗传都是两性的结合,都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XY染色体的遗传同样符合自由组合规律和分离规律,这是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的遗传共性。所以,在涉及伴性遗传的现象解题时要分析XY的行为,而不必写常染色体,同理,分析常染色体遗传时尽管也涉及父母亲代,但不必动辄写上XY。 1.4与地理的联系 生物知识与地理的关系非常密切,由于人类的生活需要和生产活动,很早就接触到植物的种类和分布问题。如早在公元前300年,“植物学之父”、古希腊Theophrastus随军记述了沿途观察到的不同植被和植物,并根据植物的经济用途或生长习性进行了分门别类。我国在公元前11世纪至几世纪的古代着作中,就有关于植物种类和分布的记述,如《诗经》中记载了200多种植物,并记载古代汾河下游,山(山地)有枢、栲、漆等树木,隰(低地)有榆、杻、栗等树木,秦岭山地多松树、竹类,还有桑、杞、栲等。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主要研究生物与地理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两门重要的学科。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与地理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环境和生态两个方面,如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的后半部分主要是关于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生态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例外,在地理中还有一个方面体现出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地名,一是很多地名中都包含了生物名称,如宝鸡、榆林、枣庄、龙州、梧州、桐乡、虎牢关、狼牙山,等等;二是一些地名与生物故事有关,如淝水、八公山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有关系;三是许多少数民族或国外的地名原来的意思里有生物的元素,如包头,蒙语的意思是有鹿的地方等。 1.5与英语的联系 高中生物与英语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学名词都有一个英文单词相对应,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双向记忆;(2)许多英语课文的内容与生物有关,学生如果对生物的知识了解比较多,就很有利于对英语的学习;(3)许多英文谚语描述的是生物学现象,如Love me,love my dog.与成语爱屋及乌同义,The fox preys farthest from his hole.翻译成汉语就是兔子不吃窝边草等。与英语的联系是目前在教学实践中着力最少的方面,急需发掘,这需要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多注意,多引导 生物教育论文:试论目标教学与生物学素质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抓好生物学素质教育,提高学生(21世纪建设人才)的生物学素质,是摆在中学生 物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仍然存在的今天,要在生物学这样一个“小科”中抓好素质教育,说说容易,实 行起来会特别困难。 把生物学素质教育纳入目标教学的轨道,依据生物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和方法,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单 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使生物教学朝着既定的目标推进,使师生对整个教学过程洞察明晰,心中有底。这 样,实现目标的强烈欲望将促使生物学素质教育步步到位。诚然,要达到这样一个理想的境界,付出的艰辛是 不言而喻的。 二、确立完整性的素质教育目标 完整性的素质教育目标,有两层含义:一是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义务教育生物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为本学科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主要包括知识教育、能 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依据新大纲确立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能落到实处。 对于知识教育,既要摒弃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观念,又要明确知识教育对学科教学来说永远是第一位的。 因为没有知识教育作为基础,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都没有依附,也无从谈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教 育要有所倾斜(就中学的整体教育来说,自然德育是首位)。 对于能力培养,既要知道能力培养必须以知识教育作为基础,更要明白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是教学的最终目 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以渔”,新大纲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正是 打开生物科学殿堂的四把金锁匙。切实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必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对于政治思想教育,不能为了在学科教学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而喧宾夺主,更不能把生物教学异化为政治 课教学,而应该是潜移默化、自然渗透。所谓的自然渗透不等于可以忽略思想教育内容,任何知识的传授都是 在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支配下进行的,我们应该充分探讨教材内在的思想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 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如果说前一个目标是衡量教学内容及质量的尺度, 那么,这个目标则是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与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尖子学生相比,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困难 要大,而这种困难与应试教育下师生之间所形成的不正常交往不无关系。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对不同程 度的学生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不同的态度:对优等生给予良好的激励和较多的指导;对一般学生给予一 般的指导;对差生给予的是鄙视或漠不关心。学生在与教师的这种交往中相应的态度是:优等生为了保持教师 对自己的良好印象和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就加倍努力学习,力争好成绩;一般学生感到争取优良无望,但又 不甘心落到下等,因此只付出一般的努力;差生则由于受到鄙视,认为自己再努力也是白费劲,结果心思根本 不用在学习上。 为了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教师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教师不仅在口头上,而且在思想上行动上真 正树立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生物的信含,并把帮助中差生的提高与培养尖子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满腔热情 地帮助中差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促使他们的学习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 三、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生物教师必须是生物学教育事业的挚着追求者。 不论中考、高考是否考生物,也不论学校把生物视为“小科”或“副科”,面对被漠视了的生物教育,要 一往情深地投注全部精力。决不要把教师个人的作用小看了,如果你能在学生中树立一个使学生敬佩而向往的 形象,其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工作中,笔者曾耳闻一些教师因学校把生物课视为“副科” ,便感叹自己无所作为,致使其所任生物课陷于放任自流;也曾目睹另一些教师以自己对生物教育事业的挚着 追求,引导一批批的学生走向热爱生物学的道路。“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之情,是能够改善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倾向性的。 (二)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目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试的压力没有了,要使生物教学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除了教师的高度责任感之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具 有更为特殊的重要意义。 然而,空讲“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世纪”,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和欲望。应选用一些针对性 强的实例贯穿于章节教学之中,向学生说明生物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强调人类的生存和幸福离不 开生物学;剖析生物学能为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实现优化环境、优生优育、丰衣足食、健康长寿等共同理想造 福。 有了强烈的兴趣驱使,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将变被动为主动,并千方百计地向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那 种应试教育下因死记硬背而出现的高分低能现象也将随之而消失。 (三)做好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个大家关注较多的课题,研究成果俯仰皆是,无需作更多的理论探讨。这里仅就学科贯彻因 材施教谈一点粗浅认识。 作为一个学科教师,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期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立下学习生物学的志向,但却有可能也 有必要在普遍提高学生生物学素质的同时,让一些热爱生物学的学生脱颖而出。 普遍提高学生的生物素质,在当今的时代显得非常的重要。这里先说两个实例: 例1.据报载某农民因妻生女逼妻离婚不成,就用砂枪射杀其妻。这一酿成家庭悲剧的愚昧行为,显然是缺 少应有的生物学知识。 例2.《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了四年多,但大肆捕猎、贩卖和宰杀珍稀野生动物的行为却屡禁不止。这一 危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愚昧行为,同样是对生物科学的无知。 两个实例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学生物教育培养千千万万具备一定生物学素质的劳动者,比之于高等教育培 养少数专门人才,具有更为深广的意义。 让一些热爱生物学的学生脱颖而出,同样是时代赋予我们生物教师的重任。这里也说一个实例:著名的全国优秀教师肖邦娟,在她辛勤耕耘的课堂里,就先后有一些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其中俞玮就是较为突出的一个。俞玮同学设计的“失重对草履虫生长和繁殖的影响”方案,是从全国一万多个方案中选出的最佳方案,是搭乘美国航天飞机上太空进行实验的我国第一个生物实 验方案。这项成果突破了我国生物实验上太空的难关,为我国中学生争了光,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肖邦娟老师是我们生物教师学习的楷模,像肖老师一样,在生物教学倾注心血,辛勤耕耘,在普遍提高学 生生物学素质的同时,让一些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生物教师的 光荣职责。我们哪能因为高考不考生物而稍有松懈呢! 生物教育论文:中学生物学审美教育初探 审美教育即美育,它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对增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和人格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美育是通向人格完美的必经途径。学校的审美教育应贯穿于包括生物学在内的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在达到认识、技能领域里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美育目标。由于种种原因,生物学审美教育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着抛砖引玉的目的,本文拟对生物学审美教育内容、审美教育目标及其实施等问题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以期引起同行们的关注与讨论。 生物学审美教育内容 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这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前提。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美学因素不仅存在于其研究对象生物之中,还渗透于其理论体系的构思与表达之中。因此,生物学审美教育内容即生物学美,至少应包括自然美、科学美和人格美等。 1.自然美 自然美指的是生物的形态往往是由线条、形体、色彩、声音、运动等美学因素,按照一定的美学法则构成的,并由此形成一种自然的整体美。如同种生物的形态结构都基本相同,体现了整体一律的美学法则;植物的叶子和哺乳动物的四肢、眼、耳等都表现为左右均衡对称的美学法则;生物体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在质量和数量、时间及空间等方面可以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如动物的警戒色、大树与小草、红花与绿叶,给人以振奋、醒目和显豁的感觉,而这些美学因素也可形成调和,如动物的保护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给人以融和协调的感觉,这则是对比与调和的美学法则的体现;生物体的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这又体现了比例的美学法则;心跳、呼吸运动、细胞分裂、个体发育以及动植物随着季节转换而发生的变化等生命现象则体现了美学的节律性法则;生物的各种器官和系统在功能上的彼此配合与相互协调、形态各异的脊椎动物有着惊人相似的骨胳系统、绿色植物的输导组织与高等动物的循环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存在着微妙的相似、形形色色的生物与各自的生活环境之间有着奇妙的适应,这一切则都是多样性统一与和谐的美学法则的体现。 2.科学美 科学美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是一种观念形态的美。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实验美。它指的是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所包含的美学因素、如仪器与装置美、实验操作美、实验现象美、实验结果的表达与分析的逻辑美等。 (2)公式美。科学美还在于发现自然界的和谐和简单性,并在公式、定律和原理中完美地表达出来。如光合作用的反应式、遗传中心法则图式和能量金字塔就是用极其简单的形式表达了非常复杂的生命活动规律,它们都显示了简洁、和谐的公式美。 (3)理论美。理论美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水平,它是真与美的统一体。就其本质来说,一种理论越是能反映客观实际,它的美学价值也越大。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美学价值就比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的美学价值大。而就其表达形式来看,理论还体现出逻辑美和结构美。逻辑美指的是生物学理论体系的构思与表达都严格遵循逻辑思维的法则;结构美则指的是生物学理论体系的结构都体现着某些美学法则,如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这两个概念体现了对称的法则,而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则体现了对应的法则。 3.人格美 人格美又叫心灵美或精神美,是社会美的核心,是指人的思想、品格、志趣、情操、智慧、情感等多方面的美。教材涉及到古今中外几十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尽管他们的国籍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各人的经历不同,但在他们探索生物界的奥秘的动人事迹中都闪烁着人格美的光辉。如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不计个人名利的高尚品格;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以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美好情操等,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生物学审美教育目标 根据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教育原则的要求,生物学审美教育目标大致可分以下三个层次: 1.初级目标 培养学生充分感知生物学美的能力。对生物学美的感知能力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官(眼、耳等)对生物学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它是获得美的感性直观和直接印象的源泉,是审美活动得以进行和展示的前提。审美教育初级目标的具体要求是:通过生物教学活动使学生克服对生物学美的无视、无闻、无觉的美盲状态,逐步形成对生物学美的敏锐而充分的感知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提高其审美的比较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识别生物学美的性质、类型、程度;另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联想能力,以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形象性。 2.中级目标 使学生获得正确鉴别和善于欣赏生物学美的知识与能力。这是指通过生物教学活动,在学生感知生物学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美的生物事物的形式、内容以及思想意义进行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形成他们对生物科学美的爱好。为了提高学生鉴赏生物学美的修养,就要让他们掌握较多的科学的基本思想,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审美观;还要让学生分析和评价各种形态的生物学美,这样既增进了美的鉴赏能力,又培养了对生物美的情感。 3.高级目标 培养和发展学生生物学美的创造能力与兴趣。对生物学美的创造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在感知和鉴赏生物学美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生物学美的能力。中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与兴趣主要是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对学生来说,生物学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体现着学生对美的创造。这是因为学生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付出体力、智力和情感,要克服种种困难,作出很大努力,这种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必然能促进自身创造生物美的能力与兴趣。因此,为了实现审美教育的高级目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 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学习、实践和创造。生物学审美教育目标的实施人的心理结构是由认知结构、审美结构和意志结构三部分组成的。在教学活动中,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认知、情感、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这是实施审美教育目标的心理基矗中学生物教材中充盈着丰富的美。因此,只要教师能够正确地运用美育规律,精心操作与审美有关的教学变量来调控学生的审美感受,生物学审美教育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充分估计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心理承受能力;从审美的角度钻研和领悟教材,组织好教学内容;选择直观、形象而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创造热烈轻松而又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重视教态美的设计,使其更好地发挥表情达意的美感效应;板书设计科学、美观;讲课要生动,富有真情实感,通过积极、振作、饱满的情感状态感染学生;借助挂图、标本、模型和仪器等创设洋溢着生物学美的情境,能够有效地调控学生的审美感受。 根据中学生生物学美感形式的特点,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挖掘美学因素,感知美的形象审美教育是从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开始的。除生物自然美外,生物学美并不像艺术美那样外显和鲜明,而审美教育又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它是通过各种事物具体的、可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来感染人的,再加上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占很大的比重,所以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从生物学知识中发掘和提炼美学因素,努力把它上升为美的形态,从而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感受生物学美。如学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时,教师结合根据当地情况绘制的“能量金字塔”进行讲解,使学生感受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一种和谐统一和均衡对称的生物学美。再如,在“绿色植物代谢”的综合复习课上,通过引导学生编制“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关系的网络图,学生除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间内在的联系外,还能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学知识的结构美与动态美。另外,在生物学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假设、实验、数据、符号、图解、标本、模型等因素,展示生物学知识独特的结构和联系,把学生带进生物学美的意境,这样能使学生从逻辑和形象两个方面认识事物,既深化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完成美的感知与积累,实现“真中显美”和“以美启真”的相互促进。 2.注意情感体验,深化美的感受教学实践表明,审美认识是在情感的参与下完成的,仅凭借对事物的感知,所得到的美感是不深刻的,还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通过对各种生物形态美的品评、鉴赏和体验,才能深化对美的形象的认识与感受。生物学美特有的若干内容比较内在含蓄,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做到“入境动情”,设身处地地体会教材中美的内涵,得其用心、意蕴和境界,设计好教学中对美的情感体验活动。如教师在备“环境保护”这节课时,通过查阅有关野生动植物资料,详细了解它们的生态功能,对人类的贡献以及濒危的现状,自己产生了对野生动植物的情感和美感,讲课时就能将自己的情感和教材、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在完成知识传授不断从感性向理性升华的同时,师生之间也必然迸发强烈的情感和美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美的情感体验。再如,学习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后,引导学生运用该学说的观点来解释若干种生物的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适应现象的形成,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在逻辑美的体验,而且还能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从不同的角度透过生存斗争残酷无情的现象,全面地、深刻地领略生存斗争美的内涵: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展示了令人惊叹的、至臻完善的和谐统一美。以美衍趣,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美感体验,又必然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更大的兴趣。 3.鼓励学生参加审美实践,指导美的创造经验证明,如果只满足于生物学美的感知和鉴赏,还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审美创造能力这个高层次的教育目标。实现这个高层次的审美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在教学活动中,要在学生感知和鉴赏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鼓励学生参加审美实践,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由于中学生审美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不能期望作出至善至美的创造。如学生设计的小实验、制作的生物标本与模型、生物绘图、实验报告以及自己总结的学习经验和小论文等,这些生物学美的成果不乏幼稚,但都是充满生命力的美的胚芽,对他们对美的追求和跃跃欲试的创造愿望和热情,应给予满腔热情的鼓励和精心的指导。 生物教育论文:分析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论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本,力求形成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连的体系。生物学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生物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是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人文教育即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社会和人和谐相处。其实仅从生物学本身研究对象的终极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点而言,生物学具有较重的人文色彩,随着人们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这一人文色彩愈来愈得到彰显。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本,力求形成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连的体系。生物学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生物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是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淡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有益尝试。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社会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学不断为人类创造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学与社会及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在尽情领略生物科技带给人们的健康与舒适的同时,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理性地提醒学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甚至灾难:人类正面临着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等严重的威胁。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生命科学本身造成的,它们的解决必须要提升我们的人文精神,依靠科学的方法,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让学生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 二、发挥生物学史的德育功能,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生物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揭示了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规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青霉素的发现;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孟德尔、摩尔根在经典遗传学上的贡献;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袁隆平两系杂交水稻法等,这些典型史实和典型人物,处处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追求。由此激励同学学习科学家们执着的科学探索精神,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科学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三、结合生物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精神 科学活动的本质就是永无止境地探求未知、追求真理,它包括对世界的利用和改造,并由此增加人类的幸福和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因此,活动的一些基本方法正是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好方法、好途径。 (一)利用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1、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内容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充分联系实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教师通过把人文教育贯穿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学生学习合理营养的基础知识后,请学生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这样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和培养设计能力,而且使学生学会关心长辈的饮食,在亲自烹饪并在品尝中与家长进行食谱中科学道理以及亲情方面的沟通;在介绍眼和视觉时,对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进行介绍,能够更好的懂得爱、尊重和理解;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知识点里,教材以“生物学与文学”的栏目形式撰写课外阅读材料——寄予植物的情怀。植物不仅仅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基础,也给予人们无限美的享受,让同学对生命有了更好的理解,懂得珍爱生命,爱护大自然,热爱生活。2、联系当前最新生物科技成果 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后,DNA重组技术迅速兴起,由此一系列农业的、医药的产品进入市场。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若利用不当,将给人类未来投下隐忧。因此在学习“人的生殖”后,向学生介绍了“克隆技术”与“克隆人”,并请学生讨论克隆人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难题。在科技发展使我们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今天,我们呼唤人文精神,我们追求科学与人文的渗透和融合。 3、拓展教材文本,联系当前社会的重大话题 现代传媒发达、社会关系复杂,学生在学校之外还会受到诸多观念、意识的熏陶浸染,因此教师更要充分调动和依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行有效的教育。例如,艾滋病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重大话题,在世界艾滋病日,社会各媒体会在这几天与艾滋病有关的信息。因此《病毒》一节内容就安排在艾滋病日前一周讲授,课前充分搜集艾滋病的有关数据、艾滋病病人的图片及各种媒体推出的哪些与艾滋病有关的节目,使同学们明白艾滋病离我们并不远;理解艾滋病的传染方式;让学生被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所震惊;对“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等产生浓厚兴趣,引发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深深思考,从而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渗透人文教育 教育心理学认为“认知”是“建构”的一个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要依靠学习主体,即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如果对人文教育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会压抑了真正的人性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来体验、培养。例如,《开花和结果》一节, 就可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引入“春天——桃树——桃花——桃”,进入教学主题“开花和结果”。之后组织学生挥笔作画,画出自己最熟悉的一种花,由画花而探究花的构造。这样,就巧妙地融科学教育于美育、情感教育之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浑然一体。结尾处设计:假如我是一朵花,虽然每天笑脸相迎,但有时仍难逃厄运,那么花将向人类发出怎样的呼吁?让学生抒发情怀,爱花、护花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建立。 (三)通过学科评价,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样也体现在评价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同样离不开正确的学科评价。但要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恰当的评价可不容易,若以“一纸定分数”的方式进行,虽然操作简单,但是“篡改”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因此人文教育不应拘泥于传统用定量的方法简单概括的评价,而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的多样化评价。首先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由学生本人、家长、教师等共同组成,这样便于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多元地进行。其次,从评价方式上来说,可以是连续观察与面谈、实践活动、个人成长记录、书面测试等方法,这样便于对学生进行全程性过程的评价。第三,评价结果可效仿“学生的品德评语”做法,用激励性的语言表达,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而不能简单地给学生打上一个分数。事实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互为渗透、相互促进的。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生物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关注人性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注重对精神和价值的追求,培养人文精神,才能实现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真正体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生物教育论文:浅谈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生物学科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价值,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生物学教学,就必须切实重视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才能实现生物教学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1.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2.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2.1 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2.1.1 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 2.1.2 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 2.1.3 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2.2 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2.2.1 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2.2 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2.3 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3.1 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 2.3.2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2.3.3 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 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生物科学史在生物学教育中还有许多方面的教育功能,生物教师要尽可能的将它的多维教育价值展现给学生。学生学习生物科学史方面的知识 ,不但可以开拓其知识领域,更能使学生学习科学的观点、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因此,在生物学教学 中有效进行生物科学史的学习,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生物教育论文: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教育探究 1 科学精神内涵的考察 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itia,原意为知识、学问。关于科学的论述有很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1987年版):“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辞海》(1997年版):“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综合各家所言,广义的科学就是以理性的手段对确定的对象进行客观、准确认识及其成果。随着人类的发展,科学已经不能用定义来诠释,科学可以取若干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反映科学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本质。科学是一种建制,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是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科学还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来源。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产生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教育生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6年12月召开了第40届国际教育会议,会议通过的文件《面临科技挑战的中等教育》里专门论述了科学教育的主要内容:科学知识、方法、精神和价值等。 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科学精神包括:怀疑一切既定权威的求实态度;对理性的真诚信仰,对知识的渴求,对可操作程序的执着;对真理的热爱和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的憎恶;对公正、普遍、创新等准则的遵循。”“科学精神包括: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共进的协作精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与实质,科学精神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学生要具有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 2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科学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教育,应当有科学的内容和合适的形式。在内容方面,应当启发学生学会: l)全面地看待自然界、生物界和生物学知识,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 2)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生命活动过程,避免孤立、静止地看待生命活动。 3)对生物和生物学知识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相对地看问题,克服认识绝对化。 4)通过观察、实验、实习、参观、采集制作标本和搜集整理资料等实践活动来发现和认识事物和学习生物学知识,避免单纯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知识的倾向。 5)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增强现论与实际的联系。 6)把获得的生物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避免认识仅停留在低级阶段。 7)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在观察、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活动中,积累、记录有关资料,有序地进行操作,善始善终地完成全过程,克服实践活动中行动或行为的随意性。对观察、实验、实习等的过程和数据应如实记载,不容篡改(即使与权威或教材相反也应如实记载,不容篡改),培养对理性的“真诚信仰和执着”的科学精神。 8)正确使用生物科学术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来掌握生物科学的概念、规律、原理和观点等,避免学习行为的无序性,培养学生的“对真理的热爱和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的憎恶;对公正、普遍、创新等准则的遵循”的科学精神。 9)渗透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由‘知识就是力量’向‘创新才有力量’转变”。“知识就是力量”,是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1620年提出的,曾经风行世界。近400年的实践,人们不难发现真正的力量,不是知识收藏者,而是知识创新者,通过下列对比可以证实:英国人亚克敦,读遍藏书7万册,还做了大量读书笔记,却一辈子没有自己的科研成果;美国科学家爱迪生,虽没受过正规教育,却完成2000多种发明。千万个相似的案例说明:“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已经转入创新才有力量的时代。在进行科学精神教育时,要重视学生的思维科学化,在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 3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科学精神教育的初探 3.1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教育的落实 按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组织观察、实验、参观、讨论和实习等教学活动。真正做到教学活动有目的、有次序、有要求和有结果,使科学精神教育落到实处。 通过“科学界的弄虚作假”等反面教材的教育,培养学生对真理的热爱和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的憎恶。有些教师讲“变异是不定向的”,真的吗?教材上的原话是“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追求真理,培养“怀疑一切既定权威的求实态度和对知识的渴求”的科学精神。 l)观察: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地反映可观察的事物,并且是可以检验的。观察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只有可重复的结果才是可检验的,从而才是可靠的结果。应当使学生明确科学知识是观察的基础。例如,在显微镜下观察人的染色体的制片,一个毫无生物学知识的人,他除了看到密密麻麻的一团杆状的小东西以外,什么也看不出来。如果让一位遗传学家来看,他能看到很多很多。“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应当引导学生从看热闹中逐渐深入而发现其中的“门道”。无论是课内观察还是课外观察,是观察标本、实物、实验,还是观察图表、模型等,重要的是掌握观察的顺序和观察的记录。古人说“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个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吕氏春秋·慎大览》)。 例如,在观察叶芽的结构时,应当用刀片纵切开叶芽,按照由外到内、由上而下的顺序进行观察,然后按照实物画出叶芽纵剖面示意图(这是一种观察记录),再对照书上的图辨认各部分的结构并记录名称。这一过程既观察了实物,又观察了插图,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方法,还受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教育。 在观察青蛙的外部形态时,应当先测量其头、前肢、后肢和躯干的长度,并做好数据的记录。然后计算各部分长度的比例,并记录数据。若条件许可还可以做蟾蜍的对照、比较实验。学生通过测量、分析,较容易发现:青蛙的后肢发达是与善于跳跃的运动方式相适应的;而蟾蜍的后肢不如青蛙的发达,进而得出蟾蜍不善于跳跃(而善于爬行)的特点。这一过程将定性观察拓展到定量观察、分析,使得出的结论更为准确,更能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更符合实际情况,这时教师适时地指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意义,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观察人体的形态结构时,引导学生按 从上到下、由表及里的顺序观察自己的身体、人体模型或插图。观察后学生会发现人体的形态结构可按观察顺序分成“四部分”(即头、颈、躯干、四肢)、“三层”(即皮肤、肌肉、骨骼)、“两腔”(即颅腔、体胶,体脏又包括胸腔和腹腔,腹腔的下端为盆腔)、“一管”(即椎管)。通过观察、总结和归纳,学生对人体形态结构有了一个整体的、有序的认识,同时,也能得到“对可操作程序的执着”科学精神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2)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的过程、数据不容篡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精神。 实验包括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课外实验等。在实验教学中进行科学精神教育要引导学生明确:①每一个实验的目的,了解实验仪器和装置的使用方法,以及实验材料的培养和选择;②了解实验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③能够解释实验的原理和结果;④学会绘制生物图和填写实验报告;练习或学会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实验完成后,清洁、整理实验用品和实验室,养成善始善终的习惯。 例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演示)实验,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进行,然后请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的结果和理论上的结论。还可以请学生按照实验原理,设计一些不同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应特别强调“等量”的问题,只有条件相同、材料相等,实验才具有可比性,才有可能得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这是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关键之一。 在高中《生物》“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的实验中,有两个“等量”的问题:一是把染过色的根分成两份;一是蒸馏水和CaCI2溶液要等量。此外,还应强调将染过色的根浸于蒸馏水中的目的是起对照实验的作用,这也是科学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中《生物》“叶绿体中的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过程是较复杂的,要进行科学精神教育,就应当实事求是地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引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研磨叶片时,为什么要加入少许SiO2、CaCO3和丙酮? 为什么要迅速、充分? 研磨液为什么要用棉纤维过滤? 滤液收集到试管中,为什么要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 制备滤纸条时,为什么要将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 划滤液细线,为什么线条越细越好? 为什么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 为什么要用培养皿盖在层析液的烧杯上? 实验结束,滤纸条上的色素带,自上而下依次是什么颜色、什么色素? 色素为什么能在滤纸条分离? 移动最快与最慢的各是哪一种色素?各具有什么颜色? 最宽与最窄的各是哪一种色素?各具什么颜色?为什么各种色素带的宽窄有异? 实验后的滤纸条经干燥后,为什么要避光保存? 实验结束后,为什么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此实验来用的是什么方法? 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说明什么问题?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从实验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和方法,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精神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讨论:讨论是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很好的形式之一,一般包括全班性讨论和分组讨论。为了使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教育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应进行充分准备和引导。 在讨论“体育锻炼对骨骼肌的影响”时,提出“体育锻炼使肌纤维增粗,还是使肌纤维数目增多?”“体育锻炼能使人体骨骼的数目由206块增加吗?”引导学生学会“推理、反证、讨论、怀疑、核实、得出结论”的方法。 例如,在“植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②植物体的每个细胞之间在结构上有什么关系?③植物各器官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举例说明植物体各器官的功能之间有什么联系?④植物体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有什么关系?⑤通过上述讨论能得出什么结论? 限于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知识和能力水平,可组织、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加以解决,最后由学生得出“植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结论。结论的获得是学生参与的结果,参与过程中有知识的归纳、总结并形成知识网络,整个过程都渗透着科学精神教育,教师总结时强调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在“新陈代谢”的教学中,根据初中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重点研讨一个问题,组长将本组讨论情况向全班汇报。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新陈代谢的过程、图解、概念和意义。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回答有些问题时有多种答案,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展开讨论、总结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让两种或多种意见进行正面交锋,经过争论、辩论和讨论,获得正确的结论,这同时弘扬了“一丝不苟、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4)参观、调查和实习:因为这几种教学活动是离开课堂的教学,事先更应当重视“计划、目的、方法、提纲和注意事项”,切实做好组织工作。提纲可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章可寻,知道干什么、怎么干,能更有效地达到预期目标。在上述实践活动中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按提纲进行,对观察或调查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获得知识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并领会“怀疑一切既定权威的求实态度和对知识的渴求”的科学精神教育内涵和意义 生物教育论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走进了课堂,走进了中学生物教学领域。这些技术与教育理论的有机融合便形成了教育技术,它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自主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是新课程改革所要推进的重要内容。下面将从不同的方面,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地演示生物教学内容。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许多知识的传授必须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由于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缺乏感性认识,而难以开展抽象思维活动。教师可利用因特网等渠道收集大量的生物课程资源,将其用多媒体组合,以便根据教学需要及时地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 1.1客观地演示错综复杂的生物构造 “形态与结构”是生物新课程中份量很重的内容。常规教学主要用挂图、模型进行演示,这些常规教具虽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不少缺点,例如挂图只能从一个平面反映结构状况,模型难以看清楚细微结构等。许多教育技术软件能为生物教学提供三维图像,因此教师便能用立体图来表示生物体的外形及内部构造。如:细胞结构软件既能演示静态结构图,观察动植物细胞的构造,又可以使细胞在三维空间上作任意方向和角度的翻转,观察不同部位细胞器的空间关系,还可以配上文字解释和有关的声音。另外,有些软件还可以通过器官组装动画、显微递进动画等多种形式来表示生物的结构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2形象地演示变化多端的生命现象 “生命活动的基础与变化规律”是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一般用语言文字描述、讲解,教学效果不很理想。若教师以传统技术手段,比如:幻灯投影,特别是抽动片、干扰片等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都会因科学性欠佳、操作麻烦等原因而难以推广。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演示能够清晰地展现过程动画,能够准确地反映生命活动的过程和规律,因而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氨基酸的缩合过程,学生难以通过语言的描述来理解,通过氨基酸缩合过程的动态演示,加速了学生的理解进程。再如:光合作用的过程,既使通过静态的图示学生也无法完全理解,而利用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循环过程动画软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深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另外,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暂停等按钮,通过鼠标控制演示过程、局部放大图和定格图,这既有利于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又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和思考。 1.3生动地演示丰富多彩的生物类群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中学生物新课程中的又一重要内容。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因为对多种生物缺乏了解而觉得枯燥乏味,难以接受。CD-ROM光盘有着巨大的存储量,一张“动物百科全书”的光盘中就有几千种动物的资料,使用时只要移动鼠标,几秒钟内即可找到所需的资料,动物外部形态图、生活环境图、食性、叫声、行为及地理分布等,都将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而效果很好。对于一些光盘上没有的资料,网络可以成为有力的“搜索引擎”。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创设生物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活动富有成效、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对学生的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都有直接的影响。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用多种教育技术,能较好地创设多种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将声像设备综合起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强化学生的感知。例如:利用光盘介绍“濒危动物”,它能够使你看到逼真的画面,听到不同动物的叫声及自然声响,从而使你置身于自然环境之中。再如“血液循环”的教学软件,它能使人“进入”血管之中,象血细胞一样在血管和心脏内运行。以上这种新奇、真实的教学情境的渲染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网络课件或PowerPoint等教育技术手段可以轻松的实现教与学的交互性,教师在讲授知识或反馈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出疑问或展示习题,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后给予反馈响应,计算机将及时给予评价,并输出正确的信号予以强化。在上述过程中,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较好地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展示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情景以及成功后的喜悦情境。 3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地构建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整体,它主要由教师、学生和媒体三要素构成。教学结构的合理性是指课堂教学诸要素在时间、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合理性,既包括教学目标、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性,也包括教学组织形式、层次过程和关系的合理性。研究新课程的教学结构,其目的在于寻找系统内部各因素、各活动、各阶段的最佳联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领域中的使用主要是对教学的某个环节,如讲解、演示、模拟、复习、练习、测试等发挥作用。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应把它看成为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事实上它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综合。当它介人、参与课堂教学时,必然引起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形成新的教学结构和模式。新课程中多媒体生物教学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3.1视听与启发讲解相结合 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的特点是为学生的学习,特别是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学习提供生动的素材,并通过必要的语言,引导问题,开启思路,使学生在课堂上同时接受图像、文字、音响、语言等多种信息,大脑的左、右两半同时活跃,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障碍、疲劳被动等问题。 3.2视听与探究讨论相结合 这种教学方式依据发现法的原理,按照“提出问题一提供途径一探索讨论一得出结论”等步骤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多媒体技术既可以创设探究的情境,为学生的探索提供途径和素材,也 可以用于问题的提出和结论的形成。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思维活跃,按照多媒体提供的途径和材料,努力寻求、探究知识的答案。 3.3练习与反馈相结合 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按照“提问一回答一反馈”的过程,实行人机对话,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是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的思维,并且学生能根据多媒体的反馈,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上所列举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式,协调运用了讲解、谈话、演示、发现和练习等方法,保证了与教学内容的高度统一,并且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合理安排了师生活动,因此教学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过程得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 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生物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主要有理论知识发现、实验探究等形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是值得教师研究的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多媒体技术可以与学生探究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外,利用计算机网络也可以有效的开展探究性学习。互联网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它整合了传统的各种大众传媒,构建出跨地域最广、信息量最大的全球信息传播系统,它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迅速而及时地向学生传播着各类科学文化知识、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等,其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帮助学生搜索所需要的信息。新课程在能力目标上也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网络本身具有的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信息组织的超文本化、信息传递的即时性、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人机交互性等特点非常适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开展探究活动。近年来出现的WebquestLearning(简称WL)是一种很受欢迎的网上探究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活动,有以下特点:(1)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或问题;(2)此类问题可以通过寻求信息而得到解答;(3)答案没有惟一性。一个典型的WebQuest教学设计包括介绍、任务、资源、过程描述、学习建议、评价和总结7个部分。在这里,资源是指向网上相关站点的链接,指出一些可以被学习者完成任务的网址,并且应该在每一链接中嵌人对此资源的描述,以便学习者可以在点击前知道自己将通过点击获得什么。具体案例请参见WTI主题探究网站(/wti/example)等网站。此外,网络上的虚拟实验室(如:青蛙解剖网上虚拟实验室://wwwitg.lbl.gov/cgibin/vfrog_script等)和一些探究学习软件(如:NETLOGO等)也能够较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5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习自主性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时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一方面表现为获取外部信息时的自觉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加工处理信息时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影响学习自主性的主要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以及知识结构、认知结构等方面。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努力增加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为学生提供多种性质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发展。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首先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的教学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因此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学习。其次,多媒体技术传授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启发性,结构严谨,环环相连,层层反馈,理沦和实践互相联系,新旧知识互相同化。因此,能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最近发展区”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第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的教学过程设计具有很强的新颖性和教育性,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能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经动手、动口、动脑等过程自主获取知识。第四,“人机交互”对话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综上所述,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过程,更体现了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将是中学生物新课程实施中重要的也是主要的途径当然,随着观念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的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例如教学软件的设计和生物新课程教学实际配套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使用教育技术的问题;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不适合)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问题等。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将不断实践,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育现代化。 生物教育论文: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当前,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然而,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探索、去 研究、去实践。学科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学科教育应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 要求。那么,学科教育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通过学习、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陶行 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通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而建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不 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过积极作用,就是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 理的人生。”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所以说也是生活教育培养合理人生的最好注脚。“真人”的具体目标是:(1)做 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2)做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3)做有道德的人;(4)做整个的人,即是有健康身 体,有独立思想,有独立职业,手脑双全、智仁勇合一的人;(5)做主人,即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 大自然的主人;(6)做创造的人;(7)做现代人。可见,生活教育培养的合理人生就是全面发展、不断创造、不 断前进的人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两相对照,不难看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矛盾,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深刻 地感觉到,如果运用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学科教育,把“生活教育”的方法化为我们 的具体行动,必将把素质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实施引向深入。通过我们的实践,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 就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作者的体会。 1、坚持“教学做合一”,在“做”字上下功夫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思想,是他的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陶行知认为: “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 最有效力的法子。”关于“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 的法予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 学生。”实践性是“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特点。生物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视观察与实验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 强的科学。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实施“教学做合一”,努力在“ 做”字上下功夫,对于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大有裨益。我们的做法是: (1)以身示范,严格操作,通过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教人求真,学 做真人”。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实验,就是要亲自“做 ”。不仅要求学生“做”,教师也要“做”。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师的“做”是示范, 学生的“做”是学做、是模仿。教师既讲又做,学生的学就有了根据,做起来也就不会感到太困难。例如,显 微镜的使用,包括取放、对光和观察三个环节,共有十几个具体步骤,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是,由于我 们采取了“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努力在“做”字上下功夫,按照实验的操作顺序,一步一步地讲述操作要领 ,进行示范,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比如“取放”这一步,就是由教师先示范讲解正确的取放方法,然后让学 生按教师的要求,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放置在实验桌的适当位置上),在分步骤练习的基础上,又让学生 按“取放—对光—观察”的顺序完整地做一遍,以强化训练,加强记忆,从而在预定的时间内比较顺利地完成 教学任务,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实验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是否规范、准确。所以,在实验中我们还 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严格要求,让学生规范地、一丝不苟地进行操作,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每一 个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同时,教师的示范也力求做到规范,做好学生的表率。实验中还注意教育学生正确对待 实验的结果,成功就是成功,失败就是失败,不弄虚作假,不说假话;教师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也做到客 观、科学、实事求是。 总之,以身示范,严格操作,坚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紧密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 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落到了实处, 深化了素质教育。 (2)坚持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通过“劳力上劳心”,获得真知。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之教科 书》一文中说:“‘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 )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实验、观察,就是行动,就是做。但仅仅是实验 、观察还不够,还必须思考、分析,才能够“产生新价值”,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坚持在指 导学生实验和观察的同时,给学生提出一些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进而得出科 学的结论。例如,在“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一节的教学中,对教材中的第一个演示实验,教师不 仅亲自做,还提前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在布置实验时,还给学生明确一些要求,如瓶子一定要清洁,两个瓶 子中种子的数量要相等以及瓶口不能漏气等。课堂上,教师边演示实验,边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边问学生 :为什么燃烧的火柴放进甲瓶中不会熄灭而放入乙瓶中会立刻熄灭呢?(学生答:因甲瓶中氧气充足,而乙瓶 中缺乏氧气)乙瓶中的氧气都到哪里去了呢?(学生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由此可见,这个实验说明了什 么呢?(学生答:说明了种子的呼吸作用要吸收空气中的氧)紧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回忆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 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充足的空气的道理。坚 持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通过“劳力上劳心”,就使学生切实地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知识 ,是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知识,是经得住实践检 验的真理。学生通过:“劳力上劳心”获得了真知,学 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更高了,兴趣更浓了,主动性更强了。 (3)坚持开展多种多样的生物课外活动,进一步实现“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我们坚持开展多种多样的生 物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做去学去创造,去增长知识和才干 。有位名叫何雷的同学,在课外活动中经过长时间对植物叶序的观察,有了新的发现,他发现叶序除了互生、 对生、轮生外还有簇生,并发现叶序有混生现象,银杏的新老枝有不同的叶序,于是写出了《叶序的再认识》 的小论文,这篇小论文不仅发表在学校的《新风》报上,还荣获了首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小论文评选优秀奖。 还有一位名叫黄河的同学,长期坚持制作琥珀标本,取得了丰富的制作经验,写出了《制作琥珀标本》的小论 文,《成都晚报》“苗地”栏目组还专门编发了这篇文章。我们还带领学生去参观考察距学校10km外的成都植 物园、动物园,并且坚持结伴而行,步行而归,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扩了眼界,还锻炼了意志,增进了 团结和友爱。有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城市里,不认识水稻、小麦、油菜等。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认识了这些 常见的大田作物,还了解到了它们的生长过程、管理程序,明确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们 知道,传统教育是教育与生活分离,劳力与劳心分家,理论与实践脱节,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则强 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定书不可尽信,书不可尽言,问题要在生活里发现、研究和解决,大力提倡“生活即 教育”“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而课外活动,正是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实现“教学 做合一”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展多种多样的生物课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使学生在人生里程 中又向做“真人”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2.实行“小先生制”,即知即传,互教互学 在教学中,我们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原理与方法,还注意开展多种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 才能,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把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当“小先生”。我们知道,传统教育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讲台为教师 所独有,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当作“鸭儿填”,教师与学生处在相互对立而又不能互相取代的主客体 关系上。陶行知对此做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在方法上 提出了“教学做合一”。“以教人者教己”的主张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教人者不但 能教人,也应教己,而学人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能教人、觉人,也即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 。因此,对教师来说,“既当先生,也当学生”,对学生来说,“既当学生,也当先生”。这就是后来陶行知 提出的“即知即传,自觉觉人”的教育理论,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著名的“小先生制”。受陶行知这 一教育思想的启发,我们在讲授某些内容时,试用“小先生”的方法,把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当“小先生” ,上台讲课,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讲台上,学生态度认真,板书工整,普通话标准,语言清楚、准确, 完全没有了过去那种被抽叫起来回答问题时的吞吞吐吐、辞不达意的窘态。记得有一位名叫周敏的女同学,她 讲《啄木鸟》时,声音清脆,略带童声,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讲得声情并茂,非常感人。刚一讲完,教室里就 响起了整齐而又响亮的掌声,也令前来听课的教师惊叹不已。后来,我校的《新风》报还刊登了她的这篇讲稿 。 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撰写讲稿,精心备课,然后上台讲课,既动手又动脑,还要动口,这种手、脑、 口的系列训练,比起答一道题,读一段课文,来得更具体、更实在,学生得到的能力训练更全面,学生的记忆 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为教而学” ,正如陶行知所说:为了使别人明白,对自己所教内容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 陶行知说:“得到真理的人便负有传播真理的义务。”要“即知即传,自觉觉人”,又仅自己知道了,还 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觉悟了,还要去觉悟他人。因此,把讲台让给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讲课,还有一个 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让学生把在课外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拿到课堂上介绍给同学们听,以达 到传播生物科学知识,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生物学兴趣的目的。这就是我们一直坚持开展的“课前5分钟生 物知识大放送”。 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先生”。“小先生”在台上讲解时,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在台下认真听、认 真记,而后给予中肯的评点,及时表扬,纠正错误,补充缺失,把学生带到更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当学 生,也当先生”,教师“即当先生,也当学生”,学中有教,教中有学,互学互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先生”,还一改过去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做法,不仅在形式上给学生以新 奇之感,而且把过去教师一人的讲台变成了众多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 动性。 (2)推行“小先生制”,在班上开展“一帮一”活动。我们根据陶行知“小孩可以教小孩”的教育思想,“ 即知即传,自觉觉人”的教育理论,借用陶行知大力推行的“小先生制”,在班上开展“一帮一”活动,要求 一个优生帮助一个差生,并列出“结对子”的名单,还要求学生开展比赛,看谁的“对子”进步更快。通过这 一活动,差生由于经常得到优生的帮助,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进步很大;优生向差生讲解的同时,自己也得 到了提高,达到了互教互学,转化差生,培养优生,共同进步的目的。不仅如此,还解决了我们生物教师因所 教班次多、学生多而难以因材施教的困难。 陶行知说:“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生活教育就是“向着创造生活前进”的教育,生 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造。多年来,我们坚持“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一”在“做 ”字上下功夫,不仅培养出了高素质的学生,还造就出了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 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 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陶行知语)“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陶行知《我们 的信条》)今后,我们还将与学生一起“共生活、共甘苦”,继续创造,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
煤矿经济论文:煤矿企业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思考 【内容摘要】近年来,受国际国内煤炭形势的影响,煤炭价格不断下降,市场不断萎缩,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煤企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经营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如此严峻的发展形式,要想使企业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对企业管理不断进行优化,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优化管理煤矿企业的具体途径,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优化煤矿企业管理对提高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把企业的运行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煤矿企业;优化管理;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励,要想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而要想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必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作基础,要对企业管理不断创新与优化,及时引进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理念,不断完善各项考核机制,全面提升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优化企业管理的重要目的就是要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煤矿企业优化管理的途径 (一)加强煤矿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更加合理地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分配与控制,以便更好地组织与协调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来把既定的经营生产目标更好地完成。在煤矿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的管理观首先要科学。进行企业内部预算控制,有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优化预算组织结构设计。 建立的预算组织结构要科学、合理,可以成立一个预算管理委员会来控制与协调企业的全面预算工作,预算组织结构中的成员要包括企业的管理领导人员、产品的供销人员、财务人员等等,可以成立一个网络系统来负责各个部门的预算工作,规范各部门的预算工作。此外,对考核系统的评价不仅要不断加强,而且要及时作出其分析报告。要想使预算工作的控制与监督能够更好地实现,在企业基层管理部门中,要有专人负责登记预算台账,对预算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有专人及时与上级管理部门沟通交流。 (三)强化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可以通过在煤矿企业中实施定编定岗定员的制度来管理煤矿企业的人员,这样可以使得人力资源的管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合理分配员工工资,更好地维护每位员工的利益。可以通过建立职工绩效量化考核制度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让物耗、安全、出勤、质量等指标与职工的工资收入直接挂钩,这样对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度十分有利,同时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便保障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优化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可以有效控制企业的人工工资总额。对煤矿井上、井下工作要科学、合理进行优化,对直接与辅助生产两个环节的比例要合理制定,为了更好地避免企业人员过多或缺失现象的发生,要依据每个岗位对员工专业技能的需求,合理分配工人。要依据生产的进度,合理组织与优化工作面作业,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使煤矿的生产工作更加规范,合理压缩人工成本。 (四)强化煤矿企业设备管理工作。 预防性维修意识应在煤矿企业维修人员中不断强化,可以通过检测与分析设备故障,制定相应的普修计划,来对设备的保养工作不断完善,要注重保养与优化设备状态,每年制定的普修计划要严格执行。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的设备管理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在设备管理中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特别是在线检测以及点检技术,做好这两项工作实时交换与共享各种数据,企业设备的运行状态在信息化的平台上能够更及时更全面看到,这样非常便于管理人员管理与维护各种设备。对在线检测系统的技术标准要不断进行完善与优化,要有效整合各种设备管理资源,对数据库的格式要不断进行统一,要形成一个设备检测、分析、维护一体化的良好循环系统。 (五)加强煤矿企业的成本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煤矿企业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应逐步改变煤矿企业中的传统成本管理思想,成本管理思想要逐步由短期成本管理理念转变向长远成本管理,要引进战略成本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长期降低企业成本支出。在煤矿企业的成本控制过程中,提高运输效率是降低企业成本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通过优化运输效率,科学、合理设计配车量,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输次数,提高装载效率。对企业员工以及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应不断强化,以便在煤矿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位员工都能尽职尽责地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六)加强管理煤矿企业的物资消耗。 为了更好地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对煤矿企业的的日常管理工作要不断进行强化、要合理控制煤矿企业的物资消耗,应以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加强管理煤矿企业的用水、用电以及一些其它物资消耗,可以通过考核采用定额的管理办法来严格控制煤矿企业中各项工作的用水用电量,以防造成能源浪费现象,要科学用电,为减轻用电高峰期的用电负荷,煤矿企业的调度运行工作必须要做好。 (七)强化煤矿企业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煤矿企业绩效考评方法的选择要合理,要以全面预算管理的完成情况为基础进行选择,评价时要从煤矿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额收入、总利润额度着手,并且要充分考虑经营目标实际的完成情况。要争取使预算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的差异达到最小,最大限度提高预算的准确性。由于改造技术的专项费用、环境保护费用等这些项目存在特殊性,所以在考评时要实际考查这些费用,并且不要将它们作为主导指标。要想实现员工奖罚的科学化,则需要建立的考核体系与薪酬制度必须公平、公正,要依据落实目标战略的实际情况,来评价预期的生产经营业绩。 二、优化煤矿企业的管理对提高经济效益的影响 通过对煤矿企业管理的不断优化,可以使煤矿企业所得的各项指标信息都更准确、更能切合实际,有助于企业的领导者依据这些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企业领导者也可以实时掌握企业的成本构成和运行状况,使煤矿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高效与和谐。 (一)优化企业管理可以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 人员短缺的现象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会经常出现,但如果有过多的人来参与企业生产,又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优化企业的管理系统,可以使得企业的人员配比与成本控制达到最佳匹配状态,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二)优化企业管理有利于降低煤矿企业的成本费用。 在预算条件一定的前提下,企业的成本消耗费用是已经确定好的,这就促使生产经营中产生的各项费用煤矿企业各单位都会自觉转化为自己的费用有效进行管理与控制,使企业更加重视节约各项费用来降低自身的成本支出,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总之,通过优化企业管理,有利于实现煤矿企业资源的整合与合理配置,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刘艳艳 煤矿经济论文:经济管理对煤矿企业生产的影响 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各领域的改革与更新,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尤其是对于我国煤矿企业来说,经济管理对煤矿企业生产运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制约煤矿企业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煤矿企业必须对经济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加强运行成本的控制与管理,让其逐渐适应时展,充分保障煤矿企业的正常运行,采取一定措施来加强经济管理,对不足之处进行完善。本文就经济管理对煤矿企业生产运作的影响进行相关研究,分别从经济管理相关概述、经济管理对我国煤矿企业生产运行的重要作用、我国煤矿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促进煤矿企业生产运作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1经济管理相关概述 所谓经济管理,实际上是指对企业中的进、销、存一系列过程进行分级处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充分提高企业利润。经济管理往往贯穿于整个生产运行流程当中,涉及供应商的选择、生产量的预算、原材料的选择等方面,通过财务的预算,以及对人员的合理配置,确保企业的高效运行。 2经济管理对我国煤矿企业生产运行的重要作用 2.1促进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 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有一定促进作用,首先,它能够促进监控的高效性,对一个工作流程实时监控,一旦发现运行异常的情况能在第一时间告知相关人员,充分保障企业生产运行安全;其次,经济管理对于实际作业安全情况也有一定作用,我们在对煤矿企业运行情况进行监控时,必须根据运行特点制定相关经济管理体系,尤其是对井下施工全过程要进行有效检测,一旦发生意外,安全管理系统便会发出警报,相关人员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充分保障煤矿企业的运行安全;最后,必须将责任落实到人,赋予每个员工相应的职责,让他们去履行,明确责任制的本质就是为了加强员工的责任感,强化安全意识。 2.2促进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 煤矿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盈利。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起到重要作用,煤矿企业通过经济管理能够很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经济管理对于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有显著效果,对企业生产程序进行合理规划,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消耗降到最低;此外,还能进行预算管理,科学合理地推算出销售量,为企业人员配置提供相关依据,为企业计划制度及生产策略的制度提供重要保障。 3我国煤矿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3.1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当前我国煤矿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缺乏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助与配合,常常会导致企业人员岗位职责分工不明、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管理效率,除此之外,煤矿企业还存在着管理人才缺乏与管理思路陈旧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煤矿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发展。 3.2发展资金的不足 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政策上不够完善,从而导致了煤矿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缺乏一定科学性、严谨性。再加上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使煤矿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进程相对缓慢,存在明显滞后性,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煤矿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快速发展。 3.3企业自身缺乏管理实力 尽管我国煤矿企业在经济管理的发展上比较迅速,但由于部分煤矿企业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没有足够实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因此,相关企业不能很好地、及时地去解决这些存在于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的发生,加上各地煤矿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其不能合理地利用有效资源,从而容易造成有效资源的浪费,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4促进煤矿企业生产运作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 4.1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煤矿企业必须将企业财务管理转变为精细化模式,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降低资金大量浪费,对煤矿企业成本核算制度不断完善。 4.2充分优化企业经济管理流程 煤矿企业必须对经济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将管理制度落实到企业各项收入、支出中,对每一项经济交易进行严格监督,将煤矿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进行优化设计,使其更加严谨有序,便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高效率。 4.3加强对管理人员相关培训 首先,企业必须加强对管理人员素质能力的提升,促进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熟练掌握程度。其次,加强对自身管理行为的监督,增加财务透明度。 4.4加强预算管理 煤矿企业必须加强对自身经济预测,对于每一笔开支都做好相关记录,采用先进管理手段,使经济管理手段更方便、简洁,更有利于煤矿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4.5加强企业收支管理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成本观念,将提高企业经济效率为工作重点,降低各种消耗,将生产成本降到最低,以此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各项收支进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流失,对往来账目进行及时清理,促进资金有效使用,充分优化企业经济结构,杜绝浪费。 4.6政府加强政策扶持 政府必须要加强对管理工作的支持,一方面,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拥有足够资金促进煤矿企业的发展,同时资金的投入还能对企业设施建设进行完善。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对企业的发展积极扶持,对小型煤矿企业进行引导,促进企业的发展,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煤矿企业经济发展问题的措施之一。 4.7将系统监控与人员监控有机结合 为提高煤矿企业运行的安全,我们可以采取系统监控与人员监控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系统监控对于生产流程能够进行全方位监控,包括生产数量、生产效率、生产质量等,这也是人员监控无法做到的,另外,人员在进行监控管理时,难免会因为个人原因而产生疏漏,例如:身体不适、精神欠佳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带来的疏忽对于整个生产运行会起到严重影响。然而人员监控也是监控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系统监控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难免会产生系统紊乱等状况,这些状况的产生会大大影响生产运行监控管理的高效性,据此,我们必须将系统监控与人员监控充分结合起来,实现生产运行安全最优化。 5结论 经济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煤矿企业而言,不仅对财务管理有促进作用,还能对整个生产运行进行安全管理。尽管我国目前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但相信随着管理手段的不断创新、相关人员的不断学习,我国煤矿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一定能取得有效进展,为企业的全面发展创造重要条件。 作者:朱鹏飞 贺伟锋 姚凯 单位:河南能源化工集团 煤矿经济论文:煤矿企业经济合同管理论文 一、强化经济合同法规学习力度,提高员工法律意识与法律处理能力 针对煤矿企业,加强经济合同管理,必须依靠合同法律意识,员工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方可管理好经济合同。现阶段,煤矿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改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加上营销任务逐渐加重,部分煤矿企业通过学法用法,提升了合同问题甄别能力,避免了不法分子的合同诈骗行为。当然,也有部分企业领导层的法制意识不高,缺乏契约意识。近些年来,我国法制不断完善,经济法规增多,煤矿企业管理人员、全体职工必须懂法,认识到法律认识紧迫性、重要性,提升业务人员素质,科学掌握法律知识。作为煤矿企业管理领导,必须起着带头学习、示范作用,邀请法律专家传授相关法律法规,利用多样化活动形式,对管理人员、企业领导层加强法律培训,通过案例解剖,提高法律感染力,注重合同承办、违约追究、合同履约等知识培训,使煤矿企业自我保护与保护能力得以提升。 二.加强基础性建设,健全经济合同管理制度 随着经济合同的签订,合同便具备法律效应,合同中的每项条款,均代表了双方利益、双方意愿,是合同履约的重要凭证。所以,加强经济合同管理,必须完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首先,构建经济合同管理网络。对于煤矿企业而言,加强经济合同管理,必须加强网络建设,使网络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煤矿企业需构建经济合同管理机构,保证充足合同管理人员,使经济合同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对于重大合同,需确定二级机关、二级机构,设置专门合同管理人员,专门负责业务合同管理,进而建立经济合同的管理网络,实行全面性经济合同管理。确保经济合同主管职能与分管职能落实到位,方可构建合同管理网络体系。其次,完善各项管理机制。按照煤矿企业的先进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建立各项管理制度,例如,合同会签、合同审查与监督、合同台账制定、合同管理等制度。第三,严格控制经济合同签订。在经济合同签订方面,必须把好三道关:其一,审查关。在合同管理阶段,合同审查是第一关,对合同合法性与真实性进行审查,确保手续完善与合同严密。对于资信不明、内容不合法、价格不合理的合同,一律不签订合同。其二,签约关。由于经济合同的签订,是一个非常严格行为,具有法律效应。在合同谈判与合同签约阶段,必须确认对方资信,审查对方履约能力。其三,履约关。待经济合同签订之后,除了变更、解除之外,必须履行合约,不然需由不履行一方承担相应违约责任。因此,签订合同之后,需加强跟踪服务,动态掌握合同履行状况,若出现质量、计算等方面问题,在法定期限范围内,通过双方协调解除、变更合同,防止经济损失。 三、结语 煤矿企业的经济合同管理,是煤矿企业的重要管理内容,随着企业不断深化改革,机制、结构的优化调整,经济合同也必须随之优化。加强经济合同管理,对企业长远发展、经济利益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经济合同法律、法规学习,不断完善经济合同管理机制,提升经济合同管理水平。 作者:杨彩芳 单位:永煤集团城郊煤矿 煤矿经济论文:煤矿企业经济管理论文 一、煤矿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些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少对现代化煤炭经济管理的认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他们认为企业的先进化就是配备计算机、连接互联网,认为这就是管理工作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实现。然而,这与真正的企业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差距太大。煤矿企业还是不能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 二、煤矿企业创新策略 通过对煤矿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下面就上述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1.更新观念与管理意识 从辩证唯物主义中可以知道: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因此,在煤炭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首先必须摒弃陈旧的管理观念与意识,因为这些观念和意识对于当下的煤矿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已经产生负面作用。煤炭企业管理者必须更新和树立新的正确意识,让其引导企业管理的实践工作。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煤炭企业经营者要树立危机意识和战略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在战略意识的指导下实现企业发展的宏图大业。 2.建立与完善管理制度 煤炭企业要想经济管理水平不断得以提升,就要根据煤矿生产实际中出现的产量低、成本花费高等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做到经济管理工作人人有责,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在每个管理环节上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严格考核,做到生产工作中的成本节约。 3.采用先进技术,全面增强安全管理 在煤矿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融入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大力进行管理技术与创新环节的改造,完成煤矿井下的无线通讯系统建立,在运输商建立集中控制系统,为井下工作人员配备跟踪定位系统,提高对井下工作人员的监控,也有利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管理。加强改善运输系统,避免煤炭为环境带来污染的问题,也避免产生资源浪费。 4.整合煤矿安全管理,高效完成生产工作 进行煤矿企业基层单位和责任范围的整合,同时将煤矿管理与监督考核作为整合重点,让整合工作方向明确。煤矿企业的各级领导人员对企业整合工作应该大力支持,克服困难,高效完成生产任务。 三、煤矿企业经济管理的效果 煤炭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工作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在原有的基础上努力创新,让企业与市场共同发展。 四、结语 当今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做好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创新工作,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关系着一个企业的命运。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好经济管理方面的创新工作,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关乎企业的成败问题。煤矿企业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科学合理进行管理工作的创新,及时的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武装起来,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王慧芳 单位: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马兰矿 煤矿经济论文:煤矿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论文 一、煤矿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些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少对现代化煤炭经济管理的认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他们认为企业的先进化就是配备计算机、连接互联网,认为这就是管理工作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实现。然而,这与真正的企业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差距太大。煤矿企业还是不能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 二、煤矿企业创新策略 通过对煤矿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下面就上述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1.更新观念与管理意识 从辩证唯物主义中可以知道: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因此,在煤炭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首先必须摒弃陈旧的管理观念与意识,因为这些观念和意识对于当下的煤矿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已经产生负面作用。煤炭企业管理者必须更新和树立新的正确意识,让其引导企业管理的实践工作。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煤炭企业经营者要树立危机意识和战略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在战略意识的指导下实现企业发展的宏图大业。 2.建立与完善管理制度 煤炭企业要想经济管理水平不断得以提升,就要根据煤矿生产实际中出现的产量低、成本花费高等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做到经济管理工作人人有责,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在每个管理环节上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严格考核,做到生产工作中的成本节约。 3.采用先进技术,全面增强安全管理 在煤矿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融入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大力进行管理技术与创新环节的改造,完成煤矿井下的无线通讯系统建立,在运输商建立集中控制系统,为井下工作人员配备跟踪定位系统,提高对井下工作人员的监控,也有利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管理。加强改善运输系统,避免煤炭为环境带来污染的问题,也避免产生资源浪费。 4.整合煤矿安全管理,高效完成生产工作进行煤矿企业基层单位和责任范围的整合,同时将煤矿管理与监督考核作为整合重点,让整合工作方向明确。煤矿企业的各级领导人员对企业整合工作应该大力支持,克服困难,高效完成生产任务。 三、煤矿企业经济管理的效果 煤炭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工作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在原有的基础上努力创新,让企业与市场共同发展。 四、结语 当今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做好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创新工作,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关系着一个企业的命运。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好经济管理方面的创新工作,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关乎企业的成败问题。煤矿企业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科学合理进行管理工作的创新,及时的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武装起来,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王慧芳 单位: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马兰矿 煤矿经济论文:煤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论文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重中之重 因此,煤矿,特别是处于衰老期的煤矿,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例如,山西焦煤在煤炭副产品上下功夫,大力开发能源产品,全力打造多能源化的矿井,开发创新,不断涌现出多样化的煤炭新型矿井。 二、发展循环经济途径和方法 我们国家整个煤炭工业,山西也包括在内,多年来粗放的方式一直困扰着煤炭工业,煤炭企业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从“集中化、洁净化、多元化”的“三化”方向发展。所谓“集中化”,就是要改变煤炭行业现在的“弱小散乱”。必须要提高煤矿的集中度,整顿关闭不具备基本安全条件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煤矿,淘汰落后产能。规范煤炭资源整合,鼓励有条件的煤矿实行兼并重组,实现规模生产和正规化开采。山西焦煤集团正是在我国煤炭企业改革中组建的以资产为纽带的大集团。集团先后投入50亿元,在吕梁市的柳林县、兴县、方山县、临县、临汾市的乡宁、洪洞县开发了6大现代化煤炭综合利用新矿区,不仅关闭淘汰了落后小矿,推动地方及社会的就业,而且还加大了传统生产工艺的改造力度,促进了山西省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的发展,同时也将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所谓,“洁净化”。要把煤矿的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物质资源不断再循环利用。在这方面,一些企业已经先行一步,并已提供了一些经验: 1、实现瓦斯治理由单纯抽放到综合利用的转变。 2、加快固体废物治理与综合利用,首先加强煤矸石治理和开发利用;加快生态恢复;积极开展矸石山植树造林活动。其次加大粉煤灰和煤泥的治理与利用,重点研究煤泥发电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粉煤灰堆放管理,提高粉煤灰筛分技术,搞好粉煤灰生产水泥、制砖、切块生产线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搞好矿井水治理和开发利用。 4、加强采煤沉陷综合治理,要站在构建和谐矿区的高度,以对职工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所谓,“多元化”,既是能源生产主力军,又是能耗大户,在紧张的节能减排任务面前,煤炭矿井压力巨大。如何有效利用瓦斯、煤矸石、中煤、煤泥这些煤炭开采、洗选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副产品,同时充分利用煤焦化后续产品延展焦化产业链,已成为我国煤炭行业实现能源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排放的重大命题。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问题 发展循环经济,应坚持“新的思路、新的体制、新的机制、新的方式”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切活动必须有一整套的法律体系作保证。为规范煤炭市场经营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煤炭法》和《煤炭经营管理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法规,为煤炭经济的运行提供了法律依据。在煤炭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首先,必须树立强烈的法制意识,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的一切合法利益。其次,在煤炭经营过程中,必须做到三证齐全,即: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由于历史原因,煤炭企业的管理体制虽然是采用集权与分权相互混合的方式,但集权的色彩极大。一个近万人的煤矿如同一个生产车间,人、财、物、产、供、销的权力在集团公司一级,难以调动煤矿一级单位参与竞争的积极性,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转换煤炭企业的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跨行业的“网络舰队”的新理念是当前煤炭市场动作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煤炭行业在被推向市场后,必须按照“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兼顾各方利益”的市场联合新思路。一是产运合作,即煤炭生产企业与铁路、水路、公路等运输部门及单位联合;二是产销合作,煤炭生产企业与煤炭经销公司、出口公司、煤炭联营公司等经销商、零售商、出口商之间的联合;三是产产合作,即煤炭企业与钢铁企业的合作,因煤炭企业需要钢铁产品,钢铁企业也离不开煤炭产品,为了双方企业各自正常的原料供应和生产经营,双方可签订一定量的必保合同,以解决双方供销和利益问题。为社会提供的就不是单一产品,它的产出全身是宝,不但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而且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铺平了道路,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只要我们发展了循环经济,煤炭矿井作为基础能源在今后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朱红英 单位: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官地煤矿企管科 煤矿经济论文:低碳经济下的煤矿企业的发展 一、煤矿企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煤矿企业的经营缺乏科学规划。国内煤矿企业经营一直比较粗放。以山西省为例:在煤炭资源整合前,国内煤矿有许多的小煤矿企业,以乡镇集体所有制为主。这些小煤矿企业的经营处于采矿权人、经营者、投资人处于分离状态,存在着严重的责、权、利不统一的问题。受经营体制问题的影响,煤矿开采出现层层转包、掠夺式开采等严重问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导致了煤炭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在山西省内开办起了数量不少的煤矿企业。这些企业管理粗放,开采过程大多是采用的原始开采方式。导致国内市场上的煤炭供应量大于社会需求量,导致煤炭市场价格曾持续走低。 (2)国内煤炭市场在政府的主导下正在开展大规模的煤炭资源整合。面对国内混乱的煤矿开采市场,在政府的主导下关闭和淘汰了一批生产设备落后、管理落后的小煤矿企业。在此次资源整合过程,煤矿关率达到30%以上,将年产量9万吨以下的矿井全部淘汰。通过此次煤矿企业的调整,实现了煤炭资源回收率达到60%以上。仅山西省就有1000余座煤矿被关闭,近600座煤矿因无安全生产许可证而被吊销营业执照。到2010年,山西省内年产量30万吨以上煤炭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90%以上。另一方面,国内煤矿企业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煤矿开采为主,在煤炭深加工方面发展才刚刚开始。煤炭全身是宝,如果能够深加工提炼,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大大提升。 (3)新环境要求煤矿企业发展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煤矿企业虽然是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企业,但煤炭开采和使用过程中会破环矿区生态环境,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当前全球环境逐渐变暖,温室效应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了。另一方面,虽然国内经济发展迅速但国内的生态环境也被破环的非常严重。重视国内经济转型,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是当前国内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新环境下做好煤矿企业低碳经济发展转型是新时代对煤矿企业的新要求。 二、低碳经济视域下煤矿企业发展路径策略 (1)在煤矿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低碳经济发展理论指导下,需要对企业的经营建立起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该指标体系可以对煤矿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做出评估。通过综合评估结果就可以及时掌握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或不完善的环节,并有针对性的开展项目改善和优化。因此,建立完善的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企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完善的财务分析管理基础上的,通过企业成本分析、企业收益分析等财务管理措施,实现对企业运营管理的有效监控。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煤矿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明确各个环节的低碳经济指标。 (2)政府要重视煤矿企业节能减排发展的政策扶持支持。煤炭企业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实践。但在企业发展实践中,大部分煤矿企业出于短期盈利的考虑,对节能减排的实践积极性并不高。另外,技术革新和设备革新是节能减排发展的关键。但技术革新和设备革新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但从目前国内煤矿企业的经营现状来看,许多的煤矿企业还处于经营亏损之中。因此,国内的煤矿企业在技术和设备革新方面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正是这个原因国内煤矿企业一直得不到有效发展。政府在国内经济宏观调控方面发展着重要作用。面对煤矿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政府必须积极出台扶持政策。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为煤矿企业提高金融贷款支持。对于节能减排项目的投资,政府可以给予适当的贷款财政补贴。通过金融政策解决煤矿企业转型创新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对煤矿企业的税收政策做适当的调整。通过税收杠杆协调作用,鼓励煤矿企业重视低碳经济发展。最后,低碳经济对企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求比较高。 (3)重视资源整合,实现煤矿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过程。作为煤矿企业在做好传统产业地能耗发展的基础上,还需要重视资源整合的发展,利用个方面的资源优势实现煤矿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煤矿企业可以以矿产资源为依托开展与国外优势企业的合作,建立生产加工贸易企业等等,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服务国内企业。最后,做好专业人才的引入也是有必要的。在企业内部开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也是非常有效的。 三、结束语 重视低碳经济视域下煤矿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的。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煤矿企业对环境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和破坏,这些都是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煤矿企业积极开展企业运营成本控制,降低企业能耗,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相信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支持下,煤矿企业一定能开创一个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张辉 单位: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运销公司 煤矿经济论文:现代煤矿企业经济效益宏观对策 煤矿企业属于典型的管理密集型企业,不仅生产工艺流程链接紧密,而且综合性较强。随着社会经济竞争的加剧,现代的煤矿企业也面临着各种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资源消耗、成本控制、提升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等。近些年来,由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煤炭行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期,此时作为一家全省骨干煤炭企业、地方国有企业,神火集团采取了一系列“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的新举措,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成功转亏为盈,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在当前经济体制不断转轨的情况下有必要对煤矿企业的宏观管理进行探讨以提高其经济效益。 一、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必要性分析 在煤矿企业中,其经济效益指在煤矿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投入与相应产出之间的比值,而煤矿经济效益的实现与提高对煤矿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换句话说,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经济效益的实现和提高对煤矿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着直接有效的作用。一般来说,现代企业经营利润的高低是企业经营好坏的关键指标,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盈亏的一个明显指标。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更是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企业高效益的实现必定是以低成本获取高效益的技术和管理而实现的,因此较高的经济效益说明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具备了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和保障。(2)作为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煤矿企业较高的经济效益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国民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在全球范围内煤矿资源都属于重要的稀缺资源,为更好地为社会和人类服务,更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劳务,就需要对煤炭资源进行高效、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因此,现代煤矿企业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不断降低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的耗费,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的各种需求。实际上,这也正是现代煤矿企业提高自身经济效益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途径。 二、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宏观对策分析 1.树立正确的成本意识。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降低成本,这也是企业实现利润增长的关键手段之一。一般来说,在煤矿企业中,其成本构成的主要部分是人工成本和安全成本,为提高效益,企业都力求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为此必须树立正确的成本意识。首先,煤炭企业要认识到成本的降低和收益的增加是密切联系的,两者相辅相成,企业的效益并不会因为偷工减料所带来的成本降低就能实现增加的目的。其次,成本的降低也不能通过简单的费用削减来实现,而应该通过机构改革、技术改进等方式来实现。比如,企业可以通过战略规划来实现人工成本和安全成本的优化与管控,从而将人工成本和安全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和比例内,而非通过简单地缩减人员和费用来实现。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在现代煤矿的生产经营中,人工成本过高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为此煤矿企业应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和配置企业的人才资源。此外,企业还要不遗余力地进行科技创新,努力提升生产工艺的科技含量,不断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实践与摸索,切实降低生产中的资源耗费,从根本上实现成本节约的目的。就神火集团来说,该企业在成本意识的指导下就很好地实现了对成本的调控。神火集团在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时,出台了领导干部带头降薪、严抓项目建设、精简机构、缩减人员以及加强经营全流程管控等果断措施。通过“瘦身”,神火集团成功实现了自身的机构改革,机构数量减少30%,管理人员减少15%,领导干部带头降薪70%以上。此外通过严格管理将1至4月份非生产性费用支出降低达50%以上,成功实现了成本控制,保证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与提高。 2.重视煤矿安全。煤矿安全是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保障。因此,煤矿企业对安全生产的投入也是另外一种生产经营活动。煤矿安全投入,顾名思义就是煤矿企业为保证生产经营的安全进行而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总和。重视煤矿安全,增加煤矿安全投入,对于改善井下劳动条件、提高安全系数具有重要意义,更能够提升企业的防灾救灾能力,在面临危机时降低企业损失的成本。此外,安全投入还能够提高煤矿作业一线人员的安全素质,增加安全知识,为煤矿经营的安全奠定良好的人员基础。不过,煤矿企业的安全投入属于隐性成本,由于并不能够通过安全投入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不能直接体现到企业的产出之中,因此大多数煤炭企业的领导层对安全投入的热情并不高涨也不主动,而安全投入自然也不够到位。有数据调查显示,在我国所发生的煤矿事故中,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之间的比值约为1:10。从当前的煤矿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方面来看,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不应该吝啬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实际上加大安全投入与提高经济效益之间并不冲突反而是相互促进的作用,安全投入的增加将会更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科学整合煤炭资源。煤炭行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同样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保证其作用的更好发挥,要对煤炭资源进行良好的整合与配置,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杜绝各种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煤炭企业的发展史同样也是一部扩张史,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扩张,难免会出现如盲目开采等与相关规定不相符合的不合理行为,出现资源浪费等不良现象,给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不利于煤炭企业自身的发展。为避免和解决煤炭企业发展中的粗放和混乱现象,需要为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体制来对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整合,做好统筹规划,制定好开发程序并落实到位。企业也要遵守相关规定,做到严格自律,科学发展,优化配置,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为了规避发展中的问题,神火集团通过自身的优势互补实现了企业的自我转型与升级。神火集团利用其独特的品质和区位优势、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优势等在煤炭资源丰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东五彩湾工业园区规划建成了包括年产80万吨高精度铝合金、40万吨碳素及4×350MW超临界发电机组的煤、电、铝一体化项目,实现了自企业创建以来的最高赢利纪录。 三、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现代煤矿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然要从企业的综合管理方面入手,要尤其注重宏观管理政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首先从整体上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从成本缩减、资源节约以及耗能降低方面加以优化。企业并非是一个单方面的活动,同时需要人力、物力和自己财力之间的相互配合。煤矿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对企业的综合管理,优化企业资源配置、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减少消耗。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要相互配合,紧密联系,保证煤矿企业生产经营的衔接有序。通过科学合理的宏观政策的规划与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综合经济竞争力等都会发挥关键作用,使煤炭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作者:陈伟 单位:河南神火集团有限公司 煤矿经济论文:煤矿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方式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成为煤矿企业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煤矿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方式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本文从现煤矿企业经济管理方式现状着手,分析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煤矿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创新 我国的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煤矿行业的经济也跟随着大部队一起发展,但是发展的过程中不乏挑战。煤矿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方式是企业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也是企业在充满淘汰机制的现代社会取胜的关键,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煤矿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模式,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只有创新了经济管理方式,企业才得以合理调整企业内部的经济结构,才能够在优胜劣汰的社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煤矿企业经济管理现状 大多数成功的煤矿企业都有比较完善的经济管理方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发展之下,仅仅安于现状不足以保全企业的地位,企业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积极创新经济管理方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坚持可续发展观下的经济管理方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是企业取得优胜的重要手段,所以创新经济管理方式是煤矿企业首要完成的工作。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功的企业都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不仅在产品上创新,经济管理模式上也创新到一定境界,使得管理方式更适合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但是在其他的企业中,经济管理模式仍然存在许多限制性的问题,不少企业依旧坚持着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缺少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较为低下,为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经济管理制度缺乏严谨,程序不够完整,企业缺乏应对经济危机时的策略,缺乏对安全隐患的管理。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可能会导致经济危机,采收煤矿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这都是经济管理方式不完善的原因。所以,创新经济管理方式尤为重要,增强员工对工作的责任感,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促进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企业领导人积极改善经济管理方式,积极采取先进科学技术,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增强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这是改善企业各大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优先战略。 二、煤矿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方式的策略 1.合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经济管理决定着企业的运行与发展,最大限度地合理发挥企业有限资金的价值,并且有效控制成本的支出是企业经营的原则。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资金管理工作往往难于其他工作,资金管理稍有不慎便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麻烦,传统的经济管理手段已经无法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企业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帮助管理资金。资金需要得到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要求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得到创新。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煤矿企业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与合作商签订合同方面,甚至在劳资工资结算方面都能够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还可以使得管理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工作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混乱现象。大型煤矿企业的经济管理更是错综复杂,繁重的财务问题往往是财务人员最困扰的事情,这时候企业可以采取ERP信息化管理,其中蕴含的先进技术能够最大限度优化财务管理,减轻财务管理的繁重,系统地管理企业的资金问题,坚持时刻为客户服务的原则,促进企业向现代化社会进军的步伐。 2.转变经济管理理念 近几年资源极度短缺,环境屡屡遭到破坏,国家倡导各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所以煤矿企业需要积极转变经济管理理念,坚持国家提倡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经济管理方式。循环经济是符合当今社会高速率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于煤矿企业而言,开采收集到的煤矿需要再循环、再利用,最大化地提高煤矿资源的使用率,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浪费,避免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煤矿企业在日常开采煤矿资源的工作当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水电资源,这违反了循环经济的要求,同时也体现出企业缺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坚持创造环境友好型社会,煤矿企业需要在工作期间遵守循环经济,节约水电资源,不仅保护了环境节省了资源,同时还减少企业的成本支出。企业积极转变经济管理理念,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 3.培养员工综合素质 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能够间接体现出企业的风貌,综合素质较高的员工往往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客户,因此,培养员工的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是创新经济管理方式一大重要组成部分。煤矿企业应该重视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加大对员工的技术培训,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使员工得到基本的技术培训,这要求企业在培训员工方面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少量的投入换来足量的技术性员工,员工不断更新自身的技术水平,为企业更好地谋福利。虽然职业道德水平与先天性道德有极大的关联,但是后天性的学习也能够为员工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企业可以创建合理的奖励机制,奖励表现好的员工与工作素质高的员工,鼓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员工的潜能,员工不再迫于上级而工作,而是主观性地为自身求发展,为企业谋福利,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也是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方式的基础。 三、小结 煤矿企业在创新经济管理方面需要完善经济管理程序,资金的合理利用等关系着企业内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创新经济管理模式,运用先进的技术水平保证各大程序的正确运行。同时,企业加强对安全隐患的管理,开采煤矿容易发生突发事故,企业需要为开采工作人员提供充分的器械与安全设备保证人员的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合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这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胜的关键,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经济管理方式。 作者:张运站 单位: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三号煤矿 煤矿经济论文:经济下行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挑战 摘要:国内经济下行造成煤矿行业发展陷入困境的局面,分析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煤矿行业脱困对策。 关键词:煤矿安全;经济下行;监管 目前,宏观经济总体处于下行趋势,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进入转型发展新常态。受此影响,煤炭下游各行业,如火电、化工、冶金、建材等需求严重不足;社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压力逐步加大,煤炭用量受到严格控制;优质清洁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产能加大,造成全国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煤价连续下跌,煤炭行业发展陷入困境,甚至一些煤矿因资金状况难以为继,主动停产、转产。从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规律分析,当煤炭市场发生较大变化、煤炭经济处于大起大落的时期,往往也是煤矿事故的多发期。煤炭工业经济持续低位运行的态势在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煤矿安全生产面临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考验[1]。 1.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煤炭行业进入“四期并存”的阶段,即需求增速放缓期、超前产能和库存消化期、环境约束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这是10多年来持续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作用的客观体现,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从有利的一面看,“四期并存”的阶段性特征必将推动煤炭行业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从而促进安全生产。同时,由于一些小煤矿业主抗风险能力较差,为避免亏损被迫退出煤炭行业,整顿关闭阻力减轻、障碍减少,有利于煤矿安全生产依法治理良好环境的形成,有利于煤矿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也有利于全国安全生产重点工作的有效落实[2]。一是为促进煤炭行业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的条件。经济下行客观上迫使煤炭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加快产业整合重组,全面结束煤炭行业依赖粗放型发展模式的进程,转向依靠理念创新、科技创新,走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的发展方向;促进提高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绿色和智能化生产水平,实现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煤炭产量受控促进安全生产风险整体下降。控制国内煤炭生产总量是帮助行业脱困的重要措施。通过加强安全监管监察,依法调控、依法治理,促进企业减少生产人员,提高生产效率,减轻了安全生产风险。[3]从不利的一面看,为防止陷入亏损,各煤炭企业均采取措施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部分企业通过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来摊薄成本,甚至以量保价,低价促销,降低安全标准,违规超能力生产,造成安全生产风险加大,为企业长远发展埋下隐患。一是安全投入减少。当前,煤炭企业各种税费较重,融资十分困难,融资成本较高,加之下游企业的拖累,加重了煤炭企业财务费用负担,致使企业安全投入必然会减少,各种安全措施得不到保障,隐患排查治理、安全技术改造、设备设施更新升级等难以落实到位。二是人员情绪波动。经济效益大幅下滑分散了企业负责人抓安全工作的精力,造成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矿工的情绪波动,人的不安全行为增加。一些企业甚至出现生产、技术、管理骨干大量流失,动摇了安全生产基础。三是管理水平下降。部分煤矿为防止巨额亏损而采取降薪措施,客观上造成企业员工参与安全生产的热情下降,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得不到有效激励,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大打折扣,企业安全生产无法得到充分保障[4]。 2.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1)尊重经济规律,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为煤炭企业清费利税,严格落实煤炭资源税改革措施和煤炭企业收费清单制度,调低煤炭增值税税率,合理减免有关涉煤费用。进一步改善金融机构对煤炭企业的信贷状况,尝试建立政府以奖代补等激励机制,引导、支持、帮扶企业加大安全技术改造等投入,为企业落实安全生产措施提供资金支持。完善煤炭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组政策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不安全的产能,优化煤炭开局,提高生产集中度[5]。 (2)寓监管于服务之中。继续通过开展“千名干部与万名矿长谈心对话”等活动,了解煤矿真实情况,掌握煤矿安全生产普遍性问题,探讨解决办法。把执法监管过程当作为企业服务的过程,在不降低安全监管标准的前提下更好地提供各类服务;组织专家帮助企业排查隐患,支持企业开展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为企业安全技改提供技术和财政支持;提高各类涉煤行政审批办事效率,帮助企业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安全生产科技保障能力,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示范企业(矿井)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标准体系,实现“四减”(减矿、减面、减产、减人)要求。 (3)进一步深化煤矿安全生产整治。整顿关闭小煤矿和“打非治违”是解决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治本之策。要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深化煤矿安全整治,把小煤矿数量降到一定程度,从整体上提升煤炭工业的素质和安全保障能力。对违法违规建设的项目一律责令停工停产;对超能力生产、越层越界开采等非法违法行为一律严厉处罚,直至关闭;对非法违法开采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坚决予以关闭;对安全基础条件差且难以改造,以及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严重的小煤矿,一方面要加强监管,一方面要加快引导其退出煤炭生产领域。 作者:穆壹 单位:六盘水市钟山区安监局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电力工程监理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 摘要: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已经全面铺开,在电力监理企业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本文从安风体系在电力监理企业建设中的各个环节中的关键点分别论述,重点描述建设流程、关键控制点、体系运行的重点所在、保障体系顺利建立的措施等。 关键词: 电力监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1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概述2012版 南方电网公司通过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以下简称安风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基建安全科学管理要求和标准,规范各基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强化基建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安全管理责任,有效控制基建安全风险,全面提升南方电网公司基建安全管理水平。 ①2010年12月,南方电网基建【2010】28号文关于印发《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基建部分)》的通知。明确要求安风体系实施范围包括各省公司所属各承建公司基建工程的各设计、施工、监理和调试单位。并提出建设思路、目标及要求。 ②监理企业开展安风建设刚处于起步阶段。监理企业走在安风建设的后发阶段,前者供电局和施工单位已经运作了几年时间了,可以说运作较正常了。但是监理企业尚未开始普及开展建立体系。目前就几家单位在做试点工作。 2 必要性和目的 随着电力监理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建设方在安全方面不断的严格要求,电力监理企业在安全管理上也陷入了困境。 出于内部需要,电力工程监理公司自身安全管理需求,必须要把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否则逆水行舟。沿用老一套的安全控制方法已经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了,所以如何更好的管理安全生产,是摆在所有电力监理企业面前的最大的困惑。 内外需求的作用下迫使监理企业需要引进和运用先进、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提升公司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及人员安全风险意识,降低安生生产带来的风险,达到符合行业规定和要求的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 3 体系核心思想 安风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以风险管理为主线,一个规范化、系统性的持续改进过程。核心内容为: ①全员参与。这是安风体系建设的关键和前提。部分人员一听到体系的名称就直观地认为这是公司里安全管理部门做的事,应该是安监部或质安部干的活,与自己无关,不用关心和理会。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和错误的思想。安风体系责任部门可以设在安全管理部门,但是整个体系建“关注事前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的转变。尽量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我们做这个体系的目标之一。 ②体系要素实现PDCA循环,体系运转机制有效运转,实现整体的持续改进。建设和运作必须靠所有一线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来实现,需要全公司从领导层开始到一线员工的大力推进才能真正发挥安风体系的作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 ③超前预控。将防范事故的关口前移,实现了从传统安全生产“关注事后分析与控制”向通过“5W1H”工具将管理工作向精细化、量化转变,实现管理要求的落地。 ④安风体系的建设不搞形式主义,要结合实际工作,注重实效,主要采取完善和改进现有措施和制度执行的方式进行;同时,体系建设要结合项目管理的要求,体现持续改进的目的。 4 建设流程 监理公司作为2012年度安风建设试点开展单位,一定要先试先行,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全面推进安风体系运行,但要注意的是各部门侧重点不同,按照公司各部门的职能划分,相应地把体系各要素相应的划分到各部门来主抓或重点开展,其最终目的是借助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全面提高公司各方面的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公司的总体竞争力。 ①体系启动和初次培训。体系的启动必须由监理公司最高管理者认定主要牵头负责部门。一般都是直接任命安全管理部门即质安部或安监部来牵头负责该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再接下来就必须开展安风体系建设的概念性的培训工作,且该培训必须面向全公司,公司领导、中层、各部门主管和总监必须参与。 ②初定建设方案,建立体系组织机构。初定安风体系建设方案,确定“取钻”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推进计划、实施过程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组织机构中应包含两个组织: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必须把公司管理层全部纳入领导小组,作为体系建设的有力保障。实施小组必须确保各部门均有人参与其中,确保体系能在全公司范围内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③标准知识培训,管理工作标准文件编写。在编写标准文件前必须对实际负责的实施小组开展标准知识培训工作。包括标准知识内容培训,还有标准编写规范等,统一思想。确定标准文件编写清单时需要确定哪些要素与电力监理工作有关联的,哪些可以忽略。 管理标准必须包含所有应有的要素,一个都不能少,因为策划阶段有缺陷时,外审时打分将会有先天的缺陷,接下来将是惩罚性的打分折扣。但又必须避免脱离实际,把做不到的事项都列进来,造成有计划做不到的困局。 4.1 开展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整个体系建设的核心所在,很多工作都是基于风险评估结果的运用。风险评估一般采用SEP法来开展。基于监理工作的特殊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①监理自身风险:包括监理办公环境和监理人员本人的安全风险。②施工现场监理风险:这里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施工现场风险指的并非施工单位所产生的风险。而是指由于监理工作失误导致产生施工风险而对应产生的监理责任风险。这里可以运用成熟的成果:南方电网编制并成熟运用在实际工作中的《电网建设施工安全基准风险指南》。可以把评为中等以上的施工风险作为监理风险控制的主要对象。通过这种间接导入可以大大减少风险评估的工作量,且能避免大量的缺项。值得注意的是:施工的风险等级结果通过监理风险评估后得出的等级很可能不一致,如:施工危害评为高风险对应的监理评估等级可能是低风险或可接受风险。 4.2 体系文件,体系文件全员培训 通过上述两个阶段基本上把体系文件都编制出来了,体系文件通过监理公司最高领导者批准后正式,同时做好体系文件的全员培训。让所有员工都了解体系,并按照体系的做法开展工作。把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4.3 三大员培训与任命 “三大员”就是安全区代表、内审员、事故/事件调查员。安全区代表在整个体系运作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实际体系运作里很多检查与发现、事项落实均由安全区代表来执行。安全区代表的工作量非常大,最好能以独立的岗位来开展。任命前必须对“三大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符合要求,才能上岗。 4.4 安风体系运行 体系运行关键要及时开展各管理工作标准的落地。按照三部曲来开展:①现场环境检查;②组织编制现场改善计划;③落实计划,分配到各部门完成改善。 体系运行中发现标准与实际开展不符合时,必须要及时修改标准使之与实际相符合。特别是资源分配不足以满足体系运行需要时,必须及时向上反映,以尽早解决问题。质安部要定期组织对体系推进的情况进行检查,特别是新制度、新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纠正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偏差。 4.5 内审员培训与任命 内审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才能任命上岗。内审员建议配置6人以上,以方便内审时成立多个内审小组,满足内审时间要求。 4.6 内审、外审 2012版体系要求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内审,初次内审必须覆盖所有部门,所有要素,所有工程项目。如项目数量过大,可以抽取几个典型由内审小组亲自审核,其余项目则采取交叉互相审核的方式开展。 若内审认为可以达到建设方案所定目标时,向相关部门提出外审要求。 5 安风体系建设关键 5.1 安风体系与三标、公司现有制度、网省公司制度的高度融合 安风体系绝非独立于三标等现有体系以外的第“四标”,而是与ISO三标、国家标准、南方电网公司现有制度、监理公司现有制度的高度融合的体系。体系所包含的管理工作标准均来源于实际工作,但又有所完善和提高。把这几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5.2 不能拘泥于安风体系的固有框架,在实际应用中大胆删除不适用要素 尽量满足确定下来的要素要求,但又要与实际相符合,宁可与体系要求有差距,也不可造假,生搬硬套。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实在没办法时可以采取弱化该要素要求的方式来迎合要素要求。 5.3 培训宣贯 如果说体系建立是重点的话,培训宣贯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了。整个体系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就在培训宣贯的情况,因为培训是制度能落地的前提,是全员参与的关键所在。宣贯培训要采用多种形式来开展,如召开公司级全员大会宣贯、小班教学局部培训、考试、看视频等方式来开展。其中小班局部培训效果最好,互动较多,能较好吸引注意力,能产生较多的共鸣。 5.4 切实执行落实 实体操作,毋庸置疑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在这里需要有良好的执行力。且在实际执行中肯定会有些问题存在,毕竟标准文件量大,编写得难免有点疏漏的地方,所以就必须要有更新、修编制度的需要了。 5.5 公司各部门通力合作配合,良好沟通,达成共识 安风建设绝不是质安部的事,要破除这个误解。安风体系的建立必须由各部门共同努力,因为安风体系包括了公司绝大部分的运作内容,包含从前线一线监理人员到市场综合后勤人员等。把全公司用一个体系来贯穿下来。所以对于公司的管理、运作也是一次提高,明确公司的运作流程、各部门的职责和各岗位的职责等。 5.6 安风建设盘点会议 安风建设还有一个关键点——领导高度重视。必须有最高领导组织每月召开一次安风建设盘点会议。因为这是一个原来没有的体系,需要从0开始建立,难度和资源需求都很大。需要每月召开一次会议,重点是:对照安风建设方案进度计划进行统计,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必要时由总经理重新分配资源以便完成工作。 5.7 严肃考核和协调机制 建立常态工作机制,制定相应的安风体系考核办法,使各项工作形成闭环管理。各相关部门及监理项目部,要形成好常总结,常汇报与常交流的习惯,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协调和处理,保证安风建设开展进度处于在控状态,达到预期的效果。 6 结论 首先要先明白为什么建立安风体系,虽然这是一个费时、费心、费力的工作,但是他能体现一个电力工程企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并将这个形成一个体系,使其标准化、规范化,使电力工程监理企业能在电力工程里健康、持续、稳步发展的先决条件。失去了安全就等同于失去了竞争力和先进性。 在实际操作里最核心的要数PDCA循环了。在每项工作里必须体现该精神。只有通过安风进行系统的管理,才能有效控制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发生,而安风体系建设与实施是一项涉及面广、要求高、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各级人员积极参与、协调配合的工作。在加强安风体系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大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安全文化和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同步进行,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才能整体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刍议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 摘 要:随着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突飞猛进,我国各行各业对电力的需求量日益递增,全国上下的电力工程也逐渐地步入建设高峰期。在这般背景之下,社会各界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将针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电力工程 安全生产管理 现状 措施 1.当前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多数的电力工程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都跟不上电力建设快速发展的脚步,这一点主要表现为:由于当前电力工程施工项目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以致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求创新、方法落后等不良现象凸显,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依靠经验来进行管理的低水平层次之上;当前大多数涉及繁杂的电力建设系统,仅仅是依靠安全技术措施和技术人员,以致于电力工程发生安全事故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安全技术系统的可靠性以及施工人员的可靠性,由此可见,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是远远不够的;电力工程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员工没有将安全生产问题当成工作重点来对待,以致于一些习惯性的违规违章行为反复发生,进而引发一些常见却无法避免的安全事故。 2.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具体措施 2.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制度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制度,制定出规范化的施工流程,有效地防止那些习惯性违规违章行为的发生。贯彻落实规范化的施工制度,严格执行施工现场工作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日常的安全生产管理力度,如果发现安全隐患,应该及时通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界定电力工程中各个部门、各个人员在安全生产中的相关责任和权利,务必坚持安全施工无小事,小事大作的管理原则。强化工程安全监督工作人员的责任机制,对电力工程项目部进行每月安全大检以及例行检,发现任何的安全隐患,都应该批评相关责任单位,并追究相关专业安全监督人员的责任。在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应该实行自我管理、相互监督、制度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及时纠正那些违规违章的错误行为,并加以通报批评,拉响安全警钟,促使每一位施工人员都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安全生产制度进行施工作业。另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的约束机制以及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保护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进而促使电力工程项目能够安全生产。 2.2着力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应该对工程全部的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工作,促使他们能够熟悉并掌握电力工程施工进程中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的安全监督重点,并进行相应的考核测试,合格者才能获取项目部得上岗证,才能进入电力工程的施工现场,以此来保证他们日后的施工行为始终是在安全生产管理范围内的。施工企业还应该将员工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水平、安全业务能力等和员工绩效考核结合起来,并和激励机制有效结合。认真审核进场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尤其要仔细审查施工现场特种施工人员的资质,务必要保证他们都是持证上岗的。与此同时,施工企业还应该提升工程项目外包队伍以及临时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严格地审查他们是否具备相应的工作资质,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系统教育,并进行相应的施工技能培训,着力提高他们自我的防范意识,充分利用电力工程安全事故通报、安全事故案例、安全事故新闻等来进行安全意识教育。 2.3提高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的安全可靠性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提前到工程设计可行性方案阶段,务必要高度重视工程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保证负荷计算正确,确保施工设备材料的科学合理配置,保证设备运行模式安全可靠,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基础上将工程造价降至最低。在施工过程中应该不断完善施工材料的检验制度,着力控制好施工材料的质量水平,以此来防止因为材料问题而发生安全事故。与此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应该通过对机械设备进行状态检修管理,以此来避免机械设备出现“过维修”或者“欠维修”的状态,进而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出动率,保证电力工程的安全生产。 3.结语: 总而言之,安全生产是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头等大事,它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以及施工进度,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首先简要地论述了当前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探讨了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此希望电力工程施工企业能够将安生生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企业全面健康的发展。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论安全生产管理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当前,面临着电力企业深化改革、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大调整,电力施工企业面临着更残酷的市场竞争。项目的安全管理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本文简要论述如何做好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安全管理 1 提高认识。强化安全管理 1.1 安全生产管理的根本目的。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对电力施工企业的最根本要求;是保护社会生产力,使之能正常生产,保护生产关系,使广大员工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员工进场后,首先是要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网络,坚持以项目经理为核. 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对_丁程安全文明施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全面推广使用垃圾通道、高处作业平台、滑线安全网、手扶水平安全绳等标准化安全设施,切实做到“路边有栏、孔洞有盖, 水平保护、垂直保护、交叉保护”和“临时围栏标准化,施工照明永久化,厂区道路规范化,施工用电安全化,氧气乙炔系统无漏 ,绿化跟着建设走”。这也是电力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1.2 安全生产对电力施工企业的影响。安全生产能为员工带来幸福、社会稳定、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发展。但应注意到在长期安全生产过程中,人们可能萌生的思想的现象。因此,应正确认识掌握安全生产的规律,意识到事故条件随时可能形成,因此应坚持不懈地同麻痹、大意、不负责任三大安全管理敌人作斗争,这是保障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 1.3 安全教育要有针对性。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所有人员通过安全教育及技能教育获得长期、稳定的安全操作技能,做到按安全操作规程施工,不违章作业。 对项目生产管理人员教育的目的是使其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即自觉依法管理、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晦工=过程中对危险源、环境因素能预先进行辨识并制定和落实控制措施;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能正确做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的能力。 项目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第一安全责任人必须实施安全管理,这是法律责任赋予的要求;项目施工人员必须接受项目部的安全管理,这是每一个施工人员的义务。 l.4 提高项目安全管理人员水平的途径。要提高项目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可通过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来提高。所谓间接实践就是通过学习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安全管理专业知识和企业规章制度而获得管理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而直接实践则是吃一堑长一智,从事故中得到经验和教训。 2 当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近年来,由于电力建设、施工等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尽管事故的发生存在不同的客观原因,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在现场的安全措施没有得到执行落实,有的管理人员对安全工作只是浮于表面,没有做细做实,不是认真贯彻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工作规程、落实各项安全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以推动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而是为了做样子,做给上级领导看,应付各种检查评比,其结果必然使安全工作流于形式。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最大效益,但有的管理者往往认识不够深刻,只看到安全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看不到做好安全工作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从而导致对安全工作认识片面,具体到实际行动中必然是说一套、做一套。还有,一些安全管理人员存在浮躁思想,安全观念淡薄,平时不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监督,没有掌握第一手的、真实的、全面的现场信息,对现场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准确有效,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不进行深入细致研究,而热衷于走过场、瞎指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忽略”与“疏乎大意”,却往往是导致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源。 3 项目管理层如何搞好项目施工安全生产 3.1 项目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形成正确的项目安全文化。项目管理人员处于决策地位,是执行决策的决定因素,是同事故作斗争的核心。项目管理^员要把项目安全生产基本特征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 3.2 建立科学的战略思想。我们坚信,除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外,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事故与安全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安全是项目管理成功的基石,是项目效益的前提。 3.3 加强安全管理的方法。解决认识问题,突出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地位。在电力企业处于改革的过程中,在项目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进度,安全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突出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如果失去安全生产基础的支持,项目效益就无从谈起。 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项目的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书、与各单位和部门签订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协议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协议要求追究违章、违约责任。 建立起安委会领导下的以行政管理体系为核心、以技术保障管理体系为主体、以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为重 、以思想保障体系基础、以群众监督体系为保证的安全管理体系。使五大体系充分发挥作用。企业的安全生产是这几个体系共同努力完成的,不论哪个体系在系统运作过程中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转,因此都要不断地给予完善。 开展危险点分析与预控,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加强施工危险点分析,开展危险源调查,制定危险点清单。在此基础上制订危险点预控措施,通过消除、隔离、疏导等方法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故发生。 加大重大危险整改消除力度,对重点项目、重点部进行重点监控,做到隐患不消除、问题不解决决不放过。 制定重大事故应急处理、救援预案并定期演习。建立起各单位相互联动,建立起现场医院、就近人民医院相互联动的机制。 认真做好现场警戒和清场工作。大型脚手架拆除、塔吊组立、高空落物区域等高危险作业场所切实做好警戒和清场工作,无关人员不得人内。积极推行设备状态检修,提高设备可靠性。状态检修实行设备点检定修制,在许多发电厂得到了应用。设备点检定修制就是以设备 检为核心的设备维修管理体制,是实现设备可靠性、维护性、经济性,并使上述三方面达到最佳化管理的体制。点检定修制从过去传统的以“修”为主的管理思路转变到以“管”为主的思路上来,变过去设备坏了再修或周期到了就修为设备的预知检修,通过对设备的状态检修管理,有效防止设备过维修和欠维修,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利用率。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人员素质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榉性,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职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4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一方面人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及对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和技术手段会有新的发展,由于企业实力的增强,可以采用更先进、更安全的设备、设施、工具和工艺方法;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有可能产生新的安全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电力建设管理水平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与市场经济要求相比,差距还较大。在继承传统的有效管理方法的同时,电建施工现场的现代安全管理将是企业决策者和广大安全工作者面临的思考。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探讨 摘要 本文就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建设中的意义、隐患以及如何强化安全知识和提高认识等,对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 现如今,电力企业正面临着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以及企业深化改革的重点调整,尤其是电力企业现在正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如何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如何使项目管理和安全生产适时的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 课题。 1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当前,很多的电力企业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在电力企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仍旧跟不上形式的需求。它主要表现很多方面,如:管理水平仍旧滞留,因为现在对电力企业施工项目的好与坏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因此,很多企业在项目的管理上没有创新意识、盲目的实施管理、项目管理仍然还是只停留在依靠过去的经验管理的层次上,致使管理的手段落后等问题日益凸显。电力企业对安全投入不足,在许多方面,如很多复杂的电力建设整体系统还是依赖人和安全技术措施等,这些是不能完全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的。其实,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的可靠性和安全技术的可靠性组织的管理方面,在这些方面电力企业还有待加强[2]。还有就是,企业的员工对安全生产以及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淡薄,没有把安全第一和安全问题当做工作重点来对待,一些习惯性的违规屡有发生,因此导致的安全事故也是触目皆是。 2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意义 如今,电力企业的安全建设任务十分的艰巨,现今的施工企业面临着更高的施工技术要求和紧迫的工期,施工技术的不足和机械设施的老化以及规范作业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等方面存在薄弱,电力企业的安全建设不是很乐观。 1)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在施工的现场人为的不安全因素和安全生产环境的复杂以及物品的不安全都是导致伤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做好安全管理的重点。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正确方针政策。对存在安全隐患及时消除,保障项目施工的安全生产,这项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 意义。 2)不安全因素多:具体表现在:设备构建吊装多、机械施工多、重运输多、登高作业多、焊接明火多、重叠作业多、临时施工多、外包队伍临时工多、预留孔洞多等等。 3)“各自为战”,因为电力企业施工的原因,导致项目施工的范围大、位置变化大,从而使施工人员“各自为战”,而且由于作业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工具的随机性比较强,施工条件差等。 3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的内在隐患 目前,电力企业是国家以及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点项目,因为它关乎着整个国家供电系统的运行长期性。但是最近一些年来根据社会和国家的调查发现,我国的电力系统工程建设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意外事故,也不仅阻碍了电力企业的顺利发展而且还造成了人员的伤亡。发生这种情况的具体原因成为当今电力企业着重研究的课题。 3.1 违规问题 在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中造成安全事故的大部分原因都是“人为性质”的,这些“人为”都是因为施工人员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造成的。尤其的施工人员的习惯性违规更是目前电力企业中村咋的“惯性通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中:违反安全生产纪律、违章进行操作、违章指导工作等。在对一些电力设备的故障处理中,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在没有得到上级领导的批准下就私自拆开设备进行施工,导致施工人员触点身亡的安全事故屡有发生。 3.2 管理问题 想要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就必须要创建符合电力企业实际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因为规范的管理制度能使安全生产实事求是,更可以提高一个企业的项目建设质量。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电力企业往往只注重工程的质量而忽略了管理制度。比如说,在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施工的工期,对细节的施工却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3.3 预防问题 企业在进行一项工程施工的时候没有先见性,对施工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没有合适的预防措施。比如:施工人员违规工作没有及时予以处理、设备损坏没有及时修检、施工方案错误没有及时调整等,这都是造成电力企业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旦这些潜在的安全事故发生后,电力企业也会遭受不同程度的 危害。 3.4 责任问题 在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中,缺乏高度的责任感是普遍的存在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施工者,大多数的施工人员凭借着自己有施工工作经验,而对安全规范忽略;管理者,在施工的过程中对自己应尽的义务没有做到,在施工指挥时没有按照安全生产指标进行。 3.5 工具问题 在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中很多工程的施工都需要用到大量的机械工具来完成施工,但是却没有注意到工具本身也给施工的安全造成很大的隐患。比如:输电线路在施工的时候需要架设小型的起重器和登高作业工具来完成施工,而对施工工具检测不到位可能会造成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 4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策略 4.1 严格的规章制度 在针对规章制度的建立上,要结合“奖惩并行”的措施。对违规进行操作的人员要加大的处罚,并且在其思想上进行正确的引导;对操作规范的员工不仅要在精神上对其进行鼓舞,而且要在其物质上进行奖励,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对于在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常见的电力故障要尽快采取科学的操作制度来加以施工。 4.2 开展危险点分析和控制 做到安全第一,防患于未然。电力施工企业的有关领导要在施工的危险点上进行分析,并且开展其危险源头的调查,制定出危险清单。从而才能在这基础上来控制和预防安全隐患的发生,通过隔离、疏导、消除等方式来控制危险源的发生。建立起各个单位之间的互动,如:建立救援预案演习和建立现场医院等。加大重点危险的消除力度,对重点部位和项目的监控,真正做到出现问题不解决不放过。大型的机械设施高空落物区、脚手架拆除、塔吊组立等危险物要做好现场设备的管理和清场工作,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电力工程安全生产施工管理探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分析,阐述了目前安全管理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了电力工程安全管理需要具备的组织机构,针对电力工程施工各个环节进行了安全管理技术措施的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措;施安全生产 许多惨痛的历史教训表明:电力工程的事故大部分都发生在施工过程中,并且与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不力和疏忽有关。因此,为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防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对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合理有效的安全管理细则。由于电力工程施工的现场是个动态的多工种立体作业,生产设施临时性、作业环境多变性、人机流动性大,从而形成了一个人、机、料动态集中的工作环境,这就导致安全隐患的大量存在。 一、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就是电力工程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近年来,由于电力项目的逐步扩张,电力建设、施工等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呈现出划分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特点,导致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尽管发生事故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现场的安全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对于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我们首先应该明白实施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其重要性大致分为如下几点: (一)能使劳动者获得安全与健康,是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安全、文明的基本标志; (二)能够改善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不健全、管理方法不适当、事故频发的现状,能够促使企业根据安全管理标准实施管理,逐步使工作环境达到安全卫生标准的要求; (三)可以促使企业改变安全卫生的落后状况,从根本上调整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改善劳动者的安全卫生条件,增强企业在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二,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及现状分析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最大利益,但是有些管理领导只看到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大量投入,忽视了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往往抱着安全侥幸的心理态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监督,没有掌握施工现场真实的、全面的施工信息,没有对现场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安全有效,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从而出现了对于安全管理瞎指挥、走过场的现场,给施工现场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违章行为的频发,主要包括: (一)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有些临时性工作,特别是配电修理工作容易发生无票作业,如某配电修理人员,在没有填写修理票的情况下开始进行修理工作,导致了一起人身触电死亡事故。 (二)有些需要停电的作业,在没有停电、验电、挂地线情况下,就开始工作。例如一些人身死亡事故,就是在处理变压器二次刀闸接触不良故障时,没有对变台停电、验电,未挂地线,严重违章作业而酿成的。 (三)安全生产职责不到位。虽然各电力生产企业大部分都已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的制度,也明确了安全生产职责,但也有一些单位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只停留在开会讲话上,很少分析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没有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四)也有一些单位将上级转发的事故通报一转了之,既不认真分析,也不提出和落实防范措施。专业人员对电力安全生产没有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没有熟练掌握必要的规程制度,不能很好地指导基层班组的工作。 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由于具有这种特殊的环境特点,因此给安全管理办法的实施上也形成了一些挑战,但是,如果指定出了针对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办法,该办法能够彻底有效的实施,绝对是能改善电力工程施工行业的安全现状。 三、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概要。 对于电力工程施工的复杂和特殊现场环境,要想彻底落实贯彻安全细则,就必须要细化出一个完整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在安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细化每个部分或者机构应该具有的详细责任和义务,做细做全安全细则里面的各个环节。 安全组织机构体系采用分级负责的形式实施划分,项目经理为第一安全责任人,下属是有具有安全合格证书的安全主任具体负责日常施工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安全主任负责具体实施、落实制度,检查现场,汇报安全情况等工作,还要与项目经理一起探讨安全细则等问题,最下层就是各个安全管理班组,必须具有一个现场实施的安全员,具体实施安全管理制度,做到贯彻安全思想的教育,现场监督的工作等。 整个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应该做到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的方针指导下搞好安全生产,坚决贯彻“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岗位的责任制;对所有新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进行“三级教育”。必须做到每周有关人员,对所管理的施工现场、车问进行一次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存档备查,对重大事故隐患发出整改通知,限期整改,奖罚到人。 四,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对于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考察分析,正对不同的施工环节,不同的施工部门总结出了如下几点的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一)材料运输安全管理。 1,尽量减少搬运次数或搬运距离,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成本而且还有助于安全生产。 2,以机械代替人工搬运,针对材料特性采取适当的搬运方法。 3,机动车辆进行水平搬运时,司机必须经过良好的培训,车辆装载必须均匀,倒车时应该注意是否碰到人或者设备,无人看管的车辆,其发动机应该予以熄火。 (二)起重吊装安全管理。 1,司机和指挥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指挥人员在作业前必须要熟悉所指挥的设备的性能和了解所吊的构建重量,熟悉现场环境。 2,对起吊的构建质量不明时要进行核实,不能盲目起吊。。起重机操作人员在操作的时候精神要集中,要服从指挥人员的指挥以免误碰坏设备。在发现有信号不清楚或者错误的时候,应该果断拒绝执行,询问清楚后再执行操作。 (三)施工现场用电安全管理。 1,临时施工用电需要在施工前要做好安全技术交底,技术交底资料必须完备、可靠,能明确显示出交底日期、讨论建议和交底与被交底人员的签字名单册。 2,做好电力维修工作记录,工程竣工后详细记录撤除临时用电工程的时间、人员、撤除程序、撤除方法和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接地与防雷,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必须做好重复接地,用电保护零线和防雷接地线必须专设,以保证用电安全。 (四)特种工种安全管理。 1,高处作业时衣着灵便,禁止穿便底鞋和带钉易滑鞋,禁止上下跑仍物品,注意系好安全带。 2,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身体健康不违规作业,不违反劳动纪律。 3,雷雨天气及六级以上大风禁止露天高空作业,禁止酒后作业。 (五)施工现场生产安全管理。 1,每天开工前,先进行安全教育或交待安全注意事项。 2,施工现场所有固定或移动的配电箱,均必须搭设防雨、防砸的防护设施,地面搭设木质操作台,操作台与地面空间不得小于lOcm。配电箱周围应该设红自相间围栏。 3,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要求稳固、安全、整洁,并满足消防要求,禁止用石棉瓦、竹棚、油毡等搭建,宿舍应该具备良好的防潮、通风、采光性能,并与作业区隔离,用电线路必须按没计架设,严禁随意拉线接电,严禁使用电炉和明火烧煮事物。 4,每次工作结束后,应仔细检查,切断水、电、火、气源后,方可离开。 五,重视安全性评价工作。 开展安全性评价是对现有的安全工作进行诊断,做到心中有数,也是提高安全管理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安全性评价是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推动安全生产全员、全方位、全过程闭环管理的方法。它综合运用系统工程这一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日常生产工作的安全性进行度量和预测,确认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相应的整改和控制措施,达到预防、控制隐患和事故。 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是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安全思想教育和广泛的业务培训。全体职工在参与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通过深入学习安全生产各项规程和规章制度,可以提高安全意识,熟悉和掌握国家和电力行业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定、规章制度。尤其要通过安全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事故的处理能力。 安全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安全生产既是人们生命健康的保障,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它的落实程度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稳步发展,甚至电网的安全稳定。特别是对于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尤为重要,基于其施工环境的复杂以及动态变化,细化出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细则,做出有效的贯彻落实就显得特别重要。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如何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 由于电力体制改革后,出现了电力建设、施工等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事故的发生尽管有许多不同的客观原因,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在现场的安全措施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如走马观花看现场,拿着记录抓落实,因此,电力工程的安全要落实到基层、到现场、到作业面、到职工群众中。这是抓安全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只有狠抓落实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一、提高认识,强化安全管理 1、安全生产管理是电力施工企业的最根本的要求 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对电力施工企业的最根本要求。员工进场后,首先是要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网络,坚持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对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全面推广使用垃圾通道、高处作业平台、滑线安全网、手扶水平安全绳等标准化安全设施,切实做到“临边有栏、孔洞有盖,水平保护、垂直保护、交叉保护”和“临时围栏标准化,施工照明永久化,施工用电安全化”。这也是电力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2、安全教育要有针对性 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所有人员通过安全教育及技能教育获得长期、稳定的安全操作技能,做到按安全操作规程施工,不违章作业。 对项目生产管理人员教育的目的是使其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即自觉依法管理、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施工过程中对危险源、环境因素能预先进行辨识并制定和落实控制措施;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能正确做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的能力。 3、提高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 要提高项目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可通过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来提高。所谓间接实践就是通过学习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安全管理专业知识和企业规章制度而获得管理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而直接实践则是吃一堑长一智,从事故中得到经验和教训。 二、科学决策,措施到位 危险、危害因素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危险、危害后果,均可归结为管理措施未落实,责任人未到位,从项目安全管理上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 1、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首先要求操作人员要按规程操作使用设备;及时发现、处理异常或危险状态;及时巡视检查;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熟悉避险方法;准确、及时、全面地提供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资料,不弄虚作假,不隐瞒真相;服从指挥,忠于职守,勇于同一切危及自身或他人安全、健康的行为作斗争。 2、要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控制设备是基础,设备都有寿命,任何设备的故障都有其规律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检查、维护、保养,有效控制设备的不安全状态。 3、要合理利用、适应环境(时间、空间和技术)条件。空间是指作业的环境,作业的时间要考虑加夜班、节假日、人的精神状态等因素,要百倍警惕事故多发时节。任何先进技术都有特殊的安全问题,选择生产技术的首要条件是安全可靠,安全技术研究就是针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开展研究;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危险要采取果断措施,尽量使危险降到最低,同进要结合新技术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开展研究。 4、项目经理管理要到位。安全生产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就是决策,管理不善是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项目安全管理存在缺陷是所有事故的普遍原因,管理失误往往是从项目经理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三、项目管理层要把项目施工安全放在首位 1、抓项目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形成正确的项目安全文化。项目管理人员处于决策地位,是执行决策的决定因素,是同事故作斗争的核心。项目管理人员要把项目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 2、树立科学的战略思想。应该坚信,除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外,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事故与安全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安全是项目管理成功的基石,是项目效益的前提。 3、加强安全管理的方法。 (1)解决认识问题,突出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地位。在电力企业处于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项目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进度,安全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突出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如果失去安全生产基础的支持,项目效益就无从谈起。 (2)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项目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书、与各单位和部门签订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协议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协议要求追究违章、违约责任。 (3)建立起安委会领导下的以行政管理体系为核心、以技术保障管理体系为主体、以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为重点、以思想保障体系基础、以群众监督体系为保证的安全管理体系,使五大体系充分发挥作用。企业的安全生产是这几个体系共同努力完成的。不论哪个体系在系统运作过程中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转,因此都要不断地给予完善。 (4)开展危险点分析与预控,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加强施工危险点分析,开展危险源调查,制定危险点清单。在此基础上制定危险点预控措施,通过消除、隔离、疏导等方法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故发生。加大重大危险整改消除力度,对重点项目、重点部进行重点监控,做到隐患不消除、问题不解决决不放过。制定重大事故应急处理、救援预案并定期演习。建立起各单位相互联动,建立起现场医院、就近人民医院相互联动的机制。认真做好现场警戒和清场工作。大型脚手架拆除、塔吊组立、高空落物区域等高危险作业场所切实做好警戒和清场工作,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5)积极推行设备状态检修,提高设备可靠性。状态检修实行设备点检定修制在许多供电企业得到了应用。设备点检定修制就是以设备点检为核心的设备维修管理体制,是实现设备可靠性、维护性、经济性,并使上述三方面达到最佳化管理的体制。点检定修制从过去传统的以“修”为主的管理思路转变到以“管”为主的思路上来,变过去设备坏了再修或周期到了就修为设备的预知检修,通过对设备的状态检修管理,有效防止设备过维修和欠维修,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利用率。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职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6)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健全制度管理体系制定创一流安全文明工地考核标准实现管理制度化和标准化。 (作者单位:赤壁市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方法探讨 摘 要:电力建设施工项目的管理,关键在于项目建设中的安全管理,项目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企业的效益。电力工程项目质量是电力企业的生命,也是电力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文章结合电力施工项目特点,从电力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对电力施工企业如何做好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电力建设项目 施工安全 质量管理 成本控制 电力建设安全文明施工水平反映了施工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电力建设单位应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建立起安全委员会领导下的以行政管理体系为核心、以技术保障管理体系为主体、以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为重点、以思想保障体系基础、以群众监督体系为保证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安全管理目的,强化安全管理,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科学长效的安全管理激励机制、监督检查机制;以人为本,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为员工建立安全、环保、健康的工作环境;全面推广安全设施标准化,全面实施精品工程,以精品工程促进安全文明施工,以安全文明施工保证精品工程。 一、提高电力工程项目安全认识,强化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也是对电力施工单位的最根本要求。在电力建设项目施工伊始,就要成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根据所承担的施工项目特点,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并进行布置落实。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对质量、安全的作用,更好地把住安全质量关。在项目实施前,做好危险点预测分析及预控措施,逐级向施工人员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员工进场后,还要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网络,坚持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对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全面推广使用垃圾通道、高处作业平台、滑线安全网、手扶水平安全绳等标准化安全设施,切实做到“临边有栏、孔洞有盖,水平保护、垂直保护、交叉保护”和“临时围栏标准化,施工照明永久化,厂区道路规范化,施工用电安全化,氧气乙炔系统无漏点,绿化跟着建设走”。这也是电力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安全生产对电力建设单位的影响很大,为保证电力项目在设计、采购、施工、安装调试等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工程项目管理要围绕“安全、质量、工期、投资”控制目标,在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等方面做好各项工作。建设单位要对进入电力工程项目部的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考核。对进入项目部的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对参与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老职工、新学员,都要进行安全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并要求各专业施工队针对电力工程特点,分析工程的危险点、危险源,做好防护措施,并将此作为向职工进行安全交底的主要内容,在作业面做出明显标志,警示施工人员。坚持开展各专业施工队的安全学习活动,使每个职工始终牢记安全、保证安全,确保施工组织顺利进行。 二、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策略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就是电力工程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由于施工现场是个动态的多工程立体作业,生产设施的临时性、作业环境的多变性、人机的流动性,形成了人、机、料的动态集中,导致安全隐患大量存在。且电力工程工期长、投资大、工序多、施工条件复杂,且极易受自然条件影响,因而制定其施工进度计划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这也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难点。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如果不到位,缺乏预防和事前管理机制。就会造成电力施工和质量事故等问题。由于电力工程造成的影响可涉及数千里,在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工作中,必须加强和改进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鉴于此,对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进行紧密跟踪,严格控制。 要确保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光有完美的计划是不够的,必须严格地对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地控制。采用网络计划技术和项目管理软件控制项目的进度,以确保项目计划的进展。同时应该对进度评审结果进行及时地分析,以便确定项目进度变化和预测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施工阶段进度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从项目安全管理上来说,可从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条件、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控制。 三、项目施工安全生产的措施 项目安全管理要对电力工程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项目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第一安全责任人必须实施安全管理,项目管理人员处于决策地位,是执行决策的决定因素,项目管理人员要把项目安全生产基本特征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从现场的仪器仪表到控制室内的集散控制系统等数百种相关的技术设备,对生产设备采购订货的质量控制、生产设备加工制作的质量控制、生产设备组装调试的质量控制以及形成的生产能力的保证率等各个环节要采用问责制度,进行严格把关。 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操作人员要按规程操作、正确方法的使用设备;及时发现、处理异常或危险状态;及时巡视检查;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熟悉避险方法;准确、及时、全面地提供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资料,不弄虚作假,不违章作业。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所有人员通过安全教育及技能教育获得长期、稳定的安全操作技能,做到按安全操作规程施工。 总之,安全生产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就是决策,管理不善是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项目管理要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控制设备是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维护、保养,应能有效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用高科技、新技术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即使发生误操作也保证不发生事故、即使设备有缺陷也要保证不发生事故。对项目生产管理人员教育的目的是使其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即自觉依法管理、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施工过程中对危险源、环境因素能预先进行辨识并制定和落实控制措施;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能正确做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的能力。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策略 摘要:电力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推动工业化进程等方面意义重大。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必须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才能够保障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本文结合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对其管理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 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带动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于电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大,推动了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力工程本身存在着较高的安全风险,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应该立足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策略,保证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 1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如高空坠落、触电等,这些安全隐患的存在使得施工人员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尤其是最近几年,电力工程施工企业没有对相应的安全职责进行明确划分,也没有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导致电力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对此,在进行电力工程施工时,必须切实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对各种施工设备进行管理,对施工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通过安全生产管理,可以有效保证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从根本上对施工单位以及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对安全施工技术和安全管理技术进行有效的贯彻落实,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管理水平,推动我国电力事业的稳步发展[1]。 2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策略 2.1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的提高是确保施工安全的核心所在,应该认识到,电力工程的建设需要全体施工人员的共同参与,其本身的安全生产意识直接影响着安全生产管理的整体水平和成效。因此,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对于现场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引导其树立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可以对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进行完善,增强施工人员的危机意识,使得其能够主动参与相关培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安全生产意识。 2.2完善保障体系 电力工程的施工时多工种同时作业的,施工现场的管理相对繁琐,在这种情况下,从安全生产方面考虑,就需要对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完善。具体来讲,施工现场安全保障体系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指导思想,如预防为主、封闭管理、把握重点、有始有终等,确保在现场施工的过程中,能够严格依照相关安全标准和法律法规进行。在安全保障体系确立并且完善后,必须保证其可以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上至项目经理,下到施工人员,都必须熟悉保障依稀的内容,从全局角度着手,将传统单一的物资管理拓展到对于人员、资金、物资等的全方位管理和防护,将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充分体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同时,应该对安全管理的职责进行落实,明确各级部门和相关人员的权限,强化节点管理,进一步提升安全防护措施的针对性。 2.3落实责任制度 安全管理责任制度是保证电力工程施工有序进行的关键所在,也是必须得到重视的问题。施工企业应该立足实际,构建相应的施工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经分析论证和完善后,确保其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为安全生产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对于管理人员而言,必须关注细节问题,做好施工安全相关的防范工作,针对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和处理措施。同时,必须对国家相关安全生产标准进行严格执行,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为电力工程的施工提供指导。对于施工企业本身而言,应该结合电力工程现场施工的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确保其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个人,对电力工程安全施工的权责进行规范,发挥其应有价值[2]。 2.4强化风险管控 风险管控同样是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关键性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其直接关系着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关系着电力工程施工的顺利展开。一方面,应该强化对于危险点的分析和管控,尽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在施工环节,必须将危险点的查找工作贯穿全过程,做好分析处理,编制出完善的施工现场危险点清单,针对清单上的每一个危险点,都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预防和管控措施,通过疏导、隔离、消除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于重点项目的管控,消除其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制定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定期开展事故应急演习,确保现场工作人员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将事故的危害和影响控制到最低。 2.5注重监督考核 应该认识到,无论安全管理模式多么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多么完善,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只能沦为一纸空文,必须通过有效的监督考核,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保证良好的管理效果。在构建监督体系时,应该确保其层次性和方向性,保证每一个监督部门都具备独立的监督任务,做到各司其职。一旦发现存在违规违章操作的行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限期整改,整改期间不能继续施工。另外,监督部门应该强化人员队伍建设,提升其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确保其在开展监督工作时,能够做到公平公正[3]。 3结语 对于电力施工企业而言,想要确保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就必须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提升安全意识,完善保障体系,落实责任制度,强化风险管控,结合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全面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效果,推动电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作者:李斌 单位:国网福建霞浦县供电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浅析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 摘 要:电能是当前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能源,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力工程是保障电能安全持续提供的实施项目,对于人们的生活、企业生产来说非常重要。该文主要分析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首先阐述了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安全生产管理问题,而后提供了具体的安全生产管理办法,以便有效保障电力工程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安全施工。 关键词:电力工程 安全生产管理 实施方案 风险预防 在电力工程实施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保障电力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而且可以保障电力工程的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从而有效地提升电力工程实施的科学性和效率性,促进和谐社会文明发展。所以对于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进行研究,对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安全生产管理问题 1.1 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不完善,执行不彻底 在电力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安全生产管理的具体措施不完善。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使用工作票的方法来开展,但是由于在电力建设作业过程中环境条件非常复杂,而且经常变化,很多新建项目在具体实施中忽略了这一点,而且具体的安全生产措施并没有在施工单位中具体实施和执行,最终导致了安全管理具体办法和相关规则都变成了形式化,而且没有针对性。更有甚者,有些电力工程项目并没有指定相关的施工计划和安全管理措施,也没有进行认真详细的研究就开始施工,即便设定了相关细则,也只是简单讨论就通过了,对于具体的细节并没有把握。 1.2 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电力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会有很多危险的事情发生,为了有力保障工程的安全高效开展,安全管理制度是必须的。但是,目前有不少电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忽视安全管理制度,形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特殊局面。很多时候,安全管理只是做做表面工作,都是做给领导看,自身的安全意识非常薄弱,具体的安全管理制度根本落实不到位,最终为电力工程施工埋下了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1.3 安全隐患未被足够重视 在电力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会有很多安全隐患存在,例如工具老旧、施工材料质量不高等。有的电力工程项目会比较重视这些安全问题,但是有一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赶工期或者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往往会主动忽略掉,或者为了节约成本而不会安排时间去排查这些安全隐患,最终导致了整个项目的安全度降低。 2 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2.1 加强施工企业对安全管理的重视 对于电力工程来说,安全生产管理非常重要,是关系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而对于电力工程施工方来说,对安全管理的重视是在施工过程中实施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首先,要从施工企业的高层领导做起,加强对电力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从而在施工企业内部形成压力来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并且形成制度或企业文化来促进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和文化的形成。其次,针对施工项目的基本领导和各个组长开展安全生产管理重要座谈会,将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介绍和宣传。最后,通过全体会议的形式加强对员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宣传,并以组长为监督来促进施工过程中的员工对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的具体实施。 2.2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要积极发展、改进并完善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从而有效地发挥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的积极作用,促进电力施工企业的安全发展。在安全管理系统中,要明确规定项目实施企业的具体义务和责任:(1)要明确施工企业在电力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质量、成本、项目进度、项目安全有效控制的责任,要通过积极协调相关单位,来保障电力工程保质保量地按期完成施工任务。(2)要明确项目施工企业具体的安全工作范围,主要包括项目的施工方案的设计与评审,电力工程施工图的设计与评审,合作承包商的招标评审,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图纸的交底、会审等,电力工程施工项目中的对各种原材料、零部件的数量、质量等方面的检查。(3)要在电力工程业主方与电力工程施工企业方之间,就工程实施的安全管理范围签订安全管理合同,在合同中要明确业主方和施工方的义务、责任以及风险划分等内容。(4)要在电力工程项目中设计安全检查和保障机构,在业主方和施工企业双方选择人员,通过安排总的安全师、安全工程师等安全人员,配合具体的项目施工人员来监督并辅助他们完成相关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执行,从而对电力工程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 2.3 强化安全管理措施 为了有效保障电力工程项目实施的安全,强化安全管理措施是重中之重。针对电力工程的项目,要严格按照实施流程,在前期做好项目施工的具体计划和方案,并且通过专门的会议进行审查和评审,从而有效保障建设单位设计的方案以及具体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要深入分析整个项目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在早期就完成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制定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并且有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和办法。在不同的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方案设计中,要考虑防止塌方、防止坠落、防止中毒、防止倒塌、防止触电等具体的安全技术措施,尽量制定详细周密、合理实用的安全管理细则,从而应对电力建设工程复杂多变的环境,保证整个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的安全生产。 此外,要定期安排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对电力施工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进行安全隐患排查,通过详细的安全规则约束、明确具体的安全制度等来消除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的不良影响。在电力建设工程中会有一些临时安排的管理,针对这些管理方面要查看其安全消防是否符合安全生产要求,是否会影响整个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安全,从而有效降低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 2.4 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监督 要在电力工程中,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监督,保障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实施。(1)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科学、高效、自动化的电力建设安全监控监督系统和平台,从而开展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自动化监控。(2)构建国家级的第三方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并且通过完善监督人员的法律法规概念,增强监管意识,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效果。(3)提高电力工程施工企业的安全风险意识,通过外部监督机构和内部安全生产部门,来对电力工程施工进行安全风险控制,通过不断实践和优化安全生产管理,最终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风险控制体系,进而最大限度地消除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3 结语 电力工程的建设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起到非常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培养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构建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安全管理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等方式来对工程中的危险点进行风险分析、u估和预防,从而有效地保障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为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电能,为我国向现代化强国迈进创造稳定的环境。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谈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电力工程项目急剧增加,整个电力工程市场繁荣。在这样的环境下电力工程施工行业的竞争也愈加激烈。随着电力工程的快速发展,电力施工企业应当认识到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到电力工程项目施工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本文旨在探讨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措施,提升我国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促进电力工程施工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施工 电力工程施工行业与其它行业相比较,对于施工安全非常重视。人说水火无情,但是每年因为电力问题导致的生命安全问题也很常见。电力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安全问题,时刻影响着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工程的工作进度。为了保证工程能够如期完成并且降低施工风险,必须在施工的过程中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高工程施工的运作质量。 1.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主要是根据PDCA循环模式的运行方式,运用持续改进和逐步提高思想指标企业系统的实现安全管理的既定目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电力工程中实施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自我调节和完善的一个管理系统,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实施安全管理不但可以确保施工的安全,同时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电力工程施工会遇到很多高空操作,很多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安全措施不到位,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例如,很过工人在进行高空作业的时候,没有认真检查安全扣,一旦出现问题后果难以预计。另一方面,很多大型电力工程的建设环境非常恶劣,一些工人在进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各种身体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会威胁他们的生命安全。还有很重要的因素,很多施工人员对于日常生活缺乏自我管理,在工作期间饮酒、抽烟等,都会给施工带来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好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在施工的过程中,建设完善的管理监督制度,坚决防止不符合施工制度的现象出现,保证施工安全。 2.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 2.1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安全问题是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每年在全国的各大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不胜枚举,不仅造成很多施工人员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还会影响整个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过于薄弱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很多安全问题发生就在一念之间,但是问题一旦发生,损失将无法挽回。生命是一个人宝贵的财富,如果因为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将是得不偿失的。 2.2施工器具管理不善 电力工程施工对于器具的要求非常严格,因为电力工程涉及到路面作业、地下作业以及高空作业等各个方面,涉及的工具也是内容繁多,但是很多电力工程的建筑工地没有专门的器具管理部门,导致很多器具因为管理不善而提前报废,或者工人乱用器具,甚至很多器具出现问题也不能及时维修,工人用破损的器具进行施工,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尤其是一些用于高危作业的器具,一但出现安全隐患而没有被发现,投入使用,必定会造成巨大损失。 2.3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电力施工工程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过程,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类型的人,也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但是大部分的电力施工部门都是根据部门需要做事,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规章制度,就算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是形同虚设,很多人根本不会依据这些制度做事。没有统一的管理,很多安全问题防不胜防,一旦出现问题,根本找不到实质性问题负责人,责任无法有效追究,造成电力施工工程进度紊乱,降低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3.提高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3.1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的安全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安全保障体系是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的基础和保障,由于电力工程施工是由许多公众作业群体组合在一起的,因此,建立安全管理的体系,才能更好解决施工过程的安全问题。“把握重点、职责分明、预防为主、有始有终、封闭管理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管理思想。通过聘请专业人员,制定专业的制度,严格执行监督,防止安全问题的出现,做好预防方案。制定的安全保障体系,应该建立专门的部门严格执行,将制度贯彻落实在电力施工工程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安全施工的有效保障。 3.2制定完善的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他它是一种安全管理和技术文件,主要是为了指导和安排工程安全施工,预测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通过管理和技术的手段加以控制和解决。为了防范事故的发生以及控制消除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我们必须要加强施工安全技术性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面的研究。要注意的是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要讲究在审核、批准和审核等各个方面同时进行。施工安全措施的编制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的,在进行专业性比较强的工种和施工项时,应当有专业的施工团队和专业的工种进行。编制的工作人员不能凭借想象进行编制,要深入现场并且熟悉所编制的施工项目情况。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当及时停止并且进行修改确保施工安全。 3.3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严格监控 施工安全技术方案的落实尤为重要,技术人员应该就危险源、危险因素、危险点、危险途径等存在安全的问题进行安全交底。采取有效的措施针对事故伤害进行一定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交底之后全员进行全面的培训提升,培养安全责意识,促进施工安全技术方案的顺利实行。同时,施工过程中仍然会出现无法有效控制事故的情况,有的预案编制的很好,全员交底签字都照常执行,但是事故还是会发生。其中,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是影响这一措施的重要危害因素。应该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严格要求相关技术人员严格遵守安全技术要求和安全规范进行施工。 3.4电力工程施工每道工序事后全面检查 每道工序完成之后交到下一道工序,都要对有关工程和设备进行检查和验收,例如“五临边”、“四口”高处作业、高支模、深坑、安全围蔽、个人劳动安全防护用品、机械性能等项目。为了有效的预防安全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我们应当积极检查方案设施是否按照规定落实方案以及方案实施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不到位或者是违反规定的行为。应当认真贯彻落实危险点的控制措施,并且严格执行安全监督制度,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从根源上及时避免事故隐患的存在。 4、结束语: 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责任对于工程建设来说十分重要,生产中的一切人、环境状态的控制和管理、物都是安全管理的对象。安全管理的水平和成败不仅能够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甚至会影响到集体和国家的财产以及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电力工程的管理者,我们不但要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和提高业务水平,还应该积极积累经验,不断探索研究科学的管理方式,确保电力工程施工安全。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安全生产标准化在电力工程总承包项目中的创建 【摘要】本文以宝钢湛江电厂总承包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与实践为例,提炼和总结了总承包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的基本思路、工作重点与实施方法,为企业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促进文明施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安全生产标准化 电力工程 总承包项目 创建 1 工作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文件精神,全面推进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达标评级工作,2011年至2012年,原国家电监会联合安监总局相继颁布了《关于深入开展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电监安全〔2011〕21号)、《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管理办法(试行)》(电监安全〔2011〕28号)和《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及达标评级标准(试行)》(电监安全〔2012〕39号)等文件,对电力企业及施工工期在两年以上的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开展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做出了强制性的规定。随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集团公司)先后编制印发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和《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暂行办法》,明确要求:①被确定为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示范重点项目,2013年底必须通过电力监管部门(或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②有电力建设总承包工程项目的设计单位力争在2013年底前有一个电力建设工程项目通过电力监管部门(或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③力争2015年,集团公司在建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全部通过达标评级。 2 工作原理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控制重大危险源,建立风险分析和安全预控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使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为一种对企业的硬性要求和规范化标准,强调的是强制性,要求电力企业及施工工期在两年以上的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要在相应的期限内完成相应的达标工作;同时,它强调安全生产各项活动的标准化,要求安全标准化体系的所有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都应遵循相应的标准要求。安全生产标准化遵循策划(P)、实施(D)、检查(C)、改进(A)动态循环的安全管理模式,它采用企业主体责任与外部监督结合的思想,即企业先进行自主评定,然后申请外部评审定级,并由外部监管机构对过程进行监督。 3 项目简介 某公司承建的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自备电厂2×350MW机组EPC总承包项目(简称宝钢湛江电厂总承包项目)位于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本期工程建设2×350MW掺烧煤气燃煤抽汽供热发电机组,同步建设烟气海水脱硫装置和烟气脱硝装置,第一台机组计划于2014年12月30日完成首次并网发电。 宝钢湛江电厂总承包项目自2013年初被集团公司确定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示范重点项目后,该公司将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作为年度安全工作的主线,稳步推进。2013年初年,该公司对照集团公司《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标准表》,对宝钢湛江电厂总承包项目的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摸底,摸底得分为64.9分,未达到集团公司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项目要求。 4 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创建与实施 针对摸底情况,结合项目实际,该公司组织全面开展宝钢湛江电厂总承包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创建和实施工作。在宝钢湛江电厂建设过程中,该公司作为EPC总承包单位,对总承包项目的安全标准化创建进行了探索,该项目至今保持着“零事故”的管理目标,并被集团公司授予为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工程项目。对于总承包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创建,该公司先后开展了以下工作。 (1)现状摸底。参照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程序,对照集团公司《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标准表》,逐项、逐条进行检查和评分,对宝钢湛江电厂总承包项目的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全面摸底,摸底得分为64.9分。对于发现的问题,按照“定措施、定时间、定责任人”的原则,及时进行整改并验证整改效果。现状摸底结果作为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针对性依据。 (2)组织机构搭建。公司本部及项目部均成立了以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为组长的安全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相应的工作机构,并明确了各级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的职责。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包括: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统一组织和领导;重大问题的决策;实施方案的审定;人力、物力及资金投入的保障等。工作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组织编制和实施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组织落实、指导、检查、督促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工作;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工作策划。结合实际,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项策划,公司本部和项目部均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按照“定内容、定时间、定责任人”的原则制定了详细推进计划,从教育培训、制度编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内部评审、持续改进等环节全面部署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 (4)制度编制。做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关键是建立科学严密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物的状态。为此,该公司围绕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结合企业及项目实际,组织专职人员深入学习,全面掌握和细化分解安全生产标准化条款;并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在梳理现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基础上,重新修编完善了15份公司安全管理制度,30份项目安全管理制度,8份现场操作规程以及13份现场应急处理方案。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对照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结合实际,不断进行完善,逐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标准化规章制度,优化安全管理流程,为项目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 (5)资料整理。结合实际,项目部对照评定标准,全面整理安全管理资料,并按要素分类归档。 (6)达标验收。集团公司对提交的达标验收申请和自评报告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后,组织专家对项目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达标验收、评定等级。 (7)持续改进。集团公司达标评定结束后,公司本部及项目部根据评审组提出的问题,按计划及时进行整改,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5 结语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达标评级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减少生产安全事故。这既是国家和上级单位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利益所在。企业建立和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将为企业的发展带来长远利益,它能强化企业全员的安全生产理念,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进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提高和拓宽企业的生存空间。 陈卫国(1979―),男,湖南祁东人,工程师、经济师、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安全管理工作。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分析 【摘 要】安全生产管理是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关键,在电力事故多发的今天,其作用日益突出。首先简单阐述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必要性和作用,然后结合实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素质;高新技术 引言 电力资源在当前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人们用电需求增长,以及电力改革的深入,电力工程数量越来越多。安全生产是电力工程项目开展的基本要求,尽管现代化高科技使得电力设备性能、输配电技术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电力系统也变得更加复杂。且工程项目规模大、投资多、周期短,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极易出现安全事故,阻碍了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促进工程项目顺利完成。 1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指的是在保护现场人员、系统设备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的有利于促进工程项目顺利完成的措施。目前电能需求量骤增,设备增加,线路愈发密集,整个电力系统更加复杂,在电气安装、土建施工等过程中有着很多安全隐患;电力工程项目通常具有规模大、时间紧、投资多的特点,且对专业技术要求异常严格。如若出现安全问题,极易给财产和生命到来重大损失。 加强安全管理,可提高项目工程的科学性,将风险降至最低。在确保工程稳定开展的同时,有利于工程发挥最大效用;在工程建设中,应将安全放于首位,通过安全生产管理,可保护人们的安全,减少在此方面的损失;工程建设中难免会出现质量问题或违规操作现象,安全管理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并予以纠正,可节约在这上面的投入,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安全生产是电力生产的基本保证,加强安全管理有利于促进电网事业发展。所以,在当前电力工程项目中,有必要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2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实例分析 某输变电工程项目是一重建工程,承担着该市东区的供电重任,工程始建于2001年。因当时技术条件有限,安全管理工作做得并不到位,加上更新不及时,设备线路多处老化,曾出现多起安全事故。如施工中某控制系统失灵,导致3名施工人员当场重伤;因缺乏安全防护设施,发生了两起触电事故,所幸并无人员伤亡;2006年2名检修人员在维护设备时被电弧灼伤,造成1死1重伤。重建工作于2010年开始,加强了对安全生产管理的认识。施工前仔细分析了之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以下几点。 2.2 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标准不统一,缺乏创新 当地的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缺少统一的标准,使得之前该工程建设时没有参考。这就加大了安全生产管理中的盲目性,难以抓住重点及关键部分。管理方式较为陈旧,部分员工不求创新,全凭经验行事,埋下了安全隐患。 (2)安全意识薄弱 施工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对安全生产不加重视,心存侥幸。一味地追求施工进度,对安全质量有所忽视,错误地认为不会出现安全问题。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在发生安全事故后,未能很好地进行自我保护,最终导致事故扩大。 (3)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任何工程都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加以约束和指导,但当初建设时,由于安全意识的缺失,相关制度也不健全,有很多问题并没有考虑在内。而且制度难以落实,虽然三令五申,但起不到实际效果。部分施工人员甚至明知故犯,最终引发安全事故。 (4)施工人员素质问题 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施工质量。部分施工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常出现失误操作或违章行为,如需要停电时没有停电,很容易触电。不熟悉设备性能,不能熟练操作,或平时的保养工作不到位。甚至少数人不懂装懂,冒险作业,在施工中投机取巧。工作态度不认真,对细节把握不好等。这些因素都对安全极为不利。 (5)技术缺陷 如施工图纸存在有不合理之处,或没有做好技术交接,直接影响到后续工作。施工程序混乱,导致安全程度降低。为节约成本,安全设施配备不完整,且质量不符合安全管理标准。对现代化技术运用较少,整体水平不高。 3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重视 施工人员只有树立起安全意识,才能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针对以前出现的问题,此次重建之前,组织施工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积极宣传安全知识,令全体人员认识到安全生产管理的重大意义,并始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培训之外,定期进行考核,考查其对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总结其中的不足,及时纠正指导。 3.2 完善制度,予以落实 尽快制定统一的标准,以免出现盲目作业的情况,促进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同时根据工程要求和国家相关标准,制定适宜的管理制度,为安全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施工中的变况不断完善制度,并积极落实。以职工健康安全为标准,通过体系化的有效运行,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在安全生产中明确划分各自的职责,具体到个人。只有每个人都承担相应的责任,才能调动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该工程通过与多方人员安全生产责任书,以及与各单位签订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协议书的形式,逐级将责任制落实。 3.3 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针对施工人员主观方面的原因,应及时予以解决。在招聘施工队伍时,综合了安全、技术、质量、信誉等因素加以考虑,确保施工人员都具备足够的专业技能。其中还有些员工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大量实践经验,在遇到突发事故时,能够冷静处理,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施工前展开专业培训,指出易出现事故的环节,使工作人员加强重视,在施工中可以有效避免。对于违规操作,视情况予以不同的惩戒。如是无意为之或后果不严重者,予以警告;若是故意为之,或带来了严重后果的行为,则予以严处。同时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其能够端正态度、认真负责,做好每一项工作。 3.4 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 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可靠先进的技术支撑。总结以前教训,此次工程建设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高科技,为安全生产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如建立起了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在线监测系统,可实时全面地掌握现场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进度,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可通过通信网络等设备进行传话指导,使得作业效率有了很大提升。而且信息化管理系统可根据现状分析预测潜在的危险,从而提醒施工人员加强防范。 4 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电力工程建设的大前提,造成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有很多,施工中务必要全面考虑,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在发生事故后,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风险预估系统,对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预测,将之消除于萌芽状态,将损失降至最低。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浅析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安全生产问题及措施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给我国的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也逐渐地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近些年来,我国各行各业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电力企业同样面临压力,但作为央企要充分发挥在安全生产中的带头作用,使得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显得更加重要。面临当前的新形势,电力企业也正在不断地深化改革,促进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如何处理好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如何提高我国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已经成为了摆在广大电力企业负责人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在电力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安全生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对相关的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安全生产问题;防治措施 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同国家能源的安全、可靠以及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不断的进步,对电力的需求也就更加的迫切,同时,当前也是电力企业面临改革的关键时期,这就使得电力的安全生产变得更加的重要。电力的安全生产不但是电力企业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改革成效显著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所以不管电力企业进行怎样的改革,电力生产工作中所固有的特点以及存在的客观规律是不会改变的。 1 当前我国电力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安全生产问题 1.1 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当前我国很多的电力企业都已经制定出了一定的电力安全生产制度,也对安全生产的责任加以明确,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的电力企业在电力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着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此外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通常只是处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并没有对电力安全生产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没有能够对电力生产中可能面临的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或者是没有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科学的整改方案。这就导致了电力企业对一些生产事故存在通报不详以及语言模糊等现象,没有对造成事故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介绍和挖掘。还有部分的电力单位在接到上级的安全事故通报后,没有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没有提出防范的措施。电力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人员对相应的规则制度和生产流程也没有充分的了解,这就使得相关的领导难以提升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力度。 1.2 习惯性违章突出 所谓的惯例违章指的就是在电力安全生产中经常出现的一些习惯性的违章行为,包括了违章指挥、操作以及违反纪律等。特别是一些临时性比较高的工作,例如:变电站计量装置安装工作就会经常出现无票作业的现象,工作人员没有严格地根据工作的程序来进行工作票办理就直接进行的工作。还有一些基建线路工程,必须要经过低压线路配合停电后施工,但配合停电单位人员无时间或未提前通知,导致基建施工人员为赶工期直接对低压线路进行停电操作,很多的安全事故都是由于惯例违章造成的,因此亟需引起相关的电力工程管理人员的重视。 1.3 安全管理力度不够 我国很多的电力企业都存在着对大型作业的管理工作比较重视,却对日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有所忽视的现象。特别是近期所发生的几起电力安全生产事故主要都是由小型施工作业或无计划施工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的。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很多的电力企业习惯用形式主义来进行经济建设的管理,开展企业的管理,没有重视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不善于运用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此外对事故的预防和事先控制工作也不到位,对相应的设备和工器具没有进行及时的检查,在保管方面也不认真等等。 2 提升电力工程管理工作水平的建议 2.1 增强安全意识 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起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以身作则,要带头遵守相应的各项规章和制度,对安全网络进一步的加以完善。此外在日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要对每一位职工的心理变化和工作状态进行观察,不但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要求,还要提高对他们的关心程度。由于电力生产的员工日常的工作都是十分的单调和乏味的,具有很高的重复性和反复性,他们还需要应对突发的安全事故,因此需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的能力。最后,电力工程管理的领导还要对职工进行全面而且深入的安全理论教育,使得他们能够提升自保的意识和互保的精神。 2.2 提升创新能力 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想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质量,就需要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的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从而使得电力工程管理工作能够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所谓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包括了很多的方面,例如: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科技创新等。采用适合当前市场化运转形势的现代化的管理理论,让创新者能够从中受益。推动科技创新制度的不断完善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从而将计算机网络管理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运用网络结构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最大限度地加以降低。 2.3 提高现场管理水平 要想将安全管理制度加以落实,一个主要的手段就是依靠现场管理,这就要求电力企业的职工在进行现场操作时一定要严格的按照流程来进行,按照制度来执行,从而使员工能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现场安全作业的关键就是班组管理,因此电力工程管理人员必须重视班组管理工作。分析电力安全事故,你会发现,现场人员缺乏责任心以及疏忽大意是造成事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此外还有一些工作人员为了方便,存在着侥幸的心理或者是存在着盲目自信的心理,最终导致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样不但会对国家的财产造成一定的损失,还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导致家庭的不幸。因此电力企业要对多发性的安全事故以及重复性比较高的事故进行总结,对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时的加以调整和优化,对所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对薄弱环节的治理力度。 2.4 加强对安全工器具的管理 电力企业要严格地按照工具的报废制度来对到期的或者是已经损坏的工具和器具进行强制报废,禁止再次的使用。此外还要对正在使用中的工具和器具进行定期的试验和维护,禁止任何个人和部门以任何的形式来对已经报废的工具和器具转售给其他的个人或者是企业。对施工队伍的资质电力工程管理人员也要严格地进行审查,进行工程监理的单位还要认真的行驶自身的安全监督的职能,对安全工具的检修制度加以明确和完善,对正在投入使用的工具和器具要进行维修的记录以及验收的记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到有据可查,将电力工程管理中安全生产的责任问题加以落实。 3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中的安全生产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整个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电力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只有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加大安全监督的力度,对奖励和惩罚作出严格的、明确的规定,对事故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对违章起到警示作用,才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才能促进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关于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分析 摘要:电力建设的一个永恒主题是安全生产,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生产规章制度,通过科学长效的安全管理激励机制以及监督检查机制,推广安全设施标准化,使得企业能够取得经济效益并且确保生产安全。加强安全文化教育工作,有利于供电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推动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不断提高。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1.前言 我国的国策之一在于安全生产,对于劳动者的安全健康进行保障,并且发展生产力,可以有效的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电力工程建设企业在面对电力建设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需要积极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对于电力工程项目中的问题加以改革,消除电力工程安全生产隐患是非常重要的。 2.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2.1隐患控制原则 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应当以预防为主,防空结合为基本原则,在事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尽可能的提前发现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安全隐患的根基要加以掌握与了解,并且依据工程的实际特点对于相关条件加以改变,在萌芽阶段就不将安全隐患消除,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作为工程项目实施的关键原则,防控结合是非常合理的。 2.2系统内部的安全问题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电力工程安全管理逐渐实现自动化,并且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不断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能。但是,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系统内部的安全问题也不断显现,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分为自身和环境两方面缺陷。其中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于系统建设时埋下安全隐患,并且系统对于安全问题的警告信息过多过杂,导致许多真实的安全问题被掩盖来。并且系统存在老化的状况,降低了系统的运行效率,间接导致安全性能降低。现在所使用的系统运行模式容易导致系统通道故障,并且耗时较长进行维修,在维修期间,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无法正常运行,调度员的工作难以展开。其他系统内部的问题,如设备发生故障,监控设备发生故障,信息传输故障以及其他后台系统发生紊乱的情况。 2.3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上的问题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是指管理上的安全问题。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安全问题属于行为性危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主要包括操作失误、指挥失误、监护失误等问题。 首先,管理方式不完善,所谓管理上的安全问题,随着新的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新设备和新模式,因此管理模式也应该跟着进行更新。但是管理上的变化不及时就容易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由于存在着管理不到位、出现漏洞等情况,对安全基础工作不重视,并且一味的强调先进的设备而没有对安全隐患进行防范,因此对于许多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并且技术管理不到位,运行规程编写的不完善,内容过于简单,使得先进设备的使用出现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 其次,操作失误,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安全问题属于行为性危险,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施工生产人员对于安全运行的重视程度不高,不按章办事,对于系统的操作方式并不完全清楚,容易误下命令;当工作量大,操作任务比较繁重时,拟写调度命令容易出现错误;在与现场进行核对的过程中,由于现场回报不清或交接班时没有对工作交接清楚就匆忙进行操作也容易造成错误。 其二,施工生产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术语不规范,存在过于依靠经验的现象。班组基础管理存在漏洞,安全活动会开展不正常或流于形式,施工生产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规程制度执行不严;班组对于一二次资料管理不到位,使调度员在调度运行中没有依据。 3.提高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对策 3.1加强培训力度 因为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属于人为性风险,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风险问题就要加强对人的管理,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改变,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在新的电力形势下,要从管理方面入手,加强对安全控制的重视,落实制度政策。其次,要加强员工的技能和意识培训,提高职工群体的素质水平,重点培养对于系统运行故障的判断识别能力。 2、加大技术投入 由于自动化设备的不断应用,因此对于设备的日常管理尤为重要。要加强技术投入,以改进设备自身不能克服的缺陷,并且在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使新技术不断的成熟起来。首先要在采购环节把好关,对于无质量证书的产品一律不得采购。在设备运行期间,做好维护工作,并且尽量改善设备环境,坚持设备巡检制度。并且对系统要进行实时监控,对存在的安全隐患一经发现,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之泯灭于萌芽阶段。 3、加强风险规避制度建设 首先,要加大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仅要在设备、员工素质和责任性上下功夫,更要建设一套体系完备、运行有序的监督和管理机制,通过规章制度的规范,明确各方的责任,将责任落实到实处。做到有章可依,违章必究,在制度下做到安全有保障。 其次,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监测和监督,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排查,对于形式主义要严格杜绝,对于管理上的漏洞要及时改进,逐步转化管理模式,轻人治而重规章制度,并且不能一味的依靠设备的监控,还要加强现场管理。 最后,建立并完善一系列监督和管理制度,如运行值班等,消除一切习惯性违章现象。从技术层面的三票两制,坚持调度命令的预发制等内容,并且对危险点要加强分析,对每项工作都要有危险点预测,并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结语: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安全运行对于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命财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电力工程不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且简要的提出相应的对策。 电力工程安全生产论文:浅谈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 摘要:安全生产是电力建设永恒不变的主题,施工单位应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科学长效的安全管理激励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全面推广安全设施标准化,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前提是安全生产,做好安全文化教育工作,有利于供电企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推动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不断提高。 关键词:安全管理 电力企业 安全生产 引言 安全生产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保障,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电力工程建设企业面对着电力建设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 必须积极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这个体系必须在各电力工程项目中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消除电力工程安全生产隐患势在必行,更有利于体系运行行之有效。 1、安全生产隐患控制的原则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安全管理总的原则就是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预防为主是指在事故未发生之前就尽可能的提前发现安全隐患和安全生产隐患,在了解和掌握安全隐患根源的基础上,通过其所依存条件的改变,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防控结合是指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已制定的安全生产隐患预防措施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控制,并使这些措施落实到位。但随着工程安全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现在已把动态跟踪、及时调控、重点控制、全局把握列为安全管理的原则。 2、安全生产隐患及控制方法 2.1安全生产隐患 安全生产隐患即为生产隐患的根源,哈默(Willie Hammer)曾把安全生产隐患定义为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根据安全生产隐患的定义,安全生产隐患就是导致事故的起因。它还应具有三个基本要素: 2.1.1存在条件:安全生产隐患的存在条件是指安全生产隐患自身存在所需要的物理、化学或其它条件,包括储存条件、理化性能、防护条件、操作条件以及管理条件等。这些条件将是安全生产隐患被存放、产生破坏或被防护处理等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2.1.2触发因素:触发因素包括人为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管理因素等,如不正确操作、粗心大意、漫不经心都属于人为因素,不正确管理、不正确的训练、指挥失误、判断决策失误、设计差错、错误组织安排等都属于管理因素,心里畏惧、担心害怕、自觉恐惧等都属于心理因素,手脚不便、嗅觉不灵、视力微弱、思维缺陷等都属于生理因素。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安全生产隐患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安全生产隐患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安全生产隐患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如对于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又如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触发因素。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安全生产隐患转化为生产隐患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 2.1.3潜在生产隐患性:安全生产隐患的潜在生产隐患性是指安全生产隐患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或不确定性,一旦触发条件形成,就可能释放能量,产生或带来的危害。 2.2电力工程安全生产隐患的控制方法 从安全管理的整体过程来看,安全生产隐患的分析和排查虽然重要,但它只是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中的前期部分,而对安全管理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在发现安全隐患和生产隐患的基础上,将这些隐患和生产隐患消除掉,使得工程项目能够安全稳定的进行,因此,如何在排查安全生产隐患的基础上,对安全生产隐患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才是安全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2.3安全生产隐患的管理与控制方法 2.3.1三全管理法,三全管理法即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法。目前,这种方法在工程实际中应用非常的普遍和广泛,这种方法不仅具有较强的普适性,而且管理效果也很明显。这种安全管理方法的特点是涉及面广、广泛性强、公众参与性高,易于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便于安全措施的落实和监管。但如若使用不当,也会出现谁都管谁也不管的散乱局面,因此,采用这种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分清责任,划分范围,相互监督,制度考核,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考评制度。 2.3.2预测分析法,预测分析法是安全管理中的一种前置方法,它是在安全管理实施前就进行预测分析,通过将安全生产隐患具体化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而化解安全生产隐患的一种有效方法。使用预测分析法必须先识别生产隐患因素,评价其生产隐患性,然后才能有效地采取措施。另外还应注意,有时采取某种安全技术可以根除或限制一种生产隐患因素,却又带来另外一种生产隐患因素。例如,用压气系统代替电力系统,可避免电气事故:但压气系统蓄积的能量本身就潜伏着危机。使用预测分析法时一般可以按以下的优先次序选择具体的消除安全生产隐患措施: (1)故障安全设计; (2)隔离、屏蔽或闭锁安全生产隐患; (3)限制或减少生产隐患因素; (4)减少故障及失误; (5)警告。 3、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措施 3.1进行全方位的安全生产培训 电力工程施工单位各类人员,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生产培训,具备电力工程方面的安全生产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资格方可上岗。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经培训并经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任职资格。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经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持证上岗。新从业人员要进行公司、工区、班组三级培训。转岗人员与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新设备的使用人员要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在岗人员要进行经常性的安全生产培训。 3.2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 电力施工单位,要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等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电力施工单位应当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要保障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坚持以人为本,防范施工安全事故。 3.3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对各职能部门、各级各类人员在安全生产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将安全职责具备详细落实到部门、班组和个人,落实到工程施工的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项目负责人对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负全面责任,是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施工单位注意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3.4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 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主要由于这些施工单位没有认真贯彻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严格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制定详细准确的施工安全方案、技术方案、作业指导书,规范作业人员的行为。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奖罚分明。坚决与违章、麻痹和不负责任的不良习惯做斗争。 4、结束语 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任重道远,应常抓不懈。在电力施工过程中,企业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要求安全施工,认认真真做好每一项安全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的进步,必然对电力施工的安全管理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强化安全意识已成为电力施工企业现代化飞跃发展、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识。
电力土建施工论文:浅析火力发电厂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的重要性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火力发电厂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的重要性,提出了如何提高火力发电厂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的措施。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土建施工;电力工程安装;配合 引 言 现阶段的火力发电厂施工建设项目一般都具有建设工期较短、施工技术要求较高、施工比较复杂等多个特点。而且在施工作业阶段,往往土建以及采暖通风和电力安装等施工作业相互穿插交错。电气安装工程作为整个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相关电源安设进户以及明暗管道的具体铺设和其他建筑的防雷与接地装置安设工作等。本文主要结合在发电厂施工建设时,所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对如何做好其电力工程之间的安装配合进行分析。 1 电力工程在施工作业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在项目工程施工作业之前,必须依照一定标准,生产加工以及准备好在项目工程施工作业过程中所需的预埋件以及各种元器件和预埋管道工作。而且对项目工程进行具体设计前,相关设计人员应就实际的工程设计等方面提出一些具有专业性的要求。此外,在土建工程施工作业之前,土建施工人员应同电力安装作业人员一起对土建施工建设以及相应的电力安装的具体图纸进行认真的检查与审核,以有效的避免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出现设计遗漏或者出现差错的情况。因此这就要求电力安装作业人员应对土建工程的实际设计图有着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并且对其具体的施工流程以及施工技术进行简单的了解,这样才能确保在项目工程施工作业过程中,实现与土建施工作业的有效配合。 2 土建同电力安装的具体配合施工作业阶段 2.1主体施工作业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放线阶段。在这个环节之中,要依据一定标准规划好工程建设中的排水管道的实际预留洞的具体位置,并对参照放线尺寸的大小预留好相应的孔内木盒;做好这个环节之中的配电箱以及照明灯盒等位置处的放线工作;做好对空调以及排水管和电梯等大体积设备的预埋件以及放线位置确认工作。 第二阶段:做好相应的管道铺设工作,同时对预埋构建进行相应的加固。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依据放线过程中具体流程以及步骤,做好相应排水管道的预埋铺设以及辅助的套管预埋工作;做好空调排水管以及辅助设施的套管预埋工作;做好开关以及照明和插座线等处的电线管道的预埋工作;做好相应防雷接地网的具体焊接工作;做好施工作业过程中,部分机械设备的预埋件的巩固加实工作。 第三阶段:做好相应的检查以及验收工作。在这个环节当中,其主要工作是对上述两个环节工作进行认真的检查与审核,对于那些在上述两个环节之中有遗漏的要及时的填补上,没有依据一定标准进行相应加固的,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相应的加固。同时也要做好和土建施工作业的具体交接手续。并对以后土建施工作业过程中的某些原材料进行相应的检查,比如钢筋、管道等。 2.2主体工程作业的三个基本阶段 安装人员应对工程施工建设中预留孔洞的具体位置以及尺寸大小进行相应的检查,判断其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以有效避免日后返工作业;对施工作业时预留出的水管以及线管进行相应的检查,主要检查是否通畅,此外也做好其相应半成品的辅助保护措施,以确保在日后的施工作业过程中,出现砂浆以及垃圾流入排水管道而导致管道阻塞现象的发生。 安装人员应参照施工图纸,做好日后土建施工作业过程中所需孔洞的预留工作,比如配电箱的预留洞等。 安装人员依据施工设计图纸,做好工程建设中的墙身开槽以及与其相应的墙身内部埋设管道的铺设工作,同时也要依据一定流程与标准做好其内部相应配电箱以及开关面板盒的安置工作。此外在主体工程施工作业过程中,相关安装作业人员应同土建工程的施工作业人员做好相应的交接工作。 3 电气安装人员同土建施工作业人员之间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分析 在工程施工作业以及电气设备的实际安装阶段,土建作业人员以及电气安装作业人员应做好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工作,以实现对整个发电厂工程建设以及电力安装的技术指导和实时监督。 在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材料这两个方面,不论是土建作业人员还是电气安装人员都应做好相应的检查与审核工作,以确保在工程建设中接地电阻能够符合相关标准。同时,土建人员应偕同安装人员应做好相应设备以及接地网的连接准备工作。 3.1施工前期配合 在项目工程的施工作业前期,土建人员应偕同安装人员对工程作业中基础设施定位及其相应的技术数据已经有效的了解和掌握。安装人员要依据施工现场土建设施的实际施工尺寸,来科学、合理的对其位置进行布置,并对所需铁件以及相应的电缆护管进行预埋铺设工作,以便在日后的吊装作业过程中能够实现对其设备进行持续吊装作业。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对不部分大型设备的租赁以及使用时间。此外安装人员还应偕同土建人员做好设备的安装工作,以有效的避免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因安装不到位而导致预埋铁件以及电缆护管的铺设不合理。 3.2施工后期环节中的配合工作 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在进行二次电缆控制以及相应的电力和电缆铺设完工之后,土建人员应及时协助安装人员对重要电缆处的出口进行相应封堵处理以及加盖作业。以有效避免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出现老鼠或者是其他动物对电缆造成咬损破坏。此外在对各主控室以及配电间室内部的照明设备进行安装时,安装人员应同土建人员就某些作业细节进行认真交底。并对土建工程在实施砌筑隔断墙作业之前,将隔墙线同水平线的具体位置认真检查核实一遍。 4如何提高火力发电厂土建暖通设计的质量 为了确保暖通的设计与施工质量能够达到相关工程的具体需求,设计人员就必须针对目前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必须要在充分了解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从而降低问题出现的几率,确保暖通设计的整体质量。 4.1科学合理的设置管线 实践证明,管线的设置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施工的质量,因此,在设计施工图纸之前,应该将工程中所涉及到的管道进行详细分类,从而根据不同类型的管道进行不同的工艺布置。一旦其中有某个工程与其他的工程不一致,那么则应该尽快与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并且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努力将其完善。此外,如果有某个管线自身布置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对其处理应该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将各个部分功能进行合理、优化安排,确保各个部分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4.2空调水循环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了能够将系统水循环的问题充分解决,就必须要加强施工的前期管理工作,对管线标高和坡度应该给予合理的安排,从而尽量减少气囊现象的发生。如果有些某些部分出现气囊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则应该在该处设置相应的排气阀,并且要将排气管的出口接到有利于系统排气的地方,以此来将气囊问题有效解决。对于管道堵塞问题的解决,首先,在焊接钢管安装之间,一定要进行必要的污垢和锈斑处理,只有确保管内壁清理干净后才可以进行管口封闭待装。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在管网最低处安装一个比较大的排污阀。如果太小,排污效果势必会不理想,如果不将其设在最低处,则排污不彻底。管网安装中应适当增设临时过滤器和旁通冲洗阀门,在连接设备之前,结合通水试压进行分段清洗设备。这样就可以将管道堵塞的问题有效解决。 电力土建施工论文: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的配合施工技术应用探究 摘 要:近年来建筑工程施工中,电力工程在施工环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影响也是越来越广泛,与建筑工程中诸多项目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土建施工,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因此,电力工程安装过程中,必要和土建工程的施工技术有效配合。为了更好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需进一步加强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的配合,文章就探究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的配合施工技术,可以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装;土建施工;配合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中,土建工程及电力工程是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土建工程与电力工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直接性影响了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随着建筑工程规模日益扩大,新技术广泛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相关人员越来越重视工程施工中各个项目环节的配合。尤其是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中的配合,是当前工程建设中重要研究课题。探究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的配合施工技术显的尤为重要。 1 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在施工设计配合工作 电力工程及土建施工设计阶段,电力设计人员要和土建施工设计人员相互配合,人员之间进行良好沟通交流,并要针对自身的工程设计提出相应的技术要求,尤其是关于其他项目要求。比如电力工程设计人员在设计配电箱安装时,需要在施工方案中进行反映,同时要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土建施工设计人员要重视施工方案提出的技术措施,针对自身的技术水平进行补充,保证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施工之前,安装人员和施工人员要重视方案提出的技术要求。而施工人员在土建施工期间,需要充分考虑电力工程的安全,如预埋固定件,要相应留置预埋孔,精确计算梁柱与配电箱、线路、暖通等电力设备之间的关系,保证电力工程安全和土建施工良好配合,在施工期间有效衔接。 2 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在施工阶段的配合工作 ①土建施工中,重点是安排放线工作,主要包括预留固定件,预留排水管、暖通设备的位置,根据电梯设备尺寸,对相应位置进行放线。需严格按照电力工程设计方案对开关、插座、配电箱及线路等位置合理安排,并做好相应标记,电力安装人员可根据施工人员做好标记进行安装;但在此期间,安装人员需考核标记位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根据各管线位置和尺寸,制定各管线木盒并放置各孔洞。在铺设管道时,需放置预埋构件并加固,按照已完成各管道放线工作,预埋各电力设备。在施工中,需重视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工程的配合工作,墙体完成之前,进行电力安装工程,避免破坏防水层。电力工程安装时,需重视数量、尺寸、位置,重视安装期间出现的各个数据,尽量配合土建施工。电缆施工时要一次完成,避免出现返修现象。同时要严格检验施工工艺和质量,当发现问题时要及时修补,保证各设备安装严格固定,并做好与土建工程的交接工作,土建人员严格检查钢筋质量,当各工作达到标准后,有效浇筑混凝土。 ②在电力工程安装过程中,必须保证安装工作的顺利完成,才能保证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比如在电线管敷设工作时,要结合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根据混凝土施工顺序和进度,分层次敷设工作,当电线管敷设中没有遵守施工工艺,会对电力工程安装的后续工作造成影响,并影响了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的进度。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混凝土浇筑工作,严格按照施工方案的位置尺寸,配合土建施工,避免破坏钢筋。土建施工中,电力人员做好施工监督工作,尤其是已完成的电力安装工作,特别是管道、开关等位置严格监督,避免损伤。当损伤管路后,要及时修复,电力管理人员要定时检查,避免出现遗漏。而在管线集中地方,会有混凝土裂缝产生,当预埋管线有较大密度时,与敷设走向一致,会产生楼面裂缝。电力安装人员和土建施工人员要避免践踏,预防保护层脱落和钢筋弯曲,并加强管线部位的管理,使用有效措施避免出现裂缝。比如为了减少对楼面的踩踏,施工人员可增设临时跳板,分散应力水平,增加钢筋小马凳,减少施工人员踩踏钢筋次数。而施工期间尤其是混凝土振捣中,要由专业电力安装人员检查管道的完整性,避免混凝土振捣中使管道震裂,并要做好预埋管件的维护保养工作。清水混凝土有着十分光滑的表面,安装期间的准确性会影响混凝土表面,为了保证土建工程和电力安装良好配合,需切割管口,确保管口光滑,并要保证套管平整水平和长度要符合土建施工要求。 ③在完成结构施工中,当混凝土强度和硬度完成满足要求后,土建人员需进行拆模和放线工作。因此,当土建施工完成后,将垃圾清扫完成,并将砌体位置线进行放好,按照砌体位置,检查孔洞和管线的正确性。并要对土建砌体进行跟踪,没有出现遗漏现象。同时要保证施工图纸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没有正确的方案会影响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 3 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中安装阶段配合工作 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中,需做好变电站接地网施工,并有效指导和监督技术。在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时,要严格控制电力工程质量,保证接地电阻合格。土建施工人员要与电力工程安装人员要做好电气设备与接地网连接的准备工作,并要做好主控楼及各配电间的连接准备工作。在接地网安装时,土建施工人员要将接地网的接地桩做好标记,当接地网接地电阻不合格时,要采取相应技术解决。 在接地网施工期间,要加快主控室和配电间施工,并按照电气安装技术人员要求,做好基础电气设备和电缆坑的施工工作,同时各辅助工作如电缆孔、电缆固定铁件等也要保证准确性。在安装和调试户外一次设备时,要在电气安装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做好电缆各方面施工,保证各电缆工作符合电气安装规范,与施工方案相符。 4 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中装修阶段配合工作 土建工程抹灰之前,需确定电力安装的位置,检查预留孔,保证施工规范和设计一致,准确性合格后可投入使用。当涂料和喷浆工作完成后,在安装电力设备时,要保护土建成品,避免破坏墙面。并且电气器具在安装完成后,要有效保护,避免出现污染。建筑工程的内装修会影响施工质量,在完成施工后可对墙面进行装饰,当部分施工会对装饰层造成破坏时,要首先完成然后进行墙面工程。当发现损伤时,要及时补救。 5 结 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之间的配合工作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的关键。因此,电力工程安装人员和土建施工人员要高度重视配合工作,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准确划分各工作,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电力土建施工论文:试析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土建施工管理策略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电力市场发展逐渐朝市场经济化的方向发展,进而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土建施工管理作为电力建设工程整体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力建设工程的整体管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的提高电力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土建施工管理策略,提高土建施工管理水平,提高电力建设工程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文章对电力建设工程中提高土建施工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管理;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我国电力行业的迅速发展。在电力建设工程的土建施工管理过程中,施工的准备环节、施工环节以及竣工验收环节是其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土建工程施工管理以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工程施工,并且能够保证整体施工质量为目的。另外,通过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施工管理策略,在对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现场进行深入了解后,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能够提高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水平。 1 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准备环节的管理策略 在整个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准备环节作为整个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能够为土建工程的顺利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有效的保障土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需要在进行土建工程施工之前,制定科学的施工准备期。 ①施工准备环节的基本任务。首先,要对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特点、施工进度标准要求进行掌握,对工程的施工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其次,深入到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现场,在对施工条件、环境等客观因素进行考虑后,对施工队伍、施工任务以及施工力量进行合理的使用、调整和部署,进而营造出一个合理的施工环境。在人力、技术、机械、物资以及组织等各个方面的条件都具备后,有效地保障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的顺利、连续进行。 ②施工准备环节的施工内容。施工准备环节的施工内容,主要包括工程测量、清除障碍物、施工条件、组织机构、施工材料以及施工交通等各个方面的施工内容。其中,工程测量指的是对土建施工区域进行测量,运用放线定位的方式,构建坐标网;清除障碍物指的是将施工现场的障碍物进行清除和平整;对进入到现场施工的施工材料和设备进行提前检验,保证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施工;通过制定完善的施工组织机构,安排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另外,通过对预制构件、设备零部件以及非标准件进行组织、加工和配置,使其能够更好的为工程施工服务等。 2 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过程环节的管理策略 2.1 设计合理的施工组织 ①施工组织的纲要的设计。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将施工组织设计作为重要依据。在电力建设工程的土建施工中,其施工组织纲要的设计主要包括对大型变压器进行的运输、解体以及就位等方面的检查;保障电气设备干燥;对新型母线的施工;制作的新型电缆头;安装的新型电气设备和热控设备;热控装置的施工工艺;电子计算机的安装调试;保障工程的安全施工;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过程运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以及降低工程的整体投资等内容。 ②电压220 kV以上的施工组织设计。对于电压超过220 kV的施工组织设计来说,对其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安排施工承包单位的工程师对其进行组织编制,安排技术管理部门对其进行实施,在经过总工程师的审查和经理的认可后,然后让工程的建设单位进行认定。如果没有承包单位,那么主要安排建设单位进行协调、负责工作,其他的施工单位各负其责,对自己承包施工范围的组织设计进行编制。 ③电压220 kV以下的施工组织设计。对于不超过电压220 kV的施工组织设计来说,其施工组织设计工作主要安排施工承包单位项目部门或者专业工程师进行编制,然后由技术管理部门进行审查,最后建设单位认定。对送变电工程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时,主要安排施工单位的工程师进行组织和编制。 2.2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①材料管理。依据工程的施工工艺标准规范,对土建施工中运用到的材料数量、放置的材料位置进行确定,并保证施工材料的堆放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工程标准来确定其能够科学性、规范性和标准性的放置。另外,要对施工现场设备、机械、材料严格的依据施工工艺标准进行分种类的放置,保证其放置过程中不会出现倾倒、滑落的现象,影响顺利施工。 ②质量管理。加强质量管理,能够有效的保证施工现场的施工质量。为了保证施工质量,不仅要运用达到标准要求的施工产品,而且还要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因此,电力建设工程的土建施工质量管理以防止出现质量缺陷、避免缺陷多次出现为目的。 ③成本管理。在整个土建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运用节约物资、减少劳动力、减少工期以及提高物资利用率等方式来有效的降低成本。另外,对机械设备的操作方法进行改进,有效地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 3 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调整试运管理策略以及竣工验收环节管理策略 3.1 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的调整试运管理策略 为了有效的保证电力建设工程设备带电能够顺利的试运行,那么需要其带电试运行工作达到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在对主变压器进行空载全电压冲击合闸试验的过程中,要注意该试验至少要进行五次。其中,在第一次试验时,要保证其带电时间超过10 min,每一次冲击的间隔不能低于5 min。在对电容器进行该试验时,只需要试验三次。其中,在对其进行的第一次试验过程中,要保证带电时间不能低于10 min,每一次试验的冲击间隔至少为5 min。对输电线路进行试验时,要保证至少进行三次试验,注意每一次的冲击间隔至少为5 min。另外,在保证输变电工程经过24 h的试运行后,开始进行生产运行。 3.2 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竣工验收环节的管理策略 ①着重验收隐蔽工程。隐蔽工程主要指的是在土建工程结束后,不能对其进行检查或者不容易检查到的工程项目。对于电力建设土建工程来说,其主要包括辐射电力接地网、安装接地装置以及制作杆塔等隐蔽工程。另外,在对该部分内容进行验收后,验收人员制作出验收报告,及时发现验收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整理和改正,避免存在缺陷。 ②进行跟踪验收。主要对电力土建工程中的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装置的调试、输电工程的掩埋基础工作等进行跟踪验收。这部分工程项目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因此,需要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安装施工现场进行跟踪验收,并编写跟踪验收报告。如果发现验收问题,需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4 结 语 总之,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土建施工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等特点,为了有效地提高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管理,并建设出专业性强、经验丰富的施工管理队伍,最终促进我国电力建设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电力土建施工论文:试论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土建施工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建设工程土建设计与土建施工技术也随之提高,但仍会出现一些问题,有待去研究、解决。故在本文中主要对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土建施工管理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字: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管理 近年来,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电力工程施工技术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对电力管理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在具体施工与管理过程中,受到其技术密集、资源密集、资金密集等特性及工程的设计、设备的制造和物资的采购运输等众多外部因素的制约,电力施工管理工作形势严峻。土建施工技术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力建设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在很大程度上都由其决定。而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如施工技术性难度强、环境多变复杂、危险性工作高等众多不可预料的问题。因此,必须落实好项目质量管理要素,严格控制项目施工质量因素,并找出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更好的促进电力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一、电力建设工程土建管理的现状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筑施工企业需要不断加强自身改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的空间。而在企业工程管理中,土建管理是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土建施工管理。随着经济的持续增温,电力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电能的使用有了较快的发展,电力资源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一些电力企业的施工量也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不断改革,逐渐实现电力行业的市场化。因此,电力企业应该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企业土建施工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一方面,从事土建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相对有限,素质比较低,安全生产的意识比较薄弱。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采用一些措施,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我们可以进行岗前培训,对现场的施工的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尤其是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安全考核,成绩合格后才能进行工程的施工。另一方面,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的科室和部门要进行责任的划分,不同的区域选择相关的责任人,划分不同科室和部门的责任区,每月进行一定的考核,当发生一些问题的时候,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同时,随着电力行业逐步实现市场化,企业需要不断对企业的各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内部不断加强管理,同时还要积极扩展新的市场等,采用不同的措施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在土建工作的过程中,工程的质量安全是电力设施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安生产是实现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土建工作的质量,同时,在土建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不断对土建工作的管理方式进行改革,提高土建工作的管理效率。 二、当前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电力建设企业虽然制定有效的土建施工管理措施,在实际的土建施工管理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土建施工的整体质量。 1、作业管理具有复杂性 电力工程的施工条件比较恶劣,同时还比较复杂。一般而言,电力工程的建设是露天进行的,同时还受到雨、雷电的天气的影响;同时由于连续高强度的工作,工作人员容易疲劳;在实际的生产中,施工建设往往是分散的;同一项目的施工现场要进行不同项目的建设,因此,施工的现场比较复杂;电力线路比较分散,增大了管理的负担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负担和难度。 2、施工队伍的人员管理问题 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人员的管理也是一大问题。在电力企业中,电力施工单位的领导和项目的组织人员往往是固定的,但是项目的建设人员却不是固定的而且流动量比较大,增加了管理的负担和难度,新的施工人员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保证人员的专业技能。因此,人员的流动能加了企业人员管理的负担和难度。 3、 施工现场存在不少的安全隐患 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安全的问题。在电力工程中的施工现场中,往往是多个部门同时进行施工和建设,一些施工的机械比较多,同时还比较集中,容易发生一些安全事故,同时施工人员的水平有限,安全生产的意识薄弱,当发生一些问题的时候,严重缺乏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 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把安全生产落实到实际的生产中去。 三、加强电力建设工程土建管理的措施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近几年内,我国建筑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同时,施工企业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也不断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水平,在企业的施工现场,我们需要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电力工程现场施工的质量并且严格把关。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从不同的方面加强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下面我们就一些具体的管理措施进行讨论。 1、科学编制预算 在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之前,应该采就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制定一定的计划和方案。具体来讲,就是应根据具体的施工需要,科学合理规划施工进度。在编制规划时,有关项目人员要积极参与项目编制,保证施工方案具有可行性。同时,对一些比较独立的项目,我们需要根据合同的需要和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科学合理的计划和方案。 2、 严格控制成本 在项目建设开始建设之前,我们应该就资金的使用进进行划分和预算,提高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系,严格控制企业的资金流向。根据实际施工的需要,建立比如由项目经理和财务人员多人参与现场资金结算的方法,严格进行把关,利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3、以预防为主,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项目的建设中,当施工人员或者技术人员发展一些问题的时候,应引起重要,向有关部门积极汇报,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体。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对电能需求量增大,迎来了电能运用的高峰期,各单位的施工任务比较繁重。因此,在电力施工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的时候,项目建设的相关人员应该充分重视,解决问题,保证安全生产。 4、 加强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 在工程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对安全生产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工人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生产应该落实到项目的不同环节。安全是获得一切效益的第一前提。总而言之,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多。因此,我们应该从不同的方面加强土建施工的管理。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提高项目的施工质量,从不同的方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5、完善管理流程,加大物资管理力度 为保障施工质量及进度,应完善管理流程,促进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大对施工物资的管理力度。在施工单位内部,建立各个管理制度之间的联系,使之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确保施工中各个环节的紧密联系,从而形成高效、合理的约束力量,保障施工的进度及质量控制。同时,要加大对物资供应方的监督和管理, 避免劣质材料及不合格设备进入施工现场,促成质量和工程流程环环相扣,从而使得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此外,还要加强对施工器材的管理,在材料及工具的发放、使用回收等方面, 要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避免施工工具及材料的私用、丢失与浪费,尽可能控制施 工成本,实现工程利益最大化。 总之,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尽量多各个阶段进行优化,这样才能使工程最大经济化。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是一项极为复杂、严密的施工项目,并涉及土建与电气多方面的施工内容,因此,在施工工程过程中要加强对工程的工序管理,并且严格按设计要求与规范做,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一个优质工程。 电力土建施工论文: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技术解析 【摘 要】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对电力工程实施和保证施工质量作用重要。本文分析加强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必要性,对当前安装与施工配合中的问题做阐释,对如何加强配合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土建施工;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技术 随着电力施工技术的提高,对电力工程协调与配合度的要求也相应提升。安装和土建施工为电力工程的两项重要任务,在施工中的配合如何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效果。加强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度,有利于建设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1 土建施工和电力安装间的关系 从工程角度而言,土建施工是独立的、具备自身特征的专业,按上层建筑的需求与特点设计基础,促使建筑的最大需求得以有效满足。电力工程职责为承担生产和输送、分配,电力安装与线路铺设等都与土建施工相关,为电力安装建造建筑物有电力工程特点,因此土建施工中按电力工程特点展开设计,并按安装需要进行施工。土建工程为电力工程组成内容,相比电缆工程与变配电工程等电力工程组成部分,土建施工为独立的工种,并非从属电力工程,其专业性体现在为安装提供达到需要的设计和施工。 2 安装和土建施工配合的重要性 2.1 电力工程衔接基础要求 电力工程中,安装与土建施工是非常重要的施工任务,两者有独立性,土建施工在安装工程前,安装工程要在完成土建施工上全面开展;同时,该过程需要两者间顺利衔接。土建施工完成和质量达标,安装才能实施,安装任务效果如何和上一项目土建施工有着重要联系;只有加强两者的相互配合度,才能保证整个任务上达到不同项目之间的顺利衔接。 2.2 避免安装问题的要求 电力安装在电力工程中位置重要,对工程建设有着明显影响,安装出现问题,必将造成工程的重大损失。加强安装相关项目间的配合度,对保证工程质量有重要意义。土建施工是和安装工程相衔接的项目,严格保证和安装协调,才能保证电力工程的施工效果。 2.3 提高施工质量基本保证 施工质量提高需施工技术提高,后者和施工各环节协调程度有着重要关系。保证相关项目间的配合度,才能实施现代化技术,保证实施效果的提升。加强安装和土建施工衔接间的配合程度,保证实施先进技术,最终实现电力工程的质量要求。 3 土建施工和电力安装配合的技术分析 3.1 进行安装前准备工作 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安装设计人员对土建设计提出要求。土建施工前,安装人员应与土建技术人员相互协同,对电力与土建二者施工图纸展开审核,避免遗漏或者差错。电力安装人员深入学习施工图纸,深入了解施工进度和相应技术,特别对柱和梁等屋面连接全面掌握,将之和电力安装方法核准和校对,确保电力安装适应土建施工状况。土建施工前,准备好电力安装所需配件,并做好预埋件与管道准备。 3.2 主体结构与砌体施工阶段 (1)主体结构施工。第一阶段需完成的工作是放线,其中包括预留空调排水管位置,对电梯等大型设备,根据其尺寸与位置放线;开关、插座与照明灯盒等进行放线;排水管预留洞位置与尺寸,按照其放线预留各孔洞木盒。第二阶段主要是管道铺设、放置与加固预埋构件,根据第一阶段完成放线铺设给排水管道与穿梁管道套管,预埋插座线管和弱电线管等电线管。第三阶段主要是对前两个阶段工艺和质量的检验,发现遗漏应及时修补,没固定好的应到位,还要和土建做交接,土建工作人员检查钢筋,符合要求后,再浇捣混凝土。 (2)主体砌体施工阶段。主体结构施工完后,浇灌混凝土硬度与强度达到一定要求,土建工程应放线与拆模,然后砌体工程施工,要求安装施工人员对砌体施工进度准确把握,和土建施工密切配合,完成墙身等工程施工。电气安装部分应分成三个阶段工作。 第一阶段进行的工作是安装人员检查预留孔洞尺寸与位置,查看是否正确,以免砌体完成后要重新打开调整;检查预留水管与线管,查看是否通畅,采取措施保护半成品,有效制止砌体施工中,垃圾或砂浆进到管道内,堵塞管道。进行第二阶段,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应和土建工程相配合,对各种孔洞预留好。最后第三阶段,电气工程技术人员按图纸要求在开槽处把水管与线管、配电箱等铺好。主体与砌体施工中,土建施工人员应和电力安装人员交接好各施工阶段的工作。建筑工程中,各专业工种间的配合与协调很重要。 (3)土建技术人员施工中应做好接地网施工,并指导与监督。在工艺与材料上,对电力工程控制其质量,使接地电阻达到要求。土建人员与电力安装人员应准备好电气设备和接地网连接,做好主控楼和各配电间准备工作。接地网安装中,土建人员标记好接地网接地桩,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采取有效技术解决。接地网施工中,加快主控室与配电间施工,按电气安装人员要求,做好电气设备与电缆坑施工,各辅助工作像电缆固定件等确保准确性。安装与调试一次设备时,经电气安装人员指导,做好电缆施工,保证电缆符合安装规范。 3.3 装修阶段的相互配合 土建工程结束前,施工人员与放线员应对隔墙线与水平线进行核实,保证施工准确性,通过操作人员检查后,根据水平线与隔墙线,确定灯具与开关的位置和标高,明确预埋管等位置。对土建工程抹灰前,根据墙面线与水平五十线,来检查预留孔,确保和施工设计、规范吻合,通过检查合格后,再大规模使用。检查暗配管路,并堵好与扫通。抹灰中应对贴门和收口工程重视,使收口光滑与保证平整水平,应避免大敞口现象,对金属框架连接好与接地,用开口锯建立内部稳盒在隔墙板与保温板件,不要出现横向槽口,提高槽口准确性。电力工程安装人员应和土建工程人员有效沟通,喷浆或涂料粉刷完后,安装灯具,此过程应保护土建成品,不要破坏墙面。 3.4 智能电气配合施工 土建施工和电力安装配合中基础施工很重要,为对建筑予以完善,确保基础建设上营造更舒适和安全的环境。首先进行弱电安装时,确保有装饰工程的其他土建工程完全实施方可开展,智能控制室和消防工程需确保安全设备像防静电板等完成后方可开展。电梯工程是建筑重要内容,施工前确定尺寸与相关设备位置,土建人员对不同建筑,根据要求展开井道尺寸与电梯的设计工作。 4 总结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实施,电力工程提高施工质量上要求加强各环节间的协调性,对保证工程质量有积极意义。土建施工和安装为电力工程的关键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影响。加强安装与土建施工的配合度,对电力工程建设有着显著的影响。安装与土建施工在道路上、施工程序中与技术人员配合上还有一定问题,今后加强安装与土建施工在道路上和场地的协调度。提高各施工程序的配合,注意具体施工中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电力土建施工论文:简述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的配合 摘要: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设计和施工的技术和水平上也得到了较快提高,新的结构和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受到社会上广泛的关注。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应该与建筑结构和施工的特征相结合,采取适当的措施使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工程相互配合,为工程进行提供帮助。 关键词: 电力工程 安装 土建施工 配合 前言 我国现代化设计和施工技术不断的发展更新,随着许多新结构、新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工程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就愈加显得重要。我们应该合理的优化现代的土建建设工程与电力安装的配合,从而减少其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率。 一、进行电力工程安装之前的准备工作 在工程项目进行设计的阶段,对于土建的设计,电力安装工程的设计人员应该对技术提出自己的要求。在进行土建工程的施工之前,进行电力安装的技术人员会与土建工程施工的技术人员一块儿对土建和电气施工的图纸进行审核,防止发生差错或者遗漏,电力安装工程的技术人员要对土建工程的施工图纸进行学习,对于土建施工的施工技术方法以及工程的进度进行全面了解,尤其是对于柱、梁,屋面以及地面的连接方式和具体做法,与自己准备的电气安装的方法进行校对核准,使其与土建工程的施工相适应,在施工之前,应该对于施工阶段用到的零配件以及预埋管道和配件准备好。建筑工程施工中,土建工程及电力工程是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土建工程与电力工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直接性影响了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随着建筑工程规模日益扩大,新技术广泛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相关人员越来越重视工程施工中各个项目环节的配合。尤其是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中的配合,是当前工程建设中重要研究课题。探究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的配合施工技术显的尤为重要。 1、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在施工设计配合工作 电力工程及土建施工设计阶段,电力设计人员要和土建施工设计人员相互配合,人员之间进行良好沟通交流,并要针对自身的工程设计提出相应的技术要求,尤其是关于其他项目要求。比如电力工程设计人员在设计配电箱安装时,需要在施工方案中进行反映,同时要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土建施工设计人员要重视施工方案提出的技术措施,针对自身的技术水平进行补充,保证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施工之前,安装人员和施工人员要重视方案提出的技术要求。而施工人员在土建施工期间,需要充分考虑电力工程的安全,如预埋固定件,要相应留置预埋孔,精确计算梁柱与配电箱、线路、暖通等电力设备之间的关系,保证电力工程安全和土建施工良好配合,在施工期间有效衔接。 2 、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在施工阶段的配合工作 (1)土建施工中,重点是安排放线工作,主要包括预留固定件,预留排水管、暖通设备的位置,根据电梯设备尺寸,对相应位置进行放线。需严格按照电力工程设计方案对开关、插座、配电箱及线路等位置合理安排,并做好相应标记,电力安装人员可根据施工人员做好标记进行安装;但在此期间,安装人员需考核标记位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根据各管线位置和尺寸,制定各管线木盒并放置各孔洞。在铺设管道时,需放置预埋构件并加固,按照已完成各管道放线工作,预埋各电力设备。在施工中,需重视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工程的配合工作,墙体完成之前,进行电力安装工程,避免破坏防水层。电力工程安装时,需重视数量、尺寸、位置,重视安装期间出现的各个数据,尽量配合土建施工。电缆施工时要一次完成,避免出现返修现象。同时要严格检验施工工艺和质量,当发现问题时要及时修补,保证各设备安装严格固定,并做好与土建工程的交接工作,土建人员严格检查钢筋质量,当各工作达到标准后,有效浇筑混凝土。 (2)在电力工程安装过程中,必须保证安装工作的顺利完成,才能保证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比如在电线管敷设工作时,要结合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根据混凝土施工顺序和进度,分层次敷设工作,当电线管敷设中没有遵守施工工艺,会对电力工程安装的后续工作造成影响,并影响了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的进度。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混凝土浇筑工作,严格按照施工方案的位置尺寸,配合土建施工,避免破坏钢筋。土建施工中,电力人员做好施工监督工作,尤其是已完成的电力安装工作,特别是管道、开关等位置严格监督,避免损伤。当损伤管路后,要及时修复,电力管理人员要定时检查,避免出现遗漏。而在管线集中地方,会有混凝土裂缝产生,当预埋管线有较大密度时,与敷设走向一致,会产生楼面裂缝。电力安装人员和土建施工人员要避免践踏,预防保护层脱落和钢筋弯曲,并加强管线部位的管理,使用有效措施避免出现裂缝。比如为了减少对楼面的踩踏,施工人员可增设临时跳板,分散应力水平,增加钢筋小马凳,减少施工人员踩踏钢筋次数。而施工期间尤其是混凝土振捣中,要由专业电力安装人员检查管道的完整性,避免混凝土振捣中使管道震裂,并要做好预埋管件的维护保养工作。清水混凝土有着十分光滑的表面,安装期间的准确性会影响混凝土表面,为了保证土建工程和电力安装良好配合,需切割管口,确保管口光滑,并要保证套管平整水平和长度要符合土建施工要求。 (3)在完成结构施工中,当混凝土强度和硬度完成满足要求后,土建人员需进行拆模和放线工作。因此,当土建施工完成后,将垃圾清扫完成,并将砌体位置线进行放好,按照砌体位置,检查孔洞和管线的正确性。并要对土建砌体进行跟踪,没有出现遗漏现象。同时要保证施工图纸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没有正确的方案会影响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 二、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中安装阶段配合工作 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中,需做好变电站接地网施工,并有效指导和监督技术。在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时,要严格控制电力工程质量,保证接地电阻合格。土建施工人员要与电力工程安装人员要做好电气设备与接地网连接的准备工作,并要做好主控楼及各配电间的连接准备工作。在接地网安装时,土建施工人员要将接地网的接地桩做好标记,当接地网接地电阻不合格时,要采取相应技术解决。 在接地网施工期间,要加快主控室和配电间施工,并按照电气安装技术人员要求,做好基础电气设备和电缆坑的施工工作,同时各辅助工作如电缆孔、电缆固定铁件等也要保证准确性。在安装和调试户外一次设备时,要在电气安装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做好电缆各方面施工,保证各电缆工作符合电气安装规范,与施工方案相符。 三、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中装修阶段配合工作 土建工程抹灰之前,需确定电力安装的位置,检查预留孔,保证施工规范和设计一致,准确性合格后可投入使用。当涂料和喷浆工作完成后,在安装电力设备时,要保护土建成品,避免破坏墙面。并且电气器具在安装完成后,要有效保护,避免出现污染。建筑工程的内装修会影响施工质量,在完成施工后可对墙面进行装饰,当部分施工会对装饰层造成破坏时,要首先完成然后进行墙面工程。当发现损伤时,要及时补救。 结束语 总之,在变电站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施工与土建施工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工程有序的开展,电力安装技术人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整个工程的深入了解,并且在施工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从而使得整个安装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高效率地完成工程安装任务。 电力土建施工论文:电力建设土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电力施工项目不断增多,施工任务量和难度越来越大,安全风险也越来越高。安全管理是当前电力建设土建工程建设中的主要管理内容,本文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土建工程;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一、电力建设土建工程施工安全的影响因素 随着国民经济迅速提升,电力与普通民众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电力建设迎来高峰,土建工程是电力建设的基础工程,各电建施工企业的土建工程任务也愈加繁重,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安全管理难度大。决定施工安全与否的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4项: (一)操作人员:操作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有正确方法的使用;及时发现、处理异常或危险状态;及时巡视检查;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熟悉避险方法;准确、及时、全面地提供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资料,不弄虚作假,不隐瞒真相;服从指挥,忠于职守,勇于同一切危及自身或他人安全、健康的行为作斗争。 (二)物料: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材料、备品备件、工具等。 (三)环境(时间和空间):空间是指作业的环境,作业的时间要考虑夜班、节假日、人的喜庆、悲伤、失意、生物钟等因素,要百倍警惕事故多发时刻。 (四)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就是决策,管理不善是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一个企业的成败"七分在管理,三分在技术"。管理缺陷是所有事故的普遍原因,管理失误往往是多重失误造成的。 二、电力建设土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 (一)安全规章制度没有真正执行到位 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并不严格或执行得不严格,所有的规章制度没有真正执行到位,而是走形式、走过场、应付上级领导,它又可分为三种表现形式:其一是对规章明知故犯,明知这样做不符合要求,但图一时方便或抱着侥幸心理的习惯性违章。其二是对规章似懂非懂,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是对规章不懂装懂,稀里糊涂,发生了事故才恍然大悟。有的职工对《安规》不熟,以似懂非懂的心态投入工作,或者为了省事方便,不按《安规》的要求执行;有的职工思想麻痹,工作中凭经验而想当然地办事,不履行规范的操作程序。 (二)员工素质不高 1、员工安全意识单薄。安全事故往往是麻痹大意造成的,而麻痹大意是对安全重视不够的体现。一些看起来微乎其微的细节,员工不够重视,认为无关紧要。对《安规》的具体要求早已忘得空空。操作不按照《作业指导书》的具体要求,一时图方便。长期这样下去,就养成一种惯性操作,不规范操作。这好比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爆发。 2、员工技术水平低。有的员工缺乏一定的电工理论基础,大部分都是凭经验操作,没有详细的科学分析。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操作错误而酿成安全事故。甚有的施工单位聘请一些外来民工。外来民工的安全技术知识较差,安全操作知识也非常肤浅,缺乏自我防护能力。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设备也更新换代。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缺少对先进技术的学习,自然对这些更新换代的设备不够熟练操作,出现操作错误就难免了。 (三)机械设备管理混乱 一些施工中的机械设备质量堪忧。同时,对机械设备的定期检测意识淡薄,报废管理流于形式。许多已明显损坏的设备仍在超期使用,该淘汰的没有被淘汰。 (四)安全管理水平跟不上 长期以来,安全工作常常被动管理:一是围着上级的要求转。上级部门要求抓什么就抓什么,处于被动的应付,没有“一盘棋”的思路。二是围着问题转。出了问题就抓某项工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是“按下葫芦起了瓢”。三是强调安全对电网、对效益、对社会的影响多,而对人的生命关爱度不够。四是一些管理方式依靠的是多年来对安全生产的本能重视和长期延续下来的安全管理惯性,管理效果层层递减,管理方法、手段单一,制度不规范,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防护手段不到位,缺乏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 三、电力建设土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安全制度 1、健全完善强化安全责任机制 要有明确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要严格落实各级领导、各部门、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人人都懂得自己的安全责任,形成安全工作有人做,安全工作有人管,对安全生产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彻底消除安全死角,清理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2、健全完善安全责任考核机制 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方案,考核要按月度和季度进行,考核工作一定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考核面前一视同仁、考核结果要公布于众,接受监督。 3、健全完善安全责任奖罚机制 安全生产工作也需要制订安全生产监督奖罚办法。对于安全责任落实得好、安全工作搞得好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于安全责任落实差,安全工作搞得差的部门给予处罚,对于在安全生产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领导要给予重奖,对于经常发生事故的部门和领导或发生重特大人身伤亡或重大设备损坏事故的部门和领导要给予重罚。在完善安全责任奖罚机制中,要坚持重奖重罚的原则,要认真执行安全生产监督奖罚办法,奖要奖得让别人眼红,罚要罚得让本人心痛,通过奖罚机制,把安全责任进一步落到实处。 4、要健全完善安全责任追究机制 凡是发生的各类事故,都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进行分析、追查和处理。在分析、追查各类事故中,首先要从各级领导责任查起,在查清各级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的同时,还要追查分析各类管理干部和专工的安全责任。 (二)加强安全工程理论知识培训 首先要加强安全工程知识培训,让基建安全管理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能够全面掌握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理论知识水平。其次,要提高基建安全管理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业务范围内的非本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可以开展夜校、周末或网络培训等方式,拓展技术知识面,提升技术理论水平。彻底消除基建安全管理中的“绊脚石”。 增加基建安全管理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上岗实践培训。给予基建安全管理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上岗前培训机会,培训应当重点放在基建安全管理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不熟悉的专业和工种。到各个工种、岗位都实践一下,给基建安全管理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实践经验的积累创造机会和有利条件,打死基建安全管理路上的拦路虎。 做好基建安全管理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储备。利用正在实施的基建项目、工作岗位,加大青年职工培训力度,实施“以老带新”制度,重点对有能力、有知识、有责任心的青年职工的培训,避免基建安全管理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出现脱节。 (三)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降低安全事故 加大安全管理投入,更新安全设施,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是预防建筑施工事故的一条重要的且行之有效的措施。近些年来,为预防建筑施工工地触电事故,采用最先进最安全的电线管路通道,都起到积极作用。淘汰有轨吊、竹跳板等设备材料,采用自升式吊车、铁木跳板,对于防预起重事故和高处坠落事故起到了一定作用,对危险性较大的作业,用机械化或自动化代替手工操作,不断改善职工作业环境条件,使建筑施工作业事故从根本上降低。加大对安全施工工器具和个人防护用品的投入,用于工程项目的施工机械、工器具及安全防护用具的数量和质量必须满足施工需要,并经有资质检验单位检验符合安全规定。施工工器具的使用应派专人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护保养以及专人保管。施工工器具的使用,必须按产品出厂使用说明书或产品铭牌上规定的额定荷载使用;使用前必须进行认真的外观检查,严禁使用已变形、破损、有缺陷或有故障等不合格的机工器具。要求施工人员必须佩带安全防护用具,不严格遵守的予以惩处。 (四)加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监督检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工作 企业要逐步实施由过去的告知性安全检查转为随机性检查、抽查、巡查,避免突击整改、增大投入、掩盖问题,必要时应采取旁站式监督。要切实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工作,重点开展高处作业、触电、土方坍塌、物体打击、机具伤害、火灾等多发性事故的专项治理。一要加强督导检查,做到“真整、真治”;二要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安全技术交底的落实;三要建立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脚手架(模板支撑体系)所用材料及配件的安全管理机制, 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四要积极推广、应用安全生产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新设备,扩大计算机远程监控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使安全生产工作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电力土建施工论文:电力基建工程土建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要点分析 摘要:电力基建土建工程的质量不仅仅关系到电力设备运行安全,还与关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是社稷民生的头等大事,是决定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工程。如何将优质工程建设覆盖到各电压等级所有新建工程,确保全部新建工程达到优质工程标准”的工作目标,研究根本问题在于做好电力基建土建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工作。本文按照优质工程全覆盖要求,以促进质量管理提升为抓手,早谋划、早安排,采取示范工程为典范、样板引路、内抓质量基础方式,开展工程创优全过程各项指标动态质量管控,针对土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同时又对施工过程中相关的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土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要点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土建工程的认识也不断地增强,对土建工程的施工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在土建工程的整体工作项目中,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包括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技术要点的改进。 一、土建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严格控制施工材料质量 施工材料是组成工程实体的单位,材料质量得到保证,才能使施工快速、安全、经济地进行,才能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土建工程所用材料在施工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确定其技术性能符合规定后才能加以使用。纵观当今的土建工程,出现了大部分的不合格的、劣质的材料和设备,很多施工单位引用不合格的低廉的建材和设备,这就直接的给检测工作带来困扰。因此在选择材料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有信誉保证的正规厂家的材料,而且也要经过严格的审核之后才能选用,避免以为利益的影响而违规操作。此外要对材料进行良好保管,防止材料损坏,如钢筋可能会锈蚀等问题,减少浪费。 2、加强环境控制 在土建工程施工中,加强施工环境的监管,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安全,也可以提高施工进度,还可以提高施工质量。因此,施工单位在进行土建工程施工前,应对工程场地的施工条件和特点进行详细的了解,并根据环境因素制定应急预案,从而能够在环境变化之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放在工程质量遭到破坏。还有,施工单位应对建筑材料的堆放以及建筑设备的堆放和清洁等方面做好监管工作,从而保证土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并在进行施工中要尽量避免因工程施工对环境的污染,为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和施工安全做好工作。 3、隐蔽工程的质量控制 在建筑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有一部分工程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的,这部分的土建工程只有在出现质量问题时,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施工单位在建筑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隐蔽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土建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埋下了极大的风险隐患。因此,为了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建筑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单位还需要加大对隐蔽工程的质量控制力度。例如,加大对地基施工的质量控制力度,地基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土建工程的质量,在地槽清理好后,施工单位应该和勘察设计单位、建立单位共同对地基施工的质量进行检查,查看是受存在软弱下卧层,检查实际的地质情况与勘察单位提供的勘察结果是否一致,确保地基的承载力符合工程业主的相关要求和需求,从而有效的避免因地基问题引发的灾难性事故。 4、质量控制技术交底 质量控制技术交底是土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管理的重要部分,其主要包含工程项目的设计图纸、施工质量控制技术措施、组织设计、质量标准、安全措施、操作流程等。土建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应跟参与施工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技术交底,其中书面交底是一部分,而质量检查以及督促是质量控制技术的重要工作。施工单位相关负责人要对土建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技术交底工作要进行严格落实和检查,加强施工监管力度,从而保障土建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 5、质量通病防治 深入贯彻执行基建质量【2010】19号《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术措施》作为优质工程的基础保障。重点开展整治国网公司提出2011年60项质量通病,强化各方主体在质量通病防治方面的职责。业主项目部加强监管考核,及时下达质量通病防治任务书,要求施工单位在开工前编制落实质量通病防治实施方案;监理单位编制质量通病防治检查计划,通过常态化的督查,动员参建各方最大限度减少质量通病的重复发生。在设计阶段,要求设计单位在施工图编制前制定质量通病防治设计措施,并列入施工图审要内容。在施工阶段,重点督促施工单位做好质量通病防治技术交底,落实好施工组织措施。督促监理单位加强质量通病隐蔽工程和工序质量的验收签证,对输变电工程土建施工、设备安装、电气设备试验的重要工序和关键部位加强旁站监理,加强工程质量的平行检验,发现质量通病问题及时处理。同时,结合数码照片管理,进行质量通病防治控制,发现违反质量通病应进行整改闭环,并形成数码照片整改记录档案。 6、不得违反强制性条文 参建单位认真组织学习,严格贯彻执行,切实做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实施、监督工作,改变许多单位只是把强制性条文作为一份存档文件的做法,加强有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认真系统学习。其次,加强输变电工程建设过程控制,强化质量安全责任,规范质量安全行为,确保输变电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强制性条文,保证工程质量及电网安全。在工程勘察设计阶段,强制性条文执行的主体责任单位为勘察设计单位。工程施工阶段,强制性条文执行的主体责任单位为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按照要求须编制执行计划,并在过程中对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对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核查的主体责任单位为建设单位。 二、建筑土建工程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1、屋面防水控制措施 (1)确保屋面板施工质量 现在屋面板采用预制板的较少,绝大多数采用现浇混凝土屋面。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板对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是很重要的;浇筑混凝土时要派专人跟班调绑钢筋,防止踩踏钢筋移位及变形;屋面板混凝土的浇筑必须连续进行,不允许中途停留在接槎处形成冷缝;振捣有序不漏振、不露筋、无蜂窝、麻面等;混凝土板面用滚筒碾压不少于两遍,提浆后用铁抹子抹压不少于两遍,在表面发自时立即覆盖保护材料,养护时间不少于7昼夜。 (2)做好找平层 屋面板上的找平度,都采用水泥砂浆抹找平,施工必须保证其强度、防起砂、起壳及空鼓,抹压平整坚实,平整度小于5mm,砂浆强度不低于M10;找平前必须对屋面基层彻底清理并浇水湿润刷素浆,现场拌制的水泥砂浆材料要计量配合比,抹灰工序同地面抹灰一样进行,不允许简化工序违规施工。 (3)保温层施工质量控制 保温层施工质量会影响保温性能和防水效果,含水量过大的保温材料会造成防水层起鼓破坏而失去防水作用。为此,在做保温层前必须在找平层上砌分仓处理,分仓砌在梁或隔墙的部位,间距4-6m;保温层分仓施工,在分仓隔墙上留伸缩缝及排气孔。保温材料在一些地区全部采用膨胀珍珠岩干粉,但含水率不好控制,如果预制成珍珠岩板块铺设,其施工速度和含水率会得到保证。最好选择聚氨酶泡沫板块或聚苯乙烯泡沫板,其保温防水性能好。 (4)细石混凝土整浇层 保温层上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应现浇30-40mm厚的整浇混凝土层。整浇层与保温层之间的分仓缝位置重合,为预防整浇时细石混凝土渺浆堵塞下层分格缝,应在缝上铺200mm宽的SBS防水卷材。整浇混凝土在克拉玛依地区的屋面中不配置钢筋,但配置钢筋时应在面层混凝土以下15mm为宜,在分格缝处应断开。浇筑混凝土时要派钢筋工监护钢筋,防止位移和踩踏。整浇层混凝土的平整度不能超过4mm,分仓缝处用防水胶泥嵌填密封,防止进水。 (5)防水层施工质量要求 防水层施工材料按设计要求使用,不论选择防水卷材还是防水涂料,均必须具备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出厂合格证和试验报告合格证件,并报经现场监理工程师认可后,在抽取样品复检合格的前提下才准许用于工程。防水层施工前对屋面整体进行检查,尤其是对屋面的细部构造处更要逐一验收,确保表面平整干燥(含水率小于8%),高出屋面结构处抹成弧形。对采用不同的防水材料施工,选择相适应的规范标准进行检查和验收。但在天沟、泛水、雨水集中排出口或檐口处的重要部位要先铺设附加层或增加涂刷厚度,附加层宽度不小于300mm两层、涂刷不少于三遍。防水层施工后要进行检查验收,不准在上堆放重物或拌制砂浆,也不再焊接管线或安装饰灯、避雷带等作业,防止损伤防水层。 2、厨卫间防渗漏措施 首先,厨卫间是家庭用水的集中点,作为预防渗漏的主要措施,在分隔墙底部统一浇混凝土导墙,高度大于150mm同板一同浇成整体,宽度可同隔墙厚。其次,楼面施工时找出1%流向地漏的坡度,地面抹成后泼水试验;卫生间的冲淋处及浴缸地面与墙面的基层要涂刷聚氨酶防水涂料或贴SBS防水卷材。最后,特别重视处理好室内管道预留洞口的二次修补工作,专门组织人员用专用材料修补,管道与预留套管之间的空隙多采用石棉水泥填嵌密封;楼板上的预留洞口要采用较原板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分层填补,并注意小部位混凝土的养护。对厨卫间地面预留洞口管线安装后的修补检查,要盛水超过12h在底部观察,不渗漏者为合格,不通过试漏检查监理人员应拒绝签字验收认可。 3、管道安装质量控制 首先,所有的预留洞口是由土建施工时配合安装人员留设的,凡是穿越楼板与墙体的管线都必须加设套管,套管应高出结构表面20mm。其次,建筑安装严格检查进场管材、配件及设备的质量,采购的所有材料必须有产品出厂合格证、质量保证书及试验报告,并报经监理工程师确认后才准用于安装。最后,安装的每道工序必须经过验收才准进行下道工序,不得隐蔽上道工序;如采用镀铸钢管时,焊接管直径必须>25mm才准许焊接,直径<25mm时采取丝扣连接;给水管道安装后要进行压力试验,试验压力为设计工作压力的1.5倍;排水管道安装后要进行通球试验;卫生洁具及其他洗涤设备安装后要进行贮水试验,并对各种开关、阀门做严密性和灵活性检查。 结束语 基于我国目前建筑施工技术水平不高的特点,建筑工程质量得不到切实的保障,诸多因素直接对我国建筑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各参建单位要始终以创优为最终目标,建立参建单位创优管理的责任制,并引入创优考核机制,开展首例试点,在工程的标准工艺应用、质量通病防治、强制性条文检查、数码照片管理、档案验收、原材料检测、隐蔽工程验等环节,确保工程质量始终处于优质工程范围,提高电网建设管理标准化水平。 电力土建施工论文:土建施工和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技术探析 摘要:电力工程安装属于建筑工程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其和其他施工项目之间具有密切关联,和土建施工开展过程可互相影响。在开展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中,应结合建筑结构特点与施工特征,通过有效技术措施完成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的配合施工,从而为建筑工程的顺利、正常、安全、优质完工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装;土建施工;配合施工;施工技术 引言 建筑工程其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电力工程的安装工作,它与土建工程的施工工作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土建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该预留一些孔洞,便于电力安装工程的施工。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设计和施工的技术和水平上得到了较快提高,新的结构和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受到社会上广泛的关注。在土建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与建筑的结构特征以及施工的方式相结合,运用适当措施,使电力工程安装配合的水平得到有效配合。 一、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之间的关系 自建筑工程角度分析,土建施工是完善而独立的、具备自身技术特征的专业,可按照上层建筑应用需求及特点展开基础设计,促使上层建筑的最大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电力工程主要职责是承担电能生产与输送并加以分配,电力设备安装及线路铺设等均与土建基础施工密切相关,而为电力装置安装建造的建筑物常具有电力工程的鲜明特点,因此在土建施工中应按照电力工程相应特点展开针对性设计,并按照电力工程安装需要展开施工。土建工程属于电力工程重要组成内容,然而相比于电缆工程、变配电工程、机电安装等电力工程其他组成部分,土建施工是比较独立的施工工种,并非是从属于电力工程,其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为电力工程安装提供符合需要的专业设计与施工。因此,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具有各自的专业性与独立性,同时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协作和相互配合的关系。 二、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重要性 安装施工是电力工程安装中难度最大、最为复杂的环节,主要涉及电气安装专业、土木建设与给排水建设等项目,若施工时只对某一工种给予重视,势必会对整个工种施工过程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本工种或专业工作也通常无法做好;即使短期内不会给其他工种造成明显影响,但对于整个施工过程而言极为不利,常会导致整个建筑工程蒙受巨大损失。如某施工单位在开展一办公大楼建设时,在前期土建施工过程中只着重于市政大楼整体构造的一体性,而未充分考虑电力工程安装中的电缆走向问题,导致在电缆线路铺设时与大厅构造建设发生冲突,这一问题不仅导致该施工项目工期延误了一个月,同时也造成了50万的直接与间接性经济损失。因此,在展开建筑施工时,必须对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给予充分重视,为建筑工程顺利施工提供基本保证。 三、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相应技术分析 1、进行电力工程安装之前的准备工作 建筑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主要由土建、给排水、通风采暖、电气安装等项目之间相互配合组成,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只对其中一个项目比较重视,那样虽然在短时间内不会产生较大影响,但是会对施工的成本、质量以及周期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应该重视施工项目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使土建工程的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相结合。 在工程项目进行设计的阶段,对于土建的设计,电力安装工程的设计人员应该对技术提出自己的要求。在进行土建工程的施工之前,进行电力安装的技术人员会与土建工程施工的技术人员一起对土建和电气施工的图纸进行审核,防止发生差错或者遗漏,电力安装工程的技术人员要对土建工程的施工图纸进行学习,对于土建施工的施工技术方法以及工程的进度进行全面了解,尤其是对于柱、梁,屋面以及地面的连接方式和具体做法,与自己准备的电气安装的方法进行校对核准,使其与土建工程的施工相适应,在施工之前,应该对于施工阶段用到的零配件以及预埋管道和配件准备好。 2、主体结构和砌体工程施工的阶段 2.1主体结构的施工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放线的工作,其中主要包括对空调排水管的位置进行预留,对于电梯等一些大型的设备,应该根据它们的尺寸和位置进行放线,还要对空调排水管的位置进行预留;开关面板、插座以及照明的灯盒以及配电箱的位置进行放线;排水管道预留洞位置和尺寸,按照他们的放线尺寸预留出各个孔洞的木盒。在第二个阶段主要就是进行管道铺设,对预埋的构件进行放置和加固,根据在第一个阶段完成的放线工作铺设给排水的预埋管道以及穿梁的排水管道套管,预埋弱电线管以及插座线管等开关或照明的电线管。第三个阶段主要就是对前面两个施工阶段的施工工艺以及质量进行检验,如果发现遗漏应该及时修补,没有固定好的应该固定到位,还要与土建做好交接手续,土建工程的工作人员要对钢筋进行检查,全都符合要求之后,再对混凝土进行浇捣。 2.2在主体砌体工程的施工阶段 在主题的结构施工完成之后,浇灌混凝土的强度和硬度都达到一定的要求之后,土建工程就应该放线和拆模,然后开始砌体工程的施工工作,要求电气安装的施工人员应该对土建砌体施工的进度进行准确把握,与土建施工进行密切配合,完成墙身等管道工程的施工工作。在进行电气安装的部分也应该分成三个主要的阶段进行工作: 首先,第一个阶段应该进行的工作就是电力的安装人员应该对预留孔洞的尺寸和位置进行检查,查看一下是否正确,以免在砌体完成之后还要重新打开进行调整;要对预留的水管以及线管进行检查,查看一下是否通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半成品进行保护,有效制止在砌体施工的过程中,垃圾或者砂浆进入到管道内部,使管道堵塞。其次进行第二的阶段,电气安装的施工技术人员应该与土建工程的施工相配合,对于各种空洞应该预留好。最后进入第三个阶段,电气工程的安装技术人员应该按照图纸的要求在墙身的开槽处将水管以及线管、开关的面板盒、配电箱等铺设好。主体以及砌体的施工中,土建工程的施工人员应该与电力工程的安装人员将每一个施工阶段的工作交接好。在建筑工程中,各个专业工种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及协调不容忽视。 3、在装修阶段两者之间的相互配合 在土建工程完工之前,土建的施工人员以及放线员应该对隔墙线以及水平线共同进行核实,使施工准确性得到保证,通过电气操作人员的检查之后,根据水平线和隔墙线,对于灯具以及开关的位置和标高进行确定,对于预埋管路等位置进行明确,对土建工程进行抹灰开始之前,要根据墙面线以及水平五十线,检查预留孔,应该确保与施工设计和规范相互吻合,通过检查确定合格以后,再进行大规模使用。还要对暗配的管路进行检查,堵好、扫通管路。在抹灰过程中应该对贴门、收口工程加强重视,使收口的光滑和平整水平得到有效保证,应该避免出现大敞口的现象,应该对金属的框架做好连接和接地的工作,利用开口锯在隔墙板和保温板之间建立内部联系的稳盒,最好不要出现长距离的横向槽口,对槽口准确性进一步提高,电力工程的技术安装人员应该和土建工程建设人员进行有效地沟通,在喷浆或者涂料粉刷完成之后,对灯具进行安装,在此过程中应该有效保护土建的成品,不要使墙面受到破坏,在电器等器具安装完成之后,应该有效地保护,以防它们被污染。 内部装修以及墙面施工的工程对于施工的质量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施工完成之后装饰墙面,如果施工对装饰层有所损伤的话就应该完成墙面施工之前就进行施工。所以,施工过程中,应该仔细地检查在土建的施工过程中预埋预留工作以及管道畅通的水平,一旦发生损伤的现象,应及时补救,如果墙面工程的施工完成之后进行打洞和凿孔,出现的痕迹就会非常严重。通过很多的工程实践表明,土建施工工程和电力的安装工程之间进行相互配合是非常重要的,施工人员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工程的了解,积攒一定的施工经验,在施工中树立起荣誉心和责任感,把责任和权利进行明确划分,把责任落实到个人。 4、智能电气建设中配合施工技术 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中基础施工十分重要,然而为对建筑工程予以完善,在确保工程基础建设质量之上为人们营造更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展开智能电气建设时,仍需和土建施工展开密切配合,且智能电气需经充分调试与审核才可应用。首先,在进行弱电线路安装时,应确保含装饰工程在内的其他土建施工完全实施后才可开展,尤其是智能控制室与消防工程施工需在确保相应安全设备如防静电板等完工后才可开展。电梯工程属于建筑工程重要内容,施工前需确定电梯尺寸及相关设备的具体位置,而土建人员对于不同建筑物,应根据相应要求展开电梯设备、井道尺寸的设计工作。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设计和施工的技术和水平上得到了较快提高,新的结构和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受到社会上广泛的关注。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应该与建筑结构和施工的特征相结合,采取适当的措施使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工程相互配合,为工程进行提供帮助。 电力土建施工论文:变电站电力工程土建施工过程的工程造价控制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其在电力工程造价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电力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应在对工程质量加以保证的前提下,确保工程造价得到有效降低,以实现工程投资的合理安排,使得投资风险大大降低。 关键词:变电站、土建施工、工程造价控制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我国基本建设已经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电力建设也在快速发展,这也就造成了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建设规模也千变万化。电力工程单位造价以及总造价也在不断进行提升,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样合理的控制和确定工程造价,从而使工程造价增长一直控制在某一个特定的范围里面,这已经成为了当前形势下我们必须要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二、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内容 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控制,就是在工程造价的各个阶段都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将建设工程的造价范围控制在一定额度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在保证项目进度和质量的前提下,确保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都能合理地使用人、财、物,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对变电站工程进行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1、首先要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客观规律,合理选购设备器材,确保设计费用、建设费用和其他费用比例的协调。 2、在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确定的基础上,应保证设计、建设等各个阶段预算编制的正确性。 3、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工程建设阶段经济性和技术性的有机结合,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确保人、财、物的合理利用,以获取最大的投资效益。 4、对变电站项目造价管理的基础工作,要扎实的完成,其主要包括:建立设备材料的信息系统,编制预算价格、搜集相关的造价资料,建立造价资料库等。采用动态控制的方法完成变电站工程造价管理的控制,分别制定各个阶段的控制目标,对存在有机联系的各阶段目标要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共同确定项目整体的造价控制目标。 二、变电站工程造价管理的特点 变电站工程项目具有初期投资较大、工程复杂,建设周期较长等特点,因此对其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因素众多,具体呈现出多主体性、动态性、阶段性和系统性等特点。 多主体性 电力工程造价而言,其主体除了电力公司外还有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造价咨询机构等,同时也包括了政府部门。在电力工程造价的过程,政府部门主要负责颁布相关的法律和条例,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分别完成了设计和施工工作,其中还可能存在中介结构的转包及技术服务,这些都是以电力工程造价本身展开的,因而电力工程造价具有多主体性。 2、阶段性 实施一个变电站工程往往要经过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项目预设计、投标招标、工程施工及竣工验收等多个环节,会形成相应的工程造价管理文件如投资估算文件、标底报价文件、工程结算和工程竣工文件等,每个阶段工程造价文件都具有相应的作用,同时各个阶段的工程造价还是相互独立的,因此电力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具有非常明显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所采用的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 动态性 变电站工程造价管理的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项目的各个阶段是动态的,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每个阶段的目标都需要进行实时调整,二是项目本身就有动态属性,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如物价、自然条件等影响,因此,变电站工程造价控制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4、系统性 变电站工程具有系统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其各个阶段虽然都是独立的,但从电力工程项目整体角度来说,各个阶段都是系统有机组成的一部分,只有将电力工程项目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用系统学的观点和原理和分析电力工程造价控制的目的和方法,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达到用最小投资实现最大收益的目的。 四、变电站造价控制方法 1、对工程变更和现场经济签证进行有效控制 在变电站工程建设中要对工程的变更情况和现场经济签证进行有效控制,防止在施工过程中产生漏洞,同时严格审查交接过程中的图纸,技术咨询报告等,尽量提前完成工程的变更。 2、对工程施工图进行严格的审核 把握工程设计的进度计划及施工的实际进度,及时核定施工预算,对超出预算的部分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审核,及时调整并修正设计目标,对工程造价进行动态控制。 3、收集相关资料,掌握工程进度 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费用控制人员和审价人员应深入现场,根据图纸的情况及时了解施工情况,全面掌握施工的动态,为最终的工程预算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全方位的比较环保和地基处理等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不但要满足工程估算的要求,而且要做好限额设计的基础工作。当工程完成后设计人员要及时填写限额设计回执,对施工图的实际工作量进行核准。采用价值工程优化的方法对工程进行控制,降低工程整体的成本,提高工程价值的形象,防止以成本或工程进度等单方面指标来评价工程的倾向。 五、变电站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 变电站项目的实施阶段是项目的主体及形成阶段,也是人、才及物消耗最大的阶段,其涉及的工程量巨大,影响因素众多,施工周期也非常长,受政策影响非常大。结合某变电站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过程,施工阶段的控制工程造价的主要手段如下: 1、施工合同的控制。这是提高管理土建造价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步骤。施工合同应其法制性及科学性,决定了它为工程结算、拨付工程价款等施工过程关于工程造价的各项目款项的依据,且明确了承发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此,在签约合同时,施工单位有必要推敲合同文字的含义,充分透彻地掌握好合同条款的内容,并依据原招标文件上约定的合同条款进行合同分析。在承包合同中,不仅要收集完整的资料、还要确定合同无含糊之词,保证合同对施工单位的合理性、严格性及利益性,以利于合同的顺利执行,也可防发生纠纷时,施工单位和建设方之间可根据规范的合同进行有理有据的高效地协商解决相关工程费用问题。 2、结合变电站工程建设的性质和规模,从材料供应、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等方面对施工单位进行组织,制订施工方案,确保施工进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合理选择施工方案,有效协调工程施工、技术方案的各阶段,确保施工组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证人尽其力,物尽其用,优质而高速地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根据工程合同上的价款及项目建设情况,合理控制进度及工艺,达到对项目投资进行优化控制的目标,同时可以将该变电站的项目总体投资分解为若干个单独的子投资计划,分阶段实现各子投资计划。加快各个阶段项目的审核及建设速度,促进工程的整体建设;编制详细的分阶段工程造价工作流程图,确保各个阶段控制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市场的竞争机制,促进各个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及设备供应商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及技术水平,在保证工程施工、监理及设备材料供应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电力工程建设的造价。 4、选择合理的材料和设备。由于设备安装费和材料费都在工程造价中占很大比重,因此为了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该变电站在进行设备的选定过程中根据工程的清单及设计图纸的市场价格,详细地列出了各个项目的主要材料及其市场价格,明确了采购渠道及设备价格情况,对相关材料和设备采取竞价的方式,确保了该变电站工程的成本最低。 同时要加强信息管理来保证设备及材料采购的渠道和价格最低,采用货比三家的方式合理选择工程材料,依靠批量的优势来减小中间环境,做好主要大型设备的招投标工作,并确保相关的供货合同得到严格的执行,在招标文件中明确各方的主要任务和责任以作为投资控制的主要依据,通过对项目控制来实现电力工程造价预测分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获得最大的投资效益。 5、加强资金支付管理。在这一方面,对工程合同价款的支付申请,要专人管理,按照施工组织和工程进度有计划有目的的执行相关规定进行及时申请,资金回收率高还可以在资金还没有再二次利用时的一段时间差内增加了储存利率所得的收入,并根据施工进度采购相关材料,这样做的效益是:缩短材料储备时间、资金的占用时间少及减少施工期间因筹措资金而出现的利息支出。结合工程实践分析表明:当资金超前到位,则导致“积压”;但资金到位不足,可能发生施工工期上的延误。所以在资金支付及申请方面应按工程计划及当时的施工进度,做到井然有序控制好资金使用,提高工作效率。 六、结语 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贯穿于工程招投标、签订施工合同及建设施工各阶段。既需要政府的调控、引导,也需要机构、企业,甚至于各个造价人员的共同努力。对于中国电力施工企业来说,只有转变观念,积极创造条件,搞好工程造价管理,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电力土建施工论文:土建施工和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技术探析 【摘 要】电力工程安装属于建筑工程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其和其他施工项目之间具有密切关联,和土建施工开展过程可互相影响。在开展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中,应结合建筑结构特点与施工特征,通过有效技术措施完成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的配合施工,从而为建筑工程的顺利、正常、安全、优质完工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装;土建施工;配合施工;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主要包括土建工程、电力安装工程、排水工程与采暖通风工程等,电力安装工程属于建筑工程项目重要组成内容,和其他诸多项目有多方面关联,尤其是和土建施工关系密切。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若某施工部分或某工种发生问题,将会给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过程造成重大影响,严重时可引发重大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重视各施工项的协调与配合,是顺利完成整个施工过程的必要条件。 1 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之间的关系 自建筑工程角度分析,土建施工是完善而独立的、具备自身技术特征的专业,可按照上层建筑应用需求及特点展开基础设计,促使上层建筑的最大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电力工程主要职责是承担电能生产与输送并加以分配,电力设备安装及线路铺设等均与土建基础施工密切相关,而为电力装置安装建造的建筑物常具有电力工程的鲜明特点,因此在土建施工中应按照电力工程相应特点展开针对性设计,并按照电力工程安装需要展开施工。土建工程属于电力工程重要组成内容,然而相比于电缆工程、变配电工程、机电安装等电力工程其他组成部分,土建施工是比较独立的施工工种,并非是从属于电力工程,其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为电力工程安装提供符合需要的专业设计与施工。因此,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具有各自的专业性与独立性,同时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协作和相互配合的关系。 2 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重要性 安装施工是电力工程安装中难度最大、最为复杂的环节,主要涉及电气安装专业、土木建设与给排水建设等项目,若施工时只对某一工种给予重视,势必会对整个工种施工过程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本工种或专业工作也通常无法做好;即使短期内不会给其他工种造成明显影响,但对于整个施工过程而言极为不利,常会导致整个建筑工程蒙受巨大损失。如某施工单位在开展一办公大楼建设时,在前期土建施工过程中只着重于市政大楼整体构造的一体性,而未充分考虑电力工程安装中的电缆走向问题,导致在电缆线路铺设时与大厅构造建设发生冲突,这一问题不仅导致该施工项目工期延误了一个月,同时也造成了50万的直接与间接性经济损失。因此,在展开建筑施工时,必须对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给予充分重视,为建筑工程顺利施工提供基本保证。 3 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相应技术分析 3.1 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在准备阶段的配合施工 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电力安装工程设计人员应对土建设计工作提出自身要求。在展开土建施工前,电力安装技术人员应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协同起来,对电力施工图纸及土建施工图纸共同展开审核,避免有遗漏或差错出现。同时,电力安装工程人员应深入学习土建工程施工图纸,全面、深入了解土建施工工程进度与相应施工技术,特别要对柱与梁等地面及屋面的连接方式予以全面掌握,并将之与电力工程安装方法展开校对与核准,确保电力工程安装方法适应于土建工程施工状况。在展开土建施工前,应准备好电力工程安装中所需配件,做好预埋管道、预埋件准备工作。 3.2 电力工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的配合施工 在展开土建施工时,应按照土建施工中混凝土浇筑进度相应要求与流水作业顺序,逐步展开预埋件预留工作,这对于电力工程安装工作极为关键。在这一阶段,电力工程安装预埋通常分为三阶段:(1)土建结构中搭设模板完成阶段。这一阶段最主要工程为放线工程,包括合理预留空调排水管位置,根据电梯等大型设备的位置与尺寸进行放线,同时应根据配电箱、照明灯盒、插座及开关面板等位置展开放线;按照排水管道尺寸及位置进行放线,并对孔洞进行合理预留。(2)底筋与沉梁铺设完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展开管道铺设,对所需预埋构件进行合理放置并给予充分加固,按照上一阶段放线工作展开给排水预埋管道、穿梁排水管道等的铺设工作,同时做好弱电线管、插座先关等照明或开关电线管的预埋工作。(3)封模前阶段。这一阶段需对前两个阶段施工工艺及施工质量展开检验,当发现遗漏时应及时给予合理、有效修补,同时应做好与土建施工的交接。土建施工负责人员应全面检查钢筋,确保各处均与相应要求相符后才可展开混凝土浇筑工作。 3.3 电力工程设备安装阶段的配合施工技术 在施工中土建施工应和电力工程安装加强配合,在完成墙体防水前展开电气设备安装,防止电气安装过程中破坏防水层,导致建筑物正常使用过程中发生渗漏现象。同时,应一次完成电缆穿墙管布设,防止返工或返修现象。由于土建施工一旦返工,防水处理难度会大幅增加,因此土建施工人员应在图纸上标明孔洞位置,同时由土建施工负责人员与电力工程安装人员核对图纸,以免遗漏。对于图纸中相应要求,应将接地措施予以及时完善,若需展开接地装置安装时,应将之和底筋展开焊接,同时利用不同颜色加以标记。若条件允许,在施工中应对沟槽予以充分使用,优先完成接地极和接地干线工作。 3.4 智能电气建设中配合施工技术 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中基础施工十分重要,然而为对建筑工程予以完善,在确保工程基础建设质量之上为人们营造更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展开智能电气建设时,仍需和土建施工展开密切配合,且智能电气需经充分调试与审核才可应用。首先,在进行弱电线路安装时,应确保含装饰工程在内的其他土建施工完全实施后才可开展,尤其是智能控制室与消防工程施工需在确保相应安全设备如防静电板等完工后才可开展。电梯工程属于建筑工程重要内容,施工前需确定电梯尺寸及相关设备的具体位置,而土建人员对于不同建筑物,应根据相应要求展开电梯设备、井道尺寸的设计工作。 4 结束语 建筑施工是一个高度复杂、专业性强的过程,需要土建施工、电力工程安装及通风采暖等诸多在相互配合下展开施工。在展开项目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完成不同工种间的配合施工,加强协调与管理,从而促使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电力土建施工论文:站班会是电力建设土建施工安全工作的基础 摘 要:班组安全管理是电力建设土建施工安全工作的基础,而站班会直接关系着施工现场的安全。推行站班会是夯实安全基础的重要手段,可以提升所有一线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是构建安全长效机制的有效举措。将近80%事故是由于 “三违”造成的,站班会制度使现场作业处于可控状态, t$ mG,有效地加强现场安全管理。 [{?\^+?将班前会的“三查”、“三交”等内容予以明确,实现了作业前准备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扎实推进站班会制度的落实。 关键词:电力建设 土建施工 安全基础 站班会 长效机制 班组安全管理是电力建设土建施工场所安全工作的基础,而每天的站班会是班组安全管理的重头戏,直接关系着施工现场的安全。许多电力建设土建施工现场发生的事故都和没有开或没有认真开站班会有关。 1.推行站班会是夯实安全基础的重要手段 1.1实行站班会的重大意义 要想在电力建设土建施工企业中全面推动安全工作,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安全生产,大力营造抓安全、保安全的浓厚氛围,必须充分认识站班会的重大意义。 1.2实行站班会的好处 1.2.1能够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占据了主导地位,经过事故统计分析:发生工伤事故和生产事故将近80%是由于职工“三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原因造成的。站班会制度正是从人这一主导因素入手,通过人的安全行为去正确判断物的不安全状态,并且采取有效措施,使现场作业处于可控状态。 1.2.2加强了临时工、民工的安全管理 现在许多企业一线员工是由临时工、民工组成的,而对临时工、民工的管理向来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难点。针对临时工、民工安全意识随机性变化大的特点,通过站班会这种教育训练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了临时工、民工的安全意识。这些群体通过这种形式基本能掌握现场的安全、技术要求及危险点,安全防范意识明显提高,有效地加强了现场安全管理。 1.2.3培养了作业人员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站班会制度的实行,加强了制度的严肃性,保证了实施的效果,同时通过站班会的开展,培养了一线作业人员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营造了良好的反违章氛围。 1.2.4保证了作业前的危险点分析与预控工作的有效开展 站班会制度将危险点分析与预控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扎根于每一项作业中,要求作业人员做好开工前的危险点分析和预控,作业过程中的危险点预控措施的落实,完工后的危险点评估。 2.对实行站班会的认识误区 在施工单位的班组内开展站班会是非常有必要、非常重要的,是实现安全生产达到“预控、可控、受控”的关键性环节。然而,在电力建设土建施工中存在许多误区:一是一些人对安全工作存在侥幸心理、麻痹大意,对站班会认识上存有偏差,甚至认为“多此一举”没有必要,员工被动参与站班会,没有形成整体联动,还存有马虎了事、走过场的现象,与预期目标差距很大。二是站班会建设推进缓慢,有些领导对站班会建设的认识不够,认为安全工作是安监部门的事,施工班组没有必要搞站班会。三是部分建设单位为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有的甚至违背工程建设客观规律,安全意识差,根本不愿意开展站班会。 3.积极推进班前站班会的实施 一是班组长要充分认识站班会在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认真进行每天的班前安全讲话(站班会)和班后安全小结[1],以保证各项工作任务、安全顺利完成。 二是站班会必须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要注意了解、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和违章行为要敢于提出来,进行严肃客观的批评,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集中每个人的智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站班会实效。 三是要做到持之以恒。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的是常抓不懈、需要的是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 四是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要及时地对站班会的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帮助,作业班组对站班会内容认真执行的组员要给予肯定,对不执行者要批评、指正。 4.扎实推进站班会制度的落实 一是健全完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将班前站班会责任制落实到全方位、全过程。 二是要进一步明确“一把手”的安全职责,发挥好“安全第一责任人”作用,开展经常性的站班会检查,“一把手”要亲自参加班组站班会活动,落实“三交三查”。 三是落实安全监督职责。各级安全监督部门作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要以深入推进站班会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强化日常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突出抓好动态突击检查,通过检查、监督、考核奖惩、责任追究等措施切实推进班前站班会责任落实。 5.实行班前站班会的操作要点 5.1确定站班会的目标 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力提升安全生产管控水平。 站班会的目标就是夯实安全管理基础,有效防范事故发生。在开展“班前站班会”时要注意把握重点,明确责任,突出效果。 5.1.1每日开工前,由班组长组织班组全体人员列队进行站班会;当工作设有总负责人时应分层次进行站班会,即:工作总负责人与各分负责人、各分负责人与各自的工作班成员依次进行。 5.1.2站班会的内容应写入规范的“站班会记录卡”中,由工作(总)负责人提前准备,站班会时逐项进行,其作为开工前准备工作中安全、技术措施的内容之一,所列项目全部具备条件后方可开工。 5.1.3对参加工作、施工作业的人员的检查情况、安全措施、安全注意事项和安全工器具的落实情况在工作负责人检查或全体成员共同检查后必须由全体人员确认、履行签名手续后方可开始工作。 5.1.4站班会应体现实效性、针对性和简短性,时间一般在5分钟,在现场作业开工前进行。 5.1.5将站班会制度与反违章工作有机结合,定期进行检查与考核,对不严格执行站班会制度的视为违章,依据《反违章作业处罚及培训管理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 5. 2站班会的主要内容 “三交三查”是班前站班会的重要手段,开展班前站班会要坚定不移地进行“三交三查”,“三交”(交任务、交安全、交技术),“三查”(查衣着、查“三宝”、查精神状态)。必要时要求作业人员回答工作的目的、内容、方法、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工具、材料的准备情况。 电力土建施工论文: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土建施工管理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电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在实际的生产中,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电力工程的建设,满足电能的供应。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中,土建施工是工程建设中的难点,在土建工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有效的措施,对土建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提高土建工作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电力建设;土建施工;管理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电力行业逐渐实现了市场化发展,建设企业想要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和进步,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的水平,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系统分析了电力工程中的土建施工管理。 1 电力建设工程土建管理的现状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筑施工企业需要不断加强自身改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的空间。而在企业工程管理中,土建管理是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土建施工管理。随着经济的持续增温,电力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电能的使用有了较快的发展,电力资源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一些电力企业的施工量也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不断改革,逐渐实现电力行业的市场化。因此,电力企业应该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企业土建施工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一方面,从事土建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相对有限,素质比较低,安全生产的意识比较薄弱。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采用一些措施,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我们可以进行岗前培训,对现场的施工的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尤其是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安全考核,成绩合格后才能进行工程的施工。另一方面,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的科室和部门要进行责任的划分,不同的区域选择相关的责任人,划分不同科室和部门的责任区,每月进行一定的考核,当发生一些问题的时候,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同时,随着电力行业逐步实现市场化,企业需要不断对企业的各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内部不断加强管理,同时还要积极扩展新的市场等,采用不同的措施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在土建工作的过程中,工程的质量安全是电力设施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安生产是实现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土建工作的质量,同时,在土建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不断对土建工作的管理方式进行改革,提高土建工作的管理效率。 2 当前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电力建设企业虽然制定有效的土建施工管理措施,在实际的土建施工管理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土建施工的整体质量。 2.1 作业管理具有复杂性 电力工程的施工条件比较恶劣,同时还比较复杂。一般而言,电力工程的建设是露天进行的,同时还受到雨、雷电的天气的影响;同时由于连续高强度的工作,工作人员容易疲劳;在实际的生产中,施工建设往往是分散的;同一项目的施工现场要进行不同项目的建设,因此,施工的现场比较复杂;电力线路比较分散,增大了管理的负担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负担和难度。 2.2 施工队伍的人员管理问题 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人员的管理也是一大问题。在电力企业中,电力施工单位的领导和项目的组织人员往往是固定的,但是项目的建设人员却不是固定的而且流动量比较大,增加了管理的负担和难度,新的施工人员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保证人员的专业技能。因此,人员的流动能加了企业人员管理的负担和难度。 2.3 施工现场存在不少的安全隐患 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安全的问题。在电力工程中的施工现场中,往往是多个部门同时进行施工和建设,一些施工的机械比较多,同时还比较集中,容易发生一些安全事故,同时施工人员的水平有限,安全生产的意识薄弱,当发生一些问题的时候,严重缺乏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 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把安全生产落实到实际的生产中去。 3 加强电力建设工程土建管理的措施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近几年内,我国建筑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同时,施工企业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也不断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水平,在企业的施工现场,我们需要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电力工程现场施工的质量并且严格把关。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从不同的方面加强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下面我们就一些具体的管理措施进行讨论。 3.1 科学编制预算 在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之前,应该采就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制定一定的计划和方案。具体来讲,就是应根据具体的施工需要,科学合理规划施工进度。在编制规划时,有关项目人员要积极参与项目编制,保证施工方案具有可行性。同时,对一些比较独立的项目,我们需要根据合同的需要和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科学合理的计划和方案。 3.2 严格控制成本 在项目建设开始建设之前,我们应该就资金的使用进进行划分和预算,提高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系,严格控制企业的资金流向。根据实际施工的需要,建立比如由项目经理和财务人员多人参与现场资金结算的方法,严格进行把关,利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3.3 以预防为主,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项目的建设中,当施工人员或者技术人员发展一些问题的时候,应引起重要,向有关部门积极汇报,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体。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对电能需求量增大,迎来了电能运用的高峰期,各单位的施工任务比较繁重。因此,在电力施工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的时候,项目建设的相关人员应该充分重视,解决问题,保证安全生产。 3.4 加强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 在工程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对安全生产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工人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生产应该落实到项目的不同环节。安全是获得一切效益的第一前提。 总而言之,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多。因此,我们应该从不同的方面加强土建施工的管理。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提高项目的施工质量,从不同的方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4 结 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土建工作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用有效的管理提高土建工作的管理水平。相信有效管理的方法的运用必然能加强土建的管理,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实力。 电力土建施工论文:试论电力工程之土建施工管理 摘 要:物竞天择,适者方能生存,如何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个电业人应该深思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从施工安全管理、施工成本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三个角度发表了自己的一家之言。 关键词:电建工程;土建施工;施工管理 加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之后,我国的电力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如何才能在崭新的机遇、激烈的竞争中谋得生存获得发展,是每个电业人都在深思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试针对我国电力工程中土建施工管理的方法发表自己的一家之言。 一、加强安全管理 “安全施工,幸福一生”安全问题关乎重大,是土建施工管理的首要管理项目。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的平安建设的步伐已经日趋稳健,安全意识已深入人心。 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对电的需求量也大幅提升,我国电力建设迎来了可惜的春天。特别是最近几年电建企业的施工任务呈现出超负荷态势,为了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各单位都积极应对,纷纷采取制定了各种政策措施,这其中就包括大量招收合同工、劳务工、农民工等临时工。 为了应急从社会上招揽的这些临时工,大多数并未进行过专业的训练,他们大多技术水平较低,安全意识也不够高,这对加强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电力工程中土建施工管理的特点就是专业工种较为复杂,技术难度较高,穿插作业较多,这些安全隐患都增大了电力工人进行作业的危险性。为了保障大家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应对员工进行必要的上岗培训并对其进行上岗考核,考核合格才可以让其进入施工现场进行作业。各部门科室及施工队应明确各方责任,制定安全条例细则,同时要定期检查,并奖罚分明,最大限度地提高干部、员工的安全意识,以确保能顺利地进行安全生产。 有一点我们必须重视,工程质量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又可能导致质量事故的发生。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所以,安全管理工作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就要学习并运用现代安全管理理论,要理论结合实际,把《安全生产法》和《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等相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到实际中去,这样才能使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完善、提高。从而全面实现电力项目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目标。 笔者认为,加强施工过程安全管理要从人、物、现场这三方面着手。第一,人的态度不正确、操作技能或技术素质差、健康或生理状态不佳等不安全行为,要加以控制;第二,对各类安全工器具、起重工器具要控制它们的不安全状态,即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检查、维护、保养;第三,现场安全要加强监督,坚决杜绝安全管理漏洞,要求现场施工人员及安全员对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及时查缺补漏,对重大危险源进行重点控制,务必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加强施工成本管理 对施工成本的管理一直是电建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影响着整个电建系统乃至电力企业的运行成本,所以必须对施工成本加强掌控管理。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具体详实的财务制度,对各项投入支出进行科学的预算,在充分确保工程的质量、工程的工期等必备支出的前提下,严格力行财务制度,在项目经理的带领下,各相关部门人员环环相扣、层层把关,想千方设百计将各项成本控制于合理的范畴,并力求将成本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为我电力企业节约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如何在保证生命财产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把工程的施工成本降下来,历来是管理人员绞尽脑汁的重点。事实上在施工过程中把各项开资控制在预算范畴之内,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那就是要加强施工成本管理。 三、加强对质量管理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质量,有质的保障才会有量的意义,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也是整个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对质量的管理是电力企业永恒的主题。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电力企业的质量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为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主管部门应从各个方面入手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一)精选施工人员。主管部门要首先组建高质量、高素质的队伍,从源头做起,打造精品工程。 (二)精选原材料。除了要组建高质量的施工队伍,还应在采购施工材料上做足功课,对原材料进行精挑细选,严把质量关,确保施工的高质量。 (三)恪守施工流程。这一项其实包括两点,其一:施工流程方案的制定;其二:施工流程方案的遵守。制定流程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周全,包括进场准备、工序细节、分工安排、工人身份核实等等方面都要通过图表、分类等方式一一规划;施工时要严格恪守施工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以免影响工程质量。 (四)严控施工过程。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对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监督,通过确保人的过硬的工作质量,来进一步确保整个工程的过硬的质量。 (五)预防为主。严把质量关还应当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把质量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 (六)抓好工期管理。在一个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之前,要针对该项目编制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工程进度计划,并且在编制进度计划时,要请安装人员一起参加。对独立性较强的项目,根据合同要求编好工程进度计划,按进度计划网络图,顺序施工。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改进网络进度计划优化网络控制。 总之,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在我们电力企业的经营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而无可取代的。各单位惟有外拓市场,内抓管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对于土建现场施工管理来说,必须时刻把安全牢记心间,将成本降到最低,把将工程质量放在首位。 [作者简介]刘庆忠(1969.4.20-),男,吉林省吉林市人,本科,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公司,研究方向:500千伏输变电设备及输电线路运行和维护。 电力土建施工论文:浅析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土建施工管理 摘要: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只有锲而不舍地探索和学习,依据国内外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保证施工优质、完善技术标准和企业管理,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本文探讨了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土建施工管理。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管理;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行业也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作为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需要更为先进的科学管理措施和技术,为此,电力企业要想在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的探索管理的新思路,提高其经济效益,从而保障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生存和发展。 一、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 1、 严重性 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问题,如果只是较轻的问题会增加投资方的投资费用,影响工期。如果较为严重会影响以后的安全使用,对人们及社会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会产生无法挽回的安全事故,对整个工程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 多变性 对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由于具有多样复杂的特点,这就导致在对工程质量进行辨别、分析及解决产生了很多变化。并且有些问题还会随着时间不断发生变化,而引起其他质量问题。因此,为了避免质量事故的蔓延和扩大,一旦发现有质量问题存在,必须及时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3、特殊性 有些工程质量问题是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的,对于这类问题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做好预防措施。而有些问题则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特别是在电力这种特殊的施工过程中,其发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施工人员对电力工程的了解不足,对质量问题的后果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这类问题,为了杜绝或减少问题的发生,广大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地深入到施工现场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研究。 二、加强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土建施工管理的措施 1、施工计划管理 在当前的电力工程项目施工计划范畴主要纳含了施工范围及施工方法和施工措施三大基准要求,确保使其围绕项目的计划原则及目标服务。在项目计划的编订中,材料拟定人员应当就合同等实际资料做好研究,明细施工目的要求及合同材料及施工单位具体情况,以统筹构建出高收益效率的施工计划。同时还要就计划的目标与具体的问题应对措施着重标明。其次还应从施工实际的动态特征考虑,以便后期根据工程施工的进度与现实情况做出调整,切合工程的施工需求。 2、质量管理 电力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而且工程项目位置固定、体积大,不同项目地点不同,因此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多,容易导致质量问题出现。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确立质量目标,制定质量计划。质量控制的目标管理应抓住目标制定,目标展开和目标实现三个环节。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第二,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及各种管理制度。现代化的大生产必须依赖于群体的力量才能完成,对群体的管理必须靠制度才能实现,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够发挥企业优势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 第三,培训、优选施工人员,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共同作用, 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控制施工质量,首先就要培训、优选施工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 第四, 严格控制建材和设备质量,要把住“四关”,即采购关、检测关、运输保险关和使用关。推行科技进步,提高质量控制水平。要树立建筑产品观念,各个环节要重视建筑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功能的改进,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和施工工艺的更新换代。 3、 加强现场安全管理 根据安全管理的预防原理和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安全生产管理主要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消除事故隐患,预防事故发生。电力工程每个项目,施工前应有安全技术方案,施工中监控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项目施工后有检查。要开展经常性的隐患排查工作,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发现和消除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隐患、危险和有害因素。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5、成本管理 对于电力企业的施工来讲,加强工期管理,强化工程成本控制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在工期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在工程项目开始建设之前,结合工程的各个实际方面,制定详细的电力工程项目进度计划,并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工程项目进度计划执行,防止刻意缩短工期和拖延工期的行为发生,保证工程项目能够保质、按时或提前完成建设。电力施工企业要想使工程项目能够获得更大利润,必须在保证安全、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严格实行成本控制。管理者要找到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在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又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安全是职工的生命,项目的生产,首先要加强防患意识,保证施工所需设备、工具的安全,保证参加工程建设的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避免安全伤亡事故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工期管理也是合同管理的环节之一,寻求最佳工期点成本,如何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一般来说,工期短,成本小,但当工期缩短到一定限度时,再要缩短工期,所采取措施的成本则会急剧上升。因此,在确保工期达到合理要求时,尽可能降低工期成本。切不可为了追求市场竞争力而盲目赶工期,否则,不但增加技术措施费用,导致工期成本超支,还会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严格按照工程项目的进度支付设备款、工程进度款、技术服务款,既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又使建设资金合理利用,从而保证工程项目成本最低。工程成本关系到电力工程建设的效益问题,因此,要在建设过程中加强内部管理,树立成本意识,综合各种因素,从预算设计到工程施工再到竣工交付,对比各种人力物力的价格,采用最经济、性价比最高的施工方案,控制工程的施工成本。 6、进度管理 电力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方面的控制措施一般都会涉及很广的范围,包括管理思想、管理手段、风险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我们首先应该理顺组织,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工程进度管理。施工进度规划管理直接决定了电力工程施工建设中的各个环节,确保每一个施工环节都能够严格根据工程施工进度规划来执行,从而保证工程整体的施工进度。为了更加有效开展管理工作,电力工程管理部门应组织一支高效的施工管理队伍,对工程施工进行合理组织,科学地对工程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进行调配,根据工程施工进度规划严格对施工进行指导和管理,同时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确保施工目标尽可能实现。 总之,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电力工程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不断探寻更为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和管理措施,探索新的管理思路。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让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和生存,就必须完善企业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管理技术,锲而不舍地探索和学习,并保证施工质量。
施工安全论文: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 很多交通工程施工往往要穿山越岭,施工场地复杂,施工难度加大。近年来,交通事故频发,给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强化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分析当前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原因,提出强化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强化手段 0引言 在当前时代的飞速发展过程中,交通工程的建设往往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在交通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力的推动作用的同时,在其施工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安全管理问题,不仅为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带来了安全上的威胁,同样也阻碍了我国交通工程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极易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干扰,交通工程施工中还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为交通工程按时保质地完成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1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现存的问题 1.1缺乏安全管理意识 当前我国交通工程存在施工问题,最主要的表现是施工单位缺乏安全管理意识,直接导致安全管理的地位被放到了进度和效益之后,忽视了施工安全的重要性。在实践当中,施工单位常常会出现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的冲突,单位管理者在选择时,常常会放弃质量的保证,优先选择施工进度和工程效益的最大化,由此产生大量的质量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1.2管理制度不健全 交通工程中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加强监理人员的管理,而当前大多数施工单位中并没有发挥工程的监理作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交通工程的前进脚步。另外,也会有个别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没有坚守职责底线,导致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的出现。 1.3企业决策机制失灵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管理者在做出决策时,太过注重企业的效益或者自身工作的成绩和前途,在事先没有做好研究规划的情况下,擅自做出临时决策,极有可能导致决策的不合理,并导致之后实施阶段出现更多的问题,进行实施的修改完善工作就变得难上加难了,施工的质量要求更无从谈起。 1.4规划设计随时变更 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规划方案不确定的情况,可能随时需要更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在规划设计阶段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忽视了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实施阶段发现问题只能进行临时的更换,同样,临时更换施工方案也会造成一系列的程序项目随之变动,更容易产生之前预料之外的各种问题,对施工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干扰。 2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的原因 2.1施工环境的原因 交通工程在建设时,由于工程任务的原因,决定了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地理条件中地质、水文、植被和气候等因素都有可能对工程的施工产生较大影响。自然环境本身具有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交通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和工程完成后的运营使用,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影响工程建成的质量。 2.2施工资源的原因 资金和材料是工程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物质条件。资金的投入决定了施工过程中所有资源的质量,而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的质量。资金和材料的质量是施工安全的客观条件,一旦缺少了充足资金的投入,施工过程必须暂停,施工进度将会一拖再拖,如果后期再为了保证施工进度而赶工,更无法保障工程的质量。而如果材料的质量不合格,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工程的质量,一切施工活动都变得毫无价值,将为施工单位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2.3施工人员的原因 交通工程的施工人员需要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实践经验。施工人员作为执行人员,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施工的质量。保证选用的施工人员都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是对施工安全在人力上的重要保证。另外,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和水平也会对交通工程的施工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施工人员要具备更多的实践经验,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事件。 2.4施工设备的原因 施工材料、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是施工阶段直接决定施工安全的重要因素。在施工设备的选择时,要考虑到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依照工程结构和设备的功能综合考虑进行选择。并且应当预先准备多种施工设备防止出现计划中没有出现的特殊情况,确保施工设备始终都在最佳的状况,随时能够进行工作,既保障施工的进度,又保障施工的质量,防止因设备问题延误不必要的施工时间。 2.5施工策略的原因 施工方法包含着施工的方案和工艺两部分。施工方案的影响处在规划设计阶段,在之前的阶段就要保证交给施工部门的是一份经过完善的实施方案,不能随意更改变动,万不得已需要对方案进行修改,需要全面考虑到因修改方案而带来的所有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防止因一处施工方案的改变而影响了其他环节的进行。另外,在施工工艺上,需要及时学习新兴的施工工艺,不断补充施工队伍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施工质量。 3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强化手段 3.1控制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施工人员的角度上,由于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最首要的任务就是保证施工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一方面,对施工人员的选拔要制定严格的标准,防止不符合要求的工作人员进入工程的实施过程。另一方面,在上岗之后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管理和培训,既要保证技术的规范和标准,又要保证思想上对于本单位决策的服从和团队协作意识。 3.2保证资金投入和设备、材料的高质量 由于资金、设备和材料对于施工安全的直接影响程度,某一环节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都会直接导致工程的建设质量下降。因此,保证资金、设备和材料的高质量是保证施工安全最根本的要求。首先,在施工前的规划设计阶段就应该对预算计划进行周全的考虑,防止出现预算不足,资金投入不够的情况。其次,对于材料的选用要有严格的标准,采购阶段的负责人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防止出现购入假冒伪劣材料从中牟利的情况,同时对于采购后的材料在投入施工前需要另外特别组成相应的部门进行检查核对,尽一切方式保证材料的质量,防止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3.3控制、预测施工环境 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一切实际因素的影响,当然包括了环境的因素。需要在施工之前对将要施工的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检验,防止因临时环境的不熟悉而减缓工程进度。另外对于自然环境对施工造成的影响,由于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无法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进行考察,那么在施工开始后,每次施工前都要依照当前的实际情况,及时预测环境的变化,以此调整工程的进度快慢,尽量将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4结语 交通工程的安全关系到我国交通发展的进程和状态,但是由于工程本身的特性导致施工环节较为复杂,涉及面比较广泛,可能产生的问题也比较多。因此,在交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当不断加强施工安全的管理,不断进行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和体系的完善,进一步强化交通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科学合理地设计工程进度,才能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同时,提供高质量的交通工程,为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我国交通工程的建设提供稳定而有力的支持。 作者:姚政羽 单位:邢台公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桥梁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 针对桥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做了总结,提出了施工中可采取的管理模式,重点对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工程安全管理投入、现场施工技术的安全管理、5S管理法等内容作了介绍,只有加强桥梁施工安全管理,明确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减少施工安全隐患,保障桥梁工程施工质量。 关键词: 桥梁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 0引言 当前,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与人性化管理的理念,使安全成为了工程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同时由于施工环节是安全事故较为多发阶段,所以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创新管理、有效管理、科学管理,提升管理过程的实效性和全面性,从而保障工程施工安全。 1桥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1安全意识淡薄 国家对桥梁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虽加强了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管理部门也积极落实,严格执行,但是工程安全事故仍然较为多发,而其原因主要在于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对桥梁施工的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问题缺乏重视,且在工作过程中不注意防范,最突出的表现为施工人员对于相关的安全管理措施和规定不注重落实,对安全管理工作配合程度较低,认识不足,意识较差,同时部分相关人员过于追求工程的效益和进度,忽略了工程的安全问题。 1.2安全培训工作落实较差 桥梁工程在施工中所涉及到的人员较多,很多施工人员是一些农民工,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素质相对较差,且没有形成居安思危与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意识,对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具体防范措施不了解,同时在实际的施工当中,部分企业不愿意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工程安全施工方面的培训,主要表现为安全管理人员投入不足,难以全面地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同时由于成立的安全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管理人员责任心较差,安全管理费用预算不合理,拨发不及时,导致相关的安全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1.3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桥梁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过程复杂,而且很多问题具有不可控性,加之部分施工企业无论是从管理经验、管理制度和人员资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致使在管理的过程中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导致管理过程混乱,事故频发。其次部分施工企业虽有成型的管理模式,但对制度缺乏针对性的优化和整改,导致工程实际匹配度较差,执行起来收效甚微。 1.4安全管理人员素质较差 首先部分安全管理人员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安全操作规范掌握不清,且不够专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违反安全操作的地方,导致安全问题频发,同时安全管理人员责任心较差,对安全管理重视程度较低,不注重管理过程中工作的落实,多为形式主义。其次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仅按照原有的常规思维进行事故的判定,致使新项目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降低了管理效果。 2桥梁施工可采取的安全管理模式 安全管理总的思路是以三阶段风险分析与防控管理为主,并辅以常规手段的管理模式,同时三阶段风险分析与防控是桥梁施工管理中一种全新的安全管理模式,分为预案阶段、预控阶段及预警阶段三个阶段,即:①预案阶段主要是指应急救援预案、各种安全专项方案的编制,从源头上实现“安全生产、预防为主”。这个阶段贯穿全年甚至项目施工全过程,并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安全事故综合应急救援预案;②预控阶段主要是指每个月的危险源辨控,即这个月月末对下个月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并采取防控措施,这个阶段具体到月,主要目的是实现安全管理理念中的过程控制。项目部坚持每月对下月的危险源辨控工作,并积极予以落实,确保安全生产的过程控制。③预警阶段主要是指每天的安全危险源告知或警示,这项工作主要通过每个危险源点的单元预警牌、班前会来体现。即每天通过每个危险源点的单元预警牌内容的更新,以及召开班前会来告知施工人员本日工作存在的危险因素,让工人做到有知有畏。另外项目部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重大危险源点设立单元预警牌,并可根据施工工序情况每天进行内容的更新,且各工点施工前均可召开班前会,从而确保每日的安全施工。 3加强桥梁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3.1增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只有从思想意识上对安全问题提高重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才能保证政策的落实和事故的减少。首先可聘请专业的人士对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重要性的培训,培训的角度可从事故的危害、处理成本、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等多个角度出发,提高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其次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施工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事故发生对人身所造成的危害等,同时还可进行实例讲解,加强防范效果。 3.2安全施工培训工作要落实到位 首先做好基础性培训,其内容包括进入施工现场的安全须知、相关的注意事项、怎样看一些警示标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同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并根据不同的施工内容、工艺、设备等,讲解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和注意事项。其次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以使大家能够更好地参与培训、理解培训、重视培训、增强培训效果,并通过进行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考核,对一些没有通过考核的人员不予留用,从而保障工程施工安全。 3.3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制度建立的过程要集思广益,咨询一些专业人士和施工人员,使制度更加专业和实效,同时由于桥梁工程施工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所以要不断进行制度的优化,及时完善制度中的不足之处,对于不同的项目、部门、施工环节、工艺等,在制度制定时要体现针对性强,灵活实用,精细全面的特点。 3.4加大对工程安全管理的投入 工程安全管理投入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①安全管理人员的投入;以考核的方式进行选用,考核的内容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管理经验等方面;②加大财力的投入;在整体预算之时要对施工安全管理的成本投入定位合理,对管理资金支付及时,并按照工程的规模、实际的环境特点、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等进行安全预算;③加大安全管理新技术的使用;可购买一些全自动智能化的监控系统与开发监控软件,增强安全监管效果,弥补人员监管的不足之处。 3.5加强现场施工技术的安全管理 ①起重吊装的安全管理;起重吊装在进行作业前应对吊装操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对其设备进行严格的检查,并进行试转以及安全限位装置完好试验,保证其符合作业要求,同时指挥系统要统一,在起吊过程中要控制好吊物的高度和走行速度。②高处施工作业安全管理;高处作业使用的平台要设置围栏,且须对高处作业人员进行定期体检,并应严格按照规定佩戴安全设施,同时高处工作平台要设置安全护栏和安全网,在恶劣环境与高处施工状态下,禁止高空与交叉作业。③模板的安装和拆除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模板在安装前要检查模板完好情况与对模板进行支撑的部件是否牢固、断裂,同时模板拖移时应利用强度较大的绳索,并在专人的指挥下进行拖移,另外在模板拆除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顺序进行拆除。 3.6合理使用5S管理法 5S管理法是针对于“人、机、料、法”方面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方面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素养的提升;通过活动、培训、实例讲解、有关视频播放等来增强施工人员的自知、自觉、自爱,提升安全防护意识,规范日常行为,减少事故发生,同时通过此种方式还可增强其工作主动性、责任感和事业心,提升管理的水平和效果。②整理和整顿;现场的物资摆放要科学有序,不能把一些相互间产生影响的物品放在一起,比如容易产生反应、爆炸和火灾的应隔离开,对于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废弃物品要及时清理。③清扫和清洁;施工环境可以影响人的心情和态度,良好的施工环境可以让人工作积极,态度专注,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因此在实际的施工安全管理当中,要定期进行施工现场和工人生活区的卫生检查,明确清扫人员,划定卫生区域。 4结语 总之,安全管理工作是桥梁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只有保证了工程的安全进展,才能保证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要重视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并从制度建设、人员素质提升、管理方法创新等多方面进行改善,实现工程事故发生的最小化与工程安全管理的标准化,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施工安全论文:提高路桥施工技术、安全的措施及相关的施工安全管理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迅速,路桥、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数量持续增加,但是,很多路桥施工企业只关注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对路桥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安全理念的指导下,路桥企业应改进施工安全技术及手段,加强施工人员的职业安全管理教育,路桥企业的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路桥施工 施工技术 安全管理 1 材料问题 (1)材料供应 必须针对设计方确定所需材料的型号、规格,在拿到图纸后组织做好工料分析,精心测算所需各类材料的数量及进货时间, 以根据现场情况组织材料进场,确保现场材料供应。在立交桥的施工中,由于对进货时间估计不足,钢绞线没有按计划时间到达,而是滞后了一周左右,导致工人大量窝工,同时给后续工作造成极大的时间压力,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2)材料采购 面对材料采购单,必须尽早进行市场调查,按工料分析提供的材料数量(含实际损耗)、型号、规格、产地等一一进行,尽早定货,并避免材料订购不符,进而影响工程进度。笔者项目部在进场后立即组织了对施工主要用料进行的市场调查、摸底择优选定供货方并签定了意向性合同,确保材料的及时供应并防止工程大规模开展时材料上涨现象。 2 技术问题 (1)必须熟悉施工图纸,优化施工工序 针对具体的施工合同要求,尽最大限度去优化每一道工序,每一分项(分部)工程,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及气候等自然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 并以横道图或网络图表示出来,从大到小,由线至点,确保每一分项工程能纳人受控范围之中。 (2)做好技术储备 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长及工人,新技术及新工艺的培训,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员,熟悉和掌握具体的施工现场、施工工艺,才能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各方面突发情况准备好处理方案,以按时保质地完成每道工序。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和技术交底工作,可以使施工技术人员、工人、工长熟悉新的施工工艺、新的材料特性, 共同提高技术操作、施工水平,进而保证施工质量。 3 施工问题 (1)进度方面,原则上按施工组织计划执行 但作为一个路桥工程项目而言,不论是路基、桥梁、涵洞等构筑物,均为露天作业,且点多线长,受天气因素影响极大,同时各种不可遇见因素极多,如材料供应,设计变更、政策处理等, 均会对现场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对于这种千变万化情况, 绝对不能模式化,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合理安排。在施工期间,特大暴雨对建好的路基、桥涵、隧道等造成较大的损失,对设备造成较大的毁坏,对施工场地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必须进行合理的进度调整,否则按以前的进度施工是不现实的。 (2)质量方面 由于路桥工程中施工工序隐蔽项目多,如路基、软基、桥梁基础、钢筋混凝土等,施工质量能否得到保证,最主要的是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路基、桥涵、砌体、等施工规范和有关验收标准要求来完成每一道工序,严禁偷工减料,同时必须贯彻执行“三检”制,即自检、互检、交接检,严把质量关,只有通过验收后方允许进人下一道工序,通过层层检查,严把质量关,从而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 4 施工安全问题 (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安全是效益之本,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岗位职责,设立安全奖惩制度,将有关的安全措施落实到实处,决不可以人浮于事。对安全管理扎实的工区进行一定的奖励,对安全工作不踏实的工区给予处罚,形成一种人人讲安全的良好氛围。 (2)加强安全监督检查 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除了靠制度约束以外,安全监督检查也是重要的防范手段。除了旬检、月检、季检及年度大检查外,还应经常进行专业检查,如防火、防爆、防盗、用电安全、高空作业、交通安全、机械设备的检查等,同时不定期 的进行安全突击检查,也是对安全进行监督的重要 手段。 5 机械设备问题 (1)建立健全机械使用维修保养制度 针对机械设备较多的情况,合理调度内部机械,充分挖掘其潜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同时加大维修、保养力度,做到设备随坏随修,决不带病作业,并根据工程实际进展情况,利用工程间隙时间对设备实行有计划的保修,实行旬保制度,有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的正常运作。保证了工程的保质保量按期完工。 (2)编制机械设备使用计划 根据施工组织,认真做好机械的使用计划,做到有的放失,减少做无用功现象,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购置配件使用计划,做到不闲置浪费。我们在工程前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设备进场计划,保证进场后就有工程可干,避免了设备的闲置,减少了不必要的开销,降低了工程施工成本。 6 资料管理的问题 (1)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设立专门的档案室和资料管理员,同时确保资料室的清洁卫生及防火、防潮、防盗等安全防护措施,没有相应的的手续和凭证,不可以随意借走、复印或传阅,严格按要求进行资料的归档,根据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对文件资料的有效管理。 (2)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施工中发生的各类材料,如水泥、钢筋、外加剂、防水材料等的合格证、质保书、检验报告,施工过程中的各种设计变更、 测量记录、试验报告、隐蔽工程验收单、有关技术参数测定验收单、工作联系函、 工程签证,工程完工后的竣工图、 验收报告等等,均要求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一一收集归类存档。 施工安全论文:谈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预防及管理 摘要:分析了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隐患,提出了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预防及管理监控措施,以促进水利工程安全运行。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隐患;预防;管理 在土木工程项目施工中,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问题突出,贯彻安全法规和标准、深化文明施工管理显得尤其迫切。结合近年来水利工程安全管理实践[1-4],作如下论述。 1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隐患分析 与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比较,水利工程施工存在更多、更大安全隐患,主要有:一是工程规模较大,施工单位多,往往现场工地分散,工地之间的距离较大,交通联系多有不便,系统的安全管理难度大。二是涉及施工对象纷繁复杂,单项管理形式多变,如有的涉及土石方爆破工程,接触炸药雷管,具有爆破安全问题;基坑开挖处理时基坑边坡的安全支撑;大型机械设施的使用,更应保证架设及使用期间的安全;有的隧洞涉及引水发电,导致隧洞施工时洞室开挖、衬砌、封堵的安全问题。三是施工难度大,技术复杂,易造成安全隐患,如隧洞洞身钢筋混凝土衬砌,特别是封堵段的混凝土衬砌,采用泵送混凝土,模板系统的安全和悬空大体积混凝土立模、扎筋、混凝土浇筑施工安全问题等。四是施工现场均为“敞开式”施工,无法进行有效的封闭隔离。对施工对象、工地设备、材料、人员的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五是民工文化层次较低,加之分配工种多变,使其安全适应和应变能力相对较差,增加了安全隐患,如曾发生的民工从脚手架上坠落、钢筋穿过胸腔,多系民工缺乏安全常识所致。 2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预防 2.1抓好安全教育,在思想上重视安全 安全预防,思想是关键。一是应使各施工单位最高管理人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能否坚持安全第一,关键取决于施工单位管理层领导和工程项目部主要负责人能否把安全作为各项工作中首先考虑的问题,为此施工单位应明确提出把安全作为管理层领导和项目经理及技术负责人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并采用一票否决制,凡出现安全事故,并追究领导的责任,年度考核不合格,视情节严重扣发年度奖金,直至解聘和辞职,通过“一票否决制”,迫切和激发从管理层到项目部人员抓安全的自觉性。二是以人为本,强化广大职工、民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切实改变民工心中你要我安全的心态,通过3级安全教育和一票否决的制度以及大量事故案例、事故通报、大会动员、小会布置讨论、摆事实讲道理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极大地提高职工、民工对安全的责任感,使每个人都明确:施工安全不仅关系个人的生命安危,它同时也关系着工程的声誉和形象,关系着整个工程建设的顺利与否,它确实是每一个人的头等大事。在思想上建立了忧患意识,使每个管理人员和民工都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就为贯彻安全制度、落实安全措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2.2制订安全制度,进行制度教育 从业主到施工单位项目部、基层班组,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层层制订落实安全制度。安全制度必须结合本部门、本班组自身情况,既有一般要求、一般情况下的安全制度,也结合各单位情况提出特殊要求,对安全制度应“警钟长鸣”,采用各种形式贯彻、灌输、落实、执行。 2.3利用施工组织设计交底进行安全施工技术教育 为了使工程建设施工重大安全技术措施得以落实,应在项目施工前编制《安全防护手册》作为安全规范,发给全体职工进行认真学习,并利用施工组织设计或项目施工技术交底,进行本项目安全措施的教育,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针对工程项目特点,提出本项目应特别强调的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通过对安全技术的交底和教育,使施工人员和每一位工人对工程施工总的安全要求和安全措施心中有底,这将给施工中落实具体的安全技术措施奠定基础。 2.4施工队伍组建时重视安全管理,从组织上落实安全措施 每一项目上马,工地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管理体系,并安排质量安全员,赋予相应安全管理权力,包括违章作业制止权、严重隐患停工权、经济处罚权、安全一票否决权,保证其有效行使职责。对于特种作业人员、危险作业岗位,应严格培训、持证上岗,并明确规定工人有权拒绝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及无安全防护的危险作业。 3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监控 在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控是过程性的,管理的时间长、跨度大、涉及面广,同时也是管理是否有效直接接受检验的阶段,在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中,既要统筹兼顾,不留死角,又要集中力量抓好重点;既要重视施工高峰期的施工安全,又必须注意其他施工期间各个安全环节;既要严格控制关键工序安全操作规程,又要全面抓好一般工序施工的安全要求;既要抓好关键部位施工对象的施工安全,又要保证全部施工对象的安全生产。 3.1控制关键施工对象和关键施工工序,保证安全生产 关键施工对象(包括危险施工部位)和关键施工工序应作为安全管理布控的部位,关键施工对象(包括危险施工部位)如高空部位施工、导流洞引水洞衬砌封堵施工、深基坑开挖支护施工、土石方爆破开挖施工等,关键施工工序如大体积浇筑、钢筋焊接加工、大型构件吊装运输、脚手架工程等,对以上2个关键实施安全检查制度及专人安全盯岗制度,真正做到制度落实、检查落实、责任落实,保证施工安全。 3.2标准化管理,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生产控制 坚持标准化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执行标准化和规范化施工时安全生产最强有力的保证,项目施工中应将每一天施工对象、作业人员及作业程序、安全注意事项及安全措施均执行标准化要求后规定,使作业人员在施工前和施工的每时每刻都做到施工地点明确、施工对象明确、工作要求明确、安全注意内容明确,杜绝了因情况不清、职责不明、盲目施工导致的安全隐患,保证了“三全”安全系数控制的要求。 3.3作业现场抓安全管理 水利工程施工作业现场是安全管理最终落实点,也是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最终发生的地点,必须严格把握作业现场的安全作业,安全施工。一是建立和健全各类现场作业管理制度,如责任制、抽查制、安全交底、防火及安全用电制;机具和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安全纪律等,设专职安全检查员监督实施,发现任何安全事故隐患和苗头以及违章操作,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并严肃查处。二是严格各类人员无证上岗,严禁非专业人员从事专业工种,严禁非电气人员安装维修电器电路,严禁闲杂人员进入高空悬垂、危险作业场地和易燃易爆品堆场,避免发生各类意外伤害。三是各工序交替、工种更换、作业面交付等环节,应包括安全交接;应特别交代安全控制的“预警点”和“关键点”,防止因情况不明或情况陌生而造成的安全隐患。四是赶工作业特别容易发生事故,深夜班作业及连班作业极度易引起因施工人员的疲倦、深夜瞌睡而导致的安全事故,一般应尽量予以避免;工程特殊情况,确实需要加班加点作业,安全员应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加强监督巡视,时刻控制现场作业状态,严格防范事故发生。五是水利工程往往工程规模较大,施工作业点广,易爆易燃材料使用量多,容易发生火灾,必须建立以项目经理、安全员为 领导的消防队伍,平时进行必要的灭火知识培训演练,在木工车间、机修车间、发电房、食堂、仓库等易发生火灾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泡沫、干粉)等消防设施,做到有备无患。六是每天完工后各施工作业班组认真清理现场,并经安全检查人员验收,方可离场,防止留下各类安全隐患。七是安全专职或兼职人员接受相应系统急救、设备和器材的使用培训及药物准备,以备急用。 3.4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系统安全管理 鉴于水利工程施工的特殊性,点多面广,人员分散,管理难度大,薄弱环节多,在安全管理中可应用系统管理理论,全面管理控制,以收到最佳效果。要把整个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抓好,使工程的安全系统处于有机联系、整体优化的状态。水利工程施工流动性大,职工长年野外作业,施工现场环境艰苦,业余生活单调、枯燥,容易影响情绪,引发心理压力,导致各种安全隐患。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和项目部应以人为本,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和待遇,改善民工业余生活,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做好职工心理疏导和心情调节,使职工处于身心愉悦、情绪开朗的状态,虽身处工地却给职工以“家”的感觉,提高广大职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和各类积极向上的竞赛、评比活动,把职工的精力引导到工作岗位上,给安全管理带来“人气”。 施工安全论文:谈对机械施工安全管理与设备调配的探讨 随着我国建设行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城市住宅区的不断增加,使机械化施工在工程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伴随着工程施工的发展,抢速度、保质量、要效益,三者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就对工程施工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要解决快速、高效、高质量地对工程进行施工的问题。传统的人力,简单机械的施工方式已不适应工程施工的要求,对于现代化建筑的施工只有采用机械化作业。因此,对施工机械的安全管理以及选型和配置都显得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 1.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建筑机械施工安全是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筑机械在工作或在装拆、调试、运输等状况下,对操作者所产生的伤害及其保护措施。建筑机械安全关系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企业的财产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建筑机械安全事故发生率虽然近几年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形势依然严峻,存在问题还较多。因此,如何科学实行并加强建筑施工机械的安全管理,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1.1 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各类建筑机械使用日益增多,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些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 (1)安全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 (2)不能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规范性文件。 (3)安全监督存在多头管理。 (4)建筑机械操作人员管理不善。 (5)建筑机械技术档案不完善。 (6)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管理不善。 (7) 机械设备施工环境恶劣。 1.2建筑机械安全管理改革对策 1.2.1健全安全规制法律体系 健全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结合我国安全律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加快安全管理立法。2)制定配套规章。3)实行机械强制报废制度。 1.2.2安全监督部门权限依法严格划分 依法严格划分部门权限,强化行业监管职责;及时制定执法所需的法律法规,认真清理部门间交叉打架的法律法规条文。国家设置各部门,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各部门只有各司其职,才能保证社会的健康运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着对安全生产日常性监督检查的工作职责,在建筑工程安全监管工作中属于核心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部门规章交叉必然导致执法行为的混乱,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危害性,对现行的法律法规也要组织人员尽快清理,确保法律、法规的尊严和权威性。 1.2.3严格执行规范、建立现场规章制度 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必须严格执行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并在现场机械管理中应制定有效的现场管理制度:1)施工现场各方主体应配备专职(兼职)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负责施工现场机械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工作。2)施工现场应建立相应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安全管理职责、安全技术交底、交接班、维护保养、检查、资料管理等)。3)主要机械设备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4)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和施工机具不得带病运转。5)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应做到正确使用和安全运行,严禁拼设备和超负荷使用。 1.2.4完善技术档案 根据建设工程施工进度对不断进退场的各种类建筑机械进行动态跟踪、收集整理发生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技术资料,能及时建立起有关建筑机械的安全管理技术档案。安全管理技术档案可以清晰地反映建筑机械在工程施工中的状态,便于各种安全生产检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是具体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一项有效措施;既满足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中施工生产安全管理档案资料的要求,又符合建立技术档案的原则。 2.施工机械调配的研究 机械化施工是一个具有联系的机械系统的综合作业过程和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实现整个系统过程和体系最佳经济和技术效果。要做到建筑的机械化施工,就必须根据各类工程的特点,按照建文秘站:筑施工内容和要求解决施工机械的合理调配问题。满足施工工程对施工任务、质量、工期的最基本要求,保证工程的各项强度指标。提高施工机群的协调性。目的是提高机械的利用和施工任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提高工程效益,降低机械成本。提高机械的系统性。使机械的性能、生产能力适应建筑施工的特殊要求,尽量降低设备的投资额。 2.1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调配原则 1)机械设备的调配必须与建筑施工组织相一致;2)机械设备的调配必须有利于施工,有利于机械利用率和完好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3)机械设备的配制必须适应建筑工程项目多变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4)机械设备的调配要符合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2.2机械配套必须满足的简便条件 1)各机械的技术规格必须满足既定工程的技术标准;2)在工艺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重型机械并保证为其安排足够的工作量;3)机械必须具有良好的性能;4)机械必须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2.3施工机械的调配方法 施上机械的调配过程大体是:分析问题,确定目标,拟定及分析方案,方案选择,方案实施。在进行方案选择时,通过对影响施上机械调配方案因素的分析,应从以下四方而考虑:机械的施上质量指标;调配方案对施上任务的适应性;调配方案的经济性与施上机械间的协调性。这此综合指标中既有定量因素又有定性因素,即使是定量因素,在不同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条件下,也有较大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另一方而,各个因素往往相互影响,其相关程度准确判定,也可以认为是模糊的。因此,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解决施上机械的调配问题既适合施上机械实际情况,又具有可操作性。 3.结语 施工机械的合理选型与配置以及科学的安全管理是实现建筑机械化施工的重要保障。科学先进的机械调配与管理不仅提高了机械的利用率,发挥机械的最大效能,而且能确保上程质量和上程任务的按期完成,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施工安全论文:对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控方式探索 水利工程在进行招工的农民工中,他们普遍缺少安全意识,对施工现场安全适应的应变能力很差,这就导致了安全隐患的发生,使得水利工程事故时有发生。 在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要以预防为主,坚持以人为本抓好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避免造成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一些安全事故的产生。 1、抓好安全教育的关键是思想认识问题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重视安全预防工作。首先,要提高施工单位的最高管理人的安全意识。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能否把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这主要取决于施工单位的最高层领导以及负责工程项目的人员把各项安全工作能不能视为首先想到的问题。对此,将安全管文秘站:理工作看成是他们考核工作的重要凭证之一,一旦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就要追究相应负责任的责任,如果在考核中不达标,对其进行处罚,从而激发他们紧抓安全管理的自觉性。其次,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采用多种途径的教育方式,来提高广大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强化他们对安全的责任感。让每一个施工人员都明确的知道,施工安全不仅关系着每个施工人员的生命,关系着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施工单位的名誉,同时更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情况。要加强施工人员在思想上的安全意识,尽量做到让每一个施工人员都时刻的绷紧安全隐患这根线,加强制定安全机制,落实安全措施。 2、制订安全制度,进行制度教育 在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建设当中,不管是业主还是施工单位的项目部门以及最基层的施工小组,在对其进行统一安全思想的基础上,还要制定安全制度,并落实到位。安全制度的制定不仅要结合本部门小组的自身情况还要结合各个施工单位的情况来进行制定。在进行制定安全制度的同时,也要贯彻、落实到位。 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监控 1、控制两个关键,保证安全生产 施工对象和施工工序是施工安全管理控制两个最重要的关键。施工对象是指在水利工程中施工的部位,例如深基坑的开挖、高空悬挑部位施工、给隧洞进行衬砌等,施工工序指的是。例如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脚手架工程、钢筋焊接加工等。对这两个关键控制好,并做到制度落实、责任落实、检查落实等,确保安全施工。 2、坚持标准化管理,实行安全生产控制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就是标准化的管理,通过全面的实行标准化管理模式是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重要的保证。在项目进行施工中,所有施工过程都要按照标准的要求和规定来执行,施工人员不论是在施工前还是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到施工地点、对象、工作要求、安全注意内容的明确等,要禁止并杜绝由于情况、职责不明等导致施工的安全隐患。 3、作业现场抓安全管理 作业现场不仅是水利工程严抓安全管理的地方,也是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发生的地方,所以,要对作业现场严抓安全管理,确保安全施工。第一,建立并落实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第二,要持证上岗,杜绝非专业的人员从事专业的工作;第三,在进行各工序、作业交替的过程中,防止由于不明情况造成的安全隐患;第四,要避免赶工作业情况,夜班作业最容易发生事故;第五,因为水利工程规模大,施工作业就多,所以,易爆易燃的材料使用的就多,这样就要避免火灾的发生;第六,在每天收工的时候,对作业现场进行清理,通过检查验收,才能离场,预防安全隐患的发生。 可见,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技术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安全管理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所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施工安全管理人员要提高并加强安全管理技术工作,用他们的工作表现去感染其他的施工人员,做到人人安全,从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施工安全论文: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建设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有关活动及实施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建设工程,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 第三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第四条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及其他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有关的单位,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依法承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 第五条国家鼓励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 第二章建设单位的安全责任 第六条建设单位应当向施工单位提供施工现场及毗邻区域内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广播电视等地下管线资料,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相邻建筑物和构筑物、地下工程的有关资料,并保证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 建设单位因建设工程需要,向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查询前款规定的资料时,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应当及时提供。 第七条建设单位不得对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提出不符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要求,不得压缩合同约定的工期。 第八条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概算时,应当确定建设工程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 第九条建设单位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购买、租赁、使用不符合安全施工要求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消防设施和器材。 第十条建设单位在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时,应当提供建设工程有关安全施工措施的资料。 依法批准开工报告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自开工报告批准之日起日内,将保证安全施工的措施报送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建设单位应当将拆除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 建设单位应当在拆除工程施工日前,将下列资料报送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备案: (一)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明; (二)拟拆除建筑物、构筑物及可能危及毗邻建筑的说明; (三)拆除施工组织方案; (四)堆放、清除废弃物的措施。 实施爆破作业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民用爆炸物品管理的规定。 第三章勘察、设计、工程监理及其他有关单位的安全责任 第十二条勘察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提供的勘察文件应当真实、准确,满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需要。 勘察单位在勘察作业时,应当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采取措施保证各类管线、设施和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 第十三条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防止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设计单位应当考虑施工安全操作和防护的需要,对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在设计文件中注明,并对防范生产安全事故提出指导意见。 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建设工程和特殊结构的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应当在设计中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措施建议。 设计单位和注册建筑师等注册执业人员应当对其设计负责。 第十四条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工程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承担监理责任。 第十五条为建设工程提供机械设备和配件的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施工的要求配备齐全有效的保险、限位等安全设施和装置。 第十六条出租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应当具有生产(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 出租单位应当对出租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的安全性能进行检测,在签订租赁协议时,应当出具检测合格证明。 禁止出租检测不合格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 第十七条在施工现场安装、拆卸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安装、拆卸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应当编制拆装方案、制定安全施工措施,并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监督。 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安装完毕后,安装单位应当自检,出具自检合格证明,并向施工单位进行安全使用说明,办理验收手续并签字。 第十八条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的使用达到国家规定的检验检测期限的,必须经具有专业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检测。经检测不合格的,不得继续使用。 第十九条检验检测机构对检测合格的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应当出具安全合格证明文件,并对检测结果负责。 第四章施工单位的安全责任 第二十条施工单位从事建设工程的 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活动,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安全生产等条件,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工程。 施工安全论文:对中小水电站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的思考 一、水电站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参与人员较多,大型机具多,工程占地范围大,施工复杂,涉及爆破、高空操作等特种作业,工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稍有不慎,便会发生事故。最近一两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但事故仍不断发生。如目前在建的三峡枢纽工程,曾发生塔带机断裂造成死亡3人的重大事故;前不久,三峡工地378联营体120工地浇筑道路混凝土时发生塌方,死亡5人。我省的类似事故也不少,如某电站用运送土石料的缆车载人,因缆绳断造成5人死亡;甘孜州热足电站3#机堵头爆裂,造成水淹厂房、3人死亡;甘孜州一装机仅120千瓦的小电站边坡垮塌,造成12人死亡等。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血的教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多年来为水电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近一两年来,由于机构改革过程中的一些调整,使得水电项目的建设管理出现了脱节现象,许多在建项目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无人过问。尤其是近年来非水利系统企业甚至私营企业投资水电建设的越来越多,部分业主不清楚我国的基本建设程序,不懂得工程本身的安全和质量涉及公众安全和公共利益(水电工程一旦发生事故,将会给河道下游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新的形势下,作为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管理仍应常抓不懈,丝毫不能放松,要义不容辞地搞好水电建设管理,保证工程施工安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二、搞好水电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建设项目法人、施工单位和设计、监理单位的法人代表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建设项目或本单位的安全工作负全面责任。各单位在工程项目上的负责人分别对本单位在工程建设中的安全工作负直接责任。项目法人和施工单位是施工安全管理的重点单位。项目法人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贯彻国家、部、省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办法和工作部署。 2.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明确项目法人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制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制度。 3.制定工程建设中的重大安全技术措施,协调有关经费的落实;加强与建设项目所在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联系。 4.为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创造必要条件。 施工单位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一是认真执行国家和部、省有关部门颁发的安全生产法规和规定;二是建立、健全适应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机构、安全工作体系和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管理制度;三是在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制定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经逐级审核、审定后组织实施,并报项目法人和监理单位核备;四是坚持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生产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安全工作。 (二)理顺体制,规范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门作为中、小水电建设的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在机构改革中和改革完成后,应继续履行职能,加强管理。我省于去年设立了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对全省安全生产进行综合性管理。综合性管理与专业管理彼此不能替代,应相互补充,互相配合,共同作好工作。 (三)依法管理。安全生产年年都讲,但重特大事故年年都在发生。要改变这种现状,应实施依法管理,以法规代替行政命令。我省应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以利于安全监管部门和省水利厅、市州水利局从执法的角度进行水电工程强制安全管理,对违法者给予惩罚。除了省级法规外,行业管理部门应制定专业性的管理规定作为补充。目前,四川省地方电力局正在起草《四川省水利地方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暂行规定》,有望近期出台。 (四)加强日常检查。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在建水电工程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安全检查,督促参与工程建设的各单位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各单位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情况;施工安全规章制度及执行情况;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情况;安全管理档案等。 (五)设计、监理单位要积极参与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项目法人、施工单位是施工安全管理主要单位,但设计监理也应从自身出发,积极参与安全管理。 设计单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施工安全服务:一是工程设计必须符合国家、行业标准以及部、省规程和规定;二是对施工风险较大部位的设计,必须把施工安全放在首位,充分考虑施工条件和技术措施,应参与编制施工安全的实施细则或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三是对施工中遇到影响安全的各种险情,必须按规定做好测、预报工作,及时向项目法人、监理和施工单位建议采取有效的技术防护措施;四是协助对各类事故的调查处理,对安全事故引起的工程质量问题应提出处理方案。 工程监理单位应与项目法人配合,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情况进行监理。主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督促施工单位制定并执行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二是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进行日常检查;三是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是否符合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四是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严重失控、施工安全没有保证时,有权责令其停产整顿。 (六)搞好水电工程的防洪度汛。防洪度汛是水电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历来重视每年的防洪度汛工作,除了国家防总、省防汛办的总体布置外,水行政主管部 门应从建设管理的角度,抓好在建工程的防洪度汛工作。一是要保证工程区范围内的河道畅通,不能因为在河流上兴建电站工程而侵占河道行洪断面,抬高河道水位,造成沿河两岸增加淹没范围。二是要保证工程本身汛期安全,不能因为施工围堰未达到应有的防洪标准而水淹基坑,造成设备损坏及人员伤亡。三是各种建筑材料如水泥、钢筋等应堆放在安全高程以上,以免被水淹。 (七)建立安全情况及事故报告制度。一是各在建水电工程项目法人,应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本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情况,应对已发生的各类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查清原因,分清责任,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二是坚决实行事故快报制度,特大事故应在6小时内、重大事故应在24小时内、一般事故应在48小时内逐级上报,不得隐瞒。 (八)搞好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教育培训是提高全民安全意识的主要手段。主管部门每年应对各项目参建单位的安全责任人以及专职(或兼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一次培训。各企业应对本单位从事该项目建设的全体员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教育培训。从事特殊工种、危险作业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九)开展安全文明施工竞赛活动。每年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一次安全文明施工竞赛,所有水电建设项目法人和施工单位均应参加,年终进行评比。对安全施工搞得好的项目法人和施工单位以及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相应的项目主管部门也应进行表彰。对安全施工管理做得不好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玩忽职守、产生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责任人,要按照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大水电建设项目的投标资质预审时,要审查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业绩。 施工安全论文: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方案 为深入开展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保证工程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防范高处坠落、坍塌、机械伤害等多发性事故的发生,努力实现我市建筑工程质量水平稳步提高和施工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遏制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为目标,以《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规范性文件为依据,以在建大型公共建筑、房地产开发项目为重点,开展工程质量专项整治;以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开发区、乡镇等“四个重点部位”在建工程和易发高处坠落、坍塌、机械伤害等事故部位为重点,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依法整治,强化执法;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常抓不懈,全面推进。 二、整治目标 通过整治,强化责任制,健全工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落实工程质量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规范建筑施工质量安全行为,改善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状况,提高从业人员质量安全意识和技能,消除质量安全隐患,遏制特大事故和影响恶劣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重大事故、多发性事故的发生,建立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组织领导 为保证专项整治工作顺利进行,市建设局成立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建设管理科、法制科、建设工程行政执法大队、造价站、招投标中心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建设工程行政执法大队,具体负责专项整治的日常管理工作。 四、整治范围 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在建工程项目,重点整治大型公共建筑和房地产开发项目以及“四个重点部位”的在建工程。工程质量重点检查施工、监理单位质量保证体系、建筑材料和构配件、工程实体施工质量、内业资料,幕墙和网架;施工安全重点检查模板支撑、脚手架、井字架、塔吊、临边洞口、边坡、深基坑以及施工现场围挡、临时设施等易发高处坠落、坍塌、倒塌、机械伤害事故的危险源部位。 五、整治内容和要求 (一)工程质量方面: ⒈施工、监理单位质量保证体系:施工、监理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配备相应的技术管理人员。所配备的项目管理人员应切实到位,认真负责。重点整治人员到位情况,对检查不到位人员将给予通报批评,并将按有关规定记入不良记录。 ⒉建筑材料和构配件:重点整治水泥、钢筋、建筑用砂、防水材料、铝合金型材、建筑玻璃等。进场材料和构配件应有出厂合格证和试验报告,施工、监理单位应对进场材料严格把关,检查发现不合格的材料应坚决清退出场,杜绝不合格材料用于工程中。建筑工程禁止使用海砂,对可疑的用砂应及时进行氯离子含量检测,氯离子含量超标的应立即清退出场。 ⒊工程实体质量:强化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工程以及影响结构安全的重点工序和关键环节的质量监管,严格施工过程质量控制。重点整治违反强制性条文和涉及结构安全、使用安全等内容。如:墙体拉结筋及抗震构造措施,后浇悬挑构件,金属栏杆预埋件,铝合金门窗是否经专项设计,所用玻璃、铝合金型材是否符合要求,栏杆形式是否为易攀爬等。施工、监理单位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措施消除质量通病,特别是结构裂缝、外墙面渗漏、屋面渗漏等易引起用户投诉的质量问题。 ⒋内业资料:重点整治原材料及设备进场报验、隐蔽签证、质量保证资料等。施工、监理单位应按照《福建省建筑工程文件管理规程》()及时做好内业资料,整理应与施工进度同步,各种签章应及时、完整。 ⒌幕墙、网架:重点检查专项设计、施工资质及相关内业资料、整治各节点预埋件、节点构造、焊缝质量、杆件、玻璃等原材料。建筑幕墙、网架应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专项设计,经原设计单位确认,并报原图纸审查机构审查合格后方可施工;施工单位(总包单位或专业承包单位)应有专项资质,有分包的应按有关规定向我局报备。 (二)施工安全生产方面: ⒈开展防高处坠落事故专项整治 高处坠落是历年来造成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的主要类型,各单位要认真开展“高处坠落”建筑安全专项治理,坚决遏制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 工程项目应根据建筑工程特点编制预防高处坠落事故的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实施;临边洞口的安全防护设施应做到定型化、工具化,并实行责任人制度。 特种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施工单位应为作业人员提供合格的安全帽、安全带等必备的安全防护用具,作业人员应按规定正确佩戴和使用。 进一步加强高处坠落作业的防护措施,高处作业前,应对安全防护设施进行验收;需要临时拆除或变动安全设施的,应经审批方可组织实施。 ⒉开展防坍塌事故专项整治 基坑(槽)、边坡设置坑(槽)壁支撑时,应根据开挖深度、土质条件、地下水位、施工方法及相邻建(构)筑物等情况设计支撑。拆除支撑时应按基坑(槽)回填顺序自下而上逐层拆除,随拆随填,防止边坡塌方或相邻建(构)筑物产生破坏,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基坑(槽)、边坡和基础桩孔边堆置各类建筑材料的,应按规定距离堆置。机械开挖土方时,作业人员不得进入机械作业范围内进行清理或找坡作业。基坑(槽)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地下结构和安装工程施工,基坑(槽)开挖或回填应连续进行。施工方案应充分考虑雨季施工等诱发因素,提出预案措施。 基坑(槽)、边坡和基础桩施工及模板作业时,应指定专人指挥、监护,出现位移、开裂及渗漏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将作业人员撤离作业现场,待险情排除后,方可作业。 临时建筑搭设应安全可靠,对搭设在临街、空旷、山脚等处的临时建筑应采取防大风、防大雨等措施。施工现场使用的组装式活动房屋应有产品 合格证。 ⒊开展防脚手架事故专项整治 脚手架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搭设,并有专项施工方案。 建筑物或构筑物高度超过米的,严禁搭设落地双排外竹脚手架或分段搭设悬挑竹脚手架。 在市区及各镇(街道)路面宽度米以上的主干道两侧、人群密集场所、位于校园内层数五层以上、单面搭设脚手架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必须全部采用钢管脚手架。 各类作业平台、卸料平台应按施工方案搭设,架体应保持稳固,不得与脚手架连接,作业平台严禁超载。 购买租用钢管、扣件必须查验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合格证明、生产日期、检测证明和产品标识;使用前应送法定检测单位检测,对证件不全以及检测不合格的钢管、扣件一律不得使用。 ⒋开展防垂直运输设备事故专项整治 塔吊、外用电梯、井字架应按规定编制安装拆卸施工方案,由符合资质的单位进行安装和拆卸。 塔吊、外用电梯、井字架等大型垂直运输设备使用管理应当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制度,维修保养制度,持证上岗制度,方案审批制度和设备登记制度,确保每一台设备安全使用。 井字架应有完好的停层装置,各层联络要有明确信号和楼层标记。上料口应装设有联锁装置的安全门,同时采用断绳保护装置或安全停靠装置。通道口走道板应满铺并固定牢靠,两侧边应设置符合要求的防护栏杆和挡脚板,并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两侧。井字架严禁乘人。 塔吊各种限位、保险装置应灵敏可靠,附墙装置按规定设置,自由高度符合说明书要求,安装、顶升、加节、拆除作业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不得违章冒险作业;多塔作业必须制定可靠的防碰撞措施。 施工外用电梯各种限位应灵敏可靠,楼层门应采取防止人员和物料坠落措施,电梯上下运行行程内应保证无障碍物。电梯轿厢内乘人、载物时,严禁超载,载荷应均匀分布,防止偏重。 ⒌开展防高大模板坍塌事故专项整治 支撑立柱高度超的,要使用钢管支撑,严禁使用木支撑。扣件式钢管支撑、门式钢管支撑材质要符合规定要求,不得使用严重锈蚀、变形、断裂、脱焊、螺栓松动、管壁厚度不足的钢支撑材料作立柱。支撑立柱基础应牢固,并按设计计算严格控制模板支撑系统的沉降量。斜支撑和立柱应牢固拉接,形成整体。 ⒍落实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防范措施 在开展坍塌、起重伤害等事故专项治理的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建设部《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建质号)和《××建筑边坡与深基坑工程管理暂行规定》,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建筑边坡、基坑支护与降水、土方开挖、模板、起重吊装、脚手架等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附具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实施,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对建筑边坡、深基坑、地下暗挖、及以上高空作业、高大模板等工程的专项施工方案,建设、施工单位还应组织专家进行专项论证、审查。 六、整治措施 (一)建立目标管理网络,狠抓责任制落实 根据××政府和××建设局下达的建筑安全生产责任制目标,制定并分解落实全市建筑安全生产责任制目标。签定年度建筑安全生产责任状,将责任制目标落实到基层各单位和企业。同时,进一步明确各级领导的安全生产职责,狠抓责任制落实,加强责任制目标的跟踪落实和考核检查,定期通报建筑安全生产形势。 (二)以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为着力点,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 贯彻上级有关规定,强化对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的动态监控。强化许可后的监督管理,引导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夯实安全生产管理基础,重点抓企业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安全员配备和使用管理、防护设施定型化标准化,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审查等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新模式,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开展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三)深化创建文明工地活动,实施科技兴安战略 出台我市《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使用管理办法》,制订安全文明施工奖惩措施,推动文明工地创建活动同时加强对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逐步使创建文明工地活动成为企业自觉行为。加大安全生产技术政策贯彻力度,出台建筑工地起重机械登记管理规定,加快淘汰老式塔吊、非标井字架,推广安全生产“四新”技术。 (四)以开展质量安全巡查为手段,推行差异化管理模式 一是加强工程质量安全日常巡查,切实形成市、镇(街道)两级质量安全监督巡查,企业自查整改落实的机制。二是建立“绿、橙、红”三色通道,对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健全、上一年无重大事故、无被通报批评、行政处罚等不良行为记录的企业,进入“绿色通道”,以企业自控为主,对上一年发生重大事故或受通报批评、行政处罚的企业,进入“红色通道”,作为监管的重点,增加检查频率,严格安全许可审查机制,实行法定代表人强制培训制度对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对上一年无重大事故、业绩平淡,日常检查中发现存在一般不良行为的企业进入“橙色通道”,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加强业务指导。 (五)加强村镇生产性工程安全监管 将村镇生产性建设项目列入重点安全监管对象,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强化乡镇政府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进一步加强村镇生产性房屋建设过程管理。 (六)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加大事故责任人、责任单位查处力度。加大对严重质量安全隐患、整改组织不力、措施不到位、整改不及时的单位的处罚力度。建立重大事故企业领导约谈制度、重大事故责任单位和个人曝光制度。对发生死亡事故的企业,按照《工程建设重大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及时调查处理,从速从快严肃查处重大事故,提高事故处理的时效性和威慑力。制定我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评价办法,开展安全生产评价,促进企业和项目部夯实生产管理基础。 (七)积极开展“质量月”活动 为确保活动效果,今年“质量月”活动从月开始,月结束。重点要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工程质量意识和一线工人的岗位技能,充分发挥企业作用,把活动落实到各开发企业、开发项目和施工现场。期间,我局将组织开展工程质量宣传、工程质量安全专题座谈会、参观学习、申报优质工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知识竞赛、工程质量安全检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七、工作要求 ⒈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镇(街道)建设管理部门,各建设、施工、监理单位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成立或指定专门机构,确定整治重点和范围,制定整治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重在实效和专项整治措施,精心组织实施。 ⒉加强督查,整改落实。局建设管理科、执法大队及各镇(街道)建设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职责,采取随机检查和巡查等方式,加强专项整治过程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进行查处。 ⒊专项整 治工作结束后,各有关单位要认真总结,并将专项整治情况、存在问题以及下一步整治措施及时报我局建设管理科。 施工安全论文:有关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对于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有了更高的标准。安全施工是建筑工程的基础保障,也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隧道施工的环境复杂,给隧道施工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据调查显示,每年因为隧道施工所带来的安全事故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吸取教训对隧道施工进行安全控制,提高隧道施工的安全性。使施工安全能得到保障,不会影响施工进程,影响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一、隧道工程施工特点 隧道工程的施工过程比较复杂,在施工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属于事故多发的行业。 隧道工程在在施工中而临的施工困难也是非常多的。隧道施工要而临非常多的隐蔽工程,同时,在施工的时候要而对很多和设计情况不同的问题,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施工和设计不同的情况。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对隧道内的地质条件如果预计不足的话,会导致施工设计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同时,在进行变更的时候也要解决很多的问题。在隧道内进行施工,对安全问题要更加重视。在施工过程中,应用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序是非常多的,因此,要保证各个施工工序之间的紧密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想更好的达到连续施工的目的,一定要不断提高组织管理的水平,从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实现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 二、隧道施土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安全生产意识。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意识缺乏卞要表现在对隧道施工安全生产规律认识不足、对隧道施工新要求、新技术了解不足以及对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科学预见性不足等。对隧道施工安全生产规律认识不足,就导致了无法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办法,不能从根本上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对隧道施工新要求、新技术了解不足,就无法从新标准、新规范、新要求和新情况的实际出发,不能及时发现新问题,在遇到安全管理问题时无法采取卞动措施,从而应对不足,造成安全生产事故。对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缺乏科学预见性,就会导致安全事故隐患的苗头层出不穷,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只能是疲于应付,而无暇对下一阶段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预防工作,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最后只能是焦头烂额,拆东墙补西墙。缺乏安全生产意识还表现在对安全监控人员的地位认识不足,导致人员配备不足,无法实现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控,为出现安全生产问题埋下隐患。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在隧道工程施工企业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并且真正懂得安全管理并且能够彻底执行的人员数量少,无法实现安全管理。此外,在隧道施工的一线,基木都是由农民工组成,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施工意识差,并且缺乏专业的施工技能,在思想意识上比较落后。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这种现状,注定了安全事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应该加强对施工企业人员的培训,提升安全意识 4、隧道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 隧道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形同虚设,名存实亡,安全生产机构、消防机构、文明施工机构、卫生保卫机构的工作无从开展。隧道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未能认真落实,未能从施工企业一项目部一班组一施工人员逐级落实安全生产指标,未能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无从考核。 5、奖惩制度执行不力。 虽然安全管理奖惩制度儿乎已经在所有的隧道施工建设单位当中确立起来,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存在非常严重的执行不力问题。执行不力表现在很多方而。首先是安全事故出现以后,企业领导者与管理者往往将卞要精力集中于如何安抚家属、符合应对社会舆论,而在责任人的追求上而十分不力,项日责任人、安全管理人员在事故发生之后所受到的责任追究往往较轻甚至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惩罚。这就让相关责任人从心理上认为就算不负责任、相勺_推语、麻痹人意也没什么人不了的,从而对待安全管理工作的态度也就不可能认真起来。这样不仅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声誉损伤,而且也是对企业员工及国家和人民的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一方而出了问题不会受到处罚,另一方而做出了成绩也得不到应有的奖励,这种风气的出现,让那些原本愿意尽职尽责的安全管理人员也从心理上产生了极度的不平衡感,觉得自己努力工作、加强管理也得不到应有的收入,便逐渐产生了一种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三、隧道施土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意识。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意识不光是喊喊口号,而是要从具体施工程序上进行安全操作意识树立。自-先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施工前情况分析明确、施工前预先加固、尽量减少爆破次数、尽量减少阶段性挖掘民度、加强支护架设、提高数据测量频率等等。在每一个环y都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的规范操作才能在工作中切实树立起安全意识。其次是要加强管理人员执勤工作力度,要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值班计划并严格进行值班人员值班情况记录,严格值班人员交接手续执行。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需要进行爆破的情况,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并且做好爆炸物品的采购、管理、使用、回收等各个环y的记录工作。对于某些特殊地质条件的隧道施工,必须事先制定一个或者多个应急预案,力求万无一失。 3、加强对从业人员施工安全教育 施工企业应加强从业的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在上岗前进行必要的生产安全培训,从而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在施工中时刻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严格遵守施工中的安全规范,保证施工中操作的安全性,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做好从业人员所必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从而保证施工中人员的安全性 4、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要从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高度,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层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安全管理人员及其职责,明确各有关单位,以及有关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的资料档案,安全生产与经济利益拄钩,实施文秘站:规范化管理,保证施工生产的安全。 落实奖惩制度。奖惩制度不仅需要制定,还需要切实的执行。对于责任人必须严肃追究,不能因为 人情、关系因素而受到干扰。该罚就罚,该降职撤职的也不能手软,这样才能起到好的警示作用。对于工作出色,尤其是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工作方而有突出成绩的,必须予以表彰和奖励,从而让工作人员、管理人员更加卞动的积极投入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当中去。而且企业要加强自己的专职安全管理队伍的培养工作,从教育、奖惩、业务水平、再学习等各个方而入手,培养出一支有能力、有毅力、有道德、有责任心的管理队伍。 四、结束语: 在铁路建设的诸多工程项目中,隧道工程属于高风险项目,施工规模大、施工的地质环境复杂、安全隐患多,因此各方应重视隧道安全施工工作安全问题,而且隧道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直接关系着工程的整体质量和经济收益,及时发现施工进行中的安全隐患,并针对相关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和管理措施,逐步完善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切实地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才安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施工安全论文:水利施工安全隐患与解决路径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出台了很多的法律等,这就有助于我们形成关于安全生产等的法律框架结构。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其中存在很大的弊端,就是制度与其他相关法规之间的衔接工作还需要进步的完善才行。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的水利事业的从业人员很多都是来自农村,由于他们生活的农村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与城市的文化背景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知识结构以及生活方式还有四位以及习惯等等方面目前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要求等,很多人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没有很好的安全意识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目前的场地中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地貌条件不好、场地的高差现象明显、没有很好的排水设施、不能合理有效的放置材料等、交通条件不好;不能做好封闭管理工作,没有很好的防火意识以及相关的灭火工具配置不当等;没有落实好标牌工作。不能合理安置安全指引标志,过分的强调形式,不能注重内容。如人工挖孔桩工程极易造成坍塌、脚手架等受材质影响可靠性低,井字架、龙门架等易坍塌、施工机械安全保险装置落后容易造成机械伤害和高处坠落事故等。很多人可能片面的认为安全资料在安全生产中不是最主要的因素,但是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我们的安管工作的质量,相关的各级部门要掌握生产状况时多是采用此途径进行。工作中要认真的做好资料管理工作,这样对于安全生产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当前的各种资料中存在很多的虚假信息,只是进行简单的整理复印工作,很多时候没有主管方的核实签字。我们在进行检查时经常会发现过于形式化的字眼儿。很多时候还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等的混乱模式。 我们在工作中要树立预防为主相关的思想意识作为工作的指导方针,把做好安管工作当成是目的,工作时既要注重生产,同时也要注意安管,要做好防患于未然的工作。 1以人为本,关爱生命 这个行业的安全施工关系到的不仅仅是效益问题,还会关系到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生活问题。因此这就在无形之中,要求我们的各个参与方要统一意识,团结合作,将安全放到工作的重心上去进行。要不断的调高安管意识,提高参与人员的自觉性以及责任意识等方面。要做好领导工作,合理的分工指导,加强管理,以此来确保生命安全。 2不断的提高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意识 在具体的工作中,只有参与人员的安全思想较高,那么才能最大可能的保证他们的施工行为的安全。因此我们要不断的进行各方面各层次的安全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从业者的思想觉悟。争取确保每位员工都能懂安全,懂技能。在进场之前,我们可以开展有效地检查工作,查看他们的安全思想以及安全法规等的了解程度,如果合格了,才可以允许他们进厂工作。对于特殊的岗位要检查他们的上岗证书是否齐全,如果齐全就可进场。还要定期的给架子工等进行相应的体检工作,如果施工中出现指挥不正确的行为,我们要加以处置。对于不按规定施工的员工进行停工处理,并依据情节严重度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3明确各项经费 在工程招投标中,单列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它应该是独立在我们的招标投标工作之外的,要设立单独的账户,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来确定不同时期的资金用度问题,要保证资金使用合理,避免出现违规使用情况。 4强化监管工作 目前我国现行的各项制度已经是比较的合理完善的了,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和他相配套的体系并不合理,国家监督及执法人员应检查和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如果发现制度不完善的,体系不合理的的企业,要勒令他们进行停业整改,尽力的把我们的安全工作做好,以此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 5同时代共进步 我们应该依据先进的高科技,不断的完善我们的信息网建设工作。施工安全信息资源是施工安全的重要生产力。如果发现有单位工作不合理,要进行相应的记录以及信息公开工作,并在有关单位资质审查,市场准入、招投标资格审查、项目经理及其他相关资格人的资格审核等方面,依法进行行政处罚,确保规范行为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都离不开我们的水利项目做必要的支撑。水利是一项很长远的工作内容,因此和他相关的安管工作就成了这个行业工作的关键以及重点。我们要如何做好安管工作呢?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作为工作理念,认真贯彻以人文本的工作方针,要做到实事求是,切实的做好预防工作,一旦发现问题要积极地分析调查,尽快的解决,我们要不断的加强管理,提高我们的管理高度,以此来确保我们的水利项目取得长远有效的发展。(本文作者:尹延东 单位:黑龙江省水利五处) 施工安全论文:论施工安全管理 摘要:近年来安全事故接连不断的发生,本文主要阐述了安全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以及安全教育与培训,尤其是对危险源的识别,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是一项事前控制,准确及时地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和有效的控制,对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安全管理 危险源 规章制度 “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内容。安全工作的成败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良好的安全环境,可以给企业带来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国家和集体财产免遭损失,职工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否则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从水上的轮船触礁事故到陆地的重大交通事故;从瓦斯爆炸的现场到地下的透水事故;从脚手架倒塌到塔机失稳事故;从高空坠落到触电事故的发生;从地下工程的塌方到地面的山体滑坡等等,一件一件触目惊心的现实已经给世人敲响警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安全工作,再不能让生命付出代价,再不能让财产遭受损失。安全工作不是单一的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它是一项社会化工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只有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高度重视起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安全意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扎实的工作才能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安全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 安全组织机构在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中是一项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组织机构的设置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也就是说企业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安全工作重大问题的组织研究和决策。机构第二内容就是主要安全的负责人负责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机构的第三个内容是企业安全职能部门,施工企业的性质决定必须设立安全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管理监督和落实。安全组织机构的设置应体现高效精干,既有较强的责任心又有一定的吃苦精神;既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法律意识又有丰富的现场实际经验;既有一定的组织分析能力又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也就是说安全机构不能是框架,不能是迫于形式要求的一个设置机构。组织机构要对国家法律、法规知识了解掌握;并贯穿到基层中去;负责修订和不断完善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负责组织学习、培训企业在职人员安全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负责监督、检查、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执行情况;负责查处企业安全生产中违章、违规行为;负责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及相应处理。在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同时,层层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制要浑入到单位、部门和岗位。 安全规章制度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实现制度化管理是一项重要课题,安全制度的制定依据要符合安全法律和行业规定,制度的内容齐全、针对性强,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应该体现更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反映企业性质面向生产一线贴近职工生活,让职工体会并理解透彻。一部合理、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有利于规范企业和企业职工行为,有利于指导企业生产一线安全生产的实施,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最终实现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生存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安全教育与培训 职工的安全教育在施工企业中应该是一堂必修课,而且应该具有计划性、长期性和系统性,安全教育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纳入职工统一教育、培训计划,由安全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和组织实施,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生产知识,有效地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安全教育培训要适时、适地内容合理方式多样,形成制度,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谨讲求实效。 1、进厂教育 对于新入厂的职工和调换工种的职工应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准上岗。一般企业对于进场的职工实行三级安全教育,它也是新职工接受的首次安全生产方面的教育。企业对新职工进行初步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劳动保护意识和任务的教育;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规程和安全知识的教育;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二级单位对新分配来的职工进行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技术操作一般规定;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法律和文明施工要求;工程的基本情况现场环境、施工特点、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班组对新分配来的职工进行工作前的安全教育包括:从事施工必要的安全知识、机具设备及安全防护设施的性能和作用教育;本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班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基本要求和劳动纪律;本工种容易发生事故环节、部位及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要求。 2、特种及特定的安全教育 特种作业人员,除按一般性安全教育外,还要按照《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划》的有关规定,按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规定进行特种专业培训、资格考核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后方可上岗。再就对季节性变化、工作对象改变、工种变换、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使用以及发现事故隐患或事故后,应进行特定的适时地安全教育。 3、经常性安全教育 企业在做好新职工入厂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和各级领导干部、安全管理干部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同时,还必须把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贯穿于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并根据接受教育的对象和不同特点,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方法进行安全生产教育。经常性安全教育反应安全教育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长期性,有利于加强企业领导干部的安全理念,有利于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更加具体地反映出安全生产不是一招一式、一朝一夕而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社会化公益性工程。施工现场的班前安全活动会就是经常性教育的一个缩影,长期有效地班前活动更面向一线、贴近生活,具体地指出了职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该怎样做,注意那些不安全因素,怎样消除那些不安全隐患从而保证安全生产,提高施工效率。 4、安全培训 培训是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培训分为理论知识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规定、新法规也不断的在施工活动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因此就要组织职工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通过培训让其了解掌握新知识的内涵,更好的运用到工作中去,通过培训让职工熟悉掌握新工艺、新设备的基本施工程序和基本操作要点。同样对一些新转岗的职工和脱岗时间长的职工也应该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工作,以便在正式上岗之前熟悉掌握本岗位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注意事项。 三、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 全面做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准确及时地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和有效的控制。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是一项事前控制,安全生产只有事前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危险源的确定一般考虑因素有:一是容易发生重大人身、设备、爆破、洪水、塌方、高边坡、滑坡危害等;二是作业环境不良,事故发生率高;三是具有一定的事故频率和严重度、作业密度高和潜在危险性大。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常见的危险源有:施工生产用电、民用爆破器材管理与使用、特种设备作业现场、地下涌水、有毒有害气体、高空作业、滑坡、塌方危险地质段、重点防火防盗区域等。对危险源的识别和确定要准确才能有效地制定针对危险所采取的相应的技术措施和防护方法。危险源一经确定,就必须纳入控制管理范围及时传达到施工作业区的每位工作人员,并设置危险源安全标志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危险源区域内的安全警示标志,现场指挥人员和施工人员要高度重视本区域安全动态,危险源若发生变化,尤其是升级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人身和机械设备的安全。危险源的撤离和消号必须在确定无安全隐患时才能实施。 四、安全生产的检查与奖罚 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是工作的一般程序,安全生产也不例外,在安全生产布置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检查计划。检查形式是多样的,施工企业安全检查一般分为常规性安全检查、特殊性安全大检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施工场区生产环境复杂,工作面多、工序繁杂、施工机械的性能和施工人员的技术等级、文化素质穿插不齐,因此施工活动场所内常规性安全检查成为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环节,常规性同时也反映了长期性,安全作业人员对那些带有安全隐患的工作场所长期地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特殊性安全大检查是在某一特定时段和区域进行参加人员层次多、检查范围广,有时带有针对性。定期检查是施工企业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制定的一项检查制度,有固定的时间属于例行检查范畴。不定期的检查虽不是制度化的检查,但它的意义非同一般,不定期检查带有突击性检查的性质,也就是说在没有预先通知和施工现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所接受的安全检查,它更有实际性这样反映的安全问题更真实更客观,解决处理的安全问题更有效,做为施工企业尤其是施工现场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检查和指导,目的在于扎扎实实的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安全生产同时建立奖罚机制和企业制定的其他奖罚制度一样,目的在于奖勤罚赖、奖优罚劣。企业的安全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关系到企业生存的大事。安全工作做不好,企业遭受损失、职工生命受到威胁,所以对哪些管理混乱、无视安全生产、违规指挥、违规操作、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的单位和个人按制度和规定给予处理。后果严重的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程序予以严罚。同时对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方针、政策、法规规定;在改善劳动条件及防止工伤事故和职工危害做出显著成绩;消除事故隐患、避免重大事故发生;发生事故积极抢救并采取措施能防止事故扩大;以及提出重要建议,有科研成果成绩显著的按相关规定给予奖励。使安全生产工作走向正规化、制度化管理。 安全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系统科学,安全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的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因此是一种动态的管理。安全管理的水平高低与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关系到国家和集体财产以及职工生命的安全。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加强管理不断创新,最终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宏伟目标。 施工安全论文:大模板施工安全事故的分析与对策 关键字:受力构件,外挂三角架,外伸悬臂 大模板施工安全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施工中模板堆放、吊装、支设、拆除及运输保管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1大模板施工中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部位及原因分析 1.1大模板吊环 大模板吊环是重要的受力构件,其构造形式因模板的形式也不尽相同:组拼式大模板使用组装式吊环,整体式大模板的吊环直接焊在模板上。但无论何种吊环,设计时均应按吊环受力状况进行强度设计,并留有足够的安全储备。吊环的位置、数量、安装方法或焊接长度等均须满足设计要求。 施工过程中吊环易发安全事故,主要表现在其发生强度破坏致使大模板高空坠落。原因主要有吊环材质不符合国家标准;整体式模板的吊环焊缝长度不够或焊接质量低劣;组装式吊环在使用过程中紧固螺丝松动、脱落等。 1.2大模板斜支撑的地脚螺栓 大模板斜支撑的主要作用是在模板支拆过程中调节模板的倾斜角度,使大模板堆放相对稳定。由于斜支撑的地脚螺栓在支撑模板重量、调节倾角中反复使用,因而是比较重要且易忽视的安全部位。 斜支撑的地脚螺栓使用过程中易引发的安全事故表现在模板的倾覆上。主要原因是施工过程中大模板经多次起吊和落地,由于未能轻吊轻放,地脚螺栓中的螺母在多次反复冲击下焊缝开裂。堆放过程中受外界荷载干扰,螺母脱落致使大模板倾覆。 1.3大模板外墙用外挂三角架 外挂三角架是大模板工艺的配套技术和产品。近30年来尚未发生过重大伤亡事故,但工程中的险情时有存在,主要表现在外挂架挂钩的弯曲变形和安装外挂架时混凝土强度偏低两方面,其原因如下: (1)外挂架提升安装时,挂钩外伸悬臂过大,安装时挂架在冲击作用下挂钩发生弯曲变形; (2)挂钩原材料不合格; (3)挂钩设计计算偏小; (4)冬期施工中,混凝土强度增长慢,外挂架提升过早。 1.4整体提升电梯井筒模的底模 整体提升的电梯井筒模在高层建筑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底模是其生根之所在,钢爬梁给底模提供支座。施工中底模由塔吊提升,除供筒模支模外,也为钢筋绑扎提供了操作平台。底模的钢爬梁安放平稳、提升灵活是顺利施工的前提,也是保证施工安全的重要环节。施工中曾因底模倾覆发生过重大伤亡事故。其原因有二:(1)考虑安装的方便,底模设计时预留了一定尺寸的安装间隙,底模就位后支筒模时,撬动筒模使底模产生水平位移,支座搭接面积不够混凝土破坏而坠落(冬期施工中尤应注意);(2)由于建筑垃圾等污染使钢爬梁端头的平台脚不能及时归位,或因平衡自重偏小,不能呈水平状态进入预留洞,导致底座坠落。 1.5大模板堆放 未合理堆放大模板,造成大模板堆放失稳或倾覆。 2预防大枝板车故的对策 2.1大模板吊环 大模板吊环是受力构件,补偿刚度、保证强度是确保安全的必要条件。根据对吊环易发生事故的原因分析,北京市利建模板公司在设计大模板吊环时,对组拼式大模板采用组装式吊环,以对称骑缝和平面外补偿刚度(图1);对整体式大模板的吊环以保证足够焊接长度、双面满焊、焊缝饱满(图2)为安全原则。大模板吊环保证有足够的安全系数。吊环的位置、数量、安装方法和焊接、包括组装式吊环的连接螺栓型号及双螺母紧固,均应满足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吊环,若发现螺母松动或被吊环碰撞而损坏时应立即紧固或更换。 2.2大模板斜支撑的地脚螺栓和模板堆放 (1)有斜支撑的大模板应该面对面堆放,自稳角为75度~80度;无斜支撑的大模板应在现场搭设脚手架,只要模板不在墙上,就应该直接放大架子内,不得靠在其他模板或构件上,以免下脚滑移倾倒。 (2)拆除后的大模板,不得堆放在施工层上。 (3)模板拆装区周围应设置栏杆,并挂有明显标志牌,禁止非作业人员入内。 (4)高处作业时大模板安装应有缆绳,风力过大时应停止施工。 (5)大模板在使用过程中斜支撑的地脚螺栓最容易受损伤,因而在设计时增加双面护板,延长焊缝;使用时尽量避免着地时冲撞地脚螺栓。 2.3大模板外墙用外挂三角架 (1)外挂架挂钩是主要受力构件,其材质须符合国家标准,并附有材质证明。 (2)经常检查挂钩是否有因不正确操作而弯曲或变形。 (3)大模板起落时,应注意平稳,模板就位时应避免冲撞外挂架,模板提升时应注意不要剐碰安全网。 (4)施工时外挂架上只允许放置操作工具,不允许堆放施工材料;支拆外墙模时应避免多名操作人员集中在一处。任何情况下外挂架的堆放荷载都应小于120千克/平方米。 (5)外墙洞口处应按设计要求附着,防止在风载作用下外挂架摆动和内倾。 (6)外挂架安装时,墙体混凝土强度不得小于7.5MPa。 2.4整体提升电梯井筒的底座 (1)提升底模时,须严格检查底模与井筒壁四周的间隙(25mm),底模就位后,须按施工图在底模四周用木楔顶紧,防止小范围的水平位移。 (2)经常检查底模平台脚的清洁程度与灵活性,避免底模重心失稳。 (3)在电梯井筒模板和底模提升时,混凝土强度须达l0MPa以上。 施工安全论文:现场施工安全防护管理规则 摘要: 现场施工安全防护管理规则 关键词: 安全 管理 1.安全防护管理 除了要建立健全现场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广泛进行安全意识及纪律的教育外,要针对建筑施工的特点,加强安全技术管理工作。 (1)深基础及大孔径桩、扩底桩的安全防护: 1)挖土深度超过1.5m时,应根据土质情况按规定放坡或加设支撑。开挖深度超过2m时,必须在边沿设立两道护身栏,夜间加设红色灯标志。 2)槽、坑、沟边1m.以内不得堆土、堆料和放置机具。槽、坑、沟边与建(构)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1.5m,特殊情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并报上级安全、技术部门审批后方可施工。 3)挖土时,如发现边坡裂缝或连续滚落土粒时,施工人员应立即撤离操作地点,井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4)已挖完或部分挖完的槽、坑,在雨后、解冻或复工前,应仔细观察土壤情况,如发现有裂缝、鼓包、滑动等现象,应及时排除险情后方能施工。 5)必须在雨期施工的深基础,应在距坑边1m远处挖排水沟或筑挡水堤,防止雨水灌入。坑底四周应设集水坑和引水沟,以便用抽水机将积水抽出。当基坑底部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基坑开挖应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措施。 6)深基开挖应尽量不放坡。当采取挡土桩、地下连续墙时,应进行设计计算。当超过—定深度,应根据土质情况,采取拉桩、支撑或锚杆支护等措施。 7)人工挖大直径孔桩,要防止土块下坠及孔下窒息。可先挖至1.5m处安放钢套筒,筒外缘填土夯实或做混凝土护壁。然后由上向下逐层挖土,每层不超过900mm,支钢模,浇筑混凝土护壁。当挖到3~5m深时,孔内应放置钢网板,并配置小型电动抽风机。在洞内操作时娶经常通风。 8)大直径钻孔扩底桩采用人工扩孔时,为了防止孔壁塌方,在机械成孔后要及时放安全钢筋笼。在人工下孔前,应先用气泵向孔下输气或用提土桶在孔内上下提放,使孔内空气流通,换出有害气体。必要时可先用小动物或仪器放人孔内做试验,如无反应,人才可下孔作业。下孔操作人员应戴安全帽、系安全绳并备有联系信号,以防一旦发生问题立即能联系,将人提出孔外。 9)各种灌注桩在成孔后,浇筑混凝土前,必须保护好洞口,并加盖或设护栏,防止有人坠入孔内。 (2)脚手架等使用安全防护: 1)使用的脚手架及搭设方案须经设计计算,并经技术负责人审批后方可搭设。—般结构脚手架立杆间距不得大于1.5m,大横杆间距不得大于1.2m,小横杆间距不得大于lm.一般装修脚手架立杆间距不得大于1.5m,大横杆间距不得大于1.8m,小横杆间距不得大于1.5m. 2)采用支撑于地面上的外脚手时,必须以15~18m高度为一段,采取挑、撑、吊等方法,分段将荷载分卸到建筑物上,同时每层应与建筑物拉接,拉接点垂直距离不得大于4m,水平距离不得大于4.5m.拉接所用材料的强度不得低于双股8号铅丝,应以钢管为主。 3)脚手架使用的钢管,其外径、壁厚应符合设计或有关要求。并无严重锈蚀、弯曲、压扁或裂纹。杆件连接必须使用合格的扣件,不得使用铅丝或其它材料绑扎。 4)脚手架必须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和不变形。外脚手架,纵向必须设置十字盖,十字盖宽度不得超过7根立杆,与水平夹角应为45.~60…… 5)结构用的里、外脚手架,使用荷载不得超过2.6kN/m2;装修用的里、外脚手架,使用荷载不得超过2kN/m2. 6)脚手架的操作面必须满铺脚手板,高墙面不得大于20cm,不得有空隙和探头板、飞跳板。脚手板下层兜设水平网。操作面外侧应设两道护身栏杆和一道挡脚板或设一道护身栏杆,立挂安全网,下口要封严,防护高度应为1.2m. 7)外脚手架外侧边缘与架空电气线路的边线之间,应按有关规范要求,保持一定的安全操作距离。特殊情况,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8)插口、吊篮、桥式脚手架及外挂架等工具式脚手架,应按有关规定支搭使用:脚手架板必须坚实并固定铺严。脚手架与建筑物应拉接牢固,并立挂安全网,安全网下口应兜过脚手板下方后封严。外挂架必须用有防脱钩装置的穿墙螺栓,里侧加垫板并用双螺母紧固桥式架必须有灵敏、有效的防脱钩自锁装置,其立柱必须随层拉接牢固,拉接点垂直距离不得超过4m. 9)插口架别杠应用10cm×10cm木方,别杠每端应长于所别实墙体20cm,其上端的钢管应用双扣件锁牢,在别杠未别好或松动时,严禁上人。吊篮靠建筑物一侧应设1.2m高护身栏杆,使用时应与建筑物拉牢。 10)工具式脚手架升降时,必须用保险绳随升降调整。吊篮保险绳应兜底使用。操作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吊钩必须有防脱钩装置。 11)桥式脚手架只适用外装修和结构外防护,且高度在20m以下的建筑,桥架的跨度不得大于12m.外装修使用时,应保证施工活荷载不超过1.2kN/m2;外防护使用时,应保证防护高度超出操作面1.2m,超出部分应绑护身栏杆和立挂安全网。 12)井字架支搭必须符合有关规定要求,高度在10~15m应设一组缆风绳,每增高10m加设一组,每组四根。临近建筑物或脚手架一侧应采取拉接措施。缆风绳应用直径不小于12.5mm的钢丝绳,并按规定埋设地锚,严禁绑捆在树木、电线杆等物体上,严禁用别杠调节其长度。 井字架首层进料口一侧应搭设长度不小于2m的防护棚,另外三个侧面应封闭。每层卸料平台应有防护门,两侧应设护身栏杆和挡脚板。 井字架吊笼出人口应有安全门,两侧应有安全防护设施。吊笼定位托杠必须采用定型装置,吊笼运行中不准乘人。 井字架导向滑轮必须单独设置牢固地锚,不得捆绑在脚手架上。导向滑轮至卷扬机的钢丝绳,凡经通道处应于遮护。 井字架天轮与最高—层上料平台的垂直距离应不小于6m,并须设置超高限位装置,使吊笼上升最高位置与天轮间垂直距离不小于2m. {3)高处作业安全防护: 1)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经医生体检合格,凡患有不适宜从事高处作业疾病的人员,一律禁止从事高处作业。 2)高处作业区域必须划出禁区,并设置围栏,禁止行人、闲人通行闯入。建筑物的出入口,应搭设长3~6m、宽度大于通道两侧各lm的防护棚,棚顶应满铺小于5cm厚的脚手板。临近施工区域,对人或物构成威胁的地方,亦应支搭防护棚。 3)无脚手架或采用单排外脚手架和工具式脚手架施工的高层建筑,首层四周必须支设固定6m宽双层水平安全网,并每隔四层固定一道3m宽的水平安全网。水平安全网接口处必连接严密,与建筑物间隙不大于10cm,并且其外沿明显高于内沿。无法支搭水平安全网时,必须逐层立封安全网。水平安全网直到确无高处作业时方可拆除。 4)高处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路线行走,禁止在没有防护设施的情况下,沿高墙、脚手架、挑梁、支撑、起重臂。运行吊篮等处攀登或行走。 5)高处作业应有足够的照明设备和避雷设施。 6)高处作业所需的料具、设备等,必须根据施工进度随用随运,禁止超负荷。楼层垃圾应集中堆放,及时清理,倾倒时应有防护设施并设专门区域,由专人看管。楼梯踏步、休息平台、阳台等悬挑结构处,不得堆放料具和杂物。 7)六级以上大风、大雨、大雪、浓雾,禁止从事露天高处作业。 8)高处作业的料具应堆放平稳,工具应随时放八工具袋内,严禁乱堆乱放和从高处抛掷材料、工具、物件。 9)楼层安全防护: ①1.5m×1.5m以下孔洞,应预埋通长钢筋网或加固定盖板。1.5m×1.5m以上孔洞,四周应设两道护身栏杆,其间支挂水平安全网。 ②电梯井口应设高度不低于1.2m的金属防护门。电梯井内首层和以上每隔四层应设—道安全网,安全网宜封闭严密。未经批准,电梯井内不得作垂直运输或垃圾通道。 ③楼梯踏步及休息平台处,必须设两道牢固护身杆或用安全网立挂防护。回转式楼梯应支设首层水平安全网,并每隔四层增设一道。 ④阳台栏板应随层安装。不能随层安装时,应设两道防护栏杆或立挂安全网封闭。 (4)临时用电安全防护: 1)临时用电应按有关规定编好施工组织设汁,并建立对现场线路、设施定期检查制度。 2)配电线路必须按有关规定架设整齐,架空线应采用绝缘导线,不得采用塑胶软线,不得成束架空敷设或沿地明敷设。 3)室内、外线路均应与施工机具、车辆及行人保持最小安全距离,否则应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 4)配电系统必须采取分级配电,各类配电箱、开关箱的安装和内部设置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开关电器应标明用途。 各类配电箱、开关箱外观应完整、牢固、防雨、防尘,箱体应外涂安全色标,统一编号。停止使用的配电箱应切断电源,箱门上锁。 5)独立的配电系统应按有关标准规定采用三相五线制的接零保护系统;非独立系统可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接零或接地保护。各种电气设备和电力施工机具的金属外壳、金属支架和底座,必须按规定采取可靠的接零或接地保护。 在采用接零或接地保护的同时,应设两级漏电保护装置,实行分级保护,形成完整的保护系统。 各种高大设施必须按规定装设避雷装置。 6)手持电动工具的电源线、插头和插座应完好。屯源线不得任意接长和调换。工具的外绝缘应完好无损,维修、保管应由专人负责。 7)采用220V电源照明时,应按规定布线和装设灯具,并在电源一侧加装污电保护器。特殊场所必须按国家标准规定使用安全电压照明器。 使用行灯照明,其电源电压不应超过36V,灯体与手柄应坚固,绝缘良好。电源线应用橡套电缆线,不得使用塑胶线。行灯变压器应有防潮、防雨水设施。 8)电焊机应单独设开关,外壳应做接零或接地保护。——次线长度应小于5m,二次线长度应小于30m,两侧接线应压接牢固,并安装可靠防护罩。焊把线应双线到位,不得借用金属管道、脚手架、轨道及结构钢筋回路地线。焊把线应无破损,绝缘良好。电焊机设置地点应防潮、防雨、防砸。 (5)施工机具安全防护: 1)塔式起重机的路基和轨道铺设及其安装,应符合国家标准及原厂使用规定,在办理验收手续后方可使用。 2)塔式起重机的安全装置(四限位、两保险)必须齐全、灵敏、可靠。 3)施工电梯的地基、安装和使用应符合原厂使用规定,在办理验收手续后方可使用。其安全装置必须齐全、灵敏可靠。 4)卷扬机、搅拌机应搭设防砸、防雨操作棚。卷扬机机身固定应设地锚,传动部分必须安装防护罩,导向滑轮不得用开口拉板式滑轮。搅拌机使用前应固定,不得用轮胎代替支撑。启动装置、离合器、制动器、保险链、防护罩应齐全完好,使用安全可靠。 停用或停电时,应切断电源。卷扬机吊笼应降至地面,搅拌机料斗应升起并挂好保险链。 5)机动翻斗车行驶时速不超过5km,行车中严禁带人。 6)蛙式打夯机必须两人操作。操作人员应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胶鞋。操作手柄应有绝缘措施。停用或停电时应切断电源。 7)乙炔发生器必须使用金属防爆膜,严禁用胶皮薄膜代替。回火防止器应保持一定水量,氧气瓶不得曝晒、倒置、平使,禁上沾油。氧气和乙炔瓶(罐)工作间距不小于5m,两瓶同焊炬间的距离不得小于l0cm.严禁使用浮桶式乙炔发生器。 8)圆锯、平面刨(手压刨)各种安全防护装置应齐全。凡长度小于50cra,厚度大于锯盘半径的木料,严禁使用圆锯裁割:砂轮机应使用单向开关,并应装设不小于180.的防护罩和牢固的工件托架,严禁使用不圆、有裂纹、磨损剩余部分不足25mm的砂轮。 9)钢丝绳使用应石是够的安全储备,凡表面磨损、腐蚀、断丝超过标准、有死弯、断股、油芯外露的不得使用;吊钩应有防止脱钩保险装置;卡环在使用时,应使销轴和环底受力。 10)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设备的使用,在制定操作规程的同时,必须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2.消防保卫管理 (1)施工现场必须遵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确定党领导负责保卫工作。有总、分包单位的施工现场,实行总承包单位负责的保卫工作制度,各分包单位应接受总包单位的统—领导和监督检查。 (2)现场要建立门卫、巡逻护场制度。护场守卫人员要佩带执勤标志。重要工程、重点工程要实行凭证出入制度。 (3)料场、库房的设置应符合治安消防要求,并配有必要的防范设施。易燃易爆、贵重、剧毒、放射性等物品,要设专库专管,严格执行领用、回收制度。 (4)施工现场必须设置宽度不小于3.5m的消防车道。消防车道不能环行时,应在适当地点修建回转车道。 (5)现场要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做到布局合理,并经常注意维修、保养。 (6)现场进水干管直径不小于l00mm.消火栓处昼夜要有明显标志,配备足够的水龙带,在周围3m内干;替存改任何物品。 (7)消防设施要能保证建筑物最高点的灭火需要。高压水泵及高层消火栓要随结构施工同时设置。临时消火栓要有防寒防冻保温措施。 (8)严格执行用火申报审批制度,凡是电气焊及用明火处,要有灭火措施及设备,周围无易燃物。并有专人看管。 (9)在施工程内不准作库房使用,进入工程的可燃材料,应按工程计划限量进入,并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 (10)冬施保温材料,不得采用可燃保温材料。 施工现场各项管理工作,应采取专职人员检查与群众性检查结合,平时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施工高峰阶段和冬、雨期阶段要组织专项检查。 检查的重点应围绕高处作业、电气线路、机械动力等方面进行,防止发生高处坠落、触电、机械曲人等事故。另外,应针对施工特点,如深基、高空吊装、架子平台、防火、防塌、防爆、防毒等进行专业检查。 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要限期改正。 施工安全论文:浅谈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 论文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技术;防护对策 论文摘要:我们在对建筑施工生产全过程中应认真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指导方针,将施工安全管理及安全教育对策作为手段,将施工安全技术与安全防护对策作为支撑,互为补充,综合治理,建设好建筑施工安全系统工程,以实现施工安全生产的目标。 一、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概述 (一)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的定义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就是以研究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保证要求为核心,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指导,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探索施工安全的内在规律性,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和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预测,从而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安全保证措施,以预防和控制安全意外事故的发生及减少其危害的技术和防护对策。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贯穿工程施工的始终,对施工中人员和财产的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及保证。 (二)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的意义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是提高施工安全水平和构建文明施工场地的重要保证之一,对于预防及减少施工现场伤亡事故,确保职工的安全与健康,实现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起着重要作用。 ①有利于实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目标,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增强建筑企业竞争力 ②有利于提高工人安全施工的技能水平,丰富劳动力市场,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步伐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基本措施 为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施工安全目标的实现,建筑企业应针对施工全过程中各种特定工程项目的不安全因素和施工安全保证要求,相应采取消除隐患以及警示、限控、保险、保护、排险和救助等安全技术与防护基本措施,同时它也是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的重要内容。 (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教育培训体系,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依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施工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负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费用的有效使用。施工单位应当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对安全生产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发现安全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向项目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报告;对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的,应当立即制止。 (二)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组织施工安全作业。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建筑工程前期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指导全局、统筹规划建筑工程施工活动全过程的组织、技术、经济文件,是施工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保证各项建设项目顺利地连续施工并从而多、快、好、省的完成施工安全生产任务的前提。 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对于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土方开挖工程、模板工程、起重吊装工程、脚手架工程、拆除、爆破工程及其他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附具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实施,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 合理组织施工作业,做好施工平面布置。施工现场要合理组织施工作业面,避免出现相互干扰;合理组织作业人员,合理编制作业面的工种、技术等级;合理安排作业流水线,避免危险交叉作业等。做到既安全文明,又合理使用平面和空间。 (三)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做好季节性施工准备工作。 建设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应当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作出详细说明,并由双方签字确认。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入口处、施工起重机械、临时用电设施、脚手架、出入通道口、楼梯口、电梯井口、孔洞口、桥梁口、隧道口、基坑边沿、爆破物及有害危险气体和液体存放处等危险部位,设置明显的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警示标志。 同时,施工单位应当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和周围环境及季节、气候的变化,在施工现场采取相应的安全施工措施。施工现场暂时停止施工的,施工单位应当做好现场防护。 (四)经常进行预防性试验,对机械设备做好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检修,确保设备性能符合安全标准要求。 预防性试验就是对现场使用的设备、工具、材料、用品等,在使用前或使用中定期进行机械强度或绝缘性能等特征的试验,避免“带病”运行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如混凝土强度试验、电气设备与用具的绝缘试验、钢筋的拉断试验等。 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由于长期磨损或意外损伤,可造成设备事故,甚至使周围职工受到人身伤害。要对机械设备做好经常性的保养和有计划地检修,使其保持在安全运行使用状态,从而确保使用操纵人员的人身安全。 施工单位采购、租赁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应当具有生产(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并在进入施工现场前进行查验。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必须由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建立相应的资料档案,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报废。 (五)施工现场临时搭建的建筑物应当符合安全使用要求,对因建设工程施工可能造成损害的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应当采取专项防护措施。 施工单位应当将施工现场的办公、生活区与作业区分开设置,并保持安全距离;办公、生活区的选址应当符合安全性要求。职工的膳食、饮水、休息场所等应当符合卫生标准;施工单位不得在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内设置员工集体宿舍;施工现场使用的装配式活动房屋应当具有产品合格证。 施工单位应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施工现场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振动和施工照明对人和环境的危害和污染。在市区内的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应对施工现场实行封闭围挡。 (六)及时发放和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作业人员应当遵守安全施工的强制性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等。 施工单位应当向作业人员提供安全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服装,并书面告知危险岗位的操作规程和违章操作的危害。施工单位应当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其教育培训情况记入个人工作档案。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人员进入新的岗位或者新的施工现场前,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未经教育培训或者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在施工中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作业人员有权立即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后撤离危险区域。施工单位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时,应当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三、安全管理和文明施工措施 实践证明,安全须得文明,文明导致安全。安全与文明密不可分,共处于一体,组成了安全文明的共同体;创建安全文明工地与推行安全文明施工技术也密不可分,组成了安全文明施工的共同体。现在许多施工企业都已认识到,必须把创建文明工地,推行文明施工和文明作业作为确保施工生产安全,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必保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一)安全文明施工技术(作业)体系 创建文明工地、推行文明施工和文明作业,不仅是管理性很强的工作,而且也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安全与文明密不可分,共处于一体,组成了安全文明的共同体;创建安全文明工地与推行安全文明施工技术也密不可分,组成了安全文明施工的共同体。 安全管理和文明施工的任务是缔造施工生产的安全文明状态和规范施工生产作业的安全文明行为。施工生产的安全文明状态包括创造安全文明施工场所和采用安全文明施工的工艺和技术两个大的方面,而施工生产的安全文明行为即进行安全文明作业和操作。这三个大的方面的技术及其分支就构成了安全文明施工技术(作业)体系。 (二)施工安全防护和文明施工措施 施工现场的管理和文明施工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是相辅相成的,施工安全生产不但要保证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加强现场管理,保证施工井然有序,改变过去脏乱差的面貌,对提高投资效益和保证工程质量也有深远的意义。 施工安全论文:搞好钻探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和体会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 规章制度 落实 论文摘要:介绍河北省地勘局第四地质大队近年来钻探生产安全管理经验:以人为本、健全规章制度,抓好落实。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以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地质工作的投人以及地质勘探市场的日益发展,我单位地质找矿工作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今地质找矿工作如火如茶,钻探工作量由以前每年的2^-3km, 2007年增至3余万米,3年内钻探工作量增加近10倍。众所周知,钻探施工属高危行业,风险大、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多,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大。由于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工作常抓不懈,确保钻探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单位的主要做法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不断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且重点在制度的落实上下大力气、真抓实干。 1以人为本,更新观念 人力资源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的幸福和安康,如果人人能够安居乐业,就会促进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世间万物,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应该倍加珍惜。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人是第一要素,影响安全的其它要素也大都与人息息相关。人除了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外,还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去影响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主观愿望和工作需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应当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努力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工作中,在对待职工的态度要从传统的“经济人”假设向“社会人”假设转变,因为人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获益者,更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推动者,职工既是企业生产的劳动者,也是家庭的中坚力量,他们大都扮演着家庭、企业和社会的多重角色;工作中,对职工的关心和爱护,就是对企业和社会负责任。 具体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我单位不断加大投人,加强职工的安全思想教育和安全操作技术培训,通过思想教育,使职工逐步提高认识,转变自身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思想认识定位,由被动的接受管理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管理者,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因为广大职工的创造力是无穷的,职工的主动参与、群策群力,积极建言献策,密切配合,使我队的安全管理工作,形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一定成效。 2健全规章制度,及时修订和完善 安全工作能不能搞好制度是保证。国家现行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各项安全操作规程是国家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结晶,其中既包含许多人的聪明智慧,也有安全事故中血的教训,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几代人为之辛勤工作的成果,因此在对待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认识上,不能认为它仅仅是空洞的条文,而是为实现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的尖兵利器。安全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在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积极收集相关资料,深人生产一线搞好调查研究,认真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对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时进行修订。根据工作实际,详细制订了钻探生产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对每一道工序(尤其是影响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都加以规定,使制订的岗位责任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以便于日常管理和月度考核。因为安全生产中无小事,细小的环节,稍有疏忽往往就可能成为重大事故的催化剂和导火索。因此我们认为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制订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顾及一般,力争全面到位。 3抓好制度的落实 我们在安全管理实际工作中,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单位统一制定安全生产管理网络,自上而下,形成一级抓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单位与各基层单位主管领导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制订详细考核指标,完成的奖,完不成的罚。 (2)加强日常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指定具体负责人,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 (3)安全检查经常化、制度化。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日常巡查、周检查、月查,按上级要求,认真开展安全月活动。安全检点在于查细节,不能走过场。根据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要求和生产现场影响安全的有关因素,统一设计安全检查表,在现场检查中对照安全检查表的要求,逐一细查隐患和薄弱环节。在安全检查中,除了要注意物(环境、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也要密切观察人的生产行为,查找不安全行为,以便根据职工的现实表现,查其思想和安全意识。对物(环境、设备等)的不安全状态,制订隐患整改措施,安排专人负责,限定整改时间,要求将整改结果及时反馈,领导安排专人再进行检查验收,直至将安全隐患彻底消除。对于职工安全意识淡漠和操作不符合安全规程要求的问题,则要查找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通过不断加强教育和培训来解决。对于有的职工,则落实帮扶对象,形成一帮一的对子,帮助其尽快提高。我单位就聘请了一些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老同志做顾问,施工现场把好安全生产和技术关,帮助年轻人尽快成长,在实际工作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搞好机台、班组建设 (1)加强班组建设,班组是单位安全生产的细胞。选择思想素质高、技术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班组长。具体负责本班组的生产、安全管理工作,因为班长就工作在生产一线,他们所在的岗位都是影响安全生产的关键岗位,他们带领其他工人一起工作,工人的实际技术水平、工作态度他们最了解,因此班长的工作水平和责任心,往往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和影响一个班的安全生产工作,因此对于班组长要加强管理,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在工作上和思想上为他们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对他们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要大力予以表彰,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 (2)班前班后会形成制度,职工间及时互通情况,记录员做好各项记录,尤其是设备检修情况、运转情况,孔内情况、孔内事故处理结果等一定要详细记录,不能敷衍了事。班组职工间努力形成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工作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因为钻探工作中各工序都需要职工间密切配合来完成,如果大家配合失误就有可能造成事故。 (3)班组与班组之间也要加强沟通,认真进行交接班。因为钻探生产工作是一个连续循环的过程,一个班出现了事故,没有处理好,就会影响下一个班组的正常工作,上班为下班的作业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钻探施工就会进行的比较顺利。 (4)班组建设好了,机台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机长作为机台安全生产的主要负责人,负责机台安全生产的全面管理工作,根据地质设计要求和工作实际,认真制订钻探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施工进度,认真作好施工现场勘查和各项准备工作,适时组织召开机台工作会议,详细布置工作,将设备、工艺、工作量、钻孔地层情况等交代清楚,对安全操作规程和要求也要交代清楚,认真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对施工组织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及时加以修订。建塔、拆塔、孔事故处理等工作,机长都亲自参加,做好现场指挥协调和监护工作。事故处理不了的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请专家现场进行帮助指导。 5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绩 我单位在钻探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认真抓好机台班组建设,使安全生产工作有了扎实的基础,基础夯实了,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才能够逐步得到提高,为顺利完成钻探生产任务保驾护航。2007年在河北省承德市某铁矿区普查项目中,全部采用国产机具施工的ZK2402钻孔,于2007年4月15日开钻,至2007年7月18日终孔,历时93d,创造了单孔进尺1905. 92m的国产机具金刚石绳索取心钻探全国最新记录。该钻探工程于2008年1月被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领导、编辑及我国钻探工程界的业内专家、学者共同推选为2007年我国探矿工程十大新闻。该铁矿区普查项目于2007年底获得了河北省地勘局地质找矿成果局长特别奖。 6结论 我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与生产施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安全管理工作不断上新台阶,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力于领导的支持和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得力于安全管理者工作的认真和到位。我们认为:安全管理工作只要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就会得到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就能够为建设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2004年以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研究综述 [论文关键词] 人力 资源 管理 ;外包;综述 [论文摘要]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浪潮席卷全球,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研究日益成为管理创新研究的重点。文章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动因、外包的理论基础、外包的内容及方式、外包的风险及对策、外包的实施等方面对2004年以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研究加以综述,并据此对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研究进行展望。 自2003年8月 5. 人力 资源 管理 外包的实施 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实施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观点有:(1)有的学者 总结 了有效的人力资源外包过程通常包括的步骤:成立决策机构;进行 成本 效益分析;进行研究和规划;寻找可能的服务商;起草项目计划书要求;进行服务商分析和选择;协商签订一份完善的 合同 ;与人力资源职能人员及全体人员沟通;维护进行中的合作关系;监控服务商的工作绩效[26]。(2)有的学者认为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七个关键因素为正确判断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企业内部进行充分的沟通;细化所要外包的职能;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管理好与外包商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成本效益分析;监控和评价外包商的业绩[27]。(3)有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认为,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应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充分结合组织 发展战略 ,对组织自身进行分析,谨慎地制定是否进行外包的决策以及外包哪些管理环节,保留哪些管理事务;认真选择有实力,并能提供与组织发展需要服务匹配的外包服务商,明晰外包合同的有关条款,制定好监控体系和绩效考评体系;努力营造与外包服务商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并经常保持与外包服务商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建立相互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制定一套应付非常规事件的应急系统,以应对由于外包服务商或 市场 原因出现的不可监控的风险[28]。(4)有的学者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运作过程:成立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委员会;明确企业进行外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对企业自身条件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评估;选择外包服务商的方式;拟定周密的外包计划;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监控外包方案的实施过程;调整外包活动。同时,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层面的实施对策:必须与 企业战略 的抉择、策划和实施相关;必须与组织变革相关;必须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相关;必须考虑价值驱动功能;细化所要外包的职能;在企业内部进行充分的沟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人员的转型;人力资源管理经理要成功转变角色;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29]。(5)有的学者提出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六项策略:按照科学的流程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确定适宜外包的项目;甄选外包服务商;签订详细周密的外包合同;与外包商及内部员工进行有效沟通;外包服务过程管理及持续风险控制[30]。(6)也有学者主张中小企业应从以下四方面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正确判断企业的核心能力业务;在企业内部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机构并处理好与其的关系;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31]。(7)也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化学工程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应遵循的步骤和程序为:成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组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成本效益分析;依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战略性价值和独特性确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项目;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谈判、审查和签订外包合同[32]。 总之,学者们认为要成功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必须遵循成立决策机构,正确判断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进行研究和规划,寻找可能的服务商,起草项目计划书要求,进行服务商分析和选择,协商签订一份完善的合同,与人力资源职能人员及全体人员沟通,维护进行中的合作关系,监控服务商的工作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成果评估等基本程序,同时还要从企业层面和外包活动层面采取详细、周密的实施策略以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总的来说,2004年以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潜力凸现,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研究日益红火,但是,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研究特别是案例研究还不够深入,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实践的需要,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案例研究稀少,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缺少可资借鉴的鲜活经验,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2)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立法的研究严重滞后,规范外包业务的 经济 法 律、法规还不完善,特别是至今还没有规范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收费标准,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收费比较混乱,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健康发展;(3)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商的研究不够重视,缺乏对其服务内容、专业素质和培育等方面的规范研究,给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带来更大的风险;(4)缺少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信息系统方面的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信息化过程缺少强有力的理论 指导 ,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很难适应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因此,上述这些问题正是下一步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研究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高校后勤管理人力资源外包模式运用 【摘要】 文章分析了高校后勤管理中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意义,重点阐述了该模式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应用的要点,旨在更好地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 【关键词】 人力资源外包模式;高校;后勤管理;运用 一、高校后勤管理运用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突出后勤管理业务需要 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重要模式就是开展核心业务。因为高校后勤所服务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其承担的事务比较繁琐,导致花费较多的时间在繁琐的事物上,使其没有足够的时间规划人力资源的长远战略[1]。因此,高校后勤可以将事务性的工作转交于人力资源的外包机构,进而使其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整体规划,并集中性地开展核心的业务。 (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需要 第一,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可以依靠规模效应减少运营的成本,并应用优秀操作方案和体系为委托企业提供服务。第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以保证时间与准确率,避免非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增加工作时间而提高成本的现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的效率的目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不仅可以降低高校后勤自身的负担,而且还可以使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有效地提高效益。 (三)激发高校后期员工积极性 高校后勤需要对内部员工满意度方面予以一定的重视,进而有效地提升后勤服务的质量,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因为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在员工薪酬的分配与设计中存在不合理之处,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勤服务质量[2]。运用人力资源外包模式,能够实现员工薪酬与招聘的合理分配,并且有利于提高员工自身的专业技能,对员工满意度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高校后勤形成理想用人机制的前提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难点就是留住关键性人才,而人力资源外包企业具备专家团队,能够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制定出合理的方案,进而提高员工满意度,降低员工流失率。运用人力资源外包模式,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市场的完美对接,形成全新的用人机制,有利于推动高校后勤人事制度改革顺利开展。 二、高校后勤管理应用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要点分析 (一)充分考虑高校后勤战略目标,正确选择外包模式 应用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内部资源进行保护与培养,所以,在应用外包模式的时候需要明确高校后勤战略目标以及整体的规划,进而确定核心项目,必须在企业内部完成核心决策。适合采用外包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比较繁琐的事务型与作业型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但是坚决不允许将高校后勤战略目标与核心人物委托于外包企业。花费时间较多的常规人员配置与招聘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或者是薪酬计划中比较复杂的高级管理人员方案设计与工资的发放等都可以运用外包模式。与此同时,高校后勤需要对自身发展的方向进行准确地把握,进而选择正确的外包模式。 (二)全面研究并规划,确保外包模式的应用 应用人力资源外包模式是管理工作的变革,在实际的运作与规划方面仍缺少经验,并且没有成熟的法律对其规范。所以,在外包模式的选择方面需要保持谨慎,应对高校后勤现有的能力与潜在发展能力进行认真研究,预防外包活动对核心业务产生干扰。与此同时,需要详细分析成本与效益,确保人力资源外包模式能够减少管理的成本,并有效提高高校后勤的整体效益。除此之外,应充分考虑外包模式对高校后勤产生的负面影响。所以,在选择外包模式的时候需要进行全面的研究与规划,进而保证外包模式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 (三)正确选择外包服务商,确保签订合同的有效性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需要选择实力雄厚并且具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外包机构,对其理念与精神进行了解,并深入了解机构内部的管理模式与员工培训的过程,对管理人员的构成与素质同样需要进行掌握。深入调查可以提供外包服务的服务商,对其自身的服务特色以及执业证书进行了解。除此之外,在选择外包的服务商时,应对外包公司信誉进行详细调查,并对其服务的水平与客户评价结果进行深入了解。在服务商选择完成后,应签订完善的合同,这也是确保外包成功的重要前提。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与外包服务的关系并不是买卖关系,而是战略伙伴,所以,两者需要制定同一目标,并为实现共赢而共同努力。高校后勤管理部门需要保证合同具备法律效力,进而对服务商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保证外包的成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模式虽然没有被广泛应用,但是其发展的空间比较大,并且在高校的后勤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后勤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的关注,推动了外包服务机构的发展。而高校后勤管理对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还能够提高后勤管理部门的核心竞争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对于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应用应予以一定的重视。 作者:张硕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后勤集团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高校人力资源外包后勤管理探讨 【摘要】 文章分析了高校后勤管理中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意义,重点阐述了该模式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应用的要点,旨在更好地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 【关键词】 人力资源外包模式;高校;后勤管理;运用 一、高校后勤管理运用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突出后勤管理业务需要 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重要模式就是开展核心业务。因为高校后勤所服务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其承担的事务比较繁琐,导致花费较多的时间在繁琐的事物上,使其没有足够的时间规划人力资源的长远战略[1]。因此,高校后勤可以将事务性的工作转交于人力资源的外包机构,进而使其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整体规划,并集中性地开展核心的业务。 (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需要 第一,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可以依靠规模效应减少运营的成本,并应用优秀操作方案和体系为委托企业提供服务。第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以保证时间与准确率,避免非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增加工作时间而提高成本的现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的效率的目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不仅可以降低高校后勤自身的负担,而且还可以使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有效地提高效益。 (三)激发高校后期员工积极性 高校后勤需要对内部员工满意度方面予以一定的重视,进而有效地提升后勤服务的质量,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因为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在员工薪酬的分配与设计中存在不合理之处,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勤服务质量[2]。运用人力资源外包模式,能够实现员工薪酬与招聘的合理分配,并且有利于提高员工自身的专业技能,对员工满意度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高校后勤形成理想用人机制的前提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难点就是留住关键性人才,而人力资源外包企业具备专家团队,能够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制定出合理的方案,进而提高员工满意度,降低员工流失率。运用人力资源外包模式,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市场的完美对接,形成全新的用人机制,有利于推动高校后勤人事制度改革顺利开展。 二、高校后勤管理应用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要点分析 (一)充分考虑高校后勤战略目标,正确选择外包模式 应用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内部资源进行保护与培养,所以,在应用外包模式的时候需要明确高校后勤战略目标以及整体的规划,进而确定核心项目,必须在企业内部完成核心决策。适合采用外包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比较繁琐的事务型与作业型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但是坚决不允许将高校后勤战略目标与核心人物委托于外包企业。花费时间较多的常规人员配置与招聘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或者是薪酬计划中比较复杂的高级管理人员方案设计与工资的发放等都可以运用外包模式。与此同时,高校后勤需要对自身发展的方向进行准确地把握,进而选择正确的外包模式。 (二)全面研究并规划,确保外包模式的应用 应用人力资源外包模式是管理工作的变革,在实际的运作与规划方面仍缺少经验,并且没有成熟的法律对其规范。所以,在外包模式的选择方面需要保持谨慎,应对高校后勤现有的能力与潜在发展能力进行认真研究,预防外包活动对核心业务产生干扰。与此同时,需要详细分析成本与效益,确保人力资源外包模式能够减少管理的成本,并有效提高高校后勤的整体效益。除此之外,应充分考虑外包模式对高校后勤产生的负面影响。所以,在选择外包模式的时候需要进行全面的研究与规划,进而保证外包模式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 (三)正确选择外包服务商,确保签订合同的有效性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需要选择实力雄厚并且具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外包机构,对其理念与精神进行了解,并深入了解机构内部的管理模式与员工培训的过程,对管理人员的构成与素质同样需要进行掌握。深入调查可以提供外包服务的服务商,对其自身的服务特色以及执业证书进行了解。除此之外,在选择外包的服务商时,应对外包公司信誉进行详细调查,并对其服务的水平与客户评价结果进行深入了解。在服务商选择完成后,应签订完善的合同,这也是确保外包成功的重要前提。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与外包服务的关系并不是买卖关系,而是战略伙伴,所以,两者需要制定同一目标,并为实现共赢而共同努力。高校后勤管理部门需要保证合同具备法律效力,进而对服务商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保证外包的成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模式虽然没有被广泛应用,但是其发展的空间比较大,并且在高校的后勤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后勤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的关注,推动了外包服务机构的发展。而高校后勤管理对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还能够提高后勤管理部门的核心竞争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对于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应用应予以一定的重视。 作者:张硕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后勤集团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状及对策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状 (一)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规模较小。很多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人事管理由行政办公室兼任,所以这一状况导致企业没有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比如:人员招聘、薪资管理、考勤、福利待遇等常规性事务都不规范,这些问题都将导致中小企业在招聘人才,稳定人才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第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传统、落后。很多中小企业发展经历很多困难,家族式企业不在少数,这一特点导致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家长式管理,一人说了算,比较随意化,领导的意志凌驾于管理制度之上,没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些问题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状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现状如下:第一,市场潜力大。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这就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外包公司凭借其业务能力强、业务范围广越来越受到这些企业的青睐,为企业节省成本,不必再花费过多的精力去管理人力资源。第二,业务水平、业务程度还需提高。因为我国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间不久,很多外包公司也处于摸索、实践的过程。虽然外包公司在过去的一二十年发展迅速,而且业务范围、业务能力也能匹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但是近几年,随着信息全球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公司提出新的要求和高度。 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优缺点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优点如下:第一、使企业关注其核心领域。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领域,使企业处于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但是企业资源有限,不能顾此失彼。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会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在核心竞争力上,那么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这辅助性的工作就交给外包公司的专业人员去处理,使得企业可以再次合理分配人员职能,管理部门。第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中小企业往往会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开展业务、拓宽市场、广告宣传等方面,如果再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将会增大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企业负担。外包公司业务熟悉,效率高,企业只需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大大控制了企业在发展壮大中的运营成本。第三、降低企业人员管理风险。由于人员的不稳定性以及很多客观因素,企业将不可避免承受一些人员流失、财务方面的风险。但是通过外包业务,很多风险和外包公司共同分担,并且能很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缺点即企业外包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如下:第一、外包公司的选择。企业在选择外包公司时必须选择资质齐全、经验丰富、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外包公司。很多外包公司夸大其词,其实质也是摸索前进,缺乏经验,这些都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第二、企业与外包公司的沟通。外包商与企业沟通不当,外包公司不了解本企业文化,或者对企业的业务把握不准确,导致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差错,给企业带来不可避免的风险和损失。第三、安全问题。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源外包时必须安全可靠。很多外包商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没有职业道德,将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泄露给竞争对手,由于外包公司的不可靠将给企业带来致命的风险和打击,这一点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三、外包风险防范对策 上面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那我们将如何防范外包风险呢?针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特点制定详细全面的外包流程,包括外包调研阶段、外包商议阶段、外包实施阶段。外包调研阶段对企业来说是关键的一步,调研充分对外包商的选择上将会减低风险;外包商议阶段是企业与外包商的沟通阶段,针对本企业特点,制定不同的外包协议;外包实施阶段则是在前两个阶段都做了充分的工作之后而进行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有本企业人员参与,根据实际情况实时沟通、反馈、调整外包方案。 四、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当前的流行趋势,是很多中小企业为了减少运营成本的一种途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优势与风险并存,企业在利用其带给自身切实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承担外包风险,如何能很好地平衡二者,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外包流程去规避外包带来的风险,使企业真正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受益,达到企业与外包商共赢的局面。 作者:王晨 单位: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问题与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来使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利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即将企业内简单但是烦琐、重复的工作交给外部的专业机构来完成,将企业人力资源科学有效利用到正确的地方,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存在问题;具体策略 1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内涵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把一些简单的、不涉及企业机密的事务性工作外包给外部专业机构,并向其支付相应服务报酬的一种交易活动;也有学者指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策略地利用外界资源,将企业中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工作与责任部分或全部转给外包机构承担。结合各个学者的研究,本文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定义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企业委托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供应商代为处理原来由企业内部独立完成的一些事务性的、非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使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发展核心竞争力,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战略性转变,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1]。 2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具体问题 尽管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发展前景较广,发展速度也较快,但是对于一些企业来说,还非常陌生,因此,要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发展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2.1缺乏理论与实践经验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理论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足,难以有效指导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实际运营的时候,由于国内可以说完全没有能够借鉴的案例,因此只能向国外的企业求助,导致一些企业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2]。 2.2立法过于滞后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美国能够发展得如此迅速与专业化,就是由于他们有完善的法律对那些外包机构进行约束、规范,另外还有相应的政策对外包机构的资质进行评定。反观我国,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有关的法律法规,无法有效约束外包机构的行为,仅仅是在劳务派遣方面有相对严格的规定与约束,这样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极为不利[3]。 2.3观念较为落后 从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中可以看出,将烦琐、简单的工作外包给专业机构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同时也能节约成本,但是我国有一部分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认识不足,缺乏外包意识,他们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为持否定状态,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还存在极大的风险[4]。 2.4外包商专业水平不高 虽然一些国外的外包机构可以为我国提供优质服务,但是由于费用的问题,再加上国外提供的服务与我国企业的性质又存在差异,使一些企业将外包机构的选择定在国内外包机构。但是我国目前能够提供外包服务的机构数量与规模普遍较小,且整体素质与专业水平都有待提高。而素质往往决定了质量,因此,外包机构的素质通常就能反应其提供的服务水平。我国目前外包机构数量非常少,缺少竞争,使外包机构的发展速度极为缓慢。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具体策略分析 3.1推进企业进行改革 对企业进行改革,是企业的角色得以快速转变为具有现代特征的社会主义企业,只有如此才能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而扩大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需求。 3.2建立与完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与传统的行政人事管理不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系统性上有较大的差距。传统行政人事管理只包括招聘、考核、培训、薪酬等工作,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则不同,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还包括了人力资源规划、员工关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较传统行政人事管理来的复杂,同时也更加具有科学性。另外,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也是一个战略性的工作,企业应对其进行重视。从中可以看出,建立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对其加以完善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地位。 3.3增加人力资源外包供给主体的增加 我国目前现有的人力资源外包机构主要有四个类型:人才市场、高等院校、中介机构、政府下属的公共部门。但是,我国的外包市场若要得到加强,只有这四种类型的外包机构还远远不够,应增加更多的外包供给主体,使整个市场富有竞争力[5]。 4结语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外包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且从中得到了切实的好处,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些案例均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已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的重点。 作者:谢丽红 单位:上海第一机床厂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实施策略 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复杂的经济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确保企业的长效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企业优化整合有限的使用资源,对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工作的流程 对于所谓的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有关学者是这样解释的:企业基于对运营成本控制或自身专业人才匮乏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将本属于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合作委托的方式交由外部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机构运作的新型管理模式。因此,从工作职责的角度出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应区别于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其相关工作在企业的实施应是一个系统化的流程。一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进行决策和规划。此方面工作的开展是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前提条件,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后续外包运作的正确与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和规划工作应包括确定外包的可行性及外包项目、制定执行计划等;二是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机构并与之签订委托合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机构择取阶段的工作任务就是在对相关服务机构进行客观考核和评价的基础上,择取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商。明确企业与服务商两者的职责及义务,并体现在拟定的合同当中,双方意见达成一致后进行签订。该阶段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步骤;三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承包商实施管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承包商实施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而保证其服务始终与企业各阶段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继以推动企业的长效发展。此阶段工作的实施应以之前签订的合作合同为依据,对承包商进行必要的监管,从而使其相关服务工作朝着预定的目标运行。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的具体实施策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是一个系统化实施的过程。基于对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工作流程的认识,就其各阶段工作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和规划工作实施策略。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的实际实施过程中,企业首先要对自身当前的人力资源现状及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客观的认识,切实分析、总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真实需求所在,并以此为依据确立企业外包的预选项目。值得提出的是,并不是企业所有的外包预选项目都要实施,这需要企业对各个外包预算项目的种类、自制能力及因此产生的成本等进行综合的考虑和分析,继而判别其实施与否。这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工作实施的主要任务及目标。在前期决策工作落实的基础上,企业就要制定详细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规划,继而指导相关工作的执行。为确保外包工作计划的有效落实,在此企业可依据实际情况,成立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项目工作小组,其工作的职责就是对一切外包相关事项进行管理,因此工作小组应出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实施的各个阶段。另外,为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项目工作小组的工作实效,其人员配置应由企业高层管理者与基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共同构成。其中,要凸显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主导功能,继而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在此过程中,部分企业员工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认识不到位,可能会出现某些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和谐发展。因此,为避免这种不良现象的发生,企业应加强对这部分员工进行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需求及好处的宣传,充分体现企业的人文管理,形成其正确的意识观念,继而积极配合外包相关工作。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机构择取及签约工作实施策略。 以当下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市场来看,其成熟度不高,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尚待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承包商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机构评估及择取工作实施的必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具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功能的机构主要有一般的咨询中介、专业的服务机构及高校或科研所等,虽然人力资源管理服务都是属于他们的业务范畴,但是其特点又表现的有所不同。一般的咨询中介涉及的业务范围比较广泛,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只是其中的一种,专业化程度相对不高,服务功能单一,但是他们的服务收费标准也随之下降,机构信息可信度高;专业服务机构的业务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他们的相关服务水准高,经验丰富,且运作环境较好,但是他们的服务收费则较高,机构信息需要加强核实;高校或研究所的理论性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有很高的创新意识,但是外包设计方案可行性有待考究。企业在明确各个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机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确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机构的择取类型。充分发挥现代网络的优势,以前制定的外包规划为依据,通过多方渠道搜集、整理符合要求外包服务机构的相关信息,择优而取确立企业合作伙伴。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确保搜集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继而综合对相关服务机构作出客观的审核和评价。企业在确立战略合作伙伴之后,就需要与之签订委托合同,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保证公平平等的基础上,与之建立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机构管理工作实施策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机构管理是企业外包工作实施的主要环节,也是相关工作的具体执行阶段。在外包承包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企业当前的人力管理资源状况作出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继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这就需要企业外包项目工作小组给予必要的协助,帮助承包商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进度状况。另外,企业往往出于内部保密或信任等方面的考虑,可能不会向承包商提供全面而真实的信息。所以在确保择业服务商各项资质、指标合格的同时还要考查其业界的信誉度与品牌知名度,签订保密协议。以此为前提,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项目工作小组与承包商之间互信互赖的关系,通过双方文化理念、意识观念、处事风格等增进彼此之间的距离,以促进企业发展为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两者之间的文化交融。企业应适当放低姿态,真诚待人,理性对事,主动与外包服务商构建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实施过程中势必会牵扯到这样那样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显现的尤为重要。人都是行为的个体,在日常行为产生的过程中,都伴随着自主意识和观念,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冲突和矛盾。因此,企业应协调好自身与服务提供机构之间的关系,正确、客观地面对两者之间工作中出现的矛盾或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通过有效的交流沟通共同寻求最优解决方案,以打造企业和谐的发展环境。 三、结语 总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的实施策略应随着企业发展需求变化而不断变化,需要企业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予以创新和完善。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还不够成熟,相关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作者:魏丽 单位:石家庄市桥西区劳动就业服务局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管理外包人力资源论文 一、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外包的因素 存在风险对于外包行业的运作,之所以经常发生风险,是因为我国还没有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人们担心的是服务商的规范经营和专业化程度,最近几年由于人才机构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譬如说,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水准不好,另外,存在一些不法中介机构,这就会降低服务商的信誉度。所以,虽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现状,人力资源外包能否在国内扎稳脚跟还很难说。 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企业层面的实施对策 1.构建全新的企业经营理念公司的管理模式应适应于当今对外开放的发展潮流。公司管理层具有独特眼光、追求变革的决心、相互信任的胸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不可以由于外包就要放弃自己的责任,应该把收揽人才和筹集资源当作其工作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不是仅仅获得有力的交易,重要的是获得最可靠的合作伙伴。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更好的体系,之后的任务时建立运作方面、战略方面、策略方面的组织关系。企业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把会变化和发生的问题考虑清楚、制定出预期成果的文件,这才是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之前要考虑的问题。由此,保证外包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公司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要还要考虑如何保证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以及整合现有核心竞争能力和外包服务商核心能力。公司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如果出现锻炼潜在的竞争对手、失去未来发展的机会的现象,其原因就是忽视了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 2.培养掌握外包技能的各类人才人才的保障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公司要想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制度,就必须管理好人才、培养相应的技术人才、加强人才的基础建设。进而,企业就会储备大量的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相关的业务人才,是人才呈梯级层次结构。负责外包的管理者要有沟通、沟通、项目管理、建立信任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外包的管理者要有培养人才的方案策划,这样才能提高业绩,并且会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人才配置企业流程重组与动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工作内容要包括重组企业流程,要处理好内部流程与外部问题,要明确哪些是由外包服务商来完成的,另外,要尽可能的利用信息网络、信息工具等,通过企业进行和和用户进行便捷的动态合作。合作双方要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以便合作成功。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企业可外包服务商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动态的管理体系,才能保障他们建立起业绩评价管理方案。商务伙伴必须达成一个及时反馈和客观评价外包服务商服务质量优劣的协议。外包商要及时的回复对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3.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企业在对分析力资源管理外包战略时候,要以提高成本效益和降低成本为目标,要全面深入的分析效益和成本。例如,可以简化人力资源管理结构、降低风险、的员工福利管理业务就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实施跨文化管理各行各业都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合并各个国家企业之间的资源,减少摩擦、分歧、冲突的途径是通过文化差异这个因素来解决,目标一致的团队应该实施文化管理机制,建立信任的关系,应用文化的力量进行相互沟通和理解,以此消除习惯性防卫行为,提高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建立良性的合作关系。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过程要防范道德风险和防范信息风险出现,企业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情况以免因非对称因素的影响,而做出选错外包服务商的现象。在外包服务商合作的过程中,道德风险是主要的防范对象,因为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交易的道德风险。 作者:刘培基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小议人力资源外包的战略意义 人力资源外包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共享,以往由单一企业承担的优质资源往往费用较高,通过外包手段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中小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团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外包职能部门工作质量。工作质量的提升来自两方面:一是由提供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专业机构带来的优质资源通常都具有非常高的服务质量;二是提供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机构通常都具有明确的标准,如专业服务机构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在准确率、及时性合规性等重要指标上按照既定的标准严格执行,而与之形成对照的内部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会由于人员自身问题如生病、出差及其他不可预知的问题导致不能及时处理业务,或者业务不精等原因而影响正常业务的开展。 运用三方服务,分担企业风险。通过人力资源外包可以转移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与大中型企业的风险接受能力不同,中小企业对风险的敏感程度通常比较大,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外包的形式一定程度上转移企业承担的总体风险。人力资源外包转移的风险包括两方面:一是劳动用工方面的风险;二是服务质量方面的风险,通过对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专业机构要求一定的服务质量,如果达不到既定标准要承担对应的经济损失。 成本可管理,资源有弹性。人力资源外包通常采用服务租赁的形式,需求企业根据业务需要可以及时调整外包服务的需用量。这种租赁服务的形式可以使中小企业对服务成本进行更为精细化的管控,不用过于担心前期投资失败和预算失控。同时,中小企业还可以迅速应对市场变化,根据业务发展状况随时调整人力规模,既不会因市场需求的减少造成资源冗余和浪费,也不会因市场快速扩张而出现资源瓶颈。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现状 1.总体情况。随着当前市场细分的程度不断深入,中小企业在精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需要将更多的资源集中投放到企业的核心业务上,从而将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他专业化的公司,可以产生较少投入较大产出的高性价比效果。此外,中小企业在一些非核心工作上的节约意识更为强烈,往往没有必要为之建立一个单独的部门增大企业自身的运行成本。因此,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开始逐渐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这种一举多得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从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我国的整体推广情况来看,外包管理的范围已经牵扯到人力资源的完整链条,从起点到重点都可以看到外包的影子。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资福利、员工关系、社保等与人力资源职能相关联的各个方面。早人力资源概念发展的初期,人力资源管理只从事比较单一的工作,发展到今天,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涉及多个模块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受到企业的重视,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也逐渐细分,越来越具体化。在这个工作内涵也逐渐充实的过程中,不同模块的重要程度也发生了分化,有些属于核心的部分,是企业应该重点关注并加强管理的,有些则属于可以投入较少精力,不必占用过多资源的,这部分内容就为人力资源外包提供了市场和生存空间。随着人力资源资源管理外包的逐步规范和成熟,企业倾向于将非核心的人力资源业务交由专门机构处理,这样就可以集中精力在人力资源管理全局的把握和战略的规划。目前正在使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一些企业采取的外包方式为与专业人才机构合作,由第三方公司代替招聘公司来完成年度招聘工作,通常包括每年进行的校园招聘和普通级别人员的社会招聘。从今年的市场来看,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等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承接了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的初步招聘工作,包括初期的企业进校园召开宣讲会、简历的筛选,笔试的场地安排、阅卷,初次面试等。这些第三方公司提供的专业服务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约企业的成本,相对于企业自身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的招聘工作,第三方公司开展的招聘可以对更广泛围的人群进行选拔,这样可以为企业招到更合适、更优秀的人才。于此同时,由于人力资源公司提供服务的专业性,这些招聘工作会安排的更加科学、有序,长期从事相关工作积累的经验也使得开展招聘工作过程更加流畅,有时甚至远胜于企业自身的工作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企业的雇主形象。此外,专业人力资源公司不仅能提供入门级的服务,像科瑞国际、易方优等国内外知名猎头公司通过多年的工作积累,已经建立起一个高端人才储备库,为那些有中高端人才需求的企业提供更加高级别的人才服务,满足企业的高端人才需求。除了招聘领域,一些公司更加专注于对于企业在职员工的再教育、再提高培训,如安博教育、尚德机构等,这些三方公司通过对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需求,进而为企业量身打造事宜的培训服务。还有一些公司如FESCO等,他们和不同层次的企业建立了整体或者局部的战略合作关系,无论是基础的人事信息、社保,还是招聘、培训、薪酬设计,乃至高端的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只要是客户需求,都能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特点。目前国内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呈现以下几个特点:2.1外包普及率不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接近80%的中小企业还没有使用过人力资源外包;5.2%的企业使用过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但是出于各种原因不打算继续使用类似服务;14%左右的中小企业正在使用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从以上的调查数据来看,虽然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有种种优势,但是在当前情况下属于感兴趣的企业多,真正采纳、使用这一方式的企业并不多,更多企业持观望态度。2.2企业自身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认识局限性较大。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接近50%的被调查者认为人力资源外包就是人事社保外包;27%的人认为外包服务最主要的就是档案管理外包服务;5.4%的人认为外包服务最主要的就是工资发放;余下的人对外包服务没有明确的概念。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员工档案关系外包管理和人事社保是众多中小企业普遍认可的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内容,因此说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2.3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公司良莠不齐导致市场发展存在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有33.8%的人认为规避劳动争议风险是采用人力资源外包这一方法的最大优势;31.6%的人认为采用外包形式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20.1%的人认为可以很好的控制企业成本;13.1%的人认为可以提高企业服务资深员工的质量。 未来展望 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思想和工具,现在世界范围内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积极的推广和运用。但是,这种先进的管理方法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工具,其实际使用效果还是需要实际运用的结果来验证,这种理念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企业都是适用的。在以后的研究中,还应多注重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重点关注影响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决策因素的权重以及关注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的风险识别,相信随着研究的更加全面和细致,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可以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作者:李晓鸥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阐述了通过人力资源外包使现代企业有效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并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来提升人力资源. 在企业竞争力中的独特优势,保持和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凸现了知识性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只有企业员工所具有的竞争力能够长久保持,才能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有效的提升。人力资源外包,一方面减少了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的招聘、配置和雇用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1.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内涵人力资源外包指的是企业为了节省开支或者缺乏中高层管理人员等原因,而将人力资源的部分或全部职能外包给外部供应者的行为 人力资源外包可分为四种类型:人力资源日常活动,交易活动,人力资本活动,以及补充和筛选。 2.企业施行人力资源外包的优越性实现人力资源外包,有利于企业突破自己原有的管理模式 1)进行人力资源外包,能精简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职能人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人力资源部门能够更加专注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职能;解决了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管理工作者将过多时间和经历耗费在机械的没有创造性的普通人事管理工作的困境;对各类服务机构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市场,充满了无限的商机。 2)中国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自己招聘人事工作人员并从事人事工作,成本高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尤其是要求比较高的难度比较大的人事工作人员很难胜任 3)一些高科技企业,如网络企业,人才的竞争异常激烈,但在实际中,高薪的吸引不是万能的,他们需要全过程、全方位高质量的维护和专家级的服务,以满足其飞速的业务发展。 4)一些民营企业,由于先天不足,如家长制、家族制的作风,对薪资、员工管理的随意性等原因,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诸多困境而难于破解。 3.外包形式 3.1部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一部分进行有条件(按照提供的信息资料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外包。例如:在设计一项绩效考评系统,但是,我们企业内部不能有效的设计出相对应的考核指标,我们可以进行外包。 3.2整体外包企业在进行一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时,我们没有做过相应的工作,但工作又相对比较重要,我们要进行外包;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在实施此项管理活动时,成本太高或者效果达不到我们的预期,我们必须借助于外部综合的人力资源公司或者专门的咨询机构。例如:进行股票期权的运用、实施和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工作的进行等等。 3.3小包干把企业的一种或多种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全部进行外包,自己只对活动结果进行检验和考核。例如:企业的招聘活动完全由外部招聘机构来进行,企业只提出相应的员工及资格条件;员工的考评等等。 3.4大包干有的企业没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他们把他们的所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全部进行外包,企业不进行相关的活动,他们不但不进行设计,而且不进行实施。企业只提供建议和实施监督。例如:一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虚拟结构的企业等相关的企业进行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时可能进行大包干。 3.5综合外包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时,可能不只是其中的一种,很可能是其中的几种外包的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种外包的整合协同作用。例如:人员测评的小包干和绩效考评的整体外包等等。 4.如何进行有效的外包 4.1企业明确进行外包的内容首先,明确进行外包的前提:这项活动有没有外包的可能性(企业能否做好、外部又没有相应管理活动的专业咨询机构或者有没有做过相应的活动);外包能不能给企业提供相应的收益。其次,明确外包的内容、外包形式、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角色定位,应该做哪些具体工作等等。超级秘书网 4.2选择适合企业外包内容的综合或者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机构首先,外包公司的信誉,他们必须对客户的相关资料予以保密。其次,这个公司是不是拥有在我们所要外包的这个领域的相关的专家以及有没有做过相关的管理活动的成功案例。再次,与他们以前合作过的客户进行接洽,看一看以前的客户对他们的评价结果。 4.3明确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相关人员与外包公司的合作情况首先,必须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其次,必须让他们的人力资源专家介入我们的企业,认识和了解我们企业的各种运作过程、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诊断我们管理系统出现的各种问题,分析原因和我们的人员进行商量如何解决。再次,必须指出在合作期间要定期与对方进行联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以及需要哪些信息等相关的内容,并写出相应的报告以告知客户工作进行的情况以及遇到那些障碍,怎么处理要与客户商量,不能独自做出例外决策。 4.4必须要与外包公司签订相应的外包合同首先,在合同中必须明确双方相应的责、权、利,以及出现例外情况如何处理等等。其次,要指定相应的外包工作的负责人和相关的联系方式,明确合作期间的定期联系和相互报告体系。再次,要明确相应的违约责任,还可加上双方约定的相应条款等等。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策略分析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人力资源管理外报的动因;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优势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分析;规避风险及克服障碍的对策分析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人力资源外包减少了分配在行政性、事务性、非经常人力资源活动上的专门的人力资源、来自外包动机的风险、经营安全的风险、来自外包服务商选择的风险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文章从介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入手,分析了人力资源外包及人力资源外包优点,但是同时也阐述了外包许多风险,这些风险有可能使企业产生损失,最后就如何防范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风险 近年来,外包的领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信息外包或者制造业的外包,它正在不断地扩大,连传统上被视为组织不可分离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也开始被外包。推行人力资源外包其实是对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整个组织机构运作施加外力管理,从而在人事管理、企业技术资源管理、企业提供的服务等各方面大大提高运作效率,并实现降低成本。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报的动因 人力资源外包减少了分配在行政性、事务性、非经常人力资源活动上的专门的人力资源,从而降低人力资源管理的开支。对企业来讲,从专营业主那里获取人力资源方面信息和高质量的服务,远比企业自身拥有庞大繁杂的人事管理队伍更能节约成本和赢得对公司更大的价值。人力资源外包能使组织把资源集中于那些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关的活动上。优秀的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商通常拥有人力资源管理各方面的专家,他们能够建立起一整套可以普遍适用于多家企业的综合性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为客户公司做更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些外部工作者了解员工的需求,能够提高员工的综合待遇,从而增加员工满意度,员工流失率自然就会下降。 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优势分析 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将从日常繁琐的工作中逐步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于企业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是实行外包管理业务的组织,企业的人事行政机构更应该要重新界定好自己的角色,设法让自己的工作,投组织所拥有的一切员工之所好。其中,最主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企业集中精力开展核心业务。许多企业的实践证明,如果将所有人力资源工作都由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雇员来完成,一方面耗费成本较大,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源部门人员花费了大量时间在这些事务性、常规性工作上,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规划公司长远的人力资源战略。在有效控制和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第一流的高效运作和服务方面,HR外包的积极作用也相当显著。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显示出高速的成长性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三、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分析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大体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外包项目的效果。企业投入了人力、物力、时间,如果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可能因为错过时机丧失获取竞争优势的机会;另一类风险就是在外包项目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对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如造成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薄弱,以及企业信息外泄等。 (一)来自外包动机的风险 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何外包,是应该首先明确的。动机不同,外包内容的确定和外包服务商的选择也许就会不同,也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有的企业往往忽视了选择外包的真正动因,将重点放在了“节约成本”与“省事”上,选择信誉低、服务质量差的承包商,这就完全背离了外包的宗旨,也就会导致外包最终失败。 (二)经营安全的风险。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出现较晚,国内市场发展还不太成熟,市场竞争不规范;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尚未建立;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在外包过程中,企业需要向外包商透露企业的有关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企业的机密泄漏的风险。由于国内目前尚无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为,这就无法保障企业信息的保密性。 (三)来自外包服务商选择的风险 目前国内市场上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的数目众多,由于行业进入门坎低,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猎头公司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这些机构的水平参差不齐,既有世界顶级服务提供商也有一个人一台电脑的独立顾问,由于行业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很难对服务商的背景、资质准确了解,而真实的水平往往在过程中才能被准确评估。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与服务提供商的优劣有直接关系,因此服务商选择的决策风险不可忽视。 四、规避风险及克服障碍的对策分析 虽然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方面存在一些风险和障碍,但只要找到规避风险及克服障碍的对策,中小企业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外包的优势来服务本企业。主要对策有: (一)完善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立法 为了规范、维护人力资源外包市场秩序,降低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国家必须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用以明确企业、外包服务商、企业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为人力资源外包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完善强大有序的法律保障。制定统一的人力资源外包价格指导线,加强外包服务商严格自律,加强自身诚信体系建设。针对外包商诚信度较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问题,企业应注重合同文本的制定。应在谈判以及制定合同时邀请法律专家参与,使外包商的活动尽量限制在法律范围内,以求企业的权益得到法律的保障,降低经营风险。 (二)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机构 外包服务机构的选择对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企业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机构,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企业文化。外包服务机构应有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能够认识、理解、适应客户的企业文化。第二,专业技能。外包服务机构应有良好的人力资源专业技能,在行业里有相当丰富的、成功的从业经验,服务质量可靠,具有一定的美誉度。第三,职业道德。外包服务机构应诚实守信,在处理一些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问题时,要做到为客户保密,即使在竞争对手的利益诱惑下,也不能为其所动。 (三)做好对员工沟通,营造变革氛围 文化差异上,企业应与外包商密切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弹性处理人力资源业务。同时,在选择外包商时应注意对其文化的考察。要在内部管理流程方面进行优化,为外包服务的实施搭建顺畅的通道。加强沟通工作。企业与外包服务机构之间的沟通。企业应向外包服务机构准确的传递本企业的信息和要求,也要明了外包服务机构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等,力求在这方面双方不能冲突。由于外包会引起企业内部员工的抵触,因此,在外包开始之前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积极宣传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重要性和优越性,要鼓励员工积极支持和参与外包项目,消除员工之间的习惯性防卫心理和内在抵制行为,树立外包共赢的理念。 (四)对承包商进行有效的监控 由于企业与外包商是一种协作关系,必须用具有法律效力的外包合同来约束双方的行为。在签订外包合同时,最好在合同中将所要外包的职能进行细分,列出每一步骤的细节并给出预算成本,明确目标并制定完善的外包时间表。企业与外包服务公司可以经过协商,建立一种双方都同意的定期报告制度,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与有效沟通,并确定对不合格绩效的处罚措施。企业可以及时听取内部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把调查的结果和员工的意见及时反馈给服务商,并配合、监督他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提高服务质量和满意度。赋予内部人员这种权利,不但可以起到监控的作用,而且,也可以提高内部人员人事对外包的积极性,有利于与他们的沟通。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外包策略研讨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内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策略的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策略实施中注重的新问题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方式、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方式的选择、注重外包过程中企业对外包业务的控制力新问题、注重外包过程中的平安新问题、要注重内部员工和外部人才的平衡新问题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摘要: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管理 论文摘要摘要: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将曰益突出。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越来越得到各国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视。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将曰益突出。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越来越得到各国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视。 1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内涵 人力资源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其含义为摘要:一个社会或组织所拥有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称。而人力资源管理视员工为组织的资产,是一个组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维护、激励、运用和发展的全部管理过程和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的人事工作相比,它强调入力资源在组织中所应有的重要地位,侧重变革管理和人性管理。它是属于预警式的管理模式,即采取前瞻态度,防患于未然。同时,它将重点放在资源的获得和使用上,满足组织对人力资源的动态需求。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人才力逐渐成为实力的象征,人力资源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包就是这种变化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以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促进绩效的最优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包就是指企业或单位把整个项目交给专门从事这种工作的公司。21世纪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兴起了一种新型的外包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一种企业委托第三方服务商连续提供过去通常是由企业内部有关部门,非凡是人事行政部门从事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通常第三方服务商会按照惯例,对提供的人力资源服务和企业签订协约并收取费用。广义来讲,任何以付费的方式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交由企业外部机构或人员完成的做法,都可以认作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相继兴起,人才开始在一定范围内流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我国应运而生各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和职业介绍机构开始为各类企业提供基于人事档案的劳动用工手续的服务,这是我国早期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形式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先后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南京、宁波等地兴起,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业进入了发展时期,具有高速的成长性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实现了人力资源部门向企业战略伙伴的角色转变。将部分事务性工作外包出去,让人力资源部门的职员从繁重的低层次重复性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比较重要的战略性工作。比如企业的人力资源短期和长期规划等等。促进其职能从事务性走向战略性。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都适合外包,也并不是所有的外包服务商都适合企业的某项外包业务。选择正确的外包业务以及为外包业务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可以降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各种风险。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策略的选择 2.1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方式现阶段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方式,普遍认为有三类摘要:一是专业的人力资源外包机构,这类服务机构集中配置了人力资源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专营活动,如人才市场、培训公司、招聘网站、猎头公司等组织机构。由于长期从事某一种或某几种职能的外包业务,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比较轻易形成规模效益,运营更加有效快捷。二是独立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业之外隶属于其他的行业,此类机构有广泛的业务,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只是他们诸多业务中的一项,此类多数为其它行业中的企业或机构,例如数据调查公司、保险公司等。三是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他们大多为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授学者们。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专业知识丰富权威、和时俱进,而且由于经常被聘为企业的顾问或从事相关活动,他们也具备比较强的实践经验这三类外包方式没有明显的界限,如人力资源专家可以置身于专业人力资源外包机构或是某咨询公司里,企业在选择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挑选适合的外包方式。 2.2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方式的选择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型和特有型业务不适合外包,而附加型和专业型业务应该实行外包。在对附加型和专业型业务实行外包时,应该选择适合的外包方式,才能使外包业务顺利有效的进行。对于附加型业务建议选择外包给其他行业中的组织或机构,这种机构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方面职能运作具有相当高的规模优势,因为外包业务对于这类外包服务商来说是其业务中的一部分,既能提高他们的规模效益也能减少本企业为此需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如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各种雇佣及社会保障相关的数据和报告等劳动关系方面的事务,可以外包给数据调查和搜集类的企业或机构;工资发放和退休金管理等事务可以外包给银行或相关机构;社会保障和各种保险的业务可外包给保险公司等机构,这类事务对其专业知识要求非常高,外包给相关行业的组织机构显然可以降低其复杂性,对本企业而言则减少了操作成本,对社会而言是减少了因不同行业重复设置机构而带来的社会损失相对于其它的外包服务商而言,附加型的业务选择其他行业中的组织或机构效果明显,性价比高。对于专业型业务。如企业薪酬制度和培训计划的设定实施、激励方式的选择等业务可以外包给人力资源专家,他们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究和实践工作,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针对企业自身的特征和经营模式来制定不同的薪酬、培训、激励等政策,而且能根据适时的变化来对政策进行修订和调整,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员工的招聘、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等业务可以选择招聘网站等专业外包机构;员工的培训开发、工作任务和岗位分析、绩效管理等事务可以选择专门的培训机构、绩效评估机构等相关的外包机构。专业外包机构的专业性和技巧性较高,而且具备规模效应,能够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业务来执行外包活动,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复杂多样的专业型职能业务,专业人力资源外包机构是合适的选择;若业务比较单一,既可以选择专业的人力资源外包机构,又可以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3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策略实施中注重的新问题 3.1注重外包过程中企业对外包业务的控制力新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并不是意味着某项工作可以放弃,不能让外包服务商全权负责而不加以监督管理,要防止企业责任外移,外包是使用企业本身不拥有的资源,和外包服务商建立长期或短期的伙伴关系,是不参和作业但参和控制的过程。在实践中应该监控外包服务商的行为,确保业务的顺利进行。 3.2注重外包过程中的平安新问题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寻找一个忠实可靠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我国还没有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外包行业的运作,因而轻易出现外包服务商向企业提供不充分或不真实的信息,泄漏企业的内部资讯和商业机密,降低服务级别,增加潜在费用等现象。因此,在外包商的选择上要注重对方的信誉度,在外包过程中要注重对本企业重要讯息保密等协议的签订和施行。 3.3要注重内部员工和外部人才的平衡新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外包必然会影响本企业部分员工的自身利益,若忽略内部员工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整体士气,因此,在人力资源外包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协调好外包服务商和内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各个岗位员工的关系,寻求较好的平衡点,达到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人力资源外包 1.人力资源外包可以有效留住员工。[5]人才流失是陕西中小企业发展所遇到的最为严重的障碍之一,缺乏雄厚的资金和实力,薪资待遇相对较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不是招不来人才就是招来后留不住。而专业机构可以根据企业不同阶段的战略发展目标为企业招聘适合的员工,而且如果某个岗位有人员流失,专业机构也可以快速为企业提供合适的补充人员,减少了某些工作岗位暂时性空缺的问题。 2.人力资源外包可以降低成本、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这是人力资源外包出现的直接动因。企业自己招聘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招聘来之后还需进一步培训方可上岗,而外包后就可减少、避免这些繁琐的环节,最主要的是招聘来的员工可以迅速进入工作岗位,节约了时间(培训员工、招聘时间等),提高了工作效率。 3.人力资源外包可以降低引进人才时的风险。当今社会竞争越发激烈,为了能更好的找到工作,求职者造假屡见不鲜,诚信度很低。而专业机构会对自身管理下的人才进行大量考证证实,确保其信息无误,如果企业从专业机构引进“滥竽充数”者,专业机构将会对此负责,从而降低了企业自身招聘的风险。 4.人力资源外包后,工作由专业化的机构来处理,可使人事管理部门的领导进入企业决策管理层,提高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并且有更多的时间来考虑和参与企业的战略发展。 综上所述,一系列的政策和相关措施以及科教优势、劳动力优势、中介机构优势等,为陕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无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使人力资源外包成为可能、变得可行。 五、加快发展陕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建议 (一)更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使人力资源外包成为可能 人力资源外包的发展是伴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断认识而深入的。陕西中小企业的高层领导,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应认清和理解人力资源外包会给企业带来效益,不能因为人力资源外包后,给自身的权力带来影响而阻碍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导致企业发展缓慢。人力资源外包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领导要对企业的发展作出前瞻性的判断,企业如何发展,需要引进什么样的人才,都要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其作用并没有减少,反而和企业的发展联系更加密切,进入企业决策管理层并且成为企业和外包商之间沟通的桥梁。 (二)政府重视,促使人力资源外包产业蓬勃发展 陕西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第一阶梯”,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外包产业,以更大的精力和热情重视发展以外包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思路。人力资源外包产业虽处在初始阶段,但只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就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政府在给与相关政策支持的同时也应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规范人力资源外包市场。同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宣传这一新生事物,引导人力资源外包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快人力资源外包商队伍建设,提高人力资源外包的质量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也是企业发展的本质要求。企业的发展,是人力资源发展的结果,只有依靠拥有高科技知识的人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外包是一项长期人事决策与投入,外包商必须有较高的资质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当前管理咨询机构的信誉度不高,为企业招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等服务还有待于提高。在人力资源外包时,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失真问题比较严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提高人才本身的综合素质,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岗位教育和技能培训,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和企业信誉等级评定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外包的质量,企业和外包商才能获得双赢和共同发展。 (四)确定发展目标,做好发展人力资源外包的前期工作 企业首先应确定自身发展的定位,将如何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和扩大市场占有率摆在首要位置,将如何引进和应用哪类人才作为当前主要考虑的工作。人力资源外包后,企业职工的定岗定职、薪资、福利等将不由企业来主导,员工因此会缺乏归属感,这就要求企业首先要将职工的思想工作做到位,和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让其理解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不是企业抛弃职工的表现。其次是要先找一家资深的服务商,利用其工作性质的优势来为企业培训员工等,使员工切身感受到外包使自身有了更多的培训和提高能力的机会,从而更胜任于工作。这样员工才能融入到企业当中,不断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努力,而且也克服了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尽管人力资源外包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越演越烈,更趋向于速度和时间的竞争。因此,陕西中小企业如能尽早迈出人力资源外包这一步,将成为提升自身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管理 1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内涵 人力资源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其含义为:一个社会或组织所拥有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称。而人力资源管理视员工为组织的资产,是一个组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维护、激励、运用与发展的全部管理过程与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工作相比,它强调入力资源在组织中所应有的重要地位,侧重变革管理和人性管理。它是属于预警式的管理模式,即采取前瞻态度,防患于未然。同时,它将重点放在资源的获得和使用上,满足组织对人力资源的动态需求。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人才力逐渐成为实力的象征,人力资源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包就是这种变化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以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促进绩效的最优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包就是指企业或单位把整个项目交给专门从事这种工作的公司。21世纪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兴起了一种新型的外包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一种企业委托第三方服务商连续提供过去通常是由企业内部有关部门,特别是人事行政部门从事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通常第三方服务商会按照惯例,对提供的人力资源服务与企业签订协约并收取费用。广义来讲,任何以付费的方式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交由企业外部机构或人员完成的做法,都可以认作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相继兴起,人才开始在一定范围内流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我国应运而生各地的人才交流中心与职业介绍机构开始为各类企业提供基于人事档案的劳动用工手续的服务,这是我国早期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形式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先后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南京、宁波等地兴起,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业进入了发展时期,具有高速的成长性与巨大的市场潜力。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实现了人力资源部门向企业战略伙伴的角色转变。将部分事务性工作外包出去,让人力资源部门的职员从繁重的低层次重复性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比较重要的战略性工作。比如企业的人力资源短期和长期规划等等。促进其职能从事务性走向战略性。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都适合外包,也并不是所有的外包服务商都适合企业的某项外包业务。选择正确的外包业务以及为外包业务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可以降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各种风险。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策略的选择 2.1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方式现阶段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方式,普遍认为有三类:一是专业的人力资源外包机构,这类服务机构集中配置了人力资源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专营活动,如人才市场、培训公司、招聘网站、猎头公司等组织机构。由于长期从事某一种或某几种职能的外包业务,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比较容易形成规模效益,运营更加有效快捷。二是独立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业之外隶属于其他的行业,此类机构有广泛的业务,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只是他们诸多业务中的一项,此类多数为其它行业中的企业或机构,例如数据调查公司、保险公司等。三是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他们大多为国内外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教授学者们。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专业知识丰富权威、与时俱进,而且由于经常被聘为企业的顾问或从事相关活动,他们也具备比较强的实践经验这三类外包方式没有明显的界限,如人力资源专家可以置身于专业人力资源外包机构或是某咨询公司里,企业在选择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挑选适合的外包方式。 2.2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方式的选择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型与特有型业务不适合外包,而附加型与专业型业务应该实行外包。在对附加型与专业型业务实行外包时,应该选择适合的外包方式,才能使外包业务顺利有效的进行。对于附加型业务建议选择外包给其他行业中的组织或机构,这种机构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方面职能运作具有相当高的规模优势,因为外包业务对于这类外包服务商来说是其业务中的一部分,既能提高他们的规模效益也能减少本企业为此需花费的大量时间与精力,如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各种雇佣及社会保障相关的数据和报告等劳动关系方面的事务,可以外包给数据调查与搜集类的企业或机构;工资发放与退休金管理等事务可以外包给银行或相关机构;社会保障与各种保险的业务可外包给保险公司等机构,这类事务对其专业知识要求非常高,外包给相关行业的组织机构显然可以降低其复杂性,对本企业而言则减少了操作成本,对社会而言是减少了因不同行业重复设置机构而带来的社会损失相对于其它的外包服务商而言,附加型的业务选择其他行业中的组织或机构效果明显,性价比高。对于专业型业务。如企业薪酬制度与培训计划的设定实施、激励方式的选择等业务可以外包给人力资源专家,他们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与经营模式来制定不同的薪酬、培训、激励等政策,而且能根据适时的变化来对政策进行修订与调整,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员工的招聘、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等业务可以选择招聘网站等专业外包机构;员工的培训开发、工作任务与岗位分析、绩效管理等事务可以选择专门的培训机构、绩效评估机构等相关的外包机构。专业外包机构的专业性与技巧性较高,而且具备规模效应,能够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业务来执行外包活动,有较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复杂多样的专业型职能业务,专业人力资源外包机构是合适的选择;若业务比较单一,既可以选择专业的人力资源外包机构,又可以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3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策略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3.1注意外包过程中企业对外包业务的控制力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并不是意味着某项工作可以放弃,不能让外包服务商全权负责而不加以监督管理,要防止企业责任外移,外包是使用企业本身不拥有的资源,与外包服务商建立长期或短期的伙伴关系,是不参与作业但参与控制的过程。在实践中应该监控外包服务商的行为,确保业务的顺利进行。 3.2注意外包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寻找一个忠实可靠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我国还没有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外包行业的运作,因而容易出现外包服务商向企业提供不充分或不真实的信息,泄漏企业的内部资讯与商业机密,降低服务级别,增加潜在费用等现象。因此,在外包商的选择上要注意对方的信誉度,在外包过程中要注意对本企业重要讯息保密等协议的签订与施行。 3.3要注意内部员工与外部人才的平衡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外包必然会影响本企业部分员工的自身利益,若忽略内部员工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整体士气,因此,在人力资源外包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外包服务商与内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各个岗位员工的关系,寻求较好的平衡点,达到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管理 论文摘要: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曰益突出。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越来越得到各国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视。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考察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基础中的交易成本理论,并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视角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动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基础动因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指企业为了节省开支或者缺乏中高层管理人员等原因而将相关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或业务的部分或全部外包给供应商的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作为公司管理中的一项新兴内容,正日益显示出高速的成长性和市场潜力。本文拟就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基础及动因进行探讨。 交易成本理论 考察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交易成本理论、资源经济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等。本文主要考察交易成本理论。 科斯(Coase)认为,市场中存在着交易费用,其内容主要包括:记载交易中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如获取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费用,这是在交易准备阶段产生的费用。为完成市场交易而进行的谈判和监督履约的费用。其中包括讨价还价、订立合约、执行合约并付诸法律规范而必须支付的有关费用。未来的不确定性引致的费用,以及度量、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 威廉姆森(Williamson)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将其归纳为两组:第一组因素是交易主体行为的两个基本特征,即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第二组因素是有关交易特性的三个维度。而这其中机会主义行为是非常基本的因素,它对各阶段的影响是间接的,必须通过其他因素间接产生作用。在外包的决策过程中将它直接作为分析对象几乎不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有限理性是针对决策者而言的,它实际上是决策模型使用者素质的一部分。正是基于这两点原因在有关外包的研究中,很少对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进行研究,而主要研究第二组因素即有关交易特性的三个维度对交易成本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外包决策。 不确定性。由于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使交易双方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进而增加履约风险。库普曼斯(Koopmans.T.C.)把这种不确定性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初级的不确定性,即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和消费者偏好的改变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一种是次级的不确定性,即由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相互依赖程度的不对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导致“契约人”有限理性的重要原因。 交易重复出现的概率。由于机会主义和不确定性,契约总是不完全的,需要专门的治理结构来保障契约关系的稳定性和可调整性,但建立这种结构是具有费用的,这笔费用是否能够得到补偿在一定条件下取决于交易发生的频率。如果进行的交易不是经常性重复发生的,这种新增费用就很难得到补偿;反之,交易是经常重复进行的,这笔费用就容易得到补偿。一般来说,只有对高频率的交易建立保障机制才是经济上合算的。 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可以分为三类:地理区位的专用性、人力资产的专用性、物力资产的专用性。专用性是交易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因而他对交易成本的影响也是最大的。专用性程度高的产品,交易成本比较高;而且对于承包商来说,由于客户少,很难实现规模经济。专用性和不确定性高的活动应该在企业内部通过科层组织来解决(Williamson,1975),反之则应外包出去(MonteverdeandTeece,1982)由外部供应商来解决。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的观点,外包是介于市场和企业的中间组织。在给定生产要素的情况下,企业有三种选择,一是自己生产,二是从现货市场购买,三是实行外包。企业的所有者将根据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的最小值做出选择。虽然市场机制是解决资源配置的最优办法,然而市场中存在着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行为,这些因素将导致企业寻求资源的内部一体化。当完全内部一体化由于竞争的交易成本很高而受到限制时,进行外包合作就是最好的选择。组织通过外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外包商通过享受规模经济而具备竞争优势,但节约的生产成本或多或少的要被人力资源外包的成本所抵消,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所产生的成本包括:评价供应商的成本、谈判成本、协调控制成本等(Picot,1991)。所以,根据该理论,我们认为,只有当外包所产生的成本之和小于自己生产的成本时才应当进行外包,否则就应当实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内部化。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动因 在促使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的动因方面,Greet,Youngblood和Gray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downsizing)、快速成长或衰退(rapidgrowthordecline)、全球化(globalization)、竞争增加(increasedcompetition)以及企业再造(restructuring),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Atkinson认为组织将人力资源外包的因素有降低营运成本、改善业务焦点、增加管理控制以及与供货商分享并发展策略。Siegel则认为将人力资源活动外包的动因是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品质、节省时间、减少对新技术的投资、将人力资源角色由服务提供者提升至策略事业伙伴(strategicbusinesspartner)。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动因应从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两个视角进行分析。 (一)内部视角的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重新定位的需要。随着现代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职能已经从一般性的行政管理转变为战略性的经营规划管理,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和动态发展,具有相当的前瞻性。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重新定位,人力资源管理者不再是组织经营战略的被动执行者,而是组织经营战略的决策者。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该成为企业决策层的战略伙伴,帮助企业的领导计划和实施组织的变革,比如企业再造、结构重组、规模精简、精专分工等。将人力资源管理的事务性工作外包出去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繁杂的日常行政管理职责中解脱出来,真正参与到企业高层的战略规划中去,实现其战略性职能。 2.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不可能对企业的各个方面给予同等关注,往往有所侧重,注重寻求自身竞争优势。外包服务供应商能够帮助人力资源从业人士从日常行政管理职责中解脱出来。把精力集中在企业高层的战略规划职能上。许多企业正在寻求将人力资源等非主营业务职能诉诸外包管理,与专业的外包管理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外包管理机构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确保企业突出经营重点和提高绩效,提高核心竞争力。 3.促进企业管理专业化。外包服务商的优势在于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丰富的操作经验。外包能够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因为外包不仅可以使企业得到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意见和指导,并能够运用外包服务机构的最新系统和技术。外包过程实际上也是对企业内部人事管理人员的培训过程,有利于其管理能力的提高。 4.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企业一方,外包降低甚至是取消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行政人员、设备体系和信息平台等方面的持续性维护投资。外包通过法律确认使企业和外包服务机构之间建立起符合双方利益的风险共担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企业的连带责任成本。外包为企业提供了一种获取和维护最新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途径,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技术性投资资金;在外包服务机构一方,外包服务机构因专门承接大批量的人力资源工作而形成规模经济的低成本运作格局,避免了企业因不熟练专业性业务和不了解外部人力资源市场的运行规律而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能够运用比企业内部管理还低的运营成本提供比其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5.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外包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当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无力、不擅长或不便于满足某些要求时,将任务外包给社会上的专业服务公司和顾问人员无疑将是必然的选择。通过专业服务公司帮助企业突破逐渐老化的管理模式,制定清晰的工作说明书和岗位规范,将员工考核记录及时归档,管理员工进出记录,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绩效,同时能够使企业更快更好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二)外部视角的分析 1.竞争的加剧。企业实行外包是由于巨大的竞争压力所致。进入20世纪90年代,企业已经越来越难以靠资本或技术的先进而获得垄断的超额利润,因而压缩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已经显得日益重要。企业业务量有限,它们更迫切地渴望从压缩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取得成效。在这种情势下,企业在不断寻求自身的竞争优势过程中,往往将企业非核心因素放在企业考虑之外,而重点关注企业价值链上各环节和高附加值活动。人力资源管理同样也面临这样的情况,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自身来说成本是高昂的,为了保持公司的竞争力,企业更趋向于压缩雇员人数,实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保持其对市场反应的灵活性。这相应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资源薄弱背景下,外包既能节约成本,又能提高效率,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将是企业管理者的理想选择。 2.国际化发展趋势的推动。在实行国际化战略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到国外设立营运机构或分公司、子公司,并招募东道国公民到其公司工作。这种跨越地理边界的国际雇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同时,面对国际大企业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关键。这对企业来说是巨大的威胁和挑战。没有丰富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机制,没有对人力资源的大量投资,难以与国际大企业抗衡。而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部供应商可以帮助分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压力,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求。 3.外包市场的成熟。企业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的成熟度。如果具有较好的服务供应商的外部市场,则能产生规模效应,为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企业提供更专业的服务,相应地企业也更放心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我国管理咨询行业的迅速成长,其中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的发展成熟,为更多的企业开始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带来了机遇。市场调研显示,2003年全球市场上捆绑式人力资源服务外包额达120亿美元,2004年人力资源外包预计将占到整个业务过程外包的39%。虽然在国内,人力资源外包管理正处于起步阶段,但相当多的跨国公司、中国本地公司以及有关社会机构已经对其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和关注度。相关的中介机构、猎头公司在我国大量涌现,将为企业提供更优质而专业的服务。 4.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使得人力资源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于效率和竞争的原因,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被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之中。比如互联网的应用、企业ERP系统的实施、工作评价技术的开发应用、人才测评工具的应用、建立员工数据仓库和知识管理系统等工作,这些工作都依托先进的专业技术,需要专业人员来运行和操作。 人力资源外包论文:人力资源外包管理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人力资源外包边界确定的两种观点,提出并阐述了决定人力资源外包边界的三个因素:企业的预期收益、对风险的评估和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这三类因素的综合评估构建外包决策模型。文章认为拟外包企业不能简单依据职能的性质和企业的发展阶段来决定将哪些职能交给外包服务商,而是要考虑由企业与外包服务商可契合的人力资源职能所具有的特征。 关键词:人力资源外包边界外包服务商契合度 为了有效地管理人力资源活动,企业可能选择多种服务提供方式,外包就是其中一种选择,即把人力资源活动的多种职能责任交予第三方。在可外包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由传统的内部职能活动转变成可以从外部市场购买的服务。由于外包人力资源较为敏感,人力资源外包(HRO)比其它形式的外包发展得晚,但是人力外包市场成为国外外包行业中发展最快的方式。 在国外学者的调查数据中,90%企业外包一种以上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而且近一半的企业有进一步的外包计划。其中英国石油公司签了600亿美元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合同,而IBM公司则把整个人力资源部都外包出去,称之为劳动力解决方案(WorkforceSolutions)。在国内,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和中国人力资源外包网的调查,我国有10%以上的企业正在使用人力资源外包,正在使用或准备使用人力资源外包的企业近两年都超过了30%。这表明,人力资源外包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力资源外包已经成为我国企业逐渐考虑和使用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外包实质上是企业内部职能市场化的一种行为,它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主要取决于内部职能外部化所带来的企业与外包服务商(outsourcevendor)在人力资源职能运作中是否具有相容性和一致性,这种相容性和一致性体现了企业和外包机构的契合程度(degreeoffit),它是人力资源外包边界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指标。尽管外包能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支持,但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一般是不可能全部外包给外部机构的。因此,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是存在边界确定的问题。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边界的不同观点 根据职能的性质选择是否外包。曾明星(2005)认为能帮助企业实施经营策略的人力资源功能不适合外包,而一些传统意义的人事事务性职能则需要被外包。赵海婷(2004)认为工作分析、招聘、培训、员工意见调查、福利薪酬等大多数工作都可以外包;国家的法定福利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事务性的工作也可以外包,而关于公司文化建设、关系协调、激励和留住人才之类的核心工作不能外包。 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外包边界也不同。李富(2007)认为企业在初创阶段不适合外包;成长阶段可外包的内容包括人员配置、福利管理、劳动关系、培训与开发,成熟阶段可外包的内容除上述各项外,还有国际外派人员管理部分事宜;在老化阶段则外包培训与开发、福利管理等较少通用类和辅助类职能。 但是实证研究对以上观点提出了质疑。首先,一项人力资源职能外包并不完全以是否核心职能为标准。Torrington和Mackay(1986)通过澳大利亚人力资源研究协会(AHRI)对澳大利亚322个跨地区跨行业的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交给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最多的三项业务是:培训、招聘选拔和绩效评价,但这些领域对大多数企业都很重要。这反映了在企业中哪些职能外包出去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决策,而不是以人力资源的战略角色为出发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范围是一个逐渐成熟和扩展的外包市场发展的过程,从早期的档案管理、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扩展到员工招聘、培训、薪资福利、绩效考评等事务性工作的各个方面,直至某些战略性项目。 其次,外包也并不一定在成熟企业或大企业更受欢迎,在一些大型企业中外包范围是很有限的,大型公司中存在的规模效应抵消了人力资源外包带来的成本节约的潜在优势,相反,在一些年轻的或规模较小的企业中,由于人力资源职能相对薄弱或者是正在调整,其人力资源活动主要局限于薪酬福利管理、人事记录维护和人员招聘甄选等,从外部购买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恰好弥补了这类企业关键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不足,在没有增加人力资源部的人员编制的情况下却能获取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张明辉(2002)通过对我国80家企业的220名员工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不同规模的企业都可能选择人力资源外包,小企业选择外包的概率更大,这进一步说明了企业规模和发展阶段并不是人力资源外包边界确定的依据。 人力资源外包边界的决定因素 (一)收益预期 企业是否会选择将某些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出去,是基于对这种管理模式甚至组织形式的收益预期。这种收益预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将日常行政事务性职能外包,企业可以集中资源聚焦核心业务,降低非核心业务的成本,提高企业投资回报率;外包能够获取在企业内部不能获得的专业技术,利用外部人力资源专家以较低成本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服务质量;让内部人力资源人员从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人力资源部门定位于战略合作伙伴而不是承担日常行政管理职能,从而将人力资源管理完全整合到核心决策过程中,提供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实践中,英国石油公司的人力资源高管人员曾表明其公司外包人力资源服务的主要原因是降低成本、提供质量支持,人力资源部门重心放在核心HR战略上,以便从日常行政工作中解放出来。 (二)外包风险 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风险。管理外包的成本可能会比预期的更昂贵而服务并未达到预期的质量,某些外包企业的人力资源职员还是会花费一定的工作时间在已经外包出去的工资福利管理上,甚至仍有许多日常事务性工作要由高级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做。二是员工士气下降的风险。外包本质上是一种组织重构,会带来员工的重新调配。企业本来应给员工一种文化统一和安全的归属感,当这种现状发生变化,员工甚至股东会产生不安和抱怨,产生企业员工满意度下降和面临失业或转岗的风险等。三是企业无形资产损失的风险。外包商有可能将从客户企业那里获得的技术和商业秘密卖给竞争对手,而且外包会限制企业学习和适应变革的能力,企业创造利润和创新的能力降低。 (三)环境 从现象上看,人力资源外包是某些企业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选择的管理策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创新,但本质上人力资源外包是外部环境作用下的组织演化现象。美国的人力资源外包是上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根据当时的报道,平均每天有3100个人被辞退,每年有65万人失去原有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力资源外包策略恰好满足了这种降低人力资源服务成本的强烈需求。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加入WTO后我国企业所面临国际化发展趋势、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企业内部管理资源的不足成为人力资源外包产生与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另外,组织所在的发展阶段、组织结构扁平化的趋势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重组的需要等一系列内部环境因素也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为外包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又进一步推动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如何确定人力资源外包边界 企业根据对以上三种因素的综合评估,来决定某项人力资源职能是否适合外包以及与外包服务商的契合程度如何,即将其中一种人力资源职能或某项职能中的一部分工作交给外包商,还是将几种人力资源职能的组合甚至全部人力资源职能外包给外部组织,从而促进企业和外包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见图1)。 基于预期收益因素的考虑,企业可能外包的人力资源职能应至少具备以下三种特征之一:人力资源职能的外包伴随人力资源部门职能的转变而产生,有利于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战略伙伴角色定位;从外部购买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能够弥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不足,获取专业化的管理程序和服务,提高对企业员工的服务质量;外部人力资源服务的获取成本要低于相应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开支,在没有增加或减少人力资源部的人员编制下,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降低企业管理费用和人工成本。 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外包的人力资源职能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可模块化,稳定性强,便于合同规定,防止外包商的机会主义风险;外包职能最好是企业将要发展的职能或缺失的职能,减少外包可能引起的文化冲突和内部人抵制;保证商业信息安全。 基于环境因素的考虑,外包的人力资源职能应遵循以下原则:所外包的人力资源职能有相应的发育良好的外包市场、具备专业素质的外包商以及健全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外包是企业发展阶段的需求,具备企业自身的认识水平、人力资源管理效益的压力等企业内部动力环境。 结论 综上所述,外包边界确定的根本影响因素是企业的预期收益、对风险的评估和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企业是否外包的决策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对三类因素的综合评估来进行决策,当然,由于层次分析法本身的局限,为了获取更专业的决策结果,可以研究其它更先进的决策方法,同时可以对三类因素的细分进一步完善。拟外包企业将哪些职能交给外包服务商也应基于对三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并不能简单地以职能的性质和企业的发展阶段概而论之。一般来说,企业很难全部外包人力资源职能,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外部环境,一是由于环境难以预测,例如外包过程中可能产生劳动争议,而这种不确定性不利于外包合同的签订;二是目前人力资源外包市场上还缺乏能够提供整个人力资源服务的外包服务商。
电气化铁路论文:电气化铁路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与对策 摘 要:在电气化铁路中,其牵引负荷是一种大功率的单相非线性负荷,它具有不对称和波动的特点并由此产生的负序和谐波等一系列问题对电力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从谐波,负序电流,功率因数,电压波动等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危害,利用解析计算和PSCAD实例仿真进行比较,找出解决措施,最终确保电力系统稳定运行。 关键词:电气化铁路;电力系统;谐波;负序电流;PSCAD仿真 0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脚步不断加大,我国电气化铁路近年来飞速发展,它的运量已占铁路总运量的70%。随着牵引负荷的不断增多,它在整个电力系统负荷中的比重也不断加大。因此,它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也更明显。那么,如何全面,客观地分析电气化铁路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并针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抑制措施,从而使电力系统免于受到电气化铁路牵引负荷所带来的冲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议题。本文将从谐波,负序,功率因数,电压波动等方面研究电气化铁路对电力系统造成的影响,并通过分析计算和PSCAD进行仿真,最终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1 电气化铁路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总的来说电气化铁路对供电系统的影响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谐波;三相不平衡(即负序电流的影响);功率因数低;电压波动大。我国目前在线运行电力机车是一种单相大功率整流负荷,而且运行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这样在运行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谐波与负序电流,其通过牵引变电站,就会注入电力系统。这不仅使电力系统损耗增大、能量损失增加、降低容量利用率,同时也对电网电能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威胁电力系统的稳定、安全、经济运行。 1.1 谐波的影响 作为牵引供电系统中一处较大的谐波源,电力机车因其类型不同,产生的波形畸变不同,因此谐波含有率也不同。谐波电流的大小同时也与基波电流有关,而基波电流决定于牵引负荷,依据经验可用公式表示为:;式中I1为基波电流,In 为n次谐波电流,n为谐波次数。 1.2 负序电流的影响 负序电流产生影响的大小取决于两方面:一是电力系统设备容量大小和运行方式;二是牵引供电系统的负荷大小和运行方式。 1.3 电力牵引负荷的功率因数 电力牵引负荷多为感性负荷,因此其功率因数一般较低。线路上运行的整流型电力机车的平均功率因数约为 0.8~0.85。除此以外,由于牵引网本身带有阻抗,受其影响牵引负荷网上的有功和无功损失之比远小于 1, 这又要降低功率因数一到五个百分点。同理,由于受到牵引变压器阻抗的影响,牵引变电站高压侧的功率因数还要降低 0.05左右。 1.4 电压波动 依据电气化铁路的特点可知,其负荷多为单相、移动、幅值频繁剧烈变化的特殊负荷。列车每天按规定线路运行,电气化铁路日负荷波动情况与线路情况、机车类型、机车速度和牵引重量及运行线路图等多种因素有关,所以系统具有很大的波动特性。 2 PSCAD仿真分析 利用该软件仿真当电力机车接入牵引网,准备运行时对供电电压造成的影响。在这里电力机车采用SS4型交直电力机车,牵引变电站对电力机车采用阻抗匹配平衡牵引变压器。仿真模型如图1所示。 通过图形比较我们可看到电力机车作为大功率的含有整流电路的非线性元件,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是如此之大。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3 抑制措施 3.1 抑制电铁谐波的主要措施 (1)使变流器多脉冲化,一方面可以使谐波的次数减少,另一方面也使谐波含量也大大减少,进而能够大幅减少流入系统的谐波电流。(2)借助整流变压器绕组移项来抑制高次谐波。(3)保证铁路生产、生活用电与电铁供电严格分开,电铁牵引变专线用电。(4)在电力机车上安装 3、5、7 次滤波装置和有源滤波器。在电铁牵引两个供电臂均安装滤波器,同时调节两个供电臂中的有功电流,从轻载相到重载相转移部分有功电流,保证两供电臂负载平衡。 3.2 降低和限制负序电流的措施 (1)能够合理安排线路上的列车运行,促使负载能够近似均衡分布在电铁沿线。(2)在牵引变电站高压侧接入系统中采用换相连接。但此方法会造成电网中负序电流波动。同时由于必须在电网中使用电分相,既影响电力机车的提速,又降低供电的可靠性。(3)使用专用的高对称效应变压器,促使变电所三相负载均衡。(4)对牵引站供电电源作合理安排,使每一个保证有主供电电源和备用电源,进而避免牵引站产生的负序电流过于集中。(5)采用对称补偿技术。 3.3 提高功率因数 铁路上一般采用在电铁牵引变电所安装两组不可调并联电容补偿装置来分别补偿两个供电臂牵引负荷,进而提高电铁负荷功率因数。但由于牵引负荷为间歇性负荷,负荷变化大,电容补偿不能自动追踪补偿,就会影响功率因数的提高。目前在建的或已建的高铁线路多采用较先进的动态无功补偿方式,如静止无功补偿器、静止无功发生器等等。 4 结束语 随着电气化铁路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交-直-交型电力机车的使用越来越多。这种电力机车的功率因数相对较高,所含的谐波相对较少,对电力系统造成的影响就相对较小 。另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也在不断完善,再加上,我们采取的一系列补救措施,最终使电铁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 电气化铁路论文:议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对铁路信号设备的影响 1.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铁路体系已经逐步走向了电气化的模式,逐步实现了重载和高速,到了2007年以后,中国电气化铁路里程已达到24046.6公里,这也标志着我国的铁路的各个支线已经实现了电气化的发展。不过,基于电气化模式下的铁路系统,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铁路的信号设备方面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最近这些年,在每个铁路干线上,都有了一些新的技术和设备下的信号系统近,使得很多的矛盾都凸显出来了。因此,将这些问题解决好,已经成为铁路系统的信号方面的一个关键。 2.我国现有的电气化铁路的特点 在铁路运输系统中,通过电力进行牵引是一种主要的运输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将电力转变成一种动力,牵引着火车前进。目前,牵引体系主要是由变电所、接触电网、轨道电路以及回流路线等构成的。我国现在主要采取的供电手段就是自耦变压器供电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所需要提供电力的距离相对较远,不会损失较多的牵引电压,对于信号受到的干扰也比较小。 3.电气化牵引供电对信号设备影响的原因及其分类 同某些采取电气化的系统的铁路进行对比,在电气化的干线中,信号设备常常是处于一种被动的位置,电气化铁路是一种高压环境下的体系,主要有这几个特征:首先是具有电压比较高,一般来说能够达到25千伏;其次是在牵引电流中,有时候能够达到数百甚至是上千万的电流;最后是具有非线性的负荷,基于在整改的过程中,电力机车就会产生很大的谐波。在电气化的牵引供电系统中主要可以分为四类: (1)传导性干扰 所谓的传导性干扰,它是一种主要的对电气化铁路干扰因素。轨阻力、在接续线路中所产生的电流阻力、以及对地之间出现的泄露情况,甚至是在电压器的线圈中出现不同的对称性的一些因素所导致的。这些都是针对于铁轨上不同的电流的流向所设置的,这种情形下,就会形成不同的电流。由于电流的不一样,使得扼流变压器在不一样的部位,出现不一样的电动效应,致使变压器逐步实现压力升高的现象,当达到一定的数值后,轨道继电器出现错误的动作。 (2)容性耦合 在接触网处的电压是25kV,每当在强电线处,就会出现一对对地的电压,基于某些线路和大地之间的电压,使得在电线和通信线路中,很容易出现电容发生耦合的现象,因此,电流出现了分支到各个设备当中,因而产生了很多的静电情况,逐步形成了电容的耦合情况。 (3)感性耦合 每次当强电线中有电流经过的时候,在强电线和受到干扰的设备之间就会出现耦合电感,所以,感性耦合不单单同接触电网中的电流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同接地的距离和长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4)阻性耦合/地电位影响 通过钢轨与大地之间漏导,牵引回流进入地下,从而使得在周围的电位有了一个升高的趋势,在大地系统中,出现的杂散的情况的时候,往往会对通信系统产生出一定的干扰作用,从而出现了电路出现短路的时候,这样导致了瞬间电流突然变大,大地中的电位呈现了上升的现象,这时候很容易出现危险的情况。 4.对于信号设备之间所采取的对策 基于使用不同的设备,产生的信号也不一样,这对于型号不一样的电气化出现的干扰情况也是不同的,因此,针对每一种信号,要采取的对策也不一样。比如说,对于铁路系统的通信电路当中,一般都是主要探究传导性的干扰的时候,主要就传输电缆而言,主要对于可能出现的溶性干扰的情况或者是感性干扰的情况。 (1)25Hz轨道电路 对于25Hz轨道电路中出现的传导性干扰情况,我们主要采取的是:一个方面是基于在电流的不平衡之下,所产生的脉冲电流,其波形主要是类似于正弦波形的情况,在这个当中,主要包含着直流电的因素在内,很容易导致轨道电路中出现某些元件处于一个饱和的状态,从而能造成电路中传输的信号电流出现了跌落的情况。 另一个方面是基于当前的脉冲所起到的干扰作用,使得接受器中的线性滤波器形成一个25Hz的衰减情况,同之前的25Hz信号有可能出现加和或者相减的情况,此时有可能造成轨道电路出现错误的波动的情况。 所以,针对这些情况可以采用的措施主要是:(a)不断提升扼流变压器之间的空隙,提升铁芯的电流。(b)在容易发生扼流变压器中加上抗干扰的线圈。 (2)机车信号 对于机车信号,一般也要采取相对应的对策,主要是采用数字化的滤波器以及运用频谱进行分析的手段处理。 (3)计算机连锁,集中调度,列控中心等电子设备所采取的措施 针对在铁路体系中的某些设备的干扰情况,这些干扰因素主要来自于电磁辐射,或者是电磁感应,以及地位电压方面的因素的干扰,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对这些系统实施屏蔽,从源头上阻断传播的路径,从而能有效的减少产生辐射的情况,我们对于铁路系统中的电脑房间,在铁路的机械室内,一般都采取了屏蔽的方式进行处理,对于各个墙面也进行了相关的处理,每一个拥有电脑的设备室内,都进行了电磁兼容的相关实验,以保证能够达到所需要的标准,在实际当中进行有效的运用。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这个铁路系统,每一个强电体系和弱电体系,他们之间是一个共存的关系,而且,为了保证整个铁路系统的运输安全,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使得运输体系安全运行,从而能够保证整个电气化设备处于一个安全的运行环境。 (作者单位:北京电务段) 电气化铁路论文:浅析电气化铁路跨越油气管道的保护 【摘要】电气化铁路跨越油气管道可能会干扰电压危及管道及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引起交流腐蚀并影响阴极保护设备的正常工作。由于电气化铁道、油气管道都是国家的重要经济命脉,任何程度的影响,都会使国家人力、物力大大浪费。因此,需采取经济有效的防护措施,保证油气管道安全。本文分析了电气化铁路跨越油气管道对管道的影响,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关键词】电气化;油气管道;保护 一、电气化铁路跨越油气管道对管道的影响 为了节约土地资源,电气化铁路和油气管道经常共用同一走廊。因此,在油气管道沿线,往往存在与电气化铁路交叉或平行的情况。电气化铁路的牵引供电系统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不对称高压输电线路,由于电磁感应作用,常常会对电气化铁道附近的油气管道及油库产生感应电压或感应电流,使电气化铁道附近的地下金属管道受到干扰。 1、对人身安全的影响 当管道与交流输电线路接近且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时,线路中工作电流会通过磁耦合长时间在管道上产生纵向感应电动势,使得金属管道的对地电压升高。若该电压较高,可能影响施工、维修或测量人员的正常工作,当交流输电线路发生短路故障时,产生的交流干扰可能危及人身安全。 2、对管道安全影响 在管道的金属表面一般都会敷设防腐层,具有较高电阻和较高介电常数,以防止土壤中有害物质腐蚀金属管道。当交流输电线路发生短路故障时,短路电流通过感性耦合和阻性耦合的综合影响在管道上产生较高的对地电压,可能击穿防腐层。 3、对管道阴极保护设备影响 在管道上设置阴极保护设备是为避免防腐层漏敷及破损处的金属表面产生腐蚀。交流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情况下,工作电流通过感性耦合在油气管道上产生电压,可能干扰强制电流阴极保护的恒电位仪和牺牲阳极阴极保护的牺牲阳极的正常工作。例如:强制电流阴极保护的KKG-3型和KKG-3BG型恒电位仪的抗交流干扰能力分别为12V和30V;牺牲阳极阴极保护的镁牺牲阳极的抗交流干扰能力为10V。这在目前的新建管道已经几乎不适用。 二、电气化铁路跨越油气管道的保护措施 (一)容性耦合防护 容性耦合主要发生在管道施工期间,因此,对容性耦合的防护只要在管道施工期间采取适当的接地措施就可避免。施工时应严格按照《埋地钢质管道交流排流保护技术标准》SY/T0032-2000第3.0.6条规定执行。 当管道埋入地下后,电气化铁路对埋地钢制燃气管道的干扰则主要为通过阻性耦合和感性耦合来进行,其中,对于与铁路近距平行的埋地钢制燃气管道,感性耦合是其最主要的干扰方式。 对阻性耦合和感性耦合的防护,目前在实际工程中主要是通过加大管道与接地体的距离,减少干扰源的杂散电流,以及采取屏蔽、分段隔离、直接接地、钳位式排流等综合治理措施。 (二)排流保护方法 为了使管道中流动的杂散电流直接流回(不再经大地)至电气化铁路的回归线(铁轨等),需要将管道与电气化铁路回归线(铁轨等)用导线作电气上的连接,这一作法称排流法。利用排流法保护管道不遭受电蚀,称为排流保护。 1、直接排流法 把管道与电气化铁路变电所中的负极或回归线(铁轨)用导线直接连接起来。这种方法无需排流设备,最为简单,造价低,排流效果好。但是当管道对地电位低于铁轨对地电位时,铁轨电流将流入管道内(称作逆流)。所以这种排流法,只能适用于铁轨对地电位永远低于管地电位,不会产生逆流的场合,而这种机会可能不多,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 2、极性排流法 由于负荷的变动,变电所负荷分配的变化等,管地电位低于铁轨对地电位而产生逆流的现象比较普遍。为了防止逆流,使杂散电流只能由管道流入铁轨,必须在排流线中设置单向导通的二极管整流器、逆电压继电器等装置,这种装置称排流器。而具有这种防止逆流的排流法称极性排流法。 3、强制排流法 在管道和铁轨的电气接线中加入直流电流,促进排流。这种方法也可看做是利用铁轨做辅助阳极的强制电流阴极保护。由于铁轨对地电位变化大,所以也存在逆流问题,需要有防逆流回路。这种方法可能使管道过保护,而使铁轨腐蚀加强,还可能对附近的埋地金属构筑物有干扰。故采用这种方法时应慎重。 (三)AT供电方式保护 在电气化铁路与管道交叉影响区域,为让回流电流尽可能多地经回流线流回牵引变电所,可缩短牵引网吸上线间距。考虑到为避免回流线将信号电路旁路,确保信号安全,吸上线的设置间距应大于2个闭塞分区,按每隔2~3km设置一处吸上线,以保证回流顺畅,以减小泄露电流。自耦变压器供电方式,简称AT供电方式。它不仅是电气化铁路减轻对邻近油气管道、通信线路干扰影响的有效措施之一,而且对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本身也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已经被许多发展电气化铁路的国家研究和采用。我国北京、大同、秦皇岛、郑州、武昌的电气化铁路,也是采用AT供电方式。目前我国已经运行及在建的高速铁路均采用AT供电方式。 三、电气化铁路跨越油气管道的保护应用 中石油石兰管道设计管径457mm,设计压力为10MPa,采用L415级钢管。穿越处管道设计压力为10MPa,管径为Φ457。本设计管段位于二级地区,一般段线路与穿越段线路设计系数均取0.6,输油管道均为Φ457×7.1mm。兰州新区新建铁路朱家窑至中川线及配套工程石化铁路牵引网采用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全线设置牵引变电所一座,牵引网额定电压为25kV。管道在穿越兰州新区新建铁路朱家窑至中川线及配套工程石化铁路处,为黄土高原或黄土台原,岩性以土黄色粉砂质黄土或土夹砂岩、砾岩为主,土壤电阻率多在35Ω・m~78Ω・m,腐蚀性等级以弱、中为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无明显的细菌腐蚀危害。 由于本次设计采取地下穿越方式穿越兰州新区新建铁路朱家窑至中川线及配套工程石化铁路,感性耦合和容性耦合的影响忽略不计,主要考虑牵引供电系统对管道的阻性耦合影响。 电气化铁道阻性耦合的影响计算公式如下: 已知:西小川以东接触网最大电流为587A,hgd=8.5m, hdg=2.5m, Φg=1.219m, 则以有 y=10.61m , υ=18.6736 。 通过计算,Ψm=156.4×10-4T 在不考虑管道现有的防护措施基础上,电气化铁路对于与铁路正交管道上的电磁影响远低于规定允许值。 对中石油石兰线三层PE外防腐层这种高电阻涂层管道,由于高干扰电压和小破损点,遭受的交流腐蚀的风险可能更大。 强电线路(主要包括高压输电线路和电气化铁路)对管道的交流干扰主要为电容耦合影响、电感耦合影响、电阻耦合影响和交流腐蚀影响。(电容耦合影响仅发生在管道架空,且未埋地前。本工程中中石油石兰管道已经埋地敷设完毕,对电容耦合影响不予考虑)。 本次采用固态去耦合器排流:这种方式是将去耦合器串入回路,由于去耦合器具有隔直流、通交流的特点,一方面可以应用在有阴极保护的管道上,另一方面也使得排流地床材料有更多的选择,不再局限于镀锌扁钢、钢管、牺牲阳极等材料,可以选择铜接地材料,铸铁材料等。去耦合器的导通电压根据可阴极保护的准则进行任意设置,一般为+2V/-2V,也可设置为+1V/-3V。 电气化铁路论文:浅谈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防雷技术 摘 要:在铁路运输中,电气化铁路具有能耗少、效率高以及污染小等优点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电气化铁路中接触网是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其绝大部分都是裸露在自然环境中,一旦防雷不当,就会损坏绝缘子,造成线路跳闸最终影响到电气化铁路的运营,继而产生巨大的损失。为了提高电气化铁路供电的可靠性,保障变电所的安全运行,必须做好对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防雷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铁路工程;电气化;接触网;防雷技术 一、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防雷特点及类型 1、特点 接触网防雷性能的优劣主要由耐雷水平及雷击跳闸率来衡量。雷击线路时线路绝缘不发生闪络的最大雷电流幅值称之为耐雷水平;每百公里每年由雷击引起的跳闸次数称之为雷击跳闸率。线路的耐雷水平越高,线路绝缘发生闪络的机会就越小。电气化铁路牵引系统的绝缘、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直接关系到接触网的防雷性能。接触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输电线路,其防雷有它的特殊性:接触网无避雷线,不能有效防止直击雷。接触网系统中的架空地线和架空回流线虽然有一定的防雷作用,但因其架设高度没有达到有效防止直击雷的高度,仅能起到部分防雷作用;电气化铁道中成排的接触网支柱是利用回流线作闪络保护地线的集中接地,支柱基础上的螺栓可起到一定的接地作用,但普遍接地电阻较大。 2、类型 接触网系统常见的雷害类型主要有直击雷过电压和感应雷过电压两种。其中直击雷过电压主要是雷电击中导线和支柱产生的过电压。而感应雷过电压指的是雷击接触网地面后产生的过电压。当雷电击中附加导线和接触网支柱时,会导致雷击点阻抗的电位提升。当导线和雷击点之间的电位差超出绝缘子冲击放电电压时,导线会产生闪络与电压。由于附加导线和支柱的电位会大于导线电位。当雷电击中接触线会导致电压过大,这两种情况分别称为雷电绕击和雷电直击。 二、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遭受雷击的危害 我国地理面积广阔,不同地区气象条件差异很大,依据雷电日的不同,分为少雷区、多雷区、高雷区、强雷区和超强雷区。从目前开通的电气化铁路运行情况看,对于雷击接触网线路,概括起来可以划分为三种情况:雷击接触网附近的地面,在接触网上引起感应过电压;雷击支柱,在支柱上产生冲击电压,同时在接触网上引起感应过电压;雷直击于接触网,在接触网上产生行波过电压。根据统计数据分析,部分线路雷击事故比较频繁。具体危害表现为:雷电造成接触网绝缘子闪络,引起牵引变电所跳闸;铁路隧道中,常出现雷电击穿水泥壁;接触网支柱被雷击损坏等。 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防雷技术 1、架设避雷线。架设避雷线是输电线路防雷保护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措施,避雷线的主要作用时防止雷直击导线,同时还具有降低导线上的感应过电压以及减少线路绝缘子的电压等。 2、降低接地电阻。铁路沿线的土壤电阻率普遍较高,制作低电阻地网十分困难,且投入很大。接触网支柱在使用常规方法作成地网后,其接地电阻大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高,而且随着气候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针对降低接地电阻的问题,采用的方法有:增大地网面积,增设垂直接地体,深埋接地网,使用降阻剂,零散的接触网支柱设置独立接地极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支柱接地进行监测,使接触网支柱的接地电阻始终在规范规定值之内。 3、安装避雷器。雷电击中接触网时,如果产生的电压大于避雷器的放电电压,避雷器会立即将雷电流释放出来,并在工频电压下表现出高电阻,截断工频续流,避免绝缘子出现闪络的情况,使接触网持续稳定的工作下去。通过将线路避雷器安装在支柱上,可以有效降低雷击跳闸的概率。为了保证防雷效果,要尽量密集的安装避雷器。按照一个锚段设置一个避雷器的标准进行设置,可以将雷击跳闸率控制在0.452左右。按照接触网跳闸率的相关规定要求,雷击跳闸率的控制标准为0.83,因此,将跳闸率控制在0.452是符合规定要求的。为了保证避雷效果,只需要将线路避雷器安装在雷击相对集中的地方。 4、使用合成绝缘子。为了避免绝缘子被烧毁,首先要疏导工频电弧,避免电弧在绝缘子的表面燃烧。其次,使用避雷器和避雷线来避免工频电弧和线路闪络建立。除此以外要注意提高绝缘子的抗灼烧能力。当前输配电线路中主要使用合成硅橡胶绝缘子和玻璃绝缘子两种,在抵御灼烧能力方面,合成绝缘子具有明显的优势,当合成绝缘子被工频电弧灼烧时,喷出的气体会发挥吹弧效果,使电弧从绝缘子的表面离开。此外,在局部受热的情况下,硅橡胶材料不会马上炸裂,有助于恢复绝缘线路。在经过烧灼后,合成绝缘子伞群不会脱落,并且具有良好的绝缘效果,线路达到了重合闸的效果。而瓷绝缘子如果被灼烧,伞群落会全部掉落,绝缘效果会完全丧失,线路就不能重新合闸成功。虽然,合成绝缘子有良好的抗灼烧能力,但工频电流弧仍会破坏合成绝缘子。经灼烧后硅橡胶材料成分会产生变化,一些容易分解的物资受热后会挥发,致使绝缘子的增水性和抗污性降低。在以后的运行过程中,灼烧部分很有可能会出现老化脱落情况,严重影响线路运行的安全。 5、采用自动重合闸装置。牵引变电所馈线侧设有自动重合闸装置,由于大多数雷击造成的闪络事故在线路跳闸后能够自行消除,在馈线断路器跳闸后,自动重合闸也可恢复供电。在线路正常运行和保护供电可靠性上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防雷需要注意的几点 1、在铁路线路中,为了可以屏蔽接触网和正馈线,在铁路线路上增设了一根铝包芯铝绞线架空地线。为了雷电流可以有稳定的泄流通道,使用70型铜芯电缆增设在路基区段的基础和支柱中预留出接地螺栓之间。对于加强线区域,当加强线从运行中退出后,会和接触网的支柱产生短接,使加强线变成柱顶的架空线。对于这种情况,当加强线从运行中退出时,要将接触悬挂和加强线之间的连接拆除。并短接各个加强线固定处的支柱绝缘子,使用支柱基础和铜芯电缆将路基段的接触网连入到预埋螺栓上。将贯通地网和桥梁地段的架空线连接起来,接地电阻控制在1欧姆以内。 2、为了避免直接雷害,建议处于平均雷电日在40天以上的铁路,整条线路都要架设避雷线。对于少雷区域的铁路,要分析和统计沿线雷害情况,对雷害多发区和重要设备位置可以架设独立的避雷线。尽可能将避雷线安装在承力索的上部。 3、为避免感应雷害需在重雷区和高雷区的各个锚段设置避雷器。统计分析少雷区沿线雷害情况,将避雷器设置在雷害多发区。此外,还需要在敏感位置布置避雷设备。例如长度超过2000m的隧道两端、站场和分相端部的绝缘锚段关节、封闭雨棚的两侧、较长供电线上、高架区区域、高路基区域、架空转换处、电缆等重要区域。 结束语 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运营里程的不断增加,高速客运专线的逐步投入运行,对牵引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雷电发生的机理十分复杂,我们还不能完全控制雷害的发生,但通过必要的防雷措施,可以减少雷害的发生,为确保牵引供电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电气化铁路论文:浅析高速电气化铁路27.5KV单芯供电线电缆及附件安装、维护 摘 要:本文介绍了高速电气铁路27.5KV单芯供电线电缆安装、运营维护方法及存在问题。 关键词:高速电气化铁路;27.5KV单芯供电线电缆及附件;安装及维护。 1 前言 高速电气化铁路27.5KV单芯供电线电缆普遍采用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电缆主要利用在地理条件受限、环境恶劣处所,不能采用架空线路的供电线区段,电缆特点主要有不受线路落差限制;热性能好,允许工作温度高、传输容量大;电缆附件简单;制造工序少、工艺简单, 可靠性高。现电气化铁路电缆使用的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施工工艺不到位、安装不符合标准及日常运营、维护不当等情况,导致电缆及附件发生故障逐渐增多,从而影响供电安全。为了减少电缆发生故障的频率,提高供电线电缆的运行质量,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进行施工,正确使用维护方法。 2 电缆及附件安装 2.1 电缆的敷设 电缆原则上不采用直埋方式敷设,主要采用电缆分沟(槽)敷设、电缆穿管敷设方式。 2.1.1直埋敷设 2.1.1.1敷设条件 同一路径中电缆根数在 6 根以下,地下通道没有限制的场所宜采用直埋。在含有酸、碱强腐蚀或杂散电流电化学腐蚀严重影响的地段,不宜采用直埋。电缆埋深距地面的距离不得小于 0.7 m;如果位于道路上或耕地下时,不宜小于 1.0 m。当引入建筑物、与地下建筑物交叉及绕过地下建筑物处,可浅埋,但必须采取保护措施。 2.1.1.2敷设方式 电缆敷设前将沟底铲平夯实;电缆上、下铺垫不小于 100mm 厚的砂或软土,且盖以混凝土板或砖,覆盖宽度应超出电缆两侧各50mm;软土或沙子中不应硬质杂物。直埋电缆与道路、铁路、排水沟等交叉时应穿管保护,保护管的长度应超出路基每侧各 1m,超出排水沟底面 0.5m。如果采取特殊换土回填时,回填土的土质应对电缆外护层无腐蚀。直埋电缆在直线段每隔 50~100m 处、电缆接头处、转弯处、进入建筑物等处,应设置明显的方位标志或标桩。 2.1.2电缆穿管敷设 2.1.2.1敷设条件 电缆穿管长度在 30m 以下者,保护管的内径应不小于电缆实际外径的 1.5 倍;超过 30m时,应不小于 2.5 倍。地中埋管距地面深度不宜小于 0.5m;与铁路交叉处距路基不宜小于 1.0m;距排水沟底不宜小于 0.3m。保护管的弯曲半径不小于所穿电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 2.1.2.2敷设方式 一般每管只穿一跟电缆,并不得使用未分隔磁路的钢管;并列管相互间不小于 20mm 的空隙。当电缆中间有接头时,应放在电缆工作井中。电缆进入排管的端口处采用防止电缆外护层受到磨损的措施。 2.1.3电缆沟(槽)敷设 2.1.3.1敷设条件 对电缆沟或隧道底部低于地下水位、电缆沟与其它水管沟、排水沟并行邻近、隧道与其它水管沟、排水沟交叉时,对电缆构筑物防水处理。电缆沟与其它水管沟、排水沟交叉时,电缆沟宜位于其它水管沟、排水沟的上方。 2.1.3.2敷设方式 上、下行电缆分沟(槽)、备用电缆与运行中的电缆分沟(槽),同沟(槽)中的电缆应满足消防隔离要求,每根电缆间间距保持2倍电缆截面积的距离。电缆沟沟壁、盖板及其材质构成,应满足承受荷载和适合环境耐久的要求。可开启的沟盖板的单块重量,不宜超过 50kg。同沟(槽)敷设电缆间距满足要求,每隔100米要有明显的标识加以区分,电缆间填充物不含可能破坏电缆表皮的杂物。 2.2电缆头制作 电缆头包括电缆终端头、电缆中间接头,必须选用相应电压等级高质量的中间和终端电缆附件。聘请电缆厂家或电缆头厂家专业人员制作。装好的电缆投入运行前应进行电气测试,合格后才能投入运行。 2.3电缆接地安装 2.3.1电缆应采用单点直接接地方式:线路较长时划分适当的区段,且在每个区段实施电缆金属层的绝缘分隔,实现单点直接接地; 2.3.2采用AT供电方式,一般不大于800m时,采用单点接地;大于800m,划分适当的区段,采用中间接地方式; 2.3.2.1采用单点直接接地方式时,一端直接接地,另一端宜通过护层电压限制器接地,电缆不大于100m时,不设护层电压限制器; 2.3.2.2采用单点直接接地方式时,连接户内户外的电缆户外一端接地,户内设护层电压限制器,连接隧道内外的电缆隧道内接地,隧道外设护层电压限制器。 3 电缆及附件维护管理 3.1日常维护 维护周期为1年1次,主要项目电缆外观检查、电缆支架、桥架及吊架外观检查、电缆敷设检查、电缆铠装层、保护层接地状态检查。 3.1.1电缆外观检查 3.1.1.1检查高压电缆外护层无破损、裂纹,无老化。存在问题应使用防腐热缩带或自粘带对其故障部位进行缠绕处理;必要时对整根电缆进行更换。 3.1.1.2检查高压电缆头应无破裂、烧伤及放电痕迹,线鼻子与电缆头顶部及电缆头尾端密封良好,无浸水、发热、烧伤现象;对高压电缆头存有破裂、放电现象,应及时进行更换处理; 3.1.1.3检查电缆头接地线连接牢固、无锈蚀和断裂。 3.1.2电缆敷设检查 3.1.2.1检查电缆转弯处、电缆中间接头处,穿过建筑墙体处、过轨道两旁等均位置电缆标桩或永久性标识是否齐备,直线段每50-100m设置的电缆标桩状态是否良好、是否齐备。 3.1.2.2检查电缆沟是否积水、电缆盖板是否完备。电缆通过的路径上不得有堆土、动土的现象发生。检查电缆沟的尺寸是否达标、检查直埋电缆的埋深是否达标。 3.1.3电缆铠装层、保护层接地状态检查。 3.1.3.1检查电缆的铠装层及金属保护层是否按照一端接地、一端通过护层保护器的要求进行接地,接地装置应状态良好。 3.1.3.2铠装层及金属保护层保护器接地引出线应采用铜绞线或镀锡铜编织线,其截面积应大于25mm2。同时经护层保护器接地的一端铜绞线或镀锡铜编织线应采取绝缘措施。引出线与护层保护器之间螺栓应有防松措施,并采取与周边环境绝缘措施。 3.1.3.3检查每一根电缆是否单独设置一处护层保护器,不同电缆不得共用一组护层保护器。铠装层和金属保护层之间可以共用一组护层保护器。 3.1.3.4对于多层电缆同杆架设的位置应检查电缆接地引线下是否有可靠固定,在护层保护器脱落后,接地引下线是否会倾入下层电缆的安全范围。 3.2试验管理 3.2.1电缆管理 试验周期1年1次,主要项目有交流耐压试验、绝缘电阻试验。 3.2.1.1交流耐压试验 电缆不能够采用直流耐压试验,由于不能有效地检出交联电缆及附件的缺陷;并可以导致电缆受损。电缆和与之相配的附件安装完成后应进行交流耐压试验。 3.2.1.2绝缘电阻试验 电缆芯对屏蔽层、电缆芯对地、屏蔽层对保护层进行绝缘电阻试验。其绝缘电阻值与上次测结果应相互接近,不应有短路,接触不良或短路现象。 4 结束语 为了确保高速电气化铁路27.5KV单芯供电线电缆线路的安全运行,施工安装及运营维护很重要,要做好电缆运行的技术管理,严格按照施工工艺安装,遵循正确的维护方式,减少电缆设备故障,从而减小高速铁路供电的影响。 电气化铁路论文:浅谈电气化铁路的改造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电气化铁路的改造和发展问题,分析了电气化铁路应该如何更好的进行改造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比较可行的建议和意见,以期可以为今后电气化铁路的改造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气化铁路;改造;发展 一、前言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铁路电气化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电气化铁路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恰当的改造,以提升电气化铁路的运行效果。 二、我国铁路电气化及其技术的发展 1958年,我国开始修建电气化铁路,从一开始便直接采用了最先进的电压等级为25kV的单相工频交流电,为我国大规模发展电气化铁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5年底,我国共建成开通43条电气化铁路,总里程达到20132km,成为继俄罗斯、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电气化铁路国家。 2012年5月,铁道部印发的《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万公里左右,其中西部地区铁路5万公里左右,电化率将达到60%左右。 回顾我国铁路电气化这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路,从最初全面学习前苏联,到改革开放后积极引进和自主开发创新,已经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技术模式、设计手段、施工工艺及标准体系。技术装备的生产制造也有了很大提高,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电气化铁路大国。 三、电气化铁路的改造原则 1.接触网的电气化改造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设计时采用正线外包式等装置,减少大规模改动拆动带来的资源浪费。将车站线距小幅度调整,保证超限列车能够正常运行。一般小幅度的调整就可以使车站超限货物列车运行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利用车站的渡线装置,恰当情况下,可以在车站的咽喉处架设渡线以使列车运行能够及时调整,方便了车辆的运行。对优化中的站台和雨棚的结构问题,可以根据车站具体的地理位置等条件,采用针对性的设计,采用不同的接触网基础设计和结构。在设计前要对多种方案进行论证,得到最优方案,达到节约成木的目的。当既有接触网锚柱影响了线路的改造时,要将新的锚柱设立在适当的位置,改造过度既有的接触网下锚。 2.电气化改造的成本原则 电气化铁路改造后,列车运行速度能够达到160公里/小时。电力机车运载能力强,运行速度快,同等情况下,能够大大提高铁路的运营能力。为了最大程度达到节约成本的问题,机械方面,可以适当采用租赁的方式,降低机械使用的成本。将单核计算的方式应用于人员使用中,提高同等条件下的机械利用率。对于技术工人和普通劳工,恰当调配相应比例,达到两者合理结合的目的。 3.电气化改造的安全原则 电气化改造过程中,要严格规范人员和机械管理,在对地区改造前,必须先进行实地考察,要求做到细致具体。对各个改造区段的供电措施,锚段参数等要实时全面掌握,有计划地进行各种改造方案的实施。电气接触网产生的高压电磁波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应该在改造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因为电气化改造对电网系统产生比较大的运行不对称性,要对受干扰的部分,比如通讯设备,油田灯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4.施工方案的优化原则 施工人员要加强监督,将硬性管理与软性管理相结合,对于管理制度,既要人性化,又要注意纪律性。动态管理任务,在保证目标任务完成的前提下,细化到每一个单项工程任务,做好从整体到局部的细化工作。施工中,根据具体进度等其他情况,实时实地调整施工方案。将施工和运输两个方面分离开来,又不失两者的协调性,避免封锁性的改造。将具体施工措施落实到分解的单元,使运输安全的同时,保证施工的快速和优质。 四、电气化铁路改造工程施工组织管理 1、施工方案 既有电气化铁路改造不止是一个施工主体,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每一个参与进来的施工单位相互配合,属于综合性的工程。在电气化改造工程开工之前,需要与站前施工单位建立联络,了解其施工部署以及施工进度,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施工部署和工程进度计划,编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在编制施工方案的时候,应确保施工方案的合理、科学、适用。施工方案需要以工程中采用的技术标准和适用的施工规范为基础,并根据施工工程的实际情况,将一些对工程施工各种不利的外部影响因素充分考虑进去;施工方案的实施步骤需要满足施工进度,尽可能做到超前筹划、提前准备、及时实施;在方案编制中,采用的施工方法,应首先考虑成熟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以及工法的选择需符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提升施工效率;其次一定要注意对现有设施的保护,坚决避免对已有设施造成破坏。 既有电气化铁路多为运营线路,施工中首先保证铁路的基本运输功能,因此,每个施工作业点后,都须保持接触网完整和牵引供电正常。根据我国目前既有电气化铁路改造的现状,通常既要进行工程建设,又要保证铁路运输通畅。施工和运输之间难免产生冲突,为克服二者矛盾,常采用在保证基本运输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行车间隔时间进行施工。 接触网额定电压为25KV,对电气绝缘性能要求高,施工人员安全风险大,必须严格按照行调、电调下达的命令作业,采取完善的措施保证施工人员安全。每个作业点结束时,把可能危及行车的安全隐患都给消除掉。特别是临时工程中,接触网结构须安全稳固。 既有线施工有施工难度大、影响面广的特点,很多工作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依靠过渡工程。而制定一个好的过渡方案,直接影响着工程进度和成本,因此,编制的过渡方案要简单易行,且有前瞻性和全局性,充分考虑永临结合。 施工方案编制的要点可归纳为:确保运营、保障安全、合理过渡。 2、施工封锁计划 既有电气化铁路须保证正常供电,而改造中大部分作业都要求暂时中断铁路运输,停电封锁区间。为合理利用天窗点,减小施工对运营的影响,施工单位需编制、提交施工封锁计划。施工方案编制完成后,根据施工方案确定的施工内容,制定施工封锁计划上报运管部门,批复后按计划组织施工生产。制定施工封锁计划要充分掌握现场情况,紧密结合站前施工单位部署和进度,具有连续性和超前性。施工封锁计划依铁路运输具体情况,围绕施工方案,结合工程施工实际进度,连续编制、合理调整、及时补充、充分利用。施工封锁计划分为年度计划、月度计划和日计划,年度计划作为框架,月度计划为施工主线,日计划则是施工的具体实现。 3、施工协调 既有电气化铁路改造工程中,设计单位经常由于相关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不详细、运营单位大修改造等原因,提供给施工单位的施工图,不可避免会与施工现场出现差异。同时由于点多线长,设计单位对于施工现场不可能处处了解,而施工单位又无权对施工图进行改动,如果与设计单位没有及时联系,势必造成问题积压而影响施工进度。根据现场情况,有部分接触网下部工程,可以划分到站前单位施工完成,这些都需要建设和施工单位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由各设计专业之间协调好,达到最好的施工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气化铁路的改造必须要秉承一定的原则,在改造的过程中,要确保改造方案和施工方案的科学性,明确施工的要点和环节,确保改造施工合理有效。 电气化铁路论文:供电调度员如何对电气化铁路馈线跳闸进行快速组织处理 [摘 要]牵引供电设备开关跳闸是牵引供电设备运行状态不良的直接体现之一,设备隐患、故障或外界原因造成的跳闸,直接威胁着牵引供电设备的安全运行。牵引供电设备开关跳闸后,供电调度值班人员应根据开关跳闸给出的故障参数、结合跳闸时的天气状况及机车运行情况,迅速判断跳闸原因并组织处理。 [关键词]跳闸;快速处理;故障判断 一、供电调度快速处理牵引网故障跳闸的过程 1、信息收集 供电调度员接到跳闸报告后,首先全面收集故障信息。主要包括: 1.1变电所亭跳闸信息:开关状态、信号显示、保护动作情况、故标参数等。 1.2故障区段列车运行状况:及时通知列车调度和车站值班员,了解跳闸供电臂内电力机车状况,以及机车所在位置的接触网设备状态,故障区段周边环境、气候。 2、故障查找方法 2.1巡视检查牵引变电所设备 跳闸后,供电调度员首先命令值班员对其管辖设备重点巡查,必要时全面巡查,确定是否由于变电所设备故障引发的跳闸,避免变电值班人员的疏忽造成事故的扩大。 2.2供电调度员立即与列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进行联系 了解线路机车运行情况,有无异常音响、放电弧光现象,有无异常,机车装载有无超高,车顶有无异物,机车内部有无故障,绝缘子有无闪络或击穿,有无接到设备异常报告,结合天气情况根据故标指示数据进行判断。 加强机车联控,扩大查找范围,调度员在查找过程中通过列车调度、车站值班员与行驶的机车司机进行联系,必要时要求工区人员对回库机车及时进行跟踪检查车顶绝缘,受电弓有无异常等进行查找判断跳闸原因。 查找跳闸区段近期工务、电务等其他单位有无线路大修施工,根据跳闸区段故标指示,判断这些施工地点是否造成接触网导高不够或绝缘子脏污造成跳闸。 3、故障判断和处理 供电设备抢修原则 :“先通后复、先通一线” 。 供电调度接到牵引网线路跳闸后,要及时通知列车调度员跳闸范围和故障指示公里数及限速范围及公里数,并通知工区做好抢修准备。通过收集的信息,进行故障判断,并组织进行故障处理。 3.1牵引变电所馈线断路器跳闸重合成功时的处理 本线和邻线后续第一列动车组限速,列车调度员了解供电臂范围内的车站和动车组情况,本线或邻线后续第一列动车组司机观察接触网状态,若无异常,恢复正常行车速度。供电调度与列车调度联系,了解故障区段供电臂内的列车情况,并通过车站询问机车乘务员机车及线路有无异常情况。供电调度立即通知接触网工区按照跳闸时变电所故标指示值,登乘动车巡视和线路外巡视设备。 3.2.牵引变电所馈线断路器跳闸重合失败时的处理 牵引变电所馈线断路器跳闸重合失败后,供电调度员迅速了解供电设备情况,判断故障性质,在未查明原因时,通过列车调度员通知供电臂范围内所有动车组降弓进行试送电。若试送成功,则初步判断为动车组故障;若试送失败,则初步判断为供电故障。非永久性接地故障一般能强送成功,永久性接地故障一般强送失败。根据保护动作情况,判断正馈线或接触网故障,如已确定是AF线接地引起跳闸,可先断开该馈线的AF线有关开关,以直供方式恢复接触网供电。若馈线过电流保护动作,电流超过整定值且馈线电压不低于19kV,一般为过负荷跳闸,应在2分钟内试送电。 出现永久性接地故障后,当班调度员应巡视通知变电所、分区亭巡视设备,排除所、亭内部设备故障。通知工区拉铃准备抢修,通知列车调度该供电臂故障跳闸停电,同时通知该供电臂内的电力机车降弓。根据故测仪指示数值核算完线路里程后,询问列车调度跳闸时刻此处有无列车运行。结合气象情况等综合因素,在没有发现问题时,供电调度员应及时强送电一次,故测仪指示数值小于3KM时,应用分区亭环供强送电。强送成功,通知接触网工区参照故测仪指示范围(±3KM)对该供电臂进行设备巡视。强送失败,核对故障探测仪指示数值,与列车调度员取得联系,询问供电臂内机车乘务员和车站值班员有无异常情况。供电调度员通知该供电臂内所辖接触网工区出动,去故障探测仪指示的故障点(±3KM范围)进行设备巡视。巡视人员应随时与供电调度保持联系。通知相邻接触网工区做好故障抢修准备。通知抢修轨道列车做好准备。与列车调度员办理该供电臂接触网停电的手续。命令有关变电所、分区亭进行必要的倒闸作业或挂临时接地线。与抢修指挥人员协商制定抢修方案、临时恢复用时和正式恢复用时、停电封闭范围、要令方式、是否需要支援等情况。本着“先通后复,先通一线”的原则对故障设备进行抢修。抢修完毕后,及时恢复送电。送电完毕后,需要降弓或限速通过故障点时,指示现场坐台要令人员准确登记运统――46,提供升降公里标,电调核对后与车站并向列调办理有关升降弓手续。 对不易发现的隐性故障跳闸,必要时可派工区人员拉开绝缘锚段关节的隔离开关进行试送电,逐段进行故障排查。 3.3故障的判断 3.3.1永久接地:变电所断路器跳闸,重合闸和强送均不成功,可能由于接触网或供电线断线接地、绝缘部件击穿、隔离开关引线脱落或断线、较严重的弓网故障、动车组故障、倒树、上跨设施、外界异物、鸟害等。 3.3.2断续接地:变电所断路器跳闸重合成功,过一段时间又跳闸,可能是接触网或动车组绝缘部件闪络、树木与接触网放电、接触网与接地部分距离不够、接触网断线但未落地、弓网故障等。 3.3.3短时接地:变电所跳闸后重合成功,一般是绝缘部件瞬时闪络、接触网断线瞬时接地后脱离接地、电击人或动物等。 3.3.4查找故障应根据季节、设备所处的环境有针对性的进行,例如大雾、阴雨及雨雪交加时易发生绝缘闪络故障,应重点查找隧道及污秽严重的处所。 二、结束语 每次跳闸各不相同,这就要求供电调度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清晰的思路,根据跳闸数据、结合天气情况、跳闸区段及以往经验及时做出判断,本着先通后复的原则快速进行处理,保证线路及时开通运行。 电气化铁路论文: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防雷问题的探讨 [摘 要]目前,我国高速电气化铁路地理区域跨度大,且无备用设备,接触网位于高铁线路的最上方,极易遭受雷击引起损坏。本文分析了高铁接触网遭受雷击的形式和我国常用的接触网防雷措施,并探讨了接触网防雷的改进措施,最后,针对我国高铁接触网的复杂环境提出几点建议,对我国高铁接触网降低雷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接触网;雷害;措施 1.引言 我国高速电气化铁路跨越区域大,多集中于南部和东部沿海等雷电活动强的地区。如,京沪高铁就跨越了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三地。高铁接触网有80%左右线路架设于高架桥上,相比普通的电气化铁路,高铁接触网遭受雷击的概率更大;据统计,杭深线雷击造成的跳闸达38%,每次都引起至少两趟动车限速。因此,研究接触网的雷击危害,以及接触网的防雷措施并进行完善和改进,减少接触网雷击故障,对我国高铁安全顺畅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雷击接触网的主要形式 2.1 感应雷击 接触网遭受雷击的形式之一是感应雷击。它是指雷击的雷电作用在接触网附近,在地面放电,然后引起空气中电磁场的迅速变化,变化的电磁场会在接触网上产生感应过电压,雷击造成的感应过电压一般能达到数百千伏,引起接触网跳闸,从而影响高铁的正常运行,但感应雷击的危害相对较小,接触网雷害主要来至于直接雷击。 2.2直接雷击 直接雷击指雷电直接作用在接触网的某个部位,如接触线、支柱、承力索或附加导线上,直接雷击接触网造成的过电压等达到千千伏或更高,可直接烧损设备,维修困难,对高铁运行带来的危害不可过量。 3 我国高铁接触网常用防雷措施及分析 3.1 在接触网安装避雷器防雷 按照设计规范,在一些关键位置安装避雷器防雷,如供电线上的网点处、分相和站场两端的绝缘锚段关节处、隧道出入口处、较长供电线或AF线与接触网的连接处等等,一般采用氧化锌避雷器,避雷器必须接地。 3.2 降低接地电阻 若接触网支柱的冲击接地电阻相对较大,雷电直接作用在支柱上时,雷击电流在支柱的顶端就会产生很高的电位,造成绝缘子闪络,闪络电弧形成通道,导线经过这个通道接地。这样,若降低接触网支柱的接地电阻阻值,就能有效的降低雷电在支柱顶端形成的高电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线路的耐雷水平,这也是接触网防雷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单独的接地系统无法满足相应的要求,只有采用贯通接地系统方为可行。 3.3 提高绝缘子的绝缘性能 雷电直接作用在接触网的某个部位,从雷击点开始,雷电流沿接触网向两端传输的冲击电压可达1500kv,而接触网绝缘子能够承受的绝缘电压为140kv,二者相比,雷击电压是绝缘电压的十多倍,足够击穿接触网的绝缘子,同时,若能够有效的提高绝缘子的绝缘性能,也可以提高接触网的耐雷水平。 4 高铁接触网防雷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4.1 对避雷器的选型和设备进行改进 4.1.1接触网采用更先进的避雷器和避雷器在线检测技术 目前我国使用的避雷器以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和氧化锌避雷器为主,但在实际运行中,避雷器的电阻片可能因为动作次数多而引起老化失效,或内部受潮灵敏度降低,还存在其他一些缺陷或故障导致避雷器出现故障影响正常运行。为了确保避雷器的安全可靠运行,近年来,出现了避雷器的在线监测器,逐步得到推广使用。避雷器在线监测器将泄漏电流检测功能和放电计数器整合在一起,通过参看检测装置的计数动作次数和避雷器运行的漏电流值,实现在线检测,可是随时掌握避雷器的运行性能判断避雷器是否安全可靠。 4.1.2适当增加接触网避雷器的设置点 若高铁接触网安装的避雷器的数量过少,长距离没有避雷器,一旦遭受雷击,避雷器的保护动作就会滞后。或是接触网绝缘子遭受雷击过电压的时间过长,雷电波在接触网上传输,不断进行折射和反射,必然引起电压升高,最终导致设备损坏。因此,高铁接触网防雷设计时,既要考虑一些关键设备处,也应充分考虑距离因素,合理设置避雷器的装置数量和安装位置,减少接触网设备承受雷击电流的时间,最终达到降低雷击设备故障的发生率。 4.1.3避雷器安装失效脱离器 每台避雷器均安装脱离器,脱离器能够在避雷器故障是分离故障避雷器和需要保护的线路,自动排除故障确保线路能够迅速恢复供电。 4.2 优化高铁接触网的结构布局 高铁接触网结构复杂,架设点较多而且行程较长,而接触网上能够安装避雷器进行防雷的范围有限,避雷器也只能防止其保护范围内的接触网,超过范围起不到防雷作用,而高铁接触网的行程相对较长,因此,需要对接触网的结构布局进行优化。现行接触网避雷器的结构多是带串联间隙的,内部复核绝缘子的长度相对短,一定条件下,耐压能力低,必然增加污闪事故率。若大密度的安装避雷器,则极大的增加工作量和费用,而且,若避雷器的绝缘子击穿故障,在外形上看不出损坏,不方便排除故障和维修,延长了故障处理时间,一定程度上,避雷器过多反而影响高铁的运营。与增加避雷器相比,优化接触网结构,全线架设避雷线进行接触网防雷的方法还是可行的。 避雷线对线路的防雷水平对使用保护角表示,它是避雷线同外侧导线的连线与垂直线之间的夹角。保护角越小,导线能受到的保护也越可靠。高压输电线路防雷设计中,保护角一般为20度到30度。因而,高铁接触网全线架设避雷线时多采用柱顶方式,连接接地引线和架空地线架,经支柱的接地孔接地,能及时将雷击电流引入大地,从而有效防止雷害。 4.3采用差异化防雷措施: 随着我国高铁的全面发展,高铁接触网防雷时必然面对各地不同特点的气候天气,这为高铁接触网防雷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尤其是多雷区或自然环境污秽的地区,因此,高铁接触网防雷设计时,应考虑到气候等差异,制定差异化防雷措施: 4.3.1为提高高铁接触网的防雷效果,建议将接触网根据雷击发生频率将其进行分类,划出高雷区和重雷区,进行重点防护。如将年平均发生雷电天气40天以上的区域分为高雷区和重雷区,这些地区应全线架设避雷线,而每年雷电天数不足40天区段的高铁接触网,根据沿线的实际雷害情况,在重要区段或设备处单独架设避雷线或安装避雷器,尤其是雷害多发区段,更是做好调查,不能出现遗漏。 4.3.2为防治感应雷电的危害,应在高雷和重雷锚段内安装避雷器,在其他地区也不能懈怠,应沿高铁线对接触网的雷害情况做详细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在易遭受雷击的区段增加避雷器数量。同时,在一些敏感位置和合理的距离处也应安装避雷器,如高路基、高架桥、封闭雨棚两端、电缆与架空线转换处、长度2 000 m及以上隧道的两端、分相和站场端部的绝缘锚段关节、AF线或较长供电线与接触网的接线处等。同时运用有泄漏电流检测功能和放电计数功能的避雷器,并对每次跳闸建立雷击分析制度,寻找规律,制定有效措施进行防雷。 4.3.3合理选择具有较强耐压的绝缘子。应加大对绝缘子的研究,研发新的主流绝缘子替代产品,如研究新型具有疏导功能的绝缘子等。 4.3.4创建更完备的接地系统。接地系统是减弱雷电危害的根本方法,只有将雷电流导入大地才能消除雷电流电压对设备的损坏。 电气化铁路论文: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防雷研究 摘 要:高速电气化铁路中,接触网作为给机车提供电能的主要设备但是由于其位于高速铁路的顶端,容易受到雷击。本文主要是对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防雷进行阐述,并对接触网防雷害和相关技术进行具体分析,并结合实例对接触网防雷存在的缺点提供了可行性建议,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给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防雷研究提供参考,为今后高速电气化铁路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接触网系统;电气化铁路;防雷 我国电气化铁路呈东西纵贯南北形式,各个地方的差异显著,所以高速铁路经常使用高架桥形式。由于接触网位于电气化铁路的最高端,所以受到雷击的可能性比较大,一旦遭受雷击,将发生线路跳闸等问题,严重时还有可能给列车运行造成影响,所以对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防雷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 防雷设计现状 1.1 国内接触网防雷现状 经过对铁道电气化设计规范的研究发现,多发雷区应该安装一些的避雷设置,如对分相、站场绝缘关节、供电线、长度在2000米的隧道两端和接触网的位置安装,减少雷电造成的损失。经过分析发现,国内高速电气铁路防雷措施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容易引发一些雷击损害事件。如京沪高铁在雷击的情况下,发生多次跳闸,导致列车晚点,给铁路运行造成了严重影响。 1.2 国内外防雷措施 德国防雷时,主要从接触网在一年可能受到的雷击次数出发,不考虑直击雷防护。防雷的时候,主要利用避雷器控制电压形式避雷,对雷电频发区域进行控制,其他区域不进行防雷设置。 日本属于海洋国家,雷电发生较多。按照雷电级别,可以将国土地区划分为ABC三个级别,同时还要根据地区的特点进行防雷处理。A区防雷的时候,主要利用全面防雷措施进行防护,架空避雷线为全线,避雷设置经常设置在牵引变电所出口、接触网开关两侧、架空线终端及架空线和电缆的连接位置。B区域防雷采用重点线路、重点设备进行防护,需要场所沿接触网假设避雷线,将避雷器位置经常设置在接触网隔离开关的两侧、架空线终端以及架空线和电缆连接处。C区域防雷设置在AB区域之外,避雷器位置设置在牵引变电所出口位置、接触网开关两侧以及接触网和架空线缆的连接处。 2 接触网危害分类 2.1 雷击接触网近地面 当雷击接触网距离在65米以内,接触网产生的感应电压可以使用U=25×■(kV)计算;使用50%闪络电压可以衡量绝缘耐雷水平的参数。当盘式绝缘子和棒式绝缘子50%闪络电压为临界数值时,可以将接触网耐雷水平表示为Ign=■。 2.2 雷击接触网支柱 绝缘子闪络是雷击接触网引起的一种状况。当雷电加载到支柱上的时候,就会在接触网导线上产生很大的电压,雷击支柱的时候,产生的电压可以表示为U1=R×I+L■,其中L表示等值电感;R表示支柱产生的冲击电阻,泊头陡度可以表示为?琢=■=■。雷击支柱的时候,会让雷击部位的电磁场迅速发生变化,导致电磁感应线路上产生感应电压,通常电压极性和雷电流方向相反。按照惯例,进行防雷设计的时候,雷电变形为斜角平顶波,如果波头长度为2.6?滋s,按照上述计算,可以计算U2=■h。其中U2表示感应电压;h表示导线距离地面的高度,(m)。接触网棒式绝缘产生的电压就为反击过电压和接触网感应电压之和,即U=U1+U2=R×I+L■+■h。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线路绝缘子串上产生的雷电与电压和电流、导线长度、导线高度、陡度、支柱接地电阻具有很大关系,如果U和接触网棒式绝缘子串U50%雷电冲击放电电压大或者相等的时候,支柱会对线路产生反射,则线路耐雷水平可以表示为Izm=■。 3 接触网系统防雷 3.1 接触网防雷基本原则 经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发现,接触网防雷时,必须遵循相应的防雷原则,然后划分雷击等级和雷击发生的跳闸率,结合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雷措施;接地系统和接触网防雷改造结合;各种避雷措施结合防雷;避雷器和接闪器结合防雷等原则是接触网防雷的基本原则。 3.2 防雷技术 经过对国内网防雷措施的分析和了解可知,现阶段进行防雷的技术主要有以下集中类型:第一,安装避雷线防雷。避雷线的安装对避雷防护具有很大作用。避雷线的设置对直接雷具有很大作用,特别是接触网系统绝缘等级非常低下的时候,使用避雷线可以将电压引到绝缘子闪络中,减少了雷电直接产生的雷击。通常将避雷线安置在承力索上方或者支柱上方。第二,安装避雷器防雷。避雷器的安装通常适合雷电多的区域,雷电器安装的数量越多,避雷效果就越明显。第三,选择恰当的绝缘子。雷电系统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就是绝缘子不能正常恢复,特别在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所以,必须在污染严重的地区安装性能较好的绝缘子,可以使用伞裙结构和大爬距类型的绝缘子。 4 现阶段防雷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经过对《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的查阅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以下几种改进措施。第一,加强直击雷防护。京沪高铁接触网很多位置都没有设置避雷线。由于接触网关键部位一直增加架设高度,导致防雷效果不断减弱,特别是防护直击雷。所以可以使用增加避雷线的方式进行防护。第二,使用避雷器在线检测。由于很多高速电气化铁路都使用氧化锌作为主要避雷器,但是此种材料的主要缺陷是会随着时间的增长,发生失效。使用避雷器在线检测技术可以对漏电流的大小和计数器动作进行控制,增加了避雷效果。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防雷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接触网的危害部位、重点防雷部位和一些简单的防雷措施等,希望这些措施可以对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防雷提供参考,增加防雷性能,为今后高速电气化铁路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电气化铁路论文: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防雷技术及措施浅析 摘 要:雷电在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设备运行危害严重,极易造成设备损坏绝缘破坏引发跳闸甚至中断供电故障,本文在对雷电机理、形成原因及分类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防止雷害的主要因素制定预防对策和技术措施,对电气化铁路的防雷探索和现场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防雷;措施 1 概述 电气化铁路在运输系统中逐渐承担起明显重要的作用,但接触网设备周边环境的变化和日常极端恶劣天气不断增多,接触网设备因雷击引发跳闸故障日渐频繁,给供电设备的安全运行埋下隐患。如何防治雷击引发的闪络造成接触网设备跳闸成为电气化铁路发展的重要部分之一。本文着重从雷电机理、形成原因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管内电气化接触网雷害故障的实际情况,针对防止雷害的主要因素预防对策和技术措施进行研究。 2 雷电产生的起源和过程 根据统计在我们生活的地球整体范围内,雷电生成的频率十分可观,随时地球上都约有两千多个地点正遭受雷暴,每秒钟地球就有上百次雷电,众所周知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大电容体,空气中的水滴(或冰晶、雹粒等)在地球的大气电场中形成感应电荷,下端为正电荷、上端为负电荷,与大气中上升的负离子的电荷中和,使水滴带负电,形成雷(雨)云起电后的电荷分布。雷电放电实质上是一种超长气隙的火花放电,它所产生的雷电流高达数十、甚至数百千安,从而会引起巨大的电磁效应、机械效应和热效应。 3 雷电表现的方式和分类 雷电的形式分为枝状闪电、带状闪电、叉状闪电、片状闪电、球状闪电、联珠状闪电。 按空间位置分类。云闪:云内闪电和云际闪电(两片云之间)。地闪:俗称落地雷,是日常防雷主要研究对象。 接触网雷击主要分为直击雷击、感应雷击两种形式。直接雷击:雷云直接对接触网供电设备放电。感应雷击:雷云通过静电感应或电磁感应在接触网附近的支撑装置、接触悬挂、附加导线上产生感应电压。 4 接触网雷击具体案例 在我国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设备由于雷击造成的跳闸可达到30%-60%,而高速电气化铁路比率更高。高铁线路地处空旷地带,多采用高架桥方式,线路两侧高大建筑物少,因此对于雷电来讲目标比较突出。在强对流、雷暴天气高铁接触网受雷击跳闸情况比较突出。根据统计,仅2014年我国全路34条电气化铁路就发生设备雷击跳闸就达到1214件,尤其是处于山区、桥梁等地形环境复杂的地区,雷击引发的跳闸故障率更高。 以管内开通的某高速铁路线路为例,此高速铁路长413.363km,全线正线采用AT供电方式,联络线、动车走行线采用直接供电方式。自2014年7月1日开通以来,共发生26起雷击引起设备损坏的事故。占故障总跳闸的比例达57.7%。 其中典型案例有: 4.1 区间对向下锚正馈线烧伤(图1) 4.2 正馈线对向下锚处绝缘子闪络(图2) 4.3区间对向下锚处正馈线对绝缘子放电(图3) 5 接触网雷击特点分析 5.1 按接触网雷击部位来看 从雷击接触网设备部位分类统计来看,对接触网附加线、支撑装置的平腕臂、斜腕臂绝缘子、站场软横跨承力索端部绝缘子、接触悬挂下锚绝缘子、避雷器等均发生过雷击闪络击穿,其中尤其是正馈线和斜腕臂绝缘子可占到雷击闪络的50%以上。 5.2 接触网结构方面分析 区间正馈线的安装高度在距离轨面10.3m处,其下方2m才是接触悬挂,在雷电面前正馈线相当于为接触悬挂起到了防护作用,雷击比例大大增加。站场软横跨横承力索端部绝缘子基本在13―15m的位置处,处于最高的地方,也成为了雷击的首要对象。 5.3 从雷害后果分析 ①接触网绝缘子破碎、损伤。接触网防污式绝缘子的雷电冲击耐受电压水平悬式绝缘子为300kV、棒式绝缘子为270kV,但该绝缘水平只表现于新线建成的较短时间内。由于接触网安装高度低,周围污染因素多,随着运营时间的增长,绝缘子污染严重和老化导致绝缘水平不断降低,这也是接触网遭雷击后绝缘子常被击穿的主要原因。 ②承力索断线、接触线烧损。无论直击或绕击,最终结果都是在接触网线索上形成超高过电压,由于不能及时泄流时就会烧损线索。 ③支柱顶帽裂损、肩架金具因电流烧损等。由于支柱高于接触网其它部分,所以更容易成为雷击首要部位,造成设备损坏。 ④避雷器击穿等。由于避雷器的接地条件多样,而铁路接地随着运行时间增长条件恶劣,部分接地锈蚀严重加上铁路沿线地质环境因素,使得接地电阻较大,无法达到设计要求。感应雷击造成过电压后,避雷器的最大残压值大幅提高,可能会造成绝缘子闪络及击穿。 6 防雷现状情况分析 6.1目前电力系统防雷策略及其技术对策 中国电力网采用的防治雷害措施是以对雷电加强监测为指导,电力系统构建雷电监测研究平台,实现了对雷电发生情况的实时监控。同时采取差异化的防雷手段,从而实现大力减少雷击的目的。电力系统输电线路防雷目标是提高线路的耐雷特性,降低线路的雷击跳闸率。电力系统在研究确定线路防雷方式时,综合考虑系统的运行方式、线路的电压等级、重要程度、线路经过地区的雷电活动的强弱、地形地貌特点、土壤电阻率高低等自然条件,根据技术经济比较的结果,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 6.2 国内接触网防雷情况 接触网防雷装置主要由接闪器或避雷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①接触网线路防雷的接闪器通常为避雷线方式。架设避雷线的目的是为了利用避雷线的屏蔽作用,保护下方的设备不受直接雷击,并和良好的接地装置配合,将雷电流迅速泄入大地,降低雷击引起的过电压。 ②装设避雷器方式。路内接触网设备防雷均采用避雷器的方式,《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规定接触网避雷器的安装位置在:分相和站场端部绝缘锚段关节;长度2000m及以上的隧道的两端;较长供电线或AF线连接到接触网上的接线处;强雷区应架设独立的避雷线,接地电阻值10Ω。 ③引下线是用于将雷电流从避雷线传导至接地装置或利用等电位连接降低反击过电压的导体。目前暂按通行做法,避雷线每隔800~1000m设置一处引下线。引下线的材质、结构和最小截面应满足雷电流强度检算并不小于避雷线的铜当量载流截面。 ④接地装置: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和,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同时降低反击电压。当接触网受到雷击过电压或操作过电压影响时,电流通过避雷器流入大地,造成避雷器接地极附近电位升高,如果接地电阻过大,会对接触网以及周边设备造成反击,引起变电所跳闸或烧坏信号与通信设备。 7 接触网防雷的措施和方案 结合管内电气化线路的具体运行情况和历年来雷害故障的情况,为充分防治雷害,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接触网的防治方案。 7.1 利用现有资源逐步构建丰富电气化铁路的雷电监测网络 首先由路局、供电段、车间建成三级网络,积极争取电力、气象等部门现成的雷电定位资料,掌握管内电气化雷电数据和规律。为铁路沿线雷电活动监测、雷电预警、铁路雷电事故实时查询、事故调查、雷电数据挖掘和统计提供技术平台。 7.2 装设避雷线 架设避雷线是降低接触网雷击跳闸概率和避免绝缘子损坏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对处于多雷、高雷、强雷区的电气化线路,应结合线路条件以及雷电防护要求,以架设避雷线为主,一种是按折角法计算,避雷线增高肩架高度须在柱顶以上约2.5m(按45°保护角考虑),一方面增高肩架尺寸和重量较大、在支柱上固定困难、施工安装难度大,另一方面对支柱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 另一种是按滚球法计算,避雷线增高肩架高度须在柱顶以上约1m,对支柱稳定性影响较小,易于工程实施。架设避雷线后可引导雷电向避雷线放电,通过杆塔和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 从而使被保护的接触网设备免遭雷击。对于建设中或已开通线路,可逐年进行接触网防雷改造试验,实施增设避雷线功能的改造方案。 7.3 提高接触网整体接地水平 接地系统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防雷措施的效果,设计、施工部门要确保防雷接地装置的等效电阻值满足要求,运营管理单位应定期检查维护防雷设施、定期测量接地电阻等参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年雨季前对管内接地装置进行一次全面摇测,测量接地电阻不满足要求的增加或更换接地极。对隔离开关、避雷器、架空地线处的单独接地极进行整治处理,重新埋设接地极,部分处所装设石墨接地极,以保证接地良好。 7.4 加强线路绝缘 防治雷害可采取增加线路绝缘的方法,主要办法一方面是增加接触网设备中复合绝缘子的应用,接触网下锚、分段、分相用绝缘子优先采用复合绝缘子,避免雷击绝缘子损坏造成严重后果。另一方面是增加绝缘子串中的片数、改用大爬距悬式绝缘子、增大塔头空气间距等等。为减小绝缘子绝缘性能降低带来的影响可加强绝缘清扫维护,每年进行2次带电水冲洗和人工清扫,对污染严重的绝缘子随时进行清扫。 7.5 安装避雷器 安装避雷器(避雷针)是防雷的重要措施,在支柱接地电阻相同的情况下,安装避雷器可大大提高线路耐雷水平。当支柱接地电阻为30Ω时,无避雷器时的线路耐雷水平为12kA,安装避雷器后,线路耐雷水平提高到24kA。确定避雷器的安装密度、防护范围、分流情况和失效条件是制定合适的接触网防雷措施的前提。运行中在雷雨季节到来之前,安排对管内避雷器进行避雷器预防性试验,对状态不良避雷装置及时安排更换,确保设备雷击状况下,防雷设施能够起到保护作用。 7.6 加强雷击跳闸分析 高度重视雷击跳闸放电点查找和故标分析修正工作,一是雷雨天气发生供电跳闸后,采取添乘动车组(机车)、栅栏外巡视等方式,及时组织人员对故标指示2km范围内相关设备进行巡查,当日天窗点内停电检查,及时发现雷击对供电设备的损坏情况并及时采取更换绝缘子等措施,消除安全隐患。二是对故标等跳闸保护动作信息与巡查情况进行分析比对,及时修正故标参数,不断提高故标的准确性。 7.7 快速恢复供电 由于接触网正馈线位于接触网上方,极易遭受雷电侵袭,且发生故障后,故障查巡、处理时间长。所以在现场运行中可采取在牵引变电所内正馈线上加装隔离开关,当正馈线发生故障时,及时拉开隔离开关,将正馈线退出运行,由AT供电方式改为直供方式,最大限度地压缩故障延时,快速恢复供电。 8 结语 接触网设备具有线长、露天、高电压、无备用等特点。在雷雨天气情况下,遭受雷电袭击的概率较大。加强接触网的防雷措施、提高接触网的耐雷强度是保障接触网设备安全运行及铁路运输畅通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运行实践中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加以防治,从而确保运输安全。 电气化铁路论文: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所馈线保护功能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速电气化铁路的建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为了确保电气化铁路运行的平稳性与安全性,相关人员就要对为高速铁路提供电能的牵引变电所的馈线进行运营维护工作。本论文就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电气化铁路建设的文献以及本人在电气化铁路的运行过程中的工作经验对牵引变电所馈线在运行中遇到的故障问题进行分析,再重点对其的保护措施在实际运用中的功能作深入分析。 【关键词】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所;馈线故障;保护功能 在电气化铁路中牵引变电所是牵引供电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相关人员一定要做好对牵引变电所馈线的保护工作,确保其性能良好及安全运行。一般牵引变电所的保护系统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的:变压器主保护、变压器后备保护、馈线保护及其他一次设备的具体保护组成的。而在其中,最具有不稳定性质的馈线在条件极差的铁道环境中更易产生故障问题,这会导致整个牵引供电系统的运转困难,从而对电气化铁路的安全运行带来影响。因此,相关人员重点要对馈线的正常供电实施保护工作。 一、牵引变电所馈线故障问题的有关分析 1.1馈线故障的简要介绍 接触网出现故障是在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所中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也是发生频率最高、范围最广的一种故障。随着电气化铁路的发展,特别是高速客运专线的建设运行对电能的需求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馈线故障就亟待解决,对馈线继电保护的功能就需要越加完善、准确,不然就会影响牵引变电所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转。 对于馈线故障的处理技术经过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人工式馈线处理阶段、分布式馈线处理阶段以及集中式馈线处理故障阶段。研究人员对这三种不同阶段的处理方式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后指出分布式馈线处理方式是最基本的解决馈线故障问题的方法。 1.2馈线故障的原因分析 馈线故障是归属于接触网故障又称短路故障中的一种典型的故障类型,其发生的频率高,范围广泛。在2013年3月9日13:16左右,京广高铁定州东站的牵引变电所211#、212#的馈线发生跳闸现象,经过相关人员的整体故障排查后进行了手动合闸操作,结果合闸失败。随即在13:29分,相关人员从开展供电调度工作,将定州东站的牵引变电所的F线撤下,给予T线供电成功。接着在3月10日凌晨左右,相关人员对天窗内的基础设备进行检修时发现,在保定东至定州东站的跨中处F线与PW线有灼伤的痕迹。对此,有关人员召集所有设计工程师开会对此问题进行研讨,经过细致的现场排查与检修工作以及在查阅了借鉴了国内外著名的有关著作后,这起馈线灼烧事故的主要故障原因是受当时强风天气的影响,F线与PW线发生放电现象,这次放电主要的原因是在F线与PW线对向下锚柱处,其之间的动态安全距离小于规定的300mm。 仔细分析以上的京广高铁的牵引变电所馈线发生故障的典型案例后,我们大致可以得出易引起馈线发生故障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因素: 1.2.1客观原因 由于接触网长期暴露于空气中,受到空气中的阳光、大气、微粒子等漂浮杂质的影响,其稳定性不强的绝缘层就会产生故障现象,间接就会导致接触网馈线产生短路故障,进一步会对接触网的馈线部分产生一定的安全损害。虽然这种故障问题的发生率极高,但是由于其本身对整体供电系统所构成的安全危害性较少,因此,只要相关人员积极采取处理措施,就可以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1.2.2主观原因 这里所指的主观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牵引变电所本身的性能不完善、设计人员设计的不合理以及科学供电技术的不完善这三个方面。在电气化铁路中牵引变电所是一种把区域电力系统送来的电能通过牵引变压器将220kV的电压降至27.5kV,再输送到铁路上的接触网,为电力机车提供电力来源的电力设施,其本身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完善,以及在铁路干线的分布与设置布局上面没有做到结合实际地质情况等特点,使得牵引变电所的设置与布局不够合理等从而导致变电所里的馈线产生不同的故障问题。 二、牵引变电所馈线保护功能的深入研究 现如今,只有积极的采取合理的方式去完善牵引变电所供电系统中的馈线保护装置,使其能正常地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其应有的性能,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的电气化铁路的高效运行与快速发展。下面就主要分析在日常操作中应用最广泛,解决馈线故障问题的两种可行方法,并对馈线保护提出了完善策略。 2.1距离保护措施的原理及应用分析 为了能够检测出被测试线路的电压与线路电流的比例大小,从而更好的去解决馈线故障,我们就要采取这种叫距离保护的方式。距离保护措施是由启动元件、方向元件,阻抗元件、时间元件与出口元件这四个部分组成。在距离保护措施中还有一个元件也很重要,它就是阻抗继电器,其通常都是单相式的,其可以在继电器内只加入一个电压u与一个电流i,而在这继电器中电压u与电流i的比值就叫做继电器的测量阻抗值Zm。通常的测量阻抗可表示为:。一般的阻抗继电器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圆特性阻抗继电器 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全阻抗继电器,它是一个以坐标原点为圆心,以阻抗值的绝对值为半径的一个圆形,在圆内区域为保护区,圆外为非保护区。在保护区内工作的表达式为。只要测量阻抗机器在保护区内,那么继电器就在工作状态,从而达到保护馈线的作用。 (2)方向阻抗继电器 在方向阻抗继电器中的圆形构建就不同于圆特性的阻抗继电器,其是以一个阻抗值的绝对值为直径并且通过坐标原点的圆,同理圆内保护,且保护的动作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其特点在于对于加入到阻抗继电器中的电压与电流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致使其的动作阻抗就会不同。 (3)偏移特性阻抗继电器 此种类型的阻抗继电器是介于上述两种阻抗继电器性能之间的一种,其的动作特性发生了向右偏移了一个量的改变。其的特性圆的组成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分析完不同类型的阻抗继电器后,通过图1距离保护措施的原理示意图,我们可以设阻抗继电器的使用电压为Uop=Um-ImZset,这里的Zset是指在馈线中要保护的区域的阻抗值。由此得知,在馈线的保护区域内出现短路的故障,电压小于0,如果在馈线的保护区域外出现短路的故障,那么电压就会大于0.当整体电压值大于测量阻抗值时,这就表明此时变电所处于保护馈线的状态。 在分析距离保护时限的特性时,我们可以借鉴参考三段式保护电流的时限设定。距离保护的时限配合是馈线进行防护工作的首要选择措施: 例如在新丰镇铁路牵引变电所,其采用了国内目前最先进的综合自动化设备,其中设有18条不同区域不同方向的馈线传输电能,在有一次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绝缘层发生了故障,导致其供电系统整个瘫痪,在经过专业人员的仔细排查与分析后,采取增加电流的方法使得测量阻抗值逐步增大,起到了对馈线的保护作用。由于其反应的电压与电流值较直观,明显,又便于测量,测量结果又较为精确,因此,人们多采取这种距离保护措施去解决馈线故障的问题。 2.2自适应距离保护措施应用分析 在对自适应距离的保护措施进行试验时我们采用的是综合谐波含量,利用新的数学定义式对测量阻抗值进行了细致的计算,由于供电系统的电力机车中含有丰富的奇次谐波能量,所以测量出的谐波阻抗值如果功率大于整定值,那么就表示自动收缩继电器的功能处于边界状态,如果测量出的阻抗值大于整定值,在遇到馈线发生短路问题时,一定量的谐波能量也会在短路的线路中存在,这时将短路线路的综合谐波含量定位一个参数,将测量出的阻抗值与这个定值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当阻抗值小于这个综合谐波含量值时就表明此刻保护装置应减少或停止对于边界的收缩。由于自适应距离保护措施设计到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其需要利用不同的数学与物理公式进行试验与计算,在一般的实际操作中,专业人员还是更青睐于使用距离保护措施来提高牵引变电站馈线的防御性能。 当检测到的二次谐波含量超过整定值时,会闭锁距离保护: 其中:KYL为二次谐波含量整定值。 ・动作特性实现 当检测到的综合谐波含量超过整定值时,会对距离保护抑制: 其中: =(I2+I3+I5)/I1; I1、I2、I3、I5―分别为基波、二次、三次、五次谐波分量; Kh─谐波抑制加权系数; Rh、Xh―分别为考虑谐波抑制后的电阻和电抗。 在馈线装置中应用自适应距离保护措施时要注意对于平台要使用适合的工作速率,尽量避免使其达到限制速度,在保护装置上要采用1.2k/s的采样速度。通过对于sin与cos的滤波器的幅频图表的分析得知,sin的保护装置对于高速率的频率相比于cos的保护装置的抑制能力更好,而cos的保护装置对于直流电源的抑制作用要更好,各有各的优点。但是根据各方面综合来看,在电气化铁路的牵引变电所中对于馈线装置的保护选择cos保护装置是最好的,主要是因为cos保护装置抑制的直流电源对测距的影响较大,这就可以减少馈线在使用中所受的损害。而高频分量的成分少,对馈线的损害也就减少。 2.3 馈线保护的后续措施完善 在对馈线进行以距离保护为主导方式的保护工作后,还需要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做好对馈线保护功能以及系统的完善。这里的完善后续措施主要有:配置线路电流增量保护、电流速断保护以及馈线过负荷保护等。其中最常见的也是最易操作的就是电流速断的方式,在图2的人工式馈线故障处理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变电站M的后部位置有速断装置,在变电站的电能经过这速断装置的处理后就会通过线路的电流方向传输电能,这样也是在对牵引变电所的馈线起到了保护作用。 图2 人工式馈线故障处理技术示意图 三、结语 在经过长期的应用后,距离保护措施在解决馈线故障方面可行性最好。因此,作者建议相关人员积极采取距离保护等措施去解决馈线故障的问题,并积极采取电流增量、电流速断、馈线过负荷保护等后续措施去完善馈线保护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馈线故障问题,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牵引变电所供电系统能够更好的为不同区域的不同用户服务。 电气化铁路论文:高速电气化铁路对油气管道电磁干扰的防护措施 摘 要:本文以吉林至珲春客运专线为例,阐述了电气化铁路对油气管道危害产生的原因。并分析了电磁防护的措施,给出了牺牲阳极防护法及固态去耦合器排流法的施工方案。 关键词:高速铁路;电磁防护;牺牲阳极;固态去耦合器 一、高速铁路对油气管道的电磁干扰 (1)干扰的产生。当管道与强电线路距离平行接近时,其周围产生交变磁场,这个磁场会在油气管道上产生干扰电压。(2)干扰的危害。交流电可以加速管道的腐蚀层的老化,引起其脱落,使其原有的防腐措施失效。在故障状态下,其产生的感应电压可能击穿保护设备,危机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甚至对周围的环境产生破坏。 二、干扰影响的测定 (1)土壤电阻率的测定。由于成份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不同土壤的土壤电阻率的数值往往差别很大。影响土壤电阻率的最主要因素是湿度。利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土壤电阻率,接地电阻测试仪用四极法测量土壤电阻率。 图1 四极法测量土壤电阻率的示意图 表1 主要参数 (2)机车特性。本线开行CRH系统动车组,其主要参数如下: 图2 牵引特性图 图3 再生制动特性 三、电磁防护方案 (1)牺牲阳极防护方案。目前普遍采用电法保护和绝缘层保护相结合的方法。电保护法种类很多,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电保护法主要是阴极保护法,因为阴极保护法效率高,投资少,施工方便。由于阳极的氧化反应而使阳极金属不断腐蚀溶解,即“牺牲”掉,以实现对阴极的金属的保护。把不同电极电位的两种金属置于电解质体系内,当有导线连接时就有电流流动,这时电极电位较负的金属为阳极。 设置排流接地后,管道将能在排除电气化铁道所产生的杂散电流甚至接触网短路所造成的影响的同时,维持了原有的保护电位。 图4 牺牲阳极轴向水平卧式安装方法 (2)交流排流方案。采用的电磁干扰解决方法是在管道上安装排流装置,排流装置可以有效的解决电磁干扰问题,将管道电位限制在可靠的水平。根据《埋地钢质管道交流干扰防护技术标准》(GB/T 50698-2011)第4.1.2条,对干扰源在正常和故障条件下管道可能受到的交流干扰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Umax=U20m・fd・Ick・αγ・α 其中,Umax―管道上磁干扰电压最大值(V);U20m―接近距离为20m时磁干扰电压最大值 (V/kA),铁路为了减轻电气化强电线路对其它设施的电磁干扰,全线采取了桥梁和桥墩中钢筋连成整体,在距管道两端的桥墩钢筋不接地,其余的接地,接地电阻小于或等于4欧。钢轨与轨枕之间铺设绝缘垫。现行的交流排流方案有4种,比较如下:(1) 直接排流:效果好。(2)隔直嵌位式排流:效果好,无需电源。(3) 负电位排流:适用于高土壤电阻率的地方,排流效果好,可向管道提供阴极保护。(4)固态去耦合器排流:这是国外广泛采用的排流防护新技术。 图5 大乙烯管廊固态去耦合器安装图 四、结束语 我国目前已经步入高铁时代,铁路在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油气管道也与日俱增。双方面在设计施工过程中,电磁防护问题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于铁路和油气管道的安全和平稳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气化铁路论文:现代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分析 摘 要:铁路网的建造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力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从清末就已在中国屡见不鲜,而后也有不断发展。在现代社会下,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铁路网上的建设也就不断地增多了。高速铁路网的出现也使得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在电气化铁路建设中,接触网是其牵引供电系统中唯一的一个无备用供电设备。如果接触网建造上出现了问题,那么不仅仅是给铁路运营带来安全隐患,也会给铁路运营商带来经济利益上的损害。 关键词:高速电气化铁路 接触网 施工技术 想要建造一条好的高速电气化铁路,那就必定离不开性能优越的高速接触网,来使弓网的性能的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挥。但是二者要得到这么好的匹配度,是需要铁路建造工作者在不断地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一丝不苟的进行计算然后以最优的方式来完成接触网和弓网的匹配使得发挥其最好的性能。该文就将从以往工程师的建造经验里简单探讨分析一下在新的时代下,高速电气化铁路的接触网的施工技术。 1 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组成 什么是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就是在铁路沿线的上空架设起来的一条特殊形式的输电线路。他的组成部分由接触悬挂、支持装置、定位装置、支柱与基础等组成。 1.1 接触悬挂 接触网的悬挂装置是一种通过支持装置架设在支柱上的供电装置,它的作用是将牵引变电获得的电能输送给电力车。它主要包括了承力索、吊弦、接触线及连接这些部分的零件。在电力机车运行的时候,接触线的弹性均匀程度是要求均匀的,这样才能不断给电力机车进行输电。 1.2 支持装置 支持装置顾名思义就是起到一种支持的作用。在电气化铁路装置里,它起到的就是一个支持接触悬挂,并且将其负荷传给支柱或者是其他悬挂的全部设备。支持装备包含了腕臂、水平拉杆、悬式绝缘子串、捧式绝缘子等。支持装置的结构设置应该要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特点的场所,材料上一定要尽量轻巧耐用,但又有足够的机械强度的。在设计上还需注意到易使用、易检修、易施工。 1.3 定位装置 定位装置是由定位管、定位器、支持器及连接零件组成的高速电气化铁路网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速电气化铁路施工上,定位装置并不是像GPS的定位,这个定位装置的作用是固定接触线的位置,使得电力机车在受电弓滑板运行的轨迹范围内,保证接触线与受电弓不会脱离,并且使得接触线的抹水泥均匀,又能够将接触线的水平负荷力传给支柱。 1.4 支柱与基础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支柱与基础是作为一个整体制作的,施工时直接将下端基础埋在地下;而钢柱是通过电焊焊接或者是由螺栓连接的方式将其固定于混凝土的基础内。在这个结构中,基础是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上的,它要承受住支柱传给的所有的负载力并且将这些力量分散于地基的土层中。支柱与基础是承受接触悬挂、支持装置和定位装置的全部力量的一个部分,它还有将接触悬挂悬挂与规定的位置与高度的作用。 2 接触网安装的施工要求及施工技术的现状 在一栋建筑上,基础的坚固程度是决定它是不是可以建造得更高的基础条件。那么在修筑铁路接触网的时候也是如此,基础的坚固程度直接决定了电力机车的行驶安全及接触网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能和它的耐用性。所以当在对基础进行施工时,一定要遵守它的施工要求。对软硬横跨、接触网线岔的安装、定位装置的施工技术也要遵守它的施工技术要求。 2.1 基础施工技术 基础的基坑尺寸、开挖方法都是有要求的。而钢筋混凝土支柱的基础坑深度和钢支柱的基础坑的深度又有着不一样的计算方法。第一种的坑深是蜘蛛的规定的埋入深度和接触线路上部的建筑高度(由于线路的等级有所不一,固有不同的坑深,一般为800 mm)之和。当支柱在站台上时,坑深计算又变成了站台表面垂直到坑底的距离了,坑深为支柱规定掩埋的深度同底板的厚度的和。第二种钢柱上,坑深由选定的基础标高和基础尺寸来计算。这里就用到了式(2―1),即H=h+h+d(H为钢柱基础坑深;h为基础高度;h为基础的标准高度值;d为垫层厚度)。对基础坑深计算好之后,开挖基础坑有三种方法:(1)切割开挖法;(2)钻孔开挖法;(3)控制爆破法。三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及缺点,具体依靠哪种方法,还得靠挖坑处的地基层和挖坑地的条件决定。对基础的浇灌上有其基本质量要求:(1)基础的标高符合标准;(2)基础的外形尺寸及螺栓的位置要符合设计要求;(3)必须按照规定制作混凝土试块;(4)基础的表面要平整;(5)基础不扭斜,即使有扭斜,偏差必须在3cm之内。 2.2 软硬横跨施工技术要求 软硬横跨的安装标准较多,有10点需要注意的地方。(1)钢柱横向承力索的悬挂孔到支柱顶的距离是70 cm;(2)钢筋混凝土支柱的承力索的悬挂孔到支柱顶的距离为10 cm;(3)钢筋混凝土支柱的承力索的悬挂孔到地线孔的距离为108 cm;(4)上部的定位锁到纵向悬挂承力索的距离为16 cm;(5)上部的定位锁距离接触线30 cm;(6)旅客车站的站台边缘距离相邻线路的距离为173 cm;(7)货物车站的站台边缘与相邻线路的距离为175 cm;(8)节点2、4的横向承力索绝缘子串向下移动时,绝缘子串与支柱间加设的吊线垂直吊线水平距离为①绝缘子串为3个瓷瓶:3.88 m;②绝缘子串为4个瓷瓶时:4.02 m;(9)最短吊线长度为横向承力索的最低点到上部的定位锁的最小距离;(10)按采用43B型定位器的拉出值为0.3 m考虑,斜吊线的偏移量为1.48 m。关于吊线的安装技术,先是测量承力索的悬挂点高度、实际跨距,再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计算处理,然后列表预配之后就开始进行作业车安装。 2.3 接触网线岔施工技术要求 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接触线布置技术,也要坚持三个要求:(1)道岔拉出值一定要符合设计要求,在道岔线间距800 mm处正、侧线接触线位于受电弓的同一侧;(2)线岔接触区内不得安装任何线夹。 2.4 定位管及定位器的安装技术 定位管要与腕臂在同一个平面内,正定位是允许抬头的,相反,反定位也是允许低头的;(2)限位定位器的安装坡度,限位的间隙严格按照设计施工,间隙施工允许的偏差只能在1 mm左右;(3)定位管的防风支撑安装角度在30~60度之间;(4)非支定位管吊线有线长度掉整到设计的要求之后在距其300 mm的距离留一个预留圈;(5)所有螺栓紧固力矩要符合设计的要求。 3 结语 在高速电气化铁路的接触网的施工上,遵守其施工技术是要取得一个好的施工效果的途径。标准是一个规定,按照标准的施工就是最好的技术。 电气化铁路论文:电气化铁路供电安全问题分析及防范措施 【摘 要】本文主要从劳动人身安全、供电设备安全及施工作业安全等三个方面对电气化铁路供电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近年来几个典型案例的举例说明,认真探讨供电安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电气化铁路;供电安全;防范措施 0 引言 随着电气化铁路的不断发展,供电安全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为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铁路总公司及铁路局以文件形式制定颁布的牵引供电规程和规则,从事牵引供电工作的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程和规则。因此应加大规程和规则的学习,强化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 1 劳动人身安全方面 劳动人身安全是铁路供电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因为生产人员多数从事高空、高电压、并在列车高速运行条件下工作(即三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人身伤亡。在劳动安全方面主要易发生的伤亡事故类别有:高空坠落,电击,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尤其是感应电的存在,极易对作业人员产生伤害。 一般情况下,为了尽量减少设备停电,对电气化铁路行车运输的影响,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都采用“V”型天窗作业方式,就是一线接触网停电而另一线接触网仍然带电。所以根据电磁感应原理,有电的接触网上的电流在周围产生的磁力线切割停电接触网,在已经停电的接触网中产生感应电势(感应电压)即平常所说的感应电。 接触网上感应电大小在理论上计算是比较复杂的,因为它受外界条件影响很多,根据1992年西安铁路科研所在郑武线薛店至新郑区间所做的试验情况,测试说明:采用“V”型天窗检修作业,如果停电检修的接触网没有接地线,不管另一线接触网是否有电力机车取流,接触网感应电压在3000V以上,而规程规定人身安全电压是36V。所以接触网在没有接接地线情况下的感应电压危害人身安全,甚至造成死亡事故。 事故案例:感应电伤人。2013年9月7日,京沪线徐州站工作人员登上列车顶部处置扒车人员时,发生触电伤亡事故。22时45分,由济南机务段乘务员担当牵引任务的贵阳至烟台K1202/3次客车,在上海局管内徐州站7道停车后,车站反映5号车厢顶部有人,办理停电后,该站4名工作人员登上列车顶部处置扒乘人员时,被感应电击中坠落车下,造成1人死亡,3人受伤。 原因分析:从这次感应电触电死亡事故看,违章情况很严重,虽然接触网已停电,在没有采取接触网接地措施的情况下,现场人员通知了公安民警进行处置。感应电压在3000V以上必然会造成感应电伤人事故。这充分说明了车站处置旅客攀爬车顶的应急预案缺失可操作性、现场应急处置人员不掌握电气化铁路区段相关作业在接触网停电后还须接地的规定。 防范措施 (1)凡涉及电气化铁路区段作业的各单位,都必须认真学习《电气化铁路有关人员电气安全规则》,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作业。 (2)所有接触网设备,自第一次受电开始;在未办理停电接地手续之前,均按有电对待。人身和携带物件(如长杆、导线、工具等)与接触网设备的带电部分,必须保持2m以上的距离,与回流线有1m以上的距离。 (3)在距离接触网带电部分不足2m的处所作业时,接触网必须停电,由接触网工区人员安设可靠的临时接地线后,方可开始工作。作业时应有接触网工区人员在场监护。拆除临时接地线后,禁止再进行作业。 2 供电设备安全方面 牵引供电设备一般包括接触网、变电设备、远动系统。其中,为保证安全供电和运行需要,牵引变电所内按照设备功能特点,可分为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一次设备指牵引变电所中实现变换和传递电能的设备和载流导体,如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等。二次设备指对一次设备进行控制、监测和保护,以保证其正常、安全运行的设备,也称二次系统。 事故案例:牵引变电所一次设备故障。2013年9月8日,福州变电所福金上行供电臂停电进行V型天窗作业,合上接地刀闸时发生高压接地造成绝缘反击,所内二次设备(保护装置、直流屏及控制电缆、隔离开关操作机构箱)烧毁,福州变电所全所退出运行。 原因分析:福州变电所福金上行供电臂停电不彻底,在进行福金上、下行供电臂解环时,虽然调度端显示金瓜山分区所福金上、下行并联断路器已断开,但实际并联断路器高压触头没有打开。之后远动断开福州变电所断路器和隔离开关,在未验明无电的情况下合上接地刀闸,造成短路故障。短路电流造成接地刀闸接地引下线与地网焊接处被烧断,对馈线断路器及隔离开关操作机构箱形成绝缘反击,并通过二次控制电缆串进馈线侧其它隔离开关操作机构箱及主控室直流馈出开关屏等设备受到不同程度的烧伤、烧毁。特别是直流馈出开关屏设备被烧毁,造成了整个直流系统设备故障,福州变电所内二次保护设备全部瘫痪。 防范措施: (1)严格执行运行检修相关规程规定,停电回路应具有明显断开点,断开分区所相关断路器后还应断开上网隔开。在合上相应接地刀闸或装设接地线前,要认真确认开关实际位置并验明无电后在设置相关安全措施。 (2)认真学习相关设备运行检修规程,进一步提升运行检修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 (3)加强对新线验收检查调试的管理,对关键设备的调试做好有效卡控,发现缺陷及时处理,不留安全隐患。 3 施工作业安全方面 电气化铁路供电设备施工作业的特点:一是高空,经常在离地面5~6米处作业;二是高电压,接触网对地电压高达25kV;三是高速度,线路上高速行驶的列车;四是野外作业,受气象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影响较大;五是群体作业,检修需十几人进行。因此要求组织程序要严密;分组分工明确;作业时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有严明的纪律;完善的制度和安全措施。 事故案例:电力机车闯入停电区。2014年4月17日,焦柳上行线进行“V型”天窗作业,车站值班员盲目办理K529、T49次列车(均为HXD3C机车牵引)经天窗停电范围向鸦宜线的通过进路,先后两次造成电力机车带电进入停电区,构成铁路交通一般C类事故。 原因分析:在同一停电区域,接连两次发生电力机车带电进入停电区的严重问题,是极为罕见的。虽然接触网停电区域大于封锁作业的区域,封锁作业地段在上行线区间内,列车在站内运行不会碰轧作业人员,但停电范围对于电力机车(及电力动车组)而言也是严禁进入的区域,电力机车带电进入停电区会发生烧损接地线,甚至作业人员触电身亡等严重问题,这种人员伤亡又因为作业人员众多造成群死群伤的惨痛后果,后果不堪设想。 防范措施: (1)当按上、下行别接触网单独停电时,严禁电力机车进入上、下行间渡线。对于电分相附近的慢行和施工,列车调度员应掌握列车放行,防止列车等信号停在无电区。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必要时安排内燃机车轧道。 (2)列车调度员、供电调度员应熟悉本区段内的接触网电分相、电分段位置和各站能够接发电力机车的股道,正确指挥列车运行,加强调整,防止机车进入无电区。 (3)提高安全责任意识,严把调度指挥安全关。凡发生接触网跳闸,供电调度员必须在通报跳闸情况的同时,要求列车调度员确认是否存在电力机车带电进入停电区的可能。 4 结束语 电气化铁路供电设备作为电力机车的能量来源,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对电气化铁路安全运营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对电气化铁路供电安全运行管理进行了探讨,对铁路供电安全管理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为确保供电安全运行及可靠供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电气化铁路论文:浅析电气化铁路弓网故障发生的原因及预防 【摘 要】当前正是我国铁路大发展大建设时期,电气化铁路由于其高效环保成为我国铁路的主要发展方向。在电气化铁道上,接触网和电力机车受电弓在高速滑行摩擦运动中完成输电和受电的任务。在电力机车运行过程中机车受电弓能否稳定安全的从接触网上取流是至关重要的技术参数。多年来由于弓网运行状态不良引发的事故频繁发生给铁路运输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通过对电气化铁路弓网事故的总结和分析,归纳了弓网故障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弓网故障;原因;危害;预防措施 1 弓网故障及其表现形式 弓网故障一般是指打弓、剐网和剐弓。 弓网故障中的打弓,是指在受电弓运行取流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弓、网相碰击,从而使受电弓不能平滑 取流或造成接触网有关零部件损坏、脱落及电力机车受电弓损坏的故障现象。 剐弓,是指接触悬挂状态不良或者是自然的原因,致使电力机车受电弓移位到接触线上部运行,从而造成接触网设备和受电弓损坏的事故现象,即剐弓是由于接触网的原因引起的弓网故障现象。 剐网,是指由于电力机车状态不良,致使受电弓移位到接触线上部运行,从而造成接触网设备和受电弓损坏的弓网故障现象,即剐网是由电力机车受电弓的原因引起的。 2 弓网故障的成因 2.1 供电方面的原因 (1)电力机车受电弓在网下高速滑行通过,以完成接触网向电力机车供电的任务,对接触线的高度、拉出值、定位器的坡度等技术参数有一定的要求。同时还要求接触网弹性均匀。在受电弓滑行取流范围内无低于接触导线的障碍物。这些技术要求的任何一点遭到破坏都可能产生弓网故障。 (2)接触网设计上的缺陷决定了接触网的质量,往往会造成接触网硬伤运行,并给检修带来难以消除的隐患,随着不良状态的持续积累,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造成弓网故障。 (3)接触网检修的缺陷:接触网安装不当,接触线本身不平直而出现小弯或是悬挂零件不符合要求突出接触面时,滑板滑到此处将发生严重碰撞和发生电弧,造成接触网和受电弓的机械损伤和烧伤。 2.2 机务方面的原因 对电力机车受电弓状态不良或缺陷引起的弓网故障,主要从支架和滑板两部分结构加以分析。 (1)支架引起弓网故障的原因:受电弓三角板有裂纹或其他原因造成断裂;升降弓弹簧有裂纹缺陷,运行中折断;受电弓安装位置有误差;受电弓的支架、弹簧安装及调整时,未保证滑板的稳定性、水平度,运行中摆动幅度大引起弓网故障等。 (2)滑板引起弓网故障的原因:使用碳滑板的受电弓,运行中因长时间磨损或与接触线及相关零部件碰击损伤,形成沟豁;滑板使用时间较长,因电弧烧损或氧化,滑板强度下降,通过硬点时滑条被打断;滑板上滑条紧固不牢撬起,卡滞接触线,引起弓网故障等。 2.3 工务方面的原因 接触网与铁路线路关系密切,由于接触网设备的许多参数都是相对于线路为基准而建立的,例如:接触网的支柱侧面限界,拉出值、接触线高度、线岔位置等,都会因铁路线路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接触网以及电力机车受电弓的取流状态,而发生弓网故障造成行车事故。 2.4 其他原因 路外车辆撞断支柱,道口事故,大风及洪水等灾害,也会引起弓网故障。 3 弓网故障可能造成的后果 电气化铁路列车重量大、惯性大,不可能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停车。一旦发生弓网故障,可能造成的后果如下: (1)打坏受电弓滑板。受伤的受电弓继续运行,可能引起弓网相剐事故。 (2)可能造成几个跨距或十几个跨距,甚至几十个跨距的定位和普通吊弦、弹性吊弦被剐坏或剐落,电连接器被剐坏,损坏中心锚结。 (3)造成不同地段接触线线面不同程度的剐伤、弯曲、扭曲;接触悬挂、定位装置上脱落的零部件对机车车辆短路放电,烧断接触线或使承力索烧断股、断线。 (4)站场地段,可能造成线岔损坏,剐伤或剐断下部固定绳及软横跨其他部件。 (5)锚段关节地段,损坏锚段关节并波及相邻两锚段。 (6)造成接触网设备上其他事故隐患。 (7)机车受电弓装置及绝缘子严重损坏或受电弓被剐掉。 4 防止弓网故障的有效措施 (1)电力机车通过受电弓滑板与接触导线接触而接受电能,电力机车运行时,受电弓顶部的滑板应紧贴接触线摩擦滑行取流。在受电弓抬升力作用下,接触线的升高应尽量相等,接触悬挂本身要具有均匀的弹性,不应有“硬点”;接触线距钢轨面高度应尽量相等,不出现陡坡;接触悬挂还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便在气象条件变化时,受电弓沿接触线滑行不出现上下的振动,在受风时导线不产生过大的横向摆动。此外,接触悬挂结构及零部件应力求轻巧简单,做到标准化,以便检修和互换,缩短施工及运行维护时间,还需具有一定的抗腐蚀能力和耐磨性,以延长使用年限。 (2)接触网与电力机车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接触网状态直接关系到的受电弓的取流;反之,受电弓的状态也直接影响接触网的安全运行;所以为保证接触网的正常安全运行,供电段应把接触网上的一些结构方式,零部件的名称和作用向电力机车司机宣传、讲解,这样当他们发现接触有异常和某些零部件脱落等问题,我们会得到准确的反馈信息,以便能够及时正确的处理;同样接触网检修人员,也要学习受电弓方面的知识,以便在发生弓网故障时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故障的原因,及时消除故障。 (3)对工务部门方面在换轨、换岔、拔轨、起道等作业前应与供电段联系;供电段派配合人员进行监测以上施工,原则上不能因施工导致接触网参数的改变。 (4)从运营部门方面预防弓网故障:首先抓好新设备投入运行前综合整治这一环节,并与施工部门密切协作,共同对验收中现的缺陷进行集中处理,其次在日常检修中,保证零部件状态良好,加强对关键设备的检修、巡视。与机务部门建立互控措施,防止病弓出库运行以及加强对弓网故障的统计分析,不断丰富对弓网故障的认识来完善防止办法。 (5)从电力机车方面预防弓网故障:受电弓的滑板和弓架相连接的三角板应该加强;检查机车时应注意固定滑板条的夹板是否腐蚀,强度如何,滑板碳条是否有断裂、缺口,平整度如何等;其次机车入库时一定要对受电弓绝缘子进行清扫,以防止受电弓支持绝缘子爆炸引起弓网故障;以及在运行中不断积累经验教训,加强对乘务员的培训。 (6)对接触网工的培训和教育要突出实效性,力求通过提高接触网工的维修技能来提高接触网设备的内在质量,从而减少弓网故障的发生。 (7)提高接触网检测和检修的技术手段以及加强对受电弓的改进和研制工作。 5 结束语 由于弓网故障具有突发性和扩延性的特点,随着电气化铁路运营里程的不断延展,该故障对行车安全威胁日益严重,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积极主动的提高认识,深刻了解弓网故障的产生原因,这对于电气化铁路安全可靠运行有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治理的技术手段。另外也需要铁路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来改善和优化接触网运行的外部环境条件,共同为铁路运输安全保驾护航。
航空安全论文:空域规划管理改革与航空安全策略 【摘 要】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航空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推进空域规划管理改革,提高航空安全是当前航空领域要完成的首要任务。本文分析了我国低空空域开放和空域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详细阐述了航空安全策略,旨在科学推进低空空域规划管理改革进程,提高航空安全性。 【关键词】低空空域;空域规划;航空安全;改革 0 引言 随着航空事业的不断发展,航空安全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航空服务需求的持续性增长,为航空市场的扩大带来了机遇,所以一定程度上寻求航空空域内的额外容积率,对航空事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同时,低空空域的开放工作体现出了航空业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国家对管控水平和管控技术的精细化管理为航空事业提供了契机,通过调节大型航空器的飞行密度和空间环境,能够改善空中飞行机制的规划管理。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实施的最小的单位是扇区,它是空中运行的基本单位,是空域规划的基本组成。 1 航空空域开放及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航空事业发展迅速,必须要配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所以开放性的低空区域对经济建设很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生产方式也不断变化,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实现了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格局逐步强化。在这种形式下,我国不断进行改革,从生活区域向空间区域发展,从地面发展向着低空区域发展,充分有序开发低空区域,更加有利于改革低空区域管理,促进我国航空事业、航空制造企业以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 另外,国家科技水平为低空区域的开放条件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试点改革,结合国外先进的低空区域管理改革经验做法,为推进低空区域的管理改革奠定了基础,尤其是我国经济、交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在逐步提高,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可以完成低空区域内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法律法规体系、运行管理体系以及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逐渐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低空区域管理模式、制度以及运作模式的低空区域管理改革体系。 2 空域规划管理改革的核心评价 空域管理改革必须树立坚定的安全意识,低空空域管理体制改革意见颁布后,行业内出现部分反对意见,例如:会构成安全威胁、低空开放会影响军用航空以及民航和低空飞机会交叉等言论,这些言论严重的误导了人们的想法,违反了客观规律,尤其是认知不实的媒体断章取义,误导民众,为航空安全留下了隐患。 低空空域的飞行,首先要考虑到飞行设施的安全性,保证飞行系统的正常运行,处理好低空飞行和民航飞行、军事飞行与低空飞行、低空飞行和其他民生之间的关系。航空安全及规划管理,主要考虑其安全问题,保障飞行设施在低空区域内的安全,以往,我国在管理手段和保障机制上的观念落后,对空域规划管理的限制很多,造成人们对空域规划管理和空域禁止飞行的误解,其实,空域区域内限制飞行器的飞行,由航空管理部门统一规定,在空军航空军事、民航航空公司上都有严格限制,空域规划管理的对象应该是低空区域内的所有飞行设施,包括留空时间较长的飞行器等,军事、民用航空器也包括在内。所以,在以后的空域管理改革中,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出更加精细化的管控制度,规范人们的飞行活动,满足人们的飞行需求,空域规划管理不仅仅要获取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安全问题。 3 空域规划管理及安全的优化策略 3.1 建设安全运行空管体系 空域规划管理改革中要建设航空安全运行空管体系。由政府牵头,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性力量,加快地面和空中的软硬件的建设,结合国外先进的通用航空管理经验、服务理念、应用基础、运营方式等等,创造性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通用航空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机场体系、服务保障体系、政府监督监管体系、法律法规体系、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民航和空军协调机制等,建立中国特色的“空中走廊”和“新空中运行环境”,将这些作为基础点,利用国家机制对飞机、飞行器进行通讯、导航以及监听等信息交流机制的管理,例如:信息交换机制下的地面指挥、导航安全、航空区域调度、情报总汇等等。制定具有民航通用的区域、高度以及环境等共识性标准;对飞行器质量、驾驶员素质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等进行全面的介入,标准执行,提高从业者素质;要求驾驶者取得认证资格才能飞行,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实时监控飞行设备的安全;空管部门要制定明确的航行线路,制定以法律法规为标准的低空空域飞行管理条例。 3.2 基于PBN的空域规划 PBN是一种先进的导航模式,为了解决机场的吞吐量,减少飞机不必要的燃料损失,还需要有精度较高的导航设备,减少地面精度较低的导航,其保护区域内的宽度恒定,航空器之间横向和纵向间隔很小,可以增加空域空间内航路的划数值,实现航行离场航线的分流,减少飞行冲突,提高运转效率,PBN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导航设备的信号覆盖范围,优化了航路点的位置和航路结构,提高了空域管理容量和运转效率。另外,PBN减轻了通信设备和雷达的引导消耗,降低了管制人员和飞行员工作负荷,提高了管制效率。 3.3 提高航空业发展的标准化程度 航空事业涵盖的内容宽泛,区域大,受到的限制多,科技含量高等特点。所以,在进行航空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断调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技术教学、后勤保障、政策实施、制度、机制以及航空调度进一步标准化,提高法律法规的规范化程度,安全生产运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统筹发展。 3.4 建立航路飞行监控系统 在空域航路系统中,要建立安全评估标准和航路飞行监控系统,切实保障飞行的安全导航要求,航路飞行监控系统的建立可以修正飞行偏差,探测到飞行参数,确保飞行技术安全性能的实现,监控组织主要有地面指挥小组成立,采用具有我国独立建立的公共监控系统,同时优化系统内的参数,ATS(空中交通服务)在实施过程中,要准确记录 飞行导航性能和空域安全的飞行事件和事故的录音,随后做出安全性的评估验证目标等级。 3.5 提高扇区空域管理人员水平 我国终端空域管理系统是非常繁琐的工作,长时间工作容易引起管制员工的超负荷运转,有的管理人员承担的工作负荷较小,利用效率和管制效率不高,还有一些管制员工的工作负荷过大,在管制过程中容易出错,造成安全事故。这种定性的规划容易造成管制人员的心理不平衡,降低空域管理的利用率和安全性。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提高空域规划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建立规章制度和岗位分配制度,责任到人,实施优胜劣汰的方式,将有能力的人提拔起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管制人员工作,提高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空域交通的管理水平,提高安全性,对管制资源和空域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4 总结 综上所述,低空空域规划管理改革是当前航空领域要开展的重点工作,科学推进低空空域规划管理改革,才能够切实提高航空安全性,确保飞行安全。航空领域规划管理改革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并且要制定切实有效的安全策略,才能够提高航空飞行安全系数,确保飞行安全。现实当中总会有一些飞机坠毁事件,主要原因航空安全管理工作有做很好,加大航空安全管理力度,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航空安全隐患,提高飞行安全性,确保航空领域安全稳定运行。 航空安全论文:分析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与航空安全 摘 要:做好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与航空安全工作,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效保证空中交通系统安全运行。因此,文章主要分析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与航空安全,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员;情境意识;航空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交通方式由陆地交通到海上交通,一直到现在的航空交通。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不但能够影响到乘客的人身安全,还能够影响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与航空安全,从而保证我国航空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1 情境意识的概念 情境意识指的是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能够有效预测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并提前做出有效措施预防。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指的是管制员在飞机运行过程中,在保证飞机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保持好两架飞机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飞机的运行效率。在飞机实际运行过程中,管制员应该时刻掌握飞机的运行状态,有效管理飞机运行线路,当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适当改变飞行线路,提高飞机运行的安全性,从而保证飞机能够安全稳定运行。 2 我国航空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在我国航空中,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空中交通管制员对其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我国交通管制员的知识水平有限,他们的情境意识比较弱,导致其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了航空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航空业的发展。要想有效改善这种状况,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对空中交通管制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其工作的重视。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向他们提问,采用提问这种方式,能够了解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3 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的有效措施 3.1 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注意力 在空中交通中,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空中交通管制员具有良好的情境意识,能够有效保证飞机的正常运行,让空中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提高了航空飞机的安全性。要想有效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效率,需要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我国航空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例如,航空公司中的管理人员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注意力发生分散。空中交通管理管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将环境中的比较容易辨认的物理信息,或者之前做到一半的工作,用颜色比较鲜明的字体标示出来,让其他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减轻下一位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其工作效率。 与此同时,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飞行前后变化差距较大的空中环境,为了将信息准确传达给对方,可以采用明暗交替的变化信息提醒其他空中交通管制员,让他们注意到空中环境的变化,合理安排飞行线路。当空中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空中交通管制员可以使用颜色比较鲜明的条幅,并将条幅挂在飞机内部,有效提醒空中交通管制人员,保证飞机在空中的正常运行,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效率。 通过提高空中管制人员的注意力,能够有效保证他们的工作质量,提高他们的情境意识,从而保证飞机在空中的安全运行。在实际工作中,空中交通管制员如果发现飞机前方有不明飞行物,应该及时与地面上的监控人员联系,采用雷达信号的方式,将信息传输,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例如,可以改变飞行航线,从而提高飞机飞行的安全性,保证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管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2 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航空安全专业知识 要想有效提高空中管制员的情境意识,提高他们的航空专业知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要求空管员具有非常好的航空专业知识,对航空专业水平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应该不断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而保证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质量。 例如,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对空中交通管制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训之后,要及时进行考核。对于表现比较好的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当然,对于表现不太好的工作人员,也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采用奖励的方法,能够充分调动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交通管制人员对情境意识的重视。 除此之外,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将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每个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然后以每个小组为单位学习航空安全专业知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保证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学习质量,提高他们对其工作的重视,从根本上提高交通管制人员的情境意识,让他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航空安全知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同时,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心理素质。随着航空业的迅速发展,航空安全问题日渐突出,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飞机飞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突发情况,这就需要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有自己的观点,并且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对空中情境意识有自己的判断,从而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效率。 3.3 主动调整工作负荷 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通过合理调整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负荷,能够有效保证空中管制员的工作顺利进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由于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负荷会随着空中情境意识变化而变化,不能人为控制,因此,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飞机的实际运行情况,合理调整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负荷,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保证航空飞机能够安全运行。 例如,在空中交通工作中,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可以提前猜测飞机中的负荷问题,并根据负荷数量的大小,有效管理其工作时间,保证航空飞行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空中交通管制员可以在空中安全管理工作中,使用空中安全管理设备,从而提高空中资源的利用率,保证飞机在飞行中的稳定性。 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合理安排空中管制员的工作顺序。对于年龄比较大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可以将他们安排在白天工作,保证其工作质量。那些比较繁重的工作,可以让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去忙。采用这种形式,能够有效保证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质量,提高其工作效率,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保证空中交通管制资源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通过主动调整负荷,空中交通管理人员可以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对其工作的重视,不断加强他们的情境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预防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人为失误,保证飞机更加安全地运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保证我国航空安全,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就相关工作人员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创新,提高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黄婷婷(1990-),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民航西南空中交通管理局,研究方向:空中交通管制。 航空安全论文:以经济效应和航空安全平衡为基础的空中流量控制措施 摘要: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民航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飞机出行也逐渐成了人们日常出行的一个重要选择。但是从目前来看,在我国空中交通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漏洞,影响了空中交通流量的均衡分布,不仅容易造成航班的延误,带来相应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还会影响航空器的飞行安全。为此,从经济效益和航空安全平衡的角度,提出了空中流量的控制措施。 P键词:经济效应;航空安全;空中交通;流量控制 0前言 在民航运输领域,空中交通的流量控制能够确保航空器的有序飞行,避免其在飞行和起落环节出现问题。合理的空中交通流量控制策略对于提升空域范围内的空中交通运输效率,保障空中交通运输安全意义重大,也是提升空管企业经济效益的良好前提,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1空中流量控制现状 就目前而言,空中交通流量控制一般都是根据空域内航空器的飞行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可以细分为点流量控制和区域流量控制两种,前者指在不同空域点之间,结合距离控制来实现对于飞机飞行和起落过程的流量控制,具体表现为飞机需要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飞行,当通过某个点的控制范围后,可以自由离开,依照事先设定好的航线继续飞行,不会对其他飞机的飞行造成影响;后者则是指结合相应的地面管制中心,对区域范围内的飞机飞行情况进行管控,具体来讲,就是对即将进入区域范围内的飞机进行合理安排,确保其逐一进入,如果区域内空中流量达到饱和,则会禁止其他飞机的进入。 事实上,以上两种控制策略虽然发挥出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影响了空中流量控制的有效性。首先是航班流量集中问题,虽然我国的空中交通网络初步不断的扩展中,但是由于出发地和目的地人员的分布问题,存在着部分航班流量吞吐量过小,另一部分航班吞吐量过大的情况,给空中流量管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次是流量拥挤问题,航班流量的不均匀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空中交通运输的正常进行,例如,京广航线一直是我国空中交通流量拥挤的重灾区,很容易引发航班延时等问题;然后是空中交通范围偏小问题,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民用航空仍然存在着空域范围狭小的问题,影响了民航事业的长远发展。 2空中流量控制措施 2.1控制方法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有三种,一是先期流量管理,或者可以称之为战略流量管理,主要是在进行空中流量管理的前几天,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完善航班时刻表,做好定期航班飞行时刻的有效控制,确保其能够避开空中交通网络的拥挤区域;二是飞行前流量管理,或者说战术流量管理,其基本内涵,是在飞机起飞前,对起飞的时间、起飞的航线等进行管控,依照有关规定,对飞机飞行的间隔时间和顺序进行调整,起到疏导交通,保障正常飞行的目的;三是实时流量管理,即通常所说的动态流量管理,在飞机飞行过程中,通过调速、等候以及限制等候等措施,确保飞机可以依照设定好的管制间隔有序飞行,保证了飞机的飞行安全。 2.2控制策略 在空中流量控制中,想要实现经济效应与航空安全的平衡,就必须对当前空中交通流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控制策略。具体来讲,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2.2.1优先等级原则 对于空管部门而言,空中交通流量控制的根本目的,是在充分保障安全的基础上,逐渐加快飞行流量,提升经济效益,同时对当前存在的航班延误问题进行解决。对此,可以依照优先等级原则来开展空中流量管理,在不同的环境下,依照不同的情况,设定不同的航班优先级,从而实现对于有限空域的合理利用。优先级的设定可以从几个方向出发:一是机型优先,当两架等待起飞时间几近相同的飞机遭遇时,应该优先安排地面等待成本以及空中飞行成本较高的一方优先起飞,这样能够有效提升经济效益。相较于机型优先而言,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充分了解不同机型的最大业载、飞行耗油等进行全面分析,确定相应的地面等待成本和空中飞行成本;二是时间优先,指依照航班时刻表,对航班的起飞时间进行对比,预计起飞时间较早的航班优先级更高,这样的设定能够在保障公平的前提下,实现航空公司、空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均衡;三是延误优先,所谓延误优先,是指如果飞机在预定起飞时间超出15min后仍然没有起飞,则拥有优先起飞全,不过与机型优先和时间优先相比,延误优先的等级最低,只有当以上等级的航班起飞后,才会考虑对延误航班进行优先安排,而如果存在多个航班延误,则同样需要按照时间优先和机型优先的等级来安排起飞。 2.2.2时间度量指导 时间度量指导下的空中流量控制,主要是在空域交通流量受限,或者超出自身负荷的情况下,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到达该空域的飞机的通过实践进行控制,以保证空域内空中交通流量的高效运行。这种控制策略通常需要对空域时间轴进行时隙分配,在保证全局效率优先的前提下,依照飞机本身的性能,做出相应的时隙选择。具体来讲,时间度量指导下的空中交通流量控制策略有两种:一是分流式控制策略。在分流式控制策略中,航空器的波动范围可以依照自身的机动能力及与目标节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对于空管人员而言,需要结合飞机的机型以及飞行时间,对其飞行速度进行计算,预测飞机到的相应度量点的时间,度量点的距离直接影响着流量管理的范围,距离越远,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范围也就越大。当航空距离度量点的距离缩短后,单一的时间窗可能会存在有多个时隙,这就表明在时间轴上,可以对更大的时隙范围进行选择,在整体优先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序列图,确保航班时刻的合理安排。二是中心式控制策略。一般来讲,为了保障终端区和扇区等区域内航空器的数量,避免空中交通拥挤问题,减少空中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应该在完善容量限制措施的同时,对进入到扇形单元的航空器的时间间隔进行合理调控,确保航班能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预计的空域单位,提升空中流量控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分流式控制策略主要是从实际需求出发,制定相对统一的时间间隔,确保航空器的有序飞行,而中心式控制策略则是对区域内存在的航空器的数量进行准确设定,同时于扇区边界设置相应的边界点,构建管理模型,针对每一个离散时间的航班进行统计和预测分析,得到边界进入点在不同时间段的进入率,继而通过对进入点进入率的调整,实现空中流量的有效控制。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民航运输事业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空中飞行也成为了人们日常出行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伴随着航班的不断增加,空中交通流量拥挤问题越发凸显,带来了航班延误、空中交通事故等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民航事业的健康发展。对此,应该从经济效应和航空安全平衡的角度出发,对空中流量控制策略进行改进和创新,提升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有效性,推动我国民用航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航空安全论文:航空安全风险管理模式探讨 摘 要:航空安全是关系到我国国防安全以及民航安全的重大问题,所以在对航空的风险以及安全进行有效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对机场、航空公司以及空管的具体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探讨和分析的。以航空的安全风险的管理为文章的论述中心,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具体的研讨,同时也针对我国当前航空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航空安全;航空风险;管理模式;探讨 航空安全风险的管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对其进行论述时必须要对它的的组织、制度以及日常的管理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讨,使其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正确的处理和解决。同时,要实现安全问题的有效管理,还必须将专职的安全管理转化为全员的安全管理;把间接的安全管理转化为直接性的安全管理;把模糊的安全管理转化为务实的安全管理;把僵硬的安全管理转化为创新的安全管理;将落后的安全管理转化为先进的安全管理;把被动的安全管理转化为能动的安全管理。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是符合我国当前航空安全需求的,下面我们就对这种管理模式进行仔细的探讨。 1 当前我国航空安全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嘟步,我国的航空事业也有了飞速的发展,由此也引发了我国航空运输量的不断增加,运输量的增加无疑会带来更多的安全问题,使我国航空安全管理的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就当前航空安全管理现状而言,我国有关航空风险以及航空安全的测评在指标上都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没有标准的、统一的风险安全指标作为准则,同时也缺乏一定的敏感性和滞后性,这种特质对我国在航空安全的管理工作中是极为不利的影响因素。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世界上所发生的民航安全事故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其它因素,如机械故障或者天气原因等所造成的安全事故所占比例远远小于人为原因。由此可见,在航空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心应该是人,每个参与航空安全工作的人员必须要对工作抱有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工作人员的安全工作是航空运行安全的前提。我们在解决人为因素的时候,必须要将相关工作人员作为航空管理工作的重心,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安全问题管理的措施,这种航空安全管理模式的正常运作对整个航空工作的顺利完成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问题管理,实际上是指必须要全方位全过程以及全时空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在实施问题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还可以借鉴相关的成功经验,为我国航空安全管理开拓出新局面。 2 问题管理以及安全工作 在航空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要想整个航空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必须要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为前提,将问题管理模式作为航空风险管理模式的主要管理模式,它的有效实施,对我国航空工作的的全局工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对航空工作中所出现的事故、意外以及疑难等进行仔细的研讨和分析。所谓的问题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它主要是对航空工作中所出现的潜在的问题进行确认,在利用一切有效的资源采用恰当的策略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问题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找出问题,促成有利于航空安全建设的公共政策。 同时,因为安全工作的目标很难落实,且安全工作结果也无法预测,其所发生安全事故又存在着极大的偶然性。所以,航空安全风险的管理工作有着极大的难度。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必须要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策划,制定相应的管理结构模式,将航空安全管理的整体注意力都投入到安全问题之中,做好对安全问题的预测工作以及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还要将问题的解决效果的好坏,作为对安全工作水平的衡量标准。通过问题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在航空工作中能够及早的发现影响航空安全的潜在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使我国的航空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3 基于问题管理的航空安全风险管理模式 航空公司、机场和空管作为航空安全风险管理的三大责任主体,分别承担航空安全风险的不同方面。航空公司主要将安全工作集中于飞行安全、飞行员管理和部分机务维修等方面;机场的安全工作集中在安全检查飞机正常起降的保障、净空管理等方面;空管将安全工作集中于空域管理、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同时很多安全管理工作同时涉及三个责任主体。三个主体的安全管理过程均是化解安全问题的过程,提倡基于问题管理的航空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就是以务实的态度紧紧以航空安全问题为中心,注重问题的识别、分析和解决,切实有效的地解决安全问题。 基于问题管理的航空安全风险管理模式框架,航空业三大主体安全管理工作要围绕航空安全问题为中心进行制度、组织、日常管理方面的构建。构建基于问题管理的航空安全风险管理模式,首先是在制度层面,将问题管理制度化,落实问题管理责任规范安全管理;在组织结构方面,为保证问题处理的有效和及时,需要进行组织流程的重构,尽可能使组织扁平化;在安全日常管理中,注重强调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突出惯性、重点问题的控制,突出问题管理的分析和经验积累,将风险识别和恰当动作贯穿于问题管理的过程中。此外,还要注重将安全管理工作与企业危机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在制度层面,通过将安全问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将问题的安全管理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从一些问题管理的实践经验看,不但要将问题的后果影响落实到个人,而且需要鼓励人们积极识别自己的、别人的和组织的问题,暴露自己的、别人的和组织的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启发和培养个人识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航空发展步伐不断加大,风险积聚效应越来越明显,客观上越来越要求民航全体员工积极主动的参加到风险安全管理工作中。实施安全风险问题管理,能化过去专职部门的安全管理为全员管理,化过去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无疑能适应航空业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管理客观要求。 在组织层面,航空安全管理三大主体具有人员多、组织层次丰富、规模大的特点,在实施基于安全问题管理的危险管理模式中,应进行组织流程的重构,尽可能使组织扁平化,提高安全问题信息的流动速度,保证安全问题处理的有效和及时。当然这种组织流程的重构也不需要每个信息流动环节上都设立相关部门,除了一定要有职责明确的由专家、管理者组成的专职安全问题处理委员会外,其他的可以是虚化的部门,由安全问题处理委员会赋予明确的职责。 这种管理模式本身也是一种务实的管理方法,它强调的是安全管理的安全问题导向,有利于明确人们的思想,使安全工作中模糊的“管理”二字被清晰地界定,对我国航空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航空安全论文: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摘 要]低空空域逐渐开放,通用航空市场领域受到越来越多企事业的青睐,这样给通用航空在安全监管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在对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管问题的几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通用航空;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近几年,通用航空在我国的发展趋于平稳。但是,在通用航空的整体实力、安全水平和状况以及监管能力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通用航空领域发展迅速,我国私人飞机的拥有率越来越高,未经审批的“黑飞”现象日益突出,给通用航空安全监管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本文在我国通用航空发展背景下,对目前存在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管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一、通用航空安全概况 民用航空包括了通用航空和公共运输航空两部分。其中,通用航空是指使用航空器从事了诸如农业、工业、林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卫生、气象探测、抢险救灾、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等方面的飞行活动的这些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它在新经济环境的刺激下,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势不可挡。我国私人飞机的拥有率越来越高,促使未经审批的“黑飞”现象日益突出,在通用航空的整体实力、安全水平和状况以及监管能力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 二、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管中的问题 1.法律体系不完善 一直以来,我国对通用航空的发展重视度不高,使得通用航空空安全监管方面法规和标准体系非常落后,通用航空有关飞行标准和飞机适航法规很不完善。现行的通用航空法规体系,缺乏实用性,许多规章制度和运输航空管理掺杂在一起,或是照搬运输航空管理的内同,缺乏独立性和针对性,非常不利于通用航空的安全监管。 2.监管方式不规范 目前,我国民航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主要集中在事前监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进入监管,而对于监管对象进入市场以后的运营和市场中的行为监管力度还很薄弱,使得监管呈现失衡的状态。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时常出现“重许可,轻日常管理;重符合规章性监管,轻真实性监管;重事后处罚,轻事前引导和事中跟踪”等非正常执法现象。这些选择执法、随意执法和裁量不规范等不良执法现象,不但让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受到损害,还使通用航空的监管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3.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民航监管人员素质不是很高,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由于在民航改革时,第一线的民航监管工作人员大多是从航空公司和机场被调度过来,他们对民航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知之甚少,在综合执法和安全监管方面的经验更是匮乏。在改革后,民航监管部门没能及时开展相关的培训,使得在实际的监管工作中,出现部分监察员监管不到位、不专业的情况。 三、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管合理化建议 1.通用航空安全监督机构 在通用航空安全监管机构上,需要通用航空各企业内部制定安全监管规章制度和程序,建立通用航空准入与运行的安全监管法规体系,并不断完善。在通用航空国家行政机构上,组建专业团队开展通用航空安全监管工作和加强培训方面的建设。对于通用航空监察员的录用资格要严格要求,对相关培训作出明确的规定,大力落实好安全监管员监管年度监察工作计划和信息跟踪工作。 2.采用全程监管模式 要从通用航空准入审批的初始阶段和通用航空运行阶段进行全面的监管,使通用航空安全监管体系更具完整性。在初始阶段的监管中,严格要求通用航空企业准入资格,在基本的运营许可证和运营规范安全许可证上,都必须完全符合国家及民航局的企业运行审定。在安全审批许可证审核上,至少应涵盖拟成立企业的主营业务、资质审查、运行文件、安全设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运行阶段的持续监管中,要把日常监察、专项监察和综合监察方式相结合,集中精力检查运行过程违章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和其中的风险。通过立法和严格的执法,落实通用航空的安全责任、规范运行工作。健全通用航空安全监督系统,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通航行业系统安全管理进行组织和协调,对航空安全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在通用航空航空器维修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等,对航空器的维修机构进行合格审定及持续监督,管理维修人员资格和执照。 3.转变监管方式 转变安全监管原有的方式,使用“监察、指导、服务”的闭环式监管方法。采取监察活动,时刻关注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并了解国家、民航局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在企事业单位中的贯彻、落实情况。利用指导的方式,行业政府对企业积极发挥安全生产管理起到督促的作用,使得企业能在采取合理有效的安全措施下组织生产运行工作。在服务方面,则是需要政府帮助通用航空企业协调、解决安全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利用监察职能,为企业打下安全生产的运行基础;行驶指导职能,为企业指明持续安全发展的方向;通过服务职能,帮助企业排除发展的阻碍。这种闭环式安全监管模式,对隐患排查和提升安全监管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总结 低空空域的逐步_放,通用航空市场领域受到很多企事业的青睐,通用航空的安全监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国在通用航空安全监管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通用航空法律体系不完善;监管方式不规范;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三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通用航空安全监督机构;采用全程监管模式;转变监管方式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为完善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督提供有力的、可行的参考。 航空安全论文:浅谈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和航空安全问题 [摘 要]本文主要以空中交通管制员情境意识问题作为出发点,分析了情境意识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并针对问题从加强对管制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发挥小组情境意识的作用等方面探讨了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具体措施,以期为保障空中交通安全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情境意识;空中交通;管制员;问题;措施 引言 作为空中交通管制的主体,空中管制员在保障空中安全工作有序展开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对于空中管制员的情境意识需要展开全面系统的考虑,从而达到提高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目的。空中管制员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对于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和工作能力要求较高。除此之外,还需要空中管制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并具有紧急处理事故的能力、灵活的反应能力、良好的合作意识,这样才能够从根源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最终实现提高管制员职业适应性。 1 空中交通管制员情境意识存在的问题 站在理论角度来讲,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是指在特定空间和环境内,对空中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的认知、分析与理解。管制员对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展开分析,其目的是保障交通安全、确保飞机安全运行。在制定飞行计划和管制方案之前,管制员应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并树立责任意识和情境意识,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对管制区域的交通情况进行细化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影响空中交通安全的因素较多,管制员会受到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管制员的情绪忽受到干扰、情境意识容易出现问题。具体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决策失误。在具体管理中,管制员需要综合考量所有因素,进而提高计划和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决定决策是否正确的关键因素是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在实际情况中,管制员受主观因素或者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信息,进而将一些重要信息或者关键信息写错、看错,最终导致决策失误。 第二,推理错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可能会遭受外界各种环境的影响。且飞机飞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遭受各种问题。飞机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之后,管制员应及时检查、推理影响飞机的主要问题,并对当前飞机的运行状态进行正确解释。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管制员经常会出现差错,将重要信息记错、遗忘关键信息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导致情境分析出现误差,还会增加飞机运行风险。 第三,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所谓情境意识是指管制员在飞机运行中,综合分析和推断飞机未来面临的挑战和影响因素,才能找出问题的源头,进而提前做好相关预防准备。在分析与推断过程中,管制员需要将已有措施特征与当前影响飞机正常飞行的因素结合起来,从而确定当前和未来需要采取何种措施处理问题。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管制员不能做出判断和预测,最终导致措施不恰当、不合理。 2 影响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原因 航空飞行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主要包括环境因素、机械因素、天气因素等。而影响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因素包括飞行因素(客观因素)、管制员主观因素。 首先,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是指飞行中众多因素,包括速度、高度、航线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会影响飞机安全稳定运行,还会造成管制员情境意识下降。在飞行中,面临的客观因素越多,对管制员的挑战性越大。需要管制员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分析、推断问题。问题数量越多,对管制员的综合能力和要求越高,y免会出现错误。 其次,注意力局限性。注意力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如何能够快速发现飞行动态化变化;二是如何有效集中注意力。但是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有限,长时间注意某一事物会造成疲劳,因此注意力具有局限性。这是影响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关键要素。 最后,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管制员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航空飞行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对管制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就专业知识而言,能够起到提高管制员情境意识的作用,进而帮助管制员在注意力下降的同时还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在实际中,管制员队伍的综合能力不强、经验不足、个人素质不高,这是导致管制员做出错误决策的主要因素。 3 提高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对管制员专业知识的培训 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而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综合能力对于保障空中交通安全非常有利。无论是展开管制活动还是模拟活动,其前提条件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展开,才能做到有理可依。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才可以判断真假,因此在航空飞行中,需要航空公司着重加强对管制员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训,为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管理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之外,还需要注重意识和能力方面的培养。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情境意识培训方案和模拟实训方案,进而在提升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同时提高管制员应对能力。培训方法应灵活多变,可以以小组合作分工形式展开培训,也可以单独培训。 3.2 注重管制员的有效注意力培养 为帮助管制员提高注意力,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引起管制员注意,比如填写规范进程单,按照相关规定使用进程单。对于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问题,应用特殊符号进行标记,进而提醒管制员完成。除此之外,利用事物某些特征,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引起管制员注意,实现管制员注意力集中这一目标。 3.3 发挥小组情境意识的功能与作用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借助团队力量完成难度系数较高的工作。空中管制员是一项特殊职业,管制工作往往需要借助团队力量完成。通过有效合作保障空中交通安全。其中,最为关键要素为小组成员情境意识水平,一旦小组没有足够水平的情境意识,就会增加飞机飞行风险。这就需要小组成员获取足够水平的情境意识,并充分发挥情境意识的功能与作用,进而实现提高空中交通安全的目的。 结语 影响航空安全的因素较多,其中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尤为关键。为保障航空安全,管制员需要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情境意识,并充分发挥情境意识作用,保障航空运营安全。 航空安全论文:关于航空安全管控中人为差错的分析与应对措施探讨 摘要:安全问题是航空领域的首要问题,航空安全管理是确保航空安全的有效和重要途径。人为差错是造成航空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效减少人为差错是实现航空安管管控的必要措施。本文阐述了人为差错的分类以及产生的原因,详细的探讨了减少人为差错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航空 安全管理 人为差错 分析 应对措施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航空成为了我国一个重要的领域。航空的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民航工作的重中之重。回顾百年的航空发展历程,有太多的飞机因为事故而损失,但是随着航空设计以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飞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国民航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间,严格杜绝发生空管原因的飞行事故,要使空管原因发生的飞行事故征候万架次率不超过0.1,将中国民航空管系统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这是空管部门的核心工作以及最终目的。由此可见,航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航空器安全水平的提高,飞机因机械原因而导致的事故比例从之前的80%逐渐的下降到20%,但是人为差错即使是在先进的设备下仍然还是出现,所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的探讨解决人为差错的途径。本文就航空安全管理中人为差错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人为差错的分类 人为差错可以分为隐形差错和显性差错两种。所谓隐形差错是指结果不会即刻显示出来不好的影响导致不知道已经出现了差错的情况,而显性差错则是指从其结果就可以得到l生差错的结论。一般来说,操作人员发生的差错属于显性差错,与系统设计以及管理的工作相关的差错就属于隐形差错。 管理者和设计者由于错误的判断,使得他们很难能立刻显现出来,这是作为一种潜在的差错而存在着,到了某个时刻就会突然与其他的因素结合然后显现出来,进而引起事故,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所以,隐形差错就是管理和组织方面的差错。由于隐形差错的不可判断性,本文主要针对显性差错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违规。通常来说违规包括了特殊性违规和习惯性违规。特殊性违规是由于特殊的情况而产生的违规,习惯性违规是习以为常不重视的一些违规。 (二)失误。失误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是没有执行分配好的职能,即没有严格执行任务,进而影响到后面工作的开展;其次是错误的执行了分配的职能,交给的任务与所执行的任务之间存在误差,主要是由于理解和交接没有到位;第三是按照错误的程序或者是在错误的时间执行职能,主要是执行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执行而导致的错误;第四是执行职能不够全面,没有全部的完成交给他的任务;第五是执行未赋予的职能,这是超出了职能的范围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进而给公司带来了损失。 二、人为差错对航空安全的影响及重要性 墨菲告诉我们,但凡是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就一定会存在人为错误,并且通常是以最坏的方式发生在最不利的时候。相关统计显示,当前发生的飞行事故中,机器设备原因占23%,其他原因占1.5%,而人为原因占75.5%。在人为原因中,机组原因占35%,管制原因占25%,机器和管制员的共同原因占40%。因此可见人为差错对航空安全的影响。 人为原因可以导致事故的发生,进而影响到航空的安全性,但是任何事故的发生都不是偶尔的,而与人以及其他的因素都有关。国外有研究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验的累积,使得总事故率会逐渐下降,但是造成事故的设备和人为差错这两大原因中,因设备故障导致的事故是逐渐下降的,而人为误差导致的事故是呈现上升的趋势。所以,在航空安全管控方面,要保证人的安全和稳定工作将成为确保我国民航持续发展和安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三、航空安全管控中人为差错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侥幸心理。侥幸心理主要是由于自我认定太高,没有意识到事故发生的偶然性和长期出现的必然性之间的联系,在这种侥幸心理的驱使下,就会经常发生违规,直到事故的发生。 (二)无知无畏心理。一些新的员工,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技术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不懂规矩行为无惧,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不安全的。还有一些员工,由于责任心不强,知道一点规程,进而凭借着自己这一知半解冒险作业,存在危险。还有就是因为尽管理论上掌握了规程,为了应付检查而倒背如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只懂不会,形成错误操作。 (三)厌倦心理。长期从事一种工作,由于缺乏必要的刺激和新鲜感,逐渐产生厌倦心理,工作没有兴趣,心不在焉。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人极易感觉疲惫甚至是烦躁,导致意识水平、判断力和反应力都变低,进而容易产生错误。 四、减少航空安全管控中人为差错的措施 (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符合我国空管的安全管理体系 随着时展,航空安全管控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人机互动式的人为因素管理,而是需要一套有效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管理的体系。目前,我国的安全管理体系相对于国外还是落后的,而国外已经开始建立空管系统了。所以,从国家层面应该着手建立和实施安全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建设更好的为航空安全管控提供有效的技术保证。 (二)通过多方面途径减少差错 从根本上,要通过培训来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员工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加强管理并且严格控制差错,完善规章制度改善运行的环境。要加强安全文化的教育。安全文化是安全行动的基础,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安全素质,建立和形成安全意识,规范行为,养成自律的习惯。在安全教育中应该要杜绝违规行为,这样就可以减少大量的差错事故。 (三)建立奖惩体制 一方面,在操作过程中要进行评价和筛选,凡是可能存在的错误操作或错误操作造成严重后果的,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确认,对于一些重要的设备和岗位,更是要严格执行。另一方面,要建立发现安全隐患奖励制。由于航空安全管控中存在隐形差错,所以为了更好的做好安全工作,必须建立隐患上报奖励机制,对于发现隐患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与此同时,也要对于忽视隐患的员工进行必要惩罚。通过奖惩制度的建立,充分的发挥奖惩的杠杆作用,为航空的安全管控提供强有力的约束和保障。 (作者单位:南航机务工程部航材大件室) 航空安全论文:航空安全系统维护与故障维修技术分析 摘要:航空安全问题是航空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航空安全系统的建设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向分析。硬件主要是航空机械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软件主要是控制航空机械运行的各种智能收到,还包括卫星安全测控和防护技术等。而航空机械故障的维修就是确保航空安全的基础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航空安全系统的综合水平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才能最大可能的降低飞机的事故风险,确保飞机飞行的安全。 关键词:航空机械故障 安全系统维护 安全防护技术分析 随着航空航空事业的发展,航空安全性问题更为突出,当航空安全系统失效时,灾难就像是“死神”一样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及财富,数百年来,航空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领域。面对当前航空事业的发展,航空机械运行的稳定性大大提高,航空按去哪的测控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可安全风险依旧伴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影响这这一事业发展的进程。 1 航空安全系统的维护 航空安全是指人们在航空体验过程中所面临的死亡、健康恶化及设备损失、财产损失等多种问题,造成这些安全隐患的因素很多,如人为因素,操作失误、行为失误等,在高空中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动作、行为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特别是驾驶员和副驾驶,其肩上的安全责任更是沉重。又如,机械因素,航空机械部件出现龟裂、变形等,影响了机械部件运行的稳定性,从而造成安全隐患。再如,航空安全系统“失灵”,这一现象常伴随损坏性故障,一旦发生其危险系数非常大。我们常说的航空安全系统包括了安全防护技术、故障急救技术和故障后果修复技术等,在航空安全问题上,防的意义远大于救,因此,一方面,要做好航空机械故障维修事宜,将问题解决在发生前,确保航空机械运行的安全、可靠。另一方面,要关注航空系统软件的发展和晚上,为航空机械的运行提供更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同时要认清航空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一定的循序渐进性,其事故往往呈现出一种链状结构,先是事故初期,这一阶段很少有明显的表现,很难发现问题,在一般情况下,维修人员会通过听、触、观等方法解决隐藏的安全问题,例如,采用时间维修策略提高航空机械运行的安全性,对于一定工龄的零部件采取淘汰措施,不管其状态如何一律弃之不用,换新。当然,在使用有效期的零部件则需要认真的检修、保养等,如发现问题及时的判断、维修。同时,可定期对航空机械进行检修,对于机械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测试,对常见故障问题检修、检查、备案。如,飞机前缘指示故障是航空机械维修的常见故障之一,在维修时就会定期对前缘指示系统的电门、线路等进行检查,以排除可能存在的故障风险。接下来,航空安全系统会进入轴心事故阶段,这一阶段各种机械故障问题会爆发出来,飞机的事故特性明显,安全风险系数很大。这一时期航空安全系统的维护可采用状态维修策略,对机械部件的状态进行监控、诊断,及时发现故障,解决故障,着重排查和诊断较大的故障风险和安全风险,由于较大的事故风险和安全风险其暴发不可能是瞬间的,也就是大故障是由小故障积累、演变、转化而成的,一个是量的积累、另一个是时间的积累,这两个积累都给我们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事故链进入第三阶段时,这是最难解决的航空安全系统问题,也就是安全事故的后果阶段,这一阶段已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和损失,在这一阶段就是整理数据资料,利用先进科技对数据进行收集、分类和分析,形成历史资料档案,这些档案无疑对航空安全系统的发展和维护有重大意义。此外,航空安全系统的维护要协调好操作者、研究者和维修者的工作,使所有人员能够认识到“安全”对航空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合作,促进航空安全系统的发展,为航空事业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2 航空安全防护技术分析 航空安全技术防护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例如卫星安全系统,通过卫星对飞机的监测来确保飞机飞行的安全,其中,要求卫星要有很高的轨道覆盖率、轨道精确度和数据传输能力,能够实现远程监控和多目标监控。又如,航空机械安全防护系统,主要通过维修、养护提高航空机械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从而达到提高航空安全的目的。确保航空机械安全的维修策略常见的有四种,最常用的第一种策略,信息化策略,通过对机械运行信息的采集、分析等诊断飞机机械运行的可靠性,从而对故障进行早发现、早排除。这种策略的应用首先需要对故障信息进行采集,通过智能化系统全面的了解机械运行的状态,对机械运行的状态信息进行及时的、真实的提取。然后,将提取到的信息通信息化技术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尽可能排除噪音、震动等对信息数据的影响。然后在对可疑信息进行识别、比较,进而得出故障发展的趋向,对航空机械的运行状态进行预测,及时的控制故障的出现和发展。第二种策略,以声辨故障,利用听排查机械的故障。一方面,听机械运行的节奏、频率及音色等等,从而探知机械部件运行的状态,对可疑因素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排除。另一方面,利用电子听诊器对机械运行的状况进行监听、诊断,从而达到诊断机械故障的目的。第三种策略,以触辨故障,通过手的触摸收集机械运行的温度、震动频率、震动强弱等信息,从而判断故障的存在与否。第四种策略,以看辨故障,通过对机械设备的观察,看是否有零部件龟裂、变形等情况,同时注意机械接口处的状态,检查是否有松动现象。当前,航空机械维修的诊断策略远不止这些,在航空机械维修过程中维修人员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的沉淀、与维修理论的结合是航空机械故障的诊断更趋于多元化,诊断手段更为丰富、准确、可靠。 3 结语 航空安全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话题,在航空安全系统中人、物和其它资源都需要充分的利用起来,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的航空机械维修技术的结合,最大范围、最大程度的排除航空航空活动中的潜在危险,提高航空航空活动的安全性,确保航空事业发展的稳定、持续和可靠。 航空安全论文:国内外航空安全文化对比探究 【摘 要】文章在对国内外航空安全文化的现状进行简单概述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航空安全文化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航空公司 安全文化 比较 一、航空安全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先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于1986年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提出。该咨询组于1991年出版《安全文化》一书,其中给出了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在以高科技、高风险为特征的航空运行系统中,安全文化已成为当今航空安全管理系统中最核心的要素。一般学术界把安全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结构: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智能层次、价值规范层次,即安全物态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观念文化。随着人们对航空安全认知的深入,航空安全文化也经历了从惩罚文化到法规文化,进而发展到自我管理和公正安全文化的演进过程。惩罚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明确裁定责任,通常将责任归结到事故链的最后一人,惩罚文化把人当做不可靠因素,其实质是推卸了组织的责任。法规文化强调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完善安全管理文件、加强安全监控。自我管理安全文化强调控制人为不安全因素不再是由外部压力驱动,而是员工自身的需要,属于自愿性管理。公正文化认为,构建航空安全文化应该从处罚中出来,转向查找容易发生失误的环境,建立完整而系统的安全事件报告。 二、国内外航空安全文化研究现状 1.国外关于航空安全文化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1)不同国家、不同组织的安全文化内容的界定清晰明确,涌现出很多关于安全文化的理论模型。例如Hale提出了维修资源管理(MRM)的概念。Mc-Donald进一步提出安全文化是维修资源管理(MRM)的基础,安全态度、安全责任、职业精神以及安全氛围是维修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他还认为,维修资源管理(MRM)是构建企业良好安全文化的有效途径。 (2)研究思路明确一致,即研究者们阐述了构成安全文化的变量,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安全文化与安全行为或与安全绩效的关系。 (3)研究层次日趋细致化。由于文化的复杂性,对其研究都是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进行的,所以也就导致了安全文化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方法的多元性。例如研究对象,在航空业已经具体到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量表对其进行测量,空管、地勤、机务和机组,每个具体的部门有其具体的关于安全文化所侧重的内容,研究的维度也就有所差别。 2.国内航空安全文化的研究进展 从以往的研究文献和相关报告中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对于航空安全文化的研究还停留在概念体系形成阶段,基本上都是进行概念的阐述和关于安全文化方面的经验总结,通常以事故案例中汲取的经验和思想上的警惕说教层面来反映安全文化。主要体现在对历史的经验总结和公司制度规范。总结起来有三类代表性的研究思想,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航空安全文化发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用于具体实践的安全文化的建设策略。 第一类采用历史唯物、辩证唯物的观点,通过回顾民航发展的历史,总结了不同时期我国航空安全文化发展状况,指出民航安全的关键在于落实“安全第一”的思想,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是在分析当时的飞行事故后提出。同时提出应大力弘扬东方文化传统,积极吸取西方安全科学技术成果,推进民航安全文化的建设。 第二类是在给出航空安全文化定义、结构的同时从预防事故的角度详细地提出了航空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 第三类观点认为中国民航20世纪50年代确立的“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中国民航安全文化的雏形,然而中国民航真正提出安全文化建设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同时指出目前国内航空公司的安全文化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以及目前航空公司安全文化方面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指出航空公司应该从人性化角度建立积极的文化。 从我国航空安全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把航空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促进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我国还需经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但它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好的。如何把航空安全建设的长期性和解决经营效益的紧迫性结合起来,如何把航空安全文化建设更好地与薪酬、绩效、激励制度结合起来,如何把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在经验管理与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实现简单实用又效果突出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去探索。 三、我国航空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比国内外航空安全文化研究现状,笔者发现,我国在航空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安全生产制度规范及其支撑体系不完善 以东航为例,在其对员工进行的关于“东航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否符合公司安全文化理念”的调查中,22.3%的员工认为有欠缺,在问及“当前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全面并具有可操作性”时,38.7%的员工认为制度不全面,同时缺乏可操作性,东航公司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航空安全文化建设在制度建设层面的欠缺与不足。 2.配套的绩效管理体系、价值分配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的航空公司缺乏规范的安全考核奖惩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不够公正严明,在以往的安全考核管理过程中,相对激励而言,更为常用的是对员工的监控,且激励方式以金钱奖励为主,不够科学,这些不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抑制了员工参与航空安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3.安全制度执行落实不严,安全整顿监督检查不力。 受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航空公司惯于采用行政手段,导致制度规范执行不到位,很多规章制度流于形式难以严格执行,安全整顿时往往是开始运作大,越往后越动力不足,同时缺乏有力的监督。 4.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供应不足给航空安全文化建设带来了重大的隐患 最近几年航空市场出现爆炸式增长,航空公司开始扩容,对于飞行员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然而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具有强烈安全意识的飞行员需要较长的时间与较多的精力,过快的引进飞机导致缺乏足够经验的飞行员进入飞行队伍,给飞行安全和航空安全造成了较大的隐患。 5.部分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虽然建立了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但有些航空单位的安全意识不强烈,安全管理不到位,领导重视不足,基层不配合,有些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责任心不强,自我约束能力不够,工作随意性大,违规操作时有发生。 四、构建航空安全文化体系的途径 在构建航空安全文化体系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在具体的操作中应该做到: 1.完善物质形态建设 这是保障航空安全的基础,更是构建航空安全文化的基础,在设备更新、机构变动之前,先做安全论证,通过风险分析,确保安全保障水平,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应当敢于投入,善于投入,避免因为硬件质量的不过关造成重大的损失。 2.完善法规、强化监督,推动安全制度文化建设。 要完善安全法制体系,建立健全专业性安全规章制度,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中要注重它的实际可操作性,最重要的是要使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切实的落实与执行,不能流于形式。要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监察体系,培养高素质的监察队伍,认真抓好每个环节的工作,使其全部操作运行处于透明监督之中。 3.提高安全运行质量 制定全面、细致、可操作性强的安全管理考核制度,不断细化安全奖惩,量化安全管理指标,促进自我监督和审核机制的健全,努力提高安全运行质量。 4.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质量。 要舍得在员工培训上花时间、花精力,作为对安全具有特殊要求的航空企业,专业技术强的员工对于航空企业的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直接操纵飞机驾驶的飞行员更是需要专业过硬的技术做支撑,随着飞行硬件技术的日趋成熟,包括飞行员在内的软件设施的完善成为考量航空安全领域的重要因素,航空企业应该更加重视对员工的航空安全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5.营造一个民主的环境和安全的氛围 民主的环境有利于调动员工参与航空安全管理的积极性,航空安全文化建设不只是管理层级和法律法规制定者的事情,基层人员的参与是其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具体执行阶段更需要员工的支持,而民主的氛围是其基础。 6.树立安全文化意识 首先,航空企业管理层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这样在制定政策、进行规划时就为企业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前提保障;其次,基层员工要时刻谨记安全意识,作为航空安全的实际操作者,他们的安全意识对于航空企业的具体运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作为航空事业的消费者和监督者,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对于航空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航空安全论文:航空安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航空安全管理系统采用B/S结构进行开发,设计了基于web service的软件服务结构,开发了web用户界面,提高了软件的应用范围,系统的开发采用了java语言,通过eclispe等工具完成了软件系统界面和功能的设计与实现。通过对航空安全管理业务流程的调研和分析,设计并实现了风险管理、安全培训管理、飞行管理和维护管理四个子系统,通过采用S2SH框架技术和web service技术完成了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和具体功能实现,全面实现了航空安全管理业务处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关键词:航空;安全;设计 一、航空安全是近年来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造成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由于航空行业的特殊性,一旦发生航空事故就是很严重的事故,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航空安全需要做到准确、稳定、可靠。针对目前航空安全管理中业务处理的需求,采用了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设计并实现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对飞行管理的每一个阶段进行了流程化的管理,通过航空安全培训模块、风险管理模块、飞行管理模块、维护管理模块完成对整个航空安全的管理,实现了实时、准确的航空管理,同时采用了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了安全问题分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登录功能:系统中采用了ajax技术实现对验证码的处理,通过对验证码进行局部刷新,保证了页面的稳定效果,用户进行手动验证码刷新,或有软件进行验证码刷新都保持了整体页面的无闪动效果。 2.航空安全培训模块:在本功能中主要是通过web页面提供封装的前台信息,系统服务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存储,服务在业务处理完成后将生成相应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用户通过页面能够查询或浏览到计划信息。通过设计培训更新、查询等服务对数据库中的培训记录进行访问,提高了访问的效率和安全性。在本系统中设计了各种考核页面,用户可以通过在页面中指定培训id,系统将根据培训的内容生成考核的内容,用户通过考试页面完成考核内容的填写,提交给系统进行保存,考核部门给出考核评价意见。 3.风险管理模块:风险采集,该功能完成对指定位置信息的采集和由人工进行风险提供的工作,本功能设计风险设备管理和风险设备参数设定功能,通过该功能使用者能够对风险设备的信息进行查询和管理。风险评估,在本功能中提供了风险评估方法和参数的调整功能,对不同的类型风险进行评估时所采用的评估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在页面中提供了风险评估方法的定义和修改。风险决策,在本功能中为了能够使决策具有合理性,系统提供了多个人员对风险决策进行评阅的功能,在页面中提供了多人决策的内容,不同的人员可以对统一风险进行决策,同时在系统生成决策报告时,必须由多个决策人员都填写意见后才能生效。 4.飞行管理模块:该模块完成对飞行前的检查工作,在本模块中设计了多个检查流程,该流程的作用是完成对飞行准备工作的核查,任何一项核查没有通过都不能进行实施。飞行实施模块,该模块完成飞行过程的记录工作,其中包括对飞行航线、飞行参数、飞行通信信息的记录工作,同时为了能够方便用户实施跟踪飞机的飞行轨迹,通过调用GPS数据在页面上进行实时轨迹显示。 5.维护管理模块:日常维护功能,完成维护计划的指定和维护计划的执行,由于日常维护是常规性的工作,所以在本功能中提供了日常维护计划模板,通过模板可以方便快捷的实现维护计划的生成。维护信息管理功能,该功能完成对维护工作的相关信息的统一管理,其中设计了设备信息管理、维护作业信息管理等功能。 二、航空安全是航空企业生产的重点,由于航空安全贯穿了生产过程,因此在目前的航空企业管理中,存在信息系统结构简单、兼容性差的问题,在不同的部门间存在信息难以交流,工作重复开展的问题,给航空企业带来了资源、人力、物力的浪费。 为了解决航空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对本企业航空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系统化的调研、分析和论证,最终结合软件系统的开发经验设计并实现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实现了对航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统一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一条新的建设思路。 1.完成了航空安全管理工作的需求分析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首先通过在本企业的系统化调研,对企业中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形成了具有权威性的需求分析报告,依据需求分析内容对软件系统开发的经济、技术的投入进行了论证和分析,证实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建设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2.完成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的设计,根据航空安全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的规范,设计了安全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规范了数据库设计的方法和软件开发方法,并完成了数据库结构的设计。确定软件开发采用JAVA语言、B/S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oracle数据库。 3.完成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的具体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根据软件的总体设计规划,对飞行管理子系统、风险管理子系统、安全培训子系统和维护管理子系统具体功能进行了编码和实现,在WEB开发中采用了S2SH架构。 4.完成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的测试工作,依据软件测试规范和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了科学合理的测试方案,采用了人工和工具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从模块、集成、系统三个阶段完成了测试工作,证实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具有功能全面性,性能稳定性,满足了航空企业进行信息化安全管理的需求。 三、航空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存在的工作,从其业务的范围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所以在航空企业中,安全管理将成为工作的重点,结合国外航空安全管理系统的实例和软件技术发展的趋势,本项目的研究未来具有以下趋势: 1.充分结合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大量人工操作到传感器的转移,人工工作逐步向管理转移。 2.未来的发展将webgis技术进行很好的应用,对于企业安全管理将采用基于可视化的webgis技术。 3.大数据技术将被应用于航空企业信息的分析和管理,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对数据的可靠、可信、高效的管理。 航空安全论文:管制员的情景意识对航空安全的影响 【摘 要】本文从什么是情景意识、情景意识的具体定义、情景意识的特征、常见的管制员情境意识问题、如何使空中交通管制员建立情境意识等重要方面出发,通过具体的例证、深入的探讨、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建立管制员情景意识的重要意义。从空中交通管制中的人为因素出发,提出能提高并保持管制员情景意识的有效方案。 【关键词】情景意识;航空;安全管理;人为因素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民航产业。随发展大潮而来的,是民航安全问题。民航安全包含各个方面,尤其航空器空中运行阶段的航空安全问题涉及飞行员、管制员、通信监视维护等方面,因而更加受到关注。资料显示,70%以上的航空事故都与人为因素有关,作为人为因素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情景意识”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飞行员作为航空器操纵者,在飞行过程中需要有情景意识;同样,管制员作为航空器的监控指挥者,肩负着重大的航空安全责任,因而更需要保持管制工作过程中的情景意识。 近几年,随着空中交通管制员原因导致的事故数量的增加,对管制员情景意识的研究和培养越来越引起管理者的注意,良好情景意识的形成对于航空安全有着直接的关联。从航空事故或事故征候中探究发现,很多事故都与管制员在工作岗位上不良状态的情景意识有关。而错误的情景认知、混淆的情景感知、缺失的情景要素,甚至情景意识的完全丧失,都最终导致管制员指令上的失误。 何为情景意识?情境意识,是操作者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环境中关键因素的认知,对它们的意义的理解以及对环境未来变化的预测(Endsley ,1995)[1]。一般认为,情景意识是种普遍存在的能力,依靠这种能力可以对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的环境中存在的各个要素进行感知,而后进行理解,之后对这些要素未来态势发展进行预测。所以情景意识包含了3个层次:感知要素,整合各要素并理解加工,对未来环境发展进行正确预测。感知指的是对当前工作环境中各种要素的初步认识,包括人的状态、系统状况、工作任务等要素,感知通过观察、听取、文字记录等方式进行。理解指的是汇总这些要素后,深入分析各个要素的内在含义,寻找之间的联系,把已经获得的要素进行关联得到一个整体环境的大图景。预测指的是在环境大图景的基础上预想未来的变化,提前在脑海中形成连续变化的图景,认识到潜在的冲突危险等情况 我们探讨情景意识对航空安全的影响,着眼于情景意识对航空安全管理的意义。情景意识对于安全有何意义往往在事故或事故征候中体现,情境意识下降或者情境意识不完善往往会影响飞行安全、导致飞行延误、引发空中或地面事故等。研究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探索改善管制员情境意识的方法,其意义就在于纠正管制员错误、控制不安全事件、查找安全管理漏洞、改善管理方式等。不良的情景意识会引发不安全事件甚至事故,而良好的情景意识使得管制员在任何时候都能对各种空中地面交通情况作出正确的回答,这些状况可能是来自于航空器的各个系统,也可能来自于机组或周围工作的环境。只有对人、机、环境有清楚的了解,才能妥善处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情景意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管制水平的高低。在充满漏洞的安全管理方式下产生的情景意识必然是缺失要素的,必然层次水平低下。而提高情景意识层次的过程和方法就会反映出当下安全管理措施与理想中万无一失的管理的差距。在差距中寻找不足,查缺补漏,就能以合理的方式改善安全管理的方式。 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过程中,飞机多、情况复杂、信息量大,各种方面而来的信息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这就极其考验管制人员采集处理信息并产生正确情景意识的能力,也是情景意识在管制过程中必须合理应用的原因。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因岗位的划分不同,各岗位管制员职责不同,所产生和具备的情景意识各不一样。情景意识在各种不同岗位和席位上,有不同的应用。 举例说明,对于塔台管制员来说:塔台管制员许可航空器进入跑道前,必须全面细致地考虑各个信息,包括五边上是否有进近的飞机,进近飞机与跑道的距离、其速度、机型、尾流间隔;正在脱离跑道飞机的情况及一边天气情况;进近飞机与前机的间隔;及准备进入跑道的飞机的机型和性能等信息,才能在最合理的时机飞机进跑道的许可指令;与此同时,塔台管制员还要掌握设备的状态、天气情况、跑道道面情况等要素。进近管制员要根据当前扇区内各飞机相对位置、各高度层的占据情况、气象雷达显示的天气情况,来分别对每一架管制目标的引导进行判断,即指定目标高度层,是否按标准进离场程序引导,是否雷达引导直飞定位点等;还要注意各进离场飞机机型速度等要素,以决定进离场航空器的高度穿越和次序的安排。对于诸如管制区内的飞行动态、冲突点与潜在的飞行冲突等信息,合格的进近管制员必须要做到了如指掌。与进近管制工作不同的是,区域管制员要关注航路上飞机的航迹、速度、高空风向风速、云量、雷雨等情况,以保证飞机不因为机载导航设备精度误差或者绕飞天气而进入禁区、危险区、限制区等;特别是军方有飞行活动的时候,要注意控制航路左右偏置飞行的精度。 情境意识是决策的重要前提,它为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而决策是后来行动(例如发出指令)的基础。作为管制员,身上担着确保航空运营安全的责任,情景意识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情境意识不完全、不精确,即使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管制员,也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反之,做到了准确地了解形势,即使是经验并不丰富的管制员也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无论那种管制岗位上,虽要求的情景意识不同,但精确完整的情境意识是必需的、根本的,都需要引起管制员的高度注意。 航空安全论文:航空安全中人为因素的管理分析 【摘要】安全问题是航空过程中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各大航空公司长期发展的主题,近年来重大航空事故频发,这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人为因素是导致航空事故中的重要因素,做好人为因素的管理至关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航空安全中的人为因素,研究了人为因素的管理措施,旨在降低因人为因素产生航空事故的可能性。 【关键词】航空安全 人为因素 管理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航空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为因素是可控制的,可管理的,因此有必要了解航空安全中的人为因素,做好航空安全中人为因素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飞机各个工作人员的素质,才能确保不因人为因素而发生航空事故。 一、航空安全中的人为因素 (一)飞行员个体特性 飞行员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职业,它要求飞行员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超强的反应能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同时飞行员不同的个体特征也使其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方式,例如有的飞行员个人反应十分灵敏,性格热情活泼,这种类型的飞行员在遇到变化时能够做出良好的反应,但在单调的飞行过程中容易转移注意力;而有的飞行员沉着冷静,但行动迟缓,这种类型的飞行员耐力较强,但其对待特殊情况的应变能力不强。不同飞行员会有着不同的气质、能力和人格,这会使得其在遇到危险情况时表现出来的反应是不想同的,从而会影响到航空安全。 (二)遇危险时个体状态 在遇到危险时,飞行员所处的状态也是影响航空安全的重要因素:①生理状态:疲劳、伤病、酒精等会降低飞行员大脑水平,降低其反应力和判断力,此外一些松弛类的药物也会影响其生理状态,外界温度、湿度、噪音等环境也能够对飞行员生理状态产生影响。例如1985年的美国军方载人客机坠毁,事后调查发现,其机组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为正常的两倍;②心理状态:恐慌、焦虑等情绪会严重影响到人的心理状态,扰乱飞行员对信息的处理,从而影响航空安全,此外在紧张的状态下,飞行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③技能水准:专业的技能水准是保证工作正常完成的基础,例如在航空器维修中,若不具备相关专业技能是会造成航空器潜在风险的。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会使得维修人员不能做好完善的维修工作。 (三)工作人员的协同合作 在航空飞行的过程中,主要的工作人员包括飞行员、管制员、维修员等等,在实际的过程中,各个工作人员之间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机组成员之间、机组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间的交流互动能够直接影响到飞行的质量。同时在发生危险时,机组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出现崩溃,会影响所有工作人员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这些都会对航空安全造成影响。 (四)组织管理因素 相关工作人员的组织管理也是影响航空安全的人为因素之一,当前航空管理人员能够意识到组织管理的重要性,管理的过程指的是对工作人员日常活动的规定,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①许多航空公司管理人员的安全观念薄弱;②当前有许多的管理因素会导致人为的差错,从而对航空安全造成影响,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大部分航空公司的管理制度相对落后,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③整个航空工作人员是一个组织,在对这个组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组织文化至关重要,它对于人员管理,促进成员团结,提升组织工作氛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航空安全中人为因素的管理措施 (一)注重个体因素 首先应当建立严格的选拔机制,尤其是作为机组核心人物的机长,必须要具备优秀的驾驶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应变能力,要具有超强的心理素质,能够在出现危险的时候沉着冷静的应对;其次航空从业人员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技能,保证处理航空工作的工作质量,在航空工作中,航空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关系到整个航空安全;最后相关人员应当具备丰富的经验,飞行环境复杂多变,意外情况随时可能发生,丰富的经验能够使航空工作人员对当前的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同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加强交流配合 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配合至关重要,应加强相关培训,培养其在工作上的配合默契程度,此外管制人员在与机组交流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标准化交流,避免因为言语之间的细微差别引起交流障碍,飞行人员在有指令发出时应当尽量表述清楚,且同样的指令信息应当重复,确保管制人员能够准确的获取指令信息,最后管制人员与机组人员应当加强交流,在飞行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问题扩大对航空安全造成影响。 (三)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 ①工作负荷:航空公司应当对机组人员的工作负荷合理安排,不能因为市场需求旺盛,为了争取市场效益增加航班、延长飞行,避免机组人员工作负荷太大造成工作疲劳;②作风纪律:航空业对作风纪律要求十分严格,在日常的工作人员管理中应加强航空工作人员作风纪律的管理,在每一个工作人员中树立安全责任感,严禁工作马虎、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行为,对飞行中设备检查、飞行操作等各个环节都要严加重视;③完善制度:制度是保证人为因素管理的重要依据,各航空公司应当积极制定并相关的管理制度,以制度来约束,以制度来管理,将人为因素管理的各个方面都纳入规章制度的各个章程,将规章制度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三、结论 综上所述,飞机是当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保证航空安全,确保人们乘坐飞机安全出行至关重要,人为因素是影响航空安全的重要因素,做好人为因素的管理工作是各个航空公司当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以此,航空公司应当积极了解人为因素的重要性,加强对人为因素的管理,以此来确保航行可靠,保证航空人员以及乘客的人身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航空事业进一步的发展。 航空安全论文:保障航空安全民用航空健康发展事关国家利益 “拦飞机”事件发生之后,很多人认为乘客的过激行为虽然不值得提倡但是并不是什么大的过错,“拦飞机”的乘客中持有法不责众、航空公司有错在先态度的大有人在。 航空工业是国家独立的柱石,是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的战略产业,独立的、强大的航空工业,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是经济保持持续发展、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支撑点。实际上,一直以来,部分观点狭隘地认为和国家利益相关的是军用航空,而民用航空公司的发展被很多人视为局限于经济领域的商业行为,这种观点没有深刻地认识到民用航空领域的特殊性。影响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不能当作只是由商业纠纷引发的小事。随着社会经济的关联性日益加强,保障民用航空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不仅仅出于社会经济的需要,还和国家的政治外交,国家利益和安全息息相关。 民用航空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从事民用航空产品(非军用航空产品)生产与提供航空服务的相关行业的集合。它是一个巨大的立体空间体系,从横向看包括航空运输、飞机制造、航空维修、航空培训等主干内容;从纵向看包括机场、航空公司、空中管理等具体的运营部门。 航空工业的本质是军民结合,而且只有军民结合才能使航空工业兴旺起来,民用航空工业的成功无疑与航空运输业有很大关系,世界各国莫不如此。即便是在强调经济自由主义的美国,对于民用航空工业的支持和干预却是持续不断的,其中美国政府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美国政府通过多部法律限制航空运输业的收费、线路、安全标准、环境标准、市场进入等,这些规制保证了航空运输公司的高利润,而这些利润又会有一部分以购机费用进入航空制造企业的腰包,进而促进航空制造业的发展繁荣。 民航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经济越发展,民航的作用就越突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航空运输不仅是一种交通运输方式,而且因为具有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信息交流、扩大流通范围和提高流通效率的特殊功能,成为一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通道。民航直接辐射投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多个环节,涉及制造、维修、营销、金融、保险等多个领域。民航业的发展将给这些相关产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发展民用航空对促进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意义十分重大。 这几年来,随着中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日益密切,民航除了在传统的经济交流方面的作用以外,在政治外交、国家利益等多个领域也开始显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010年1月13日,海地发生73级浅源强震,破坏异常严重,灾情百年难遇。中国立即启动了人道援助救灾。在这种关键时刻,国内的民航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以东航为例,历经了长达66个小时的艰辛跋涉,飞越了30000多公里的空中航程,飞越了7个国家,辗转了4个城市,不仅运送去中国医疗防疫救援队77人,而且带去了大约20吨灾区严重紧缺的药品及医疗设备物资,最后东航包机载着滞留在海地的中国侨民48人安全回国。 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行动中,中国政府共动用91架次中国民航包机,35架次外航包机,12架次军机,租用外国轮船11艘,中远、中海货轮5艘,军舰l艘历时12天,成功撤离中国驻利比亚人员35860人。这是1949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这也是一场集中了海陆空和军队四大力量的大营救。这更是一次影响巨大的海外中国公民救援行动。12天,35860人,中国效率和中国信誉,再次使世界瞩目。而其中承担了主要任务的就是由东航等多家航空公司组成的民航机队。 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之后,面对余震不断的安全隐患和情况不明的福岛核泄漏威胁,还是中国的民航冲在了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安全、及时的将陷于危难之中的同胞接回祖国。 在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民航已经和国民安全和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纵观近几年来国际上发生的突发事件,无论是地震救灾支援还是大规模撒娇,在这些军用航空不太适合的领域,是民用航空及时、有效的成了填补了航空运输的重要一环。为救助援助他国,保障我国同胞生命安全,展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风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航空安全论文:基于飞行训练的航空安全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初探 摘 要: 分析国内民航建设自动管理系统的重要意义,系统主要的设计思路与技术手段,系统建成后的主要结构与功能。说明系统建成,不但给民航安全管理提出新思路,也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系统空白。 关键词: 飞行训练;航空安全;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 近些年来,民航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鼓励研发与推广更加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指导民航企业走向科学化管理,加强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学习沟通,重视重点岗位人才的培训与引进等,这些措施不但让民航安全管理水平更进一步,也促进了民航向安全化、科学化的良好方向发展。 1 系统建设的价值 我国民航业已建成同正在建设的安全管理体系,有SMS体系,有把安全事件报送及处理当作主要工作任务的民航专用信息管理体系,还有倡导全员参与、全面搜集整合安全信息的航空安保自愿报告体系,有信息、提供规章的民航网站,这些安全管理要素互为关联、相辅相成,构建了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可是因为民航体系受到的社会关注度比较高,同人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航空运输业。安全体系构建中,考虑得最多也就是航空运输安全的实际要求。而通用航空运营规模小、社会关注度不够广泛,运营环境复杂,因此同运输企业的要求大不一致,安全管理存在着完全不同的需求与特点。所以,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办法,利用单位自身科技与人才优势,研究出一套同训练教学实际相符的安全管理体系。这也是整合优质资源、提升航空安全管理的客观需要。 2 设计思路与技术手段 2.1 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系统必须稳定且安全,应该采取后台运营管理操作办法,力争使操作界面更为简单、方便使用者操作。系统还要有良好的拓展功能,能支持无限层次的下级栏目及数据模型。系统管理权限要能够完全独立,保障不同层别的用户可以对密级不同的数据进行访问,而互相不发生影响。要具备快速查询及统计分析的能力,能很高效地对数据信息的安全交流环境进行评估,并形成完备的安全报告。在飞行训练学院的网络平台上面,实现安全信息的快速流通及共享。 2.2 系统采取的关键技术 1)通过比较,确定最优的管理体系软件,让这一软件提供完完整的网站建设、分析统计、用户管理等工作职能,实现所有模块功能的正常实现。 2)为了可以快速阅读、方便下载、有效交流全部信息的实际要求,再考虑到航空安全保密之规定,管理体系应用了开放型浏览同权限限制浏览这两种完全不同且又可以共存在一起的方案,对使用权限进行分层限制。对全部用户开放公开信息,而严格控制航空核心安全数据。 3)系统依托飞行训练基地的网络环境,可以同时满足多用户的数据库访问,采取后台审核批准权限的办法,保障资料的规范性及有效性、防止信息发生外泄与被篡改。 2.3 系统实现的关键功能 实现实时安全监察处理;不安全航空事件自动报告;信息在线交流和自由流转;完善的安全管理数据库;安全法规资料库与咨询平台;空管、机务、飞行等技术讨论板块;建设飞行基地安全教育区。 3 系统结构与功能 3.1 首页导航 系统应用特定软件,其基础功能包含:信息报送、信息交流、安全监督检察、安全简报、数据资料中心、安全数据库、安全论坛等。依据构建特点与方便实用性等基础要求放置相应的导航栏目到网页上部。操作人员按照查询及信息的归属类型,点击进行相入的板块。如图1所示: 3.2 功能实现 1)信息交流。在信息交流的栏目下,可以按照飞行基地的训练运行保障等功能进行机构划分。建立适合于不同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报告,便于资料的下达、上传及资料下载、信息交流。操作人员根据不同的权限,进入到相应的版块中读取信息、收送文件。对于那些加密文件、以及数据较大的文件,难以直接读取,可设置在下载版块当中,下载之后解压,得到初始文件。 2)信息上报。异常航空事件信息上报,是飞行训练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关键性要求,主要包括信息的自动报告、自愿报告,及不安全事件的举报三项功能。其中自动报告是按照民航管理的相关规定,必须向上报告的重要部分。按事件的性质可以分成航空事故、准航空事故及其他非安全事件三种。报告人员按照所属部门不同进入到相应版块执行信息报告。这项内容涉及到数据核心,是高敏感内容,所以对权限要求严格。自动报告具有强制性与不可替代性。比如自愿报告和不安全事件举报则要宽松很多。自愿报告则只是众多民航安全信息收集体系中的一个渠道方向,只强调了报告的信息补充功能这一个方面,目的是鼓励所有人员参与到基地管理工作中。举报事件版块依据规定,设置成为开放型管理,举报人可以自由选择署名或者匿名,飞行训练管理部门负责核实信息的真伪,对于有价值的举报,举报人可以得到奖励表彰。 3)安全职能。这个栏目里细分为监察、教育、评估与奖励几个版块,安全监察版块所负责的内容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这一栏目下面,按照程序,设置系统的监察计划、相关的问题及隐患、对问题与隐患进行整改、安全评估状况、尚未完成的监察内容等几个版块内容。能实现明确监察责任要求、公布工作计划、计划外问题、对问题整改情况实施跟踪监察、评估次一阶段关键监察项目等工作任务。 4)管理工作简报。这一版块下设信息年报、月报、周报及安全简报,重点是用作与之相对应的报告及查询工作。所的各时间段安全管理信息报告供各级管理者学习与参考。 5)资料管理中心。这一版块下设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安全教育、会议时况录音、会议实况视频等版块。相关法律法规栏目包括有各种民航法规、咨询通告及数据库文件。而内部规章制度包含飞行训练基地中所有的运行规章、要求及通知数据库。建设这两个栏目,能把安全运行资料有效地提供给需要人员,供基地内各层级管理者查询、使用、学习。安全会议视频和录音栏目,重点用于同安全形势及安全管理有关的讲话音视频。 6)安全管理数据库。这一版块按照不安全航空事件的严重程度划分成飞行事故、准飞行事故、其他非安全事件几个数据库。重点用来储存历年来在飞行训练中出现的事故档案,供飞行训练管理者查询及分析应用。为使其达到更为快捷的操作,及便于评估安全形势、生成分析曲线,该版块系统中设计有综合检索功能,操作人员只需输入不安全事件的某一项相符条件,如机号、机型、发生部门、发生时间等,就能在数据库里准确得到查询结果。 7)航空安全论坛。这一版块下设空管在线、机务维修、飞行教学等三方面的内容。依照技术重难点及行业特点,再分设规章学习、学习体会、技术难点等几大专题讨论区。以适应飞行训练队伍进行随时的在线交流讨论。若这一版块的功能得到充分利用与全面发挥,刚很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都能迎刃而解,可以有利地促进民航飞行训练向着更优的方向发展。 4 总结 自动化系统建成,不但能满足飞行教学训练中对于安全管理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使学院安全工作变得更加有效、规范。使飞行训练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为保障持续不断的安全工作打下非常良好的基础。而同时这项工作也同智能型管理在一起,给中国民航安全管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航空安全论文:浅谈我国航空安全管理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21世纪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旅游业的大发展,中国民航迎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时期。根据预测,2001~2005年间中国民航航空运输增长将保持在10%左右;2006~2010年间仍将继续维持在7%左右。快速发展对于民航安全管理来说,既是加强系统建设的大好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如果按照20世纪90年代的事故率,并且保持飞行量平均增长7.5%计算,到2010年中国民航一年将发生严重运输飞行事故4~5次,这当然是公众无法接受的,所以大幅度降低航空事故率仍是当务之急。特别是过去的20年,我们为降低航空事故率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在事故率已经很低的情况下要再降低,难度无疑会更大。何况新的世纪科学技术将更加迅猛地发展,航空技术和设备将日新月异;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航空市场更会是瞬息万变,在这样的动态环境中要保持原有的安全水平已属不易。 中国民航正是意识到改善航空安全管理的这种紧迫性和艰巨性,于世纪之交制定了《中国民用航空安全规划纲要》(2001~2010年),全面、系统、科学地提出了今后10年的安全对策。 1 总体目标 十年规划要求大幅度降低事故率。在2001~2005年期间力争使运输飞行重大事故率比1990~1999年降低50%,达到每百万飞行小时重大事故率低于0.74;在2006~2010年期间,要比1990~1999年降低80%,达到每百万飞行小时重大事故率低于0.3,即目前世界航空发达国家同等水平。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规划要求经过10年努力,中国民航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且能适应中国民航实际发展的,能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航空安全管理系统。 2 具体措施 2.1 法规建设 根据中国民航的发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法》实施情况,研究和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我国的其他法律、法规,采用国际民航组织的标准、程序,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民航的实际情况,制定、修订并颁布执行配,套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补充完善中国民航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体系。特别是要完善运行管理规章及其实施细则,制定支线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的相关政策、法规。 建立中国民航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资料中心,定期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汇编。 建立实施民航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反馈意见的收集、分析系统。 加强国际交流,建立国际民航组织标准和建议措施的跟踪、研究机制,定期出版、发行相关的国际民航组织文件参考资料。 2.2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明确政府和企业的安全责任,建立、健全民航总局立法决策,地区管理局及其地方办公室执法监察,企业对安全负责并自我监督、自我审核、自我完善、依法运行的安全管理体系。 2.2.1 政府运行监察和安全监督系统 进一步强化民航总局和地区管理局安全监督职能,以法规的形式明确民航总局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以及民航总局、地区管理局和地方办公室之间的职责关系,完善运行监察系统和航空安全监督系统。 1)运行监察系统 完善运行监察系统。通过立法和运行监察员的严格执法,确保各航空企业落实安全责任、规范运行。 在未来10年里,要重点建设各地方办公室,加强对民用航空相关企业运营现场的监督和检查。根据中国民航地区管理局的分布、各大航空公司所在机场位置及主要国际和国内航线的布局情况,建立地区和地方办公室。地区办公室设在地区管理局所在地;地方办公室设在客货吞吐量较大的机场或重点枢纽机场。 (1)监察员配置地方办公室监察员的数量要根据驻地航空公司的运输类航空器的数量、通用类航空器的数量和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确定。对各运输航空公司应确定主任监察员;对规模较大的运输航空公司,还要派驻由多名各类监察员组成的运行监察办公室。 (2)航空公司运行监察。加强对航空公司运行的监察。在开展航空公司运行合格审定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应法规、程序和咨询通告,编制运行监察员手册,逐步建立运行监察系统。持续监督航空公司按经批准的运行规范和运行手册运行,加强对飞机使用限制、操作程序、飞行人员技术训练标准等的监察,加强对特殊运行项目的审批政策和程序的研究。 2)航空安全监督系统 完善航空安全监督系统,组织、协调民航行业系统安全管理,监督检查航空安全工作,组织航空事故调查,收集、分析航空安全信息,航空安全指令。 (1)安全监督和评估。建立航空安全评估系统,加强安全监督、检查。通过安全信息分析、安全评估,发现安全管理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 (2)事故调查与安全鉴定。建立事故调查专业队伍,配置现代化事故调查装备,加强调查人员培训,重视事故调查技术和安全危机管理的研究,提高事故调查水平。 建立国家航空安全鉴定实验室,配置高性能的译码设备和失效分析设备,加强飞行记录器译码能力和破损记录器的数据恢复能力,重视事故仿真和再现技术的研究。 (3)安全信息系统。未来10年里,建立一个高效、协调和可靠的安全信息系统。制定统一的航空安全信息规范和信息报告程序。在强制性、自愿性和保密性的基础上,全面收集和利用安全信息资源,为民航行业的安全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建立和完善安全信息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加强航空安全信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国际、国内的安全信息共享。 建立国家航空安全信息分析中心,培养安全信息分析和研究人员,注重信息研究的评估,提供航空安全趋势分析报告和航空系统缺陷报告,提出改进建议。 3)机场安全监察 严格执行机场使用许可证及机场使用手册的政府审批制度,推进机场安全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规范机场周边地区的发展,防止因城市高层建筑和通信业的发展,影响机场的净空条件和通信要求。 建立和完善应急求援系统,加强对机场飞行区运行的适用性检查,定期对机场运行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 4)通用航空管理 深入研究通用航空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安全对策,完善通用航空企业的审批制度和运行管理,健全通用航空飞行的规章制度,加强通用航空器的维修管理,加强监察员对通用航空运行管理的培训,加大对通用航空的监督、检查力度。 5)空中交通服务系统 加强空中交通服务系统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空中交通服务运行监察系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善航空安全的保障条件。 2.2.2 企业安全责任 安全工作的基础在企业。航空公司、机场等相关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安全生产行为。企业要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健全自我监督、自我审核、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按照批准的运行规范和运行手册运行。企业必须保证安全生产投入,加强职工培训教育。 2.3 航空器审定系统 完善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管理标准、规章、程序,根据我国民用航空器的发展和引进情况,强化民用航空器型号合格审定、生产许可审定,加强民用航空器材料、零部件及机载设备的适航审查,规范民用航空器国籍登记及其他管理工作。关注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采取必要措施,提高航空器固有的安全水平。 加强证后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产品符合型号设计并处于安全可用状态,解决与飞机、发动机设计相关的适航性问题和使用问题。 2.4 人力资源建设 为了实现安全目标,政府安全管理人员数量应保持在年均增长10%的水平,到2010年达到1200人左右;企业也要配备充足的合格人员,满足企业安全管理需要。 2.5 安全文化建设 民航总局要组织研究和推动行业安全文化建设,企业也要建立有自身特点的企业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安全管理思想,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重视“人的因素”的研究,特别是“组织和管理因素”的研究,规范人的行为准则,采取多重事故预防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安全文化建设应通过安全教育解决人的观念问题。安全教育要形成制度,使企业和个人自觉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安全文化建设应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在做好民航职工安全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对社会公众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大力宣传民航安全知识和民航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使保证民航安全成为每位旅客、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 2.6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了提高我国民航安全水平,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民航组织、各国民航局的联系,促进安全科学技术和安全信息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采用先进的国际标准。履行国际民航公约和相关义务。
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论文:加强电力企业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分析 【摘 要】随着国家电网建设快速发展,电网规划水平、输变电工程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对施工安全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加强施工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本文浅述了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的管理现状,对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大体分析,并提出提高管理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电力企业;变电安装;施工管理 1 电力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现状 如今在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中,仍然存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施工管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项目规模越大,其质量要求与施工技术的难度也就越高,管理分子不能保障对各部门与单位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其次,如今的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难以科学合理的判断市场,因此也难以对人员的稳定与士气做出有效的保障措施。目前如此的管理现状,与其发展前景的和谐有所欠缺,所以电力企业应客观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进行有效地解决。 2 现阶段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管理理念滞后 在变电安装工程施工中,对于管理上出现相关问题的分析,首先在认识管理理念上的不足应有所关注。在新时代的环境下,电力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压力下能否有所突破,需要企业管理者不断进行探索与思考。由于变电安装工程的施工难度与工程量等因素的影响,变电施工管理部门对质量的高要求心态必须树立,在理念上要与时俱进,方能实现更加好的工程施工质量。质量意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如今的施工单位还未对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进行强有力灌输。有部分企业在实践中未意识到脚踏实地把提高质量意识进行落实,而薄弱的质量意识,难以融到企业文化里,促使企业在质量管理中失去基石。 2.2 管理体系尚未完善 现阶段电力企业中,管理体系仍然是沿用传统的老管理体系,缺乏科学的指导。首先体现在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在考虑不到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的时候,企业容易将管理工作落实到一线工作人员手中,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会使得管理人员缺乏大局观,容易着眼于现场,未能充分考虑到管理对于企业利润的影响。与此同时,在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的情况下,导致变电安装施工在施工前缺乏全面调查工作,对于施工对象和现状等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在施工中各个部门没能协调工作,部门与部门间缺乏沟通,也将导致出现问题时对责任的相互推卸,施工后也未能进一步进行工程考核工作,工程完成情况未能切实得到保证。 2.3 细节管理不到位 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细节很多,由于细节管理的不到位而导致的众多问题相继出现。第一,体现在施工项目部对临时雇佣人员管理混乱,这不仅加大了人员成本,也使得相关安全管理规定得不到有效执行。第二,缺乏有效的查询手段和预警机制,一般来讲,企业管理人员很难了解到项目运作的相关资金,对此,常常会造成超支的情况,而意识到自己不足的时候,往往又是在资金追加后才发现。第三,施工材料的到货、验收无法与施工进度相配合,所以常常出现提前到场增加了场地占用费,或是迟迟不到导致延误工期。第四,过程资料管理不够细致,缺乏过程文件的合理化组织,这也给查阅人员造成不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促使管理人员需要对工程的整体有更深层次的掌握,并努力完善细节管理。 3 加强电力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的相关措施 3.1 提升相关管理理念 现代化施工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路中明确了需要在施工过程中执行新的管理思想,施工企业需要明确在变电施工过程中应做好哪些方面。变电施工需要在保证质量、工期和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运用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施工工人的职业操守,并关注到他们的人身安全。要想实现高效变电安装施工,必须依赖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其中,施工企业还需要深刻注意到科学的管理在整个变电施工过程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建立完善的电力变电施工管理体系,企业首先制定出系统完整的施工管理制度并确定变电施工的整体性目标,其次是有机能动地将变电施工的相关内容以以大化小的方式分解整合到整个管理体系中去,并融入各个部分目标中,让其参与到各个方面并发挥作用,在相关组织的协调之下,促进变电施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诚然,这并不是管理工作的结束,只是一个开始,现代化管理理念要深入到工程进行的每一个步骤上。工程进程中,管理更应一如既往对各施工各方面进行监控,包括实测数据与目标值比较,致力于确保在工程进行过程中偏离原定目标的程度不至于太多,同时要有发现问题马上整改的手段,直至工期结束。这种动态控制的变电施工理念也必须整合到管理体系当中,并作为实践的标杆。 3.2 完善变电管理机制 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起一套合理可行、持久发展、不断自我完善的施工管理机制。企业要设定相关的两级变电施工管理机构,该机构将负责整个工程的变电管理。其中,第一级机构为变电施工管理委员会,主要包含设计、建设、监理、施工等相关单位,作用主要在于协调各个组织单位间的管理工作,对变电施工提供必要指导,在部门间管理变电施工的问题上设计相关问题进行处理,并妥善安排施工工作。企业应该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企业在决策上需要的是信息的获取,但是在企业内相关各部门的信息却需要快捷沟通,而建立委员会便有着有效传达信息的作用。让每一条有关变电施工的信息能在相关部门间畅通无阻流动,也是这个管理机制的必要要求。 第二级为变电施工管理小组,由施工单位内的各个职能部门与相关单位组成,其主要职能是管理上执行。变电管理不应该只是挂着嘴边的话语,企业需要切实落实到实际工程施工中去。同时,需要企业在工程建设各个层面上设置相关变电施工负责人,并对其工作做相关的责任追究,以确保工程各个方面的变电施工达到预期要求。接下来还要做的是在设立相关负责人后,努力以负责人为引导点,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融入到整个管理机制中来,实现在整个施工的每一个时刻上都能有全员性、全方位、全层次的管理。 3.3 科学布置工程施工业务流程 对于工程施工业务流程怎样科学合理布置,是电力企业在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中应当进一步探究的方向,下面简明扼要浅析几点做法。 1) 在施工中管理工作者应对工程的了解有所充足,每个不同步骤注意的细节都应配合专业工作人员进行跟进好,同时在调查工作中认真做好,在该基础上初步绘制出工作业务流程图。 2) 按照初步工作业务流程图,施工人员需同管理者进行讨论细节,并及时对流程图存在的问题有所发现,对流程中不合理的步骤进行有效分析,并且考虑现实因素然后进行优化。 3) 管理者在为流程图定型之时,需要以大局出发点,对企业利益进行重新考虑,同时从现代管理科学的手段入手,坚决抛弃不科学人为因素,进一步不断对流程进行完善。 4) 在目标与相关施工细节确定之后,绘制出施工流程图。工程施工业务流程通过科学合理的布置,方可真正地从管理的高度入手,在管理上为变电安装工程施工保证其工程质量得以实现,并进一步促使工程施工效率有所提高,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竞争力,并且使企业经济效益与利润率得到大大提升 4 结束语 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要求各个行业都要能够与时俱进,在完善自我中提升价值和竞争力。电力企业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行业,更应该对运作中的每一个步骤进行完善。对于现阶段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我们分析了其问题所在,并切合实际提出改进措施,希望能够对电力部门在相关管理上带来启发。 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论文:论电力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 摘要:送变电,即是由不同电压等级电网组成的送电网络以及连接这些电压等级的变电站所组成的系统。在送变电的安装施工过程中关系到众多环节和步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也有其价值所在。 关键词:电力;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 1电力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施工管理理念滞后 在电力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中,对于管理上出现相关问题的分析,首先在认识管理理念上的不足应有所关注。在新时代的环境下,电力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压力下能否有所突破,需要企业管理者不断进行探索与思考。由于送变电安装工程的施工难度与工程量等因素的影响,送变电施工管理部门对质量的高要求心态必须树立,在理念上要与时俱进,方能实现更加好的工程施工质量。质量意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如今的施工单位还未对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进行强有力灌输。有部分企业在实践中未意识到脚踏实地把提高质量意识进行落实,而薄弱的质量意识,难以融到企业文化里,促使企业在质量管理中失去基石。 1.2工程施工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在现代电力企业中,管理体系依然是套用旧有传统的,缺乏科学性。首先主要存在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在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考虑欠缺周全时,企业易把工作落实到一线工作人员手里管理,如此做法会影响到管理者的大局观,容易单一着眼于现场,对于企业利润的影响未能充分考虑周到。想要促进施工工作的质量与效益,必须要完善管理体系,才能有利于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1.3管理细节方面不到位 在送变电安装工程中,存在很多施工细节,有时相继出现众多问题是因为管理细节不到位而引起的。 1)施工项目管理信息量纷繁复杂,单工程的统计功能相对脆弱,跨工程的分析统计功能也有所欠缺。在如此的情形之下,也要求管理工作者更深层次的掌握工程的整体,并认真努力完善细节管理。 2)施工材料的到货、验收情况无法和施工进度进行配合,因此经常出现提前到场,场地占用费有所增加,或存在迟迟未到从而导致工期延误。 3)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与查询手段,通常来说,企业管理者难以对项目运作的资金有所了解,因此往往会有超支的情况出现,当自己意识到不足之时,往往又是在追加资金后才有所发现。 2加强电力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的相关措施 2.1提升相关管理理念 现代化施工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路中明确了需要在施工过程中执行新的管理思想,施工企业需要明确在送变电施工过程中应做好哪些方面。送变电施工需要在保证质量、工期和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运用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施工工人的职业操守,并关注到他们的人身安全。要想实现高效送变电安装施工,必须依赖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其中,施工企业还需要深刻注意到科学的管理在整个送变电施工过程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建立完善的电力送变电施工管理体系,企业首先制定出系统完整的施工管理制度并确定送变电施工的整体性目标,其次是有机能动地将送变电施工的相关内容以以大化小的方式分解整合到整个管理体系中去,并融入各个部分目标中,让其参与到各个方面并发挥作用,在相关组织的协调之下,促进送变电施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诚然,这并不是管理工作的结束,只是一个开始,现代化管理理念要深入到工程进行的每一个步骤上。工程进程中,管理更应一如既往对各施工各方面进行监控,包括实测数据与目标值比较,致力于确保在工程进行过程中偏离原定目标的程度不至于太多,同时要有发现问题马上整改的手段,直至工期结束。这种动态控制的送变电施工理念也必须整合到管理体系当中,并作为实践的标杆。 2.2完善送变电管理机制 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起一套合理可行、持久发展、不断自我完善的施工管理机制。企业要设定相关的两级送变电施工管理机构,该机构将负责整个工程的送变电管理。 其中,第一级机构为送变电施工管理委员会,主要包含设计、建设、监理、施工等相关单位,作用主要在于协调各个组织单位间的管理工作,对送变电施工提供必要指导,在部门间管理送变电施工的问题上设计相关问题进行处理,并妥善安排施工工作。企业应该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企业在决策上需要的是信息的获取,但是在企业内相关各部门的信息却需要快捷沟通,而建立委员会便有着有效传达信息的作用。让每一条有关送变电施工的信息能在相关部门间畅通无阻流动,也是这个管理机制的必要要求。 第二级为送变电施工管理小组,由施工单位内的各个职能部门与相关单位组成,其主要职能是管理上执行。送变电管理不应该只是挂着嘴边的话语,企业需要切实落实到实际工程施工中去。同时,需要企业在工程建设各个层面上设置相关送变电施工负责人,并对其工作做相关的责任追究,以确保工程各个方面的送变电施工达到预期要求。接下来还要做的是在设立相关负责人后,努力以负责人为引导点,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融入到整个管理机制中来,实现在整个施工的每一个时刻上都能有全员性、全方位、全层次的管理。 2.3科学合理布置工程施工业务流程 电力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做表面功夫,而更应该切入主题,在细节上着手,把握住管理范畴中的每一道工作的重点,并科学为每个工作重心制定好业务流向,让整体的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如何科学布置工程施工业务流程问题,也将是电力企业在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上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下面简要分析几点做法。第一,在施工中,管理人员需要对工程有足够的了解,每个步骤需要注意的细节都应该认命专业人员进行跟进,并且做好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初步绘制出施工部门的工作业务流程图。第二,根据初步流程图,管理人员需要同施工工作者进行细节上的讨论,并及时发现流程图存在的问题,分析流程中出现的不合理步骤,同时考虑现实因素后进行优化。第三,管理者需要从大局出发,在为流程图定型的时候,重新考虑企业利益,并从现代管理科学的角度入手,摒弃存在的不科学人为因素,进一步完善流程。第四,综合各方质量,在确定目标和相关施工细节之后,绘制施工流程图。通过这样科学布置工程施工业务流程,才能够真正地从管理的高度入手,实现管理上为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并进一步提高工程 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来看,各个行业都应当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创新,在完善个人中提升竞争力与自身价值。而作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稳定的电力行业,更应当进行完善运作中的每一个步骤,对于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我们对其所在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同时迎合实际提出相关措施进行改进,希望可以对电力部门在相关管理方面带来价值性思考。 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论文:探讨电力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摘要:分析了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了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注意事项,对如何提高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严格遵守电力建设制度和规范,进一步确保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达到建设要求。 关键词:电力安装;质量控制;影响因素;注意事项 引言 电力安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前提。电力安装过程不仅需要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这样说,电力安装工作过程中的任何细小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危及整个系统工程的施工质量,甚至关系到人身和设备安全。因此,在电力安装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对电力安装涉及到的每个专业知识都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应该坚持对电力施工质量引起高度重视的工作态度,真正做到科学安装、科学管理及科学验收。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一支业务技能熟练的专业团队来开展电力安装工程的实施工作,更需要工作人员充分重视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在电力安装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科学拟定施工计划,确保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达到建设要求。 本文将重点审视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从施工要素和制度规范的角度入手,研究电力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并探讨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注意事项。 一、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人员因素 影响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首要因素在于人。工作人员是电力安装工程的第一要素,是开展施工作业的实施者。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业务态度,均关系到电力系统工程的质量好坏。施工单位应注重人员的技术培训,并在培训过程中对培训人员强调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应让施工人员建立良好的职业规范和安全意识,定期进行业务技能和安全知识的考核,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工作人员应调离其工作岗位。因此,控制电力安装施工质量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和提高施工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精神面貌。 (二)材料和设备因素 电力安装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对工程质量至关重要。在整个电力安装作业中,任何微小的材料问题都可能对整个施工质量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对于那些规模较大的电力系统安装作业,即使对再小的材料进行偷工减料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务必选用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对施工材料的一时大意,往往会酿成巨大的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这就是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此外,电力安装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也非常重要。其原因在于,很多电力设备的安装均离不开这些精密仪器来进行前期测量、定位和检测。可以说,电力安装施工过程中使用仪器和设备科学性、和测试准确性,无不对整个电力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技术因素 电力安装工程项目是否能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施工技术是否达到设计要求,这是实现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例如,在制定施工方案时,施工单位就应从技术、操作及组织等方面来进行统筹规划,优先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施工工艺,确保施工设备的精度和施工过程的适用性和安全性。此外,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基础上,还要力求加快工程进度,力求节约工程成本。也就是说,施工过程不仅要从电力安装的工程需要出发,同时还要对施工顺序进行合理安排,综合考虑工程的整体质量和经济效益。但是,在质量和经济效益出现冲突时,必须以工程质量作为的第一要务,严格确保电力安装施工的工程质量。 (四)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对电力安装施工的质量也有影响。这里所说的环境因素包括天气环境、工程管理环境、作业环境及社会环境等,每个因素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例如,我们都知道天气环境的变化莫测,气温、湿度随着发生着变化。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这些天气环境都可能对电力安装的施工带来非常严峻的考验,稍不注意,就会对施工质量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再如,对于城乡电力工程的施工,应紧密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相结合,以满足城乡及周边地区用电量的不断增长。在选择城乡电力网的设备时,还应坚持科技进步的原则,一方面要保证城乡电网的质量可靠,另一方面则要考虑减少施工成本,推动节能型输变电设备的发展。 二、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注意事项 (一)注重电力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 电力安装工程是一个整体作业,需要各部分相互协作。因此,需要针对整个项目制定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在施工工作上,应制定相应的专业标准和规范,同时对各项施工环节进行严格把关,防范不按施工标准和规范的问题出现,将安全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同时,项目经理应对施工进度、材料及质量等问题进行严格管理,并记录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电力安装的材料采购方面,需要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在工程验收时,还应对相关工程的质量进行严格检查,绝不能放过施工中出现的任何不足或质量上的缺陷。 (二)落实项目问责制度 项目经理应对电力安装施工质量负责到底,即落实项目问责终身制。在项目经理的任用方面,应在技能培训后进行公开、公正地竞聘。对聘任的项目经理应进行严格的定期考核。对于负责电力安装工程的项目经理,应适当扩大其职权范围,严格落实项目质量的终身责任制。 (三)注重工程项目的验收 项目施工结束后,应由项目经理通知项目单位,认真组织工程的验收工作。验收过程中,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均需到场。验收时,施工单位做验收汇报,最后由各验收部分进行严格检查后,签收部分意见,对于存在的问题应提出整改要求。在验收单上,应有各验收单位负责人的签字。 (四)坚持项目监理制度 项目监理应在施工过程中积极发挥出有效监理作用。具体来讲,就是在电力安装工程进程中,项目监理应当依照国家法律和行业标准、规范,对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进行严格监督。监理工作人员应经常在施工现场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通知施工单位,并要求其按照要求限期整改。在整改时,监理人员应严密监督,并做好相关记录。在发现分项工程遇到质量或设计技术问题时,应立即通知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协调解决,以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 (五)推行项目质量考核 与技术指标一样,质量指标包含多个方面,对电力安装工程施工的质量考核,应进行综合分析和管理。这种质量考核,其内容应包括施工工艺、设备调试、技术标准、质量管理等方面,同时还包含考核期限内的质量指标。考核过程可分为自检和复检。所谓自检,是在考核期限内完成的考核,它需要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运行单位、监理单位等共同参加,依照考核标准完成自检。在考核期限之后,应由上级职能部门对工程质量再进行复检,其主要目的是检查自检过程中所采用的检查程序是否规范、考核的深度和广度是否符合项目质量检查要求,并对自检的整改内容和项目工程运行状况作进一步考核。 三、结语 总之,电力安装施工是一项复杂程度很高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整个国家电力事业的发展状况。因此,电力安装施工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我们需要全面加强对电力安装工程施工的质量意识,确保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问题。在项目实施工程中,工作人员应充分重视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注重电力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严格落实项目问责制度,对工程验收进行严格把关,坚持贯彻项目监理和项目质量制度。 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论文:浅谈电力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摘要】影响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施工因素,环境因素、人员因素等等。本文对电力安装工程质量控制原则及具体方法进行了论述。 【关键字】电力工程、质量、原则、措施 前言 电力安装工程质量的好坏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如果工程质量不合格可能会对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带来威胁。因此加强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十分必要,是电力安装工程中的首要任务。 电力安装工程质量空的准则 1、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电力建设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建设工程项目的使用效益,同时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应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 2、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原则 人是工程建设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操作者。所以在工程质量控制中,要以人为核心,重点控制人的素质和人的行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工程质量。 3、坚持以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原则 工程质量控制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应事先对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加以预制,而不能是消极被动的,等出现质量问题再进行处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要重点做好质量的事先控制和事中控制,以预防为主,加强过程和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和控制,按标准工艺施工手册进行施工,不断改进施工工艺,持续改进。 4、坚持质量标准的原则 质量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工程质量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要求,应通过质量检验并和质量标准对照,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坚决予以返工处理。 电力安装工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 1.施工人员 现场施工人员是电力安装工程施工建设的实施者,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首要因素。每个施工工作人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质量。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 2.材料 施工材料质量优良是工程质量过关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就不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创造正常施工条件,实现投资、进度控制的前提。对于电力安装工程,材料种类多,用量大,一种材料出现问题,就会对整个电力安装工程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对工程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电力安装T程施工质量的重要保证。 3.机械设备 . 机械是指施工过程使用的各类机具设备,它们是施工生产的手段。机械设备对工程质量有重要影响。机械设备其产品质量优劣程度、施工设备、仪器的类型是否符合电力安装工程施工特点,性能是否先进稳定,操作是否方便安全等,都将会对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时刻注重施工机械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安全。 4.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是否合理是实现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施工艺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进度、质量、投资三大目标控制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施工单位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电力安装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做到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施工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造价成本。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施工顺序的开展和操作要求、施工方案的制定、工艺的设计等,都必须以确保工程质量为目的。 5.环境因素 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劳动、人文和自然等环境因素具有复杂且多变的特点,出现环境因素的突然改变会严重电力安装工程施工的质量。 电力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1.加强电力安装工程项目管理 电力安装工程项目部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制度,并组织各专业编制针对本工程的施工工艺,使施工整齐化、规范化、标准化,并要求各施工专业编制本专业的施工质量通病及相应措施,做到事前控制。项目经理密切跟踪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及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协调工程中间验收,配合工程阶段质量监督检查活动,及时收集隐蔽工程签证和验收资料,做好工程缺陷记录并督促整改。电力安装工程的物质采购严格执行公司有关的招投标文件规定。项目经理依据设计单位开具的设备材料清册及时上报工程物资需求。 通过统一物质招投标选用安全可靠,性能优良的设备。制定严格的材料检验制度,把好施工第一关,避免由于材料质量问题造成的返工及质量事故。编制操作性强的施工作业指导书及大型施工方案,做好交底工作,并且要求施工人员要掌握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做好施工原始记录。要组织各专业进行质量知识、施工技能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能力。严格执行各级验收制度及工序交接制度。制定质量奖惩制度,对于施工工艺质量好的专业要给予奖励,对存在质量问题的要进行通报批评及经济处罚。 2.项目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人才培养 (1)提高施工人员质量意识 工作人员是项目施工的主体,数据调查表明:施工中工作人员的错误操作是导致施工质量诱发的关键性因素,为此,应该从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出发,树立全局的安全意识。首先,施工人员应该以项目工程的质量为基本工作核心,不能因为工程质量和经济因素影响质量达标;其次,质量问题发生后的维修和调整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将质量隐患控制在最小数值之内;第三,电力设备的安装是为了满足用户基本的用电需求,所以,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要以用户的基本需求为核心,全面实现用户的基本需求;第四,电力设备安装质量的优良不是凭借主观判断而形成的,需要依据用户的反馈资料以及相关数据为佐证,应该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数据参照意识;最后,电力设备的质量的实现应该全面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工作人员应该树立全局的基本概念,切实完善电力设备安装的整体质量。 (2)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 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应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生产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则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 保障对施工的监理 为进一步保证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质量, 工程项目责任部门要委托监理公司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全程监理, 监理公司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质量标准的要求,对施工质量、进度等进行监督管理。监理应参与到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对发现的质量问题要及时通知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并做好记录,做到实事求是, 认真负责。 4.严格执行电力安装工程的验收 严格实行电力安装工程三级验收制度,项目单位组织工程验收,由设备运行接受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参与,现场对电气部分进行验收,征求各验收部门意见,并一次性提出整改要求。 控制材料和设备质量 严格控制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挑选的物资采购人员要有事业心、责任心,并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确定采购人员后,要对采购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 并掌握第一手市场信息,包括供货商的供货价格, 技术、资金力量, 是否有国家认证许可及产品合格证,以及供货商的社会信誉等。掌握了这些信息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从中选择符合电力安装工程要求的、价格便宜的,但质量有保证的材料和设备,这样既节约了成本, 又为整个电力安装工程的质量打下了基础。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对电力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今后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程办事,根据施工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质量控制方案,保障电力工程的质量,造福于人民。 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论文:浅谈电力安装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摘要:电力安装的施工建设是一种复杂性较强的系统工程,需要严格遵守建设规范来进行质量控制,确保现代化电力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达到国家的建设标准。为了加强电力工程的安装管理的水平,在严峻的竞争市场的压力下,保障国家电网的安全与供电安全,就要全面的提高电力安装的施工管理水平。 关键词:电力安装 项目管理施工 管理 一、电力安装工程现场管理的作用。 电力安装施工合同一旦签订生效,电力安装工程现场管理则成为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的主要内容和对象。在整个过程中要实现图纸、设计、材料以及半成品的实体化,这期间,要实现与完成电力安装工程的价值与作用,同时体现工程管理的能力与水准。现场管理的主要对象无外乎人与物,其中最主要的管理主体则是集中在对人的管理方面,因为只有将人的积极主动性完全调动,才能保证物被充分使用和管理。 二、 电力安装工程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施工人员不注重对施工材料与工具设备的管理。这都是由于他们管理意识的缺失。只有形成这种管理意识,才能逐步形成管理的实际行动,继而实现对人与物的管理。在电力安装施工过程中,人的作用往往不是简单的叠加的,人的作用甚至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准确性与合理性。电力安装工程工作的特有性质与工人的自身素质决定电力安装工程的工作人员对企业的忠诚度与责任心,所以不会刻意的去节约工程材料,甚至在安装过程中不能对材料进行合理完全的利用,比如在电缆线的使用方面,工人不会精心计算工程的实际使用量,而是多剪、错剪甚至随便估量裁剪,更有为私利裁剪以作他用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相关的工地管理人员也是主要把精力集中在工程安全与进度问题上,很少顾及对现场工程材料使用情况的监督与控制,这是由于他们没有形成成本管理的思想与意思形态,没有真正做到成本造价与现场控制与管理的统一。即使是项目经理也鲜有这种统筹大局的意识。 2、施工单位对项目经理部没有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措施。当前,大部分施工单位对项目经理部的监督监管机制不够健全,这就在对其的约束上存在诸多不便,同时,激励和奖励机制也同样缺失。同时,从项目经理自身条件和素质上分析,他们的工作能力与管理水平不够均衡,自身素质与修养也相互相差很多,由于没有健全的约束与激励措施与办法,这些人对企业不会保持很高的忠诚度,同时也不会将太多的精力置于工作大局之上,失去统筹管理与监控的工作动力,最终导致企业成本比预期的利润都要高的后果。以上种种现象,看似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实际上,都没有从大局出发控制成本。所以,必须首先认识到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最直接、最奏效的方法。 3、四措一案涉及内容不够完善。四措一案是否健全直接反应项目部的总体管理能力和指导水准。编制完好的四措一案从大局出发,统筹兼顾地调度和合理地安排整个工程中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它能够在保证完美的完成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做到成本的最低投入。然而,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项目经理敷衍了事的情况,他们把这项工作看做是一种流程式的工作,内容也只是局限于对其他文件、材料的拼凑而已。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第一,诸多的项目太多的牵制项目经理的精力,他们无暇再过多的注重文件方面的编写;第二,工程质量与项目经理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这便不对其产生约束与制约,项目经理便更不会主动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做对自己没有经济利益的事情。 4、团队意识不够强。在项目施工中,项目经理自身就不注重团队意识,从而毕竟使整个工作队伍缺失团队协作的意识,也缺少对整体项目工程的责任心。团队意识的激发与形成和公司的考评体系息息相关,公司考核工程的成绩指标主要注重现场管理的方面。在考核项目经理的时候也只是仅仅以工程的质量与进程为只要考核项目,绝少的涉及到控制工程成本方面。同时,工程的经济效益与施工单位的利益不牵连也是团队缺失成本控制意识的重要原因。 三、电力安装工程现场管理的措施 1、制定项目整体责任制,明确与完善各部门的相应岗位职责。逐步推行项目的总体负责制,合理的分配各分部的任务与职责,增强全体人员的责任意识。将工程成本控制纳入到项目经理的职责范围中去,并保证其与项目经理的利益相关联,从根源上将整个团队的积极性与责任心充分调动起来。项目经理在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工程的同时,要注重成本控制与管理。具体施工人员要按照项目经理的安排按时完成工程任务与进度,项目经理负责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监督,减少和防止返修甚至返工造成的不必要的经济损耗,同时加强对工程材料的监管与控制,保证合理且充分的利用,再者对调整或者新增加的工程项目要及时核准、签署及安排;工程材料要有专门的负责人员检查、存放与发放,项目经理要时刻了解材料的库存情况,如有需求要及时审批采购。 2、抓好机械与材料管理。建筑安装工程所用的材料费用约占工程造价的 60%~70%,因此在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中,材料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作为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对工程所需材料不仅要进行货源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供货信息,尽量寻找货和价的最佳结合点,而且还要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计算实际需要的材料、设备总量,编制好需求计划。 3、加强过程控制,抓好工程质量。工程质量是建筑产品的最基本要求,它要求在竣工后建筑产品应达到设计图纸的技术要求,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要求。在工程施工中把好质量关,可控制和降低工程的质量成本。如果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则需要进行返修甚至返工,由此而造成的返修损失、废品损失、复检费、停工费、事故处理费或是在工程交付使用后因对存在的缺陷进行弥补所需的一切费用,这些都将造成工程成本的增加,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如上道工序质量控制不好往往会影响下道工序施工,甚至下面所有工序的施工,造成不必要的材料浪费、人工费增加及工期延误。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意识到这些,做好施工前准备,加强过程控制,严格监控施工过程,把不合格因素消除于萌芽状态,并采取必要的纠正预防措施,防止不合格品的出现,就能够抓好工程质量,将不必要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对控制好工程造价十分有利。施工单位应精心组织、合理施工,在满足合同的条件下努力降低成本。 4、做好现场的签证工作。在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过程中,由于施工过程的复杂和设计深度、质量等方面原因,经常会出现工程量、地质、进度的变化,工程承发包双方在执行合同中需要修改变动的部分,须经双方同意,并采用书面形式予以记录。合同、预算中未包括的工程项目和费用,必须及时办理现场签证,以免事后补签而造成结算困难,影响现场管理中成本的控制,从而加大工程造价管理的难度。 5、构建安全有效的电力安装施工建设环境。电力安装施工任务包含较多的高空作业、杆塔组立、线路架设、吊装施工建设,需要应用的安全防护措施较多,应向全体员工实施安全交底,交待具体内容,并实施安装作业面的清晰标记,起到良好的安全警示效用,提升安全有效的电力工程安装施工生产水平。针对电力工程生产环境条件复杂,较易受到外界自然环境与地域条件的影响,应引入现代化安装施工技术,抵御干扰影响,强化电力安装施工工程综合稳定性。 结术语: 电力安装施工环节尤为重要,针对电力工程的快速发展,我们只有强化施工管控,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强化技术创新,制定安全防御策略,方能提升安装施工水平,创设显著效益,确保电力工程实现稳定、持续、健康、快速的全面发展。 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论文:电力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 摘要:送变电,即是由不同电压等级电网组成的送电网络以及连接这些电压等级的变电站所组成的系统。在送变电的安装施工过程中关系到众多环节和步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也有其价值所在。 关键词:电力;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 一、电力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现状 现阶段电力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首先,现阶段的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依旧很难对市场做出合理科学的判断,为此也无法对员工士气和人员的稳定做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其次,施工管理是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的难度与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管理层难以保障各部门和单位信息的交流与传递。诸如此类的管理现状,与其发展的大前景不和谐,为此,电力企业需要切实地认识到问题所在,并有效地进行解决。 二、现阶段电力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落后 现阶段电力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中,分析关于管理上出现的相关问题,首先要注意到的是在管理理念上的认识不足。新时代下,电力企业在极大的竞争压力下能否实现自我突破,这需要管理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而送变电安装工程由于其工程量和工程施工难度等因素的影响,送变电施工管理部门必须树立对质量的高要求的心态,为此管理层不得不在理念上与时俱进,才能够实现更好的施工质量。现阶段的施工企业没有对施工工人灌输强有力的质量意识,而质量意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必要前提之一。送变电企业极少有人能深刻地认识到质量对于企业不仅仅是短期的效益,更是企业持久的信誉和生命力。在实践中,企业也没有意识到需要脚踏实地地将提高质量意识落实到实处;单薄的质量意识,融不到企业文化当中,企业在质量管理中失去必要的基石。 2.管理体系尚未完善 管理体系的完善将极大促进施工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并最终有利于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然而现阶段电力企业中,管理体系仍然是沿用传统的老管理体系,缺乏科学的指导。首先体现在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在考虑不到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的时候,企业容易将管理工作落实到一线工作人员手中,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会使得管理人员缺乏大局观,容易着眼于现场,未能充分考虑到管理对于企业利润的影响。与此同时,在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的情况下,导致送变电安装施工在施工前缺乏全面调查工作,对于施工对象和现状等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在施工中各个部门没能协调工作,部门与部门间缺乏沟通,也将导致出现问题时对责任的相互推卸,施工后也未能进一步进行工程考核工作,工程完成情况未能切实得到保证。 3.细节管理不到位 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细节很多,由于细节管理的不到位而导致的众多问题相继出现。第一,体现在施工项目部对临时雇佣人员管理混乱,这不仅加大了人员成本,也使得相关安全管理规定得不到有效执行。第二,缺乏有效的查询手段和预警机制,一般来讲,企业管理人员很难了解到项目运作的相关资金,对此,常常会造成超支的情况,而意识到自己不足的时候,往往又是在资金追加后才发现。第三,施工材料的到货、验收无法与施工进度相配合,所以常常出现提前到场增加了场地占用费,或是迟迟不到导致延误工期。第四,过程资料管理不够细致,缺乏过程文件的合理化组织,这也给查阅人员造成不便。第五,施工项目管理信息量复杂,缺少跨工程的统计分析功能,同时,单工程的统计功能也比较弱。如此类的细节管理,突显出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过程的繁琐。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促使管理人员需要对工程的整体有更深层次的掌握,并努力完善细节管理。 三、加强电力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的相关措施 1.提升相关管理理念 现代化施工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路中明确了需要在施工过程中执行新的管理思想,施工企业需要明确在送变电施工过程中应做好哪些方面。送变电施工需要在保证质量、工期和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运用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施工工人的职业操守,并关注到他们的人身安全。要想实现高效送变电安装施工,必须依赖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其中,施工企业还需要深刻注意到科学的管理在整个送变电施工过程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建立完善的电力送变电施工管理体系,企业首先制定出系统完整的施工管理制度并确定送变电施工的整体性目标,其次是有机能动地将送变电施工的相关内容以以大化小的方式分解整合到整个管理体系中去,并融入各个部分目标中,让其参与到各个方面并发挥作用,在相关组织的协调之下,促进送变电施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诚然,这并不是管理工作的结束,只是一个开始,现代化管理理念要深入到工程进行的每一个步骤上。工程进程中,管理更应一如既往对各施工各方面进行监控,包括实测数据与目标值比较,致力于确保在工程进行过程中偏离原定目标的程度不至于太多,同时要有发现问题马上整改的手段,直至工期结束。这种动态控制的送变电施工理念也必须整合到管理体系当中,并作为实践的标杆。 2.完善送变电管理机制 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起一套合理可行、持久发展、不断自我完善的施工管理机制。企业要设定相关的两级送变电施工管理机构,该机构将负责整个工程的送变电管理。 其中,第一级机构为送变电施工管理委员会,主要包含设计、建设、监理、施工等相关单位,作用主要在于协调各个组织单位间的管理工作,对送变电施工提供必要指导,在部门间管理送变电施工的问题上设计相关问题进行处理,并妥善安排施工工作。企业应该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企业在决策上需要的是信息的获取,但是在企业内相关各部门的信息却需要快捷沟通,而建立委员会便有着有效传达信息的作用。让每一条有关送变电施工的信息能在相关部门间畅通无阻流动,也是这个管理机制的必要要求。 第二级为送变电施工管理小组,由施工单位内的各个职能部门与相关单位组成,其主要职能是管理上执行。送变电管理不应该只是挂着嘴边的话语,企业需要切实落实到实际工程施工中去。同时,需要企业在工程建设各个层面上设置相关送变电施工负责人,并对其工作做相关的责任追究,以确保工程各个方面的送变电施工达到预期要求。接下来还要做的是在设立相关负责人后,努力以负责人为引导点,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融入到整个管理机制中来,实现在整个施工的每一个时刻上都能有全员性、全方位、全层次的管理。 3.科学布置工程施工业务流程 电力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做表面功夫,而更应该切入主题,在细节上着手,把握住管理范畴中的每一道工作的重点,并科学为每个工作重心制定好业务流向,让整体的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如何科学布置工程施工业务流程问题,也将是电力企业在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上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下面简要分析几点做法。第一,在施工中,管理人员需要对工程有足够的了解,每个步骤需要注意的细节都应该认命专业人员进行跟进,并且做好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初步绘制出施工部门的工作业务流程图。第二,根据初步流程图,管理人员需要同施工工作者进行细节上的讨论,并及时发现流程图存在的问题,分析流程中出现的不合理步骤,同时考虑现实因素后进行优化。第三,管理者需要从大局出发,在为流程图定型的时候,重新考虑企业利益,并从现代管理科学的角度入手,摒弃存在的不科学人为因素,进一步完善流程。第四,综合各方质量,在确定目标和相关施工细节之后,绘制施工流程图。通过这样科学布置工程施工业务流程,才能够真正地从管理的高度入手,实现管理上为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并进一步提高工程施工效率,极大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利润率,也促进了企业的竞争力。 四、结语 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要求各个行业都要能够与时俱进,在完善自我中提升价值和竞争力。电力,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行业,更应该对运作中的每一个步骤进行完善。对于现阶段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我们分析了其问题所在,并切合实际提出改进措施,希望能够对电力部门在相关管理上带来启发。 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使工程项目实现预期的使用功能和质量标准离不开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的策划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具体包括施工人员的选择、施工材料设备的选购、施工工艺的选择、施工机械设备的有效运行、施工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施工过程中相关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等等,在行文的末尾,笔者特地强调了细化工作模式的可取性,其实细化工作本身是对整个工程施工工序的一次精密解体,它有利于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的有效控制。 关键词:质量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体系 每一项工程的合理竣工都必须建立在质量保证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策划适用于任何一项工程。电力工程是一项持久工程,同时电力安装工程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近年来,各安装公司面对日益增强的市场竞争,逐渐加大对本公司的质量控制投入,建立一整套属于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对于质量控制的内容,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于质量控制整体书面框架的构建,即要建立一整套质量手册,以文件形式发出,以供公司上、下员工学习执行。其次是要将理论落实到实处,因为具体而言,施工总归属实体操作。对于施工人员的选取,施工设备材料的选购、生产安装技术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关管理措施都要包含在管理体系当中,并付诸实施。在下文中,笔者将作详细论述。 一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要了解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采取质量控制手段的必要性。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范围较大,它涉及的方面数量庞大且繁杂,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我们将遇到许许多多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比如说,关于此项工程的设计规划,工程所用材料的选购,机械的有效利用,施工工艺的选取,操作方法的合理选择,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指标,施工人员的素质观察以及有效的管理制度等等,这些问题指标的上下浮动将带动质量的变动,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哪怕一个细小的波动,将对整个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怠慢工作,不认真工作,所选购的施工材料质次价低,且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年久失修,或者施工人员操作方法不当等等,这种种当中一个微小的错误便会导致产生工程质量问题。如果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没有及时的予以质量监督工作,而导致在项目完成之后需要对工程进行针对性修复,也许这一修复的过程将会消耗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因为首先要对缺陷进行研究观察,确认缺陷后再进行解体、拆卸,还要到市场上购买新的材料以备更换。在修复的过程中,会影响到电网的正常运行,也会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不利,甚至会发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从而影响社会和谐。所以,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显得极其重要。 二 质量控制体系理论框架的建构 如果条件允许,公司可专门成立质量控制体系理论框架建构小组,负责对理论框架体系的撰稿、修订和发文,并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转换身份,变成质量监督人员,保证质量控制措施的有效进行。对于理论体系的成文,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写,要事无巨细,不能纸上谈兵,不能注重大的忽略细节,这也一定程度上对小组成员的选取提出了要求,小组成员必须熟稔整个施工过程,必须懂得包括施工工艺、施工程序、人才管理等在内的相关综合性知识,只有密切联系实际,才能保证理论体系确立的全面、有效。综合以上情况,笔者建议理论体系建构小组人员的确立必须保证一名施工人员身份,一名行政人员身份,不排除其他具备综合管理知识的人员。 对于理论体系的整体架构,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人员的配备,材料的选购,机械的起用,生产安装技术的运用,施工工艺的选择,施工过程的监督以及管理理念的提出等等。 三 紧密联系理论框架,将理论付诸实际施工过程 (一)择优选取施工人员 加强对施工人员岗前培训,增强他们的质量控制理念,提高他们的施工技术。要向施工人员灌输质量第一,预防控制的思想,要时时想着为客户服务,树立为客户办好事是第一宗旨的观念。对于施工人员技术,要针对不同的工种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对于企业的管理层以及相关技术人员,要树立他们的管理监督观念,培养他们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目标管理、质量规划以及质量控制方面的能力。对于企业的生产人员,作为企业的一线工人,要努力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培养他们高超的技术以及良好的工作作风,指导他们一切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的服务人员,要努力加强他们的服务意识,指导他们“用心服务”,努力培养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 (二)精选施工材料 施工材料的选购的好坏还在于人,所以,要保证施工材料的物美价廉,还得从人员下手。采购人员的选取间接影响了施工材料。在选取采购人员时,要注意挑选那些负有责任心,愿意为企业办事且有一定的采购经验的人员。企业与采购人员之间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对于采购人员要及时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建立合格供应厂商资料档案,从而为有效采购打下基础,同时与各合格供应厂商建立质量的信息反馈系统,签订质量保证协议,规定验证方法等,以便不断改进质量,迅速解决质量事端。争取与对方厂家建立正常友好往来关系,在长期合作中互惠互利。这样,既有效控制了所选材料的质量,又降低了企业成本,一举两得。 (三)机械设备运行情况检查及选择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要根据:切合实际,实际可能,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机械设备。要对现有机械设备的性能、磨损程度、服务年限、技术进步进行了解,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若机械设备性能、精度、技术不能满足规定工艺质量要求,需进行更新设备。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有序进行。 (四)有效控制质量 质量控制结果离不开技术的参与,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到家,保证他们对施工信息的及时提取,对施工设备的有效利用,对检验和检测技术的合理应用等等。在原有知识、技术的基础上,保证他们在第一时间汲取了新知识、新技术工艺的养料。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按照施工工艺流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完成所有工序。要指导他们学习质量控制标准,敦促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吸取新知识而改进原有工艺水平,同时要合理组织、严格考核,并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使各岗位员工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好的组合和充分的发挥,从而保证施工劳动主体在质量控制体系中发挥自控作用,最终确保工程质量。其次要将管理工作推向案前。建立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明确分工,明确工作职责,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管理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目标完成,且保证完成质量。企业要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要吸取先前的教训,要将先前的优势持续极力发挥。第三,要严格落实管理监督体系,建立包括企业领导和企业技术人员在内的监督考核组,定期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 (五)细化工作 一项大的工程是由多个工序组成,而各个工序又可以细分成多个工作细节。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大的工作量细化,具体至每一个应该做哪件事,这件事应该怎样去做,做这件事正常情况下需要花多长时间,这件事的质量标准是什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存在哪些危险,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将这些危险及时、有效排除等等。我们将所有工作所有问题细化,落实到各个,不仅便于管理,而且即使哪一环节出了问题,我们也能迅速找出、迅速处理。当然细化工作的实施需要以长期的工作经验为基础,才具有可靠性、权威性。细化工作模式的确定和制订是一个艰巨而持久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不厌其烦一丝不苟的将所有细节呈上笔端。笔者所在企业曾将细化工作模式付诸实施,并经过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所以说,细化工作值得尝试。 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论文:浅谈电力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摘要:电力系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电力设备安装质量的优劣关系到电力系统的正常运作,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对电力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 关键词: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引言: 电力安装工程作为满足当前人们用电需求的重要工作,直接关系着国家电力事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人民的切身利益。施工单位必须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安装工程的施工提供必要的规范、约束及保障,才能够使电力安装工程实现长期健康的发展,进而做到对各方面利益的有效维护。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电力安装工程作为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其施工中的各项问题层出不穷,一直未曾得到有效的控制,新时期,强化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便势在必行。 1、电力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影响因素 电力安装工程作为当前电力事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系统性,且其施工任务复杂、繁多、细致,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整个工程的质量事故,使安装工程呈现出失效的状况。因此,施工队伍必须加强对施工质量各项影响因素的分析,进而在施工过程中趋利避害,推动施工质量的全面提升。下面就具体讨论几点影响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1.1、人员因素 电力安装工程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以及危险度,要求施工人员必须具备娴熟的技艺、良好的心态、负责的态度、健康的体魄等综合素质,以避免施工中各项事故的出现,所以,人员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也颇为显著。因此,管理人员应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安装人员的培训、锻炼以及考核,待其各方面素质均符合施工要求之后,才允许其上岗,从而最终保证施工工作按部就班地依照规范标准顺利实施。 1.2、材料因素 电力安装工程作为一项质量要求极高的工作,其对线路、绝缘子、支架、螺丝、开关以及其他电气设备等各种材料,皆具有严格要求,而且不同的电力安装工程在材料方面的需求存在明显的区别,因此材料因素是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施工人员要想保证电力安装工程达到质量标准,就必须立足于电力工程的实际需求,从种类、规格、数量、质量以及生产能力等方面,选择与安装需求相符合的材料,以保证安装工程的质量。 1.3、工艺设备因素 电力安装工程作为高技术要求的工程,其对于机械设备以及施工工艺的要求也显而易见,只有使各项工艺设备与施工要求全面符合,且具有足够的优势,才可避免施工中质量问题的发生。从机械设备方面来看,各项设备仪器的精准度、稳定性、绝缘能力、操作安全便捷程度等,均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质量,在工艺方面,易于施工方案按照要求开展,且便于操作、控制,可降低安装施工成本的工艺,才是确保工程质量的良好工艺, 1.4、施工环境因素 电力安装施工牵涉到人文环境、技术环境、自然环境以及管理环境等不同的施工环境,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动,以自然气象条件为例,大风、雨雪、严寒、酷暑等各种因素,均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因此,要做好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必须加强对施工环境因素的研究与控制,努力营造出便于安装工程施工工作顺利开展的环境。 2、电力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1、对人员的控制 首先,应提高施工人员质量意识,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要求施工人员应当树立五大观念: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质量、成本、工期相结合)综合效益观念。其次,要加强对企业各类人员的岗位培训。对于企业的管理层以及相关技术人员,要树立他们的管理监督观念,培养他们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目标管理、质量规划以及质量控制方面的能力。对于企业的生产人员,作为企业的一线工人,要努力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培养他们高超的技术以及良好的工作作风,指导他们一切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而对于项目现场的施工技术人员,要针对不同的工种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 2.2、对材料的控制 电力安装的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好坏与采购人员的基本素质密切相关,所以,要保证施工材料的物美价廉,还得从人员下手。采购人员的选取间接影响了施工材料。因此,应该严格挑选采购人员,首先需要采购人员具备一定的采购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能够根据电力系统的需要选择具有质量保证且价格便宜的产品,其次,选购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素质,能够本着为企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宗旨,竭尽全力为电力系统选购优良的设备,不以权谋私不中饱私囊。此外,采购人员要及时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建立合格供应厂商资料档案,从而为有效采购打下基础,同时与各合格供应厂商建立质量的信息反馈系统,签订质量保证协议,规定验证方法等,以便不断改进质量,迅速解决质量事端。争取与对方厂家建立正常友好往来关系,在长期合作中互惠互利。这样,既有效控制了所选材料的质量,又降低了企业成本,一举两得。 2.3、对设备的控制 电力设备安装施工企业根据“切合实际、实际可能、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机械设备。采购人员要对现有机械设备的性能、磨损程度、服务年限、技术进步进行了解,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若机械设备性能、精度、技术不能满足规定工艺质量要求,需进行更新设备,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有序进行。这就要求采购人员应掌握同类设备供应厂家的大量信息,以便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基本设备供应,保证货源通畅。其次,能够对不同厂家的同类产品进行综合性的对比,最终选择物美价廉的供应商家。最后还要考虑到设备供应厂家与设备安装地点的交通运输,保证交通便利的条件下,还能节约运输成本。 2.4、对环境的控制 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具体条件,以及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如气象条件:温度、湿度、台风、暴雨、酷暑、严寒等,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加强对自然环境和文物的保护,尽可能减少施工所产生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电力设备安装施工单位应完善和健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合理的布置,使施工现场秩序化、标准化、规范化,实现文明施工。 3、施工技术对质量的控制 质量控制,离不开技术的参与,在施工过程中,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电力设备安装施工企业要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到家,保证他们对施工信息的及时提取,对施工设备的有效利用,对检验和检测技术的合理应用等等。在原有知识、技术的基础上,保证他们在第一时间汲取了新知识、新技术工艺的养料。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按照施工工艺流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完成所有工序。项目现场管理人员要指导他们学习质量控制标准,敦促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吸取新知识而改进原有工艺水平,同时要合理组织、严格考核,并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使各岗位员工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好的组合和充分的发挥,从而保证施工劳动主体在质量控制体系中发挥自控作用,最终确保工程质量。 (2)电力设备安装施工企业要将管理工作推向案前。建立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明确分工,明确工作职责,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管理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目标完成,且保证完成质量。企业要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要吸取先前的教训,要将先前的优势持续极力发挥。 (3)电力设备安装施工企业要严格落实管理监督体系,建立包括企业领导和企业技术人员在内的监督考核组,定期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 结术语: 电力安装工程事关千家万户的利益,且直接影响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施工队伍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电力安装工程相关工作的重视,并密切结合其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对施工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质量控制,以使电力安装工程的质量切实得到提升。 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论文:电力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解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电力安装事业发展十分迅猛,加强电力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电力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质量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体系 每一项工程的合理竣工都必须建立在质量保证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策划适用于任何一项工程。电力工程是一项持久工程,同时电力安装工程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近年来,各安装公司面对日益增强的市场竞争,逐渐加大对本公司的质量控制投入,建立一整套属于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对于质量控制的内容,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于质量控制整体书面框架的构建,即要建立一整套质量手册,以文件形式发出,以供公司上、下员工学习执行。其次是要将理论落实到实处,因为具体而言,施工总归属实体操作。对于施工人员的选取,施工设备材料的选购、生产安装技术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关管理措施都要包含在管理体系当中,并付诸实施。在下文中,笔者将作详细论述。 一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要了解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采取质量控制手段的必要性。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范围较大,它涉及的方面数量庞大且繁杂,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我们将遇到许许多多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比如说,关于此项工程的设计规划,工程所用材料的选购,机械的有效利用,施工工艺的选取,操作方法的合理选择,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指标,施工人员的素质观察以及有效的管理制度等等,这些问题指标的上下浮动将带动质量的变动,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哪怕一个细小的波动,将对整个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怠慢工作,不认真工作,所选购的施工材料质次价低,且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年久失修,或者施工人员操作方法不当等等,这种种当中一个微小的错误便会导致产生工程质量问题。如果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没有及时的予以质量监督工作,而导致在项目完成之后需要对工程进行针对性修复,也许这一修复的过程将会消耗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因为首先要对缺陷进行研究观察,确认缺陷后再进行解体、拆卸,还要到市场上购买新的材料以备更换。在修复的过程中,会影响到电网的正常运行,也会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不利,甚至会发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从而影响社会和谐。所以,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显得极其重要。 二 质量控制体系理论框架的建构 如果条件允许,公司可专门成立质量控制体系理论框架建构小组,负责对理论框架体系的撰稿、修订和发文,并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转换身份,变成质量监督人员,保证质量控制措施的有效进行。对于理论体系的成文,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写,要事无巨细,不能纸上谈兵,不能注重大的忽略细节,这也一定程度上对小组成员的选取提出了要求,小组成员必须熟稔整个施工过程,必须懂得包括施工工艺、施工程序、人才管理等在内的相关综合性知识,只有密切联系实际,才能保证理论体系确立的全面、有效。综合以上情况,笔者建议理论体系建构小组人员的确立必须保证一名施工人员身份,一名行政人员身份,不排除其他具备综合管理知识的人员。 对于理论体系的整体架构,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人员的配备,材料的选购,机械的起用,生产安装技术的运用,施工工艺的选择,施工过程的监督以及管理理念的提出等等。 三 紧密联系理论框架,将理论付诸实际施工过程 (一)择优选取施工人员 加强对施工人员岗前培训,增强他们的质量控制理念,提高他们的施工技术。要向施工人员灌输质量第一,预防控制的思想,要时时想着为客户服务,树立为客户办好事是第一宗旨的观念。对于施工人员技术,要针对不同的工种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对于企业的管理层以及相关技术人员,要树立他们的管理监督观念,培养他们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目标管理、质量规划以及质量控制方面的能力。对于企业的生产人员,作为企业的一线工人,要努力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培养他们高超的技术以及良好的工作作风,指导他们一切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的服务人员,要努力加强他们的服务意识,指导他们“用心服务”,努力培养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 (二)精选施工材料 施工材料的选购的好坏还在于人,所以,要保证施工材料的物美价廉,还得从人员下手。采购人员的选取间接影响了施工材料。在选取采购人员时,要注意挑选那些负有责任心,愿意为企业办事且有一定的采购经验的人员。企业与采购人员之间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对于采购人员要及时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建立合格供应厂商资料档案,从而为有效采购打下基础,同时与各合格供应厂商建立质量的信息反馈系统,签订质量保证协议,规定验证方法等,以便不断改进质量,迅速解决质量事端。争取与对方厂家建立正常友好往来关系,在长期合作中互惠互利。这样,既有效控制了所选材料的质量,又降低了企业成本,一举两得。 (三)机械设备运行情况检查及选择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要根据:切合实际,实际可能,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机械设备。要对现有机械设备的性能、磨损程度、服务年限、技术进步进行了解,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若机械设备性能、精度、技术不能满足规定工艺质量要求,需进行更新设备。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有序进行。 (四)有效控制质量 质量控制结果离不开技术的参与,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到家,保证他们对施工信息的及时提取,对施工设备的有效利用,对检验和检测技术的合理应用等等。在原有知识、技术的基础上,保证他们在第一时间汲取了新知识、新技术工艺的养料。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按照施工工艺流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完成所有工序。要指导他们学习质量控制标准,敦促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吸取新知识而改进原有工艺水平,同时要合理组织、严格考核,并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使各岗位员工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好的组合和充分的发挥,从而保证施工劳动主体在质量控制体系中发挥自控作用,最终确保工程质量。其次要将管理工作推向案前。建立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明确分工,明确工作职责,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管理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目标完成,且保证完成质量。企业要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要吸取先前的教训,要将先前的优势持续极力发挥。第三,要严格落实管理监督体系,建立包括企业领导和企业技术人员在内的监督考核组,定期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 (五)细化工作 一项大的工程是由多个工序组成,而各个工序又可以细分成多个工作细节。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大的工作量细化,具体至每一个应该做哪件事,这件事应该怎样去做,做这件事正常情况下需要花多长时间,这件事的质量标准是什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存在哪些危险,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将这些危险及时、有效排除等等。我们将所有工作所有问题细化,落实到各个,不仅便于管理,而且即使哪一环节出了问题,我们也能迅速找出、迅速处理。当然细化工作的实施需要以长期的工作经验为基础,才具有可靠性、权威性。细化工作模式的确定和制订是一个艰巨而持久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不厌其烦一丝不苟的将所有细节呈上笔端。笔者所在企业曾将细化工作模式付诸实施,并经过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所以说,细化工作值得尝试。 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论文:浅谈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摘要:电力安装工程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利益,并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电力安装工程施工工作不容忽视。本文对影响电力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控制措施。 关键词:电力安装;质量控制;影响因素 0 前言 电力安装工程作为满足当前人们用电需求的重要工作,直接关系着国家电力事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人民的切身利益。施工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为安装工程提供必要的规范、约束及保障,才能够使电力安装工程实现长期的健康发展,进而做到对各方面利益的有效维护。 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电力安装工程是目前电力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系统性很高,并且施工任务复杂繁多、稍有不慎就会对整个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出现安装失效情况。因此,施工人员必须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施工过程中学会趋利避害,提升施工质量。以下对影响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几点因素进行讨论: 1.1 材料因素 材料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好坏,不合格的材料绝对导致电力设备工程项目的不合格,所以加强电力设备工程项目的材料控制是非常关键的,它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在电力施工中对材料的需求量比较大,种类比较多,强化对质量的控制是非常关键的。 1.2人的因素 电力安装工程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和危险性,要求施工人员必须具备熟练持技艺、良好的心态、负责的态度、健康的体魄等多项综合素质,以避免施工中出现各项事故,所以,人员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也颇为显著。因此,管理人员应从各方面加强对安装人员的培训、锻炼和考核,各方面素质合格后才可以上岗,从而最终保证施工工作按部就班地依照规范标准顺利实施。 1.3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的使用对工程的完成有着直接影响,一个好的机械设备能够提高项目建设进度,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对选择设备产品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的设备、仪器,其性能要稳定,易于操作,同时还要安全,这些因素都会对电力安装工程产生影响。 1.4施工环境因素 电力安装施工涉及到人文环境、技术环境、自然环境及管理环境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动,以自然气象条件为例,大风、雨雪、严寒、酷暑等各种因素,均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因此,要做好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必须加强对施工环境因素的研究与控制,努力营造出便于安装工程施工工作顺利开展的环境。 1.5 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的选择对工程的实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这主要表现,施工方案是否正确,它关系到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考虑不周会出现不能按照工期完成,影响着工程的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电力设备施工项目在施工前应该对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做到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同时施工组织的编制也要注意操作顺序及要求,确保工程质量,严格控制工程的施工方法。 2 电力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1 完善项目负责制和监理制度 电力安装单位对施工进行质量控制,可针对电力工程的复杂性做好工程项目的精细划分,并完善项目负责制。从各个项目入手,对该安装工程实施标准、规范、量化的独立项目管理,避免工程施工中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在划分项目过程中,尤其要针对穿墙线路、邓埋管道等隐性项目,安排具体的人员负责管理。 开展施工前,应对全体人员明确提出项目管理的终身负责制,并根据各项目负责人承担的具体安装项目做好档案记录,通过项目管理规定、管理合同等,要求负责人员针对具体项目的设计、材料采购、工程施工及验收、结算等做出详细的检查核对,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均由负责人承担责任,从而强制项目负责人开展对工程质量的控制,以使该项目在各个方面质量均达到设计要求。 此外,安装单位还可以建立项目监理制度,与项目负责制相配合,使电力工程项目的安装实施得到全面的管理与监理。项目负责人委托相关专业监理单位,配合自己展开对各施工项目的质量监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监理工作规范标准,将自身的责任部分分摊给监理人员,以确保电力安装工程的钢筋焊接、预埋件埋设等项目得到完善管理。 2.2 强化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电力系统主要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有效开展需要以对设备初始状态的严格把关为前提,其指的是在设备投运之前,应较为清楚地了解设备,尽可能多的掌握设备信息,包括实验数据、名牌数据、各部件的出厂试验与交接试验数据等,从而便于设备投运后同在线监测数据作出对比,进而对设备的健康状态作出判断,明确其是否需要实施检修。同时,应保证设备初始状态下的的健康水平,如先天不足,带故障投运,即使检修方法再好,作用也十分有限。施工阶段是质量控制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个阶段是形成工程实体阶段的一个重要步骤,它也是最总形成工程产品质量及工程项目使用价值的重要阶段,施工阶段的控制主要是事中控制,它对工程的顺利完成起着关键作用。 2.3增强项目质量验收监督工作 强化项目竣工验收及质量监督考核工作,保证整体工程的各个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被及时挖掘出来,并得到有效的处理,以避免施工完成后出现返修、返工等现象,造成安装工程的浪费。 就验收方面来讲,施工单位可以针对电力安装工程的特点,依据三级验收制度以及国家在电力安装施工方面的规范,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共同配合,对各项工程进行现场验收及质量抽检,针对验收结果提出整改建议。相关负责部门人员应作出回应,并对存在的问题项目及时处理,待各项要求符合验收标准后,方可通过验收。电力项目的验收人员应与负责人员、监理人员配合好,从施工管理水平、工艺熟练状况、设备安装调试报告、技术指标等方面,对安装项目进行全面考核,使各项目安装施工得到有效监督。此外,电力工程的项目负责部门还要针对考核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质量自检及整改处理,待上级部门进一步复核检验,使各方面都能达到施工质量要求。 2.4加强工程承包单位水平 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在为各个项目选择承包商时,还应当认真地从该单位的整体施工水平、管理状况、运营情况、人员队伍稳定性、项目施工记录、工程施工信用评级、个体员工上岗资格证书等方面,对项目的承包单位做出详细的考核,选择最有优势的承包单位作为该项目的负责单位,以保证项目施工得到高素质部门的有效支持。 电安安装工程的负责单位还应重点依据该工程的隐蔽工程、材料采购、验收工作等,通过层层考核,选择具有足够能力的单位来承担此工作,并且强制要求该单位针对具体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提交培训报告,以便在工程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提前有效预防。同时,安装单位还要针对全体施工人员做好技能培训与档案管理工作,为安装工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3 结语 电力安装工程施工涉及面非常广,其工程复杂程度高,受影响因素众多,从设计、材料、机械到人员的操作、施工工艺、技术措施、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对电力安装工程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严格控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质量管理规范来进行施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以期达到预定的目标。 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论文:浅谈电力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摘要:电力工程项目与其它工程项目不同点就在于规模较大、体积厚重,因此,电力工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影响因素多而杂,对其工程质量控制是必要的。本文探讨了电力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但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而且还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施工质量低劣造成工程质量事故或潜伏隐患,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质量管理, 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施工项目管理的头等大事。 一、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原则 1、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电力建设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建设工程项目的使用效益,同时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应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 2、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原则 人是工程建设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操作者。所以在工程质量控制中,要以人为核心,重点控制人的素质和人的行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工程质量。 3、 坚持以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原则 工程质量控制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应事先对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加以预制,而不能是消极被动的,等出现质量问题再进行处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要重点做好质量的事先控制和事中控制,以预防为主,加强过程和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和控制,按标准工艺施工手册进行施工,不断改进施工工艺,持续改进。 4、坚持质量标准的原则 质量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工程质量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要求,应通过质量检验并和质量标准对照,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坚决予以返工处理。 二、电力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1、建设一支优秀的施工人员队伍。现代化的大生产必须依赖于群体的力量才能完成,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人员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对管理技术人员、施工操作人员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这既要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更要提高其技术素质,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因为对安全不重视、态度不正确、操作技能或技术素质差、健康或生理状态不佳等因素造成,因此要加强对施工管理人员和一线生产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使之自觉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自觉按安全工作规程办事,逐步培养他们遵章作业的良好习惯,营造习惯性遵章的氛围。 2、严格技术管理。技术管理包括技术责任制、施工日记、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技术复核、材料检验、技术档案、工程验收等制度。技术责任制:要求每个工程技术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便于做好各自分工的技术工作;施工日记: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负责人必须认真做好施工日记,把施工中每天每项工作情况、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与结果详细记录、完好保存,作为竣工验收和质量评定的依据;技术交底:使参与施工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全面的了解所负担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数;技术复核:在施工全过程中,对每项技术工作的实施,要有专人进行复核,防止偏差,纠正错误,避免人为工程质量事故;材料检验:施工工地所用的各类材料,都应抽样检查,以确保施工质量;工程验收:在每一个工程的各部位单项,尤其是隐蔽工程,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或部位的施工。同时,也为竣工验收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 3、确保施工工序的质量。输变电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工序质量是构成工程质量的最基本的质量单元,上道工序如存在质量缺陷或隐患,不仅使本工序质量达不到标准的要求,而且直接影响下道工序及后续工程的质量与安全,进而影响最终成品的质量。因此,在施工中要建立严格的交接班检查制度,在每一道工序进行中,必须坚持自检、互检完工以后,再由专项质检员检查、然后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向监理申请验收,监理人员应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依据国家现行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质量检查,旁站式监督。检查合格签字确认后,下道工序才可进行施工,结构主体工程封顶及塔架封顶要经监督验收后才能继续施工。 4、工期的控制。只有完整的计划而缺乏实际的执行能力,电力工程项目的按期完成是没有保障的。要想保证工程顺利按期完成,首先需要严格地按照进度计划的执行,其次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尤其是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和计划控制。如使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管理系统控制工程进度,或设置一定的时间段定期对项目进展进行监控,除此之外还要事先计划好当与工程进度相关的要素发生改变时的应对措施,以防延误工期。要确保电力工程项目的如期完成,光有完美的计划是不够的,必须严格地对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地控制。对于电力工程的工期控制,具体的要求如下:对项目各建设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计划,对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出现偏差时进行及时纠正,并控制整个计划的实施。 5、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安全投入,落实责任制。提高对施工安全管理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对电力工程施工的最根本要求,也是电力施工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电力企业处于改革的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地位将更加突出,如果失去安全生产基础的支持,项目效益就无从谈起,可以说,安全是项目管理成功的基石,是项目效益的前提,必须建立健全适应市场需求且能发挥企业优势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按照电力规范和技术要求,出现质量问题,不管当事人发生什么变化,都要追究责任,即工程质量终身制,使工程人员真正负起责任来。 6、加强现场检查.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管理人员就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腿勤就是要勤跑工地,眼勤就是要勤观察,手勤就是要勤记录。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质量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随时抽查一些项目,如混凝土的砂、石料、水的称量是否准确,钢筋的焊接和绑扎长度是否达到规范要求,模板的搭设是否牢固紧密,钢结构塔架是否安装规范等。质量管理人员还应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的示范,遇到质量难题,质量管理人员要会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出现的质量问题,不能把责任都推向施工人员。质量管理者只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做到工程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措施得当,电塔的基础施工关键是基层的处理,预防出现倾覆事故。 总之,现代化科技的进步,给电力施工带来了很大方便,提高了效率。但,各个方面的电力应用范围也在拓宽,电力工程施工质量愈加不好控制。管理者要加强管理力度,施工人员要提高自身技术和经验水平,努力提高施工质量,这样,才能够保证电力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 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探讨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实践经验就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引言 每一项工程的合理竣工都必须建立在质量保证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策划适用于任何一项工程。电力工程是一项持久工程,同时电力安装工程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近年来,各安装公司面对日益增强的市场竞争,逐渐加大对本公司的质量控制投入,建立一整套属于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对于质量控制的内容,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于质量控制整体书面框架的构建,即要建立一整套质量手册,以文件形式发出,以供公司上、下员工学习执行。其次是要将理论落实到实处,因为具体而言,施工总归属实体操作。对于施工人员的选取,施工设备材料的选购、生产安装技术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关管理措施都要包含在管理体系当中,并付诸实施。在下文中,笔者将作详细论述。 一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要了解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采取质量控制手段的必要性。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范围较大,它涉及的方面数量庞大且繁杂,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我们将遇到许许多多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比如说,关于此项工程的设计规划,工程所用材料的选购,机械的有效利用,施工工艺的选取,操作方法的合理选择,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指标,施工人员的素质观察以及有效的管理制度等等,这些问题指标的上下浮动将带动质量的变动,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哪怕一个细小的波动,将对整个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怠慢工作,不认真工作,所选购的施工材料质次价低,且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年久失修,或者施工人员操作方法不当等等,这种种当中一个微小的错误便会导致产生工程质量问题。如果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没有及时的予以质量监督工作,而导致在项目完成之后需要对工程进行针对性修复,也许这一修复的过程将会消耗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因为首先要对缺陷进行研究观察,确认缺陷后再进行解体、拆卸,还要到市场上购买新的材料以备更换。在修复的过程中,会影响到电网的正常运行,也会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不利,甚至会发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从而影响社会和谐。所以,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显得极其重要。 二 质量控制体系理论框架的建构 如果条件允许,公司可专门成立质量控制体系理论框架建构小组,负责对理论框架体系的撰稿、修订和发文,并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转换身份,变成质量监督人员,保证质量控制措施的有效进行。对于理论体系的成文,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写,要事无巨细,不能纸上谈兵,不能注重大的忽略细节,这也一定程度上对小组成员的选取提出了要求,小组成员必须熟稔整个施工过程,必须懂得包括施工工艺、施工程序、人才管理等在内的相关综合性知识,只有密切联系实际,才能保证理论体系确立的全面、有效。综合以上情况,笔者建议理论体系建构小组人员的确立必须保证一名施工人员身份,一名行政人员身份,不排除其他具备综合管理知识的人员。 对于理论体系的整体架构,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人员的配备,材料的选购,机械的起用,生产安装技术的运用,施工工艺的选择,施工过程的监督以及管理理念的提出等等。 三 紧密联系理论框架,将理论付诸实际施工过程 (一)择优选取施工人员 加强对施工人员岗前培训,增强他们的质量控制理念,提高他们的施工技术。要向施工人员灌输质量第一,预防控制的思想,要时时想着为客户服务,树立为客户办好事是第一宗旨的观念。对于施工人员技术,要针对不同的工种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对于企业的管理层以及相关技术人员,要树立他们的管理监督观念,培养他们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目标管理、质量规划以及质量控制方面的能力。对于企业的生产人员,作为企业的一线工人,要努力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培养他们高超的技术以及良好的工作作风,指导他们一切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的服务人员,要努力加强他们的服务意识,指导他们“用心服务”,努力培养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 (二)精选施工材料 施工材料的选购的好坏还在于人,所以,要保证施工材料的物美价廉,还得从人员下手。采购人员的选取间接影响了施工材料。在选取采购人员时,要注意挑选那些负有责任心,愿意为企业办事且有一定的采购经验的人员。企业与采购人员之间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对于采购人员要及时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建立合格供应厂商资料档案,从而为有效采购打下基础,同时与各合格供应厂商建立质量的信息反馈系统,签订质量保证协议,规定验证方法等,以便不断改进质量,迅速解决质量事端。争取与对方厂家建立正常友好往来关系,在长期合作中互惠互利。这样,既有效控制了所选材料的质量,又降低了企业成本,一举两得。 (三)机械设备运行情况检查及选择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要根据:切合实际,实际可能,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机械设备。要对现有机械设备的性能、磨损程度、服务年限、技术进步进行了解,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若机械设备性能、精度、技术不能满足规定工艺质量要求,需进行更新设备。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有序进行。 (四)有效控制质量 质量控制结果离不开技术的参与,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到家,保证他们对施工信息的及时提取,对施工设备的有效利用,对检验和检测技术的合理应用等等。在原有知识、技术的基础上,保证他们在第一时间汲取了新知识、新技术工艺的养料。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按照施工工艺流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完成所有工序。要指导他们学习质量控制标准,敦促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吸取新知识而改进原有工艺水平,同时要合理组织、严格考核,并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使各岗位员工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好的组合和充分的发挥,从而保证施工劳动主体在质量控制体系中发挥自控作用,最终确保工程质量。其次要将管理工作推向案前。建立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明确分工,明确工作职责,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管理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目标完成,且保证完成质量。企业要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要吸取先前的教训,要将先前的优势持续极力发挥。第三,要严格落实管理监督体系,建立包括企业领导和企业技术人员在内的监督考核组,定期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 (五)细化工作 一项大的工程是由多个工序组成,而各个工序又可以细分成多个工作细节。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大的工作量细化,具体至每一个应该做哪件事,这件事应该怎样去做,做这件事正常情况下需要花多长时间,这件事的质量标准是什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存在哪些危险,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将这些危险及时、有效排除等等。我们将所有工作所有问题细化,落实到各个,不仅便于管理,而且即使哪一环节出了问题,我们也能迅速找出、迅速处理。当然细化工作的实施需要以长期的工作经验为基础,才具有可靠性、权威性。细化工作模式的确定和制订是一个艰巨而持久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不厌其烦一丝不苟的将所有细节呈上笔端。笔者所在企业曾将细化工作模式付诸实施,并经过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所以说,细化工作值得尝试。 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论文:论电力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 摘要:送变电的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稳定,还将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对其施工加强管理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对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现状进行阐述,分析其在现阶段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切实提出提高管理施工质量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电力;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 送变电,即是由不同电压等级电网组成的送电网络以及连接这些电压等级的变电站所组成的系统。在送变电的安装施工过程中关系到众多环节和步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也有其价值所在。 一、电力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现状 现阶段电力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首先,现阶段的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依旧很难对市场做出合理科学的判断,为此也无法对员工士气和人员的稳定做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其次,施工管理是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的难度与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管理层难以保障各部门和单位信息的交流与传递。诸如此类的管理现状,与其发展的大前景不和谐,为此,电力企业需要切实地认识到问题所在,并有效地进行解决。 二、现阶段电力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落后 现阶段电力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中,分析关于管理上出现的相关问题,首先要注意到的是在管理理念上的认识不足。新时代下,电力企业在极大的竞争压力下能否实现自我突破,这需要管理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而送变电安装工程由于其工程量和工程施工难度等因素的影响,送变电施工管理部门必须树立对质量的高要求的心态,为此管理层不得不在理念上与时俱进,才能够实现更好的施工质量。现阶段的施工企业没有对施工工人灌输强有力的质量意识,而质量意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必要前提之一。送变电企业极少有人能深刻地认识到质量对于企业不仅仅是短期的效益,更是企业持久的信誉和生命力。在实践中,企业也没有意识到需要脚踏实地地将提高质量意识落实到实处;单薄的质量意识,融不到企业文化当中,企业在质量管理中失去必要的基石。 2.管理体系尚未完善 管理体系的完善将极大促进施工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并最终有利于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然而现阶段电力企业中,管理体系仍然是沿用传统的老管理体系,缺乏科学的指导。首先体现在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在考虑不到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的时候,企业容易将管理工作落实到一线工作人员手中,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会使得管理人员缺乏大局观,容易着眼于现场,未能充分考虑到管理对于企业利润的影响。与此同时,在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的情况下,导致送变电安装施工在施工前缺乏全面调查工作,对于施工对象和现状等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在施工中各个部门没能协调工作,部门与部门间缺乏沟通,也将导致出现问题时对责任的相互推卸,施工后也未能进一步进行工程考核工作,工程完成情况未能切实得到保证。 3.细节管理不到位 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细节很多,由于细节管理的不到位而导致的众多问题相继出现。第一,体现在施工项目部对临时雇佣人员管理混乱,这不仅加大了人员成本,也使得相关安全管理规定得不到有效执行。第二,缺乏有效的查询手段和预警机制,一般来讲,企业管理人员很难了解到项目运作的相关资金,对此,常常会造成超支的情况,而意识到自己不足的时候,往往又是在资金追加后才发现。第三,施工材料的到货、验收无法与施工进度相配合,所以常常出现提前到场增加了场地占用费,或是迟迟不到导致延误工期。第四,过程资料管理不够细致,缺乏过程文件的合理化组织,这也给查阅人员造成不便。第五,施工项目管理信息量复杂,缺少跨工程的统计分析功能,同时,单工程的统计功能也比较弱。诸如此类的细节管理,突显出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过程的繁琐。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促使管理人员需要对工程的整体有更深层次的掌握,并努力完善细节管理。 三、加强电力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的相关措施 1.提升相关管理理念 现代化施工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路中明确了需要在施工过程中执行新的管理思想,施工企业需要明确在送变电施工过程中应做好哪些方面。送变电施工需要在保证质量、工期和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运用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施工工人的职业操守,并关注到他们的人身安全。要想实现高效送变电安装施工,必须依赖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其中,施工企业还需要深刻注意到科学的管理在整个送变电施工过程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建立完善的电力送变电施工管理体系,企业首先制定出系统完整的施工管理制度并确定送变电施工的整体性目标,其次是有机能动地将送变电施工的相关内容以以大化小的方式分解整合到整个管理体系中去,并融入各个部分目标中,让其参与到各个方面并发挥作用,在相关组织的协调之下,促进送变电施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诚然,这并不是管理工作的结束,只是一个开始,现代化管理理念要深入到工程进行的每一个步骤上。工程进程中,管理更应一如既往对各施工各方面进行监控,包括实测数据与目标值比较,致力于确保在工程进行过程中偏离原定目标的程度不至于太多,同时要有发现问题马上整改的手段,直至工期结束。这种动态控制的送变电施工理念也必须整合到管理体系当中,并作为实践的标杆。 2.完善送变电管理机制 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起一套合理可行、持久发展、不断自我完善的施工管理机制。企业要设定相关的两级送变电施工管理机构,该机构将负责整个工程的送变电管理。 其中,第一级机构为送变电施工管理委员会,主要包含设计、建设、监理、施工等相关单位,作用主要在于协调各个组织单位间的管理工作,对送变电施工提供必要指导,在部门间管理送变电施工的问题上设计相关问题进行处理,并妥善安排施工工作。企业应该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企业在决策上需要的是信息的获取,但是在企业内相关各部门的信息却需要快捷沟通,而建立委员会便有着有效传达信息的作用。让每一条有关送变电施工的信息能在相关部门间畅通无阻流动,也是这个管理机制的必要要求。 第二级为送变电施工管理小组,由施工单位内的各个职能部门与相关单位组成,其主要职能是管理上执行。送变电管理不应该只是挂着嘴边的话语,企业需要切实落实到实际工程施工中去。同时,需要企业在工程建设各个层面上设置相关送变电施工负责人,并对其工作做相关的责任追究,以确保工程各个方面的送变电施工达到预期要求。接下来还要做的是在设立相关负责人后,努力以负责人为引导点,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融入到整个管理机制中来,实现在整个施工的每一个时刻上都能有全员性、全方位、全层次的管理。 3.科学布置工程施工业务流程 电力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做表面功夫,而更应该切入主题,在细节上着手,把握住管理范畴中的每一道工作的重点,并科学为每个工作重心制定好业务流向,让整体的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如何科学布置工程施工业务流程问题,也将是电力企业在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上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下面简要分析几点做法。第一,在施工中,管理人员需要对工程有足够的了解,每个步骤需要注意的细节都应该认命专业人员进行跟进,并且做好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初步绘制出施工部门的工作业务流程图。第二,根据初步流程图,管理人员需要同施工工作者进行细节上的讨论,并及时发现流程图存在的问题,分析流程中出现的不合理步骤,同时考虑现实因素后进行优化。第三,管理者需要从大局出发,在为流程图定型的时候,重新考虑企业利益,并从现代管理科学的角度入手,摒弃存在的不科学人为因素,进一步完善流程。第四,综合各方质量,在确定目标和相关施工细节之后,绘制施工流程图。通过这样科学布置工程施工业务流程,才能够真正地从管理的高度入手,实现管理上为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并进一步提高工程施工效率,极大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利润率,也促进了企业的竞争力。 四、结语 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要求各个行业都要能够与时俱进,在完善自我中提升价值和竞争力。电力,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行业,更应该对运作中的每一个步骤进行完善。对于现阶段送变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我们分析了其问题所在,并切合实际提出改进措施,希望能够对电力部门在相关管理上带来启发。 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论文:谈如何做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摘要】在建筑电力安装工程完成之后很多已经投入使用的建筑电力安装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所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对于我们今后的建筑水电安装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力设备安装 问题 质量控制 一、建筑电力安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IO管道安装的问题 在建筑电力安装工程中,涉及到很多的管道安装,只有提前对其做好计划才能够保证管道安装的质量。在管道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所选用的管道存在质量问题,例如管道壁的厚度不够,镀锌管材的表层镀锌太薄,有的采用的是冷镀管;所选用的铸铁管的外表面粗糙,管材的直径不达标;在选用PVC-U管中没有产品合格标志,或者水电安装单位偷工减料而将普通的水管在水电安装中进行使用。 (二)线路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经常出现钢管壁壁较薄,没有对PVC电管进行很好的黏接,在进入盒中的时候没有顺直。在对建筑物的吊顶中进行电缆线路的铺设过程中没有进行穿管来对线路进行保护,对于金属建槽的接地不够牢固。在建筑中没有严格的按照我国法律关于《住宅工程初装饰竣工验收办法》的有关规定只将工程配管连接到分户籍中,这就使得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电缆线路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 (三)配电箱的安装问题 在建筑水电安装中的配电箱安装时,经常存在配电箱的面板没有紧紧的与墙面相贴住;在配电箱中的排布的回路没有进行编号,没有将导线排布整齐或者导线没有捆绑好;没有对多股的导线进行压接;有些导线已经被剪开,在配电箱中的零线和地线的铰接,在总的配电箱中没有安装接地的端子等。 (四)照明灯具的安装问题 对于灯头的接线没有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导致接线错误,在一些软线吊着的灯具中没有预留出足够长的软线,在日光灯的安装中没有设置挂线盒,日光灯顶部的链条不平行等。 二、对于建筑电力安装工程中的质量控制 (一)预防管道安装中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建筑电力安装之前要对设计图纸与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存在设计问题要与设计单位及时的沟通,保证施工质量。在管道安装的过程中要保证管道坡度的均匀,并且管道坡度在房屋的出口加大。不能够在松土中埋设管道或者支座等。对于管道以及各种建筑水电安装材料的质量要经过严格的检查,从材料质量的角度保证建筑电力安装的质量。在对管道进行焊接的过程中要根据管材以及管道壁的厚度对焊接处进行处理,将需要焊接的地方全部焊透。 (二)预防配电箱安装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采用丝扣进行连接的配管要求进行跨接,并且要保证圆钢的跨接接地线的直径在5毫米以上,焊接的长度也要求在圆钢直径的6倍以上。在进行焊接的时候要保证焊点的牢固性以及平整性,焊接工艺要求做的尽量精细,不能够有焊瘤、咬肉等问题的出现,在焊接工作完成之后要对杂物进行及时的处理并且在焊接处涂刷防腐漆。对于配电箱中的半硬塑料管的连接要通过套管的方式实现,如果半硬塑料管敷设在空洞内,要保证其中没有接头,不能够在穿线的时候敷设硬塑料管。 (三)预防照明灯具及开关等在安装中存在的问题 要根据设计说明以及实际的使用需求,对照明灯具的安装进行严格的控制,对同一轴线的安装中其坐标要求在5厘米以内。在一个房间中的开关设备要求高度一致,最大高度差距不能够高于15毫米。对于建筑中的插座、开关的安装要方便人们的使用习惯,开关的方向设置统一都为向上为关闭。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的照明灯具以及开关、插座等设备的安装过程中通常都需要预留出15厘米的线路。对于所有这些设备的接地线的连接过程中都不能够用串联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且还要单独的敷设接地线,对于接地线的颜色一般都要求为黄色和绿色这两种,不能够与相线和零线的颜色相混淆。 (四)做好防雷设施 在对角钢和扁钢进行焊接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扁钢弯曲成直角之后在与角钢进行焊接,在接触部位的两边都要对其进行焊接工作。焊接工作如前边所提到的一样,保证正焊接工艺,焊接完成之后对其进行防锈漆的涂刷。对于屋顶的避雷带的支持构件来说各种支持件的距离要求是均匀的,要保证其距离在1米以上,偏差范围要严格的限制在2厘米以内,根据我国的气候情况以及长期的施工经验本人以为避雷带的高度最好为15厘米。 三、结束语 在建筑电力安装工程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如果想有效的保证我们建筑电力安装工程的工程质量,就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建筑电力安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以上的内容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电力安装工程经验对安装工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如何才能够有效的避免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我们未来的建筑电力安装工程有所帮助,有效的提高建筑电力安装工程的工程质量。 电力安装工程施工论文:浅谈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摘 要: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要提高电气设备安装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监控。本文主要介绍电力设备安装阶段质的量管理及控制,从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到如何选配施工人员、选择设备材料、检验材料质量和采用先进的生产安装技术及管理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电力设备;安装;质量;工作人员 概述 电力设备安装质量的优劣关系到电力系统的正常运作。目前我国的电力设备安装质量存在诸多弊病和不足之处,不仅影响了正常的供电,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浪费,为此,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针对现状有重点、分层次的进行设备安装质量的控制,切实保证设备安装高标准完成。 1 项目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设计、材料、机械、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人员素质等,均直接影响着安装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如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电气设备安装项目完成后,如发现质量问题再进行拆卸、解体、更换配件,将造成更大的损失。还会直接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电气作业人员人身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电气设备安装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 2 项目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人才培养 2.1 提高施工人员质量意识 工作人员是项目施工的主体,数据调查表明:施工中工作人员的错误操作是导致施工质量诱发的关键性因素,为此,应该从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出发,树立全局的安全意识。首先,施工人员应该以项目工程的质量为基本工作核心,不能因为工程质量和经济因素影响质量达标;其次,质量问题发生后的维修和调整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将质量隐患控制在最小数值之内;第三,电力设备的安装是为了满足用户基本的用电需求,所以,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要以用户的基本需求为核心,全面实现用户的基本需求;第四,电力设备安装质量的优良不是凭借主观判断而形成的,需要依据用户的反馈资料以及相关数据为佐证,应该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数据参照意识;最后,电力设备的质量的实现应该全面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工作人员应该树立全局的基本概念,切实完善电力设备安装的整体质量。 2.2 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 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应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生产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则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 3 严格控制安装材料和设备质量 3.1 提高采购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采购人员的基本素质 电力安装的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好坏与采购人员的基本素质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采购队伍受拜金主义、金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出现了采购员与供应商勾结,影响设备质量的现象的发生。为此,应该严格挑选采购人员,首先需要采购人员具备一定的采购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能够根据电力系统的需要选择具有质量保证且价格便宜的产品,其次,选购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素质,能够本着为企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宗旨,竭尽全力为电力系统选购优良的设备,不以权谋私不中饱私囊。 3.2 掌握充足的货源信息,进行设备的详细比较 采购员应该掌握同类设备供应厂家的大量信息,以便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基本设备供应,保证货源通畅。同时,能够对不同厂家的同类产品进行综合性的对比,主要包括采购价格、产品质量、产品规格等,最终选择物美价廉的供应商家。最后还要考虑到设备供应厂家与设备安装地点的交通运输,保证交通便利的条件下,还能节约运输成本。总之,目前的电力设备市场品种繁多,形式各异,生产厂家参差不齐,为此,作为一名优秀的采购人员,应该对采购领域内的相关设备供应厂家的综合信息详细掌握,以便在对比中选择具有实际设备供应的厂家,还要保证有信誉的厂家能够为电力公司提供最高标准的设备器材,还能够适当的压力价格,减少电力系统的涉设备引用资金。针对电器产品质量混杂情况,还要对电器元器件和设备实行安装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4 推行科技进步,抓好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为了工程质量,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在电力设备安装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管理也是生产力”,电力设备安装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安装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专业、各工种均要全面实施严格管理。在实施安装全过程管理中,首先要根据技术队伍自身情况和任务的特点及质量通病,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再结合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在实施质量计划和攻关措施中加强质量检查,其结果要定量分析,得出结论。质量控制目标是质量控制预期应达到的结果,以及应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实施目标管理可以激发工作人员质量控制积极性、主动性,使关键问题得到迅速解决。 5 推行《电力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全面提高施工质量控制水平 为了确保和提升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水平,编制了电力工程施工的《电力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其内容主要是在电力施工过程中,具体到每一个施工工序是什么,质量标准是什么,此道工序施工中存在什么危险性,应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电力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实用性强、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安全分析透彻等特点。《电力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主要运用于职工日常技术培训、安全知识学习及考核、工作现场技术规范,以增加职工技术培训途径,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加强职工安全防范意识,减少事故发生。通过现场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工程施工现场忙而不乱,井井有条。职工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事故发生概率几乎为零。设备安全操作有规章可循,工程质量有标准可依,危险点有几个心中有数,如何控制心里有底,大大提高了施工的安全系数和工作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复杂而系统,需要从思想到技术再到制度等全面的协调工作,只有各部门做好本职工作,完善落实质量意识,才能使电力设备的安装质量得到良好的控制,这有利于扭转电力系统现状的不足,有助于我国供电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相关专业人员必须提高认识。
播音主持专业研究篇1 近几年,媒体行业乘着社会快速发展的东风,已经步入了融媒体时代。可在这一重要转型期,很多处于其中的媒体人,尤其是播音主持从业者依旧在原有的舒适区徘徊,忽略了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性。可即便是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从业者纷纷转入新媒体领域,也会陷入“水土不服”的窘境。作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声筒,播音主持从业者需要加快理论步伐,投入到实践领域中来,结合现有的语言形势,开发出新的播音技巧,尽早确立自身在市场中的位置,才能在这一关键转型期,占据坚实的立足之地。 一、播音主持专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资源优势的前提自然是生源好,如今,报考播音主持专业的青年梯队所占比重也在逐年增长,可问题在于,学生们只看到了播音主持人表面光鲜亮丽的结果,却忽略了他们背后吃苦耐劳的过程,因此在刚入学时,并未给自己制定一个详实的学习计划,反而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风光无限的华丽外表上。 2.对所学专业缺乏热爱 据了解,学生们很多都对播音主持行业缺乏热情。当初报名的学生中,不乏将这一专业作为跳板的,有的也只是结合兴趣盲目报考专业,可那些系统且庞杂的学科知识,将会在日后的学习中令他们感到捉襟见肘,从而萌生消极情绪。 3.意识形态和专业素养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 部分学生只看到了播音主持行业的利益价值,始终没有摆正自身心态,出现口不对心的同时,也会影响最终的呈现效果;其二是播音主持人自身的文化素养。在现实工作中,往往有一些播音主持人在播报地震、瘟疫等大事件时,常常无法做到情感自控,对于播出后的效果也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二)高校层面的问题 1.故步自封教学滞后 各大高校所面临的行业生存压力,要远低于奋战在前沿的新闻媒体,没有了前进的动力,所以才会继续生搬硬套前人所制定下的教学模式,无法吸收创新理念,对于市场的走向不闻不问,也就因此教出了大量业务能力单一的播音主持人。甚至于很多学生在上学期间没有受到语言能力、逻辑思维的锻炼,导致在日后的工作初期,无法达到行业初学者应有的水平。 2.盲目扩张跟风办学 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部分高校存在盲目扩张、跟风办学的现象,甚至有一些本不具备办学资质的所谓学校也混迹其中,一时间,本科、专科、公办、民办的一股脑儿涌入,表面上丰富了播音主持专业的层次,可在泥沙俱下之中,潜藏着令人堪忧的重大危机。[1] 3.师资力量匮乏,创新程度不够 大环境下,盲目扩招也将引起师资力量匮乏。一方面,环境的多元化需要教师提高相应的业务能力,并做到与时代接轨,充分考虑当下的媒体受众是哪些,而这些受众的喜好又停留在哪种层面。比如,现在地方性的娱乐节目还面临着严重缺口,可高校教师往往传授的都是局限在普通话体系下的播报思维,对于方言的融合以及如何应用,还没有更加深入的体会;另一方面,盲目扩招将导致高校的优质师资力量主要聚集在诸如中国传媒大学这样的重点高校。 (三)融媒体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 1.传统专业技巧逐步受限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从业者渐渐感受到曾经被奉为圭臬的诸多技巧和原理,竟与当下的主持形态背道而驰,这也直接导致很多毕业生在进入岗位后,面对花样繁多的新型工作内容,无法做到心中有数。 2.被替代性初露端倪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已经到了不能掉以轻心的地步,如果主持人能够被AI所取代,那么造成的影响将是不言而喻的。不过也不用过分悲观,AI所能取代的只是那些毫无技巧的主持机器,主持人自身具备的大局意识以及应对突发状况等业务能力,还是能够确保自身专业优势的,但AI技术的应用仍旧不可小觑。 3.个性化不足 在新媒体的大背景下,播音主持人不但要基本功扎实,还应懂得如何融会贯通,曾经院校标榜的整齐划一已经不再符合时代要求,眼下形成专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尤为重要。除此之外还有类似真人秀、选秀等娱乐节目,主持人通过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充分调动舞台氛围的同时,也让观众耳目一新。可很多地方台还没有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工作中,依旧把老一套方法沿用至今,观众寥寥的同时收视率自然也是日渐凋零。 二、解决播音主持专业问题的创新措施 (一)针对学生的创新措施 1.推行定向培养 针对盲目扩招,需要从源头进行管控。高校的招生计划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并建立在当前社会的岗位需求之上酌情考量。同时,还应该在播音主持专业的考试选拔上下大力气,通过专业加试来进行人才的筛选和定向培养,防止一些考生依靠考前突击而顺利通过测试。 2.实行“走岗”式实践教学 通过合理实践,可以将学生脑海中的知识进行加固,并大大提升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在这方面的成果,可以参考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走岗”式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专业见习、课程实训、准岗实习、顶岗出镜、定岗就业一整套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为的就是能综合提升学生们的语言、应变、舞台、表达等技巧,使学生们在即将毕业时,就已经具备了在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的能力。[2]专业见习是“走岗”教学中夯实基础的一环。通过有效的见习,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探索中学,在反思中学,养成勤思考勤实践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够在之后的实践中得心应手。 (二)针对高校的创新措施 1.加强人才教师培养 好的教师既要是教书人,更要是媒体人。教师需要不断进行知识迭代,从这一点上,学校应该请专业技术人员对老师进行授课,教会他们更新的理论知识和前沿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接触到更高水平的教学。 2.酌情聘任兼职教师 对于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可以采用聘任兼职教师的方法进行缓解。“双师型”的概念由来已久,可对其说法却有所区别,一说为“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一说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可不管怎样,“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训练是刻不容缓的。[3]在引进方面,可以打破常规的引入一些从事新闻媒体行业的学者、主持人等,以他们自身经验进行现身说法。[4]但要注意的是,对于兼职教师的监管也尤为重要,为此,校方应该让教学管理部门对兼职教师下面的学生开展座谈会,从学生口中实时掌握兼职教师的动态,以免出现教学事故,影响学生的前途和发展。 (三)针对融媒体环境的创新措施 1.勇于接受新鲜事物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体行业已经将主战场转移到了竞争移动终端的领域,在融媒体的大变革之下,面临着重大机遇的同时,挑战也是巨大的。对于如何革新,没有一条出路是可以贯穿始终的,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将特色在现有的条件下发挥最大化,才是每个播音主持人应该着眼的趋势。比如很多央视主持人会选择在某平台进行公益带货直播,把大山深处的天然果蔬卖给观众。观众起初非常惊讶,不理解那些“高高在上”的央视主持人,居然与网红一样做起了直播带货。可现实情况是,这场直播带货取得的效果非常成功,同时也将大量人群的目光汇聚在这些山村。可以说,此次直播带货所取得的现实意义,要远高于字面上销售额。 2.着力塑造个性化 融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人要着力培养自身的个性化。既不能越界,也不能保守,这里以“网红主持人”朱广权作为例证。[5]朱广权的经典语录有很多,比如“床以外的地方都是远方,手够不到的地方都是他乡,上个厕所,都是发配到遥远的边疆!”等等,他打破了以往播音主持伟光正的形象,但又不失风趣。通过这种冷幽默的新颖播报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即调侃戏谑,又不失主题,观众能明显感受到,这是一位有温度的新闻播音员,因此也疏通了自身对于现实的一些不满和吐槽。其实不光是朱广权,每一个频繁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播音主持人,都或多或少的将自己的形象深入到老百姓心目中,甚至于是不可取代的。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的今天,单一守旧自然会面临着时代的淘汰,曾经的单调,是因为时代所限,而现在则赶上了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的时代,作为一个播音主持人,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融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从业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拥有了新机遇和新发展。所以说,如何在竞争中拔得头筹脱颖而出,在吸引外界眼球的同时,还能够积极修正自身,传递出正能量的声音,是我们每个播音主持从业者要慎重考虑的。本文也给出了解决困境的办法,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这场媒体变革中总结出一套属于自身的,兼具个性、感性、韧性、活性的成长方法,才能让自己在时代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赵子萱 播音主持专业研究篇2 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催生了融媒体兴起,融媒体的独特性以及特有的优势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和认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更高标准。对于传媒界来说,需要新媒体人具有融合观念,同时也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播音主持教育也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紧跟时代形势,及时调整专业研究以及教学实践。在融媒体背景下,致力于培养出更好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一、融媒体概述 所谓融媒体,是在我国科技网络不断发展和进步过程当中所形成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与原有媒体的重要区别是融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加入了新功能,从而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媒体宣传理念,其自身进行了拓展。像广播、杂志、报纸以及电视新闻等属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具有一定的弊端,例如在人力资源方面,以及信息宣传方面都具有局限性。虽然传统媒体具有一定弊端,但是同时也可以与新媒体相互补充。融媒体正是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进行了捕捉,取长补短,从而实现了利益共融、宣传互融、资源通融等独特优势。融媒体在对功能进行拓展之后,可以产生内容兼融的网络平台。在形式上,融媒体不是实体媒体,并不像广播、电视那样可以单独存在,而是对传统媒体进行了整合。当前融媒体在运行模式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我国信息科技飞速发展,这些为融媒体技术创新提供了先进条件。同时也可以优化传统媒体当中的信息宣传方式,融媒体也在服务方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融媒体不仅可以创造社会利益,同时也可以创造经济利益,可以通过融媒体,推广各种优质信息新闻,使各行各业都能够得到宣传和发展。 二、融媒体背景下对播音主持专业方面的要求 融媒体时代下,使用传统的广播主持专业的教育培训方式,无法培养出与当下时代发展潮流所匹配的优秀专业人才。高校对播音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需要紧跟融媒体发展的脚步,进行创新和改革。以下是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在教育要求方面的阐述。 (一)教育过程中思维观念要求。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提升,人们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同时微博、微信以及各种短视频平台也逐渐被人们熟知。因此,在教学思维方式方面,也需要进行重新关注和审视。在融媒体背景下,对于教学思维引入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开展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将传统媒体当中的优势提取出来,与新媒体进行融合。与此同时,高校在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培养过程当中,理念也需要与时俱进,高校应当与媒体进行沟通和学习,为高校学生搭建起学习的桥梁,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到当代媒体的特点以及存在的环境。通过实践探索来加大学生体验感,在教学思维当中融入新观念。采用多元化的模式,更好地提升新闻播音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方面的要求。跟随时代的步伐,在不断发展当中,对专业要求也会出现变化。因此,社会在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需求方面也会产生相应变化。在融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方面也会面临不同需求。对于播音主持来说,其工作能力较大部分是源于学校对其教育,鉴于此,则需要学校在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时,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方向,教育内容也应当及时更新。比如在播音教材方面,不能够出现与时代不相符以及老套、落后等情况。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也应当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不能够使用陈旧的教材。陈旧教材中的方法较为落后,同时内容也与时代相脱轨,这种情况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性大大降低,致使学生学习效率低下。高校教育播音主持专业在教育方面不能够应用陈旧落后的内容,这样无法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总而言之,在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在教育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时,对教育内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教育方式方面的要求。在融媒体背景下,创新是重要趋势。就创新而言,其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同时也具有多样性。优秀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应当具备创新意识,同时也应当具有创新能力。就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意识方面的培养则主要在于学校教育方式。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如果教育方式落后,并没有进行适当的创新与改革,仍然选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则很容易使学生与时代及社会的发展潮流相脱节,不能够及时跟随时代发展动态以及理念的创新,使学生在课堂当中所学到的模式,与融媒体不能相互适应。总而言之,高校在培养播音主持人才时如果教育方式缺少创新,则无法使学生对自己专业产生兴趣和热情,同时对于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也缺少认识及个人观点,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无法在融媒体背景下,适应播音主持专业方面的创新与发展步伐,更加谈不上今后工作当中的创新。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教育方式方面的创新与改革。 三、当前播音主持专业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融媒体课程。当前在许多高校的播音主持实践教学方面,虽然增加了些许实践课程,但其大多数会受到校内实践课堂的限制。同时在融媒体课程方面会有所欠缺。就以往来说,在课程比例方面,虽然有所提高但大多数高校在播音主持方面所使用的教材仍然是传统的教辅材料。在课程实践方面,内容缺少创新性,同时较为单一。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传统陈旧,没有融媒体方面的实践内容,使其在专业需求方面,无法达到新时期对传媒方面优秀人才相关标准,没有在实践上引起重视。使高校所培养出的播音主持学生缺少创新意识,与融媒体时代下对传媒优秀人才的需求相脱节。 (二)教师缺乏经验,无法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在融媒体背景之下,一个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进行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的现状是,高校教师缺少与融媒体的接触,教师缺少实践操作能力,又不能够给予学生正确有效的指导。这些高校教师虽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却欠缺媒体经验,对于融媒体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同时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时,不能够与媒体需要效果相匹配。另外,由于当前融媒体专业的高素质毕业生较少,因此优秀人才的缺口较大。 (三)学校缺少完善的设备,不足以支撑教学模式。在当前阶段,许多高校在播音主持专业方面所需要的设备并不完善,同时还存在数量不足的情况,很多使用的是传统的陈旧设备,更新率低。广播演练室的规模也较小,建地面积不足,功能上较为单一、落后。学校使用落后的设备对学校进行创新与改革也有不良影响。使其在进行融媒体相关的实践训练及课程教学时,不能够很好地实现,同时也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在学习时缺少热情,从而降低学习效率。这种情况使学生在进行实战教学过程当中,所应用到的设备与毕业后所从事工作时用到的设备差距较大,致使学生在从学校毕业之后,无法适应社会岗位需求。 四、在融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 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相应措施在新媒体背景之下,传统媒体受到冲击,播音主持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与当下融媒体时代的要求相适应。因此,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转变迫在眉睫。 (一)结合媒体变革情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第一,需要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起足够重视。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过程当中,需要对课程的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将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提高实践学分,而是为了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真正提高,使其能够与当下融媒体的现状相结合。将关于融媒体的新课程加入到课程实践设置当中,使播音主持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恰当的融合,让学生得到多样化、多形式的实践培训与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机会。除此之外,也需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模式,可以选择使用实践与笔试相融合的模式,科学设置比例,使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能够调动,让学生主动参加到实践教学当中。学生自身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实践能力。在不断学习与实践过程当中,提高职业能力。第二,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在融媒体背景下,创新是重要的趋势,要求媒体专业人才也应当具备创新能力,有创新意识。高校应当重视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思维培养。在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当中,应当与融媒体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认知与个人观点,将学生作为主体地位,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提高对专业的热情度的同时,紧跟时代发展动态与创新理念,使自身对学习有清楚的认知,在毕业从事工作时也能够迅速适应媒体发展的速度和革新节奏。 (二)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准,建设完善的师资队伍。对于教师来说,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较强专业技能和先进的知识理念,才能够有效地教育学生。教师要对媒体的发展现状以及革新情况有密切关注,对于技能培训和专业考试也要积极参与,加强对教育技能以及理念的学习,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根据当下情况以及社会对媒体人才的需求和标准,对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善于应用新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工作,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设备进行恰当地结合。比如可以利用视频或者app提高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给予学生实践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其次,高校在日常管理方面应当重视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升以及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技能以及实践技能方面的学习。对于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会研讨,或者选择专题培训。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研讨活动,建设教师信息资源交流和互动平台,使教师之间能够进行合作、沟通与交流,另外还可以积极学习社会发展中的先进教学理念。对教师也可以建立考核制度,重视对实践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检测,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要有严格的审核和把控,不断提升教师水平,教师也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伴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也要严格把关,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激励教师进行实际岗位训练,使教师的理论与技能都能够得到拓展。例如可以让教师到广电传媒集团、影视公司等单位进行锻炼,真正地参与到媒体工作之中,与业界进行沟通和交流。另外,还可以对招聘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积极引进具有专业技能以及从业经历的优秀人才到高校工作,这也是改善师资结构的重要举措。 (三)不断完善教学设备,增加资金投入。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体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高校应当重视教学设备的更新,加大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资金投入,依据实践的相关需求,对建设资金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例如,可以扩大学校的实践教学场地,在设备方面,为学校播音主持专业配备高质量的器材设备,将学校原有的陈旧设备进行升级,使其与当下最先进的设备同步。另外,也可以聘请专业的设备管理维护人才,保障设备器材的完好和更新。对于落后的摄像机、小演播厅等要进行适当摒弃。 (四)高校不仅需要重视对设备、器材方面的投入,同时也需要结合专业的需求。建设校内实践平台,使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时,能够更加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成为传媒实践的核心,从而实现对融媒体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改革,为融媒体背景下高校进行实战教学做出了实践支持。在教材的选择方面,也需要重视其内容是否与当下时代要求相符合,教材内容要跟上新媒体发展步伐。严格把控教育源头。五、结语高校作为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和摇篮,应当跟随时代发展潮流,精准把控媒体发展的形势,使其与媒介变革契合。对于融媒体背景下的新机遇与挑战,在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当中,应当积极创新与变革,加强对于融媒体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案进行积极调整。通过不断地实践创新,为我国融媒体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新型人才。 作者:黄宏义 播音主持专业研究篇3 播音主持创作基础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在整个播音学学科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的建设能对该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能有效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助力培养讲政治、重品行、业务过硬的播音员和主持人。近年来,相关课程教师对该领域课程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该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专业课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不足,课程改革和播音专业特点结合不够紧密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理念认识局限、情感元素挖掘随意、播读练习材料选择的原则不够清晰、情感元素融入生硬等问题。为提高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的质量,还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课程进行设计。 1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的建设思路与教学目标 1.1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以理念指引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坚持正确的播音主持创作道路,以此统领播音主持创作实践。认清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坚定政治立场。从政治认同、政治情怀、政治信仰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以价值塑造为核心。围绕播音主持有声语言的创作路径“深入理解―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1]深挖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在理解感受作品之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化于心。厚植爱国情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四个自信”。以职业要求为基础。2022年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等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播音员主持人职业行为和社会活动管理的意见》,指出:“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媒体的形象代表,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坚持正确导向、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文明风尚的重要职责。”[2]将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道德规范、主持人先进事迹融入课程学习,鼓励学生以社会责任为己任,讲好中国故事。 1.2确立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把握播音学科的新闻性、艺术性双重属性[3],在设置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目标时要牢牢把握新闻类和艺术类专业课程的建设要求。知识目标:能够深刻认识播音语言创作的一般规律、一般原理,系统掌握播音创作的原则和方法、播音语言的表达与技巧。能力目标:能够坚持践行正确的创作道路,掌握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的内部技巧、外部技巧,具有从事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实践的能力。情感目标:从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个人修养三个层面确立。政治素养层面:增强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坚定爱党爱国的政治立场。职业道德层面:忠诚党的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增强社会责任,成为德艺双馨的新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个人修养层面:勤奋苦练、脚踏实地、作风严谨、团结协作、开拓创新。 2教学内容——围绕“一个中心两条主线”建构 依据播音专业的特点,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材之间的关系。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实施课程的主要依据。由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编著的《播音主持创作基础》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播音专业的首选教材,该教材凝聚了几代播音教育专家的研究成果。教材中共有十四章内容,每一章节大体由理论阐述、实例分析、训练材料构成。由于教材出版周期性制约,而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中使用的部分训练材料如新闻稿件等具有时效性,所以大多数教师每次开课时都会选编一部分时效性较强的训练材料。要在课程中做好情感元素的挖掘,必须吃透教学内容,坚持播音主持的正确创作道路,梳理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两条主线,有效整合教学内容。 2.1以坚持正确的播音主持创作道路为统领和中心 深刻理解播音主持艺术学的根本属性是新闻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正确的创作道路首先强调的就是党性原则。同时强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观贯穿播音主持创作活动始终。正确创作道路观本身自带情感元素。 2.2以播音主持创作理论为主线,课程内容板块化 播音主持创作基础教材内容一共十四章。教学中将十四章内容整合为四个板块,分别为播音主持创作概说、创作准备、语言表达内部技巧、语言表达外部技巧。理论大课根据课程目标、各板块教学内容特点,精选教学案例。围绕引领导向、责任担当、爱国、平等、公正、奉献、敬业等方面挖掘情感元素,树立正确的创作观、艺术观。播音主持创作概说板块:围绕播音员主持人是新闻工作者的属性,正确的创作道路要坚持党性原则以及播音员主持人的职责使命,精选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主持人陈贝儿主持《无穷之路》等案例,融入主持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领导向、澄清谬误的责任担当,求真务实、不怕困难的敬业精神等元素。掌握播音主持语言特点,加强对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分析阐释,树立语言安全观,增强文化自信。创作准备板块:围绕备稿工作基本步骤,备稿严谨态度,选择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的备稿事迹,挖掘情感元素为爱岗敬业、求真务实。语言表达内部技巧板块:立足播音创作时调动思想感情的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三个内部技巧,用情发声。通过理解感受,强调立足时代,深入生活,走基层,将主流价值观内化于心。语言表达外部技巧板块:围绕语言表达中的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外部技巧,通过反复训练提升语言表达基本功。挖掘情感元素为敬业、坚持不懈、精益求精、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2.3以播音创作实践为着力点,把握“三个兼顾”,精选播读篇目 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实践性强,实践小课所占总课时的70%以上。精选篇目,挖掘其中的思想价值、精神意蕴,自然而然融入情感元素。教材中选编的播读练习材料丰富:从题材上看,包括散文、小说、新闻稿、主持词等,从内容上看,更是涉猎广泛,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无所不包。在大量作品播读实践中,通过播音创作过程理解-感受-表达,将中华优秀播读作品的思想内化于心。挖掘情感元素主要为勇于实践、勇于求真、敬业爱岗、团队合作等。播读文稿的质量直接影响情感元素的挖掘。教材中的练习材料分量充足,通常课堂上会精选其中的内容精练。在选稿过程中要把握“三个兼顾”:第一,兼顾播音训练材料的专业性和思想性。除了考虑专业教学的需要,还要严格把握作品的思想主题,确保主题的正确性、广泛性,优选经典篇目。第二,兼顾选用教材中经典训练篇目和补充播读材料。在选用播读材料时,适当补充时效性强的训练材料。建议教材中材料和增选材料比例设置为8:2或7:3。第三,兼顾价值引领和情感共鸣。由于播读稿件内容广泛,所以可挖掘的情感元素较丰富。对于经典作品,可以挖掘作品创作背景中的小故事,对于时效性已过的作品,可以联系当下增强时效性,从而总体增强内容的亲和力,引发情感共鸣。例如:围绕备稿六步知识点,精选茅以升《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分析文章层次、主题、背景、目的、重点、基调。融入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元素。同时融入作者茅以升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忍痛炸毁自己设计的钱塘江大桥的故事,感受茅以升的爱国情怀。备稿过程是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向老一辈播音员夏青、齐越学习,传递中国声音。围绕情景再现知识点,精选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这一曾获金话筒奖的主持案例,分析情景再现四步过程,强调四步过程中核心是触景生情。继而联系我国航天事业的新发展,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入天问实验舱等,体会特别能吃苦的载人航天精神。围绕节奏知识点,精选王愿坚的《草地夜行》,掌握凝重型节奏的特点。同时用语言塑造长征中老战士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光辉形象等等。 3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课程要提升实效,必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教学中要打破传统“师徒制”的教学边界[4]。案例讨论法。教师设计案例,挖掘案例背后的故事,梳理作品过去和现在的联系,分析作品蕴含的价值观。讲解播音主持正确的创作道路,讲解播音主持语言的特点,树立语言安全观,增强文化自信等内容时,运用正、反案例说明问题。任务驱动法。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参加经典诵读、汇报演出等活动。学生从选择创作主题,到遵循创作原则,再到理解-感受-表达,通过任务项目,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法。组织学生为学校普通话水平测试进行志愿服务,到群众中去,了解祖国语言的使用现状,传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 4课程考核评价 科学的考试设计能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促进实现课程全过程育人。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在各部分考试项目中加大运用能力的考核。紧跟传媒发展步伐,改革创新考试形式,不断设计新的考试题型,加大实践考核比重,力求全面考核学生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能力,尤其是在新技术、新环境背景下,要加大对播音主持人才应具备的新素质、新能力的考核[5]。考试由三部分组成:平时表现。通过学习通上的记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加强对学生个人修养层面的考核,如勤学苦练。加强课后讨论题目的设计,促进学生对主持人舆论引导力、传播力的探讨,树立正确的舆论观。占总成绩的30%。理论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于重要概念、理论的记忆、理解与运用情况。笔试题目中增加对理论理解和运用的内容,增加播音主持创作案例分析题型。占总成绩的30%。播音主持创作实践。采用期末汇演的形式,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播音主持创作规律、原理、原则、方法、语言表达技巧进行创作实践的情况。学生参与播音创作的实践活动,现场展示播音主持作品,并提交视频、策划案、总结报告。强调好的播音主持作品能够正确传递党和国家的声音、传播主流价值观、展现新时代风貌。占总成绩的40%。 5教学设计反思 5.1强化课程群建设 应该加强专业整体课程建设规划,加强教师合作,梳理各类课程的特点和关系,建立相应的课程群。专业教学中可划分为人文基础课程群、播音主持专业基础课程群、播音主持业务课程群。 5.2进一步拓展课外实践活动,将语言志愿服务融入课程 课程理论学习与学生课程实践相贯通。通过课程实践锤炼了学生的意志品格,使其思想观念趋于理性,认识水平逐步提高。教学设计中,将普通话测试志愿服务、推普宣传服务,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等活动纳入课程教育中。 参考文献 [1]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播音员主持人职业行为和社会活动管理的意见》的通知[EB/OL]. [3]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播音主持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 [4]王一婷.媒介转型期播音主持艺术有效教学新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52-57. [5]李灿.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的教学改革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0(6):185-187. 作者:肖宁 单位: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