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行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研究 石油化工产业具有相当大的危险性,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弥补的,因此,责任主体单位必须要通力合作,降低施工现场的危险性,减少不必要的财产损失,最大限度避免人员伤亡[1]。以某石油化工企业为例,该石油化工企业拥有化工、石油工程、房屋建筑、机电安装、市政公用等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还有化工设计甲级等资质,可以对外承包工程。公司员工有4500人,相关机械设备3400余台,拥有电气、仪表调校、无损检测、理化试验、土建试验等,具有承担多个大中型化工工程项目的施工实力。 1石油化工行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官方己经公布的安全事故报告中得知:石油化工建筑施工行业2013年共发生安全事故505起,死亡653人;2014年共发生安全事故482起,死亡619人。由此可见,石油化工行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形势非常严峻。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必须要从石油化工行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问题入手,目前石油化工企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如下: 1.1安全意识 石油化工施工项目高危险性施工作业比较多,主要有:重型吊装作业、高处作业、临边和洞口作业、脚手架作业等。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安全管理不当或安全技术措施不到位,极易导致人员受伤、财产损失等事故。实践证明,石油化工施工现场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归根结底都与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分不开。石油化工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问题认识不够深入,即使是总部安排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也没有得到施工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导致很多安全管理措施没有履行到位,没有落到实处,这是致使石油化工施工项目安全事故频发的一个主要因素。 1.2管理方法 由于在化工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使用到许多危险化学品,已建成的化工厂在生产运营中也要使用到很多化学品原材料等,所有这些化学品都对人体有着不同程度的伤害,有的甚至是剧毒腐蚀性物质,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生命损失。如果化学品发生泄漏,则极易造成火灾爆炸和对水资源和土壤的污染以及对动植物造成损害,甚至有可能造成重大灾难事故。我国石油工业起步比较晚,石油化工施工现场缺乏系统的安全管理理论指导,一般都是依靠经验来进行管理。西方发达国家石油化工建设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而我们借鉴这些理论时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消化,没有充分结合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发展的实际特点与管理需求来进行调整,过于依赖借鉴国外经验,最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3管理制度 石油化工行业施工现场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施工过程中的高危险性作业,具体如重型吊装、受限空间作业等,以及危险化学品发生泄漏、火灾爆炸事故等,都极易导致施工人员群死群伤事故。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施工现场大部分如同一盘散沙,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对应的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导致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一片混乱[2]。 1.4技术问题 安全要靠各种各样的安全技术措施来保证,离开了安全技术措施,安全就无从谈起。目前的国内化工工程项目,在施工中采取安全技术措施不到位的情况较多,主要原因如下:工程技术人员中的新进人员,他们的安全施工经验少,不能对施工过程中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不能做好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技术措施交底工作。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施工中存在较强的侥幸、冒险心理,不愿意采取措施;另外,由于安全措施费用不能及时足额投入,也影响到安全措施的落实。 2加强石油化工行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措施 2.1明确安全目标 例如:某石油化工企业现有员工4500人,其中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部分从技术工人经培训转岗成为专职安全人员的,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对现代安全管理的理念、模式、方法、措施的理解不深刻,思考问题时往往站在工人的角度,有的人甚至从事了几年的安全管理工作后,思想上仍然没有从工人转变为管理人员。基于此,石油化工施工现场必须制定明确的安全目标,树立良好的施工安全意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石油化工现场施工之前必须要做好技术交底与安全注意事项告知等工作,力求让每一个施工人员都明确自己的施工任务与人身安全问题,要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指数有一定的了解。从承包商方面来看,要对自己承包的部分负责,对承包部分的施工性质进行分析,掌握此施工部分与其他承包商之间的关系,从而制定施工计划与施工安全注意事项,并且需要在施工初期就对相关人员做好宣传,落实完成安全施工方面的培训与考核。 2.2建立安全网络 建立监督管理网络并且不断完善,整个安全网络的规划与设计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规范,进一步做好项目的设计工作与规范工作。安全环保部门要对工程项目立项进行重点组织与规范。涉及审查工作与施工环节监督工作,基建管理部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与需求将建设项目合同、安全生产合同以及两书一表的审查管理工作做好规划,物资部门要最大限度保障建设物资。公司高度重视网络管理系统在安全管理上的应用,目前正在使用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有:NC协同-OA办公系统、EAS金碟管理系统和国内项目工作任务指导监督执行管理系统。公司目前正在完善和大力推广国内项目工作任务指导监督执行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的全面推行,将对公司的各项管理工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安全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它对公司安全管理部对各项目部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全面推行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现场施工设备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设计部门、安全环保部门、基建部门要共同协商项目竣工验收的工作。对各级管理组织进行规范与完善,要保障分工必须明确,责任要落实到人头上,最大限度的协调运转工作,进而建立有效的管理网络与责任保障体系。落实以上环节之后,接下来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考核[3]。 2.3强化监督 例如:某石油化工企业承建了许多化工工程,尤其在合成氨尿素、聚甲酸等方面更是行业领先。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公司目前国内化工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与外企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造成经济损失、人员受伤甚至生命损失。石油化工项目施工之后,需要根据项目的规模、性质、设计以及材料等方面,对施工项目进度进行合理规划。对石油化工项目的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核与控制,必须重视其整体性原则,首先施工设计图纸必须符合相关规定。从施工数据到施工信息,要最大限度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同时,还需要将设计效能的发挥考量进去,有针对性的制定防范措施,保障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更加顺利有效的进行。对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进行控制,真正做到资源的整合与控制。通过重视石油化工项目结构设计的效能,才能从根本上做好石油化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2.4完善制度 在实际施工中,相关工程监管人员对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应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进行,对于石油化工工程建设而言,随着施工作业的逐步细化,其施工的质量与安全性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在实际监管过程中,相关监管人员不仅要重视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监管,而且也应重视监管施工技术、施工工艺,让各项监管工作逐步细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施工安全。此外,应重视工程的HSE管理,对石油化工工程的管理应全面,应涵盖环境、安全、健康等方面,相关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有效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健康。石油化工项目建设施工安全管理属于动态系统化工程,其实施的主体涉及多个单位,各个单位在施工安全管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管理过程中要结合大型化工项目建设的特点,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项目建设施工安全。 作者:叶茂 贺凤 单位:新疆独山子天利实业总公司 新疆独山子石化公司乙烯厂橡胶联合车间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研究 摘要:在石油化工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安全生产管理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针对现代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同行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石油化工;安全生产;管理企业 安全生产是石油化工企业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起石油安全事故事件,每一件损失都极其惨重,例如,美国墨西哥湾发生的BP石油泄漏事件;中国大连油库爆炸事件;中海油惠州炼厂发生的爆炸起火事件;雪佛龙公司的巴西海域泄油事件等等,关于石油企业的事件发生原因各有不同,但是,每一个事件都是因为管理方面的漏洞而出现的,这些为石油化工企业的日常管理敲响了警钟。 1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分析 (1)缺乏安全方面的科学管理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管理过于形式化,很多管理条款都是形同虚设,在实际操作中很难看到效果。并且,很多企业根本没有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识,对于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只是个形式,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标准和体系,这对安全管理的落实产生了很大的阻碍。(2)员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疏于对安全方面的重视管理,很多管理制度都是一种形式而已,在施工现场关于安全方面的警示标语也都是流于形式,导致员工对安全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很多员工在工作中缺乏自我安全的保护,并且没有正确按照要求配戴安全防护设备,不能主动配合企业的安全管理,这样也使得安全管理落实不到位。(3)宣传教育不够现阶段,我国关于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监管不到位,企业领导精力大多都放在了提高经济效益上,疏于对安全的管理,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轻视安全宣传,很多宣传都是走一个过场而已,并没有落实到实处,这样也促使了工人的安全意识薄弱,常常会发生违章的事故。 2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具体措施 (1)科学使用和维护设备随着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在石油企业的应用,不仅给企业节约了成本,同时还提高了石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单位违反设备管理维修的规定,加班加点进行运作,导致设备出现运行不正常、仪表指示不准确等现象。所以,企业应该加强对设备的维修和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维修保养台账,对于设备的维修要进行记录,随时了解设备可能发生的问题。并且还要有专门机构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护,通过定期检查维修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建立健全安全制度体系企业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要想保证安全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才是关键所在。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正常生产,还关系到每一个生产员工的生命安全,是企业发展和存亡的关键,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安全保障,那么在市场经济中也就失去了竞争力。所以,企业要想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安全生产是必要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树立安全生产理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必须要进行自我检查和纠正,改进自身的安全方面不足,实现科学管理和规范管理制度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3)提高企业的危险评估水平企业对危险的认识和评估也是有效应对危险的前提。只有认识到危险对企业发展的危害性,才能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为安全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能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有关的安全方面的信息。通过对危险进行评估,找到薄弱的环节,才能对现行的状况进行综合的判断,然后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为安全管理提供有利的依据,对企业的危险源起到一个提前预防的作用。(4)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要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为此,要全面的收集设备的运行数据,向安全管理部门进行报备,并且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把相关的报告和数据内容提供出来。安全管理部门要通过数据建立科学的模型,然后对企业的运行进行安全形势的分析,准确的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通过数据内容将安全信息建设成为一个科学的、动态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让企业的安全管理更加科学化。(5)开展标准化作业在进行作业中,要按照标准进行,不能图一时的省力而省略很多步骤,否则没有办法控制事故的发生。一切工作要以安全为重点,要总结作业中容易出现的危险源,从根本上剔除违章作业的行为,一线施工人员要以自身安全为重,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完成作业要求,这样才是最佳的工作方式。 3结语 总之,现代石油化工企业要把安全管理贯彻到整个企业管理之中,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的监督,保证每一个员工都能把安全意识放在首位。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将情感融入到安全管理之中,做到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目标。只有督促企业进行安全方面的有效管理,才能确保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做到在安全的情况下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作者:曹乃夫 单位:中国航油集团浙江石油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企业废气污染治理与控制技术措施研究 摘 要:石油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废气,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文章通过对某石油化工企业废气污染治理与控制技术措施进行研究,探讨解决类似企业废气处理的技术方案,减少其对提高环境空气的污染。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废气;污染治理 石油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相关企业运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废气,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造成影响。因此,针对类似化工企业废气排放进行科学的治理,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是环境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某石油化工企业废气污染治理与控制技术措施进行研究,探讨废气处理的有效方案,从而实现为类似企业的废气污染治理提供思路和依据。 江苏某石油化工企业长期专业从事液化石油气(碳四)加工企业的原料及下游产品的供应销售,现已形成年产9万吨异辛烷(烷基化油)产品生产规模。项目主要以异丁烷和丁烯(包括1-丁烯、异丁烯、反-2-丁烯、顺-2-丁烯)为原料,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经烷基化反应等过程生成异辛烷(烷基化油)产品。其生产工艺包括水洗、脱水、脱轻烃、烷基化反应、闪蒸、产品精制(酸洗、碱洗、水洗)、异丁烷精馏、正丁烷精馏等流程。生产过程中a生废气中主要含有丙烯、丙烷、异丁烷、正丁烷、二甲醚等多种挥发性有机气体。各车间虽已配备了废气治理相关设施,但仍难以满足现行的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因此需要对企业废气排放进行进一步治理。 1 企业废气处理现状 企业的废气主要来源于异辛烷生产车间、罐区、污水处理区等区域。针对每个区域废气特点,采用不同的废气治理方案及措施。 异辛烷生产车间主要废气为不凝气,主要污染物为非甲烷总烃(包括丙烷、丙烯、异丁烷、正丁烷等)。针对不凝气的性质及其资源利用价值,对废气污染物治理方案及措施见图1: 企业罐区主要由各种原料罐、中间产物罐、废水脱气罐、中和酸罐、中和碱罐、酸雾碱洗分液罐等组成。针对正常工况下各类储罐蒸发损耗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企业采取使用浮顶罐、安装呼吸阀挡板、高温时采取水喷淋以及加强管理等有效措施,使罐区内物料蒸发的损耗降至最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当储罐发生故障,罐内的可燃气体通过风管输送至地面火炬焚烧处理。 污水处理区在废水治理过程中,会有硫化氢等污染物产生,但企业目前对这部分无组织废气收集处理情况很差,存在没有加盖收集无组织废气、没有废气处理设施等问题。 2 废气整治方案 通过对企业现有废气处理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企业对工艺有组织废气处理工艺合理、处理设施完备,废气能得到有效处理。但对无组织废气,尤其是污水处理区产生的硫化氢等废气处理措施并不完善,需要加以改善。 结合企业污水处理区内无组织废气的现状,采取的改造措施包括:(1)对污水处理区厌氧池池顶、气浮装置应该加盖收集无组织废气,减少无组织排放量;(2)根据实际收集风量采用合适管径风管输送废气至处理装置中;(3)采用切实可行的处理工艺对其进行处理。 由于污水处理区废气主要污染物为硫化氢等废气,采用其他处理工艺如生物过滤等易受到温度、pH值、设备占地面积、调试时间等限制而不适合采用。因此,针对废气特点,结合企业实际,采用活性炭吸附工艺进行处理。具体措施为在污水处理站厌氧池顶、气浮设备加盖密闭,臭气通过引风机使加盖密封空间形成负压,把密封空间内挥发出的臭气(硫化氢等)通过主风管进入活性碳吸附塔后,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废气通过15米高排气筒排放。 污水处理区废气改造项目所需的主体设备参数见表1。 通过对污水处理区废气处理设施的改善,污水处理区无组织硫化氢废气的排放浓度从初始的0.625mg/m3下降到0.27mg/m3,去除率达到56.8%,达到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有效的改善了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 3 结束语 经过上述废气治理工程改造后,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染大大减少,处理后废气能达标排放,对周边大气环境影响变小。在后续的生产管理过程中,企业需重视废气处理装置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监督和检查,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转。同时,企业应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及时根据行业发展动向,优先采用环保型原辅材料、生产工艺和装备,当有新的清洁生产工艺出现,及时对项目进行技术改造,从源头控制污染废气的产生,减少废气污染物的排放。 通过对企业生产流程废气污染治理和控制技术的改造,使得企业生产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本工程废气污染治理措施的采用能够对类似石油化工企业的废气治理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具有较好的应用意义。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做好石油化工产品销售物流系统的优化研究 【摘要】针对我国石化产业普遍存在的销售预测系统不健全、中间仓库配置不合理、调运成本高、客户服务及快速反应能力弱等问题,以合理预测企业销售趋势为前提,探讨更经济的干线运输、仓储布局的方案研究方法和步骤。以求实现为分散的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相关服务、全面提升企业物流系统、扩大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提供合理可行的物流系统优化建议。 【关键词】石油化工 销售物流 优化 我国的石化产业“以产定销”的传统生产经营机制,采用契约式管理,物流链较长,在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的市场环境下,销售企业的调运效率无法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迫使企业适应“以需定产”的生产经营模式,缩短石化产品库存周期,降低销售成本中的物流成本比例,也使得重建与优化石油化工产品销售的物流配送体系成为企业创造效益的重要环节。 一、销售预测方法 合理预测未来石化产品的销售趋势,提供对石化产品合理的配送时间和配送数量是保证石化产品零售端处于合理的库存水平,降低库存成本的前提。其关键在于选取最科学的销售预测方法分析零售端得销售数据,从而建立一个动态的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分位数回归预测法和神经智能网络预测法等方法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文依据企业运营特点和数据状况,依次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企业销售趋势进行预测,并对两者进行比较,选择更合理的预测方法和结果。 (1)灰色预测法。灰色预测通过鉴别系统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异程度,即进行关联分析,并对原始数据进行生成处理来寻找系统变动的规律,生成有较强规律性的数据序列,然后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模型,从而预测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状况。其用等时距观测到的反预测对象特征的一系列数量值构造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某一时刻的特征量,或达到某一特征量的时间。 (2)三次指数平滑法。指数平滑法是生产预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也用于中短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所有预测方法中,指数平滑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简单的全期平均法是对时间数列的过去数据一个不漏地全部加以同等利用;移动平均法则不考虑较远期的数据,并在加权移动平均法中给予近期资料更大的权重;而指数平滑法则兼容了全期平均和移动平均所长,不舍弃过去的数据,但是仅给予逐渐减弱的影响程度,即随着数据的远离,赋予逐渐收敛为零的权数。 (3)将两种方法预测做比较发现灰色预测法预测结果增长过大,而三次指数平滑法预测结果则较符合增长规律,结合考虑国家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影响各大区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得出结论:采用三次指数平滑法预测的结果更为可靠,因此采用三次指数平滑法预测石化产品销售需求情况。 二、干线运输优化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于物流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运输环节。客户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价格完成作业,并能够时时掌握货物状态。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适应中国运输管理领域的发展,利用先进技术开发设计了高科技含量、高质量、高实用性的专业运输管理软件.对实现物流运输信息管理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干线运输是利用铁路,公路的干线,大型船舶的固定航线进行的长距离,大数量的运输,是进行远距离空间位置转移的重要运输形式。 (1)方法研究。优化干线主要有运输问题、最短路问题、网络最大流问题以及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等等。运输方式上,在我国一般采用铁路运输方式和公路运输方式,因为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的方式是固定不变的,公路运输是我国最主要的客货运输方式,铁路运输是我国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所以,要运用运输问题来优化干线运输。 (2)物流模型求解软件。因运输问题模型的规模往往很大,需随时间的变化对模型进行多次求解,必须应用计算机求解。适应于这类问题的计算机软件很多,可采用LINGO来求解运输问题。LINGO是用来求解线性和非线性优化问题的简易工具,内置了一种建立最优化模型的语言,可以简便地表达大规模问题,快速求解并分析结果。 三、配送优化研究 先进的物流优化解决方案能够帮助石化企业改进业务流程,实现企业的专业化、垂直化管理,优化库存结构和运输资源,有效降低营运成本,提高公司整体效益。 (1)石化产品配送业务的发展,优化了公司的运输组织,促进了企业的和谐。统一组织配送,优化配送线路,合理调剂运力,实施主动、就近和及时的配送,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配送体系,增强了终端销售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了销售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2)石化产品配送业务的发展,发挥了公司的专业化优势,提升了公司的品牌和形象。近年来,销售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推行了“模块管理”和配送车辆的“规定动作”,强化了化工产品配送的服务和细节管理,完善了基础管理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3)石化产品配送业务的发展,找到了公司的发展依托,凸显了运输主业。发挥组织、管理、技术、服务、品牌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迅速进入了全国石化产品公路配送市场,整体管理水平和队伍素质有了新提高,保障能力和各项工作有了新突破,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公司的规模实力得到增强,竞争力和专业化优势明显提升,不仅有效地推进了运输生产要素的集中,促进了集团公司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液体化工产品,产、炼、运、销一体化专业分工的形成,资源依托更加明显,为我国石化产品市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落实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企业电气防爆设计研究 摘 要:石油化工行业在近几年的发展比较迅速,随着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安全意识也有所提高。尤其石油化工产业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易燃易爆炸,它平常使用或生产的物质都是存在爆炸危险性。所以在这里防爆安全问题便成为了电气设计的重中之重。只有安全有了保障,企业才可以安全的生产,才可以更好的发展。本文主要对石油化工企业电气防爆设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石油化工;防爆技术;电气设计;安全 石油、天然气及其产品作为石油化工生产的原料,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这些石油化工产品大部分都属于易燃烧易爆炸的物品,如果所在环境有一点火花,那后果不堪设想。而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就特别容易产生火花,例如:漏电、短路、静电、电火花等等,都特别容易产生火花。而这些火花的产生就很可能引起爆炸或火灾,这样不仅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损失,更重要的是会让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在电气安全方面要比普通场所的电气设计要求高得多,爆炸和火灾这么危险的存在,让我们不得不时时刻刻警惕,注意安全,注意防范。我们必须把防爆安全放在首位,然后再去考虑设计方案。 1 石油化工企业电气防爆区域划分 我们不能因为石油化工企业里有易燃易爆品,就把整个企业整个工厂就都划分为爆炸危险区域,这是一种十分不合理的做法。我们要用合理的、科学的方法来划分爆炸危险区域。根据不同等级的危险区域,在进行下一步的安排。只有充分了解电气防爆区域等级,我们才可以作出合理的防爆设计。 1.1 根据危险源进行划分 查看生产工厂中是否存在易燃易爆炸的危险物品,这是划分爆炸危险区域的前提条件。如果有这些易燃易爆炸的危险物品的话,我们就要对这个区域进行保障,加大监管防范力度,来确保安全。如果没有,我们也不可掉以轻心,我们也应当做好防备,以防万一。 1.2 根据性质和级别进行划分 爆炸危险区域按爆炸物的性质进行分类,一般来说我们会分为气体类、液体类、粉尘类三大种类,当然也会出现混合物。至于分级,一般会按爆炸物持续的时间、出现的次数、危险的程度来分为三个等级。 1.3 根据危害程度进行划分 仔细查看爆炸危险区域所处的位置和周围的环境及条件,看它周围都是怎样的建筑物,是否存在另一个爆炸危险厂房。它的通风条件如何,周围所处环境是否允许通风,通风是对爆炸危险区域有好处,还是有坏处?如果爆炸燃烧时会释放有毒气体,那么是否会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如何通风,通风的条件怎样,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方向。它周围是否有阻碍物,又或者周围是否有其它危险的厂房。 2 石油化工企业电气防爆设计 2.1 电气防爆设计及设备选型 在电气设备使用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电弧或电火花的外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要努力降低电气设备表面的温度,石油化工企业防爆厂房的选择一般分为三种,隔爆型、增安型、还有正压型。还有在电气设备选型前,我们一定要正确的查看和分析爆炸危险区域的等级,还有爆炸危险物品的种类和分级。通过这些条件限制,我们尽量选择相对合适,符合生产环境的电气设备。而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所选择的电气设备的级别和组别,不能低于石油化工生产环境以及爆炸危险品的级别和组别,如果爆炸危险物品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那么我们就该选择的电气设备的防爆级别较高的。 2.2 电气防爆设计的细节 电气防爆设计就必然会有配线设计,所以配线的质量一定要采用特别好的,可以采用阻燃的或者防爆的电缆,来确保以后的安全生产。由于配线的放置特别隐蔽,又不容易检查,所以这个步骤往往让人忽略。假设我们有好的电气设备,但我们却没有好的配线来配合启动运用它,那么再好的电气设备也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首先我们要确保配线的型号,选择合适的尤为重要,其次是电线入口的处理,电气的线路应该直接埋地或者放置在较高处,当然要考虑实际情况和危险爆炸物的状态。最后所有电气配线中间都不要有接头,以免日后不必要的麻烦。 3 爆炸危险区域加强通风设计 有时有效的通风可以降低爆炸危险物的物质浓度,从而降低危险事故的发生。自然通风是基于建筑物的设计而产生的,事后是无法靠人工改变的,而人工通风和局部人工通风可以靠专业的通风设计人员来改变的。有效的通风方法无疑是以上总结的三点。防爆设计不仅仅要靠电气防爆设备,有时也要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 4 静电处理设计 在石油化工厂房里有很多的电气设备、金属容器、金属管道、操作设备等等,都特别容易产生静电。为了预防不产生静电,首先工作人员都要穿防静电服,先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然后整个厂房都要采取静电接地的措施,防爆厂房内各种设备都可以直接与静电接地的线做可靠的电气连接,尽量避免静电的产生。 5 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 企业要举办一些活动和课程,来让自己的工作员工学习了解相关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以及万一发生危险事故后的做法和对应措施。电气设备维保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检测水平,这些都是特别重要的。良好的开头很重要,日后的维护更重要。所以加强对自身员工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6 结束语 石油化工产业确实是一个特殊行业,它存在着极大的危险性,生产环境也是处于危险之中的,因此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质,为他人的安全着想,更是为自己的安全负责。尤其是电气设计人员,必须熟悉相关设计,了解所有设备产品性能,知道如何选择如何设计,既要降低成本发展经济,又要有所成效。而石油化工企业电气防爆设计的施工,必须遵守相关规定,认真严格的完成。石油化工产业在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大地位,它的安全问题自然不能小觑,毕竟只有安全的生产才可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而这些成功的前提就是要把电气防爆设计做好,这才是写本文的最终目的。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安全评价研究与实践探讨 摘要:石油化工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产业,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尤为重要。其中石油化工码头项目位于石油化工产业链条的中间运输环节,具有风险系数高,极易出现各种安全事故的特点。基于此,确立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安全评价机制尤为重要;通过安全评价研究和实践探讨,辨识危险有害因素,选择评价方法、划分评价单元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和安全对策措施十分必要。 关键词: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安全评价;实践 前言 石油化工产业每年能够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做出重要的贡献,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但同时也是我国高危产业。资料显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发生了多起石油化工安全事故;特别是处于中间运输环节的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为此,石油化工码头项目迫切需要完善安全评价机制,通过安全评价实践,研究探讨安全评价方法,引导石油化工码头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以提高石油化工码头项目的安全性,保障生产安全。 一、石油化工码头项目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石油化工码头项目作为水陆运输的枢纽,是石油化工产品的中转集散地,工作环节多,作业环节复杂,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其日常生产以装卸作业为主体,是多工种、多环节的联合作业,具有作业点多、线长、分散、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的特点,加上生产连续性和复杂性较大,致使石油化工码头项目生产经营过程中潜在着比一般行业更大的危险性和不安全因素。下面就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分析如下:第一,石油化工码头项目进行装卸作业的石油化工产品大多具有易燃、易爆,易积聚静电荷、易蒸发、易扩散、强腐蚀和高毒的特点,一旦装卸作业操作不当,极易发生火灾、爆炸、中毒、窒息、电气伤害、化学灼伤等安全事故,造成巨大的损失m。第二,影响石油化工码头项目日常作业的因素较多,如:设备缺陷、人员操作不当、安全管理不严、恶劣的自然条件,均会对石油化工码头项目日常作业造成影响,乃至出现安全事故。第三,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地处海域或河道,一旦发生事故,极易造成水资源污染,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安全评价方法 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安全评价方法多样,不同的项目采用的安全评价方法亦不一样。通常采用的安全评价方法主要有预先危险性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法,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简称PHA,指在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开展之前,对项目存在的危险因素,事故发生条件等进行预先分析,以此达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其步骤如下: (1)通过经验判断、技术诊断或其他方法调查确定危险源(即危险因素存在于哪个子系统中),对所需分析系统的生产目的、物料、装置及设备、工艺过程、操作条件以及周围环境等,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 (2)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及同类行业生产中发生的事故(或灾害)情况,对系统的影响、损坏程度,类比判断所要分析的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查找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分析事故(或灾害)的可能类型; (3)对确定的危险源分类,制成预先危险性分析表; (4)转化条件,即研究危险因素转变为危险状态的触发条件和危险状态转变为事故(或灾害)的必要条件,并进一步寻求对策措施,检验对策措施的有效性; (5)进行危险性分级,排列出重点和轻、重、缓、急次序,以便处理; (6)制定事故(或灾害)的预防性对策措施。 (--)事件树分析法 事件树分析法简称EAT,主要以统筹学为理论基础,其核心是通^辨析事件演变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预测事故产生的严重后果,是一种效果显著的安全评价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使用率高,操作容易,方便,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第二,一目了然,观察效果清晰,方便理解,结果明确。第三,呈动态性,根据演变程度不同,不仅可以做出定性分析,还可以做出定量分析,保证分析的有效性,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事件树分析法作为有效的安全评价分析法,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进行有效预测,降低危害性。 (三)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法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法简称FMEA,是在可靠性工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其主要任务是评估石油化工码头项目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在安全项目评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利用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法进行评价时,主要考察项目内部各个部分,找出子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了解故障产生的原因以及故障产生的严重后果,对故障进行准确细致的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做好预防工作,提高石油化工码头项目的安全性。总之,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方法,评价效果显著。 三、提高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安全性的建议 (一)完善安全管理机制 完善安全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监管,是提高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安全的主要措施。完善安全管理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进一步进行法制建设,为安全管理提供法律支撑,可以通过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提供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通过明确责任人,明确分工,对相关责任人起到强化作用,为提高石油化工码头项目的安全性创造条件。第三,加强宣传安全教育,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可以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等各级人员对安全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使各级人员意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切实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通过安全评价加强引导,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开展安全评价工作,通过做好安全评价工作,进行有效引导,可以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加强引导,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开展安全评价工作,使安全管理由经验管理变为目标管理,从而提高石油化工码头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第二,通过开展安全评价工作,确保事故的减少,获得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从而提高石油化工码头项目的安全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第三,通过开展安全评价工作,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事故处理为事件分析和隐患管理,从而实现安全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由此可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安全评价的引导尤为重要,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石油化工码头项目的安全性。 总结 综上所述,研究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安全评价方法,探讨提高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安全性的措施十分重要,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石油化工码头项目安全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在研究石油化工码头项目的安全评价机制时,更应注重实践探讨,注重自主创新,结合各家所长,才能做好石油化工码头项目的安全评价工作。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项目造价全过程控制研究和探讨 摘 要: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是指为确保项目建设的投资收益,围绕工程造价所进行的全部行为和组织活动。本论文旨在探讨新常态下,施工企业在石油化工项目工程实施阶段对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方法和手段,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成本,从做好工程造价的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成本计划 石油化工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的新常态,经历黄金期后的石化产业开始步入成熟和转型的新阶段,需求放缓、产能过剩、节能环保政策趋严、市场激烈竞争等成为其主要特征。“十三五”国内石化行业新建项目将大幅缩水,工程建设领域迎来“寒冬期”。在这种时期,石化工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就必在已近饱和的市场中抢占市场份额,加强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做到降低成本,开源节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石油化工项目建设一般包括土建、钢结构和设备制安、管道焊接及热处理、电气和仪表安装、暖通和给排水安装及防腐保温等专业,具有工程投资规模大,建设工期长,工程质量安全要求高等特点。工程实施阶段是以施工企业为主体的建设阶段,据估计,投资额中约60%发生在这一阶段,且此阶段造成工程造价失控的因素很多,施工材料价格、人工成本、市场波动、返工、监管不到位、安全质量问题等都可能在施工阶段对成本造成影响[1],故工程实施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 本文结合公司的经营管理实际,分析了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对全过程造价管理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完善工程造价管理流程 为了实现工程项目造价全过程控制,施工单位必须完善工程技术服务收入流程、工程结算流程和工程分包流程。 (一)工程技术服务收入流程 该流程规定了工程投标报价的组织、合同谈判、合同签订与变更、分析与考核等一系列管理的控制要点,投标项目的参与要经过预审,中标项目的合同谈判要精心组织,一份好的合同是取得经济效益的基础。 (二)工程结算流程 该流程规定了合同分析、进度预算及进度款、现场变更、竣工结算、财务结算、价款回收、分析与考核等管理控制要点,责任明确到人,使每位员工都能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明白自己在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工程分包管理流程 该流程规定了分包商资源的管理、工程分包计划、方案的编制与审批、工程分包招标与合同管理、分包现场管理、工程款审定与结算、考核与评价等控制要点。 二、工程造价的事前控制 施工企业要想很好的控制成本,提高效益,就必须从源头――市场开发、投标、合同谈判、工程分包及成本计划等环节上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利用。 (一)注重投标策略 投标是一种激烈的竞争,由于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市场的不断饱和,施工企业为了有饭吃,把标价越压越低。因此,科学合理的计算投标价格,显得尤为重要。 据对我公司2013-2015年的调查,共发生的投标费用,相当于当年完成产值的0.5-1%,其中未中标工程的费用占三分之一,这是一项不小的开支。因此,提高中标率、节约投标费用开支,成为降低成本开支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企业不能有标就投,而是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有一定把握的才能够投。同时,对投标费用,要进行总额控制,规范开支范围和数额。要想提高中标率,首先要参照以往同类型项目的成本价格,其次要细心研读招标文件,弄清楚哪些应在投标报价时考虑,哪些有变更或索赔的可能,再利用不均衡报价的技巧进行投标报价,为中标后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中产生的变更签证索赔打好基础。 (二)降低合同风险 签订承包合同一定要慎重。在合同签订前,要仔细分析合同文件条款,区分开明显的工程价款条款、可转化为经济责任的条款和隐含的经济责任条款。对于明显工程价款条款中的施工合同价款,采取趋利避害的原则,对于规模小、工期短的项目可采用固定价款;对于规模大、工期长的项目可采取可调合同价款,以预防不可预计风险因素。对于可转化经济责任条款,由于该类条款与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因此在确定该类条款时我们要协商合理比例。对于隐含的经济责任条款,要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合理规避风险,防范不可预见的经济损失和索赔。 (三)提高分包效益 石油化工工程规模大、专业多,企业一般都将部分非主体安装工程进行分包,以降低施工成本。工程分包合同的签订要慎重,要合理转化施工单位承包风险,规避分包合同风险。 分包单位的选择,要严格采用招标的方式进行确定。首先由投标参与人员及合同签订的相关人员对石油化工工程施工的市场成本进行测算,结合市场行情,编制合理的招标控制价。确定好招标控制价后,邀请在公司备案的有实力的合格分包单位进行投标报价。在对分包单位的投标文件进行综合评标后,选择合理低价的分承包商为中标单位。这样,便能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较高的分包效益。 (四)做好目标成本计划 成本计划是项目实施之前所做的成本管理准备活动,是项目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项目部可应用目标管理法编制项目成本计划,即根据合同价格和生产要素的配置,结合一些可预见的实际情况,编排成本预算,计算出保本点和目标利润,形成项目总成本计划,作为控制施工过程生产成本的依据。编制成本计划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在成本计划中都应做不同程度的考虑。目标管理的关键是要将责任和绩效奖惩挂钩,否则达不到预期目标。 三、工程造价过程中控制 从施工企业的性质、特点来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在此过程中将发生整个项目80―90%的成本费用,包括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临时设施费和现场管理费等,其中任何一项费用控制不好,都将会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 (一)层层合同交底,掌握结算要点 项目中标后,合同工程师向项目部进行合同交底,经营部门组织项目员工进行合同二次交底,合同中明确的工程计费方式、材料供应划分、大型机械设备的使用方式等条款,要让全体管理人员认识和理解。同时,要将合同履约各环节上与经营结算索赔有关的条款逐条分析整理,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归纳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合同结算要点》,以便在施工过程中能及时根据合同条款做出合理判断,写出有效的、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现场签证和技术性方案。 (二)确保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的经济性 编制施工方案要根据工程实际制定保证质量、安全、进度等的技术措施,编制方案时应详细测算计划投入的人力及所需特殊的手段材料以及机具机械等,以便今后作为指导施工和办理签证的依据。经营部门虽然懂经济但却对技术外行。为了让技术和经济很好的结合起来,找到技术和经济的结合点,我们提倡经营部门参与施工方案、技术措施的编制过程,开展经济性评审,对施工方案、技术措施进行优化,确保施工方案、技术措施的技术经济合理性。 (三)从材料管理中挤“效益” 材料在整个工程费用中占有很大的份额,材料成本的节约,也是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造价工程师对材料费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材料预算―计划―采购―签收―领用―使用―监督―回收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责任落实。从投标报价到实际采购等过程要有效控制、准确定价,以降低材料成本,增加项目效益;组织材料合理进出场,如果进场太早,就会早付款给材料商,增加公司资金利息,还可能增加二次、三次搬运费,有些易受潮的材料更可能堆放太久导致不能使用,需重新订货,增加成本;若材料进场太晚,不但影响进度,还可能造成误期罚款或增加赶工费。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材料消耗定额和工程进度安排用料,限额领用,并对材料使用量上进行监督,及时核销,防止浪费,合理使用资源。 (四)严格控制施工过程成本 为了有效控制施工成本,真实反应工程量,杜绝浪费,建议采取以下几点措施:在土建施工方面,要把混凝土浇筑的工作量计算详细,在施工过程中杜绝浪费、抛洒、跑膜现象,每次浇筑时应抽查混凝土量,以确保混凝土满足供应。在安装施工方面,要合理有效的利用材料,尽可能的降低材料损耗,避免浪费。例如非标设备材料现场要画出详细排版图,申报材料时要注明按规定尺寸供货,塔类平台的板材损耗量相对要比定额规定的大,要求经营人员深入现场,计算出实际损耗并及时与业主沟通协调,争取按实际损耗量进行结算,防止材料亏损。在防腐工程方面,要重点跟踪和确认材料的除锈方式及等级。施工图纸上一般只提出采用哪种除锈方式,没有注明等级,采用喷砂除锈方式需要特别注意,一般情况下材料都是进场后直接到喷砂场地喷砂、抛丸、刷底漆后开始下料施工,材料的损耗量也经过喷砂、抛丸刷底漆,这部分费用是不能忽视的,以某项目为例,共有钢结构3000吨,按定额平均损耗6%计算,损耗量达到180吨,造价约70万元。特殊技术措施方案如大型设备吊装、地基处理等也要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跟进,积极与业主沟通各项费用,取得一致意见并及时回收资金。[2] (五)及时做好签证索赔工作 现场签证是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工程量或费用的增减,它是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动态的施工费用,必须及时办理。任何工程在实际施工中,都会遇到设计变更、工程量增减、合同差异等问题,如何才能保证签证的时效性、有效性和经济性。首先,仔细研究施工合同,争取发现漏洞,在合理的范围内钻合同的空子,寻找合适的突破口;第二,熟悉施工图纸,准确对照图纸与投标时的工程量及内容;第三,对现场发生的经济签证要及时编写,并跟踪每个环节的进展,尽快完善手续,避免拖沓延误,出现节外生枝增加签证难度;第四,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为索赔提供充分依据。[3] (六)提高结算书编制效率和技巧 大型项目的整套结算编制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短时间内难以完成。但事实上,工艺、设备、钢结构等专业的工程量统计工作完全可以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项目成立初期,经营人员就可以把各专业的工作量统计表格设计好,当然表格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设计的项目一定要考虑周全,这样我们在后期的汇总工作中才能很顺利。 比如,在工艺管线的工程量统计中,管外径、壁厚、材质、设计压力、介质、设计温度、保温形式、保温厚度、保温材料、标高、数量这些信息一个都不能少。管外径算防腐量时要用到,拍片定额是按管双壁厚划分子目的,因此壁厚信息必不可少而且算材料重量时也要用到。材质更是不可缺少,套定额、计材料费、焊口是否充氩保护及热处理都要用。定额里管道的压力等级是按设计压力划分的,因此要输入设计压力信息。输入介质信息的目是为了区分拍片焊口的等级,从而确定拍片比例,算出拍片数。管道具体刷何种油漆和涂料,往往和温度有关,因此要输入温度信息。保温的工程量计算要用到保温厚度、长度、管外径。管道定额是按20米操作高度考虑的,但保温防腐的工作量,操作高度超过6米就要计取超高费,因此标高的信息也不可少。 四、工程造价事后控制 事后考核、分析不是马后炮,而是下一个循环周期――事前科学预测的开始,是造价控制工作的继续。在坚持每月每季度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回头看的方法,及时检查、分析、修正、补充,以达到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益的目标。 (一)合同关闭与权益维护 企业依据工程结算书和材料核销清单,与甲方、分包方分别进行材料的核对结算,包括材料量差、价差的计算和最终结算。合同工程师对合同所有条款的执行情况进行逐项清理,财会部门依据合同约定及时收取甲方工程款和支付分包工程余款,确认无未完事项后关闭对外承包合同和对内分包合同。 因甲方原因,未严格履行合同条款,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企业应果断拿起法律武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重视项目后评价 目前许多施工单位并没有认识到项目后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工程造价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行为管理,而项目后评价是增强工作者责任心的重要手段。项目后评价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延伸,是项目管理周期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项目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在项目结束后,通过对项目目标、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所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对于通过项目后评价发现的问题,企业应认真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方案,建立成本构成模型,为今后同类型项目的投标积累经验数据。 五、结语 总之,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是集经济、技术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只有做好各方面协调,才能做到科学有效。在现代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体系中,施工单位必须对工程项目造价采取全过程控制的方法,做好工程造价的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必将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设备常见腐蚀原因及防腐措施应用研究 摘要:石油化工设备是石油提炼过程中的主要设备,它容易受到腐蚀,这不仅降低了石油化工设备的使用寿命,也对化工产品的质量产生了影响,甚至威胁石油化工企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尽可能降低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现象。文章对石油化工设备防腐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石油化工设备常见的腐蚀类型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腐措施。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腐蚀原因;防腐措施;石油提炼;化工产品 腐蚀现象一直困扰着石油化工企业,一旦石油化工设备存在腐蚀现象,必然会对它的功能、使用周期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引发安全事故。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现象是工业发展的难题,要想对其进行解决,必须深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进行控制。防腐措施的提出需要相关石油化工企业不断总结经验、研发技术,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石油化工设备的危险系数。 1 石油化工设备防腐的意义 腐蚀的发生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它需要一定的介质,会使得设备的形状、大小、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化工设备的正常运转。腐蚀的本质是一种破坏,尤其发生在石油化工企业。腐蚀的发生不仅影响了化工设备的使用周期,还将阻碍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如果腐蚀发生在管道,将会发生泄漏现象,这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严重影响石油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在石油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还会引发一些灾难性事件,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出现的最为严重的事故为爆炸事故,由腐蚀引起的爆炸占据着较大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和石油化工企业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掌握石油化工设备腐蚀的原理和规律,逐步优化材料结构,并提出相应的防腐措施,以使石油化工企业长期保持良性发展。 2 石油化工设备常见的腐蚀类型 石油化工设备是石油化工企业的主要生产力,它长期在恶劣环境下作业,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石油化工设备很容易受到化学溶液的侵蚀,从而影响石油化工设备的功能,不利于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现象并非是单一的,它具有不同的类型和机理。从腐蚀发生的类型来说,它可以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前者主要是与化学物质发生了反应,后者主要是与电解质溶液产生了电荷交换。这两种腐蚀现象具有本质的区别,且有其各自的特点,化学腐蚀不会有电流的产生,而电化学腐蚀则会产生电流。此外,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式,是根据其部位的不同进行的分类,将石油化工设备腐蚀分为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顾名思义,全面腐蚀即是整个设备的表面都参与了腐蚀,由于石油化工设备主要由金属组成,当发生了全面腐蚀后,会造成管壁变薄的现象,如果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施加压力,可能会发生管道爆破的现象,严重时引发爆炸事故。而对于局部腐蚀来说,仅仅是某一部位与腐蚀介质发生反应,它具有腐蚀速度快的特点,其危害性远远大于全面腐蚀。由于腐蚀的危害较大,防腐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3 石油化工设备常见的腐蚀原因 3.1 石油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在石油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的目标和工艺要求加入一定量的化学试剂,其中具有腐蚀特性的试剂占有很大的比重。与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原料本身也会带有一定的腐蚀性。在石油化工产品加工时,会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并生成一定的中间产物,某些中间产物也含有腐蚀性成分。由于石油化工过程具有特殊性,某些腐蚀性成分会逸散到空气中,这也会造成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与腐蚀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会改变石油化工设备的材料特性,也会进一步影响它的正常运转。此外,当石油化工设备发生电化学腐蚀时,会改变金属的表面特性,从而改变了石油化工设备的某些功能。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是石油化工设备腐蚀中最为常见的两种,它们是由金属与腐蚀性介质发生反应后而产生的,无论是哪一种腐蚀现象,均会对石油化工生产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应该杜绝金属与腐蚀性介质的接触。 3.2 石油化工设备的金属性能存在缺陷 石油化工设备的金属材料不同,其性能也存在差异。不同的金属材料具有不同的抗腐蚀性,这与金属自身的结构息息相关。从金属的微观结构来看,晶粒的直径与抗腐蚀特性成反比。一般来说,铸铁和不锈钢是石油化工设备常用的金属原料,但由于铸铁的晶粒较小,其抗腐蚀性能也优于不锈钢。另外,金属材料的另一特性也与抗腐蚀性密切相关,即是金属材料的粗糙程度,越粗糙的金属材料,其抗腐蚀性也相对越差。现阶段,我国石油化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通常采用晶粒直径较大的金属材料,从而导致抗腐蚀效果不佳。石油化工设备的金属性能如果存在缺陷,将会直接影响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也使石油化工设备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3.3 石油化工产品生产中气、液流动速度 通过研究调查表明,腐蚀气体、液体的流动速度也会造成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石油化工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很容易与腐蚀性液体、气体相接触,从而造成腐蚀。腐蚀的程度与腐蚀性液体、气体的流动速度有关,流速越大,腐蚀现象越严重,腐蚀的程度越深,反之,如果在静止的腐蚀性气体环境中,它的腐g速度相对缓慢。针对这一现象,石油化工企业可以控制生产过程中气体、液体流动的速度,从而达到抗腐蚀的效果。 3.4 石油化工设备自身的原因 石油化工设备自身的因素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腐蚀,它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第一,材料方面的问题。如果石油化工设备的材料选用不当,将会额外增加维修费用。在材料选用方面,通常包括两个误区:以低价的材料代替高价的材料,价格越高的材料抗腐蚀性越高。这两种观点均会提高材料腐蚀的几率,严重损害着石油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原料较多,如果管理不当,会造成原材料之间的交叉,从而产生一定的腐蚀;第二,石油化工设备的设计不合理,石油化工设备的设计直接决定着它的结构,如果结构设计不合理,其各项指标也会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严重影响石油化工设备的性能,产生不同程度的腐蚀;第三,石油化工设备的加工处理存在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设计与加工往往存在着偏差。对于一些特殊的操作如焊接,其过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也是腐蚀容易发生的部位。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废水处理工艺的分析及研究 前言 石油化工在世界大范围开采和应用,促进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可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只是侧重于石油化工的开发和利用,忽略了其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的含油污水中的石油类主要由浮油、分散油、乳化油、肢体溶解物质和悬浮固体等一系列物质构成,其中的有害成分较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对于周围的生物和环境具有较大的伤害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严重的石油化工废水排放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困扰,影响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或地区的平衡发展。因此,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石油工业废水排放技术的应用,保障生活生产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石油化工废水的特点 石油化工企业是以石油或天然气为主要原料,通过不同的生产工艺过程、加工方法,生产各种石油产品、有机化工原料、化学纤维及化肥的工业。各种成分的物料在这里加工、储存、装卸、输送。一旦发生火灾,导致容器和管道破裂,物料就会泄漏出来,石油化工废水排出来的时候,河流及农田就会被污染。石油废水的排放石油从地底下开采出来后,就会经过脱水等处理后就会进入到集输管线中,之后才能送到炼油厂或者是油库中,还要在油库中进行再次的脱水以及脱盐处理等措施,但是当原油中含水量小于或等于某种数据时,之后才能今日到减压的装置中去,这其中就会产生一些重油和渣油。。每次的深加工都会产生一些石油化工的废水,这些废水的处理是进行安全生a工作的重点,因此在加工的过程中,都要把石油化工的废水运用比较实用的技术进行处理,也同时在处理过程中也要提高处理的能力及技术。 石油化工废水的基本特点:污染的水源扩散的特别的快。由于石油化工废水只有在再次加工的过程中才可以应用,因而其用水量与石油化工加工时实际用水量有关,而石油化工的加工实际用水量也与石油的加工数量有关。当加工的石油比较少时,产生的石油化工废水量就比较少。当石油加工比较大量时,石油加工过程中实际用水量就大,产生的石油废水也就多;当石油严重需要时,企业内石油加工设施不能满足石油量的需求时,需要动用企业外部石油加工设施,此时产生的石废水就特别的多。污水中污染物组分复杂。石油化工企业产品种类繁多、化工装置千差万别。不同的化工装置、不同的工艺流程、石油化工发生的不同位置的泄漏时,石油化工废水中污染物的组分都会不同。物料泄漏量不同,石油化工中污染物的浓度也会有很大差异。时候化工具有区别于其它形式污水的特点,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污水,它都存在着收集与处理的问题。 二、石油化工废水处理工艺简析 从石油化工废水的产生过程来看,其产生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石油化工废水只有在再次加工时才会产生;其二,石油化工废水只有在物料泄漏并混入正常的无污染水时才会产生。所以,石油化工废水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收集及处理,就会流入到下水道中,也就会进入到河流和湖泊中,这样就会使地下水和地表水都会遭到污染。 首先,石油化工废水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平衡的危害影响特别的大。根据石油化工企业的环保法规,石油化工企业应该做到废水的清除及分流的处理措施,也就是说石油化工废水应该从没有受污染的水中分流出来,所以石油化工废水的收集与处理是很重要的,不能因为对石油的需要,就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特别是加工过程中含有有毒物质的企业,也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其次,针对石油化工废水的一些特点,在将其送入污水处理厂之前,也应该十分的注意,石油化工废水在被送入到污水处理厂之前,必须进行废水的检测工作,查看被污染的程度。石油化工的废水池也是有一定的容积量的,如果石油化工废水能够被回收利用时,必须考虑回收利用。这样才能使生态环境不会被污染。 另外,含油污水的产量大,涉及的范围广,如石油的开采,石油的炼制、和石油的化工、油品的储运。邮轮事故、轮船航运、车辆清洗、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过程中都会产生石油化工的废水。在当今现代,有一些油水的分离技术。这样就可以使石油化工的废水能过滤在利用。比如重力分类法、空气悬浮法、过滤法、超声波法等技术。油水分离技术是当前处理含油污水的关键技术之一,上述方法各有不同的范围,应根据不同种类油的性质和不同的水质要求,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上各种处理单元在含油废水处理中并不是单一出现的,因为废水中的油粒多数同时存在集中状态,很少以单一状态存在,所以含油废水处理采用多级处理工艺,经多单元操作分别处理后方能达到排放或回用标准。 三、结束语 石油化工工程的的设计中应该多考虑些废水的收集及处理问题,建立石油化工企业废水处理厂及过滤重复在利用,发展适合石油化工废水特点的新的处理工艺和技术,如用空气悬浮法等处理石油化工废水具有很高的效率。因此应该重视石油化工的废水处理及回收在利用,这样才能保护我国的生态发展。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摘 要: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石油化工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各行各业也加强了对石油的重要需求。在石油化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水资源,也会产生大量的废水,所以对石油化工企业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是非常关键的。笔者针对石油化工股企业废水处理技术进行了有效的研究。 关键词: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能源类型,石油资源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目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使用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这也有效的带动了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石油化工将是有作为原料进行化学生产,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这些废水的成分比较复杂,且毒性比较大,对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加强对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1 当前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石油资源已经呈为重要的能源类型。石油化工产业是对石油资源进行有效的提炼,并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不过,在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会排除大量的污水,这都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污染现象。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对水资源的节约,并对水资源污染现象进行了有效的解决。现阶段,很多石油化工企业已经采取了多种技术来进行石油化工企业的废水处理,也有效的提高了石油化工企业的利润,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目前世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严格制定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有效的提高工业废水的排放质量,进而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石油化工企业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 2.1 石油化工企业对隔断浮油技术的应用 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工业生产之后的废水中,一般都会漂浮着活性颗粒状的污垢,且这些物理也会将浮油吸附在表面,这样就使得水中的生物洋气不足,降解作用严重降低。那么,水中的生物的活性也就严重的降低了,这就对水下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隔断浮油技术的好似用,能够将工业废水中的油污金习惯沉降处理,这样就能够将这些颗粒状的污垢进行有效的清除。在实施隔断浮油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的选择隔油池,这样才能够使得浮油不容易聚集,也就有效的降低了废水中的含油量,进而取得了良好的净化污水的效果,为水下生物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2.2 石油化工废水处理中的粘附悬浮物技术 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的过程中,排放工业废水的斜面隔油池能够使得废水中的浮下沉,进而有效的隔断浮油,但是,想要对浮油进行有效的分散和降解,还需要用到粘附悬浮物技术。在这技术的具体操作就是能够将一些体积比较小的悬浮物粘附到石化工业废水的表面,这样就能够将浮油与浮化油进行有效的分离,也就实现了对石油化工废水的有效处理。现阶段,在我国的内蒙古、新疆等内陆地区的石化企业中,对工业废水的处理中,对粘附悬浮物技术的使用比较多,这种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中,且容易操作,能够起到良好的年付效果。与此同时,这种技术不仅可以用来对污水中的悬浮物进行粘附,还可以利用这项技术来对硫化物进行粘附。 2.3 石油化工废水处理化学技术 2.3.1 光氧化技术 光氧化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工作特水处理中进行应用,主要是使用催化剂或者氧化剂来让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这个过程中,需要利用光照条件。这种污水处理技术效果比较好,且会在短时间内见效,可以在废水处理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应用。现阶段,利用光氧化技术来对石油化工企进行废水处理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化学氧化和光催化氧化。光催化氧化在处理工业废水的过程中,不需要充足的反应条件,且在发生反应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现象,不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光催化氧化技术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也被广泛的应用在石油化工企业的工业废水的处理过程中,提高了石化企业的利润,并促进了石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2 絮凝技术 在对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工业废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还会用到一种化学技术,就是絮凝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在废水中投入化学物质,并利用化学物质的聚集作用,将废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物质进行聚积,这样就起到了良好的废水处理效果。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有机絮凝物与无机絮凝物进行同时使用,否则就会对废水处理效果造成影响。由于这项技术能够有效的促进废水中的有害物质的降解,且应用起来比较清洁和方便,因此,也被广泛的应用在对石油化工废水处理的过程中。 2.4 石油化工废水处理的生物技术 2.4.1 厌氧方法 厌氧是一种成本比较低的废水处理技术,这种处理方法属于生物处理技术的范畴。厌氧法主要是在废水当中对厌氧生物进行培养,厌氧生物能够在废水中进行成长,并对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进而能够转化成一种新型的能源,由于厌氧法的成本比较低,这种处理方法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对高浓度石油化工废水的处理过程中,同时,这种方法也比较简单,方便操作,且对废水的处理质量也相对比较高。 2.4.2 好氧方法 现阶段,在石油化工废水处理的过程中,还有一项比较济实用的生物技术,就是好氧法。好氧法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需要与厌氧法进行有效的联合,并针对石油化工废水的相应特点来选择污水处理方式,有效的提高废水处理质量。 3 结语 总的来说,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随着石油化工企业的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工业废水的处理技术已经越来越完善,石油化工企业的污染程度也会显著的降低,提高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促进了石化企业的清洁生产。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罐区安全管理研究 摘 要:石油化工生a企业的罐区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治安的安全,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安全息息相关。石油化工生产企业作为一个高危险的经济行业,其事故的发生概率远远要高于其他行业。为了保障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本文将对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的罐区安全管理进行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罐区;安全管理 随着近年来因为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罐区管理工作不到位的原因而导致的加油站爆炸、泄漏事故越来越多。这些事故发生后给我国社会的治安管理和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为了保障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的罐区安全,保证石油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提高石油化工企业的正常盈利,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管理者应该加大对石油化工企业的罐区安全管理。 1 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罐区进行安全管理的意义 1.1 石油化工企业的重要地位要求必须重视罐区的安全管理 石油化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根据网络数据统计,2015年石油和化工的经济总产值高达14万亿元,全行业经济总量仍在稳步的增长,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3%左右。由此可见,石油化工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2 罐区管理意外事故能造成非常严重的社会后果 根据已经发生的罐区安全意外案例来分析,石油化工企业罐区发生意外后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事故发生后,不仅会影响到石油化工企业自身的品牌效益和经营形象。同时还有些特大意外事故能直接影响到石油化工企业周边的居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严重的影响了社会治安。 2 我国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罐区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罐区安全管理者的安全意识较低 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的罐区安全管理者对罐区管理工作的安全意识较低。在管理工作当中非常不注重对安全措施的实施,很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层布置下来的安全任务缺乏行动力,总是敷衍的走过场了事,甚至有些罐区的管理工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 2.2 罐区安全生产技术水平不高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关于罐区安全管理的技术仍有待提高。特别是目前的罐区安全管理手段不能完全满足石油化工企业罐区安全生产的工作需求。相比其他发达国家的石油化工企业的罐区安全管理技术,我国的罐区安全生产技术仍有待提高。 2.3 罐区安全管理不科学,缺乏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 如今,有些石油化工企业的罐区安全管理方式过于简单,人工操作的部分较多,导致罐区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增加。而且,管理的方式也不够使用,员工操作起来较为麻烦,程序也比较复杂,致使罐区安全管理者无法严格贯彻国家油罐安全生产规范。大部分的石油化工企业油罐管理工作制度流于形式,缺乏完善的事后责任追究机制。 3 石油化工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石油化工企业罐区安全管理体制 建立其权责分明又相互制约的石油化工企业罐区安全管理体制。首先由公司管理层来明确企业罐区安全管理的工作方向和安全管理标准,以及具体的安全操作规范,提出企业罐区安全管理的明确要求。其次是由各职能监管部门对企业罐区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实施监控,对石油化工企业的罐区管理行为进行限制和督促。而罐区安全管理部门则可以通过不断的创新自身管理模式来提高本部门的安全管理水平。还可以通过对全国其他地区和以往的罐区安全事故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出符合自己企业的安全管理方式,并通过对事故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出罐区安全管理的方向,为上级领导提供罐区安全管理工作革新的信息依据。只有在三个部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下才能不断提高罐区安全管理水平。 3.2 加强安全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管理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石油化工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也不能落后,应该不断提高行业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罐区安全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罐区安全管理者在建设信息系统时,应该将自己所掌握的安全管理信息全部录入到系统当中,对安全管理工作遇到的新信息也应该录入系统,进行及时的更新。 3.3 增强罐区管理工作的安全认识 罐区安全意识不强是引发罐区安全事故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在开展罐区安全管理工作时,工作人员应该要依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原则,严格遵守我国石油和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规范制度来执行工作行为,必须依据我国有关的安全标准来实施管理行为。 3.4 加强罐区日常安全管理 在开展罐区安全管理工作时,罐区工作人员应该要强化罐区日常安全管理措施,对油罐液位、温度、机泵设备系统进行检查和实时监控,杜绝罐区管理的安全隐患存在。对罐区的设备检查、维修也要进行严格的检查。针对维修过程中需要用电的情况,罐区安全管理工作者应该要求修理者使用罐区提供的制定用电端口和设备,避免在维修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 4 结语 综上,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罐区安全管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安全生产方面,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作为一个优秀的石油化工企业罐区管理者,应该要不断的强化自身的安全管理意识,提高自己的安全管理手段,依照我国有关规定严格开展罐区安全管理工作。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工艺装置蒸汽管道配管设计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得到快速提升,石油化工业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持续扩大产业规模。在石油化工工程中,蒸汽管道配管技术对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许多不同用途和不同压力等级的蒸汽管道存在于石油化工的装置内,其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本文主要围绕石油化工工艺概述,重点分析了管廊上的蒸汽管道布置以及蒸汽支管的设计安装,以期能为相关设计需要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艺;蒸汽管道;配管设计 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石油化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石油化工工艺装置中,将石油作为天然原料,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使其成为化工产品。蒸汽管道作为石油化工工艺装置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公用工程管道中起到了枢纽作用,蒸汽管道包括两大重要部分,一部分是蒸汽管道,另一部分是蒸汽凝液管道,其同时具有高温和汽液两相流,促进了蒸汽管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想要使蒸汽管道设计具有合理性和安全性,不仅需要对蒸汽凝液管道配管和蒸汽管道的匹配设计进行充分考虑,而且还要对蒸汽管道的总体美观程度和经济效益有所兼顾。另外,需要按照蒸汽管道的应力计算要求,将与之相匹配的蒸汽管道科学设计出来。根据以上的要求,想要使生产效率在石油化工工艺设计中得到有效提高,要求技术人员对蒸汽管道配管设计熟悉掌握,从而确保设计出安全、节能、环保和经济的蒸汽管道。 1 石油化工工艺概述 所谓的石油化工工艺,一般是指将自然界天然原料如天然气、石油等材料通过物理化学的相关方法提纯制取,从而形成化工产品、石油产品以及相关的工业产品。在石化企业发展中,蒸汽管道配管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是其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安全隐患的存在逐渐凸显,不断攀升的工业事故和交通事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同时存在各种各样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在进行石油化工工艺装置设计中,研究和处理蒸汽管道就显得极其重要。 2 管廊上的蒸汽管道布置 通过对1000kt/a乙烯装置进行研究分析得知,该装置有五条管廊,两纵三横排布。其中三个横管廊配置的管廊为四层,与管廊配管设计要求相结合,物料管道设置在管廊一、二层,公用工程管道设置在第三层,仪表电缆槽板、电气以及火炬设置在第四层。一般情况下第三层布置的蒸汽管道。1000kt/a乙烯装置具有较大超高压力蒸汽管道、压力蒸汽管道、低级压力蒸汽管道和中等压力蒸汽管道四种压力等级蒸汽管道。按照布置的要求和材质特点,管廊上的蒸汽管道布置的压力等级布局需要满足以下三个特点。 (1)设计管廊上的蒸汽管道,需要在设计时充分考虑管道结构、所处地势环境以及蒸汽管道的实际情况。需要尽可能的靠近管廊的一侧安装蒸汽管道,合理安装使用“π”形补偿器,能够使管道内出现的高温膨胀情况达到很好的吸收。由于在高温下波纹管膨胀节可能会出现变形的情况,因此波纹管膨胀节禁止在蒸汽管道的设计中使用,在安装设计“∏”形补偿器时,需要按照管廊的建筑结构进行统一规划,将安装设计切实做好。在“π”形补偿器安装时,如果管道具有较高的温度和较大的排热需求,则要求管道的直径变大,需要设置在管廊的外侧,靠近管廊支柱分担荷载;相反,管径如果具有较小的排热量,则需要设置在靠近管廊的内侧。 (2)将蒸汽管道设计安装在多层管廊空间时,需要综合布局,与蒸汽管道的空间布局特点相结合,可以在对管道进行设计时通过三层结构进行,分别为“上中下”。在石油化工工业生产制备中,大量可排放的高温蒸汽会在此过程产生于蒸汽管道中,进而造成管道出F管道内凝液的情况。想要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设计蒸汽管道时需要对管道设计安装的位置进行充分考虑,将排液装置安装在管道的一侧。不过由于在管道内蒸汽凝液处于流动状态,当管道内的压力发生变化时,蒸汽会因为压力的降低而再次出现,当出现汽液混流时,假如无法通过排液设施将液体及时排出,则可能会再次出现管道裂缝,严重时出现会有巨大的安全隐患出现。 (3)如果在布局设计蒸汽管道时,其与相关的仪表电缆线或电器在同一侧布局,则需要对蒸汽管道中的最大温度进行有针对性地掌握,同时进行深入研究总结。通过长期实践能够看出,如果使用将蒸汽管道与其他公用管道隔开的方法,不但可以使管道与管道之间保持分离状态,而且各自运行互不干扰正常工作,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对企业有利,能够使每种管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于企业发展而言,这样的管道布局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不但确保在生产和生活中蒸汽管道的安全性能够有效提升,而且使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3 蒸汽支管的设计安装 蒸汽支管设计安装在蒸汽管道上时,需要将支管部分从蒸汽管道主管顶部接出,就石油化工工艺装置设计而言,将切断阀设置在支管上时,需要从蒸汽管道主管的水平管段位置出发,使用切断阀在蒸汽管道主管的水平管段上方连接蒸汽管道主管和蒸汽支管。为了使设计安装工作者操作及安装的实用性得到满足,在安装时尽可能的简化工艺,需要在设计布局切断阀时,在合适的位置安装切断阀。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消防、吹扫以及灭火等用途的综合考虑,石油化工工业需要从安全排气的角度出发制定蒸汽支管的设计要求,蒸汽支管不允许连接蒸汽透平、再沸器等发热装置的排气管道。在设计安装蒸汽支管时,支管的安装位置应靠近“π”形补偿器的两侧,而在移动过程中, 蒸汽支管不应限制主管。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叙述能够看出,在对蒸汽管道进行施工时,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安装,不但能够使蒸汽管道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使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而且能够使蒸汽管道的安全性不断加强,进而推动蒸汽管道的作用正常的发挥,使其能够长久优良地运行。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销售企业HSE管理体系问题研究 摘 要:由于石油化工销售企业所经营的产品的特殊性,在进行HSE管理的时候要求必须要保证具有完善的规章制度、相应的组织结构以及必要的人员配置,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辨识、评估和控制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同时还要利用HSE认证的方式将具有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形成,最终能够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为此,本文对石油化工销售企业HSE管理体系优化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石油化工销售企业;HSE管理;风险管理 HSE管理体系通过对系统分析方法的利用能够分析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职业健康风险,并且将可能会发生的危害和后果确定下来,集中利用系统化的预防机制将各种安全事故的隐患消除掉,从而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可能会发生的环境污染、财产损失和人员伤害等。立足于整体框架,建立与优化与石油化工销售企业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具有较高可行性的HSE 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完善制度、健全机构、明确职责 石油化工销售企业一般都涉及到了化学产品的技术、服务、销售、运输、仓储等各个环节。也有一些安全环保方面的制度并未将企业经营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完全涵盖起来。在石油化工公司不断发展的今天,其经营范围变得越来越大,再加上不断提升的复杂程度和进一步细化的业务,因此出现了不断累积和扩大的健康安全环境风险。要想使这一情况得以解决,必须需要不断的完善相应的制度,设置专门的机构,配备具体的人员,较为理想的是配备与培训富有经验、石油化工安全环保专业方面的人员队伍,从而能够有效的识别危害因素、防范各种风险。石油化工销售企业按照国家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和《环境保护法》及集团公司的管理要求,建立健全了“一岗双责、管行业管安全、管工作管安全”的安全环保责任体系,明确了各层级单位和岗位的安全环保责任制、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按照上级要求,完成所有有关人员特别是各部门领导的安全环保责任书签订,总经理和党委书记同时与副职签订,然后分管领导再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安全环保责任书。通过严格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一岗双责、党政同责等各项制度,优化了各项制度建设,最终有效的保证了HSE管理体系的顺利执行[1]。 2 在HSE管理中强化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HSE管理的核心,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是开展HSE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在HSE管理中需要对来自于环境、社会、组织、员工、顾客等各方面的风险进行充分的考虑:对于顾客和员工来说,必须要对人的安全和健康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特别是在面对顾客的时候还要对丧失信任、市场索赔、对产品的不满等各种风险予以兼顾;对于企业组织来说,必须要对重大危害事故或者有缺陷的产品可能会造成的企业在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产品责任、索赔、丧失市场、在信誉和形象方面的损失予以兼顾。在社会和环境层面,必须要对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可能会给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各种破坏进行考虑,一般来说突发事件风险主要包括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等四种类型[2]。具体到石油化工销售企业而言主要是道路交通运输风险、办公场所着火风险以及仓储产品及仓储场所的风险。 首先是产品的运输风险:一部分石油化工销售企业承担了运输石油化工产品的任务,在具体的运输过程中是否恰当的操作汽车、槽车、蓬车、叉车等各种交通工具会对产品和物料的安全性产生直接的影响[3]。特别是在对具有较强腐蚀性、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害性的产品进行运输的时候,如果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侧翻刮碰等事故就很容易导致石油化工产品发生爆炸、燃烧、泄露等一系列的事故,最终会导致破坏生态环境、破坏植被、毒害附近生物、污染水源、人民群众中毒伤亡等一系列非常严重的后果。为此,石油化工销售企业严格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法》和《环境保护法》和《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特别加强危险化学品在人员资质、运输、销售、仓储各环节的严格管理,强化道路交通运输风险管理,检查从业人员的资质有效性和车辆的维护保养情况,检查车辆电路设备以及灭火器、应急用品配备和保管情况,保证车辆处于完好状态,杜绝车辆带“病”运行;加强行车安全管理,针对异常天气出车执行了升级管理;加强司乘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确保班车及其他车辆出行的人身安全和交通安全[4]。 其次是产品仓储风险:石油化工销售企业严格的保证各仓储库房具有良好的总体情况,逐渐落实标准化管理,在所有仓储库中实行丙级库房达标管理,做到了应急物资到位,消防器材齐全,消防通道畅通,通风设施良好;监控摄像头要能够实现正常工作,保证门窗、锁具的完好性;建立库房日常巡检和检查制度,及时的查处各种拉扯电线及违规使用电器情况;建立健全具备完善库房安全防火、保卫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应的组织机构,确保信息安全工作正常。 再次是办公场所用电与着火风险:石油化工销售企业在办公区域认真贯彻和落实“防火、防盗、防抢、防破坏”四防措施,确保技防设施效用,公司监控设备24小时开启运行。实行单位内部巡检制度,每天都安排专门值班人员,从晚6点开始对公司整个区域的消防安全情况进行检查。同时还要开展隐患排查。严格电器设备管理,及时更新旧电源插座,使用符合国标的防爆电源插座,严禁使用大功率电器。每位员工在下班时对自己岗位进行电源关闭检查,保证各种电器不带电过夜。严格吸烟管理,严禁在办公区域内吸烟。吸烟人员要到指定场所吸烟,并做到人走烟灭。 3 结语 石油化工销售企业通过HSE 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能够对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规范,预防各种灾难事故的发生,从而能够有效地确保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总而言之,只有严格的落实HSE 管理,持续地加强和改进,才能够综合开发和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并且使资源的使用率得以提升,有效地降低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最终保证企业实现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绿色和节能成为全球性的共同话题。在全球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石油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石油化工的发展更是蒸蒸日上。因此在时代要求下,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的研究和设计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石油化工泵的结构、水力性能等方面进行节能技术研究,为石油化工泵研发提供科学依据,为石油化工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石油化工泵 结构 水力 节能技术 在“十二五”中节能减排发展计划的推动下,对于石油化工技术的更新以及石油化工泵节能技术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将从石油化工泵的结构、水力性能等方面进行石油化工泵的节能技术研究。 1 石油化工泵结构节能研究 1.1合适叶轮直径研究 通过对化工石油泵扬程和叶轮大小的研究发现,叶轮的直径大小能够调节泵的扬程、流量等化工石油泵的特性。 所以,在表1的数据记录中,叶轮的切割量应该保证在有效范围内,在出口安装角和流动状况固定的前提下进行研究。不难发现,当比转数小于60时,叶轮的切割效率最高,且随着比转数的增加,最大切割量逐渐降低,当比转数超过300以后,叶轮最大切割量降到了7%以下。因此在比转数超过300的泵,不应切割叶轮,避免效率的减小。 而且,在叶轮的切割研究中,应该注意叶轮的类型,根据是否已经切割选择其切割量。通过对导叶泵、蜗壳泵等轮叶片的车削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调整其特性曲线,保证效率的提高。如果扬程要求较高,可以根据表1数据以及实际的要求换用较小的叶轮,降低损耗,提高部分性能。 1.2合理叶轮数量 在泵的扬程和泵的流量调节中,要根据要求进行叶轮数量的合理规划,以及叶轮间距的科学安排。但是在进口处,应该注意其叶轮的防护,防止气蚀现象的出现。 1.3减少备用装置 石油化工泵在设计中进行合理规划和分析,尽量减少备用装置。不仅能够减少资源浪费,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泵以及其结构的最大效率。 2 石油化工泵水力节能研究 2.1出口控制 虽然出口的控制比较简单,但是在后期的实际应用中却十分重要,决定着流量和扬程的大小。例如,在设计中如果设计的出口阀调节范围不合理,在后期出口阀的调节过小就会造成水压过大,流量减小,造成扬程的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此,在设计中应该注意出口控制的设计,后期投入使用也应该注意出口的节流调节。 2.2入口控制 在入口的设计和控制中,由于其扬程损失较小,所以一般不会采用节流。 但是在入口会出现气蚀等现象所以一般不采用节流,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应该注意其相关操作,避免失误造成泵的损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3旁路调节 在化工石油泵的设计中,可以增加旁路来辅助出口线路,通过对于旁路的调节防止气蚀、振动等现象的出现。如果采用旋涡泵,还可以通过旁路调节等措施,增加流量,减小功率。 3 合适调整策略 本文将对变频调速策略进行初步探究和简单介绍,为化工石油泵的节能提供全新研究方向。 变频调速主要通过变频系统完成,通过变频器中对供电频率的改变来控制转速。通过调整电机的磁通恒定来维持电机的最大转矩。 变频调速系统通过对电机的调节能够低速在线启动,具有电流低、调控简便等优点。而且在变频调速系统中,还能够通过调节,起到过欠电压、过电流以及短路等保护的作用。 4 结语 在本文对各种泵相关的节能技术研究基础上,得到图1的改造后的简易模拟图。 希望通过本文对于石油化工泵的研究能够为石油化工业化工泵的设计和生产提供参考方向,推动我国石油化工的发展和节能减排计划的顺利进行,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 石油化工研究论文:我国建设海岛型石油化工园区的策略研究 摘要:根据国外成熟的经验,利用我国沿海地区丰富的海岛资源,依托岛屿建设大型石化园区,可以充分利用海岛的岸线资源,建设自备港口设施减少物流成本,通过填海造地不断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还有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优势十分明显。建设海岛型石化园区可以作为我国石化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海岛型石化园区 拓展区 策略 石化行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工业原料和消费品的来源之一,但是由于石化企业原料和产品很多都属于易燃易爆品,加之目前石化行业发展的集中度越来越高,产品链条越来越长,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会非常严重。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特大工业事故很大一部分都是石化企业安全事故,这些事故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安全、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石化企业面临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化工项目所在区域居民社会心理层面很强的“邻避效应”使得很多化工基地改扩建项目受到严重的抵制,巨大的负面舆情给地方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压力,严重干扰了政府的决策,这直接导致宁波和茂名等国内许多已经规划好的石化项目先后下马。 从世界范围来看,化工产业园区布局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解决之道,就是选择沿海地区或者以岛屿为依托建设石化园区。其中之一就是以靠近海岸的无人或者少人居住的岛屿为依托,建立海岛型石化基地。 一、国外的经验 国外的化工园区建设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沿海石化基地开始出现,以美国墨西哥湾沿海地区石化基地为代表。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在石油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的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率先采取基地化模式发展石油化学产业,先后形成了一批大型沿海石油化工产业聚集区。二战过后,日本与西欧发达国家效仿美国在沿海沿江地区建立了石油化工产业带,如日本东京湾沿岸地区、伊势湾与濑户内海等石油化工产业带,比利时安特卫普、德国路德维希港等石油化工产业带。 第二个阶段,海岛型石化基地得到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期,亚洲新兴国家开始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在借鉴发达国家建设化工园区经验的基础上,新加坡等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采取集中化、规模化与基地化的发展模式,其中以新加坡的石化产业发展最为成功,其代表就是世界级规模、产业集聚程度更高的裕廊化工岛,该岛是新加坡以新加坡本岛南部的小群岛为依托,采用大规模填海造地的方式,把七个小岛进行连接,形成的一个仅30平方公里的人工岛屿。借助周边水深12米的天然良港和临近马六甲主航道的物流便利优势,大力引进国外资金与技术建设世界级化工园区,国际化工巨头荷兰皇家壳牌、埃克森美孚、住友化学、三井化学等纷纷在这里落户建厂,最终形成了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的化工产业集群。目前,经过多年的努力,裕廊岛已形成完整的石油和化工体系,炼油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2/5以上。原油炼制能力为67.4Mt/a,相当于东南亚地区总炼油能力的1/3左右。 炼油装置的热加工能力达11.2Mt/a,催化裂化能力达4.0Mt/a催化重整能力达7.22Mt/a,加氢裂化能力达6.47Mt/a,加氢处理能力达33.21Mt/a,润滑油生产能力达2.41Mt/a。裕廊岛炼油能力已达6500万吨,乙烯产能近700万吨;工业总产值达600亿新元(约3000亿元人民币)。目前,裕廊岛是全球第三大石油炼制中心,全球十大乙烯生产中心之一、全球最大的石油精炼中心之一。 二、建设海岛型石化基地的优势 依据对国外海岛型石化基地的经济、安全、环境以及社会效应的分析,可以看出,依托海岛建设石化基地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而言有以下优势: (一)拓展空间巨大 以居民较少的岛屿或者无人岛为依托建立海岛型石化基地,不仅可以大幅降低用地成本,减少舆论压力,还可以通过填海造地不断的拓展发展空间,为石化基地的发展提供不断的土地支撑,以规划中的舟山群岛大小鱼山化工园区为例,该岛面积达14,岛上仅有居民1000人,搬迁成本远远小于同等面积的大陆地区,该岛周边有大面积的浅水滩涂在做过充分的环保论证之后,很多都可以很方便的通过填海造地成为化工基地发展的预留空间。 (二)物流成本大大减少 石化基地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巨大,在生产成本中,物流陈本是很重要的环节,我国沿海岛屿特别是岩基岛往往拥有丰富的岸线资源[5],有可以利用的大型原料及产品码头,能够实现化工物质流与能量流综合利用,有效降低化工产品成本; 同时我国沿海地区也是重要的石化产品的需求市场。 (三)有助于污染处理 对于石化基地而言,三废处理是布局的关键一环,海岛型石化基地通过污染物处理机构集中化建设,有利于“三废”的集中[6]、综合治理;还可以充分利用洋流和海风快速稀释事故污染,减少污染物的灾害性富集。 三、我国发展海岛型石化基地的优势 我国发展海岛型石化基地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 (一)沿海岛屿众多 中国的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为6536个,总面积72800多平方公里,其中具有岸线优势、可以作为石化基地的岩基岛屿,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浙闽沿海、华南沿海以及台湾附近海域。 (二)沿海地区石化园区比较集中 目前,沿海地区是我国化工园区的主要聚集区,其中在环渤海区域、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等地分布着大连石化、镇海炼化、茂名石化等大型石化企业。同时,这些区域附近也是我国沿海岛屿重要的分布区,在这些岛屿上建设石化基地,可以作为原有石化企业的拓展区域。 (三)区位优势明显 我国沿海岛屿很多都靠近石化产业聚集区。比如大连近海、宁波近海的岛屿,它们靠近大连石化、镇海炼化这些中国大型企业,这些沿海岛屿可以很方便地作为石化企业的拓展区,发展海岛型石化基地可以有效地利用大型石化企业的人员、技术、设备等的储备,实现高速高效的发展。 目前,我国石化产品尤其是PX的需求有增无减,进口数量越来越多,建设新的石化产业基地势在必行,利用我国沿海丰富的岛屿资源,依托临近的成熟石化企业发展海岛型石化基地是破解目前我国石化产业园区选址难、建设难、拓展难的有效途径。通过建设海岛型石化基地,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石化产业的集中度,同时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可以作为我国建设大型石化企业的优先选择方向。
浅谈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探讨 摘要:道路运输行业永恒的主题是安全生产,也是道路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已经成为行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一条规定:“为了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保障道路运输安全,保护道路运输有关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道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条例。”根据《条例》制定一系列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制度。本文对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浅要分析,为以后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道路运输 工作职责 安全管理 我国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要求必须建立一支基本功扎实、责任清晰、执法严格和热情服务的管理队伍,通过道路运输管理的不断进步促进交通事业的振兴。本文从加强道路运输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入手,在强调道路运输管理原则的基础上,论述了强化道路运输管理值得关注的要点,这对于道路运输管理是一种先行的探讨工作,也是一种管理上的实践工作,希望可以得到同行的重视和理解。 一、加强道路运输管理的重要性 1.加强道路运输管理可以适应时展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也获得了发展的良机,人民群众出行、物资流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成为交通运输的根本职能,作为交通运输的管理主体,道路运输管理就必须应该明确自身职能,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强化自身素质,提升自身形象,更好地为时展和交通运输业进步服务。 2.加强道路运输管理可以缓解社会的各项矛盾。首先,我国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同时存在,加强道路运输管理可以提高人员的交往、物资的流动以及资金的走向,有利缓解不同地区出现的差异,对缓解不同地区之间的矛盾有重要的作用。其次,我国道路建设事业尚需要强化,高等级公路网络还有待于完善,现实的情况是,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通和运输压力任然很大,科学地进行道路运输管理可以缓解道路网络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矛盾。最后,加强道路运输管理可以促进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改革,改掉不适合当今实际的弱点,进一步化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二、加强道路运输管理的基本原则 1.加强道路运输管理的指导思想。首先,要深入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观,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需要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其次,要以提升自身素质、创新管理方式和转变服务观念为突破口进行有效地管理。最后,建立起适应当今实际的道路运输管理体系,促进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深化。 2.加强道路运输管理的基本原则。首先,坚持加强服务性原则,在贯彻党和国家有关精神的基础上,强化道路运输管理的服务功能,将公益化、专业化和人性化服务做好做实,让道路使用者和道路运输受益者切身感受到运输管理的服务。其次,坚持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争取机构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其三,坚持因地制宜运作,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努力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符合本地实际、适应行业发展要求的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新格局。其四,坚持权责一致原则,按照精简效能的要求,逐步理顺管理体制,规范机构设置,明晰工作权责,合理确定人员编制,优化人员结构,推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名称和级别的相对统一,实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机构职责、队伍能力相适应。 三、强化道路运输管理的要点 1.明确道路运输管理的职能和规范管理体系。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应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赋予的工作职能,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是承担行政职能的管理机构。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整合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管理机构和运政执法机构,实行道路运输管理统一政令、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的行政管理目标,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道路运输管理体制。新《道路运输条例》中做了明确的规定,对于申请从事客运、货运、危货运输经营的,有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成为必须符合的共同条件。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成为道路运输市场准人的先决条件。严格把好客运市场的准人关,对达不到行车安全要求、安全生产制度不健全、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一律不予审批新的客运线路。严把货运市场准人关。对于违反国家标准私自拼装、改装的车辆,以及车况达不到标准的破车严禁进人货运市场。在危险品运输的审批过程中,更要严把市场准人关,车型和车辆技术必须符合开业的“四个条件”。 2.规范道路运输管理的人事管理。道路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强合理确定机构设置标准,实行编制的动态管理,控制人员总量。加强人员日常管理,实行竞争上岗,定期轮岗。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评估制度,严格考核奖惩。建立健全人员退出机制。各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之间可开展干部交流挂职。 3.提升道路运输管理的素质建设。首先,加强道路运输管理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强化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群众意识和法纪意识,建设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队伍,筑牢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政治基础。其次,加强队伍教育培训。制定人员培训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实行道路运输管理人员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定期轮训等制度,建立基地,拓宽渠道,创新机制,改进方法。 4.加强交通运输经费的保障工作。推进道路运输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工作。保证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经费。要加强监督检查,规范经费使用管理,严禁道路运输管理经费挪作他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履行政府赋予的其他管理职能和工作任务所需经费,应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5.加强道路运输管理的组织体系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作风建设、加强廉政建设、推进正规化建设、推进依法管理工作和强化规划指导,确保道路运输管理组织体系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总之,道路运输安全是道路运输工作进行中,一项重要的工作目标,是其他道路运输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行管部门,要解决好管理的问题,保证道路运输工作的顺利进行。 诚然,做好道路运输管理的要点有很多,本文只是在笔者日常道路运输管理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经验,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疏落,希望同行采用批判式接受的办法,有选择性地吸收。相信,只要我们能认真学习道路运输管理的相关知识,努力做好日常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就能将道路运输管理工作向更深、更高和更远的方向推进。 浅谈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浅谈如何做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 【摘 要】本文论述了道路运输的管理,阐述了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概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等。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必然涉及到安全检查,从很大程度上来讲,做好了安全检查,就搞好了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 【关键词】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思考 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是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及其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依照国家的相关安全法律法规,为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结合行业的特点和要求,对道路运输企业和客运站生产经营场所、从业人员和设施设备等的安全状况,进行预测可能发生事故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从而确保道路运输安全、有序的开展。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必然涉及到安全检查,从很大程度上来讲,做好了安全检查,就搞好了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检查包括查制度、查纪律、查现场、查管理、查措施、查隐患等多项内容,其种类有经常性、专项性、定期性、季节性和临时性安全检查五大类;安全检查的基本方法有自检自查、交叉检查、抽查、辅助检查等 安全检查是一项综合性的安全管理措施,通过检查,可以达到相互学习,提高认识,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排查隐患,增添方法措施,增强防范能力,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强化管理,促进安全生产,促进发展的目的。 一、明确安全检查的目的 安全检查是建立良好的安全作业环境和秩序,是保障经济建设持续、协调、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安全检查是手段,其目的在于发现不安全因素的存在状况,这是检查者首先要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每次检查,要检查什么,通过检查要达到什么目的,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作为检查人员,应该先做到心中有数。 二、明确检查的内容 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是“三关一监督”(严把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严把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关、严把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关、搞好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对道路运输企业来说,检查项目大致可分为: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建立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安全管理制度与落实情况;安全保障与监督情况;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开展情况;驾驶员管理情况;营运车辆管理情况等。对汽车客运站来说,检查项目一般包括:安全管理机构人员设置情况;安全管理制度与落实情况;安全生产设施设备情况;安全操作规程执行情况;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执行情况等。安全检查内容广泛,每次检查前都应具有针对性。 在《行政许可法》和《道路运输条例》及相关规章中均有规定,关于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监督客运场站安装、使用“三品”检查仪,对旅客行包进行安全检查;二是监督客运企业或客运场站按有关规定对营运车辆进行安全例检;三是监督客运站不售超员票,防止超员车辆出站。禁止无营运手续车辆进站。 企业安全管理,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重要内容,相关部门都应该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坚持一把手负责的制度。 企业要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内部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对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和驾驶员等安全职责作出具体规定,要完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制度、安全例会制度、安全活动日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安全事故报告等制度。建立健全安全档案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统计制度等。制定突发事故紧急处理预案,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逐步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人是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中的决定性因素,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客运运输安全。 安全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法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企业法人在取得安全生产资格证后方可任职,安全员通过培训考试合格取得资格证后才能上岗。 客运企业要对从业人员“严把二关”:严把司乘人员的准入关,通过严格审查、统一考试、考核和岗前培训,筛选优秀的驾驶员,在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严把从业人员的日常教育关,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组织从业人员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操作规程,努力提高安全技能,提高驾乘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要抓住检查侧重点 一般情况下,安全检查的时间和过程都比较短。因此,对安全检查应当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具体地说对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和贯彻情况;对领导、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的贯彻落实和执行情况;认真开展全员的安全知识教育培训,重点组织干部、职工对安全业务知识的学习、讨论、运用和推广情况;认真加强安全工作的日常管理,做好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做到警钟长鸣。 为切实做好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消除事故隐患,确保道路运输的安全、稳定、有序,根据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道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整顿工作。 1、领导重视,部署到位。及时召开相关道路运输企业负责人会议,认真学习传达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各道路运输企业要高度重视安全教育整顿工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起各负其责的安全监管机制,使司乘人员真正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2、把好源头关。要切实加强对车辆的管理,严禁超载车辆、技术等级达不到要求的车辆出行,从源头上预防各种隐患的发生。 3、在安全教育整顿中要抓好“三结合”,即把检查与执法监察相结合,对重大安全事故隐患在整改前或整改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坚决责令停止运营;把检查与行政许可证复查相结合,凡是发证后严重不符合安全条件,坚决暂扣或吊销有关证照;把检查与百日整治相结合,以百日整治促检查,以百日整治促整改,确保隐患整改到位。 4、切实加强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培训工作,进一步强化驾驶员及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落实交通部提出“四个必须到位”,要求各道路运输企业合理制定安全培训计划,做到教育培训针对性强,培训范围广,效果明显。根据包头市道路运输企业2013年度安全生产培训要点的要求制定本企业教育培训计划和大纲,建立文字档案,严禁教育培训走形式,走过场,要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做到警钟长鸣。 四、要讲究方法 安全检查关键是要克服形式主义,安全生产中的形式主义有多种表现,有的满足于一般化要求,一般化号召,以文件来贯彻文件,以会议来落实会议,安全检查工作没有针对性;有的习惯于口号不断,花样不少,安全生产中的形式主义危害很大,它不仅使规章制度难以落实,安全管理流于形式,更会留下安全隐患。企业要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内部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对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和驾驶员等安全职责作出具体规定,要完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制度、安全例会制度、安全活动日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安全事故报告等制度。建立健全安全档案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统计制度等。制定突发事故紧急处理预案,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逐步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五、要提出意见 对查找或发现的隐患,检查人员应及时向被查单位提出正确的处置意见。一般来说可以有:预防意见,对一般问题或可能出现的隐患的预防措施、方案;整改意见,对事故隐患或已经可能发生、出现的问题的整改措施;巩固意见,为确保已整改的隐患不再发生而提出的保证措施;发展意见,向被查单位提出的通过隐患整治而促进安全工作向前发展的方法、措施、重点;综合意见,向被查单位提出现场管理、设备更新、科技运用、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意见或建议。 浅谈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浅谈如何做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 摘 要:安全生产是推进道路运输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从“管什么”和“怎么管”两个方面,就如何履行好“三关一监督”工作责任来做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安全;运输;管理 安全生产是道路运输行业永恒的主题,也是推进道路运输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那么又该如何履行好“三关一监督”工作责任,做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呢?下面,我结合工作实践,从“管什么”和“怎么管”两方面谈几点想法。 一、把安全生产管理职责落实到位 安全生产原本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作系统,它包含在企业日常生产和管理实践中。企业历来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如果一些日常管理工作和经营行为如维护、保养、培训、例检等做到位,那么安全生产的目标和任务自然也就容易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有路大家行车,有水大家行船”,由于单一公有制的运输企业逐步解体,原来行之有效的一套安全生产规章、办法和措施也就无法执行。一些运输经营者只重视生产效益,忽视生产安全,加之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安全生产法规、规章滞后,监管不到位,责任不明确,因而道路运输市场事故频发,不但造成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也降低了运输行业的认可程度,发生事故的运输企业也遭受了重创。对于一些重特大事故,业内人士至今提起事故仍然心有余悸,战战兢兢。面对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道路运输行管部门在安全生产监管中到底管什么,如何定位,真正把赋予我们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落实到位,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根据国家法规、规章赋予的行政管理职能,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的是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法律依据是《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公安交警部门,法律依据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对于上述两大家,道路运输行管部门的安全管理职责是小兄弟,主要依据国家《道路运输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道路运输管理条例》,负责相关的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概括起来就是“三关一监督”:把好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车辆设施设备技术状况关、从业人员从业资质关,搞好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运输经营者市场准人关包括场地、人员、资产、车辆、管理制度等等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主要是落实市场准入制度。国家《道路运输条例》、《内蒙古自治区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中都有明确的表述,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一旦违规操作,就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如何追究,在《行政许可法》和《道路运输条例》及相关规章中均有规定,这里不再赘述。 关于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监督客运场站安装、使用“三品”检查仪,对旅客行包进行安全检查;二是监督客运企业或客运场站按有关规定对营运车辆进行安全例检;三是监督客运站不售超员票,防止超员车辆出站。禁止无营运手续车辆进站。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安全生产和反恐怖监管力度,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又增加了新内容:到客、货、维修、检测站及驾校等企业对“三关”的日常执行情况及道路运输安全措施进行检查,并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经营者,采取相应的行政措施,督促经营者整改到位,消除安全隐患。此项工作在重点时段(节假日、黄金周)和重大活动(奥运会、国庆、两会)之际尤为突出。 综上所述,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是运输经营者,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各级道路运输行管部门按照《道条》赋予的职责范围,围绕“三关一监督”工作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二、管理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明确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和工作职责 根据业务量的需要,在行管机构设置专职部门或兼职部门,安排专业人员专职或兼职进行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具体组织、协调、督促、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既要有牵头领导和部门,进行综合组织协调;又要分兵把守,管业务又兼负相应的安全管理职责,把日常具体工作落实到客、货、修、培等相关业务部门,认真分解工作职责。从目前安全生产管理任务看,客运部分占据比重较大。为避免多头交叉管理,如果不设专职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建议以客运管理部门兼负主要安全管理工作职责为佳。明确了行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后,要以“三关一监督”为主要内容,督促运输经营者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工作职责,完善安全措施,并以此为依据,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2、 加强营运车辆技术管理 (1)坚持和完善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制度。在车辆进入运输市场前及对营运车辆进行定期审验时,要严格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的要求进行综合性能检测,确定技术等级,核定经营范围。没有达到车辆技术等级的车辆或技术性能不合格的车辆不能参与营运。 (2)强化道路运输车辆定期维护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车辆定期维护和二级维护竣工检验制度,强化二级维护监督管理,督促维修企业严格按照《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维护车辆,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 (3)规范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行为,监督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检测,并按核定的经营性收费标准收费。对不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检测的单位,要限期整改或停业整顿。 3、加强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管理 (1)督促培训单位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大纲组织培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坚决打击无证、超范围及违规培训等经营行为。 (2)严格执行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规范从业资格考试发证工作。要重点加强对大客车、汽车列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驾驶员从业资格的管理。凡无从业资格证的驾驶员,不得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性活动。 (3)加强营运驾驶员日常监督管理,完善营运驾驶员档案管理制度,做好信誉考核工作,对发生运输责任事故的驾驶员,要视情节暂扣或取消其从业资格证件。 浅谈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恶劣天气下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为提高道路运输企业应对恶劣天气的安全管理能力,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恶劣天气对行车安全的影响,从道路交通系统的人、车、路-环境影响因素的三个方面,提出道路运输企业应对恶劣天气的安全管理措施,以有效降低恶劣天气下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风险,完善企业恶劣天气下的安全管理制度。 关键词:恶劣天气;安全管理;交通安全;道路运输企业 0引言 恶劣天气对道路交通系统的人、车、路-环境的三个影响因素都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从而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极大威胁。通过对北京市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发生的交通事故与气候的情况统计分析,得出北京市雨、雪、雾、大风天气下发生的交通事故与雨、雪、雾、大风的关联度分别为:R雨=0.8800,R雪=0.8714,R雾=0.8709,R大风=0.8712[1]。由此可以看出,恶劣天气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具有较大的影响的。更重要的是,在恶劣天气下发生道路运输的重特大事故的几率比正常天气下要高出许多。因此,加强恶劣天气下安全管理对道路运输企业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1恶劣天气对安全行车的影响 中国气象局在2004年8月24日公布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试行办法》中,规定了对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积冰等十一类天气可发出灾害预警信号。在我国,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危害较大的恶劣天气主要有大风、暴雨、冰雪、大雾及高温。 1.1大风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车辆在大风中行驶时,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摆动。这是由于车辆受到的风的作用力是不均匀的,况且车辆本身结构中存在的各种缝隙空间,快速流动的空气在不规则的车体中形成大小不等的摩擦阻力,车速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摆动。经测算, 普通轿车以100km /h 的车速行驶时, 遇有风速10m/s的横向风, 车辆在100米的行程内将偏离中心线4~5米, 客车的偏移量将更大[2]。除此之外,当车辆与大风同向时,车辆的制动距离会相应延长的。大风同时会在车辆转向时,对车辆的转向半径产生较大影响,增加驾驶员的操作难度。这些因素都容易引起交通事故的发生。 1.2冰雪、暴雨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冰雪、暴雨天气条件下,路面的附着系数会显著降低,从而容易导致制动失控,转向不灵等问题,这也是引起冰雪、暴雨天气下的交通事故的最主要的原因。有研究表明,干燥的沥青路面的附着系数约为0.6,积雪路面的附着系数约为0.2,结冰路面的附着系数约为0.15[3]。冰雪、暴雨时驾驶员面对的路面情况更加复杂,心理压力增加,并且制动次数相应增加,更容易使驾驶员产生疲劳。除此之外,冰雪、暴雨天气下的行车环境也将发生一定变化,例如能见度的降低,道路交通标志辨识难度增大。这些因素都容易引起交通事故的发生。 1.3大雾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大雾天气下,能见度显著下降,驾驶员的可视距离变短。根据车间安全距离测试结果, 在制动良好、路面干燥的前提下, 车间距离(m) 不小于车速(km/h)的数值。而在大雾天气下,由于能见度的下降,驾驶员对车辆的间距判断难度加大,对周边潜在危险发现滞后,难以有效识别交通标志、路面设施,往往导致驾驶员在发现危险时,已经来不及采取有效地措施,从而更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2道路运输企业应对恶劣天气的安全管理措施 由于恶劣天气对道路交通系统的人、车、路-环境因素都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从而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风险。因此,道路运输企业应加强恶劣天气下的安全管理,确保道路运输的安全。本文从人、车、路-环境三个方面,讨论恶劣天气条件下道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措施。 2.1驾驶员安全管理 在各类道路交通事故中,由于驾驶员本身的因素引起的事故占70%以上[4],驾驶员是影响交通安全的主导因素。而在恶劣天气条件下,道路情况复杂多变,对驾驶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恶劣天气下驾驶员的安全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驾驶员的遴选 在驾驶员队伍中存在一部分“事故多发者”,这部分驾驶员由于其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缺陷,较其他驾驶员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2001年交通部颁布实施《职业汽车驾驶员适宜性检测评价方法》(JT/T422-2001),该检测方法从速度估计、选择反应、动体视力、暗适应、处置判断、深度知觉六个方面,对驾驶员的驾驶适宜性做出了评价[5]。驾驶员适宜性的检测和评价,可以诊断出事故多发者,杜绝其进入职业驾驶员队伍。这样可以使驾驶员群体保持较高的素质,并起到积极的事故预防作用。一个优秀的驾驶员队伍,必然能提高运输企业应对恶劣天气的能力。 (2)驾驶员的模拟培训 恶劣天气情况下,驾驶员面临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一旦危险发生,留给驾驶员的思考时间非常有限。如果能模拟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行车环境,加强驾驶员的培训,让驾驶员感受恶劣天气情况下突发状况,并辅以正确的处理措施,将有效减少驾驶员在恶劣天气情况下遇到突发状况思考时间,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从而最大程度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目前,我国已经有汽车模拟驾驶器能够模拟恶劣天气情况下汽车的行车状态。道路运输企业应在平时加强对驾驶员的模拟培训,让驾驶员感受大风、冰雪、暴雨、大雾等恶劣天气的行车环境,从而提高他们应对恶劣天气下突发状况的能力。 (3)驾驶员安全意识教育 道路运输企业应适时开展针对性的安全宣传,让驾驶员充分了解不同恶劣天气对人、车、路-环境的影响,并且制定不同恶劣天气条件下,驾驶员行车的注意事项及操作规范,采取有效的事前预防措施,最大程度减少恶劣天气条件下交通事故发生风险。例如,在暴雨、冰雪等天气条件下,减慢车速,不强制超车、会车;雨雪天气下,增加行车间距;能见度过低的大雾天气,寻找合适地方停车等待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剖析恶劣天气条件下发生的重特大交通事故,通过血淋淋的案例,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进而规范自己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驾驶行为。 2.2车辆安全管理 恶劣天气下行车对车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道路运输企业应该针对不同的恶劣天气,制定一整套车辆安全管理措施,确保行车安全。例如,针对冰雪天气,安装防滑链,检查防冻液是否需要更换;针对高温天气,应该确保冷却系统的正常工作,灭火设备齐全;大雾天气下,出车前检查防雾灯、示宽灯和尾灯是否完好等。除此之外,道路运输企业应该制定恶劣天气下车辆安全检查制度、调度制度,安排专门安全人员加强对车辆的安全检查,调度车辆技术状况良好车辆进行运营。 2.3道路-环境的安全管理 在道路方面,运输企业一般运营路线变动较少,因此,企业可以根据多年的运营经验,总结各线路在不同季节的常见恶劣天气,做好应急准备。除此之外,对同一线路不同路段因恶劣天气经常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进行分析,提醒驾驶员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该路段行驶时,提高警惕。在环境方面,运输企业应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尤其是大风、暴雨、冰雪、大雾及高温等恶劣天气的监测,充分做好应对恶劣天气,确保行车安全的措施,提高快速处置,紧急反应的能力。除此之外,运输企业应制定针对不同恶劣天气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恶劣天气,能够快速、有效和科学应对。 3结论 而今,恶劣天气现象发生越来越频繁,因恶劣天气导致的重特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有必要加强道路交通系统的人、车、的三个影响因素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有效预防恶劣天气条件下的道路交通事故。 浅谈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浅谈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内容和措施 【摘要】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是当前不可忽视的管理工作,国家道路运输条例明确规定:为了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保障道路运输安全,保护道路运输有关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道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道路安全运输管理是维持道路交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但我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道路运输的高峰时期,这些问题更为凸现,面对目前的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形式,做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实现道路运输的安全生产,是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管理措施 1.找准目标,做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 1.1严格把握市场准入制度。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安全生产条件的,没有营运资格的,不准进行道路运输经营。从申请道路运输资格时就严格考察,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有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在审批过程中严格把握好市场准入关,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能审批。 1.2严把“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关”。通过实行定期维护、车辆综合性能检测和车辆技术等级评定等制度,确保营运车辆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减少因机械故障而引发的事故。营运车辆是道路运输生产的基本要素,营运车辆的技术状况直接影响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动力性和经济性,是影响运输成本、交通安全、服务质量、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键因素。所以说保障营运车辆技术状况良好是运输生产安全管理的核心。做好运输生产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把好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关。为做好此项工作可以从三方面人手:一是强化道路运输车辆定期维护制度,提高二级维护企业的服务质量,确保维护到位;二是坚持和完善营运车辆检测制度,规范车辆检测行为,确保检测质量;三是严格执行客运车辆进出站的检测制度,规范客运安检站的经营行为,确保安检质量。 1.3严格落实驾驶员从业资格。实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上岗人员必须有从业资格证。道路运输人员是从事道路运输的主体,他们的职业素质和技术以及安全生产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运输生产安全状况的好坏。因此,抓好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是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 1.4强化汽车站的安全监督。汽车站在旅客上车时一定要做好安全检查,严禁携带禁止携带物品进站和上车,防止超重超载,禁止达不到技术要求的车辆进站,禁止没有从业资格证的人员驾驶车辆。发车以前做好严格查对。 2.明确责任,落实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措施。 2.1明确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和工作职责。应设立专业管理部门,安排专业人员监督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成立安全生产小组和领导人员,定期举行会议讨论,具体组织专业人员到岗位进行检查、监督,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检查人员和监督人员分开设置,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管理业务生产和安全管理人员分兵把守,日常工作落实到相关部门,认真分解工作职责,哪个环节出现问题直接找到个人,奖罚分明,有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明确了行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后,要以“三关一监督”为主要内容,督促运输经营者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工作职责,完善安全措施,并以此为依据,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2.2把好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各级道路运输行管部门要严把市场准人关,把运输经营者资质条件作为经营许可和企业经营资质评定的重要内容。对申请从事道路运输经营业务的当事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一律不得审批或者核准。同时,加强日常监督考核,一旦发现经营者资质“缩水”,要立即下发整改令,督促企业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者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要降低其经营资质直至取消其道路运输经营许可。 2.3从审查车辆技术状况入手,加强车辆技术管理。营运车辆是道路运输生产的基本要素,营运车辆的技术状况直接影响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动力性和经济性,是影响运输成本、交通安全、服务质量、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键因素。所以说保障营运车辆技术状况良好是运输生产安全管理的核心。做好运输生产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把好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关:一是进一步加强对二级维护企业的管理,全面检查有无只收费不维护的现象,有无签发虚假机动车维修合格证现象,有无买单卖单现象,重点抓住维护前检验和竣工出厂检验的关键工序,并对机动车转向、制动等主要工位零件的配置渠道、产品来源、出厂地实行登记制,并在合同中标明。对二级维护的每道工序实行定人,定岗并进行签字。二是加强对检测站监管,重点加强对车辆技术检测的管理,检测中严格落实“谁检测、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对检测车辆进行不定期抽查,定期对检测人员进行考核,对检测仪进行监测,实行动态监管。运管驻站人员严格把关,实行运管员、从业人员、营运车辆三见面的方式,逐车检测,逐车上线,逐车把关。三是对所有营运车辆的技术等级,二级维护情况严格审查核实,一一登记造册,规范车辆技术台帐。尤其落实客车、危险品运输车辆上线检测责任制,由驻检测办公室,对照台帐,对须检测和维护的车辆及时通知外勤协查。在检测、审查中发现不合格车辆,坚决禁止进入道路运输市场参加营运。 2.4抓安全生产必须抓好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它是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对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岗位的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职业培训要采取业余自学和专业培训、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形式。主要做法:一是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二是加强政策法规教育;三是加强汽车运用知识和设备操作技能的培训;四是强化持证上岗制度。同时,对营运车辆和运输服务行业进行年审时,要对从业人员执证上岗情况严格把关。 2.5 特别注意加强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管。行管部门要加强对危险货物运输业户、货运场站、信息配载站的监督检查,严格贯彻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对达不到资质条件的业户,坚决取消其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资格。对达不到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技术状况的车辆,坚决停运整改。未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一律不准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作业。
大学生经济论文: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意识研究 摘要:大学生创业对我国高校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在运用问卷设计调查基础上,描述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校生创业意识现状,并依据现状提出从树立科学创业理念,科学规划创业目标,理论结合实践,培养良好理财能力和能力资源系统结合等方面来培育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意识。 关键词:经济管理;大学生;创业意识 一、调研内容 大学生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主观思维倾向,它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要素。本次调研以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样本,主要是通过网络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设计共有19题,包括12题选择题(1—12)和6题主观题(13—19)。其中,12道选择题主要调查经济管理类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创业问题的解决、创业的心态、对未来发展的期望等基本状况;而6道主观题主要调查学生对创业意识培养方面的政策建议例如课程设置,课外实践等。 此次共向大一至大四学生发出调查问卷1025份,回收问卷数976份,回收率95.3%。调查对象中男女人数约各占一半,其中以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为多,共占了总人数的80%;。大三、大四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定位的重要阶段,集合大三大四学生对创业的看法,使此次调查具有更好的参考价值。收回问卷后数据进行统一,并制作成表格整理好,对初步整理的数据根据不同的题目和选项进行进一步整理和分类。使用了excel等办公软件进行分析,对实际数据所反映的事实加以说明,辅以百分率的对比与直方图、饼状图等图表形式,更加客观地体现现实情况,通过对问卷的数据的分析,实现对样本创业意识现状和存在问题情况的掌握。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存在不同认知 通过对大学生对“创业”概念进行调研整理数据发现,大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存在不同,具体如图1: 图1为上述调查对象对“创业”的概念不同层面(开办企业、开创事业、开发技术等)的数据分布直方图。结果显示有79%的学生认为创业就是开创一份自己的事业,14%的学生则认为创业就是开办企业等实体型公司,而剩下7%的人对创业一词抱有其他的理解(比如自主开发、自主创新、亲自经营、自力更生等)。由上述调查可看出,目前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还是比较宽泛的,现代社会各新兴行业层出不穷,对于创业的理解也应该有更多的自己的方式,对创业的选择也并不局限于独资或是合资开办一间公司等形式,而是有更多自己想法和选择。同时也说明大学生对于创业还是缺乏明确认识,相对于具体性的开办企业和开发技术而言,抽象性的开创事业占到了79%,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创业”认知不够深入,主观程度较高。 (二)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创业意愿,但缺乏明确创业目标 通过对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进行调研整理数据发现,大学生整体存在一定创业意愿,具体如图2: 图3为上述调查对象对创业兴趣分布的直方图,结果显示没有大学生表示对创业没有兴趣,超过90%对创业存在一定兴趣,而7%非常有兴趣。这说明大学生整体存在一定的创业意愿,也存在随意性。同时在此基础上,仅有4%的学生表示对创业就业问题十分关注,而大部分(86%)的学生在平时仅是偶尔关注创业就业新闻。在创业目标上,如图3所示: 有36%的学生表示自己又关于自己的就业创业目标,而64%的学生却还没有自己的就业创业目标,由此可以说明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大部分学生还处于探索寻找的阶段,并没有明确给自己定型。这也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对创业缺少关注和了解,也说明大学生创业缺乏明确性和针对性。 (三)大学生对创业要素认识趋于理性,存在较强的独立精神 通过将“创业应具备要要素”设定为“资金、人脉、学历、个人能力、其他”五个选项后,对样本进行调研后得到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创业要素认识趋于理性,具体结果如图4所示: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看来,原始创业资金是最重要的(50%),其次是个人能力(40%),并且需要人脉资源(39%)的支持,而学历的证明已经显得无足轻重(2%),这体现出大学生对于创业是有一定的现实认知的,有趋于理性的趋势。而对于创业最重要的要素创业资金的获取,有50%的学生认为创业的资金应该由自己赚取,同时也需要家庭的支持(21%)和好友的帮助(4%)。面对创业初期面临的问题,可以选择先就业挣钱后,再开始创业,也是大部分学生愿意选择的方式,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可以通过向父母朋友借钱的方式,体现出大学生创业存在较强的自力更生的精神。 (四)大学生倾向于先就业再创业和采取合伙创业模式 对于就业和创业,大学生还是更倾向于就业,在调查对象回答“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你愿意接受低薪的工作,还是自己创业?”这一问题时,其中有43%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底薪工资;而23.5%的学生表示希望能自己创业,但是依然有23.5%的学生表示尚不清楚,而当被问到“如果以后找工作很困难,你会选择自己创业吗?”这一问题时,有一半(50%)的学生愿意考虑创业,但是也要14%的学生表示不会,表明学生对待创业的态度有时只是作为一条退路看待,真正创业的并不多,可以看出大学生还是更倾向于先就业,而对于创业形式,结果如图5所示: 在众多的创业形式中,87%的绝大部分学生选择合伙创业的形式,只有13%的学生倾向于自主创业。他们认为,合伙创业可以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进行集资和出谋划策,是一种较好的创业方式,因而也能被更多人接受;而自主创业则需要个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风险较高。对于网络创业,有39%的学生表示是可以接受的,有17%的学生认为是不能接受的,更多人(56%)原因保留意见。这也说明,大学生对于创业的风险是有一定考虑的,尤其是面对新的创业模式。 三、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改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科学创业理念 科学认识创业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自主创业既不是头脑一热的“下海”,也不是无法就业的无奈之举;它不仅要求学生能结合专业特长,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搞出自己的创新成果,而且要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使大学生由知识的拥有者变为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贡献的创业者。科学分析创业理念,杜绝有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个别非正常的创业“成功”现象当作普遍,从而产生对创业前景过于乐观的预期。 (二)正确理解创业内涵,清晰规划创业目标 对于创业内涵,不要产生过于笼统的认识,简单认为是“当老板”或者是“成就事业”,要意识到能形成具体的目标并能制定实现具体目标的方案,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要运用所学的运筹学和工商管理决策知识,做出对创业目标符合实际的可行性规划,对自身能力和所拥有的资源条件要有准确的认识并进行针对性锻炼,对创业目标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明确目标函数,理解现实约束条件,并通过不断获取必要资源和提升自身创业能力素质来实现明确的、可行的创业目标。 (三)理论教学紧扣实践,积极开展创业体验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由于所学理论本身就与企业经营联系紧密,所以理论教学整体大方向上是会促进创业能力的积累,但是理论教学由于缺乏对现实世界认知的还原往往存在与创业实践脱节从而削弱指导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在现实条件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锻炼,积极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等等创业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创业实践水平,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要求大学生多接触社会。让学生们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需要,积累创业经验,提升创业执行力。 (四)培养良好理财能力,实现能力资源耦合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消费观,正确认识资金在创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资本运作和管理能力,积极寻找资金来源,拓展融资渠道,独立自主,摆脱资金来源的家庭和亲友依赖,学会科学、合理的运用资金。制定合理、完整和周密的创业培训系统,构筑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创业过程中根据创业的需要,随时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检测、更新与补充,累积经验,形成良好的创业心态和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将分析能力、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与技术、资金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能力与资源的系统结合。 大学生经济论文:浅谈经济危机形势下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同一性危机 应对方式 职业决策困难 中介作用 〔论文摘要〕在当前经济危机形势下,考查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和职业决策困难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文科生较理科生更多地体脸到同一性危机,更多地感受到职业决策困难,更多地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等的应对方式;乡村生源地的学生较城市学生遇到更多的职业探索困难;自我同一性危机对职业决策困难有非常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同一性危机在应对方式和职业决定困难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随着2008年9月开始的信贷市场危机,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逐渐演变成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和全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作为中国一个特殊的群体,经受着比以往更大的就业压力。 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凸显成为目前中国社会所面对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巫待解决。在本来渊良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目前特殊的经济形势下,大学生面临着重重心理问题:一方面,大学生踌躇满志,在数年的高等教育学习后渴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对未来充满美好的规划和想象,另一方面,严峻的就业形势又使得恐慌焦虑、悲观绝望、盲目屈就等各种不良心态并存于其内心世界里,往往使他们失去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对就业准备不足导致就业的失败,失败后又一味地自责、幻想或寻找托辞。有研究表明,同一性问题是青年人格发展的核心。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格确定和社会角色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大学生在人格发展中所面临的矛盾、冲突的内在根源来自于个人自我同一性的危机。因此,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进行大学生同一性危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正确面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和心理困境,因此,我们决定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行考查研究。同时,引人了职业决策困难这一变量来反映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困难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经济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和手段。 (一)自我同一性及其危机 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一种自己对自我同一的主观感觉,这种感觉是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致与连续。尽管青年在身心各方面都表现出独立的倾向,但在确立自我同一性之前仍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此时青年可以一时合法地延缓在社会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被称为“心理的延缓期”( psychological moratori-um)。在中国社会,这个延缓期主要体现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有着充裕的时间去探求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滩哑观等一系列涉及自我的问题,因此,大学阶段是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探索遇到困难最多的时期,是真正感受到“同一性危机”的时期。所谓“自我同一性危机”,就是指自我否定了原有的、未分化的、朦胧不清的、非成熟的自我,但又尚未找到新的自我,是自我处于自身的矛盾与冲突中,一切都变成是不确定的,是自我在过去和现在、彼地和此地的不连续。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时间观念对时间混淆”、“自我确信对自我疑虑”、“角色尝试对角色固着”、“职业意愿对工作不力”、“性别分化对性别混淆”、“主从分际对权威混淆”、“价值定向对价值混淆”。 (二)应对及应对方式 应对(coping),又名应付,是个体在应激环境或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作出认知评价以及继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采取的措施。应对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对方式是在应对过程中继认知评价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应对方式可以根据其表现的形式分类,如接受、忍耐、自责等具体的形式。 学者对应对方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种观点上,一是认为个体面对应激时所采用的应对策略,更多地依赖于清境需求,即情境特异性应对方式,二是认为个体在不同的应激情境中存在着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应对方式,即人格倾向性应对。在本研究中,我们倾向于把应对方式与人格层面的意义结合起来,认为大学生的一般应对方式已经形成了一种一贯的、带有倾向性的模式。在应激情境下,大学生这种一般的应对方式将对自己所遇到的困难程度、应激情境的改变产生影响。鉴于此,本研究参考肖计划的研究,将应对方式按照应对的具体表现来分类,即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六个方面,来探究经济危机这种应激情境下大学生的人格倾向性应又寸方式。 (三)职业决策困难 职业决策困难主要是指大所数人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而对职业选择时面临的各种问题。knumboltz认为,职业决策困难实质是对决策不满意的一种状态,或是由于与职业相关的学习经验不够,或是由于个体还没有学会运用一套做职业决策的系统方法所导致。决策困难是没有学会某种学习经验的自然结果。gati和osipow在职业决策未定向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决策困难这一概念,指个体在做职业决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gati和osipow依据标准化职业决策理论,发展出一个理想的职业决策者模型。模型将职业决策困难分为三个维度十个方面:(1)缺乏准备,包括缺乏动机、犹豫不决、错误的信念;(2)缺乏信息,包括缺乏决策过程的信息、缺乏自我的信息、缺乏职业的信息、缺乏获得信息的方式;(3)不一致的信息,包括不可靠的信急、内部冲突、外部冲突。gait等对大量的职业辅导工作者与来访者进行访谈和调查,编制出((职业决策困难问卷》( career decision - making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简称cddq),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从人口学变量上讨论经济危机背景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职业决策困难的现状,并用相关分析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查。根据查阅的文献,我们假设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与职业决策困难大部分维度显著正相关;采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的学生同一性危机低、职业决策困难小,采用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的学生的同一性危机高、职业决策困难大;自我同一性危机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正向预测作用,并有可能是应对方式与职业决策困难间的中介变量,旨在探究经济危机形势下,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和职业决策困难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文科学生较之理科学生的不适应状况 研究发现,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和职业决策困难等方面的情况都不容乐观。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同一性危机,尤其是自我确信了解、权威混淆方面的危机。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更多地感受到职业决策困难,尤其是在对自我认识不足、不知如何取得资料、缺乏动机上的困难。文科学生更多地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等不成熟的或是矛盾的应对方式。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是在长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不同的思维模式培养下,文科生更偏重于规范性的主观思考方式,对同一事物可能采取不同的判断标准,理科生则更偏重于实证性的客观思考方式,对同一事物能找出相对唯一的判断标准。因此,文科生在主观多重标准的思考模式下,更容易造成自我认知的不确定和混乱,导致自我不确信、权威混淆,更多地感受到自我同一性的危机。相关调查显示,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面对文科生的就业岗位呈现更大的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文科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尝试所经历的挫折更多。自身和外界的双重消极作用使得文科生感受到更高的自我同一性危机,更多地采用一些如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来面对就业。 (二)乡村生源地的学生遇到更多的耳处业探索困难 本研究表明,乡村生源的学生较大城市生源的学生更多地感受到职业决策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不清楚决定的步骤和文化及环境因素上的困难。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是大城市生源地的学生在城市较为开放的环境中成长,相对于来源于乡村的学生接受的信息更丰富广泛,见识更为宽广,更能发现自己在职业决策上的多种选择、综合决策,因此在决定的步骤上更加明了成熟。由于乡村的学生文化相对保守、从小就较多地承担起家庭的担子,对家庭有着更强的责任心,面临职业选择时势必会多为家庭考虑,因而家人的健康、家庭的经济状况、国家的政策都会使他权衡机会与家庭,从而造成文化及环境因素上的困难。 (三)经济危机形势下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聊业决策困难之间的关系 自我同一性危机大部分维度与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与除求助外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即愈成熟的应对方式(问题解决)与愈低的自我同一性危机是关联的,我们可以用很多应对方式的特点来描述这一危机的表现,如“‘角色固着’,即过分地封闭自己,僵化自己的角色,产生不良适应,引起消极性的认同和退缩的情感行为”,即用了退避的应对方式来解释了角色固着这一危机层面,因此二者的相关也就不难理解。自我同一性危机各维度与职业决策困难各维度间绝大部分显著正相关,由于职业决策困难是个体自己感受到的一种难以确定的状态,而且很多维度都涉及到对自我的探索认知、对自己内心发展的感知,因此,这两个变量的相关是比较明显的,此外,多层回归也显示出同一性危机对职业决策困难正向的预测作用,且有着非常大的解释率(36. 6%一41. 5%),这也和李文道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他们的研究表明,职业决策困难各维度得分及各维度平均分上大致呈现出同一性地位越高,职业决策困难得分越低的趋势}9j。除求助外的应对方式与职业决策困难都有着广泛反的相关,进一步层次回归分析表明除求助外的应对力.式对取七业决策困难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解决问题是正向预测作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是负向预测作用,这也验证了我们的假设。 (四)自我同一性危机的中介效应分析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贯穿于整个青年期的课题,因此,同一性危机将在这个阶段持续到同一性的达成,同一性危机则是这个时期个体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内部因素。本研究所采纳的观点是应对方式的特质说,即应对方式是一个人一贯的应激反应行为,但是,这个变量又不完全是个体内在的特质,较之同一性危机则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对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机制,通过中介作用考察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机制:自我同一性危机在应对方式(除求助外)和职业决策困难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说明应对方式(除求助外)需要通过自我同一性危机来对职业探索困难起作用,这给予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在现如今的经济危机形势下,为了减少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单纯的应对方式指导或是个人的应对方式改善效果可能还不够好,如果通过长期的自我探索而减少同一性危机,则能达到更好且明显的效果。 针对研究结果所凸显出来的问题,我们主要从政府决策、高校引导、家庭教育和个人调适这四个方面提出应对和解决的建议: 1.政府决策方面的建议 政府应注意以下三方面决策的制定和倾斜:(1)加强在地方上的信息普及和硬件设施的建立健全,改善农村生源地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闭塞,对信息的掌握和了解比城市学生缺乏很多的差距;(2)政府应当控制高中文理分科的规模,通过对高校文科专业招生人数的控制,进而提升高中文科生的升学率,提升高校文科生的就业率;(3)政府应当全力加大对文科专业的重视和发展,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和投人,增加文科专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提升文科专业的地位和研究水平,从根本上改变重理轻文的社会现状。 2.学校引导方面的建议 学校是学生们赖以获得信息和成长的最主要场所,学校的引导对他们的作用是巨大的。在经济危机下,帮助学生应对日益凸显的同一性危机、消极应对方式和决策困难,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包括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和帮助作用,扩充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同时,学校可以开展日常的就业宣传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发放求职技巧宣传手册,安排就业指导咨询师等权威专家为学生就业问题答疑解惑,及早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危机意识;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增加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的机会,在鼓励同学们“走出去”的同时,也要把就业的机会和公司“请进来”;引导学生对就业择业合理性的认识,建立心理辅导网络,引导学生们对就业受挫等问题进行正确归因,学会正确、成熟地应对压力,通过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等方式帮助同学们应对心理问题。 3.家庭教育方面的建议 家庭教育作为人才培育的第一站,父母的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应帮助子女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悦纳,应该让子女从小就接受自身的不完美,鼓励他们通过全面地认识自己,对自身的特质和优缺点有意识地进行选择和发展,以树立子女的独立自信人格和积极心态,增强子女的理性分析和应对危机能力。 4.个人调适方面的建议 作为直接面对就业压力和选择的大学生,要想从容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和就业竞争,需要具备的能力是多方面的。通过研究,我们建议当代大学生理性地面对经济危机下的就业形势,学会正确归因,在自主应对就业问题的基础上学会合理求助;及早确定生涯发展方向,增强对自我的了解,及早为未来做准备,多掌握求职和面试的技巧和知识;主动搜寻信息,发掘信息获取渠道,关注政府、高校关于就业指导方面的政策和信息。 由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文科生较理科生更多地感受到同一性危机,更多地感受到职业决策困难,更多地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等不成熟的或矛盾的应对方式。 2.乡村生源地学生较城市学生遇到更多的职业探索困难。 3.自我同一性危机对职业决策困难有非常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4.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5.相对于应对方式而言,自我同一性危机与职业决策困难关系更为密切,同一性危机在应对方式和职业决定困难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6.可以从政府决策、高校引导、家庭教育和个人调适四大方面提出对此应对和解决的办法。 大学生经济论文: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及其引导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取向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给高校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文章分析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深入探讨了如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趋势 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所从事职业上的体现,它是人们在选择职业时的一种内心尺度,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它支配着人的择业心态、行为和信念等,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的认知、职业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对自己的了解、定位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择业方向和标准。 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大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等不断增强,大学生个体具有更强的独立性,价值取向有更多的功利性,价值评价标准带有双重性。加上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日趋增大,这使得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一)在择业理念上大学生从选择稳定的职业向选择有发展潜力的职业转变 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人才流动。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传统就业观被打破,人们的“铁饭碗”意识逐渐淡化。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的职业流动观念。过去曾受到极度重视的“职业的稳定性”,在当今已经不再是人们择业时的首要考虑因素,它已经被排在了“发展前景和机会”‘‘职业所能带来的高收入”这两个因素之后。很多大学毕业生认为已经没有找“铁饭碗”的必要了,只要是有适合自己、能提高自己能力的工作机会都要努力争取。 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有20.8%的人选择了稳定性的职业,有49.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发展潜力的职业。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稳定的职业不一定是热门的,这些职业不一定能保证其基本的经济上的满足,而发展潜力大有发展前景的职业则不会出现这种状况。绝大多数大学生希望自己从事的工作在人们心目中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从而使自己得到他人的重视与尊敬。 (二)在择业标准上从追求发挥专业特长向追求理想待遇转变 以前大多数人的择业标准是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等,而现代大学生则以自身价值的实现为最重要的择业标准。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更加突出自我观念,注重经济收入和职业的社会地位、地理位置等因素,将薪酬作为选择工作的重要依据。现代大学生工作的目的或动力主要来源于对收入和财富的追求,并期望依此改善生活质量,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三)多数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情况不确定,但对自主创业充满期待 改革开放以后,创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活跃而有效的经济形式,不论是私人创办事业涉及的领域还是创业的发展势头,都有着良好发展的趋势。在我们所调查的大学生中有66.o%的人赞同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如今这种就业压力强大的形势之下,自主创业不仅缓解了强大的就业压力,成了待业群体的又一个出路,而且对个人而言也是一个极好的锻炼。同时,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够充分发挥其独立性和主动性,进而实现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大学生更看重所从事职业能否为实现其自身价值提供机会 近年来的一些调查表明,当今大学生择业首先考虑的是看其能否为自己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能否为发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机会。由此可知,大学生已不再将职业仅仅当做谋生手段,自我实现这种高层次的需要正逐渐被凸显出来,并成为支配人们从业行动的首要动因。 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转变的影响因素 (一)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价值观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层基础。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受其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经济地位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它是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培养而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在同样的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会受到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定影响。职业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理想、信念、世界观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它是个人对某一职业的价值判断,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职业价值观对一个人职业目标、择业动机起着指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影响到学生在某个具体工作中所要追求的理想是什么,影响着他们以什么样的姿态投入到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 (二)社会生产方式和个人经济地位 从个人发展的环境来看,由于个人的身心条件、教育状况、家庭影响、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人们对各种职业有着不同的主观评价。由于所受教育的不同和所处环境的差异,人们在职业取向上的目标和要求也是不相同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很多两难的选择,择业时的选择也是如此。人们之所以在择业时常常感到很痛苦,就是因为个人的职业价值观不唯一,自己的期望无法在某一职业全部得到满足。例如,是要稳定、舒适轻松的工作,还是要挑战性大、高工资的工作;是要成就一番事业,还是要随遇而安等等,然而,当两者有矛盾冲突时,最终影响我们决策的是存在于内心的职业价值观。 从目前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相对落后,各种职业在劳动性质的内容上,在劳动难度和强度上,在劳动条件和待遇上,在所有制形式和稳定性等诸多问题上,都存在着差别。再加上各类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声望地位也有好坏高低之见,这些评价都形成了人的职业价值观,并影响着人们对就业方向和具体职业岗位的选择。 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及其引导 大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树立,从宏观方面讲,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微观方面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顺利地就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因此,要适时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一般来说,多数大学生能够理智处理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但也有部分学生受社会上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在择业过程中过分突出个人利益,过分看重物质利益,而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个体放在集体、社会中来衡量,严重背离了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要求,没有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奉献与所取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时,应该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待遇观、客观的职业定位观和先进的职业苦乐观,使他们在择业上正确处理个人地位、待遇与奉献的关系。 (一)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教育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是积极的、进取的和乐观的,但也有少数大学生崇尚个人主义取向、消极退缩。这与当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一些新变化是相吻合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索取与奉献并重,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而又比较重视自我、注重实际、推崇竞争、敢冒风险、追求物质利益,这种人生价值观有成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主导的趋势。显然,当代大学生这种人生价值观的变化是社会发展变化、大学生自身实践、社会角色要求和年龄特征的综合反映,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虽然上述价值观讲的是奉献与索取的平衡或统一,但它强调“自我”,在职业价值取向上表现为由“实现个人价值”向“自我发展”与“物质利益”并重趋势转化,并把社会对个人的回报作为价值取向的条件,这与无私奉献的个人价值观有一定差距。因而,必须大力加强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二)确定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职业人生的方向标,它的确定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至关重要。每一个大学生都树立了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对自己的职业前景进行合理的规划,使每一个人都能各尽其责,这不仅有利于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也对社会的稳定具有促进作用。 1.把提高职业能力与培养职业品德结合起来。从终身教育角度看,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培养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一方面,要关注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如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及以外的能力,如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技术的能力、计算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在尊重劳动的基础上全面参与对社会的奉献和有效工作、热爱职业的积极向上的职业品德。这些职业能力、道德品德和职业品德不只是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而是无论从事哪一种职业都需要,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强调就业导向的同时,还要注重职业教育不只是获取生存技能的途径,面且还应成为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将职业品德教育与职业能力结合起来。在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的今天,使学生学会在个人价值和社会满意之间取得协调,实现个人需求与职业需求的统一。 2.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倡导爱业敬业的职业精神结合起来。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职业价值取向决定着职业精神,而职业精神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态度,爱业敬业就是一种对待工作、对待职业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拥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对一个职业人的未来发展,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起着甚至大过优秀职业能力的作用。一个人,如果仅仅为了个人的利益,为了获得个人物质上的报酬而去工作,他永远是工作的奴隶,因为他不明白自己工作的意义。因此,只有选择了自己所喜爱做的事,热爱正在从事的职业,做好正在做的工作,这样才能在勤奋踏实的工作中,有所成就,有所创造,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表现自我,实现个人的价值。 3.把个人发展与追求理想、超越自我结合起来。人们在选择职业时,从个人的选择意识上,倾向于把“发挥个人所学特长”“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全部能力”“能实现自我价值”“优厚的收入、福利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晋升发展的机会”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做贡献”“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不可少的价值取向。因此,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充分发挥潜力与追求崇高理想的相互协调中,在个人发展和超越自我的统一中,来找准职业定位,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才能拥有积极健康的职业态度,使自己走向成功,从而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大学生经济论文:浅谈体验经济视角下大学生专业学习体验模式初探 论文关键词:体验营销 大学生 专业学习 学习动力 论文摘要:当下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动力不足缺乏兴趣的问题,对其成才非常不利。本文基于体验营销的视角结合从目前大学生学习情况提出大学生“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从而为提高大学生学习动力以及为高校教育提供合理建议 2011年是中国进入“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通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兴国战略,从而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后备人才支持。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完成了到大众教育的嬗变。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要求个体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大学生只有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目前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1.1专业课学习态度放纵 经过高考的洗礼,刚进入大学的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他们有资格进行“休养生息”,从而逛街、网游、看电影等轻松悠闲的享乐主义泛滥,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游戏人生之上。此外,他们把对专业课有用的基础课当成所谓的“游戏课”,这种不负责任的生活学习方式不但严重影响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更为眼中的是对其人生的价值观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2专业课学习精力投入不足 大学生有权就所选课程听取教师课堂讲解与教诲而不被拒绝的权利,同时听课的权利也可以放弃,但是这不能成为大学生不上课以及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借口,所谓天道酬勤,一份投入一分收获,低投入必然带来低产出。因为自身自控能力的缺失以及外在环境的干扰,大学生很难将足够的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1.3专业课学习收获甚微 大学的课程学习具有知识的专业性、外延的开放性、运作的自主性、求解的探索性、运用的实践性和个体的差异性,与初高中相比,这就需要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与实践。大学讲师的普遍投入不够,授课方法四班,尤其是针对文科性较强的专业,他们的讲解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大学课堂一般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大学老师对理论的讲解模式让学生对课本内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上这两点都导致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低收获量。 2大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远不如以前,大学校园里的厌学现象愈演愈烈。通过对目前大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大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主要问题归结如下。 2.1缺乏学习目的 “不知大学为何而学,又不得不学”成为大学生对课本内容无目的性的主要原因。专业课本具有极强理论性,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没法在枯燥的文字中找到自己的学习动力。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只有在对市场有充分经验后才有兴趣于《西方经济学》课本里的那些经济需求和供给曲线、图表分析以及各种函数公式,只有深入了解企业内部结构和整体市场才会知道怎么写出一份适合本企业产品的营销策划书。目的不明确让其很难有足够的动力去深入体味自己专业的乐趣所在。 2.2缺乏专业兴趣 赵德雷博士在他的调查报告中说,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半数以上(56.8 %) 的大学生觉得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实际联系不大,44. 7 %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上的课“基本没什么意思”,感到“非常有兴趣”的只占5. 3 % ,剩下一半的学生都持折中态度。相比专业书籍,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职场类书籍,认为自己能从那些实在的案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且为自己在职场方面增长经验。 2.3很难深入理解专业内容 具备良好的学习品格与坚强的学习意志这两点积极学习态度的同时,大学生要学过且学懂、学透了才能提升自己专业技能。在课堂教育中,大学教师给学生主要传达理论知识,但“嘴把式”的学生是不受企业欢迎的,而那些深刻理解所学专业内容、敢想敢做且做得漂亮的大学毕业生才是企业需要且可以重点培养的对象。 3大学生专业课的“体验式营销”模式 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体验式营销已作为一种为体验所驱动的营销和管理模式,完全取代了把功能价值居于核心地位的传统的特色与功效营销。本文针对大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主要问题,提出把营销中的“体验营销”运用到大学生的专业课上,即专业课的“体验式营销”模式,以达到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积极性的目的。 3.1经济学中的体验式营销 伯德•施密特博士在他所写的《体验式营销》一书中指出:体验式营销(experiential marketing)是站在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此种思考方式认为消费者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时、消费后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体验式营销具有五个特点,即关注顾客的体验,以体验为导向设计、制作和销售你的产品,检验消费情景,顾客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体验要有一个“主题”。 3.2大学生专业课的“体验式营销”模式的概念 所谓“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就是类同于经济上的体验式营销,把学生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联想等要素融为一体,作为学生学习内容、目的和兴趣主要依据,注重学生在学习前、学习时和学习后对“体验学习”过程的全程参与,以充分响应学生所学内容运用于实践的诉求,推出满足他们个性化需求的学习模式。本文把这种“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融入大学生专业课,使专业课的学习更加具体化、实用化。 3.3“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的特点 体验模式的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关注学习者的体验,关注学习者对理想学习内容的渴求;体验要有一个目标,“为何而学”是“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的关键。以体验为主导,学以致用,课程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引起学习者的动力与兴趣,引导学习者的实践;学习者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积极地心态与扎实的理论为“体验”做铺垫。 3.4“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的战略模块 伯德•施密特将这些复杂多样的体验形式称之为战略体验模块(sems),以此形成体验式营销的构架。战略体验模块由五种不同体验模型组成,即感觉、情感、思考、行动和关联。下面将是从这五种体验模型来阐释“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运用。 3.4.1感官体验模块 感官营销的诉求目标是创造知觉体验的感觉,它经由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可能是味觉与嗅觉。现在大学多进行的是多媒体教学,优秀的课件在背景图及图颜色的选择方面有较强的吸引力(视觉上)。学校有关部门可以为学习者播放与专业课相关的视频或者申请到相关专业的企业进行产品流程的近距离接触等一系列的感官活动,这样可以让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听觉与触觉上有更多了解。 3.4.2情感体验模块 情感营销的运作需要的是,真正了解什么刺激可以引起某种情绪,以及能使学者自然地受到感染,并融入这种情景中来。学习者从自己内心深处挖掘对所学专业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然后顺藤摸瓜,从最基础的内容学起,这样学习目的性也得以体现。同时,自信、幽默、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心态既能提高施教者和学习者的学习,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以情动人、美化心灵和提高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施教者以审美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多数大学生喜欢听俞敏洪老师的讲座,他们被于老师自信、幽默风趣、渊博的学识和充满激情的演讲所吸引,认为自己对未来变得有信心。 3.4.3思考体验模块 思考营销诉求的是智力,以学习本身引起学习者的惊奇、兴趣、对问题集中或分散的思考,为学习者创造认知和解决问题的体验。比如,一个正在学习营销策划的学习者若只听老师讲解是没法理解营销策划书的环境分析、swot分析、市场选择和定位等的具体操作;若让他模拟参与到一个企业的市场营销策划中,并赋予他一定的责任,使他不得不为所做项目进行思考,在集中思维过程中明白课本中的理论应当如何与实际相联系,也更深入认识专业理论的实战性。 3.4.4行动体验模块 行动营销的目标是影响身体的有形体验、生活型态与互动。同上例,学习者透过深入思考,根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对自己所缺知识进行补充学习,将书本的理论转换成他所策划的实物,将理论用于实践,设计出调查问卷,经过反复修改以达到调查的目的,亲身收集调查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分析,观察再思考,最后写出一份优秀的营销策划书。思考与行动是不可分的,它们是相铺相成的。 3.4.5关联体验模块 关联营销包含感官、情感、思考、与行动营销等各个层面。比如,假设存在“面包”这个食品,那么必然存在消费者,消费者肯定会从面包的色、香、味或者品牌偏好来选择面包,为吸引消费者就必然存在宣传者和策划者。所以任何一个事物都不会单独存在,就像小学的语文课本里要计算数值,数学课本里有文字,市场营销专业里需要学习财务会计和应用文写作一样。 “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从感官、情感、思考、行动与关联五个战略模块和例子阐释了“体验”在专业课程里运用,简言之就是:学生能加深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的关键是以体验为基础认识到“为何要学”,从而引导他“怎么学”;确定学习内容与将所学内容用于何处的目标;通过学习,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4结论 总之,体验经济越发适用的今天,企业如果善于运用体验式营销,能够为取得消费者的认可,赢得消费者的忠诚度,最终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增添砝码;大学生如果善于运用体验式学习模式,从而也能够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认识自己的专业课程,在不断对专业课的探究与实践中提升自我,赢得学校和企业的青睐,最终不但得到自我远大理想的实现和自我价值的最大化。21世纪的大学生,既要追求生活数量,也要讲究生活的质量、生活的品位。在生活中追求美,保持青春的激情和浪漫,以一种“体验”的心态去学习、生活和工作。 大学生经济论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略论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略论 摘要: 低碳经济是人们面对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这一国际社会热点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在带给人们思想理念更新的同时,还切实地引起了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调整和改变。为此,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问题颇值得探讨。在充分认识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精心选择低碳经济的教育内容,并有机探索开展低碳经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切实增强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实效性。 0引言 中共中央总书记曾在《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坚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应将富有时代气息的低碳经济教育问题纳入自己的视野,并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 1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的界定 关于低碳经济的谈论,可以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但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的却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但低碳经济真正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并跃为年度热词的触发点,应定位于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这次会议既是一个论坛,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在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责任和义务差别大,各国间存在着尖锐的利益冲突,难以达成定量协议。会议所讨论的深刻问题,立足于一个虽然是令人无奈的、但又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由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大量资源的消耗,引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的排放,导致了资源逐渐走向枯竭、气候逐渐变暖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最后,会议达成了如此共识:只有低碳绿色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出路。 从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过程,可梳理和提炼出其基本内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等。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在经济发展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气候变暖的一种重要手段。低碳经济概念提出的过程及其内涵的界定,呈现给了我们一个偏向于经济特征,但又综合着政治、文化、伦理、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特殊社会发展时代,即低碳经济时代,而这正是现当今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客观的时代舞台。 2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2.1 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与时俱进,突出体现时代性特征,既是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正是紧密结合低碳经济时代特征,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增强其实效性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角度的低碳经济教育,不仅可以让大学生们实现生产生活理念的更新,还可以有效帮助他们提高把握时代特征的自觉性和敏锐性,并通过现实行动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2.2 这是由高校所担负的社会职责所决定的高校作为传播人类文明和知识的重要机构,势必要通过对大学生开展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教育活动,使他们实现知识和观念的更新,担负起引领人类文明的社会责任。对大学生开展低碳经济教育,可以促使他们从生态文明、道德伦理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当今社会实际和时代特征有更加全面的把握。这正是大学教育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时代性特征,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高素质人才的突出体现。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目前拥有2000多万大学生群体的高校,不仅是水资源和电气等能源消耗的大户,也是重要的节能技术研发基地,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社会中责任大,任务重,理应利用专业和人才优势,开动脑筋,集中智慧,开发节能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2.3 这是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及其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所决定的虽说把握低碳经济时代特征,了解低碳经济相关知识,自觉践行低碳经济生产生活人人有责,但集中于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从其所处的环境、受知能力、传播知识和文明的影响力等方面讲,还是拥有着身处人才培育高地的优势。毫无疑问,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骨干和主力军,引导他们自觉而有机地融入低碳经济时代,不仅可以通过“低碳我先行”理念的树立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促成当下见效的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绿色校园,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将带着牢固树立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陆续走进社会,以企业员工或政府官员等社会角色,参与到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并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成效。所以,作为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高等学校,通过促使学生树立环保理念,养成节能、减排、节约的良好习惯,不仅保证了大学生们能自己带头行动,将低碳生活进行到底,更主要的是还能发挥由“蝴蝶效应”而产生的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所起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使未来社会科学的生产生活有了核心的力量依靠。 3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内容选择 有效的教育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作为载体和有力的支撑。笔者以为,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的内容,主要地应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方面入手进行精心选择。 3.1 应从低碳经济“是什么”的角度进行选择俗话说,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由此,前述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过程及对其内涵的界定,是对大学生开展低碳经济教育首先选择的内容。只有让大学生知道了低碳经济的来龙去脉,才会吸引他们进一步了解和关注由其内涵延展而来的,诸如低碳社会、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碳中和、碳足迹等颇具“时尚”和“潮流”意味的热词及其所反映的基本观点和核心理念,并自觉传播和践行。 3.2 应从“为什么”要进行低碳经济教育的角度进行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只有理解了的才能更好的感觉它。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导向和育人功能,从开展低碳经济教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角度精心选择教育内容。为此,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三高一低难循环”的高碳经济运行模式所引起的气候变暖,资源走向枯竭等反面事例和类似《节能减排“减”出个绿色校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年省下2500万元的背后》等正面报道的一些典型实例,就应该作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案例,有机引入和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以培养大学生面对资源环境危机的忧患意识,并由此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和敢于改变社会现状的责任感。 3.3 应从“怎么样”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选择有了“是什么”、“为什么”的教育内容做铺成之后,还应通过“怎么样”才能有效促进低碳生产生活的教育内容,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于己无关,也不是遥不可及,而是人人有责,大有作为。事实上,也只有让大学生们弄明白了自己可以做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力着刀刃,真正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为此,如何行动就意味着我们是在促进着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低碳生产生活,就应是我们要进一步选择的教育内容。当大学生们注意到:假如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使用量,那么每年就可以节能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1万吨;一只11w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得上60w的普通灯泡,而且比普通灯泡节电80%,如果全国使用12亿支节能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许多电器在摁下遥控器之后虽然处于待机状态,但其实仍在耗费着电能,只有将电源拔下,它才彻底不耗电,如果人人坚持,全国每年省电180亿度,相当于三座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的总和;如果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节能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等这样一些事实,那么,类似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少用一次性用品,健康环保绿色出行等简单易行的事情,就会成为他们把低碳理念有机外化的习惯性行动。 4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 应通过“进课堂、进教材”的途径促使低碳经济理念和知识“进大学生头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将低碳经济理念和知识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让他们通过系统、有序的教育过程,达到对低碳经济理念和知识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应联系传统教材体系中相关的教育内容,在自然而有机的融合上寻求突破。我们面向学生进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社会以及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等等的教育过程,就是渗透低碳经济教育内容的契机。如果我们能疏通并自觉利用好这一看似传统但却已成熟成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面向大学生的低碳经济教育就会获得基本的成功。 4.2 应注重闲暇教育,开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阵地,以进一步强化低碳经济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仅表现在让受教育者的“知理”中,更主要的表现在“导行”过程。所以,应通过科学的策划和精心的组织,动员和吸引大学生参加到低碳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他们能在具体的行动中提高认识水平,提升实践能力。为此,老师们课堂外言传身教的闲暇教育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阵地的开辟,就是促使大学生们自觉开始低碳经济生产生活的有效途径。 4.3 应树立大思政观,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到对大学生的低碳经济教育过程中所谓大思政教育观,就是围绕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的主体目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改革和优化,形成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管理、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立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大思政的教育格局,充分实现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立体工作运行模式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质性推进。在开展对大学生的低碳经济教育过程中,如果能按照统筹大思政、搭建大平台、推行大教学的工作思路,促成以思想政治课为理论引导,以学生管理工作为实践拓展延伸,各相关部门及人员有机配合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立体化教育格局,势必会大大增强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重点和全民教育的重要方向。将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为现阶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理论和实践领地,也必将通过我们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取得更加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大学生经济论文: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失业现象分析 【摘 要】近几年大学生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这对人力资源总体短缺的我国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大学生就业问题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失业理论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大学生失业现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失业 失业理论 劳动力市场 分割理论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2年7月,全国共有9398万毕业生落实了工作单位,待就业51.2万人,一次性就业率约为65%。2003年,一次就业率为50%,共有106万人未就业。大学生失业现象愈演愈烈。 对于社会来讲,大学生失业是一种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这种浪费会使我国的实际增长率远远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另外,大学生失业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不安定因素。研究和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失业现象概念的界定 大学生失业是一般失业中特殊的一种,它的特殊性表现为:年龄大多在20~23岁之间,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创造力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本,是社会的精英。按照国际劳工局的定义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作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大学生失业可界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一种状态。 大学生“新失业群体”是指受过高等教育,有一技之长并获得社会公认的学历文凭,但在就业过程中因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害怕进人激烈的就业市场退出就业或处于游动就业状态的特殊群体。相对于其他失业人群,大学生“新失业群体”具有独特的特点:与城镇下岗职工相比,他们往往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工作经验;与中学毕业的待业青年相比,他们不愿从事纯体力劳动;就业失败使他们颇具叛逆性,加上生活空间漂泊不定,极易产生报复社会的行为。大学生失业并不是说大学生连保证基本生存的工作都找不到,而是说他们的初次就业时间拖延,初次就业率降低,预期收入与现实收入之间的差距扩大。与其他弱势群体不同的是,他们拥有学习能力强的优势。实际上,大学生失业问题只是一种人才的相对过剩,是在某些领域、某些地域的分布不平衡。 三、失业理论与大学生失业 在当代经济学界,大部分经济学家比较接受的失业类型为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隐形失业六种失业类型。而笔者认为大学生失业多是一种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而显性失业和非自愿失业的少。 1.结构性失业 对于大学生而言,以结构性失业为主。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专业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失业的时间较长,通常在6个月以上。其最显著特点是由于劳动力供需错位导致的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结构性失业主要包括专业结构性失业、层次结构性失业、区域结构性失业和观念结构性失业。 (1)专业结构性失业 专业结构性失业主要指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职业岗位的变化,使得培养的人才职业技能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某些专业的大学生供大于求,而另一些行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大于供给。 (2)层次结构性失业 层次结构性失业主要指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趋同,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在工作岗位有限的情况下,造成高层次人才对低层次的职位排挤,导致学历层次越低,失业率越高。 (3)区域结构性失业 区域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尽管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人才过剩,毕业生还拼命往大城市里挤,小城市、内陆地区和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人才相对短缺,结果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人才紧缺,发达地区人才过剩的局面。 (4)观念结构性失业 观念结构性失业是指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正确,普遍存在对工资期望值过高,希望在相对稳定的国家机关、各类事业单位和收入相对较好的三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就业,由于对岗位的期望值脱离实际而造成的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企业人才相对过剩的结构性失业。 2.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指在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求职者为获得自认为满意的职业而不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职业搜寻的现象。大学生工作找寻过程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过程。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不成熟、不完善,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信息寻和传递是需要较高的成本的。供求双方只能在有限的成本和有限的知识条件下进行搜寻。而这种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效率之低下,直接影响供求双方的有效匹配。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的要求,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大学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的情况。 3.自愿性失业 自愿性失业是指大学生中的一部分人,他们愿意工作,具备劳动能力,并且拥有工作机会但是对已有的工作机会不满意,于是宁愿暂时选择失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现象。从大学生选择市场的角度看,一些大学生认为就业岗位不适应自我实现的要求,以及认为报酬低或感觉就业岗位与文凭价值不相符,也会放弃马上就业,而选择自愿失业。 四、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大学生失业 1.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 皮奥利和多林格提出的二院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劳动力不是完全竞争和统一的,它被分割为两大块: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即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两个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工资决定各有其特点。主要劳动力市场主要是一些国企外企等的大公司、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其工资高,福利丰厚,条件优越,晋升靠资历,发展机会多,就业有保障;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工资低,福利较少,培训和晋升机会少,工作条件差,易被解雇。 由于主要劳动力市场实行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效率工资,当经济处于稳态时会存在持久的非自愿事业。尽管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仍高于失业者的工资,但普遍认为次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是低技能劳动者。现论认为,高技能劳动者一旦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失业,他宁愿保持失业状态等待在一级市场重新就业,也不愿意到二级市场企业就业,这同样可以解释大学生失业的现象:失业的大学生宁愿留在主要劳动力市场等待就业,成为自愿失业者,也不愿意到工资低、福利差、晋升机会少的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 另外,由于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同人力资本理论所预计的相似,而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水平较低,并且接受高等教育者是按照人力资本理论预计其收入水平的,因此如果未达到预期的薪金,大学生就可能成为自愿失业者。 2.城乡分割 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历时最长的一种分割形式,即分为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这两个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由于受户籍制度和现行人事制度等的束缚,劳动力不能完全自由流动。在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状况远远低于城市,所以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收入水平要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收入水平。相比之下,城市的就业机会以及发展机会比农村劳动力市场多,就业环境也比农村好,这主要是由于城乡经济及文化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各种信息资源丰富,公共服务设施齐备,能够便捷地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生活质量高,而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中,难以充分享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在这种差异下,城市大学毕业生更愿意选择留在城市不愿意去农村,农村生源的大学毕业生为摆脱贫困也不愿意回到农村。 除了经济因素、环境因素,使大学生选择城市不愿意到农村的重要原因是户籍制度。从劳动就业的角度看,户籍制度限制了畅想劳动力的流动,使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社会福利等诸多方面享受的权利和待遇存在很大的差异。户籍制度严格限制了大学生的自由流动,大学生一旦选择小城镇及农村市场,以后要回到大中城市市场就会很难,要付出很高的工作转换成本,这些成本包括工作接受成本、工作离开成本以及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 综上因素,大学毕业生即使难以在大中城市就业,也宁愿选择自愿性失业也不到小城镇和农村就业。由于在大中城市从事学用不结合、层次不对应工作也比在小城市和农村从事学用结合、层次对应工作的收入高,加之在大中城市工作可以得到的福利待遇、生活条件、发展机会都比在小城市和农村好,更会促使一部分毕业生产生宁愿暂时失业也不在小城市和农村就业的心理,从而增加高等学校毕业生失业人数。 3.地区分割 地区分割,即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不同地区居民个人之间的收入存在差距,不同地区之间劳动力缺乏流动性和开放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选择渐进式道路,东部地区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较快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东西部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拉开了距离。在近几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中,东部地区占65%以上,西部地区仅占15%左右。在全国人均创造国内生产总值中,东部地区超过平均数4成以上,西部地区只有平均数的一半左右。 一般而言,大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对其工作都有一个心理预期,包括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发展前景及企业实力等,如果就业城市所提供的岗位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预期,就选择在该城市就业。而沿海地区等大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西部地区更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预期,所以大学生宁愿留在大城市失业也不愿意去西部就业。 由《2004-2005年湖北省就业与再就业发展研究报告》之“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的调查”来看,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选择最多的是沿海地区,其次则是深圳、上海、北京三大城市,这些地区就业竞争都比较激烈;而西部地区则是最少人选择的就业地区,甚至有些西部地区要不到所需人才。由此造成的东西部区域性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五、结论 导致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有高校的原因也有大学生个人就业观念的原因,对此我们应该做更加客观全面的分析,正确地看待大学生失业现象。政府应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劳动力市场,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高校应指导毕业生把握好择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从而降低大学生失业率,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大学生经济论文:探究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原文作者:韩丹凤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强调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更加注重其道德素质,尤其是诚信。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快速发展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的分析,探究其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关联,从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待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作用,实现大学生本身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结合。 关键词:诚信教育 大学生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其诚信度的高低对社会经济效益产生的作用值得探究。通过对我校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和其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调查和分析,主要探究两个问题:第一,大学生诚信教育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第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一、大学生对诚信教育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观点和分析 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为人们提高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在物质文明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对精神文明建设也越发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之一,物质文明是发展精神文明的现实基础,而精神文明又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由此可见,诚信教育本身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了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以及他们对自身诚信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观点,我们随机抽选了牡丹江医学院150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并通过教务处所提供的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学生在学校组织的各类考试和大学生ect4、6考试中违规作弊的学生人数和学习就业科就相关学生的就业情况所提供的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 调查发现:在看待大学生诚信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时, 11.8%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诚不诚信和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不沾边”;有20.9%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诚信会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不会太大”;有 49%的受访者认为,“无论诚信是否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大学生都要讲诚信”;18.3%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诚实守信反而给自己带来了经济负效益”。在被问及“别人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对自己不讲诚信时,你怎么看”时,95%受访者认为,“非常生气,不能接受”; 5%的受访者认为,“不好说”。而被问及“自己是否有过为了自身利益而对别人不讲诚信”时,35%受访者给予肯定的回答;55%受访者给予否定的回答;其余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以上调查虽然仅在本校进行,但不可否认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反映了大学生所存在的诚信问题和诚信观念,以及对诚信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的看法和认识。虽然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诚信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不以为然,但多数大学生还是认识到自身的诚信度对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社会经济效益影响的深度和途径 我国经济虽然在高速发展,但社会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却很有限,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在岗位有限而求职者众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应聘者的道德素质。此时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对大学生的前途负责,也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对社会经济效益的负性作用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影响因素也通过大学生本身来影响社会经济效益。 1.大学生自己对诚信不理性、不健康的认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和外国交往频繁,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不良思想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也随之带入我国,加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追求物质的欲望也空前高涨。一些大学生在生活中只注重消费和利益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对包括诚信在内的一些重要道德规范理解为对个人生活自由的限制,把诚信等重要的道德规范当作是一种负担和障碍。考试中作弊、投机取巧,即使被发现也丝毫不羞愧,取笑诚实守信的人。甚至一些本应该努力学习、报效社会的贫困生也受影响而错误对待诚信。《文汇报》2001年6月3日报道,对复旦大学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的调查显示,29.7%的学生不了解个人诚信制度,甚至有近两成的学生对如何还款并不关心。广东省有的高校还贷违约率超过20%,到2004年3月20日为止,中国政法大学745名进入还款期的毕业生中,有190人未按时足额还款,违约率达到26%。由此可见,一些大学生对诚信的不理性、不健康的认知和行为,给国家的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给家庭带来了额外的开支。甚至个别诚信缺失的学生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最后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浪费了国家对其培养的社会和经济资源。[论文网] 2.社会不良因素加剧了大学生不诚信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损伤。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总是存在一些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的现象,在社会环境方面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的负面作用,加上大学生关心一些负面的东西,使得社会的正面教育作用减弱。社会传媒也营造了一种奢侈消费的诱惑,以及网络不良思潮的诱导,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很大冲击。 3.高校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视不足损害社会经济效益。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一些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对学生的一些不诚信行为没有加以制止和惩罚,为那些考试中作弊被处分的学生解除处分,对学生简历“掺水”放纵不管,允许学生毕业学术论文作假,甚至个别老师并没有带头诚实守信,进行学术造假。大学生每天都接触老师,如果学校不重视老师自身的诚信度问题,加上诚信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很容易被周围环境影响而被动不诚信。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使大学生自身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结合 大学生自身价值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高低,更表现在道德素质方面。高校应更加重视大学生诚信教育,严格考试制度,端正学风和考风,建立完善的学生诚信机制,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和社会中介评议,将相关结果纳入学生评奖、入党、就业推荐等指标体系中,并加强大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管理,丰富诚信教育的方式,激发大学生诚信的热情;社会舆论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传播媒介大力宣传“以诚实守信为荣”,弘扬社会正气,营造良好、和谐、诚信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应重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加强孩子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大学生更要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和环境的影响,自觉加强自身诚信建设,诚信是大学生自身价值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体现,实现自身价值不是说不能追求物质财富,只要通过合乎法律、合乎道德的方法都是正确的。大学生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社会经济建设也给大学生留了广阔的空间实现其自身价值。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大转型的时期,市场经济在极大地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的诚信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既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直接负责人,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大发展、大繁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生经济论文:大学生 村官工作效果创新发展研究 试论从经济 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的思考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的问题,分析了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职能设置不尽合理,提出了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的职能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完善相关的制度设计,是提高他们工作绩效,创新工作效果的有效路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职能转变;农村社会服务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江苏、海南等部分省份就开始选聘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大学生“村官”达到18万人以上。按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部署,全国61万个行政村将有6l万名大学生村官在岗,加上有的省、市一村2名的标准计算,大学生村官人数将达120万人。甚至有专家统计,今后三十几年中,我国将可能形成一支总数在1000万人左右的在岗和出岗大学生村官大军川。现有研究一般认为,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政策从地方措施上升到中央政策,中央不仅是要藉此实现巩固农村基层政权、选拔后备人才的目标,实际上还包含了服务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等多重政策意图。 一、大学生“村官”工程效果评价 (一)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必要性和取得的积极成果 伴随着中央大规模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开展,近年各地进行了大量的相关调查研究,出现了很多学术成果。现有的研究大多认为,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推动,作为农业三要素的土地、劳动力、资金也会加快流出农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增加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外,中央提出大规模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该工程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10多万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规模巨大,意义深远。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选聘大学生担任“村官”,为农村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对“三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不理想 但是从各地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与预期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如下: 一方面,很多在职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不满意感和不胜任感。《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2009年度)》显示,只有25%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发挥了较大作用”,在回答“你如何看待你当时做出应聘到农村工作这个问题”时,只有31%的回答“不后悔”。2010年1月完成的《陕西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情况调查》显示,仅2成多大学生“村官”对自己工作有信心,约有7成以上对发展前景持不乐观或中立的态度,对3年后的发展方向比较迷茫。大学生“村官”于不长,留不住现象突出。全国最早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海南省,却在这项计划实施数年之后陷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有的被强制转为教师,有的被迫下海另谋出路。 另一方面,很多基于调查的研究显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实际工作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浙江大学钱文荣教授执笔的《中国大学生村官调研报告》认为:大学生村官在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帮助村民发展经济方面的作用都是是有限的。据民进宁波市委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一些大学生“村官”工作处于空闲状态乃至脱岗状态,有些到了农村后把所有精力放在个人创业方面,让村民觉得是不务正业。广东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也公开透露,尽管已经选派了大学毕业生进村任职,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职能设置的不合理是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现有研究大多把大学生“村官”们非官非民的尴尬身份、相对较低的工资福利、专业不对口等原因看成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不是很理想的根源。这些因素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有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认为,这些因素恰恰是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不尽合理带来的必然后果,只有随着该项制度的创新发展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管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组织(岗位)的职能、结构、功效是有机结合的三个重要组成要素,其中职能是逻辑起点,职能决定结构和功效。村级组织特设岗作为一种新的岗位,任职在该岗位上的大学生“村官”比较普遍存在着效果不高的状况,应当从对这个岗位的职能设定中寻找根本原因。 (一)经济建设和行政文秘工作成为当前大学生“村官”的两种主要工作职能 中央出台的《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并没有对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工作职能做强制安排,而是让各地乡镇党委和村“两委”根据各地情况适度安排。结合近年各地进行的大学生“村官”调研,显示各地都把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确定为协助村委会完成以下两项:一项是完成经济建设型任务(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引导农民致富以及自主创业为主),有的地方甚至把这些大学生设计成发展经济引领员乃至招商员(中共长垣县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村干部工作职责的通知》中规定的长垣县大学生村干部“十大员”岗位职责中就有这两大“员”);另一项是行政文秘型工作(主要包括完成办公办会、党建、维稳、培训教育、应付各项中心工作检查等)。 而身处压力型体制,是大学生“村官”职能主要以经济和行政职能为主的内在原因。“压力型体制,具体指的是一级政治组织(县、乡)为了实现经济超赶,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而采取的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评价体系”。乡镇政权是我国农村的基层政权,处于这种压力型体制的行政权力末梢地位。由于来自上级的压力过大,将行政责任下延给下面的村级组织,本来是自治组织的村委会的干部成了乡镇政府的“腿”,不得不把绝大部分的精力用于搞经济建设和完成上级要求的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达标工程和其他中心任务。大学生“村官”到村以后,由于受村委会领导,就成了村委会的“腿”,变成了压力的最后承担者,要么创造经济建设成果,要么陷身于琐碎的写写材料跑跑腿的行政文秘工作。 (二)经济、行政型职能设定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1.经济建设型任务——大学生“村官”不能承担之重。通过我们的调研也发现,很多地方领导、村官乃至村民都认为,外来的村官只有给本村带来经济实惠、拉来项目才算有能力。《中国大学生村官调研报告》显示,有86.5%的村民希望大学生村官能为广大农民的致富做出贡献。然而实际情况只有13.1%的村官认为起到较大作用,而有40%的人认为自己未起到多大作用、甚至完全没有作用。 农村经济建设任务成为大学生“村官”无法承担之重任,原因如下:第一,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和自身条件的约束。农业发展有其自身的专业特性和自然属性,必须依靠专业知识和适当方法,而“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实际上很多大学生“村官”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也很少有相应的农村工作经验。学非所用、用无所学是当前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同时由于这些大学生聘任期一般也只有二三年,农业生产自然属性特点决定了二三年时间很难做出较大成果。第二,外部资源限制。不同于那些被单位委派挂职到乡村任职的村干部,他们背后有强大的单位支持,能在短时间内为所在村庄建设提供各种资源。而这些初出校门的大学生,缺乏外部社会资源的支持。 针对近年来各地树立的大学生“村官”典型,大多都是带动当地农村致富的典型的现象,这也给那些没有取得商接经济建没成果的大学生“村官”很大压力。温铁军认为,这种树立典型的方法,实际上反映的仍然是按照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前的单纯经济观点来使用和考核干部的观点,未必有利于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踏踏实实地扎根农村、埋头苦干。 2.“写写材料跑跑腿”之类琐碎的行政文秘型工作——大学生“村官”不愿承担之轻。调查显示,近半数大学生“村官”工资偏低,而且工作琐碎,有些大学生“村官”甚至变成端茶倒水的,“写写材料跑跑腿”成为很多大学生“村官”日常主要工作。正像很多大学生“村官”说的那样:这些琐碎的工作其实一个文秘专业的中专生更适合,而很多大学生“村官”由于专业原因在文秘工作方面并没有优势。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得一些大学生“村官”在网络社区中发出对自己村官生涯未来充满迷惘的帖子,有些人甚至生活在一种无望且无奈的情绪中,对这份工作的期望和美好理想都在逐步地消失殆尽。 既然组织(岗位)职能决定功效,那么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绩效,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就要从大学生“村官”的职能创新出发,推进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全面创新。 三、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国家购买投放到农村,通过他们的工作,会带来一定的边际效用。工作职能不同,起到的效用就不一样,到底要发挥哪种效用,才能实现消费者(这里是农民)效用最大化呢?根据需求理论,可以得知决定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因素至少有两个:一个是财政预算的限制,第二个就是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大学生“村官”工资福利都会由国家部门负责,预算这个因素不成问题,那么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决定性因素就应该是消费者——农民的偏好,而农民的偏好又取决于农村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因此大学生“村官”的职能设定必须要回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反映农民偏好。 那么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新的时代需求是什么?作为消费者的农民的消费偏好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释放,但是在城乡二元化的背景下,由于城乡采用完全不同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农村公共物品(服务)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服务)程度低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农民工问题、农村医疗、农民养老问题、村庄经济凋敝问题、流动性和半流动性家庭的婚姻家庭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农村黑、赌、毒泛滥乡风日下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等新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普遍重视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教育、医疗、家庭、文体等社会福利事业,推动我国农村向福利社会转变,构建和谐农村,就成为时代的需求,也更能反映当前农民的需求偏好。 我们可以看看江西万载县引进大学生开展社会服务的经验。随着江西万载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使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队伍越来越大。很多老人老无所养,众多留守儿童得不到亲情的关爱,尤其是一些单亲家庭的老人、妇女、儿童的生产生活更为艰难。困难家庭的子女失学、青少年犯罪等现象也频发。江西省有关部门和万载县认识到,传统的单一的乡村治理的行政性社会工作模式,难以承担起服务和帮助困难群体化解矛盾。万载县与从江西有关大学中选拔大量社工专业的大学生,到万载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万载县还建立了新的农村社会服务模式,即“l+3”模式,指一名大学生,搭配一名民政干部、一名基层单位干部、一名志愿者的农村社会服务工作模式。在大学生的带领下,万载新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在解决农村矛盾纠纷调解、帮困解难救助、居民权益维护、健康心理辅导、环境卫生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日趋和谐。 美国早在上个世纪早期就引进社会工作者到农村开展社会服务,我国台湾在上世70年代就出台了比较完整的“政府社会工作试验计划”,一个乡镇配备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民众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现在台湾各种公益基金会公开招募社工或者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担任台湾农村社工,“关怀弱势、解决问题”,协助那些陷入不利处境的家庭及其成员维持基本的健康与成长,为台湾变身福利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同样是选拔大学生到村工作,让大学生到村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既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又能够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让他们为农村社会发展起到独特的作用,大学生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温铁军曾说过:大学生“村官”的基本工作内容,既不应该是承担招商引资重任,也不可能越俎代庖地去发展农业生产,而是应该开展村情调查,了解村内的老人妇女儿童等困难群体和鳏寡孤独者的困难和需求,帮助农村建立老人协会、妇女协会等组织,开展乡村文体活动等社会服务活动。 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生“村官”工程可以借鉴台湾“政府社会工作试验计划”的经验,大学生“村官”要摆脱“官员”的身份而转向“政府社工”身份,要实现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为提高农村社会服务水平,推进中国农村向福利社会转变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因此大学生“村官”基本工作内容应该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农村医疗、农民养老问题、农村弱势家庭和残障人士发展问题、留守儿童和独居老人问题、农村婚姻家庭问题、农村黑赌毒泛滥乡风日下问题、青少年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而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第二,为发展农村文教体育、老人、妇女、村政事业而开展的工作,包括开展环境保护、文化古迹保护,协助建立村庄老人协会、妇女协会和图书馆,培训和辅导村委提高他们的治理能力等工作;第三,为当地经济发展而开展的辅导辅助工作,包括参与农村扶贫开发、进行农民技术培训、辅导村庄和家庭经济发展、辅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等。大学生“村官”职能实现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并不是说要放弃上述这些为经济发展而提供的服务,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服务是从社会服务的角度开展,而不是为完成经济建设任务而开展;第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还包括要起到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农民沟通桥梁的作用。一方面协助乡村基层组织开展涉农公共政策宣传,要配合有关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积极开展惠农活动,另一方面把农民的需求反馈给政府和相关的非营利组织,争取各种资源,通过各种会方式增进农民福祉。 四、大学生“村官”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的制度基础 (一)将大学生“村官”定位为“政府社工”岗人员,摆脱压力型体制的束缚 建立由政府出资设置的农村“政府社工”岗位,每村(或者每1500人)提供一个这样的岗位,并把大学生“村官”定位为“政府社工”岗人员而不是村级组织特设人员。使他们从现有的村级组织中独立出来,才能摆脱压力型体制的束缚,为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提供组织基础。 (二)建立能够发挥大学生“村官”服务职能必须的专门社会服务体系 大学生“村官”从村级组织独立出来要有效开展农村社会服务,必须在县、乡、村逐级成立社会服务专干体系。可以借鉴计划生育专干体系,在村里建立社会服务协会(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让村支书担任会长,大学生“村官”担任社会服务专干(属于“政府社工”岗人员),这是一种专职工作,享受政府雇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积极吸纳本地志愿者和外来志愿者(包括资金和非政府组织)参加,积极培养本地专业化的职业社工队伍、本土化的从业社工队伍、社会化的志愿义工队伍建设。万载目前已在各村村委中正式设立社工岗位,基本达到1500村民当中就有一位“村委社工”,这就是“1500:1”制度”。 (三)大力引进社会服务相关专业毕业生担任大学生“村官” 根据国内外经验,社会服务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有效的助人活动,需要一系列专业的工作方法与技巧。作为政府社工岗人员的大学生“村官”要想有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就要具备专业技术和技能。我们认为,既然中央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l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担任村官,那么今后要重点选拔社会工作、社区服务等专业或者具备社会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担任大学生“村官”。 (四)建立督导培训制度推动大学生“村官”身份转变 根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预计将有超过4万名大学生村官期满离岗,2011年为6万多名,2012年为7万多名,能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和继续学习深造的少数总体上是非常有限的,长期而言大规模接受离岗分流的形势确实十分严竣,按照现有模式大部分在任期结束后面临二次择业问题,将他们简单地推上社会,是对他们的不负责,同时也会导致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对未来的迷茫。而根据台湾等经验,社工本身就是一种职业化的工作,可以成为终身的职业。对服务期结束,愿意留在在农村专职从事农村社会服务的大学生“村官”,通过督导培训制度,协助他们取得社工证,使其掌握专业社会服务知识和技能,实现持证上岗,使其从村级组织特设人员向政府社工岗人员转变,以专职的农村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存在于农村,实现终身服务,可以为我国农村向福利社会转变,构建和谐农村,发挥奇兵之效。 (五)建立新型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体系 参照国际社会工作者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计生专干职业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模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体系。 1.理顺主管部门关系,由各地组织部门或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制定管理办法,设立农村“政府社工”岗位,为他们参评专业技术职位提供便利。 2.建立担任政府社工岗的大学生“村官”专职专于制度,这种专干制度可以参考农村计生专干制度,同时加以创新,比如可以设立科级、处级大学生“村官”职位。担任政府社工的大学生“村官”,在聘期内享受政府雇员待遇,有效完成工作并经过考核评估的,可以逐级上升到科级、处级职位,并享受相应的待遇;也可以借鉴台湾等经验,在政府大力扶持下通过市场设立各种公益基金会,公益基金会公开招聘大学生社工到农村开展特定的服务,与之签订合同保障工资福利,并建立职业化社工督导激励制度,既可以实现长期雇用,也为解决大学生“村官”终身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提供了新思路。 大学生经济论文:大学生 村官工作效果创新发展研究 试论从经济 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的思考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的问题,分析了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职能设置不尽合理,提出了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的职能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完善相关的制度设计,是提高他们工作绩效,创新工作效果的有效路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职能转变;农村社会服务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江苏、海南等部分省份就开始选聘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大学生“村官”达到18万人以上。按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部署,全国61万个行政村将有6l万名大学生村官在岗,加上有的省、市一村2名的标准计算,大学生村官人数将达120万人。甚至有专家统计,今后三十几年中,我国将可能形成一支总数在1000万人左右的在岗和出岗大学生村官大军川。现有研究一般认为,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政策从地方措施上升到中央政策,中央不仅是要藉此实现巩固农村基层政权、选拔后备人才的目标,实际上还包含了服务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等多重政策意图。 一、大学生“村官”工程效果评价 (一)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必要性和取得的积极成果 伴随着中央大规模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开展,近年各地进行了大量的相关调查研究,出现了很多学术成果。现有的研究大多认为,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推动,作为农业三要素的土地、劳动力、资金也会加快流出农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增加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外,中央提出大规模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该工程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10多万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规模巨大,意义深远。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选聘大学生担任“村官”,为农村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对“三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不理想 但是从各地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与预期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如下: 一方面,很多在职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不满意感和不胜任感。《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2009年度)》显示,只有25%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发挥了较大作用”,在回答“你如何看待你当时做出应聘到农村工作这个问题”时,只有31%的回答“不后悔”。2010年1月完成的《陕西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情况调查》显示,仅2成多大学生“村官”对自己工作有信心,约有7成以上对发展前景持不乐观或中立的态度,对3年后的发展方向比较迷茫。大学生“村官”于不长,留不住现象突出。全国最早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海南省,却在这项计划实施数年之后陷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有的被强制转为教师,有的被迫下海另谋出路。 另一方面,很多基于调查的研究显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实际工作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浙江大学钱文荣教授执笔的《中国大学生村官调研报告》认为:大学生村官在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帮助村民发展经济方面的作用都是是有限的。据民进宁波市委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一些大学生“村官”工作处于空闲状态乃至脱岗状态,有些到了农村后把所有精力放在个人创业方面,让村民觉得是不务正业。广东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也公开透露,尽管已经选派了大学毕业生进村任职,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职能设置的不合理是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现有研究大多把大学生“村官”们非官非民的尴尬身份、相对较低的工资福利、专业不对口等原因看成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不是很理想的根源。这些因素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有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认为,这些因素恰恰是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不尽合理带来的必然后果,只有随着该项制度的创新发展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管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组织(岗位)的职能、结构、功效是有机结合的三个重要组成要素,其中职能是逻辑起点,职能决定结构和功效。村级组织特设岗作为一种新的岗位,任职在该岗位上的大学生“村官”比较普遍存在着效果不高的状况,应当从对这个岗位的职能设定中寻找根本原因。 (一)经济建设和行政文秘工作成为当前大学生“村官”的两种主要工作职能 中央出台的《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并没有对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工作职能做强制安排,而是让各地乡镇党委和村“两委”根据各地情况适度安排。结合近年各地进行的大学生“村官”调研,显示各地都把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确定为协助村委会完成以下两项:一项是完成经济建设型任务(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引导农民致富以及自主创业为主),有的地方甚至把这些大学生设计成发展经济引领员乃至招商员(中共长垣县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村干部工作职责的通知》中规定的长垣县大学生村干部“十大员”岗位职责中就有这两大“员”);另一项是行政文秘型工作(主要包括完成办公办会、党建、维稳、培训教育、应付各项中心工作检查等)。 而身处压力型体制,是大学生“村官”职能主要以经济和行政职能为主的内在原因。“压力型体制,具体指的是一级政治组织(县、乡)为了实现经济超赶,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而采取的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评价体系”。乡镇政权是我国农村的基层政权,处于这种压力型体制的行政权力末梢地位。由于来自上级的压力过大,将行政责任下延给下面的村级组织,本来是自治组织的村委会的干部成了乡镇政府的“腿”,不得不把绝大部分的精力用于搞经济建设和完成上级要求的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达标工程和其他中心任务。大学生“村官”到村以后,由于受村委会领导,就成了村委会的“腿”,变成了压力的最后承担者,要么创造经济建设成果,要么陷身于琐碎的写写材料跑跑腿的行政文秘工作。 (二)经济、行政型职能设定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1.经济建设型任务——大学生“村官”不能承担之重。通过我们的调研也发现,很多地方领导、村官乃至村民都认为,外来的村官只有给本村带来经济实惠、拉来项目才算有能力。《中国大学生村官调研报告》显示,有86.5%的村民希望大学生村官能为广大农民的致富做出贡献。然而实际情况只有13.1%的村官认为起到较大作用,而有40%的人认为自己未起到多大作用、甚至完全没有作用。 农村经济建设任务成为大学生“村官”无法承担之重任,原因如下:第一,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和自身条件的约束。农业发展有其自身的专业特性和自然属性,必须依靠专业知识和适当方法,而“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实际上很多大学生“村官”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也很少有相应的农村工作经验。学非所用、用无所学是当前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同时由于这些大学生聘任期一般也只有二三年,农业生产自然属性特点决定了二三年时间很难做出较大成果。第二,外部资源限制。不同于那些被单位委派挂职到乡村任职的村干部,他们背后有强大的单位支持,能在短时间内为所在村庄建设提供各种资源。而这些初出校门的大学生,缺乏外部社会资源的支持。 针对近年来各地树立的大学生“村官”典型,大多都是带动当地农村致富的典型的现象,这也给那些没有取得商接经济建没成果的大学生“村官”很大压力。温铁军认为,这种树立典型的方法,实际上反映的仍然是按照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前的单纯经济观点来使用和考核干部的观点,未必有利于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踏踏实实地扎根农村、埋头苦干。 2.“写写材料跑跑腿”之类琐碎的行政文秘型工作——大学生“村官”不愿承担之轻。调查显示,近半数大学生“村官”工资偏低,而且工作琐碎,有些大学生“村官”甚至变成端茶倒水的,“写写材料跑跑腿”成为很多大学生“村官”日常主要工作。正像很多大学生“村官”说的那样:这些琐碎的工作其实一个文秘专业的中专生更适合,而很多大学生“村官”由于专业原因在文秘工作方面并没有优势。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得一些大学生“村官”在网络社区中发出对自己村官生涯未来充满迷惘的帖子,有些人甚至生活在一种无望且无奈的情绪中,对这份工作的期望和美好理想都在逐步地消失殆尽。 既然组织(岗位)职能决定功效,那么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绩效,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就要从大学生“村官”的职能创新出发,推进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全面创新。 三、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国家购买投放到农村,通过他们的工作,会带来一定的边际效用。工作职能不同,起到的效用就不一样,到底要发挥哪种效用,才能实现消费者(这里是农民)效用最大化呢?根据需求理论,可以得知决定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因素至少有两个:一个是财政预算的限制,第二个就是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大学生“村官”工资福利都会由国家部门负责,预算这个因素不成问题,那么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决定性因素就应该是消费者——农民的偏好,而农民的偏好又取决于农村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因此大学生“村官”的职能设定必须要回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反映农民偏好。 那么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新的时代需求是什么?作为消费者的农民的消费偏好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释放,但是在城乡二元化的背景下,由于城乡采用完全不同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农村公共物品(服务)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服务)程度低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农民工问题、农村医疗、农民养老问题、村庄经济凋敝问题、流动性和半流动性家庭的婚姻家庭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农村黑、赌、毒泛滥乡风日下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等新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普遍重视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教育、医疗、家庭、文体等社会福利事业,推动我国农村向福利社会转变,构建和谐农村,就成为时代的需求,也更能反映当前农民的需求偏好。 我们可以看看江西万载县引进大学生开展社会服务的经验。随着江西万载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使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队伍越来越大。很多老人老无所养,众多留守儿童得不到亲情的关爱,尤其是一些单亲家庭的老人、妇女、儿童的生产生活更为艰难。困难家庭的子女失学、青少年犯罪等现象也频发。江西省有关部门和万载县认识到,传统的单一的乡村治理的行政性社会工作模式,难以承担起服务和帮助困难群体化解矛盾。万载县与从江西有关大学中选拔大量社工专业的大学生,到万载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万载县还建立了新的农村社会服务模式,即“l+3”模式,指一名大学生,搭配一名民政干部、一名基层单位干部、一名志愿者的农村社会服务工作模式。在大学生的带领下,万载新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在解决农村矛盾纠纷调解、帮困解难救助、居民权益维护、健康心理辅导、环境卫生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日趋和谐。 美国早在上个世纪早期就引进社会工作者到农村开展社会服务,我国台湾在上世70年代就出台了比较完整的“政府社会工作试验计划”,一个乡镇配备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民众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现在台湾各种公益基金会公开招募社工或者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担任台湾农村社工,“关怀弱势、解决问题”,协助那些陷入不利处境的家庭及其成员维持基本的健康与成长,为台湾变身福利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同样是选拔大学生到村工作,让大学生到村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既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又能够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让他们为农村社会发展起到独特的作用,大学生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温铁军曾说过:大学生“村官”的基本工作内容,既不应该是承担招商引资重任,也不可能越俎代庖地去发展农业生产,而是应该开展村情调查,了解村内的老人妇女儿童等困难群体和鳏寡孤独者的困难和需求,帮助农村建立老人协会、妇女协会等组织,开展乡村文体活动等社会服务活动。 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生“村官”工程可以借鉴台湾“政府社会工作试验计划”的经验,大学生“村官”要摆脱“官员”的身份而转向“政府社工”身份,要实现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为提高农村社会服务水平,推进中国农村向福利社会转变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因此大学生“村官”基本工作内容应该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农村医疗、农民养老问题、农村弱势家庭和残障人士发展问题、留守儿童和独居老人问题、农村婚姻家庭问题、农村黑赌毒泛滥乡风日下问题、青少年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而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第二,为发展农村文教体育、老人、妇女、村政事业而开展的工作,包括开展环境保护、文化古迹保护,协助建立村庄老人协会、妇女协会和图书馆,培训和辅导村委提高他们的治理能力等工作;第三,为当地经济发展而开展的辅导辅助工作,包括参与农村扶贫开发、进行农民技术培训、辅导村庄和家庭经济发展、辅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等。大学生“村官”职能实现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并不是说要放弃上述这些为经济发展而提供的服务,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服务是从社会服务的角度开展,而不是为完成经济建设任务而开展;第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还包括要起到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农民沟通桥梁的作用。一方面协助乡村基层组织开展涉农公共政策宣传,要配合有关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积极开展惠农活动,另一方面把农民的需求反馈给政府和相关的非营利组织,争取各种资源,通过各种会方式增进农民福祉。 四、大学生“村官”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的制度基础 (一)将大学生“村官”定位为“政府社工”岗人员,摆脱压力型体制的束缚 建立由政府出资设置的农村“政府社工”岗位,每村(或者每1500人)提供一个这样的岗位,并把大学生“村官”定位为“政府社工”岗人员而不是村级组织特设人员。使他们从现有的村级组织中独立出来,才能摆脱压力型体制的束缚,为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提供组织基础。 (二)建立能够发挥大学生“村官”服务职能必须的专门社会服务体系 大学生“村官”从村级组织独立出来要有效开展农村社会服务,必须在县、乡、村逐级成立社会服务专干体系。可以借鉴计划生育专干体系,在村里建立社会服务协会(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让村支书担任会长,大学生“村官”担任社会服务专干(属于“政府社工”岗人员),这是一种专职工作,享受政府雇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积极吸纳本地志愿者和外来志愿者(包括资金和非政府组织)参加,积极培养本地专业化的职业社工队伍、本土化的从业社工队伍、社会化的志愿义工队伍建设。万载目前已在各村村委中正式设立社工岗位,基本达到1500村民当中就有一位“村委社工”,这就是“1500:1”制度”。 (三)大力引进社会服务相关专业毕业生担任大学生“村官” 根据国内外经验,社会服务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有效的助人活动,需要一系列专业的工作方法与技巧。作为政府社工岗人员的大学生“村官”要想有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就要具备专业技术和技能。我们认为,既然中央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l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担任村官,那么今后要重点选拔社会工作、社区服务等专业或者具备社会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担任大学生“村官”。 (四)建立督导培训制度推动大学生“村官”身份转变 根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预计将有超过4万名大学生村官期满离岗,2011年为6万多名,2012年为7万多名,能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和继续学习深造的少数总体上是非常有限的,长期而言大规模接受离岗分流的形势确实十分严竣,按照现有模式大部分在任期结束后面临二次择业问题,将他们简单地推上社会,是对他们的不负责,同时也会导致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对未来的迷茫。而根据台湾等经验,社工本身就是一种职业化的工作,可以成为终身的职业。对服务期结束,愿意留在在农村专职从事农村社会服务的大学生“村官”,通过督导培训制度,协助他们取得社工证,使其掌握专业社会服务知识和技能,实现持证上岗,使其从村级组织特设人员向政府社工岗人员转变,以专职的农村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存在于农村,实现终身服务,可以为我国农村向福利社会转变,构建和谐农村,发挥奇兵之效。 (五)建立新型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体系 参照国际社会工作者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计生专干职业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模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体系。 1.理顺主管部门关系,由各地组织部门或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制定管理办法,设立农村“政府社工”岗位,为他们参评专业技术职位提供便利。 2.建立担任政府社工岗的大学生“村官”专职专于制度,这种专干制度可以参考农村计生专干制度,同时加以创新,比如可以设立科级、处级大学生“村官”职位。担任政府社工的大学生“村官”,在聘期内享受政府雇员待遇,有效完成工作并经过考核评估的,可以逐级上升到科级、处级职位,并享受相应的待遇;也可以借鉴台湾等经验,在政府大力扶持下通过市场设立各种公益基金会,公益基金会公开招聘大学生社工到农村开展特定的服务,与之签订合同保障工资福利,并建立职业化社工督导激励制度,既可以实现长期雇用,也为解决大学生“村官”终身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提供了新思路。 大学生经济论文:协同经济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摘要: 经济时代的效用最大化理念推动了协同经济的应用,各个高校也需要顺应经济时代的要求,与企业、政府等协作,在整合资源、资源共享的协同状态下,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培养出适应经济时代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协同经济;诚信教育;体系 目前,媒体对大学生不诚信行为屡屡曝光,大学生群体备受社会的关注与争议。那么,是经济时代促使大学生抛弃诚信向“钱”发展,还是诚信教育未跟上时代节奏而导致涉世未深的学生难以分辨是非?这些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很多高校确实存在重技能教育轻品德教育的现象,课程安排全部被专业课程排满,认为只有提高专业技能才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保障。长期诚信教育跟不上的后果显而易见:考试作弊、贷款拖欠、抄袭、作假等不诚信现象屡屡发生。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压力甚大,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既经济又高效的诚信教育体系解决当前大学生出现的诸多问题。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据课题组调研显示,各个高校都有大力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想法,但由于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诚信教育开展滞后或见效甚慢。课题组总结各个高校开展诚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一)学生角度 各高校表示,诚信教育难开展从学生角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课表已经被专业课程排满,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安排其他课程。另一方面学生在考证、就业的压力中,其他课程往往受不到学生的重视,课堂效果极差。 (二)高校角度 诚信教育课程教什么?怎么教?教材是什么?目前在各个高校都还是空白,还没有形成相应的教学体系。诚信教育如果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分专业、分时段教学。不同专业学生的教材、教法都要体现专业特色,把每个专业的实际问题与诚信教育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专业实践认知的同时体会与专业结合的诚信,这种教育不仅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起到督促教育作用,而且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但是问题来了,分专业、分时段的课程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单凭一个高校自身,很难满足经费、时间、人员等各个方面的要求。 (三)师资角度 据了解,随着高校教师晋升职称对科研要求与日俱增的当下,很多高校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晋升职称上,对于教学的研究程度大不如从前。在这种环境下,寻找能够关注诚信教育,在课堂中贯穿诚信相关案例的老师少之又少。因此,各个高校意愿开展诚信教育但找不到老师的情况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基于协同经济理念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综上所述,各个高校仅仅凭借自身力量很难在短期内构建成熟稳定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因此,需要高校、企业、社会协同协作,资源共享,共建诚信教育体系,旨在培养有技能、有品德的高素质人才。协同经济效应是1+1 2的效益,即各成员相互配合、互相促进,使合作后的总体效益大于单个个体的效益总和。目前,高校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面临难以实施的局面,需要各高校间协作、高校与政府协作、高校与企业协作,最后高校、政府、企业都从中获得协同效益。协同的作用是能够促使各方受益,在付出资源最小化的基础上获得效益。这个效益是广义的效益,从高校角度而言,获得的效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育体系的完善;从学生角度而言,获得的效益是自身素质的提高,就业成功率的提升;从教师角度而言,获得的效益是自身教学水平的改进与教学进程的顺畅;从企业角度而言,获得的效益是人力资源质量与经济利润的大幅增长;从政府角度而言,获得的是社会诚信体系的进一步细化与完善。可见,基于协同经济理念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是能够满足各方所需的必要事件。 (二)可行性 信息化给协同带来便捷,应用互联网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发挥协同作用。相关资源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共享,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使用。互联网时代,使协同更具可行性。另外,协作会给企业、高校、政府都带来丰厚的协作效益,企业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了解学生对该企业的分析建议与学生的诚信资料,在获得学生创意的同时也为后续人才选拔建立依据。高校可以通过协作获得企业信息资源与学生校外实践场所,是建立校企合作的又一途径。政府通过协作促进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建设,社会诚信范围进一步扩大。可见,基于协同经济理念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对企业、政府、高校、社会都能产生实实在在的价值并且可行。 三、基于协同经济理念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协同经济是以各方共同参与为主导思想,达到各方效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经济运行模式,该模式应用于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中,旨在通过多方力量整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完善社会诚信教育体系,因为多方参与比单方独立运行更具有经济可行性与实施可行性。 (一)企业 企业主要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提供需求支撑。一方面诚信教育的开展需要提供真实案例才更有说服力,这些案例需要企业提供。另一方面诚信教育的深入开展,需要有需求方对接,也就是需要企业把诚信纳入就业标准。这样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才能顺利实施并不断发展。 (二)高校 高校是诚信教育开展的主体,是诚信教育体系的实施方。各个高校之间也需要进行协同发挥高校教育特长,设立适应各个高校的诚信教育体系。 (三)政府、社会公众 政府、社会主要从社会要求与政策引导方面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开展,促使该体系按照社会需求、政府要求的方向实施、发展。 四、构建协同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协同体系是多方共同参与的,因此在构建体系时需要从时间、空间、制度方面严格要求,确保1+1 2的协同效果。 (一)时间 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需要分年级、分阶段、有侧重点的开展诚信教育,例如:大学一年级诚信教育的侧重点在于诚信认知,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诚信,诚信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产生的影响、重要性;大学二年级诚信教育的侧重点在于专业诚信,也就是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贯穿诚信的内容;大学三年级以上诚信教育的侧重点在于诚信行为与诚信应用。这一阶段的学生与社会、企业接触明显增多,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实践都是学生参与企业的高校课程环节,因此,这个阶段诚信教育需要从企业实践案例、企业就业需要方面开展。 (二)空间 明确空间范围主要是指明确诚信教育体系的各方职责。企业需要提供诚信教育案例,明确诚信是招聘中的重要条件。政府起到监督、指导作用。高校是实施方,各个高校需要严格把控诚信教育内容、受教育主体,而不能把诚信教育作为一纸空文。基于协同经济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是一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领域,通过各方协同达到将信用管理知识与专业教育联系在一起。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研究并改进,真正做到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作者:张军 莫宇婷 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商学院 大学生经济论文:大学生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经济法分析 摘要: 随着线上餐饮的发展壮大,网络订餐成为当前很多大学生的新兴饮食选择。但受在线外卖特点与当前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的影响,网络订餐食品的安全问题还比较突出,加强该类食品安全立法与监管迫在眉睫。本文即立足经济法视角,对大学生网络订餐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现状;经济法;对策 近几年,“O2O”商务模式热潮席卷各个领域,传统餐饮行业在借助这种线上模式开展了网络订餐外卖项目。网络订餐是互联网与餐饮行业共同合作的产物,不仅价格优惠,且配送方便,这种“鼠标加车轮”式的饮食模式迅速占领市场,尤其受大学生群体欢迎。但在网络外卖主体越来越多,消费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的今天,却频繁曝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问题。当前,我国对网络订餐的研究还集中在消费、风险、营销等方面,而对其背后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却较少,从经济法视角下对大学生订餐中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订餐中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 (一)网络订餐商家无照经营现象普遍 在线外卖主要通过网络来进行操纵,对餐饮商家来说简单方便,正在呈大肆扩张之势。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国于2009年6月1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进行施行,该法律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进行食品生产经营的商家必须拥有经营许可证,任何食品行业都需要具备食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等许可,才能正常运营。但在外卖网站中,很多与网站合作的商家并不具备经营执照与卫生许可证等,证照不全或无照经营的现象正在越来越普遍,给网络订餐食品埋下了大量食品安全隐患。 (二)网络订餐食品存在突出卫生、质量问题 根据多家媒体对外卖网站商家的调查发现,当前很多网络订餐商家餐馆后厨不仅垃圾成堆,同时存在苍蝇乱飞的状况,甚至有些店经常老鼠触摸,卫生问题堪忧,但在很多外卖网站中有些商家却成为网络订餐热销商家。另外,网络订餐隔断了消费者与商家的直接联系,商家在制作食品的过程中,材料采购问题也比较普遍,菜类食品清洗不过关、使用过期、变质食品材料现象屡见不鲜,尤其肉类食品中“僵尸肉”、“淋巴肉”的问题普遍存在,还有很多商家在制作食物过程中使用地沟油等。这些卫生、质量问题,给消费者群体生命安全带来很大威胁。 (三)“厨房店”的大量存在难以保障食品安全 在网络外卖网站中,还存在大量的“厨房店”。所谓“厨房店”,即指仅做外卖,并不为消费者提供堂食服务的网络订餐商家,该类商家仅在个人厨房中即可完成网络订餐服务,在操作过程中大量“厨房店”中不乏唯利是图的黑心商家。一些别有用心的商家,利用网络订餐服务的漏洞,在破旧棚户、黑作坊中开店设立厨房向大学生等消费者提供外卖服务;或者为应付网络外卖平台对小店面进行租用,但实际上却进行厨房店经营,甚至在一切向“钱”看中进行违法食品加工等活动,无法保障网络外卖食品安全,同时给食品行业的秩序带来严重扰乱。 二、基于经济法视角解决网络订餐中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在网络订餐中,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主要与网络订餐食品在安全监管上的复杂性、局限性有关,同时也与我国当前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有关,导致网络订餐商家缺少制度约束性等。基于经济法视角来看,对网络订餐食品的安全监管,需要政府、市场与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一)加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立法 首先,应对网络订餐的市场准入机制进行完善。想要入驻网络订餐平台的商户,必须经过资格认证,取得相关许可证;同时实施信用登记制度,当商户出现食品安全或卫生等问题时,一经发现则立足取消其网络订餐经营资格,被所有外卖平拉入黑名单,以防商户侥幸心理。其次,应针对网络订餐食品,完善其食品标准、监测体系。与实体餐饮相比,网络订餐相对特殊,很多外卖平台难以做到对商家网络订餐食品卫生状况以及安全质量等进行全面检验,外卖订餐平台可加强与各地区卫生部门的合作,将外卖商家名单提交给卫生执法部门,由相关部门协助对各个外卖商家定期实施卫生检查,审核其经营资质。在这一过程中,外卖平台还应与有关监察部门配合,对网络订餐食品标准以及检验标准进行完善,通过风险评估,来促进监管立法可行性的提升,推进网络订餐食品监管立法工作。 (二)加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执法 首先,监管主体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对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的执法水平和管理意识。针对各大网络订餐平台所提供的商家名单,增加对商家不定期抽查,明确执法人员及其负责范围,提升执法活动有效性。执法部门还应加强对商户的走访检查,从各个角度落实食品安全监管执法,达到对消费者食品安全与健康利益的切实维护。其次,政府应适当地对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加强干预。政府执法部门可对监管执法主体数据库进行建立,明确各片区在网络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执法义务责任,加强各部门监管执法分工与合作;同时对网络追溯平台进行建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记录和保存各个商家网络订餐数据与投诉、评分数据等,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对于食品安全消费投诉较多的商家,严格立案处理,并下架出现食品质量的商品与商家。 (三)强化市场对网络订餐食品安全保护的调控 除了政府部门要做好立法与执法监管工作外,还应强化市场对网络订餐食品安全保护的调控。首先,政府应引导社会媒体平台等应加大对网络订餐食品安全问题的宣传,激发消费者自身食品安全权益保护意识。通过舆论引导,使消费者成为监管食品安全市场的另一主要参与主体,引导消费者对网络订餐食品问题积极举报,主动维护自身健康安全。其次,应对社会诚信体系进行建立健全。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针对网络订餐食品问题,建立相应的社会信用体系,不仅是法治经济的要求,也是诚信经济的要求。可针对网络订餐食品,建立一系列的监管、征信、评价等制度,确保网络订餐食品管理有章可循。 作者:龙新 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 大学生经济论文:大学生经济管理创业知识教育研究 一、大学生创业知识教育体系现状分析 1.创业知识教育缺乏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 目前,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教育课程无论是在设置、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尚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在很多高校还是空白。在调查中,34.5%的大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并未开设创业相超过半数的大学生(356人)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甚至有106名大学生则认为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几乎空白”。这说明目前有些高校并未开设创业知识教育课程,即使开设,课程设置也不够完善,结构单一,覆盖面窄,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 2.创业教育师资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关于“您的学校创业教育师资情况如何?”的调查中,有39.6%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授课教师“创业理论知识扎实,但是缺乏实践经验”,还有31.4%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授课教师“创业知识陈旧和狭窄”。这说明,创业教育师资无法达到创业知识教育所需要的层次,教师在理论或者实践上某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学生创业学习的积极性。由于缺少创业实战经验,教师们也无法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很难提高学生对创业知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3.创业知识教育的获取途径偏重于课堂教学,缺乏实践平台。 在“开展创业知识教育方式有哪些”的调查中“开设创业选修课和必修课”以及“定期举办讲座”的比例较高,分别占65.9%和50.5%。这反映了高校在大学生创业知识教育方面,偏重于课堂教授,而创业者和专家的授课比例却很少,仅占33.8%和17.1%,甚至从未有创业实践教学。有些高校虽然采取了讲座的形式,但在传授知识方面更类似于走马观花,再加上缺乏实践教育,使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夯实所学知识,积累创业经验。因此,目前的创业知识教育途径对于打算创业的大学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4.创业知识教育缺乏权威的教材体系。 在创业教育教材的选择上,目前重庆市部分高校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创业教育教材体系。大都采用“引进且公开出版的教材”(39%)、“自编且公开出版的教材”(25%),但这些教材内容都比较简单,甚至有的是将其他教材的理论东拼西凑,将国外一些零散的案例生硬地拼接在一起,使得教育内容变得肤浅,不够深入,缺乏针对性。甚至有31%的高校只有自编讲义,这样的教材体系显然不利于学生创业知识的提高,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生创业知识教育体系构建的建议 1.加强对创业知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构建完善的创业知识教育课程体系。 针对经管类大学生创业知识教育课程数量较少,创业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的现状,首先,学校要充分重视创业知识教育,增设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为此,针对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来开设相关创业课程,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创业知识教育课程。其次,课程的设置应更加细化,创业教育模式与专业教育模式相结合。目前,经管类大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可以系统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创业所需要的包括政策、法规、工商、税务等方面的知识还有待提升。因此,可以考虑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在使大学生完成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能够增加课程的实践性、趣味性,熟悉并掌握相关创业知识。最后,为完善创业知识教育课程体系,经管类专业还应开设一些与创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课程,使创业者具备一些工程设计、机械电子、材料等方面的知识,避免出现“外行管理内行”的情况。 2.建立完善的创业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高校要根据创业教育目标,建立一支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首先,选择校内具备渊博理论知识和创新思想观念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创业导师,组织他们深入开展对创业教育的理论学习,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创业组织,创业协会的活动,将其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更好的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其次,聘请具备一定能力和资质的企业家、投资家等创业实践人才进行创业指导。通过邀请他们到课堂中来现身说法,与同学一起分析案例,共同探讨如何学习成功者的创业方法、创业品质以及了解创业知识,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中培育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产学研合作,推动创业实践教学的开展。 产学研合作开展创业教育,是一种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等多种教育资源,融合创业人才培养的不同优势,以传授创业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与创业实操为主的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新型创业教育模式。首先,高校应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整合资源,建立校园实训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能力。其次,教师要带领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走出去”,去创业企业实地考察,切实感受创业的内涵和意义,在见闻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创业知识。最后,大学里利用社团活动来锻炼创业能力的机会很多,作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应积极利用这样一个有力的平台,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 4.编写针对本土学生特点的课程教材。 创业教育的目标,最终体现为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课程教材的编写应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进行。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研究力度,努力尝试编写适合本土学生特点的创业知识课程教材,在结合当前大学生自身优势和资源的基础上,相应地引进西方优秀创业课程教材的精华部分,结合典型性的代表案例,编写不同深度和广度的课程教材。由于不同大学生有不同的创业知识提升需求,因此在教材编写上应避免追求教材内容大而全,而应加强课程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打下理论基础。 作者:郑景丽 蔡佳 程支中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大学生经济论文: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的重要性 一、“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1.抄袭、剽窃学术成果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经常会被要求上交论文类的大作业,与理工类大学生的试验、数据、公式、计算等相比,经管类学生便有了更多的抄袭机会。他们在写文章时东拼西凑,甚至把别人的文章拿过来稍加修改就变成了“自己的成果”。如何对“90”后大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面临的课题。 2.伪造证书 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了能够使自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超过他人,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很多大学生在就业环节会采取弄虚作假的方式,如伪造证书、简历造假等。笔者对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90后”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当被问到“你会在求职简历上弄虚作假吗?”其中,有15.3%的大学生选择了会。“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毕业生的一些不良认识,如果任其发展,定会损害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同时还会损害用人单位的切身利益,并造成大学生择业与就业的混乱局面。 二、“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针对“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笔者试图从不同的侧面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1“.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外因分析 (1)社会上的负面现象淡化了“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诚信信念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负面现象,使得学生会错误的认为,不讲诚信也可以谋取到很多的好处,社会上的潜规则是要理解和学习的,老老实实的工作和生活并不一定能换来美好的前景。特别是“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模仿力强,对周遭环境具有较强的感知力,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致使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更大、更多。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业务学习紧贴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就使得他们很早就对社会上的不诚信现象有所感知,利益驱动所带来的刺激也是导致他们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2)家校诚信教育的弱化导致了“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父母对他们的管理较为松散,家长往往更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尤其在诚信教育方面,有些家长自身就具有不诚信的行为表现。学校教育是我国的主要教育形式,其偏重对学生智力的培养,而对于学生德行的培养,包括诚信意识的教化相对较少。这样的教育导向,使得“90后”大学生无法达到时展对人的诚信意识的要求。 2“.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分析 “90后”大学生往往具有极强的竞争意识和自主意识,但他们却缺乏责任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注重的是个人的享乐和感受,对于要承担的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并不明确,缺乏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重任的担当感。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因此,“90后”大学生诚信意识淡漠更多还是来自于自身的原因。笔者针对经管类学生的诚信观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被问到“当诚信和你的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怎样做”时,有55.3%的学生选择了“将会采取舍弃诚信而保护自己利益的行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个体更多的是对自我保护的需要,而诚信品质目前在“90后”大学生中仍是满足个人利益需要之后的一种奢侈品。 三、培养“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对策 通过分析“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我们感到增强他们的诚信意识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大学学习期间,我们更要把诚信育人作为主要的道德目标,紧紧围绕着此类学生人群的特点,把诚信教育落到实处。 1.为“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营造文明诚信的氛围 为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协调统一的诚信育人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全社会大环境来说,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在制度建设方面,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在道德教育方面,应创设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这对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来说,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和信用体系是他们在专业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有力保障。“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只有养成了诚实守信的健全人格,才能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走得更顺利、更稳健。 2.高校应建立大学生诚信体系,助力“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顺利步入社会 学校应为每位在校大学生设立个人诚信档案,真实反映他们在校期间的表现,内容涉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无违纪、有无缺课、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实践、是否贫困生、是否少数民族、评优评奖情况和是否获得助学贷款等。对于此项工作学校应给予重视,使个人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在校及未来走出校门的诚信保证。学校对学生诚信档案要及时进行更新,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开公示。学校要把诚信档案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入党考察、就业推荐等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学生工作的又一个有利抓手。在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诚信观,使他们能够在经济大潮中,凭借诚实守信、踏实敬业的品格立于不败之地。 3.培养“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为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我们应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与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创设积极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思考,使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强化诚信意识。当学生面临重大的抉择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确哪些价值是值得珍视和维护的,最终把自己的价值经验内化为稳定的道德品质。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积极配合,并形成教育的合力。为了寻找大学生产生诚信知行不一矛盾的原因,我们应从大学生群体本身出发,综合考虑来自社会及家庭的影响。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其诚信状况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目前,“90后”大学生已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主要人群,如何使“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诚信品质,促使其健康成长成才,以便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对“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分析入手,从外部诚信环境的塑造和学生自身诚信品质提升的角度,展开了集中论述,目的在于使“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道德观。 作者:齐颖 单位: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大学生经济论文:以发展经济学为例培养大学生问题意识 摘要:问题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创新性发展与成长,也是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内容。除了教学内容的安排之外,一个平等、宽松、求真的教学氛围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和学都需要目标统一,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创造机会;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论点进行寻证而整理、研读、分析案例资料,并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发现疑难问题进而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及证据。 关键词:问题意识;发展经济学;案例教学;李约瑟难题 问题是学习与创新的起点和生长点,问题意识是促进创造性活动的内在驱动力。[1]大学生的问题意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创新性发展与成长,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内容。但当前本科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学生不愿意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其正在丧失极为重要的思考能力。[2]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可以说是国内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发展经济学教学大多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单纯以教材知识讲授为目的,教学内容从固定教材出发,缺乏将教材内容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相联系的研究,特别是缺乏对我国当前正在发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案例教学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尝试对李约瑟难题这一案例教学进行探究,并结合发展经济学相关教学内容予以拓展,为实现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有益素材。 一、李约瑟难题及其“问题”价值 在充分考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基础上,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为什么人类的近现代科学首先产生于西方,而不是首先产生于拥有伟大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中国?为什么与系统的实验和自然假说的数学化相联系的近代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西方迅速兴起?这被学术界称之为李约瑟难题(NeedhamPuzzle或NeedhamProblem)。众多学者试图对李约瑟难题做出解答,比如比较典型的高水平均衡陷阱说、官僚体制说和系统结构论等。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典型的启发式问题,它能够促使大家去思考和探索。对李约瑟难题不断地分析、论证与探索的过程,也就是各种思想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过程,这显然是其研究意义所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步意识到科技发展不仅仅是自身的不断演进,而且还受到社会结构、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等各种因素的复杂影响。所以,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应该将科技的发展置于更复杂的系统环境下,这样才能够加深人们对科技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根本的认识。 二、李约瑟难题的探究与发展经济学教学设计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根据专题教学目标,结合发展中国家某一方面或某几个需要解决的与教学目标相符的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案例,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虽然国内《发展经济学》教材版本较多,但一般包括四大部分:一是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二是发展要素分析,三是结构转换与城乡发展,四是制度因素与政府作用分析。就上述内容来看,李约瑟难题这一案例具有广泛适用性,比如它可以放在第一部分作为开篇导论,让学生对发展经济学的主题,以及学科内容和学科特点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对于第二部分的发展要素分析,李约瑟难题可以作为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资源、人口和技术等发展要素之间的复杂联系;对于第三部分的结构分析,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经典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型和主流经济学的两部门模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第四部分的制度分析,李约瑟难题的制度决定论回答可以很好地佐证相关原理和结论,比如制度的功能和作用。 (一)资源、人口与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要素分析高水平均衡陷阱假说[3],又称人地比例假说,是从资源、人口和技术之间内在联系的视角来解读李约瑟难题的。其认为中国古代技术发展没有引领现代技术革命,是因为我国人地比例失调,充裕的劳动力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相对较少。与此同时,人均剩余的减少也导致了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不足。高水平均衡陷阱说利用土地、人口、技术之间的内在经济关联解释了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和西欧的经济发展分岔,但是,上述假说是以技术不变或进步极端缓慢为前提的。如果出现持续的技术进步,高水平均衡陷阱假说的情况则很难出现。事实上,如果用中国的疆域变化来代替中国耕地面积的数据,那么高水平均衡陷阱只能解释明清后半期的经济发展困境,却不能解释两朝中期以前的情形。[4]此外,这种假说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资源和技术决定论,忽视了李约瑟难题的制度重要性以及人口与技术、资源之间的复杂性和相互交织的特征。 (二)结构决定论与结构分析结构决定论强调中国和欧洲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系统在理解李约瑟难题中的重要性。一般是将中国和欧洲分别看做两个相互作用的系统,从各自系统的结构、内部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的比较中来解说李约瑟难题。[5]政治组织结构是众多研究的重点。从政治组织结构出发所做的讨论可以归结为大一统体制说和官僚体制说。大一统体制说认为传统中国古代帝国的意识形态的统一,阻碍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成长。官僚体制说认为中国特殊的官僚体制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中的农业生产发展,但却阻碍了商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成长。相对而言,西方世界的贵族式庄园制却有利于商人阶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兴起。从一定意义上来看,上述对李约瑟难题的解读也属于制度功能视角,这将在下面的制度决定论中再予以进一步阐释。 (三)制度决定论与制度分析制度决定论认为,相对于西方世界,李约瑟难题的出现主要源于产权保护制度的缺失。由于技术产权保护不到位,激励了寻租创租,这显然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从广义制度来看,中国的皇权专制制度深刻影响着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在结构决定论中提到的官僚体制说认为,传统中国的官僚体制没能产生出适合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激励机制。具体来看,中国的科举制度所提供的特殊激励机制,使得有天赋、充满好奇心的天才,无心学习数学和可控实验等,从而导致科学革命无法产生,而科学革命的缺失也直接导致了传统中国无缘现代工业革命的兴起。[6] (四)各种答案的述评上述分析问题的方法可被称为“因素分析法”。[4]比如,上述的高水平均衡陷阱论、结构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等都有一定的单因素分析色彩,而事实上,大多数的观点都应该重新审视问题本身的性质,即李约瑟难题所代表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或社会问题,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经济、历史、社会、政治等相互交织,个人与集体、组织相互作用,社会和社会相互影响,资源环境、人口和技术相互关联的宏大问题。而学者们要理解这类问题,就必须给予其所具有的非线性、动态性和整体性以充分的认识,否则难免就会陷入各说各话的逻辑陷阱当中。这显然不仅不利于学者们对李约瑟难题的继续研讨,反而会影响甚至误导学者们对问题本质的探讨。鉴于李约瑟难题这一开放式和启发式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继续延伸相关问题。比如韦伯疑问———较早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为何没有发生工业革命,钱学森之问———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人才,大国之谜———如何才能成为大国,等等。这些教学案例可以通过研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小结 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当然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从发展经济学案例教学进行了教学内容设计的尝试,为当代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素材,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综合素质能力。除了教学内容的安排之外,一个平等、宽松、求真的教学氛围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和学都需要目标统一,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创造机会;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论点进行寻证而整理、研读、分析案例资料,并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发现疑难问题进而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及证据。这些问题可能是先由教师提出的,但学生内生的疑问才是根本。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发展经济学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自学、表达的能力,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田相辉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国体育彩票是对人民和社会有着很大贡献价值的彩票,人民通过购买体育彩票支持我国的体育建设和奥运活动,同时部分购买彩票的民众也可以得到高额的回馈,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近年来我国体育彩票的发展形势大好,彩票交易已然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体育彩票档案管理工作在此之下更为重要。档案管理工作是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促进体育彩票良好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档案的定义 “档案”在《档案法》中的定义为,从以往至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以及个人从事的活动形式(包括政治、军事、科技、文化、宗教以及经济等等)能够对国家以及社会提供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文本、图像或是音视频。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明白文件中存在的社会实践历史的源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乃至个人,只要进行某种工作就一定要通过某种方式、通过各种文件来向他人传达自身想要表达的意图。这也代表人们在不断的搜索与储存文件,并且这些文件数据会一步步扩大成为一种档案。这些文件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来记录形成的,它保留着最原始的行为记录,这也是文件区别于书籍和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档案管理在体育彩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收集、整理与保存档案资料的过程十分重要,能够体现出一个文明时代的工作,因此在进行档案资料的相关工作时需要谨慎而为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科学管理以及教育后辈来说都是有巨大帮助的,因此需要将管理工作拆分为几个板块来实施,通过实践来不断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档案管理系统。在实际操作当中,需要按照省一级标准来对相关内容(归档范围、保管期限、方案等)进行修改,随后通过专业人士的指导来选择一个最合理的工作方式,并且成立各种类别来有效管理档案。将档案分类标号,尽可能呈现在查阅者面前一个最干净、有序的档案资料库。 (二)提升职员对档案的重视 档案管理渗透在日常工作中的一项任务,各个部门和职员多多少少都会参与到档案管理的工作当中,各个职员参与到档案管理工作当中可以提高职员对档案的重视,进而为更好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实际工作中应当做好档案重要性的宣传工作,让各个职员都能意识到档案是凝聚了个人乃至整个团体活动成果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三)注重体育彩票档案的整理和归纳工作 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需要做到将所有大大小小的档案都整理归纳在内,无论是重要的档案还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档案都要全数、原封不动地收集起来。而在体育彩票的档案管理当中,对档案进行整理和分类有以下几种:第一,人员档案。体育彩票的投注站所属人和彩票的销售员都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因此体彩中心应当委派专员对人员档案进行收集和归纳,为每一位专管员建立个人档案,体育彩票的投注站所属人和彩票的销售员的个人资料记录应保证细致、真实。建立并管理人员档案对于大大小小的体彩职工来说都有着促进团结、增强责任感的积极作用。第二,图片档案。指的是针对体彩中心每次举办的活动、会议等,都建立相应的活动档案并以图片的形式记录下来,每年定期登记并保存。三,新闻、论文档案。指的是将国内外一切有关体育彩票的新闻、论文、电视报导等材料进行收集并整理。最后,是荣誉档案。荣誉档案记录各个体彩单位和投注站获得的各项荣誉,并采取拍摄奖品、复印荣誉证书等方式进行保存。 (四)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为了真正落实档案管理工作、让档案管理的价值最大化,不仅仅要做到上文所说的几点,还应建立完善、系统的档案管理制度。良好的管理制度是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失去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可凭依的管理工作无法科学有序的进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容易出现档案资料收集有纰漏,而为了对应上级检查而临时添加档案蒙混过关的情况,这样一方面浪费了时间和资源,另一方面也导致档案的真实性存疑。因此,档案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离不开完善的保障制度,其中应明确指出档案的管理方式、工作计划;档案的编辑、收集、整合、使用以及保存的规范;明确划分各部门以及各类职员的责任和能力等等。 三、结语 如今正处在时代高速发展的阶段,各行各业的经营和挑战都日新月异,在此之下纸质档案或者电子档案的记录和参考价值越来越明显,工作中档案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意识到在体育彩票中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小到个人、大到企业和国家都需要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有正确的认知,切实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将档案发挥出最大的参考或宣传等价值。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与电力设备状态检修 1电力工程施工管理 电力工程施工事项繁杂,需要高水平的管理。其主要原因有如下两点,一是电力工程投资数额巨大、工程结构复杂,需要高水平的工程项目管理。二是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资源密集、专业众多、交叉施工等特点,同时还要受工程设计、设备制造、设备和材料的采购运输、以及其他工程外部因素的影响。为了合理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管理好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各项工作,这就要求有高水平的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这样才能保障电力工程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1.1加强工程中的各级人员的协作,培养其责任感各施工部门的管理者应该相互协商,协调施工过程中各施工建设单位,材料供应商,供电单位等多部门间的交流沟通,部门管理者之间良好的协调才能够让工程以节约、快速、高效的方式运行。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等往往执着于各自专业领域内的具体事务,缺乏对工程整体的认识,实践中显得缺乏大局观。我们应当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意识,引导各级人员从整体出发使整个工程高效运转。再者在各级人员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将会增加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责任感,对攻克工程中的一些困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2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我们的标准化进程还处于探索完善阶段,还缺少一个统一的实施标准。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凭经验作主的现象。在工程施工管理中,应积极调动企业的能动性,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标准化体系,建立完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强化管理意识,规范管理行为,积极实现与国际接轨。 1.3完善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工作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管理工作有三点:a.工程进度的管理;工程进度的管理主要涉及不能按时完成工程目标,导致工期延后的问题,这要求对工程的整个实施进度有一个良好的管理,以保证按时完成。b.工程中施工安全的管理;工程中的安全管理就是必须把好安全生产的“七关”标准,即:教育关、措施工、交底关、防护关、文明关、验收关、检查关;c.工程中监察及隐患排查治理的管理。监察及隐患排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查出的问题及事故隐患要做到“四不放过(原因不明不放过,责任不清不放过,未吸取教训不放过,责任人未受处罚不放过)”,同时迅速做好“整改五定”(定整改责任人、定整改措施、定整改完成时间、定整改完成人、定整改验收人)。 1.4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软件,提高管理效率现代化的专业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是根据工程实施中碰到的共性问题,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提出的解决方案,能满足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诸多需求,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和人、财、物的投入等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可行的、科学合理的应用规划和管理方法,通过现代管理软件的高效管理过程,让整个工程的实施按照在管理软件的规划步骤一步一步实施,最终使整个工程达到预期目标。管理软件还可以保存整个工程开发过程中的每一次修改,每一次问题解决方案,这就对以后的工程开发有了一定的帮助,可以通过对以前工程实施过程中某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得到最优方案。也可以在相似工程的实施管理中,套用已有的管理模型,省去了重复的工程规划过程。运用P3软件进行管理:a.P3是世界上顶级的项目管理软件.目前,现代工程项目的实施已朝着“全面详细计划、严格按计划实施、及时反馈更新严密跟踪对比”管理模式进行,P3软件在国际上有极高的知名度,业已成为项目管理的行业标准,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的项目管理中己得到了广泛应用,世界银行也在大中型项目上推荐使用P3软件。b.P3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工程项目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内,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周期与投资效益。P3软件作为现代化项目管理方法和实践工具,代表了现代化项目管理方法和计算机最新技术,它利用广义网络计划与目标管理的有机结合,将工程的组织过程和项目实施步骤进行全面的规划、编排,以便在工程项目实施初期对多种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比较,更科学地进行进度安排。a.P3可以将工程的组织过程和项目的实施步骤进行全面规划、编排,通过编制网络和资源计划,实现项目的计划管理;b.P3通过网络图、横道图、时标网络图反映工程数据,实现工程施工;c.进度计划管理、资源管理和成本控制管理;d.通过跟踪网络计划,实现工程过程管理;e.多方案分析比较,目标计划跟踪,实现工程目标控制。 2电力设备状态检修 电力设备运行状态检测是电力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前面所讲的施工部分是建设电力基础设施阶段,而电力运行状态检测是其后继,即对工程施工所形成的最终目标进行维护,以保证电力能够按照工程的预期目的进行运行。 2.1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原因状态检修有别于过去实行的周期性检修,其建立在普遍掌握设备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对运行状况出现异常的设备开展检修工作,减少了电力设备无谓停电的次数,提高了设备运行效率,减少了检修人员的工作强度。减少人力、财力的浪费,更是降低了维修费用,并能够提供给用户更加稳定的供电,增加了电力供应的可靠性,促使了经济效益的增加。由于状态检修能够及时识别将出问题的设备,即状态检修具有一定的预测性。有了对设备的预测,检修人员能够获知可能出现问题的设备,从而减少了对正常设备的拆装,降低了由于拆装而导致的设备故障率。在此基础上,还降低了人员疏忽性,特别是在检测大量正常的与可能故障的设备时,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事故。 2.2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方法及要求实现电气设备状态检修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和完善信息的采集、传输、储存机制,建立一个电力设备信息数据中心。这个数据中心中存储了各个设备的数据信息,其中包含了设备的厂家、批号、使用年限、上次检查的时间等,这些数据是我们做出设备检查的依据。通过这些数据信息,我们通过一定的算法进行计算,得出设备现在的状态是否是一个健康的状态。通过对同一型号设备的比较以及该类型设备以前的运行状态记录,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可能会出现问题的设备,并进行及时地预测。 3结束语 电力工程是一项关系到民生的大工程,这就要求在电力工程的施工中确保电力工程的有效实施,所以,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是确保工程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环节。同时,在电力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电网规模也越来越大,电力线路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为了确保电力的正常运行,我们要做好电力运行状态检修工作,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 作者:李黎 单位:齐齐哈尔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设备监理管理系统的开发 1开发背景 我国的设备监理行业虽然在电力工程建设等领域有较早的兴起,但其正式成为一个行业还是在2005年。所以,我国的设备监理行业目前还不是很成熟,存在着较多不规范的地方。首先,在立法方面,目前还是一个空白,《设备监理条例》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没有出台,这就造成行业无法可依的局面。其次,我国设备监理单位资质水平以及设备监理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我国现在对设备监理单位实行资质分级认定管理,但设备监理单位自身的管理水平不高。目前,国内大部分监理公司对于监理项目的管理普遍采用电话、传真等方式与驻外监理人员进行联系的方式,未采用先进的远程信息办公系统,管理存在松散,不到位的情况。另外,我国从事设备监理行业的人员大部分为各设备制造厂家的退休人员,业务素质、职业精神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公司自身发展,公司决定研究开发一套的监理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公司的工作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提高监理人员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开发方案与构建 我们对目前监理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进行了梳理,按照公司领导、项目经理、监理人员、业主客户等管理层级和角色对整个监理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框架进行了设计。监理项目的主要流程包括监理项目的投标及合同签订、监理项目的分配、监理项目的执行及管理(包括人员、信息等)、监理项目的收尾等。系统采用dephi数据库作为技术支持,建立基础信息库,系统各层级、角色均共享此数据库。系统的具体结构包括:(1)监理项目信息数据库;(2)公司级管理模块;(3)项目管理模块;(4)员工级管理模块;(5)客户模块;(6)系统管理模块。我们在进行系统方案构建设计的同时,还配套编制了火力发电设备、水力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的作业指导书以及监理周报、总结等标准化文件,固化到信息管理系统中,使所有监理人员按照统一的文件开展监理工作。 3系统功能 文章中主要介绍公司级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员工级管理模块三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其他模块不再详述。 3.1公司级管理模块公司级管理模块主要从公司领导对整个公司的业务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其功能包括监理项目的创建(投标)、监理合同的管理、项目经理的管理以及各类事项审批、查询等功能。模块功能具体如下:(1)公司领导可以通过监理项目的创建功能新建监理项目,填写项目的概况、监理工作范围等项目信息,分派项目经理并下达监理任务。(2)在审批事项中对公司各类费用、办公物品借用、人员变更、发文等进行审批。(3)在查询功能中,部门领导可以以各种维度查询每个项目、项目经理、制造厂、监理人员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具有一定的分析统计功能,从而可以方便快捷的了解公司各层级的工作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3.2项目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主要从项目经理开展项目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项目管理模块可以对项目管理过程中所有需管理的内容进行信息化管理,包括传真收发、监理周报、监理总结、技术协议、设备监造协议、监理图片等。此外,还包含监理人员的管理和调配等功能。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项目经理可以通过项目管理模块,上传设备技术协议、监造协议,给监理师下方监理任务。每周对监理师报送的监理周报、质量问题专题汇报等进行审查批复。同时通过在系统中实时了解每个监理项目的进展情况、每个监理设备的生产情况、每个监理师的工作情况,根据了解的到全面的信息,及时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监理人员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处理。同时,针对每个监理项目、制造厂、监理人员的监理任务量的情况,对监理人员及资源进行整体协调平衡,达到最优的效果。 3.3员工级管理模块员工级管理模块主要设计为驻厂监理人员操作使用。监理人员可以通过在互联网在驻厂地点登录系统,查收公司下发的监理任务,按任务书要求开展监理工作,每日填写监理日志,定时在系统上报送监理周报、专题汇报给项目经理进行审批。 4应用效果 4.1提高了监理项目管理效率由于监理公司一般承接的项目较多,一个项目经理往往同时承担多个项目,一个监理人员同时负责多个制造厂多个设备的监理工作。监理公司采取电话、传真等传统管理方式,无法实时了解每一位监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同一地区有多名监理人员工作,或一名监理人员奔波几个省市厂家进行巡检的情况。该系统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该问题,监理公司的人力、物资等资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管理效率大副提高,项目成本大幅降低。 4.2监理工作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由于目前从事设备监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及驻厂监理素质水平不一,对监理工作的理解存在差异,不能正确按照监理公司监理大纲、监理细则等规范化文件开展监理工作,不同的监理人员开展监理工作水平和深度不一,差距较大。优秀的监理人员可以详细、完善的完成监理过程见证、见证总结等各项工作,一般的监理人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经常出现遗漏见证点等这样那样的问题。该项目的应用,使监理过程文件实现了标准化。所有监理人员均按照系统固化的监理作业指导书开展工作,使用标准格式的见证表格、周报等表单进行信息填报,这大大提高了监理工作的标准化水平。 作者:支淼川 郅青 王径迤 单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物资分公司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中电气设备的安装方式探讨 CHD的安装:按照安装图纸要求进行定位,清洁CB的气密法兰面,在安装时,将各气体室连接处的临时保护盖打开,防止灰尘进入;将密封胶涂抹在气体密封圈上;按照规定连接触头,保证触头连接深度符合要求。穿墙母线排的安装:进行检验,将保证CB中心达到基础顶面的高度;用吊链将穿墙母线吊至安装高度;用倒链拖拉穿墙母线,先连接GIS侧,再连接CB侧。在进行CT、H-ES、MOFCT.DS以及LA、MOFPT、PT安装中,要搭设脚手架,预留出安装位置,利用13个倒链将设备吊起,先与CB侧连接后,再进行LA、MOFPT设备连接。 空压管道的安装首先要用球状白布将管道清理干净,要求清理两次,且保证每次使用白布清洁;依据安装位置,进行煨管和切管。 测量工作按照厂家规范要求,进行主电路的电阻测量。要求通100A直流电流,采用电压降压法,测量电阻值必须小于工厂试验数据的1.2倍。 检验工作检查SF6泄漏情况:利用泄露检测仪,对法兰片和管道连接处进行仔细检查,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检验吸湿剂:要检查吸湿剂的绝缘子状况,壳体内部的杂质存在状况,螺母与螺栓的连接状况以及导体表面的状况。发现异常问题要及时更换吸湿剂,在更换时,要求一次性更换,不得中断,更换湿度必须低于80%。检查空气泄漏情况:必须要按照所设计的管线图,对阀门开合状态进行调整,还必须确保空压机在所规定的压力范围中运行,其泄漏量低于规定值。 外壳接地和基础处理检测GIS壳体接地端与接地线之间的距离;对预埋工字钢进行除锈处理。 模拟动作试验根据厂家提供的点其工作原理图,检验各部件的电气连锁装状况,保证动作可靠。 其他工作依照管线布置图,设置SF6气体管道,将管子吹干后,将HITALuBE280黄油涂抹在管道法兰的密封圈上,拧紧法兰上的螺栓;根据安装位置,固定检测仪表,修整穿墙母排气室支架。 1、110kV变压器安装 总变压器为110kV/10V、30MVA,YNdI1绕组,57.5t重。其具体安装措施有: 1.1基础检查根据安装图纸,检查混凝土基础及其基础中心,保证各方面符合图纸尺寸要求。 1.2变压器部件安装安装主油枕:主油枕1.4t,其最高点达到变压器底座5.2m处,而变压器室门高6m,这就造成安装困难。经过反复测量,决定采用8t汽车吊。因此汽车吊的活动拨杆较短,故可靠近变压器室;用一个2t的倒链替代一个吊钩,这有利于扩大吊装高度。安装HVN,LV套管和N.G.S∶HVN为浪涌吸收器,可防止因雷电或是电路中过电压形成的瞬时高压电。LV是低压侧套管,在于10kV母线桥相连接时,要注意瓷绝缘保护,避免产生瓷绝缘损坏,采用白布以及酒精进行清洁处理。N.G.S即为中性线接地系统,安装过程中,保证其接地开关动作灵活,避免出现卡阻现象。安装散热片:按照安装实际,选定冷却风扇的位置,紧紧固定连接螺栓。安装OLTC:根据安装图纸安装有载切换装置油箱。检查主油箱内部:检查时要重点检查内部绕组、有载切换装置,连接螺丝的松动情况,内部遗留物质;及时清理主油箱内部,保证主油箱内部干净。 1.3变压器主体安装变压器较重为3.3t,安装现场无法展开吊车吊装作业,加之,变压器室内无起吊设备,因此必须在变压器室外搭设平台。变压器主体与GIS连接过程中,采用10mm钢板铺垫室内的排油坑,建立基础平台,保证基础齐平;利用80t承载量的吊车,把变压器放到滚杠上,使用1.5t的板胡慢慢拖拉,直到主体到位。就业之后,采用四个千斤顶将变压器的主体顶起,对中心位置与套管中心进行调整,确保二者处于一条直线,再对HV套管进行安装,进而完成了连接。之后就用膨胀螺栓将主体固定起来,将接地现在相应的接地端进行压接,最终完成接地工作。 1.4抽真空抽真空具体措施有:其一,在抽真空工作中,使用6000L/h的真空泵,要求其持续72小时作业,若因客观原因如停电,造成运转停止,则要及时关闭截止阀,当电源回复后,进行继续作业,操作顺序为先打开真空泵,再打开截止阀。其二,110kV变压器要求真空泵为0.08MPa,抽真空时,将连通阀打开,避免主油枕和OLTC质检产生过大压力差而造成主油枕损坏。 1.5油过滤和循环保持整个滤油过程温度在70℃左右,加工注油孔法兰,油经过油管进入滤油泵。 1.6试验其一,在进行3次循环后,采用60kV绝缘油测试仪测验变压器绝缘强度,经过5次测验,获得其强度值均大于56kV,说明绝缘程度良好。对耐压强度、变压器油微水等试验,以工厂试验结果为准,在安装现场不进行试验。其二,对散热片冷风扇、OLTC驱动部分进行检验,以有效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其三,在10kV母线桥导管和10kV开关柜连接后进行检验,并实验母线桥的工频交流耐压状况。 2、结语 110kV变压器与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安装是该电力工程电气部分的主要工作。安装过程中,需要电工、钳工、吊车司机等采用精湛的技术,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作业,并要协调各安装程序、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协同解决安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安装工作顺利进行。 作者:刘建军单位:珠海电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中的施工管理及设备状态检测分析 摘 要:在电力工程中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和对设备的检测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还对电力系统的管理、设备有重大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能让电力工程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电力工程中要加强对企业体制的改革,还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电力工程与电能有着重大的联系,在电能的分配和输送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电能在经济和节能上也方便使用和控制,要强化电力企业的工程就要对其进行改革,要确保能够保证现场的信息、物力、财力、劳力等能够使施工正常运行。在每个企业中都需要良好的施工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生产的质量,在电力工程的工作中必须要将每个部门进行分工合作,只有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中才能将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做到最好。本文将通过对电力工程中的施工管理和施工检测进行分析,并且对电力工程中的管理方式提出对策。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施工检测;对策;分析 一、在电力工程中的施工管理 在社会发展的环境下,电力工程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程,所以在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施工管理中要不断加强安全管理,目前在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将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一)缺乏安全管理的意识 在施工过程中很难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都做到最好,在看重工程质量时就忽视施工安全,在各种的漏洞和相对较弱的环节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工程管理层提高对施工安全的重视,并且要有深刻的认识,在工程的实际管理中难免会有事故的发生,而事故发生后就该有相应的对策,如果不能将管理的作用发挥出来就会影响工程的效率,导致工程不能顺利开展。因此针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首先需要加强操作人员的整体安全管理意识,且各级人员需要合理进行引导,确保整个管理过程的运转高效,同时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通过高效的合作,不断地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从而有效的克服和解决施工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二)缺乏规范的流程 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需要设立规范的流程,比如设置工程管理部、业务部、财务部等核心部门,每个部门的设置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能使各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如果不注意这方面的设置就会使各部门缺乏沟通给企业工程带来影响。因此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企业的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围绕技术标准,对电力工程建立完善的标准化施工管理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工作标准,不断完善管理标准,以增强施工人员的管理意识,使其各项管理行为获得有效的规范,这样就能充分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目的。 (三)人员素质的培养 由于在工程的施工管理中,有不少管理层的人员都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不能正确认识管理,由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会导致在管理中出现问题,在施工事故上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在财务上不能有效控制预算,在材料采购中不能运用科学的工程造价进行预算,如果施工人员没有具备基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素质,会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提高工程的效率甚至还降低了工程的质量。因此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针对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培养其管理素质,不断增强其管理专业技能。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地控制财务预算,加强对工程造价的科学预算,这样才能极大地提升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另外还需要结合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具体情况,利用现代化的管理软件,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方案步骤,以确保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能获得有效的监控。 二、在电力设备中的施工检测 在电力设备的运行中,状态检测是电力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电力建设是施工工程中最基A的一部分,而电力运行状态检测在工程的检测部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检测中能对工程的问题进行改进,对工程建设所形成的工程进行最后维护,才能保证电力建设照着建设预期而顺利进行。 (一)电力设备检测的目的 状态检测不是周期性检查,而是在掌握了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对电力运行的状况中出现的故障进行检修工作,其检修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减少电力设备,在没有原因的停电状况中提高了设备运行的效率,还能降低检修人员的工作力度,在一方面也降低了人力、物力、劳力,能使供电更加稳定,使电力更加可靠,还能提高企业的效益。在人力上能够减少检修人员的工作力度,在物力上能降低对设备的拆装,以免反复拆装给设备带来故障,在这些基础上还能降低人员对设备的疏忽性,尤其是在检测大量正常或者故障的设备时能避免财产的损失和人员的安全事故。 (二)电力设备在状态检测时的方法 要将电力设备的状态进行检修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机制,比如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机制,还需要建立信息数据中心,在数据中心能够储存每个设备的数据信息,可以包含设备的厂家、使用日期、批号、检修时间等,这样的数据能给设备检查作为依据,在这些数据信息中可以通过进行计算,得出设备状态是否正常。在对一样型号的设备比较后,能预算到该设备以前运行状态的记录,在检修的设备中能通过出现的问题对设备进行检修。 三、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对策 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中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在工程管理的实施中,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使管理制度能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下面针对电力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一)加强对成本的控制 成本是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还能促进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程的效益,降低企业成本。要对成本有所控制就要制定科学的目标成本,并且运用到实际工程中。在工程项目要有专业的负责人,还要根据材料的价格和施工条件甚至合同的条款进行考察,只有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效的评估,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 (二)强化人员的施工素质 在电力工程的管理中必须要加强施工人员的素质,要掌握电力工程施工的管理技能和基础知识包括安全生产的知识,要加强人员的专业技能就要强化人员的知识,可以定期组织教育宣传活动和技能培训,并且通过考核的方式来促进人员的学习性,要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加强知识宣传,才能有效的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 (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要制定规章制度必须是在国家法律规范的前提下制定,才能使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有效进行,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不仅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还要对安全管理细则、材料管理细则、成本管理细则等进行细化,并且在每个部门中实行,还要加强管理制度的监督执行情况,以此来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和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在电力工程中投资规模比较大而且建设的周期比较长,所以要加强对电力工程的管理,为了要提高电力工程的质量就要不断地加强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在电力企业的管理中要不断培养对管理者的知识,强化管理者的素质,要综合利用管理水平,使电力工程企业能获取更大的安全、经济效益。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中110kV电气相关设备的安装方法 [摘 要]电气设备安装是电力工程工作的重点。电气设备安装工艺对电力工程安全运行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和110kV变压器的安装工艺、注意事项,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电力工程;110kV;设备安装;安装工艺 电气设备安装工艺直接影响着电力供应质量和设备工作效率。本工程主供电系统容量为110kV,30MVA。110kV进线电压在经过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送至110kV/10V主变压器后,经变压器开关柜馈电于电气室。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与110kV变压器是该工程安装的重点,其安装效果影响着电力工程运营,因此,必须把握住两者的安装要求,采用科学合理的安装工艺,来实现电气设备效能。 一、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安装 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即为GIS。在进线侧绝缘灭弧介质选择中,选用SF6,而不用油断路器,因为SF6具有断流能力强、绝缘性能好、灭弧速度快、无爆炸危险、可频繁操作、检修周期长等特点,这适应了高压系统断路器发展要求。该系统正常电压为110kV,额定电压为145kV,额定电流为1250A,短时额定电流为31.5kA,3s,频率为50HZ,浪涌脉冲承受电压峰值为650kV。DS、CB、ES都采用电气操作。 CB、CHD、PT、LA等部件都是该设备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以为一些单体形状不规则、部件比较重,在安装到GIS室中不便于吊车作业,给安装造成极大困难。另外,在安装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部件整洁和干燥。 其具体工艺如下: 1、安装前检查和准备 安装工作要与施工建筑工作相配合,检查CB基础预埋工字钢,保证其高于混凝土地面10mm。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其一,准备好电源、设备,做好清洁工作,保证工作室无灰尘进入;在安装开始时再拆包,防止拆包过早造成设备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其二,在无吊车作业的情况下,搭设脚手架和工作平台,利用滚杠和倒链进行吊装工作。其三,根据安装要求,选择合适的各种扳手。其四,检验气体密封圈、法兰,保证设备完整,避免将带有划痕、擦伤的设备运用到安装中。 2、主体安装措施 CB安装:将吊车放置到门口,按照CB规划的安装位置与形状,摆放好滚杠,合理选择出吊点,并使用吊车把CB旋转到滚杠上,同时CB位置进行检查,确保GIS室和所安装变压器室的隔墙及预留洞中心在一条线上。 GIS及气体至油套管的安装:用倒链及脚手架将GIS吊至待安装位置,打开放置于套管与变压器连接处的罩盖,用蘸有酒精的白布,对套管及连接处进行清洁处理后,用塑料将其包裹,以防止灰尘落上。GIS支架就位时,先要把三相套管连接于GIS上,再连接到变压器;检查三相套管位置,要求其距离地面2030m,在确定位置后,固定GIS以及其支架。 3、空压管道的安装 首先要用球状白布将管道清理干净,要求清理两次,且保证每次使用白布清洁;依据安装位置,进行煨管和切管。 4、测量工作 按照厂家规范要求,进行主电路的电阻测量。要求通100A直流电流,采用电压降压法,测量电阻值必须小于工厂试验数据的1.2倍。 5、检验工作 检查SF6泄漏情况:利用泄露检测仪,对法兰片和管道连接处进行仔细检查,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检验吸湿剂:要检查吸湿剂的绝缘子状况,壳体内部的杂质存在状况,螺母与螺栓的连接状况以及导体表面的状况。发现异常问题要及时更换吸湿剂,在更换时,要求一次性更换,不得中断,更换湿度必须低于80%。 检查空气泄漏情况:必须要按照所设计的管线图,对阀门开合状态进行调整,还必须确保空压机在所规定的压力范围中运行,其泄漏量低于规定值。 6、外壳接地和基础处理 检测GIS壳体接地端与接地线之间的距离;对预埋工字钢进行除锈处理。 7、模拟动作试验 根据厂家提供的点其工作原理图,检验各部件的电气连锁装状况,保证动作可靠。 二、110kV变压器安装 总变压器为110kV/10V、30MVA,YNdI1绕组,57.5t重。其具体安装措施有: 1、基础检查 根据安装图纸,检查混凝土基础及其基础中心,保证各方面符合图纸尺寸要求。 2、变压器部件安装 安装主油枕:主油枕1.4t,其最高点达到变压器底座5.2m处,而变压器室门高6m,这就造成安装困难。经过反复测量,决定采用8t汽车吊。因此汽车吊的活动拨杆较短,故可靠近变压器室;用一个2t的倒链替代一个吊钩,这利于扩大吊装高度。 安装HVN,LV套管和N.G.S:HVN为浪涌吸收器,可防止因雷电或是电路中过电压形成的瞬时高压电。LV是低压侧套管,在于10kV母线桥相连接时,要注意瓷绝缘保护,避免产生瓷绝缘损坏,采用白布以及酒精进行清洁处理。 3、变压器主体安装 变压器较重,为3.3t,安装现场无法展开吊车吊装作业,加之,变压器室内无起吊设备,因此必须在变压器室外搭设平台。变压器主体与GIS连接过程中,采用10mm钢板铺垫室内的排油坑,建立基础平台,保证基础齐平;利用80t承载量的吊车,把变压器放到滚杠上,使用1.5t的板胡慢慢拖拉,直到主体到位。就业之后,采用四个千斤顶将变压器的主体顶起,对中心位置与套管中心进行调整,确保二者处于一条直线,再对HV套管进行安装,进而完成了连接。之后就用膨胀螺栓将主体固定起来,将接地现在相应的接地端进行压接,最终完成接地工作。 4、抽真空 抽真空具体措施有:在抽真空工作中,使用6000L/h的真空泵,要求其持续72小时作业,若因客观原因如停电,造成运转停止,则要及时关闭截止阀,当电源回复后,进行继续作业,操作顺序为先打开真空泵,再打开截止阀。 5、油过滤和循环 保持整个滤油过程温度在70度左右,加工注油孔法兰,油经过油管进入滤油泵。 6、试验 在进行3次循环后,采用60kV绝缘油测试仪测验变压器绝缘强度,经过5此测验,获得其强度值均大于56kV,说明绝缘程度良好。对耐压强度、变压器油微水等试验,以工厂试验结果为准,在安装现场不进行试验。 结语 110kV变压器与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安装是该电力工程电气部分的主要工作。安装过程中,需要电工、钳工、吊车司机等采用精湛的技术,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作业,并要协调各安装程序、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协同解决安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安装工作顺利进行。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设备监理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实例 摘 要:目前,国内设备监理单位在监理项目管理方面还不是十分完善,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文章主要介绍了某监理公司为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开发设备监理管理系统的过程以及应用效果。 关键词:监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1 开发背景 我国的设备监理行业虽然在电力工程建设等领域有较早的兴起,但其正式成为一个行业还是在2005年。所以,我国的设备监理行业目前还不是很成熟,存在着较多不规范的地方。首先,在立法方面,目前还是一个空白,《设备监理条例》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没有出台,这就造成行业无法可依的局面。其次,我国设备监理单位资质水平以及设备监理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我国现在对设备监理单位实行资质分级认定管理,但设备监理单位自身的管理水平不高。目前,国内大部分监理公司对于监理项目的管理普遍采用电话、传真等方式与驻外监理人员进行联系的方式,未采用先进的远程信息办公系统,管理存在松散,不到位的情况。另外,我国从事设备监理行业的人员大部分为各设备制造厂家的退休人员,业务素质、职业精神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公司自身发展,公司决定研究开发一套的监理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公司的工作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提高监理人员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 开发方案与构建 我们对目前监理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进行了梳理,按照公司领导、项目经理、监理人员、业主客户等管理层级和角色对整个监理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框架进行了设计。监理项目的主要流程包括监理项目的投标及合同签订、监理项目的分配、监理项目的执行及管理(包括人员、信息等)、监理项目的收尾等。系统采用dephi数据库作为技术支持,建立基础信息库,系统各层级、角色均共享此数据库。系统的具体结构包括:(1)监理项目信息数据库;(2)公司级管理模块;(3)项目管理模块;(4)员工级管理模块;(5)客户模块;(6)系统管理模块。 我们在进行系统方案构建设计的同时,还配套编制了火力发电设备、水力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的作业指导书以及监理周报、总结等标准化文件,固化到信息管理系统中,使所有监理人员按照统一的文件开展监理工作。 3 系统功能 文章中主要介绍公司级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员工级管理模块三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其他模块不再详述。 3.1 公司级管理模块 公司级管理模块主要从公司领导对整个公司的业务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其功能包括监理项目的创建(投标)、监理合同的管理、项目经理的管理以及各类事项审批、查询等功能。模块功能具体如下:(1)公司领导可以通过监理项目的创建功能新建监理项目,填写项目的概况、监理工作范围等项目信息,分派项目经理并下达监理任务。(2)在审批事项中对公司各类费用、办公物品借用、人员变更、发文等进行审批。(3)在查询功能中,部门领导可以以各种维度查询每个项目、项目经理、制造厂、监理人员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具有一定的分析统计功能,从而可以方便快捷的了解公司各层级的工作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3.2 项目管理模块 项目管理模块主要从项目经理开展项目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项目管理模块可以对项目管理过程中所有需管理的内容进行信息化管理,包括传真收发、监理周报、监理总结、技术协议、设备监造协议、监理图片等。此外,还包含监理人员的管理和调配等功能。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项目经理可以通过项目管理模块,上传设备技术协议、监造协议,给监理师下方监理任务。每周对监理师报送的监理周报、质量问题专题汇报等进行审查批复。同时通过在系统中实时了解每个监理项目的进展情况、每个监理设备的生产情况、每个监理师的工作情况,根据了解的到全面的信息,及时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监理人员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处理。同时,针对每个监理项目、制造厂、监理人员的监理任务量的情况,对监理人员及资源进行整体协调平衡,达到最优的效果。 3.3 员工级管理模块 员工级管理模块主要设计为驻厂监理人员操作使用。监理人员可以通过在互联网在驻厂地点登录系统,查收公司下发的监理任务,按任务书要求开展监理工作,每日填写监理日志,定时在系统上报送监理周报、专题汇报给项目经理进行审批。 4 应用效果 4.1 提高了监理项目管理效率 由于监理公司一般承接的项目较多,一个项目经理往往同时承担多个项目,一个监理人员同时负责多个制造厂多个设备的监理工作。监理公司采取电话、传真等传统管理方式,无法实时了解每一位监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同一地区有多名监理人员工作,或一名监理人员奔波几个省市厂家进行巡检的情况。该系统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该问题,监理公司的人力、物资等资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管理效率大副提高,项目成本大幅降低。 4.2 监理工作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 由于目前从事设备监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及驻厂监理素质水平不一,对监理工作的理解存在差异,不能正确按照监理公司监理大纲、监理细则等规范化文件开展监理工作,不同的监理人员开展监理工作水平和深度不一,差距较大。优秀的监理人员可以详细、完善的完成监理过程见证、见证总结等各项工作,一般的监理人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经常出现遗漏见证点等这样那样的问题。该项目的应用,使监理过程文件实现了标准化。所有监理人员均按照系统固化的监理作业指导书开展工作,使用标准格式的见证表格、周报等表单进行信息填报,这大大提高了监理工作的标准化水平。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电气设备安装浅谈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电气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过程中,对于其安装过程的技术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同时电气设备安装又是电力工程工作的重点,电气设备安装技术对电力工程的安全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常常造成安全事故和设备损失。因此本文通过对电气设备安装的常见问题和技术措施进行详细分析,为电气设备安装提供指导。 【关键词】电力工程;电气设备;安装技术;问题和措施 1 引言 电气设备的安装是整个建筑行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实现照明、供电、自控、消防以及通讯等功能,并结合现代电气技术,实现了现代建筑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电气设备是现代科技产品,在不恰当使用或者安装失误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设备损坏或者伤害人员的问题,加上安装施工是比较繁杂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操作失误,调试不当或者监督不力,会埋下很大的电器使用隐患。因此,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要根据实际的安装工程情况进行合理地解决。 2 建筑前期的协调工作 在建筑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是要有很多的专业施工队伍进行交叉作业的,这也是充分的保证建筑的施工进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差别以及建筑施工的范围不同,施工的队伍往往会只关注自己施工的范围内的施工部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特别容易出现建筑施工的交接程度的失误或者是前期的建筑施工工程影响后期的施工。这些问题往往会造成施工的难度的增加。由于建筑的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与其他的建筑施工的工程之间没有相互的关系,一般说来都是直接的单独承包的,所以,这也就使得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更加需要与各个施工单位之间协调好,既要保证前期的工程不影响到施工的正常进行,也要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规范化的进行施工,不影响后面的施工的顺利进行,并且要在施工的过程中与交叉施工的部门协调好,在施工的过程中抓住关键所在。 3 电气设备安装的技术要点 由于建筑的电气工程专业性相对比较强,需要在短时间的工期内完成大量的工作,作业面相对比较广,作业的程度也是相对比较复杂的。所以,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就需要在高质量的要求下,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技术环节和要点抓清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建筑电气施工的正常进行,在此基础上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 3.1建筑的配电装置安装要求 对于配电装置的安装问题,从设备的进货就要开始抓住其质量的控制,从进货到设备的安装和调试,都要在每一个过程中严格的按照施工的图纸进行安装以及验收工作。对于施工中出现的变压器以及高压开关柜、低压开关柜等比较先进的设备,要按照其生产厂家的规模,检查其证书和相关的设备参数等项目。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要认真的检查其中的回路开关与设计的相符程度,因为这些设备常常会出现低压开关柜内的回路开关与设计的图纸不相符合的现象以及开关的大小不能满足要求等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会使得建筑的过程中人员以及设备的安全事故等,所以,在施工的质量过程中应该对这些项目仔细的检查,认真的核对图纸,消除其中的事故隐患。 3.2建筑的电缆的安装要求 电缆是在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输送电力的载体,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如果施工的质量不高的话,就会出现火灾事故等等的不可预计的事故发生,工程中的电缆使用的大多数都是那些竖井、桥架以及沟道进行铺设和使用的,电缆相对比较集中,数量也是比较多的,如果在使用或者是安装的过程中使用到了不合格的产品,就会产生比较严重的施工现场的混乱,电缆型号的错误使用,这样就会造成电缆在运行的过程中产生过多的热量,从而产生比较大的安全事故。 3.3建筑配电箱的安装要求 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配电线是电力现场的使用的直接的监控器,其主要的作用就是控制电气施工过程中的动力、电气照明设施的正常工作等。所以,配电箱的内部元件的工作性能是很重要的,工程中的配电箱的内部元件的型号相对比较复杂,数量也是比较多的,很多的配电箱包含了各种种类的弱电专业的设备,同时还有很多的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专业设备,在设计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的专业的干扰会产生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到最后会造成设计的修改的增加以及配电箱内部的设备和回路修改的增多。加入施工的单位在订货的时候只是按照施工的图纸订货而忽视了修改的这个环节,在进行安装的时候只是照顾到设备的安装问题而对设备的技术关联项目进行认真的审核的话,就不能完全的满足相关的专业的功能的要求。所以,施工的单位就应该针对现场的配电箱进行回路的修改和重新设计,这样就能够充分的纠正开关的容量偏大或者是偏小的问题,回路的数量问题。如果相关的检查项目不能够符合建筑的技术要求,就会对电气设备的系统运行的问题,造成运行的不稳定,供电的可靠性问题,这些都是比较容易产生事故的问题。 3.4建筑母线槽的安装要求 对于矩形母线来讲,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变配电所内的高压设备间的连接线路,这是一种灵活可靠的配电系统,有很多的优点,主要就是具有比较稳定的可靠性和比较高的配电效能。其散热的条件相对比较高,电压的降低以及耐机械性冲击和安装的简单的特点。其电流承受范围可以在250A到5000A之间,能够满足不同的用户的用电要求。所以,预制型的母线安装的时候就要充分的注意好母线槽的型号和外形尺寸,清点好相关的附件并且要用紧固件对相关的部件进行紧固。同时,如果母线与配电以及变电设备之间的连接有差异,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这样就可以在连接的点上加上柔性补偿装置。并且在装卸以及储存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厂家的技术指导进行,选派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配合进行安装。 4 电气设备安装工程常见问题及对策 4.1 基础型钢、轨距与变压器盘、柜的基础尺寸不匹配 当前我国电气设备安装施工中,变压器盘、变压器柜都是在基础型钢座上安装,而不是直接在地面上安装。为了使其稳固,基础型的钢座要与接地的干线焊接起来,变压器盘和变压器柜也要使用螺栓将其与土建基础型钢座进行固定。但是由于钢座的设计人员与采购变压器盘、变压器柜的人员不是同一个人,所以经常发生基础型钢座尺寸与变压器盘、变压器柜的尺寸不符合问题,导致设备必须进行改造后或者重新采购才能安装,造成资源的浪费。针对该问题,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电气安装人员要对土建建筑的设计与施工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且要全程配合设计人员做出改动,一旦电气设计的方案发生更改,需要及时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告知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做出相应的调整或者更改。 4.2 沟道出口及电缆管孔洞封堵不严 一般电缆管的孔洞和沟道出口都是建立在地下的,经常被施工人员忽略,尤其是在进行了电缆敷设的施工以后,或者进行电缆维护时,将原来封堵的物体移除之后,没有继续进行封堵。许多电缆孔洞和沟道出口,就是因为长年缺乏人员管理,经常出现遗漏现象。为了让建筑物里的电气设备避免被水浸泡,或者防止场地过低,雨水、积水倒灌到电缆孔洞和沟道内,变电所内的建筑物标高、基础埋深、路基和管线埋深等应相互配合。而配电室的电缆沟起码要距离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针对沟内易渗水的特点,在进行土建的时候,应使用防水材料进行施工。在有电缆经过的洞壁、竖井、楼板以及放置变压器盘、变压器柜的孔洞处,可以用防火材料将其密封,而且要封堵得严实可靠,不能留有明显的缝隙,如果洞孔过大,可以添加耐火衬板后,再用材料进行堵塞,在建成使用的过程中,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可以最大程度防止电气设备出现安全隐患。 4.3 暗装线管弯曲半径不够 按照国家电气安装的标准规定,电线埋在混凝土内或者地下,它的弯曲半径是不能小于管外直径的10倍。这是由于弯曲半径小,穿线过程中导线的受拉力会增大,电线外层的塑料绝缘体就会被严重伸张,外皮会被管壁磨损严重,可能会导致漏电问题出现。但是目前,施工建设中,大部分线管的弯曲半径比10倍外径小得多,常常发现线管破裂的现象。如果线管破裂,等混凝土浇筑时,水泥砂浆就会渗入到线管里,会更严重地损害到电线的外层绝缘体。 4.4 线管出现可燃问题 按照国家电气安装的标准规定,用于保护电线的塑料管和它的配件务必要用防燃的材料制作,一般塑料管的外皮需要有间隔距离不大于1m的连续阻燃以及制造商标。这样做的目的是预防出现可燃,从而造成火灾、触电等事故。通常用于测试塑料管是否阻燃的方式是:将其移开火堆,观察它是不是离火会自然熄灭。 5 结束语 总之,在电力工程电气设备安装工程中,只要根据实际的安装情况不断进行分析,对已经出现的安装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并利用相应措施严格按照安装要求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就能在确保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很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中110kV电气相关设备的安装方法 摘要:电气设备安装是电力工程工作的重点,电气设备安装工艺对电力工程安全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重点分析了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和110kV变压器的安装工艺、注意事项,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电力工程;110kV;设备安装;安装工艺 电气设备安装工艺直接影响着电力供应质量和设备工作效率。本工程主供电系统容量为110kV,30MVA。110kV进线电压在经过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送至110kV/10V主变压器后,经变压器开关柜馈电于电气室。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与110kV变压器是该工程安装的重点,其安装效果影响着电力工程运营,因此,必须把握住两者的安装要求,采用科学合理的安装工艺,来实现电气设备效能。 1 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安装 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即为GIS。在进线侧绝缘灭弧介质选择中,选用SF6,而不用油断路器,因为SF6具有断流能力强、绝缘性能好、灭弧速度快、无爆炸危险、可频繁操作、检修周期长等特点,这适应了高压系统断路器发展要求。该系统正常电压为110kV,额定电压为145kV,额定电流为1250A,短时额定电流为31.5kA,3s,频率为50Hz,浪涌脉冲承受电压峰值为650kV。DS、CB、ES都采用电气操作。 CB、CHD、PT、LA等部件都是该设备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一些单体形状不规则、部件比较重,在安装到GIS室中不便于吊车作业,给安装造成极大困难。另外,在安装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部件整洁和干燥。 其具体工艺如下: 1.1 安装前检查和准备 安装工作要与施工建筑工作相配合,检查CB基础预埋工字钢,保证其高于混凝土地面10mm。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其一,准备好电源、设备,做好清洁工作,保证工作室无灰尘进入;在安装开始时再拆包,防止拆包过早造成设备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其二,在无吊车作业的情况下,搭设脚手架和工作平台,利用滚杠和倒链进行吊装工作。其三,根据安装要求,选择合适的各种扳手。其四,检验气体密封圈、法兰,保证设备完整,避免将带有划痕、擦伤的设备运用到安装中。 1.2 主体安装措施 CB安装:将吊车放置到门口,按照CB规划的安装位置与形状,摆放好滚杠,合理选择出吊点,并使用吊车把CB旋转到滚杠上,同时CB位置进行检查,确保GIS室和所安装变压器室的隔墙及预留洞中心在一条线上。 GIS及气体至油套管的安装:用倒链及脚手架将GIS吊至待安装位置,打开放置于套管与变压器连接处的罩盖,用蘸有酒精的白布,对套管及连接处进行清洁处理后,用塑料将其包裹,以防止灰尘落上。GIS支架就位时,先要把三相套管连接于GIS上,再连接到变压器;检查三相套管位置,要求其距离地面2030m,在确定位置后,固定GIS以及其支架。 CHD的安装:按照安装图纸要求进行定位,清洁CB的气密法兰面,在安装时,将各气体室连接处的临时保护盖打开,防止灰尘进入;将密封胶涂抹在气体密封圈上;按照规定连接触头,保证触头连接深度符合要求。 穿墙母线排的安装:进行检验,将保证CB中心达到基础顶面的高度;用吊链将穿墙母线吊至安装高度;用倒链拖拉穿墙母线,先连接GIS侧,再连接CB侧。在进行CT、H-ES、MOFCT.DS以及LA、MOFPT、PT安装中,要搭设脚手架,预留出安装位置,利用13个倒链将设备吊起,先与CB侧连接后,再进行LA、MOFPT设备连接。 1.3 空压管道的安装 首先要用球状白布将管道清理干净,要求清理两次,且保证每次使用白布清洁;依据安装位置,进行煨管和切管。 1.4 测量工作 按照厂家规范要求,进行主电路的电阻测量。要求通100A直流电流,采用电压降压法,测量电阻值必须小于工厂试验数据的1.2倍。 1.5 检验工作 检查SF6泄漏情况:利用泄露检测仪,对法兰片和管道连接处进行仔细检查,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检验吸湿剂:要检查吸湿剂的绝缘子状况,壳体内部的杂质存在状况,螺母与螺栓的连接状况以及导体表面的状况。发现异常问题要及时更换吸湿剂,在更换时,要求一次性更换,不得中断,更换湿度必须低于80%。 检查空气泄漏情况:必须要按照所设计的管线图,对阀门开合状态进行调整,还必须确保空压机在所规定的压力范围中运行,其泄漏量低于规定值。 1.6 外壳接地和基础处理 检测GIS壳体接地端与接地线之间的距离;对预埋工字钢进行除锈处理。 1.7 模拟动作试验 根据厂家提供的点其工作原理图,检验各部件的电气连锁装状况,保证动作可靠。 1.8 其他工作 依照管线布置图,设置SF6气体管道,将管子吹干后,将HITALuBE280黄油涂抹在管道法兰的密封圈上,拧紧法兰上的螺栓;根据安装位置,固定检测仪表,修整穿墙母排气室支架。 2 110kV变压器安装 总变压器为110kV/10V、30MVA,YNdI1绕组,57.5t重。其具体安装措施有: 2.1 基础检查 根据安装图纸,检查混凝土基础及其基础中心,保证各方面符合图纸尺寸要求。 2.2 变压器部件安装 安装主油枕:主油枕1.4t,其最高点达到变压器底座5.2m处,而变压器室门高6m,这就造成安装困难。经过反复测量,决定采用8t汽车吊。因此汽车吊的活动拨杆较短,故可靠近变压器室;用一个2t的倒链替代一个吊钩,这有利于扩大吊装高度。 安装HVN,LV套管和N.G.S∶HVN为浪涌吸收器,可防止因雷电或是电路中过电压形成的瞬时高压电。LV是低压侧套管,在于10kV母线桥相连接时,要注意瓷绝缘保护,避免产生瓷绝缘损坏,采用白布以及酒精进行清洁 处理。 N.G.S即为中性线接地系统,安装过程中,保证其接地开关动作灵活,避免出现卡阻现象。 安装散热片:按照安装实际,选定冷却风扇的位置,紧紧固定连接螺栓。 安装OLTC:根据安装图纸安装有载切换装置油箱。 检查主油箱内部:检查时要重点检查内部绕组、有载切换装置,连接螺丝的松动情况,内部遗留物质;及时清理主油箱内部,保证主油箱内部干净。 2.3 变压器主体安装 变压器较重为3.3t,安装现场无法展开吊车吊装作业,加之,变压器室内无起吊设备,因此必须在变压器室外搭设平台。变压器主体与GIS连接过程中,采用10mm钢板铺垫室内的排油坑,建立基础平台,保证基础齐平;利用80t承载量的吊车,把变压器放到滚杠上,使用1.5t的板胡慢慢拖拉,直到主体到位。就业之后,采用四个千斤顶将变压器的主体顶起,对中心位置与套管中心进行调整,确保二者处于一条直线,再对HV套管进行安装,进而完成了连接。之后就用膨胀螺栓将主体固定起来,将接地现在相应的接地端进行压接,最终完成接地工作。 2.4 抽真空 抽真空具体措施有:其一,在抽真空工作中,使用6000L/h的真空泵,要求其持续72小时作业,若因客观原因如停电,造成运转停止,则要及时关闭截止阀,当电源回复后,进行继续作业,操作顺序为先打开真空泵,再打开截止阀。其二,110kV变压器要求真空泵为0.08MPa,抽真空时,将连通阀打开,避免主油枕和OLTC质检产生过大压力差而造成主油枕损坏。 2.5 油过滤和循环 保持整个滤油过程温度在70℃左右,加工注油孔法兰,油经过油管进入滤油泵。 2.6 试验 其一,在进行3次循环后,采用60kV绝缘油测试仪测验变压器绝缘强度,经过5次测验,获得其强度值均大于56kV,说明绝缘程度良好。对耐压强度、变压器油微水等试验,以工厂试验结果为准,在安装现场不进行试验。其二,对散热片冷风扇、OLTC驱动部分进行检验,以有效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其三,在10kV母线桥导管和10kV开关柜连接后进行检验,并实验母线桥的工频交流耐压状况。 3 结语 110kV变压器与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安装是该电力工程电气部分的主要工作。安装过程中,需要电工、钳工、吊车司机等采用精湛的技术,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作业,并要协调各安装程序、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协同解决安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安装工作顺利进行。 作者简介:刘建军(1979—),男,广东五华人,珠海电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电气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力安装。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电气设备安装浅谈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电气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过程中,对于其安装过程的技术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同时电气设备安装又是电力工程工作的重点,电气设备安装技术对电力工程的安全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常常造成安全事故和设备损失。因此本文通过对电气设备安装的常见问题和技术措施进行详细分析,为电气设备安装提供指导。 【关键词】电力工程;电气设备;安装技术;问题和措施 1.引言 电气设备的安装是整个建筑行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实现照明、供电、自控、消防以及通讯等功能,并结合现代电气技术,实现了现代建筑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电气设备是现代科技产品,在不恰当使用或者安装失误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设备损坏或者伤害人员的问题,加上安装施工是比较繁杂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操作失误,调试不当或者监督不力,会埋下很大的电器使用隐患。因此,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要根据实际的安装工程情况进行合理地解决。 2.建筑前期的协调工作 在建筑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是要有很多的专业施工队伍进行交叉作业的,这也是充分的保证建筑的施工进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差别以及建筑施工的范围不同,施工的队伍往往会只关注自己施工的范围内的施工部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特别容易出现建筑施工的交接程度的失误或者是前期的建筑施工工程影响后期的施工。这些问题往往会造成施工的难度的增加。由于建筑的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与其他的建筑施工的工程之间没有相互的关系,一般说来都是直接的单独承包的,所以,这也就使得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更加需要与各个施工单位之间协调好,既要保证前期的工程不影响到施工的正常进行,也要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规范化的进行施工,不影响后面的施工的顺利进行,并且要在施工的过程中与交叉施工的部门协调好,在施工的过程中抓住关键所在。 3.电气设备安装的技术要点 由于建筑的电气工程专业性相对比较强,需要在短时间的工期内完成大量的工作,作业面相对比较广,作业的程度也是相对比较复杂的。所以,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就需要在高质量的要求下,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技术环节和要点抓清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建筑电气施工的正常进行,在此基础上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 3.1建筑的配电装置安装要求 对于配电装置的安装问题,从设备的进货就要开始抓住其质量的控制,从进货到设备的安装和调试,都要在每一个过程中严格的按照施工的图纸进行安装以及验收工作。对于施工中出现的变压器以及高压开关柜、低压开关柜等比较先进的设备,要按照其生产厂家的规模,检查其证书和相关的设备参数等项目。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要认真的检查其中的回路开关与设计的相符程度,因为这些设备常常会出现低压开关柜内的回路开关与设计的图纸不相符合的现象以及开关的大小不能满足要求等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会使得建筑的过程中人员以及设备的安全事故等,所以,在施工的质量过程中应该对这些项目仔细的检查,认真的核对图纸,消除其中的事故隐患。 3.2建筑的电缆的安装要求 电缆是在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输送电力的载体,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如果施工的质量不高的话,就会出现火灾事故等等的不可预计的事故发生,工程中的电缆使用的大多数都是那些竖井、桥架以及沟道进行铺设和使用的,电缆相对比较集中,数量也是比较多的,如果在使用或者是安装的过程中使用到了不合格的产品,就会产生比较严重的施工现场的混乱,电缆型号的错误使用,这样就会造成电缆在运行的过程中产生过多的热量,从而产生比较大的安全事故。 3.3建筑配电箱的安装要求 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配电线是电力现场的使用的直接的监控器,其主要的作用就是控制电气施工过程中的动力、电气照明设施的正常工作等。所以,配电箱的内部元件的工作性能是很重要的,工程中的配电箱的内部元件的型号相对比较复杂,数量也是比较多的,很多的配电箱包含了各种种类的弱电专业的设备,同时还有很多的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专业设备,在设计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的专业的干扰会产生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到最后会造成设计的修改的增加以及配电箱内部的设备和回路修改的增多。加入施工的单位在订货的时候只是按照施工的图纸订货而忽视了修改的这个环节,在进行安装的时候只是照顾到设备的安装问题而对设备的技术关联项目进行认真的审核的话,就不能完全的满足相关的专业的功能的要求。所以,施工的单位就应该针对现场的配电箱进行回路的修改和重新设计,这样就能够充分的纠正开关的容量偏大或者是偏小的问题,回路的数量问题。如果相关的检查项目不能够符合建筑的技术要求,就会对电气设备的系统运行的问题,造成运行的不稳定,供电的可靠性问题,这些都是比较容易产生事故的问题。 3.4建筑母线槽的安装要求 对于矩形母线来讲,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变配电所内的高压设备间的连接线路,这是一种灵活可靠的配电系统,有很多的优点,主要就是具有比较稳定的可靠性和比较高的配电效能。其散热的条件相对比较高,电压的降低以及耐机械性冲击和安装的简单的特点。其电流承受范围可以在250A到5000A之间,能够满足不同的用户的用电要求。所以,预制型的母线安装的时候就要充分的注意好母线槽的型号和外形尺寸,清点好相关的附件并且要用紧固件对相关的部件进行紧固。同时,如果母线与配电以及变电设备之间的连接有差异,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这样就可以在连接的点上加上柔性补偿装置。并且在装卸以及储存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厂家的技术指导进行,选派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配合进行安装。 4.电气设备安装工程常见问题及对策 4.1 基础型钢、轨距与变压器盘、柜的基础尺寸不匹配 当前我国电气设备安装施工中,变压器盘、变压器柜都是在基础型钢座上安装,而不是直接在地面上安装。为了使其稳固,基础型的钢座要与接地的干线焊接起来,变压器盘和变压器柜也要使用螺栓将其与土建基础型钢座进行固定。但是由于钢座的设计人员与采购变压器盘、变压器柜的人员不是同一个人,所以经常发生基础型钢座尺寸与变压器盘、变压器柜的尺寸不符合问题,导致设备必须进行改造后或者重新采购才能安装,造成资源的浪费。针对该问题,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电气安装人员要对土建建筑的设计与施工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且要全程配合设计人员做出改动,一旦电气设计的方案发生更改,需要及时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告知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做出相应的调整或者更改。 4.2 沟道出口及电缆管孔洞封堵不严 一般电缆管的孔洞和沟道出口都是建立在地下的,经常被施工人员忽略,尤其是在进行了电缆敷设的施工以后,或者进行电缆维护时,将原来封堵的物体移除之后,没有继续进行封堵。许多电缆孔洞和沟道出口,就是因为长年缺乏人员管理,经常出现遗漏现象。为了让建筑物里的电气设备避免被水浸泡,或者防止场地过低,雨水、积水倒灌到电缆孔洞和沟道内,变电所内的建筑物标高、基础埋深、路基和管线埋深等应相互配合。而配电室的电缆沟起码要距离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针对沟内易渗水的特点,在进行土建的时候,应使用防水材料进行施工。在有电缆经过的洞壁、竖井、楼板以及放置变压器盘、变压器柜的孔洞处,可以用防火材料将其密封,而且要封堵得严实可靠,不能留有明显的缝隙,如果洞孔过大,可以添加耐火衬板后,再用材料进行堵塞,在建成使用的过程中,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可以最大程度防止电气设备出现安全隐患。 4.3 暗装线管弯曲半径不够 按照国家电气安装的标准规定,电线埋在混凝土内或者地下,它的弯曲半径是不能小于管外直径的10倍。这是由于弯曲半径小,穿线过程中导线的受拉力会增大,电线外层的塑料绝缘体就会被严重伸张,外皮会被管壁磨损严重,可能会导致漏电问题出现。但是目前,施工建设中,大部分线管的弯曲半径比10倍外径小得多,常常发现线管破裂的现象。如果线管破裂,等混凝土浇筑时,水泥砂浆就会渗入到线管里,会更严重地损害到电线的外层绝缘体。 4.4 线管出现可燃问题 按照国家电气安装的标准规定,用于保护电线的塑料管和它的配件务必要用防燃的材料制作,一般塑料管的外皮需要有间隔距离不大于1m的连续阻燃以及制造商标。这样做的目的是预防出现可燃,从而造成火灾、触电等事故。通常用于测试塑料管是否阻燃的方式是:将其移开火堆,观察它是不是离火会自然熄灭。 5.结束语 总之,在电力工程电气设备安装工程中,只要根据实际的安装情况不断进行分析,对已经出现的安装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并利用相应措施严格按照安装要求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就能在确保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很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设备采购评标方法利弊分析及改进建议 摘 要:投标招标方式是电力项目设施购买的一种主要措施,适宜的评标方式是获取优秀的采购方式的重点。文章讲述以及解析了电力项目设施采购不一样的评标方式存在的优缺点以及使用范畴,建议了评标方式以及完善思绪,为招标人使用评标方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设备采购;评标方法;全寿命周期成本 1 常用评标方法利弊特点及适用范围分析 1.1 最低投标价法 1.1.1 利弊特点。最低投标价方式,是在众多的投标书中选择技术以及商务项目能够达到需要的标准并且价格是最低的投标书。在进行评价时对进行投标方的资质状况、设施措施能力、系数、规范、交货和支付资金等都只是对其是不是符合标准进行审核并不进行对比,达到招标书的需求同时所标价款最低的就是中标者。 最低投标价方式进行审查时很简单,审查的过程不复杂。审查结果公平,在进行招标时可以给投标人一种思路并且还能够减少成本,这是这种方式的长处。不过这种方式也有很大的不足,对于厂家设施状况、品质以及售后等不能够具体的表现出不同。 1.1.2 适用范围。最低投标价方式大多比较适合使用在对常用措施、功能规范抑或招标方对项目措施、功能没有太大需求的工程,例如电力项目中电线桥架、阀门、铁塔以及管道这些物料购买的招标。在设施购买过程中,为了防止买到质量不好抑或功能不高的设施,选择最低投标价方式的招标方大多使用邀约投标形式。招标方要提前做好资质审核的作业,选择四到五家资历达标、制造的设施达到招标方需求的,并且设施功能以及质量差不多的供货商前来参与投标活动。 1.2 最低评标价法 1.2.1 利弊特点。最低评标价方式是世界银行物质购买强烈引荐的评标方式,这种评标最根本的理论是:对投标方整体的开展对比,明确每一个投标方进行购买时所需的成本。要选择达到最低评标价方式的投标者,不过可能不是投标方中给出价格最低的那一家。在进行审查时,对所有能够量化的不是实质性的保留抑或偏离开展调解。审评时进口货物按照到岸价格或者目的地价格以及购买方国内提供的设施出厂价值为根本,同时想到全部的要进行装置、学习、调节以及其他服务性质的成本。除去价格要素外,还要在评价投标时想到其他相关的要素,还有怎么才能够把这些要素使用货币方式进行计算。 在使用最低评标价方式时,使用的是根据招标文书中拟定的量化要素开展货币量化,审查结果应该是客观的,受到个人意见的影响作用不大,这是这种方式的长处。其不足的地方是审查的程序很繁琐,对进行审查的人员要求也多,并且不是价格的其他要素怎么样才能够使用货币表达出来依旧在探索中。 1.2.2 适用范围。最低评标价法目前在国内招标中的用得较少,一般仅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设备采购以及机电设备的国际采购招标中采用。 1.3 综合评分法 1.3.1 利弊特点。综合评分法在评标时除了要考虑报价外,还应考虑投标人资质信誉和供货业绩、财务状况、付款方式、设备交货期、设备的技术和性能、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输方案、备品备件和售后服务、现场服务和培训等因素,评审时将众多评价因素赋予一定的权重,并按照商务和技术分类综合考虑和评分。 综合评分方式的长处是不仅想到了投标报价,还能够全面的想到了其他要素,特别是想到了工艺要素。详细操纵中,能够按照招标购买的设施种类、工艺繁琐性等来明确工艺与商务的神格要素与相关权重,十分灵活。 1.3.2 适用范围。现在在我国的电力项目设施的购买投标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综合评分方式,重点是因为有的其实能够使用最低投标价方式的,也使用了综合评分方式。其实,综合评分方式在大规模工艺繁琐的电力项目设施购买投标中最实用,例如超过五百千伏以上的变压设备、隔离阀门、断路设备等高压电器设施的选购。 2 常用评标方法的不足及改进 2.1 常用评标方法的不足 综合评分方式、最低评标价方式以及最低投标价方式,现在在电力项目设施选购的招标作业中都很常见,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慢慢的进行改善以及前进,发展为设施购买招标审标的关键方式。不过,这三种审标评标方式依旧具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最低投标价方式虽然审查结果很公平不过没有重视选购设施的工艺要素的作用,同时在现实中使用这种投标方式选购的商品品质存在不过关的情况;最低评标价方式步骤繁琐而且一些要素不能够使用货币进行表达;综合评分方式虽然整体上来讲较为合理,不过审查要素的重要程度的确定在审查专家手中,容易受到人为思想的限制约束。 2.2 对常用评标方法的改进 为了弥补最低投标价法的不足,一方面需要严格资格审查,另一方面要加强合同的履约担保,防止中标人最后提供的设备不满足要求。为了弥补综合评分法的不足,已经有不少专家和学者提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用于评标,并且开发了相应的评标软件。这些改进的综合评分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评标过程中的主观性,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但是采用综合评分法时,仍然不能解决不同报价的设备使用成本不一致以及高价优质的设备不能中标这样一类的问题。因此,需要考虑一种新的设备采购招标评标方法,可以对招标采购的设备的整个寿命期的成本进行动态的分析和评比,并使得总成本最小的设备中标,这就是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的评标方法。 2.3 LCC方法 在设备采购招标中采用LCC法评标时,不仅仅是考虑设备的购买价格,而更要考虑设备在整个全寿命周期内的支持成本,包括安装、运行、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其核心内容是对设备或系统的LCC进行分析计算,以量化值进行决策。LCC法主要应用以下计算模型: LCC=CI+CO+CM+CF+CD 式中:LCC为全寿命周期成本;CI为投入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及建设成本;CO为运行成本;CM为维护成本;CF为故障成本,亦称惩罚成本;CD为废弃成本。 LCC法在计算成本时,将设备的可靠性也考虑进来,这对于提高电网可靠性有很大的作用,是电力工程设备采购招标评标的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目前,LCC法的应用主要面临着两个障碍:一是设备运行维护数据缺少;二是设备厂家提供的设备可靠性数据的可信度问题。 3 结束语 每一种评标方法都有其利弊和自身的适用范围,同一次招标因为评标方法的不同其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在招标实践中,招标人应根据所采购的设备类型、相关的技术要求、市场供求状况、潜在投标人的数量等来确定一种合适的评标方法,以利于招标人以合适的价格采购到满意的设备。 针对电力项目中对规范一致、普遍使用种类已经明确的设施选购,例如阀门开关、铁塔、管道以及电线架桥这些设施的选购,招标方最好是进行调查后邀约几家适合的单位使用最低投标价方式进行选择;针对和工程利润联系不太大不过工艺繁琐的设施选购,例如水电站工程中使用的开启关闭设施、闸门等金属构造的设施,输变电项目的电线保护、掌控体系等,最好使用综合评分方式;针对和工程利润有直接关系的设施选购,例如水电站工程中的水轮设施、发电设施以及变压设备,输变电工程的变压设备、电线等这些设施的选购,最好使用全寿命周期成本方式。假如有关的经营维修保护资料抑或事故方面的资料不足,最好使用综合评分方式。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中相关电气设备的安装工艺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工程中相关电气设备成为了人民生产生活中的主要设备。但是要想让这些电气设备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所用,安装时就一定要严格按照安装工艺流程执行。因此文章就针对电力工程中相关电气设备的安装工艺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电气设备;安装工艺 1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力事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大量的电力工程也随之而起动,迎来了新一轮电力工程建设高峰。但电力工业必须要在保证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才能快速发展。为了使电气设备能够在保障人身安全、供电可靠、经济合理和维护方便等前提下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方便人民,这也就不得不从电力工程中相关电气设备的安装工艺开始说起。因为电气设备的安装对于电力工程能够安全、可靠的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2 电力工程中相关电气设备的安装工艺 2.1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在电气设备安装前,要及时的对设计单位完成的安装设计图纸进行会审和交底,然后把最后确定的安装设计图纸递交到安装单位。安装单位中所有主管工程的技术人员、监管人员及相关的负责人等一定都要认真的观看图纸,要详细地明确图纸上的要求。如果有不明确的地方,一定要及时地提出来,这样不但便于设计单位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修改完善,而且还便于安装,确保了安装的质量。同时还要注意,电气安装图纸在设计时不但要考虑业主的使用要求,还要保证图纸上设计安装的内容要全部符合有关设计的规范及当地部门相关的要求。 安装单位拿到设计图纸后,首先要结合土建等其他部门的主体安装图,制定一个更加详细的安装计划。电力工程中相关电气设备的安装不但要保证安装的进度同时还要保证安装的质量。制定完安装计划后,还要及时的把计划给业主和监理人员检查审阅。同时还要强调一下,安装单位主要的技术人员、安装人员以及相关的负责人等不但要熟悉工程的安装和有关电气安装的验收规范,而且在安装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和我国有关电气安装的验收规范进行安装。还有安装单位要把安装人员的名单给业主和监理部门。同时监理部门也要派专业的人员到现场进行监督审查。 最后,安装单位在安装前要配备好安装时所需的如吊车、弯管仪器、绝缘电阻测试的设备、接地电阻测试仪器等工具设备仪器,同时还要对每个工具设备进行仔细的检查。还有安装人员要时常去现场做一些安装的准备工作,并配合好其他部门工作。还有安装单位要对检测工作和现场做好记录,并把记录的资料整理好。 2.2 配管及配线的工程质量的控制 首先配管材质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国家的标准,还有钢管一定要没有经过腐蚀的,而且不能带有锈迹。对于PVC管材不但要有阻燃的性能,还要满足技术方面的要求。施工时用的管径必须符合设计图的要求。还有对于接地的部分,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安装。弯管一定要用弯管设备进行煨弯,一定要保证煨弯的半径不能小于规定的半径,该偏差一定要在允许的范围内,还有一定不要有清晰的折皱。薄壁的钢管应该用丝扣连接,而目丝扣排列要整齐,薄壁的钢管禁止用熔焊焊接。在施工过程中,金属管和装线盒要匹配适当,金属管里穿线前一定要给金属管戴好护口,还要把管口的毛刺去掉,这样才能保证整体平整光滑。埋入砼的深度一定要符合有关部门的要求,对于砖墙暗敷的配线管,一定都要随墙埋入。 建筑物中照明等生活中用的导线和电缆几乎都是用阻燃材料制造的,安装时用的导线和电缆一定要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材料的基础上,再符合图纸上的要求。通常管内的导线是禁止有接头的,而且对管内的导线数量也是有要求的,至少一根以上,最多不能超过10根。还有不同电压等级的导线以及不同电表量程的导线是不能连接在一个管内的,只有支流的回路和接地线才可以在一个管内。导线的接头要用压接工艺进行连接,同时要保证接头处不能有裂缝、加渣等问题存在。电缆线头的制作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包扎一定要密实。 2.3 配电箱的安装 首先,配电箱要根据设计的要求进行加工定货。工程配电箱有暗箱和明箱两种,如果是暗箱,要根据预留洞的尺寸,找好标高、水平、竖直的尺寸,并且还要用砂浆填实将箱体的周边;如果是明箱,要量好尺寸,用膨胀螺栓固定,保证箱体水平端正不歪斜,而且不要破坏箱面的油漆。但在订货前,一定要认真仔细的检查设计图纸上三相负荷是否平衡,如果设计图纸上三相负荷不平衡,要对其进行调整。最后根据调整的结果,区分箱内导线的色别,把调整的结果作为技术的参数,进行书面整理后提交给供货的厂家。同时还要根据设计图的要求,绘制箱壳的预留孔洞的大体图。这样厂家可以根据大体图预留孔洞,这就可以避免了在安装过程中开孔处易生锈或开孔不适宜等麻烦。 其次就是箱体的安装过程。一般在安装箱体前,要先检查箱体是否符合要求的规格和尺寸,然后根据现场预埋管的数量和管径尺寸的要求,再进行打开敲落孔。如果厂家没有留预留敲落孔,那么就得用专用的开孔器来开孔,孔径大小要适宜,这就要选取合适的钻头,钻头大小要根据管的外径尺寸来选取,为了防止开孔是对箱体造成破坏,一定不要用电气焊进行割孔,同时为了防止箱体防腐,还要对于开孔处进行补漆处理。在安装箱壳时,要先把箱壳稳固在墙上,这样才能根据箱盖的大小、形状去考虑箱壳凸出墙面的尺寸。在箱壳安装后要用水泥砂浆对箱壳的周边进行灌注,等水泥砂浆凝固后,再进行箱内管道的连接。对进箱管和出箱管选取跨接线时,要根据管径尺寸的大小来选择,然后再进行接地。进线的电源专用PE保护线经过汇流排引与接地的螺栓连接在一起,这就可以作为箱壳的专用接地线了。箱体的外壳使用这种接地方法不但可以使其有可靠的接地,同时也避免了对钢管进箱交接处进行焊接时烧伤箱体的问题,保证了箱体不会出现受热变形的现象。 最后在箱体安装完成后,进行穿线工作。但在穿线前要认真仔细的核对安装图,然后严格根据规则进行导线的选取。穿线时,为了便于以后的维修使用,要考虑预留导线。而预留导线长度的选取,要根据箱体的半周长进行选取。配线一定要沿着箱体底部进行安装,在导线的弯曲处要留有一定的弧度,同时也要预留适当的长度。还有每一个接线柱最好只接一根导线,但最多也就只能接两根导线。而且对于箱内的出线,要根据系统图对应各回路进行对应的编号,在箱盖的正面一定要有各控制回路的名称。 2.4 竣工图及相关资料的整理 由于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设备安装,为了更好的满足业主的需求,所以可以根据施工的具体地理位置环境,对施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变更,但这要求施工单位和监理工程师等相关负责人要及时的在施工图中做出标记,还要在相关资料上做上记录,并及时的要求施工单位,制定出变更后的完整的竣工图。在设备开箱时,监管人员和施工单位要一起到场,对相关资料和合格证进行检查审核,而且监管人员和施工单位还要列出相关资料及图纸清单的会签。一些有关的图纸和资料也可由施工的单位代管,在交工时,由施工的单位一起将所有的资料交给监管人员进行检查审核,如果监管人员检查无误后,可以将所有的资料装入竣工资料档案中。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对于电力工程中相关电气设备的安装工艺不仅仅只是电气设备的安装,还要有组织有准备的协调各合作单位、各工种之间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安装工作安全顺利地进行。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中的施工管理和设备状态检修的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着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和设备状态检修问题,分析了电力工程施工的显著特点,并从施工特点出发,论述了如何做好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结合当下电力工程设备使用的规律,论述了电力工程设备状态检修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设备;状态检修 一、前言 随着电力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多,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备受关注。只有明确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要点,保证施工的质量,才能够确保电网后期的使用效果。同时,为了能够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必须要掌握合理的设备状态检修方法。 二、电力工程施工的主要特征 目前,电力工程施工方面的安全管理规定已比较完善,对施工现场的各种工作都提出了严格的安全要求和安全措施,但由于近年来电网建设任务繁重、施工工期紧,以及一些员工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质不高,致使施工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种种危及人身、设备、电网安全的隐患。经过分析,总结了目前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施工人员复杂 为满足电力工程施工作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现在广泛使用合同工、劳务工和农民工等临时工,这些人员的文化水平及工作能力参差不齐,接受安全教育程度也不尽相同。对于长期聘用的合同工,虽然相当长时间都在从事电力工程施工作业,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相对完整、规范的安全教育,但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粗浅认识上,没有深入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只是机械式的采取安全措施,主动性不强。 对于临时工,由于只是在施工现场临时聘用的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人员,对其安全教育相对简单,造成这些人员在现场工作中意识不到存在的危险,不知道该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2、交叉作业 电力工程施工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施工现场情况变化大,不同工种交叉作业频繁。新建工程现场的安全措施和设备情况随着工程进度一直在变化,虽然不同施工队伍都按照相关规定各自组织开展了班前班后会,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但不同施工队伍之间没有开展及时的沟通工作,造成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和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技术交底跟不上施工现场变化。 3、基建工程投运不规范基建工程建成投产一般要带电试运行24h才移交给运行单位。在带电试运行阶段一般由施工单位负责运行,但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试运行工作,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着漏洞。 (一)现场人员比较混杂,不便于安全管理。 (二)试运行期间,没有规范地对设备进行巡视检查。 (三)在试运行期间,没有针对实际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编制相应的现场处置方案。 三、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 电力工程施工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易受内外界因素制约,如图纸设计、材料采购、技术密集度、交叉施工等。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对工程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带来一定影响,也为施工管理带来了一定压力。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施工项目,应如何做好施工管理工作呢?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 1、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无论制定的施工管理计划多么完善、有效,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所以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则至关重要。第一,岗前培训。上岗之前,施工单位对基层人员进行技能培养,只有通过考核的人才能正式入港;第二,专业培训。对所有上岗人员进行专业教育,并定期组织考核,以此不断激励员工不断促进自我成长;第三,加强思想和安全教育。电力工程施工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是保证施工和人员安全,不断加强思想教育既可以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也可以提高职业精神。 2、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鉴于电力工程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为了使各项施工活动有序运行,协调好工程项目各方面工作,需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秩序,让各项工作的运行有据可依。规章制度是管理人员实施管理活动、组织安全生产活动的指令性文件,有着强大的规范性作用。一旦制定规范制度,就要严格贯彻执行,否则会降低它的权威性。 3、制定安全隐患排除机制 在这一机制领导下尽可能排除可能存在的任何事故隐患。首先,结合工程实况分析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和事故隐患,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其次,建立风险管控体系,以便及时应对和消除事故带来的风险;再次,构建安全监控系统,全天候、全程监控施工过程,及时发现其中存在故障隐患,排除不安全因素;最后,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防坍塌、防坠落、防地质灾害等是事故隐患排除工作的重点,这一过程是系统的、循环往复的,要有长效的工作机制予以支持。 4、加强安全监察人员管理力度 “人”是施工管理活动的执行者,也是安全监察工作的进行者,“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加强施工人员专业素质教育外,还要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工作,尤其安全监察人员。工程项目管理部定期组织安全检查活动,一旦发现故障就要立即制定整改计划,并追求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四、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科学策略 1.设备状态监测 电力系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其中电力设备的集成机构也较为繁复,要想对电力设备进行全方位监测,让状态监测落实到位,就必须凸显出状态监测的系统性、智能性。这就要求电力检修人员必须能够熟练运用监测系统对电力设备进行监测,同时电力企业也应该安排相关监测人员进行轮班,做到实时监测和全方位监测。此外,仅仅依靠监测系统并不能够大幅度提高电力设备检修工作的效率,在应用监测系统的同时,相关检修人员还应该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解体并作现场检修,避免因监测系统的缺陷而造成电力设备检修延误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保障人力与物力的配合得当,充分体现监测工作的系统性与智能性,凸显监测效果。但检修人员对设备进行解体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解体步骤进行,否则极有可能对电力设备造成损害,不但达不到检修目的,而且会严重阻碍检修进程。 2.状态检修模式中的检修决策 检修决策是影响整个状态检修成效的根本性阶段。在这一阶段,检修技术人员必须能够做到全方位地考虑检修工作的要点,从实际出发,以经验为依据,制定一系列检修策略,让检修工作更具实效。但在这一过程中,检修人员必须严格依照相关的检修规范进行检修,从检修的工具、方式到替换零件的选择,都必须做到合理、可行、规范,从根本上落实状态检修工作。这就要求检修人员在检修前对所设计的检修方式作严格、细致的可行性分析,召集相关人员一起讨论,让整个可行性分析工作全面化、系统化。 3.抓好在线监测技术的开发应用 在线监测是推行设备状态检修的关键技术支撑,由于它能在运行状态下连续进行测试,因而能及时、有效地发现设备的早期缺陷,并据此确定检修时机。由于在线监测技术自身的难度决定在线监测技术的商品化、实用化进程较为缓慢,因此,应适当引进比较成熟的在线监测或离线检测技术与装置。应当指出的是,应加强与变电站、配电室新投入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等单位的紧密合作,考虑设备投入使用后与监测装置的统一配合,加快在线监测技术的实用化进程。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工作要落实到工程施工的方方面面,不仅要制定科学严格的施工管理制度,还要明确施工人员管理的方法,做好设备状态检修工作,保证电力工程安全有效。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设备采购评标方法利弊分析及改进建议 摘 要:投标招标方式是电力项目设施购买的一种主要措施,适宜的评标方式是获取优秀的采购方式的重点。文章讲述以及解析了电力项目设施采购不一样的评标方式存在的优缺点以及使用范畴,建议了评标方式以及完善思绪,为招标人使用评标方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设备采购;评标方法;全寿命周期成本 1 常用评标方法利弊特点及适用范围分析 1.1 最低投标价法 1.1.1 利弊特点。最低投标价方式,是在众多的投标书中选择技术以及商务项目能够达到需要的标准并且价格是最低的投标书。在进行评价时对进行投标方的资质状况、设施措施能力、系数、规范、交货和支付资金等都只是对其是不是符合标准进行审核并不进行对比,达到招标书的需求同时所标价款最低的就是中标者。 最低投标价方式进行审查时很简单,审查的过程不复杂。审查结果公平,在进行招标时可以给投标人一种思路并且还能够减少成本,这是这种方式的长处。不过这种方式也有很大的不足,对于厂家设施状况、品质以及售后等不能够具体的表现出不同。 1.1.2 适用范围。最低投标价方式大多比较适合使用在对常用措施、功能规范抑或招标方对项目措施、功能没有太大需求的工程,例如电力项目中电线桥架、阀门、铁塔以及管道这些物料购买的招标。在设施购买过程中,为了防止买到质量不好抑或功能不高的设施,选择最低投标价方式的招标方大多使用邀约投标形式。招标方要提前做好资质审核的作业,选择四到五家资历达标、制造的设施达到招标方需求的,并且设施功能以及质量差不多的供货商前来参与投标活动。 1.2 最低评标价法 1.2.1 利弊特点。最低评标价方式是世界银行物质购买强烈引荐的评标方式,这种评标最根本的理论是:对投标方整体的开展对比,明确每一个投标方进行购买时所需的成本。要选择达到最低评标价方式的投标者,不过可能不是投标方中给出价格最低的那一家。在进行审查时,对所有能够量化的不是实质性的保留抑或偏离开展调解。审评时进口货物按照到岸价格或者目的地价格以及购买方国内提供的设施出厂价值为根本,同时想到全部的要进行装置、学习、调节以及其他服务性质的成本。除去价格要素外,还要在评价投标时想到其他相关的要素,还有怎么才能够把这些要素使用货币方式进行计算。 在使用最低评标价方式时,使用的是根据招标文书中拟定的量化要素开展货币量化,审查结果应该是客观的,受到个人意见的影响作用不大,这是这种方式的长处。其不足的地方是审查的程序很繁琐,对进行审查的人员要求也多,并且不是价格的其他要素怎么样才能够使用货币表达出来依旧在探索中。 1.2.2 适用范围。最低评标价法目前在国内招标中的用得较少,一般仅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设备采购以及机电设备的国际采购招标中采用。 1.3 综合评分法 1.3.1 利弊特点。综合评分法在评标时除了要考虑报价外,还应考虑投标人资质信誉和供货业绩、财务状况、付款方式、设备交货期、设备的技术和性能、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输方案、备品备件和售后服务、现场服务和培训等因素,评审时将众多评价因素赋予一定的权重,并按照商务和技术分类综合考虑和评分。 综合评分方式的长处是不仅想到了投标报价,还能够全面的想到了其他要素,特别是想到了工艺要素。详细操纵中,能够按照招标购买的设施种类、工艺繁琐性等来明确工艺与商务的神格要素与相关权重,十分灵活。 1.3.2 适用范围。现在在我国的电力项目设施的购买投标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综合评分方式,重点是因为有的其实能够使用最低投标价方式的,也使用了综合评分方式。其实,综合评分方式在大规模工艺繁琐的电力项目设施购买投标中最实用,例如超过五百千伏以上的变压设备、隔离阀门、断路设备等高压电器设施的选购。 2 常用评标方法的不足及改进 2.1 常用评标方法的不足 综合评分方式、最低评标价方式以及最低投标价方式,现在在电力项目设施选购的招标作业中都很常见,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慢慢的进行改善以及前进,发展为设施购买招标审标的关键方式。不过,这三种审标评标方式依旧具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最低投标价方式虽然审查结果很公平不过没有重视选购设施的工艺要素的作用,同时在现实中使用这种投标方式选购的商品品质存在不过关的情况;最低 评标价方式步骤繁琐而且一些要素不能够使用货币进行表达;综合评分方式虽然整体上来讲较为合理,不过审查要素的重要程度的确定在审查专家手中,容易受到人为思想的限制约束。 2.2 对常用评标方法的改进 为了弥补最低投标价法的不足,一方面需要严格资格审查,另一方面要加强合同的履约担保,防止中标人最后提供的设备不满足要求。为了弥补综合评分法的不足,已经有不少专家和学者提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用于评标,并且开发了相应的评标软件。这些改进的综合评分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评标过程中的主观性,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但是采用综合评分法时,仍然不能解决不同报价的设备使用成本不一致以及高价优质的设备不能中标这样一类的问题。因此,需要考虑一种新的设备采购招标评标方法,可以对招标采购的设备的整个寿命期的成本进行动态的分析和评比,并使得总成本最小的设备中标,这就是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的评标方法。 2.3 lcc方法 在设备采购招标中采用lcc法评标时,不仅仅是考虑设备的购买价格,而更要考虑设备在整个全寿命周期内的支持成本,包括安装、运行、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其核心内容是对设备或系统的lcc进行分析计算,以量化值进行决策。lcc法主要应用以下计算模型: lcc=ci+co+cm+cf+cd 式中:lcc为全寿命周期成本;ci为投入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及建设成本;co为运行成本;cm为维护成本;cf为故障成本,亦称惩罚成本;cd为废弃成本。 lcc法在计算成本时,将设备的可靠性也考虑进来,这对于提高电网可靠性有很大的作用,是电力工程设备采购招标评标的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目前,lcc法的应用主要面临着两个障碍:一是设备运行维护数据缺少;二是设备厂家提供的设备可靠性数据的可信度问题。 3 结束语 每一种评标方法都有其利弊和自身的适用范围,同一次招标因为评标方法的不同其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在招标实践中,招标人应根据所采购的设备类型、相关的技术要求、市场供求状况、潜在投标人的数量等来确定一种合适的评标方法,以利于招标人以合适的价格采购到满意的设备。 针对电力项目中对规范一致、普遍使用种类已经明确的设施选购,例如阀门开关、铁塔、管道以及电线架桥这些设施的选购,招标方最好是进行调查后邀约几家适合的单位使用最低投标价方式进行选择;针对和工程利润联系不太大不过工艺繁琐的设施选购,例如水电站工程中使用的开启关闭设施、闸门等金属构造的设施,输变电项目的电线保护、掌控体系等,最好使用综合评分方式;针对和工程利润有直接关系的设施选购,例如水电站工程中的水轮设施、发电设施以及变压设备,输变电工程的变压设备、电线等这些设施的选购,最好使用全寿命周期成本方式。假如有关的经营维修保护资料抑或事故方面的资料不足,最好使用综合评分方式。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中的电气设备安装技巧 【摘要】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电力工程设备的安装技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结合不同的电气设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电气设备采取不同的安装方法,保质保量,而且好的方法也会提升安装效率。在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主要会涉及到诸如配电箱、开关箱、安装板和导线等设备。配电箱中所包含的电器主要是安装在一种具有绝缘性的安装板之上的,此外在工作过程中还需要将配电箱中的相关机械进行固定性的加固,进而实现其能够与电气进行顺畅的连接。下文就针对电气工程中电气设备的安装技巧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电力工程;电气设备;安装;技巧 1引言 电力是国家一直长期关注的重点,而且近年来,国家对电力设备的安装也在逐年增加,电力是与每个人生活都息息相关的。电网已经在全国广泛的安装,而电网的安全运行也关系着广大人民的安全,电气的安装技巧此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重大的影响以及隐患。[1]电力行业中,如果想要电气设备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就需要进行严谨的设计,才能够在安装的时候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需要立足于电气设备工艺的研究,从实质上进行改进。 2电力设备安装工艺的注意事项 2.1图纸的反复检查 任何工程都会设计到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图纸的设计,在电力工程当中,设计图纸需要经过监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设计人员共同反复推敲,不断的加以改进,[2]可能这段过程是整个过程中最耗费时间的过程,但是为最终的结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针对图纸展开研讨会,大家进行不断交流,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在最终确定施工方案,完成图纸阶段。 2.2工作人员技术的提升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的不断发展,只有不断提升个人能力,提高个人素质才能够为电力工程的设计带来帮助,定期举行考试以及培训,提升员工以及设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完善个人能力,为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职业铺垫。提升个人能力,各个单位应该开展各种鼓励机制,鼓励员工们积极学习,考取与职业相关的各种证书,给予一定的奖金鼓励。员工们也可以竞相学习,互相探讨工作,业余时间可以组织技术交流的活动,定期开展学习交流的座谈会,找到相关有经验的同事进行经验分享。 2.3互感器的安装 互感器是实现变电环节中的重要设备,安装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安装电流互感器的时候应该高度的注意其二次回路上是否符合规范要求,[3]是否足够合理。而且要注意安装过程中的细节,在科学合理的规划中,选择合适的位置,确保线路的合理,尤其注意防止电流互感器在主保护中出现的遗漏问题,还需安装相关的避雷防雷设施,防止发生雷电事故。 3重要保护措施 3.1断路器的安装 断路器是保证电路安全问题的重要环节,技术人员应该严格的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应该定期对现场环境进行时时检查,确保相关设备是否能够正常工作,是否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技术人员需要严格、认真的进行相关检查,定期进行相关设施的检修。配管材质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国家的标准,还有钢管一定要没有经过腐蚀的,而且不能带有锈迹。 3.2绝缘设施 绝缘设备是线路当中的重要设备,在安装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现场的清洁也要有一定的保障,定期的对相关设备进行除锈工作。电力工程相关设备的正常运行能够促进电力工程的价值的发挥,电力设备中的互感器、断路器、绝缘开关以及变压器都是非常重要设备,在安装过程中除了对设计图纸进行细致的检查之外还应该对线路工作地点进行细致的检查。派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实际操作,才能够保障电力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电力工程中相关电气设备的安装工艺水平,可保证电气设备的安装质量及使用性能,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 4结语 电力工程在生活工作中尤为重要,电力工程的安装需要工作人员不断提升个人的技术能力,对相关设施的定期检修以及清洁,员工之间对于相关工作事项的经验交流,对于提升个人工作能力也会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效果。此外在配电箱之内和开关箱之内的电气需要根据其规定的位置来进行安装板的固定,也是非常关键的,能够防止出现松动,使得电器之间进行高标准的结合,避免出现松动的隐患,将所有的细节问题处理好才能够让最终的工程变得更加完美。配电线中的连接线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绝缘导线的选择上需要按照要求选择横截面≥2.5m2的铜芯材质的,在连线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导线的型号,横截面的选择一定要足够的精准,跟电路图上的截面要相匹配,对于线路的选择安全问题也至关重要,一定要选择安全系数高的产品。 作者:吴雷 单位:吉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设备状态检测分析 摘要: 在电力工程中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和对设备的检测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还对电力系统的管理、设备有重大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能让电力工程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电力工程中要加强对企业体制的改革,还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电力工程与电能有着重大的联系,在电能的分配和输送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电能在经济和节能上也方便使用和控制,要强化电力企业的工程就要对其进行改革,要确保能够保证现场的信息、物力、财力、劳力等能够使施工正常运行。在每个企业中都需要良好的施工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生产的质量,在电力工程的工作中必须要将每个部门进行分工合作,只有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中才能将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做到最好。本文将通过对电力工程中的施工管理和施工检测进行分析,并且对电力工程中的管理方式提出对策。 关键词: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施工检测;对策;分析 一、在电力工程中的施工管理 在社会发展的环境下,电力工程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程,所以在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施工管理中要不断加强安全管理,目前在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将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一)缺乏安全管理的意识 在施工过程中很难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都做到最好,在看重工程质量时就忽视施工安全,在各种的漏洞和相对较弱的环节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工程管理层提高对施工安全的重视,并且要有深刻的认识,在工程的实际管理中难免会有事故的发生,而事故发生后就该有相应的对策,如果不能将管理的作用发挥出来就会影响工程的效率,导致工程不能顺利开展。因此针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首先需要加强操作人员的整体安全管理意识,且各级人员需要合理进行引导,确保整个管理过程的运转高效,同时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通过高效的合作,不断地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从而有效的克服和解决施工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二)缺乏规范的流程 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需要设立规范的流程,比如设置工程管理部、业务部、财务部等核心部门,每个部门的设置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能使各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如果不注意这方面的设置就会使各部门缺乏沟通给企业工程带来影响。因此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企业的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围绕技术标准,对电力工程建立完善的标准化施工管理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工作标准,不断完善管理标准,以增强施工人员的管理意识,使其各项管理行为获得有效的规范,这样就能充分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目的。 (三)人员素质的培养 由于在工程的施工管理中,有不少管理层的人员都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不能正确认识管理,由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会导致在管理中出现问题,在施工事故上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在财务上不能有效控制预算,在材料采购中不能运用科学的工程造价进行预算,如果施工人员没有具备基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素质,会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提高工程的效率甚至还降低了工程的质量。因此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针对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培养其管理素质,不断增强其管理专业技能。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地控制财务预算,加强对工程造价的科学预算,这样才能极大地提升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另外还需要结合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具体情况,利用现代化的管理软件,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方案步骤,以确保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能获得有效的监控。 二、在电力设备中的施工检测 在电力设备的运行中,状态检测是电力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电力建设是施工工程中最基础的一部分,而电力运行状态检测在工程的检测部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检测中能对工程的问题进行改进,对工程建设所形成的工程进行最后维护,才能保证电力建设照着建设预期而顺利进行。 (一)电力设备检测的目的 状态检测不是周期性检查,而是在掌握了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对电力运行的状况中出现的故障进行检修工作,其检修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减少电力设备,在没有原因的停电状况中提高了设备运行的效率,还能降低检修人员的工作力度,在一方面也降低了人力、物力、劳力,能使供电更加稳定,使电力更加可靠,还能提高企业的效益。在人力上能够减少检修人员的工作力度,在物力上能降低对设备的拆装,以免反复拆装给设备带来故障,在这些基础上还能降低人员对设备的疏忽性,尤其是在检测大量正常或者故障的设备时能避免财产的损失和人员的安全事故。 (二)电力设备在状态检测时的方法 要将电力设备的状态进行检修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机制,比如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机制,还需要建立信息数据中心,在数据中心能够储存每个设备的数据信息,可以包含设备的厂家、使用日期、批号、检修时间等,这样的数据能给设备检查作为依据,在这些数据信息中可以通过进行计算,得出设备状态是否正常。在对一样型号的设备比较后,能预算到该设备以前运行状态的记录,在检修的设备中能通过出现的问题对设备进行检修。 三、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对策 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中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在工程管理的实施中,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使管理制度能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下面针对电力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一)加强对成本的控制 成本是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还能促进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程的效益,降低企业成本。要对成本有所控制就要制定科学的目标成本,并且运用到实际工程中。在工程项目要有专业的负责人,还要根据材料的价格和施工条件甚至合同的条款进行考察,只有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效的评估,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 (二)强化人员的施工素质 在电力工程的管理中必须要加强施工人员的素质,要掌握电力工程施工的管理技能和基础知识包括安全生产的知识,要加强人员的专业技能就要强化人员的知识,可以定期组织教育宣传活动和技能培训,并且通过考核的方式来促进人员的学习性,要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加强知识宣传,才能有效的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 (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要制定规章制度必须是在国家法律规范的前提下制定,才能使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有效进行,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不仅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还要对安全管理细则、材料管理细则、成本管理细则等进行细化,并且在每个部门中实行,还要加强管理制度的监督执行情况,以此来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和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在电力工程中投资规模比较大而且建设的周期比较长,所以要加强对电力工程的管理,为了要提高电力工程的质量就要不断地加强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在电力企业的管理中要不断培养对管理者的知识,强化管理者的素质,要综合利用管理水平,使电力工程企业能获取更大的安全、经济效益。 作者:唐忠斌 单位:国网湖北省十堰供电公司客户服务分中心
新闻传媒论文:大众传媒体育新闻传播倾向研究 前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体育新闻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体育新闻不在仅仅出现在报纸、电视、广播中,网络也成为了其传播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随着对网络文字、图片等资源的应用,其传播形式也更加的新颖、生动。传播途径与形式的变化发展使体育新闻的传播速度与质量得到了进步。但是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体育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出现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采取有效措施,将不良因素剔除,促进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 一、大众传媒体育新闻传播若干倾向的成因透视 (一)媒体市场化语境下的利益诉求 随着市场化经济出现,新闻媒体行业也更加倾向于利益的诉求。尽管市场经济的出现为大众传媒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越来越多的媒体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不得不做出改革与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媒体行业自身的职业属性以及从业操守易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而发生偏颇。体育新闻在市场化的传媒行业中也是作为一个经济利益平台存在的,因此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就会在新闻标题与内容上作文章。现今社会的体育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到的大都不是关于体育知识与体育赛场的主要情况报道,而多数都是体育明星的日常生活或是隐私,而这些新闻中还不全是事实报道。还有的新闻标题过于夸张,与新闻内容严重不符的情况。如此多的不良报道现象成为了阻碍体育新闻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 (二)体育传媒监管机制存在的弊端 目前我国的新闻传媒业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与上升阶段,因此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在传媒监管上的疏忽使得体育新闻在报道上,出现了新闻事实与标题不符、过分渲染新闻内容以及新闻报道过于娱乐化等不良现象。目前我国传媒行业的监管部门对于媒体的审核责任权限几乎都交由媒体自身处理,因此在不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体育新闻媒体拥有传媒主动权的情况下,就会拥有很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因此会出现一些体育新闻传播的不良现象。尽管经过长期的发展,体育新闻在传播模式上已经形成了固有模式,对于体育新闻的报道也多以新闻事实为基准,并且很难被打破。但是随着新的网络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使许多不良信息得以传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监管机制对于审核权限的过度放权。因此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不良消息带来的恶劣影响。 (三)从业者队伍专业素质的不力 造成大众传媒若干倾向的原因,还有对新闻从业者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体育中多是竞技类项目,因此体育新闻工作者必须对于体育规则有着一定的掌握。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体育事业的关注度的加深,体育新闻工作者还要注重对体育知识以及赛场情况进行真实的报道。这些体育新闻的报道基本要求,也对体育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体育新闻从业者队伍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满足社会上对体育新闻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体育新闻报道行业相教育政治类、经济类与文化类等领域的新闻行业起步晚,人员队伍中还缺乏高素质人才来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规避大众传媒体育新闻传播倾向的若干建议 (一)正确处理好“利”与“善”的平衡关系 新闻媒体行业具有其职业的特殊性。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中追求高效的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是对于身兼的社会责任更应切实的履行。体育新闻要想获得长远健康的发展,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之后再兼顾经济效益。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时刻牢记要以人民的切身利益于首位进行实时报道,为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加优秀、健康、积极的新闻内容。与此同时,在进行市场竞争中难免会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影响了新闻质量、扰乱了媒体行业的市场经济秩序,进而影响了体育新闻的品质。因此各体育新闻媒体也要摒弃偏见、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上共同发展、达到双赢。 (二)深度权威是体育新闻传播的不二选择 目前体育新闻媒体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于广告投资,而人民群众又是新闻内容与广告内容的接受者。因此为实现体育媒体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需要,必须打造出可以吸引群众的新闻内容,进而得到广告投资,但是吸引群众的前提是新闻内容要真实、有深度。在进行新闻传播时,也要时刻注意体育新闻的报道目的,是要进行体育文化的传播。目前我国的观众几乎都是从观看比赛的过程获得体育知识的,不能对体育知识产生更好的理解。因此在进行体育报道时可以更多的加入体育知识内容与文化,加深人们对体育的了解,从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只有进行真实、深刻的体育新闻内容的报道,才能在群众心中形成权威性,使群众对体育新闻的信赖度更深,进而使体育新闻行业不断的进步发展。 (三)完善体育传媒机构的监管机制 目前媒体行业的不良新闻报道现象层出不穷,主要是由于媒体行业的自由度过大,在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下难免会出现混乱情况。因此为保证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媒体行业的审查机制、监督机制以及奖惩机制的建立。首先要建立起严格的新闻审核标准,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不良体育新闻,要坚决不予报道。对于新闻的品质、层次等方面的规定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审核制度。除此之外要对新闻媒体行业进行严格的监管,坚决杜绝不实新闻、低俗新闻流入市场。与此同时对于低俗、不实新闻的流出媒体也要进行严惩,为更多的体育新闻媒体发出警告,保证新闻质量。 (四)加强体育传媒从业者的专业化素质建设 目前我国传媒高校的多数新闻类教育针对于经济、政治等方向,而针对体育新闻的教育极少。因此尽管体育新闻从业者具备良好的播报技巧与新闻知识,也由于对体育知识的缺失,而导致体育新闻质量不高的问题。多数的体育新闻报道只能停留在对场外情况、幕后花絮以及运动员的介绍等浅层方面,无法进行更深入、专业的体育知识的报道。与此同时一些体育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建设也未达到标准,许多新闻工作者为了制造出新颖眼球的新闻,进行不实的新闻报道,或是过多专注于体育明星的隐私报道。这些因素都是阻碍体育新闻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要加强对体育新闻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开设专业的体育新闻教育专业,培养具备体育知识的专业体育新闻人才。加强对体育新闻从业者的思想素质教育,确保新闻质量。 三、结语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兴起,体育新闻媒体行业也正在不断发展。处于发展时期的体育新闻,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倾向。但是随着体育新闻行业的管理机制的健全以及媒体自身专业素质与思想素质的提升,体育新闻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作者:易璇 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新闻传媒论文:新闻传媒下和谐社会论文 1、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新闻传媒是重要的构成部分 1.1在国家的重大决策中,新闻传媒能够提供有效理论参考,能够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反映出来,使做出的决策具有利民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能够对政府的工作提供一定的监督作用的,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由于政府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民群众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产生影响,而人们的公论也同样是政府进行决策所考虑的重点内容,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避免高度集中的国家权力的滥用,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对促进社会安定和国家稳定发展意义重大,并且也能够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一定发展空间和时间。 1.2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公民在国家发展中地位的重要体现。单从理论上看来,新闻媒体只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大众的舆论和思想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是大众言论的载体和重要通道,使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而当前我国新闻传媒的发展形式是,新闻媒体是在政府权力的支配下进行的,失去自身的独立性和真实性,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将新闻传媒对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转化为政府监督的利用好工具,这种将政府的意见和公民的公论联系在一起的方式,使我国新闻传媒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原本所应具有的意义,使去正常的监督功能逐渐缺失,无法对社会发展现状进行监督,不能够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真实的报道,在国家权力面前不敢发声、保持沉默,最终导致新闻传媒论文利用媒介。新闻传媒失去监督作用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会对生活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力,同时也会给大众造成一定的错觉,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误导。新闻传播和信息报道必须要以真实性、及时性以及有效性作为其存在的客观原则,而事实证明,新闻传媒对社会的舆论监督作用是难以实现的,作为利益群体,人类不可能客观的看待每一件事物,社会属性决定了作为新闻传播主体的人具有倾向性,新闻信息不可能完全客观。 2、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传媒的和谐 2.1舆论和谐与新闻传播的和谐是和谐传媒的重要基础。和谐传媒首先离不开舆论的和谐,舆论的和谐主要指舆论的复杂多样,要求舆论的多种声音,不能仅仅一个口号或众口一词。同时也要求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要求新闻的传递是健康的,多层次的,多方面的,立体的,这样让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人都能收到新闻的声音。从而使传媒达到舆论监督的作用。让社会的一些思想,一些人们必须了解的主张在社会上得以讨论,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社会国情也复杂多样。因此,要考虑到社会的复杂性,舆论的多样性。让每个人都有畅谈自己想法见解的机会。当然如果大家七嘴八舌,众说纷纭,那也很难集中统一的意见,全国就会一盘散沙,无法积聚力量,形成一股绳。因此,舆论的引导应是一个正确的,沿着一个预期的轨道去指引人们,指导人们往一个切实的可行的思路去走,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是单纯的去讨论意见,仅仅求得民主,得到了民主,却解决不了问题,这种民主也没有实际意义。 2.2要在解决矛盾中,发展中实现传媒的和谐。任何事物都规避不了矛盾,这就要求如何解决矛盾,正确面对矛盾。矛盾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如何使对立的一面化为统一,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前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一样的声音。但我们不能压制这些来自不同的声音,也不应扼杀这些不同的思想。因为事物是和而不同的。只有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的处理这些矛盾。相反如果我们遏制了这些矛盾。那么就会适得其反,会造成矛盾的扩大化。只有把不同的思想、观念、信仰统一在一起,正确面对矛盾,解决矛盾,才能实现传媒有和谐。 2.3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实现传媒自身的和谐。由于受管理体制、市场运行机制、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原因,我国新闻传媒自身发展还存在着不平衡、不顺畅、不协调的现状。比如新闻工作者自身职业道德欠缺,个人私利思想严重,社会公德意识低、新闻传媒内部无序、恶性的竞争等,都是造成新闻传媒不能健康、稳序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东西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资源配置失衡等系列问题也是造成新闻传媒不和谐的重要因素。 3、新闻传媒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宣传者和促进者 通过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目标和任务的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切实认识和感受到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给自己、给社会和给国家所带来的益处,从而自觉地投入到这一伟大事业中去。新闻传媒的主要作用是解除疑惑,积极引导。这一特点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会难免出现困难和挫折,一些社会的领军人物在介绍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做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同的声音,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使我国的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新闻传媒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法制建设、民主建设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等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无形中提升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活力和制度机制的正常运行。新闻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对促进我国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建成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明确新闻传媒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落实其舆论监督作用,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进步的重要途径。 作者:刘福胜单位:黑龙江电视台 新闻传媒论文:传媒对司法监管的困境及突破渠道 从新闻媒体对司法监督的向度来讲,自身困境是个体性因素的制约,而从司法的动态关系来看,履职困境则具有双向性。 新闻媒体介入司法的力度缺乏理性控制。就传媒对司法的监督力度来讲,新闻媒体对司法介入的力度缺乏理性调控。司法的中立性和专业性要求司法具有独立性,司法正确应对媒体的方式应为:司法敢于直面并理性应对媒体。当前,由于新闻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职业道德操守各异,部分新闻从业人员对司法审判的过程和要求所知有限,导致相关新闻报道有失公允和客观。这也使得媒体在对司法的监督过程中,新闻视角和法治视角缺少内在的统一性,同时也使媒体在对涉及法制的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和报道时,更易于进行新闻炒作,有时甚至出现先于司法审判的媒体审判,导致司法界对媒体普遍怀有警惕甚至敌意。一方面,媒体常被司法部门认为专挑漏洞的人,所以“防火防盗防记者”成为某些官员的常态心理;另一方面,媒体自身有时也的确会因对司法程序的不了解、滥用媒体采访权等原因而引发社会舆论向一边倒,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情绪的不健康发展,严重时甚至会妨碍司法独立的审判权,从而导致司法不公。 司法不主动接受媒体的监督。就司法应对媒体监督的向度来讲,在中国,目前司法不敢、不愿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新闻媒体进行打压。这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司法部门害怕媒体监督。当前我国整体法治状况不尽如人意,司法部门也确实存在一些害怕媒体曝光的软肋。因此,司法部门在应对媒体的正常采访时,往往以各种借口推三阻四,有时甚至人为设置障碍。面对如此状况,媒体也会采取各种特殊采访方法,如暗访、跟踪等。2.司法人员职务保障度低。当前司法人员的职务保障程度低下,司法案件一旦被媒体监督和报道,上自直接领导和当地党委、政府如临大敌,下至案件承办人如履薄冰。也因此司法人员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正确断案,而是揣测舆论走向和相关领导的态度,此外还有一些党政领导利用职权对司法审判进行干涉,往往导致案件的最终结果超出司法的界限和控制范围。3.司法权整体脆弱。当前司法权的整体脆弱,更需要新闻媒体的理性监督。从我国普遍的司法腐败现象出发,一方面需要新闻媒体加大监督力度,另一方面脆弱的司法还不能承载新闻媒体的监督之重。从司法的具体操作层面来讲,司法对新闻监督具有一定的抵制和排斥。 冲突: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新闻自由原则、新闻报道的冲突性以及及时性原则对司法独立具有天然的侵犯性。实践中,新闻工作者过多地强调新闻自由,对司法活动的报道往往超越了法律的界限,新闻媒体越权监督,不仅造成对司法的干涉,同时也造成二者之间的冲突;而新闻写作的冲突性要求使得新闻从业人员易对案件的情节做艺术化的渲染;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原则要求报道要快捷迅速,因而有些新闻工作者在判决还未下达之前,就凭自己的主观认知做出判断,这与司法活动的过程性产生了冲突。虽然司法独立的具体含义在不同国家各有侧重,但司法应独立于媒体和舆论是被普遍接受的。 我国新闻媒体对司法监督的突围之道 综上所述,要解决当前我国媒体对司法监督的困境,需要新闻媒体和司法部门的共同努力。 处理好新闻真实和法律真实的关系。新闻媒体在对司法案件进行报道和评论时,应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不能使用误导性、煽动性语言,对法律进程的报道要客观公正,不能背离司法经验和正当程序,对司法处理过程不能妄下判断,陷入“媒体审判”、“网络审判”的泥潭。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传媒业得到空前发展,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和运用,为满足公民知情权和表达权提供了可能。每当能引发公众兴趣的司法个案发生,传媒都能够及时、迅速地把相关情节和处置过程向全社会披露,并汇总公众意见和社会评价,使司法个案的处置或多或少地受制于社会舆论,同时也使个案处置所产生的效应在更广的范围中传递。“顺便需要指出的是,在既往有关司法的社会监督的讨论中,公众判意被隐没于媒体与司法的关系之中,公众的主体位置往往被媒体所取代,公众判意常常被表述为媒体的意志。”[4]笔者认为,在对司法个案的披露和讨论过程中,媒体固然是不容忽视的主体,但媒体的主要功能仍然只是传播信息以及公众的观点和意见,过于突出媒体的主体地位容易使公众判意受到忽视。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不仅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容量、传导方式及辐射力的局限,也为公众观点的表达提供了意见的自由市场。在此情况下,我们尤其应当坚持审慎的原则对以网络媒体为监督方式的报道做到反复求证。总而言之,只有根植于事实真实基础之上的新闻报道才是正确的监督方式。 处理好新闻报道与民意蓄积的关系。当前我国司法的总体评价不尽如人意,司法的公信力缺乏民意基础和认同感,特别是普通公民不仅法律意识淡薄,对司法案件的处理更多是从人性和情理的角度出发,往往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还易于被新闻媒体影响和左右。就新闻监督的力量之源讲,民意的支持使得监督力度加大,从而导致媒体在报道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怎样迎合民意,这种民意的蓄积一旦达到无法控制的程度,就会形成对司法的巨大冲击力,使司法处于众矢之的的境地,从而影响司法的独立判案。因此,新闻媒体对司法案件的报道应该遵循客观透明的原则,将事态发展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给受众,让各种声音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表达,让受众自己去选择和判断,而不是偏向一边,最终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我们应当重视新闻报道所体现出来的民意,因为民意是司法合法性的最终基础,司法当然应当回应,但更须有效回应,其中包括进一步完善制度和规范程序。司法首先要依据法律,否则就可能从本质上与法治背道而驰。吸纳民意不是对民意简单地妥协和依从,更重要的是有效吸纳民意中与妥善处理相关的信息。 处理好自律与司法部门的沟通协调。新闻媒体首先要加强行业自律和职业道德建设,防止新闻监督权成为个别新闻从业人员权力寻租、个人私利谋求的途径。在现实中,一些新闻媒体记者未经新闻单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私自采访,在发现问题后先是进行敲诈勒索,一旦没有得逞就威胁曝光,对司法个案的报道打着伸张正义的旗号,实际上是变相为个人捞取经济利益。这就需要新闻部门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监督,如从业资格的严进严出、采访制度的规范化,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媒体在监督司法时,作为采访报道主体之一的记者要学会尊重司法审判的独立性。不是记者判断双方所陈述事实差异的根据,而是事实的真相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记者所需做的仅仅是“用事实说话”,将事实真相呈现给受众,理性地引导舆论展开监督,准确、恰当定位好自己作为传播者的角色位置,也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进行采访报道,报道出的新闻作品才能客观公正。另一方面,司法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新闻采访和监督渠道,如建立司法信息公开制度,设立案情通报会,建立案件诉讼进程查询系统,设置宣传部门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与协调;推动新闻立法的进程,呼吁司法部门建立对新闻媒体的审查权,使新闻监督法治化、正规化、理性化,尽量减少和消除两者之间的排斥和紧张关系;进一步系统地培育司法人员应对媒体的素养和技巧,在内部建立新闻媒体监督案件的相关考评机制。与其堵不如疏,只有确保新闻报道的公开、透明,才能使公众相信司法的独立和公正,真正做到树立司法的权威和保护法律的尊严。 新闻传媒论文:新闻传媒编外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思考 摘要:为顺应时代变革,响应国家提出的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转型期的传媒业必须突破人事制度双轨制的掣肘,健全编外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和服务,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搞活用人机制,以期寻求媒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突破。 关键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流动和配置 伴随时代的变革,国家提出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意见,倡导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以及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由于历史原因,新闻传媒单位内部长期运行的是“编内”和“编外”双轨制人事制度。在由事业向企业转型的改革趋势下,传媒业消除双轨制管理对人才流动造成的掣肘十分迫切和重要。再加上事业单位编外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政策的真空和历史遗留等问题,传媒业编外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水平远落后于市场配置和人才流动的需要,新闻传媒单位的流动人员档案亟待加强管理。 一、事业转型期,新闻传媒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现状 1.人事制度双轨制,导致人事档案易被忽视。我国传媒业既肩负着舆论宣传政治使命,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向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或产品,又在市场中靠生产新闻产品服务满足市场需求和广大消费者需要,赢得市场经济效益,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改革开放以来,受制于编制管理,传媒业长期大量使用编外人员解决用工缺口,由此衍生“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虽然国家人事部早在2002年就颁布了《关于在事业单位试用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但是这种全员聘用制在传媒业并没有真正落实。在不享受国家拨款和资金扶持的编外人员规模不断扩大甚至超过编内人员的现实下,编内和编外人员身份意识和薪酬待遇等差异依然较大,甚至有传媒单位为低成本用人方便,忽视聘用合同和社保缴纳,或者采取派遣租赁等用工形式把人推到中介机构管理。在这种管理环境下,编外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自然不被重视,档案管理无序混乱、利用效率低,同时制约传媒人才在市场上的自由顺畅流动。新形势下,当媒体由事业型转变为企业型法人后,人才流动的异常突出将更加暴露当前传媒业编外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落后。2.外部政策真空,导致人事档案管理先天不足。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促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规定中“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概念依然没有对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范围明确界定。从1991年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到2009年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国家对编内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政策制定逐步完善,档案管理实施的各项环节清晰完整。但是针对编外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专项规定是真空的。从流动人员管理角度,可供参照文件有国家颁发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4〕90号)和国家人社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简化优化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的通知》(人社厅发〔2016〕75号)等文件。上述规定明确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范围,即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聘用人员的档案,辞职辞退、取消录(聘)用或被开除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档案;与企事业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聘用)关系人员的档案、和未就业、自费出国留学、因私出国(境)、自由职业、灵活就业以及其他实行社会管理人员的档案等。可以看出,对于事业单位的在职编外人员人事档案是否属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范畴界定依然不明确。因此,缺乏外部政策的专项扶持,使传媒业想要完全依托社会服务机构做好编外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畅通传媒人才档案流动,也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如何做好传媒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 长期以来,传媒业是党和政府宣传喉舌,具有政治性、内部管理偏行政化,单位内部欠缺企业化市场管理的经验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新闻传媒单位很难自主地管好编外人员的人事档案,而完全依靠外部人才市场的管理,政策和资金扶持也不到位,困难重重。为了打破这种制约,为人才流动打好坚实基础,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索如何完善新闻传媒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和服务。1.单位平等重视档案管理,强化员工个人档案意识。新闻传媒单位必须认清,新形势下,不管是事业或企业单位,对员工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和使用深度是在不断扩大和加强的,人事档案在各种信息认定和采集、社保办理和离退休手续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各种改革工作对个人人事档案利用的时效性、完整性和真实性要求越来越高。编外流动人员虽然具备很强的人才流动性,但不是“临时工”。这些流动人员恰恰是新闻传媒单位需要着力进行开发的人力资源存量,是单位必须留住和使用的传媒人才。在编外流动人员与编内人员共同承担关键职责的现实下,新闻传媒单位要重视弥补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档案办理难度做好充分思想准备。新闻传媒单位也要具备高度责任感,及时督促编外流动人员重视个人档案的保管,增强他们的档案意识,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体现出单位对个人的尊重和负责。编外流动人员自身的档案意识的确比较薄弱,很多人主观上不重视档案管理,弃档、死档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个人在晋升考察、职称评聘、养老退休等手续办理时,缺乏关键材料支撑,从而后悔莫及,利益受损,与单位产生劳动纠纷与争议。单位和个人双方必须知道,人事档案的完整齐全地托管是需要较长的办理时间,期间会经历多个部门和环节,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办理。但是,如果双方档案意识都比较强,那么这项工作就会在双方督促之中按时完成,及时发挥作用。2.积极与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国家和各地的人社部门所属的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和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等部门,是新闻传媒人才日常流动的主要渠道。按照政策规定,人才交流服务机构通过借助行政职能,配合企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改革,为企业和人才个人搭建了社会化管理的服务平台,为双方提供配套的人事保障服务。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对于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转递和保管都有详细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标准,具体包括档案接收、档案转出、档案必备材料、非必备材料以及档案建立、遗失与补办等方面,同时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跨地区流动、信息化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严肃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纪律。新闻传媒单位应积极与社会各级公共服务专业机构,特别是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自身管理的硬件和软件水平具备管理资格之前,克服局限,努力为编外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找到一个可靠、专业、稳定的档案托管机构。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配合做好编外流动人员的档案服务和管理工作。同时,也为日后新闻传媒人才在各种渠道间自由合理地流动,做好渠道对接工作,以实现新闻传媒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畅通人才流动渠道。3.健全档案管理制度、配备专业人员、实现档案信息共享。新闻传媒单位要为编外人员建立配套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从编外人员应聘入职环节起,规范档案操作程序、时间和负责人等细则,要求责任相关部门和人员认真执行,对于关键重要岗位和职务晋升岗位编外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细则必须向编内人员的管理看齐,最好由单位妥善保管。由此实现编外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体,所有档案收集和管理工作都要靠档案管理人员来完成,这是一项专业技能很强的工作,需要稳定的专业档案人才支撑去完成。由于新闻传媒编外流动人员来源广泛,其原来从事的职业和领域多样,要保证档案材料的齐全完整难度较大。对于档案工作人员而言,必须本着对单位和个人负责的态度,积极查遗补漏,定期、动态、协调催收和存档各种材料。同时,利用新闻传媒单位的各种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技术手段,做好内外信息的核实完善和共享保存工作,以确保编外流动人员档案的完整、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使新闻传媒人才的人事档案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三、结语 在我国新闻传媒单位特有的用人机制和管理环境下,编外流动人员无疑最为关心自身群体的身份定位和权益保障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除了要打破单位内部人事制度壁垒的制约,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是一项基础性技术性工作,不容忽视。人事档案不仅是新闻传媒单位选才用才的重要材料依据,也是新闻传媒流动人员个人传媒经历的重要证明,对个人的新闻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闻传媒单位做好编外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不仅能弥补制度不足、打破双轨制制约,也有利于新闻媒体人在时代变革期的转型规划,和单位加强传媒人才发掘与培养、稳定人才队伍,以及促进传媒人才在市场上合理有效流动与配置。 作者:贺武征 单位: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人力资源部 新闻传媒论文:新闻传媒管理市场经济论文 一、市场经济对新闻传媒管理的影响 (一)产业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相悖 在市场经济下,新闻传媒管理的矛盾增加,主要表现在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两方面。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新闻传媒必须寻求产业的发展,但是其产业属性却与意识形态属性相悖,这无疑是摆在新闻传媒管理者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目前,在新闻传媒管理中,有些单位对新闻传媒意识形态的功能过于重视,忽视了新闻传媒的产业属性;另一方面,某些单位过于追求新闻传媒的产业属性,却忽视了其意识形态功能。 (二)新闻传媒管理的复杂化趋势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新闻传媒的管理不再单一简单化,管理目标、内容、方式、范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简单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有效的控制新闻传媒的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领域走向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同中国的交流更加频繁,大量的外来文化涌人我国,使得我国公众的价值观向着多元化发展,受众群体喜好的变化也间接或直接的影响了我国新闻传媒行业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管理的思路 (一)科学的管理新闻传媒 新闻传媒行业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指导,利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实现新闻传媒的健康发展。科学管理新闻传媒,主要包括规范管理者行为与被管理者的行为两方面。在新闻传媒管理中过程中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使新闻媒体管理变得规范而统一。 1.处理好规范管理与鼓励创新间的关系 完善的管理规范对新闻传媒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行为与活动进行有效的约束,使其行为和活动趋于规范性,可以增强新闻传媒管理工作更加系统性和全面性,进而促进新闻传媒的发展。在新闻传媒工作实践中,很多规范都是在实践中得出的,或是在实践中对旧规范进行创新,从而得出新的规范。由此可知,新闻传媒实践中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既不能恪守规范而固步自封,也不能一味寻求管理创新而无视规范。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新闻传媒管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市场发展的脚步。因此,要在日常管理中体现出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推动新闻传媒的发展。 2.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新闻传媒管理的主要因素,两者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若管理过程中缺少了被管理者,那么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就失去了意义;同样,缺少了管理者,被管理者的行为就失去了规范性。作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传媒管理者,要以两者的关系为切入点,利用具体的管理措施,激发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被管理者主动的做好工作,进而保证新闻传媒的各项工作可以圆满的完成。 (二)实现新闻传媒的综合管理 新闻传媒管理的内容复杂,环节众多,是一项庞杂的过程,因此,要求管理者要有全局意识,全方位的对新闻传媒实施管理。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建立起新闻传媒的综合管理模式,在规划管理模式考虑多方面的内容。 1.要树立协调、统一的意识 目前,我国新闻传媒并没有进行大的变动,所以在行使管理职能的时候只限于本部门职权范围内,不能干涉其他部门,或者与其他部门相抵触,应保持一致、相互协调的管理方式,促进新闻传媒的良性发展。 2.要确立综合管理的意识 对于新闻传媒的从业人员来说,需要一个独立的部门对人员进行综合管理,使新闻传媒管理的规范性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新闻传媒行业管理总体体现为,与国家政策不配套,加之行业市场并不规范,所以新闻传媒必须从完善自身管理体系出发,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管理的有关对策 (一)突出新闻传媒的舆论机构的属性 在社会生活中,新闻传媒所传达的信息会形成社会舆论,这种社会舆论可能是积极的舆论,也可能是消极的舆论,无论是哪方面的舆论,都说明新闻传媒具有舆论机构的属性和特征。因此,在新闻传媒的管理中要相应的突出其舆论机构的属性。在管理新闻传媒中,应对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形式进行适当的控制,以达到拥有的舆论效果,发挥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对于积极的社会信息,新闻传媒应通过大众传媒的各种渠道,迅速的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其他社会组织不具备的信息传递快、范围广的优势,在社会中形成正确、积极的舆论导向;对于消极信息或已形成的消极社会舆论,新闻传媒应该发挥分散公众注意力,或利用正确舆论分散消极舆论,积极引导正确社会舆论的形成。 (二)重视新闻传媒的受众群体 新闻传媒管理者要善于发现传媒发展的规律,并在时展中遵循发展规律、改革管理方式,使新闻传媒生存并有所发展。无论新闻传媒怎样发展,都离不开受众的支持,受众群体是新闻传媒发展的基础。虽然新闻传媒的拥有者可以决定传播信息的内容,但是受众群体决定了信息传播价值。为此,新闻传媒应重视受众群体的感受,在制定决策时充分考虑受众的特点,将受众放在发展的重要位置。新闻传播人员要以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为工作目标,以传播活动为出发点,充分考虑社会特点和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传播活动,并注意传播的时效性。管理者要注意在新闻传播中体现出新闻的价值,引导正确社会舆论的形成。在实际工作中,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是引导社会舆论的先决条件,因此,新闻传媒管理者要改善报道方式,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速度,调整传播途径,优化新闻传播路径,在保证新闻传播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进行社会舆论引导,同时满足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 (三)完善新闻媒体的市场运作机制 在新闻传媒管理中,要将市场运作要义渗透进管理工作中。新闻传媒已经置身于市场经济体系之中,就要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还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自身生存进行谋划。作为新闻传媒的管理者,要掌握市场要义,并在市场要义的指导下与同行进行公平的竞争,逐步占领市场,为自身谋取更大的利润。作为管理者,要正确理解市场要义的各个部分。就新闻传媒自身而言,传媒产品迎合受众群体实际的需求就是新闻传媒市场运行的根本要义。只有传媒产品符合受众的需求,传媒产品才具有实际意义,也是新闻传媒价值的最终体现。无论新闻传媒怎样参与市场竞争,都要建立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要想在同行的竞争中占领市场,首先要保障传媒产品能在市场中立足,然后依靠经营的手段使传媒产品受到受众的喜爱,并优于同行的产品。同样,在传媒产品迎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新闻媒体才能从中获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传媒给予受众群体积极向上的传媒产品,也只能满足一部分受众健康的精神需求。在此条件下,新闻传媒要想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就要先投入一定的资本,然后利用传媒的广告效应进行为传媒产品做宣传。新闻传媒管理者必须重视传媒广告的管理,严禁不良广告投入市场。 (四)打造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 新闻传媒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管理工作的效果,因此,应将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第一,应制定并完善人员管理规范,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派专人进行管理,保证各项决策可以贯彻执行;第二,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并采用专业讲座、演讲、交流等形式,帮助管理人员提升自身的素质;第三,应完善人员考核制度、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各项管理机制,通过各项管理机制提升工作效率;第四,鼓励管理人员从基层工作做起,在实践中提升管理能力;第五,鼓励管理人员在实践中创新,真正激发管理工作的活力,带动新闻传媒快速发展。新闻媒体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要求管理者要具有大局意识,同时具备综合管理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综合管理人才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对于新闻传媒行业而言同样如此。因此,在培养新闻管理人员时,应注重其多种能力的培养。总之,管理是一门艺术,不仅要规范执行管理程序,还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创新。 四、结束语 作为新闻传媒的管理者,要在新闻实践中发现新闻传媒管理的规律,并学会在工作中运用这些规律。同时,应借鉴管理学中的专业管理方法,从中发现适合新闻传媒管理的方法或机制。西方新闻传媒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样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剖析,以获得有用的管理方法为我们所用。此外,管理者还应对具有启迪意义的经典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仔细体会其中的管理学涵义,并将自身的体会和感性经验提升到理论的层面,并成为日常管理中的具体措施,力求将管理工作做到最佳。 作者:王晓伟 单位:白银日报社 新闻传媒论文:大众传媒新闻标题制作艺术论文 一、重复关键词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是忌讳相同词语在一个语句当中重复出现的,诗词的这一要求更为严格。大众传媒的新闻标题则不然,它不仅由于有时是信息传递不可少的原因,有时也是出于获得良好传播效果的考虑。所以,在大众传媒的新闻标题当中,有时表达某个新闻要素的词语可以重复运用,不过,这种重复后的关键词,在某些方面已经跟先前的关键词有所不同了,具有了新的新闻信息含义。例如:1.《贤妻》糟蹋了“贤妻”两个字北京晚报2013-3-15尽管时代在变“贤妻”标准也在变,但一些大的原则却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如对爱情的忠贞、不离不弃等都是必备的要素。电视剧《贤妻》引起了大战“小三”的“贤妻”话题,但编导似乎更热衷取悦于趣味低级的观众,以逐利目的来吸引人的眼球,这绝非高尚艺术,而是污染文化环境。在标题里,“贤妻”一词两次出现,但前后的意义却不相同:“《贤妻》”是电视剧专名,“‘贤妻’”却是偏正短语。 新闻中表达的意思是:《贤妻》并未塑造好“贤妻”的形象。再比较下面的标题:2.《咬文嚼字》“咬”上郭敬明称其为错字大王人民日报2012-2-193.《咬文嚼字》盯上郎咸平:怎能用“红火”形容惨剧搜狐文化频道2012-5-1标题2重复了“《咬文嚼字》”(刊物专名)中的“咬”,因势利导批评郭敬明的博客里有太多的文字、词语差错,堪称“错别字大王”。这样一来,郭敬明语文错误的一种程度就跃然纸上了。标题3没有利用《咬文嚼字》中的“咬”,而是换用了“‘盯’”这个动词。两相比较可以看出,这个标题非但没有突出郎咸平用词失误的程度,“盯”的人为意味也比较浓郁,而淡化了新闻客观性的语体色彩和“零度”风格。所以,还是标题2的传播效果更好些。有时,并非重复新闻标题中的整个关键词,只是重复了其中的某个成分,此种情况更表明重复关键词的修辞艺术是大众传媒新闻标题的一个独有属性,因为这时重复的关键词分别表达了新闻要素和对新闻要素的评论。这种关键词的重复,还可以是同音词的重复,表现出因势利导的修辞特性。例如:4.三门峡一景区搞“扯蛋”大赛不少游客批太扯淡大河网2012-4-164的新闻内容是:该景区搞“扯蛋”游戏,规则是在广口瓶内放着几个系绳的绿皮鸡蛋,线绳另一端由参与者抓着,随着主持人插科打诨后的一声“扯”,参与者就一起往外拽鸡蛋,后出者为失败者,得要戴上画有乌龟的“绿帽”加以惩罚。这游戏虽新颖好玩,但大多游客却对此反感,认为格调不高。“‘扯蛋’”与“扯淡”形体不同但读音相同,后者是对前者的批评。 二、词语动态化 这种修辞方式,是让表达新闻要素的词语与另一个表达新闻要素的词语在组合时形成联动关系,从而使新闻标题产生出动态化的语义关系,让标题活跃起来。如:5.“愤怒的小鸟”飞进现实:上海将建主题公园人民日报2012-7-3“愤怒的小鸟”是芬兰Rovio公司推出的一款小游戏。如今,“愤怒的小鸟”已从游戏世界飞进现实空间,Rovio.9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公司在上海和北京分别开设“愤怒的小鸟”实体店,并推出了玩具等“小鸟”衍生品,上海也出现了首个“愤怒的小鸟”主题公园。标题巧借“小鸟”的动作特征“飞”入题,浮雕式地传递了“上海将建主题公园”这一信息。6.“朝阳”在俄罗斯绽放中国石化报2011-1-11新闻中说,2006年中国石化的“朝阳”标志出现在俄罗斯乌德穆尔特共和国首府伊热夫斯克。2007年2月,中国石化与俄石油公司在UDM公司的发展战略上达成共识,推动UDM公司呈现出价值上同向、战略上同构、经营上同谋、效益上双赢的良好发展态势。“朝阳”作为中国石化的企业标志,标题用它的“绽放”来说明中石化在俄罗斯的业务不断拓展,这不仅让标题更为简练也让它衍生了动态感。下面是同样的用例:7.北京哈德门饭店停业数千人争享“最后晚餐”北京晨报2008-11-14日8.扬子鳄有望“爬出”濒危名单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4-11在北京哈德门饭店停业的最后一夜,数千顾客争相品尝着这“最后的晚餐”。7通过“哈德门饭店”来激活“最后晚餐”,让它们建立起了连贯的动作性关系,这不仅形象地传递了新闻信息,也留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妙趣,会联想到达芬•奇的著名油画。扬子鳄的固有动作就是爬,8的标题结合扬子鳄的行动特点配合以“爬出”的动作,不仅让新闻的“主人公”形象活脱起来,更再现了拯救扬子鳄于濒危名单的艰难历程,由此而使新闻的主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对比性映衬 在大众传媒的新闻标题中,可以利用新闻要素提供的机缘,通过不同种类事物的对比来映衬人或事物的本质性特点,从而凸显出新闻价值。例如:9.胆子不小,带着手枪想进车站案子很大,一窝逮了20多个毒贩扬子晚报2010-1-810.贫困县县委书记被曝配百万豪车上假军牌大洋网2013-3-19这两个标题中,9把“胆子不小”与“案子很大”这两个不同性质的新闻要素加以对比,这种对比,密集了新闻信息,突出了案情的重大和新闻的不寻常价值。10是说辽宁省西丰县闫姓县委书记超标配150万元豪车并套用假军牌。 标题中用“贫困县”与“百万豪车”进行对比映衬,凸显了新闻事件的报道价值。再如:11.芦山地震震中一座百年老宅屹立不倒居民照常生活新华社2013-4-23一场七级地震,让雅安芦山所有当代建筑的房屋全部毁损,但百年老屋、红30军司令部住过的那幢木质房子震后还依然耸立。这座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老宅,在地震中除屋脊脱落几块瓦片外没任何损伤。标题通过“百年老宅“和”屹立不倒”及新闻中钢筋水泥房子全部毁损的对比,表达了造房的关键不在技术而是否有良心的报道主旨。四、多样化比喻。大众传媒新闻标题在运用比喻时,可以是多样化的。新闻标题中的比喻本体,是新闻要素,而喻体可以直接替代本体,也可以是新闻要素和喻体同时出现在不同类型的标题部分。例如:12.印染厂有个“炸药库”青岛早报2011-1-1113.居民暗藏“炮”库新闻晚报2010-2-4这两个标题都是将新闻要素“烟花爆竹”用喻体“炸药库”和“炮库”直接来替代,既凸显了险情的严重性,也容易使读者了解新闻的内容和主旨。以上是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新闻要素)的例子,下面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在标题中的用例:14.哈尼梯田:追续千年的大地雕刻光明网2013-6-2915.像挖煤一样挖文化光明日报2013-6-29由于新闻标题有引题、副题、主题等分别,有时本体和喻体会出现在标题的不同位置。例如:16.玲珑剔透的视觉盛宴第三届中国国际日用、工业玻璃制品展即将亮相中国文化报2007-7-517.十年磨“剑”近观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生活报刊文摘2008-9-26上述两个标题,16的“视觉盛宴”和17的“剑”都是喻体,其本体分别是副题中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日用、工业玻璃制品展”和“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生活”,这是两个最重要的新闻要素。除了上述创新性修辞和变异修辞的方法外,大众传媒新闻语境的特殊性还为它提供了“旧瓶装新酒”的可能,即用表达新闻要素的关键词去替换既有词语(尤其是俗语)中的某个成分。这样就会使本体显现出一种新鲜变化的意境美来。例如:19.“湿露露”称和干露露的不同在于高雅与低俗株洲新闻网2012-7-1620.西班牙报告证实存在“挂牛头卖马肉”新华网2013-4-17上述标题当中,19的新闻说国内嫩模吴雨婵身材火辣,因不吝啬展现姣好身材及敬业程度而有“湿露露”之称。但随着她逐渐走红,其负面评价也越来越多。为此,她试图澄清与干露露的差别所在。标题中的“‘湿露露’”是仿造焦点名词“干露露”而成的。 20的新闻说,西班牙农业、食品、环境部和卫生部报告称,该国189种牛肉的产品样品送检结果显示有4%含有马肉DNA。这个标题使用了中国“挂羊头卖狗肉”的变异形式,既形象恰切又很好地体现新闻的含义。大众传媒的新闻标题,通常只是片言只语,但由于它居于新闻文本的显著位置,因而是大众了解新闻的窗口。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要想收到最佳效果,就得讲求标题的修辞艺术。这种修辞艺术,即关乎“形而上”的理论,又涉及“形而下”的技巧,只有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好才能制作出好的标题来。同时,了解大众传媒新闻的特点所在有助于媒体人创新或变异修辞艺术,从而获得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作者:李海宏 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新闻传媒论文:新闻传媒网络传播论文 1.新闻传媒的特点以及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新闻传媒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并且在某些方面它具有这其他社会力量所没有的优势,这种优势能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大家都清楚,新闻传媒对于社会它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资料。这种特殊的生产资料与其他生产资料相比所具备的优势有:具有十分广大的覆盖面,其触角可以触角社会以及地域的各个层面;具有十分强大的渗透性,它可以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生活领域,且能够对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进行影响;传播速度极快,能够对社会生活进行同步反映,即时干预;具有十分严格的周期性,按一定周期连续出版或播出,即马克思所说的“每日干预运动”的“周期律”;具有广泛的社会公开性,制作的结果会面向社会进行公开。这些特性与优势确定了新闻传媒在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其他社会力量所无法比拟的影响力。也正因为如此,新闻传媒理所当然的应该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所贡献。新闻传媒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它能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就概括地指出新闻媒体具有三大社会功能:监测环境功能,关系协调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后来学术界又补充了一种功能,即文化娱乐功能。我国新闻学界对新闻传媒的社会功能有不同的概括和认识,具体说法和表述虽各有差异,但对新闻媒介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这一基本点的认识却是相同的。国内传播学者陈力丹认为,“如果这些功能能够规范地发挥作用,会大大减少不必要的社会冲突,调解社会矛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新闻传媒对构建和谐社会所能起到的作用 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它应该成为和谐社会的推动者、建设者和见证者,而推动和谐制度建设、营造和谐社会舆论、倡导和谐社会关系、培育公众和谐心态则是媒介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新闻宣传是一种领导工作的方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党在长期的政治工作中得到了将新闻宣传当作一种领导工作方法的宝贵经验。1944年3月22日,在谈到报纸是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武器时,说过看报纸比吃饭更重要。他形象地说:“关于报纸,现在高级领导同志,甚至中级领导同志都有一种感觉,没有报纸便不好办事。饭来了,报来了,我们有些人是先看报、后吃饭的。”这种“没有报纸便不好办事”的感觉,已经说明了报纸是对指导工作和教育人的重要工具。邓小平在1950年5月16日召开的西南局新闻工作会议上提出,“拿笔杆子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新闻传媒作为一个领导方法,必须要有一个中心。革命报刊被马克思、恩格斯看作是召唤人们的一面旗帜或思想中心。新闻媒介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会信息的台。 信息传播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1984年,邓小平为《经济参考报》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小平同志新闻传媒能者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所起的作用的高瞻远瞩。强化媒体的信息借给机制,将新闻宣传工作和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衔接,结合媒体本身的特点,加大信息传播的有用性、有效性与有机性,扫除发展过程中的信息障碍,保障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良性与快速运行,使新闻媒体成为和谐社会的信息窗,成为宣传建设方针与政策、传递社会变化动态的信息桥梁。新闻媒介作为社会信息的台,其应该具有选择有用信息过滤无用信息的能力。历史经验昭示,信息闭塞是造成国家和地区落后的重要原因。传媒是担当着“去塞求通”的重要社会责任的组织。要想搏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洪流之中,不了解外界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动态是无法想象的。在这方面,传媒应当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满足甚至超出当地决策层、建设者的需要。可以及时传达中央的政策规范,也可以配合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作介绍,更可以编发本地市场机遇和其它地区的市场动态。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媒体上往往充斥不少“无效信息”,有人将当前媒体上“无效信息”的表现概括为“八多八少”,即会议新闻多,提供群众需求的有益信息少,领导活动多,记述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少;工作报道多,反映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少;关系稿多,采用基层通讯员的来稿少;软新闻多,给读者提供经验启发性的深度报道少:雷同重复稿件多,独家新闻、独家见解的稿件少;不健康或虚假的广告多,实用可信的广告信息少;猎奇、庸俗的稿件多,生活服务类的信息少。这些无效信息大大阻碍了有效信息的传播,使得受众关注度高、契合他们需求的信息难以顺畅传达。因此,传媒有可能也有必要成为无效信息的过滤器。一切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信息,一切有利于现代建设的信息,一切有利于大众现代性增长的信息,才是有用与有效的。 当然,有效性还意味着信息的时效性,否则,错过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错失了全面小康社会的良好机遇,即使再有用的信息也会变得无效。新闻传媒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舆论导向领航员,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助推器。在和谐社会的创建过程中,让媒体直接参与到各级政府部门的作中去。引导媒体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精神,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潴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自觉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首先,发挥新闻传媒的作用,宣传党的政策方针。调动当地各个媒体都紧紧围绕当地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政策解读,让党的政策深入人心。凡有新的政策、新的中心工作出台,都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新闻媒介是和谐进程中的监督岗,是违纪违法的曝光平台。 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反映人民心声的重要渠道。舆论监督是谐社会的构建构建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想要消除其中的“噪音”、“杂音”等一系列不和谐的声音,必须依靠舆论监督。在批评和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的同时,倡导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引导社会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让人民群众看到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维护社会稳定的决心。各级政府应该善于通过舆论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发现和解决问题,推进和改进工作作。要不怕家丑外扬,积极鼓励支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新闻传媒在对引领公众舆论、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主导作用。现代社会中充满这信息,它是一个信息的社会,而且也是一个公众的社会,在这个公众领域中舆论的表现,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基于此新闻传媒等媒体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时代中,媒体的一言一行都会对社会起到巨大的作用。新闻传媒在现代社会中被赋予了对政治力量以及其他相关权利的监督和制约的职责。当然,新闻传播及其监督活动必须获得民主制度赋予其的合法性。在民主制度中,保证民主制度的必要条是件对权力的制约。通常的对权力的制约有三种方式,一是用权利制约权力,二是用权力制约权力,三是用道德制约权力。但是因为权力的相互制约这种方法没有办法最终解决监督监督者的问题,所以出现了健全用权利制约权力的这种机制,让广大公民来承担起监督者的责任,合理地分配权力,用以限制、阻遏权力的滥用。在我国的这种制度下,这种功能主要的体现就为舆论监督。我国的新闻传媒有着舆论监督优良的传统,并在促进政府提高工作效率、揭露社会弊端、纯洁党的干部队伍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如何让新闻媒介促进社会和谐 鉴于新闻传媒的特点和功能以及我国社会实际,笔者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必要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改进和完善新闻报道工作,促进社会和谐。首先,回归新闻本位,履行自己最基本的职能——报道新闻,传递信息,满足受众的认知欲和知情权。对于和谐社会来说,其首要特征就是民主法治。新闻报道正是确保人民主法治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可以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依法表达意见,参与社会管理。而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手段——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公众必须借助媒介才能迅速完整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的一切变动,从而作出恰当的反应,参与社会管理与决策。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新闻媒体的首要的任务就是履行媒体之为媒体的基本职能。其次,唱响主旋律,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功能。制约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是随着社会变革,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群体多元化而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和社会关系紧张等不和谐因素。这些不和谐一方面要靠政府制定公平、合理、科学、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来化解,另一方面需要媒介发挥有效的舆论引导功能。 舆论引导是新闻媒介的重大社会功能之一,是新闻媒介发挥对社会的凋适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方式。我国新闻媒介历来十分重视舆论引导,新闻媒介的舆论引导在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弘扬正气、服务大局等方面也的确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再次,第三,构筑公共领域,强化舆论监督,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民主法制,这要求有一个公共领域对权力进行必要的监督。在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中,新闻媒介被赋予了对政治力量以及其它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神圣职责。在民主制度中,保证民主制度的必要条件是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在现代这个社会中大众传媒具有制约权力的功能。在我国,舆论监督是这种功能的主要表现行为,它是指的是公民或新闻媒体发表与传播针对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的批评性言论。这是言论自由权的诸项政治与社会功能的一种体现。最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新闻媒介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主题,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又以社会各利益主体、社会各阶层之间生存状况与发展预期的和谐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个主题。 新闻传媒论文:新闻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摘要:文章从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瓶颈出发,通过分析品牌栏目缺位、媒体转型缓慢以及营销方式陈旧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具体可从品牌打造、本土化处理、营销模式创新、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深度融合发展五方面进行。 关键词:新闻传媒;核心竞争力;瓶颈;策略 一、新闻传媒发展瓶颈分析 由于受长期运作机制等因素影响,在应对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中,部分传统新闻媒体消极应对。通过分析媒体共性,发现其制约因素主要有品牌栏目缺位、媒体转型缓慢以及营销方式陈旧三点。 (一)品牌栏目缺位 栏目设置单一、缺乏地域特色是新闻媒体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不同历史背景塑造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新闻生产中不可多得的营养源泉,但在实际的新闻制作中,未能做到物尽其用,导致现阶段新闻产品同质化严重。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更强的交互性、便捷性与时效性,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巨大压力,传统新闻媒体面临的生存形势日趋严峻。 (二)媒体转型缓慢 地方性电视台、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体转型缓慢是导致其竞争力下降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型新闻媒体往往资源实力雄厚,其管理者眼光长远,思维意识超前,能够审时度势,领导新闻媒体革新运作模式。而地方性媒体实力单薄,再加之管理者目光短浅,严重制约了传统新闻媒体的转型升级。 (三)营销方式陈旧 营销方式陈旧这一点同样表现在地方性电视台、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体上,与依托互联网、移动终端进行营销宣传的新媒体相比,这些传统新闻媒体明显处于劣势,营销效率不尽人意。而随着我国光纤免费入户,宽带全面提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营销效率差距愈发明显,而且地方性电视台、报纸等传统媒体同时受资金、人力等资源限制,实际生存状态令人担忧。 二、新闻传媒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研究 当下正处于互联网大规模覆盖的时期,新闻传播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近几年来,尤其是智能终端设备的出现与高速普及,使得诸多数字化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新闻媒体不仅表现出强大的时效性与便捷性,而且具有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交互优势,这对于已经力不从心、穷于应付的传统媒体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新闻传媒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构建核心竞争力,具体可从品牌打造、本土化处理、营销模式创新、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深度融合发展五方面进行。 (一)新闻品牌打造 通过打造品牌栏目与培养金牌主持人,以点带面,构建核心竞争力。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积极推动着新闻媒体创新发展,另一方面给传统媒体带来致命一击,新闻传播领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洗礼。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与智能终端的普及,催生了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新闻平台,并自出现之日起便呈异军突起之势,成为当下新闻传播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集诸多优势于一身,具有交互性强、影响范围广、时效性强等显著特征。因此,传统新闻媒体要想实现生存发展,就必须在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这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打造品牌栏目与培养金牌主持人两方面着手,推动新闻品牌公信力的形成。首先,打造品牌栏目。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依托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全面剖析受众群体特征,包括阅读习惯、兴趣话题、接收渠道等,有的放矢地打造栏目特色,并严控新闻质量(真实性、时效性及专业性),量身定制出别具一格的品牌栏目,使受众群体对产生一致的认可度与认同感。其次,培养金牌记者。优秀的新闻产品离不开金牌记者的倾心打造,金牌记者通常具备一定的素质修养与人格魅力,尤其是在视频新闻报道中,能够高效助力打造品牌新闻栏目。而金牌记者的培养,不仅需要记者自身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时刻给自己充电,同时也需要传媒单位提供专业化的课程培训,两者共同推动金牌记者的诞生。另外,亦可通过直接引进的方式获得金牌记者。实力雄厚的大型传媒集团有能力去整合新闻传播领域的人才资源,依托行业知名媒体人已形成的公信力,助力品牌栏目的打造。 (二)本土化处理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与日俱增,受众群体对新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新闻产品的本土化处理方面,表现出强劲的需求。新闻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其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新闻产品所传达的观点和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舆论导向,是民生民意、国家政策以及社会万象的载体。这种先天性的优势属性,决定了新闻产品在某些方面具备一定的话语权。鉴于新闻产品独特的社会属性,为获得深层次的影响力,媒体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必须密切结合本土文化,如本土化语言融入、区域性文化解读等。这种天然存在的亲近感能够打破文字、语言等新闻元素与情感表达之间的隔阂,让当地受众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感受新闻产品的文化魅力。本土化处理包括两个方面,即本地新闻生产和外来新闻解读。对于长期生活于本土文化大环境的记者来讲,由于长期养成的习惯的影响,其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会在无形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但要注意新闻选题要心系民生,密切关注社会动向。而对于外来新闻,为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需要在原始新闻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解读。尤其是对外地首次出台的地区性政策,新闻产品在进行本土化处理的过程中,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给予专业化解读,通过分析政策出台背景、目的等信息,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定性甚至是定量分析该政策在当地实施的可行性及可能产生的效果,从而实现对外来新闻的本土化处理。 (三)营销模式创新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各行各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同时做到思想和行动与时俱进,新闻传播领域亦是如此。面对生机勃勃的数字化新媒体,传统新闻媒体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持之以恒地打造品牌栏目,对新闻进行本土化处理,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媒体知名度,而营销则是扩大媒体知名度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互联网大环境下,质量不再是制约产品成功的唯一因素,其另一重要影响因素就是营销。因此,新闻媒体要构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做到思想和行动上的与时俱进。首先是思想层面,新闻媒体肩负着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时代正能量的光荣使命,无论是从宏观层面的社会责任来看,还是从新闻传媒单位生产发展的微观层面考虑,都有责任和义务生产出高品质的新闻产品,并能及时捕捉受众阅读习惯、兴趣话题的转变,实时动态调整营销策略。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为新闻工作者思想层面的与时俱进,不仅要能接受新事物与新技术,还要能充分利用其为新闻传媒服务。其次是行动层面,这是具体的实现环节,可通过网络营销,并结合大型活动构建新闻传媒的形象。在网络营销中,随着以IOS、Android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系统的日趋完善,各种实用的App开始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以微博、微信为典型代表。因此,为强化宣传效果,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设立微博实名认证用户、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实现深度营销,在微博上做到及时更新实时新闻或热点话题,并与粉丝进行必要的互动,在微信上做到第一时间推送重大事件,确保受众获得高品质的新闻体验,亦可定期推送一些经典文章,培养与受众群体间的感情。而大型活动尤其是公益活动,可以给人们留下传媒单位心系民生的美好印象,是连接受众群体与媒体的爱心桥梁。 (四)专业人才培养 新时期,受众群体对新闻质量的要求日益苛刻,而影响新闻质量的因素贯穿整个新闻生产过程。从前期的大数据分析与市场调研,到中期的新闻制作,再到后期的新闻,均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生产质量。为了让受众享受到高质量的新闻体验,新闻媒体需重视不同岗位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鉴于新媒体的运作基于互联网,新闻媒体不可忽视对计算机相关人才的引进,为媒体的顺利转型奠定资源基础。 (五)深度融合发展 首先是媒体深度融合,打破机械式的形式主义,探索媒体融合的最佳节点,具体可从四方面进行,一是依托前沿技术支持,逐渐做到新闻接收渠道、运作平台的外延互联,推动多屏合一与跨屏沟通功能的实现,改善新闻媒体领域生态,不断革新运作模式;二是在竞争压力的作用下,新闻媒体的重心要从产品转移到用户身上,从生产新闻延伸到提供服务,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有助于培养潜在受众群体;三是优化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的融合布局,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影响,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四是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优化资源配置(投资新媒体等)。在大数据背景下,使用网络和感知设备搜集用户行为数据,通过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定量分析,实现对用户行为偏好的精准判断,有助于新闻媒体综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新媒体投资,从而实现阶段性整合发展。 三、结语 传统新闻媒体发展受制于品牌栏目缺位、媒体转型缓慢及营销方式陈旧等因素,导致其核心竞争力缺失。结合制约传统新闻媒体发展的因素,文章提出了从品牌打造、本土化处理、营销模式创新、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深度融合发展五方面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作者:林敏 郑汝可 单位:长江日报社 新闻传媒论文:影视传媒教学在新闻传播的重要性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传播从传播者、受众到传播媒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也使新闻传播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新媒体的横空出世为新闻传播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数字化、电子化让影视传媒在新闻传播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让新闻传播的方式得到了革新。本文重点分析了影视传媒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性,由此探究高校影视传媒教学如何推动新闻传播的发展。 关键词:新闻传播;影视传播;教学;人才培养 近几年,随着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变迁,尤其是数字技术的深度运用,新的传播媒介不断涌现,传播主体与受众的角色在不断转换,界限在不断模糊。传统传播媒介的地位不断受到挑战,以纸质为媒介的新闻传播正逐渐走向衰弱,而影视则以其综合的艺术形态得到了发展。 一、影视传媒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性 近几年,新闻传播的媒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新闻传播经历了从口耳、形态的单一传播,到语言为媒介的群体传播,到初级电子技术为媒介的立体传播,到数字网络为媒介的大众传播,演变到了电子传播时代。影视在新闻传播领域得到了越来越深度的运用,传播媒介的变化为影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运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新闻信息的接收方式转变 如今,以影视为代表的视觉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产生了新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影视传媒方式得到了更多新闻受众的喜爱。随着80、90后对网络媒介的依赖,其接受新闻信息方式更倾向于直观、炫酷的方式,信息呈现的方式更加直观和“赤裸”。受众坐拥大量信息,要从众多信息中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将之消化。需要影视传媒运用声像技术,整合海量信息,让受众更轻松地把信息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娱乐至死”的受众心态,要求有更具感染力的传播方式。影视传媒是文字、声像、动画等的综合运用,新闻的传播方式更立体、更丰富、更具感染力。“浅阅读时代”“碎片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新闻信息的高速更迭,使新闻的时效性增加,新闻发生时间、传播时间、接受时间的时差越来越短,甚至实现了同步直播。受众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新闻信息,新闻报纸需要深度阅读,影视传播对于新闻传播而言更加形象、鲜活、直观,更容易化抽象为形象。影视传播更直观、更能准确地反映新闻事件所传达的信息,声、文、形的全方位结合更有助于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 (二)新闻信息传播“有图有真相” 网络平台的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现场直播更为便捷,影视传媒对新闻事件的同步直播使受众更具同步感,更有利于新闻事件现场氛围的传达,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第一手掌握使受众对新闻的真实性更加信任。“有图有真相”使影像更具真实性,影视传播的方式更有利于还原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影视传播让受众更具有参与感和接受新闻信息的积极性。在影视传播中有现场音、风声、雨声、说话声等声音,让观众更有立体感和现场感,当受众受到新闻事件的感染时,调动受众成为传播者的可能性就会增大,新闻传播的速度就会大大增加,传播效果也会得到增强。由此可知,影视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方面占据了巨大优势,在新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影视成为了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成为了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充分体现了影视传媒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性。 二、影视传媒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意义 一个行业的发展要依靠核心人才的推动,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核心动力的重要输出基地,高校成为了行业细分、人才细分培养的重要开端和直接与社会进行对接输送人才的重要端口。因此,高校教学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变革起着重要的作用。新闻传播在近几年得到了高速发展,行业的日新月异要求大量高素质人才不断输入。新闻传播专业在高校教育的设置历史并不算短,但影视传媒分支专业却是新事物,发展还不成熟。如今,我国设置传媒专业的高校不在少数,却普遍面临着“重实践、轻理论”的现状。因此,高校加强对影视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势在必行,这将关系到新闻传播的长远发展。影视传媒长期存在过度追求实践的误区,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和学生都将大部分的精力用于实践课程或参与社会实习,忽视了传播学、新闻学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影响了人才教育整体素质的提升。由于缺乏完善的理论知识的引导,实践终将无法取得好的效果。影视传媒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内容,而影视传媒的教学、人才的培养对新闻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高校影视传媒教学为新闻传播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知识体系。我国高校在开展影视传媒教学过程中,结合了新闻传播的特别属性以及市场需求,除了对新闻传播理论知识进行教学外,还增加了多媒体技术、三维动画等与时俱进的新课程,使影视传媒人才的培养方式与社会、行业对于人才需求进行对接,更加适应新时期和新闻传播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影视传媒教学在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行业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的培养。高校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应把加强新闻传播人才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作为重要的内容,为树立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的职业道德水准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影视传媒教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起着重要作用。高校是创新人才的培养的重要发源地,新闻传播不仅要求从业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实践水平,也要求人才要有较高的创新水平。新闻传播行业的日新月异,要求从业人员需具有不断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影视传媒是高校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基地和重要领域。在新闻传播快速发展的今天,影视传媒对新闻传播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新闻传播对人才的需求已不满足于具备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初级人才,也不仅仅是要单一注重理论知识堆砌的学术人才,而是需要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将实践与理论进行完美结合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梁家旺 单位:广州大学 华软软件学院 新闻传媒论文:互联网+战略下新闻传媒业的发展 摘要:“互联网+”战略意在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推动经济转型。对新闻传媒业而言,实施“互联网+”战略是推动其转型与发展的必要途径。本文在探讨“互联网+”的提出、定义、特征等基础上,分析“互联网+”战略下我国新闻业运营模式及传播生态的变化。 关键词:“互联网+”;运营模式;传播生态 一、“互联网+” (一)“互联网+”的提出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国家要制定“互联网+”战略:“(国家)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总理强调“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领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自此,“互联网+”在中国已经不再只是概念,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 (二)“互联网+”的定义 “互联网+”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相加,实现跨界融合。从实际操作来讲,“+”这个符号实现的是对行业的颠覆升级。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相加,从形式上,互联网改变了此行业的运作、产品生产等,但从实质上来讲,互联网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使得该行业得到升级。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例如,电商就是互联网与传统商业相融合的产物,互联网为传统商业带来的不仅是方便的平台、庞大的数据,更带来了商业模式上的改变,推动了商业的新发展。 (三)“互联网+”的特征 “互联网+”的主要特征有六点,分别是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互联网+”中的符号“+”就充分体现了跨界融合的特点,融合不仅是行业的融合,也是将研发、生产、营销等融合,实现产业化发展。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客户消费转化为投资,伙伴参与创新。创新驱动是改变现阶段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途径。靠消耗资源取得发展的模式已不适应我国的发展要求,想要取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转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互联网+”符合这一要求,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存储空间,更便捷快速地提供服务,使得资源能够合理分配。比如“互联网+教育”,教育将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人们随时随地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教育资源,既节省时间又避免了在寻求教育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消耗。重塑结构表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利、文化、话语权不断发生变化。以前政府进行社会管理时只用着眼于现实社会的管理,如今,随着互联网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网上虚拟社会管理也逐步受到政府重视,公民话语权增大,频频通过微博等平台发声,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互联网颠覆了原有的社会管理模式,使得权利、话语权得到重塑。互联网的强大力量来源于对人性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在“互联网+”背景下,用户不仅是互联网上内容的消费者更是内容的生产者。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就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而兴起的,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由原来的下载为主变为下载和上传、分享并重,B站的兴起就是UGC的成功案例之一,用户不仅可以在B站上观看、下载视频,也可以自己制作、上传视频,并且,弹幕的发送满足了交流的体验。开放生态也是“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开放生态就是把创新连接起来,让人性驱动市场。传媒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创新创业层出不穷就源于“互联网+”的开放,开放生态给予创业者机会来实现价值。“互联网+”的最后一个特征是连接一切。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环境,通过互联网中的相加相融合连接。互联网上的社交就是典型的例子,不同价值观的人通过互联网可以进行沟通、交流。比如,知乎上经常就一个新闻内容进行讨论,不同价值观的人发表自己的观点,而这些观点涉及不同领域,并且使得人们由一个新闻作为延伸,学习了更多的知识。 二、“互联网+”背景下新闻传媒业的发展 (一)运营模式的发展 创办新闻门户网站是新闻传媒业与互联网相对接的方式之一。新闻门户网站是指提供新闻类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新闻的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分为商业新闻门户网站和地方新闻门户网站,商业新闻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等,地方新闻门户网站如华龙网等。早期的新闻门户网站只是报纸新闻的复制,经过一系列的创新发展,现在的新闻门户网站功能增多、分类清晰并且受众定位明确,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受习惯,新闻门户网站得到了充足的发展。随后,随着以手机为代表的互联网终端的普及,新闻手机客户端崭露头角,因其信息获得的便捷性和个性化受到受众喜爱。新闻手机客户端的发展为新闻传媒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并且拓宽了新闻内容的产业链,比如《楚天都市报》的手机客户端“i楚天”,它不仅提供新闻信息更提供与信息相关的购买服务等。“i楚天”中有些有关农产品或者旅游的新闻即为其子板块“爱购”板块的宣传,用户在阅读这些信息时,如果有购买想法,即可直接选择购买。这种模式不仅丰富了新闻内容,加大了广告的收入还使得产业链得到拓展。 (二)传播生态重构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得人们能够自主地进行信息采集和传播活动。原来话语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少数人通过媒体发声影响受众,现在,一个默默无闻的平凡人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发声,只要发声的内容能够使大多数受众认可或是产生共鸣,就能产生影响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播渠道的作用被弱化,而传媒内容及其产生的人际关系联系、场景的构建被凸显,传统的“形式+内容”模式已不适应。众所周知,传统的内容产品模式是“两要素”模式———“内容+形式”,即通过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良性匹配,形成传播产品,提供给用户。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内容产品的构成模式必须随着社会传播领域“新常态”的到来,转型升级为“四要素”模式,即在传统的两要素之外再加上“关系”要素和“场景”要素。“关系要素”就是要使内容产品建立起一套内容、形式与用户心理上的一种可感知的关系规则,使人们感受到内容产品与他们紧密相连。在关系要素下,一个简单内容产品也会焕发出旺盛活力。比如现在很多软件都开发出了计步排名的功能,典型的就是微信动动。从产品本身而言,就是一个简单的计步功能,能使得用户了解自己每天所走的步数,但是在计步功能之上增添了排名功能就使得这个产品有个关系要素,用户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步数,也可以看到朋友圈其他人的步数,并且了解自己的排名情况。很多人会为了排名靠前努力运动,这就是关系要素带来的用户黏性。“场景因素”在跨界中更为凸显,通过场景的设置来给产品一定的限制和标签,使得符合这种场景的用户能够容易地接受传播的信息。比如在阅读时尚杂志或是浏览有关时尚信息的微博微信时,当用户看到美丽模特身着时尚服装时,下方都会提供衣服的购买链接、价格等信息。正是这些时尚信息设置了衣物的穿着场合、效果等场景,使得用户能更容易产生共鸣并产生购买行为,网络语言称之为“种草”。 作者:方琪 新闻传媒论文:大众传媒对新闻传播的要求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可以为其传播信息、解答问题,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为新闻的传播奠定基础。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大众传媒时代,大众传媒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主要对大众传媒和新闻传播的特点进行分析,通过进一步探讨,了解大众传媒对新闻传播产生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媒;新闻传播;影响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引导下,我国的传媒行业也在进行逐步优化和改进,大众传媒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大。在此基础上,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地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新闻传播以其真实性、广泛性、时效性的显著特征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大众传媒和新闻传播得到了充分的结合,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实现的新闻传播是目前重要的新闻传播途径,而新闻报道又是大众传媒所传播的重要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新闻业、传播业的发展。 一、大众传媒的特点分析 大众传媒其实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现如今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大众群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就概念上的大众传媒来讲,其自身包含两层不同的意思:一层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比如网络、报纸、电视等等与传播技术相关的媒体;另一层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传输的组织或者机构,如报社、电台、电视台等。不论是指哪一层面,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自身的发展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在有效地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帮助人们及时有效地掌握相关的信息,使人们更好地应对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新闻传播的特点分析 新闻传媒是大众传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及时、有效地传播相关新闻,是体现新闻传媒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新闻的题材是通过层层筛选,不断提炼,最后通过社会舆论、价值体系、社会影响各层次筛选过后的定向总和,新闻传播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环境、社会风气。新闻媒介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其传播的内容对人们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引导着人们朝着某一个特定的方向发展。新闻媒介要能够满足传播的条件,其自身也必须具备基本的素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网的传播规律,同时要拥有独特的信息结构体系与传播渠道,构建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在具备这些基本前提条件后再进行新闻的传播。总的来说,新闻传播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律,在满足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及时有效地传播信息。 三、大众传媒在新闻传播中的影响分析 大众传媒有其自身特定的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新闻传播的发展。新闻传播以其自身的特征,加快了大众传媒的进步速度,二者在很多方面是可以互相推进的。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就大众传媒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而言,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只有辩证地看待这种影响,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研究利用大众传媒推进新闻传播发展的方案。 (一)大众传媒对新闻传播的积极影响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其自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获取信息、传递信息、传承文化、舆论监督、大众娱乐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这也是大众传媒成为现如今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原因。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人们要想了解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借助于大众传媒的这个载体。大众传媒提供各类新闻,让人们可以快速了解各方面的人和事,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外交新闻、各省市发生的各类大型事件,这其中有正面新闻,弘扬社会文明,传承国家文化,当然也包含了社会中存在的丑恶事件。就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大众传媒还是组织人民群众的有力工具。大众媒体通过对获取的新闻进行筛选,选择利于培养人们某方面特质的新闻进行传播,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引领社会的风气与风尚,可以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全民齐心协力、团结互助,从而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这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二)大众传媒在新闻传播中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大众传媒在推进新闻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新闻传媒逐渐呈现出商业化气息。收视率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名气、经济效益,这也是现如今各大节目争相提高收视率的关键原因。新闻节目整体上来说影响力比较大,对大众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但也由于受到商业化气息的影响,新闻传媒对信息资源没有过滤就进行传播,极有可能引起信息污染综合征。目前大众传媒普遍存在“有偿新闻、虚假报道”的现象,为了追求内容的轰动性、刺激性,很多时候会人为造假新闻,模糊了大众的视野,甚至引起了社会的恐慌。这种不良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极大的阻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甚至扭曲人们的认知,进入道德伦理的误区,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大众传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在推进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新闻的本质出发,成为建立与维护媒体与群众友好关系的纽带,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作者:胡晓晴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新闻传媒论文:新闻传媒在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摘要:新闻传媒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它是推进社会认同、整合社会资源的有效工具,能引导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大力推进新闻传媒传播能力,积极创新新闻传媒的技术性和创新性,克服社会中传播的不和谐因素,充分发挥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文章分析了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探讨了新闻传媒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对新闻传媒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和谐社会;新闻传媒;意义;发展趋势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倡导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是我国在21世纪前期发展的核心目标。新闻传媒作为新闻传播的主要媒介,它是协调社会发展、整合社会资源的重要工具,尤其是现在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闻传媒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平台,还有服务民众、监测社会环境的社会职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大背景下,新闻传媒也应该顺应这一趋势,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倡导构建和谐社会。 1新闻传媒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意义 1.1宣传 党中央通过分析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提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只有通过新闻媒体的广泛、深入地宣传和解读才能更好地让人们理解并接受。只有新闻媒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和精神价值进行深入报道,人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它的意义,才能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形成人人懂和谐、人人构建和谐的良好氛围,共同完成这一项重大任务。 1.2倡导 新闻传媒不断发展走到今天,它始终对人们生活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始终为政党和时代服务。报纸、广播、杂志、电视,它们无一例外都能够及时宣传国务院及党中央的相关政策,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进行报道,是党和政府对外宣传的最直接声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新闻传媒要起好引导作用,用积极的舆论引导人们的行为,使群众始终能够理性思考,不被一些社会上负面、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错误言论误导。 1.3凝聚 新闻传媒是党和人民沟通交流的桥梁,它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分析、解读,用通熟易懂的方式展现给广大的群众,进而被他们接受,对不同的社会力量起到凝聚的作用。社会中的成员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同一件事会结合自己的情感因素或思想观念产生看法和思考,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就是消除不同成员之间相互矛盾的思想,这时就可以借助新闻传媒整合、协调不同成员的情感因素、思想观念,使他们能够共同的有助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进而把他们凝聚起来,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自己的贡献。 1.4监督 监督是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项重要职能。新闻传媒能够报道各类社会事件,人们通过新闻传媒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并发表自己的言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新闻传媒必须勇于对那些不和谐或影响和谐社会的不公正现象进行监督,并制约。对于那些丧失公德、损害人们利益的恶性事件,人们可以通过新闻传媒向政府施压,要求政府制裁相关人员,对政府干部的相关行为起到监督、约束的作用。另外,政府部门也可以借助新闻传媒的传播力,宣扬社会正义,提醒人们遵纪守法,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新闻传媒的发展趋势 2.1创新发展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传媒只有改变以前的传播方式,并不断创新自己的发展模式,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过去新闻传媒的传播方式较零散,不系统,今后需要跟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积极在自己的发展、创新中贯穿和谐社会的理念,开展相关研究调查活动,努力提高自己传播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2.2体现人文关怀 新闻传媒要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重视起平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维护平民的合法利益,将社会公共利益,公共信心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生活中的问题,新闻传媒必须将人文关怀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传播更多的能够影响老百姓生活的社会信息,保证政府和群众能够保持有效的沟通交流,形成全社会共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使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闻传媒本身越走越远。综上所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新闻传媒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新闻传媒必须能够全面、客观、真实地传播信息,广泛宣扬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使人们更深入了解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积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闻传媒为其服务不是一时的任务,而是新闻传媒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新闻传媒提升自己的一个机遇。因此,新闻传媒还应积极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反映大众群体的生活情况,这样才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共进退,进而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郭广武 单位:盖州电视台 新闻传媒论文: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的关系 一、受众共同分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改革成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入,我国在经济面貌方面有了长足的改善,我党已经在经济方正、政策以及各个经济领域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都是媒体报道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且报道均以人民利益作为根本落脚点和出发点,使经济改革其优势资源要直接的面向基层人民的生活,让所有的受众都有机会共同分享个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人民幸福感和满足感的增强,为人民提供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动力保障。 二、突出报道经济改革中的典型人物 对经济改革中的典型人物进行报道体现着时代的最强音,是主流意识形态以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对于人们思想的具体要求:倡导和弘扬社会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和正面因素,发挥引导和凝聚人们思想的作用。 (一)强调经济典型所承载的政治使命。对于经济典型人物的报道具有目标明确的特点,围绕党以及政府的工作重心,宣传先进人物、先进集体达到改造社会,教育人民群众的目的。不同时期的报道均为了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而退出,肩负着艰巨的政治使命,经济改革电信都是配合政府方针政策进行宣传的。 (二)注重对经济典型人物时代精神的挖掘。经济典型人物均为时代产物,不同的时代需要具备不同的时代精神,积极发挥示范和鼓励作用,前瞻性、影响力、创新精神、创造性、挑战性、健康、责任以及推动力被作为典型人物所必须具备的时代特征,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特征为:创造性、影响力、推动力以及创新精神。 (三)注重对典型经济人物价值理念先进性的传达。新闻报道作为推动社会进步以及社会文明的重要力量,时刻肩负着传播和发扬先进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可以有效的促进社会价值体系构建,同时也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和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先进人物的实时报道有着传播先进观点和现代意识的强势作用,可以产生对人们思想、生活以及工作的深远影响。给人们示范和启发作用,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对经济典型人物其多级矛盾进行考虑,借以强调媒体的沟通协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对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进行体制上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经济社会有了十分巨大的变化,其组织形式、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就业形势以及分配方式都日趋多样化。同时,社会成员也呈现出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多层次分化导致各个阶层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异,社会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有着不良影响。转型时期,更需要对媒体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借以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在经济典型人物树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利益的均衡化,行业的多样化,阶层的多样化,避免单一的阶层,垄断的行业以及记性的利益所带来的社会矛盾。 三、运用媒体舆论给经济发展造势,使注意力经济促进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舆论造势,新闻舆论可以促进经济建设,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的利用舆论来为经济发展进行造势。 (一)使注意力经济服务于经济发展。现代社会注意力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作为基础的经济从本质上可以称为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资源不是货币也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可以产生注意力就可以产生价值,从而转化为一种经济效益。媒体注意力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力。注意力的生产者是媒体,同时,媒体作为注意力交易的场所,也是消费场所。媒体可以通过新闻和广告的方式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杠杆,刺激消费。新闻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软性宣传力,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起到增强受众主动接受信息能力的作用,对商业色彩起到淡化作用。媒体通过注意力拉来广告,赢得财源,企业通过注意力提升形象,赢得信誉度以及忠诚度的同时也赢得了资本,对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激发和刺激作用。所以,媒体注意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 (二)媒体可以打造概念经济。所谓概念经济是经济学专用名词,其内涵分为两个不同种类:一是,商家提供服务和商品之前,在没有投入生产要素的情况下,通过概念进行炒作,借以促进商品达到一个好的价格。先让产品家喻户晓,再推出产品。二是,产品或者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同炒作来推动投资者进行投资。其实质在于利用媒体的广告效应,吸收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注意力。媒体对于概念经济的打造不仅给产品和企业提供了信誉支持,也为其提供了市场发展空间和机遇,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带来企业的巨大财富。 综合以上,媒体不是鼓励存在的,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新闻传媒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互补使其逐渐的成长和发展。媒体可以通过信息的流动和沟通来对社会经济系统进行整合,同时作为产业,媒体自身的运作也可以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系的发展起到稳固作用。 作者:王海军 单位:浙江省遂昌县新闻传媒中心 新闻传媒论文: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探索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更加重视社会舆论督导做用 作为“多数意见之表现于外者也”的新闻舆论,实际上是大众的意见,通过新闻传媒进行传递的一种现象。这种来自于众又公之于众的意见具有强大的众口砾金、摧枯拉朽的威力,它是“天地之间最大的势力,未有能抵御者也。”社会新闻是大众的新闻,传媒人经常会犯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即用自己充满个性与主观的观点去“约束”被动接受新闻的大众。大众的观点往往再这样的状态下容易被混淆视听。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兴媒体认的状态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面对众多新媒体、自媒体、播客媒体、微媒体铺天盖地的发展,接受信息和新闻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如何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去粗取精”,这对于社会舆论督导的要求更加提升到新的层次。 (二)新闻传媒不仅要关怀人的世界,还应关心生态平衡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是社会发展,很难规避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矛盾越来也凸显,生态十大“环境炮弹”越来越显著:臭氧层耗损、水资源危机、森林锐减、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垃圾成灾、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海洋被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温室效应加剧。著名媒体人柴静曾在网上发表关于雾霾的视频报道,一度引发全媒体高度关注度。《光明日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用大篇幅、长时段对之进行了深度报道,给国人敲响了警钟。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矛盾”,新闻媒体人文关怀应该更加偏重当下社会中的那关注的问题,引发社会关注。 (三)新闻人传递的不仅仅是“消息”,更是“思想”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和急功近利,新闻似乎成为媒体人赚钱的一种谋生本事。新闻本身存在一些短板。传统新闻的意义是“更新报道”,追踪最新的新闻内容进行传承,往往这种传统新闻报道的模式只能够起到新闻内容传递的功能,人们对于新闻的理解也经常流于表面,对于深层次需求的受众来讲是远远不够的。也有悖于新闻记者的职责。一位称职的媒体人从来不会单纯的做一个本本分分的“新闻事件搬运工”,在“搬运消息”的过程中,对信息的客观在加工,把深刻的思想融入新闻报道本身,才能摆脱传统庸俗刻板的新闻人“职业病”,这也是为什么诸如《焦点访谈》、《冰点》、《南方周末》之类的深度性新闻报道栏目更加受欢迎的原因。人文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内核。孔子坚持以人为贵的传统思想理念,贯彻于百姓之间,成为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的精神力量。在老子、孟子的观点中,同样随处可见以人文本的精神关怀力量的诠释。因此无论中国主流文化朝着那种方向改变或者转型,“人文”二字的重要性是无法被磨灭的。新闻媒体人承载的人文传递价值必将化为新闻行业亘古不变的指导性精神,这是新闻的“根”,市场经济条件下也需要保证新闻“根”的扎实与深刻,保证新闻传播的真正价值。 作者:周轩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 新闻传媒论文:新闻传媒在和谐社会中的责任 新闻传媒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这些所获取的信息能够影响读者,或者是听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也就能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作者在本文主要从新时代环境背景入手,对新闻传媒行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进行简要的分析。通过结合作者自身工作经验和对有关的文献进行阅读后,作者发现新闻传媒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日常行为。这是因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闻传媒行业所传递的信息与基于传统媒体为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具有很大的不同。新媒体的形式主要是指:手机、电脑等无线移动终端。通过利用互联网科技所搭建的无线网络,每个新媒体用户都能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浏览到相同的信息内容。这一特点就使得今天的新闻传媒对人们价值观和日常行为的影响背景发生了变化。新闻传媒能够利用新媒体的形式,可以为市场用户推送制定的信息,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市场用户都会选择更加主动的方式来获取他们所感兴趣,或者是需要的信息。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媒体对人们的影响将不再是局限于定向的传播信息,而变成了诸多用户群体自发交互传递信息的方式,从而每一条流入到市场中的信息都会迅速扩散。另外,新媒体影响下的信息传递也不在与传统媒体相同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管,虚拟互联网科技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用户成为了新闻的制造者。一个人的价值观,能够左右一个人的行为。那么,在这种缺乏监控、信息杂乱、信息多样化的现状下,每个用户所接受到的信息将会变广,将会影响到我国居民多年所形成的惯性思维和价值观念,从而影响到社会中每个新媒体用户的行为。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每一个新媒体用户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又是我国社会的管理者。 由于新媒体的出现,致使了新闻传媒行业运行模式和传递内容的改变,进而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价值观能够影响一个人是否遵守有关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行为是对每个社会人思想的佐证。因此,可以发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非常之大,为了更好了维护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我国新闻传媒行业就应当肩负起身上的责任。也正是如此,让新闻传媒成为了我国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工作内容。我国政府应当加强对我国国内新闻传媒行业的监管力度。 例如,我国政府应当对新闻传媒所播报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其传播的内容既应当符合我国法律、道德的要求,又应当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规律和环境,从而让我国新闻传媒能够向公众传递健康的信息,促使我国居民和群众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为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实的基础。另外,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新闻传媒行业的发展,作为经常出现在公众荧幕上的新闻播报人员也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情操,从而利用新闻传媒人员良好的公众形象。在不断提高学历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应当积极改善新闻传媒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在公司内部就构建其一种良好、向上、健康的工作环境和文化,从而促使我国新闻传媒工作人员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而向我国社会人民群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发现,随着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圆满完成,我国社会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他们已经从对温饱的需求转变为对文化精神的追求。新闻传媒行业能够影响我国群众的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影响到居民的行为方式和做事准则。这些因素都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过程中重要的依赖。作为一种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就应当发挥新闻传媒行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断提升我国现有新闻传媒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展现一个良好的新闻传媒行业环境,从而让我国群众更加信赖我国政府,为完成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做出共同努力。 作者:张丹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
中国石油论文:中国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探讨 摘 要:随着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石油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油气资源机会的同时,也使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面临更大的风险。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的目的在于对威胁其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管理。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否发挥作用,关系到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石油合作领域能否有效规避风险,获得利益最大化的保证。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实践;战略;借鉴 1 对风险的认识与分类管理 风险作为不确定性,在任何公司和经济业务中无处不在。但是,正确认识风险,并通过识别分类是实施控制和管理的基础。在对风险的认识方面,shell公司概括了“4ts”,即:承担风险(take)、处理风险(treat)、转移风险(transfer)、退出(terminate)。他们认为:作为一个追求盈利的上市公司,首先要勇于承担风险,因为对于油气行业,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收益;其次,认识到风险后要组织应对措施。如进入某一新兴市场风险较大,尽量选择与当地公司合资合作等;第三,尽量地向外部转嫁风险如对于部分风险较大的业务选择商业保险、项目融资等方式;最后是如果业务风险经过分析后大到一定程度,公司选择退出所在地区或业务。 在风险分类管理上,shell公司通常要求对每一项风险进行评价,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分类方法。具体标准是按照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对公司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将风险分为“严重不足”、“重大缺陷”等若干类,然后根据不同类别选择应对措施。在shell公司内部,每个员工都有两本手册,所谓的“绿皮书”与“红皮书”。绿皮书是公司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执业标准、工作范围以及相应授权或权限。 “红皮书”(risk policy and guidelines)即公司整体风险控制制度与操作指引。详细说明了包括业务控制事业(business control incident,bci)、自我评估(self-appraisal)、内部和外部独立审计等完整的公司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2 风险控制的组织落实与制度保障 设计一套严密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对于控制风险至关重要。总体上看,国际石油公司对十分注重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协同作用。 日常的内部控制管理、执行工作由财务部门组织实施。shell公司在全球的财务人员多达8000人左右,占总人数的7%。除了财务人员,其在各业务板块和下属公司审计底层分支机构都设立了授权不等的内部控制人员。可以说是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所有的经济活动全部都有财务人员有组织地进行控制。 同时,考虑到内部控制涉及的范围和业务复杂程度,shell公司十分重视审计、法律等部门的保障作用。公司专门设立了一个合规部(compliance department)具体负责设定遵守外部法律法规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专业行为标准等。同时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保障(assurance)”的概念。集团审计委员会是内部控制体系中起保障作用的最高机构。另外,公司还设有业务保障委员会(business assurance committee,bac),bac在全球每一个业务或地区设一名具体负责执行业务保障的人员(全球约300人)。bac的主要责任包括:①形成完整的内部保障计划并监督计划的执行;②基于自我评价体系(self-appraisal)和内外部独立审计工作,确保风险出现时采取适当措施;③负责形成年度内部控制情况回顾的报告、内控系统有效性报告,并提出相应建议。这些多层的组织设置及保障体系,以及垂直的业务领导在控制公司风险方面好似设置了多到防线。 3 公司内部控制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几个国际性石油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做法基本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在加强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方面,shell公司的基本做法包括①资金的集中管理。采取多种措施,通过与国际性银行的合作,把分散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的资金全部集中管理。在时点、时间、币种各不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如此高效率的资金集中管理是相当成功的。②通过erp系统的实施,保证了业务流程的标准化与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性,提高了效率。③充分利用预算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工具。由于预算是自上而下,并且由公司整体战略业务规划驾驭,控制预算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预算外因素的发生。 (2)分级授权。公司的授权主要通过总部对各业务板块经理授权,再到对各地区公司首席代表进行层层授权,明确指示各地区公司首席代表对本地业务的内部控制管理负责。这样做一是传递压力,二是便于责任落实,三是减少了集团本身的风险。 (3)建立内部自我评价体系(self-appraisal)。在内部自我评价体系方面,shell公司规定各个层次的主要岗位责任人,包括各地区首席代表在内,需要定期通过web方式的公司“保障收集工具(assurance collection tool,act)”层层上报“内部控制保障书(assurance letter)”。这些内部控制保障书最终由集团审计委员会审阅,同时成为向外部审计师提供有关证据的支持文件。 (4)业务控制事件(business control incident)管理。业务控制事件(business control incident)与自我评价体系都是shell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组成本分。公司内部要求对发生下列情况的必须上报集团总部:业务控制体系因为其他因素发生重要改变、可以避免其他集团成员发生的教训或案例、有引起更大损失威胁的事件、严重影响公司声誉的事件、由于员工欺诈或受贿等行为导致商业活动被迫终止的事件等等。bci的实质是不断总结、学习、交流,实施补救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水平。 4 shell公司实践对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借鉴 实施“走出去”战略后,中国石油企业同样开始面临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风险,面临更加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因此,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显得迫切需要。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方面虽然也建立了相应制度,但与国际性石油公司的成熟经验相比,只能是刚刚起步。尤其是在风险评估、分类管理、组织机构、人员保障等方面,有很多需要借鉴shell公司的方面。 (1)海外资金集中管理方面。要实现海外资金的集中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率,要充分利用国际性金融机构(比如渣打银行)成熟的全球电子银行平台,位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资金集中管理提供系统支持。 (2)根据中国石油企业目前业务拓展的国家,借鉴shell公司的风险评估与分类方法,充分考虑各资源国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因素,建立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的风险评估与分类方法。 (3)尽快建立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组织机构。按照层层授权的原则,建立公司内部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组织机构。同时,通过各种手段,确保组织机构内部沟通、信息反馈的畅通。对于每一级责任人,都必须报告基于本岗位对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hse、执行总部规定的财务政策等方面的承诺与执行情况。 (4)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既然风险作为不确定性,在任何公司和经济业务中无处不在。因此,在对风险进行评估与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必须制定相应风险的应对措施,并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使每一个员工在海外工作时,提高自身防范风险的意识。培训可以采用shell公司bci类似的方法,进行案例分析。 中国石油论文:中国石油企业技术管理理论初探 作者:邱劲松 祝恩东 吴成刚 王俭萍 【摘要】技术管理是指针对技术产品需求进行的研究与开发、试验与商业化推广的全过程的管理活动。企业技术管理包括战略管理与计划管理、研发项目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组织等三个层面。战略管理始终贯穿于技术管理与研发实践中,实施战略管理应在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的各个环节努力实现指导原则、组织结构、监督与控制、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这五大战略要素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研发项目的全过程管理,需要设置多个重点控制环节,通过研究人员、开发人员、工程人员的全过程参与,适时对技术研发过程给予准确评价,并及时做出项目放弃或是继续的选择。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国外大公司通行的做法是运用个性化的能力测评、辅导训练、工作经验积累、教育、培训等方式来帮助人才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我国石油企业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发展重大关键技术、实现技术自主创新的同时,有必要重视技术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以不断提高各个层面的技术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摘要】企业 技术管理 理论 多年以来,我国石油企业的知识和技术获取方式是以引进为主,石油企业在技术创新,特别是技术管理上缺乏完善、有效的知识体系与实践积累。因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面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提高科技竞争力已经成为新形势下中国石油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为了促进石油企业对技术管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与思考,本文重点对国内外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和美国石油企业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 1 技术管理概念与内涵 技术及其管理的重要性正日益显著地体现在企业发展和社会生活进步的各个方面。美国r.b.pamplin商学院michael k. badawy教授在《技术周期管理》一书的丛书总序中对技术管理进行了如下描述:“技术管理包括了广义的各个领域的技术活动的安排,其涵盖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设计、建构、制造或经营、监测、维护和技术转让等。就此意义而言,技术管理的概念是相当宽泛的,因为它不仅包含研究和开发(r d),而且也包含生产和过程中的技术。以这种观点来看,技术管理实质上就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中的技术整合战略。如此的整合需要企业的研究、生产和服务等职能部门与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部门之间的有机协调。” 澳大利亚学者诺玛·哈里森等认为,技术管理的研究领域包括技术战略、技术能力的开发、创新管理、技术的预测、采用技术面临的障碍、技术和制造的灵活性等。 我们认为,技术管理是指针对技术产品需求所进行的研究与开发、试验与商业化推广的全过程的管理活动。对企业而言,技术管理包括战略管理与计划管理、研发项目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组织等三个层面。在不同层面,技术管理有着不同的内容体现,以下分层次进行分析。 2 战略管理与计划管理 在战略管理与计划管理层面,技术管理包括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战略管理实施、研发计划的制定、过程监测与绩效评估等。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并实施有效的战略管理是实现技术管理与研发(r d)目标最重要也是首要的环节。石油公司实施战略管理应在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的各个环节努力实现五大战略要素间的均衡、协调发展。 从企业技术研发计划管理环节来看,其中在计划与项目立项阶段一定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2.1 技术研发部门与生产经营部门之间的关系 以美国一些大石油公司为例,其生产经营部门在技术研发立项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建议权和决定权,技术研发部门往往在充分听取生产经营部门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建议的基础上才最终确定项目计划。 2.2 企业核心研发机构与基层研发机构之间的关系 企业核心研发机构主要负责完成战略性、基础性和重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而各业务板块的研发机构负责实用技术、工程技术的研发与新技术推广。 2.3 项目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关系 每家石油公司的研发项目同时会有许多个。各个项目间的风险与回报也都会有很大不同。通过对不同项目风险与回报的定量分析,建立公司平衡项目册,有助于合理分配投资,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整体优化。 3 研发项目管理 技术研发项目的成功率随着风险的提高而降低,只有高效率的全过程管理,才能适时地对技术研发过程给予准确评价,并及时做出放弃或是继续的选择。 埃克森美孚等美国石油公司通过十几年的技术研发管理实践,总结出实现技术研发过程管理的“tas系统”(technology advancement system)。该系统全过程来看,每一个门径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管理过程中的重点控制环节,起着评价、控制、管理的作用。 “tas系统”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让不同部门的人员共同参与到技术研发过程的管理中来。在技术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研究人员、开发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有机结合。注重团队建设是提高研发项目组织效率的重要形式。 “tas系统”的另一大成功之处还在于注重反复论证,重视生产部门的意见。在具体实施中,每一个门径都会由技术管理人员、有关专家、生产经营部门管理人员以及项目组共同就某项技术取得的进展以及进一步投资的必要性展开详细、系统的论证。研发人员会努力提供支持项目继续进行的有关观点和证据。生产经营部门往往是评估项目商业化的前景及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效益,因此,生产经营部门具有最终的发言权。 4 人力资源管理 对于技术研发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需要明确研发人员的作用与职责。我们认为,研发人员的职责应包括参与计划制定、参加研发项目的实施、参加完成有关报告编写以及参与相关的组织管理工作等。 培训是提高技术研发人员素质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其中,对领导才能和业绩考评方面的培训最受关注。人才开发与培养是指运用个性化的能力测评、辅导训练、工作经验积累、教育、培训等方式来帮助人才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5 结语 目前,技术管理理论的研究、发展工作已经引起我国学术界、教育界和企业界的关注与重视。我国企业在实施技术创新战略过程中,正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技术管理方面的有关内容。我们相信,所有这些进展与实践活动将有助于技术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技术管理必将成为一个综合性、针对性、实践性较强的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面对国外大石油公司强有力的竞争,我国石油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已迫在眉睫。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发展重大关键技术、实现技术的自主创新的同时,有必要重视技术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不断提高各个层面的技术管理水平,合理的构建技术管理体系,提高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过程中完成技术创新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石油论文:论中国石油行业的反垄断法适用 关键词: 石油行业反垄断法适用/管制行业/行政垄断/放松管制/反垄断 内容提要: 中国《反垄断法》实施之后,面临对“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适用的问题。以石油行业为例,通过反“行政垄断”来推动石油行业的反垄断不应是主导的指向,应当廓清“行政垄断”与依法管制之间的界限,在正确认识石油行业管制体制的形成的前提下,确立政府管制与反垄断法规制之间的协调原则,从结构和行为两个方面有效推进石油行业的反垄断适用。 引言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制定过程之中,实施监管的行业(银行、电力、电信等)和依法(或依政策)成立的、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具有独占地位的(石油、烟草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的反垄断问题就是学界讨论的焦点之一[1]。《反垄断法》颁布实施之后,金融业的集中申报标准业已出台,而有关电信企业实施涉嫌垄断行为的案件则已受到法院的审查,管制行业的反垄断适用渐次展开。与此同时,随着油价的不断波动和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提高能源效率和能源部门服务质量的需要日益明晰,各界要求对石油行业进行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大,非公企业更是希望通过《反垄断法》的实施来打破石油行业的垄断。《反垄断法》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承载这些期待,我们应当根据立法原意来考察,更应该解析法条、深入行业,分析文本背后交错的制度安排,通过竞争机制的效用发挥实现石油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石油行业的管制与竞争:一个回顾中国石油行业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治 理模式的变迁相伴随,但总体上要滞后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在产业发展上,石油行业逐步经历了一个从集权管理到产业化分工,再到集团化重组的过程。在竞争政策的视域下,石油行业的管制与竞争,根据竞争制度的引入情况可将其划分为“前市场经济”时期和“市场化改革”时期。 (一)石油行业的“前市场经济”时期 石油行业的“前市场经济”时期,依产业发展的进程可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1949年-1982年:集权管理阶段。在计划经济时期,不仅石油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没有确立,而且石油的勘探、开发、炼化和运输在不同时期分属不同政府部门管理,而在销售环节则采取“统购统销”的政策。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行为,而只有国家进行石油勘探开发总动员的准军事行为[2]。在改革开放初期,石油工业部集中统一管理下的独家垄断市场结构未能改变。在石油价格体制上,从计划经济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石油生产和价格都由中央计划决定,但价格较改革开放前有所提高,以弥补企业的亏损。1981年之后,国家指令产量之内的产品执行计划内价格,超出计划内产量的产品执行计划外价格,石油价格进入双轨制阶段。第二,1982年-1998年:产业化分工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以后,石油行业开始进入了改革的议程,三大石油公司陆续成立,从此石油行业形成了上游下游分割,海陆分治的管理体制,“三分四统”格局下的寡占型市场结构逐步形成。而石油部、能源部的相继裁撤,也使得国家的石油管制机构继续延续了政企不分的状态。在石油价格体制上,80年代初期开始的双轨制价格一直延续到90年代中期。1994年5月,国务院终止产量承包制,取消双轨制,合并原油的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由国家根据不同油田的具体情况将原油价格分为二类五档价格。此阶段,名义上为市场定价,但政府仍然保留着很大的控制力。 在竞争规则方面,中国先后制定实施了《国务院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国务院关于认真解决商品搭售问题的通知》,《价格管理条例》,《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和《关于打破地区间市场封锁进一步搞活商品流通的通知》、《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制止谋取暴利的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着力解决当时存在的地区封锁、垄断价格、企业兼并中的限制竞争行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搭售、串通投标行为、以及公用事业和管制行业企业排除、限制竞争行为、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在该时期,由于计划体制的强大惯性,石油行业本身也正处于从集权管理向产业化分工过渡的阶段,竞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暂行规定虽有了涉及该行业的零星规定,但或者是未能适用于石油行业,或者是在实施层面收效甚微。(注:以“广东省工商系统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总量分类统计表”(1993-2003年)体现的数据为例,在17类不正当竞争行为中:“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制竞争”类案件占案件总量比例的1.65%。(参见:彭海斌.公平竞争制度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15-317.)) (二)石油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时期 石油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时期对应的是产业发展的集团化重组阶段。进入重组时期之后,石油产业的管制格局更为明晰。1998年国务院重新组建三大石油公司,在地域上分为陆上的北方、南方和海上,实行国家垄断、地域分割。同时,国务院将化学工业部、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化工总公司的政府职能合并,组建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2001年撤销),归国家经贸委管理[2](p64)。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经贸委等8部门《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见》(“38号文”),2001年国家经贸委等五部门又联合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的意见》(“72号文”),赋予三大石油公司对炼制、批发和零售环节的垄断权。2006年,商务部颁布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规范石油市场的开放。2008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关于民营成品油企业经营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经贸〔2008〕602号)[3],进一步明确了民营成品油企业的经营规则、用油价格和国有石油公司的供油规则等。在石油定价机制上,1998年,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开始参考新加坡价格定价,2001年改为参考亚、欧、北美三个主要市场价格定价决定。 在竞争规则方面,中国先后制定实施了《关于禁止串通招标投标行为的暂行规定》、《关于制止低价倾销行为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价格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后修改为《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关于引导和规范市场价格行为的通知》,以及《制止价格垄断行为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着力解决当时存在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不正当价格行为、零售商滥用优势地位从事不公平交易行为、串通招投标、地区封锁等一系列问题,建立了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反垄断审查制度。在该阶段,由于计划体制随着集团化重组引入竞争的进程而消解,取而代之的管制体制进入历史舞台。然而,此时的管制体制并没有体系化的竞争体制与之相配套,相关法规中关于价格反垄断和经营者集中的规定都没有在石油行业有效实施。 对资源型行业实施管制还是交由市场调节,是各国政府都面临的选择。在中国,初始的制度形态为计划经济的集权管理,为了实现产业效率提升,石油行业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前市场经济时期”,石油行业逐步完成了政企分开,并逐步确立了石油企业的主体地位;在“市场化改革”时期,石油行业则完成了企业的集团化重组,并逐步确立了管制的构架。与此相平行,竞争规则也在逐步出台,中国政府在权衡管制与竞争对安全与效率的影响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在石油行业引入竞争。然而,《反垄断法》出台之前的一系列松散的竞争法规范均未能针对石油行业有效实施,该法的出台则为后续的制度变迁提供了基础。 二、反垄断法在石油行业适用的误区与应然选择 2007年,《反垄断法》出台,法律实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该法在石油行业可否适用?如果适用,其适用模式为何?在深层结构上,这涉及到两个交错的问题:第一,反垄断法对于在计划经济时期一直兼具行政职能的国有企业的适用是否涉及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问题;第二,是否可以厘清竞争体制与管制体制之间的关系为反垄断法的适用划定空间。对此,我们需要从反垄断法一般原理入手,结合中国的特定语境来进行考察。 (一)适用误区:“行政垄断”的反垄断法规制 石油行业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而且在当前中国具有寡占特征的石油行业中,三大石油公司皆为由国资委主管的国有企业。据此,不少论者提出推动石油行业的反垄断应从反“行政垄断”入手解决。有学者认为,国有企业既是行业的龙头企业,又是行业的管理者,还有政府部门作后盾,是典型的“半官半商”性质的行政垄断企业;国有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定价不是通过市场竞争按价值规律形成的,而是它们或者其主管部门利用手中所掌握的行政权力和所垄断的资源所决定的,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国有企业享有种种民营企业无法问津的特权和优势,民营企业不能与其公平竞争;国有企业可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和所垄断的资源,限制民营企业的发展,甚至把民营企业逐出市场竞争。这些都说明,国有企业具有明显的行政垄断性质[4]。具体到石油行业而言,有学者认为,“38号文”及其后续文件为重组后的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垄断提供了行政保证[5]。 我们认为,问题的焦点在于廓清石油行业的反垄断法适用与“行政垄断”的反垄断规制之间的关系。《反垄断法》中并没有“行政垄断”的概念,规制的相应对象是“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那么,在反垄断法的意义上,石油行业的“垄断问题”是否能够通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反垄断规制解决呢?根据《反垄断法》第8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也就是说,依据《反垄断法》规制“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符合法定要求的主体为:“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具体到石油行业的现状分析,可以进入“市场化改革”时期起始阶段公布的“38号文”为例进行分析。“38号文”规定,具体负责全国清理整顿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验收的工作,由国家经贸委牵头会同其它九部委组成全国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进行[6];与此同时还规定,石油集团、石化集团要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开展工作,并切实搞好对所属小炼油厂和成品油流通企业的清理整顿。从“38号文”的规定展开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由于石油集团和石化集团既不属于行政机关,也不属于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论其在集团化重组之前的产业发展中扮演了何种集行政管理与企业经营于一体的角色,在进入“市场化改革”时期之后,作为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法人,应将其作为反垄断法意义上的经营者来看待,因此《反垄断法》中关于“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规则不应予以适用。进一步说,主体上适格,从而可以适用“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反垄断法规制的,应当是国家经贸委等发文的八部委。也就是说,如果将石油行业的反垄断法适用立足于“行政垄断”的反垄断法规制,则应以认定“38号文”违法为起点。但是,第一,“38号文”系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经贸委等8个部门通知。1998年,国务院决定将化学工业部、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政府职能合并,组建国家石油化学工业局,由国家经贸委管理,因此该文的者系有权石油行政管理机构。第二,“38号文”旨在“深化石油石化行业改革,合理利用原油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调整炼油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规范的市场流通秩序”[6],据此,我们认为,“38号文”实际上是有权行政管理机关所的针对石油流通领域的监管规定,在石油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时期,“我国的石油行业体制的市场格局的特殊性表现在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问题、价格管制的问题、甚至地域划分上的特殊性等等都是政府决策的事项,石油行业在我国是国家管制的行业。”[7]当然,如果主管石油行业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实施了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也应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但这不能否定石油行业的管制行业性质。 易言之,石油行业并不豁免适用《反垄断法》项下有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规定,处于转型阶段的石油行业或存在反垄断意义上的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依据《反垄断法》的规定“向有关上级机关提出依法处理的建议”,但通过反“行政垄断”来推动石油行业的反垄断规制不是合意的指向。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石油行业的演进,廓清“行政垄断”与依法管制之间的界限,在正确认识石油行业管制体制的形成这一前提下,有效推进石油行业的反垄断法适用。 (二)应然选择:管制行业《反垄断法》的适用 反垄断法在石油行业适用的应有选择,应在管制行业反垄断法的适用框架下展开,这主要涉及政府管制和反垄断规制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此,h·霍文坎普指出,传统方法是将管制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盒子,某个市场要么是在该盒子之内,要么是在该盒子之外。一个市场要么是“受管制的”,要么就是“不受管制的”。如果是“受管制的”,则反托拉斯通常是不受欢迎的,或至少是严重受限制的。在该范式中,反托拉斯法院通常要确定该管制体制是不是“普遍性的”。如果是普遍的,则该体制内的所有活动都被推定豁免于反托拉斯审查。但是,放松管制运动改变了我们关于管制的性质和范围的观念。在新的范式下,问题的关键是,某一行为是由政府管制机构所促成——可能是经过相当全面的事实审查之后批准的,还是由基本上不受监管的私人行为造成的。如果是后者,则应将其视为“市场”行为,应适用反托拉斯法。如果该私人行为既非政府管制机构“强制”的,也不是它“批准的”,要想主张反托拉斯豁免的话,其理由就弱得多了。在这种情况下,法院一般会拒绝适用豁免,除非适用反托拉斯法将使导致所涉管制法律与联邦反托拉斯政策之间产生“明显的矛盾”[8]。在中国,《反垄断法》第7条规定:“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并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及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法实施监管和调控,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技术进步。”该条第2款规定,“前款规定行业的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严格自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或者专营专卖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在此基础上,合理分析《反垄断法》第7条的内部结构,可以为反垄断法在包括石油行业内的管制行业的实施找到法律依据。 第一,管制体制明确覆盖的领域构成反垄断法管辖的边界。反垄断法生存的基础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只有适用于竞争体制下的行业和领域,反垄断法真正的效用才能发挥出来;对于部分管制的行业,它所发挥的作用肯定会减少;对于政府全面管制的领域,反垄断法介入就缺乏充分的基础。从一般意义上讲,管制并不意味着对反垄断的完全排除。目前,各国逐渐形成的一个共识是,在实现管制的目的前提下应最大限度地适用反垄断法,最大限度地避免产生竞争损害,把对竞争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注:比如,如果设置行业准入和事后监督两种方式都能实现监管目标,那么应当采取事后监督的方式,尽可能减少对竞争的损害。)不仅如此,即使基于效率安全等原因实施管制,只要相关企业都是依法成立的合法经营主体,且没有触犯本法中所列的那些条款,就不是《反垄断法》所需要反对的“垄断”。在中国,《反垄断法》第7条第1款实际上规定了管制体制下反垄断法管辖的边界。就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指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要求,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如电网、铁路路网、供水、供气、供热管网、长距离输油输气管道等基础设施不宜重复建设和多家经营,具有自然垄断性质,一些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如烟草业、盐业等,一般由国家设立或者控制的企业经营。上述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受国家的保护。”[9](p34)第二,反垄断法明确覆盖的领域构成管制管辖的边界。《反垄断法》第7条第2款实际上规定了管制体制下反垄断法管辖的边界。虽然对于在法律或事实上具有独占或寡占地位的企业,反垄断法并不挑战其依据特别法(或政策)而享有的独占或寡占地位,及其派生的对市场准入的限制、对商品或服务价格的制定等行为,但不能认为这些行业整体被《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相反这些类型的经营者应当在其行为上一体化适用反垄断法的标准:独占或寡占企业不得实施垄断协议,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也不得违反反垄断法实施经营者集中。就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明确规定,要规范特定经营者的行为,要求此类经营者必须依法经营[9](p34)。 综上,从《反垄断法》第7条的规定及其立法背景来看,反垄断法对于自身与管制行业的关系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定位,反垄断法管辖与管制管辖之间在一定意义上互为边界。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国家目前对石油、电力、铁路、通信等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行政管制,实际上是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一个产物[10]。在这种转型的过程之中,特别是“十六大”以来,随着垄断行业改革的加快推进,管制的边界逐步迁移,在管制褪去的灰色地带,竞争机制应当及时引入。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石油行业反垄断法适用与行业管制之间的互动与协调。 三、石油行业管制、放松管制与反垄断法适用 《反垄断法》在管制行业中存在适用的空间,具体到石油行业而言,我们可以对“市场化改革”时期的管制与竞争状况做出进一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反垄断法规制对石油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石油行业中的管制 1.市场准入管制 在石油产业上游,我国一直处于政府集中管理状态,根据1986年《矿产资源法》(1996年修改),石油属于特定矿种,而特定矿种的矿产资源勘查登记工作,可以由国务院授权有关主管部门负责,开采石油、天然气、放射性矿产等特定矿种,可以由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审批,并颁发采矿许可证。据此,国家对石油产业实施特许经营,授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从事陆上及海上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其他企业禁止入内。根据现行的石油矿产权制度,首先,由国有企业向国土资源部申请勘探开采许可证,并根据申请的先后顺序获得这些许可证,除非该区块留作其他用途;然后,由企业决定是自己勘探,还是通过产品分成合同方式与国际石油公司进行合作。国际石油公司只能通过产品分成合同的方式参与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在这种体制下,石油产业上游悉归三大集团覆盖。2006年,全国原油产量1.84亿吨,而按照三大集团各自主体上市公司年报提供的数据,中国石油集团全年原油产量1.07亿吨,中国石化集团原油产量4014万吨,中国海油生产的油气当量为4033万吨[11]。2010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注:“新36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石油天然气建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与国有石油企业合作开展油气勘探开发。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建设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参见: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0-10-28].http://www.gov.cn/zwgk/2010-05/13/content_1605218.htm.))(“新36条”),做出了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姿态。 在石油产业下游,1999年公布的“38号文”规定,要以清理整顿的方式将小炼油厂关闭,或者采取划转、联营、参股、收购等方式进行重组,成品油全部交由中石油、中石化经营[6]。此外,2001年公布的“72号文”规定,新建的加油站统一由石油集团、石化集团全资或控股建设,成品油由两大集团集中批发。全国成品油批发企业布局规划,新设成品油批发企业,一律由石油集团、石化集团报国家经贸委审批[12]。这两个文件以及相应的配套文件,确定并再次强调了两大集团的批发经营权,同时赋予并进一步强化了两大集团的零售专营权,一举改变了中国石油成品油零售批发市场的格局。两轮整顿下来,非两大集团的成品油批发企业及零售企业数量急剧减少。1999年底,国内大约有88000座加油站,其中两大集团之外的占到87.6%,市场份额约占60%,到2003年,全社会加油站的数量降至80000座左右,两大集团之外的降至50%,市场份额则降至40%[13]。不仅如此,及至2006年,两大集团原油加工量占全国的88.6%;汽、煤、柴成品油产量之和占全国的88.6%[11]。可以说,“38号文”和“72号文”直接赋予三大集团在石油市场包括石油的开采、炼制、进口和零售的几乎所有方面的垄断权[13]。 可见,在产业上游,石油作为能源特定矿种的开发准入需办理勘查或开采许可证,而石油生产准入也要通过竞争由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投入生产,呈普遍管制状态;在产业下游,石油行业的“市场化改革”的初始阶段也呈普遍管制状态。 2.价格管制 “市场化改革”以来,与我国石油工业进行重组相适应,石油价格形成机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1998年6月,与新加坡米纳斯原油和成品油价格挂钩,企业可根据国内市场供需在国家指导价的基础上浮动5%。2001年,我国对成品油定价机制进行了调整,主要内容是:国内成品油价格由单一与亚洲市场挂钩改为与亚洲、欧洲和北美三大地区市场价格挂钩。当国际市场月平均油价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再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在不突破按接轨原油确定调价总额的前提下,参照国际市场比价关系,相对调整汽、柴油价格。在放开部分产品价格的同时,扩大汽、柴油零售价格的浮动幅度,即企业在国家规定的零售中准价的基础上,浮动幅度由5%扩大到8%[14]。目前,根据《价格法》第3条、第4条和第18条的规定,国家对“极少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其中包括“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据此,管制行业的价格依法受到政府监管和调控。进一步地,根据《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2009)规定,成品油价格区别情况,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据此,石油行业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处于部分管制的格局。 (二)放松管制与石油行业的反垄断法适用 1.放松管制领域的范围 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称“非公36条”),允许民营资本大规模进入石油、铁路、航空等行业。“非公36条”的出台和2007年外资进入成品油批发市场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石油和石化领域的竞争[15]。2006年,商务部颁布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其第3条规定:“国家对成品油经营实行许可制度。”并分别规定了申请成品油批发和零售经营资格的要求。同年,又颁布了《原油市场管理办法》,规定对原油的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由商务部决定是否给予原油销售、仓储许可。这两部管理办法的颁布旨在加强成品油和原油市场监督管理,规范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经营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该规定在实际效果上,也对石油市场的开放和竞争机制的引入起到了规范作用。此后,跨国石油公司也通过合作、合资等形式进一步进入中国的石油市场,民营企业也开始出现在了石油的下游市场。从成品油批发业务看,2007年2月商务部公布,全国成品油批发企业共有2504家。2007年5-11月,商务部根据新颁布的成品油经营企业指引手册,共了6批31家获得成品油批发资质的企业名单,其中包括数家中外合资企业、民营批发企业、地方炼油厂;从成品油零售业务看,两大集团所属加油站尽管数量上不占优势(截至2006年11月底,社会加油站占国内加油站总数的56.3%),但销售量占市场份额的70%以上[11]。由此可见,当前能源供应市场的政策呈管制放松的态势,而放松管制之后出现的竞争性领域,需要通过反垄断法的规制维持市场竞争的秩序。 2.放松管制领域的反垄断法规制 在反垄断法规制与行业管制的关系上,笔者认为,确立反垄断法市场竞争行为统一准则的权威性应是合理之选,也符合立法初衷;在涉及行业的专业性、技术性问题的认定方面,则要注重让行业主管机构发挥专业优势,注重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和监管机构在市场监管与行业监管标准和权责分工上的协调。反垄断法在石油行业适用中主要面临的具体问题,可从结构规制和行为规制两方面来探讨。 在放松管制领域反垄断的结构规制上,《反垄断法》第7条中没有直接提及关于垄断行业结构规制的问题,只是明确地指出了“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如前所述,这明确了反垄断法并不反对垄断地位本身,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通过正当竞争行为获得支配地位或垄断地位本身并不违法,只有在其利用自身的垄断或支配地位行使市场力,妨碍有效竞争秩序的情况下才会受到反垄断法的干预。就石油行业而言,石油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如果是通过合理竞争达成的,不仅不会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而且符合该法所追求的目标。石油石化行业不能说是一个完全的自然垄断行业,目前石油石化行业存在的资本集中、规模化经济的垄断状态并不是《反垄断法》要反对的。但是,笔者认为,《反垄断法》颁布实施之后,管制行业内进行经营者集中,应当受到《反垄断法》一体管辖。对此,《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加强和完善对重大的企业兼并重组交易的管理,对达到经营者集中法定申报标准的企业兼并重组,依法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16]实践中,在包括美欧在内的诸多法域,多机构的经营者集中审查一直是一个倍具挑战的问题。在许多情况下,管制行业(如电力、电信和交通运输)都受到竞争执法机构和行业监管机构的审查。若不进行良好的协调,大量实体和程序问题会使审查过程困难重重,也会降低程序的透明度。在美国,有大量的实例显示,竞争执法机构和管制机构在审查中所施行的法定标准、数据收集方法、经济分析和救济方式各有不同[17]。就此,美国反托拉斯现代化委员会的报告建议指出,在涉及管制和反垄断双重审查的情况下,在竞争分析中应该以反垄断执法机构为首,而管制机构则对于竞争和管制的效果提供咨询建议[18]。在中国,当涉及石油行业内的企业集中时,是向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还是像能源主管机构申报?如果同时赋予二者管辖权,申报的顺序为何?这都需要双方确立协调原则,建立协调机制。另一方面,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规定实施集中,法律责任会涉及到股份或者资产的处分(注:《反垄断法》第48条:“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者资产、限期转让营业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复到集中前的状态,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而国资委的职能也包括监管中央所属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的国有资产,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承担监督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保障该条在反垄断执法中的落实等,因此,石油行业的反垄断还会牵涉到反垄断执法机构与国资委之间协调问题[19]。在放松管制领域反垄断的行为规制上,《反垄断法》第7条规定,“国家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及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法实施监管和调控。”经营者“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或者专营专卖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具体到在石油行业上,我们认为,第一,在垄断协议的禁止方面,对于处于放松管制领域的非价格行为,当然可以适用《反垄断法》,对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销售数量、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市场、联合抵制交易等行为予以禁止。针对价格行为,根据石油定价机制,我国目前虽然名义上为市场定价,实际上仍主要由政府通过指导价的方式来掌控。然而,即使是在政府指导价下,企业仍可以通过达成协议或者协调一致实施横向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排除、限制竞争。对这类行为,应通过适用《反垄断法》进行合理分析,构成垄断协议的,应实施制裁。其中,在寡占市场中厂商的价格跟随行为(price leadership),基本上就是厂商用于调和彼此行动的一种手段[20]。价格跟随行为的发生,通常是先由一家在市场居于领导地位的厂商宣布调整价目表,而产业内其他厂商随后跟进。价格跟随行为往往处于反垄断法的灰色地带,容易成为厂商希望采取一致行动而又有机会不被起诉的策略[21]。对此,应予以特别的关注。第二,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制上,自然垄断企业大量存在着拒绝交易、限定交易、歧视行为、限制他人进入自己管网等排除、限制竞争行为,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竞争机制,应该受到反垄断法的制裁。其中,价格挤压行为(price squeeze/margin squeeze)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在上游市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若同时也在下游市场出售产品或提供服务,则在有些时候可能提高上游市场价格并同时在下游市场降低价格,以此挤压下游竞争者的利润并将其排除出下游市场。当前,在中国的石油政府指导价机制之下,可能存在成品油批发市场占据市场支配地位的石油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针对成品油零售市场的企业实施价格挤压,使得即使是同等效率的竞争者也无法持续在下游市场有利可图地经营[22]。对此,应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做出进一步研究,在对相关行为做出定性的基础上予以规制。第三,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管制行业内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能源输送管网,是最易于出现占据支配地位企业拒绝交易行为的领域。对此,可以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适用必需设施规则予以处理,综合考虑设施的必需性、复制的不可能性、拒绝使用的存在、提供设施的可行性、缺乏任何合理的客观理由、所涉设施具有全国的显著性等因素(注:中国《反垄断法》适用必需设施规则可以着重于下列因素的考量:(1)设施的必需性,主要指该设施本身是当事人从事商业活动所不可或缺的,因为不存在实际的或者潜在的替代物。其中需要明确的是,在市场地位的认定上应当考虑上游和下游两个市场,而且就该设施而言没有其他的合适替代物。(2)复制的不可能性,由于存在技术性的、法律或者经济上的障碍,发展一种替代设施的不可能性是客观的,即必须几乎不可能重新复制,而重新复制成本高昂或者给企业造成沉重负担都不能够作为充分的理由。(3)拒绝使用,包括竞争者对该设施授权使用的直接拒绝,也包括被告没有以公平合理的条件提供其竞争对手使用该设施。(4)提供设施的可行性,主要是指在被告既有的经营范围内来评估是否有能力提供必需设施给竞争对手使用,而不是要求被告必须穷尽其全部可能性仍不能提供之时才能证明不具备提供该设施的可行性。(5)缺乏任何合理的客观理由,包括设施所有人没有多余的产能,由新进入者提供的价格过低,以及设施所有者比当前的用户效率更高。(6)所涉设施具有全国的显著性,包括该设施的大小、对商业的重要性、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对于必需设施的开放,应当有利于产业竞争力,有利于国家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参见:江山.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规制中的必需设施规则[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109-118.)),在合理可行的情况下公平开发管网设施。此外,实践中,在适用《反垄断法》开展行为规制的过程中还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建立管制行业反垄断法适用的个案协调机制,充分利用行业管制机构的行业数据信息和行业专业经验,为反垄断法在特定行业的实施提供有效支撑;另一方面,妥善解决处罚机制的对接问题,明确区分属于行业管制机构应实施的处罚(注:《能源法》(草案)第132条“特殊能源企业责任: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禁止”和第133条“特殊能源企业责任违法集中处罚”对能源行业的反垄断行为及其处罚做出了规定。)和属于反垄断法执法机构实施的处罚,并确立监督检查机制保障处罚措施的落实。 结语 《反垄断法》出台之后,新的“管制-竞争”体制已初具雏形,推动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动力不仅来源于石油行业反垄断法适用的框架在实践中的逐步明晰化,也在于制度框架内各主体的博弈。就前者而言,首先取决于政策面上未来竞争政策与能源政策互动的正常化,取决于相关政策能否有效地权衡能源安全、产业效率和消费者福利,并在共享目标的前提下确立其最优适用范围和规则。就后者而言,目前,在石油行业放松管制领域,“38号文”“72号文”的影响仍然存在,市场进入中还存在“玻璃门”和“水晶鞋”的状况,虽然没有明文规定限制民营经济进入,但都以各种理由抬高行业准入门槛,使得民营企业实际上无法进入市场,或进入后生存困难。(注:据统计,在2008年,全国660余家民营成品油批发企业,仅剩100余家;45000多家民营零售加油站,已关门三分之一;100多万就业人员已有数十万下岗失业。(参见:孙瑞灼.垄断“玻璃门”让民营油企身陷困境[eb/ol].[2008-08-03].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8/03/content_8888670.htm.))以至于“新36条”推出之后,业界对此反应了了。相比较而言,《反垄断法》不仅赋予了执法机构予以调查处理相关垄断行为的职权,而且赋予了非国有石油公司诉讼的权利,若运用得当,可以在维护竞争权的基础上,推动竞争主体的多元化竞争,从而促进石油行业管制-竞争体制的渐进改革。 中国石油论文:对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的再思考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一部分人们的心目中, 石油已从战略性资源和“武器”回归到一般商品的属性。应该承认,产油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关系正在向以互相依赖为共识的合作方向 发展 ,但是发生大规模石油供应中断并带来重大 经济 损失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对石油安全 问题 必须坚持“两点论”,丝毫不能麻痹大意。近两年我国的石油消费呈现高达两位数的增长,面对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抑制油气消费,节约和合理使用油气资源已刻不容缓。为此,文章从大力节油、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展石油资源的国际化经营、保障运输通道安全、燃料替代和石油储备方面评述了我国的石油安全对策。 一、对石油供应安全必须坚持“两点论” 石油供应安全是指任何时候都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足够数量的石油。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供应既不能中断, 也不能严重短缺(按照国际能源署iea的标准, 供应短缺量达到上一年进口量的7%, 就标志着进入了不安全期);二是不能出现难以承受的高油价。 1. 传统的石油安全观 传统的石油安全观认为,石油安全是指减少石油消费和进口的依赖性。石油供应安全度用石油进口依赖度来表示,石油进口依赖度越高,石油供应安全度越低。 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和1974年iea成立以来,国际石油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供应者增加,探明储量和石油储备增加;价格变得灵活和透明,由市场而不是垄断来决定;世界的紧张局势总体有所缓和;贸易更加发达,自由化和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石油供应国没有再使用过石油制裁的武器,世界上也没有出现过真正的石油短缺。即使一些石油供应国受到联合国或其他国家的制裁,也未 影响 世界石油贸易或引发石油供应短缺。 2. 新的论点 今天,一部分人心目中的石油安全观在悄悄地改变, 石油安全已成为进口国和出口国共同的问题--大部分石油进口国渴望有可持续供应的资源和稳定的市场以保证供应安全,而石油出口国也渴望有一个稳定的出口市场,以保证需求安全和可持续的收入。高油价是一柄“双刃剑”,不仅伤害石油消费国,也伤害石油供应国。因为高油价既能使石油出口国获得更多的利润,也会促使消费国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及替代燃料,从而加速改变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由此,一些专家认为,石油已从战略性资源和“武器”回归到一般商品的属性,石油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不值得大惊小怪,它与石油供应安全没有直接的关系。动用很多资金去搞石油储备,是得不偿失。有的专家甚至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已使我国可以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在国际市 场上买到任何所需要的矿产资源。 3. 石油安全的两点论 应该承认,产油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关系正在向以互相依赖为共识的合作方向发展。但是,正如1999年5月iea部长理事会发表的声明所指出的那样 :虽然故意中止石油供应的危险得到了缓和,但 自然 灾害、技术上的障碍以及 政治 混乱所引起的危险仍然继续存在。 今后如果再发生石油危机,其原因不一定是产油国的企图。例如,2002年12月至2003年3月,委内瑞拉内战一触即发,其石油行业几乎陷入全部瘫痪的状态,造成了1990年8月海湾危机以来最严重的石油供应中断,高峰中断量达到260万桶/日。 过去发生的石油供应中断事例,大部分都与中东地区的局势有关。中东拥有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二,其石油产量占世界的30%,其石油生产成本在世界上是最低的,而且中东原油占国际市场原油总贸易量的44%,今后20年世界石油需求对中东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增加。最近的伊拉克战争所引发的高油价更说明,中东产油国局势的不稳定是世界石油供应安全的潜在威胁。 iea在不久前的《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中指出,“能源安全在短期内将有更大的风险。近年来的地缘政治形势以及能源价格飙升也印证了这一判断。多数oecd国家、 中国 、印度等油气进口大国将越来越依赖产自遥远、动荡地区的进口能源。石油供求的灵活性将下降。石油将越来越集中用于 交通 运输,且没有唾手可得的替代能源。对石油与日俱增的需求将由少数几个拥有庞大储量的国家来满足,如欧佩克的中东成员国和俄罗斯。贸易的蓬勃开展将强化进口国和出口国之间的相互依赖。与此相联系,海盗、恐怖袭击或者事故导致油井或者管线封闭、油轮停航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 鉴于客观的现实,我们认为石油安全观必须坚持两点论:一方面承认国际石油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石油安全形势有了很大的改进;另一方面,认识到天下并不太平,发生大规模石油供应中断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对石油安全问题必须提高警惕,丝毫不能麻痹大意。 二、我国石油安全对策及评价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 研究 所的研究,2020年中国石油的需求量将为4.5亿~6.1亿吨,届时国内石油产量估计为1.8亿吨,进口量将为2.7亿~4.3亿吨。进口依存度将处于60%~70%。iea《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的预测值是能源研究所的中值5.3亿吨。 有专家认为,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就会影响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1亿吨以后,就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供应安全。当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60%时,石油供应的不安全性加大。 确保石油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 1. 大力节油 2000 年我国的原油消费量为2.33亿吨,如果我们希望将2020年的原油消费量控制在4.5亿吨以内,原油消费的年增长率就必须低于3.4%。实际上,2003年我国的原油消费年增长率超过了11%,2004年上半年超过了20%。显然,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石油应主要用于交通运输业和石油化 工业 。当前的问题,一是小轿车增速过快,如不加引导,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1.3亿~1.5亿辆,燃油需求将达3亿吨,将难以实现把石油需求控制在4.5亿吨的目标;二是一部分人追求豪华的高耗油的大排量小轿车,增加了石油消费,而相比之下,许多发达国家的小轿车都在向1.3甚至1.1的排量发展(例如德国);三是 目前 我国机动车的燃料消耗水平普遍比世界发达国家高10%~20%。值得欣慰的是,“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经正式颁布,将于2005年7用1日起实施,这必将大大改进机动车燃油利用的效率。 与邻区和发达国家比,我们的油品税相当低,以油品税占售价的比例计,日本为50%,新加坡为40%,韩国为65%,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为56%,而我国大陆地区仅为10%左右。我国的油价大大低于日本和欧洲,为什么我国不能提高税收和油价以抑制石油消费过快的增长?为什么议论已久的燃油税还不能出台?笔者认为,贯彻总理的指示,“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抑制油气消费,节约和合理使用油气资源”已刻不容缓。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将节油工作推向一个新水平。 2. 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勘探 根据2000年以来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对部分盆地进行的油气资源重新评价,全国有石油地质资源量1041亿吨,最终可探明地质资源量619亿吨;全国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约150亿吨,目前已探明可采储量65亿吨;可采资源探明率为43%,尚有85亿吨可采资源待探明。全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属于中等勘探程度,未来储量增长仍有较大潜力。石油资源量还将随着地质 理论 的创新、勘探认识的深化、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勘探投入的增加而增加。 为鼓励石油公司加强风险勘探,建议国家设立风险勘探基金。一是可以仿照日本政府对石油公团的做法,石油公司可以向国家申请风险勘探基金使用权。一旦获得重大发现,可从利润中收回资金用于新的风险勘探。勘探无发现时,沉淀的资金由石油公司和政府按比例分担。二是免征稠油、高凝油和三次采油的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三是制定“尾矿”政策,促进老油田、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利用。 3. 开展石油资源的国际化经营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保守评价,全球拥有石油可采资源总量4582.2亿吨(含天然气液),约3.35万亿桶。截至2003年,全球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2693.7亿吨,其中剩余探明储量1567亿吨。从资源的探明程度上看,全球尚有41.2%的石油资源,即1888.5亿吨,有待进一步发现和探明。截至2003年底,世界已累计采出石油1126.7亿吨,约占全球石油可采资源总量的24.6%。iea《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指出,“根据多数估算结果,探明石油储量足以满足未来30年的全球累计需求。我们的 分析 显示,如果必要的投资能够到位,全球常规石油的生产到2030年之前还不会达到顶峰。天然气和煤炭的探明储量比石油还要充裕。未来发现更多油气煤资源的潜力还是很可观的。” 除常规石油资源外,世界上的非常规石油资源(如重油、沥青、焦油砂和油页岩等)颇为丰富。据估计,全球拥有非常规石油资源4000亿~7000亿吨。非常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委内瑞拉和前苏联。目前,加拿大沥青砂生产的合成油和委内瑞拉超稠油生产的奥里诺科乳化油已成为商品,技术进步也将使油页岩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可行性。因此,随着技术和经济条件的改善,非常规石油在今后的石油产量中将占据重要的份额。 未来全球能供应石油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以及俄罗斯。根据iea预测,到2030年,全球每天的原油供应量约为6600万桶,中东地区仍将是全球最大的原油出口地区,其每天的原油产量将达到4600万桶,占全球每日原油供应量的69.7%,而非洲将超过俄罗斯成为原油的第二大供应地区,其每天的原油产量为800万桶,占全球原油供应量的12.1%。俄罗斯则将以7.6%的占有率排在每日原油供应量的第三位。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已经将注意力投向了这些地区,实行石油的国际化经营。 从目前看,中国石油集团在海外有三个战略选区;以苏丹项目为基础的北非战略区:以哈萨克斯坦项目为基础的中亚和俄罗斯战略区;以委内瑞拉项目为基础的南美战略区。已签项目合同26个。中国石化集团的战略区更多在中东。现在它已经进入伊朗油田进行合作开发,并已在卡山区块风险勘探中成功地打出了高产油气井。目前重点跟踪评价的海外油气项目还有20余个,今后两年内,将根据研究和评价情况对其中有利项目进行投标或报价。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经收购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三块石油天然气田,并且并购了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在印度尼西亚5个海上油田的部分石油资产,这将带来每年约500万吨份额油。 4. 保障运输通道安全 目前 中国 的原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和亚太地区,2003年从这三个地区进口的原油分别占进口总量的50.9%、24.3%和15.2%。进口原油的运输量的约五分之四需通过马六甲海峡,而从中东到东亚的这条海上 经济 命脉,存在着一系列的安全威胁。这就要求中国寻找更多的运输线路和运输手段,提高运输通道的安全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输油管道意义重大。从俄罗斯远东地区进口能源,距离短、成本低,而且相对稳定,是能源进口多元化的较优选择。经过10年的起起伏伏,俄罗斯终于在2004年的最后一天做出了远东石油管线的决策,决定由俄罗斯国营石油运输公司修建一条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石油运输管道,即“泰纳线”。“泰纳线”比“安纳线”北移150千米,减少了污染贝加尔湖的风险,并有利于俄罗斯实现石油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目标。虽然俄政府的决定暂没有确定分阶段修建该管道等其他具体细节 问题 ,也没有说明输油管道建成的确切日期,但修建至中国的原油管道已写入俄2020年前的能源战略中。另外,俄罗斯将用铁路增加向中国的石油供应。 中哈石油管道的“阿塔苏-阿拉山口”段已于2004年9月28日正式破土动工,并将于2005年12月竣工。工程第一阶段完成后每年至少为中国输送1000万吨原油,随后展开的管道二期工程将使输油能力达到2000万吨,这将缓解中国的石油供应紧张局面。 解决马六甲海峡问题的另一大胆设想是开凿横穿泰国南部的克拉运河。这条运河将横贯泰南,全长120千米,宽400米,深25米,预算耗资达200亿美元,耗时10年。运河建成后,从中东来的油轮无须经马六甲海峡就可直接从印度洋到太平洋,对中国石油进口必将产生有利的 影响 。另外,横贯马来半岛的泰国管线项目,也是缓解中国石油运输压力的备选方案。泰国计划在取得相关国家的支持后,在泰国南部克拉地峡地区修建一条长达260千米的石油管线,该工程包括位于克拉地峡两端的两个深水油港、石油储库和连接印度洋安达曼海与太平洋泰国湾的输油管道。但输油管道或运河的建设成本非常之高,泰国的力量能否支撑,尚不敢肯定。另外通往缅甸的石油运输管道也在考虑中。但是考虑到复杂的 政治 关系,这条管道的修建绝非易事。 预计,今后中国石油 企业 还将进一步加快走出去。然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石油资源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对中国来说,不论是进口石油或是企业在海外获得份额油,都需要经过安全的运输通道将油运回中国,这仍将是有待解决的课题。 5. 燃料替代 (1) 煤制油 用煤制油的工艺可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从世界上来看,无论哪一类液化技术,都有成熟的范例。 “直接液化”是对煤进行高压加氢直接转化成液体产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早在1927年纳粹德国就从战略需要出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煤炭直接液化厂,年产10万吨飞机和坦克发动机燃料,到1944年产量达到423万吨。“间接液化”是先将煤气化,原料气经净化后再行改质反应,调整氢气与一氧化碳的比例后生成液体。20世纪50年代,南非为了应对进口石油的制裁,成立了南非萨索尔公司,主要用煤生产汽油、柴油、乙烯、醇等120多种产品,年总产量达到700多万吨。目前,这家公司的3个液化厂,年耗煤4590万吨,年产合成油品1000万吨。 自1997年至今,中德、中美、中日通过政府间的 科技 合作,对我国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厂进行了可行性 研究 。结果表明,陕西神府煤田、内蒙古东胜煤田和云南先锋煤田的煤都可以液化。2004年8月25日,中国神华集团“煤制油”直接液化 工业 化装置已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开工,成为世界上第一套煤直接液化的商业化示范装置。2008年一期工程建成后预计可年产合成油产品500万吨。 对于煤制油技术是否符合我国的 发展 方向,国内专家有不同的观点。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它的经济性。神华案例研究中采用的煤价是80~100元/吨,这有无代表性?既然经济,国外为什么不发展?我国煤炭供应已经紧张,今后能不能支持用3~5吨煤转换为1吨油以供汽车消费?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讨论的是石油供应安全,我国又是富煤少油的国家,我们就需要煤制油的技术以应不测;至于发展多大的规模,可在工业化示范评估后,视当时的油价和煤制油的技术进步状况再定。重要的是应不失时机,加快工业化示范项目建设的速度。 (2) 生物质制油 燃料乙醇 燃料乙醇在汽油机上的 应用 技术已经完全成熟,美国和巴西已经大量使用。现状表明,应用燃料乙醇,发动机不需改造,动力性能基本不会改变,可使一氧化碳排放减少30%以上,碳氢化合物排放减少10%,油耗略有降低。 我国已批准建设燃料乙醇项目共4个,主要是利用陈化粮做原料。吉林60万吨/年第一条生产线已经运行,河南等地也在加快建设,2004年底可望建成90万吨规模装置。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等省已经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计划2004年底东北三省车用乙醇汽油的市场覆盖率达到80%,2005年底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省及湖北、山东、河北、江苏部分地区将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其他汽油。 推广燃料乙醇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生产成本尚高于普通汽油,目前由财政补贴解决;二是目前我国燃料乙醇的原料主要是玉米、甘蔗、甜高梁等,平均每生产一吨燃料乙醇需要3.3吨玉米。转换陈化粮显然是合理的,但是每年的陈化粮数量有限,在规划生产规模时应考虑上述因素。 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是利用动植物油脂为原料,经反应改性成为可供内燃机使用的一种燃料。全球对此一致看好,生物柴油的生产能力已达200万吨/年。在美国,生物柴油已成为增长最快的车用替代燃料。发展生物柴油不仅可缓解我国车用燃料油中的柴汽比矛盾,还可减少二氧化碳、多环苯类致癌物和“黑烟”等污染物排放,亦可为 农村 经济和 社会 发展服务。 我国生物柴油已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建成了年产万吨生产规模的生产厂。建议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制定生物柴油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标准,出台经济激励政策,规模化发展生物柴油。 6. 石油储备 iea主要国家有着成熟的石油储备经验。从美、日、德三国的战略储备制度比较中可以发现:三国都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开始对战略石油储备立法,三国对于储备目标和规模在 法律 中都有明确规定。在政府储备方面,美、日、德的储备量或目标储备量分别是10亿桶、3.15亿桶和5350万桶。加上民间储备,美、日、德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本国158天、169天和117天的净进口的石油消费量。 三国的储备体制各有不同。美国实行自由市场型,石油储备的主体是政府,对于民间储备,虽然有一些优惠政策和存放服务,但没有任何资金支持,也不进行管理。日本是政府导向,储备主要由政府进行,但也严格规定每一个石油企业都有一定的储备额度,没有完成的要被罚款。德国是“联盟储备”机制,官民联盟储备、政府储备、民间储备量的比率为57∶17∶26。 我国“十五”能源规划指出:为保证石油安全供应,提高政府调控国内石油市场的能力,应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制度,逐步形成我国完备的石油储备体系。“十五”期间要争取建成一定规模的国家战略储备能力,同时也应鼓励企业扩大储备。根据上述精神国家已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建立了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负责处理国家石油储备事务。 石油储备包括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两种。国家储备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主要功能是防止和减少因石油供应中断、油价大幅度异常波动等事件造成的影响,保证稳定供给。企业储备是企业在与生产规模相匹配的正常周转库存的基础上,按有关法规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所必须具有的储存量。其主要功能是稳定市场价格、平抑市场波动。 石油储备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件大事,一般应首先立法,明确储备目标、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职责、管理机购、运行规则、储备地点、资金筹措等问题。 石油储备是一件长期的工作,不宜操之过急。油价高时缓进口,油价低时多进口,避免不必要的花费。 石油储备不能单靠一国的力量,要加强国际合作。iea成员国(目前共有26个国家)通过国际能源协议(iep)组成了应付石油紧急事态的国际合作共同体。这是石油进口国对抗石油输出国组织利用石油作为武器的措施,应该说是有效和成功的。据iea估计,2000年全球石油库存量在8亿吨左右,相当于90天的世界石油消费量。其中战略储备1.7亿吨,商业库存6.3亿吨。2000年iea成员国的石油储备规模约为3.7亿吨,相当于110天的净进口量。如有可能,我国应参加iea 的活动,交换信息和观点。 目前亚洲除日本和韩国这两个iea成员国外,持有的石油储备都不多,而今后亚洲国家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应当早商对策。近年来,日本、韩国一些人士建议成立东北亚能源共同体,虽然呼声很高,但是未能产生实质性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应该积极主动倡导和参与东北亚和东南亚石油安全共同体的建立;亦可仿照iea的做法,在北京或其他城市建立石油安全的研究中心,从事信息收集、政策研究,提出问题,供各国政府协调各国的行动。当前立即可从事的工作是合作研究如何加强马六甲海峡运输通道的安全和开辟第二通道。 中国石油论文:中国石油、天然气战略资源分析(1) 摘要: 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占今明两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1/3,预计今年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是目前中国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吨,是世界平均值的1/10,这将意味着中国石油消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大。 一、中国油气资源前景堪忧 目前我国石油资源量约为10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54万亿立方米;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135亿—160亿吨,天然气最终可采资源量10万亿-12万亿立方米。 按2002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87吨,人均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552立方米,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8%和6%。 (一) 油气资源日益紧缺 (二) 资源潜力仍然较大 (三) 未来保障任务艰巨 二、我国油气资源面临的问题 在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面临五大问题: l、后备可采储量不足 2、风险勘查投入不足 3、缺乏供给保障机制,很难适应市场变化 4、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增储上产需要 5、环境问题严重,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三、中国致力于解决油气供需不平衡矛盾的措施 1、油气的大力勘探、开发 2、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增强我国油气进口的安全性 3、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正文: 一、中国油气资源前景堪忧 国际权威机构近日公布的预测数字显示,中国目前石油需求增长将占同期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1/3。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介绍,中国石油市场是世界需求量增长最快的市场(国家)之一,2000年中国的原油净进口量为5983万吨,2002年为6941万吨,成品油进口2034万吨;据海关统计,2003年1-10月,我国进口原油7415万吨,成品油2374万吨。预计2004年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近年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与石油消费量之间呈高度正向相关关系,预计今后几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比较保守地估计,2010年中国原油的需求量将达到3亿吨,原油需求缺口达到1亿吨,2020年需求量达到3.8亿吨,缺口达到1.6亿吨。 但是目前中国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吨,是世界平均值的1/10,这意味着中国石油消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大。更有人预测,到2010年,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将逼近50%。 (一)油气资源日益紧缺 目前我国石油资源量约为1072.7亿吨,其中约71.61%分布在陆上,约22.93%分布在海洋。 表1 第三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石油资源状况 单位:亿吨、%总计可采储量=可转化资源量+已探明资源量 我国目前已发现500多个油田,其中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四川油田、华北油田、大港油田、中原油田、吉林油田、河南油田、长庆油田、江汉油田、江苏油田、青海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玉门油田、滇黔桂石油勘探局、冀东油田等油田产量、储量较为可观。 但是,在我国已发现的油田中,除大庆、胜利等主要油田外,其他油气田单位面积储量普遍较小,低品位油田居多,而且埋藏较深、类型复杂、品质较差、工艺技术要求高。在剩余可采储量中,优质资源不足,低渗或特低渗油、稠油和埋深大于3500米的超过50%,而且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部地区。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剩余石油资源中质量差、难开采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总的看,勘探难度逐渐增大,隐蔽、复杂油气藏已成为勘探主要对象,地表及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正成为勘探的重点目标区。老油田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综合含水率高于80%,平均采出程度大于65%,原油产量呈递减趋势,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开采工艺要求越来越高。 截至2002年年底,石油累计探明可采储量63.95亿吨,其中剩余可采储量24.28亿吨,居世界第12位,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87吨,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8%,仍属“贫油大国”。 2002年7月31日,中国石油商务网最新天然气资源评价,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量为55.16万亿立方米:根据第三次天然气资源评价,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地区分布如下: 表2 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地区分布 单位:万亿立方米,% 截止2002年底,我国天然气累计探明可采储量2.56万亿立方米,其中剩余可采储量2.02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17位,人均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552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属于名副其实的“贫气大国”。 (二)资源潜力仍然较大 从总体上看,我国油气资源仍有很大潜力可挖。截至2002年,我国石油待发现可采资源量约为71亿~96亿吨,平均探明率43.4%,其中,东部地区平均探明率超过60%,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低于30%,均低于73%的世界平均探明率:天然气待发现可采资源量7.4万亿~9.4万亿立方米,平均探明率23.3%,远远低于60.5%的世界平均探明率。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油气资源探明率较低,整体上处于勘探的早中期阶段。 另外,由于中国油气开采和勘探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一些埋藏较深、类型复杂、工艺技术要求较高和自然条件较差,以及一些深海油气田的开采、勘探还相当有限,基本处于开发的早中期阶段。随着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进步,我国油气资源的开发可望取得较大的进展。 (三)未来保障任务艰巨 根据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率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预测,到2010年,我国原油消费总量将达到3亿到 .2亿吨,届时中国原油的进口依存度将逼近50%。我国的油气资源保障将面临很大压力。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决定了我国油气资源的需求将与日俱增。预测到2010年,2020年石油需求量将分别达到3亿吨、3.8亿吨,天然气需求量也将分别达到1200亿立方米、2000亿立方米。如果同期我国油气资源得不到重大的发现,国内石油生产能力只能保持在1.8亿~2亿吨之间,缺口分别为1亿-1.2亿吨、1.8亿-2亿吨:国内天然气生产能力大约为1000亿立方米、1500亿-1600亿立方米,缺口分别为200亿立方米、400亿-500亿立方米。可以预测,2010年国内石油、天然气产量对需求的保障程度分别为57%、83%左右;2020年为50%、78%左右。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供需缺口还将继续加大。为了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工作的压力很大,提高油气资源保障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我国油气资源面临五大问题 在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面临诸多问题。 1.后备可采储量不足 我国油气资源的后备可采储量少,特别是优质石油可采储量不足,缺乏战略接替区,西部和海相碳酸盐岩等区域的勘查一直未能取得战略性突破,后备可采储量不足已成为制约进一步增加油气产量和满足需求的主要矛盾。 2、风险勘查投入不足 基础性、公益性的油气前期地质工作具有探索性强、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国家公共事业,主要应由政府出资,其成果提供全行业、全社会使用。近年来,国家对这项工作投入少,缺乏有效的机制,发现性调查评价工作力度不够,基础地质理论研究长期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3.缺乏供给保障机制,很难适应市场变化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油气资源安全供给保障机制,油气的资源储备和原油及成品油储备,还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我国国家级油气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刚刚开始建设,进口安全机制和特殊情况下的石油供应应急机制还不完善。 4.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增储上产需要 尽管我国在陆相生油、滚动勘探开发及大型非均质砂岩油田开采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总体科技水平还不能适应当前增储上产的需要。随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难度的加大,对科技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一系列关键理论和技术,如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理论和深水钻探,山地地震、难动用储量开发技术等亟待突破。 5.环境问题严重,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油气长距离输送以及油气加工过程等都会对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有的还非常严重,致使土质严重酸碱化、水质和空气污染,影响了局部地区的土壤和生态环境。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尚未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在勘探开发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 1.油气的大力勘探、开发 最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西部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在西部的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川西北等地区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现。由于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逐渐进步,近期在东海、南海等地也有较大规模的资源发现。今后5至10年内,我国油气勘探将集中力量重点对三大战略区——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松辽盆地南部地区——和两大战略后备区——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进行勘探。 另外,我国对进入后期开采阶段老油气田进行进一步技术更新改造,进一步延长了其开采年限。 我国在西部塔里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了解决东部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油气资源的迫切需求,国家投资建设了东西跨度长达4200公里的西气东输工程,建成以后向长江三角洲的年输气量为100亿立方米,稳定供气30年,另外考虑沿途用气20亿立方米,总计年供气120亿立方米,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东部地区油气资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2.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增强我国油气进口的安全性 积极实行“走出去”的战略,利用我们的技术、资金到非洲、南美等国家去开发石油。目前中国对海外石油资源的利用,除了由政府指定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期货及现货贸易外,也包括在勘探、开采等领域与外方进行合作。中国和国外很多合作项目都采取“份额油”的方式,即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这样做有利的一面是,由于中国拿到手的是实物,石油进口量不至于受价格波动太大。中国石油海外石油开采量已达1900万吨,其中份额油约占900万吨。中石油己在海外签订合同项目26个,其中有勘探开发项目22个,管道项目两个,炼油和化工项目各1个,项目分布在四大洲的12个国家,初步形成海外发展的三大战略区,即中东及北非地区、中亚及俄罗斯地区和南美地区。中海油也在2002年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三块石油天然气田,中石化则以5.58亿美元购买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度尼西亚5个海上油田的部分石油资产。中海油这一跨国资产并购将为其带来每年4000万桶,约500万吨原油的份额。这5个油田共有超过1亿吨的总探明储量,中海油在其中拥有的探明储量约为5000万吨,并将操作其中3个油田的生产。经过这次并购,中海油现在已经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 非洲是世界各国竟相开发的地区,西非地区石油钻井成功率高达35%,远高于10%的世界平均水平。专家预测,未来5年内,非洲探明储量将至少增加150亿桶。国际市场上新增加的来自海湾以外的石油中,将至少有四分之一产于非洲国家,我国各大石油公司也在加紧非洲地区石油开发。 虽然非洲石油的储量不足中东地区的1/6,但其石油含硫量低,很适合加工成汽车燃油,目前西非各国企业基本实现了直接投资的对外开放。除非洲最大的产油国尼日利亚,其余产油国都不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尽管这些国家政局不稳,但新探明的主要石油储存都位于深海区域,远离冲突地区。且这些国家彼此有摩擦,联合抵制石油供应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中国国家主席2004年初的非洲之行,就中国在非洲地区开发石油资源展开了诸多讨论,在中国开发非洲石油资源方面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石油不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消费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保障石油的充分供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今国际石油市场受到国际政治、军事以及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石油进口国的石油供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石油进口的安全性受到很大挑战。我国是世界石油进口大国,进口安全性意义重大。在扩大购油渠道,保证进口安全方面,我国大力开展和平外交,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积极争取从俄罗斯和中亚产油国通过陆地管道进口石油,使我国的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降低和分散风险,从而更安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是新兴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大国, 3.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现有原油、成品油储罐多属生产和流通的配套设施,难以发挥储备功能,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处境将十分被动。有关资料表明, “十五”期间,我国将按照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统一规划、分批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十五”期间,国家原油储备目标800万立方米、地下储气量11.4亿立方米。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石油需求不断增加,而同时我国国内石油产量却徘徊不前。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世界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石油安全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虽然从总体而言,未来数十年内世界石油供求关系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能够保持基本平衡局面,且越来越市场化。但在此格局之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对能源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对能源安全的重视有增无减,纷纷进行能源战略调整。 中国石油论文:对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的再思考(1)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一部分人们的心目中, 石油已从战略性资源和“武器”回归到一般商品的属性。应该承认,产油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关系正在向以互相依赖为共识的合作方向发展,但是发生大规模石油供应中断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对石油安全问题必须坚持“两点论”,丝毫不能麻痹大意。近两年我国的石油消费呈现高达两位数的增长,面对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抑制油气消费,节约和合理使用油气资源已刻不容缓。为此,文章从大力节油、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展石油资源的国际化经营、保障运输通道安全、燃料替代和石油储备方面评述了我国的石油安全对策。 一、对石油供应安全必须坚持“两点论” 石油供应安全是指任何时候都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足够数量的石油。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供应既不能中断, 也不能严重短缺(按照国际能源署iea的标准, 供应短缺量达到上一年进口量的7%, 就标志着进入了不安全期);二是不能出现难以承受的高油价。 1. 传统的石油安全观 传统的石油安全观认为,石油安全是指减少石油消费和进口的依赖性。石油供应安全度用石油进口依赖度来表示,石油进口依赖度越高,石油供应安全度越低。 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和1974年iea成立以来,国际石油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供应者增加,探明储量和石油储备增加;价格变得灵活和透明,由市场而不是垄断来决定;世界的紧张局势总体有所缓和;贸易更加发达,自由化和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石油供应国没有再使用过石油制裁的武器,世界上也没有出现过真正的石油短缺。即使一些石油供应国受到联合国或其他国家的制裁,也未影响世界石油贸易或引发石油供应短缺。 2. 新的论点 今天,一部分人心目中的石油安全观在悄悄地改变, 石油安全已成为进口国和出口国共同的问题--大部分石油进口国渴望有可持续供应的资源和稳定的市场以保证供应安全,而石油出口国也渴望有一个稳定的出口市场,以保证需求安全和可持续的收入。高油价是一柄“双刃剑”,不仅伤害石油消费国,也伤害石油供应国。因为高油价既能使石油出口国获得更多的利润,也会促使消费国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及替代燃料,从而加速改变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由此,一些专家认为,石油已从战略性资源和“武器”回归到一般商品的属性,石油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不值得大惊小怪,它与石油供应安全没有直接的关系。动用很多资金去搞石油储备,是得不偿失。有的专家甚至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已使我国可以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在国际市 场上买到任何所需要的矿产资源。 3. 石油安全的两点论 应该承认,产油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关系正在向以互相依赖为共识的合作方向发展。但是,正如1999年5月iea部长理事会发表的声明所指出的那样 :虽然故意中止石油供应的危险得到了缓和,但自然灾害、技术上的障碍以及政治混乱所引起的危险仍然继续存在。 今后如果再发生石油危机,其原因不一定是产油国的企图。例如,2002年12月至2003年3月,委内瑞拉内战一触即发,其石油行业几乎陷入全部瘫痪的状态,造成了1990年8月海湾危机以来最严重的石油供应中断,高峰中断量达到260万桶/日。 过去发生的石油供应中断事例,大部分都与中东地区的局势有关。中东拥有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二,其石油产量占世界的30%,其石油生产成本在世界上是最低的,而且中东原油占国际市场原油总贸易量的44%,今后20年世界石油需求对中东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增加。最近的伊拉克战争所引发的高油价更说明,中东产油国局势的不稳定是世界石油供应安全的潜在威胁。 iea在不久前的《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中指出,“能源安全在短期内将有更大的风险。近年来的地缘政治形势以及能源价格飙升也印证了这一判断。多数oecd国家、中国、印度等油气进口大国将越来越依赖产自遥远、动荡地区的进口能源。石油供求的灵活性将下降。石油将越来越集中用于交通运输,且没有唾手可得的替代能源。对石油与日俱增的需求将由少数几个拥有庞大储量的国家来满足,如欧佩克的中东成员国和俄罗斯。贸易的蓬勃开展将强化进口国和出口国之间的相互依赖。与此相联系,海盗、恐怖袭击或者事故导致油井或者管线封闭、油轮停航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 鉴于客观的现实,我们认为石油安全观必须坚持两点论:一方面承认国际石油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石油安全形势有了很大的改进;另一方面,认识到天下并不太平,发生大规模石油供应中断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对石油安全问题必须提高警惕,丝毫不能麻痹大意。 二、我国石油安全对策及评价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研究,2020年中国石油的需求量将为4.5亿~6.1亿吨,届时国内石油产量估计为1.8亿吨,进口量将为2.7亿~4.3亿吨。进口依存度将处于60%~70%。iea《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的预测值是能源研究所的中值5.3亿吨。 有专家认为,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就会影响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1亿吨以后,就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供应安全。当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60%时,石油供应的不安全性加大。 确保石油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 1. 大力节油 2000 年我国的原油消费量为2.33亿吨,如果我们希望将2020年的原油消费量控制在4.5亿吨以内,原油消费的年增长率就必须低于3.4%。实际上,2003年我国的原油消费年增长率超过了11%,2004年上半年超过了20%。显然,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石油应主要用于交通运输业和石油化工业。当前的问题,一是小轿车增速过快,如不加引导,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1.3亿~1.5亿辆,燃油需求将达3亿吨,将难以实现把石油需求控制在4.5亿吨的目标;二是一部分人追求豪华的高耗油的大排量小轿车,增加了石油消费,而相比之下,许多发达国家的小轿车都在向1.3甚至1.1的排量发展(例如德国);三是目前我国机动车的燃料消耗水平普遍比世界发达国家高10%~20%。值得欣慰的是,“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经正式颁布,将于2005年7用1日起实施,这必将大大改进机动车燃油利用的效率。 与邻区和发达国家比,我们的油品税相当低,以油品税占售价的比例计,日本为50%,新加坡为40%,韩国为65%,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为56%,而我国大陆地区仅为10%左右。我国的油价大大低于日本和欧洲,为什么我国不能提高税收和油价以抑制石油消费过快的增长?为什么议论已久的燃油税还不能出台?笔者认为,贯彻总理的指示,“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抑制油气消费,节约和合理使用油气资源”已刻不容缓。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将节油工作推向一个新水平。 2. 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勘探 根据2000年以来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对部分盆地进行的油气资源重新评价,全国有石油地质资源量1041亿吨,最终可探明地质资源量619亿吨;全国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约150亿吨,目前已探明可采储量65亿吨;可采资源探明率为43%,尚有85亿吨可采资源待探明。全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属于中等勘探程度,未来储量增长仍有较大潜力。石油资源量还将随着地质理论的创新、勘探认识的深化、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勘探投入的增加而增加。 为鼓励石油公司加强风险勘探,建议国家设立风险勘探基金。一是可以仿照日本政府对石油公团的做法,石油公司可以向国家申请风险勘探基金使用权。一旦获得重大发现,可从利润中收回资金用于新的风险勘探。勘探无发现时,沉淀的资金由石油公司和政府按比例分担。二是免征稠油、高凝油和三次采油的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三是制定“尾矿”政策,促进老油田、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利用。 3. 开展石油资源的国际化经营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保守评价,全球拥有石油可采资源总量4582.2亿吨(含天然气液),约3.35万亿桶。截至2003年,全球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2693.7亿吨,其中剩余探明储量1567亿吨。从资源的探明程度上看,全球尚有41.2%的石油资源,即1888.5亿吨,有待进一步发现和探明。截至2003年底,世界已累计采出石油1126.7亿吨,约占全球石油可采资源总量的24.6%。iea《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指出,“根据多数估算结果,探明石油储量足以满足未来30年的全球累计需求。我们的分析显示,如果必要的投资能够到位,全球常规石油的生产到2030年之前还不会达到顶峰。天然气和煤炭的探明储量比石油还要充裕。未来发现更多油气煤资源的潜力还是很可观的。” 除常规石油资源外,世界上的非常规石油资源(如重油、沥青、焦油砂和油页岩等)颇为丰富。据估计,全球拥有非常规石油资源4000亿~7000亿吨。非常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委内瑞拉和前苏联。目前,加拿大沥青砂生产的合成油和委内瑞拉超稠油生产的奥里诺科乳化油已成为商品,技术进步也将使油页岩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可行性。因此,随着技术和经济条件的改善,非常规石油在今后的石油产量中将占据重要的份额。 未来全球能供应石油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以及俄罗斯。根据iea预测,到2030年,全球每天的原油供应量约为6600万桶,中东地区仍将是全球最大的原油出口地区,其每天的原油产量将达到4600万桶,占全球每日原油供应量的69.7%,而非洲将超过俄罗斯成为原油的第二大供应地区,其每天的原油产量为800万桶,占全球原油供应量的12.1%。俄罗斯则将以7.6%的占有率排在每日原油供应量的第三位。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已经将注意力投向了这些地区,实行石油的国际化经营。 从目前看,中国石油集团在海外有三个战略选区;以苏丹项目为基础的北非战略区:以哈萨克斯坦项目为基础的中亚和俄罗斯战略区;以委内瑞拉项目为基础的南美战略区。已签项目合同26个。中国石化集团的战略区更多在中东。现在它已经进入伊朗油田进行合作开发,并已在卡山区块风险勘探中成功地打出了高产油气井。目前重点跟踪评价的海外油气项目还有20余个,今后两年内,将根据研究和评价情况对其中有利项目进行投标或报价。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经收购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三块石油天然气田,并且并购了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在印度尼西亚5个海上油田的部分石油资产,这将带来每年约500万吨份额油。 4. 保障运输通道安全 目前中国的原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和亚太地区,2003年从这三个地区进口的原油分别占进口总量的50.9%、24.3%和15.2%。进口原油的运输量的约五分之四需通过马六甲海峡,而从中东到东亚的这条海上经济命脉,存在着一系列的安全威胁。这就要求中国寻找更多的运输线路和运输手段,提高运输通道的安全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输油管道意义重大。从俄罗斯远东地区进口能源,距离短、成本低,而且相对稳定,是能源进口多元化的较优选择。经过10年的起起伏伏,俄罗斯终于在2004年的最后一天做出了远东石油管线的决策,决定由俄罗斯国营石油运输公司修建一条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石油运输管道,即“泰纳线”。“泰纳线”比“安纳线”北移150千米,减少了污染贝加尔湖的风险,并有利于俄罗斯实现石油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目标。虽然俄政府的决定暂没有确定分阶段修建该管道等其他具体细节问题,也没有说明输油管道建成的确切日期,但修建至中国的原油管道已写入俄2020年前的能源战略中。另外,俄罗斯将用铁路增加向中国的石油供应。 中哈石油管道的“阿塔苏-阿拉山口”段已于2004年9月28日正式破土动工,并将于2005年12月竣工。工程第一阶段完成后每年至少为中国输送1000万吨原油,随后展开的管道二期工程将使输油能力达到2000万吨,这将缓解中国的石油供应紧张局面。 解决马六甲海峡问题的另一大胆设想是开凿横穿泰国南部的克拉运河。这条运河将横贯泰南,全长120千米,宽400米,深25米,预算耗资达200亿美元,耗时10年。运河建成后,从中东来的油轮无须经马六甲海峡就可直接从印度洋到太平洋,对中国石油进口必将产生有利的影响。另外,横贯马来半岛的泰国管线项目,也是缓解中国石油运输压力的备选方案。泰国计划在取得相关国家的支持后,在泰国南部克拉地峡地区修建一条长达260千米的石油管线,该工程包括位于克拉地峡两端的两个深水油港、石油储库和连接印度洋安达曼海与太平洋泰国湾的输油管道。但输油管道或运河的建设成本非常之高,泰国的力量能否支撑,尚不敢肯定。另外通往缅甸的石油运输管道也在考虑中。但是考虑到复杂的政治关系,这条管道的修建绝非易事。 预计,今后中国石油企业还将进一步加快走出去。然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石油资源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对中国来说,不论是进口石油或是企业在海外获得份额油,都需要经过安全的运输通道将油运回中国,这仍将是有待解决的课题。 5. 燃料替代 (1) 煤制油 用煤制油的工艺可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从世界上来看,无论哪一类液化技术,都有成熟的范例。 “直接液化”是对煤进行高压加氢直接转化成液体产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早在1927年纳粹德国就从战略需要出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煤炭直接液化厂,年产10万吨飞机和坦克发动机燃料,到1944年产量达到423万吨。“间接液化”是先将煤气化,原料气经净化后再行改质反应,调整氢气与一氧化碳的比例后生成液体。20世纪50年代,南非为了应对进口石油的制裁,成立了南非萨索尔公司,主要用煤生产汽油、柴油、乙烯、醇等120多种产品,年总产量达到700多万吨。目前,这家公司的3个液化厂,年耗煤4590万吨,年产合成油品1000万吨。 自1997年至今,中德、中美、中日通过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对我国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厂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神府煤田、内蒙古东胜煤田和云南先锋煤田的煤都可以液化。2004年8月25日,中国神华集团“煤制油”直接液化工业化装置已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开工,成为世界上第一套煤直接液化的商业化示范装置。2008年一期工程建成后预计可年产合成油产品500万吨。 对于煤制油技术是否符合我国的发展方向,国内专家有不同的观点。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它的经济性。神华案例研究中采用的煤价是80~100元/吨,这有无代表性?既然经济,国外为什么不发展?我国煤炭供应已经紧张,今后能不能支持用3~5吨煤转换为1吨油以供汽车消费?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讨论的是石油供应安全,我国又是富煤少油的国家,我们就需要煤制油的技术以应不测;至于发展多大的规模,可在工业化示范评估后,视当时的油价和煤制油的技术进步状况再定。重要的是应不失时机,加快工业化示范项目建设的速度。 (2) 生物质制油 燃料乙醇 燃料乙醇在汽油机上的应用技术已经完全成熟,美国和巴西已经大量使用。现状表明,应用燃料乙醇,发动机不需改造,动力性能基本不会改变,可使一氧化碳排放减少30%以上,碳氢化合物排放减少10%,油耗略有降低。 我国已批准建设燃料乙醇项目共4个,主要是利用陈化粮做原料。吉林60万吨/年第一条生产线已经运行,河南等地也在加快建设,2004年底可望建成90万吨规模装置。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等省已经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计划2004年底东北三省车用乙醇汽油的市场覆盖率达到80%,2005年底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省及湖北、山东、河北、江苏部分地区将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其他汽油。 推广燃料乙醇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生产成本尚高于普通汽油,目前由财政补贴解决;二是目前我国燃料乙醇的原料主要是玉米、甘蔗、甜高梁等,平均每生产一吨燃料乙醇需要3.3吨玉米。转换陈化粮显然是合理的,但是每年的陈化粮数量有限,在规划生产规模时应考虑上述因素。 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是利用动植物油脂为原料,经反应改性成为可供内燃机使用的一种燃料。全球对此一致看好,生物柴油的生产能力已达200万吨/年。在美国,生物柴油已成为增长最快的车用替代燃料。发展生物柴油不仅可缓解我国车用燃料油中的柴汽比矛盾,还可减少二氧化碳、多环苯类致癌物和“黑烟”等污染物排放,亦可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国生物柴油已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建成了年产万吨生产规模的生产厂。建议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制定生物柴油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标准,出台经济激励政策,规模化发展生物柴油。 6. 石油储备 iea主要国家有着成熟的石油储备经验。从美、日、德三国的战略储备制度比较中可以发现:三国都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开始对战略石油储备立法,三国对于储备目标和规模在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在政府储备方面,美、日、德的储备量或目标储备量分别是10亿桶、3.15亿桶和5350万桶。加上民间储备,美、日、德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本国158天、169天和117天的净进口的石油消费量。 三国的储备体制各有不同。美国实行自由市场型,石油储备的主体是政府,对于民间储备,虽然有一些优惠政策和存放服务,但没有任何资金支持,也不进行管理。日本是政府导向,储备主要由政府进行,但也严格规定每一个石油企业都有一定的储备额度,没有完成的要被罚款。德国是“联盟储备”机制,官民联盟储备、政府储备、民间储备量的比率为57∶17∶26。 我国“十五”能源规划指出:为保证石油安全供应,提高政府调控国内石油市场的能力,应加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制度,逐步形成我国完备的石油储备体系。“十五”期间要争取建成一定规模的国家战略储备能力,同时也应鼓励企业扩大储备。根据上述精神国家已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建立了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负责处理国家石油储备事务。 石油储备包括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两种。国家储备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主要功能是防止和减少因石油供应中断、油价大幅度异常波动等事件造成的影响,保证稳定供给。企业储备是企业在与生产规模相匹配的正常周转库存的基础上,按有关法规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所必须具有的储存量。其主要功能是稳定市场价格、平抑市场波动。 石油储备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件大事,一般应首先立法,明确储备目标、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职责、管理机购、运行规则、储备地点、资金筹措等问题。 石油储备是一件长期的工作,不宜操之过急。油价高时缓进口,油价低时多进口,避免不必要的花费。 石油储备不能单靠一国的力量,要加强国际合作。iea成员国(目前共有26个国家)通过国际能源协议(iep)组成了应付石油紧急事态的国际合作共同体。这是石油进口国对抗石油输出国组织利用石油作为武器的措施,应该说是有效和成功的。据iea估计,2000年全球石油库存量在8亿吨左右,相当于90天的世界石油消费量。其中战略储备1.7亿吨,商业库存6.3亿吨。2000年iea成员国的石油储备规模约为3.7亿吨,相当于110天的净进口量。如有可能,我国应参加iea 的活动,交换信息和观点。 目前亚洲除日本和韩国这两个iea成员国外,持有的石油储备都不多,而今后亚洲国家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应当早商对策。近年来,日本、韩国一些人士建议成立东北亚能源共同体,虽然呼声很高,但是未能产生实质性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应该积极主动倡导和参与东北亚和东南亚石油安全共同体的建立;亦可仿照iea的做法,在北京或其他城市建立石油安全的研究中心,从事信息收集、政策研究,提出问题,供各国政府协调各国的行动。当前立即可从事的工作是合作研究如何加强马六甲海峡运输通道的安全和开辟第二通道。 中国石油论文:浅论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配套政策分析 [论文关键词]石油企业;跨国经营;配套政策;分析 [论文摘要]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步伐正在加快,但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政策存在着审批繁琐、政治保险服务缺失、信息不畅等问题。国家必须进一步制定投资导向政策,完善跨国经营法律体系和联合投资机制,建立财税支持政策和海外投资金融保险体制,强化信息服务和外交支持。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走出国门实行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大力实施跨国经营,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是我国实施多元化战略,保障国家石油供应安全稳定的需要。石油公司实施跨国经营战略,除了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外,还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 一、外国政府的配套政策与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 不同的国家,由于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不同,特别是石油的产量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不同,因此,所制定的有关配套政策也不同。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与美国等国家的情况比较相似,这些国家的政府对石油石化企业的支持对我国也是有借鉴作用的。20世纪70年代接踵而至的两次石油危机使美国如坠深渊,为了应对能源安全的挑战,美国经过30多年的调整,建立起了一套应对石油危机、保障石油安全的机制。 1 权威管理,统一领导。美国为了加强石油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布什就任总统后,特指定一个由副总统切尼领导的能源政策小组,专门研究能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能源战略与政策问题。小组成员包括了国务卿鲍威尔、能源部长、财政部长、内务部长、农业部长、商务部长、运输部长、总统助理等政府要员(刘助仁,2007)。对能源的领导和管理提高了规格。美国能源部在《2025年前能源战略计划》中,将能源安全目标锁定在国防能源、科学和环境等四大问题上,强调美国将提高“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的综合保障能力(刘助仁,2007)。为美国石油企业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领导保障。 2 财税优惠,金融支持。美国的政府机构各部门分工合作,通过补贴、技术援助和融资手段支持国内能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源部、贸易开发署和美国进出口银行是支持能源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三大主要机构。能源部矿物能源办公室下的矿物能源国际计划(feip)和石油天然气进出口办公室承担支持美国油气产业界开发新的商业机会和技术的职责。美国贸易开发署(tda)通过资助可行性研究、专业培训补贴、商业研讨会和其他技术援助,帮助国内油气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参与能源项目的竞争。多年来,tda已提供3300多万美元支持美国企业在全球参与油气开发和扩建项目。美国政府直接采取减税的方法支持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美国“新能源法”提出,在未来10年内,美国政府将向全美能源企业提供146亿美元的减税额度,以鼓励石油、天然气、煤气和电力企业等采取节能措施。为提高能效和开发可再生能源,法案还决定将给相关企业总额不超过50亿美元的补助(刘助仁,2007)。 3 海外保险,激励投资。为减少海外投资风险和有效保护资本输出国海外投资的安全和利益,许多国家纷纷建立了海外投资保障制度,以促进和保护本国的海外投资。1948年4月,美国根据《对外援助法》制定了《经济合作法》,并设立“经济合作署”管理援外事务,开始实行海外投资保险制度。1969年,美国再次修订《对外援助法》,同时设立“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直属国务院领导,成为美国海外投资保险与保证的专门机构。这种保险制度以资本输入国与美国订有双边投资保证协定为条件,故称为双边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这样极大地激发了美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热情。 4 信息服务,外交护航。美国为了开辟新的海外油气资源基地,通过提供能源信息服务,为企业经营决策和政府能源政策提供重要依据。联邦政府提供的能源信息服务包括收集和分析油气市场的数据;研究影响油气供应的事件和政策;评价资源状况。能源部所属的能源信息局(eia)负责对能源供应、需求和价格趋势等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eia的信息服务包括历史和当期数据,短期和长期预测,统计数据的范围覆盖石油、天然气、煤、电力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为扩大统计信息的传播面,eia通过书面报告、印刷品、光盘和互联网等各种渠道信息。而且,美国将保障能源安全作为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其外交和军事行动往往围绕此核心展开。从1991年的海湾战争到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美国都不惜一切代价保持在中东的军事和政治存在,从不断强化与格鲁吉亚的关系,到积极插手中亚事务寻求在中亚驻军,美国近年来的这些行动尽管都打着冠冕堂皇的借口,但始终难以摆脱争夺能源的影子(李岩,2007)。美国还成立了专门的“里海能源工作小组”,除政治和军事手段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措施,向该地区国家提供大量与石油有关的经济援助,为本国公司提供开发机会,并以技术优势争得其油气资源开发的优先权。 5 有效监管,法律保障。美国在长期的能源监管实践中,建立起了完整的监管法律体系。1977年美国制定了《能源部组织法》,并据此成立了能源监管委员会。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制定的《天然气法》、《菲利普斯决议》、《天然气政策法》、《联邦能源委员会436号令》、《放松井口管制法》等,把对石油企业的监管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美国对石油行业的监管设立的是专门的监管机构,为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属能源部,监管委员会主要监管管道输油公司的运营和费率,审批跨州天然气管道输送项目,天然气管输价格、管道服务和开放,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建设和运行等。 二、我国政府有关配套政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 政府对外投资事前审批繁琐,事后监管不能到位。在石油企业对外投资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商务部等部门均对境外投资负责,但审批内容重叠,职能交叉,不仅加大了项目的成本,而且审批程序繁琐,直接影响海外投资效率。中方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需要经过我国驻外使(领)馆、地方计划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家外管局等多个部门的审批。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也要经过3个部门的审批。不仅审批部门多,而且各部门内部还实行层层报批制度,这进一步降低了审批效率。各部门都利用立法权为自己设定权限,谋取部门利益。然而,对事后监管却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或无能为力的状态。我国现行海外投资的宏观调控措施仅是一个项目审批制度,投资后期的监管、跟踪、统计和分析等功能非常弱,完整的宏观调控和管理链条尚未形成,缺乏应有的监管和服务措施(陈峰燕,2007)。 2 境外政治保险服务缺失,企业投资风险增大。我国石油企业境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中东的一些地区,而这些地区局势并不稳定,外国企业面临着众多风险。而我国并未建立适应石油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所需要的政治风险担保制度、信用担保制度、外汇管理体制。按国际通行做法,海外直接投资的保险应属于国家授权或委托进出口银行或开发性银行开展的政策性金融业务。除一般的技术、市场和建筑等方面的商业风险外,应限于境外企业自身无法控制的风险,如战争、动乱、财产没收、国有化、外汇管制等造成的政治风险等。我国目前在一些政治风险较高的国家有不少石油投资项目,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海外投资保险的相关政策。在用汇、信贷和融资等方面,我国政府也不能给企业提供有力的、稳定、可靠的支持和帮助,新出台的鼓励石油企业“走出去”的金融财税优惠政策,审批制度过于繁琐,与企业获取技术、拓宽销售渠道、扩大海外优质资产、开发国内稀缺资源从事境外投资的要求及不适应。 3 对外政策信息来源不畅,企业决策基础薄弱。我国石油企业对国外有关法律、政策、投资环境等信息的了解十分有限。有关的专门研究、咨询机构较为分散,难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难以避免地存在着政治、经济、政策、汇率等各种风险。在投资的区域、市场和合作对象的选择上,企业的取向也可能有悖于国家主权、国家安全,或技术失误、经营亏损等潜在风险。在这些方面,政府占有更多的信息,应本着对国家负责、为企业服务的精神,尽可能及时地向投资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我国政府缺乏对海外企业的辅导和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职能,缺乏明确的产业导向和国别市场导向,没有系统化的海外投资促进目标,不能满足企业对相关基础性信息等公共服务的需求。企业缺乏必要的信息,对外投资处于盲目、冒险的状况(陈峰燕,2007)。企业对海外投资信息的渠道仅限于驻在国宏观经济信息、市场需求信息和一些基本的法律框架的现状。 三、完善我国相关配套政策的建议 完善我国相关的配套政策,要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石油安全,有利于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现。 1 确定海外能源战略,制定投资导向性政策。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实质上是国家的经营战略行为,国家应制定具体的能源跨国经营战略,出台政策性规定,使石油石化企业在对外投资中有明确的战略方向。要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协调,制定“走出去”总体市场发展战略,做好投资项目规划,编制“走出去”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产品具体的指导目录,制定指导性投资政策,帮助企业作好境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陈峰燕,2007)。石油公司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应当依托国家力量和政府能源外交,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实现国家石油安全为己任,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核心,以油气勘探开发和经营为龙头,以低风险竞争或竞争下的合作为纽带,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尽早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中国特色的现代跨国石油公司(舒先林,2005)。 2 确立依法管理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法律。为了适应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需要,建立中外石油联盟,必须完善国内各种法律法规,建立有效促进国际合作的政策体系(徐文荣,2005),使对外投资法律体系系统化、规范化,使对外投资行为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为石油石化企业的对外投资提供有效可靠的支持。制定相关法律方面应适当参考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既要考虑过去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状况,也要为将来的投资发展留有余地,做到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此外,应加快《海外直接投资法》和《海外投资保险法》等相关法规的制定速度,统一和规范对不同性质企业进行境外投资的标准、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以及投资支持、鼓励措施、争端解决等问题,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李洪江,2003)。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以《海外投资审核法》、《海外投资外汇管理法》、《海外投资企业所得税法》、《海外投资银行法》以及《海外投资保险法》等单行法,建立国内法与国际法相协调,程序法与实体法相衔接,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相互补充的完备详尽的法律体系。 3 确立优势进入战略,完善联合投资机制。鉴于我国境外石油勘探开发尚处于探索阶段,应该组建一家专业石油勘探开发公司统一对外,其他有投资意向的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国家石油公司,采取项目参股的方式参与境外石油勘探开发活动;要明确石油公司海外投资向国家发改委报告的制度,避免产生国内企业的互相竞争。要彻底改变国内石油企业在海外单打独斗的局面,避免在“走出去”寻油的项目中“撞车”,甚至进行“自杀式”的恶性竞争。石油企业必须建立统一协调的机制,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综合商社的经验,整合内部资源,加强联合、形成合力、一致对外。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相互合作与促进,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为国家找到更多的油气来源。中国的石油企业应该加强和国外石油企业的联盟,寻求竞争中的合作。政府政策应当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超级化的条件,适应国际竞争的“非零和博弈”和“合作博弈”,即竞争伙伴实行协作竞争,通过一定程度的合作,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徐文荣,2005)。 4 确立财税支持观念,完善特定财税政策。国家应尽快健全金融支持体制,为企业“走出去”并购提供优惠贷款和担保等更多的服务。并应尽快发展、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鼓励银行参与到企业“走出去”并购活动中。相关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并购企业相互参股或签订合作协议,实现银企合作,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紧密结合(姜义平,2007)。同时可设立海外投资基金,对境外投资项目进行参股,对石油企业境外投资项目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在信贷政策上,对于在境外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国家金融机构可以根据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原则提供贷款,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贷款贴息和实行贷款利率下浮;为境外企业获得境外银团贷款、租赁提供担保,以及其他金融服务;选择经过挑选的境外投资企业,在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为境外投资项目筹资。对我国石油企业到境外投资所涉及的国际税收应实施专业化管理。应行使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和公民税收管辖权。政府应与更多的国家进行谈判,避免被国际间双重征税,为我国境外投资企业取得东道国的国民待遇。境外投资企业应上缴我国财政的收入应缴入国库。对资源开发型境外投资项目的产品给予进口关税优惠政策,对已经批准的境外投资项目可以享有出口退税优惠。 5 确立保险支持政策,建立境外投保机制。国家应尽快建立石油企业境外投资保险机制。保险机构设立一般是政府或专门成立的国有保险公司或是两者的结合体,是资本输出国政府对本国投资者在国外可能遭受的政治风险提供的一种保险制度,包括货币风险、外汇风险、征用风险、战争风险及其他非商业性风险。境外投资保险制度涉及到保险机构、代位求偿、保险范围、承保条件、保险期限、保险费率损失补偿等问题。境外投资保险制度能避免个别企业同东道国打交道的不利局面,容易使争端得到解决,向有利于本国利益的方面发展。 6 确立信息支持政策,提供专门信息服务。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国家应建立一个高层次的境外投资信息服务中心,面向市场提供开放式的信息服务,提供国外获得的准确、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资源、地理、市场等信息,提供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准确信息,从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市场可行性论证,提供从项目考察-谈判-审批-实施的全过程服务。要开放信息资源,使信息能够在政府部门和企业间双向流动。这样的一个信息服务中心,需要有获取全面可靠信息来源的渠道、有分析信息和组织信息的手段,具备政策水平和知识的网络能力,对项目有判断决策水平。要建立起对外直接投资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包括加速建立政府主导的对外投资国别地区项目库,为希望对外投资的企业提供及时有价值的信息;成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专门中介机构,全面提供各国别地区的政治、经济等投资环境,当地外商投资条件,当地投资程序、政策法规、合同形式及其他基础信息,提供介绍合作伙伴、合作项目等直接贸易促进服务。 7 确立外交支持策略,强化石油外交手段。政府应充分利用外交资源,为石化企业的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环境。要巩固并加大力度寻求可能的能源合作伙伴国家,以多种形式与其建立良好关系,为石化企业的投资铺开道路。我国的外交机构,尤其是驻产油国使馆,应该积极开展石油外交,为我国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国际保障。 中国石油论文:浅论“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的发展及历史意义 [论文关键词]“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翁文灏;历史意义 [论文摘要]1946年成立的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的规模、拥有的资本和产生的能量和影响,以及当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其它一般公司远远不能相比的。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的成立,既是近代中国公司形态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时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与台湾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借鉴,为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工业成为新兴而重要的工业部门打下了基础。 公司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从鸦片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公司制度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产生、演进、转变、复兴、深化的过程。从1904~1946年,官方先后颁布了4部有关公司的重要政策法规。1946年4月12日,由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司法》是近代中国篇幅最大、内容最全,同时也是最后一部公司法。受这部公司法的影响,中国石油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的成立,既是近代中国公司形态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时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与台湾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借鉴,为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工业成为新兴而重要的工业部门打下了基础。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的规模、拥有的资本和产生的能量和影响,以及当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其它一般公司远远不能相比的。 19世纪晚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正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经济、政治、法律制度日趋成熟,各种社会条件充分具备的基础之上。而公司制度传人中国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很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法律制度及社会意识形态没有确立,致使公司制度缺乏适宜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外部环境。而公司内部组织制度及运行机制上的不成熟、不规范,也减弱了其发展壮大的生命力。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在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方面曾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直到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近代的石油工业才开始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人成熟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利用《马关条约》给予的特权,纷纷进入中国。在石油方面,英国的亚细亚火油公司、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德士古石油公司等先后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 抗战爆发以前,由于中国石油工业十分落后,一直没有成立全国性的石油主管机构。“1914年3月,北洋军阀政府成立了筹办全国煤油矿事宜处,这是一个国家行政机构,不久被裁撤。”抗战胜利后,主管全国工业建设的资源委员会(以下简称资委会)先后接管了日本在东北、台湾等地建立的石油企业及在上海、天津、青岛、汉口、南京、广州、台湾等地的石油运输储存机构和设备。对于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资委会确定为两方面:(1)有关立国基础之事业,规模宏大民资无力兴办者。(2)足以自力更生,盈余有把握,可解还政府者。抗战胜利后,资委会在机构改组的同时,对所属的工矿企业进行了调整。这一时期资委会“最重要的方针,为走上企业化的大道。我们将斟酌情形,组织各种总公司或总管理处等机构”。调整的原则足:“尽量使较小之生产机构,合并为一个单位,以期管理调度,轻型集中”,“以企业化为准绳,尽可能采公司组织”。 时任资委会主任委员的翁文灏提出:“重大事业悉设公司,或为有限公司,或为股份有限公司,因事制宜,依法办理。”资委会隶属于行政院以后,开展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于1946年6月1日创办了中国石油有限公司。该公司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石油公司。 最早提出创办中国石油公司的是资委会主任委员翁文灏先生。翁文灏(1889~1971),出生于浙江鄞县一个官宦绅商人家。1908年,他考取公费赴欧洲留学,进入比利时鲁汶大学攻读地质学,4年后以优异成绩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回国后他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农商部等单位任教或工作。1916年,他被任命为北平地质调查所矿产部部长,随后担任该所所长。这一阶段正是中国军阀混战、兵连祸结、政治混乱的时期,地质调查所的经费无法得到保证,职工的薪金被拖欠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面对政治腐败和经济落后的局面,翁文灏以惨淡经营的毅力,率领全所人员对中国的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相继成立了地震、燃料、新生代等研究室,在多方面取得了开拓性的成果。1919年,他出版了中国第一本矿产专著《中国矿产志略》,文章从地质学角度进行研究,明确提出在陆相侏罗纪地层中存在石油;编制了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中国地质的测图》;他是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学者;第一位科学系统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第一位对煤炭按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在石油方面,翁文灏首先提出“在中国的陆相地层中存在油矿”。在他担任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代所长时,他组织人员对中国的石油地质进行了第一次科学的调查工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翁文灏在担任北平地质调查所所长期间,多次组织科研人员对全国的石油地质进行勘察,足迹遍及西北、西南、华南、东北等地。20世纪30年代在国外石油产品几乎完全断绝的情况下,他力主开发甘肃玉门油矿,接办新疆独山子油矿,为中国的石油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胜利前夕,翁文灏在《经济建设概论》一文中提出:“石油宜充分开发,希望油料自给,战后年产汽油400万桶(约50万吨)。”与此同时,资委会制定了《石油工业建设计划概要》。《概要》对与外国石油公司开展合作,进一步开发西部油田,勘探开发新油田,在沿海地区布置炼油厂等作了规划。 抗战胜利后,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格局的急剧变化。南京政府从竭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出发,开始大力扶持国有经济,近代中国公司制度从此进入国有大公司大发展的阶段。 1946年5月16日,翁文灏获准辞去经济部长的职务。翁文灏随即全力以赴筹建中油公司。对此,行政院指令由资委会负责“开发经营中国石油事业,以期造成国家资本,巩固经济基础”。 中油公司的成立也是时代的要求。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接管了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台湾等地区的石油企业,这些企业亟待恢复生产;上海、南京、天津、汉口、广州等大中城市的石油储藏和销售急需统一布局;年产400万桶(约50万吨)汽油的计划需要落实;新油田需要勘探开发;与外国石油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需要谈判;大型油轮需要建造。 中油公司的成立也是石油企业发展的必然。抗战之前和抗战期间,中国通过创办石油企业,积累了一些经验,培养了一批人才,为在适当的时间组建全国性的石油公司奠定了基础。 中油公司成立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1946年4月颁布了《公司法》,这是近代中国篇幅最大、内容最全,同时也是最后一部公司法。这部公司法的颁布是中国公司制度发展及世界经济体系建立初现端倪的反映,体现了国内、国际公司制度变迁的新动向和新特点。它将此前历届政府有关公司的各种政策法规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修正,与世界范围内公司和公司法的发展趋势保持了同步和一致。抗战胜利后,中国工商业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无论是公司的数量,还是公司组织的健全,都为公司法的完善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由此可见,新的《公司法》十分有利于目有工矿企业的转制。这部公司法的颁布,特别是其中增设的“有限公司”内容,为中油公司的成立提供了有利的法律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标志着中国公司制度建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经过短期筹备,中油公司于1946年6月1日在上海成立,公司办公地点设在江西中路131号。根据这年4月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司法》,公司名称定为资源委员会中国石油有限公司。中油公司的成立,标志着石油工业已在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业门类。《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章程》规定: 1、本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中国境内石油矿及有关矿产的探勘、开采及经营。提炼石油,利用油页岩或天然煤气及人造油建立炼厂。运销石油及油产品。其它与本公司有关的业务。 2、公司设在上海。矿厂设在各矿区,炼厂设在炼油地点,办事处或运销机构设在运销中心。 3、公司资本额定为国币300亿元。其中资委会出资294.5亿,资委会冀北电力公司出资5亿,资委会保险事务所出资0.5亿。 以上三个出资方的代表分别是:资委会代表翁文灏、冀北电力公司代表孙越崎、资委会保险事务所代表吴兆洪。需要说明的是,资委会出资的部分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资委会所属的甘肃油矿局、动力油料厂、四川油矿探勘处及台湾、东北的石油生产、储运企业的固定资产;一是资委会专拨法币100亿元;一足资委会向美国方面借款500万美元,折合国币100亿美元。 中油公司的职责是:负责经营管理全国石油事业,组织油田生产和原油炼制,对进口石油进行限额分配,统一定价(此项工作于1947年划归行政院输出入委员会管理);经营进口油品,在中心城市建立营业所和其它销售机构,贯彻以油养油的方针;改善油田装备,提高钻井、采油、炼油等生产技术;成立石油化工研究所和油轮公司,组织恢复台湾和东北石油企业的生产。 中油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它的职能主要是编制预算、决算、盈亏分配,决定人事任免等。经推举,公司董事长由翁文灏担任,常务董事为吴兆洪、许本纯,董事:孙越崎、孙拯、王守竞、霍宝树,监察人张峻、季树农。 中油有限公司是一个集开发、勘探、生产、运输、销售、器材供应、行业管理等职能为一体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国家石油公司。它当时管辖的单位有:甘青分公司、台湾油矿探勘处、高雄炼油厂、四川油矿探勘处、东北炼油厂、新竹研究所、嘉义溶剂厂、中国油轮公司(与招商局合办)。其中甘青分公司所属的油矿主要在玉门,这一时期,该公司已着手勘察甘肃酒泉附近的文殊山、大红圈、青草庵等处的油苗。台湾油矿探勘处的油田分布在矿坑、锦水、竹东、新营等处。四川油矿探勘处主要在江油探勘。 中油公司成立后制定了《战后石油工业建设初步实施计划》。在制定工作方针时,首先分析了当时中国石油工业的状况。分析认为:甘肃“地处西陲,交通不便,须有日产万吨以上之油田,始能合乎大量生产之经济条件”,因而近期除视西北市场的需要而增加产量外,主要注意于油源的探勘,“油源确定即作大规模之开采”。四川虽已进行了10年的勘探工作,收效不大,但因仅打4口探井,且天然气丰富,不能遽加肯定无油,应一面“将天然气尽量加以利用,一面仍进行探勘工作,以明究竟”。对于东北锦州、锦西的炼油厂,“视当地局势进行情形,逐步复工”。台湾虽然目前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不多,但“炼油厂规模甚大,拟购买外国原油,添配器材,分期复工,逐步增产。”由此可见,中油公司此时的工作方针是勘探、炼油、销售同时并举,不断发展的积极的工作方针。 在地质勘探方面,中油公司制订了两年勘探计划,明确甘肃、青海、四川、台湾为重点勘探区域。翁文灏认为:“西北为我国产油最有望区域,除玉门油矿已在开发外,其他值得探勘之地方甚多,正在次第测勘。四川方面虽经数年钻探,以经费支绌,机器不全,仅凿4井,天然气已产有相当数量,可资利用。此区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事业之发展颇有把握,自当继续进行。本年钻探工作,注重隆昌、江油两地。台湾方面,经口人歼采,已有40余年之历史,唯以方法陈旧,仅找到相当数量之天然气,与一小部分原油。收复后经勘查,先在台湾中部平原区着手开井钻探。” 为了尽快发现新的油叫,中油公司将原有的勘探队伍不断扩大,并从美国购买先进的重力勘探设备。与此同时,中油公司还委托资委会矿产测勘处在四川、广西等省进行石油勘探工作;与中央工业研究所、中央地质调查所联合组成科学考察队,调查新疆地区的石油资源。通过勘探,完成了一批调查报告,为下一步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台湾,中油公司一一方面从公司探勘室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前往台湾整理日本人留下的地质资料,一方面安排西支勘探队到台湾,对苏澳、台北、新竹、苗栗、台中、嘉义、台南、高雄、屏东等地进行了重力勘探。这两支勘探队在野外工作426天,勘探面积约10200平方公里,约占台湾全省面积的1/3。通过勘探,取得了一批成果,确定了一些井位,为在台湾发展石油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生产方面,中油公司一方面对玉门、台湾这些老油气田挖掘潜力。一方而在老油气田地区建设新井。建设新井时尽量使井距加大,以保全地下压力,使油井能够长期生产。 生产出来的原油主要通过甘肃玉门炼油厂、没在锦西的东北炼油厂、台湾高雄炼油厂进行提炼。对油产品的质量指标,已采用国际通行的统一标准。这一时期,中油公司鉴于上海是中国石油产品的最大市场,还从美国进口日加工200吨原油的两套炼油设备,在上海高桥筹建上海炼油厂。 对于牛产出来的油产品,中油公司在沿江沿海9个省20个城市建立了储油所、储油库和加油站。其中最大的上海储油所位于黄浦江东岸的高桥地区,占地393亩,有16座储油池,总容量为84746公秉。其它较大的储油所分别在南京浦,口和下关、天津新河和塘沽、青岛大港、广州白蚬壳、汉江丹水、宜昌白沙脑、海南岛榆林、台湾基隆等地。储油所内设制听厂、制桶厂,以方便油产品的运输和使用。 在销售方面,中油公司专门成立了油料分配委员会。该委员会不仅负责分配、销售本公司所属企业生产的油产品,而且对这一时期进口的油产品实施管制。在此之前,中国的石油市场长期被美国美孚石油公司、英国亚细亚公司(后合并改组为英荷壳牌公司)、美国德士古石油公司三家外国石油公司垄断,即所谓“三油公司”。美孚的产品品牌是老牌、虎牌、鹰牌,亚细亚的产品品牌是壳牌、鱼牌、僧帽牌,德士古的产品品牌是红星牌、幸福牌等。抗战爆发以前,“三油公司”的产品约占中国石油市场的90%。其中美孚占45%,亚细亚占35%,德士古占10%。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在华的石油公司被日本侵略军征用掠夺。抗战胜利后,“三油公司”卷土重来,通过采取低价销售等手段,依旧垄断着中国的石油市场。中油公司成立后,很快在国内市场上与“三油公司”并驾齐驱,四分天下有其一。 为了在沿海沿江地区运输油料,加强自运能力,中油公司与招商局合资,与1947年2月1日组建了中国油轮公司,拥有24艘油轮,总吨位65000多吨。其中最大的永灏号油轮的吨位为10383吨。这些油轮大部分是从美国购买的,有几艘是从台湾高雄附近海域打捞出来的在二战期间被盟军炸沉的日本油轮。油轮公司的成立不仅大大降低了中油公司的运输成本,缩短了装卸时间,而且带有恢复中国内河航运主权形象的政治意义。 在对外合作方面,中国石油公司与美孚公司、德上古公司、亚细亚公司组成联合调查团,对甘肃、青海省约9000平方公里面积进行物理勘探,以摸清该地区的石油分布和储量。1947年秋,中油公司还邀请英国地质学家斯屈朗(m.w.strong,中文名字为宋迈田)对四川的石油分布进行调查。 中油公司成立以后,很快在全国各主要城市设立了营业机构,既销售国产油品,同时也销售进口油品。这一时期,中油公司在上海、南京、浦口、汉口、天津、青岛、基隆、广州设立了8处储油所,正在兴建的还有宜昌、重庆、高雄、葫芦岛、兰州、沈阳等几处储油所。到1947年底,“各储油所之总储量可扩充至6100万加仑,约相当于全国两个月之用油量。……约等于外商储油容量四分之一。”中油公司还一度对外国在华石油公司的销售实行限额管理,规定进口数额、交货地点、销售价格等。由此可见,中油公司在资产规模、经营规模、内部组织管理机构已具有大托拉斯公司的特点,形成了规模优势,基本实现了对中国石油工业全行业的完全控制。 截至1948年底,中油公司已有13578名职工。其中职员1433名,技术人员685名,技术工人4499名,普通工人6961名。全国绝大多数石油企业都在中油公司的统一领导和控制之下。在中油公司的示范下,有限公司在中国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制度。尽管由于当时缺乏安定的社会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到1949年时,国民政府所辖的国有工矿企业中大约50%以上采用了公司组织。由于国民党政权的政治腐败以及军事上的迅速失败,中油公司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全国解放时,中油公司少部分员工迁往台湾,绝大部分员工留在大陆,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骨干力量。尽管中油公司成立后所处的社会环境一直动荡不安,但该公司还是在困境中有所发展,显示出有限公司顽强的生命力和社会适应性。 中油公司作为当时中国第一家全行业的重工业有限公司,它的建立和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企业制度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该公司成立后,有效地把全国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石油产品的资金集中起来,扩大了生产规模,改善了经营方式,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中油公司尚未做到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但它毕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成立的全国范围内全行业的有限公司之一。它设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有明确的经营范围和方针。它把国内的石油企业统合起来,统筹调度生产、运输资源,通盘规划销售市场,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水平发展到一个较高的程度。企业的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发展为集团化经营。虽然中油公司存在的时间不长,组织也不够完善,但它在与外国公司开展竞争,促进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中的作用是应该肯定的。抗战胜利后,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和英国的亚细亚公司重返中国,在中国的大中城市建立分公司和销售处,形成了销售网络。抗战胜利初期,仅德士古公司天津分公司就向美国汇寄了7000多万美元的利润。中油公司的成立增加了民族企业与洋货和外资在华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了竞争规格。资金相对雄厚使企业有能力更新设备,购置先进的生产机械和聘用较多较好的科技人员。通过公司这个组织形式,推动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加速石油工业技术进步的步伐,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历史证明,凡是符合客观规律并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事物,就是有生命力的。现代公司制度即是这样一种事物。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制度,公司制度的发展需要经济、政治、法律制度的配合,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中国,它代表了企业组织制度变迁的方向,终将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任何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形式都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都有它时代的痕迹和历史局限,中油公司也不例外。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物质生产的现代化,还包括生产组织形式,以及保障他们的社会制度、精神和习惯的现代化。公司制度是一种现代企业制度。抗战胜利后,以翁文灏为首的一批社会精英通过组建中国石油公司,使公司制度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实施。在近代中国公司制度艰难的演进历程中,中油公司既是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时也为当今的中国公司制度建设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前车之鉴。 中国石油论文:论可持续发展下的中国石油消费 摘要:可持续发展主要包含可持续性、公平、协同合作、追求效率四个基本原则,logistic 曲线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韩国和日本的石油消费量符合logistic 曲线的路径。从供给和需求以及替代能源三个角度来分析,中国的石油消费仍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关键词:石油消费;可持续发展 中国石油的消费量近年来连续突破历史最高水平,这种爆发性的增长已经使中国威胁论又多了一个理论支持——能源威胁说。本文尝试从石油消费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角度,尝试对中国石油消费未来发展方向,做出自己的分析和预测。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一词是在1980年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首次作为术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以归纳为:“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在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以使环境资源不致减少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衍生出了相应的四大分析原则,即可持续性、公平、协同合作和追求效率。可持续性指的是经济发展不应损害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允许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公平可分为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要求将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代际间则要求保证不损害后代人实现其发展的利益;协同合作指的是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层次体现;追求效率则是指追求事务的质量改善。 二、logistic曲线的应用 logistic曲线原本是分析一个种群增长趋势的重要工具,反映在即时环境制约条件下,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由于石油消费量同种群数量受到的环境制约具有相似性,它也可以用来分析石油消费量的变化趋势。logistic增长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系统发展的初期,限制因素的作用较小,充足的环境容量驱动系统以很快的速度发展。第二阶段:随着时间推移和系统规模的增大,发展的空间再缩小,资源供给能力下降,环境条件的限制越来越明显地阻碍系统增长率的提高。第三阶段:当系统规模接近环境容量的时候,系统增长率趋近于零。 受需求供给以及本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国的石油消费量通常会经过三个阶段,生存阶段、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在生存阶段,石油消费量以满足基本需求和少数奢侈品的需求为主,消费量的增长缓慢;发展阶段石油消费量开始满足绝大部分人对提高的生活水平的要求,消费量迅速增长,前期增长迅速,后期增长平顺;到了可持续发展阶段,石油的消费量基本达到饱和,可能在某些年份出现震荡变化的迹象。 三、中国石油消费分析 中国的石油消费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需求、供给和替代能源。 1.需求因素分析 表1世界主要国家2008年人均石油消耗量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局 2008年中国石油年人均消耗量仅为2.1桶/人,相对发达国家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作为资源大国的美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耗石油达到了22.6桶,而强调环保的国家比如英国日本相对消耗量较小,但也达到了10桶以上,如果中国接近现在的发达国家或者韩国的石油消费水平,那么至少还有5倍左右的上升空间,即使是达到同是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墨西哥的消费水平,现有的石油消耗量也会出现翻番的增长。假设未来技术没有革命性的变化,或者突发的战争,中国的原油日消费总量上至少应该超过美国,达到年人均5-10桶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按照这个标准,中国的石油日化产业将有数倍的增长空间。 从发展阶段看,未来几年中国将进入工业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类似于日本1961-1972年和韩国1983-1994年代的经济起飞阶段。在这个时期内,工业步入重化工业阶段,城镇化速度加快,经济增长会以高增速、高能耗为主要表现。因此,中国石油消费的高速增长在一段时间内将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2.供给因素分析 中国石油的供给主要分为两部分,国内供给和国际供给。 国内供给部分:2001年中国石油地质储量为217.59 亿吨,可采储量为62.04亿吨,剩余可采储量为 24.08亿吨。中国属于石油资源总量上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绝对数的大小并不能掩盖人均指标的贫乏,中国人均石油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的12.1%,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8.4%。中国的石油消费量从 1993年开始就需要以进口来弥补国内产量的不足,未来中国的石油产量已经不会有太大的提高,基本上属于维持性生产阶段,而且剩余储量的开采条件也开始恶化,开采成本上升,这从根本上限制了中国石油国内供给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国内石油供给已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的前提下,中国石油供给将主要依靠进口来完成。 表2中国石油国内供需平衡表(万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国际供给:2009年世界石油日产量大约为8000万桶,未来的石油供给增量主要来源于俄罗斯和非洲等以往非欧佩克国家,在中国印度石油需求量大大增加的情况下,全球石油产量将会继续推高。但原油价格高涨并不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因素就是现有的石油储量仍然远大于可能的需求,只是出于成本的考虑,相当多的原油储备并没有得到开采,比如加拿大丰富的矿砂资源和墨西哥湾的深海油田,还有一个最大的变数就是俄罗斯,地域广阔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有相当大的地区仍未勘探,这个地区的潜力仍未得到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全球石油供给仍有极大的上涨空间。第二个因素是石油组织比如欧佩克因素,鉴于过高的石油价格对世界经济的抑制作用反弹到石油需求,欧佩克也会自动增产以稳定油价,防止石油价格过分变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3.替代能源因素分析 石油消费预测是一种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种预测最大的变数来自于替代能源。石油有众多的替代能源,具体有煤、天然气、太阳能等。 (1)煤炭 表3中国原煤产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的原煤产量呈现递增趋势,并可实现大量出口。但是原煤对石油的替代性相对比较小,如果没有突破性的技术来解决煤气的储运和使用难题,原煤与石油的替代性并不大。 (2)天然气 表4中国天然气年产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的天然气储量相对丰富,天然气与原煤存在的难题是相同的,储运和使用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如果石油价格没有太大的变动,相关的技术仍不会得到大力的推动。 (3)太阳能、液氢等 中国是世界太阳能利用第一大国。但是太阳能汽车或者氢汽车的出现只是一种实验,取代石油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 4.综合分析 中国石油消费量受到的限制因素主要来自于国际供给量的提高,在有限的时间内,随着价格的提高,将会引起替代能源以及新开发的油田的增加,因此,基本可以认为,中国的石油消费量是有保证的,主要的限制因素来自于中国经济增长和工业结构升级本身。下面以日本和韩国经济腾飞时的石油消费量为例,分析中国未来几年的石油消费。 日本从1961-1972年的12年间,经济迅速起飞,平均经济增长率为9.8%,石油日消费量从0.82万桶/日上升到4.36万桶/日,12年时间增长了四倍。韩国从1983年到1994年的11年经济起飞过程中,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8.8%,石油日消费量从0.56万桶/日增加到1.84万桶/日,增长了将近3倍。从日本韩国的经验出发,中国所处的阶段与其大致相仿,都是重工业的中后期,因此,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大概会用10-15年的时间与国际平均水平接轨。日本韩国的石油消费量变化曲线,基本符合logistic的变化样式,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估计,从2006年开始,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将一直维持现有的持续快速增长,到2015年左右会达到增速的顶点,然后石油消费的增速将开始平稳。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人均消费将实现与国际水平接轨,达到5-10桶每人每年,也就是现有的原油消费量将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当幅度的增长。 不可控因素:技术的突飞猛进可能会改变石油的消费路径,同时,供给方面因素也可能影响到消费路径的变化。而且,中国的需求受宏观调控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在某些年份会出现比较激烈的变动。 中国石油论文:基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低碳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是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和解决办法,它是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经济发展模式[1]。当前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作为高碳行业的石油企业,应当顺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总趋势,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是实现人、自然、经济三方面协调、平衡、持续状态的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人与经济社会关系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人类自身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性[2]。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是经济发展、自然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很好地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三个特征,首先,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低能耗特征体现人、自然、经济三方面和谐发展的思想;其次,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低排放要求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不损害资源的恢复再生能力,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界环境保护的关系,体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界发展的协调统一;第三,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不仅能够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引导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现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思想。 总之,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体现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正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兼顾了“低碳”和“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3],所以石油企业要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品结构,重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 二、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建立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主要产业结构、政策措施、传统观念、技术水平四个因素制约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1.产业结构单一。未来的能源结构是以可再生的新能源为主,虽说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相对比较环保,但也是不可再生能源,只能维持现状。作为石油企业,要对可再生新能源进行研发,不能紧紧停留在常规能源的产业链上,并且这方面石油企业也投入相对较为落后。面对当前国际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步伐加快,石油企业要能够加快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走向规模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化的集约化发展之路,转变生产方式,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清洁燃料的生产,提高单位石油的产品效益[4]。 2.政策措施不健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解决能源利用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废物处理及回收利用等问题,具有很强的政策性,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保驾护航。作为高碳产业的石油企业来说,低碳经济发展应首当其冲,应当由一些列的政策法规来进行制约,但当前中国这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健全,缺乏专门的针对低碳经济的专项法律法规,没有较好地执行体系,没有法律化、制度化,监督监管不严,造成了一些企业碳排放量招标、废弃废物乱排乱放的现象,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生产生活环境。 3.传统观念滞后。同国际公司相比,中国石油企业管理理念还处于粗放型阶段,管理理念和水平还相对落后,特别是在节能排放方面,主要是通过减少资源利用、关闭高耗能装置等比较直接性的生产管理方式获得的,对于利用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相对比较落后。 4.总体技术水平落后。中国低碳技术研究起步比较晚,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刚刚起步。中国低碳技术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源消耗的技术系统落后,造成能源利用率低,碳排放量大,经济效益低下;二是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落后,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程度不高,造成化石能源利用量大,能耗资源消费高。所以,石油企业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同时,要对总体技术进行改进创新,为建立高效节能低排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打下良好基础。 三、建立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对策 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针对制约中国石油企业建立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因素,为中国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相应的对策,引导中国石油企业向绿色、低碳、高效的经济发展方向发展。 1.积极参与低碳政策法规制定。借鉴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经验,中国石油企业可以从推动行业健康、低碳发展的角度积极与政策制定者沟通,倡导低碳生产和消费模式。一是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联系,发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二是积极开展相关战略研究,本着对国家、企业、消费者都有利的原则,积极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三是加强落实,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5]。并且作为高碳行业的石油企业,要通过有效地政策法律法规坚定坚定不移地围绕强化生态系统的主体、节能减排和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6],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2.积极进行碳管理,履行责任。中国石油企业应当顺应低碳发展趋势,重视碳管理,建立负责人的能源公司形象。对于石油企业来说,首先要摸清家底,做好能源审计以及二氧化碳排放计量的政治责任;其次要提出明确的碳管理战略,宣传相关低碳理念的社会责任;第三要确立低碳技术及业务发展重点,做好相关技术储备及应用工作的经济责任。 3.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中国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就要求我们必须从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转向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由低附加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的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产业和低排放的产品服务。 4.积极合理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中国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需要积极合理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从政策上看,要对新建项目和产品严格审查,严格执行并提高能效标准;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利用低碳能源。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碳排放、碳处理、生物固碳等技术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加强消化吸收和利用创新,共同构筑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合作平台,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开发和新能源的全面利用。 5.加强科技创新,发展低碳产业。作为石油企业要加强科技创新,发展低碳产业,主要从创新新能源研发技术、创新低排放技术、创新二氧化碳处理技术出发,创新新能源研发技术,加快能源有效利用或是可再生能源的步伐;创新低排放技术,降低碳排放标准;创新二氧化碳处理技术,有效对碳排放进行回收利用或净化空气质量。 6.牢固低碳意识。石油企业要将企业发展与技能减排相结合,牢固低碳意识,倡导低碳消费。首先,石油企业要制定低碳发展的宏观战略与长期规划,从总体战略上体现低碳意识;其次,要建立相应的节能减排制度,从管理制度角度上强化企业人员的低碳意识;第三,制定有效地低碳评价体系和激励措施,不仅对碳进行有效地管理,也有效地减少了碳排放量,提高经济效益,让碳管理与经济效益与日常生活挂钩。 四、结论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途径,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也是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构建高效节能低排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通过积极参与低碳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有效进行碳管理,树立负责任形象;技术创新,发展低碳产业,合理开发新能源,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企业效益;通过树立低碳意识,使企业进行日常低碳管理,建立健全低碳管理机制。总之,实施绿色低碳经济战略是石油企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中国石油论文:中国石油贸易的流向浅议论文 摘要: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形式的不断发展,世界能源市场出现了以发展中国家市场地位上升为代表的新变化,世界石油贸易流向面临新一轮的洗牌。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我国石油贸易流向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石油贸易;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 一、世界石油贸易流向综述 (一)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 贸易流向是指贸易的地区分布和结构,通常表示为某地区贸易量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贸易流向就是某地区石油贸易量占石油贸易总量的份额,因我国是以石油进口为主的国家,研究石油贸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区石油进口量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比重。另外,贸易流向包括两个不可分的因素:贸易的方向以及贸易的规模,在讨论石油贸易流向问题时,必须兼顾量的差别。 2.石油贸易流向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油价较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贸易流向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并有各自的特点。战略导向型,即国家根据自己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来选择贸易伙伴、地区及贸易量;经济导向型,即出于经济考虑,如考虑能源运输成本或本国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选择贸易方式;地缘导向型,即在扩大贸易伙伴时,更多考虑地理位置临近或者有着地理运输优势的国家作为潜在或现实的贸易伙伴。 (二)国际石油贸易整体环境 宏观环境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作为石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石油贸易流向必须结合当前国际石油贸易的整体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全球经济的区域结构变化助推国际石油贸易;(2)石油金融市场对现货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3)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4)替代能源引发石油贸易格局演变。 (三)世界石油贸易流向未来趋势 当前,世界石油贸易流向在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多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整体看来,欧佩克的统治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世界石油贸易逐渐向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国家偏移,正确分析世界石油贸易流向趋势可以避免无谓竞争,有利于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主要表现在:(1)欧佩克石油贸易份额将有所降低,但总份额及发展潜力仍很大;(2)俄罗斯是未来石油贸易流向的重点地区;(3)里海地区贸易量增长潜力与障碍并存;(4)拉美国家石油贸易前景广阔;(5)非洲是各国实现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的重点地区。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现状分析 (一)世界石油储量分布及发展趋势 1.现有储量分布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除在陆地上有大量分布以外,近年来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增长很快,现在海底石油的探明储量已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4以上。世界石油资源大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分布规律为西半球多于东半球;在五大洲中,大洋洲最少,亚洲最多。世界原油分布极不均衡,仅中东地区就占55.58%的可采储量,美洲、非洲、东欧及前苏联、亚太地区,分别占24.78%、8.72%、7.45%、2.53%。 2.能源发展趋势及未来油气生产预测 从未来世界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从能源发展的资源基础和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出发,预测油气生产和其他能源的发展结构,可以比较科学地反映客观规律。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正逐步下降,而天然气则是主要的替代能源,将成为21世纪的主力能源。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状况分析 1.贸易来源。中国近年来虽努力分散原油进口来源,大力实施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战略,但进口来源单一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具体到国家来讲,2007年我国主要从沙特、俄罗斯、伊朗、安哥拉和阿曼五国进口原油,自每个国家进口的原油量,均超过了1000,合计为9069万吨,占当年原油进口总量的61%。其中,沙特、安哥拉和伊朗分别以16%、15%、13%位居前三位。 2.贸易方式。当前,参与国际石油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现货、期货、长期合约及获取份额油等,我国的石油贸易方式主要集中在现货,期货很少参与,长约及份额油的获取都非常少: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石油贸易中,份额油只占进口石油的不足20%,现货采购达50%,长约油仅为50%(日本高达90%);我国缺乏充足的储运设施,期货市场刚刚开设燃料油期货,原油期货仍未启动。国际油价的定价权在期货,我国虽然是国际石油市场的“战略买家”,但仍无定价权。 3.运输状况。相较而言,海运石油的成本较低,管道运输相对可靠,铁路运输虽然运量有限,但是陆地线路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我国目前的石油进口方式,主要以海运为主,采用管道运输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亚,而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基本是通过铁路运输。 4.小结。综合以上分析,整体看来,我国非洲、南美地区的石油贸易份额逐渐增大,石油贸易流向进一步多元化,但进口来源仍较为集中,主要是中东和非洲,而与我国有着良好地缘关系的俄罗斯中亚地区的贸易份额则相对不足,甚至呈现缩减趋势。具体来讲,我国目前的石油贸易流向也存在一定风险:(1)运输风险。(2)中东作为贸易主流向有一定风险。(3)与美国可能产生较大冲突。 三、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措施 (一)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策略 1.石油贸易来源多元化。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北依俄罗斯,西临中亚,与我国接壤的东南亚地区也有很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获得充足的油气供应,有很强的地缘保证。同时,随着我国进一步健全运输管线建设,中东海湾地区的石油输送安全性也将大大提高,我国与中东地区的石油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 2.石油贸易方式多元化。国际石油贸易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分成油、长期供货合同和现货期货贸易。为了提高我国石油贸易方式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为了保证中国对石油资源获得的稳定性,进口原油的贸易方式应以长期合同为主,应占60%以上。(2)国家间贸易多样化。(3)大力发展石油期货贸易,参与石油金融市场,规避石油进口和价格风险,争夺石油的定价权。我国可在借鉴国际石油贸易市场多层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多元性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国内实货交易市场,有步骤地推进期货市场的建设,形成现货、远期、期货为重点的多层次、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 3.构建“蜘蛛网”式战略运输线路。海运作为我国的主要石油运输方式,其运输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都不足以满足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结合我国的地缘特征和世界石油储量分布,我国要保障石油运输线路安全,应以石油管线为主,大力构建“蛛网式”战略线路,有效解决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分依赖和我国周边陆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具体讲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获得印度洋的入海口;(2)构建俄罗斯、中南亚陆地运输体系。 (二)我国石油贸易流向优化保障措施 1.提高国内供给能力,适当控制国内需求和适度进口。提高国内石油供给能力是未来解决石油供需缺口最基本的一步,建议我国优先加强国内勘探,努力增加石油后备储量,保持必要的石油自给率;鼓励中国海上合资原油销往国内。在控制国内需求方面,应适当控制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比例增长的速度,大力发展可替代能源;利用税收作用,抑制石油消费。适度进口应是实现油气资源进口尽可能地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2.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危机,提高石油贸易主动性。经济危机下,很多国家需要资金救市,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找到了有效的投资渠道。一是可以对政治友好国家进行经济援助,为石油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关系;二是可以用外汇与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油气资产交换,比如我近期实现的中俄“贷款换石油”交易,为保证本国能够拥有长期稳定的油源供应奠定了基础,并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国际石油交易的格局,使之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3.和谐发展国际关系,保障石油供应稳定性。发达国家与我国的石油竞争,最终要通过石油输出国来实现。我国应该继续发挥能源外交优势,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发挥中国经济崛起的优势,将石油合作纳入全方位的合作中,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性的各种对话和交流,特别是与国际能源机构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交流,深化原油资源合作,提高对资源的获取能力。 4.健全石油政策和法规体制,推进石油产业市场化。欧美等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立法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监管机构统一监管、企业商业化运作等途径,形成了普遍认同的石油管理体制,实现了规范的能源产业市场化运作,也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市场化建设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取消上下游领域和南北海陆地域的限制,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石油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论 我国的石油贸易流向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由于石油本身的特殊性,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石油进口来源地,也应包括石油贸易方式和运输方式,石油贸易流向的优化也必须从这几方面展开。(2)石油贸易流向的研究必须紧跟世界能源安全的新观念。(3)“石油衍生品”市场地位空前提高。(4)我国石油贸易流向多元化应是贸易来源、贸易方式及运输路径的系统多元化,相关策略制定应该充分结合地缘特征,构建以俄罗斯—里海及东南亚地区为主的贸易多元化体系。 中国石油论文:目前中国石油所属酒店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文章在对中国石油所属酒店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石油所属酒店强化财务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酒店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给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国石油;酒店财务管理;财务制度;资金风险预警 0前言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它是根据现行财税制度,按照财务管理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实行科学、规范、有序的财务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规范性的企业财务目标,进而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中国石油不断推进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对油气田勘探开发、石油炼制、天然气生产及管道运输等主业及石油石化物资装备、酒店经营等辅业实行以产权为纽带的跨地区、跨部门的合并重组,推进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一体化整体协调发展的战略,将原本属于中国石油所属各子(分)公司的大部分酒店、宾馆及疗养院移交中国华油集团公司统一经营管理,目的就是通过对酒店业资产重组来盘活资产,引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形成规模效应,为中国石油所属酒店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这种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大背景下,中国石油所属酒店如何摆脱原有的主要面向石油系统内部进行服务的现状去面对市场机制条件下激烈的同业竞争,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中国石油所属酒店强化财务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中国石油所属酒店是随着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最初的主要职责是方便石油系统内部员工事务办理及中转接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内经济形势好转,石油工业快速发展以及多种经营的开展,中国石油所属企业相继在一些大中城市和旅游城市投资兴建了一批较高标准的酒店、宾馆及用于员工休养的疗养院。与此同时,各石油企业还对原有的办事处、招待所加大投资进行改建和扩建,规模和档次都相应得到了提高。尽管这些年来中国石油系统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传统的石油系统主、辅业都面向市场转换体制和改变观念,但是其所属酒店在管理体制和经营观念上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 中国石油所属酒店在大部分划归中国华油集团公司进行集约化经营管理后,如何把这笔庞大的资产管理好,不断提升它的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它的生存、稳定和发展的问题。如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不仅能够盘活资产,形成中国石油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也对稳定员工队伍,实现中国石油整体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完善酒店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强化财务管理为突破口来提升酒店整体管理水平成为中国石油所属酒店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通过强化财务管理,不仅能够降低酒店运营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还可有效提高酒店财务信用等级,从而更好的融资和筹资。同时,有效的财务管理,还有利于企业投资,提高投资收益率,通过运用财务杠杆,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使酒店管理和运营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在竞争充分的酒店市场中健康、稳步发展。 2目前中国石油所属酒店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中国石油所属酒店重组改制前,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和忽视经济效益,大部分酒店在实际运营中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使酒店日产管理局限在事务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同时,很多酒店囿于规模和人员素质的限制,往往存在会计核算不健全、财务管理缺位等现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2.1财务管理机构设置简单 目前中国石油所属酒店财务管理机构设置相对比较简单,一般是采取财务、会计管理机构合并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很容易造成重视会计核算、轻视财务管理的状况,不利于发挥财务管理在风险分析、预测及辅助决策方面的职能。 2.2会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财务管理职能相对缺失 重组改之前,出于规模和成本的考虑,中国石油所属酒店在财务人员配置上业务素质水平相对不高,弱化了财务管理自身在酒店实际运营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辅助决策功能。 缺少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是导致中国石油所属酒店财务管理核心作用难以很好发挥的重要原因,不少酒店在财务报表填报过程中只是机械式的填写数据,而不会根据国家现行的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对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来评估酒店当前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甚至外汇平衡能力等财务状况,这就是明显的财务管理职能缺失。 2.3财务管理执行力度不够 尽管中国石油所属酒店的财务制度十分健全,但由于种种原因,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进行违规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规范财务管理,严格财务操作是今后中石油所属酒店财务管理工作中应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 2.4应收账款周转缓慢 由于依然存在关联交易和未完全融入市场竞争等历史原因,中国石油所属酒店存在大量应收账款沉淀,使酒店资金周转不灵并隐含着较大的坏帐风险。及时收回应收账款,统一开展债权债务调查及清理工作,是中国石油所属酒店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2.5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财务风险管理是指相关人员对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防范、控制和协调,以保证企业经济利益免受损失的管理过程。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石油所属酒店管理过程中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普遍不足,使得酒店管理过程中的财务融资、投资、利润分配等方面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与风险。 3中国石油所属酒店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中国石油所属酒店合并重组后,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投资主体也随之发生变化。酒店服务行业作为竞争充分的第三产业,同业竞争非常激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逐步成长、发展和壮大,提升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水平势在必行,针对目前中国石油所属酒店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关对策如下: 3.1 全方位转变传统酒店财务管理理念,设计和完善酒店财务组织体系 面对全新的财务管理环境,中国石油所属酒店如不全方位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就很难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在转变传统酒店财务管理理念的过程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财务管理中要理解人,尊重人,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充分调动每个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在酒店财务管理机构设计上要合理设置会计机构,完善财会岗位,明确职责分工,实行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辅助决策的职能作用。 3.2 不断提高酒店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突出财务管理的决策参谋职能 这既可以采用直接引入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的方式来改善当前财务管理水平相对偏低的现状,也可以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现有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之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通过基础财务数据的准备,对财务评价指标进行计算与评价,并分别与相应的评价标准或基准值进行比较,从而对各项财务状况作出评价,同时,也应通过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等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分析当前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及在不确定情况下的抗风险能力,为酒店日常经营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3.3加强现金、存货、应收帐款的管理,强化财务控制能力 中国石油所属酒店实行集约化经营后,资金来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效果。其次要加强存货的控制,监控存货资金占用量,评估存货风险,防止造成资金积压。同时还要定期清理应收账款,加速货币资金的回笼,尽量减少呆账、坏账的产生。 3.4加强财务预算管理,通过预算约束和控制酒店的财务行为 财务预算是通过财务手段把资源分配给特定活动的数字性计划,在酒店管理过程中财务预算既是计划的工具,也是控制的有效手段。通过编制财务预算,对财务目标进行综合平衡,将目标层层落实,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和个人考核的依据,从而保证各项计划的完成以及酒店整体财务目标的实现。 3.5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石油所属酒店日常运营远离完全市场条件下的财务风险,重组改制后,企业面对的市场与经济大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其生产经营与财务管理中的不确定性正逐渐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务必要建立健全的内控体系,强化财务风险意识,堵塞财务管理,进一步防范资金风险,确保资金安全。同时,要建立财务预警机制,根据财务警报情况来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实现事前化解财务风险的目的。 3.6大力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规避资金风险 中国石油所属酒店原来分属于不同的子(分)公司,相对比较分散,盈利能力和经营状况也不尽相同,这给进行集中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应以中国石油财务管理平台为依托,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尽早进行ERP项目建设,以便提高财务工作效率,便于统一集中管理,规避资金风险。 4结语 中国石油所属酒店重组改制后,企业总资产及规模在同行业中是屈指可数的,但就企业资产质量及经济效益而言,与其他不少同行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强化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财务管理,进而不断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将会使中国石油所属酒店的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有理由相信,涅重生后的中国石油所属酒店业也会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为实现中国石油整体战略布局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国石油论文:中国石油销售ERP系统设计 摘要: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国石油销售ERP系统的实施,中国石油销售分公司采取集中统一设计、分批上线的策略进行销售ERP系统的推广工作。按照此策略,销售分公司在两年时间内实现了30余家地区公司的销售ERP系统单轨运行。文章从销售ERP系统的设计原则、业务框架、系统构架和销售ERP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集成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了中国石油销售ERP系统设计。 关键词:销售;ERP系统;设计原则;业务框架;系统构架;接口方案 ERP系统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ERP系统软件有SAP、Oracle、Baan、JDE、PeopleSoft、QAD等。2002年中国石油提出在中国石油所有专业公司以及地区公司实施ERP系统,后经过可行性研究,决定了采用的ERP系统软件为SAP软件,“十一五”信息化规划也确定了ERP系统实施作为信息化规划的核心内容。2006年中国石油在山东销售公司开始ERP系统的试点实施工作,借鉴试点单位上线的成功经验,2008年销售专业公司组织咨询专家和技术人员对系统进行了集中设计,为大规模推广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销售ERP系统的系统设计从设计原则、业务框架、系统构架以及系统接口都进行了详细研究。 1 中国石油销售ERP系统的系统设计 1.1 设计原则 销售ERP系统设计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建设满足销售分公司管控要求的统一、标准和规范的ERP系统,确保ERP系统信息能在各个层面共享和统计口径一致。 2)需要实现业务标准化和数据标准化,统一和规范销售分公司的主要业务流程,实现业务操作规范化和业务单据统一化,以保证业务信息统计的一致。统一客户、供应商、油品等数据信息, 实现基础信息的标准化,确保在整个销售分公司内部的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 3)业务执行层和业务控制层通过分级的权限设定,实现销售分公司自上而下的管理控制需求。 4)通过业务单据的关联及灵活的查询报表,实现公司间业务数据的共享。 1.2 业务框架 销售ERP系统功能覆盖销售分公司的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以及设备管理等六个功能模块。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和销售管理服务于油品销售业务。因此,销售ERP系统业务范围可以分为油品销售业务管理、油品销售财务管理和油品销售设备管理三个方面。 1)油品销售业务管理的业务框架原则:统一各地区公司采购、库存和销售的处理流程;从计划到执行实现从上到下的销售控制、价格控制、时间控制、客存量控制、销售流向控制等控制;与财务自动实现集成;业务运作的同时产生相关的查询和分析报表。 2)油品销售财务管理的业务框架原则:实现会计科目表、客户、供应商等主数据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ERP系统强大的集成功能,实现了业务处理在财务管理上的及时反映,随时为财务分析与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通过系统的控制功能,实现业务关键点和财务预算在系统中的实时控制;在采购过程中(油品的入库、损耗的处理、采购发票处理)、库存管理过程中(油品调拨、油库盘点、加油站盘点)、销售过程中(油品的出库、销售发票处理),以上的各个业务环节均能够在财务凭证及实时的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记录整个业务过程完整的流程。 3)油品销售设备管理的业务框架:将整个公司进行逻辑划分,包括功能位置、设备、备品配件清单,对这些台帐进行详尽的资料管理;实现对检维修计划的计划、审批、下达、执行、完成、成本结算等进行全流程管理;能够做出定期的维修和保养计划进行预防性维修,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减少设备故障率。 1.3 系统构架 系统采用独立的开发、测试(质量保证)、生产支持环境、生产环境,确保开发、测试对生产系统影响最小,新企业上线以及后续优化不对正在运行的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通过方便、高效的配置、程序同步机制,确保所有更改可以方便地在各系统之间同步。 2 销售ERP系统与其他系统接口 2.1 销售ERP系统与业务系统接口 接口一:ERP系统与成品油调度指挥中心及一次物流优化系统 将销售分公司下达的相关资源配置计划及油品的实际库存信息作为一次物流优化的约束条件,在系统优化所得到的结果基础上形成油品运输计划,并以此执行油品的配送过程。 接口二:ERP系统与油库管理系统 油库管理系统将实际付油信息及盘点数据传入ERP系统,出具相关报表及进行损溢处理。 接口三:ERP系统与二次配送系统 将销售计划、调拨出库计划、客户需求等作为二次物流优化的约束条件,在系统优化所得到的结果基础上形成油品配送计划,并以此执行油品的配送过程。 接口四:ERP系统与加油站管理系统 ERP系统的油品配送数据传入加油站管理系统,加油站每日的进货、销售相关信息及月末盘点情况传入ERP系统。 接口五:ERP系统与金穗开票系统 ERP系统的开票信息传入金穗系统,并打印真实发票。发票打印后,将发票号码返回ERP系统,并与系统内的发票进行关联。 2.2 销售ERP系统与FMIS系统接口 在总部建立对照表管理系统,用于ERP集成凭证及融合凭证录入的编码转换;对照表统一维护,维护后自动保存到ERP和FMIS系统中。 对于财务端发起的业务,在“凭证录入系统”中录入。通过凭证录入系统录入的会计凭证,自动保存在FMIS7.0系统中;凭证审核后在ERP系统中生成ERP会计凭证,同时保存到总部会计一级集中核算系统。与集成业务无关的财务发起凭证涉及到的个性化信息不向ERP传输。 对于业务端发起的在ERP中自动生成的会计凭证,通过“集成凭证接口”传输到FMIS中。地区公司的个性化辅助核算,由FMIS系统负责匹配和转换,并形成完整的会计凭证; 交易平台管理的资金往来业务和“融合凭证录入系统”接口,在融合系统中产生凭证,并采用和其他融合凭证一样的方式在 ERP 和 FMIS 中记账。 网上报销系统和“融合凭证录入系统”接口,在融合系统中产生凭证,并采用和其他融合凭证一样的方式在 ERP 和 FMIS 中记账。 固定资产系统和“融合凭证录入系统”接口,在融合系统中产生凭证,并采用和其他融合凭证一样的方式在 ERP 和 FMIS 中记账。 通过上述方案,数据一次录入,多方共享,保证地区公司ERP系统、FMIS系统、总部会计一级集中核算系统数据的完整性,体现FMIS的易用性特点,满足总部直接编制报表的需要。 3 结论 销售ERP系统设计方案为石油石化行业销售企业实施ERP系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现在这个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已经在中国石油辽宁销售公司、中国石油湖北销售公司以及中国石油江苏销售公司等30余家地区销售公司得到验证,并且在这套方案的正确指导下,在两年的时间内,中国石油销售ERP系统在全国30余家地区公司全部上线单轨运行。 中国石油论文: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摘要:为加快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和推广的步伐,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减少长期以来因手写管理和不规范的档案管理软件引起的人力物力浪费,开发了中国石油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简称ERMS)。介绍了与传统档案业务的区别,ERMS的总体功能以及各个模块的子功能。 关键词:档案管理系统;ERMS;信息化;中国石油 长期以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下属单位在档案管理上使用各自开发的系统,甚至和手写管理相结合,没有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传统的档案管理业务存在很多弊端。项目组在国家信息部的支持下,与微软合作,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建设集中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简称ERMS),实现业务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的有效集成,制订统一的档案管理标准规范,整体提升档案管理能力。通过建设集团公司集中统一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从技术的角度,实现由档案管理系统向内容管理系统的过渡;从应用的角度,逐步实现由档案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最终建立起中国石油的电子文件凭证中心和知识中心。 1 ERMS与传统档案管理业务的比较 1.1 传统档案管理业务原理 部门档案归档人员将实体档案提交到档案管理部门,由档案管理部门人员负责档案的入库管理以及用户的档案利用业务(图1)。 1.2 ERMS原理 部门档案归档人员在ERMS系统上将档案电子条目录入,经过归档部门领导和档案部门领导审核以及归档办结后,档案电子条目自动提交给档案管理部门,随即可同步提交实体档案和清单。由档案管理部门人员进行电子档案和实体档案进行入库维护和对用户的利用(图2)。 1.3 与传统档案业务管理的比较 1.3.1 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和标准 传统档案业务缺乏统一的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和标准,档案数据标准和格式未统一,历史数据质量较差。ERMS遵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档案管理手册》,统一了各个下属单位电子文件管理规范、数据标准和格式。 1.3.2 文档一体化程度 传统档案业务文档一体化程度低,缺乏生命周期的管理,未与产生电子文件的相关系统进行集成,电子与实体管理脱节。ERMS强调针对电子文件的管理,电子文件先归档,实体随后。还提供与OA系统的接口。 1.3.3 档案价值利用 传统档案业务纸质借阅率较低,基本无法进行电子借阅。编研工作量大,素材收集不全面,统计工作繁重。ERMS提供电子借阅功能,一份电子档案能同时借给多个用户,到期后自动收回借阅权限。支持电子档案全文检索。自动生成符合用户需求的统计报表。 1.3.4 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传统档案业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已有档案管理系统差异大,无统一的管理平台,形成了多个信息孤岛。ERMS为中石油集团公司各个下属单位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成为档案信息共享知识中心。 1.3.5 档案管理工作的权责落实 传统档案业务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方较难落实。ERMS根据使用系统的权限划分用户角色,并且支持多种日志,保证每个工作环节都落实到责任人。尤其是归档工作一定由归档部门负责,贯彻“谁产生,谁负责”。 1.3.6 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传统档案业务以实体档案为主,大量工作都要在线下手工进行,效率低,人员浪费大;ERMS充分发挥了电子档案的优势,大部分流程都在线进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员浪费。 2 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 2.1 总体功能结构图 总体功能结构图如图3。 2.2 各个模块功能 2.2.1 收集整理模块 收集整理模块主要包含档案归档和档案上交的功能。 档案归档的目标为协助归档部门和档案部门的用户将电子和实体档案归到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中。包括以下功能: 1)预归档:用于部门归档人员创建档案的电子条目。 2)归档整理:用于部门归档人员对电子条目所对应的实体进行整理。 3)档案整理:档案管理员对部门归档人员提交过来的电子条目和实体档案进行整理。 档案上交的目标是以直交或汇交的方式实现油气勘探开发类档案的分发和汇交。 2.2.2 档案保管模块 档案保管的目标为对已归档档案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并通过鉴定档案的价值确定其保管期限,把已失去价值的档案销毁,以达到优化馆藏、提高档案管理利用的效率。档案保管包括以下功能: 1)档案管理:用于档案管理员查看馆内档案的详细情况。 2)库架信息维护:主要用于模拟实际档案库房。档案管理人员对实体档案上架后的物理库架位置信息进行维护。 3)档案鉴定:对于已经过期的档案,可组成专家组进行档案价值的鉴定,以确定其保管期限,把已失去价值的档案销毁。 4)档案移交:用于当某些单位需要重组或是某些档案需要移交给另一家单位时。 2.2.3 档案利用模块 档案利用模块是系统用户利用档案资源进行工作,也就是各部门、各单位使用档案的过程。包括以下功能: 1)档案搜索:利用档号、名称、归档部门等关键字搜索出符合用户要求的电子档案,方便了用户查询、借阅等需求。 2)档案借阅:支持电子档案和实体档案的借阅。一份电子档案可以同时借给多个用户。到期后自动收回权限。 3)报表生成:可以根据用户自定义的行和列,生成符合用户特定需要的报表。 4)档案编研:是为档案编研人员提供一个根据馆(室)藏档案和社会需求,在研究档案内容的基础上,编写参考资料、汇编档案文件、参与编史修志、撰写论文专著的平台。 3 结论 项目组在信息部的支持下,和微软合作开发了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简称ERMS),经过一段时期的实施推广,目前生产环境已在中国石油多家下属单位上线。ERMS以其友好的界面、人性化的操作、强大的档案管理功能、方便简易的系统设置、坚实的安全保密性以及卓越的运行速度和性能,得到了广大单位用户的好评。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内部审核研究 摘 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实验室自己进行的,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诊断和自我完善的活动,其实质就是质量工作检查,是检查检测工作是否持续不断地按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运转,验证实验室的实际运作是否持续符合所建质量体系和评审准则的要求,发现质量体系中的不合格,并通过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进一步提高质量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阐述了审核的定义、内部审核的基本要求,对实验室质量体系中内部审核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实验室;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1 审核的定义及理解 (1)审核(audit)的定义。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地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2)审核的理解。①审核是对活动和过程进行检查的有效管理手段,审核的结果为管理者采取措施提供了信息。②审核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如:确定受审核方的管理体系对规定要求的符合性;评价对法律法规要求的符合性;确认所实施的管理体系满足规定目标的有效性。③审核准则是审核的依据。审核准则(auditcriteria)是“用作依据的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准则通常可以是: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它是外审依据的主要准则。质量手册、形成文件程序和其他相关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这是组织根据iso 9001:2000的要求编制的文件。它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改进提供强制性指令和具体运作的指导,一旦就是组织质量管理的法规,它们是内审依据的主要准则。另外质量方针、目标、政策、承诺等是重要的审核准则,它们一般反映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④为确保审核的有效性和效率,应坚持审核的客观性、独立性和系统方法三个核心原则。 (3)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分类。 审核一般有三种分类方法,即审核方分类法,审核对象分类法和审核范围分类法.不同场合,不同的目的应选择不同类型. 按审核方分类法可以分为第一方审核,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即分别是由实验室本身,组织的相关方(顾客即委托方)和外部独立的组织(中间机构)进行的审核,其中由实验室本身进行的审核又称之为内部审核,简称为内审,内审的结果可以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 按审核对象可以分为:体系审核,即通过检查质量体系来评价其在满足质量体系目标方面的有效性以及满足顾客质量要求方面的实际有效性;过程或程序审核,即通过确定规定的方法是否持续实施;服务审核,即通过评价产品或服务符合规定的技术要求或标准. 按审核范围可以分为:全部审核,即范围包括质量体系的全部要素和所有部门;部分审核,即范围限定为对质量体系的某些部分,某些产品或活动或组织的某些部门;阶段审核,即由一系列部分审核组成,其安排方式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对整个体系(或组织)的审核;跟踪审核,即通过审核来验证上次审核后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有效实施,最常见的是部分审核;监督审核,即由顾客或认可机构进行的审核,目的是确认持续的符合已批准或认可的质量体系;附加审核,即当发现的不符合或偏离导致对实验室的有关活动于其本身的方针或程序的符合性或对标准的符合性产生怀疑时进行的审核. 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明确要求,实验室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其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质量体系和本标准的要求.内部审核计划应涉及质量体系的全部要素,包括检测和(或)校准活动. 2 内部审核的基本要求 (1)审核程序。应建立并保持组织内部审核书面程序。内部审核(以下简称内审)程序的内容通常包括:目的,范围,引用标准,定义,审核类别,审核的组织,审核的基本要求,审核人员的确定与责任,审核计划,审核的基本步骤、方法及要求,审核的分析与记录,审核报告的处理,跟踪审核等。内审程序是组织内部审核各项活动总的指导和规定,可包含体系、过程、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审核,具体操作宜另订细则执行。 (2)内审重点。内审的实施重点是验证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的符合性,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过程的可靠性、产品的适用性,评价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确认质量改进(包括纠正和预防)的机会和措施。 (3)审核计划。根据标准、程序规定和所审核活动的实际情况及重要性,制订内审年度计划并经最高管理层批准,当发现重大质量问题时,或最高管理层认为需要时,可临时组织附加审核。实验室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其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管理体系的要求。内部审核计划应涉及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包括检测和/或校准活动。内部审核的周期通常为一年。 (4)审核人员。审核人员由经过培训和具务资格的内审员执行,并经组织管理者专门授权,内审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保持相对独立性/公正性,审核人员的数量、素质应能满足内审需要(资源允许时)。 (5)审核资源。组织管理者应提供内审时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员、技能、设备、图表、经费、时间等),以实现审核工作目标。 (6)审核结果。质量审核的结果按要求整理、综合,形成报告,并按程序规定被及时有效地传递和充分利用。 (7)审核文件。审核工作用的所有文件(包括程序、标准、记录、报告、表格)齐全、适用,格式规范化,保管档案化。 (8)纠正措施。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并实施跟踪与监督,保证纠正系统灵敏有效。 3 实验室质量体系中内部审核的对策与建议 (1)对于审核准备,审核组应该确保自身能力建设,受审核方应该正确认识。①提高质检机构人员整体认识,高度重视内部审核。提高内部审核的质量就要提高审核方和受审核方双方的整体认识,具体做法就是不断加强计量认证有关法律、法规、质量体系文件的学习和切实有效提高质检机构人员素质和能力,才能有效保证内部审核质量。②内审组要加强内部审核员自身能力建设,按照审核计划,准备内部审核。③受审方应正确认识内部审核,内部审核与外部审核同等重要。 (2)内审员严格进行内部审核。内审组要严格按照审核计划中的内审依据,在审核范围中,查找出审核证据,形成审核发现。在审核中,不仅要体现内审员本来应该具有的客观、公正,还要体现出严格性,要多看,多想,多提问,争取找出质量体系中更多的基本符合和不符合。只有具有一定审核能力的基础上严格审核过程,才能形成审核发现,才能为受审方整改打下基础,为内部审核保证质量。 (3)实验室的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应避免流于形式。①充分发挥内审的宣贯作用。内审的过程就是对质量体系文件和标准的宣贯过程,内审员依据实验室的《质量手册》或《程序文件》编写质量体系核查表,在编写的时候可以对文件的符合性和可操作性进行研究和检查。按核查表对被审核方进行审核时,就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违反了体系文件的某一条某一款,在审核时与被审核方不断地交流、讨论,使实验室人员进一步熟悉体系文件的要求,充分理解要素的规定。②提高内审的技巧和效率。在安排审核要素时,尽量将记录、管理职责、不合格工作的控制、纠正预防措施等要素穿插在其它各要素审核中进行,尽量减少重复审核。实验室质量体系运行几年后,人员、设备、环境设施、内审和管理评审等要素均已规范,因此我们应突出审核特点,不要受“年度审核计划”的约束,使内审工作动起来。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关于建立我国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体育服务产品、体育服务业等一系列与质量体系管理相关的概念的研究,及对体育服务产品质量构成要素等问题的初步探讨,目的是使iso9001~2000国际标准在体育服务业中得以有效地应用,从而帮助体育服务组织建立起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其管理水平,持续改进服务,以达到提高组织整体业绩的目标。 [关键词]体育与经济 体育服务业 质量管理 一、服务、产品、服务产品、体育服务产品、体育服务业概念和内涵 1.服务 我们研究服务企业的质量管理问题,就要首先明确服务的概念和内涵,以树立起正确的服务观念,更好地为顾客服务。 目前世界各国有关服务概念的界定有几十种,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把产品分为四种类别即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服务是其中之一。对服务的界定如下:“服务通常是无形的,并且是在供方和顾客接触面上至少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这个定义是从产品的角度提出的,说明服力是产品的一种,明确了产品与服务的关系。 服务最本质的特性是具有不可感知性或称为无形性(intantibity),由此衍生出不可分离性(inseparability)、品质差异性(heterogeneity)、不可贮存性(perishalilty)、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absence ornership)等其他特性。目前,理论界关于服务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们在此研究这个问题,目的并不是仅给服务下一个定义,而是想澄清一些观念,使得我们在服务组织实际的经营管理中,树立起正确的服务观念。 2.服务、产品、服务产品三者之间的关系 “服务”、“产品”、“服务产品”的含义,尽管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标准中、在服务营销中是有区别的,但在很多领域,很多时候者在互换使用。实际上,产品(product)是一个大的概念,可分为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goods)两部分,服务是无形产品。 美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柯特勒(phillip kotler)区分了从纯商品变化到纯服务的4种分类: (1)纯有形商品;(2)附带服务的有形商品;(3)附带少部分服务的主要服务和服务;(4)纯服务。 由以上可以看出,服务与有形产品处于交融在一起的状态,服务大多数情况下是要依托有形产品的,而有形产品中也包含有服务的成分,现实中纯粹的服务和纯粹的有形产品是没有的。我们用“服务产品”一词即可用来表达服务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可见服务产品中既有有形的要素,又有无形的要素;在服务产品交换的过程中,只有部分要素改变所有权,而另一部分只改变使用权。 3.体育服务产品 体育服务产品是指体育服务驵织依托体育场馆、体育服务设施、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环境等物质条件向顾客所提供的无形产品及无形产品交付过程的结果。 体育服务产品的提供可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在顾客提供的无形产品(如提供体育比赛、体育表演)上所完成的活动; ——无形产品的交付(如提供健身指导、培训、开具运动处方等知识传授方面的信息提供); ——为顾客创造氛围(如提供外部环境良好的体育场馆、体育场馆内部设施摆放合理、适当手段烘托赛场气氛等)。 (1)体育服务产品的特性。体育服务产品除了具有诸如不可感知性(intangibity)、不可分离性(inseparability)、品质差异性(heterogeneity)、不可贮存性(perishalility)、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absence ownership)等特性,由于体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体育服务产品不同与其他服务产品,体育服务产品还具有结果的可积累性。 (2)体育服务产品的分类。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属于过程化服务,而且根据同一体育服务产品能否为多个顾客所消费而不影响到服务质量即是否具有非排他性,一方面可将体育服务产品分为个性化强的“过程化服务”,如提供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培训、健身指导、开具运动处方;另一方面可分为个性化不强的“过程化服务”如提供体育比赛、体育表演、娱乐等。 4.体育服务业 体育服务业是以体育场馆为依托,以体育自身的价值和本质功能为资源,以提供体育服务产品为主的各类服务部门的集合。 二、产品要求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关系 1.产品要求 (1)产品要求是针对具体产品在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要求,各种产品分别有具体的质量标准;(2)对产品的要求来源于顾客、或者在技术规范、产品标准、过程标准或规范、合同协议及法律、法规中规定;(3)对产品质量的评定依据可以是国家标准,也可以是企业标准,还可以是通过社会监督;(4)对产品质量的评价可以是行业协会颁发的名牌标志、奖章、证书,也可以是企业出具的产品合格证书、质量等级证书,还可以是顾客的感觉和口碑。 2.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不同于对产品的要求,这种要求是通用的,它适用于各行业或经济部门,提供各种类别产品(包括硬件、软件、服务、流程性材料)、各种规模(大型、中型、小型)的组织;(2)质量管理体系是针对组织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管理体系要求,它涉及企业从采购、生产、到流通过全过程。(3)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效果的评价是必须通过第三方的承认,即通过国家质量管理协会承认并注册的专门的认证机构评定。 3.产品要求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关系 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产品要求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缺一不可,不能相互替代。虽然,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产品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要求的,但组织是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来确定对产品的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对产品要求的补充,一个运作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能确保组织持续生产出符合产品要求的合格产品。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如何全面推行ISOO9000质量管理体系 摘 要:iso9000质量管理是一套自成体系的管理理论,这种管理模式给企业管理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受到企业的欢迎。结合工作经验,对企业如何全面推行isoo9000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isoo9000;质量管理体系;企业; so9000质量管理是一套自成体系的管理理论,该体系关注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纳入用户要求、法规要求及质量保证的要求;把过程方法的概念,顾客需求的考虑、持续改进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标准,把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和程度体现在标准的要求之中。这种管理模式给企业管理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受到很多企业的欢迎。但它的思想根植于西方国家的文化思想,很多地方体现的是西方的价值观念,并不大完全适用于我国的情况,为此在我国企业全面推行iso质量管理体系往往受到很大的阻力。如何有效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很多企业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在此本人提出自己在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体系上的一些观点。 一、加深对体系的认知,认真组织落实 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思维。首先是上级领导要对体系认证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深入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不能仅仅满足于“通过认证审核”这个层面上。iso质量管理体系把企业的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的思想贯穿其中,就是要求企业能从中获得自我完善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素质,仅仅拿到一个“质量通行证”是不够的,应该深入到“利益必得通行证”上。其次是各单位进行实施。通过干部会议、会员会议、举办讲座等形式,向全体员工灌输质量体系的思想,同时,各单位成立体系推行工作领导小组,设立质量管理机构,确实保证体系推行过程的组织领导。 二、加强培训工作,为质量体系的推行打下基础 要使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取得较好的效果,对iso9000标准的学习和领会尤其重要,各部门的领导和业务管理骨干都要投身于iso9000族标准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中,加深对体系的正确的、积极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行动指南,引导全体员工真正地投入到体系运行中来,为以后体系的建立和推行打下基础。 三、成立骨干小组,全面负责体系的推行和改进工作 公司应成立有公司高层领导参与的工作小组,并赋予其权利。工作小组成员由各单位领导及内审员组成。内审员应该对本单位各生产工艺、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能将体系要素分解到各个岗位并实施管理。 四、转化标准,分解职能,调整机构,明确职责,配备资源 iso9000族际标准是通用性标准,要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还必须把国际标准与本公司的活动对照结合,各单位在咨询公司的协助下,努力寻找在生产及售后服务全过程中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最佳结合点,将iso9001标准的各个要素与公司生产的运行和管理活动一一对应起来,同时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围绕着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通过职责分解,使所有质量活动都要符合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自始至终处于受控状态,使每一个职能系统、每一个管理环节、每一个操作过程都处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联系之中,以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 五、组织编写体系文件 在转化标准、全面分析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按照质量体系的管理要求,按照系统、完整、严密的总体原则,组织职能部门编写质量体系文件。体系文件应体现出质量活动的五个“w”(做什么,由谁做,何时做,何地做,为什么做)和一个“h”(怎么做)的要求,使iso9000质量体系的先进性贯穿于全体员工的本职工作中。为确保质量体系文件的符合性,在编写质量体系文件时,注意征求咨询公司、管理层和操作层的意见,同时通过多种途径,验证质量体系文件的可操作性,例如分阶段、分层次、分专题召开质量体系文件评审会议。一套兼容性、可操作性、适用性强的体系文件是质量体系有效建立和运行的坚实基础。 六、督促检查体系运行 全面实施体系文件,是体系运行中比较关键的阶段。一般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首先是组织管理骨干和内审员到下级机构开展督促和辅导,对所发现的问题加以妥善解决或及时反馈给领导和职能部门;其次,由各单位内审员或业务骨干审核方式审工作检查体系实施情况,验证各层次、各环节活动是否符合体系文件的要求,并把发现的问题通报分公司,责成有关单位进行整改,改善局部系统和运行情况。第三,要建立自下而上、层层实施的体系运行考评机制,将体系运行要求变成硬约束而融入日常工作中,把各单位体系运行情况的考评纳入考核标准体系,作为工作业绩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而激励全体员工在运行体系过程中的积极性,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七、组织内部审核和提交外部审核认证 根据质量体系试运行情况,经过分公司领导批准,组织由公司内审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对体系运行进行评审,并将内审报告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由组织责成相关单位整改体系运行中不符合项,并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要充分分析体系运行情况,可以考虑提交外部审核机构审核认证申请,认证审核通过后,公司还要定期接受外部审核机构的监督审核和复审,通过内外部监督力量,可以使分公司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 is09000质量管理是一个体系工作,要充分有效的推行一定将人的重要性体现出来,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深入认识的过程,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这样才能保证体系能在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推行并持续有效的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将体系的各个要素与生产、服务的全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体系才能在企业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思考 【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房地产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势头,房地产建设投资在整个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绝对比例。房地产业正向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建筑数量的增加,也给质量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房地产建设项目的增加给整个建设行业带来了质量管理的大课题。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建设;质量管理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房地产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势头,房地产建设投资在整个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绝对比例。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各地的房地产项目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美化了城市,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正向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建筑数量的增加,也给质量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房地产建设项目的增加给整个建设行业带来了质量管理的大课题。下面就谈谈对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 1 工程质量管理的涵义 如果单纯谈质量管理,应该说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就建筑企业的质量管理包括建设项目地块地段选择质量、可行性研究质量、项目前期策划质量、设计质量、工程实施质量、物业管理质量等。包含有关房地产项目的许多内容,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完成,涉及到一系列的工作,建筑只是其中一个阶段,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项目策划、项目设计、项目的具体实施、交付使用等环节。优质的管理就是把这五项工作都做好,这对房地产开发项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由于房地产项目建设中一些自身的特点,给质量管理和控制带来一些影响,一些问题是在房地产项目开发中被人们忽视的,比如前期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策划阶段、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这几个环节往往决定着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成本,但恰恰给项目负责人所忽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优质的质量管理是全面的整体管理,是全过程的优化1。 2 项目的前期管理 所谓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管理,就是指项目未进入施工阶段的一系列工作管理,比如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开发的产品策划等。这些内容决定着项目建成后的效益,认真做好这个阶段的工作,对整个项目建设来说意义重大。对房地产项目的地段选择关系到日后的销售问题,建设规模、规划方案影响着成本问题,项目的户型构成、配套设施水平分析、潜在目标客户分析、客户购买的心理分析关系到日后的销售问题,风险分析、财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影响着日后的应收账款问题。所以这个时期的所有准备和调查研究数据是否符合实际,和项目的开发建设密切相关。 (一) 建立质量管理责任制 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没有制度就难以有好的管理。项目负责人是开发项目质量的全权负责人,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质量管理上。如果开发的项目具有一定的规模,那么可以单设项目质量经理。制定相关责任制,并且落实到人。质量经理要根据投资人项目开发战略,市场定位目标,制定和编制项目质量管理责任制,在施工中负责组织实施;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检查质量责任制的执行情况,随着每道工序的进展跟踪、督促项目质量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尤其要注意质量控制点的验证和评审工作的执行情况;建设施工之中一旦发现质量问题,质量经理要负责报告,在项目经理的指挥下,提出解决方案;记录整理质量检查的结果形成书面报告,报上级质检部门和项目经理。在项目建设中,质量问题是每一个参与施工人员的义务,不是一个项目经理就能全部取代的,所以针对其他岗位,也要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并且确定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人人想质量,人人管质量,才能有优质的建设项目2。 (二) 制定开发项目的质量计划 质量管理计划是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在制定质量计划之前,质量经理要认真研究和了解项目投资人的投资策略,熟悉和掌握开发项目的质量政策以及本开发项目的特点,了解当前本地区地产行业整体动向,科学制定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根据项目的建设特点,熟练掌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根据此文件编制质量管理计划。对于独立开发项目的企业,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堆质量管理体系做适当调整,使其更加符合本项目的特点,层层制定质量责任制,抓好具体实施中的落实工作,每一层次职责、权限、目标都应该有具体的规定,并且制定出具体的保证质量措施。力求做到重点突出,务实性和可操作性。 3 项目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 项目的设计阶段主要有两项工作,一项是项目规划,一项是施工图的设计,做好这两项工作的质量管理对日后的施工来说非常重要。房地产开发是个复杂的工作,涉及的面广,人多,需要协调和合作的单位也多。所以设计之初,要和市政园林、邮电、通讯、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密切搞好关系,做好项目建设中的协调工作,保证规划质量。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的第一步是设计的管理,设计不合理必将带来日后的不尽麻烦。所以这一时期的质量控制主要放在选好设计方案上,认真策划住宅的套型、结构体系,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内部功能、空间、节能、节地等,应用新理念和新技术及新工艺,在保证结构可靠的前提下,达到合理开间;建筑造型和风格有艺术感。合理安排单元内的居住、使用、卫生等面积,做到人性化和以人为本,达到居住舒适;对墙体、屋盖、地面处理要灵活得当,具有艺术性和美感,即注意实用又注意观瞻性3。 施工图设计是项目进入实施阶段的标志,在开发项目的规划方案审查通过后,就是施工图的设计阶段。所以施工图是建立在规划方案基础上的,规划方案是设计的依据。项目工程设计首先是初步设计,然后是施工图设计。规模大、技术要求高的超大项目,一般是按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进行。在我国工程设计行业,通常情况下是执行二阶段设计和三阶段设计的基本工作模式,在这个过程完成项目的设计说明、技术文件(图纸)和经济文件(概预算),这样分布进行便于控制保证设计质量。 4 施工阶段质量管理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是提高房产质量的重点,而且这也是项目建设的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质量管理有两个内容,一个是辅助施工的质量管理和直接施工的质量管理。前者包括对施工队伍的选择,这是保证质量的前提,其次是施工材料的选择,这是施工的物质基础,也是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是配件和设备的采办以及动力供应和后勤服务等,这是正常施工的基本因素,关乎到施工的顺利进行。为了提高房产质量,必须要选择一支资质等级高、重管理、人员素质高、技术力量强的建筑企业。按照合同及设计文件选购材料及各种构件的性能、规格、品种、色泽等要求进行材料和设配的准备,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在进入工地前,由工地实验室进行严格检验。直接施工的技术质量管理是核心工作,这是质量问题发生的实质阶段,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首先就要强化人员的质量意识,树立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观念,在施工现场,严格执行质量管理计划,层层落实质量责任制,形成“人人讲质量,个个为质量”的良好风气。加强施工队伍的技术力量,做好参加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强化技能提高。 由于房地产业的产品造价高、寿命期较长,对质量要求特别高,而且建筑质量直接关系到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业主的利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如何加强房地产的质量管理,不仅仅是房地产企业所关注的,也是造福社会的表现。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浅析 摘要:本文针对质量管理过程,结合质量管理体系的特点,分析阐述了组织在产品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实施质量管理体系。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 过程控制 质量预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中产品数量和种类日益繁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人们逐渐意识到产品质量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质量管理逐渐被广泛的应用到各领域,小到零部件的生产,大到党建、教育,不无包含质量管理。 1.质量管理体系简介 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以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目前最常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iso9001标准,它具有以下特点: (1)标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可适用于各类组织,不受其类型、规模、活动领域或专业范围、提供产品种类的影响和限制,组织采用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其主要目的是展现组织有能力持续提供满足顾客需求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能确保其通过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增强顾客的信任,该“产品”不仅指有形的实物产品,也可指各类无形的产出。 (2)标准条款和要求的可取舍性。由于组织功能、产品客观特征和标准应用范围的不同,标准在采用过程中,无论组织是将其全部还是部分产品和产品实现过程置于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范围内,都可能发现存在标准条款不适用的情况,这意味着,组织在采用标准的过程中,可根据其质量管理体系的需求和应用范围对标准条款和要求做出取舍,删减不适用的标准条款。 2.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必要性 (1)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是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各行业基本都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如何在竞争中取胜,如何不断做大、做优、做强是摆在组织面前的重大课题,产品质 量和周期是永恒的话题,以速度取胜,更要以质量取胜,应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不断提升组织的质量品牌,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 (2)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生存的基础 激烈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质量的竞争,各组织均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唯有在价格、质量、服务上取得优势,组织才有生存的希望,加强组织质量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向质量管理要效益,降低质量成本,减少损耗,提高合格率,组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发展的必由之路 每个产品从研发、生产、销售,最终交付到顾客手中,诸多环节靠一条质量信息链维系起来构成组织的信誉度,通过把从研制开发到销售的质量信息反馈到研究开发,使产品达到不断完善。我们要不断利用质量信息紧跟时展步伐,使组织的质量管理上一个新台阶。 (4)应用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地增强顾客满意,要使顾客满意,就必须明确顾客的要求,而顾客要求又包括明示的、隐含的、必须履行的这三个方面,这就需要组织不断去关注、挖掘才能获得顾客满意。 3.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实施 (1)质量管理体系实施——pdca循环 pdca循环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总结(action)”工作循环的简称。循环是一个持续过程,首先在提出质量目标的基础上, 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包括实现该计划需采取的措施,然后,将计划加以实施,特别要在组织上加以落实,真正将质量控制的计划措施落实到实处。在实施过程中,还要经常检查、监测、包含检查是否严格执行了计划的行动方案及计划执行的结果,用以评价检查结果与计划是否一致; 最后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处理,对暂时无法处理的质量问题重新进行 分析,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反思问题症结或计划时的不周,为今后类似问题的质量预防提供借鉴。 (2)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 1)强化过程的质量策划。质量策划的任务是:“制订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因此,要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就必须强化过程的策划,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到位。进行充分的质量策划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实施的必然条件。 2)加强过程控制管理。在产品实现的过程中,强化过程控制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实施的可靠保证,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a)技术状态控制严格规范。 (b)图纸资料齐全完备。 (c)不合格品审理严慎细实。 (d)外包过程控制严格。 3)加强过程的测量和检查。过程有了目标,就应对目标的实现进行适时测量和分析,对输出进行指标检查,进一步加大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和管理评审的力度,产品实现全过程应进行极其严格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并做到各阶段,各环节工作有依据、有检查、有记录、有结论。 4)制定切实有效的质量预防措施。传统的质量问题管理模式侧重于纠正、问题归零和处罚,是被动地处理和解决已发生的质量问题,不利于为组织提供发现质量问题的环境,不利于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及水平的提升,是典型的被动救火式管理。质量管理应重在“预防为主,过程控制”。组织要树立主动预防质量问题、“摒弃被动的质量问题归零” 的理念掌握质量问题预防工作方法、要求。了解质量问题预防实施效果的评价和改进,同时要形成一套高效的质量问题预防管理机制,逐步建立保护、激励、暴露与发现质量问题的政策和制度,使组织成为质量问题预防的主体。 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和发展,质量的范畴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内涵更为宽泛,其有效性的要求也不仅限于产品质量,还应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各过程的绩效。因此,组织应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做好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贯彻执行工作,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中小型食品企业如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摘 要】iso9000族标准是世界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是全世界质量科学和技术的精华,也是现代管理思想和经验的总结。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正在我国各种类型组织得到广泛应用,中小型食品企业也应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自身质量管理水平。 【关键词】质量管理 中小型食品企业 1 前言 改革开放多年来,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消费者更加理性,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唯一的出路是提高产品质量,建立良好的客户信誉,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是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非常好的手段。而iso9000标准正是为企业提供了一种管理模式,其核心就是帮助企业建立一套规范的、行之有效质量管理体系。 1.1 iso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94年提出的概念,是指“由iso/tc176(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 iso9001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这个第三方认证不受产销双方经济利益支配,公证、科学,是各国对产品和企业进行质量评价和监督的通行证;作为顾客对供方质量体系审核的依据;企业有满足其订购产品技术要求的能力。 1.2 中小食品企业管理现状 中小企业是相对同行业大企业而言,它占我国企业数的99%以上,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1999年中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将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类,其中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为中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 以某饼干、糕点生产企业为例,该企业为一家私营企业,成立于2006年初,从专门生产饼干开始,车间面积不足300m2,员工100人,发展到目前饼干、糕点等二十多个个品种的产品,年产值达500多万,车间面积1000m2,员工100多人的企业。虽然企业规模扩大了,但管理水平始终未发生过改变,仍沿袭已前的老习惯,厂长负责采购、销售和生产。目前,多数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仍然如上述饼干、糕点生产企业,生产员工文化程度低;企业职能部门设置不全;生产、销售、采购几乎均由厂长一把抓;无质量管理部门,未严格执行出厂检验要求。 2 中小食品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1)企业管理不健全 部分中小企业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并没有做好,一般来说,缺乏管理人才和管理制度,往往凭个人喜好办事,尤其是家族式中小企业,人治色彩比较重,企业老板及一些管理者往往凭自己的感觉处理事情。 (2)生产管理工作薄弱 生产管理缺乏管理方法,生产操作、生产过程得不到有效控制, “脏、乱、差”现象处处可见,凭管理人员和工人的经验生产,甚至导致生产交货期无法达到。 (3)质量管理方法落后,质量管理体系未能建立或有效运行。一味地进行事后控制,质量管理体系无人负责。 (4)财务管理不健全 财务管理方法较为落后。中小企业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因而财务管理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但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并留住所需要的人才,因此财务管理人才缺乏。资金短缺,筹资能力差。成本费用管理水平低。 (5)研究能力差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轻视研发管理的观念,而没有从营造适合企业研发的环境去考虑;有的研发的技术和专利成果丰富,但是又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发展等等各方面的问题。 3 中小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研究标的进行分析,我们认为中小食品企业质量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质量目标不明确 上述企业质量目标是这样的:为消费者生产满意的产品。未对质量目标进行量化,导致企业员工对如何实现质量目标不知该怎样做。 3.2 产品出厂检验不到位 该企业生产的饼干及糕点出厂检验指标有水分、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由于没有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提供给客户的出厂检验报告只有外观,净含量和水分。没有对出厂要求检验的指标进行检验,而且也未按标准的规定逐批检验。 3.3 流程不畅,车间管理混乱 生产计划与执行一直是由厂长直接安排,企业发展初期由于产量小体现出快速灵活的生产优势,但随着企业的规模扩大,厂长一个人还要兼顾采购、销售等,根本没有精力顾及生产安排, 兼之未对生产各人过程进行识别,随意性很强,必然会导致车间管理混乱。 3.4 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 由于企业一直沿袭成立初期的管理原则,一直未分别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因此即使设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也由于没有执行部门而形同虚设,同时因为没有对相应的职责权限进行规定,导致一些规章制度无法进行落实。 4 中小食品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 4.1 策划 4.1.1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策划 质量方针的定义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具体的量化目标。根据讨论及结合实际将该糕点、饼点厂的质量方针定为: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科学管理、不断创新。质量目标定为:产品一次性交验合格率达95%,顾客投诉处理率达100%,采购原材料合格率100%,产品出厂检验率100%,顾客满意程度≥95%。 4.1.2 职责、权限和沟通 参照质量管理的过程方法,对该企业进行了组织机构的策划并规定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以及如何进行沟通的方式:厂长下设管理者代表(副厂长)、办公室,财务科,质量负责人管辖:生产科、质管科、供销科,通过例会、电话等各种方式进行沟通。 4.1.3 管理评审 对管理评审的时间间隔、评审输入、评审输出等进行策划,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改进的机会和质量管理体系变更的需求,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变更的需求。 4.1.4 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 为使过程满足要求, 组织应策划和开发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产品实现的策划应与质量管理体系其他过程的要求相一致。 ①确定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根据国家及行业标准确定了所生产的产品的质量要求,并制定了相关过程如半成品的质量要求,确定出厂质量目标。 ②确定针对产品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 ③确定产品所耍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测量、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产品接收准则; ④确定为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 4.1.5 支持过程的策划 针对采购、销售、服务等支持过程同样进行了策划,确定质量目标和要求,确定接收准则等。 4.1.6策划结果 整个策划的结果最终形成文件,恰当地描述了该企业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为该体系的的运行提供指导。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质量手册 ②程序文件 ③作业文件 ④记录 4.2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 4.2.1 质量管理体系培训 培训为企业输出的是符合要求的人才,中小企业在逐渐认识到优秀人才的重要性。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也离不开符合要求的人员,因此必须对企业的员工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知识培训,使每个人都掌握工作必须的理论和实务知识。 4.2.2 采购过程的实施和运行 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说,原材料的好坏关系到是否能够生产出合格的成品,因此,企业应根据质量管理策划的支持过程要求进行严格把控,做好采购工作。 4.2.3 生产过程的实施和运行 生产过程是企业的增值过程,要想获得好的效益,必须重视生产过程的控制。 ①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控制。 ②明确生产过程实施和运行的各方职责。 ③注意供方管理,定期评价供货业绩。 ④加强车间管理,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生产,严禁违反工艺要求。 ⑤注重设备管理,定期检修,按时清洗消毒。 ⑥尤其加强卫生管理,注意人员、器具卫生,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日常卫生管理和清洗消毒作业,人员定期体检。 4.2.4 检验过程的实施和运行 该企业的检验过程包括:出厂检验、原辅材料进货检验、过程检验以及委外检验。 ①建立专职部门负责检验工作,并有专职人员展开工作,明确相关责任并制定检验流程。 ②制订各种类型检验的方法及验收准则并确保可操作性。 ③按照相关要求做到生产一批、检验一批。 ④原辅材料按照进货验收操作规程进行检验,半成品、在制品按照过程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成品检验按照成品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 4.3 测量、分析和改进 企业为了证实产品要求的符合性、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应该策划并实施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 测量、分析和改进包括:监视和测量、不合格品控制、数据分析、改进。 4.3.1 监视和测量 监视和测量的手段包括:顾客满意、内部审核、过程的监视和测量、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①顾客满意 通过顾客满意度调查、用户意见等进行测量。 ②内部审核 通过审核策划的安排,按内部审核程序及规定的时间进行内部审核 a)制订审核大纲。 b)确定审核范围。 c)编制审核计划。 d)开展审核活动。 e)采取跟踪措施。 ③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根据所区分的不同过程及确定的各个过程的质量目标及要求或是验收准则的要求等进行监视和测量。 ④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按照确定的产品检验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 4.4 不合格品的控制 对于不合格品的控制,企业应制定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对于已出现的不合格控制和处置的职责和权限进行规定,对出现的不合格按照程序要求进行处置。 4.5 数据分析 对各种监视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如:顾客满意度、产品合格情况等,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4.6 改进 企业可以利用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o多个角度寻找薄弱环节,进行纠正、预防并制定纠正措施及预防,使质量管理体系保持有效运行。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摘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由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生产过程和测量分析四个要素构成。随着工业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建设和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也逐渐成为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工作。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设定目标、建立专职机构、建立责任制度、建立信息反馈系统等方面,包括了策划、编制文件、实施和运行、调整和完善等阶段。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 0 引言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现行标准体系中的主流体系,它对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能起到重要作用[1]。作为国际上通用的质量标准,iso9000等标准反映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过程要求,适用于以企业为代表的各类组织的管理和运作,也为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提供了依据和工具[2]。 1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中小企业属于生产性机构,而一个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取决于四个方面的要素,包括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生产过程,测量、分析与改进等。 1.1 管理职责 管理职责是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要素。明确管理职责的具体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1.1.1 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企业提出的质量方针,应包括以下内容:企业所提供企业产品的等级;企业在质量方面的形象和信誉;企业产品质量的各项目标;在达到质量目标中所采取的措施;实施质量方针的管理人员的作用。 1.1.2 规定企业的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的具体化,在制定时应考虑四个主要目的:实现消费者满意与职业标准一致;有利于企业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回应消费者和环境方面的要求;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1.1.3 确定企业的质量职责和权限。质量职责和权限,是对企业员工在质量工作中应承担的任务、责任和权限所做的一些具体规定。这些规定,必须与为达到服务质量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保持一致;同时,企业的质量职责,还意味着企业对客户的优质服务是以企业领导和企业员工的合作为基础。 1.1.4 进行企业的质量评审。质量评审,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是否有效、是否符合企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要求、以及质量体系是否适应在环境变化后确定的新目标等所做的正式评价。 1.2 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人的因素最为重要,产品是在人即企业员工直接操作下所完成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调动起每一位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其中,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对企业质量管理负责人开展培训,对企业员工开展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等方面的教育,对新进员工开展质量意识的培训。 其二是信息资源管理。企业员工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是员工合作共事促进企业发展的基础之一。对于企业内部来说,质量管理体系中应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作为沟通和有序作业的基础;对于企业外部,企业员工特别是与产品消费者直接交往的员工,在沟通联络方面应当具备适当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能与外部组织和代表紧密协作。 其三是物质资源管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需要一些基本物质资源,包括开展管理所需要的软硬设备如计算机、储存器和数据库等;开展管理必需的基础性条件,如网络系统和通讯设施;开展质量评定的设备和计算机专用软件等。 1.3 企业产品实现过程 企业产品实现过程可以用企业产品质量环来表示。企业产品质量环,是指从识别消费者的需要,到评定这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各阶段中,影响产品质量的相互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式。这个概念模式,存在于整个企业管理和企业产品的过程中,包括消费者意见汇总过程、产品设计过程和产品生产过程。 企业产品的质量直接受到上述三个过程的影响。在消费者意见汇总过程中,企业员工要通过调查确定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要求和期望,并与企业领导确认具备提供所需产品所要求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形成质量要求与公开承诺。在新产品设计过程中,企业要把新产品性能的内容转化为新产品规范及新产品提供和控制的规范,同时反映出企业本身的方案选择。在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通过产品规范规定所提供的产品、规定用于生产产品的技术和方法;通过质量控制规范规定评价和控制产品及产品生产特性的程序。 1.4 测量、分析与改进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一个有效的自我完善机制,以识别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为适应这个要求,企业需要做测量、分析与改进工作,开展内部质量审核。目前,企业的内部质量审核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其审核对象是对企业质量管理有重要影响的各控制过程的职能工作。二是企业生产过程审核,一般是针对一个或一系列很具体的环节的审核。三是企业产品质量审核,这类审核的项目,可依据消费者的评价意见和生产过程控制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来确定。这三种审核,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和保证活动。 2 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策略 一般说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策略主要包括了目标、机构、制度和反馈等多个方面。对于中小企业,也涉及到这些方面。其中,确立目标、建立质量管理领导机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尤其重要。 2.1 确定合适的质量管理目标体系 从理论上说,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水平,应能参照国内外通行的先进水平加以制订。但由于各个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因此,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制订质量管理目标时应该因地制宜,追求质量管理与企业整体的匹配和融合,建立切合企业实际的目标体系。中小企业在确定企业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标准时,还必须确定:所明确的质量目标在生产实践中能够转变为现实。 2.2 建立专职质量管理领导机构 中小企业虽然在规模上比较小,但是也需要设立专职的质量管理领导机构,使企业质量管理职能化[3]。这个机构需要企业领导层的核心人物担任,并承担全面责任。质量管理体系有自己的领导和办事机构,才能够提出正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质量计划和措施,提供足够的质量文件和进行全面的质量记录,并实现质量的审核和质量工作的监督考核。 2.3 建立质量管理责任制度 为保证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落实和各项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企业必须明确规定各个环节应该承担的质量职能和质量责任以及相关的协调、预防和补救措施,以建立一套以质量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完整严密的管理制度。对于中小企业,质量标准、职能和责任以及相应的奖惩制度,也应通过文字形式明确予以表达,印成手册发到每一位企业员工。通过责任制度,保证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岗位、每一项程序以及每一个产品,都在质量管理制度的覆盖之下。 2.4 建立质量管理信息反馈制度 信息是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依据。质量信息则是进行质量管理、实施质量控制的依据和基础[4]。质量信息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全部活动,即产品质量环的各个阶段中所产生的反映产品质量的有关信息。要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转,必须建立一个沟通企业内、外的信息反馈系统,并规定各种信息,特别是质量信息的传递路线、方法和程序,形成有效的信息网,及时地收集企业内、外各种质量信息。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质量信息系统也应实现如下目标。一是质量信息及时传递到各部门、各环节和各过程;二是质量决策的速度与准确性得到提高;三是产品、服务和工作质量得到提高;四是对质量体系能够部分实现远程审核和评价;五是能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另外,从长远看,质量信息系统与企业内部其他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信息交互和信息集成。 2.5 形成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 对于中小企业,也需要企业领导和员工从意识深处来理解质量管理标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因此,企业全体员工必须高度自觉地参与质量管理,树立企业全员质量意识,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文化氛围。 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形成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主要是通过教育培训。通过教育活动,树立起“质量是赢得竞争的关键因素”、“质量是我们和顾客联络的钥匙”的经营思想[5]。管理层首先要对质量的重要性有切身体会,将企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与企业命运结合,将质量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并以自己的行动直接影响企业的员工。 对于中小企业员工,也需要通过培训工作,比如加强对iso9000等标准的宣传贯彻,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对依据标准建立的质量体系自觉地进行维护,真正形成质量文化的氛围,最大程度地维护已建立的质量体系。 3 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应在iso9000等标准的基础上,对全部的过程进行系统策划,使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实现预期目的。对于中小企业,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一般也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即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文件的编制,体系的实施和体系的完善。在实际的建设中,中小企业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来开展建设工作。 3.1 确定核心领导者 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领导者应担任企业重要岗位领导职务,具备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熟悉企业实际状况与质量管理工作,同时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对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思想能够融会贯通。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领导者的能力可能直接关系到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的成败。 3.2 合理制定质量目标与指标 如前所述,对于中小企业,质量目标制定要充分考虑目标的合理性、可追求性、可测量性和经济性。中小企业不一定套用和搬用大型企业做法,按层次、按部门制定质量目标,而是结合企业的主要经营指标,结合主要管理者的职能与责任,结合传统的考核指标,比如以年度指标等形式下达并由实际责任者负责执行。 3.3 保证资金的投入 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筹资能力差是个普遍现实问题,特别硬件装备如生产设备、工艺工装及检测设备投入方面不足。因此,中小型企业应积极筹措资金来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比如申报中央和地方各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以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推进企业向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集中有限资金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确保必需的资金投入,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增强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 3.4 建立内部监控机制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内部监控机制,是增强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保障。对于中小企业,一方面,可以建立日常生产检查与集中性内审两者结合的监控机制,通过内审,进行自我改进。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与日常管理结合的管理评审监控机制。事实上,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管理评审的形式也可以灵活多样。比如,可以是专职领导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审,也可以是领导层会议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审。再比如,评审内容和评审结果也可灵活决定,不一定每次都要覆盖标准要求的所有内容,而是通过多次评审在年度内覆盖标准规定的内容。 4 结束语 对于中小企业,从确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策略,到完成建设过程,到企业通过认证,也只是质量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开始[6]。在建立质量管理目标体系后,需要采用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不断的寻求自我改进,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以持续地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同时,中小型企业要从自身需求出发,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加强必要的资源建设和配置,不断增强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从质量管理发展趋势看,质量管理体系也只是建立了一个质量基础,中小企业走专业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及一体化管理体系道路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中小型企业需要适应这个趋势,适应社会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增强应变能力,持续设计和优化其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浅析基于ISO90O0认证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质量认证 is09000标准 论文摘要:质量认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科学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的目标、程序,合理建构质量认证体系的基本维度,对建立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质量认证: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iso9000作为指导性文件,规定了质量管理、质量体系、质量控制和质量保障等有关质量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并指导外部质量保证和内部质量管理两种不同环境的质量体系的运行。与传统的质量控制制度相比,iso9000的优势在于它把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预防上,深入探索了质量要求的实现途径.把达成质量标准的各道工序要求都制成了初步的规章制度。is09000认证既是组织的隐性资产,更是组织的声誉象征。 (一)实施is09000认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规模和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相互制约的两大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到2010年,我国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口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当规模迅速扩大时,质量往往成为次优目标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出现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换取规模发展的现象。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种评估、评价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但质量监控、保障和管理的核心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主体缺应有的动力机制、评估权力体制失衡、评估标准和方法科学性不强等.都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iso认证技术可以促进高等教育主体更新质量规定、树立质量意识、营造质量文化,促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改善和绩效的提高。 (二)实施is09000认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iso90o0认证技术对高校的管理将会带来三大突破。一是思想观念的突破,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面向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提供教育服务。二是管理模式的突破。国际通用的is09000所需树立的管理模式特点强调将管理视为过程控制。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监控整个管理过程,杜绝中间任何环节出现不规范行为,从而确保高等教育产品的质量。三是评估标准的突破。iso9000认证详细、全面、定量的指标标准体系.为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评价标准,成为衡量改革成败和创新成效的一个基本尺度。iso9000认证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理念支撑、方法基础和评价标准,是顺利完成改革的必要条件。 (三)实施is09000认证。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 质量标准是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建立,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系统,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国门的提速器。目前,我国已经有1o余所学校通过了iso9000认证。在高等教育领域,大连海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走在前面]。我国高等教育走进国际市场,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应该立足本土文化,着力在认证机构的独立性、认证标准的多元性、认证关系的协调性等方面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规范体系。 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主要目标 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在追求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和教育服务信誉的同时。必须考虑教育服务购买者和消费者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需要考虑培养对象、办学定位、师资水平、政府导向、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程度不同,基本国情不同,教育宗旨和制度不同,在教育质量认证目标上也是有差别的。 美国学者威廉·赛尔顿在《质量认证:高等教育标准之争》中概括了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5项功能;即刺激大学及专业进行自我鉴定,加强规划;通过专家评估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其质量标准;建立自主和自愿基础上的自我监督机制:帮助学校和专业提高资源意识和顾客意识;通过确保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合格的毕业生以保护公众利益。欧洲大学联盟将其认证目标概括为:建立共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即大学自治、教育作为社会财富、研究是学习的基础。等等;通过共同接受一定的准则来实现欧洲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相互兼容.以巩固高等教育在知识社会中的作用,使高等教育不断革新和推广;通过欧洲高等教育领域的不断融合以及研究网络的不断凝聚,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对欧洲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可见.欧洲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不仅有追求质量改善、促进欧洲高教一体化的目的,还隐含着传播欧洲高等教育文化的重任。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程以及全面参与的管理,达到追求卓越、持续改进和顾客满意的目的,具体可以作如下分解:一是将质量的持续性改善作为目标,拟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标准,与发达国家的质量标准相衔接;二是培育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优化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软环境;三是推进我国高等学校之间的学分互换以及与国外高等学校的学分转换:四是宣传先进办学经验,促进国际高等教育交流。 三、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运作程序 计划决策。计划决策主要是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制定改进的目标,确定达到这些目标的措施和方法。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1)分析现状,找出教育服务的质量问题。可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访问得到的信息。应用统计计算的方法和技术来了解质量问题:也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与设立的参照物的对比,寻找自己的质量差距和不足等。另外。也可以用较为通用的swot分析法,即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2)分析产生教育质量问题的原因。(3)找出影响教育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4)针对主要原因,制定改革措施和计划。计划要具体、切实可行并能预测其效果。计划和措施的拟定要明确5个w(why,where,what,who,when)和1个h(how)。 组织实施。基于is09000标准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通过预先制定工作流程、执行程序、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要求教职工严格按照规程和规章执行,确保计划的正确实施,实施中如发现新的问题或新情况.应该及时修改计划。 督促检查。根据所制定的质量改进计划,检查质量标准执行的进度和实际执行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一般来说,可以先制定教育质量检查和审核计划,再确定检查程序。在进行督促检查时,要注意切实防止检查督导工作流于形式,避免检查督导过程中的虚化趋向,要做好各方面的调查,记录有价值的信息。 评估处理。评估处理主要是检查和评估质量计划的实施情况及其有效性,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总结经验,巩固成绩。二是把遗留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根据检查结果.对未解决的问题找出原因,转入下一个运作程序之中.作为下一个循环计划制定的资料和依据。 质量管理是沿着“计划决策一组织实施一督促检查一评价处理”这一轨迹而进行的.四个环节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周期。质量改进是持续的,不问断的,任何质量的改进都不可能一步到位。总有或多或少的遗留问题。因此,一个管理周期结束。另一个周期继之开始。但后一个管理周期不是前一个周期的简单更替,而是对以前周期的发展,其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的管理周期继承了以前诸管理周期的积极成果,又力图解决前一个周期遗留的问题,并且在新的周期中有所创新,管理效果也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标准体系 is09000认证技术引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领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按照“质量标准一质量指标一质量评估一质量保证”的程序审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新思路。实施iso9000认证,充分发挥其质量管理的功效,必须构建一个层次分明的质量标准体系。 高等教育发展的多样化首先要求形成多样化的质量标准,要求教育质量保障途径的选择、手段的采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等要综合考虑高等教育规律、学术规范、社会需求以及学生自身的多样化要求等因素.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在构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时,要在质量标准的全面性和特殊性、标准的弹性和刚性等方面进行选择和权衡。质量标准必须有一定的覆盖面,基本的指标必须齐全,但如果一味追求全面而忽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要求,就无法形成特色.无法形成比较优势。最终必将淹没在国际强势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标准体系之中。质量标准如果只重视弹性.就可能使质量认证标准随意性加大:而标准刚性太强.又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目标的多样性。 构建合理的质量标准体系可以从三方面人手:一是在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稳定的同时,能够适应不同类型学校教学质量的要求。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质量标准、质量评估体系与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关系。教育质量分类或者说分层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从高等教育的特点来看.美国的“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法,是可以从中借鉴分类思路的一种方法。另外,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办学层次、教学科研平台、行政隶属关系等角度都可以对质量分类进行探讨。二是按学科确立质量标准,并据此进行学科的质量保障活动。这种最具有可操作性、最容易见到效果的标准将范围局限在一个学科范围内,具有更强的可比性和针对性,但单纯将一个学校作为整体来排名是不够恰当的。三是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来明确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论文工作、实习安排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占比重等,对各种类型人才从质量标准化方面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侧重点,保证不同背景、不同需要的人员通过学习,其知识水平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都能得到实际提高。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i s09001标准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论文摘要:伴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教育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提升高职教育服务管理质量、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认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世纪是质量世纪,在21世纪的经济大战中质量将成为占领市场的最有力武器,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面对经济全球化,各国政府和企业都注意到,要想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和取得领先地位,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质量达到和保持世界级的先进水平,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是贯彻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高等职业教育引人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或通过由第三方审核的质量管理体系,公开向社会和学生承诺教育教学质量,以满足社会对学校的需要以及学校自身管理的需要是必要和可行的。 一、高等职业教育质,管理体系认证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现有的资金投人、基本设施条件、教学管理方式等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学生需要,教育质量问题已经非常突出,按照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成为高职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它的基本原则强调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强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采取过程方法,持续改进。这种全面、全员、全程的管理,用过程控制、保证产品质量,能确保质量目标、质量方针的实现,体现了质量管理的基本规律。 1.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09001标准,有利于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观念。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对学校而言,就是必须强化服务观念,将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作为学校开展工作、谋求发展的重心与焦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过程方法”指学校所有教育服务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只有保证过程的有效控制,才能有效地保证教育结果的质量。教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树立全过程管理的观念。它的“全员参与”的原则促使学校的每位教职工都明确自己的职责,都能参与到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中,并体会到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到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大大增强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它的“持续改进”的原则,促使学校的每项工作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得到改进,确保学校的工作始终充满活力和朝气。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它有客观实际的操作程序,使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职责分明,从而确保了每个教育环节的质量和效益。 2,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09001标准,有利于规范教育服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管理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教育服务管理规范才能保证教学秩序稳定和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而is09001标准正是一个动态的质量管理标准,形成了从计划、实验到检验、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式。is0900i标准又是一种利用内外信息促进自我完善、持续改进、超越现在、达到卓越绩效的管理机制。因此,引人is09001标准的目标,正是要建立永恒改进的质量管理机制,帮助管理者取得卓越绩效,实现永恒发展的目标。根据is09001标准要求,结合高职教学实际拟定学校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这将使学校办学方向得到进一步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程序文件化,按过程进行控制,明确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教学管理中的随意性、随机性,保障了学校管理工作的计划性、有效性。按is09001标准编制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等一整套文件,使学校日常工作按照文件要求认真执行,并留下可追溯的记录。通过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及管理评审等,使学校整体工作得到持续改进。学校管理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内部管理和教学质量可得到质的提高。 3.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09001标准,有利于规范学校教育质蚤管理评价。 目前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评价部门主要是上级行政机关,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检查与评价的依据主要停留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静态的文本上,其评价主要是以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所进行的评价也主要代表专家的意见,学校质量管理工作的考核,主要也不是来自服务的对象。而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由国家承认的认证机关.以客观的第三者身份.依据is09001标准的相关条款,对教育质量管理的各项t作进行规范和评价,确认其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具有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是否有充分依据值得社会和消费者信赖。这里的规范和评价十分强调“所有教育服务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把is0900】标准的相关条款有机而合理地体现于学校的各项工作过程之中,确定各个过程的合理接口和职责权限,建立一套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因此,将is09001标准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实行教育质量管理iso认证,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评价要求。 4.高等职业教育引入is09001标准,有利于教育与国际接轨,提高市场竟争力。 21世纪是一个“教育国际化”的世纪,加人wto更加促进了中国教育与国际接轨。中国加人w1’o后,最直接的影响是我方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务项目上做出承诺,许可外方为我提供教育服务。在教育服务提供方式上,允许商业存在,即允许中外合作办学;对自然人流动,承诺具有一定资格的境外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应中国学校或教育机构聘用或邀请,可以来中国提供教育服务。这些新情况告诉我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竟争对手不仅有本国同行,还有国外强大的竞争对手。高等职业学校尤其是那些民办高等职业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面临着如何使国内外顾客承认、接受和信赖,争取到更多生存空间的问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应是具有国际开放意识,能够进人世界经济、文化和技术大循环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国应该有一批在国际上具有鲜明品牌形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需要一套各国认可的质量管理保证标准。is09001标准是发达国家多年来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结晶,具有国际性和先进性。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可规范学校管理工作,实施系统、透明、文件化、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因此,在我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国际认证,将促使高等职业学校树立市场竞争意识,提高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从而向国内外社会和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信任,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提升国际竟争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质.管理体系认证的可行性 1.ts09001标准的管理原则与方法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质1管理。 is09001标准的管理原则主要体现在“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is09001标准的管理方法主要体现在“过程方法’,和“pdca’’循环上。“过程方法”就是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确定保证过程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行和对这些过程的监视;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pdca”循环中p(策划):根据顾客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d(实施):实施过程;c(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业绩。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这些管理原则和方法不仅适用于企业质量管理,同样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由教育部颁布的《教学管理要点》指出的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检查和反馈处理的关系正是pdca循环的体现。因此,is09001标准的管理理念完全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2.is09001标准应用范围包含了教育领城。 is09001:2000标准应用范围祖盖了房地产、信息技术等39个行业,教育列在第37类,并细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技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可见,is09001:2000标准在制定和实施中就已包含了教育领域的应用。 3.国内外一些学校质童认证成功实践证明高等职业教育质贵认证可行。 由于is09001标准在质量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世界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教育管理国际认证。美国在1992年就有220所高等院校采用该标准,北美洲有139所、欧洲有263所、亚洲有123所教育机构通过了国际认证。截止到2002年底的统计,我国已经有近千所各类学校通过了is09001质最管理体系认证。通过is09001质量认证的教育机构主要集中在各类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将is09001标准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管理下作上了新台阶;齐齐哈尔职业技术学院通过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教学管理与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北京市宣武区第二职业学校通过引入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学校各方面得到很大发展,毕业生供不应求。实践证明,将is09001标准引入高等职业教育,规范了学校管理,提高了教学质量,扩大了社会影响,增强了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可行。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论文关键词:教育质量管理 is09000 高等职业院校 论文摘要: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引入is09000质量管理标准,构建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由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三部分组成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着重抓好三个方面:强化市场意识,形成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办学运行机制:强化服务意识,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强化质量意识,实施规范化的教育教学质量过程监控。 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高职院校规范质量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引人is09000标准,构建了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教育管理体系,取得一定效果。 一、构建教育质璧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这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在其基本要素、结构、质量目标和标准等方面,除应具有一般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特征以外,还应具有高职的特色。 一是以能力为本位,以满足职业能力发展需要为质量目标,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质量标准,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中心建立与实施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二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体现“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就业创业要求,设置专业与课程,进行招生、教育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这一基本要求。 三是以过程控制为重点,能对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和各方面进行实实在在的控制。 四是内外部监控相结合,内部监控旨在促进自我完善,外部监控旨在得到校外真实的信息反馈和恰当的评价,体现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提高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 五是体现持续改进性,要求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特别是质量管理活动要从系统的角度统筹规划,优化教学设计及其各环节,科学设计质量标准及要求。教育教学质量内涵目标也是多样化的,一些内涵目标会随着学校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到内外部因素的变化,做到持续改进。 二、构建教育质且管理体系的实践 (一)具体做法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依据is09000标准,参照is09000标准过程管理的理念构建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文件是质量手册,质量手册涵盖巧个基本要素:质量方针、职责与权限、教学计划、学员录取与管理、教学与管理人员、教学与培训设备、教学和训练实施、质量记录控制、教学和训练的检查评估、纠正和预防措施、文件与资料的控制、内部审核、专业与课程建设、科研技术开发与服务、物质资源管理。 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质量手册:阐明学校的质量方针,简要描述学校质量体系,并对体系文件作必要的说明。这是唯一可以对外交流的体系文件。第二层次—程序文件:描述质量体系要素所涉及的活动,并规定实现这些活动的途径。这是体系文件的核心。体系文件共有27个程序文件。第三层次—作业文件:也称规范性文件,包括岗位指导书、支持性文件、质量记录表三部分。这是质量体系的保障性文件。体系文件中共有142份岗位指导书、225个支持性文件、200多个质量记录表。 1.强化市场意识,形成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办学运行机制 质量管理理论认为,组织依存于顾客,顾客是每个组织生存的基础。高职院校的“顾客”是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在办学过程中,必须了解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并不断将需求转变成与此相适应的服务。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调查,广泛收集各种数据和资料,并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理解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与期望,在学科与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方面有针对性地考虑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类型、层次和内容的需求。二是依据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与期望,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发展目标,将外部需求转化为内在要求。三是把要求通过内部沟通和协调解决的相关事项变为可以执行的文件。通过不断修改、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现确定的目标。四是有计划、系统地调查各方面的满意程度,并依据测评结果采取改进措施。同时,学校通过培训使各部门和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了解、理解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与期望,并把“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逐步落实到工作中。 2.强化服务意识,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高校传统的管理思维缺乏对教师和学生的服务意识,把教师和学生当成管理对象。现代质量管理则把学生定位为学校的“顾客”,强调管理中的全员参与。一是通过制定岗位工作指导书,界定各部门的职能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使各岗位人员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及达到目标的要求和方法,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下一步乃至整个目标的贡献和影响。二是通过评估与考核程序,正确评价教职工的工作业绩,激励教职工。如教师考核中有学生评分,在其他人员的考核中有相关服务部门人员的满意度测评。三是通过程序性规定,确保全校工作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主线,管理工作、后勤工作要为保障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提供支持;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落实到切实为学生提供符合要求的教育教学服务。四是规定部门、教师、学生对所接受的服务不满意时可以进行投诉,并规定了相关部门在收到投诉信息时的处理要求。 3.强化质量意识,实施规范化的教育教学质量过程监控 传统的目标管理以事后检验控制为主,事前控制意识差,造成质量管理成本过高。人才培养工作具有不可逆转性,必须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才能确保高质量。为此,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重点加强了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控制,通过监控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充分满足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要。学校制定了27个程序文件,对教育教学组织、提供、检查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控制,明确了“sw1h",即what(什么事),why(为什么要做)、who(谁来做),when(什么时间做),where(在哪里做)、how(如何做),并在每个程序中明确需要遵照哪些文件规范,在该项工作完成之后需要留下哪些记录及记录的保存等内容,并确定各项工作的接口。 (三)工作成效 首先,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后,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井然,专业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都取得可喜的进步。各部门工作目标明确、职责清楚,按程序办事和“无记录无行为”质量意识深人人心,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日常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依据质量体系文件就可以协调解决,避免了部门之间的推诱、扯皮现象,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其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检查与评估等各方面加强监控力度,通过严格的程序规范明确对各阶段的具体要求和质量标准。学生参加国家海事局和劳动保障部门的各类职业技能证书、海员适任证书考试的合格率达到95%以上,参加国家船员适任证书考证通过率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最后,对外信誉增强。通过实施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过程控制和管理,增强了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满意度,树立了良好的学校形象,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中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摘要 本文针对我国普九教育以来,中学教学特别是初中教学出现的质量管理问题,从构建原则、构建策略、构建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在建立中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中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中学教学 质量管理体系 构建 教育质量是中学教学的生命线。随着我国普及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学教育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凸显,加强质量管理已经成为当前中学教育普遍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中学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人本原则。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管理工作都必须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劳动、人的知识和人的兴趣爱好等,是一种敬重生命、发展个性、重视人的价值取向的管理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核心是树立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注重学生个性、潜能、需要、兴趣、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整体原则。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整体。一方面,质量管理体系各要素和分体系都不能脱离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而单独存在,一旦离开整体就失去了其在体系中的性质与功能。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社会服务质量管理体系都是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另一方面,体系整体功能不应是各元素和各分体系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应是各元素和各分体系通过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新的整体性质和功能。另外,质量管理体系是学校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致力于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致力于学校质量目标的实现,与其他的管理体系都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三)动态原则。动态性是指系统结构的可变性。系统结构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具有与时俱进性。系统结构是从无序到有序、由低级组合向高级组合、由新的无序向新的有序自身螺旋式循环向上优化的。学校质量管理系统必须从实际出发,应随社会和学校的发展变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教育质量的要求。这是发挥教育质量管理能动作用的生命力所在,更是教育质量管理本身有序发展的关键。也就是说,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要想保持长久的活力和生机,必须要在动态中发展,在动态中跃升。 (四)优化原则。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说明:要管理好学校,必须牢固树立系统优化的管理思想。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必须要遵循优化的原则:最优决策、最优设计、最优实施、最优管理等等。质量管理体系各个要素应是最优的,体系的运行机制应是最优的,体系的评估保障应是最优的。在体系运行过程中,通过恰当地、不断地调整,使体系经常保持最优结构,发挥最优效能,达到最优质量。 二、中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mbo)就是依据预先确定的目标任务,运用系统科学的管理手段以实现目标任务为目的科学管理方法。目标管理具有其特有的管理优势,能使广大师生明确组织的目标与方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校管理的驱动力,增强学校管理的应变力,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过程管理就是根据学校目标的要求,把学生培养、社会服务等活动的整个过程划分为若干连续的环节,明确规定各个环节的任务、要求、活动方式,把既定的目标要求都纳入到各个环节之中,进而整个过程实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教育质量。 目标管理主要着眼于调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围绕目标而开展。过程管理则着眼于运用教育规律,合理地确定培养程序和规范,限制受教育者的随意性和离散性,按照因定的路线逐步走向预定的目标。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应该紧密结合,取长补短,发挥“整全优势”。目标是有过程的目标,过程是有目标的过程。离开了过程,目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空中楼阁;离开了目标,过程就会成为无方向的盲目过程。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每个具体过程的到位,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过程的结束,新的目标的确定又会有新的过程的开始8。 (二)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刚性管理是指凭借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其它行为,进行强制性地规范和评判,通俗地说是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它是一种以工作为中心,强调制定严密的、完善的规章制度,强调服从性和统一性,强调定量考核与评价。柔性管理则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基础上,以非强制性的方式,使被管理者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务,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成其自觉行为,主要包括心理管理、行为管理、环境管理、形象管理等诸多内容。它以管理人的思想(包括信念和价值观)为重点,强调将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加强情感、信念、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依靠激励、感召、启发、诱导等方法进行的,是依据组织的共同价值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人格化管理。 刚性管理是柔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柔性管理是刚性管理的完善、补充,是在具备刚性管理框架的基础上,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升华。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是质量管理的必然选择。中学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应该以刚性管理为基础,通过规范性的制度来约束、监督、评价,保证中学学校质量的实现,同时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运用了柔性管理的方式,通过在学校内部建立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培育良好的质量文化,使教职工和学生能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独特的魅力,从而提高师生满意度来保证学校质量而努力工作。 三、中学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质量目标。任何管理都有明确的目标,缺乏明确目标的质量管理活动是难以取得实效的。教学质量目标是学校在一定时间内想要达到的质量水平或想取得的预期质量成果。具体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条件、职能、国家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生需求,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参照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经过纵横向分析和比较,在清醒认识自己的基础、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自身角色,确立自身的发展目标。学校领导在充分理解学校的目标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教育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应予以量化,制定具体的目标值。 在建立学校质量目标的基础上,应将学校质量目标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和层次,确立部门的质量目标。中学只有把学校质量目标自上而下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层次,才能有效地自上而下地保持组织质量目标的如期实现。学校在实施质量责任制。质量责任制明确规定每个老师所负有的质量任务、责任和应享有的权利,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使质量目标的实施计划具备强有力的保障。学校还应注重质量目标的调整。当学校的管理战略或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学校管理层应及时调整质量目标或质量分目标,否则下属会由于缺乏实现目标的信心而失去工作激情。当学校或者部门在实现既定目标之后,学校管理者应在现有的框架内有创新地立即设定新的质量目标。如果不能制定出新的质量目标,那么就会出现无目标状态,集体也就无法形成合力,最终延缓总体质量目标实现的进度。 (二)健全质量机构。学校在制定完质量目标后,要把质量目标与学校有关机构(教务处、学工处、科研处、各(院)系等)结合起来,根据质量目标对组织机构进行一定的调整。组织机构的设置应确定合理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规定必要的职责和权限,并在不同职能机构和层次间进行有效沟通。学校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扁平化的组织机构。上下沟通快,中间层次少,有利于快速决策和执行。第二,网络化的组织机构。应该打破现有组织机构“各自为政,化地为牢”的局面,加强不同学校间的协作,形成网络化的结构。第三,团队化的管理。每一层次的管理都主张团队合作,提倡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力求使团队成为有机的整体。 结合上述原则和学校组织结构特点,我们把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分为三个层次,即县级质量管理机构、学校级质量管理机构、班级质量管理机构。县级质量管理机构——最高的管理机构。主要包括;(1)县级质量委员会,是学校质量管理的辅助决策机构,实行集体领导。由学校主要领导者主持其工作,下设质量管理处,成员不仅包括教务处、党委、团委、也应包括科技组、财务组、后勤组、教学组等部门的代表。(2)学校综合质量管理机构,由校长直接领导下的综合质量管理部门,也是学校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整个学校质量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改进和检查考核等工作,并对下级质量管理部门进行指导。学校质量管理机构。一般组成人员是:(1)学校以及各教学年级的行政正职理部门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者,并对该部门质量管理工作负责;(2)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吸收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参与,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教职工主人公责任感和学校的凝聚力。教研室(系)质量管理机构。教研室主任负责教研室质量管理,具体组织和领导本教研室全体人员积极开展质量活动,履行质量保证职责。 (三)完善质量制定。现代管理理论认为,质量成因分析必须引入管理制度因素。原因主要表现在:第一,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合理调配教育过程的各种内生变量,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管理制度作为人在竞争与合作中经过多次博弈而达成的契约综合,能够有效地进行质量保证提供制度保障;第三,管理制度可以为各保证主体提供充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从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质量管理制度,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学校实现质量目标的有利措施和基本方针,是学校价值观、管理哲学的反映,也是学校质量科学化、民主化程度的体现。在建立质量管理目标之后,为使参与管理过程的各种因素,如人力、物力、财力等,能朝着质量目标的方向有序运转,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加以保证。 构建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完善高校质量管理制度的关键。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构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教师和学生。从学生的方面入手,按照“输入—过程—输出”流程,建立招生、培养、升学等相关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具体包括招生、学籍管理、教学计划、教材建设、课程先修和重修管理、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环节组织管理和实践教学环节组织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考试管理(包括考场纪律、监考人员职责、试卷管理等)、学生奖惩制度、学位管理、学习管理、升学计划和高校的联系等相关制度。这些相关的制度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密切相关,环环相扣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管理。同时,这些环节又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学生的培养是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项事业。教师管理制度是质量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学科梯队建设制度、教师的职务聘任与工作量制度、教师教学规范管理(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等)、教师奖惩制度(包括教师科研成果、教学评比、奖学金发放、教学差错、事故认定及处理的有关规定等)、教师例会制度等具体质量管理措施。 (四)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中学质量文化是我国大学文化教学的重要基础,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继承民族文化传、借鉴国外大学文化的有益成果、联系学校的教育质量管理实践、总结创新所形成的具有明显个性特点的一种校园文化。它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物化形态,也是学校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学校进行质量管理活动的基础和灵魂,质量文化实际上是一个把质量管理的本质及理念从单纯的、狭义的质量硬性管理转变为广义的、软硬兼备的管理系统。 中学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质量文化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重视学校物质层质量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物质层质量文化的营造,要符合其育人环境的特点,体现出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心地位,既要表现出庄重、严整的教学氛围,又要能体现出青春的活力与雅静的美,还要体现出精益求精、追求完善的精神。因此,中学物质层质量文化的营造要围绕环境育人这一中心,结合本校的质量目标、质量价值追求、学风、校风等特点,进行整体规划、体系设计;二是重视向度层质量文化建设,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等,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建立和健全学校铁各项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使学校的质量精神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使维护学校的质量和形象成为学校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使在质量上做贡献的人得到奖励,造成损失的人受到惩罚。三是重视学校精神层质量价值体系,包括办学理念产、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质量目标、学风、工作作风和道德风貌。通过精神层质量文化建设,使教职工明确人才质量的标准以及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树立起“质量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进而使学校的管理人员改进质量管理的作风和习惯,使整个学校遵循统一的质量管理方式和共同认可的质量管理方法,提倡质量改进中的的集体协作和配合精神,鼓励员工大胆揭露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建设质量防范措施和质量改进意见,使质量文化建设取得应有的实效。 四、实践效果 通过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将其运用于实际教学实践,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能相互促进,老师的职责和任务明确,不再是压在肩上的大山;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 党校培训是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在探讨目前党校培训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构建了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体系。针对质量管理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党校培训质量管理过程总体设计的建议。 【关键词】 质量管理体系,培训,模型,全面质量管理 前言 党校培训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方式。《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指出"在用集中培训轮训方式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党校培训管理的研究,对于提升党校教育培训水平,切实完成党校培训任务,确保受训党员执政意识和执政能力的提高,乃至确保党领导的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当前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中的现状问题分析 几十年来,机关党校培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为各级政府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与人才支持,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党政领导干部和管理人才。但随着党的事业发展壮大,机关党校培训只有进一步发展,机关党校质量管理只有进一步加强,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但机关党校的发展决不只是单纯的量的扩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高,这样才不会造成人力与财力的浪费。 就目前而言,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中的问题既有整体上的观念和机制问题,也有培训过程中的规划制定、内容安排和方法选择等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 1、正确的机关党校培训观念有待进一步树立 2、机关党校培训整体规划有待进一步系统化 3、机关党校培训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 4、机关党校培训形式和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多样 5、机关党校培训效果评估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构建出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它包括四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如下图1: 1、党校培训质量管理的文件系统 要将质量体系的全部要素、要求和规定都纳入文件体系,形成质量管理文件系统。质量管理文件系统共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即质量手册;第二个层次是规范通用性文件,包括技术、管理规范和程序;第三层次是方案措施性文件,包括计划方案和措施;第四个层次是记录鉴证性文件,包括鉴定与评价报告和记录。 2、党校培训质量管理组织系统 党校质量管理组织系统包括组织、协调、监督、控制四项基本职能,这四项职能分别通过组织机构、质量环节、质量关联、质量活动和质量信息五项关键内容来实现。组织机构是指党校培训管理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的设立及职能划分;质量环节是指党校培训质量管理活动流程的先后顺序;质量关联是质量活动的职能分配,即把质量活动及内容落实到各有关单位;质量活动是指质量管理全过程的重要活动,它是对各自机构人员在质量管理全过程中主要活动的内容行为方式的规定;质量信息是指为了使质量体系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必须把重要的质量活动的信息流在质量管理流程上表示出来,形成一个控制反馈系统。 3、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业务流程系统 根据15010015国际培训管理标准,党校质量管理流程系统是由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订、培训实施和培训评估四个环节所组成的一个不断循环的闭合逻辑过程,而且每个环节中都包含相应的内容。在过程运行中,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培训管理决策协调系统可以根据培训实施的实际情况及时对各个环节进行调控,以获得最可能好的培训效果。 4、党校培训质量管理评估系统 党校培训质量评估体系是指有关党校培训全面评估的各个阶段、各个步骤构成的一个整体,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培训前后参训人员在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及提高程度的观察、评价来确定某一个培训项目的实际成效,并以此作为下一个培训项目的借鉴。 自此,一个完整的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就建立起来了,该体系涵盖了质量管理的每个领域,充分体现了质量管理的系统性思想,把从党校培训开始到培训结束的一切因素都控制起来,并使之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必然会带来质量管理活动的严密高效、协调一致,进而带来质量管 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该体系因其循环监控将在运行中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培训质量的螺旋式上升。 三、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过程总体设计的建议 党校培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动态的、运行的、循环的过程,每一个流程环节既是下一个流程的工作基础,也是上一个流程的效果体现,四个流程共同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在对每个流程设计时,都要置之于整个培训过程中考虑,置之于整个质量管理体系中考虑。在质量管理过程总体设计中,除了依据以上每个流程设计的要求外,提出以下建议: 1、机关党校培训观念创新 树立培训的战略观。把学员作为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把开展党校培训工作作为对党和政府工作最有效的长期投资,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措施上保证;树立培训的改革观。大力改革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及培训手段,办出自己的特色;树立培训的创新观。重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培训模式转变为以能力、素质提高为主的培训模式。 2、机关党校培训规划创新 根据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中系统性的要求,要完善突出培训重点、强化分类培训、建构分类别、分层次的教学体系。抓好重点。按照中央提出重要干部重点培训。严格分类。党校按培训、轮训、研讨三种类型,长中短三种学制,规范设置班次,按需制订计划体现办学特色。体现差别。力求培训的个性化、差别化,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3、机关党校培训目标创新 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体现。党校培训要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具备胜任职责需要的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决策与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要求,推动党校培训目标的创新。 要努力做到提高政治鉴别能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学习能力。 4、机关党校培训内容创新 根据机关党校全面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培训内容上不断创新。以目标为导向,围绕培养机关党校培训目标,对党校课程结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坚持党校姓党,注重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发展观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环节;以能力为本位,全面提高学员综合素质与能力;以实践为途径,重视学习考察与调研。通过党校培训中的实地考察,了解基层,了解社会,了解实际,培育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 5、机关党校培训方式方法创新 根据党校培训中建构主义的培训实施要求,培训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优势,发挥学员的智慧、经验和能力,把培训课程与学员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研究、自我创造有机结合起来,运用选修课、模块式教学等形式,扩大学员对教学内容的自主选择权;善于发掘学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的培训方法,使学员通过相互切磋、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实现经验共事和经验升华;突破课堂教学、教师、书本为主要内容的“三中心”,转变为课堂教学、应用研究、社会调研为主要内容的新的“三元结构”;加速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培训中的作用。 结论 21世纪,科技引领时代向前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知识更新加快、专业化加深的严峻挑战,信息和知识、能力已被视为组织的发动机,而培训则是提供信息、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导致培训效果的大小。提高机关党校培训质量是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党的执政能力迎接新世纪新挑战的必然选择。 本文在分析党校培训发展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得出机关党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并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构建了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由文件、组织、流程、评估四个系统组成,从横向涵盖了培训质量管理的每个领域。针对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中的问题,从培训过程总体设计上提出了创新党校培训的五条建议。对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对国税机关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国税机关职能作用的发挥显得日趋重要,经过几次征管改革,新征管法的修订及颁布实施,国税机关的职能作用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正在由过去的公共管理型向执法服务型转变。面临这一新的形势,规范税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成为国税机关当前工作的重中之中,房县国税局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成功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规范了税收征管,提高了办税质量,加强了内部管理,下面笔者结合房县国税局的实践经验就国税机关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供读者参考。 一、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管理思想 iso9001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和的质量管理标准,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思想:(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思想对税务机关来说,“顾客”就是税务机关服务的对象即纳税人,由于国税机关的职能作用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特别是2004年在全国推行“一窗式”管理以来,更体现了国税机关以纳税人为关注焦点的管理思想。 (二)过程控制的思想对所有过程进行控制的思想是iso9001标准的基本思想,iso9001标准对过程控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明确过程网络,即确定每一项工作由哪些过程所组成。二是确定控制方式。在过程网络确定后,应对每一过程进行分析,确定为达到质量体系要求,“过程”中必须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一般通过书面文件加以规定。三是实施制定措施,确保每一个过程都按规定的要求进行,从而达到过程控制的目的。 (三)预防为主的思想质量的优劣不是由检验决定的,而是通过过程形成的,因此质量管理要强调预防为主,即事先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导因素,采取措施将其消灭在形成过程之中,防患于未然。 (四)持续改进的思想质量改进旨在提高质量,在iso9001标准所规定的组织的五项主要质量目标和质量职责中,有三项涉及质量改进。质量改进主要通过改进过程来实现,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益和效率为目标的持续活动。持续的质量改进应是组织管理者追求的永恒目标。 (五)制度化管理的思想iso9000标准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其制度化管理的思想,即要求组织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制作并保存质量记录,明确内部质量审核程序和方法,从而使工作的考核标准(质量体系文件)、考核依据(质量记录)、考核方法(内部质量审核)都明确化、制度化,形成制度化的管理体制。 (六)自我管理的思想iso9000标准要求通过内部质量审核、纠正预防措施、管理评审、文件资料控制等四个支柱要素的协调动作来管理质量体系,使质量体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二、国税机关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核心思想和原则决定了国税机关引入此项管理体系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1、是当前新的政治形势的必然要求。税务系统就是要内抓管理,优化税收生产力;外树形象,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的理论基础——“八项基本原则”第一条就突出强调“以顾客关注为焦点”,“顾客”即我们所管理和服务的纳税人及其相关人员。这与“三个代表”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iso质量管理体系“职责明确、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核心思想明确了“为何干、干什么、谁来干、何时干、何地干、如何干”,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责任、强化了管理环节、讲清了工作方法,使大家勤于本职工作、热爱本职工作,体现了“把本职工作当作个人爱好”这一高新税务理念,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优化了税收生产力,强化了税收对经济发展的功能作用。iso质量管理体系强调文件管理,同时此项标准体系所具有的科学性、经济性、通用性和社会性表明其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体系。 2、是迎接历史机遇和挑战的客观要求。在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时刻,税务机关如何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在纳税人中建立充分的信任,树立起文明执法、规范服务的良好形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是迎接历史机遇和挑战的关键。虽然近年来新的征管模式和各类考核办法为税收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制度管理有其局限性,目标管理又忽略了过程控制,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用系统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方法,将一系列制度有效的链接起来,形成管理网络,全方位开展管理。iso质量管理体系正是税务系统从传统管理、制度管理、目标管理向质量管理过渡的最佳载体,是税务管理模式的一次革命。 3、是依法治税、提高征管质量的要求。iso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对管理活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的策划、控制、评审、形成一个螺旋式提升的管理模式,强调预防为主,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了在征管过程中的各类违法违规现象。同时推行iso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是一个对内、对外全方位的管理过程,不仅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同时也对我们税务干部队伍的执法水平、服务水平、质量意识、廉政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最高目标是实现持续改进和发展。 4、是实现税收征管规范化、系统化、合理化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税务系统由于任务重、时间紧,人员素质水平不一,在工作运行中一些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了,出现了分工不均,或不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影响了工作积极性。运用iso质量管理体系全员参与的原则,使大家弄清了自己能干什么、该干什么、怎么干、承担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干,人人干好事;各部门有明确的职责权限,分工清晰、责任明确,能使各科室工作环节之间衔接紧密、协调高效;其采取的评审监督和过程控制等方法,加强了下一环节对上一环节的监督和控制,防止了问题的发生和扩大;其基于事实、科学决策,实现征纳双方取得双赢的特性,有利于我们领导层的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有利于税收和经济协调发展;采取的严密的文件控制管理办法使规范化的体系文件成为税务系统进行税收征管的指南,防止了政出多门,减少了各环节的推诿扯皮,更加便于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国税机关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成效 经过实地考察和充分论证,房县国税局从2003年10月份起正式启动iso贯标工作,编写质量手册1本,程序文件19个,作业文件111个,于2004年4月顺利通过认证公司现场审核。体系文件运行半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一)初步建立了一个严密的税务机关管理机制,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控制、高效运转、不断改进的管理体系,实现了管理模式的变革房县国税局将iso质量管理模式引入税收征管工作后,一方面规范了相关的管理活动和职责,理顺了内部管理关系,使机关的各个管理层面、各个操作过程、各个工作环节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满足了管理科学性、系统性、规范化的要求,克服了以往管理中存在的基础管理弱化、内部协调不畅等问题,明确了职责、规范了程序、改进了管理。一个全面控制、高效运转的管理体系已初步确立。 (二)确立了“职责明确”、“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税收业务管理新模式,依法治税工作跨上一个新台阶我局的管理体系综合考虑了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紧密相关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各方面的因素,明确了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控制要求和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的验证要求,建立了一套预防和处理不符合要求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机制,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的税收征收管理中可能存在的执法不严、执法随意性较大等问题,带来了依法治税工作的新面貌。 (三)树立和实践了“以纳税人为关注焦点”的服务理念,大大丰富了税收服务的内涵,改善了税务机关的形象我局坚持“以纳税人为关注焦点”,在转变服务观念、配备服务设施、提供规范化的服务、与纳税人沟通、建立纳税人满意度评定制度、处理纳税人投诉信访、服务质量的改进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使税收服务更加贴近纳税人,税收服务的能力极大提高。税收服务的内涵被大大地丰富,税务机关的形象也因此得到了改善。 (四)iso9001管理模式所具有的完善的检查监督机制确保了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使制度化管理落到实处我局成立了质量管理办公室,建立了一支由14名经过培训的内审员队伍,定期开展内部审核,对所有股室的全部工作进行全面认真的符合性审核,对不符合文件规定的工作和做法开具不合格报告,并确定和落实纠正措施。另外,认证机构每年还将对我局进行一次符合性监督审核,若不能通过审核,将被吊销证书,这也就迫使税务机关必须认真执行管理文件和制度。这种内外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大大强化了制度的贯彻执行,真正实现了制度化管理。 据统计,自2004年1月1日运行iso质量管理体系以来,我局各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半年来未发生一起税务行政复议或诉讼案件,实现了预期的质量目标。总之,在税收工作中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无论是对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还是对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改进税收服务,都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四、国税机关引入iso质量体系的局限性及持续改进iso质量管理体系 虽然明确了职责以及工作责任的归属,但如何追究责任则是干部管理体制的问题,没有一个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管理的激励机制,就很难调动干部的积极性,iso质量管理体系的效用也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持续改进,确保iso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一)iso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严格依据体系文件,因此,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对体系文件进行修改。 我局组织编写了质量手册,制定了本局的质量方针和目标,但随着税收工作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我局十大质量目标中的税收收入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经济税源情况,在确保税收收入应收尽收的情况下,还要根据每一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税源变化情况、税收政策变化情况等因素作出相应的调整,各项方针及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编制的111个作业文件,涵盖了整个税收工作的全过程,包括税收征、管、查业务、行政管理、党务管理及工会工作,涉及面广,一旦岗位职责及操作程序发生变化就要及时修改作业文件,工作量很大。程序文件中对记录的控制作了严格的要求,我局整个工作流程共使用500多个记录表格对业务过程进行控制和识别,内容也会根据工作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以利于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iso质量管理体系的的规范运行主要取决于人,特别突出领导的作用,因此,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iso质量管理与执法责任追究制、干部考核末位淘汰制等科学的干部管理机制相结合,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实施人才强税、科技兴税战略,从总体上提高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效用,确保各项质量目标的实现,推进国税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中国与澳大利亚高职教育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比较研究 【摘 要】澳大利亚基于学校的学徒制的提出是对澳大利亚学徒制的及时补充。人们逐渐意识到普职通融教育模式改革趋势的重要性,因此近年来普通高中的职业教育培训逐渐受到了职教界的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了澳大利亚普通高中学徒制的情况及其行业企业积极引导、实施模式多样化、灵活的学分互认、企业为学徒提供带薪工作等特点,对我国在普通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与培训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澳高职教育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 差异性 一、研究背景 (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截止2011年,我国高职(专科)院校及成人高等学校数量已达1633所。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深化,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命脉。 1991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从此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的发展阶段,到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达960万,相比1999年增长了8倍,全国高职教育招生亦比1998年增长了6倍以上,总人数达到313.4万人。高职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保障,其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是院校内部建立的、为实现教育质量目标、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高职院校通过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体系,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创新,为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选择以澳大利亚高职教育作为比较对象的原因 尽管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有了较快发展和较大突破,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这一趋势仍不容小觑。这一方面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有必然联系;另一方面则因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认为国外高校能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并确保更好的教学质量。澳大利亚作为中国学生首选留学目的国之一,中国学生人数堪称之最。《澳洲日报》的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的9个月内澳洲联邦政府共签发的18.3万份学生签证中中国学生占到了20%,与2010-2011年同期相比上涨了4.5%。目前,澳洲高等教育的主体力量之一,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简称tafe)的教育模式与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很长程度具有相似性。该模式突破了传统一次性教育的局限,建立了以“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性、终身式教育模式。它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到了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核心的理念上来。目前,tafe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且最具代表性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而保证其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的经验值得我国高职教育研究与分析。 (三) 中、澳高职教育研究现状 综合对该类研究现况来看,大部分研究方向可概括为两类:一类为对比两国各自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分析,该类研究把重新放在剖析各自内部质量管理的方式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上;另一类研究可归结为通过对国外职业技术教育的分析,引出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的借鉴与启示,该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职教体系的分析以及如何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的讨论上。因此,就具体分析两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特质以及中澳两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差异方面,还存在着可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故本文将视野重点放在了这一视角。 二、中、澳高职教育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概括 (一)两国高职教育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相似性 中、澳双方均引入iso9000族国际质量管理标准作为学院的质量管理思想,北美、欧洲、亚洲现有超过1000所教育机构先后引进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并成功运用于高等教育领域;我国企业于1989年率先开始将iso9000族系列标准引入管理范畴。尽管将iso9000引入教育领域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是其发展势头却不容小觑。两国高职院校引入这一概念在时间上有长有短,但iso9000族的核心指导思想“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却是中、澳两国高职院校所共同推崇的。 (二) 中、澳洲高职教育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流程图 依据 iso9000管理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特征,图一所绘流程图反映了我国高职院校以服务顾客为基本导向设置的单向流程控制。 图1 中国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体系流程图 在iso9000的基本理念之下,澳大利亚职业院校所遵循的内部质量管理核心思想是将以市场为 导向服务于顾客的理念作用于整个管理环节。同时,各环节起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制约的效果,图二是根据澳洲部分职业院校内部质量管理流程特征所绘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图。 图2 澳大利亚职业院校质量管理体系图 三、 中、澳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差异化分析 中、澳高职教育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如上图中所示,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顾客定义方式的差异 澳洲高职院校采用狭义的顾客定义方式,即高职院校所服务的对象仅为学生。中国高职院校普遍以学生、家长、企业及社会等作为顾客。对中国的高职院校而言,学生的身份具有双重性。他们既是服务的对象,同时又是院校推向企业、社会的产品。这一差异化定义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中顾客需求及所提供服务内容的不同。 (二) 顾客需求的差异 上述已提及,基于不同的顾客定义,中、澳高职院校在顾客需求上也表现出明显差异性。澳方高职院校中的顾客需求主要是针对学生提供具有良好职业发展前景及市场需求的课程。因此,在内部质量管理中,澳方将课程作为其最重要的关注点。各个流程的监管都是以向学生提供更好的课程服务为基础。中方高职院校的顾客定义范围更广,因此它既需要为学生提供符合职业发展及市场需求的课程,同时又承担着为家庭、企业、行业、国家、社会培养人才的多重重任。而这些责任相对于澳洲高职院校而言,承担范围更广,负担过重。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技术进步探讨 【摘 要】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出现了选择性的特点,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力的非农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度来推动农业资源结构的合理转换,从而从根本上优化农 业投入,促进农业技术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农业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措施探讨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断的呈上升趋势,并且多以男性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优质劳动力为主,造成了农村农业从业人员质量的下降趋势明显,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就从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农业技术带来的影响出发,对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技术进步做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技术进步表现 (1)提高非农转移率。在我国,非农部门不管是工资量还是平均人力资本量都要高于农业部门,同时,对从业者的个人人力资本水平要求的都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就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它一方面有着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另一方面也让在那些非农部门工作的机会逐渐增多。与其他的农业劳动力相比较可以得知,合理科学的转移劳动力可以让许多人在非农部门获得比较高的非农就业收入,同时,让非农就业表现的更加稳定和高效。(2)增加物质资本积累量。实际上,当劳动力选择性转移进行的某一阶段后,就会造成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出现短缺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增加物质资本的积累量可以有效地激发农民的需求,改善农业物质资本的供给度。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形成的非农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为农业部门的物质资本积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为非农部门积极提供了一些高素质的人才,使非农业化的生产达到了一种饱和状态,从而满足了工业化的发展需求,提高了工业化的发展质量。(3)加速人力资本的交接性。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在一定上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不均,导致了人力资本水平的降低。如果农业部门的物质资本技术是技能偏态型,那么这种转移势必会影响农业的发展。通过选择性转移会对农村人力资本的需求量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让农村劳动力逐渐意识到通过自身的人力资本可以获取更高的收入。随着现代劳动力市场的充分开放,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实际上是一个让人力资本实现最优配置的过程。当农村劳动力意识到选择性转移带来的好处后,会积极的加大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并且也会更加把这种人力资本投资转移给下一代,实现人力资本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二、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技术进步思路 (1)积极调整劳动力供求的阶段性变化。我们要认识到在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一代农民工对进城就业的追求,选择性转移的劳动力不单单是以苦力挣钱,省吃俭用为主,他们更关注的是个人发展机会、除了看重工资待遇以外,还对就业的环境、就业的条件以及就业的稳定性都有一定的要求,他们的选择性和流动性会随着供求的变化而提高。如果地方政府不推进就业环境的改善,不调整劳动力供求的阶段性变化,就会对投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2)保障劳动力稳定与长久性。在农村,随着男劳动力和素质较高的优质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中年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占有绝大多数。如果企业只重视农民工的年轻时段,把其中中年阶段的就业和养老问题抛诸脑后,就会出现用工荒的现象。在工业化发展阶段,要重视劳动力的稳定就业程度,让农民工没有后顾之忧,劳动力向城镇的彻底转移也有利于农村人的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为新从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基础。(3)加大农业投入,推进农业技术变革。随着劳动力选择性转移的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到一个有限供给阶段,这时,加大农业投入,推进农业技术改革会使劳动力得到有效的转移。在农村的劳动力当中,他们的流出不会影响农业的发展,在农村劳动力进入到有限的供给阶段时,劳动力的转移就会影响农业的发展。因此,要使工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结构转变顺利、健康的推进,就要对农业、农村施行技术化、资本化、管理化来代替单纯的劳动力形式。(4)摒弃过分依靠廉价劳动力现象。目前,我国仍然处于人口总抚养率低的人口黄金期,需要积极发挥劳动力转移的资源优势。随着我国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农村农业技术的发展不能仅靠廉价劳动力,而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良好的营销管理来进行积极的改善,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农业技术进步有关问题解析 摘要:本文从我国农业技术在不断地进步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简述了农业技术进步的相关问题并分析问题的引发原因以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业技术进步 相关问题 引发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也不断的进步,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农业技术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内在需求,是科技发展推动下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农业技术的发展,不仅仅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也优化了我国的整体产业结构,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同时造福了广大人民群众,解决了人民食不饱腹的想象。然而我国农业距离现代化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就目前农业的发展状态而言,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弊端,分析问题的发生的原因,并作出相应的提高是农业科技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 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征 评价技术的进步与否,需要观察技术的投入与产出的对应关系,产出较投入大则技术进步,反之则技术落后。进步的技术取代落后的技术是发展的要求,同时也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农业技术进步的表现是在利用同等的农业资源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多的农业产物或是获得同等产物的同时节约资源。农业技术的进步是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发展漏洞,通过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技术扩散等环节发展技术,改善农业发展中的漏洞的过程。农业技术的进步提升了农业的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技术的发展是在原本农业技术的基础上不断的改革,不断的创新的。它的进步离不开原油的农业基础,只有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够发现不足,改善不足。 2农业技术进步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技术进步的整体水平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不断地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帮助。相对于工业领域等的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而言,农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与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率相比,更加能够突出我国的农业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除此以外,我国对农业科研的重视力度较其他领域而言略弱,缺乏相应资金、人力等的投入,技术的研究也出现相应的不平衡现象,导致技术研究发展存在片面的高、精、尖现象。总之,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整体水平偏低,应当加大农业技术研发的同时,改善技术发展的不平衡。 2.2农业技术进步存在不平衡性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农业发展的某些领域例如农业化学等,表现为突出的优势,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提高了农业的产量。然而在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化等方向又表现为极其的落后。农业机械化发展落后使得我国农业的发展出现了地域性的发展不平衡,对于南方地形复杂的地区,由于机械化水平低严重的影响农业的发展。农田水利化的发展落后,同样也带来了农业地域性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农民依然还是需要靠天吃饭。总之,我国的农业技术农业化学技术发展较成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化的发展较为落后,难以实现农业的大规模、机械化的生产,农田灌溉技术也表现为落后的现象。农业的发展出现地域性的不均衡、农业技术的片面以及不平衡现象。 2.3农业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农村正是出于高效率低水平的发展状态下,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因素是因为农业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农业技术的应用不够,农民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另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对于农业的认识有了改变,他们逐渐将目光投入到了其他的方向,对于农业缺乏了重视,对于技术进步的缓慢有着极大的影响。 3提升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途径 3.1优化农业技术进步的路线 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存在着不均衡性,对于不同地区的不同地形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发展路线,例如南方地区河湖交错、多山区和丘陵使得地块更加零碎崎岖,因而可以借鉴日本的先水利化、化学化,后机械化的技术发展路线。对于农业技术的不均衡,要加大落后技术的投入,优化先进技术改善先进技术的不足。需要研究国外的先进技术,改善其技术中的不足,并以“结合实际”借鉴国外的的发展路线同时,因地制宜,自主创新。 3.2改善农业发展格局,为农业技术发展提供基础 为了加快农业技术的发展,我国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奖励政策鼓励农民耕田,耕好田,利用科学的农业技术措施创造更多的农产品。同时对农业金融、保险等体制进行改革,加大商业金融的投资力度,重拾农民对农业发展的信心。总之,改善农业发展格局需要国家、社会给与相应的重视力度。 3.3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业技术需要在大力推广下,才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向农民群众推广农业技术提供平台。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社会及不同阶层人员的配合,需要组织人员、宣传人员、农民等的合理配合才能够将农业技术更好推广,实现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4结语 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强烈需求,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农业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的结构调整,为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平台。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到飞跃性的发展。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资金困境、金融深化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 摘要:本文依据浙、滇和豫三省253个农户问卷,采用专家评估法和多元加权回归分析方法,验证了金融深化和农业技术进步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金融信贷服务规模,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均有助于加快农村的技术进步;而农村金融深化中的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和农户个人的资金积累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明显,说明减缓农业技术进步中的资金约束,不能过度依赖农户自身积累的增长,另外,需要重视当前农村金融深化中引发或者诱发的风险,降低农户信贷的信息不对称性。在继续增加对农业技术进步的财政支持和努力提高农户收入水平的条件下,使用农村金融深化的手段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是当前农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信贷资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 依靠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让和农业的技术进步,推动“靠天吃饭”、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向依靠科技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是解决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担惊受怕”、农产品价格的“发疯癫狂”、粮食安全威胁的“阴魂不散”、生态环境恶化的“触目惊心”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我国各级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起到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但是,严重的资金约束已经制约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和提高农业技术进步,降低了各级政府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工作的效果。在一些农业科技项目中,许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市场前景看好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项目无法实施,缺乏必要的资金等外部条件,我国农业技术扩散速度仅有0.234%,远低于全国的1.12%,农业技术对经济贡献率为1.394%,远远低于全国的一般水平5.44%;资金压力下的不少农户会主动放弃价格较高的无公害农药,而选择对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较多的一般农药,这既增加农产品的安全风险,又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农民收入。现代农业和设施农业技术经常因为资金问题而无法进行规模化使用。鉴于此,在当前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中,增加金融深化的相关措施,以减少当前农业技术进步所面临的资金约束,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讲,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提高农民个人收入水平、提高金融部门的商业信贷水平和吸引农业外资四个维度都有助于缓解农业技术进步所面临的资金约束。 在第一个维度上,增加财政投入水平,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增加农户的可用资金数量。由于农业是准公益性产业,国内外对农业的财政投入都比较大。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政府对农业提供的财政支持相当于农业本身 GDP 的1/4以上①。但是,我国财政投入有限,并且对农业投入逐年下降。1978年,我国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3.4%,1990年是10%,到了2000年下降到7.6%,2010年只有9.5%;而在政府对农业的支出方面,用于农业科技的投资比例更是偏低,1996年到2010年间的年平均投资比例为0.82%。另外,我国的财政支持面较窄,难以满足农业技术进步所需资金需求的快速增长,针对大量的、种类繁多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活动,财政往往无能为力②。 在第二个维度上,提高农户收入或者个人资金积累来 缓解技术投资缺口困难大、可行性低。改革开放以来,农户收入占全国收入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收入分配的变化总是朝向农户相对收入下降的方向变化,农户没有“闲钱”进行农业投资。在1978、1990、2000、2009年,农户人均纯收入占全国人均GDP 的比重分别为35.4%、36.3%、26.0%和20.5%。另外,由于农户收入增长最主要的因素是工资性收入的增加,提高农民个人收入水平相对于农户必须参加更多的非农工作,才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增量。一方面,城市对农民就业的歧视和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降低了学历水平普遍较低的农户的工资性收入,用蜗牛速度增长的工资收入来满足现代农业的最低投资规模困难不小;另一方面,非农收入的增长还可能加剧工资性收入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背离。比如,随着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和对城市部门的熟悉,农户会将收入的大部分投资从农业和农村转移到收益率更高的城市和非农产业,从而进一步降低农户工资性收入中用于农业技术进步的比例。 在第三个维度上,信贷资金也常常“嫌贫爱富”,不愿意弥补农业技术的投资短板。在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业的技术进步,无论是内源性还是外源性,其引进模仿、推广应用和配套设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需求旺盛,但由于农业生产面临日益严重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加上农户的收入低、经营风险大、可抵押物少和农业技术投资回收期长的实际情况,农户生产和创业所需资金很难得到商业金融部门的青睐。另外,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的只存不贷,政策性银行只限于“粮油”金融,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在不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上适宜的农村金融工具严重短缺,这更加使得商业金融部门对农业技术投资的“不适用”和“无效率”。在陕西,只有23.6%的农户遇到生产性资金紧张时会选择向金融机构申请支持③;而在湖北,只有16%的创业农民获得金融支持。农户贷款难,农户技术贷款更难④。 在第四个维度上,1995年国家制定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农、林、牧、渔业就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部门之一,随后国家加大了农业吸引外资的范围和力度,致使国外流入的农业资金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我国农业发展因而出现新形势和新面貌⑤。 以2005-2009年为例,外商投资农林牧渔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9.6、19.2、25.8、36.2、29.0亿元,增长率分别为-2.0%、34.4%、7.7%、40.3%,而且这些资金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这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技术水平。但是,目前农业外资的比例总体偏小,还无法满足农业技术投资所需。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路径与效率研究梁平 摘要:对1986―2006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路径及效率进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业技术进步主要依赖于本国自主创新和农民受教育程度;国家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与农业科技的投入明显促进了农业技术进步;外商在农业的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但还不明显。因此,要更好地促进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需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力度,调整农业对外开放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商在农业方面的投资。 关键词:农业技术进步;路径;效率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以及生产实践均表明,技术进步以及生产率的提高在长期经济增长中居于中心地位(纳尔森,2001)。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资源约束十分明显,长期的经济增长更需要依靠技术进步的持续增长。目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差,这集中体现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城市居民,而且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呈不断扩大态势。因此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对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依靠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必须依靠农业技术的进步。从技术进步来看,一方面,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另一方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比重大的国家而言,农业技术进步还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并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的投资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高效快速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赵蕾杨 等,2007)。而如何能够低成本地、快速地实现农业技术进步自然成为研究者和决策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基于1986―2006年的经验数据,对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及其效率进行分析,以寻找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最佳路径。 一、理论分析 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在开放经济中,技术进步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转移与引进(张培刚,2001)。而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和技术转移都必须以高素质人才为基础。高素质人才培养必须依靠教育。原创技术的产生来源于本国研究人员的科研活动。因此,科技、教育是技术进步的源泉。1978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5年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颁布《科学技术进步法》,1996年颁布《国务院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建立人尽其才的制度。由此可见,科技和教育是中国政府推进技术进步的重要举措,从侧面可以看出科技教育也是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源泉。 图1为中国1978―2006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支出。1978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只有1.06亿元,而在随后的十多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处于一个缓慢的上升趋势。1996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后,1997年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为5.48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5倍。而在随后的10年,国家不断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到了2006年,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已经到达了21.4亿元。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七五时期”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为1800.15亿元,“八五”时期为4124.43亿元,“九五”时期为8794.67亿元,“十五”时期为17476.55亿元。可以看出,在国家每一个五年计划当中,教育财政投入都是成倍数增长。 对外开放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源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外溢效应。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针对20世纪末乌拉圭回合谈判以后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和反贫困“引擎”的作用进行了评估,认为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引擎,尤其农产品贸易不仅可以带来非农就业增长并刺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业部门的增长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着强大的推动能力。Borensztein 等(1998)使用过去20年FDI从发达国家流向69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集检验了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FDI是技术传递的重要渠道,在开放经济系统中,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都是技术扩散效应的重要载体。因此可以推断FDI对农业技术进步也有着扩散作用。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进出口贸易、招商引资、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模仿,低成本获取发达国家技术。经过30年来的发展,2006年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7604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出口额达310.3亿美元。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统计显示,1985年外商在农、林、牧、渔业直接投资总额为3.71亿元,1990年为5.85亿元,2000年为122.78亿元,2006年已达到477.87亿元ZW(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6―2007》。 其中,T代表农业技术进步,EDU代表农民受教育程度ZW(用农民受教育程度来衡量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资额,作者认为这并不影响研究的实质精神。ZW),RD代表农业科技投入,IT代表农业的对外贸易, FDI代表外商对农业的直接投资,ε是其他方式的技术获取。 二、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率的测度 广义的农业技术进步通常用农业生产率来衡量。农业生产率是指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因素。目前,理论界测算农业生产率的方法繁多,每种方法都有其可取之处同时又存在不足。近几年,DEA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效率测算领域,并日渐成熟。DEA方法之所以取代传统方法,成为农业生产率测算领域的主流方法,是由于该方法在效率测算方面表现出了很强的优越性。目前,DEA方法在农业生产率测算方面的实际运用大多是引入了Malmquist指数。本文也认同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由于该方法的运用已经成熟,本文就不再做详细介绍。在生产率测算方面的优越性,并将继续沿用这一方法测算我国农业生产率。 Malmquist指数用于研究不同时期决策单元的效率演化,它是根据距离函数的原理定义的,因而和法雷尔效率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利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中国农业生产率,首先必须确定相应的农业投入变量和农业产出变量。遵循变量科学性以及可得性的原则,借鉴顾海等(2002)的变量选取方法,本文选择了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产出变量(1990年的不变价格)。选择第一产业劳动力数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大牲畜数量6个变量作为投入变量。 相关变量的数据整理自《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7年),还有一部分数据来源于相关省份的统计年鉴及资料。样本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广东、江苏、辽宁、山东、上海、浙江、福建、海南、安徽、河南、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江西、内蒙古、山西,、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宁夏、青海、甘肃、陕西、新疆等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由于重庆数据资料可得性较差,计算时没有列入。 根据上述的计算方法用软件Deap2.1计算得出农业生产率。图2是1985―2006年的农业生产率变化图,可以看到,在1986年、1989年、1991年、2005年中国的农业生产率是小于1的,其他年份的农业生产率均大于1,在1999年的时候达到了最大值1.077,在计算年份里,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平均值为1.024,也就是说农业生产率平均有2.4%的增长。 三、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路径与效率的实证分析 根据式(1),设定以下计量模型: 其中:技术进步TFP用全要素生产率表示;EDU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ZW(这里以农民家庭劳动力的文化状况来测算,将他们的文化程度换算成受教育年数来衡量。假设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劳动者受教育的年数是0,小学教育是5年,初中受到的教育是8年,高中受到的教育是11年,高中以上受到的教育是13年。利用统计资料上的每百人受到的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数百分比为权重,运用加权平均数法,算得每个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ZW);RD为农业科技投入,用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表示;进出口IT用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人民币价值表示;FDI用外商在农、林、牧、渔业直接投资的总额的人民币价值表示。农业生产率数据来源于本文第三部分估计,EDU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各年的计算;RD的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7);进出口IT采用了卢锋等(2001)提出的农业贸易产品HS与SITC编码统计号的对应关系,整理获取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数据;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在农、林、牧、渔业的总额的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和各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整理。本文所用的数据样本的范围是1986―2006年。 为了缩小异方差,对EDU、RD、IT、FDI取对数,分别变为LEDU、LRD、LIT、LFDI。由于全要素生产率TFP部分年份为1,取对数时为0,所以不进行处理。如果时间数据不平稳,会出现伪回归现象。因此对所有数据必须进行单位根检验。各变量ADF检验结果见表1。在6个变量中,TFP是平稳序列,LEDU、LRD、LIT、LFDI四变量为一阶单整序列。 上面方程表明,中国农民受教育程度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回归系数(也为弹性系数)为0.057,说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良性的,发挥了应有作用。国家财政中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最突出,弹性系数为0.1270,说明国家财政中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加,对农业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方程还可以看出,对外开放的变量均不显著,说明中国对外开放还未对中国的农业技术进步产生明显作用。虽然外商在农、林、牧、渔业直接投资的系数为正,但是不显著,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还没有显示出来。农产品进出口的回归系数为负,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对外贸易对中国农业技术进步基本无作用。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基于1986―2006年的经验分析表明,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路径来自于本国的自主创新和农民受教育程度。国家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与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明显促进了农业技术进步。外商在农、林、牧、渔业的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但还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作用。农产品对外贸易对中国农业技术进步基本无作用。 中国农村未来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能否实现,能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靠农业技术进步。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现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尤其是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二是要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力度。国家财政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的研发水平,促进本国农业技术的自主创新,从长远来看,这对确保中国粮食安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所以加大本国农业科研开发力度是必须的。三是要调整农业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对外商在农、林、牧、渔业的直接投资体制改革,吸引更多的外商在农业方面的投资,将对外开放和引进农业技术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中国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摘 要:众所周知,我国存在耕地少而且地形复杂这样一大特点。因此,我国农业在引进和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必然存在一些特殊性。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从实证的角度分析说明这些特点的存在对农业的影响。通过了解这些特点,为我国今后在农业科学技术引进和利用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农业人均收入计量经济模型 一、引言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正在用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人口22%的人民。这一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农业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生物化学技术进步和物理技术进步。前者包括种子改良、化肥和农药等流动性生产资料的开发、栽培和饲养方法的改善,其中取得效果最明显的是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稳定生产水平;后者通常表现为对农业机械、农业生产设施等固定生产资料的开发改良,带来的直接效果是缩短单位产量的劳动时间,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为了更好地说明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的影响,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出发,以我国农业技术进步为自变量,农民人均收入为因变量,建立一个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当前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尤其是农民收入所反映出的一些特征,从而为我国的农业技术投入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基本模型建立与数据描述 有很多指标可以衡量农业技术水平,我们在这里选取农业机械动力作为衡量物理技术进步的标准,选取化肥施用量作为衡量生物、化学技术进步的标准。这两类总量的指标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去除,转化为人均的技术进步的衡量标准。在农民收入的指标方面。这里选择人均纯收入指标,即家庭总的纯收入除以家庭常住人口转化为人均的纯收入。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摘要:城乡收入差距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现阶段,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和化肥的有效施用量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农业机械的投入并不能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将以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农业技术进步为出发点,探究两者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分析。 关键词: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农业技术进步;城乡收入差距;泰尔指数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日益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80年代初,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为210元,城乡收入比为2.57:1;此后,在农村改革、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有所下降。但是,在城乡二元结构这一背景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又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2008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为11020元,城乡收入比为3.3:1。 (王倩) 近年来,对于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一问题, 国内许多学者已从多个角度作了积极的探索。有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和市民化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吴先华认为:目前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扩大了城乡差距,而市民化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011);而廖毓认为: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有显著作用(2011)。也有部分学者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张庆、管晓明认为:在现阶段仅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006);而应瑞瑶、马少晔、翟琼认为:劳动力流动的确起到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2011,2010)。有些学者注意到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王晓鸿、张俊杰认为:城乡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不平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两个重要原因,而且,城乡物质资本比值的变动对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的影响程度更大(2011);谷亚光认为: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作用(2005)。也有少量的学者关注到了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如:罗序斌,胡德龙等认为:城乡科技进步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向变动关系(2011)。 然而,很少有学者注意到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两者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并对表征农业技术进步的指标对缩小城乡差距的作用进行进一步剖析。本文将试图从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和农业技术进步出发,尝试解决以下问题:第一,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农业技术进步与城乡收入差距是否相关?第二,若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农业技术进步将如何推进城乡收入差距的改变?第三,有哪些措施有助于城乡差距的缩小? 二、影响机制分析 农民增收主要依赖农业收入的增加和非农收入的增加。其中,农业收入主要来自农林牧副渔等行业,它对土地、气候、资本、技术等存在着高度的依赖性。而非农收入的增长主要由农业剩余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带来的工资性收入构成。 劳动力选择性转移过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业家庭的收入水平,同时农业技术进步的实现可以弥补农业部门生产要素的不足,改善耕作环境,实现生产函数的偏移,农业部门的增收。农业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原有的农业劳动力,这也推动力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业家庭的非农收入。 目前,农业生产的增收主要依赖化肥的大量施用,换句话说,化肥的有效施用量在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农业机械的投入并没有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起到积极的重要。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农业物质资本积累薄弱,投入相对不足;第二,大型农业机械往往投入成本较高,这对于利润较低的农业部门负担过重;第三,受我国地形限制,大多数耕地不适合大型机械作业。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能够替代劳动力,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的农业机械却在农业生产中受到了严重的“冷落”。然而,大量的施用化肥导致了土壤结构的破坏,在现有基础上,仅仅依靠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已经很难实现农业持续增收的目的。因此,农业机械的投入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农业机械的投入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劳动力不足的现状,而且会很大程度上解放现有的生产力,这为非农收入的增加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工业部门提供了持续的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为反哺农业准备了物质基础。 三、计量检验与分析 (一)变量、数据和模型设置 2009年末,全国农用机械总动力比2008年增加了3.17%;全国化肥有效施用量比上年增加了3.16%。①而在我国,劳动力的转移呈现出了明显的选择性。以2009年统计数据为例,我国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为22978万人,比上年增加了436万人。其中,男性占65.1%,16-40岁占到83.9%,初中级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到88.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选择性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是一个以男性、青壮年、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劳动力为主的群体。为了研究工作的简约化,我们可以将劳动力转移数量近似于劳动力选择性转移数量。② 1978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为0.0739,以后逐年递减,在1989年达到0.0393。之后,泰尔指数又逐渐上升,在2004年达到0.0627。2005年以后,泰尔指数出现了缓慢的波动趋势,并于2007年达到了0.0539。特别是近几年来,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得到有效地遏制,反而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③。 与其他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标相比,泰尔指数不仅考虑到了城乡人口比重, 而且它还对收入分布两端的变动比较敏感。此外,泰尔指数还能够描述区域内部的不平等程度,并对区域之间的不平等程度进行测算。因此,我将采用泰尔指数作为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标。 为了直观地观察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我们将泰尔指数(I)设为被解释变量;将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机械总动力T和化肥施用量F)和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量(L)设为解释变量。 计量模型为: 其中:I为泰尔指数; T为农业机械总动力; F为化肥的有效施用量; L为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量。 本文所用数据均采用中国1978-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其中,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量由《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农用机械总动力(T)、农业化肥施用量(F)摘自《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泰尔指数(I)摘自《中国发展报告2009》。 (二)平稳性检验 通过Eviews6.0对LnI、LnT、LnF、LnL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都是非平稳的数列。之后对各个变量的一次查分形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得出各变量的一次查分在5%的水平下都是平稳的。 通过单位根检验知道LnI、LnT、LnF、LnL的一次查分都是平稳的,为了检验相互间是否存在平稳性,现对其进行协整检验。 由表2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迹统计量52.2142大于临界值47.8561且概率为0.0184,可以拒绝原假设,认为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迹统计量22.3032小于临界值29.7971且概率为0.2819,则接受原假设,认为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各变量之间是长期平稳的。最大特征值检验与迹检验结果一致。模型估计如下: 从回归模型可以看出,该模型的R2和分别为0.66和0.62,F统计量也比较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该模型的拟合程度相对来说是不错的。此外,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量、有效化肥施用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为负,即: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和化肥的有效施用量的增加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为正,即:农业机械总动力投入量的增加并不能减小城乡收入差距。这与之前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和化肥有效施用量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缩小作用,而机械总动力的投入增加并不能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减小的结论是吻合的。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计量检验分析可以得出: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现阶段,增加化肥的有效施用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减小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加并不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一发现对于今后的生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这一角度入手,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应该为农村剩余劳动的选择性转移建立一系列保障机制和引导机制,鼓励剩余劳动力的理性转移;(2)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支出和教育支出,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强化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教育支出的大力投入有助于增加农村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为农民掌握谋生技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3)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扶持力度,从计量检验中可以看出,农业机械的投入对于城乡收入的缩小不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农业机械的投入存在成本过高、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对农业机械的投入提供强有力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业发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短板。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对农业技术进步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框架和生产率模型 基于生产函数理论,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表示生产率,即投入生产要素增长率不能解释的产出增长率,包括知识增长或技术进步在内的效应。假定农业生产率的主要决定因素变量是农业研发投入,其他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等为控制变量,即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模型为:其中,R表示农业领域的研发投入总量;ST为农业规模、农业生产、贸易等结构变化;D为其他哑变量。被解释变量TFP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下:农业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地创造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了农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存量,促进了农业知识应用和新技术产生,因而,研发投入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率。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有利于技术应用和产品商业化,产品多样化和质量提升有利于实现产品价值,对外贸易结构优化有利于在更大范围里配置生产要素和销售产品,实现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衔接,有效地配置资源,促进农业生产率进步。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计算 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收集农业资本投入、劳动力和农业种植土地等1991~2011年的数据,构造农业产出函数计算我国农业TFP。这里,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对应计量模型具体如下:对式(2)取对数得到:lnYt=lnA0+αTt+αklnKt+αLBlnLabort+μt,或者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对数生产函数还是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其中,Y,K,Labor分别表示历年农业产值、农业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数,t为时间。农业资本存量通过核算历年农业固定资本投资并取折旧率6%进行核算历年资本存量,基期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参见有关文献[。通过回归分析估算产出弹性系数,确定各要素的产出弹性,下面,运用上述公式核算的被解释变量TFPt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借助农林牧渔生产总值、历年农业固定资本投资、农业劳动力和农业耕地面积,利用消费者、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对农业产值和投资进行折算实现不同时期的产出、投资的可比性。通过检验函数是否满足规模收益不变性和选择函数的最佳对数式,发现生产函数满足规模收益不变,回归得到的生产函数模型方程:根据式(4)、(5),可计算得到TFP增长率。设1990年的指数为1,可计算历年的TFP指数(如图1),tfpgrowth、tfpindex分别为TFP增长率和TFP的指数,其中有:tfpindext=tfpindext-1(1+tfpgrowtht)(6)对tfpindex和tfpgrowth进行相关分析,其相关系数接近于1。因此,在分析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时,只需选取其中一个指标设置回归方程。收集解释变量数据为:历年农业研发投入、农业耕种面积、贸易产品结构等数据。根据式(1),可引入计量模型分析农业生产率的研发投入影响,对于其他因素则作为控制变量进入模型。RRD为农业研发投入与农业产出的比值,lnland为农业耕种面积的对数值,在进行回归分析前,分别将被解释变量与潜在解释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和Granger因果分析,发现TFPt分别与RRD,REXt-2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5和0.52,但TFPt与lnland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5,且RRDt-1,lnlandt,REXt-2分别对TFPt存在因果关系,由于RRD、REX与lnland同时作为解释变量回归方程不理想,运用Eviews5.0对TFPt和解释变量RRD、REX与lnland进行协整检验,发现各变量呈一阶协整关系,经过多次回归分别得到如下方程:件不变时,农业研发投入比例越高,对后期的农业生产率提高具有较强的正向效应。第二,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农产品出口比例越高,对滞后两期的农业生产率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第三,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农业耕种面积扩大,反而对同期的农业生产率带来负向效应。农业领域的研发投入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对外出口可以拉动农业生产率提高,但农业耕种面积扩大却导致农业生产率降低,其原因在于耕种面积扩大,农产品产量增大,引起市场农产品供给扩大,供求渠道流通不畅,导致农产品滞销和价格大大下降,反而引起农业收益降低,最终导致农业生产率下降。 三、结论及政策 通过核算1990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率指数并分析农业研发投入对其产生的影响,得到的结论如下:第一,我国农业生产率增长出现明显的波动。在1990~1995年间,农业生产率出现正增长,在1996~2003年间,我国农业生产率出现连续负向增长,在2004~2010年间,农业生产率出现正向增长两年后出现一年负向增长的波动。这个结果基本上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农业生产仍具有较大改革制度能量激励,农业生产率表现为连续增长,但在90年代中期至2003年,我国农业生产环境逐渐恶化,农业承担的税费负担重,城乡差距拉大,农业资源大量外流,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以致出现农业生产率连续降低。自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税费减免,农业生产环境逐渐改善,但是,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和调节缓慢性,市场机制对农业产生明显的作用,致使农业生产率出现两年正一年负的周期性波动,市场波动已明显地影响农业生产率了。第二,我国农业领域研发投入对其后的农业生产率具有正向效应,农产品出口对滞后两期的农业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农业耕种面积的增加,反而导致农业生产收益略有下降,对农业生产率具有负向效应。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提高和促进农业劳动力素质提升,这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作用下,农业生产应对市场机制的能力比较微弱。但是,基于农业产业正外部性,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结合上文实证分析,为了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业研发投入:一是加大对农业研发投入,促进农业技术研究和试验,依靠技术进步弥补农业资源的不足。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深,农村优质劳动力在不断外流,农业生产剩余积累的资本也转移到其他产业,一部分农业土地流转为非农用途,农业土地肥力下降且遭受污染,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相对于工商业,农业经营环境相对恶化。为克服农业资源转移和抑制农业生态不断恶化,要逐渐转向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率。二是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我国农业产品对外贸易,拉动农业技术进步。我国农业虽说地少人多,但劳动力密集型农业以及园艺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促进这些农产品出口,有利于发挥劳动力优势,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三是加强对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培养农民的市场经营技能,积极应用科研成果于农业生产,提升农业生产率。农业技术的应用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现有农业劳动力,无论是流出到城镇工商业就业,还是留在农业内部就业,都需要通过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劳动力。整体上,农民市场意识较弱,不熟悉市场运作。 因此,各级政府和市场管理部门应承担农业生产、产品流通渠道的信息收集和,引导农业经营者的生产和经营行为,提高农业经营者的市场驾驭能力,克服市场机制盲目性致使农业产品供求过度波动对农业生产造成的负面冲击。加强市场建设和信息传播,引导农业经营者利用市场规律进行生产和销售产品,提高农业经营收益率。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战略选择 摘要:传统农业技术概念在市场经济中的不适应状况,导致农业生产和经营环节的分离,制约着农业技术价值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技术体系应该包括处于不同层次并相互关联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技术、农业组织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创新技术。在农业技术进步由政府供给主导型向农户需求主导转变的过程中,农业科技人员应成为农业技术市场运行的主体。 1.市场经济中农业技术概念的不适应 在人们的普遍概念中,农业技术仅仅局限在农业生产这个环节,相当于英语中的technique。因此,尽管人们将其扩展到产前和产后,但最终仍然没有脱离一个“产”字。显然,这一格局依然是沿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并与传统农业较低的生产力相关联。虽然我们运用了一系列先进的“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物理技术”和“机械技术”,尤其是近来不断发展中的所谓农业高科技,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以及“电脑农业”、“精细农业”等,但归要结底无不是以增加农业生产的产量为目标导向的。因而,这些技术在小规模的示范阶段,因其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并且在这种农产品在市场上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使农业增产和增收的双重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然而,一旦将这些技术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推广应用时,便会出现农民应用先进技术后“增产而不增收”的普遍现象。其原因一方面是人们在选择应用新技术时,缺乏对市场最基本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则与人们使用了这种单一性的、不完整的农业技术概念有关。在传统的农业技术概念中,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始终处于分离的状态。 严格意义上的农业技术应该是英文中的tech-nology,是指一系列工具、手段、方法、工艺、程序等的总称,它不仅作用于生产过程,同时也涉及到生产的组织和管理过程;既作用于物,同时亦作用于人,而根本的则在于对人的能力的提升,提高其在变化的、复杂环境中的适应性和能动性。因此,农业技术不仅要作用于自然,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自然风险,更重要的是要作用于人与人所关联的社会,以减少农业生产的社会风险,并在同市场的关联中,控制市场风险。 但长期以来,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农业技术被限定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关系的产物,而忽视了农业技术同样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结果。人们在选择农业技术时,往往对农业技术应用的社会性因素考虑不够。在农业技术由政府供给主导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在制定农业政策和在推广农业技术时,往往运用静态的决策方法,即只是根据当前市场状态,而缺乏对未来市场变化的基本预测,有时是按当前外地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的价格来组织当地的农业生产,决策时存在着严重的时空错位现象。而在当地农产品市场容量极为有限时,农民缺乏有效组织的情况下,造成了农民间的无序竞争,各种农产品收购大战中,最终受损失的是农民的利益。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地方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时,均出现过大起大落的局面,尤其是像果品生产,从决策到见成效,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周期。这种决策的延滞效应,使农民在政府的行政命令下,一次次地随着政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而且更重要的是导致了政府权威性的逐步衰减,农民们甚至发现了“逆政府号召而动”的规律。在用市场行为标准处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时,农民行为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冲突呈日益加大的趋势。 2.市场经济中农业技术的价值 面对这种当地市场空间狭小,而政府调动资源能力超强的情况,各地农业技术部门扮演着一个十分尴尬的角色,在增加农民收入的良好愿望的激励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仍然沿用传统的推广模式: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在解决农民对技术某方面需求的过程中,往往产生农民所不期望的负效应。大规模推广的各种新技术,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起到了干扰、破坏市场平稳运行的反作用。 严格来讲,农业技术部门缺乏真正有效的技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技术有效性的评价再也不是以前以产量的增加幅度为唯一的标准了,衡量技术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其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对技术经济效益的评价只能是通过市场,较之计划经济下的专家评估体系更加客观。显然,在许多新技术推广过程中,农业技术部门是同市场脱节的,即所推广的新技术缺乏市场检验的过程。因此,当问到技术人员自己敢不敢首先应用所推广的新技术时,回答一般是否定的,或至少在考虑市场因素时,回答往往是不肯定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要求农民采用新技术,岂不有自欺欺人之嫌?当然,这里涉及到对技术的评价问题,即如何认识技术效益的两面性。当人们追求技术的正效益的时候,往往会缺乏对技术可能的负效益的应有认识,缺乏对技术应用风险性的正确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的经济效益同市场风险呈正相关,即效益愈高,其存在的市场风险亦愈大。而且,任何技术的经济效益是同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关联在一起的,受到市场供求均衡基本规律的制约。 农民在满足自身对农产品消费的传统自给自足的生产目标时,农业生产技术以其极大提高产量的优势,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农业技术进步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民粮食自给问题。然而,在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农业的经济效益目标的商品化生产时,农业便不是一种简单的生产过程,更多的则取决于同生产相关联的经营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经营策略决定了对技术选择的效益。一旦经营策略失误,技术愈先进,产量愈高,则带来的损失愈大。 由于对技术经济效益的不确定性增加,传统农业生产的弊端便显露无遗。农民尚没有改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自然人状态,其对技术的选择应用仍然受到下列因素的严重制约。 (1)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限制了其在市场中的有效参与。 (2)农户处于市场信息不完全条件的多主体决策状态,所形成的决策趋同性,经常导致农副产品生产的供大于求。 (3)农户间的无序竞争格局,尤其是在有限的本地市场,导致农户有限资源的内部消耗。 4)由于缺乏相应的资本市场,农户调动资源的能力十分有限,很难充分地利用新技术的优势把握市场机会。 (5)政府技术部门在向农民提供技术时,处于严重的部门分割,学科分离的状态。 所有这些反映出农村地区农业技术进步的落后状况,并与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技术市场发育的滞后,使农民在被动地接受政府部门供给的农业生产技术外,缺乏根据市场机会和其自身特点选择农业技术的可能性。 3.市场经济中农业技术进步的体系特征 面对市场,农民不仅需要农业生产技术,同时更需要与农业经营相关的技术。市场经济体系为农民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机会,因而也促进了农村社区原来基本上处于同质状态的农户间的不断分化。在同一社区农户自然资源禀赋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掌握和应用农业技术的差异, 导致并加速农户间分化的根本性动因。因此,当我们比较同一农村社区农户间的差异时,会毫无例外地发现,那些社区中的“能人”(专业大户),较一般农户,尤其是较贫困户的优势,并非仅仅表现在农业生产这类“硬”的技术上,更多的是在“软”的经营技术上,包括更强的经营能力和组织能力,具有更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即他们在对其“智能”的应用上,呈现出高于一般农户的明显倾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不仅仅是一个生产者,更重要的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农业的经营者,即根据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和自身的资源特点,组织进行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农业经营活动。在传统农业中,种什么、养什么以及怎样种、怎样养的技术对于农民生存条件的获得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市场条件下,生产技术必须在同市场关联的情况下才能意义。所谓的经营技术,首先是要会进行最基本的成本-效益分析,知道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提高销售利润,从而制定针对不同市场状态的经营策略,尤其是如何避免市场价格风险的措施。显然,绝大多数农村“专业户”,通过长期实践的摸索和总结,基本上具备了这方面的技术能力,使之能更主动和更有效地参与市场,以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而一般农户的技术水平尚没有进入到这一层次,使其提高农业效益十分艰难。 当然,即使那些成功的“专业户”,在追求更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经济技术,农业生产和经营仍然停留在较小的规模上,导致其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尤其是不能参与到更远、更大的市场中去。本地农产品市场空间的狭小以及农户间的无序竞争格局,成为农业提高效益的瓶颈之一。因此,农业组织技术所针对的是如何有效解决农户小生产对大市场的适应,通过组织的形式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促进农户间需求和农户自身特点的分工与合作。目前各地在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强调并扶持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建立,其实质便是农业组织技术的具体推广和应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经营呈现出越来越开放的格局,相对于自给自足传统农业的封闭性,其有效运行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之上的。农业商品化程度越高,生产经营的规模越大,对有关信息的需求量则越大,对信息的质量要求越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益与所采用的信息技术呈正相关。农村中的“小贩”在关联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活跃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效益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业流通领域中信息的价值。农业信息技术是涉及到如何更有效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传递信息和使用信息等的手段和途径,使信息最终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显然,相对于分散的农户生产经营格局,有组织有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更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有效性。 同传统农业的保守性相对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生产经营是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机制的。国内外实践充分表明,没有创新便不会有农业的发展。当然,这里所讨论的创新并不仅仅是前述各技术层面上一般意义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强调战略层面的创新,包括观念上、意识上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运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径,适应不断变化中社会、市场环境的要求,从而使农业生产经营能更好地为全社会的发展服务,并更广泛地调动全社会在农业中的参与。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国应该将农业技术理解为一个体系,即除了农业生产技术外,还包括与农业经营相关的各种技术,包括农业经营技术、农业组织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创新技术等,其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处于不同的层次。处于下部的技术是基础,是高层次技术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使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在处于低层次的技术得到基本配置的情况下,则取决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是否得到配置以及配置的数量和质量。严格来讲,较高层次技术的发展是农业效益提高的源泉,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这五个层次的技术中,除了生产技术是以物为载体外,其他四个层次的技术均是以人为载体的。显然,掌握和运用这些技术,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愈往上则愈高。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不仅涉及到对人的技能的开发,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智能的开发。 4.市场经济中农业技术进步的战略 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农业技术进步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制度环境,并带来更多的机遇,同时也使建立在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农业技术体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原有的技术体系同市场经济体系的不适应,尤其是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仍然在深刻地影响着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在市场中的行为方式。 依靠农业技术进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现代化的必然战略选择。为此,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对现有农业技术体系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加强其同市场的关联,在提高各级技术人员素质的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技术队伍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按照农业发展对技术需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农村技术服务体系,促进农业技术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 (1)农业技术和农业技术人员需要以技术发展主体的角色参与市场,通过市场检验和实现农业技术的效益和技术人员的价值。为此,需要技术市场的建设同其他农业要素市场的建议综合在一起,根据农业技术的特点,形成农业技术市场运行和管理的规范。 (2)技术人员需要了解市场、研究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建立起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同市场-消费者的关联。为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使技术人员能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进程,不断提高其市场意识和市场能力。 (3)在强调农业“硬”的生产技术发展的同时,农业科技政策需要将重点逐步转移到对农业“软”技术的开发上,促进生产技术、经营技术、组织技术、信息技术和创新技术等以市场和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均衡发展格局。为此,需要根据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制定相关的农业技术政策和发展计划。 (4)建立农业技术体系中部门之间,学科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机制,尤其需要运用市场行为替代政府行为,使市场利益机制在技术资源的配置和技术效益的分配过程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为此,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科技资源市场化的进程中,提高农业运行的效率。 (5)根据农民对不同技术的需求特点以及其掌握不同技术的能力差异,建立不同形式的技术服务体系,促进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的多样化和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和及时性。为此,需要借助市场资源来装备农业服务的手段,而不应沿袭“等、靠、要”的思维方式。 (6)克服技术人员固有的“官本位”的文化和思维方式,运用利益机制同农业技术的使用者-农民和农业企业建立平等的、互惠互利的用户和伙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调动社会资源在农业技术进步中的投入。为此,需要强调技术人员在研究、开发和推广农业技术中的利益合法性,促进技术人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迅速实现其角色根本转换,使之逐步成为农业技术市场的运行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进步必然伴随着一系列与农业技术应用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上的创新,而核心是要按照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确定技术人员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农业技术进步由政府供给主导型逐步向农户需求主导型转变。运用市场力量整合政府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使农业技术在促进农业产量增加的同时,以市场及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极大地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 农业在国民经济里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农业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另外,我国农村人口占据较大比重,农业收入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这些因素都确保了农业在我国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经济也不断发展,但是也呈现出各种问题。当前,我国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农业经济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如何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各界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 农业经济増长;农业技术进步;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农业收入,这种现象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另外,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也多是粗放式发展,经济增长的方式没有达到最优。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必然是走可持续与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本文重点针对农业技术来研究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的概述 (一)农业发展中的相关概念 在我国农业是指依托土地资源进行动植物生产的产业。农业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谓狭义的农业主要指依托土地资源进行种植农作物的种植业。广义上的农业还包含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及相关的副产业。所谓的农业技术是在农业活动的生产活动中,农业从业者为实现增产与增收,对从事的农业活动进行的技术改造与优化活动。在农业领域内,农业技术的进度对农业发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外在表现有:落后技术的淘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产值的增长、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虽然有了明显的增长,但在农业的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有:农村耕地种植面积的大幅减少,人地矛盾日恶化;农业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较弱;农业技术发展缓慢;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农业经济整体呈现不出规模效益;农产品供过于求,竞争力弱;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等。 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 农业技术进步可以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以此可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技术进歩的作用首先通过生产要素的改变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主要是农作物、鱼类、林木及牲畜。通过改良农作物、鱼类、林木及牲畜的品种可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农业中生产要素的品种提升,需要现代的农业种植与遗传学的文化知识,更需要对所依托的土地资源进行改造与优化;需要改造生产工具与器械,提升生产效率;另外,还要提升生产所依托土地资历的利用率,以此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二)优化农业生产环节 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产要素的优化中,更通过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表现出来。整个农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可以优化土地的基础建设,改善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的状况;还可以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与产业化的发展。在农业延伸产业上,农业加工业发展可以通过技术发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其产能与品种。在流通环节,通过农业技术的进步,依托先进交通工具与便利的交通设施,可以实现农产品的快速交换。此外,企业可以建立起功能齐全,渠道多样的信息网,加强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以此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 (三)改良农业的产业结构 农业不仅仅是指农业种植业,它包含了多个产业统。通过改良与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的可以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提升农业的增长质量,农业的产业结构也会得以优化与改良。举例来说,畜牧业与渔业可以通过改进农业技术以此优化其产业内部的结构,甚至优化两部门产业间的结构,从整体上使整个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得以优化,最终是农业得以发展。 三、农业技术进步的优化策略 (一)提升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要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着手。首先。国家农业管理部门,特别是科研部门应该改变其技术研究方向。当期,我国地方的农业科研部门的关注重点是农业生产,科研重点几乎全部在农业生产上。农业科研部门应将科研重点放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上,发展可持续的循环农业。除此之外,科研部门应该关注农业的品种改良、信息技术提升等。其次,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不应该忽视政府的监督作用。在农业科研领域中,所有的科研项目经费往往是由政府部门来提供。政府在农业技术提升中,充当了投资人的角色。在整个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中,政府部门更应该发挥其宏观管理的角色与监督者的角色。再者,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的产业化。农业科技的产业化主要是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这种产业化是指上市农业发展与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高新技术园区开发与拖入,通过政策、地域及农产业优势吸引农业科技企业与单位入园,实现农业科技的产业化。 (二)加强农业产业的教育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要不断的加强农业产业的教育。加强对农业从业者的职业教育,使其成为农产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开展实用农业技术的培训,增强农民的科学生产意识;积极引导与强化农民及相关从业者的市场观念。农业技术提升的关键是农业从业者对新技术的运用。因此,农业从业者应该积极接受农业产业教育,增强其科学文化素质,并在农业生产中将农业技术及相关知识运用起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推动农业的市场环境改革 农业技术的发展也依赖于农业产业本身。通过对农业产业进行改革,为农业技术发展创造良性的市场环境。农业技术的发展本就随着农业市场环境变动而变化,市场对农产品与生产机械需求增加,市场上众多参与者会更多的关注于通过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以获取更多农产品。因此,通过对农业产业进行改革,增强市场对农业产业的需求,改善农业产业的市场环境,最终,创造有利于农业技术发展的市场环境,以此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 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与传播有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要做到及时、有效地将最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给农业从业者。最终,能够帮助农业从业者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技术的推广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研究体系。技术推广与研究体系要坚持以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对农业技术进行多元化的技术推广与研究。要避免单纯依靠政府主导,要充分发挥农业、农民及相关从业者、农业经济组织、农业技术研究企业的力量,要做到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五)提升农业技术队伍素质 农业技术的提升离不开专业的农技研发人员,提升农业技术研发团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才是关键。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团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核实对农业技术团队的培训工作。因此,农业技术研发团队要加强对其从业人员的培训;在进行人员招聘时,要对研发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不仅要求研发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知识,还要求研发人员具有大量的农业经验;对农业技术研发团队而言,还应该完善对其考核评价制度。团队及研发人员素质的提高要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制度的作用。通过对相应人员进行考核与评价,以此激烈其专业能力的提升。 作者:李玉红 单位:开封市农村水利技术推广站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农业技术进步战略选择 摘要:传统农业技术概念在市场经济中的不适应状况,导致农业生产和经营环节的分离,制约着农业技术价值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技术体系应该包括处于不同层次并相互关联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技术、农业组织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创新技术。在农业技术进步由政府供给主导型向农户需求主导转变的过程中,农业科技人员应成为农业技术市场运行的主体。 1.市场经济中农业技术概念的不适应 在人们的普遍概念中,农业技术仅仅局限在农业生产这个环节,相当于英语中的technique。因此,尽管人们将其扩展到产前和产后,但最终仍然没有脱离一个“产”字。显然,这一格局依然是沿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并与传统农业较低的生产力相关联。虽然我们运用了一系列先进的“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物理技术”和“机械技术”,尤其是近来不断发展中的所谓农业高科技,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以及“电脑农业”、“精细农业”等,但归要结底无不是以增加农业生产的产量为目标导向的。因而,这些技术在小规模的示范阶段,因其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并且在这种农产品在市场上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使农业增产和增收的双重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然而,一旦将这些技术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推广应用时,便会出现农民应用先进技术后“增产而不增收”的普遍现象。其原因一方面是人们在选择应用新技术时,缺乏对市场最基本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则与人们使用了这种单一性的、不完整的农业技术概念有关。在传统的农业技术概念中,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始终处于分离的状态。 严格意义上的农业技术应该是英文中的tech-nology,是指一系列工具、手段、方法、工艺、程序等的总称,它不仅作用于生产过程,同时也涉及到生产的组织和管理过程;既作用于物,同时亦作用于人,而根本的则在于对人的能力的提升,提高其在变化的、复杂环境中的适应性和能动性。因此,农业技术不仅要作用于自然,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自然风险,更重要的是要作用于人与人所关联的社会,以减少农业生产的社会风险,并在同市场的关联中,控制市场风险。 但长期以来,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农业技术被限定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关系的产物,而忽视了农业技术同样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结果。人们在选择农业技术时,往往对农业技术应用的社会性因素考虑不够。在农业技术由政府供给主导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在制定农业政策和在推广农业技术时,往往运用静态的决策方法,即只是根据当前市场状态,而缺乏对未来市场变化的基本预测,有时是按当前外地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的价格来组织当地的农业生产,决策时存在着严重的时空错位现象。而在当地农产品市场容量极为有限时,农民缺乏有效组织的情况下,造成了农民间的无序竞争,各种农产品收购大战中,最终受损失的是农民的利益。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地方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时,均出现过大起大落的局面,尤其是像果品生产,从决策到见成效,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周期。这种决策的延滞效应,使农民在政府的行政命令下,一次次地随着政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而且更重要的是导致了政府权威性的逐步衰减,农民们甚至发现了“逆政府号召而动”的规律。在用市场行为标准处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时,农民行为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冲突呈日益加大的趋势。 2.市场经济中农业技术的价值 面对这种当地市场空间狭小,而政府调动资源能力超强的情况,各地农业技术部门扮演着一个十分尴尬的角色,在增加农民收入的良好愿望的激励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仍然沿用传统的推广模式: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在解决农民对技术某方面需求的过程中,往往产生农民所不期望的负效应。大规模推广的各种新技术,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起到了干扰、破坏市场平稳运行的反作用。 严格来讲,农业技术部门缺乏真正有效的技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技术有效性的评价再也不是以前以产量的增加幅度为唯一的标准了,衡量技术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其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对技术经济效益的评价只能是通过市场,较之计划经济下的专家评估体系更加客观。显然,在许多新技术推广过程中,农业技术部门是同市场脱节的,即所推广的新技术缺乏市场检验的过程。因此,当问到技术人员自己敢不敢首先应用所推广的新技术时,回答一般是否定的,或至少在考虑市场因素时,回答往往是不肯定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要求农民采用新技术,岂不有自欺欺人之嫌?当然,这里涉及到对技术的评价问题,即如何认识技术效益的两面性。当人们追求技术的正效益的时候,往往会缺乏对技术可能的负效益的应有认识,缺乏对技术应用风险性的正确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的经济效益同市场风险呈正相关,即效益愈高,其存在的市场风险亦愈大。而且,任何技术的经济效益是同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关联在一起的,受到市场供求均衡基本规律的制约。 农民在满足自身对农产品消费的传统自给自足的生产目标时,农业生产技术以其极大提高产量的优势,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农业技术进步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民粮食自给问题。然而,在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农业的经济效益目标的商品化生产时,农业便不是一种简单的生产过程,更多的则取决于同生产相关联的经营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经营策略决定了对技术选择的效益。一旦经营策略失误,技术愈先进,产量愈高,则带来的损失愈大 由于对技术经济效益的不确定性增加,传统农业生产的弊端便显露无遗。农民尚没有改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自然人状态,其对技术的选择应用仍然受到下列因素的严重制约。 (1)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限制了其在市场中的有效参与。 (2)农户处于市场信息不完全条件的多主体决策状态,所形成的决策趋同性,经常导致农副产品生产的供大于求。 (3)农户间的无序竞争格局,尤其是在有限的本地市场,导致农户有限资源的内部消耗。 4)由于缺乏相应的资本市场,农户调动资源的能力十分有限,很难充分地利用新技术的优势把握市场机会。 (5)政府技术部门在向农民提供技术时,处于严重的部门分割,学科分离的状态。 所有这些反映出农村地区农业技术进步的落后状况,并与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技术市场发育的滞后,使农民在被动地接受政府部门供给的农业生产技术外,缺乏根据市场机会和其自身特点选择农业技术的可能性。 3.市场经济中农业技术进步的体系特征 面对市场,农民不仅需要农业生产技术,同时更需要与农业经营相关的技术。市场经济体系为农民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机会,因而也促进了农村社区原来基本上处于同质状态的农户间的不断分化。在同一社区农户自然资源禀赋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掌握和应用农业技术的差异,导致并加速农户间分化的根本性动因。因此,当我们比较同一农村社区农户间的差异时,会毫无例外地发现,那些社区中的“能人”(专业大户),较一般农户,尤其是较贫困户的优势,并非仅仅表现在农业生产这类“硬”的技术上,更多的是在“软”的经营技术上,包括更强的经营能力和组织能力,具有更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即他们在对其“智能”的应用上,呈现出高于一般农户的明显倾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不仅仅是一个生产者,更重要的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农业的经营者,即根据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和自身的资源特点,组织进行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农业经营活动。在传统农业中,种什么、养什么以及怎样种、怎样养的技术对于农民生存条件的获得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市场条件下,生产技术必须在同市场关联的情况下才能意义。所谓的经营技术,首先是要会进行最基本的成本-效益分析,知道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提高销售利润,从而制定针对不同市场状态的经营策略,尤其是如何避免市场价格风险的措施。显然,绝大多数农村“专业户”,通过长期实践的摸索和总结,基本上具备了这方面的技术能力,使之能更主动和更有效地参与市场,以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而一般农户的技术水平尚没有进入到这一层次,使其提高农业效益十分艰难。 当然,即使那些成功的“专业户”,在追求更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经济技术,农业生产和经营仍然停留在较小的规模上,导致其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尤其是不能参与到更远、更大的市场中去。本地农产品市场空间的狭小以及农户间的无序竞争格局,成为农业提高效益的瓶颈之一。因此,农业组织技术所针对的是如何有效解决农户小生产对大市场的适应,通过组织的形式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促进农户间需求和农户自身特点的分工与合作。目前各地在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强调并扶持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建立,其实质便是农业组织技术的具体推广和应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经营呈现出越来越开放的格局,相对于自给自足传统农业的封闭性,其有效运行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之上的。农业商品化程度越高,生产经营的规模越大,对有关信息的需求量则越大,对信息的质量要求越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益与所采用的信息技术呈正相关。农村中的“小贩”在关联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活跃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效益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业流通领域中信息的价值。农业信息技术是涉及到如何更有效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传递信息和使用信息等的手段和途径,使信息最终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显然,相对于分散的农户生产经营格局,有组织有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更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有效性。 同传统农业的保守性相对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生产经营是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机制的。国内外实践充分表明,没有创新便不会有农业的发展。当然,这里所讨论的创新并不仅仅是前述各技术层面上一般意义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强调战略层面的创新,包括观念上、意识上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运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径,适应不断变化中社会、市场环境的要求,从而使农业生产经营能更好地为全社会的发展服务,并更广泛地调动全社会在农业中的参与。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国应该将农业技术理解为一个体系,即除了农业生产技术外,还包括与农业经营相关的各种技术,包括农业经营技术、农业组织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创新技术等,其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处于不同的层次。处于下部的技术是基础,是高层次技术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使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在处于低层次的技术得到基本配置的情况下,则取决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是否得到配置以及配置的数量和质量。严格来讲,较高层次技术的发展是农业效益提高的源泉,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这五个层次的技术中,除了生产技术是以物为载体外,其他四个层次的技术均是以人为载体的。显然,掌握和运用这些技术,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愈往上则愈高。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不仅涉及到对人的技能的开发,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智能的开发。 4.市场经济中农业技术进步的战略 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农业技术进步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制度环境,并带来更多的机遇,同时也使建立在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农业技术体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原有的技术体系同市场经济体系的不适应,尤其是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仍然在深刻地影响着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在市场中的行为方式。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摘要: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由于一些技术的革新,已经对农民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这些农民的收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为立国的根本的,农业技术水平的进步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业;技术;收入;人力资源 1农民过去的收入 1.1买卖农作物 农作物作为一种商品,它的价值是比较低的。古代就有诗句写过“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诗句。虽然农作物的重视过程非常艰辛,但是它的价格一直不高。第一个方面,它作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必需品,如果定价过高,会引起进一步的矛盾。还有一方面农耕的技术要求较低,人人都能做到,并没有市场准入,因此农耕的门槛较低,而且在中国,农民的基数较大,所以价格并不能太过向上。 1.2政府相关政策的补贴 由于工业的发展,等一系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转身成为了一个工人,工人的数量增多,农民的数量减少,但是相应的农作物的需求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定,一方面是对农民的收入较少进行补助,一方面是保证农产品的产出。 2农民的现状和农业技术的现状 2.1农民的现状 在近两年的生产作业中,农业的技术革新带来了,农产品的机械化生产。机械化生产节省了相当一部分的人力,物力,这些节约下来的人力物力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安置。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对农业生长的方式进行了变革,许多的原本的人工劳力工作被机械化所替代,大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工作内容,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效率的提升意味着农民收入的提高。 2.2农业技术的现状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越来越迅捷,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种植活动。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工具被应用了起来。在播种,种子的处理,收割方面都有相对应的技术手段,减轻劳力工作量,提高了劳动效率。 3农业技术进步如何影响农民收入 3.1提高生产率,影响农民收入 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原来一个农民只能负责一块田,在机械化的帮助下,农民可以负责多块田,而且工作的强度减小了,工作的效率提高了。产出的农产品越多,自然收入就越高。但是过多的产出农产品,会造成买方市场,市场上的货物供大于求,货物的价格被迫降低。一味地生产过多的农产品可以不仅不能得到利益的提升,还会使农产品的价格暴跌,降低农民的收入。技术进步固然会对农产品的生产起到促进的作用,但是农产品的增加有可能农产品的贬值,从而使农民的收入变少。作为某些必须的农作物,比如大米等等,受到农产品增加产生的变动可能不是很明显,但是其他的一些非必须的农作物,大家会降低对他的需求,达到让农作物降价的目的。所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技术进步对农民的收入是有促进作用的,而且促进的效果较大。 3.2通过产品优质化,影响农民收入 同类商品的价格往往取决于商品的质量。质量好的商品会受到大多数人的追捧。在拥有购买能力的情况下,人们大多数都会选择优质的商品。没有购买能力的人可能只能被迫买较差质量的商品。同样的道理,在购买能力之内,人们会优先选择购买优质的农产品,除非受到了购买力的限制,只能选择购买质量较差的商品。优质的商品,是商家投入大量的精力产出的,自然拥有更高的价格,只要质量较好,需求较高,自然可以促进农民的增收。 3.3促使品种多样化,影响农民收入 随着生物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品种被创造了出来,传统的方法是嫁接等等。但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我们可以在某些植物中植入相应的基因,从而选择植物的性状。这种情况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对产品进行选择,或者从培育的角度来对基因进行选择。更利益市场,能获得较高的利益,自然可能提高农民的收入。 3.4促进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民收入 由于一开始的农业的技术水平较低,所以需要更多的农民进行耕作,但是随着技术的革新,大块的田地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耕作了,这样就节约了很多的劳力资源。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操作工现在处于急缺的状态的,只要这人人力资源投入这个缺口中,就能很大程度上加快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作者:潘珍胜 单位:阿荣旗复兴镇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国外农业技术进步启发 一、美国、日本农业技术进步的经验 技术进步是指一样多的投入能有更多的产出,或者产出不变而投入减少。农业的投入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和土地,因此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是对这两种要素的替代。 (一)美国的农业技术进步 美国耕地面积约为1.97亿hm2,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3%;人均耕地0.7hm2,是世界人均耕地(0.23hm2)的2.9倍。人均耕地面积远高于世界水平,决定了美国农业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人少地多”。美国工业化之初的19世纪40年代,90%以上的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增加,农业劳动力在工业部门高工资和都市生活的吸引下逐步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使美国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生产方式逐步以畜力代替人力。到1860年,美国农业劳动力比重约为63%,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以畜力为主的半机械化。南北战争后,美国工业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迫切需要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这一时期,以蒸汽机和内燃机为代表的工业技术革命成果应用到农业,推动了农业劳动效率的大幅提高(刘清民和黄娟,2008)。1850年,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供养4.7个人,而到1910年,供养人数达到了8.1个。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工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加速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农用机械的进一步应用。1950年以后,随着电气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逐步应用,农业生产率又获得一次较大提高,农业劳动力得到了更多的释放,形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又一次高潮。资料显示,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农业劳动力比重为2.1%,创造的增加值比重为2%,劳动生产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土地价格不断上涨,大量耕地转为工业用地。为弥补耕地减少给农业产出带来的影响,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以及相关产业的原料需求,农业技术进步逐步转向以化学化和生物化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为重点。1950—1970年,美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化学品投入增加3.2倍,并且建立起完整的农作物种子、家禽畜种的培育、繁殖、加工和销售体系,农业生产率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二)日本的农业技术进步 日本耕地面积为551.47万hm2,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0.4%,人均耕地0.05hm2,呈现“人多地少”的特点,土地供给弹性低。1950年,日本的城市化率约为37%,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日本土地资源缺乏决定了其农业的经营规模较小,生产率的提高主要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1950年以前的日本,工业基础薄弱,对劳动力的需求并不十分迫切,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没有像美国一样以机械化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而是采用了以化肥、农药为主的化学技术,以及以农作物品种改良为主的生物技术的应用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以此来突破土地规模对农业产出增加的制约。到1985年,日本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使用量已达430.4kg,而同期美国每公顷耕地化肥使用量仅为93.7kg(张西华,2004)。同时,日本还加强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引入保温育苗技术,使土地的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逐步调整了工业化、城市化战略,在不断扩大原有城市规模的基础上,于1955年颁布《町村合并促进法》,采取合并村镇建立新城市,同时一些工业也不断向小城镇延伸转移,提高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经过20年的发展,日本的町村数量由1950年的10411个,减少到1975年的3257个;城市数量则由214个增加到641个(掲新华,2002)。随着劳动力逐步转移出农业,劳动力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日本开始农业小型机具的应用,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并逐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日本的农户数由1960年的605万户减少至2000年的324万户。 从两国的农业技术进步经验可以看出,美国在农业现代化的初期,由于“人少地多”和工业部门扩张对劳动力需求增加的现实,劳动力成为相对稀缺的要素,所以采取了以机械化为主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后期,由于工业发展带动土地价格上升,土地成为相对稀缺的要素,所以采取了以化学化、生物化为主的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日本则根据本国“人多地少”和工业部门不发达导致对农业劳动力吸纳能力不足的现实,首先采取了以化学、生物技术和精耕细作为主的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随后,由于工业部门对农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的不断增强导致农业劳动力出现短缺,逐步采取了小型机械化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由此可见,两国的农业技术进步类型分为劳动节约型和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路线则表现为对每个发展阶段主导类型的选择。按照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的诱导性技术创新理论,资源禀赋是决定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当一种生产要素相对短缺时,其边际生产率提高,价格上升,因此,生产者会寻求采用节约该要素的技术以实现其利润的最大化。诱导性技术创新理论概括和阐明了农业技术进步的本质,但是在现实中,技术进步类型是要通过相应的原因来诱导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是在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过程中发生的。二元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并存,工业部门劳动力的实际工资高于农业部门,形成对农业劳动力的吸引,使农业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就业,从而完成向一元经济的转变。如果没有工业部门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对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增加,农业劳动力就不会大幅度减少,也就不会诱导农业部门产生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是破解土地规模对农业产出的制约,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的需要。而农业产出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食品结构升级和国家粮食安全等原因。因此,影响农业技术进步路线选择的主要现实原因是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稳产、增产的需要,两者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的突出程度会有不同,从而决定了该发展阶段农业技术进步的主导类型。 二、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路线选择的影响因素 与美国和日本相同,中国的农业技术进步必然会遵循诱导性技术创新理论,但是当前中国正处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关键时期,农业技术进步不只是农业发展本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要在深入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中国当前发展需要的农业技术进步路线。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22亿hm2,比1997年的1.30亿hm2减少了800万hm2,并且每年新增建设用地使耕地至少减少26.67万hm2。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0.11hm2减少到现在的0.09h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中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2009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38%(刘辉,2009),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比发达国家要低20个百分点,农业技术进步还有充足空间。与美国和日本相比,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也更为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的市场制约 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而大部分工业品是人们在满足温饱后为提高生活质量所需的产品。相对于工业品来说,农产品的需求具有较低的收入弹性,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食品类商品的相对需求在不断减少(赵伟,2008)。因此,农业作为一个生产部门,其产品在商品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生产者特别是普通农户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量的积极性先天不足,妨碍了农业技术进步。 2.工业部门吸纳就业能力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首先实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并且为保证战略的实施,还配套实行了农产品统购统销、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制度。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工业部门的发展,但由于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十分有限,致使工业部门的迅速扩张并没有使太多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就业,导致中国的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工业部门吸纳就业能力的不足,制约了以机械化为主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实施。 3.农业具有稳定就业作用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很多国家的工人大量失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在中国,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停产或倒闭,但并没有造成大量失业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是在这些企业就业的工人绝大部分是农民工,在失去工作后,他们没有滞留在城市,而是回到了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农民工的回流虽然增加了农业的隐性失业数量,但化解了城市的就业矛盾。因此,在中国,农业本身还具有“就业稳定器”的作用,节约劳动型的技术进步会使农业的这项功能弱化,增加社会不稳定的风险。 4.面临食品结构升级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不再仅满足于对谷物类热能食品的消费,而逐步转向肉、蛋、奶等类产品的消费。但是生产1kg牛肉要消耗8kg的粮食,生产1kg猪肉要消耗3~5kg粮食,对粮食生产形成了新的压力。因此,食品结构的升级对粮食的稳产、增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大力实施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能有效地促进食品结构升级。 5.地区发展不平衡 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因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的不同,农业发展的差异也很大。东部地区工业发达,农业劳动力转出比例较高,农业技术发展较为充分;中部地区总体上呈现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特点,农业劳动力转出比例低,劳动生产率低,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水平低;西部尤其是西北、西南等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转出比例十分低,基本上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各地农业发展水平以及在经济中作用的不同,要求农业技术进步要因地制宜,在劳动节约型和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的类型选择上有所侧重。 6.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 中国农村现行的土地制度,造成耕地分散经营、规模化程度低,不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目前,中国农村户均耕地面积约0.46hm2,距离能有效使用现代农业投入和实现企业化管理最小规模的10hm2还有相当差距。而且,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限制了土地的集中和规模化经营,给农业劳动节约型和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实施造成一定障碍。 三、政策建议 综合考虑以上影响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路线选择的因素,提出4点政策建议: 第一,将农业技术作为公共品,加大国家对基础性农业技术的投入力度,以此弥补私人农业生产者技术创新动力的不足。同时,建立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使农业技术尽快走向应用。 第二,在农业技术进步类型选择上,当前总体上应以推广化学、生物技术为主,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以此缓解人口增长、食品结构升级对粮食产量的压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慎重、稳妥推进机械化技术,延缓农业劳动力的解放速度,保持农业劳动力释放数量与工业新增就业岗位的基本平衡,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东部地区同步推行劳动节约型和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中部地区侧重推行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适度推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西部地区着重推行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暂缓推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第四,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创造适合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培育具有企业性质的农业生产市场主体,以市场机制和现代管理加快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农业技术进步与农地流转探讨 摘要 农地流转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迫切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基于农业资源禀赋视角,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农户资源禀赋变化对其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随着农户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农地流转意愿会增强;农业技术进步则会降低农户的农地流转意愿。运用Logistic模型对河南省永城市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针对分析结论提出政策建议:(1)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2)逐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3)继续鼓励和扶持农业合作组织建设。(4)增加农业机械补贴,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 关键词 农地流转;农业资源;农业技术进步;教育水平;Logistic模型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进一步制度改进,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土地资源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之必需。陈锡文等(2002)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农民就已经开始自发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1]。到2013年底,全国农村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273万hm2,占家庭经营耕地面积的26%,比2012年底增长22.5%[2]。土地流转的增长速度呈逐年递增的态势。针对农地流转及动因的研究文献众多,钱忠好等(2008)认为农村教育投入与农户的农地流转意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而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有助于加快农地流转[3]。江淑斌等(2012)认为农民的非农就业增加会推动流转[4]。何京蓉等(2011)[5]、易小燕(2010)等[6]综合考量了多种因素对农地流转的影响,诸多因素包括: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农地流转市场发育情况、宏观政策因素、农户年龄、耕种土地面积、流转租金、流转年限、区域因素等。更多的学者是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农地流转问题进行研究,比如冀县卿等(2010)[7]、王家庭等(2011)[8]、周海灯(2010)[9]、刘洋等(2011)等[10]。但是目前从农业技术进步角度研究农地流转问题的仍然较少,因此,本文运用经济学原理,从农业资源禀赋出发,以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民受教育程度角度对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理论分析市场经济中,经营农地需要投入多种要素,在此我们考虑两种最主要投入:劳动和资本。农地经营规模取决于农业劳动者素质和农业资本投入量,其中农业劳动者素质以其受教育水平(包含学历教育和其他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等)体现,农业资本投入量主要考虑农业技术水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劳动者素质和农业资本投入普遍较低,即农业资源禀赋处于低水平,此时分田到户,实行小规模经营符合当时农业生产特点,实践也证明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地效果明显,整个80年代,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迅速。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业资源禀赋发生变化:农民受教育水平提高,国家对农业投资增加,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等。如此均要求农地经营规模与之适应,由家庭为单位小规模散碎经营向专业农民为主的农场化规模经营模式转变,即农地经营权需要由农民家庭所有向专业农民过渡,农地经营权发生流转。 1.1.1农民受教育水平与农地流转农户是否愿意转让农地,取决于农业生产收益和非农收益的大小比较。如果其非农收益高,农业生产收益低,他会转出农地,成为农地供给者;反之,则保留原有农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农户的非农收益包含两部分:非农就业收益和农地租金收益。非农就业收益取决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农地租金收益保持不变。如果把农地生产收益作为农户非农收益的机会成本,则可以推出,在农地生产收益和农地租金既定条件下,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越倾向于转出土地,从而成为土地流转市场中的供给方。图1中的坐标系横轴表示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纵轴表示农户的收益水平。农户拥有的农地面积一定,单位面积农地收益不变,则农户的农业生产收益既定,在图中表现为一条水平线。而非农收益随着农户受教育水平而增加,因而在图中表现为向右上方倾斜的斜线(即非农收益1),非农收益线1与农业生产收益线相交于E1点,E1点对应农民的受教育水平C1,即对拥有既定面积农地的农民而言,其所受教育水平超过C1,他的非农收益将大于农业生产收益,那么他将选择外出务工,从而转出农地。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理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将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相同教育水平的农民工资水平会越来越高,从而外出务工收益开始增加,如图1,非农收益线1将以农地租金收益点为圆点发生逆时针旋转至非农收益线2,即在农民受教育水平和农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向城市转移,更多的农民成为农地的供给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逐渐减少。非农收益线2与农业生产收益线相交于E2点,即做出外出务工的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由原来的C1降低至C2,也即农村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从事非农生产,成为农地的供给者。考虑到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产量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农业生产收益增加;另外,随着农地供给者转出其农地,农业生产者将会耕种更多农地,如此都将会导致农业生产收益线平行向上移动,只要农业生产收益增加的幅度低于C1与非农收益线2相交的点E3,农户仍然会转出其承包农地,从事非农生产。所以,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户转出农地,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数量将会减少。 1.1.2农业技术进步与农地流转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实行化的集体主义,以全体社员(农民)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为特征,社员劳动没有激励,加之当时集体对农业资本投入较少,所以在很长的时期内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和资本投入均严重不足,农业生产都处于极低的水平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人分地,责任到人,在“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的政策指引下,广大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鉴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技术水平非常低,同时受户籍政策所限,农民只能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此时农民的劳动相对于稀缺的农业技术投入来说,价格更为低廉。为增加农业生产收益,农户在生产中减少对农业技术投入(或不投入),代之以大量的劳动投入。单位面积农地上劳动投入量的迅速增加,使得农户的农业生产收益迅速增加。故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很快解决温饱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农民收入水平的平均增速是快于城市的。但是进入9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发展开始增速,城乡收入差距开始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弃农从商、弃农从工,以获取更高收益;而对于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则希望通过耕种更多农地来增加收益,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也为农民能够耕种更多土地提供保障。于是,该部分农民对农地的租入需求开始变得越来越强烈。可见,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劳动力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如图2(农业技术水平与农地面积、劳动力的关系)所示,在农户耕种土地面积给定的情况下,为保证农业生产收益不变,在农业技术水平较低时,农业技术的价格相比农业劳动力的价格是高的,在农民耕种的土地面积既定时,农民会投入较多的劳动(N1),而投入较少的农业技术(T1);但是,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城市持续转移,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同时农业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农业技术改革的投入力度加大,农业技术的价格相对农业劳动力价格变的相对便宜,农民为获得相同收益,投入的劳动量相对减少至N2,取而代之的是增加农业机械投入至T2,即以农业技术替代劳动,增加的农业技术投入量T(T=T2-T1)替代的劳动投入量为N(N=N2-N1)。农户如不进行非农就业转移,家庭将出现N的剩余劳动。农户为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收益,在农业技术投入量既定为T2时,他们将增加农地耕种面积(农地面积L2曲线),其中L=L2-L1即为农业技术进步以后,农民对农地的需求增加量。综合,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政府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增大以及农业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农村中更多具有相对较低受教育水平的农民选择进入城市从事非农生产同时转出农地;而越来越多受教育水平更低的农民则留在了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并耕种更多的农地。 1.2研究假设为进一步分析,我们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农民的非农就业收益与其所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其非农就业收益也越高,其更倾向于转出农地。假设2:农业技术与农业劳动力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农业技术越发展,农户可以耕种更多农地,也更可能在农地流转中成为农地转入者。 2农业资源禀赋对农地流转影响的实证分析 2.1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来自课题组2014年对河南省永城市3镇15个自然村的随机调研所获,调研对象为河南省永城市的顺和镇(轩村、赵营村、朱庄村、西街村、朱庄村),芒山乡(郑楼村、山城村、刘厂村、柿园村、后尧村),演集乡(时庄村、李楼村、柒坊村、武庄村、陈楼村);通过在农地随机选取调研对象,每村发放问卷40份,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15份。在这515户中,有448户参与土地流转,其中,转出土地农户335户、转入土地农户113户;没有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有67户。从参与流转的土地面积看,转出土地面积为1787.9hm2,转入土地面积为810.5hm2,参与土地流转总面积为2598.4hm2,占样本农户土地面积的62.65%,在所有受访农户中,有203户农民参与农民合作组织。 2.2变量设定在借鉴现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笔者运用调研数据,从微观农户的角度出发,建立影响农地流转选择行为的多元回归模型,来进一步验证资源禀赋变动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根据理论分析结论,我们重点论证农户的受教育情况与农业技术进步对其农地流转影响,在实证分析中,农户的受教育情况用农户接受教育年限来反映,农业技术进步指标主要用农户的农业机械投入量来反映。具体分析变量选择有:农户基本信息(包括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参与合作组织等),农户非农收益信息(是否有非农就业经验、非农收益、自营收益等),农户自有资源禀赋信息(人均土地面积、可否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农业机械作业面积、农业劳动人数等)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区域农地流转价格和农民的农地流转意愿)等四部分共计12个变量信息。表1中详细描述了各变量的赋值及统计情况。 2.3模型选择模型选择农户农地转入行为和农地转出行为为因变量,即2个变量均为虚拟变量,不符合一般线性回归分析对于因变量的连续性要求,故选用BinaryLogistic定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为便于分析,将模型进行对数转换,得到关于因变量的发生概率函数和自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 2.4农户受教育程度对农地转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2.4.1模型分析以农户的农地转出与否为因变量,以所选择的上述12个因素为自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本文利用Eviews计量经济软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由于模型结果中的常数项不显著,故将其去掉,建立不含常数项的模型式,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2.4.2模型估计结果分析从结果分析得出,农户基本信息中有2项与因变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分别是户主受教育程度(10%显著性水平)和农户是否参与合作组织(5%显著性水平)。农户受教育程度对农户的农地转出影响系数为正,说明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越倾向于转出农地,与上述理论分析结论及假设一致。农户是否参与合作组织对农地转出影响系数也为正,说明参加农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更倾向于转出农地。另外,农户自有资源禀赋中有3项与因变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分别是人均土地面积(10%显著性水平)、是否可以进行机械作业(5%显著性水平)和使用农业机械作业面积(5%显著性水平)。人均土地面积对农户的土地转出影响系数为负,说明农户的人均土地面积越多,其转出农地的意愿越低。可能的原因是农地的规模经济效应,在农地单位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农户经营农地数量越多,其收益也将越大,其转出农地的机会成本也就越高,故其转出意愿越低。其次,是否可以进行机械作业和使用农业机械作业面积两指标对农户的农地转出行为的系数均呈负,说明农户在农业耕作中机械化程度越高、机械作业面积越多,农户的农地转出意愿越弱。这与我们在实际调研中所获情况基本相符,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对便于机械作业的地块,农户则更多的自己耕作,而不转出土地使用权,即使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不愿放弃耕种农地,而是选择在农忙时请假回家耕种,以增加自己总收益。 2.5农户机械投入对农地转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2.5.1模型分析我们仍然使用上述12个自变量来分析农户的机械投入量对其农地转入行为的影响。因变量代表农户是否转入农地,2表示转入农地,0表示没有参与农地流转;自变量为影响农户农地流转的12个自变量,通过运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对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将回归分析中对不显著的变量和常数项剔除以后,其分析结果如表3. 2.5.2模型估计结果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所有影响因素中仅有1项(农户是否有非农就业经验)在10%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且回归系数为负,即农户是否有非农就业经验与农户的农地转入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农户的非农就业经验越少,农户越倾向于转入农地,反之,非农就业经验丰富的农户则越不倾向于转入农地。是否可以进行机械作业和使用农业机械作业面积两变量在统计水平上均不显著,但从其回归系数的正负判断,两变量均与农户的农地转入行为成正相关关系,即可以进行机械作业的农户更倾向于转入农地,农业机械作业面积越大的农户也越倾向于转入农地。 3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通过上述对农户转出和转入行为的实证分析,我们得出,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对农地的转出影响比较明显,并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与理论分析部分及假设1保持一致,表明提高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农地流转。但是,农户是否可以进行机械作业与农地流转并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关系,也即农业技术进步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不显著,与理论部分的假设不符。其原因可能有二: (1)农地转入的相关数据量有限,仅有113户; (2)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对气候的依赖程度还很高,而普通农民个人的抗风险能力又很差,耕种越多风险越大,从规避风险的角度考虑,个人转入农地进行经营者就少,绝大部分农地都转入农业合作组织内,故农户个人的农地流转行为受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有限。根据以上理论和实证研究,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快农地流转。 (1)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农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加快农地流转,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形成;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产量的增长。 (2)逐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业是高风险行业,整个生产过程持续时间长,受到自然、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虽然目前我国出台有《农业保险条例》,但仍然很不完善,需要财政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健全相关制度措施,以使农户的耕种风险降低,农户才愿意耕种更多农地。 (3)继续鼓励和扶持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推动农地向合作组织内部流转,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并通过规模化生产规避农业产品销售中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农业合作组织可以加快农业先进生产技术推广,有效规避农业技术风险。 (4)增加农业机械补贴,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虽然从分析的结论看,农业机械化提高无助于农地流转,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作者:高峰 单位:商丘学院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农业技术进步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框架和生产率模型 基于生产函数理论,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表示生产率,即投入生产要素增长率不能解释的产出增长率,包括知识增长或技术进步在内的效应。假定农业生产率的主要决定因素变量是农业研发投入,其他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等为控制变量,即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模型为:其中,R表示农业领域的研发投入总量;ST为农业规模、农业生产、贸易等结构变化;D为其他哑变量。被解释变量TFP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下:农业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地创造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了农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存量,促进了农业知识应用和新技术产生,因而,研发投入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率。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有利于技术应用和产品商业化,产品多样化和质量提升有利于实现产品价值,对外贸易结构优化有利于在更大范围里配置生产要素和销售产品,实现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衔接,有效地配置资源,促进农业生产率进步。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计算 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收集农业资本投入、劳动力和农业种植土地等1991~2011年的数据,构造农业产出函数计算我国农业TFP。这里,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对应计量模型具体如下:对式(2)取对数得到:lnYt=lnA0+αTt+αklnKt+αLBlnLabort+μt,或者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对数生产函数还是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其中,Y,K,Labor分别表示历年农业产值、农业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数,t为时间。农业资本存量通过核算历年农业固定资本投资并取折旧率6%进行核算历年资本存量,基期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参见有关文献[。通过回归分析估算产出弹性系数,确定各要素的产出弹性,下面,运用上述公式核算的被解释变量TFPt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借助农林牧渔生产总值、历年农业固定资本投资、农业劳动力和农业耕地面积,利用消费者、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对农业产值和投资进行折算实现不同时期的产出、投资的可比性。通过检验函数是否满足规模收益不变性和选择函数的最佳对数式,发现生产函数满足规模收益不变,回归得到的生产函数模型方程:根据式(4)、(5),可计算得到TFP增长率。设1990年的指数为1,可计算历年的TFP指数(如图1),tfpgrowth、tfpindex分别为TFP增长率和TFP的指数,其中有:tfpindext=tfpindext-1(1+tfpgrowtht)(6)对tfpindex和tfpgrowth进行相关分析,其相关系数接近于1。因此,在分析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时,只需选取其中一个指标设置回归方程。收集解释变量数据为:历年农业研发投入、农业耕种面积、贸易产品结构等数据。根据式(1),可引入计量模型分析农业生产率的研发投入影响,对于其他因素则作为控制变量进入模型。RRD为农业研发投入与农业产出的比值,lnland为农业耕种面积的对数值,在进行回归分析前,分别将被解释变量与潜在解释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和Granger因果分析,发现TFPt分别与RRD,REXt-2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5和0.52,但TFPt与lnland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5,且RRDt-1,lnlandt,REXt-2分别对TFPt存在因果关系,由于RRD、REX与lnland同时作为解释变量回归方程不理想,运用Eviews5.0对TFPt和解释变量RRD、REX与lnland进行协整检验,发现各变量呈一阶协整关系,经过多次回归分别得到如下方程:件不变时,农业研发投入比例越高,对后期的农业生产率提高具有较强的正向效应。第二,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农产品出口比例越高,对滞后两期的农业生产率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第三,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农业耕种面积扩大,反而对同期的农业生产率带来负向效应。农业领域的研发投入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对外出口可以拉动农业生产率提高,但农业耕种面积扩大却导致农业生产率降低,其原因在于耕种面积扩大,农产品产量增大,引起市场农产品供给扩大,供求渠道流通不畅,导致农产品滞销和价格大大下降,反而引起农业收益降低,最终导致农业生产率下降。 三、结论及政策 通过核算1990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率指数并分析农业研发投入对其产生的影响,得到的结论如下:第一,我国农业生产率增长出现明显的波动。在1990~1995年间,农业生产率出现正增长,在1996~2003年间,我国农业生产率出现连续负向增长,在2004~2010年间,农业生产率出现正向增长两年后出现一年负向增长的波动。这个结果基本上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农业生产仍具有较大改革制度能量激励,农业生产率表现为连续增长,但在90年代中期至2003年,我国农业生产环境逐渐恶化,农业承担的税费负担重,城乡差距拉大,农业资源大量外流,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以致出现农业生产率连续降低。自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税费减免,农业生产环境逐渐改善,但是,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和调节缓慢性,市场机制对农业产生明显的作用,致使农业生产率出现两年正一年负的周期性波动,市场波动已明显地影响农业生产率了。第二,我国农业领域研发投入对其后的农业生产率具有正向效应,农产品出口对滞后两期的农业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农业耕种面积的增加,反而导致农业生产收益略有下降,对农业生产率具有负向效应。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提高和促进农业劳动力素质提升,这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作用下,农业生产应对市场机制的能力比较微弱。但是,基于农业产业正外部性,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结合上文实证分析,为了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业研发投入:一是加大对农业研发投入,促进农业技术研究和试验,依靠技术进步弥补农业资源的不足。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深,农村优质劳动力在不断外流,农业生产剩余积累的资本也转移到其他产业,一部分农业土地流转为非农用途,农业土地肥力下降且遭受污染,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相对于工商业,农业经营环境相对恶化。为克服农业资源转移和抑制农业生态不断恶化,要逐渐转向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率。二是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我国农业产品对外贸易,拉动农业技术进步。我国农业虽说地少人多,但劳动力密集型农业以及园艺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促进这些农产品出口,有利于发挥劳动力优势,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三是加强对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培养农民的市场经营技能,积极应用科研成果于农业生产,提升农业生产率。农业技术的应用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现有农业劳动力,无论是流出到城镇工商业就业,还是留在农业内部就业,都需要通过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劳动力。整体上,农民市场意识较弱,不熟悉市场运作。因此,各级政府和市场管理部门应承担农业生产、产品流通渠道的信息收集和,引导农业经营者的生产和经营行为,提高农业经营者的市场驾驭能力,克服市场机制盲目性致使农业产品供求过度波动对农业生产造成的负面冲击。加强市场建设和信息传播,引导农业经营者利用市场规律进行生产和销售产品,提高农业经营收益率。 作者:余子鹏赵玮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农业技术进步论文:农业技术进步主体行为分析 一、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概述 农业技术是由多种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单项技术所构成的技术体系。农业技术进步既表现在单项技术的创新上,也表现在单项技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上,还表现为建立在这二者基础上的整个技术体系的换代升级上。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 (一)单项农业技术的创新过程 单项农业技术的创新过程,是指该项技术从研究到应用再到淘汰的全部历程。这一过程可粗略分为技术问题的提出、研究项目的选择、研究目标的确定、技术成果的研究、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技术成果的更新换代等六个阶段。创新过程随时间先后递次推进的关联关系,表示前一阶段工作的结束是后一阶段工作开始的条件;而向左的箭线则反映了新过程的反馈关系,表示后续阶段工作可以发现前面各阶段工作的缺陷,并要求返回原阶段加以修正。该图描述了某项具体农业技术的完整生命周期。 (二)单项农业技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过程 单项农业技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过程,是指用高一层次的技术创新去取代低一层次的同类技术技术创新(如用生物工程育种取代杂交育种)。这一过程由多个不同层次的单项技术创新过程组合而成,整个过程可用框图2示意。图中描绘了同类的单项农业技术由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发展的全过程。这一全过程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层次差异显著的单项农业技术创新过程(如虚线框所示)通过嵌合而成。即高一层次的技术创新起始于低一层次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且要同低一层次的技术更新换代相衔接。 (三)农业技术体系的换代升级过程 农业技术体系的进步主要在换代升级上。这种换代升级主要依靠农业技术体系中各单项技术的创新和层次发展来完成,特别是依靠关键和核心的单项技术的创新和层次提高来推动。因此,农业技术体系的进步过程实际上是众多单项农业技术进步过程的综合。 (1)农业技术体系中,各种单项技术进步的快慢不同,在技术进步过程中所处的阶段也不一致,这种速度和阶段的差异使各单项技术进步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合力最终决定整个农业技术体系的进程; (2)农业技术体系中,各种单项技术进步的层次不同,其中关键和核心的单项技术的发展层次决定整个技术体系的层次,关键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对其它单项技术的进步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3)农业技术体系中,密切相关的各单项技术(如品种技术与栽培技术)进步在阶段上和层次上的协调推进,对农业技术体系进步的有效性和总体推进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必须指出,上述分析仅说明农业技术进步的工作过程。这一过程能否顺利完成,还要看是否具备必要的制度保证、人才条件、资金和物资保证、信息支持。 二、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主体的识别 农业技术进步过程的主体,是指直接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或直接为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提供条件保障、并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作出实际贡献的机构和人员。按照这一界定,可以从参与农业技术进步活动和提供条件保障两方面对其主体加以识别。 (一)参与农业技术进步活动的主体 在农业技术进步的各个阶段,直接参与技术进步活动的机构和人员是不相同的。在同一阶段,直接参与技术进步活动的机构和人员也有多个。表现出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主体的多元性。在技术问题的提出阶段,某些问题是由农业生产者在实践中遇到技术疑难而提出的,某些问题是政府机构在农业管理工作中发现技术障碍而提出的,某些问题则是由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在科技实践中发现原有技术的缺陷而提出的,并通过不同的渠道反映给决策者。在研究项目选择阶段,项目的选择可能由政府机构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作出决定,也可能由技术成果使用者根据生产发展需要作出决定,亦可能由农业技术研究机构根据技术发展需要作出决定,还可能由民间团体(如各类基金会)依据其宗旨作出决定。在研究目标确定阶段,具体的研究目标可以由政府机构(如科技管理机构)提出,也可以由农业技术研究机构提出,还可以由农业生产者提出。在技术成果的研究阶段,承担项目研究任务的既可能是公共的专门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中的研究机构及人员,也可能是民间的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阶段,从事推广工作主要是公共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及人员,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也承担部分推广工作。直接应用农业技术成果的是众多的农业生产者。在技术成果更新换代阶段,既涉及到旧技术的淘汰,又涉及到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这一阶段的直接参与者,几乎包括前五个阶段的所有参与机构和人员。 (二)为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提供条件保障的主体 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为其提供条件保障的机构和人员也同样具有多元性。政府为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会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法规,对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实施管理与调控。教育部门通过培养各种专门农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人才支撑。政府为推动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者为获取更高收益,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为获取技术地位或经济利益,一些民间机构和人员为了特定社会目标,会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对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提供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支持。图书情报设施、通讯设施、各种信息网络则以有偿或无偿的方式为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提供服务。 (三)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主体的功能定位 在农业技术进步的全过程中,尽管直接参与各阶段工作或为其提供条件保障的机构和人员众多,具有典型的多元性,但发挥关键作用和起主要推动功能的,则是政府(或政府机构)、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农业生产者,他们是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最重要的主体。上述四大主体由其自身特点所决定,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政府主要行使管理决策和提供有力的资金、物资支持,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主要是创造和提供农业技术新成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主要是宣传、传授并组织生产者应用农业新技术,而农业生产者则主要接受和实际应用农业新技术。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四大主体的功能格局,是由农业技术自身特点及我国具体国情所决定的。农业技术研究周期长、投资大、风险程度高,农业技术成果中的相当大一部分可局部化(被少数人占有)、可商品化程度低,具有明显的公共和准公共性。我国地域辽阔、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性极大,加之人平农业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众多人口对农产品需求形成的压力,对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更为迫切也更加严格。我国农业生产经营高度分散,农户生产经营规模超小型化,农民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不高,农民主动获取或靠自己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薄弱,靠农户投资开发新技术或完全有偿使用新技术较为困难。这便在客观上要求政府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充当管理决策者和资金、物资主要提供者的角色,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制度保障和基本条件保障;要求拥有全国性和区域性公共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及一支学科门类齐全、攻关能力强的精干农业技术研究队伍,为技术成果的创造提供组织和人才的保证;要求拥有全国性和区域性公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一大批既掌握先进技术、又具有实际生产经验和组织能力的农技推广队伍,为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充当“二传手”;也要求广大农业生产者提高掌握和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及自觉性,以扩大农业技术需求,并为先进适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提供保障。 三、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主体行为 在分析主体行为时,有三条基本假定:其一,各主体相对独立,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行为选择自主决定;其二,各主体具有理性,在行为选择时遵从社会所认可的价值标准;其三,在分析的过程中,以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 (一)主体的行为动机分析 主体的行为动机,是指有关机构和人员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或为其提供条件保障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主体的行为动机由自身属性所决定,并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者,参与和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实现农民的小康与富裕;促进农产品的稳定增长,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基本保证;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促进农业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很显然,政府的行为动机带有很强的宏观性、长期性和公益性。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的类型不同,其行为动机存在较大差异。公共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专院校中的研究所室)和人员,从事技术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履行政府赋予的工作职责,通过创造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去实现政府的行为目标;另一方面通过攻克技术难关,占领农业技术制高点,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赢得政府和社会的更多支持,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再一方面通过新技术成果的创造,为自己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其行为动机既带有公益性,也具有功利性。民间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研究农业技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具有典型的趋利性。而大型农业企业中的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研究农业技术问题则主要是为了解决本企业的技术问题,促进本企业生产发展,具有明显的内部服务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也存在不同类型,各自的行为动机亦有较大差别。公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从事技术推广的目的:一是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责,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去实现政府的行为目标;二是通过有成效的工作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认同和更多的扶持,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三是利用技术推广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其行为动机既有公益性,也具功利性。民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则主要是通过技术推广服务获取经济利益,趋利性特征明显。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有时也参与推广工作,其目的有时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成果以扩大社会影响,有时则是为了实现政府目标或为了谋求经济利益。 (二)主体的行为准则分析 主体的行为准则,是指有关机构和人员对某项具体农业技术的进步过程决定是否参与或以何种方式参与时,所依据的价值标准。主体的行为准则由其行为动机所决定,并体现行为动机的要求。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政府的行为准则主要表现为:对全国或大型区域农业发展所急需的技术、对先进适用和覆盖面大及推广应用条件容易满足且需追加投资少的技术、对大范围农业生产中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发挥重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技术,在技术成果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上给以优先支持;对全国或大型区域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对重要农业部门发展和重点农产品生产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关键技术,在研究和推广应用上给以重点支持;对农业发展带来突破性变革的技术,对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和充分合理利用具有重大作用的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在研究和推广应用上给以连续的支持;对其它类型的农业技术,则在研究和推广应用上有选择的支持。公共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及其人员,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政府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还要加进一些体现自身利益的标准。这些标准为:对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有明显作用的技术、对增强自身技术实力及增加发展机会具有明显效果的技术、对获取经济利益有较大保证的技术,主动积极参与研究和推广;对自身功利不带来好处的技术研究和推广,一般加以拒绝或逃避参与;对其它技术的研究推广,则选择性参与。民间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及其人员,主要以自身利益为准则。具体表现为:对市场需求量大(用户多)且可商品化程度高的技术、对研究推广风险小且周期短及盈利高的技术、对树立自身社会形象和提高技术地位具有显著效果的技术,主动积极参与研究和推广;对其它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以拒绝。农业生产者在技术进步中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对农业技术成果的接受和应用上。其行为准则一般体现为:对先进适用、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应用条件易于满足,所需追加投资少、风险小、获利高的技术成果主动接受,积极采用;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农业企业,对高投入、高产出、高盈利的高新技术成果,也有应用的积极性;但对投资大或见效缓慢的技术成果,增产不增收或盈利低微的技术成果,应用风险大的技术成果,一般不予接受,更不会采用。 (三)主体的行为方式 主体的行为方式,是指有关机构和人员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的方法和形式。行为方式由主体的行为动机,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它自身特点所决定。 政府在社会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通常以下列四种方式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1)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制度,将农业技术进步纳入为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服务的轨道,使农业技术进步的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利用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力量,规范其他主体的行为,调动他们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的积极性;(2)通过组建一批公共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建设一支精干的农业科研队伍,以及组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网和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农技推广队伍,使全国农业技术研究有稳定的基地和人才保证,也使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能迅速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3)通过农业技术发展规划的引导,以及对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有选择、有重点的经费资助,使农业发展中急需的关键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能得到优先研究和应用,并使农业技术保持一定的储备;(4)通过对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项目承担者的招标选择,以及对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的择优扶持,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增强农业技术进步的内在活力,并使农业技术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政府组建的公共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及其人员,目前是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的骨干力量,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1)通过向政府提出农业技术发展的决策建议、咨询意见,使政府农业技术发展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完善,更有利于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总体进程;(2)通过竞争性投标,承担政府资助的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项目,为农业发展提供先进适用的常规技术成果和高新技术成果,促进农业技术成果的普及应用;(3)接受生产经营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集团)的委托,有偿为其研究农业技术成果,或为先进技术成果在企业的应用提供有偿服务;(4)以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经营手段,自主研究和推广技术成果,并以此获取经济利益,在农业技术成果的经营中,实现农业技术的创新;(5)通过内部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增强内部活力,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的进取精神与创新精神,使农业技术人才资源的潜能充分发挥,在微观基础上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源动力。 民间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及其人员目前尚少,在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中仅起辅助和补充作用,他们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1)以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经营手段,自主研究和推广技术成果,并以此谋取经济利益,在农业技术成果的经营中,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进程;(2)接受生产经营企业的委托,有偿为其研究农业技术成果,或为先进农业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提供有偿服务;(3)在能谋取一定利益的条件下,通过竞争性投标,承担由政府资助的农业技术研究或推广项目,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成果和推进技术成果的应用。农业生产者在技术成果转化中起决定性作用,他们以技术成果使用者所特有的方式参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主要表现为:(1)通过农业生产实践发展并提出技术问题,反映技术需求,为农业技术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农业技术成果的研究和推广提出具体要求,使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2)通过对农业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扩大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反过来又刺激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在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应用之间形成良性循环;(3)某些大型农业企业或产业化集团,在企业内部建立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对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成果进行研究和推广,或资助公共和民间的研究及推广机构,对某些农业技术成果进行研究和推广。 四、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主体行为协同 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多主体参与,既使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有机会得到充分发挥,为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增添多重推进动力;又使各主体可以按不同的结构和方式进行组合,形成多种类型的农业技术进步主体集团,使农业技术进步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和通过多种渠道加以推进。但多元主体在行为动机及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以及行为选择的自主性,又容易带来他们在行为方向上的歧异性、工作衔接和配合上的困难性,使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受阻。鉴于此,对各主体行为加以协同,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应当发挥的功能组合到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同步轨道上,实现多主体对农业技术进程的协同推进,便显得十分必要。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各主体行为的协同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使多个主体在行为上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某项具体农业技术的进步;二是使多个主体集团在分别参与不同单项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中,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农业技术体系的进步。 (一)单项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主体行为的协同 在单项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主体行为的协同包括四个方面。首先,各个参与主体对该项农业技术进步要有高度的认同,各主体间要有相互合作、共同推动该项农业技术进步的意愿。只有如此,不同的主体才有可能组织在一个集团中,并承担一定的工作,完成相应的任务。其次,各主体在工作程度上要相互衔接,递次推进。当有关主体提出农业技术问题后,决策主体就要根据技术问题及时作出研究项目的选择和确定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主体便要按目标要求随之进行研究并提供技术成果,推广主体便应适时对成果进行宣传、示范、对使用者进行培训,而应用主体则应主动接受和积极采用技术成果。各主体在工作程序上的相互衔接,使单项技术进步过程得以连续和有序的推进。再次,各主体在工作质量上要对应匹配。即在某一层次上的单项技术进步,各主体的工作都应按该层次的质量要求来完成。这就要求决策主体科学的选择研究项目,研究主体创造出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推广主体准确有效的宣传和示范技术成果,使用主体正确应用技术成果,以保证该项技术进步过程每一阶段工作的有效性。最后,各主体在功能上要配套发挥。即某一主体功能的发挥,要充分考虑和满足其他主体功能发挥的需要。如资金、物资提供主体要满足技术成果研究和推广主体对资金、物资的需要,而技术成果研究主体又要充分满足使用主体对技术成果的具体要求,以实现对该项技术进步过程的整体推进。 (二)农业技术体系进步中各主体行为的协同 农业技术体系的进步,既表现为众多单项农业技术的进步,也表现为各单项技术进步关联关系的发展变化。所以,农业技术体系进步过程中主体行为的协同,除包含单项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主体行为协同的全部内容外,还应当包含体现单项技术进步关联要求的内容。这些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参与不同单项技术进步过程的同类主体(如承担不同研究项目的多个研究机构和人员)之间,要加强横向联系、联合、相互提供信息、相互提供发展思路和技术手段,有时甚至需要相互提供推进条件,共同促进多个单项技术的进步;二是参与推动相关的单项技术进步的各主体集团,应在各单项技术发展的层次和发展速度上保持协调,以保证这些相关的单项技术成果同步发展,并在生产上组合应用;三是不同的主体集团应有适当的分工协作,应按各自的特点和能力的大小,选择相宜的参与项目,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实现不同类型的主体集团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优化组合。 (三)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协同主体行为的手段 对参与主体的行为加以协同,将他们分散的力量组成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合力,既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协调者,又需要有相应的协同手段。在目前情况下,能对各主体行为加以协同的只有政府,而政府协同各主体行为的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政策调控。政府通过制定农业技术政策、法规、制度和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对各参与主体行为加以指导和规范。通过政策的鼓励或约束,使相关主体在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因彼此协同、有效推进技术进步进程而受益,或因各行其事而受到限制和遭损。从而使各主体在政策的框架内,自愿地或被迫地协同行为,共同推进农业技术进步。 第二,资助诱导。目前有相当大一部分农业技术进步项目是由政府财政资助的,政府可以利用项目资助这一强有力的手段,要求相关主体协同行动,推进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的进步。并通过严格的项目管理,使相关主体相互协同配合去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同时,各相关主体为求得自身发展,亦会组成“利益共同体”,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和联合,去争取更多的政府资助项目和更好地完成这些项目。 第三,分工协作。政府可以通过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对不同类型的主体进行指导性分工,让他们在不同的农业技术进步领域发挥作用。例如,对公共性和准公共性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主要由政府资助并重点依靠公共研究和推广机构及其人员去完成;而对可商品化程度高的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主要由民间研究和推广机构完成,或由公共研究和推广机构自主开发及推广。使不同的主体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各得其所,并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共同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进程。 除了上面政府采用的协同手段外,市场也是一种有力的协同手段。随技术需求的扩大、农业技术成果商品化进程的加快,可以促进众多主体联合起来进行农业技术投资、研究和推广,并形成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主体多样化协同的新格局。 五、简要的结语 将上述分析归纳为以下结论,作为本文简单的结语。 1.农业技术进步是一个由多阶段构成、多层次发展、多门类综合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的各阶段、层次、各门类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任何一个部分和环节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只有不间断地推进,农业技术进步才能实现。 2.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有众多相对独立而功能又各异的主体参与,正是通过不同主体特定功能的发挥,才使农业技术进步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工作得以完成。也正是多个主体或主体集团的相互配合,才使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得到全面推进。各主体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各主体的配合推进,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 3.参与农业技术进步的主体虽然众多,但政府、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农业生产者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主体,他们的行为决定农业技术进步的进程。由农业技术自身特点和我国具体国情所决定,政府在农业技术进步中充当管理决策者、资金物资主要提供者、其他主体行为协调者等重要角色,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和关键因素。 4.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的各主体,因其自身属性和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同,具有不同的行为动机和行为准则,并按自己的价值判断作出行为选择。这一方面为多途径、多方式引导主体参与农业技术进步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又带来将众多主体和主体集团分散的抉择行为引导到协同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艰巨任务。 5.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政府可以利用政策调控、资助诱导、管理约束、指导性分工等手段,既调动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潜能;又规范他们的行为,使各主体之间有效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农业技术进步。
优秀教育论文:论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之中,语文传统教育似乎正面临 日益严重的危机,许 多优秀教育典籍正被淡忘,优 秀的教育思想受到批判。但改革注重的是“改”而不是一种颠覆 ,改革始终是在“旧”的基础上寻求 “新”的改 变。 旧与新、传统与现代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必然存在交融点。本文就如何找到新课程理念与带有浓厚 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语 文传 统教 育的交 融点加 以探讨 。 新一轮课程改革,由于影响的是庞大的社会群体, 加之刚性 的政府行为推动 ,已经将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推向了新 的高潮 ,必将是一场对社会有限教育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与之配套的是全国教育行政机关 、教学研究机构 、专家的强势能量导向,各学科的课程改革理念应当说已经渗透到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中,一种课程改革精神正影响着我们的教学。从教学行为主体定位到教学手段多样化,从互动关系到多元的评价体 系,都给我们的课堂和教学带来 了新的活力。对广大教师而言,这场改革也是教师与学生 、与课程资源共度的生命历程和共创的人生体验。广大教师走下讲 台,走进学生,互动交流,教学氛围浓厚 ,师生关系融洽。特别是在语文学科中,《标准》关于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 目标的论述 ,其根本 的 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的课堂强调注重学生的体验 ,因为没有学生 自己去读 书 、感受 、理解 的过程 ,任何语文教学行为都是无效的。在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中,在感受到课程改革取得初步成功 的欢愉中,在对待语文这一带有浓厚 民族文化的学科教育之中,教师应当多一些反思和 自省。我们必须考虑我们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语文教育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语文到底是什么?向无定论 ,但是相当专家学者都强调语文教育有以下几个层面 :①语言文字 ,主要是语言的实践和运用 ;②语言文学 ,这是比较高的形态 ,关注学生 的精神 、态度 ;③语言文化 ,是让学生对世界有独特的认识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 ,还是几种说法的综合,都不可否认传统语文是一种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创造性想象的沉淀 ,语文教育不同于其他化学物理等 自然学科 ,带有深深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烙印。作为中华 民族文化的延续纽带,语文是我们生存生活的一种方式 ,是根植于我们血液之中的一种民族基因。而文化始终通过语文潜移默化维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 、礼仪社交 、文化教育价值等诸多方面。可是 ,现在一些学者认为要贯彻 《标准 》,就必须破除旧的传统理念 ;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保守落后,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非常危险的。传统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落后的代名词,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并不矛盾 ,对现代教育有着基础性的重大意义。可 以说 ,没有传统语文教育和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 ,今天新课程理念就失去参照和基础,“忘记历史 ,就注定要犯历史的错误”,这是有教训的。而且,基础教育改革也不可能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革命,必然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过程。 二、新课程理念下,做好语文教育优 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已经深人人心,其实和现在常说的 “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任何轻视忽视语文教育传统这一中华民族母体文化传统、割裂历史传统与现实的血脉联系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彰显优秀教育传统,重视民族文化 自觉性的回归。而《标准》的三维 目标无不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的影响。 1.关于知识与能力。从总体上说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绝大部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不足 ,而将学生学习能力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这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突破。确实,在千年的 “学而优则仕”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下 ,传统语文教育这一块出现了 “繁、难 、偏 、旧”的局面,老师实施的是 “题海战术”,有的是 “头悬梁 ,锥刺骨”的精神 ,搞的是“口舌生疮”、 “皓首穷经”的苦学。而且在训练的内容上,传统语文重读重写而轻视听说 ,甚至以 “沉默是金”、 “口讷不能言”为美德,强调灌输 ,这些 当然已经和现在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巨大影响意义。新课程三维 目标之一就是 “知识与能力”,反观我们的课堂 ,学生敢于质疑 ,大胆评议 ,整个课堂氛围浓烈,这的确有利于弥补传统语文教育死气沉沉的不足,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 的活力 。但是 ,大部分课堂学生没有写字 、没有练习,呈现出虚浮的热闹。试想:学生基本功没有了 ,还谈得上什么能力?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指出:这些语言训练不落实 、不到位的课堂很 “虚”。 因此 ,在新课改理念下必须重视学生写字 , 加大对学生书写指导 ,写字习惯的培养。现在学生识字效率低,学生字也普遍不好,在家也没有练字习惯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再不指导练习,结果就无法想像了。我国语文教育传统有一套训练认字识字方法,应该将基础知识重新放到应有的地位 ,否则能力就失去了基础 。可喜的是 ,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育重现 “书声琅琅”,比以往更加重视写字 ,要求 “以读为本,以读为根”。而且从国家发行的教材来看 ,仍有许多我们祖先遗留的精华 ,比如在小学 就增 加 了文 言文 ,在课 文后面 就增加 了 “我会认”、 “我会写”等项 目,反映了新课程对语文优秀传统的吸收,这不能不是说一种 自觉的对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2.关 于过程与方法 。在 “过程与方法”这一块 ,可以说这是新课程在提法上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最大特色。 传统教育强调结果 、轻视过程 ,教学方法单一。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更新 了观念 ,提升了课程意识 ,学生 “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多媒体调动学生兴趣 ,不能不说 这 比传 统 的语 文教 育进步 了些 。但是 ,对 照 《标准 》,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对传统语文教育继承了更多 ,或者就是换了另外一种说法。因此 ,我们更加关注如何将这些优秀的教育传统渗透于现在的课堂。 (1) 《标准 》具有浓厚的关注全体思想 ,关注全体学生,而传统教育中早有 “有教无类”思想。我们要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着重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关于个性发展。传统教育中的 “因教施教”早已成为教师学生耳熟能详的词语 了。古代私塾中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怎样将班级授课制和培优补差结合 ,怎样组织课外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理念下要进一步大力倡导个性化学习和个性 化评价 。 (3)师生关系。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民主教学 ,建立 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才有良好教学的氛围。 孔 子说 :“三人行 必有我 师焉 。”他提倡“不耻下问”、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种传统的思想可以说对后代特别是现在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正是传统教育中“教学相长”思想 的体现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一定要 民主 ,师生要 “对话” ,特别是要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实现共生共创,师生互相促进 ,双向成才。 (4)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本次课程改革 ,凸显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视 ,提倡 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是现在课堂出现 了 “虚 、假 、杂 、闹 、偏”的现象 ,这实际上是对我国优秀教育传统文化的认 同和吸纳不够。在新课程理念下 ,一定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到实处和注意老师的引导 。这也是与语文教育优秀的传统一脉相承的。①启发诱导。孔子说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第一原则就是启发原则。因此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将语 文课上得充满感情 ,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第一老师”,要用生活中的例子加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真正将学生调动起来 。②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在新课程理念下,必须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认知规律 ,强调 “反复学 习” ,强调知识再现。③重视文本 ,挖掘课程资源,扩大阅读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些教学手段多了起来 .多媒体教学摆到了重要的地位 。但是不可否认,作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文本却被置于一旁,这种状况令人担忧。一些专家教师为此进行 了呼吁。 《标准 》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相比 《标准》出台前,这已经是提高了要求。尽管如此 ,与传统语文教育的阅读量相比, 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传统语文教育强调“博闻强识”, 朱熹强调 “读书百遍 ,其义 自现”就是这个道理。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也必须遵守从“积累”到“感悟”的学习规律。人的语文综合素养 的提高必须是在一定的语言材料上积累起来的,如果斥之以“死记硬背”而加以指责甚至彻底抛弃 ,既是对传统 的不尊重 ,也是对《标准》的误读。在新 理念下,要将各种阅读方式结合起来 ,注重思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④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知识获得方式 、师生作用关系 、知识结构水平 、学生年龄等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发现性学习注重学生对获得知识的体验和获得知识过程中能力的形成,但是 由于接受性学习的高效性以及发现性学习存在对学生基础的要求 比较高的局限性 ,注定了教师要将二者整合,真正贯彻 “以人为本”的过去和现在都奉行的思想。 3.关于情感 、态度 、价值观 的问题 。《标准 》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素养而提出来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 的统一思想,思想性与审美性 的统一”。 《标准 》精神和传统教育的价值取向相 比,二者是统一的。 (1)都非常重视德育教育。传统语文教育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思 想道德放在首位 ,无论是 《三字经 》、 《名贤集 》还是 《弟子规》等 ,相当多内容都是进行思想道德说教的。当然 ,以孔子 《论语 》为代表的教育典籍更是如此 ,其核心是 “仁”的思想,他提出 “君子务本 ,本立而生” ,这里 的 “本”就是做人的根本 ,做一个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而《标准 》对人的发展要求不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吗?可以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中,道德的基础是相同的,但可惜的是,在现在的课堂 中,相当多的教师并没有根据文道统一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感染渗透。因此 , 《标准》将 “情感 、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不可少 目标 ,对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传承,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 (2)重视教学情感磨砺志气作用。“情志作用”是非智力因素 ,传统语文教育对此是非常重视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在也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说 ,说明兴趣和情感是推动学习的巨大动力 。所以,《标准》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保护学生学 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特别是现阶段,影响学生学 习的不 良因素很多,加之学 习本身就是一项很苦的劳动 ,如果教师经常将 “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不息” (《尚书》)、“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头悬梁,锥刺骨” (《孟子 》)等身处逆境而奋发图强的故事用来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多以“知识 改变命运 ,”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志向,以各种课程资源中的人文精神,融合新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学 以致用,身体力行 ”,加上教师的言传身教, 一定可以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当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 自有颜如玉” 、“学而优则仕”、赚大钱 、娶美女 、做官是传统教育中过分注重功利性的表现,而且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传授知识方法过于机械,传授手段过于陈旧,容易让人封闭保守 、墨守成规而变得迂腐,这的确是与现在社会发展对人的多方面素质的要求是不适应的。但是不可否认 ,传统语文教育无论是道德文化传承上还是教育思想上 的巨大作用 ,对今天的教育影响是深远的。它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今天很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要求其实就是语文教育传统的另一说法或者是与传统交融后衍生新的意义。因此 ,在新课程理念下 ,我们不仅不能对传统语 文教育理念全盘否定 ,还要时时刻刻将传统中优秀的思想和做法发扬。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新课程与语文教育传统的交融点并加以吸收和发扬,这样就会实现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的 自觉性回归。 优秀教育论文: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特征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论及特征 1.传统文化的人格体现 儒家的理想人格。在儒家的理想人格中,认为最高人格的体现为圣贤。而圣贤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是要与天同德,与大道同行,克己复礼,兴国安邦的高尚品格。儒家圣贤的人格主要体现在仁与礼的统一。道家的理想人格。在道家的理想人格中,提倡隐士。即真人,至人,神人。主张淡薄本性,无为不争,已达到人性和自然最原始的状态。在道家的思想中,提倡返璞归真,无为而治。法家的理想人格即为英雄。认为要追求自身的实际理想,凭自身的力量争取社会地位。提倡法不阿贵,唯法所在。在法家看来,法令制度高于一切,无论君臣,在法令面前一律平等,体现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佛家的理想人格提倡超尘绝俗,认为万物皆空,明心净性。在佛家的思想中,佛就是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在生活中做到宠辱不惊,万般皆空像的心态。 2.中国传统人格教育理论的特征 第一,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格。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就是表面天地之间人之性命最为珍贵,体现了人的价值。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就是指人的追求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表明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是中华民族的行为模式,注重挖掘人的价值,获取他人的尊重,一方面做到自爱,自尊;另一方面做到理解人,尊重他人。第二,崇尚仁爱理念。孔子特别注重“人”的突出地位,仁爱是人性之基本,通过自身的美德,达到人与万物的统一。在理想的人格教育中提倡,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行,另一方面也要将德行推向社会,造福社会。第三,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将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作为自身的追求根本,通过道德理论的熏陶和道德实践的累积达到人身外在和精神内在的统一。 二、传统文化与现阶段人格教育的融入 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整理,塑造高职学生优秀的人格,以经典“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为重点;以仁人志士为榜样加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励志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 1.思政教育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在现行高职思政教学体系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导向性融入思想道德修养课,用心弥补现行课程的人文精神的不足,增加课程的育人功能。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不能被文化课的知识性要求所取代,教学与评估只能以育人为中心,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道德修养课程,可以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来引导学生的道德思想,培养人格健全和道德品质优秀的大学生。 2.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网络、影视建设 网络、影视等公共媒体对高职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在专门优秀传统文化网站中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职大学生提供一个干净绿色、健康有益的网络和影视环境,转移人格教育的重要阵地。 3.在校园人文环境中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高职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战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对高职大学的道德人格培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校园文化中的历史传统和思想追求能改变学生的价值观、理想和道德信念。如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北大的兼容并蓄,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一代代的青年才俊。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高职学生人格教育的理论价值 1.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择业观方面,高职的毕业生刚刚踏入社会就想着找到非常理想的工作是不现实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敬事而信“,“建功立业”的精神是值得当代高职学生借鉴的。很多成功者和建功立业的人都是从很艰辛的基层工作做起。通过传统文化中典型的人物案例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保持达观的择业心态,“天生我才必有用”,有才华有德行的人最终会被发现。保持不断进取的信心是帮助高职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2.有利于高职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 高职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许多人不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因而往往造成与同学交往胆怯、与教师“顶牛”、与父母关系不合;还有一些学生交往重实惠不重原则,请客送礼、拉帮结派,这种友谊自然不会长久,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交往能力。因此,利用传统的道德中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让他们更加能够明白尊重他人,勇于承担,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3.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诚信品质。 诚信是做人之根本,所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因此,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诚信品质的培养在整个人格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良好经济建设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整个社会道德文化进步的需要。因此,通过传统文化培养高职学生诚信的品质至关重要。 4.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道德自律。 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就导致道德教育的效果不明显。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也就表明,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有自律意识的人。在道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四、结语 综上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贯穿着人格的养成,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着至大至刚的人格,乐天坦荡的性格,天性仁厚的性情,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华人民高尚人格的形成。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世界文化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我们不仅要吸取丰富的世界文化,更要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格和人格教育的传承。 作者:葛金平 李霞芬 赵璇 单位:湖南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优秀教育论文: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 1.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我国经济和社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这种形式在给我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思想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人群,容易受到一些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在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发生着改变,有些高校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有些高校却忽视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有效抵制经济利益的诱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盲目夸大社会功利,而缺失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诚信意识。 2.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 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和经济发展规模的速度不相适应,导致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有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有应届毕业生700余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生,实际数量有750余万人。如此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另一方面也与高校的教育观念和技能培养等原因分不开。当前高校片面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导致部分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后不能承受社会压力,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甚至出现对就业缺乏信心的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能与大学生实际情况相衔接,更没有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网络化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更多的大学生愿意从网络中获取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沟通,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获取的途径。网络传播对当代大学生在教学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要看到不良网络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了负面作用。部分大学生在利用网络便利性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养成了对网络依赖的习惯,导致不愿意思考、不愿意深入学习和研究问题。有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耽误了学业;有些大学生对网络信息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分辨,被错误信息所误导;有些大学生被错误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所影响,改变了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些现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失的结果。 4.学分制改革带来的影响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教育体制也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和调整,全国各大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推行学分制,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一方面,虽然学分制对于激发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具有一定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于专业进行选择性学习的要求,但同时也导致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忽视,对实践知识的忽略,而只是片面追求理论和学分,进而走上社会之后会出现政治意识不强的现象,不愿意承担一些社会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学分制度下每个学生选择的学分和课时不同,上课时间和地点也不相同,传统的教室和班级的概念被打破了,导致学生流动性增加,班级集体意识却逐渐淡化。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勤劳勇敢、诚信友爱、谦虚互助以及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全社会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教材,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学生可以感受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气节,感受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精神,热爱祖国,勇于现身祖国的博大情怀。 2.有助于改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个人的内在道德修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教育大学生要首先提高个人内在思想道德和修养,进而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教育当代大学生要培养和树立人道主义精神,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念,从而正确处理好自个与集体、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只有让当代大学生明白了对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才能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也才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进而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为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一方面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去,另一方面还要从高校的角度去从制度和课程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1.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理论课程中 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课程教学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为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中更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起来。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二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中。 2.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制度建设中 俗话说,一个好的领导,不如一套好的制度。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高校的制度是一种隐性的文化软实力,对全校教职工和学生有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的形成中,制度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校制度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价值观作为高校制度的内容。比如,在学生管理制度中、奖学金选定标准中加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比重。在高校制度建设中,提倡道德第一,既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代有机结合起来,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3.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 实践是将学习内容内化的有效途径,是将所学内容转化为自身价值观的重要桥梁。我们可以设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配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深入爱国主义基地参观考察,通过到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有效地调动社会力量,使广大学生在领略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了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再如通过严格的日常管理和礼仪要求,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意识。 四、总结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中,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校要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要寻找最佳切入点,在学校制度建设和理论实践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作者:徐凯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优秀教育论文: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与教育路径 一、阐释传统文化的维度:立国、处世、为人 在当代社会,从什么视角来梳理总结悠久的传统文化,如何凝练概括出适切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邓小平说过,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教育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世界眼光,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同时他还应当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然而,中国人的“根”在哪里?现在我们的教育面临很多挑战,比如,小孩子从小吃着麦当劳、看着美国大片,学英语现象在幼儿园就出现了,长此以往,用有识之士的话来说,五百年后、三百年后的“我们”还是中国人吗?我们不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自生自灭,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必须进行整体规划,以现代的眼光去审视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既能够代表中国优秀文化精神,同时又有助于当代青少年精神成长的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为了复古而进行教育,同时,它和国学又有所不同。国学,涉及所有传统文化的研究,但是我们现在谈的是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当代青少年甚至子孙后代成长最为重要、最有价值的一些东西。因而它肯定不是全部的、整体的传统文化体系,而是要把现实中最紧迫的、最有价值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总结凝练出来,传授给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定是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面向整个世界、培养现代公民的教育,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体系。面向现代化,即是说不是为了传统的延续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现代和传统是有一定的相对区分度的。因此,用“三个面向”来对待传统文化,深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滋养,为社会提供教育资源。姜义华先生提出,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从立国、处世、为人这三个维度进行挖掘。笔者将从这三个维度来思考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人的发展的关系。 1.立国方面,处理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 这关乎一个国家最根本的价值需要,在西方有的国家叫作立国价值(regimevalue),在我国传统中则称为“治国、平天下”。儒家倡导“家国同构”的价值观念,以孝为先、由孝而敬,注重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体成长过程。倡导社会民众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讲求经邦济世、民为邦本、选贤举能、人文化成、和而不同、天下一统。在立国方面,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积淀,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在家国梦想方面,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角度来说,在国家层面,倡导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笔者有这样的疑问:从富强的角度,强国富民能不能作为富强的主体内涵,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是否蕴含着这样的价值要求?再比如说民主,我们的传统文化似乎是比较缺乏的,“民为邦本”、“尚贤举能”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我们当代民主建设提供借鉴。关于和谐,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教师如何把这一思想传授给学生;在多元化的世界当中,在每个人都有权利自由的时候,大家都面临着“自尊和尊重他人”的问题,在这样的语境下,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要讲依法治国,同时在传统文化当中,倡导的是德主刑辅,对德的作用看得非常重要,因此,严格来讲,这个法应该是德的外在保证和体现。总而言之,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能够让青少年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富强是每个人富强的重要保证和依托,国家的富强和个人的富强、家庭的幸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此,对于学生而言,自然就会有拳拳爱国之心。国家繁荣是共同的荣耀,个人不能仅仅是为了自身和家庭而学习。在一些世界名校的招生面试中,一些高材生的回答为什么往往令人失望,因为他们只是想到自己和父母,此外无他,这样的学生被录取的鲜有。由是观之,个人成长要和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民族复兴的共同的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根本的就是道路认同,就是认同社会主义道路。 2.处世方面,处理的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处世就是如何对待这个世界、如何与他人交往,它是一种社会情怀。在传统文化中,推崇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怀,信奉仁者爱人、先忧后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条。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胞物与,内含的就是一种同理心,吁求和而不同的包容、守望相助的友善,讲求克己奉公、忠恕之道、礼乐教化、德法相济。在社会方面,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层面,我们依然会有一些疑惑,比如,是不是秉持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仁爱共济、利己达人”的社会情怀,就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传统文化中“民胞物与”、“推己及人”的思想反映的是不是平等的人际关系?“天下为公”是否就是一心为公,公正无私?再如,“自强不息”要求有所作为,“先忧后乐”实际上体现了主体的道德自由,它不受制于外物、欲望、权力、地位的诱惑,而是追求自己独立的人格,但这是不是一种独立的人格自由?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与教育,在处事方面,培养青少年学生守望相助、友善乐群的精神,涵养学生的宽容心,让学生认识到,在社会共同体中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 3.为人方面,就是作为个体应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这关乎自我的追求与境界。 国家的精神风尚也好,社会风气也好,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个人的个人品格上。个体如何确立自己的人格?传统文化中强调正心笃志、礼义廉耻的人格修养,倡导正心诚意、厚德载物、进德修业、恪尽职守,推崇刚健进取、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精神。其中,非常核心的价值观念就是忠诚与孝敬。孝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在竟然到了要为“常回家看看”立法的地步。传统文化当中,品德修养的重点是不是就是礼仪廉耻?管仲把它视为“国之四维”,历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对此也非常重视,近代的孙中山、也都非常重视。《了凡四训》中特别强调如何做善事,个体作为社会主体如何增益自己的潜能。再比如诚信的品质,有没有更好的表现方式?儒家经典强调民无信不立、厚德载物、修齐治平、化成天下。“化成天下”就不仅仅是独善其身,还要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其实就是让社会个体不能仅仅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他应该在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为国家、为世界承担自己的责任。个体的修养,也即温良恭俭让,彰显的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现在社会整体比较浮躁,尤其是在网络生活中,充斥着情绪性的语言和暴戾之气。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形成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温良恭俭让的品性对于涵养人的品德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总之,从立国、处世、为人这三个维度进行挖掘,可以看到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共同理想、集体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主义等。基于这些维度与内容,如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教育路径的思考 如何科学设计具体的教育内容,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这既涉及科学地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框架,也涉及教育实施的规律和逻辑。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身心特征来设计,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层次上必定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但是,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课程里,又该如何来体现?比如,在“小学”启蒙阶段,学习为人之道,到了“大学”,学习成人之道,学习如何为人处事。这需要一个系统的逻辑框架设计,并且它在学术方面能够立得起来。这个框架里的归类、分析、提法,虽不可能包罗万象,却是当代学校教育中最需要的,也是相对全面的、比较周延的内容体系。这就是我们设计具体的教育内容的指导方针。上文论述的立国、处世、为人三个维度,可以作为我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解释性框架,它不能说是全面的,但却是最重要的一些方面。教育框架的设计,要经得起推敲,学术界能够认可它,教育界能够认同它,然后教师能够把它体现到教育教学中去,对学生的成长也能有帮助。同志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前,同志也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这就讲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个重要来源。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资源。研究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从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视野中,从历史发展的积淀中,审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人应该有什么样的操守?既然是中国人,就应该有鲜明的中国特质,而现在国人更多地受到欧风美雨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度不高。一些有识之士就在担心,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还是中国人吗?他们对传统文化还认同吗?我们应该拿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来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不能为传统而传统,就是说当代中国人要站在当代的立场上,回过头来审视传统文化为我们当今中国人的安身立命,国人的信仰、信念等方面能够提供什么样的资源,分析哪些是值得弘扬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思想,这需要做一个认真的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谈到了友善,或者说友爱,那么这种友爱能否推广到陌生人之间?在传统文化当中,十分强调仁爱之心,但是到了现在,有人摔倒时,他人连扶都不敢扶了,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可能有制度方面原因,试问我们的制度是不是能帮助这些人解除助人为乐的后顾之忧,或者免除他被法律追究“责任”的可能?2013年,深圳出台了一个地方性法规,就是要避免“活雷锋”被敲诈的可能,在制度上给予助人者保护。 在西方,《好撒马利亚人法》规定如果善意救助造成损害,则提供救助者可以免责。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从做一个中国人的角度、维护中国人的“根”的角度来入手,但更要看这个“根”对于现代人、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什么价值。熟悉为人之道、人际交往准则对每个人而言都非常重要。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强调“和”的理念,但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个体自我意识膨胀,到了社会上和他人相处就会格格不入。西方讲社会资本,这其实与中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密切联系的。传统文化教育的设置不是为了抒发怀古的幽情,而应该是站在当代来回观返视传统,看看现代和传统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张力,以及传统能够给当代社会提供哪些好的借鉴。在这方面可能会有几个参照系,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在国家的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人格精神层面,传统文化中都有很多非常丰富的精神资源,如家国梦想、仁爱之心,还有以礼义廉耻为核心的人格修养的要求,都可以为现在青少年学生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教育资源。之所以强调“当代的”中国人,是因为“当代”有着非常重要的涵义。当今社会的道德难题之一就是人们缺乏敬畏之心。英文单词“modern”,中文翻译成“近代”或“现代”,这是和“传统”相对的概念,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中间有很大的差别。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个体独立,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个体始终依附于家庭和家族。传统社会是一个身份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比如在西方,奴隶依附于奴隶主;在中国,人是依附于家庭和家族的。作为家庭成员,必须为家庭服务,服从于大家长,所以古代有“株连九族”一说。《白鹿原》反映的就是典型的传统社会,有什么问题要裁决,家族成员到祠堂里开会,族长说什么,其他人都要服从。进入近代,建立在血缘宗法基础上的天然联系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被摧毁了。 《共产党宣言》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表述,资产阶级“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这样,传统的天然的联结纽带没有了,社会以彼此冷漠的、孤立的、算计的个人为基础,人和人之间只剩下利害关系和交易。中国有句古话“举头三尺有神明”,反映了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因对“神明”自然的敬畏之心而进行自我约束的道德观。丹尼尔•贝尔说,现代性的真正问题是信仰的缺失。旧的支点没有了,新的在哪里?敬畏之心没有了,良心问题由谁来裁定?这是摆在当代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坑蒙拐骗一次就别想再立足;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违背道德的行为未必会受到惩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信任的基础变了。传统社会里,族长、教会说了算,到了现代社会,他们不再享有这样的权威,社会运行的规则由谁来制定?这个责任,落到个人头上。现代社会是一个契约社会,大家对公共事件提出意见、表达看法、形成共识,社会就有了规则。所以现代社会要求它的成员具备自主性、理性化、自律化的品格,否则规则就难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转。现在很多概念,诸如现代、公民、权利等,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在中国播下了种子,但对“人”的理解,公众可能还没有完全觉醒。我们常说当代的中国人高扬了自我意识、主体意识,这是一个进步,但其实我们还没有到达真正的人之所以为人的高度。从表面上看,我们现在高扬了“主体”意识,个人的自我意识被唤醒与强化,势头汹涌,结果反而使良知与底线丢失了,这怎么解释?在笔者看来,“高扬了主体性”这一判断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或者说是不完整的。如果丧失了价值底线,是我们缺少真正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不是所谓的自我意识已经唤醒。“觉醒”,那是表象,还没有达到爱因斯坦说的“超越个人利益”的状态,也就是还远未成熟。如果个体没有走出个人狭隘私利的窠臼,就仍然是未成熟的。 今天的中国社会,缺少的可能就是成熟的公民,欠缺的就是公共性的品质。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公民层面提出了价值准则的要求,目的就是要塑造现代公民、现代的中国人。作为当代的中国人,就要有现实感,要有历史感。所谓当代,就是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我们培养的公民应该具备的品质,第一是要有政治认同,第二是要有国家意识,第三是要有文化自信,第四是要有公民人格。从这些角度进行系统设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就非常丰富。以政治认同为例,政治认同有何表现,怎样才能做到政治认同?毫无疑问,政治认同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认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些认同造就的是“当代的”“中国人”。作为当代中国人不能是狭隘的、鼠目寸光的,而应该“有世界视野”。也就是说,要置身于全球化背景中,考察全球各国是如何开展本国的公民教育的。英国在政治认同教育上做得非常到位。英国有十条核心价值理论,第一条是法制,第二条就是君主立宪制。英国人把国体、政体作为核心的内容来教育。反观国内教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具有非常大的优越性,为什么不理直气壮地把它作为教育内容?再看核心价值教育,美国非常重视政体的价值,公务员必须要成为政体价值、宪法价值坚定的维护者和切实的捍卫者。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可以对抗上级的命令,理由就是这个命令是违背宪法的,这也就同志所说的以宪执政、以宪行政,即是说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教育者有了正确全面的认识,学生才会有健全的眼光,才能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自己切实的心理认同和认识,才会实现社会价值。 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从这一意义上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与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高国希 单位: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优秀教育论文:优秀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摘要: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研究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推进当前教育改革、丰富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研究和实施新的课程改革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思想;教学改革;启示 一、生活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幼儿教育相比于普通的中小学教育,它不需要面对繁重的课业,不需要为了应对升学考试而进行填鸭式的教育,所以它更需要注重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的培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包含三个重要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作为一名现代化幼儿教师,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有着以下认识和理解: 1.生活即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生活就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小朋友在学校中最应该学习的是如何融入集体生活,这也是为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中打下基础,在原来的生活中他们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是父母掌心的花朵,但是来到了学校,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学生,都是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的一员。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即是合作,有些小朋友很聪明,什么事情都想要一个人完成,久而久之合作对于他来说已经渐渐不太可能,在幼儿教育中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小朋友团队合作的能力。 2.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社会即学校”所要阐述的观点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各类社会现象都会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产生影响。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获取实时的各种社会热点,这些热点或好或坏,但是它们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同样的,现在的小朋友很小就已经可以熟练地使用iPad等高科技产品,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特别快,过去的教育更多的是源于书本,但是书本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应该要源于网络,源于社会。作为幼儿教师,如果我们不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对于他们未来之路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三个环节,如何让这三者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成为了一个教学难题,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只要注重“教”这一个重点,学和做也是推动教育进步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以学养教,以做育教,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教而不学,师之惰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得过且过,必须让学生真真正正学到所教之物,“做”是检验学的标准,对于幼儿教学,没有考试这种检验学习的手段,就更加需要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运用师之所教,己之所学。近年来,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这么一种现象,老师布置的小作业,往往由孩子的父母代孩子完成,使孩子失去了锻炼自身的机会,久而久之教学由于缺少实践而失去了意义。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应该督促小朋友在做作业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过多的依赖父母,这样才能使教学变得有意义。 二、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对于教育来说,行动是教育的根本,知识是教育的结果,创造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创造教育,就是要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更注重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幼儿教育处于教育过程的最初期,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佳时期。 1.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正如陶先生的这句话所说,纵观古今中外各种发明家,无一不是通过不断动手实践,并加强思考最终取得成功的。 2.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儿童的创造力毋庸置疑,但是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这种创造力往往由于传统教育的限制而被忽视,并渐渐消失,最后能保持这种创造力的孩子少之又少。作为现代化的教育,不仅应该更注重孩子创造力的保持,并且应该使孩子的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3.培养学生的自动力,注重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探求。传统教育的模式决定了它必须遵从老师教,学生学的框架,但是仅仅依靠老师课堂上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作为现代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学习自动力的培养。 三、师德思想 作为现代化的教师,师德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师德的建设也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授知识,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做人的道理,师德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的核心。 1.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众所周知,人的成长离不开教师,教师可谓是人类发展的明灯,二战后的日本,在一片废墟中重建,并从一个弹丸之地发展成世界上一个举足轻重的经济体,就是因为他们大力推行教育。 2.爱满天下。 幼儿教育在需要我们给予知识的同时,更需要的是我们的爱,这是一个缺少爱的社会,人们经常对着周围的弱者视而不见,这种现象需要改变,只有让我们这最年轻的一代感受到爱,才能让他们学会如何爱人。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室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小家庭,而老师就相当于这个家庭里的家长,特别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这个小家庭里的家长就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楷模,作为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是小朋友模仿的对象。现代的教师已经具备了很高的素养,所欠缺的就是如何把这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小朋友,让他们真正从学习生活中学习到这些优秀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时间就是在课堂,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保持最好的姿态。新课改的理念是贯彻新的教育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师观、新的课程观,我想这与陶行知思想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因此,新课改也应该成为实践陶行知思想教育的舞台。 作者:杨欣妍 单位:昆山市新镇中心幼儿园 优秀教育论文:英语专业大学生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 一、优秀传统德育教育在英语专业学生中的缺失 1.传统文化素养缺失,跨文化交际出现“失语”。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加大了对文化的教学比重,但英语课程的设置主要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传统道德教育及其英语表达,只偏重学生对英语语言技能的掌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力则较低(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指用适当的英语形式和表达法来诠释中国文化的能力,其水平高低取决于是否具备良好的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甚至出现了“失语”的状况。教师在英语课上也以讲解西方文化为主,忽略了对学生传统道德教育的渗透。教材中中国文化知识严重匮乏也导致英语专业学生普遍传统文化知识匮乏、跨文化交际低效。 2.一味向往西方,西化明显。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重英语,重英美文化的传授;轻中文,忽视对学生优秀传统道德的教育,英语教育所造成的“文化逆差”导致对优秀传统文化所代表的价值和审美在现代社会失去认同感,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起码的了解,一味顺应英美文化,“言必称希腊”;为提高英语水平不惜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对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的阅读却大大减少。很多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道德内容已经过时,对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推崇备至,吃西餐,过洋节,听英文歌曲,看好莱坞大片,不论在穿着打扮上还是思想上都有明显的西化痕迹。 3.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较差。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不少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文明礼仪、伦理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整体素质都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诚信意识淡薄,考试靠作弊,文章靠抄袭;公民道德意识不强,对待很多事物麻木不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际关系紧张,没办法与一个宿舍的同学和谐相处;不能体恤父母的辛劳,一味拼爹;在价值选择上重利轻义,以自我为中心,过多地关心自身利益,缺少对国家、社会、他人的奉献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差,经不起一点挫折。更有甚者,威胁他人生命:马加爵事件刚刚被人们遗忘,又出现了“复旦投毒案”……因此,英语专业大学生很有必要接受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 二、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优秀传统道德是几千年来在中国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是指“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中,在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其核心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刚健有为的进取观,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和崇礼重德的伦理观。对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积极利用传统德育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并对其不断改造、创新,在以下方面将发挥其重要的功能与作用。 1.塑造良好道德品格和健康人格。传统道德重个人道德修养、道德自律、礼义廉耻;重理想人格、人际关系、社会和谐;重视刚毅自强、抱负远大、持之以恒;鼓励好学笃行、豁达乐观,鄙视奢侈享乐的生活态度;传统道德不排斥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但强调以合乎道德为前提;提倡诚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和品格的形成就是根植于传统道德文化这一土壤中的。我国传统道德文化所追求的道德理想人格,通过传统德育逐步渗透于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之中。利用传统道德中这些优秀的思想精华来教育英语专业大学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利于塑造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良好道德品格。传统道德教育结合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塑造。 2.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树立正确文化观。传统道德教育“是思想的基石,是人的根基和家园。它最终将融入个体的血脉和精神,内化为人的心性品质。”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身处中西两种文化之中,兼顾双方的文化视角,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又是外来文化的借鉴者和批评者。对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有利于他们拥有丰富的传统道德文化知识背景,从而可以更好地领悟和思考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通过对中西两种文化的对比,增强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和理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从而做到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的“文化自信”。同时,加强传统道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又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坚守自己的优秀文化,又要通过交流和交融,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的正确文化观。 3.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儒家伦理教育,儒家的道德教育一定意义上也是品德教育。挖掘儒家思想中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从集体主义出发,弘扬爱国主义思想,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觉抵制西方自由化思想和利己主义,培养集体中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能力,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传统道德中崇尚“和为贵”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和谐理想的追求,这一思想在今天有利于大学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和谐共处的思想理念,最终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生力量。 三、加强优秀传统德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百育德为先,成才先成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心愿。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1.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任何专业都不能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大学英语教学要在教学目标、计划、内容和方法上作出必要调整,选取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合理内容,弥补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不足和传统道德教育的缺失。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深入了解,对异国文化能采取理解、宽容和尊重的态度。教学目标要层层深入,不仅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考虑将来学生有可能从事的职业。在教学方法上,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性,忌“满堂灌”或讲授与实际相脱离的枯燥理论,在活动中开展教育。教育者要围绕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正确认识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将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演讲、专题讲座等,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跟传统道德教育相关的电影或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不仅要贯彻在学校教育的“显性课程”(第一课堂)中,而且要渗透在校园文化等“隐蔽课程”(第二课堂)中。先进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而且能够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和学习生活环境,其本身具有育人功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客观存在的各种文化元素,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校园文化还可分为“精神层面”和“环境层面”,它的最主要表现是校园的特殊性、多元性。校园文化的完善,就是充分发挥教育导向、开发创造、娱乐调节、激励凝聚等功能,为育人营造最优化的环境,从而实现教育目标。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使身处其中的人,在精神上受到一种熏陶,一种点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有很大帮助。 3.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建设。加强德育工作是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相互作用、影响和制约的一项全民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应试的天才,而是适应社会发展,促进各方面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人。要转变旧有的单一学校教育观念,形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大环境网络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制定教育的目标、要求,促成教育合力的形成。认识到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起到的不同作用,全面了解学生年龄特征、心理发展规律和现阶段的思想实际,多渠道对学生进行教育,保证教育的同步性和一致性,形成网络式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对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道德教育,使之不要一味追求现代的、西方的、流行的价值观,而忽略中华传统美德所蕴涵的价值;使他们从传统道德中吸取有益经验,提高自我创新能力;不断融通、消化外来文化,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以保障我们在国际交流中处于主动地位。(本文来自于《黑河学刊》杂志。《黑河学刊》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李秋菊雎密太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优秀教育论文: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一、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教育内容 1.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社会、家庭、自我息息相关,融为一体,没有国家、社会、便没有家庭和自我。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面前,应以“舍生取义”为原则。我国古代哲学家强调为民族整体献身的精神,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屈原在《离骚》中的忧国忧民、眷恋故土的爱国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显示了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提倡自觉地为整体利益而献身的精神,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本质和灵魂,是我们主体的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稳定、社会和谐和发展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可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还是一种人生的精神支柱和价值信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每一代人同心协力,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同心同德,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境界是以追求真、善、美相统一为目标的,倡导以“和合”为准则的统一发展观,即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能够塑造学生的人文关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非常注重自然,尊重自然的力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先贤们看来,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应该是相应的。“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种宽容仁爱、真诚和谐的思想能够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和社会,并能将自身和谐地融入自然和社会,培养一种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加自然更加顺利地融入将来的社会生活。儒家的“天人合一”强调“天、地、人”整体的和谐理念,整个人类社会是一个系统整体,各组成要素只有协调发展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保护和谐的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3.追求理想人格的人文主义精神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意味着必将实现人的现代化。我们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理想着眼于理想人格的形成。这是中国儒教、道教和佛学一致追求的目标。儒教主要强调人格的“内圣”方面。“内圣”的基本精神是以“仁”为其内容的。所谓仁,即仁爱,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一再把人格的“仁”的内在规定突出地放在“义”和“节”这两个方面。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得”,“君子以义为上”,“君子以义为质”,可见,孔子把行“义”,看成是君子的行为,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体现。崇尚气节、看重情操的修养,也是重要表现。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后来的孟子亦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对善的人格理想的追求,使中国人重气节、讲情操的品德特别突出,在目前物欲横流的中国社会中,多宣传些“德”的精神、“义”的道理和情操与气节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大有裨益的。 4.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君子应效法天的意志品格,自强不息,努力向上。荀子也认为人必须自强不息,强调“学不可以已”,注重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态度。儒家学说倡导积极进取和谦虚谨慎的实用主义精神。在历史长河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不管是对国君、人臣、封建士大夫,还是对一般民众,都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正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不少身处逆境的人们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今天,大力提倡和发扬自强不息的奋争精神,仍然具有重大意义。自强不息的思想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的过程,成为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对我们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有不怕吃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二、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方法 祖国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古代和近代的思想家们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启迪。 1.因材施教的方法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差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2.示范教育的方法 孔子最早提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育方法,他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既要言传,更要重视身教,要言行一致,时时处处努力做学生的楷模。 3.陶冶教育的方法 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古代教育家十分注重人的陶冶教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充分发挥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这样教育效果必将更显著。 4.内省的方法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灌输,但灌输必须与学生的内省相结合,灌输是外因,内省是内因,没有学生的自我内省,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5.情感教育的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有“以情动人“”以情化人”的教育方法,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重情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特征,这对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意义无疑是深刻的。 三、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健康心态和良好品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世世代代在一种共同环境中生活、创造出来的精神内容。大学生当前要承担艰苦而繁重的学习任务,毕业后要面临复杂而激烈的社会环境,这个阶段需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作为指引,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树立良好的心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深入开展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认识个人的社会责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社会文化的建设者,必须准确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我国现代新文化的创造,只有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上,才能赋予其鲜明的民族性,才是真正现实的、具体的、有巨大活力和中国特色的新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极其浩繁,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取之不竭的源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这块深厚的土壤,从中发掘宝贵的精华,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郭欣郭玲霞单位: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优秀教育论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索 一、创设教育情景,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为了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笔者组织人员在校园内的宣传栏、楼道、入口及走廊等处分类悬挂传统文化宣传标语,要求风格典雅、统一,令人赏心悦目。学校的电子屏幕不定期滚动播出一条条的国学标语。利用早、午、晚的课余时间开展专题广播节目。教室布置要主题鲜明,内容要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办公室也进行了相关的布置,体现人文关怀,烘托教育氛围。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以感恩教育为突破口,引领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 在开展传统德育文化教育活动过程中,如何找到突破口是关键。笔者结合学生实际,以感恩教育为突破口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除了在校会、晨会、班会开展感恩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外,还定期举办《关爱生命,伴你成长———感恩我们在行动》的大型激情励志演讲,使学生懂得感恩,学会爱父母和教师,并用行动回报他们。 三、采用“典型引路”的方法,引导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不加任何指导阅读具有相当深度的经典著作,诵记拗口的文言文或古诗文,别说是学生甚至语文教师都感到很困难。因此,加强阅读指导成为当务之急。诵记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对有些句子的解释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么办?笔者译出通俗易懂的现代文,并下发到学生手中,然后组织讨论、交流,在大体了解名人名言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感悟、见解,以及自己独特的创意和风格。在经典阅读指导中笔者采用“典型引路”的方法,渗透爱心教育、责任感教育、纪律教育、诚信教育、养成教育等,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阅读指导更注重理解、感悟,以“每周一句”的形式,在经典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名句的选择与解读的权利交给学生,共同领略经典之美,同时增加积累,提高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将这些理解和体会写到日记里,写到作文里,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说感受,特别是将孝文化与感恩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成效显著。 四、与主题班会、学科教学相结合,全方位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思想 要把弘扬传统文化与主题班会、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强大的德育功能。围绕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开展主题班会,并举行评比活动。每个教师都应在教学中讲究方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思想,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思想,从而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强大网络。主要开展以下主题教育:①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同学、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②开展信用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表里如一、一诺千金、言而有信的诚信品质;③开展礼节教育。引导学生养成举止文明、谦虚礼貌、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④开展孝道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用良好的表现给父母、教师带来欢乐,主动和父母、教师交流,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懂得尊重父母和教师的劳动,自觉接受父母和教师的教导;⑤开展廉洁教育。引导学生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是非观、荣辱观和价值观,形成踏实做事、诚实做人的职业道德意识;⑥开展仁义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养成团结、互助和协作精神。 五、以活动为载体,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笔者主要开展以下活动:①每天早晨安排15分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内容;②举行班际朗诵比赛;③举行讲故事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所学;④举办“读国学、诵经典、谈感悟”征文比赛,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和变化;⑤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节,通过书画、小品、戏剧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收获;⑥鼓励学生参与诗歌、辞赋等多种形式的创作;⑦学期末举办一次全校性经典美文诵读展示活动;⑧给家长印发通知,介绍诵读活动,请家长协助搞好此项活动;⑨围绕特色校创建活动,逐步形成彰显学校人文特色和育人品位的校园文化;⑩利用多种手段,围绕特色校创建开展系列配套活动,达到育人目的。 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需遵循的原则 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有:①科学性原则。全过程设计都应遵循科学性原则;②整体性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③活动性与自主性原则。整合德育有关内容,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主动进步。 作者:梁峥华单位:广东省罗定市技工学校 优秀教育论文:优秀生治理教导教育 在学校,大凡对各方面比较差的学生治理较严,而对品学兼优学生的治理则有些放松,致使在一些好学生中出了问题。因此,加强对三好生、优秀生的治理教导,是老师非凡是班主任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好学生发生问题的表现形式虽然是不同的,但究其犯错误的根源,无外乎是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在起作用。从他们的本身看: 1、思想不成熟,经不起挫折。由于青少年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各方面都没有完全定型,非凡是在这大变革的年代,社会上五花八门的东西像冲击波,一阵阵波及并非世外桃源的校园,他们觉得什么都新奇,什么都想接触、学习。喜欢在头脑中编织顺利到达理想彼岸的梦幻,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都考虑得不多,形成了与成年人不同的特点。如他们爱学习,接受新事物快,又容易轻听轻信,缺乏独立思索。顺利时,易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看不起其他同学,以致听不进不同意见,慢慢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先进行列中掉了队;碰到挫折时,又容易片面地分析问题,消极地接受教训,觉得万事皆休,自暴自弃,失去进取的信心。 2、理论根基浅,拒腐能力差。他们虽然通过学习自然科学和政治常识,以及必要的道德教导,但是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贫乏,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因而看问题易看现象忽视本质。有时凭血气方刚,“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优势,和青少年固有的自尊心、好胜心去做事情,缺乏对事物的深刻分析了解和认识,当碰到是非界线不清,良莠不明的事物迎面而来时,就会出现犹豫、彷徨,甚至作出不正确的选择,错误的追求,好恶并吞,以致走了弯路或是陷入泥坑不能自拔。 3、进步的动机不纯,目的不明确。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是父母的普遍的心理,但有的家庭、亲友不恰当地施加压力,使学生上进心掺杂上“私利”的成份,背上了“只有学习成绩好才好向父母交代”的包袱。这样,当他们达到了一定的目的后,就认为万事大吉,不再继承努力,自我陶醉在已取得的成绩里,而一旦受到挫折和碰到困难,就觉得一切都完了,感到没有前途,有的甚至走向反面。 除以上三个主要的自身原因外,老师、学校领导,非凡是班主任对他们的治理教导不严,方法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是思想上偏信偏爱。个别班主任往往不是积极地维护三好生、优秀生的威信。对他们的表扬、批评缺乏辩证法。即使他们有了缺点也怕公开批评会影响他们的威信,而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即使批评,也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不触及思想实质。如某班有几个学生,自习课不请假上街,其中有个学生是三好生,这个班的班主任对其他几个平时表现一般的学生,当面进行了严厉批评,而对他只说了声“今后要注重”。另外,有的班主任对反映三好生、优秀生的问题往往听不进,以为是对他们的嫉妒,吹毛求疵。这样的事也是很多的。二是治理上忽视、放松。有的班主任对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分析研究很多,而对如何搞好三好生、优秀生的治理教导都重视不够。往往是督促学习、交待工作多,思想上提要求少,总以为他们的觉悟高,表现好,能自己治理自己。放松教导治理,还表现在对他们的思想变化重视不够,不能及时教导引导。某班有个班干部,班主任对他过分信任,放松了对他的要求,结果与班上的一名女同学谈起了恋爱,违犯了学校纪律。 事物总是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也不例外,假如放松对他们的治理教导,他们也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此,对三好生、优秀生的治理教导,必须加强。 (1)要辩证地看待优秀生。在调查中,普遍反映三好生、优秀生思想基础比较好,积极要求上进;学习刻苦,接受新事物快;尊重老师,团结同学,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在学习工作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是班级建造的排头兵。但是,也由于他们与其他同学所处的地位不同,成长进步的条件存在差异,在思想上理想上的追求不一样,决定了他们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治理教导中要做到有的放矢,使治理教导具有针对性。 从整个优秀学生的群体分析,有稳定型和摇摆型两种表现形态。从我调查的五个不同类型的班级看,两种类型分别占先进层的62%和38%。稳定型的优秀学生,思想基础比较牢固,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和既定目标,一般不易发生动摇,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自我修养比较好。对待这部分优秀学生,在治理教导中要注重引导,帮助他们逐步确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使思想境界不断有新的升华。摇摆型的优秀学生,表现为思想基础不牢固,他们之所以要求上进,一般是因为某种原因,为了某种目的,一旦受到一些挫折,目的和愿望没有达到,思想就会出现波动。对这部分学生要注重调动积极因素,帮助他们端正争当优秀生的动机,引导他们向稳定型发展。在治理教导中要研究工作方法,以鼓励为主,批评要恰当、适时,答应反复,防止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在教导内容上,应从基础抓起,逐步提高;在要求上不宜过多,起点不且过高,要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要把握住治理教导中的几个环节。一是考察关。在培养优秀学生和树立典型时,要注重全面了解考察,做到心中有数。可以采取走访、座谈、谈心等方法,把握第一手材料,力求一个“准”字,不能把一些道听途说作为处理问题的依据,更不能凭一时一事的印象一锤定音。在弄清情况的基础上,研究治理教导的重点,树立过得硬的典型。二是宣扬关。这个关把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优秀生的质量。所以在宣扬他们的事迹时,要果断反对和防止“假、大、空”,要实事求是,注重分寸,不夸大,不掺假,不任意拔高。哪方面突出就宣扬哪方面,不强拉硬凑,对待典型不能消极地保,要积极地帮,否则将适得其反。三是荣誉关。对待荣誉,绝大多数优秀学生是能够正确对待的。但也有部分优秀学生,当荣誉、赞扬的话接踵而来时,就象走进了一个五颜六色的万花筒,感到头晕目眩,由此沾沾自喜,飘飘然起来,使荣誉成了这些学生沉重的包袱。所以必须做好表彰以后的思想工作。要针对他们对荣誉的不同思想反映,积极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荣誉观,鼓励他们把荣誉作为学习进步的新起点,不断进取,向新的高度冲刺。 (3)要正确地处理治理教导中“严”与“爱”的关系。“严是爱,松是害”,这是许多班主任的经验之谈,也朴素地说明了严与爱的辩证关系。对优秀学生的治理教导,要爱护其学习、上进的积极性,要从有利于健康成长出发,对他们严格要求,加强治理教导,做到严得合理,爱得真诚。爱要以严格要求为基础,体现在对他们真正的关心帮助上,做到放心不能放松,表扬不忘批评。既要防止超越客观实际和优秀生思想接受不了的要求的“严”,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又要反对放松治理,搞迁就姑息的所谓“爱”,助长他们一些不良思想的滋长。 (4)要引导优秀生开展好“两个互助”活动。在优秀生的治理教导中,开展先进与先进、先进与后进的两个互助活动。先进与先进互助活动,有利于先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利于相互团结,更好地发挥先进层的群体作用。先进与后进的互助,可以有效地防止先进、后进两脱节的现象。在互助中先进学生可以不断向后进学生传播知识和先进思想,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学生一道成长进步。 优秀教育论文:刍议艺术教育传承地方优秀文化路径 一、编写以地方艺术为主体的校本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应适合中小学生的年龄和心智状况,如果在校本教材中融入他们熟悉的地方文化资源无疑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澄海区中小学艺术课校本教材的编写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澄海位于广东省东部潮汕平原的韩江入海口,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县,后几经易制,2003年成为澄海区,隶汕头市,现有面积402.5平方公里,人口75万(2008年)。在澄海民间,保存了大量具有浓厚潮汕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主要有:潮剧、潮州大锣鼓、丝弦乐,潮汕童谣、方言歌、版画,剪纸、纱丁、抽纱、嵌瓷、灯谜、香包艺术等,还有极具澄海地方特色的西门的蜈蚣舞、永新的鳌鱼舞、隆都的西头鹅舞等动物舞蹈。这些地方民俗文化、民俗风情的艺术门类,富有强劲的生命力,为澄海学校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近年来,澄海中小学通过对潮汕民间艺术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归类,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引进了大量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并经过教学实践形成了众多的教学案例,成为地方、校本教材建设的雏形。如澄海实验学校的《少儿潮剧演唱基础训练》、《潮剧欣赏基础》、《潮语语音与合唱训练》、《潮汕动物舞蹈欣赏及训练》等音乐课校本教材,《潮汕儿童版画教程》等美术类校本教材,《硬笔书法》、《书法楷书训练》等书法艺术校本教材。又如建阳小学,通过对众多教学案例的整理、提炼,编写了《艺术教育校本教材资源包》,内容涵盖《潮汕童谣歌》、《潮汕民俗歌》、《潮汕锣鼓》、《潮剧行当》,《潮剧欣赏》等。再如华侨小学的《木刻版画教材》等。在教学中运地方艺术教材,可使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把一些有较高艺术性的以民族民间艺术为素材创作的艺术作品和经过改编的民族民间艺术作品介绍给学生,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民间艺术是当地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增强学生维护、发扬光大民族民间艺术的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这种情感意识会对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乡土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通过学习乡土艺术教材,可加深学生对家乡的风土民情,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与热爱家乡的教育事业有着特殊的辐射作用。 二、开展富有乡土气息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认识艺术世界的过程。澄海区的艺术教师们会在音乐课堂上有意识地加强介绍潮乐、潮剧、潮曲的特色和技巧,师生有时还会进行即兴表演。例如,树础小学的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先选择《天乌乌》、《桃花过渡》这样一些有吸引力的歌曲、短剧,让学生欣赏,然后利用《客鸟声客客》、《新编桃花过渡》等地方音乐素材进行示唱、演奏、表演等形式进行教学。在美术课上,他们会介绍澄海作为“版画之乡”的文化历史,使教学内容具有地方性和实践性,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在教学方式上,他们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行“经典引导”与“乡土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走出了一条把现行国家教材与乡土教材进行高度整合的成功之路:例如,澄海区建阳小学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现行教材与乡土教材融合的大胆尝试,他们以现行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师生们把从周边社区采集来的音乐素材引进课堂,并对曲调节奏、歌词进行规范,对内容、形式进行修改、整合,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师生的创造力,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和探索,他们共整理出校本教材8个资源包;莲下中心小学的古筝队在各种比赛中以演奏潮筝曲而大获成功,这得力于该校音乐教师对古筝的创造性教学,他们既遵循古筝演奏的一般规律,又改进了潮筝演奏技艺,编配新的潮筝曲;实验学校教师则安排了一定数量和一定课时的潮州音乐教学,课余时间则加强潮乐的集体训练;莱芜中学把当地工艺美术引进了美术的课堂教学,如丝网版画、羊毛编织、民间玩具等地方工艺美术,均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他们的艺术素养直接关系到文化传承的效果。澄海区现有中小学艺术科教师大多受过系统、规范的高等艺术教育,又主要来自潮汕地区,自幼受潮汕文化熏陶,对利用潮汕文化资源进行艺术教学有着天然的优势。 近些年来,澄海区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艺术教育在传承地方文化中的作用,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潮剧、澄海灯谜,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蜈蚣舞等为主要传承项目,重点突出蜈蚣舞、潮州大锣鼓、澄海版画的传承,为此加强了对中小学艺术科教师的地方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把一批本地民间艺人、艺术家被请进校园,为全区中小学艺术科教师举办潮汕地区音乐、曲艺、美术工艺以及其它艺术门类的讲座。学校艺术教育将地方传统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后将有助于学生具体生动地感受家乡的政治、文化、经济、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变迁,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大力推进地方艺术进课堂,营造校本艺术教学的浓厚气息,在家乡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中体验生活、升华情感,提高其参与社会生活的素质和能力,这才是教育之根本所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各级各地政府的重视,让优秀的地方艺术内容走进课堂确实不失为对民间艺术传承和保护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创建极具地方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 课外艺术活动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适当地开展课外艺术活动,对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澄海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化昌明,民间艺术活动非常活跃。民间艺人队伍庞大,业余艺术团体遍布城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业余剧社(团)最多时全县达到60多个,大量新旧剧目上演。澄海还享有全国“民族民间艺术(版画)之乡”、“民族民间艺术(灯谜)之乡”的美誉,产生了大批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在澄海这样一块具有浓厚地方艺术氛围的土地上,中小学生开展课外艺术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澄海区中小学校组建了大量业余课外兴趣小组,每所学校至少有5个以上的兴趣组活动,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学习的机会。这些课外艺术活动既符合艺术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十分符合当地农村学校的艺术教学现状。例如,澄海区教育局自2003年来,坚持每年举行学生潮剧演唱比赛,参赛选手众多,为潮剧事业的发展挖掘了一批批新苗;华侨小学课外艺术活动以版画见长,几年来先后出版了学生版画作品集《大师的画》、《太阳花》,美术作品集《心灵的画》,五十多件学生作品发表于各级刊物或收集于画册;建阳小学经过多年的研究实验,形成了鲜明的“引进潮汕音乐教育,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办学特色,潮汕民间艺术在该校开展活跃,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涌现出一批潮艺爱好者,他们多次参加当地重大节日晚会,为当地的文化生活建设贡献了力量;澄海实验小学以“传承潮汕地区优秀文化艺术”为课题,积极探索自制的具有潮州音乐特色韵味的“竖吹竹笛”进入课堂,将澄海动物舞蹈和潮州锣鼓引入课堂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该校自编地方舞蹈、自创潮语童声合唱节目、鼓励学生创作反映澄海地域特色的美术作品,连续四届参加国、省、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取得了两个全国一等奖,四个省一等奖的佳绩;莲下中心小学将潮汕儿童版画和书法引入课堂和课外兴趣小组,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在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一举取得了一个全国一等奖,五个全省一等奖的佳绩。 一直以来,许多散落于群众中的传统优秀的潮汕民间文化艺术,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局限,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兴趣越来越少,许多民间优秀艺术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机,更有一些民间音乐己经到了“人走歌息,人去艺绝”的程度。澄海区传承优秀地方艺术从中小学抓起,笔者认为,此举善莫大焉,值得提倡。地方艺术是当地文化土壤中的一枝奇葩,优秀艺术的传承是文化传承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地域的标志,积极将地方优秀文化艺术引入学校课外兴趣活动,是让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得到传承的最好的方式之一。澄海区中小学将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纳入到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中,通过编写以地方艺术为主体的校本教材、开展富有乡土气息的课堂教学、创建极具地方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三个方面,从而使学校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在途径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链条。艺术不仅能够把祖祖辈辈创造和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保存下来,传递下去,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爱故土的健康情感,同时引领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当然,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认识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喜欢,感兴趣,才有传承弘扬的可能。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家庭要发挥引导作用,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家人在与孩子的言谈交流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一点一滴讲给孩子听,教给孩子学,引导青少年认识传统文化,这对青少年的传统民族文化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校应当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诸如聘请民间知名艺人,在课外或课内担任艺术辅导员,开设民族民俗文化知识讲座或课程等,这是地方优秀传统艺术能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的关键。教育、文化等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发挥职能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建设文化公益设施如博物馆、文化馆、书画院、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联合社区、村居加强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建设,创造一个展示认识传统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这是地方优秀艺术得以传承下去的重要保障。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地域文化有它的局限性,地方艺术往往比较质朴,因此,我们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人文素养,用一种世界的眼光,既能走进地方艺术的殿堂,又能摆脱它的局限,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艺术资源中的优秀成果更好地为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服务。 作者:钟晖 单位: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音乐系 优秀教育论文:优秀文化精神与创建大学文化教育的模式 本文作者:樊海源 陈丽媛 郑相家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思政部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工程文化教育模式的统一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即“中华文化”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钱穆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2.高校工程文化教育模式工程文化,是指工程人群共同体(工程决策者、投资者、工程师与工人等)各成员之间在工程活动中所体现的共同语言、共同风格与共同的办事方法(包括工程理念、决策程序、设计规范、生产条例、建造方法、操作守则、劳动纪律、安全措施、审美取向、环保目标、质量标准、行为规范等),它反映了工程与自然、社会、人的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关系。高校工程文化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学生从业价值观、人生信念、理想、思维方式等,使工程文化教育范式从关注有形的、外在的因素转向关注隐性的、深藏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化因素。最终实现工程文化教育的“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的目的。工程文化教育要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个目标必须通过一定教育模式来实现。所谓教育模式是指课程观、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及其评价体系等的特定组合形式,即教育模式是由一定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内容及其进程和时间、空间方面的特定组合方式。工程文化教育的实质是文化育人。因此,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探索高校工程教育的有效路径,构建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工程文化教育模式,是目前摆在工科院校面前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高校工程文化教育的统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工程文化教育最终要培养的是优秀的工程师,当工程师们在面对工程利益与社会利益,或者说是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利益问题时,他们以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来对待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一个人感情的发展,会受到文化的规定,即感情定向。”因此说,以什么样的文化做底蕴进行教育,必将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感情发展方向。作为工程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有的专业教育。作为一种创新的工程教育,工程文化教育从知识目标发展到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必然要求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在辩证统一中的基础作用。这种人文科学所传递的文化,必将影响和规定着大学生的感情发展。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不可旁贷地成为工程文化教育模式的基础。 二、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支点,构建工程文化教育模式的操作路径 1.“以人为本”是工程文化教育思想的根本工程文化教育要以人为本,既要注重工程科学知识体系的学习,更要注重工程文化的陶冶。在解决工程中的科学与技术问题之上,更加关注人与工程的和谐、工程与自然的和谐,把工程放到人类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对待,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工程,让学生感受工程文化。工程师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状况,对工程的设计、建设、实施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即所谓的工程的人本意识。工程师把自然科学与工程组合起来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力量,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坚持社会正义和可持续发展观,坚守工程伦理准则,学会在工程活动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增强工程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2.多角度、多渠道构建工程文化教育内容及形式一是通过定期举办中国传统文化讲堂或不定期举办文化学术讲座,增加学生的工程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人文情怀,提升职业道德。二是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和创新教育系列选修课,提高学生的工程文化素质,培养学生成为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三是通过文字、实物等形式展现专业发展、技术进步、业绩积累、精神传承的历史过程,营造与创建和谐的文化氛围。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建设工程文化博物馆,使学生从中受到工程文化的熏陶,提高工程专业素质和工程专业能力。四是通过举办由学生参与制作的各类工程文化作品展览,提前使学生感受工程文化的真谛,学到从事工程职业需要的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五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多学科、多门类构建工程文化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工程师,因而高等工程院校的课程目标应为培养优秀的工程师而确立。因此,工程院校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来设计、组织课程体系,课程教育要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其中,一个突出的核心问题就是:工程教育的课程应体现出工程的本质,而不是完备的学科。因为,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第一目标是造就掌握工程科学技术的“人”,而不是展示学科的知识。为此,立足于中国的文化积淀,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伪存真,选择符合当前实际以及学生所能接受的优秀文化,实现工程文化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统一,是当前工程院校应该破解的难题。这就要求工程院校在开设课程时不仅要有自然科学课程与专业课程,而且还要有传统的经典文化素质课程,并开设新兴的如工程哲学、工程伦理、工程生态、工程美学等工程文化教育课程。此外,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发挥教师资源的优势,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研究基地建设,不断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4.重体验、重感悟是工程文化评价体系的核心通过工程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形成选修课、讲座、社团、文艺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检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品格。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重检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体验和感悟,摒弃单纯以知识的积累作为考评的唯一标准。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侧重于学贵力行的评价标准。通过采取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体会的形式,加强学生之间学习的交流,以此把握学生的学习收获。 三、构建工程文化教育模式对中国高校发展的战略意义 1.构建工程文化教育模式,有利于实现中国高校文化育人的目标高等教育肩负着为我国未来发展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这有赖于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而工程文化教育则是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实施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它与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特别强调的“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从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标是一致的。 2.构建工程文化教育模式,有利于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有许多国外学生渴望到中国留学深造。中国高校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国外合作院校积极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尽早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 3.构建工程文化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中国高校未来竞争力众所周知,高校属于社会系统中的文化领域,要想提高学校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应该注重对外的社会性和对内的学术性。未来的中国高校若想在国际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所应具有的核心力必须体现出中国特色。这就需要构建高校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学术精神,而这种文化传统是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基的。 优秀教育论文:不良家庭教育对学生优秀人格构造影响 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建立起与现代化要求相一致的人格范式。美国学者英格尔斯告诫说“: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财富、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改善,但同时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出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倒退,人们在惊呼“:经济的发展是否要以道德的沦丧为代价?”经济领域里的“见利忘义”带来了某些人的人格缺失,出现了传统人格失效、现代人格失范、理想人格失落等表现的“人格危机”。部分中学生的理想人格状况也不容乐观,表现出社会责任感缺乏;重考试分数,轻道德实践;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诚信意识淡泊;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需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与培养。 家庭是爱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也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可以说,孩子不是父母教出来的,而是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影响出来的。皮亚杰指出“:人作为主体都具有可塑性,而青少年尤其大,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等外界刺激,往往会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可以说,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温床,制约着孩子理想人格的塑造。 1教养方式不正确 现今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多样化,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不正确。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主要有:溺爱型,有的家长对其宠爱有加,无原则地迁就子女的要求,形成了他们自私、任性、骄横、暴躁等不良习惯。放任型,由于父母工作忙、嫌孩子拖累、对子女教育问题知之甚微等各种原因对孩子的行为不加约束,任其自然发展。忽视型,家庭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忽视人格培养,致使有些孩子缺乏应有的责任心,缺乏行为养成教育,造成是非不清、为所欲为,以自我为中心等,导致人格错位。专制型,父母对孩子控制得很严,并且要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各种要求,一旦孩子违反,就会严厉地惩罚孩子。严厉型或者粗暴型,一旦孩子答不到家长的要求,对子女非打即骂,使孩子的心理背负着沉重的压力。 2家庭结构不完整 大部分现代家庭的结构就像个三角形,父亲——母亲——孩子。和睦美满的家庭的三角形坚实可靠,给孩子提供和睦的氛围,让孩子的身心沿着正轨健康发展。而当因死亡、离婚、遗弃等原因而造成父母一方或双方都不在的家庭时,就产生了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三角形就失去了稳固性,这类孩子的身心往往不能得以平衡发展,稍有不甚就会对孩子的发展、人格的健全带来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的关注越来越多,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有些人让自己“跟着感觉走”,加上受到西方性文化的影响等因素,对人们的婚恋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我国的离婚率逐年增高,据分析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件离婚案例需要处理。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家庭的结构发生了变异:有的重组;有的断裂,只存在父子(女)或母子(女);有的名存实亡。在这种状态下,有些离异女性会把愤怒发泄到孩子身上,根据弗洛伊德理论,这是防御机制中的替代。通过使用防御机制,健康的自我能成功地防止引起焦虑的东西进入意识,但它容易导致孩子的人格障碍。另外,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城乡留守青少年,出现了实质意义上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在这种变化下,家庭的和睦氛围逐渐走远,欢声笑语越来越少,看到别人的健全的家庭,孩子产生了自卑,有时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心理,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如小A同学父母在深圳创业,幼时随父母在深圳生活。因父母担心南方的不良环境尤其是未成年人吸毒问题可能会影响小A的成长,便把孩子送回苏州就读,随祖父母生活。小A同学思维敏捷,每次在课上总要捣乱,探其原因是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课上捣乱是为了引起关注。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双亲离异的家庭是向社会输送精神上和道德上畸形人的重要来源之一。北大博思心理咨询中心接待的众多来访案例证明,离异家庭子女会出现的心理变化有以下几种: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感;出现较严重的性格缺陷,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比如自我封闭,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和社交恐惧,嫉妒心强,悲观绝望无助,迷恋网络等不良心理现象;缺乏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高;离异子女的心灵创伤持续时间较长,难以平息和恢复。 3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许多家长的愿望;有些家长自己的理想没能实现,总感觉遗憾,于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也加在孩子身上。这些无形中都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产生了严重的考试焦虑,对学习产生恐惧、甚至厌学、流连于网吧等场所。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发生的基础是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让孩子看到成功的希望。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大部分家长只重视智力教育,忽略了培养孩子的人格、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其实“,人的成长过程,就是文化的历程,就是雕琢和学习文化的历程。世间没有自然人,因为人性的由来就在于接受文化的模塑。” 4家长自身不良的素质 有的家长自身的不良行为,往往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染上某些不良习气。有些家长业余时间基本是在牌桌或麻将桌上度过的,有时三缺一,还要拉上孩子应战,还会说诸如“:赢了算你的,输了算我的。”有的家长在训斥自己的孩子:“你为什么要拿人家的东西?我从单位拿回来的东西还不够你用吗?”“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影响作用,家长的思想、观念、兴趣、习惯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给孩子暗示着一种思想和行为模式。” 优秀教育论文:国学教育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摘要:随着“国学热”席卷全国,人们对国学的关注越来越高,学界对“国学”这个概念的讨论也越来越激烈。国学教育也越来越呈现出常态化的趋势。国学教育的重新定位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在弘扬国学教育的实践中,我们要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和开拓,将改革创新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增强国学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国学教育也要以传统文化的特征为基础,根据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相关的教育探索和改革。教育工作者要合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甄别国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异同。认识到弘扬国学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国学教育;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改革创新 1引言 二十世纪初期,“国学文化”以及“国学教育”逐渐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当时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都相继创办了国学院,并开展系统化的国学教育。当时就有梁启超、吴宓、梁漱溟、王国维等著名的国学大师。改革开放以后,国学传统文化又被重新发现,国学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也被重新评估。在教育领域,国学文化都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近年来,教育改革越来约深入到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国学教育新模式也具有非常现实的教育意义。 2国学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根 一种文化要想能够长久发展,就必须有扎实的根基,如果文化没有根基,那么就如同木之无本,水之无源。木之无本,则必成枯木,水之无源,则必成死水。朱熹也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为了回到过去,回到古代的生活,而是为了在新的时代里创造更好的生活,创造更高的文明。中华文明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夯实中华文明的根基。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国学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国学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在国学教育中,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国学教育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提升国学教育的感染力。国学教育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长远的意义,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涵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国学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依托 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国学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体系的土壤为依托,以中国历代文明体系为基础的优秀文化资源。国学文化资源与我们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当前,我们正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遥相呼应的。例如,“爱国、民主、文明、和谐”其实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相得益彰,《大学》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孔子有“君子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理念,这些都是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的。 4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完美人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也塑造一方人的品格。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塑造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品格。在进行国学传统教育时,我们要鉴别传统文化的优劣。在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例如,“三从四德”、“愚忠”、“愚孝”的观念,这些糟粕都要被阻绝在国学教育内。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则要大力弘扬,积极探索其文化价值。例如,“仁义礼智信”“爱国精神”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则要结合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要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国学教育的体系中,增强国学教育的引导性,塑造人们的优良品格。此外,我们也要探索国学教育的新形式,开展丰富的国学教育,建立完善的国学教育模式。例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将优秀的国学经典读本纳入到必读文本中,引导学生从小就接触优秀的国学文化,从国学经典中学习优良的文化和精神。同时,还可以挖掘国学文化的广泛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学文化学习活动,如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国学故事会等。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体系中都要重视国学教育意义,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5结语 综上所述,国学教育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完善传统文化体系具有现实的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学教育有机融合,改革国学教育的基本形式,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和发展性。弘扬国学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认识到国学教育的具体内涵,以国学文化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和精神理念。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国学教育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运用多元开放的教育形式,开展多种国学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探索,培养文化涵养,在文化传承中进行文化创新。 作者:侯雨;张蕾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优秀教育论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 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任务。本文在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意义,通过剖析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存在的问题,系统地探索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重要意义。[2]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体组成部分,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祖先所创造的、世代继承发展下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并为当代中国人所广泛认同和践行的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中华传统思想理念、中华传统道德标准、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遗产等几个方面。[2] 1.中华传统思想理念。中华传统思想理念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关于天地自然、人类历史、修齐治平、为人处世等基本思想理念,可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如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和治理理念,其中被历代中国人所崇尚并孜孜以求的包括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2.中华传统道德标准。中华传统道德标准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如精忠报国、敬业乐群、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不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集中体现了人与家国、人与事业、人与他人的道德标准和个人行为规范。 3.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遗产。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如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和生活理念等,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文化遗产。如语言文字、传统文学、琴棋书画、戏曲武术、传统节日、民间工艺、中医中药等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学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途径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意义 1.补充和完善教育主题。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为主阵地,其中包括本专科4本教材和研究生5门课程教学大纲,另外辅助以形势与政策课程和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程。[4]其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因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强调的是政治意义和理论性,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强调的不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还有待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题有益而必要的补充,使教育主题更加完善。 2.有助于实现教育目的。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多样多变,面对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多样中求得共识,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4]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呼应的部分为形成这种共识提供了突破口,有助于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3.巩固和发展新的教育途径。当前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发达的思想舆论传播途径。在全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特点和行为方式,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势力抢占新媒体的舆论高地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的任务和使命。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这种教育方式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但90后大学生很快会产生审美疲劳,在新媒体中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巩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甚至在未来会产生更新的受大学生欢迎的教育途径。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依赖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校内外环境、朋辈影响和新媒体等途径。各种途径各司其责,并相互呼应与补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但目前该体系仍有诸多问题与亟待改进之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作为主阵地,理论性太强,趣味性稍差,实践性不够;多数高校教学形式刻板陈旧,缺乏灵活性,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一场思想文化的盛宴有时候反而成了鸡肋。目前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而不是全体师生,其他非思想政治工作专职教师和优秀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有所缺失,个别思政工作者对大学生的管理和引导有时候也不是特别到位,言传多于身教,广大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文化修养以及优秀大学生的示范作用对大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还有待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还没有完全形成,部分是脱节的甚至是相悖的。社会环境与学校、家庭教育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也使一部分大学生无所适从。大学生相互之间的熏陶和影响的程度往往大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效果,但负面的居多。互联网和新媒体相结合形成的全媒体时代也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探索 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通知要求,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其中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做出了具体指示和要求。[2]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主要途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学科建设 1.在高校设置传统文化必修课程 在所有高校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必修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必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大学生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把汉语设为高校基础必修课,制定和实施大学生语言教育大纲,在高校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大学生通过形成语言自信、文化自信促进其思想道德修养。 2.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设“中华传统思想与文化”系列选修课 目前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了“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程。今后要通过在所有高校开设“中华传统思想与文化”系列选修课,如诸子百家、传统蒙学、中国伦理思想等,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客观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并通过适当的引导,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态度。同时,通过开设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比较研讨课,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3.在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在条件成熟的高校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专业教育。通过设置高校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促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沃土和营养源泉。 (二)通过提高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进行言传身教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师风和人格魅力,还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尤其要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养。高校要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使之对传统文化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尤其要做到知行合一,主要通过身教来提高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 (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大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最终形成和巩固的关键的时期是在大学校园里度过的。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各高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形地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在校园内外大力支持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社团和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内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高校还应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或庆典,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大力挖掘传统节日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在当今的现实意义,通过宣扬传统节日的精神和展示传统节日的魅力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的认同度,并使其对洋节日和当代商业节日有更加理性的认识和实践。高校还要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勤工助学岗位为依托,培养大学生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 (四)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和奖励机制 高校在招生、就业、课程和活动设置等方面鼓励形成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多举办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特长(如书法、国画、民族舞等)和成果展示活动。高校应以学术活动为载体搭建传统文化传播平台,以文体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践行优秀文化成果的能力,并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家庭传统文化育人协作作用,做到知行合一。各高校通过实施学术活动、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和家庭协作等各方面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形成的制度,逐步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奖励激励机制,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合力。 (五)充分运用网络和新媒体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 在当今信息技术和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结合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际,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经验,努力形成与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相吻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各高校要积极占据网络和新媒体教育阵地,打造绿色网络教育环境,充分运用网络和新媒体对大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力量、获得营养。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用之不竭的教育源泉,我们应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等,通过巩固和完善课程和专业主阵地,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建立成果展示和奖励机制,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的教育形式,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全方位合力等相对完整的教育途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大学生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方面进行主题鲜明的教育,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主要内容积极贯穿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宋达 单位:北京城市学院 优秀教育论文:新时期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究 摘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思想启迪,精神引领和道德提升的重要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加强新时期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1]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2]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历程中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民族特质和历史风貌的反映。中华民族在中华文明的创造过程当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成果的结晶,是由勤劳智慧的炎黄子孙创造、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质和历史风貌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和。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最富有活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代,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当代大学生自身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薄弱、根底不深,易受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西方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金钱至上、盲目崇拜、唯利是图等思想屡见不鲜。因此,大学生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自己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中。 (二)当前大学生的教育观念意识淡薄 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他们对文化的关注大多集中在通俗文学、卡通漫画、时尚杂志方面,对传统人文经典、文史哲类的书籍关注比较少,积极主动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少之又少。调查发现,在大学阶段,能够真正的读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很低,对中国一些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了解透彻的大学生亦很少,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度很低,对本民族文化知之甚少。另外,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存在部分偏见而对西方文化却顶礼膜拜、狂热追求,认为西方文化都是精华,以自己知晓西方文化为荣。当今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深、掌握不够,观念意识淡薄,认知存在偏差,迫切要求探索相关路径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 (三)践行能力欠缺 坚持内、外化相结合是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由于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存在偏差,观念意识淡薄,因此,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能力欠缺。实践活动既是理论学习的延伸,更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深化,大学生只有在观念意识上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才会积极主动的躬行实践,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外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 二、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意义,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能够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使中华民族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有利于让学生亲身领略中华民族的风采,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恢弘气度,激发大学生对本民族的热爱,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促使大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另外,“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外,“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爱国情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大学生形成自觉传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观念、意识。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新一代,学习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以中华文化的精神积淀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人格。因此,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意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因素,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素养和价值理念。 (三)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宝贵而丰富的价值资源,例如“仁”“义”“礼”“智”“信”“和合”“中庸”等思想,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养成,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与他人处理人际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要加强在大学生中宣传、推介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内核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品行、人格,发挥文化的人才培养和引领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路径选择探究 新时期的大学生大多数是80、90甚至00代,他们在传统文化方面具有认识不足、观念淡薄和践行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切实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路径的探索,提高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开设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相关课程和讲座 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要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巧妙地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及其它专业课程中,发挥课堂教学对大学生教育的基础性和主渠道作用。大学教育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使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适时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另外,要积极利用好讲座对大学生教育的特殊形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课堂教学形式相比,讲座形式的教育更加的开放和灵活,更具有感染力和渲染力。更能够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大学生学习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因此,要积极举办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讲座,发挥好讲座对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以此来推进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把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作为载体,使大学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校园文化活动以大学生为主体而组织和开展,他们既是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既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活动既是理论学习的延伸,也是课堂知识的升华,更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深化。”[3]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积极组织和举办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举办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通过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化环境氛围,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深度与广度,使大学生时时处处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要切实举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文化沙龙活动,例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展览会、演出活动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 (三)组织开展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优势,通过组织大学生亲身参与到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中来,使大学生亲身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更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热情,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应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当地场馆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参观民族历史博物馆、文化馆或其他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旅游景点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使大学生能够在实地观赏与参观游览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从而加深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结语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抓手。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富裕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我们要提高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的意识,积极探索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外联动路径,增强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大学生形成本民族的文化自觉,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作者:贾艳芬 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优秀教育论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 《四川教育杂志》2015年第Z1期 一、教学师资:不拘一格用人才 由于多年忽视,中小学国民教育中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非专业研究者很难胜任其传播重任。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但在专业队伍尚未建立之前,为了切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在教学师资上可以“不拘一格用人才”,如《纲要》所言,“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设立技艺指导大师特设岗位”。 以四川的绵竹年画为例,绵竹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齐名,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绵竹年画南派掌门人”的著名老艺人陈兴才,有民谣如此:“村名叫做射箭台,住个老汉陈兴才,伏羲南派他掌门,年画技艺传下来。”陈兴才10多岁时便师从父亲学习年画制作,在70多年绘画生涯里,其年画不仅被当地人在过春节时张贴,还被美国、日本、欧洲的爱好者收藏,如今他的手艺正在两个儿子手中发扬光大。此外,四川还有能在25秒内变14张脸的“变脸大师”彭登怀,有从事蜀绣50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郝淑萍,有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这些或藏于民间或驻于馆内的大师,一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师进校园”并非难事,我校就曾在教师节、艺术节邀请过川剧院的艺术家为师生表演《贵妃醉酒》《三岔口》《昭君出塞》《拾玉镯》《盗库银》等传统剧目,共享国粹盛典。 二、教学形式:知行结合重入脑 《纲要》指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通俗来讲,即以考试方式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与落实。如果考查中能避免死记硬背,注重方式的灵活多样,则可以有效引导中小学的教学。不过笔者以为,传统文化的教育重在激发兴趣、联系生活、入脑入心,只要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合理采用教学手段,有效抓住教学契机,用好多种社会资源,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体现学段特点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充分利用学科特点进行有机渗透,尤其是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除此之外,还应当“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灵活变换教学方式。小学阶段重在寓教于乐,多采用故事、游戏、歌谣等活泼有趣的形式。如石家庄市大谈小学以配乐、舞蹈的形式,编排了一套《三字经》课间操,孩子们一边诵读《三字经》,一边做操。中学阶段则可以采用文化讲座、实地参观、实践体验、知识竞赛、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使传统文化的教育多样化、生动化。如北京四中设定专门的国学日,在当天开展祭孔活动和礼仪剧展演。 2.教学时间抓住契机,用好常态生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传统节日和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和成人礼仪、祭祖礼仪等传统节庆和礼俗。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用好这些传统节日,组织学生进行文化探寻。如了解春节的来历,熟悉春节的习俗,学习春联的写作等等。又如在学生年满十八岁时举行成人礼仪,帮助了解古代的成人礼仪文化。成都的杜甫草堂每年正月初七都要举行祭拜诗圣活动,主祭人仪态庄重地完成净手、奠帛、诵读祭文等环节后,都会有中小学生集体诵读祭文。 3.教学场所物尽其用,开发社会资源《纲要》要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要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除了课堂这一固定场所,传统文化的教育还可以大力积极拓展教学场所,大力开发社会资源。 以四川为例,在杜甫草堂感受杜甫心忧天下的儒家思想,在武侯祠领略诸葛亮运筹帷幄的兵家智慧,在广汉三星堆和金沙博物馆探索古蜀文化的奥秘,在望丛祠追寻古蜀文明的起源,在青城山的香火中走近道教文化,在都江堰重温李冰治水和文翁化蜀的历史伟绩……用好身边的这些社会资源,便可让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在现场教学中重新焕发出活力。 作者:田间 赵清芳 单位:成都市石室中学 优秀教育论文: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索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形式及其主要的思想理论体系,思想理论的主体是儒家文化,不同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分析大学生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深远意义;接下来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基本精神、内容和实质,目前加强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要求以及作为大学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最后介绍我们在传统文化学生讲坛、孔子学堂专家讲座、传统文化社团活动的开展、建设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等方面开展的实践、探索以及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孔子学堂;大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积淀、智慧的结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穿越时空、价值不朽,它以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着[1]。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论,其主体是儒家文化,另外还包含着道、佛、法、墨等其他各家学说,唐宋以后儒道佛三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各种不同文化、价值理念等纷纷进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文化信仰等,处于价值观和思想形成期的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反应尤为剧烈,部分大学生甚至将对传统的背叛视为进步的标志,不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大业的重要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有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热爱、传承、创新,并使大学生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而且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那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基本精神内容呢?张岂之认为: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四方面的基本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奇偶精神、会通精神。[2]第一、人文精神,重视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第二、自然精神,中国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即所谓“天人关系”;第三、奇偶精神,从阴阳、五行、八卦到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从哲学到其他文化,如中国古建筑、古代都城布局等等都体现了“奇偶”变化的辩证思维;第四、“会痛”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文化,她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有能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体现出“会通”精神,如先秦时期许多学派间相互辩论又相互吸收,共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还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如印度佛学被改造而融汇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中。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丰富多彩,中国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3]他在谈谈中国传统文化时总结认为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纪宝成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自己的观点,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八大精髓: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社会秩序建设上的和谐意愿、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事业追求态度上的自强精神、解决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选择、个人理想追求上的“修齐治平”、社会理想上追求“小康大同”。[4]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包括物质、制度、行为、思想意识等层面,无不和内在的文化精神相关系,优秀传统文化实质上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和要求 古人的智慧,很让人赞叹,比如说哲学,我们有很多的哲学家,却很少有人能如老子一样写一本《道德经》传承久远,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文字,被世界各国的哲学家、思想家所研究;有很多的历史学院和历史学家,却很少有人能如司马迁一样写出一本《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多的军事院校、军事科学家,又有谁能写出一本书,如《孙子兵法》,仍然被西点军校奉为教材,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其实中国古人的智慧,不能说是后人没有办法超越的,但是它确实是后人难以超越的。诸如这样的经典,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数不胜数,曾说:“要把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这个经典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价值取向,还有人格、人生境界都包括在经典里面。”人的修养、文化的素养、汉字书写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也都包含在经典学习当中。我们要建立的不仅仅是价值观的问题,而是一个全方位的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学习、传承和创新的问题,这需要经过很多人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人,要认识客观事物,要认识得清楚,首先必须把我们的心先清静下来。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他的学生变化气质。而有一个人,有一本书,能让一个民族变化气质,这个人就是孔子,这本书就是《论语》,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这种气质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气质。历史是最好的过滤器,它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什么才是民族智慧的结晶。1988年,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会巴黎,曾有人发出这样的声音: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的中国的儒家文化那里去寻求智慧。在联合国的总部也刻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话。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已经是流淌在血管里的血液,是我们的财富。我们党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将其融入中国发展道路,将实现对传统文化完美的“超越式传承”,开启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治国理政情怀的新篇章。比如: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举行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改革发展作为主题,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门讲到有关传统文化问题: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本指导纲要。阐述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教育部于2014、2015、2016年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各地各高校高度重视、积极响应,依据每年的主题紧密结合大学精神凝练和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出了一批效果好、影响大、有特色、可推广的品牌活动,对引导高校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良好反响。 三、大学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大学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至少承担着四个方面的职责与历史使命。第一、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倡导者。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首先应认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系统研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学生读经典、读原著,深入系统地学习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华;第二、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增进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融汇,而大学在这方面大有可为。从本义上讲,大学就有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含义,代表着知识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大学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应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应通过各种交流、活动、竞赛、报告等促进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第三、传统文化创新的实践者。传统文化创新至少应包括以下两点:一是促进人文学科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二是促进人文与科技生活之间的交融;第四、先进文化引领的先行者。一方面,大学应对落后、消极、低俗的通俗文化进行学理上的、建设性的批判;另一方面,大学应通过加强对高雅文化的追求和传播,对真、善、美、爱的阐释和倡导,创造性地引领大学生。大学应成为先进文化引领的先行者,成为新时期民族精神的象征。2013年3月同志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的讲话: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2013年11月同志在考察山东曲阜孔庙时提及传统文化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014年2月24日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1、传统文化讲坛传经典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文明进步理念,我们在学院内组织大学生开展“论语小讲坛”系列活动。《论语》是“四书五经”之首,是世界了解和研究中国的重要典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2014年下半年着重开展的“论语小讲坛”,共举办了八期系列活动,主要由对传统文化富有浓厚兴趣并潜心钻研的16名学生代表从道德、修养、处事等多方面为广大同学解读经典内容,并邀请相关老师和专家对活动进行评析和指导。分享儒家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天人合一的存在信仰、远神近人的人本趋向的基本思想。《三字经》小讲坛于2015年6月19日首次开讲,共举办三期,先后有九名同学选取《三字经》中的经典语句进行深入浅出、周到细致的讲解。他们或围绕孟子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主张展开叙述,或以“勤学”为主题讲述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重要性,或以“修身”为主题为同学们指明修身之道。《三字经》作为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贯穿着“仁、义、诚、敬、孝”的核心思想,有利于使世人更好地达到“德行合一”的“圣人”之境。 2、孔子学堂扬传统 “孔子学堂”是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创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目标,以“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为宗旨的公益性社会教育基地,致力于探索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学校教育、社区建设、企业发展相结合的特色文化发展之路。孔子学堂落户学校后,学院于2015年上半年开始承办学校孔子学堂系列活动,其中包括校内大学生主讲的《三字经》小讲坛和校内外专家学者主讲的传统文化讲座。《三字经》小讲坛响应了党中央关于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号召,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山东中医药大学郭瑞华教授专题讲授《黄帝内经中的四时养生观》、齐鲁工业大学刘新利教授专题讲授《孔子与琴》、陈京伟教授点评《三字经》等校内外专家学者也应邀做客孔子学堂。孔子学堂作为高校开展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的工程立项建设,全面系统设计校园文化系统,打造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精品工程,将努力把系列活动做大做强,引导学生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礼韵汉服颂文化 2013年,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的礼韵汉服社成立。在学院团委的指导帮助下,礼韵汉服社近一年来开展了一系列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易学文化沙龙、汉服科普讲座、趣味纸汉服活动、中秋月夜祭活动等等取得的非常不错的效果,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4、创新形式建体系 接下来将积极探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形式和新办法,以不同载体和依托,内修内涵,外树形象,持续推进各项相关工作。致力于着力打造以本校同学讲解为支撑;以专家学者讲座为重点;以读书沙龙活动为基础;以专题文化展演为依托;以网络阵地推广为突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体系化建设。 作者:吕丽红 郭玉晶 李翠 刘文龙 高欣明 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优秀教育论文: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启示 摘要: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大学礼仪教育 礼仪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教育是塑造理想人格的关键期,礼仪教育则是通往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将礼仪教育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是进一步落实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一、大学礼仪教育的本质 要回答什么是大学礼仪教育,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礼仪教育。礼仪教育则是将礼仪的内涵、观念、表现形式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手段进行传递,使受教育者感受到礼仪文化的博大,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礼仪教育的价值所在,有三个层次:首先,对于个体来说,是对仁德的追寻,让个体的行为更加符合道德规范;其次,对于社会来说,是在人际互动中更懂自我约束,更懂尊重与理解,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再次,对于国家来说,礼仪则是用完整的规范体系,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使国家和而不乱。依据上述论述,我们认为大学礼仪教育是指:高校根据礼仪规范及道德建设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内在素质进行必要的礼仪指导、修正和教育的社会活动。其主要是向大学生传递礼仪文化知识和常识,指导大学生践行礼仪,从而转化为个体的行为或价值规范。其根本目的是推动大学生知美德、塑美型、养美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界定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演变与融铸中,在与外来文化的不断交流、冲突与融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自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至今,在11年间,全球已建立孔子学院和课堂700余所,普及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它们将汉语和中华文化推向世界五大洲,可谓是21世纪的文化“新丝绸之路”。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地保护和维系了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究竟如何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切实提高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实效性,这是值得所有人关注和深思的议题。 (一)中国传统儒家礼文化的启示 1.要将儒家礼仪要义与现代的礼仪规范有效融合发展 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的精神痕迹,无论是礼仪的起始发展还是礼仪的行为方式,一些积极的礼仪行为,比如“诚敬、“孝亲”、“敬长”等都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因此,我们在从事礼仪教育的时候,万万不能丢弃传统礼仪,不能否定它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否则,在学习现代文明礼仪时,总有文化内涵缺乏,像是空中楼阁之感。 2.对儒家礼文化进一步溯本求源 部分大学生热衷于日剧、韩剧,大部分原因是被剧中人物的礼仪举止及其透露的礼仪文化所吸引。假若大学生礼仪教育中进一步深谙儒家文化,就会了解到日剧、韩剧中的礼仪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曾经受到中华民族礼仪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教师要能够将当下大学生流行和追求的时尚元素整合和分析,追溯其在我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始末,这样既可以使得学生既能了解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历史背景,又能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 (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礼仪的原则 中华礼仪的内容很复杂,条目虽多,但也不影响人们对它的记忆和践行。因为中华礼有它的提纲挈领,不难把握。这个纲领是什么,这个内涵是什么,在前人智慧结晶的总结下,大体可将礼仪的原则归纳为敬、静、净、雅、慎五个字,也供大家讨论。 1.敬 所有的礼仪,都包含“敬”的原则,没有敬就没有礼,可以说“敬”是礼的核心。《孝经》一言以蔽之:“礼者,敬而已矣。”《礼记》开卷第一句话就是“毋不敬”。古代所有的礼,都是试图培养人们内心的“敬”,对父母、对兄长、对配偶、对事业,都不能有不敬之心。 2.静 一个修养很好的人,身上都有“静气”,神定气稳,沉静从容。《大学》开卷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古今成大志者,皆懂得“宁静而致远”的道理,俗话说:“宽阔的大海平静,浅窄的小溪喧嚣。”所以说,静是君子的气象之一。 3.净 越是文明的民族,对居住、食品、衣服等卫生要求很高。中国人自古讲究卫生,甲骨文中的“若”字,是一个人洗完头之后在梳理头发的样子。头发梳理整齐后,还要挽成发髻,插上用骨或玉做的笄,把它固定住,发髻外面还要用一块帛巾包好,然后再带上冠,很是讲究。至迟在唐代,政府工作人员都有每旬一沐浴的规定。还有,在祭祀中,人们往往格外注重祭祀场所、祭祀牲畜、祭祀器具等的卫生情况,因为,人们往往通过“净”来表达内心修养和尊敬之意。 4.雅 生活文明而又有教养的人,言谈举止必然都很文雅。《礼记》就有文雅用餐的规定:吃东西不能发出声响;汤要小口喝,不要弄得满嘴都是;吃骨头时不要啃出声音来等等。此外,关于坐姿、站姿、服饰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些都说明古人在交往中对典雅的辞令的运用十分讲究。 5.慎 我国古代有一个很重要的道德范畴——慎独,即个人闲居独处时,也要守礼自律,不可有越礼的非分念想。这是古代中国人的信仰之神。中国人要通过礼来把握自己,礼是道德的具象,是道德在人身上的体现,不需要神的监督它也存在。这个监督者就是“慎独”,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个“神明”就是内心坚守的道德和良心。 作者:陈莉莉 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改进途径探讨 摘要:社会经济在不断进步发展中,而在其发展道路上最为基础需求的就是“人力资源”。为公司创造效益的是人,给公司带来更好发展的也是人,当然前提是公司对人才要有合理使用原则才能获得其创造的价值。所以,考虑到公司未来的良好发展,就必须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同时跟着社会的发展脚步进行实时更新管理方式。本文就主要针对县级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关改进途径。 关键词: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改进途径 一、引言 就当下各企业公司及部门各方面对“人力资源”的运用逐渐变得广泛起来,对于我国县供电公司而言,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却没能做到完善,在对国外先进制度管理方式进行参考借鉴时,还需保持谨慎态度,切勿照搬照抄,要根据公司实际状况及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加以国外管理方式进行适宜的优化及变更,从而才能有效对公司人力资源进行管理。鉴于此,笔者首先将问题提出,随后针对相关问题进行相应解答。 二、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员工分配问题 就目前来看,我省县级供电公司工作人员远远超过正常工作所需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多数员工无所事事,这对员工日后的发展造成影响的同时,也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包袱。另外,在公司引进先进电力设备和新技术时,发现大部分员工素质达不到标准要求,以至于造成公司存有大量员工技术不均衡等问题。而供电公司其“部门多、人员多”的特征也使得职能交叉的现象频繁发生,更甚者长期处于效率低的状态中。 2.激励体制不够全面 在当下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中“激励体制”若不能有效实施,何以让员工全力以赴去“战斗”。公司想要得到良好的发展首先需要制定一套完善有效的激励体制,完善的激励体制将使员工充分发挥其工作热情,更能调动整个公司的工作气氛,从而实现公司业绩逐渐上升的未来展望。就目前公司激励体制来看,不灵活也不完善,使得多数员工认为“少干多干、干好干坏”都没有区别,不仅大幅度降低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更甚至会出现员工流失情况,同时也会给公司的整体工作效率带来创伤。3.人力资源建设问题对于我省县级供电公司来说,大家对人力资源的建设似乎不是那么了解,多数人只是看重于眼前的暂时利益,却不舍得为日后更大的利益去进一步投资。而由于公司的培训制度不够完善,使那些渴望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员工梦想破灭。甚至将培训当成口头摆设,而不去真正实施相关培训,等面对问题出现时才去临时抱佛脚,其中,培训的方式也是枯燥无趣,甚至脱离实际,未从基础上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流程,对这对员工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使其产生了厌恶心态,远远达不到培训的最终目的[1]。 三、针对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问题的改进途径 1.人才的合理定位 在县级供电公司对员工进行岗位分配时,首先需要了解员工的自身需求以及人员的实际情况。且应当按照由各类不同人才的科学组合来进行正确的员工配置,同时对业绩突出且工作认真的员工加以重用,从而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此外,公司要遵守“公正、公平、公开”的用人原则,为不同层次及不同岗位的员工设计符合其自身条件的工作待遇及工期。最后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招聘形式进行招人,根据面试情况加以考虑或录用。 2.优化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当今社会已是步入知识的时代,每个行业都需要保持持续性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来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其中人力资源便是当下社会监理的主体。我县供电公司若想在江西省各县竞争市场中获胜,首先就需要一支强大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而仅仅只是靠单纯的招聘方式来获得资源是不现实的想法,员工的日益培养和对培训的重视才是关键所在。据统计西方国家对员工的培训十分重视,在员工培训环节上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经费。所以,供电公司对员工的相关技术培训应做到足够重视,把培训当做公司优秀人员获得的重要渠道,适量加大培训经费,从各个方面满足员工学习知识及技术的需求,得以整体提高公司员工的专业素质。 3.强化激励体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 要使公司每个员工都为了共同目标去努力,一套完整的激励体制是不可缺的。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应当善于采取激励体制对员工进行鼓励表扬,从而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当然激励方式可以不单单限于物质上奖励,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一样的激励方式,这使员工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在一程度上都能得到增加,采取这种激励方式来达到共赢的结果。 4.合理科学的用人制度 公司各项的工作都不免由人来操作,所以如何把人用在合适的岗位才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人无完人,但是却有一方面的特长和一些方面的不足,因此在人力管理中需要做到因才施用,合适的用人安排远远比运用优秀的人才重要,若把一个专业能力不高的人安排在一个要求较高的岗位上,这对当事人有难度同时也会造成公司工作的延误,而把一个能力强的人放在一个普通职位上,对人力资源而言又是浪费[2]。因此,公司务必建立完善合理的用人体系,在了解员工自身素质后加以结合其自身能力来进行工作岗位的分配,这将大大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对于供电公司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日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对于文中所阐述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得到有效运用,倘若对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加以有效的改进措施,那么对日后供电公司的发展将带来不错的进步。 作者:巴晓英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德安县供电分公司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改进途径 一、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有管理模式存在不足 现阶段供电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仍然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各大供电公司之中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对于一些新技术的掌握能力尚且存在不足。而对于所有工作人员的招收渠道现阶段较为混乱,不能对于招收工作进行择优进行,工作人员整体的素质就好比于一个木桶,而这个木桶所容纳的便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和技术等硬性指标,真正能决定这个木桶的容水量的不是最高处的高度,而在于最短处,现阶段对于短处解决办法尚且不够,所以不能真正的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二)管理之中较为混乱 在现代的供电公司内部,其管理尚且延用旧有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这些已经可以被历史淘汰的管理办法不能适应新时代对于供电公司的各种要求。任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都是如同血液的管理,对于优秀人才的有效接纳,这些如同血液的交替一样,新鲜血液的涌入可以为企业这个大“身体”带来新的动力,而其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使得进入的血液也不能带来预期目标的实现。 (三)管理效率较低,并且对于各种问题不能进行及时解决 当代供电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各种问题的解决效率不能持续而走高,对于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不能进行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很大的制约了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的展开,也阻碍了企业对于一些优秀人才的渴望。每一个人才对于企业而言,都是其发展的基石,而对于企业根基的稳固和发展都是对其自身有益,提高工作效率,才可以更好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二、对应这些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文提出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但是对于供电公司而言,由于对于人力资源不能正确认识,也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这些情况也就演变成了不能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有效的提升。提高供电公司的认识和管理,措施和办法才能真正的行之有效,如果不能提高认知,对于所有的管理也就是空中楼阁。有效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供电公司而言,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内部素质,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一大助力。 (一)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 现有的电力企业通常不能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这种态度也就演化成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不重视,甚至是轻视。所以为了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更应该进行有效提升,通过学习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借鉴成功的管理案例,从中吸取到自身的东西,真正得到提升,供电公司全员的态度都变得积极,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改变。 (二)完善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建立合理体制 在供电公司企业内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机构,使其发挥自身的功用。对于人才选拔和录用有一套完善的体制,对于各种企业内部升迁有着自己的规则,使得企业充分发掘自身的各种人才,充分进行各种人才的利用。例如某供电公司内部的录用机构往往是通过企业内部推荐来进行选拔,这种制度便应该被废弃,实施真正的人才录取制度。 (三)改善现有的人力资管管理系统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较为陈旧,而且效率较低,为了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所以应该对于传统的系统进行改善。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解决,明确一套系统关于人才选拔、人才录用等程序,抛弃旧有的级别制度,对于系统的改善应该是系统性的,并且真正落实到工作之中,通过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的改善现代供电公司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四)建立内部培养制度,在企业内部选拔人才 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不仅仅应该是对于外部人才的录取,更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的培训制度,使得供电公司内部员工进行各种科学培训,这种制度有利于企业总体人员的全体素质进行提高,企业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可以通过各种有关制度的配合来鼓励员工进行培训,这些制度的有效配合可以帮助企业员工有效进行各种培训。 (五)通过公司文化的建立来帮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 任何公司想要寻求自身的发展,首先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慢慢会形成一种公司文化,这种公司文化也就是公司的面貌,也同样是公司的精神,能够有效帮助公司进行自我改革,自我突破。现代的供电公司之中应该明白的便是团队精神,供电公司打破内部的壁垒,明确公司是属于同一个团队,打破隔膜,实现公司内部的交流,帮助公司员工在进行自我发展时可以有效的得到公司内帮助。当公司形成了自我文化时,公司便会形成一种氛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状态,当真正有这种思想升华时,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也便会迎刃而解。 三、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现阶段尚不完善,对于其认知程度尚不完全,所以对于供电公司而言,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不足也就可以理解了,提高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改善现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坚持的基础设施,本文总结了这类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完善提供了有利的资料! 作者:周银霞 单位:国网江西湖口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及资本经营改变思索 摘要:众所周知,未来企业的资本不仅仅是物的资本和货币的资本,而是要求人的智能和发挥人才智能资本的作用。如果说传统产品属“集成资源”,而未来的产品则属“集成知识”,正如国外学者所说的那样:智能资本将导致“世界财富的一次大转移”,即企业的成功将从自然资源的拥有者手里转到那些拥有思想和智慧的人的手中。也就是说,未来企业的发展,不只是靠设备好、技术强、资本雄厚,同时要靠那些具有高智慧的人才。正缘于对于人才管理的重视与认同,人力资源管理无论在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上都有了飞的跨越。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也不过数年,管理学界便又提出了人力资本经营论。这是对传统劳动人事管理的全新革命和全面创新,它标志着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新型的人力管理、人力资本经营的变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本经营 1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从个体角度定义,人力资本指存在于个人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而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则在于人力资源是一种数量化概念,人力资本则是一种质量概念;人力资源是未开发的资源,而人力资本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 与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相比,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更为活跃,内容更加广泛。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人员的招收、任用、调配和奖惩的静态管理,把人视为管理控制的对象;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将人看作是一种关键的资源来经营,努力发掘员工所具备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传统的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往往以事为中心,注重现有人员的管理;而人力资本经营把人视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和事的统一发展,特别注重开发人的潜在才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让人的才能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更大的利润,在这个过程中将人力资源转换为人力资本。因此,如何有效的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人力资本经营必将成为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战略组成。 2企业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真正转换为人力资经营,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首先,要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与价值。人力资本概念的出现,并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运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以知识为主导、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和支撑的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也将越来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科技技术突飞猛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最后集中表现为对人力资本的竞争。人力资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才竞争的必然产物。因此,把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资本来认识和配置,而不能简单的作为劳动力来使用,更不能把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资源等同看待,这对实现人才价值观、组织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进而创造更多的人力资本都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前沿企业,纷纷将其人事部门改为人力资源开发部门,就是因为认识到“人”是一种可以开发、也必须开发的“资源”。过去人事部门只是消极地“管理”人,现在认识到必须对“人”培训教育和开发,提高和发挥人的潜能。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使用必须与不断培训开发相结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使企业长盛不衰并不断发展。 第二,加大人才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现代企业的经营需要具有知识、品质和创造力的人才。知识、智能资本是指企业花费在教育、培训等人才综合素质再提高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它比一般的人力投入会带来更长期的收益。因为知识和智能资本是人们原本拥有的技术、知识、能力和价值的继承,它是有人才知识的积累。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一定素质的劳动者,而且需要超出常人的、高素质的综合人才。用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转化、替代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势在必行。所以人们都把对知识和智能资本的投资视作“一本万利”,看成未来制胜的基础保证。企业如何才能先行开发出人才,使广大员工的素质不断得以强化和提高呢?最现实和根本途径,唯有大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就是为培养企业人才,提高员工的质量和高质量员工的比重,抽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员工的教育、训练等各种智力、知识、技能开发活动。从这个意义相讲,也可以把人力资本投资视同为人才投资、素质投资、教育投资等为改变人本身的种种投资。西方现代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都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且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更大。美国蓍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曾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指出:“美国的国民收入,新增加的财富有80%是由人力资本投资所提供的,只有20%左右来自物质形态”。在书中,舒尔茨还特别强调指出:“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之所以落后,主要就在于它们重视物质资本投资而忽视人力资本投资”。他说:“在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投资常常不受重视。这些国家的领导和主管人员都认为,物质资本投资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发展水平赶不上资本的增长,造成经济发展的贫瘠。教育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第三,抓紧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本经营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它是进行人力资本经营的基础。是预测组织内的人力资本要素,并且决定为满足和达到这些要求所必须进行的各项工作。人力资源规划包括编制和实施各种计划项目,以保证当企业中某一职位空缺,或者发生某类人才短缺时,能够尽快地解决这类问题,使得组织中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是减少由于人员方面的原因而组织带来的损失,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的不平衡状况,如人员短缺或人员过剩,以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如何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让人力资源发挥创造利润的作用,关键还在于人才的合理配置。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则在于健全的岗位分析和流程设计,使用人单位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人才,而各种人才也能被选拔到适合自己特点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岗位。因此,就必须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必须跨过的门槛。 第四,建立起良好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其创造性劳动。这就意味着需要不断的适时调整对人力资源的激励与调配,建立、健全薪资福利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例如制订全新的人才薪酬方案与晋升方案、改变人才考核方法与评估制度,以有效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同时,在约束机制方面,也要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道德宣导等体系,进行不断的纠正人力资源中不良之处,有效预防和杜绝人力资本价值的流失。 第五,要创建良好的人才工作与发展环境。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进程,增加企业经营与工作透明度,营造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文化气息,加强人与人之间轻松愉快的沟通交流,建立起信息转化的知识管理流程体系。并将管理的焦点由“如何获得信息”转向“如何开发利用信息”上来,从而营造出学习型组织的氛围。让各种人才都有充分施展自己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结语 总之,管理始终都是企业发展所必须重视的课题,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力资本的转化都必将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同时也将成为企业在立足于竞争市场而处于不败之地的恒久动力。而且,拥有人力资本,将意味着再创竞争优势。因此,这将需要企业与管理着必须有意识的在工作中不断去重视、去学习、去运用,将人力资源有效开发与整合,以全面促进人力资本的增值。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自我鉴定 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其中专业从事人事劳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时间逾12年。其间经历了国有企业的人事劳动管理、私营企业的人事管理及现所在的大型综合性民营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跨及建材、电子、酒店、商场、化工、矿山以及贸易等行业,并先后亲历了几家企业的转制过程,亲自处理转制过程中的员工安置事宜。十八年的企业管理特别是其间的人事劳动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可以说见证了我国劳动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过程,见证了我国职工社会保障体系从试点到建立再到调整,从而达到今天相对完善的过程,同时还见证了企业职工从固定工、农民合同工、大集体工以及临时工等不同身份统一向全员劳动合同制工人转换的过程。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加之自己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不断更新,理论联系实际,使自己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战经验。现将主要业务工作实践总结如下: 一、人力资源规划方面 人力资源规划指的是企业为了实现整体经营目标,根据发展需要并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的人力资源预测、投资和控制,在此基础上制定职务编制、人员配置、教育培训、薪资分配、职业发展、人力资源投资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全局性的计划,使企业在持续发展中获得竞争力,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保证与服务。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具体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与变革、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预测、工作岗位分析、企业劳动定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等内容。 我曾经经历过一个塑料编织袋厂、一个氮肥厂和两个酒店的开业组建工作,独立操作完成了从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定岗定员、工作岗位分析、人员招聘、岗前培训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的全过程。对于不同的行业,我首先要熟悉行业的情况,深入到同类型的企业的每个岗位,再结合本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从最精简高效的原则出发,确定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组织机构确定后,根据工作流程及工序、每个岗位的管理幅度、员工的劳动强度等来确定岗位设置,制订出工作岗位说明书,再根据工作时间及工作量来确定每个岗位的员工数量。比如氮肥厂是连续生产型企业,很多岗位在国有企业时必须按四班运转配置人员,但现在是民营企业,不能完全照搬国有企业的模式,在配置人员为了考虑节约人力成本,多数按三班三运转配置人员,当然同时还得考虑劳动安全及职业卫生,所以在配置人员时必须对每个岗位做精细的工作分析,把握每个岗位的劳动强度、劳动环境等提出对员工的任职要求。 在担任所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位过程中,每年初都要根据企业年度计划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提出人员需求计划、人力资源管理费用计划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适时修改。 二、招聘与配置方面 员工招聘是企业获得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道关口。一个有效的招聘系统将使企业获得胜任工作并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的人才,从而提升企业的效益。 原在国有企业工作时,企业主要依靠校园招聘和内部提拔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单位内部较重要的岗位全由内部招聘,因缺乏新观念的输入而使企业管理体系趋于僵化。由此,本人建议企业保留10%的中层管理岗位由外部招聘,在保证给内部员工足够发展机会的同时,促使外部新鲜血液的输入。同时,积极拓宽企业招聘渠道:首先,加强与有关院校的联系,连续3年共招聘大学生65名,专业结构覆盖企业所需的所有专业;其次,利用网络招聘成本较低、招聘选择范围较大、信息处理能力较强、求职者素质相对较高的特点,通过网络招聘管理人员;第三,针对工程施工管理技术人员在人才市场的流动性相对较低,多数人通过同学、朋友介绍而流动,因此制订公司人才引荐奖励制度,对为公司引进高技能人才的员工进行奖励,鼓励员工介绍高素质员工进入我企业工作,拓宽公司人才引进渠道。在拓宽招聘渠道的同时,本人还规范简化招聘流程,建立人才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的制度,提高人才招聘和使用效率。 现所在的民营企业集团,由于公司发展迅猛,五年之内从一个企业迅速扩张到十六个企业,人员从150多人增长到近5000人,企业跨及全国七八个省市,在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技术在不断的更新,管理难度在不断增大,面对此情况,人力资源的跟进难度相当大。我作为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人才需求的压力相当大,通过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吸纳人才。首先,经常性通过全国性的行业报刊登载招聘广告,吸纳高端管理人才、高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以满足各地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需要;二是通过各省市网络招聘,满足各地的中层管理人才及中端技术人才的需要;三是通过企业所在地人才市场机构或参加当地人才招聘会,长期招聘一线岗位员;另外,还与各大中专院校建立长期的关系,长期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加盟,以储备企业所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通过努力,这几年基本满足的企业的用人所需,但人才缺乏的矛盾仍很突出,加之民营企业员工流动性相对较大,导致在不断引进的同时又在不断的外流。针对此情况,我向企业老板提出了应轻引进重培养开发等如何有效留住人才的意见措施,应当说目前起到了一定效果,企业已经更多的关注如何有效的留住优秀人才,从提高待遇、改善福利等多方面采取措施,相对有效的保持了人才的稳定。 三、培训与开发方面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人、财、物、信息四种资源中,企业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渐渐深入人心,人力资源已经被企业作为第一资源,由此,企业不仅从外部吸纳优秀人才,同时还加紧从内部培养和开发,让内部人才脱颖而出。 在我担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的企业中,企业培训流程均由本人审核完善:每年年末组织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对培训需求调查进行专题会议讨论、审核后,编制下年度培训计划;从外部选聘或者从内部甄选培训教师,对计划培训项目实施教材库管理,由各培训承担单位或承担人在规定时间内将教材撰写完毕并经审核合格后安排人力资源部专职人员汇编教材,予以受控;每月月初出培训通知,将当月计划内培训项目的实施时间、地点、教师、参训人员、授课方式等信息公开;培训过程中,对出勤情况实施《签到表》管理,对培训效果实施《考核记录表》管理,同时由人力资源部人员跟进每一场培训,对培训各要素予以监控,并填制《培训实施跟进表》;每月月末总结当月培训情况,对培训合格率、出勤率、效果评估等指标或项目进行分析,形成《培训数据分析报告》;每月及时将员工培训记录输入人力资源电脑系统中的个人培训档案,为人力资源的运用提供数据库支持。每一次培训结束后或某一个阶段后,针对性的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由参训人员填写问卷调查表,然后由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汇总分析,以全面把握培训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根据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目标,区别岗位,建立了分层次培训体系,培训计划一般分为岗前培训、经常性内部培训。岗前培训:对于新进的员工由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员工手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企业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人事制度,酒店行业还需进行适度的军训、礼节礼仪培训和姿态风度规范的训练,合格后交由业务部门对其进行岗位所必须的技能培训,指导员工适应岗位,合格后方能上岗;公务员之家 经常性企业内部培训:企业内训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培训内容。普通工人侧重组织实施岗位技能、生产现场5S、安全操作等知识培训,技术人员侧重组织实施专项技术、技术创新项目培训,一般管理人员侧重ISO规范化操作、岗位绩效培训,中高层管理人员侧重管理技术、企业理念、职业拓展方面的培训。较低层次的培训由企业内训师和各部门主管完成,较高层次的培训或专业性较强的培训聘请咨询服务机构和社会专业人士实施。除开展普训外,还对个别或有特殊需求的培训实行委外培训,派出指定人员参加培训机构组织的课程或讲座。另外,现所在的集团还对管理人员、技术骨干采用了E-training网络培训方式进行培训,能更灵活的安排学习时间,更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内容。通过分层次培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着“开发潜能、持续培养、适度使用”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开发人力资源。实行学徒或助理制度,挑选有一定潜质的员工,由经验丰富的高职级人员一带一(或一带多人)训练指导,让其储备将来担任更重要岗位所需的学识技能。对一些可替代性不强的关键、重要岗位实行轮岗制度,利用生产淡季在互相协作的基础上换岗工作,培养一专多能的员工,同时减少或避免关键、重要岗位上人员流动造成的损失。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我经常亲自担当培训,并受派外出担当培训师。本人能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深受受训者的好评。 四、绩效管理方面 绩效管理是指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在确定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所达成共识的过程,是增强员工成功达到目标的能力,促进员工取得优异绩效的管理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能力素质,改进与提高企业绩效水平。 实施绩效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主要手段,通过有效的目标分解和逐步逐层的落实,实现企业预定的战略目标,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全面推进绩效管理工作,建立完善高效、合理的组织体系和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将人力资源、战略目标、运营流程和谐地统筹起来,使各层级的执行力与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企业文化相联系,纵向能平衡短期与长期发展关系,横向能统筹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关系,形成协同效应,有效提升企业绩效,加快实现企业长远战略目标,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同时,通过实施绩效管理,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薪酬分配、教育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必要的依据,激励部门、员工不断改进绩效,从而达到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实现员工、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基于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绩效管理作用的发挥,采取不同的绩效管理手段,促进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以前在国有企业工作时,也对员工进行考核,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绩效管理,只注重考核而忽视了改善和提升。现在的企业,不光注重考核,更注重绩效改善。我所在的企业,对高级管理人员及部分技术骨干实行了年薪制管理,要兑现年薪必须经过严格的绩效考核后方能实现;对一般管理人员及基层员工,都明确了关键绩效指标,从工资中抽出一部分作为绩效工资,每月经过考核后予以兑现。绩效考核的推行,有效的提高了全体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每月进行绩效考核后,考核结果与被考核者见面,由考核者或人力资源部门人员进行绩效沟通,促使员工不断提高绩效,从而促进传统的考核不断过渡到绩效管理。 五、薪酬福利管理 企业薪酬福利管理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驱动力。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难点,薪酬管理政策也是公司员工最关心的公司政策之一。 明确企业薪酬政策及目标,在企业薪酬管理中要做好每一个步骤。在制定新的薪酬政策时,要广泛深入的进行各种调查,不同地区行业和不同类型企业的薪酬调查的数据是我们可以参考的资料,熟悉国家社保福利政策,参与行业薪酬调研,并与领导讨论确定企业薪酬制度结构、通过工作岗位分析与评价设定薪酬等级与薪酬标准,结合公司的经营战略,规划内部薪酬福利管理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以实现内部公平性和对外的竞争性,保证薪酬制度的贯彻实施。 加强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员工福利的监督管理,兼顾提高员工对薪酬管理的满意度,根据企业的经营能力和支付能力,做好公司激励性福利政策的设计与完善。 我在工作过的企业,结合不同的企业性质和行业特点,制定了不同的薪酬管理制度。国有企业时,由于员工队伍相对稳定,更多的采取高基薪、高福利和低绩效的原则,而在民营企业更多的是低基薪高绩效,同时在福利方面实行打包兑现。另外,国有企业的工资相对民营企业要固定,特殊激励政策采取较少。由此,不同的企业性质和不同的行业,不能照搬同一套薪酬福利制度,应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出的截然不同的薪酬管理制度。每年结合实施情况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广泛征求意见,针对员工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进行修订。同时,对同行业薪酬水平进行调查,结合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情况,对员工薪酬标准进行合理调整。 六、劳动关系管理管理 劳动关系管理涉及到员工各项社会保险关系、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争议处理、员工离职、生产安全及新近几年出现的员工压力管理。本人善于运用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规范企业劳动关系,善于通过心理分析,结合谈判、沟通技巧处理复杂条件下的劳动关系。 我经历了几个国有企业的转制过程,亲自参与了员工的安置工作。从政府决定企业转制起,拟订员工安置方案报相关部门审批,到详细清理把握员工情况,再到作深入细致的员工思想工作及政策解释工作,直致安置完毕,需要经过艰苦的工作。有的老员工想不通,需要结合政策,作反复的解释和思想政治工作,有的确实不接受安置,只能采取劳动仲裁的办法强制解决。 2008年1月起新的《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很多员工不了解劳动合同法的内容,抵制劳动合同的签订。在此过程中,我们组织员工进行了多次的培训,印发宣传资料,张榜公布法条内容,对全天候接受员工咨询,作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最后保证了员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了100%,也让员工更多的了解了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的签订,企业和员工双方都有了保障,由此来构筑制约体系和诚信体系,既确保了企业在每个时期的用人可以预测和提前准备,又让员工能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分步骤分阶段进行规划,以达到企业和员工双赢的结果。另外,要求企业在国家劳动管理法规及政策范围内执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尽量把劳动争议控制在企业内部解决,避免和妥善解决员工劳动争议及投诉发生。针对民营企业员工流动大的特点,我们利用劳动合同和细化的专项协议保证企业核心员工不流失,同时建立预防性的人才流失风险控制制度,做好人尽其才的岗位轮换人才储备保证制度。在企业内部建立员工满意度测评制度,加强沟通和法律制度宣传经常化,也定期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和谐企业内部劳动关系。 以上是我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些经历和知识积累,在以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我会继续不断更新自己的人资源管理知识,注意接收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多的出谋献策,也为人力资源管理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思考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笔者结合所学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对所在的格非视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作了简要分析,指出格非视频公司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取得的一些成效,用工招录管理逐渐规范化,管理制度逐渐完善,人才培训明显加强;同时,也存在员工岗位责任制未落实、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培训体系不健全、团队建设待加强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加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完善岗位责任制、加强绩效管理、健全全员培训体系、加强团队建设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绪论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能否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的众多资源之一——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综合,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企业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使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以保持企业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是摆在众多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从格非视频公司来看,由于过去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不够,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为促进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找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绩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正文 一、格非视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公司基本情况。北京格非视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一家集开发、生产、销售、售后为一体的高新技术、软件企业,公司现有员工130人,主营业务是为用户包括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在内的各省市电视台提供存储系列产品,如:硬盘播出系统、多画面分割器、数字台标键控一体机、数字字幕机等等。 (二)过去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公司成立之初,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公司高层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生产经营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够规范、科学,存在诸如劳动合同漏签、无岗位说明书、无绩效考核,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衔接上失误(即流程)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为公司人才引进、使用、培养埋下了隐患,也制约了公司生产经营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近年人力资源管理取得的成效。近年来,在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努力下,公司高层不断提高了对人力资源工作的认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渐增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使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一是用工招录管理逐渐规范化。公司加强了新录用人员管理,规范了人员体检、入职报到、岗位报到、新员工入职培训、试用、转正等一系列流程,使原有的劳动合同漏签情况得到了彻底杜绝,同时也避免因部门与部门之间衔接出现的问题所带来的不必要麻烦,促进了核心员工队伍的健康发展。二是管理制度逐渐完善。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管理规定,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的激励作用,调动了员工队伍工作的积极性,例如建立健全了考勤制度,员工的时间观念、绩效观念显著增强。三是加强了人才培训。为全面提升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展新招录员工岗前教育培训,提高了新入职员工业务水平。 二、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员工岗位责任制尚未真正落实。“职责分明、责任到人”是落实企业管理的关键所在,岗位责任制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现实情况而言,公司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已有的一些单项制度也并没有得到认真的落实,不能很好的根据岗位职责的内容来规范员工的工作,从而使员工绩效考评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影响了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 (二)缺乏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公司尚未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绩效考核,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一是考核方式简单。没有建立良好的绩效管理制度,仅仅采用上级对下属进行考核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绩效考核的结果。二是考核标准不科学。绩效考核标准的设计,与不同部门、不同工种的职能结合不紧密,导致在考核内容、项目以及权重设置等方面与公司的实际情况脱节,未能真正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和鞭策作用。三是考核过程形式化。平时考核未坚持,仅在年终进行考核,没有真正利用绩效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来帮助员工在绩效、行为、能力和责任等方面得到切实提高。 (三)员工培训体系不够健全。公司管理者对员工培训认识仍显不足,员工培训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培训对象范围狭窄。公司近年来加强了新入职员工的培训,忽视了在职员工的培训,而对管理层和决策层领导干部则几乎未进行培训。二是培训方式过于简单。在培训方式上,公司还是运用传统的模式进行,使得员工对培训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使培训效果和培训效益大打折扣。三是培训效果缺乏科学评估和监督。忽视了培训的后期评估和监督,培训评估仅仅是对培训内容的考核,并没有深入到员工的工作行为、态度改变、绩效改善、能力提高,以及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效益上去考虑,评估工作还停留在低水平层次上。 (四)团队建设亟待加强。目前,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加快,团队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由于公司发展时间不长,规模不大,对经营业务本身、对盈利看得比较重,而对企业团队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没有把人的管理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加上公司的管理水平不高,激励制度不健全,员工素质不高,企业文化滞后,这些都影响企业团队精神建设,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加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思考 当前,公司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需要公司上下共同努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精细化、规范化,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公司不断持续健康发展。 (一)完善和强化岗位责任制。 岗位责任制是指在明确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承担的责任和与之有关的工作程序后,落实岗位责任人,并定期进行培训、考核、教育和处罚,是全面提高企业人力绩效,建立高效的企业运行机制的一种管理方法。 1、认真进行职务分析。这是一项需要领导重视、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而不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能全面完成的,必须充分发挥全体干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因为这项细化工作所涉及参与各项管理的所有岗位,仅凭一人无法完全掌握,制定的工作责任制可能会出现不全面、实用性及操作性差的问题;进行职务分析的过程,也是员工学习、理解规章制度的过程,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参与其中。因此,该项工作应该先由单位的各个分管领导对自己辖管范围内的岗位进行梳理、细化与完善,以及对需新增的岗位进行建立,充分发动全体员工参与讨论,并形成初稿,然后交由办公室或指定的人员进行整理汇总。 2、将职、权、责、利有机统一。职就是工作内容,权就是为完成工作而应享有的权力,责就是职务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利是完成工作应该得到的收益。职、权、责、利的统一,就是将岗位的工作内容与岗位的权利、责任和员工的收益统一起来。有工作就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工作的好坏和奖惩挂起钩来。 3、及时修改完善岗位职责。岗位责任制的建设不能一劳永逸,是一个与时俱进、持续改进的过程。当涉及到岗位相关信息发生变化时,要进行进行相关的职务分析,对发生变化的内容进行重新地修改。使职位职责能够随时适应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并使岗位责任制能够认真地贯彻下去。最好能建立一个岗位职责审核制度,每一个季度或每半年,对所有的正在使用的岗位职责进行一次梳理,及时的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4.进行人力资源盘点。对公司所有的人员进行摸底调查,清楚的了解员工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根据人力资源盘点的结果,参照职务资格要求文件,将不符合上岗资格要求的员工进行转岗,或者进行岗位培训,最终使企业每位员工能够胜任自己的职务。 (二)完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在评价、激励员工,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认真把握绩效管理的特点,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系统分析具体设计,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挖掘全体员工的内动力,促进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让绩效管理通俗化。对绩效管理的理论定义已经非常多,绩效管理其实就是一个制定目标、检查目标、寻找对策的过程,它是每个管理者都可以随时使用的一种管理工具。作为一个刚刚推行绩效管理体系的公司,有必要让绩效管理通俗化,要让每个管理者都知道绩效管理是他们在下属管理中随时都可使用并且十分有效的一种工具,而不是深奥得只有高层关心、庞大得必须公司整个体系来运作的。 2、结合公司发展实际设计管理考核指标。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作为一个中小企业,要坚持结合工作任务确定考核指标,也就是对所布置的具体工作任务来进行考核,这不仅可以对员工进行评价,也可以大大提高中国企业的计划制定和执行能力。当然这里指的是关键任务,而不是事事都进行评价,否则会导致员工时时刻刻都小心翼翼、战战兢兢。 3、注重柔性管理和硬性考核的结合。将柔性管理的高频度和硬性考核的低频度相结合,可以有效降低绩效管理成本。也就是可以适当拉长对员工考核评分的周期,但在日常的管理中,管理者要始终保持绩效管理的意识,学会观察员工表现并及时地进行反馈。 4、绩效考核结果的多样化运用。不能仅仅把绩效管理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要对考核结果进行多样化运用,最好能与培训、晋升及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等相结合,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激发全体员工的内动力。 (三)健全员工全员培训体系 员工培训是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公司获取持续竞争力的源泉。为此,应站在公司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员工培训工作。公司管理者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把人力资源的培训提高到战略层次,紧密结合新时期员工培训的发展趋势,把员工培训作为公司的一项战略任务,自觉地将其纳入公司的经营管理之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工作抓紧抓好。 1.扩大员工培训的范围,实施全员培训。针对公司存在的培训对象范围狭窄的问题,公司应该认识到,企业的发展,是公司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仅仅对基层员工进行培训而忽视对管理者的培训,会使公司管理者和员工在理念、知识上产生偏差和沟通障碍,公司领导就不能对员工形成有效的管理,公司的执行力也会出现问题。因此,员工训不应该是少数人的福利或奖励,而应是一个从领导到普通员工的全员培训。公司领导要身体力行,带头参加培训,提高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加大员工培训的力度、频率,使员工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2.丰富培训方式,提升培训实效。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培训方式和技术的革新成为员工培训的重点。企业在员工培训中运用灵活、便捷的现代化手段,可以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率。要改变那种培训就是上课、放录像的简单方式。将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提高培训实效。内部培训中,可以将许多常用课程放在光盘里分发给员工学习,可以把大量知识放在公司内部网上,并将课程、学习计划编成学习进展图,以帮助员工逐步提高,可以开展“网络学院”培训,员工可以通过先下载后学习、互动式学习和协作学习三种方式提高自己。外部培训中,可以采用传统的式教学外,也可以采取体验式培训,如小组讨论、现场操作和角色扮演等。 3.健全评估体系,提高培训质量。针对公司存在的培训效果缺乏评估的问题,公司应该认识到,在员工培训中,培训评估起着信息反馈作用,它通过对现状与培训目标之间距离的比较,有效地促使员工达到预定目标,以提高培训质量,并为下一阶段培训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为了做好培训评估,公司可以四个方面掌握培训信息:一是学员反映,即培训对象的意见;二是知识标准,即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知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三是行为标准,即培训后的行为变化;四是成果,即培训产生的影响等,从这四个方面检查培训效果,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使员工培训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四)加强公司团队建设 公司要获得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团队精神,一个有效的团队将使公司充满生机与活力,它能使全体员工不辞劳苦、精诚团结、忠于职守、敬业向上,能使公司变得富于生命力和创造力。打造高效的团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确立公司长远的发展目标。明确而具体的公司发展目标,是员工最好的航船方向,不但关系到公司经营的成败得失,而且还是公司团队精神的出发点和基础。并且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就越能激发出团队的动力。制定发展目标要根据公司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既不能好大喜功,盲目冒进,又要避免目标低下,得过且过。同时,公司发展目标中要集中体现整个团队成员的利益,使之目标得到员工的认可,对员工行为起规范作用,促使全体员工为目标而努力奋斗。 2.形成通畅的协调沟通机制。公司内部不同岗位、职务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是公司团队精神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只有团队成员之间拥有畅通的信息交流,在内部取得一致意见,才能保证团队精神得以发扬广大。为此,要将内部沟通形成一种制度,通过各种形式,载体进行信息交流,上下之间,横向之间形成固定的交流模式,为员工之间展开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推进公司文化建设。高效团队的形成,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团队意识,如果多数员工缺乏团队意识,那么团队精神的建设就会变得异常艰难,因此,要充分利用公司文化建设这个平台,运用多种形式,多种载体,在员工中不断培育一种公平、团结、合作、和谐的团队意识,一旦发现有员工有不利于团队精神的意识产生,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使不利于团队精神的不良意识得不到发扬广大,只有这样,公司团队精神建设的氛围才能逐步形成。 结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司管理中的作用也变得日益重要。只有结合公司发展实际,提高管理水平,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策略,切实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着力完善岗位责任制、加强绩效管理、健全全员培训体系、加强团队建设,以优秀的人力资源配置为公司发展服务,公司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自身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摘要:人才资源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作为保险公司,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已经成为保险公司发展的重点。根据我国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应采取的措施,一是建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要有非常优秀的领导班子,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凝聚干部员工队伍,要有系统的对员工培训开发制度,要营造使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有力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包括竞争激励、考核激励和薪酬激励等。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激励机制;绩效管理 随着保险业的开放和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中国保险公司面临的是资本实力、业务、客户、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强大竞争,而人才是保险业竞争的根本。怎样应对保险市场的人才竞争,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尽快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这是关系到中国保险业繁荣发展的大事。 一、中国保险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必要性 1.人才是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决定因素保险公司作为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企业,人才对推动企业发展和业务、技术、管理、制度创新等各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和重要,是在未来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决定因素。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大型跨国保险公司加快在我国的网点布局和本土化进程,其管理和业务人才主要来自于我国的保险行业。在各方对人才需求大量增加,而我国中高级保险人才又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对人才的争夺就可想而知了。保险公司能否在人才竞争中取得先机,将成为其在市场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2.人才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中之重保险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尤其是懂得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和运营的人才支持。保险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设计既要满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现代企业制度的一般特征,也要结合保险公司现实的行业特点、产权结构、经营规模等实际情况,因而不但需要通晓企业管理理论和实务的人才,更需要通晓国际保险公司经营和管理惯例的人才。 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保险人才供不应求 我国目前保险从业人员有120万人,但整个保险从业人员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跟不上保险市场发展的需求。保险行业的精算、核保、投资、理赔、展业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而我国保险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仅仅是近几年才起步的。目前我国各方面的保险人才都严重不足,尤其是保险精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和了解国际保险市场情况、熟悉国际保险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短缺。 2.保险公司缺乏竞争激励机制 从某种角度讲,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激励员工,使之保持高涨的工作积极性。只要激发人才主体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才才能不断增值。除了在工资收入、各种福利等物质方面需要外,员工的精神需要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个人发展和对成功的需要上。但目前保险公司中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人才的脱颖而出,影响了高素质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 3.保险人才的正常流动受到限制 保险人才的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保险人才供不应求的格局必然引致保险人才在不同保险公司间的流动,但是这种正常流动却受到部分保险公司人为的限制。他们一方面不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留住保险人才,另一方面对即将离去的保险人才加以种种阻挠,阻碍了其正常发展。 三、新形势下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竞争形势分析 1.外资保险公司涌入后人才竞争将日趋激烈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诱人的发展前景、培训机会、先进的管理体制和高薪,对保险业内人士具有相当的吸引力。随着业务竞争的升级,对高层次、专业性保险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果保险公司现有人才流动、保险潜在人才流失问题不解决,那么中国保险公司难以与外资保险公司竞争。 2.保险业经营环境变化对队伍素质提出挑战 当前,保险专业人才的匮乏,将是制约我国未来保险业发展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这既表现在现有人才缺乏和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后日趋激烈的“人才战”,还表现在现行的保险教育观念、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师资状况等有待实现根本性转变。 3.人才竞争向专业化和复合型的竞争趋势发展 其特点有二:一是人才的需求趋向专业化,市场竞争必然使经济、管理的技术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人才发展本身也朝专业化方向提升。二是专业人才的竞争朝高新科技信息、保险营销、精算、理赔、保险法律等专业转移,使人才专业的门类更加齐全,专业之间相互融合、渗透,人才向一专多能发展。 四、我国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建立高素质的保险公司员工队伍 (1)要建设具有先进性的领导班子。优秀领导者对保险公司至关重要。保险公司的领导者需要在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发挥领导决策作用,需要引导企业依法经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优质服务,完善高效的经营机制,同时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企业要发展壮大,后进企业要摆脱困境,都要求这个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是优秀的。 (2)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凝聚干部员工。保险公司作为金融服务性企业,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行“人性化”管理,把尊重人才、尊重人的各种潜能的发挥置于管理的首位。通过实施文化管理,确立企业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力弘扬企业精神,引导全体员工为实现统一、明确的目标而做到同心同德,步调一致。保险公司要建立具有人性化、科学化的激励机制,既考虑人才的物质需求,又考虑人才的精神需求,创造一个尊重员工的环境,对员工实行非强制性的激励和约束。保险公司要发扬民主精神,保持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经常交流,管理层能够认真听取员工意见,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欲望,使员工体会到自己参与创造企业的价值,从而更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要全面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建立培训开发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培训不仅仅是为了使员工适应工作的需要,而且是帮助员工提升自我价值的一种渠道,是公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加强对新员工的培训,开发、培训和使用他们的潜力;其次保险公司要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培养所需的保险事业人才。 (4)要积极营造使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一个公司能否充满活力、奋发向上,关键在于它能否激发员工的热情和才智。新形势下的人事工作应当建立激励、开发、培养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要扩大激励竞争的用人机制。其次,要建立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再次,要做好人才挽留工作,以公司自身的影响力吸引人才,用好人才。 2.建立公司与员工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1)竞争激励。竞争是激励的重要手段。竞争机制会使员工处于激发的状态之中,让人产生一种紧迫感和激励感,强化员工永不满足,促使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首先在用人制度上企业应在管理岗位和任职上实行聘任制和聘期制,同时,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才资源。通过规范的契约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双方的行为,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其次在选拔任用制度上推行竞聘上岗,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竞争机制引入到管理人员选拔任用、员工的岗位变换工作之中。重点在领导、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上推行竞聘上岗,一方面激活管理人员队伍,使在岗人员既有被淘汰的压力,更有提高素质、努力工作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奋发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走上领导、管理岗位提供了可能,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发现和掌握一批素质较高、潜力较大,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后备管理人员。 (2)考核激励。考核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考核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激发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是考核的关键。首先,要设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从工作实际出发,设置考核项目和考核指标,明确考核内容和考核程序,以工作实绩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方式上,实施分类量化考核,区别对象,实施不同的考核办法,以分类量化考核的方式考核业绩,以多方评价的方式考核综合素质。在时效上,尽量缩短考核周期,实施动态考核,提高时效性。其次,要认真组织实施。实施阶段要充分准备,精确操作,深入分析,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为领导和管理人员岗位调整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最后,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将考核结果作为激励管理者的重要依据。实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同时要体现考核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发挥考核在管理人员甄别、选拔和调整中的作用,增强对管理者的激励力度。 (3)薪酬激励。保险公司应建立市场化的用人机制,认真建立市场化的薪酬制度。确定合理薪酬是激励员工必不可少的手段,必须建立起一种把员工同企业发展前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新型分配机制。保险公司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加大对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提高企业薪酬政策上的外部竞争力。在企业内对各个层级要实行差异化激励政策,根据员工的岗位、贡献和绩效确定不同的薪酬待遇,员工薪金要与超额利润贡献、业绩增长、风险收益、市场满意度等考核指标挂钩,适当拉大收入差距。保险公司应努力探索附属于人才资源的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途径和手段,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另外保险公司还要完善企业年金的激励制度。企业年金是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效益,按照自愿、量力的原则,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企业薪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计划一起构成了“一揽子薪酬”,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且它所具有的长期激励和保障功效,是其他法定外福利措施所难以达到的。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论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企业的“企”字若去掉人字头,则为“止”,即企业若缺乏人的智力驱动,势必呈现终止状态。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人力资源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已经超越了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创造财富的源泉。2003年,我国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和中国再保险三家公司重组改制工作基本完成,人保财险、中国人寿海外上市取得圆满成功。在这一背景下,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应当尽快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外部形势,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分析和解决当前人事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识才、用才、塑才和留才机制。 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活动对知识的“依赖”,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资源。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指出:劳动者掌握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是造成技术先进国家生产优势的重要原因。人力资源是——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将演化成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最具创造力和最有价值的要素,成为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资源。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和实践证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员工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已成为边际生产力增长的支撑点,高素质的劳动力所提高的生产率将抵消寻找廉价劳动力的任何优势。形势的发展对国有控股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其次,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是适应人事管理创新的客观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正在发生一些深刻变化。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日益柔性化。传统的金字塔式的企业组织结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将逐渐被网络化组织所代替。与此相适应,原来金字塔式的刚性管理,开始转为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刚柔相济的管理方式。原来的强制命令越来越难以奏效,权威越来越难以凭籍权力来维系,企业与员工双方的“契约关系”越来越变得更像“盟约关系”。其次,组织结构逐渐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意味着减少管理层次、加大管理幅度、裁减冗员,从而使组织的结构更加紧凑,运营变得灵活、敏捷,提高效率和功能。减少管理层次,加大管理幅度,让每个人有更多的机会直接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员工发挥才能的空间更大,更容易实现自我,发挥创造力。再次,员工需求不断多元化。管理是建立在人们共识的基础上的,在需求多元化的情况下,取得共识的任务更加艰巨了,企业对人的管理将越来越难。尤其是在保险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很难用机械式管理来控制,所以,强调员工内在因素的人力资源管理则显得非常重要。这就客观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紧跟时代节奏,研究人力资源的自身需求、价值取向和心理意愿,掌握其运行规律,不断探索和创新,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飞跃。 第三,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是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 建立一套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保险企业制度,是国有控股保险公司适应保险市场国际化竞争挑战、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加快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国有控股保险公司改制上市后,由国有独资企业转变为国际公众公司,初步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得以确立和运行,实现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然而,重组改制和海外上市仅仅是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制度的第一步。如何深入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组织架构的科学化、经营机制的市场化和经营管理的精细化,如何构建科学的资源配置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用好、用活公司的战略资源,如何推进创新型人才战略,建立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切实解决“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能多不能少”等老大难问题,都是改进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也是真正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当前国有控股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滞后性。主要表现为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观念僵化,制度落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视为资源,但目前仍有一些人还停留在把人仅仅视为成本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有些同志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因事择人、重事不重人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看作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注重人的个性发展,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人的潜能,而有的同志仍把人视为经济人,在管理上多采用“管、卡、压”的方式。 二是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性。若以塔型来形容人才队伍的结构,那么目前国有控股保险公司不仅缺乏构建“塔尖”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而且需要大力加强铸造“塔基”的多类型、素质优良的整体人才队伍。一方面,优秀的高层次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十分短缺,另一方面,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低层次员工却形成了大量冗员,人才短缺与人员“富余”的现象并存,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员工淘汰机制不能市场化,减员分流渠道不畅,这势必影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致使劳动生产率低下,企业与员工之间产生一种不对称的淘汰,人才总体结枯的调整无法迅速进入市场调节的良性循环, 三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单一性。(1)人力资本投资渠道单一,追加投资相对太少,教育经费仅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5%;(2)员工培训方式单一,大多只侧重于短期在岗培训,缺乏高质量的培训教材和高素质的授课人员,培训质量很难保证;(3)员工培训内容单一,绝大部分培训都是“现用现学”的业务培训,忽视了对员工在思维方式、经营理念、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操守方面的教育和灌输。在向股份制公司转轨的过程中,老员工的知识需要调整、更新,新员工的业务技能需要积累、提升,熟悉保险与资本市场运作的高级管理人才需要大力培养,员工培训的任务十分繁重。 四是员工绩效考评的模糊性。具体表现为:国有保险公司传统的人事考核侧重于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员工进行考察,主要是沿袭国家有关干部考核的做法。原有的考评办法缺乏量化指标,员工不能完全了解业绩考核流程,业绩考核指标权重和具体分值的含义比较模糊,在操作上仍有感情的因素。同时,人事部门采取组织安排的做法,对多数员工“一岗定终身”,制约了人力资源潜能的发挥。 五是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国有保险公司的收入分配仍以国家的工资总额计划管理为基础,薪酬水平在与外资保险公司和其他股份制保险公司的人才争夺中缺乏优势。员工的利益风险与岗位责权不对称,责权利不统一,奖惩不对称,“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存在。分支机构追求经营效益的动力不够强,单位与个人之间没有建立内在一致的驱动关系,两者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受计划经济条件下用工制度的限制,国有保险公司员工“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冗员”的出口渠道不畅。相反,当优秀员工提出辞职时,又缺乏有效的措施加以挽留,人才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保险行业是人才稀缺的行业之一,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参与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刻不容缓的任务。 对策与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应根据这一指导原则,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真正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识才、用才、塑才和留才机制。 (一)识才——建立人才选拔机制。 一是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公司的改革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公司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 二是从大处着眼,适应未来的需要。管理者在识别人才时,不能只见一端而不见全貌。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人才,主要看大的方面,不必求全责备。况且,人的能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依其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可能有的能力为10分的人做出了20分的实绩,或能力为20分的人只能做到10分的实绩,人只有处在最能发挥其才干的岗位上,才能干得最出色。同时,选才不只是为了填补空缺,光看现有才能也是不够的,必须看其是否有成长与发展的潜力。选才不仅要着眼现在,更要考虑未来公司发展的需要。三是大力推行竞争上岗。竞争上岗是。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员工合理配置的有效方式。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战略规划,推行以竞争上岗和岗位交流为主要内容的人才选拔机制,实现人员与岗位的有效匹配,进一步推动员工队伍的知识化和年轻化。对重要岗位人员必须定期轮换和交流。 四是积极实行淘汰制度。哈佛商学院的库克教授曾经提出了“人才创造周期”的理论,认为人才的创造力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呈现出一个由高到低,达到巅峰后又逐渐衰落的过程,其创造力的高峰期可维持3至5年。人才创造周期可分为摸索期、发展期、滞留期和下滑期四个阶段。所以,在衰退期到来之前适时地变换工作岗位,便能发挥人才的最佳效益。为彻底解决“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人才周期理论,实施优胜劣汰制度,将那些不适应岗位要求的人及时坚决地淘汰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司时刻充满活力。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人才资源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作为保险公司,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已经成为保险公司发展的重点。根据我国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应采取的措施,一是建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要有非常优秀的领导班子,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凝聚干部员工队伍,要有系统的对员工培训开发制度,要营造使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有力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包括竞争激励、考核激励和薪酬激励等。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激励机制;绩效管理 随着保险业的开放和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中国保险公司面临的是资本实力、业务、客户、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强大竞争,而人才是保险业竞争的根本。怎样应对保险市场的人才竞争,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尽快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这是关系到中国保险业繁荣发展的大事。 一、中国保险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必要性 1.人才是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决定因素保险公司作为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企业,人才对推动企业发展和业务、技术、管理、制度创新等各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和重要,是在未来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决定因素。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大型跨国保险公司加快在我国的网点布局和本土化进程,其管理和业务人才主要来自于我国的保险行业。在各方对人才需求大量增加,而我国中高级保险人才又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对人才的争夺就可想而知了。保险公司能否在人才竞争中取得先机,将成为其在市场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2.人才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中之重保险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尤其是懂得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和运营的人才支持。保险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设计既要满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现代企业制度的一般特征,也要结合保险公司现实的行业特点、产权结构、经营规模等实际情况,因而不但需要通晓企业管理理论和实务的人才,更需要通晓国际保险公司经营和管理惯例的人才。 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保险人才供不应求 我国目前保险从业人员有120万人,但整个保险从业人员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跟不上保险市场发展的需求。保险行业的精算、核保、投资、理赔、展业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而我国保险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仅仅是近几年才起步的。目前我国各方面的保险人才都严重不足,尤其是保险精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和了解国际保险市场情况、熟悉国际保险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短缺。 2.保险公司缺乏竞争激励机制 从某种角度讲,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激励员工,使之保持高涨的工作积极性。只要激发人才主体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才才能不断增值。除了在工资收入、各种福利等物质方面需要外,员工的精神需要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个人发展和对成功的需要上。但目前保险公司中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人才的脱颖而出,影响了高素质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 3.保险人才的正常流动受到限制 保险人才的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保险人才供不应求的格局必然引致保险人才在不同保险公司间的流动,但是这种正常流动却受到部分保险公司人为的限制。他们一方面不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留住保险人才,另一方面对即将离去的保险人才加以种种阻挠,阻碍了其正常发展。 三、新形势下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竞争形势分析 1.外资保险公司涌入后人才竞争将日趋激烈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诱人的发展前景、培训机会、先进的管理体制和高薪,对保险业内人士具有相当的吸引力。随着业务竞争的升级,对高层次、专业性保险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果保险公司现有人才流动、保险潜在人才流失问题不解决,那么中国保险公司难以与外资保险公司竞争。 2.保险业经营环境变化对队伍素质提出挑战 当前,保险专业人才的匮乏,将是制约我国未来保险业发展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这既表现在现有人才缺乏和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后日趋激烈的“人才战”,还表现在现行的保险教育观念、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师资状况等有待实现根本性转变。 3.人才竞争向专业化和复合型的竞争趋势发展 其特点有二:一是人才的需求趋向专业化,市场竞争必然使经济、管理的技术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人才发展本身也朝专业化方向提升。二是专业人才的竞争朝高新科技信息、保险营销、精算、理赔、保险法律等专业转移,使人才专业的门类更加齐全,专业之间相互融合、渗透,人才向一专多能发展。 四、我国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建立高素质的保险公司员工队伍 (1)要建设具有先进性的领导班子。优秀领导者对保险公司至关重要。保险公司的领导者需要在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发挥领导决策作用,需要引导企业依法经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优质服务,完善高效的经营机制,同时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企业要发展壮大,后进企业要摆脱困境,都要求这个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是优秀的。 (2)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凝聚干部员工。保险公司作为金融服务性企业,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行“人性化”管理,把尊重人才、尊重人的各种潜能的发挥置于管理的首位。通过实施文化管理,确立企业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力弘扬企业精神,引导全体员工为实现统一、明确的目标而做到同心同德,步调一致。保险公司要建立具有人性化、科学化的激励机制,既考虑人才的物质需求,又考虑人才的精神需求,创造一个尊重员工的环境,对员工实行非强制性的激励和约束。保险公司要发扬民主精神,保持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经常交流,管理层能够认真听取员工意见,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欲望,使员工体会到自己参与创造企业的价值,从而更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要全面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建立培训开发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培训不仅仅是为了使员工适应工作的需要,而且是帮助员工提升自我价值的一种渠道,是公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加强对新员工的培训,开发、培训和使用他们的潜力;其次保险公司要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培养所需的保险事业人才。 (4)要积极营造使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一个公司能否充满活力、奋发向上,关键在于它能否激发员工的热情和才智。新形势下的人事工作应当建立激励、开发、培养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要扩大激励竞争的用人机制。其次,要建立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再次,要做好人才挽留工作,以公司自身的影响力吸引人才,用好人才。 2.建立公司与员工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1)竞争激励。竞争是激励的重要手段。竞争机制会使员工处于激发的状态之中,让人产生一种紧迫感和激励感,强化员工永不满足,促使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首先在用人制度上企业应在管理岗位和任职上实行聘任制和聘期制,同时,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才资源。通过规范的契约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双方的行为,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其次在选拔任用制度上推行竞聘上岗,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竞争机制引入到管理人员选拔任用、员工的岗位变换工作之中。重点在领导、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上推行竞聘上岗,一方面激活管理人员队伍,使在岗人员既有被淘汰的压力,更有提高素质、努力工作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奋发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走上领导、管理岗位提供了可能,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发现和掌握一批素质较高、潜力较大,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后备管理人员。 (2)考核激励。考核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考核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激发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是考核的关键。首先,要设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从工作实际出发,设置考核项目和考核指标,明确考核内容和考核程序,以工作实绩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方式上,实施分类量化考核,区别对象,实施不同的考核办法,以分类量化考核的方式考核业绩,以多方评价的方式考核综合素质。在时效上,尽量缩短考核周期,实施动态考核,提高时效性。其次,要认真组织实施。实施阶段要充分准备,精确操作,深入分析,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为领导和管理人员岗位调整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最后,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将考核结果作为激励管理者的重要依据。实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同时要体现考核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发挥考核在管理人员甄别、选拔和调整中的作用,增强对管理者的激励力度。 (3)薪酬激励。保险公司应建立市场化的用人机制,认真建立市场化的薪酬制度。确定合理薪酬是激励员工必不可少的手段,必须建立起一种把员工同企业发展前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新型分配机制。保险公司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加大对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提高企业薪酬政策上的外部竞争力。在企业内对各个层级要实行差异化激励政策,根据员工的岗位、贡献和绩效确定不同的薪酬待遇,员工薪金要与超额利润贡献、业绩增长、风险收益、市场满意度等考核指标挂钩,适当拉大收入差距。保险公司应努力探索附属于人才资源的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途径和手段,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另外保险公司还要完善企业年金的激励制度。企业年金是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效益,按照自愿、量力的原则,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企业薪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计划一起构成了“一揽子薪酬”,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且它所具有的长期激励和保障功效,是其他法定外福利措施所难以达到的。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国有控股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企业的“企”字若去掉人字头,则为“止”,即企业若缺乏人的智力驱动,势必呈现终止状态。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人力资源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已经超越了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创造财富的源泉。2003年,我国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和中国再保险三家公司重组改制工作基本完成,人保财险、中国人寿海外上市取得圆满成功。在这一背景下,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应当尽快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外部形势,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分析和解决当前人事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识才、用才、塑才和留才机制。 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活动对知识的“依赖”,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资源。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指出:劳动者掌握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是造成技术先进国家生产优势的重要原因。人力资源是——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将演化成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最具创造力和最有价值的要素,成为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资源。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和实践证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员工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已成为边际生产力增长的支撑点,高素质的劳动力所提高的生产率将抵消寻找廉价劳动力的任何优势。形势的发展对国有控股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其次,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是适应人事管理创新的客观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正在发生一些深刻变化。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日益柔性化。传统的金字塔式的企业组织结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将逐渐被网络化组织所代替。与此相适应,原来金字塔式的刚性管理,开始转为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刚柔相济的管理方式。原来的强制命令越来越难以奏效,权威越来越难以凭籍权力来维系,企业与员工双方的“契约关系”越来越变得更像“盟约关系”。其次,组织结构逐渐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意味着减少管理层次、加大管理幅度、裁减冗员,从而使组织的结构更加紧凑,运营变得灵活、敏捷,提高效率和功能。减少管理层次,加大管理幅度,让每个人有更多的机会直接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员工发挥才能的空间更大,更容易实现自我,发挥创造力。再次,员工需求不断多元化。管理是建立在人们共识的基础上的,在需求多元化的情况下,取得共识的任务更加艰巨了,企业对人的管理将越来越难。尤其是在保险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很难用机械式管理来控制,所以,强调员工内在因素的人力资源管理则显得非常重要。这就客观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紧跟时代节奏,研究人力资源的自身需求、价值取向和心理意愿,掌握其运行规律,不断探索和创新,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飞跃。 第三,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是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 建立一套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保险企业制度,是国有控股保险公司适应保险市场国际化竞争挑战、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加快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国有控股保险公司改制上市后,由国有独资企业转变为国际公众公司,初步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得以确立和运行,实现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然而,重组改制和海外上市仅仅是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制度的第一步。如何深入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组织架构的科学化、经营机制的市场化和经营管理的精细化,如何构建科学的资源配置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用好、用活公司的战略资源,如何推进创新型人才战略,建立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切实解决“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能多不能少”等老大难问题,都是改进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也是真正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当前国有控股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滞后性。主要表现为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观念僵化,制度落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视为资源,但目前仍有一些人还停留在把人仅仅视为成本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有些同志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因事择人、重事不重人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看作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注重人的个性发展,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人的潜能,而有的同志仍把人视为经济人,在管理上多采用“管、卡、压”的方式。 二是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性。若以塔型来形容人才队伍的结构,那么目前国有控股保险公司不仅缺乏构建“塔尖”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而且需要大力加强铸造“塔基”的多类型、素质优良的整体人才队伍。一方面,优秀的高层次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十分短缺,另一方面,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低层次员工却形成了大量冗员,人才短缺与人员“富余”的现象并存,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员工淘汰机制不能市场化,减员分流渠道不畅,这势必影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致使劳动生产率低下,企业与员工之间产生一种不对称的淘汰,人才总体结枯的调整无法迅速进入市场调节的良性循环, 三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单一性。(1)人力资本投资渠道单一,追加投资相对太少,教育经费仅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5%;(2)员工培训方式单一,大多只侧重于短期在岗培训,缺乏高质量的培训教材和高素质的授课人员,培训质量很难保证;(3)员工培训内容单一,绝大部分培训都是“现用现学”的业务培训,忽视了对员工在思维方式、经营理念、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操守方面的教育和灌输。在向股份制公司转轨的过程中,老员工的知识需要调整、更新,新员工的业务技能需要积累、提升,熟悉保险与资本市场运作的高级管理人才需要大力培养,员工培训的任务十分繁重。 四是员工绩效考评的模糊性。具体表现为:国有保险公司传统的人事考核侧重于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员工进行考察,主要是沿袭国家有关干部考核的做法。原有的考评办法缺乏量化指标,员工不能完全了解业绩考核流程,业绩考核指标权重和具体分值的含义比较模糊,在操作上仍有感情的因素。同时,人事部门采取组织安排的做法,对多数员工“一岗定终身”,制约了人力资源潜能的发挥。 五是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国有保险公司的收入分配仍以国家的工资总额计划管理为基础,薪酬水平在与外资保险公司和其他股份制保险公司的人才争夺中缺乏优势。员工的利益风险与岗位责权不对称,责权利不统一,奖惩不对称,“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存在。分支机构追求经营效益的动力不够强,单位与个人之间没有建立内在一致的驱动关系,两者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受计划经济条件下用工制度的限制,国有保险公司员工“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冗员”的出口渠道不畅。相反,当优秀员工提出辞职时,又缺乏有效的措施加以挽留,人才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保险行业是人才稀缺的行业之一,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参与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刻不容缓的任务。 对策与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应根据这一指导原则,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真正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识才、用才、塑才和留才机制。 (一)识才——建立人才选拔机制。 一是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公司的改革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公司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 二是从大处着眼,适应未来的需要。管理者在识别人才时,不能只见一端而不见全貌。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人才,主要看大的方面,不必求全责备。况且,人的能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依其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可能有的能力为10分的人做出了20分的实绩,或能力为20分的人只能做到10分的实绩,人只有处在最能发挥其才干的岗位上,才能干得最出色。同时,选才不只是为了填补空缺,光看现有才能也是不够的,必须看其是否有成长与发展的潜力。选才不仅要着眼现在,更要考虑未来公司发展的需要。三是大力推行竞争上岗。竞争上岗是。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员工合理配置的有效方式。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战略规划,推行以竞争上岗和岗位交流为主要内容的人才选拔机制,实现人员与岗位的有效匹配,进一步推动员工队伍的知识化和年轻化。对重要岗位人员必须定期轮换和交流。 四是积极实行淘汰制度。哈佛商学院的库克教授曾经提出了“人才创造周期”的理论,认为人才的创造力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呈现出一个由高到低,达到巅峰后又逐渐衰落的过程,其创造力的高峰期可维持3至5年。人才创造周期可分为摸索期、发展期、滞留期和下滑期四个阶段。所以,在衰退期到来之前适时地变换工作岗位,便能发挥人才的最佳效益。为彻底解决“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人才周期理论,实施优胜劣汰制度,将那些不适应岗位要求的人及时坚决地淘汰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司时刻充满活力。 (二)用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激励是指创造员工满足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员工的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激励是一门科学,其理论基础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主要手段,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永恒主题。 激励有多种实现形式,其中薪酬是最为重要的。要使薪酬具有最好的激励效果,又有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就必须进行高明的薪酬设计,在设计时尽可能多地考虑一些激励性因素。广义来说,员工的薪酬可以划分为两人类: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外在报酬主要包括:组织提供的报酬、津贴和晋升的机会以及来自:厂同事和上级的认同。内在报酬是与外在报酬相对而言的,它是基于工作本身的报酬,如对工作的胜任感、成就感、责任感、受重视、有影响力等等。事实上,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内在报酬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有相当大的关系。因此,组织可以通过工作制度、员工影响力、人力资本流动政策来执行内在报酬,让员工从工作本身得到最大的满足。 股权激励是薪酬激励的一种有效形式。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然而,由于受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影响,经营业绩曾经持续下降。1991年亏损额达到3亿多美元,到1994年总计亏损达18亿美元。面对这一严峻形势,1995年夏天,该公司果断地实行了员工持股制。员工掌握了公司55%的股份,作为交换,他们放弃了将近50亿美元的工资与薪水。员工持股确实产生了奇迹。持股制硬是把联合航空公司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不仅使公司摆脱了巨额债务,而且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由于受到国内目前有关政策法规的限制,股份制改革后的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实行全员持股仍然还存在一些政策和法律障碍。不过,我们可以采取渐进的过渡办法。首先,在公司经营班子成员、各省级分公司和总部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中实行股权增值计划,然后逐步向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有突出贡献的员工推行,待政策许可并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再推进到普通员工。 (三)塑才——建立人才培训机制。 大量研究表明:当企业的经营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追加物质资本投资,其边际效益呈现递减趋势,而追加人力资本投资,边际效益却是递增的。任何组织应变的根本之道就是学习,一个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多更好。竞争对手能够复制你的增长和加速策略以及采用的所有常规管理方式,但是他们不可能复制你们企业的创造力。因此,只有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人才队伍的创建,才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共同体,才能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国有控股保险公司由国有独资企业转变为股份制公司,运行规律发生了重大转变。要建立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仅凭过去的老经验、旧框框,已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应当紧紧围绕新时期的发展战略,积极贯彻专家治司、技术立司、知识兴司的方针,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不断更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和手段,增强培训效果,着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公司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为实施“人才强司”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培训模式一是三级培训模式,即总公司对省级分公司的培训、省级分公司对地市分公司的培训和地市分公司对区县支公司的培训。二是岗位培训模式,包括岗位专业培训、岗中培训、专家培训和国外培训。这种培训模式的重点是技能培训,培训原则应该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三是系统培训模式。包括理论培训、实务培训和案例培训等。 (四)留才——建立人才发展机制。 人才是利润最高的资本,能够留住人才的公司才是最终的赢家。因此,要认真探索一套靠待遇留人、靠感情留人、靠事业留人、靠企业文化留人的措施,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整套人才发展机制,靠机制留住优秀员工,稳定员工队伍。 一是关心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一个优秀的人才对于自己在一个企业长期的发展前景是非常重视的。他们如果没希望看到自己职业的发展和提升,往往会“心恍思走”、“择木而栖”。因此,关心员工的职业发展前途是最有效的激励措施。韩国著名企业家李秉哲把90%以上的精力都用在“因才施用”上,把人力资源开发摆在首要地位,表现出了卓越领导者的眼光,是值得企业管理者效仿的。只有高度重视和关心员工的职业发展前途,精心指导员工确定个人职业生涯计划,设计好一个完整的事业发展阶梯,才能使广大员工觉得自己的利益与公司利益是一致的,个人的发展前途和公司发展前途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二是提高员工的工作成就感。要教育员工发扬“敬业爱岗”的精神,帮助员工理解自己的工作对整个公司的重要作用,提高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要改变传统的监控式的管理方法,合理授权,权责一致,鼓励员工参与管理,支持员工的创造力,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重视人的情感因素对员工行为的激励作用,改变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单一的上下级领导与服从关系,真正与员工融为一体,注重与员工的情感交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切实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员工对公司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公司。 四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人预言,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要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就要借助于企业文化力。它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方法,而且是一种象征企业灵魂的价值导向。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财富,它具有传统管理不可替代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和激励功能。管理者应当善于塑造这种精神实质和生活态度。从一定意义上说,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的人格化。培育企业文化,确定共同的价值观,提高员工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虽然听起来很抽象,但是对公司能否留住人才却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国有控股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功能正处于由传统行政事务性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转型阶段,人力资源管理者知识水平的高低、智慧的强弱、经验的多寡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的优劣。因此,广大人力资源管理者迫切需要具有善于学习的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方法,迅速有效地完成从传统管理到现代管理的过渡和转变,使自己成为学习的先行者,不仅具备乐于学习的意识,而且具备善于学习的素质,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论,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在管理理念、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实现创新与发展。要改变“管理是一种权力”的思维定势,强化“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理念,以现代的“扁平化”的“互动式知识管理”取代传统的“金字塔式”的“他控式管理”。要牢固树立与新体制相适应的崭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将管理的哲学融人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推动员工由“经济人”向“社会人”和“文化人”的转型,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出员工潜在的主观能动性和創造力。 股份制改造是国有保险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深刻变革和重大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只有迎难而上,积极应对,才能把握改革发展的有利时机,为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提供有力的引擎。
网站毕业设计论文:基于CMS的《网站设计与维护》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网站设计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针对中等职业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个关于内容管理系统CMS的课程教学内容,分析CMS的原理和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快速掌握各种网站建站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网站设计与维护;CMS;课程教学;教学法;模板设计;网站建设 1 概述 《网站设计与维护》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其他专业的普及型选修课程,是近年来计算机专业领域发展最快和应用最广泛的课程之一,当今社会急需培养掌握计算机网页设计、面向不同应用层次的专业人才。因此,学生对这门课程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众多的网页设计技术和课程,如何为学生开设好这门课程,需要我们积极思考。为了培养能高效、快速地进行企事业单位网站以及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的人才,根据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设计一个关于内容管理系统(CMS)的《网站设计与维护》课程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快速掌握各种建设网站的方法。 2 CMS的特点和选型 2.1 CMS的概念 CMS是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的缩写,意为“内容管理系统”。CMS主要是以信息共享为目的,位于WEB前端(Web服务器)和后端办公系统或流程(内容创作、编辑)之间,面向海量信息处理,集信息数字化、分布存储、管理、查询、传播为一体的管理平台。内容的创作人员、编辑人员、人员使用内容管理系统来提交、修改、审批、内容。这里指的“内容”可能包括文字、表格、图片、数据库中的数据甚至视频等一切需要到Internet、Intranet以及Extranet网站的信息。 目前主流的CMS概念,是以文章系统为核心,包含内容模型自定义、内容采集加工、内容评论、内容检索、公告管理、广告管理、调查管理、留言管理、用户管理等各种通用功能模块,面向各种内容管理需要的网络平台。 2.2 CMS的选型 把CMS作为教学内容,至少要注意系统类型和架构、系统功能、视觉外观、内容管理、开源维护等五个重点。 基于ASP+ACCESS技术架构的内容管理系统采用结构化的功能设计和界面布局设计,可分为核心系统(core)、组件(component)、模块(module)、界面模板(template)等部分,系统结构分为数据层、应用层和表现层,这种架构具有易于理解、方便操作的特点。 网站模板与网站程序完全分离是目前主流CMS的设计理念,模板是用来控制前台网页显示界面的布局和字体、图片样式及形式的,使得表现和内容分离。只要设计不同的模板,即可实现不同的网站界面风格,让学生达到快速建站的目的。 作为开发型产品的源代码是最宝贵的学习范例,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开发人员,都可以从开源CMS范例的源代码中进行系统学习、掌握和探讨商业软件的设计、编码规范等知识。通过以开源CMS软件的源程序为范例来讲解各种设计模式、编程技巧等知识,能够很好促进学生对学习源代码的兴趣。 开源的CMS比较多,如DedeCMS、PHPCMS、PHP168、EmpireCMS、Joomla、JeeCMS、SiteServerCMS、FoosunCMS、SiteWeaverCMS、KesionCMS、JoekoeCMS等,作为教学的示范,以简单、实用、方便、高效为原则,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款优秀ASP+ACCESS技术架构的开源CMS作为教学演示工具。 3 教学内容设计 3.1 CMS的基础教学 《网站设计与维护》课程的学习主要有三个过程:设计过程、制作过程、内容管理过程。其中设计过程要求熟悉软件工程学及各种相关技术,了解整个软件设计流程,并具备相关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策划能力。制作过程要求具备页面布局及相关的美工知识,动态代码的编程知识及数据管理应用的数据库知识。内容管理过程要求熟悉信息内容的采集、整理、编辑、审核、等过程。 教学内容遵循学生学习认知的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建站思想和方法,在理论和实训中都要体现一个网站设计的理念。 网站设计的基础知识必须掌握。包括Dreamweaver、Flash和Fireworks软件的使用,Photoshop基本操作,认识HTML标准语言中的Head、Table、Tr、Td等标签及属性设置,CSS、Javascript、VBScript、ASP代码示例,网站框架设计和网站首页基本布局设计的方法,网页配色方法,IIS的安装和配置,域名与虚拟主机服务器知识,网站安全知识。 3.2 利用现有网站进行快速模板设计 通用CMS网站系统主要有三大模块:文章、软件和图片,一般每个模块的模板目录结构都由源程序、Images图片文件夹、JS文件夹、Skin风格文件夹、UploadFiles上传文件夹组成,这三个模块相对独立,可以生成多个模块栏目,每个模块栏目都有自己的模板。 系统的模板设计功能从使用灵活、操作方便的角度出发,利用现有网站进行快速模板仿制和设计并不是让学生去剽窃他人作品,而是通过深入地熟悉了解他人的模板制作技巧和风格,以及设计思路而制作出自己的特色风格模板,提高自己的模板制作水平。 仿制模板的制作思路: 1) 打开要仿制的网页查看源代码属性,通过“另存为”保存网页全部文件。 2) 用Dreamweaver网页编辑器编辑网页文件,删除标题列表的文字信息,合并标题列表信息的单元格,将需要显示相关内容的地方修改或插入相应的的标签。 3) 修改文件夹名称,修改图片路径。 4) 进入CMS网站后台,把Dreamweaver里修改好的代码复制到对应网页模板选项中,并加以调整。 一些通用CMS网站系统的后台模板管理功能中具有代码编辑器和可视化编辑器,可以利用这些编辑器直接对模板进行修改、整理和保存。 3.3 模板的制作 模板制作是《网站设计与维护》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模板制作之前,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网页设计与HTML代码知识。如果要独立设计一个网站,还要掌握一些图像设计处理软件,如Photoshop、Fireworks等。 模版设计与制作的流程: 1) 在制作模板前,先在Photoshop、Fireworks等设计软件中制作网页效果图。然后利用这些软件的导出成Web格式文件功能,将效果图输出成Web文件和图片文件夹。 2) 在Dreamweaver等网页设计软件中修改Web文件,将需要显示相关内容的地方修改或插入相应的的标签。 3) 将图片文件夹上传至网站的目录中,同时添加或修改相关类型的网页模板,将Web文件的源代码拷入模板中并保存。将添加或修改的模板设置成默认模板。刷新前台页面即可看到新模板的效果。 3.4 CMS的管理与操作 CMS网站系统的模版设计和制作完成,说明网站已经有了自己的前台风格界面,就可以开始为网站添加信息内容。信息内容是CMS的灵魂,优秀的原创内容是一个网站的核心竞争力。 CMS的管理划分得比较明确:基本设置、日志统计、广告管理、友情链接、留言和公告管理、频道管理、数据库管理、模板风格管理、用户管理、文章管理等。在各种管理功能中,通过指导学生操作和使用每一项功能,完成信息采集、整理、分类、审核、和管理的全过程,掌握网络编辑的工作流程,与职业衔接。 3.5 CMS的与应用 CMS网站系统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工具,而且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让学生申请由学校信息中心提供的免费二级域名和虚拟主机,也可以指导学生申请互联网上的域名和虚拟主机,通过域名和虚拟主机的申请、注册、管理,让学生掌握域名和网站服务器的相关知识。有了域名和虚拟主机,就可以让学生对网站程序进行上传、调试和维护,同时讲解百度收录、搜索引擎优化(SEO)及推广、日后的更新维护等知识,让学生明白一个网站的生命周期过程,使学生更加珍惜自己所设计制作的网站。 学生通过对CMS的学习和应用,可以随时方便地提交需要的信息而无须掌握复杂的技术,使得网站的架设与管理变得轻松。 4 教学的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想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对所学的技术灵活运用,要想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加强实践环节。 课程的前期,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案例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的中期,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把模板设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并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 课程的后期,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网站项目并在项目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寓教于学”,具体做法是将一个完整的网站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自完成信息收集、方案设计、方案实施以及项目最终评价等整个过程。项目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5 课程的考核方式 《网站设计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开设该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使用CMS建设和维护网站的综合能力,因此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模式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想衡量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好坏,需将考试重点转移到对学生的实际技能方面的考核上。 设立与本门课程相关的模板设计大赛或网站应用设计大赛,是一种对学生综合技能评价的有效方式。大赛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搭建一个展示与宣传自我的舞台,让更多的学生在了解和体验CMS网站管理系统的诸多特性与强大功能基础上,熟悉和掌握网页模板的设计方法与操作技巧,以创作出更多、更好、更美的网页模板,充分展现独具个性魅力的特色网站,促进网络事业的蓬勃发展。大赛重点审评学生对以下几个项目的能力:页面美术设计、网页语言的掌握程度、对CMS的模板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创意能力等,鼓励有中国元素的民族风格的原创设计作品和富有商业气息、能营造消费购物氛围、时尚感强的商务设计作品。通过指导学生学习、设计,使用CMS制作指定主题的网站或自由设计的网站,提升学生对网站建设的爱好和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采取平时考查和实践考核两种方式,技能大赛成绩作为总评成绩加分的参考。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到课表现、上交作业、上机实习情况产生;实践成绩占70%,实践成绩根据期末学生所制作的作品情况产生。这种考核方式注重实践操作和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6 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提供“简单、易懂、实用”的课程,才能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感兴趣,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认知活动中解脱出来。对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其实践操作技能,拓展其知识面,并发展成为活泼有趣的学习过程。 将CMS引入《网站设计与维护》课程的教学中,及时地调整课程教学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同步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按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网站毕业设计论文:基于工学结合的《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的实施方法 摘要:《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该文结合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角度出发,探索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以达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改革;项目课程 高职院校是教学、服务类的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作为办学方针,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然而现实中,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存在着缺乏职场化的实战环境,难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岗位能力;校外实训基地又不能被很好的掌控,为教学服务,学生往往成为廉价或者免费的劳动力,从事的岗位工作往往和实际教学相脱节。这些都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现,也成为深化改革的“瓶颈”。 1 课程介绍 《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是计算机专业必修课之一。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设计与开发动态网站的能力。在国内,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类似课程,并且把它作为了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然而,现在网站方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是毕业生找不到企业,而企业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该问题的直接原因就是学生的网站建设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探讨一下这门课程应如何教学的问题。 2 进行基于“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了《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的“以案例开发为支撑,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讲练相结合,小组协作完成”的课程理念与课程的性质和特色是十分契合的。虽然几年来《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应用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受实践条件限制,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具体表现有如下几点: 1) 缺少实际的开发项目 因为,长期以来没有与企业有较多的业务往来,也没有较多实践机会接触企业网站,不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实践手段是虚拟开发,即虚构一个某某公司网站,以自己的主观意见代替企业的客观需要来完成需求分析,开发相应网站。这样,往往造成开发出来的网站无法满足企业需要的问题,并没有真正的可利用价值。 2) 缺少测试的环境 网站项目开发完成后需要有实际的运作平台来测试才能保证网站的正常运作,并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但目前,在项目开发完成后只能进行简单的错误测试,以专业人员的操作去检测网站,往往不能考虑到普通用户的需求,造成测试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 因此,研究基于工学结合的《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解决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基于工学结合的《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我们不仅可以实现了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开展学生互动的效果评价,并实现教学模式在其他课程的推广应用。 3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实施过程 本方案充分利用学校和校办旅行社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3.1 多元化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是实现课程改革的关键。首先,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主体由“教育专家主导”转变为“社会需求主导”,即由企业、行业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组成,在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的不同环节中三部分人员发挥各自特长: 1) 企业、行业技术人员 工作任务:提出网页设计职业(岗位)或职业群(岗位群)包含的工作项目,以及完成这些项目需要的步骤。聘请部分企业、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完成部分教学任务。 2) 职业教育课程研究人员 工作任务:指导团队对企业、行业技术人员提出的工作任务或项目进行分析,从而完成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分析。负责对改革过程的监控和组织改革效果评价。 3) 学院教师 工作任务:在职教课程研究人员引领下以工作分析为基础,按照工作任务模块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进行转换,构建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模块化结构体系。承担主要教学实施工作。 在团队中,专兼职教师互为导师,取长补短。专职教师在兼职教师的帮助下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兼职教师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提升教学水平,形成了互补型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 3.2 模块化项目教学模式 本课程构建了以“旅行社网站开发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如图2所示。 本课程整个模块以典型的网站项目为核心,将一个真实旅行社网站分解到各个教学单元,强化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训练,各个教学单元独立起点、前后相关、有序叠加,最后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教学中采取多级项目教学,重视项目的完成,并实施情景导入、葫芦藤式的任务驱动、学做合一、小组协作学习等教学方法。 3.3 网络辅助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开放、自主、灵活、互动”的原则,即以网络环境为支撑,学生为主体,教师助导、讲练相结合,小组协作学习为补充。其基本框架如图3所示。 该教学模式包括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示范操作,小组专题协作学习和评价四个环节。 3.4 多元教学评价方式 由于采用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学评价也应该改变以往“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评价, 同时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几个方面: 1) 考核学生项目团队的项目完成效果,主要考核内容是学生的网站设计方案书、建成的网站及运行维护效果,占40%; 2) 各个项目组及成员分别陈述自己在项目团队中的工作及实际效果,占20%; 3) 期末考试,主要是网站开发综合知识,占20%; 4) 平时学习态度,如出勤率、工作责任、团队配合、自评及他评等,占20%。 4 教学改革成效 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学过程以及完善了实习内容,编写了完整的实习指导书。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改革探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很有帮助,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动手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得到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网站毕业设计论文:高校院系资料室网站设计的个性凸现 摘要:分析高校院系资料室网站建设现状与必要性,探讨高校资料室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运用先进合理的技术进行个性化的网站建设、网页设计,使资料室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发挥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院系资料室;网站建设;网页设计;个性化 高校院系资料室网站要设置成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系统联盟门户,营造一个与国际接轨的信息网络环境,凸现专业个性,成为专业师生教学、科研信息查询和检索的绿色通道。 1 高校院系资料室网站的现状与问题 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业已普及,并进行参考咨询、信息推送服务等特色服务。校图书馆面向全校各个专业服务,信息资源大而全,专业信息资源的精深层度欠佳,很难满足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尤其是教师的重点学科、科研项目申报与完成中信息资源的需要。与图书馆相比较,院系资料室信息资源专业性强、与本院系所开专业课程密切相关,是本院系师生教学科研的重要依托,是教师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撑。资料室利用现有信息手段和精深的专业性信息资源,建立院系资料室网络信息资源网站,为专业教师和学生开设个性化定题服务和专业学科知识导航等特色栏目,可以弥补校图书馆网站专业性之不足,是对学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弥补,其服务内涵比图书馆更具优势。资料室网站是在网络环境下的自我展示窗口,是院系资料室将自身的传统业务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伸和拓展。 资料室网站建设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需要有一整套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资料室网站的建设才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院系资料室作为专业师生最直接的信息资料来源地,虽资源有限但专业强,需要与学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更需要利用学院网站空间资源整合网络信息资源使之变成自己的资源,节省经费开支,最终实现“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的夙愿。资料室网站建设很少,或参差不齐,出现的问题很多。如:领导缺少建设网站意识,网站定位不明确,馆员技术匮乏和信息素质水平有限等问题,使得院系资料室在网络参考咨询及面向本院系师生的信息推送服务等方面受到严重限制。为此,首先,院系资料室必须得到院系领导及校图书馆的大力支持,树立信息意识;其次,利用院系资料室的馆员优势的专业特性,在实践中注重结合网站技术和知识,使之形成专业技术和业务水平较高的骨干力量;第三,是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运用先进合理的技术,凸现高校院系资料室网站设计的专业个性。 2 高校院系资料室网站建设的个性设计 院系资料室网站的建设是按照一定的检索方式,实现将所需要的信息及获取信息时的有序下载。需要分四个步骤进行:一是总体规划,二是网页设计,三是站点,四是站点维护。 2.1 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总体设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1.1 理念定位 院系资料室网站和校图书馆网站一样,既不同于娱乐性网站,也不同于新闻性网站,更不同于一般商业企业网站。但也不同于图书馆网站,应着重体现院系资料室专业性特色及直接面向专业师生特点,所包含的信息资源专业性强的突出的特色,不可面面俱到。资料室网站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面对院系师生的资料信息服务是其核心内容,信息资源和受众的需求是其主要业务,重点及特色栏目为专业学科导航及重点学科建设的信息定题跟踪,为师生提供学习及科研的及时信息推送服务。在结构上必须内容充实、结构合理、特点突出、美观实用、简洁明了。 学科导航要清晰、细致、准确, 以适应院系教学科研的师生及其相关信息需求的专业人群。 2.1.2 栏目设置 明确了网站的定位和内容后,需要进行网页内容的设计时,应按照师生用户的访问习惯有序地展开,使师生用户很方便地定位网站的所有内容,力求突出院系自身专业性强的特色,做好教学与科研服务,使之成为资料室信息资源的大本营。在栏目设置中,专业学科导航、参考咨询服务、信息推送、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及教师科研个性化服务是院系资料室网站的重点与特色栏目,其它栏目的可以参考图书馆的一般栏目设立。 1) 资料室介绍栏目。主要介绍资料室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历史沿革、室藏主要文献资源、特色文献资源、藏书量、室藏分布等,这是资料室网站的必备栏目。 2) 个性化服务栏目。随着Intemet 的发展,作为院系的主要群体――教学科研人员越来越不满足于图书馆咨询馆员仅告知所需信息的可能方向,而更需要针对查询问题给出确切的信息解答,或直接提供最切题的事实或数据型信息。这种对文献中所包含知识点的索取, 反映出用户正从文献需求转向知识需求;许多用户在求助于咨询馆员之前,已具有相当多信息量,他们需要咨询馆员帮助剔除重复和价值不大的多余信息,提供与自己的需要最相关的内容。栏目内容要极具针对性,以实用、适用为前提的个性化目标,紧紧围绕专业的特点、内容,根据用户个体需要的“量身订制”的信息。 3) 定题服务栏目。开展专题服务,并结合教学与科研,进行课题跟踪和定题服务工作,利用网络不断更新的信息管理,针对既定服务对象所研究的课题,检索相关的文献信息,并及时推送给用户。网络使传统的定题服务具有主动活跃的动态信息服务功能,院系资料室依靠其专业特色网站开展定题服务则更具优势,可以为重点学科建设、重点科研项目,以及专家学者个人等开展专门的定题跟踪服务。 4) 专业学科导航栏目。院系教师在教学、科研及重点学科建设、课题申报与完成,所需的信息资源专业性较强,需要了解本学科最新动向和发展水平。栏目可以结合各院系的专业特点,利用搜索引擎进行网上搜集,并对其资源信息进行评估论证,从中精选出符合要求的网址信息,按中、外文资源分类, 采用主题树与数据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组织,并以动态链接的形式为用户提供一个友好的界面。可设置一些学术专业性较强的链接、重点和权威数据库链接,如Web of Science、Scifinder、Elsevier SDOL、John Wiley、Springer Link、EI Village等。 5) 资源检索栏目。包括光盘数据库、本地镜像数据库、网络数据库及自身数据库检索。目前各高校图书馆均有一些已经购买的数据库资源,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量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等以及适合本校专业特点的专题数据库,还有一些具有本校特色的自建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均通过资料室网站做出相应的链接提供给本院(系)师生使用。 6) 读者服务栏目。包括文献预约、文献续借、馆际互借、服务介绍、定题服务、书刊荐购、推荐图书、新书通报及导读、投稿指南、课题咨询、学科馆员等更多的服务内容。注意强调为科研和教学服务的栏目,为重点学科建设、重点科研项目、科研管理等开展专门的参考咨询服务。开展定题跟踪服务,针对既定服务对象所研究的课题,检索相关的文献信息,并及时推送给用户。 7) 读者论坛栏目。包括用户满意度调查、联系我们、读者留言、互动园地、各种申请等。在网页上设置留言板和电子信箱, 以便与读者进行交流, 接受用户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此法可以帮助资料室不断改进服务工作, 提高服务质量。 8) 参考咨询服务栏目。包括常见问题( FAQ) 、《中国法》介绍、网上查询(电子邮件、实时在线咨询) 、核心期刊介绍、参考工具书、课题咨询、用户教育(新生教育、培训讲座、《文献检索》教学) 、科技查新、信息咨询的形式及内容等。利用电子邮箱或手机短信为用户提供教师科研不同专业方向的定题跟踪服务,信息推送服务,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和网络参考咨询服务。 9) 公共信息服务检索栏目。包括常用链接,如英汉辞典、天气预报、火车飞机班次查询,设置了这些常用链接可以提高回头客,提高点击率。 2.1.3 特色数据 院系资料室一般都收藏自己院系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将论文数据制作成反映自身馆藏特色和服务特色的学位论文数据库, 方便用户在资料室的网站上, 浏览、检索、查看院系专业学位论文, 起到学位论文推荐利用与资源共享的作用。 2.2 网页设计 网页的实现,即网页设计,是对站点的整体结构作进一步的调整。 2.2.1 软件选择 目前流行的网页设计制作软件很多,版本更新很快, Dreamwaver作为网页编辑工具,是一个 “所见即所得”的可视化网站开发工具,带有站点管理功能,可方便地设计和管理多个站点,它的与众不同之处是支持最新的DHTML和CSS,Dreamweaver UltraDev更支持 Asp,Jsp。ASP(Active Server Pages ) 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一种Web服务器端开发技术,利用它可以产生和运行动态的、交互的、高性能的Web服务应用程序,是新一代的动态网页开发方案。 图像编辑工具可选Fireworks软件或Photoshop软件,设计、制作、编辑网络图像,使图片起到美化的作用。 Flash软件是制作动画的软件,主要适用于网络传输的矢量动画,使网页更加活泼生动。 Dreamweaver 与 Flash 、Firework 并称为 Adobe Macromedia 的网页制作三剑客,用于资料室网页设计制作,会得心应手。 2.2.2 个性设计 网站的信息内容是靠网页来实现展示的,网页的艺术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要想设计出优秀的资料室网页,必然网页设计服务于资料室网站的信息服务的主题,使网页从形式上获得良好的诱导力, 鲜明地突出诉求主题, 具体可以通过对网页的空间层次、主从关系、视觉秩序及彼此间的逻辑性的把握运用来达到。 资料室网站的内容栏目不是简单的堆砌,关键和特色内容摆在显著位置,还要采用动画闪烁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内容设计应充分体现自己的风格,注重版面设计的简洁美观,尽可能展现自身的优势,以方便不同用户的使用要求为目标,体现资料室的工作流程和网络环境下新的服务模式。 资料室网站的导航与链接也是很重要的。读者除了浏览资料室网站首页内容,还将进一步了解深层次的内容,需要通过网页中的各个链接来访问站点中的深层次的网页。所以应该设计出站内的导航结构,确定好站点网页之间的链接关系,层层展开,逐步推进,使读者进得去,出得来,有条不紊,轻松浏览。另外,学科导航等站外资源的链接也是很重要的,同样也要做到链接准确,不要有死链接,最好是在新窗口打开,这样不会覆盖本站点的页面,以方便回来。 2.3 站点 制作好的网站,需要,通过上传功能,将整个网站放入特定的网络服务器中,别人才能在网络上浏览到制作的网页内容,站点的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虚拟主机方式、主机托管方式和专线方式,这三种方式花费大,需要比较掌握专业技术的人员管理。基于院系网站数据信息量不是很大,可以直接挂靠存放在学校或学院网站的网络空间,这样既解决了经费困难,又便于管理,也很安全。 2.4 站点维护 资料室网站的宣传与维护是网站建设的后续保障工作,没有持之以恒地更新和维护, 网站很快就会失去品牌效应和存在的意义。网站建设不易,要想使其富有顽强的生命力,就要用心管理和经营,不断地增添,更新读者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因此,资料室必须非常重视本室网站的日常宣传和维护工作。 网站的更新维护包括技术和内容两个方面。技术维护主要解决网络不畅通、链接失败、病毒和黑客入侵等技术问题以保证网站正常运行,网站还要进行备份,以加强网站的安全性,不断引进新的技术,更新软件,开发使用新的技术,不断提高馆员的网站建设和网页制作技能;在内容方面,不断充实其丰富网站动态内容,不断地给浏览者最新、最即时的资料,随时向教学科研和广大读者传达网站的特点,数据库的特色,信息服务的范围等以吸引读者点击浏览,这样才能赋予资料室网站无穷的生命力;另外,加强宣传,多做友情链接,与学校图书馆合作、资源共享共建。更新读者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扩大信息服务的范围,吸引读者点击浏览,提高网站的生命力。 3 结束语 高校院系资料室网站的建设, 是一个不断更新、改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地推出更好更新的版本,才能保证资料室网站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将高度有序化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广大师生,才能为老师、研究生、本科生等用户提供高效、及时、准确、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以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使资料室的信息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网站毕业设计论文:基于VC++教学网站设计――信息区的设计 摘要:为了方便广大的学生通过网络来学习VC++,我们考虑开发VC++的在线教学系统。基于ASP+Dreamweaver+WINDOWS2000开发的VC++语言在线教学系统,主要提供网上的教学平台,者可以通过该系统,以提供教程为主来进行知识的传播,以在线讨论和在线阅读的方式提供网络教学服务。访问者可以通过该系统提供的大量资源完成自学,进行自我测验,及其利用在线讨论功能与其他VC++语言爱好者进行交流,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关键词:ASP;网页;留言版 1 概述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Internet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计算机网络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它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所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使教学活动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在地理位置上的分离,使得教学无法围绕教师为中心来展开,而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题,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必须围绕学生学习来进行优化配置,教师不在是知识的唯一源泉,最大的知识源泉是网络,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地位也应该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应该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再被看作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网络学习环境不再是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而变为帮助学生探索发现学习用的认知工具。网络教学应该围绕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来展开。这些内容构成了支撑网络教育教学观念的基石。 网络教学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网络教学设计是教师在网上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教师需要把课程编写成网页的形式并进行一系列的备课。在网络教学中,所以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特别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教学内容”、“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学的前提与条件,二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诱发学习的内因);三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由于网上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区别,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教师的在线教学设计也发生很大变化。 网络教学有以下的原则: 1)直观性――针对多媒体计算机独特的图像显示技术,课件制作需要图像清晰,文本、动画连贯,色彩逼真,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兴趣,力求形成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 2)交互性――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要有非常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因此,制作课件时,要设计出新颖便捷的交互界面,或者播放按钮,必要时还要有操作提示和防错功能,以增强课件的可控性和可移植性。 3)辅助性――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而课件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因此,课件不能占据整个课堂,要与传统教学手段(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板书,投影等)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 网站软硬件环境建设 2.1 网络服务方式的选择 1)Web服务器 在网络上提供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管理的计算机叫服务器。WWW服务器(WWW Server)通常也叫Web服务器(Web Server)。WWW服务软件与WWW浏览器是配合使用的。WWW服务器安装Web Server软件,用于存贮和管理主页Home Page,提供WWW服务。客户机安装WWW浏览器软件(WWW Browse)、主页制作软件、电子邮件软件等。 2)虚拟主机 网络站点的建设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建立网站,一种是外购整体网络服务。外购整体网络服务又分两种形式:虚拟主机与服务器托管。 虚拟主机是使用特殊的软硬件技术,把一台完整的真实主机的硬盘空间分成若干份,每一个被分割的硬盘称为一台虚拟主机。虚拟主机都具有独立的域名和IP地址,但共享真实主机的CPU、RAM、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虚拟主机之间完全独立。 采用虚拟主机方式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具有投资小,建立速度快,安全可靠,无须软硬件配置及投资,无须拥有技术支持等特点。 选择虚拟主机主要考虑以下几点服务内容:存储空间;电子邮件;网页制作;IP地址;文件传输(FTP);时间;速度。 3)服务器托管 服务器托管是指用户将自己的独立服务器寄放在因特网服务商的机房,即租用ISP机架位置,日常系统维护由因特网服务商提供,用户可以独立进行主机内部的系统维护及数据的更新。这方式特别适用于有大量数据需要通过因特网进行传递,以及大量信息需要的单位。 从另一个角度讲,选择服务器托管,用户可以获得一个很高的控制权限,能够决定服务质量和其他一些重要的问题,可以随时监视系统资源的使用情况。在系统资源紧张,出现瓶颈的时候,可以马上根据具体情况对服务器进行升级。服务器托管不仅能够解决足够多的访问量和数据库查询,还能为企业节约数目可观的维护费用。 相对于虚拟主机,服务器托管具有以下特点:灵活;稳定;安全;快捷。 主机托管服务选择时应考虑以下因素:可靠性因素;安全因素;功能需求因素。 4)独立服务器 独立服务器是指用户的服务器从因特网接入到维护管理完全由自己操作。企业自己建立服务器主要考虑的内容有硬件、系统平台、接入方式、防火墙、数据库、人员配备等。 2.2 网络数据库的选择 1)网络数据库的概念与作用 网络数据库(network database)是在网络上运行的数据库。网络数据库中的数据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可能存在着一对多的关系,这种关系也不是只有一种路径的涵盖关系,而可能会有多种路径或从属的关系。网络数据库数据存储量大、修改方便,能够进行动态数据组合,是为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交互式服务的主要手段。 2)网络数据库的选择 选择数据库管理系统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易用性;分布性;并发性;数据完整性;可移植性;安全性;容错性。 3 网站内容建设 3.1 域名申请 域名可以定义为:“由人、企业或组织申请的网站使用的因特网标识,并对提供服务或产品的品质进行承诺和提供信息交换或交易的虚拟地址”。域名的命名必须审慎从事。在确定教学网站域名的命名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符合规范。 2)短小精悍。 3)容易记忆。 4)不容易与其他域名混淆。 5)尽量避免文化冲突。 3.2 相关资料的收集 网站建设初期应有明确的指导方针,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作出统筹规划。为Web准备信息的工作通常需要多人来完成。许多网站设立文本管理员、Web管理员、内容管理员和其它职务,以流水线方式完成信息的收集、转换、和维护等工作。 3.3 网站主页和页面的特色设计 如何把握网站的整体风格,使网站呈现的形式能很好地为内容服务,是一个需要反复思考的问题。 1)依据内容确定网页风格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网站,必然有它的主题内容,网站的风格必须与它的主题相符合,同时还应考虑到浏览人群的性格特征。教学类的网站比较多的采用简明大方、温暖亲切的风格。 2)合理安排网页内容元素的位置 网页内容元素的位置安排也就是对网页的排版。一个网站往往由各个网页组成,而每个网页又由一些元素组成。对这些网页内容元素进行合理的排版设计目标是使每一网页都能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井井有条。 在主页中应有制作小组或单位的标志物,能让浏览者一眼就能判别出是谁的主页。网站的所有内容都能在主页中找到其链接。网页的设计应以醒目为上,一目了然为本。 3)网站网页色彩的运用 网页的色彩要为主题内容服务,一个网站应该而且只能有一种主色调。由于色彩富于感情性,因此会对浏览者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 除了主色调之外,一个网站的颜色一般最多不宜超过5种(不包括图片的颜色)。除了颜色的心理效应之外,在进行网页设计时还应注意的是颜色的可读性,要确保挑选的颜色在通用颜色调色板中存在,同时确保浏览者在阅读时不会感到吃力。 4)网页中图片的运用 在网页中插入图片可以令网页生色不少,但图片也不能用得太多,以免让人觉得累赘,而且影响网页的下载速度。所以网站中的图片既要美观、符合网站的内容,又要少而精,放在最需要的地方,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增加网站的吸引力。 注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减少图片的大小。这里的“大小”不是指尺寸的大小,而是指字节数的大小。图片减肥有利于下载速度的提高。 网页中合理的运用动画会使网页更加增添生气。常见的动画格式有GIF动画和Flash动画。同样,动画图片在一个网站中也不宜出现太多。 5)网页中的背景音乐 多媒体的应用对网页的多姿多彩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个人网站中,应用背景音乐的网站较多。但对于一般教育类网站的主页来说,背景音乐建议少用。 3.4 网站设计基础语言 1)HTML语言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注语言)是WWW上的专用语言。HTML文件是简单的纯文本文件(全ASCII文件),其主要特征是在文本中有HTML标注符。HTML语言的优点是标注简单明了,功能强大。HTML语言也有一定的局限。 2)XML语言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置标语言)是SGML(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的优化子集,是国际组织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为适应WWW的应用,将SGML标准进行简化形成的标记语言,形式上类似于HTML。XML作为一种可用来制定具体应用语言的元语言,既具有强大的描述能力,又具有适合网络应用的简洁性。 相对于HTML,XML具有以下特点: ① 可扩展性。 ② 灵活性。 ③ 自描述性。 ④ 简明性。 3)Java 与JavaScript 语言 Java语言是由SunMicrosystems公司于1995年推出的程序设计语言。Java语言吸收了smalltalk语言和C++语言的优点,并增加了其他特性,Java与与平台无关,可用来创建安全的、可移植的、面向对象的、多线程的和交互式的程序。 Java程序有两种形式:独立运行程序和Java Applet。 JavaScript 是一种介于Java与HTML之间、基于对象的编程语言。它无须编译,是一种比Java简单得多的描述性语言。 3.5 网页制作常用工具 想要制作出一个美观、实用的主页,必须使用专业的主页编辑软件。 1)入门工具 微软公司的Word 2000和网景公司的Netscape,不过,它们不能完全实现“所见即所得”。 2)提高工具 微软的Frontpage 2000和美国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Dreamweaver。它们能实现“所见即所得”。Dreamweaver4.0 版本包括了所有用于创建专业化网站的功能。 3)专业工具 Adobe Photoshop是目前最流行的平面图形设计软件之一。Fireworks是一个强大的网页图形设计工具。Flash是一种交互式矢量多媒体技术。 4 具体实现过程 我们的C++教学网站包括首页、信息区、留言版三部分。我所负责的是信息区的建设,包括在线学习,在线测试两部分。 在线学习是把C++课程的全部内容分成十一章,所有授课的教程都做成HTML页面存放在服务器中,通过powerpoint课件形式在网上展现,浏览者可以通过点击链接进行任意的浏览。 在线测试系统的构思:如果是一般来访者的身份只能进行在线学习,如果是拥有学号的学生则可以在线考试并提交给机器评分。 5 在线学习课件编写 5.1 课件编写要求 因为课件不仅包含了将要在计算机上显示的大量的教学信息,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计算机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与这样的环境的互动中,促进学习的发生.这就要求课件提供的教学信息以及这些教学信息的展示和交互过程应能较好的体现一定的学习理论,应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课件编写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明确教学目的和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 2)根据教学目标,使用的教学内容应准确无误; 3)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CAI模式)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 4)学习理论的应用。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模式,都必须注意学习理论的应用,以提高软件的教学效果。 5)应考虑计算机的输出和显示能力。 6)使用的格式应该规范。课件可以使用不同的格式,但必须规范,而且便于对脚本各项内容的表达,这些内容包括: ① 显示信息。指屏幕上将要显示的教学信息,反馈信息和操作信息。 ② 注释信息。说明显示信息呈现的时间、位置和条件以及连接要求。 ③ 逻辑编号。显示信息常常是以屏幕为单位来表述的,为了说明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每一个显示单位应有一个逻辑编号,以便说明连接时使用。 ④ 媒体、交互信息和“热字”的表示。为了清楚地表示教学信息中使用的不同媒体(文字、声音、图形或图象等)、教学信息中的“热字”以及交互过程中呈现的各种信息,脚本中常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它们。 6 测试系统程序实现 测试系统的程序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TEST.MDB:考试系统的数据库文件(Access2000/XP格式)。 2)Login.asp:考试系统的登录界面。 3)Test.asp:考试系统的考试界面。 4)Score.asp:考试系统的评分界面。 在线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它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是在线考试和客观题的自动评分,实现了教师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使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工作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主要是有用户登录、在线测试和评分系统几个部分组成。 7 测试系统代码说明 首先进入的是登录程序,其界面如图1所示。 登录程序主要用于密码的验证,检查登录的用户是否在考试系统的用户表中,如果在而且还没有参加过本科目的考试则可以进入考试。 如果考生还没有参加考试,转到test.asp文件,利用Request.QueryString将浏览器地址栏的参数全部读取并传递到test.asp。 考题有单选题和多选题,所有试题都是从该科目的题库中读取的,利用语句“〈INPUT Type= “Hidden ”Name=”Lesson” Value= ”将考生的信息保存起来,当考生提交表单时,信息同时被提交。 当用户提交时,系统会调用Score.asp文件来对考生进行自动判分,并考生的考试信息显示出来,如图2所示。 如果考生按“返回”按扭再重新答卷的话,系统会显示考过的信息。 8 小结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设计和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是当今远程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Visual C++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就是为适应学习者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学习而设计的。该网络课程与传统的课程内容不同,它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创造轻松、活泼、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另外,网络课程的设计也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在网络课程的运行过程中,不断收集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及实际的教学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再对网络课程的设计做进一步修订。 网站毕业设计论文:基于Web日志挖掘的信息无障碍网站设计研究 摘要:针对当前一些实现信息无障碍网站存在的问题,该文设计了一个网站设计架构,利用Web日志挖掘技术提取用户兴趣和访问优先序列,采取网站页面信息动态填充至网站主页通用框架模块中,实现智能化、个性化无障碍访问。 关键词:Web日志挖掘;信息无障碍;网站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给现代人们获取信息带来极大的便利,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无障碍即万维网对任何人士(包括残障人士)都是可访问、可用的,残障人士能感觉、理解和操纵Web,与Web 互动。如何借助先进的技术,消除数字鸿沟,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辅助手段,使他们能和健全人一样无障碍地获取网上信息,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组织越来越多的重视。 1 信息无障碍网站存在的问题 很多部分实现了信息无障碍的网站,用户每次访问时,网站语音都得从头到尾的播报网站内容,对于该用户曾经访问过本网站中部分页面内容,系统不能自动过滤掉这些已经阅读的内容,或者跳过这些已阅读信息,而是依然按照布局顺序重复播报。这对于阅读障碍的用户来说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避免重复浏览或者播报网站信息,将用户曾经阅读过的内容过滤掉,将没有阅读过的最新的感兴趣的网页内容优先播报给阅读障碍用户,提供智能化、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信息无障碍网站设计应该重视的问题。 2 Web日志挖掘 Web日志文件是在Web服务器上每隔一定的时间产生的记录文件,其内容包括访问用户的IP地址,访问时间、访问的页面、页面的大小、浏览器类型、响应状态等等。Web日志挖掘是对用户访问Web时服务器方留下的访问记录进行挖掘,得到用户的访问模式和访问兴趣。通过对Web站点的日志记录进行预处理,将日志数据组织成传统的数据挖掘方法能够处理的事务数据形式,然后利用传统的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处理。 Web日志预处理过程: 1) 数据收集:从服务器端数据、客户端数据、服务器端进行。 2) 数据净化:删除Web日志文件中不是由用户请求,而是由浏览器自动“请求”产生的访问记录。具体包括图片和音频文件、样式文件和脚本文件、不是GET的HTTP方法、弹出式广告的记录等。 3) 用户识别:可以通过IP地址和、嵌入SessionID、cookie、软件等方法实现用户的识别,但由于本地缓存、公司防火墙和服务器的存在,要识别出每一个用户变得很复杂。可以采用一些启发式规则去识别不同用户,将IP地址,类型以及引用页面结合起来识别一个用户,也可以通过注册用户,依赖用户的合作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4) 会话识别:用户在规定时间内对服务器的一次有效访问,通过其连续请求的页面,可以获得其在网站中的访问行为和浏览兴趣,有4种识别会话的模型:页面类型模型(page type model),参引长度模型(reference length model),最大前向参引模型(maximal forword reference model)和时间窗口模型(time window model)。最常采用的是时间窗口模型,以用户访问时间作为划分会话的分界,一般间隔时间取30min。 5) 路径补充:用户有时浏览的页面,是从本地缓存和服务器中调用的,不会向Web服务器发送请求,也就不会记录日志,而这些请求可能对后续挖掘的实施有重要作用,缺少这些页面记录可能会使挖掘结果不是很准确。为了能更精确的挖掘用户的行为模式,有必要把这些缺失的路径补充上去即路径补充。如果当前请求的页与用户上一次请求的页之间没有超文本链接,那么用户很可能使用了浏览器上的“BACK"按钮调用缓存在本机中的页面。如果用户的历史访问记录有多个页面都包含与当前请求页的链接,则将请求时间最接近的Web页的页面作为当前请求的来源。 3 基于Web日志挖掘的网站设计 3.1 网站设计架构 网站为每位存在访问障碍的用户建立网站访问记录数据库,用户访问网站页面,产生Web日志文件,通过对Web站点日志文件进行数据净化、用户识别、会话识别,将有用数据存入事务数据库,对该用户访问过的页面进行相应标记,再对事务数据库进行传统的数据挖掘,分析出该用户比较感兴趣的信息类型,为该用户对网站所有类型信息构造优先显示页面类型序列表和对每类信息未访问页面、已访问页面分别构造优先序列表,当该用户再次访问网站时利用离线分析所得的优先序列表和网站文件映射数据库将网页链接按照用户兴趣高低动态填充到网站导航框架,这样用户最感兴趣类型的网页链接总是弄够最先看到、听到,从而达到优先访问的目的。 网站设计框架如图1。 3.2 网站导航 网站导航是根据信息无障碍网站结构布局设计标准所设计的网站通用布局框架,除了包括信息无障碍要求的导航砖,通用切换等功能,还将页面设计成由几个通用的布局框架模块组成,每个框架模块将显示网站上某一种类型的网页信息链接,具体网页链接内容则根据序列表先后顺序动态填充。网站所包含的信息类型可以有很多,但在网站导航中只列出用户最感兴趣的几种类型的网页链接,随着用户兴趣的改变,其他类型的网页链接将动态的填充到相应级别的框架模块中。 3.3 兴趣提取 根据用户浏览的历史访问记录(内容信息和行为信息)、访问时间和访问频率等来分析计算用户兴趣度,用户的兴趣一般集中于某一个主题或者多个主题,系统在通过聚类进行分析将用户浏览的历史页面集自动地分成n个聚簇(n是聚类中聚类中心的数目),每一聚簇的页面集体现了用户的某类兴趣,构造形成用户的兴趣类。再利用用户的隐式信息学习提取用户兴趣集,建立树状的用户兴趣模型。 3.4 序列模式 序列模式挖掘是对关联规则挖掘的进一步推广,它挖掘出序列数据库中项集之间的时序关联规则。关联规则强调的是两个项之间的关联,序列模式则加强调两者之间的先后次序。这里我们将挖掘出两种序列表:类型序列表和页面序列表。类型序列表是通过对历史访问记录进行挖掘统计出来的网站每种类型信息访问优先等级,是一组有序项集对应表;页面序列表则是以类型挖掘权值和更新时间2个指标得出的页面访问有序集对应表。可以采用基于Apfiori算法的改进算法进行挖掘得到上述两种序列表。 3.5 序列-页面映射 根据挖掘得到的序列模式对网站的静态页面文件进行一一映射,按照兴趣高低和文件序列先后动态的填充如网站导航模块框架中。 4 结束语 该文所提出对Web日志文件挖掘提取用户的兴趣类和访问类型和页面优先序列,重构站点页面之间的链接关系,动态显示网页信息的设计框架,以适应有障碍用户的访问兴趣习惯为主要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反复无用的页面浏览和语音播报所造成的对存在访问障碍用户产生的困扰和时间精力的浪费,提高了访问效率,为消除信息鸿沟,真正做到信息人人共享发挥积极的作用。 网站毕业设计论文:浅析网站设计理念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查看网站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获取信息的一种最基本手段。那么一个好的网站设计理念,直接影响到这个站点能否受到用户的欢迎。作为一个网站的设计者,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好的设计理念,一些好的设计理念能给这个网站带来灵感、带来生命,没有设计理念的网站是不成功。该文结合自身网站设计的的经验,谈谈网站设计理念的相关运用。 关键词:网站;设计理念;网页设计 网站同其他出版物,如报纸、杂志等在设计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也要遵循一些设计的理念,不同之处在于网页的非所见即所得特性和交互性。因此,熟悉一些设计的基本理念,再对网页的特性作一些考虑,便不难设计出美观大方的网站来。一般来说,网站设计所需遵循的理念有: 1 突出网站的标志 网站的标志是网站特色和内涵的集中体现,它的作用在于传递网站的定位和经营理念、同时便于人们识别。一个重点突出的网站标志,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网站标志,会直接影响到客户对网站的判断,特别是网站在以日后进行推广时,优秀网站标志会吸引来更多的访问者。 2 符合简约、美观原则 有的网站页面设计得非常的漂亮,就跟杂志的封面一样吸引人的眼球。网页有不同于纸质媒体的特点,不能简单的照搬杂志的做法,它以满足人们的实用需求为目标,它比杂志封面更单纯、清晰和精确。因而真正吸引用户继续进行浏览的是主页内容,这些内容必须对读者有足够的吸引力。保持简洁的常用做法是使用一个醒目的标题,这个标题常常采用图形来表示,但图形同样要求简洁。另一种保持简洁的做法是限制所用的字体和颜色的数目。页面上所有的元素都应当有明确的含义和用途,不要试图用无关的图片把页面装点起来,对于初学者来说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把页面搞的花俏,一个网页用很多种的颜色,文字的字体与颜色设计的乱七八糟,最终不能让别人明白他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突出是什么主题和意念。 3 注重色彩搭配 色彩本身是没有任何的含义,但有时候色彩确实可以在不知不觉间影响人的心情,左右人的情绪。不同的颜色会给浏览不同的心理感受。每种色彩在饱和度、透明度上略微变化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在设计页面时应尽量避免选择使页面难以阅读的背景颜色,页面内容的色彩应该与背景的颜色协调。一些主页最常见问题是使用彩色文本与紫色背景,这种页面可视效果很差,还有一些页面采用黑色的文本与黑色的背景,让浏览者根本无法进行浏览。总体来说,一般每个网站使用的颜色不超过三种,太多的颜色会让人眼花缭乱。主调色要用于网站的标志、标题、主菜单和主色块,给人以整体统一的感觉。至于其它色彩,也可以使用,但只能作为点缀和衬托,绝不能喧宾夺主。 4 精心组织网站内容 浏览者之所以访问你的网站,大多是因为你的网站内容而来。如果站点内容太普通,不专业,而且又长时不更新,那么浏览者就不会再有兴趣访问你的站点。因而,在设计一个网页时,所的材料必须要经过精心组织,如按逻辑、按时间顺序或按地理位置进行组织,并且这种内容组织应当易于理解。当材料组织好以后,接下来就是在网页布置文本、图片、动画等相关网页内容,目的是引导浏览者在页内浏览。应该控制页面上元素的放置顺序和它们相互之间的空隙。通常人们喜欢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进行阅读,他们的眼睛首先看到是页面的左上角,然后逐渐往下看。因而,在组织内容时可以把希望浏览者最先看到的内容放在页面的左上角和页面顶部。比如:网站的标志、导航条等。 5 合理的版面设计 网页作为一种版面,有文字、图片、动画等。文字有大有小,还有标题和正文之分,图片也有大有小,而且有横竖之别。图片和文字都需要同时展示给浏览者,不能简单地罗列在一起,这样往往会使用内容杂乱无章。因此必须根据内容的需要,将这些图片和文字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合理的编排和布局,使它们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展现给访问者。网页布局大致可分为国字型、拐角型、标题正文型、左右框架型、上下型、框架型和海报型。一般在设计首页时采用800*600像素,这种大小在一般的浏览器上就只有一屏。网页布局的重心和位置之间的对比关系也很重要,一般用黄金分割率(0.618),也可以用用类似中国古代的一种九宫格。这种九宫格是把一个长方形等分为九格,在这个九宫格的中间就会产生四个交叉点,这四个交叉点就是视觉的中心点。有很多初学者喜欢把重要的东西放在页面的中心,以吸引浏览者的目光,殊不知正中心属于盲点区,也就是人们的视觉经常会忽视正中心的东西。 6 灵活运用CSS样式 调用CSS样式的方法很多,可以单击鼠标右键选择自定义样式来调用样式,也可以在状栏中的元素列表上单击右键来调用样式。虽然不同的方法达的效果看似一样,但实际在html代码则完全不同。比如用自定义样式来调用样式,在网页代码就产生一个span标签,这样的标签一多就会使文件的容量显得很大,在同等网速下,打开的网页会显得很慢,所以我们应尽量使用状态栏中的元素来调用样式。 7 能够适应不同浏览器及不同的分辨率 应该站在访问者的角度,考虑网页中各种的因素。如果用不同的浏览器和不同的分辨率来访问你的站点,结果网站杂乱无章、毫无次序,浏览者就不会再访问你的站点了。因此在编写一个主页后,要事先将其放到各种操作系统,各种浏览器中去调试,检测是否会出现一些问题。 8 网页元素不能用中文名称 网页制作后,通常会给网页起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名称。一来使人一看文件名就知道文件所包含的内容,二来能够方便各个超级链接之间的相互调用。浏览器对中文名支持不太好,经常会有页面调用不正确现象发生,因此尽量采用英文作为网页元素的命名。 9 为图像链接增加动态效果 有时我们为了达到一种酷的效果,当鼠标移动到某个图片上时能有动感产生。使用Dreamweaver可以很容易实现这种效果。设计时,我们首先需要准备两幅图像,第一幅是原始图像,第二幅是鼠标移动上去后的图像,也可以增加对图片的描述和超链接。当图片如果打不开的情况下,可以让文字来代替图片,也可以实现超链接。 10 网页有良好的对比度 对比是强调突出某些内容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好的对比对度使内容易于辨认和接受。对比一般是使用颜色的对比,如内容提要和正文使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内容提要使用蓝色,而正文采用黑色;也可以使用大的标题,形成面积的对比;还可以使用图像对比,题头的图像明确的向浏览者传达本页的主题,这里同样需要注意的是链接的色彩。还有一种实现的对比方法是使用字体变化。在文字排版中,可以使用斜体和黑体突出关键内容,但不能用得太多,否则就得不到应用的效果。 11 结束语 随着网页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网站会提出更多的要求,使网站的设计理念会变得越来越明确。好的网站设计理念能把整个网站相关网页元素有效的组织与通信结合起来,从而使网站主题鲜明突出,要点明确,以简单明确的语言和画面体现站点的主题。调动一切手段充分表现网站的个性和情趣,体现出网站的闪光点。 网站毕业设计论文:网站设计艺术风格与创意在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摘要:本文从多年网页设计经验和教学入手,提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所学习的网站设计应更注重网站前台美工设计,更多地从视觉角度和浏览者的感受入手,使不同性质的网站按照不同的风格和创意进行处理,版面的编排和细节的处理需符合客户心理以及审美诉求,通过大量的欣赏、分析、模仿、创造和项目式教学,使学生在审美体验、规划布局、动手能力、细节处理和交流谈判等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准。淡化后台程序技术,使术业有专攻,为社会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 关键词:艺术设计 网页设计 教学 思考 一、引导学生如何与不同审美需求和设计诉求的客户沟通 设计师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客户,设计师要重点考虑主要负责人的意见和要求,主要负责人往往决定着你的设计稿能否通过,但也不可忽视与其他办事人员的良好关系。 二、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不同网页的布局框架 了解了客户对于网站的诉求之后,接下来要确定的就是网站的框架结构和内容。这需要教师通过研究大量优秀的网站设计作品,分析出不同性质的网站其结构框架的不同之处。比如:门户类网站、政府类网站、企业类网站、行业类网站、商业类网站、教育类网站、娱乐类网站、个人类网站、BBS以及论坛类网站等。这个工作比较精细,需要花较多时间与同学一起讨论。不同的网站所选取的框架结构和内容都带有侧重性。比如本人设计的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的网站,将其定位为:高校教育类网站。纵向结构分为首页、二级页面、三级页面等。横向结构首先确定网站的二级菜单,经过反复与客户沟通,最终确定如下:首页、学院概况、教学管理、院系设置、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对口支援、学生工作、人才培养、党的建设、下载中心、重点课程这十二个二级菜单。设计师在确定菜单内容时,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网站和本学院具体实情与特色二者相结合的原则,二级菜单就很容易确定了。这一步也需要与客户进行反复沟通和确认,一旦确定后客户则不能随意更改,增加设计师的工作量。三级菜单也是如此,此处就不再赘述。设计师应在A4纸上画好结构图,也就是一级、二级和三级的相互关系图,以便于客户看得清晰而提出修改意见。 三、帮助学生整体构思,选定网页风格和色调 内容确定后,设计师需要独自思考,首先要考虑网站的风格及主色调。色彩在视觉表现中具有迅速诉诸感觉的作用,它与公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密切相关。公众对网站的第一印象往往通过色彩而得到。设计师要明确色彩定位,考虑顾客所在行业的个性特征和行业形象色。 例如:红色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是火焰、热烈、华丽、喜庆的象征。用它可以来设计一些婚礼策划公司、鲜花店或商场店铺类网站。黄色使人感到温暖和明媚,是充实、幸福的象征。它介于红色、橘色和绿色之间,由于高明度给人一种跳跃的力量,而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还代表皇权。可以和粉色搭配来设计妇婴类网站。绿色给人生机勃勃和大自然的宁静感觉,有一种平和亲切气息,也是青春、健康、乐观的象征,可以用它来设计学校、绿植、旅游类网站。而紫色通常给人神秘、独特、与众不同和华贵之感,所谓紫气东来、紫带金腰都是尊严、高贵的意思。用它可以设计女性服装、家居床品等网站。 四、帮助学生在设计中选用合适的素材 素材的选用对整个网站设计来说非常关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摄影占平面设计的比重日益增加,设计家称现在的摄影与平面设计是“蜜月时代”。学生需要清楚获取素材的渠道和办法,并且通^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素材库,以方便设计之需。而确定主题和风格后如何选取适合的素材呢? 想要体现出一个网站的人文气质,设计师需要在脑海中搜索,比如:书法、篆刻、水墨元素、木简、牛皮纸、书卷、壁画、雕塑、石刻、秦砖汉瓦、陶罐、中国象棋、脸谱、算盘、古筝、唐三彩、景泰蓝、青铜器、刺绣、皮影、剪纸,等等,从这么多体现中国文化的元素中,再重点加入体现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网站的教育性、地域性元素,比如新疆洞窟壁画、出土绢画、胡杨、沙漠、骆驼、丝绸之路,还有经典人文代表人物的画像等元素。经过反复斟酌后,笔者选用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像的汉代画像砖和古代陶器上的渔猎农桑等图案来衬底,使网站在咖啡色的基础上铺就一层人文与历史的久远感觉;在网站头部选用水墨晕染与古代车马和新疆特有的胡杨剪影,衬着古代书法大师的作品;菜单栏选用胡杨木质,体现出厚朴的韵味;中间具体的内容底色选择淡黄,四周衬着牛皮封皮,体现出书卷气息;运用咖啡与浅黄相近色搭配的原则,使设计体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五、帮助学生在项目制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高成功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教师需注意多使用项目负责制,使学生置身真实的设计环境之中,通过给定主题-思考难题-完成作品的过程,学生会收获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在很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所授的网站设计很容易朝向后台程序方向的偏差,艺术设计类人才应强化视觉美的创造,淡化后台程序技术,使术业有专攻,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 网站毕业设计论文:购物网站用户体验研究要点及云向南微商城网站设计思路 【摘 要】本文从架构设计、购物流程设计以及界面视觉设计对现有购物网站界面设计与用户体验进行分析,并从以上三个方面对云向南微商城展开设计。 【关键词】微商城;设计 随着新媒体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喜爱网上购物,而顾客对网上购物的诉求也从最初的单纯追求低价格上升到追求完美、个性化、甚至与线下购物趋同的购物体验。 一、现有购物网站界面及购物流程设计分析 对现有购物网站的用户体验分析从网站的架构设计、购物流程设计、界面视觉设计三个方面展开。 良仓是一个主推设计精良的商品,面向具有一定消费能力并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人群的网站。良仓的整体架构分为三级页面,首页、商品分类页与购买页。在商品分类中,良仓的分类是比较细致的,良仓的首页有一些专题推荐,推荐的内容往往是与节日、季节相关。而良仓的一级分类除了商品之外,还有杂志,分享和达人分类,在杂志的分类下有一些分享新鲜事物的文章,分享的内容包括时尚、文化、数码等。在这其中还有一个清单分类,类似于淘宝的特色专题,而两者相比较良仓的清单命名更具文化性。个人认为这个清单的实用性还是较高的,现代人每天的生活都很疲惫,整天处于一个压力大的环境中,没有耐心去看复杂的事物,很多人更愿意去看整理归纳好的物品。 良仓的购物流程设计首先是消费者选定商品,可选择购买颜色与数量,选定商品后可选择立即购买或是加入购物车,选择购买后进入确认订单页面,此页面为购买信息界面;提交订单后出现选择付款方式页面,确认付款后系统自动转换到第三方网站进行付款完成交易。就购物体验及服务来说,良仓在整个网站上只有一个在线客服及客服电话,而淘宝每一个店铺都配有客服,在看了一些市场调研后,发现良仓的售后做得很不全面,无法直接在订单中追踪物流去向,也没有消息发送到消费者的手机上告知订单进程,因此很多消费者认为淘宝购物体验比良仓更好。 良仓整体的界面风格是以简洁为主,整个界面的版块都是在框架中,使界面显得很规矩,整体的大色调采用了黑白灰三色,而为了使版面不会太过于无趣,在广告和促销的版块又使用了彩色纯色背景,色彩的饱和度并不高,与整个画面的黑白灰三色搭配起来显得很雅致。界面的内容则主要是以图片为主,整个界面除了广告和促销图片上的文字再无其他多余的文字,商品详情与价格则在移动到商品上时才显现。网站界面并没有太突出的图标,都是网站常见的一些图标,但值得注意的是商品图片右下角出现的促销与活动图标,设计都是由良仓logo演变而来。 整体来说,良仓整个的界面还是充满了设计感,精致又不沉闷,很符合网站的定位。 二、云向南微商城设计思路 云向南微商城是一个主打云南本地特色食品及进口食品的购物网站。市场定位是面向中等收入水平并且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追求的人群,应根据市场定位及消费者喜好来进行网站架构设计分析。网站的大体设计风格理念与良仓相似。 在架构设计上,云向南微商城的大体构架也分为三级页面,首页除去放登陆、注册、广告、推荐商品此类网站基本的版块之外,还增加了吸引消费者购买的促销版块与更好地帮助消费者挑选的特色专题版块,通过市场调研结果,专题与促销版块能有效地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首页的搜索框应放在显眼易见的地方。二级界面则包含商品详细分类、推荐商品以及符合条件商品筛选与商品按条件排序。符合条件商品筛选功能是在购买时可将该类别下所有的商品按照价格、品牌、作用等条件来进行筛选,能帮助消费者更快地找到想要的商品,而推荐商品则是网站根据用户所浏览商品来给用户推荐同类商品。三级界面则是商品详情与购买页。此外还应在网站每个界面都提供在线客服的小窗,使消费者在购物出现问题时随时都能与网站沟通。 许多人选择在网上购物除了品种丰富,性价比高等因素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网上购物的方便快捷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因此购物流程这个环节对于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大致的购买流程与其他购物网站相似,要注意的是在消费者的整个消费过程中,客服以及售后服务显得尤为重要,网站应该有24小时在线客服为消费者答疑。 根据云向南网站的定位,整体设计风格以简洁精致为主,网站的所有元素统一在版块中使版面整齐。但整个网站的设计如果太过规矩又会显得太沉闷,使消费者没有购买欲望,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如何使界面简洁精致又不至于单调无趣。在排版方式上,可设计版块的大小变化给整个画面增加节奏感。在色彩的选择上,整个网站的主色调搭配“云向南”logo的主色调来使用,商品图片可统一用深色灰色系或原木底来着重突出商品并增加商品的品|感,但食物类商品应使用白色来搭配。单是用黑白灰色系出现在整个版面中会使版面显得单调无趣,设计可以从广告条与促销版块的色彩入手,通过网站品牌理念整理出一组色彩,将其运用在广告条的背景中。整个版面要在保持完整性的同时尽可能少地出现元素,使版面给人以精致的感觉,因此商品信息设计在鼠标移动到图片后出现。图标设计应使用线条纤细的图标,纤细的线条往往给人现代,精致的感觉。 网站毕业设计论文: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数码产品价格预测网站设计 摘要:在当前大数据火热的背景下,研究者都在思考如何应用大数据解决实际问题。文章在理解大数据思维下,设计了以数码产品价格预测、产品基本搜索功能和产品详情模块为主要功能的数码产品价格预测网站,其中重点介绍了如何实现数码产品价格预测功能。该功能的实现主要是利用分布式网络爬虫技术获取各大知名网站的数码产品价格,并利用模型对数码产品的价格走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价格预测;分布式网络爬虫;数码产品网站;大数据;数学建模 1概述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48亿,可见通过网上获取信息的人很多。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下,IT行业逐步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其发展也得到愈来愈多的人关注。而目前国内的IT类资讯网站大多没有预测产品价格这个功能,本文将着重研究价格预测的实现功能的实现。 2网站设计与开发的可行性与适应性分析 2.1从技术角度看 开发一个基于大数据的分析的数码产品价格预测网站需要大量的数据做支撑,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各大电商平台进行获取。各大电商平台往往会将这些数据按照一定的格式展现在网站上,我们可以通过分布式数据爬虫技术将这些数据实时采集。数据爬虫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数据采集程序,目前互联网上拥有大量的爬虫框架供我们使用,我们只需编写简单的代码便可以开始获取数据。当拥有海量数据后我们可以对各个商品进行建模,基于hadoop框架进行分布式运算,设计相关预测算法对数码产品价格进行分析并预测出价格的未来走势。 2.2从资源角度看 对于数码产品,互联网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比如各大手机生产企业会在他们的网站上数码产品的配置信息、评测信息等。在网站建立的初期我们可以从这些网站获取大量的数据来填充我们的数据库。对于部分具有版权的数据,我们将采用外链的方式将原网站提供给用户浏览,这样可以节约开发资源,并让网站专注于价格预测的实现。 2.3从商业价值角度看 一个可以有效预测价格变化的网站是比较有市场前景的,目前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历史价格查看网站,但是大多没有可以对价格进行预测的网站。如果我们可以成功的预测价格走势,我们就可以引导消费,帮助消费者省钱,这也便是网站最大的商业价值。 3网站概述 网站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利用网络爬虫、PHP、HTML5、JAVASCRIPT、MYSQL等技术设计开发。在网站里可以查询到参数、评测、价格和图片等关于数码产品的详细信息。网站的功能包括数码产品价格预测(预测到某款数码产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价格)、信息查询(含有数码产品名称、各项参数、各角度拍摄图片等信息)、价格对比(及参数对比、图片对比和综合对比)等,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简单易操作、具有现实意义的数码产品信息查询平台。网站技术框架如下图所示: 4网站设计 4.1网站主要功能设计 4.1.1产品价格预测模块设计 产品降价预测模块是网站的重点功能。用户可以通过网站查询某个产品的基本信息,并且能够得知该产品的历史价格走势和该产品在未来一段时间的价格走势,这对于比较注重价格的用户来说,便可以综合各类信息和自身需求,更加理性和有计划地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产品。 网站利用分布式爬虫采集互联网各大平台的IT产品价格数据,形成一个较全面的价格走势图,再通过对产品价格进行建模,从建模结果中得到IT产品在未来一段时间的价格走势。需要说明的是,因为价格容易受到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预测的价格走势会有一定的波动。另外,对于不同时期的价格预测也不同,短期内影响因素主要是数码产品的市场供应,一般采用指数平滑法。这种方法预测主要是靠历史价格数据逐步往后推导预测价格。对于较长时间,则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法较好,因为对于一些时间序列变化可能存在线性的趋势,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能减少预测值的滞后性。如果数据的变化受季节影响,预测方法应当采用温特线性季节性指数平滑较好,因为这个预测方法是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进行价格预测,这样预测的价格更为准确。 4.1.2产品基本搜索功能设计 产品的搜索功能也是网站的基本功能之一。产品的搜索功能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产品搜索,它是一个包括商品搜索、查看热门产品、查看最新产品、今日推荐等多模块组合成的一个大模块。用户通过这些搜索信息并结合自己需求,可以理性谨慎地对产品进行对比选购。换言之,产品搜索模块将完成对商品的导购功能。 4.1.3产品详情模块设计 产品详情页面包括很多内容,其子页面也非常多。其中包括:概览页面、具体参数页面、报价页面、点评页面、图片页面以及竞品对比页面等等,每一个页面的功能都不同,设计时将合理安排功能的布局,以方便用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4.2价格的采集与预测 4.2.1分布式网络爬虫 实现价格预测的前提是有大量的历史价格数据,所以W站利用分布式网络爬虫技术从各大网站采集数据,爬虫主要由两个模块组成: 爬虫引擎:分布式运行且完成下载网站页面内容,并将数据存入数据库的工作。 数据清洗:将下载下来的价格信息进行清洗处理,剔除无效信息和冗余信息。 分布式爬虫技术实现需要对于特定的网页编写用于分析其网站源码和获取信息的脚本代码,数据或许后再通过数据清洗去除掉不必要的数据信息,最后把需要的数据存放到数据库中保存。 4.2.2预测价格 在比较多种预测方法后,我们发现时间序列法较适合预测数码产品的价格。时间序列即是某些序列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一种特殊序列。若利用这组数列,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加以处理,以解决实际问题,则称为时间序列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是以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分析序列的本质波动,探究其真实规律的一种定量分析法。在实际中,通常被用于预测未来现象或指标的波动情况。由于数据量庞大、涉及的商品较多,为了提高计算速度,预测模型需要构架在Hadoop等分布式平台之上。 5网站的开发 5.1数据爬虫程序 开发一个数据爬虫,需要用到scrapy框架,该框架是基于python语言编写的,用python语言开发程序最大的特点那就是简单易读。Scrapy框架非常的简单易用只需编写爬虫规则就可以开始高效获取数据,并且该框架是可分布式运行,速度可控,支持JavaScript,非常适合用来采集各大网站的数码产品数据,最重要的是该框架是免费而且开源的,故运用scrapy框架进行开发满足网站需要的爬虫系统。 5.2价格数据分析系统 对于海量的数据传统程序没办法很好的处理,传统的win-dows系统也很难有效的承载。故我们选用hadoop生态体系进行数据分析,该程序可以高可靠的运行在多台电脑上。为了程序可以长期稳定地运行,我们选择在linux上进行数据分析,这样的好处是系统稳定性强,硬件资源可以高效利用。 5.3网站搭建 和大多数网站一样,本网站采用BS(Browser/Server)架构,该架构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客户端电脑负荷大大简化、系统维护和升级成本低、同时也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 我们运用HTML、CSS、JavaScript开发网站前台页面,用PHP开发网站后台,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网站运行在Linux系统下的Apache软件下,网站的所有软件均为免费软件,实现成本较低,也符合当下流行趋势。 6结束语 本网站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建立的数码产品价格预测网站,着重在实现产品价格预测功能、提供报价资讯等内容。网站依托互联网数据建立,以满足消费者对价格预测和导购需求,未来还将继续完善研究工作,通过大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产品推荐、提供对数码生产企业的大数据服务、提供对消费者的购买预测功能。 网站毕业设计论文:基于Bootstrap的响应式校园电子商务网站设计 摘要: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互联网应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试图通过互联网平台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其中移动互联网的占有量更是逐年攀升,为了满足不同移动终端的显示尺寸,响应式的页面布局应运而生。该文利用bootstrap工具设计响应式校园二手商品交易商城的前端。 关键词:Bootsrap;前端设计;校园二手商品交易商城 移动互联网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通过智能移动终端获取业务和服务的,而移动终端则包括了智能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等。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更多的客户会选择移动互联网这样随时随地可以上网的方式,移动互联经济也随之高速发展。而传统的网页制作方式大多只适用于PC端的浏览器,在智能终端多尺寸的显示屏上的浏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1响应式web设计的趋势 响应式Web的设计注重的是实现一个网站能兼容多个终端,通过媒体查询、弹性视觉媒体、流动布局的结合,实现兼容性网站创建,一个网站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端用户需要。响应式Web设计能使客户端适应用户设备环境,智能化地适应大众的需要。 相对于传统网页设计方式,响应式网页设计能够为不同终端的客户提供更好的浏览体验,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响应式网页设计也能够减少网站开发和维护成本,对于搜索引擎优化也更加友好。因此,越来越多的前端开发工程师选择响应式布局设计网页。 2 Bootstrap的优势 Bootstrap是由Twitter的设计师Mark Otto和Jacob Thornton合作开发的一款简洁、直观的用于前端开发的开源工具包。Bootstrap是基于HTMl5和CSS3开发的,它在jQuery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完善,形成一套自己独有的网站风格,并兼容大部分iQuery插件。 1)Bootstrap是响应式布局的。能够根据用户的终端设备进行自适应调整,提高用户的浏览体验度。 2)Bootstrap是移动设备优先的。从Bootstrap3开始,针对移动设备的样式融合进了框架的每个角落。更适应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 3)Bootstrap是易于学习的。只要具备HTML和CSS基础知识,就能够快速上手,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基本技术,搭建一个极具设计感的完整网站。 4)Bootstrap含有丰富的组件。Bootstrap有丰富的HTML组件和JS组件,并且代码简洁,可以在其基础之上个性化定制开发。 3利用Bootstrap工具现校园二手商品交易商城页面 引入bootstrap框架,利用其布局容器、导航栏、表单、按钮、栅格系统、标签、响应式工具以及轮播插件,完成校园二手商品交易商城页面的制作。 4结束语 Bootstrap是一个开源框架,提供CSS布局组件和javascript组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容易掌握,从校园二手商品交易商城的开发到后期维护阶段都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也是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传统文化论文: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大融合 一、“和谐”问题是世界性问题 李方祥先生认为,人类社会从来没有真正得到“和谐”,我们渴望和谐,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贫富悬殊,人类对大自然的搜刮与掠夺,继而是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社会问题日益明显,“和谐”成为权力机构华丽的装裱,也是普通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梁启超先生提出“必须要用东方文明去拯救已经腐败的西方物质文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处于“大萧条”,东亚多国的崛起,再次引起西方学者对东方文明的向往与思考。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先生,是一位虔诚的儒家学者,他非常重视精神文明的学习,诚心学习中国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并把这种精神融入家庭与政治决策当中,正是他的这种“和与合”的精神使得新加坡经济飞跃发展,社会安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成为上世纪发展最快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的成功案例,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忽略了那些曾经让我们引以为傲的珍贵的传统文明。当前,伊拉克战争,中国台湾问题,中日钓鱼岛事件,朝鲜核武器问题,美国国债问题,都是世界性问题,经济危机爆发必然引起一连串社会问题,有的国家抗风险能力强,受挫不大,有的国家在金融危机中欠债累累,世界各地掀起“孔子热”,并重新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 儒家文明具有划时代性和深厚的思想底蕴,不仅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精神食粮,同样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珍贵的社会资源。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他们渴望借助儒家文化,解决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德国“孔子学院”成立至今已经六周年;韩国人崇尚汉学,热衷程度可见一斑,更扭曲孔子为韩国人;斯坦福大学把汉学归为必修课,由此可见,世界各国对汉学的崇尚与重视。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的历史任务,和谐的建设,不能单独的高举口号,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取其精华,深入学习。 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虽然儒家伦理具有阶级性,这种思想潜移默化根植于人民内心,我们不能否认,对于稳定社会民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儒家文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人品德的修炼,对于规范个人行为与稳定社会秩序起重要作用。 现今我们提倡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和谐又必须回归到家庭邻里的和睦。古语云:厚德载福,敦厚的个人,和谐的家庭方能承接幸福,假如任何事情都斤斤计较,家庭妯娌面和心不合,处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么这个家庭也不会幸福,培养的孩子也不见得立足于社会,并不能成为人们的表率。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开始腾飞,大国地位日益彰显,但许多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上世纪建国初期,中国人口增长暴涨,如今社会正面临老龄化问题,出于国情考虑,国家不可能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完全赡养老龄人,因此,更加需要家庭的友好和谐,弘扬尊老爱幼的思想,发挥中国传统的孝义精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社会调控手段已经从法律层面扩展到政治、科教、和道德领域。就社会主义经济法规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遵从一般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鼓励市场竞争,我们在关注市场经济的同时,也不忽略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早于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有《史记》关于职业道德的记载:买卖公平,恪守信誉,童叟无欺等等。中国人喜欢“和气生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思想一方面忽略了法律的重要性与权威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人重视诚信和道德修养的特征,“以和为贵”。人无信而不立,诚信不仅是人际交往的法则,也是衡量一个人正直与否的道德标准,商业活动需要公平公允,学科考试需要诚实守信,当今市场经济活动中,道德规范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功能。 三、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主与法治秩序是现代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儒家和谐强调秩序而非活力,现代和谐观念兼顾公平与效率。今儒家思想能在每个历史时代吸收与自己不同的甚至异质的思想于自身,以适应新的情况而对自己作出新的诠释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其独特生命活力的秘诀。令以儒道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边程中,传统文化将发挥重要作用。 很多学者提出质疑,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是夹杂着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主义。回归原点,我们看问题不应该一刀切,是个错误,但并无损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相反,我们在艰辛之中寻求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稳步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维权与上访行动越来越频密,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加强全民族道德意识修养,提高思想与文化素质。十七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符合国情需要的,是深入民心的,是得到全民族的广泛认同的,我们应该用和谐的手段解决矛盾,求同存异,实现真正的和平大一统。 李方祥教授说,“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理论极其丰富,然而对于人类社会的未来运行,却只做了表象性的原则上的描述”,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仁,德”方面的中庸之道,正好弥补了马克思主义在理性思维上所缺失的内容。 传统文化论文:谈传统文化对当今美术教育的影响 一、民族传统文化丰富了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 1.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着名文化学者认为“文化”主要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思想、意识和观念;二为“文物”;三为“制度和风俗”。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国历代都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美术作品和资料,如彩陶、青铜器、雕刻、汉画像石、壁画等等,都富含生动的文化内涵,是很好的教育素材。而作为“孔孟之道”的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谦谦君子,仁者爱人”等思想,凝铸着美术艺术工作者的灵魂,闪烁着他们高尚的行为准则,影响一代又一代国人,可谓“先做人,后做画”,是画如其人的真实写照。 2.当代基础美术教育体现了人文价值的塑造。 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得以重建,我们应着重从教育和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这一单一、狭隘的角度看待美术教育。因为每一种、每一个时代的美术都与一种特殊的、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也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因此必须把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作为美术课程价值之一,在美术教育中充分体现人文素养。新课程的改革也把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素质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人文精神与传统的结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美术教育要与生活联系一起”,“美术学习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技巧的训练”,美术学习应“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这些都体现了美术教育对于人文价值塑造的要求。 3.民族传统文化升华美术教育的人文素养。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营养的国际大师赵无极,在他的抽象绘画中意象地体现着道学的至深境界,他曾精辟地说“画面要呼吸”,画一旦完成就具有生命,正是立足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才让他走向了世界艺术的巅峰。在美术教育和创作中,传统文化是肥沃的土壤和无尽的源泉,更是历代美术和艺术大师成功的基石,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塑造了一代又一代技艺精湛与人文素养高尚的艺术大师,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证实了民族传统文化对于艺术和美术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重要价值作用,不断升华历代大师的人文素养和艺术水准。在当代我们更需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使之在基础美术教育中传承、发展,让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得到回归、发展、创新。 二、民族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互溶 1.美术教育的发展需要传统文化的浸润。 翻阅中小学美术教材可以发现,和传统文化有关联的内容相当少,传统文化正被慢慢忽视和遗忘。过去机械反复地进行技能传授,结果将美术的内涵给彻底破坏掉,究其原因在于:无视学生的自主创造力,严重制约了学生对审美的理解、感知、想象,更不能让学生得到美的教化与对美术文化的认识,那么素质教育只能成为纸上谈兵。美术是人类智慧表现形式的结晶,具有增强审美能力、启发艺术创作思维、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质的功能。基础美术教育改革僵局的打破,从保护民族文化入手是一个重要途径,重建美术文化生存、发展和传承的平台,把根留住,让传统美术进入课堂不失为一条良策。 2.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日常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需要重视传统文化学习的引导,首先要认真品读作品,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使作品变成一个具有生命的作品,最后还可以从教学实践中,把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动手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临摹一些艺术作品、手工艺品等,也可以开展课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让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相互交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文化、民族人文精神的支撑,就会虚无,就会异化。因此,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有效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为美术教育服务,切实提升人文精神,其有效的结果又必然有利于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形成良性循环,实现能力和素质的双赢。 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台湾广告中的应用 摘要 本文从台湾茶饮料广告、酒广告和房地产广告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广告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台湾广告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孕育出中华文明的灿烂多姿,传统文化,尤其是儒、道思想中的仁爱道德、忠孝信义,在中华大地上深深扎根,对现代中国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样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这也在其广告中有着明显的体现:从低卷入度商品——茶饮料广告、酒类广告到高卷入度商品——房地产广告,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应用。 一、台湾茶类广告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从唐代陆羽的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开始,“天下益知饮茶”,从不同制茶方式到讲究的茶具再到各式的冲泡方法,茶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承载着古老的中华文明。 两岸的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台湾茶源于大陆,其茶文化也打上了大陆茶文化的深刻烙印,不但继承了老祖宗有关茶的经验与智慧,还在保存了茶独有的韵味的同时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 古人喝茶,多与精神意义相关:文人墨客借品茶赋诗来追求高洁的精神品质,高人隐士通过钻研茶道寻找人生的智慧,贵族士大夫用好茶待客以显示自己尊贵的生活品位……而如今,现代繁忙的人们已没有空闲慢慢地醒茶泡茶喝茶,取而代之的是风靡全球的茶饮料。 茶饮料现今已是随处可得的便利商品,街边商店无论大小总会有茶饮料醒目地摆放在柜台上,古人精工细作的泡茶方式已被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所遗忘,现代人总是嫌洗茶倒茶渣太浪费时间,于是,如速溶咖啡一般便捷、高效的喝茶方式也随之出现。 台湾茶的两大巨头“康师傅”和“统一”无疑占据了半壁江山,再加上一些其他品牌如“古道茶”、“御茶园”等,台湾本土品牌已牢牢统治了本地市场。在它们的广告中,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诉求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无论是从传统艺术美学的角度还是从中医养生的观念,诉求于中国人心中对传统文化或景仰或尊崇的心理,营造传统文化中注重人格修养的氛围,是台湾茶饮料广告诉求一个不可忽视的手段,这使得很多的茶饮料广告都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1 台湾茶广告中的传统艺术美学 台湾的茶饮料广告中经常表现以礼待客、尊师重教、孝敬长辈等场景,在优美的意境中体现道德仁爱、友情信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传统艺术美学思想在台湾茶广告中的体现。 台湾明星林心如代言的“古道茶”系列广告中的“古道梅子绿茶”,展现的是以茶会友的场景,“古道葡萄红茶”追求的是亲近自然、回归健康的生活方式;徐若瑄代言的“御茶园”广告中的“奉茶篇”讲述的是向老师奉茶以表敬意的故事,“会面篇”同样表现对长辈的尊重。 中国人对这些传统美德的追求恒久不变。通过塑造与此相关的广告场景,唤起人们对古典文化的追忆,广告诉求的不仅仅是茶饮料本身,更是蕴含在其中的传统道德标准与修生养性、自我提升的价值观念。茶文化这种古老的文明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人遗忘,而是在新时代_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是现代人对优良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也是传统艺术美学的核心价值。 值,而“风云”酒正是有了许多人的研发、改进,才能成就今日的辉煌。“成就风云”一语双关,既鼓励人们要成就风云人生的理想。也体现了“风云”酒来之不易的成就。追求人生价值是中国酒文化的一种重要精神理念,这在台湾风云酒广告中被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台湾房地产广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家”的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空间,无论是贵族的宫殿还是白丁的茅屋,或大或小的房子里承载着人们对家的深深眷恋,这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寓所,还是对人生、对情感的寄托。 台湾的房地产广告多注重对心理、对感情的诉求,往往用最质朴愿望、最单纯的情感去打动消费者,而不仅仅是诉诸理性,把房屋结构图或装修效果图简单地铺陈于宣传单页中。 1 借用古典文学作品,打造人居文化 台湾新竹科技同一个名为“荷香别墅”的楼盘广告。极富特色,其宣传册的第一页,是一幅清秀高洁的荷花图,下面所配文字,极具文化底蕴,节选自宋朝大文豪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段文字咏赞荷的高洁,以荷比君子,将它用在楼盘的宣传中,就是采用联想嫁接的方式将荷花高洁的品质附加到楼盘上来。 这则广告将“世外桃源”作为其文化定位,赋予楼盘更多的文化附加值,让消费者对广告中所描绘的美好生活产生向往,并以此为目标不懈追求。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不仅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提炼,更是对人格的提升、对人性的完善,也是对楼盘在消费者心中地位的有效提升。 在台湾这片喧嚣的土地上,为心灵寻找一个家,让身心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繁华的闹市中追求一种恬淡、抒情的生活方式,广告所塑造的意境正好满足了消费者对“世外桃源”生活方式的追求与认同。借助古典文学,楼盘成功塑造了独特的人居文化。 2 继承古代思想精髓,重寻和谐家园 台湾房产“林与堂”的广告文案不仅包含了陶渊明“隐士”的风范,更进一步发展为孔子“中庸之道”和老子“大隐隐于市”的精神价值观,其“居所·归心”篇文案如下: 生活的最典型为中庸生活,在动与静之间,找到一种完全的均衡。——摘自林语堂先生《生活的艺术》一书。精神与物质兼顾,生命才能从容,颠峰人士的事业与生活,像一座越来越难平衡的天平,车水马龙的市中心,帮阁下赢得事业的效率,却赔掉居家的宁静。根据最新统计结果显示。邻近公园,静巷内的住宅,比大马路旁还要受欢迎。“林与堂”隐身在繁华都会的静巷之中,散步到大安森林公园,开窗看见台北远企中心,享有盛世的繁华,也拥有远世的宁静。 此文案强调都市生活所需要的均衡,物质与精神之间、动与静之间、事业与居家之间,无论是哪个方面,都要追求中庸之道的生活方式。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的境界。广告以繁忙都市中渴望拥有和谐生活的人们为诉求对象,以古代思想理论的精髓为手段进行说服,以至诚至善的心态容纳疲于应付生活的世人。闹市的喧嚣与静巷的安逸、盛世的繁华与远世的宁静和谐归一,一种大隐隐于市的绿意,将居家静静地包围,住在这里才是真正的智者。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台湾广告的疗方面面。 台湾广告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不仅是对古代历史文化的继承,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台湾广告注重文化价值的塑造,借助传统文化构建出与众不同的文化意境,诉求于人们内心对古典文化的认同感,在现代社会繁忙快速的生活节奏下,帮助人们建立贯穿古今的深厚的价值观。 2 台湾茶广告的中医养生观念 中国人讲究养生之道,中医养生保健之法古已有之,日常生活中的养生基本上都可以从食物中得到满足, 因此才有了“药食同源”、“食疗”等说法。茶的作用早已不局限于止渴,其保健及药用价值也早已被人们所认知,因此,中国人自古就养成的饮茶习惯对于日常的养生保健有着积极的作用。 康师傅大麦香茶的广告就是诉求于传统中医养生之道,中医很早就认识到大麦的药用价值,称其味甘、成,性微寒,有益气补中,利水通淋等作用。如《本草拾遗》说它能“调止中泄,令人肥健”;《调燮类编》认为“大麦性平凉,助胃气,为面胜小麦,而无燥热”。康师傅大麦香茶就是取大麦温和养护的特点,研制出的去油解腻、消热解暑的天然茶饮料,这款绿色天然的产品,既符合中医养生观念,又满足了现代人列天然健康饮品的需求。 康师傅推出的大麦香茶广告,非常注重对健康的诉求,无论是选择金色麦田作为背景还是对六棱大麦的细节表现,都从各个角度体现出自然、绿色、健康的中医养生观念。广告文案“上选六棱大麦、细火煎焙、麦茶温和养护”表明原料的优良品质、加工过程的精细和产品健康的特性,并且同时推出无糖和低糖两款产品,更加契合现代人对美、对健康的追求。 二、台湾酒广告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发扬 中国的酒文化享誉世界,从《诗经》里的“八月到枣,十月获稻,为此舂酒,以介眉寿”到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再到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跨越几千年的历史,中国古典诗词见证了酒文化的发展与兴盛,也从酿酒、酒具、酒的精神价值等不同方面阐释了传承几千年的中国酒文化的深厚底蕴。 1 台湾酒广告对“人情味”的传承 酒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作为一种情绪和体验的文化,它更多地融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当中,酒文化中蕴含的人情味,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无法比拟的。以酒会友、以酒论情,酒远不止是满足人们口腹之乐的玉液琼浆,更是一个传承“人情味”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良好的礼仪,优雅的气质,高尚的情趣和超脱的心境。 台湾玉尊威士忌酒广告就在广告中体现了浓浓的人情味,主要表现为朋友之问的深厚友情:朋友们没有忘记夏天的约定,每年都在海边餐厅聚会,在海风的吹拂中畅饮威士忌,不变的酒象征着朋友之间永恒的友谊。广告注重营造一种自然洒脱的气氛,在酒香情谊重的环境氛围中将玉尊威士忌酒的“人情味”体现出来。 广告表现的是人们感情的真实流露,是对友情的释怀,这种强烈的情感观使人们对玉尊威士忌酒所蕴含的浓厚“人情味”产生认同,而正是这种认同感反过来再把更为深刻感情价值赋予玉尊这个品牌,使它对“人情味”的传承更为深刻,也使“玉尊”的品牌内涵在酒文化的滋养下酿造得更为深厚。 2 台湾酒广告中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台湾烟酒公司的玉山风云高粱酒广告体现了不断追求人生目标、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民族精神,广告中一首气势高昂的歌就很好地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风云起,山河动,把酒言欢向前冲,纵横天下气势宏,奋斗人生,成就风云,过关斩将我最重,风云既出立大功!” 广告中展示的是一群年轻人聚会的场景,每个人都充满了豪情壮志,要为实现自己更高的人生目标而努力,也许这些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们在看到了风云酒的时候仍然被这种灌注了积极拼搏、奋发进取的精神理念的酒所激励,产生了继续奋斗的勇气和信心。正如广告词中所说“奋斗人生,成就风云”,人生只有不懈奋斗才能实现自身的。 传统文化论文: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和辉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影响力是超乎想象的。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行业,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传统文化所带来的作用更是处处可见。作为室内设计师们,总想在设计自己的作品时推陈出新,打破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搞前卫设计。但实际情况都是无论设计者的作品多么的新颖别致,都还是能够在传统文化中得到解释,始终具有传统文化的种种特性。 因为现代室内设计起源于西方的原因,中国现今的室内设计总是偏向于西方化,当然中式(明清为主)设计[!]除外。但很多中国室内设计师渐渐意识到,中国人出于对西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不能真正体会其设计内涵和寓意,一味的模仿和照搬西方,只会使作品失去其民族性,变得不伦不类。所以要想创造中国室内设计的辉煌,必须要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什么是传统文化呢?传统文化就是从古到今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今天创造的文化,到了一定的时间后也就成为了传统文化。室内设计在各个方面始终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件室内设计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形(表面特征)、意念、神韵。 一、传统文化在外形设计中的体现 外形设计对传统文化方面的体现绝不是生搬照超,而是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的流行时尚元素加以改造和创新,以现代人的审美来决定设计风格,或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应用来体现民族特性来表现设计者的构想 比如说现在室内设计当中经常用到的瓷砖,我们经常看到一组组瓷砖拼合而成的造型,传达出某种意境,或者一组组被故意打碎的瓷砖碎片做成的电视背景墙,又或者是餐厅走廊墙壁及地面随意贴上一两片,形成装饰感极强的壁画和地面绘制效果。但是在这些设计中,都无一例外的显示出传统文化的因素,首先,瓷砖本身渗透着中国千百年来的陶瓷文化,其中饱含传统艺术的底蕴和功力,陶瓷文化贯穿着千年的文明史,也传达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情绪。而设计师并没有死板地去照搬古代陶的图象纹样,而是采用了极具现代感的几何图案还有现代的编排形式,无形中将传统的“陶艺”溶入到了现代室内设计当中来。 着名的人民大会堂澳门厅由王炜钰设计,他将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中经常用到的莲池美玉,亭台园榭,翠竹杨柳,奇山怪石,传统形式的藻井式天花,统统巧妙的安放在现代化的室内,它既有中国古代园林中南方的秀丽、俊美,又有北方园林的庄重、华贵。设计中大量运用了传统元素,并且将其巧妙地应用在现代的室内设计当中,堪称古今结合的典范。又比如现在涌现出的众多仿明清室内设计风格的茶楼和餐厅,以及遍及北京城的各种古玩店等等。 这些说明传统文化中的外形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广泛应用,现代室内设计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传统文化赋予现代室内设计更深的内涵,使其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气息。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意念的影响 现代室内设计讲究以人为本,敬重自然的力量,并且在整体的布局和空间分割上强调“气”的流通,通畅,经验丰富的设计者还会把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应用其中,并且风水理论已经开始在西方建筑和设计中得到重视,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给与现代室内设计包括其他设计理念上的巨大影响。 中国现代室内设计在空间分割上任然沿用着古人留下的方式方法,比如屏风、博古架、衣帽架、飞罩、鱼缸、帷幕等极有传统特色的分割器具还是被大量应用。人与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在室内设计中从未被忽略,也在无形中印证了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 环保理念已经成为室内设计所应遵循的又一准则,现代室内设计在材料的选用上恪守可以重复利用,能够降解,以及污染小等有益于环境的原则,提倡利用自然无污染清洁材料,比如阳光、风、地热等。 现代室内设计发展迅速,装饰材料,设备设施,家具家电的更新换代很快,设计者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合理设计空间,坚持环保材料至上,始终把握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观点,动态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即要求室内设计者既考虑发展有更新可变的一面,又考虑到发展在能源、环境、土地、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性。这些现代设计的理念无不是从传统文化而来。早在三千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均由道所生,所以世上的一切万物必须遵循道的规律,否则就会遭到惩罚。而佛家创立的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学说,也就是教育人们要遵循客观世界中存在的自然规律。所以人必须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与当今的室内设计理念不谋而合,从中看出现代室内设计受其影响多么深远! 三、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由繁入简”的启示 设计学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学科范畴,包括装潢设计,装饰设计,景观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服装设计等等。设计学中有一句话叫做“添一笔容易,减一笔难”,其中的含义是指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设计也包括绘画书法,都秉承“从简不从繁”的创作准则。崇尚运用最少的设计语言或者设计元素,来表达最丰富最精彩的意境,就像是服装设计并不是以服饰上的装饰物的多少来判断优劣; 平面海报的成功与否也不会由线条、图形或者色彩的数量来决定;同样室内设计讲究空间分割合理,空气流通顺畅,反对过多堆砌,过分装修。 “从简不从繁”的创作准则绝不是对细节表现的完全抛弃,相反它是对细节的高度概括和统一,甚至达到了“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的地步,对细节的要求惊人地苛刻。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此处无声胜有声”以及“惜字如金”,早在几千年前《道德经》中就有说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可见“由繁入简”受到了中国传统老话“冗繁削尽留空瘦”的影响。 社会在不断进步,文化科技更是发展迅速,室内设计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始终存在于其中,无论室内设计的未来将如何发展,传统文化将永远相伴,也必将发挥其强大支撑和源泉作用,为室内设计的发展提供原动力。我相信,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会始终存在,并且发挥更大作用。 传统文化论文:简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行不悖、互相促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命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做出了科学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行不悖、互相促进。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源于诸多方面,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文化传统。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密切关联又不相同。传统文化是区别于外来文化、当代文化,指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是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代一代的积淀,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其中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国文化传统。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包容会通”、“见利思义、诚信为本”“勤俭廉政、精忠爱国”、“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克己奉公、修身慎独”等精神,通过改造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非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继承,而是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收、改造、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思想在形成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改造表现得非常充分。以“群众路线”为例。西周政治家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等思想,开启了中国民本思想的先河;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政得其民”的历史兴亡规律;荀子进一步提出“君舟民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民本思想,都被思想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主张,也吸收和改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尚中”思想。孔子在创立儒家学说时,十分重视“和”的价值与作用。他强调“和为贵”,把“和”视为做人处事、治国理政的价值判断标准。他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的“和同”思想,也是既承认差异,又要求和合,通过互补互济,达到事物的矛盾统一,形成和谐的状态。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他认为,万事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矛盾的方面,阴阳相互作用构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尚中”思想的现代价值,提炼出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和谐文化”,提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个创造。 其次,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的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综合创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它围绕爱国主义这个核心,包含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内容。民族精神这些方面的内容,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凝练下来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比如,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同民族的发展历史联系在一起,体现为一种文化。中国历史上无数的爱国志士,用他们的英勇事迹谱写出了爱国主义的光辉诗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革命和拼命的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的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也都是在汲取传统文化养分的基础上,由中国共产党人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内容十分丰富,它围绕改革创新这个核心,包含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等精神。这些精神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和创新。 再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与创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它同样需要继承前人思想道德中有价值、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同志提出来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结合我国道德建设的具体实际情况,为我国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道德原则和价值尺度。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国古代的“知耻”文化传统,吸收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出来的“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仁则荣,不仁则辱”、“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等荣辱思想的精华,把这些思想改造成为易懂易记、朗朗上口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摆正了个人在他人、社会、国家中的位置,体现出中国文化智慧中深刻的生命意识和精神追求,表现出人格的“自我的创造性转化”。 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传统,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构建适合中国实际的、能够形成国人共识的、反映中国现实发展的、引导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体系。要达到这个目标,应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充分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处理好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玛雅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都中断、失落了,唯有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承前启后、薪火相传。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明有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作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就没有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无法建立。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说明,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相通之处,我们当代构建的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联系。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是要充分重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我们对传统文化基本上采取否定的态度,到了“”,这种倾向被推向极致,变成了一场“大革文化命”的运动,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空前的摧残,在中国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心里都留下阴影。否定中国文化传统的结果,最终酿成了一系列恶果,造成了“断裂的一代”、“西化的一代”,造成了对传统文化没有温情和敬意、失落迷茫的一代人。改革开放后,党中央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大力倡导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收到了显着的成效。但也不可否认,在一些国人、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中间,还没有对这个问题充分重视起来,更没有落实到行动中。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契机。我们要认真对待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把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放到一定的高度上来认识。二是要认真发掘。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瑰宝。它历史悠远、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的思想资源,如“和合”、“民本”、“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民胞物与”、“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知行合一”等命题和认识,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都值得很好地发掘。三是要批判地继承。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否定中国文化诚然不对,但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也是错误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糟粕的东西,必须对这些东西加以剔除。比如,儒家学说中的封建礼教、等级观念、“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官本位”等观念就是需要剔除的糟粕。法家学说中的“尊君”、权术思想,对现代社会管理也是消极因素。道家学说中的“守拙”、“贵柔”、“无为”等思想,在现代社会中都有一定的消极意义。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说要重视传统文化,就把古代的经典奉为至宝,认为只要熟读经书就会无所不通,就是掌握了传统文化,就可不加鉴别、不加批判地全盘拿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弘扬,必须采取“扬弃”的辩证态度,才能从中汲取积极的因素,构建出能够反映国人共识的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整合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中国近现代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曾经展开过几次比较大的争论,有过“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会通以求超胜”、“全盘西化”、“儒学复兴”、“民族大众文化”、“创造性转换”、“综合创新”等观点。笔者认为,张岱年先生提出来的“综合创新”论在中国文化论争中是一种极具价值的学说。这种文化主张,是在研究和分析了中国近现代文化论争中各种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抛弃了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僵化思维模式,排除了盲目的华夏中心论和欧洲中心论的干扰,特别是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意吸收“会通以求超胜”论、“民族大众文化”论中的合理因素,认为只有辩证的综合创造,才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坦途。对古今中外有益文化加以综合,以构建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无原则的调和折中,而是发扬一种创新精神,进行创造性的综合。为此,我们既要对传统文化中有益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合理成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样式。例如,将传统的重义轻利价值观创造性转化为义利兼顾的新型的价值观;将儒家所极力倡导的“贵和尚中”精神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和谐理念;同时,我们又要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状况,把传统文化的主导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导向、价值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观。例如,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观念发展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当代爱国主义精神,以此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传统文化论文:八荣八耻学习心得——从传统文化看荣辱观的养成 教育周刊:中国人自古注重荣辱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古代文献中,有关荣辱观的论述还是很丰富的。 彭林:荣辱观,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有其鲜明的道德指向,实质上是价值观问题。历史上,最早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的是周公。商纣王以为自己的权力是天佑神授,所以为所欲为,暴虐无道。结果牧野之战,顷刻覆亡。克商之后,鉴于殷商覆亡的教训,作为政治家的周公,对商朝的政治做了历史性的总结,认为商人覆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德,因而提出了把道德建设作为政权建设核心的主张。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说,周公纲纪天下的宗旨,是“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先生还说:“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周公之后,德治问题成为孔子、孟子、荀子等知识精英讨论得最多的问题之一。作为毕生崇尚道德、追求完美的君子,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怎样趋荣避辱,怎样对社会有所贡献?他们的论述,我们今天读来,依然富有启示。 《管子?牧民》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维”的意思,大致与“纲”相同,所以古人经常“纲维”连用。社会的安定与进步,要靠道德的引领。礼、义、廉、耻,是道德的四大纲纪。人一生不做坏事,不是慑于法律,而是出于人的良知,当这样的教育成为大众的普遍意识之时,国家才会有长治久安。礼,就是人与人交往时的最合于道理的行为方式,所以《左传》上说:“礼者,理也。”社会要走向和谐,就要克服混乱无序的状态,人人懂得互相尊重、彼此谦让,这就需要礼来引导。“义”,在先秦语汇中,是适宜、合理的意思。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解释说:“义者,宜也。”人见到合理的事情,即使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很危险,也应该挺身而出,以维护公道,声张正气,即后人常说的“见义勇为”。“廉”,是廉洁。古代的士,都把清廉作为重要的操守来对待。清廉与否,是官声好坏的主要指标。官员负有领导社会的责任,如果不能清廉自守,一心奉公,就会成为社会的蛀虫,危害一方。“耻”,是耻辱、羞耻,孟子说人有四种善端,“羞恶之心”是其中之一,即对于害人、害己的坏事,有厌恶之心,羞于去做,哪怕打死也不能去做。这是有是非观念的表现。在孔子的学说中,仁是最高境界。孔子提倡“仁”,仁者对大众有强烈的爱心,对社会有至诚的关怀。人一生的荣辱,都与是否行仁密切相关。《孟子》中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可见,在孟子看来,荣辱是与道德相互依存的。道德高尚者,如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坚定的理念,为万人所敬仰,自然会有荣光。即使在世时不得志,为权势所压抑,但也会有身后之荣。相反,悖逆仁道,多行不义,即使得逞于一时,但终究要受辱于世。荣辱与个人修养也有密切的关系,《论语?学而》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诚信,有礼,自然就远离耻辱了。反过来说,没有信誉,无礼,当然要徒自取辱。 在儒家的学说中,荣辱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比如,儒家提倡孝道,其中就渗透着荣辱的问题。如果做子女的在生活上能够尽心照料父母,可是却去做辱没父母名声的坏事,使父母蒙羞,这同样被视为不孝。这是非常朴素的道理,因为自己的名声是与父母、家庭不可分割的。《礼记?内则》说,“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意思是说,即使父母故去了,如果想做善事,想到这会给父母带来好的名声,就一定会去做。反之,如果想去做坏事,但想到会给父母带来羞辱,就一定不会去做。在《礼记?祭义》里,把“居处不庄,事君不忠,莅官不敬,朋友不信,战阵无勇”,都看作是“灾及于亲”、有辱于父母、有辱于门庭不孝行为。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考虑是荣、是辱的后果,这是劝人向善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不同的身份,荣耻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地位越高,相应的要求也越高。例如,对于政府官员来说,尸位素餐,就是耻辱。《论语?宪问》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国家政治清明,你拿着俸禄;国家政治不清明,你不去努力改变它,照样白吃俸禄,就是耻辱,因为你没有社会责任心。《论语?泰伯》也有类似的话:“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国家政治清明,政策很好,可是你不知努力,依然过着贫贱的生活,这是你的耻辱。相反,政治黑暗,你却荣华富贵,这也是你的耻辱。此外,官员要忠于职守,要能出色完成任务。《论语?子路》说,子贡请教孔子:怎样才能称为“士”?孔子把“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作为士的条件之一。个人的荣辱,总是与祖国的荣辱息息相关的,因此,不使国家的声誉受到影响,历来是荣辱观的重要内涵之一。 传统文化论文:从中华传统文化视角看国民素质的提高 一、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1、国民素质的内涵 所谓国民素质,是指一国国民在先天禀赋和传统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在后天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包括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特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国民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它具有先天不同性与后天 发展性、历史性与现实性、协调性与非协调性、个体性与群体性等特征。 国民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了很多方面,具体可以分为三类八种:三类素质是指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八种素质是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 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2、提高国民素质的必要性 (1)国民素质是构成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要素。作为社会主体的中的“人”,作为知识的有效、能动载体,国民肩负着创造知,、掌握、使用知识的使命。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民质量的优劣。因此,国名素质得以以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国力。 (2)良好的国民素质是维护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的有效前提。 为实现以信用为支撑的市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需要切实提高国民的素质,包括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 同时,普遍提高国民的素质,对平衡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3)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加快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保证作用。 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上,过分重视硬实力的建设,却忽视对国民素质这个软实力的提高。致使国民素质中,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科学素养不高、主体意识薄弱、民主精神欠缺、法制观念淡薄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成为影响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既然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如此重大意义,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中华传统文化对此有没有帮助呢? 二、中华传统文化——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第一、中华民族精神 《易传》中提出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两个命题, 集中地体现了我们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自强不息”就是“努力向上, 决不停止” ,中华民族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精神的写照;“厚德载物”指君子应以大地一样的胸怀包容万事万物。这些特点, 概括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哲学家主张清静、无为, 但从总体上讲, 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一直居主导地位。 第二对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中最为鲜明、持久的传统之一,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历代哲人都认为人应该有崇高的社会理想,这个社会理想就是《礼记·礼运》所描绘的大同世界。这种带有浓厚理想色彩的原始大同社会图景,影响了中国历代哲人和统治者。中国古代哲学中有肯定人的人格尊严、人的道德价值的思想,儒家道德的特点是富于理想主义、人文主义和实践理性精神,它追求自我完美,力图通过道德塑造理想人格。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也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为大丈夫。”认为高尚品德的价值远在世俗的富贵之上。儒家非常注重气节,孔子说: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人, 有杀身以成仁。 第三 .修身克己,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并强调“修身为本”。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修身,自己优秀了,才能走好下几步路。以上谈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中哪些内容可以与今天的时代相结合,从而提高国民的素质,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呢? 三、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提高国民素质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当中,中华优秀文化蕴涵的人生智慧、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情操境界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 第一思想教育。 教育,对人的行为,对社会的活动,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思想 支配的。正确的思想作指导,必然产生正确的行为。反之,亦然。但是,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盲目的思想,必然产生盲目的行为。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比如,他习惯了大嗓门说话,已变成常态,不知在国外惹人讨厌,所以在白人面前仍我行我素。这就要事前教育,使其懂得在出国旅游时,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提升其交往能力和礼仪素质。这样,才能避免不教而诛,也才能避免罚不责众。其实,董先生也说到,“随地吐痰,大声喧哗,没有礼貌,更多的时侯是不懂得什么是礼节。”从不懂到懂,靠什么?还不是教育。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对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传承与创新。 第二 发展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一条重要原则,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只能依靠发展经济来解决。国民素质提升问题,也要依赖经济发展去解决。经济是基础嘛!基础变了,矗立之上的生活方式、习惯、行为也会或迟或早地起变化的。比如,六七十年代,卖菜的售货员都能以“菜”谋私,经济发展之后,这种特权就自行消逝了;比如,如今住进高级楼房地板比镜子还亮,他会随地吐痰吗;比如,一个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的人,他会赤膊上街,在公交车上大声喧哗吗,等。这些都有待经济的发展,导致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最终解决的。 第三 扩大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引领主流、远离“三俗”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对于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2008年开始,我国对法定节假日作出了重大调整,清明、端午、中秋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了重要平台。这些都对深化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民族素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领导干部要发挥引领作用,要洁身自爱。 社会本来就有不同利益集团和各种非法谋利行为,顶住诱惑洁身自爱是对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洁身自爱,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我们每一个干部执政的座右铭,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受私欲所左右,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管好自 己的手,管好自己的口,不为金钱所动。换言之,就是要严于律己,不贪不占,不损人利己,更不要因一时的贪念做出有损于党、有损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来。 第五培植诚信文化: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说:“信者,人之根,国之本也。”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建设和谐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是个人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处事之道。 总之,若要提升国民素质,这需要一个大环境。而这个大环境的风气,靠我们每一个人,严格要求自身,从每件小事情做起。 传统文化论文: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摘 要: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包含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06年9月国务院《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笔者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 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传统文化论文:传统文化脸谱中视觉语言表现元素的简要 视觉表现元素——色彩 任何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有其独立的存在价值,因为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中国戏曲在20世纪进入了兴旺繁荣时期,四大名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走入了兴盛时代,脸谱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作为戏曲艺术形象塑造的主要表现元素,在舞台上以夸张的表现形式,塑造出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舞台人物形象并形成中国戏曲化妆独特的审美风格。一般来说,脸谱主要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体可以从“形”和“色”两个方面来看,从这两点中,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色彩在所有的艺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会给视觉带来巨大的冲击力,色彩也是在传统艺术脸谱中是主要组成部分及重要的表现符号,脸谱的色彩文化带有民族性及传统性,它的创立高于生活,同时又不失生活之源。戏曲舞台上各种颜色的脸谱在生活中是没有的,但它来源于生活。也就是在把现实生活中某种物象的自然形态取来加以变化,使其图案化,具有一定的象征、寓意在里面,例如:红脸膛、白脸膛等。脸谱的色彩特点具有鲜明的特点,脸谱中的色彩运用是多种多样的,五彩缤纷,容易使人眼花缭乱,每张脸谱至少有三种以上的颜色来表现,各种颜色都有不同的意义与寓意:一般红色会运用到勇敢、正直、赤胆忠心的角色。在脸谱中色彩是很强的视觉符号,在搭配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现在艺术家们的不断探索研究,追求创新改革,使色彩愈来愈丰富多彩,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加鲜明,开创造出许许多多历史和神话人物的脸谱,形成了—套完整的化妆谱式。其实在脸谱中色彩其实是根据人物的性格去选取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看来色彩真实的意义,也就是说通过不同的色彩可以描绘出不同层次的人物性格,形成独立的、鲜明的个性的角色,色彩是脸谱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髓文化。 视觉表现元素——图形 戏剧评论家张庚先生曾说:“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固定下来”。戏曲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有着独特迷人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脸谱中图案非常丰富,手法夸张、醒目,令人印象深刻,脸谱的形式都是随戏的内容形成而产生的,脸谱的外观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为目的,使观众能够看到外表就能明白人物的内心、身份、性格、命运等,每一张脸谱具有鲜明的思想性。造型大胆而夸张是戏曲脸谱的主要特征,这种大胆的夸张不是随便涂抹而成,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脸谱艺术有其固有的章法,它将绘画中的“点、线、色、形”有规律的组织成变形、夸张、装饰性极强的图案造型,由此产生了戏曲脸谱的格式与规则,形成了一定的程式。脸谱以‘象征性’和“”夸张性”着称,在戏曲里许多人物的脸与造型与人物特征性格接连在一起,演员面部图形的勾法被赋予了不同的涵义。总之,脸谱的图案非常丰富,但总的着色的方式分为:揉、勾、抹、破四种类型,揉脸,他是最古老的一种方式,色调比较凝重、威武。勾脸:色彩丰富,五彩缤纷,华丽脸上会用到金银两色,抹:浅色为多,一般奸诈的坏人用此方法,破脸:整张脸的图案不对称,左右不一样,形容反面丑陋的角色。象征是一种符号,但不是一般的符号。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老人说,象征符号“是一种在外表形状上就已可暗示要表达的那种思想内容的符号”。 脸谱艺术是一个严谨有序的过程,还包括角色与谱式之间的一整套规则关系,包括脸谱的勾画过程等,都显示出戏曲脸谱的程式化特征。戏曲脸谱的程式化特征,必须是服从并协调于戏曲艺术本身的整体风格和美学特质的。图案化、装饰化的戏曲脸谱程式要与戏曲本身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戏曲艺术严谨和谐、节奏鲜明、气韵生动的艺术品格。脸谱的程式与表演等其他程式一样,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它能使常看戏的观众明白人物的性格、情绪、心理等,让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增强艺术感染力。 脸谱有其相对独立的欣赏价值及审美意义,它始终是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脸谱的艺术表现力和对审美特性的认识,只有在观看戏曲表演之后才能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其实每张脸谱都不是特定的,色彩、人物性格及一张完整协调的脸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而这个形象是通过很多元素表达包括脸、色彩、衣着、鞋饰等元素,才组成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在现代文化与技术的推动下,创作空间有了更新的发展与突破,艺术家用新技术将人物形象重新整理与刻画,在传统中求新、求变,使传统符号文化有了新的生存空间,也会在美学中开辟新领域。 结语 脸谱是中华民族戏曲艺术中重要的、极为独特的部分,是戏曲舞台特殊色彩的一种美学,它不仅丰富了舞台画面,更主要的是通过各种艳丽的色彩与夸张的图案,使舞台上人物性格表面化,这是经过多少戏曲艺术家的积累、探索、发掘、创造的结晶,中国戏曲奇妙至极,其中脸谱艺术有着很大的作用。脸谱艺术在舞台上经过演员的“唱”、“念”、“做”、“打”以及服饰的结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极大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脸谱是观众视觉的中心,对观众审美心理的美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五颜六色、变幻无穷、内涵丰富、极富夸张的脸谱造型,为色调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这就是中国戏曲脸谱的魅力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德育方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德育的民族。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国家正统,德育不但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经典着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如“格物”是德育的起点,“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思是说道德修养必须从“格物、知致”,即认识道德规范开始,由认识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形成道德信念.即“诚意、正心”.才能最终达到约束自身行为,即修身的目的。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还是从德育发展的规律来看,这种观点都是符合个体道德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样。《大学》中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通过“修身”来达到的。中国传统的德育十分强调道德信念的作用。可以说,强调德育的自律,既是我们民族优良的德育传统.又符合德育发展之规律。 (二)知行结合,以行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即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子日:“纳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就是说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即是对知行关系形象而生动的表达。王守仁曾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更是强调了知行统一的重要性。王阳明也认为“满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途径只有一个——“躬行实践”。 (三)立足当前,胸怀大志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要想提高道德修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诚实,首先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而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这里就提出了《大学》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立志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明确提出官员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在孟子的论述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诚然。要实现以上的道德理想,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如果一个人连“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小事都不愿干.又何以谈论治理国家呢?因此,我们的德育必须启发受教育者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之心,胸怀天下的道德理想.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道德目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有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德育方法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启示作用。挖掘和概述中国传统德育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道德结构的思想 中国传统德育虽然没有关于品德心理结构成分的系统阐述,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极着丰富的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的思想.就是强调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提出的“仁者不忧”的思想.即有道德的人是感到快乐的人,强调的就是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社会中的道德关系以及这种道德关系的原则、规范、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品德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心理上对某种道德义务在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爱憎、好恶态度。 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憎什么人.可见仁德中含有“爱”和“恨”两种情艨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义务有发自内心所具有的定信念。孔子提出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均强调道德信念对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后来的儒家学者提出的“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已成为激励华夏儿女道德意志的格言警句。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十分重视道德实践的作用和道德行为的激励。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不能转变为道德行为。不能践履自己的道德诺言.这是一种可耻;言而不行.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言语慎重迟钝.行动却敏捷干练.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此外.孔子也十分重视道德行为的持续性。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坚守仁德规范,甚至连吃一顿饭的工夫 也不违背仁德;一个人处处事事都要实行仁德,甚至在“流离痛苦“的时候也要按仁德行事。也就是说,即使遭遇不幸变动、困难等逆境,仍然不改初衷.坚持道德操守。 (二)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许多德育方法。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彩。概括起来,这些德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启发诱导法 孔子说:“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愤”、“悱”的时机来进行启发。启发诱导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循循善诱”。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样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要逐渐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并付诸道德实践,从而养成道德习惯。 2.因材施教法 对不同的个体.先哲们很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对其进行示同方式的德育。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表扬颜渊道:“回也好学”,“回也不愚”“贤哉.回也”;而对于子路。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很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评的方式教导他。 3.以身作则法 孔子在德育中不仅重视“言教”。更重视“身教”。他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以身垂范,时时处处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学生们示范,以自己真诚坦荡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子路问君子。子臼:“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 根据儒家的道德观点.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开启善的心灵和德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心灵的道德修养。“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德。得为心得.则修亦修之于心。”在具体方法上,古代学者先后提出了诸如寡欲法、唤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耻感法、慎独法、诚敬存心法和返璞归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们通过修心育德达到至善的境界。 (三)品德考评法 在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心理考评方法。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线.进行品德考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例如,孔子评价“孝道”的基本标准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尽管这一标准在当代看来。显得有些片面、可是如果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道德标准来看。依然是一种具有实践价值的考评方法。概括的说.中国传统品德考评的方法主要有谈话法、观察法和自我评价法。 三、结论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德育思想蕴含着许多至今仍然很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中值得骄傲的一部分。虽然现代社会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古代封建社会,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德育思想仍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思想资源继续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德育思想和方法,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今后应长期坚持之探讨的重大课题。 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行政管理的链接 一、引言 现代行政管理理论源于西方,我国行政管理理论深受其影响,但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行政管理制度不可能不根植于悠久的传统文化而完全移植西方的理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构建一个适合目前生产力状况和民族特点的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一个必然要完成的历史性课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与现代行政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把古代优秀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的实际结合起来,构建一个高效、和谐并具有中国民族性格的现代行政管理制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现代社会中的人,是有意识、有感情和有社会关系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及以此为依托的复杂的人文背景,行政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几种原生性文化之一,具有文化本源的意义。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行政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只能是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人。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现代行政管理同样以人为中心,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政府的执政能力起着某种程度上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有立足本民族的思维及行动模式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给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一个全新的阐释。 三、现代行政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 现代行政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许多基本哲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 道家个人管理的目标是“内圣外王”;儒家主张通过“修己”、“安人”实现“大同”,体现了个人管理目标与组织管理目标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现代行政组织而言,就是要注重营造一个协调个人、群体乃至社会三者利益的目标链,使前一目标的完成成为后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后者的达成又是前者的印证和升华,由此循环往复而形成一个合理的目标流程网络,促成组织最高战略目标的实现。 任何管理目标的实现,都要靠一定的组织来完成。有效的组织应遵循目标一致、跨度合理、指挥统一、权责分明、职能明确等基本原则。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意识到合群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必要前提,没有等级划分的限制,群体内部就会发生争夺。“合”与“分”是由社会分工和职业差别所导致的,也是解决各类组织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组织良性运转的前提。 在现代管理理论中,领导和激励密切相关,只有理解了人们的真实需要和行为动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激励问题,从而实现有效的领导。 我国古代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论是儒家的“人性可塑说”。西方行为科学都假定人性不是一个“变数”,管理者只有设法去适应人性。而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后天的塑造与引导,如荀子主张“导人去伪”,孟子主张“领悟善端”,这比起单纯被动地适应人性会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经营人性”,只有在“人”的意义上,才能够对行政管理的良性、持久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道理很简单:管理,只有基于对中国人内在价值观与幸福感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收获成功。 相对而言,西方管理学注重对物化结果或阶段性成果的控制,强调控制的实效性;中国传统文化则偏重于对人的控制,因而控制的标准模糊、不精确但更具柔性。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恰是最有效的控制。这一思想被彼得.圣吉称为“无为而治的有机管理”。给下属充分的行动自由去实现某构想,并对所产生的结果负全责。不再通过传统的复杂的控制系统,而是“通过学习来控制”,致力于改善思考品质,加强反思与团队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 传统文化论文:传统文化下的太极养生观 前言 太极拳是一种融哲理,医理和拳理于一身,并且有强身简体,娱乐表演等多种功能的传统武术拳种。他以中国古典哲学,中医学为理论基础,以各家拳法为技术基础,于明末清初得以成型,人民对太极拳健身价值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随着人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树立,独具民主特色的太极拳已成为大众化、全民性的传统健身项目。太极拳的开展和普及既可强身健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又可终身受益,对于培养人们体育健身观念具有长远意义。 1太极拳理对养生的阐述 太极拳理包括的方面众多,众多拳家在自身的练习过程中把自己的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心得予以总结,使太极拳理内容丰富,内涵深远,也使学习者收益终身。 1.1“根”的健身作用 “千变万化有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陈鑫:《陈氏太极图说》);“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其根在脚,发于腿”(武禹襄:《十三势说略》)这些文字记载说明了太极拳中“根”的重要性。 太极拳除少数腾空动作以外,绝大多数动作都是在下肢的支持下完成的。在移动过程中,也要先使重心平稳过渡,脚下不能晃动,在这种支撑状态下,太极拳形象的比喻为“根”,意即脚如“树根”般深入地下,使身体这棵大树获得稳定。[2] 有研究证实,经常练习太极拳可以有效的增强老年人的下肢平衡力,改善下肢的柔韧性即关节灵活性。发展肌肉力量。增加肌肉耐力,这对老年人预防下肢肌肉萎缩和各关节的活动障碍有积极的作用。国内外研究人员发现,太极拳锻炼有助于加强老年人的双腿稳定能力,降低因摔倒而导致受伤的可能性。参加太极拳锻炼的60 岁上和70岁以上的老年人摔倒的可能性分别下降了30%和25%。[3]说明注重下肢运动的太极拳,确实能够延缓老年人腿的衰老。 1.2心静体松的健身作用 太极拳家将“心静体松”视为太极拳练习的第一要求。留意各家拳谱关于“心”“体”的表述比比皆是:“神舒体静,刻刻存心”(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心贵静,神宜舒”(武禹襄:《太极拳解》); “心静身正,以意运功”(《太极拳全书·陈鑫太极拳论人类语录》);“心静神舒” (李福荫:《廉让堂本太极拳谱序》)等。以上文字记载,虽各不相同,却反映出共同的内容,那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应心神合一,心无杂念,使肢体放松,和谐的完成每一动作。 2太极美学对太极养生的影响 目前,对传统太极拳健身的科研众多运用西方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采用实验对照的方法,而对太极拳健身文化的研究并不多,太极拳健身的科学解释应该是中西结合的理论结果,东方的传统文化不可缺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太极拳的产生,发展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1儒家文化影响的太极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兼以各家并存。《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分为《易经》和《易转》。太极拳的“太极”二字见于《易经》,“意在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医学最基本的范畴是阴阳,如天地,刚柔,动静等。太极拳理正是阴阳对立。阴阳的协调统一以及阴阳的相互转化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也直接影响到太极拳理和拳法。其 2.2 “气”是太极拳美学的标准 “气”在武术领域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无法指出他具体的存在,但它在太极拳中的表现很重要。世界上生息的万物就是“ 气”演绎变化的结果,《十三势歌》曰:“气启蒙身躯不少滞”。太极拳讲求意气相连,形随以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陈氏太极拳名家陈鑫指出“太极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谓拳,其秒全在根。”[1]要求刚柔相济,这种相济并非简相加或反复交替,而是将刚与柔巧妙揉何在一起,做到“刚终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运化无方”[2] 2.3 “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的太极美学 “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最早便是孟子。他主张天与人相通,人性乃“天之所予”。庄子也主张“天人合一”,他认为道是宇宙根本,人便以道为本。在天人和一的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将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并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种思想逐渐形成稳定的思维模式,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太极拳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就是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的拳理和拳法中逐步完善的。 以上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太极拳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他在漫长的进步过程中日臻完善。人们也对太极美学开始注意和重视,为其所吸引。习练者为追求其中之美而持之以恒,太极拳的保健作用也在潜意识当中慢慢发挥功效。练习的人逐渐体会和掌握太极美学之精华,使自身处于一种身心娱乐的氛围之中,观赏者亦可以得以美的享受,使太极拳的保健作用得以广泛的发挥空间。 3太极拳与大学生健康体育 当前一起独特的方式吸引了许多大学生的目光,各大高校均有习练太极拳的学生。它主要从三个重点来影响身体健康:心静体松,动作连贯圆活,意气形合一。心静体松前面已经讲过,而动作连贯圆活是指动作变换圆活不滞,太极拳始终走的是弧形曲线,圆形的动作路线贯穿始终。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练气的过程。即“意义顺气,意守丹田”这样既可以改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改浅呼吸为深呼吸,逐渐把呼吸练的柔和,细长均匀,从而练成丹田呼吸。从现代医学观点看,丹田呼吸可以扩大胸腔和腹腔,促进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和吸收,起到健身作用。 大学生长期静坐练习,属于体育锻炼,很容易引起各种疾病,而太极拳以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运动特点不受场地,器材,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意于开展又能延续到社会,适应于成年人直到老年人的终身增强体质,所以太极拳黑适合在大学中开展和普及。 4结语 太极拳精华也不可能被每一个人完全掌握,太极拳练习这虽然很多,但大多数都限于老年人。很多人对太极拳存在误解,认为他只是轻稳慢均的一种拳术表现形式 ,对其内涵不甚了解。发挥太极拳养生功效必须从实际出发。 (1)从小抓起,太极拳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他同样适应于青年人,而且青年人的参与更加有利于太极拳的发展与普及。 (2)全面宣传,使人们认识了解太极拳,使它在人们心目当中树立正确的形象。 (3)培养后备人才,形成可持续性发展。 传统文化论文: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美术教育的“有机切合” 1 他山之石——吸取传统文化精华是中学美术教育的现实需求 传统文化对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作用不可小觑。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生态,并且难能可贵地有机统一、相互融合。古往今来,教育都强调“文道结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培养道德品质,中学美术教育除了注重知识传播和技能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的熏陶砥砺道德品质、完善人格修养,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则是取之不尽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中闪耀着崇高的人性光辉,胸怀、仁爱、诚信、修身、立志、廉洁、牺牲……这些美德都是传统文化的信仰,也同样应该成为我们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信仰。 传统文化对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哲学和艺术的结晶,在中医、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各个领域积淀了无数令人为之倾倒的作品,其形态、功能、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财富。脱离传统文化的积淀空谈艺术修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人们欣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时,如果对《洛神赋》毫不知晓,则很难对画中展现的情节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进而体会其巨大的艺术价值,更无法进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同样,如果不了解“云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在古代建筑、雕塑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其代表的“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理念,那么北京奥运火炬“祥云”的诞生也是不可想象的。传统文化和中学美术教育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关系,是美术学习和创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入更深的艺术境界。 2 传承发展——当今中学美术教与传统文化结合亟待加强 “重知识,轻素养”根深蒂固。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在提升人文素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重知识,轻素养”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术技能传授,忽视审美感受培养;二是注重美术形式学习,忽视文化底蕴积累;三是注重美术学科本身,忽视跨学科交流。这种局面下,美术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苍白、难以厚积薄发,因此,强化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汲取精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积累文化功底,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重洋轻土”一度普遍存在。毋庸讳言,当前我国中学的美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重洋轻土”的现象,表现为大量采用西方的美术教学模式,侧重西方美术能力锻炼,比如绘画上过分重视素描、色彩(水粉、水彩、油画)、速写等西方画种教育,忽略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和形式。重视这些并无不妥之处,西方的焦点透视、解剖学、光影素描等能力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妥的是厚此薄彼、“重洋轻土”。这种情况下,容易使人在文化意识尚且模糊的状态下,盲目追求“中西结合”,追求表面形式,忽视精神内涵,这对培养真正优秀的美术人才并无益处。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我们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拿来”得更理直气壮,避免陷入盲从和消极。 3 多措并举——立足传统文化土壤实现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升 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个兼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在各个方面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对中学美术教育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 在优化课程设置上下功夫 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可以考虑在中学美术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课程的比例,加大跨学科交流的力度,把优秀艺术作品引入课堂,充分利用课程设置的示范作用,鼓励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3.2在创新教育模式上下功夫 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可以让优秀的内容走进课堂,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进节日风俗、祭祀仪式,有条件的中学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社会实践,到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实地考察感受,了解我们国家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进而进行保护和传承。同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和交流也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应有之义,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也应相应扩展,发展充分交流、合作、激励的互动教育关系。 3.3 在搭建交流平台上下功夫 交流平台是课程教育的延伸和扩展,要结合中学实际,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加强中学之间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术研讨、课题研究、艺术展示、访问学者等方式,搭建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交流沟通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既强调学习交流,又注重发展创新,让学生在充分贴近吸收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寻找创作灵感源泉,探索在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血液,中华文明在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后,留给我们后人如此巨大的精神财富,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立足传统文化土壤,坚持民族化、本土化,融合国际化、全球化,美术教育一定能够更加硕果累累。 传统文化论文:传统文化对人事管理制约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影响 1、以人为本理念。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宣扬的就是朴素的人本哲学思想。孔子也倡导“仁者爱人”、“爱人能仁”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当今社会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现代企业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实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自上海市自来水闵行有限公司成立以来,一直贯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无论是在“勤于学习、勇于创新、敢于争先、乐于奉献”企业精神征集,还是在职工教育培训、工资薪酬调整以及管理标准制定等过程中,十分注重采用各种民主方式,听取、采纳职工的意见建议,营造了温馨的“家园文化”,促进了干部职工素质能力的提高,推动了企业发展。公司成为上海自来水行业持续十年赢利的唯一一家企业。 2、刚健有为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对中国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原动力。20年前,临危受命出任青岛电冰箱厂厂长的张瑞敏挥动大锤,砸掉了76台质量有缺陷,但仍可作为二等品出厂的电冰箱。张瑞敏的大锤砸破了旧观念,砸出了新观念。经过不懈奋斗,海尔保持了80%以上的年平均增长速度。2003年,海尔以530亿元的品牌价值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同年8月,美国《财富》杂志选出“美国及美国以外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名商界领袖”,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排名第19位。海尔干部、职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成就了海尔今天的成功。 3、中和尚礼理念。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现代企业管理用中国传统文化一贯推崇的和谐理念去调控人的经济行为,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松下公司经营者非常推崇中国的中庸之道,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言,也不搞折中,放弃原则,而以社会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全面地观察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消极影响 1、平均主义思想。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于小农社会,因此平均思想在民众中具有深厚的基础。小农平均思想主张结果均等,否定竞争,其后果必然是压抑进步,保护落后。这种平均主义在管理上表现为权力平均、责任平均、利益平均、风险平均。平均主义扼杀的是人的积极进取心与生存的危机感。 2、人治高于法治思想。荀子的“有治人,无治法”历来被统治者所信奉。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过分重视人情,忽视制度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制度的执行力不到位直接影响企业的规范化、持久性发展。如果无法设计真正具有激励作用的制度模式,就无法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难以营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3、重传统轻创新思想。有人认为中国人智力优秀是世界上公认的,但中国人的创造力评级在世界上却较低,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制约。中国传统文化容易培养不善于表现、竞争意识弱、攻击性差、缺乏冒险精神的个性特征,求同心理大于求异心理,容易压抑人的个性的自由发挥。 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借鉴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路 1、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建立在人文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上的管理,是企业诸多现代管理观念的核心,是一切管理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一是规划企业员工的有效配置。人事部门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趋势作好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和规划,将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选派到合适的岗位上,对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获得更应有强有力的人才管理规划来保证。二是建立健全人才培训体系。一方面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对专业人才要不断充电,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比较专业的培训则可以委托社会培训机构进行,或派员出国培训和进修,做好企业人才“内育”与“外引”的工作,保证企业不断获得合格、适用的各类人才。近年来,上海市自来水闵行有限公司还通过组织经营者竞争上岗、管理人员公开竞聘、团委书记竞聘等工作,在公开条件、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后,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参与竞争,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氛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强调责权相符的科学管理制度。现代化大生产是十分复杂的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比例性和连续性,不论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都有着细致的劳动分工,严密的协作。要把这些复杂的劳动分工和协作组织起来,只有统一意志,集中指挥,协调动作。领导的权力适当集中是必要的,但过分集中其弊端显而易见。我们应该实行集体领导制度。当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时,必须进行组织创新,既要由集权逐渐走向分权,将决策权下放,授予下级更多的自主权;又要强化责权对等的管理理念,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制约和监督企业组织各层面的执行力,防止权力分散后容易出现失控的弊端。同时,还要注重培育尊重个人、上下沟通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员工在认知、认同 企业理念、企业精神的基础上,将其化为自觉践行的实际行动。 3、培养员工义利统一的协作精神。儒家思想最根本的主张是“先义后利”、“以义统利”。管理人的职责在于指导所有部门朝向系统的目标而努力。首要的步骤就是把事情理清:组织内每位成员都应该了解系统的目标,以及怎样让自己的努力有助于目标的完成。其次要进行沟通,有效的沟通协作才能实现团队整体的目标,发挥系统整体效能。重视提倡有边界分工,无边界协作,全员参与改善,使团队工作形成一种工作习惯。还可以建立健全合理化建议活动体系,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日本企业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发生问题一般不追查个人责任。他们的观点是谁都想把工作搞好,不想出问题。出现问题一般80%是管理者问题,20%是作业者问题。要用好目视化管理这个有效手段,把问题目视出来,把经验和教训目视出来,把变化点目视出来,减少作业者出现问题以及第二次犯同样错误的可能。 4、激发员工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激发员工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采取各项激励措施,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企业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不仅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表现,更是迎接未来挑战的需要。企业通过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文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重视长期激励等措施,激发员工潜在的自强不息精神,对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科学的激励措施,还可以使员工树立高度的责任心,激发员工不断探求新知识、新技术的兴趣。 5、强化员工勇于创新的开拓理念。权变思想是中国传统兵家谋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应该根据事物的变化,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灵活应变,从而去实现自己的预定目标。尽管权变思想是有关战争的谋略,但它对于处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来说同样适用,企业只有善于开拓创新,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海尔企业文化的灵魂就是“不断创新”,包括观念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而其中观念创新是最重要的,它是所有创新的先导。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过程中,我们既要学习西方制度化管理的优势,实施组织化、科学化管理,又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精神应用到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来,坚持以人为本、义利统一、以礼服人的原则,就能做到无为而治,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良好的生机。 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之舞蹈“体现” 舞蹈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我国舞蹈文化事业的兴衰。 进行舞蹈文化教育,舞蹈教材的基础性和重要性首当其冲。在舞蹈的教材与舞蹈教学中,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对待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既是一个无法回避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之“传统”释义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取决于我们对“文化”一词如何定义。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通常我们把文化概括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简言之,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而精神文化则是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在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传统文化”这个概念的含义不仅包括某一民族在社会实践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而且为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时期社会成员所共有,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社会实践的一切文明成果。在我国,传统文化所反映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文化对于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意识、道德等精神方面的密切关联度,它不仅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进程关系、与社会整体的关系,而且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 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舞蹈艺术是传达或表现文化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如今文化形态的日趋多元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在西方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审美观如潮水般涌进的情况下,舞蹈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增入的舞蹈文化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处于边缘的游弋状态,而且会遭致固守既存传统人士的反对。 如何使舞蹈文化教育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呢?从文化欣赏的角度来说,传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从文化特性与保护的层面上看,传统的只能是民族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只能由中国自己来保护。舞蹈在传承传统文化时要创作和发展,就离不开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习惯。只有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完成这一光荣的使命。 二、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之“传统”定位 文化传统的更新与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脉的沟通,那是要慎之又慎的。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是只把传统视作时髦的“怀旧情绪”,而是当作“生存的必要”。 传统也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在传衍中它会发生变异,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增添新的内容、新的典范,而且需要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传统文化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综合。对不同质的文化传统的吸收和融合,可以使固有传统因注入新的血液而勃发生机,并变得更健康、更有免疫力。如唐代的乐舞文化,气象博大、心胸开阔、仪态轻松,就和大胆吸收西域乐舞文化、旧传统中融入了异质的新成分有直接关系。其实这一过程就是传统更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是缓慢的、渐进的、不知不觉的,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濡化过程。这种濡化过程一般不会引发剧烈的冲突,也不破坏既存的文化秩序。但这需要充当异质吸收的文化主体强大、有自信力和包容精神。只有后来者不断为既存的传统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典范,传统才更充实、更有价值,才有可能不着痕迹地融入现在,成为活着的传统。 舞蹈院校的舞蹈教育在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也就是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优秀的舞蹈人才和舞蹈作品不断涌现。一部好的舞蹈作品的创作,一定是从内心到动作的浑然天成、和谐统一。它是既立足本族传统,继承了传统文化,又富有现代人的情感,将外在的舞蹈技法与内在的情感表达巧妙融合,而展现的超然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朝鲜族舞蹈作品《扇骨》以它特色的朝鲜族舞蹈语汇和深刻的民族底蕴赢得了众多专家和观众的喜爱与肯定。《扇骨》作品本身便体现了一种随着时代审美变迁而有的新体会,在提炼出朝鲜民族具有典型特征的舞蹈语汇的同时融入了编导个人的性格与情感,这样一部作品满足了观众的一份期待——通过舞者身体中流露的沧桑与坚韧,透出朝鲜民族特有的骨气与尊严,表现艺人不随遇而安、不急功近利的人生况味。朝鲜族女子舞蹈一般传统展现的风格优雅而深沉,韵律细腻而含蓄。而《扇骨》的编导张晓梅带给我们的却是一位一身傲骨,透着坚韧、刚烈,一位痴迷执着于舞蹈的朝鲜族女子。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让观众来解读一位朝鲜女子的人生与情感,给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舞蹈艺术是一个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多种形态但又具有整合而一的民族性和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即是这种民族性以及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在舞蹈艺术中以今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传统的新生是一个民族层面上的典型精神产物。这不只是单一舞种的文化传承,而是通过舞蹈这种客观的文化现象沿袭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稳固民族之本,扎深中华民族文化之根! 三、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之“传统”继承 中国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艺术积累,在五千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舞蹈,面对博大而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面对恒久而弥新的中国舞蹈,面对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如何以一种新的视角去反映和再现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宝藏以及在舞蹈学院光辉历程中留下深深足迹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我们今天该认真考虑的;把握当今文化发展的方向,适应市场运作,从舞蹈视觉角度入手,打破原有表演模式,通过视觉重构来表现当代中国舞蹈剧目的古典神韵,来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我们的应该努力探索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继承上,突出视觉冲击力,从舞蹈本身出发,运用舞美灯光的大色块设计和陪衬,结合音乐与舞蹈共通相融的乐舞形式,努力寻找当今审美时尚和舞蹈本体的完美结合。把经典的中国舞蹈剧目以全新的视觉角度传达给观众,力求使中国舞蹈的神韵在演员表现和观众欣赏的过程中能有新的理解、新的体现和新的思考。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传统文化论文: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饰中的体现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作为服装界里永不过时的元素被各国人们所喜爱,也始终是各国着名服装设计师们热衷选择的时尚元素之一。本文详细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饰面料、色彩、款式和图案中的体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所拥有的文化底蕴和运用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服饰;体现 1前言所谓的中国传统元素应该就是让人们看到后马上会联想到“传统中国”,看上去就知道是从中国文化中脱胎出来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所以经久不衰,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都蕴含在服饰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它的核心是中庸、和谐、内敛。这些传统文化都可以在服装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比如服饰里渐变过渡的中间色,它给人的感觉是温文尔雅,宁静致远,这就是一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好的风格;宽袍大袖也是从汉代服饰发展而来的一种服装样式;还有丝绸的材质等等。东方和西方的服饰对比起来就好像西方人更强调竞争、中国的传统则是讲究平和的,如放风筝、太极等,讲究的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种内在的修行。中国传统元素是一种神韵,不是一件旗袍、大灯笼袖或者某种色彩可以诠释的[1]。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饰中的体现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服装必然包含着三个元素,那就是面料、色彩和款式。不同年龄或不同身份地位和消费水平的人对这三个服饰里的重要元素都有着不同的需求,根据季节的变化还有科技、工艺水平的不断发展,服装的面料、色彩和款式也都在不断地改进和更新,所以这三个重要因素足以让服饰千变万化,来适应各种人群对中式服装的不同需要。中国传统元素在服装里可以体现在这三方面的任意一点上。 2.1面料。总体来讲,中式传统服装的面料选择十分广泛,但其中有些面料却是中国独有的或是最先运用在服饰中的。例如大麻被称为汉麻;苎麻,被称为中国草;丝绸也是我国特有的面料。而棉布最早则是从印度引进的。其他的面料包括绫、罗、绢、绮、绵、纨等。我们看到在出土的西周时的织物中,麻织品的精细程度甚至可与丝织物相媲美。由此可以看出,中式的服装不仅仅是单纯的从形制和款式上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服装有所区别,而且在服装的面料上也颇有特色。也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服装面料使中式服装增色不少。 2.2色彩。传统的中式服装在色彩上是很有讲究的,也并不是所有颜色都适合人们的日常穿着。 在中国的传统服饰中,什么人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有着严格的规定,在礼仪礼法中明确规定了服饰的色彩,不同的服装颜色代表的是不同人物身份的高低贵贱,而且在生活中还忌穿“贱色”和“凶色”。所谓“贱色”,就是从事某种低贱职业者的服装颜色,这些颜色往往被视为不洁之色,民间把它们称为禁忌的颜色,比如绿色头巾就是一种贱人所穿服装中的一种。因为民间认为绿色和青碧色多为娼妓优伶等身份的人穿用。另外“依五色、五行与四神方位的说法,春德为木,据于东方,其色为青;夏德为火,据于南方,其色为红;秋德为金,据于西方,其色为白;冬德为水,据于北方,其色为黑。”由此可见,通常看似普通的颜色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上蕴含着深层的含义。中国自周代以来建立服饰制度,认为色彩是汉民服饰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但在现代的服饰上配色高艳度、强对比却成了中式服装的典型的配色方法。传统服装色彩受到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的说法。这五种颜色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则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的,代表着高贵,成为民间人们所喜欢和追求的色彩。从配色方法看,强对比和高纯度是中国传统的配色方法。强烈的对比色往往在黑白、金银等中性色的配合下使服装显得更加辉煌艳丽且不失浑朴大方的气质。中国民间则对蓝色有传统喜爱,发明了蓝印花布、靛蓝蜡染布等。蓝色与黄种人的肤色相配在一起比较协调,能够产生柔和的色对比效果。民间的服饰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范畴有着自己的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和艺术特征[2]。 2.3款式。中国传统元素服饰正是因为其独特的款式风格才风靡世界。而现代的中式服装中仍沿用着许多传统的细节与款式。传统的款式包括对襟、斜襟、一字领、裙子侧摆处的开叉、灯笼袖、上衣下裳的形式、袍衫等等。领子分为斜交领、对开领、立领。在装饰手法上通常使用镶、嵌、滚、盘、绣等种工艺。中式的服装崇尚自然下垂,强调的是纵向感,不会过分地夸张肩部,长长的衣袖和筒形的袍裙等使四肢显得有挺拔感。我们所熟悉的中山装就是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求同存异的典型,它是由孙中山先生仿照童子军格式而定,所以被称为中山装。衣服为翻领,对襟,五纽,前胸左右各有两个方形凸袋,有软盖,衣长及臀,袖长及脉;裤子前面开,用暗纽,左右二暗袋,右后臀部有一个裤袋,有软盖。从装饰特点上看,由于中式服装表现的是二维效果,属于平面直线裁剪,所以装饰也主要以二维效果为主,强调平面的装饰。装饰手段有镶、盘、滚、绣、嵌等几大工艺。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中式服装造型简练,色彩靓丽,让人在穿着它时既能显示出独特的气质又不失美观。刺绣用于服装中的历史悠久。发展到后来,甚至形成了“衣必锦绣”。在现代的中式服装中运用平面刺绣的方法来装饰服装表面空间的手法是沿用至今的最常用到的手法。尤其是精妙绝伦的刺绣工艺与精致的丝绸面料相配合,使服装充满东方风韵,令人赞叹不已[3]。 2.4图案。中式传统服饰上的图案考究而精美,而且涉及的样式和种类也十分丰富。这些丰富多彩的图案纹样里有飞禽走兽、四季花卉、山峦亭阁、几何纹样等,或抽象或具象、或夸张或写实,风格全面且精美,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古至今,无论是在高贵的绸缎还是朴素的民间印花布里,吉祥纹样运用都极为广泛。这表明中式服装喜欢利用图案表示吉祥祝愿。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九龙戏珠、蜥龙闹灵芝等图案,不仅隐喻着图腾的崇拜,而且以类似的图案来抒发“龙的传人”的情感。像凤穿牡丹、团鹤仙寿、鹤鹿同春、喜鹊登梅、连年有余、吉祥八宝、福禄寿喜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其中还包括几何纹样、飞禽走兽、四季花卉等类型,这里最具特点的是皇帝的龙袍。因为皇帝作为真龙天子,所以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图案各有寓意:“山”代表稳重;“华虫”取文丽的含义;“日、月、星”取照临的含义;“藻”代表洁净;“粉米”表示滋养;“火”取光明之意;“宗彝”表示忠孝;“黼”取表示决断;“黻”取代表明辨。在古代的官服中包含的图案里也更是充满寓意和标识作用。例如在明清文官服饰中多采用飞禽图案,武官的则多为走兽图案。其实说起服饰的装饰,它是从原始部落时就已存在的,在那时的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就已经穿有不同饰物的服装。在商代的墓室壁画里我们看到奴隶主们的服装绣有云纹或几何纹图案。在众多的装饰图案中“宝相花”是最具代表性的装饰图案,它是佛教的象征性名物,是佛教庙宇中最庄严的装饰,后来才被用到了织锦上,成了衣衾上的花纹。宝相花图案在唐代开始被用于衣服上,从此它从庄严的佛教殿堂走进了世俗的生活。到后来出现了变体的宝相花,带有变体宝相花的纹锦和变体宝相花纹的锦鞋也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中式服饰中,传统的吉祥动物图案有:兔,它性情温顺,象征着很强的繁殖力,寓意着年年丰收;玉兔可以捣药,所以还有除病治病的意思;鱼,寓意着“余”,有年年有余,鱼跃龙门之意;蝙蝠,谐音“福”,有祝福和多福之意。其他常见的传统图案有“多子多福”、“喜上眉梢”、“榴开百子”、“花开富贵”等等。 3结语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衣冠王国,始终为世界服装的发展提供着素材,许多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元素和各个时期的服饰也成为世界各国服装设计师竞相参考与模仿的样本。所以服装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不仅可以美化人们同时还可以让世界各国的人们通过服装去了解他国的风俗文化,世界各国的文化也可以通过服装进行交流和借鉴,并且从中把我们的中式元素进行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从而把它们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
煤炭论文:煤炭企业财务会计论文 1、煤炭企业财务会计监督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1.1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许多煤炭企业的发展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其内部还是沿用计划经济时的管理体制,或者已经进行了改革,但是并没有将旧的体制彻底改变,使得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存在许多缺陷,财务管理中的权利分配不合理,无法有效的进行财务会计监督管理。现代煤炭企业的所有权及经营权已经各自独立,投资者与经营者的目标有一定的偏差,部分经营者人员只顾眼前利益,而没有长远的考虑企业的发展;权力较大的人员则利用监管制度的漏洞,不断蚕食企业财产,并在利益的驱使下制作假的会计信息,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可靠性降低。 1.2信息失真。 我国的许多煤炭企业内部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透明、传递受阻等问题,且信息失真现象十分严重,根据某项调查的结果显示,存在信息失真问题的企业超过86%。某些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佳,随意泄漏信息。企业的领导人在进行决策之前,无法获得真实、全面、准确的信息作为参考,使得决策而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及经济利益。 1.3资金控制不佳且使用不合理。 由于煤炭企业集团的结构较为特殊,其对于旗下的企业的控制力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由于其下属企业的法人资金分为不同的级别,较为分散,无法有效的进行资金集中管理。具体表现为子公司开户的数量较多,使资金管理效果存在较大的难度,且效果不佳;在进行投资决策前没有全面分析市场环境的状态及自身状况,没有规划的进行投资,使得资金占用多,使用不合理,集团企业的资金链也会受到影响。 2、相应监督管理措施 2.1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煤炭企业一般分为许多子公司和分公司,其管理体制缺陷的关键点在于对该子公司及分公司的管控效果不佳,需要完善其财务管理体制,具体管控方式分为以下几种:①集权、分权有机结合。该监督管理方式适用于控股子公司、三级及以下子公司,主要是控制该类企业的关键点。日常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工作也需要及集团企业的财务制度为整体指导下进行,其会计资料也需要纳入集团企业的会计报表;②集权财务管理体制。该管理该方式适用于分公司、全资子公司,集团企业需要集中管理该类公司的经营动态及财务活动,并有权制定及实施财务计划,分公司、子公司需要服从集团企业的决策,并将其落实到位。分公司、子公司的主要权利集中于短期财务计划,并处理日常经营管理的各项事务;③分权管理。该监督管理方式适用于企业集团内部的各个企业,集团企业在重大的财务事务上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且能够将公司自身的状况与市场相结合,制定出重要的财务决策。 2.2提高人员素质及会计信息化建设。 煤炭企业会计队伍技能素养及道德品质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及发展,需要强化财务人员的技能学习,并做好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在选拔人才方面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与要求,选择相关专业的人才;在入职以后,企业需要积极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最新的会计知识、法律法规、会计技能、实用技巧等,并强化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包括遵守纪律、坚持原则、恪尽职责等职业道德,不仅能够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及时更新其知识结构,并提高其职业素养,使之在工作中更加认真负责,减少信息问题的风险。财务会计人员的监督理念还需要更新,由简单的检查会计报表及信息,更新为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另外现代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煤炭企业的会计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的进行信息化建设,推行网络化办公,提高会计工作、财务管理工作的自动化程度,信息更加真实、完整,减少人为的信息失误,改善信息失真的情况。 2.3抓好资金管理。 财务监督是煤炭企业管理制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需要群众参与监督,并将组织监督与法律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内部审计的目标是纠正内部人员的失误,防止出现舞弊行为,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升及效益。企业需要推行财务委派制度,集团企业能够对子公司等进行直接的管理,并设置财务总监,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避免由于个人利益使会计人员被企业领导人左右,出现违纪情况。在资金管理方面,需要将财务管理、资金管理作为重点,把集团企业所有资金活动均作预算管理的项目,遵循安全、稳定、效益的基本原则,分配资金的周转。还需要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严格限制子公司的户头数量,回收资金的管理权力,资金周转更加灵活,避免出现资金沉淀的现象。 3、总结 煤炭企业的状态不仅直接关系到煤炭行业的发展,其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的经济体制有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许多煤炭企业的财务会计监督管理还是沿用传统的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且人员方面结构不合理等,使得其财务会计监督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监督管理措施,实践的监督管理中,还需要管理人员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方案,将其落实到位,强化企业财务会计的监管,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作者:秦红敏 单位: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张沟煤矿 煤炭论文:煤炭企业资金管理论文 一、煤炭企业资金管理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煤炭企业的资金管理主要包括资金来源管理、资金投入管理、资金运作管理和企业现金资金流管理等多个内容。资金来源管理指的是对煤炭企业资金筹集渠道的管理。这一项管理内容关系到煤炭企业是否存在筹集风险。煤炭企业要经营扩大,必然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就需要企业进行筹资。如果资金来源不稳定、不安全,将会给煤炭企业正常使用这些资金埋下隐患。加强资金来源管理,既能够满足煤炭企业发展中所需要的资金,还能够减少潜在的资金风险。资金投入管理指的是煤炭企业在经营中为了获得更大盈利而采取的投资活动,如投资证券或者其他金融活动。煤炭企业投资管理就是为了提高投资活动决策的科学性,确保投资能够获得预期收益。资金运作管理指的是煤炭企业的经营者对企业的全部资金进行动态的运营和组合,从而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以获得煤炭企业组织利润的最大化。现金资金管理指的是煤炭企业根据自身的现金流,对现金做出科学的预判和规划,保证现金流的动态流动,避免企业经营中现金流的短缺造成资金链断裂。 二、煤炭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任何企业来说,资金都是“血液”,煤炭企业也不例外,没有了资金,煤炭企业的正常流通和运营就会受到影响,这会直接导致煤炭企业出现财务危机,会让煤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阻,从而会让煤炭企业面临倒闭危险。因此,对煤炭企业来说,强化资金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煤炭企业在资金管理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埋下了煤炭企业的运营风险。煤炭企业的资金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管理意识理念尚未得到明确树立。无论是煤炭企业的经营者还是财务管理人员,都没有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导致资金管理的松懈和不严谨;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得资金管理有漏洞和空子可钻;资金管理重点不明,导致资金运营效率低,资产负债率高;资金监督和风险控制不力,导致煤炭企业资金存在潜在隐患和风险。 三、煤炭企业资金管理的新思路 (一)发挥意识引领作用,贯彻全员资金管理思想。 煤炭企业资金管理是各项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对煤炭企业来说,资金管理牵涉到各个部门、各个人员,如果只有个别人树立资金管理意识,重视资金管理,也无法达到很好的管理效果。这就需要煤炭企业加强员工培训,加大资金管理宣传。首先,针对财务管理人员。煤炭企业要组织起学习当前最新的财务核算理论,让他们了解当前经济法规,了解财务管理的最新知识,要强化他们高效管理资金的意识,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资金管理水平;其次,针对全体员工,要加强资金管理宣传,让全体员工意识到资金管理与每个员工相关,关系到每个员工的前途命运。可以采取将员工薪酬和煤炭企业资金管理绩效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资金管理效果和薪酬挂钩,调动广大员工自觉参与资金管理、为资金管理贡献力量的积极性。资金管理意识的引导能够让企业员工正确认识和对待资金管理,形成资金管理的良好氛围,有利于煤炭企业各项资金管理措施的实施和落实。 (二)发挥制度规范作用,确保各环节资金控制。 为了让煤炭企业更从容地应对新形势下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煤炭企业必须加强资金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具体来说,要建立约束机制。只要对煤炭企业的增收减支及以收定支进行约束,就可以达到控制煤炭企业资金总量和流量的目的,可以极为清晰地观察到企业的收入和成本,能够确保煤炭企业资金的正常运作,还可以对资金运作进行有效调节。还要建立内部控制的相关负责人,明确职能部分各个人员的责任,让他们明确自己在整个资金管理活动中所担负角色和责任,从而确保内部控制能够渗透到煤炭企业的各个管理环节。 (三)突出重点导向作用,避免资金低效和风险。 在煤炭企业资金管理中有些环节是特别需要重视的,这些环节的管理直接关系到煤炭企业的资金安全,煤炭企业在资金管理中必须要树立重点管控思想,加大对这些环节的资金管理。首先,加强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管理。为了避免煤炭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东挪西补出现资金运转不畅的现象,需要对企业资金负债率进行适时监督和关注。在煤炭企业每次决策前,都要对企业资金使用额度进行科学评估,只有在资金可以支持煤炭企业的发展上才能进行,避免自有资金不足导致的财务危机和经营危险。其次,加强投资管理,一是在煤炭行业发展受阻的现实条件下要加强多元化战略投资,如房地产投资、金融投资等,从而增加企业收入来源,分散煤炭行业下滑所带来的市场风险;二是在投资的过程中应当量力而行,在保证财务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控制好投资资金比例和杠杆的使用,避免过度投资而给企业带来过高的财务风险;三是在投资前要做好投资分析,在投资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适合的平衡点。在保证投资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提高企业获利水平。再次,加强煤炭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煤炭企业要面临诸多的市场客户,难免会出现资金无法及时付清的情况,为了避免恶意欠款,煤炭企业要成立清算收账小组。要合理地划分煤炭企业应收账款的欠款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欠款采取相适宜的清算收账办法。一般分为一般性欠款、危险性欠款和已破产客户的欠款。每种欠款都要采用针对性的收账办法。最后,着力提高煤炭企业资金管理效率。煤炭企业要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将企业的所有资金统一起来,进行统一管理,以便合理配置资金,高效使用资金,最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重视监督制约作用,防止资金流失。 资金监督是确保资金合理使用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一环节要成立资金监督小组对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监督。首先,对资金使用审批程序进行监督。确保煤炭企业资金使用走的是先制定资金计划———填写资金申报单———注明资金用途和期限等规范步骤,并对审批程序进行监督,确保无纰漏环节。其次,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跟踪。要经常检查资金是否按照计划用途投入使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如果有问题,要及时反馈,并采取措施,防止煤炭企业资金流失。 四、结语 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煤炭作为能源主体的地位一直未曾改变。虽然这期间出现了诸多具有环保和无污染优点的新能源,但是由于全球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煤炭仍然会是世界各国长时期内的首选能源。这就意味着煤企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因此煤企要加强资金管理,树立意识、制度、监督等为一体的新的管理思路,才能确保煤炭企业的资金安全,提高煤炭企业资金使用效益。 作者:王林 单位:徐州矿务集团新疆天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煤炭论文:煤炭企业生产计划管理论文 1煤炭企业生产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市场观念落后,忽视经营计划 企业生产最重要的是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因此,大多煤炭企业都以生产作为企业计划的依据,大量开发煤炭资源,忽略对市场方向的调研。另外,运行部门在企业计划管理的工作上,以“卖家心理”上的市场需求不断地生产产品,而忽略“买家心理”上的实际需求,这就导致不能满足市场价格上的销售,从而出现大量产品库存堆积的情况。这不仅增加了资源的消耗,还浪费了企业不少的资金。为了减少产品的库存量,企业会采用降低产品价格或赊销方式进行销售,这不利于企业的资金运作,且经济损失严重。在经营计划上,由于经营环境随市场变化,管理部门对经营活动难以控制,导致计划管理始终低于市场管理;又由于企业在经营计划的落实与监督上不严格,导致管理失效;再者,经营计划方案长期不创新,导致经营计划落空。 1.2环保意识欠缺,安全意识薄弱 大多煤炭企业只看重经济,忽视企业生产对环境的危害性。长期开发煤炭产品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比如,企业在日常工作中会排放大量的废水,这些废水中的钛、镍等重金属含量极高,如果长时间不处理,水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泡沫型悬浮体及碳煤粒,导致水中的动植物死亡;且污染体产生的气体被人体吸入后,会出现不良反应,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企业在开采煤矿时,对地表面也会造成影响,比如采矿区倒塌、水土流失等。在安全管理方面,由于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在员工安全的管理上不够全面,导致事故频频发生,这不仅给员工的身体造成了伤害,也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据相关数据统计,仅2007年发生的煤矿伤亡事故就有2345起,因此,煤炭企业应对煤炭生产安全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危险降到最低。 2煤炭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对策 2.1加强指标平衡,完善统计工作 加强指标平衡,首先需去除分散性指标管理,提倡综合指标一体化。开展技术交流会,使指标间相互配合,利于促进计划工作的整体性;然后加强计划指标的研究。通过数据计算的方法,分析各指标间计划工作的协调性。提高计划工作的质量,有利于缓解指标间的制约关系。目前,企业管理者存在经验不足、计划操作不精练等问题,因此,企业应培养更多的全能型计划管理人才,提高计划人员的整体素质。企业要想完善统计工作,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提高数据统计的质量。根据管理机制,严格核对员工的业绩报表。②积极收集外部信息。收集市场经济外部信息,并结合企业本身的情况加以整合。③重视数据分析,并对其进行预测。将基本的报表任务完成后,研究计划指标间的关系,着重分析数据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的进度,并开展科学的预测工作。 2.2树立管理观念,提高经营认知 树立生产计划管理观念。在企业管理中,计划管理是提高管理效率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对市场发展的趋势进行研究,从而优化和整顿企业自身的管理资源。计划管理是通过对企业经营的正确调配,合理利用经营活动对管理产生的效果,进而实现新的管理理念。由于欠缺合理的管理计划,许多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很难立足,生存受到严重的考验。因此,应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认知,多汲取外界的经营经验,重视销售能力的培养。计划管理作为企业的生产方向,应有的放矢,以效益为经营中心,全面优化计划工作。管理观念的提升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因此应引起管理者的重视。 2.3实行节约理念,建立安全机制 要实现此目标,需从以下三方面做起:①合理排放污水,并对废水进行处理,将污染指数降到最低。处理后的废水可用来冲洗道路及煤矿器械。②对煤矿中遗留的煤柱和边角煤进行回收,用来填充坑洼道路;对生产中的废弃木头、铁质支架等进行回收,用于下次生产。在煤矿生产中,实行节约理念,将废弃物重复利用,有利于优化生态环境。③在员工的安全问题上,应合理分配员工的劳动时间,提高员工的饮食营养;工作时,发配手套、头盔等护身工具,保证员工安全生产;充分利用机械设备,减少员工的劳动量,提高工作效率及安全系数。 3结束语 总之,煤炭企业应重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挖掘解决问题的对策,制订有效的实施方案,提升计划生产中的管理效果。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应以市场经济为方向,树立管理观念,提高经营认知,完善统计工作,健全节约理念,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计划质量。 作者:陈研科 阎冬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煤炭论文:新时期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新时期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今的煤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还仅仅只留于表面,大多只是进行作业性以及行政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此,煤炭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优化配置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相当严重。人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所以,煤炭企业中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才资源。然而在煤炭企业中人才资源的价值并没有体现出来,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奖惩机制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足,人才流失的现象极其严重。现在,煤炭企业采取粗放式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和目标都及不明确,导致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 二、新时期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1.为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定要设计一个完备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通过规划政策留住优秀人才,防止人才流失。 2.设计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根据工作量以及工作岗位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处理好人力成本以及工作成本的关系,按照员工绩效来支付工资。 (二)建立公平的用人机制 1.公平委任干部。用人制度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通过组织考核、群众推荐以及公开竞聘等多种渠道选拔部门领导,给予有能力、有素质的员工施展才能的机会。 2.公平调解矛盾。当工作中出现矛盾时,一定要及时进行沟通,采取当事人双方的意见把握好度进行调节,为员工创建一个和谐向上的工作环境,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设置合理薪酬。新时期煤炭企业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消费总体水平来设置员工的收入。 2.为员工提供施展才能的职场空间。员工工作是否得到企业的认同,是通过员工地位体现出来的。但是煤炭企业的干部岗位数量较少,不能满足优秀员工的需求,所以,应该设置技术公众岗位,给予员工发挥专业技能的机会,通过初级工、高级工、技师等多种级别岗位来扩张员工施展才能的空间。 3.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煤炭企业不单单能够为员工提供五险一金等正常保险,还应该为优秀职员解决住房问题。在提供住房保障的时候,应该根据员工工龄的长短以及工作贡献的大小来确定该名员工享受住房公积金的层次。煤炭企业还应该为员工设置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让职工最长能够在6年内买房,职员明白自己在煤炭企业的发展规划之后,就会提高工作积极性,努力奋斗和打拼,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 (四)建立科学的开发机制 新时期煤炭企业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引进紧缺人才。现在的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仅仅只停留在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忽视了资本运营的重要性,应该引进专门的理财专家,为企业更大更强提供基础。 2.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员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存在预期,这种预期是和个人发展预期相关联的,只有具备光明的发展前景才能让员工看到希望,从而尽心尽力为企业做事,将个人前景与企业前景结合起来努力奋斗。 (五)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凝聚人才、促进人才、培育人才是企业培训的三大重要人才培养目标,为了提高员工的创新素质,煤炭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提升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应该针对该名员工自身特点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争取用最优成本达到最大的效果,只有如此才能适应愈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为煤炭企业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同时,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在线培训,鼓励员工进行自我培训,注重员工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有目标有规划的根据员工个人需求进行岗位能力培训。 三、结论 总之,新时期煤炭企业人员超编,员工素质偏低,专业技能人员不足以及激励制度缺失等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严重不足,企业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强化培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大力开发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作者:杨陈香 单位:大同煤矿集团同家梁矿 煤炭论文:煤炭企业会计信息化论文 一、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存储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会计系统中没有统一的记录系统,因此会造成遗漏的情况。这样导致各别煤炭企业在面临利益的诱惑时,修改会计报表,对收益和盈余进行擅自调节,从而导致了系统中的数据严重失真,造成了使用者使用的信息和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信息存在较大差异,出现市场失灵的状况。会计的数据过于单一,没有对问题进行充分的披露,没有指导性。当前经济正朝着多元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业务流程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会计工作所纰漏的数据仅在财务数据层面,并没有对企业中复杂的业务信息进行阐述,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会计信息传递过慢,时效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传统的会计记录方式都是在交易发生后再进行记录,这显然无法满足现在煤炭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二)软件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 煤炭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没有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认识,一些煤炭企业的管理人员简单的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实现会计的基本核算功能,没有对会计信息进行合理的应用,导致企业中的财务管理状态并没有得到提高,这不仅增加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无法确保财务信息具有时效性,管理水平一直处于踏步状态。会计信息化软件同煤炭企业操作流程之间存在差异,目前我国许多煤炭企业在购买信息化软件时所购买的都是通用型软件,并没有依据企业的自身特点进行设计,这样就导致了管理软件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存在严重脱节现象。 会计信息化没有同企业的信息化进行合理的连接,在煤炭企业中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财务、生产、销售实现一体化有着重要作用。但就我国煤炭企业的实际来看,部分企业因为人员、资金的短缺等原因并没有在企业中建立信息化系统,这也就造成了会计信息化独立存在于企业之中,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之间出现了严重脱节。也有部分煤炭企业虽然实施了企业信息化系统,但因为企业缺少专业的人才,造成企业信息部门和业务部门无法实现一体化,从而制约了会计信息化的脚步。 二、提高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 在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煤炭企业应当依据实际情况成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企业中会计信息化建设任务。同时企业应当自身的情况制定信息化建设任务。做好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网络构建、系统设备的资金预算工作,避免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因为资金问题而终止,企业应当安排具有较强计算机能力的人员对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确保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二)加快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少数煤炭企业仅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在其它业务系统上并没有实现信息化建设,或者虽然进行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但因为没有合理的操作流程,造成各种业务系统之间并无法实现合理连接。在煤炭企业中信息数据无法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共享,信息在交流上的堵塞造成了会计信息无法成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这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无法满足现代煤炭企业在管理上的需求。煤炭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立中应当建立与之配套的信息化系统,确保煤炭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连接。 (三)依据会计信息化岗位建立责任制 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依据企业的内部情况进行岗位责任制的建立,对信息化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并进行信息化会计岗位的合理分配。对操作人员进行合理分配,分出操作人员、审核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多个权限。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及各个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依照企业内部的会计系统进行业务流程设计,避免越权行为的发生。 (四)做好系统保密工作 在会计系统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煤炭企业中的信息系统处于一种高度集中状态,这样数据的安全性则完全依赖于电脑,如果保存数据的电脑因为机器故障、水灾、火灾以及人员的操作等都可能对数据造成不可恢复的错误。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对信息的安全保护,目前主要的控制手段有:针对煤炭企业中的信息化内部岗位建立操作制度、并设置相应的操作管理权限。作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操作人员必须要严格的保守操作密码,严厉禁止相互串通密码,财务人员使用的电脑其他人员不能使用。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之间应当相互隔离,定期对财务数据进行备份,避免发生数据遗失。除此之外,应当应用防火墙技术,阻止计算机病毒及黑客对系统造成影响。提高网络防范能力,为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作者:李井泉 单位:山西西山晋兴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煤炭论文:煤炭企业资金预算管理论文 一、煤炭企业资金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资金是企业维持经营的命脉,资金的正常运转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及发展,一旦出现资金不足,运转不畅等情况,就会使企业产生财务危机,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面临倒闭的后果,另外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若出现资金支出不够的现象,则会导致停产等后果。所以,企业对资金的管理进行优化会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企业风险,还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煤炭企业的收益。 二、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煤炭企业的资金预算管理 (一)强化资金管理意识 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首先要加强意识,这是基础。任何企业的财务管理都与企业的领导和全体员工的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所以在财务管理上首先要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提升员工的意识和素质。其次,煤炭企业的领导也应该主动学习,掌握相关财务管理知识和经济法律法规,从观念和事业上进行提高,这样不仅可以在领导工作的时候提高效率,而且可以为员工势力正确的榜样,起到模范作用,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最后,还应该强化煤炭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牵制,在实际工作中强化审批、优化流程,兵于此同时注重牵制机构的构架和优化,真正做到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二)营造资金管理环境 在营造资金管理环境时,企业的所有员工包括管理层领导,都要树立正确的货币时间价值意识,积极营造现金为王的管理模式。其次要努力加强制度的建设,严防由于制度不完善带来的自己管理风险,并且及时的审视现有制度,一旦发现漏洞或者不足之处,应主动进行修改与完善,明确各级的审批权限以及责任,争取做到在付款程序以及报批手续上规范流程。最后,在完善资金管理环境时还应该对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细节进行管理,在过程中严防资金流失。 (三)实行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预算可以分配企业的财务、事物及人力等资源,这样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一种较为系统的方法。所以可以通过进行预算资金管理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针对目前紧缩政策,煤炭企业应该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主要包括对预算的编制、审批、控制、分析以及考核,根据企业的目标和计划,对整个企业的所有预算进行管理,这样能使煤炭企业的资金管理更加流畅。首先要控制作业成本预算,根据企业的需求以及实际情况,技术部可以负责作业成本的分析,然后由财务部完成核算及差异的分析、成本预算变动趋势的分析,这样各个部门均有参与,能有效的发挥各个部门的职能,提高企业预算管理的水平,另外要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对应的改进,切实将成本控制落实;其次,要划定职权,优化合理组织结构,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预算动态管理。煤炭企业可以采用“零基预算”,该方法在进行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产生的费用,一切从新开始,从根本上进行研究,对每个项目的指出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在对企业的每一项支出加以分析之后判断其指出是否必要以及所支出的数额的合理性,这样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实现企业的资金流的流畅和高效性。还可以使用现代的ERP理念下的预算模型,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正确的时间、生产正确数量的正确产品”,这种方法要求在预算期内归集业务流程中所有可能的现金流入及流出量,然后根据统计数据向企业提供管理依据,这样的预算管理理念和方法比较先进科学。最后根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的调整预算,因为预算在执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确定因素,在调研的基础上对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有针对性的作出调整,因此这一步很有必要,如预算编制的误差、价格的调整等都会对预算产生影响,所以进行及时的调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要颠覆传统的预算编制,不能只是在上一年预算的基础上进行些许调整,应该考虑到煤炭企业的性质及实际工作,然后选择有弹性的预算编制方法,层层制定预算,另外,考虑到煤炭企业生产的不确定性,所以要适时对预算进行调整,在调研的基础上对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有针对性的作出调整。促进煤炭企业预算管理的发展,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能源市场上,煤炭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却并不乐观,在我国新出台的相关政策下,煤炭企业必须积极地作出调整,尤其是对资金管理。本文通过对政策的解读,阐述了在这样的背景下煤炭企业资金控制的重要性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操作办法,总之,煤炭企业应该积极主动进行探索,从意识到实际操作都要做出改变和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使煤炭企业在新的形势下得到良好的发展。 作者:狄君华 单位: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煤炭论文:我国煤炭企业物资管理论文 一、建立物资供应信息化管理与控制系统 为了提高煤炭企业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煤矿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改革。为当前煤炭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管理模式,全面的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益。保证煤炭的交易价格,进行统一的物资供应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以此来保证物资的价格、质量以及售后服务体系。同时,应该建立信息化的管理平台,根据煤炭资源本身的物资特点,有计划地进行管理、对于煤炭的采购、成本管理、都应该做到公开透明。这样逐渐形成全面的煤炭企业物资管理系统,从而能够对物资进行全面的跟踪,这样方便企业对物资信息的查询和管理。同时,也能够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于工资的责任感,这样来实现对成本进行控制。 二、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业务过硬的物供团队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立足,就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于煤炭企业来说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国家的煤炭企业大多数都是在比较偏远的地区,距离市区都是比较远的。煤炭所在的自然环境都是比较复杂的,条件是十分刻苦的,最主要的是大多数煤炭企业的规模并不是很大,待遇也不是很高,很多的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这里来进行工作。这样就造成了煤炭资源企业出现了人才短缺的现象,人才的缺乏严重的阻碍了煤炭企业的迅速发展。随着国家对于能源企业的支持,其他地区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也是比较高的,煤炭资源的经济效益逐渐的升温。这样就有一大批的毕业生被分配到企业进行工作,但是很多的人才对于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不是十分的了解,还有一些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一些大学生的素质和技术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这样就算是有人才的存在,并不能够满足煤炭企业的发展的需要,所以说,影响企业壮大的主要因素就是人才。人才的欠缺使企业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阻挡了企业的发展。最近几年,为了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煤炭企业不断地提高对高素质人才的待遇水平。同时,企业加强对员工的培养,提高技术人才的素质,让员工之间进行技术交流。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制度方面对人才进行全面的激励体制,对优秀的人才和对企业贡献较大的人才进行定期的评选,并且给予金钱上的奖励。这样就能够吸引各方面的人才,这样才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加强物资供应基础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煤炭企业应该做好物资供应基础方面的工作,物资供应管理工作是煤炭企业发展的主线和源头,所以,企业应该制定合理的物资供应计划,应该按时的保证企业所需要的物资,保证企业进行生产。对于企业的资金应该进行有效的利用,这样才能够达到合理的利用物资的作用,降低物资的采购成本,对于提高物资计划是有着明确性的。我们国家地大物博,生产资料是十分丰富的,已经告别了经济短缺的情况,一些地区的煤矿资源基本上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该全面的加强企业物资管理方法,对于提高物资供应,提高商品的质量能够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但是有的一些企业对于物资管理并不是十分的重视,认为物资的供应计划对于企业的影响不是很大,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要是不能够对物资进行有效的计划管理,会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煤炭企业应该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物资进行不同程度的分配,分别采取和制定合理的计划。需要对物资市场供求情况进行分析,对市场变化的规律进行预测,这样才能够明确好物资的储备数量。加强煤炭企业的物资管理,能够实现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减少资金方面的浪费。煤炭企业在对物资进行采购的过程中,应该从实际出发,有计划的降低物资成本。做好采购计划,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成本,在采购的过程中,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和管理,对于企业在发展中所需要的物资是需要围绕着产品的价格来进行的,廉价的商品价格是有利于企业节约大量的资金。采用科学合理的物资采购方式,根据所需要物资进行议价采购。在采购的过程中,应该以招标采购为主要形式,全面的发挥企业规模的能力,努力做到以最低的成本来进行采购。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体质,分析物资的价格走势,对采购进行合理制定,做到以最低的价格进行物资的采购。企业所需要的物资的价格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说,对于物资价格走向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在采购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利用网络技术,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网络采购,这也是降低采购成本的有效措施。在采购的过程中,利用电子商务是有利于很好的节约成本的,可以通过企业的搜索引擎来搜索企业所需要的商品,并且对企业的采购成本和产品质量进行分析,保证采购产品的质量。建立采购商品的数据库,这样可以避免在采购中出现虚假信息的情况。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对采购物资进行统计,建立物资采购储备仓库,加强对其的管理。对于采购的商品应该进行严格的把关,避免出现假劣伪造的商品。定期对企业的仓库进行检查。加强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资始终是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这样就需要结合企业生产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有计划的采购,同时,生产部门也应该制定消耗计划。对于物资的消耗,应该进行严格的审核。煤炭企业应该根据科学的规律制定物资消耗和考核的办法,增加对物资循环利用的理念,避免出现浪费。 四、结语 物资管理是煤炭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物资管理模式应该进行创新,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理念之一,也是煤炭企业在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应该坚持着科学发展的观念,形成节约型的煤炭企业。这样可以在采购的过程取得更大的进步,充分实现了对能源的节约。 作者:布仁吉日嘎拉 单位:神华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 煤炭论文:煤炭企业财务管理论文 1注重财务管理,更新管理思想观念 1.1提升信息观念 信息是煤炭企业的发展核心,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而言,经济信息与财务信息都属于商品,在现代社会,煤炭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只有获取到信息,才能够抓住发展主动权。为此,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起现代化的信息观念,注意信息的捕捉,建立起科学的财务信息系统,每一个财务人员都要准确、迅速地收集相关信息,促进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财务部门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发挥出财务部门对于煤炭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1.2提升风险理财观念 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煤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会遇到各种风险,为此,煤炭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必须要树立起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提升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以现代社会的发展为基础,提升自身的忧患意识,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质,科学预测市场的变化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将企业的财务风险降低到最小化。 2做好煤炭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工作 2.1加强财务会计基础建设工作 选人以及用人是财务建设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为此,煤炭企业必须要把握好财务部门的“用人”关,注意引进职业道德与政治素养高的财务人才,加强他们的培训与教育,提升他们的法制意识,让他们可以严格遵照相关的法律制度开展工作,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作为财会人员,也要注意学习,不仅要学习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经营知识的学习,根据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财务预警体系,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2.2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人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因素,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成效,在日常工作中,煤炭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为他们提供参与学术交流的条件。让财务人员不仅要熟悉自己工作用到的各项财会知识,还要了解具体的业务流程、其他部门知识、计算机操作方式,成为适应现代化财务工作的新型人才。此外,煤炭企业还要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奖惩机制,激发出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财务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与工作能力。 2.3制定出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 为了有效发挥出财务管理部门的作用,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降低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合理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进行分析,将成本控制工作与技术条件进行密切的结合,从源头上控制好企业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提升煤炭企业的利润。此外,为了充分发挥出财务管理体系的作用,还要建立起现代化的成本考核体系,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技能与财务组织的运行效率,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财务部门在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考核到煤炭企业的制造成本、产品质量成本、销售成本、售后成本,还要分析企业的各类无形资本,在内部大范围推广责任成本制度,发挥出成本考核体系的作用。 2.4建立起完善的内控机制 会计控制即财务管理主体利用内部各项会计信息控制资金的一种活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提升煤炭企业会计控制成效的前提工作,财务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将会计基础工作制度、财务审批制度、财务组织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对外投资制度、财务审批制度充分地结合起来,对企业的各项投资项目、生产活动、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预测,保障决策工作的科学性。此外,还要制定出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多元化的监控,提升内部的财务管理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3结语 总而言之,煤炭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与成本管理机制,完善会计控制工作,坚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开展财务工作。同时,还要注意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与责任意识,只有深切地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够让煤炭企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王威 单位:河南永锦能源有限公司云盖山煤矿二矿 煤炭论文:关于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受地域文化、经济水平和行业特点等因素影响,煤炭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式管理为主,在诸多管理理念和手段上仍延习计划经济时代的经验,多数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市场化竞争格局。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内,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已逐步凸显出来,诸如部分员工技能素质偏低、局部人浮于事;经营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内部员工良性流动机制缺失、对企业存在严重的依赖思想;收入分配方面还没有拉开合理差距,员工收入能增不能减,缺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有效机制等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严重瓶颈。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搭建和完善新型的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已经迫在眉睫,面临着“非改不可”的局面。 1“.人力资源”观念缺失“,人事管理”仍是主流。 一是员工缺少市场化的职业发展理念,国有企业吃“大锅饭”的思想浓重,缺乏竞争观念,等、靠、要思想严重,导致企业缺乏活力和朝气;二是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认识不足,存在人是“成本”而不是“资本”的观念误区;三是在具体工作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生产企业对于劳动力的认识、配置等事务性管理阶段,没有上升到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高度。 2.用人机制僵化,员工职业发展道路不畅。 一是人员定岗定员标准的缺失,造成了劳动力管理“总量失控、结构失衡、人才匮乏”的现象;二是长期基于“干部”、“工人”身份管理造成的隔层,客观上对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形成了机制性障碍;三是计划经济时代留存的陈旧僵化的用工体制和用工形式,使人才工作更多地还是依靠审批、调配等方式,不利于人才的流动、培养和使用,不利于市场手段的有效发挥;四是人才选拔机制僵化,选拔任用渠道单一,职数、任职标准缺失,多年来一直沿用任命制,缺乏能上能下的竞争、退出机制,不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五是用工渠道传统陈旧,职工子女、复转军人被动接收和安置,市场化招聘规模有限,限制了企业所需人才的引进。 3.薪酬管理粗放,激励效能不显。 目前,国有煤炭企业薪酬制度多数沿用上世纪的岗位技能结构工资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工资制度”)。部分企业虽然实行了岗位绩效工资制,但也是形式上的,实质并没有变化。员工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和奖金”两部分,其中基本工资部分相对固定,主要由“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工龄工资和各种补贴”四项组成,工资组成和所占比重不尽合理。奖金主要以部门内的二次分配为主,基本上以职级定水平,和员工个人因素及绩效表现联系并不紧密,同时,职工的身份界限决定了身份等级,身份等级决定了等级工资制,加之员工发展道路不畅,客观限制了对于紧缺型、创新性人才在薪酬机制上的激励效能。企业效益好时,大家都多拿一些,企业效益差,大家都少拿一些,企业的绩效考核模式不能将组织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紧密联结在一起,从本质上来看,依然沿用的是“大锅饭”的传统分配办法,薪酬激励效应不明显。 4.员工考核机制缺失,认识存在较大偏差。 员工考核内容通常以德、能、勤、绩等定性指标为主,没有根据考核对象的不同对考核内容进行细分。定性考核标准多,缺乏对考核指标量、质、期的具体描述和要求,容易在考核标准的理解上造成偏差,增加了考核的难度和主观因素,加之大部分考核者主要是根据被考核者的印象来评价的,难以反映员工的真实业绩,导致考核基本流于形式,“大锅饭”思想浓厚,引入现代化的员工考核体系障碍重重,多数员工从思想上对差异化的考核分配体系较为抵触,考核工作和员工能力建设提高两张皮,从本质上来看,是企业内良性竞争文化和理念的缺失。劳动用工、薪酬和考核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三项机制的陈旧、落后直接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要求。“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人力资源改革就是要转变旧思想、旧观念,探索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机制。 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策略 (一)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推行员工三大序列管理 员工三大序列是操作序列、专业技术序列、管理序列的统称,根据各类员工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职责范围的不同,将所有员工分别划归到操作序列、专业技术序列、管理序列中对应的职位或岗位。所有员工都可以通过操作、专业技术、管理三个序列进行职业晋升,通过不同序列或者在不同序列间进入个人发展通道,实现职位晋升、岗位晋级,获得相应的职位级别待遇。推行员工三大序列管理,改变传统的干部、工人管理方式,变员工身份管理为员工岗位管理,建立多渠道发展通道,鼓励员工多元化发展。通过对员工职业发展三条通道的建设,使管理、专业技术和操作岗位人才在各自职业生涯中都有拓展的空间,都有成长的平台,都有激励的机制。引导各类员工都能够安心本职工作,沿着各自职业通道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避免千军万马都挤管理序列这座“独木桥”的现象。优化管理、专业技术,岗位操作三种人才结构比例,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力量,实现人才全面发展的新局面。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任期一般不超过五年,建立管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竞争择优、动态管理的用人机制。领导班子成员要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下实行董事会聘任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聘任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原则,依托项目和课题,针对性地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操作岗位人员实行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制,引入竞争机制,将岗位要求和条件放在明处,让更多的员工主动参加到岗位选拔中来,激励员工提高劳动效率。 (二)推行定员编制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开展“四定”标准编制工作,制定机构设置标准、定额标准、定岗标准、定员标准。推行编制管理,实现机构设置、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进一步控制用工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按照精简高效、职能优化、因事设岗的原则对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管理人员职数、岗位设置、人员编制实行编制管理。编制管理要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要求,满足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提高组织机构运转效率和人员投入产出效率。组织机构设计要基于企业业务流程,在纵向上减少管理层次,在横向上合理确定管理幅度,整合职能或经营范围相近的单位,理顺和明确职责交叉或不清的部门。岗位设置既要着眼于现实,又要着眼于发展,要以机构的职能、目标为依据,按照工作流程需要进行岗位设置。人员编制要充分考虑当前人才缺口以及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在数量上预留一定的空间,要以提高人均生产效能为核心,保持人员编制增长与效益增长的合理幅度。 (三)实行灵活多样的薪酬模式,充分发挥其激励效能 在薪酬分配模式上要以企业利润分享为基础观念,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体,年薪制、项目承包制等多种工资制为补充的多元化薪酬分配体系。岗位绩效工资制要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劳分配”的原则,以岗位评价为基础,以岗位绩效为主要衡量依据,根据员工履行岗位职责情况,通过岗位绩效管理,差异化地支付劳动报酬。岗位绩效工资与企业效益和员工绩效双挂钩,更有利于发挥工资的激励和调节职能。管理人员在任期内实行年度岗位绩效工资制,依据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和管理人员在任期内的业绩表现,分年度和任期支付薪酬。薪酬总体水平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工作进展挂钩,既要与管理人员承担的职责和工作的难度相匹配,又要与管理人员的业绩表现相匹配。同时,上市煤炭企业针对高级管理人员还可通过股权或期权激励来实现,使高级管理人员能够分享公司业绩增长带来的收益。外聘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实行项目承包工资制,一般以年度为限,年初承包,年终按照项目承包合同进行综合考核后兑现。 (四)全员素质提升,人力资源变“资本” 1.变招工为招生,推行社会化招聘。 推行“变招工为招生”,推动企业在用工制度上由招收劳务型员工向培养技能型员工转变,严把人员入口关,从源头上解决员工队伍的素质问题。推行社会化招聘制度,对企业所有的用工需求,全部通过外部和内部招聘工作来完成,同时,促使员工和员工子女改变就业观念,通过自主择业、就业、竞聘上岗等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实现就业和岗位调整。 2.分层分类培训,提升全员素质。 管理人员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在强化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大力推广课题研究式、案例分析式、现场体验式、模拟教学式及挂职锻炼式等培训方式,要积极选拔推荐中青年管理人员参加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专业技术人员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专业类别分项,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培训;要以技术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要学习训练基地,突出技术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创新等方面人才的培养。操作岗位人员以提升安全生产意识和熟练精湛的操作技能为核心,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主要训练提升基地,强化基础培训、现场培训、实操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技能、操作技能和现场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开展好基层单位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工作,建立高技能人才、技术大拿、岗位标兵等优秀人才为主体的名师带徒制度,加快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工作,让更多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进而带动技能人才队伍的全面、快速成长。 3.推行工作标准化,规避行为风险。 推行操作行为标准化,要结合企业工作特点,制定各工种、各岗位工作标准,规范员工行为,达到“工作样样有标准,行为处处有规范”的效果,使员工自觉遵章守纪、爱岗敬业,上标准岗、干标准活,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犯劳动纪律的现象发生。在企业生产现场,同一台或同一类机器设备无论是谁来操作它,都是相同步骤、相同幅度的标准动作,养成行为习惯,可以最大化地避免错误操作的发生,减少安全生产事故。 4.做好智力资本储蓄,创办企业大学。 建立一所立足企业、面向社会的企业大学,以此为平台,将企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经验向所有员工进行传播,以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各类人才。可以在企业内外部聘用各类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成就或贡献的人员为师资,通过实战模拟、案例研讨、互动教学等实效性教育手段,培养企业内部三大序列人才,使整个企业形成一致的管理模式,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同时为员工提供一个成长通道。 5.正面引导绩效考核工作,激发员工内生动力。 首先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发挥绩效管理在薪酬、晋升、培训中的积极作用,核心工作是要在广大员工队伍中树立绩效管理的正激励效果,逐步形成企业内良性竞争文化氛围。其次,要加强考核过程的沟通和指导,注重考核结果的反馈,考核者要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被考核者,帮助被考核者修正不足,改善工作绩效。最后,理顺考核结果的应用,严格与个人薪酬奖励、工资增档、评优评先、任职晋升挂钩。 三、结语 总之,受地缘文化和煤炭行业特殊性的影响,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工作整体滞后于我国发达地区和其他行业的发展水平,所涉及的历史问题尤为复杂,这便决定了在这一领域改革必定要尊重当地经济和政策的特殊环境,要扎牢基础,稳步推进,从文化领域变革开始逐步推进。观念的改变是核心,竞争意识的培养是重中之重,管理基础更要进一步夯实,必须把握住这一次在国企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好机遇,选择好突破口,从人力资源管理发力,为即将到来的一场规模宏大的社会变革和为国有煤炭企业的再次辉煌铸就坚实的基础。 作者:白正午 单位:晋煤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中心 煤炭论文:煤炭企业环境会计核算论文 1山西煤炭企业引入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山西之长在于煤,其被列为国家的新型能源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长期以来,山西的经济发展严重地依赖于煤炭的开采与销售。然而,在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同时,煤炭资源的开采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如国家发改委和山西省组织的煤炭可持续发展专题调研显示,山西每挖1吨煤损耗水资源2.48吨。现阶段,山西每年挖约5亿吨煤,就会破坏12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山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面对上述出现的一系列负面问题,必须及时采取积极措施,以使其在大力发展经济同时,能竭力保护好环境,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为实现山西煤炭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众多企业已将环境会计纳入会计核算系统。环境会计的引入,使矿区环境治理、资源保护的成本和效益能进行合理的量化,从而使企业财务核算更加全面,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2山西煤炭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 据调查,目前山西煤炭企业引入环境会计核算的微乎其微。山西大型煤企甲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仅设有“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这一专户,最近一年来,由于煤炭行业不景气,该企业将这唯一的核算账户也撤销掉了。所以,非常有必要就山西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套核算体系,推动环境会计在山西的实际应用。长期以来,关于煤炭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模式的构建,会计学界始终都存在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是在不改变现有的会计报表体系的基础上加入必要的环境项目,对于非货币化的环境信息,在报表附注及财务状况说明书中进行披露;另一种是在现有会计核算之外单独核算,单独披露。笔者认为,环境会计仅是会计的一门分支,不应该单独列示、单独披露。因此,本文试图将环境会计引入到传统会计核算系统中,构建山西煤炭企业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2.1山西煤炭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 环境会计要素是对环境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做的分类,类似于传统会计要素,具体表现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益和环境费用,共同构成环境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2.1.1环境资产 环境资产是特定会计主体从己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能合理计量,并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包括:环境资产:核算环境资源的原始价值的增减变动及期末结存情况。环境资产折耗:类似于“累计折旧”,核算环境资产由于使用、开采等而转移到所生产产品成本或构成企业当期费用的那部分价值的补偿。培育资产:其性质类似于传统会计核算中的“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在建而未完成的环保工程。 2.1.2环境负债 环境负债是指由于企业以往的经营活动或其他事项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而应当由企业承担的、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现时义务。为反映企业承担的这些现时义务,设置的环境负债科目有:环保专项贷款:核算为购置或构建专门的环保设备而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入的特定用途借款。应付环保费:核算煤炭企业生产经营中由于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从而按有关规定应该支付的各种维护、修缮费用,如矿产资源补偿费、环境修复费、排污费等。应交环保税:核算企业因使用环境资源而应缴纳的各种税费。 2.1.3环境权益 煤炭企业的环境权益包括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用于治理环境的专项资金,以及国家财政拨入的专门用于治理矿区环境污染的基金。设置的会计科目有:资源资本:核算环境资源所有者因拥有该项环境资源的所有权而形成的权益。环保基金:核算国家财政拨入的专门用于煤炭企业环境治理的环保基金以及煤炭企业基于自身的环境要求和任务,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部分。环保留存收益:指通过治理环境企业所获得的、留存在企业中的环境净收益。 2.1.4环境费用 环境费用是指环境污染企业处置废弃物的费用、排污费、罚款等费用。设置的会计科目有:环境治理费用:指煤炭企业为治理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所发生的各项支出。环境预防费用:指煤炭企业为了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而预先发生的环境支出。环境补偿费用:是指为补偿已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煤炭企业所付出的费用。 2.1.5环境收益 环境收益指煤炭企业由于利用煤炭、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或由于环境的改善所获取的收益。会计科目有:企业治理环境污染产生的环境收益和环境资产产生的环境收益。 2.2山西煤炭企业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 类似于一般会计要素的确认,不同的环境会计要素确认标准不同,因此,要区分不同的要素进行具体分析。 2.2.1环境资产的确认 将某一环境资源作为环境资产加以确认,取决于以下几个确认标准: (1)环境资源直接或间接带来未来效益的可能性,如:甲煤炭企业购入一项环保设备,该设备能减少企业未来支付的环境污染费,因此,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环境资源计量的可能性,如:甲煤炭企业的一项环保设备,如果是购入的,按购入价格便入账;如果是某投资主体投入的,则其当时的公允价值便是其入账价值。 2.2.2环境负债的确认 环境负债按照偿还时间及偿还金额的确定性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当环境负债的金额能够可靠确定时,按确定的金额直接入账。二是当环境负债的金额不能可靠确定,则要对环境负债进行合理的估计,按照估计值来入账。 2.2.3环境费用的确认 环境费用的确认条件包括以下。 2.2.3.1未来效用的不可能性 有些支出不会带来未来经济效益,或者该支出与未来收益没有充分联系,因此不能将其资本化,确认为环境资产,而应确认为环境费用。 2.2.3.2计量的可靠性 环境会计本身比较特殊、复杂,因此,环境费用的确定,常常需要依靠合理的方法进行估计,这种估计也会被认为是符合可靠计量标准的。 2.2.4环境收益的确认 环境收益包括环境资产产生的环境收益和治理环境污染产生的环境收益,如:国家给予的环保奖励,环境损害补偿收入等。环境收益可按照现有会计收入的确认标准进行确认。 2.3山西煤炭企业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 会计计量是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有一定难度,就山西煤炭企业而言,环境会计仍处于初始应用阶段,因此,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更加困难。本文仍然区分不同的会计要素进行讨论。 2.3.1环境资产的计量 对于资源性环境资产,例如企业购入的资源资产,应以其购入的价格作为其入账价值,也就是历史成本;依法认定的资源性环境资产,其历史成本无法可靠取得,应以可变现净值或现值计量。非资源性环境资产,如企业取得的排污许可证,由于在现存的交换市场上,拥有具体产品的定价机制,可类比金融资产,可采用公允价值。而2014年1月26日,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财会[2014]6号),自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这一专门的公允价值准则的颁布,无疑为公允价值的确定提供了更加详细的依据。 2.3.2环境负债的计量 环境负债的计量是以货币衡量的、履行环境义务所应支付的价值。如果是履行法律强制性的义务,环境负债应按照法律规定计价;如果企业因承诺而应履行的义务,应按照与承诺相关的成本计价。对于应付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环境资源税,其计量可以采用现行财务会计和税法中已有的计量方法。 2.3.3环境权益的计量 环境权益的计量相对比较简单,在环境权益形成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资产的形成,因此,它与环境资产的计量关系密切。可以按照企业收到的国家拨付基金或从企业税后利润中提取的金额来计量企业环保权益。 2.3.4环境费用的计量 绝大多数的环境费用应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但对于其可预见的未来环境支出,如企业尚未进行赔偿和修复的环境损失等也可使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等非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量。 2.3.5环境收益的计量 对于通过人类劳动取得环境收益,其收益可按支付的劳动量的货币表现计量。而没有人类劳动的参与产生的环境收益,可按包含效益的货币表现或模糊数学的计量属性进行计量。 2.4山西煤炭企业环境会计报告及信息的披露 现有的环境会计报告的讨论分为两大类报告模式,非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模式和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模式。鉴于山西煤炭企业环境会计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众多煤炭企业少量甚至没有引入环境会计,因此,建议山西煤炭企业采用非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模式。也就是在现有财务报告的基础上增加前述的环境会计科目,科学合理地反映特定企业环境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从而弥补现行财务报告中环境信息缺乏的缺陷,使现行财务报告更加完善。关于会计信息的披露,传统会计体系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只关注经济效益,未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做任何披露,无法反映企业对生态环境承担的责任以及采取改善环境措施带来的效益。所以,有必要增加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披露。这些新增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应该包括:各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以及企业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还应当包括:煤炭企业投入的环境设备信息,企业就环境污染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等。 3结论 综上所述,山西煤炭企业环境会计从引入,局部应用到全面推广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笔者试图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及具体企业实践的成果,初步建立山西煤炭企业环境会计的一个核算体系。这一体系的实施,不仅要求相关部门大力的进行宣传,对财务人员就相关知识进行培训,还要制定并健全相关法规制度,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情况,将条件成熟的大型煤炭企业作为案例进行试点工作。对于已经初步实施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企业要鼓励其逐步完善核算,并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比对,对于体系制定不合理的部分及时予以纠正完善。 作者:张晋侠 刘艳萍 薛洋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会计学院
信息管理类论文: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中的知识创新 [摘 要] 本文对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中的知识创新进行了全新的分析,主要认为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中的知识创新。知识创新不仅催生了知识型跨企业协同管理,而且推进跨企业协同信息化的进程,从而确立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 知识创新 协同 演化经济学 一、引言 著名的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梅尔(c.k.prahalad garyhamel,1990)在所著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书中出:“所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冲击下,企业外部生存环境瞬息万变,企业惟一不变的应对方法,就是创新。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所依赖的核心竞争力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不断地创新。所以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也需要创新。而其中的协同知识创新是基础。 二、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持续知识创新 人类进入21世纪,快速变化的经济外部环境使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量的企业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许多学者认为知识创新是问题的关键,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1999)认为,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机制是理解企业成功的关键。而在一个不确定是惟一确定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和发展的源泉:“当原有的市场开始衰落、新技术突飞猛进、竞争对手成倍增长、产品淘汰飞快的时候,只有那些持续创造新知识、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并迅速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才能成功。而这种企业就是知识创新型企业,其核心任务是持续创新”。 三、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分析 演化经济学的“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内部条件(资源、能力和知识)是解释不确定条件企业本质和竞争行为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强调知识的作用。 我们可以在企业的范畴内这样理解,企业的惯例包括隐性的内容和显性内容。在隐性内容中,知识表现为企业的一些做事习惯;在显性内容中,知识表现为企业的行为规则。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正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固化和持续优化的过程。 而企业的核心知识有惯例化的趋势。在长期知识的积累过程中,惯例表现为对改进效率有益的经验、技能和技巧的记忆。在长期知识的积累过程中组织的惯例化不仅表现为个体专用性知识的积累过程,而且惯例化也是企业组织共同知识的积累过程。 四、跨企业协同核心知识的创新 1.跨企业协同核心知识的边界 由于企业知识总是要被惯例化为核心知识,所以明确核心知识的边界更有意义。我们设定跨企业核心知识的边界是:跨企业协同核心知识包括跨企业协同中的共同知识和企业个体知识。其外在表现是跨企业的协同行为标准、习惯和协同创新制度。 2.跨企业协同核心知识的创新过程 企业知识创新可以理解为新知识的创造和利用的过程。创新周期包括:核心知识的形成、推广普及、差异化和知识重组四个阶段,其中,知识重组和核心知识的形成属于知识创造,而核心知识的推广普及和差异化则属于知识的利用。核心知识的差异化就是在不同的成员中推广普及的过程中,由于面对的市场不同,有必要因地制宜地对核心知识进行微调,包含了局部的知识创新。当差异化完全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时候,核心知识就要面临知识重组,新的核心知识就会形成。新的一轮核心知识创新就此开始。只有企业核心知识不断地创新,企业才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五、知识创新和跨企业协同 传统的企业边界理论认为,交易成本决定着企业的边界。而新知识理论强调,不是交易成本,而是与知识及其运用相关的生产成本决定着企业的边界。因为,知识的隐含性和专业性决定了知识的价值难以评估,更难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其全部价值。所以知识创新成本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边界。 1.知识创新催生了跨企业协同的形成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需要不断的知识创新来保持持续竞争优势。而知识创新是有成本的。国际上许多大企业的研发费用已经占到全部支出的15%以上。由于顾忌到了知识创新的成本,许多企业都尽可能地缩小边界。企业日益趋向于进行跨企业协同,借助外界的研发力量从事知识创新,共同分担知识创新成本,分享知识创新成果。同时,知识创新的产生到应用之间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因此采用开放、合作的跨企业动态知识创新模式就是适应市场快速竞争的有效措施。 所以,我们认为正是知识创新的专业性、成本和快速反应三个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跨企业协同的形成。 2.知识型跨企业协同 在当今竞争中,竞争优势往往不再来自成本和质量,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通过跨企业协同,使企业间的知识资源进行水平式双向及多向流动,更有效地创造新的知识资源。知识型跨企业协同的意图从降低成本发展变成了组织学习。以组织学习为本质的知识型跨企业协同的动机并不是以资源互补为中心,而是以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要内容。 六、协同信息化与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 协同信息化的一般特征是:它是沟通工具、利用资源的工具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工具。而这三个特征都与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密切相关。首先沟通工具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其次利用资源的工具的主要操作对象是知识资源;最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工具是通过跨企业协同知识不断创新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 1.协同信息化促进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 协同信息化给知识创新提供了知识快捷传播和个性化应用的环境。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有一个创新周期,包括核心知识的形成、推广和普及、差异化、知识重组四个阶段。协同信息化为企业的个体专业知识增值,这是因为它的价值是建立在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共同知识基础之上的,脱离了共同知识,它就会失去原有的价值。 2.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是协同信息化的源动力 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已经演化成为协同信息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持续协同信息化,就需要不断有新的知识资源被发现和创造,这就要求在协同信息化的进程中要有一种制度来保证新知识的不断产生,而这种创新制度正是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所能提供的或者说正是其内涵。跨企业知识创新也对协同信息化起到一种核心的推动作用。 七、结束语 跨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跨企业知识创新的目标是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将这两个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形成跨企业信息管理竞争力。同时笔者认为企业必须加入到知识型的跨企业协同中去,才可能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知识创新。所以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中的知识创新。另外,在对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进行理论分析的时候,笔者提出了演化经济学是研究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重要研究范式的观点,并尝试进行了一些拓展,希望能对未来知识创新的研究有所启发。 信息管理类论文: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物流实现模式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物流管理需求和物流产业服务现状之间的差距,指出asp物流管理模式是上述矛盾的一种很好解决途径。并通过蒙牛乳业公司的具体案例,实证分析了如何通过asp物流管理模式来提升核心企业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跨企业协同;asp物流管理模式;企业竞争优势 1引言 现代企业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其中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协同管理能力,将直接影响其核心竞争力的发挥和提高。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是提升物流管理水平的必经之途。 2跨企业协同物流管理信息平台 2.1当前企业环境分析 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企业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方式。现代企业竞争实质是速度的竞争。电子商务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供应链中信息流和资金流所占用的流通时间和流通成本大幅缩减,甚至接近于零,供应链中流通时间和流通成本,绝大部分将被存储和流通环节所占用,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为此,企业必须寻求最适合自身的物流管理模式。 2.2我国物流行业现状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表示,制约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首要瓶颈是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主要问题是大多数物流信息系统的价格比较高,而中小企业的起点很低,市场上缺少适合中小企业起步的信息系统。 2.3企业对物流管理的当前实际需求 在中国运输协会关于工业生产企业未来寻求物流外包可能性调查中,有62.5%的企业表示主要基于以下因素,它们未来会寻求物流外包: (1)高层次物流人才的匮乏。 (2)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降低库存,缩短资金流转周期。 (4)借助物流公司的网络拓展新的市场。 2.4跨企业协同物流管理的最佳实现模式:asp物流管理模式 asp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商业应用模式,是指供应商融软件、硬件、网络和技术为一体,以互联网为媒介,以门户网页为切入点,为客户提供配置、租赁和管理的应用解决方案。 asp跨企业协同物流管理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企业外包物流需求和物流现状之间矛盾的解决办法。采用asp模式,可以将所有物流管理应用软件安装在第三方应用服务提供商的数据中心,由服务商根据客户要求来定制开发、管理、维护和更新系统,并负责数据备份、运行管理、软件和硬件升级换代。后三者经授权,通过广域网连上asp应用服务器,在供应商开设的窗口按一定的标准付费后使用所需的物流应用软件,不必占用企业自身资源去开发和管理物流信息系统。 2.5asp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的优点 asp物流管理信息平台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线物流管理应用服务,可以同时为多个用户服务,具有诸多优势: (1)整合物流信息资源。 (2)统一标准,集中管理。 (3)it投资风险小。 (4)节约社会资源。 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以服务中小物流企业为主,核心是物流应用软件服务。同时平台还具备门户站点功能,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远程培训等服务。对于那些想实施物流信息化改造但又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的中小物流企业来说,asp模式可以协助中小物流企业向信息化平稳过渡。 3蒙牛公司asp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的实证案例 蒙牛公司是国内乳业界销售额上升最快的公司,在国内有很大影响力。通过分析蒙牛公司物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可作为提升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有益借鉴。 3.1物流管理水平制约蒙牛进一步扩张 蒙牛公司的原奶主要产于内蒙古农牧区,而其消费市场则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和内地大中型城市。“北奶南调”是对蒙牛物流管理水平的严峻考验。蒙牛公司在全国有300多个销售分支机构,管理着近3000家各级经销商。物流管理主要由蒙牛公司在各大区域(省会城市为主)的办事处及仓库协调,是典型的分销型企业。 随着销售收入和销售半径的快速扩张,蒙牛的物流链被拉得越来越长,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已逐渐成为制约其进一步扩张的瓶颈环节。牛奶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对物流管理要求很高,信息化是蒙牛实现高品质物流管理的必然选择。 目前蒙牛公司物流问题主要有: (1)物流信息不畅通。订单处理过程烦琐而缓慢。 (2)高库存和市场缺货同时并存。 (3)物流链上组织之间协同程度低。 (4)需求预测和计划工作几乎没有开展。 为解决以上问题,蒙牛公司意识到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在物流方面强化对各级经销商和各地销售分支机构的支持、管理、控制,以达到协同运作,统一行动。 用社会资源发展自己是蒙牛一贯的做事方式和经营思想。公司决策高层敏锐地意识到物流管理应用软件同样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果断选择asp物流管理模式,导入了第三方公司研发的“跨企业协同管理信息平台”,来提升其物流管理水平。 3.2蒙牛实施asp跨企业协同管理信息平台 蒙牛利用第三方提供的开放式平台技术从企业供应链基础出发,由内到外整合企业资源,使企业整个供应链上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开发、使用和增值,并以动态价值链为载体,让所有的基于这一链条上的企业能够随时随地自由组合与断裂;同时,由于单体与部分链条的完全开放性,它可以随时随地修复破损链条。 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借助第三方的“asp跨企业协同管理信息平台”,蒙牛公司成功解决了企业内部、经销商、运输和物流公司之间的协同管理难题,强化了对经销商和销售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整个管理平台覆盖了包括库存、订单、产品、计划与预测、绩效、渠道结构、客户关系管理、业务分析和决策支持等十余项协同管理业务,相关信息能够在物流链上迅速有序流转,跨越地域和部门等物理和人为限制,见下图。 4asp物流管理模式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 采用asp模式管理跨企业物流,对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具有多方面的提升作用。 4.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和巩固 根据企业内部资源的特点,去发现、选择、利用外部资源,通过合适的商业联合形式来优化其资源配置,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反映。同时,集中自身资源于竞争力的核心业务,来发展和巩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2降低库存成本和交易成本 库存实际上是低程度协同物流链的工作沉淀,一般包括库存成本和交易成本。asp物流管理模式依赖信息平台利用订单管理和预测分析功能,共享采购、生产、存货、发运以及其他信息,并根据物流链上各节点的存货信息,按订单驱动方式组织生产,及时补充,不需要维持高存货,极大地降低了整条物流链的库存量,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短了现金流转周期。 4.3速度优势和顾客满意 新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制胜的武器就是,最快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甚至可以这样说,是物流创造了核心客户服务价值。通过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平台提供的订单管理功能,对销售渠道反馈信息的快速集成和分析,企业能够迅速把握顾客现有和潜在的需求并予以量化,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产品提供给顾客;并捕捉顾客反馈意见,及时提高产品和服务水平,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程度。 信息管理类论文: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的绩效评价研究 [摘要] 在信息化环境下,跨企业的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成为当前阶段的主要竞争力,同时在当前中国企业信息化进程中,也迫切需要符合中国特色的企业测评模型。因此本文在深入分析现有企业绩效评价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探索一种全新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式——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的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 协同企业绩效绩效评价 引言 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活动,分工细化,协作增强,市场竞争不再局限在单个企业之间,而是企业群与企业群之间、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例如虚拟企业、动态企业联盟等。实质是在最终用户需求的牵引下,由多个企业联合形成一种合作组织形式,通过信息技术把这些企业连成一个协作网络,把各个节点的资源有效整合并互动管理,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来完成单个企业所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 但现有的绩效研究大多是对单一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而对这种新型企业模式的绩效评价研究则较少。本文在分析企业已有绩效评价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一种全新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式——企业协同绩效评价体系。 一、跨企业协同的含义 由于全球制造和经济一体化使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竞争的主体也随之改变,企业更多的是与上下游企业协同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共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所谓跨企业协同,就是指价值链上的不同企业主体通过现代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化的手段,实现企业间从需求预测、产品设计、外协和外购、制造与分销、储运到外购等全过程的协作。 二、现有企业绩效评价模型分析 评价企业群运行绩效的指标,不仅要评价该节点企业(或供应商)的运营绩效,而且还要考虑该节点企业(或供应商)的运营绩效对其上下层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即要考虑基于企业群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目前对于企业群绩效评价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scor模型 美国供应链协会于1996年提出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scor是一个以业务流程为基础的供应链运作标准参考模型。scor的供应链整体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指标是面向顾客的。它们是从顾客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的整体运作,反映了供应链对顾客的价值。主要指标为供应链的可靠性、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和供应链的柔性。第二类指标为面向企业内部的,从企业角度来看供应链的运作,这类指标包含了供应链成本和供应链资产管理效率。 2.基于平衡记分法的供应链评估模型(bsc—sc) 从供应链运作的角度并考虑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外向化,此模型认为应以平衡供应链运作的各个方面的绩效评价为主,同时反映供应链整体战略的目标,以体现集成、跨流程指标和诊断性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着重强调组织战略在绩效评价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模型提出了bsc—sc的4个评价角度:客户导向、财务价值、内部流程、未来发展性。bsc—sc不但集成了前人所研究的平衡记分法的特点和方法,还在其它3个方面进行了扩展:增加了未来发展性角度,涵盖了bsc的革新和学习的评价,包括了供应链成员关系,以及供应链资源的评价;在一个实时的基础上对所有关键指标进行监测。在实现财务价值的主要战略目标的前提下,偏重于对运作流程的评价。 3.scor和bsc—sc模型的缺陷 以上模型大多停留在绩效评估总框架上,而没有建立完整指标体系,并且没有指标详细的指标计算方法。由于我国企业的供应链运作阶段还处于企业功能部门改进和整合重点上,供应链分环节指标是十分现实的需要。因此从全局考虑,以上两个模型在企业做供应链绩效评估上缺乏完整性、应用性。 更重要的是,随着企业协同竞争力成为其主要竞争力的同时,跨企业的协同管理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而scor模型和bsc—sc关注协同效应的结果测评,譬如供应链的反应性,而对跨企业协同行为过程绩效测评甚少,因此现阶段急需一种新的企业绩效测评模式。 三、现阶段我国企业绩效测评体系的构建原则 跨企业协同管理是以部门、组织、流程以及地理分布上的物流网络集成为基础的,这种特征有别于传统的基于所有权的控制管理及层次型的纵向集成,更为强调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和运营的管理。因而,对企业运作绩效的评价也随着跨企业协同管理运作的重点而发生改变。为此,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如下原则: 要能反映整个企业群的运营情况,而不仅仅反映单个节点(或部门)的运营情况;应重视对跨企业之间的业务流程行为过程的动态评价,而不仅仅是对协同效应静态经营结果的考核衡量;注重跨企业之间协同实现方式的测评;要能反映企业群各节点(部门)之间的关系,注重相互间的利益相关性;定性衡量和定量衡量相结合,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并注意相互间的协调;指标应分出评价层次,在每一层次的指标选取中应突出重点,要对关键的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对某个特定绩效指标的维持和改进不应以牺牲其他任何指标标准为代价,否则,任何绩效都是无法接受的;重视对企业长期利益和长远发展潜力的评价。 四、企业协同绩效测评体系的模型 协同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其测评体系的制订一定要充分借鉴、利用现有的相关成果,在搜集、分析、评估了国内外所有主要的研究所果基础上,根据现阶段我国企业绩效测评体系的构建原则,得出了企业协同绩效测评体系的模型。 跨企业协同环境中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首先就是确定对核心竞争力的发掘,这是对于协同绩效评价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协同绩效评估体系建立的依据——协同竞争力,故整个评估体系紧紧围绕协同竞争力模型全方位展开,包括协同行为过程、协同效果、协同的实现方式三大体系结构。 1.协同行为指标 跨企业协同行为的渠道特征极大影响跨企业协同行为业务开展的效率和运营业务模式。如跨企业协同行为覆盖半径过长,企业的供应能力必然受到限制。跨企业协同行为渠道结构的规划和变革,更多的与跨企业协同行为战略、跨企业协同行为管理、跨企业协同行为渠道组织拓展相关。企业需要制订一套策略来管理所有的资源、以期产品或服务能迎合顾客的需求。而规划的重点主要是发展出一套能监控跨企业协同行为,使其更有效率、成本更少,并能给予顾客更高品质与价值的产品与服务的业务规范。 根据协同行为模型,可相应对协同行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测评:协同计划测评指标体系;协同执行测评指标体系;协同支持测评指标体系;协同绩效测评指标体系。 2.协同效果指标 协同竞争力的体现在协同效应上,而协同效应的表现为: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因此协同效应结果测评指标应围绕客户和反应能力而展开,具体为客户满意度评价体系和协同的订单反应能力评价体系。 (1)客户满意度评价体系。在以客户为中心原则下,建立协同管理的客户化评价角度,从客户的需求角度确定协同管理运作的方向和出发点,本质为以客户导向的运作。 (2)协同的订单反应能力评价体系。企业此时不再仅止于专注于改善企业群的效率,而是要达到整个企业群真正的整合,就像单一企业一般。让链中各环节可以清楚知道某产品的库存、持续补货、协调产品的设计,及彼此分享技术新知。而订单就是客户需求的物理表达和集中体现,协同的反应能力主要体现在订单的反应能力上,因此协同的反应能力通过订单的协同反应能力来评价。 3.协同实现方式指标 协同实现方式多样,业务标准的控制等是实现协同的重要条件,而现阶段信息化是协同竞争力实现的最充分核心条件。可以通过以下指标体系来衡量: (1)系统适应性指标。协同管理的实现,乃至整个协同管理工程的基础就是基于应用平台的系统功能,但系统功能必须与企业业务能力适应,系统功能既不能落后于业务能力,更不能盲目地超前于业务能力,否则就是削足适履,it黑洞的本质原因是信息系统是相对固定的,而业务是永远变动的,信息系统应该随着业务职能而变动。所以模型从建设方式、业务适应能力等角度评价企业协同管理绩效。其包括4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 (2)协同网络效应指标。协同管理具有明确的网络效应,也就是加入的企业越多,整个企业群的价值越大,为最终客户创造的价值也就越明显;加入协同管理的企业越多,整个供应链运作的复杂性越高,需要的协同管理水平也就越高,所以非常重视加入供应链的企业数量、互动能力等因素,也就是通过节点网络效应来评价整个供应链管理绩效。其包括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 (3)业务标准协同指标。协同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仅要通过协同管理平台奠定管理工程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业务标准协同、规范企业群上不同产权主体的业务行为和具体操作,业务标准就是指导企业群上各节点企业在业务上协同作业的约束性条款和工作标准。有无业务标准、业务标准是否完整科学、业务标准是否得到坚决执行等因素,是决定协同管理绩效水平乃至整个协同管理工程成败的关键,所以将业务标准作为评价企业协同管理绩效的关键指标。其包括4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 五、结语 通过企业绩效测评体系能测评企业目前的绩效水平,从而更好促进企业提高其绩效水平。其遵循着特定的演化规律,而现阶段的演化进程——企业协同绩效测评体系,可以分为协同行为测评指标、协同效果测评指标、协同实现方式测评指标,其模型能指导企业间更好实现跨企业协同,从而提高企业群的协同竞争力。 信息管理类论文:浅析电子商务时代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论文关键词:信息管理 信息系统 人才培养 论文摘 要:进入21世纪,信息资源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知识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成为时代的特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是信息资源管理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信息社会将呼唤大量从事该专业工作的人才。我国既缺乏从事信息采集、经济预测分析、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硬件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更缺乏既通晓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因此,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上来。同时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如何造就新型的信息管理人才,使他们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及能力,以适应社会信息管理这一要求,成为应当考虑的核心问题。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历史与现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集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就开办了信息管理专业,最开始叫"电子数据处理"(ept),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了比较规范的专业名字,即"管理信息系统"(mis)。现在,发达国家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了这一专业,有的成立了信息管理学院。在我国,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建立了对应的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其后,差不多所有的财经院校以及具有经济管理优势的综合性大学陆续建立起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与此同时,我国的大部分具有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优势的工科院校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办起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通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开办该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200 所以上,且已有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多种层次。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已是一个客观事实。这表明社会对这方面人才是迫切需要的。可以预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这种需要还会不断增长,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方向分析 2.1.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组织业务功能 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领域包括事务处理、管理信息、知识工作、办公信息、决策支持、群决策支持以及经理支持等系统,这些信息系统针对组织中的某个具体管理功能(如生产运作、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人力资源)。在这方面,学科的研究重点在于理解计算机应用的特定领域,以建立组织中应用复杂的计算机技术的基本逻辑。 2.2.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和方法。该学科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是研究如何以较低的成本建立可靠而有效的信息系统。早期其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建造可靠而有效的信息系统,为组织提供更多的价值(提高运作的效率、提升组织的竞争力或创造新的价值);随着软件技术的进步和商品化软件市场的形成,研究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信息系统的实施及相关的管理问题。 2.3.信息系统的管理。早期的信息系统基于大型计算机主机,因此集中式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此后,随着功能强大的微型计算机和软件的普及,如何管理分布式的信息系统功能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同时,由于软件市场和信息系统服务的兴起,信息系统"外包"成为新的热点,为本学科提出了诸如"信息系统"的可控性、基于合同的信息系统供应。购买关系等研究问题。近年来,信息系统管理的研究课题反映了复杂的管理问题,包括信息系统的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的投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引起的组织变革,以及全球化经济中的跨国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问题研究通常是跨学科的,它涉及的领域包括战略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等等。 2.4.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价值。尽管如今信息系统毫无疑问地被认为是现代组织运行的基本条件,但从计算机被引入管理领域起,就一直有人怀疑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价值。信息系统的评价,包括评价的准则、方法和过程,就一直是该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早期用以代替人工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的目标基本上是提高运作的效率而不引起组织的变迁,因此成本-效益分析就被认为是一个合理的评价信息系统价值的方法。然而,随着组织中的综合信息系统和战略信息系统的开发,问题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信息系统的战略价值和无形的品牌价值等非直接的经济价值必须加以考虑。同时,信息系统的组织价值还面临着如下的问题:谁获得益处?是否其中的一些人员会失去位置?是否一些人员的权力会被改变?是否组织会因为信息系统的使用变得脆弱(如由于系统的故障、专家乃至运作人员的流失)? 随着信息系统引起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变化,传统的投资收益分析方法就显得更不适用了。人们必须从组织理论、社会学理论和经济理论以及信息技术的结合方面寻求答案。 2.5.信息系统对社会和组织的影响 从该学科诞生伊始,人们就开始研究信息系统对社会福利、工作模式以至生活模式的影响。研究信息系统的成本、效益和风险对于组织中或组织以外的不同人员的不同影响,不同的信息系统对组织的结构和业务流程的不同影响;考察信息系统对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对社会民主生活人的隐私和身份认同的影响等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3.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议 3.1.坚持宽基础上的专才教育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掌握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科学和其它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具有宽厚的基础,但不要求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都精通。同时该专业的学生应该精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这方面应该是专才。 3.2.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才是经济的支柱,信息是经济的生命。"这是日本人的观念。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原因就在于充分利用和挖掘了国内外的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然而在我国,这种信念、观念和意识仅为一部分人的认识,不少人还处在朦胧状态。因此,强化信息意识,提高国民的整体信息意识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图书、互联网等一切传播媒介,大力普及信息意识,增强人们的信息智能,提高人们认识信息、吸收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3.3.加强教学改革,更新课程内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设立目的是为了解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与人们对信息利用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为社会培养以应用型为主的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而用户的需求和信息技术又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对于有关信息资源开发过程及原理方法的核心课程,应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由于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及学生因素又会使该专业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课程体系会呈现一定的变动性。 对于专业课,目前有许多信息管理方面的课程是新开设的,要加强对这部分课程的研究,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内容的交叉重复或遗漏。由于本专业是一个发展较快的学科,因此,要不断地将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有关信息管理理论与信息技术方面的新课题和学科发展中的新理论与新知识及时吸收到课程中来,从而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完善。此外,要借鉴国外相关专业和学科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如美国、英国近年来在信息管理教育方面增设了许多有关信息技术、信息交流与人际交流以及市场营销方面的内容。有关现代化技术类课程,首先要让本专业的学生系统掌握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网络化知识,其次在基础课中充实新技术研究成果。同时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 选课,范围包括基础物理、基础生物、基础化学、实用写作、外语,汉语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市场信息学、企业管理、社会信息系统管理等课程。 3.4.教师要有现代化教育思想,充分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教育思想现代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双翼,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实现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须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反之,为了引进和更好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大胆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引进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3.5.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我们可以采用按专业教育内涵、结合信息技术应用组织实验教学的模式,组建诸如知识信息组织、信息系统设计、信息分析模式、信息网络管理、计算机信息检索等专业实验室,一方面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配套,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对专业学生开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6.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知识更新 我们面对的是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一个缺乏优秀教师队伍的专业是不能生存和发展的。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注重吸引其它院校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到学院来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国内和出国进修、青年教师攻读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研究生等方式,促进在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在校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保持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的活力,尤其要注意利用因特网加强同国内外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教育同行的交流,吸收信息研究新成果,以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研究水平,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7.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开拓人才 从当前信息服务业的蓬勃兴起,就业市场的拓宽看:未来21 世纪的发展前景,一方面,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普遍强烈;另一方面,信息产业就业市场上需要的不是传统的信息管理人员,而是既精通信息知识,又具有某些专门领域知识的"双料"专家,即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多面手,尤其是社会适应性强的开拓型信息管理人才。这一需求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赋予了教育机构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拓宽口径,强化基础,着力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整体素质水平。 3.8.注重与国际接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的国际接轨主要是指:专业口径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手段,以及人才培养技术规范与体系方面的接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的国际接轨并不意味着从教育体制到教育内容改革中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而是要在专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中保持我国的特色,发挥我国的优势,确保有关教育与学术交流的渠道比较畅通,可以在新的环境中持续发挥其优势,以求与国际上本专业的教育同步发展。因此,正确处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专业教育体系和专业教育的国际接轨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目前情况和教育面向21 世纪发展的需要,可以考虑在优化我国信息专业结构中实现宽口径的国际接轨,着重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国际化,以进一步完善专业教育体系。 结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对的是迅速发展的信息化进程,因此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没有操作经验可以借鉴,社会认知度不高的情况下,要做好人才的培养,必须在理论深度具有一定基础上,认识一些问题。 信息管理类论文:浅谈加强医疗档案信息管理保证信息合理化应用 论文关键词:信息档案管理 应用 论文摘要:档案管理作为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档案信息资源的创新与利用也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医疗档案规范化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得以迅速发展,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管理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其作用也越来越大,但医院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还相对的滞后,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医院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如何使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这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院档案的范畴和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 医院档案[1]是医院在各项职能活动中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由于这些记录,是伴随着工作活动的客观需要而形成的,因此,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特征上,都表现这些资料的原始性和事实的确凿性。此外,由于它们真实地反映着医院工作的历史和现状,成为记载医院发展的宝贵历史资料,故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和法律凭证作用。医院档案的保存价值、法律凭证作用、借鉴利用决定了医院档案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 二、现阶段医院档案信息化的现状 (一)对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 目前在国内的医院中,计算机应用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最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和财务系统到完善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影像存档和通讯系统(pacs)、放射科信息系统(ris)、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以及局域网管理、办公自动化等,都已开始在医院实施和运行。但一些领导还是不能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迫切性,致使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未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同步考虑和同步实施。 (二)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开发相对落后 目前,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速度和水平还明显落后于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医院档案管理软件方面更为欠缺。随着档案的快速增长和对档案信息利用需求的增加,单版机计算机档案管理,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与医院的信息系统无法连接,缺乏可兼容性和可扩张性,急需升级更新。 (三)档案管理标准化程度低 档案管理标准化是保证归档信息有效利用的关键。标准化程度低影响了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造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从现在阶段来说,医院收费系统、统计系统、病历病案系统、检验系统、影像检查系统等部门系统不全一致,规格不一,不能通用,也与档案管理系统存在着接口、存贮档案数据方式不同和无法交换等问题,档案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在各医院的信息网络建设中,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各行其是,层次不一,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医院内部的数据分析不能够统一,不能实现档案信息共享的要求,就谈不上是档案信息化管理。 (四)医院档案管理格局混乱 目前,医院档案管理是一个多部门管理档案的格局。比如医院的综合档案室一般只管理文书档案、科技档案、财务档案等。隶属行政办公室管理,而医疗文书档案、各种检查影像等又分属其他医务部门管理。管理部门采用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不同,在管理职责上也不明确,也没有纳入医院的综合目标管理考核,这样多头管理,各有政策,造成了管理标准化的困难。 (五)档案专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医院现有的档案专业人员,一方面是知识结构单一,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较低,知识面窄;另一方面是缺乏专职的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现有人员工作不安心,主动性和创新性不够,不适合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要求。档案人员除了要有档案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计算机运用操作能力和网络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 三、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要点 (一)强化电子文件归档管理 充分利用医院网络资源共享的功能,将上级来文及医院各处、室形成的文件直接转换,进入档案室数据库。纸质文件归档同时,应将同版本的电子文件一并归档,同时并入本单位档案数据库系统,与医院办公自动化同步进行运行。 (二)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 医院要加快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可以结合自己的经济能力,配置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软、硬件,从而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按照填平补齐、适当超前、适当延伸的原则购置适当的技术设备。包括数据库服务器、路由器、图文影像扫描设备、海量存储设备等。开发适合医疗行业使用的专门的档案利用软件。 (三)建立标准化、规范化档案管理体系 依据国家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定、规范,档案管理软件应具备适应多种文件存储格式、支持实时浏览,具有互联网及内联网检索功能[2]。能够实现收集整理、数据存储、检索浏览、借阅管理、权限控制、统计报表、鉴定销毁、数据输入(输出)及格式转换的控制与管理,满足医院文档一体化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一个通用性强、大多数软件都能接受的文件信息存储,交换格式标准,才能保证医院内部网、卫生系统网、档案系统网之间档案信息存储、交换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档案信息资源传输网络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档案的真正价值在于利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现将为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提供前所未有的条件。利用医院内部网建立档案信息网站[3],实行新信息上网、电子邮件服务、联机公共目录查询和光盘远程检索服务。同时开展档案信息咨询服务,为用户进行定向、定题的交互式信息咨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和深层次开发,提供更多二次、三次加工的信息产品,拓展医院档案的服务功能,提高档案服务质量。高质量、丰富充足的信息资源是档案数字化的基础,是网络建设的核心。信息资源不足,网络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五)规划、建立有特色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库 数字化信息资源库[4]包括数字档案管理系统、数字目录中心管理系统、数字文档管理系统、数字文件管理系统等。档案数据库是档案室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的信息资源。要加强网络建设,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国际、国内标准为依据,集中力量建成若干个标准化、通用性好的文件条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另一方面,档案资源数字化整理也要与之配套进行,即使用数字模拟整合技术将室藏各种档案数字化。 (六)加强档案信息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促使由档案管理向档案信息管理的过程。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应该是具有广博的知识并掌握现代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面对需求上的这一变化,首先要做好现职人员的培训工作,档案工作人员不但是档案学、文书学、信息传播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是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通信工程技术、信息网络、信息管理、数据库生产和服务、办公室自动化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只有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档案计算机管理的优势,这也是当今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信息管理类论文:完善的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是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摘要:在激烈的医疗竞争环境下。提高医疗业务水平和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是医院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管理医院时,医疗成本中医疗耗材又尤为重要。完善的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医院医疗耗材采购、使用、维护、报废等环节,起到采购公开、透明。使用准确无误的作用。利用库存结构分析处理来确定管理目标,分析管理需求。降低采购成本,减少运营成本,优化流程管理,提高内部服务,保障服务和质量,实现效益分析,确保医用耗材的使用安全,从而提升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工作。 关键词:医疗耗材 信息管理 系统 完善的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医院医疗耗材采购、使用、维护、报废等环节,起到采购公开、透明,使用准确无误的作用。利用库存结构分析处理来确定管理目标,分析管理需求。降低采购成本,减少运营成本,优化流程管理,提高内部服务,保障服务和质量,实现效益分析,确保医用耗材的使用安全,从而提升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工作。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能真实准确地反映、监控医疗耗材从购进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即采购资金的使用——消耗材料购进——消耗材料入库一消耗材料出库——消耗材料科室使用——消耗材料收费。一套完善的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预算采购系统、一般医疗耗材入库出库采购系统、高值特殊医疗消耗材料管理系统、一次性的医用消耗材料成本差异管理系统。根据笔者的工作实践,在本文中就完善的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分析。 一、为使采购资金的使用公开透明,需建立预算采购系统 采购资金的使用应公开透明,为此就需要建立预算采购系统,该系统为完善的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系统能保证购进医疗耗材公开透明,医疗耗材质量安全可靠,同时能防止耗材的积压,以及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该系统包括: 1.建立采购预算申请系统:主要反映购置医疗耗材品名及数量,同时设置采购预警。 2.建立特殊耗材招标系统:主要是显示属招标的耗材品种。 3.建立供应商数据系统:反映供应给医院耗材的所有供应商的信息。含单位名称、(三证资质等)以便备查。 4.建立负责采购人员管理系统:负责采购的经办人,耗材验收人,采购科室负责人及医院主管领导的信息,各自的责、权、利及奖惩制度。 二、建立完善的医疗耗材管理系统,应在耗材入库、出库、科室使用上确保安全、可靠、简单易用、核算准确无误 医院使用的医疗耗材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医疗消耗材料,另一类是高值特殊医疗消耗材料。 物价部门对上述两类耗材规定,一次性消耗材料医院可根据实际进价加规定差率进行收费,购进价为1000元(含1000元 以内加收10%,单件进价1000元以上实行累进差率,超1000元部分按8%加收,单件加收最高不得超过800元。所以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能根据耗材的特点、购进使用流程。跟踪管理好医疗耗材。现根据不同耗材的特点谈几点在耗材管理及会计核算上对完善的医疗耗材管理系的要求。 1.一般医疗耗材是临床科室通用的卫生材料,是医院必备的库存物资,根据这一特点,建立一般医疗耗材入库出库采购系统,医院管理此类耗材器材仓库既要保证临床科室使用的卫生材料在保值期内安全可靠,同时也要保证医疗耗材有充足库存。器材仓库既不能过低库存无法保证临床的使用,又不能高库存,造成医疗耗材库存积压过期。这就要求建立库存最高及最低预警信息系统,从而通过这样信息系统可以要求医院采购部门按时按量地有计划地采购,同时也可以要求仓库保管员对医用耗材采取先进先出法,以保证病人使用医用耗材都在保质安全期内使用。实现这样信息系统可采用以下方法: (1)医疗耗材入库出库采购系统,通过医用耗材采购周期、保质期、日消耗量,可以确定最高库存量、最低库存量、划定库存预警线。最低库存=采购周期x日消耗量;最高库存=日消耗量×(采购周期+保质期)。最低库存量到最高库存量即是安全库存量。根据某院1-6月部分医疗耗材使用情况,举例计算最佳库存量,见表1。 (2)医疗耗材入库出库采购系统,确定了最佳库存量后,采购供应部门可根据耗材库存信息系统资料,编制出医疗耗材各品种的采购计划。帮助采购部门及时准确完成采购任务。系统计算公式:采购计划=安全期宋库存+本期耗量一期初库存。 (3)医疗耗材入库出库采购系统,还应按医疗耗材保质到期时间编制代码,系统按代码采取先到先出法。以确保医疗耗材不过期。 2.建立高值特殊医疗消耗材料管理系统。高值特殊医疗耗材主要是植入性医用耗材,其有“三高”的特点(高科技、高价格、高风险),由于高值特殊医疗耗材“三高”的特点,现在很多医院都是采用零库存。科室为了手术中使用高值耗材的方便、快捷,长期以来是科室直接向厂家联系供货,科室验收保管,在使用后通知器材管理部门给厂家结账。但是,其支出是否合理,质量和安全是否有保障,是否真正用到病人身上,医院物资管理部门都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情况。会计核算上也不能真实、及时、准确反映医院的实际收支状况。因此必须保证最严格的管理方法,如何做好日常的证照审查、产品风险管理,及时准确反映使用记录,根据耗材流动情况建立完善监控系统。由于高值特殊医疗耗材是零库存,按现在它的流动程序是:临床使用收费——上报采购部门——采购部门通知供应商开发票——根据出库结算耗材成本。可以看出,如果有一套完善的高值特殊医疗消耗材料管理系统,我们会在临床使用高值特殊耗材的同时,将使用的高值特殊医疗耗材的品名、数量、规格、型号、单价及金额同时反映到采购部门、仓库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各部门都能及时按使用了的高值特殊耗材办理相关手续,采购部门通知供应商开发票,材料仓库办理入库及出库,财会部门也能在未取得发票时,按暂入库正确反映医院的支出和应付的账款。同时各管理部门都能监测到使用高值特殊耗材。这套高值特殊医疗消耗材料管理系统的流程见表2。 三、建立一次性的医用消耗材料成本差异管理系统 物价部门在医疗收费标准中规定,一次性消耗材料医院可根据实际进价按规定差率进行收费,“购进价为1000元(含1000元)以内加收10%,单件进价1000元以上实行累进差率,超1000元部分按8%加收,单件加收最高不得超过800元。” 按政策的规定,医院的一次性消耗材料从购进入库金额到出库临床收费金额出现差异,而现在医院的管理核算中没有单独反映该消耗材料成本差异,它的差异直接反映在收费项目中。怎样反映购进时发生了多少成本差异,出库使用后实现了多少成本差异,这就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一次性的医用消耗材料成本差异管理系统。可以在购进入库、出库使用系统中增设一个材料差价,通过公式:材料差价=医疗收费价一实际进价,这样在入库及出库中及时准确反映出成本差异,根据某院部分医疗耗材使用情况,计算成本差异。 四、结语 建立这样的信息管理系统的目的是通过完善的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达到对医疗耗材在管理上准确无误,使用上的安全可靠。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对医疗耗材购进、使用、库存等环节进行分析处理,来确定管理目标,分析管理需求,降低采购成本,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从而使医院不断发展,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信息管理类论文:信息管理系统在工程项目中的运用 [摘要]“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网络化”,企业将加大应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价格因素越来越成为业主选择承建商的最重要因素。本文就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难点进行分析,提出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在项目成本管理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新经济信息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管理 一、前言 我们正处在经济形态急剧变化的“新经济”时代,作为“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网络化”,企业将加大应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广泛采用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各种管理技术和决策手段。良好的企业社会信誉和施工质量无疑能为施工企业承接工程带来优势,但是,作为充分竞争的建筑行业,作为高度同质化的施工产品,价格因素越来越成为决定业主选择承建商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降低项目运营成本,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是目前施工企业项目增强竞争力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及控制的难点 在施工企业中,由于体制、激励机制、项目地域分散及人力资源等原因,项目成本管理及控制一直不尽人意,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施工项目地域分布跨度大,施工周期长,企业很难全面地、及时地对项目的成本管理情况有清晰的监控。 2.项目成本涉及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进度计划、合同管理、材料费用、机具费用、人工费用等。而一项工程材料涉及的品种、规格上百种。材料管理的数据量非常庞大、复杂,大量的材料计划、验收单、调拨单在传统的项目管理中需用手工操作,工作量非常大,核算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都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 3.项目经理及施工员对成本管理的意识参差不齐,项目施工的设计变更、施工变更等可变因素多,造成公司甚至项目部对成本控制的力度及效果不尽人意。 4.由于体制和激励机制等原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机会主义者有生存的空间,从而加大了产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一些项目经理在成本管理中控制不力甚至人为加大项目成本。 三、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的应用及其控制流程和系统结构 信息网络化的冲击,不仅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的过程,使上级有可能实时地获取现场的信息和做出快速反应。并且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大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削弱了信息不对称性,从而对中间管理层次形成压力。为更有效地控制项目实施成本,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企业竞争的价格优势,在项目成本管理中引入管理信息系统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在国内,已有很多企业在项目成本管理运用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很多公司已在项目管理上全面推广实施《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软件。该软件将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进度计划、合同、材料、机具、人工、分包、费用控制、财务监控等各项管理资源集成起来有机地整合在一个系统中,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对施工项目的成本进行全过程的及时核算与控制,使施工项目成本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通过运用该系统,施工管理人员可随时掌握项目的成本信息,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的目的。 1.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流程。项目部借助成本管理系统软件对施工过程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现场管理费和其它费用的产生过程进行计划、控制、核算、查询和分析。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各个独立环节联结起来,最终汇总到项目部。 2.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结构。项目部首先根据预算书和施工进度计划制定产值计划,然后根据产值计划制定成本计划。在施工过程中,根据费用类别的不同分别进行控制。当工程进行到一定时期,依据本阶段项目实际产生的成本项目进行核算。当核算完成以后,将对项目成本核算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本阶段成本控制的成效。并与项目实际产值进行对比。 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实施的效果及其发展展望 经过多年的试运行、修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软件已基本成熟。应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软件,在从以下方面提高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 1.提高管理效率。成本资料信息资源共享,大大降低了现场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工作准确度提高,出错率降低。现场管理人员可用更多时间与顾客沟通,做好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 2.竣工结算资料。能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准确、及时地统计施工成本资料,在工程结尾时方便快捷地整理出整齐、统一的竣工结算资料,彻底改变以往工程完工后结算拖后现象。 3.工程经济档案。反映工程实施全过程成本资料的工程经济档案不仅有助于分析本工程实施情况,还可为今后的工程投标或实施提供有用的参考。 4.管理者决策。项目管理者能根据可靠的资料,迅速、准确地做出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决策;而企业经营者可根据这些资料信息评估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 5.企业管理资源。对已完工项目的成本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有利于进行成本分析,以及对公司管理的不断改进。 五、结语 总之,这个信息管理系统涵盖了物料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员工工资管理、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合同管理等诸多功能,并涉及了企业流程再造,它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克服企业中的官僚制约,使得各业务流程最大程度的无缝平滑的衔接,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业务的精确度,获得盈利能力的提高。它的顺利实施无疑为企业降低项目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大有裨益。 信息管理类论文:关于信息管理原理问题的新思考 摘要: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和资产。但由于学术理论界对于信息管理基本原理的研究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性也不强。这无疑是造成我国一些信息管理项目建设和运作水平不高的根本性原因之一。本文按照问题导向的逻辑思路,系统回答和阐述了信息管理原理需要回答的4个基本问题,尝试为信息管理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持。作为系列论文的第一篇,我们将回答“人们为什么需要信息和信息管理(即用户需要信息管理做什么)”的问题,并系统阐述信息管理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个基本原理。 关键词:信息管理 原理 用户需求不确定性 信息管理是现代社会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这是因为,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和资产。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信息是一种可以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益性信息资源;对于公司企业来说,信息是可以为其业务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的重要资产。为此,厘清我们从事信息管理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合理有效地开展现代信息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必要理论准备和思想基础。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所要回答的是人们在开展这项工作之前,必须要回答清楚的一些基本问题。信息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固然有许多,但是概括起来无外乎4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即: 问题一:人们为什么需要信息和信息管理(用户需要信息管理做什么)? 问题二:信息管理能够帮助用户解决哪些基本问题(信息管理能够做什么)? 问题三:信息管理如何行动才能更好、更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如何做好信息管理)? 问题四:信息管理的效益如何衡量(信息管理做得怎么样)? 我们可以根据“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利用已有的信息管理学研究成果来进一步明确开展信息管理应当遵循的基本原理。本文将着重探讨和回答第一个问题,并在其后的文章中进一步阐述其他三个方面的问题。 人们为什么需要信息和信息管理呢?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信息已经成为我们每天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譬如我们要了解天气信息、交通信息、医疗信息、娱乐信息、股市信息、商品信息、教育信息、就业信息、市场信息、决策信息等等。人们之所以要了解这些方面的信息,就是因为人们每天都会遇到诸多的“不确定性”,需要利用相关的信息来作出分析、判断、选择、决定或决策。所以,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从人们的信息需求角度出发总结和概括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人们需要有效消除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信息管理原理之一 在人类社会中,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从事各种与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从事这些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问题,其中有的属于个体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有的属于组织或群体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有的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有的甚至属于整个人类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可以说,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未知世界需要了解和探索的问题也会变得越来越多,因此,人类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少了,反而是越来越多了。这也印证了爱因斯坦的“圆圈”理论。那么,人们通过什么方式和手段才能有效地减少和消除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呢?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大师们已经对此作出了明确的回答,答案就是“有效利用信息”。因此,该原理告诉我们:通过有效利用各种相关的信息,人类就可以消除生活、生产和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可以说,社会越是发展,特别是人类的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越强,人类就越是离不开信息。在今天的社会实践中,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命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信息的陪伴和帮助,我们真的是无法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首先,离开信息,我们的基本生活,如衣食住行等,都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 其次,离开信息,我们的生产活动也会失去基本的条件,整个生产活动的价值链就会因为失去了关键的一环而变得混乱、无序,甚至会产生大量无用的劳动产品,白白浪费有限的物质生产资料,相关的资本投入也会“血本无归”。 第三,离开信息,我们的各项社会管理活动也会陷于盲目状态,决策不能及时有效地作出,计划和行动方案不能科学合理地制订出来,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也无法正常地开展。可以说,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人们一旦离开了信息,就如同地球失去了太阳的光明一样,会陷入黑暗和无助的境地。“管理者们要经常面临信息的不确定性,而且必须依赖他人的帮助来完成几乎所有的事情”。① 最后,离开信息,人类会因为缺乏基本的沟通和联系的内容而出现猜疑、矛盾和误解,甚至会引发新的冲突和战争。 可见,信息是人们用来消除各种“不确定性”的最好手段,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一种重要资源。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而且可以帮助组织更为有效地配置和使用有限的资源,帮助企业经营者利用有限的物质和能源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收益,帮助政府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协调、稳定,帮助人类逐步走向真理的彼岸。但不可否认的是,进入人类认识领域的信息,量大质杂,鱼目混珠,而且分布不均,作为“资源”存在的信息依然是一种“稀缺资源”。这种情况的改善,惟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强信息管理,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图1为我们描述了人类信息需求与信息管理之间的价值链关系,它表明人类可以通过对信息生命周期的有效管理和信息服务来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信息需求,帮助人们消除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 翔实的信息和有效的信息服务可以节约时间、成本,帮助你或其他的人直接采取行动。 二、人们需要追求较高品质的生活和良好的工作业绩——信息管理原理之二 人们对较高品质生活和良好工作业绩的追求,是产生信息需求的原动力,也是我们开展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前提条件。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我们就一直在追求较高品质的生活和工作业绩。关于这方面人类发展的历史情况,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地加以赘述。需要说明的是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愈来愈感到人们对较高品质生活和工作业绩的追求,比之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加强烈。人们已经感受到了21世纪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因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人类对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对我们未知世界的认识能力,都因为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得到了不断的增强。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应用,人类社会中的个体、群体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小了,大家似乎都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 在这个“地球村”里的人们需要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即“数字化生存”方式。人们希望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查阅历史上形成的“海量”资料就可以找到所需要的关于某个事物或对象的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和记录;希望“足不出户”就能得到所需要的生活物品;希望能够在自己选择的工作地点,而不必通过拥挤的道路到传统的办公场所上班;希望在面临两难抉择的时候,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希望在制定工作计划和业务安排时,能够得到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和情报支持;希望在工作或经营管理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问题产生原因方面的信息;希望能够用最少的成本付出获得最高的利润回报;等等。这些新的社会需求,在传统的社会中,是很难有效实现的。但是,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这些新的社会需求正在通过有效的信息和信息管理服务得以实现。 可见,一旦社会产生了某种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的需要,那么这种新的需要就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巨大外驱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有了人们对较高品质生活和良好工作业绩追求所产生的新社会需求,才使现代信息管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的外部推动力。诚然,如果没有20世纪60年代世界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人类社会的外部需求也不会真正成为推动人类信息管理事业发展的真正推动力。 三、人们考虑以成本投入来获得良好的收益——信息管理原理之三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通过利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才能够减少社会成本投入,又可以取得良好的管理效益、生产效益和经营收益。目前人们得到的答案恐怕只有一个,就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然而,如果没有相对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理论的指导,没有有效的信息组织和信息服务,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也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 首先,分清“信息资源”的类型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按照马费成教授的观点,“如果从便于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角度出发,我们通常将信息资源划分为记录型信息资源、实物型信息资源、智力型信息资源和零次信息资源。”②记录型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信息资源的主体。它包括由传统介质和各种现代介质(如磁盘、光盘、缩微胶片)记录和存储的信息和知识,如文件(文书)、档案、图书、期刊、情报资料、数据库、网页等。“信息活动中所称的具有固定的形式和较稳定的传播渠道的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均为这类信息资源”③。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们处在一个计算机大显神通的时代,但非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对我们来说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在组织内部,高层管理人员的10%~15%的信息来自非数字化信息资源,中层管理人员的非数字化信息约为15%~20%,而基层人员的非数字化信息约为25%~45%。……,我们依然要重视对非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④实物型信息是由实物本身来存储和表现的信息和知识,如产品样品、模型、样机、岩心、标本、玺印等。其中有的实物会表现出某种技术信息,有的会表现出一个时代的管理信息,有的会表现出一种艺术信息和历史文化信息。“实物型信息资源虽然不可能直接进入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但为了对其进行保存、管理和开发利用,必要时还必须对其进行转换、处理和记录,否则它携带的信息就可能随着实物载体的损毁而永远地消失”⑤。智力型信息资源,主要表现为人脑存储的未编码的信息和知识,包括诀窍、技能和经验等。“它由人的活动携带,难以记录和保存,甚至无法言传。”“对智力型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可以通过政策、法规进行组织、协调,也可以借鉴和吸收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成果,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掘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也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将隐性知识数字化,复制到机器和其他物质载体上”⑥。零次信息资源是指各种渠道中由人口头传播的信息。“零次信息是人们通过直接交流获得的信息,是信息客体的内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的结果,……。因此,零次信息具有直接性、及时性、新颖性、随机性、非存储检索等典型特征。零次信息的存在形式、传播渠道具有较大的随机性,难以存储和系统积累,给这类信息资源的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需要采取特殊的方法搜集、记录、整理和存储”。⑦ 其次,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还应了解和掌握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特点和主要功能。 第三,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更应当明确信息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基本格局。马费成教授从三个层面出发,系统分析和阐述了“信息资源的集中与分散规律”、“信息随时间的分布规律”、“信息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等理论思想。他认为信息资源的集中有分散规律,主要表现为:信息资源分布的马太效应、布拉德富定律、齐夫定律、洛特卡定律、普赖斯定律等。 关于“信息随时间的分布规律”,他认为“研究信息在时间轴上的动态分布规律可以揭示信息资源的增长与老化,用科学高效的理论模型来刻画信息随时间的推移所表现出来的趋势,把握信息量的变化,对信息实施动态管理”。目前人们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指数增长律”、“逐渐过时律”等。关于“信息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他从“信息的扩散与分布”、“文献信息资源分布格局”和“网络信息资源分布格局”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他明确指出:“信息扩散原理是描述社会信息流传递过程中信息发送者传播信息的规律性的,它包括信息扩散(与分布)的多向对称性和信息传递的密度递减法则。信息的扩散原理必然影响信息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规律”。⑧ 总之,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若想减少“成本”付出,并取得良好的收益,关键是要了解信息和信息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合理地组织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存在和运动的各种相关规律和原理,才能获得预期的管理效果。信息如“流水”,如果管理得当,它就能造福人类;管理不当,它也会“泛滥成灾”。人们若想实现利用信息造福于人类社会的目标和愿望,就必须“修渠筑坝”,并采用各种有效管理方式和手段,才能使之蕴藏的“能量”和“价值”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信息管理类论文:浅析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论文关键词:网络 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当中。本文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分析与说明。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与商务技术广泛推广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新时期的企业构建了一定的网络管理系统,大部分企业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将企业的特色以及相关信息在网络平台进行。基于网络平台的特点,不仅可以对企业自身的形象进行宣传,提供相关网络服务,而且还能将企业内部的分支机构充分的结合起来,加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与科学性,同时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积极采用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能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内部的信息进行优化、沟通、传播,这样的发展模式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本文对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尝试性的分析与说明。 一、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以往几十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快,大部分企业内部招用的人数比较少而且企业的规模也不大,通常会采用客户机与服务器的管理结构来满足企业的各种需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经济效益与规模的不断提升,企业员工数量的增多,以往的客户及其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网络资源机构被推上了企业平台。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大部分采用的都是服务器与浏览器,针对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第一,利用这种模式能有效地将客户机的数量与规模减少,在客户端的部门计算机参照一定的浏览器软件就能实施服务,而且对于硬件配置来说要求也不需要太高,通常使用一般计算机就能实现。 第二,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维护简单,标准比较统一。浏览服务器结构的主要要求是让企业将网络管理的核心放到服务器上来。因此要下足功夫,对服务器进行研究与开发,这样才能确保客户端稳定运行,将企业相关人才集中到服务器端,而客户端利用浏览器就能获得与执行服务器端的各种应用程序与软件。 第三,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针对客户端软件方面是不需要进行开发的。客户端通常需要的软件与程序能直接通过互联平台获得,而且这些程序或者软件对于企业来说是免费的,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 第四,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跨平台、跨服务器的支持。新的系统采用的是国际标准的网络协议,新的服务器与浏览器软件同时对多个平台提供支持,所以企业的内部与外部即使使用没有采用的网络结构,新的模式也能在这些结构中充分运行。 二、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分析 1.硬件基础 在科学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部分企业都构建起了能覆盖企业所有地方的局域网,企业内部可以利用自己的服务器对互联网实现链接,这样企业通过自己的主页来建立新的互联网与局域网信息管理系统就成为比较容易实现的事情。在新的形势下,企业新的人力资源系统可以在多个系统与不同型号的计算机上进行工作,并且可以在新的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对这种新的结构进行数据上的综合开发。新的技术自然具有新的优势,这些优势的发挥可以帮助服务器在工作过程中顺利运行,并且有效处理各种不同的服务与要求,非常方便用户对企业数据库进行浏览、阅读、查询,而且这种系统还能支持多种语言的转换。 2.软件特点 新系统下的浏览器能有效将用户与企业之间的数据进行转换,而且新的服务器在界面上特别直观形象,操作更为简单,从而方便用户快捷地查询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数据。新的系统通常是采用统一的国际html标准,能支持多种语言的转换,而且能对很多网站开发模式提供支持,在相关语言与命令的实施下,能建立交互的动态网络服务器应用程序。通过这些程序能有效减轻负担,提升服务器与用户之间数据交换的效率。 三、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1.网络客户端软件的选择 企业客户端建议安装微软正版windows 2000以上的操作系统来进行支持,同时在系统上安装浏览器与ip协议相关软件。 2.安装网络服务器 网络服务器可以安装一台具有微软windows 操作系统中文版的服务器,然后在这个服务器上再进行微软 windows中文版操作系统的安装。这里需要提醒注意的是,需要在操作系统上安装server pack,将32位的ado驱动程序安装在服务器前,还需要安装一台备份服务器,对重要的数据进行备份,以防万一。 3.数据库解决措施 通过标准的html语言sql命令与ado驱动程序。通常情况下,脚本的代码会在服务器上进行运作,而不会在浏览器上进行运作。因此,用户端可以不用安装特殊的应用程序,只需要安装ie就可以查询重要的数据了。新的系统具有这样的物理结构特征,通常这样的结构有三层,一般第一层是企业集团与用户的终端,只有企业网络的相关工作人员才能在授权范围内通过浏览对管理系统进行访问。第二层是企业信息中心的网络服务器。此服务器主要针对所有用户的访问请求进行控制,对于允许或者不允许的用户访问,服务器需要将处理结果及时反映给用户。第三次是企业数据服务器。此服务器的主要作用是对各个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储存。核心是网络服务器,一方面服务于用户的查询需求,同时分析实际的需求条件,然后到服务器中获取有关方面的数据,一方面将查询结果进行翻译,如html语言或者脚本代码,及时将这些反馈给用户浏览器,另一方面,浏览器也会进行相应的必要的分析与处理。 四、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功能 一是福利管理。该系统针对企业福利管理提供有利的、客观的依据,同时对这些依据进行计算与统计,提升福利管理的水平。 二是该系统能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客观的统计与分析、数据收集等等,而且能为生产分析提供有利的数据。 三是考勤机设备与考勤管理程序相结合,该系统可以提前对编办的班次信息进行处理,然后生成简洁的出勤报告,并将这些报告转化到企业的福利程序中或者薪酬管理中,让福利与薪酬有机结合,这些记录还能储存到服务器上,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分析、研究、查阅、统计的帮助。 四是该系统可以有效地处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相关信息,除了保持不变的信息以外还有工作人员的职位变动情况,需要将职务与薪酬挂钩。 五是该系统保密功能很强,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相关数据的安全。 总之,时代在不断发展,企业也需要随之对内部管理进行改革,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新的管理系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能将企业内部的信息很好集中起来进行分析、管理,为相关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最终才能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信息管理类论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提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terprise-ems),人们就会想到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产品寿命周期管理(plm),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数据管理(pdm)等管理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各样品牌的应用解决方案与信息管理系统,如用友erp、海艾迪c-ems和m-ems及sap信息管理系统等等。我们同时也会想到这些信息系统会减少库存占用,降低成本,加快新品上市时间获得更多收益,整合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等等,但对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km),减少对企业员工个人知识的过分依赖性等方面的作用却并不很清楚。 众所周知,任何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才可以生存与发展,尤其当今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知识与信息获取或使用能力的竞争。所以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改之地的关键。从事企业管理的人都清楚,企业的人才流失对企业意味着什么。长期以来,企业员工的个人头脑是知识的载体,人才流动实际上是知识在流动。那么如何实现人走而知识却可以继续在企业中留存呢?如何实现知识不仅在某个人头脑中,而在组织的系统中并持续发挥其作用呢?如何使企业的知识可以不断积累并让每个员工快速掌握而在工作中加以运用呢?如何使新员工可以迅速在老员工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呢?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管理 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入手。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定义如下: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认识。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地以信息为依据采取行动。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优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从以上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特性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 1.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作用。 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 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赖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三、如何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 首先,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作用。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程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重视人与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如果不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将导致:(1)核心信息掌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2)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3)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 最后,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与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与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信息管理类论文:汽车制造业动态供应链信息管理技术研究 [摘 要] 结合汽车制造业动态供应链的模式和特点,介绍了动态供应链状态信息描述方案,设计了供应链数据仓库数据管理模式,介绍了基于web方式系统功能的信息交换模式,并介绍了在汽车制造业应用。本研究尽力使信息管理技术具备可推广性。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scm);动态信息;数据仓库 1 引 言 汽车制造业涉及的上下游环节非常多,供应链具有代表性。供应链管理基本要素为规划(plan)、采购(purchase)、制造(make)、运送(deliver)、退货(return)等。汽车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主要特点是: (1)层次性: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在业务关系上是有层次的,这与产品结构的层次是一致的; (2)双向性:在汽车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企业中,使用某一共同资源(如原材料、半成品或产品)的实体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最终保证供应链系统整体最优; (3)多级性:随着供应、生产和销售关系的复杂化,汽车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成员越来越多。如果把供应链网中相邻两个业务实体的关系看作一对“供应—购买”关系,对于汽车制造业物流供应链这样的网链结构,这种关系应该是多级的,而且同一级涉及多个供应商和购买商。供应链的多级结构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困难,同时也为供应链的优化组合提供了基础; (4)动态性:供应链的成员通过物流和信息流联结起来,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汽车制造业物流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地进行更新。而且,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也由于顾客需求的变化而经常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鉴于汽车制造业动态供应链的上述特点,本文结合实际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汽车制造业动态供应链质量信息交换方案;数据仓库的基本问题:数据仓库的模型,如何进行控制,信息交换模式。 2 动态供应链状态信息描述 在敏捷制造和虚拟企业的运作中,根据动态供应链的需求,应建立一个科学、系统、全面的企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 对于企业战略选择的评价决策,如何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科学化的基础。下面以汽车行业为例说明企业评价指标体系,通常从以下3个子系统对企业进行综合考察:产品(a系统);经营(b系统);行业(c系统)。 根据汽车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这些特征,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主要工作有: (1)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信息单位,是数据对象的抽象。对数据元素的标准化管理包括数据元素的定义、命名和一致性管理; (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包括分类编码对象、编码规则和编码表的标准化管理; (3)用户视图标准:主要包括企业管理的一整套单证、报表、账册和屏幕格式等; (4)概念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包括数据库名称、标识、主关键字和数据内容列表,列表项可以是数据元素,也可以是数据元素组; (5)逻辑数据库标准:在关系数据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 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设计数据仓库,即把事实、维、扩展信息包等都看作类,把数据分析过程看作是类的操作和交互过程。以星型模型为例,一个数据仓库多维数据模型中的对象包括主题、信息包、事实、维、维层次、维类别和度量指标等。 这些基本对象构成了数据仓库主题树,一个要分析的主题可以有多个扩展信息包,每个扩展信息包由一个事实、多个维和多个度量指标组成,维下面可以有多个维层次和维类别。 数据仓库主题树对象模型的定义如下: (1)对象模型中的维。维具有独立性,但它们常常是多层次结构的,并且可能具有非平衡性。维中的成员具有自己的属性,包括基本属性和由基本属性推导出来的导出属性。 根据维的以上特性,建立维的对象模型定义如下: ①定义维dimension为d,其值域为dom(d)={dm1,…,dmn},其中,dmi(i∈n)是该维的成员,并且在dom(d)中存在有自己有向非循环图g<m=(v,e)来表示维成员之间的关系。g<m=(v,e)定义如下:v=dom(d),edom(d)×dom(d)。对于任一(dmi,dmj)∈e,dmi<mdm是图g<m的一条边。 ②定义维等级:levels(d)={i1,…,in},n∈n,其中集合(dom(i1),…,dom(in))是dom(d)的子集。 ③定义{l是等级上的有序关系:ii{llj当且仅当dms∈dom(ii)且dmt∈dom(ij):dms{ldmt。 ④定义维类别:type(d)={t1,…,tn},n∈n,其中集合{dom (t1) ,…,dom(tn)}是dom(d)的子集。 ⑤定义维层次:一个维层次是一个线性有序的等级序列。hierarchy (d)={h1,…,hm},m∈n(当m=1时,表示该维中只有一个层次结构,否则为多层次结构)。 (2)对象模型中的度量。对象模型中的度量具有依赖性,它和维共同反映多维数据对象。其中,维度具有静态变量性质,度量具有动态变量性质。度量存在沿着所有维都是可加的、沿着部分维是可加的和沿着任何维都是不可加的3种情况。另外,度量也可分成基本度量和由这些基本度量导出的导出度量。度量的对象模型定义如下: 定义度量为measure(m)=<cm,e>。其中cm为度量属性;e为度量可执行的操作,如sum、average等操作。 (3)对象模型中的事实。在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处理的应用中,事实正是人们所关心的内容。事实由多个维度和度量来共同反映。维用于反映事实的观察角度,度量则反映事实的特征属性。根据事实的以上特性,建立事实的对象模型定义为: 定义事实为fact(f)=<fname,d1,…,dp,m1,…,mq,e>。其中fname表示事实名,d1,…,dp是与该事实联系的各个维;m1,…,mq是与该事实联系的各个度量,e为以上定义的事实的基本操作。 (4)对象模型中的信息包。数据仓库及进行数据分析和查询的联机分析处理是建立在多维数据模型的上的。这种模型以数据信息包的形式展现多维数据,事实中满足了一定条集合就形成了一个数据信息包。操作就是基于数据信息包的基础上进行的。对数据信息包的常用olap操作有:上卷(roll-up),下钻(drill-down)等,根据多维数据信息包的以上特性,建立数据信息包的对象模型定义如下: 定义信息包为package=<pname,d1,…,dp,m1,…,mq,c,e,oe>。其中pname代表信息包名,d1,…,dp是与信息包的条件元组,e为以上定义的立方体的基本操作,oe为立方体的olap操作。 3 供应链数据仓库设计 供应链信息交换是实现和实施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的关键阶段。信息共享也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自组织特征的体现。数据仓库技术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信息集成技术,它从多个信息源中获取原始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存储在数据仓库的内部数据库中。通过向它提供访问工具,为数据仓库的用户提供统一、协调和集成的信息环境,支持企业全局的决策过程和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入综合分析。 供应链数据仓库系统包含4个组成模块(如图1),分别是: (1)数据模型管理模块:用来完成数据仓库系统数据模型的设计; (2)数据转换模块:用来对各个供应链质量管理基础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换,整合到数据仓库模块的数据结构中去; (3)数据仓库模块:包括输入数据缓冲区、数据仓库核心存储区和数据仓库数据管理3个数据存储组件,用来存放面向决策支持应用的大量综合数据并对数据仓库进行管理; (4)数据展现模块:将数据仓库模块中的数据以olap分析、企业信息门户等多层次的应用方式展现给具有不同需求的最终用户,辅助他们做出科学、合理的业务决策。 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设计数据仓库,即把事实、维、扩展信息包等都看作类,把数据分析过程看作是类操作和交互过程。以星型模型为例,一个数据仓库多维数据模型中的对象包括主题、信息包、事实、维、维层次、维类别和度量指标等。 数据仓库核心模块的设计要点是: (1)数据缓冲区。从供应链质量管理数据源获取的基础数据和衍生数据先暂存在数据缓冲区,在这里完成数据最后的清理和转换,以便准备数据装载到数据仓库核心存储区中。在数据转换模块中,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供应链质量数据各种源数据的判读和析取,但这些来自异构数据源的数据在格式上仍然存在不一致的地方,需要在数据缓冲区中进行协调。 数据缓冲区的设计取决于数据源的多样性、装入数据仓库所需的转换程度和输入数据的一致性,一般应包括输入数据的源表、执行各种中间转换的临时表和存储转换后数据的输出表(输出表与数据仓库核心存储区中的目标表应具有相同的结构),同时数据缓冲区还应包含用于从数据源中获取数据的过程等以及数据装入数据仓库的过程。 在完成了这一步的数据清理和转换后,同样提取开始供应链质量数据和完成供应链质量数据分别为企业供应链质量数据的记录,形成两个视图。这两个视图是供应链质量数据计划流量事实表综合数据的基础。 (2)数据模型管理模块。在数据仓库数据建模方法中,由对象模型到物理模型的转化是最为关键的内容。对象模型是整个数据仓库数据模型的核心,通过对象模型表达了数据仓库中各个实体的属性及其相互联系。在数据仓库建模工具中,还没有现成的软件可以使用,因此根据供应链质量管理数据仓库的特点,进行研究,并且力求使开发的建模方法具备可推广性。 (3)数据仓库核心存储区。数据仓库核心存储区包含了一系列的事实表、维表、索引和实体化视图,其中事实表和维表组成了数据仓库的星型架构,有些维表可能由多个事实表共享,而索引建立在数据仓库核心存储区所有表的主要字段以提高查询效率,实体化视图则存储了数据仓库计算好的累计结果,提供更快的数据仓库查询处理。在数据缓冲区中的当前细节数据经过轻度综合(按日聚集)后,进入数据仓库事实表,在事实表基础之上计算出决策所需要的各种总结数据,并把这些计算结果以实体化视图保存起来,多次使用。 (4)数据仓库数据管理。目前主要实现了供应链质量管理数据仓库的数据备份管理,为了保障供应链质量管理数据仓库的正常运行,完善的数据备份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当数据仓库运行时,我们总希望其内容是可靠的、正确的,但由于计算机系统的故障(包括机器故障、介质故障、误操作等),数据仓库有时也可能遭到破坏,这时如何尽快恢复数据就成为当务之急。如果平时就对数据仓库的重要数据做好备份,那么此时恢复数据就相当简单了。 数据仓库的逻辑备份:此方法不需要数据仓库运行在归档模式下,不但备份简单,而且可以不需要外部存储设备。增量导出是一种常用的逻辑数据备份方法,它包括3个类型:完全导出(complete),即备份整个数据库;“增量型”增量导出,备份上一次备份后改变的数据;“累计型”增量导出,只是导出自上次完全导出之后数据库中变化了的信息。我们根据供应链质量管理数据仓库的数据特点,设置了一个数据备份的日程表,用数据导出的3种不同方式合理高效地完成。 4 信息交换模式及系统应用 系统中使用xml作为信息交换的载体。各数据库之间不仅可以使用已定义的公共数据结构交换协议彼此交换信息,也可以在公共交换协议的基础上利用xml的数据自定义功能定义自己的特殊格式。其中适配器负责解释xml的内容,将xml数据映射到本地数据模型,达到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的目的。 制造管理信息xml数据模型的出现,是为解决异构间的数据交换的问题,有益于提高制造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信息交互平台将负责所有web方式系统、数据表现的管理,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功能: 数据部分:根据必要规则,提供权限允许用户数据查询功能。主要包括基础资料查询、作业进度计划查询、采购订单和库存管理; web方式的系统功能:根据功能分配情况,在用户登录后访问该功能的链接。主要包括供应商通知书查询、供应商价格通知书查询、物料需求执行、库存中转库管理、采购定价管理、用户密码管理等。 为了方便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必须在整个行业领域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换标准。这是供应链成员企业进行质量活动交流的基本语言。这些“语言”的制定应该基于现有的通用或行业性标准。 图2显示了供应链各节点分布的信息交换模式。 与供应商需要交互的状态维有: 物料基础信息;供应商基础信息;计划价格;制造bom;入库凭证。 数据库的调用次数,减少网络上的数据传输流量,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 在实际开发中,定义了一个数据库触发器,一旦试验信息表中插入了数据,便激活触发器,以自动实现供应链质量管理数据的集成。 本系统的管理架构已经在某汽车零部件公司动态供应链信息管理中得到运用,事实证明: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汽车零部件动态供应链信息管理模型是切实可行的。 5 结 论 供应链管理在进入21世纪后将面临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挑战,因此,保持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持续改进”是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因素之一,供应链需要在许多方面持续不断地改进,例如提高生产率、改进服务水平、降低运输价格、减少运输损失,加快订单处理和对客户抱怨更加敏感。 (2)供应链的优化设计是供应链管理的另一关键因素:供应链设计依赖于经济、市场和竞争条件,由于市场的动态性,必须设计柔性的、快速响应的供应链,从而使供应链具有强的竞争力。 市场的动荡和反复是未来供应链管理必须面对的一项挑战。因此,未来供应链设计必须具有敏捷性,供应链需要对顾客需求变化和竞争需求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 信息管理类论文:试论信息管理下的企业文化创新 信息管理“是组织有意识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共同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可分为四个层次:理念、制度、行为与物质。 企业文化与信息管理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如人性、知识、创新等。信息管理与企业文化不可分割,信息管理是企业文化的时代坐标和准则,信息管理建设还要文化的支撑,也正是为了高效益地进行信息管理。 一、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同属于企业的软资源 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都属于企业的软资源。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具有如下特征: (一)可再生性 硬资源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的。而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相对来讲是无限的,是可再生的。知识、文化、思想、理念等,不是越用越少而是越用越多。在使用中会不断得到增长。知识、技术、文化、理念等都是可以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增加的。信息资源是有寿命的,随着时间的延长,信息的使用价值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但是信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目的又会具有不同的意义。从而显示出新的使用价值。 (二)共享性 硬资源一般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是有明显边界的。但是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却不同,具有共享性。知识、技术、文化、理念等都是可以进行学习和掌握的,是无边界的,靠的是一种学习的能力,而能力又是软资源,也是可以通过培养、训练而造就的。企业信息也可以为多方所利用。 (三)边际成本递减,而边际效益却是递增的 硬资源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而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则不同,并不会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使成本递增,相反随着使用者的增多、使用量的增加而使其成本递减。知识、技术、文化等是越学越多的,积累得越多,再学习的成本就越低,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就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知识、技术、文化等是可以不断得到提升,其边际效益是递增的。 (四)具有高附加值、强竞争力 以硬资源为主的产品,容易被学习和模仿,随着产出的增加,卖得越多则利润越低,形成“薄利多销”。而信息产品却不同,由于技术含量多、文化品味高、社会效应大,难以被学习和模仿,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等。在企业服务与管理中,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现在良好的营销关系、市场效应中。 二、企业文化作用于企业的信息管理 (一)企业环境因素 企业环境是塑造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处的社会和业务环境,包括市场、政府、技术环境等的状况。这些因素都是影响信息管理实施的直接原因。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唤出了知识经济的出现,而世界范围内对于知识经济的不断唱响促进了企业对于信息资源的高度整合和提炼,并达到充分共享,这实际上就是信息管理。 (二)价值观念因素 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文化能否对企业经营发挥正面作用的关键。企业的价值观实际就是企业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企业的精神、信念、动力和追求。比如很多国内外企业都有着自我的核心价值观,而且,这些价值观都在引导着本企业的文化和发展,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施信息管理的企业,坚持知识为核心的价值观实际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因为知识主要存在人的大脑中。这种跟传统工业时代不同的价值观会促使企业形成一种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且把这种指导精神和具体的信息管理思想及方法转化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员工行为,使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积极性并愿意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最终从主观上促进信息管理的顺利实施。 (三)激励文化因素 在信息管理中,知识型员工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更加注重声誉等精神方面的东西。企业应针对这些新特点新需求,尝试增加更具效力的新的激励内容。 (四)企业文化网络因素 文化网络是指企业文化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和路径,是企业价值观和英雄轶事的“载体”,是传播企业文化的通道。企业管理者往往通过正式性和非正式性的文化网络渠道,传播有利于信息管理开展的相关信息,对企业的发展使命、战略、价值观、企业精神等文化进行宣传和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企业顺利实施信息管理必须进行相应的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要顺利实施信息管理,必须认真研究信息管理下企业文化的特点,通过不断创新,积极构建促进信息管理的企业文化体系,最终促进企业经营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创造价值能力。 (一)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正确认识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员工的整体意识,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型员工自我发挥、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环境中才能获得满足。 (二)激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鼓励创新,支持变革,是促进信息管理的企业文化的鲜明特点,信息管理背景下企业除了通过创新活动把知识资源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的组织管理当中去之外,还要设法将创新之成果迅速生产并推向市场,这就必须借由企业文化创新之协助,以促使企业内部达成求新求变的共识。企业在创新途中还会遇到种种挫折,要想做到百折不挠,必须建立鼓励不断学习与容忍失败的企业文化。 (三)创建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企业必须提高获取知识和有效应用知识的能力,而学习、研究与开发正是获取这种能力的基本途径。企业应为所有员工营造学习的环境,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鼓励员工善于学习,掌握最新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把学习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并有所创造。 (四)构建和谐与信任的共享型企业文化 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不是无条件的和免费的,企业知识交流和共享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和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企业应该营造知识交流共享的氛围,建立从高层管理者到普通员工之间的友好、合作的共享型企业文化。当然,这种共享型的企业文化必须有相应激励和惩罚机制加以引导和约束,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知识信息交流方式,比如通过电子邮件、bbs论坛、实时的信息交流工具qq或博客等来保证实施。 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提升竞争实力的非常重要的软资源。良好的企业文化会有效促进企业信息的丰富和高效利用。因此,不断丰富和创新企业文化,加强企业信息建设,成为目前企业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究的领域。 信息管理类论文: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人才需求类型,提出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近期具体目标;并从教育模式、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师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若干建议。 关键词:信息管理 课程体系 企业信息化 西安工业大学“信管”专业自2002年招生以来,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该专业由以往的多专业合并而成,人才培养受原专业的影响,定位不够清晰;从就业情况看,又不太理想,本文从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1 信息化建设人才的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和经营和管理方面,电子商务软件、erp软件以及crm软件已正逐步地被使用,但由于信息部门仅重视软件的技术开发和设备维护,信息资源的管理显得非常薄弱;企业总体的信息规划没有引起重视,不同部门、不同软件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一些企业尽管使用了erp软件,但由于没有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需求定位出现偏差,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从信息人才使用角度分析,主要是企业缺少既懂经营管理又具备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和维护的专门信息人才,在应用系统投入之后,仅依靠软件开发公司进行二次开发和维护,不是长久之计;二是缺少高层次的企业信息规划和建设的信息管理人才,企业“信息孤岛”的产生,与企业没有全局的信息规划关系密切。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信息人力资源需求主要分为四大类: ⑴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该类人员应具备经营管理知识体系,熟悉企业经营 管理业务流程,熟练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从事系统开发、二次开发和维护工作。 ⑵信息系统规划和分析人员,主要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作,该类人员具备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熟悉信息技术前沿;具备经营管理知识体系,能熟练应用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和工具。 ⑶信息管理经理(cio),该职务主要负责企业信息战略和规划,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以及企业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确保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该类人员属于高层次人才,应通晓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具有完善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⑷专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人员,该类人员除具备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的 确基本素质外,应充分具备信息管理知识体系,对于一些制造类企业,erp软件的使用较普遍,这类人才对实施erp的企业来说,需求量较大。 2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总体目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科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 具体目标:以总体目标为前提,以社会需求为驱动,本科阶段主要培养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信息系统规划和分析人员和专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人员,其中重点培养承担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和erp信息系统维护、二次开发的专业人员,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可放在系统分析员和信息管理经理等高层次人才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 3 我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通过对我校前三届(2004-2006)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⑴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理论课较多,专业应用课较少; ⑵实践环节力度不够,,只注重课内的上机实验,缺乏综合实验,学生无法将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有机结合。 ⑶专业应用课课时较少,缺少必要的实训,课程设计的周期较短,其结果是学生仅掌握了专业知识,却没有真正具有相对应的专业技能。 ⑷选修课范围太窄,尤其缺乏计算机最新应用技术的相关课程,导致学生知识体系和技能与企业实际应用要求的脱节。 ⑸毕业实习流于形式,许多学生并未有效地完成与该专业有关毕业实习,实习专业针对性不足,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几点建议 ⑴坚持宽基础上应用型专才教育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掌握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科学和其它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具有宽厚的基础,但不要求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都精通。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以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为主干课程,以计算机与管理的相关课程为两翼,对于信息系统开发、信息技术应用(erp系统)等相关的课程应加大相应教学和实训学时。 ⑵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强化模拟实验。 组建诸如知识信息组织、信息系统设计、信息分析模式、信息网络管理等专业实验室,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配套,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对专业学生开放。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应增加erp沙盘模拟实验,使学生真正掌握erp管理思想和业务流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能。 ⑶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知识更新 由于该专业属新兴交叉学科,我校的该专业教师队伍来源各不相同,年青教师偏多,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注重吸引其它院校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到学院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国内和出国进修、青年教师攻读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研究生等方式,促进在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应为教师创造到企业界进行信息管理时间的机会;教师自己也应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 ⑷建立毕业实习基地 在教学中需要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选择实习基地,要注意几点:一是实习单位,要有较好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二是实习单位与本院系要有良好的关系,如长期合作科研项目;三是要互惠互利,能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到软件公司、网络公司,和各种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运行情况的调查,或直接从事系统开发设计、网络和系统维护、网页设计等等工作,甚至参与管理信息系统或其它管理问题的诊断和创新研究,可安排在第三、四学年的寒暑假进行。 ⑸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增加专业应用技术讲座 目前,web技术广泛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网站建设的新技术也不断出现,j2ee和.net技术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在大三和大四年级应增加相应的公选课、技术讲座和学术报告,适应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 信息管理类论文:浅谈加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提升政府公共信息管理水平 论文关键词:电子文件 电子丈件中心建设 必然性 主要作用 瓶颈问题 论文摘要: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政务的发展与完善已成为国家执政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之一。电子丈件中心建设为政务公共信息如何高效快捷的运转、完善的归档与方便利用提供了更好的解决办法。但电子文件中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政务系统多头无序、归属及信息收集中的标准等问题亟待探究与解决。 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等日益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网上审批、电子邮件传输等信息化手段普遍应用,这些都为政府效能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发展、人民生活办事便捷提供了新的平台。而在此过程中,政府各部门电子文件也大量产生,仅2006年据国家档案局的统计,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已有将近80%的单位采用了办公自动化或电子政务系统,产生各种类型电子文件近2亿件,成为各项工作真实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文件的管理已成为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 一、电子文件产生的必然性 1.政府组织结构的发展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我国政府的传统组织结构是条块分割的二维模式,是纵向层级制和横向职能制的平面矩阵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信息需要一层一层、一级一级地传递和处理。而电子政务以公共服务为出发点,借助“信息高速公路”,对政府业务进行并行处理,强化了机构各职能之间的横向联系,相对弱化了纵向层级制,使政府的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这使得在同一事务处理活动中产生的电子文件很难再按机构及其职能进行分类管理,同时,也使得小而全的机关档案室显得多余而低效,因此应运而生了如天津开发区公共档案馆和北京宣武区模式的“共享”档案馆。因此,按构建基于电子政务平台的电子文件中心是大势所趋,所以以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各部门工作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目的,积极主动做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将更加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开展。 2.《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提供了新的支撑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开,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从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1月17日)到(4月24日),再到正式实施,这部条例最根本的突破,是把信息公开变成政府的法定义务。比如美国1966年制定的《信息自由法》,一直到了1974年才实施。英国2000年制定信息自由法,经过5年准备期,到2005年才正式实施。在性质上,将把信息公开从单方面的恩赐变成申请人的权利;在范围上,大大地扩大了信息公开的范围;从程序上,规定了多样而严格的公开方式,既有主动公开又有依申请公开,既有法定公开又有非法定公开,尤其是引入了依申请公开的形式;在法律地位上,条例作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是目前信息公开领域效力层级最高的法律依据。在配套制度方面,条例要求政府应当准备信息目录和公开办事指南,指定专门人员,提供查阅条件,在时限内答复,建立违法责任追究制度等。这实际上是打开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末端环节,必然会产生倒逼效应,促使政府机关完善整个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制度。 3.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搭建了可行性平台。电子政务系统是一种利用网络计算机技术来支撑的辅助办公的先进系统,它之所以受到机关、企业单位政务工作者的青睐,是因为:一是事务处理功能。由于党政机关每天从事大量的文稿草拟、文件收发、批复审查、督查催办、文字打印、会议组织等繁忙的事务,而电子政务可通过计算机对上述繁琐的事务进行快速数据处理,既节省了人办、降低了办公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信息管理功能。实现电子政务,可以完成日常各项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提取、利用和反馈等处理任务。电子政务通过信息管理手段,把各项孤立的事务处理通过信息交换和共享资源联系起来,获得准确、快捷、优质的功效。三是辅助决策功能。电子政务系统的建立,能自动采集和分析信息,提供各种可供领导参考的方案,可作为办公自动化辅助决策的有力手段。 辅助决策是一种高层次、智能型的系统,它可以根据大量的原始数据自动选出较为符合实际的决策方案。四是信息共享功能。各单位的信息可以分为内部使用的信息和共同使用的信息两大类。共同使用的信息为共享信息,建立电子政务系统的重要功能就是解决共享信息的提取和共享利用,减少信息冗余,提高信息利用率的综合管理水平。 二、电子文件中心的主要作用 档案是文件的归宿,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联系更加紧密,在信息化条件下,文档一体化和电子档案联系更加紧密,文档一体化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做得如何将直接影响电子档案的真实、完整、长期可读;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也必将成为未来档案馆馆藏的主体。电子档案是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将有助于从源头上规范电子文件的形成、管理、归档,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完整、长期可读,从而有利于国家记忆的长久传承。在中央和国家机关,目前产生的电子文件种类复杂、格式多样,高达几十种;操作系统、自行开发的应用系统多种多样,也有几十种;电子文件管理的责任部门不统一,有档案部门管理,也有由信息技术部门、文件管理部门、业务部门或者几个部门共同管理。由此,也带来了电子文件运行管理中出现的安全保管、长久流传、共享利用等问题。电子文件中心的工作模式与以往的文件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文件管理的连续和统一上。在完全依靠手工管理的时候,如果单位很分散,就很难实现对文件管理的统一与连续而在网络化的环境中,文件传递和控制的技术壁垒可以克服,同时也可以产生更高的工作效率。 1.电子文件中心的信息采集功能。电子文件主要负责实时收集党委、政府各业务系统产生的电子文件,包括电子文件完整的元数据项目。电子文件处理程序不仅包括传统文书处理程序,如收文处理、发文处理和办毕文书的处置等具体过程的完结.还要求电子文件在处理过程中具备完整的元数据项目,保证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同时还包括对电子文件作出适当的价值鉴定和权限设置。电子文件的价值鉴定和权限设置,是指在电子文件的形成过程中,在其实时归档之前,就应该确定好该份电子文件需要保存多久,几年还是永久保存;也应该确定其可以公布的范围,是不公开,还是应该在本系统范围内或电子政务范围内亦或对社会公众公开。之所以把电子文件的价值鉴定和权限设置环节放在文书处理程序之中,除为了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原始性、可靠性之外,还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业务部门熟悉业务、洞悉电子文件的制作目的以及与其他文件间的内在联系等优势。 2.电子文件中心的信息管理功能。电子文件信息处理是负责对数据库中的电子文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首先是对实时归档的电子文件进行审计,主要核实电子文件是否具备完整的元数据项目,检查对电子文件的鉴定和权限设置是否合适;其次是对电子文件的信息内容进行处理,包括通过数据的聚类、提取,形成数据目录和主题.分解出元数据,使多媒体数据进一步融合、元数据进一步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类数据库。最后对电子文件进行处置,将暂存的、只在短期内有价值的电子文件在保管期满后进行删除,将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按要求转入数字档案馆系统。 3.电子文件中心的信息服务功能。电子文件信息服务要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检索途径和工具;同时还要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适时适地向用户推送有关信息,积极主动地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电子文件中心信息服务模块提供的不仅是单件文件,还可提供与文件相关性的文件全宗。由于信息本身的作用范围以及出于安全的考虑,用户能够获得的信息或政府可公开的信息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主要可划分为面向政府各业务系统本身的信息、面向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和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三个方面。 三、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 1.电子政务系统的多头无序。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建立了大量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政务数据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这不仅造成了大量重复建设,提高了电子政务建设成本,而割裂了电子政务系统之间的联系,造成政务信息不能共享,电子文件管理与利用中面临的电子文件非科学管理与电子文件需求的矛盾。多数单位的电子文件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正式电子文件往往只进行逻辑归档,电子文件的存贮载体不安全,信息记录格式不标准,电子文件生成的设备环境数据缺少登记,一些相关软件参数也缺少妥善的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网络化利用趋势与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的矛盾。现实状态下,单个单位无论从财力还是精力上,都很少有条件达到上述要求。因而成立一个专门的电子文件中心,负责政务网和公共网有限制的利用现行电子文件,并代为保管接收的电子文件,已经成为很多单位的实践需要。 2.电子文件中心归属问题。我国目前成立的电子文件中心,有的归政府的信息中心,有的归政府的办公厅,有的归档案馆,没有明确统一的归属,更缺乏协调电子文件信息管理与文件归档管理的法规,缺乏电子文件文档管理一体化的顶层领导机制。英国公共档案馆的专家认为,电子文件将逐步成为档案馆馆藏中现代档案的主流成分。美国国家档案馆成立了电子文件中心,文件中心对已经移交的nara(美国国家文件管理局)的美国联邦政府的电子文件进行鉴定、登记、保存、保护并提供利用,电子文件中心分为两部分:档案服务分部和技术服务分邵。档案服务分部管理档案的鉴定、登录、加工及参考服务工作;技术服务分部负责中心管理的技术部分,在鉴定、加工过程中,该分部保护与管理着媒体并提供技术服务,从技术上辅助电子文件中心的工作。电子文件中心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对电子文件进行鉴定、保护及提供存贮与检索,还要从事专业档案工作的厂泛活动。 3.电子文件中心信息收集标准问题。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明显滞后于电子政务建设,强制性标准规范文件不多,建议性标准规范文件又缺乏约束力。各个部门自行开发或外包给it企业开发,开发出来的软件系统往往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现有系统与以前系统的兼容性差,不同it企业开发的系统之间兼容性,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与政府部门之间无法互联互通。从行政隶属关系上看,中央部委与各个省、市、县相关厅局的关系可分为指导关系和直属关系。在电子政务投资中,属于直属关系的基本由中央财政拨款投资,属于指导关系的由地方财政拨款投资。但不论谁拨款投资,都必须进行信息共享,这就要求从上到下统一规划、采用统一的标准规范,以便开展协同政务。目前,电子政务数据库、业务系统、政府门户网站都缺乏标准规范。从解决电子文件存在的问题出发,文档一体化的管理成为了一种必须遵循的模式。前端控制、全程管理是解决电子文件的真实和完整问题的原则要求,这已成为国际共识,国家标准也要按这一要求制定。建立文件中心是从机构设置上实现这种要求,应该说比标准力度更大、更直接,更有保障。尽管目前一些机构电子文件所占的比例不如纸质文件多,而多数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一同保管.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子文件必然会成为主角。所以这种超前的机构调整,无疑为避免电子文件损毁、丢失,从而长久与真实的保存提供了更为合理的选择。在网络环境支持的文件管理系统中,现行文件与归档文件已很难在管理阶段上截然分开,而强调对文件连续管理的电子文件中心恰恰适应了这种环境。 电子文件中心的建立要与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和业务信息化系统建设相协调。电子文件中心的建立和运行跨越了以往的多个部门,往往由较大的网络平台支持。覆盖了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和业务信息化系统。所以在这些机构的调整和系统设计过程中,是将电子文件全程管理控制融入其中的最佳时机。为避免电子文件中心建立的盲目性,应以建立国家法规体系为重点,加快法规标准体系和完善过程。参照国际上已有的经验教训和解决相关问题的通常做法,要实现对电子文件的连续控制,如果仅仅依靠机构和管理制度很难到位。也就是说除了必要的机构、人员、设备之外,需要在法律框架、标准体系、管理制度、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综合运做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目前,国内的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尚处于探索和发展过程之中,加之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也处于变化过程之中,仅靠地方或部门显然不行,必须从国家的高度和全国范围来组织力量,吸取国际经验,采取高水平的应对措施,才能有应对性的解决问题。 信息管理类论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摘要】 目的 为了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信息管理,我们开发和应用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方法 系统采用c/s结构,界面框架采用powerbuilder 8.0工具进行开发,模块应用程序采用delphi 7.0 工具进行了系统开发。结果 通过该系统的实施,提高了档案信息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使挡案管理管理更加及时、准确、全面、规范。结论 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工作程序,做到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化、程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 疾病预防机构 档案管理 信息系统 应用 档案信息管理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全面、系统、连续记录了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发展的全貌和成绩,是一种历史文献,可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咨询、发展、决策的科学依据。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有条件的单位己逐步使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档案信息管工作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但疾控系统档案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与其它机关、事业单位相比,己处于落后状态。 因此,我们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防病档案信息管理工作需求和特点开发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现报告如下 1 系统设计技术 1.1设计目标 按照is0/iec 17025准则的要求,开发疾病预防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信息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平台,实现对档案信息分类管理和对外地资源等信息综合管理,推动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全面 管理与决策与业务处理能力,减少业务差错,减少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各项功能在满足常规业务需求的同时,能处理各种特殊业务需求。 1.2设计原则 遵循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协议和接口的原则,确保系统先进、经济、适用、安全、可靠;采用国际通用的软件开发标准和开发工具,确保系统的开放性和较高的可维护性;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以适应不断发展业务需求;充分保护现有软硬件和数据资源。 1.3体系结构和技术特点 采用以c/s模式为主体的体系结构。界面框架采用powerbuilder 8.0工具进行开发,模块应用程序采用delphi 7.0 工具进行开发。系统功能强大、稳定、操作方便;数据库端充分利用了sql server 2005的特性,利用存储过程实现了大量业务处理逻辑的封装,利用触发器维护了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 1.4外部接口 软件接口可将数据输出到excel,word或access等,或从这些格式的数据文件中导入数据,从而使用户有更大的灵活性。硬件接口主要解决从各种检测设备中自动提取数据。 1.5运行环境 硬件平台:微机(cpu 586及以上, 内存64m以上),打印机(针式 lq1600系列)。软件平台:中文windows 98/me/nt。服务器网络操作系统选用microsoft windows 2003,数据库为sql server 2005,客户端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vistar系列,文档处理系统采用ms office 2003。 2 系统特点 该系统以下特点:采用windows nt技术和先进的client/sever客户/服务器模式,支持ms-sever.sybase等多种大型数据库,提供intent服务;该系统功能强大、稳定、先进、经济、适用、安全、可靠、操作方便,可实现系统功能的增加及调整,易于升级和维护; 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无纸化。 系统按默认设置自动进行任务分派;采取模块化设计,可方便实现系统功能的增加及调整,易于升级和维护;本系统硬件要求低,运行费用少,而且界面美观,操作简便,经过几天的培训就可上岗,适合基层单位使用;该系统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无纸化。数据输入方式灵活多样,可以直接录入、拷贝录入或批量导入,数据输出可以打印,也可以导出为excel、word、html等格式。这样,有效保证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该系统信息自动分类,如把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领导讲话、会议记录、音像照片。目标管理文件、重点疾病控制、工作简报、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科研成果、专利、论文、著作、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事变动等输入系统会自动分别归类存档保存。 3 系统功能 该系统由信息录入、档案管理、查询、文件管理、数据字典、系统维护六部份组成。 3.1信息录入 信息录入包括首先录入信息的类别、时间、编号、题目即可,也可实现拷贝录入或批量导入档案相关资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2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信息统计。信息管理是对档案资料可以随意进行增加、修改、删除。信息统计管理是对已存档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备查等 3.3查询 查询功能十分简便、易行、快速、准确,可根据录入日期、挡案编号、资料题目查询。 3.4文件管理 收集与档案管理相关的文件资料,建立档案管理文件库,随时可查阅借鉴。 3.5数据字典 数据库数据字典不仅是每个数据库的中心。而且对每个用户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用户可以用sql语句访问数据库数据字典。本系统数据字典主要包括信息书写、包装形式、物态颜色、报告设置等。 3.6系统维护 包括备份数据、恢复数据、系统设置和修改密码功能。信息资料、信息模板等数据,定期备份。提供用户权限管理功能可自行编辑对象的编码和内容,方便添加、修改、删除信息资料,提供操作日志管理功能;提供在线帮助功能等。 4 讨论与分析 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但多数疾控单位仍使用传统的、繁锁的、人工方式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每年都消耗了大量资源,工作效率低下,以至档案工作信息不流畅,管理不规范,而且管理职能不明确,专业人员不稳定,业务素质不高,经费投入不足,都影响了挡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档案管理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研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挡案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是采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和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实现以挡案信息管理为核心的的全方位管理,是一套完整的档案信息综合管理和质量自动体系。有以下优点:该系统操作快速,准确、方便,实用, 从档案的立挡、到每份文件的编排、目录的抄写,全部微机化,信息由手工记录变成自动记录,使档案管理管理更加及时准确,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信息资料可在微机上长期保存,利用率高,同时也保证了档案信息的真实、可靠; 以前每年整理档案运需花大量的时间抄写目录使用该系统后只需十多分钟即可,节省了大量人力和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档案输入系统后,只要输入资料的的类别、时间、编号、题目,档案可自动分类进入目录,档案管理达到规范化、制度化;该系统提高了社会和经济效益;使用该系统后, 挡案质量不断提高,促进了计划免疫资料的规范化管理,使我市挡案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查询功能十分简便、易行、快速、准确,高效,可根据录入日期、档案编号、资料题、目录进行查询;原有的档案原件保存时间久远,长期人工调阅,原件易遭到磨损、破坏,降低了使用价值,该系统可形成数字化多媒体文件,在微机中随时查阅,提高了利用率,也有利于原件保护。 总之,通过该系统的实施,加强和规范了档案管理工作,优化了工作流程和岗位安排,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了工作运行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当然,该系统功能需要进一步开发完善,扩充网上对外服务功能,以及与疾控机构其它业务系统的有机整合,建立标准统一的档案管理软件,以便资源共享。其次是各单位也耍增强档案意识,贯彻执行《档案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协调各科室档案管理工作的关系,固定和培训专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水平。使档案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系统化、数字化、程序化、规范化。
就业问题论文:论国有农场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再就业问题措施 【论文关键词】国有农场;劳动力资源;再就业问题;措施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江苏省连云港市东辛农场现有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剖析了国有农场在经历过二十几年改革开放后,如何做好劳动力资源转移这一难题,并提出了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有农场改革、改制工作进一步深入,第一产实行先交钱后种田,农场国有农田推行租赁承包经营,第二、三产业国退民进的政策有效实施,使国有农场总体上摆脱了经营困境,从而使国有农场步入良性循环发展道路上。另外、上世纪80年代一般是国有农场人口出生高峰期,到现在正是就业高潮,因此,农场伴随大量剩余劳动力产生和自然新生劳力增多,使得农场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加剧十分突出,就业压力空前巨大。为了促进农场劳动力就业,加快农场剩余劳动力转移,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农场劳动力资源,拓宽农场职工增收领域。最近笔者就这一问题对江苏省连云港市国有东辛农场农场进行了调查。 一、东辛农场劳动力就业现状 到2006年底,东辛场总人口36922人,其中,小城镇人口13600人,转岗职工5490人,有劳动适龄人口21613人、有职工身份人口9582人,其中,农业在岗人员8849人,非农在岗人员462员,离岗自谋职业人员271人,无职工身份人口12031人,其中,各类在校生6812人,灵活就业人口2969人,未就业人员2250人。全场现有耕地面积15.42万亩。人均耕地4.17亩,有劳动适龄人均耕地7.13亩,职工人均耕地16.09亩,人少地多,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为农场今后农业集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跨越发展奠定了自然有利条件。农场劳动力就业在一、二、三产业所占比例分别为:40.9%、15.8%、10.2%,在第一产业就业例明显偏高。从2000年以来全场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5000人,其中,劳务输出2600人。 近年来,农场农业上劳动力向二、三产非农产业转移数量逐年增加,但劳务输出增长速度不快,农场三化建设水平还处于初始阶段,水平较低,农场大量剩余劳动力急需寻求就业岗位,尤其是新生劳动力资源.据调查,目前东辛农场农业剩余劳动力约在2000人,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向集约化、现代化、产业化、高效化发展,农场剩余劳动力还继续增加,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解决农场劳动力就业问题已成为促进农场经济发展,增加农业职工收入,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保持农场经济稳定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十一五”期间的工作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农场剩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把促进农场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职工增收、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把扩大就业作为农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实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政策,结合农场经济结构调整,从政策、项目、资金、机制等方面加强农场剩余劳动力就业工作,加快提高剩余劳动力就业率,以就业促进职工增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十一五”期间农场剩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的目标是:以招商引资、大力培养和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劳务输出为突破口,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逐步形成完善劳动力市场就业机制,力争全场每年转移剩余劳动力不少500人,使适龄劳动力就业在一、二、三产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35%、40%、25%,使农场就业结构趋于合理。 三、东辛农场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的形成原因 由于诸多因素,东辛农场目前仍有剩余劳动力2000多人,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经调研分析,东辛农场劳动力转移困难主要存在以下以几方面问题: 1.就业观念滞后。受传统思想影响,部分家庭女方一旦到了法定年龄,除了在外上学以外,大多数在家结婚生子,不愿外工务工,而小孩大了的职工,虽可以外出劳务,但年龄偏大没有单位录用。 2.整体素质偏低。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与农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是密切相关的。虽然目前农场劳动力素质较以往相比有较大程度提高,但从总体素质来看,仍然较低,有技术特长的劳动力不足20%,不能适应企业现代化生产的要求,这是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制约因素。 3.制度因素制约。目前的户籍制度虽然有所改革,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农场职工与市民在地位、身份、就业、住房、劳保、福利等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农场职工进入城市劳务,在现行户籍制度的约束下,他们无法取得与当地市民平等竞争的权力和平等待遇,同时给他们在吃、住、就业、加薪、小孩上学等方面造成许多困难,使农场职工在城市就业的成本加大,收入偏低。 4.富裕职工增加。随着农场经济快速发展,职工收入逐步提高,富裕职工增加,“小老板”占据一定比例,妻子在家“养尊处优”。东辛农场现有挖掘机、平板车、集装箱运输车、推土机等大型机械1000余台,这些家庭大多经济状况较好,一般丈夫在外赚钱,妻子在家相夫教子。 5.“惰”性思想严重。少数职工“大钱挣不到、小钱不愿苦”,宁愿在家吃父母的退休金,也不愿外出打工。去年九月份南通海林集团来东辛农场招工,经选拔,13名职工被录用,但由于怕吃苦,目前仅一名职工留在海林继续工作,其余人员均当了“逃兵”。 四、促进农场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措施 1.领导高度重视,制定切实可行措施。东辛农场党委已把扩大劳动力就业作为促进农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目标.场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 在场工会专门设办公室,统筹规划,组织制定政策措施,督促工作落实,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支持,做好农场剩余劳动力再就业工作,农场农业服务中心、农机处、社会保障科、工会等部门大力开展各种形式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2.积极拓宽农场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东辛农场党委结合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策略,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农场剩余劳动力就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力就业率。首先,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以减少一线农业职工人数,使其快速转移到其他行业,加快养殖业、林果、蔬菜、花卉、苗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其次,由于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已逐渐成为农场就业的重要渠道,农场非公有制经济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目前农场非公有制企业多半是中小企业,其劳动密集程度高,就业渠道多样,就业方式灵活,进入就业的门槛也比较低,对于大量吸纳一般劳动力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农场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措施,使场内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到2005年底场内发展了40余家民营企业,行业包括机械、食品、鲜奶加工、玩具、动物饲料加工、轧花、刺绣、大型工程机械等部门,增强了农场安排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再次,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劳务输出,通过各种渠道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建立健全市外、省外、国外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境外就业空间,组织更多农场剩余劳动力到市外、省外、境外从事各种劳务,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 3.改变就业观念,树立就业信心。农场不定期以广播、电视、画廊等媒体和请外出务工人员现身说法,面对面回答在家未就业人员的外出务工的顾虑,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彻底改变“离土不离乡”思想。 4.开展实用性职业培训,提高农场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农场要有针对性的开展职工培训和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尤其是科技培训,对于解决再就业问题非常重要,这等于为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博击附上了一个救生圈,增强了生存的本领和成功的希望与信心,形成以培训就业促进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良性机制。重视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工作,经常性地开展劳动者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转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职业变换的适应能力,加强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这是减少失业促进再就业的重要手段。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教育为手段,以培训质量为根本,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培训机制。仅2006年全年东辛农场工会配合农场职教中心、农服中心、社会保障科等部门举办十多期技能培训班,共培训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工特种职业等职工3600人次。 5.发展庭院经济,提高就业质量。2005年初以来,东辛农场工会大力推进“2111”富民工程,即农场要求农业承包职工每户一年必须养2头畜、10只禽、种10棵树、种一块菜园地.提供150万元低息小额贷款,鼓励职工发展家庭养殖业,努力增加职工收入。由于发展庭院经济不受时间的限制,很少受自然条件和体力的约束,投资少、见效快、收入高,因此,对提高就业质量、消化富余劳动力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仅2005年,东辛农场大力实施“2111”富民工程,发展家庭养殖业,共安置富余职工近500人。 6.调动社会一切有利因素,构筑和谐社会环境。失业问题、再就业问题往往涉及社会低层问题。改革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对待下岗、转岗者,一定要多理解、多关心,减少矛盾,认真做好下岗职工的稳定工作。就业需求不足和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给下岗、转岗职工再就业增加了不小难度,许多下岗职工、转岗职工因暂时失业而产生较大的负面情绪,给社会安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据我们这次作问卷调查表明:下岗、转岗职工中,有失落、委屈、苦闷、焦虑、不满等负面情绪的约占80%以上,对待下岗、转岗现象表示理解的仅占25%,认为分流安置合理的占不到20%。因此,扶持就业困难群体,东辛农场党委对他们实行了特殊的就业托底机制,即将他们纳入城镇低保户、特困户、捐赠困难户对象,到2006年底农场共纳入城镇低保户83户、252人享受低保待遇、全年发放低保金12.5万元、使386名残疾人全年享受帮困资金25.08万元、每年捐赠特困户资金达8万余元,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减少负面影响。而全社会的关怀又可以使市场竞争无情的这种负作用减小,市场无情人有情,对待下岗失业、转岗职工者来说,社会的关怀可以帮助他们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就业问题论文:浅析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硕士研究生 就业 论文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普通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人数不断攀升。“入口”处招生比例逐步扩大, “出口”处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究竟如何。笔者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探讨对象,就当前的就业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最后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大学生为缓解就业压力不断走向考研道路,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不断放大。那么,经过三年的学习后,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到底如何,笔者走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具体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展开分析,试探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就业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悠久而又崭新的学科,学科建设随着改革开放而不断发展和丰富。1984年我国正式创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学生教育管理;科研;党政群团、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工作等。但是跟据实际的调查显示,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概是考博、考公务员、考各类学校和其他。考博方面,很少再有继续攻读本专业的学生,大都选择类似学科或者直接转向其他学科。考公务员方面,该专业研究生一直在屡败屡战中摸爬滚打,据其介绍,由于专业需求量小、没有工作经验等原因,他们只有选择条件较少但竞争激烈的岗位,也使得其不断受挫,困难重重。到各类学校方面,在被调查人数中,大都签约的是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口” 的岗位就要属辅导员了,但是如今辅导员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也在不断深化,还有部分毕业生表示并不愿意做学生工作,所以学校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其他的一些就业方面,诸如各类企业、创业等,比例较少,该专业研究生大多倾向稳定保障的行业,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尴尬。 总的来说,该专业实际就业范围比较狭窄,毕业生就业集中在高校辅导员行列,考公务员和考博难度较大。加之该专业的理论水平较高,对现实社会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较低,思政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不强,担忧“毕业即失业”,出现一些就业恐慌,没有表现出硕士研究生的竞争优势,当然,其中还有一些社会环境、就业观念等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随着扩招的步伐,普通高校的硕士点不断增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不断上升,但是普通高校的教育体制、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却没有同步的跟上。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来说,首先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涣散,某些高校研究生处不能针对各个专业特点具体管理,大一统的管理方式既没有针对性又不能立竿见影,管理空泛。其次学科点建设缺乏资金和人力支持,专业教师配备不齐,课程设置陈旧落后。没有确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制管理流于形式,许多研究生与导师联系甚少,没有较好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再次就是人才培养方式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处理能力,然而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都只是理论学习,埋头写论文,缺乏实践锻炼。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锻炼要求不强,没有较好指导研究生认真参加思政工作助理环节和教学实习环节。另外研究生的就业能力也是值得思考的原因。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要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就要不断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队伍建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和谐共赢的双向效果。各个学科点可以组建几支高水平的导师团队,研究生既可以跟随自己导师做科研,又可以在导师团队影响下,学习他们共有的学术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技能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加深导师与研究生的情感。同时,人的教育管理是主观的,需要客观的规章制度来完善导师制度建设,应建立一系列导师任免制度、导师评估制度、导师汇报制度等。 (二)硕士研究生自我能力提升 硕士研究生要成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各方面综合发展,这样才能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实力,把专业与自身更好的结合起来,突出个性优势,优质就业。 首先要坚定信仰,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次要扎实学习理论知识,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多学习相关学科理论,将他们融合贯通。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实践操作,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实习和思想政治工作助理实习中,学以致用。再次要提高能力,提升素质。 就业问题论文:试论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问题与高校对策研究 论文关健词:高职高专教育 大学生就业 就业市场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入手,指出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个中原因,并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方面提出了几点对策。 据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统计公报统计,1999年开始的连续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转折性地进人了“大众化阶段”,从1999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85万、95万、104万、134万、212万、280万。如果按照初次就业率计算,大学生初次未就业的人数分别为17.6万、9.5万、18.7万、26.8万、63.6万、84万。庞大的就业人数和有限的劳动力市场之间的需求矛盾越来越尖锐,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以及他们的家长都在感叹:“工作越来越难找了!”从附表中可以发现,高职高专生的就业状况尤其不容乐观。因而如何正确地看待大学生,特别是高职生的就业情况及其存在的间和产生原因,以及如何系统地研究出缓解高职生就业对策,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是当前函需解决的问题。 1就业的主要问题 1.1就业市场份求与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教育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发生着很大变化,近年来许多大城市都出现高职高专毕业生奇缺的现象。广州在过去的“十五”规划期间需求技师10万人,而到2005年仍不足8 000人,其中,高级技师不足300人。在“十五”规划之初,广州市制造业中24个大类80家企业,有高级工以上技术等级证书的技术工人只占19.2%。在引进高新技术情况下,企业只有19.5%的技术工人能完全从事新技术工作。这就造成了一种被动局面,严重影响了产品竞争力。据统计,我国高级技工的缺口不仅集中在建筑、印刷、机械制造等传统行业中,更大量地集中在电子信息、环保工程、工艺美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仅软件业高级技术工人缺口就高达40多万。因而,继“蓝领”之后,这种在高新领域内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心智技能的“灰领”成为未来几年的紧俏人才。他们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动手能力,是直接在一线从事工艺性极强的生产工作的“两栖”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将成为培养“灰领”人才的直接摇篮。然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在就业上却出现了就业率低、就业难的现象,两种现象相比较不难得出结论:不是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不大,而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以及供给的人才与市场需求错位导致了这种就业结构性矛盾。 1.2就业形势与择业观念之间的矛盾 根据国家最新统计,我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21%,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亦意味着大学生就业大众化时代来临,但是为数不少的高职高专大学生仍然存在“精英”的传统守旧的就业理念。目前高职高专大学生仍然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影响,眼高手低、恃才傲物、拈轻怕重,不愿意去小地方、小单位。部分高职高专学生把毕业后就业看得过重,认为“一次就业定终身”,把就业看成一辈子的大事,但又由于脱离了当前就业的现实,往往不能如愿以偿。另一方面,在对自身的认知上,多数高职高专大学生仍存在“学历本位”的传统理念,认为自己比本科生差,存在对职业认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没有看到高职高专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特色优势,以及市场的特殊需求。 1.3杜会份求与高职高专教育杜会认同度之间的矛盾 虽然就业市场对于“蓝领”、“灰领”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很大,但另一方面社会对于高职高专教育以及高职高专大学生仍然存在较低的认同度,甚至歧视。高职高专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与本科院校相比,通常被认为是“次等教育”、“二等教育”。为数不少的家长和学生存在一种心态,觉得高职高专院校名声比不上普通高等院校,读高职高专没面子,这样就导致高职高专大学生生源方面往往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及用人单位仍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即使岗位没有如此需求,仍然倾向于高学历人才。另外就业市场上也存在各种就业歧视,依学历等实行差别待遇,无形中更降低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档次,从而更加深了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偏见。 1.4学生择业水平与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力度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偏颇几从就业准备到职业选择都有许多的困惑和不解,同时招聘与应聘信息的不对称也使得应聘大学生往往处在就业的劣势一方,因此就业指导也就显得至关重要。然而目前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大多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引导,缺乏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就业指导比较狭隘,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有些高校没有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力不从心.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2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1国家及政策方面 目前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内,虽然涌现了大批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等,但相对独立的高职高专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是影响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的深层原因。部分地区和学校,高职高专的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限制性就业政策依然存在,如跨省流动的限制以及派遣时间限制等。办学资金投人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另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人制度等也亚待完善。 2.2用人单位方面 企业与用人单位方面的主要问题在于对于高职高专教育的认识仍然停滞在传统观念上,甚至存在歧视。当前大多数企业仍未能摒弃唯知识本位的人才观,即以学历或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唯一的依据。这种选拔人才的标准往往不能检验真才实学,反而会走上“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误区。另一方面企业、用人单位与学校、学生之间缺乏供求信息的沟通也是造成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2.3学校方面 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不合理,仍然不能跟上市场需求。在办学理念上,定位不明确,没有明确地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专教育,远离市场需求。具体的专业设置上,要么盲目求全求新求复合,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特长,也缺乏较强的实践性;要么功利主义严重,追求成本效益,设置成本较低的专亚。造成专业设置上的随意性和粗放性、低水平重复等令人担忧的现象。目前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未能很好地适应大众化科技化的发展要求,仍然按计划模式运作,培养的目标仍然是高层次人才、理论型人才、甚至“精英人才”,不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特色培养,教育脱离市场的现象极其严重。另外,教育领域内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仍处于薄弱环节,高职高专院校亦没有重视这一工作的开展和深化。 2.4学生方面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普遍素质仍有待提高,这主要包括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目前由于高职高专教育的不足,导致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专业特长不突出,缺乏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实践和工作经历。另外在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上,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表现仍然差强人意。另一方面,在就业和择业观念上,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仍然存在与现实需求相悖的传统择业观。 3应对策略 在缓解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问题上,学校方面大有可为,发挥着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面对当前紧迫的就业情况,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学校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制定应对策略。 3.1拓宽人才的培养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人才培养的手段和方法 进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是两个必然的发展方向。国家建设既需要相当数量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各级各类、各行各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在人才培养方面下足功夫。 首先,高职高专院校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建设特色专业、特色学科,增强办学优势。学校要通过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意见,同时做好毕业生的跟踪与回访,收集企业、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在综合上述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建设“宽口径、复合型”专业,努力拓展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适应面,打造坚实的就业核心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增强就业潜力。 其次,要改变目前课程设置重学轻术;专业课比例偏高;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缺乏特色;课程陈旧落后,脱离现实的现状,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坚决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综合化和课程的内在联系性,将学习重点放到专业基础课,适当减少专业必修课程,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为学生自主选课创造条件。同时,学校方面要积极寻求各种机会增加实践性教学的环节。通过各种渠道建设和稳固校内模拟实践性教学基地,或直接在用人单位建立现实实践性教学基地,实现产学结合,并可以直接为学生与用人单位做好提前接触。 第三,高校应采取措施改善师资力量、师资结构,拓宽师资渠道,改变师资来源从高校到高校的单一模式,多渠道引进师资人才。同时还应加强“走出去,引进来”策略,与企业、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人才交流,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改善师资知识结构。并且,在教师上岗后,积极开展教师的继续教育,鼓励和支持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最后,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推动产学结合,促进企业与院校的合作办学。高职高专教育具有开放性的功能,同企业的联系密切,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高职高专教育要服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走产学结合的道路。目前推进产学结合的模式很多,例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一科研一就业”一体化合作教育模式、“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等。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完全可以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因地置宜地探求符合自身特点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2加强就业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切实保证毕业生就业与创业 毕业生就业制度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现就业的制度保证。日益严峻并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形势要求我们对以前的就业制度中不相适应的部分加以变革,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需要。 首先,要建立强有力的就业工作保障制度。高职高专院校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与就业体系要求我们把就业工作贯穿和体现于到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一工作需要引起院校“一把手”的高度重视,并需要院校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尽快建立起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的工作保障制度,保证有相对独立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 其次,要结合职业资格就业准人制度,实现授课内容与就业资格考试内容充分接轨。目前政府已经实行了职业资格证制度,有关部门(如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已经下发了在高等院校学生中实行“双证制”的文件,一些单位在招聘录用毕业生时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各种资格证和工作经验,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注意结合考证要求,确保学生毕业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件,满足行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求。结合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教材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实际上可以说是理论教学与市场实际需要“无缝对接”的有效方式。 最后,还要积极协助构建高职高专大学生创业制度。高职高专大学生中不乏具备自主创业想法和能力的优秀大学生。但目前能够创业的高职高专大学生仍是少数,缺乏相关培训和机制保证是原因之一。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也应协助政府部门,积极构建高职高专大学生创业制度,鼓励高职高专大学生创业。 3.3适应就业工作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和创业教育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为其毕业生和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尤其在新的就业机制下,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不仅仅是表面意义上的提供就业信息和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就业,而是更深层意义的职业辅导与服务。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属薄弱环节,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首先,要贯彻和推行全程就业指导的理念,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应该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就业指导不应只针对毕业学生,应面对所有学生。各高职高专院校可在学生人校之初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教育,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确立远大的目标。二年级时,针对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培养其专业能力。毕业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求职培和择业能力培训,并提供相关就业信息。 其次,要加强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高等学校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形成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并由专门的就业指导人员负责工作。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就业指导机构和人员建设上还有待完善,而国外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熟。如在美国,各种不同的联邦法令、州法令和地方法令促使每所学校里都设立了职业指导机构,并且至少有1人作为指导人员对学生做职业指导培训。所有的职业指导员接受的职业指导培训都是作为他们毕业内容中指导方面的必修课程,另外,还有州、地区、国家不同水平的其他培训课程。这种培训控制着职业指导咨询培训的质量。 第三,院校要积极开展对外就业交流与沟通活动。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就业信不能局限于地区之间,高校应主动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就业指导机构还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研究和预测,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最后,还要重视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并促进其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我国已经尝试把大学生就业纳人人才市场,形成大学生毕业时集中就业,毕业后分散就业,就业后再就业调整等动态化的就业格局。 因此,就业指导应侧重转变大学生的依赖思想,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各高校要特别重视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狠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通过专兼结合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他们有效释放心理压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拥有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 就业问题论文:试析新时期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探析 论文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就业难 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摘要: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校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就业问题也日渐凸显。就业难对高校在读贫困大学生产生了焦虑、忧郁、冷漠、敌对、自暴自弃等一系列不良隋绪。因此,在就业工作中应当予以特别关注,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拓宽贫困大学生就业渠道,提供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等,努力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11万人,加上去年未能顺利实现就业的毕业生100万人,今年将有700多万毕业生需要就业,其中贫困大学生的比例约占25%,特困生的比例占10%一巧%,在西部及边远贫困地区,贫困生的比例甚至高达50%,它们构成了人学校园中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从1978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就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勤和绿色通道等经济救助为主的贫困大学生助学机制,使大部分高校贫困生顺利人学并完成学业,虽然高校贫困生走进来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走出去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据不完全统计,高校贫困毕业生的就业率一般要低于全校平均就业率约10个百分点。f27有关调查也显示,高校贫困毕业生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相比,在签约时间上明显滞后,在签约率上明显偏低,在就业质量上明显偏差。这对于已经毕业和即将毕业的贫困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并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我就高校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探讨与分析。 1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1社会因素。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就业形势严峻。}'}2009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我国的企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大,甚至有些小型企业因此而破产,机关团体面临着精简机构裁减人员的压力。因此,接受毕业生的数量十分有限;而高校连年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多工作岗位少;在这种异常严峻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必将进一步加大。另外由于我国就业市场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如单位的地方保护主义等,也必将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1.2贫困生自身因素。 贫困大学生来自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家庭,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了考大学,并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期盼子女通过考取大学,改变家庭困难的状况,因此,他们期望子女勤奋读书,考取好的大学,而背负重望的贫困大学生无疑被铐上了难以解脱的枷锁,导致他们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偏移。考人大学以后,他们的经济条件有限,没有充足的学习资料,学习条件较差,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明显弱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经济厦乏也导致贫困生校园生活面窄小,没有经济能力承担课堂以外的活动费用,比如参加一些职业技能的资格考试、外出参观学习等,就业选择的范围也相应变得狭小,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实践机会也普遍较少,因此他们缺乏职业竞争力,加剧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劣势,造成了就业的困难。 1.3学校因素。 在学校方面主要是两个重视不够:一是高校缺乏对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与重视,对于贫困生生活上的困难,学校可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很大的帮助,但对于他们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没有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教育,而这恰恰是最关键的问题。二是缺乏对贫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贫困生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存在某些劣势,最明显的如求职的经济支持,要找工作,贫困生需要去不同的地方,首当其冲的车费就很难解决,现在,有些高校成立了贫困生就业保障体系,不令在经济上给予贫困生一定的支持,而且在政策上支持贫困生,这对贫困生的就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解决高校贫困生就业的途经分析 2.1为贫困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和就业保障体系。 贫困大学生就业既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学校和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同时,贫困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所以各级领导部门必须予以深切关怀,高度关注。各级政府应当尽快创造与维护公平的就业环境,大力规范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真正做到公开公平、竞争择优,让毕业生凭个人才能就业;国家还要继续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进一步完善高校“奖、贷、助、补、缓”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以充分享受国家提供的资助、优惠政策和免费服务。 2.2加强综合能力培养,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注重提升在读贫困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要积极推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的实践环节,增加在读贫困大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学校各类社团组织的作用,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通过开展以提升和拓展就业能力为主题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提高贫困大学生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在贫困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培养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德,积极参与、勇于竞争的精神,以及人际关系、自我推销的能力。 加强就业指导,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从大学一年级抓起,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从新生人学教育开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知识讲座、就业咨询、成功校友座谈会等形式,帮助贫困大学生设计职业生涯,培养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综合素质。结合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和适宜性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为他们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指导;并结合实际情况,集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和事业单位负责面试的专家做评委,对贫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提出建议,鼓励学生为自己确定的目标而努力,通过比赛和专家的讲座,提升贫困生就业的自信心,增加他们对面试程序的了解,增强面试实战经验,提高面试成功率和就业竞争力。 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训练,帮助贫困生分析职业及专业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课堂教学,邀请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讲课,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帮助贫困生掌握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技巧等;提高贫困生充分查找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引导贫困生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性格及兴趣、爱好等特点做出正确的评价,确定既符合社会需要,又能发挥自己特长,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奋斗目标。 2.3减轻就业压力,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 高校在读贫困大学生因其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加上就业难及就业机会不平等造成的影响,普遍存在焦虑、自卑、盲目、从众攀比、急躁等不良心理,有的甚至出现厌、悲观、厌世、自暴自弃、仇恨社会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引导。 第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讲座与辅导,帮助在读贫困大学生客观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政策,从客观实际出发,合理定位就业层次,引导他们把个人愿望与自身的实力、用人单位的要求、社会的需求等结合起来作出一个合理的决策;帮助他们积极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然后创业的思想,尽早确立正确的择业观。第二,要帮助在读贫困大学生客观评价自我,克服“精英情结”和“自卑情结”,帮助他们走出自负或自卑的阴影,按照社会需求来主动完善自己,努力学习、锻炼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第三,要引导在读贫困大学生增强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通过合理的、科学的途径排除心理问题,在正确的指导下进行心理练习,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保持心理健康,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将来的就业和求职。第四,要注意引导在读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和其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团队练习,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减少不必要的忧愁和烦恼,排除心理压力;鼓励他们遇到事情多向同学与教师倾诉,寻求同学和教师的帮助,以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是当前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稳定。他们的就业问题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心,指导和帮助,更重要的是贫困生要对自身就业情况有清醒的认识,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锻炼能力,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尽快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就业问题论文:关于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发展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当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供需矛盾已日益凸显。文章拟从社会、学校和个人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师 体育教育专业 毕业生就业 一、引言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发展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模式已逐步从国家包分配过渡到双向选择式的个人自主择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因其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就业形势更显严峻,体育教育专业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走以质量求生存的道路,加大改革力度,拓宽培养方向,培养复合型、智能型体育人才,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的转变,才能满足社会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影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1.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普通人眼中,我国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校毕业生的升学率。中小学为了提高知名度、增加生源,一切只向升学率看齐,对于不在中考、高考范围内的诸如体育课很不重视。学校对体育资金的投入非常少,体育教学、训练条件特别差,体育教师的待遇较差,就连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也未能把学校体育摆在应有位置,体育教师的劳动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体育教师配备,造成鄙薄甚至歧视体育教师的现象仍然存在。 2.就业逆差。当前,由于高校招生连年扩招,毕业人数逐年增加,我国人才市场上形成了供大于需的局面。毕业生的择业倾向和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就业过程中,体育教育专业毕业人数大大多于就业市场所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人数,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结构性失衡、结构性失业,最终造成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 3.非自愿性失业。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分为非自愿失业和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顺利就业。目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非自愿性失业主要有结构性失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市场缺陷性失业、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性失业。 一是结构性失业。由于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符,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导致就业障碍。二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摩擦性失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都有一定的要求,大学毕业生对用人单位也有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双方可能会因为要求和期望不一致,导致毕业生就业不顺利。三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社会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一般是由社会动荡、社会经济严重衰退而造成的。但由于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速度大于社会需求量,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四是就业市场缺陷性失业。当前我国尚未形成针对高校大学生毕业生的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搜寻成本较高,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缺陷性失业。五是就业市场规则不统一。由于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不完善,造成就业市场的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和较高就业成本而影响毕业生就业。 4.毕业生自身因素。首先,受中国传统就业观念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希望去高校、公办学校、重点中学和事业单位等地,以求得到好的待遇和福利,而小城镇、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却鲜有人问津。其次,毕业生择业方法不当。恰当的择业技巧、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大学毕业生没有注意到择业技巧、择业方法和自信心,从而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错过了很多较好的就业机会。再次,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在遇到招聘学校的拒绝和看到招聘体育教师岗位较少的时候便心灰意冷,不再继续努力寻找。 此外,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多方面的原因,例如,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等。 三、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1.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体育人力资源的主要渠道,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应以社会发展需要、市场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向。因此,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应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人才培养观,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以体育教育质量为基础,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培养各级各类服务社会需要的多种体育人才。 另外,在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科学的分析、评价机制和对未来市场走向的预测体系,实现高等体育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接轨,有效地消除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2.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体育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的体育人才岗位需求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不一样。只有培养出更好、更多的具有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好、创新精神强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有效地增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吸引力、竞争力,才能克服摩擦性失业。 3.增强体育毕业生的择业技能。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部门和机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应当充分发挥其在就业指导、服务方面的职能,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一系列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能、择业技巧,客观地认识自己,科学地分析市场,教会学生善于包装自己、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学会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消除“供需矛盾”。 4.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首先,要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充分而有效的就业信息可以提高就业效率,降低就业成本,实现提高效益、节省资源的目标。因此,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和就业市场,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其次,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控。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秩序混乱、缺乏监督和管理的情况,严重地影响着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大学毕业生,也包括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秩序。 5.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当前,我国正处在新世纪的战略机遇期,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和变革的大时代。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善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改革的精神和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和就业指导,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同时,积极引导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突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择业观和就业观,树立主动到基层、主动到西部落后地区就业的思想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努力实现多形式、多渠道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就业。 总之,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关系到每一位在校体育学子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也是我们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高校、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努力做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才能切实振兴国家体育,增进人民健康,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就业问题论文:关于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素质不高,就业困难。政府、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培训机构和企业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引导他们适应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要,促进平等就业。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一、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的必要性 今天,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流,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亿人。并且这一社会群体的总人数正以每年800万至900万人的速度快速递增。10年或要不了10年,该群体的总人数将突破2亿甚至更多。鉴于城市(镇)化进程还须持续30年至40年,不出10年,“00后”还将不断加入其中,若继续回避这一庞大群体的利益诉求,中国社会的演进非但没有和谐可言,还将生出无数后患,这将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形成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是未来10年至20年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加快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快劳动力要素流动、提高劳动力素质,即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以支撑“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变。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仅占30%。这导致他们不仅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高,而且难以成长为现代产业工人和融入城镇。 目前企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技工的需求快速增长,而目前相当数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水平总体偏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由此产生的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状况将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有些城市在新生代农民工落户方面实施“高技能先落户、低技能后落户、无技能不落户”的政策,缺乏技能者只能成为城市过客,掌握技能者则优先被城市接纳。因此,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缺乏问题是当务之急。一旦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了技能,随着就业稳定与收入增加,他们在城市面临的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得到职业教育机会 据南京师范大学的《江苏省当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调查显示,68%的人对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不满意,64%的人要求接受技能教育,54%的人外出打工的动机是开阔眼界、学习本领、提高自身素质。 “现在找份工作很容易,但想找份理想的工作却很难。如果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我想找份能学到技术的工作,如果能在工作中学到一门技术,即便工资低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对个人的发展有好处”。 由此可知,新生代农民工在关注福利待遇、上班时间、工作环境的同时,更关注自身的发展空间。他们不愿像父辈那样做苦力,而是希望在工作中学到技能,拥有一技之长,使自己的劳动更加值钱。挣钱也更轻松一些。 四、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 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新生代农民工很难有序外出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不仅是新生代农民工自发的愿望,也是适应国内产业升级的要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8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新的产业结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新的技术,这就要求社会和政府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引导他们适应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要,促进平等就业。 (一)制定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规划,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和返乡创业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纳入国家社会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元化投资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把农民培训事业上升为国家行为来推动,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界限,广泛动员农业、教育、劳动、建设和科技等部门的丰富资源,发动数量庞大的社会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办学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尽快使有培训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都能够得到由政府提供补贴的实用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建立政府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基本补贴制度和购买培训成果机制,推行培训券(卡)等办法,建设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推行农村劳动力就业准入和控制制度;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按照不同的就业意向和需要,分别提供实用的职业培训基地与实习园地,从“一锅炒”走向专业化,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提供专业化的职业培训机构;加大资金投入,足额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设立专项资金,改善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质量。 中国发展的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在返乡创业过程中如果有教育需求,可以免费接受更高级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带动作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由“就业一人、增收一户”的加法向“创业一人、带动一拨”的乘法转变,发挥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拓作用。 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还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适应能力和思想观念的培训,尤其是要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融入、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行转变生活方式的培训,让他们从“洗脚进城”到“洗脑进城”,从而真正适应社会、融入城市生活。 (二)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县域经济是城乡结合的经济,农村劳动力进人大中城市往往面临较高的就业成本、生活成本和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亦工亦农,进退自如,就业成本、生活成本和心理压力都比较低。并且县域经济一般以中小民营企业和特色产业为主体,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就业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可以更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我国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50%以上,从长远和各地实际情况来看,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重点是发展县域经济。通过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未来一段时期仍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 (三)完善用人单位培训员工的未来收益的制度激励 就目前而言,一方面是新生代农民工的高流动性,另一方面是企业的“技工荒”,劳动力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如果能够提高企业培训员工的积极性,就可以通过自身培养缓解并最终解决“技工荒”,降低员工的流动性。目前,企业之所以不愿意自己培养高级技工,主要是不希望为他人做嫁衣。因此,只要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收益得到保障,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企业培训员工的动力问题,而这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高流动性问题,有利于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稳定”的诉求,而且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技工荒”问题,满足其对专业技能培训的需求。 就业问题论文:农业院校农学类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摘 要:本文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类研究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入手,分析了影响我校农学类研究生就业的三种因素,如社会偏见、学校就业指导、研究生自身因素。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业院校 农学类 研究生 就业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对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农业院校应抓住机遇,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培养农学类研究生综合素质,向社会输送高质量农业技术人才。然而,在这种形势下,研究生就业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社会不可能提供足够的适合研究生就业的岗位,另一方面,研究生由于自身的各种原因,这两者决定了现阶段农学类研究生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就业。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2010年我校农学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率 2010年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类毕业研究生共计85名,其中博士毕业生9名,硕士毕业生76名。截止2010年12月15日,博士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硕士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29%。总的就业形式良好,并没有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从各专业来看,作物信息科学和作物遗传育种两个专业就业率偏低。 2、就业结构 9名博士毕业生,其中6名博士是委培或定向,全部选择了高校和科研院所。76名硕士毕业生中,33人到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管理及相关工作,5人攻读博士学位,2人出国工作,17人选择到事业单位工作,15人到高校或科研院所就业。总体来说,农学类研究生的就业面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没有人考取国家或地方公务员,也没有个人创业或灵活就业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校农学类研究生就业取向比较单一,就业视野不够开阔。 就国内工作的72名毕业研究生的工作单位地域分布而言,42人选择了在湖南工作,其中32人留在学校所在城市长沙;9人选择在西南省会城市就业,包括昆明、贵州、成都;2人选择了新疆和甘肃;其余选择在中东部城市就业。毕业研究生就业流向较为合理,但也反映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主要把眼光锁定在学校所在地周边城市,范围比较局限,西部和中部城市很少有人选择就业。 3、就业途径 9名博士毕业研究生全部选择了高校任教和科研院所从事科研。硕士毕业生中有2名毕业生经导师推荐出国工作;5名毕业生攻读博士;5人通过烟草系统招聘考试进入烟草局工作;4人通过用人单位到校园招聘就业;4名定向、委培毕业生回原单位工作;33人通过到目的地参加招聘求职;19人通过熟人介绍就业,其中朋友和亲人介绍就业11人;8人通过师兄师姐介绍到烟草公司上班。我校农学类研究生科研时间紧张,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间和实验室忙于毕业论文,难以集中精力求职。找工作主要途径还是通过自己参加招聘和投递简历,有时需要在好几个城市之间来回奔波,参加各类型的考试和面试,或者现场招聘, 二、影响我校农学类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我校农学类研究生就业中突显出来的各种问题,诸如某些专业就业率偏低,就业取向比较单一,就业途径不够拓宽,这些都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所造成的,具体有以下几种: 1、社会偏见制约农科类研究生的就业 目前,社会偏见对农学类研究生就业影响较大。社会偏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研究生自身对农业存在偏见。某些研究生专业的生源基本上为调剂生,立志从事与农业相关领域工作的研究生不多,即使是愿意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研究生,也大多倾向于研究所、农业院校或与农相关而工资待遇都很不错的事业单位,一般不愿去农业生产第一线。其次,来自农业系统以外的社会偏见。不少用人单位一看到涉农院校或涉农专业的研究生简历,就以不符合招收条件而回绝。另外,地方农业院校相对于其他重点院校来说并不具备明显优势,有时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文凭的份量和学校的名气。其实,很多农业院校农学类研究生虽然以“农”为主要研究方向,但通过三年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使他们完全有能力适应不同工作。 2、学校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际效用 农业院校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像对本科生的那样予以充分重视。由于研究生数量较本科生来说相对较少,经费也少。有些学院并没有配备就业专干负责研究生就业,而是由研究生秘书兼任。研究生秘书要兼顾教学管理和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事务繁杂,很多时候无法集中管理研究生就业工作。研究生可从校园获取的有效就业信息相对不足,或用人单位质量不高,难以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农学类研究生就业去向比较单一,就业面狭窄,除升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或出国外,主要通过到目的地参加招聘会就业。学校组织的专场招聘会很少,对专业的需求一般偏好于热门专 业,如计算机、食品科学、会计、园艺,与农学相关的岗位很少或没有,使得毕业生只能外出参加招聘。考取公务员、参加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参军以及灵活就业和进行个人创业的毕业生几乎没有,体现出学校在这一方面的注重程度不高。 3、研究生自身因素 研究生应该正确认识就业,所谓的就业难问题仅仅为一种表象,科技人才总量一直是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之所以一些毕业研究生在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这是就业与学生个体表现差异有关。首先,研究生是否学有专长,所学知识能力结构能否达到技术人才的评判标准,能否符合社会各岗位的需求;其次,毕业研究生个人的就业意愿和社会需求存在差异,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我国基层和中西部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农学类研究生通过3年的专业学习,完全具备了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但在专业方向外的知识极为有限。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欠缺,使得部分研究生不具备胜任相关工作的能力。当毕业生忙于实验任务,忙于撰写毕业论文时,往往容易贻误最佳就业时机。有些调剂生、家里经济困难的或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茫然不知所措,心理负担沉重。有些研究生对工作的期望值较高,择业时偏向于大城市,待遇高而相对轻松的工作,不愿意去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有时毕业生往往有几个意向单位,或是工作机会,却由于这些原因有业不就。 三、农学类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1、社会大力支持研究生就业 国家应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到基层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对于毕业研究生从事自由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就业的,各级政府要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服务和税收优惠。鼓励研究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对于在艰苦的基层工作服务期满后,在其他方面应给予优惠。 社会应加强人才市场配置,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要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渠道,就业信息统一开放。用人单位应当消除社会偏见,正确对待农学类专业研究生,结合自身需求,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岗位,不要拒“农”于千里。 2、学校的应对策略 第一,农业院校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时了解分析研究生的思想动态,指导学生开展各类学术和社会活动,使研究生以饱满积极的心态走向社会。 第二,农业院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设立专门的人员管理就业工作,积极为毕业生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多举办研究生的专场招聘会。有针对性地组织就业指导讲座,邀请政府部门、就业服务单位、用人单位、成功人士介绍就业政策,如何规划职业生涯、如何参加求职面试等方面加强对研究生的培训指导。从各方面努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推动研究生充分就业。 第三,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帮助研究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同时,营造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氛围,鼓励和引导研究生积极就业;邀请优秀校友对服务基层工作经验现身说法,凡有意愿自主创业的,为其提供创业培训和相关创业服务。 3、研究生自身的应对策略 研究生在就业前对于自身所处的就业形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首先,对于调剂到农学类专业,或是来自农村渴望摆脱经济条件差要找薪水高的工作的这类型研究生,应及时调整心态,消除心理落差,在择业时应该理性化,冷静地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求职的期望值,以便更好地抓住有限的就业机会。其次,对于每个研究生而言,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寻求个人的长远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职业理想与职业本身的关系。最后,研究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优化知识结构,培养理论素养,通过专业实习,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工作岗位能力,积攒社会经验,为以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将书面知识付诸实践方面做好准备。 就业问题论文: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金融危机与人口红利式微给我国的农民工就业问题带来了新的困难与挑战,但与此同时为我国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机遇,我们应该多管齐下:政府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职业教育供给,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应该按照市场需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加强校企合作;作为农民工个人,更应该新观念,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成为新时期的新型农民。一、问题的起源 由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所导致的全球性经济衰退,使得中国长期以来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方式中深层次的制度性和结构性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截至2009年2月,约有2000万农民工因经济不景气失业返乡,失业比例高达15.3%,因此需对农民工的就业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户的增收和农村的发展嘲,更关系到我国的深度城市化以及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由于人口政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在整个改革开放时期,都处于劳动年龄总人口迅速增加且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通过充分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人口红利润,然而,已有的研究表明,目前城镇劳动年龄人口的净增长全部来自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呈逐年减少的趋势,预计到2015年将转为负增长,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将消失。随着少年儿童人口规模缩小和比重降低,劳动年龄人口供养在学人口的能力相对提高,通过扩大教育和培训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本水平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另外。劳动力的短缺必然要求提高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而在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的人力资本储量较低,难以适应非农生产的技术要求,延长退休年龄会使他们陷入脆弱的境地。因此,通过职业教育可以达到开发这部分人口红利的目的,保持劳动力供给的充足性。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在金融危机和人口发展阶段的双重约束下,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是产业升级转型和就业转型,而农村职业教育是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最相关的事业之一。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在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因此,要加大力度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实现政府、企业、学校、农民、社会中介组织的多元参与,为农民工的劳动力转移进行扎实的人力资源储备,发挥职业教育的特殊功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可行性分析 (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结构的转变,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在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必须调整和升级,以保持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结构调整以后,使得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顿时陷入困境。根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0%,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都在70%以上。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根据农业部统计显示,目前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初中文化程度占48%,小学文化程度占39%,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6%,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只有0.13%问。对大量经历了增长由快到慢的国家的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的停止可以解释减速原因的85%,日本在1990年人口抚养比提高之后,gdp年增长率只有0.85%,因此,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关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在我国,资源重新配置的空间巨大,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东部地区应该发挥其资本和技术优势,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生物、电子、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人才的支撑,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使得农村劳动力具有一技之长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人力资本的要求。因此,为了满足城市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调整的需求,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是农村劳动力顺利就业的保障。 (二)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的意识增强,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据南京师范大学的《江苏省当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调查显示,68%的人对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不满意,64%的人要求接受技能教育,54%的人外出打工的动机是开阔眼界、学习本领、提高自身素质。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在2006进行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与转移”的调查中发现,只有7.4%的农民工接受过进城打工培训,43.4%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打工过程中没有一门过硬的技术是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经济平稳发展的过程当中,农民工工资水平较低,仅能满足自己及家庭的生活,在金融危机到来时,由于他们所从事的行业的性质,最先受到危机冲击的也是这部分人,此时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工资高低的问题,而是有无就业机会的问题;因此.农民工会最先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整自身条件或者降低工资的水平,而根据实际情况,金融危机后农民工的实际工资水平不降反升,这就更促使他们及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通过加强职业技术培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仅仅依靠苦力来获取经济收益。农民工是富有经济理性的,当职业培训能够为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时,职业培训的动机会变得更加具有内生性。 (三)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在农村,目前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多数是老年人和妇女,生产率低下。第一产业的经济功能弱化,土地主要发挥着养老保障的作用。金融危机背景下,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返回农村,人们便把目光集中在如何发展农村内部的第二、第三产业,以期获得比从事农业更高的经济收益,目前,许多在外打工、经商的人已经有了多年的外出经历,视野开阔,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本积累,拥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利用回流效应,充分开发乡镇工业,形成新一轮的创业潮,有利于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民工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当地就业,减少了额外的迁徙成本和心理成本,便于节省更多的资源用来消费和建设新农村。但由于农村长期以来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民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应该利用好这一有利的时机,普及推广农村职业教育,根据农民的需要,结合发展的实际,让农民学到发家致富的真本领,实现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城镇化进程。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转变,需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民工潮”,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长期较快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自发的转移方式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社会风险。以往的农民工进城后多数从事技术含量低、替代性较强的行业,为了维持生活,农民工的摩擦性失业水平较低,但周期性失业水平较高,一旦遇到类似于金融危机或者政策性结构调整,将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另外,“民工潮”不仅把大量的流动人口带入城市,也把贫困裹挟到了城市,就业失败和在外流浪的人数增多,在缺乏有效的社会管理的情况下,将使社会的不稳定性增加。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较低,基于传统家族人伦信用的劳动力转移方式经不起现代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因素的选择,缺少维持运转的原动力,必然面临着危机。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能够提供知识、培训的方式,被认为是能够提供稳定转移方式的有效措施。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做法和建议 (一)加大政府投资职业教育的力度 首先,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低迷,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农民,农民的低收入水平难以负担自身的职业教育费用,再加上农村的传统观念、恶劣的生存环境制约着农民的教育投入行为。其次,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但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农民工就业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企业没有为其进行技术培训支付费用的经济激励;而从农民工个人的角度讲,成本最小化是其追求的目标,一般不会制定长远的投资计划,技术培训具有一定程度的外溢效应,这就更要求政府作为投资的主体,才更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 (二)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 三农问题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其解决需要创造各种各样的环境与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有关法律的颁布,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而进一步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经费短缺、人才外流、人员配置不合理、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是促进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向以下三个方向发展:一是新型农民;二是新型外出务工人员;三是创业者。 (三)依据市场需要,灵活设置学习内容 目前,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已经变得密不可分,市场是检验教育水平及教育效果的场所,只有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才会有所提高,其接受职业培训的热情才会得到激发。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注重与市场、与实践的结合,如今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校如果不能及时把握技术发展的方向或把握不到位,在生产周期结束之后,培养出来的学员不仅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总之,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至关重要,针对市场需求的课程设置是学校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之一。 (四)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 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的主要障碍在于培训时间与劳动时间之间的冲突,有关部门应该因地因时制宜,利用农闲或者农民工返乡时间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农民工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但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培训过程当中,应当遵循农民工的自身特点,将农民工新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用简单、务实、实效的方法提高上课效率,已有的研究表明新信息与原经验的结合能够促进新知识的生成……。 就业问题论文:高职院校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总结了当前高职生的就业现状,高职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当前高职院校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真正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 就业 心理误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改革的决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中央为高职教育确立的办学指导方针。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成为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学生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目前高职教育规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技术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对于技术应用的侧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强,这些都是高职毕业生相对普通高等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优势,更是众多企业单位青睐高职毕业生的因素。 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高峰的到来,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增多和国家对高职学校有关政策的倾斜,导致每年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却与毕业生人不成比例,这就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二、高职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分析 1.定位不准确,就业观念落后 当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虽然日趋务实,但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就业和择业观念上,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仍然存在与现实需求相悖的传统择业观,表现为有些毕业生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总觉得和一些普通求职者相比有比较优势,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不切实际地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职业岗位,不给自己合理定位盲目求高,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多作考虑;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片面追求大城市,而不愿去西部一些中小城市特别是农村发展。这常常出现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合适的现象。 2.缺乏自信 很多用人单位将学历作为应聘者的第一道门槛,对专科生认可程度不高,据统计84%的学生在求职时均遭到用人单位拒接简历的尴尬。这导致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不积极参与双向选择,而是听之任之。此外,在面试时一遇到没有准备的问题就心慌、语无伦次,不但没有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现给用人单位,而且这种失败经历还会影响到以后的面试,造成就业信心不足。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大学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埋怨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从而产生失落感自责、自怨、自卑的心理,形成心理障碍。 3.依赖心理重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寄希望于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寄希望于家庭,或静候学校与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4.综合素质不突出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普遍素质仍有待提高,这主要包括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专业特长不突出,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及工作经历。在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表现仍然差强人意。 三、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1.积极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适应就业市场要求 高职院校要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关专业方向,通过更新、调整及增加必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性。要贴近当前产业转型、调整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紧缺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此外,不仅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人才素质的培养。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学生职业发展及其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以就业为导向,推动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动手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创新能力及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2.加强就业择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始,融入各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介绍各专业发展前景、社会需求情况及本校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激发新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才需求形势,从新生入学开始培养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另外,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使学生了解要从事岗位的各项要求,如知识、能力、经验等要求。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职业技能及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教育,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从而引导学生改变 “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 3.实施“双证书”制度 在人才培养中,应强化高技能训练,为高职生职业起航备足动力。“双证书”制是高职生职业扬帆一个极为重要的“风帆”。高职生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职业资格证书是这些能力的见证,而实习实训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环节。强化专业技能资格认证,通过所学专业的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能顺利获得“两证”即,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提高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高职院校要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其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在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努力使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4.开展技能竞赛,增强就业竞争力 据统计,在高校毕业生总数不断增加的今天,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缺口相当大。高职毕业生只有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技术实践能力,才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开展相关专业技能练兵,引导学生按照职业需求来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与专业技能相关的竞赛来强化专业理论、增强专业实践能力。经常开展各种技术技能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的兴趣。依据专业、年级、岗位需要设置不同项目并予以奖励,学院提供材料、场地,安排教师指导,鼓励支持学生锻炼动手能力。 5.拓宽就业渠道,强化顶岗实习,加强校企合作 实际上产学合作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它可以使高职生的就业具有技能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从而突破大学生就业总体困难的困境,实现高职生的充分、有效就业。高职院校要保证高职学生学习期间的顶岗实习、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确保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和岗位技能训练水平。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根据其人才培养特点增加实践实训环节,在教学模式上走出校园,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与企业合作,充实教学内容。 就业问题论文: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高职生就业问题探究 [论文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社会和谐之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文章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职生的就业现状,指出了高职生就业中的不和谐因素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促使高职生充分就业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 高职生 充分就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社会和谐之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课题。因此,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探讨高职生的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生充分就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高职生充分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高职生就业面临的是个体的工作需求和社会工作岗位供给之间的供需关系,是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高职生的充分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培林指出,和谐社会应该存在八种社会结构的和谐,其中,城乡结构的和谐、区域结构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就业结构的和谐都与就业有直接联系。高职生的充分就业对实现上述四种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二)高职生充分就业是保障民生的根本问题 党的“十六大”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教育成本采用分担机制,培养一名大学生,家庭和学生个人的投入相当大,由此带来的就业期望值也高。如果体现民生之本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就会遭遇危机,他们的焦虑感就会不断累积,影响其今后的发展。从家庭层面来说,倾其所有培养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由希望变成失望,对家庭其他成员和周边人的影响十分巨大,如果引导控制不好,极易引发群体性行为,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高职生充分就业是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的重要前提 发展的根本在于创造,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就是创造发明的历史。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活劳动是潜在的、不能储存的劳动。脱离社会生产过程的劳动力对整体社会资源来说是一种浪费,它不仅影响社会成员创造能力的有效发挥,而且也影响社会资本效益最大化的实现,表现为各类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抑制,社会成员无法产生归属感和生存动力,从而丧失了主动融入社会、创造财富的意识,影响了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造成社会成本增加。高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青春洋溢,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他们既是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又是我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与自主创新水平的希望所在。在我国总体人力资源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大批高职生踏入社会、充分就业,必将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高职生就业现状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影响 (一)高职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轨,高等院校不断扩招,由此而导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调查,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在2004~2009年分别为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611万。2010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40万。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2004~2009年分别为73%、72.6%、71.8%、70.9%、68%、68%,而高职生的初次就业率在2004~2009年为50%、51%、52%、53%、58%、56%,由此可见,高职生的就业形势极其严峻。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发展的“瓶颈”。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对高职类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急需一大批高职专门人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在高级技术人才的数量高出几倍至几十倍。从这一形势看,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 (二)高职生就业现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影响 高职生就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其严峻的就业形势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影响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工业现代化的迅速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必须靠生产一线上的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早就证明,外资、技术、先进的管理模式都可以引进,但唯独大批量的高技能人才只能靠自己来培养。为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国家投资新建、扩建、改建高职院校,加快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在就业上却出现了就业率低、就业难的现象。高职生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他们毕业即失业,使他们所学的知识技能处于闲置甚至荒废状态,不仅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2.加剧社会不公,影响高校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更多的人能接受高等教育,教育公平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使高等教育大众化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功绩”被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所抵消。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就是为了毕业后可以获得更好地发展。如果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毕业即失业,其为接受高等教育而进行的投资得不到回报,易引发新的“读书无用论”,也会对人们今后进行教育投资产生不利影响。学生是办学的主体,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失去信心,不仅影响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公平。 3.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影响和谐校园建设。大学时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已基本发育成熟,但心里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可塑性大,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大了在校高职生的心理压力,易引发大学生忧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质量以及思想稳定,从而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 三、构建和谐社会中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调控职能,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导向的和谐 1.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提供就业岗位。经济发展是带动就业的“火车头”,必须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第一,要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有资料表明,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不能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实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二者兼顾的发展战略。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和中小城镇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缓解当前高职生就业工作中的结构性矛盾、地区性矛盾以及企业之间分布不均衡的矛盾。第二,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其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在gdp构成中,第三产业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65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高职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第三,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我国现有六百多万民营企业,随着各种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民营企业将是高职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2.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政府应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纠正就业市场中运行的不规则行为和偏差,畅通就业渠道,建立和谐的就业环境,逐步减少和消除用人单位因学校、学历和专业所产生的就业差别和歧视,杜绝暗箱操作。同时,政府必须加大与高校毕业生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扩大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自主用人权;完善与毕业生相关的就业立法和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实现所有从业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并使之能随从业者的就业岗位变动而在全国自由流动,减少就业风险,解除高职生的后顾之忧。 3.拓宽就业渠道,引导高职生多元化就业。政府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高职生多元化就业,激励高职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鼓励高职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应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政府要进一步清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职大学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的就业扶持政策。同时,还要支持高职生自主创业。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对大学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可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的,可给予一定的职业培训补贴。建设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 (二)高职院校要调整办学思路,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 1.积极实施特色化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培养的大学生不是简单的劳动者,而应是具有自身核心价值的劳动力、生产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在办学上,就不能盲目向本科院校看齐,在教学与学生管理等方面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唯有如此,高职教育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密切注意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调整办学思路,优化专业结构,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和专业,培养不同层次的特色人才。 2.推动产学结合,尝试“校企联姻”。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同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高职院校要大胆尝试“校企联姻”,通过和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可倾听企业对学生的反映,采纳企业对学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的建议;另一方面可与企业联合建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推荐学生到企业实习,尽可能地缩短学生素质与就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把就业与实习结合起来,形成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 3.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应对学生进行全程就业指导,使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在新生入学时就对其进行职业兴趣测试和心理测试,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如大二对学生进行社会职业知识的教育,使其明白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岗位职责、基本技能要求。给大三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以提高其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此外,还要进行实战演习,强化求职技巧,安排模拟面试训练,加强毕业生职业心理辅导,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搭建平台。 (三)高职生应坚持和谐发展,提升就业能力 1.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一是要树立通过自己劳动取得合法、固定收入即为就业的观念,改变以前只有当干部、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观念,不要只盯住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二是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先融入社会,在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我价值,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根据社会需要就业,树立到基层建功立业的观念,进而实现自强自立、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2.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包括专业素养、科学知识,还包括竞争与合作意识、良好的沟通的能力、较强的外语能力、开放的学习态度、健康的心理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高职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就业。在我国现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下,消极等待是无法就业的。高职生在择业过程中应主动出击,重视自我推销,合理而得体地把自己推销给社会。这就要求高职生应首先树立自信心。只要有足够的信心,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高职毕业生要学会自我推荐,善于推销自我。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善于观察时机、观察环境,力求通过一定技巧有尺度、有分寸地把自己的才智、知识、技能等成功地展现给用人单位,赢得用人单位青睐,争取工作机会。 就业问题论文:浅析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硕士研究生 就业 论文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普通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人数不断攀升。“入口”处招生比例逐步扩大, “出口”处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究竟如何。笔者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探讨对象,就当前的就业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最后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大学生为缓解就业压力不断走向考研道路,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不断放大。那么,经过三年的学习后,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到底如何,笔者走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具体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展开分析,试探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就业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悠久而又崭新的学科,学科建设随着改革开放而不断发展和丰富。1984年我国正式创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学生教育管理;科研;党政群团、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工作等。但是跟据实际的调查显示,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概是考博、考公务员、考各类学校和其他。考博方面,很少再有继续攻读本专业的学生,大都选择类似学科或者直接转向其他学科。考公务员方面,该专业研究生一直在屡败屡战中摸爬滚打,据其介绍,由于专业需求量小、没有工作经验等原因,他们只有选择条件较少但竞争激烈的岗位,也使得其不断受挫,困难重重。到各类学校方面,在被调查人数中,大都签约的是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口” 的岗位就要属辅导员了,但是如今辅导员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也在不断深化,还有部分毕业生表示并不愿意做学生工作,所以学校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其他的一些就业方面,诸如各类企业、创业等,比例较少,该专业研究生大多倾向稳定保障的行业,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尴尬。 总的来说,该专业实际就业范围比较狭窄,毕业生就业集中在高校辅导员行列,考公务员和考博难度较大。加之该专业的理论水平较高,对现实社会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较低,思政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不强,担忧“毕业即失业”,出现一些就业恐慌,没有表现出硕士研究生的竞争优势,当然,其中还有一些社会环境、就业观念等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随着扩招的步伐,普通高校的硕士点不断增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不断上升,但是普通高校的教育体制、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却没有同步的跟上。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来说,首先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涣散,某些高校研究生处不能针对各个专业特点具体管理,大一统的管理方式既没有针对性又不能立竿见影,管理空泛。其次学科点建设缺乏资金和人力支持,专业教师配备不齐,课程设置陈旧落后。没有确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制管理流于形式,许多研究生与导师联系甚少,没有较好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再次就是人才培养方式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处理能力,然而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都只是理论学习,埋头写论文,缺乏实践锻炼。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锻炼要求不强,没有较好指导研究生认真参加思政工作助理环节和教学实习环节。另外研究生的就业能力也是值得思考的原因。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要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就要不断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队伍建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和谐共赢的双向效果。各个学科点可以组建几支高水平的导师团队,研究生既可以跟随自己导师做科研,又可以在导师团队影响下,学习他们共有的学术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技能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加深导师与研究生的情感。同时,人的教育管理是主观的,需要客观的规章制度来完善导师制度建设,应建立一系列导师任免制度、导师评估制度、导师汇报制度等。 (二)硕士研究生自我能力提升 硕士研究生要成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各方面综合发展,这样才能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实力,把专业与自身更好的结合起来,突出个性优势,优质就业。 首先要坚定信仰,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次要扎实学习理论知识,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多学习相关学科理论,将他们融合贯通。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实践操作,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实习和思想政治工作助理实习中,学以致用。再次要提高能力,提升素质。 就业问题论文:关于信息传播的视角分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些年来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学生却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困境,而以往的研究对此关注较少。文章选取信息传播这一视角,对目前大学生就业信息的渠道加以梳理和分析,发现信息仍是有很多途径传播只是并没有被广泛地关注和使用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因此,建议学校和社会注重信息传播的建设,指导学生关注就业信息,并提供必要的知识和心理辅导。 论文关键词:信息传播;大学生;就业 一、引言 大学生被视为国家培养出的优秀人才,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栋梁,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拥有双向选择的自由,而如今这些天之骄子同样也面对着就业问题,并且就业形势越发严峻,这一现象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接近13%,预计之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人的速度增长。截至2007年9月1日,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有超过140万人未能如期就业,往年积压的未就业大学生将加入今年的就业大军,与559万新毕业生“抢饭碗”。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再加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以及往年积压未就业毕业生的存在等因素,2008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更难。在中国毕业生网最近的2007年和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根据今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来说只能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要求,高校要全面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努力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落实就业指导人员、机构、经费“三到位”,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所有高校要从2008年起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社会、学校、学生本人是整个就业环节的重要因素,而高校则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是前置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一环,因此,研究如何切实、有效地在大学内进行就业辅导,提高高校就业指导的服务水平,对于解决实际就业问题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而在多年从事就业指导的过程中,笔者与学生有很多接触,尤其是那些成功找到工作的学生普遍认为,信息的获得是就业的关键,贯穿整个就业过程。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获得信息的成本降低,时效性高,信息的来源不只局限于校园内,信息的传播和获得信息的渠道越发广泛。就业活动最终还是落实到学生个体,能否顺利就业和学生本人的各方面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对于大学生获得与就业有关信息的渠道的研究,可能是学校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良药,但这是以往众多大学生就业问题相关研究文献中极少提到的。 二、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和传播的渠道分析 2700万大学生,相对中国l3亿多人口也许不是大数字,但就是这个群体从信息传播的特点上来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信息传播圈,能够广泛而迅速地获得信息,并散发出巨大的信息辐射能量。 从信息传播方式看,大学生的信息传播呈现双重特点。一是,大学生群体内部的信息传递,这种信息传递的速度极快,尤其是在通讯发达的现代,从过去的书信到网络、手机的普及,最典型的莫过于各大高校的论坛,仅水木清华bbs的在线人数都在20000人之多。而且由于大学生的群居性,信息的传递者往往成为同一条信息的接收者。因此,在大学生中,从信源发出的一条信息,很有可能在大学生中形成多次的重复性影响,从而强化了同一条信息的影响力。 另一个渠道则是外部辐射。作为代表国家未来的力量,大学生的一举一动往往会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也使得大学生容易引起社会关注。例如,当年的一部《大话西游》在最初上市时,寂寂无声,然而由于受到了大学生的追捧,而迅速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关注热点。与此同时,接近2000万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从拿到录取通知书,走人大学校园的那一天,他们的声音会成为影响一个地区的声音,他们的选择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片断。因此,大学生获得的信息会呈几何倍数地在各地和各行业扩散。而google、baidu的火暴预示了一种趋势:面临信息的剧增和技术的实现,社会以及个人需要创建新的知识构建与管理方式。当代大学生正在自觉、不自觉地跟随技术的脉搏,调整个体的信息管理方式。 虽然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获得与其他各方面信息获得和传播的渠道相似,但是在每个方面信息的内容、途径、有效性不尽相同,以下将一一进行分析。 (一)校园网络 1.高校bbs论坛。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bbs,这些bbs工作版面,是毕业生求职、找工作的重要信息来源途径,也是被普遍认为学生自己找工作中最为有效的途径。 以浙江大学缥缈水云间bbs为例,work版从9月份开学就开始火暴,每天登陆的次数常年居论坛前三。招聘信息来讲,bbs上及时了最新的招聘信息,一方面学生通过各种外部渠道获得的信息自发地公布到版面上,与更多同样面临找工作的“战友”们一起分享;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和猎头将所需人才的信息直接到论坛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人才,目标明确,成功率也高。 从招聘流程上来讲,学生可以通过bbs上与用人单位招聘相关人员实现对话,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此次招聘人员的需求以及流程等细节问题,一些常年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查找前几年的论坛记录获得。论坛上有很多关于就业问题的精品文章,就拿简历的制作来讲,在论坛上除了中英文模板,还有往届学生的制作心得,帮助后来者在制作自己的简历时突出重点,避免常见的一些问题,一些英文专有名词在这里也可以找到,这些经验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节约了时间,更可以少走弯路。随着就业问题的加剧,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面对的困难同样加剧,很多招聘人员都说自己3秒钟就看过一份简历,为了有效选择到合适的人才,除了安排简历筛选,还会有笔试、面试,许多知名公司安排面试轮次甚至达到4次甚至更多。论坛上重要资源之一就是在巨大压力下找工作的心得体会和针对各个公司的考试经验,这些“笔经”、“面经”能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整个招聘流程,提早做好知识、心理、着装等准备,有助于顺利进行笔面试,这些新的经验又被写成“笔经”、“面经”与后来者分享。 这种学生间通过网络论坛平台的无私分享机制,在学生圈中是最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水不忘挖井人”。大学生在论坛上自主学习获得想要的知识,同时不忘把自己的收获,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留给后来者加以借鉴,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2.高校就业指导网站。各大高校都建有自己的就业指导中心,一些提供有性格和职业能力测试的软件,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辅助工具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从而选择可能会适合自己的工作类型。另一些学校接待的有人才需求公司的信息都会通过该网站进行,学校相关招聘宣讲会的时间地点安排、各大招聘会的时间地点和参与公司的情况等都会及时地在网站上公布,方便同学了解学校方面的就业信息,而这类公司往往规模比较大、知名度高、提供的岗位待遇高、入职培训完善等等,更符合学生的就业期望。能到学校招聘的公司,需要花费一定人力物力,更期待能在学校尽快找到合适的人才,针对性也很高,有利于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达成就业意向,双方满意度往往也会很高。 (二)校外网络 1.招聘网。各找工作的主流网站,这个比起bbs就难说多了,因为它确实有很多,并且优劣不一,如中华英才网、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应届生等,都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求职信息网站,上面了大量的招聘信息,同时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简历详细填写在上面,比如,chinahr(中华英才网)的简历可以简单修改后投给不同的企业,减少了很多的时间,并且中华英才网还外包公司招聘的简历筛选甚至笔试面试服务,多、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对于应届毕业生求职或者大三的学生寻找大牌公司的实习机会丰富自己的简历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对于大一大二仍处于迷茫时期的学生来讲,关注各大招聘网,一方面可以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尤其是与专业对口或相关的公司和领域,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有计划地提升自己的经验和能力。 2.订制服务。随着博客和et历等互联网服务的兴起,谷歌、雅虎等都推出了博客或者日历的订制服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订制相关新闻,比如说,对于应届毕业生求职,用googlereader或者其他订阅器订阅求职相关的网页,每天从这里你可以得到30个左右的职位空缺信息,并且都是针对毕业生的,大大提高了信息接收量,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同样可以通过rss订制自己所关心的与求职就业有关的内容,实时了解就业市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从心理和信息上提早做好充足的准备。 3.公司网站。目前毕业生期望求职的公司都建有自己的公司网站,像宝洁、摩根等公司的招聘就直接在公司网站上进行的,对于想要就业而没有面临就业的同学,可以经常登陆公司的网站,了解公司招聘时问表和流程,金融、快速消费品、咨询等公司的招聘往往都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提早准备突击练习而得到提高的,所以想要就业的同学可以制定一份学习计划,专门针对自己期望求职的行业、领域、公司来准备面试知识,这对于非专业对口但期望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同学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大部分公司,人员招聘计划可能跟应届毕业生关系不大,往往都是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多少人单独招,也就是按需招聘,这样很可能不会专门组织大规模的人员招聘活动,这些信息在校园的招聘网站和大的社会招聘网站都是看不到的,但是都挂在公司内部网站上招贤纳士这部分类似的板块中。对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之前的几种信息方式,hr经常会收到大量的招聘推荐书,但是公司内部网站上的相对比较少,如果投放及时获得面试机会成为正式员工的概率也会大些,而这部分信息也是最难关注的,信息收集量比较大,容易被人忽视。但是对于那些已经对自我有明确分析的人,有明确的求职意向的同学,可以选取几个有意向的该领域的公司,经常登陆公司的招聘信息,这样获得期望范围内工作的可能性也会大。而对于非应届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实习的方式,提前到期望的公司内工作一定时间,一方面学习和了解期望的工作内容和环境,并且和期望值相比较,避免过于理想化或悲观化,另一方面为毕业工作积累同领域的工作经验和人脉,可能的话毕业后仍能留在这个公司工作,避免面临毕业而急于奔波找工作的困境。 (三)组织信息 1.学校、学院、专业。近些年来面对学生就业困境,全国各高校都意识到校企关系的重要性,学校都会与一些企业达成良好的学生推荐意向,每年企业都会在学校招聘一定量对口专业的学生,一些规模大的学校,下级的学院甚至各专业、教师手上都会有一些企业资源。虽然这些资源未必很多,也不是对所有专业所有学生都适合,但是对于就业岗位和毕业生的匹配来讲也是很重要的信息资源。了解这部分信息,学生扩大了就业选择的余地,成功率也会很大,长远来看在公司工作的校友之间情谊关系也是开展工作的宝贵财富。学校通过了解企业的需求,在课程上也不断进行调整,使学生学习和社会工作的内容不至于过于脱轨,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及早为社会作出贡献。 2.社团组织。社团组织狭义来讲,是指那些以一个共同目标而聚集起来的学生组成的学校团体,这些团体有些是艺术性社团,有些是兴趣喜好类社团,有些是对外交流活动的社团,也有些是针对于就业指导锻炼甚至是某些知名公司在学校设的学生俱乐部。与就业有关的社团组织能够帮助学生提早地适应就业环境,不断与社会企业接触,选择自己理想的就业范围。而其他社团组织同样使学生的抗压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得到锻炼,并且为求职增添丰富的生活素材。 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解决就业难的对策 经过上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发现尽管目前就业信息非常不对称,但是学生仍然有很多渠道接触到与就业相关的信息。目前许多学生面临的是“想找工作或者为找工作准备些什么,但是不知道怎么办”的困境,因为现在人才市场是一个严重的买方市场,作为卖方的学生处在被动的位置。学生很希望努力,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去做。所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就是解决就业难的关键一环。 对于找工作的人,任何时候找工作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压力等待未知结果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这个时候如果只顾着焦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了。平和的心态是求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不仅会影响你的心情,对你的面试表现都会有比较大程度的影响。虽然现在看到别人一个个都定了工作,但是自己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这样的心态在平常就要开始锻炼,学校应该开始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和心理辅导课程,让学生及早做好心理准备,并且学会自我调节。对于学生找对位置是关键,要了解自己,不要盲目找。其实你只是在找一个合适自己的工作,不要过度追求薪资、解决户口之类的问题。了解自己了,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当你发现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工作也在找你。当然,这点很难。其实求职也是个认识自我的过程,但在学校的教育中有严重缺失,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不断地在工作中改进和提高。 鼓励学生及早关注就业,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学生有很多信息来源,但是往往因为没有意识到就业的严重性和重要性,而忽略这方面的信息积累。因此,学校需要加大对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做好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在接收信息外自主寻找,主动出击,更有效地找到理想的工作。 此外,学校应该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扩大学生就业面,另一方面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安排,与社会需求相接轨。同时,加强校园自身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帮助学生在校园网上获得更多的信息让信息化来改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就业压力,帮助指导学生顺利就业,解决就业难的难题。 就业问题论文: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对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异常艰难的现状,本文从就业难的原因着手,提出了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上应该灵活机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学生在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同时要勇于自主创业,还要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力度。 【关键词】就业形势 就业难 职业能力 就业观 2010年两会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关注焦点和社会问题,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欧美等国进口明显下降,我国出口减少,企业效益降低,不少企业大量裁员或缩减招聘人数,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如何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找到大学生就业的出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大学生就业现状 1.1 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就业大军高达1000多万人。 1.2 企业倒闭,失业人员增多 3 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和方法 3.1 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 很多毕业生经历了多次面试的失败,造成了心理的严重受挫。高校就业部门应帮助毕业生认清自己,认清社会,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使其端正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在此特殊时期显得尤其重要。 3.2 转变就业观念,降低求职要求调整就业心态 在就业时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在找工作之前,一定要研究市场需求量,了解社会及企业的用人要求。中心城市的需求有限,缺的是农村、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基层。从就业门槛低、综合要求较少的基层岗位做起,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也可以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或可以灵活就业等。在校学习期间增强兴趣的广度,善于控制和调整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将择业观与人生目标联系在一起。 3.3 勇于自主创业 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享受4项优惠政策,包括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等。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积极进行市场调研,选择切实可行的项目,加入自主创业的行列。 3.4 继续深造 既然就业市场处于低迷状态,那考虑继续深造考研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方面,可以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深造的时间回避当前不良的就业形势,待几年后整个市场回暖,再找一份合适的工作。 3.5 增加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 既然在就业方式上实行自主择业,大学生就该应熟悉就业政策及就业过程,了解就业形势动态,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以满足用人单位的标准。还要加强宣传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帮助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各类政策,实现顺利就业。 3.6 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首先,良好的职业素质是通向成功的通行证。在大学期间应提升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审美能力、组织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知法守法、公平正义的品格。其次,大学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补充新知识、新信息。再次,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也就是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的本领。 总之,就业难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多种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部门就必须加大对就业扶持的投入,制定一些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企业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做到不轻易裁员,在招聘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经验,给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一个机会;学校要做好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工作。除此之外,就业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这也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 就业问题论文: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反思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在以经济学和教育学为研究视角的众多探索步履维艰时,本文尝试从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视角入手,通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的再认识,溯源大学本质和本职,从而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拓宽思路。 关键词:公民社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反思 引言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今天,学术界更多地将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研究集中在了经济学和教育学上,从供给需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等相关理论入手的研究层出不穷,这些研究为该问题的解决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证基础。然而,在我们千辛万苦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寻找出路的时候,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众人皆知的客观存在,或者说对这个客观存在的认识远没有达到本质的回归程度,那就是在构建成熟公民社会的社会背景和高等教育大众的时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本质是什么?从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视角来溯源大学本质如何能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拓宽思路、另辟蹊径?相信这就是本文的意义之所在。 一、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 (一)构建成熟公民社会的社会背景 自古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将公民社会叫做“politike koinonia”开始,到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首次提出的“市民社会”,再到马克思社会主义者的“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直至哈贝马斯运用“公共领域”来阐明对公民社会的认识,以及苏东剧变后“公民社会”概念的迅速转换和流行,“公民社会”理论成为当代世界一股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潮。正是缘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以及建设民主、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公民社会”理论在当代中国乃至全球政治文化中的核心意义也显得愈来愈重要。 当代“公民社会”理论主要是基于“国家—经济—市民社会”三分法来进行阐述和研究,也就是强调文化领域作为与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并列的单独一个领域的独立性,这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轨迹不谋而合。高等教育及其组织机构——大学,在现代成熟公民社会的构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这种核心地位是由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文明进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决定的,其核心作用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更重要的则是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简单概括,公民社会与高等教育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即大学是公民社会构建主体——公民的“养成地”,更是一个国家、社会不断向前的最高精神“引领者”,这正是对大学本质和本职的回归性认识,也是本文成立和展开的核心源发基础。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马丁·特罗(martin trow)博士在《从大众高等教育向普及高等教育转化的思考》(1970)、《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转变(1972)、《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1973)等长篇论文中,逐步深入地阐述了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现在国际上通常用这一划分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通行指数。 在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进程中,作为大学两大核心功能之一的合格公民“养成地”功能发挥作用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从1998年我国高校招生108万人到2009年629万人的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已不再是少数人才拥有的“奢侈品”。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9月6日新华网访谈中曾谈到,高校扩招的成就是应该肯定的,高校大规模扩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正是对高等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的公民社会属性的验证和回应,而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归罪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则导致我们寻找原因、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坐标发生严重偏离。所以,我们需要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行一个再认识:看似高校扩招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短期表象迷惑了我们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性的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培养“合格公民”、构建成熟公民社会的一个必然结果;其作用是不断提高全社会公民素质,为社会向更高方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于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反思 (一)反思一:高等教育与经济的“纠缠”导致了什么? 为了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从增加有效需求拉动就业需求到质疑高校扩招“过度”,从调整产业结构到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众多专家学者纷纷展开相关理论研究,献计献策。然而时至今日,该难题却依旧未见破解。通过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奥肯定律将高gdp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三个主要目标,就业问题归属于经济领域范畴已无可置疑;而通过对大学本质的追根溯源,其作为第三部门的公民社会属性亦十分明确。如此一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势必出现一个悖论,即将大学作为解决归属于经济领域问题的现实同公民社会中大学的本质的严重背离。高等教育和经济“纠缠”在一起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高等教育“庸俗化”,大学发展严重偏离本质。 大学“不是政府、不是企业。从其宗旨、目标、组织、产品等多方面的属性来看,大学属于一种特殊的非营利组织”,尽管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也面临产业化、法人化、私营化等背景和问题,但是,如果从起源和发展轨迹来看,现代大学是由西方中世纪大学演化而来,即是宗教和世俗知识团体的演化物。 因此,尽管大学时刻离不开政治和经济的现实条件,时刻面临会被“政治化”或者“商业化”的可能,但是始终伴随其发展的核心是传播知识,不顾一切追求真理才是大学的本质和本职。对大学的认识一旦回归了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注度与日俱增、在面对高等教育无论怎么改革却似乎依旧受到质疑的现象背后,透射出的问题本质是:大学偏离了其无条件追求真理的本质,却被迫“承担”起了“就业”这样经济领域的“功利性”政府责任,其结果当然是“本末倒置”、问题百出。 (二)反思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不是高等教育的本职? 在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人们往往更多的关注都放在了高校身上,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由“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状况发展到了“毕业即失业“的境况,更是让高校质疑不断,矛头直指高等教育。然而,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不可逆转的发展轨迹中出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不是高等教育的本职?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从“公民社会”理论中找到了答案。第一,就业问题本质上应归类于经济领域范畴,不应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职责人归为大学,这只是整个国家、社会就业问题中的一个部分而已。第二,就业问题不是大学的本质和本职。构建成熟公民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在此进程中,高等教育扮演着核心角色,主要原因归于两大功能:合格公民的“培养地”和社会文化领域的“引领者”。公民社会的构建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具有“合格公民”。什么是“合格公民”呢?简单说来,就是同时具备“公民身份”和“公民素质”的人就是“合格公民”。而在有效地参与民主的政治、经济、道德生活等公民素质养成上发挥核心作用的关键无疑就是高等教育。文化领域的高度发达是文明社会显著标志之一,大学追求真理的本质对一个国家、社会不断前行的推动和引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大学的本质是追求真理、引领社会文化和培养合格公民,解决就业不是其本职。 三、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两点思考 (一)思考一:回归大学本质,重塑“象牙塔”精神 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之所以屡步为艰、收效甚微,其原因就好比“没有找对开门的钥匙”一般,一直处于“错位”状态。从“公民社会”理论来看,要想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要充分认清就业问题的经济领域实质和大学追求真理的本质和本职,改变围绕就业“指挥棒”发展高等教育的现实,把本就不该属于大学本职的就业问题卸下,理清高等教育同经济的“纠缠”,避免“不伦不类”,实现大学本质的回归,重塑大学作为培养“合格公民”和引领社会文化的最高“象牙塔”精神,将注重研究和创新、独立和自由的“大学之风”发扬光大,让高等教育在成熟公民社会构建进程中发挥应有功能。 (二)思考二:构建成熟公民社会,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本文至此之前的论述似乎让人不免产生一个疑问:高等教育难道就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无任何关责?肯定还是否定的回答其实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对高等教育质量该怎样进行有效监督而又不影响其本质发展才是重点。 公民社会是凸显公民权利与自由的民主社会。自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提出“文化领导权”思想开始,经过帕森斯的“社会共同体”、前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后期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和被称为“后马克思主义者”的当代美国政治学家科亨和阿拉托的“重建公民社会”,经济领域从公民社会中分离出去,社会组织和民间公共领域成为公民社会的主体,形成了“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公民社会”三分的社会生活划分模式,从而完成了将公民社会指向社会文化领域的当代转型。大学作为社会文化领域的“引领者”,其核心地位不言而喻。因此,大学的本质和本职就该同其核心地位“一贯到底”。如此一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开拓另一种思路:一方面,将大学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责任人”的“桎梏”中释放出来,让高等教育回归本职;另一方面,从成熟公民社会中寻找解决之策:既能对大学起到质量监督又不怕破坏其独立、自由属性的公民社会核心载体——非盈利组织首当其冲。因此,通过民间认证机构的“第三方性”的充分发挥来监督高等教育质量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真正“责任人”——经济领域解决途径的相互配合,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必定会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翻开崭新一页! 就业问题论文:浅析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 重视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 论文关键词:和谐校园 贫困大学生 就业工作 对策 论文摘要: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中很大的、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创建和谐校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阐述了实现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工作建议以缓解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而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不仅是社会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庞大,在社会经济结构性调整和人力资源需求增加有限的前提下,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攀升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渐凸现出来。贫困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国家下大力气建设完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使得贫困学生入学难、在校读书难的问题已经有了较大改观。与此同时,贫困学生就业难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贫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愈来愈成为制约其充分就业的主要因素,关注贫困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课题之一。 一、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加巨大。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贫困大学生入学难和读书难的问题已逐渐改观,与之相比,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仍是高校就业工作的薄弱环节之一。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是我国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97年扩招起,贫困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是大学生中重要的群体。以2006年为例,全国高校共有在校生1700多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的比例在20%~30%之间。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实现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的必然要求。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减少社会不平等,贫困阶层提升自己。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被贫困家庭视为改变命运的捷径,但如果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将动摇人们对教育甚至社会公正的信心。高校贫困学生能否实现充分就业,既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学校与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对贫困学生施以援手,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的必然要求。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因素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涉及社会、家庭和个人三大方面因素。 1.社会因素 (1)国家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预计2008年全国共有应届高校毕业生559万人,比上年增加了64万人,是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仍维持在900万左右,高校毕业生已超过新成长劳动力半数、新增就业岗位半数。劳动保障部连续几年对全国103个城市就业市场抽样表明,需求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岗位约占总岗位的22%左右,2008年解决高校毕业生供求总量和结构性矛盾的任务非常艰巨。 (2)高校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误区目前,高校的贫困生政策重点仍然放在物质和资金资助上,“奖、贷、助、补、减、免、缓”等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较多,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较少。同时,一些高校的贫困生就业工作还很不平衡,侧重就业指导,忽视心理辅导,教学方法单一;侧重普遍教育,忽视个别教育,针对性不强;侧重就业安置,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片面追求就业率。 (3)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存在误区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有意无意的在求职者中寻找高分毕业生、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而贫困毕业生具备这些条件者较少,被企业拒之门外,失去了一些就业的机会。 (4)其他不和谐社会因素社会转型期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急功近利的思想,某些社会舆论的不正确导向,以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现象、社会腐败问题等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例如,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大部分贫困生本想通过就业改变命运,然而现实和理想有时差距甚远。 2.家庭因素 (1)经济因素对贫困大学生的影响巨大近几年毕业生求职成本(形象包装、制作简历、电话费、门票费、路费、食宿费等)不断攀升,贫困家庭再支付了高额的学费后,已无力支付学生用于求职的费用。求职投入上缺乏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大学生成功就业。 (2)贫困家庭社会关系少,缩小了毕业生就业渠道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关系网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有数据表明,通过朋友介绍工作,一般成功率达34%;通过亲属介绍工作,一般成功率在27%。学生毕业求职,通过朋友和亲属介绍找到理想的工作是两条重要途径。与普通毕业生相比,贫困大学生由于社会关系少或过于简单,在就业途径选择上的余地也就少了。 3.个人因素 (1)成绩因素贫困大学生中除了个别人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外,其他大多数表现平平。大部分贫困学生在校期间一边学习,一边打工,难以安心学习,学习成绩不佳,而且由于基础原因,外语、计算机水平有限,这些都在就业时成为一道门槛。 (2)择业期望值高,择业观不合理贫困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家庭是四处举债读书,学生希望尽快收回高昂的教育成本获得高回报;有的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读书意味着要出人头地,改变命运,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可以衣锦还乡、光耀门庭。择业期望值较高和不良的择业观使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3)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综合素质欠缺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直接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尤其在进入高校以后,由于贫富差距的明显,更容易导致他们的自卑心理。又因为经济或心理原因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失去了许多锻炼机会,造成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较差,综合素质欠缺,这必然会导致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处于劣势。 三、新形势下,高校开展“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全员参与 首先,高校要从感情上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每一位贫困毕业生;其次,切实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要调动全校上下的力量,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毕业生充分就业;再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的支持,从而在政策、经费、服务、项目等环节上得到更多的帮助。 2.深化改革,建立贫困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 高校要结合国家现有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政策,整合各方面力量,制定适合校情的贫困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出台优惠政策,为贫困学生圆满完成学业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加大对贫困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指导和支持,拓宽勤工助学渠道,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与自助机会。同时,要教育贫困大学生以适当方式回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感恩意识的培养。 3.努力创造和谐的就业环境 就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减少人情因素,对待毕业生要一视同仁,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鼓励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互相帮助和支持,让贫困大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消除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产生的精神上的自封自闭等消极影响,在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经济保障的同时,也要为他们就业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4.采取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引导贫困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观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合理定位,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就业观,要选择能发挥作用、有益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职业岗位;引导学生拓展就业思路,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去、到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同时,在心理素质上提供咨询与辅导服务,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要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激发自强精神,强化竞争意识,以形成面对就业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心态。 5.提高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切实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择业过程遇到的问题 为贫困大学生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尽力为其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工作实训达到培养贫困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就业能力的目的;通过提供免费的外语和计算机等级培训等,促使其掌握现代应用技术;引导他们参加校内外各项活动,以扩大知识领域,锻炼交往能力,锻造健康心理。 6.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方式,拓宽就业渠道,为贫困生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建立贫困家庭毕业生信息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其就业;深入开展走访用人单位工作,邀请他们走进学校,为贫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广泛发动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重点帮助贫困大学生就业;免费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查询,提供远程面试;做好贫困大学生毕业跟踪服务等。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就业是民生之本”。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重视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要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采取有效措施对贫困毕业生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重点推荐,全方位、系统周全地帮助贫困毕业生实现就业,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浅谈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计算机教学 【论文关键词】 课程设置 灵活教学 情感教学 个性发展 【论文摘要】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那么作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就需要对计算机课程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广泛需求。本文将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计算机课程设置 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就业现实是我们设计课程的主要依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技能我们就开什么样的课程。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了专业技术能外还应具有与本专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等等。另外实践显示人的品格与教养相关缺乏教养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而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设多种潜能性的、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基础素质的课程如礼仪、书法、美术、文艺、演讲等等。总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基础素质以利于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专业素质高、适应能力强、进入角色快的人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学生实际上不是容器而是有待于点燃的“火把”有很大的发展潜能。那么怎样才能点燃学生这个“火把”这就需要我们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灵活教法,提高质量 要根据职业中学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其教学效果。例如典型任务驱动。如在教学Word 2003综合应用——图文混排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首先出示图文道并茂的学校校刊一份,然后对本校刊进行知识分解,分析如何利用Word 2003一一制作,通过分析得出其制作并不难,只不过是Word 2003的一个综合应用。鼓励学生说:“其实,通过学习你们也会具有制作这样样刊的能力,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份属于自己主编的新校刊吧。”这里为什么选择典型工作任务驱动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实践具有结构的完整工作过程(需求分析、实施要求、实施步骤、验证结果及检查评价)它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作用。在典型工作任务选择时应紧跟市场的变化。这样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制作比较符合职高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在这样一个任务的驱动下,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将从教师转变为学生,课堂气氛将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根据学生学特征,实施情感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圃的需求—— 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青少年时期,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无论是行为还是成绩都属于学校和班级的后进生,长期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训斥和指责,相比于同龄青少年会有一定的逆反情绪,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种自卑感,他们更渴望被关注,更渴望成功。在课堂上常有着“示威”、“暗斗”、“唱反调”甚至随心所欲的表现,他们的心理目的往往是要引起老师的关心和同学的关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充分挖掘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正面诱导,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满足;教师要促成课堂支持性学习气氛的形成,给碰到困难、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的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支援;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个性发展与协作学习相结合 计算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与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同时,为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以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协作完成任务。例如,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建设班级网站,学生练习即时交流,并通过学习和互相评价受到启发,进而完成自己的研究。这样把个性化发展和协作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突出共性,发展个性,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教改的重点和核心任务,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的根本保障。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多层次的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浅谈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CDIO理念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CDIO作为一套完善的体系,不仅注重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并较好地解决了工程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的平衡关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引入CDIO教育理念,构建CDIO的课程体系,引入基于CDIO的教学方法,形成以典型工作过程为导向、学生为主体、CDIO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CDIO;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和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也对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趋势。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忽视实践,不利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也出现了大量的教学法,如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都只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点的学习而轻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对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差,综合素质差而无法适应企业的需要。 CDIO教育模式作为当今工程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强调在教学中,结合“做中学”和项目教学法,并且以实际工程项目中产品的研发到运行为主线进行学习。CDIO制定了详细的能力培养大纲,注重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养,通过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来落实企业对能力的要求,满足企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CDIO模式在我国的高校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不少高校在CDIO工程教育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和细致的工作,发展出了各自的特色。汕头头大学深入研究CDIO工程教育模式,根据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全新的EIP-CDIO培养模式。 二、CDIO的教育理念 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如何保持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CDIO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主,培养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能力,并注重学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得到了国内外教育机构A认可。 CDIO制定了三个目标、四个主题、一个愿景,三个目标明确了CDIO对技能的要求;四个主题强调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实验室建设、改善评价体系,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愿景表明了CDIO的实施条件。 CDIO从工程应用中实际的产品出发,让学生学习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并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12条标准,对工程领域的教育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CDIO对工程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企业要求的工程师,使学生能够在企业环境下,以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CDIO的12条标准对高校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评估的测定及教学环境的设置等各个环节都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让高校教学更加规范、高效。 三、基于CDIO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1.典型工作过程分析。中国软件市场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但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增长速度,却仍无法满足软件产业发展需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岗位多,从目前市场的分析看,主要的就业方向有WEB开发、移动互联网开发、电子商务、物联网应用等。根据人才需求分析,本校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划分为三个大的方向:信息管理、移动互联开发、电子商务,主要的就业岗位和典型工作工程如表1所示。 2.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以“岗位核心能力+岗位基础能力”为导向,结合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进阶方式确定课程体系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WEB开发、移动互联开发、电子商务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其中WEB开发主要为开发和JAVA开发,把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专业基础课、职业素质课、岗位基础课、岗位核心能力课、岗位拓展训练课。 其中,职业素质课和专业基础课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公共课,所有的方向都要学习。职业素质课包括毛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数学、体育等;专业基础课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程序设计基础、图像处理photoshop网络基础;岗位基础课和岗位核心课则分别以就业岗位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团队开发能力;岗位拓展训练包括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综合实训、企业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等,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 3.基于CDIO的教学方法。为弥补高校教师工程经验缺乏的缺陷,与IT企业进行紧密合作,聘请有工程开发经验的工程师为校外导师,按照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和“项目教学法”的要求,在课程教学中以真实企业项目为载体,与校内教师一起进行课程的进度安排和项目设置。设计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教学资源,把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开发中,摒弃不常用的知识点,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内外教学。在岗位核心课程的教学中,以完整的项目为主线,把整个工程项目的开发分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部署、运行于维护五个阶段,让学生了解企业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一般流程,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在课程教学中,分阶段地设置综合性实训,实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为一个项目开发团队,每个人担任不同的角色,在小组内部,小组长进行分工,每个人完成项目的子模块。在项目实施前,需要大家共同讨论,在具体的实施中,每个成员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要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每一周都要由组长完成详细的进度报告。这样的实验模式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让学生融入到企业的开发环境中去,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人沟通等能力。 4.评估体系。CDIO的标准中提出的“学习标准”要求对学生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产品和系统构建等技能以及学生的学科知识做出评估,因此必须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科学地、合理地进行考核,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考核评价中,采用如下的几种方式进行考核: (1)专业技术能力:对教学实训中安排的项目子模块的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进行考核。 (2)系统构建能力:课外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小项目,要求有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并且撰写实验报告。 (3)交际能力:对学生的组织能力、答辩能力进行考核。 (4)团队合作能力:在分组完成的项目任务中,考核小组成员的完成情况。 (5)创新能力:对教学实训中项目子模块的扩展功能实现情况进行考核。 在考核的时候,可以采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分别设置不同的比例,计算最终成绩。 四、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创新型人才,采用CDIO工程理念,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认真分析目前的就业方向,以就业方向为导向,设计了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结合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思想和“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系统构建能力等,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企业对接。 浅谈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 摘 要: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出发,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寻求相应的策略支撑,以期能够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产业的建设、发展及应用对计算机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计算机行业每年面临着接近100万的人才缺口,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总量在计算机行业排名总体靠前,在去年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查中,其中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超过八成,但实际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就业却不容乐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多层次的专业,看似选择颇多,但是在实际培养的过程中却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缺乏对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高职院校作为面向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机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必须充分考虑社会、企业与个人发展的需要与学校的办学宗旨相结合,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自身特色,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出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有实效的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专业定位不清晰,缺乏专业特色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需要培养的是计算机行业高素质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其专业定位并未与人才培养定位完全相接轨,一方面,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面向职业岗位非常多,每一个岗位都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有着差异较大的要求,仅短期就业定位来说,文职人员的计算机操作员要求掌握的知识及能力与计算机程序员要求掌握的知识及能力就存在较大的不同,因此学生在进入岗位后往往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去适应,难以直接进入角色,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和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相对于四年制本科层次,三年制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对自身层次的定位并不清晰,对于大多数高职毕业生而言其所学并不仅仅是将四年的课程压缩到三年去完成,而是更多的考虑到高职的层次性以及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与学习特点,准确的把握在当地的计算机行业市场中,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哪些领域能够形成核心的竞争力,充分的考虑到市场的需求与饱和度,不能一味的盲目跟进,否则很容易导致供过于求,就业困难。最后,相对于计算机行业的特殊性而言,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更新换代快,而当前计算机教育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和市场变换的不确定性,很多所谓的热门岗位很快就会变成冷门岗位,因此必须有自己的专业特色,使其能够考虑到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理念。 (二)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内容滞后 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学内容滞后于市场需求,其根本原因在于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架构,首先从课程设置的目标来看,多数高职院校在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度”上,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部分院校强调满足学生毕业后的第一岗位的需要,具有前瞻性的职业院校强调培养复兴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大多数职业院校仍是以传统的理论型技术为重。其次,课程结构体系未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开设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多数已实现1:1,有些院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甚至能够达到1:1.5,但是并不是上机课设置的越多就说明课程的实践性越强,书本的逻辑与人的工作逻辑是存在较大的差异的,严密的教材编写重点突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给教师和学生发挥的空间较少。最后,从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来看,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在教学方面,由于普通本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影响较大,多数暂时还无法直接扭转传统教学方法,容易忽视学生职业性的培训,忽视学生系统完成一个项目的完整的工作思路的培养,另外在课程评价上,暂时还缺乏对整个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评价标准。 (三)校企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长效的、校企共同主导的合作机制体制 就高职校企合作的总体情况来看,目前还处于低层次的合作状态,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来说,这种情况尤为严峻,该行业对从业人员实践创新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学生适应能力差,就业对口率较低。目前就学校层次来说,校企合作主要用于解决学生实习问题,并未深层次的和企业进行合作,对企业的需求及行业发展趋势缺乏敏锐的嗅觉。就企业层次来说,大多数并没有将接受实习生纳入本企业人才选择的价值链中,更多的是出于感情和人脉的考虑。在政府和学校的推动之下,校企合作的数量确有增加,但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合作效果来看,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化。究其原因,一方面,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仍以学校为校企合作的单一核心,;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校企共同主导的宏观管理体制框架还没有形成,政府统筹功能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此外,校企合作缺乏起协调服务作用的第三方。 (四)师资力量薄弱,“双师”教师短缺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师总体数量有所增加,但仍未满足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教师的迫切需求,面临的重要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计算机行业更新换代速度快,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求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同时还应具备较高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实际实施过程中,虽然高职教师的工作相对稳定,但是就计算机行业的普遍待遇来说差距非常大,教师往往来去频繁,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其次,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不仅使现有教师的工作量大增,超负荷运转,同时,为解决该问题又大量引进新教师,而新教师的主要来源又两种,一种是来源于高校的毕业生,其不仅教学经验缺乏,同时更缺少来自行业企业的实践经验,无法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实践指导及来自一线的工作经验,另外一种,则是来自于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人才,但目前就高职教育的人事引进制度而言,无法真正的吸引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最后,缺乏完善“双师”教师的培养培训制度,教师职前所接受的教育与在职接受的培训并未形成一体化的过程,尤其是在职培训,还未形成相应的制度,根本无法有效开展。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 (一)细化专业方向,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应用型的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而对人才技能的掌握也越来越有针对性。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必须与树立市场导向的意识,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紧密依托行业发展,根据岗位需求,细化专业方向,进一步加强课程改革。就当前计算机行业发展来看,图形图像处理、网站建设、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系统维护、广告媒体开发、信息安全等都属于市场急需的计算机应用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进行方向划分,科学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就从业范围、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工作岗位群、核心课程设定、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毕业要求等进行详细设计,保障学生基本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岗位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与市场零距离接轨。 (二)建立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的项目课程模式,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 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的项目课程模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同选择,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新旧知识的替换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行,对于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却是在快速的变化之中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以及计算机领域特有的逻辑思维模式。首先,项目课程模式整合了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有利于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的紧密结合,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组合学科知识,从而课程内容因工作任务的更新而更新,因工作任务的变化而重新组合,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其次,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传统课程的中心往往放在学科本身的知识逻辑之上,学生很容易将掌握知识作为自身学习的最终目的,而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知识,学生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完成项目之上,而掌握知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后,项目课程模式还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以及职业意识的培养。 (三)树立校企合作新理念,构建互赢式校企合作新模式 在传统观念中,职业教育是教育部门考虑问题,而企业与教育相关的内容主要是员工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这种观念在整个行业企业中影响非常大,如果从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发展来看,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把职业教育与企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重新认识校企合作关系的基础,同时,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作为企业,职业教育是技能型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离开了职业教育或企业的任何一方,人才培养过程或人力资本形成过程都无法完成。从大职教观出发,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中,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重新认识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关系,树立“政府主导,校企一体化”的新理念。就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与企业的合作方式更加灵活,一方面可以采用实训室进驻企业的模式,由企业提供场地,职业院校按照建设规划投入相应的设备和实训条件,将单纯的实验室变成工作室,另一方面,可引进企业进驻院校,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企业可享受校办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而企业则帮助学校构建实训课程体系,最终实现校企互赢。 (四)抓好“双师”教师培养,规范兼职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符合职业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关系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由于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性质,也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特殊性,很多教师缺乏实际的项目开发经验,在职教师往往承担理论课程的讲授,实践课程主要由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来承担,但是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职业教育教师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必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教师队伍,能够运用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首先,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有目的的派遣教师定期到企业现场参与项目环节积累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加强与实际项目工作小组的交流,加快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其次,加大现有师资队伍的在职培训力度,加快知识更新,不断提高教师对计算机行业高新技术的认知。再次,应广开渠道,制定兼职教师的引进机制,建立“双师”兼职教师库,加强实践教学比例。最后,引进相应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取得相应的专业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鼓励承担相关企业的员工培训。此外,还可以引入双向交流机制,企业专家进入职业院校,参与提供工作过程中所要完成任务及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职业院校可以指派教师协助企业完成项目工作环节,使教师加强对工作过程、工作标准的了解,从而帮助职业教育教师把握专业实践与应用。 三、结论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是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计算机行业的专业要求,为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近年来,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的高职办学方针的指导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摆脱了以学科为主的办学模式,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也进一步明确,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行业要求,产学研模式也进一步建立。然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但是有问题就有方法,专业方向的细化、项目课程的实施、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及“双师”队伍的构建,都是在探索过程中追求发展的脚印。归根结底,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于人才的培养,只有源源不断的改革发展,才能改变整个职业教育,才能改变整个国家。 浅谈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现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出现对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为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受到了广大社会公众的关注。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重在培养学生关于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技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从事计算机行业方面的人才。本文将对现阶段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一定的分析,旨在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计算机,了解高校培养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方便快捷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对我们的生活已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已经成为全国各所高职院校以及本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一个专业,为培养学生计算机方面的技能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为社会提供实用型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也是该专业设立的目的所在。本文将从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培养计算机应用技能型的人才教学模式提出一些宝贵的建议。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专业定位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明确专业定位,明确专业定位也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设计的计算机领域范围比较广,一旦对其没有进行清楚的定位,必将会给学生的培养带来消极的影响。据调查,计算机的应用技术有着较宽的领域,技术的覆盖面也比较广,职业分工也很细,这就给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培养专业人才需要提出了更高的水平要求。为此,我们明确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定位,以信息系统管理员为主要的切入口,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信息系统终端管理能力的、系统基础设施能力的、以及业务流程数据管理能力的技术人员。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确立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确保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符合专业的定位,高职院校必须实行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计算机的各个领域技术都有所掌握与了解,同时,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高职院校确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即: (一)校企合作,优化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模式 1、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课程。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之间要进行有效的合作,与此同时,学校与合作企业之间还要共同建设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教学课程,使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课程设置可以符合当前计算机发展的需求,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同步。 2、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效促进学生专业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校企合作期间,由于教师参与了一定的企业科研的项目,为此,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师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教学,对学生的技术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当中,将企业中的部分项目进行有效的分解,让学生参与一些项目任务当中来,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同时还要注重去学习一些理论文化知识,以及企业当中的工作经验。另外,教师以任务作为培训学生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3、让学生体验岗位工作 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当中,使学生参加一些企业生产的顶岗实训,让学生可以真实的去体验岗位工作。实践表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并共同去建立教学课程,让学生在时间之中学到真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的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资源。 (二)以证书为课程设置向导,为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与职业之间打造桥梁。 由于,证书作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目的,关乎着企业与个人的未来发展。为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引入证书课程,对企业与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证书课程是指获得就业准入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 1、注重实践,采用行为指导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目前,很多高校在实践性的教学当中,都采用了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在实施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高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培训,普遍的都很重实践,教师或者企业专业人员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细心的指导,将指点的重点以及培训的重点都放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断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并逐渐的适应这种行为引导性型的教学模式。 2、不断完善校企合作,逐渐形成“双导师”制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的培养模式。 “双导师”是指,高等院校的校内教师与以及企业内的导师。由这两种类型的导师对学生进行培养,其目的在于学生毕业后可以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操作技能,缩短学生的上岗周期,为日后的工作提供一定的方便。一般而言,校内的导师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就开担任任课教师,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以及思想道德的学习;而企业导师则在学生快毕业的时候,聘请学生与本期也合作一年,并且本专业与企业之间签订学生培养的协议,明确对将要毕业的学生培养的目标,选定工程师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确保学生在毕业前期受到一定的、有效的职业素养与岗位技能的培训。 高职院校实行“双导师”制度,令学生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到技能的培训,思想品德到为人处事,都得以全面的发展。尤其是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的环境,还为学生毕业以后可以顺利的就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将计算机应用技术设置一个专业,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能为主要目的,力求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保障。并且,对企业发展,学生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还需要确立一定的培养模式,以及明确的专业定位,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目标。 另外,当前很多高校都实行校企合作,实行“双导师”制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实践,为日后学生能够顺利的就业奠定基础,也为企业拥有充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提供保障,推动社会平稳快速发展。 四、总结 目前,我们生活的时代为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当前高职院校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广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技能。同时,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采用“双导师”制,有校内的教师以及企业导师一同培养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日后可以顺利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浅谈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课证赛融合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不断进行专业建设与改革。“课证赛融合”就是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基础上不断探索,将职业证书、竞赛项目与课程体系相结合,实施“课证、课赛” 双融通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实践能力的过程化培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证融合;课赛融合;机器人竞赛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指出[1]: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苏教高〔2013〕1号文件指出: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支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竞赛和学科竞赛活动;支持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技能大赛和创新竞赛,构建国家、省、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体系,推进技能大赛国际化。从这些文件看出,各级政府部门对推进高等职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度重视。同时,《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指出:打造基于嵌入式技术和3G技术为核心的高效便捷的智慧城市。 因此,作为苏州地方性的高等职业学校,苏州市职业大学肩负着为苏州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任务。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作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其专业设置应面向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进行错位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基于Android上层应用和底层嵌入式应用开发、测试以及维护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 人才培养思路 高职教育主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定位着眼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岗位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职业实践为主线,课程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技术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专业改革和建设。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知识”模式,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法,注重职业道德与素质训导,突出能力培养: 1)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根据就业岗位所需职业技能点、知识点及综合素质分析,进行专业改革和整合课程内容,制订和完善课程标准,采用基于工作岗位的人才模式; 2)引入企业真实工作背景的实训、校外实训基地实训、第二课堂活动等多种方式构建和岗位能力对应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系,大大强化了实践性教学环节; 3)通过全面实施“课证”融通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和职业资格认证相互融合,力求使培养的人才能力标准符合社会广泛认同的行业岗位规范,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竞争力; 4)作为课程改革的有益补充,实施了“课赛”融通的教改方法,成立学生兴趣小组、学生创新团队等,并代表学校参加全国的电老鼠走迷宫竞赛、智能车竞赛、机器人竞赛和电子设计大赛等,获得了不菲的成绩,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通过积极参与相关专业竞赛来巩固和扩充他们的课堂知识,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职业竞争意识和荣誉感。 2 课证赛融合的探索 “课证赛融合”就是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基础上不断探索,引入职业化培训理念,实施“课证、课赛” 双融通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驱动教学,积极推进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在课程实施环境上,所有专业课程均在多媒体教室或机房内授课,奠定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基础条件。 2.1 课证融合 课证融合就是将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之中。在分析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将职业资格标准的考核内容与课程的教学内容一一对接,进行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学案例、和考核要求的设计,加强和规范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3]。使高职教育能适应用人单位和岗位的实际需求,培养和造就“高职学历+ 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目前,本专业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中,结合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维护与升级、Android系统高级应用开发等课程(表1所示),引入了计算机高级操作员、计算机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移动互联网)、微型计算机安装调试维修工等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苏州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互沟通与衔接,教学内容完全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形成了职业化的培训体系,系统化地提高了学生总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中,计算机导论为以证代考课程。 2.2 课赛融合 课赛融合是将各种技竞赛项目嵌入课程教学当中,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以竞赛为动力,以竞赛内容为项目驱动,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赛训有机结合,从形式上为学生初步探索了一个人人参与竞赛的平台。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引入了5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比赛项目,竞赛项目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分布在大学3年。并将竞赛任务融入到所需的系列实训课程中(表2所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都可以找到能参加的竞赛项目,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训练体系。实施中,是将竞赛项目所涵盖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解,变成一个一个的子项目,再以分解后的子项目为主题融入到所对应的系列实训课程,进行实训任务书的设计。整个实训课程的实训过程中,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教师结合竞赛项目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知识和实际应用技巧[4]。 下面,以中国“未来伙伴杯”智能机器人大赛家用吸尘机器人为例,介绍竞赛项目分解与实施。 1)竞赛项目分解:依据家用吸尘机器人竞赛规则,要完成该项目,必须具备3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硬件控制系统的认知和分析、硬件模块的控制程序代码编写与调试、按竞赛规则完成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与调试; 2)竞赛子项目与实训课程对接:根据竞赛子项目对知识和技能要求的不同,对接不同学期不同的实训课程。第一学期:硬件控制系统的认知和分析与电子器件组装调试项目实训对接,第二学期:硬件模块的控制程序代码编写与调试与结构化程序设计项目实训,第三学期: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与调试与单片机控制项目实训对接。例如:在电子器件组装调试项目实训中,完成机器人硬件系统的认知和分析,包含:微控制部分、传感部分、执行部分和外部扩展部分等电路的识别与分析。 3)竞赛子项目与实训课程融合实践:由于每一个竞赛子项目所涵盖的知识和技能很多,需要进一步细化与分解。因此,将子项目进一步分解为模块来设计实训任务,同时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择不同的模块。例如:硬件模块的控制程序代码编写可以按照硬件功能不同将程序代码做进一步分解:电机驱动、碰撞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光电编码器、指南针、地面灰度检测、串行通信电路和路径规划算法等程序代码设计。 4)实训课程考评与竞赛团队选拔:考评是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设计能力的综合评估。考评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多媒体作品和小组答辩情况。小组答辩为展示交流过程:在多媒体教室,每个小组的讲解员, 在10分钟内通过幻灯片讲解和投影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汇报的内容包含课题名称、研究结论、资料来源、小组成员。通过这一途径,个体知识或小组知识将逐步演化成为人类社会的共有知识。在这个阶段,学习者还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小组成果交流和评价[5]。依据每组学生的实训成绩,进行竞赛团队选拔:会说明每个硬件模块的功能与参数调试方法;能控制每一个传感器实现机器人的单一控制;能控制机器人按照比赛要求完成比赛。 3 总结 总之,对于高职院校,通过“课证赛”的融合,使学生对“赛”、“证”项目从知悉到深入,使“赛”、“证”项目从单一到综合融入到课程体系,在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互为支撑式发展,突出了实践能力的过程化培养。同时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增强了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团队作业意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浅谈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 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计算机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简称:中职校)的培养目标也在发生变化。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学生,成为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中职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也要顺应时代潮流,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深受市场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呢?文章就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培养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具体做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以我校为例,1993年开设文秘专业,1998年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学生被分配到各大报社和机关,以文字录入为主。当时计算机正逐步普及,那几年内学生供不应求。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学校的办学理念是:面向社会办学校,适应市场设专业,强化素质抓教改,突出技能育人才。 面向社会办学校,就是开门办学。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订单培养等模式,面向社会办学。 适应市场设专业,就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并预测市场需求,设立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长短结合,以短养长。 强化素质抓教改,就是进一步强化管理队伍与教师队伍素质,以能力为本位,突显专业特点,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开展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有效性。 突出技能育人才。职业学校的任务是教会学生从业的技能和本领。突出技能训练,抓紧校内外实习,使学生在校内实习后即能达到顶岗实习水平,毕业生就业率提高,并使学生成为各行业骨干。 体现职业教育的“有教无类”,树立“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学生观,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有尊严地过学校生活。 适应行业技术发展, 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我校积极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及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方向,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1998年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尤其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计算机已经不再是只有专业人员才会操作了,逐步成为一种普及的工具。兄弟学校也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南京人才市场录入型人才达到饱和,就业压力随之而来。我校马上调整专业设置,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分网络工程和网络软件两个专业方向)、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三大类专业。当时我校就率先进行了课程改革。虽然开始阶段处于摸索状态,但随着行业的发展,社会的调研,很快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后来,学校建设了国家级网络实训基地、按照企业流程开发实训方案,实现了专业实训与企业用工的无缝连接。 以学生为主体, 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办学要真正符合我们职业学校的理念,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灵活运用模块化、任务化、学分化的教学方式。体现出职业学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在实践中学习,在选拔中甄选,在大赛中培优。通过优秀生带动整体专业的学生,使我校学生的技能不仅精而且适应社会的需求。 以能力为本位, 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不仅要“专”,而且要“能”。也就是说不但要对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精而又精,还得要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如计算机与外设的组装与维修维护、互联网的连接应该是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在平时使用中处处会涉及到。不能说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只具有处理一些软件上的能力,当计算机或者打印机出现简单故障时感到手足无措。也就是要求学生一专多能。因此我校每个专业都开设了三门基础必修课:计算机与外设的组装与维修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要有高素质的学生,必须培训出一批高素质的教师,因此我校加大培训教师的力度,先后组织5名教师参加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3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先给教师充电,再把高端技能传授给学生。平时认真开展集体备课、公开课及评课工作,促进计算机组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把各种教学观摩课和报告会的先进观念在教研组中交流学习,认真组织计算机教师参加各项比赛活动,在领导的支持和各位同事的努力下,出现了大家齐心协力抓教学的好势头,目前,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其他事务,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我校从教学方法上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实行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 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一个班集体、一个学习小组或一个宿舍集体内,形成研究问题、讨论问题的风气,这是引发思考、启迪智慧、激发灵感的最重要的渠道,是创新性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中有了兴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就能做到忙而不累,乐而忘忧,就能够激发灵感,提高效率。现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不足,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不足,因此如何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成为教育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我校针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引导学生善于综合,善于把学到的多门课程以至多个门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当代科学技术不断分化与综合,而以综合化、整体化为主。我校的这一做法正好符合学生认识新事物的规律。 4.指导学生注重转化,就是由输入与吸纳知识到转化为能力与素质 知识不等于能力和素质,知识必须转化成能力与素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知识存在着过时和忘记的问题,而能力和素质是更稳定更长久的。美国物理学家劳厄说过一句名言:“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这一做法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 5.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有意识地突破前人,突破书本,突破自己的老师 如果一个老师把学生教得超过了自己,那是这个老师最了不起的成就。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既是以继承前人为基础,又是以怀疑否定前人为突破。 总之,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就要不断完善专业教学和建设实训场所;不断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与教材的开发;不断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就业指导,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工程化学论文:纺织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引言 《工程化学》就是建立在化学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的一门桥梁学科,目的就在于将化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一些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的信息传授给学生。但是,工程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范畴,内容十分庞杂,这导致很多工科院校的工程化学教学存在着各种弊端,例如教学内容不够系统、知识点比较零散、不同的专业区分相对较小,缺少与专业的衔接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这门课程与自己的专业有什么关系,缺少学习动力等等,因此有必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建立一套符合实情的新的工程化学教学体系。针对此现象,作者对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工程化学教学进行了改革。 1整合教学内容,做好衔接 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是浙江省重点专业,其目的在于培养纺织品设计、纺织技术与贸易相结合的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级工程技术与贸易人才。该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们将来涉及较多的是有机材料,鉴于此,对工程化学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整改:选用李成琴等主编的《纺织有机化学》为教材,重点讲述与纺织专业关系密切的传统有机化合基础知识,以官能团为主线区分各类有机化合物,介绍其分类、命名、结构特点及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各种反应的发生机理和历程;增加物质结构基础知识,为随后的杂化轨道和电子效应的接受和理解打基础;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作为教学重点内容;增加表面活性剂、染料化学和高分子纤维等专业基础知识,介绍专业相关的表面活性剂、染料和高分子纤维的结构、性质及应用,以便于更好的与专业课相衔接;学习过程中引入有机化学史和人名反应及相关小故事,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对该反应的印象。另外,在对工程化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合理安排化学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在教学中所占比重,一方面,根据教学条件和专业实际,在理论基础教学内容上适当取舍;另一方面,联系工程实际,介绍现代有机化学在工程技术中的最新应用。 2与实际生产和科研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紧密,尤其是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果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或者实际生产联系起来,使学生们亲身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将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莫大的推动力。因此,在介绍到与课本相关内容时,可考虑引入一些实际生活或生产中的实例,例如在讲解氨基酸和蛋白质时,可以引入卤水点豆腐的机理和用鸡蛋清来减少汞吸收的生活小知识;在介绍到表面活性剂的时候联想到日常生活中去污清洁物质的使用等,使学生感到化学是一门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学科。 3丰富教学形式 由于工程技术的发展迅速,抽象的微观结构和最新的仪器设备很难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直观地表达和展示。为了适应新的教学计划,又不降低教学要求,我们采用计算机辅助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大课堂的教学信息量,创造良好的授课环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卤代烃的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过程中的瓦尔登转化时,仅以板书或者口头讲解很难给出一个立体、形象的解释,而将该过程用多媒体形式演示出来,会帮助学生理解,加深记忆。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摒弃粉笔板书的教学形式。有机化学中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有很多,课堂讲解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展开,这时候采用板书形式将有利于所讲内容的逻辑组织和讲解速度的控制,帮助学生达到理解性记忆。 4开设实验环节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其发展和对其反应机理的理解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因此,化学实验是每个学习工程化学的学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实践性环节。我们利用有限的学时,安排了蒸馏、萃取、精馏和重结晶等实验,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然后独立撰写实验报告,这一系统的工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面对问题,独立思考、解决的科研能力,打破了化学学科的神秘感,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化学的本质和价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结语 工程化学是我校今年来开设的新课程,因其新,故有很多地方还不太成熟,有待于改革完善。在采取了整合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衔接和渗透,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加强实验环节等方法来对工程化学的教学进行整改后,学生们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兴趣大增,在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实验动手能力。而在教学的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有机化学学科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肩负的重任,这为我更加努力进行工程化学教学改革增加了信心。我相信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工程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会日趋完善,对其进行的改革和实践研究还会取得更新的进展。 工程化学论文:探求环境工程化学实践教学革新 一、环境工程专业化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行政管理教育理念的制约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管理模式以行政管理为主,教学受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等格式化条款的制约,只注重外在的教学形式,不重视课程内涵设计。且过度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使得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造成实践教学课时少、实验经费短缺等问题,不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2.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设置不合理 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大都是高校扩招的新开专业,专业申请获得批准后大规模招聘老师,匆忙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导致实验项目不合理,缺乏内在连贯性,衔接性差。化学实践教学课程较多,课时少,学生难以获得充分动手机会,并且实践教学内容以单元实验为主,缺少综合性实验。 3.实践教师教学综合能力不强 实验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没有受到系统的师范技能培训,且教学和科研经验不足,导致教师综合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工作中,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课前不预习,不预做实验。实验教师待遇普遍较低,缺乏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4.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只关注实验成绩,而忽视实验技能的学习;缺乏自主思考,创新动力不足;个别学生缺乏科学精神,还有伪造数据的陋习。 二、环境工程专业化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1.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研讨活动,认真听取教师和学生对化学实践教学的意见,总结教学经验,对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大纲进行修改。调整不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建立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并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授课计划,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环境学院组织教师和学生,对无机和分析化学实验开展研讨活动,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经验教训,如:无机化学实验原来设计为实验周教学,在一个星期内连续进行五个独立的单元教学实验,由于实验任务安排过于集中,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教学效果较差。经过认真调研,把实验周教学改为课内试验,学习完基础理论之后立即开展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积极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例如:在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中开设有“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实验,由于该实验属于微量分析实验,用到朗伯-比尔定律,并且要配制标准曲线,用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大一学生没有学到仪器分析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课堂讲授后无法理解实验原理,教学效果很差。我院把“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更改为“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自来水硬度的测定”,既用到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又和水的硬度测定相结合,加深了对络合滴定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常量分析的基本操作能力。 2.注重基础操作能力的培养 经过调查发现:30%~45%的环境工程专业高中阶段只学习过1年的化学,几乎没有上化学实验课程,基础操作能力普遍较差。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环境学院把基础操作能力的培养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如: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在硫酸亚铁铵的制备与纯度分析实验中进行称量、量取、加热、常规过滤、减压过滤和蒸发结晶等基础操作的讲解,教师亲手示范,讲解动作要领,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在后继实验课中,对相同的操作加以强化练习,学生操作不规范之处,一一加以纠正。有机实验课中,讲解蒸馏、精馏、回流和分液等基础操作,要求学生掌握阿贝折光仪、旋转蒸发仪、显微熔点仪等设备的使用原理及操作方法。在后继的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中对学生的基础操作进一步进行强化和提高。这种重视基础操作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教学效率。 3.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开设综合性实验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特色,设计综合性实验项目,开展针对性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理解。比如:针对电厂化学专业,在学完分析化学试验后开设了叶绿素测定、全铁测定、二氧化硅测定、全碱度分析和磷酸盐分析等水质全分析试验,既加深学生对电厂给水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在水质分析过程中,强化了常量分析的基础操作,进一步培养基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4.改善管理方式,打造开放型实验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南京工程学院积极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科研活动,通过专项经费支持鼓励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环境学院实验中心积极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服务,积极整合实验室资源,改善管理模式,专门开设科技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玻璃仪器和小型实验器材,协助购买药品。开展傅里叶红外分光广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等大型仪器的操作培训,使学生在充分理解仪器原理的基础上可以熟练操作大型仪器。实验室对学生的全方位开放,打造良好的服务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上,既应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学生的考核既重视理论知识考试,也应重视实践动手能力考核,理论测试成绩应该与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同等对待。例如: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小发明、小制作等,参加科研课题,计入实践能力考核成绩中,这样不仅保护了那些具有创新能力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更客观、全面和切合实际地评价和考核学生。 6.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精密仪器,提高实验中心硬件水平,大力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以适应新的实践教学的需求。环境工程学院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的建设,购入或建设烟气脱硫试验装置、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水质全分析仪、总有机碳分析仪、热重分析仪和元素分析仪等精密仪器,并以大型仪器为核心,设立实验课程,安排课程实习,促进化学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有必要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此外,应加强教师与外界的交流,提供在职进修学习的机会,提高其科研水平和综合能力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 三、结束语 通过积极研讨,认真修改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系统化化学实践教学大纲,优化实验项目。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解决环境工程专业化学实践教学的问题,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操作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应用性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刘献锋张长飞张东平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学院 工程化学论文:制药工程化学教导诌议 作者:张怀红 黄连荣 单位:盐城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目前,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制备出类似荷叶结构的自清洁的超疏水性材料,例如,当前研究得比较多的纳米二氧化钛材料就具有自清洁功能。把物理化学的抽象理论和生动的生活联系起来,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书中的理论结合,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增强了学生对现代技术进步的惊叹和想往。2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物理化学内容结合问题可以促进思维活动。可以通过“提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引入新内容-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这一思维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及让他们思维进行创新活动。比如,在相平衡中学习固液平衡体系时,举例在2008年南方雪灾大雪过后,环卫工人为什么在大街上洒盐水,以及在化工生产中为什么经常用盐水溶液做冷冻液;在讲到相图在药学中的应用时,举例说明为什么用氯霉素与尿素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可以改善氯霉素的溶解和吸收;从江河入海处三角洲的形成让学生进一步知道胶体的聚沉作用;从城市晚上的霓虹灯现象引出丁达尔效应;通过测定血液中红细胞的电泳率就可判定人体的肝功能是否正常;从树干的高度引入渗透压的概念;从高压锅的使用联系克-克方程。通过这些实例的阐述,可使学生加深印象,从而改善教学效果,使教与学产生共鸣[3]。通过这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还可以让学生们感觉到物理化学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纯理论的东西。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效避免“空”对“空”的课堂说教,使学生体会到处处有“物理化学”,处处需要“物理化学”的真情实感,可将抽象理论变成有趣的解决问题的钥匙。另外,我们也结合科研中的一些亲身经历来讲解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间的共鸣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现代教育 理论告诉我们,教学方法已经由注重教法向注重学法转变,这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大学时代所学的知识只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更多的知识需要学习者日后持续不断的自学来积累,所以,虽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很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大学的学习过程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4]。在物理化学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激发和指导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积极思维的人。由于物理化学理论性和逻辑性强,相当一部分内容学生们难于直接开展讨论,我们便注意引导学生分析熟知的典型事例,或从学生己有知识逻辑中提出问题,并提供讨论问题所必须的感性材料和相关学科知识以及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创造便于探索问题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热力学第二定律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系统和环境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热功转换关系,我们以热得快在暖水瓶中烧开水作为实例,这样的实例是同学们熟悉的,便于同学们展开讨论。暖水瓶相当于一绝热恒容容器,其中盛有水,水中放有电阻丝,由电源给电阻丝供电。同一过程,如果分别以水和电阻丝作为系统,系统和环境问的热功转换是不同的。若以水为系统,由于水吸热Q 0,水温升高,则U 0,在加热过程中水的体积变化很小,可近似认为体积功W=0;若以电阻丝为系统,由于电阻丝接受了电功,所以其W’ 0,电阻丝将电功转化为热能,并放热给水,所以Q 0,同时电阻丝温度升高,则其U 0。将熟悉的生活实例作为讨论题材,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和抽象,讨论起来有兴趣。在介绍理想气体的膨胀做功时,有些同学无法理解为什么经常会练习理想气体膨胀和压缩过程的体积功,鉴于此,我们布置了“汽车是如何奔跑的”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课后合资料。课上讨论时,学生很有兴趣。通过讨论大家明确了早期的火车和轮船上用的蒸汽机是外燃机。利用燃料煤燃烧产生的热,使水在高压锅炉内变为高温、高压水蒸汽,然后进入绝热的气缸膨胀,从而对外做功,而膨胀后的水蒸汽进入冷凝器降温并凝结为水,循环使用。外燃机效率低、体积大。目前多用内燃机,内燃机是油或气在气缸中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气体对外膨胀做功产生动力。相比之下,内燃机比外燃机的效率高。对于问题的创设可以考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形成适当难度梯度,并注意趣味性、艺术性和逻辑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以上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学媒体日趋增多。由于计算机的人机交互功能以及它的图、文、声、色、光、动画等强烈地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物理化学教学枯燥的特点,让一些抽象的或很难想像的现象变得形象、具体可感,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创造出最佳的学习环境和最好的教学效果[5]。例如:气体膨胀过程、精馏过程、Langmuir吸附过程、丁达尔现象、渗透压现象、结晶分离提纯等,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透过黑板、教材、挂图等只能看到它们的平面图或结构图,学生所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起来,感觉很枯燥。而利用PowerPoint和Flash将上述素材制成相应的课件,因其图画形象逼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授起来轻松,学生也理解得很清楚。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以及网络课程和网络资源进行网络环境教学,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交互以及课程的互动教学,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6]。 工程化学论文:环境工程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一、环境工程专业化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1.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研讨活动,认真听取教师和学生对化学实践教学的意见,总结教学经验,对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大纲进行修改。调整不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建立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并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授课计划,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环境学院组织教师和学生,对无机和分析化学实验开展研讨活动,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经验教训,如:无机化学实验原来设计为实验周教学,在一个星期内连续进行五个独立的单元教学实验,由于实验任务安排过于集中,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教学效果较差。经过认真调研,把实验周教学改为课内试验,学习完基础理论之后立即开展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积极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例如:在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中开设有“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实验,由于该实验属于微量分析实验,用到朗伯-比尔定律,并且要配制标准曲线,用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大一学生没有学到仪器分析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课堂讲授后无法理解实验原理,教学效果很差。我院把“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更改为“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自来水硬度的测定”,既用到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又和水的硬度测定相结合,加深了对络合滴定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常量分析的基本操作能力。 2.注重基础操作能力的培养 经过调查发现:30%~45%的环境工程专业高中阶段只学习过1年的化学,几乎没有上化学实验课程,基础操作能力普遍较差。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环境学院把基础操作能力的培养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如: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在硫酸亚铁铵的制备与纯度分析实验中进行称量、量取、加热、常规过滤、减压过滤和蒸发结晶等基础操作的讲解,教师亲手示范,讲解动作要领,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在后继实验课中,对相同的操作加以强化练习,学生操作不规范之处,一一加以纠正。有机实验课中,讲解蒸馏、精馏、回流和分液等基础操作,要求学生掌握阿贝折光仪、旋转蒸发仪、显微熔点仪等设备的使用原理及操作方法。在后继的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中对学生的基础操作进一步进行强化和提高。这种重视基础操作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教学效率。 3.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开设综合性实验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特色,设计综合性实验项目,开展针对性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理解。比如:针对电厂化学专业,在学完分析化学试验后开设了叶绿素测定、全铁测定、二氧化硅测定、全碱度分析和磷酸盐分析等水质全分析试验,既加深学生对电厂给水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在水质分析过程中,强化了常量分析的基础操作,进一步培养基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4.改善管理方式,打造开放型实验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南京工程学院积极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科研活动,通过专项经费支持鼓励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环境学院实验中心积极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服务,积极整合实验室资源,改善管理模式,专门开设科技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玻璃仪器和小型实验器材,协助购买药品。开展傅里叶红外分光广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等大型仪器的操作培训,使学生在充分理解仪器原理的基础上可以熟练操作大型仪器。实验室对学生的全方位开放,打造良好的服务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上,既应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学生的考核既重视理论知识考试,也应重视实践动手能力考核,理论测试成绩应该与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同等对待。例如: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小发明、小制作等,参加科研课题,计入实践能力考核成绩中,这样不仅保护了那些具有创新能力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更客观、全面和切合实际地评价和考核学生。 6.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精密仪器,提高实验中心硬件水平,大力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以适应新的实践教学的需求。环境工程学院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的建设,购入或建设烟气脱硫试验装置、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水质全分析仪、总有机碳分析仪、热重分析仪和元素分析仪等精密仪器,并以大型仪器为核心,设立实验课程,安排课程实习,促进化学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有必要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此外,应加强教师与外界的交流,提供在职进修学习的机会,提高其科研水平和综合能力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 二、结束语 通过积极研讨,认真修改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系统化化学实践教学大纲,优化实验项目。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解决环境工程专业化学实践教学的问题,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操作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应用性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刘献锋 张长飞 张东平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学院 工程化学论文:环境工程化学实验教课系统的优化 环境工程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依据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目标,按照“基础-应用-开放”的思路,建立了“三模块”的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充分考虑环境工程专业特点,通过优化整合实验项目,力求体现化学实验技术在环境工程专业中的具体应用;增加研究型开放性实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建立环境工程专业基础化学“三模块”实验课程体系 打破了传统按四大化学各自组成实验的教学模式,重新进行规划设计,组成在化学一级学科水平上的独立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并由三个模块构成。 1公共基础模块 凸显基础性,充分考虑化学实验技术的共性要求,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训练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对应课程《基础化学实验Ⅰ》,32学时,第1学期开设。 2方向应用模块 凸显应用性,设置与环境工程专业方向紧密相关的实验项目,不仅增加学生专业兴趣,而且更强调实验技术的在环境工程专业中的应用,适应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要求。对应课程《基础化学实验Ⅱ》,48学时,第2学期开设。 3拓展开放模块 凸显开放性,强调化学技术拓展,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化学实验技术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注重与实验开放平台相结合,实验项目以综合型、设计型和研究创新为主,突出化学实验技术的实际应用。对应课程《基础化学实验Ⅲ》,16学时,第3~4学期开设, 更新环境工程专业基础化学实验项目,优化实验内容 1《基础化学实验Ⅰ》实验内容设计 本模块实验重点是培养和强化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一般化学原理的实验方法和一般分析问题的能力。如玻璃仪器的洗涤、物质的称量、溶液的配制、滴定操作、物质的分离与纯化、电导仪和分光光度计等基础仪器的使用等。在教学过程中须严格强调这些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规范性。《基础化学实验Ⅰ》实验项目设计见表1。 2《基础化学实验Ⅱ》实验内容设计 本模块尽量设置环境工程专业结合紧密的实验,体现实验技能的应用和实验内容的拓展。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实验项目以环境分析化学实验为主,突出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比如,“废水中铅含量的测定”、“水样中化学耗氧量的测定”、“溶解氧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磷部”等实验以环境污染指标为测定对象;通过开设“气相色谱法测定酚类组分的分析”、“用反相液相色谱法分离芳香烃”、“废水中铅含量的测定”等实验项目,让学生掌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操作方法及其在环境化学分析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开设“有机染料废水柱层析分离”、“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的测定”等实验,让学生掌握环境污染物处理及分析方法。《基础化学实验Ⅱ》实验项目设计见表2。 3《基础化学实验Ⅲ》实验内容设计 该模块实验主要来源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以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为主,学生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和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3~4个开放性实验项目来进一步拓展实验技能。在方案设计阶段学生通过查询大量科技文献,了解该领域研究热点、研究难点及最新技术发展趋势等信息,从实践效果来看,可以把学生引向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的前沿领域,激发学生研究探索热情和创造性。《基础化学实验Ⅲ》实验项目内容设计见表3。 实践效果与展望 通过近3年的改革与实践,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由于实验内容强调与专业实验相结合并求体现化学实验技术在环境工程专业中的具体应用,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最终实现学生以被动实验为主向主动实验为主的转变,实现以常规仪器实验为主向大型现代仪器实验为主的转变,实现由验证型实验为主向综合型、设计型和专业特色型实验为主的转变。 作者:王崇均傅敏古昌红吴四维林兵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工程化学论文:建筑工程化学植筋质量控制 摘要:从化学植筋的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化学植筋的质量检查与验收、化学植筋锚固承载力的现场检验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化学植筋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建筑工程;化学植筋;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化学植筋,简称植筋,又叫种筋,是目前工程上的一种后锚固连接技术。化学植筋在框架结构与填充墙的连接;砖混结构混凝土柱、梁与后砌墙体的拉结;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板、梁结构调整的钢筋补强;以及房屋建筑的抗震加固和建筑装修中得到广泛采用。 化学植筋后锚固相对于钢筋预埋(即先锚固),具有施工方便,使用灵活等优点,其连接技术得到较快发展,已成为目前不可缺少的一种新型施工技术。其工程原理是:在已有的混凝土结构或构件上根据工程拟需用的拉结钢筋位置,钻适当的钻孔和深度,用高强度的化学粘合剂,使拉结钢筋或螺杆等与混凝土通过粘结达到锁键植筋作用。化学植筋不会产生植筋位移,其密封性能好,也无需作防水处理。由于其通过化学粘合固定,不会对基层产生膨胀破坏,更适合边距、间距小的部位的拉结需要。施工简便迅速,是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结构变更、追加连结的最有效的方法。 化学植筋,其工程原理不复杂,施工工艺简单,但拉结植筋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房屋抗震设防非常重要,涉及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对其施工工艺、工程质量给予高度的重视。 实际工程中,常出现植筋定位不准确、孔深和孔径不足、钻孔不清理、数量不足、锚固胶的质量达不到规范要求;锚固后现场拉拔检测结果不合格等质量问题。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化学植筋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加强锚固质量检查与验收,确保建筑工程化学植筋的工程质量。 1化学植筋的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 1.1钻孔和质量控制。(1)施工前的准备:熟悉施工图要求,认真清理干净结构表面,按图纸要求,准确放线标明钢筋锚固点的钻孔位置,钻孔位置标明后由现场质量负责人验收。(2)孔径及锚固深度:根据钢筋或螺栓的锚固位置,确定成孔的直径及锚固深度。若孔位处有受力钢筋,钻孔位置可适当调整,但均应植在箍筋内侧或分布筋内侧(若产生废孔,应清净废孔后用植筋胶填实)。钻孔直径为D+4~10mm(小直径钢筋取低值,大直径钢筋取高值),同时,最小锚固深度应满足《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25:90)和《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l45-2004的要求。 1.2锚固孔的清孔。(1)钻孔完成后,将孔周围半径0.5米范围内灰尘清理干净。用气泵和毛刷清孔,要作到三吹两刷,清刷完毕后,用棉丝沾丙酮液清刷孔洞内壁,使钻孔洞内达到清洁干燥;如遇较潮湿的情况,还须用加热棒,进行干燥处理。(2)若为水钻孔,用清水将孔内泥浆冲刷干净,用棉丝将孔擦净,等孔晾干、干燥后(可用加热棒进行干燥处理),再进行下一道工序。(3)钻孔工作完后,用干净棉丝将清洁过的孔洞封堵,防止灰尘和异物落入。(4)现场质量负责人检查清孔工作,请监理验收,做好隐检记录。 1.3拉结钢筋清理。(1)在钢筋端部相应位置上做好标记,标示出除锈清理的长度范围(除锈清理的长度大于锚固深度50mm)。(2)用磨光机或用钢丝刷将除锈清理长度内的钢筋表面打磨出金属光泽为止。(3)将除锈清理好的钢筋加垫整齐码放在干燥处。(4)用棉丝蘸丙酮,将除锈清理长度范围内的钢筋表面擦拭干净,将所有处理好的钢筋码放整齐。(5)拉结钢筋清理完,报请现场质量负责人检查。 1.4钢筋埋植。(1)钢筋锚固用胶的配制和使用方法,按照锚固用胶产品说明,并根据现场技术质量负责人要求,按比例配制且搅拌均匀。(2)盲孔钢筋埋植:先将锚固用胶注入孔深2/3;将处理好的钢筋的除锈清理端朝向孔洞,边向同一方向旋转,边缓慢将钢筋插入洞内,直至到达孔的洞底部为止。插筋到底,如无锚固胶从孔内溢出,说明注胶量不够,须将钢筋拔出,重新注胶,再次插入钢筋,直至有锚固胶溢出洞口为止。(3)通孔钢筋埋植:先将处理好的钢筋插入孔内,孔的两端用环氧砂浆封堵(封堵时,须在一端留出注胶孔,另一端留出出气孔);待环氧砂浆凝固后进行高压注胶。将配制好的锚固用胶装入打胶筒内,安装打胶嘴;将锚固用胶通过注胶孔注入孔洞内,直至另一端出气孔溢出胶为止;然后,用环氧砂浆或其它材料将注胶孔及出气孔封堵死。(4)垂直通孔植筋:方法同通孔钢筋埋植,只是注胶时应从孔底部的注胶口向上注胶,以孔上部出气口出胶为止。(5)已埋植好的钢筋要做好保护工作,埋植完成,挂明显标志牌,以防锚固胶在固化时间内,钢筋被摇摆动或碰撞,影响埋植的效果。(6)用棉丝蘸少许丙酮,清理孔周围遗留的胶,清理工作面的垃圾。(7)植筋胶有一个固化过程,具体时间以植筋胶的品种而定,在锚固用胶固化前,应对埋植好的钢筋进行必要的围挡保护。(8)钢筋埋植工作完成,报请现场质量负责人检查验收。 1.5施工中需注意的事项。(1)植筋胶在每次使用前应检查包装桶内胶有无沉淀现象。(2)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孔内尘屑是否清净、钢筋是否除锈、植筋胶配合比是否准确、搅拌是否均匀。孔内植筋胶是否密实充溢,决定锚固效果的好坏,要特别注意。(3)施工现场温度过低时,应对植筋胶及锚固位置预热。2化学植筋的质量检查与验收 2.1植筋施工时必须严格遵守《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和《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的施工要求进行施工。 2.2钻孔位置中心线偏差应符合规定、深度不得低于设计要求。 2.3植筋数量不得低于设计数量。 2.4如受结构构件的尺寸、钢筋、预埋件等影响,钻孔位置、深度、数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及时向监理、设计单位反映,做相应的调整。 2.5严格按照施工图和相关规范的质量要求进行施工。 2.6各项技术指标应达到规范规定的数值。 2.7锚固用胶应有产品合格证,质量要有保证。 2.8钢筋锚固工作完成后,自检合格,并填写分项工程报验单报请监理、总包单位验收。 3化学植筋锚固承载力的现场检验方法 3.1基本规定。(1)混凝土结构后锚固工程质量,应进行抗拔承载力的现场检验。(2)锚固抗拔承载力现场检验可分为非破坏性检验和破坏性检验。对于一般结构及非结构构件,可采用非破坏性检验;对于重要结构构件及生命线工程非结构构件,应采用破坏性检验。 3.2试样选取。(1)锚固抗拔承载力现场非破坏性检验采用随机抽样办法取样。(2)同规格,同型号,基本相同部位的锚栓组成一个检验批。抽样数量按每批锚栓总数的l‰计算,且不少于3根。 3.3检验方法。(1)加荷设备支撑环内径D0。应满足下述要求:化学植筋D0≥max(12d,250mm)。(2)锚栓抗拔检验可选用以下两种加荷方法:a.连续加载:以匀速加载至设定荷载或锚固破坏,总加荷时间为23分钟。b.分级加载:以预计极限荷载的10%为一级,逐级加荷,每级荷载保持1~2分钟,至设定荷载或锚固破坏。 3.4检验结果评定。(1)非破坏性检验荷载下,以混凝土基材无裂缝、锚栓或植筋无滑移等宏观裂损现象,且2min持荷期间荷载降低不大于5%时为合格。当非破坏性检验为不合格时,应另抽不少于3个锚栓做破坏性检验判断。(2)对于破坏性检验,该批锚栓的极限抗拔力满足规范的要求。 3.5常见的几种破坏形式。(1)混凝土锥体破坏;化学植筋受拉时混凝土基材形成倒锥体破坏形式。(2)混合型破坏:化学植筋受拉时形成以基材混凝土锥体及深部粘结拔出的组合破坏形式。(3)胶筋界面破坏:化学值筋粘结型锚栓受拉时,沿胶粘剂与混凝土孔壁界面的拔出破坏形式。 建筑工程化学植筋,是一种便捷、使用灵活、成本低、质量可靠的新型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得到较快的推广和发展。也因为其在建筑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对其设计、施工、检测个各环节的工程质量给予充分的重视。目前专业的化学植筋人员较少,人员素质也有待提高。应该加强从业人员的技术规范培训,重视施工过程的管理,加强工程质量检测,使这项新型施工技术得到更快更好的推广和运用。 工程化学论文:环境工程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如今,化学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的有效形式,更是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试验手段。分析化学实验的应用性、实践性较强,它对于学生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2]。目前,环境问题频频发生,社会对研究环境方面的人士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研究并解决其中的问题。因此,培养环境工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已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责。而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方面,可以与环境学科融合,做出一些方面的改革或改进。文章融合环境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提出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技术能力,为分析化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为新世纪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 1结合环境专业特点,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单调,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3],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受到了影响,极大地限制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果实验教学以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为背景,将相关科研项目引入到实验教学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还将引起学生的科研兴趣[4],促进了分析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例如,河池学院教师申请了有关广西南丹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项目,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将项目中测定矿区中的微量重金属铜和锌含量引入其中。先向学生介绍铜和锌的物化学性质,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危害等。然后简单介绍南丹矿区重金属污染的情况,铜锌的监测方法,可选用络合滴定法,也可选用原子吸收法,教师顺着科研的思路进行讲解,然后对其测定过程进行讲解与演示。这样,学生从中学习到了滴定法中的络合滴定,以及仪器分析法中的原子吸收法的设备和操作方法等等,对该测定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较多的兴趣,还接触了科研项目,将知识学以致用,为以后的毕业设计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 2增加环境方面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提升学生综合实验素质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实验技能,来提高扎实的专业基础素质。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和创新能力,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设定。基础性实验技能是片段式的,大多是验证性的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可将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者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知识有机地综合在一个实验当中,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扩大化,更高效地去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升学生的综合实验素质[5]。例如,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结合河池学院承担的广西东兰坡壕湖的水质监测项目,开设对其水质科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实验方法,设计“水体特性分析与质量评价”、“坡壕湖水质测定与建模”等实验。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有关书籍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写出实验报告。有时候不可能一次成功,在多次的失败与尝试中找到最佳的方案,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索性,自觉性,提高了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监测的主动性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环节中,学生初次接触的仪器较多,缺少感性认识,针对这种现状,有时候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无不是一种好的方法。比如多媒体。科技的进步使得多媒体教学普遍进入课堂中,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相比传统的黑板板书的教学,多媒体减少了课堂的板书量与板书花费的大量时间,同时可以通过图片、动画、录像、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像分析化学实验中,学习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时,教学可以以对亚硝酸标准溶液系列进行测定相应的吸光度为例,而这也是测定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实验的一部分。教学过程中可以先从大气中氮氧化物讲起,介绍其测定方法,若选用甲醛吸收法时,教师对实验原理和过程予以讲解,通过视频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大气采样器,观看采样器进行氮氧化物的采样,规范操作步骤,然后通过动画演示如何将配置标准溶液,以及标准溶液以及样品溶液的吸光值在分光光度计中测定的过程,同时对关键步骤不断强调,以及强调一些注意的事项。整个过程显得内容充实,拓宽了学生的环境知识面,全面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比如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实地参观考察。这项过程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过程,可开阔学生的环境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有些大型仪器是模拟工业企业设计的,教师应参与指导学生到校外实习,在认识实习阶段以调查为主,在中期实习和生产实习阶段,带领学生去参观,由实习单位负责人给学生进行细致地讲解,让学生系统地认识设备,掌握设备的完整操作流程,把课堂知识与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4举办实验技能竞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理念 分析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是得到分析数据的基础,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关键[6]。尽管努力提高学生实验的研究性和综合性很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平常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弱等现象。为了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强化环保意识,可以开展以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强化绿色化学理念。这种技能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选择监测污染物为对象,尤其是对污染元素的定性和常量组分的定量分析,来真实地反映学生对基本分析化学操作和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找出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质量[7];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理解化学原理理论,一举两得。在竞赛中可适当增加一些绿色化学的知识点,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理念。 5结语 通过以上提出的实验教学改革,可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性和应用性能力。通过与环境工程学科的融合,坚持实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向,并不断积累经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会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一份努力。 作者:齐国翠 单位:河池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工程化学论文: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 要:工程化学是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质量对学生今后工作的影响极大。任课教师要根据高职或三本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结构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从选择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广泛涉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材料、新技术及环保技术新进展,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科学教学方法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程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工程化学》是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一门重要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学习工程化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建立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观点,提高大学生化学方面的基本素质和专业创新能力。力求从化学原理上弄清楚化学研究对象是原子和分子等结合态单元,各种建筑材料均由原子结合态单元组成的事实。一方面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接受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认识到化学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要求他们能从化学的角度更多地认识材料、能源、信息、环境、生命等科学技术在土木工程具体实践中的作用。要顺利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可通过实例教学手段来增强大学生的宏观认识,通过工程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来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才能找到适合高职院校和三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最佳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工程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工程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非化学、化工类各专业培养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化学》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出发密切联系现代工程技术中遇到的化学问题,如材料的选择和寿命、环境的污染和保护、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的传递和生命科学发展等问题。深入浅出地介绍有现实应用价值和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化学的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 《工程化学》课堂教学必须以化学原理为经,通过对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三条主线进行系列分析、探讨和摸索其内在规律来展开教学活动,突出化学知识在实际建筑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化学在土木建筑工程实际应用为纬,从材料、能源、环境、信息和生命五个领域入手,突出化学原理、化学知识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化学与土木工程学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和相互柔合。 《工程化学》课堂教学在选择教材体系和教材内容上的取舍,要突破化学学科的框架和体系,要根据土木工程建筑专业学生未来工作实际需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来组织和取舍教学内容;课任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和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采取有利于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给教师留下更大的空间,特别是在联系实际把教学搞活方面提供了方便。 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教材选择是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根据高职院院校学生的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要不断置换、积累和融入最新和最先进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进一步解决了《工程化学》教学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将《工程化学》理论知识与土木工程建设实际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采用渗透、交叉的方式处理好两者关系。 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发出了不少《工程化学》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其中不少为《工程化学》精品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但是,针对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则非常少见,急切需要教学研究和管理部门加大《工程化学》课程课教学课件开发力度,开发出适合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来满足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课堂教学需求。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建筑材料等行业技术的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和优化《工程化学》课程资源体系,同时要加强新常态下《工程化学》课程课堂教学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只有通过高职院校《工程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才能建立该课程科学地、完整的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科学地制定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课堂教学实施方案,最终实现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资源体系的科学配置,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优化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化学知识结构和涵养。 二、工程化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工程化学》课程虽然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值得注意的是,课任教师的来源,往往不是本院(系)教师,更多地来自化学化工学院和校外,学院(系)如果有自己的《工程化学》专任教也是极为少数,这校的师资配置,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缺陷,首先从化学化工学院(系)来的教师由于受化学化工学院实际工作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偏重理论和偏重化学知识的教学,往往和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需求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校外聘请的教师更多是通过关系介绍而来,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一时也难以评定;三是学院(系)自己的专任教师由于是个别现象,集体备课共同研习教学经验的机会必然稀少,难以做到,互相提醒,互相帮助,最终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第四,缺少传帮带,总是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来独自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因此,师资力量配置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工程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材内容局限 通过对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教材选择情况的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高校采用由浙江大学陈林根主编的“十二、五”规划《工程化学基础》教材。由于陈林根主编的《工程化学基础》教材本身不是针对高校单一的土木工程专业编写的,而是面对整个非化学、化工工程系列专业为对象而编写,故教材内容虽然也涵盖了土木工程类专业所需要的内容,不仅知识面涉及广,而且从理论到应用自成体系。但是,正因为如此才难以凸显土木工程专业所需要的相对全面的建筑材料的结构及相关知识内容,据分析可知该教材相对土木工程专业存在不少关联度不大的内容。其次,教材教法缺乏实验演示实例教学模式。内容需要更新和优化,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要根据学校不同层次和学生不同基础进行可行性改革。 (三)教学脱离实际 不少高职院校教师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受学校工作重心导向的影响,如有些学校特别重视科研工作,制定了很有诱惑力的倾斜政策,主要是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幅度较大,导致不少教师花大量的时间放在自己并不善长的科学研究上。而必须用在履行岗位职责认真钻研教材,潜心备课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很有限,严重影响了优质课或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导致不少人在思想认识出现滑坡,错误地认为课堂教学对一名课任教师来说已经不是第一要务,而只是一种义务,故此不少教师很少把课堂教学当作一名教师的第一责任。不少教师在处理课堂教学内容时,很少做深入地调查研究工作,对本专业学生具体需要什么并不清楚,故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与专业实际需要相差甚远,这是新常态下高校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必须引起教学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问题。 (四)教学模式刻板 据对高职院校当前教学现状的调查了解和分析评估,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模式不仅呆板而且缺少生气,不少年青教师只能照着课件上课,对教学课件的依赖程度相当严重,几乎到了没有课件就没有办法上课的状况。有些教师板书也缺少必要的演示和推论,教师的示范作用受到较大的限制。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效果不好。 (五)教学手段单一 虽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大大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为丰富了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实现了超时空和空间的知识传送。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不少年轻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层次偏低,实际应用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同时又失去了传统教学优势,教学手段显得十分单一,对课堂教学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六)实验教学缺乏 《工程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专业基础学科,因此,必须配置相应的实验教学用场地和设备。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工程化学》课程,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开设与教材内容关系密切的实验课程教学,通过科学实验来证实化学原理,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有个直观和感性的认识。但是,不能不看到,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很少设置实验教学课程,基本上是采用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使得《工程化学》课程教学不能取得真正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没有亲身的感受,影响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工程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优化师资力量 《工程化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在教学上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师资力量是首要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师资是否科学配置也是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内容,严把师资师进口关,在引进师资时,必须注意从毕业学校、所学专业、学业成绩和思想品行都应列入考核范围内。一方面要尽可能招收优秀的985学校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另一方面可考虑从外聘教师中择优选择,从这个方面考虑就要注意事项高校本专业专任教师名师中选择优秀的《工程化学》课任教师,外聘专业课任教师一定要做到宁缺勿滥,杜绝引入教学能力差、责任心不强、水平一般,没有发展潜力和空间的师资。第三是学校要创造良好的进修条件,将在职在岗的《工程化学》课任教师送到条件好的、《工程化学》专业教学、科研水平高特别是建立了精品课教学基地的高校培训,从高位切入,大幅度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从根本上优化《工程化学》师资力量。 (二)精练课程内容 目前,可供选择的《工程化学》教材不乏精品,但是在用于高职院校三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时,就存在明显的取舍问题,因为每一部教材,在编写时都是根据编者学校学生的专业性质组织实施的,内容分布较全、较广,不仅有化学基本原理,也涉及到化学基本粒子的性质和结构知识,同时也和物质的具体应用关系密切,特别是材料的性质和应用较为全面和具体。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增减完全取决于教师对学生需求的把握。为了实现对教材的科学地处置,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熟悉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需求,花时间精讲课程内容。 (三)深入联系实际 《工程化学》课程教学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需要有师德修为和职业道德素养,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不仅要抓好业务工作,更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和普及《高等教育法》,依法办学,要教育教师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全身心投入学校的教学事业之中。高职院校应该时刻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把人才培养工作列为学校工作第一要务抓好落实。任何时候都不能冲击正常的教学工作,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要审时度势,抓住教师的心理动态,采取积极各种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爱岗敬业,认真履行好教师的岗位职责,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激励机制,促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把每一门课程尽可能建设成为精品课程,把每一堂课都成为示范课,这样《工程化学》课堂教学也将获得成功,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 (四)优化教学模式 《工程化学》课程教师要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课程内容,分析上课对象的特点和基础条件,采取合理的工作模式,以传统教学模式为基础,积极学习和掌握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课堂实际需要大力改革和优化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 (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工程化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就是理论分析不易展开,推理过程过于复杂,不利用大学生学习吸收和消化,教师的黑板演示时间过长,工作量大,效果反而不好,学生也学得很累,教师也很累。而现代多媒体教学可通过光、电、声、像和动漫等技术手段,将复杂难以理解的数字公式做到直观化、形象化和具体化,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其中也存在明显不足,师生之间的联系淡薄了,教学互动环节往往也被忽略了,不少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做好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就不成问题的错误认识,离开了多媒体就不知如何上课了。对不少青年教师来说,不是个例,可见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 (六)密切学生的实际开展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工程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好易于开展的化学实验活动,通过亲身经历化学实验整个过程,加深同学们对原理及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工程化学课任教师综合素质如何,灵活掌控课堂教学的能力如何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只有课任教师熟悉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整体知识结构体系和工作实践的经历,才能对工程化学上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把握恰当,将土木工程专学业所必须认识和了的相关化学原理和各种各样建筑材料的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客观地说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只要掌握普遍性的化学知识和建筑材料的特性及其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就完成了课程的教学任务,完善了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其顺利开展专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化学基础。 工程化学论文:“产―学―研”模式下的《工程化学》新课程教改与实践 摘要:基于“产―学―研”高校创新平台,构筑本科生集中授课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旨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通过“产―学―研”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来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本文以深蓝学院的《工程化学》新课程教改为契机,从课程体系与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实行重点章节“模块化”、解决问题“模型化”、专业问题“形象化、实践化”、工程实践与案例教学并进的教学形式来彰显机械化工专业的特色。实践表明,《工程化学》新课程改革遵循“产―学―研”模式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同时,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实践中及学术问题的思考,全面推进“产―学―研”模式的课程教改。 关键词:“产―学―研”模式;工程化学;课程教改;教学实践;深蓝学院 鉴于目前高校教学型的办学模式,考虑到本科生就业难以及现代社会对技能性人才的需求,2015年教育部启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宗旨是面向工程应用培养创新专技人才。一直以来,高校习惯以“灌输―填鸭式”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致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受到束缚,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再适应用工单位的职业要求。针对上述问题,高等教育须审时度势,重新定位是培养科技人才还是培养工程技能人才,以便对自身的办学模式及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改革[1,2]。教学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但高等学校的办学思路要脱离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与时俱进,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模式。随着技术发展和创新形态演变,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正致力于向“产―学―研”教学模式转变。 何为“产―学―研”教学模式?“产―学―研”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研发、教学、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通常是以企业技术为向导,以科研院所供给为合作方式,为科技创新服务,促进科研成果转变,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3-5]。本文以江苏科技大学深蓝学院《工程化学》教改课程为蓝本,立足于教学课程与科研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寻求科学问题为出发点,应用专业知识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分析了“产―学―研”模式在新形势下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亩探讨出一条在学术科研与实践技能背景下的新型教学形态。 一、“产―学―研”高校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我国企业职工文化素质,技术水平较低,已成为生产效率不高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仅有少数国有大型企业开始重视岗位培训,把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使企业产品更新快。这说明“产―学―研结合”也是发展生产力,是提高劳动效率的客观要求。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环节,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反映了“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当前,中国正积极而慎重地推进“产―学―研结合”,其宗旨是通过企业、高校学校和科研单位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培养专技人才,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产―学―研结合”战略性课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然而,受传统私塾教育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一直遵循老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现如今,实践是创新之源,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外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实践中直接获取工程实际经验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远比仅仅聆听教师关于书本知识的介绍和讲解理解得更深刻,实践教学起到了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产―学―研”模式的教学便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是一条兼顾理论专业学习与技能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思想,是在“教育产业化”、“教育社会化”“教育战略性”等观念上产生的。已有部分大专院校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实行“3+1“制(学制4年,学生前3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1年在有资质的实习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又比如,一些大学借鉴了研究所的培养模式,对硕士研究生进行“订单式”培养;此类改革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体现了我国“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多种途径和美好前景。 二、“产―学―研”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基于“产―学―研”模式的高校教学改革,居于首位的是“产”,何为“产”?“产”即是企业的市场经济,企业寻求技术以及理念方面的新型合作,以科研院所、高校科研成果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从而使得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科研院所提供实习基地和人才开发的资源。在当代“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中,“产”是一种联合与互通,使企业和高校之间能够做到以技术和理念的输入与输出,让“产”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原动力。同时,教师应重视校企间的科研工作,当取得较好的科研成果时,可进一步将成果服务于地方,与当地企业进行密切合作,进行优势互补,共同承担一些科研项目。更多的情况下,是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创造条件,为教师更好地“教”和学生实践性地“学”提供教学基地,促进“产、学”的有机结合[6]。实现实践教学,不仅要有一流的实践基地和科研设备,更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支责任心强、水平高和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能在指导过程中熟悉企业生产过程,洞悉生产工艺不足,在成品开发、工艺等方面做出技术改进,并开展科研攻关,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职业素养。“产―学―研”高校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其次,是“学”的层面。“学”即是高校对人才的教学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本职所在。强化基础教学,触发创造性思维,积极创造实践机会,意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是当前众多高校改革的方向。牢牢把握“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广泛开展“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要认清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其特点,必须把握住定位,是理论课程还是专业实践课程。比如《工程化学》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大一新生课),由于章节间连续性差,理论性强,且部分章节偏于工程实践性。于是教研室讨论决定,重点章节“模块化”,解决问题“模型化”,专业问题“形象化、实践化”。具体实施是,第3章(物质的结构与材料的性能),主要研究固体物理、原子电子排布规律及化学键能等,该章节理论性强,由专任教师授课,由形象化的PPT组成;第6章(化学反应与材料的保护),主要研究材料的腐蚀与防护技术,涉及到电化学工作站测试Tafel及EIS阻抗谱等曲线,这部分内容偏实践性,邀请实验中心老师给学生们授课,配备课内实验:不锈钢的晶间腐蚀倾向试验,由此可对章节中的曲线(Tafel曲线,阴、阳极化拐点)有了本质认识。众所周知,电化学工作站是目前研究所、电子厂研究材料电位与抗腐蚀的通用仪器,此方式可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掌握电化学工作站的操作规范及相关技能,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最后是“研”的层面。“研”是高层次要求,是在“学”的基础上的演变与升华,是对研究生的要求。然而,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却片面强调“实践技能”在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性,而忽略了“专业理论”基础。鉴于此,《工程化学》新课程改革必须用科研来指导教学,并不断更新和完善课堂以及实践教学内容,最后将教学中所得出的结论回归专业理论,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完整的知识体系。积极要求学生参加本科生创新计划(简称“本创”),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在遇实际问题时用专业知识来解决,体现“学-研”结合[7]。 三、“产―学―研”教学模式在《工程化学》新课程教改中的应用 浙江大学陈林根《工程化学基础》第二版,教材内容非常综合且章节连续性差,具体涉及固态物理学与原子晶体(第2,3章),化学反应与能源(第4章),水溶液酸碱平衡(第5章),化学腐蚀与高分子保护(第6章)等。此外,苦于实验课时有限,32节课时中仅安排4节实验课(2节塑料注射成型+2节不锈钢的晶间腐蚀倾向实验),这样的教学计划依旧坚持的是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模式教学,经过2学期的考核,结果很不乐观,不及格率在15%左右,优秀率也仅有10%,教学效果不理想。2次课内实验,也仅有少部分头脑灵活的优等生掌握了电化学工作站的基本操作规范及相关原理。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新学期对《工程化学》进行了课程改革,实行模块化教学,分章节解析,同时利用实验中心的资源进行多样化教学,避免枯燥单一课堂教学。具体改革措施是:(1)理论课堂。采用形象化案例教学,注重工程实践与实例来层层剖析,将抽象概念与易懂的物理模型对应来进行解释,例如2.1章节“配合物”定义及命名时,同学们感觉比较抽象难懂,我们采用的是模块化教学,阶梯式深入,对于配合物的复杂组成进行层层剖析,外界原子价态、配位原子个数等核心知识点,通过分类举例形式展开教学以寻找规律;(2)实践课上,例如2.3章节表面活性剂,阴阳表面活性剂与润湿性(亲、憎(疏))两者联系起来讲解,用液体表面张力来解释表性活性剂的作用(结合示意图进行理论推导),并用润湿角大小来定量判断授润湿性好坏,当润湿角θ 四、结束语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改革发展的宗旨所在,特别是像江苏科技大学这样的普通工科院校,必须树立“面向工程应用,培养创新人才”教学宗旨,要求“双师型”教师不断充实和丰富自身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平台和载体,在授课过程中,实现“产―学―研”角色的转换,激发同学们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学―研”模式的提出,是高校教W模式改革的旗帜,要求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联系。 因此,深蓝学院老师《工程化学》授课时,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形式的教学模式中,建立多种考核方式以及评价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第一线触发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实行重点章节“模块化”,解决问题“模型化”,专业问题“形象化、实践化”,执行工程实践与案例教学结合的形式来突出机械化工专业特色,使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分析问题,在科研过程中解决问题,真正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纺织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摘要: 针对目前工程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结合纺织工程专业的特点,作者采用整合教学内容,注重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衔接,加强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以及科学研究之间的联系,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教学,并开设实验环节等多种手段对工程化学的教学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纺织工程;工程化学;教学改革 0引言 《工程化学》就是建立在化学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的一门桥梁学科,目的就在于将化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一些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的信息传授给学生。但是,工程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范畴,内容十分庞杂,这导致很多工科院校的工程化学教学存在着各种弊端,例如教学内容不够系统、知识点比较零散、不同的专业区分相对较小,缺少与专业的衔接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这门课程与自己的专业有什么关系,缺少学习动力等等,因此有必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建立一套符合实情的新的工程化学教学体系。针对此现象,作者对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工程化学教学进行了改革。 1整合教学内容,做好衔接 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是浙江省重点专业,其目的在于培养纺织品设计、纺织技术与贸易相结合的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级工程技术与贸易人才。该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们将来涉及较多的是有机材料,鉴于此,对工程化学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整改:选用李成琴等主编的《纺织有机化学》为教材,重点讲述与纺织专业关系密切的传统有机化合基础知识,以官能团为主线区分各类有机化合物,介绍其分类、命名、结构特点及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各种反应的发生机理和历程;增加物质结构基础知识,为随后的杂化轨道和电子效应的接受和理解打基础;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作为教学重点内容;增加表面活性剂、染料化学和高分子纤维等专业基础知识,介绍专业相关的表面活性剂、染料和高分子纤维的结构、性质及应用,以便于更好的与专业课相衔接;学习过程中引入有机化学史和人名反应及相关小故事,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对该反应的印象。另外,在对工程化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合理安排化学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在教学中所占比重,一方面,根据教学条件和专业实际,在理论基础教学内容上适当取舍;另一方面,联系工程实际,介绍现代有机化学在工程技术中的最新应用。 2与实际生产和科研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紧密,尤其是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果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或者实际生产联系起来,使学生们亲身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将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莫大的推动力。因此,在介绍到与课本相关内容时,可考虑引入一些实际生活或生产中的实例,例如在讲解氨基酸和蛋白质时,可以引入卤水点豆腐的机理和用鸡蛋清来减少汞吸收的生活小知识;在介绍到表面活性剂的时候联想到日常生活中去污清洁物质的使用等,使学生感到化学是一门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学科。 3丰富教学形式 由于工程技术的发展迅速,抽象的微观结构和最新的仪器设备很难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直观地表达和展示。为了适应新的教学计划,又不降低教学要求,我们采用计算机辅助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大课堂的教学信息量,创造良好的授课环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卤代烃的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过程中的瓦尔登转化时,仅以板书或者口头讲解很难给出一个立体、形象的解释,而将该过程用多媒体形式演示出来,会帮助学生理解,加深记忆。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摒弃粉笔板书的教学形式。有机化学中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有很多,课堂讲解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展开,这时候采用板书形式将有利于所讲内容的逻辑组织和讲解速度的控制,帮助学生达到理解性记忆。 4开设实验环节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其发展和对其反应机理的理解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因此,化学实验是每个学习工程化学的学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实践性环节。我们利用有限的学时,安排了蒸馏、萃取、精馏和重结晶等实验,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然后独立撰写实验报告,这一系统的工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面对问题,独立思考、解决的科研能力,打破了化学学科的神秘感,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化学的本质和价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结语 工程化学是我校今年来开设的新课程,因其新,故有很多地方还不太成熟,有待于改革完善。在采取了整合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衔接和渗透,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加强实验环节等方法来对工程化学的教学进行整改后,学生们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兴趣大增,在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实验动手能力。而在教学的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有机化学学科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肩负的重任,这为我更加努力进行工程化学教学改革增加了信心。我相信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工程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会日趋完善,对其进行的改革和实践研究还会取得更新的进展。 工程化学论文: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摘要:针对大一新生和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重视第一堂课、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教学手段和改革教学模式四个方面就如何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的教学质量浅谈了几点体会和认识。 关键词:工程化学;土木工程专业;提高教学质量 工程化学作为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工程人才必需课程,是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该专业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的唯一一门化学课程,因此,该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在今后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化学原理去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科学思维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工程化学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存在着内容多、学时少、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等因素,因此笔者针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认证(评估)中对《工程化学》人才培养的要求等特点,就如何让工程化学的教学得以更好地实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课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重视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每一位刚刚踏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大学是一个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生对周边的事物存在着新鲜感与好奇心。绪论课作为一门课程的第一堂课,是课程的开场白和宣言书,是师生之间的第一次接触。俗话说:美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好第一堂课在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为了上好这第一堂课,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教师的言谈举止和仪表风范。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因为学生对教师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好奇心。教师若能着装整洁得体、仪表端庄大方、教态自然,并以精练、准确、幽默的语言把知识讲授给学生的话,定会吸引学生并提高教师形象,进而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达到“亲其师,敬其人,信其道”的目的。 2.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拿到教材后,难免会有些困惑和不解,比如大部分学生会想“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等问题。说到底,这就是我们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问题。因此,上课之前,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的,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土木工程注册师基础考试大纲的要求讲起,这样既能很好地回答学生的这些问题,又能让学生明白如果不学该学科或没学好该学科会带来什么后果,会给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通过这种反证法说明该学科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重视并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3.了解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特别是新疆、西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因为高考的时候没有选择化学,所以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甚至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因此,在第一堂课上,有必要了解一下学生的真实情况,对他们的化学基础做好充分调研,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笔者所在学校针对新疆、西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课程管理中,规定任课教师应对民族生增加课程辅导,并安排一定的测试,以便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常常是按照兴趣而进行的,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讲解,还要介绍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科技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材料的腐蚀是建筑工程务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钢筋的腐蚀对工程影响较大。因此,在氧化还原与电化学章节的教学中,可以从电化学的原理出发,介绍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作用以及钢筋腐蚀的电化学性质等内容;再如,在讲解溶液和离子平衡时,可以从化学的角度分析水体的污染源以及对废水的处理方法等,结合酸碱理论介绍用中和法处理酸性或碱性废水,或者利用溶度积规则来判断废水中的某种金属离子是否已经完全除去,使其达到排放标准等等。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工程化学对他们进一步深造和未来从事的工程设计施工或管理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穿插一些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以丰富学习内容,从而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在热力学中引入描述混乱度大小的物理量――熵时,可以多举例一些从有序到无序的生活案例,如水自动地从高处往低处流;再如在一杯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则红墨水就会自发地扩散到整杯水中等。在讲解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要让同学们了解催化剂有正催化剂也有负催化剂,如橡胶中的防老化剂、食品中的防腐剂等都是负催化剂;此外,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橡胶粉,不仅可以提高混凝土的韧性、变形能力、抗冲击性能,而且还拓展了废旧橡胶的应用领域,实现了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通过以上种种讲解,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知识可以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三、注重教学手段的改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以采用大量的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与知识点相关的化学原理或实际工程,使同学们对土木工程中化学知识的应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工程化学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在讲解杂化轨道理论时,可以将整个杂化过程用三维立体动画的形式表示出来,能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杂化前后轨道的数目不变,但是杂化后轨道的伸展方向和形状却发生了改变。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利有弊,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在公式推导等章节,如弱酸或弱碱的解离平衡、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以及能斯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等,笔者认为则宜用板书书写,适当地放慢教学进度,可以方便学生跟进思考,便于理解和接受,提高教学效果。 四、多种教学模式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面向的是大一的新生,他们大多数人还处于初入大学的迷茫期,通常表现为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比较欠缺。而科学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教学内容若能与不同的教学模式相匹配必能相得益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巧设问题情境,或将需要教师主讲的一些内容转换成思考题的形式进行教学,尽可能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索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结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来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每1―2次课设立一次3分钟左右的学生讲授环节,选择一位或两位同学对已学或即将学习内容的一个知识点进行讲授;或要求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点前,走进图书馆去寻找和构建贴近自己专业的生动教学案例,鼓励同学们主动面向全班同学进行阐述。因此,学生为了讲解清楚课堂内容必须认真预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也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结语: 在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第一堂课,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改革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和传统板书有机结合,增加实际工程或生活案例,这些方面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以上即为笔者讲授工程化学课程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工程化学论文: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要:工程化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本文通过阐述对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完善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改革内容的教学探索,希望能为工程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积累一些经验。 关键词:工程化学;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工程化学课程是针对高等院校非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在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工程化学教学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是传授基础工程化学知识、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训练学生掌握专业工程实际应用中涉及的基础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的技能[1]。工程化学课程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出发密切联系现代工程技术中遇到的如材料的选择和寿命、环境的污染与保护、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生命科学的发展等有关化学问题,使学生掌握有现实应用价值和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促使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2]。因此,工程化学课程的学习对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的全面培养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由于高考化学课程所占比例有所降低,过去原本在中学化学课程中讲授的内容放到大学来进行学习,工程化学基础课程对于现在非化学化工的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存在着内容多、学时少,新名词新理论多、跨度大等问题,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觉吃力、抓不住重点、掌握不住方法[3]。因而,在大学里工程化学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自2014年通过国家教育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后,为提高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化学素养及基本化学实验能力,将工程化学课程教学课时从原来的28学时调整为36学时,并增加了10学时的实验课课程教学。因此,如何在这有限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提高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化学素养,让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是摆在工程化学课程授课教师面前的紧迫任务[4]。对此,笔者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讲授工程化学课程的经验,结合我院大一新生特点,根据工程化学课程的内容并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后续课程内容的需要,对工程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与思考。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工程化学课程使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贾朝霞教授主编的《工程化学》一书,全书从物质的聚集状态、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溶液的离子平衡等基础理论出发,结合了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常用油品和化学与环境保护等内容,适用范围较广。 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工程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知识的讲授比例进行了优化,在保证基本知识和原理内容的教学课时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课程学时的办法,较大比例地增大了课程的专业性和技能性。当然,要想在有限的学时数里让学生掌握工程化学课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这是不现实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有限的讲授课时中,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化学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产生一股潜在的驱动力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愿意将其学好、学透。 工程化学课程相较于化学化工专业的普通化学课程而言,是让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从较为具体和实际的化学角度认识和分析解决工程技术中的问题,这是一种通向学以致用的途径。因而工程化学课程应该有明确的专业针对性。因此,在基础理论的讲解过程中,对于应用量子力学的知识去理解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这部分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应重思维而轻具体内容,只需要求学生对量子力学解决原子结构问题的思路即可。讲授过程中可以较为系统地介绍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发展过程,从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到卢瑟福的含核原子模型,由波尔理论、鲍林规则到量子力学理论的产生后,人类是如何逐步深入的探究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化学键和分子结构。使学生认识微观世界的本质,了解和掌握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以及化学键的成键本质;再从微观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变化的宏观现象,介绍如何运用这些原理来指导实际的科学问题。如可以现代液晶电视中分子间作用力是如何被表征的;混凝土中减水剂分子是如何通过表面化学现象实现高减水的等等。这样可使知识的讲授环环相扣,也避免了枯燥的理论满堂灌。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完善 工程化学实验是工程化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将来运用工程化学知识解决和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以往工程化学课程的实验项目多为验证性实验,如化学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酸碱滴定等,实验内容比较单一,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偏少,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并且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来说也无法突出专业特点,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衔接性不好。 目前,我院对工程化学实验课的开设提出要积极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压缩验证性实验项目的要求。对此,实验室将原有化学实验仪器的认识和电子天平的使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液中组分含量、水质检验及水硬度测定、氧化还原与电化学、固体氯化铵生成热的测定等五个实验调整为化学实验仪器的认识和电子天平的使用、粗食盐的提纯、水泥熟料中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和金属的防护与防腐等四个与今后专业课程内容联系更为紧密的实验项目。而且我院在实验室规定的开放实验时间内,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拟定方案、设计实验并和老师讨论后可进实验室进行实验项目工作的开展,让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更大。 新开的实验课项目在满足实验的基础性和创新性的前提下,注重了实验的设计与综合。大学实验课较为强调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在实验过程要有发散性的思维,敢于试错。指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再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把学生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需要,以帮助学生学习不断进步为目的,与学生商讨问题,解决问题,把工程化学实验室建造成为大一新生步入的第一个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场所,让他们学会利用大学的有利环境,锻炼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心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实际教学发现,根据专业需求设置实验项目内容,在大一新生掌握他们所需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还可使他们对今后所学专业的应用前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当前,工程化学课程在大一入学第一学期开设,我院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将其设定为考查课。这对于大一新生来说,考核方式与高中一场接一场较为狭隘的学习目标有所不同。大一新生对大学的学习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经过对大学课程的接触后就会发现大学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与中学时有很大差异,对于长期习惯于学生和老师捆绑式的鸟儿喂食的教学方法的大一新生开始感到茫然,很难在短时间里找到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而工程化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跨度大,入学的大一新生往往稍不努力学习,就会感觉学习吃力。高考胜利所带来的良好感觉将逐渐消失,精神压力也感觉较大。对此,笔者认为在授课过程就应指出大学工程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巨大差异性,其中,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在是单纯依靠期末的卷面成绩,而是要更多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考勤(5%)+作业(5%)+实验成绩(10%)+期终卷面成绩(80%)这种传统的理论课考核权重方式和大一新生高中阶段的学习考核方式相仿,比较侧重于终结性的评价,笔者感觉这种方式由于与高中学习考核方式的相仿而不利于调动大一新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我院工程化学课程考核方式调整为考勤(5%)+作业(5%)+实验成绩(10%)+期终卷面成绩(40%)+个人专题论文(20%)+团队创新实验(20%)这样六部分构成。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改革是希望学生逐步提高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在这种新体系的考核方式中,更突出了过程性考核,有利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的职业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实际教学发现,化学作为一门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科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理论,更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思考、解决所面对的生产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由于当前工程化学课程设置的教学时数和实验课时数相对较少,有限的学时往往也限制了部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这些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随着今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后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搭建出一个不受教学时间和空间限制并且教师与学生能够良好互动的24小时教室。 总之,工程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相关教师在当前学校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下,付出更多的努力。 工程化学论文:《工程化学》教学与考核模式的改革经验 摘要:本文根据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普通化学教研室面向全校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与体会,分别从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模式两个层面介绍了我校由普通化学向工程化学转变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取得的教学经验。旨在与国内兄弟院校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及体会以共同提高工程化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程化学;教学模式;考核模式;教学改革 《普通化学》是一门介绍化学领域及其分支领域中的基本化学原理及物质结构的课程。在我校,该课程多年来一直是面向全校各工科院系的公共基础课。由于是全校面上课程,因此一直采取全校统一教学大纲,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教学及考核模式。在多年的对不同院系的《普通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各个院系对化学知识的需求不尽相同。以材料学院为代表的非化学类院系专业在以后的工作或科研中对化学知识的需求较多,所以他们希望学到更加系统更加深入的化学知识,目前《普通化学》教学内容满足不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大胃口”。而以机电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等为代表的这些学院的学生工作后虽然也需要化学知识和思维作支撑,但是他们对化学不需要系统的纯学科教学,系统地教学会使他们“吃的太撑”,“消化不良”而产生“知识过剩”,进一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1,2]。因此,如何针对各个学院对化学知识的不同需求对《普通化学》课程进行改革,让学生做到“为用而学”、让老师做到“为用而教”是该门课程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基础化学教研组在经过详细的调研、分析、讨论后,乘着我校本科培养方案改革的春风,对《普通化学》课程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针对不同院系开设“私人定制”式的教学计划。如:对我校机电、电子、自动化等学院开设《工程化学基础》课程,以“少而精”为原则,避免一味强调化学的系统性,突出以这些院系的工程应用为基础,讲授化学原理、化学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针对特定的专业将化学教学由《普通化学》转变为《工程化学》后,如何在教学手段及内容上进行改革国内兄弟院校已有不少报道。如王艳芝等人[3]提出在教学中需要反映当代科技前沿并渗透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杨华玲等人[4]提出在教学中需将板书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王斌等人[5]提出应在教学中引入前沿知识、设置创新实验进而充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几年来,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建立良好师生互动的改革也有所报到。如:吴芳辉[6]提出通过设置疑点或悬念诱发学生质疑能有效发掘学生的潜能。原长洲等人[7]提出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岳彩波等人[8]提出的“引诱式”教学方式可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在调节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友情。钮金芬[9]也介绍了如何让教学内容“动”起来的经验。上述文献中关于师生互动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但是关于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属性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另外师生互动也仅局限与课堂上,课堂外的师生互动模式还少见报道。因此,本论文本着与国内同行交流的目的,从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模式等方面介绍我们在《工程化学基础》教学方面的一些经验及改革措施,重点突出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地位”特性。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 1.横向交互式授课模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理念已经格格不入;因此如何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知识学习者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老师要相应地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参与者,指导者。近年来在《工程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探索了“横向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在老师讲课过程中学生随时可以提问,并讨论。这样,有效增加了师生互动,使学生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但是,这种模式需要老师对学生提的问题做宏观把控。即学生提的问题如果是共性问题,那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大家讨论并在最后给出老师的意见。如果老师认为学生的问题太过简单,则为了避免耽误大家的时间,则可以告诉学生下课找老师解决。②让学生参与授课,老师作为听众,为学生做点评。即:老师可以找一些与最新科研动态相关联的选题,让学生分组去搜索、阅读、整理资料、形成报告,并参与到课程的讲授中来。如下页图1所示。 图1(a)为郑同学将化学与能源工程相结合讲授关于太阳能电池方面的知识,体现了《工程化学》这门课程的工程特色。图1(b)为王同学结合我校的国防特色,给同学们讲解化学武器方面的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化学的兴趣,同时也提升了同学们对我校作为一所国防特色院校的热爱程度。图1(c)为任同学讲授太阳帆材料的选取及相关原理,与我校三航特色密切相连。图1(d)为赵同学讲解食品制作中的化学原理,并结合我校3D打印技术的优势讲解了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食物,该同学的讲授极大地引起了班上“吃货”同学们的兴趣。另外还有同学将化学知识与人的不同情绪相结合,讲解了引发人们不同情绪的一些生物物质如梅拉多宁、乙酰胆碱、多巴胺等对人情绪的影响及其相关化学原理,使同学们认识到化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这种互动式的教学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表明,这种互动教学方法成效显著。这种改革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③通过让学生参与讲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信心。 2.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在我们的教学中,除了采用传统的邮件,电话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外,还建立了QQ群,QQ群的建立与传统的邮件或电话通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随时随地都可以解决学生的问题,而且一个学生提问的问题其他在群里的学生也可以看到,所以避免了同一个问题很多不同的同学来问的难题。②传统的电话邮件只限于师生互动,而QQ群中除了师生互动外,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相互交流。③QQ群的建立有助于学习资料的扩散,老师可以将一些与学习相关的讲义、课外辅导资料及最新的文献等与学生共享,为教与学提供了很好的课外互动平台,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成效。 如图2(a)所示,学生之间可以通过QQ互动群进行讨论,交流,同时,其讨论内容群内所有同学可见,进而能够使具有相同疑惑的同学也从讨论中受益,图2(b)所示为学生通过QQ群与老师交流,学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手机照相并发到QQ里来向老师请教问题,老师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给学生答疑,这样突破了传统的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答疑的缺陷。图2(c)所示为通过QQ群可以与学生共享学习资料,同时也可以共享学习以外的一些资料,比如:有一些励志的,或者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指导意义的一些资料,也可以在群众共享,进而在学习之外,也给学生一些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培养与指导。 二、考核模式的改革 改变以往单独以期末考试分数作为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程度的标准,建立更加全面科学的考核方式。将课堂提问、分组讨论、专题调研小论文、自主讲课、课后作业等环节纳入考核范畴。分组讨论主要是选择一些工程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资料的收集、搜索、整理,而后讨论,最后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工程中的问题,并形成小论文,论文分数计入考试成绩。该措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自主讲课是指在该门课程中留出1~3次课给学生,选取比较简单而又与工程应用比较紧密的内容让学生经过预习、制作PPT并在课堂上讲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自信心。最后的考试成绩由几个部分组成:实验成绩+平时作业成绩+科研小论文成绩+期末成绩+互动成绩等,与单纯地以期末成绩作为考核方式相比,这种考核模式虽然给老师带来了较大的工作量,但是却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同时能够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做一个更加客观、科学的评价,能够更有效地考核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容易,但要教好却并不容易,需要老师以高度的责任心去潜心思考,像搞科研一样去研究。简单而言,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去学习;(2)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提升教学效果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3)教学需与时俱进,需要与科研相结合,随时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科研动态,并将其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往往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工程化学论文:在工程化学中实施工程教育的探索 摘要:由于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及发展,新综合学科也在不断的涌现。化学科学更是广泛的和生物学、土建学、采矿学等学科进行了相互的渗透。现今社会竞争的核心就是对人才的竞争,而现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就是基础知识要扎实,知识面要宽广,并且全面发展的人员,也需要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及勇于创新的人才。工程技术的人员,不但要求其拥有专业的技能,还需要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可以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来解决。本文就对在工程化学中实施工程教育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工程化学;工程教育;探索 引言 工程化学就是在普通化学的课程教学中不断完善及改革的成果,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对于非化学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它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把化学中的基础知识、基础原理、基础技能及和化学专业相关部分的交叉学科信息。由于工程化学的授课对象是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所以我们就要根据其专业特点,更新教学的观念,对于传统教学的模式进行改革,在工程教育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手段进行积极的探索,以适应现在社会对于工程化学教学的新体系。 一、化学工程在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 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指在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要突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这就必须打破教师单打独斗的传统教学方法。 1、化工核心课程团队的组织与教师团队建设 核心课程团队由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学工艺学、化工设计6门课程组成,构成了化学工程与工艺核心专业课的主体。化工设计以其他五门课程为基础,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工程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加入课程专业的前沿知识,加强学生的求知欲 在工程化学的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入其专业的前沿知识,是把教师在科学研究中积累的新知识融入到工程化学课程教学当中。这不但能够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以及科研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在学习工程化学中的动力。比如,在对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讲解分散的时候,引入“纳米磁性药物”这样前沿的知识,指出了把磁性的药物注射到人体的血管中,就可以在磁场的指引下正确的到达人体病变的部位,这就可以避免口服的药物在消化中不能充分的分解,又可以预防药物在病人治疗过程中起到的副作用。实际的教学表明,对于专业的前沿知识进行引进不但可以使学生可以充分的掌握理论的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们对于科研兴趣及求知欲。 3、采用讲授与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加重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的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以老师的理解方式去理解问题。对于从未遇到的问题,茫然不知所措,缺乏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不是结束了学习,而是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此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工程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式个体学习转化为团队合作。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分工明确。改变得分方式变为“抢分”,增加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做到“我的地盘我做主”。 在授课过程中,对于部分章节的学习,可以开展团队讨论式、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互动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引导养成接受知识、发现知识、应用知识、探索新知识的习惯。在课堂讨论中,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自学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得以保证;在启发式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和对问题的钻研,从中学会自学方法,这对学生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地主动学习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将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参与式教学的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的想法也和老师的思路有了更多的碰撞,学生学会了多方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学生走向社会,多角度,多方面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锻炼过程挥出各自最大的优势。 4、融入科研成果,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高校教师可利用自身的研究成果为课程内容不断注入活力,自身经历的研究,会常讲常新,还会激发研究的灵感,使教材中的理论得以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只有教师自身科研水平提高了,才能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介绍先进的科研理念,使课程具有先进性、时代感,充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例如,在介绍配合物的内容时融入笔者在配合物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成果,使学生意识到仿酶配合物的合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体当中活性酶的作用机制,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教师在某些方面没有条件开展相关实验,也可以检索大量国内外的研究与改革动态,查阅文献资料反复研讨,形成工程化学基础理论的辅助性资料,丰富讲课内容,另外,鼓励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团队中,开展少量简单的科研活动,不失为是培养学生学习,研究探索和创新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 5、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是学无止境的,学习知识正是为了运用知识,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才算学到了知识,否则便成了死知识。而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可以学会的,这也是发挥创造力的关键。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够根据某些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所学的知识,并作出科学的思考和分析;能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推理和解决某些问题;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及生活经验,辩证的、唯物的发现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学会运用知识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一项重要技能。 二、建立适合工程理念的考核制度 正确、公平、合理且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对本专业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应当是对教学效果做出真实和客观的评价,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行的课程考核方法主要是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教师上课的教学效果,但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部分学生比较反感现行的考核制度,这是因为现行的考核方法存在比较单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投机取巧也能获得高分而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等问题。工程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其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人际交流等方面,评价方法则应侧重能力的考核,能力本位的教学观贯穿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我们进行教改,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际能力,因此我们的考核将使用过程能力评测替代以往单一的成绩评定。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上是笔者在工程化学的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看法。近几年来,笔者对于学生不同的情况和各学科不同的特点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收到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对与教学的方法认识及探索是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这就需要学校以及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去进行实践及完善,也是需要在校的大学生们进行积极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工程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工程化学论文:以工程化素质培养为导向的应用化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工程化是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许昌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实际为例,通过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从创新培养方案、灵活师资培养、案例法教学、实践教学改革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学生工程化素质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工程化素质;培养;应用化学;教学改革 应用化学专业是以化学学科为基础的应用型理工科专业。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明确规定:应用化学专业属于理科专业,毕业生可根据所在学校教学计划及培养目标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这说明应用化学是以理为主的理工结合专业,是研究化学理论在相关领域中应用的理科专业,是产品开发或技术应用型专业,而不是工科专业。但是,从应用化学学位授予现状来看,学士一般授予理科学位,硕士则可授予理科或工科学位。说明应用化学具有工科专业的特点。另外,目前全国有近400所高校开设应用化学专业,覆盖本、专科不同层次和理工、农林、师范等不同类型高校。其中大多数是新办或改办的。大量的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除了小部分从事教育、研究和质检等行业工作外,其余的势必要进入企业从事产品开发和工程管理工作。而当前相当数量的本科生毕业后在工作中感觉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进而影响到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势必限制其职业发展。因此,在本科阶段,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工科或工程化素质,对其研究生深造或工作实践打下工程化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此类高校大多能够把握形势、明确定位,以地方性、应用型为办学方向,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此类高校更要防止一味追求大而全、赶研究型大学的时髦、进而陷入同质化的境地。因此,此类高校在特色发展中,工科专业的培育和发展更应从基础抓起,在使学生掌握基本工科课程知识的同时,应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工程化素养。 针对目前国内应用化学专业数量多、方向杂、规范性不足等问题,参照近期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结合许昌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多年来的建设体会,发现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首先,没有特色,或没有按特色化发展去设置培养方案;其次,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师人员匮乏,双师型教师几乎没有;第三,教学方法仍流于说教;第四,实践环节不符合工程化素质人才培养。本文相应地从创新培养方案、灵活师资培养、案例法教学、实践教学改革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以工程化素质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以期为规范和办好应用化学理科专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一、创新培养方案 从当前我国地方高校中应用化学专业设置的范围来看,有趋同的倾向。对于像许昌学院这样的地方新升本院校,如果不走特色化道路,势必在激烈的竞争中惨遭出局,对应用化学专业来说更是如此。我校的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服务中原城市群建设、依托地方经济发展、目前通过校企合作、服务经济对改造专业建设、推进学科建设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对以往单纯旨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加以调整,注入了工程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元素。首先,将“工程实践”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能写进培养目标中。其次,在培养规格中增加“工程实践”能力一条,具体阐述为“具有将产品实现从实验室规模到工业规模的认识和初步能力”。最后,最根本的是课程设置目标更加明确、为专业特色服务的目的突出,凝练了专业方向,加强了专业课分量和深度。 2010年之前,应用化学专业完全按照理科专业模式设置,专业课除了四大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基础等必修课之外,选修课则是按照四个模块设置,具体为,纳米材料模块:纳米材料学、纳米材料的检测与表征、应用X射线衍射技术。光电材料模块:新能源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光功能材料。工业分析模块:色谱与分离、光谱分析、环境分析。化工模块:化工制图、反应工程基础、化工分离技术。其它的选修课则有催化、有机合成设计、应用电化学、无机合成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化学工艺学、化工产品开发概论等以及一些必修课选论(主要为考研学生开设,主要是讲解典型例题,如物理化学选论等)。从上述课程设置来看,课程模块太多,每个模块课程单薄;必修课基本完全是专业基础课,而专业课则直接过渡选修课,专业课设置薄弱,显然不能满足专业特色方向设置对课程的要求。因此,2010年后,我们对应用化学专业设置了两个方向,分别是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相应地设置了必修课(专业基础、专业课)和选修课(专业课),加深了专业课程基础,凝练了方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为,精细化工模块:精细化工工艺学、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精细化工过程及设备、精细化工实验。相应的选修课有化工产品开发概论、分离工程、表面活性剂、涂料、胶黏剂、香精香料、纺织助剂等,可任选。高分子材料模块: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实验、高分子材料加工。相应的选修课有化工产品开发概论、分离工程、材料学、塑料、橡胶、纤维等,可任选。 二、灵活师资培养 教师给学生上课,并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传递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掌握的就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多的应该是见识,即真正的工程实践经验、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当前,地方高校处在高速发展和扩张之际,每年都会招聘一批新教师。但是,限于政策,这些新教师主要是刚毕业的博士、硕士,基本没有教师的从业经历,更没有企业实践经验。因此,教师自身对实践教学、企业生产等没有基本的认识。我院同样面临此类问题。我们的解决方法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理科向工科转变;攻读学位和专业培训结合,以专业培训为主;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承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 第一,理科背景教师向工科转变。首先要明确专业建设的需要,让理科教师产生我要转变的原动力;其次,从政策和经费上支持理科教师的工科能力进修和培训。第二,在企业内进行专业培训。比如,新教师报到入校后,在第一学期被派往企业定岗实习,期间对车间工艺、设备和部分工段操作基本掌握。在学期开始后,还安排其在老教师带领和指导下赴实习单位进行指导学生实习工作。另外,在第二年该新教师即将承担实习指导任务前的暑期,学院会安排其先期赴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学习,掌握实习的第一手资料,提高其指导和教学水平。经过这样两年的学习、培训和指导训练,到第三年该新教师独立指导学生实习时,已经具备能够圆满完成实习指导任务的能力。该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无疑为学生工程化素质培养提供了保障。第三,充分利用好企业师资。由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我们对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作为师资的利用包括几部分,除了在学生实习时给学生讲解之外,还在对我方新进教师进行师资培训、来我校进行课程辅导和讲授中承担重要角色。我们采取灵活的待遇方案,使企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我院的教师和学生均得到全面的培训和辅导,对提高实习水平和效果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 三、案例法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再现案例实景,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通过深入角色,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实践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促进学生更快、更深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有明显成效。 应用化学专业讲授的专业课不但有理论性强的课程还有实践性强的课程。前者如物理化学、反应工程;后者如精细化学品化学、工业催化、表面活性剂化学等。国外教育界有句名言:告诉给我,我会忘记;演示给我,我会理解;让我参与,我会学会。但是,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不可能完全通过实验来实现。所以我们通过案例教学法有效实现了此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我们采取了从“告诉”“演示”“参与”的模拟步骤,循序渐进,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当然,其中的“参与”步骤更多地仍是通过课堂模拟讲述或结合实验实践课程来实现。首先,在一系列活生生的案例基础上提出学生感兴趣且切中基础理论核心的问题;然后回答问题,逐步深入,反向推理,最终使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很轻松、很自然地理解、掌握、接受;最后要强调掌握部分重要的参数和指标。这样的结果就使学生掌握了基本且必要的产品作用原理和重要性能参数,符合教学要求和就业入门的目的。 该步骤示例如下:首先引出案例,例如提到农民锄地的原因,有的学生认为是松土,而正确答案应是保墒。因为土壤中有很多气孔,类似于毛细管,由于附加压力的作用,导致水分和养料丧失,锄地可以破坏毛细管,起到保留水分和养料的目的。接下来分析该案例,提出涉及的原理和知识点,即毛细管的附加压力及其产生原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从土地水分丧失联想到毛细管产生附加压力,再到拉普拉斯公式和开尔文公式,从生活化的案例到理论知识的轻松理解和掌握。 其次,用生活中的多个实例来显示表面活性剂的其它作用。例如,透明状、水溶性注射针剂生产中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化妆品和农药乳状液产品中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墨水的制备中表面活性剂的分散作用;浆料中表面活性剂的消泡作用;在新型纺织品材料中的防水、防污作用等。从这些实例继续讲述胶束、表面活性剂的两亲性结构、性能参数(CMC值、HLB值)等重要理论知识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掌握了。 以“表面活性剂”部分为例。首先引入肥皂和洗衣粉的实用案例。肥皂和洗衣粉是人们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化学品,可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虽然可能部分学生对这类洗涤剂有初步的认识,但真正了解其洗涤作用原理的并不多。因此,此案例满足“听说过但不熟悉”的要求。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可在肥皂和洗衣粉的种类、造型、颜色以及使用对象和部位等方面充分展现其多样性,使学生认识到该类日用品还有很多“高端产品”,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和前景。在此过程中还可以简要说明肥皂的来历等科技发展历史。 四、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分别从实验课、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设计)三方面开展。 传统的实验课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且内容陈旧,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我们的做法是改进传统实验项目、引入教师科研课题和企业课题。 首先是内容陈旧,部分实验项目已被证明不适合本科实验训练、锻炼动手能力,或难以体现知识重点,需要改进。比如,物理化学实验中测定电势-pH曲线项目主要的考查目标为理解一定条件下能斯特方程中浓度的负对数即pH值与电势φ成正比,并掌握pH值测定的原理。但事实上学生对此兴趣不大,感觉这是必然的,老师在讲的时候已经把结果给展示了,没有创造性。因此,我们增加了电极的原理和组装、pH计的原理和组装实验,放在测定电势-pH曲线实验之前,使学生亲自组装了电极、pH计,到测定电势-pH曲线时自然理解清晰、操作得心应手。 引入教师科研课题和企业课题。首先使学生接触实际存在或生产中的问题,对培养其求知欲和提高探索的兴趣具有显著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其次锻炼了教师,增强其将理论与实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实习实训按一般常规情况就是带领学生去工厂实习几周,请工厂的技术人员讲课,然后参观生产车间,就算完成生产实习任务。结果是每年学校都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学生实习则走马观花,成了走过场,效果自然难以体现。 目前,在前述加强师资的前提下,使得我们拥有了一定的工程化素质的教师队伍,结合企业技术人员,为做好实习实训打下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另外,我们采用了新的管理模式和综合实习实训考核方式,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为:管理采用封闭管理、集体上下班、随时考勤等,保证学生的实习时间和在岗率;考核不但要参考其实习报告,还要引入笔试和面试、单独岗位操作和答辩等,保证了学生真正掌握、理解生产过程,起到实习的目的。 毕业论文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由于要备考研究生,导致实验时间难以保证。我们的改进做法是:其一,严格毕业论文(设计)出口机制,让达不到要求水平的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延期毕业,重新答辩,使学生重视,教师认真对待。其二,一部分学生在大二或大三即进入教师实验室,进行科研创新实验。每年学期初由年级辅导员、班导师向有需求的教师推荐一些学有余力、感兴趣的学生去进行科研创新实验。对学生巩固实验课所学的技能和知识有显著作用,还可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另外还可以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其三,毕业论文或设计可以与毕业实习结合。通过延长企业实习时间,并提炼出课题或模拟出设计任务让部分感兴趣的学生选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提前了解了课题的背景,为做论文或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节省了时间。 五、效果与探讨 2010年以来,我院应用化学专业通过上述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青年教师投身于教学改革的热情更加高涨,并从工程化素质提升和教学过程中得到成长。3年来,青年教师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并申报教学研究项目,共获立项校级教研项目4项,发表教研论文5篇。同时,有2位教师获聘副教授,2位教师获聘讲师,其中有2位教师获聘双师称号。 第二,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首先在后期实验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显著提高,比如物理化学实验,90%的学生能够在3个学时的规定时间里保质保量完成实验任务,而在过去则一般需要延长1个学时才能完成;其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创新实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毕业论文质量也相应大幅度提高;最后,3年来,学生参与“挑战杯”创新大赛、企业奖学金项目、校级创新课题等立项、获奖共计35项。 第三,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考研录取率显著升高。从2002级到2009级,考研录取率从最早的10%上升到60%。这固然与学生的刻苦学习有关,但显然与上述教学改革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实践教学改革结出了硕果,比如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了其考研面试竞争力这一结果,势必会提高学生被录取的机会。 工程化学论文:关于工程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摘 要】本文针对工程化学学科特点,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工程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心得和体会。阐明在工程化学教学中,通过精选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设置创新型实验,融入科研成果等措施,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工程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工程化学基础是工科院校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在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工程化学教学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是传授基础工程化学知识、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训练学生掌握专业工程实际应用中涉及的基础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的技能[1]。课程体系从物质的化学组成、物质的结构和材料的性质出发,介绍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的基本理论,密切联系现代工程技术中遇到的如材料的选择和保护、水体的污染和保护、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生命科学及高分子材料发展等有关化学问题,使学生掌握有现实应用价值和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促使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能有意识的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2]。因此,工程化学的学习对工科院校学生的全面培养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工程化学基础课程对于现在非化学非化工类的大学本科生一年级学生来说,存在着内容多、学时少,新名词新理论多、跨度大等因素,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觉吃力、抓不住重点、掌握不住方法[3]。笔者结合给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讲授工程化学基础的经验,根据工程化学基础的内容结构和大一新生特点,对工程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4]。 1 精选教学内容,引入课程专业前沿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要想在有限的学时数里让学生掌握课本中涉及的所有内容,这是不现实的。我们根据大一新生已有的知识、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对工程化学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如教材中有关生物大分子、固体吸附剂、液晶、高分子材料等内容适当取舍,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为激发学生兴趣,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我们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则侧重介绍新建筑材料的组成以及坚固阻燃和绿色环保等内容。另外,在讲到环境保护时,我们给学生宣讲化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关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必修课程,进而产生一股潜在的驱动力使他们愿意将其学好、学透。 2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合理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解决教学内容多的问题,可把一些抽象的、难理解的知识通过高科技电子手段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例如,晶胞和晶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的设计便于学生直观、深入地理解,另外,这些动感的展示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理论计算的知识内容,例如,教材中热力学、动力学和电化学中有关计算的内容,多媒体和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学充分地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针对教学内容中前沿知识更新较快的问题,可对所学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通过网络搜索,制作知识链接,可链接基础理论知识,也可链接高校和科研院所,提出和研究这些知识的人物。这更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和深造有所帮助。 3 设置创新型实验,培养学生综合技能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工程化学的教学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一方面,我们精选具有一定的验证性和操作性的实验,以满足辅助课堂教学的需要和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目的。另一方面,我们选择一定数目的研究性创新型实验作为实验课内容,力求在工程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进新意,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工程化学实验课中,我们新设了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研究及纯度鉴定的内容,将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统一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通过训练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室做实验、数据分析和总结报告等一系列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4 融入科研成果,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高校教师可利用自身的研究成果为课程内容不断注入活力,自身经历的研究,会常讲常新,还会激发研究的灵感,使教材中的理论得以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只有教师自身科研水平提高了,才能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介绍先进的科研理念,使课程具有先进性、时代感,充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例如,在介绍配合物的内容时融入笔者在配合物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成果,使学生意识到仿酶配合物的合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体当中活性酶的作用机制,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教师在某些方面没有条件开展相关实验,也可以检索大量国内外的研究与改革动态,查阅文献资料反复研讨,形成工程化学基础理论的辅助性资料,丰富讲课内容,另外,鼓励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团队中,开展少量简单的科研活动,不失为是培养学生学习,研究探索和创新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 以上是笔者在工程化学教学中的一些体会,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及学科特点不断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对教学方法的认识和探索是无止境的,需要学校学院和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实践和完善,也需要大学生们积极参与。
财务专业论文:论财务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 [摘要]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一个新的热点话题,高等财务与会计教育也不例外。本文首先从高校、社会和学生个人三个角度阐述了加强对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探讨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对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严峻。财会职业是人才市场出现频率较高、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很多综合类院校、理工科院校不顾师资力量,纷纷增设财会专业,造成财务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因此,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应引入创业教育,让学生尽早做好择业与就业的心理准备,鼓励毕业生创业开办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形成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进出通畅的双赢局面。 引入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长远任务。通过教育使学生在了解社会产业状况与前景的基础上了解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掌握基本从业、创业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基础上,树立服务社会的职业理想与创业意识,使教育造就的高素质财会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为社会的稳定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这是高校财会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 (二)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以适应时展的要求。而入世后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这需要更多的人投身于创业,才能将众多的投资机会转化成社会财富。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这些指示精神要求我们实施就业创业教育,使教育更好地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主动地促进全社会就业形势的改善,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作出贡献。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美国,高校的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在创业热潮中,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引人注目,当代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利用风险投资创造出来的。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生创业上,中国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在我国,发展中小企业同样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学生创业的气候,将会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创业,这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并将有力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创业素质是人的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接受创业教育,财会专业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大大提高,他们不仅具备财会知识,而且有经济管理能力,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就业融入到自己的创业活动中,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拥有主动权,既可应聘就业,也可以走上创业之路。而一旦创业成功,那么对个人的发展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既实现自身价值,又为社会创造财富。 二、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 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联系最密切,财务与会计专业教育在引入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该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创业和经营企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如何等措资金和进行资本积累;如何分析市场销路和成本核算;如何运用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及财务和税务的规则;如何进行商品销售,账款核算,货物盘点,记账,核算利润;如何进行有效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等。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与财务管理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经营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与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产不断增加的目的。会计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由此可见,财务与会计知识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各行各业只要有了懂财会、会管理、精核算的人才,创业行动就会少走弯路。 目前,我国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扶持和鼓励兴办个体私营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颁布了《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资企业法》等法律,对个人投资办企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是对设立非法人企业也没有明确注册资本金的要求,为普通人创业降低了门槛,提供了创业的法制通道。各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也提供了优惠政策。无论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均有机会创业。 三、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整合教学计划,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 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设《中小企业创业指导》课程,课程侧重于系统介绍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该课程,让学生了解现代创业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现状,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成长经历及其特征;使学生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组建创业团队的重要性以及创业团队具备的特征,创业需要的环境和条件。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让学生了解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案,向每位学生印发《创业教育指南》,指南的内容应包括: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措施、创业教育课程安排、创业教育途径和方法、创业教育指导小组的联系方式等。 二是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财务与会计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中,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整合和优化,使各课程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创业教育的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不仅懂得资金使用的规划、预测、控制、考核、评价等,而且学会规避风险的方法,市场分析的方法,经营管理的能力等,并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方式应体现创业教育特色 先进的教学方式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是运用模拟企业等新型教学方法,通过设置ERP实验课程,加强ERP实操,让学生分组练习,分别循环扮演企业中的不同角色,以增强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和掌握,加强学生职业经验的训练;二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将叙述讲解性与互动练习性结合起来,发挥互补效应和立体效应;利用电视录像及其他媒体,播放一些企业家报告会实况,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调动他们的潜能。 (三)整合第二、三课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第二、三课堂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邀请一些中小企业创办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开展一些模拟创业活动,如跳蚤市场与财会实务大赛、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等,激发财会学子的创业热情,同时使学生积累制定创业计划书的经验。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其他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事态度、正确的行为方式、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定的自信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协调控制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紧密性等心理品质。此外,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成立创业教育网络服务中心,建立财务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网,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心得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四)注重创业实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全社会创业资源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可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应积极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形成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种创业资源。因此,高校应主动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让学生参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会计咨询和服务等工作,训练他们的职业经验。与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等合作,共享信息与资源;成立创业者校友联合会,设立专门的创业风险基金,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延伸社会服务职能,成立立足于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管理咨询机构,密切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开展财务管理、可行性分析、项目策划、市场调查等方面的咨询和策划服务,不断积累、丰富创业教育的案例。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关键所在。因而必须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造就一支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的探索精神、开阔的人生视野、扎实的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一是要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国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条件;二是选派有潜质的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水平;三是可以聘请一些有学术背景的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到创业基地任兼职教师,或作为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四是要建立宽松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与教师“对话”,形成互动、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过程中不致于处于被动的状态,不易于形成自卑的性格和唯唯诺诺的处世态度,以利于学生今后的创业。 财务专业论文:关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 【摘 要】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在分析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保证、三个结合、四个层次”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案,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首先,校内财务管理实践基础薄弱。大多数高校将专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而对实践教学的建设投入不够,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校内实践是在实验室中模拟财务管理工作程序和方法,使学生对工作环境具有直观的认识,并掌握部分理财实际操作技能。目前,全国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大多数都建立了会计实验室并开设了会计实验课,而建立专供财务管理专业使用的财务管理实验室并开设财务管理实验课的高校却很少。 其次,校外财务管理实践基地建设薄弱。建设财务管理实践基地,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环境,并掌握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但是,一些单位常以工作忙为借口不接收实习生,而且即使学生找到了实习单位,有的也不积极配合,使学生拿不到相关资料,达不到预期的实习目的。再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加,这也给高校安排实习单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的几人甚至十多人在一个单位实习,影响了实习效果。因此,建立和巩固校外财务管理实践基地应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 再次,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既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应具有较强的财务管理实践能力。而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绝大部分是过去从事会计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主要是因工作需要转为财务管理教学和研究。而且,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没有参加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认识不足,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 构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规范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行为,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加全面,组织更加合理,教学效率更高,必须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点:即一个目标,两个保证,三个结合,四个层次。 (一)一个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是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也不是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而是培养介于技能应用型和研究型之间的应用型人才,即培养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操作(应用)型为主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在培养规格中突出强实践、善实务、知工艺、能创新的要求。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意识、分析技能和反求能力,所以培养财务管理应用能力应作为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二)两个保证 首先,实践计划。这是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时间保证。实践计划是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纲领”,也是在规定时间内对实践性教学作出的总体规划和程序安排。在具体制定时,应规定学生必须具有的实践技能与能力,明确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应按实践项目分层次地规定出实践教学内容、形式、操作程序、要求及考核办法等,并将其落实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同时,在处理其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时,应采用理论先行、实践验证、重点提高能力的策略,使理论教学中注重实践性,实践教学中融会理论性,使实践教学融于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其次,实践教材。这是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物质保证。在制定实践计划的基础上,要编写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材。在编写实践性教材时,要把其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放在首位,详细阐述学生该掌握的本专业的知识要点、实习目的、方法和作业。在实践环节设计上,要注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完整性,实现投资、筹资、营运资金、股利分配等资金运动过程的一体化;在实践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反映教学重点及资金运动过程的实际要求。总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材应该涵盖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实现层次性、整体性和有效性的和谐统一。 (三)三个结合 1.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要利用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环境更接近于生产实践,更接近于社会的特点。在传授专业知识,加强实践能力训练的同时,将能力和思想作风的培养融为一体,教书与育人结合在一起,从而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快速适应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变化的需求,反映现代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实际,使学生通过在校内外的实践,不仅得到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受到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教育,感受现代企业文化,这比纯理论的说教、灌输收到的效果要更为明显。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随着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课内教学时数的缩减已成趋势。与此同时,必须更充分地利用课外时间,加大课外实践教学的分量,拓展个性化教育的空间,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包括以下几方面:(1)利用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综合实践训练”吸引学生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选做实验或自行设计实验。“开放式综合实践训练”克服了过去实验设计中存在的照搬书本知识,教师设定实验内容、学生照着做等弊端,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设计实验;实验内容由学生自己来选择。老师可开出多个实验项目,由教师定出目标和要求,让学生从中自由选择,要求的程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做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这样就真正使实验室成为知识运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的基地,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地。(2)对于一些因学时所限而未能设置课程设计环节的课程,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一定量的具有课程设计性质的大型作业,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这样做可以加强学用结合,也有利于实行个性化教育。(3)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选派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加以指导和管理;或安排学生参与教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培养其科研能力。 3.产学研相结合。要注重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应用目的,尤其是对于专业课实践、模拟训练和毕业设计,应提倡选用来自于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实用性课题或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实习中的资料应尽可能采用真实案例,由学生在案例准备材料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通过独立思考,站在一个财务分析师的超然角度,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撰写分析报告,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四个层次 遵循知识的系统性与认识的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将其分为逐步递进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与公共基础课教学相对应,包括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训练、英语强化训练等,以培养学生获得基本的应用素质; 第二层次:与专业基础课教学相对应,设置了针对财务管理的每一个重要知识点的单项实验,使学生获得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 财务专业论文:关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 要】 高职院校自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及教材建设等问题仍存在困惑和争议。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能否健康 发展 的关键。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专业定位;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 自1998年 教育 部正式批准财务管理被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以来,许多本科院校陆续开设了这一专业。但作为高职院校,开设这一专业的院校不多,时间也不长,对于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及教材建设等问题仍存在困惑和争议。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关于专业定位 把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于管 理学 还是 经济 学,近年来争论颇多,莫衷一是。在国外,通常把这一专业设在管理学下的 金融 院(系);在我国,这一专业却往往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之间摇摆,有的设在经济学下的金融院(系),但更多的是设在管理学下的 会计 院(系)。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则基本上设在会计系或经管系下。 在财务管理学尚未独立之前,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西方财务理论界认为,金融经济学由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和公司理财学三部分组成,从理论渊源上认定了财务管理属于金融学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财务管理学游离于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之中。在1992年11月《 企业 财务通则》前后,我国的企业还很少涉及财务问题。当时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财务管理与会计之间的关系认识也不清晰,更谈不上研究财务管理与金融学之间的关系,流行的依然是将财务管理纳入在会计之内的“大会计观”,财务管理 自然 只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课程,研究企业资金运动,为计划经济下的企业理财服务。1998年, 四、关于教学模式 (一)注重理论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是当前财务管理教学中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目前,一谈到高职 教育 ,特别强调的就是“压缩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受此影响,有的教师为自己的理论深化有可能脱离实际而疑惑,也有的教师既无勇气详细地讲授财务管理理论,又无能力将理论融入实践,从而导致当前财务管理理论课堂讲授的徘徊与心虚状态。虽然高职教育的重点不在理论研究,但是绝对不能忽视理论教学而单纯地强调实践教学。理论对于实践而言,其作用就在于为实践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个框架、一个原理或一个思想。同时,理论教学还能为高职毕业生以后备考 会计 专业技术资格(中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一门实践的 艺术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了手工模拟实验室、财务软件实验机房,有的甚至还有erp实验中心,这些都是保证财务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但目前大部分实践教学的内容仍局限于财务会计,与 企业 财务管理实践活动差距太大。因此,学生在完成会计综合模拟实习外,还应走进企业进行实地见习或顶岗实习,进一步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在实践教学中,可实行实验、实训和实习的方式,以此加深学生对财务管理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整合相关课程 财务管 理学 科体系具有极强的边缘性和交叉性,如何解决财务管理学与管理会计学和成本管理学交叉重复的问题,同样是极其重要的。由于管理会计学既无研究的特定对象,又同样是资金、成本的决策、计划和控制问题,因此,管理会计学就显得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将管理会计学中的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存货决策、全面预算和责任会计等内容纳入财务管理学,其他内容(如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管理等)均可并入成本管理学。 五、关于教材建设 目前,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尚无一套自成体系、前后呼应的财务管理教材。现在使用的教材,大多是本科教材的翻版或是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考试 辅导教材的复印件,既面面俱到,又毫无特色。所以,为使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材走上 科学 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要认真组织制订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材建设目标。教材建设的原则就是既要有别于本科教材,又要充分体现财务管理课程的精髓。笔者认为,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教材内容混杂的局面,将其一分为二,分别编写财务管理学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和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酌情编写并讲解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教材可选用通俗易懂的“十一五”规划教材,财务管理案例教材也可选用较为全面介绍中外企业财务管理成败典型案例的、社会认可度较高的教材。 财务专业论文:财务信息化迈向高端专业型 引言: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路程,如今财务信息化已经形成了政府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厂商竞争有序的一个民族软件支柱产业。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320多万家企事业单位先后部分或全部实施了财务信息化,有200多家厂商经营财务信息化相关业务,有720万财会人员参加了财务信息化操作培训。财务信息化工作的普及使企业财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迈上了新台阶,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对财务信息化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从财务信息化的通用普及型阶段向高端专业型阶段转型。这个转型的历史根源是什么?企业需要怎样的财务软件以支持这一转型?这将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一、财务信息化的历史回顾 1、记帐型时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我国财务信息化记帐型时期。 1978年长春一汽首次将计算机与财务工作结合起来,标志着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的真正开始。80年代初期,不少单位已经在财务信息化领域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这一时期财务信息化工作的显著特征是用计算机进行帐务处理替代传统的手工记帐,因此这一时期可以称之为财务信息化的记帐型时期。由于计算机对财务数据计算速度快、准确性高,财务信息化将财务人员从复杂的记帐、算帐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传统的财务工作获得了一次真正飞越。但是这一时期的财务信息化仅仅是模仿手工记帐,其触角并未伸及各单位的业务核算,无法体现财务信息化在企业全面信息化的核心地位。这一时期财务软件的特征是:(1)功能主要为记帐和会计报表生成;(2)数据库主要是dbase等小数据库;(3)应用部门主要是会计部门;(4)软件的流程规范性差。 2、核算型时代-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是我国财务信息化核算型时代。 80年代初期,我国第一个商品化软件“先锋”问世,标志着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走向成熟,随后“用友”、“万能”等财务软件相继推出,使我国财务软件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不断旺盛的用户需求以及财务软件厂商的推动和政府部门的倡导,使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越来越朝纵深方向发展。1989年,财政部制定的《对会计核算软件的十条基本要求》,促使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规范性越来越强。软件厂商的商品化财务软件集合了广大用户的普遍需求,其功能大大加强,财务信息化已经由简单记帐朝业务核算方向发展。这一时期财务软件的显著特征是:(1)除越来越规范化的帐务处理外,财务软件已经在工资、固定资产、收付款、成本等业务核算方面功能性越来越强;(2)数据库除dbase外还包括了foxbase、foxpro等;(3)主要运行在dos操作系统上;(4)以单机应用为主;(5)仍然没有涉及会计核算以外的财务管理内容。 3、管理型时期-90年代中期至今,是我国财务信息化的管理型时期。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企业引入国外mrpii管理思想蔚然成风,我国不少财务软件厂商开始按照mrpii的模式开发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1998年6月26日,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八家会员单位在奥林匹克饭店联合召开“全面进军企业管理软件领域”新闻会,从而吹响了我国财务软件厂商向企业管理软件领域全面进军的号角。向企业管理软件领域进军,简单的财务核算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老牌软件厂商“用友”和这一时期崛起的“金蝶”,都在“突破传统核算、迈向全面管理”方面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一时期财务软件的特征是:(1)财务软件开始成为企业全面管理软件的一部分,与采购、销售、车间管理等管理领域有机结合;(2)数据库由access向sql server 逐步转移;(3)操作平台以windows 为主;(4)网络财务成为主要应用模式,(5)技术结构由f/s(文件/服务器)型向c/s(客户/服务器)型继而向b/s(浏览器/服务器)型转移;(6)这一时期的财务信息化仍然不能支持联机分析、电算化审计,同时不能真正做到海量数据管理和会计国际化的趋势。 二、传统财务信息化的特点 我国以前传统的财务软件,无论是记帐型、核算型还是管理型,本质上都属于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由于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我国企业的管理基础相对薄弱,使我国传统的财务软件具有一个显著特性,那就是“单一”,主要表现在: 1、功能单一 传统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由记帐型发展到核算型再发展到管理型,功能已经有了大幅提高,但在现代企业的管理需求面前仍然显得功能单一,基于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思想的财务管理得不到有效支持。财务软件能否保留和提供审计线索已经成为众多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关注焦点,人力资源会计、责任会计、绿色会计等许多领域的空白点等待填充。 2、技术架构单一 90年代末,财务软件由f/s技术架构转向c/s的技术架构,使财务软件技术有了一次大飞跃,internet技术的普及又使b/s技术架构的财务软件成为客户首选。但是无论是c/s架构还是b/s架构的财务软件,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例如:c/s架构安全性高但无法远程应用、b/s能广域应用却存在安全性和速度等问题。单一的技术架构难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存在。 3、基础数据库单一 我国财务信息化一直以来强调的是财务数据的电子化和财务处理程序的信息化,对于电子化之后的财务数据并未做精益分析,对财务处理工作也很少做历史性回顾。财务信息化满足的只是现时的财务数据管理和财务处理工作的要求,因此财务信息化选用的基础数据库大多是通用、价廉的sql server 、access等中小型数据库。基于这些数据库构建的财务信息系统并不能支持财务、特别是集团性财务在海量数据管理方面的要求。 4、操作平台单一 microsoft 的windows系统是近年来计算机个人用户和中小企业用户主要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目前大部分财务软件都只能运行于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由于其界面美观、操作便捷等优点被广泛采用,但是却在速度、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不尽如意。仅仅只能运行于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的财务软件无法克服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原有缺点,也不便于财务数据在不同操作系统用户之间的交流,操作系统的单一性成为制约这类财务软件性能的重要瓶颈。 5、界面语种单一 我国企业的“内向性”使其在国际间的经济往来上缺乏经验,资金大部分来自国内、经营管理大部分在国内、人才大部分来自国内,导致财务信息系统只要符合中国的经济文化习惯即可。财务软件语种的单一性,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无法便捷地使用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数据,对我国企业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带来障碍。 6、支持的会计制度单一 我国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长期以来面对的是处于同一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信息接收者,企业如果需要发送应用不同会计制度编制的凭证、帐簿、报表等财务信息,只有通过手工换算的形式来实现,无法做到在同一套财务电子数据内依照不同的会计制度生成不同的财务成果乃至比较财务报告。我国传统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对会计制度支持的单一性,无法满足企业和政府对会计信息多元性要求,使企业财务数据在不同会计制度下的比较分析非常困难。 三、财务信息化迈向高端专业型 为适应加入wto的要求,我国的财务信息化和财务软件应该具备国际通用功能。目前国内个别软件厂商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一直以技术见长的博科软件是这一方面的杰出代表。体现平朴务实风格、追求管理和谐境界的博科软件,其o9财务管理系统在几乎没有什么市场宣传行为的前提下即获得了不少高端客户的青睐,说明我国企业对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已经有明确需求。以目前国内成熟的财务软件为参照来分析,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与传统的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相比具有明显的“多元”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1、功能多元性:支持erp、crm、scm与电算化审计等 财务软件不是就财务而财务,而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财务信息与erp、crm、scm、hr等方面的信息整合在一起,能够提供kpi(关键表现指数)信息和审计线索。高端专业型财务信息系统是全球一体化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反馈中心,是企业国际化营销、制造、人力资源配给的综合经济反映,是国际间财务监管有力支持工具。 2、技术结构多元性:c/s 与b/s共存 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将突破c/s和b/s的各自缺陷,以b/c/s的多元化技术结构建立混合应用模式的财务信息系统,兼顾系统在安全、灵活、开放、速度等各方面的技术要求。xml网络协议是技术结构多元性的基础,不久的将来,在国际化财务信息移动交换和海量数据处理的需求下,新兴的蓝牙技术和网格计算也将逐步运用到财务软件系统中去。 3、数据库多元性:大型数据库支持 db2数据库在电子商务应用上的卓越性能,以及真正的海量数据吞吐功能,成为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的首选数据库,同时oracle、sybase、informix等大型专用数据库被广泛应用。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数据库,而是可以任意挂接各类数据库。财务软件基础数据库的多元性功能,对已经建立了数据库系统的企业来说,不必为了构建财务信息系统而重新购买数据库,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财务软件的系统适配性,而且有效地保护了企业投资。 4、操作平台多元性:跨操作平台 财务数据的社会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因此财务软件能够支持多种操作平台,使不同操作平台下的人员能够方便地获取财务软件中的数据,已经成为财务软件用户的迫切需求。同时财务数据自身的重要性,也决定了财务信息系统在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有较高要求。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不但能够运行在windows操作平台下,还可以同时支持unix、linux、os/400等操作系统。操作平台的多元性不仅使财务软件突破速度、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的瓶颈,而且使财务信息的交换和利用非常便捷,满足了不同层次用户对财务信息系统的需求。 5、语言界面多元性:多语种支持 语言国际化是财务信息国际化最直接的体现,多国语言支持使不同语言背景下的财务信息系统使用者能够方便地进行沟通,特别是对于跨国性企业和国际间的合资企业来说,语言的多元性是面对wto的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必须具备的要素。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语言界面的多元性,不同于各种不同语种的软件版本,而是能够做到在同一版本的软件里多语种即时切换。 6、会计准则多元性:支持国际会计准则 为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经济一体化、资本国际化的要求,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能够支持多汇率、多币种核算,即能按照中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生成“中式”财务报告,也能按照西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生成“西式”财务报告,甚至是中西混合式财务报告。财务软件支持多元性会计准则这一功能,有利于财务信息接收者立足于不同的会计环境,评价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 结语: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上面临着巨大变革,财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的承载体,也将随着企业管理的变革而变革。传统的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管理精益化和国际化的需求,企业在构建财务信息系统时,那些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将成为首选。预计在2005年以前,中国的大部分大中型企业会将原有的财务信息系统升级为高端专业型财务信息系统。这一时刻的来临,将会促使我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厂商面临重新洗牌的机会,一些抓住市场先机的软件厂商会迅速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界的佼佼者。 财务专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浅探 【摘要】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论文本文首先明确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进而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问题。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硕士论文 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医学论文 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 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 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4.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术轻道”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减少社会贪污舞弊、提高社会诚信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有教师建议开设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 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首先,任课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这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基于以上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专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财务专业论文: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介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有9亿多的农民,因此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向来是国家和政府所重视和关心的问题,加快农业发展,维护农民利益是保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合作社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的最好形式,我国广阔的农业和农村为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1]。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走上长久发展之路,必须重视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给予认真分析,并多方寻求解决措施,使得财务管理对合作社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1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从主观方面看,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从思想上给予高度的重视。从合作社的发展历史看,财务管理工作一直没有受到重视,这就限制了合作社的发展空间;合作社成员的财务管理意识比较淡薄,观念比较落后,对财务知识比较欠缺,意识不到规范会计核算监督和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正是由于主观思想上的忽视,才会导致客观行为上的很多漏洞。 1.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从客观方面看,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存在问题,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没有内部控制制度,财务人员的配备和素质不健全,缺少必要的会计监督[2]。从筹集资金方面看,筹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从投资方面看,资产管理混乱,相应的制度不健全。目前,由于合作社发展的局限性,很少有对外投资活动。一些合作社的资产保管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对固定资产和存货等缺乏有效控制,对财产物资的收发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从而不能保证做到账实相符,实物流转信息与账务流转信息不一致。从收益分配方面看,收益分配制度不健全,存在分配制度混乱的现象。 1.3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 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无章可循,监督控制机制不健全;或有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的约束体系,从而造成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有的合作社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另外,多数合作社成员财务知识比较匮乏,即使公开合作社财务状况,许多成员也看不懂,根本起不到监督作用。 2对策 2.1从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加强思想教育 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让合作社的社员都懂得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把财务管理工作当作合作社发展中的重要事情来抓;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普及财务会计知识教育工作,让合作社中从领导到社员都树立重视财务管理的思想,这主要就靠宣传教育。 2.2开拓新的资金渠道,弥补资金不足 一方面创新我国农业合作社股金筹集机制,增强其内部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制定吸引外部资金投入的灵活机制,以提高合作社资金实力。利用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来提高合作社资金筹集能力。《合作社法》的颁布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得合作社的发展有法可依。利用政府为合作社创造良好的财税环境、金融环境,并为其创造有效贷款担保机制,筹集来源于金融机构的资金,以提高资金实力[3]。 2.3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 合作社应该按《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本着成本效益性原则明确内部岗位责任制,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实行钱、账、物分管,建立健全的经手、签收、审批程序,防止贪污、侵占、挪用合作社资金资产。同时,合作社应结合自身管理需要和业务特点建立会计核算体系设置账簿、会计科目和内部二级科目,便于会计信息的收集核算和会计监督。对于建立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发现的薄弱环节,要及时加以完善。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 2.4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国家和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一般合作社除了留取一定的积累外,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包括利润返还、股金分红、股息支付三部分。社员作为惠顾者应该得到利润返还,作为投资者应该得到股金分红和股息。3种收益所占的比重可根据合作社的具体情况而定。国家和政府可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政策倾斜,可以视情况设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应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或从农业产业化资金中切出一块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财务专业论文:浅析对如何做好高校财务专业学生辅导教育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财务专业;学生;辅导教育;方法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大学生作为高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如何教育和培养是事关国家社会的重要事情。大学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主要教育者和组织者,对其成才起着关键作用。青年教师要做好辅导员工作,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态度,提高自身素质,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胜任这一重要工作。文章针对财务专业学生的辅导教育进行思考,寻求正确的管理途径。 一、高校财务专业学生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增加,大多学生年龄较小,在社会环境影响下产生许多心里不平横和思想矛盾,主要表现在学习就业、思想道德和遵规守纪三个方面。对于学习财务专业的学生有其普遍性及特殊性。学习就业方面,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报考财务经济方面专业的学生逐年递增,由于就业压力增大,大部分学生本身录取分数偏低,致使学习动力不足,积极、主动性不高。思想道德方面,如今的大学生已经趋于90后,他们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以自我为中心,个别道德水准不高,政治观念淡漠,利己主义观念强,缺乏集体主义观念。遵纪守法方面,一些学生缺乏法制和纪律观念,公然违反校园规章制度和国家法律。财务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对纪律法规认识不够深刻,易过于自我,触犯法规。因此财务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多途径,多渠道开展思想教育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大学辅导员必须探寻更好的管理方式。 二、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教育管理 作为大学辅导员,实则就是班主任,承担着沟通教与学,培养良好学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既需要奉献爱心、付出艰苦的劳动,又要探索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掌握育人的科学方法,以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现就如何做财务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方法。 (一)坚持正面教育和民主原则 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青年学生思想敏捷,好胜心强,具有求知欲望。他们的身心正处在发展阶段,是灌输正确理论的最佳时期,引导他们用学过的理论去辨别是非,常能引起极大的兴趣。财务是企业的命脉,对于财务专业的辅导员,如果不去注意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那么学生便容易受不良思想和错误观点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导向,在日后的工作中很容易犯经济错误,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严重损失。因此,财务专业辅导员一定要时刻将正确的思想教育当做重中之重。民主性原则是指辅导员与学生在人格上一律平等,辅导员工作要体现民主作风,防止强迫命令,简单粗暴,动辄训斥学生。辅导员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做到爱护和尊重学生,而学生才会尊敬辅导员,支持辅导员工作,贯彻班集体决定和要求,从而才能使班级工作取得好的成效。 (二)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就是在管理的全过程中要重视人的突出地位和作用,把人提升到社会主体、主人翁的位置,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觉性、主导性和创造性的作用。 面对多样化、个性化日益突出的管理对象,必须彻底抛弃把学生视为被动规制对象、“以我为主”的简单化管理思维,增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意识。要正确认识新时期学生间学习能力差异加大、学习目的多样化的事实,实施更富有弹性和超前性的教务管理。例如财务专业,根据每位学生的性格和兴趣取向不同,应当因材施教。学习钻研能力强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去考取cpa;而对于性格活跃,乐于从事企业财务的学生,也可以划分财务会计或是财务管理的针对性培养。辅导员应当拓宽与学生的沟通渠道,了解学生的所想所欲,体现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单纯地把他们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而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教务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逐渐消除教学教务管理工作常出现的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 (三)学生就业筹划 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令人欣喜的同时,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能回避的问题,大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稳定,也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战略思想,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财经类学子面临此种情况尤有代表性。作为财务专业学生辅导员,应当做到早筹谋,早积粮,在学生初进大学校门,就制定就业筹划,大学学习期间就逐步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明确的就业方向,使学生知道将来要做什么,需要什么,学习什么,及时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修订培养计划、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和择业心态,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 大学辅导员是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指路人,是他们认识到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明灯。对于年轻的辅导员来说,这项工作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不断思考,以适应时展对大学辅导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这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财务专业论文:把握地方特色 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日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相较于社会的需要,学校财务管理专业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从塔里木大学的地理位置、生源特点、就业趋势等出发,结合新疆经济的发展趋势,探索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打造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特色专业。 关键词:财务管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2008年,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那么如何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中国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绝大部分财务与会计没有实现分离,财务管理人员更多从事的是财务会计方面的基础工作;其次,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所具备的对企业资金需求的预测、筹措、投资、企业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等方面的能力,需要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根据财务管理本科学生的生源基础、知识水平和在校的受教育时间,这实现起来相当困难。最后,不同地域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也有所不同,为使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不同地方的高校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就业状况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 一、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塔里木大学地处偏远,学生生源、毕业生就业渠道以及周围经济环境都有明显不同于内地高校的特点,作为一个新设专业,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务必要考虑其地域特色,从而建立起符合学校特点、适应学生水平、满足社会需要的特色财务管理专业。 1.适应生源特点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塔里木大学地处偏远,其生源结构与疆外一些高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若盲目照搬内地高校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必然出现排异效应。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因材施教,本着“大众教育”方针,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一般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人才,从而使目标定位与其生源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如此方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真正有益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2.适应就业趋势培养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塔里木大学的生源以新疆考生为主,学生毕业后大多选择在新疆就业。据塔里木大学学生工作处统计,自2003年以来,毕业生留疆趋势日益明显,2003年有大约43%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南疆,2008年以后,这一比例则扩大到80%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分布在基层的各个团场,为此,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将其定位于主要从事比较复杂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能够下得去、干得好,社会评价高、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3.2010年中央决定实施新一轮的对口援疆工作,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为新疆和兵团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那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新疆和兵团中小企业财务与会计岗位划分不明确、财务管理水平不高。新疆和兵团中小企业必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期,在未来不断夯实管理基础、实现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严格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适度,拓展投资领域、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加强预算管理等。此外,这一战略机遇必将加速推进新疆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财务管理人员将面临日益复杂的工作环境,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要求将日趋提高。对此,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当前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适应时代要求,使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具有前瞻性,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论基础,熟悉财经法规,能够熟练应用管理信息化的理念和技能,将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工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应用性、创新性人才,具有较强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1.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地方特色、本位特色。从中国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各高校都差不多,部分院校甚至照搬一些重点院校的课程体系,这是不尽合理的。须知不同的院校其生源特点有所不同,具体培养目标可能也有所区别。各高校特别是边远地区的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务必要考虑本校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去向,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那么作为边远地区的高校,塔里木大学的生源质量、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等明显区别于疆外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 2.各高校课程设置大都过分关注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的重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复杂的管理工作,它不仅仅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他们的文学修养、品德素质以及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课程时要对基础课给予适当的关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学生非专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塔里木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为新疆地方和兵团输送人才,结合新疆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将来的发展前景,企事业单位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会计及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宽泛的知识面等,而这就需要通过相关的基础课程来培养。 三、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为了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充分地发挥我校毕业生的专业特长,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充分考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上述问题,制定出适应自己的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1.公共基础课程。如前所述,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方面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汉语写作、数学逻辑思维、计算机操作及外语写作表达能力,从而为其后续学习以及将来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公共基础课主要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大学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基础、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等。 2.学科基础课程。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财政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审计学等,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基本内容,对培养学生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分析判断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的设置旨在通过系统的教授与指导,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财务管理人员应有的专业素质。专业方向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必修课包括:高级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报表分析、证券投资学、战略与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税法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实践工作的基本能力。选修课包括:高级财务会计、电子商务、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保险学、预算会计、资产评估、经济应用文写作、会计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4.专业实践环节。相较于以上的文化理论课,专业实践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握,同时实践过程中企业现状一定程度的展示,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一些专业方向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专业问题,可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促使学生在下一步更加努力的学习。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根据自身具备的条件和周边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安排了校内和校外两种实习方式。校内实习主要以实验的方式体现,包括会计学原理实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即用友u8的系列操作应用)、审计软件的应用、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即手工和电子erp沙盘模拟)实验、以及校内毕业实习等。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性质的特殊性,校外实习则主要由学生自主联系进行。通过校外实习,使学习亲身体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认识书本知识与现实的一定差异,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以上四个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样一个完整体系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素质好、知识面广,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财务专业论文: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摘 要] 本文针对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思路: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包括总体目标、类别目标和校级目标;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必须采取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财务管理; 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前身是理财学专业,它是从会计学科中独立并加以发展形成的一门年轻学科。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许多院校陆续开设了这一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各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然存在争议,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1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同类型高校培养目标差异小,缺乏特色。各高校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均过于概念化和抽象化,目标不明确,脱离高校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现状。 (2) 课程体系不科学。按照高等院校教育规律,有了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才有可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由于各高校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过于概念化、抽象化和无差异化,使得课程体系设置大同小异。由于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是从原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中分离出来的,在课程的设置上始终摆脱不了原专业的模板,体现不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各相关课程或各相关课程群之间在内容上互不兼顾和承应,未能围绕专业方向要求进行统一协调和轻重相宜的合理安排,同一内容往往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授,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被动而机械地接受书本知识,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各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压缩基础课程,增加专业课程,从而对基础理论的学习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普遍存在专业课程繁多、基础课程太少的情况,致使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工作适应性较差。 (3) 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与现时经济生活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具体表现为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缺乏,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新的财务管理环节尚待开发,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 可见,我国的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2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思路 2.1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是整个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部分主要是归纳总结已有的对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观点,指出各种观点的特点和不足之处并重新定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各高等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应具有3个层次:第一层是总体目标。它统领各类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一个高级目标和终级目标。它的实现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周期。第二层是类别目标。它体现了各类高等院校的特点,如财经类、理工类、综合类、农业类等院校的目标有所不同。第三层次是校级目标。这一层结合了各类高等院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而确立。作为统领类别目标和校级目标的总体目标应是最高层次的、适应面最广的、最能体现学科特色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应确立为“培养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相关各方的需求,具有以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为主体,同时具备经济、法律、金融等知识和能力,能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复合型专门人才”。该目标反映了几个方面的内容:适应发展需要,满足相关需求,体现财务管理学科特色。复合型专门人才包含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与务实兼备”要求,并同时也包含了“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要求。结合各类高等院校的特点,在总体目标的统领下,各类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类别目标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财务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知识基础扎实,而且必须具有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如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等。另外,还要注重数学、英语、计算机、法律、写作能力、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和第二课堂的学习,如参加各种社团、知识竞赛以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因各类高等院校在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学科优势等方面各有不同,各高等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校级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校级目标既强调了财务管理目标的一般性,又突出了结合自身优势的特点。上述目标体系既有高层次的、广泛性的总体目标,又有特色化的、针对性的类别目标和校级目标。 2.2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应提倡以能力为基础而不是以知识为基础,强调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对财务管理人才能力的培养,要符合高等院校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 课程体系应包括4个层次: (1) 公共基础课。使学生在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方面获得相应的基础知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公共基础课应该包括财经应用文写作,英语,高等数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心理学,体育等课程。 (2) 学科基础课。使学生获得本专业学科领域(主要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打造宽厚的学科基础平台。在掌握相关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科基础课应该包括管理学、运筹学、现代经济学、运筹学、应用统计、国际贸易实务、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统计、税法与纳税筹划等课程。 (3) 专业课。任何一个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内容设计,本质上取决于该专业学科内容及其构成的特征。现代财务管理学科内容及其构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以公司财务为基本研究对象。虽然财务管理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一切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但其中以企业财务活动最为典型。在各种形式的企业组织中,又以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活动最为丰富多彩。所以,尽管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覆盖各类组织的财务活动,但公司财务是其重点。② 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及营运资金管理。现代财务管理学通常将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利润分配决策列为三大财务决策,而营运资金管理亦称日常财务管理,则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摆脱的一项经常性的财务管理活动。③ 日益增多的派生内容,比较典型的有:企业购并财务、破产与重整财务、通货膨胀财务、跨国公司财务、中小企业财务及集团企业财务等。根据上述特征,目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致有4种方式: ① 按照财务管理主体的不同,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企业财务管理、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宏观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等课程,其优点是主体鲜明,缺点是课程之间的教学工作量和难易程度差别大,不利于教学组织。② 按照资金运动的不同环节,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企业筹资管理、企业投资管理、企业利润管理和财务管理专题(特殊业务的财务问题)等课程,其优点是内容集中,便于教学,缺点是系统性不强,且不能体现不同类型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③ 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优点是层次感强,缺点是可能形成“大杂烩”。④ 按多元标准设置。各种设置方式各有利弊,不能要求以一种方式适应所有的需求,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原则应该是多层次立体模式,应强调用发展的眼光,注重该专业的前瞻性和国际性。 (4) 实践环节。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和实训。 2.3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体系的完善 要适应现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变以传授知识为主为培养能力以为主。 (1) 在教学中应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即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在互动式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研究、角色扮演、课堂报告或演讲、小组协作、专题讨论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从目前的情况看,案例研究法应用比较少。各高等院校在采用案例研究法时应注意:第一,选取高质量案例。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该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本中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实际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 第二,设计高效的实施过程。首先,教师要组织好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与众不同”的思考,使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其次,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总结不是给出某个案例的标准答案,况且很多案例不一定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和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并指出本次讨论的成功与不足。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案例报告的撰写,引导学生由口头表达上升为文字表达,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2) 加强实践教学。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永远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在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特点,采用实验、实训、实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此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其中,促进教学相长。学校应该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如在银行、管理咨询公司、证券交易所等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学校和企业合作建设erp实验室;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学校邀请企业家、财务总监等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等。同时,学校要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性的实践活动。 总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包括总体目标、类别目标和校级目标;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强调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对财务管理人才能力的培养,要符合高等院校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适应现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培养能力为主。 财务专业论文:浅析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论文摘要】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的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相比,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无论在办学实力、师资力量还是生源质量等方面均不占优势,加之其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导致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严峻。本文以地方工科院校的“地方特色”和“工科特色”为出发点,从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以及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等几个方面对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虽然各行各业都需要财务管理人员,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之中,不同行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而且规模不断壮大。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和各类财经类院校来说,地方工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无论在办学实力、师资力量、科研能力、生源质量还是在教学模式等方面都不占优势,加之这些地方工科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缺乏一个合理的市场定位,导致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与综合性大学大同小异。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创新,而且还导致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特色,就业前景非常不容乐观。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地方工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必须进行重新定位,培养有特色的、具有竞争优势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才能确保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何谓“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在1998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其内涵是一种教育思想和体现教育思想的教学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其外延是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活动运行机制和非教学培养途径等。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三个关键要素:一是目的要素:培养目标,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结果的依据。二是内容要素: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的总体,一般以课程的形式体现。三是方法要素:培养方式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掌握教育内容而采用的程序、方式和手段的总和。培养方式既包括教育活动的方法,也包括教育活动的程序。 为了揭示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笔者搜集了华东地区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并将其与这一地区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进行比较,发现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无法体现其“工科特色”与“地方特色” 财务管理专业是1998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大类下的一门二级学科。从地方工科院校的发展历史来看,其学科发展重点集中在工科学科方面,财务管理专业大多是这些学校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和追求规模扩张的大背景下开设起来的。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主要是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掌握很好的操作和实践能力,能从事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中小企业等各类组织机构的财务管理和咨询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大多地方工科院校在制定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大多忽视了学校的整体定位与办学特色及专业自身条件,一味盲目跟从其他高校的做法,致使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根本没有体现其“工科特色”和“地方特色”。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乏特色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主要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院校的师资条件及学生特点制定。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满足就业为导向,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以会计学为商业语言,以管理学为工具或手段,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我国大多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办学优势,或者盲目跟风,模仿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或者将会计学科与金融学科的相关课程简单拼凑,或者是因人设课,而且大纲多强调对理论课的考察,对实践课的要求相对较弱。这种课程体系不仅没有反映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更没有体现出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3.培养方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有其特殊性,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协调发展。但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理论教学所占课时比重较大,课内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即使建立了相关实训模拟实验室,但由于实践教学软件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不高,实验室使用的软件版本滞后于企业实际使用的网络版操作系统,致使学生所学与企业实际操作相对滞后。再加上财务管理部门属于敏感部门,学生很难找到较对口的单位实习。结果,实践教学环节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只能掌握一些抽象化的概念和原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二、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剖析 1.教育观念滞后,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清晰准确,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办学较晚,加之地方工科院校长期以来受地方政府的扶持,在计划经济体制及“以我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和制度影响下,这些高校大多缺乏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办学理念也不十分明晰,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缺乏认真、系统的分析和思考,导致人才培养缺乏合理的市场定位,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办学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严重脱节。 2.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从师资队伍看,地方工科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原有的会计专业师资,或者是从其他相关管理学科上临时转过来的老师,具有金融学、投资学、理财学知识背景的老师所占比例偏少,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少。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基本还是空白。加之目前,很多地方工科院校师资管理的激励导向和激励机制不合理,在唯科研论激励机制的驱动下,许多专业教师只专注于做科研,而教学只要做到学生不提意见就了事,再加上开新课的收益很少,导致教师既不愿改进和更新所教授的课程,更不愿意开设新的课程,只是维持现有的教学秩序正常运行而已。 3.实践环节经费投入不足,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科发展重点集中在工科学科方面,财务管理专业大多是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和追求规模扩张的大背景下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获取经济效益开设的。相对于工科专业来说,财务管理专业普遍被认为是低成本高收益的投资,因此,许多工科院校都积极开办财务管理专业,但是一旦开设后,由于资金投入的力度远达不到所需的要求,结果只能购置水平较低的设备,导致相关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不高,再加上地方工科院校在财务管理领域建立的实习基地普遍较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三、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彰显“地方”特色与“工科”特色 地方工科院校是面向地方、面向市场办学的主体,具有地方性、工程应用性和大众性的办学特征。[2]由于其办学定位、资源优势、服务对象、招生对象、就业面向都在地方,因此,其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直接驱动力,既要准确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与地方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密切结合,又要了解行业和企业对财务人员的需求,坚持地方特色,体现地方特色,为本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 此外,建设富有特色的专业也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地方工科院校在制定其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从人才市场细分和就业目标定位的视角出发,依托其工科背景,体现其工科特色,培养具有工科优势的复合性会计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构建以目标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地方工科院校本科教育是以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为导向的专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的教育,它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尽可能地提高受教育者适应当前与未来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创新性能力。为此,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拓展宽口径的商业知识和培养一个成功的财务人员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为目标,以课程整合、体系优化与学生整体知识结构设计为重点,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所在地区行业、产业和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知识,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科知识进行重组,实施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基础课程+金融投资课程+会计专业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与此同时,针对地方与行业发展需求、学生基础、兴趣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教学的不同要求,设计弹性化的课程模块,并通过专业方向的二次分流实施分流培养,从而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专业方向有机结合,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公共基础和学科专业基础,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目标更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3.以学生最优化发展为出发点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通过多样化培养方式来实现。首先,为适应现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放弃课堂讲授和死记硬背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采用互动式教学,具体包括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报告或演讲、小组作业、专题报告等方式。互动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其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为此,地方工科院校的领导一方面,应转变观念,增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强金融及会计方面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接受系统训练,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与效果。另一方面,应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积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学生能通过校外实践和顶岗实习熟练掌握相应岗位的操作要求和操作技能,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财务专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和运用保险手段处理企业风险的能力,成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的重点。必须转变思路和角度,加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改革研究,科学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强化能力培养;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保险学的教学水平,才能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保险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保险技术、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但目前保险学的教学单纯考虑自身的内容体系比较重,而与有针对性的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非常必要。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匹配的保险学知识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当在遵循保险学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充分满足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的需求。 (一)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内容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保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企业或个人把自身的风险以交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当发生保险风险损失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经济补偿。保险虽然仅仅作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手段之一,却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广泛应用。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非投机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类型、本质特征、成本的形成和度量、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等都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深入理僻风险管理的内涵,充分认识通过保险转移企业风险的重要意义。 (二)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在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中,加强保险基础理论的内容设计,对学生科学指导企业风险防范,提高风险管理中保险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保险理论随着保险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保险经济学原理、保险功能理论、风险防范理论,掌握保险合同的法律规范要求,掌握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应用范围及法律后果。达到能够运用保险理论与技术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行为。解决企业在保险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业务及法律问题,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 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对保持经济繁荣与健康发展、企业灾后重建、维持企业持续经营、保障员工福利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已经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制定保险计划,购买各类企业财产保险产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企业年金计划,为员工的生命、健康、意外伤害提供更高层次的人身保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优质人力资源的稳定。因此,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重点和主干。 通过商业保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类商业保险的产品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生产与财务状况,在企业风险评估基础上科学制定保险计划。选择优质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四)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运行中,存在着员工退休养老、医疗费开支、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失业等风险,这些风险只能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可以改变劳动力对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具有相同的业务和数理技术基础,都是社会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险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明确企业员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的权利和应尽的法律义务,企业应该如何遵守社会保险的法律规范,保证员工社会福利待遇的实现。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保险经营具有负债性,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财务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风险保险转移、制定员工福利计划时,必须了解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保险企业台前幕后的各项业务及程序,了解国家如何对保险企业进行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通过保险途径管理风险的效果。提高运用保险手段管理风险的水平。所以,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积极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效果 掌握和运用保险知识。分析与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始终如一的教学目标,因此,能力培养在保险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通过保险案例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先导,综合运用保险、法律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正确处理企业风险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保险问题。例如。美国“9.11”恐怖风险与保险分析、达姆达轮火灾案、大连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索赔案等。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通过解析让学生明晰法律规范,提高对保险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化。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企业风险管理中错综复杂的保险法律案件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案例教学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找到理论依据。 (二)通过社会调查强化能力培养 社会调查是将社会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使能力得到提高。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处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高保险意识而设置。在确定社会调查项目时,要紧密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及程度进行选择。例如。在风险管理、财产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教学中,可以确立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如某企业保险情况调查、某企业保险方案策划、某企业员工福利策划等。在调查中深入企业,对有效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考核评价。 (三)通过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同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提高能力的转化率。 在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等实务教学中,实践教学将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首先。设定一个目标企业,学生可以到企业了解生产及财务状况、风险管理情况,排查企业风险隐患,制定企业风险防范与保险计划,企业办理投保事项。其次,模拟企业发生保险事故,学生代表企业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参加损失鉴定,理算保险赔款。再次,选择企业保险实务诉讼案例,建立模拟保险法庭,模拟代表企业参加法律诉讼。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资源,采用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相结合、辅以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保险学知识运用到企业风险管理之中,达到强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计与保险学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要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个关键要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一定笔试基础考核外,增加企业保险案例分析、企业保险调查报告、企业投保索赔业务技能模拟操作等能力考核项目,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考核,减少学习的功利性,有效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充分考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综合性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宽泛,学生的知识面广、发散性思维强。在保险学教学研究中,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势,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解释保险概念时,可以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从保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特征。揭示保险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及与其他经济现象的普遍联系。在介绍损失补偿原则时,可以锁定某个目标企业,从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角度去分析损失补偿原则的内涵与财务效果,也可以进行计量和博弈分析等。通过多视角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力。 (二)注重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 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保险理论和实务不断发展与更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发展性和前瞻性教学研究是时代的要求。 例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责任保险与信用保险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风险转移手段,其理论与实务发展速度快,自身的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员工福利计划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内容,是我国企业将来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种由雇主提供员工因死亡、生病、失能、退休或失业而失去生活所得的救助计划,包括社会保险、团体保险、健康保险计划和退休计划,企业实施了员工福利计划可以获得国家的税制优惠,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高度体现了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知识价值。 (三)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 保险学是一门指导保险实践的应用科学,保险学课程必须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应选择当前保险市场比较成熟、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险内容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例如,保险合同与保险基本原则既是保险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险学中实用性最强的内容,保险活动在遵循保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订立保险合同来完成;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等是工商企业风险管理最重要的险种。应用范围广,因此。这些内容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财务专业论文:研究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 摘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和运用保险手段处理企业风险的能力,成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的重点。必须转变思路和角度,加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改革研究,科学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强化能力培养;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保险学的教学水平,才能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保险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保险技术、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但目前保险学的教学单纯考虑自身的内容体系比较重,而与有针对性的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非常必要。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匹配的保险学知识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当在遵循保险学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充分满足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的需求。 (一)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内容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保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企业或个人把自身的风险以交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当发生保险风险损失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经济补偿。保险虽然仅仅作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手段之一,却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广泛应用。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非投机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类型、本质特征、成本的形成和度量、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等都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深入理僻风险管理的内涵,充分认识通过保险转移企业风险的重要意义。 (二)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在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中,加强保险基础理论的内容设计,对学生科学指导企业风险防范,提高风险管理中保险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保险理论随着保险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保险经济学原理、保险功能理论、风险防范理论,掌握保险合同的法律规范要求,掌握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应用范围及法律后果。达到能够运用保险理论与技术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行为。解决企业在保险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业务及法律问题,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 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对保持经济繁荣与健康发展、企业灾后重建、维持企业持续经营、保障员工福利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已经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制定保险计划,购买各类企业财产保险产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企业年金计划,为员工的生命、健康、意外伤害提供更高层次的人身保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优质人力资源的稳定。因此,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重点和主干。 通过商业保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类商业保险的产品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生产与财务状况,在企业风险评估基础上科学制定保险计划。选择优质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四)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运行中,存在着员工退休养老、医疗费开支、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失业等风险,这些风险只能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可以改变劳动力对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具有相同的业务和数理技术基础,都是社会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险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明确企业员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的权利和应尽的法律义务,企业应该如何遵守社会保险的法律规范,保证员工社会福利待遇的实现。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保险经营具有负债性,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财务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风险保险转移、制定 员工福利计划时,必须了解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保险企业台前幕后的各项业务及程序,了解国家如何对保险企业进行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通过保险途径管理风险的效果。提高运用保险手段管理风险的水平。所以,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积极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效果 掌握和运用保险知识。分析与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始终如一的教学目标,因此,能力培养在保险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通过保险案例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先导,综合运用保险、法律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正确处理企业风险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保险问题。例如。美国“9.11”恐怖风险与保险分析、达姆达轮火灾案、大连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索赔案等。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通过解析让学生明晰法律规范,提高对保险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化。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企业风险管理中错综复杂的保险法律案件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案例教学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找到理论依据。 (二)通过社会调查强化能力培养 社会调查是将社会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使能力得到提高。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处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高保险意识而设置。在确定社会调查项目时,要紧密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及程度进行选择。例如。在风险管理、财产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教学中,可以确立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如某企业保险情况调查、某企业保险方案策划、某企业员工福利策划等。在调查中深入企业,对有效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考核评价。 (三)通过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同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提高能力的转化率。 在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等实务教学中,实践教学将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首先。设定一个目标企业,学生可以到企业了解生产及财务状况、风险管理情况,排查企业风险隐患,制定企业风险防范与保险计划,企业办理投保事项。其次,模拟企业发生保险事故,学生代表企业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参加损失鉴定,理算保险赔款。再次,选择企业保险实务诉讼案例,建立模拟保险法庭,模拟代表企业参加法律诉讼。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资源,采用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相结合、辅以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保险学知识运用到企业风险管理之中,达到强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计与保险学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要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个关键要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一定笔试基础考核外,增加企业保险案例分析、企业保险调查报告、企业投保索赔业务技能模拟操作等能力考核项目,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考核,减少学习的功利性,有效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充分考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综合性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宽泛,学生的知识面广、发散性思维强。在保险学教学研究中,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势,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解释保险概念时,可以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从保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特征。揭示保险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及与其他经济现象的普遍联系。在介绍损失补偿原则时,可以锁定某个目标企业,从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角度去分析损失补偿原则的内涵与财务效果,也可以 进行计量和博弈分析等。通过多视角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力。 (二)注重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 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保险理论和实务不断发展与更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发展性和前瞻性教学研究是时代的要求。 例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责任保险与信用保险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风险转移手段,其理论与实务发展速度快,自身的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员工福利计划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内容,是我国企业将来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种由雇主提供员工因死亡、生病、失能、退休或失业而失去生活所得的救助计划,包括社会保险、团体保险、健康保险计划和退休计划,企业实施了员工福利计划可以获得国家的税制优惠,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高度体现了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知识价值。 (三)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 保险学是一门指导保险实践的应用科学,保险学课程必须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应选择当前保险市场比较成熟、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险内容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例如,保险合同与保险基本原则既是保险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险学中实用性最强的内容,保险活动在遵循保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订立保险合同来完成;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等是工商企业风险管理最重要的险种。应用范围广,因此。这些内容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财务专业论文:烟农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其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承担着组织生产、专业服务、多种经营、普惠社员的职能和角色,对合作社管理要求越来越高。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同样是烟农合作社经营管理的必要保障,核算的精准,管理规范,直接关系到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烟农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规范 烟草行业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以来,以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为中心,烤烟生产基本实现“两头工场化中间专业化”的生产组织模式,烟农专业合作社已具有一定规模,但由于烟农专业合作社存在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经营管理水平有限等原因,使得财务管理风险凸显,如何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探讨烟农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对于维护广大烟农社员的利益,稳定烟草公司的生产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烟农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 (一)执行制度不严,管理水平不高 尽管合作社成立之时,根据有关法规,完善了财务制度,但实际财务管理并未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管理水平还亟待提升。在民主管理、社务公开、扶持补贴资金处置、盈余分配、成员账户运用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瑕疵。表现为制度上墙多,公示上墙少。决策事项多,决策会议少。扶持补贴多,收支明细少。 (二)会计核算不规范,资产管理水平低 会计核算停流在“流水账”水平,会计科目使用不准确,报销审批手续不完善,相关经济业务发生后报账不及时,凭证资料入账依据不充分,会计档案资料不完整。资产账簿的设置不能充分反映资产的剩余价值、使用周期、使用地点、管理责任人等内容,同时合作社对财务人员的分工不明确,不进行定期盘点,资产管理存在账实不符、管护不到位、闲置率高的问题。 (三)争取税收优惠不到位,存在潜在法律风险 国家规定合作社向成员提供农资免征增值税;合作社与成员签订的产品销售合同,免征印花税;合作社销售成员的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等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税务部门对政策把握不到位,合作社自身积极争取力度不够,国家给予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随着合作社业务量增加,服务项目多元,大额交易资金流通,在法律上存在潜在风险。 (四)社员账户应用不好,盈余分配依据不详细 社员账户是合作社记录成员参与组织交易、享受盈余分配的重要依据,是联结社员利益的纽带。目前合作社基本都建有“社员账户”,但部分合作社在筹集初期,缺乏相应制度建设和法规指导,以非现金方式入股的社员,初始出资(入股)额量化依据不充分,加之合作社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有限,无法真实反应盈余情况,合作社公积金和公益金量化到社员账户份额不准确,年终分配依据不充分,社员权益有被侵害的可能。 二、合作社财务管理原因分析 (一)烟农合作社性质特征限制 烟农合作社相较其他农民合作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业务核心工作是开展事关烟叶生产的综合服务,以服务社员为主。二是综合服务项目较多,社员在不同项目上存在不同交易量。三是不同业务项目成本构成不一,核算社员交易成本较复杂。四是合作社从事生产的社员可享受国家、行业、地方政府的相关扶持、补贴,收益来源较为复杂。 (二)人员素质不高限制 一是合作社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一些合作社财务管理由临时人员办理,本身业务素质不高,同时对合作社业务认识不够,会计处理上针对性不强,出现错误。二是合作社管理层财务素养不够,本身不懂,加之平时只关心合作社业务工作,在意的是如何扩大收益,对合作社财务事务管理参与过问不多。三是合作社监事作用弱化。监事会成员因不具有相关财务会计知识,对合作社年度业务报告和会计核算事项监督形同虚设。四是外部介入欠缺。烟农合作社出于成本控制考虑,没有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工作。 (三)外部环境的限制 一是政策解读少,意识不到位。由于地方有关部门宣传欠缺,合作社财务人员对国家出台的合作社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理解不够,对税收优惠政策和纳税申报程序不熟悉。相当一部分财务人员缺乏向税务机关办理免税申报和备案手续的概念。二是政府部门主动为引导不足。税务一些相关部门对合作社减免税收不积极、不作为,合作社多次碰壁无果而返。三是地方相关部门误解。由于烟草公司烟农合作社在引导组建、经营帮扶上做了很多工作,一些地方部门将烟农合作社相关工作划归烟草公司牵头,造成专业指导不足。 三、改进策略 (一)强化法律法规学习,提升政策把握能力 烟农合作社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等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工作。利用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多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财务会计知识教育工作,提升管理人员的财务素养。 (二)打造专业队伍,规范财务管理 完善组织机构,建立财务管理部门,设置专职会计与出纳岗位,聘任业务素质高,有一定财务工作经验且工作仔细、勤劳实干、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任职,并匹配相应的薪酬,以维持财会队伍的稳定性,同时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后续教育,更新财会知识,了解最新的政策,保证其上岗的资质。合作社还要对财会人员进行考核,将其工作情况与工资奖金挂钩,用以激发财会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及积极性。 (三)完善相关制度,做到有制可依 烟农专业合作社要以适应合作社当下业务需要为前提,不断修改和完善相关财务制度,夯实财务管理基础。严控财务项目审批,对管理费用,如差旅费、招待费、通讯费、交通费等核定定额,制定标准,健全经手、签收、审批程序,明确内部岗位责任制,严格控制。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分开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处置等五个环节的台账管理,形成内部牵制制度管理和台账登记责任管理。要完善盈余分配制度,合作社章程要应对盈余分配比例进行约定,分配方案必须经社会大会审议通过,重视对社员账户运用,使社员得到应有的利润返还和分红。要完善合作社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合作社理事长、专业队队长等工作人员的绩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合作社,同时在兼顾效率和公平前提下,确保其付出能够获得应有回报。 (四)落实民主管理,社务公开 严格执行合作社民主管理,接受监督的制度。财务相关事项必须采用直观,通俗易懂的方式,定期定点进行公布,接受社员的监督。监事会要履行职责,按时组织对财务的审计和检查,公开监事报告。合作社要主动申请外援,定期委托第三方开展财务审计,确保规范管理,经济行为真实合法。 作者:樊琴 单位:六盘水市烟草公司水城县分公司 财务专业论文: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摘要:近年来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合理课程体系、调整学科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有效改革的构想。以期能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培养更多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改革构想 财务管理专业在高校设立的时间较短,因此所积累的建设经验有限。目前新形势下对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现状堪忧,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不符合新时代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所以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想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就必须要认清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有效的改革策略。让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得到良好的发展,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高校教改的新形势下,其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却并不明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对人才的要求是综合性能力强的人才。但是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突出,没有自身的特点,且没有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很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对培养培养的目标是“应会”、“应知”,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对其他相关知识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弱,应变能力差。 (二)教学内容滞后,课程体系不确定 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会涉及到一些会计知识和金融知识,导致了各大高校之间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财务会计,有的侧重金融投资。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独立的、系统的标准。其次还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照搬照抄西方财务的内容和方法,并没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导致很多知识应用性不强。 (三)专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 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金融专业等有一些内容上的相似,很多学校在设计课程时会把几个专业的课程内容重复到一起。如财务管理课程与会计专业课程相互重叠交叉。这种专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优化。另一方面由于课时的增多,学生自学时间减少,重复出现的内容会减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比较落后。例如应当采用学时制,有的学校虽然采取学分制,但实际上就是学时制的翻版。教学模式仍然是“灌输式”、“填鸭式”等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很少得到应用。其次,教学设备也比较落后,大多数教师都采取板书,多媒体教学和电化教学方法应用有限。以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深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改革的策略,成为了研究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热点话题。 二、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改革构想 (一)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国家教育方针,高校教育特点以及新形势下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立为:培养知识面宽,财务管理理论功底扎实,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并注重素质全面提高的综合型的、能够在工商、金融企业、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教学和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这个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涵盖了三个方面的特点:1、提倡素质教育;2、在就业导向上兼顾工作、教学和科研;3、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注重培养高级专业的人才。 (二)设计合理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合理地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狭义的主干课程。根据财务管理学科内容的构成及特征,对其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的设计。可以依据财务管理核心内容并且结合财务管理的理论、实践等进行设计。可以设计如下: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中级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投资管理和项目评估。这样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兼顾了理论知识,也涉及到实践部分。按照中级到高级逐渐训练学生的技能,加深知识,让学生逐渐掌握相关知识,符合了“从一般到具体,从基本到特殊”的原理。 (三)调整学科内容,避免重复交叉现象出现 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要有自己的独特点,侧重点。可以从资金的规划和控制入手,对学科内容进行调整。学科内容可以包括筹资、投资、分配和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围绕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来作调整。对投资部分内容可以具体调整为短期资金投放和运用,长期资金的投放和运用等。研究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内容的特点,完善其内容,避免与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的相关内容重复交叉。可以设置包括经营预算、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四)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可以寻找出新型的、适合其专业教学的方法,改变被动的格局。如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具体应用“问答式”、“讨论式”和“倒拉式”等来实现教学。2、案例教学法:选择典型的案例在课堂上展示,或者根据教学需要,围绕一两个问题,对财务管理具体业务作出调查,并客观描述,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3、实践性教学:积极开展校内财务管理相关的实践课,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础,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三、结语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只有直面问题,分析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有效的改革策略,完善发展策略,才能推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专业的综合型优秀人才。 作者:巩建信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专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理财思考 【摘要】 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财务管理本身的实践性、综合性以及时代性都比较强,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进行金融理财方向教学开设的必要性,并从实际需要出发找到了一些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学校更好的进行课程开设,不断的提高财务管理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关键词】 财务管理;金融理财;必要性;策略 财务管理本身的实践性、时代性以及综合性都非常强,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学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也应该全面考虑到社会时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出更多综合能力强,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避免学生将来就业时收到能力和知识结构方面的限制,给学生更好就业和财务管理专业水平提高奠定良好基础。而在专业课程开设时,将金融理财添加到财务管理专业中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在财务管理专业中进行金融理财方向课程开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学科交融性给金融理财方向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就学科定位方面而言,很多国内学者都认为财务管理本身便是金融学的分支。还有些学者认为,金融学以及财务管理学二者的侧重点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也存在很多共同的研究对象,比如投资组合、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资本结构、风险管理以及投资项目管理。就这方面而言,金融学和财务管理学两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性非常强。 (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进步要求学校进行金融理财方向的开设 现在我国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特点包含了下面两点。首先,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时已经逐步的从以往的资金运营以及结算管理转变成为资金筹集、资金结算、资金运营、投资、风险等一些方面。其次,我国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时,有些方面还比较薄弱,比如收益分配、投资、筹资等。现在很多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还是进行资金管理,这种情况需要采取措施转变。导致这些情况出现的原因除了包含企业自身因素,还和我国教育有着直接关系,我国财务管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时,还和市场经济需要存在一定的偏差。就企业财务管理实践而言,高校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改革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三)金融活动愈加活跃,金融理财方向开设能够满足对人才的需求 现在,我国金融行业已经逐步的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给我们日常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现在我国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想要培养更多的金融人才,首先企业应该进行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完善,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金融人才,并采取措施帮助其更好的发展,切实提高对高端金融人才的吸引力;其次,应该重视金融人才管理和资源开发机制的完善和健全,做好金融后备人才的建设,并根据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最后,进行金融人才服务平台的搭建,进行金融人才服务中心的设立,这样能够给金融人才的聚集以及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能够推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更好的进行 现在我国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时,内容大致相同,特色专业欠缺,专业方向定位还存一定的问题。比如课程结构合理性较差、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较差、课程体系性和配套性存在一定缺陷和问题、培养出来的人才实践能力较差等。这便要求我们必须根据专业发展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的调整规划,确保形成的课程体系真正符合时代需要。 二、在财务管理专业中进行金融理财方向开设的建议 (一)制定科学的思路 在财务管理专业中开设金融理财方向时,需要在保证基础课程和其它专科方向一致的情况下,采取科学的手段。首先应该在研究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应该进行课程理论体系的整合,确保其符合专业发展需要和人才成长需要;再次,需要完善学校的实践教学以及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切实提高学生本身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最后,应该完善教学辅助体系,从而更好的进行人才培养。 (二)在财务管理专业中进行金融理财方向开设的建议 1、根据市场需求,确保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符合市场需要 我国很多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往往都是以往的财会专业,学校需要研究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式,进行创新建设力度的加大,而进行金融理财方向的开设本身便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开设目标是培养出更多的综合素养较强的人才,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社会市场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研究专业课程建设,确保课程理论体系能够凸显时代特征和实践联系紧密 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的利用各种资源,合理的创新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课程结构的优化。可以选择金融理财规划、金融市场学等一些课程,并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一些能够提高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课程,比如金融服务与营销、金融形势与政策、证券以及金融英语等。 3、确保时间教学模块构建合理 对于财务管理金融方向的学生而言,不但需要具备理论素养和品德素质,还需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也就是需要较为数量的掌握金融业务和现代财务的一些操作技能,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够从事投资、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的工作,教师需要根据需要合理的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设计。一般情况下,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含了两种,首先是课程内的实验,其次则是集中实践性教学,也就是进行专业实训。想要做好实践教学,首先需要提高实践课程开展的有效性,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比如国际金融、保险理论与实务。期货与期权、证券投资学等;其次,在教学时可以创新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的改进,增加和实验有关的相关环节,弥补理论教学存在的不足,不断的完善学校的时间教学体系;最后,学校还应该根据当前金融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讲座的开展,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趋势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学校应该进行金融实习基地的建立,帮助学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 (三)做好教师队伍建设 想要培养能力更强的专业人才,便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随着社会发展,我校金融学科的教师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还很难满足金融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师资队伍的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教师本身的技能不足、实践经验也较差,这也给专业实践课程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制约,这便要求学校必须做好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应该将行业背景作为依托,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教师参与到实践中去,鼓励教师去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以及商业银行中兼职;其次,可以鼓励教师考取金融从业资格;再次,鼓励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最后,重视校企合作,鼓励高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来学校兼职讲课。 结语: 财务管理专业开设金融理财方向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其开设能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学校在课程开设时,不能盲目,必须全面考虑到社会发展和学生进步的需要,采取措施,切实做好课程建设,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作者:吴语涵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商学院 财务专业论文: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研究 摘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自2008年施行至今仍存在一些缺陷,本文引进平衡计分卡这个概念,使得在运行这个制度能立足于全局,更加完善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本文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现状和问题、平衡计分卡与它可行性和意义,最后给出建议。 关键词: BSC;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 1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现状 1.1会计部门和财务工作人员 1.1.1会计部门 会计部门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一个重要的财务部门。我国的合作社里的会计部门的要求是根据会计业务需求来设置会计账簿以及必要的会计人员。而那些没有这些条件的合作社也可以通过委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或记账机构记账、核算,从而达到合作社的财务会计制度。但现实合作社中,大多数合作社选择的是委托记账机构或者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记账,拥有自己独立的会计核算部门,却寥寥无几,更有些合作社甚至没有独立会计核算部门,也没有委托记账。 1.1.2财务工作人员 对于合作社财务工作人员的要求是具有综合会计素养的人员。对其最基础的规定是及时登记会计账簿来保证日常的会计核算。把两个或多个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即合作社的会计人员和出纳人员不能由一人担任,从而达到出纳不管账目工作,而合作社的会计不插手现金的目的。然而,大多数合作社的财务人员并不具有综合会计素养,财务人员学历大都处于大专以下的学历,有些财务会计人员是无证上岗,对于定期会计培训的财务人员更是寥寥无几,这些合作社财务工作人员是不符合制度规定的。 1.2会计账薄设置与会计核算情况 1.2.1会计账簿设置 会计账簿,对于日常生活来说是记录经济业务的簿籍;对于会计报表而言是编制其最根本的依据。一个比较完善的会计部门,其会计账簿应设置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总分类账和各种必要的明细分类账。而大多数的合作社只有现金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分类账和明细账,很少合作社建立备查账。对于会计账簿设置还是很不齐全的。 1.2.2会计核算情况 对于合作社中的会计核算,制度规定了五大类的项目,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和损益。这五大类又具体分了37个会计科目,这些科目能够满足较小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简单的业务,能够为会计人员操作提供便利。但随着时代进步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会计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是这些科目不可以核算和解决的。 1.3内控制度与盈余分配情况 1.3.1内控制度 农民合作社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保证其资产安全完整以及合作社社员的利益。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要求合作社对借贷业务控制、对销售业务控制、对采购业务控制、对货币资金控制及存贷业务控制。然而,大多数合作社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甚至有些合作社还出现一些内控问题。这些问题说明合作社对内控问题还是不够重视。 1.3.2盈余分配 合作社通过盈余分配激励每一位社员,也通过这个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员加入其中,它是合作社分配制度的核心手段。对盈余分配顺序也做了详细的规定,他要求合作社中有可分配盈余时,应该先弥补上年度亏损,其次提取一定比例的盈余公积,再把计算应付盈余返还,这一计算额度是由社员和本社之间交易额决定的,且这种返还比例至少在60%以上。最后才能把剩余的盈余并且进行返还,这个是在扣除前两项分配之后的盈余部分。再把这剩下真正的盈余按照每个社员在整个合作社所占的份额进行分配到位。在合作社里,绝大多数的合作社采用按交易量分配与“按股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采用股金分配的合作社少之又少,很多合作社按交易额分配远远低于60%。 2BSC与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结合可行性及意义 2.1BSC理论简介 平衡计分卡的英文是“TheBalancedScoreCard”,简写为BSC。它作为企业战略执行的工具首先强调应当建立一个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体系,在战略的指导下形成企业绩效评价总目标,根据总目标来细分企业战略目标,然后平衡记分卡把绩效评价总目标转化为四个方面来考核的绩效指标,分别为财务维度、顾客维度、核心内部流程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利用这个绩效评价体系来考核和奖惩企业内部各部门、个人目标,从而充分调动企业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2.2BSC运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合理性分析 2.2.1平衡计分卡的价值取向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相一致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的目的为了保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是某一个人的利益。这个过程中引入平衡计分卡是因为他们二者有相同的价值取向,这也是他们能够相依相存的核心。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的价值取向是与BSC理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相同的。这理论认为企业要为股东、债权人、企业内部人员、顾客、供应商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谋求福祉,而不仅仅为所有者谋利益。 2.2.2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为平衡计分卡提高了制度层面的保障 价值取向相同表明平衡计分卡能应用于农民合作社的重要前提,但这种价值还需要通过外在的制度形态相协调。我国为了合作社能够健康的发展对其进行许多政策指引,如2006年10月31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7年12月制定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以及各省也推出一系列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办法。这些制度实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制度依据,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应用平衡计分卡有了制度层面的保障。 2.3BSC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结合意义 基于BSC理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而言,能够在原有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上进一步把合作社战略目标考虑进去,将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以及会计人员根据这一战略目标运用到财务会计制度中,提升财务人员创新能力分解他们到学习和成长维度中。平衡计分卡把战略放在中心位子,从战略高度将战略目标分解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目标,使得整个合作社每个成员都为这个目标努力,从而有利于战略目标实现。 3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改进建议 3.1加强BSC理论的宣传教育力度 平衡计分卡对于大多数合作社而言,它是一种先进的战略工具。这种工具能否有效的贯彻和实施有赖于对它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大力宣传来减少运行中的阻碍,使得合作社的社员更加了解这个工具所带来的好处,以获得大家的认同。这一工具的实施还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层支持,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对平衡计分卡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基本特点以及它与之前工具的区别的介绍来提升社员对这个新概念的认识。 3.2完善农民合作社自身人才开发管理机制 人才是农民合作社能够更好发展的源泉。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改进基于BSC理论需要有一批素质高的人才做保证。基于BSC理论要求合作社的每个岗位都有与之相匹配的人才,从而提高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效率。相对于大城市,农民合作社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所以我们需要国家出台一些政策鼓励他们能够进入农村,帮助农民合作社发展。农民合作社自身也要营造出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环境来吸引人才。合作社要对财会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要求财会人员定期接受会计知识培训,以保证他们与社会接轨,增强他们的管理水平,提高他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制度操作。 3.3健全农民合作社内控制度和分配机制 合作社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从而降低组织成本,避免合作社经营的风险,提高合作社财务的效率。合作社应当建立合理的会计核算,把责权具体分配到人,防止投机行为发生,也避免合作社共有财产被私人占有,确保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其次,对收支都实行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最后,合作社的会计和出纳必须有两人分别担任,从而把会计账务和库存现金分开进行管理,及时记录发生经济业务。合作社分配制度建立首先应当为每个成员都设立社员账户,其中包括成员入社时的出资额以及各方赠与和政府财政的补助,让社员的公积金和交易额都能清晰细化给每个社员。其次,合作社可以提取少部分的公积金来降低合作社经营风险,从而扩大合作社发展资本。最后,合作社应当先按照成员与合作社交易额的比例返还,然后按其返还总额必须大于可分配盈余的60%分配,从而把成员与合作社利益联系起来。 作者:徐文婷 单位:扬州大学商学院 财务专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困境浅析 摘要: 伴随经济的日益发展,与经济相关的专业也应运而生且不断增多。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就是众多相关专业中的两个。然而对于这两个专业的相似性,学术界也有过许多不同意见。面对众多的相似性,专业的发展势必受阻、面临困境。无论高考填报志愿还是考研都处于一种尴尬境地。 关键词: 财务管理;发展困境;专业特色;互联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与经济、金融相关的专业日益呈现火爆的局面。然而,一系列服务于经济、金融专业出现的背后,也不乏各个专业交集过于紧密的现象。就财务管理专业而言,1998年教育部正式设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在2012年教育部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财务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的工商管理学科。同属于管理学门类,财务管理专业却有着会计学的深深烙印。 一、困境的原因所在 (一)会计学、财务管理傻傻分不清楚 高考结束,很多人关心的是志愿的填报,然而面对纷繁众多的专业将如何抉择则是一大难题。选择会计还是财务管理更是令人头疼的一件事。对财务管理的疑惑与不了解,总会抛出一连串的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是研究什么的?它与会计学有什么区别?毕业以后可以从事什么工作?然而在学术界这个问题也是争论不一、尚未达成共识。凌婕、徐文佳曾撰文指出: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太过相似,没有必要单独开设,应并入两者之中。陈四清则对此表示不同意:虽有相似,但也各有千秋。学术界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存亡与否尚有争议,孰是孰非暂不清楚。有人说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区别不大,那么就有人质疑:既然区别不大何必开设两个专业,岂不是多此一举?也有人说这两个专业肯定有区别的,但具体有什么区别也是不清不楚的。只了解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会计学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记录、计量和报告;财务管理更多是针对资金的融资及使用的管理以及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做出预测。必须承认二者侧重点是有所不同,可是仅凭着细微的差别就分成两个专业恐怕也是难以服众。最后,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对于两者之间共性的思考。两个专业之间不明晰的界限,依然存在,学术界的争论也依旧没有停止。 (二)本科教育两者专业定位、核心课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会计学专业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处理现实中的会计工作。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金融、会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会计手工核算、资金筹集、财务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综上不难看出,不论会计学或财务管理专业都需要掌握管理、经济、会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对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明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能够分析当前市场经济运行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独立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繁杂的财务问题。再者,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高级会计学》、《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等等,两个专业都有涉猎,交叉学科较多。在一些普通高等学校这两个专业压根就没有区别,人才培养模式几乎相差无几,这种现象不是个别存在的。对比以上,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内容安排上,两个专业都有太多的重合;无论是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是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这两个专业都有过多的交集,两个专业的本质特征尚未明确。 (三)本科招生火爆,考研面临困境 纵观近几年研究生报录的状况,会计学研究生与财务管理研究生招生的数量有着天壤之别。除去全国财经类院校招收会计学硕士外,还有许多的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也对会计学研究生有所青睐。相比之下,招收财务管理研究生的院校却寥寥无几,只有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少数院校目前招收财务管理研究生。而且,部分财务管理硕士点还是刚开设不久,正在一步步探索中前进,缺乏相匹配的经验及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本科阶段众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想继续深造却面临巨大难题。众多财务管理本科生考研选择受限,实属尴尬。无奈部分人只好跨专业考研,追寻继续深造的机会。全国会计学硕士点与财务管理硕士点数量相差岂止几倍!财务管理专业硕士点数量稀少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专业的专业特色与理论研究的匮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存在缺陷、尚不完整。因此,才会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方面存在缺位与断档的现象。 二、几点拙见 (一)发掘专业特色,财务会计相分离 1.创造核心价值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新的竞争力量的不断加入,使得依靠会计学得以发展的财务管理专业面临巨大冲击。新的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充分发挥组织资金运动、协调财务关系的作用,突出在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方面的优势。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那么创造新的核心价值也就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围绕“创造核心价值”的主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贯彻“价值最大化”的思维理念,重视价值的作用,在理论与实践中发掘特色、突出重点。 2.保持专业特色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重新审视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始终坚持“创造核心价值,发展专业特色”这一思想,加强财务管理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不断促进财务管理专业内部催生出新的分支,使得财务管理形成一套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中级到高级的理论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彻底剥离会计学的外衣,保持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理论联系实际,发展网络财务 2015年7月4日经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此项举措增强各行各业的创新力量,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新的驱动力。财务管理也要抓住新的机遇,乘胜追击,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实现飞速发展。积极发展区别于传统财务软件的网络财务软件,大力发展网络财务,提高效率,实现资源互通共享。积极开创远程处理、信息共享、集中处理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增强企业快速反应和果断决策的应变能力。同时,在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下,除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外,更加注重培养运用互联网、利用新媒介的能力。 (三)“引进来,走出去” 新的经济形态下,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将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结合起来。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运行规律、发展方向,不断增强财务管理专业内生力量。将传统融资途径,融入新的时念,开创别样的筹资新渠道。时刻牢记我国的经济体制、会计制度、市场环境、有其特殊性,研究与教育要结合中国具体财务环境,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理论。同时,坚决摒弃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想。 三、结语 财务管理专业面临的困境亟待处理,但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日趋完善的理论体系为保障,突出的专业特色为核心,相关部门的重视为牵引力,整个学术界同心同德,才能开创出财务管理的新方向。 作者:甘远勇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布局的问题及对策:计算机毕业新世纪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 为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和集成电路的发展,增强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国家实行“集成电路税收优惠、软件企业上市优先”的政策,国务院已于1999年7月印发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为打破几十年来,国内“硬件不做CPU,软件不做操作系统”的现象,中国国家高技术智能计算机系统专家组日前以国家的行为通过各种方式联合攻关,这为新世纪的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大发展吹响了世纪的号角。 中国科技大学的金西老师,获邀参加了中国国家高技术智能计算机系统(863-306)专家组主办的第一届中国自由软件发展战略研讨会,并作了演讲。现在我们将其在会议演讲文稿及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发展动态综述出来,答谢读者多年来对我刊的支持与厚爱,同时衷心祝贺我国的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在新世纪蒸蒸日上。 1国家鼓励的主要产业政策 国家鼓励的有关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主要产业政策如下: 第十条支持开发重大共性软件和基础软件。国家科技经费重点支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共性软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开发平台、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大型应用软件等基础软件和共性软件。属于国家支持的上述软件研究开发项目,应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择优选定项目承担者。 第十一条支持国内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外国企业联合设立研究与开发中心。 第四十二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按鼓励外商对能源、交通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 (一)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 (二)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μm的。 2软件产业 2.1我国软件业现状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将渗透到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软件将会成为突出体现一个国家经济优势的产业。我国软件业在1990年软件的销售额仅为2.2亿元人民币,1999年中国软件市场总销售额增加到176元亿人民币,增长79倍,每年的发展速度都在20%以上;2000年中国软件市场的销售额约225亿元人民币左右,较1999年增长27.8%。软件产业做为支柱产业的形象越来越明显。 2.2我国软件业与印度软件业的差距 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和国外软件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独立自主开发的软件所占比例还很小。早在1998年的统计资料就表明软件产品市场销售额为138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世界软件市场份额的1%;软件产品出口约为6500万美元,而同期印度的软件出口额已达到26.5亿美元,约是我国的40倍。2000年印度软件产业销售额达57亿美元左右,出口达39亿美元,这比我国2000年销售总额要多40%左右。 2.3我国政府对软件产业的态度 软件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各国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发达国家,软件业已超过钢铁、汽车和石油等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在中国信息产业中,软件市场尚不及硬件的20%,软件产业发展的滞后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有志之士的高度重视。 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谈到,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令人目不暇接,国际信息产业结构正在进行战略调整。由以硬件为主导向以软件为主导过渡,软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在软件产业方面,正在发生着由销售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以Linus为代表的共享软件的出现,促使软件由垄断封闭型开发,向社会开放型的开发方向演化,这代表已在网络上合作进行研发的新趋势。这种趋势迫切要求不甘落后的国家,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软件开发实力,壮大自己的软件产业,在未来经济和产业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软件园在国家整个软件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牵引作用和示范作用都已得到体现,软件园的建设发展,已成为当地开拓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向,集中发展是实现软件产业能够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 软件产业是以智力和人力为主要经营资源,以知识和信息为经营载体,以创新为主要经营特色的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是典型的知识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曲维枝指出,软件产业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1)软件产业以人才为本,高素质、高水平、稳定的软件技术人才队伍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2)软件产业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必须在技术、产品、市场和管理的不断创新中取得发展。 曲副部长还指出:我国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为软件产业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经济环境: (1)尽快制定配套的软件产业政策,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2)通过设立软件专项基金等措施启动市场,推动软件产业发展。 (3)重视对软件的产业化、软件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培养。 (4)强化行业管理、严格质量控制。要在系统集成商与软件开发商中大力推广ISO9000和CMM认证及软件企业的资质认证,以及对系统集成工程要实行工程监理制度。 (5)开展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3CMM模型 3.1CMM的由来 软件是知识产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软件系统的复杂程度也是超乎想象,不同于一般的生产过程。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N/SE)受美国国防部的委托,开发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为软件工程过程管理和实施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CMM主要用于评估和改进软件企业中的以软件能力为标志的软件活动。它能帮助软件企业改进和优化管理,在提高软件开发水平和效率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实现软件生产工程化。根据软件生产的历史和现状,CMM框架用5个不断进货的层次来表达软件组织活动的行为特征及相应问题,其中初始层是混沌的过程;可重复层是经过训练的软件过程;定义层是标准一致的软件过程;管理层是可预测的软件过程;优化层是能持续改善的软件过程。在CMM框架的不同层次中,需要解决具有相应层次特征的软件过程问题。因此,一个软件组织首先需要了解自己处于哪一个层次,然后才能针对该层次的行为特征解决相关问题。任何软件组织致力于软件过程改善时,只能是循序渐近地向相邻的上一层进化;而且向更成熟层次进化时,原有层次中那些已具备的能力还应该保持和发扬。 3.2CMM的国际地位 CMM已得到了国际上普遍的认可,并对计算机软件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可以通过对软件组织软件能力的评价、软件过程的评估及改进,提高开发软件产品的能力和质量,是我国软件企业走向世界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软件业和印度相比出口额差别很大,其中原因很多,就企业自身管理而言,我们比印度差得更多。从行业本身角度来看,印度软件行业导入CMM模型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已有72家企业通过了CMM4级和5级评估,其中印度就有24家,通过CMM模式的管理,印度大幅度提高了其软件开发能力及软件产品的质量,保证了向美国和欧洲软件出口的高速增长。与此相比,我国软件企业2000年前只有北京鼎新公司通过CMM2级认证。 我国的软件开发整体水平是印度十年前的水平,软件生产方式普遍是手工作坊的软件生产过程,处于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的混沌状态。外部环境的改善、政府的支持和保护、资金问题的改善,给软件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但外因是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在我们抱怨资金缺乏、不堪税赋、人才流失等问题时,应该好好的反思软件企业的自身问题,用CMM作为一面镜子去发现、查找、评估企业在软件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我们缺乏的是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也就是突破CMM2级的问题。实施CMM是软件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素质,摆脱困境的必经之路,是软件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 3.3中国的CMM认证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次2000年中国自由软件发展及应用战略研讨会上,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的经理在演讲中公布,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基于“软件能力成熟模型”(CMM)开展其业务的软件开发机构。CMM由五级组成,第一级为最低,第五级代表最高水平。目前,大部分软件组织通过的认证属于一级或二级。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已于2000年9月通过了顶级(五级)评估,成为中国首家达到顶级的软件企业,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印度之后第三个拥有顶级企业的国家。那位经理特别强调整个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完全是由中国人组成,中国人也能做到CMM顶级。 会上,有不少软件开发商质询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说,CMM2级认证过程需百万美金以上费用,有没有这个必要吗?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用一组数据展示其在向争取高级别认证过程中的大幅提高效率作了肯定的答复,也就说明了,随着项目复杂度的日益增加,“软件能力成熟模型”已经成为及时和高品质软件产品的保障,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象征。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不仅在公司内部使用“能力成熟模型”,而且积极倡导并推广该模型的应用,同时为国内外其他软件组织提供软件工程方面的咨询服务。 CMM的思想、原理、工具、方法无疑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加速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必将对我国软件产业的评估、认证、引导以及软件企业内部的优化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集成电路产业 4.1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已推进到深亚微米领域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进入深亚微米领域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1.加工微细化 微细化的关键是光刻。据研究,光学光刻的极限是0.12μm。通过开发短波长光源、大数值孔径镜头、变形照明、移相掩膜以及先进的抗蚀剂工艺技术等已将光学光刻推进到实用线宽0.25μm,可满足256MDRAM制造的需要。日立公司已用这些技术实现了0.13μm的线宽。 2.硅片大直径化 芯片尺寸随着集成度提高而增大,使圆片能分割的芯片数减少,导致成本增大。世界各大IC厂商集团经讨论决定将新世纪第一个主流硅片直径定为12英寸。 3.加工环境、设备及材料超净化 随着加工微细化、超净要求越来越高,如线宽为0.25μm时,要求硅片缺陷尺寸小于0.05μm,工艺气体>0.02μm的杂质每立方英尺少于1个,对生产环境、设备以及各种气体、化学品、原材料等的尘粒及杂质都有严格的限制。 4.生产线自动化、柔性化 加工的复杂性、精度和净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生产线自动化。 4.2新材料、新器件研究 除了Si和GaAs、InP等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器件之外,近年来SiGe、SiC和金刚石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SiGeIC在高速、高频、低噪声、低电压工作等许多方面其特性比GaAsIC更优越,而且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小。特别是与Si工艺兼容,可沿用成熟的Si工艺技术和设备。目前SiGeIC技术已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商品生产。IBM已建立了SiGeIC制造线,1994年中已可商品生产。IBM已采用0.25μmBiCMOSSiGe工艺和HBT工艺进行IC设计。据报道SiGe器件能在高达125GHz的频率下工作。而且还可用于制作太阳能电池及其它光电子器件。AnalogDevices公司已可提供1GHz12位D/A转换器,据说其功耗仅为GaAsIC的1/4。SiGe技术将扩大市场,并经济地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性能应用的要求。 SiC的材料性质使它适于制作高频、高功率、耐高温、抗辐射的器件,并可制作发光器件。近年来在材料和器件研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已对SiC的MOSFET、MESFET、JFET(结型)以及双极晶体管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还在进行实用化研究,在SiC衬底及外延层质量、肖特基接触、低阻欧姆接触、刻蚀技术及SiC/SiO2界面等器件制造工艺方面都还需做大量实用化工作。 作为Si器件后的新型晶体管的研究也在广泛地进行,如量子器件、超导晶体管、神经网络器件、单电子器件、塑料晶体管及柔韧型晶体管等等。 4.3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与投片 国内通过引进、吸收,已经有了可以投产0.35μm甚至0.25μm线宽的集成电路工艺线,正在建设中还有更小线宽的工艺线。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已具有几百万门级集成电路的前端设计能力。相信通过类似像CPU一类大型集成电路设计、投片试制,将对我国微电子事业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 5信息家电的发展与动态 目前,最有量产效益和时代特征的信息产品应是与Internet上有关的信息家电(InformationAppliance),如Web可视电话、Web游戏机、WebPDA、WAP手机、STB(机顶盒)、DVD播放机、电子阅读机等。 5.1信息家电的定义 在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下,加上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能力的快速提高以及嵌入式软件的应用,一些产品的形态变得更加轻薄短小、简单易用且价格低廉,我们称这些产品为信息家电(InformationAppliance,IA)。一般可认为,那些低单价、操作简单、可通过因特网发送或获取信息,将逐步分割或替代PC的某些功能,并能与其它信息产品交换资料或讯息的产品可统称为IA。 5.2信息家电的分类 IA产品按类型可大致分为: (1)网络电视(NetTV)。(2)网上游戏机(Internetgamingdevice)。(3)智能掌上型设备(Internetsmarthandhelddevice)。(4)网络电话(InternetscreenPhone)。(5)ConsumerNCclient等。 因此,综合市场上对于IA产品的认知条件与需求要素来看,IA产品具下列4点特性: (1)处理器发展趋向低成本、高整合性与低耗能。 (2)整合数字与模拟处理的技术。 (3)较PC更强调通讯能力。 (4)利用软件增加产品的差异性(高附加价值的关键)。 5.3我国IA产品的应用情况 据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市场信息中心(CCID—MIC)分析和预测,到2003年我国有4723万人需要不通过计算机而实现联网,嵌入式操作系统作为信息家电的核心,仅机顶盒一种产品的市场容量就达2000万台,市场估值达到40亿元。其它家电如VCD、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如果都实现信息化,嵌入式操作系统每年将带来上百亿元的收入。 CNNIC最新统计我国上网人数1680万,每半年可增长100%,2000年底将达到3000万,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国家。目前,机顶盒(Set-TopBox)是最接近家电的IA产品,从增加电视遥控选台功能,到配备MPEG解压缩功能、数字加密功能,未来可能整合在数码电视中,很可能成为家庭信息、娱乐中枢。 目前,国内有很多IA的开发厂商正加大投入、开发和研制新产品,特别是一些外资大公司积极和国内电器方面的大公司合作推出很具竟争力的IA产品。 5.4嵌入式Linux在IA上的应用开发前景 (1)与硬件芯片的紧密结合 新世纪的智能设备已经逐渐地模糊了硬件与软件的界限,SOC系统(SystemOnChip)的发展就是这种软硬件无缝结合趋势的明证。随着处理器片内微码的发展,在将来可能出现在处理器片内嵌进操作系统的代码模块。 嵌入式Linux的一大特点是:与硬件芯片(如SOC等)的紧密结合。它不是一个纯软件的Linux系统,而比一般操作系统更加接近于硬件。嵌入式Linux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地具备了嵌入式RTOS的一切特征:实时性、与嵌入式处理器的紧密结合。 (2)开放的源代码 嵌入式Linux的另一大特点是:代码的开放性。代码的开放性是与后PC时代的智能设备的多样性是相适应的。代码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源代码可获得上,Linux代码开发就像是“集市式”开发,任意选择并按自己的意愿整合出新的产品。 对于嵌入式Linux,事实上是把BIOS层的功能实现在Linux的driver层。目前,在Linux领域,已经出现了专门为Linux操作系统定制的自由软件的BIOS代码,并在多款主板上实现此类的BIOS层功能。 嵌入式Linux技术的普及发展,为国内单片机工程师在软件功能方面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为软件引入了TCP/IP网络特性,引入了软件操作系统的健壮性,这都极大增加了系统的功能和极大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3)嵌入式Linux与硬件芯片的紧密结合 对于许多信息家电的应用来说,嵌入的性能指标是最难满足的,只有靠提高芯片的集成度与装配密度来解决。 嵌入式Linux与标准Linux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嵌入式Linux与硬件芯片的紧密结合。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难点,也是嵌入式Linux技术的关键之处。嵌入式Linux和商用专用RTOS一样,需要编写BSP(BoardSupportPackage),这相当于编写PC机的BIOS。这不仅仅是嵌入式Linux的难点,也是使用商用专用RTOS开发的难点。硬件芯片(SOC芯片或者是嵌入式处理器)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代码开放的嵌入式Linux的成功。信息家电的发展,必然导致软硬件无缝结合趋势,逐渐地模糊了硬件与软件的界限,在将来可能出现SOC片内的操作系统代码模块。 随着处理器片内微码的发展,在将来应出现在处理器片内嵌进操作系统的代码模块,很显然模块将具有安全性好、健壮性强、代码执行效率高等特点。着眼于未来的信息家电等智能设备的发展,我们基于对嵌入式Linux技术的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嵌入式处理器以及SOC系统的深刻理解和研究,发挥对EDA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模拟数字混合集成电路芯片的深入研究,正在对SOC片内进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代码的植入研究。此类的研究有可能减轻系统开发者对BSP开发的难度要求,并使得嵌入式Linux能够成为普及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而大大提高嵌入式Linux的易用性,大大提高其开发出的高智能设备的安全性、稳定性,同时也大大提高智能设备的计算能力、处理能力。 (4)解决好软件开发问题 目前,中国众多的家电厂商以制造业为主,当投身IA领域之际,首先面临了不擅长的软件开发工作,找到容量小、稳定性高且易于开发的操作系统对于大家至关重要,嵌入式Linux核心则扮演了一个很好的桥梁的角色,这是一个跨平台的操作系统,到目前为止,它可以支持二三十种CPU,众多家电业的芯片都开始做嵌入式Linux的平台移植工作,在网络方面一般要支持TCP/IP和标准的以太网协议,支持标准的X-Window和中文输入。建议开发商选择一个成熟的方案提供商,从而达到降低开发平台门槛的目的。众多的开发商在成熟的开发平台上可以较为容易加入用户的应用程序,形成个性化、系列化的应用产品。 (5)自身开发实力的评估 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有没有技术积累优势?有没有将待开发IA产品有关领域的整合能力?产品有没有可重用性、模块化?有没有成系列化的可能?有没有市场和售后服务保证?最终用户群的拓展范围有多大? 解决好这些问题后,关键就是开发人才梯队的建设,资金融入等运营管理问题。 6结束语 在21世纪,软件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大发展时期中,加入WTO后的中国将迎来新机遇、新挑战,也随时有被抛弃的危险。我们认为软件产业应以CMM模型来规范我们的软件企业、软件圆区建设,将国家的“集成电路税收优惠、软件企业上市优先”的政策落到实处。集成电路从业人员要努力提高设计能力,找准市场需求,融入世界上最新有关集成电路的创新成果,尽快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信息家电这样的热点,应紧紧把握用户的消费需求,迅速融入和整合最新科技成果,努力达到以具有高附加值的IC芯片和版本免费的嵌入式Linux方式来开发,并成为面向计算机、通讯与消费性信息家电领域的解决方案。我们期待着我国的厂商能够在信息家电的核心芯片设计以及软件开发中拥有自主产权和广泛的应用。 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布局的问题及对策:新世纪的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 为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和集成电路的发展,增强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国家实行“集成电路税收优惠、软件企业上市优先”的政策,国务院已于1999年7月印发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为打破几十年来,国内“硬件不做CPU,软件不做操作系统”的现象,中国国家高技术智能计算机系统专家组日前以国家的行为通过各种方式联合攻关,这为新世纪的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大发展吹响了世纪的号角。 中国科技大学的金西老师,获邀参加了中国国家高技术智能计算机系统(863-306)专家组主办的第一届中国自由软件发展战略研讨会,并作了演讲。现在我们将其在会议演讲文稿及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发展动态综述出来,答谢读者多年来对我刊的支持与厚爱,同时衷心祝贺我国的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在新世纪蒸蒸日上。 1国家鼓励的主要产业政策 国家鼓励的有关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主要产业政策如下: 第十条支持开发重大共性软件和基础软件。国家科技经费重点支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共性软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开发平台、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大型应用软件等基础软件和共性软件。属于国家支持的上述软件研究开发项目,应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择优选定项目承担者。 第十一条支持国内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外国企业联合设立研究与开发中心。 第四十二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按鼓励外商对能源、交通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 (一)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 (二)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μm的。 2软件产业 2.1我国软件业现状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将渗透到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软件将会成为突出体现一个国家经济优势的产业。我国软件业在1990年软件的销售额仅为2.2亿元人民币,1999年中国软件市场总销售额增加到176元亿人民币,增长79倍,每年的发展速度都在20%以上;2000年中国软件市场的销售额约225亿元人民币左右,较1999年增长27.8%。软件产业做为支柱产业的形象越来越明显。 2.2我国软件业与印度软件业的差距 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和国外软件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独立自主开发的软件所占比例还很小。早在1998年的统计资料就表明软件产品市场销售额为138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世界软件市场份额的1%;软件产品出口约为6500万美元,而同期印度的软件出口额已达到26.5亿美元,约是我国的40倍。2000年印度软件产业销售额达57亿美元左右,出口达39亿美元,这比我国2000年销售总额要多40%左右。 2.3我国政府对软件产业的态度 软件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各国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发达国家,软件业已超过钢铁、汽车和石油等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在中国信息产业中,软件市场尚不及硬件的20%,软件产业发展的滞后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有志之士的高度重视。 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谈到,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令人目不暇接,国际信息产业结构正在进行战略调整。由以硬件为主导向以软件为主导过渡,软件的重要性日益显着。在软件产业方面,正在发生着由销售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以Linus为代表的共享软件的出现,促使软件由垄断封闭型开发,向社会开放型的开发方向演化,这代表已在网络上合作进行研发的新趋势。这种趋势迫切要求不甘落后的国家,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软件开发实力,壮大自己的软件产业,在未来经济和产业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软件园在国家整个软件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牵引作用和示范作用都已得到体现,软件园的建设发展,已成为当地开拓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向,集中发展是实现软件产业能够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 软件产业是以智力和人力为主要经营资源,以知识和信息为经营载体,以创新为主要经营特色的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是典型的知识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曲维枝指出,软件产业有以下两个显着的特点: (1)软件产业以人才为本,高素质、高水平、稳定的软件技术人才队伍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2)软件产业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必须在技术、产品、市场和管理的不断创新中取得发展。 曲副部长还指出:我国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为软件产业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经济环境: (1)尽快制定配套的软件产业政策,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2)通过设立软件专项基金等措施启动市场,推动软件产业发展。 (3)重视对软件的产业化、软件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培养。 (4)强化行业管理、严格质量控制。要在系统集成商与软件开发商中大力推广ISO9000和CMM认证及软件企业的资质认证,以及对系统集成工程要实行工程监理制度。 (5)开展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3CMM模型 3.1CMM的由来 软件是知识产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软件系统的复杂程度也是超乎想象,不同于一般的生产过程。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N/SE)受美国国防部的委托,开发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为软件工程过程管理和实施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CMM主要用于评估和改进软件企业中的以软件能力为标志的软件活动。它能帮助软件企业改进和优化管理,在提高软件开发水平和效率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实现软件生产工程化。根据软件生产的历史和现状,CMM框架用5个不断进货的层次来表达软件组织活动的行为特征及相应问题,其中初始层是混沌的过程;可重复层是经过训练的软件过程;定义层是标准一致的软件过程;管理层是可预测的软件过程;优化层是能持续改善的软件过程。在CMM框架的不同层次中,需要解决具有相应层次特征的软件过程问题。因此,一个软件组织首先需要了解自己处于哪一个层次,然后才能针对该层次的行为特征解决相关问题。任何软件组织致力于软件过程改善时,只能是循序渐近地向相邻的上一层进化;而且向更成熟层次进化时,原有层次中那些已具备的能力还应该保持和发扬。 3.2CMM的国际地位 CMM已得到了国际上普遍的认可,并对计算机软件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可以通过对软件组织软件能力的评价、软件过程的评估及改进,提高开发软件产品的能力和质量,是我国软件企业走向世界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软件业和印度相比出口额差别很大,其中原因很多,就企业自身管理而言,我们比印度差得更多。从行业本身角度来看,印度软件行业导入CMM模型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已有72家企业通过了CMM4级和5级评估,其中印度就有24家,通过CMM模式的管理,印度大幅度提高了其软件开发能力及软件产品的质量,保证了向美国和欧洲软件出口的高速增长。与此相比,我国软件企业2000年前只有北京鼎新公司通过CMM2级认证。 我国的软件开发整体水平是印度十年前的水平,软件生产方式普遍是手工作坊的软件生产过程,处于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的混沌状态。外部环境的改善、政府的支持和保护、资金问题的改善,给软件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但外因是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在我们抱怨资金缺乏、不堪税赋、人才流失等问题时,应该好好的反思软件企业的自身问题,用CMM作为一面镜子去发现、查找、评估企业在软件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我们缺乏的是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也就是突破CMM2级的问题。实施CMM是软件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素质,摆脱困境的必经之路,是软件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 3.3中国的CMM认证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次2000年中国自由软件发展及应用战略研讨会上,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的经理在演讲中公布,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基于“软件能力成熟模型”(CMM)开展其业务的软件开发机构。CMM由五级组成,第一级为最低,第五级代表最高水平。目前,大部分软件组织通过的认证属于一级或二级。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已于2000年9月通过了顶级(五级)评估,成为中国首家达到顶级的软件企业,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印度之后第三个拥有顶级企业的国家。那位经理特别强调整个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完全是由中国人组成,中国人也能做到CMM顶级。 会上,有不少软件开发商质询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说,CMM2级认证过程需百万美金以上费用,有没有这个必要吗?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用一组数据展示其在向争取高级别认证过程中的大幅提高效率作了肯定的答复,也就说明了,随着项目复杂度的日益增加,“软件能力成熟模型”已经成为及时和高品质软件产品的保障,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象征。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不仅在公司内部使用“能力成熟模型”,而且积极倡导并推广该模型的应用,同时为国内外其他软件组织提供软件工程方面的咨询服务。 CMM的思想、原理、工具、方法无疑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加速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必将对我国软件产业的评估、认证、引导以及软件企业内部的优化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集成电路产业 4.1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已推进到深亚微米领域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进入深亚微米领域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1. 加工微细化 微细化的关键是光刻。据研究,光学光刻的极限是0.12μm。通过开发短波长光源、大数值孔径镜头、变形照明、移相掩膜以及先进的抗蚀剂工艺技术等已将光学光刻推进到实用线宽0.25μm,可满足256M DRAM制造的需要。日立公司已用这些技术实现了0.13μm的线宽。 2.硅片大直径化 芯片尺寸随着集成度提高而增大,使圆片能分割的芯片数减少,导致成本增大。世界各大IC厂商集团经讨论决定将新世纪第一个主流硅片直径定为12英寸。 3.加工环境、设备及材料超净化 随着加工微细化、超净要求越来越高,如线宽为0.25μm时,要求硅片缺陷尺寸小于0.05μm,工艺气体 0.02μm的杂质每立方英尺少于1个,对生产环境、设备以及各种气体、化学品、原材料等的尘粒及杂质都有严格的限制。 4.生产线自动化、柔性化 加工的复杂性、精度和净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生产线自动化。 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布局的问题及对策:我国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布局和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布局和结构的现状 我国软件和IC产业地区间发展差异显著,企业集中分布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京津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全国85%的软件产业和95%以上的IC产业的销售收入集中在这三个地区。中西部地区软件和IC产业,依赖个别省市中心城市,如西安、成都、长沙和武汉等的带动。 在软件业方面。北京的产业规模位居全国首位,企业产值和就业人数占全国总量的1/3,加上天津和大连,初步形成了环渤海湾软件产业带。广东(主要是深圳)的软件业仅次于北京。上海、浙江、山东3省市软件产业规模相当。以上7省市软件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重超过75%。 在IC产业方面。长三角地区是国内最主要的IC基地,聚集了全国近1/2的IC设计企业和制造企业以及4/5的封装测试企业。京津环渤海地区在IC研发、设计和制造领域,拥有与长三角地区规模相当的产业基础。珠三角地区依托强大的计算机产品制造能力,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IC设计企业群。2004年,我国IC产业销售收入在长三角、京津环渤海和珠三角地区的分布情况大致是60%、30%和5%。 近年来,在有关政策推动下,软件和IC企业集群效应日益显现。大企业集中分布在城市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基础好、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相对集中、软件人才相对密集、有一定技术能力储备与市场规模优势的中心城市。在北京、天津、大连、沈阳、上海、杭州、无锡、苏州、南京、济南、厦门、深圳、珠海、香港、广州和中西部个别城市,初步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和各有特色的软件和IC产业群。 二、存在的问题 2004年,我国软件市场占世界软件市场的份额,从1999年的1%提高为3%,规模为2424亿元;IC市场规模为2908亿元,仅次于美国、日本,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 我国软件和IC产业规模与市场需求规模不协调。国内企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大多聚集在产业链的下游或低技术、低附加值的环节,在资金与技术密集的关键领域发展严重不足。这些问题,使国内软件和IC产业并没有从近年来市场需求的快速扩张中获得应有的益处,其落后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国内市场需求仍然高度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来满足。 (一)软件业 1.软件业比重偏低。从软硬件产业构成关系看,我国软件业与硬件规模的比例关系是1∶2,而在信息产业发达的国家,其比例关系一般不低于1∶1。美国正好与我国相反,软件业规模是硬件业规模的2倍。 2.软件产品的本国供应率偏低。国产软件产品占我国软件产品市场的份额为1/3。而在软件强国美国,本国企业软件产品的自给率高达97%;与我国软件业规模相当的韩国,这一比率也高于50%。 3.关键领域的自主研发严重不足。软件产品分为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长期以来,国内企业在应用软件领域发展迅速,但在系统软件、支撑软件的关键技术领域,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系统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这种格局下,一方面,国内企业在应用软件领域的竞争优势地位,有助于推动软件业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在系统软件、支撑软件领域的竞争弱势地位,又决定了我国软件业一时还难以摆脱受制于人、技术创新乏力和盈利能力差的局面。 4.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小,独立软件开发企业发展慢。近几年,我国软件企业数量增长较快;新的问题是出现了大量规模小、技术层次低、在产业链低端重复竞争的小企业。在逾万家软件企业中,员工数在250人以下的占90%。另一方面,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营业额达数亿美元的大型软件企业。软件业百强中排名前列的都不是纯粹的软件公司,而是华为、中兴、海信、海尔这样的电子与通信制造企业。2004年,我国的独立软件开发企业中,只有中软一家营业额超过1亿美元,近5000家独立软件开发企业营业总额为24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的营业额不足500万元。许多软件企业因规模不经济,存在劳动生产率低和盈利能力弱的问题。 (二)IC产业 1.与软件业相比,我国IC产业的特点是市场需求规模更大,自给供应能力更弱。从产量上看,国产IC产品仅能满足25―30%的国内市场需求;且国产的多为低端低价的产品,大量IC产品需要出口到海外进行再设计和加工。这使得我国IC产业呈现“大进大出”的特点。从产值上看,国产IC占我国市场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超过20%,国内市场所需的IC产品80%以上需要进口,尤其是高技术的核心芯片,完全依赖进口。 2.产业内各环节比例关系不合理,IC设计发展滞后。在IC产业链上,有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3个环节。2004年,三类行业占我国IC产业的比重分别是15%、30%和55%。与IC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IC封装测试业所占比重高,上游的设计、制造所占比重低。2000―2004年的5年间,我国IC产业投资额为100亿美元,超过自建国以来至上个世纪末IC产业投资总额的4倍,但这些投资增量的绝大部分,投入了IC制造和封装测试领域。伴随这批投资陆续批量化生产,我国IC制造和封装测试环节的产业能力将大大增强。届时,如果国内IC设计企业没有足够设计能力来满足下游环节的生产要求,那么,国内IC制造和封装测试厂家,即使生产工艺技术、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也只能在产业链下游被动地为国外厂商代工。 3.产业技术水平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国IC技术水平与领先国家相差2―3代,整体水平落后国际水平6―8年,关键领域技术瓶颈十分严重,自主版权产品非常少。目前,我国申请的IC专利仅占世界的1.74%;国内IC领域申请专利数目最多的是日本企业,占43.5%,其次是美国和韩国,而我国本土企业的申请比例仅为8%。即使在国内相对较强的封装环节,国内企业也只是在低档封装方面有量大效率高的优势;在高档封装及技术含量相对高的测试环节,近两年国内只有一些外资和合资企业开始起步。 三、对策建议 (一)在关键技术领域确保足够的投入强度。为实现产业技术赶超,在关键技术领域进行集中、高强度且持续的投资是必要的。以IC产业为例,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及90年代的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在赶超阶段每年对IC产业的投资与其IC产业规模的比例不低于2∶5。按照这一比例,我国对IC产业的年投资水平应为200亿元。2000―2004年,我国IC产业投资强度基本达到这一要求。未来一段时期,伴随我国IC产业规模继续扩张,投资力度还应有所加强,不宜减弱。在保证产业投资总量的同时,还必须确保必要的研发经费投入。现在,我国软件和IC产业的市场规模已超过5300亿元,以工业发达七国集团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1.67%为最低标准计算,我国全社会软件和IC产业的年研发经费不应低于90亿元。目前,我国实际投入的研发经费不超过40亿元,其缺口至少为50亿元。 (二)充分发挥国家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关键技术研发方面的能动作用。软件和IC产业上游基础性、关键性、带动力强技术领域的研发,资金需求量大、风险高,社会资本通常不具备进入这些领域的实力,也缺乏主动进入这些领域的意愿。只有政府的强力介入,才有可能吸引和带动更多的民间资本对关键技术研发的投资。今后,应使有限的政府资源在关键领域的集中使用。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扩散机制,以形成政府资源对广泛社会资本的带动力。我国现行科研经费使用体制,不利于发挥国家在引导全社会投资高技术上的带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对关键技术研发的投资力度。政府科研投入总量有限,资金用途过于分散,加之各机构获取资金的运作成本高,最终使得真正能够进入关键技术研发领域的资金非常有限。 (三)加快培育大企业。我国软件和IC企业数量众多,但生产集中度低,缺少世界级的大企业。当务之急是要集中投资,加快培育有综合性技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能带动产业发展的大企业。同时,应鼓励软件和IC企业并购、重组,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资源分散,规模不经济、生产组织方式粗放和技术创新层次低等问题。 (四)为小企业提供获得较低成本的资金的渠道。这是保证软件和IC产业创新活力的基础和前提。在我国社会信用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信贷在支持高技术小企业发展方面的作用不显著。改善小企业融资条件的关键,在于依托资本市场,形成和完善投资者的进入与退出机制。 (五)推动软件园区、软件基地和IC基地的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软件园区、软件基地和IC基地的发展,有效改变了长期以来产业资源分散化的状况。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要依托软件园区、软件基地和IC基地,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和中间组织建设,突出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特色,促进园区和基地内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推动有条件的企业群向集群化的方向发展。 (六)高度重视软件与IC人才培养。除了必要的资金投入外,政府应该综合运用各项教育政策,确保向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地输入产业发展所必须的人力资源。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但同时又面临着严峻的软件和IC人才短缺问题,这种人才短缺既是总量性的,又是结构性的。对此,一方面,要加快制订符合我国产业中长期发展需要的软件与IC人才规划;另一方面,应尽快启动低端软件人才的专项培养计划。近年来,我国低端软件人才用工成本不断攀升,在软件企业聚集的一些中心城市,“软件蓝领”的薪酬水平已近印度同类人才的2倍,直接影响了国内软件业的竞争力。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副研究员)
管理学相关论文:教学改革的护理管理学研究论文 1护理管理学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 护理管理学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2],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知识传授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8],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不理想,改革势在必行。 1.1护理管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1.1.1适应市场需求,调整课程结构的教学模式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各层次的护理人才,而原有教材的课程结构及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各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张丽君等[9]提出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应突出高职教育特点,即以“工学结合、院校融通”,紧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整合课程内容,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体现“教、学、用”一体化的新型教育模式。 1.1.2拓展教学平台,应用网络系统变革传统教学模式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科学快速发展,曹枫林等[10]应用计算机设计辅助护理管理学教学课件,实现计算机情境教学模式;王庆华等[11]开发制作成人护理管理学网络课程、方进博等进行护理管理学网络精品课程建设[12]和课程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13],实现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不脱产的学习模式;黄秀凤等[14]、姚伟江等[15]、姜小鹰等[16]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开展护理管理学网络教学模式,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创新,使护理管理学教学模式融入新的内涵,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及相关知识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1.1.3融入现代教育新理念的教学模式改革新的教育理念是素质和创新的教育[17]。饶艳等[18]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加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孙铮等[19]将和谐视角下护理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丁永霞等[20]将认识知识结构迁移理论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应用;张俊娥等[21]针对护理本科生具有更高层次学习活动的能力,推行融合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融入现代教育新理念的教学模式改革,极大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独立思考与自由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同时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此外,高玲玲等[22]在护理管理学部分章节中尝试双语教学模式,认为高校应建立鼓励双语教学的机制,积极培养双语教学师资,科学选用教材,以利于培养具有护理管理能力且国际化的护理人才。 1.2护理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护理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中,莫选荣等[23]应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及沟通表达能力,提高教学效果。顾艳荭等[24]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去独立思考,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收到较传统教学方法更好的教学效果。谢延香等[25]应用小组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相互交流思想和感情,接受他人观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及与人交往等综合素质,同时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孙铮等[26]应用情境模拟教学法,围绕护理管理中的事件及设定的问题进行论证,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实践平台,铺设了一条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效路径,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起到积极作用。黄芳[27]通过团队组建、制订规则、制订项目、项目探究、成果展示、总结评比等步骤,模拟各种临床团队情境,配合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和进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毛世芳等[28]应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以任务为驱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并让学生参加临床护理管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职业情感,实现教学目标。马嘉[29]应用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师生双方共同确认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吕胜南等[30]将模拟面试引入课堂,学生自主选择角色及面试话题,通过模拟面试场景,既能反映学生对护理管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范宇莹等[31]在护理管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中,充分利用8个学时的实践教学机会,让学生深入病房,由护士长负责带教,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的内容、重点及难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如业务讲座、护理查房、小组座谈、案例讨论、走访护士、文件阅读等进行临床实践教学。 2护理管理学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核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32]。随着护理管理学教材、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不断探索与改革,摒弃传统形式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17],配套改革考试方式[33](降低笔试成绩比例占30%,提高平时参与、作业、质量管理模拟成绩比例占70%)。多形式考核评价方式的尝试(平时、作业、理论、应用管理学原理进行案例分析的成绩各占10%、15%、60%、15%)对现代护理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32]。余凤英等[17]在成人本科生新的考核模式提出:将一次性理论考试评价(理论、平时的成绩各占90%、10%)改为期末考试与综合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平时、期中面试、期末理论考试的成绩各占30%、20%、50%)。赵士宏等[34]在护理本科生考核应用协作测试法,即在期末考试采用测试Ⅰ(单独考试)和测试Ⅱ(2名/组,讨论协作考试)考核评价。范宇莹等[31]将实践教学考核选择情境模拟法(占10%)计入本课程总成绩。考核方法的改革,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又增强学生写作、沟通、团队协作及创新能力,同时减轻学生考试焦虑,要求教师突破教材,不断充实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更客观、有效地评价学生与教学质量。郝艳青等[35]引入柯氏模型,对护理管理学情境模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和比较,充分体现柯氏模型优越性,为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综上所述,护理管理学是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各层次护理人才的护理教育必备课程。近十余年来,我国学者在护理管理学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应用管理原理分析、处理问题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借鉴。 作者:何旗群单位: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 管理学相关论文:教学改革的管理学研究论文 1教学方式的改进 填鸭式的课堂讲授早已不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了,需要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笔者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等三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形式如下: (1)做主题报告。课程期间将学生进行分组(4-5人一组),每组需要准备3次主题报告,主题分为自选和指定两种,报告时间为5-10分钟,用PPT进行辅助展示。曾作为报告主题的有:小学生接送拥堵现象分析、新加坡鞭刑是否适用我国、健康协会的组织构建、班级文化与个体行为等。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为准备主题报告做了不少工作,如收集素材、设计PPT、准备讲稿、练习演讲等。 (2)结合具体情境来分析管理理论。将一些比较抽象的管理理论融入到一定的具体情境中来分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该理论的理解以及提高运用能力。如在讲授决策原则时,设置在玫瑰园中摘玫瑰花的情境:一条小路穿过整座玫瑰园,人从入口走到出口(可以停留,但不能往回走),只能摘一朵玫瑰花,怎样才能摘到最合意的玫瑰花?该情境涉及决策的目标、选择标准、决策方法及决策原则。通过该情境的问题思考,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西蒙提出的满意决策原则,并经历真实的决策过程。 (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一些比较具体的案例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一些案例由教师给出问题学生来回答,一些案例不设置问题,学生进行开放式讨论。前者由教师进行限制性引导,后者则类似头脑风暴法,让学生结合案例尽可能想出与管理相关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做总结。经过几次案例分析练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管理理论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2成绩考核的修正 管理学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是考试,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率、作业以及课堂回答问题等方面。上述考核方式需要随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调整而做修正,平时成绩比重需调高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笔者将平时成绩设置为占总评成绩的50%,包括出勤率(30%)、主题报告(30%)、案例分析(20%)和作业(20%),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2.4教学团队的构建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其进行教学改革不可能是某一位教师能够独自完成的,需要构建一个教学团队来推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团队成员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及改革路径;其次,将教学改革的内容进行分解,各成员进行分工协作;最后,所有讲授管理学课程的教师统一按照教改后的要求进行授课,并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 3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检验 为了对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检验,笔者将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两个班的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一个班(95人)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及方式,另一个班(91人)采用教改后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为了简化问题,教学效果直接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如表1所示,进行教学改革的班级学生平均分为78.7分,而未进行教学改革的班级学生平均分为65.5分,为了检验两者的平均分的差异是否显著,笔者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置信水平为0.05的独立样本t检验,P=0,所以两组样本的均值差异是显著的,故认为进行教改的班级的学生成绩普遍比未进行教改班级的学生成绩高。当然,考试成绩只是教学效果的一个方面,在对学生进行大规模访谈调查后发现进行教学改革的班级学生普遍对管理学课程的满意度高于未进行教学改革的班级学生,同时对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更有信心。总的来说,管理学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对于提升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起到明显的作用。 4管理学课程后续改进方向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开设的专业课的立足点应落实在“应用”二字上,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为学生学习其他管理类课程打下理论基础,而且更要为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才提供知识底蕴以及训练管理技能的机会。所以,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在课程里适当引入实训环节,让学生亲身到企业里感受管理究竟是在做什么,起到什么作用。另外,在课堂中可以插入自我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与管理学有关内容联系紧密,又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管理学课程不仅能了解和掌握一些管理知识和理论,而且能够较好地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为成为一名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作者:罗明谢丹芳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管理学相关论文:应用型本科管理学研究论文 1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下,大概可以将应用型本科院校里从事管理学方面教学工作的老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起先是教管理类的其他专业课的教师调动转为承担教学管理学的工作,这一部分教师可以说是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教育,不可能站在对应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高度,教学质量和办法严重不足。另一部分教师虽然是得到了硕士及以上学位,拥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但是他们大多数人对相对专业方面的知识所要求结构体系和应用型本科生的知识结构方面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教学教师对应用型本科所要求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对管理学的内容及知识存在非常大的漏洞,在教学中很难和实际情况适应,还是不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解决的能力;另一方面,这些教师很难将其上课内容和应用型本科其他相关的专业课内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对较好的交叉关系问题的处理,不能清楚的明白和掌控知识的深度。 2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2.1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教学对象与课程内容的不同特点为基础,试探性使用以讨论和提问为手段的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其他教学方法。(1)讨论启发。在学生已经预习过的情况下,以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自主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关键作用。这个方法不仅对解决学生社会经历少所产生的矛盾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又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并解决问题。(2)提问启发。这个需要教师对所教授课程的目的做一个彻底分析,特别是在能力方面,同时以分析结果为根据,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课程内容中的关键知识点、难点和特别注意点,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有目的性的对学生进行提问,从而避免学生是被填充式的吸收知识,这个方式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并且也能很好的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3)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方式在教学手段中加入具体案例,从而让学生从决策者或是解决问题的人的角度出发,对实施的行动进行探究、剖析、计划和做出决定。经过不断的个人分析和与其他学生讨论,从而发现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选择具体的行动方法,判断结果,具体计划实施等,以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经过特定案例的安排,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不限于材料的一般认识。以这样的方式教学,学生增强了此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促进了实践意识,从而让学生理解管理就是生活。 2.2教材的选取要考虑到先进性和适用性。教学的质量受教材的最直接影响,先进和适用是确定教材是否优秀的基本原则。先进性指的是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以反映时代特点,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对正确的科学学科的理论知识,反映的相互作用和发展的规律,不仅要体现明显的时代特点还要有优秀的学术特点。适用性是说教材要和培养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目的和课程的需要相适宜,知识内容深度相宜,和同学们的认知规律相合,要有启发性,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由此所见,思考教材是否合适,要特别观察是否与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特点所适应。 2.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最主要的是管理学教师一定要有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管理学是个非常特殊的学科,要求教师具有多样化的思维和意识。而这些所要求的思维和意识完全无法通过读几本相关书或了解些相关知识就能得到的,而是必须要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不仅如此,教师充分清楚学生的知识结构。唯有具备以上素质,教师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正确分析古往成功的管理案例,才能从中及时筛选适合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去。拥有专业理论知识并从有事过管理学教学的经验的青年教师要求能将管理学在教学过程中与应用型本科专业相融合,从而能更好的和其他相关教师交流,从而整体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4加强管理学课程设计。以课程设计为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以及学生通过灵活运用本课程知识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指导作用。因为管理学和现实社会的管理活动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课程设计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来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操作可以体现为让学士和教师一起调查和收集一些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结合管理学知识来找出解决方案。 作者:王征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管理学相关论文:中医思想下的管理学研究论文 1和谐思想启示 现代管理的最高境界正是这个“和”字,和谐顺畅,老话说“一团和气、和气生财”。现代企业管理最终目标是使得企业完成既定战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保证企业的高效运转至关重要,而现代企业管理就是要解决企业高效运转问题,和谐顺畅至关重要,从Google、华为等著名跨国公司的主流企业文化以及管理精髓也是和谐顺畅。企业是一个融入了大量的不同人的大家庭,在跨国公司更是不同肤色、不同性格、不同习惯的人们,现代企业管理就如同中医使人与企业和谐,人企合一,平和共赢,让不同人们不是融入企业而是与企业融合,为了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前行。任何企业只有员工与管理层、管理层与董事会、董事会与股东相互和谐统一,才能保证企业高效快速发展。 中医思想中和包括三个层面的,第一与自己和,第二与他人和,第三与天地和。中医思想是对自身、情绪、他人、万事万物的态度,是调节最佳状态的核心管理理念。现代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和谐顺畅的管理思想就是这门科学艺术的核心观点。更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理论。现代企业中很多提到的是“狼性”企业文化,其实“狼性”企业文化在管理上的本质依然是和谐顺畅,草原上的狼群其内部是一个高效的团队,这个高效的团队依赖的就是其内部的成员之间的和谐以及严密的分工合作。高明的管理者也要如中医思想做到三个层面的和。彼得•德鲁克曾提到“有效管理者”以及“管理的有效性是可以学会的”,其实管理的“有效”二字就是建立在“和”的基础之上。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喜爱“和”的民族,有人说中华文明就是一锅熬了5000年的浓汤,融合了大量民族和文化,我们民族的味道就是“和”,从个人到国家的管理都是“和”字当先,更不用说企业管理了。 2预防思想启示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魏文侯曰:“善。”这则故事大意为,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他们两个都没听说过什么出名的事迹,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大哥治病,善于观气,从人的气息就能看出病情,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不要药,观观你的气,看看你的神,配合金木水火土五行,用用食疗,即可痊愈,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总以外他是个厨师,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善于观形,看看你的高矮胖瘦,结合五行,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用很少的药,主要调整膳食营养结构,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我看病有两个特点:一要等,二要试。要等到人病情严重,用药还要先试,折腾得死去活来,再用对症之药治病,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文王听后说,原来如此啊,我从中悟到了治国之策。 此故事反映的层面很多,再一次证明中医思想的管理理论,《黄帝内经》中《素问•灵兰秘典论》、《灵枢•外揣》等都描述了中医预防保健观点直接引申到管理思想尤其是治国管理思想上。但我觉得扁鹊的案例和企业的安全管理、风险控制理论很是契合,扁鹊弟兄仨虽都精通医理,但在认识的层次上早已分出了高下,大哥精于防范,目一极十,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就是善于风险评估,制定章程规避风险;二哥则长于事中控制,过程的小毛病及时加以制止纠正;而扁鹊就像救火队员,专于救急,靠着自己高超的危机处理能力来摆脱困境扭转局面。相比之下,三种层次下所付出的成本是不言而喻的。 在现代管理中,有句话“管理永远会出事儿”,所以风险管理意识如同企业战略管理一样重要,人们往往习惯于关注扁鹊的作用,将问题的处理能力或者危机的处理技巧作为体现能力、绩效的亮点。现代企业管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安全管理、风险控制上,我们的第一选择应是扁鹊的大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绝不能只流于形式,也绝不能只是挂在嘴上的口号,事故一旦形成,损失无法弥补。建立预防机制是根本,过程控制也是有效的手段,而救急只是断臂求生的无奈选择。 现代企业可能起步闪耀、创业时期闪耀、小团队闪耀,可一旦进入发展期、大团队就一蹶不振,从很多案例看来,其原因就是缺乏风险管理。综观全球500强企业其很大精力放在风险管控上,有预防、有措施。中医有句老话“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企业家要时刻保持风险意识,做好风险预防,向前多走几步达到扁鹊大哥的程度,才能保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前进。企业管理的老话“不怕有问题,就怕没问题,不怕有风险,就怕没预防”,现代企业要做大做强、精益求精、走向世界面临着重重困难、千头万绪,难度极大,但“难事都做于易,大事都做于细”、“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风险管控及预防将是企业管理的第一步。 作者:王俊单位:江苏省中医院 管理学相关论文:知识管理学研究论文 1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柯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学是关于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有[9]:①理论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发展研究和知识管理学科体系);②应用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方法论、技术和系统研究);③专门知识管理学(包括企业、政府和公共知识管理学等)。人类迈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化加速发展,图书情报学终于从以文献、信息为中心走向以知识为中心,呈现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趋势。知识管理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它需要凭借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实现其功能,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工具。[10]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大规模的知识存储、快速的知识传输成为可能。[11]图书馆正是在技术取得突破进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才使文献信息知识资源的建设过程与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应用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水平,也为图书馆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 2知识管理学科来源研究 2.1哲学上关于知识的认知在西方哲学中,对知识的追求充满了怀疑主义,这使得很多哲学家寻求有助于他们建立不容怀疑知识的终极真理方法。柏拉图把知识定义为经过实证的正确的知识。从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开始,认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包括主观感受和理性推导两个方面,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和适应的过程。[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从社会实践中来,正确可靠的知识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2.2经济学关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讨论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每个经济主体都拥有独特的知识并强调组合显性知识的重要性,比如新出现的产品、生产方法、材料、市场和组织等都是源于知识新的“组合”,他关注的是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变化过程。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退到第二位,信息作为经济资源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发现,世界经济的竞争、经济全球化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理念重放光芒;在后工业社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直接放到生产体系中考虑”。[15]1995年,美国许多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已经高达50%~60%,体现于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力量”,知识积累导致技术变革,构成经济增长的原动力。[11]20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将知识视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2.3经济管理学的知识解释管理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自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20世纪20~6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80年代的“管理丛林”,到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阶段,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管理革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力量,这凝结了无数管理实践者与理论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需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PeterF.Drucker首次提出知识管理这一重大概念,8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大量相关论文,对知识管理做出了开拓性工作。1988年,他发表《新型组织的出现》,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17]1999年,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家T.H.Davenport出版《营运知识》,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末,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知识经济理论日益成熟,并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使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现了第五代管理思想,即知识管理。因此,知识管理是时代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5]从思想角度看,当代知识管理有许多渊源,比如抽象性的哲学思考,以及特定工作场所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引发的某些具体思考。总之,人们在试图揭示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20世纪管理界种种提高效率的努力,都构成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渊源。 3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3.1学科定位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以“知识管理学”为题名,“概念”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学术论文140篇,外文文献48篇;通过EBSCO数据库,以“knowledgemanagementscience”为题名,“concept”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国外研究文献39篇。这些论文涉及图书情报、管理、制造业、工程、医学、数学、计算机等众多领域。可见,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调查发现,大量的知识管理教育研究项目首先源于图书情报学或信息管理,其次是计算机或工程,商业和管理。集合的课程、宽泛的知识管理技巧和资产清楚地表明了知识管理教育的多学科性。[18]这也与邱均平教授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知识管理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对信息管理及其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续以图书馆和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3.2研究对象从一门独立学科的视角来看待知识管理,整合各个学科优秀学者各有特色的理论和技术,柯平教授提出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个人和社会的知识过程的学科,在此,知识过程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知识的产生、组织、传播、共享、创新以及知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文化、制度等手段同样重要;同时他还提出了由知识治理、战略知识管理和一般知识管理组成的三层次知识管理学学科体系框架。5案例分析众多企业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如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等,它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知识管理项目必须取得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甚至由他们直接主持推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较为成功地实施了知识管理,其主要措施如下。(1)选拔人员。中国海油以年轻化、知识化为宗旨规范干部选拔标准,1999年以来,共提拔近100名较年轻、本科以上学历干部,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交流,每年选拔5~10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外攻读MBA。(2)学习型文化。长期以来,企业内部形成了学习型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其敢于承担风险又善于驾驭风险,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勇于超越现状。(3)科学管理。在管理上,制度成为企业运行的根本法则,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制度、科学严格的决策制度、经济有效的用工制度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点。2001年,在财政部对中直系统资产总额超百亿的62家企业的绩效评价中,中国海油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均为第一,被亚洲权威金融及投资管理杂志Asiamoney评为“2001年度亚洲最佳管理公司”。 可见,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决定因素在于:以知识为核心,以人为本;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具体解决方案;与特定业务流程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处于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的过渡阶段,实际案例不多。 4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趋势和现实覆盖力 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研究主体多元化;研究方法科学和多样化;研究内容不断深入和拓展;研究成果推广渠道多元化。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会日益完善,其现实覆盖力及应用前景十分乐观:(1)应用于政府、企业和个人知识管理;(2)应用于高校教育教学、科技管理及图书馆管理;(3)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发展现代远距离教育模式;(4)在现代学术交流体系中发挥作用。 作者:常培红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 管理学相关论文: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学研究论文 1当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简单课堂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受体,通过板书或多媒体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高等药学教育中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要求。 1.1教学理念更新不够到位多年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长期以来着重课堂上的理论阐述,从而在根本上不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实施。 1.2教学模式陈旧单一《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一直重视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老师通过板书或多媒体进行讲述,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利于充分调动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而且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机械简单,容易造成培养方式单一化、模式化的问题。 1.3教学效果缺乏延后性《药事管理学》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短效性、机械性的缺点。即使课堂教学效果不错,也无法督促学生的课后学习,时间一长,学生就容易忘记上课内容。对于一些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老师无法对其进行课后的指导与管理。 1.4学生缺少创新能力《药事管理学》课程需要重视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有些院校脱离国际高等教育的大背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仍沿用旧有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在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与国际同类人才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因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削弱了毕业生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 2以学生为中心的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 2.1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中心,要根据学生的特征组织教学。要转变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的观点,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参与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老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衔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思维得以更新,综合应用能力得到锻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颠覆了传统师生间的权力空间关系,强调课堂的双向性、自主性,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思想意识的培养者、教学过程的协调者、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是探索者、创造者和自主者。以学生为中心的药事管理学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兴趣、爱好、知识、情感等方面的个性需求,教学活动突出了其双向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优势。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上的单向传授模式,为老师和学生开辟了交流空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体体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药事管理学教学中,师生的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和平等交流,有助于学生感受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创新思维的空间。以学生为中心药事管理学教学是一种交流互动式教学模式,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研讨学问,通过运用药事管理学知识解决药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巩固。 2.2网络教学是时代进步的选择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进步,网络化教学有望成为未来主流趋势。多媒体网络可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地组织、利用和管理。网络化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且具创意的学习空间,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得以实现。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认知的主体,从被动学习到带着任务解决实际问题,从按部就班到自定步调、自定目标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网络空间有利于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有利于培养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信息时代的特征是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学生必须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网络空间在有利于信息传播的同时,也有利于信息的更新。网络化药事管理学教学有利于锻炼学生在海量信息中筛选、获取自己需要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的接受教育、更新知识。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教育生态环境,使学习者可以优质、高效地接受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可以有效构建集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于一体的学习时空域,使教学效益大幅溢出,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3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实现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药事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完善中。如何让老师手中掌握的前沿资料快速传递给学生,同时加强课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平台[2]。网络化自由空间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容易得以实现。 3.1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师生共建药事管理学精品课程网站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利用网络平台开设相关栏目,师生共建药事管理学精品课程网站。在课程建设栏目中,邀请学生共同参与编写课程电子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教师队伍栏目提供本课程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特点、研究方向和联系方式;电子教案栏目建立完整的电子教案,利于学生课前和课后自主学习;习题精解栏目健全课后复习思考题目,供学生参考学习;课外读物栏目中,师生共同搜集相关文献,上传学习资料,研讨最新研究进展。 3.2开设药事管理学课程论坛,创立网络互动式公共学习平台基于药事管理学的课程特点,搭建精品课程论坛,将给学生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课程内容、更好掌握药事管理前沿知识的场所。课程论坛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所有学生都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参与,就药事管理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畅所欲言,发表见解,老师可以适时点评、引导并加以鼓励。另外,借助课程论坛,组建课程意见回馈系统、完善课程答疑体系。针对药事管理时政性强的课程特征,便于学生了解药事法规更新、修订的情况,还可以在课程论坛中开设药政新规动态网页。 3.3开设药事管理学课程网上实践体验虚拟平台药事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受多重因素限制,药事管理学的许多实践教学难以开展。为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搭建药事管理学课程网上实践体验虚拟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空间和场所。借助实践体验虚拟平台,根据药学实践各个环节的特征设置案例,邀请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情景进行提问与答辩。 4结语 药事管理学涉及药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与行为科学等多个学科,信息量大,用语抽象,知识更新快[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网络教学将改变药事管理学未来的教育形态,便于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模式符合时展的潮流,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与补充、促进课堂内外教学过程的无缝对接,有利于实现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作者:黄和平陶春蕾黄鹏汪电雷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管理学相关论文:图书馆公共管理学论文 1公共管理学中重要概念解析 无论采用哪种研究视角来阐释公共管理学的内涵,学者们均有这样的共识: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部门的管理(特别是政府管理);主要内容是研究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基本依靠系统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实验分析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等,研究公共组织理论、政府改革与治理、政府作用、公共政策、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公务员制度等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财政管理等基本内容,同时研究第三部门管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公共管理伦理等问题,其中“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事务”“公共物品”“治理”等是公共管理学的重要概念。所谓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所谓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所制定的涉及公众利益关系、有明确目的和方向,并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的计划、规划或所采取的行动。公共政策既是一个孤立的决定,也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所构成的过程。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而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治理”一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广泛用于经济社会领域,如今在公共管理领域也得到重视,常常取代“公共行政”和“政府管理”。治理指的是政府、社会团体等公共行动者共同处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以公民的需求为出发点,主要强调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私域与公域之间的合作。公共管理学的这些主要理论与概念可以充分地应用于图书馆领域,特别是公共图书馆(以下简称“公共馆”)领域。 2公共管理学对图书馆管理实践的影响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通过篇名检索“公共管理”“图书馆”,并加以领域限制,得到文献281篇;经过人工筛选,与主题确切相关的仅11篇文献,由此看出这一主题尚没有得到重视,尚未成为研究热点。在11篇文献中,2005年1篇,2007年1篇,2008年1篇,2009年1篇,2010年3篇,2011年2篇,2013年2篇,其中4篇着重介绍公共管理理论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 2.1对图书馆理念的影响 2.1.1办馆主体的明确新公共管理中治理主体、政府作用理论运用到图书馆管理中,确定了政府在图书馆事业中的主体性地位。张静指出,虽然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有所扩充,政府并不是唯一的主体,但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组织者和监督者的地位没有变化,仍然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主体;同时政府部门介入图书馆很有必要,这是由公共文化产品的特殊属性决定的,比如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部收益性,这些特征决定了无法通过市场进行公共文化信息资源的配置,只有通过政府主导来实现统一的资源配置、人财物管理、技术标准和服务规程,才能保证图书馆的顺利运作。2.1.2社会角色的确立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积极探求政府在社会发展变化中的角色转变。这种理念应用到图书馆管理中,要求图书馆应根据社会变化,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定位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需要构建一个将图书馆文献资源和知识服务覆盖到所有地区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坚持读者的导向地位,目的是满足读者的需求,建立图书馆网点,主要是以省市图书馆为中心馆,同时整合社区的资源,并且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链接,实现公共馆的近距离服务。汤蕾还提出要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树立大图书馆意识,即以人为本和资源共享的服务意识,从而保障公民公平享用文献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权利,以此为出发点来发展图书馆事业。2.1.3竞争意识的培养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图书馆引入新公共管理中的市场导向理念很有必要。杨小玲、肖希明提出,对图书馆的管理不能局限于图书馆内部的组织管理,而应在分析图书馆所处的社会大背景下,通过举办活动等宣传图书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比如通过图书馆营销来推送图书馆的服务,以此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社会竞争力。在如何提升图书馆的竞争力方面,宋晓蓉则提出应将管理与绩效考评相结合,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图书馆的竞争力;并提出构筑图书馆的营销模式,比如通过建立网站宣传图书馆,开展知识讲座、文化交流、专题报告,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调整营销模式。汤蕾提出将公共管理学中的竞争机制引入馆员管理之中,主要通过技能竞赛、轮岗交流、馆际交流和岗位竞争等形式培养馆员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以此树立图书馆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2.1.4人力资源的管理新公共管理对下层管理机构与人员也有新的要求,即要增加下层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权限,这一点反映出对人才的要求。应用到图书馆中,就是图书馆应该建立多序列、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人才结构,以更好地组织图书馆资源,服务图书馆用户。宋晓蓉提出,为了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实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应该从图书馆员入手,为他们提供更多接受教育和升职的机会,以此提高图书馆员工的综合素质,使图书馆员能各尽所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2对图书馆管理结构的影响 新公共管理中的分权与授权的理论可应用到图书馆组织结构调整中。传统图书馆的金字塔组织结构已不能满足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在管理方式上应更加灵活,主要做法是变纵向管理为横向型、矩阵式管理,适当分权,放宽下层部门的工作权限,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使图书馆的组织结构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2.3对图书馆业务的影响 2.3.1业务的选择性外包业务外包将民事中的合同制引入公共管理领域之中。周晓蓉等提出,图书馆可引进公共管理业务外包的管理思路,目的是将工作人员从非主流、非技术性、非重点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馆员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图书馆更有价值、更具创新性与挑战性的工作中,创造更高的劳动价值及社会效益。关于公共馆总体外包,陈俊翘等指出,国内研究仅限于新公共管理对图书馆内部管理创新方面,对公共馆整个经营方式改变的探讨较少,而国外学者已注意到新公共管理对公共馆总体外包的影响。2.3.2经费的预算与分配经费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是否能提供合格的公共产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费的预算与分配是否科学合理。从公共管理学角度看,经费是社会公众交付给图书馆进行使用的公共资源,具有公共属性,这意味着公众对图书馆经费的预算与分配具有知情权,其使用应以为读者服务为中心,分配过程应有公众参与。2.3.3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周晓蓉等认为,资源稀缺和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是经济学理论框架的基础,社会在组织生产各种产品时所需要的资源(包括人和物)都是有限的,图书馆在生产产品(服务)时同样面临资源紧缺和合理利用的问题,比如图书馆观念落后,图书馆的藏书、馆舍、设备、人等生产要素分配不合理,资源共享程度低都会导致资源浪费。 3公共管理学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影响 公共管理学对图书馆建设的影响,一方面是对图书馆内部建设的影响,比如,公共管理学中分权和授权理论对图书馆组织结构的影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对图书馆制度、人员、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图书馆外部建设的影响,比如,公共管理学中的多中心治理理论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办馆;对于政府间关系的探索,同样对图书馆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的依据。笔者采用公共管理学常用的案例分析法,选择几个经典图书馆发展问题案例,试图运用公共管理学理论进行分析,以剖析公共管理学理论对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3.1对图书馆事业整体控制的影响 案例一:文化部组织公共馆评估。2013年全国公共馆第五次评估对2230个公共馆采用新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为:一级馆859个、二级馆640个、三级馆731个。这是典型的政府部门对公共部门进行绩效评估,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正是新公共管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一方面能对公共部门的公共管理进行监督,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也能鉴别公共部门决策者和管理人员能力的高低。全国公共馆评估在微观层面是对图书馆个体业绩、社会贡献的认可;在中观层面是对公共馆履行社会职能、执行公共政策效果、项目管理实施状况、提供公众服务数量和质量等的测评;在宏观层面是对政府在满足公民阅读需求时应履行的职责进行评估,体现出经济的健康和发展、政治的民主与稳定、公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的公平正义。 3.2对明确图书馆办馆主体的影响 案例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馆建设。国家在公共馆建设上不仅不拒绝,反而非常欢迎社会力量的参与。无论是2008年的《图书馆服务宣言》还是《公共图书馆法(草案)》,都明确提倡与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馆建设。现代公共馆诞生之日起,公共性、公益性、公平性等社会属性决定了其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公共财政支持,而公共财政的使用则依靠政府来执行,这就决定了公共馆的发展是关系到所有社会成员的公共事务,政府必须扮演公共馆建设的主体角色。当然,在经济尚未高度发达的时期,公共财政投入还不能支撑公共馆所有运行经费,不足以满足所有民众的文化需求,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欢迎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馆建设,以各种资源的投入弥补公共财政投入的暂时不足。但是,无论各种社会力量有多大热情和力量,无论在局部区域民办图书馆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从事业发展整体看,政府都必须承担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主体的社会角色。现代社会中,政府扮演着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这一重要角色,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公共馆作为公共物品,政府的建设主体地位是不容动摇的。比如,2007年北京市东城区市民中心正式开办,它定位于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建设政府、民间组织与市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的窗口、平台与桥梁纽带,以求实现政务公开、政社合作和政民互动的基本功能。市民中心最重要的突破在于构建了“政府、民间组织、市民”三方协作平台,取得较好的反响。该案例给图书馆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对于图书馆建设,政府虽然是办馆主体,承担着主要责任,却不能只依靠政府,公民与社会组织的参与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力量。 3.3对确定图书馆服务对象的影响 案例三:高校图书馆是否应该完全向市民开放。有人说我国普通高校(民办高校除外)与公共馆一样,主要依靠公共财政支持,因此高校图书馆(以下简称“高校馆”)也应与公共馆一样,向所有社会成员开放;还有人说,高校馆资源丰富,而在寒暑假这些资源无人问津,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所以应向社会开放。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第一,高校馆与公共馆不同,并非向所有人开放,能进入大学学习的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跨越非常高的门槛(所谓竞争性),即使高校主要依靠公共财政支撑学校运行,不可否认,学生的学费已构成所有经费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因此,高校馆主要是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第二,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个重要的职能。高校馆一直以各种方式(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学术成果、重要文献查阅、书目数据库建设等)对社会提供有条件的服务。公共财政的使用具有非常明确的专指性和纪律性,切块的蛋糕该给谁吃就必须让谁吃、该怎么吃就必须怎么吃。所以高校馆不等同于公共馆。第三,高校馆应不应该与公共馆一样向社会成员开放,这个问题其实隐含着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提出要求高校馆向社会成员开放?是因为公共馆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阅读需求。公共馆为什么不能满足社会成员阅读需求?是因为公共馆现有资源(文献、设备、场地、座席等)配置不足。为什么公共馆资源配置不足?是因为社会公众阅读需求越来越高,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存在缺口。问题的根源找到了,仍然属于公共管理学的问题,仍然是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短时间不可能解决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高校馆在基本满足本校教师学生读者需求的前提下,可将富余资源(文献、时间、空间等———如果确实有富余的话)以特殊的约定来服务社会,但完全像公共馆那样开放则不可能。社会责任不同,社会角色不同,高校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替政府排忧解难,但绝对不可能替政府买单。至于有的地方政府要求高校馆承担公共馆职能,或者要求公共馆与高校馆合作承担学校图书馆的功能,笔者只能报以良好的祝福。 3.4对完善图书馆组织结构的影响 案例四: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2014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指出,2014年的一个工作要点是稳妥推进公共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试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等。从国外经验看,图书馆理事会就是图书馆事务的集体管理主体,管理权限一般处于政府主管行政部门之下、馆长之上。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的涵义,国内学者已有一些观点,比如蒋永福认为图书馆理事会制度是指由理事会来行使决策权力的图书馆微观管理体制;张洪彬认为理事会制度倡导的是一种开放、民主、高效的经营管理方式,在运行机制上主要以信息交流机制、公民参与机制、社会监督机制为保证;冯佳认为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真正体现了政府推动全社会参与公共图书馆的管理。理事会制度是否符合国情,能否更好地解决我国公共馆管理中的关键问题,这需要通过试点试验后才能得出结论。但从理论上说,政府应该切实履行好办馆主体的职责,解决好市场机制造成的分配不均的问题,充当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保障社会公平,为公共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政策、财政上的支撑。而从组织结构来说,理事会的结构或许更适合时代的发展。不过,效果如何,需由实践来检验。 4公共管理学理论引入图书馆应注意的问题 4.1理论基础层面要注意有所调整 新公共管理理论建立在现代管理学理论及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理论基础是经济理论,理念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出发点。过度看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公平正义,这一点与作为社会公益性机构的图书馆背道而驰。杨小玲、肖希明进一步提出,在将新公共管理引入图书馆时需要注意伦理道德问题,因为新公共管理的一些理念弱化了传统行政的道德约束。作为社会公益机构的图书馆如果过度引进新公共管理理念,推崇新公共管理的经济价值观,将违背图书馆以人为中心、满足读者需求的服务理念和目的。所以,图书馆在引入公共管理理论时要有所调整。 4.2组织结构层面要注意适度平衡 图书馆在借鉴新公共管理中的分权理念时应该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把握好度,处理好各部门间的关系。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提倡的组织结构属于扁平化、横向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虽说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但也容易造成权力的分散、管理层的架空,不利于行政命令的执行,使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不顺畅。在引入图书馆管理中时,不仅需要借鉴新公共管理中关于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理论,而且要注意防范上述几种问题的出现,使图书馆的管理活动朝着有利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方向前进。 作者:王茜杨玉麟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管理学相关论文:行政学公共管理学论文 一、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1从管理或功能的角度。 在科学管理行政研究时期,科学管理运动蓬勃兴起,要求政府同样实行科学管理,改进行政方法。在这一时期,管理过程研究学者法约尔,他首先提出了管理是经营一部分,并提出管理的五大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在同一时期行政学家怀特也对行政进行了研究。也就是说,行政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管理,都是为实现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通过怀特的研究,他将行政学的研究重点转向了行政管理内部,转向技术性细节,满足了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要求。 2.从三权分立的角度 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是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核心,通过权力的分立制衡,来达到国家权力的平衡运行。从三权分立角度来理解行政,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及司法权,分别由议会、政府及法院分别行使。那么行政就是与立法、司法并立的三权之一,是国家行政组织(除立法、司法组织以外)所从事的政务管理活动。由此,从三权分立的角度,确定了行政活动的范围。由此,行政本身就是管理,行政管理就是国家行政组织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及其自身事物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活动。 二、行政学、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学学科名词之间的关系 “行政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学者斯坦因提出,而行政学真正开始成为一门学科,则始于威尔逊。19世纪末,伴随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城市化、工业化的迈进,尤其是在美国,为了反对政治腐败、政党分赃制带来的弊端,要求改革政府体制,扩大政府行政职能。现行的政府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共行政学”一词则出现在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之后,根据管理学研究的不同侧重点,有以企业研究为主要对象的企业管理,也有以政府研究为主要对象的公共行政。公共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政治权力的政治性管理活动,具有强制性,管理的是国家社会的公共事务以及自身事物。当时管理学在我国刚刚兴起,人们通常把政府机关的管理活动习惯的称为行政管理。在政府和学界的共同推动下,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很快被确立并发展开来。学者们对其定义为: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及其自身事物。行政管理学作为学科名词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总之,在我国行政学界,不管是行政学、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学,他们所表述的主体都是国家行政组织即政府部门,客体是国家和社会事务及其自身事物,活动准则都是依法管理。因此,这三个学科名词内涵一致。 三、行政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公共部门如何高效率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学科。行政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的相同点:在研究范围方面,行政管理学和公共管理学都研究政府组织即纯粹的公共部门,如何高效率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行政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的差别:第一,研究范围不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除了纯粹的公共部门之外,还包括作为准公共部门的第三部门。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是纯粹的公共部门的管理及其规律性问题。前者的研究范围要大于后者的研究范围,可以看作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第二,研究主体和客体不同。在公共管理学看来,管理的客体包括政府组织在内的所有公共部门,并不强调政府的主体地位。而在行政管理领域,政府机构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当政府作为主体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当政府作为客体时,强调对自身事物的管理。在公共管理学看来,国家行政组织和企业组织一样,只是在性质和方式上有不同。 作者:李苗苗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管理学相关论文:管理学科技术经济论文 1研究假设 全世界、研究机构内部、国家之间的科研合作程度均在增长,合作者通过合作开展了相互的学习并能在学术领域产生比个体更强的影响力。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合作确实能提升科研产出的质量,同时通过合作发文整合合作双方竞争力和技能,进而能攻克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升成功的机会。而两个地方之间的科学合作强度,一方面取决于互相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则由合作所需的时间与金钱所决定,如研讨会、学术会议、学习交流、研究室资源共享等形式的科研合作所形成的交通成本及耗时会随着研究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而增加。由此可见,交通及信息沟通方面的技术进步通过简化科研合作过程,降低远程信息沟通的交通成本及耗时促进了科研合作这一增长趋势。Hoekman的研究假设指出不仅是物理距离,地区边界、国家边界、语言边界也会影响欧洲科研合作,但这一影响程度随着时间减弱。那么中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科研合作是否也如是?本文将沿用Hoekman的研究假设体系,形成本文的假设。假设1:对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而言,随着距离的增加,在NSFC项目资助下科研合作会随之梯级式减少。假设2: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研究主体在跨越不同边界时,科研合作会呈现出不同规律。 2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产出包括发明、数据库、专利、技术、专著以及发表的论文,其中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经过同行评议从而保证了最基本的质量及独创性,从而发表的论文作为研究科学合作的载体以及一个体现个人学术价值的指标,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产出形式之一。关于论文的统计数据来源有三种方法:其中之一是文献计量和数据库中所提取的已发表的论文。合作是指在科研项目中两个或更多学者之间的密切交互,这种交互是带有一个或更多目的的,如为获取资源而合作等。Cumming提出了五种科研合作行为:责任划分、资源共享、知识转移、学术会议、交互技术,观察Cumming论文中的相关系数矩阵发现五种合作行为与六种项目产出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中,知识转移与项目产出之间的6个相关系数均高于其他四个合作行为。进而科研合作可以看作在公开发表物上的成对出现的地区名称,所以对于本文所建立的数据库而言,是在中国知网(以下简称CNKI)上发表的由NSFC项目资助下的共同发文的单位名称。本文研究团队于2013年7月5日-12日期间在CNKI个人数字图书馆中,按照期刊检索条件为“支持基金”,并在该选项中输入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396名博导在1999-2012年间所获475项NSFC项目的批准号进行摘要式检索,共检索到8156篇论文。采集检索结果中的“作者”、“作者单位”、“年份”三项信息,所检索出的信息逐一录入“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基础研究项目数据库”。Katz总结了影响科学合作的十类因素,其中第十种就是空间距离的缩短。他提出分析位于不同空间位置上的合作关系应包括三个步骤,参照Katz所提出的步骤,本文在第一步中构造了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科研合作面板数据库,同时对所使用的分析工具进行了扩展,如引入了引力模型开展静态面板回归和动态面板回归。 3研究结论 3.1随着距离的增加,合作是否会随之梯级式减少 距离所造成的合作障碍因素包括文化的、语言的以及组织间的差异性,因此大部分的交流强度在本质上会随着两个交互主体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削弱,同时因为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需要项目参与者频繁地开展研讨活动,从而处于相同或邻近地域的学者之间开展科学合作的可能更高,更倾向于空间上的集聚。从空间上看是否是这样呢?从图1中展示的是1999-2013年期间8156篇论文中合作发文单位所在城市(同一城市内部的除外)对子,可以看出中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资助下开展科研合作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经度23°117''''E至45°75''''E以及纬度104°067''''N至126°65''''N的不规则梯形区域里,这一区域的四个顶点分别为成都、广州、上海、哈尔滨。另外,华东地区是七大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这便引发了如下问题,即图1中仅是展示的是城市之间的合作,若从地区层面来看,又呈现出怎样的更为深入的现象和规律呢?Hoekman对2000-2007年期间的WOS数据库中33个欧盟国家的313个地区的合作发文数据进行了统计,发现就总体而言,样本的科学合作发文在显著性水平为5%时,地区边界效应要强于国家边界效应,而后者又强于语言边界效应,这三者的弹性系数依次为:-3.342、-1.645、-0.969,其研究结果表明合作发文具有地域性,且“远程逻辑”与“地域逻辑”并存。本文对Hoekman的远程逻辑进行细化,对应图2中的地区③间合作以及地区内不同城市间合作,而地域逻辑对应图2中的地区内相同城市不同学校间合作。图2中三种合作占比在2003年以前呈振荡态势,以2004年为界地区间合作占比与地区内相同城市不同学校之间合作占比两折线开始呈现明显的交错上升态势,地区间合作占比的最低值为2009年的0.067,而地区内相同城市不同学校间合作占比的最低值出现在2005年为0.052,地区间不同城市间合作占比最高值于2012年达到0.051,这两个占比的最低值均大于地区内不同城市间合作占比的最大值,且从2005年开始后者一直远远低于前两者,说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NSFC项目资助下在发文上呈现出的“同城”偏好④以及“跨区”偏好,并随着时间的推进得到了加强。这两个偏好的发现恰恰与Pan不谋而合。尽管当前交互工具有较快发展,但科研合作中的引力定律仍成立,意味着科研工作者更倾向于寻求与他们位于同一区位的合作伙伴。然而远程合作却并不少,且相互作用的强度呈指数衰减。由图2发现假设1部分成立,即合作会减少,但不是梯级式的,而是发生了主体的跃迁,即跨区偏好和同城偏好之间的偏好跃迁。 3.2跨越不同边界时,合作是否会呈现出不同规律 牛顿第三定律可用于揭示位于空间上不同点的主体之间的交互问题,利用引力模型分析影响区域网络中科研合作的决定性因素,两个地区之间的合作强度取决于两个地区各自的发文量及两地区之间的物理距离。分别借助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展开进一步分析,可借助静态面板对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NSFC项目资助下所开展的科研合作进行分析,关于距离与科研合作相关关系的代表性文献使用引力模型建立静态面板的总结如表1所示。Montobbio总结了距离的四种测度:地理距离(包括三种计算方法:两地区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之间的经纬度距离,也可用两地区的中心城市之间的经纬度距离,亦可用两地区的最大城市之间加权的距离来衡量);考虑了交流成本的“时差”距离;文化历史相关的距离;技术距离。由Montobbio的相关系数矩阵表发现第一种距离中的三种类型的距离在显著性水平为5%下,三者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为0.99,从而使用其中任何一种即可,同时结合表1的归纳,本文采用的是与Pan相同的测度形式,即以两个地区中心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作为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度量。根据技术经济及管理博点的分布,参照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的划分,中国七大地区的中心城市最终确定为⑥:沈阳(东北)、上海(华东)、武汉(华中)、广州(华南)、重庆(西南)、和西安(西北),本文中地区之间的直线距离采用地区中心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作为度量。本文所使用的引力模型与表1中Hoekman以及Ponds的形式相同为:Cij=kPα1iPα2jdβij,据此建立计量模型如下:lnco.pubij=α0+α1lnpubi+α2lnpubj+α3lndisij+vit(1)式1中co.pubij为地区i(第一作者所属单位为地区i)与其他地区j的合作发文量,pubi表示地区i在NSFC项目资助下在CNKI上的总发文量,pubj表示地区j在NSFC项目资助下在CNKI上的总发文量,disij用两地直线距离⑦表示。α0表示截距项,误差项为vit,i=1,…,7为横截面下标,t=1,…,13为时间单元下标。经过LLC单位根检验,发现co.pub、pub、dis均不存在单位根,说明不存在伪回归,可以使用OLS进行静态面板回归分析⑧,结果如表2所示。(1)地区合作的距离效应、自我效应、寻他效应与滞后效应空间上的邻近性对于科研合作具有重要性,但在地区间的重要程度不同,一个地区的知识生产不仅受到其周边地区的正向影响,而且与其所处的研究网络中关系邻近地区的影响,Scherngell研究发现两个组织之间的距离每增加100km,两者的合作会减少27.8%。表2对某个地区其他地区之间合作发文的计量模型进行了静态面板回归,发现七个地区的距离与合作发文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负值并介于-0.16至-0.31之间,即距离disij与双边合作co.pubij呈负相关关系又即存在“距离效应”。其中华南地区的距离系数最弱为-0.1615,说明短期内空间上的邻近性对于该地区开展合作的意愿并不强烈。而华东地区的距离系数最强为-0.3017,表明在短期内空间距离仍是影响该地区开展科研合作的关键因素,意味着该地区开展区际间合作时地域空间的邻近性显得更为重要。地区i及其他地区j的合作发文量co.pubij与该地区自身发文量pubi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在显著性水平为1%时,华东地区自身发文量每增加100篇,其与其他六个地区的合作发文量便会增加64.83篇,在七个地区中“自我效应”最强。“自我效应”强即当对方合作发文量一定时,某地区自身发文量越多则其会吸引其他地区参与合作发文的意愿越强。西北地区的“自我效应”最弱,其相关系数虽也为正,但不显著。自身发文量弹性系数低于0.3的地区有东北(0.2899)、华北(0.2998)、华南(0.2609),高于0.3的地区为华中和西南其系数值分别为0.3368和0.3442。地区i的合作伙伴j的发文量pubj也会对这两个地区间合作发文量co.pubij产生影响,但却呈现出正向和反向两种情况:如华东地区合作伙伴发文量会对华东地区的合作发文量产生反向影响,相关系数为-0.0191(虽然并不显著)。华南和西南的合作伙伴发文量虽然会对这两个地区合作发文量产生正向影响即为正相关系数,但却不显著。东北和西北的合作伙伴发文量与这两个地区合作发文量的弹性系数均高于0.3,在显著性水平均为1%时分别为0.3270和0.4707,其中西北地区的“寻他效应”最强,即当该地区自身发文量一定时,其合作伙伴发文量越大,则西北地区寻求与合作伙伴共同发文的意愿越强。表2的分析均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基础研究合作的短期规律,那么长期条件下又会呈现出怎样的规律呢?借助动态面板开展进一步分析,引入co.pubij的滞后项,建立模型如下:lnco.pubij=α0+α1lnL.co.pubij+α2lnpubi+α3lnpubj+α4lndisij+vit(2)由于引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项,进而造成了估计的内生性问题,可采用由Blundell和Bond所提出的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由于其具有更好的有限样本性质,减小了一阶差分GMM估计量的偏误而被广泛应用)。本文利用了更多的样本信息,可以控制某些解释变量内生性问题的一步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对式(2)进行参数估计,结果见表3所示。当引入滞后一期合作发文量作为解释变量后,发现华南、华中、西南的Sargen值均低于0.05,分别为0.0000、0.0139、0.0049,表明未通过Sargen检验即存在工具变量的过度识别问题。表3中仅有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四个地区的动态面板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观察表3发现东北地区的滞后一期合作发文量会对当期合作发文量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条件下存在正向影响,相关系数为0.3574,表明东北地区上一期与其他地区的合作文量每增加100篇,下一期的合作发文量便会增加35.74篇。可认为东北地区存在“滞后效应”即前一期的合作发文量L.co.pubij会对后一期的合作发文量co.pubij产生显著性影响作用,这与Defazio以及Jonkers的研究结论相吻合。Defazio利用GMM模型对1990-2004年间欧盟项目资助的科研网络中296位学者在基金资助下的科研合作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在资助期结束后,科研网络中的合作对科研产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上一期的论文产出对后一期的论文产出在显著性水平为1%下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介于2.40-2.55之间。Jonkers在2009-2011年期间对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CONICET科研机构124位受访者所做的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同时前期发文量与当年国际合作发文量之间在显著性水平为5%下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为1.01。可以发现这两项研究结果中的相关系数均高于本文表3中的相关系数值。华东地区、西北地区的滞后一期合作发文量对当期合作发文量的弹性系数在1%显著性水平下分别为0.3310和0.2713。而华北地区的“滞后效应”不显著,东北地区的滞后效应最强。另外,当解释变量系统中引入滞后一期合作发文量后,其他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四个地区中仅有华东地区的所有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不仅作用方向没有改变且作用强度加大了,称为华东模式:短期内华东地区的距离效应(显著)、自主效应(显著)均在长期内得到了强化,而短期内不显著的负向寻他效应在长期内却变得显著了。这表明华东地区在当前及以后一段时期内仍是具有吸引力的合作伙伴,该地区作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基础研究的重要知识基地,吸引其他地区与其合作的引力会更强。长期内距离效应变得不显著的地区为华北、西北,表明短期内华北、西北两个地区寻求合作伙伴的距离障碍在长期里却会“消融”,这种现象也发生在5thEUFP项目的公共科研合作中,Scherngell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政府要求每个科研项目中必须有国际合作伙伴。由于本文的样本数据为中国国内数据,基于此可以认为NSFC不仅应加强国际地区间合作,更应首要加强国内(地区)合作。但多长时间才能出现距离的消融却是一个问题,部分取决于NSFC能否以及多大力度在项目资助政策上鼓励合作研究,若是则距离消融的时长会大大缩短。Montobbio采集了1990-2004年间11个发展中国家与7个发达国家的USPTO专利申请者的14684项合作开发的专利,利用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创新力越高、人口越多的国家的预期合作越多,越多的当地需求会降低空间距离对开展合作的影响,反映在相关系数上绝对值减小。这一原因也可用于解释为何长期中西南、华东的距离障碍却未消融,即西南和华东地区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科研合作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地区内部。长期内华北地区合作伙伴的发文量对华北地区合作发文量不会产生显著影响,相关系数为-0.0994(不显著),表明条件充分的时华北地区可能会向华东模式演进,而条件之一便可能是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导的时空迁徙,本文统计数据显示在统计期内发生迁徙的博导中有16.7%的迁徙进入华北地区。而跨省合作的现象并不显著,但对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而言其开展科研合作是否也如是呢,且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细化特征?本文对20个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士点所在城市开展合作发文占比为前三四分位数的邻省合作占比、同省合作占比以及不相邻省域合作占比三个指标在图3中进行了展示。发现图3中大椭圆以及小椭圆所包括的点呈现出“剪刀差”走势。城市内合作占总体合作的占比大于20.00%的为:哈尔滨40.98%,南京32.93%,长沙29.02%,合肥27.92%,北京26.65%,西安24.24%,天津23.08%,上海21.13%,武汉20.25%,成都20.00%。图3中,对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士点所在的20个城市按照不相邻省域合作占比值由高到低对三个指标同时进行了排序,发现福州、南昌、长春、杭州、哈尔滨、南京、北京、沈阳、长沙、成都这10个城市中的不相邻神域合作占比折线与同省合作占比折线形成了一个大“剪刀差”趋势,且由前至后开展邻省合作的意愿和频率均很低,说明随着这10个城市的不相邻省域合作意愿的减弱,同省合作的倾向却得到了加强。相对而言,福州、南昌、长春三市的不相邻省域合作倾向几乎是占绝对主导的。而重庆、武汉、合肥、西安、太原这5个城市的不相邻省域合作占比折线与邻省合作占比的折线也形成了一个小“剪刀差”趋势,且由前至后开展同省合作的意愿均很低,说明这五市开展邻省及不相邻省域合作的意愿及频率均相对较强。综上所述,研究结论显示不论是从地区层面,还是省域层面,均发现假设2成立。 4主要结论及展望 在推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中,项目研究无疑是很重要的支持方式之一,作为学科发展状况的评估的一个侧面,科研合作尤其是项目资助下的科研合作评价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当代,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远程科研合作者之间互访的时间大大缩短、便捷性大大增强,而另一方面开展科研合作仍带有地域偏好。借助时空棱镜这一工具,捕捉中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科研合作活动中所隐藏的规律是本文的聚焦点。那么如何按照研究目的将时空进行不同类型的延展和压缩,以对该聚焦点进行逐步放大?这便形成了本文的研究路径。首先,在Hoekman所提出的两个假设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假设,然后分别从地区、省域两个层面相交叉的角度对这两个假设进行了验证,发现假设1部分成立,即合作会减少,但不是梯级式的,而是发生了主体的跃迁,即跨区偏好和同城偏好之间的偏好跃迁。其次,借助引力模型发现跨越不同边界时合作会呈现出不同规律,假设2成立,如科研合作在短期内存在距离效应、自我效应、寻他效应,在长期里则呈现出滞后效应等。特别是部分地区的面板静态分析结果缺乏稳健性,这一结果表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所形成的科研系统里能够为科研合作创造公平机会这一目标仍然尚远,从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开展项目资助中除了鼓励国际(地区)间合作,更应更应着重鼓励国内合作以形成良性运作的科研合作系统。另外,本文所用于揭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科研合作的思路体系及工具,也可应用于中国其他学科抑或总体层面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科研合作规律的探寻研究中。 作者:胡琳娜张所地高平单位: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曼彻斯特大学 管理学相关论文:教学管理学风建设论文 一、诚信意识薄弱,考试作弊,学习成绩下降 考试不及格,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学校每个学期都会处理一批考试作弊的学生。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学生对于自己考试不及格、考试作弊麻木不觉,没有羞耻之心,反映了这些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导致高校学风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这其中也有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对高校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其次,高校学风建设制度不完善,教师管理滞后。对学风建设重要性与紧迫性认识不够,没有付诸实践,教师管理中缺乏考核与监督,部分教师在学风建设中责任心不强,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第三,当前高校学生独立性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主动学习的精神。部分学生受“读书无用论”观点的影响,认为学习的知识将来用不上,不必要认真学。同时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有些学生自暴自弃,没有人生规划,虚度光阴,不求上进。 二、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 学风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高校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一个高校校风的重要窗口,也是高校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1.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要从新生抓起,做好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加强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学生理解高等教育的目标和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学校及专业的任务、使命,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和角色适应,为树立良好的学风奠定基础。”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堂管理,规范课堂纪律。严禁无故迟到、早退、旷课,严禁在课堂上吃食物,玩手机等与上课无关的事情。要加强对学生的课余管理,从早操、晚自习考勤入手,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加强宿舍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场所。要完善各种与学生有关的制度,出台与学风建设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根据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新特点,突出学风建设和素质教育,激励与约束并重。 2.完善考试制度,严肃考风考纪考试工作能否实现科学管理,能否体现它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公正性,首先取决于是否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更取决于制度的严格贯彻执行。要继续坚持现有的有关考试管理规定,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要严肃处理考试违规违纪行为,发挥警示作用,确保考试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要加强监考队伍建设,增强监考人员责任心,完善对监考人员的监督检查与考核制度。 3.加强教风管理没有好的教风,就不会有好的学风。教师在学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要使学生学风有根本性好转,教师是关键。教师道德素质决定了其敬业精神和教学态度,教师自身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没有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是不可能教出好的学生的。所以,要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监督与管理,首要的是教师要负起责任,维护良好的课堂纪律,不能对学生违背课堂纪律的行为不管不问。其次要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考核,完善相关考核制度,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要办好学校各类教师教学比赛项目,树立教学名师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教师教学交流,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4.营造良好氛围,培育优良学风充分挖掘高校现有的人文教育资源,通过大型学术活动和文体活动,营造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同时,要注重校容校貌美化,完善教室,图书馆等学习场所的软硬件设施,让学生有一个优良的读书学习的环境。 5.形成抓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学风建设任务艰巨,是个长期性的工作,时刻不能放松。要把学风建设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来抓,不断健全学风建设有关制度,坚持学风、考风、教风三位一体,不可分离,统筹规划,全盘考虑,持之以恒抓学风、齐心协力促学风,不断提升学风建设水平,以形成优良校风。 作者:张中胜韩锦标单位:淮阴工学院 管理学相关论文: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管理学研究论文 一、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我们呼吁管理学课程改革,就说明在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只有正确剖析存在的问题改革才有意义。目前高职管理学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法落后。虽然现在高等教育呼吁教学方式改革,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许多高职院校在课堂上采取的仍旧是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模式只有教师输出,学生坐等输入,缺少互动,更缺少深层讨论和教师的启发、学生的思考。即使有些院校采取了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但也只是做了形式上的引进,真正的内涵没有学到,最终产生的作用不大。要是一直采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变得更呆板。 2.案例教学法呆板化。案例教学法是具有启发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通过案例清晰地阐释所要表达的主题,允许学生充分地自由发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案例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有的教师选择的案例不能准确地反映主题,针对性不够;有的教师案例语言缺乏生动性,激不起学生心灵的火花。这些问题都阻碍着学生最大限度地吸取课程内容,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在进行案例分析之时,许多教师仅仅对案例做一个归纳性的总结,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3.师生间的互动性差。我国课堂上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教师在上面授课,学生在下面听课,每节课都循环着同一个模式。这种缺乏互动的教学,严重损害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而且还受到组织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一定要把课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给学生提供不了一个良好的实训条件,阻碍了教学效果。 二、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为解决当前管理学课程所出现的问题,针对管理学课程的特点,结合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认为管理学课程教学可以采取项目化教学法。 1.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项目化教学法在实施中可分为模拟、仿真模拟、全真模拟三个阶段,具体实施如下:其一,模拟阶段。课上实施项目的模拟,让学生熟悉岗位流程、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掌握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整个模拟阶段可分为情景描述、情景分析、任务准备、情景展示、情景评价、教师总结。(1)情景描述: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教师以人力资源部某角色的身份,布置任务。如以北京某旅行社人力资源部招聘科长的身份,为旅行社招聘地接导游员。(2)情景分析:学生分小组,讨论工作思路、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准备的理论知识,然后每个小组把自己的讨论结果展示出来,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清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以及需要准备的知识等。如接到为旅行社招聘地接导游员这一任务后,学生一方面研究招聘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制定相应的招聘材料。(3)任务准备:针对情景任务,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查找资料,进行工作内容的准备。教师讲解学习的思路、学习方法,如围绕招聘应该做哪些工作,像招聘计划的制订、应聘表格的设计、合同的制定等。(4)情景展示:小组针对情景,进行角色扮演。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完成一部分,也可以完成整个任务,根据任务情况而定。如招聘可以从选拔、录用、评估等方面进行分工。(5)情景评价:一方面是小组之间的互评。其他小组作为应聘人员,对展示的小组进行评价,包括评价整体满意度和评价小组每个同学。另一方面是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小组评价,总结评价的要素,如招聘计划、应聘表格。(6)教师总结:教师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对学生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为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明确知识的用途,以及知道以后如何创新地完成工作任务。其二,仿真模拟阶段。对于课上的模拟项目,学生课下可以进行仿真练习,如作为班长应该如何管理班级。其三,全真模拟阶段。对于学习的模拟项目,经过仿真练习,可以进行全真模拟。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如学生会管理、社团管理、班级管理等。另一方面,通过“结对子”工程与单位合作。具体操作程序:第一步,学校通过理事会,召集需求管理岗位的企业,企业介绍自己公司的情况,以及对实习生的安排、培训内容等打算,然后可以通过面试等形式了解学生,进而选择自己的实习生。第二步,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进入企业,进行观摩学习,这样对于学习过的模拟项目,有机会独立操作,进行实战锻炼。 2.项目化教学法的监控。综合成绩包括终结性考试成绩和形成性考核成绩,其中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综合成绩的70%,满分70分;形成性考核占综合成绩的30%,满分为30分。其一,终结性考试。终结性考试是笔试加技能考核。具体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一般为课程结束后的技能考试周。笔试满分100分,按实际成绩的50%计入综合成绩。技能考核满分100分,按实际成绩的20%计入综合成绩。其二,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堂考核,满分为100分,按实际成绩的30%计入综合成绩。(1)课堂考勤:主要考查学生到课率,计20分。每次上课任课教师都要严格进行考勤并详细记录考勤情况,如总考勤为32次,则到课率分数=学生到课次数*100/32;有班主任或辅导员签字的事假、病假计入到课次数(须注明)。低于10分的,取消本学期考试资格,可随下一年级继续学习。(2)课堂表现:计30分。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发言、听讲是否有小动作、讨论是否对任务有建议、玩手机情况、放学时自己的卫生情况和桌椅摆放情况等,共5项,每项6分,随堂考核。(3)课堂考核:计50分。根据小组完成任务情况酌情给小组分,再根据个人完成任务情况给个人分。形成性考核成绩=课堂考勤考核成绩+课堂表现成绩+课堂考核成绩。任课教师于第一次开课时向学生公布本实施细则,期末时认真汇总各项考核的相关材料,统计出成绩。 3.项目化教学法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管理学课程项目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的模拟训练为载体,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处理好学生活动与教师讲授的关系。项目教学通过情景描述、情景分析、任务准备、情景展示、情景评价、教师总结几个环节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既掌握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又掌握岗位技能。项目教学需要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学习理论知识。由于高职学生入学成绩不佳,学习的自觉性比较差,所以项目教学要处理好学生情景展示和教师教授的关系。针对学生情景展示,可以看出他们自己学习理论知识的结果,同时教师应通过总结对知识进行补充,开拓学生思路,授之以渔。(2)注重点评。每个人都想获得成就感,学生通过情景展示,如果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就会更加努力,所以我们运用项目教学法,要注重点评。点评一定要注重鼓励,不要打击,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委婉。通过点评,学生知道情景展示需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有待改进,以及应该如何去改进等。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要始终以人才培养为第一发展要务,适应新形势下对需求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信高职的管理学课程通过系列有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应用,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作者:张晓彬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 管理学相关论文:高校教学模式建构的管理学研究论文 1分异性的快乐体验型教学模式 从微观角度来看,学生并非完全同质。根据不同的学习目的,有学者将管理学教学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就业导向性的偏重于实践性的教学,一类是继续深造导向性的凸显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③借鉴之,围绕不同学习者的关注点,给予侧重点不同的教学实践。首先,针对初级学习者:(1)针对不同授课对象,兼顾一定的差异性设计案例,能够反映学生相关素质的层次,更强调实战效应。(2)引入经典管理培训游戏,如创新主题的小游戏,令学生能够多视角地看待并解决问题,对于其活跃的思维、开放的态度以及迅速开拓思维大有裨益。(3)构建模拟环境,直探问题的本源,如通过沙盘模拟方法来模拟企业的决策动作,使学生担负着企业面临困境决策的挑战,将抽象复杂的决策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融入到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中,事半功倍。(4)选择合适的受访企业带领学生参观访问,邀请富有经验的管理者与学生座谈,鼓励学生多提问,共同探讨企业面临的问题,利于所学为其诊脉,提出合理化建议。其次,针对发展级学习者,(1)吸纳头脑灵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横向课题;吸纳理论知识扎实、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纵向研究课题,进入青年骨干教师的研究团队;举办本科生论坛,鼓励学生将阶段性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从中评优汇编成集或向学术期刊推荐,为其后续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夯实基础。(2)积极鼓励与组织优秀学生参与案例分析、高校市场营销、大学生物流设计等各种相关竞赛,使学生在实战中迅速提升管理素质及综合能力。 2互动双赢型教学模式 所谓“互动”,师生、生生建立更为合作与协调的关系;所谓“双赢”,教学相长,师生双方均能从中获益。如讲授“控制”章节时,重点学习三个问题:即控制是什么;为什么要控制;如何控制。(1)以描述型案例切入,在“抛球式”的问答中,使学生明晰控制的概念和作用;(2)选择问题型案例或综合性的复杂案例,由学生扮演特定的管理角色,通过参与演示和揣摩体悟来加深对常见的控制障碍及原因的理解;(3)让学生自由结合,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创设任务,分工合作,通过对图文音像资料的自主学习,促使个体进行问题导向式的思考,径小组充分讨论,各个小组推举发言人汇报,形成辩论的氛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讨论主题应呈中性,内容避免过偏或过于专业化,以使非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有开口的机会。 3课程知识拓展型的课外阅读指导教学模式 创办以“耕读会”命名的实践教学平台,旨在将教学经常化、全程化和立体化。将相关书籍发放给管理专业大一到大三的每位同学,定期轮换;学生每半月撰写读书笔记和实践笔记,每月上交;从中筛选优秀稿件编撰《耕读汇》(半月刊)。同时,每半月在专业教师主持下举办经典阅读或管理问题研讨会。为使这一平台能够长期有效运行建构长效机制:(1)成立“《耕读汇》编辑部”、“组织部”和“宣传部”,其中“编辑部”负责读书笔记的收放、统计、筛选和出刊;“组织部”负责活动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宣传部”负责活动的报道及书籍的管理工作。(2)为调动学生参与及其为组织服务工作的热情,将实践教学环节成绩拆分为集中实习成绩(70%)和分散实习成绩(30%)。集中实习内容主要指列入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实习,分散实习就是指耕读会活动。学生在《耕读汇》发表文章,在成绩上予以奖励,并评选“读书之星”,颁发证书以资鼓励读书笔记质量高和刊登文章多的同学;对于为耕读会服务的同学,也从成绩上予以一定的加分奖励。(3)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一方面,将“耕读会”的工作量计入实习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将“耕读会”纳入到管理专业的特色实践教学活动系列,争取到相关的资金支持。 4必不可少的教辅支持体系 4.1技术支持在管理学教学中,需要借助现代化技术与手段与之相辅相成。(1)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及技术,制作高信息量的管理学课件,图文声像并举,加大信息量的输出,通过感官的综合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依托IT技术强大的支撑,通过管理学网站、教学论坛、教学资源库、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传播知识,实现在线实即时指导。(3)借助专业的模拟沙盘教具及各类管理教学软件,让学生开展模拟商战演习,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4)给师生搭建能够及时接收前沿信息及最新资讯的平台,使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与时代、社会保持亲密接触。 4.2伦理支持防范师生学术失范,其核心在于学术诚信教育。学术诚信是指即使在逆境中也必须对诚实、信任、公平、尊重和责任这五种基本价值观做出的一种承诺。④对于学生而言,学术规范意识薄弱是导致其学术失范的重要原因。在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前期指导时,特别加入两项内容:(1)围绕学术活动的约束规则,从阅指导读学术论文入手,使学生对“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明确认知。(2)进行学术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自律水准,克服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自觉杜绝剽窃抄袭、弄虚作假等不端行为,从而使得学生能力构建真正落在实处。 4.3教学保障主要包括:(1)师资队伍的保障。针对高校师资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实际,①组建教学团队,吸收一些校外学者和企管人员进来,实行“理论教师+实践教师”双轨制;②参照西方的茶歇制度,利于老师间正向思想与经验共享;③努力促成校企合作,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汲取“营养”。(2)课程考核体系的保障。①除试卷外,还包括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提纲、课程小论文、调研报告等多种考核形式;②考核机制方面尽量避免单纯应试教学的弊端,学生课程成绩的评定应涵盖学习态度、掌握知识的程度、课外拓展、创新能力与发展潜能等多个方面。(3)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保障。①逐步提高教学绩效的比重,着眼于激励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师角色定位方面大胆革新,将更多心力投入到教学中;②鼓励教师在行有余力的情况下去企业兼职,一方面,将研究成果用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不断丰富教学素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作者:王谊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管理学相关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研究论文 1.教材的改革。 “精简理论,突出实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编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 1.1在内容选取和结构安排上,以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大职能为重点,力求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在编写体例方面,力求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1.2在课程之前、课程内及课程之后设计相关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每部分内容之后设计实训项目的训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教材除了包含课程标准规定要求掌握的内容以外,还应该提供一定量的额外内容,供有能力的学生选择学习。 2.教学方法的改革。 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打破传统的讲授法,注重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职业能力。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 2.1案例教学法。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应用型本科生的特点,突出应用型的教学思路,对案例教学进行变革。管理案例选择是否得当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管理学教学案例应具备三个特点:首先,案例应具有针对性。所选案例要针对所学理论要点,能够使学生通过案例来掌握理论知识,并能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其专业应用能力;其次,案例应具有时效性。所选案例应该是近几年国内外著名企业最新的管理案例,教师应该注重知识更新,及时把具有时代特色的案例补充运用到教学中;最后,案例应能激发学生兴趣。目前三本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并且学习主动性较差,所选案例应该比较新奇,激发其学期兴趣。 2.2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虚拟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来设定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虚拟再现,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利用所学知识来处理实践问题。通过情景模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实现:首先,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要求学生根据情境要求扮演一个特定的管理角色来处理管理事务,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管理能力和技巧。人员配置、领导等内容,可以学生扮演通过扮演管理角色,来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其次,管理游戏。管理游戏是根据管理活动的要求,以游戏的形式,由团队独立完成管理任务,达到培养团队每个成员的管理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团队任务的一种基本方法。第三,小组讨论法。为解决某一管理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决策等能力,并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 2.3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创造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讨论与交流去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以下两点: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特征。三本院校的学生自主学习型较差,且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不高,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能提出问题,逐步启发,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第二,要努力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探究氛围。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下,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与培养。 3.教学体系的改革。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先进手段,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教学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院可以以软件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资源来构建“立体式”教学体系。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管理学相关软件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学习、运用、判断、整合、创造的综合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传播的优势,拓宽学科内容,实现知识资源共享。可以将课程的电子教案、电子图书等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网上实现在线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 作者:高立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管理学相关论文:网络教学平台的行政管理学研究论文 一、网络教学平台模块的设计 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教学平台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辅助作用,要科学地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内容。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活动要求老师更改原有的教学理念,使教学内容能够很好地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在行政管理学课程中的网络教学平台,以下一些模块是必须要的: 第一,学纲。包括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教学大纲有助于学生了解该课程要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考试大纲,则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要考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复习,更有针对性,以获得较好的成绩。 第二,课程教案。包括文本教案和ppt教案。传统课堂教学时,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主要靠听和记,学生在课后则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遗忘,如果有了这个教案和课件,学生可以一边看教案和课件一边回忆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这样,可以改变以往学生在上课时埋头记笔记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中能更好地听和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使网络课件资源与课堂教学做到无缝链接。 第三,行政案例库。案例教学是行政管理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接触行政管理的实践,更可以使本课程的课堂更加富有趣味和现实性。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在课堂中的介绍的案例非常有限。所以为了使案例教学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应该要建设案例库,并把这些案例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行政案例库中的行政案例可以是文本案例,也可以是视频案例,可以是国内的的行政案例,也可以是国外的行政案例。行政案例库中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数量,还要有较强的典型性、代表性,更要体现现在的行政管理实践。所以,案例库中的行政案例要及时更新。 第四,教学视频。一方面可以把老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过程制成录像,方便学生课后的学习和巩固。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表现制成录像。比如,我们在教学时,会布置学生阅读经典著作,之后,做成ppt文件并利用一定的时间搞读书会。我们就会把学生讲解的情况制作成录像,并把录像上传到网上。这样一方面鼓励学生认真去读书,认真去准备读书会。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录像了解自己讲课的情况,可以有效地改善和提高自己。 第五,学习园地。为了更好地拓展和延伸学生学习行政管理学的课程,要好好地建设这一模块的内容。首先,通过这个模块把课堂上不能呈现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知识,这能很好地弥补传统课堂课时不足的缺陷。其次,可以通过这个模块把行政管理学的一些前沿性理论和实践等信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的内容能够扩充行政管理的知识面,又可以达到一定的理论深度。比如,关于大部制改革的内容,教材中几乎没有,老师在课堂上补充这部分知识的时间也有限。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老师可以先搜集、过滤、筛选有关于“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和知识,让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对“大部制改革”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再次,在这里可以设一个网络链接,把中国行政管理、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中国政府网等等的网络链接呈现在这里,让学生可以直接通过链接浏览这些网站的内容。由此,可以不断地让学生充实自己和丰富自己,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让学生能及时地了解和关注国家的时事,了解行政管理的现状,了解行政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通过这个模块,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行政管理的素养。 第六,复习题。要很好地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应适当地安排一些练习题,以掌握这门学科的答题方法和技巧。行政管理学的传统课堂教学课时有限,练习只能利用课外的时间来完成。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可以安排这样一个模块,在这个模块里,安排一些练习题、模拟试卷等。包括章节练习题、综合练习题,题型应该包含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析、案例分析、简答题、论述题等。学生可以自由安排这个模块的学习时间,也可以有选择性地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学习。如果在做题过程中,有不懂的、不会的可以在网上或是当面请教老师。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本课程的相关知识,加强学生对行政管理学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有更深刻的把握。这样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课时的不足,夯实学生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互动模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饱满的热情和真挚的情感为晦涩的理论讲解增色添彩,在网络平台教学中同样不能只见其文不见其人,教师要融入其中,跟学生互动交流。通过这个模块,学生可以随时和教师进行互动。学生可以针对行政管理学课堂中的问题进行互动,也可以针对自己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互探讨,也可以针对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新的问题、热点问题或现象进行探讨。另外教师也可以灵活设置一些不同的讨论题,让学生根据讨论的题目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互动学生可以及时和教师针对行政管理的理论和观点进行沟通,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学生理性对待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以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互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其他的学习方式不能替代的。 二、对优化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的思考 1学校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要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首先要有一个较好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内容模块,在上面已经分析过了。但是要把这些模块很好地组织起来,还有上传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是专业性非常强的问题,要有专业的技术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的人才能完成。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教师是很难以独自一个人完成的。这就涉及到请专业人员的费用问题,这个费用目前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如果完全由个人来承担,恐怕不现实。为了更好地鼓励教师多多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学校应当给予适当的资金或是技术上的支持。现在很多学校是通过重点课程或是精品课程的方式予以资金上的支持。这个支持的面则并不是很广。所以有的学校行政管理学课程可以采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更多的学校则是没有这个平台。在今后,应该加大支持的力度,使更多学校的行政管理学课程能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 2加强教师的网络知识培训现在是高科技时代,作为教师应该能与时俱进,能很好地利用新的技术为教学服务。教师要意识到这是当前大学教学的一种必然的趋势,积极去适应这种趋势。主动利用先进的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充实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能很好地运用这个网络平台。比如整合资源,上传资源,与学生互动等,都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网络教学平台制作之初,这些专业人员都会设计好和制作好。但是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充实和丰富网络教学平台的内容。这不可能每次都交由专业人员去完成,这就滞后了教学过程,不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应有的作用。作为教师,要积极学习相关的技能,掌握了相关的技术,才能及时整合资源,上传资源,与学生互动,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基于多媒体环境下的全新教学方式。 3不断丰富和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丰富和完善的教学资源是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的基础。网络上关于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多如牛毛,但是内容内容良莠不齐并且不成系统,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较好的分辨力,因此很难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网络上的知识。因此,有必要建构一个专门的行政管理学生网络教学平台,以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在设计网络教学平台模块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材料,对网络上的资源和其他来源的资源进行优化,使其精华浓缩在这个网络教学平台上。同时,因为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要及时地向学生介绍前沿性的理论和不断发展的行政管理实践,所以要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和内容。所以,行政管理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要进行经常性的更新、完善和扩充,才能保证行政管理的教学活动所需资源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4合理灵活地安排网络教学活动时间因为行政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所以要安排固定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时间。首先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合理分配传统课堂与网络教学平台的比例。一般四个传统课堂教学课时,最好安排一次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的时间。这样有助于帮助消化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助于及时拓展相关的理论学习内容,及时把相关理论知识和行政管理的实践相结合,也可以及时答疑解惑。其次,在安排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的时间要灵活一点。学生都有一定的课业,尽量不要太加重学生的学习任务。也不要过多占用学生课余的时间。不然,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激励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 5不断完善网络教学平台不断优化网络教学平台是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的保证。网络教学平台因为它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强,一般由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根据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师的规划开发设计的。在设计过程中由于考虑不周详或其他原因导致内容或模块方面会存在一些漏洞或问题,因而不能达到当初所设想的目标。因而在实际的教学教程中,要不断地优化网络教学平台,使教学平台更为科学合理,功能强大,教学内容资源丰富,能更好地发挥它的实际效用。在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要提高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成效,必然要开发网络教学平台,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行政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学生的主动参与。要取得较好的行政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效果,不仅要很好地运用网络技术,更要教师的有效组织、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作者:李文钰王经北单位: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管理学相关论文:动感浴室虚拟企业管理学研究论文 一、虚拟企业构建的原则 (一)团队原则成立组织的目的在于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虚拟企业就是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而组成的面向制造性或服务性的虚拟组织。组织存在的意义在于帮助个人实现自己的目标,因而个人需要组织这个平台。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形势改变之快的现实,团队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虚拟企业这种形式,让学生时刻以团队为主,团队成员及时发现、分析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并集中大家的智慧寻求解决问题对策。 (二)系统原则虚拟企业是一个系统,要产生整体大于局部的效果。虚拟企业中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分工,就像一盘棋一样,每个棋子都应该有它的用处,缺一不可。虚拟企业工作流程一环套着一环,如果少了一个环节,势必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营下去。 (三)权变原则权变一般是指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企业内外条件的变化一般无法准确预期,领导者就要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改变管理方式,而员工要能适应各种环境,来增强自己的应变能力。教师的一对多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只做到了听与学,没有真正理解,而虚拟企业这种模式,通过团队中不同成员的磨合,面对不同企业之间的问题学习适应,对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很强的提高,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相对容易的多。 (四)实践原则面对当今社会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实战经验、多元化等特点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纸上谈兵的书生。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学的过程中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虚拟实践让学生尽早适应企业竞争、就业压力环境等,对企业内部的操作有一定的了解。虚拟企业构建不能仅有形式,更要有内容的安排,每个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要有质有量的要求,学生要带着管理任务去体验与学习。 二、虚拟企业在管理学教学中的构建与运作 管理学教师在明确了管理意识与管理职能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目标与要求后,以一定的组建原则,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虚拟企业的构建。通过一学期的虚拟企业的模拟练习,通过企业不同角色的管理者之间的管理活动交流,使同学们的管理意识不断强化,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教师以组织为初始概念,以构建组织(主要是企业组织)为教学活动出发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建虚拟企业,进行产品策划、设置组织结构等模拟企业运作环境,学生运用管理学基本原理尝试开展虚拟企业经营管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不同的学生所组建的虚拟企业各有特色,以“动感浴室”虚拟企业为例,首先,要进行虚拟企业的命名与使命阐述。“动感浴室”虚拟企业由6名学生自由组合。该团队以满足消费者基本生活需求基础上的享受性需求为切入口,通过讨论决定发展浴室产品一条龙开发,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为主要目的。企业要让人记住,命名很重要,企业命名要响亮、新颖、有寓意,更要让人印象深刻。该团队由“动感地带SIM卡”进行大胆联想,在头脑风暴之后,将企业命名为“动感浴室”,寓意像“动感地带”一样闯出一片天地。同时,团队推出“使你一尘不染”的广告语吸引顾客眼球,一尘不染,顾名思义就是让顾客在使用企业的产品后能够干干净净,保持良好的状态,另一深层意义就是希望顾客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无细菌的侵入,这些也成为虚拟企业的最初使命。 其次是虚拟企业的目标设定与产品设计。“动感浴室”虚拟企业的宗旨是让顾客在使用其产品后可以心情愉悦,放松身体,让顾客感受企业产品的独特魅力,打造出国内一流的品牌,这也是“动感浴室”的主要目标。“动感浴室”虚拟企业在开始之际主要生产和销售马桶和浴缸等洗浴产品,同时设计部在原有款式上加以设计,顾客不同的品味设计独特的产品,如顾客还有其他要求,企业会为其提别改动直到顾客满意为主。经过创意大激发,企业决定设计一款从未出现的洗澡机,预计在一年内研发出来,让顾客可以不用动手也可以舒服的沐浴。再次是虚拟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角色扮演。为了更好的完成组织任务,就要进行一定的组织安排,进行人员的配置与安排。“动感浴室”选择较为传统的职能部门的组织形式,主要设总经理、财务部经理,设计部经理、采购部经理、销售部经理和装修部经理等岗位与角色。根据6人的各自特点分配职务,使得“动感浴室”虚拟企业能集合核心能力与能源,使虚拟企业在管理中能正常运作。为了让每个成员能亲身体会到这种仿真企业的氛围,根据教师的情景假设方案,团队创作情景短剧进行情景表演,通过编剧、排练以及最终表演这样的过程,使团队学会随机应变,增强处事和沟通能力,总经理则体会到了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的那种应有的责任感,提高了面对突发事件所应具有的危机处理能力。 最后是虚拟企业的学习管理。“动感浴室”是真实的学习团队,在企业运作之余团队要开展结合实际的理论学习,要以构建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开展团队学习。在创建初始,根据各成员提议“动感浴室”制定以下计划:每学年读完两本管理学名著,增加自己的理论知识;每人准备有关管理理论的寓言故事,增强思考能力;每学期出游两次,增进成员之间的感情;每学期进行一次情景剧表演,增强成员的默契;学期期末由总经理对小组成果进行总结并制成学期报告书。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发生一些无法预料的问题,比如在去参观纪念馆时,由于时间掌握不当,错过第一班车,耽误太多时间,团队及时反思总结,在回来时加强了时间控制。课堂上,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团队成员根据“动感浴室”管理现状,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体悟其中的管理科学与艺术。 三、虚拟企业案例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分析与评价 案例教学法,被广泛运用在管理类课程中,但以学生自行组建的虚拟企业作为教学案例则更具有针对性与趣味性。教师以虚拟企业为教学案例,运用管理学基本原理与知识分析虚拟企业中的种种管理现象,与学生共同解决管理难题。在对“动感浴室”的分析评价过程中,学生结合组织环境分析方法,对该团队的宏观一般环境、行业环境、目标市场进行了认真分析,并对企业产品设计与产品价格等进行了评估。学生充分地认识了组织环境对于开展组织管理活动的意义,深刻了解了产品设计与市场开发对于企业应对竞争的意义。虚拟企业构建与运作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进去,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中锻炼、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外,也让学生有信心尝试做更多的事。 四、结论 通过半年的管理学课程学习,学生对企业组织管理有了较深的认识,在虚拟、仿真企业管理实际中培育了管理意识,增强了创新与实践能力,感受了企业管理过程的全貌,体会了不同的管理角色要求。“动感浴室”虚拟企业的运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案例。 作者:夏雪芹单位:淮阴工学院
经济法律论文:经济法律体系的现状 论文摘要 我国经济法律体系中“经济关系”指的是各经济主体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法律体系通常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或部门法)而形成的有关联系的统一整体。商法是指调整商事交易主体在其商行为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也就是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法独立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由民法、商法和经济法三个部门法构成。“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本不是规范的法学术语,以之为基础而进行过深的法学理论探究是歧途末路。“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之所以存在和被使用,主要是因为经济法学研究的需要,特别是市场经济法学的法律经济学研究的需要。从法学角度讲,“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只是临时借用而已,对之进行法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以不同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民法、商法和经济法等法律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经济法律、法律体系、商法地位、经济法律体系。 一、关于经济法律和经济关系 虽然“经济法律”不是一个规范的法学术语,但如果以“对象说”对之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多数学者都会赞同:经济法律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在这个定义当中,“经济关系”是关键词,只要弄清了“经济关系”的内涵、外延,并对之做出科学的分类,就能基本掌握经济法律的形式范围和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1所谓“经济关系”,是指各经济主体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从“经济关系”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关系是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离开了经济主体就无所谓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数量决定于经济主体的数量;二是经济关系形成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之中,没有经济活动就不可能形成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的多少决定经济关系的多少。而无论经济主体还是经济活动,都取决于社会分工的程度,社会分工越细,经济主体越多,经济活动也越频繁。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分工:第一次是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中分化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第三次是商人的出现,其中每一次社会分工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进行的,亦即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分工不是跳跃式发展的,它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在每一次大的社会分工之前,都发生和存在着大量的较小的社会分工,而且中间会有许多“分”与“合”的反复;社会分工也不是有终点限制的,在第三次大的社会分工之后,社会分工仍然在向前发展,而且速度更快、频率更高。由此可见,社会分工的发展有三大趋势:一是越来越细的趋势,二是不断调整变化的趋势,三是越来越快的趋势,自第三次大的社会分工至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快,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大量、迅速增加;社会分工的不断调整变化,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不断更新发展。总之,经济关系的数量将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发展而日益增加。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关系不外横向、纵向两大类,但两类经济关 系的数量不等,且差距悬殊。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产品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两大阶段,产品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在产品经济阶段,由于没有交换活动,因而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关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后,由于交换的出现,经济关系产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两大阶段:自由商品经济和垄断商品经济。在自由商品经济阶段,多为平等经济主体之间的横向经济关系,从属性的纵向国家协调经济关系很少,只是到了垄断商品经济阶段,纵向经济关系才开始大量出现,但相对于横向经济关系,其数量仍然较少。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发展,大量增加的经济关系也多为横向经济关系,因为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是有限度的,社会经济主要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调节,而非主要由看得见的手——政府来调节。由此看来,只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纵向两大类有失平衡,还必须对横向经济关系再分类。横向经济关系的再分类,也要考虑平衡的问题,以是否具有营利性为标准将之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三类经济关系: 1、横向的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2、横向的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3、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与之相适应,需要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法律部门来调整这些经济关系。于是,民法、商法、经济法就相应出现了。 二、关于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的划分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适应法律调整的需要,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非营利性财产关系、横向营利性财产关系和纵向国家协调经济关系,但针对这三类经济关系是否就能划分出三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分析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划分入手。 (一)关于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通常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或部门法)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2从法律体系的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法律体系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法律体系涵盖一国全部法律规范,这一点易于理解;二是法律体系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对此法学界有争议。争议的焦点有二个: 1、法律体系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法律部门? 对这个问题,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观点: (1)有些学者认为,划分法律部门尤其是纠缠于法律部门划分的具体细节,纯粹是费力不讨好,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一方面,法学家为法律规范的分类而忙碌着,大量时间耗费在理清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上面,为法律规范的“法律部门”归属而大费周折;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滋生。法学所关注的问题,在立法实践中并不重要,而立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法学并没有给予充分地关注。因此提出取消法律部门的划分。 (2)有些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存在严重缺陷,其出发点和理论结构已经过时,建立在并非独立的法律部门之上,没有当代各国的立法根据,也没能正确总结现实法律体系的矛盾,因此提出放弃法律部门划分理论,而建立“法体制”理论。所谓“法体制”,是指同类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的体系,可分为国家法体制、经济法体制、行政法体制、民事法体制、刑事法体制。 (3)多数学者认为,法律部门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于立法来说,有助于从立法上完善法律体系、协调法律体系内部关系;对于司法来说,有助于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明确各自的工作特点、职责任务,并准确适用法律;对于法学研究来说,使研究范围有相对独立的领域,使法学学科分工专业化。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理由是: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十分庞大,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如此,如果不进行科学的组合分类,将有碍于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研究,而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已经被实践、历史和世界所认可,并且有些学者提出的所谓“法体制”理论只不过是法律部门划分理论的一种变形,没有细化反而更加粗放,好似在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之间又增加了一个层次,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2、法律体系应划分那些法律部门?这涉及到一个标准掌握的问题,即法律部门划分的越细越好,还是越粗越好? 对此也有三种观点: (1)越粗越好,像上面提到的“法体制”理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不宜太细,粗放一点更好,理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法律法规不断涌现,任何法律法规之间无论在调整对象上还是在调整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如果法律部门划分过细,会导致法律部门过多、过烂,更不利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掌握。 (2)越细越好,将法律部门划分为宪法、立法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商法、亲属法、经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环境与资源法等众多部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只要正确把握划分法律部门的原则和标准,法律部门划分得越细越好,其理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现在看来比较小的法律部门将因其所属法律法规的增多而很快变大,与其让它变得庞大时再独立不如现在就让其独立,这样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法律的发展。 (3)折中观点,是介于粗放和细化之间的一种观点,一般将法律部门划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诉讼法。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得不宜过粗,也不宜过细,要适中,既要严格掌握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又要结合实际需要,只有当其各方面条件成熟时才将其从原有的法律部门中独立出来,超前了会使之力量过于单薄,拖后了会使之受到发展阻碍。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认为实际需要是法律部门独立的首要条件,法律部门划分过粗、过细都不利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掌握,都不利于法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关于法律部门划分 法律部门的划分,又称部门法的划分,是指根据一定原则和标准对法律规范进行分门别类的活动,划分的结果——同类法律规范——法律部门(或部门法),既具有符合一定原则和标准的共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关于法律部门的划分,其学术争议的焦点在于划分原则和标准。现在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有两个:其一为法律调整的对象,即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进行分类,例如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而行政法虽然也涉及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但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民法和行政法划分开来;其二为法律调整的方法,即根据法律规范调整具体社会关系所使用的方式、手段的不同进行分类,比如民法与刑法都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民法以自行性调节为主要方式,刑法以强制性干预为主要调整方式,这样就把民法和刑法划分开了。除了划分标准以外,还有划分原则。多数学者达成共识的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有这样三个:一是目的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本国现行法律;二是平衡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时应当注意各法律部门不宜太宽,也不宜太细,在它们之间要保持相对平衡;三是发展原则,即法律部门划分固然要以现行法律、法规为条件,但法律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还要考虑到未来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度的法律法规。共识之外就是分歧。关于法律部门划分原则和标准,主要分歧在于两点: 1、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的关系问题,即两者是统一关系,还是互补关系; 2、两个划分标准的关系问题,即谁是基本标准,谁是补充标准。笔者认为,一般来说,原则和标准是统一关系,即原则是标准的抽象要求,标准是原则的具体体现,但有一个前提,即原则和标准的内涵必须一致,不能你言这,我言那,否则就成互补关系。由此可见,分析原则和标准的关系,必须从二者的内涵入手,内涵一致即为统一关系,内涵不一就是互补关系。现在来看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上述三个原则和两个标准在内涵上没有丝毫一致性,因而可以肯定地说:二者是互补关系,而非统一关系,即上述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非划分标准的原则,划分标准也不是划分原则的标准。基于此,在划分法律部门时,既要遵循划分原则,又要依据划分标准。另外,鉴于二者的用词和内涵,划分原则应首先得到遵循,然后再依据划分标准。关于两个划分标准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是主次关系,即调整对象是基本标准,调整方法是补充标准,笔者以为不然。3现有的已经达成共识的主要法律部门,像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它们相互之间的主要区别:调整对象或调整方法,从出现的几率上来看,调整方法比调整对象更多,仅从这一点上来说应将调整方法列为基本标准。考虑历史因素和未来发展,笔者认为,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是两个同等重要的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没有主次之分。但这并不等于说是这两个标准可以孤立使用,而正因为二者同等重要才更需要将他们有机结合。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应遵循这样的程序: 1、充分考虑现有的法律部门划分的实际情况,不可打乱现有的大的格局; 2、按照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提出新的法律部门组建的初步意见; 3、根据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对新的法律部门组建意见进行学术论证; 4、权威机构认定,以便于立法、司法和学术研究,避免无端、无休止、无意义的争论。 三、关于商法的地位 通过上面两部分的论述可见,分别以横向非营利性经济关系、横向营利性经济关系和纵向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作为调整对象而划分出民法、商法、经济法三个法律部门,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和两个标准。但是,目前我国法学界只对民法、经济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地位达成了一致共视,而对商法应否独立存在较大分歧,而且我国现行立法体例实行民商合一,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一)商法产生的原因分析 商法是指调整商事交易主体在其商行为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即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商法最初的形式是商人习惯法,形成于中世纪的欧洲。11世纪后,欧洲的农本经济进入了发展时期,十字军东征的胜利使得欧洲通向东方的商路相继开通,地中海海上贸易逐步繁荣,沿岸城市不断成长,出现了定期集市,产生了商会,商人也成为社会中的独立阶层。但中世纪的欧洲仍处于封建法和寺院法的支配之下,许多商事活动在一些国家受到明令禁止,各种商事原则和规则在当时的封建法制中均缺少观念基础,甚至许多国家的法律对商人加以种种歧视。为了适应商业发展和商事交易自由的需要,保护商人利益,于是商会运用其在自身发展中形成的自治权、裁判权及其商事生活习惯,订立了大量的实施于本商会内部的自治规约,经过11世纪至14世纪数百年的实行,最终形成了中世纪商法——商人习惯法。商人习惯法有三个主要特点:其一,通常采用属人主义立场,只在商人之间、商会内部实行;其二,内容已涉及现代商法中最主要的商事要素和商事活动,许多规则已明显反映了商事活动的根本要求;其三,非成文性和地域性。近代商法产生于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萌芽,欧洲的一些封建割据势力逐渐衰落,统一的民族国家纷纷形成。相应地,基于自治城邦的商人团体消亡了,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寺院法也被废弃了,各民族国家迫切需要制定统一的商事法律,以确认商事活动的合法地位,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欧洲大陆各国早期的商事成文法,虽然仅是对中世纪商人习惯法的确认,具有浓厚的商人法或属人法特色,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大的社会进步意义,并对现代商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过渡和促进作用。在近代商法中,最具代表性并影响深远的是1794年的《普鲁士普通法》,它不仅确认了商人习惯的基本规则,而且大量引录商法原理,其内容非常丰富,1861年《普通德意志商法典》即德国旧商法,就是以之为基础而制定的。 现代商法产生于19世纪以后。随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保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推动商事活动、促进统一的商品市场的形成成为许多新兴国家的基本国策,“商法开始在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出现。”同时以判例法为特征的英美法系国家在商事立法上也不甘落后,颇有建树。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1897年的《德意志帝国商法典》(德国新商法)、1952年的美国《统一商法典》、1894年的《日本商法典》(日本新商法)是现代商法的代表作。 由上可见,商法的产生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原因: 1、商法的产生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人阶层逐渐形成并日益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法制和宗教势力的束缚,能够合法、自由、体面地从事商事贸易活动,而且社会经济越往前发展,这种要求越加强烈和具体化。当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以后,这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就转变为将原来作为自治规范的商人法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商事立法活动。 2、商法的产生是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结果。16、17世纪,由于新大陆的发现,世界市场突然扩大,各国政府为了本国的富强,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其具体措施就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商人地位的特殊性和推行商事活动的特殊化,于是商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出现了,并迅速法典化。这一政策措施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起飞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极其迅猛的发展。4 (二)商法独立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由众多的涵盖全部法律制度的法律部门组成,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必然对原有格局造成冲击,为此需要慎重分析其是否具备、已经具备哪些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商法要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后面将做详细论述,在此只对商法是否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必须首先并同时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在划分法律部门必须至少具备其一。商法的情况如何呢? 1、目的原则的符合情况。无论是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都承认商法包括形式意义商法和实质意义商法的存在,并大都承认商法学的独立学科地位,只对商法是否独立于民法有分歧。笔者以为,存在即是道理,细分更有助于理解和掌握,为何不将已经存在的实质上已与民法分立的商法确立为独立法律部门呢?这样不更能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民事、商事法律吗? 2、平衡原则的符合情况。在我国,多数学者主张,商法包括商主体、商行为、商事营业、商号、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破产法、海商法等,其数量之庞大,在我国现行的民商法体系中已经占据超过50%的比重,而且还有进一步大幅度迅速增加的趋势,如若不将之独立出来,势必造成现行民商法体系结构的失衡,既不利于保持民法的基本法地位,又不利于商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发展原则的符合情况。刚才已经提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WTO、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进,商主体、商行为、商事营业等将在范围、形式等许多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商法的数量规模也将随之不断扩大,因而考虑到未来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定的法律法规,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调整对象情况。商法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调整对象——因商主体实施了商行为而形成的商事法律关系,这也正是民商分立论者坚持商法是独立法律部门而民商合一论者批驳不倒的根本所在。商法调整对象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商事法律关系是一种经营性关系,即由经营主体所从事的经营性行为而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是实施了经营行为的经营主体及其之间的对内对外法律关系。 5、调整方法情况。一般来说,法律调整方法有三种类型:一是自行性调节方法,二是强制性干预方法,三是政策性平衡方法。商法在调整方法上同民法相同,都是运用自行调节方法,但凭此并不能说明民商合一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因为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只有两点都相同时才能划为一个法律部门,有一点不同就不能划为一个法律部门。 从以上对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的分析来看,商法已经充分具备了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如若不及时划出,将同时不利于民法、商法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繁荣、稳定。 (三)商法独立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前面已经提到,商法要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也已经知道,商法完全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它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第二层含义是指现代商法发展趋势,第三层含义是指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那么,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应从这三方面来论述。 第一,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决定因素,5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商品经济将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发展的推动下日趋繁荣发达,而商法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品经济的繁荣发达必将促进商法的完善与发展,其数量会越来越多,体系会越来越庞大,独立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独立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如果不正视社会经济和商法发展的现实、本着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不将商法及时从民法中独立出来,还固执坚持“民商合一”的观点,不但会使现行的民法体系结构日趋失衡,而且会对民法、商法的实施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第二,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现代商法发展趋势。现代商法具有动态化、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相互渗透、国际化与统一的三大发展趋势,其中:现代商法的动态化趋势,将使商法的制定、修改、废止等工作日趋繁重,加之商法区别于民法的特点,立法机构需要为之成立专门部门来承担,立法上的独立将加快商法的独立;现代商法的两大法系相互融合和国际化趋势,将使商法先于民法等其他部门法而在全世界首先实现统一,一部适用于全世界的统一的商法,是不可能同一部只适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法融合在一起的。另外,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商法独立的现实也告诉我们,一部独立的商法是一个国家法制健全、社会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造就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第三,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经济虽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体制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我国在世界上仍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落后不可怕,只要我们不懈追赶。基础薄弱可以夯实,体制落后可以改革,商品经济不发达可以促进。关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总结世界上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的经验,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政府重视和推动,即国家政府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而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离不开商法的作用,需要重视发挥商法在保障交易便捷、维护交易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而重视发挥商法的作用,必须给予商法一个较高的法律地位,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独立性。 四、关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一)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分析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商法独立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将由民法、商法和经济法三个部门法构成,各部门法的具体法律法规组成情况如下: 1、民法部门:(1)民法通则;(2)合同法;(3)知识产权法,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4)婚姻家庭法,包括婚姻法、收养法等;(5)继承法。 2、商法部门:(1)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2)破产法;(3)证券法;(4)票据法;(5)保险法;(6)海商法。 3、经济法部门:(1)市场规制法,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2)宏观调控法,包括计划法、经济政策法;(3)国家投资经营法,包括国家投资法、国有企业法。 (二)商法独立后各部门法之间的关系分析 1、民法与商法。民法与商法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产生了两种观点:一是民商合一论,二是民商分立论。民商合一论者认为,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是一国民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不但现在分离不了,而且随着民法的商法化和私法的公法化,将来就更难舍难离。其理由是:商法和民法有着共同的原理,二者所调整的商事关系与民事关系的界限也很难划清。6首先,商主体是从事营利性行为的个人和组织,而民事主体将之包含其中;其次,商法与民法的调整对象都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三,民事活动的范围包括营利性、持续性的商事活动。笔者认为,民商合一论者的理由均是基于大民法思想,事先已将民法定义为调整所有平等主体之间所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其本身已涵盖商法定义,当然得出商法是民法的一部分的结论。商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不同,这一点无论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都承认,那为什么不将民法的定义修改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如若仅仅因为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而不做这样的修改,那么就应该考虑修订已颁行16年之久的《民法通则》了;如若做出这样的修改,那么民商合一论者就将哑口无言了。 2、商法与经济法。关于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学者也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商法与经济法都以企业为核心对象,两者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另一种看法认为商法与经济法的理念、机能是不同的,商法与经济法应为两个不同的法。笔者认为,商法与经济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部门。首先,二者的调整对象不同,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商人之间因实施营利性的商行为而发生的商事法律关系之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或国家部门与市场主体之间因进行经济调节而发生的经济法律关系之法。其次,二者的调整方法不同,商法主要运用自行调节的方法,经济法则综合运用自行调节和强制干预的方法。其三,二者的性质不同,商示属于私法,其理念是维护主体的私权,以个体利益为基础;经济法原则上属于公法, 它以社会为本位,着眼于超越个体利益的整体利益。虽然如此,商法和经济法在各自的体系构成方面仍有较大争议,主要集中在企业法的划归上。笔者认为,企业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企业法是指规范各种类型企业的法律规范体系,除非特别说明,一般指此。由于企业法的集合性,决定了企业法调整对象性质的复杂性,因此不能笼统地说企业法是属于商法,还是属于经济法。鉴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公司分别因其国家投资、涉外、规模较大且涉及面较广而事关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调整这三类企业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国家意志,因此将之划归经济法。其他类型的企业,像合伙企业、独资企业、集体企业、合作社等,对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影响较小或基本没有影响,属典型的商事主体,因此将之划归商法。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商法和经济法关于企业法的划归问题。 3、经济法与民法。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在我国现行的民商合一的体例下,主要是指经济法和商法的关系,上面已详述,在此不再赘述。 经济法律论文:论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内容提要: 关于经济法律体系的论文不少,尤其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后,但其中多数文章都力求打破传统部门法的界限,试图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法新构成理论”。[1]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认为“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本不是规范的法学术语,以之为基础而进行过深的法学理论探究是歧途末路。“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之所以存在和被使用,主要是因为经济学研究的需要,特别是市场经济学即法制经济学研究的需要。从法学角度讲,“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只是临时借用而已,对之进行法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以不同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民法、商法和经济法等法律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经济法律 法律体系 商法地位 经济法律体系 正文: 一、关于经济法律和经济关系 虽然“经济法律”不是一个规范的法学术语,但如果以“对象说”对之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多数学者都会赞同:经济法律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在这个定义当中,“经济关系”是关键词,只要弄清了“经济关系”的内涵、外延,并对之做出科学的分类,就能基本掌握经济法律的形式范围和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1]所谓“经济关系”,是指各经济主体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2]从“经济关系”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关系是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离开了经济主体就无所谓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数量决定于经济主体的数量;二是经济关系形成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之中,没有经济活动就不可能形成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的多少决定经济关系的多少。而无论经济主体还是经济活动,都取决于社会分工的程度,社会分工越细,经济主体越多,经济活动也越频繁。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分工:第一次是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中分化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第三次是商人的出现,[3]其中每一次社会分工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进行的,亦即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分工不是跳跃式发展的,它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在每一次大的社会分工之前,都发生和存在着大量的较小的社会分工,而且中间会有许多“分”与“合”的反复;社会分工也不是有终点限制的,在第三次大的社会分工之后,社会分工仍然在向前发展,而且速度更快、频率更高。由此可见,社会分工的发展有三大趋势:一是越来越细的趋势,二是不断调整变化的趋势,三是越来越快的趋势,自第三次大的社会分工至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快,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大量、迅速增加;社会分工的不断调整变化,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不断更新发展。总之,经济关系的数量将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发展而日益增加。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关系不外横向、纵向两大类,但两类经济关系的数量不等,且差距悬殊。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产品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两大阶段,产品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在产品经济阶段,由于没有交换活动,因而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关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后,由于交换的出现,经济关系产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两大阶段:自由商品经济和垄断商品经济。在自由商品经济阶段,多为平等经济主体之间的横向经济关系,从属性的纵向国家协调经济关系很少,只是到了垄断商品经济阶段,纵向经济关系才开始大量出现,但相对于横向经济关系,其数量仍然较少。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发展,大量增加的经济关系也多为横向经济关系,因为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是有限度的,社会经济主要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调节,而非主要由看得见的手——政府来调节。由此看来,只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纵向两大类有失平衡,还必须对横向经济关系再分类。横向经济关系的再分类,也要考虑平衡的问题,以是否具有营利性为标准将之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三类经济关系: 1、横向的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2、横向的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3、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与之相适应,需要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法律部门来调整这些经济关系。于是,民法、商法、经济法就相应出现了。 二、关于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划分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适应法律调整的需要,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非营利性财产关系、横向营利性财产关系和纵向国家协调经济关系,但针对这三类经济关系是否就能划分出三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分析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划分入手。 (一)关于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通常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或部门法)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4]从法律体系的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法律体系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法律体系涵盖一国全部法律规范,这一点易于理解;二是法律体系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对此法学界有争议。 争议的焦点有二:1、法律体系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法律部门?2、法律体系应划分那些法律部门?下面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1、法律体系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法律部门?对这个问题,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观点: (1)有些学者认为,划分法律部门尤其是纠缠于法律部门划分的具体细节,纯粹是费力不讨好,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一方面,法学家为法律规范的分类而忙碌着,大量时间耗费在理清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上面,为法律规范的“法律部门”归属而大费周折;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滋生。法学所关注的问题,在立法实践中并不重要,而立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法学并没有给予充分地关注。[5]因此提出取消法律部门的划分。 (2)有些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存在严重缺陷,其出发点和理论结构已经过时,建立在并非独立的法律部门之上,没有当代各国的立法根据,也没能正确总结现实法律体系的矛盾,因此提出放弃法律部门划分理论,而建立“法体制”理论。所谓“法体制”,是指同类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的体系,可分为国家法体制、经济法体制、行政法体制、民事法体制、刑事法体制。[6] (3)多数学者认为,法律部门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于立法来说,有助于从立法上完善法律体系、协调法律体系内部关系;对于司法来说,有助于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明确各自的工作特点、职责任务,并准确适用法律;对于法学研究来说,使研究范围有相对独立的领域,使法学学科分工专业化。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理由是: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十分庞大,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如此,如果不进行科学的组合分类,将有碍于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研究,而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已经被实践、历史和世界所认可,并且有些学者提出的所谓“法体制”理论只不过是法律部门划分理论的一种变形,没有细化反而更加粗放,好似在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之间又增加了一个层次,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2、法律体系应划分那些法律部门?这涉及到一个标准掌握的问题,即法律部门划分的越细越好,还是越粗越好?对此也有三种观点: (1)越粗越好,像上面提到的“法体制”理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不宜太细,粗放一点更好,理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法律法规不断涌现,任何法律法规之间无论在调整对象上还是在调整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如果法律部门划分过细,会导致法律部门过多、过烂,更不利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掌握。 (2)越细越好,将法律部门划分为宪法、立法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商法、亲属法、经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环境与资源法等众多部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只要正确把握划分法律部门的原则和标准,法律部门划分得越细越好,其理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现在看来比较小的法律部门将因其所属法律法规的增多而很快变大,与其让它变得庞大时再独立不如现在就让其独立,这样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法律的发展。 (3)折中观点,是介于粗放和细化之间的一种观点,一般将法律部门划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诉讼法。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得不宜过粗,也不宜过细,要适中,既要严格掌握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又要结合实际需要,只有当其各方面条件成熟时才将其从原有的法律部门中独立出来,超前了会使之力量过于单薄,拖后了会使之受到发展阻碍。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认为实际需要是法律部门独立的首要条件,法律部门划分过粗、过细都不利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掌握,都不利于法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关于法律部门划分 法律部门的划分,又称部门法的划分,是指根据一定原则和标准对法律规范进行分门别类的活动,划分的结果——同类法律规范——法律部门(或部门法),既具有符合一定原则和标准的共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7]关于法律部门的划分,其学术争议的焦点在于划分原则和标准。现在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有两个:其一为法律调整的对象,即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进行分类,例如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而行政法虽然也涉及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但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民法和行政法划分开来;其二为法律调整的方法,即根据法律规范调整具体社会关系所使用的方式、手段的不同进行分类,比如民法与刑法都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民法以自行性调节为主要方式,刑法以强制性干预为主要调整方式,这样就把民法和刑法划分开了。[8]除了划分标准以外,还有划分原则。多数学者达成共识的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有这样三个:一是目的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本国现行法律;二是平衡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时应当注意各法律部门不宜太宽,也不宜太细,在它们之间要保持相对平衡;三是发展原则,即法律部门划分固然要以现行法律、法规为条件,但法律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还要考虑到未来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度的法律法规。[9]共识之外就是分歧。关于法律部门划分原则和标准,主要分歧在于两点: 1、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的关系问题,即两者是统一关系,还是互补关系; 2、两个划分标准的关系问题,即谁是基本标准,谁是补充标准。笔者认为,一般来说,原则和标准是统一关系,即原则是标准的抽象要求,标准是原则的具体体现,但有一个前提,即原则和标准的内涵必须一致,不能你言这,我言那,否则就成互补关系。由此可见,分析原则和标准的关系,必须从二者的内涵入手,内涵一致即为统一关系,内涵不一就是互补关系。现在来看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上述三个原则和两个标准在内涵上没有丝毫一致性,因而可以肯定地说:二者是互补关系,而非统一关系,即上述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非划分标准的原则,划分标准也不是划分原则的标准。基于此,在划分法律部门时,既要遵循划分原则,又要依据划分标准。另外,鉴于二者的用词和内涵,划分原则应首先得到遵循,然后再依据划分标准。关于两个划分标准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是主次关系,即调整对象是基本标准,调整方法是补充标准,[10]笔者以为不然。现有的已经达成共识的主要法律部门,像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它们相互之间的主要区别:调整对象或调整方法,从出现的几率上来看,调整方法比调整对象更多,仅从这一点上来说应将调整方法列为基本标准。考虑历史因素和未来发展,笔者认为,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是两个同等重要的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没有主次之分。但这并不等于说是这两个标准可以孤立使用,而正因为二者同等重要才更需要将他们有机结合。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应遵循这样的程序: 1、充分考虑现有的法律部门划分的实际情况,不可打乱现有的大的格局; 2、按照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提出新的法律部门组建的初步意见; 3、根据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对新的法律部门组建意见进行学术论证; 4、权威机构认定,以便于立法、司法和学术研究,避免无端、无休止、无意义的争论。 三、关于商法地位 通过上面两部分的论述可见,分别以横向非营利性经济关系、横向营利性经济关系和纵向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作为调整对象而划分出民法、商法、经济法三个法律部门,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和两个标准。但是,目前我国法学界只对民法、经济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地位达成了一致共视,而对商法应否独立存在较大分歧,而且我国现行立法体例实行民商合一,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一)商法产生的原因分析 商法是指调整商事交易主体在其商行为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即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1]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商法最初的形式是商人习惯法,形成于中世纪的欧洲。11世纪后,欧洲的农本经济进入了发展时期,十字军东征的胜利使得欧洲通向东方的商路相继开通,地中海海上贸易逐步繁荣,沿岸城市不断成长,出现了定期集市,产生了商会,商人也成为社会中的独立阶层。但中世纪的欧洲仍处于封建法和寺院法的支配之下,许多商事活动在一些国家受到明令禁止,各种商事原则和规则在当时的封建法制中均缺少观念基础,甚至许多国家的法律对商人加以种种歧视。为了适应商业发展和商事交易自由的需要,保护商人利益,于是商会运用其在自身发展中形成的自治权、裁判权及其商事生活习惯,订立了大量的实施于本商会内部的自治规约,经过11世纪至14世纪数百年的实行,最终形成了中世纪商法——商人习惯法。商人习惯法有三个主要特点:其一,通常采用属人主义立场,只在商人之间、商会内部实行;其二,内容已涉及现代商法中最主要的商事要素和商事活动,许多规则已明显反映了商事活动的根本要求;其三,非成文性和地域性。[12]近代商法产生于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萌芽,欧洲的一些封建割据势力逐渐衰落,统一的民族国家纷纷形成。[13]相应地,基于自治城邦的商人团体消亡了,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寺院法也被废弃了,各民族国家迫切需要制定统一的商事法律,以确认商事活动的合法地位,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欧洲大陆各国早期的商事成文法,虽然仅是对中世纪商人习惯法的确认,具有浓厚的商人法或属人法特色,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大的社会进步意义,并对现代商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过渡和促进作用。在近代商法中,最具代表性并影响深远的是1794年的《普鲁士普通法》,它不仅确认了商人习惯的基本规则,而且大量引录商法原理,其内容非常丰富,1861年《普通德意志商法典》即德国旧商法,就是以之为基础而制定的。 现代商法产生于19世纪以后。随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保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推动商事活动、促进统一的商品市场的形成成为许多新兴国家的基本国策,“商法开始在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出现。”[14]同时以判例法为特征的英美法系国家在商事立法上也不甘落后,颇有建树。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1897年的《德意志帝国商法典》(德国新商法)、1952年的美国《统一商法典》、1894年的《日本商法典》(日本新商法)是现代商法的代表作。 由上可见,商法的产生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原因: 1、商法的产生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人阶层逐渐形成并日益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法制和宗教势力的束缚,能够合法、自由、体面地从事商事贸易活动,而且社会经济越往前发展,这种要求越加强烈和具体化。当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以后,这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就转变为将原来作为自治规范的商人法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商事立法活动。 2、商法的产生是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结果。16、17世纪,由于新大陆的发现,世界市场突然扩大,各国政府为了本国的富强,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其具体措施就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商人地位的特殊性和推行商事活动的特殊化,于是商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出现了,并迅速法典化。这一政策措施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起飞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极其迅猛的发展。[15] (二)商法独立应具备的条件之一分析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由众多的涵盖全部法律制度的法律部门组成,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必然对原有格局造成冲击,为此需要慎重分析其是否具备、已经具备哪些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商法要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后面将做详细论述,在此只对商法是否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必须首先并同时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在划分法律部门必须至少具备其一。商法的情况如何呢? 1、目的原则的符合情况。无论是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都承认商法包括形式意义商法和实质意义商法的存在,并大都承认商法学的独立学科地位,[16]只对商法是否独立于民法有分歧。笔者以为,存在即是道理,细分更有助于理解和掌握,为何不将已经存在的实质上已与民法分立的商法确立为独立法律部门呢?这样不更能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民事、商事法律吗? 2、平衡原则的符合情况。在我国,多数学者主张,商法包括商主体、商行为、商事营业、商号、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破产法、海商法等,[17]其数量之庞大,在我国现行的民商法体系中已经占据超过50%的比重,而且还有进一步大幅度迅速增加的趋势,如若不将之独立出来,势必造成现行民商法体系结构的失衡,既不利于保持民法的基本法地位,又不利于商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发展原则的符合情况。刚才已经提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WTO、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进,商主体、商行为、商事营业等将在范围、形式等许多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商法的数量规模也将随之不断扩大,因而考虑到未来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定的法律法规,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调整对象情况。商法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调整对象——因商主体实施了商行为而形成的商事法律关系,这也正是民商分立论者坚持商法是独立法律部门而民商合一论者批驳不倒的根本所在。商法调整对象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商事法律关系是一种经营性关系,即由经营主体所从事的经营性行为而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是实施了经营行为的经营主体及其之间的对内对外法律关系。[18] 5、调整方法情况。一般来说,法律调整方法有三种类型:一是自行性调节方法,二是强制性干预方法,三是政策性平衡方法。[19]商法在调整方法上同民法相同,都是运用自行调节方法,但凭此并不能说明民商合一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因为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只有两点都相同时才能划为一个法律部门,有一点不同就不能划为一个法律部门。 从以上对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的分析来看,商法已经充分具备了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如若不及时划出,将同时不利于民法、商法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繁荣、稳定。 (三)商法独立应具备的条件之二分析 前面已经提到,商法要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也已经知道,商法完全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它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第二层含义是指现代商法发展趋势,第三层含义是指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那么,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应从这三方面来论述。 第一,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决定因素,[20]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商品经济将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发展的推动下日趋繁荣发达,而商法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品经济的繁荣发达必将促进商法的完善与发展,其数量会越来越多,体系会越来越庞大,独立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独立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如果不正视社会经济和商法发展的现实、本着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不将商法及时从民法中独立出来,还固执坚持“民商合一”的观点,不但会使现行的民法体系结构日趋失衡,而且会对民法、商法的实施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第二,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现代商法发展趋势。现代商法具有动态化、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相互渗透、国际化与统一的三大发展趋势,[21]其中:现代商法的动态化趋势,将使商法的制定、修改、废止等工作日趋繁重,加之商法区别于民法的特点,立法机构需要为之成立专门部门来承担,立法上的独立将加快商法的独立;现代商法的两大法系相互融合和国际化趋势,将使商法先于民法等其他部门法而在全世界首先实现统一,一部适用于全世界的统一的商法,是不可能同一部只适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法融合在一起的。另外,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商法独立的现实也告诉我们,一部独立的商法是一个国家法制健全、社会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造就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第三,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经济虽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体制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我国在世界上仍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落后不可怕,只要我们不懈追赶。基础薄弱可以夯实,体制落后可以改革,商品经济不发达可以促进。关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总结世界上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的经验,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政府重视和推动,即国家政府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而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离不开商法的作用,需要重视发挥商法在保障交易便捷、维护交易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而重视发挥商法的作用,必须给予商法一个较高的法律地位,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独立性。 四、关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一)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分析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商法独立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将由民法、商法和经济法三个部门法构成,各部门法的具体法律法规组成情况如下: 1、民法部门:(1)民法通则;(2)合同法;(3)知识产权法,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4)婚姻家庭法,包括婚姻法、收养法等;(5)继承法。[22] 2、商法部门:(1)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23](2)破产法;(3)证券法;(4)票据法;(5)保险法;(6)海商法。 3、经济法部门:(1)市场规制法,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2)宏观调控法,包括计划法、经济政策法;(3)国家投资经营法,包括国家投资法、国有企业法。[24] (二)商法独立后各部门法之间的关系分析 1、民法与商法。民法与商法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产生了两种观点:一是民商合一论,二是民商分立论。民商合一论者认为,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是一国民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不但现在分离不了,而且随着民法的商法化和私法的公法化,将来就更难舍难离。其理由是:商法和民法有着共同的原理,[25]二者所调整的商事关系与民事关系的界限也很难划清。[26]首先,商主体是从事营利性行为的个人和组织,而民事主体将之包含其中;其次,商法与民法的调整对象都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三,民事活动的范围包括营利性、持续性的商事活动。笔者认为,民商合一论者的理由均是基于大民法思想,事先已将民法定义为调整所有平等主体之间所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其本身已涵盖商法定义,当然得出商法是民法的一部分的结论。商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不同,这一点无论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都承认,那为什么不将民法的定义修改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如若仅仅因为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而不做这样的修改,那么就应该考虑修订已颁行16年之久的《民法通则》了;如若做出这样的修改,那么民商合一论者就将哑口无言了。 2、商法与经济法。关于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学者也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商法与经济法都以企业为核心对象,两者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另一种看法认为商法与经济法的理念、机能是不同的,商法与经济法应为两个不同的法。[27]笔者认为,商法与经济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部门。首先,二者的调整对象不同,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商人之间因实施营利性的商行为而发生的商事法律关系之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或国家部门与市场主体之间因进行经济调节而发生的经济法律关系之法。其次,二者的调整方法不同,商法主要运用自行调节的方法,经济法则综合运用自行调节和强制干预的方法。其三,二者的性质不同,商示属于私法,其理念是维护主体的私权,以个体利益为基础;经济法原则上属于公法,它以社会为本位,着眼于超越个体利益的整体利益。[28]虽然如此,商法和经济法在各自的体系构成方面仍有较大争议,主要集中在企业法的划归上。笔者认为,企业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企业法是指规范各种类型企业的法律规范体系,除非特别说明,一般指此。由于企业法的集合性,决定了企业法调整对象性质的复杂性,因此不能笼统地说企业法是属于商法,还是属于经济法。鉴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公司分别因其国家投资、涉外、规模较大且涉及面较广而事关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调整这三类企业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国家意志,因此将之划归经济法。其他类型的企业,像合伙企业、独资企业、集体企业、合作社等,对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影响较小或基本没有影响,属典型的商事主体,因此将之划归商法。[29]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商法和经济法关于企业法的划归问题。 3、经济法与民法。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在我国现行的民商合一的体例下,主要是指经济法和商法的关系,上面已详述,在此不再赘述。 经济法律论文:降价促销与低价倾销经济法律论 我国经济已告别了商品短缺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必然会对过去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盲目重复建设进行自我调整;商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进程中,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必将愈演愈烈。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大多数企业缺乏先进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成本约束机制,因而,企业的市场竞争手段主要是采取价格竞争的形式。目前,我国工业企业之间,商业企业之间,外贸出口企业之间,旅游企业之间所进行的价格大战就是例证。对此,社会各界反应不一,有的认为价格大战是正当的降价促销,有的认为这是不正当的低价倾销。笔者认为,正确界定降价促销和低价倾销,必须依经济规律、市场规划和法律规范为标准。以求澄清人们的认识混乱,达到保护正当价格竞争、促进优胜劣汰,规范市场价格行为之目的;同时,寻求治理低价倾销的策略。 一、价格竞争的法律依据和经济准则 为规范价格行为,发挥价格杠杆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 制止不正当竞争, 我国先后于1993年和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价格法》,迄今为止,这两部法律是规范价格竞争领域的基本法,也是界定合法的降价促销和非法的低价倾销的法律依据。根据上述法律规定的精神,除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价格、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重要的公益性服务价格适用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并依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公布的定价目录为依据外,绝大多数的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制,由从事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有偿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按照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据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制定。但是,法律又同时规定经营者除了依法降价销售鲜活商品、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商品、季节性商品、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以外,不得出于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的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从事不正当竞争。可见,法律规范给予经营者的价格授权是极其广泛的,这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又对经营者的价格行为和竞争手段作了必要的法律限制,这就为作为市场主体的经营者提供了有序价格竞争的法律依据和竞争规则。 应当指出的是,虽然我国正在实行并逐步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下的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但是,现阶段在价格体系还处于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本文所提及的价格行为和价格竞争仅指实行市场调节价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即由从事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自主制定,通过市场竞争所形成的价格。制定价格必然以成本和供求关系为基础,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生产成本由制造成本和由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构成的期间费用最终构成;而经营成本则应由购进商品的进货成本和由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构成的流通费用来最终形成。鉴于各个经营者的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差别悬殊,在确定成本时,只有以生产者和经营者自身的合理的个别成本为考察对象和立论前提,才是公正、公平的,才符合立法精神和市场竞争法则。这是本文的基本观点和立论基础。前一段时间出台的有关行业自律制度是不宜实行的,所谓行业自律实质上是一种全行业的价格卡特尔,其本质是垄断,必然产生垄断的弊端,不利于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相反会保护落后,妨碍优胜劣汰。究其原因,即行业自律价是一种行业最低限价,它依据的是同行业的各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平均数。因此,在实践中不仅不宜提倡,而且应果断地抛弃。随着企业不断创新和技术进步,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在同一种或同一类产品上出现价格差异将是必然的。人为的限制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法实施的。 二、降价促销是价格机制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的合法手段 据最近国家贸易局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目前零售商品中已有90%供大于求,其他商品也不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由于绝大多数的工农业生产资料和工农业消费品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加之建设过程中宏观上仍存在重复建设问题以及社会消费的疲软乏力,社会商品和服务价格下降将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经营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势必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以低于社会平均成本的个别成本来取得利润;或者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不断地创造市场、创造需求。这应是竞争战略的理想选择。然而,我国目前多数企业并不具备这种实力,这是现实。因此,作为低级市场竞争手段的降价促销将长期存在。问题在于“降价促销”必须有一个度,大家知道,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确定,取决于生产经营成本和供求关系。成本又分为社会平均成本、企业个别成本。只要经营者将商品价格降至不低于企业自己的个别成本(即使低于社会平均成本)进行销售即是合法的。这一前提下的价格是无可厚非的。“康佳”、“海信”、“长虹”所进行的彩电价格战当在此列。 笔者认为,降价促销应为经营者出于生存和发展的目的,以不低于自身个别成本的价格向社会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行为,是价格机制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的合法手段。尽管价格战必然会造成一些企业的盈利暂时减少,甚至会使少数企业倒闭、破产,政府的所得税收入也会相应减少,但这种降价促销会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增加政府的销售税和营业税收;从长远眼光看,价格战又有利于实现优胜劣汰,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意识,有利于进行国际竞争(海尔公司的实践已证明这一点);这也符合《价格法》关于“经营者应当努力改进生产经营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商品和服务,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合法利润”的立法精神。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我国市场正处于需求低迷、消费乏力、生产过剩的情况下,合理合法的降价促销不失为一种刺激消费,扩大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良策。 三、低价倾销是危害社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根据我国《价格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所谓低价倾销是指从事生产、经营商品或者提供有偿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在依法降价处理鲜活商品、季节性商品、积压商品或者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之外,出于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的目的,而采取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的不正当价格竞争行为。可见,构成低价倾销有两个基本条件,即主观上是以排挤竞争对手或独占市场为目的;客观上实施了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低价倾销的实质乃是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经营者,为了独占市场,排挤竞争对手,故意在短时期内将其某种商品或服务以低于其个别成本的价格倾销,以达到其挤垮特定地区、特定商品的经营者,待竞争对手被迫退出市场或者无法与其抗衡后,再提高销售价格,获得垄断利润,以弥补低价倾销时所致损失。其危害后果是扰乱了市场上正常的价格秩序和生产经营秩序,损害了国家利益,影响了国家税收,流失了国有资产;降价的损失也必将转嫁由消费者承担。因此,低价倾销行为被《价格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明令禁止。 近几年来,在我国市场上低价倾销的表现五花八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产品多元化或系列化的大企业或者企业集团,选择其中一种产品或系列产品中的某个品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经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或者企业集团,通常采取生产多元化或系列化的发展战略,某种产品或系列产品中某个品种暂时亏本经营,对它也不会伤筋动骨。因此,这类大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往往为了挤垮竞争对手,扩大市场占有率,而采取选择某种产品或系列产品中的某个品种,亏本销售。南方某省曾经爆发过“两椰”之争。两家以生产天然果汁饮料闻名的企业集团,一家是椰树集团,另一家是椰风集团(简称“两椰”),椰子汁和芒果汁分别是“两椰”的拳头产品。1996年1月8日,在马口铁、白糖等生产原料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椰树集团将其生产的椰树牌芒果汁出厂价从每听1.87元大幅度下降到1.40元。椰风集团认为,椰树集团这是以低于成本价格倾销芒果汁。因为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每听芒果汁的利润本来就是几分钱,椰树集团此举的目的是用非主导产品冲击竞争对手的主导产品,以达到挤垮竞争对手,占领市场的目的。 2.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时,通过价格优惠、折扣、“买一送一”等方式变相降价,使销售价格低于成本,排挤竞争对手。我国家电制造行业重复建设问题十分突出,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加上市场需求增长缓慢,家电产品严重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生产厂家的价格优惠、折扣、送礼等形式变相降价,已间接构成低价倾销。 3.旅游服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舍本倾销现象严重。 4.公共汽车客运市场恶性竞争,实力雄厚的客运公司不惜暂时亏本经营,以期挤垮竞争对手。 5.第三产业中的零售业、餐饮业在其经营的众多商品(品种)中,选择若干商品(品种)亏本销售且大打广告,招徕顾客,倾轧竞争对手。 6.同一种商品的代销商、经销商之间为争夺地盘、争夺客户,以低于商品到岸价大打“价格战”,意图整垮竞争对手,垄断特定市场。某市两家商业企业均为经销摩托车的大户,且供货渠道和厂家基本一致。其中的一家商场为争夺客户,垄断市场,在一个时期内,利用旺销季节将其经销的几个抢手品牌摩托车以低于到岸价格向市场抛售,这显然是一种低价倾销的行为。 凡此种种,皆为不正当的价格竞争行为,必须依法整治,否则,我国的市场经济无法有序、持续、健康发展。 针对目前我国市场上业已存在的、混乱的价格竞争行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于1999年8月3日了《关于制止低价倾销行为的规定》。依该规定,低价倾销行为,依法将受到行政处罚。 四、对策与结论 综上所述,合理合法的降价促销应予以支持,不正当的低价倾销要坚决反对。一方面,政府在严格执行《价格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同时,还应制定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相关行政法规、规章,使之与法律配套实施,以加强政府和社会对经营者价格竞争行为的规范和监督,确保市场竞争有序健康地进行。另一方面,政府又必须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加强有效的宏观调控,坚决避免和克服盲目重复建设这一顽症。客观地讲,盲目与重复建设所招致的供大于求,是引发低价倾销的主要原因。目前,为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国内需求,创造就业机会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固然是必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防止出现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重复建设问题。再者,要从根本上治理低价倾销问题,关键的出路在于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不断地降低成本,以此来增加有效供给、扩大内需,增加社会购买力。当前困扰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和难点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无法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产品不能适销对路,出现结构性过剩,呈现全面的买方市场,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竞争力降低、经济效益下降、发展后劲力不足。企业为求生存不断地引发“价格大战”。要使企业真正摆脱困境,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要建立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降低企业的个别成本,不断改进老产品、增加新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增加有效供给来扩大有效需求。为此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应做好如下几方面: 第一,在政策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有关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和法规,以鼓励和规范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第二,搞好企业技术创新的体系建设,包括做好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和投入机制,保证重点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改变“普遍下小雨”和“撒芝麻盐”的作法,重点扶持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途的产品和企业;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速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科技带头人和骨干;加强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三,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为主力,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优势,做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积蓄力量,逐步推进全部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笔者认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低价倾销问题完全可能也可以得到全面解决,这只是市场经济和特定国情条件的阶段性问题,对此,政府与全社会应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认识。 经济法律论文:试论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内容提要: 关于经济法律体系的论文不少,尤其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后,但其中多数文章都力求打破传统部门法的界限,试图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法新构成理论”。[1]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认为“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本不是规范的法学术语,以之为基础而进行过深的法学理论探究是歧途末路。“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之所以存在和被使用,主要是因为经济学研究的需要,特别是市场经济学即法制经济学研究的需要。从法学角度讲,“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只是临时借用而已,对之进行法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以不同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民法、商法和经济法等法律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经济法律 法律体系 商法地位 经济法律体系 正文: 一、 关于经济法律和经济关系 虽然“经济法律”不是一个规范的法学术语,但如果以“对象说”对之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多数学者都会赞同:经济法律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在这个定义当中, “经济关系” 是关键词,只要弄清了“经济关系”的内涵、外延,并对之做出科学的分类,就能基本掌握经济法律的形式范围和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1]所谓“经济关系”,是指各经济主体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2]从“经济关系”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关系是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离开了经济主体就无所谓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数量决定于经济主体的数量;二是经济关系形成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之中,没有经济活动就不可能形成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的多少决定经济关系的多少。而无论经济主体还是经济活动,都取决于社会分工的程度,社会分工越细,经济主体越多,经济活动也越频繁。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分工:第一次是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中分化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第三次是商人的出现, [3]其中每一次社会分工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进行的,亦即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分工不是跳跃式发展的,它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在每一次大的社会分工之前,都发生和存在着大量的较小的社会分工,而且中间会有许多“分”与“合”的反复;社会分工也不是有终点限制的,在第三次大的社会分工之后,社会分工仍然在向前发展,而且速度更快、频率更高。由此可见,社会分工的发展有三大趋势:一是越来越细的趋势,二是不断调整变化的趋势,三是越来越快的趋势,自第三次大的社会分工至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快,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大量、迅速增加;社会分工的不断调整变化,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不断更新发展。总之,经济关系的数量将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发展而日益增加。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关系不外横向、纵向两大类,但两类经济关系的数量不等,且差距悬殊。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产品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两大阶段,产品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在产品经济阶段,由于没有交换活动,因而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关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后,由于交换的出现,经济关系产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两大阶段:自由商品经济和垄断商品经济。在自由商品经济阶段,多为平等经济主体之间的横向经济关系,从属性的纵向国家协调经济关系很少,只是到了垄断商品经济阶段,纵向经济关系才开始大量出现,但相对于横向经济关系,其数量仍然较少。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发展,大量增加的经济关系也多为横向经济关系,因为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是有限度的,社会经济主要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调节,而非主要由看得见的手——政府来调节。由此看来,只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纵向两大类有失平衡,还必须对横向经济关系再分类。横向经济关系的再分类,也要考虑平衡的问题,以是否具有营利性为标准将之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三类经济关系: 1、横向的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2、横向的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3、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与之相适应,需要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法律部门来调整这些经济关系。于是,民法、商法、经济法就相应出现了。 二、 关于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划分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适应法律调整的需要,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非营利性财产关系、横向营利性财产关系和纵向国家协调经济关系,但针对这三类经济关系是否就能划分出三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分析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划分入手。 (一)关于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通常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或部门法)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4]从法律体系的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法律体系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法律体系涵盖一国全部法律规范,这一点易于理解;二是法律体系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对此法学界有争议。 争议的焦点有二:1、法律体系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法律部门?2、法律体系应划分那些法律部门?下面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1、 法律体系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法律部门? 对这个问题,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观点: (1)有些学者认为,划分法律部门尤其是纠缠于法律部门划分的具体细节,纯粹是费力不讨好,没有什么实际用途。 一方面,法学家为法律规范的分类而忙碌着,大量时间耗费在理清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上面,为法律规范的"法律部门"归属而大费周折;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滋生。法学所关注的问题,在立法实践中并不重要,而立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法学并没有给予充分地关注。[5]因此提出取消法律部门的划分。 (2)有些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存在严重缺陷,其出发点和理论结构已经过时,建立在并非独立的法律部门之上,没有当代各国的立法根据,也没能正确总结现实法律体系的矛盾,因此提出放弃法律部门划分理论,而建立“法体制”理论。所谓“法体制”,是指同类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的体系,可分为国家法体制、经济法体制、行政法体制、民事法体制、刑事法体制。[6] (3)多数学者认为,法律部门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于立法来说,有助于从立法上完善法律体系、协调法律体系内部关系;对于司法来说,有助于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明确各自的工作特点、职责任务,并准确适用法律;对于法学研究来说,使研究范围有相对独立的领域,使法学学科分工专业化。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理由是: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十分庞大,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如此,如果不进行科学的组合分类,将有碍于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研究,而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已经被实践、历史和世界所认可,并且有些学者提出的所谓“法体制”理论只不过是法律部门划分理论的一种变形,没有细化反而更加粗放,好似在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之间又增加了一个层次,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2、 法律体系应划分那些法律部门?这涉及到一个标准掌握的问题,即法律部门划分的越细越好,还是越粗越好?对此也有三种观点: (1)越粗越好,像上面提到的“法体制”理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不宜太细,粗放一点更好,理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法律法规不断涌现,任何法律法规之间无论在调整对象上还是在调整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如果法律部门划分过细,会导致法律部门过多、过烂,更不利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掌握。 (2)越细越好,将法律部门划分为宪法、立法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商法、亲属法、经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环境与资源法等众多部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只要正确把握划分法律部门的原则和标准,法律部门划分得越细越好,其理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现在看来比较小的法律部门将因其所属法律法规的增多而很快变大,与其让它变得庞大时再独立不如现在就让其独立,这样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法律的发展。 (3)折中观点,是介于粗放和细化之间的一种观点,一般将法律部门划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诉讼法。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得不宜过粗,也不宜过细,要适中,既要严格掌握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又要结合实际需要,只有当其各方面条件成熟时才将其从原有的法律部门中独立出来,超前了会使之力量过于单薄,拖后了会使之受到发展阻碍。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认为实际需要是法律部门独立的首要条件,法律部门划分过粗、过细都不利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掌握,都不利于法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 关于法律部门划分 法律部门的划分,又称部门法的划分,是指根据一定原则和标准对法律规范进行分门别类的活动,划分的结果——同类法律规范——法律部门(或部门法),既具有符合一定原则和标准的共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7]关于法律部门的划分,其学术争议的焦点在于划分原则和标准。现在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有两个:其一为法律调整的对象,即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进行分类,例如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而行政法虽然也涉及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但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民法和行政法划分开来;其二为法律调整的方法,即根据法律规范调整具体社会关系所使用的方式、手段的不同进行分类,比如民法与刑法都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民法以自行性调节为主要方式,刑法以强制性干预为主要调整方式,这样就把民法和刑法划分开了。[8]除了划分标准以外,还有划分原则。多数学者达成共识的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有这样三个:一是目的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本国现行法律;二是平衡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时应当注意各法律部门不宜太宽,也不宜太细,在它们之间要保持相对平衡;三是发展原则,即法律部门划分固然要以现行法律、法规为条件,但法律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还要考虑到未来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度的法律法规。[9] 共识之外就是分歧。关于法律部门划分原则和标准,主要分歧在于两点: 1、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的关系问题,即两者是统一关系,还是互补关系; 2、两个划分标准的关系问题,即谁是基本标准,谁是补充标准。笔者认为,一般来说,原则和标准是统一关系,即原则是标准的抽象要求,标准是原则的具体体现,但有一个前提,即原则和标准的内涵必须一致,不能你言这,我言那,否则就成互补关系。由此可见,分析原则和标准的关系,必须从二者的内涵入手,内涵一致即为统一关系,内涵不一就是互补关系。现在来看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上述三个原则和两个标准在内涵上没有丝毫一致性,因而可以肯定地说:二者是互补关系,而非统一关系,即上述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非划分标准的原则,划分标准也不是划分原则的标准。基于此,在划分法律部门时,既要遵循划分原则,又要依据划分标准。另外,鉴于二者的用词和内涵,划分原则应首先得到遵循,然后再依据划分标准。关于两个划分标准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是主次关系,即调整对象是基本标准,调整方法是补充标准,[10]笔者以为不然。现有的已经达成共识的主要法律部门,像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它们相互之间的主要区别:调整对象或调整方法,从出现的几率上来看,调整方法比调整对象更多,仅从这一点上来说应将调整方法列为基本标准。考虑历史因素和未来发展,笔者认为,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是两个同等重要的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没有主次之分。但这并不等于说是这两个标准可以孤立使用,而正因为二者同等重要才更需要将他们有机结合。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应遵循这样的程序: 1、充分考虑现有的法律部门划分的实际情况,不可打乱现有的大的格局; 2、按照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提出新的法律部门组建的初步意见; 3、根据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对新的法律部门组建意见进行学术论证; 4、权威机构认定,以便于立法、司法和学术研究,避免无端、无休止、无意义的争论。 三、 关于商法地位 通过上面两部分的论述可见,分别以横向非营利性经济关系、横向营利性经济关系和纵向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作为调整对象而划分出民法、商法、经济法三个法律部门,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和两个标准。但是,目前我国法学界只对民法、经济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地位达成了一致共视,而对商法应否独立存在较大分歧,而且我国现行立法体例实行民商合一,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一)商法产生的原因分析 商法是指调整商事交易主体在其商行为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即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1]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商法最初的形式是商人习惯法,形成于中世纪的欧洲。11世纪后,欧洲的农本经济进入了发展时期,十字军东征的胜利使得欧洲通向东方的商路相继开通,地中海海上贸易逐步繁荣,沿岸城市不断成长,出现了定期集市,产生了商会,商人也成为社会中的独立阶层。但中世纪的欧洲仍处于封建法和寺院法的支配之下,许多商事活动在一些国家受到明令禁止,各种商事原则和规则在当时的封建法制中均缺少观念基础,甚至许多国家的法律对商人加以种种歧视。为了适应商业发展和商事交易自由的需要,保护商人利益,于是商会运用其在自身发展中形成的自治权、裁判权及其商事生活习惯,订立了大量的实施于本商会内部的自治规约,经过11世纪至14世纪数百年的实行,最终形成了中世纪商法——商人习惯法。商人习惯法有三个主要特点:其一,通常采用属人主义立场,只在商人之间、商会内部实行;其二,内容已涉及现代商法中最主要的商事要素和商事活动,许多规则已明显反映了商事活动的根本要求;其三,非成文性和地域性。[12] 近代商法产生于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萌芽,欧洲的一些封建割据势力逐渐衰落,统一的民族国家纷纷形成。[13]相应地,基于自治城邦的商人团体消亡了,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寺院法也被废弃了,各民族国家迫切需要制定统一的商事法律,以确认商事活动的合法地位,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欧洲大陆各国早期的商事成文法,虽然仅是对中世纪商人习惯法的确认,具有浓厚的商人法或属人法特色,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大的社会进步意义,并对现代商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过渡和促进作用。在近代商法中,最具代表性并影响深远的是1794年的《普鲁士普通法》,它不仅确认了商人习惯的基本规则,而且大量引录商法原理,其内容非常丰富,1861年《普通德意志商法典》即德国旧商法,就是以之为基础而制定的。 现代商法产生于19世纪以后。随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保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推动商事活动、促进统一的商品市场的形成成为许多新兴国家的基本国策,“商法开始在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出现。”[14]同时以判例法为特征的英美法系国家在商事立法上也不甘落后,颇有建树。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1897年的《德意志帝国商法典》(德国新商法)、1952年的美国《统一商法典》、1894年的《日本商法典》(日本新商法)是现代商法的代表作。 由上可见,商法的产生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原因: 1、商法的产生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人阶层逐渐形成并日益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法制和宗教势力的束缚,能够合法、自由、体面地从事商事贸易活动,而且社会经济越往前发展,这种要求越加强烈和具体化。当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以后,这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就转变为将原来作为自治规范的商人法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商事立法活动。 2、商法的产生是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结果。16、17世纪,由于新大陆的发现,世界市场突然扩大,各国政府为了本国的富强,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其具体措施就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商人地位的特殊性和推行商事活动的特殊化,于是商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出现了,并迅速法典化。这一政策措施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起飞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极其迅猛的发展。[15] (二)商法独立应具备的条件之一分析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由众多的涵盖全部法律制度的法律部门组成,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必然对原有格局造成冲击,为此需要慎重分析其是否具备、已经具备哪些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商法要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后面将做详细论述,在此只对商法是否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必须首先并同时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在划分法律部门必须至少具备其一。商法的情况如何呢? 1、目的原则的符合情况。无论是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都承认商法包括形式意义商法和实质意义商法的存在,并大都承认商法学的独立学科地位,[16]只对商法是否独立于民法有分歧。笔者以为,存在即是道理,细分更有助于理解和掌握,为何不将已经存在的实质上已与民法分立的商法确立为独立法律部门呢?这样不更能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民事、商事法律吗? 2、平衡原则的符合情况。在我国,多数学者主张,商法包括商主体、商行为、商事营业、商号、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破产法、海商法等,[17]其数量之庞大,在我国现行的民商法体系中已经占据超过50%的比重,而且还有进一步大幅度迅速增加的趋势,如若不将之独立出来,势必造成现行民商法体系结构的失衡,既不利于保持民法的基本法地位,又不利于商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发展原则的符合情况。刚才已经提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WTO、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进,商主体、商行为、商事营业等将在范围、形式等许多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商法的数量规模也将随之不断扩大,因而考虑到未来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定的法律法规,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调整对象情况。商法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调整对象——因商主体实施了商行为而形成的商事法律关系,这也正是民商分立论者坚持商法是独立法律部门而民商合一论者批驳不倒的根本所在。商法调整对象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商事法律关系是一种经营性关系,即由经营主体所从事的经营性行为而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是实施了经营行为的经营主体及其之间的对内对外法律关系。[18] 5、调整方法情况。一般来说,法律调整方法有三种类型:一是自行性调节方法,二是强制性干预方法,三是政策性平衡方法。[19]商法在调整方法上同民法相同,都是运用自行调节方法,但凭此并不能说明民商合一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因为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只有两点都相同时才能划为一个法律部门,有一点不同就不能划为一个法律部门。 从以上对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的分析来看,商法已经充分具备了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如若不及时划出,将同时不利于民法、商法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繁荣、稳定。 (三)商法独立应具备的条件之二分析 前面已经提到,商法要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也已经知道,商法完全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它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第二层含义是指现代商法发展趋势,第三层含义是指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那么,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应从这三方面来论述。 第一, 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决定因素,[20]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商品经济将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发展的推动下日趋繁荣发达,而商法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品经济的繁荣发达必将促进商法的完善与发展,其数量会越来越多,体系会越来越庞大,独立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独立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如果不正视社会经济和商法发展的现实、本着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不将商法及时从民法中独立出来,还固执坚持“民商合一”的观点,不但会使现行的民法体系结构日趋失衡,而且会对民法、商法的实施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第二, 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现代商法发展趋势。现代商法具有动态化、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相互渗透、国际化与统一的三大发展趋势,[21]其中:现代商法的动态化趋势,将使商法的制定、修改、废止等工作日趋繁重,加之商法区别于民法的特点,立法机构需要为之成立专门部门来承担,立法上的独立将加快商法的独立;现代商法的两大法系相互融合和国际化趋势,将使商法先于民法等其他部门法而在全世界首先实现统一,一部适用于全世界的统一的商法,是不可能同一部只适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法融合在一起的。另外,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商法独立的现实也告诉我们,一部独立的商法是一个国家法制健全、社会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造就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第三, 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经济虽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体制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我国在世界上仍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落后不可怕,只要我们不懈追赶。基础薄弱可以夯实,体制落后可以改革,商品经济不发达可以促进。关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总结世界上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的经验,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政府重视和推动,即国家政府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而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离不开商法的作用,需要重视发挥商法在保障交易便捷、维护交易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而重视发挥商法的作用,必须给予商法一个较高的法律地位,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独立性。 四、 关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一) 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分析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商法独立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将由民法、商法和经济法三个部门法构成,各部门法的具体法律法规组成情况如下: 1、 民法部门:(1)民法通则;(2)合同法;(3)知识产权法,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4)婚姻家庭法,包括婚姻法、收养法等;(5)继承法。[22] 2、 商法部门:(1)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23](2)破产法;(3)证券法;(4)票据法;(5)保险法;(6)海商法。 3、 经济法部门:(1)市场规制法,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2)宏观调控法,包括计划法、经济政策法;(3)国家投资经营法,包括国家投资法、国有企业法。[24] (二)商法独立后各部门法之间的关系分析 1、 民法与商法。民法与商法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产生了两种观点:一是民商合一论,二是民商分立论。民商合一论者认为,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是一国民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不但现在分离不了,而且随着民法的商法化和私法的公法化,将来就更难舍难离。其理由是:商法和民法有着共同的原理,[25]二者所调整的商事关系与民事关系的界限也很难划清。[26]首先,商主体是从事营利性行为的个人和组织,而民事主体将之包含其中;其次,商法与民法的调整对象都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三,民事活动的范围包括营利性、持续性的商事活动。笔者认为,民商合一论者的理由均是基于大民法思想,事先已将民法定义为调整所有平等主体之间所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其本身已涵盖商法定义,当然得出商法是民法的一部分的结论。商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不同,这一点无论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都承认,那为什么不将民法的定义修改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如若仅仅因为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而不做这样的修改,那么就应该考虑修订已颁行16年之久的《民法通则》了;如若做出这样的修改,那么民商合一论者就将哑口无言了。 2、 商法与经济法。关于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学者也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商法与经济法都以企业为核心对象,两者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另一种看法认为商法与经济法的理念、机能是不同的,商法与经济法应为两个不同的法。[27]笔者认为,商法与经济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部门。首先,二者的调整对象不同,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商人之间因实施营利性的商行为而发生的商事法律关系之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或国家部门与市场主体之间因进行经济调节而发生的经济法律关系之法。其次,二者的调整方法不同,商法主要运用自行调节的方法,经济法则综合运用自行调节和强制干预的方法。其三,二者的性质不同,商示属于私法,其理念是维护主体的私权,以个体利益为基础;经济法原则上属于公法,它以社会为本位,着眼于超越个体利益的整体利益。[28]虽然如此,商法和经济法在各自的体系构成方面仍有较大争议,主要集中在企业法的划归上。笔者认为,企业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企业法是指规范各种类型企业的法律规范体系,除非特别说明,一般指此。由于企业法的集合性,决定了企业法调整对象性质的复杂性,因此不能笼统地说企业法是属于商法,还是属于经济法。鉴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公司分别因其国家投资、涉外、规模较大且涉及面较广而事关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调整这三类企业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国家意志,因此将之划归经济法。其他类型的企业,像合伙企业、独资企业、集体企业、合作社等,对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影响较小或基本没有影响,属典型的商事主体,因此将之划归商法。[29] 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商法和经济法关于企业法的划归问题。 3、经济法与民法。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在我国现行的民商合一的体例下,主要是指经济法和商法的关系,上面已详述,在此不再赘述。 经济法律论文:经济法法律责任法理学研究 摘要:本文以法理学为视角,首先分析了法理学中法律责任的基本定义,并指出法理学关于法律责任描述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之上对经济法中的法律责任进行简单概述。最后,论述经济法法律责任在法理学中的重塑。 关键词:经济法;法律责任;法理学;重塑 一、法理学中的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与法定义务密不可分,而法定义务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或其它有权机关根据法定程序所颁布实施的强制性规范设定的必须履行的责任义务。当不履行相应义务时就会受到制裁。法理学中对于法律责任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其中主流的几种观点认为,法律责任是义务,其相对于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而言属于第二义务,概括而来法律责任就是因违反第一义务而招致法律责任的承担。另外,有学者认为法律责任是一种后果,是违反者应当承担的制裁性法律后果。可以说不同的学者对法律责任的界定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法律责任构成要件法理学观点却又相对的一致。当然,法理学中对于法律责任是根据形式逻辑中的推理而来的,形式逻辑中的演绎、归纳推理往往运用三段论形式,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在法律责任的推理过程中,一般将具体确定的法律规范条文作为大前提,以具体的案件事实为小前提,根据大小前提推理出结论即法律责任。虽然它依据系列前提能够得出一个无可辩驳的结论,但是由于推理所用的大小前提并不确定,形式逻辑推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并且形式推理无法对结论作出正当性的解释。另外,法理学对法律责任的描述缺乏创新性,缺乏包容性。目前我国法理学对法律责任的描述,仅仅从部门法,尤其是刑法和民法中的归责理论,认定法律责任就是因为违法行为导致了国家的制裁,从而实现对违法行为的阻止功能。这就忽视了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独特性,从而导致了经济法及经济法法律责任独立性等问题成为经济法学界短时难以解决的难题。 二、经济法法律责任的含义与特征 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主体对其违反经济法义务或者不当行使经济法规定的权利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经济法法律责任具有如下特征:由于经济法的经济性,经济法法律责任必然会是经济性的责任。经济法法律责任的经济性能够使得经济法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它独有的经济效益,它能够指引人们朝着利益出发的同时趋利避害,实现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例如说,经济法中最为常见的罚款,可以说是在规制市场经济有效运行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另外,经济法法律责任在强调制裁的同时还有一些奖励性法律后果。经济法的法律责任是由于违反经济法上的义务,而受经济法制裁;而经济法上的奖励,则是由于积极地履行经济法上的义务,而受到经济法的褒奖。最后,经济法法律责任具有社会性。经济法的许多法律规范都可以看出其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相对应的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虽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但与经济法法律责任不同,它们并非从根本上全部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实施。正是因为经济法主体的违法行为不仅影响到自己和相关第三人的利益,而且还影响到社会公共利益,经济法对其主体法律责任的规定较之有关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的规定更加严格。 三、经济法法律责任的法理学重塑 目前,我国经济法法律责任难以脱离传统的法理学关于法律责任的描述,大都是对法理学中法律责任的简单重复。比如说,经济法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者对其经济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经济法律责任是指主体因实施了违反经济法律规范的行为而承担的由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义务等等。这些关于经济法法律责任的定义基本是对法理学中的“义务论”、“责任论”加上经济法字样的复制。我国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无论是从经济体制还是市场变化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的新生经济现象使得经济法法律责任描述过于陈旧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我们对经济法法律责任的定义应该根据经济法的特点,从具体的经济法部门法中寻找依据,即应从经济法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和特点中去获得。目前,我国法理学仍然以民商、行政的法律调节机制研究法律责任,然而,如今的法律现状是各个法律部门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融合,新兴法律层出不穷。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必须对经济法法律责任从经济法自身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经济法之于民商、行政法的区别,比如说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对秩序、公平、效益的追求次序;对法律责任中主体的不同;以及责任形式的巨大差异等等。一个体现经济法法律责任独立性的经济法法律责任,应包括经济自律责任制、经济他律责任制、经济诉讼。在经济自律制度中,应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通过其自身制度的运行规范其成员的行为,实现其团体内的秩序与法律秩序相协调。在经济他律责任制中应建立经济决策程序制度,实现经济民主。充分发挥经济仲裁及经济调解的作用,实现经济稳定。应建立和健全经济诉讼制度,使公益诉讼获得诉讼之救济,以实现经济法的权益保护目标。 作者:曹真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经济法律论文:低碳经济法律制度完善浅析 摘要:低碳经济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是针对当前气候异常的必要措施。这一模式涉及技术、制度和发展观念等诸多方面,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家干预;法律 低碳经济是针对气候变化提出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得到世界各国的一致认同。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①,可以引导、规范、激励和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基本概念 关于低碳经济,许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论述。但总体上无外乎几个特征:第一,发展模式不同以往经济形式,强调低碳,在某种意义讲,就是减少能耗。第二,低碳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第三,低碳经济是人类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第四,低碳经济意味着现代社会生活的技术创新。因此,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尽量减少能耗和碳排放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各类污染,采取一系列新的技术手段,辅以法律和制度保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的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的国家干预理论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经济发展的负外部性效应之结果,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对大气这种全球公共产品的过渡使用之结果②。从国家干预理论看,低碳经济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的资源越来越广泛,而且量能呈现逐步扩大态势。许多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这就导致了社会需求与资源相对匮乏之间的矛盾。国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片,根据市场经济理论,计划与市场两种机制都可以对资源进行配置。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与计划机制相比,市场则具有更高的效率。但是,市场调节具有先天性不足,即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第二,负外部性效应的产生。第三,竞争无序与垄断的出现。第四,产生失业问题。第五,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国家干预的主要方面为市场失灵的矫正。国家干预可以采取两种办法,首先是市场化的方式;其次是非市场化的方式。政府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最权威的组织形式与统治方式。政府拥有强制性手段,它可以使市场从无序到有序。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认为,市场需要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同时调节。所以,政府须为矫正市场失灵做出努力,法律便是实现目的的有效途径。 二、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的基本构成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是克服市场无序的有力保障。政府通过制订相关法律,实现发展模式有据可依,达到更好体现政府职能,使政府运行顺畅,更好调节低碳产业发展。布坎南曾说:“没有合适的法律和制度,市场就不会产生任何体现价值最大化意义上的效率。”③ 三、低碳经济法律制度在比较法上的观察 (一)低碳经济的国际法 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建立了长效机制,进而实现控制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的一部国际性法规。奠定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是目前操作措施有力,全球各国参与普遍程度高的另一部国际条约。 (二)英国的相关立法 英国自2003年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率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2008年颁布的《气候变化法案》是低碳经济立法的结果。 (三)美国和日本的相关法律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审议《低碳经济法案》,标志着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推手正式提上了日程。日本长期重视科技发展,在学界对低碳经济研究由来已久,在美国通过上述法案不久,日本也紧随其后,出台了《推进低碳社会建设基本法案》。这一法案成为了日本低碳行业发展的法律基石。国外低碳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的几点经验:以低碳经济国家战略的确立为先导;以低碳经济基本立法为统领;在法律完善方面,主要以制订新法和修订旧法相结合的办法。 四、全面制订低碳经济相关法律刻不容缓 (一)落实发展低碳经济国际义务的需要 构建一国的低碳经济法律制度是一国履行国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客观要求,是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保障。国际公约确立起一般国家普遍的室温气体减排义务,该义务只有在各国内部加以落实,即把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法内化为一国的国内法。 (二)低碳经济国家干预行为需要法律规制 低碳经济国家干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建立以“碳权利”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市场规则。第二,确立以竞争为本的低碳经济市场运行机制。因为权力具有异化、扩张而不受控制的欲望;如无法律的预先设定,便会出现失控。良法的关键问题在于公权力的控制④。因此,低碳经济的法制建设势在必行。 五、建立和完善我国低碳经济法律制度的若干问题 制度建设是顶层设计,好的制度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反之则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低碳经济法律制度设计合理,便会产生一个美好的低碳社会;反之,便会导致低碳经济及低碳社会建设的停滞与倒退。 (一)理性选择我国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保障路径 法律是理性统领下的制度体现与规则群,制度系理性派生的制度结构⑤,理性是法律的前提,法律只有符合理性、体现理性,才有其真正的存在的价值,低碳经济之法必须是理性之法,而理性的依据便是法律必须是良法,其特点是:法律是否发展低碳经济之必须,是否客观反映低碳经济发展规律。 (二)合理设计我国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 选择恰当的低碳经济制度保障措施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之举,在合理配置的政策与法律双重作用下,我国低碳经济方能有序推进。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法律系统,由于低碳经济所涉范围广、领域多,其立法将是一个分层次、多结构、跨部门、多领域的法律制度体系,只有通过立法的结构与层次搭配,建构起效力有序的法律阶位关系,确保各相关立法的相互协调、补充,形成有机统一的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 (三)完善低碳经济立法的执行与监督制度 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行⑥。法律如果得不到贯彻执行,就只是一纸空文。因此,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仅是保障人们免受全球气候变暖不利影响的第一步,但光有这一步,低碳经济相关目标仍然难以实现,构建起低碳经济法律的执行与监督机制、落实低碳经济相关立法措施是充分实现低碳经济相关立法目标的关键。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形式是人类选择发展低碳经济的初衷,而低碳经济的“三低”特点,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义务推行节能减排措施、保护自然环境。我们应吸取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建立健全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有序发展,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石荣广 李照东 侯章生 单位:外交部钓鱼台宾馆管理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国家审计署办公厅 经济法律论文: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及构建 摘要低碳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格局大势所趋,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但在低碳经济法律体系构建方面尚存不足之处,需要对相关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进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创新构建,提升低碳经济发展的质量,确保发展的持续性。 关键词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环保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物质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物质文明的发达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经济高速增长的所付出的有可能就是环境代价。尤其是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单位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要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一度成为某些地区的主要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越发突出,绿色经济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值得各国加以探索和研究。因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来自法律和政策层面的保护和支持,故展开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分析和构建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其低碳经济的长效化发展。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低碳经济被学界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有别于现有知识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由低碳产业、技术、发展、生活等系统因素和形态构成的经济体系。低碳经济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作为基本条件,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成本是衡量低碳经济的重要指标。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进一步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现有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开发新能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全球低碳经济的核心发展内容集中在创新能源开发和使用技术、减少排放、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等内容上。通过低碳经济构建新的经济发展制度,转变人类经济发展观念具有积极现实意义。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二大经济体,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及全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其实际意义和价值体现在下述几方面:第一,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当前我国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宏观层面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带来高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主要消耗能源为煤炭,我国2013年煤消耗量达到近年来的峰值36亿万吨,虽然在2014年开始我国煤炭消耗量开始下降,但我国每创造100万美元GDP的能源消耗仍然是欧美发达国家2至5倍之多,在PM2.5等环境问题困扰下,加快发展低碳经济、降低污染能源消耗量已经成为必然之举,此举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第二,有利于调整我国能源产业结构,我国能源战略长期依托于煤炭有其必然原因,我国可开采使用能源结构为煤多、气少、油缺,因为缺少油气也就使得我国主要消耗能源只能是煤炭为主,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近七成,而我国煤炭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落后。在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高能源消耗、重污染排放情况突出。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改善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绿色经济发展环境和氛围,推动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第三,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结构不合理情况,结构不合理的现状限制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从整体来看我国产业比重依然为1∶5∶4,主导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依然是第二产业,工业主导的经济结构,自然容易导致高能源消耗问题。进一步倡导低碳经济有助于推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利于服务业做大做强,使我国产业结构处于持续优化调整状态下,实现产业结构的整合创新。第四,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出口贸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随着各国对于低碳经济的重视,碳排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衡量指标,碳排放税也已经成为现实。为了维护我国固有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已经是当务之急。只有注重于国际规则,尽可能满足于国际化规则标准,才能树立起绿色经济意识,引导我国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全面打通国际化发展瓶颈,实现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协调同步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不足之处分析 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制度和法律体系作为基础,低碳经济发展更加需要法律作为保障。低碳经济源于技术创新,源自公众意识创新转变,更加源于政策和法律的不断优化完善。优化完善法律规制有利于维护绿色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助于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引导市场发生结构性转变,提升低碳新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效率。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低碳领域的立法仍较为滞后,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具体而言阶段低碳经济法律体系不足之处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一)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完善程度不高 低碳经济现已明确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但关于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依然存在不足之处,整体法律体系完成程度不高。造成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中并没有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基本发展战略进行明确规定,其二是基本法当中也没有一部专门引导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同时法律法规、规章之间依然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可以说,法律体系完善程度不高直接影响着低碳经济的有效推进,导致法律制度对低碳经济所引导的产业结构调整规范作用下降。 (二)能源基本法缺位问题突出 能源开采、使用、管理等问题是关乎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影响低碳经济持续推进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注重于能源领域的立法工作,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包括《电力法》、《煤炭法》等一系列的能源单行法律及各类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现有能源相关法律法规在能源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能源问题的越发突出,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激增,颁布实施一部能够系统综合调整规范能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基本法显得非常必要。一方面,该法实施后能够解决现存的能源问题,处理现有能源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问题;另一方面,该法实施后有利于低碳经济的长效化、持续化推广,有助于规范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从法律层面对新的问题和现象加以调整,利于单行法的制定和完善。 (三)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现行低碳经济相关法律细化程度不够,实际的司法可操作性不强,法律规定多是原则性规定,具体法条的约束性不强,难以对生态环境领域违法行为进行有效查处,同时对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也缺乏必要的作用与价值。 (四)立法效率较低,法律规范存在滞后性 低碳经济概念自2003年被全球主要国家所认同和认可后,在欧盟部分国家开始通过征收碳排放税等方式,强制推行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在低碳经济领域的立法效率尚较低,法律规范方面存在一定滞后性,不能起到科学指导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贸易第一大出口国,低碳经济立法滞后,导致法律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不对称,限制了经济健康发展。 (五)公众低碳经济法律意识不强 法律的价值体现在于其规范和引导上,通过法律的落实和法律体系的构成及应用,可以使公众的法律意识得到不断强化,进而利于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我国当前公众低碳经济相关法律意识不强,没有形成一种普遍意识,进而也就限制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影响着低碳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构建研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情况下,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决定着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对比我国应及时通过有效立法和执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一)立足国情,合理确定低碳经济立法原则 我国低碳经济法律制度立法工作的有序科学开展,建立在合理立法原则基础上。立法原则着重突出三个重点。首先是要符合中国基本国情,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依然较为严重。我国人均资源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环境的整体承载能力不足,部分地区和产业领域依旧过分依赖自然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问题突出。据此,我国在低碳立法方面必须充分结合自身国情,对于国外先进经验要取其精华不能简单照搬,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和不断优化。其次是要维护自身合法合理权益。在低碳立法方面,我们要充分维护自身核心权益,对发达国家有针对性的法律及政策,积极应用法律手段加以应对,提升我国法律体系的自我保护性,坚持逐步推进。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不能一撮而就,而是要充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国际环境变化,不断对法律体系加以创新和优化完善,使法律的价值作用最大化。 (二)推动低碳领域基本法的制定 总的来看,低碳经济法是实现低碳经济有序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普遍适用的法律指导规范。在低碳经济法当中需要明确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地位,提出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等领域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同时颁布实施低碳经济法,并使该法成为各项单行法律和法规规章的依据,推动立法的全面展开。 (三)强化在金融、环保、消费等领域立法实践 我国要在金融、环保等领域实现低碳经济的多元化立法,通过完善法律体系额方式不断为低碳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一方面,我国要加快低碳税征收前的调研工作,立足于本国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设立合理地低碳税征收标准,进而有效维护本国企业实际利益,同时推动社会低碳意识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则是要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于污染环境、浪费能源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使行政处罚的效能得到体现,建立法律屏障,确保低碳经济得到稳步推进。总的来看,只有切实从多元化入手、从细化科学化着力,才能使低碳经济相关法律体系的实效性和专业性得到保证,使低碳经济能够在一个良好社会秩序和普遍意识环境下发展。 (四)积极引导强化公众意识 低碳经济持续发展,对公众的自身行为和意识要求标准就更高。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引导,进一步引导公众意识的转变,不断强化公众意识,进而使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绿色产业等价值观念和意识内容成为群体普遍意识,并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中使低碳经济得到发展和壮大。 作者:徐建智 单位:河南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法律论文:我国低碳经济法律规制完善浅析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生存环境的保护。对于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既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也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走向繁荣富强的的必然选择。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将法律具有的强制性、规范性与引导性作为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建构和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制,能够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导向与支撑。 关键词:中国经济;低碳经济;法律规制;路径选择 世界范围内的工业革命兴起与发展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已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并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与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非常重视发展低碳环保经济,大多数国家就发展低碳经济已基本达成共识。我国提出了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目标,并坚定不移地承担履行国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法律规制内涵界定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2005年,在英国召开的“向低碳经济迈进”的高层会议之后,低碳经济概念很快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国政府越发重视本国低碳经济发展问题与履行国际社会责任的问题。所谓“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国内外学界对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并未形成共识,尚未给出一个确切而统一的诠释,这充分反映出各国基于自身国情来发展低碳经济的诉求。国内学者的主流观点认为,低碳经济是有别于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发展模式,是一种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清洁能源开发和高效利用为重点,以调整产业结构和创新制度设计为契机,保护人类身体健康为目标。 (二)低碳经济的法律特征 从法律层面上剖析低碳经济的特征,主要有:一是广泛性,低碳经济涉及到建筑、消费、环保等多个行业,低碳经济法律调整的内容也日渐增多;二是多元化,低碳经济调整的法律关系是对传统法律关系的一种突破,它是以全球为基准点,包含国家、机构组织、企业、公众等多个层面,主体体现多元化的特征;三是非强制性,我国目前是以政策法和促进法的形式要求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多采用税收、金融、市场等手段引领低碳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缺乏明显的强制性特征;四是强调政府的责任性,市场由于存在不确定性与外部性,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及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因此单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可能很难保障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国际公约、各国政府都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低碳经济法律规制的阐释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发挥规制作用。法律规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实现社会生活的有序性,反映了法律规范建立到具体权利义务实现的整个动态过程。法律对低碳经济的规制作用主要体现在适当性功能、目标性功能与强制性功能等三个方面。通过三个功能的充分发挥,将使低碳经济发展更加符合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将低碳理念转化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动指南,并实现环境利益与相关利益之间的公平分配。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低碳经济法律规制,推进低碳经济健康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法律规制现状 (一)隐含低碳理念的法律规范 中国一直将节约使用能源,加快研发节能环保技术,以环境指标、排放标准等作为国家未来制定发展规划的硬性指标,制定并实施相关的政策措施,奖励与惩罚并重,这其中也包含了气候变化方面的法律法规。目前,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我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矿产资源法》、《节约能源法》等一系列单行法,这些主要单行法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导向与支撑作用,其隐含的低碳理念在相关法律的具体内容上均有所体现。 (二)蕴含低碳理念的政策和规划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及能源危机,为更好的履行国际社会责任及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政府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已分别加入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议定书》。从政府颁布的政策措施来看,主要包括:《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十一五”规划纲要》等。在政策措施中,政府会对具体减排任务、能源发展目标、气候变化的相关立法、排放指标、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氨氮排放总量等内容进行说明。通过颁布与实施蕴含低碳理念的政策和规划,政府从加入国际公约与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而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我国低碳经济法律规制存在的缺陷 (一)低碳经济法律规制体系存在立法空白 在法理学中,制度结构要以体系为基础,要求法律体系与制度结构保持一致性,不能够相互缺乏支撑,互不关联。从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法律体系来看,缺少一门专门的全国性、统一的法律,而不是分散在《宪法》、《环境法》等不同的法律领域,涉及的领域过于繁杂,加大了低碳法律制度间的协调难度,不利于互相兼容。此外,针对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仍缺乏专门的法律规定,存在能源单行法律缺失的现象。 (二)现有低碳经济法律内容的操作性不强 首先,受我国法制建设的传统影响,低碳经济法律具有条文受我国法制建设传统的影响,很多条文没有具体化,而更多体现为粗略化、原则化,虽然有利于应用的灵活性,但由于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有的没有细化的奖励手段和奖励程序,缺乏足够的操作性,难以满足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其次,在低碳经济领域存在政府与企业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的现象,在现有低碳经济法律条文中过于重视政府的权利,而常常忽略了企业或个人的权利。此外,法律法规中相应的硬性数字指标数量过少。 (三)现有低碳经济法律的激励性功能较弱 为了鼓励我国高能耗、高污染企业采取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措施,我国政府在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中专门制定了奖励激励政策,但从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仍存在明显的不足。第一,体系不完善。现有的激励性政策措施多以政府采购、专向性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为主,多为依靠政府命令手段彼此孤立实施,缺乏有效的整合和联动。第二,措施权威性不够,有关激励性措施的条文常用“具体办法由……制定”结尾,法律条文内容宽泛化,不够具体,立法机构层次较低,使得激励措施的权威性不够。第三,执法缺乏协调性,现有的法律政策缺乏具体的执行内容,多为原则性、政策性的陈述,执法过程中能否协调尚存疑虑,阻碍低碳法律规制建设的发展。 (四)现有低碳法律的监管机制落后 目前,我国低碳法律监管机制方面以形成行政机关监督为主,以社会团体与公众的舆论监督为辅的监督体系,但监督效果仍不能满足预期。一是现有低碳法律政策权力与义务的界定比较模糊,没有明确政府、企业与个人应享有的权力及应承担的义务。二是执法部门执法依据与执法标准不统一。执法依据与执法标准对于低碳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对于违背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可以起到惩罚作用,增加企业污染环境的成本。如果执法依据与执法标准不统一,将使污染企业很难形成稳定惩罚程度预期,导致执法效果及监管有效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我国目前还未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社会团体与公众在现有低碳法律监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法律的确认,不能有效保障低碳发展诉权。 四、我国低碳经济法律规制的完善 (一)合理构建低碳经济法律体系 发展低碳经济,法制必须先行。根据法律效用最大化原则,构建符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实际的法律体系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要理性选择我国低碳经济制度保障路径。通过合理评估政策与法律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利性,在政策性措施与法律措施之间进行合理抉择;在需要用法律规制的领域合理选择不同的法律方案;优先确立起我国所承诺的国际公约下的国内法保障机制。其次,酝酿制定低碳经济基本立法,并做到具体化,有针对性,而不是宽泛化与原则化,并作为统领其他相关子法的基本法律依据,并在其中明确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基本原则、权利与义务、运行机制、监管机制等完备的权责体系。再次,梳理并修订现行低碳经济立法。在《低碳经济促进法》的引领下,加强对其他现有涉及低碳经济法律的梳理、修订,完善其相关配套法规与政策措施。最后,制定低碳经济专门领域立法。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经过充分论证,选取重点领域,有重点、分先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能源、消费、交通、财税、贸易、计划、就业专门领域的立法修法,以此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高效率、低成本的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 (二)提高个人低碳领域的法制观念 公众个体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参与者,更新公众个体低碳法制观念,有助于个体更加自觉地履行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首先,进一步加强公众个体对低碳经济的认识。政府部门、媒体机构要承担起低碳经济的宣传责任,要对低碳经济的概念、特征、重要性等内容进行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宣传教育,引导公民个体树立正确的低碳经济的理念,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促使企业改变自己的营销策略。其次,进一步提高个人低碳领域的法制观念。低碳经济的法制观念作为一种新兴的产物,要想被大众认识并且被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要通过宣传、激励等多种措施加强公众对低碳领域法律内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和理解,充分发挥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公众的正当诉求政府环保执法部门要给予支持,甚至可以适当给予公众作为主体提出诉讼的法律地位,进一步强化公众监督的作用。再次,进一步约束和引导大众选择低碳消费。不断扩大低碳消费知识教育,提高大众对低碳消费的价值认同和理性认知。完善消费立法,实时出台生态消费税、燃油税等制度,进一步拓展奢侈品与奢侈行为消费税的范围,改变大众的消费习惯,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三)完善低碳经济立法的执行与监督机制 法律的实施需要明确的执行与监督机制的保障。完善低碳经济立法的执行与监督机制,使得我国低碳经济领域的相关法律顺利实施。首先,建立专门的执法和监督机构。为了保证执法、监督行为的公平有效,需要分别设立低碳经济执法和监督机构;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的职责,限定执法主体的范围。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全面考察,切实提高执法机构的执法能力;监督机构与执法机构分离,相互独立,分工明确,监督机构重点对执法队伍的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其次,强化社会组织和公众监督。为了保证低碳经济执法行为的有效进行,必须建立起以行政监督为主体,社会组织及公众监督为辅助的监督机制,畅通监督渠道,落实监督措施,强化低碳经济法律政策的落实。再次,拓宽公众参与及投诉制度。要进一步完善立法,授予公民基于保护气候、环境、资源的适格主体地位,完善公众的环境索赔权和诉讼权;保证公民知情权,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立法,明确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标准、程序、监督、救济等方面的内容,确保环境信息明确化、制度化。 作者:谢慧 单位:黑河学院 通识教育学院 经济法律论文:市场经济法律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已经形成了一个在宪法统帅之下由各个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调整与保障市场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的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据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约一半以上都是涉及到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在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法律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稳定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主体是平等的,利益目标是多元的,资源的配置也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市场主体都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出发,各自追求自身的利益,这样就会使市场经济的运行交织着各种矛盾、冲突。因此,必然要求通过法律手段从宏观以及微观上对各个主体之间的行为加以协调与规范,通过确立和保护产权、维护公正的市场秩序,为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确立基本的条件。从全球范围来看,除了那些中东的石油国外,人均GDP处于世界一流的国家大多是实行法治的市场经济国家[1]。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艰辛努力和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与我们党在不同阶段关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决策紧密相联的。回顾这一体系形成的过程,大体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到1992年。这一阶段是在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前逐步开展经济立法的时期。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关系的调整并不是依靠法律手段,而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等手段来调整。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才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自此之后,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应开展了经济立法工作。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明确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第一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共两条,其内容是:(1)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2)对土地不得出租的规定作了修改,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按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方针,立法机关推进了经济立法进程,先后制定了民法通则、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经济合同法、著作权法、专利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企业破产法(试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尤其需要指出,1986年的民法通则规定了民法的调整对象、基本原则、民事主体、民事行为、民事权利、民事责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基础法律规则。 第二阶段:从1993年至1997年。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开始建立的时期。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发展规律的系统总结。按照我们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些重大决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遵循宪法规定的原则,加快经济立法,进一步完善民商法律、刑事法律、有关国家机构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这是党的有关文件中首次提出“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的要求,为我国经济立法指明了方向。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规定“,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宪法第十五条关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规定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可以说在宪法上确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据宪法规定,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市场经济立法工作,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始构建市场经济的立法体系,出台了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外贸易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广告法、仲裁法、劳动法、银行法、保险法、票据法、合伙企业法、乡镇企业法、律师法等市场经济领域的法律。 第三阶段:从1998年至2002年。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深入发展的时期。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五大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确立这一战略目标,是我们党治国理念的进一步完善,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依据这一战略目标,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第三个宪法修正案。该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规定为国家的治国方略,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还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据“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立法机关在此期间制定了证券法、合同法、个人独资企业法、招标投标法、信托法、政府采购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需要指出的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了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和建立统一市场的需要,我们又修订了对外贸易法和知识产权法等法律,确立了统一、透明的对外贸易法律制度。 第四阶段:从2002年至现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逐步形成的时期。依据“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立法机关开始着手制订一些在法律体系中起着支架性作用的法律制度(如物权法等),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提出了“三统一”的法治原则,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六大还提出了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毫不动摇”原则,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举措:一是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二是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三是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这些都为物权法等法律制度的出台,以及在物权法等法律中确立平等保护原则奠定了基础。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第四个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2005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制定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这就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指明了方向。2011年3月1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在此期间,立法机关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行政许可法、反垄断法、企业破产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反洗钱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电子签名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 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逐步建立,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经济改革的顺利推进,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因为上层建筑必然要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法治发挥的作用很小[2],这种看法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回顾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如果没有一套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我们根本不可能实现如此卓越的发展。例如,在物权法刚刚通过不久,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IFC)于2008年4月22日联合了《2008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指出中国大陆2007年因物权法的颁布,大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商业环境,并因此将中国大陆列为商业环境改革前10位之一[3]。再如,中国的银行和金融秩序能够克服金融危机,保持稳定,很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这和我国已经建立的较为完备的金融法律和金融监管制度不无关系。[4]我们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内,建立证券市场,并且能够保持有序的发展,没有出现西方曾经出现过的因股市大崩盘导致的整个经济萧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的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的颁布和实施。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 系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就是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目前,起着支架性作用的法律制度已经制定出来,大体上涵盖了经济生活的主要部分,而且这些法律制度规则相互之间大体上或者总体上做到了和谐一致。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 (一)规范市场主体的法律制度 确立市场主体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标志之一。规范市场主体的法律制度首先是指市场主体的准入制度,这其实就是要在法律上确立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尤其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应当具备的资格,例如资本、治理结构、名称等。我国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逐步放开市场准入条件、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迅速制定了外商投资企业法,在国有企业中引入法人制度,充分利用法人的有限责任来激发企业的创造力和活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逐步废弃了传统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企业法律制度,打破了所有制的藩篱,按照现代市场经济法制的共同要求,采用国际上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的企业组织形式、资本组织形式和责任形式,先后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商业银行法等,对各类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规范,保障其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例如,在2005年《公司法》修订过程中,放宽了对公司成立条件的限制,允许设定“一人公司”、全资子公司,进一步降低了公司成立的最低资本要求,允许出资人分期缴纳,出资的方式也更加灵活,这都有利于新办公司,促进经济发展。此外,为了实现资本信用和个人信用的有机结合,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我国民法在传统的自然人、法人之外,明确承认合伙企业等其他组织的法律主体地位,合伙企业法承认了特殊的普通合伙、有限合伙等新型企业组织形式。二是市场主体的退出机制。企业破产法确立了优胜劣汰机制和陷入困境企业的挽救制度。破产制度是指在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况下,以其财产对债权人进行公平清偿的法律程序。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必须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则,只有通过破产制度才能促使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198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企业破产法(试行),2006年通过了企业破产法,该法的特点表现在:第一,扩大了适用范围,将其适用从原有的国有企业扩展到所有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并可以参照适用于企业法人以外组织的破产清算。第二,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企业破产和重整机制。其不仅完善了破产程序,而且通过建立重整、和解等程序,使资不抵债的企业获得复苏的机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贯彻“早发现、早治疗”的思想,从而建立早期防治企业困境的法律机制。第三,进一步强化对债权人的保护,通过设立破产管理人取代过去的由政府组成清算组对破产企业进行清算的做法,设立债权人会议、对逃避债务的行为进行惩戒等措施,有效的防止了“假破产,真逃债”。 (二)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的法律制度 有关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的规范性文件,如合同法、担保法、拍卖法、海商法、票据法、证券法、信托法、招标投标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政府采购法等,这些法律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因为法治对市场的重要作用在于,“约束经纪人行为,其中包括产权界定和保护,合同和法律的执行,公平裁判,维护市场竞争”[5]。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合同法。合同法是直接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交易关系的法律,其提供了市场平等主体在交易中需共同遵守的规则[6]。合同法是直接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交易关系的法律,其提供了市场平等主体在交易中需共同遵守的规则。其他法律则是对某些特殊主体(如政府采购法)、某些特殊标的(如证券法、票据法)或者某些特定交易形式(如拍卖法)等的特别法。2010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约1171万案件中,仅合同纠纷就已达到3239740件[7]。这些案件大多都需要依靠合同法来解决纠纷。我国合同法的主要特点在于:第一,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外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合同法是一部比较先进的法律,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该法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了两大法系的最新成果。例如我们在买卖合同这一章的很多规则都是借鉴了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订立的。第二,体现了鼓励交易的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市场由无数的交易构成,我们要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归根到底是要鼓励交易。所谓鼓励交易,主要是指合同法应当按照交易的内在需要,鼓励当事人订立合法的合同、努力促成合同的成立并生效、充分保障合同的履行和合同目的的实现。第三,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合同自由,同时保护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弱势一方,强调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合同法的目的不是代替当事人订立合同,而只是在当事人不能通过合同对自己的事务作出很好安排的情况下,合同法才为当事人作出安排,如果当事人已经作出很好的安排的话,合同法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当事人依法享有自由决定是否缔约、选择缔约伙伴、确定合同内容、决定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等权利。在交易中,消费者等弱势群体的利益也需要特别的保护,所以合同法同时也强调了对格式条款的限制、对霸王条款的防范。第四,合同法充分贯彻了诚实信用的原则。诚信原则不仅仅体现了许多民法规则的价值,而且法官可以根据这个规则来解释法律、作出判决。尤其是在实践中,诚信原则还体现为具体的行为规则。在市场经济社会,要构建市场经济秩序,必须要讲诚信。如果当事人一方不是诚实守信的,那么,即使合同再完美,也不可能得到严守,所以,诚信才是合同能够得到严格履行的基础。这也是我国合同法特别强调贯彻诚信原则的原因。 (三)确认和保护财产权益的法律制度 该类法律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确认和保护有形财产权益的法律制度。马克思《资本论》讲到,“要使这种物能当作商品来相互发生关系,商品监护人必须当作是自己的意志存在这种物内的人,来相互发生关系,以致一方必须得他方同意,从而,依双方共同的意志行为,才在让渡自己的商品时,占有他方的商品”[8]。这种对物也即有体物享有的权利,即物权。在物权法律制度方面,我国先后制定了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担保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物权法等重要法律。其中,物权法作为保护财产权最为基本的法律,其确立了我国的物权法律的基本制度。物权法是一部维护国计民生,全面保护人民财产权利的法律。它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遵循平等保护物权的市场法则,强化国有资产保护,贯彻现阶段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规范了现实生活中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在财产权益的确认和保护上,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物权法第一次以基本法的形式确立了平等保护原则,在法律上宣告公私财产应当同等保护,从而奠定了我国法制的基础。按照平等保护原则,所有的财产都是神圣的,所有的物权都是排他的,所有的物权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第二,物权法完善了征收征用制度。在物权法中,规定了征收征用适用的三个条件,即公共利益、依据法律的权限和程序、依法给予充分补偿;物权法明确了征收的主体是政府而不是开发商,物权法确认了对城市房屋拆迁的合理补偿原则,以及对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的合理补偿原则。物权法的规定为新的拆迁条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制定和实施确立了基本的原则。第三,物权法第一次在法律上确立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明确了业主委员会等的地位,明晰了车库、车位、绿地、道路等的归属规则,确定了物业公司与业主相互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困扰民众的物业纠纷问题。第四,物权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住宅用地使用权到期后自动续期的规则,从而给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至于住宅建设用地续期后,是否支付土地使用费,该问题关系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需要慎重对待,物权法对此未作规定,届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作慎重考虑。确认和保护无形财产权益的法律制度。这主要是指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我国已经先后制定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为知识产权提供法律保护。在这一方面,我国法律制度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努力实现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在加入了WTO以后,我们根据WTO的规则,全面修改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符合了时代的要求。第二,体系较为完备。除了三个重要的知识产权法律以外,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等法律中都有保护知识产权的内容,此外,我国还制定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行政法规。应当说,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所保护的范围是较为全面的。第三,保护程度较高。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国家,但是就法律规则来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还是比较高的,例如我国已经将WTO规则和TRIPs协议中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完全引入了我国,可以说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也极大地鼓励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例如,到2006年,我国专利申请总量已突破300万件,数量升为世界第一,而到了2010年我国国际专利增速也达到了世界第一[9]。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鼓励技术创新、增加知识存量、促进经济发展,都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科技竞争实际上就是知识产权竞争。尤其是在我国,不缺“中国制造”但缺“中国创造”。我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知名品牌,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这种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因此,必须通过推进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四)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法律制度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市场失灵,垄断、不正当竞争也会损害市场的正常发展,市场的发展也可能会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无序性,如不加以规范,会导致发展的不平衡和两极分化,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例如,在食品安全领域,出现了大头娃娃、三鹿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表明一些不法商人为追逐利润,完全置法律和道德而不顾,所以对市场采用放任自由、放松监管,显然是无法保证市场秩序正常发展的。早在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穆勒就提出了应该在市场逻辑之下通过法律干预“安排好‘公共物品’的供给”。[10]如果把放任自流的市场比作一匹脱缰的野马,那么法律对市场规制和监管的作用就是要给野马套上缰绳,但缰绳并不能够替代野马本身[11]。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法方面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产品质量法、价格法、预算法、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一系列经济法律。保障了政府依法间接宏观调控和适度干预经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在这些法律中,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法是其中最为基本的法律,尤其是反垄断法被称为“经济宪法”。反垄断法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是经济法的核心。反垄断法在市场经济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美国被称为“自由企业的大宪章”,在德国被称为“经济宪法”,在日本被认为是“经济法的核心”。应该说,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没有反垄断就没有真正有效的竞争,实行市场经济离不开反垄断法。通过反垄断法对市场的干预,不仅可以制止和减少市场垄断、推动市场竞争,也有助于促进技术的创新[12]。我国于2007年通过了反垄断法。我国反垄断法的主要特点:一是法律明确定义了垄断行为,并重点调整三类具体的垄断行为,包括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经营者集中。二是对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进行了规制。三是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或者以其他方式参与经营者集中,确立了反垄断审查与国家安全审查相结合的制度。四是确立了比较合理的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制度。五是确立了分工明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包括反垄断委员会以及承担反垄断执法职责的机构、职权。六是明确了垄断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反对企业以假冒、虚假广告、窃取商业秘密等不正当手段攫取他人竞争优势,其前提条件是市场上有竞争,其目的是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保护合法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可简称公平竞争法,它追求的是公平竞争。反垄断法主要禁止垄断行为,有的国家也称之为限制竞争行为,通过对垄断和限制竞争的规制,使市场保持竞争态势,保证市场上有足够竞争者,保证消费者的选择权[13]。反垄断法从而可简称为自由或有效竞争法,其目的是保障企业在市场上自由参与竞争的权利,提高经济效率,扩大社会福利。 社会主义经济法律制度形成的经验和主要特色 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进程来看,其核心经验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形成的根本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科学认识与总结的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引导和规范社会经济活动,建立并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我国才在短时期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西方国家法治发展历史比较长,但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始终处于缓慢的自发形成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西方国家奉行完全的自由主义,形成了民法的契约自由、所有权绝对和责任自负这三大原则。到十九世纪末期和二十世纪初期,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调控作用不断加强,在民法中三大原则开始改变,对意思自治的限制逐渐产生,并且在民法之外的经济法律制度逐渐形成并完善。而西方的商事法律制度,也是在商事实践过程中,经过数百年,逐渐形成和完善的。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在短时期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讲,我们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一二百年的历程。我们先形成了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而后才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所以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执政党自上而下的推动而形成的。在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中,立法机关适应时展的新形势、新课题、新任务,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新诉求,而不断完善立法。例如,在“十一•五”期间,民生立法既是立法机关的重点,保障民生的强化是立法的一个重要亮点,民生立法很大程度体现在我们注重了对私权的保护。比如《物权法》的颁布,就是注重了对老百姓财产权的保护。在立法过程中,也通过民主立法和开门立法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按照改革开放的需要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目标,逐步推进,逐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法律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其形成过程,可见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本土性。这就体现在“社会主义”四个字之上的。应当看到,我国在从“无法可依”向“有法可依”的转化过程中,没有像一些国家那样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立法,而是立足于中国的需要,立足于改革开放的需要,立足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由于我们强调本土性,使立法任务更为艰巨,但是这进一步保障了立法的质量。确保了立法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并能够针对这一需要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保障了实践性、实用性和具体针对性。 2.人民性。人民性首先体现在我国的立法目标和宗旨就是为了反映人民的意愿、实现人民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立法为民,这也是我们最大的特色。在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中,立法机关适应时展的新形势、新课题、新任务,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新诉求,而不断完善立法。 3.完整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是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起着支架性作用的法律制度已经制定出来,这就使得法律在总体上保持了和谐一致。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基本构建了市场经济的法律框架,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规则。我们已经构建了一个私权的体系以及相应的保护机制。第四,时代性。一方面,与时俱进不仅仅是党和国家政策基本精神,而且也应当是国家法制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而不断发展的,它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相伴而行,即反映和确认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也为改革开放的发展留下空间。另一方面,为了保持时代性,凡是体现人类文明发展共同成果的、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我国进行市场经济立法时要注意与其必要的衔接。凡是外国市场经济立法的成果和经验,对于该国是比较好的同时也适合我国的情况和需要,应该大胆学习;对于该国是比较好的但并不适合我国的情况和需要,不能简单照搬[14]。第五,开放性。也就是发展性。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尤其是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仍然不断在发生变化,需要立法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建设完善。只有注重体系性,才能够使我们的法律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 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实际上就是要回顾我国法制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历史进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明确今后的任务。这对于加快推进我们的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立后,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功德圆满、万事大吉,必须看到,我们的法律体系是动态的,应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而不断与时俱进。从立法层面来看,首先需要加快民法典的制定。尽管在民事领域,我们已经制定了一些起着支架性作用的民事基本法律,例如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等,但因为没有一部民法典,使得立法仍然欠缺体系性,影响了法律的准确适用。制定民法典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第一,通过法典化实现民法的内容和体系的完善。法典化实质就是体系化。法律体系这个概念本身还没有完全解决每个法律部门内部自身的体系性问题。由于没有民法典,所以从民事立法内部来看,体系化程度仍然不高。例如,许多新的民事法律在颁布之后,都修改了原来的规定,但是也没有具体列出哪些规定被修改,造成在实务中适用的困难。如果有法典,则这一问题将得到解决。法典化就是体系化,正是借助于民法典的制定,可以进一步完善民法自身的内容和体系。第二,在法律适用中有助于资讯集中、方便找法。所谓资讯集中,只要手上有一部民法典,那就可以包含最为基本的裁判规则。第三,统一规则、完善私权保护制度。我们现在虽然已经制定了一些民事基本法律,但是还有必要制定一部人格权发,针对公民的名誉、肖像、隐私、生命健康、个人信息资料、网络环境下个人人格权等实施全面保护。我们有了一部全面保护老百姓财产权的物权法,有一部保护交易规则的合同法,还有一部全面保护受侵害民事权益的侵权责任法,现在还需要一部全面保护老百姓人格权益的人格权法。法为人而立,非人为法而生。我们制定法律,最终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制定民法典,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权益和人身权益。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努力克服因为市场失灵、个体禀赋差异等引发的社会矛盾,通过强化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以及解决社会群体的生老病死等后顾之忧,努力缓解分配不公的矛盾,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法谚云:“法律不重诵读而重解释”,“法无解释不得适用”。在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法治建设的重心应当从注重立法转向注重解释和适用。 在各种解释中,首要的是立法解释。所谓立法解释,是指立法机关依据其立法权对于成文法进行的有权解释。从立法学的角度来看,除法律另有授权外,应当遵从谁制定、谁解释的原则。立法解释在性质上仍然是立法活动的组成部分,立法解释活动是立法权的延伸,是完善和发展法律的方式。就立法解释而言,其主体是立法机关,具体体现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的行为。在立法解释完成以后,立法解释本身成为法律的一部分,也应当成为法律解释的对象。立法解释具有普遍的拘束力,而且具有与被解释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同等的效力。立法解释具有主动性,在颁布法律之后,立法机关可以根据社会需要主动作出立法解释。何时进行立法解释,针对何种法律规范进行解释,都可以由立法机关自主作出确定。 从我国立法来看,为了适应我国尚处于转型时期的历史需要,立法者采用了“宜粗不宜细”的做法,因而部分法律条文的规定较为原则、抽象。随着相关条件不断成熟,立法机关也可以主动根据社会需要对其具体内涵作出解释。从实践来看,虽然在民事领域,立法解释运用得较少,但已有的立法解释也发挥了统一法律理解尺度、克服某些规范的模糊性和抽象性的作用。除了要进一步加强立法解释之外,还应当进一步根据时代的需要及时开展法律的修改工作,及时补充和完善相应立法。法律的生命在于适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以后,我们还应当将重心放在法律的适用上,从法制建设事业来看,立法成就巨大,但法律适用任重道远。例如,食品安全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有法不依而不是无法可依的问题。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但“有法必依”的任务更为艰巨和繁重,需要我们进一步保障司法公正、建设法治政府、强化法律监督。在各种法律适用活动中,司法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司法是纷争的最终解决机构,也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正司法是法治的根本之所在,法律能否真正地发挥功效,主要是通过司法的运作来实现的。德沃金教授有句名言:“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帝国的王侯”[15],这不仅是判例法传统严守的格言,其对成文法传统具有同样的启示意义。为此需要进一步推进司法改革,保障司法公正;此外,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和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学法、懂法、用法的社会风尚,为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奋斗。 作者:王利明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经济法律论文:英美日低碳经济法律模式对中国的启发 低碳经济,顾名思义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二氧化碳这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得到有效控制。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新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1]。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引导。 1中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 我国目前并无相对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关于低碳经济的法律规定散见于相关的资源能源立法及环境保护法律之中。 1.1能源法律方面能源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要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节约能源。我国关于能源方面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上述法律尤其是《节约能源法》对于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功效。 1.2环境保护法律方面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此项法律的公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环境战略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 1.3政策规章方面近些年来,我国相关的政府部门积极制订节能减排的各项规划及实施方案。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我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7年6月,政府公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同年9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年7月19日国务院通过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2国外低碳经济法律概况 2.1英国低碳经济法律发展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进入21世纪之后,英国又因低碳经济再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第一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宣布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到2050年要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为实现这一目标,英国政府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尤其在低碳经济法律法规制定方面,已经抢占了“全球制高点”。2008年11月26日,英国议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为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碳排放、适应气候变化立法的国家。2009年4月,英国财政部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同年7月,英国政府了《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战略白皮书,与该计划同时公布的还有三个配套实施方案:《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和《低碳交通计划》。 2.2美国低碳经济法律发展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也居全球前列。为降低能耗,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美国政府尤其是奥巴马政府作出了包括立法在内的多项举措。2005年美国出台了《能源政策法》,这是美国第一部综合性的能源法。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该法案明确了低碳经济将成为美国未来重要的战略选择。2009年2月,美国正式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同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法案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建立“碳排放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cap-and-trade)”。 2.3日本低碳经济法律发展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日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结合本国能源匮乏的实际情况,注重与国家能源战略的协同效应,形成了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为核心,以《能源政策基本法》、《节约能源法》、《氟利昂回收破坏法》、《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等相关配套法规为内容的一整套较为完整低碳经济法律体系。1979年6月,日本颁布了《能源利用合理化法》(又称《节约能源法》)。1997年4月颁布了《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地热、垃圾发电和燃料电池发电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2002年6月由日本国会制定的《日本能源政策基本法》正式颁布并实施。综上所述,通过对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低碳经济立法进程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世界各国的低碳经济立法模式大致有这样几种:①以防控“气候变化”为主导的法律模式,英国属于此种立法模式;②污染预防型法律模式,以美国为代表;③低碳经济型,以日本为典型。 3国外低碳经济法律模式对中国启示 3.1低碳经济立法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等多重压力。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高碳”特征极其明显,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低碳经济立法不应该采取“一刀切”原则,要考虑既给原有的支柱产业留下生存的空间,又要为新兴的产业营造良好的市场规制秩序[3]。 3.2低碳经济立法要与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相契合任何国家的法律体系都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建设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必须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既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立法模式,也不能不考虑现有法律体系特点,特立独行,一味创新。应该立足于我国现有的低碳经济立法,改进与现代经济发展体制要求不符的条款,增加“森林碳汇制度”、“绿色碳基金制度”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制及制度。 3.3低碳经济立法要突出政府主导及全民参与作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绝不仅仅依靠少数立法者努力,其中政府主导地位及全民法律意识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是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然而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这得益于日本健全的低碳经济立法体系,更关键的是日本政府在低碳经济领域发挥的主导地位及全国民众节约环保意识的普及。中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竞争态势,通过法治手段,继承传统的精华,借鉴国外经验,中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会日益完善,也会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愈加重要的功效。 经济法律论文:当前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创优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经验启示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新型业化道路的最高形式,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本文在分析了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基础上,论述了建立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并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若干思路。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新型丁业化道路的最高形式,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一些发达国家把循环经济确定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并在立法上加以确认、保护和促进。我国政府也提出,要尽快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因此,对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经验 世界上最早对循环经济进行立法的国家是德国,早在1978年,德国就推m了“蓝色天使”计划,制定了《废物处理法》和《电子产品的拿回制度》。1994年,德国制定了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该法于1998年重新修订。1998年以后.德国政府根据《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又先后制定了《垃圾法》(1999年)、《联邦水土保持与旧废弃物法令》(1999年)、(2OO1年森林经济年合法伐木限制命令》(2000年)、《社区垃圾合乎环保放置及垃圾处理场令》(2001年)、《持续推动生态税改革法》(2002年)、《森林繁殖材料法》(2002年)、《再生能源法》(2003年)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从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另外,其他欧洲国家也制定或修正了自己的废物管理法,如丹麦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挪威政府于2003年修订了《废电子电机产品管理法》,扩大了有关主体的循环经济责任;瑞典于1994年通过了关于包装、轮胎和废纸的“生产者责任制”法律,并先后制定了关于汽车和电子电器的生产者责任制的法律法规。 其他许多周家也不同程度地制定了相关的环境立法,充实了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例如,美国1965年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法》,先后经过1976年、1980年、1984年、1988年、1996年的五次修订,完善了包括信息公开、报告、资源再生、再生示范、科技发展、循环标准、经济刺激与使用优先、职业保护、公民诉讼等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法律制度。又如,日本是一个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长期以来,其资源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因此,日本特别重视资源的节约使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节约资源的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从而构建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日本于1991年制定了《回收条例》,1992年制定了《废弃物清除条件修正案》,2000年通过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的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家用电器再生利用法》、《环保食品购买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是各国循环经济法的共同价值。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主要借助于预防优先原则、循环利用原则、合理处置原则、适当分责原则渗透于循环经济法规范之中。预防优先原则强调废物的事前控制,体现的是积极防控的资源环境思维;作为循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核心,循环利用原则的实质在于“物尽其用”;合理处置原则要求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无法通过循环方法予以消除的废物的环境危害;适当分责原则旨在使不同的循环经济参与主体承担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法律义务。 1、预防优先原则。在生产、服务、消费中充分利用原料、能源和产品,尽量减少弃用物、副产品的产生,以从源头控制资源环境问题。预防优先原则要求法律规则的设计有助于促进产品体积的小型化、产品质量的轻型化、产品功能的增大化及产品包装的简化,以减少废物的排放。环境法的预防优先原则表明,环境法不仅限于抗拒对环境具有威胁性之危害及排除已产生之损害,而是预先防止其对环境及人类危害的产生;对具体产生的危险立即做出反应不是该原则的主要目的,其首要功能为,在根本无危险出现或有出现可能时预防性地对“人”加以保护或对生态环境加以美化。这种理念同样适用于循环经济法。现代资源环境问题凸现以前,就存在各种降耗、抑废的理念和实践,不过,其主要着眼于资源和产品的经济效用,而现代法律制度同时也突出环境安全。设备内物质循环、生产少废产品和引导消费少废、少害产品是贯彻预防优先原则的重要途径。预防优先是将危险控制于未来、并创造规划和保存未来世代的环境空间及资源的原则,它是循环经济法实现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的首要依托。 预防优先原则蕴涵有积极实现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的理念。与事后处置相对应,预防优先原则强调废弃物的事前控制,是一种积极防控的资源环境思维。初形成时,环境法突出污染的治理和生态破坏的恢复;而现代环境法,特别是循环经济法,不仅观念上而且制度上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2、循环利用原则。对于在生产、服务、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废物要尽可能地继续予以使用,直至失去利用价值。“3R”和“4R"原则中的“再利用、再循环、再回收、资源化、无害化、重组化”体现的正是循环利用原则。作为循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核心,循环利用原则要求循环经济法的制度安排应有利于“物尽其用”,特别是能使原料和产品在反复利用中实现功用最大化。 3、合理处置原则。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无法通过循环方法予以消除的废弃物的环境危害。废弃物的利用优先于处置,但是,当某些废弃物无法进行再利用、再生利用、热回收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弱化、甚至去除其不利影响,或者进一步挖掘其利用价值。合理处置原则是指循环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应有助于及时、恰当处置废弃物。环境安全兼顾资源效率是废物处置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4、适当分责原则。循环经济法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的实现依托于循环经济法的实施,而其有效实施离不开各类主体的积极参与。参与循环经济法实施的主体可分为政府、经营者(包括代表性组织)、公众(包括代表性组织),但不同的循环经济参与主体承担的法律义务应当合理区分,此即适当分责原则。该原则体现于各国的法律安排中。日本法强调,“为了建立循环型社会,必须使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在合理承担各自责任的前提下采取必要的措施,并使其公平合理地负担采取措施所需的费用”;而且,还具体划分了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循环经济法既然是各国政府促进本国循环经济法发展的法律规范体系,那么,其相应的制度安排就要遵循这一精神,把政府、经营者、消费者的行为限定于适当的范围,使其互相配合,互不干扰。 三、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对策 1.绿色GDP核算制度。绿色GDP是在传统GDP核算中扣除包括城市大气污染引起的健康损害、室内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害、水污染、铅等重金属和有毒物质造成的污染损失、酸雨损失等。由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的货币折算在世界上还没有公认的方法,因而绿色GDP等指标的核算存在难以克服的技术困难。但仍然可以从比较的角度,在每项经济活动的经济增长数值后面列上该项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质量升降、生物多样性增减、资源开采或消耗总量、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防治投资额度等事项。 2.计划、规划和布局制度。一般来说,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各地方要针对区域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实际,对地区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地区内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确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名单,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如对于生态脆弱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在加强政府财政补贴的前提下,应规划为保护性有限开发的区域;在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把伴生矿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规划为接续产业。 3.有效管理和监督制度。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建立循环经济的综合指导、协调、监督和专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行政监督管理体制;二是有效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市级环境资源保护垂直管理改革的力度,试行大区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巡视员制度,提高环境资源监督管理的权威性和效率;三是施行全新的政绩考核标准,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在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方面的干扰,确保循环经济的模式的实施能落到实处。 4.法律义务和责任制度。为了全面明确消费者、企业和各级政府在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责任,国际上除了坚持“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养护、破坏者恢复”原则外,还逐渐发展了“消费者最终承担、收益者负担”和电子产品的生产、经销者负责回收等原则。如日本2001年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的基本法》把义务主体划分为国家、地方公共团体、经营者和国民。英国1995年《环境法》规定了国务大臣的条例制定义务、义务者类型、企业回收符合标准的义务、经济代价义务等。一些国际条约甚至明确了成员国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对于这些义务与责任机制,我国有必要借鉴、吸收或完善,尽快建立相应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制度。超级秘书网 5.市场准入制度和经济激励制度。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进口的产品是能否再用或再生利用,进口资源是否为有毒固体废弃物等。如美国《固体废物处理法》规定,进行固体废物收集、再生的企业必须取得执照,并得到有关部门的许可。我国应不断加强市场准入制度的建设,促进专业化和规模化企业介入循环经济产业,同时维护国内市场的绿色秩序,建立自己的绿色贸易壁垒。 循环经济的发展也需要经济激励制度的完善,它可作为对直接管理制度的补充。经济激励制度主要包括税费征收、可交易许可证、押金退款、绿色补贴、价格支持等。如瑞士为了资助塑料瓶的收集、分拣和循环利用,法律规定对每个塑料瓶征税4个生丁,所获资金由专门机构作为基金管理,专项用于支持废弃塑料瓶的回收工作。我国也应该通过征收排污费、生态补偿税、资源使用税等经济激励的方式,提高直接利用原生自然资源的产品的税收标准,使再生产品取得一定的价格优势,拉动循环经济产品的消费;对于电池等难以回收处理的废弃产品,可以通过产品税的方式建立回收处理基金。当然,经济激励制度的使用应注意环境和经济的有效性、管理可行性、成本最小化和措施的可接受性,注意维护环境公平。 经济法律论文:经济法法律定位的研究论文 [摘要]法律责任是法的基本构成要素,权利的行使、实现,义务的履行,纠纷的解决,都要归结为法律责任。所以,和其他部门法一样,法律责任同样也是经济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违反经济法法律规定是一定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我国的经济法制建设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较晚,几乎是与民商法、行政法同时发展的,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其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部门法的巨大阻碍和排拒。这样使得经济法责任如何存在备受关注。文章通过对经济法的法律责任的分析,认为其责任承担方式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责任以及社会责任在内。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现象很难用这三种责任进行规之,或者说有一些规制的手段难以划入以上任何一类之中,比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等。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责任形式———社会责任,作为第四种法律责任存在。 [关键词]法律责任;经济法法律责任;社会责任 一、我国现行的法律责任体系 (一)法律责任概述 1.“责任”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双重含义:一是分内应做的事;二是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而应承担的过失。前者表示积极方面,具有肯定性;后者则表示消极方面,具有否定性。两者也是相互联系的。哈特认为,责任至少应当包括:(1)角色责任;(2)因果责任;(3)应负责任;(4)能力责任。也就是说,责任范围是很大的。法律责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赔偿、补偿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即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这种传统的法律责任概念只强调了责任的消极后果,使得“有限责任”、“证明责任”和责任制之“责任”等概念无法解释。经济法学者却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提出要考虑责任的积极功能,扩张责任的含义,如:有学者认为经济法责任的含义包括:角色责任、能力责任、公共责任、财产责任、组织责任、道德责任。 2.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权力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法律责任的特点在于:(1)法律责任首先表示一种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包括违约等)关系而形成的责任关系,它是以法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的;(2)法律责任还表示为一种责任方式,即承担不利后果;(3)法律责任具有内在逻辑性,即存在前因与后果的逻辑关系;(4)法律责任的追究是由国家强制力实施或者潜在保证的。 3.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的性质,可以把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违宪责任和国家赔偿责任。 (1)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它主要是一种民事救济手段,旨在使受害人,被侵犯的权益得以恢复。 (2)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必须承受的,由司法机关代表国家所确定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3)行政责任是指因违反行政法规定或因行政法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违宪责任是指由于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某种法律和法规、规章,或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从事了与宪法规定相抵触的活动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5)国家赔偿责任是指在国家机关行使公权力时由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所引起的由国家作为承担主体的赔偿责任。 (二)对现有法律责任的分析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划分为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法律部门;另一种说法是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国际法,经济法,环境法,军事法这八大部门法。那么,是否每一个法律部门都应该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呢?我们是否需要在现有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的基础上增加经济法责任、社会法责任或者环境法律责任呢?首先,违法经济法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并且,这种责任是具有独立性的。目前,关于经济法责任独立性的主要观点分为三类,即固有与援引说,综合责任说和彻底独立性说。经济法的责任形式我认为不应该是民法、刑法、行政法法律责任形式的简单综合,但是,仅基于此就设立一个经济法法律责任,这种观点是否妥当呢?这是令笔者感到疑惑的。 其次,我认为,将法律责任划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是出于对违法行为或者不合法行为进行纠正时法律所代表的主体以及其法益目标两者进行衡量而产生的:民事责任是法律站在平等主体之间的立场上,其法益目标是维护公平、平等,因此大多为补偿性措施,比如恢复原状、赔偿损失、道歉等等;刑事责任我认为是法律以国家的名义,在强制力的保障下,法益目标是对公正、正义的追求,通过惩罚犯罪而达到预防犯罪,所以大多是惩罚性手段,比如罚金、有期徒刑等等;行政责任则是政府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目的是政府管理职能的实现,所以一般是吊销营业执照、查封等行政行为。而经济法的法益目标是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所代表的经济法主体是生产和再生产领域的消费者、经营者和管理者。 第三,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往往不是单一的,在接受刑事责任的惩罚的同时,还要承担民事上的赔偿责任,如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后果。因此,违反经济法后,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也应该是包括刑事、民事、行政责任在内的综合性责任。 二、经济法的法律责任必然存在 (一)经济法律责任的学界观点 国内学者对经济法责任的认识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其含义大致有法律后果说、应付代价说、强制义务说、义务后果双重说、后果义务措施说等。 在经济法责任的外延上,最为典型的是石少侠教授提出的将经济法责任与经济法规定的责任区别开来。依这种观点,经济法责任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责任形式包含于经济法规定的责任形式种类之中,除了经济法责任之外,经济法规定的责任还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他们相互之间互不包含,是完全并列的关系。与之针锋相对的,是认为“经济法责任是由经济法律法规所确认的各种责任形式的总称”的观点。在这种观点下,经济法责任将民事、行政以及刑事三种责任形式包含在内。 有人从保护经济法律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经济法责任,认为经济法责任的实现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方式.提出保护经济法律关系的方法包括经济制裁、经济行政制裁以及经济刑事制裁三种。这种观点强调了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统一性。 (二)经济法的法律责任概述 经济法的法律责任是指在国家干预和调控社会经济过程中因主体违反经济法律、法规而依法应强制承担的否定性、单向性、因果性经济义务。 学界对于经济法律责任的特征也有争论,如有人认为经济法责任具有两个特征:1.违法者对损失的利益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2.承担经济法律责任的主体更多地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法人。有学者认为相互分离性、双重性和社会性是经济法责任的特征。 也有学者认为经济法责任的特征是:1.经济法责任的法律依据是经济法;2.经济法责任的形式具有明显的复合性;3.经济法责任具有直接、显著的社会公益性;4.经济法责任具有明显的不对等性和不均衡性。 还有学者认为经济法责任的特征是:1.经济法责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双重性;2.内容具有整体经济利益性;3.功能因主体不同具有差异性;4.形式具有适用范围的特定性;5.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一种组织(团体)责任。 我认为经济法责任应具有以下特征:1.责任目的的社会整体利益性。经济法律责任的社会整体利益性是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在经济法责任制度上的反映,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不受侵犯是经济法责任的第一目的,是经济法作为社会法的客观要求。2.归责原则的公平性。在过错、无过错和公平归责的选择中,经济法选择了以公平归责为重心的归责原则。区别于民法和行政法侧重于过错归责和无过错归责的作法,体现了归责原则的公平性特征。它是经济法追求经济公平的反映。3.政府责任的突出性。政府作为调制主体,是与调制受体相对的一方经济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经济法价值理念要求我们,要重视政府主体在履行调控或规制职能时对个体、群体、集体。国家和社会带来的不利后果,凸显政府责任。4.经济法责任具有明显的不对等性和不均衡性。经济法责任以社会整体利益、社会责任为本位,改变了原来法律责任中权利与义务对等,责任与义务对等性。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之间责任往往是单向义务,不存在对等性。5.责任形式的多样性。基于此,经济法的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应该是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责任在内的综合责任形式,但仅有这三种形式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新的责任形式存在。 三、社会责任的引入作为法律责任的第四种类型 民事责任是私人之间的纠纷引起的,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一方承担的责任;当行为人的行为引起公权力的主动介入时,产生了刑事责任;而行政责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府发挥效用时,才会产生的。不难看出,现有的法律责任体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成形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在依然是有效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现象很难用这三种责任进行规之,或者说有一些规制的手段难以划入以上任何一类之中,比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等。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责任形式———社会责任,作为第四种法律责任存在。 (一)概念 社会责任的产生是基于填补经济法法律责任承担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经济法主体之一的管理者,出于对消费者的保护的目的,而对经营者采取的一种限制性责任。它是以公平诚信原则为基础的,对整个社会法律环境有一定的要求,有利于生产经营者的自治程度的提高,并会促进社会的法制进步。它和民事、刑事、行政责任一起,构成了经济法法律责任形式。 具体而言,社会责任的形式包括公示,歧视性待遇。公示是指通过某种方式为大众所知,并且有一定的时间和范围的要求;歧视性待遇是经营者在一定期限内得到的待遇不同于正常企业,比如,贷款利率要提高、某些优惠措施不能继续适用等等。另外,社会责任也给管理者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经营者整改合格后的继续经营,就需要管理者的协助。这也是消费者对于管理者信任的表现,要求管理者自身能力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 (二)效果分析 如果经营者违反经济法相关规定,如采用价格垄断、搭售等手段损害消费者权益,或者采用偷税、漏税手段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失,管理者一方除了通过民事责任令经营者进行赔偿,通过刑事责任追究主管者刑事责任,通过行政责任对企业进行监管,还可以利用社会责任使得该经营者在合理期间内的失去一定的业务能力,使得企业的正常经营受到影响。因为社会责任有公示性,对于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知情权大有裨益。 引入社会责任对于经营者而言也有有利的一面:首先,有利于加速经营者整改的速度。因为社会责任会影响其正常的业务,比如银行可以据此拒绝提供贷款、或者提高利率等等,只有尽快消除影响才能使企业重新获利;其次,有利于经营者消除之前的不良影响,重新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现在的企业对商誉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商誉受损往往很难补救,如日本的福岛速食水饺公司、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都因此破产,因为失去公众的信任之后,即使进行改进,也很难再令公众产生信任。而社会责任是通过法律的公正性,认可其整改后的成果,帮助企业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 (三)以南京冠生园为例,分析引入社会责任的可行性 2001年,南京冠生园食品厂(以下简称南冠)“以旧馅生产新月饼的事件”在业内外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2004年,曾经叱咤全国食品行业辉煌一时的南京冠生园走完了凄凉破产路。 当“陈馅事件”发生后,南冠被多部门联合查封,缴纳罚款,进行整改之后仍无法摆脱破产的命运,导致这个1918年建立的品牌遭受了空前的信用危机。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品牌企业缺少的国家是否是一个损失?南冠使用不合格原料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定要受到严厉制裁的,这样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竞争,才能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但是,失去这样一个企业的代价时候过大?超级秘书网 如果引入社会责任,南冠在整顿的期间内,管理者会告知社会,此时南冠比正常企业低的待遇;整顿结束,管理者进行审查合格后,仍有管理者进行公示,如果管理者能够取得消费者的普遍信任的话,对于南冠的整顿结果,也应该产生信任的态度,南冠是否还会破产,就不那么确定了。如果可以的话,既保存了一个老字号的商誉,又增加了大众消费的信心。 四、结论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引入社会责任作为第四种法律责任,与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一起构成经济法法律责任,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现在,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但是,其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比如社会责任的制定部门、制定标准、执行机构、责任方式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希望能有更深入的探讨。 经济法律论文: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分析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立法体系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探讨了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努力途径,并对我国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律和制度提出一些思路。 一、以宪法为核心理念,构建循环经济立法体系 一个国家的法是由宪法和一系列位阶不同的普通法律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系。宪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普通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而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普通法律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及精神进行具体化,成为社会实际生活的具体规范。国家立法机关在制定普通法律时,必须以宪法为依据。普通法律的规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公民对环境权、健康权、生命权的理解与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环境权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同,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环境权写入《宪法》,国际社会以及一些国家开始用立法和法律解释的方式对环境权加以确认,立志于使环境权从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的转化。如法国政府内阁会议曾于2003年6月25日通过了关于《环境宪章》的宪法草案。我国宪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美国第九次修正案规定“不得因本宪法列举某些权利,而认为人民保有的其他权利被否定或被贬低。”“宪法第九次修正案被认为是包含公众免受不合理的环境质量降级的权利。”从上述不难看出,循环经济所体现的宗旨,在宪法中是有切实的依据的。同时,在制定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普通法律以及除普通法律以外的法的其他形式时,必须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及精神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二、借鉴国外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构建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环境破坏问题严重的国家。发展循环经济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也较为薄弱。要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构筑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就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少走弯路。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推进,又要循序渐进;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体系框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第一层面的基本法 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作用极大。客观上需要从全局的高度,制定一部能够统揽全局的、带有基本法性质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明确各级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发展循环经济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利用政府强制管理的“有形之手”与发挥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的共同作用,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决策层次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从根本上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一场经济、环保和社会的重大变革,需要权威的法律手段作为支撑、保护和引导。因此制定循环经济的基本法是十分必要的。从这一层面来考虑应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 (二)第二层面的综合性法律 目前,我国现有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许多属于综合性质,不少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制定的。当时的立法目的、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还带有计划经济色彩,以环境污染防治为核心的环境法体系在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环境保护基本原则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重污染防治规范而轻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缺陷,因此对这些法律法规应及时修改,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三)第三层面的针对各种产品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属于第三层面的立法问题,如主要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废包装、废塑料、废玻璃、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建筑废物、厨房垃圾、废旧汽车及其配件等大宗废物的专业性循环利用问题,既属于企业层次上的问题,又属于区域和全社会层次上的问题,现行的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零散,缺乏系统和综合性的解决机制,要加快制定针对各种产品性质、操作性强的具体法律法规建设步伐。 三、通过立法,建立约束激励机制 (一)通过科技立法,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政府应切实发挥建立循环经济型社会的主导作用,开办各类研发机构。除了发挥政府办的研发机构“国家队”、“主力军”的作用,从事多方面的研发,特别是重点攻关项目的研发,还要鼓励、引导、支持民营机构的研发和企业的研发活动。研发机构的任务,就是从本地实际出发,研究和开发适用有效的可以替代传统做法的资源节约型的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产品,研究和开发使各类废弃物利用更充分、质量更高、附加值更大的新技术、新工艺。 各地政府不仅要为政府办的研发机构提供资金,而且应每年拿出资金,以课题招标的方式扶持民营研发机构和企业的研发活动。要依法保护研发机构成果的知识产权,同时通过科学教育、科学知识普及,进一步传播增进大众对科技的理解和参与,形成一个政府、产业、教育、学术、金融、民间组织及个人等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局面。 (二)建造绿色财政制度 购买性支出政策。在购买性支出的投资性支出方面,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例如,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道铺设、绿色园林城市建设、公路修建等。在购买性支出的消费性支出方面,政府可通过实际的绿色购买行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的、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的、非一次性的、包装简化的、用标准化配件生产的产品。通过改变政府的购买行为,可以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的生产方向,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财政补贴政策。政府可以考虑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财政补贴的照顾,如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同时,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机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政府对企业通过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可调动企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指导整个社会资源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许可证制度。政府确定某一地区排污或排污浓度的总体水平,实现污染许可证的发放量等于该总体水平。发放许可证时,可结合企业现有排污情况,成比例缩小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数量,超标部门给予经济甚至是法律的惩罚。 财政信贷制度。信贷制度是环境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对不同对象实行不同的信贷制度,即优惠信贷制度或严格信贷制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对实施循环型经营的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待遇,鼓励人们朝着循环型发展模式的方向去生产和消费。 完善现有税费制度。政府可以制订出特别的税、费政策。这一方面,国外同样也有先例。此外,如美国的税收减免政策、日本的特别退税政策,以及荷兰利用税法条款来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另外,发达国家还普遍采取了其它一些税收政策,如征收生态税、填埋和焚烧税、新鲜材料税。各级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实行“绿色税”等措施,利用政策导向和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公民自觉地为建立循环型生态社会进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推动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 利用奖金等多种奖励手段。政府可以设立一些具体的奖励政策和制度,重视和支持那些具有基础性和创新性、并对企业有实用价值的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工艺、新方法,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来实现对污染的防治。如美国1995年设立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英国2000年开始颁发的JerwoodSalters环境奖。日本政府在许多城市设立了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目的是要鼓励市民回收有用资源的积极性。为促使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日本大阪市对回收报纸、硬板纸、旧布等废弃物的社区、学校等集体发放奖金;并在全市设置了80多处牛奶纸盒回收点,以免费购买图书方式鼓励市民回收牛奶纸盒;对回收100只铅罐或600个牛奶罐的市民予以100日元的奖励。泰国曼谷市建立“垃圾银行”,鼓励少年儿童收集垃圾、分类装袋,并交由“垃圾银行”处理。“垃圾银行”每3个月计息一次,以铅笔、书本、袜子等生活必需品作为利息,予以奖励。 (三)建立约束机制 政府优先购买资源再生产品。通过干预各级政府的购买行为,促进资源再生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优先地位。美国几乎所有的州都有对使用再生材料的产品实行政府优先购买的相关政策或法规。联邦审计人员有权对各联邦机构的再生产品购买进行检查,对未能按规定购买的行为将处以罚金。在河北省的循环经济建设中,我们也不妨效仿这一手段,并通过立法形式加以巩固。 建立“一赔”、“二停”、“三分开”制度。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副局长田为勇认为,要建立“一赔”“、二停”“、三分开”制度“:一赔”就是建立公众的赔偿制度,公众可以直接将污染企业告到法院,用法律手段强制要求排污企业为污染后果赔偿,达到迫使企业整改的目的。“二停”是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一停企业生产,停产整顿排污不合格企业,直到整改完毕;二停项目,治污不达标企业所在地的政府,一段时间内不准上新项目或者改造工程。“三分开”是对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实施评价与审查分开、评审与验收分开、审查与监督分开。此提议非常值得推行。 推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在污染问题上,推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要求凡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单位和个人,都要承担治理污染和赔偿损害的责任。通过实施这项原则可以提高企业治理污染的责任心,通过必要的压力来推动他们积极探索治理污染的措施,把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要遵照谁开发谁保护原则,使一切开发利用资源的单位和个人都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从而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两方面统一在相同的行为者身上。 经济法律论文:经济法律体系 内容提要: 关于经济法律体系的论文不少,尤其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后,但其中多数文章都力求打破传统部门法的界限,试图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法新构成理论”。[1]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认为“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本不是规范的法学术语,以之为基础而进行过深的法学理论探究是歧途末路。“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之所以存在和被使用,主要是因为经济学研究的需要,特别是市场经济学即法制经济学研究的需要。从法学角度讲,“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只是临时借用而已,对之进行法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以不同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民法、商法和经济法等法律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经济法律法律体系商法地位经济法律体系 正文: 一、关于经济法律和经济关系 虽然“经济法律”不是一个规范的法学术语,但如果以“对象说”对之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多数学者都会赞同:经济法律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在这个定义当中,“经济关系”是关键词,只要弄清了“经济关系”的内涵、外延,并对之做出科学的分类,就能基本掌握经济法律的形式范围和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1]所谓“经济关系”,是指各经济主体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2]从“经济关系”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关系是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离开了经济主体就无所谓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数量决定于经济主体的数量;二是经济关系形成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之中,没有经济活动就不可能形成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的多少决定经济关系的多少。而无论经济主体还是经济活动,都取决于社会分工的程度,社会分工越细,经济主体越多,经济活动也越频繁。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分工:第一次是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中分化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第三次是商人的出现, [3]其中每一次社会分工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进行的,亦即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分工不是跳跃式发展的,它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在每一次大的社会分工之前,都发生和存在着大量的较小的社会分工,而且中间会有许多“分”与“合”的反复;社会分工也不是有终点限制的,在第三次大的社会分工之后,社会分工仍然在向前发展,而且速度更快、频率更高。由此可见,社会分工的发展有三大趋势:一是越来越细的趋势,二是不断调整变化的趋势,三是越来越快的趋势,自第三次大的社会分工至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快,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大量、迅速增加;社会分工的不断调整变化,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不断更新发展。总之,经济关系的数量将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发展而日益增加。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关系不外横向、纵向两大类,但两类经济关系的数量不等,且差距悬殊。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产品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两大阶段,产品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在产品经济阶段,由于没有交换活动,因而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关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后,由于交换的出现,经济关系产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两大阶段:自由商品经济和垄断商品经济。在自由商品经济阶段,多为平等经济主体之间的横向经济关系,从属性的纵向国家协调经济关系很少,只是到了垄断商品经济阶段,纵向经济关系才开始大量出现,但相对于横向经济关系,其数量仍然较少。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发展,大量增加的经济关系也多为横向经济关系,因为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是有限度的,社会经济主要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调节,而非主要由看得见的手――政府来调节。由此看来,只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纵向两大类有失平衡,还必须对横向经济关系再分类。横向经济关系的再分类,也要考虑平衡的问题,以是否具有营利性为标准将之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三类经济关系: 1、横向的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2、横向的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3、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与之相适应,需要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法律部门来调整这些经济关系。于是,民法、商法、经济法就相应出现了。 二、关于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划分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适应法律调整的需要,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非营利性财产关系、横向营利性财产关系和纵向国家协调经济关系,但针对这三类经济关系是否就能划分出三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分析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划分入手。 (一)关于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通常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或部门法)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4]从法律体系的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法律体系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法律体系涵盖一国全部法律规范,这一点易于理解;二是法律体系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对此法学界有争议。 争议的焦点有二:1、法律体系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法律部门?2、法律体系应划分那些法律部门?下面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1、法律体系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法律部门?对这个问题,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观点: (1)有些学者认为,划分法律部门尤其是纠缠于法律部门划分的具体细节,纯粹是费力不讨好,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一方面,法学家为法律规范的分类而忙碌着,大量时间耗费在理清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上面,为法律规范的"法律部门"归属而大费周折;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滋生。法学所关注的问题,在立法实践中并不重要,而立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法学并没有给予充分地关注。[5]因此提出取消法律部门的划分。 (2)有些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存在严重缺陷,其出发点和理论结构已经过时,建立在并非独立的法律部门之上,没有当代各国的立法根据,也没能正确总结现实法律体系的矛盾,因此提出放弃法律部门划分理论,而建立“法体制”理论。所谓“法体制”,是指同类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的体系,可分为国家法体制、经济法体制、行政法体制、民事法体制、刑事法体制。[6] (3)多数学者认为,法律部门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于立法来说,有助于从立法上完善法律体系、协调法律体系内部关系;对于司法来说,有助于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明确各自的工作特点、职责任务,并准确适用法律;对于法学研究来说,使研究范围有相对独立的领域,使法学学科分工专业化。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理由是: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十分庞大,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如此,如果不进行科学的组合分类,将有碍于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研究,而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已经被实践、历史和世界所认可,并且有些学者提出的所谓“法体制”理论只不过是法律部门划分理论的一种变形,没有细化反而更加粗放,好似在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之间又增加了一个层次,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2、法律体系应划分那些法律部门?这涉及到一个标准掌握的问题,即法律部门划分的越细越好,还是越粗越好?对此也有三种观点: (1)越粗越好,像上面提到的“法体制”理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不宜太细,粗放一点更好,理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法律法规不断涌现,任何法律法规之间无论在调整对象上还是在调整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如果法律部门划分过细,会导致法律部门过多、过烂,更不利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掌握。 (2)越细越好,将法律部门划分为宪法、立法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商法、亲属法、经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环境与资源法等众多部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只要正确把握划分法律部门的原则和标准,法律部门划分得越细越好,其理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现在看来比较小的法律部门将因其所属法律法规的增多而很快变大,与其让它变得庞大时再独立不如现在就让其独立,这样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法律的发展。 (3)折中观点,是介于粗放和细化之间的一种观点,一般将法律部门划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诉讼法。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得不宜过粗,也不宜过细,要适中,既要严格掌握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又要结合实际需要,只有当其各方面条件成熟时才将其从原有的法律部门中独立出来,超前了会使之力量过于单薄,拖后了会使之受到发展阻碍。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认为实际需要是法律部门独立的首要条件,法律部门划分过粗、过细都不利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掌握,都不利于法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关于法律部门划分 法律部门的划分,又称部门法的划分,是指根据一定原则和标准对法律规范进行分门别类的活动,划分的结果――同类法律规范――法律部门(或部门法),既具有符合一定原则和标准的共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7]关于法律部门的划分,其学术争议的焦点在于划分原则和标准。现在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有两个:其一为法律调整的对象,即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进行分类,例如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而行政法虽然也涉及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但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民法和行政法划分开来;其二为法律调整的方法,即根据法律规范调整具体社会关系所使用的方式、手段的不同进行分类,比如民法与刑法都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民法以自行性调节为主要方式,刑法以强制性干预为主要调整方式,这样就把民法和刑法划分开了。[8]除了划分标准以外,还有划分原则。多数学者达成共识的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有这样三个:一是目的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本国现行法律;二是平衡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时应当注意各法律部门不宜太宽,也不宜太细,在它们之间要保持相对平衡;三是发展原则,即法律部门划分固然要以现行法律、法规为条件,但法律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还要考虑到未来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度的法律法规。[9] 共识之外就是分歧。关于法律部门划分原则和标准,主要分歧在于两点: 1、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的关系问题,即两者是统一关系,还是互补关系; 2、两个划分标准的关系问题,即谁是基本标准,谁是补充标准。笔者认为,一般来说,原则和标准是统一关系,即原则是标准的抽象要求,标准是原则的具体体现,但有一个前提,即原则和标准的内涵必须一致,不能你言这,我言那,否则就成互补关系。由此可见,分析原则和标准的关系,必须从二者的内涵入手,内涵一致即为统一关系,内涵不一就是互补关系。现在来看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上述三个原则和两个标准在内涵上没有丝毫一致性,因而可以肯定地说:二者是互补关系,而非统一关系,即上述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非划分标准的原则,划分标准也不是划分原则的标准。基于此,在划分法律部门时,既要遵循划分原则,又要依据划分标准。另外,鉴于二者的用词和内涵,划分原则应首先得到遵循,然后再依据划分标准。关于两个划分标准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是主次关系,即调整对象是基本标准,调整方法是补充标准,[10]笔者以为不然。现有的已经达成共识的主要法律部门,像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它们相互之间的主要区别:调整对象或调整方法,从出现的几率上来看,调整方法比调整对象更多,仅从这一点上来说应将调整方法列为基本标准。考虑历史因素和未来发展,笔者认为,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是两个同等重要的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没有主次之分。但这并不等于说是这两个标准可以孤立使用,而正因为二者同等重要才更需要将他们有机结合。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应遵循这样的程序: 1、充分考虑现有的法律部门划分的实际情况,不可打乱现有的大的格局; 2、按照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提出新的法律部门组建的初步意见; 3、根据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对新的法律部门组建意见进行学术论证; 4、权威机构认定,以便于立法、司法和学术研究,避免无端、无休止、无意义的争论。 三、关于商法地位 通过上面两部分的论述可见,分别以横向非营利性经济关系、横向营利性经济关系和纵向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作为调整对象而划分出民法、商法、经济法三个法律部门,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和两个标准。但是,目前我国法学界只对民法、经济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地位达成了一致共视,而对商法应否独立存在较大分歧,而且我国现行立法体例实行民商合一,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一)商法产生的原因分析 商法是指调整商事交易主体在其商行为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即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1]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商法最初的形式是商人习惯法,形成于中世纪的欧洲。11世纪后,欧洲的农本经济进入了发展时期,十字军东征的胜利使得欧洲通向东方的商路相继开通,地中海海上贸易逐步繁荣,沿岸城市不断成长,出现了定期集市,产生了商会,商人也成为社会中的独立阶层。但中世纪的欧洲仍处于封建法和寺院法的支配之下,许多商事活动在一些国家受到明令禁止,各种商事原则和规则在当时的封建法制中均缺少观念基础,甚至许多国家的法律对商人加以种种歧视。为了适应商业发展和商事交易自由的需要,保护商人利益,于是商会运用其在自身发展中形成的自治权、裁判权及其商事生活习惯,订立了大量的实施于本商会内部的自治规约,经过11世纪至14世纪数百年的实行,最终形成了中世纪商法――商人习惯法。商人习惯法有三个主要特点:其一,通常采用属人主义立场,只在商人之间、商会内部实行;其二,内容已涉及现代商法中最主要的商事要素和商事活动,许多规则已明显反映了商事活动的根本要求;其三,非成文性和地域性。[12] 近代商法产生于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萌芽,欧洲的一些封建割据势力逐渐衰落,统一的民族国家纷纷形成。[13]相应地,基于自治城邦的商人团体消亡了,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寺院法也被废弃了,各民族国家迫切需要制定统一的商事法律,以确认商事活动的合法地位,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欧洲大陆各国早期的商事成文法,虽然仅是对中世纪商人习惯法的确认,具有浓厚的商人法或属人法特色,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大的社会进步意义,并对现代商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过渡和促进作用。在近代商法中,最具代表性并影响深远的是1794年的《普鲁士普通法》,它不仅确认了商人习惯的基本规则,而且大量引录商法原理,其内容非常丰富,1861年《普通德意志商法典》即德国旧商法,就是以之为基础而制定的。 现代商法产生于19世纪以后。随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保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推动商事活动、促进统一的商品市场的形成成为许多新兴国家的基本国策,“商法开始在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出现。”[14]同时以判例法为特征的英美法系国家在商事立法上也不甘落后,颇有建树。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1897年的《德意志帝国商法典》(德国新商法)、1952年的美国《统一商法典》、1894年的《日本商法典》(日本新商法)是现代商法的代表作。 由上可见,商法的产生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原因: 1、商法的产生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人阶层逐渐形成并日益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法制和宗教势力的束缚,能够合法、自由、体面地从事商事贸易活动,而且社会经济越往前发展,这种要求越加强烈和具体化。当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以后,这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就转变为将原来作为自治规范的商人法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商事立法活动。 2、商法的产生是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结果。16、17世纪,由于新大陆的发现,世界市场突然扩大,各国政府为了本国的富强,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其具体措施就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商人地位的特殊性和推行商事活动的特殊化,于是商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出现了,并迅速法典化。这一政策措施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起飞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极其迅猛的发展。[15] (二)商法独立应具备的条件之一分析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由众多的涵盖全部法律制度的法律部门组成,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必然对原有格局造成冲击,为此需要慎重分析其是否具备、已经具备哪些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商法要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后面将做详细论述,在此只对商法是否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必须首先并同时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在划分法律部门必须至少具备其一。商法的情况如何呢? 1、目的原则的符合情况。无论是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都承认商法包括形式意义商法和实质意义商法的存在,并大都承认商法学的独立学科地位,[16]只对商法是否独立于民法有分歧。笔者以为,存在即是道理,细分更有助于理解和掌握,为何不将已经存在的实质上已与民法分立的商法确立为独立法律部门呢?这样不更能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民事、商事法律吗? 2、平衡原则的符合情况。在我国,多数学者主张,商法包括商主体、商行为、商事营业、商号、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破产法、海商法等,[17]其数量之庞大,在我国现行的民商法体系中已经占据超过50%的比重,而且还有进一步大幅度迅速增加的趋势,如若不将之独立出来,势必造成现行民商法体系结构的失衡,既不利于保持民法的基本法地位,又不利于商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发展原则的符合情况。刚才已经提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wto、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进,商主体、商行为、商事营业等将在范围、形式等许多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商法的数量规模也将随之不断扩大,因而考虑到未来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定的法律法规,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调整对象情况。商法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调整对象――因商主体实施了商行为而形成的商事法律关系,这也正是民商分立论者坚持商法是独立法律部门而民商合一论者批驳不倒的根本所在。商法调整对象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商事法律关系是一种经营性关系,即由经营主体所从事的经营性行为而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是实施了经营行为的经营主体及其之间的对内对外法律关系。[18] 5、调整方法情况。一般来说,法律调整方法有三种类型:一是自行性调节方法,二是强制性干预方法,三是政策性平衡方法。[19]商法在调整方法上同民法相同,都是运用自行调节方法,但凭此并不能说明民商合一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因为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只有两点都相同时才能划为一个法律部门,有一点不同就不能划为一个法律部门。 从以上对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的分析来看,商法已经充分具备了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如若不及时划出,将同时不利于民法、商法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繁荣、稳定。 (三)商法独立应具备的条件之二分析 前面已经提到,商法要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也已经知道,商法完全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它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第二层含义是指现代商法发展趋势,第三层含义是指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那么,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应从这三方面来论述。 第一,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决定因素,[20]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商品经济将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发展的推动下日趋繁荣发达,而商法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品经济的繁荣发达必将促进商法的完善与发展,其数量会越来越多,体系会越来越庞大,独立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独立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如果不正视社会经济和商法发展的现实、本着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不将商法及时从民法中独立出来,还固执坚持“民商合一”的观点,不但会使现行的民法体系结构日趋失衡,而且会对民法、商法的实施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第二,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现代商法发展趋势。现代商法具有动态化、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相互渗透、国际化与统一的三大发展趋势,[21]其中:现代商法的动态化趋势,将使商法的制定、修改、废止等工作日趋繁重,加之商法区别于民法的特点,立法机构需要为之成立专门部门来承担,立法上的独立将加快商法的独立;现代商法的两**系相互融合和国际化趋势,将使商法先于民法等其他部门法而在全世界首先实现统一,一部适用于全世界的统一的商法,是不可能同一部只适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法融合在一起的。另外,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商法独立的现实也告诉我们,一部独立的商法是一个国家法制健全、社会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造就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第三,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经济虽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体制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我国在世界上仍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落后不可怕,只要我们不懈追赶。基础薄弱可以夯实,体制落后可以改革,商品经济不发达可以促进。关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总结世界上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的经验,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政府重视和推动,即国家政府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而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离不开商法的作用,需要重视发挥商法在保障交易便捷、维护交易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而重视发挥商法的作用,必须给予商法一个较高的法律地位,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独立性。 四、关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一)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分析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商法独立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将由民法、商法和经济法三个部门法构成,各部门法的具体法律法规组成情况如下: 1、民法部门:(1)民法通则;(2)合同法;(3)知识产权法,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4)婚姻家庭法,包括婚姻法、收养法等;(5)继承法。[22] 2、商法部门:(1)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23](2)破产法;(3)证券法;(4)票据法;(5)保险法;(6)海商法。 3、经济法部门:(1)市场规制法,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2)宏观调控法,包括计划法、经济政策法;(3)国家投资经营法,包括国家投资法、国有企业法。[24] (二)商法独立后各部门法之间的关系分析 1、民法与商法。民法与商法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产生了两种观点:一是民商合一论,二是民商分立论。民商合一论者认为,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是一国民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不但现在分离不了,而且随着民法的商法化和私法的公法化,将来就更难舍难离。其理由是:商法和民法有着共同的原理,[25]二者所调整的商事关系与民事关系的界限也很难划清。[26]首先,商主体是从事营利性行为的个人和组织,而民事主体将之包含其中;其次,商法与民法的调整对象都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三,民事活动的范围包括营利性、持续性的商事活动。笔者认为,民商合一论者的理由均是基于大民法思想,事先已将民法定义为调整所有平等主体之间所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其本身已涵盖商法定义,当然得出商法是民法的一部分的结论。商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不同,这一点无论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都承认,那为什么不将民法的定义修改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如若仅仅因为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而不做这样的修改,那么就应该考虑修订已颁行16年之久的《民法通则》了;如若做出这样的修改,那么民商合一论者就将哑口无言了。 2、商法与经济法。关于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学者也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商法与经济法都以企业为核心对象,两者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另一种看法认为商法与经济法的理念、机能是不同的,商法与经济法应为两个不同的法。[27]笔者认为,商法与经济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部门。首先,二者的调整对象不同,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商人之间因实施营利性的商行为而发生的商事法律关系之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或国家部门与市场主体之间因进行经济调节而发生的经济法律关系之法。其次,二者的调整方法不同,商法主要运用自行调节的方法,经济法则综合运用自行调节和强制干预的方法。其三,二者的性质不同,商示属于私法,其理念是维护主体的私权,以个体利益为基础;经济法原则上属于公法,它以社会为本位,着眼于超越个体利益的整体利益。[28]虽然如此,商法和经济法在各自的体系构成方面仍有较大争议,主要集中在企业法的划归上。笔者认为,企业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企业法是指规范各种类型企业的法律规范体系,除非特别说明,一般指此。由于企业法的集合性,决定了企业法调整对象性质的复杂性,因此不能笼统地说企业法是属于商法,还是属于经济法。鉴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公司分别因其国家投资、涉外、规模较大且涉及面较广而事关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调整这三类企业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国家意志,因此将之划归经济法。其他类型的企业,像合伙企业、独资企业、集体企业、合作社等,对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影响较小或基本没有影响,属典型的商事主体,因此将之划归商法。[29]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商法和经济法关于企业法的划归问题。 3、经济法与民法。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在我国现行的民商合一的体例下,主要是指经济法和商法的关系,上面已详述,在此不再赘述。 经济法律论文:民族地区经济法律保障 在获得了政治上平等地位之后的中国少数民族,迫切要求在经济上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伴随着东部沿海汉族地区在改革开放中日益兴旺繁荣,西部少数民族振兴经济、脱贫致富的意愿和要求日趋强烈。少数民族这种意愿和要求在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更完善化的经济条款,为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一、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重要内容 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确定了能够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体制,规定了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支持。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由国务院按照优待的原则规定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入支持的项目,收入不敷支出的,由上级财政机关补助。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基数由国家机关合理核算或调整,从财政上照顾民族自治地方。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后,民族自治地方财政仍然困难较多,全国能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民族自治地方很少,大部分民族自治地方都要靠国家财政补贴过日子。这种情况十分不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加大了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持的力度。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在全国的财政体制下,通过国家实行的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级财政的照顾。”在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预算支出上,国家规定所设的机动资金和预备费在预算中所占的比例高于一般地区。为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六十二条规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上级财政逐步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国家确定的其他方式,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资金投入,用于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这些法律条款,从财政制度上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强了国家在投资、金融方面对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新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国家根据统一规划和市场需求,优先在民族自治地方合理安排资源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规定在重大项目中国家增加投资比重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比重,减少或者免除自治地方的配套资金。在金融方面,根据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第五十七条规定:国家“综合运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金融扶持力度。”规定金融机构重点扶持民族自治地方符合产业政策的资源开发项目,支持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对合理资金的需求。国家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信贷投资。第五十八条还规定:“上级国家机关从财政、金融、人才等方面帮助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组织和鼓励民族自治地方与经济发达地区开展经济技术协作、人才交流和对口支援,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 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完善了关于加快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法律规定。其中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和上级人民政府应当从财政、金融、物资、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帮助贫困人口尽快摆脱贫困,实现小康。”关于开发民族自治地方资源的利益分配,除了原有规定的在开发资源、进行建设的时候,应当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作出有利于当地经济建设的安排,照顾当地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的条款外,新增加了“国家采取措施,对输出自然资源的民族自治地方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的规定,以法律保障资源产地的利益,协调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缩小民族间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各民族强烈的意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完善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条款,突出了关于经济体制和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支持和帮助方面的内容,这是由于我国当前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是少数民族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获得了平等的地位之后,迫切要求经济社会繁荣兴旺,实现各民族在物质生活上共同富裕这一强烈意愿在法律上的体现。 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发展、人文条件的差异,我国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生活在偏僻遥远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干旱地区和高寒山区的许多少数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生活艰难贫苦,与生活在平原、坝区、丘陵地带的汉族相比,物质生活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经过改革开放,东南沿海和其他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已经首先富裕起来,少数民族地区虽有发展但仍然比较贫困,与东南沿海和其他汉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差距拉大了。如广西1999年农村小康综合评分,以小康水平为100分,桂东南地区已达89.32分,桂西北只达73.11分,差距为16.21个百分点。这种状况说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上实现了平等之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凸现出来,成为新时期主要的民族问题。 纵观当代世界风云,民族问题依然纷繁复杂,民族矛盾尖锐突出,民族动乱此起彼伏,民族战争时有发生。在世纪之交的巴尔干半岛,南斯拉夫的民族纷争愈演愈烈,最后爆发了民族战争,加上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干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对南斯拉夫狂轰滥炸,使前南斯拉夫在国家分裂之后,又遭受了惨重的民族灾难。在眼下的中东,民族宗教矛盾尖锐激烈,巴以冲突时断时续,战火硝烟弥漫约旦河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毁灭于枪炮声中,血雨腥风,生灵涂炭,虽有国际社会多方斡旋,和平进程仍路途漫漫。就是在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民族矛盾和纠纷也复杂多变,许多民族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当今的世界风云说明,民族问题仍是世界的热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福祉。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施行,就是党和国家从法制建设上解决我国新时期民族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在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中,不仅从法律上完善了我国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还特别注重经济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条款,从法律上保障我国朝着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使我国少数民族要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烈意愿在法律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经济条款、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大机遇。 西部是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区域。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了高山族、畲族、黎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和锡伯族是东部地区的世居民族外,其余48个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中西部地区,锡伯族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居住在新疆。就是说,全国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族体和少数民族人口都世居西部地区。与此相适应,全国绝大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也集中在西部地区。其中,全国5个自治区全部属于西部;全国30个自治州(盟)中,除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属东部,湘西、鄂西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中部靠西的区域,其他的自治州(盟)都在西部地区;全国20个民族自治县(旗)绝大部分也在西部地区。换句话说,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占了西部的绝大部分国土面积。就是不属于西部的3个自治州,中央也规定其享受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所以说,西部大开发就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大开发,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和内陆边疆地区的大开发。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关于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条款,将在西部大开发中得到全面实施,少数民族实现共同富裕的意愿将在西部大开发中变成现实。 实施西部大开发,将使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处偏僻,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缺乏发展进步的基础设施。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就是逐步完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修公路、铁路,建设电网、通讯、广播电视等。如广西继南昆铁路通车、西南出海大通道贯通之后,在西部大开发的进军号角声中,仅次于三峡的龙滩电站上马,百色水电枢纽工程动工,贯穿大石山区的河池水任至高宁高等级公路兴修。这一切都将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打下牢靠的物质基础。 实施西部大开发,将使西部民族地区的丰富资源得到开发,形成能带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如广西在西部大开发中,经过产业结构调整,丰富的水电资源正进一步得到开发,名列全国前茅的有色金属产业也在进一步发展,包括蔗糖、饮料、水果、蔬菜、药材、香料等种类的亚热带植物资源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山区的各种土特产品将发展成为诸多特色产业,就是雄伟秀丽的山川河湖、浓郁多姿的民族风情,也正在成为发展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随着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梦想将变成现实。 实施西部大开发,还将使民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教育、科技事业得到大的发展,不断提高各民族的素质,为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繁荣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出优秀的劳动者和各类人才。 总之,西部大开发的结果,将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科学发达,山川秀美。这样,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关于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条款就会变成现实,各民族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繁荣的意愿就一定能实现。 经济法律论文:市场经济法律机制 目前,人们从纯经济学角度关心和讨论市场经济的热情与日俱增。然则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它的法律表现形式究竟是什么,却很少引起普通的重视和足够的注意。本文拟就这个间题略陈管见,敬祈方家正谬。 (一)关于商品经济关系法律化 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有赖法律的确认和保障,这是“经济关系反映为法原则”的必然。因为交易制度是经济过程的中心制度,按照市场共同规则的要求,用一定法律形式将它加以确认和表现出来,恰恰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一般规律性要求。换句话说,完善市场机制和实现经济关系法律化相伴而行,互为条件和依归,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质的规定性。 历史告诉我们,商品经济关系法律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选择民法准则作为反映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法律表现形式,用它来“确认单个人之间的现存的、在一定情况下是正常的经济关系”的过程。②罗马法是前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可堪称为古代社会经济关系法律化最完备的表现形式.到了近代,以同一个罗马法为基础,英国、德国和法国在确认和反映各自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时,情形就大不一样。英国资产阶级为了小资产阶级的和封建的社会的利益,简单地通过审判实践的办法来贬低罗马法,或者把它的内容注入旧的封建法权形式之中,使之适合其普通法发展的需要;在德国,资产阶级依靠法学家的满口道德说教的帮助,把罗马法改造成为一种适应德国社会状况的法典,即卑鄙握凝的普鲁士国家法;惟独在法国,资产阶级在大革命以后依罗马法为兰本,把新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翻译成司法语言,创造了《拿破仑法典》这样一部典型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这就是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曾经描绘过的三个国家实现经济关系法律化的三种情况③。在这里,法律化表现的好坏之别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它们的目标趋同.都要寻求新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法律化的途径。 在我国情况不同,商品经济发展史作出的这种法律选择几乎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长时期内,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否认经济关系法律化的客观必然.直到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和改革开放,才认识到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提出我国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有计划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进而着手民事立法工作。但由于摆脱不了市场经济为资本主义所“特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这种传沉观念的束缚,虽则《民法通则令也作为确认和表现商品经济的法律形式问世,实际上反映商品经济关系法律化的要求是很不充分的。只是在党的十四大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当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侄桔以后,人们才跳出商品经济形式姓“资”姓“社”的认识误区,毫不犹豫地接受法治经济的现实,承认经济关系法律化既是历史的轨迹,也是现代化商品经济共同规则的要求。 必须指出的是,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不同于原来的计划经济,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还会出现摩擦现象,这就使经济关系法律化的客观进程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反映在法律机制上,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是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作用媒介也是市场,组织经济方式靠的是法律规范和竞争行为,而计划经济以国家行政权力为运行基础,主要媒介作用是计划,经济组织的方式则是行政命令和统制行为.因此,在权利义务关系与行政服从关系、法律机制与权力机制、竞争行为与统制行为之间不可避免发生矛盾和摩擦,使经济关系法律化的过程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情况。 第一,改革中各种社会力量的利益关系日益形成互补或补足结构,且具有主动性和互动性的特点,由此决定法律所要调整的利益结构不是单一的和被动的,而是一个复杂的互动作用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运用平衡、补偿、分散和淡化等利益机制原则,以法律手段为中介,把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建立新的改革目标模式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按照法律化要求必须有一系列相应的改革措施和政策法律调整跟上。但在两种经济体制、运行机制换轨过程中,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和方式将继续转变,市场调节功能在不同领域的差异将日趋明显,旧体制的作用在一定程度和范围还会发生,这就决定了围绕资源配耸和产业结构、利益结构必将出现许多向题,影响经济关系对法律形式的选择。经验证明.靠行政办法解决原来结构失衡、机制不顺、体制缺陷等问题是行不通的,而必须依靠法制,努力寻求保持市场机制与法律机制内在统一的途径,才能加快市场体制有序建立。 第三,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路是靠改革开放、政策演变和理论突破而逐渐形成的,但对于民法是市场经济法律表现形式的机制这一点都考虑不多,社会普通流行的是“经济行政法”的观点,对商品经济的民法观却知之者甚少。实际情况是,市场发育过程中提出的许多法律问题,市场运行机制与法律表现形式之间出挽的许多矛盾,无一不促使我铂去寻求经济关系法律化的正常途径.这就要做出很大的努力,按照经济关系法律化的要求重新端正我们的宣传重点、研究方向和立法思想,重新发现并立即恢复民法的威信。 第四,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化的必然结果,在本质上同商品经济没有差别,作为相互联系的概念和经济形式,它们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来界定同一种经济类型罢了。商品经济强调为交换而生产,本质要求是产品必须按其中所包含的社会平均生产要素的消耗进行交换;而市场经济强调的是用市场机制来配资源,核心内容是市场主体高度分散和自主,生产要素组合和利益资源分配都取决于竞争性的社会供求运动。但重要的是,都是“法制”经济,都要求用法律形式全面规范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则,以及全面规范政府的行为。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秩序,实质上又是市场法律秩序,其内在要求和组成部分就包含了“法治”,所以,实现经济关系法律化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它涉及现成法律形式和创制新规范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及此法与彼法、国内民法传统与国外传统民法等等一系列的关系和问题,如果没有领导观念与领导行为、依法而治与法治目标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我们的努力就不会奏效,即使取得不少经济立法成果也是难以巩固和发展的。 经济关系法律化是法治经济的本质特征,这一点已开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经济关系法律化的起点和归宿,就是完善市场法律机制,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的宏观法律调控体系.基于这种共识,我们至少应该明确当前几项要求:①经济运动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和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坚决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按照优胜劣汰、效益原则实现资溉的优化配里,进而由此探索怎样建立宏观经济法律调控体制的立法步骤,②加快政府转变职能的步伐,按照所有制现代化的要求理顺产权关系,还权与企业,激励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自动走向市场,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⑧针对市场流通客体日益增多、市场内容日益丰富多样、民事法律行为不断获得新的突破等情况,加快培育由市场组织体系、调控保障体系、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构筑起来的统一市场体系,并建立与深化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适应的法律保障体系,④确立民法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法、关系法、行为法和程序法和应有地位,对市场法律体系中民法与其它部门法律机制的关系做出理论和实践的界定,既保障民法机制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同时又补足市场经济法律调整的组织法和管理法,充分发挥其他法律机制的配合作用。我们这样提出问题和认识间题,就在于经济关系法律化不但要求建立和完善市场法律机制,而且也为研究和解决市场法律机制创造了有利时机和良好条件。 (二)市场法律机制的现状 现在,改革的目标模式已经明确,但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市场法律规则很不健全,整个社会和经济生活、经济秩序巫需进入有序状态。主要表现是民法机制与市场、市场经济的法资源需要极不相适应,经济行政法立法发展很快但却缺乏科学性,政府的经济行为和法律行为过于行政化,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残缺不全,宏观经济的法律调控体制尚未最终形成,围绕民法机制考察,这方面间题很突出。 一、民法机制陈旧落后 民法是流通领域的法律制度。民法在流通领域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平等自由、等价有价为保护手段,以确认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资格、主体地位和人身保护,确认商品者的静态物权和动态债权为核心内容,通过反映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各种交换关系,保障民事经济活动主体的公平竞争,指导经济体制的改革,达到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目的。这种功能发挥得好坏,又主要取决于民法机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它们完善程度相适应的状况。 我国《民法通则》是1986年制定的,而党的十三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前后在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间题上新的重大理论突破,以及由此而来的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作用大大增强所引起的许多新情况新间题,是为它所始料不及的。换言之,我国民法受市场发展过程中行政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较大,有悖于经济关系法律化的一般要求,整个机制是陈旧落后的。 l、我国市场是在“大计划、小市场”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主要依靠政府放松统制和运用行政力量组织推动这样两种方式、两条路子逐渐发展起来的,而同社会分工、商品生产发展的程度并无明显的必然联系。这就决定了我国市场法律机制(民法)一开始就具有两大弱点和特点,一是计划性很强致使市场体系被肢解,民法的作用只能是局部的;二是民法规范的单行机制多于总体机制,难以适应市场体系的需要,充其量也只能发挥局部的功能效应. 2、整个市场体系中各类不同市场的发育情况极不协调,尤其要素市场的发育远远滞后于各类商品市场,致使经济运动中不协调、低效率的状况也无法改变。因此,民法机制不可能配套发展,它在市场运行机制中的总体功能自然无从谈起。 3、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调节功能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差别很大,《民法通则》取代不了应有统一的和正常的民法机制的作用。统一的民法机制要求普遍适用民法准则,正常的民法机制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相联系,但市场又是垄断的和分割的,市场价格不放在首位,商品、资金、原材料和人员也不能跨地区流通,这就必然导致民法作用范围大大缩小并带有许多的随意性,民事活动中总是强制性规范多于任意性规范,而对体现当事人自由意志的要约与承诺程度却毫无反映。 4、鉴于前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虽出现较大的波动,以政府或部门的支持和干预为背景的各种贸易战和封锁割据十分严重,这种条块行政分割现象不仅人为地分割了市场发展的合理区域性效应,而且也严重地阻碍了民法功能的发挥。 此外,市场经济一是开放的,市场经济法律机制也应该是开放的、甚至是国际化的,近几年来、商品经济发展给市场运行带来许多的法律间题,诸如经纪行为与、居间行为有什么区别,经纪人应有何种法律地位,怎样确定物权总体概念和界定各种具体物权,怎样实现产权制度现代化和国有资产的专职管理,如何对待不同物品所有权的风险转移,进一步设定权利的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规定默示条款的有效期限,以及如何建立市场的中介组织和自律组织等等,民法中概无反映,同世界经济运行的法律机制不相衔接。这也是一种封闭,说明我们经济立法的思维方式与指导方针更加落后于市场发育的过程,如果不大胆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陈旧落后的民法机制便无法改变,市场法律机制就不能现代化、国际化。 二、经济法与民法严重错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拨乱反正,启动了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同步发展的客观进程。但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改革与法制不可分割的客观必然性,同经济法制建设本身的内在适应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即表现为改革迫切要求对变化了的经济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甚至要求许多改革措施直接采取经济立法的形式出台,而改革的开创性质又难免导致发展中经济关系具有暂时的不确定性,传统观念也认为法只能是对稳定社会关系的反映,这就给经济关系法律化和经济立法进程增加了难度和障碍。可是“时不待我”,法制建设要为自己开辟道路,陈旧落后的民法机制又不可能提供现成的东西,于是经济法(经济行政法)应运勃兴。在现行立法中一开始就以占总数比重三分之一以上的速度递增着,这种立法步伐愈是加快,经济行政法规的数量就愈加明显地淹没民事法律规范,以致在整个经济法律体系中经济行政法与民法之间的错位现象便愈来愈突出。因此,民法作为市场经济选择的法律机制,它应有的核心地位被动摇了,本来面目被扭曲了,市场经济的宏观法律调控体制也就无从建立和健全起来。 我国经济立法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可以说是不可避免、不足为怪的。从历史上看,在古代诸法全体、重利轻民的条件下就存在大量行政经济法规,古往今来不乏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经验,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长时期内搞的又是产品经济,所以在管理经济、调整经济关系方面始终是行政意志起主导作用,人们也已习惯并乐于用经济行政法的手段管理经济。从现实生活看,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遇到的新情况新向题层出不穷,客观上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各种经济关系的要求比任何时候都迫切,而当时商品经济理论的重新认识刚刚被提了出来,民法虽已缓慢起步但有“私法”之嫌而发展艰难,刚刚恢复“合法”地位的商品经济也不允许自己作出法律选择,既为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所决定,又为前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计划管理的法制模式所束搏,经济行政法自然是先于民法而获得空前发展。从立法思想看,加强经济立法以保障建设和改革的夕}嘟秩序,不论巩固改革的成果还是体现改革的措施都需要以经济立法的形式加以确认,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突出加强经济行政法的地位与作用也极其自然。鉴于这几方面的原因,我国经济立法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即受计划体制的制约,民事立法的紧迫性被遏制,而经济立法的计划性极强,立法进程缺乏总体目标设计,专门立法欠合理有效的调控,经济法制建设的不平衡性突出;立法思想和指导思想未能及时适应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发生相应变革,没有把握民法这个纲,没有理顺市场整体法律机制中各个部门法的关系,使得市场经济的法律选择表现出非科学性.我国经济立法的这几个特点影响整个经济法制建设,不但阻碍了市场经济宏观法律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也限制了经济法自身的建设。 三、行政法过多地进人民法领域 行政法与民法同属于国家的基本法,虽然两种法律手段的质的规定性不同,即各自的调整对象不同,当事人所处的地位不同,处理纠纷的程序不同,承担责任的方式也不相同,但它们都要调整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之间的法律关系,内容也都涉及权利义务问题,并且行政调整的社会关系中也有不少含有经济的因索,在这些方面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很早以前,行政法只是被当作私法(民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公职人员和其他公民接受同一个法律管辖,享受同样的法律待遇,直到19世纪才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出现,进入20世纪后才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在我国,从重视行政法制建设开始即带有“行政至上”的色彩,具体表现是行政干预突出,行政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行政因素渗入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政府行为大量进入本来仅适 用民法规范的领域。由于行政权广泛而富于强制性,行政法和民法、经济法相互交叉,这种现象就日益增多.在前几年国民经济治理整顿期间,政府依靠行政措施解决市场疲软,清欠“三角债”,强化市场管理规则,保护严重亏损企业,解决资源配置和限制要素市场等等做法,无,不体现行政法进入民法领域的倾向。这种用行政隶属关系取代本来具有民法特征的相互协调关系,用行政规范取代适用民法、经济法规范的做法,既模糊了法律部门的界限,也把行政法自身发展引向了不确定的地步。在国外,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法危机”或“行政法危机”,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为了建立和完善市场法律机制,我们必须在行政法方面处理好两层关系。一是区别于经济法,应把立法的主要任务放在行政组织法和行政行为法上,从调整单纯的行政关系和行政管理关系出发,重点解决怎样用行政法手段确立行政的方式、方法和原则,以及制定依法管理经济的行政组织程序问题;二则不以国家权力随意介入民法调整的领域,用行政干预来限制民法机制的作用,影响经济法制领域各种法律关系的正常格局。只有民法和经济法、行政法在整个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控体系中各就各位,在立法、执法各个环节做到有机配合和相互协合,才能共同对国家经济生活起到调整器的作用。 (三)完善市场经济法律机制的思路 如前所述,“法治”经济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经济关系的法律化,但我国现有市场经济的法律机制陈旧落后,承担这种法律化载体和形式的条件还远不其备。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律体制,目前国际上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大致说来发达国家一般采取民商法调整体制,个别国家也有实行部门经济法(经济行政法)调整体制的,但对我们都没有直接实践意义的借鉴价值.我们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显然不能采用与原来计划体制相联系的经济行政法调控机制,且由于我们的市场经济又以公有制为塞础,所以采用发达国家调整经济关系的民商法体制也不完全适合国情,何况我国经济立法坚持民商合一的方针,这就更不能照抄照搬西方模式。摆在我们面前唯一正确的选择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按照国情需要和法治经济的本质要求来确立我们完善市场法律调整的思路,切实解决好现代商品经济关系法律化的间题。据此,我以为必须重视下列几个间题.一、称皿市场经济的法律选择 首先,市场经济需要选择什么样的法律作调节器,为自身的发展保驾护航,这同我们喜欢或者愿意用何种法律体制为它服务是不同的。前者是尊重市场经济的质的规定性,以市场经济固有法资源需要为前提,而后者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立法者的主观意志关系,以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正确的态度应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因为市场经济的核心要求是经济运行要以市场为基础,高度分散并自主的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通过竞争性供求运动来实现生产要素的组合和利益的分配,用市场机制来取代以行政命令为主的资源配!方式。市场经济关系派生出来的这种法需要,以及它通过具体法律表现出来规范要求和行为模式,才真正构成市场经济的法律选择的客观依据。 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史已反复证明,民法(民法和商法)作为市场的法律机制是商品关系的最佳选择。历史选择了罗马法作为前资本主义社会反映简单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法律形式,进入近代后又选择了《法国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作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完备法律机制。从“简单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到“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历史绵延两干余载,商品经济形式一直在发展着,但它自罗马法开始所选择的民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始终没有变,除了这种法律形式更加完备外,迄今各国法律都没有对它作出任何实质性的修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虽然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但同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方法是相同的,因而离不开历史借鉴,选择民法作为市场、市场经济的法律机制是毫无疑义的.我们没有商法,但商法实际上主要是调整企业的组织与活动的那部分民法,而我们现有的经济行政法也恰恰部分地起到了传统商法的作用,所以建立民法为主的法律调整体制符合历史选择和现实的需要。 第三,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走向愈来愈清晰,今后市场组织体系必将是种类完备、布局合理和多层次的,市场调控保障必将是灵活有效和稳定可靠的,市场制度和法规体系必将是有利干促进和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也必将是健全有效和分工明确的。因此,我们建立和完善市场法律调整体制的思路也必须是统一的和开放的,而不应是分割的和垄断的。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改变“行政至上”以及“以行代民”、“以行代商”的观念,实现立法思想向现代商品经济法律观的转变。必须看到,市场的法律机制与市场统一体系的发展走向一致,是经济关系法律化的定势。 基于上述思路,我们有理由得出结论:市场经济应该选择的法律机制,是一个以民法机制为核心为主体的,同时又有经济法担配合,辅以必要的行政法,并以其他法律为适当保障手段的完整的经济关系的调控体制。这样的法律体制,能反映我国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克服以往选择法律模式过多地强调行政意志因素的弊端,避免凭主观爱好确定某种现成法律模式去规范市场规则和行为的做法。 二、加快完善民法机制的客观进程 我国商品经济形式正日益获得充分表现,市场主体类型日见其多,市场客体瞬息生变,市场内容(交换形式)愈加丰富,市场范围继续扩大,市场价格日趋放开,利用外资的步伐大大加快,参与国际市场已见明显成效,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正在逐步形成。这种变化了的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经济关系,要求我们比以往更加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因而也为民事立法坚实了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民法的内容,扩开了民法的调整范围。因此,加快民事立法的客观进程迫在眉捷,已成为建立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法律调控体制的中心环节。突出需要的是: l、健全整体民法机制。为改变我国民法长期陈旧落后的面貌,必须从多方面作出实际努力,把局部机制变为整体机制。首先,应从制度上解决问题,避免国家权力随意进入民法领域,用行政手段取代民事法律手段的现象,防止继续发生“民法危机’,。其次,应从立法思想上理顺民法与其他经济立法、行政立法的关系,将经济立法重心转移到主要调整横向经济关系上来,以确立民法在经济关系调整体制中的正常地位,恢复被人为地缩小和限制了的民法应有的作用范围。第三,应把握住民法体系的精髓是民事法律关系,积极创造民法获得独立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立法形式对经济关系引起的各种民法向题及时作出调整。经过这些努力,保证民法整体机制的功能效应得以充分发挥一方面,将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种形式的商品关系纳入民法调整范围,使其不得违反市场的共同准则,也就是民法的各项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体现我国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联系的本质特征,积极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恰当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手段,确保国家将民事活动管理纳入有序的法律状态。 2、完善民事法律制度。 (1)健全以法人制度为核心的民事主体制度。民事主体反映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在法律上的地位和资格,具有广泛性和平等性的特点。当前突出的间题是,多数国有企业以及仍然沿用国有企业管理办法的城市集体企业,还不能真正做到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经营,同“四自”要求距离很远.为改变现状,应积极创造贯彻《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外部环境,关键是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还权与企业,让企业自主自愿地走向市场而不是被“推向”市场。不这样,企业的法人地位就名不副实’,以企业法人制度为核心的民事主体制度就难以健全。 (2)建立我国的物权制度。物权法的实质在于确认生产资料与人的结合是社含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基本条件,反映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人对财产(物)的占有关系,因此是国家用来维护和巩固财产关系的一种重要法律形式,也是传统民法的一项重要民事法律制度。我国立法思想过分强调“物权”概念的阶级属性,强调它反映人与人之间对物的占有和阶级关系,不承认它是一个法律范畴,把承担揭示物权阶级内容的任务的民法等与民法规范本身等同起来,拒绝制定物权法律规范,以致《民法通则落只规定了所有权以及与所有权相关的其他财产权,而不规定要建立包括所有权在内的物权法制度。其实,民法调整复杂的经济关系不仅保护所有权,还要保护其他各种形式的物权。物权和债权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两类财产关系,反映在民法中二著相联系又柑比较而存在,从来不可偏废取舍。改革中新的物校形式增多,扩大开放后适用范围愈来愈广,它们无一不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且多数是在商品流转中依法移转所有权权能而发生的,许多方面都具有权的特征。但它们不同干所有权,这就需要物权概念加以概括,突出其各自的特点,以期同债权和其他民事权利区别开来。所以,建立包括所有权在内的统一物权法制度既为完善民法制度所绝对必需,又是适应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需要。 (3)统一我国合同制度。经济意义上的合同,原本是民事合同。我国为调整经济合同关系而制定的《经济合同法》将合同分为经济合同和民事合同两类,将统一的合同制割裂,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造成不应有的混乱。《经济合同法》以合同主体是否为法人当作划分两类合同的做法是缺乏理论依据的,因为合同主体只对合同关系的某个方面和个别特征有一定影响,但不能改变合同关系的本质属性.《经济合同法》把“实现一定经济目的”当作合同关系要素之一同样欠当,因为半lJ断某个具体合同是否有“经济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主哪理解,靠含义极广的“经济”概念是无法推导出其特定含义的。《经济合同法》把“执行计划”作为区分两类合同的观点也是靠不住的,因为这是旧经济体制的产物,况且计划合同存在的前提与一般商品交换的前提无异,说到底还是民事合同的一种,我们必须摒弃“经济合同”的提法,彻底修改《经济合同法》,制定一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待民法典出台后将其列为相应篇章,成为我国完整民法体系一个组成部分。 (4)完善民法借贷制度.我国借贷关系的迅速变化,正推动着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在内的余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金融市场紧密联系借贷资金和企业行为,是各种融资机构相互竞争、各种融资形式并存联系的市场,在我国更是政府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市场运行机制的市场.就其性质和特点而言,它是一般商品市场的主要后果.离开它就不会有活跃的市场经济。在我国,调整金融市场关系的专门民事法律规范迄今是个空白,巫需制定包括借贷主体法、借贷关系法和证券交易法等等在内的,能全面反映金融借贷关系要求的,体现市场法制宏观调控职能的、高层次和新型的民法借贷制度。 3、抓紧制定民法典。制定一部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典.是使我国民法既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性要求,又符合国际市场通行准则唯一正确的决策。这样,我国经济立法才能“纲举目张”,推动经济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国家政治安定.社会经济条件极好,经济立法也已积累一定经验.民法学研究同样取得不少成果,还有国外民法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应该说制定民法典的条件是初步具备的。尤其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治经济已成为社会的共识,立法思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明晰。新的民法典应是我国民族特色与全球意识的科学性和兼容性的统一,立法步骤适当超前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 三、协调健全和完善其他配套法律机制 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一样,完筱市场法律机制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市场法律机制的整体功能仅仅靠民法是难以发挥的,必须要有许多法律部门的分工协作和密切配合;它离不开宪法的导向、刑法的保护和解决讼争纠纷的程序模式,更要有经济行政等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加弧经济法、行政法的宏观管理调控作用,始终是市场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纵向经济关系,它突出体现了我们国家组织和管理经济的职能。我国经济法的数量居其他部门立法之首,但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从长远看,今后应立足自身特定调整对象,把握纵向与横向关系的差别,重点是完善管理主体、管理对象和管理制度方面的立法,防止简单套用民法制度,造成经济法与民法错位,影响自身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理论建树。 其次,要正确区分行政法与民法、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与调整方法,按照政府转变职能和加强政府法制的要求,逐步健全行政组织法和行政行为法,增加有关保护公民基本权利、行政行为法律化、行政活动程序化和依法行政方面的法律法规.使行政立法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与经济行政立法相比,行政立法所占比重要小,但行政法进入民法领域的现象突出,这种状况必须改变。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行政法调整对象中的纯行政因素的管理关系应变为服务关系,进而加强经济组织法(含行政监督法)和行政行为立法,以期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体制,并约束行政行为以防止行政权的滥用.搞好廉政建设。 第三,适应我国劳动关系的新变革,劳动立法应由单纯的管理型模式转向协商与管理相结合的关系模式,逐步使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走向合同化和标准化.当前迫切需要完善劳动工资机制,建立职工待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统一职工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劳动纪律和劳动时间等方面的法律调整,抓紧制定工资法、工时法、劳动保护法、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和社会保障法等。 经济法律论文:新农村发展经济法律保障探讨论文 为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面实践“三个代表”,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积极开展为“三农服务”,xx县司法局从3月1日开始,发动百名司法干警、法律服务人员,组成“送法入户”小组,深入到43个村,近万户农户家庭,开展“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经过为期一个月扎实工作,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的法律意识大为增强,实现了由尚未涉法—初步涉法—积极学法的转变,现大多数农民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广大农民、村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普遍提高。 (一) 适应农村特点,贴近农民生活,在活动形式上求新。 一是多种宣传方式交叉使用。我们采取了标语、横幅、墙报、电台现场直播,家庭法律咨询、村民代表、村干部座谈会、法律讲座等多种手段,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的广泛发动宣传,让农民眼里看得到、耳里听得到、脑里想得到。 二是实行“三个结合”,围绕一个“送”字,借助一个“谈”字,着力一个“引”字。针对农村村民居住分散,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各自为阵”、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特点,“送法入户”小组人员按照“便民、近民、利民”的方针登门到户宣讲,一个月下来,他们走遍了43个村、215个自然村,为近万户农民送去一本“乡土普法教材”(农民学法一百问),每深入一户农家,与农民朋友坐下来谈心交心,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和掌握当前农民增收创效需要哪些方面的法律知识;过去、现在有无涉法问题,如何解决;对农村弱势群体,需要哪些方面的法律援助;对目前法制建设和“四五”普法教育方面有何想法和建议。在一问一答中,引导农民学习了与农民经济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第一,涉及农民费用管理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第二,涉及正常生活的婚姻法、继承法、教育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第三,涉及农民之间交流的民法通则、民诉法等。通过与农民朋友零距离的调查走访、交流,搭准了农村干部群众需求的脉搏,找到了普法与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普法“空对空”、农民不想学、用不上、效果差的问题,使“四五”普法工作更具生命力。 随着活动的广泛深入,广大农民法律素质、民主与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我县农村涌现出爷孙同学、母子互教,夫妻竞学的喜人局面,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民主与法治建设,其意义远远超过了活动本身。 1、党委政府与农民群众的心贴近了。以往,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民搞“法律政策封锁”,实行愚民政策,怕农民懂法,特别是对一些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如减负、税费)的政策法律,加紧了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我县通过送法下乡活动,把涉及农村方方面面的法律政策亲手送到农民手中,又不收一分钱,还登门到户宣讲,使农村干部知法、懂法、依法办事,使农民消除了以往的不满甚至对立情绪,无形中拉近了党委政府与农民群众的距离。 2、深化了农村普法依法治理。送法下乡活动的开展,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为深化农村依法治理奠定了基础。以前,各村均制定了“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村民议事只讲个“理”。自活动开展以来,农民对照法律读本进行修改、完善,现在村民议事先要看看是否合法。东屏镇搞卧龙水库开发,涉及征地拆迁农户300多户,该村农民通过学习《土地法》,能够按照法律程序,与镇政府办理了拆迁补偿公证协议,并根据《土地法》有关规定领取了征地拆迁补偿费,在整个拆迁过程中未发生一起重大矛盾和纠纷。 3、提高了广大农民的依法维权意识。通过“送法入户”活动,使广大农民进一步增强了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石湫镇明觉村村民张某与薛某因相邻权发生纠纷,张某将薛某一家三口打伤,要求张某赔偿,张某不同意,薛某准备召集家族人员几十人采取报复行动,向张某讨回公道。在“送法进农户”活动中,通过宣传教育,使薛某知法、懂法,并打消了这一念头,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这一纠纷。 4、增强了基层干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进一步促进了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村里遇到重大的事情,都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 5、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把法律交给农民,农民掌握了法律,将之变成生产力,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变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强大武器。“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共为全县近万户农民送去了法律读本,开展了10多场法制讲座,采用了以案释法方式向村民讲解了有关土地承包、婚姻家庭、财产权利等方面的法制案例,村民们深受启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现在,农村中赌博、打架斗殴等违法现象大幅度减少,遵纪守法“文明户、光荣户”在提升,涌现出各种经济类型的专业户、重点户等一大批新型农民。 (二) 经过一个多月的“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农民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明显提高,但也暴露出农村普法存在的难点:1、一些农民自身的思想惰性、事事求稳不求革新,宁愿吃亏只求平安的处世态度,2、一些基层执法者素质不高,执法违法、越权执法、滥用执法权现象突出,对农民理解法律精神和内容形成错误引导,使农民对法律功能和法律价值形成错误评价。从而导致农民法制观念淡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农村,农民发展经济更需要法律作保障,农民呼唤法律进农家。当前有必要把“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向我县各镇、村、各部门全面推行,趁热打铁,巩固前阶段取得的成效,整合全县司法、行政、执法等部门的力量,形成覆盖全县农村的普法活动网络,并结合我县农村工作、生活实际,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该项活动有序进行和顺利开展提高保障能力。 一、建立领导机制。“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是我县一项社会性系统过程,必须按照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全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开展工作,做到领导到位、制定措施、精心组织、严格检查,依法积极推行。 二、建立目标责任制。有了目标才有了工作方向,“送法下乡”活动的全面推行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必须建立科学的目标体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责任书的各项指标要科学量化,明确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单位、个人的经济利益、政治荣誉挂钩。 三、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法制局、普法机构的作用,搞好规划,拟定措施,建立检查、考评制度。由人大、法制局、司法局牵头组织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对各村、各单位的送法入户工作进行检查或抽查。科学地评价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不断研究和改进工作方法。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园林设计论文 1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现实意义 1.1促进良性生态环境的构建 园林设计给人们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环境带来的艺术美感不言而喻,交错之美、线条之美、色彩搭配之美贯穿于园林设计的始终。园林设计是城市发展到一定层次和高度的显著特征,为城市发展带来环境效益的同时,加快了城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成。美化城市环境、净化城市空气、吸收生产废气等,都是园林设计促进良性生态环境构建的主要表现。 1.2加强安全防护与深化艺术教育并重 园林植物不仅可以促进良性生态环境的构建,在自然灾害突发的情况下能够体现出园林设计的安全防护功能。园林设计中不同植物的搭配能够有效防患火灾、减缓地震震效、防止水土流失。非但如此,园林设计还能够深化美感艺术教育,园林设计艺术美的感召力、吸引力,能够加快人们追求艺术美感的步伐,提升人们的艺术鉴赏力。 1.3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能够陶冶情操 园林设计在为人们提供自然观赏景观的同时,能够减缓人们在大都市、快节奏生活中的生存压力,给现代都市中的人们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安逸环境。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自然美能够帮助人们远离喧嚣的城市,回归自然,享受思想与情感的放纵之感,体味大自然独有的纯真之气。 2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缺乏科学性,部分园林设计作品过于关注色彩的选择以及线条的搭配,强调园林设计的艺术美观,反而忽视了园林设计的实用性,即缺乏科学性。具体表现为:植物生存适应性考虑不周全,没有加深安全防护意识,没有明显突出地方特色。其次,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缺少生态效益,在园林造价预算中忽视了生态价值,进而产生高昂的养护费用。与此同时,园林植物存活率低,致使园林设计的现实意义没有充分实现。再次,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后期维护和保养相对得不到重视。特别是许多园林设计由于缺乏足够的后期支持费用,导致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在被损坏等现象发生时不能及时的维护保养,使得原有景观的协调性被打破。 3解决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问题的积极措施 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缺乏科学性及协调性的主要解决措施是提高园林设计者的全局构建意识,在园林设计前,对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各个环节和细节进行合理策划和预见。最重要的是强化构建工作、环境创设、艺术鉴赏的综合思维意识,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不能单纯追求艺术美感和自然气息,还要遵循土质条件、水源条件以及植物生存习性的科学搭配法则,实现园林植物艺术鉴赏功效的同时,充分展现园林设计的现实功能。 4总结 总而言之,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是园林设计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了植物园林整体的视觉效果,还能促进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科学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最终实现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 作者:刘巧新 单位:南京同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园林设计案例教学论文 一、组织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 1.园林设计案例教学应以一定的专业理论为基础: 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设计项目的讨论和分析,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概念和设计原理,只有对基本理论知识理解透彻才能吃透案例设计意图,从而充分展开分析与讨论,达到教学目的。此外,案例教学需要提前把设计案例和课堂讨论内容通知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查阅背景资料,就案例中涉及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探析,以便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2.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案例: 课前教师必须明确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所应达到的专业水平及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法和标准。在一个园林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内容,如环境、功能、布局、规划设计、植物应用、表现等等,教师心中应做到有的放矢,每一教学环节要清楚通过案例教学解决的是哪一层次上的什么问题,还应根据学生学习态度明确课后应达到的具体的专业技术水平。案例的选择是园林设计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应选择自己能够熟练把握且便于学生理解的案例,内容应随理论内容由浅到深。现代新颖、图文兼备、图纸清晰,设计兼具优缺点的典型案例和特色案例都应在考虑范围之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3.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鉴于案例教学是将求知和实践合二为一,因此在园林设计课堂教师应鼓励学生,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园林设计案例,可以将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讨论设计的优缺点,达成共识后再进行组间的讨论,采用辩论形式,讨论场地现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功能布局、植物配置、表现技法等问题,最后由教师对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案例教学在园林设计课堂的实践应用 以甘肃正宁县北环路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为例,探讨案例教学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1.回顾道路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 教师应与学生回顾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除了各类道路绿地具体的设计要求和注意事项外,还应使同学明白,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城市文化品质的追求,道路不仅仅是起到城市的脉络和骨架、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的作用,人们对城市道路的理解和需求被大大丰富和扩宽。除了基本的通行功能,道路作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走廊,成为城市地方文化、品质和风貌的展示窗口,是人们了解、感受和体验城市生活的绝佳界面。 2.介绍正宁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案例: 熟悉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和场地概况。首先使学生明白案例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该案例实际场地位于甘肃省正宁县庆阳市东南部,属于非常典型的黄土地貌,温带季风性气候,物产丰富,黄土地下蕴藏有大量的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地方传统文化方面,该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除了黄土文化发源地、民歌摇篮和手工艺制作之乡的美称外,还是革命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所要规划建设的北环路两侧用地面积约4.2公顷(合63亩),包括路北路南两部分,路北用地为崖壁陡峭的沟壑环境,地势高低不平,形状变化多样,中间大量分布有已经废弃的窑洞,零星分布有榆树、槐树、核桃等大树,还有少量民房等建筑物;道路南侧为中学校园、医院等企事业单位。 3.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构思: 如前所述,道路除了具有基本的使用、通行功能,还能作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走廊,成为城市地方文化、品质和风貌的展示窗口。因此,该设计针对用地现状条件和环境特点,充分利用正宁原有地形地貌、地方物产,深入挖掘当地历史及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法则,借鉴现代景观设计理念,采用生态设计方法,师法自然,营造和谐融洽、生态健康、持续发展、景观丰富的城市道路休闲娱乐景观环境。自然化、生态化、景观多样化、人文化及人性化是进行该项目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4.北环路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在进行场地分析和了解建设方要求的基础上,以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指导案例教学。因此学生提前应熟练掌握设计原则内容,以便针对案例提出不同的意见。正宁县北环路道路绿化设计的规划指导原则为:因地制宜,就势成景;保护开发,持续发展;生态和谐,人文特色;科学布局,保障安全;地方风貌,时代形象;合理利用,降低投资。学生可以依据北环路设计背景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反复思考、揣摩,对该案例设计原则提出自己的意见。 5.景观建设规划布局: 根据城市道路的使用、景观和文化功能,结合场地实际情况,正宁北环路将整个绿化区域规划为“一条景观轴线、一条生态绿廊、六个景观节点”的布局框架。学生可以依据道路景观设计指导思想复核该规划布局是否合理,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下选取“黄土人家”和“民俗文化广场”两个景观节点讨论“因地制宜”和“地方风貌塑造”在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因地制宜是园林设计首先考虑的因素,指的是园林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场地环境特征,利用原有景观要素,在满足设计意图的前提下,工程造价较少的设计。因此在规划设计中,保留基址最西端的崖壁下的窑洞院落,对窑洞内部及院落环境进行重点的改造和装饰处理,完善窑洞内部的水、电、暖、通讯等生活设施,洞口加强装饰处理,体现典型窑洞形象;将院落处理为两级台地,做硬质铺装,靠近路边台地上布置一处辘轳井的装饰小品,突出体现乡村景象;下级台地结合原有核桃、国槐营造凸显北方黄土高原农家窑洞院落的景象。经过这样的讲述,使学生明白通过对原有环境合理的规划,既避免了大量回填土壤的工程内容,节省建设投资,又保留下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窑洞景观。具有地方风貌、塑造时代形象是每一座现代园林必备的特征。在现代景观设计理论指导下,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以具有时代气息的景观形式表现当地历史、习俗等地域特色。正宁孕育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地方特色突出的民俗文化资源,如刺绣香包、陇东民歌等等,场地基址东部最大的用地较为平整,正好将其规划为以反映正宁乃至陇东地域民俗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广场。结合原场地形状特点,从正宁刺绣香包代表性图形中提取双鱼纹样做整个广场布局构架,广场入口区景观借鉴当地代表性建筑牌坊门的造型,结合建筑斗拱形式的四根装饰立柱分列两侧,轴线起点处的长方形种植池内布置十二生肖的造型小品,这些共同构成文化性广场入口区特有的景观环境形象。中心部位设置一尊较大型雕塑,对称布置的花架组合为人们提供休息场所,轴线尽端为以反映民俗文化活动的浮雕景墙,外围道路布置既完成图案纹样要求,又形成广场的环状交通需要。以上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地方风貌如何在园林规划设计得以体现,雕塑、广场、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是体现文化内涵的最佳形式。 6.植物景观规划: 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植物的配置选择应严格遵循绿地系统多样性的原则,要根据基址所处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特点,结合植物的生态学习性,使植物多样性在主干道、交通节点和各个景区得到充分体现,才能把园林植物的多样性落到实处。北环路景观设计绿化选用银杏为行道树,基址北部崖边“桃林探塬”景区密植碧桃和红叶碧桃为主的花木,基址东部山地“秋染翠岗”景区大量种植三角枫、五角枫、樱花,“黄土人家”景区利用原有核桃、国槐、榆树,“生态绿廊”景区多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做到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形成丰富群落化景观,这都符合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三、课堂讨论 在详细介绍案例初步规划方案以后,教师及时与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将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随机抽取代表在班级发言,针对景观节点出入口设置是否合理、功能分区是否科学、构图是否新颖、道路系统是否流畅、地域文化表现形式是否得当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提出针对本设计案例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教师作总结性概述,分析案例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讲解重点与难点。依次点评各组思路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对于讨论中忽视或者重点的问题,应进行深入讲解并强调其重要性。教师应将案例讨论学生表现情况记录在案,作为期末考试成绩参考。实践证明,通过案例教学能够迅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专业水平。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能力和教学内容,循序渐进,不断改革创新,摸索出适合本科教育阶段的案例教学模式,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作者:李冬梅 杨祖山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环境心理学视角中园林设计论文 一、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与环境心理学的必然结合 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不断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环境恶化的种种裂变,使人们不断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高品质、合理的风景园林设计。这样不仅可以给人带来一种视觉、精神上的享受,它也是一个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综合反映,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实际上“生存”和“生态”的延续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最终为人们生活提供合理居住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目的。风景园林设计要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而改善环境同时,也是环境心理学科的基本任务。而观者具有的主观性、社会性、现实性、独特性遭到了无视、遗忘,一些与现实生活、心理相关的重要课程体系也被排斥在设计范畴之外。而环境是客观性、变化性、自然性的相对于观者主观性而言只能是被受限制的,在格式塔心理学中—对人的心理、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做出了新的诠释,但这种理论并未给心理学带来根本性的变化。由此便凸显了独立的理论教学方法论的弊端所在。因此,单纯地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关系的方法论虽然在理论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从来没有变成环境心理学方法论的唯一选择。那么以环境心理学教学基本任务为中心,结合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特殊、固有地表现手法。最终打造未来的设计者目的、思想、理念和情感化转化;已经成为实际艺术形态的方法和过程,更好的加强在人际交往中人与环境之间的互通关系,强调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在实践教学内容与人所处环境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和他们所在环境之间作用和联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的是环境和人们心理的相互关系,用心理学的方法去分析人们的生活与这个社会、所处环境等各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揭示人的心理在各种环境下发生发展的规律。实验证明,这门学科也是探索人类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断去诠释环境及自身,同时也不断整合环境,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当下,城市环境破坏日益严重问题不可回避,,协调并改善人、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势在必行。通过《环境心理学》这类课程,不仅需要提高未来的环境设计者—风景园林设计师,这是形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了适应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以及生活节奏和生活理念不断更新,应培养具有实践性环境设计和理论知识的创新型人才为理念,构建与城市环境日益变化的趋势相适应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打破单一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教学体系的束缚。 二、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在环境心理学中的应用初探 每当清晨看到洁净的露水,听到动人的鸟叫声。人的听觉和视觉同时感觉到它们的存在。人们通过五官的作用受到了客观对象的刺激,这一过程称为“感觉”。通过感觉,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形态、属性。如物体的形状、色调、味道、质感、凹凸感等。而在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创建中,也会通过感觉反映当前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在具体的风景园林专项设计中,如庭院设计;广场设计;公园设计等,应考虑到环境心理学的应用。园林中的各个节点、道路、水体、植物、及坐憩设施等设计都应该根据人的感觉、知觉、认知的关系去创建。对园区的节点及各个要素位置及朝向进行考虑,例如:园中的水体弯曲、自如、收放有着规律可循,正所谓“收之成溪涧,放之为湖海”。人们向往诗情画意、波光粼粼的精致的美景—水面荷花,水里鱼儿游来游去,身在园景中闻到了花香,看到了五颜六色的鱼群,给人亲近宜人的感觉。同时水体与建筑、山石、设施、植物构成围合的边界,突显着物体的个别属性。深受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影响,园中的植物讲究高低错落有致,树的种类及色彩搭配合理,增添趣味感,重现生机昂然那一幕,更希望观者看到“步移景异,曲径通幽”,感受到曲线美、韵律感。与观者的路线、视觉方向设置有关,认知为“宛如天成”。仿佛沉静在大自然中一样,生动有趣、无限想象。人的行为与情感的变化与环境心理学的要素是密不可分的。风景园林设计合理的教学体系应依托于环境心理学体系建立的,从而利用交叉领域的作用是一种必然。如何实现两个学科必然交叉与联系呢!在教学培养计划的指导下,打破了原有的理论式教学方式,将关键理论节点进行分类教学法,利用认知地图法、综合评估法、人类行为与环境体交互.体验法。根据方法的特点,进行重组穿插。首先,引导学生认识风景园林设计设计要素与环境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重要性。其次,分成不同小组对周边环境当中的设计要素进行感觉、知觉、认知体验的过程。然后,小组进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现场询问及调研,根据参数化的结论绘制出认知地图,加深对设计要素与人的行为、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的重要性。因此,合理运用两种学科的理论创建人们日益需求的景观环境。要对论述与之密切相关的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和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结合两种理论进行综合研究及探讨。 三、结语 在环境心理学这门学科主要研究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人的行为作及周边环境而这两者为主要研究对象,说明环境的各种因素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彼此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现象。挖掘人的行为与五要素之间的联系为目的,运用感觉、知觉、认知组成要素与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之间相平衡。并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现已通过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尝试,而且对于整体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提高,这种综合性、导向性、实践性的教学手段就将成为合理的教学手段。 作者:石昆鹏 饶美庆 童俐 卢群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地域特征风景园林设计论文 1地域特征气候方面 根据某些特定地域的气候不同我们会设计不同的建筑构建不同的植物配置来有效地将自然地貌合理运用起来。譬如中国古典园林中岭南园林所处地区气候湿热,夏季易有暴雨,建筑物易遭雨水冲刷侵蚀。因此往往连宇成片,以在夏季遮荫同时也能避免大雨的冲刷、房屋毁坏等不利因素的发生。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阳光充沛,空气适宜。当地的建筑物多为有露台样式,面向阳光空气,毗邻常绿阔叶林,细闻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 2地域特征场所方面 场所方面的有关风景园林的设计主要体现在设计者善于利用需要进行设计区的现有物体,并且善于将那些不起眼甚至惹人嫌弃的物件美化。使之转化为适合当地特色符合设计主题的亮眼风景。美国加州帕罗奥托市拜斯比公园的设计中发现场地北边有许多废弃的电线杆,设计师乔治并没有将他们拔掉,而是留存下来。一个个平整排列的电线杆与高低起伏的地势形成鲜明对比。 3地域特征背景方面 任何城市都有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倘若将该地区鲜明独具特色的历史底蕴融入到当地的建筑中定可以勾画出一幅令人神往的立体书画境。结合设计地段的历史背景使园林设计的整体框架、构思原则与历史内容相贴合,传达出该地域的独特思想、人文情怀。杭州西湖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西湖堤畔留下了点点情思。绕西湖一走,路经苏堤,走过白堤。在文人墨客的情思中流连西湖之美;在西湖美景中赞叹迁客骚人的深情。设计者将历史文化与西湖两岸建筑融为一体,岂不会令人艳羡神往? 4地域特征文化方面 我国的古典园林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大多由古人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结构设计建造,现代艺术中在很多方面仍然广泛地体现着我国古典文化气息,着重从体验到心里的自我创造过程。文化是一种无形财产,但能使得物质空间巧妙移情为精神空间,我国古典园林在设计上充分依据当地的文化,在设计理念、景区区分、景区设置等方面都融入了地域文化。例如,苏州古典园林以其小巧精美、构思新奇而著称于世,园内景观秀美,门庭却十分简陋,充分显现出园林主人想彻底摆脱官位显赫的阴影,充满了退隐的文化氛围,表达了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的心境。 5地域特征社会方面 无论是什么气候的园林,具有什么样的背景和文化在场所方面有何不同。所有的园林都必须遵循的一个共同原则就是要为人类服务。要做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使人民安居乐业,政府才得以更好建设整个国家。北京的东便门明城墙遗址便做到了人性化———为人民服务。设计师在城墙边并没有添加新的景点而是设计了一条沿着城墙而行的通畅小路。人们可以在散步中饱览城墙的丰姿。且在公园的适当地方和大树设计了很多小的休息场地。充分体现了园林的人性化及其社会效益。 6结语 可知风景园林设计只有基于地域特征时才能达到别具一格的特点。才能将人文地理历史与建筑自然相融合达到和谐美好的境界。为居民的生活质量考虑,做到人性化是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求。基于以上具有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将会在我国长久发展。 作者:杨军 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劳动湖风景管理处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景观建筑园林设计论文 1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景观建筑是园林设计中的主体,景观建筑的设计要满足园林设计的需要,最终达到和自然风光的协调和融合。景观建筑可以通过多种组合形式存在,通过合理地设计和布局,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通过合理应用景观建筑,能够有效调整园林景色的布局,使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园林设计中通过选择某处建筑作为其中的重点,然后再布置相应的游廊等附属建筑,将景观建筑联系起来,这样能够满足旅客赏景的需要。人们在园林中游玩时不仅容易被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同时还容易被景观建筑所吸引,景观建筑往往在园林设计中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给人们提供小憩的场所。在园林设计中,通过借景的方式,增添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满足了艺术意境的表达和需要。景观建筑通过合理的规划,以花墙、庭院灯形式展现在游客面前,能够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2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凉亭的设计 凉亭作为园林设计中必不可少的景观建筑,它能够给游客提供短暂的休息空间,也是避雨和乘凉的好场所。凉亭在园林设计中包含了传统凉亭和现代凉亭2种形式,其中传统凉亭的形状主要有梅花形、多边形等形状,在凉亭的顶部主要有单屋檐、双屋檐以及多重屋檐等形式。现代凉亭的顶部主要有弧形、平面图形以及坡面对多种形式,其建设材料主要有木料、石料以及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凉亭的外观形式更加丰富,而且其姿态也更加雄伟、精致,能够给游客更加美好的意境和感受。凉亭一般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建筑伫立在园林内部,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凉亭要想发挥其巨大作用,一般应当设立在景色优美的地方,特别是周围有流水经过,能够给游客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例如,长春市南湖公园中的凉亭,其形式是传统的四角亭,屋顶是三层檐,亭柱是传统的红色,其顶部是尖锐状。在亭柱之间有圆柱形和长方形的缓台,能够供游客休息。其中4个凉亭两两连接在一起,凉亭下面是荷塘的流水,荷塘上面有绿色的荷叶和粉红的荷花。这样的凉亭能够给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发挥了凉亭建筑景观的作用。 2.2桥的设计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也常常需要应用到桥梁,特别是流水能够给人们带来活力的感觉,同时河流还能够达到湿润空气的作用,人们都希望感受到流水的力量。在这样的园林景观中,通过特意设计一座桥梁,不仅能够达到观赏的作用,同时也增添了景观的艺术效果。对于规模比较小的园林,通过设计一座桥梁,能够有效增添景观面积,增加了景观层次感。对于小园林来说,桥梁可以设计的更加精巧,并且和水面十分接近,这样能够使旅客的游玩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大型园林来说,桥梁应当作为整个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标志,在布局上应当和园林景观整体风格相适应。桥梁应当和周围的景色相互呼应,同时和整体的园林景观相互融合。 2.3廊的设计 廊在园林设计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往往是连接景点的重要通道,具有连接建筑物和外部空间的作用。廊的存在能够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空间性,特别是不同的廊结构和形式能够丰富园林景观的类型,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具有重要帮助。同时廊还能够和藤类植物结合,形成葱葱郁郁的外部结构,使游人走在里面感受到凉爽,具有一定的避阳效果。廊的存在延长了游客的观赏时间,使游客有更多的时间融入到园林景观中。在历史上有不少的故事都和廊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廊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人文意义。 3结语 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达到良好的画龙点睛和点缀效果,衬托出园林景观的整体性,丰富了园林景观的景色。通过广泛的应用景观建筑,可以提高园林景观的观赏性,给人们带来艺术的美感。 作者:李睿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课程建设计算机园林设计论文 1高职院校设置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园林企业,其工作岗位主要分为3类:(1)园林植物生产、销售、养护岗位群。(2)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制图岗位群。(3)园林施工、园林预算和工程管理岗位群。从这样的现状可知,学生在就业时可选择的方向多样。通过对园林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他们纷纷表示就目前的市场而言,不建议园林专业有一个很明确的方向,比如纯施工方向。因为园林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学生在就业时有很多方向可以选择,在学校进行基础培养,对园林有基本认识,能够一专多能,而方向则可进入社会后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喜好进行选择。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园林制图、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施工图设计等课程,让学生掌握AutoCAD、Photoshop、SketchUp软件的操作技能辅助其他课程的开展尤为重要。培养目标为让园林专业学生了解园林公司的出图要求,掌握计算机制图软件的应用,并能从事园林设计和绘图工作。这需要园林相关专业进行就业导向型高职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课程建设。 2课程体系的建立 2.1三门软件课程的关系 首先,在AutoCAD、Photoshop、SketchUp三类软件中,Au-toCAD是基础,因为无论是利用Photoshop渲染平面图还是SketchUp建立3D模型都需要用到AutoCAD绘制的基础图形,所以,首先要学习的是AutoCAD软件。其次,Photoshop作为后期效果图处理的软件可以放在SketchUp之后学习,先学习如何利用SketchUp建模,然后学习利用Photoshop处理模型效果,同时还可学习利用Auto-CAD绘制的平立剖面图进行渲染。综上,三类软件的学习顺序为AutoCAD———SketchUp———Photoshop。最后,为了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三类软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3类软件,实现灵活运用,需要足够的课时量,因此这三类软件不能放在同一个学期学习,分学期进行教学,每门课程之间以项目进行连接,以求达到循序渐进,不断深化提高学生对软件应用的能力以及制作设计方案文本的能力。 2.2专业课程间的相互关系 三门软件课之间互有联系,同时与其他课程也应相互呼应,共同提高学生对园林设计的理解。以园林制图、园林美术基础、园林设计手绘、园林概论为基础课,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施工图设计、毕业设计为提高课建立软件学习的基础理论与提升应用能力。具体安排为大一上学期学习园林制图,规范制图要求,并学习园林美术基础,提升对形体、透视等的认知;大一下学期学习AutoCAD,同时学习园林设计手绘,提升对效果图的理解以及颜色的把握,学习园林概论,对园林设计有基本认识,为学习SketchUp及Photoshop打基础;大二上学期学习SketchUp,同时开设园林规划设计(1),一方面通过SketchUp加深学生对设计空间大小的把握,另一方面通过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学习,对于模型中的材质、配景设计将会更加得心应手;大二下学期开设Photoshop,同时开设园林规划设计(2)和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将AutoCAD和SketchUp学到的技能运用到课程当中,另外开设园林工程,学习相关知识,为提高课———园林施工图设计打基础;根据市场调研,确定高职园林相关专业学生首次就业岗位为施工图设计,因此在大三上学期,将重点提升园林施工图设计,再次将AutoCAD的运用专业化,同时,根据同学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方向做毕业设计,按照园林公司标准要求,在毕业设计中灵活运用三类软件。经过这一系列的培养,让学生在进入公司之前就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 3课程建设方法 3.1以基本方法为核心,发散学生思维 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对老师的依赖性强,自学能力较弱,为了让他们在就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学会思考。具体作法为任何一门软件只教基本方法,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自己琢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AutoCAD课程重点强调图层的应用以及设计规范,SketchUp课程重点强调组与组件的创建,Photoshop课程重点强调分层,三种软件都要熟记快捷命令等,然后用由易渐难的项目层层推进他们对这些软件的认知,学任何一个命令或者方法都要举一反三,发散学生思维。 3.2以项目为驱动,创建课程体系 三门课程虽分属不同学期,但具有密切的联系,为了让学生能够连贯地运用这3类软件,可以用相同项目将教学串联,比如在AutoCAD课程中让学生绘制某现有的居住区平面图,然后在SketchUp课程中将此居住区建模,最后在Photo-shop课程中渲染平面图和效果图、做分析图,形成文本。再进行扩展的话,就是在园林规划设计课上让学生对此居住区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在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对此居住区中的某景观小品进行设计,在施工图设计课程中绘制此居住区的施工图纸等等,每一门课程的课时量有限,但是如果所有老师能够合作,用某一个或两个项目对所有课程进行串联,驱动课程体系的创建,并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要求,相信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在毕业前将会对园林行业的运转有一个深刻的认知。 3.3以态度和实操为检验,改革考试方式 传统的考试方式为开卷或闭卷答题,这种模式显然不适用于实践性强的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课程。本课程建议采用平常表现与实操效果的综合评价,平常表现主要是看学生的态度,是否能专注地完成任务,能否进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实际操作则是给学生一个时间限制,以一个实际项目为题,按要求完成平面图绘制或者模型制作,以此检验学生运用软件的熟练度与精美度。现代的电子科技日新月异,软件也是不断在更新,作为高职院校,要时刻保持与就业市场的联系,按照社会需求不断更新授课内容,加强就业导向型的课程建设,真正实现学校学习与社会就业的无缝对接。 作者:袁韵珏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植物配置生态园林设计论文 1生态园林的概念及设计的必要性 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背景下,城市生态园林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生态园林具有艺术美和观赏美,主要任务是形成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序。植物作为生态园林关键的构成要素,运用科学的施工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种植各类植物、改造地形、布置园路等途径,打造一个赏心悦目的自然环境。同时通过种植林子,实现调节气候、防风降尘的目的,结合当地的特色,建立人工植物群落,为人类提供一个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在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是将文学、艺术、雕塑、绘画融合为一体的美学,不仅仅是表面的绿化,其目标是达到绿化、美化以及净化等环境,确保人类生活环境的舒适性和优美性。近年来,人们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索取,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导致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园林设计迫在眉睫,尤其是园林中植物的配置。植物是一种美学,每一种植物群落都具有自身的规模和面积,现代化园林植物配置早已打破了传统乔木、灌木等植物的组合形式,不仅扩大了绿化量,利用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创设优美的树冠线和林缘线,展示出了园林工程的艺术美和生态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由此可见对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进行配置势在必行。 2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 2.1协调、统一的原则 在设计生态园林时,要求植物的颜色、形态、线条以及搭配比例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展示出园林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避免植物配置结构混乱,繁杂无序,需要使植物之间保持一定的相似性,不仅可以给人以自然、和谐统一的视觉效应,同时植物搭配生动活泼、变化自如。因此在配置植物时,如果变化繁复,整个设计会失去美感,降低其观赏价;但过于平铺直叙,缺少变化,就会显得园林景观单调,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园林设计和植物配置中,把握好变化的度,遵循协调、统一的设计原则,提高园林的美感和观赏价值。 2.2景观性原则 在进行植物搭配时,设计者需要深入分析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造景功能以及观赏特性,整体把握生态园林植物群落的搭配,将物质观赏要求和艺术理念更好地融于生态园林设计中,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园林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观赏需求,重点突出园林设计的科学性和协调性,确保每个季节植物都能实现良好的观赏效果,充分体现出生态园林的应用价值。 2.3均衡原则 植物姿态各种各样,有的相对整齐,有的错落有致,把植物的属性和姿态按照均衡原则进行搭配,确保景观设计的稳定性和观赏性。设计人员需要掌握不同植物在不同生长期内的形态变化,有利于科学合理的搭配植物群落,更好地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结合周围环境的特点,遵循规则式和自然式的均衡原则,比如陵园、公园、植物园等,以实现错落有致的美感。 3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方案分析 3.1根据生态园林设计的具体情况分析,在开发和建设生态园林时,应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水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基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可以孤立种植孤植单株树,其不仅可以作为园林庇荫树的观赏作用,同时单纯为了构图艺术的需要。往往用于大片草坪、庭院、花坛中心等,彰显树木的个体美,常作为园林空间的主景。同时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城市周边,而是在城市中融入自然,展示出生态的美感,促进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3.2在生态园林设计植物配置中,以乔木为主,将藤木、灌木、花卉、地被等植物群落融于一体,为人工栽培群落的设计提供充足的素材。 在城市园林空间中,不论是以植物为主景,还会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构成的主景,在选择植物种类、数量、方式以及位置安排上,都应该强调主体,作到主次分明,这种配置方案有利于体现生态园林空间景观和风格与魅力。乔木作为城镇园林绿化的关键植物,对改善环境、保护环境以及美化环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仅仅是利用乔木进行配置,不仅会导致园林景观单一呆板,同时不利于充分发挥出乔木的生态效益。因此在配置植物过程中,应注意人工植物群落的层次性和结构性,这样不仅有利于丰富园林的绿化景色,增添自然的美感,同时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的绿化量,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实现最大化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3由于每种植物的形态都不同,或整齐或动姿,且不同形态植物所产生的美感和观赏价值也不同。 因此在生态园林植物配置时,需要讲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及其他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并考虑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季节的变化,避免植物配置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采用高低、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等对比手法,利用艺术构思,衬托出园林植物景观的美感,弥补传统园林景观单调、呆板的缺陷与不足,以乔木、花卉、灌木等植物进行多层次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植物分层配置,确保各个季节的园林景观都有可观赏性。另外,背景树的配置应高于前景树,尽可能增大栽植密度,有利于形成绿色的屏障,为加强衬托效果,在色调和色度上,可以拉大与前景树的差距,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4结束语 城市生态园林工程作为改善城市环境条件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和城市形象,改善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在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作为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对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尤为重要。因此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中,应认识到生态园林设计的重要性,并遵循植物配置相关原则,强化植物配置方案建设,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提高我国生态园林设计水平,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生存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作者:来静 胡静 单位: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园林绿化局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形式美法则园林设计论文 1园林设计中形式美具有重要作用 1.1形式美使得园林景观中各个要素井然有序 园林景观的组成要素包括:点、线、面、体、材质和颜色等,只有把这些要素合理排列组合后才能构成完美的园林景观。在对这些园林要素进行排列时,形式美原则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了,设计者遵循着形式和内容在变化中统一,局部与整体的多样性,风格、整体、线条、材料和质地的变化统一,对空间要素进行合理的组合,使得各种要素既能突出自身特征,又能符合整体布局,才能创造出给人美感的园林艺术作品。 1.2园林设计追求形与神的统一 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具体形式和抽象精神的统一,形式和精神的统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一对矛盾,在马克思哲学里,形式和精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内容就是指山川、河流、植被和建筑等实体存在,而形式则是指对内容实体进行不同方式的排列组合,使得园林景观产生各样美的关系。形式上的美与内容实体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实体的内容存在是形式美存在的物质基础,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内容实体的形式美。内容实体的美是固定的,增加园林设计的美感就要从形式美上着手,形式美是园林景观设计的突破口和主要方式。美感都是通过形式表现出来,没有形式上的千变万化,也就没有各种各样美的形式展现。所以,园林设计者在进行每一个园林设计作品时,既要关注内容实体的美,又要关注形式美,并且充分发挥对园林景观形式美的追求。园林景观设计者对形式美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往往直接关系到园林景观作品的风格和自身对形式美的创造能力。然而决定设计者形式美的因素包括很多,形式美并不是简单就能够获得的,它需要设计者对形式美的深刻理解,需要设计者天赋和灵感,也需要设计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敏感,还需要设计者自身的艺术修养等。 2形式美原则在园林设计里的体现 2.1园林景观中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平衡性和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这里的平衡与稳定是指能带给人们心理上的舒服和协调感,在视觉上感觉到安全与稳定。因为它符合人们的视觉效果和心理适应性,所以,它是园林景观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园林设计上,平衡包括绝对性对称平衡和非绝对性对称平衡。绝对性对称平衡是指在人的心理和视觉上呈现出完整的对称效果,比如学校的花坛都是规则的几何图形,甚至花草树木都修剪的形状统一、菱角分明。这种绝对性对称平衡多体现在西方的作品里或者现代化的设计中。中国的古代建筑更多的要求自然美感,在园林设计里体现非绝对性对称平衡多一些,中国的建筑风格总体特点是在总体的平衡里追求自然性和自然美感。 2.2园林景观的比例性和尺寸度 比例性就是指园林中各物体的局部和局部,物体的局部和整体,物体与物体之间以及物体和园林景观整体之间的对比关系。在园林景观构建中,利用数学上美学分割原理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数学上的黄金分割点的比例性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们的审美角度,按照黄金分割点进行比例分配园林景观的整体与局部,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更加受到人们的喜欢。尺寸度则包括园林景观的自然景物,人工建筑等实体大小和人们所习惯的标准之间的关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尺寸度的把握和比例性一样重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尺寸的大小,这样园林景观里的局部才不会过于突显,不会影响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 2.3园林景观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园林景观的多样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园林的构思风格、园林的主题思想、园林的整体材质和色彩、园林景观中各种要素的不同排列组合等,都是园林景观多样性的体现。统一性是指园林的主体风格和主题思想,统一性是宏观的和大体性的。统一性中包含着多样性,多样性里蕴含着统一的元素。 3总结 形式美原则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只是其中之一。园林景观设计者在掌握和理解了形式美原则后才能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园林景观作品。形式美原则是固定的,但是不同时代背景对其理解是不同的,所以,设计者要根据不同背景运用形式美原则,使它更好地为园林景观服务。 作者:武美燕 单位:内蒙古绿美园林景观有限责任公司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现代设计理论下园林设计论文 1现代设计思想 首先,现代设计的发展。现代设计起步较晚,从20世纪初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它的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现代主义逐渐出现在设计领域,它从设计理念、形式和手法等方面,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模式。设计者经过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运动以及装饰艺术运动等一系列的探索,使现代艺术在形式和思想上得到了大解放。其次,现代设计思想。现代设计思想主要包括6个方面:第一,服务于大众的民主思想,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美化产品。第二,功能为第一要素的设计思想,现代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把功能看作第一要素是必须的。第三,艺术和技术结合的设计内涵,在充满艺术的同时要注意技术的应用。第四,遵循自然和客观的法则,违背自然和客观条件的设计是不可取的。第五,少就是多的设计原则,简洁明了是现代设计的追求。第六,形态构成的设计基础,例如点、线、面在设计中的完美应用。 2现代设计思想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科技创新的应用 科技创新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新技术的应用和传统形式的新表达2个方面。例如,运用LED灯光作为园林建筑外墙的装饰,在园林水景设计中运用高科技的音乐水幕等。传统形式的新表达主要表现在新的构图原则上,设计者们将现代艺术的抽象几何构图和流畅的有机曲线运用到园林设计中,更能满足现代人对园林设计的审美需求。其次,与传统园林设计相比,现代设计思想下的园林设计已经不再是手绘作图,已发展为计算机作图。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绘图,具有精密度高、效率高等优点。 2.2平面构成的应用 2.2.1点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点具有聚集性,容易聚集目光,在园林设计中可以把点当作整体构成的视觉向心点或焦点,通过整体的衬托实现突出主题中心或达到营造意境的效果。例如:在园林设计中,可以在林间道路的尽头设置凉亭,或者在石质阶梯的尽头设置石门,凸显出一种艺术韵味,通过重叠组合或者差异性组合,突出点可以快速吸引人们的视线,获取视觉的焦点的同时,可以渲染出富有艺术的意境。 2.2.2线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线的主要特征是长度,在园林设计中,常用线条即为直线与曲线。其中,直线主要可以分为水平线、垂直线以及倾斜线,其具有划分整齐的特征,例如,设计排列整齐的树木就有规整、井然有序的感觉,所以一般在道路两旁的绿化带中应用。曲线的应用也在园林设计中占据较高的应用频率,在园林作品中随处都可以见到曲线的存在。通过曲线的舒展划分,能够最大程度地在视觉上扩大园林作品的空间感,带来较为广阔的视觉感受。 2.2.3面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线在封闭的情况下即可构成面,园林设计中经常用到的平面构成因素主要有曲线形和直线形的平面几何形。通过设计组合成的平面中有规则对称,也有分散的。一般情况下,规则对称的平面都是应用在具有纪念意义园林广场的设计中,具有规整的表现效果,而不规则的几何曲线平面可以应用在花坛、公园或庭院的设计上,凸显出不规则的美感。 2.3色彩的应用 人对色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同样地,不同的色彩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感觉,园林设计中通常运用色彩来表达和塑造视觉艺术。例如:利用绿色,可以缓解视觉疲劳,与园林设计效果相映衬;利用黄色,可以舒展身心。不同色彩的搭配组合可以凸显出不同的效果,掌握好色彩的轻重感才能体现设计的主题,表达设计者的想法。高明度的浅色系显得轻快,低明度的深色系显得稳重。而冷色系则是可以突出肃穆与安静的环境氛围。 2.4材料的应用 传统园林建设多使用的是木质材料,而现代设计思想下的园林设计材料运用可以分为高技术材料和低成本材料的应用。与传统的木质材料相比,这些材料大都有性能好、价格便宜等特点,在设计的过程中,对它们进行合理利用,产生的影响将会是积极的。 3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设计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充分掌握现代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园林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其更好地融入到设计中来,才能积极提高园林的性能以及效益。 作者:崔道雄 单位: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淇滩镇林业环保站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地方生态园林设计论文 一、生态园林概述 生态园林是在传统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按照生态学原理,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多结构、科学合理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在生态园林构建的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是主流植物,不同植物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充分利用的阳光、空气、土地等资源,构建和谐有序的群落。植物造景是在充分了解植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配合周围自然环境,通过精心选材、合理配置、精心设计实现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的完美统一。生态园林要求园林设计开始就充分利用绿色植物,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利用率,在美化环境,构建和谐环境的同时,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并且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二、植物景观在生态园林中的重要作用 植物景观在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植物配置能够美化改善生态环境,营建赏心悦目的形态美、层次美,一方面为城市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同时美化了城市环境。此外,生态园林可以有效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调节小气候,在夏季降低气温,冬季升高气温,降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等等。此外生态园林可以抵御自然灾害,具有防火、防震、保持水土的重要作用。绿色植物可以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维持碳氧平衡,净化环境。生态园林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游憩场所,让人们亲近自然,陶冶人们的情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三、生态园林中植物配置的原则 生态园林中植物配置是一项系统化、综合化的工作,要求按照一定原则进行配置,概括来说,植被配置应该遵循“艺术性原则”、“景观性原则”、“生态性原则”、“生物多样性原则”、“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艺术性原则要求植物景观和谐统一、调和、均衡,不同植被之间形成相互错落的层次,同时保证柔和、平静的和谐美感。生态性原则要求植被配置合理,能够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物种之间相互补充,功能健全,并且保证生物多样性,对于外界侵扰能够有效抵抗。适地适树、因地制宜是生态园里设计中植被配置的核心和基础,要考虑生态园林所处地区的气候、土壤和环境条件等。 四、结语 生态园林设计将生态环境价值加入到园林建筑中,在体现了植被生态作用的同时,创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互的生态园环境,为人们带来舒适的环境。 作者:程明山 徐良仁 单位:湖北省通山县林业科技服务中心 湖北通山县林业局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节水型园林设计论文 1园林设计中用水不合理的问题 1.1灌溉设计不合理 目前我国园林绿地灌溉的方式,大多数是采用人工持水管的方式。由于资金不足,很少采用现代灌溉技术,比如滴灌、地下滴灌、喷灌等节水型灌溉方式。针对城市路旁绿地的路段,均采用水车灌溉,灌溉过程中难免会造成大量的水分流失,最终导致水资源消耗大。 1.2雨水利用不合理 在进行园林设计和规划中,很难考虑到雨水的利用,雨水降到地面后多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被排入下水道,白白浪费了大量的资源。部分园林在对雨水资源利用设计时,多数时候是将其直接排入下水道,导致雨水无法合理利用,没有用于绿地灌溉或者补充到城市水系中,加大了城市园林水资源的使用量。 2节水型园林设计规划整体思路与措施分析 园林工程作为城市市政工程建设中重要的内容,对净化城市空气、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逐年增加,水资源紧张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水资源日益短缺和城市环境对园林绿化用水之间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节水型园林设计与规划工作,进一步缓解我国城市供水矛盾,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2.1改变园林和植被的种植模式 在城市园林设计规划中,不同地区需要不同的设计方法,比如北方地区普遍缺水,为尽可能减少水资源消耗,往往选择耐旱性强的树木和植被。在种植过程中,选择多种植树木少种植植被,主要原因是耐旱树木需水量较少,且根系锁水效果好。那么除了特殊场地必须种植草地外,其余地方应尽量种植树木。树木种植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土壤因素以及树木生长特点等,为提高园林的美感和观赏性,应科学合理的种植、错落有致,以实现降低灌溉水量和保水锁水的目标,提高整个园林的抗旱能力,保住城市有限的水分,有利于解决城市园林绿化发展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为建立节水型园林创造良好的条件。 2.2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 在园林设计和规划中,园林灌溉工作不仅关系着园林各类植物的生存,同时影响着我国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可见做好园林灌溉工作,能有效解决水资源浪费问题。但目前我国园林规划部门缺乏对灌溉技术的管理,并未成立专门的灌溉管理组织,导致我国园林灌溉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为切实做好园林灌溉工作,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建立节水型园林工程,在园林设计规划中应采用节水型灌溉技术,实现灌溉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当然在采用灌溉技术时,应综合考虑到不同植物生长特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好的生长。节水型灌溉技术和方式打破了传统水车拉水灌溉的弊端,采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创新出喷灌、滴灌等方式,大大降低了水资源的损耗,实现了节约水资源的目标。同时,节水型灌溉技术利用自动化技术,确保灌溉工作的高效性,提高了园林灌溉效率,减少管理成本,因此积极推广与应用节能灌溉技术,将节水型园林设计规划理念深入人心,实现园林规划节水节能的目标。 2.3充分利用城市所有水资源 城市水资源包括河流的自然水、地下水系等,这些均称为常规水源。另外城市每天将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污水,将这些废水进行必要的回收和处理,从而满足园林植被灌溉的需求。因此在设计和规划节水型园林时,应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常规水源,变废为宝,降低城市供水系统的压力。同时收集和存储雨水,并进行适当的净化,用于树木和植被的灌溉,有利于节省大量的自来水。由此可见,只有充分利用城市水资源,才能切实解决城市园林生态用水问题,从而促进园林发挥出最大的生态价值,实现改善城市形象、净化空气的目标。 2.4培养相关人员的节能意识 作为园林工程的创造者,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遵循节能节水的设计原则,深入分析当地地形、土壤、水文等条件,将设计规划方案与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有利于设计出适合该地区的园林工程。比如在缺水的北方,设计人员应注重增加树木种植面积,减少植被的种植,尽可能选择耐旱保湿的树木种植。由于在园林绿化维护和保养中,部分绿化从业人员操作不规范、节能节水意识不强,无法充分发挥出先进灌溉技术手段的优势,导致灌溉不均匀、不全面,部分植物因缺水被枯死或者因灌溉过分被淹死。因此园林部门应加强绿化人员相关设备使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有意识的提高他们的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从而为建立和实施节水型园林创造有利的条件。 3结束语 随着园林工程的发展,城市的绿化面积逐渐增加,园林绿化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矛盾逐渐被暴露出来,建立节水型园林设计与规划工作迫在眉睫。园林部门及相关设计规划人员应认识到节水型园林的重要性,面对我国城市园林用水不合理的情况,积极采取相关的措施,改变园林和植被的种植模式,不断开发和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充分利用城市所有水资源,培养相关人员的节能意识,确保设计方案符合节能环保和节水的需求,从而提高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出园林工程最大的价值,使其更好地为我国城市建设服务。 作者:胡静 来静 单位: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园林绿化局 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园林制图园林设计论文 1学生园林设计图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制图不规范,不符合国家标准 标题不规范,园林设计图标题不准确或图纸无标题。图例不规范,学生绘制的图纸图例不准确或无图例,如总平面图中无景点图例。平面图中无比例尺,指北针,标题栏,无法识读平面图中各园林要素的方位,尺寸、规划区域面积,制图人及制图日期等。字体书写不规范,不使用国家标准的长仿宋字,既不严肃,又不美观。 1.2制图不准确,图面表达不正确 尺寸标注不正确,线性尺寸及圆弧尺寸标注不按标准要求书写,尺寸单位不正确等。线型使用不正确,如建筑剖面图中被剖切到的部分轮廓线应用粗实线表示,主要可见轮廓线应用中粗线表示,次要可见轮廓线应用细实线表示,但有些学生常常粗、中、细不分。地形标高及坡度标注不正确,如图纸中室内与室外地坪形高标注不规范,道路坡度数字标注不正确。绘图线条不流畅,如绘制道路,水体线条曲线不光滑;针阔叶树和灌丛的叶缘线绘制太随意,不能反映树形特征;所有种植范围几乎都一样,无疏密层次。 2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2.1园林制图课程实践环节薄弱,缺乏对园林设计要素的认知 园林制图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学生大一的时候开设,学生在这个时期尚未接触专业课,对于园林设计还处于懵懂状态,因此,对于园林工程图纸的理解及制图国家规范缺乏认识。由于园林制图课程以课堂讲授,课堂辅导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师只是在课堂上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讲授以及在课堂上进行辅导和答疑,而园林制图课程缺少实践环节,学生不能对各类园林景观进行现场学习,实地测量,导致学生对园林组成要素的特点和表示方法不熟悉,空间尺度感不强,设计方案中不能用图例将造园要素形象、准确地表达出来。 2.2园林制图课程与园林设计课程脱节 园林制图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各种作图手段识别和绘制园林设计图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园林设计课程打下基础,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设计理念,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准确并完整地绘制和识读一套园林设计图;园林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园林制图的绘图技巧表达园林设计思想、立意,将园林设计要素准确的表达在图纸上。然而,目前园林制图课程因教学条件的制约,学时的限制,教授的内容不够丰富,从园林设计的实际案例分析制图规范的内容相对欠缺;而园林设计课程多数内容只注重学生的设计主题是否新颖,设计思想是否合理,而忽略了制图的规范性,对学生图纸的规范性要求相对较低。 3园林制图课程与园林设计课程互相贯通的教学措施 3.1园林制图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对园林设计要素的认知园林制图课程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按国家标准和相关技术进行绘制、识读园林设计图和园林施工图的能力。传统的园林制图课程缺少安排实践教学的环节,只是通过实验课让学生抄绘课后题及专业图,既简单、又枯燥。学生没有到园林绿地现场进行实地学习调研及测量,对于园林的要素及空间尺度感认知较差。为此,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园林制图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3.1.1通过小型园林绿地和园林建筑的测绘训练,提高学生的图示表达能力测绘应严格要求学生先绘徒手草图,再整理成一套完整的园林设计正式图,内容包括园林设计平面图、种植设计图以及园林建筑平、立、剖面图和透视图等。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既贴近实际,又能巩固所学的各种图示方法,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也得到了应用和提高,使制图课与后续专业设计课之间有机衔接,为后续专业设计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1.2通过小型工程图纸的阅读,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 可以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拿一套实际工程图纸让学生阅读,使其以工地技术员的身份查找出图纸中的错误。这样,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工程实际,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 3.2园林设计课程中强化制图标准意识,提高园林制图水平 3.2.1园林设计课程加强对图纸规范性的要求 园林设计课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园林设计主题,设计思想及立意的要求,同时要加强园林制图课程相关内容的要求。园林设计在课程设计辅导时,图面质量要求达到图面整洁、图线分明、字体端正、符合规范。 3.2.2园林设计课程中将园林制图规范标准计入设计图的总体评分标准园林设计课程中强化学生对制图标准的意识,可将园林制图标准计入设计图总体评分标准。对园林制图的各项内容和制图标准制定相应的分数。如图纸的幅面,图框,标题不符合规范;图纸缺少指北针,比例尺或指北针比例尺不符合规范;图纸尺寸标注,地形标高的标注不符合国家制图标准;图纸中线条粗细表达不准确,图面艺术性差等要扣除相应分数或等级下降等。 3.3园林制图课程与园林设计课程增加徒手作图,提高专业图纸绘制能力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学生园林设计课程及毕业设计部分图纸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完成,导致徒手作图基础差的现象。因此,园林制图以徒手作图为主,园林制图课程中做好几何作图及专业图绘制两部分的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绘图能力。通过园林绿地的测绘训练提高学生的图示表达能力,测绘严格要求学生绘图规范。同时,园林设计课增加学生徒手作图的作业,减少计算机绘图作业,园林设计专业图中总平面图、功能分区图、植物种植设计图、竖向设计图、效果图等图纸要求手绘完成,图量达到1号幅面图纸7张以上。 4总结 园林制图课程与园林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园林制图课程作为园林专业的基础课,要使学生有更坚实的制图基础及绘图能力;园林设计课程也要培养学生利用制图知识更准确的表达设计立意的能力。园林制图课程与园林设计课程结合的更加紧密,更加贯通,学生的综合能力才会有更大的提高。 作者:赵妍 其其格 王洪俊 洪艳 单位:北华大学林学院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城市环境艺术模式下园林设计论文 一、专业发展概况 为了适应园林行业快速发展和北京奥运绿化工程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园林设计人才的亟需,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园艺系2004年开始设立城市园林设计方向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专业。至2014年累计招录1066人,现有在校生人数371人,累计毕业生人数700余人,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100%。毕业生不仅就业率高,而且就业质量高,大部分同学在北京二、三级以上资质的园林企业就业,很多毕业生从资料员、技术员、预算员等职位开始快速成长为设计部主任和项目经理等园林企业骨干,还有部分同学创办了自己的园林绿化公司或园林设计工作室并获得成功。由于学生在校专业学习过程中在教学内容上对接企业需求,教学过程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就业后很快适应企业岗位并快速发展,如07届毕业生任志平2010年开始任秦皇岛中冶夏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绿化总监,年薪30万;07届毕业生王志安和李彩杰毕业一年就成立了园林公司,09届毕业生李翠平毕业后一年即任北京碧海怡景园林公司设计部主任,12届孙志刚在工作几个月后就担任了业务组长,现在大千生态景观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任预算部预算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经不断发展,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成立了行业权威专家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利用美术室、测量实验室、插花园艺实训室、150台电脑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机房、2个80m2的园林制图室等校内实训基地条件,结合校园绿化工程可以完成学生见习、轮岗、毕业设计等校内专业实践过程;联合北京碧海怡景、北京绿茵蓝天、深圳铁汉等30多家北京园林公司建立的稳定校外实习基地,充分满足了学生的顶岗实习锻炼。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背景 为适应21世纪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需求,世界各国都在对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建设,部分国家和地区发展较快,特别是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较高。在高职教育中,英国的索利赫尔学院职业教育,尤其是NVQ,GNVQ的国家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培训的单元模块课程设计的职业教育和实践技能培训体系,在国内和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在教学中,采用模块教学,强调实际动手能力,小组单元式教学基本上是把职业培训和技术教育结合在一起。德国的“双元制”、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日本的“企业教育”、美国和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的“CBE”模式等是本国职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可以说,国外以美国、日本、德国等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从业人员为850万,实际需求1500万,而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仅为从业人员总量的1.3%,人才短缺已成为行业发展瓶颈。潜在的市场效益和大量的人才需求促使职业院校陆续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要求,作为“朝阳产业”的巨大园林绿化市场亟需大量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高端技能型人才,其需求每年增加50%以上。高职园林景观设计人才在广大的中小园林绿化企业倍受青睐。高职园林设计方向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多由园林技术专业适应市场需求迅速拓展衍生而来,因起步晚,发展快,在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仿效本科专业及其它艺术学科教育较多“,纸上谈兵”较多,教学模式、学习过程与就业岗位能力常常错位,没有真正突出高职就业导向的能力培养特点和自身专业特色,学生实践能力不能真正满足企业岗位要求。如何充分利用并积极拓展实践教学条件,对接企业岗位能力,探索充分体现高职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的模式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三、“双身份、双课堂、分层次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大量的园林企业一线调研,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2010年开始创新形成“双身份、双课堂、分层次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第1-2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开放各实训室、日光温室、校中企(校园绿化工程)等校内实训基地,以及利用武烈河沿岸、周边高校校园绿化工程,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见习实习等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认知行业发展。体现既是学生又是见习生的两种身份,即跟着指导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学着做,实现第一层次的专业递进。第3-4学期,学生在校内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通过有计划地分组轮换到校内外园林公司进行体验式轮岗实习,参与园林设计项目,在实践中掌握园林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在专业教师和高年级学生指导下自己做,完成第二层次专业递进。第5学期,利用校中企、校中店,学生通过边顶岗边学习边设计的方式,选择毕业设计项目,同时指导低年级学生见习或轮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项目。在校学生选取的设计题目有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小游园设计、校园绿地改造设计、园林建筑设计等,在设计图的基础之上,编制园林工程预算,以及在校内实训场地上进行测量放线。通过两种课堂两种身份专业实践活动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即实现团队合作做,完成第三层次专业递进。第6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利用企业项目,带着工人和指挥别人完成岗位工作,使学生掌握系统深入的理论知识,并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工作经验进一步丰富,实现专业与企业、专业与岗位对接,完成第四层次的专业递进。 四、课程体系设置实行学分制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调研,分析职业岗位所需技能,归纳岗位工作任务,明确职业能力,组织骨干教师转化确定专业课程。实现“三个对接”,即课程体系对接岗位需要,课程标准对接职业资格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实现培养过程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课程体系设置实行学分制。本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英语等公共课8门,30学分;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园林制图与识图等专业基础课8门,28学分;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工程招投标与预决算等专业课8门,61学分;拓展课2门,10学分;选修课4门,4学分。顶岗实习学分为6分,职业资格证书学分每个2分,参加省级技能大赛另附加4分,国家级技能大赛另附加6分,总学分获得142分方能毕业。学分的多少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同时为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和特长提供了灵活的空间。 五、结果讨论 “双身份、双课堂、分层次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立足生源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动手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的高职学生分阶段快速提高实践能力的较好模式,较好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理念。通过10年以来3届同学应用“双身份、双课堂、分层次递进”人才模式培养学生,明显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企业的满意度,企业满意度达88%。主要因为本模式一方面使学生专业兴趣增强,明确了就业方向和课程学习目标,做到了理论紧密联系实践,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专业学习更突出了实用性和实践性,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普遍欢迎,学生就业后其职业能力的提高便顺其自然。但“双身份、双课堂、分层次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需要学生和教师真正做到观念转变、适应角色转变,从理念到实施落到实处;还要求具备较好的校内外实习条件和场所,与行业企业建立扎实、互利的稳定合作关系,同时要求顶层设计不同阶段的优选项目,把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通过融入到不同阶段的具体项目当中,达到职业能力的整体提高。总之“,双身份、双课堂、分层次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涉及课程、实习环境和教师多方面的整合设计和组织协调,才能真正到达预期效果。 作者:张百川 李艳萍 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钢笔画教学的园林设计论文 1.钢笔绘画的基本艺术形式 1.1钢笔线条基本练习 在钢笔画教学中,钢笔线条是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认识、熟悉钢笔、签字笔、针管笔、美工笔等不同笔的特点,了解这些笔的绘画使用方法及画出线条的效果。钢笔线条的练习、排列、交叉等是钢笔绘画的基本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运笔的变化,了解连断、粗细、顺逆、疏密、虚实等表现对象的美感。钢笔线条练习要用笔果断,线条有力,画面紧凑,有很强的造型能力。 1.2线条明暗关系 在进行钢笔画排线过程中,要注重明暗层次关系的塑造,通过钢笔画排线,能将物体的立体感展现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排线的节奏感进行分析,合理的运用绘画方法,利用粗细、疏密、交叉、重叠等不同形式的线条组织,将对象表现出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学光盘、图片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钢笔线条的基本作用及画法,由于钢笔画不容易修改,不能用减法,只能用加法,因此,运用钢笔线条的明暗画法时,要注意合理的控制明暗调子对比。 2.钢笔画讲授要点 在进行园林设计专业钢笔画教学时,教师要对钢笔画知识进行分步讲解、演示,如讲解钢笔画的起源、材料性质、线条明暗变化等,钢笔画的表现方法有很多,如白描画法、明暗画法、综合画法等,在我国传统的绘画中,经常会以白描画法为主,以线成形为核心,钢笔画中的白描画法继承了我国传统绘画文化,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其次教师要重点讲授园林建筑小品、园林石块、园林水体、花草树木的画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准备好教学材料工具,通过讲解、欣赏中外钢笔画经典作品,让学生掌握钢笔画的基本技术处理,并引起学生的绘画欲望。 3.提高园林设计专业钢笔画教学质量的措施 3.1课堂示范及同步临摹教学 对于园林设计专业,钢笔画的课堂示范是十分重要的,在钢笔画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从钢笔画基本理论、基本技法、工具的基本运用出发,在亲身绘画过程中,讲解这些知识,让学生在观看作画的过程中,掌握这些知识,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点。在钢笔画初始教学阶段,教师要多采用课堂示范及同步临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钢笔画的相关基础知识,并在绘画过程中,了解钢笔画的作画步骤、作画技巧、作画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钢笔画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3.2从单线平面练习到立体空间表达 对于园林设计专业的学生,绘画基础比较差,这也是园林设计专业学生的优势,他们没有绘画条框的限制,其想象力十分丰富,并且对单线、平面等比较敏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的为学生安排钢笔单线练习,从而加强学生对钢笔画知识及绘画技能的认识。当学生熟练的掌握这部分知识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钢笔画立体明暗练习,通过线条的明暗处理、排列重叠,精确的塑造三维立体物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易到难,能消除学生对钢笔画的畏惧感,这就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从临摹走向写生 在钢笔画教学中,从临摹到写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是否能正确的运用临摹知识,通过自己的视觉观察,将事物形象的表现出来,对教学的成败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钢笔画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的眼力及审美情操进行训练,从而帮助学生从临摹走向写生。学生在前期的钢笔画临摹练习中,已经掌握了钢笔画的绘画技巧及基础的造型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写生练习。学生在写生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构图的形式,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让学生正确的把握各种关系的表达方式,遵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规律,通过培养学生的散发性思维,让学生将实现转移到物体空间的关系中,从而将物象之间的组合整理归纳出来。 3.4学生作业的修改及评价 钢笔画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教师在修改学生的课后作业时,要及时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并针对性提出相关建议,对于一些典型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让学生全面掌握这类问题的处理方法。教师在修改作业过程中,可以采用示范的方法,这样能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且还能发现学生的潜在绘画能力和艺术个性。教师还要定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成绩,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从而为学生的钢笔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5经典作品展示 教师在进行钢笔画课堂教学时,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展示一些中外经典作品,让学生在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汲取艺术营养,提高自身的审美眼光,开拓自身视野,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表现技巧,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教师在展示经典作品时,要根据学生的钢笔画基础进行引导,避免学生过于追求某种风格样式,而陷入泥潭中。 3.6钢笔画园林景观速写 速写是提高学生钢笔画技巧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学习钢笔画时,不管是临摹,还是写生,都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作品,其形式可以是线条结合,也可以是线面结合。通过速写,能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形象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的敏锐观察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钢笔画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速写训练,让学生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逐步练习,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速写往往是在时间比较紧迫的环境下完成的,所以学生在进行速写练习时,要做到主次分明,取舍合理,笔笔到位,快而不乱。 4.总结 园林专业的钢笔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力、审美能力、艺术修养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钢笔画教学时,要采用课堂示范及同步临摹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单线平面练习到立体空间表达、从临摹走向写生,合理的修改评价学生作业,展示经典作品,培养学生速写能力,确保学生能更好的为园林设计服务。 作者:丁云 孙天罡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古典风格风景园林设计论文 1法国风景园林设计史 1.1生成期——山庄附属园林 法国式风景园林的开端很难精确地定位到某一时期,与欧洲其他国家的风景园林相似,罗马帝国的影响奠定了法式风景园林的思想基础。在罗马,风景园林最初是由蔬菜和果树组成的,在著名的专著《De agricultura(农业志)》有相应的论述。公元1世纪时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典范大多是著名山庄附属园林,例如大奥密花园、庞培花园、帕布利花园、赫库兰尼姆花园。 1.2转折期——私人及修道院园林 风景园林实践在法国被认为是自然美与人类理性原则相结合的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达。诸如层次感、几何形态、比例尺度等价值观自然而然地在景观设计的手法中得到体现,这些原则也是法国风景园林的重要特征。宗教信仰也是文化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完全相信自然中神灵的存在。这种价值观使得现在仍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的罗马拥有大量的绿地空间、私人公园和城市广场。宗教活动对于法国早期风景园林设计活动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公元4世纪到5世纪,罗马帝国的统治终结,由修道士们修建,作为修道院中心的园林成为了中世纪园林的代表。这些园林被高高的灌木丛和建筑物隔绝,通过精心设计,严格遵循着秩序、几何形态和组织方式,沿袭了罗马时代的设计风格。广场通常被用来分隔成不同区域,在园林的中心放置一棵树,一片水塘或一口井,这样的设计传统且简单,同时也改变了原始植物种植的功能,将园林景观变成了一个冥思自然、救赎和净化心灵的场所。丽舍森林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法国案例,并始终保留着原貌。 1.3成熟期——文艺复兴庭院及城堡花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世界潮流影响着欧洲的发展历程。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伊斯兰园林的影响波及整个欧洲,但是法国风景园林受其影响并未持续很长时间。公元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最先开始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直到公元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法国风景园林逐渐变为开放式的自然景观,强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缓和,Philibert de l’Orme和Pierre Lescot就是那个时代两位著名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公元16世纪末随着亨利四世统治的到来,重要的科学和技术进步出现,涉及几何学、光学,以及风景园林设计。这些活动引入了透视这一新的设计元素的出现。法国庭园是那一时期核心地域的象征,也是中央集权的重要体现。富有的资本家有能力雇佣私人风景园林设计师来建造他们的私人庭园,巴特鲁瓦花园和著名的维康府邸花园都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在著名的巴洛克时期到来之前,法国的风景园林经历了一段过渡时期。人们努力证明能够使自然环境秩序化。当时的人们认为自然是在混沌和纷乱中进化的,人类站在其对立面,是科学和智慧的代名词,并且应当显示他们的主宰地位。这种思潮最终迎来了古典巴洛克时期的到来。 1.4全盛期——勒诺特式花园 勒诺特式园林产生之前,法国的风景园林设计灵感主要来自意大利,意大利风景园林的风格表达实际上更多地是关于情感和对美学的感触而非逻辑和理性精神。而勒诺特时期风景园林的自由思考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几何基本原则的回归,也吸收了更多的透视与组织方式,这些原则受到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法国建筑师Philibert De l’Orme的影响。勒诺特时期的法国风景园林,美学欣赏始终是价值观的重要部分,象征着人类的胜利与对自然的驾驭。园林完全被设计成一个封闭空间,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延续。游览者穿过一连串的空间,就像循着设定好的路线。建筑师构建园林的建筑语言不断讲述着有关卧室,绿色剧院,树墙间行走,沿着水的层级的故事。地面被草地覆盖,犹如地毯一样。每丛灌木都被精确地设计安置,以创造完美对称与和谐关系;由数学比例和道旁的雕塑营造韵律感;水面构建流线变化,反射倒映出天空的景色。这些设计也从某些方面反映出了法国在城堡内部结构设计方面的高超技艺。 1.5融合期——城市公园运动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风景园林在欧洲各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风景园林不再是单一的表现形式,风景园林设计开始融合多种艺术形式。许多法国著名艺术家,例如作家Jean-Jacques Rousseau和画家Hubert Robert,他们对待自然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变化。画家Hubert Robert在他的作品中画了许多废墟。公园在这个时期十分流行,在法国第二帝国时期,随着巴黎的豪斯曼大规划,人们希望建造更多的公园,更大的植被覆盖面积。城市周围的森林和自然景观被更多地人为设计,作为法国重要的景观。与此同时,Vauban和他所建造的城堡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法国如今的景观和城市设计,这些城堡如今成为了绿色公园,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铭刻着法国园林史上公园的重要性。浪漫主义与英式造园手法同样影响着法国风景园林,这一类型的演变体现了更大的自由度和随机性,代表有著名的埃麦农维勒庄园。 1.6二战后期——当代风景园林 当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很难发现古典风格的烙印,当地风景园林最有名的是由建筑师Christian de Portzamparc设计的拉维列特公园和雪铁龙公园。这些园林通常以其复合功能著称,而它们最初的设计目的是用于陪衬一座文化中心或重要建筑物。例如,拉维列特公园的重要性体现在其新功能上:一座曲折的艺术感强烈的建筑围绕着它,使得在室外聆听音乐会、歌剧甚至于看电影成为可能。在如今而言,人们更看重这些新功能而非其形态与植被的种类。雪铁龙公园仍然使用传统的对称式,但在自由性和不规则性上做出创造。 2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园林赏析 对于法国古典风格风景园林一直受到法国民众的喜爱,例如巴黎非常受大众欢迎的杜伊勒里宫与巴洛克式暖房。虽然古典主义风格的园林已经不是当代设计师所亲睐的风格,但是许多具有美好回忆和欣赏价值的古典主义园林本很好的保留下来,依然在发挥着维护和美化这种传统造园方式的作用。 2.1马赛伯雷利公园 风景园林的主要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园林的功能性,充满自然野趣的天然山水景观也同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法国许多公园或园林的风格常常介于强调对称性、透视原则的法式园林与强调植物自然生长、充满田园气息的英式园林之间。其中的代表作有法国南部马赛市伯雷利公园。伯雷利公园是马赛的公共市政公园,被法国文化部列为法国著名的园林之一。公园规模17公顷,由三个花园组成。建造于1766年,这曾经是Borély家族的产业。公园有湖泊、各式花园、草坪、喷泉和博雷利城堡,在公园门口租双人自行车,还可以租手划船,可以躺在草坪上看书晒太阳、野餐、玩游戏。 2.2布尔日主教堂公园 布尔日主教堂公园位于一座法国中部城市布尔日,著名的布尔日大教堂附近。布尔日大教堂始建于1195年,历时60多年才完工,是法国中世纪基督教的权力中心,与沙特尔大教堂一样是第一批哥特式建筑,隶属于同种风格建筑中的佼佼者,以匀称的比例、雕刻、绘画以及彩色玻璃闻名。布尔日主教堂公园历经几个世纪,见证了不同的历史风格的变迁。这座园林内部以法式对称的园林布局形式为主,记录了传统的造园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城市自然环境的美景。整个外部空间由一个自然式的园林构成,展现了真实的英式自然风景园风格。 2.3费谢尔斯庭园 费谢尔斯庭园是一座建在一片沼泽上的花园,向我们展示了“装饰艺术”风格。自然环境的美与忧伤对设计师的影响多于古典园林风格。这个花园超过有4公顷分类的纪念碑。在梧桐树,玫瑰花园,法国花坛和一系列的池塘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透过弧形修剪可以看到被修剪得非常精细的紫杉,就像是一幅完美的雕塑作品。有些植物修剪成几何形状,可以欣赏盆景、喷泉、雕塑,在树荫下的长椅或在阳光下伴着鸟鸣,烦恼会奇迹般地飞走。 3结语 法国风景园林的设计史源远流长,在诸如布尔日市一样的小城市还保留着许多体现了法式造园风格的作品,风景园林造园师在经历了不同的文化思潮后对风景园林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历史为许多欧洲国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们需要继承它并思考它的美学价值。然而,每个时期都在产生关于美学或功能的新需求,风景园林的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当代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应当铭记历史,并思考新的景观营造方式,在园林设计作品中为人们创造更加适宜的活动空间,以一种细致入微的方式继承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这将是历史赋予新时代风景园林设计师的重要使命。 作者:张德顺 勒·裴德文·温斯特 李科科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法国史特拉斯堡大学
小学美术教育毕业论文:浅谈对当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美盲 误导 来不了 养不起 不稳定 论文摘要: 一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的领导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明确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又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山区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并突出地表现为师资短缺,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不能适应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 学校艺术教育和美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尽管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使学校艺术教育步入法律化、规范化的轨道。但一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的领导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明确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又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山区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并突出地表现为师资短缺,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不能适应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 其一,一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是“美盲”,不了解美术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工作的密切关系;不了解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美术是新世纪祖国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不可缺少的艺术素养;认识不到美术教育是美育和素质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形式和有效途径;认识不到美术教育是对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 由于实际认识不足,致使一些农村小学的领导认为美术课是“调剂课”,可以是“口头上重要,工作中次要,执行中不要。”美术课在实际工作中被随便缩减,随时被其他基础学科挤占,甚至停开。 其二,美术教学不同于一般文化课教学,它是一个眼、脑、手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在美术教学中,范画、挂图、图书资料起着重要作用。只有见到大量的优秀作品和具体的实物,学生才能有一个感性认识;让学生动手操作,他们才能深刻体会。但一些中小学校领导不愿投入资金 改善教学设施,购置教具和资料。 其三,应试教育的误导。尽管国家教育部已提出中小学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由于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一些学校只重视升学率,仍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美术的学习,不作为升学手段。学生家长也只关心孩子的语、数、 外成绩,美术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一定的限制是难免的。 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广大农村小学迫切需要大量的美术教师。虽然我国鼓励综合性高校和非师范类高校参与培养、培训教师的工作,加之近几年来各院校的扩招,美术师资毕业生虽然数量多,但农村学校美术师资却存在“来不了”“养不起”“不稳定”“配不齐”的现象。现将原因分析 “来不了”。上述的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外部环境让美术教师和美术师范毕业生“心寒”,加上我国农村学校不仅数量多,而且受思想观念、地理位置、交通、地域经济等影响,一些高师的美术毕业生贪恋城市,认为到农村、山区中小学是“大材小用”或无用武之地,不愿到生活与工作条件艰苦的农村、山区工作,甚至放弃分配,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养不起”。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小,教师编制受限制。一般情况下,一所农村小学养不起也用不足一个专职美术教师。这就使一些学校为 给其他学科的教师排够课时或照顾老弱病残,而让这些根本不懂美术的老师教美术,或让美术课只停留在课表上,教学得不到保证。即使有一名专职教师也成了基础课教师,或成了跑腿的、打杂的,使之不能专一地去研究自己所教学科。 “不稳定”。农村学校无能力更多地“创收”,农村教师的实际待遇长期徘徊在社会的一个低水平线上,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美术教师除完成美术课教学工作外,还要做多项琐碎繁杂的工作。如:开展第二课堂辅导学生,为学校办板报、墙报,为各班级布置教室,为节日庆典和上级各种检查活动写标语、布置会场、美化环境等等。白天上课,有时晚上还得加班加点,而这些工作并不起眼, 不计报酬和功劳。美术课非统考科目,在评职、评优、晋级等方面不便计算成绩,工作辛苦又得不到承认,加之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设施和教具缺乏等诸多因素,导致在农村、山区工作的美术教师不安心。在教学上,不研究大纲和教材教法,对课堂教学敷衍应付,对学生不负责任,或跳槽、或改行,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解决当前农村学校美术师资问题,稳定教师队伍,最根本的还是要把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真正重视起来,要增强教学设备的投入,按“普六”的标准配齐设备。同时,要改善美术教师的教学条件,每学期应提供一定的教学业务经费,以保证美术课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要把美术教师的地位真正提高。在美术教师的评职、评优、晋级、奖金等方面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视同仁,并能根据美术科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公平的考核考绩制度。美术教师对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的指导、办板报、校园环境的美化、为其他学科绘制挂图以及为节日和会议刷写标语等,都应为美术教师计算工作量。尊重他们的教学劳动和科研成果,鼓励、支持他们外出交流学习、进修、函授等,以提高美术教师的业务素质。 另外,对美术教学和教师也要提出要求。各级的教育行政领导与教研部门在检查教学工作时,应把美术教学工作列入检查的项目,每学期要 制定检查制度,包括教学、教案、教研、教改、美术活动的开展、经费和设备添置等。开展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基本功竞赛等活动。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和综合 素质评估,要有计划地对美术教师特别是兼职美术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 重视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就要转变观念,以全面提高全 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来贯彻落实《学校艺术工作规程》,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与学校的领导应自觉地把学校美术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保证美术教育的投入,加强美术课程教学,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落后面貌,促进美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小学美术教育毕业论文:试论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 论文摘要:美术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课,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学生基础教育学科建设品位决定着其一生的文化追求和专业理想。文章通过一则新闻分析了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 美术教育 现状 思考 一、一则新闻引发的思考 记者郑琳在2010年12月4日《钱江晚报》上刊发了一则新闻——《小学生看画展问讲解员:吴冠中画中心思想是什么》,大意是吴冠中画展在杭州举办,每天都吸引了大批的美术爱好者前往参观,其中也不乏家长带着孩子组成的“亲子”队伍。然而,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生在看完吴冠中画展后,问讲解员:“老师,吴冠中的画中心思想是什么?”她一脸认真地抛给讲解员老师这么一个犀利的问题,然后拿着笔记本和笔准备记录讲解员要讲的每一句话。这个问题让讲解员彻底傻眼了。 家长们培养孩子艺术细胞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不过孩子们在现场的反应却让美术专家们颇感尴尬,在面对五花八门童言无忌式提问的时候,讲解员更是经常被“雷翻”。 站在吴冠中画的女性裸体画前,害羞的小女孩自动绕道了,嘴快的小男孩脱口而出:“怎么画这种东西,好难看,好恶心!”后面的家长如临大敌,赶紧把孩子拉走,并指着旁边的画转移注意力:“快来看这个草原啊!”但讲解员还来不及开口,家长和孩子的行动已经宣告,裸体画至少不适合给孩子看。 吴冠中有一个著名的教学理念,叫做“眼睛教眼睛”。他最提倡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技法,而是审美的眼睛。他曾经在媒体面前痛斥中国的美术教育,教出了大群“美盲”。 然而,当家长争先恐后让孩子上各种艺术培训班的时候,他们仍然无法避免花钱买“美盲”的陷阱。面对三年级女孩的问题,“中心思想是什么”,讲解员在哑口无言后,思考良久,给出了一个答案:“吴冠中画的是美。”于是,小学生们把“美”记在了笔记本上。 这则新闻让笔者沉思良久,孩子的问题不能从表面上去理解,而要从我们的教育制度层面上去看待,教育制度的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 二、从绘画中心思想问题看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小学语文课程开始,教师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甚至于每段文字都要总结出思想,将文章内容上升至统一的思想道德的高度,禁锢了学生自身的感悟和联想。由此,引发学生在参观吴冠中画展时,向讲解员询问画的中心思想。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应试教育引发的现象,类似的情况在欣赏画展、观赏舞台表演、聆听音乐等艺术活动中时常发生,这都反映出我们实际教育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缺失。 目前,很多学校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此作为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条件。这使得学生重视文化课,囫囵吞枣般消化书面知识,而忽视了自身艺术素质的培养。学校虽然开设有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但大多是作为副课的形式存在,大多是每周安排一次艺术课,而在这仅有的一节课程中,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书本知识,教会学生唱一首歌或画一种动、植物。这种做法使得学生缺少艺术的熏陶,缺乏对艺术的喜爱,更重要的是缺失了提升素质的重要手段。我们传统认为的好学生一定要文化课成绩优异,却忽视了对素质教育的考察。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吴冠中画展中出现的那一幕。我们应教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美,然后用艺术的手段去表现美,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学生美或不美、好或不好。教师给的答案固然重要,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培养学生自己去判断,去寻找答案。 虽然我国早已倡导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小学教学目标仍然是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美术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地位,一直是一个“争而未决”的问题。尽管教育大纲有着明确规定:“中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实际执行却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美术教育处于一个最不显眼的位置,相对于“主课”来说,它是“副课”;相对于升学的“硬任务”来说,它是“软任务”,正由于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足,所以形成了中小学美术课“小学凑合,初中压缩,高中取消”的局面。很多美术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分配到了中小学任美术教师,却根据学校的安排都改上了其他课程。 学校重视应试教育,由此引发了种种问题,如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简单,等等。中小学几乎都把素质教育放到可有可无的位置上,甚至大学里也是重理轻文、重技轻艺。非艺术院校的艺术类课程也是可选可不选、可修可不修。怎么把学生从“考试型”转型为“实践型”,这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艺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需要把艺术教育放到整个教育环境里来思考,改革当前的教育制度势在必行。 在当代文化多元 化的背景下,我们按照传统艺术语言来审读,已经无法给出适合的答案。因此,我们要用新的艺术理念去审视艺术作品。然而,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课本,甚至大学的艺术教育教材都还跟不上时展的要求。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提高素质教育的比重,这应是教育革新系统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看待、解决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改善中小学美术教育状况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学生基础教育学科建设品位决定着其一生的文化追求和专业理想。加强学校美术教育,让美术教育真正走进中小学校园,是提升中小学生美育素质的关键。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认真落实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更新教育观念,把观念统一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上,这个《决定》,是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方针和纲领性文件,是面向21世纪整体教育的思路,必须在各个学校中得到贯彻和执行。 “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概念,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性质的教育类型,各有不同的重点和要求。可是,它也是一个教育目标、教育规律的共同的普遍性的问题,必定存在一个突破口。《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指出:“以艺术教育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美术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门类,有着它独特的体系,我们不能从单纯意义上的绘画概念来理解和对待,因为美学的社会功能直接影响到文学、政治、经济、科学等各个领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内在品质。没有美学知识,很可能文学家放过了一个精彩的构思,政治家失去走一个闪光的点子,科学家丢掉了一个美丽的幻想。没有美学知识,企业家可能使一个好的形象设计闪过视线,使一个新颖的广告策划与其失之交臂,整个社会将变得苍白和没有魅力,所以,美术教育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绝不可少的一课。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改变美育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可能改变美术课的地位,让美术专业老师能真正从事自己的专业,使美育走进校园。 (二)建立系统化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体系 笔者认为,美术教育应从幼教开始,这是一种贯穿整个中小学的课程,也是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1.美术教育应是实践性的。美术教育应以启发创造想象力为主,兼而学习世界优秀传统的绘画,在每一个教育阶段上,都要学习国内外不同民族优秀传统的绘画,培养学生有一双欣赏“美”的眼睛。2.突出美术教育的人文科学性质。在不同阶段上都应开设艺术鉴赏课或者其他艺术活动。只有在鉴赏中以及大量优秀的例子中,才能培养审美的眼光。3.开设艺术史课程或艺术讲座,以美育为宗旨的美术教育与以学习技法培训艺匠为宗旨的教育应该是有区别的。4.可适当地开展艺术批评课程,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批评,不仅可以带动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研究兴趣,扩大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在进行批评的活动中,依据所选择的价值判断和标准不断地评判和修正自己,以同样的价值判断和标准塑造自身。 (三)加强中小学专业美术教师队伍的培养 在中小学美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尽管相对前几年有所改善,但状况仍不容乐观,城市中学还有一些高校毕业的专业美术教师,小学几乎全部是“师范”毕业的兼职教员,而农村中小学基本是空白。而且,这些教师中很大一部分人是既没有在理论上上升到美学教育的高度,在实践上又没有较强的实际美术创作和教学能力。所以,中小学生普遍无法接受系统的审美艺术教育,因而缺乏较好的审美意识。 加强美术教师队伍的培养,首先是加强师范类美术专业的建设。师范类美术专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范类学校中的美术教育专业,二是综合类大学中艺术系美术教育专业或美术学院中的美术师范专业。一是从师范类学校抓起,师范学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我们培养的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辐射的受教人群,影响到中小学生的全面成长。二是抓好综合类大学中艺术系或美术学院中的美术师范专业的建设,培养美术教育人才队伍作为补充,弥补目前美术教育人才队伍的不足。 在师范类美术专业建设中,必须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工作。师范类高校除要有一批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很强素质的专家教授外,课程的设置、授课的形式也很重要,要改革现有的教学体制。美术专业在设置必要的艺术技巧训练课外,要特别加强美学理论、艺术鉴赏、审美趣味、美学史论、艺术实践等课程设置。 只有认真抓好美术教育建设,才有保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改善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状况,最重要的是真正做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小学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关于当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分析 摘要: 一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的领导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明确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又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山区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并突出地表现为师资短缺,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不能适应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美盲 误导 来不了 养不起 不稳定 学校艺术教育和美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尽管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使学校艺术教育步入法律化、规范化的轨道。但一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的领导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明确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又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山区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并突出地表现为师资短缺,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不能适应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 其一,一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是“美盲”,不了解美术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工作的密切关系;不了解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美术是新世纪祖国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不可缺少的艺术素养;认识不到美术教育是美育和素质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形式和有效途径;认识不到美术教育是对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 由于实际认识不足,致使一些农村小学的领导认为美术课是“调剂课”,可以是“口头上重要,工作中次要,执行中不要。”美术课在实际工作中被随便缩减,随时被其他基础学科挤占,甚至停开。 其二,美术教学不同于一般文化课教学,它是一个眼、脑、手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在美术教学中,范画、挂图、图书资料起着重要作用。只有见到大量的优秀作品和具体的实物,学生才能有一个感性认识;让学生动手操作,他们才能深刻体会。但一些中小学校领导不愿投入资金 改善教学设施,购置教具和资料。 其三,应试教育的误导。尽管国家教育部已提出中小学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由于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一些学校只重视升学率,仍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美术的学习,不作为升学手段。学生家长也只关心孩子的语、数、 外成绩,美术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一定的限制是难免的。 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广大农村小学迫切需要大量的美术教师。虽然我国鼓励综合性高校和非师范类高校参与培养、培训教师的工作,加之近几年来各院校的扩招,美术师资毕业生虽然数量多,但农村学校美术师资却存在“来不了”“养不起”“不稳定”“配不齐”的现象。现将原因分析 “来不了”。上述的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外部环境让美术教师和美术师范毕业生“心寒”,加上我国农村学校不仅数量多,而且受思想观念、地理位置、交通、地域经济等影响,一些高师的美术毕业生贪恋城市,认为到农村、山区中小学是“大材小用”或无用武之地,不愿到生活与工作条件艰苦的农村、山区工作,甚至放弃分配,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养不起”。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小,教师编制受限制。一般情况下,一所农村小学养不起也用不足一个专职美术教师。这就使一些学校为 给其他学科的教师排够课时或照顾老弱病残,而让这些根本不懂美术的老师教美术,或让美术课只停留在课表上,教学得不到保证。即使有一名专职教师也成了基础课教师,或成了跑腿的、打杂的,使之不能专一地去研究自己所教学科。 “不稳定”。农村学校无能力更多地“创收”,农村教师的实际待遇长期徘徊在社会的一个低水平线上,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美术教师除完成美术课教学工作外,还要做多项琐碎繁杂的工作。如:开展第二课堂辅导学生,为学校办板报、墙报,为各班级布置教室,为节日庆典和上级各种检查活动写标语、布置会场、美化环境等等。白天上课,有时晚上还得加班加点,而这些工作并不起眼, 不计报酬和功劳。美术课非统考科目,在评职、评优、晋级等方面不便计算成绩,工作辛苦又得不到承认,加之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设施和教具缺乏等诸多因素,导致在农村、山区工作的美术教师不安心。在教学上,不研究大纲和教材教法,对课堂教学敷衍应付,对学生不负责任,或跳槽、或改行,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解决当前农村学校美术师资问题,稳定教师队伍,最根本的还是要把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真正重视起来,要增强教学设备的投入,按“普六”的标准配齐设备。同时,要改善美术教师的教学条件,每学期应提供一定的教学业务经费,以保证美术课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要把美术教师的地位真正提高。在美术教师的评职、评优、晋级、奖金等方面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视同仁,并能根据美术科的特点,建立相应 的、公平的考核考绩制度。美术教师对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的指导、办板报、校园环境的美化、为其他学科绘制挂图以及为节日和会议刷写标语等,都应为美术教师计算工作量。尊重他们的教学劳动和科研成果,鼓励、支持他们外出交流学习、进修、函授等,以提高美术教师的业务素质。 另外,对美术教学和教师也要提出要求。各级的教育行政领导与教研部门在检查教学工作时,应把美术教学工作列入检查的项目,每学期要 制定检查制度,包括教学、教案、教研、教改、美术活动的开展、经费和设备添置等。开展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基本功竞赛等活动。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和综合 素质评估,要有计划地对美术教师特别是兼职美术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 重视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就要转变观念,以全面提高全 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来贯彻落实《学校艺术工作规程》,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与学校的领导应自觉地把学校美术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保证美术教育的投入,加强美术课程教学,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落后面貌,促进美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小学美术教育毕业论文:浅析谈乌鲁木齐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设计与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接轨 论文关键词:高校师范美术教育 课程设计 课程标准 中小学美术课程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编写逐渐从单一的绘画,向多门类、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结合高校师范课程,所培养的应是走进学校的美术教师,而现阶段高校美术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美术课程脱节较严重,这就要从高校的课程设置着手,调整高校师范美术的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使其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相接轨。 美术课程设计,通常是指学校设置美术课程类型和对不同的美术类型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进程、评价等设计的总体方案。 1、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意义 高校师范院校承担着中小学的师资培养任务。因此,做一个热爱美术教育事业、甘当人梯的普通老师是师范类高校的教育目标。其次,其专业设置面广,无论是国画或是油画,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无论是工艺还是实习等均为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师范生根据教学目的及其特点,全面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高师课程设置应该以各门美术技能专业为主,与教育学、心理学、中外美术史等相结合,形成立体交叉思维、教育模式。 通过自己的实习,发现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折射出的问题更严重。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发现现在的中小学除课堂正式教学外,兴趣班开设的也较多。除了素描色彩之外大多都有版画、泥塑、陶艺、书法、篆刻、手工制作、拼贴、剪纸,小学还有儿童画创作课。 2、怎样使高校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相接轨呢? (1)首先大学教学与课程设应该与社会的发展及教学的更新相适应。课程设计应紧追时展的步伐,课程的开设应具有鲜明的预见性,把学生培养成多元化的全能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大学应该不断地进行课程更新以切实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相配套。比如,开设一些多媒体、手工的操作实践课、vidio(影视制作)、电脑设计课,学习flash动画等相关课程。针对小学涉及一些手工制作、拼贴、剪纸,儿童画创作等课程。这样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才能运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这片领地。 除了教学设施与方式要配套外,还要提高美术学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在力求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适应当今对基础教育理论的扩充,以最大限度地扭转美术学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低的这一现状。 (2)调整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 a、要修订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 综观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现行的美术教育课程计划,可以发现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仍偏重技能性训练方面的内容,如造型表现训练的课时占很大比例;美术创作至今仍然是师范类毕业生的重头戏,也是评价其能力的重要标准。很明显该课程计划还是以培养专门从事艺术作品创作的艺术家为方向的,仍然保留着专业美术院校课程设计的痕迹,在目标上有大同小异之感。现在把美术创作定为是评价毕业学生能力的课程科目,就不如改为以美术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能力,更符合《标准》对美术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因此,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注意这些方面问题:既注重以美术教育学科为中心,又要兼顾实用艺术、综合艺术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既要注重各类艺术的审美和艺术表现过程的教育,又要兼顾基础技能的训练;既注重比较宽泛的艺术学科知识的教育,又要兼顾学生独特美术个性需求的发展。同时,还必须对学生从事美术教育必需的教学组织、实施和教育科研的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使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清晰化,才能够设置出适应当前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体系,才能防止高校师范美术教育办学方向偏离轨道。 b、重整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实践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很大程度上偏向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计,多以专业画种或美术门类为设置主线。高师教育是以多门课程为基础,技法课和理论课相结合,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相互结合、渗透、融会的一种学科。 这样的体系难以与《标准》[1]的目标要求、课程结构和内容相适应。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尤为重要。《课程标准》[3]指出“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标准》规定的美术课程,其内容和量及涵盖的面更为宽阔。教师除了应具有造型艺术的知识及技能外,还涉及了实用艺术、表情艺术和综合艺术的知识。所以,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减少单独开设的技能课程的门数,把一些技能课程、史类课程和相近课程进行合并,以确保有课时空间来调和课程结构。合并后的技能课程其知识性、体验性的掌握,比技能性掌握更重要。如版画与雕塑、油画与水彩,其体验的过程比技能的掌握更重要;技能传授,教师的演示比口述更重要。比如说有48学时的雕塑课程或48学时的版画课程,那在这个时间里能够培养雕塑艺术家、版画艺术家出来吗?不能。 3、通过课程调整对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体系的要求与建议 通过课程的改革调整使高校课程同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接轨,这就要求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走出过于专门化的美术教育,尤其是专门技术化的狭小天地。从纯艺术领域到实用艺术领域,从理论领域到技术领域,从审美领域到创造领域,从普通教育领域到艺术教育领域都应涉及,从而建立一套完备的课程体系,使其更加完善与发展。 由于调整后课程体系容量大,在课程内容的难度上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要与专业美术学院拉开距离,从而才能保证教育科目的课时和学习效果。 小学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对当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分析 摘要: 一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的领导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明确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又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山区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并突出地表现为师资短缺,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不能适应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美盲 误导 来不了 养不起 不稳定 学校艺术教育和美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尽管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使学校艺术教育步入法律化、规范化的轨道。但一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的领导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明确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又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山区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并突出地表现为师资短缺,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不能适应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 其一,一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是“美盲”,不了解美术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工作的密切关系;不了解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美术是新世纪祖国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不可缺少的艺术素养;认识不到美术教育是美育和素质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形式和有效途径;认识不到美术教育是对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 由于实际认识不足,致使一些农村小学的领导认为美术课是“调剂课”,可以是“口头上重要,工作中次要,执行中不要。”美术课在实际工作中被随便缩减,随时被其他基础学科挤占,甚至停开。 其二,美术教学不同于一般文化课教学,它是一个眼、脑、手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在美术教学中,范画、挂图、图书资料起着重要作用。只有见到大量的优秀作品和具体的实物,学生才能有一个感性认识;让学生动手操作,他们才能深刻体会。但一些中小学校领导不愿投入资金 改善教学设施,购置教具和资料。 其三,应试教育的误导。尽管国家教育部已提出中小学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由于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一些学校只重视升学率,仍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美术的学习,不作为升学手段。学生家长也只关心孩子的语、数、 外成绩,美术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一定的限制是难免的。 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广大农村小学迫切需要大量的美术教师。虽然我国鼓励综合性高校和非师范类高校参与培养、培训教师的工作,加之近几年来各院校的扩招,美术师资毕业生虽然数量多,但农村学校美术师资却存在“来不了”“养不起”“不稳定”“配不齐”的现象。现将原因分析 “来不了”。上述的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外部环境让美术教师和美术师范毕业生“心寒”,加上我国农村学校不仅数量多,而且受思想观念、地理位置、交通、地域经济等影响,一些高师的美术毕业生贪恋城市,认为到农村、山区中小学是“大材小用”或无用武之地,不愿到生活与工作条件艰苦的农村、山区工作,甚至放弃分配,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养不起”。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小,教师编制受限制。一般情况下,一所农村小学养不起也用不足一个专职美术教师。这就使一些学校为 给其他学科的教师排够课时或照顾老弱病残,而让这些根本不懂美术的老师教美术,或让美术课只停留在课表上,教学得不到保证。即使有一名专职教师也成了基础课教师,或成了跑腿的、打杂的,使之不能专一地去研究自己所教学科。 “不稳定”。农村学校无能力更多地“创收”,农村教师的实际待遇长期徘徊在社会的一个低水平线上,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美术教师除完成美术课教学工作外,还要做多项琐碎繁杂的工作。如:开展第二课堂辅导学生,为学校办板报、墙报,为各班级布置教室,为节日庆典和上级各种检查活动写标语、布置会场、美化环境等等。白天上课,有时晚上还得加班加点,而这些工作并不起眼, 不计报酬和功劳。美术课非统考科目,在评职、评优、晋级等方面不便计算成绩,工作辛苦又得不到承认,加之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设施和教具缺乏等诸多因素,导致在农村、山区工作的美术教师不安心。在教学上,不研究大纲和教材教法,对课堂教学敷衍应付,对学生不负责任,或跳槽、或改行,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解决当前农村学校美术师资问题,稳定教师队伍,最根本的还是要把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真正重视起来,要增强教学设备的投入,按“普六”的标准配齐设备。同时,要改善美术教师的教学条件,每学期应提供一定的教学业务经费,以保证美术课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要把美术教师的地位真正提高。在美术教师的评职、评优、晋级、奖金等方面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视同仁,并能根据美术科的特点,建立相应 的、公平的考核考绩制度。美术教师对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的指导、办板报、校园环境的美化、为其他学科绘制挂图以及为节日和会议刷写标语等,都应为美术教师计算工作量。尊重他们的教学劳动和科研成果,鼓励、支持他们外出交流学习、进修、函授等,以提高美术教师的业务素质。 另外,对美术教学和教师也要提出要求。各级的教育行政领导与教研部门在检查教学工作时,应把美术教学工作列入检查的项目,每学期要 制定检查制度,包括教学、教案、教研、教改、美术活动的开展、经费和设备添置等。开展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基本功竞赛等活动。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和综合 素质评估,要有计划地对美术教师特别是兼职美术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 重视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就要转变观念,以全面提高全 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来贯彻落实《学校艺术工作规程》,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与学校的领导应自觉地把学校美术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保证美术教育的投入,加强美术课程教学,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落后面貌,促进美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小学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课,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学生基础教育学科建设品位决定着其一生的文化追求和专业理想。文章通过一则新闻分析了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中小学 美术教育 现状 思考 一、一则新闻引发的思考 记者郑琳在2010年12月4日《钱江晚报》上刊发了一则新闻——《小学生看画展问讲解员:吴冠中画中心思想是什么》,大意是吴冠中画展在杭州举办,每天都吸引了大批的美术爱好者前往参观,其中也不乏家长带着孩子组成的“亲子”队伍。然而,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生在看完吴冠中画展后,问讲解员:“老师,吴冠中的画中心思想是什么?”她一脸认真地抛给讲解员老师这么一个犀利的问题,然后拿着笔记本和笔准备记录讲解员要讲的每一句话。这个问题让讲解员彻底傻眼了。 家长们培养孩子艺术细胞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不过孩子们在现场的反应却让美术专家们颇感尴尬,在面对五花八门童言无忌式提问的时候,讲解员更是经常被“雷翻”。 站在吴冠中画的女性裸体画前,害羞的小女孩自动绕道了,嘴快的小男孩脱口而出:“怎么画这种东西,好难看,好恶心!”后面的家长如临大敌,赶紧把孩子拉走,并指着旁边的画转移注意力:“快来看这个草原啊!”但讲解员还来不及开口,家长和孩子的行动已经宣告,裸体画至少不适合给孩子看。 吴冠中有一个著名的教学理念,叫做“眼睛教眼睛”。他最提倡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技法,而是审美的眼睛。他曾经在媒体面前痛斥中国的美术教育,教出了大群“美盲”。 然而,当家长争先恐后让孩子上各种艺术培训班的时候,他们仍然无法避免花钱买“美盲”的陷阱。面对三年级女孩的问题,“中心思想是什么”,讲解员在哑口无言后,思考良久,给出了一个答案:“吴冠中画的是美。”于是,小学生们把“美”记在了笔记本上。 这则新闻让笔者沉思良久,孩子的问题不能从表面上去理解,而要从我们的教育制度层面上去看待,教育制度的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 二、从绘画中心思想问题看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小学语文课程开始,教师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甚至于每段文字都要总结出思想,将文章内容上升至统一的思想道德的高度,禁锢了学生自身的感悟和联想。由此,引发学生在参观吴冠中画展时,向讲解员询问画的中心思想。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应试教育引发的现象,类似的情况在欣赏画展、观赏舞台表演、聆听音乐等艺术活动中时常发生,这都反映出我们实际教育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缺失。 目前,很多学校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此作为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条件。这使得学生重视文化课,囫囵吞枣般消化书面知识,而忽视了自身艺术素质的培养。学校虽然开设有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但大多是作为副课的形式存在,大多是每周安排一次艺术课,而在这仅有的一节课程中,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书本知识,教会学生唱一首歌或画一种动、植物。这种做法使得学生缺少艺术的熏陶,缺乏对艺术的喜爱,更重要的是缺失了提升素质的重要手段。我们传统认为的好学生一定要文化课成绩优异,却忽视了对素质教育的考察。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吴冠中画展中出现的那一幕。我们应教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美,然后用艺术的手段去表现美,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学生美或不美、好或不好。教师给的答案固然重要,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培养学生自己去判断,去寻找答案。 虽然我国早已倡导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小学教学目标仍然是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美术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地位,一直是一个“争而未决”的问题。尽管教育大纲有着明确规定:“中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实际执行却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美术教育处于一个最不显眼的位置,相对于“主课”来说,它是“副课”;相对于升学的“硬任务”来说,它是“软任务”,正由于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足,所以形成了中小学美术课“小学凑合,初中压缩,高中取消”的局面。很多美术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分配到了中小学任美术教师,却根据学校的安排都改上了其他课程。 学校重视应试教育,由此引发了种种问题,如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简单,等等。中小学几乎都把素质教育放到可有可无的位置上,甚至大学里也是重理轻文、重技轻艺。非艺术院校的艺术类课程也是可选可不选、可修可不修。怎么把学生从“考试型”转型为“实践型”,这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艺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需要把艺术教育放到整个教育环境里来思考,改革当前的教育制度势在必行。 在当代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按照传统艺术语言来审读,已经无法给出适合的答案。因此,我们要用新的艺术理念去审视艺术作品。然而,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课本,甚至大学的艺术教育教材都还跟不上时展的要求。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提高素质教育的比重,这应是教育革新系统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看待、解决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改善中小学美术教育状况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学生基础教育学科建设品位决定着其一生的文化追求和专业理想。加强学校美术教育,让美术教育真正走进中小学校园,是提升中小学生美育素质的关键。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认真落实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更新教育观念,把观念统一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上,这个《决定》,是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方针和纲领性文件,是面向21世纪整体教育的思路,必须在各个学校中得到贯彻和执行。 “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概念,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性质的教育类型,各有不同的重点和要求。可是,它也是一个教育目标、教育规律的共同的普遍性的问题,必定存在一个突破口。《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指出:“以艺术教育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美术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门类,有着它独特的体系,我们不能从单纯意义上的绘画概念来理解和对待,因为美学的社会功能直接影响到文学、政治、经济、科学等各个领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内在品质。没有美学知识,很可能文学家放过了一个精彩的构思,政治家失去走一个闪光的点子,科学家丢掉了一个美丽的幻想。没有美学知识,企业家可能使一个好的形象设计闪过视线,使一个新颖的广告策划与其失之交臂,整个社会将变得苍白和没有魅力,所以,美术教育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绝不可少的一课。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改变美育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可能改变美术课的地位,让美术专业老师能真正从事自己的专业,使美育走进校园。 (二)建立系统化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体系 笔者认为,美术教育应从幼教开始,这是一种贯穿整个中小学的课程,也是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1.美术教育应是实践性的。美术教育应以启发创造想象力为主,兼而学习世界优秀传统的绘画,在每一个教育阶段上,都要学习国内外不同民族优秀传统的绘画,培养学生有一双欣赏“美”的眼睛。2.突出美术教育的人文科学性质。在不同阶段上都应开设艺术鉴赏课或者其他艺术活动。只有在鉴赏中以及大量优秀的例子中,才能培养审美的眼光。3.开设艺术史课程或艺术讲座,以美育为宗旨的美术教育与以学习技法培训艺匠为宗旨的教育应该是有区别的。4.可适当地开展艺术批评课程,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批评,不仅可以带动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研究兴趣,扩大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在进行批评的活动中,依据所选择的价值判断和标准不断地评判和修正自己,以同样的价值判断和标准塑造自身。 (三)加强中小学专业美术教师队伍的培养 在中小学美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尽管相对前几年有所改善,但状况仍不容乐观,城市中学还有一些高校毕业的专业美术教师,小学几乎全部是“师范”毕业的兼职教员,而农村中小学基本是空白。而且,这些教师中很大一部分人是既没有在理论上上升到美学教育的高度,在实践上又没有较强的实际美术创作和教学能力。所以,中小学生普遍无法接受系统的审美艺术教育,因而缺乏较好的审美意识。 加强美术教师队伍的培养,首先是加强师范类美术专业的建设。师范类美术专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范类学校中的美术教育专业,二是综合类大学中艺术系美术教育专业或美术学院中的美术师范专业。一是从师范类学校抓起,师范学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我们培养的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辐射的受教人群,影响到中小学生的全面成长。二是抓好综合类大学中艺术系或美术学院中的美术师范专业的建设,培养美术教育人才队伍作为补充,弥补目前美术教育人才队伍的不足。 在师范类美术专业建设中,必须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工作。师范类高校除要有一批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很强素质的专家教授外,课程的设置、授课的形式也很重要,要改革现有的教学体制。美术专业在设置必要的艺术技巧训练课外,要特别加强美学理论、艺术鉴赏、审美趣味、美学史论、艺术实践等课程设置。 只有认真抓好美术教育建设,才有保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改善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状况,最重要的是真正做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小学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定位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导 1.研究缘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2.现状略析。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能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矗两者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另外,美术学习又是学生眼、脑、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与操作活动,美术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眼、脑、手协调并用,因而学习呈现着“观察思维(感受)表现(创作)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前述两种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视有所惑、脑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结合,也违背了学习规律。 (3)与个体完善和社会需要的矛盾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而且,随着文化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生产、生活日趋融合,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丰沛的艺术情趣与创造意识。而前途美育的欠缺与片面都是美术教育功能的畸型发挥,都将造成个体心灵、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巨大失衡,使人格和个性平面化,使再生产劳动力的感官运动与审美创造相分离,从而影响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社会的顺利发展。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 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 其次要加强美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适应二十 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4.美术的素质教育与发展作为普及型立体型的美术素质教育,围绕发展的核心表现出以下征:①科学性--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即向学生实施具有辅德、益智、健体(心)的美术“双基”,具有全面整体的、优化结构的、层次递进的、有序发展过程的教育,②实效性--因材施教与以点带面的统一,即以因材施教为根本,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全局性教育效应;③创造性--主体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即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能动性,做好相互间的合作与配合、促进教学活动从不适应向适应方面发展;④规范性--有一 定的教育评量体系与活动,即对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综合评估并纳入教育、管理常规,根据甘一世纪学生美术素质的综合要求与表现,建立健全一整套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美术活动的评量规则,并使之在实践中应用化;⑤发展性--以人为全面发展和“教育是基础生产力”的统一为宗旨,即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审美方面的生产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教育目的。 三、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 3.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注重过程。首先以基储应用和审美为前提,删缩一些功能单一、难度不适的重复、生僻的教学内容,发挥地方教材优势,增设一 些作用显著、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其次,教学方法力忌盲目随意的纯技术教育与纯欣赏教育,而求讲练结合、欣赏与创作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另外,要使整个教学活动有美有术,使学生的眼、手、脑都协调运用,对美术行为过程和结果(作品)都感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 4.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量标准与展赛机制。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评量与展赛,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并能由此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采用忽略主体创造和审美情意表现的、强调美术学科智能的外在的规范性评量规则,也不能只注重片面合混的、强调自我表现的内在的感觉式评量规则,而应建立一套以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兼顾形式、内容、思想、艺术与主体因素的,从自觉性、审美能力与造型能力三方面进行评量的标准与实施机制,以促进美术之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 小学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思考 我国的艺术教育在近十多年间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针对基础教育中“我国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不仅艺术教育师资的数量严重不足,同时,从整体上讲,在艺术教育素质、教学科研能力和艺术专业技能水平等方面也亟待提高”①的状况,通过多方面、多形式的努力建设,现在师资紧缺的状况得到了初步缓解,教师的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们在充分肯定基础艺术教育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学校艺术教育仍然是整个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学校艺术教育和美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尽管2002年7月25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使学校艺术教育步入法律化、规范化的轨道。但一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中小学的领导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明确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又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山区中小学,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并突出地表现为师资短缺,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不能适应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 其一,一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中小学领导是“美盲”,不了解美术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工作的密切关系;不了解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美术是新世纪祖国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不可缺少的艺术素养;认识不到美术教育是美育和素质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形式和有效途径;认识不到美术教育是对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由于实际认识不足,致使一些农村中小学的领导认为美术课是“调剂课”,可以是“口头上重要,工作中次要,执行中不要。”美术课在实际工作中被随便缩减,随时被其他基础学科挤占,甚至停开。 其二,美术教学不同于一般文化课教学,它是一个眼、脑、手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在美术教学中,范画挂图、图书资料起着重要作用。只有见到大量的优秀作品和具体的实物,学生才能有一个感性认识;让学生动手操作,他们才能深刻体会。但一些中小学校领导不愿投入资金改善教学设施,购置教具和资料。 其三,应试教育的误导。尽管国家教育部已提出中小学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由于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一些学校只重视升学率,仍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美术的学习,除了部分专业美术考生之外,不作为升学手段。学生家长也只关心孩子的语、数、外成绩,美术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一定的限制是难免的。 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广大农村中小学迫切需要大量的美术教师。虽然我国鼓励综合性高校和非师范类高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加之近几年来各院校的扩招,美术师资毕业生虽然数量多,但农村学校美术师资却存在“来不了”“养不起”“不稳定”“配不齐”的现象。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来不了”。上述的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外部环境让美术教师和美术师范毕业生“心寒”,加上我国农村学校不仅数量多,而且受思想观念、地理位置、交通、地域经济等影响,一些高师的美术毕业生贪恋城市,认为到农村、山区中小学是“大材小用”或无用武之地,不愿到生活与工作条件艰苦的农村、山区工作,甚至放弃分配,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养不起”。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小,教师编制受限制。一般情况下,一所农村中小学养不起也用不足一个专职美术教师。这就使一些学校为给其他学科的教师排够课时或照顾老弱病残,而让这些根本不懂美术的老师教美术,或让美术课只停留在课表上,教学得不到保证。即使有一名专职教师也成了基础课教师,或成了跑腿的、打杂的,使之不能专一地去研究自己所教学科。 “不稳定”。农村学校无能力更多地“创收”,农村教师的实际待遇长期徘徊在社会的一个低水平线上,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中小学美术教师除完成美术课教学工作外,还要做多项琐碎繁杂的工作。如:开展第二课堂辅导学生,为学校办板报、墙报,为各班级布置教室,为节日庆典和上级各种检查活动写标语、布置会场、美化环境等等。白天上课,有时晚上还得加班加点,而这些工作并不起眼,不计报酬和功劳。美术课非统考科目,在评职、评优、晋级等方面不便计算成绩,工作辛苦又得不到承认,加之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设施和教具缺乏等诸多因素,导致在农村、山区中小学工作的美术教师不安心。在教学上,不研究大纲和教材教法,对课堂教学敷衍应付,对学生不负责任,或跳槽、或改行,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配不齐”。我国85%左右的学校在农村,75%左右的学生在农村,可以说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整个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农村学校美术教师需求量最大。但“来不了”“养不起”“不稳定”形成恶性循环,越是缺,越是配不齐。基础美术教育不合格,造成学生素质不高,直接影响美术院系的生源,低素质的生源又影响中学美术师资,这样又形成恶性循环。 解决当前农村学校美术师资问题,稳定教师队伍,最根本的还是要把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真正重视起来,要增强教学设备的投入,按“普九”的标准配齐设备。同时,要改善美术教师的教学条件,每学期应提供一定的教学业务经费,以保证美术课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要把美术教师的地位真正提高。在美术教师的评职、评优、晋级、奖金等方面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视同仁,并能根据美术科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公平的考核考绩制度。美术教师的外出写生、参观展览要形成制度。美术教师对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的指导、办板报、校园环境的美化、为其他学科绘制挂图以及为节日和会议刷写标语等,都应为美术教师计算工作量。尊重他们的教学劳动和科研成果,鼓励、支持他们外出交流学习、进修、函授等,以提高美术教师的业务素质。 另外,对美术教学和教师也要提出要求。各级的教育行政领导与教研部门在检查教学工作时,应把美术教学工作列入检查的项目,每学期要制定检查制度,包括教学、教案、教研、教改、美术活动的开展、经费和设备添置等。开展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基本功竞赛等活动。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和综合素质评估,要有计划地对美术教师特别是兼职美术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 重视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就要转变观念,以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来贯彻落实《学校艺术工作规程》,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与学校的领导应自觉地把学校美术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保证美术教育的投入,加强美术课程教学,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落后面貌,促进美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小学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课,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学生基础教育学科建设品位决定着其一生的文化追求和专业理想。文章通过一则新闻分析了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中小学 美术教育 现状 思考 一、一则新闻引发的思考 记者郑琳在2010年12月4日《钱江晚报》上刊发了一则新闻——《小学生看画展问讲解员:吴冠中画中心思想是什么》,大意是吴冠中画展在杭州举办,每天都吸引了大批的美术爱好者前往参观,其中也不乏家长带着孩子组成的“亲子”队伍。然而,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生在看完吴冠中画展后,问讲解员:“老师,吴冠中的画中心思想是什么?”她一脸认真地抛给讲解员老师这么一个犀利的问题,然后拿着笔记本和笔准备记录讲解员要讲的每一句话。这个问题让讲解员彻底傻眼了。 家长们培养孩子艺术细胞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不过孩子们在现场的反应却让美术专家们颇感尴尬,在面对五花八门童言无忌式提问的时候,讲解员更是经常被“雷翻”。 站在吴冠中画的女性裸体画前,害羞的小女孩自动绕道了,嘴快的小男孩脱口而出:“怎么画这种东西,好难看,好恶心!”后面的家长如临大敌,赶紧把孩子拉走,并指着旁边的画转移注意力:“快来看这个草原啊!”但讲解员还来不及开口,家长和孩子的行动已经宣告,裸体画至少不适合给孩子看。 吴冠中有一个著名的教学理念,叫做“眼睛教眼睛”。他最提倡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技法,而是审美的眼睛。他曾经在媒体面前痛斥中国的美术教育,教出了大群“美盲”。 然而,当家长争先恐后让孩子上各种艺术培训班的时候,他们仍然无法避免花钱买“美盲”的陷阱。面对三年级女孩的问题,“中心思想是什么”,讲解员在哑口无言后,思考良久,给出了一个答案:“吴冠中画的是美。”于是,小学生们把“美”记在了笔记本上。 这则新闻让笔者沉思良久,孩子的问题不能从表面上去理解,而要从我们的教育制度层面上去看待,教育制度的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 二、从绘画中心思想问题看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小学语文课程开始,教师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甚至于每段文字都要总结出思想,将文章内容上升至统一的思想道德的高度,禁锢了学生自身的感悟和联想。由此,引发学生在参观吴冠中画展时,向讲解员询问画的中心思想。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应试教育引发的现象,类似的情况在欣赏画展、观赏舞台表演、聆听音乐等艺术活动中时常发生,这都反映出我们实际教育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缺失。 目前,很多学校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此作为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条件。这使得学生重视文化课,囫囵吞枣般消化书面知识,而忽视了自身艺术素质的培养。学校虽然开设有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但大多是作为副课的形式存在,大多是每周安排一次艺术课,而在这仅有的一节课程中,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书本知识,教会学生唱一首歌或画一种动、植物。这种做法使得学生缺少艺术的熏陶,缺乏对艺术的喜爱,更重要的是缺失了提升素质的重要手段。我们传统认为的好学生一定要文化课成绩优异,却忽视了对素质教育的考察。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吴冠中画展中出现的那一幕。我们应教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美,然后用艺术的手段去表现美,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学生美或不美、好或不好。教师给的答案固然重要,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培养学生自己去判断,去寻找答案。 虽然我国早已倡导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小学教学目标仍然是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美术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地位,一直是一个“争而未决”的问题。尽管教育大纲有着明确规定:“中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实际执行却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美术教育处于一个最不显眼的位置,相对于“主课”来说,它是“副课”;相对于升学的“硬任务”来说,它是“软任务”,正由于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足,所以形成了中小学美术课“小学凑合,初中压缩,高中取消”的局面。很多美术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分配到了中小学任美术教师,却根据学校的安排都改上了其他课程。 学校重视应试教育,由此引发了种种问题,如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简单,等等。中小学几乎都把素质教育放到可有可无的位置上,甚至大学里也是重理轻文、重技轻艺。非艺术院校的艺术类课程也是可选可不选、可修可不修。怎么把学生从“考试型”转型为“实践型”,这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艺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需要把艺术教育放到整个教育环境里来思考,改革当前的教育制度势在必行。 在当代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按照传统艺术语言来审读,已经无法给出适合的答案。因此,我们要用新的艺术理念去审视艺术作品。然而,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课本,甚至大学的艺术教育教材都还跟不上时展的要求。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提高素质教育的比重,这应是教育革新系统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看待、解决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改善中小学美术教育状况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学生基础教育学科建设品位决定着其一生的文化追求和专业理想。加强学校美术教育,让美术教育真正走进中小学校园,是提升中小学生美育素质的关键。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认真落实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更新教育观念,把观念统一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上,这个《决定》,是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方针和纲领性文件,是面向21世纪整体教育的思路,必须在各个学校中得到贯彻和执行。 “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概念,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性质的教育类型,各有不同的重点和要求。可是,它也是一个教育目标、教育规律的共同的普遍性的问题,必定存在一个突破口。《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指出:“以艺术教育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美术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门类,有着它独特的体系,我们不能从单纯意义上的绘画概念来理解和对待,因为美学的社会功能直接影响到文学、政治、经济、科学等各个领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内在品质。没有美学知识,很可能文学家放过了一个精彩的构思,政治家失去走一个闪光的点子,科学家丢掉了一个美丽的幻想。没有美学知识,企业家可能使一个好的形象设计闪过视线,使一个新颖的广告策划与其失之交臂,整个社会将变得苍白和没有魅力,所以,美术教育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绝不可少的一课。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改变美育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可能改变美术课的地位,让美术专业老师能真正从事自己的专业,使美育走进校园。 (二)建立系统化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体系 笔者认为,美术教育应从幼教开始,这是一种贯穿整个中小学的课程,也是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1.美术教育应是实践性的。美术教育应以启发创造想象力为主,兼而学习世界优秀传统的绘画,在每一个教育阶段上,都要学习国内外不同民族优秀传统的绘画,培养学生有一双欣赏“美”的眼睛。2.突出美术教育的人文科学性质。在不同阶段上都应开设艺术鉴赏课或者其他艺术活动。只有在鉴赏中以及大量优秀的例子中,才能培养审美的眼光。3.开设艺术史课程或艺术讲座,以美育为宗旨的美术教育与以学习技法培训艺匠为宗旨的教育应该是有区别的。4.可适当地开展艺术批评课程,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批评,不仅可以带动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研究兴趣,扩大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在进行批评的活动中,依据所选择的价值判断和标准不断地评判和修正自己,以同样的价值判断和标准塑造自身。 (三)加强中小学专业美术教师队伍的培养 在中小学美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尽管相对前几年有所改善,但状况仍不容乐观,城市中学还有一些高校毕业的专业美术教师,小学几乎全部是“师范”毕业的兼职教员,而农村中小学基本是空白。而且,这些教师中很大一部分人是既没有在理论上上升到美学教育的高度,在实践上又没有较强的实际美术创作和教学能力。所以,中小学生普遍无法接受系统的审美艺术教育,因而缺乏较好的审美意识。 加强美术教师队伍的培养,首先是加强师范类美术专业的建设。师范类美术专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范类学校中的美术教育专业,二是综合类大学中艺术系美术教育专业或美术学院中的美术师范专业。一是从师范类学校抓起,师范学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我们培养的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辐射的受教人群,影响到中小学生的全面成长。二是抓好综合类大学中艺术系或美术学院中的美术师范专业的建设,培养美术教育人才队伍作为补充,弥补目前美术教育人才队伍的不足。 在师范类美术专业建设中,必须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工作。师范类高校除要有一批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很强素质的专家教授外,课程的设置、授课的形式也很重要,要改革现有的教学体制。美术专业在设置必要的艺术技巧训练课外,要特别加强美学理论、艺术鉴赏、审美趣味、美学史论、艺术实践等课程设置。 只有认真抓好美术教育建设,才有保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改善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状况,最重要的是真正做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小学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定位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导 1.研究缘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2.现状略析。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能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矗两者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另外,美术学习又是学生眼、脑、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与操作活动,美术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眼、脑、手协调并用,因而学习呈现着“观察思维(感受)表现(创作)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前述两种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视有所惑、脑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结合,也违背了学习规律。 (3)与个体完善和社会需要的矛盾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而且,随着文化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生产、生活日趋融合,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丰沛的艺术情趣与创造意识。而前途美育的欠缺与片面都是美术教育功能的畸型发挥,都将造成个体心灵、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巨大失衡,使人格和个性平面化,使再生产劳动力的感官运动与审美创造相分离,从而影响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社会的顺利发展。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 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 其次要加强美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适应二十 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4.美术的素质教育与发展作为普及型立体型的美术素质教育,围绕发展的核心表现出以下征:①科学性--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即向学生实施具有辅德、益智、健体(心)的美术“双基”,具有全面整体的、优化结构的、层次递进的、有序发展过程的教育,②实效性--因材施教与以点带面的统一,即以因材施教为根本,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全局性教育效应;③创造性--主体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即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能动性,做好相互间的合作与配合、促进教学活动从不适应向适应方面发展;④规范性--有一 定的教育评量体系与活动,即对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综合评估并纳入教育、管理常规,根据甘一世纪学生美术素质的综合要求与表现,建立健全一整套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美术活动的评量规则,并使之在实践中应用化;⑤发展性--以人为全面发展和“教育是基础生产力”的统一为宗旨,即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审美方面的生产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教育目的。 三、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 3.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注重过程。首先以基储应用和审美为前提,删缩一些功能单一、难度不适的重复、生僻的教学内容,发挥地方教材优势,增设一 些作用显著、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其次,教学方法力忌盲目随意的纯技术教育与纯欣赏教育,而求讲练结合、欣赏与创作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另外,要使整个教学活动有美有术,使学生的眼、手、脑都协调运用,对美术行为过程和结果(作品)都感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 4.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量标准与展赛机制。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评量与展赛,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并能由此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采用忽略主体创造和审美情意表现的、强调美术学科智能的外在的规范性评量规则,也不能只注重片面合混的、强调自我表现的内在的感觉式评量规则,而应建立一套以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兼顾形式、内容、思想、艺术与主体因素的,从自觉性、审美能力与造型能力三方面进行评量的标准与实施机制,以促进美术之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 小学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思考 我国的艺术教育在近十多年间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针对基础教育中“我国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不仅艺术教育师资的数量严重不足,同时,从整体上讲,在艺术教育素质、教学科研能力和艺术专业技能水平等方面也亟待提高”①的状况,通过多方面、多形式的努力建设,现在师资紧缺的状况得到了初步缓解,教师的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们在充分肯定基础艺术教育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学校艺术教育仍然是整个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学校艺术教育和美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尽管2002年7月25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使学校艺术教育步入法律化、规范化的轨道。但一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中小学的领导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明确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又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山区中小学,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并突出地表现为师资短缺,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不能适应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 其一,一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中小学领导是“美盲”,不了解美术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工作的密切关系;不了解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美术是新世纪祖国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不可缺少的艺术素养;认识不到美术教育是美育和素质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形式和有效途径;认识不到美术教育是对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由于实际认识不足,致使一些农村中小学的领导认为美术课是“调剂课”,可以是“口头上重要,工作中次要,执行中不要。”美术课在实际工作中被随便缩减,随时被其他基础学科挤占,甚至停开。 其二,美术教学不同于一般文化课教学,它是一个眼、脑、手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在美术教学中,范画挂图、图书资料起着重要作用。只有见到大量的优秀作品和具体的实物,学生才能有一个感性认识;让学生动手操作,他们才能深刻体会。但一些中小学校领导不愿投入资金改善教学设施,购置教具和资料。 其三,应试教育的误导。尽管国家教育部已提出中小学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由于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一些学校只重视升学率,仍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美术的学习,除了部分专业美术考生之外,不作为升学手段。学生家长也只关心孩子的语、数、外成绩,美术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一定的限制是难免的。 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广大农村中小学迫切需要大量的美术教师。虽然我国鼓励综合性高校和非师范类高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加之近几年来各院校的扩招,美术师资毕业生虽然数量多,但农村学校美术师资却存在“来不了”“养不起”“不稳定”“配不齐”的现象。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来不了”。上述的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外部环境让美术教师和美术师范毕业生“心寒”,加上我国农村学校不仅数量多,而且受思想观念、地理位置、交通、地域经济等影响,一些高师的美术毕业生贪恋城市,认为到农村、山区中小学是“大材小用”或无用武之地,不愿到生活与工作条件艰苦的农村、山区工作,甚至放弃分配,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养不起”。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小,教师编制受限制。一般情况下,一所农村中小学养不起也用不足一个专职美术教师。这就使一些学校为给其他学科的教师排够课时或照顾老弱病残,而让这些根本不懂美术的老师教美术,或让美术课只停留在课表上,教学得不到保证。即使有一名专职教师也成了基础课教师,或成了跑腿的、打杂的,使之不能专一地去研究自己所教学科。 “不稳定”。农村学校无能力更多地“创收”,农村教师的实际待遇长期徘徊在社会的一个低水平线上,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中小学美术教师除完成美术课教学工作外,还要做多项琐碎繁杂的工作。如:开展第二课堂辅导学生,为学校办板报、墙报,为各班级布置教室,为节日庆典和上级各种检查活动写标语、布置会场、美化环境等等。白天上课,有时晚上还得加班加点,而这些工作并不起眼,不计报酬和功劳。美术课非统考科目,在评职、评优、晋级等方面不便计算成绩,工作辛苦又得不到承认,加之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设施和教具缺乏等诸多因素,导致在农村、山区中小学工作的美术教师不安心。在教学上,不研究大纲和教材教法,对课堂教学敷衍应付,对学生不负责任,或跳槽、或改行,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配不齐”。我国85%左右的学校在农村,75%左右的学生在农村,可以说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整个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农村学校美术教师需求量最大。但“来不了”“养不起”“不稳定”形成恶性循环,越是缺,越是配不齐。基础美术教育不合格,造成学生素质不高,直接影响美术院系的生源,低素质的生源又影响中学美术师资,这样又形成恶性循环。 解决当前农村学校美术师资问题,稳定教师队伍,最根本的还是要把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真正重视起来,要增强教学设备的投入,按“普九”的标准配齐设备。同时,要改善美术教师的教学条件,每学期应提供一定的教学业务经费,以保证美术课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要把美术教师的地位真正提高。在美术教师的评职、评优、晋级、奖金等方面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视同仁,并能根据美术科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公平的考核考绩制度。美术教师的外出写生、参观展览要形成制度。美术教师对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的指导、办板报、校园环境的美化、为其他学科绘制挂图以及为节日和会议刷写标语等,都应为美术教师计算工作量。尊重他们的教学劳动和科研成果,鼓励、支持他们外出交流学习、进修、函授等,以提高美术教师的业务素质。 另外,对美术教学和教师也要提出要求。各级的教育行政领导与教研部门在检查教学工作时,应把美术教学工作列入检查的项目,每学期要制定检查制度,包括教学、教案、教研、教改、美术活动的开展、经费和设备添置等。开展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基本功竞赛等活动。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和综合素质评估,要有计划地对美术教师特别是兼职美术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 重视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就要转变观念,以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来贯彻落实《学校艺术工作规程》,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与学校的领导应自觉地把学校美术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保证美术教育的投入,加强美术课程教学,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落后面貌,促进美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小学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探究 【摘要】当代教育对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视,而在小学教育阶段,美术教学对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通过美术教学,可以有效开发其智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在教学中,可以灵活的教学方式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教学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是当代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作者认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从教育的初期阶段开始,从小学教育开始,才能贯彻到整个教育阶段。 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业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启发学生智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活跃性,这不仅对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同时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的重要能力。活跃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索科学知识,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对于美术教学本身来说,脱离传统绘画的刻板,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有效的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提升美术教育效果[1]。 (二)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智力水平并没有太大差异,而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聪明和愚笨两个极端,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非常好,而也有个别学生成绩非常差,作者认为这都要归结于潜能开发的差异和不足。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进行创作,可以不断的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本学科以及其它学科的学习。 (三)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以及未来的工作中都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通过实施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使他们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够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此外,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点会更加深奥,在进入社会之后,所接触的工作、人际交往等都更为复杂,有了较高的创新思维能力,他们才能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帮助实现自我成长。 二、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实施自主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一味的通过老师的讲解进行学习,按照老师的思维进行思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不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3]。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并主动向老师提出疑问,这一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潜能,并提升他们对美术作品的认知能力和艺术赏析能力;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避免按部就班的进行手工制作或者绘画,应当消除课本中的条条框框,鼓励学大胆创新、开拓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关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情景构建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应当是一个研究学习的过程,但在以往的小学美术教育当中,老师都是根据课本内容的布置进行教学,教学方式陈旧,学习气息也比较淡薄,学生缺乏研究探知的积极性。因此,在未来的小学美术教育中,老师应致力于构建一个具有良好氛围,且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景。 (三)合理的教学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极为重要,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合理评价学生的美术学习成果,在评价过程中,老师应注意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去品评他们的作品,多指出其中的优点,注意不能刻意拿学生的作品进行比对,一味批评创作较差的作品,避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而是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创作点,并将其扩大,以此引导学生进行再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4]。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从教学方式、评价手段以及兴趣培养等多个方面入手,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基础,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引导他们进行多维度思考。 作者:孙冉冉 单位:山东淄博重庆路小学 小学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小学美术教育存在问题及应对方法 【摘要】小学美术作为小学课程学习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必修课程,是我国培养小学生艺术修养、挖掘学生艺术潜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社会讲究学生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小学美术教育现在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现在人们都为了追求这一特长,都放弃了原本应该追寻的本质。现在我们要来探讨一下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这一问题。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存在问题;应对方法 一、现阶段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教育中高年级对于美术学科重视度减弱 小学生中低年级形象思维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的创作主要靠自己的感觉和想象,用画笔把他们表现出来。学生在低年级时,都比较喜欢画画,但是到了小学高年级,小学生的绘画热情渐渐减弱,即使有作业也是草草应付了事。 2.教学模式单一 小学美术教育一直以来只是依靠教科书为主要的参考文献,造成了现在的美术教学以单一刻板的讲解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为主要授课模式,而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时间很少。长期下去,会造成课堂上的死板,也会让学生的兴趣减少。学生参考的东西越来越少,只能依靠固定的教科书,禁锢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3.学校不重视美术教育 现如今社会只注重应试教育,对于这种不需要考试的科目干脆到了高年级就直接取消了。对于小学美术教育知识只是普及一下,并不会让学生花时间去学习、爱好这个。由于必修课程语文、数学、英语课程,越来越多的时间都花费在了为了应对升级考试上,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分在其他课程中。只是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只关心语文、数学等文化课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4.忽视美术技能技巧传授的现象 我们很多的老师只是片面理解新课标,认为美术这门学科只需要注重美术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知识技能就变得不为重要了。上课时间只是一贯的讲解那些小学生理解不了的专业知识,而没有留给学生自己画画、想象的空间。 二、针对小学美术教育问题应对的方法 1.将美术学科作为小学教育中必修的一门课程 除了语文、数学、英语这主要的三科主科,也要把小学美术做为必须学习的一科。从小就培养孩子们对美术的喜爱和喜爱。从而把美术教育这一学科作为教学评估的标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此来刺激人们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视。使其成为小学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进行评估的一大重要因素。 2.教材的丰富,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美术学科是一门艺术课程,在课堂上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使用课本教学,而应该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上留下绘画作业,之后老师应该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最后选取一份最好的作品给予奖励。学生会在老师的鼓励下,逐渐增加对美术学习的热情。 3.重视美术教育,使其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要调节好学校领导、家长、孩子和美术教师这几者的心态,使其明白只是“急功近利”的提高学生语、数、外成绩而忽视音、体、美教学是不正确也是不科学的;其次教师要精心备课,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再次师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开展一些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后教师要及时的做好评价工作,事实证明,在“评”与“比”的过程中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以此来刺激学生对美术的喜爱。 4.亲身传授,亲自讲解 除了讲解课本上单一的美术知识,要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创造。亲自教他们绘画的技巧,该如何去把一个事物画活了。例如:我之前教他们做拉花,还教他们如何插花,这些技术既实用又时尚。当学生自己制造出作品时,是既高兴又自豪。当他们把自己做的作品带入家中时,使家长认识到美术不仅仅是画画,还可以装饰生活,提高美术修养。老师们要在课堂上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动手做一些小事物,让学生都动起手来。总而言之,小学美术教育提高与重视是当务之急,我们要提倡并宣传美术教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们现在不仅要重视数学、语文、英语这类文化课,而且还要重视德智体全面,增强对美术教育的关注度。不仅为了升学率,也为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小学美术教育这一门学科并到与语数英同等重要的地位。不论将来,美术是否作为考试科目,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而不是一味地只是学习文化课,而丢掉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邢玉芳 单位:吉林省延边州和龙市教师进修学校 小学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剪纸教学 摘要: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就是剪纸,剪纸艺术的吉祥图案中寄托有大家的美好愿望,目前已深受各国群众的喜爱。为了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剪纸艺术,使我国的民族艺术得以实现重换新生,有必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具有民族文化精神和艺术创造力的剪纸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对民族艺术精神的深刻感受和认识,还能够有助于小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关键字:小学;美术;教育;剪纸教学;兴趣;素养;审美;民间 小学阶段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人品行培养的重要时期。就剪纸教学而言,它不仅能对小学生的心智开发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学生的品行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剪纸教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对美有更好的感受;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在参与小学美术剪纸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对其美术知识进行体验、思考和探究,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社会情感态度,又能够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1注重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 知识技能是小学美术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为了能够有效促进剪纸教学质量的提升,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客观且深入的对剪纸有全面的认识,通过探究与剪纸相关的知识内容,提高自己对剪纸的理解能力,对剪纸形成自我认知。小学美术教师既要基于剪纸文化在美术教育中开展剪纸教学,又要注重激发学生对剪纸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剪纸的热爱程度得到有效提升,让学生被强烈热爱剪纸的情感所感染,在引发学生共鸣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爱上剪纸教学。 2注重激发学生的剪纸学习兴趣 剪纸艺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大,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剪纸艺术,使剪纸艺术的内容和精髓能够得以广泛传播,有必要对小学生开展日常剪纸教学,而美术学科作为艺术审美教学的主要学科,该学科有责任将这项传统艺术和文化实现传承。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剪纸教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在剪纸学习中使自身的思维反应灵敏度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自己的立体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实现对小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小学生通过对剪纸进行学习,既能够发现剪纸文化的魅力,逐渐形成对这门艺术的感情,也会对其越来越感兴趣,有效促进自身思维活跃程度的提升,从而更好的实现传承剪纸艺术文化的目标。兴趣是驱动学生更好学习剪纸艺术的主要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情景使学生在剪纸教学过程中对剪纸艺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将一些名家作品展示在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传统剪纸文化有更加直观的了解,还能够有助于学生思考不同地区剪纸作品存在差异的原因。如此也能有效构建剪纸学习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剪纸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促进学生对剪纸艺术进行更好的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将作品进行直观展示等方式,使学生在对剪纸技巧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丰富自身的剪纸艺术知识内涵。为了能够监测学生的剪纸学习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适合学生实际能力水平的剪纸艺术鉴赏任务,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其任务的完成情况;来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以此作为教学活动调整的依据,并且这也能够有助于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剪纸学习兴趣。 3在讲解的过程中,结合示范和练习 剪纸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不可否认,剪纸也是民间艺术中较为神奇的一种。一张寻常的纸可以在一把普通剪刀的裁剪下变成精美的图案,而其关键则在于制作人灵巧的手。虽然说剪纸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但是小学生却很少有接触该艺术文化,因此,为了能够使小学生能够体验到剪纸艺术文化的魅力,教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剪纸教学时不仅要对其进行讲解,还要紧密结合示范,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练习。首先,教师需要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剪纸的基本步骤以及剪纸的基本文化内容进行讲解,使他们能够对剪纸技巧、原则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有基本的认知和了解,并且能够将其运用至实际剪纸操作中,知道哪些部分是剪纸时应该剪掉的部分,哪些部分是剪纸时需要保留的部分,能够掌握设计剪纸图案的方法,自主完成剪纸图案的布局和结构安排,使其具有合理性等等。通常情况下,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认知尚不成熟,但从文字描述并不能使小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加之剪纸是具有一定图像特性的艺术文化,教师有必要通过图案的方式对其进行讲解,并且将讲解与示范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模范欲望,引导学生在模仿过程中掌握剪纸技巧和方法,接着,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操作,并观察学生们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其次,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他们在对事物进行理解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在开展剪纸教学时需要注重学生这一特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其剪纸教学内容进行讲授,避免繁杂的讲授方式,简讲、精讲该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有助于学生对其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好的掌握剪纸文化的精髓,还能够为学生预留出充分的练习时间。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整体到部分的步骤来对其剪纸教学进行示范,使学生在了解整体示范的同时也能够学会分解动作,学生可以跟着教师一个接一个的示范动作进行模仿和练习,直至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剪纸活动,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力对其剪纸作品进行创作,从而呈现出更多精美、新颖的剪纸作品。 4结束语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剪纸教学,既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一大进步改革,又是传承和发展剪纸艺术的重要举措,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剪纸是我国重要的民间艺术文化瑰宝,另一方面,小学生肩负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职责。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开展剪纸教学,使其能够相应教学改革要求,更好的推动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还要使其能够促进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使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得到培养的同时,也能够实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国文明。 作者:张雪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八一希望小学 小学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软实力改进策略 【摘要】所谓的软实力,实际上指的是一种能力,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念,它是相对于硬实力所说的。农村学校应当针对美术教育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尤其是在软实力方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软实力;改进 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由于受到了传统观念以及地域特点的限制,无法得到高效率的开展。农村的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也与城市的学生有较大的区别,为了缩小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差距,农村学校应当针对美术教育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尤其是在软实力方面。所谓的软实力,实际上指的是一种能力,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念,它是相对于硬实力所说的。软实力其实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吸引力,利用吸引力来达成某种目的。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增强农村美术教学的软实力成为了教学的关键,本文将针对农村美育问题展开简单的讨论。 一、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和推进,农村学校对于美术的认知逐渐的发生变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美术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副科目,更有甚者,认为美术教育是在浪费时间。但是这些想法在现在看来已经基本上都改变了,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不利于发展的因素。 (一)课程资源方面 虽然说美术教学已经在农村学校获得了推广,很多农村的小学也都配备了专业的美术教师,但是在实际的美术教学开展过程中,大家还是避免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针对对农村美术教育现状的研究可以得知,当前的农村美术教学,缺乏教学资源。教师往往对于课本教材过于依赖,这种行为会让美术教育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除此之外,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教学课堂中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二)师资配置方面 虽然说很多农村的学校已经配备了专业的美术教师,但是学校方面似乎对于美术教育还是不够尊重,有的学校会出现一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现象。比如说美术老师身兼数职,除了要进行美术教学之外可能还会担任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学,这样一来美术教师就会出现一些懈怠的情况,不利于美术教育的发展。 (三)设施使用方面 大部分的农村地区都已经配置上了完善的教学设施,比如说多媒体教室、办公网络,以及一系列的美术教育所需要的工具等等。但是在实际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这些设施的使用率比较低,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时间久了便成了摆设品。 二、美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教学方式以及观念的落后是农村的美术教学成为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通过对当前农村的小学美术教育软实力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一)师资建设不成熟 美术教师的兼职现象以及专业性不够的现象成为了当前农村美术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这种问题直接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应当接受的是正规的、科学的、专业的美术教育,而不是这种教学思想落后的、鸡肋的教育。 (二)与城市存在差距 众所周知,农村无论是在经济水平还是在社会文化方面,都与城市有着望尘莫及的差距。这种差距就直接成为了影响美术教育的问题,硬件设施的不够完善、使用方式的不科学、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少等等,都是影响美术教育的大问题。 (三)地域存在限制 学习美术不是闭门造车,更加需要学生走出去,发现外面世界的美。就城市而言,分布了大量的美术馆、美术教育机构等等,而且还会不定期的有一些美术作品的展览,这些对于学生学习美术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农村没有,这就是问题之一。 (四)学习资料难以准备 由于农村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落后,使得学生缺乏学习资料,比如说需要买一些美术画册的时候,在农村没有办法买到,这就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发展。 三、小学美术教育改进策略 (一)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 当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当尽可能的丰富教学资源,以美术教材为主要依据,适当的加入一些辅助性的教材来拓展学生对于美术的认知。例如说在对《画人物》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小学生们展示出一组人类早期的人绘画作品(岩画及舞蹈纹盆)与现在儿童的人物画涂鸦作品,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到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利用人物画来装饰器皿、丰富生活了。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出一些学生自己画的人物画作品,以供大家欣赏。 (二)对美术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 学校方面应当加强对美术教师的培训,无论是在教学思想方面还是在职业素养方面,都应当呈现出最专业最完美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定期培训和考核的方式来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积极利用已有设备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了,当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中有这样的一点,对于已有的设备使用较少。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当积极地利用已有设备,发挥物尽其用的作用,让每一种教学辅助用具都能够实现其自我价值,帮助学生提高美术水平。比如说在带领学生学习简单的陶艺时,要合理的利用学校方面准备的陶艺用具,例如陶土、制陶工具等等。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再比如说学习雕萝卜的时候,积极的利用雕刻工具,让学生通过对雕刻工具的使用来提高自己的雕刻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体验雕刻的乐趣。总而言之,美术教育应当用心。虽然说现在农村的小学美术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对美术教学进行优化之后,能够进一步的改善当前这种落后的现状,让农村的小学生也能够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 作者:任何芹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教师发展中心
电气设计论文:住宅电气设计中的一些体会 摘要: 随着《住宅设计规范》的实施,和广大设计人员的不断努力,住宅供电系统日渐合理,供电容量充足,用电安全可靠。但每当一幢新楼交付使用,用户入住装修时,总能见到对原有电气设施改、拆,甚至干脆废弃不用,造成巨大的人力,财物浪费。 关键词: 住宅 电气设计 供电系统 随着《住宅设计规范》的实施,和广大设计人员的不断努力,住宅供电系统日渐合理,供电容量充足,用电安全可靠。但每当一幢新楼交付使用,用户入住装修时,总能见到对原有电气设施改、拆,甚至干脆废弃不用,造成巨大的人力,财物浪费。细加分析用户主要改变的是,供电末端设施的位置和数量,并非供电系统本身。 电气设施的布置要求,是由住宅的布局,现阶段室内布置的方式,以及拥有的家电数量决定的,当然也有地域、年龄、职业的差异。具体到室内某一部分是由其功能所决定的,下面就室内几大功能区常见布置,电气设施设计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卧室卧室是人休息的地方是室内最重要的场所。卧室的家具主要有:床、床头柜、衣柜等。电气设计包括:照明、电源插座和电话、电视插座,设计时应该注意的是:灯具应设在除去衣柜位置的中央,否则家具一就位灯位就显偏了;灯具宜采用组合式吸顶安装(由于室内净高一般在2.6以下)双联开关控制,供不同使用功能选用不同照度。 电源插座应避开衣柜和床头位置,在两则墙上安装,距地0.4米为宜。电话插座设于床与床头柜之间,电视插座设于相对的墙面上,与电源插座平行安装。卧室空间较小宜采用窗式空调,空调插座应设于避开衣柜一侧窗户旁墙面上高度宜为2米。 二、起居室起居室是家人聚集,招待客人的场所。主要家具包括:沙发,茶几,桌椅等。电气设计包括:照明,各种插座,室内配电箱等。 一般起居室两面为墙,一面为窗。电视一般布置在较短的一面墙中部,沙发依较长一面墙布置,电话机布置在沙发转角的小茶几上。这样电视插座就应设在较短一面墙中部,电话插座应在沙发转角茶几旁的墙上,电源插座也布置相应的位置即可,高度0.4米为宜。 起居室应采用组合式灯具,设计时应考虑采用多联开关,灯具宜设于沙发合围的中央上方。 起居室根据其面积大小可采用窗式或柜式空调,在外窗附近的某一墙面上设一组插座,底边距地2米,以便为窗式空调提供电源,并在此插座垂直下方距地0.4米处设一组插座,以备将来使用柜式空调。 户内配电箱可安装在入户门附近的墙上,此箱仅在检修或故障时使用,故可安装在较高位置,考虑到住宅层高级结构梁的影响,此箱底边距地2米暗装比较合适。 三、厨房厨房内的用电设备比较多有:微波炉,电饭煲,冰箱,抽油烟机等。因此在厨房内应布置足够多的电源插座。 新装修的厨房一般做一排厨柜和吊柜,厨柜高度约为0.7米,厚0.5米,吊柜在其上方底边距地为1.6米,厚度为0.3~0.4米。电源插座宜设在厨柜与吊柜之间的墙面上,距地高度宜为1.5米设两组以上。抽油烟机一般嵌于吊框内安装,其插座宜设于吊柜内侧墙上,高度2米左右为宜。冰箱插座宜设于厨房角部。 厨房灯具设于房间中央采用吊线罩灯,普通跷板开关门外控制。 四、卫生间卫生间的电气设计一般包括:顶灯、镜前壁灯、排气扇,近一段时间按摩浴缸,暖风机,浴霸等较大负荷设备也逐渐进入卫生间。 镜前壁灯设于洗面盆高度1.8米,顶灯设于卫生间中央采用防潮型吸顶安装,排气扇设于风道口旁高2-2.4米,在室外墙上设多联开关控制。在洗面盆旁侧墙上设带隔离变压器的剃须插座距地高度1.5米。一般卫生间不考虑按摩浴缸,当需设置时,建议其供电回路设置现场隔离开关,隔离开关可配小开关盒暗设于卫生间就近外墙上,安装时再引出接线。另外,热水器,排气扇不宜直接用插座供电,可用暗盆出线预留1米左右长的导线,在安装时接入电器;卫生间的取得设备容量一般为800~1500W,可将零线引入设于室外的开关盒内,供二次装修时明管敷线,引入吊顶供电,设计时考虑其负荷。若洗衣机也放在卫生间,采用防溅插座距地1.5米供电。 这里注意的是,卫生间特别是带有洗浴功能的卫生间,属潮湿地区它的用电安全非常重要,设计时要注意:开关是人常要触措的设备,而其内部断开的又是相线不宜设于室内;插座安装要严格遵守规范划定的区域供电要求。 总之,电气设计师应与建筑师相配合,并了解室内布置,装饰的现状与趋势,熟悉家电拥有现状,努力做到设计能用、够用、好用,使用户满意。 电气设计论文:体育场馆电气设计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大屏幕显示技术的发展,体育场馆的变配电系统、体育照明系统的智能化与常规的设计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从各个系统出发,结合国际上先进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将体育场馆建设成既体现高科技含量、又完全满足实际需求的现代化体育场馆。 关键词:体育场馆 照明系统 智能化 奥运 2002年中国奥运组委会开始对体育场馆设计进行国际招标,根据奥申委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的承诺,要将2008年奥运会办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和绿色奥运,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也符合全中国人民的心愿。如何规划设计奥运体育场馆,在体育场馆的设计中体现科技奥运的宗旨,这是2008年奥运会场馆建设中必须始终如一贯彻的基本方针。 近几年来,全国各省市为举办全国运动会、各省市运动会也投资兴建设体育场馆。但如何设计好体育场馆、如何将现代科技运用到体育场馆中来,使体育场馆的建设跟上时代科技进步的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的体育场馆的建设逐渐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过去的片面追求大规模向规模适中、功能多样、设备先进、安全舒适和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设备先进则充分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体育场馆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注重这些高科技应用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着以人为本,使高科技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更加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充分体现节能与环保。2000年悉尼奥运会已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就体育场馆设计中,有关电气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的飞跃发展,在建筑领域出现了智能建筑,它具有非常鲜明的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需求,对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安全、舒适、方便、高效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与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智能建筑的建成,从另一方面来看,又起到了节约能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目的。 上述技术的发展,也为我国建设智能化体育场馆,顺利举办奥运会提供了技术保障。 1 智能化变配电系统 现代体育场馆中的系统和设施,对供配电系统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有许多系统在运动会期间是绝对不允许出现供电故障。因此首先应对体育场馆的用电负荷进行分级,不同等级的用电负荷,其供配电系统是有所区别。除消防设备用电属于一级负荷之外,根据《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95 第2.0.1条 电力负荷应根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在政治、经济上所造成损失或影响的程度进行分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负荷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为一级负荷: 1.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亡时。 2.中断供电将在政治、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时。…… 3.中断供电将影响有重大政治、经济意义的用电单位的正常工作。例如:重要交通枢纽、重要通信枢纽、重要宾馆、大型体育场馆、经常用于国际活动的大量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等用电单位中的重要负荷。 第2.0.2条 一级负荷的供电电源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一级负荷应由两个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二、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的负荷,除由两个电源供电外,尚应增设应急电源,并严禁将其它负荷接入应急供电系统。 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中: 3.1.1.1 一级负荷 (1)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亡者。 (2)中断供电将造成重大政治影响者。 (3)中断供电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者。 (4)中断供电将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者。 对于某些特等建筑,如重要的交通枢纽、重要的通信枢纽、国宾馆、国家级及承担重大国事活动的会堂、国家级大型体育中心,以及经常用于重要国际活动的大量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等的一级负荷,为特别重要负荷。 在该规范表3.1.2 常用重要电力负荷级别中,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以上体育馆、体育场中的计时记分用电子计算机系统电源、比赛厅(场)、主席台、贵宾室、接待室及广场照明,电声、广播及电视转播,新闻摄影电源均属一级负荷。并且对于计时记分用电子计算机系统电源为特别重要负荷。 3.1.3 一级负荷的电子计算机,其机房及已记录的媒体存放间的应急照明亦为一级负荷。 3.1.4 当在主体建筑中有一级负荷时,与其有关的主要通道照明为一级负荷。 因此,在进行体育场馆变配电系统设计时,应严格按照供电级别对用电负荷加以周密的考虑。并根据实际要求设置应急电源。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送审稿10.3.1 体育建筑电力负荷应根据体育建筑的使用要求,区别对待,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甲级以上的体育设施电力负荷为一级,国家级大型体育中心为特别重要负荷; 2.以上系指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的比赛厅(场)、主席台、贵宾室、接待室、广场照明、计算机房、电话机房、广播机房、电台和电视转播、新闻摄影电源及紧急照明灯用电设备; 3.体育建筑的电气消防用电设备负荷等级应为该工程最高负荷等级; 4.一、二项中非比赛使用的电气设备及体育建筑使用要求为乙等的用电设备为二级。 体育场馆的变配电系统,除少数地区外,基本上都是10KV及以下的系统。目前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变配电系统,在这种系统中,所有高低压柜上配有大量的模拟指针仪表,柜内主回路的二次接线回路中,配有大量的继电器。高压侧以手动操作为主,低压侧则根据工程情况,实现部分自动(如联络开关),部分手动。这不仅给操作维护带来不便,而且对稍微复杂的控制实现起来也不方便,需增设一定数量的继电器等。一般来说,节点越多,出现的故障机率就越大。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在一些智能建筑中对变配电系统采用了以建筑设备自控系统的直接数字控制器(DDC)进行监测,随着断路器技术的发展,国内外一些厂家生产出了智能型断路器,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在开关柜中安装CT等传感器,而且可以直接从这些断路器的接线端子上,根据需要引出相应的一些参数等。总之这些技术的发展,其目的就是朝着变配电系统的自动化方向发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这些系统中,无论是采用智能开关,还是采用建筑设备自控系统的直接数字控制器,系统仅仅是朝着智能化方向迈出了一步,对于真正的变配电系统智能化还有相当的差距。尤其是采用DDC控制器的系统,一般仅仅是对系统的几个参数进行监测,根本无法达到自动化的目的。这种系统所采集的信息不全,数量有限,大量的参数和数据、故障和故障记录采集不上来,而仅限于电压、电流、断路器的开关状态等。另外每家从事建筑设备自动控制的承包商所采用的控制器,除少数采用开放型技术和产品外,一般均是自己的通信协议,与其它厂家产品之间互操作性差,协议转换困难。而且对于承担这些系统的建筑设备自控系统的承包商,绝大多数时从事自动控制的人员,对于变配电系统的工艺了解不深,因而很难做出符合要求的系统。 近几年,国内外一些公司,对于智能化变配电系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开发研制出了一系列用于变配电系统自动化的产品和设备,这些产品均是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现场总线是自动控制领域中一种互连通信网络,它是实现现场设备数字化通信的一种现场层网络通信技术。它具有协议简单,并具备开放性,容错能力强,实时性好,安全、成本低、适于频繁交换等特点。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可以快速、简单、低成本实现变配电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变配电系统一般由计算机、通信网络、智能化开关和控制设备组成。它是由通信网络将变配电系统中带有通信接口的开关和控制设备连接起来,并与计算机相连,由工作人员在计算机上进行智能化管理和操作,从而实现集中数据采集和处理,集中进行监控,真正达到变配电系统的遥测、遥调、遥控和遥信。 但目前国内外采用的现场总线有许多种,例如:MODBUS、PROFIBUS、FF、CANBUS、CONTROL NET、INCOM、LONWORKS、INTERBUS、ETHERNET等,国际上已出台了IEC61158所推荐的8种总线标准,但仍未建立起国际统一的标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技术的提高,用户对变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要求提高,在市场上将会出现多种类型的产品。这就造成了在一项工程中,可能会用到数种总线技术的产品。值得欣慰的是,针对这种多总线技术,现有大量的技术人员正从事于将多种总线技术用于一项工程的变配电系统的技术。采用通用型的现场总线、协议控制器,通过软硬件的方法,共同对现场总线协议进行处理,解决智能化变配电系统中多总线的兼容问题。 采用智能化变配电系统,对于系统的操作,可通过编制程序,对系统的各种操作进行预先设定,并以图形或表格的形式进行显示,非常直观、有效。对于信号的采集,一方面是信号的种类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采集,尤其是一些直接关系到系统变化趋势的信息,系统能不断采集和分析,提前给出必要的提示或警告,便于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智能化变配电系统可对每个回路上的断路器状态、柜内及母线温度、操作机构的机械性能、绝缘水平等进行检测,为系统运行的测量、保护、控制等提供必要的依据,并对发生故障的部分进行录波、故障记录,为故障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智能化变配电系统采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取代传统的二次回路,具有接线简单、性能可靠、易于维护的优点。尤其是对于具有数个变配电室的体育场馆而言,各变配电室的系统均具有通信接口,为实现变配电系统自动化和减少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保证。 智能型变配电系统的产品,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厂家均有成熟、实用的技术和产品,这些产品为标准的模块化结构,采用微电子技术,集成度高、体积小、功能全、便于各种功能的集成。而且这些设备布线简单、易于维护,给用户带来方便。例如施耐德电气公司的Powerlogic系统采用Modbus,能专业化地满足电能管理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电能成本、电能质量、供电连续性三方面,这正是我们对于体育场馆供电系统中重点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供电成本,主要方面是在于减少损耗,系统可以识别主要的耗电源、在内部进行成本分配,让用户对成本有更直观的了解,利用多站点集合的优势,在降低成本方面,可随时查看能源消耗模式,控制用电高峰。对于电能质量,该系统可以对供配电系统进行谐波分析,电压波动探测,扰动探测,中性线电流监控。例如配电系统中的谐波,他导致设备运行效率降低,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加大了容量,增大了系统的损耗。严重时,将会导致一些设备运行不正常,尤其是对于体育场馆中的弱电系统的电子设备。在保证供电系统供电连续性方面,该系统可以帮助用户分析和控制配电系统,从而提高供电的可靠性。该系统通过一个图形互动界面,将收集到的测量数据集中起来,并将其格式化,它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避免设备出现故障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停电。当出现故障时,要迅速判断故障点以及故障原因往往是困难的,从而延误了及时恢复供电的可能性,而Powerlogic系统可以及时诊断出问题所在,给维护人员提供有效的信息,保证了即使出现故障,也比传统的供电系统能尽快消除故障,恢复供电。 2 场馆照明 现代的体育场馆建设,向规模适中、功能多样方向发展。因此,体育场馆的照明设计,往往不是仅仅考虑单一功能,而是要考虑多功能的应用。在一个城市,奥运会仅举办一次,但随着全民体育健身运动的兴起,这些场馆还要在漫长的时间内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2年韩、日世界杯有些场馆的照明,均是进行了综合功能考虑后而设计的,而且是利用现代科技,利用计算机进行照明控制,达到采用简单操作而实现不同功能和使用条件下的体育照明。 体育场馆的照明,根据不同体育竞赛的要求,对不同项目、功能的竞赛,有其照度值等各方面的要求,如水平照度和垂直照度、对观众和运动员的眩光指数、显色指数等。对于体育场地的照明方式,主要有四塔式、多塔式、光带式、混合式等,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对于场地的照明效果应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而对于体育馆内的照明,其方式有满天星式、灯桥式、混合式等等。从智能照明的角度来看,不管体育场馆的何种照明,应本着有利于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有利于裁判员的正确判断,有利于观众各方位的观看效果,有利于现代电视转播。照明一定要满足体育竞赛工艺的要求,并实现照明的现代化管理,节约能源,改变光空间,创造光变化,并应在设计中做到安装简便,适应性强,系统安全可靠。 长期以来,CIE的标准和我国的标准是指导我国体育照明基本的指导性文件,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更新的、更切合实际需求的实用性标准。这些标准通过实际工程被应用到体育场馆照明系统的实现过程当中。 值得提出的是,随着彩色电视技术的发展,HDTV(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转播已正式进入了国际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赛)的技术范畴。而CIE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关的标准出台,在这种情况下,FIFA(国际足联)制定了《足球场照明推荐值》,并将HDTV转播所需的光环境正式纳入其中。按照这样的要求,赛场在主摄像机方向的垂直照度应在2000Lx以上。 目前国内新建体育场的照度水平,一般水平照度都至少在1600Lx以上,垂直照度则多在1400Lx以上。这样的要求对现有的彩电转播来讲是足够了,但还不能完全满足HDTV转播的要求。HDTV转播已成功地应用于悉尼奥运会和韩日世界杯足球赛,我国目前也在大力推广这一技术,在2008年奥运会上采用HDTV转播(与普通彩电转播并存)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因此对于我国的奥运赛场和其他一些大型的、常用于国际比赛的体育场来说,采用FIFA的《足球场照明推荐值》作为照度指标的标准是非常值得考虑的。 由于体育场馆的功能和结构特点不同,创造基本光环境的手段和方法有所不同。并不是所有体育场馆的光环境越亮越好,对于举办国际赛事可能性很小的一些体育场馆,照度水平设置在满足一般彩色电视转播这个层次上足够了,而对于经常举办国际赛事和大型活动的大型体育场馆,为满足HDTV转播的需要,而将照度水平设计很高,这主要不是考虑现场观众的感受,而更多地是考虑到广大电视观众的感受。所以照明系统在充分满足比赛和活动自身需要的同时,更多地是为电视转播系统提供最好的光环境。 场地照明灯具是体育照明系统的核心,选择是否恰当非常重要。如何在众多的、各具特色的专业产品中选择最适合自己需要的灯具,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灯具的光学性能、电气性能、使用寿命、可靠性以及性能价格比,是最基本的衡量指标。 一旦确定选用的灯具,照度计算是场地照明设计最基本、最直接、最有力的设计效果的依据。照度计算书包括所采用灯具的型号、数量、布置方式、投射角度、瞄准点以及最终的合成结果。通常体育场馆照明均分成多级,在照度计算时,应对各级照度度给出水平照度、垂直照度、对应的均匀度、眩光指数等一系列数据。当这些数据均满足上面提到的基本光环境的要求时,则认为该设计基本符合要求。照度计算除了用于确定照度值外,同时成为灯具安装调试的指导性文件。 在灯具布置时,应注意对于不同功能的场馆,其照明灯具的布置是有严格的规定,设计人员一定要清楚这些规定。有时对于多功能的体育场馆,为了满足不同功能情况下的使用,须分别设置一些灯具,以满足实际需求。 从计算书中得出的计算结果,仅仅是一种理想的情况。要获得真正实际效果,需要在现场经过反复的调试。照明设计与现场实际之间存在着互动的调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当现场条件不允许将所有环节都做到最完美时,需要设计人员做出决定。所以说,照明的计算和实施,不但要依靠高素质的设计人员,而且还必须要有专业的施工力量来支持。如飞利浦、松下、希优等专业公司,由此可以看出,这实际是对照明设计和产品提供商综合实力的全面考验。 对于大型的体育场照明,采用通常的“窄光束型”或更窄的“投光型”灯具,往往很难达到满意的整体光环境的效果。而以“窄光束型”或“投光型”灯具为主体,辅以其他配光的灯具(一般应为同种光源)的方式,则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照明效果。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但能保证场地大部分区域的光环境达到要求,而且对于个别特殊区域和观察角度,也能给出周到的关照,从而使体育场馆的整体光分布更趋于合理,照明效果更好。体育场馆的照明节能,首先是在满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进行节能。因此,需要在设计阶段,认真研究实际需求和选择高光效的灯具。一方面控制好眩光,另一方面尽最大努力减少光的溢散,合理决定分级照明的效果,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体育场馆照明控制系统,作为整个工程照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要有效实现各级开关灯方案,而且还要具备安全保障功能。各级功率配比、与供配电设计的配合、防止频闪、控制界面的反馈等都是必须仔细考虑的问题。做到在控制台上可实现分组控制和集中控制,并具备声光报警功能。 智能控制是目前体育照明的一个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提供一定程度的灵活组合的预留以针对特殊情况时调整。这种需求是采用传统控制方式所难以达到的。 智能照明从目前技术发展来看,主要采用分布式集散控制方式。它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平台组成的系统,将复杂的系统设计分层次进行,各层负责其须承担的任务。层次之间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并提供层间接口的组合通道。以图形化界面监视整个照明系统的工作状态,包括各种控制器状态,供电回路状态。系统可对每个回路和各组灯具进行遥控,根据计算机程序的设定,分成多种场景,进行分门别类的控制。并根据各组灯具点燃时间进行统计,便于进行维护的提醒和管理,确保在竞赛过程种,各灯具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采用计算机进行体育场馆的照明控制,能够对整个照明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对每个回路、每个灯具的状态、故障进行监视,并能方便地进行各种照明场景模式的变换和更改,便于日常工作管理,减轻工作强度,确保照明的效果。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能对灯具起到全面的保护控制和状态参数检测,这是采用常规控制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它采用软启动和软关断技术,限制电网电压浪涌,提高了灯具的使用寿命。 体育场馆的照明,除满足各类功能性的竞赛照明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场馆的观众席照明以及应急照明,这是在体育场馆照明设计中一项重要工作。体育场馆人员密集,观众的安全至关重要。绝对不能由于照明的失误,而引起观众的骚乱,出现不必要的、人为的事故。智能照明系统能对场馆中应急照明自启动,确保场地内的安全。 对于多功能的体育场馆,其照明系统的控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采用智能控制系统,不仅能提升照明系统的控制功能,而且还可以很方便地与整个体育场馆建筑设备综合管理系统连接,向上层系统提供照明系统实时状态和历史资料信息,同时也可接收来自上层管理系统的场景模式照明控制指令,实现统一的、综合的管理和控制。 电气设计论文:民用建筑中电梯的电气设计 论文关键词:电梯;主开关;照明;插座;配线 论文摘要:电梯的电气控制设备由制造厂成套供应,电气控制设备的电源进线及控制和配电出线由安装单位配套。电气设计只需为下列用电设备提供电源、选配断路器和配电线路。 1 概述 电梯电气控制设备由制造厂成套供应,电气控制设备的电源进线及控制和配电出线由安装单位配套。电气设计只需为下列用电设备提供电源、选配断路器和配电线路。 电梯主电源;轿厢、机房和滑轮间的照明和通风;轿顶和底坑的电源插座;机房和滑轮间的电源插座;电梯井道的照明;报警装置。 2 配电设计 2.1电梯的负荷分级和供电要求,应与建筑的重要性和对电梯可靠性的要求相一致,并符合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的规定。高层建筑和重要公建的电梯为二级,重要的为一级;一般载货电梯、医用电梯为三级,重要的为二级;多层住宅和普通公建的电梯为三级。高层建筑中的消防电梯,应符合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2.2电梯的供电,宜从变压器低压出口(或低压配电屏)处分开自成供电系统。 一级负荷电梯的供电电源应有两个电源,供电采用两个电源送至最末一级配电装置处,并自动切换,为一级负荷供电的回路应专用,不应接入其它级别的负荷; 二级负荷电梯的供电电源宜有两个电源(或两个回路),供电可采用两个回路送至最末一级配电装置处,并自动切换。当变电系统低压侧为单母线分段且母联断路器采用自动投入方式时,可采用线路可靠独立出线的单回路供电。亦可由应急母线或区域双电源自动互投配电装置出线的、可靠的单回路供电。 消防电梯的供电,应采用两个电源(或两个回路)送至最末一级配电装置处,并自动切换。 三级负荷电梯的供电,宜采用专用回路供电。 2.3 每台电梯应装设单独的隔离电器和保护装置,并设置在机房内便于操作和维修的地点,应能从机房入口处方便、迅速地接近。如果机房为几台电梯共用,各台电梯的隔离电器应易于识别。隔离电器应具有切断电梯正常使用情况下最大电流的能力但不应切断下列设备的供电:轿厢、机房和滑轮间的照明和通风;轿顶和底坑的电源插座;机房和滑轮间的电源插座; 电梯井道的照明;报警装置。 上述照明、通风装置和插座的电源,可以从电梯的主电源开关前取得,由机房内电源配电箱(柜)供电或单设照明配电箱,或另引照明供电回路并单设照明配电箱。 2.4 主开关选择 电梯电源设备的馈电开关宜采用低压断路器。低压断路器的额定电流应根据持续负荷电流和拖动电动机的起动电流来确定。过电流保护装置的负载-时间特性应设备负载-时间特性曲线相配合。 2.5 照明、通风装置和插座的供电回路,根据设备所在部位和工作特点划分,至少应分为两个供电回路并分别设置隔离电器和保护装置: 轿厢用电设备(照明、通风、插座和报警装置)供电回路和保护断路器(如同机房中有几台电梯驱动主机,每个轿厢均应设置一个),此断路器应设置在相应的主开关旁。 机房、井道和底坑用电设备(照明、通风和插座)供电回路和保护断路器,此断路器应设置在机房内,靠近其入口处。 3 电气照明、通风装置和插座设置及控制 3.1 电梯井道照明 封闭式电梯井道应设置永久性的电气照明,在维护修理期间,即使门全部关上,井道亦能被照亮。井道最高和最低点 0.5米以内,各装设一盏灯,中间最大每间隔7m设一盏灯,照度应不小于50lx,分别在机房和底坑设置一控制开关。 3.2 电梯机房照明和电源插座 机房应设有固定式电气照明,地板表面上照度应不小于 200lx。在机房内靠近入口(或几个入口)的适当高度处设有一个开关,以便进入时能控制机房照明。机房内应设置一个或多个电源插座。 3.3 轿厢照明和电源插座 轿厢应装备永久性的电气照明,控制装置上的照度应不小于 50lx,轿厢地面上的照度宜不小于50lx。如果照明是白炽灯,至少要有两只并联的灯泡。 要有可自动再充电的紧急电源,在正常照明电源被中断的情况下,它能至少供 1W灯泡用电1h。在正常照明电源一旦发生故障情况下,应自动接通照明电源。轿顶应设置一个或多个电源插座。 3.4 底坑插座 底坑距底 0.5m处应设置一个电源插座。插座需有防护措施和有一定的防水能力,宜至少达到 IP21。 4 线路敷设 4.1 线缆选择 选择电梯供电导线时,应按电动机铭牌电流及其相应的工作制确定,导线的连续工作载流量应不小于计算电流,线路较长时,还应校验其电压损失(直流电梯电源电压波动范围应不大于± 3%,交流电梯±5%)。 4.2配线选型 根据不同用途,配线可选用导线、硬电缆和软电缆,应有不同的保护方式和敷设方式. 5 防灾及报警装置 5.1消防电梯和平时兼作普通电梯的消防电梯,在撤离层靠近层门的候梯处增设消防专用开关及优先呼梯开关,供火灾时消防队员使用。 5.2为使乘客在需要时能有效地向轿厢外求援,应在轿厢内装设乘客易于识别和触及的报警装置。该装置应采用警铃,对讲系统,外部电话或类似形式的装置。 5.3超高层建筑和级别高的公建,在防灾控制中心宜设置电梯运行状态指示盘。 5.4消防电梯轿厢内应设消防专用固定电话,根据需要可以设闭路监视摄像机。 6 防雷等电位联结 二类防雷建筑物超过 45m和三类防雷建筑物超过60m的建筑,应采取防雷等电位连接措施,电梯导轨的底端和顶端分别与防雷装置连接(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和其它连接导体等)。 7 电梯机房、井道和轿厢中电器装置的间接接触保护 7.1低压配电系统零线和接地线应始终分开。 7.2整个电梯装置的金属件,应采取等电位联结措施。接地支线应分别接至接地干线接线柱上,不得互相连接后再接地。 在各个底坑和各机房均设置等电位连接端子盒,并与防雷装置连接。端子盒分别单独用接地线接至等电位联结端子板,以便于检查和维护。采用铜芯导体,芯线截面不得小于 6mm2,当兼用作防雷等电位联结时,采用铜芯导体,芯线截面不得小于16mm2。 轿厢接地线如利用电缆芯线时,不得少于两根,采用铜芯导体,每根芯线截面不得小于 2.5mm2。 7.3 电位连接、保护接地及电梯控制计算机工作接地与建筑内其它功能的接地共用接地装置。 8 参考图 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设计时可有多种组合方式,配电回路也可适当增减 电气设计论文:卫生间电气设计探讨 摘要:随着人们的居住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电气进入卫生间,而由于在装璜中随意改动已有电气线路,忽视了电气整体安全,带来安全隐患,本文简要介绍卫生间电气安全方面问题。 关键词:电气设计 等电位联结 卫生间 今天,随着人们的住房面积不断扩大,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卫生间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各类电器进入了卫生间给用电安全带来了隐患。卫生间的电气设计要给予高度重视。以下是我的一些设计体会。 一、 电气设备、插座、开关布置 1. 顶灯、浴霸、排气扇都安装在吊顶内。吸顶灯应为防潮灯具。 2. 镜前灯设置与镜子上方,尽量不要使用金属外壳的灯具。 3. 镜下应设置电须刀、电吹风和烘手器等插座。 4. 电热水器插座、洗衣机插座应带开关和面板,安装高度为1.8米。 5. 卫生是潮湿环境,用湿手操作电源开关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电源开关可装在卫生间外面的门旁墙上。若装在卫生间内,应采用拉线开关或防水开关。 二、 线路敷设 1. 所有插座回路都应采用漏电保护开关 2. 卫生间的配管应为暗配,吊顶内则为明配。为达到双重绝缘,提高用电安全,保护管应该用塑料管。 3. 卫生间内应配置电话出线盒。 4. 浴霸的电源线应直接从住户配电箱内引来,用3根2.5mm2的铜芯导线。浴霸用一只开关控制普通照明,用一只或两只开关控制红外灯。 三、 等电位联结 局部等电位联结为用电安全所必需,它对建筑物防雷和电子信息设备的防雷以及其干扰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它的实施不过是几根用于联结的导线的连接,花费不多,维护管理也很简单,安全效果却十分明显,因此发达国家对诸如商业、科研等高层建筑物的每一楼层都做一次局部等电位联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局部等电位联结在一些电击危险特别大的场所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浴室、游泳池等特别潮湿的场所内,人体皮肤完全湿透,人体阻抗大幅度下降,金属管道、结构等种种原因传导来的十几伏的不高的电压就可使人体通过大于心室纤维性颤动电 流阈值而电击致死。这种电气事故是不能靠装用漏电保护器、隔离变压器等保护电器来防范的,因为这种使人致死的电压是沿非电的金属管道传导的。唯一的防范措施是在此电击危险特别大的局部场所作局部等电位联结。这样做后,无论从哪一金属管道、结构或PE线导入了不正常电压,由于等电位联结的作用,该场所内所有导电部分的电位都同时升高到同一电位水平,不出现电位差,电击事故自然无由发生。电气人员必须理解这种场所的电气危险性和实施局部等电位联结的重要性,以有效维护人的生命安全。 GB50096—1999《住宅设计规范》6.5.2规定:住宅供电系统应采用TT、TN—c—s或TN—s接地制式,并进行总等电位联结;卫生间宜作局部等电位联结。 在规范的条文说明中对此条作如下说明:洗浴时人体皮肤潮湿,阻抗下降,沿金属管道传导来的较小电压即可引起电击伤亡事故,在卫生间内作“局部等电位联结”可使卫生间处于同一电位,防止出现危险的接触电压。人体触及带电体时会受到电击,电击电流的大小由接触电压和人体阻抗所决定。我国对安全电压作如下规定:在状况1(干燥或湿润的区域、干燥的皮肤、高电阻地面)下为50V;状况2(潮湿的区域、潮湿的皮肤、低电阻地面)下为24V;状况3指当人浸入水中时,皮肤电阻和水电阻可忽略不计,此时的安全电压IEC未作规定,但在编制说明中提出:“例如不超过12V”。在状况1或状况2下,人体触及电源的 N线是没有危险的.此时的N线和PE线之间的电压即使超过15V(通常可达10V左右)也没有危险。但在状况3的情况下,人触及N线也存在电击死亡的可能性。例如某电气设备的N线碰壳,此时该电气设备仍能正常工作,因此难以发现N线碰壳。若该电气设备的外壳与浴室水管相碰,人在浴缸内洗澡,浴缸的排水管处于地电位,进水管和N线的电位相同,两者的电位差远大于2.5V,甚至超过12V,此时人坐在浴缸里触及进水管,就有生命危险。如果把卫生间内所有金属体联成一体,就不存在电位差,从而避免电击的可能。 局部等电位联结的做法在图纸中是不画的,可参照建设部的97SD567“等电位联结安装”标准设计图册施工。具体做法如下:在卫生间内将各种金属管道、结构件(包括混凝土楼板中的钢筋)以及进入卫生间内的视线,用不小于4mm2的铜芯线,通过等电位联结端子箱互相连通。等电位联结导线在地板或墙内暗敷时要穿塑料管保护,其目的是更换导线方便。等电位联结范围内的金属管道等金属体与等电位联结箱内的端子排之间的电阻不应大于5。卫生间内的金属管道的连接处一般不需加跨接线,若发现导通不良时,应作跨接。当卫生间内的水管是塑料管或包塑金属管时,等电位跨接线可接在自来水龙头上;采用金属水管时,跨接线直接接在水管上。卫生间内的污水管因与进水管之间是不通的,因此污水管也要作等电位联结,可接在地漏的管子上。 四、 等电位联结设计安装中一些具体问题 (1)、现时有些管道系统以塑料管代替金属管,对这种管道作等电位联结时应如何处理。 作等电位联结的目的是防范人体同时触及带不同电位的可导电部分时可能发生的电击事故。塑料管不是可导电物质,它不传导电位,在作等电位联结时不需对它作联结,但对金属管道系统中的小段塑料管需作跨接。 (2)、金属管道的连接处裹有黄蘼或聚乙烯薄膜,要加跨接线否。 否。除自来水管的水表处需作跨接外,其他连接处不需跨接。因管道在作丝扣连接时,这些包裹材料的绝缘作用已被破坏,连接处仍然导电。但施工完毕后必须对管 道全长进行一次导通性的测试(详见后文),如发现某一连接处不导电或接触电阻过大,应在该处加作跨接线。 (3)、在一等电位联结系统内是否要对同一种管道重复作多次联结。 只要管道全长导电良好,对一种管道只需在干管上作一次联结,也可用一根联结线兼联相邻的不同管道。 (4)、如一建筑物有多回电源进线,是否每回进线都需作一次总等电位联结。 每回电源进线都需做各自的总等电位联结,所有总等电位联结系统之间必须就近互相联通,使全建筑物电气装置处于同一电位水平上。 (5) 总等电位的接地母排和局部等电位联结的等电位联结端子板之间要否连通。 因这两者间并非一配电系统内上级和下级配电箱之间的关系,等电位联结的作用只是使人体伸臂范围(2.5m)内所接触的电位相等或接近而已 (6)、浴室内本无PE线,其局部等电位联结是否需要与室外的PE线进行联结。 否。浴室内最忌出现不同电位,因不大的电位差就可能引起电击事故,而PE线可能因别处的故障而带电位,自浴室外引进无关的 PE线对防电击并无必要,反而引狼入室,增加一个引入不同电位的渠道。 (7)、 如何确认等电位联结的有效性 只要等电位联结的诸连接处电气上导通就可认为它是有效的。因它只传递电位而不传送电流,不存在连接处发热和增大电压降等问题。对它的连接处接触电阻的要求也不高,一个管道系统和其联结线的总电阻不大于3Ω即为合格。IEC标准对检测此管道电阻的要求是检测电源(交流或直流)的空载电压为4V至24V,检测电流不小于0.2A。现时已有符合此要求的检测联结线和PE线的导通性和阻抗值的仪器供应,其操作比较方便。也可在现场按图4组装来进行检测。检测前先用欧姆表测出接线的电阻值RW,然后如图示接通检测线路。检测时,先将开关S置于断开位置,记下电压表读数U1,然后闭合开关S,调节可变电阻器R使电流表显示大于0.2A的合适值,记下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U2和I以及可变电阻器的电阻值R,可得出如下关系式: U1=I(R+RW+RP)=U2+I(RW+RP), 略加推导可得将测得值代入此式即可获得该管道和其联结线的总电阻值 (8)中性线、PE线、PEN线、联结线性能上的区别何在。 中性线(Neutral Conductor)是回路的带电导体,它正常时通过单相电流、三相不平衡电流和某些谐波电流,这些电流引起的电压降使它正常对地可带几伏电压。 PE线(Protective Conductor)通常指一回路中用于设备接地的导线,但它不是回路的带电导体,除微量的泄漏电流外(三相回路中为三相泄漏电流的失量和)它正常不传送电流,只在设备发生接地故障时传送故障电流并带故障电压。 PEN线指兼有PE线和中性线作用的回路导线。 联结线(Bonding Conductor)不在回路内,不是回路导体,它基本上不传送电流(包括故障电流),只传导电位,使建筑物内可导电部分电位相等或接近。它不似PE线那样紧靠相线敷设,故障电流通过它返回电源的回路电抗远大于PE线,所以它虽然在电路上与PE线是并联的,但故障电流在其上的分流极小,因此它的截面比PE线小许多。 等电位联结也是“连接”(connection),但此连接有只传送电位不传送电流的特点和含义,IEC标准给它取名另一术语“bonding”,译为“联结”,以与一般的“连接”一词相区别。等电位联结线(equipotential bonding conductor)常简称联结线(bonding conductor)。 (9)、上述不同用途的导线对颜色标志有何要求。 IEC标准规定凡用于安全保护目的的各类导线,包括联结线、PE线、PEN线以及接地极的引入线,其全长一概以黄绿相间的颜色标志作为国际通用的颜色标志(PEN线需在导线的首端另加浅兰色标志),以便于这些线路的正确施工和管理。我国施工验收规范也按此作了同样规定。但我国有些施工人员贪图省事,不加区分, 往往采用同一颜色的导线,因此常常接错线路,招致许多不应有的事故。例如PE线和中性线常因颜色相同而接错,使PE线流过中性线的电流,导致带防火漏电保护的电源进线断路器一合闸即跳开,人们误以为是因正常泄漏电流过大而 拆除断路器,其后果是听任接地电弧火灾频频发生,这是我国成为电气火灾多发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等电位联结的实施尚在起步阶段,等电位联结用的金具,端子板尚无定型产品供应,建筑材料(如金属门、窗框)设备(如浴盆)和一些铸铁管也尚未配置等电位联结端子,给施工带来诸不便,也影响连接的美观,需在现场克服。希望有关制造商能抓住这一商机及时开发出满足等电位联结的各种标准产品。 电气设计论文:小康住宅的电气设计技术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对小康住宅电气设计技术提出的新概念与新要求。电气安全最受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包括防人身电击技术、防电气火灾技术、电涌防护技术、电气检修安全技术和保安技术等。介绍了 适合于住宅小区的安全可靠的配电系统。讨论了小康住宅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在对住宅信息化、智能 化和综合布线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方案。 关键词:住宅 电气安全 防人身电击 防电气火灾 电涌保护 智能建筑 综合布线系统 作为人类生存基本需求之一的住宅,已逐步从解困、安居型向小康型发展,实施文明居住。为此,对小康住宅的电气设计提出了新的概念。文明居住的内涵不仅仅只要求居住方便、舒适乃至华丽。现代化的文明居住区对过去没有实施,或者实施甚微的电气安全及住宅信息化、智能化提出了要求。因此,建筑电气设计内容必须更新、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居住要求也有新的变更和企求。 一、安全 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家庭形式多样化,使得人们对安全保障的要求愈来愈烈。这种高度安全性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防盗、防犯方面,这是最为直观的安全,也最为人们所重视及关注。然而,不为多数人知晓的电气安全更是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密切相关的。 1、防人身电击技术 在自动切断供电的保护措施中,采用TN或TT接地制式对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 漏电保护电器(RCD)作为实用的防电击措施之一,已为广大电气设计者、管理者及使用者所接受,并付诸实践。 RCD的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安全用电水平,成为防触电事故的有效措施之一,然而,RCD在使用中也存在局限性。例如:RCD无法对因种种原因引起PE线(PEN线)电位升高进行检测。因为RCD所检测的仅只L1、L2、L3相线及N线导体中是否有剩余电流,而无法检测出具有保护功能 PE线是否带剩余电流。 RCD的这种不足是可以通过等电位联结保护措施来弥补的。1996年6月1日开始实 施的国际《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的第四章第四节明确规定,采用接地故障保护时,应实施总等电位联结。按规范规定,当采用低压断路器、熔断等保护电器实施自动切断供电时,应在建筑物内实施总等电位联结。等电位联结的目的不在于缩短保护电器的动作时间,而是降低接触电压值,某些情况下有可能将接触电压降到安全值以下。在正常条件下,安全电压值为50V。等电位联结有总等电位联结(又称主等电位联结)和局部等电位联结(又称辅助等电位联结)。 2、防电气火灾技术 近年来,电气火灾不断增加,已居火灾起因首位,电气设备或线路故障起火是十分常见的起火原因。 电气故障主要是带电导体之间的短路和带电导体与“地”之间的短路。这是所说的“地”是泛指与地有联系的设备外壳、金属管道及构架等外露可导电部分的短路,通常将前者称为短路,后者叫做接地故障。 接地故障虽也表现为短路形式,但它在短路电流值、故障后果和保护措施上与相间短路均不相同。 带电导体产、发生短路时,由于短路电流大,可令保护电器设备自动切断供电,防止电气火灾的发生。而接地故障却因短路电流小,特别是电弧性接地故障,无法令保护电器设备动作,它不仅能导致人身电击,也能引起电气火灾。通常电弧性接地故障起火的危险性及发生的几率大于一般的相间短路。 能引燃起火的电弧电流在500mA以上,IECTC64认为RCD是防范电气火灾的措施之一,但保护装置的IΔn 500mA。 在设计中,我们将防电气火灾的RCD保护设备设在进线处。在选择RCD的IΔn时,未选用其上限值,最佳的保护作用是IΔn 300mA。其动作时间为0.25S(据厂家提供的资料,跳闸时间误差为±20%,即t=0.25s时,跳闸区间为0.3~0.2s)。当电源总箱供电范围内任一处发生能引燃起火的接地故障时,进线处的RCD都能及时切断电源的,从而避免电气火灾的发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干线上和支线上的RCD之IΔn配合。一般来说,漏电开关的额定漏电不动作电流IΔn0为额定漏电动作电流IΔn的50%。多个分支线的额定漏电不动作电流之和ΣIΔn0如果大于干线上RCD的50%IΔn,就会使干线上的RCD误动作。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建筑物电源总进线上设置IΔn≤500mA的RCD,否则,当地的供电公司不予供电。 3、电涌防护技术 为了保护建筑物免遭雷电袭击,设计了由避雷带(针、网)、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的外部防雷系统。 然而,雷电电涌可通过室外线路入侵建筑物内的设备,造成毁坏。同时建筑物内部投切过电压亦可造成设备的损伤,这些都是外部防雷系统无法保护的。 防止上述用电设备绝缘被击的主要措施是装设电涌防护器,如过电压保护器、放电间隙、避雷器等。当雷电电涌或内部过电压值大于电涌防护器的动作特性时,均能在瞬间使电涌防护器动作,并通过等电位装置,形成等电位。 也就是说,防范雷电电涌及过电压的措施,是在最短时间内(纳秒级)令其释入电路上产生的大量脉冲能量,通过等电位装置将其泄放至大地,从而降低设备各接口间的电位差,保护用电设备。 在电子时代的今天,住宅内设置的敏感电子设备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大,而这些设备的工作电压却在不断下降,因此它们受到电涌的袭击而损坏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其后果可能使整个系统运作中断,造成经济损失。 4、电气检修安全技术 住宅小区的低压配电系统,不论采用TN或TT制式,其PEN线或N线由于通过负荷电流、不平衡电流、三次谐波电流等等,令其带电位,对地呈现电压。正常工作时,这种电压视情况为几伏乃至十余伏。当然,不可能大过或等于安全电压50V。 如果正常工作时的PEN线或N线的对地电压等于或大于50V,那么设备端子电压则等于或小于120V,这种电压不能令设备正常运转的 ΔUPEN≥50V时设备不能工作然而,例如变配电所因某种原因发生故障,令PEN线或N线电位升高,此时,其对地电压大于安全电压,甚至高达百余伏,这种电压对设备及人体是十分危险的,并且会传至建筑物的进户处。 进户处的电源的总开关若为三级,检修是不会断开N线(请注意,PEN线是不能断开的),如果在N线电位升高时,人员正在检修或安装,由于没有电气隔离措施,这时危险电压会令检修人员发生触电伤亡事故。将电源的总开关选为四级,实施了电气隔离,即将所有带电导体断开,因而就避免上述事故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PEN线是PE线与N线合二为一的线路,规范是严禁将其断开的。TN-C-S系统的PNE线在进户配电箱处分成N线及PE线,接入四极总开关的是三根相线及N线。对于TN-C系统而言,不允许装四极开关,在小区的配电系统中,不推荐使用TN-C系统。 在住户用的小配电箱中,进线开关多是选用微型断路器。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合格MCR,其爬电距离、空气间隙等参数均能满足隔离电器的要求,因此常将其当作隔离电器使用,忽略了隔离电器对“明显断开点”的要求。 目前,某些断路器已有触头状态显示窗,即用红、绿两色分别表示触头是处于分于分断还是合闸的状态,应该说这种有明显断开点的断路器才是符合隔离电器的要求。 5、保安技术 对多层住宅而言,安全系统是进户处设置一道常锁的大门,住户只有使用钥匙方可进出。来访者则要通过设置在大门上的对讲盘和住户取得联系,方可进入。 对于高层住宅,是在入口的门厅处设置常锁大门,住户与来访者的进入程序同多层住宅,但增加了住户与高层管理人员间的对讲。 随着闭路电视技术引入对讲安全系统,住户对来访者的语言及容貌有准确的识别,从而提高了安全程度,这就是可视对讲安全系统。它是在前种系统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个影像传输通道,在大门的对讲盘上装有摄像头,以观察来访者。 在设计中,可以将视频信号经调制后送入CATV或有线电视前端,住户可以打开电视机在专用频道上观察来访者的相貌,这种系统虽然投资较低,但有公开个人隐私之隙及诸多不便。 另一种则是视频信号直接通过专用同轴电缆送至住户装有显像管的对讲机。这种可视对讲系统是用微型电脑控制的,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内线控制系统,它具有对讲、密码与开锁,与门卫、管理中心通话功能,还可配合其他周边设备实施可靠的家住安全保护。 用于家住安全保护的设备还有红外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等,除了业主明确要求设计此类防盗保护设备外,在设计中,一般未设置。 二、安全可靠的配电系统 住宅小区的面积通常是几万平方米至十几万平方米,区内常设置一个或几个小区用低压变配电所(室)。 为节约面积,常将小区的低压变配电所设在住宅的首层、架空层或地下层,由于低压配电系统的工作接地与保护接地无法做到电气上分离且互不影响,所以低压变配电系统只能设计为TN-S式。不选择TN-C-S式的原因是因为PEN线中的工作电流会令PEN带电位,对地呈现电压,不利于安全,还有可能对一些敏感的家用电器产生干扰。 对于不设置变配电所的独立建筑物,其低压配电系统最好能采用TT接地制式。对于同一变压器供电的TN系统,不论是TN-S、TN-C或TN-C-S系统,其PE线或PREN线是连通的,当任一处发生接地故障时,故障电压会沿PE线或PEN传至其他未发生故障处,可能会引起新的电气故障,而TT系统的PE保护线是从各建筑物的接地装置引出的,彼此不会连通,因此某栋建筑物发生接地故障不会殃及其他建筑物,避免了TN系统“窜”电位的缺点。 小区各建筑物采用TT系统时,从低压配电所引出的线路为L1、L2、L3及N线四芯电缆,其配电线路接地故障保护动作特性是: RAIa ≤ 50V 式中 RA——外露可导电部分的接地电阻和PE线电阻(Ω) Ia——保证保护电器切断电路的动作电流(A) RA的值易为用户掌握,因而能较易地确定Ia的值。 以往较少采用TT系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在用电负荷趋大时,要满足RAIa≤50V,则RA应很低,而实际工程又很难满足低接地电阻的要求。自从优质的漏电保护设备问世后,这一难题得到解决,例如,在进户箱设置IΔn=300mA的漏电断路器作为过流保护和防电气火灾的电源开关,此时Ia=0.3A,则RA=50/0.3=166.7Ω,这种接地电阻的要求是极易满足的。 值得一提的是,小区内的小高层、高层建筑日渐增多,按消防规范要求,其内应设置加压风机、消防电梯等消防设备,此时仍选用漏电断路器是不合适的,应改设断路器及漏电继电器的组合。当发生接地故障时,引至小区监控中心的漏电继电器输出接点动作,发生故障报警,但不会令电源开关跳闸。 小区内也有设计TN(TN-S或TN-C-S)配电系统,这种系统的配电线路发生接地故障时,应满足: ZsIa≤V0 式中Zs——接地故障回路的阻抗(Ω) Ia——保证保护电器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动切断故障回路的电流(A) V0——相线对地电压(V) 由于Zs较难确定,因此也难以正确整定Ia。 另外,由于PE(PEN)线是连通的,查找接地故障的原因、地点也比较难,这可能是许多供电公司不在公用电网中采用TN系统的原因之一。 一般来说,TN系统的保护灵敏度是能满足要求的,但发生电弧性接地故障时,其灵敏度就不能满足要求,因此也要求总电源开关具有漏电的保护功能。 三、合理的配电系统 按深圳供电局推荐,新开发小区一般住宅的安装容量为6kW/户,住户进户开关选32A或40A,其进户线截面不小于6mm2铜芯绝缘线,通常设计为BV-3×10mm2。室内的配线不小于2.5mm2。电度表选用与微机抄表系统接口的宽负荷表10(40)A。 在电子时代的今日,很难估计会出现什么新的家用电器产品,特别是厨房用电设备。为适应这种难以预料的发展,除了在厨房设置较以往多一些的插座外,其供电回路的容量也适当放大,可视住宅面积大小,其配电线路选为:BV-3×4mm2。 对于面积较大的高级住宅,其安装容量按家用电器的设置累计而成,通常大于10kW。单身公寓面积虽小,但“五脏俱全”,其用电量约为3~4kW/户。 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今日,提高用电可靠性、缩小停电范围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有些设计中,应给予厨房用电一个专用回路,其上设置IΔn=30mA的漏电断路器;客厅、餐厅及卧室用插座则由另一回路供电,其上亦设IΔn=30mA的漏电断路器;照明、空调用回路不设置RCD,原因是它们可视为固定安装设备(不含插头、床头灯等,)不会像电吹风、电熨斗这些时常要拔出插入的设备,使人们有发生间接接触触电事故的可能。如果照明、空调配电线路发生漏电,当漏电电流达到300mA时,则电流总开关跳闸,防止电气火灾发生的可能。 四、住宅智能化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对智能建筑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多认为智能建筑是在建筑平台上由三大系统构成,即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通信自动化系统(CA)及办公自动化系统(OA),也就是俗称的3A系统。 小康住宅智能化,令其在跨世纪以后的相当长一个时间段内能保持其技术先进性。 在构思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方案时,不拘泥不同的定义及各种提法,而是从智能建筑本质出发,充分考虑业主各种需求,以求小区智能化系统的设计结构上优秀、技术上先进,有扩展的可能,且经济合理。 住宅小区用户繁多,各用户对智能建筑功能的要求各不相同,着重点差异较大,对网络系统的需求、构架要求亦不相同,因此,在用户要求不明的情况下,不宜先行设计CA系统的网络机房及相关设备,避免给业主造成投资过大及浪费。 然而,为了不久的将来顺利实施CA、OA系统,现今合理设计综合布线系统是十分必要的。综合布线系统犹如人体内的神经系统,是实施CA、OA系统的基础条件。 通常是根据住宅小区的平面图及各住户对语音点、数据点设置的要求进行综合布线,并通过对管理区子系统的确定,以及主干光纤以及大对数电缆对各个管理区的连接,使住宅小区成为智能化、网络化的小区。 对一般的住户是设计两个语音点、一个数据点,大面积的住户还需酌情增加。在工作区内语音及数控点全部采用五类信息模块安装及采用五类线敷设,以达到高速信息的传输,并能够保证语音及数据点的通用性和互换性。 为了能使将来的数据系统达到100M以太网,因而采用光纤作为主干,选用六芯多模光纤。对于语音信息则采用大对数电缆进行连接。 每个管理区子系统配电室内设有配线架,利用跳线与设备进行连接。采用光纤连接盒进行主干光纤与各个管理区的设备进行连接。 小区设有中央监控中心,可以将机房设备间子系统的主设备设在监控中心内,其与每个管理区子系统间通过光纤及大对数电缆以星形拓补的方式进行连接,实现100Mb/s速率的传输,从而保证每个管理区的信息能在高的速率下进行工作。 新开发的住宅小区的建筑物日趋大型且多功能,服务项目也日渐增多,其使用的机电设备品种名目繁多,分布甚广,管理工作已非人力所能应付,因此采用自动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已成为小区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肯定地说,用计算机技术对各类项目进行控制及管理已成为必然。这种管理方法及前述各类电气设计技术的实施将使建筑物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建筑物。 住宅小区设计的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对小区的送排风及排烟系统、变配电系统、给排水系统、绿化喷灌系统、公共照明系统、住户紧急救助系统、保安巡逻系统、周边红外报警系统及停车场收费系统等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可以对小区的设备进行可靠的操作控制,具有动态监视、监控、报警检测、表格管理及打印,历史数据存储等特点,即时、准确地得到设备运行、故障、维修信息,提高管理信息,提高小区设备易操作性,也提高经济及社会效益。 电气设计论文:关于建筑电气设计施工中与结构相关若干问题的讨论 摘要:本文针对建筑电气设计施工中与结构相关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设计施工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供设计、施工者借鉴。 关键词:建筑电气 结构 防雷 在工程设计中,很多设计师都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建筑电气专业所涉及到的管线管径小、数量少、敷设简单,以及防雷接地措施要求不高等,所以电气专业与结构专业的配合往往被忽视,其实不然。随着现代电子产业的发展和大规模智能化建筑的兴起,建筑电气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类管线将越来越多,对防雷、防电磁脉冲等保护措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设备设计中的一部分,建筑电气设计与其他专业特别是与结构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基于这一点,本文将分几个方面对电气设计、施工中与结构相关的若干问题加以讨论。 一、利用建筑中的结构钢筋进行防雷与接地 在《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中,多次提到在防雷设计时,应优先利用建筑本身的结构钢筋或钢结构等自然金属,作为防雷装置的一部分,使得在保证安全可靠性的前提下能兼顾经济性。因此,如何利用建筑物的金属导体是防雷设计中的重要问题。 1、屋面结构与接闪器 现代建筑艺术除了追求立面上丰富多彩的线条外,对建筑物顶部造型也力求变化。由于新颖的薄壳、双曲面网架等大量运用, 屋面已经不能再简单的分为平屋面和坡屋面, 这给防雷设计带来一定难度。在设计中除了应按《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中附录二要求的在屋顶外沿和突出部位等易受雷击处设置避雷带外,直接将屋面结构钢筋作为避雷网的一部分也非常必要。 出于防水抗裂考虑,屋面结构一般采用现浇混凝土板,其钢筋由上部钢筋和下部钢筋组成,配筋较密,连接点较多,并且板钢筋均与梁钢筋绑扎连接形成通路。突出屋面的塔楼、楼梯间等也均通过钢筋混凝土柱或构造柱与下层结构相连。因此, 当利用建筑本身的钢筋作为接闪器时,在结构钢筋连接的关键部位如柱内钢筋与梁钢筋绑扎点处进行焊接,即可满足形成电气通路的要求,也就是GB50057-94第3.3.5条条文说明中指出的:“在雷电流流过的路径上,有一些并联的绑扎点时,就会是安全的”。该条文说明同时指出:“利用屋顶钢筋作为接闪器其前提是允许屋顶遭雷击时混凝土会有一些碎片脱开及一小块防水,保温层破坏”。这对屋面结构损害不大,不会影响到建筑物安全。 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是,突出屋面的金属物如金属架、广告牌、旗杆、太阳能热水器、冷水塔、航空障碍灯等,除了其尺寸应符合GB50057-94第4.4.1条及4.1.2条规定外,由于上述金属物通常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屋面板上,或固定于素混凝土基础上,故需通过可靠的电气连接使其形成电气通路。突出屋面的非金属物,按GB50057-94第3.3.2条规定应安装接闪器并与屋面防雷装置连接。 2、利用混凝土柱、墙主筋作为防雷引下线 不同结构形式的各类建筑中均设有一定数量的钢筋混凝土柱,如在砌体结构中设置的构造柱,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的框架柱、剪力墙等,柱中钢筋直径按《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7.3.2条规定砖混结构中构造柱纵向钢筋最小为4φ12,在框架结构中框架柱配筋通常采用Φ14以上螺纹钢筋均可满足GB50057-94中第3.3.5及4.2.1条要求。柱中钢筋的连接形式通常采用绑扎连接、焊接和机械连接,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92)规定,避雷引下线的连接为搭接焊接,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因此,不允许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钢筋。另外,作为引下线的主钢筋在土建中如果是采用对头碰焊的(在工程中常用的焊接形式有闪光对焊和电渣压力焊,均属于对头碰焊),应在碰焊处按规范补焊搭接圆钢。 3、利用基础地梁作为接地装置 建筑物地基的形式可分为无筋扩展基础、扩展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形、箱形基础、桩基础以及复合地基。按GB50057-94第3.2.4条、第3.3.5条、第3.4.3条、第4.4.3条规定,接地装置应在地面50cm以下,第4.3.5条还规定: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3m,当小于3m时水平接地体局部埋深不应小于1m或采取绝缘保护措施。建筑物基础埋深通常由基础自身高度、地面下预埋管线高度及防冻防腐蚀深度等因素决定,一般均大于0.5m。但是在如图1所示的砌体结构中,墙下条形基础由于建筑防水要求,基础圈梁通常设置于标高-0.060处,以代替防潮层, 因此不能作为接地装置。而柱下条形基础及筏形、箱形基础在基础底面设有肋梁,柱下独立基础及各种类型的桩基础均设有基础拉梁或承台梁,以上都可满足作为基础接地体装置的要求。 二、电气管线的预埋与结构布置 电气管线的敷设方式分明敷和暗敷两种。明敷是将管线安装于墙壁、顶棚的表面,对结构影响不大,而暗敷则完全不同。暗敷中,电气管线的预埋是建筑安装工程中的重要部分。电气预埋管线的特点是根数多,平面布置复杂,特别是在墙体中的垂直预埋管线和在楼板中的水平预埋管线由于削弱了结构构件截面,对结构构成一定影响,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1、垂直预埋管线在结构墙体中的敷设 当垂直预埋管线埋设于在钢筋混凝土柱或者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中时,敷设方法相对简单,仅需将线路套管改为钢管,并与结构钢筋绑扎固定,防止在浇筑振捣混凝土时偏位。由于电气管线直径较小,对混凝土墙、柱影响不大,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但是,当管线垂直埋设于砌体墙体中时,埋设方式相对复杂,这也是电气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矛盾较多的地方。结构墙体的形式主要有砌体结构中的承重墙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非承重填充墙,下面就这两种情况分开讨论 (1)在砌体结构承重墙上的埋设 砌体结构包括砖砌体、混凝土砌块砌体、石砌体等。首先,在砌体结构中不允许开设水平及斜向通槽,水平预埋管线通常埋设于每层圈梁中。埋入墙体的垂直预埋管以前均直接在墙体上剔槽敷设,但是这种做法会对结构墙体造成损伤,特别是当并列埋设的管线较多时,对整个墙段的承载能力都有影响。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中第6.2.14条“不应在截面长边小于500mm的承重墙体、独立柱内埋设管线;不宜在墙体中穿行暗线或预留、开凿沟槽,无法避免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按削弱后的截面验算墙体的承载力”。目前可行的方法是在砌筑砖墙时留下120深凹口,宽度可按并列管线数量采用一砖或半砖,待管线预埋后采用C20细石混凝土填实。 当采用空心砖或混凝土空心砌块时,也有一种方法是利用砌体中的孔洞埋设管线,按GB50003-2001中第6.2.14条注“对受力较小或未灌孔的砌块砌体,允许在墙体的竖向孔洞中设置管线”。但实际上常用的KP1型多孔砖孔径约20mm,DM1型多孔砖孔径约18mm,都较小,而且砌块较重,组砌时要求灰缝错开,故此方法施工不便。 当墙体为半砖墙时,按照规范,在半砖墙内不准暗敷管线,如不可避免,则采用局部加设混凝土构造柱的形式,将管线埋设于柱内。 (2)在混凝土结构填充墙上的预埋 混凝土结构中的填充墙仅承担墙体本身的自重,常用的有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灰混凝土空心砌块等,此类材料的特点是强度低,自重轻,即使发生破坏对主体结构也无影响。因此,在填充墙上的预埋仅仅需要考虑抗裂、隔声等因素,在填充墙上开槽不宜超过墙体厚度的一半。 2. 水平预埋管线在结构楼板中的埋设 结构上楼盖主要有预制装配式楼盖、现浇混凝土楼盖以及无梁楼盖、肋形板楼盖、叠合板楼盖等,由于前两种形式较为常见,这里仅针预制装配式和现浇混凝土楼盖两种形式加以讨论。 (1)水平预埋管在预制装配式楼盖中的埋设 预制装配式楼盖包括预制双向预应力大楼板和预制预应力空心板,通常使用的是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虽然按板的受力钢筋种类分有冷拔低碳钢丝、冷轧带肋钢筋等区别,但板的截面形式及受力钢筋排布形式基本相同。在预制板楼盖中布置管线需要预先向结构专业了解预制板的布置方式使管线沿预制板中圆孔或板缝布置。需要注意的是,在圆孔中布置管线时,引出凿孔要避开板受力主筋位置。常见圆孔板的截面及受力主筋位置如图3所示。当管线沿板缝布置时,由于通常板缝宽度为20-30mm,预埋管线会导致灌缝难以密实,可与结构专业商量采取40-50mm板缝,在板缝中附加一根φ12钢筋加以解决。 (2)水平预埋管线在现浇混凝土楼盖中的埋设 随着混凝土材料变化和施工技术的进步,现浇混凝土楼盖成本逐步降低,施工工艺逐步简化,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电气管线在现浇板中的平面布置方式较为灵活,但应注意不宜将管线在现浇板内交叉,也不可并排布置,同时按《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部分第5.1.9条中指出:敷设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内的电线管最大外径不宜超过板厚的1/3。这是由于现浇板的板厚一般为80-150mm,管线对混凝土截面的削弱比较大,而且通长的管线会在混凝土板内造成薄弱带,处理不慎就会引起混凝土板开裂,或留下工程隐患。 在现浇板中敷设的水平预埋管也应采取预防机械损伤措施,埋设于现浇板内的管线弯曲半径不小于管外径的10倍。 三、结束语 以上这些只是笔者在实际的设计、施工中的几点思考,希望能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借鉴之用。当然,在实际工程中,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我们应该在完成本专业设计的同时,注意与其它专业的配合与协作。 电气设计论文:民用建筑中电梯的电气设计 论文关键词:电梯;主开关;照明;插座;配线 论文摘要:电梯的电气控制设备由制造厂成套供应,电气控制设备的电源进线及控制和配电出线由安装单位配套。电气设计只需为下列用电设备提供电源、选配断路器和配电线路。 1 概述 电梯电气控制设备由制造厂成套供应,电气控制设备的电源进线及控制和配电出线由安装单位配套。电气设计只需为下列用电设备提供电源、选配断路器和配电线路。 电梯主电源;轿厢、机房和滑轮间的照明和通风;轿顶和底坑的电源插座;机房和滑轮间的电源插座;电梯井道的照明;报警装置。 2 配电设计 2.1电梯的负荷分级和供电要求,应与建筑的重要性和对电梯可靠性的要求相一致,并符合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的规定。高层建筑和重要公建的电梯为二级,重要的为一级;一般载货电梯、医用电梯为三级,重要的为二级;多层住宅和普通公建的电梯为三级。高层建筑中的消防电梯,应符合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2.2电梯的供电,宜从变压器低压出口(或低压配电屏)处分开自成供电系统。 一级负荷电梯的供电电源应有两个电源,供电采用两个电源送至最末一级配电装置处,并自动切换,为一级负荷供电的回路应专用,不应接入其它级别的负荷; 二级负荷电梯的供电电源宜有两个电源(或两个回路),供电可采用两个回路送至最末一级配电装置处,并自动切换。当变电系统低压侧为单母线分段且母联断路器采用自动投入方式时,可采用线路可靠独立出线的单回路供电。亦可由应急母线或区域双电源自动互投配电装置出线的、可靠的单回路供电。 消防电梯的供电,应采用两个电源(或两个回路)送至最末一级配电装置处,并自动切换。 三级负荷电梯的供电,宜采用专用回路供电。 2.3 每台电梯应装设单独的隔离电器和保护装置,并设置在机房内便于操作和维修的地点,应能从机房入口处方便、迅速地接近。如果机房为几台电梯共用,各台电梯的隔离电器应易于识别。隔离电器应具有切断电梯正常使用情况下最大电流的能力但不应切断下列设备的供电:轿厢、机房和滑轮间的照明和通风;轿顶和底坑的电源插座;机房和滑轮间的电源插座; 电梯井道的照明;报警装置。 上述照明、通风装置和插座的电源,可以从电梯的主电源开关前取得,由机房内电源配电箱(柜)供电或单设照明配电箱,或另引照明供电回路并单设照明配电箱。 2.4 主开关选择 电梯电源设备的馈电开关宜采用低压断路器。低压断路器的额定电流应根据持续负荷电流和拖动电动机的起动电流来确定。过电流保护装置的负载-时间特性应设备负载-时间特性曲线相配合。 2.5 照明、通风装置和插座的供电回路,根据设备所在部位和工作特点划分,至少应分为两个供电回路并分别设置隔离电器和保护装置: 轿厢用电设备(照明、通风、插座和报警装置)供电回路和保护断路器(如同机房中有几台电梯驱动主机,每个轿厢均应设置一个),此断路器应设置在相应的主开关旁。 机房、井道和底坑用电设备(照明、通风和插座)供电回路和保护断路器,此断路器应设置在机房内,靠近其入口处。 3 电气照明、通风装置和插座设置及控制 3.1 电梯井道照明 封闭式电梯井道应设置永久性的电气照明,在维护修理期间,即使门全部关上,井道亦能被照亮。井道最高和最低点 0.5米以内,各装设一盏灯,中间最大每间隔7m设一盏灯,照度应不小于50lx,分别在机房和底坑设置一控制开关。 3.2 电梯机房照明和电源插座 机房应设有固定式电气照明,地板表面上照度应不小于 200lx。在机房内靠近入口(或几个入口)的适当高度处设有一个开关,以便进入时能控制机房照明。机房内应设置一个或多个电源插座。 3.3 轿厢照明和电源插座 轿厢应装备永久性的电气照明,控制装置上的照度应不小于 50lx,轿厢地面上的照度宜不小于50lx。如果照明是白炽灯,至少要有两只并联的灯泡。 要有可自动再充电的紧急电源,在正常照明电源被中断的情况下,它能至少供 1W灯泡用电1h。在正常照明电源一旦发生故障情况下,应自动接通照明电源。轿顶应设置一个或多个电源插座。 3.4 底坑插座 底坑距底 0.5m处应设置一个电源插座。插座需有防护措施和有一定的防水能力,宜至少达到 IP21。 4 线路敷设 4.1 线缆选择 选择电梯供电导线时,应按电动机铭牌电流及其相应的工作制确定,导线的连续工作载流量应不小于计算电流,线路较长时,还应校验其电压损失(直流电梯电源电压波动范围应不大于± 3%,交流电梯±5%)。 4.2配线选型 根据不同用途,配线可选用导线、硬电缆和软电缆,应有不同的保护方式和敷设方式. 5 防灾及报警装置 5.1消防电梯和平时兼作普通电梯的消防电梯,在撤离层靠近层门的候梯处增设消防专用开关及优先呼梯开关,供火灾时消防队员使用。 5.2为使乘客在需要时能有效地向轿厢外求援,应在轿厢内装设乘客易于识别和触及的报警装置。该装置应采用警铃,对讲系统,外部电话或类似形式的装置。 5.3超高层建筑和级别高的公建,在防灾控制中心宜设置电梯运行状态指示盘。 5.4消防电梯轿厢内应设消防专用固定电话,根据需要可以设闭路监视摄像机。 6 防雷等电位联结 二类防雷建筑物超过 45m和三类防雷建筑物超过60m的建筑,应采取防雷等电位连接措施,电梯导轨的底端和顶端分别与防雷装置连接(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和其它连接导体等)。 7 电梯机房、井道和轿厢中电器装置的间接接触保护 7.1低压配电系统零线和接地线应始终分开。 7.2整个电梯装置的金属件,应采取等电位联结措施。接地支线应分别接至接地干线接线柱上,不得互相连接后再接地。 在各个底坑和各机房均设置等电位连接端子盒,并与防雷装置连接。端子盒分别单独用接地线接至等电位联结端子板,以便于检查和维护。采用铜芯导体,芯线截面不得小于 6mm2,当兼用作防雷等电位联结时,采用铜芯导体,芯线截面不得小于16mm2。 轿厢接地线如利用电缆芯线时,不得少于两根,采用铜芯导体,每根芯线截面不得小于 2.5mm2。 7.3 电位连接、保护接地及电梯控制计算机工作接地与建筑内其它功能的接地共用接地装置。 电气设计论文:建筑电气设计实习周记 建筑电气设计实习的进行能使学生通过实践磨练意志、发展个性、锻炼能力。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建筑电气设计实习周记,希望能带给大家帮助。 建筑电气设计实习周记(一) 务做好生产实习的准备工作!首先了解了一下公司的基本情况以及经营范围,并且参观了公司。并且见到许多电源、变压器及互感器、电器成套装置、大开关电器、塑壳开关、控制仪表、线缆及敷设、用电设备等西多实际的东西。 现场指导教师先大致的向我介绍了一下这些电气设备及器件的功能等,说以后再慢慢学会去深入的了解它们和使用它们!指导老师说,让我在实习的这几天,多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知识,电力负荷计算及无功功率补偿,三相短路分析、计算及效应,变配电所及其一次系统,电气设备的选择与校验,电力线路,供配电系统的继电保护,变电所二次回路及自动装置,电气安全、防雷和接地,电气照明,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和管理等。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以得到更加深入的学习! 建筑电气设计实习周记(二) 本周是实习的第一周,本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认识去好哈的使用和了解电源,原以为,电源是个很简单的东西,就是提供电源嘛!但是远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比如说,今天指导老师向我介绍了三项应急电源(EPS)。称为Emergency(紧急)Power(电力)Supply(供给),是当今重要建筑物中为了电力保障和消防安全而采用的一种应急电源。它主要由输入输出单元、充电模块、电池组、逆变器、监控器、输出切换装置等部分组成。其原理为:在市电正常时,由市电经过输出切换装置给重要负荷供电,同时充电器为蓄电池进行充电或浮充;当市电断电后或电压超出供电范围,控制器启动逆变器,同时输出切换装置将市电供电状态立即切换到逆变器供电,为负荷设备提供应急供电;当市电恢复时,应急电源将恢复为市电供电。 真的没想到,一个电源,竟然会有这么多知识在里面。 建筑电气设计实习周记(三) 本周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和认识变压器。 现场指导老师主要向我介绍了怎样判别电源变压器参数:电源变压器标称功率、电压、电流等参数的标记,日久会脱落或消失。有的市售变压器根本不标注任何参数。这给使用带来极大不便。下面介绍无标记电源变压器参数的判别方法,此方法对选购电源变压器也有参考价值。 1、从外形识别常用电源变压器的铁芯有E形和C形两种。E形铁芯变压器呈壳式结构(铁芯包裹线圈),采用D41、D42优质硅钢片作铁芯,应用广泛。C形铁芯变压器用冷轧硅钢带作铁芯,磁漏小,体积小,呈芯式结构(线圈包裹铁芯)。 2、从绕组引出端子数识别电源变压器常见的有两个绕组,即一个初级和一个次级绕组,因此有四个引出端。 3、从硅钢片的叠片方式识别E形电源变压器的硅钢片是交插入的,E片和I片间不留空气隙,整个铁芯严丝合缝。音频输入、输出变压器的E片和I片之间留有一定的空气隙,这是区别电源和音频变压器的最直观方法。至于C形变压器,一般都是电源变压器。 建筑电气设计实习周记(四) 本周我在之前已经初步了解的情况下,较为深入地学习了互感器的相关知识。 互感器(instrument transformer)是按比例变换电压或电流的设备。其功能主要是将高电压或大电流按比例变换成标准低电压(100V)或标准小电流(5A或10A,均指额定值),以便实现测量仪表、保护设备及自动控制设备的标准化、小型化。同时互感器还可用来隔开高电压系统,以保证人身和 设备的安全。按比例变换电压或电流的设备。互感器分为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两大类,其主要作用有:将一次系统的电压、电流信息准确地传递到二次侧相关设备;将一次系统的高电压、大电流变换为二次侧的低电压(标准值)、小电流(标准值),使测量、计量仪表和继电器等装置标准化、小型化,并降低了对二次设备的绝缘要求;将二次侧设备以及二次系统与一次系统高压设备在电气方面很好地隔离,从而保证了二次设备和人身的安全。 建筑电气设计实习周记(五) 有了前几周的工作经验,在本周所完成的工作比预期要好的多,所以接下来的工作就会轻松一些了。现在我工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周是我实习以来第一次值夜班,带着我值夜班的是一个老师傅,技术特别精,人也特别的和蔼,对我也非常的照顾,因为晚上值夜班就师傅我们两个人,经过几个夜班的沟通,师傅不仅教我了不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让我懂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上也养才有立足之地,怎样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夜班相对来说是比较轻松的。没有啥活,只是处理紧急的故障,必须得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前两个夜班我非常的幸运,设备没有出现一个故障,后两个夜班活就比较多,比如摇测电机绝缘,处理一些设备无法正常启动,师傅教会了我不少图纸,一些简单的故障看着图纸也能处理了,通过值夜班让我学到了不少的技术,让我受益匪浅。 建筑电气设计实习周记(六) 在实习的过程中,自己学到了许多原先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学校与社会的不同,也触摸到了市场跳动的脉搏。如果说在象牙塔是看市场,还是比较感性的话,那么当你身临企业,直接接触到企业的生产与销售的话,就会变得理性很多。 因为在市场的竞争受市场竞争规则的约束,从采购、生产到销售都与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规避风险,如何开拓市场,如何保证企业的生存发展,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现实。于是理性的判断就显得重要了。在企业的实习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也逐渐开拓,这与实践密不可分,在实践过程中,我又一次感受充实,感受成长。为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创建一个和谐的氛围,又是那么的重要,于是也就更能体会在企业中人和万事兴的要义。 建筑电气设计实习周记(七) 在这过去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每时每刻都在告诫自己,我在公司里的表现不仅代表的是我个人的形象,还关乎着学校的声誉,所以我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我虚心向师傅们请教的态度得到了公司的认可。 回顾一个多月以来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发觉实习真的是一种经历,只有亲身体验过之后,才能切身体会到其中滋味。我知道了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能以不便应万变。通过实习,我学到了很多在大学生活里所学不到的知识。 比如,如何与同事,与领导相处。人际关系是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一课,在实习时,我经常会留心周围的同事是如何相处的,也尽量虚心请教,与同事们相处,不但可以放松神经,也学了不少为人之道。 电气设计论文:对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的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建筑的功能和工艺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电气设计的消防设计是建筑设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因为建筑电气消防设计不仅关系着后期工程的可实施性和建筑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决定着居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性,所以,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必须依据相关规范,进行严谨的设计,满足相关工艺要求。本文首先阐明了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的重要性,然后对对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 电气设计 消防设计 1引言 目前,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建筑功能性要求的日益提高,出现了如民用建筑、办公楼、公共建筑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相应的建筑设计和施工工艺要求也越老越高。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可以说是建筑设计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现代的建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需要相关设计人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系统的设计要根据居住型建筑、办公型建筑以及公共建筑等不同建筑类型的消防系统的实用情况、安全要求、重要性和可能出现消防事故的几率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并且要因地制宜,无论是对建筑电气的消防设计还是施工工艺都要严格要求,全面分析,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消防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筑电气的消防设计主要分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和消防配电的设计,电气消防设计依据的相关规定规范主要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等,是否严格的按照规范进行设计是消防设计是否合格的重要检验标准。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是否合理和完善直接决定着建筑发生消防事故时能否及时、有效、有序的进行解决,能否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相关人员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等,因此在对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进行探讨时,不仅要明确消防设计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的重要性,而且要深入挖掘其中的问题,严格要求设计和施工过程,确保建筑消防系统的有效性和运作能力。 2为何要强化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个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其中,建筑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是最为显著的,但是,随着城市的土地资源利用的局限性,建筑的用地需求却越来越大,所以,大部分建筑群如居住型建筑、办公型建筑以及公用建筑等都向着更高、更密集的形式发展。经济的发展同时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越来越注重建筑的装修。在人们的生活中家用电器逐渐增多,其中也不乏贵重电器如电脑、冰箱、空调以及一些空调及室外设备等,再加上建筑安装的广告牌、玻璃幕墙、相关的信号灯以及节日时悬挂的彩灯等,在加重建筑群用电负荷的同时由于这些装修材料以及装修方式的复杂多样性,致使建筑物的火灾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如果有火灾发生,火势难以被立刻控制,只是建筑高层的居民无法安全快速的疏散,不仅加大了消防人员援救的难度,而且为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如果是在火势严重,情况紧急时,消防人员难以仅凭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援救工作,不止会耽误救援的最佳时机,导致人们生民财产的安全受到威胁,而且还会因为消防工作的延误和低效而造成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和谐。所以,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作为构成建筑消防安全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建筑电气的消防系统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保证建筑物电气设计的消防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施工的准确性。还要建筑消防设计人员加强自身的消防设计的法律法规意识,明确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消防设计之于人民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的要点与工艺要求 建筑电气的消防设计主要分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和消防配电的设计,电气消防设计依据的相关规定规范主要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等。 3.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 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要严格按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等相关规范和标准。建筑电气的消防设计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电源的设计与施工要严格根据一级供电负荷以及二级供电负荷的 工艺要求,安装两个以上(包括两个)的电源来供电,保证消防控制室可与其进行自动切换。一般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 ups 电源作为其crt 显示器与消防通讯设备的电源,同时还要安装直流电源作为备用电源。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要在欠压和超压时有报警功能,并保证电源的标准性和规范性。 3.2消防配电系统的设计 建筑消防过程中要是可避免出现电源停止供电的现象,但是,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要保证启动相关的配电系统,使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令消防设备恢复正常的工作。通常情况下消防配电系统中应急发电装置的功率做大能达到供电负荷的一半,为保证电机组的持续正常工作,及时为消防系统供电,一般要采用分批启动消防设备的方式。与此同时,在建筑电气消防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在对不属于消防系统电源的断开时要使用低压断路器的分励脱扣器,然而,因为低压断路器的型号各异,同时其分励线圈在进行分励脱扣时所需提供的电流和框架电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所以需要通过在配电室的主配电箱上或是低压出线开关上实施消防系统电源的断开,如此一来,既能保证联动系统操作方便和电源的选择性断开,又保证了消防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3确定建筑的供电负荷 设计建筑消防系统的前提就是先确定建筑的供电负荷等级。建筑供电负荷等级的确定要严格根据《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等相关标准和规范。在等级确定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供电负荷的电源使用情况,对于一级供电负荷要有最少两个供电电源,如果其中一个电源出现供电故障,要保证另一个电源的供电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对于二级供电负荷主要是要保证供电的持续不断,当电力变压器发生故障或是供电线路出现故障时要使供电及时恢复。 4总结 总而言之,消防设计在建筑电气设计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设计工作,需要严格的设计规范和很高的工艺要求,还要相关的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具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和全面的消防知识。建筑的消防设计直接关系着建筑的功能性的体现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领域。 电气设计论文:浅谈住宅楼电气设计 摘 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 科学 技术的 发展 ,住宅楼电气的设计建设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简述 现代 住宅楼电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住宅;电气设计;方向 随着我国社会 经济 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各类家用电器逐渐增多,特别是空调、大荧屏彩电等大功率电器进入普通家庭,使住宅设计由原来纯照明向多功能的方向发展。 1 住宅用电负荷的预测 住宅面积分为三类:小型住宅60m2以下,中型住宅60~100m2,大型住宅100m2以上。一般小型住宅照明用电负荷500w,娱乐用电(包括电视机、音响、电脑等)负荷950w,厨房用电(包括电饭煲、电热开水器等)负荷3500w,卫生间用电(洗衣机、排气扇)负荷1170w,空调用电负荷2250w,综合上述各类用电负荷共8370w,中型住宅乘1.3系数10881w,大型住宅乘2.6系数21762w。根据统计调查,一般住宅用电负荷的高峰期是夏天晚饭后的时间,这时用电负荷有:电视、电冰箱、电热开水器、消毒碗柜、电脑、空调,共有住宅用电负荷的40%,查设计手册得需要系数0.4~0.6,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设计时取0.4系数便可以,则小型住宅负荷 计算 取3.5kw,中型住宅负荷计算取4.5kw,大型住宅负荷计算取8.5kw即可。 2 住宅的电源与配电系统 一般住宅供电由小区变配电所引入,应采用三相四线(tn-c系统),经重复接地后进入单元总电表开关箱,改成三相五线制(tn-s系统)后再放射到各用户,配电箱中应有短路、过载、漏电保护,断路器应选用能同时切断相线——中性线的断路器。住宅用电负荷计量应采用一户一表制,建议将单元总开关及分户电能表集中设置以便管理。户内配电系统:随着家用电器的增多,为避免电气线路过载和降低谐波电压的影响,户内配电系统应采用多回路形式,至少应设照明回路、一般插座回路和空调回路,如实际需要也可将厨房和淋浴室设为单独回路。此外考虑到家庭办公和信息化的发展,还应增加一条专用回路。 3 导线及电器设备的选择 室内外导线及电器设备的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住宅用电的安全及经济效益,因而必须在工程设计中合理选用导线和有关电器设备。 3.1导线的选择 导线的选择主要是确定导线的型号和规格,其原则是既能保证配电的质量与安全又能节省材料,做到既经济又合理。其中导线型号应按使用工作电压及敷设环境来选择;导线的规格(导线截面)可按下列要求进行选择: (1)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为防止出现断线事故,导线必须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一般照明回路计算电流较小时(<10a),其导线都应按机械强度选择。 (2)能确保导线安全运行。选择导线时应保证其安全电流大于长期最大负载电流,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在选择进户线及干线截面时应留有适当余量; b.单相制中的中性线应与相线截面相同; c.三相四线制中的中性线载流量不应小于线路中的最大不平衡负荷电流。用于接中性线保护的中性线,其电导不应小于该线路相线电导的50%,气体放电灯的照明线路因受三次谐波电流的影响,其中性线截面应按最大一相电流选用。 (3)能确保电压质量。对于住宅建筑来说,电源引入端至负荷末端的线路电压损失不应大于2.5%,如线路电压损失值大于规定电压损失允许值,应加大导线截面以保证线路的电压质量。 总之,在选择导线时要考虑实际使用及未来发展需要,适当留有余量,减少电压损失,保证导线使用的安全可靠和经济有效。 3.2电器设备的选择 电器设备主要指电源配电箱、电表、控制开关、漏电保护开关及电源插座等。电器设备的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选用时应根据住宅的负荷情况、安装要求、使用环境、设备的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等合理选择电器设备的型号规格,注意设备的容量等级宁大勿小,但又要避免选得过大造成浪费,一般来说在计算工作电流的基础上选大一级即可。为确保其质量,应选用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和国内gb、jb有关行业标准,并具有产品质量认可证书的电器产品。总之,电器设备的选择尽可能做到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 4 防雷与接地 4.1防雷内容与措施 防雷内容一般可分为:防直击雷,防感应雷及防高电位入侵三个内容。就防直击雷而言,一般是在屋面易受雷击部位安装接闪器,然后通过引下线与接地电阻很小的接地装置可靠连接,安装时要注意屋面突出的金属部件与避雷针、带、网应全部可靠连接。目前一般利用屋面板钢筋作为避雷网,柱主钢筋作为引下线,基础钢筋作为接地装置,这是较为实用经济的作法。为了防止感应雷和高电位入侵的危害,可在电缆进出户处将绝缘子的铁脚支架可靠接地,同时安装避雷器或其它型式的过电压保护器。此外要强调进行等电位联结,也就是在设计施工中要把建筑物内、附近的所有金属物用电气的方法连接起来使整座建筑物空间成为一个良好的等电位体,这样能有效地降低建筑物内部和附近不同金属部件间的电位差,从而避免内部的设备被高电位反击和人被雷击的事故。 4.2安全接地的形式与要求 在住宅电气设计建设中为确保电器设备和人身安全务必做好用电系统的安全接地。目前我国的住宅配电系统方式一般有三种:tt、tn-c-s和tn-s系统,在进行设计施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接地系统。以下着重谈谈住宅配电系统中的保护接地。 在中性点不接地的低压供电系统中,电气设备必须保护接地,接地电阻r≤4ω。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供电系统中既可采用保护接地,也可采用保护接中性线。为确保接中性线保护系统的安全可靠,必须将中性线干线或支线的终端再次接地,这称为重复接地。重复接地有以下作用:增大流过线路保护装置的电流使其加速动作,从而减轻或避免事故的发生;设置重复接地后可降低漏电设备的对地电压,减少触电的危险程度。为确保接中性线保护的安全可靠,按规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重复接地的接地电阻必须小于10ω;(2)保护接中性线的其电导不得小于线路中相线电导的一半;(3)在任何情况下,同一供电系统中不可一部分电气设备采用“保护接地”,另一部份采用“保护接中性线”;(4)用于接中性线保护的中性线不能安装带熔丝的开关或熔断器。 此外,随着家用电器的增多及智能化的 发展 ,应作好防静电接地和屏蔽接地工作。 5 消防系统 大型 现代 住宅中由于电气设备越多就越容易发生火灾,因此应安装完善的消防系统。大型现代住宅在电气消防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 (1)供电电源应采用两路方式,一路为市电电源,另一路为应急电源; (2)有应急照明系统; (3)应用手动响鸣火警警报系统,如可能,可加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4)开关和导线应选用符合防火规范的开关和阻燃型的电线电缆。 6 智能化发展 在 科学 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微机自动检测及控制技术、 计算 机 网络 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楼宇智能化的实现已成为可能。未来的住宅楼应有一个由检测单元、执行单元、数据采集单元、控制单元和微机组成的智能监控系统,由该系统对楼宇内的设备运行、电气故障、火灾、盗情等进行集中监控。再设置综合布线系统,将一定区域内的楼宇按星型拓朴结构建成小区局域网,进而所有局域网连接,同时与公安、消防、电讯、广播住宅管理等部门连网从而建成城市住宅管理信息网络,实现住宅的全天候、全方位监控和管理。 综上所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住宅楼电气的设计建设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保证安全可靠、 经济 实用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电气设计论文: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分析 摘要: 建筑工程的用途比较广泛,可以在不同的用途内进行使用,不同的用途就有不一样的使用功能,除了在主体强度等建筑因素当中体现,电气设计的不同还可以体现。所以,为了实现不同工业建筑工程的功能性质,还要对电气系统进行差异化设计。这是针对工业建筑而言的,来使工程的电气系统能够正常的使用,体现出它的功能用途。 关键词: 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 引言: 电气工程是工业建筑项目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将工业建筑的电气设计与其他的电气设计区别开来的,我们要明白工业建筑电气设计的要求,明白在工业建筑当中的地位。下面就通过实际操作的工业建筑电气工程,分别可以从电气设计的过程、特点和工业建筑电气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来进行阐述。 一、电气设计在工业建筑工程的流程的特点 电气设计一般的步骤:方案的设计、初步设计、深度设计、施工图设计,以上的流程是相对于普通的建筑工程而言的。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与普通的建筑设计流程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需要注意在工业投产的需求。 1、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的设计方案 在方案的设计上必须要符合工业工艺生产的要求,必须在这个前提下确定设计的方向。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首先要对工业建筑要求的电气设计方向进行确定,然后提出计划新建的工业工程所需要的电气系统的类别,在对计划新建的电气系统当中需要匹配的变压系统和配电系统、照明等级等系统。这就是与其他普通建筑的电气设计区别于开来的特点,在其他方面,我们要更多的考虑到工业建筑工程所需要的电源电压、照明等级等,其次需要对工业设备的负荷进行选择载体回路方式和选择匹配的导体。 2、工业建筑工程电气的初步设计 我们要对工业建筑工程进行大概的设计,就是我们所说的初步设计的大概含义。在初步设计阶段,要对工业建筑的电气进行专业化的设计,在设计当中必须包括工业建筑电气项目的进行设计的说明书、设计的图纸、主要电气设备明细和建筑电气计划书。这就好与普通的电气设计进行区分开来,设计的说明书当中还要明确的标注工业设备的用电分配,在设计的图纸中要进行明确的标注,因为设备的使用是工业建筑特点之一,所以还要针对设备要做好电气计划书 3、工业建筑工程电气的施工图设计 在电气工程中需要对施工进行设计,要对在电气施工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无法预计的问题,需要在工程中及时的进行修改,需要保障完工之后的成果与设计图上保持一致,避免维修时找不到问题的所在,因此我们还要对单独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进行考虑,将施工方式结合起来,对设计图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在施工中能满足施工的要求,方便以后对施工进行维修和维护 二、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在我们的电气设计当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设备和器件都没有安装的要求和明确的尺寸和数据参考。例如,在工业建筑电气设计中对配电箱的选择,需要设计人员在工业当中使用的配电箱与住宅的配电箱区别开来,避免造成配电箱功率的浪费。 1、设计的深度不够 设计深度对电气的设计尤其重要,设计的深度不够的话,会影响到电气的使用。如果工作人员在对电气设计时,没有进行仔细的进行设计的化,尤其是一些小的细节方面没有标注清楚,会造成工作人员在安装的时候不能按照图纸里面的设计进行安装,从而导致与设计图纸不符合,会对项目在电气工程当中的建设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项目不能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比如,按照规定在电力设计当中要对电气设备的型号、名称、规格参数及数量都要在设计中明确的标注出来,但是设计人员只有时忽略了在设计图中没有将规格、数量标注出来。在采购的时候,往往容易造成设备采购错误,在安装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 2、相关专业的设计工作衔接不利 每个项目工程当中都设计到很多的专业,每个部门中都有相关专业的人员参与到工程项目当中,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负责。在每一项工程当中专业的人员相较于就显的比较的多,而且在工作上进行相关联的工作就容易出现问题,不能进行密切的配合。例如,在建筑的设计当中,将避雷针等装置以钢筋作为载体作为建筑的一部分,所以在电气设计当中,都要在设计图纸上进行标注清楚。在设计当中要明确,将避雷针的设计属于电气设计的范围内,要在设计图纸上面标注清楚,在施工当中,施工的人员要按照图纸来进行施工,如果没有将避雷针与建筑的钢筋进行连接,而导致项目的返工。 3、将工业建筑设计与普通电气系统的区别 工业建筑设计与普通的电气系统是由很大的区别的。例如,在工业建筑当中一般采用的是低层的建筑,建筑的高度与其他的相比都比较的高,建筑面积较大,电力的负荷也比较大。在工业建筑当中会大规模的接触到动力设备配电线路、明敷设线路等问题,所以我们要将工业建筑的工程规模、消防等级和工艺流程的特点认识清楚,方便在设计中提供相应的依据。因此在工业建筑电气设计当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的。 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对工业建筑工程的电气设计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电气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作者:张贵军 单位: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电气设计论文:多功能建筑工程电气设计探讨 摘要: 对高层建筑中电气设计开展形式进行详细的探讨,促进管理计划更高效完成,减少电气系统运行使用发生故障的几率。 关键词: 高层建筑;多功能;电气设计 1供电系统的设计探讨 1.1负荷分级确定。 在对高层建筑的电气系统进行设计时,供电阶段要根据用电器的使用需求来进行,这样的环境中供电任务才能更高效进行。负荷等级划分可以参照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来进行,与设备的运行使用需求量也有很大的关系。基于负荷分级基础上开展的电气设计更具有安全性,能够在基层更高效的落实应用。加强消防设施中有关于设备运行安全性的检验,对设备后续使用也有很大的帮助。 1.2供电电源的选择。 供电电源要满足高层建筑的整体使用需求,并且在现场也要进行运行安全性检验,计算总的荷载是否与系统运行功率保持一致。电源部分在设计时要安装继电保护装置,这样当用电系统的运行出现异常时会自动断开保护设备安全性。电源选择是设计的重点部分,也是后续电气设备安装的依据。 1.3应急电源的选择。 应急电源是高层建筑电气中消防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普通照明系统损坏后快速导通,设计标准要达到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使用独立与常规电源的发电设备,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后,常规电源故障会自动切换到应急电源,保障高层电气设备能够得到稳定的电能供应。导通时间要控制在10秒中以内,通常是以柴油为原料来发电的,日常静止断开时要定期对设备安全情况进行检验。应急电源安装位置的通风情况要达到标准,并远离依然物品。柴油发电机组设置在地下一层汽车库入口旁,通风方式为自然进风,机械排风。在柴油发电机房内设置储油间,其日用油箱储存量为1200L的燃油量。 1.4配电方案。 采用两路10kV市电电源(双重电源)作为常用电源,并满足当任何一路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路电源仍能满足全部一级及二级负荷。自设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应急电源,在地下一层设置10/0.4kV变配电所。 1.5变压器容量和台数的确定。 变压器容量和台数要根据地区供电条件、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和运行方式等条件综合确定,本工程选用包封线圈式干式变压器SCB10并带金属保护外壳。变压器容量为2×1000+2×800kVA,每台变压器的负载率大约为80%。 1.6供配电系统的运行方式。 低压系统的供电分为三大部分:主楼及地下室二级负荷由4#变压器供电;主楼及地下室一级负荷由3#变压器供电,1#、2#变压器给空调负荷供电;应急负荷由柴油发电机供电。 2低压配电和照明系统设计探讨 2.1低压配电系统。 配电系统的设计,采用组合的方法来进行,高层建筑电气系统供应方式比较复杂,结合不同楼层的实际方法来进行,低压系统的设计中稳压模块是很重要的。要保障所传输的电流处于恒定状态,并且不存在电流干扰。计算出电流产生到完成传输所需要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并针对导通时间不合理的设备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更有效的优化方法,提升设备运行使用安全性,以免设备使用期间出现不合理的现象。由于高层建筑内部较为复杂,一旦发生火灾在第一时间如果不能够出去,将直接导致内部人员的伤亡,所以为了避免在逃生过程中由于电源中断而造成的损伤,在公共区域设计醒目的疏散撤离标志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在设计中为了防止应急电路受楼梯垮塌受损,配置应急灯独立电源也是十分必要的。 2.2低压配电电缆。 电缆部分的设计安装,要考虑安全保护系统功能是否能够实现,绝缘层也要完整,一旦损坏绝缘与防火性能都会丧失,不利于电缆设备安全使用。所通过的电流一旦超出了安全范围,也很容易会引发火灾事故,因电缆温度升高而引起的,不利于使用安全,因此在电气系统中电缆设计与安装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在进行高层建筑物以及内部重要设施的防火处理过程中,应该采用阻燃低烟无卤交联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等相关的配电设备,并通过建立一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对建筑的内部进行良好的保护,在进行消防设备的供电干线与分支干线的设计过程中应该采用一种矿物绝缘的电缆;只有保证相关线路的敷设保护措施达到了防火的要求,才能够采用有机绝缘耐火类的电脑,在进行应急照明配电主干线以及相关的分值低压电缆的敷设过程中一般应该采用一种有机绝缘的耐火电缆。在进行普通供电设备的低压供电电缆的选择过程中依旧应该选择一种无卤低烟阻燃的交联聚乙烯电缆。 2.3照明系统。 在照明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一般安装的地点是非常的多的,最为主要的几个地点包括了变配电所、水房、值班室等相关的控制中枢部门以及一些具有大量人群聚集的地点。应急照明系统以及在发生事故过程中使用的疏散指示系统采用的全部都是双电源末端切换的一种控制方式,在疏散指示灯的内部为了提高其实际的应用价值,一般在里面都配备了镍镉电池。一旦在发生事故的过程中,正常的供电电源不能够为相关的设备继续供电,那么就必须使用设备内部的电源进行电力的供应,在备用照明以及疏散照明灯的系统设计过程中,一般对其使用的实践对进行了规定,在一般性质的平面疏散区域的内部大多数采用的供电实践都应该在三十分钟以上,在专用的消防区域一般的供电实践最长将会达到三个小时以上,一边消防工作、救援工作、逃生环节能够得到充足的时间。 3注重设计中接地形式的采用 高层建筑多功能建筑工程中对电器的接地设计也是十分重视的,在进行接地形式以及相关安全保护措施的安装过程中应该选用专业的电器设计安装人员进行实地的操作,虽然系统的选择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过程,但是工作人员只要在选择的过程中能够细致、谨慎的对当地的环境、用户的需求等相关的状况进行探查就可以制定合理的方案。通过以上分析,在进行建筑物内部供电的设计时,接地系统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他安装的成功与否直接与整个高层建筑物内部的供电可靠性、安全性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建筑的内部由于大量的设备使用直流接地、交流工作,所以在进行安装保护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防雷接地的相关技术措施的应用。面对建筑内部由于安装了大型计算机、消防等相关的电子工作时而导致静电问题的发生,进而对内部电磁波的产生产生影响,导致精密仪器不能够正常的工作,所以在进行高层建筑内部电气接地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的考虑防静电的技术措施以及相应的屏蔽接地的要求,然后采用屏蔽技术手段进行处理。 4做好电气设计中的防雷工作 对于大面积公共建筑这些属于二、三类的防雷建筑工程,综合分析该地区的气候状况,以一年为单位计算雷雨次数并预计建筑物念雷击次数,然后根据数据进行必要的防雷措施。只有采用科学有效地防雷措施才是建筑电力系统防雷工作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进行建筑物防雷设计时要严格按国内有关的电气设计规范对于一些民用建筑以及大型商业建筑的主要防雷措施进行细致分析以及对户外架空线路进行必要的防雷措施,并且建筑设计单位也要格外重视采取防雷改进措施的必要性,也只有建筑单位正确的实施了防雷技术,才能有效地确保防雷工作的可靠性。 作者:刘征 单位:黑龙江省创业农场建设科
地质勘查论文:矿业院校地质勘查课程改革实践 1问题的提出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煤炭地质勘查则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煤炭部属院校归属地方,归属地方的煤炭高等院校已更名、合并或升格;原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归并为地质工程专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3年前后,煤炭工业低潮,煤炭地质勘查队伍缩减。由上述因素导致煤田地质勘查类课程停开,部分院校仍开设矿产地质勘查类课程,但内容转为一般性矿产地质勘查,对于煤炭地质勘查而言没有针对性。因此,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的强劲需求,煤炭工业进入新一轮发展高潮,煤炭地质勘查工作蓬勃发展,对煤炭资源勘查与评价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煤炭资源勘查类课程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近年来,各原矿业类高校地质类专业相继不同程度地对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加强了煤田地质和资源勘查方面的比重,以适应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同时也使矿业类高校的传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2课程目标定位 煤炭地质勘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以基础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等当代地质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以钻探、物探等先进技术手段为核心,同时还涉及矿产资源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矿产地质勘查体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发展,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实施以及矿业权市场的建立,对从事煤炭地质勘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当前,矿产勘查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呈现多样化和逐步走向市场化,煤炭地质勘查人员不仅需要坚实的地质理论和勘查技术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知识,从而必然促使煤炭地质勘查学科内容的调整和拓宽。当前,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特征是从技术型发展为技术-经济型,“煤炭地质勘查”课程的培养目标也从原有的纯地质技术人才拓宽到以地质技术为基础、掌握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3课程内容体系 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涵盖内容较广泛,主要涉及煤田地质学、煤田普查与勘探、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四门学科,它们各有独立的科学体系,而又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煤田地质学是研究煤、煤层以及含煤岩系成因、性质和其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煤炭地质勘查的理论基础。煤炭地质勘查是一门来自生产而又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学科,其目的是为煤矿设计与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保证煤炭资源合理而顺利的开发。其主要任务是运用煤田地质理论及其相关地质理论,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方法,经过一定阶段的工作,寻找和探明煤矿床,对煤田的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进行研究;并结合当前我国技术经济政策的有关规定,对煤矿床做出正确的工业评价。可行性研究属于工业技术经济学的范畴,是煤炭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行性研究的核心是煤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其任务是应用经济学的原理,根据煤矿床地质勘查工作所获得的资料,选取合理的技术经济参数,预估煤矿床未来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为煤矿床地质勘查项目取舍和矿山开发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矿产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矿产资源管理是矿产资源主管部门以矿产资源所有权者和国家行政管理者身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矿产资源进行的综合管理,包括矿产资源的储量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管理和矿业权管理等。煤田地质学是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工作的理论依据。煤炭地质勘查不仅是一项地质工作,而且又是一项经济活动,勘查工程的实施要符合经济原则,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地质成果勘查成果和最佳经济效益,技术经济评价是煤炭地质勘查的重要主要任务之一。矿产资源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体现国家的意志、维护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保障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依法有序地进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在矿产勘查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煤田地质学、煤田勘查、煤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四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逐步形成与走向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的新学科框架体系。 4教学实施 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课程,其内容较广泛,所涉及的煤田地质学、煤田普查与勘探、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等四门学科,在以前都是独立的课程。为了适应专业改革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它们综合为一门课程。为了保持各分支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又突出重点、加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构成统一的学科框架,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注重突出以下三方面特点:(1)系统性:由基础地质理论、勘查技术手段、可行性研究和矿产资源管理构成的完整工作框架体系;(2)规范性:由相关标准、规范构成的煤炭地质勘查标准体系;(3)实用性:由理论、方法、规范、实例构成煤炭地质勘查教学体系。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针对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其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生产实习等环节。 4.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对地质勘查相关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讲解。针对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具有内容广泛、实践性强的特点,课堂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教材为基础,以收集的大量地质勘查报告、图件和表格为素材,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采用“案例—理论和概念”模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大量勘查实例分析讲解地质勘查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实施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尽可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每章开始均有本章要点提示,结束时有本章思考题,通过课堂讨论和布置课外作业形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和自我学习。本课程第一章“煤田地质学基础”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学过,本门课程安排一次学生以寝室为单位,自己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讲台讲授。几年的实践表明,这一安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同时也使同学们在课程学习前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4.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实践环节,也是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的基础和前提。在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以具体的地质勘查为例,设置了读报告、读图和岩心编录实验,使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的具体实例分析相结合。通过煤炭地质勘查报告和煤炭地质勘查设计报告的阅读,使学生了解勘查设计和地质报告的作用和基本内容,了解矿产资源勘查地质成果的使用,地质勘查报告的组成和煤层综合成果表的基本内容等。通过地层综合柱状图、钻孔柱状图、煤岩层对比图、勘探线剖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及储量估算图的阅读,使学生了解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中有哪些主要地质图件以及这些图件的相互关系,掌握各种主要地质图件的内容和读图方法,以及它们的用途,培养学生对各种主要地质图件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岩心编录实验,使学生熟悉煤炭地质勘查钻孔岩心描述和地质编录的内容,掌握钻探工程地质编录和岩心描述的方法,培养学生钻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的能力。 4.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综合训练,也是生产实习的基础和前提。课程设计采用手工编图和计算机绘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课程设计的基础性和先进性的结合。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课程设计中,设置了煤炭地质勘查设计的编制、勘查图件的绘制和资源储量估算,通过煤炭地质勘查设计的编制,使学生掌握煤炭地质勘查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方法。通过地质图件的编制和资源储量估算,使学生掌握地质图件编制的一般步骤与具体方法和资源/储量估算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从地质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4毕业生产实习 毕业生产实习是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的实践应用。为了把地质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积极与煤炭行业的相关单位建立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我院已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河北煤炭地质局等煤炭行业建立地质工程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在生产实习中,为学生提供了煤炭地质勘查现场实习的平台。在本科毕业设计中,根据学生意愿并结合单位用人需求,直接将学生送到煤炭地质勘查单位进行生产实践学习,为地质工程本科生的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实习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毕业生去煤炭地质部门就业搭建了通畅的桥梁。这些措施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同时也给用人单位提供了新鲜动力及选拔优秀人才的机会,达到了双方共赢的目的。 5结束语 由于我国矿产地质勘查体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发展,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实施以及矿业权市场的建立,对从事煤炭地质勘查的人员提出新的要求。“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是矿业类院校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本文从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实施等方面对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构建了由课堂多媒体教学-实验室教学-课程设计-毕业生产实习四位一体的地质勘查课程综合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复合型和研究发展型人才提供了的保障,取得良好效果。作为具有行业特色的学校,在最后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教学中,综合运用前三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实践奠定了基础。 作者:魏迎春 曹代勇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地质勘查论文:地质勘查内部评审项目管理 1内部评审的意义 1.1内部评审是保证地质工作质量的重要基础 内部评审是地勘单位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矿产勘查属于风险投资,矿产勘查项目成功率极低,其工作内容繁杂,工作方法手段多样,参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尤其需要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技术人员对立项论证报告、项目设计、原始资料、成果报告进行内部评审,对一些关键性的地质问题做出科学合理评判,并严格按照质量管理要求,把好质量关,确保项目成果的质量。如果立项不把关,可能造成选区选点的重大失误;设计不把关,可能致使工程布置不合理、工作方法手段不当,造成投资巨大浪费,同时也延误找矿成果的显现。只有加强内部评审,才能明晰找矿思路,明确找矿方向,保证地质工作质量。 1.2内部评审是地质找矿综合研究的重要方法 综合研究是实现地质找矿突破的关键环节,对认识矿床成因,研究控矿规律,破解勘查技术难题,指导找矿突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地质工作程度的提高,找矿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和勘查深度的增加,地、物、化、遥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综合研究可有效调整勘查工作思路,指导工程部署。内部评审往往要聘请地质、物化探和水工环等专业的专家,组成专家组,针对同一个问题,与会人员和专家一起集中讨论,综合研究,各自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引导项目人员多角度、全方位综合分析,更为“立体”地看问题,更为全面深入地分析地质现象、物化探异常。通过专家对矿区“庖丁解牛”式的剖析,使项目技术人员对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与矿化蚀变之间的关系等有更深入的理解。这种内部评审过程就是沟通交流、综合研究的过程;是汇集各专业特长、集思广益的过程,更是深化地质认识、明确找矿方向的过程,是进行地质找矿综合研究的重要方法。 1.3内部评审是技术业务培训的重要途径 参加内部评审的专家,对自己所涉及专业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规范规程理解较深,对矿种、矿床及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内部评审的过程中,技术人员通过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建议和点评,多方面受益。一是发现立项、设计和报告中存在的不符合技术规范、规程的做法,据此进一步学习规范、规程,并通过举一反三,深化对规范规程的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从而达到培训技术规范的目的;二是可以通过聆听专家发言,学习他们处理技术问题的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提高处理某些技术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参加内部评审,可以了解更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达到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专业水平的目的;四是借助评审这个平台学习专家,特别是老专家的严谨工作作风和勤奋执着的敬业精神。因此,内部评审是参会人员,尤其是被评审者在专业理论、实践经验、规范规程方面的一次有的放矢的专业培训,是提高技术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1.4内部评审是创新找矿思路的有利平台 一是内部评审人员涉及的专业比较齐全,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各类信息综合在一起,可能会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二是可以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一个矿区地质物化探等方面的信息,经验找矿、理论找矿、信息找矿三者交融,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找矿方向,不同的找矿思路,通过讨论和集思广益,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成更加切合实际的找矿思路。内部评审集诸多专家的经验智慧与特长,是分析、研究、总结、创新的过程,因此,是创新找矿思路的有利平台。 1.5内部评审是规避投资风险的重要措施 地质勘查工作是一个高风险的经济活动,规避风险是决策者不懈的追求,如何防范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经常研究的重要课题。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5.1政治风险 特别是境外工作,政权的更迭、领导人的更换,对项目的实施、协议的执行都将产生很大影响。 1.5.2法律风险 是指由于经营中不懂法、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律监管,而对企业造成的负面法律后果。法律风险存在于地勘单位经营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如投资不做法律可行性论证,项目运作缺少法定决策程序,勘查合同缺乏可操作性等。加强地勘项目内部评审,就是深入研判项目主要法律风险因素,评价项目潜在的法律风险,预先制定法律风险防范措施,进一步完善项目有关法律手续,降低地勘项目法律风险。 1.5.3经营风险 地勘项目的经营目标,尤其是地质找矿项目的经营目标,就是提升矿权价值。因此,加强内部评审,可以较好地评估地质资源的经济意义,掌握项目的运作前景,了解项目潜在的风险,确定矿权进一步投资升值的空间和下一步运作的合适方式,从而有效控制项目的经营风险。 1.5.4技术风险 由于地质的复杂性,地质工作手段的局限性,地质成果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增大了技术风险。内部评审就是对地勘项目的立项、设计、成果报告等主要环节把关,从而达到规避选区失误、纠正不合理设计、更正不当技术方法、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总之,内部评审可不同程度地化解地勘项目在政治、法律、经营、技术等方面的风险。 2内部评审的主要职能 (1)评价职能。 通过内部评审可以全面了解各单位各项目的真实工作状况和管理状况,并以此来评价立项、设计和报告的优劣,为经营业绩考核提供基础资料。 (2)指导职能。 内部评审不仅是要查错纠错,防范风险,同时可以对项目人员技术业务加以指导、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履职能力,使之更加适应岗位工作,为单位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地质产品”。 (3)监督职能。 内部评审首先是单位内部的一种质量监督检查活动。是对被审查的立项、设计、野外原始资料、成果报告进行的监督检查,从而督促技术人员严格遵守规范、规程,提高技术工作质量。 (4)控制职能。 内部评审对不同阶段地质成果的质量进行把关,对评审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因此,其具有控制地质工作质量的重要职能。 3做好内部评审工作的几个方面 当前,地质工作质量存在下滑现象,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 (1)重深部工程施工,轻地表地质工作。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是地质工作的基本原则。可是一些项目,在地表填图、槽探和物化探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下,匆忙开始深部工程验证,致使钻探工程完成了,但是地表工作才开始。更有甚者,有些项目工作多年,地表地质物化探资料还十分零散,深部工程倒是完成不少,既没找到矿,也无法根据现有资料明确找矿方向和潜力。 (2)重专业分工,轻综合研究。 地质工作是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需要专业分工,以及地、物、化、遥各专业的合作和成果的相互印证,尤其需要对各专业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目前,地质、物化探都是按专业分别施工,分别提交报告,地质与物化探经常脱节。综合研究工作由于时间、人员、经费等原因,往往被搁置一边,致使资料利用不完全,找矿信息挖掘不充分,找矿工作无进展。 (3)重点轻面。 找矿突破主要有两个方向:①遵循从区域到局部的原则,在完成区域工作的基础上,迅速实现点上的突破;②通过点上典型矿床解剖,指导外围找矿,从而发现新矿床,实现面上的突破。前者是面中求点,后者是由点及面。二者应该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但是实际工作中,在面上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下,紧盯一些矿(化)点上,盲人摸象,结果“只见星星,不见月亮”,难有突破。 (4)重形式,轻内容。 一些立项、设计、成果报告的审查,历经院、分院二级审查,最后交到局里的报告,还是错漏百出,审查意见却非常肯定;一些审查会,“花架子”搭得很好,但只安排主审看半天的报告,就匆匆开会讨论,草草提意见、下结论,浮光掠影,不到一个小时就解决一个项目,至于所提意见是否符合实际,所下结论是否正确,也未见事后评价总结;一些质量检查,特别是自检、互检,制度更是形同虚设,等等,这些忙于应付,流于形式,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审查、研讨、检查,既劳民伤财,又无法改进工作。 (5)质量管理和经济管理脱节。 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片面追求质量,造成质量过剩,增大项目成本,造成投资浪费;另一种是片面追求所谓效率,造成质量缺陷,表面上看降低了项目成本,实际上得不偿失,隐含更大的投资风险。上述问题普遍存在于各单位,只不过表现形式、严重程度、影响范围不同而已。为了切实解决或缓解这些问题,提高地质工作质量,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抓好内部评审工作。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做好内部评审工作,首先要提高认识,只有思想认识到位,内审工作才能得到重视并落实到位,尤其是技术领导要亲自抓这项工作;其次要加强组织领导,选拔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聘请资深专家成立由各级总工程师牵头负责的相关专业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负责评审工作。 3.2分级管理,监督落实 内部评审特别是重点项目、重大事项的评审要实行分级管理制度:一是分院、院、局三级管理部门,把评审的质量放在第一位,各负其责,层层把关。评审前首先检查下一级审查情况,并做好评价和记载以便考核,每个层次审点要有大致的分工;二是要根据评审的内容合理安排相关人员参加,既要利用好“内脑”,更要利用好“外脑”。三是高度关注内审后续工作的具体落实和检查督促。四是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坚决杜绝内部评审做样子,走过场。 3.3全面覆盖,突出重点 内部评审必须全面覆盖项目的各关键节点,不留死角,其内容涉及经济、技术、质量,甚至施工安全、环保等方方面面,既不能挂一漏万,更不能以时间仓促为由省去部分审查工作。同时,对重点矿带、重点项目、重点章节,要重点安排、专门会审。 3.4纳入考核,规范管理 内部评审的要求、程序、过程控制在每个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中都有明确的规定,执行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修订关键环节,使内审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常态化。另外,内审结果要纳入绩效考核,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对未经评审或对评审意见贯彻不力造成的工作失误,要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评审工作到位、评审出质量好的立项书、优秀设计、成果报告要给予奖励,并对质量好坏情况及时通报。 3.5及时总结,持续改进 内部评审,其质量追求永无止境,其工作可持续改进,其方法可不断创新。因此,地勘单位每次对一些重要项目、重要事项、复杂课题评审,特别是一些会议评审提出的有益意见和建议,都应该及时进行全面总结;对评审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处置意见;对评审存在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事项,提出改进建议。 作者:李朗田 单位: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 地质勘查论文:地质勘查单位档案管理论文 一、地质勘查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健全。 主要表现为档案管理职责分散、不明确,不同单位的档案管理可谓是各自为政、标准不一,存在着严重的档案资料重复保存且利用率低下问题,需从制度上加以解决。 2)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部分地质勘查单位的档案管理水平,还停留在人工收集、整理与检索阶段,可接触和获取的信息量较小,非常不利于档案的二次开发和利用。 3)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欠缺协调、合作。 部分地质勘测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与同单位负责其他工作人员之间欠缺协调、合作,没有更好的利用协调、合作支持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变成了单位里的一块“世外桃源”,档案管理工作效果始终不甚明为。 4)档案管理工作未与地勘行业建设实现同步规划、发展。 任意一个地勘单位都有自己的近期、远期规划,规划涉及地勘单位的未来规模、发展技术水平、形成何种人员结构等都会做出详细规划;而这些规划中却很少涉及单位的档案管理,导致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落后于地勘事业发展,势必会影响地勘单位整体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5)监督、指导工作不到位问题。 本级档案管理部门工作离不开上级档案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起到把关下属单位档案管理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欠缺上级部门的监督、指导,本级档案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发现、纠正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本级档案管理部门工作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6)管理经费不足问题。 部分地勘单位由于经济效益不高影响,可用于档案管理的经费严重不足,这样用于档案管理的设施、设备就难以及时得到更新,严重限制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7)工作人员队伍素质问题。 较高的地勘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离不开高素质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特别是工作人员高水平的专业素质支持。存在部分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由其他工作人员兼职现象,这些“兼职”人员的档案管理专业素质势必不高,加之这些人员的频繁调动、调整也会进一步影响到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 8)不能得到有效开放和利用问题。 新时期的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档案及其管理工作作用,使档案能真正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而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档案的开放和利用。开放恰恰是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短板,原因一方面是数字化档案工作相对滞后,不能很好支持档案开入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受到管理观念落后影响不能大胆进行档案开放、利用工作。 二、地质勘查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拓展档案归档范围 通过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来进一步健全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规章制度,是提高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关键。伴随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必须建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管理制度,必须建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管理体系。比如,在地勘单位内部建立专门的档案科室,明确档案管理工作职能,以及将档案管理工作与单位其他工作共同纳入到单位发展规划、制度制定和考核范围之中。 (二)做好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文件收集是档案归档的重要环节,收集人员要与各部门定期进行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做到重要文件、材料不分散、遗失,能够完好无缺的归档。 (三)促进档案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为保证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首先要增强地勘单位领导、职工的档案管理工作意识,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工作意识尤为重要。因为领导重视是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必须视作为地勘单位重要的工作内容来抓,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与其他工作同样重要,同样需要制定相关发展规划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四)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上级档案管理部门有责任、有必要对下级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首先,在做好本级档案管理工作基础上,要加强对下级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工作效果的坚决予以表彰,不符合相关要求、规范的坚决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其次,逐步扩大对下级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范围,除对工作进行成果监督外,还要尝试监督其工作过程,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操作。 (五)加大档案管理投入,保证管理质量 各级地勘单位都应该有计划的加大档案管理工作经费投入,目的在于确保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工作水平的顺利提高。无论是硬件条件还是软件条件都需要一定经费的投入。档案管理专用设施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条件,例如档案消毒灭菌机、防磁声像柜、除湿机、移动密集架等对档案具有极强的保护作用,而档案管理系统则是软件条件,它也是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信息化的关键条件。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专业素质 档案管理事业发展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专业素质水平的高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鉴于此,有必要将专业培训、进修学习纳入地勘单位档案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之中,旨在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地勘单位档案管理人才队伍,为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我国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特别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档案开放、利用需求在产生,要求档案管理必须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借网络的开放性特点为更多人提供服务,这些都离不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支持,特别是较高信息技术素质的支持,因此必须加大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以及尝试招聘正规高等院校、专业的档案管理毕业生来充实档案管理人才队伍;总之,多措并举加强地勘单位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高水平的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作者:金丽双 单位: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 地质勘查论文:地质勘查行业中成本核算论文 一、地质勘查行业成本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人员参与性低 地质勘查成本核算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项目,影响到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及物资管理等多个方面,需要大家积极参与到实践管理中。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积极性差,在工作中没有树立责任意识,导致成本核算管理体系衔接不当,收集的资料失真,限制了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缺乏必要的控制体系 地质勘查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涉及到施工准备、工程施工及竣工检查等方面,对每个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由于缺乏必要的控制体系,致使管理体系衔接出错,某个环节出现错误,都会增加项目的总施工成本。其次很多工作人员没有按照既定的管理原则进行管理,存在漏管和越界管理的情况,进而导致责任不明确,管理效果差强人意。 (三)财务管理模式不完善 成本核算管理隶属于财务管理,要根据管理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体系。但是在地质勘查成本管理中由于财务管理系统不健全,导致管理模式不完善,很多财务信息失真,无法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增加了财务管理隐患。 二、地质勘查行业成本核算管理的改进措施分析 地质工程勘查涉及到多个手段和方式,为了对其实现统一性管理,要从实践出发,了解成本核算管理的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以下将对地质勘查行业成本核算管理的改进措施进行系统的分析。 (一)加强对各项费用支出的管理 在勘查实践中涉及到很多费用的支出,包括:材料支出、设备支出、人力支出等,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起到控制成本的目的。控制材料的支出要从工程实际出发,根据实际需要,编制一套完善的支出计划,保证控制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其次要对材料数量进行筛查,不同工序应使用什么材料要提前准确好,达到控制施工质量的目的。相关工作人员要了解市场行情,按照工程投标的材料报价为控制依据,根据采购价格和运输费用进行精细化管理。其次是人工费用管理,业主和勘查企业之间签订合同后,勘查队伍要根据勘查工程的类型、特点及应用范围确定承包方式,根据工程规模不投入适当的人力资源。在设备管理中,要从工程建设实际出发,不同的设备适用于不同的工程阶段,在控制时要按照时间、使用数量及应用价格进行单项管理,达到降低目标成本管理费用的目的。 (二)提升管理水平 针对当前缺乏必要的管理体系的管理现状,需要相关管理人员联系实际情况,采用引进作业成本法进行有效的管理。所谓作业成本管理法是指成本对象消耗作业,将作业管理作为成本管理的核心,最终的成本管理就是作业管理的总和,也是资源消耗量的总和。在实际管理中要对各项资金支出进行精细化计算,按照成本控制和地质勘查信息要求,以此为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将生产部门实施的项目作为考核对象,进而计算出作业成本。工作人员要根据成本动因明确成本确认的依据,结合成本投入和成本支出计算出作业成本的价格,最终将地质勘查项目涉及到生产手段归纳到地质项目成本管理中。 (三)建立有效的核算方式 针对当前核算模式不完善的现状,为了保证成本核算的真实性,要结合工程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核算方式。作业的认定是勘查项目有全面的认识后制定的,因此需要根据动因的类型,在勘查过程中确定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为了保证核算结果的真实性,要按照地质勘察单位的实际要求,制定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核算方式,解决当前核算体系不健全,应用方式不合理的现状。其次将成本计算融合在作业管理中,改善原有的会计应用体系,包括动因分析、成本链接等,财务工作人员要具备责任意识,了解成本核算流程的同时,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客观的反应成本管理内容,将其作为指导性工具应用到管理中,能达到降低成本投入,提升管理效率的目的。 (四)明确财务管理流程 在勘查行业中涉及到成本核算管理,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体系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为了加强管理,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按照既定的管理方式,明确财务管理流程。在实践中涉及到“地质项目成本费用管理”,要将其转化为生产单位认定的模式进行管理,在地质生产中涉及到成本明细管理、地质工程检测项目等方面内容,可以将作业成本纳入辅助管理项目中,借助财务核算体系实现核算管理的有效性。通过核算管理流程可以借助财务核算软件对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核算管理流程为成本考核机制提供了完整的成本依据。在财务管理中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指导性作用。信息的传递满足了成本精细化管理对成本信息传递时效性的管理,网络化办公条件为管理提供了便捷,代替了原有的人工管理方式,满足精细化管理对成本信息传递时效性的要求,使其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有效的计算出勘查成本。 三、结束语 由于地质勘查行业成本预算管理涉及到多个管理体系,在本次研究中分别列举了责任不明确、工作人员参与性低、缺乏必要的控制体系、财务管理模式不完善等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各项费用支出的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建立有效的核算方式、明确财务管理流程等方面入手,逐渐推动勘查单位成本核算的精细化管理。 作者:刘剑华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二七四地质队 地质勘查论文:地质勘查单位廉政文化论文 一、地质勘查单位的现有问题 事业单位作为由国家以国有资产举办的社会服务单位,政府即是“出资者”又是工作事务的“管理者”和工作成绩的“审核者”,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职权不明、“越位”、“缺位”频繁的现象。同时,监督管理的职能与提供资金的职能都归于政府,无形之中为管理的混乱和舞弊提供了方便,当事业单位的管理不善时容易滋生政治腐败与工作失职。 二、廉政文化建设的方式 地质勘查单位下属于国家行政机关,其工作人员虽然并非是公务员,但对行政机关所任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参照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在反腐倡廉的问题上也应向“人民公仆”看齐。在防治腐败的措施和力度上,地质勘查事业机关应该比照国家行政机关,加强思想建设、行政管理,并对贪污腐败问题严肃处理。 1.加强思想建设 归根到底,腐败仍是人的问题和思想问题,是少数“人民公仆”思想觉悟不足的结果。廉政工作应该重视对人的教育,强化治本意识,将加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防腐廉政教育放到首位,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作为防腐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来做。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针对性,确保廉政文化工作的有效性,以最小的成本开展思想工作并发挥出最好的效果。针对地质勘查事业单位中的腐败问题,广大地质勘查单位可以结合现有事例和模范典型,组成“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小组”,深入各单位、各部门,开展普法教育和廉政教育,积极提倡廉洁自律的风范和自我监督自我纠察的行为,使廉洁思想深入大脑、渗入生活,以达到广大“人民公仆”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抵制诱惑、主动反腐倡廉的作用。考虑到廉政文化建设应起到警示、预警的作用,事业单位应积极宣传贪腐的后果。在方法上,各事业单位可以组织工作人员旁听受贿、渎职等贪腐案件的审理现场,亲身体会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贪腐分子的唾弃,组织阅读小组积极讨论落马贪官的日记、回忆录、忏悔录等反腐倡廉的第一手材料,定期参观廉政文化基地和反腐倡廉博物馆。通过这些方式,各单位可以有效地将贪污腐败的后果深入人心,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预防贪腐问题的发生。 2.加强组织管理 从已有贪腐案件中可见,在腐败问题的重灾区常能找到制度建设上的漏洞和管理体系上的混乱。针对这一问题,加强管理监督职能是反腐倡廉工作的有力保障和政策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地质勘查事业单位应该理清各个部门、各个职位的确切职务,明了各个工作人员的责任范围,做到有人负责、有人问责,杜绝“三不管”、“踢皮球”的现象。事业单位也应加强互相监督,在部门之内、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广泛开展行风评议工作,以民主形式积极进行自我监督和互相监督,力图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将贪腐现象扼杀在萌芽之中。 3.严肃惩处腐败问题 有些事业单位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为避免单位名誉受损,在发现贪腐问题时选择知情不报甚至主动遮掩,在问题曝光后尽力阻挠上级调查和新闻调查,当问题实在无法遮掩时也会极力缩小问题规模,将解决贪腐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内部警告等私下处理的方式。这种态度虽然出于保护单位名誉的好心,却忽视了组织原则和单位对国家和人民的职责,处理方式也由于打击力度过小无法起到惩处腐败、防治腐败的效果。在发现问题之后,事业单位应该坚持原则,杜绝对腐败现象的隐瞒不告或互相包庇现象,坚决对腐败问题严肃处理、透明处理、公开处理,将腐败的污泥暴露于阳光之下,保证贪腐分子受到公正、应有的惩罚。这种严肃处理贪腐的行为也能有效规范事业单位的纪律,成功地震慑住潜在的贪腐分子,避免侥幸心理的滋生。 三、结语 贪污腐败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恶瘤,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为了贯彻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的精神,切实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和廉政文化建设,在地质勘查单位中积极采取措施防治腐败有其现实意义与必要性。通过分析当前地质勘查单位的廉政文化建设现状,各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指导廉政事业的开展,有效地打击贪腐分子的嚣张气焰,对于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实现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者:王猛 单位:河北省地矿局第四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地质勘查论文: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分析 一、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的存在问题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脚步越来越快,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我国地质勘查单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显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本管理延用的是90年代的核算机制,落后的方法与国外成本核算信息技术化形成鲜明对比。 二、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的策略 (一)原则 对于需要进行地质勘查工作的企业或单位来讲,其成本管理紧紧围绕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展开,项目经理处于中心地位,必须拥有大局意识,站在全局高度上进行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主要遵循的原则的五个,一是成本最低化原则、二是全面成本控制原则、三是动态控制原则、四是目标管理原则、五是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二)策略 一是健全目标责任成本管理体制,实现责任、权力及利益的有机结合。要想使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朝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就必要坚持责任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达到三者的有机结合。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关市场经济条件企业的生死存亡。它不能单纯看做是财务部门及财务人员的工作范畴,而是需要企业管理层、项目执行层、劳务作业层共同承担责任的大体系。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以项目经理部为核心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确定项目经理的主体地位,然后层层分解项目目标成本责任,逐级分配,逐级落实,逐级负责。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除了明确项目管理人员的责任外,还要给予他们相对等的权利,才能确保职责充分有效的得到履行。另外,建立激励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用一定的奖励去激励员工的工作热忱,可以有效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是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有效完成成本的预测工作。成本预测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等费用预测和成本失控的风险预测。通过有效的成本预测,可以提供贴合项目实际的最佳成本方案,从而加强了项目的薄弱环节,克服了工程盲目性,确保施工项目成本的有效形成。加强成本管理,就是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对成本做出科学预测,结合地质勘查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方面情况,运用科学的评估体系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从而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三是强化成本管理方法,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的唯一出路就是实现信息技术管理,只有依靠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才能有效清除业务关联部门间的信息沟通障碍,快速有效的反映成本相关信息。这就需要在项目施工以前,公司和项目部完成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保证施工过程中均衡的使用资源。施工现场状况极其复杂,需要运用计算机软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门别类,及时准确的对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建立信息化平台可以使业务处理起来更加规范,透明的工程成本信息为管理层制定决策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 四是建立施工项目成本动态管理体制,有效实施动态控制。动态控制的对象包括人工费、工程材料费和机械设备管理控制。项目部要依据市场的活动变化,考虑有可能发生的风险,科学测定人工费包干,减少费用开支。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公司制度,定额发放,严格执行采购计划,加强工地保管。根据工程实际需要,选用机械设备要科学合理,以最大限度发挥机械的功能和效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勘查项目管理体系当中的重点是项目成本管理。只有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降低成本的问题,从而有效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扩大经济效益,顺应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 作者:杨雪莉 单位:福建省197地质大队 地质勘查论文:地质勘查工程施工管理 一、地质勘查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 第一,地质勘查工程施工管理还要做到合理的组织、安排各阶段的施工情况,及时跟踪勘察各项施工指标的信息传递与处理,监督施工工程是按照要求进行的,从而实现目=标的最优化。第二,地质勘查工程施工管理也要注意在工程完工后必须做好验收工作,包括提前的准备工作和施工工程的交工验收。第三,对客户进行适当的回访,并对施工的建筑项目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 二、地质勘查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 地质勘查工程施工管理对工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工程施工管理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在管理过程中,由于领导人员的相关认识不到位,整体管理水平不高,造成工作过程中对某些重要问题的决策错误、计划漏洞、协调不足等影响。除领导人员外,其某些工作人员态度散漫,不认真、不负责,并存在某些麻痹、侥幸和事故难免的思想,从而导致有些本不该发生的事故发生。第二,工程施工的管理存在某些漏洞。尤其是安全管理薄弱、责任落实不足,缺乏约束力;某些企业目光短浅,只追求片面的短期的经济效益,主观随意性大,造成管理混乱。第三,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或不适合本单位,工程与实际联系不密切等,使作业人员对违章操作现象的存在习以为常,也会导致事故隐患得不到及时治理。第四,此外,由于管理不善或管理疏忽造成材料供应不及时、不准确、不充足,企业的资金不到位、调拨款不及时或资金不足,机械设备挑选不当、供应不足、操作生疏、机械故障、维修不利、使用机会少、更新慢等问题的产生或多或少也会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进度,造成施工成本的增加和工程事故的发生。 三、地质考察工程管理的新思路 现在市场竞争地日趋激烈,企业必须尽快增强自身竞争实力。企业管理必须有所改进和创新,必须不断探索其新的思路。第一,企业首先应从思想上重视管理,努力从领导层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注重培养企业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使地质勘查企业能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除要增强对管理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外,还要注重加强各部门彼此间的合作。第二,建立健全企业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尽可能地做到计划、控制和分析三步并重。现在我国大多企业的管理没有全面的系统性的管理观念,过程控制不足,因而全面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对工程施工的全面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要加强地质勘查工程施工管理,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对施工工程进行检验、分析和总结,以提高施工工程的效益。第四,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责任考核制度。将施工工程的各个环节负责人及负责的任务在管理中具体化、细致化,并对员工进行有效的考核奖惩。第五,建立一套切合企业本身实际情况的企业管理制度。以企业自身的现状为出发点,不断加强管理力度和管理效果。第六,加强员工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要对员工进行适当的学习和培训计划,从而增强员工的管理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改进管理方法,升华管理理念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中,地质勘探施工工程管理内容繁多细致,管理面覆盖的范围较广。而现实中的管理制度地往往存在较多不良问题,加强管理势在必行。所以,探索地质勘查施工工程的管理的新思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加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细化管理内容,出台并完善责任奖惩制度等,为企业的不断发展谋求新的契机。 作者:刘鹏 陈延启 单位:青海省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 地质勘查论文: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及成本 一、地质勘查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成本控制意识薄弱以前,地勘单位数量较少,以公益性地质勘查为主,工程项目主要由国家直接下达任务,其经费也是由中央财政部门直接转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成本支出控制意识差。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地勘单位日益增多,竞争日益激烈,地勘单位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发展压力,对项目进行成本控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当今社会,很多地勘单位的管理者、项目负责及管理人员对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成本控制意识不强,成本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成本控制措施执行不力。 (二)项目成本控制力度有待加强地勘单位成本管理力度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成本控制时间不对。很多地勘单位成本控制时间局限在项目开工到完工阶段的成本管理,但是地质勘查项目的成本管理不应只包括上述时段的成本控制,还应包括项目前期的市场调查、项目信息跟踪、投标成本以及质量保修成本等。 2.成本控制方法较为落后。目前很多地勘单位均没有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项目成本进行分析,无法找出项目成本的影响因素,降低成本管理的效率。 3.成本控制动态管理效果差。很多地勘单位成本控制没能跟上成本发生步伐,普遍都是成本发生过后才对成本进行控制,无法对成本目标进行动态管理,成本控制效果差。 (三)缺乏对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 缺乏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地质勘查工作较为艰苦,队员每年大部分工作时间在野外,导致其家属安顿工作做不好,使得地质勘查人员的流失严重,造成了沉重的人力资源负担。 2.地质勘查技术的专业性很强,而一些地质勘查单位在上世纪军转民过程中产业转向,在前几年才又逐步恢复,使得专业人才出现青黄不接,再加上新引进的地勘人才缺乏后续系统性、针对性培养,使得地质勘查人员综合素质提升速度不快。而地勘单位的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会影响到单位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与此同时也对成本管理造成严重影响。 二、对地勘单位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 企业的宗旨是为了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有效地控制企业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又是地勘单位创造最大经济效益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如何加强地勘单位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的方面较多,涉及到的控制点也较多,因此,地勘单位的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成本控制制度,用制度约束人、管理人,用制度控制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 (一)准确编制工程预算书,慎重承接业务 由于地勘单位工程施工项目不可预期的支出因素较多,所以地勘单位在决定承揽各项工程施工业务时,应当组织专业技术和工程预算小组,对所承接业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风险评估;同时,要预先做好项目实施踏勘工作,充分考察了解各项可能发生的各项重大支出项目,认真编制项目考察和风险评估报告和工程预算书,并按照单位制定的项目承接工作流程,决定工程施工项目的承接,尽可能做到准确无误,避免造成各项重大预期支出因素的遗漏,慎重承接每一项业务,以保证每个项目均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对于决定并签约的工程施工项目,单位要结合国家统一的预算定额和单位自行制订的各项成本定额,与项目经理签订项目成本预算管理责任书,推行工程施工项目支出的全面预算管理,由项目经理对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全面负责,做到责任、权利与义务的相结合。工程项目完工后,要由财务部门认真考核计算每一个工程施工项目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并按照项目成本预算管理责任书的相关奖罚条款认真执行。 (三)做好工程结算工作 由于地勘单位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预期的支出因素较多,同时,与委托方结算全部价款的工作应当同时纳入项目负责人的管理责任书,作为对项目负责人全面考核制度的内容之一,以增强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心,避免给单位造成坏账损失。其次,因为地质勘查工作是以智力投入为主、工程投入为辅的专业性工作,这就要求地勘单位平时注重员工培训,一方面加强缺什么补什么的快速补给培训,另一方面是注重员工长期规划发展的系统培训,使技术队伍整体水平快速提升,为项目实施提供足够的智力资本,也为项目施工过程中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和创新可行性提供保障,从而有效控制施工成本。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地质勘查的定额标准是地勘单位生产技术水平的表现,因此,要实现成本优化控制目标,必须要制定适应单位自身发展需求的定额标准。地勘单位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对资料、数据等进行整理、研究、分析,制定出最优的定额标准,所制定的定额标准应能反映地质勘查行业的特点,同时也要反映出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在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预算定额标准时,要及时将各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成本信息、数据等详细记录下来,为定额标准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地质勘查论文:地质勘查中矿区水文地质技术问题 摘要:现如今,我国经济的发展已逐步跻身世界各国前列,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水平也取得了显著的提高,国内的地质勘查行业迎来了现代化发展的新格局,很多水文地质的高新技术开始被研发或引进过来。众所周知,水文地质是开展地质勘查的基础,随着地质勘查技术的不断优化,水文地质在地质勘察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然而在地质勘查的具体实践中,水文地质却是极易埋下隐患的薄弱环节,这无疑会对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威胁地质人员的生命安全。本文简析了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案例指出了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的相关技术。 关键词:地质勘查;水文地质;技术问题;工程 在地质勘察中,应用合理的水文地质技术对于推进勘察计划的顺利实施,具有得天独厚的重要意义。先进的水文地质技术是地质勘查工程开展的先决条件。我国的地质勘查行业发展至今,其中的水文地质相关技术问题已得到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相应的研发资金和科研流程都在顺利推进,这也表明了没有先进的水文地质技术做后盾,是很难提高地质勘查工程的效率的。然而从目前看来,我国的个别地质勘查工程对水文地质技术问题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很多工作没有切实落到实处。在地质勘察中,必须围绕工程的实际情况,认真核算从勘查场地中所获取到的数据,积极应用水文地质相关技术手段,让水文地质相关技术在地质勘察中得以大显身手,从而不断促进地质勘察质量的提高[1-3]。 1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的重要性 水文地质相关技术是完成地质勘探施工的重要手段,在具体操作中会涉及到一些水文地质测绘方面的工作,其目的是勘测并确定较高深度的水文地质特点。在地质勘测工程的具体施工中,要依照施工场地的具体水文地质条件,综合考虑地缘因素,谨慎选择勘探技术,从而明确地质勘查区域的水文地质特点。水文地质技术所涉及到的工作范围比较广泛:首先是关于地下水的种类和含水层的辐射区域;其次是地下水的静止高度和变化规律;再次是探究主客观因素对地下水位的制约作用。 2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的相关技术 2.1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技术在地质勘察设计的初期应用的概率较大,测绘的大体范围涉及到勘察探测地下水的类别、规模并探究水循环体系,详细来看就包括在指定地质图的帮助下开展探测与核算工作。水文地质测绘技术发展至今,又引入了其他先进技术,如遥感影像技术等,这对于进一步提高测绘效率和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水文地质测绘还受到季节的制约,通常在旱季开展溪沟探测工作,针对特殊井、泉的核查工作大多安排在降水较多的月份进行,以便于取得更为精确的地下水的宏观流动频率。 2.2钻孔透视仪测量岩溶 钻孔无线电波透视法,是根据无线电波传输的原理而研发出来的一种水文地质技术,现如今在地质勘探工作中也有了用武之地。隐藏在地表下的岩石实际上是有电磁波在流动的,其流动速度和透视长度均会因岩石的特质不同而有所变化。受到这一现象的启发,技术人员把无线电发射机放在一个钻孔内,在一定懂得范围外又设置一个钻孔并安置接收机,如此一来,只要无线电发射机有电波进行传播,接受机就能感知到讯号。 2.3物探技术 在水文地质的各项技术手段中,物探的技术含量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该技术主要用于探测岩溶萌发期的扩散范围、地下水的坐标、断裂含水层的坐标和咸水与淡水的交界处等内容。在地质勘查的具体工程施工中,通常不单一应用某种技术手段,而是根据需要适时地应用多种技术联合操作,从而不断提高水文地质勘察的实效性。从地质勘测的实践经验中可以看出,物探测井技术与钻探技术是一对很好默契的搭档,在具体操作中大可放心地把二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不断提高明确水文地质特征的准确率。东方物探249队提前精细踏勘、优化设计,在实践中积极应用物探技术,特别是在井震联合项目施工中,考虑到英北三维工区海拔最高3400米,天气条件差,山地地势复杂,沙漠区沙层巨厚,车辆通行困难,施工队结合天气变化合理调整计划,见缝插针组织生产,将恶劣天气对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而这其中物探技术功不可没。 2.4钻探技术 从一定层面上来讲,钻探的垫脚石当属测绘与物探,接下来还要依靠钻孔技术来明确地质水文条件的详细数据。钻探技术的关键环节是勘探线与点的选择,一定要严谨科学,同时钻孔的构造同抽水实验以及成井不能有丝毫差异。如果想探测出边界的准确坐标和详细的特性,钻孔位置就要选在地下水层的边缘处。钻孔的位置要随着取水工程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降低探测费用,另一方面也便于把个别钻孔用来进行后期的开采使用。与其他发电方式相比,干热岩发电的单位成本低,而且基本不污染大气。但由于深处地下几千米,开采难度超过页岩气。江钻股份力克时艰,积极应用钻探技术,在青海省共和县地下2230米处勘查到了干热岩,温度达到153度,成为我国首次发现的可大规模利用干热岩资源。 2.5抽水测试 钻孔抽水试验作为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测试的一项核心技术,在开展探测地下水水量等方面的工作中功不可没,特别是在含水量较多的地层更是可以大显身手一番。然而即便如此,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关键环节需要进行特殊把控:在设计抽水试验孔的过程中要参照勘探孔的设计,二者的差异要尽可能地降到最低值;抽水井与生产井是一对“小伙伴”,在设计中要保持一致性;抽水的能力要以所预期的取水量当作执行依据;观测孔要辐射全部观测范围,以避免信息的局限性;抽水时间通常安排在旱季,以便于实现降深数值的提升、探究水位变化规律的精确,提升探测的科学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抽水试验的周期较长,通常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地质勘查行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地质勘查行业中的水文地质技术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让水文地质相关技术在地质勘查工作中日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作者:马文国 单位: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八队 地质勘查论文:水文地质勘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 摘要∶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地表水资源较为匮乏,人们生活生产用水大都由地下水资源提供。因此,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勘察、开发利用是当地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以此为主要研究方向,希望通过对地区卫星遥感数据分析,对一个地区的地下水位分布状况进行更为准确合理的评价、判断。本文全面论述了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勘察中的应用原理,并对水文地质的遥感技术勘察结果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遥感技术;水文地质;应用探索 本文利用新兴的综合性遥感技术作为探测数据来源,其原理主要是依据遥感器对地表物体进行探测,利用波谱的不同反应来识别地面上的各类地物。利用遥感技术对地下水勘察相关因素信息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判断。通过对地表含水断层、线性构造、裂隙、地面湿度等信息,准确地评价一个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同时,微波遥感还能够直观的对地下潜水层进行探测,使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为全面、科学。 1.遥感技术应用概述 1.1遥感技术概念及特征 目前,人们对于遥感技术的普遍定义为从远处探测和感知事物和物体的技术的统称。因此遥感技术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遥感技术相较于其他探测技术来说,探测的覆盖范围较大。其次,遥感技术获取的探测数据,信息种类众多,手段多样,技术也相对先进。最后,探测信息表现大多是通过图像的形式来表现,获取探测数据信息方式更为直接、快速。同时整个探测用时也相对较短。 1.2遥感技术体系概述 遥感技术的应用体系一般为探测信息的获取、传输、解译和应用。其中信息的获取主要通过对地表物体波谱进行探测。通过专业的遥感探测数据传播设备和软件对初步信息进行传输,然后再对原始探测信息进行对比统计处理。信息的解译则是主要通过模式识别、模拟实验和地物分析等方法进行信息的细化。最后对这些经过解译的系统性数据信息进一步的应用加工。 1.3遥感技术水文勘察中具体应用流程概述 在水文勘察中,遥感技术的具体应用重视对地下水位有关的环境因素的综合分析,同时注重对遥感图像数据的处理方法。具体应用流程如下∶首先,对勘察地区背景进行必要了解,同时,确立明确的水文勘察目标。根据目标收集相关原始资料。其次,围绕勘察目标对遥感技术的相关原始资料进行分类。对各遥感资料信息进行细致的遥感图像信息处理。同时,根据各类信息不同的遥感图像波段,进行合成波段的合理选择。以此对各类遥感探测图像信息进行解译。然后,再加工各类相关资料信息的解译结果。综合分析地下水位的分布情况,根据土壤的水分、反射率、像元关系等原理,构建科学合理的地下水位分布模型。根据土壤水分以及地下水位分布模型,对单波段以及多波段地下水位进行详细估算。把估算结果和地区背景资料、历史勘察资料等进行对比,检验勘察结果。最后,构建更为全面合理的地下水位分布模型,进行详尽专业的勘察结论以及勘察土建制作。 2.水文气象条件概述 水文气候条件是影响地下水资源最为直接的环境条件。其主要包括地表水文条件以及气象环境条件。地表水文条件包括地区的河流、湖泊等地表水系环境,以及这些地表水系分布位置地表蓄水量。地区地表水系条件的优劣对判断地下水资源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气象环境条件包括地区降雨量、地区季节温度、风速等气候条件。降雨量也是判断地区地下水资源的重要参考依据。温度包括日照时长日照强度等,通过这些条件能够准确地判断地区水分蒸发情况。同样道理,也要对地区风速进行详细定量侦测。这些气候环境条件的数据获取首先要以年为单位,判断地区长期所处的气候环境。同时还要获取地区短期的气候环境数据。通过当前气候环境的变量来判断地区所处的水文气象条件。 3.地下水资源遥感勘察具体应用方法概述 遥感技术对地下水资源的勘察主要依赖于卫星拍摄的当地地形变化以及气候特征等因素信息,然后通过地质学解译标志进行处理。解译标志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解译标志,一种为间接解译标志。本文采用的是人机交互式的间接解译标志中的人机交互式解译方式。首先,应该对地下水资源相关的地形地貌遥感图像、以及岩性构造、土壤植被、地表水系特征等进行遥感特征分析。其次,通过对遥感图像中光谱信息的提取分析,判断地层岩性情况。确定地区是否存在潜水含水层以及易存水性地层岩性构造。最后,通过数学统计学技巧以及模型学技巧等信息处理方法,对地下水位进行单波段和多波段的评估模型构建。同时,对评估结果进行进一步实测印证,确保遥感技术勘察数据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 4.遥感信息分析方法概述 本次所采用的信息数据分析方法主要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解译,再结合地区水质气象环境条件的探测以及对地区地形地貌的判断,对地层岩性以及具体位置信息的判断,最后,通过综合多波段模型呈现的水文数据的变化规律等信息,分析地下含水层分布情况。从而能从多个角度对影响地下水资源分布的各个因素进行具体判断。更加准确的对地区的地下水含水层数量、地下水储存量、地下水深度、水质、形成年代等进行分析,为开发利用当地地下水资源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勘察数据。 5.遥感图像数据处理以及水文地质信息提取方法分析 5.1遥感数据类型的选取 由于不间断的遥感影像成像方式以及独特的对地物的表现方式,遥感图像数据也有明显的特征。因此,在进行遥感图像解析之前应该选择更为适合的遥感图像类型,然后再根据不同图像类型的地物波谱特性曲线来选择合适的解译波段。例如对于水体多采用TM1波段进行解译,岩性识别则一般会用TM5或TM1波段进行,而对于植被则采用TM2波段进行。影响遥感数据类型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以及解译目标等影响。首先,环境因素包括,遥感探测时间以及地形特点等。如对于地质、地貌等遥感数据的解译一般选择在冬天进行遥感影像探测。而对于植被的遥感探测多选择在春季和秋季。另外,考虑解译目标的面积大小以及时间跨度等因素的不同,所选择的遥感影像尺寸以及波段变化组合等也要符合解译目标的实际需求。 5.2遥感数据的处理 在遥感数据处理中,由于遥感数据特殊的传输处理方式,很容易对遥感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或软件工具处理过程中出现对比度下降、几何变形等失真现象。因此,首先要对出现失真现象的遥感图像进行科学的误差校正,而误差校正要分两个部分进行。首先,对遥感数据辐射量的校正。遥感图像的辐射量主要是指图像的光谱辐射特征。光谱辐射特征会在经过大气层或传感设备本身是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出现辐射量误差。因此,应该根据具体的数据对比、数据分析等手段确定误差的范围。然后通过对传感器的工作参数进行微调来校正这种误差。其次,遥感图像几何位置的误差。对于遥感图像像元位置的误差,可以通过以一个典型的准确的地物作为空间位置的控制点,根据控制点对地表坐标和遥感图像坐标进行统一校正。 5.3图像合成波段的选择 大多数勘察对象的地物组成成分都较为复杂,不同地质结构的遥感波段参数也不同,其表现出的光谱特征也有差异。同时,同样的地物在不同波段上所表现出来的光谱特征也不一样。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都要选择遥感图像合成波段对地区地物组合进行全面分析。我们可以依据地区水文地质勘察结果以及图像数据提取目标、各种岩层光谱效应以及各个波段光谱信息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更为合适的遥感图像合成波段。 6.结论 本文通过对遥感技术的应用特征以及应用技巧入手,对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勘察中的应用流程进行了进一步说明。本文认为在进行复杂地质环境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时,可以应用遥感技术把水文地质勘察工作。通过对地物遥感图像的定量分析,对影响水文地质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科学评析。继而更加准确客观的全面判定地区的地下水资源状况。由于本人能力有限,缺乏遥感技术实际应用经验,对于遥感技术的应用知识系统和实践经验不足。可能会对遥感数据的解译过程出现一些不够严谨的理解。对于这方面的欠缺,希望能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得到补充。 作者:吴延明 单位: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地质勘查论文:GIS在地质勘查找矿应用中的关键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勘察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信息采集效率,并且保障了数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GIS系统的本质就是一种空间信息系统,在现代计算机技术支持下,该系统可完成对部分或整个地球表层空间内相关数据的采集、管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操作。作者从地质勘察入手,就GIS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应用过程中涉及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GIS;地质勘察;找矿应用;关键问题 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也被称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或地学信息系统。GIS系统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空间信息采集、整理方面的重要应用,可以完成对一定空间内相关地理分布数据的采集、管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操作,将其应用于地质勘查找矿,可有效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数据质量,对于优化地质勘察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就目前GIS系统的应用而言,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关键性问题,限制了GIS系统效用的发挥。本文即从地质勘察找矿入手,就GIS系统的应用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地质勘察领域中GIS系统的应用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土资源的重要地位越发突出,作为人们生活、生产重要的基础资源,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地质勘察过程中,加强GIS系统的实际应用,借助其空间信息数据采集优势,可以更好地满足地质信息化发展的实际要求,提高地质勘察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此外,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地质调查数据库对应的信息系统也得到了相应的优化和升级,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数据的采集效率和科学性,同时实现集数据处理、绘图、解释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这样的综合性服务也体现出GIS系统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特征。就当前的地质勘察找矿工作而言,GIS系统应用较为广泛,对于我国矿产行业,甚至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地质勘察领域应用GIS系统的关键问题分析 就地质勘察找矿工作而言,GIS系统是其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主要手段,在地质信息采集、数据信息分析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通过对矿产资源与地质信息间关系的科学分析,可以帮助提高矿产生产的科学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地质找矿工作的实际发展需求。为进一步提高GIS系统应用的实效性,地质勘查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重点控制以下几点内容。 2.1注意提高数据信息的综合质量就目前的地质勘察找矿工作而言,GIS系统在其中的实践应用效果,直接受其基础数据库建设效果影响。为提高数据库建设的科学性,保障数据库质量,相关工作人员在数据库建设实施过程中,必须遵照相关规范标准要求进行操作,并注重对于数据库信息精度、比例尺等条件的精准控制,进而为GIS系统的有效应用奠定扎实的基础。地质勘察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在地质信息采集工作过程中,涉及物理性质、地质矿产以及遥感地质等多方面的地学信息。不同种类的地质信息在表现形式方面有着较明显的差异,为提高信息采集的工作效率和数据信息质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要求工作人员依据相应的规范要求,对复杂的地质信息进行科学的划分和管理,从而降低数据信息采集难度,提高数据信息综合治理,实现GIS系统真实效用的有效发挥。针对地质信息元数据而言,在其整理利用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从内容和基本特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以实现基础应用范围上的优化处理,提高元数据信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数据信息作为数据库的基础组成,其真实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数据库的建设效果,相关工作人员在数据采集阶段,需重点把握上述几点控制内容,以满足数据库建设的实际需求,确保数据信息质量,为GIS系统的后续应用,创建良好条件。 2.2注意保持信息标准的统一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GIS系统可以实现有效地信息共享功能,因此在地质勘察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照国家资源部规定的行业信息标准进行操作。目前,我国国土资源部已经具有了1:500000信息标准,同时正在建立1:200000的数字化空间数据库。应用统一化信息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信息数据的共享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性基础劳动。另外,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超出规范范围内的特殊信息,即可实现对标准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2.3注重对空间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就GIS系统在地质勘察领域的应用体系而言,空间数据库占据核心地位,是综合分析多源地学信息和各类信息查询检索功能实现的重要基础,只有工作人员不断完善空间数据库,提高空间数据库的综合质量,才能为GIS系统的实践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撑,发挥出GIS系统的实际效用,提高地质勘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数据采集阶段,应根据相应的标准对基础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分类,根据数据信息基础特征完成对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以满足空间数据库的建设需求,提高空间数据库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4注意选择合理的综合分析方法空间分析模型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GIS系统在矿产资源预测中的应用效果,通常情况下,空间分析模型越合理,矿产资源预测的成功率越高。在GIS系统实践应用过程中,空间分析系统可实现多种基础数据操作功能,具体包括属性分析、空间分析、二位模型分析、数据检索、以及三维模型分析等,工作人员应在综合考虑应用需求差异、矿种差异以及矿床类型差异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空间分析方法,并相应完成空间预测模型的建立工作,以优化GIS系统应用效果。 2.5注意相关专家的经验积累GIS系统的实践应用,为地质勘查专家提供了更加先进、高效的评价工具和信息处理手段。因此,相关专家应充分认识到GIS系统的工具性,应用其现代化技术优势实现对多源地学数据集成化管理,降低模型建立难度,提高空间数据分析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科学取舍、设计空间数据库、以及建立和优化空间模型等实践操作环节,不断积累自身专业经验,从而实现GIS系统的有效应用。 3GIS系统应用注意事项分析 GIS系统的实践应用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具有基础性、持续性、多学科性特征,为进一步提高GIS系统的应用效用,相关工作人员在正式系统开发前,应对系统的目标用户、开发目的以及具体功能进行确认,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对系统设计进行优化和完善。此外,地质勘察人员应优先在地学资料丰富、成矿地质良好的区带进行GIS系统试点应用,不断积累GIS系统的应用经验,以建立系统、完善的GIS系统应用标准,促进GIS系统更加广泛的应用发展。综上所述,GIS系统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于地质勘察找矿工作,可有效提高数据信息采集效率和数据质量,从而优化地质勘察找矿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因此,相关单位应全面重视GIS系统的实践应用,从数据质量控制、空间数据库优化设计等方面入手,规范GIS系统应用行为,以提高GIS系统的应用效用,促进GIS系统的进一步应用发展。 作者:路明亮 单位: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大队 地质勘查论文: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问题措施 摘要: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但也是易于被忽视的问题。因此,为提高工程勘察质量,在勘察中加强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研究 实践证明,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地下水既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岩土体工程特性,又是基础工程的环境,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至于容易被忽视,是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在勘探成果内因为很少直接涉及水文参数的利用,在勘察中加强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工程勘察中不仅要求查明与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及其影响,更要提出预防及治理措施的建议,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以消除或减少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1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 1.1自然地理情况 这方面的主要有地形、地貌以及气象水文特征等等内容。 1.2地质环境情况 这个内容包含了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构造,包括地质基地构造,包括对第四系厚度的控制,还包括地质的岩层和新构造运动等等方面。 1.3地下水的水位情况 这一情况包括最近2~5年以来地下水水位的变化情况,包括地下水的补充供给和排泄的条件,还有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补排关系,加上这些关系和条件对地下水位造成的影响等等。其中地下水位的变化是工程勘察的重点。 1.4含、隔水层情况含、隔水层情况 包括地下水的类型、水位、流向和变化的幅度,含、隔水层的埋藏条件;主要的含水层分布、埋深、厚度情况。此外,还应凭借现场的勘探试验,通过测定地层的水位传导系数、渗透系数、导水系数、压力传导系数等等水文地质参数,准确判断此处的地质条件是否会影响地下水的渗流状态。 2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在以往的工程勘察报告中,由于缺少结合基础设计和施工需要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作用和危害,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今后在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应考虑以下内容: (1)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2)工程勘察中还应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3)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天然状态和天然条件下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分析预测在人为工程活动中地下水的变化情况,及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反作用。 (4)应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 3岩土的水理性质岩 土水理性质与岩土的物理性质都是岩土重要的工程地质性质。岩土的水理性质不仅影响岩土的强度和变形,而且有些性质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3.1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地下水按其在岩土中的赋存形式可分为结合水、毛细管水和重力水三种,其中结合水又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两种。 3.2岩土的主要的水理性质及其测试办法 (1)软化性,是指岩土体浸水后,力学强度降低的特性,一般用软化系数表示,它是判断岩石耐风化、耐水浸能力的指标。在岩石层中存在易软化岩层时,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往往会形成软弱夹层。各类成因的粘性土层、泥岩、页岩、泥质砂岩等均普遍存在软化特性。 (2)透水性,是指水在重力作用下,岩土容许水透过自身的性能。松散岩土的颗粒愈细、愈不均匀,其透水性便愈弱。坚硬岩石的裂隙或岩溶愈发育,其透水性就愈强。透水性一般可用渗透系数表示,岩土体的渗透系数可通过抽水试验、渗水试验和压水试验求取。 (3)崩解性,是指岩土浸水湿化后,由于土粒连接被削弱、破坏,使土体崩散、解体的特性。岩土的崩解性与土的颗粒成分、矿物成分、结构等关系极大,以蒙脱石、水云母、高岭土为主的残积土以散开方式崩解,而以石英为主的残积土多以裂开状崩解为主。 (4)给水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土能从孔隙、裂隙中自由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以给水度表示。给水度是含水层的一个重要水文地质参数,也影响场地疏干时间。给水度一般采用实验室方法测定。 (5)胀缩性,是指岩土吸水后体积增大,失水后体积减小的特性,岩土的胀缩性是由于颗粒表面结合水膜吸水变厚,失水变薄造成的。 4地下水的地质危害 水位上升引起的危害: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受含水层结构、气温、降雨量、总体岩性产状及人为因素如施工、灌溉等影响,潜水位上升会使岩土体盐渍化或沼泽化,从而导致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增强,还会使河岸、斜坡等岩土体产生崩塌、滑移等不良地质现象。 5结束语 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地下水和岩土体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两者结合产生的作用,会直接影响到工程和建筑的稳定性、安全性。所以准确查清楚地下水的情况,可以为工程提供第一手的安全材料,消除隐患 作者:丛洋 单位:承德市地质大队 地质勘查论文:水文地质勘查在环境地质勘查的运用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虽然得到不断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比如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威胁。环境地质灾害的发生使得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损失,因此,加强对地质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要。本文分析了水文地质在环境地质检测勘察中的作用以及内容,使得环境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控制得到了重要参数信息和依据的提供。 关键词: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应用 社会不断得到发展的情况下,资源的的被开采和利用程度逐渐上升,对环境的破坏也逐渐加重,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近些年,我国的环境地质灾害逐渐增多所以,为了减小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加强对环境地质灾害的监测和调查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造成我国环境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自然因素主要指由于地球自身的变化引发的地质灾害,比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包括地下水的污染、地表的沉降、水质被破坏程度严重、沙漠化的形成等。在上述所说的地质灾害中,可以看出,由于水的问题引发的地质灾害在所有地质灾害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不仅在城市、经济区域的建设当中,而且在矿区的开采、重要交通干线的建设中,水的因素作用在建设全程中,对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时刻都有影响。所以,为了更好的对地质灾害进行控制和预防,加强水文地质的勘查和监控势在必行。 1进行水文地质勘查的作用分析 所有的地质灾害不难发现,都和地下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地下水和岩土体间的相互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一般都具有复杂、多样、广泛和严重等的性质特点,主要表现在其的类型以及分布等方面。现阶段,我国对于由地下水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关注程度和研究投入及其匮乏,尤其对地下水对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还处在起步的阶段,其中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仍旧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所以,要重视在环境地质勘查、监测过程中对地下水引发的地质灾害,并提升对该方面的认识,对水文地质方面问题的投入要加大。事实证明,在环境地质勘查监测中水文地质问题仍旧是一个及其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另外,可以从影响范围、评价内容上对水文地质进行判断和分析,使得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环境的恶化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预防和控制。 2对不同区域进行环境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的评价 区域条件不同,对环境地质勘查的内容也有相同之处,即在对环境地质勘查时对地下水的危害评价不充分,从而引发了环境地质灾害。所以,为了使地质灾害勘查检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提高,可以通过对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从而为水文地质评价提供出依据。以下内容对不同区域水文地质的评价需要考虑的问题的总结。 (1)由于城市建设使地下水被污染以及资源的过量开采导致地表出现沉降的问题。虽然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工厂经营造成了大量水资源的污染,使其无法正常使用,这种问题有待研究解决。例如,工业三废未按规定清理外排以及生活垃圾的乱丢乱倒致使重金属元素的渗出,然后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进入到地下和地表水中,使土壤质量逐渐恶化,一旦被作物吸收,一旦被人们误食日积月累便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另外,还要对地下水位的变化进行监测,以便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进行预防。地表沉降也属于环境地质灾害的一种,对地下水的过量抽取,会导致地下含水层的收缩、固结和挤压密实,最终导致地表下沉现象的发生。因此,要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C根据实际情况,对城市建设的区域开展专门的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及其重要。 (2)对矿区水文地质的评价。因为地下水不断的侵蚀,导致在开发矿产资源的过程中矿产不断被水侵蚀,形成类似于空隙的传递,随着时间的累积空隙逐渐发育到地表。对于这种环境地质灾害的水文地质勘察,适宜对其安排长期的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从而得到对地下水侵蚀变化的规律。 (3)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工程的地质问题。比如城市改造工程、兴建开发区等。在地质环境资料缺乏的地区,若进行的工程对水文地质条件的要求过高(例如对工程地基的评价、基础抗浮和工程降水等),则应该对该地区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查。综上所述,地下水的水位、类型、变化的幅度、各种含水层与各隔水层的厚度、分部组合关系以及承受压力层的水头等组成了不同区域的水文地质勘查内容,因此,要提高环境地质勘查质量,必须深度了解地下水对环境地质灾害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还要监测地质水文各项标准,针对不同区域的地质环境进行不同方针的对待,提供专门的水文资料。 3对地下水存在的形式和引起地质灾害的研究 由地下水和岩土间的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被称为岩土水理性质,对岩土体的强度有一定的影响。对地下水存在的形式和引起地质灾害的研究进行以下分析。地下水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因为地下水的升降变化引发的;另一种是因为动水压力引发的。因为地下水的升降变化造成的危害一般分为水位上升造成的危害、水位下降造成的危害、水位频繁的升降变化所造成的危害三种。地下水位的上升容易使土壤被盐碱化和沼泽化,腐蚀程度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最终会导致地面的沉降,地出现裂缝等灾害,随之而来的还有水质恶化情况越来越严重、水资源的枯竭等的出现。地下水位的频繁升降使稳定岩土体层的岩体膨胀出现伸缩最终整体性被破坏。 作者:石琳,李龙 单位:内蒙古赤峰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地质勘查论文: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危害研究 摘要: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水平的进步,我国的工程地质勘查技术也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就。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造成制约的主要因素就是水文地质危害,所以,要想切实提升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就必须对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深入的了解及掌握,确保工作人员在施工作业时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并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措施,以对水文地质灾害予以有效避免。该文旨在对现阶段我国工程地质勘查中与水文地质灾害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行业人员借鉴与指正。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查;水文地质危害 1引言 作为建筑施工的前期准备阶段,工程地质勘查对于工程项目整体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反观我国现阶段的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依然存在着对水文地质危害不够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水文地质危害对于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预先制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才可实现对此类危害的有效控制,由此可大幅度提升工程质量水平。 2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水文地质评价概述 在进行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工程项目所处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对于周边地下水可能会对建筑物与岩土体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考量,由此精确判断地下水能否对工程造成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勘查工作开始后,需要对建筑物的地基基础种类进行详细了解,并结合工程类型着手对水文地质问题进行探究,除了要对各类水文地质影响进行科学评价之外,还要为之后的工程施工提供扎实、可信的水文地质参考资料,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建设整体进度和质量受到负面影响的可能性。需要注意的是,水文地质危害有可能出现于地基基础下方的承压含水层,因此工程技术人员要估算和判断基坑底板被承压水突破的可能性,尤其是要考虑到岩土因水位升降而发生的不均匀涨缩以及地下水位所处的状态等指标。此外,在开展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还要测量和记录地表水与地下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危害分析石晓青 3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危害的影响因素分析 3.1地下水位升降 工程地质勘查中的水文地质危害后果极为严重,若不加以足够的关注与重视,一旦发生危害后果将不堪设想。就工程项目来说,水文地质危害主要来源无疑是地下水,不管地下水位是受到人为因素还是自然环境因素的干扰,也不管水位是上升还是下降,都将会对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若将其的变化幅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建筑物将不会受到威胁,但如果其超越了临界值,就将会对建筑产生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举例而言,地下水位的上升可能会引发基础土壤的盐渍化、沼泽化等问题,还有可能引发建筑物的倾斜或断裂,甚至导致建筑物地基稳定性的下降和地下室被水淹没等等。而地下水位的下降则很容易造成地面沉降等危害,这将对建筑物周边的土体结构产生负面制约,不仅影响到建筑物整体的稳定性,也会大大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从总体上看,引发地下水位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人为因素,对此,施工人员务必要高度重视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相应防范工作,否则将很容易导致地下水水位沉降的多发,进而对周边岩土体的结构和膨胀收缩度产生较大影响,导致岩土的不均匀膨胀,最终影响到建筑物的地基基础,致使建筑物地基土承载力的不断下降。 3.2地下水压力变化 一般而言,地下水有着相对较小的作用力,地下水的状态如果始终正常,就不会对工程项目造成不良影响。但是,工程人员如果未能在施工过程中足够重视地下水压力问题,就很有可能导致地下水压力平衡被打破,诱发地下水压力危害。在地下水的压力作用下,将有可能发生流沙与基坑突涌,对建筑物地基基础的稳定程度破坏极大。而如果建筑物的地基基础出现问题,那么建筑物的质量和寿命都将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说,工程技术人员实时关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地下水压力的变化情况,从根本上防范地下水压力危害的发生。 3.3地下水位的升高 地下水位的升高也会对建筑物造成诸多影响,而地下水位的升降会受到周边水库、河流、湖泊等水体的制约。同时,排水管道的铺设、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灌溉工程的渗透作用都会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总体水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予以分析: 1)地下水位的升高可软化建筑物的地基基础,加大周边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使土壤强度的降低和压缩性的增强,这样便会引发工程项目的沉降和变形; 2)地基易受到地下水位的影响而发生侧移,并且地基也容易出现隆起造成建筑物稳定性的破坏。 4水文地质危害的解决策略分析 4.1调整和规范地质勘查工序 就工程项目而言,前期的工程地质勘查工作非常重要,这不仅决定了建筑物的质量,也会对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产生极大影响。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不仅复杂程度高,系统性和专业性也很强。就目前而言,我国对于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逐渐出台和颁行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地质勘查工作的科学性将得到有效地保障,同时工程施工的合理性也有着大幅度的提升。可以说,工程地质勘查规章制度应涵盖勘查工作的方方面面,并对诸如勘查的目的、任务、评价等每一个工序和环节都进行详细规定,这对于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效果和进程都有着极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此外,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工程地质勘查人员都未能对相应规章制度有着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更依赖于自身经验,这也会造成勘查工作的效果不甚理想。所以,工程地质勘查人员必须对自己工作和职责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严格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来要求自己,确保勘查工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从根本上为工程项目的质量提供保障。 4.2深入调查地下水实时状态 施工人员应在工程前期调查地下水的埋藏状况,确保工程项目不会受到水文地质危害的影响。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1)确定调查目的,设置相应的调查指标;2)了解当地的地下水类型,确定地下水位埋深,进而对水位的变化规律以及水质腐蚀性有了深入的了解。以上因素只有先经过认真、细致的调研,才能够为之后的工程施工提供坚实的第一手资料。在选材时,工程人员应根据勘查结果确定选用的材料以及施工方案,并在动工之前预先做好应急预案,并通过基坑深度的控制、水压力与地水位的降低等手段来避免水文地质危害的发生。 4.3将地下水控制 在正常范围内若建筑物下方地下水位有变动,其质量和寿命将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地下水位的上升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从引水渠管道和地下给排水管道两方面予以支持。地下水位的下降也会造成类似后果,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增强地下水的抽取工作,一旦出现地下水水位的失控,必须尽快的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对工程项目总体质量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5结语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危害将会对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所以,为了保障工程施工作业安全及日后的使用安全,相关人员就必须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严抓每一个细节,高度重视地下水的调查及分析,将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水文地质危害的治理和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大幅度提升建筑的稳定与安全性能,从而在推动工程事业向前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石晓青 单位:山西省勘查设计研究院 地质勘查论文:煤炭地质勘查风险管理探究 1煤炭地质勘查项目的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概念 由于煤炭地质勘查自身的特点,其风险来自于方方面面,整体可以分为技术风险与非技术风险,技术风险可以进一步分为设计技术方面的风险、施工手段的风险和工艺方面的风险等。非技术风险包含的方面较广,例如自然环境带来的风险、施工设备潜在的风险等。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在进行时将会面临着各种各样不可预测的风险,相关单位需要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在煤炭地质勘查项目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该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风险管理时,首先研究人员要正确地识别项目风险的类型,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相关的研究、评价,选择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一方面可以减少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于已发生的风险可以将其损失控制到最低的程度。 2煤炭地质勘查项目主要风险的分类及其特点 2.1政治经济风险 目前,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央和地方均加大了找矿的力度,同时社会的投资力度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对于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并没有取得完全的一致,地方上的政府官员有着不同的政绩观,这势必会导致赋煤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时会有一定的差异,在煤炭勘查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则表现为存在较多的不稳定因素。例如:整装勘查跨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对地质项目实施的支持态度明显的有所不同,执行的税收、金融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也不一样。对于地质勘查项目,其特点之一即是施工地域较为分散,前面所述的不一致将会带来很多政治经济的风险。 2.2经营和管理风险 目前,我国对资源勘探和开发政策进行的重大的改革,我国各类大中型的国有企业均可以作为投资方投资于煤炭地质勘查行业,对于投资的主体和业主均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这些势必会提高项目实施的资金供需风险、合同违约和守约风险等。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在地域上的特点是具有分散性,在时间上的特点是具有阶段性,这些项目特点均使得在进行项目的管理时佷难有效地对人、财、物等方面进行灵活的调控,同时伴随着物价因素和劳动力供给因素的影响,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具有很大的经营和管理风险。 2.3技术性风险 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具有典型的阶段性和隐蔽性。在进行地质勘查项目时,整体可以明确地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准确地分析其风险性。另外,地质勘查工作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地质的变化在不断的探查中应力求精准。所以,勘察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对于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十分重要。设计技术存在缺陷、施工工艺存在漏洞、施工经验不充足等都会对地质勘查带来极大的风险。 2.4自然和人文风险 在进行煤炭地质勘查时,周围的环境往往是偏僻落后、人迹罕见的地区,而且基础设施也较为落后,加之当地的人文环境、风俗习惯,都会增加项目的难度和风险性。 3煤炭地质勘查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 结合地勘项目风险的内容及特点,进行煤炭地质勘查项目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工作对于煤炭地质勘查项目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3.1提高风险意识 对于相关工作人员而言,自身需要具有风险意识,明确煤炭地质勘查的风险性和可能的后果;对于煤炭地勘单位而言,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功能,科学、合理地构建风险管理的计划。 3.2建立风险识别系统 3.2.1分解煤炭地勘项目的风险,对已有的风险进行正确、有效的识别,建立全面的风险识别系统。 例如:以时间或者阶段为根据,可以分解为项目获得探矿权阶段的风险、普查阶段的风险、详查阶段的风险和勘探阶段的风险;以目标关系为根据,可以分解为费用风险、进度风险、质量风险和安全风险等;以因素关系为根据,可以分解为材料设备风险、人员风险、合同风险、施工工艺风险和设备选型风险等。如果一个信息可以作为潜在问题的识别,则可以用来进行风险识别。这样的信息包括已经备案项目中的经验记录和当前项目的有关文件,同时还有该行业专家的经验判断。 3.2.2准确的风险识别是进行风险分析和制定相应措施的基础,在进行风险的识别之后,需要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 在分析项目的风险时,主要的内容是推测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并且量化风险的出现概率及其产生的影响,确定该风险在社会和经济层面上的意义,并分析其处理费用和效益。笔者根据已有资料和经验,总结了以下方面的应对经验:首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变更勘查项目的具体方案,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消除其产生的条件,尽可能地避免风险的出现。在煤炭地质勘查项目进行的早期,可以通过获取信息、加强交流、寻求相关专家意见等渠道,避免风险的出现。虽然避免所有风险的发生是不现实的,但是对于一些特定的风险还是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其发生的。其次,可以将可能的风险结果及应对风险的权利转交给第三方,实现分析策略的转移。在这个方面最典型的方法是,煤炭地质勘察项目可以购买相关的保险或类似的方法,将风险的后果降到最低,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对于煤炭地质勘查项目产生的影响。对于不可避免的风险,其中一个很好的应对措施是对风险进行缓解,根据经验或者专家建议等手段降低风险事件的概率或者将风险事件的后果降到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当然在初期尽可能降低项目风险是最科学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总而言之,在进行项目的实施时,风险管理是必备的环节,而且这一环节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对于项目风险,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定性,随着周围的环境或者条件的改变,项目的风险也随之变化,对于煤炭地质勘查项目,这方面的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在煤炭地质勘查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相关单位应具备高度的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制,积极积累风险管理经验,以便于在之后的项目进行中可以科学、有效地防范风险和管理风险,为煤炭地质勘查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4结语 煤炭地质勘查项目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重头项目,在新时期我国提出地质找矿突破战略。煤炭地质行业具有极大的风险性,且其风险会随着周围的环境和外界条件不断变化,因此,对于风险的管理尤为重要,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是保证煤炭地质勘查项目顺利开展和完成的基础和前提。 作者:潘强 单位:山西省地质矿产研究院
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 当今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智能设备的普及,智通终端已经在学生中得到广泛应用。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如何更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计算机技术如何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应用已经得到很多优秀教育的实践与探讨。地方高校因历史原因,致其发展相对滞后,地方经济也制约教育资源投入。而想要保证高校美术教育在新时期更好发展,我们就必须合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优势,相关教师也必须掌握具体结合计算机技术的美术教育方法,这样才能为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带来较为充足的动力。 关键词: 高校;计算机技术;美术教育;地方高校美术教育 现阶段地方高校的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口口相传,教授亲自示范,学生临摩教授作品,是其具备的主要特征,虽然这一教育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发挥了不俗的效用,但随着现代教育与学生规模的不断发展,地方高校美术教学模式开始逐渐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多元化、实用化、高效化需求,而为了较好扭转这一现状,正是本文就计算机技术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优势 为了较好完成本文就计算机技术及高校美术教育展开的相关研究,我们首先需要明晰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优势,而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与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将这一优势概括为时效性、多维度、灵活性、立体性、互动性等五方面。 (一)时效性 对于计算机技术来说,其本身凭借着自身的超时间性质能够较好满足高校美术教育的需求。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教师能够通过大量资料的展示为学生展现美术相关的历史变迁、流派风格演变,这种展示不同于以往的少量资料总结,而是能够通过大量信息的对照与系统化介绍,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美术知识的认知。此外,由于计算机技术能够较为便利的收集富有时代感的教学内容,具体高校美术教学的实用性也将因此大大提升,以往学生距离美术较远的距离感能够由此消除,高校美术教育自然能够实现更好展开[1]。 (二)多维度 对于计算机技术来说,除了超时间特性外,其还具备着多维度的特性,而将这种多维度特性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中,高校美术教育就将脱离小小的教师束缚,异国他乡的导师通过计算机技术为高校学生授课也将得以实现,这自然就使得高校美术教育的灵活性大大提升,高校美术教育的更好展开也将获得有力支持[2]。 (三)灵活性 对于计算机技术来说,其本身还具备着自由灵活的特性,而如果能够将计算机技术的这一特性作用于高校美术教育中,学生就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网络开展美术相关学习,终身教育也能够由此成为现实。在计算机技术的影响下,高校学生能够脱去家庭出身、地位、财富的束缚,平等的参与到美术教育中,高校美术教育的有效性自然会因此大大提升[3]。 (四)立体性 在计算机技术的作用下,图像、色彩等因素能够通过集合形成多媒体立体信息,而这就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性的最好表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多媒体性影响下,高校美术教育能够将以往很多抽象、复杂的美术相关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变得具体形象,学生的美术相关学习兴趣就将因此大大提升,这也能够将高校学生以往的被动美术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在主体性意识参与的创造过程中,自然使得高校美术教育实现更好展开[4]。 (五)互动性 除了上述几方面外,互动性也是计算机技术的特性之一,而这一特性同样能够较好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之中。在交互性的影响下,学生能够在计算机技术辅助的美术教育自由掌握学习进度、选择学习内容,而这一过程中实现的较好人机交互也将使得高校美术教育的有效性大大提升。 二实现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的策略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较为直观的了解了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所能够发挥的优势,而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实现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的策略进行详细论述,希望这一策略能够为相关高校美术教师带来一定帮助。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对于高校美术教育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来说,这一计算机技术的组成能够在素描、色彩、构成、美术欣赏、装饰图案等多种教学中实现较好的应用,这里笔者以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这一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为例。在传统的高校美术教育中,这一教育本身更倾向于理性知识的传授,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使得高校美术教育开始具备声、文、图、像的综合性内容,这就使得美术欣赏相关的教学得以更好展开。在具体的《欧州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欣赏中,没有多媒体设备的时代一般会通过课本与教师准备的资料完成这一环节教学,但在多媒体设备的支持下,教师能够应用多媒体设备,依次进行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风光电影片段、文艺复兴时期画坛巨匠作品的播放,而这些都能够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成果更加直观的展现给学生,这一过程中相关教师如果能够辅以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相关小故事的讲解,就能够将文艺复兴时期画坛严谨、宏伟、庄重的艺术风格较为直观的传递给学生[5]。而在“击鼓说唱俑”、“秦始皇兵马俑”等中国雕塑作品的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办法接触实物与仿品,这一欣赏教学仅仅通过书中的图片进行自然不能较好相关目标,但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多媒体屏幕能够将相关雕塑作品360度无死角的展现于学生面前,而这一过程中如果辅以民族音乐,学生就能够更加全神贯注的参与到欣赏教学中,这一过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高校美术教育的有效性自然因此大大提升。 (二)数字交互技术的应用 除了多媒体技术外,数字交互技术同样能够较好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之中。在很多大型博物馆中,我们常常能够见到可识别人动作的数字书籍,这就属于一种较为典型的数字交互技术,而结合数字交互技术的特点我们也不难发现,高校美术教育在数字交互技术的支持下能够较好提升自身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对于高校美术教育来说,抽象空间相关的美术知识教学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学生没有办法亲自进入这类抽象空间进行体现,相关抽象空间的教学自然无法实现较好展开,而在数字交互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就可以利用三维技术,建设相关抽象空间开展教学,这一教学在数字交互技术的支持下将使得学生如身历其境般参与到相关美术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也将由此不知不觉的融入到美术知识的学习中,高校美术教育的有效性自然能够实现较好提升。据笔者调查得知,我国当下很多科研机构已经开始着力研究结合数字交互技术的美术相关教学设备,而由此我们可以预见数字交互技术将在未来的高校美术教育中发挥更大的效力[6]。 (三)三维虚拟互动技术的应用 除了上述两种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高校美术教育外,三维虚拟互动技术也能够较好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中,而这一应用存在着传统与创新两种应用模式。1.传统应用模式。在传统的三维虚拟互动技术应用的高校美术教育中,学生戴上三维光闸眼镜,教师应用三维虚拟互动技术开展相关美术知识的讲解是这一传统模式的主要内容,在这种内容下的高校美术教育中,学生能够在三维光闸眼镜与三维虚拟互动技术的支持下,亲眼观看三维立体的艺术作品,艺术家的成长经历也能够由此更加生动的展现给学生,这自然使得高校美术教育得以更好展开。值得注意的是,三维虚拟互动技术的传统高校美术教育模式较为适用于艺术概论、雕塑理论课、速写、色彩和素描等理论教学。2.创新应用模式。除了传统应用模式,三维虚拟互动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还存在着创新的应用模式,这一创新的应用模式需要在VR设备的支持下才能够得以顺利展开。具体来说,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VR设备与空旷房间,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VR设备真正感受古人的衣物、西方宫廷内部场景、敦煌石窟壁画等虚拟真实场面,而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无线蓝牙数据手套,学生所参与的虚拟现实美术教学就能够在手套所提供的压强和重量下,进一步提高教学的真实性,高校美术教学也将因此实现更好展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新应用的三维虚拟互动技术较为适用于高校美术教学的欣赏教学。 三结语 在本文就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优势,并提出了应用多媒体技术、数字交互技术、三维虚拟互动技术三种实现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的策略,结合这一系列内容我们能够发现,计算机技术想要更好为高校美术教育提供支持,其本身就需要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而相关教师也必须掌握结合计算机技术的高校美术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高校美术教育有效性的较好提升。 作者:黄小成 代国娟 单位:武汉大学 凯里学院艺术学院 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越来越发达,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水利工程项目中由于要涉及比较复杂的环节,例如地质勘探、工程设计等。这些都很难通过人工进行操作,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具有高效、操作简单便利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完成这些环节。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设计 1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也在不断扩大。水利工程项目涉及的领域比较多,项目的分工也很复杂,这些特点决定了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任务比较艰巨。保证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高效、准确、守时、保质地完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水利工程的施工特点 2.1控制工程所在地水流情况 由于水利工程的特殊性,大多建设在水势迅猛的江河区域,要求对施工场地做好严格的水流控制,避免施工过程中因流水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消除安全隐患,减少对施工安全的威胁,最大限度地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水利工程的顺利施工。不仅如此,在进行工程施工时,还要对地基进行特殊处理,以保证地基的稳固,这样才能为工程的质量提供保障,提高成功率,避免多次返工,重复维修,造成资源浪费。所以,为了充分控制水流,防止以上不良后果出现,专业人员需要对施工场地的水流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分析,并且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对水流进行合理地控制,同时还需要对防渗、承压等重要问题进行处理,使其符合相关标准,从而确保水利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并能够保证工程质量[1]。 2.2准确应对气候变化 水利工程周期长而且全部都是室外施工,所以对气候也是有一定的要求。温和的天气变化,会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但是一旦出现恶劣的天气就会使工程被迫中断,更有严重的情况会让工程毁于一旦,所以,能够准确估计天气变化,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预估天气,要求准确、及时,同时在预测的基础上,还要制定完善的应对措施,能够充分应对不同的天气变化,保证即使在恶劣天气到来的时候也依然能够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2]。 2.3工程质量要求极其严格 水利工程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工程,其对保障民生、确保水流安全、改善全国各地水资源分配,提高国家经济发展,保证水流发电等各方面都有重大意义,相对于其他的普通建设工程而言,显得更为重要,更加受到老百姓的关注。水利工程一旦崩塌,对于周边甚至是全国的居民将是一场灾难,中国的经济也将遭受重大损失。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工程质量的要求极其严格。 3计算机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应用中的必要性 3.1社会发展形势的必要性 同其他行业一样,水利水电行业也面临着市场竞争。近年来,水利水电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竞争者为了追逐利益,纷纷进入水利水电行业。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实力,市场上的水利工程企业大量引进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刺激了计算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顺应了当今信息时代的主题,同时也满足了水利工程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水利工程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市场份额,就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节约成本,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3.2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要性 计算机技术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决定计算机技术在具体运用中,所创造的价值必须要大于开发时所花费的成本,否则,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就失去了意义。为了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在实际生活中所创造的价值,这就要求其不断扩大应用范围。所以,计算机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运用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必经的阶段。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水利水电工程中,能够方便管理人员顺利地开展工作,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4计算机技术设计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由于水利工程设计系统性极强,设计过程中涉及数据搜集、分析及处理环节,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在水利工程设计中,以提高水利工程设计的质量。本文具体从水利工程设计前和设计过程中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状况进行阐述。 4.1计算机技术在水利工程方案设计前的应用状况 在进行水利工程方案设计前,一般采用的是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和CDA技术,主要用于水利工程的地质勘探。传统的地质勘探技术缺乏立体感和动感性,勘探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干扰可能会造成偏差。而三维动画技术和CDA技术的运用克服了传统勘探技术的缺点,它能够更加有效、真实地发现工程设计中的问题,发现工程设计中可能存在的要点和难点。三维动画技术还可以为水利工程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模型支持。 4.2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 在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是计算机中的地理信息系统(GIS)。GIS指的是在应用过程中,以计算机作为支撑,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模拟和显示。GIS的运用可以掌握水利工程的地理信息和周边的环境状况,从而能够了解整个水利工程的概况。另外,GIS能够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实现数据的搜集、分析、加工和储存,从而确保水利工程设计的可行性。GIS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更加形象化,因为GIS的运用可以采集到水利工程周围地质和地域的情况,能够使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比较形象地了解工程周围的地质情况,从而设计出更加具有可行性的水利工程项目;(2)有利于空间分析,GIS能够从三维的角度反映工程的情况,从而施工单位就能够更加精确地确定出施工的位置,也有利于引水、排水路线的设计。 5政策建议 目前,计算机技术虽然在水利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应用的效果还有待提高。为了实现计算技术与水利工程更好地结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5.1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计算机技术 由于水利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处理的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这些信息数据的处理如果通过人员操作,不仅花费的成本大,而且也增加了错误率和工作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快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利用其高效、准确和简便的特点来处理这些复杂的数据,使得水利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能够顺利、高效地开展。 5.2开发和引进适合水利工程发展的计算机技术 软件公司在进行计算机技术开发创新时,不仅要关注市场的需要,也要注意与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有些计算机技术虽然在市场上非常先进,但不一定适合水利工程的发展。因此,水利工程公司在引进计算机技术时,也要做好检测工作,不要一味地追求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引进计算机技术所耗费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在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实施难度的程度和适用性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计算机技术与水利工程的有效融合。 6结语 水利工程的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开展的首要环节,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水利工程设计中由于要涉及信息采集、分析和处理等环节,工作量比较大而复杂。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对水利工程进行地质勘探,建立模型,然后读取信息,最后进行分析和处理。 作者:王先富 单位:滨海县水利勘测设计院 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我国也跟随世界各国的脚步实现了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然后在成为工业强国的过程中,计算机的应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应用遍布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国家也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去研究计算机的各种程序,并且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加入了计算机技术,这也成为当下计算机领域研究人员最重要的研究课题,逐渐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还能让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日益增加。本文主要以当前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应用分析 国家的发展依靠经济水平的高低,但只有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核心在于创新,其也是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对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建筑业作为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项目管理趋于信息化建设也十分重要,在建设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计算机技术是主要的应用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管理效率得到提高,且管理更加全面和仔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实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还能够让施工质量得到保证,加快施工进度。然而建筑施工管理包括很多中方法和内容,必须通过更加精细的工作,才能够让建筑工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化管理更加有效,让施工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1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管理要求 1.1概念 由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全面,科学技术也随之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计算机在高职高专层次的一个专业,计算机用用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从事信息采集、组织、分析和传播信息管理工作。但是一般计算机应用技术有两个含义,一种是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用计算机软件的信息处理功能,可以提供某些服务的技术;另一方面技术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成果来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1.2计算机管理的要求 计算机的管理要求一般分为五点,首先是对网络的要求,应该在网络化的环境下,计算机的相关应用才能更加普遍,能够有利于数据和文档的共享,交流更加便利;其次就是要求数据必须是电子化数据,计算机可以当做通讯工具使用,能够处理和传递电子化的信息,但是在储存数据之前需要进行电子化操作,数据电子化后才能用计算机进行管理;还有需要使用专业的软件才能发挥出计算机最大的作用;再者就是计算机管理需要专业人员对网络和相关软件进行操作才能实现;最后就是对信息管理系统化,统一资源、费用和质量,进行单项管理,每个单元之间需要进行交流,确定项目后进行编码,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修改。 2工程项目管理的综合概述 2.1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 工程项目管理是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模式,它是在工程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管理方法组织、规划和协调工程建设的整个阶段,管理手段具有专业性的一种活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通常较为复杂,工作内容包括很多方面,最主要的就是管理工程开发商、施工单位、工程投资方、工程质量和使用年限。对于工程项目管理,其核心价值体现在能够提高工程建设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2.2工程项目管理的难度 工程项目管理难度一般分三种,首先是文档管理难度大,由于工程中的一些纸质文件,例如图纸和资料,数量较多,给查找和保存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一般工程进度越靠后,资料越多就越容易丢失,一旦保护出错,就可能对工程项目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需要的大部分资源都是根据现场施工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控制项目的动态,其主要是通过控制项的目标来处理大量的数据,然而这一般很难去掌握,随时向上级汇报掌握的数据更是难上加难。 3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3.1网络技术的应用 如果有些工程项目规模较大,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远程工程监控系统,例如在施工地点安装监控装置,例如摄像头,将拍摄到的图像经由网络传输到控制中心,监控人员就可以在监控中心通过屏幕了解各个施工环节的情况,对于违规操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施工安全。另外需要不同部门合作(图1),参与讨论,才能够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为了更好的实行管理,企业和单位可以为全体人员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这样可以让所有人都参与讨论,对管理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派相关任人员进行汇总,向上级反馈,项目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全体员工反映的问题对项目管理内容进行整改,让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另外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根据计算机在过程中的运用,相关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通过计算机,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某些信号可以自动收集检测,同时将检测到的数据做好录入工作,工程师可以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这样还能检测生产过程,如果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识别出来,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能降低发生生产事故的概率,让工程项目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得到提高。 3.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由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同样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多媒体技术也被广泛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项目管理中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也日渐增高。例如多媒体沙盘技术,是利用投影设备结合物理规划模型,让多媒体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对目标进行准确对位,制作出动态的平面动画,投射到物理沙盘环境中,进而营造逼真的氛围,让以往不同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一进入多媒体沙盘环境中就能够迅速投入到新的环境,适应新身份,进一步提高项目执行和管理的质量,加快项目的进度。另外我国国的硬件设施大体上能够让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满足工程项目管理需要的水平,所以大部分企业和单位已经尝试用实物图形的方式去展现工程实践的软体。这种类型的多媒体软件即使可以让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进程大幅度的加快,然而这一类软件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较大风险。针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对象来说,工程项目管理多媒体技术软件系统较为复杂,且是开放性系统,管理效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仅有来自外界的影响,可能单位和企业内部也会影响管理效果,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工程项目的效益大打折扣。 3.3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异常复杂,关联到的内容非常多,进行工程项目管理如果仅仅依靠人工计算的方法,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量浪费,对于管理效果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状态。单位和企业可以联合推出一款软件,专门针对工程项目管理,利用这款软件,管理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调整建设计划、计算数据和绘画工程图纸等,还能对工程项目管理网络进度计划进行合理的编制,在知晓施工进度的同时,能够做大程度优化工程建设中的各种资源和设备设施,让工程项目的施工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应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既可以降低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也能确保工程项目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和管理水平。如图2所示。 4工程项目管理中计算机应用技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4.1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导致工程项目管理原先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管理,例如管理工程成本、质量和工程进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现在需要对整个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管理的内容也变得更加复杂,主要有工程原料的采购、项目设计、合同管理等,由于管理内容多元化,无法只靠人工计算完场管理,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就可以让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大幅度提升,让企业和单位应对工程项目中的风险更加从容。 4.2提升工程项目国际竞争力 一般工程项目规模较大,导致建设周期相对较长,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和技术风险逐渐增大,如果想项目管理能力更上一层楼,就需要得到计算机技术的支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项目管理措施得到完善,且计算机能够为项目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源,还能处理相应的问题,促进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达到标准,这也是我国项目管理的最终趋势。同时计算机的应用也能够及时收集和统计工程项目的信息,且对这些信息能够进行合理的处理,进一步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5目前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存在的问题 虽然去计算机技术被广泛用于工程项目管理中,且能够大幅度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却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5.1项目管理技术人员方面的问题 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就是项目管理技术人员,然而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和单位十分缺少水平较高项目技术管理人员。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就需要严格要求管理人员,其既要掌握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又要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往往都是将一些工程项目施工中的精英调取从事项目管理工作,这些人员虽然都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却没有能力去进行项目管理工作,导致工程项目管理计算机化发展滞后。 5.2硬件问题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就需要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备。为了让计算机技术应用更加全面,企业和单位就需要从市场中购买大量的硬件设备,包括电脑、电缆、网络设备等,且需投入大量人力进行设备的安装。由于硬件问题容易解决,很多企业和单位都愿意投资,这不仅让工程项目的形象得到提升。对于各类评比和检查制度也能应对自如。 5.3软件问题 计算机能够正常运行主要依靠计算机的软件。优良的计算机软件能够让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发挥最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市面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软件,质量和价格不成正比,导致找到适合的软件极其困难。所以企业和单位应该培养更多的技术人员,让其研究出一款适合工程项目管理的软件,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6结论 计算机技术在工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和经济效益,也增强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但是对于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应该找出对应的方案去解决,这样才能让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作者:徐宇宙 单位: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运用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领域的的发展突飞猛进,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各行各业之中,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也需要合理的应用。现如今,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带动经济的发展,机械设计制造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同样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因此,本文主要简要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概况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控制;计算机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都设立了有关机械制造的学科,给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计算机技术作为近些年被大力开发的功能性技术,在高校的理论学习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系统中,而且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得到了质的提高,提高了自动化的程度,提高工作效率。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内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门涵盖范围很广的综合学科,主要包括了工业机械、设备以及机电相关产品的设计、制造,同时也包括了设备的运行和管理以及企业相关管理技术的研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以机械制造基础,融合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目的是为了解决机械制造行业面临的各种现代化难题,推进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被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之中,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机技术在行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有了些许的调整,第三产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但已然影响不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的地位,其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对于行业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对本行业的发展是极为关键的。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概况 现如今,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中,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举例来说:各种大型的施工设备的研发与建造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调控,而工程的建设也离不开各个机械、设备的运作;在精密设备和零件的制造中,计算机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制造出的集成电路精密程度越来越高,存储器的容量也越来越大;在高尖端的行业中,如航空航天行业、武器装备的制造都是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的应用实例。总而言之,计算机可视技术、虚拟技术和仿真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各个领域中。计算机可视技术的作用是可以将抽象的机械信息和数据利用计算机来转化成直接的、容易计计算统计的数据及信息,这样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就节省了很多时间,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这些直接的、便于计算的数据及信息开始进一步的分析计算,能更有效率的了解制造出的机械产品的性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并且能及时了解和改善产品的不足之处。计算机可视技术相比于人工设计,能够更好的结合机械设计制造技术,避免了人工设计可能出现的缺陷,减小误差,提高机械产品的质量、精确性。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机械制造的速度,不但能保证产品的质量,还能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时间。计算机的虚拟技术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出与现实工作环境几乎完全一致的虚拟环境,然后利用虚拟技术,将设计人员的设计方案模拟出来。因为虚拟环境能够模拟出各种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情况,所以能全方面的验证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保证设计方案更加科学合理。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加强人对机械设计制造的控制,还能减少在设计产品过程中进行检验校核的时间和成本。计算机仿真技术指的是通过各种媒体设备来展现机械模型,通过此种手段能更加直接清晰的描述出产品的系统形态、数学模型及物理模型,能够很大程度简化接下来的设计、制造的流程。运用好计算机的仿真技术,能够加快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进程,推动行业的发展。 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一)微型化发展 微型化发展是目前科技进步的主流走向,微型化发展的代表性产品就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手机和电脑。运用好计算机技术,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产业向微型化的方向发展,是目前的主要发展方向。具体来说,比如在将产品设备的体积越做越小的同时,优化其使用功能和质量。目前这种发展方向已经初步有了雏形,现代的机械产品设备综合功能更强大,使用环境也更加灵活。 (二)智能化发展 在计算机技术的引领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正在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运用计算机技术的高度智能化机器人就代表着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开发使得目前的很多设想都很有可能实现,比如定向感知设计者的理念、智能感知外部环境等功能。 (三)网络化发展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的另一大发展方向就是网络化发展,在机械设备和产品的推广、宣传过程中,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通过各种网络渠道进行推广、宣传。相比与传统的宣传手段来说,网络化发展不仅能大大节约宣传成本,还能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提高宣传的效果,扩大市场。 四、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开发和应用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也同样如此。在本行业中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能简明直接的展现出设计方案,还能自动检测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自主修正。另外,计算机技术还能对设计产品进行全方位的检测,模拟出实际应用时的情况。综上,要科学合理的应用计算机技术,促进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张皓东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的机械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广泛的运用到了机械设计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机械设计在市场方面的竞争不断增加,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便使得机械设计不断优化,保证了机械制造业的竞争水平,机械制造业的设计核心是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的提高需要技术人员的深入讨论与研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此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机械设计方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方法研究 计算机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设计图纸方面,由于传统的方法是由人工根据要求画出草图,然后编入计算机来转换,这样的话便增加了时间和难度,致使效率不高,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便为此提供了巨大的便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现在的图纸由人工编程,由计算机自己制作,并且反映在显示器上,这样的设计方法,不仅仅节约了时间和难度,并且为相关技术人员对于实际情况的掌控与改变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这样更容易对图纸进行修改和完善,对于图纸的其他设计方面也都大大的得到了满足,保证了效率。 1机械设计现状 机械设计以往都会有许多不足,主要的方面表现在技术方面,对于机械设计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很多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实行计划,因此在机械设计过程中,不确定性很大,多数情况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假设,将不同情况分别进行不同的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来根据设计方向进行计算和估计,而在假设的情况下对于用量和质量难以把控,因此随意性较大,所以对于设计者的经验水平要求很高,而将计算机技术引进机械设计中之后,这种情况大大的发生了改变,首先是在设计方面,计算机的准确率非常高,误差很小,因此在对于数量与质量的把控更加准确了,其次就是在设计手段方面,有了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机械设计的种类多样化,并且内容也更加的丰富了起来,在许多方面的限制条件也渐渐的消失,因此计算机技术对机械设计的作用极为重要,机械设计的核心便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了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便事半功倍,保证了机械制造业的稳定发展了市场竞争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融入机械设计,机械设计的过程的难度也逐渐增加,在机械设计中加入了许许多多的高端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出现,一方面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便是机械设计的需求所致,而高端技术的出现更加有利于人机一体化的发展,人机一体化的出现让机械设计变的更加智能,使得机械设计的水平逐渐上升,这样一来,市场的需求更加促进了对机械设计的综合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出现了CAD技术,这项技术非常广泛的应用到了机械设计中,CAD技术采用了高端的程序设计和精准的计算程序,保证机械设计过程中的数据的准确性,CAD在二维动画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它更加方便了人们对设计图纸的观察与研究,将各种复杂的符号进行转化,使用不同的简单符号进行表达,更加容易的进行观察与记录,并且CAD技术中拥有与数据库相关联的系统,确保各种符号都可以在数据库中轻易找到,为机械设计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和之前的机械设计相比较,现在的机械设计变得更加的准确与便利,在除了一些相似的方面以外,很多方面都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加方便和简单,精确的设计在机械设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大大的提高机械设计的质量,保证能够在市场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除此之外,通过计算机的辅助应用,可以对机械结构进行三维立体的分析与研究,保证分析过程中的准确与方便,对不合适的地方及时进行修改和优化,更加清晰的看到相关零件,有助于对结构的了解和分析,一旦出现问题,便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解决,节省了时间,增加了效率。 2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2.1节约设计时间 CAD技术一经出现,便开始广泛的应用到了机械设计上,CAD技术的优势一方面表现在三维立体结构中,三维立体结构的使用在机械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技术人员清楚的看到各个结构的动态了分布,并且可以进行准确的分析,可以集中精力针对相对复杂的地方,保证了设计人员与设计人员之间对产品的交流,增加真实性,给人实用的感觉,另一方面体现在设计便利方面,CAD技术可以将机械设计过程的工作量大大减少,并且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降低,设计人员在设计结构的过程中可以减少很多的时间,尤其是对新型产品的设计和对大型产品的设计,效果更加明显,因此CAD技术的出现对机械设计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它帮助了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机械设计,而且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2.2及时修改产品结构设计 在零件装配的工程中,运用CAD技术,可以方便的对设计图纸进行修改,并且在设计新零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设计,CAD可以大大的提高设计的准确度,零件的设计主要依赖于CAD技术,当需要设计一个盖子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罐口的大小,直接设计与之相符合的盖子,这样大大增加了效率,除此之外,若在设计过程中出现错误,可以根据设计的步骤去查找错误的步骤,每个设计过的零件步骤都会统一存在一个查找器中,当不知道哪个步骤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打开查找器进行查找,并且点开相对应的设计步骤进行分步查找,找到之后直接进行修改即可,有了CAD技术,零件的装配与设计都变得简单方便,所有需要的步骤都会有记录和存储,保证每一个步骤准确有序的进行,因此CAD技术对机械设计起着很大的作用。 2.3提高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力 将CAM与CAD技术结合后,实现了两者一体化,可将CAD结果应用于数控仿真与数控加工程序生成过程中,所体现的就是信息集成化,有利于使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企业应用CAM与CAD技术后,有利于在机械制造业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提高自身企业竞争力。 3结语 机械设计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大的推动了机械设计的进步,计算机技术是机械设计的基础,只有将计算机技术发展放在首位,未来的机械设计业也会一片光明,因此应该对计算机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为以后的机械设计奠定基础。 作者:王攀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计算机技术论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其中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就是明显的表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造业和自动化行业中的应用也就更为关键了。因此,本文对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应用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十分普遍的,其已经成为了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和自动化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时间和技术有限,所以说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而计算机自动化水平有限也是制约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1计算机技术辅助功能的应用 受过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影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技术性十分有限,工作效率较低,所以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下,计算机技术必须要发挥其重要的辅助功能,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发展依据。计算机辅助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不陌生,其中制造业、服装业等都是主要的应用对象,而其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机械产业制造加工的效率和质量,也能够提高其精细度和可靠性,从而为制造业和自动化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第一,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能够代替传统的人工分析,将机械产品的形状、结构和尺寸等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计算机辅助功能的应用还能够将产品制造中存在的问题直观的显现出来,从而保证机械产品的生产质量。第二,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图纸的设计,并且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图纸的设计更加的清晰直观,这样才能够提高机械制造的精细度,减少产品设计和加工的失误。第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计算机技术的辅助应用,与传统的编辑和汇图技术相比,其不仅提高了重新编辑和修改的准确性,也能够避免重复工作增加图纸设计的重复性。 2计算机数控机床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数控机床技术的应用是与传统机床的对比,而数控机床的应用实现了机械制造的自动化发展,所以说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就要对计算机数控机床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计算机数控机床的应用主要分为数控软件和数控编辑两个形式,能够实现自动化的编辑,而计算机数控机床技术的应用主要是服务机械产品的加工和制造中的,尤其要应用到复杂的、零碎的产品零部件的加工中,然后利用数控软件对运行的程序进行编制,然后在利用数控机床对软件进行加工和处理。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数控机床上,而随着我国数控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计算机语言技术和数控编程之间的关系也显得更加的简便和突出,而数控机床技术在我国制造业和自动化行业中的应用所起到的作用也是越发的明显,将成为未来我国制造业和自动化行业的主要发展形式。 3计算机技术中3D技术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3D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能够使机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的改善,而3D技术的实际应用,主要是在产品设计上对产品的大小、尺寸、规格和特征等进行全面的、立体的分析和模拟,这样才能够为设计人员提供更加直观、形象的设计方案、发现产品的设计问题,从而在生产设计的过程中对机械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计算机3D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不仅体现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也体现在产品的加工完成之后,因此计算机3D技术的应用能够对产品的色彩、位置和物理信息等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通过分析对比进行产品质量的完善,以此来保证机械产品的加工质量[1]。以往的机械设计制造,想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就要通过物理或者化学实验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改进,但是自从3D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应用之后,不仅能够将产品分析和改进的效率和成本降低,还能够改善以往检测方法的弊端和不利,从而使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4计算机技术的仿真技术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很多的领域已经实现了可视技术和虚拟技术,但是其在机械制造行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计算机仿真技术中,其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学模型的构建,而且通过这些数学模型能够对机械产品的应用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而且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学模型的构建,还会使模型的更改和操作更加的便捷、高效。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主要是将虚拟技术与现实结合起来,然后进行仿真模拟的实验,然后对各种数据参数进行分析,并通过具体的缺陷值对设计结构的合理性分析,以便在仿真技术的应用中使得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进行结构的不断完善。另外,仿真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主要是保证产品准确率和功能性的,而对于不同材质的产品所使用的模拟软件也是不同的,所以仿真技术应用高效性的提高要调整产品的生产参数,以此来改善机械设计制造中成本高、难度大、质量低、修改难等问题[2],实现机械设计制造的便捷、高效,从而保证机械产品设计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计算机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是较为普遍的,而且计算机技术的辅助功能、计算机数控机床、计算机3D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等的具体应用也使得机械设计制造业逐渐向着智能化、自动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了。因此,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中的应用,更加符合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也增强了机械制造行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使得机械设计制造业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逐渐实现了行业的创新性发展。 作者:罗垚煜 单位: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计算机技术论文:工业设计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摘要: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其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工业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对二者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文对工业设计做了简单的介绍,并分析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着重研究了计算机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希望以此促进我国工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 关键词: 工业设计;计算机技术;应用 21世纪,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都显得异常重要,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各个领域中。计算机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使得工业生产更加顺利和便捷。可以说,工业生产离不开工业设计,而工业设计更是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只有妥善地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才有可能促使工业生产长远发展。 1工业设计的概念及其发展 1.1工业设计的概念 工业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包含了外观设计、包装以及广告设计等。从深层次来看,工业设计不再局限于学科内在的部分,而是深入地延伸到了产品的服务领域。工业设计主要是以产品为主要的核心成分,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在创新中达到二者的统一。工业设计有效地促进了工业产品的更新,使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新的物质文化,工业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2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 工业设计在初期是一个新的研究,还处于探索的阶段和落后阶段。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工业也随之发展和变化,不管是设计还是生产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逐渐向着一个更加完备的方向发展。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我国将工业设计应用于工业生产之中,通过采用先进的理念,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技术之中。在科技不断发展提高的同时,工业设计也在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不断地吸收新的设计理念,将人文设计理念运用到其中,加快了人性化的发展,使得工业设计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1.3工业设计的意义 我国工业设计经历了较为复杂长久的发展过程,其基础较为薄弱,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工业设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工业设计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在研发产品中,工业设计的作用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打开经济大门的钥匙。(2)工业设计能够促使工业生产向着一个更加个性独特的方向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工业设计更加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使人们的生活向着一个高档、健康、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工业设计缩小了我国和世界的差距。大家知道,和一些国际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某些方面仍旧存在很多的不足。新兴的工业设计打破了旧有的认识,使得我国企业在设计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新的设计,可以说,工业设计促进了我国市场向着一个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在工业设计中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业设计的水平。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工业设计中,主要包括了网络的工业设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2.1网络的工业设计信息系统平台 在当今社会中,计算机技术使得工业设计变得更加人性化,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工业设计向着一个更加复杂和多变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企业能够充分地建立起一个信息平台,主要是为工业设计进行展示。这一平台能够有效地为各大企业提供足够充分的服务,将企业和客户有效地联系起来,为客户提供新型的方案。但是,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之中,需要有效地保证其安全性和通用性,使其能够有效地实现信息之间的共享。 2.2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主要是为适应科技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从人们的生活来看,传统的工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需求,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地创新技术,加快计算机对于产品的辅助设计,例如应用于CAD制图中。通过技术人员利用网络进行协助,能够有效地体现出整体的思维,在产品的设计中能够有效地加入产品的生命周期,通过利用信息平台来对工业设计进行造型。 3计算机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中,主要是通过实体造型、形式设计以及人机工程学这3个方面来表现出来的。 3.1实体造型 工业设计应用于实体造型,主要是采用了计算机中的三维立体模型,以便准确系统地了解产品的形状、大小以及结构。在造型过程中,设计者可以通过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来完成一系列的设计图,达到逼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三维立体模型,绘制好产品设计图,进而运用合适的软件来进行渲染,以此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实体造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地实现观察,使得表现力更加直观。 3.2形式设计 形式设计中的色彩渲染对于产品来说至关重要。而对于色彩的评价则需要着重考虑对称感、突出感和稳定感。在判别的过程中通过运用比较模糊的系统去评判所在的布局,而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形式设计中,更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形式美的设计需求。 3.3人机工程学 和以前相比,人们对于产品的要求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市场环境中,如果仅仅注重产品的外观,那么显然会使得人们对于市场产生一系列的审美疲劳。而大众对于产品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审美这一方面,更是在质量方面。这就是人们所提倡的符合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是一门新的学科,对于工业产品的设计和包装,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追求,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随着工业设计渐渐形成一种文化,将会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推动社会向着一个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4结语 工业设计作为连接产品和价值的重要的纽带,其在当今社会中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我国的制造业等工业发展较为困难,这需要企业发挥创新精神,用心经营,灵活地应用计算机技术,以期企业在新时期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作者:张永安 单位:阿坝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 时期下,随着我国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技术逐渐应用与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及各个行业中,而在远程教育中,计算机技术也实现了广泛的应用,促使远程教育内容以及形式更加丰富,提高远程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主要针对远程教育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教育行业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远程教育;计算机技术;应用;分析 新时期下,远程教育主要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为重要基础,通过视频以及音频信息,将教学资源共享给学习者的教育模式。随着我国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异地资源共享和通信成为了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从文本信息的传输逐渐过渡到视频信息以及音频信息的传输,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呈现多元化,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以多种媒体形式展示给学习者,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利用。 1现代远程教育的积极意义 1.1引发教学变革 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其势必会引发教育变革,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远程教育体现了现代化技术的优势,将教师从学习集体以及学习活动中分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让教育过程在脱离教师的情况下,继续开展并且取得成功。远程教育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完整性,而我国传统远程教育主要采用电视授课以及函授的形式,其在交互性以及时效性方面,都不具备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1.2体现技术优势 现代远程教育能够将不同地点的学生和教师,通过计算机技术有效组织在一起,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学生能够开展自主学习,同时也可以通过虚拟教室的形式,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和交流,其具有独立性、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以及超空间性的优势,让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以及学校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1.3解决学习和工作矛盾 现代远程教育是当前我国新兴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思想,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廉价、广泛以及公平的教育方式,学习者不再受到上课时间和地理位置的制约,所有优秀的教学资源都可以提供给学生使用,同时,学习者还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有效解决了学习和工作的矛盾。 1.4让学习更加主动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凸显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习者不受教学进度以及时间的制约,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在遇见学习遇难后,可以向教师网络求助,让学习变得更加主动。 2在远程教育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主要作用 2.1创新远程教育思维 新时期下,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教育辅助技术,需要以先进的教育思维与教育理念作为重要指导,并且以自主学习为核心内容,对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及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育形式,并且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生动形象的、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带给学生愉悦的学习体验和享受。 2.2完善远程教育理念 具有较强综合性的计算机技术可以为远程教育提供基础平台,并且进一步开发教育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适应远程教育形式,有助于促进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3完善评价管理体系 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为远程教育的教务工作提供便利,进一步完善评价管理体系,促使远程教育的管理更加智能化以及公平化,为远程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保障。 3在远程教育中计算机技术的具体应用 3.1建立安全的网络课堂 在建设网络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修改网页源代码,致使学习者不能直接获得源码,对网页内容进行有效保护,进而实现网页保护以及文本保护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为学习者构建安全的网络课堂。 3.2管理课件素材库 课件素材库主要是根据素材内容,将其以数据可的形式进行组织和管理,其是一种管理、储存以及组织形式。当前,素材库主要分为以下五大类:视频类、动画类、音频类、图形类以及文本类。通过计算机可以完成对素材库的有效管理,并且对素材进行下载、删除以及增加。同时,素材库还有利于学习者对教学资源进行下载、浏览以及检索,需要计算机技术作为重要的技术支撑。 3.3视频观看 视频观看主要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将连续的声音和影像经过压缩后,传送到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者可以一边收听、观看,一边下载,不需要将文件下载后,才能进行观看,实现在线观看的整个过程。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后期处理,并且将其进行加工,制作成教学课件,传送到网络平台上,学习者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根据自身需求随时观看。 3.4实时视频 实时视频可以充分解决师生不能面对面交流和互动的问题,在实时视频技术下,教师和学习者只需要拥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话和电脑,并且安装相关浏览器,就能够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进行一对一以及一对多的教学,为学习者创设拟真的教学环境,体验真实的课堂气氛,成本要比课堂教育更加低廉。其系统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作业修改功能、交作业功能、发言功能、讨论功能、授课功能、管理功能以及点名功能等,而上述实用的功能都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同时,实时视频还拥有学生反馈、在线考试以及录制重播等传统教学不具备的功能。 3.5在线答疑 在线答疑是计算机技术在远程教育中应用的关键环节,其不受地点以及时间的制约,通过网络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学习者能够随时向教师提出问题,而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不定时的回答问题,属于一种教学网络交流。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在远程教育中也逐渐实现了更加深入而广泛的应用,而合理而科学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同时也是远程教育创新的关键内容,只有提高远程教育的科技含量,才能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让远程教育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作者:吴达 单位:吉林省集安市成人职业教育中心 计算机技术论文:企业管理计算机技术探索 [摘要]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科技开始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企业的管理者也开始将信息管理纳入自身的企业管理过程之中,以此来促进产品的快速生产与销售。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应用与普及不仅能够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还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从目前来看,尽管许多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之中难以避免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信息化管理在我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应用 一、计算机技术 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之中必须注重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计算机不仅是网络信息管理过程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促进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信息和科技的大量普及,人们开始意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并将掌握技术作为自己升职和提升收入过程中的砝码。不管是在各个商业领域还是科研学习之中,计算机所发挥的作用开始越来越明显。计算机技术的内容包括计算机器件技术,计算机部件技术,计算机系统技术以及组装技术。要想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实现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必须注重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以此来实现信息化管理,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将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减轻企业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之中的压力,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之中获得更多的优势,实现企业现代化的管理,保障企业能够真正地实现全方位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领域 (一)文字处理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之中,计算机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保证企业实现现代化的高效管理。首先文字处理是企业管理过程之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计算机技术,现在的企业管理大部分直接采取网络的手段来进行各项资料以及文件的收集和打印,因此如果能够将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相结合,那么就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能够突破传统管理的桎梏,实现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保障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其次,这种直接在网络上所进行的管理能够将信息的失误率降到最低,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数据处理 在对各项计算机技术进行应用时,数据处理是最为重要的手段和方式,这种重要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指通过对信息数据的采集输送以及分析和整理来进行一系列的企业资料管理和运用。从国家所的重要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企业在采取计算机技术管理的过程之中直接进行数据的收集,通过后台的处理来完善各种工作。这种管理模式既能够保障大范围的覆盖,还能够极大地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保证财务人员能够充分地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各种数据以及票据的处理,及时地进行数据的结算,真正地实现电算化会计,突破原有传统会计模式的桎梏,实现全方位的高效管理,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 (三)信息传输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两种技术能够解决企业在管理过程之中的诸多难题和不足之处,将不同的单位和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信息的高效共享与处理,对视频、图像以及文字等各种资料进行实时的传输,保障信息处理人员能够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高效率。 (四)辅助技术 计算机辅助技术对计算机技术运用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包括辅助教学辅助、制造以及辅助设计。其中辅助设计主要是指计算机使用人员直接发挥计算机的特性来进行设计,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直接通过计算机来进行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设计的质量,并减少设计成本和时间,从整体上提高设计的现代化水平。计算机的辅助制造则主要是采取一系列的图库来进行不同部门的运用,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并将设计成本降低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保障整体设计质量的提升,充分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与效率。 三、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一)降低管理成本 计算机技术除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之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降低企业在管理过程之中的各种支出成本,能够保障企业突破原有的人工管理。开会作为企业搜集资料、了解员工工作情况的重要途径,在实践的过程之中,所涉及到的资料较多,如果缺乏计算机技术的运用,那么只会造成工作人员较大的工作压力。因此,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在企业在开会的过程之中能够充分地运用各种高新技术来解决一系列的资料处理问题,有效缩短资料的打印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将企业的管理成本降到最低。 (二)提高管理效率 企业在整体的运营以及管理的过程之中必须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进一步的调控,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来提高自己的管理与质量,缩短管理时间,这一点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另外,如果企业的管理者难以对企业实施全方位的实时管理,那么就可以通过网络会议来突破空间上的限制,及时地了解整个公司的运营情况,并将管理成本降到最低。 (三)丰富现有的管理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大量运用和普及,企业的管理者不仅革除了已有的管理模式,还将全新的计算机技术运用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之中,保障管理手段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发展,实现企业的高效和军队化管理。传统的管理直接通过考核的方式来了解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但是在计算机应用逐渐普及之后,企业还可以采取人脸识别以及指纹打卡的方式来实现考勤,从而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 四、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应用中的问题 (一)计算机操作水平普遍较低 尽管计算机的大量运用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是大部分的员工并没有计算机教育的背景,因此难以深入地了解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对办公软件的使用还有待完善,这一点直接导致许多计算机技术难以在实践的运用过程之中发挥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在企业的计算机管理应用过程之中,除了需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之外,还需要提高企业员工对计算机操作的认识,保证员工能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 (二)计算机投入力度不足 计算机应用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与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现在许多企业管理者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来为计算机的运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不同企业的综合实力有限,因此在计算机的使用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许多企业在进行各项设备的完善时往往过于谨慎,难以真正实现全方位的投入,尤其是一些小微企业,尽管已经完善了现有的计算机配备,但是许多员工并没有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的作用,现有的计算机普及水平还较低。 (三)计算机应用存在安全隐患 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已经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人们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说,在现代化的企业运营过程之中,除了需要增强自身抵御外界压力和风险的能力之外,还需要不断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对计算机网络之中的各种安全事故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保障自身信息的安全性,从目前来看,在计算机运用的过程之中,企业管理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点: (1)首先是计算机网络自身所存在的各类隐患以及安全。在企业的信息管理过程之中,大部分的信息资料直接在网络之中进行各种操作,这种信息是完全公开的,因此极易被外界盗取。如果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对信息管理的认识,难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那么就会导致企业的信息已被他人所窃取。其中一些非法入侵者可以直接通过采取各种手段来入侵企业的内部局域网,最终造成企业信息的泄密,并为企业带来了一系列的损失。 (2)计算机内部系统操作系统的安全问题。目前大部分的企业所采取的都是美国微软公司所提供的操作系统,这些操作系统在运营过程之中不断进行更新,因此会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和漏洞。特别是一些直接进行无线网络连接的计算机,在进行信息共享的过程之中,非常容易导致各种信息的泄露,最终影响到企业的信息管理,并给企业带来经济大量的损失。 五、提高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应用水平的对策 (一)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想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除了需要大量地运用各种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之外,还需要从整体上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巧水平。如果操作者缺乏对计算机的深入认识,难以掌握基本的操作,那么则无法发挥计算机的充分作用,同时也导致了企业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企业管理者首先需要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的培养和学习,保障员工能够掌握基础的操作技巧,积极地学习各种计算机操作技术,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二)加大计算机的投入力度 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之中,企业除了需要为计算机的大量普及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还需要充分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保证员工能够积极地参入整个计算机的使用过程。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加大人力物力,保障计算机的大量覆盖,改善现有的基础设施情况,提高现有的技术装备,采取多种方式来解决自身的资金难题,以此来完善基础设施,保证计算机技术的大量运用和普及。 (三)对员工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培训 网络安全是计算机技术在运用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企业的管理者除了需要了解计算机技术运用对其他企业工作效率和质量之外,还需要针对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安全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通过对员工的后期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企业员工的计算机技术操作水平,保障企业员工能够了解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技巧,并严格按照企业的规范来进行管理与操作。在员工的培训过程之中,必须注重网络安全这一板块的培训和学习,员工必须在企业的引导之下了解各类网站的具体运作以及系统的操作知识,从而保障企业信息的安全性,尽量避免一系列的信息泄露行为。其次,员工必须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在提高自身操作水平的同时能够按照行业内的标准规范地使用各种计算机。 六、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之中,如果能够采取各种计算机技术来提高自己的管理质量,那么就能够真正地实现企业的现代化信息管理,保障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获得更多的优势。在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过程之中,企业的实力不仅得到有效的提升,还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能够让企业突破现有发展的瓶颈。但是从目前来看,在计算机技术运用的过程之中,许多中小型企业出现了诸多的信息安全问题,难以提高现有的技术应用水平,无法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价值。 作者:曹津梅 单位:白城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应用 【摘要】 近几年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它在各个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机械设计过程中也逐渐地引入了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有一种单独的辅助设计技术用来辅助各种设计工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使得机械设计更加简单高效。机械设计领域自从有了计算机技术的加入开发周期大大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本文简要介绍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对机械设计产生的重要作用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机械设计;应用 1.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对机械设计产生的巨大影响 计算机技术自从开发出来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并且迅速占领市场,在世界上掀起了一场技术改革风暴,现在计算机技术已经悄然潜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是指通过程序员编程设计一些绘图软件,设计师们利用绘图软件进行设计工作。在机械设计中一个大型机械的设计往往需要画很多的设计图,传统的机械设计都是设计师手动绘制设计图纸,这不但要求设计师具有良好的绘图功底,并且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设计思路中出现了一些误差,想要修改就要重新绘制图纸,极大地浪费了设计师的精力,而有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设计师只需要学习简单的软件操作就可以快速完成设计图纸的绘制,大大地缩短了图纸的绘制时间,减少了设计师的精力,使工作效率极大提高,并且设计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调整及时地在软件上进行修改操作,有效提高设计产品的质量,并且设计师也可以通过软件模拟设计产品,及时发现产品设计中的不足,使设计产品更加合理。机械设计通常需要很多的步骤,传统的手绘图纸工作量很大,现在全部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实现,极大地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经过多年实践已经相对成熟,在机械设计中大量应用,对机械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 2.机械设计中主要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方面 2.1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可以有效进行二维绘图 机械设计中经常会用到绘图,图纸在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可以让设计师使用一些绘图软件绘制图纸,比如PROE、CAD等软件都可以有效绘图,这样就使得图纸绘制的时间大大减少,图纸的质量也可以保证,设计师的工作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2.2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进行建模 建立一个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化模型要经过一下步骤:(1)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化模型通常采用的是.prt文件,但是.prt文件有很多模版,不同的行业使用的不一样,因为不同模版的单位、参数和出图格式不一样,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模版;(2)设置模型参数,主要是齿轮厚度、齿数、变位系数、齿根圆角半径、压力角和模数,这些参数都有一个初始值;(3)根据基圆、节圆和齿根圆等建立一个模型;(4)使用ProE软件使用方程画出渐近线。 2.3图形和符号使用更方便 机械设计通常会使用到大量的符号,设计师需要牢记这些符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是容易混淆,但是有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帮助,我们可以把这些符号编成符号库储存在电脑中,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并且我们也可以把一些经常使用的标准化零件编入一个库中储存起来,绘图时候稍加调整就可以使用了。 2.4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也可以用在三维造型和工程分析中 传统手工绘制图纸的三维立体效果很差,但是计算机处理出来的实体造型效果明显,立体感觉很强,设计师可以清晰的看出立体构型。计算机也可以进行辅助分析,这样分析起来更加方便,通常可以制成报表和文档等方便查看。 3.在机械设计中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优势 3.1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大大缩短了机械设计的周期 以前设计一个机械往往要花费设计师大量的时间,特别是一些机械零件的几何结构非常的复杂,用手工绘制图纸的时候难度很大。计算机辅助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使用计算机软件可以使用简单地几何体组合成复杂的结构,这样机械设计的速度就能大大提高。 3.2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可以更加方便地设计和修改零件 有时候设计出的零件不能满足实际情况,因此需要调整零件设计,传统设计方法修改起来非常麻烦,需要重新进行图纸绘制,而在计算机软件中修改非常方便,可以提前试验零件,确保零件可以满足实际需要。并且通过计算机软件我们能够看到零件设计的过程,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出现问题的部位,再根据问题进行修改。 3.3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可以看出零件装配过程 相同的零件经过不同的装配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计算机辅助可以把零件装配后的效果演示出来,可以及时调整错误的装配流程。计算机辅助技术还可以展示出零件的运动,这样就可以及时地调整其中不合理的部分,使得零件的安装和调配更加合理,最后提高机械设计的质量。并且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还可以与其他先进技术结合设计出更加完善的作品。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作用巨大,在生活中很多领域都有应用,而在机械设计中的作用也非常突出。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自从应用在机械设计中,极大地提高了设计师们的工作效率,大大减少了设计周期,并且设计出来的作品也更加完善。 作者:寻耿 单位:湖南省浏阳第一中学 计算机技术论文:企业管理计算机技术分析 【摘要】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呈现迅猛发展,且被广泛应用于各大企业中。而计算机技术在招标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经济成本,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降低人力资源在企业管理中的投入。建立并完善信息化、现代化的招标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为管理更加全面的掌握企业信息提供了便捷,以此来保证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本文主要对招标企业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招标;企业管理 前言 现代社会呈现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而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载体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人们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获取及掌握提供有力保障。招标企业主要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企业管理进行创新,促进企业信息化的转变,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服务质量的提高和企业成本的降低,因此,加强计算机技术在招标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可通过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促进招标企业的发展壮大。 1计算机技术在招标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1有效统计和分析信息数据 计算机在现代生活中作为一种辅助性工作存在,在存储能力和统计分析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招标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可实现对数据进行有效统计和分析,从而为企业发展制定可行的决策。一般情况下,领导的决策水平和企业的管理水平是相辅相成的,而保证信息或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是直接决定领导决策能力的关键,此时,现代化科技手段就需被应用到该过程中,从而保证其分析和判断的精确率。与此同时,对磁盘中的数据进行查询时,可实现数据查阅速度和效率的大大提高,从而保证客户所需资料或信息的全面性,以此来促进招标企业的稳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1.2计算机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任何企业都应对本企业的员工数量、组成结构、工作效率等进行深入了解,从而有效的对人员进行调控,以此来实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对此,可通过计算机的空间大容量,来完成存储企业的基础数据资料,一方面,是为了管理者了解企业内部员工的基本情况及岗位调动情况提供方便,另一方面,方便查询和提取员工的技术水平、人员结构、岗位分布等,从而实现对员工的客观规范管理,有利于相关管理人员及时发现企业员工配备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并作出相应的协调,以此来促进人才分配、调动的合理化,建立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实用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1.3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做好财务工作有利于促进招标企业的发展,企业整体的运营经济状况都在财务工作中体现出来。而财务工作的开展难免会对大量的信息或数据进行处理,并涉及资产、报表、工资等诸多方面,若仅依靠人工处理,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可实现会计的电算化,从而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通常只要将所需计算和统计的数据输入计算机中,并保证其输入格式的正确性,软件系统便会自动完成数据的校验、加工。传递、存储、检索和输出工作,有利于财务人员工作量的减少,进一步保证财务工作的规范性、准确性,从而为企业经济的动态和静态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从而保障企业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4计算机技术在评标中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计算机技术在评标方面的应用仍处在未完全发展的阶段,主要是在计算机中输进评委已打好的分数,且计算机能够自动对结果进行统计。而而广州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开发出来的评分系统可分为:①技术评标。不会公开投标人的相关信息,并对投标格式进行统一,评委主要利用计算机的相关应用,实现对投标书之间的横纵向比较,能够对相关的技术要求和规范进行有效查询,从而保证了评委评分的客观性;②经济评标。首先对投标格式进行统一,评委主要通过计算机和工程量清单的方式对投标人所报的单价进行比较,且计算机对投标人报价的高或低具有一定的提示功能,从而为评委对报价的比较和分析提供依据。经济评标系统能够有效保证评委对投标报价进行分析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以此来实现“三公、择优”的目标。 1.5计算机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 通常,网络可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其中广域网是遍及世界的网络,相比而言,局域网主要是小范围的计算机网络。近年来,网络功能逐渐强大和完善起来,企业内部可将局域网充分利用起来,减少中间层次,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为了方便员工对企业整体状况进行了解,要加强企业内部资源共享,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从而增强各个部门及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2计算机应用于招标企业管理时存在的问题 2.1计算机信息化设计缺乏合理性 现阶段,招标企业管理信息化中仍存在诸多尚未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设计不合理和实施工作不到位这两个方面。导致计算机信息化设计缺乏合理性的原因主要有:企业对自身的认识不到位、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法规不熟悉等。而设计不合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施工作不能落实到位,这一方面是由管理信息化的更替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遭遇各问题。因此,我们要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这两种情况对企业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2在计算机软件、硬件方面的投入有限 各个企业经济发展的效益不同,由于在计算机的应用上投入的资金较多,所以,每个企业的管理层对计算机在企业中的应用未能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因此,部分招标企业对计算机的应用进行企业管理时所用到的软件及硬件方面多投入的资金较少,造成计算机应用进行企业管理未能具备齐全的设备及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完全体现出计算机技术在招标企业管理应用中的强大功能。 3计算机技术在招标企业管理应用中的建议 3.1对计算机应用予以重视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招标管理应用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员工积极性调动起来,实现工作效率的快速提升,从而减少员工的工作量。然而,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可为企业的相关决策和管理提供较为有效的数据信息,实现传统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管路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因此,要对计算机工作予以充分重视,从而保证其在招标管理工作中强大作用的有效发挥。 3.2加强计算机在招标企业中的应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招标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其应用水平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在未来稳定发展下去。因此,企业要对计算机在企业中的应用工作予以重视,尤其是要加大计算机技术在企业核心发展部门中的应用力度。另外,招标企业还应对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和开发,大规模招揽符合企业发展的全方位人才,从而为招标企业管理工作提供扎实的人才基础。 3.3加大招标企业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的投入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基础就是具备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直接决定了企业管理中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高低。若计算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话,技术装备的水平较低,可通过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将企业所投入的资金主要用来购置计算机设备设施上,保证计算机的数量和质量,使得每位员工都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计算机。另外,国家针对计算机保密技术和保密管理这两个方面具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因此,企业除了要实现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外,还要加强对涉密信息的保密安全。而提高企业计算机安全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增加企业在计算机硬件上的资金投入。 4总结 现代计算机信息化呈现迅猛发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保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稳定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观念,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招标企业管理中的有效运用,直接决定了企业未来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通过保证信息检索的智能性、高效性及全面性,从而保证相关研究成果的充分利用。 作者:刘忠明 单位:广西云龙招标有限公司 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图书馆管理发展 摘要: 图书馆为了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在信息交流检索及远程服务中已普遍使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水平,使我们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图书管理;应用 计算机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地进行信息的收集与管理,能够很好地满足图书管理的日常工作需要。一般来说,在图书馆的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对外的管理与对内的管理。对内的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图书馆内部的业务管理,对外的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帮助读者完成信息的检索与电子图书的阅览等。 一、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一)取代了图书馆的传统管理模式 对于图书馆来说,主要是对一些文献与图书进行必要的整序、集存以及传递,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社会进行教育和智力的开发等。这些工作在传统图书馆中主要是依靠人力来完成,通过人工来对一些文献与书籍进行相应的收集、统计、登记以及整理等,这些工作比较繁杂,依靠人工效率较低,且容易出错,很难实现高效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各个行业中都在不断地追求程序化的管理、自动化的管理以及信息化的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取代人工,必然会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所以为了实现对图书馆进行高效管理,我们便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引入了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不仅方便了我们对文献的收集与登记,同时还构成了一个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从而对图书馆的管理实现了信息化与自动化的管理。目前,在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均应用了计算机技术。我们不仅大量地使用了现代化、信息化的硬件,同时还专门根据图书馆的管理需要,开发了一系列的软件。通过这些软件与硬件,实现了对书籍与文献的采编及图书借阅的自动化管理。同时还建立了数据库,并能够及时对数据库进行更新。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图书馆的各项业务进行自动化的管理、处理以及数据统计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避免由于人工进行编录所产生的漏编、漏录以及错录等现象的发生。这不仅大大减轻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量,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了图书编录的准确率,并能够及时对一些错误操作进行纠正,对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流程进行有效优化。图书管理员的职责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入而发生变化,要求图书管理员必须使用专业化的技术来实现对图书的管理,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完善。例如,我们可以根据数据库来分析图书馆藏书的种类与数量等,合理进行图书的采购。 (二)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方式 对于传统图书馆来说,在进行图书馆的借阅与归还时,均是采用人工登记,不仅效率低,同时还不利于对借还进行管理。而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图书馆进行管理,让借还变得更加简便,手续也更加便捷,而且不易出现借还错误,从而大大提高了图书的管理效率。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图书馆,我们可以在借阅图书之前,使用计算机登录图书馆服务器来对图书进行检索。通过该系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借阅时间、借阅期限等情况,同时还能够查询到图书馆内现有的书籍、藏书位置、藏书数量、所需书籍是否在架等。这样一来,我们不需要在各个阅览室盲目地寻找,借阅图书更加方便,有效地摆脱了传统文献的处理限制。对于现代化图书馆来说,已逐渐趋向于社会化,也越来越开放,同时使用互联网技术让我们实现资源共享,信息资源不再受时间及区域等的限制,能够有效地促进信息的跨区域传播。 (三)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发展趋势 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是数字化图书馆,它不仅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信息存储形式,同时还改变了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形式,并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方便快捷和人性化。数字化图书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来对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并加以利用,让读者能够快速查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同时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更加便捷,获取信息也更加全面,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速。此外,数字化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是在不断更新的,是一个动态的信息资源,而不像传统图书馆仅局限于书本。 二、加强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 在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中,我们必须加强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同时注重数字化服务与管理。在其构建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图书馆进行网络化与信息化管理,实现对图书馆藏信息进行实时更新的数字化的管理。 (一)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勘探技术 信息资源勘探技术是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统计,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在线分析与处理。这一过程广泛使用了计算机技术进行情报检索,并根据以往经验组建专家系统,最后通过机器学习及模式识别等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勘探。该技术的使用大大方便了现代化图书馆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目前在高校图书馆中广泛地使用了该项技术,能够有效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评估以及预测等,同时还能对这些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与分组和关联规则等。这样,便可以根据读者提供的信息,并通过相应的处理技术来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收集与处理等。使用信息资源勘探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对馆藏资源进行统计,并能够对流通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在经过数据分析之后,还能够对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便可以科学系统地对图书馆中每一项的工作进行管理,同时还能够为课程编排、学科的设置、课程统筹以及教学活动等提供一些参考信息,并方便了读者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取所需的信息。 (二)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及业务提升 现代化的图书馆大量使用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收集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等,而传统的图书管理员不具备这些技术技能。为了适应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引入一些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且具有图书馆管理专业知识的技术性人才,同时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及业务提升。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管理中,必然会改变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为了适应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对图书管理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图书馆业务,还要有图书情报相关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技术,同时还要能够对图书馆信息系统进行熟练操作;不仅要能够进行联机检索与网上查询,同时还要掌握数据库的有关知识。由此可见,随着图书馆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将会不断地深入到图书馆的管理当中,同时对图书管理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关联互补 虽然数字化图书馆使用计算机技术取代了传统图书馆的繁杂的工作,但是以纸质形式存在的书籍与文献是不可能被其取代的。由此可见,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与互补性,要做好相关整合与衔接性工作。 (四)创新管理观念与理念 现代化图书馆不仅具有特色环境与活动,同时还具有特色服务与馆藏,其拥有的藏书种类与规模更多更大,符合现代社会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与共享性的发展需求,受馆藏数量与开放时间的限制越来越小。我们必须注重信息资源的共享,对多种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构建具有开放性的信息库资源,为快速获得所需信息资源提供支撑。同时,还要加强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软件与硬件建设,使用先进的专业管理技术,对图书馆进行科学管理。为了适应图书馆的发展需求,我们还要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加强数据库、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有效提高图书馆数据库管理的质量。为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我们必须改变管理的手段与模式,要努力为读者提供快捷高效服务,让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更加准确,并不断对现有的数据库进行完善。此外,在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采编与扩展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读者需求,更加主动、专业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作者:侯永青 单位:青海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计算机技术论文: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发展 摘要: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涌现为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不论是人们的工作还是生活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将这两种技术进行融合也是适应时展的潮流。所以本篇文章就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发展展开讨论。 关键词: 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都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我国的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在实际的生活中也有了很广泛的应用。通信技术以电话机的出现被大众而熟悉,为人们之间的沟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桥梁,而电视的出现更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色彩,计算机的出现无疑是为人类的生活增加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助手,帮助人们生活与工作。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能够离开的技术,这两者都对社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将这两者进行融合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更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1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计算机领域中尤为重要的部分,也是计算机中的技术方法与手段,计算机的技术很广泛,不仅有系统方面的技术,器件方面的技术,还有部件技术与组装的技术,下面就一一介绍这几种主要的技术。 1.1计算机系统技术 计算机系统技术是整个计算机完整系统所应用的技术,计算机系统技术包含了很多的方面,这些方面相互配合,一起形成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技术。计算机系统技术中的系统结构技术有很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提高计算机的性能,使得计算机有合理的价格性能比率。而系统的管理技术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系统的管理是由操作系统来实现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计算机的吞吐能力与解题的时效,使得计算机更加容易操作,工作的性能更加可靠。系统的维护技术是帮助计算机获得更高性能的保障,包含了系统实现的自动维护程序与诊断程序。此外,计算机系统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还包括了系统的应用技术,应用技术是具有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与应用相关的两个方面是程序设计自动化与软件工程技术。 1.2计算机器件技术 在计算机的系统中,最为基础的物质条件就是电子的器件,计算机中的“与”“或”“非”门都是复杂的基层线路,而这些基层的线路会组成较高一层的线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组合逻辑线路。一类是时序逻辑线路。这两类逻辑线路都是由电子器件所组成的,也是通过电子器件来实现功能的,计算机的划时代标志是以电子器件在其技术上的变革来进行划分的。 1.3计算机部件技术 计算机系统是由多个软件和硬件组成的,这些部件有不同的数量与品种,每一个部件又是一个精密的小系统,有着其独特的技术要求。一方是生产这些部件时,需要一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另一方面,这些部件在工作的时候,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如运算技术、存储技术和输入输出技术等等。 1.4计算机组装技术 计算机的组装技术与计算机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关系到系统的可靠性,信息传递的延迟性还有生产的工艺性等。计算机的电子器件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的进行变革与更新,电子器件的更新对计算机的组装技术有着很大的影响,计算机自发展以来,一直都在不断的进行着换代,为了能够将计算机发展的更好,为了能够与计算机的换代相协调,组装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使得计算机不断向着小型,微型的方向发展。 2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广,所涉及的行业也越来越多,但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方面还没有改变,通信技术一直都重在实现信息在空间域和时间域内的无失真传输,通俗意义上来讲,就是指通过通信技术,使得处于不同形态、不同地域的信息,实现了跨地区的转移,并且在转移的过程中,信息是安全的、准确的和快速的。这样一来,信息就能够从一个地方无误地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发出者到达了接受者。 2.1通信技术的历史与现代通信技术的产生 以往的信件传送都是远距离的传送,不仅是国家的管理,还有国与国之间的沟通都是通过远距离的传送信件所完成的,但是随着奴隶制度的国家出现,远距离信件的传送越来越频繁,因此出现了由国家主要承办的邮译制度,其就是邮政的前身。什么是邮译制度,就是利用了实物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在我国的古代就出现过类似邮政传递信息的方式,比如通过烽火台来传递战事信息,通过信鸽来传递信条等等,这些都是通信技术的历史。现代通信技术的出现是在1835年,由莫尔斯发明的电报为标志。莫尔斯在随后确立了莫尔斯电码,它的出现标志着有线电报的问世。在1835年附近,出现了很多有关现代通信的技术,例如电话的出现,无线电报机的出现,都为通信技术增加了宝贵的财富。信息论是在十九世纪出现的。 2.2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 最近这些年,通信技术在不断完善,也在不断的发展。目前的通信技术包含了很多的方面,主要有数据传输信道的发展,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还有最近的多方向发展。通信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帮助,而传输信道的发展又涵盖了很多方面,不仅有光纤,同轴电缆,还包括无线通信与卫星通信等。卫星通信为地球的人类与其他星球构建了联系,也通过卫星通信接收到很多的电视节目。现在人们所看的电视节目都是通过卫星通信进行接收与观看的。数据的传输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包括了基带传输,同步技术与数据的交换技术等。早在20世纪初期,通信技术就呈现出了多向发展的态势,如电报、电话等等都相继被人们使用,而在21世纪,这些技术仍然在使用,但技术已经实现了更新换代,如电报已经发展成了智能电报,而有线电话也发展到了远程、智能的电话,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出现了移动无线通信,多媒体的技术和数字电视等,这些通信的技术都是人们现在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无限的便利。 3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发展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是现代通信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将计算机技术带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也促进了通信行业的发展,通信行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的行业,所以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行融合发展,也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更高更好的服务。 3.1计算机通信技术 计算机通信技术,从其名字来看,可以看出,这是由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融合发展而来的,是两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产物。就目前阶段而言,对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相关研究,大多数是集中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这三个方面。对于计算机通信技术,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概念,但最为直观的则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不同地区信息的交换,从而实现通信。从实际的应用层面来看,计算机通信技术主要运用于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以及不同地区计算机和各类通信终端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例如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打印机与计算机的连接,进而进行交互使用和无线打印,又如,计算机与移动手机、平板电脑之间的数据交换等等,也都是运用了计算机通信技术。在这些过程中,实现了文档、表格、图片、影音等信息的交换共享,这些通过计算机处理器的处理,大多以二进制数据流的形式存在,借助通信技术实现了传播。对于简单的通信而言,只需要计算机与终端的设备就可以实现,通过计算机和终端设备的串并行口,使用电缆将串并行口进行连接,这样就可以实现数据传输了,但是这只适用于近距离的传输。而针对远程复杂的通信,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的,很多的计算机和通信的设备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连接,然后通过介质进行数据的传输。一般的计算机通信系统都是由终端的设备,数据通信的设备,传输的信道和通信软件所组成。 3.2信息技术 现在人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是关键的技术。信息科学技术是重要的生产力,并且促进着各行各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信息科学技术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一直在促进着我国的经济增长,使我国取得了连续多年的经济两位数增长的惊人成绩。众所周知,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有力证据,全球的GDP中,有很多的产值都是由信息行业所创造的,现代的信息技术涉及了很多的方面,在内容方面也是极为复杂丰富的综合性的应用技术,一直都是围绕信息的开发,处理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而对于信息技术的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所有的信息资源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收集数据,整理与加工数据的,所以将计算机技术成为知识的“加工厂”。 3.3蓝牙 蓝牙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蓝牙是一种无线连接技术的称呼,它的成本很低,实现短距离的无线连接。蓝牙可以在十米的半径范围之内进行单点对多点的无线数据传输和声音的传输,例如人们将蓝牙与手机进行连接,然后在与他人进行对话。蓝牙的技术主要有蓝牙专用IC和蓝牙无线通信协议栈两部分组成。蓝牙专用IC是由基带处理块和射频模块这两个部分组成的,这两者形成了蓝牙收发器。蓝牙无线通信协议,主要有SDP等部分,这些协议在主机上运行,或者是在产品主处理器上面运行,它的方式是采用嵌入式的方式,其主要的工作就是实现对设备与服务的发现等的安全处理方面,还有主处理器与其基带处理IC之间通过HCI接口而实现的通信。现阶段蓝牙的应用已经可以在电脑与手机上进行应用,蓝牙技术的实现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将其进行了融合,不断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进行发展。 3.4宽带技术 宽带技术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人们对于数据的传输速率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宽带事业的产生,信息的传输速率大大的得到了提高,目前宽带技术还融入了光纤与无线和以太网等很多方面的内容。宽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在了一起,计算机离不开宽带技术,人们工作和生活也离不开宽带。不同的宽带技术有不同的接入方式,这些不同的方式有着不同的效果,也存在着不同的数据传输质量。宽带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发展的尤为重要的内容,尤其是现在的光纤宽带技术,不仅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率,也在体形上面实现了更小,更轻便的目标。 4总结 网络是未来无处不在的主要形式,网络关乎着人们的一切生活,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而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是实现网络发展的重要手段。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都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促进了网络的发展。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行融合符合当展的主要趋势,也是必然趋势。两种技术的融合促进了网络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的建设,为数据的传输提供了必要的手段。这两种技术的融合会更满足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新技术的需要。 作者:关晴 单位:渤海大学 计算机技术论文: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研究 【摘要】 20世纪是技术型社会,更是信息型社会,计算机以及各种通讯技术已深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解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状况,对于科技领域的发展大有裨益。因此,本文立足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对二者的融合现状进行解读。 【关键词】 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融合 在“互联网+”战略的引导下,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纷纷应运而生,以极快的速度改变了整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度越来越高,网络通信技术在中国也实现了极大的发展,为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计算机技术 在计算机领域中所使用的技术方法及技术手段被统称为计算机技术。其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按照计算机的生产顺序可大致分为四类,计算机系统技术、计算机器件技术、计算机部件技术以及计算机组装技术。其中的计算机部件技术又包括计算机软件技术和计算机硬件技术,而计算机软件又涉及计算机系统运行程序和运行程序文档。为了突出重点,笔者仅从计算机系统技术与计算机部件技术进行阐释。 1.1计算机系统技术 计算机系统技术是一种兼具整体性与全局性的技术,包括系统结构技术、系统管理技术、系统维护技术以及系统应用技术。①系统结构技术一方面有助于提高计算机的计算效率,另一方面又能使人们获得合理的性价比。②系统管理技术的存在极大的改善了系统的稳定性,既方便使用,又降低了计算费用。③系统维护技术是计算机系统进行自我诊查和自我修复的反映,是人工智能的物化表现。④系统应用技术更为广泛地应用于程序设计自动化及软件工程技术。 1.2计算机部件技术 谈及计算机部件技术,首先要对计算机软件及硬件进行理解。计算机硬件主要有五个组成部分,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控制器、运算器以及储存器。输入设备是指接入计算机的外部设备,比如键盘、鼠标、摄像头;输出设备是指经计算机经过计算后输出给用户各种信息的设备,比如我们常见的打印机、显示屏、绘图仪、磁记录设备;控制器则是计算机的核心机构,是控制CPU的中枢部门;运算器的存在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物、化学、物理工程技术数据的精确性,是保证科学研究严谨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基础;储存器是负责记忆的重要机构,通过内部储存器及外部储存器实现了对于各种信息的保存,从而为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前提。 2通信技术 20世纪是人类科技发展历程中最为耀眼的阶段,轰轰烈烈的信息革命与科技革命,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更给人们的生产和交往活动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局。电话的出现及普及使得遥不可及变为近在咫尺,相隔万里的人们依然能够通过一个微型设备进行通畅的交流,从此距离不再是阻碍信息沟通的障碍。电视机的发明则使整个世界变得可视、可听,有了电视机的陪伴,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电子计算机可谓是人类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成就,它将单一的线性生活组装为多维度的棱镜,透过它可折射出大千世界、万般时空。纵观通信技术的历史变革,无数的科学家和研究员为通信技术和通信手段的改进与完善默默奉献,不仅促使通信技术的超越,更促进了社会的突围与颠覆。在技术的演进过程中,尤其以数据传输信道与数据传输技术的更新为主。①同轴光缆、光纤、微波信道、越洋海底电缆、短波信道、卫星通信以及无线通信渠道的拓展为数据传输的速度及稳定性提供了保障。②在数据传输技术发展方面,逐步实现了基带传输、频带传输、调制技术的突破,并通过同步技术、数据交换技术以及多路复用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地刷新了传输安全性及便捷性的新高度。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电报发展到电话,再到如今的多媒体技术、移动无线通信技术及数字电视技术,通讯产业也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后,便催生了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现如今,我国现代通信技术主要集中于光纤通信及第四代无线通信服务技术,在程控设备、移动基站的建设中发挥了极大的建设性作用。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变革,4G技术是对3G技术的一种批判,在原有技术上融合了正交频分复用技术、软件无线电、智能天线、多输入多输出技术与IP的核心网系统。4G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使数据、音频、图像的传输更为迅速,而且在画面的清晰度与保真度上也有提高。此外,基于4G技术的应用,各个领域都得以围绕“人本”核心而拓展业务,在提高自身的专业性之外,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实现了与客户更加积极有效的交流与互动。通过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日益融合,人们在工作、交往、购物、娱乐、学习方面都更为便捷。 4结语 毋庸置疑,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都为人们获取大量信息奠定了基础,二者的日益融合也必将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潮流和先导。在国际竞争中,只有抢占信息渠道的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因此,我们应加大研究力度,继续推进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为资源共享搭建坚固平台。 作者:姬婷 夏倩茹 张可健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计算机技术论文:高校工程审计计算机技术分析 [摘要] 当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不论是在工作方式、管理方式还是审计管理方面都对高校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审计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随着“金审工程”的开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但是,工程审计周期长、投资额大,涉及的相关人员较为复杂,因此,信息化建设难以得到较为有效的开展。对此,本文结合高校工程审计的实践经验,探究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审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 高校;工程审计;计算机技术 在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内部审计信息化成为高校审计工作中的必然趋势,本文从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工作中的现状入手分析,提出高校内工程审计中计算机应用的必要性和意义。本文以高校工程审计的具体需求,分析工程审计中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设计思路和框架,应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加强对项目的控制和管理。 1计算机技术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1.1高校工程审计不健全 高校中工程审计设置都是审计机构与纪检共同办公,没有达到内部审计结构的独立性要求,因而需要配备专职审计人员。此外,该做法缺乏专业性,部分规模小的学校缺乏审计机构,缺乏从事审计工作的专职内部审计人员。 1.2高校工程审计人员技术能力不足 高校基建工程建设中,因工程及修缮项目的管理,牵涉的资金额度较大,并且程序较为复杂。所以说,工程内部审计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且专业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高校工程审计需要高素质、综合素养能力较高的人才。但是当今高校工程审计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多是半路出家,从会计专业教师选拔而来,缺乏一定的业务实践能力,对审计的效果造成了直接影响。 2高校工程审计中计算机系统应用的价值 2.1有助于工程审计流程顺畅,提高效率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中,高校工程审计系统地采用了网络信息技术,它具有便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促使工程审计的工作更加流畅。此外,有助于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和建设参与的有效沟通。要想提高高校工程审计效率和整体监控水平、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应充分利用先进可靠的网络服务平台、数据库、移动办公等技术手段,保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能及时掌握工程的管理信息,减少信息沟通量,有效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便于及时了解高校工程管理现状,及时汇总各种信息,便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审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提高问题发现和处理的效率。 2.2拓宽审计信息渠道,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高校建设工程总投入大、周期长、利益相关者较多,并且工程管理极其复杂,高校内部审计需要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面沟通。倘若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高校基建工程造成一定的影响。工程审计中计算机的应用使高校工程项目管理的内部信息流扩展到审计层的交互沟通中,它能够消除工程审计信息孤岛现象。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沟通平台的建设,整合各项远程服务及信息功能,为建设参与各方远程协作办公提供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它能与建设各方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由于审计信息提供了一体化的应用平台,及时拓宽了信息来源渠道,使工程审计数据的信息更加准确、统一。此外,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工程审计制度,内容包括工程审计信息系统的平台维护、系统操作规范、信息使用权限的控制、资料存储及网络安全的运行等方面的内容,有效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信息审计过程中各司其职,避免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风险。 2.3能够实现管理系统创新 高校工程审计中,信息化建设还有较长的路要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需要有效结合工程自身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完善和总结。可以说,信息化环境下,业务思路和信息数据能使内部创新技术更加完善、视野更加宽广,为积极持续开拓工程内部审计创新了发展思路。此外,高校工程审计中管理系统中的信息构建,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与社会、经济及高校自身的发展相互适应,从而实现工程审计的科学发展。 3加快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审计中应用的建议 工程审计中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势明显,但对于高校而言,管理水平的起点不同,因此,建设过程任道而重远。当今,为加快工程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步伐,各个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造工程审计条件。具体而言,高校工程审计应转变陈旧观念、提升信息化意识、转变思维。此外,还应采取积极心态参与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优势,提高高校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效促进高校科学健康发展。工程审计信息化离不开既懂管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对此,高校可开展培训,与企业进行合作,用来提高人才的知识水平,改善其知识结构。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审计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当今的发展,所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未来工程审计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者:赵郁茹 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五年制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与实践路径的研究 摘要: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延续。文章结合“财务会计专业群”的建设实践,分析了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按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信息化课程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创新,提出了一条颇具特色、完整的专业群构建基本路径,以指导和促进专业群建设。 关键词:高职 专业群 课程体系 路径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在“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职业学校专业品牌化、特色化、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启动了“十三五”期间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工作。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财务会计专业群”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信息化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专业群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创新。 一、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由3个及以上专业或专门化方向组成的、专业基础相通、就业岗位相关、工作领域相近、教学资源共享的一个集合。结合我校隶属于江苏省财政厅财经行业背景和学校自身的专业定位、学校独特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确定大力发展财务会计专业群。我校五年制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群由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管理等四个专业构成,会计专业是我校的传统骨干专业,也是省级示范专业及省级品牌专业。该专业在2005年就被认定为省级示范专业,成为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十五”期间三十个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省级示范专业之一;2007年成为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会计专业首批试验点;2007年,我校会计专业被确定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协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承担着主持全省五年制高职会计重点专业的建设任务;2011年,在省“十二五”期间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省级品牌专业评估中,会计专业又被认定为省级品牌专业。在会计专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们立足会计,积极拓展,已建成了以会计为核心专业的财务会计专业群,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审计专业,就是在会计专业的基础上拓展出来的优势专业。2016年,学校结合省市文件的精神,提出加快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在充分发挥会计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利用专业之间的互为带动、互为促进、互补共享的关联性,提升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水平,促进教学团队培养与建设,进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信息化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实现“1+1 2”的功能,拓宽服务面向,增强社会适应性,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二、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专业调研、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专业发展论证会,在市场人才需求的引导下,合理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或课程设置,使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需求紧密对接。近年来,徐州市围绕“三大基地”“四大产业”,全力推进“三重一大”项目,为徐州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再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更为财经类职业教育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社会对财经类专业的就业需求形势更加强劲。2015年徐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全市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招聘人员,对大专以上高等职业教育学历员工的需求保持在34%左右,其中,财经商贸类专业的人才需求排在十大需求专业的第3位。不断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需要大量熟悉会计工作、精通财经法规、实践能力强的会计人员。这为财务会计专业群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校紧密结合徐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实际,依托财政主管部门的行业优势和财经办学特色,拓宽专业领域,形成了以现代商贸服务业为服务方向,立足三产,联动二产,办服务型职业教育的办学格局。在针对工业企业、商贸服务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服务公司等企业的调研中,企业都有对我校毕业生的用工需求,尤其是会计服务公司,近年来发展很快,愿意大量招聘我校毕业生,徐州市目前有200多家会计服务公司,完全能满足学生识岗、跟岗和顶岗的需要。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财务会计专业群的教学质量 依托高校同专业教授专家、行业企业会计部门负责人及院级、校级专业带头人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职业岗位调研和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岗位能力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构建-校企专家论证-课程标准开发-教材开发-教学过程设计等环节,按照会计人员职业成长规律及不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结合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点、合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按照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特点和培养要求,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突出职业精神培养,不断探索具有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专I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形成“双证融通、校企融合、分段递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培养的学生以熟练的会计核算技能和较高职业素养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江苏省财会技能竞赛项目上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我校财务会计专业群各专业的毕业生连续五年就业率高达98%以上,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 (三)搭建财务会计专业群“平台+模块+方向”式课程体系,建立“双证融通、集群链路、分段递进”培养机制 所谓财务会计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是指围绕会计岗位群工作领域,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架构时,由公共课程、专业群基础课程组成的“平台”课程,公共课程严格执行省指导性方案规定的课时,财务会计专业群基础课程主要满足各专业公共需要的培养,按照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因此最基础的专业群平台课程应包括会计基本技能(录入、点钞、珠算)、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等四门课程,它实现了各专业底层共享,同时该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有机融合,建立“双证融通”培养机制。专业群提升平台则是以会计专业为核心和基础,其他都是在会计专业基础上拓展的特色专业,因此首先应该学习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实现底层共享。 “模块”是根据财务会计专业群中不同的专业而设置,表示该专业的培养方向,由体现专业方向特色的课程组成。如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它是互联网快速发展、会计软件日趋智能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专业群平台课程以后,掌握了基础的会计知识,后续课程培养学生能及时提供企业所需的会计信息,对信息的处理和再加工的能力要求较高,开设课程主要有常见财务软件应用(金蝶KIS)、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ERP项目实训等;财务管理专业是学生在完成专业群平台课程以后,掌握了基础的会计知识,后续课程培养的重点是学生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力,开设的课程主要有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管理会计、税法、税收筹划、财务管理项目实训;审计专业也是在学生掌握基本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重点学习审计知识、审计技术与方法,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实务、电算化审计、审计项目实训。专业模块课程按照双链路方式搭建,即“知识-能力”链路的专业课程与“技能-知识”链路的专业课程,既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既强调校内学习与实训,又重视学生识岗、跟岗、顶岗的校外企业锻炼,各专业中层分立,充分体现专业的特色烙印。 同时财务会计专业群内的各专业不再是平行的互斥结构,而是互联互通的网络结构,相互支撑和沟通,通过会计核心专业的带动及其他专业的错位发展,形成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可以共享的专业群体,在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以后,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开设选修课程,实现高层互选。其基本框架如下表所示。 (四)构建群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行业专家为核心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学校长期坚持“人才强教”战略,全面提升师资整体素质,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教师培养工程”“优秀教学团队打造工程”,建设了一支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数量足够、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学历教育与能力提升并行、师德教育与业务提高并进、专职与兼职并举的方针,积极创新优秀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师资管理运行机制,努力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师德高尚、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为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学校建立了“名师”选拔培养和支持体系,结合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每年选拔1―2名左右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帮助申报“徐州市拔尖人才”“省高校教师青蓝工程”“省333高层人才培养工程”等人才培养工程,同时通过与行业企业和普通高校合作搭建协作平台或共同研究课题,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全省有较大影响的专家。 2.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通过企业实践、师资培训、专业调研、课程改革、技能大赛、教科研等方面的带头作用,为专业负责人的成长打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努力培养一支理论与实践水平较高、专业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优秀专业带头人队伍。通过专业负责人的成长,来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实施“双师教师”培养工程。双师教师是学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课程改革的关键,对于如何培养双师,不同的专业应该有不同的方法,针对会计类专业,学校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推进,一是鼓励教师考取会计师,从理论上达到双师的要求;二是到企业实践,每名专业教师要有1个紧密联系的企业,并且每年都要到企业进行实践,同时明确实践的要求及内容,提交的成果,保证实践的质量。系部在学校支持下成立徐州财缘会计咨询服务公司,开展记账业务,要求每个职业教师都能独自一家公司的账务并帮助企业进行纳税申报。 4.实施“优秀教学团队”打造工程。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不同的专题,组建不同的教学团队,通过完成专题目标,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如为加强技能训练,组建技能大赛教练团队,在完成学校金牌任务的同时,通过研究技能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来推动课程改革。再比如为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率,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加强对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的研究,制作题库、录制视频,研究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形式,在提高通过率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锻炼,同时又形成了课程改革的成果,使优秀教师成为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教学方面的专家。不同形式的教学团队,解决学校、系部不同方面的问题,在师资建设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学校把优秀的团队,经过包装、推荐、申报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教学团队。 (五)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全面实施实践育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财务会计专业群建成了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g服务、专业文化环境为一体的省级高水平财经实训基地,建成模拟会计文化展示厅、货币陈列室、纳税申报实训中心、模拟银行实训中心、会计岗位实训室、成本会计实训室、虚拟会计实训中心、财务决策实训室、金蝶、用友软件实训中心、财务管理电子对抗实战实训室、三维演示厅等23个实训室,22个软件实训平台,实训实习基地系统、完整、先进,为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支撑。 2.建设了“校企融合”的教育体系。校企融合是财务会计专业群“双证融通、校企融合、分段递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会计系先后与江苏嘉伟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徐州一牙财务管理有限公司、徐州彭城五交化、徐州市百货大楼、徐州市宗申公司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在“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双赢。多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讲求实效、共谋发展”的原则,在培养高素质实践性人才培养方面,开展长期合作,比如学校与会计服务公司共同开发记账业务流程教学资料,落实校外实践项目,用于教师辅助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职工培训。 3.做强“江苏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考核基地”,进一步提升服务社会水平和能力;加强“江苏省财经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和“江苏财经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引领江苏财经技能教学研究、为财会技能大赛提供基地支持、为江苏财经教师培养提供优质服务,形成鲜明的示范辐射特色。 (六)开发财务会计专业群数字化教学库,实现教、学、做、训、评一体化平台 与企业合作开发财务会计专业群数字化教学库,包括专业中心、课程中心、实训中心,专业中心,主要让学生了解R到ㄉ璧某晒,包括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专业与课程评价、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技能大赛、师资力量及专业建设成果,便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增加专业归属感;课程中心主要开发了会计基本技能、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纳税申报与会计处理、成本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常见财务软件应用、模拟企业经营流程实训等8门精品课程,便于学生学习和实训的需要,实训中心包含了专业购买和开发的22款软件,满足了学生实训、练习、考核与竞赛的需要,实现教、学、做、训、评一体化平台。 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影响力,在和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对教师和学生全部开通网络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实时的沟通和学习,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 (七)加快构建现代化财务会计专业群机制,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要积极构建现代化财务会计专业群的运行和质量保证机制,成立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群专业负责人选拔和任命办法,明确群专业负责人的职责与任务,配备各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建立群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监控及评价标准体系,坚持过程管理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广泛吸收学生、家长、企业、行业等组织参与质量评价,积极探索第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要将毕业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学生综合素养和持续发展能力(包括职业岗位发展和升学率)、创业成效等方面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三、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建设思路 尽管高校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凸显了专业的办学优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财务会计专业的文科特征造成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推广不够;二是优质课程建设方面,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要继续完善,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资源内容还需继续补充;三是国际合作交流需要进一步加强。 针对会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推动专业群建设,提升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进一步提高教师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能力,完善并利用学校现代化网络平台和教师教学空间,强化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二是进一步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促进教师产学研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学生、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多优质服务。三是进一步深入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积极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引领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财会类专业建设,发挥我校会计专业在江苏省职业院校乃至全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浅谈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如何实施教学改革 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中等专业管理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不仅要依靠理论教学,还要依靠实践教学,更重要是依靠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中职学校实施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懂得相关知识并掌握一定技能的操作人员,其主要目标指向核算操作员工岗位。为此,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财务会计专业教学来说,能够了解电算化的基本常识、重点掌握财务软件的运用即已达到预定要求。因此教学主要定位于财务软件运用,形式上宜采取以多媒体演示或上机实训为主、以理论讲授为辅的教学指导思想。 现代化的技术,将为财务会计专业教育的创新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是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的应用,既有助于直观、形象化地组织教学,又有利于设计个性化的学习道路。例如过去在讲解“如何记账”时,方法是“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即将记账凭证抄到账簿上,但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无法将记账的结果列示出来,常常是老师讲完了学生仍然不知道该如何记账。现在利用会计软件及多媒体边演示边讲解,同时演示会计凭证和账簿,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如何将会计凭证记录到账簿上,再将结果演示出来,使之形象化,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上机操作,这样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各中专学校都配有计算机房并拥有一定数量的微机,这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也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及会计模拟实习电算化提供了坚实的环境条件。 二、以“市场”为导向,为社会培育急需的财务会计专业人才 我国自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以来,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迎来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春天。市场如同一把玄幻的宝剑,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指挥着人们从事各种活动,使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种生产要素及资源通过市场实现最优配置。而中职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劳动力的市场配置与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的运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产业技术结构呈现出提高的态势,但从总体上说,实现自动化和运用高科技的企业为数不多。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初、中级技术人才仍然存在巨大的需求。作为我们所培养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是社会所必须,受会计市场所青睐的那一种,哪里有会计市场我们就奔向哪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要求我们在实施会计教育之前不妨先做下市场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深入的社会中去,到各个工厂、企业乃至车间中去,了解到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最欠缺的又是哪些方面。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向小型企业、民企、私企,而且主要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而中职会计课程却偏重于大型企业的要求,按照《会计准则》并结合企业会计制度为大纲编写,很少有面向中小型、民企、私企的会计课程。所以专业课程设置要要求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当地、学校的具体情况,并聘请理论与实践能力都较强的业界人士参与,科学地设置行之有效的专业课程: 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双证制”及竞赛要求,确立主干课程,在校期间,让学生学有所成。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可能的就业方向,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或辅助课程。如《收银员》《市场营销》《物流基础》等。以满足学生非对口就业的需求。 三、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中职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及实训操作的重点。因此,中职学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在重点专业领域选择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进行支持与建设,形成一批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中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和锻造人才的“工厂”。 责任编辑罗峰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基于3+3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财务会计》课程设计探讨 摘 要:本文将从苏州市场需求出发,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课程进行中高职分层分阶段教育进行设计,以期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财务会计 课程设计 近几年,江苏省的高考生源在下降,高职院校招生越来越困难,而另一方面,虽然江苏扩大了高职教育的招生规模,但是大多用于招收普高毕业生,中职学校学生想进入高职学存在比较大的困难,这将不利于中国职业教育的深化发展,所以3+3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但是其存在的主要目的不是简单的“中职3年+高职3年”的叠加教育形式,而是需要中高职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共同的培养目标,按照市场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循序渐进实施,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研究课题中的重点和落脚点。《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熟练掌握,为学生日后能够胜任中小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以及在专业领域向更高层次发展打下基础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从苏州市场需求出发,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课程进行中高职分层分阶段教育进行设计,以期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 中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1.1 课程教学内容重复 将我院《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与吴江市中等专业学校和苏州市丝绸中等专业学校的进行对比,发现中高职目前对于该课程内容的设计基本一致,都是讲授会计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核算),重点也是这些要素的计量、核算以及会计分录的编制。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针对“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课程内容与中职相同的情况”的回答是只有2.44%的学生选择“没有遇到”;针对“在课堂中,如果遇到和中职知识重复的情况,老师如何对待”这一问题,只有1.22% 的被调查对象选择“跳过讲下一节”,52.44%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仍旧讲一遍”。因此,如果我院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没有进行调整,学生进入高职后,必须重新再学习一遍已经学过的内容,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1.2 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不匹配 被调查对象对于“通过在高职的学习,你觉得收获最多的是?”这一问题的选择最多的是专业知识技能,选择社会实践能力的较少。“通过在高职的学习,你的技能比中职是否提升”这一问题的回答中,认为“提升明显”的占12.20%,“原地不动”的占14.63%,“有所退步”的占8.54%,64.63%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有“小幅提升”。由此可见,目前中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的设置还是有诸多问题。职业教育的改革方面是将学生培养成能迅速适应社会需求,实现零距离就业的准职业人,但是目前的课程内容是按照会计准则设计,并没有与职业岗位匹配,学生在学完这些知识后,要实现与现实的零距离对接基本不可能。 2 中高职衔接《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设计 2.1 内容选取符合市场需求 中高职衔接《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设计要体现其职业性,真正满足市场需求,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主要为苏州乃至长三角输送应用型人才,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对吴江区及周边企业进行会计人才的需求调研。调查结果发现,在“您认为学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哪些不足”这一问题的回答中,73.68%的企业认为“实践课时少,学时少”,68.42%的企业认为“专业课设置没有考虑岗位的特点”,而“一个应届毕业生最想她拥有哪方面技能?”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职业道德,沟通表达能力,财务核算能力。 本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根据企业的岗位设计和职业要求,确定本课程典型工作任务――日常核算业务,然后分析日常核算业务中的典型工作岗位,进而分析典型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标准,设计课程的内容体系。 2.2 教学设计以职业标准为标杆 《财务会计》课程设计除了要学生完成课程理论知识的学 习、业务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相关方法和技能,准确进行出纳、财产物资、往来结算、成本费用、财务成果、总账报表位等主要会计核算业务的核算和账务处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养成客观、真实、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格,使学生达到会计上岗的职业标准,实现职业生涯目标。教学设计应当做到: 知识方面,使得学生能够:(1)熟悉《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法规规定及有关金融、税收等相关知识。(2)掌握各类经济业务原始凭证的审核方法和填制方法。(3)掌握工业企业会计核算 (包括出纳、财产物资、往来、成本费用、资金业务、财务成果、总账报表业务等)的方法和过程。(4)熟练掌握各类业务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能力方面,使得学生能够:(1)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初步具有会计职业判断能力。(2)能熟悉企业会计核算岗位职责,熟练进行一般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3)能运用会计基本理论知识解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项目的信息生成过程。(4)能运用知识分析、解决企业日常会计处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素质方面,使得学生能够:(1)建立熟悉使用会计方法解决会计工作的思维模式;(2)熟悉与会计工作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制度;(3)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依法行使职权,忠于职守、坚持原则。 2.3 课程内容设计遵循职业成长规律 在总体课程内容选取上,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解构和重构,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从会计要素出发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收入、费用、利润和总账报表业务的顺序进行课程的安排。现有的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分为七大会计业务:出纳、财产物资、往来结算、成本费用、资金、财务成果、总账报表等业务的核算。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将教学内容在中职和高职中进行分解。中职阶段一般侧重“打基础,点到为止”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训练,强调基础知识的扎实和基础操作的规范、熟练。而高职阶段则强调“纵向深入,横向拓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强调综合技能的训练,复杂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以及创新发展能力。以存货业务处理为例,可以在中职阶段完成原材料的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实际成本计价与核算和期末清查等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工业企业存货的收入与发出的核算,以及业务处理流程,会填制和编制该业务处理中的会计凭证。在高职阶段纵向深入,增加存货中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库存商品等其他存货的收入与发出核算、业务处理流程,同时进行横向拓展,指导学生能够完成商业企业中存货的核算,此外,在高职阶段要将真账训练纳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业务,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课证融通,符合考证要求。按照我院3+3中高职衔接的要求,在中职阶段,学生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在高职阶段,则需要取得初级会计师的职称。在课程内容分解时,按照课证融通的要求,做到各阶段的教学内容达到考证要求。以出纳业务核算为例,建议在中职阶段完成出纳业务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该业务岗位的基本知识,会正确填写各种票据,会办理货币资金和票据结算业务,会进行会计核算。而在高职阶段则将该部分学习的重点放在出纳人员的真账练习、风险规避和素质教育上,将学生培养成完全能胜任出纳业务岗位的准职业人。 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达标,并不足以使其成为优秀的职业人,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信息的质量影响了决策的正确性和利益分配的格局。为了确保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不仅需要制度的规范,更需要会计人员诚信的品质。诚信是会计人员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是会计人员的立身之本。在高职阶段《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将职业素养的教育充实到课堂教育中,主要可以通过实际场景的模拟,加强诚信教育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以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3+3”中高职衔接,无论对于中职学生还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都会带来很多的好处,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这种原本可能对于中国职业教育大有裨益的模式办成一种以拿文凭为目的鸡肋。接下来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将是“3+3”中高职衔接研究重要方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仅仅靠教师的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院给予支持,需要中高职教师的密切沟通,才能使得学生在两个阶段学习中能够循序渐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职业人。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已有的文献显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满意度较低。本文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了如何立足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内容融合,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因专业施教,使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与专业需求有机结合。 关键词:课程设计 管理会计 非会计专业 会计学 一、序言 目前,我国相当多高校将会计学课程作为核心基础课向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反映了这样一种共识:理解财务会计概念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必要准备。这门课程的主要功能一是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做准备,二是为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基本的会计工具。 国内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研究论文数量庞大。从已有文献看,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满意度较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比较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面临的挑战既来自学生专业与职业目标的多样性,又来自于学生对会计课程的负面印象――学生通常认为会计课程就是摆弄数字。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认为会计学与未来的职业生涯不相关,因此对这门课程不是很重视。会计教育界意识到改变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观念很重要,因为观念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因此,会计教师呼吁认真审视会计教育,抛弃偏重机械记忆的教学模式,向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开发学生决策能力的方向转变。 这个挑战促使会计教师采取一系列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些方法与建议包括:改变学生对会计学科的观念,改变会计学教材的主题顺序,采用主动学习法,重视批判性思考,模拟企业的运作方式,使用大众媒体的资源,摒弃或减少有关借贷方的机械记忆。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促使会计学的教育向更理想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将上述创新方法围绕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整合会计原理,也就是重新开发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对会计学的教学效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当 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学是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是为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做准备。因此,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确会计的含义、职能、目标;理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和借贷记账法之间的关系;掌握会计核算方法的关系及其具体应用;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并进行简单的财务分析。总之,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会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会计信息和数据的生成者。而对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学的主要目的是如何使用会计信息,而不是从事会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如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一样,学习的目的是使用计算机,而不是编程。 概括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会计(How to do accounting),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如何用会计(How to use accounting )。具体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生成会计信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使用会计信息。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同软件的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使用软件的用户不必懂得编程知识,重点是如何使用软件。由于目标定位的错误,非会计学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第二个错误随之而来。 (二)选用教材没有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会计与非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存在很大差异。很多高校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教学目标定位不当,其直接表现是会计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没有实质区别。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选用的教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会计专业学生用的《会计学原理》或《基础会计》。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类教材的弊端是侧重讲述会计要素的具体核算,缺乏对相关经济环境背景、企业经济业务运作信息、各种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经济内涵与实质的阐述,体现更多的是会计技术层面的会计核算方法,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管理高度。这类教材体系偏离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标,不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会计信息的学习要求,影响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选用的另一种教材是标明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用的《会计学》。这类教材尝试调整教材结构,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材的框架结构与内容,与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没有本质差别。 (三)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要求 首先,课程内容不完整,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在课程安排上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都设置会计学、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会计学的内容只限于财务会计,不包括管理会计。目前,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沿用了会计专业会计学的体系,基本不包括管理会计的内容。管理会计包含的内容如计划、预算、预测、成本管理、业绩评价、内部控制等,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更相关,更能体现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会计信息的教学目标。但在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中,没有包含上述与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内容。 其次,教学内容没有突出重点。课程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标,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会计核算流程。即经济业务发生后,首先要根据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然后登记账簿,最后编制财务报表。基于现有的教材体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沿用了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主要强调了财务会计的簿记方面,即借、贷、日记账、分类账等内容,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学生往往感到会计比较机械、枯燥,与专业不相关。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专业会计师,因此应淡化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具体核算程序。 会计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内容没有根本区别。特别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没有包含管理会计的内容。目前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没有机会学习管理会计,一是因为有些高校对经管类非会计类专业不开设管理会计课程;二是由于第一门会计学课程的学习经验,即使有机会部分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也不选修管理会计。在某种程度上,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内容就是不完整的,因为在企业实际运作中并不存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这就造成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到的会计知识缺乏系统性,不能从整体角度掌握会计的精髓。 总之,由于目标定位不当、选用教材没有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低是可想而知,预料之中的。 三、 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构想 (一)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关系的再认识 传统理念将会计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类,着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对于二者之间的联系重视不够。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问题研究较多。早在2003年,孙晓明从会计目标变迁的视角阐述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他认为财务会计服务对象向内部扩展,包括了内部信息使用者,管理会计服务对象则向外部扩展,包括了外部信息使用者。会计服务对象的这一融合使原来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划分的界限逐渐模糊,从而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最终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持。黄曼远(2014)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内涵和关系的探讨出发,根据二者的历史、本质、目标和发展趋势的同一性,从理论上证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她认为从现实角度来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实践中从来就不是两个相互孤立的系统,而是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生成的信息交叉构成企业完整的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 (二)将管理会计纳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内容的深化、延伸与发展,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基本信息来源一致,终极目标一致。 根据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1997年的公告,管理会计是通过规划、计量、管理财务以及非财务信息系统引导、激励管理者的行为,支持与创造实现企业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从而增加企业价值的持续改进过程;根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的定义,管理会计是为管理当局用于企业的计划、评价和控制,保证适当使用各项资源并承担经营责任,而进行确认、计量、累积、分析、解释和传递财务信息等的过程。 上述专业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定义清晰地表明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管理会计通过计量、管理、利用财务信息创造价值,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密不可分。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从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出发,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内容进行整合,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三)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具体构想 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内容融合,重新构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挑战就是改变课程的框架结构与内容。如下页表所示。 第一单元是设立企业(以商业、服务业为背景),主要业务活动涉及制定商业计划书,本量利分析,编制预算,讨论公司的组织形式,解释财务报表。此外,采用预算作为公司战略的工具,学生在整个预算期内评估企业决策。这些主题持续整个学期。 第二单元包括建立会计系统。与传统的会计学课程强调掌握借贷方记录经济业务不同,这一单元利用电子数据表(Excel)建立会计账户系统,每一列代表一个账户。账户的增减变动在每一列记录,到会计期末结出每个账户的余额,利用账户的期末余额编制财务报表。 传统的会计学课程将会计循环视为编制财务报表的一个程序,这个循环始于记录经济业务,终于结账。但是,这种视角意味着编制财务报表独立于公司预算中设定的管理目标。整合后的会计学课程将编制财务报表视为预算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将实际结果与呈现在预算中的预期目标相比较。进一步说,会计循环的终点不是编制结账后的试算平衡表,而是计算实际与预算的差异,评估前期决策。 课程的前两个单元主要涉及与服务业、商业企业相关的会计概念,第三、四单元以制造业为背景。学生将在前两个单元已经掌握的相关概念应用到制造业的企业环境。此外,学生前两个单元中没有充分理解、或者理解错误的概念在这个环节可以得到更正。 第三单元包括编制总预算,计算多种产品的盈亏平衡点,用分批法、分步法计算成本,计算销售成本,采用各种成本流转假设计算期末存货。 第四单元包括利用相关成本进行决策,以标准成本为基准计算成本差异,记录与分析涉及财产、厂房、设备和所有者权益的经济业务。 最后一个单元是有关借贷方的学习。记录交易或事项的规范方法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重要的必备要求,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的商业语言。整合后的会计学课程不是要摆脱或删除有关借贷方的知识,而是将其放在适当的环节讲述。在课程的最后阶段讲述借贷知识,其优势是:学生已经掌握利用电子数据表记录经济业务,已经实践过利用Excel计算账户余额编制财务报表,已经明白如何利用财务报表进行决策。在这个背景下,对经济业务的会计记录只是学生对已经熟悉的会计系统的一个微小的调整。 关于借贷方的内容包括全面完整的实践,学生编制会计分录,登记日记账,将日记账过到分类账,编制试算平衡表,编制调整分录并登记到总分类账,最后根据调整后的试算平衡表编制财务报表。 整合后的会计学并没有减少传统会计学课程的内容,而且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纳入教学体系,丰富了会计学课程的内容。这种调整保持了会计学课程结构与体系的相对完整,能够使学生对整个会计基础知识及简单的管理会计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将管理与会计有机结合起来,更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要求,体现了管理特色。这种体系与经管类学生的专业需求、未来职业发展有了比较密切的联系。 胡玉明教授早在2010年提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是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看懂财务报表,听懂商业语言,理解会计信息,运用会计思维,辅助管理决策,持续创造价值。改变框架结构后的会计学课程因专业施教,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管理的角度看会计,在一定程度可以实现会计学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从而赋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以意义。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高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改革探究 【摘 要】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会计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准则,进一步全面地,系统地介绍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操作技能。本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到技能,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对财务会计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财务会计;教学改革;高职 0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在经济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对未来10年人才需求预测结果表明,今后我国将需要的各类人才中,排在首位的是会计类。会计专业是这些年热门专业之一,从学校的招生人数来看也是逐年增加。形势是良好的,那么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员,那么做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课程上。那么最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财务会计应该如何进行改革。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1 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过于理论化 会计专业的课程过于理论化。教学内容大多是根据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转换成教学内容,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内容过于理论化。学生刚刚学完基础会计,有的还没有学明白,又来学习理论化很强的财务会计,一方面学生感到很茫然,另一方面感到枯燥,进而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1.2 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有很大差异 好多学生学完了财务会计,都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更明显的是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了,虽然学了财务会计,但是最基本的财务工作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教学内容实践性差。 1.3 教学方法陈旧 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原来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讲为主。练习也是偏重与给出业务描述,然后让学生编制会计分录的形式。这样上课就不够生动,学生学习兴趣差。针对现在90后学生的特点,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财务会计》课程改革 2.1 重新进行课程定位 为了准确定位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我们针对性地面对北京地区的大型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进行了调研,同时走访毕业生、相关院校的同类专业、中小企业、会计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个体工商户等,召开了相关的座谈会就近年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社会需求、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发展作了深入分析。分析出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岗位。 (1)初始岗位――财务助理,包括出纳、会计助理、审计助理、办税助理。 (2)升迁岗位――2至3年的岗位晋升:会计核算岗位(往来会计,固定资产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报表会计,会计信息化会计)、主管会计、审计、办税员。 (3)进一步升迁岗位――4至5年的岗位晋升: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 2.2 明确财务会计课程目标 基于对岗位的分析,我们会计专业的老师对整个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的梳理。财务会计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资金运动,理解企业会计的岗位分工,在全面了解企业会计循环过程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能够依据各岗位职责对本岗位的企业基本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准确的会计处理,熟练进行财产清查工作,能够完成期末的结转和调整工作,并能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报表。培养学生形成严谨、规范的工作习惯,使之具备基本的会计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2.3 明确教学载体 教学载体拟选择资金流转过程中每个经济业务的发生,经历的过程,和最终完成后的货币清算整个循环过程为具体载体,这些教学载体涵盖了财务会计知识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涵盖了财务会计这门课程实操实训的相关内容。 (1)账外资金案例,承载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的基本内容以及货币资金清查的方法,银行结算等相关内容以及货币资金核算方法的基本技能等。 (2)渝太白案例,承载所有者权益、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的具体概念、特点、主要内容等知识点和具体的账务处理技能。 (3)法莫尔虚构存货案例,承载了存货、应付账款的基本概念、具体内容以及掌握处理的基本技能和管理的方法。 (4)蓝田股份固定资产案例,承载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累计折旧的具体内容和核算方法。 2.4 重新梳理课程内容 根据会计岗位的特点和财务会计具体内容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体系理实一体化,密切结合会计实际工作,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以岗位为主线进行了重新设计。 (1)企业财务岗位介绍,主要介绍财务会计的相关岗位,以及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以及相关关系。 (2)出纳岗位的核算,结合出纳岗位的主要工作主要讲授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以及企业货币资金业务的核算。 (3)往来结算岗位的核算,主要讲解往来岗位相关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以及其他应收应付款的核算。 (4)材料岗位的核算,主要讲解材料和商品的收发业务的核算。 (5)固定资产岗位的核算,主要讲解固定资产增加、减少、折旧、清理等业务的核算。 (6)职工薪酬岗位的核算,主要讲解工资的核算方法。 (7)资金岗位核算,主要是资金筹集业务和投资业务,涉及到的内容有借款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投资类账户的核算。 (8)会计主管岗位,主要是财务成果的核算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 2.5 教学方法改革 《财务会计》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学科,要尽量体现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上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交往,同时注意教学目标中知识、技能、态度的三位一体。在教学方法上应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应用信息搜集与模拟企业资料、讲授法、练习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总结归纳法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加强激励作用,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2.5.1 情景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实际工作的模拟情景,由学生担当不同岗位角色去完成任务。为完成任务,学生必须熟悉企业会计岗位工作,然后按计划实施操作,让学生通过学习、分析,在实践中总结并形成能力。 2.5.2 课件讲授与启发引导 精心制作的课件等教学资料展示、必要的课堂讲解释疑,加深学员对会计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注意教师的讲授应更具启发引导的效果,帮助学员逐步达到自觉学习、自主运用涉税知识理论。 2.5.3 示范教学法 在课程开始阶段,学生对登记账簿的程序并不了解,这时应采用示范教学法,教师首先根据学习任务设置,给学生做出示范,引导学生入门。案例分析 2.5.4 角色扮演,实践实训 本门课程重在对会计核算方法的掌握,学生可模拟扮演企业会计不同岗位角色,对不同经济业务进行处理,要多做、多练、多实践,在做的过程中加深对账务处理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5.5 案例分析 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员对这个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校本研究方法。在现代管理原理与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是促进学习和提高教学的有效方法。 3 结论 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从事财务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知识基础。必须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本文结合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和多年的教学经验。不但从内容上改革也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索。并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职高财务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刍议 摘 要: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会计人才,是摆在众多职业学校面前的一个紧要和关键的问题。本文从职高财务会计专业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职高财务会计专业改进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职高;财务会计;教学;问题;对策 财务会计专业已形成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务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是摆在众多职业学校面前的一个紧要和关键的问题。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我们通过分析问题,然后研究对策解决这些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引起大家对职高财务会计专业专业的重视和相关问题的讨论。 一、职高财务会计专业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缺少学习兴趣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职高学生多为参加中考后未被普通高中录取而选择了职业教育,普遍年龄偏小,学习兴趣不高,这与十几年前的初中毕业生优先选择中专的状况已经有了较大的差异。由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上课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职高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对学校和老师容易产生逆反心里,从而导致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较为普遍。缺乏兴趣、没有积极性的直接结果是学习起来很被动,年龄偏小有致使学生不容易接受讲道理的说服性教育。学生的这些特点,都会影响他们学习技能知识,妨碍他们提高能力水平。 2.教师工作经验少、授课方法简单 目前许多职高处于发展阶段,为了加强学校的内部建设,年轻教师居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由于工作经验很少,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授课方法简单,讲课不生动,照本宣科的情况比较普遍。由于缺乏足够的授课技巧,所以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习兴趣。同时,会计专业对于职高教师有一定的要求,有会计从业经验、熟练使用各类会计软件、了解企业实际需求的“内行”授课才能真正传授给学生实用的知识。而现在职高教师大部分从普通院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从学校到学校,实际工作经历少,自身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职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原则也就难以有效的落实。 3.教学思想保守 目前中职的教学思想仍比较保守。基础课专业课实习毕业,这种模式依旧是主要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影子。过度的重视会计理论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 4.课程设计简单 课程设计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即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重点。课程设计单一,先填鸭式讲授理论课,不重视学生接受消化程度,平时缺乏理论课与实践的衔接,学期期末却将实践课堆积在一起压给学生,造成学生前学后忘。在信息知识迅猛发展的今天,也没有经常性的将知识更新,不能将最新的会计理论知识提供给学生,造成就业后不能及时胜任工作。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给学生将要从事相应职业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基本的书面知识,能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实践课则承接理论课上传授的知识,指导学生去亲自动手、去完成特定工作任务。传统上在教学计划仍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时数偏低,安排衔接不充分,形成了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的分立局面。这与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学什么就能干什么”明显脱节。动手能力的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中职教育的首要目标,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存在差距。随着各个单位对于自身数据保密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像会计、出纳这类岗位更是不能随意让外部人员接触,学生前往单位实习的机会也相对减少。缺少实习机会,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对于理论知识抽象的理解,仅仅为了填凭证而填凭证,为了登账簿而登账簿,只有少数学生能在学习结束后有所收获,多数学生不能掌握要领。学生会认为没现金就开张支票,材料少了打电话叫人送来就行,根本不懂计划、审批、内部控制等等诸如此类的财务管理的一系列程序制度。 二、职高财务会计专业改进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看到学生、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等几个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那么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来改进。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生源现状,我们不能再提更高的要求,只有尽力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对于教师队伍,我们可以对经验少、教学效果不佳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改进照本宣科、死读书等呆板授课方式。对于会计的新政策、新制度要经常性的更新学习。同时从其他高等院校、社会企事业单位聘请专业会计教师和优秀会计人员参与授课,进行学术交流,引入新鲜的血液。 2.理论结合实践,改进课程设计 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一直被看作是实践课的任务之一,而与理论课关系不大。我认为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所有教学环节中,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慢慢积累就能灌输给学生一种观念――任何环境下都不能忘记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通过这种观念带动学生不断提高自我动手能力。建立财会模拟实习室,设置模拟会计教学课堂,在学校里就可以为学生创造实习条件,以达到下厂下店同样的学习效果,使财会模拟实习室真正成为学生的实践基地。模拟财会实习课堂通过选择的实习主体,设置科学的实习程序,进行点钞、珠算、会计实务、电算化会计等基本技能的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印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缩小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他们毕业后参加财会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把握核心要点,从多方面改进教学方法理念,推进教学措施改革,不断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最终,能够为广大会计专业中职学生找到一条好的就业之路,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浅析财务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国家与社会需要更多财务会计人才,同时学校就承担起了培养更多、更优的财务会计人才这一重任。财务会计学生需要的是全方面的培养,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要注重实践能力。学校要为财务会计学生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教学方式,在学校和老师的努力之下,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获取更多的知识文化和实践能力。 财务会计学习能力培养众所周知,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对于学校来说至关重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要使学财务会计的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就理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能有更好的学习能力和发展。 一、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状况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会计专业为社会输送了更多、更优的财务会计专业人才。作为财务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必须掌握资金核算、有效的管理资金这两大能力。就目前的情况看来,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状况来说,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作为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师来说,要让学生掌握财务相关的知识理论,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法律法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核算能力和管理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发展下去。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财务会计教学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中,财务会计在教学方面也获得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的财务教学注重书本上的知识,而远远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 二、财会专业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财务会计专业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财务会计因受了我国的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学校只在乎学生的成绩,背会书本上的知识,获得了证书,以为这就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财务会计的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是把学生的成绩放在首位,这也对学生产生了影响,学生认为只要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和专业仅能,考取到相关证书,就可以完全的适应于以后的工作。总体说来,学校、教师和学生没有完全的了解到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要想财务会计专业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认识到这一缺点并加以改正。 (二)财务会计教学培养学生从各个角度解决问题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财务会计教师要特别注意基本原理的概括,要让学生掌握并了解知识点中的相互关系。财务会计教师在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点的时候,可以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吸收,能够把学习到的新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上,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然而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师应把重要性的专业知识,进行全方面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 作为一个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总结与归纳是财务会计中最重要的两点,教师应该把理解知识、专业技能传授于学生,使学生在考虑问题的同时,学会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已达到更好的学习效率。 (三)财务会计专业教学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书本上的知识,只注重学生成绩,这样不利于学生能够更多的知识文化。同时,学生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中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习中过于被动,只是从教师那里吸收到知识,没有进行自主学习,去获得学习经验。当学生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就容易手足无措,而且当遇到同类型的学习问题,不懂变通,这就是传统教学理念带来的影响。 所以,财务会计教师的教学方式理应与实际俱进,创建出更好的教学方式,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要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会变通,已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四)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财务会计是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掌握着财务安全和对企业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并引导,力求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作为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师来说,更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因此,学校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使财务会计专业发展的更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财务会计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肩负着企业的兴衰。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以此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具有创新精神,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要特别的注重,一个好的教学不仅仅是教授于书本上的知识,同时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应知道能力大于书本上的知识,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学校和老师应该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出财务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善于在学习中找问题并解决问题。要相信只有更好的财务会计人才,才能在这个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职业,能够很快地适应岗位,为国家和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为了能更好地加强对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逐步分析出当前中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才能稳步推进中职财务会计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中职财务; 会计; 实践教学 当前,只有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会计实用性人才,才能更好地加强我国现代化企业的运作。但是,这又是摆在我国会计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为此,本文笔者认为,只有不断改变会计教育观念,持续加强和改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才能更好地办好相应的中职教育,实现中职教育的目标。 1.当前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所存在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很多的中职院校都已经逐渐认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并相应的建立了一系列的模拟实验室和会计实验室等,使得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实践性教学,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教学体系,使得在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学手段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实践性课程教学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以及教学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会计课程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还是以理论性教学为主,实践性教学课程是比较少的,另外。在课程时间的科学规划上还是不合理,中职学校实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校内培训,其二,校外生产实习,但是,校外实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实习机会并不多,即便是一些对口的校外实习,又会由于会计工作的严肃性,使得很多的企业单位并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操作机会,这样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是有很大的欠缺的,如果是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的实习过程中去,就会给当前的实习单位带来很多的麻烦,为此,校外实习只是停留在观摩的阶段,并没有真正地付诸实践。 1.2实践教学环境的分析 从当前的实践教学来说,会计的实践教学是能够通过会计模拟实验,或者是可以到单位进行实习的一种必要手段,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将会计理论与实际情况进行巧妙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其动手的实践操作能力。当前的会计校外实习很多采用“流放式”,很多的会计模拟实验都通过校内的实践方式来进行完成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模式呆板僵硬,使得很多的实践性教学只是流于形式,却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3“双重”教师的缺乏 在当前,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不仅仅要求专业教师要拥有较高的理论性水平,更需要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职学校的财务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实践性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为社会直接输送大量实用性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我国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现在由于很多的会计教师教学任务重,往往很难抽出时间来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 2.关于改进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策略分析 2.1深化中职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实现理论和实践两者的有效统一 我们都知道,会计工作不仅仅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并且也会涉及到一些会计、税务以及财务管理等众多的内容,而且在会计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中,要能以会计专业为主线,全面地突出主干部分,并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而在会计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具体的实践技能水平,以及课程的相应安排内容进行结合,才能为今后的实践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强学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必须不断提高和利用效率,逐步引导学生和教师对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利用一切的手段,加强现有实验设备的利用程度,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感性认识,还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实践操作的目标和作用的实践情况,实验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实践操作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评估报告,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3加强中职财务会计专业队伍建设 近些年,进入到中职学校的基本上都是高学历的教师,但是他们对相应的理论知识理解程度不够,并且实践技能以及教学经验存在严重的不足。为此,我们必须加强财务会计教师队伍建设,可专门聘请一些会计工作经验非常丰富的人员担任学校的指导教师,他们虽然说没有丰富的理论性知识,但是财务会计的实践经验都是非常丰富的,由专业教师配合实践性教学,学生的实践性操作技能就会得到显著地提升,也会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或者,我们可以定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培训,结合教学的内容加以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就可以发现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效地弥补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的不足。 3.结语 简而言之,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中职财务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工作,我们要深入分析中职财务会计专业所面临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各种实践性教学问题。为此,本文笔者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实践性课程教学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其二,“双重”教师的缺乏,其三,实践教学环境的不利。只有不断深化中职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实现理论和实践两者的有效统一,持续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强中职财务会计专业队伍建设,才能共同促进我国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浅析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双边活动的探讨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财务会计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完善,这对学生学习财务会计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本篇文章对于中职财务会计教学采用的案例法进行研究与分析,从中职财务会计教学的现状出发,对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进行探究,进而提高中职财务会计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财务会计;教学;中职;案例法 新课改的实施,在财务会计的教学方法上,许多院校都在寻找和探索一种更好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选取适当的案例,在学生掌握财务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起主导作用来分析案例,发现问题,讨论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中职财务会计教学的现状 1.1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 目前的中职财务会计教学课程主要教授企业的收入、支出、资产以及所有者权益等内容,课程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性。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仅仅注重于对会计核算、企业收益情况等基本的会计原理的分析与研究。财务会计对于企业的良好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需要达到很高的水平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从而,也突出了中职财务会计教学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于中职财务会计教学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课程安排上面要做到详细、全面,当前的教学水平显然没有达到这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重点,规则繁多,所以我们就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中职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 1.2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以往的中职财务会计的授课方式仅仅局限于黑板教学,口述教学内容,但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无法真正的理解教学内容,尤其是关于财务方面的课程,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深刻的理解其意义与作用,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对教学也起到了良好的影响。单一地通过教师讲解所达到的效果有限的,并不能弥补传统教学的缺点,学生依旧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2.中职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步骤 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目的是根据课程的内容,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从而达到学生独立完成财务会计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运用下几个步骤: 2.1制定教学的目标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此次的教学目标来选择和设计教学案例,并根据教学案例来对学生提出课程要求和相关的问题,同时,还要突出教学课程的重点、难点,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对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为了数据等内容更加接近实际情况,教师可以以真实的公司财务报表为基础,加强学生独立研究,并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为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如何选择教学案例 教师在选择的教学案例的时候首先应该符合其教学目标,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的储备情况等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案例。由于教学目标是中职的学生,所以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考虑其是否简单并且容易理解。在选择和设计案例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与案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归纳,并且还可以将与案例相关的定理进行整理和总结,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讨论、研究案例的同时,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也能学到新的知识点,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并对案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做好基础。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增加其趣味性,这种教学案例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仅仅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达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的目标。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教学案例的时候,案例要尽可能的贴近生活,学以致用是大多数学习者学习的目的,中职学生学习财务会计也是如此,学到的知识能应用于生活,应用于社会。所以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教学案例的时候应该以实际为出发点,制定一些和学生整体水平较接近,与本地产业相联系的案例,应该具有时代性。 2.3教学案例的讨论 在教师制定符合课堂教学目标的案例后,可以通过案例讨论来实现案例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小组内协作来对案例进行探讨。通过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得出相应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小组讨论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是案例讨论中的主要角色,学生应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从不同方向发现问题,组员之间可以就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和讨论,学生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最后大家发挥各自的优点,总结出相对完善的解决思路和办法。不同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探讨和研究,各抒己见,在相互讨论中完善自己的不足,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问题的理解。当然,在案例学习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任由学生自由阐述,应该适当的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与学生一同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小组讨论结束之后,每个小组指派一名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案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办法进行报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可以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在各个小组报告完毕后,教师还需对每个小组的报告进行点评,指出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其新颖的想法或者优秀的解决办法等也要提出表扬和赞赏。通过教师验收报告,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对于会计学习掌握的程度,从而在选择和设计教学案例时有了准确的依据,可以加强案例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拓展思维,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2.4对教学案例进行总结 在经过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应结合学习小组的报告对此次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总结,为以后制定教学案例提供了经验。教师应该将教学案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并做好归纳总结,还要指出学生在本次案例中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内容。所以,在进行学生课堂分组讨论之前,教师首先要解决与案例相关的基本会计基础和原理,并在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做好教学总结。 2.5进行实训 财务会计是一门注重学生实践的学科,所以学生在对财务会计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之后,通过实训教学会使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有很大的提高。通过实训来对学生今后在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模拟,验证学生在学习和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3.如何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有效性 许多中职学校在案例更新方面的工作明显存在不足,很多财务案例都与教学目标不相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学校或者教师可以搜集并整理一些具有时代性的财务教学案例。学校也应该建立并完善自身的财务会计案例资源库,从而更好提高财务会计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财务案例教学法,应注意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的积极性。在课前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并要求同学做好预习,对案例有所了解,提高课堂效率,使案例教学法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总结 案例法教学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财务会计是一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而案例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合理、科学的运用案例法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将自己的知识有效的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技术学校)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的运用 摘要:目前社会上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工作经验,还强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对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本文主要从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的角度论述如何提高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性财务会计人才。 关键词:ERP沙盘模拟实训 财务会计教学 财务会计人才培养 0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加快发展,社会上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不仅要求学历,还具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另外还要求会计算机和英语等能力,除此之外,对会计人员的其他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总的来说,不仅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会计操作层面的能力,还对财务会计人员职业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前最新的企业财务运作来看,财务会计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第一,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因为现代企业财务运作不只是一个人可以单独完成的,它需要靠财务管理团队及公司的各个部门单位之间密切协作,在涉及外联事务时还需要和外面机构进行密切合作。 第二,优秀的风险管理能力,企业的发展,会遇到不同的竞争者,市场环境时刻在发生着变化,这就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要把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并为企业的发展筹集所需要的资金,保证企业日常开支的现金流充足。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需要对当前会计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本文以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的运用为分析对象,总结了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开设的基本问题。 1 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特点分析 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更加接近真实的企业运作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很形象,它将企业运作的几个模块紧密联系在模拟情景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形成一套个性化的流程。从学生认识整体的企业架构组织,到学生分析产品市场、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组织车间加工生产,再到学生制定营销计划、执行财务预算等环节,都是严格按照真实的企业环境来进行的,这种模式让学生充分认识了企业所占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激发学生合理创新思想,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ERP系统中蕴涵的管理思想。 在具体模拟操作时,将会计专业的学生大致分成6 个学习实践组,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控制在5-7个人为宜,一个单独的小组就是一个模拟企业的代表。在模拟实践环节,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按照企业组织架构担任不同的职位,CEO(执行总裁)、CFO(首席财务官)、采购总监、销售总监、生产总监等。其中模拟的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下:企业持续经营在10年以上,并且有着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市场形象,但是现在企业遇到的问题是生产设备更新滞后,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较低。模拟实践要求每组成员持续完成6至8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模拟企业的竞争对手和自身实力旗鼓相当。小组成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公司的经营发展资金不出现大规模短缺、如何重新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如何充分调动并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成本等。 该实验课程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设备投资改造、生产能力规划与排程、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规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要求学生在模拟经营的几年中,在客户、市场、资源及利润等方面进行一番真正的较量,最终获胜取决于企业各个方面发展的综合平衡。并且每一年经营结束后,指导教师都会进行综述与分析,同时讲解在经营业务中可以运用的财务分析方法和管理工具。 2 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运用的必要性 目前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强调的是学习其专业知识,而会计作为一门管理类学科,学生缺乏整体管理理念,动手能力较差,另外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对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认识也不是非常清晰,因此,需要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可以弥补这些会计理论教学的不足,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涉及跨专业理论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模拟实训中,从采购、生产、销售、记账的环节,涉及到了采购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以及如何做现金预算,做财务报表等,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企业整体的运营情况,了解很多跨专业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2.2 使学生具有战略意识,提升其预算能力。ERP沙盘模拟实验的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了企业发展必然遵循的历史与逻辑的关系,战略正确与否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发展壮大。如何制定企业的战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管理团队必须在谋求当期利益的基础上做出为将来发展负责的决策,所以在实验课程开始时应多花时间使学生形成战略和预算意识。 2.3 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通过每个小组在ERP沙盘模拟中完成各自的任务,小组成员既需要相互配合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又需要和竞争对手展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增进小组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培养集体荣誉感。成员之间在合作过程中,要密切配合,有效沟通,共同面对困难,这些合理科学的任务安排,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ERP沙盘实训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ERP沙盘俱乐部。由于ERP沙盘模拟实训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它不同于传统的实训课程,因此可以不用拘泥为课程教学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可以鼓励学生刚入校时,参加学校的ERP沙盘俱乐部,让学生自己参与管理,招收俱乐部会员,自己组织模拟比赛,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由于不再拘泥于课程教学,人数不受限制,专业不受限制,可以把各个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起模拟学习,互通有无,相比较古板的课堂教学,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3.2 合理设置会计课程体系。本文认为应在传统的会计课程体系中注入新的血液,加入会计岗位课程和ERP 沙盘课程的设置。在第一学期可以设置基础会计和初级ERP 沙盘课程在实践中按基本会计岗位设置,着重进行出纳岗位和核算、审核与记账等会计岗位的介绍与实践,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掌握出纳岗位、会计岗位的基本知识、职责与工作范围;在第二、三学期设置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和中级ERP沙盘,进一步介绍各种核算会计岗位、稽核岗位、总账岗位、报表编制岗位等的岗位职责与业务流程,并进行综合实践练习;在第四学期开设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和高级ERP沙盘课程后,让学生根据模拟企业的ERP 沙盘实践产生的财务报表进行报表分析和财务管理的分析与决策。 3.3 教师参加ERP沙盘的培训。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设有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授课老师一般实训经验欠缺,只是知道基本的ERP沙盘操作还不够,因此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ERP沙盘课程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只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才能对ERP沙盘有更深的了解,在进行课程讲授方面才能给学生更高的指导。目前用友公司和金蝶公司等财务公司都开展了ERP沙盘课程的培训与竞赛,让教师参与这些公司的培训与学习,可以提高ERP沙盘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为ERP沙盘会计实践教学做好准备。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分岗位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 要: 为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作者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的教学中尝试分岗位教学,旨在引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一系列的变革,对促进职业教育改革、转变职业教育方式、增强职业教育教学效果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会计专业 《财务会计》课程 分岗位教学 一、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浪潮正迅速向前推进,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服务;为农业与农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这一决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依据社会需求的发展和变化,调整、优化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并通过这些优质服务促进职业学校的发展壮大,即如何“转变思想观念、突出服务功能、促进职业教育改革”这一课题已经很现实地摆在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主要沿袭会计准则框架下的要素体系讲授和学习,将会计知识和会计实务、会计岗位职责和会计工作的基本内容割裂开来,学生往往学完了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却不能有针对性地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现如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正发生深刻变化,以工作过程引领和规划学习和所教授内容已逐渐成为职教工作者的共识。为此,我尝试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教学中尝试分岗位教学。 二、分岗位教学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由于《财务会计》学科的应用性特点,要求会计教学不仅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基本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而且特别注重培养他们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会计实践问题的能力,再加上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底子相对较薄,接受理论知识有一定困难的实际,因此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打破原来体系和框架,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尝试分岗位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又注重能力培养,根据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思路,进行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目的是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岗位“零距离”对接。 三、分岗位教学的具体操作 (一)岗位的划分 依照中小企业财务部门的会计岗位分类,具体划分为如下岗位:出纳岗位、财产物资会计岗位、职工薪酬会计岗位、成本会计岗位、往来核算会计岗位、收入、费用、利润核算会计岗位,资金核算会计岗位、总账报表会计岗位、涉税会计岗位等。授课时着重讲授和训练每一岗位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使得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直接上岗。 (二)突出特点 1.将原来一些会计课程的内容体系打破,完全按照岗位编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 2.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立足中小型企业的主流业务,目标定位明确;按照会计岗位设置、构建学习模块,一岗一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再按照典型业务构建学习单元。 3.教学过程中突出对常规典型业务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业务操作的规范性,提高工作的熟练度。 (三)以出纳岗位举例说明 1.出纳岗位是整个分岗位教学中的一个模块。 2.按照出纳典型业务构建五个学习单元,包括出纳岗位描述、出纳员基本技能、现金业务和银行存款业务、银行账户的开立与撤销。 3.在实际教学中引进原始单据,体现业务工作流程。传统财务会计教学涉及出纳工作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货币资金核算”章节。准则、制度等知识性理论性内容较多,忽视对业务单据及其处理流程的介绍与训练,与出纳工作相差较远。我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和整理了每一典型业务的相关原始单据,以真实或仿真证帐工具再现出纳员工作对象。并力求讲解相关业务的参考性办理流程,尽可能缩短与岗位实际工作的距离。 4.围绕出纳员任职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内容体系从出纳员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出发,将出纳员的岗位设置、职责要求、制度控制、职业道德及基本技能等纳入教学体系,一定程度地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给学生一个相对完整的出纳员岗位认知。 5.“学中做”,如学习了验钞技能,给学生讲授人民币防伪特征及假币鉴别方法后,要准备100元或50元面值的人民币,真币与假币混在一起,组织学生分组鉴别。教师准备若干台验钞机和真假人民币,组织学生尝试验钞操作,真正做到“学中做”和“做中学” 四、辅之以考试方式的改革 鉴于以上课改思路,考核方式自然要有相应的变化。 (一)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除原有的平时考核、期末笔试外,还要采用口试方法,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表达能力。 (二)不断加大实训课的考核力度。加强课堂教学中应用能力的考核,由过去没有实训课的考核到增加实训课考核,而且实训课考核比重逐步加大,刚开始实训课占总成绩的20%~30%,到现在占60%~70%。 (三)考核过程由过去单一的形成性评价,逐渐改为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共同评价。并且由原来教师的单一评价逐渐增加同学之间的互评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制定一系列相应的考核标准。 五、岗前技能强化训练作为分岗位教学的补充 岗前技能强化训练是前面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延续,一般在学生走上实习岗位的前两个学期开始,用仿真的一整套企业模拟资料完成从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结账、对账到报表的编制,让学生对学到的各岗位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巩固,对会计工作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对学生的要求随着强化训练的进行逐渐提高,刚开始可能一个星期完成一套账,逐渐熟练到四五个小时完成一套账,真正实现就业岗位和所学知识的零对接。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我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目前,双语教学也已经成为我国本科教学实践改革的重点,如何顺利开展双语教学已经成了教育管理者和社会非常关注的课题。本文基于对我国高等院校本科双语教学的起源发展,对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本科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财务会计 双语教学 一、我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起源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众多学者对我国高等院校的传统教学理念、方式、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中不断改革和创新。 本世纪初,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与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秉承其精神,我国各大高校开始了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之路: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文件中强调: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金融、法律等专业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 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成立了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协作组,并委托协作组开展双语教学研究、双语课程建设、双语教学资源中心建设,合作编写双语教材或引进国外优秀教材。2004年8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把开展双语教学的情况作为评估指标之一,规定本科教学要达标必须实施双语教学。2004年12月, 教育部针对本科的双语教学工作又下发了《关于本科教育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需要,更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并且提出了双语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同时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我国普本教学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积极鼓励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并且鼓励和支持校内及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意见中提出了为培养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双语教学师资,发挥项目的示范辐射作用,提高高等学校双语教学水平,从2007年至2010年,共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并要求有关高等学校应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提供配套经费,重点做好双语师资的培养,充分利用示范课程的资源和经验,旨在不断提高本校的双语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为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做出新成绩。 2008年,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了各大高校的100门课程为2008年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每门课程资助经费10万元。同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各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提出应当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 2011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际化”已然成为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双语教学作为高校教学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的许多高校逐渐将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双语教学。 二、我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重大改革与存在问题 如今,会计制度国际化成为一种必然,西方国家的会计制度和法规体系有着较深的渊源,澳大利亚的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具有重要影响和较强的约束力;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所采用的会计制度是“计划决定财政,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的计划经济模式,全国并行采用三种记账方法:商业采用增减记账方法,工业采用借贷记账方法,政府预算采用收付记账法。总之各行各业有着各自不同的会计制度,缺乏统一的指引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2001年我国成为WTO成员国后,20多年的经济发展与变迁,使我国逐渐形成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因此,伴随着会计制度的变迁,我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也在不断发展,就目前而言,普遍的财务会计双语教学一般都会在教材(板书),授课语言,以及考试内容达到至少50%以上的英语涵盖面,通过教学时口语讲授的内容来看,部分学者认为双语教学可以分为全外型。即学生用纯外语接受所学知识;混合型。即学生通过外文与汉语进行课堂沟通;半外型,学生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攻读含外语的教材,课堂讲授全部是中文。我国高等院校的财务会计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基本上还属于半外型以及混合型,并且混合型的双语教学里,中文依然占有60%乃至以上的成分。 从目前我国对财务会计双语教学的研究资料来看,目前高等院校财务会计双语教学普遍依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教学过程产生的矛盾 由于相比一般的传统教学方式,财务会计双语教学无论是从“教师能力养成”,“教学精力投入”,“物质保障和风险承担”几方面,都使承担财务会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老师有较大、持续性的投入,教师本身所承担的压力和风险相对普通教学要大得多多。教师既要掌握发达国家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知识,又需要用娴熟的用英语予以表述,学生一旦对于授课不满意,无论是什么原因,动辄就会直接投诉,在教师备课之余还需要额外的精力与学校管理部门做沟通。双语教学之所以难以达到较高的教学水平,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不满意难度较大的授课内容,学校管理部门通常会根据学生对老师授课的满意度不断给教师施与压力。根据部分学者反馈的资料显示,许多教师承担双语课程实际上迫于学校的安排,个人缺乏双语授课的积极性。另外,很多高校对于双语课程工作量的计算同普通课程授课评价体系几乎参考一个标准,直接导致课酬系数较低,激励力量明显不足,已无法很好地调动教师参与双语教学的积极性。这些都不利于稳定、加强和提高双语教师队伍。由于平时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是中文口述,导致双语授课教师无论其自身英语水平及对于本专业的英语掌握是否比较熟练,依然会担心授课过程中英语难以运用自如的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并非“有案可稽的内容”是否能够准确地以较为灵活的表达方式传授给学生,此外在适当地用口语扩充内容的同时,又会惧怕表述不清,吐词发音不够标准、流畅。 2.学生学习过程产生的矛盾 学生学习双语的专业课程时,往往需要其他专业课程、比如专业英语的支持,但是就目前学者对双语教学研究资料显示,学生专业课程的安排上无法做到为双语专业的课程提供较为有力的支持,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缺乏融合度,导致本来就参差不齐的学生的专业素质在双语课堂上两极分化更为明显,在普通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可以用大量中文解释以前学习过的专业知识,但是双语教学的时候,这会直接导致授课教师对中英文授课比例难以把握,因为如果课堂的英语比重过小,将不利于学生运用外语处理业务能力的提高;比重过大,则会造成专业知识讲授不够的情况。 3.教学科研产生的矛盾 目前,我国的财务会计双语教学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如何才能切实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满意度等等都是我国学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双语教学”的科研要求较为强烈。为了保证每一门双语课程的成功开设,对于如何制定开课计划,选定授课教师,选定教材,进行试讲,实际讲授,设备使用,课外交流,以及考试考查内容和方式等等方面,都存在着普遍层面上的疑问以及对特定领域内的研究需求。此外,教师的双语教学培训以及教材的选择乃至组织教师团队自行编写都离不开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由于会计学知识体系具有动态发展性,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新业务、新问题不断出现,新方法、新规定不断出台,会计规范和会计教材不断更新。不少学者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财务会计的双语教学教材应该兼顾静态的成熟会计内容和动态的前沿会计内容。 三、我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未来变化趋势 随着双语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双语教学模式的定位不再作为传统教学的对立面而存在,而会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互融合。这个过程中,双语教育推行时期内的政策制定者、学校行政管理者,以及教师等对双语教学的立场及学校双语教育的政策和实践都将经历变化。笔者认为,我国未来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变化将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处理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与实际教学过程的关系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主要是需要明确几个相关影响因素:首先是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否符合假设的教学目标,如果学生的整体素质无法与相应的教学目标匹配,那么教学过程将会出现“揠苗助长”,“赶鸭子上架”现象,最终还是无法达到学习的效果,同时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会受到影响。其次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否符合既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以及较强的听、读、写、译的能力,那么任课教师必须先进行自我评估,看是否有能力讲好这门课,这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师自身教学热情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是教材的选择,要处理好双语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的关系,要根据前面提出的两个因素,以及最终实践过程中的教学目标选择对应的教材,就目前来看,大多数财务会计专业课双语教学一般都直接选用英文原版教材的国内影印版作为教材使用。如果教材难度偏大,会导致一学期下来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兴趣去翻看所用教材,因为对于学生而言,原版书一般篇幅较大, 信息量很大, 教师无法做到逐个讲解, 面面俱到,让学生感觉一堂会计方面的阅读理解和听力课, 理解了教材中的英文, 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却很模糊。同样也影响到了双语教学的最终质量。 2.处理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与教学条件的关系 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需要的教学条件相对于普通教学所需条件会要求更高一些,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硬件两个方面。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中值得自身专业课程借鉴的地方提取出来,比如有些专业课程的某个章节的双语教学过程中,非常适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通过老师纯粹地讲解让学生直接接受所学知识,有些章节需要通过图文案例、视频教学让学生对某个知识模块从理论到实践有更深刻的体悟,而有些专业课的章节知识点的讨论则非常适宜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小组演讲等等手段进行开放式引导教学。好的财务会计双语教学需要配套的教材,以及相关的案例以及视频的辅助支撑,如果有条件,专业双语教材的建设完全可以由相关课程的双语教师或者教师团队进行编撰。 3.处理好财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三方关系 在双语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中,正确处理好双语教学的管理者,双语教学的教师与学生三者的关系至关重要,原因有二。第一,双语教学的管理者对双语教学的促成与发展起着最直接的控制作用,作为双语教学的实施者,在接受教学能力检测,绩效评估体系监督的同时也非常需要良好的激励机制,此外,管理者对双语教学及科研的支持程度也严重影响到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识。第二,双语教学的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适应于国际化和知识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会计人才,所以学生才是双语教学品质的反映。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双语课程的积极性,也是双语教师需要在教学环节去仔细琢磨的一个问题,如何保持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恰当公平地设置考核体系也是双语教学的传授者与接受者之间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商学院 江苏南通)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浅谈会计专业财务会计教学改革 摘 要 当前的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经过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应用技能,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也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会计专业 财务教学 问题 改革 1财务会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材内容滞后,无法反映会计改革与实践的全貌 当前我国高校教材的编制和使用不能够很好地根据我国社会会计改革的步伐,无法真实反映我国当前会计实际改革和实践的全貌,不能够紧跟社会时代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上市很长时间,但是高校还没有真正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会计准则的内容。由于当前的财务会计教材内容相对较为陈旧,无法更好的融入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教师一般采取增删内容的方式,实施教学,这样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系统地对学生教学,对学生来讲显得支离破碎,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又不能够很好地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教材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样既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也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很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2会计教学过分注重理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差 当前很多高校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教学存在重视理论而忽视学生实践的问题,很多高校所开设的课程有关教材内容的安排六个课时,涉及到学生基本技能实训的只有两个课时,理论与实践三比一,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实践应用能力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够做比较规范的财务帐表。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学生仅仅通过理论学习应付考试,期末考试一锤定音,无法进行动态的跟踪督导。而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作业完成的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不能进行灵活多样的考核。学生在考试中也存在着明显的抄袭现象,因此,很多学生不能真正地在实践当中更好地去感知理论,锻炼能力。学校的实践理论课较少,同时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实践监督和指导又不能够及时到位,自然无法达到真正地对学生进行实训的目的,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非常差。 1.3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没有突出行业特色和时代特色 从事会计行业必须注重职业道德,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不仅能够帮助人才更好地从事工作,能够塑造较好的会计人员形象,同时还能够增强会计职业在整个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也有利于规避各种风险,帮助企业更好地运转,减少各种败德行为。当前我国不少企业的会计,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为了追求个人或者狭小利益,而置职业道德于不顾,出现了很多伪造变造财务报表,隐匿毁损会计资料等现象,欺骗广大公众。因此,作为会计专业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基本技术和职业道德,技术是基础,职业道德是根本,没有娴熟的会计专业技能就无法真正的从事这个行业,而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不能够在工作当中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真正的把会计行业做好。 2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策略研究 2.1紧跟会计改革步伐,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养和技能提升的最为重要的依据,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的素养的重要基础,会计专业的教材一定要紧跟社会时代的步伐,及时的更新教材内容,构建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完整的教材体系。这样才能让学生所学的专业与社会接轨,与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相协调,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财会专业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体系的更新,及时选定最新教材,或者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我国会计制度的相关政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制适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确保教材和社会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应该结合当前最前沿的知识,帮助学生关注会计专业的发展趋势,紧跟社会时代步伐。 2.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自编教学案例 会计专业教学必须针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安排教学,如果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专业脱离了现实实际,学生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不能很好理解把握,就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未来的工作,无法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更好地结合理论和社会实践,去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假期作业,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实际,了解相关企业的运作情况,掌握操作程序和财务流程,然后去提交有关报告,编制公司的经济业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采取案例教学法,自编教学案例,让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有机统一起来,不仅让学生能够感知有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的企业经营案例,让学生了解操作程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会计人员综合品质 会计职业道德至关重要,增强学生职业道德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较好的职业品质,更好服务于企业发展,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加深对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怎样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处理好公与私、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理解奉献与索取,提倡先公后私,重视贡献而轻视个人索取。不断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提高学生自主选择能力,让学生在从事工作中坚定自己的职业操守。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非会计专业财务会计教学浅析 财务会计作为一门通用的商业语言,能为投资者、债权人、监管部门和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各种信息。该学科对会计、金融、经济等领域非常重要,是这些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然而,就高校教学反馈情况来看,很多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认为财务会计课程枯燥无味,整天与课本上的数字、账户、账簿和报表打交道,将来就业也不大可能从事会计专业相关的工作,会计知识没有什么帮助,因此仅仅按照老师的要求参与课堂和完成作业。课程考试结束后,很多学生只记得几个财务报表的组成和一些基本的账户。财务会计不仅仅是一门商用语言,更是一门生活语言。会计的很多原理和方法,也能用在生活中,如果学生能把财务会计当成一门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来学习,并适时在生活中运用会计知识,而不仅仅只是按部就班地为考试而学习,将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由此,财务会计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严谨治学的知识传授者,还可以是一个循循善诱的生活导师,是一个生活中无话不谈的朋友。如何将财务会计与生活结合起来呢?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尝试综合运用启发式、互动式和实践式教学方法,体会如下: 一是启发式教学:用会计原理联系生活。启发式教学法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关于财务会计课程,相关会计原理的讲述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个会计语言逻辑的理解。但是,很多财务会计教材对会计原理和方法以简单直白的语言来表述,学生虽然能够明白其字面意思,但难以理解其背后深层次的含义,且枯燥的定义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实,会计原理在很多情况下类似于生活中的道理。当学生发现会计原理能运用到他们生活中的某一个方面时,他们会觉得有意思,这样,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引起共鸣,记忆深刻,掌握牢固。现在财务会计课堂上就大量运用了这样的讲述方法,由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将会计原理引导到生活中,启发学生思考会计原理的内涵。第一堂课,老师借鉴著名的财税专家马靖昊举出的例子,向学生提问:如果公司买了一头藏獒看门,会计要不要记账,如何记账?如果关于藏獒的信息要记账,那么看门的保安呢?藏獒每天吃吃喝喝,咬了人,生了小藏獒,需要记账吗,如何记账?这个关于藏獒“人生”的会计故事首先引发了学生对会计的兴趣,使其思考和讨论。老师告诉学生,在今后的财务会计课堂上,将会逐步学习到这些问题。又如,对于会计语言最根本的逻辑原理,会计恒等式和复式记账法,可以表述为:会计恒等式需要永远保持平衡,而复式记账法能帮助会计检查记账错误。此外,老师还可以询问学生处理感情问题的态度,将结账工作的原理比喻成人生对于感情问题的正确处理态度。询问女生婚后打算如何进行家庭理财,将定期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比喻成妻子对家庭收入和花销的不同管理方式。询问男生今后打算如何对另一半做出承诺,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比喻为恋爱时和结婚后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询问学生选择的用餐方式,将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和平均成本法比喻为吃热饭和剩饭的先后顺序。根据课堂表现来看,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讨论的气氛极其活跃,学生经常还反过来向教师提出一些关于教师自身生活的问题。 二是互动式教学:让会计课堂走进生活。传统的财务会计学习方法是在课堂上由教师讲述,课后布置作业由学生练习。这种方法让学生成为一个被动接受者,使学生(特别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觉得学习只是为应付考试,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互动式教学能让学生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首先由教师提出思考题,在课堂组织小型的工作坊、讨论小组和辩论会,让学生的不同思维碰撞出火花。进行互动式教学时,教师需要充当两个角色:问题的提出者和信息的总结者。问题的提出是非常的关键的一步,这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较深厚的专业功底。另外,提问的方式也很重要,教师最好能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才能帮助其树立信心,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充当的第二个角色是信息总结者,对大家的讨论进行概括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最好不要随意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肯定或否定。财务会计本身就是一门人文科学,其原理和方法是由人来制定并发展的,很多情况下并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并且会计语言需要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过去的方法在未来很可能被取代。因此,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不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于财务会计学科未来的发展更新有一定作用。此外,还应让会计教学走出课堂,走进每个人(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考虑到会计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数量也比较多,并且有一些学生面子观点较强,羞于当众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参考国外大学做法,在财务会计教学网站上开辟了讨论区。每一堂课后,在讨论区提出思考题,这些问题大都与每一节课的重点相关,通过讨论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教师需要经常登录讨论区评述学生的观点,对一些(与教科书中一致的)正确的观点,进行肯定。对一些创新的、带有学生自己想法的观点,进行鼓励。对一些错误理解的发言也不能一味否定,首先肯定其参与的积极性,再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每个学生的发言,了解其兴趣和问题所在,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与其讨论。对于学生在网络讨论区提出的问题,可以由教师进行解答,也可以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解答。用这样的方式,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教师也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兴趣,可以将一些重点话题设为常见问题,再根据这些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除教学网站讨论区外,还将会计课堂搬到生活的最前沿。财务会计是一门日新月异、发展迅速的学科。对当今的年轻人而言,微博、空间等社交平台是他们潮流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老师与学生在微博和空间等平台互相关注,互为好友,经常转发一些和会计相关的有趣微博和空间消息。并鼓励他们关注一些财务、管理、会计界名人的认证微博和空间,这些微博和空间经常一些来自独特视角的会计知识的解释和业界新闻等。这样,学生一打开电脑和手机,就可以了解会计界的最新动态,真正将会计学习纳入每一天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会计知识。 三是实践性教学:将会计知识融入生活。会计还是一门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商学部,针对于会计、金融、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财务会计课程。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财务会计课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如会计软件操作、凭证编制等。而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可能需要采取其他形式,如金融等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相关会计行业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职业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一些实操性过强的会计练习对他们并不恰当。一些学生因此认为不需要掌握具体的会计原理、记账方法和报表编制方法,而只要能看懂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就足够了。为此,设计了一些适合非会计专业班级的财务会计实践教学形式,强调会计知识在实践中,即每个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活中的运用。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一些案例,以情景剧的形式,由学生表演。也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案例作业让他们完成报告。这里最重要的是案例的选择。教师需要精选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让他们学会如何充分地将所学的会计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将来的职业当中去。这些案例最好是真实的,且具有新闻时效性的案例。例如,笔者曾经介绍过关于中华儿慈会财务报表错误的案例并布置了相关作业。这在当时是轰动一时的新闻,许多学生都在各种媒体上关注了这个报导。笔者提示学生运用所学的会计原理、内控原则、记账方法和报表编制方法等知识,自己去分析并判断儿慈会在现金流量表上所报告的48亿“支付的其他与业务活动有关的现金”,究竟是其负责人所解释的小数点错误,还是其他原因,并思考避免这些问题的防御和解决措施。此外,还在财务会计课堂上介绍过一些真实的上市公司年报造假案例,让金融专业学生进行投资者、证监会、上市公司CFO等各方面的角色扮演。或是设定一个“经理与会计合谋,老板如何发现账目造假?”的场景故事,让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扮演老板、经理和会计。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让学生明白会计知识不仅对一些会计职业很重要,而在非会计专业学生将来的生活和职业道路中也是非常需要的。理解财务报表的来龙去脉,进一步掌握具体的知识如会计原理、记账方法和报表编制等是非常重要的。 这三种教学方法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要在恰当的时候进行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之初了解基础的会计原理,对会计产生兴趣。互动式教学进一步使得学生在每天的生活中主动积极地学习财务会计。实践性教学帮助学生在将来的生活中运用会计知识。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兴趣,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知道财务会计绝不仅仅只是冰冷机械的数字、账户和报表,而是每个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探讨 摘 要: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不能脱离生活实际,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教育。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训、科研活动、职业培训、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见习和实习方面详细论述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主体意识 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1]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及心理现象的学科,是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也是应用型的学科,这就注定了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仅仅具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的各种教学、实践环节与教学活动的有序运行体系。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依据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后简称《纲要》)中提道:“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任何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主客观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教育能否对个体产生积极的作用,关键要看个体是否有积极的意愿。教育的内容固然体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但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和兴趣,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时,不能是为了实践而进行的实践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设置的实践活动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重视其动手操作和情感体验。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才能把理论和实践知识融入生活中。只有投入了感情的活动才是有生命的活动,才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也才能够保障实践教学的成效。 (二)服务社会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是实践教学的目的 《纲要》中还提道“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2]服务社会是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检验所培养人才的标准之一。教育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就必须走出校门,同社会接触。从这点出发,开展实践教学就必须要找准同社会的接触点――实践单位。选择实践单位,不仅要与本专业相关,更要关注学生在这个单位中是否能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是否真的能锻炼了能力。社会上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害怕实习生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即便一些单位接收了实习生,也只是让他们做些打字发文件之类的工作,同专业相关的业务是插不上手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在进行日常教学时有针对性,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能够踏踏实实融入工作,而不认为仅仅是在参观。学生只有深入接触社会,才能了解到心理学真正的魅力。学校只有服务社会,才能换来实践教学更大的空间,也才能体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 顾秉林先生在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上指出,实践教学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为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必要的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3]。根据这一界定,综合相关院校的办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的需求,陕西理工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学实验。根据特定的目的,运用心理学仪器设备等研究工具,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锚,以探求心理现象及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既包括传统的认知类实验,也应当包括新兴的行为研究实验。目前,本专业已经建立起两大心理学实验室,即基础心理学实验室和行为研究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室、行为观察室、沙盘室、心理测评室、团体辅导室、心理咨询室等。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加大了对学生和社会的开放力度。如,心理咨询室还负责提供全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低年级学生可在此见习、帮助咨询教师安排活动,高年级学生在取得咨询资格之后,也可进行咨询活动;对心理学社的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沙盘室固定时间开放,利用沙盘游戏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心理测评室则承担过地方单位员工的心理健康评估等等。这些实验室的建立和开放利用,不仅改善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条件,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心理学实训。心理学实训是心理学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学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活动。这部分共开展了三项,分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和数据处理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技能;心理咨询技能训练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类型、基本手段、方法和技巧,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初步具备在不同情景下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数据处理技能训练则主要让学生掌握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并具备数据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心理学研究和应用服务。 科研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外的科学研究活动(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学生自己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学校设有“挑战杯”等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会对有价值的课题立项,并对学生的科研工作进行评比奖励。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每年都会就社会或校园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申报,采用查阅资料、访谈、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调研,如“陕西理工学院校园规划的人文价值”“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研究”等等。此外,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帮助教师进行问卷施测、录入数据分析,讨论结果等等,这些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勤于思考的科学意识,也锻炼了相应的实践能力。 职业培训。根据国家相应的职业标准或行业的知识、技能的等级标准,培训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以获取相应职业技能乃至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应用心理学专业主要分为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前者有心理咨询师证件考核,后者有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件考核。对于心理咨询师,毕业时学生约有60%持有三级资格证,相较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师报考率低些,毕业时持有率约30%。此外,还有一些同学从就业的方面考虑,会参加会计资格认证、秘书资格认证等考试。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学年论文在大三上学期进行,目的是为了培训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毕业论文是指心理学专业学生在完成学业前,在老师的指导下,个体独立从事心理学研究并撰写相应的研究论文。每年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同教师商议,确定选题。在为期8周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专业知识的应用,可以说是对学生的一次终极考核。 专业见习和实习。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学校统一组织和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应用心理学的职业方向,在校内外实习场所等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参观或从事相应的实际工作,以获得有关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活动。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职业心理品质。见习一般从大一第二学期一直持续到大三第一学期,专业见习的时间为三周。见习的场所为汉中市精神病院、汉中市第三监狱、汉中市三二零一医院和陕西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专业见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增进学生对于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兴趣,为下一步的专业实习奠定了思想基础。陕西理工学院的专业实习在第三学年开始,截止到大四上学期,总时间为一年半,在大四上学期还会专门安排两个月的时间让学生以正式工作者的身份进驻各实习点,进行咨询技能的继续学习巩固。实习的地点有汉中市劳教所,汉中市第三监狱,汉中市精神病院、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汉中市的部分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各中小学实习基地。专业实习主要解决专业技能中两大技能的形成问题,即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的形成。学生把学到的专业应用型技能知识由输入到输出,应用型操作技能由模仿到熟练进行,经过不断训练,使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得到不断提高[4]。 三、未来建设的重点 尽管现在的实践活动形式较多、训练内容较丰富,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也是我们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重点。 首先,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活动较少。陕西理工学院位于中国西部陕西省汉中市。汉中市位于巴山和秦岭之间,交通不便,工业经济一直比较落后,具有一定规模的常规企业较少,因此,可联系正规的实践单位比较少。虽然尝试在民营企业中进行实践,但由于民企的经营及管理随意性较大,感觉实践效果不佳。建立适合的企业实践基地将是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其次,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关键。而实践教学对师资的要求更高,既需要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研究,又需要教师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丰富经验,两者缺一不可,这正是制约许多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瓶颈。虽然学校在建设专业实践基地的过程中,邀请部分实践基地的骨干人员担任校外实践导师,但仍然未能有效地解决此问题。如何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也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打造 摘 要: 本文从学术团队的内涵与外延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了对策与建议。首先提出我国高校在创新性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目标价值不清、缺乏制度环境等问题。其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包括:锤炼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推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目标管理、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制度环境等。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专业 研究生学术团队 成因 对策 1.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质量存在下降趋势。许多高校为了遏制这种不良趋势,纷纷打造自己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但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一美好愿望下面临的现实问题――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打造过程中出现的创新能力不足、团队目标不清、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都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打造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是广大专家学者需要探讨的问题。 2.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内涵 美国著名学者巴赫认为,团队是指由一定的有互补技能的,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团队和群体的区别,即团队是群体的子集,团队包含于群体之中,同时也强调了只有正式的群体才有可能成为团队。① 根据上述团队定义,我们可将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定义归纳为: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具有合作精神和凝聚力的高校在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组成的正式群体。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是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开展科研和学术等活动的基础力量,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知识创新的主要源泉,具有强大的内在潜力和活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主要特征包括:①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要有共同的目标。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成员要清楚了解本学术团队所要实现的目标和目标所包含的现实意义,这种目标的重要性还在于激励每位团队成员把个人目标融合到群体目标中,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要有互补素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成员之间的学科素质要有互补性,达到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的目的。③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要有良好的沟通。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是使团队稳定发展、有效完成科研学术任务的重要保证。 3.对打造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思考 3.1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打造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 3.1.1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是高校科研工作的基础力量。随着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质量不免受到影响。现在一个导师带几个甚至十几个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条件下,导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一位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进行深入指导。有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与学术研究上,出现严重的学术工作敷衍、学习风气浮躁的现象。有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水平不高、学术功底薄弱也是不争的事实。有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唯导师的命令是从,导师的研究方向就是自己的研究方向,思维方式陈旧、呆板,学术视野不开阔,创新活力不足,在学术研究中缺乏创新成果,等等。这些都给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同时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打造过程中出现的最难解决的问题。 3.1.2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目标价值不清 洛克(E.A.Kcke)的目标设置理论认为,明确的工作目标对组织有较大的激励作用,可以提高工作绩效。目标不仅能减少行为的盲目性,而且能提供挑战性②。 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管理过程中,团队的目标犹如路标,为团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建设最主要的任务是确定自己的目标。没有目标的团队,就像在大海中远航的轮船失去了灯塔,在无边的沙漠中跋涉的行人失去了罗盘,无疑会使他们迷失方向。可以说,没有目标的团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团队,也就没有存在价值。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建设的基础力量是在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他们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和对学术研究的动机及兴趣都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建设产生影响。但是就目前不少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组建来看,其真正的目的不是在一起进行学术研究,主要是为了拿到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他们为争取有限的资源,陷入了极端的功利主义当中。这就导致这些团队的目标模糊不清,方向混乱。这样的团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不会存在很长时间,因为它有自身的死穴――功利主义和目标不明确性。 3.1.3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缺乏制度环境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团队管理制度方面都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方面,团队在组建过程中缺乏学校层面的制度支持。或者有些高校有学校层面的支持,但学术管理制度和办法只是停留于表面,缺乏制度方面的长效机制,不利于团队建设。他们可能在有关团队领导、团队结构与规模、团队成员、启动经费等方面没有明确而详细的要求,不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另一方面,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组建后,相应的团队支撑体系跟不上,学术团队管理制度不健全,首先,在管理过程中责任不明确,尤其是团队负责人个人角色不明确,不知道哪些是作为团队负责人应该做的工作。而哪些是作为团队成员应该做的工作。其次,团队负责人学术能力不强,管理能力有限,不能在团队发展与创新过程中起到领袖作用。再次,团队负责人分工不够明确,造成团中各成员不能积极有效完成学术科研任务。最后,团队负责人不能很好地分配团队资源,不能使团队成员各尽所能,这些无疑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战斗力、创新能力和学术成果造成严重的影响。 3.2对策建议 3.2.1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 创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大批量扩招的今天来说,注重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质量的培养,尤其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重要。现在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制度大多是导师负责制,而导师的教授、示范、指导和控制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创新能力。因此,一个优秀的导师能够恪守学者的道德操守、淡泊名利、专心科研,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另外,导师能够定期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会、组织团队成员进行学术交流与思想沟通,并在这些活动中发现问题、开阔思路、探索科研创新、寻求学术上的心灵碰撞。当然,高校研究生院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摇篮,要时刻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能力的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无论是举办各类科研学术活动还是各类学术竞赛,都要注重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学校、研究生院、导师及所有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成员都积极朝着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这一目标努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快速提高。 3.2.2推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目标管理 对于一个组织而言,目标不清无异于失去灯塔的轮船在大海中航行。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也是一个组织,因此它也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如果其目标价值不清,那么团队成员像会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找不到自己的目标,不仅谈不上创新,就连最基本的学术科研活动也很难保证。因此,一个良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实行目标责任制,将整个团队的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把一个个子目标分配给每一个团队成员,充分发挥每一个团队成员的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要做到对每个成员子目标进行定期考核与审查,对于没有按期完成目标的成员,要有相应的措施加以约束,同时对表现良好的团队成员给予适当的鼓励或者物质奖励。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是团队明确目标并使团队积极实现既定目标的有效方法。另外,只有做到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地评价各成员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好地维护团队的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实现团队的总目标。 3.2.3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制度环境 良好的制度能够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也不例外。因此,创建良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制度环境,能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建设与培养提供有力支持。首先,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培养制度要求学校管理层提供各种学术科研资源,包括设备、设施、科研经费和优秀的导师团队等。其次,要结合学校特色、专业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等特点,建立专门培养多学科合作的机制。管理者要广开思路,注重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激励制度的建设。最后,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科研成果的评价和利益合理分配等,要有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 4.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刚刚起步,与国外相比,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层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在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建设过程中,锤炼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明确学术团队的目标价值、完善科研团队的制度环境等都需要一个过程。在新形势下,我们更需要深入思考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对策,为将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锻造成一个高效率的、富有活力的创造型学术团队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持。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 目的:调查了解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教学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方法:以网络问卷的形式开展课程教学情况调查,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31.31%的学生觉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有48.48%的学生觉得没有掌握好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有42.42%的学生认为课时安排不太合理,有51.52%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不太合理。结论:教师必须强调学习西医诊断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健全教学方式,修订教材、把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更好地学好西医诊断学。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 西医诊断学; 教学调查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心理上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冲击和压力。心理因素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少躯体疾病患者都兼患有抑郁、焦虑障碍等心理问题,心理因素在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医院越来越需要由临床医生和具有医学知识基础的心理咨询师来共同诊治疾病,社会对具有心理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2]。自2001年以来,各大医学院校纷纷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3],为实现心理学与医学的交叉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何发挥医学院校的优势,将医学教育模式与心理学教育模式结合起来,培养心理学知识和医学知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4-8]。在此背景下,笔者就医学课程中的桥梁课程――西医诊断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情况展开调查并进行分析,为医学院校改进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湖南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2011级本科学生99人。 1.2 方法 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结合西医诊断学教学实践,借助网络问卷调查平台,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调查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教学情况。问卷内容由两种封闭式形式构成:(1)单项选择:针对西医诊断学教学兴趣、教学安排、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设计了11个问题,每个问题可选取3个选项中的1个;(2)多项选择:设计了1个问题“影响西医诊断学课程学习的因素”,可同时选取12个选项中的多个。 1.3 统计学处理 当学生填写完网络问卷之后,可以从网络问卷调查平台直接导出问卷统计结果。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网络问卷调查邀请99份,回收问卷99份,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1 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问卷囊括了西医诊断学教学兴趣、教学安排、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如学生对西医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和兴趣程度、学校安排课时的合理性、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等。调查结果显示,88.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西医诊断学课程,58.59%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而只有57.58%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课时安排合理,48.48%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合理,其余的学生认为不合理或有待改进完善。见表1。 2.2 影响西医诊断学课程学习的因素调查结果 影响因素包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校、老师、学生不够重视,内容太多,难理解等。调查结果显示有31.31%的学生觉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59.60%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内容太多,57.58%的学生认为难以记忆,还有11.11%的学生觉得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以后工作无关、不实用。见表2。 3 讨论 3.1 强调西医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88.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西医诊断学课程,58.59%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但是有31.31%的学生觉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还有11.11%的学生觉得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以后工作无关、不实用。有调查发现影响应用心理专业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中很重要的一个是“就业中实用,对未来的咨询有帮助”[9],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及就业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心理健康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心理咨询服务不断增加,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就业范围也不断扩大。2001年我国卫生部要求三级甲等医院必须要设有临床心理科,这就代表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满足单纯的心理评估与诊断、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社区心理卫生工作,也应满足临床心理咨询和治疗[4]。应用心理学专业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大部分医院都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并重。许多国内心理学家也认为,要能从事心理咨询等应用心理学相关工作,除了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训练外,还需要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训练[10-13]。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育模式应该更具有医学特色,要发挥其医学优势,培养既具有良好的医学训练背景、又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西医诊断学是医学课程中的桥梁课程,是医学知识训练的必修课,国内各大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均开设了西医诊断学课程[4]。对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西医诊断学能够为毕业后把握住各种就业机会、适应社会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改进教学 3.2.1 加强教师心理学知识培训 学生对西医诊断学课程缺乏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是:教师不能将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本来具有紧密联系的知识变得分散脱节、学生无法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列举一些应用医学知识解决心理治疗中的某些问题、提升咨询效果、增强患者信任度的案例,或者是在临床诊疗疾病的过程中,通过心理咨询及时而有效地帮助患者解决一些心理反应、增强疾病治疗效果的案例。这就要求西医诊断学教师要具备一些心理学知识,才能在讲授医学知识的时候做到和心理学知识相结合、融会贯通,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这种教师多学科素质的提高,除了靠任课教师自我提高之外,还可以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安排进修、访学,开设心理学知识讲座、研修班等,提升教师的学科交叉能力[14-15]。 3.2.2 加强实践教学 调查结果显示59.60%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内容太多,57.58%的学生认为难以记忆,只有51.52%的学生觉得掌握了基本体格检查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增加教师示教、学生实践的时间。考虑到应用心理学专业课时少、医学知识基础薄弱的具体情况,教师备课时应该将各部分内容充分整合、归纳,使学生对疾病知识的掌握不是点状而是片状。例如,体格检查部分视触叩听可以在课堂上边讲解边演示,把纸上谈兵的内容变为临床实践教学,把体格检查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在演示过程中讲解清楚;还可以运用标准化模拟患者,增强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电教视频等手段增加知识的直观性和应用性。此外,教师还要及时对讲授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体系架构,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有所用,学而会用”。症状学部分教学时可以利用一些典型的病例,把某个症状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和治疗要点通过具体病例进行形象生动、清楚明了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病例来理解、记忆相关的知识点,解决西医诊断学内容多、记忆难的问题。 3.2.3 调整课时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7.58%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课时安排合理。一般来说,要对西医诊断学进行系统的教学至少需要90个课时,而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只安排了32个课时。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系统深入地讲解,加上学生医学基础薄弱(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西医诊断学之前,只学习了生理学和解剖医学等医学课程),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只能死记硬背、无法充分理解,更无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临床中的实际问题,达不到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因此,在以后的课程设置中有必要适量增加一些课时,以使得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更加系统而深入地展开,帮助学生把课程学得更扎实。 3.3 修订教材 合理地选用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对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使用的西医诊断学教材是临床专业使用的十二五规划西医诊断学教材,还使用了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材中有关西医诊断学的部分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8.48%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合理,其余的学生认为不合理或有待改进完善,主要原因是学生觉得教材中纯医学知识太多,无法与心理学知识交叉结合,以致于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应该对教材进行整合修订,在不破坏医学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体现与心理学知识相结合的特色,使教材中的医学知识部分更加浅显易懂,并适当加入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医学知识并应用到心理学实践中去。 4 展望 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教师和学生对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的定位和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明确深化,师资队伍的培训还需要加大投入,实践教学的加强还需要不断尝试和优化,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西医诊断学教材的修订也还需要一段时间,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服务社会的医学―心理学复合型人才。 (收稿日期:2014-05-30) (本文编辑:陈丹云)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关于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的现状和改革发展 【摘 要】应用心理学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其发展目标必须把社会需求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放在首位,以满足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和市场经济对心理学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本文就如何加强对应用心理学的课程改革,建立完整优化的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的更好发展为目标进行探讨。 【关键词】心理学;专业课程;改革;发展 有研究表明,“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应明确心理学的课程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多元化教学方 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评价。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学的授课教师大多是理论型,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实践经验,因而他们的讲授可能更偏重于概念、理论的阐述,涉及到实际应用的教学则相对较少。心理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很少有教师对这些领域都能驾轻就熟,教学中往往自己擅长的部分多加发挥,不擅长的部分则一带而过,从而影响到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为了弥补师资队伍的缺陷。首先聘请更多的心理学背景的老师,引进有经验的教授;其次由优秀教师开出示范课供大家观摩学习,要求教师同行定期听课,每次听课都随时记录听课意见,并由听课人召集任课教师、学生进行面对面地沟通,将改进建议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引导任课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扎实提高教学质量。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对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实行“一帮一、结对子”的“结对帮扶”措施,由优秀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其备课、上课及其他教学工作,在老教师“传、帮、带”的指导下,提高青年教师授课质量,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最后要加强学院之间的交流合作,邀请其它学院或其它学校的老师授课,取长补短。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2008年11月29日在深圳就中国教育存在的三大弊端发表演讲时指出的,大学教育的典型写照就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现象的产生无疑是缘于我们一以贯之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心理学研究的一些重要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等学生无法掌握和操作演练,多媒体教学的技术和手段由于课件制作上的麻烦也难以得到普遍运用。再加上心理学作为公共课,基本上是采用几十甚至上百位学生的大班教学,教师对教学的组织不当,导致公共心理学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欠佳等都影响了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一味以学科体系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内容的做法,及时对课程内容加以整合与优化,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与心理指导。首先,应该在现行课程体系中涉及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心理学观念的问题要予以保留并加以提炼,加强课程中有关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的内容。在以往专业实践课的基础之上加入心理测量、SPSS统计学教程等实验实训类课程。 其次,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我们在选题尽量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情况而定,通过一系列课程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自我、群体、人际关系等概念所反映的心理咨询内涵,从而加深对学科概念来源于实践的感受。 总之,我们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需要,打破传统的体系,兼容和整合心理学各分支科的内容,形成一个全新的心理学课程独特的体系框架,在此体系中,还要组织安排能反映最新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手段陈旧、方法简单,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师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案为标准,扮演权威代言人的角色。即使重视或使用案例传授教学,课堂上也主要是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另外,现在课堂教师也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但经常导致学生的认知超载,并没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学习效果。师生关系仍然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学生的经验、情绪、态度、需要和兴趣等主观因素被忽略,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一)讲座式教学。 可适当采用讲座式教学。例如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感觉他们更像是专题报告,每一节课设定一个主题,然后深入来讲解那个主题,而课程的内容不一定涉及到我们 教材所有的内容,但却对这节课的主题却讲得相对深入。同时可指定一两本书作为主要的教材,但同时会在穿插期刊上的论文,增加课堂讨论、课后网上查询,并把课后讨论纳入平时成绩里。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注重主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学习是体验式教学的精髓。体验式教学强调“做中学”,教师与学生是互动的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体验,将学习变成乐趣和追求而不是压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达到学用结合的效果。采取多种方式将体验式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以提供的案例进行角色扮演,之后再互换进行练习,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之后再分享、交流、整合以及应用。 以咨询案例的视频为主线的讨论教学方式。把每次邀请来知名教师的讲座录下来进行资源积累。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大家观看,然后分组讨论各自的感受,最后老师点评,共同提高。 体验心理咨询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有附属医院的资源,加强临床教学以及实践,组织学生跟随坐诊医生进行治疗观摩,让学生体验在真是的临床情境下治疗者的具体情况,加强对患者的了解,并组织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水平。 大学全程式实践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研究,除了可以参加院系里老师们的研究项目之外,可鼓励低年级的同学,参加高年级的学生和系里已毕业的研究生的一些研究。同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结合各个高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水平。 作者简介:姚朝宗(1984.),性别:男,籍贯:河南长垣,学历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本文在分析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从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对策 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自1998年设置以来,经过十余载的发展,已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办学规模的扩大,具体表现为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数量众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开设该专业院校类型的多样化。目前,全国已有近180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招生规模也日益扩大;而在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中,除了师范院校这一传统办学主体外,综合院校、单科性院校也纷纷加入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队伍。 1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及成因分析 作为新兴专业,应用心理学在经历上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的困惑,突出表现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薄弱。应用心理学是一门以探究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技术等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为研究目的的学科,因而强调应用性及专业实践性就成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将应用心理学的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具备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初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够在科研部门、教育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领域从事和心理学相关的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由此可见,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就决定了专业实践能力成为衡量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因而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及重点;然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普遍薄弱又恰恰是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薄弱点。“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结果表明,40%的专家对心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训练状况,特别是对基本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感到不满意。“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2]。对该专业毕业生的调查也表明,“我国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最为欠缺的是心理学应用技能”,并导致毕业生对专业实践安排的满意度最低[3]。 造成上述状况的客观因素很多,主要涉及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1)培养定位方面,定位于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及研究人员,而非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因而在培养过程中更侧重学生理论素养的养成而对其专业应用技能训练不够。虽然心理学专业与应用心理学专业同属心理学之下的二级学科,但因其研究领域各有侧重,因而在培养定位上也有所不同。(2)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尚未建构起适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心理学科经过几十年研究及建设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学科体系,但在研究倾向上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互脱离、忽视应用技能研究等问题。而上述问题也势必影响到心理学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在建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时,各院校多半采用移植法,将已有的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直接移植为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而未充分考虑到应用心理学专业对应用技能的特定需求,构建出适合该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在上述课程体系移植过程中,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缺乏应用技能研究及专业技能实践不足等顽疾也被同时移植了过来。(3)实践教学条件方面,其建设水平明显滞后于专业建设需求。应用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因而对专业实践的类型及场所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加上专业建设周期较短,因而部分院校现有的实验室、专业实践基地无法充分满足专业实践的需求。(4)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业教师自身也相对缺乏应用型技能训练及专业实践经验。目前国内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师范院校培养的研究生。囿于高校现行的教学及职称等评价体系中没有纳入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教师多半专心从教长于学术研究,而在专业实践训练方面较为薄弱,并因缺乏在企业、咨询机构等相关领域从业或实践的经验,因而导致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也较为缺乏。 2 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对策分析 如前所述,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对于提升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而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1)人才培养定位:进一步明确细化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能力定位,并加大实训力度。相关院校应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认真梳理经济社会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具体需求,从而明确专业实践训练的领域及相关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依据不同的定位实施分类培养,并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大专业实践训练力度,提高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2)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并建构适合该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建构适合该专业特点及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于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在这方面部分院校已取得长足进展,但大部分院校仍需逐步完善。(3)着力提升实践教学条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实践教学条件的支撑。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各院校可积极申请各级财政支持进行专项建设。如很多高校已通过部省共建实验室及申报各级重点实验室等方式获得专项建设资金,完善了实验室建设;在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各院校可根据专业方向定位,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拓展适宜的专业实践及实训基地,为师生的专业实践提供有效支撑。(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师的应用心理学实践技能专业化进程。要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首先要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素养。就实验教学而言,应建设一支专职化的实验教学队伍,改变目前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无法统筹规划的局面;同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请各类境内外研修及访学项目,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研修深造,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专业实践活动或赴企业进行实践,丰富自身的实践或从业经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协助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可通过聘任校处高层次专家、企业家、管理者、专业机构从业者等人士为兼职教师的方式,由他们参与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探讨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 摘要: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是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素质,重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向。 关键词:心理学 学生 实践能力 应用心理学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目的,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应用心理学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生态事业、绿色行业和阳光职业。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一个应用特色明显、实践性要求突出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专业实践能力在大学生专业素养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在当代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就业竞争中,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意义极其深远。然而怎样切实有效、深入持久地推进,建立可操作的实践,是一个至关重要、需要认真研究的心理学课题。 一、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医疗、司法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特别是心理教育与咨询、心理治疗、开发方面的专门人才,使其将来能够胜任心理咨询、治疗、测评等工作。因此,坚实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应用心理学作为一个新近发展、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发展目标必须把社会需求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放在首位,以满足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和市场经济对心理学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为最高办学理念。 目前,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希望加强心理学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培养。然而,很多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踏入社会求职与就业时,感到重要而缺乏的正是相关的专业技能。调查表明,由于适应不了新的社会需要,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缺乏必要的专业实践能力困扰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极大地影响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与发展。因此实践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实践的构成 我们把专业方向目标主要定位在面向医院和学校,培养具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为了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我们将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分为三块: 1、基础能力 主要包括:英语水平方面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国家四级考试;计算机要达到国家二级水平,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普通话要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技能。 2、专业能力 主要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侧重于对服务对象心理的补救。心理课程及教育技能,侧重于对服务对象心理的发展。心理测评及应用技能,侧重于对服务对象心理的准确了解。心理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侧重于发展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技能。 3、综合能力 主要包括:综合心理技术,要求学生掌握人员心理素质测评技术、群体社会心理测查技术等。综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自行选题、取样、设计、实施实验,进行数据统计和独立撰写实验报告,还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和科学精神,具有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实践的保障条件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实施的基本保障条件建设是实现专业实践体系科学运行与良性发展的物质、社会空间与师资保障。它主要包括建立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心理与行为实验中心的建设、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优化校内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指导队伍的建设四个方面。 (1)建立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编写了包含实践指导和训练环节专业课程的实践大纲、实践手册、实践考核制度;制定了专题调查、专业基础实践设计、专业实习、心理辅导技术微格训练、实施计划和考核方法。 (2)强化心理与行为实践中心建设。心理科学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实践是科学心理学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学生构建科学的应用心理理念,形成高素质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保障。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条件要求比较特殊,不仅要有专业基础实验室,还要建设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素质测评与团体培训等多个专业小组。 (3)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最终要服务于社会,而社会相关机构的实际需求和专业要求可以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动力。我们围绕专业培养方向,经过沟通与协商,构建了一批心理辅导方向和人力资源方向的校外专业机构实习基地,包括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机构、共青团咨询与服务机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教育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幼儿园与幼儿培训机构、中小学校等,与各实习基地签订专业实践指导协议,共同讨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与培养规格,聘请有关负责人和指导专家任应用心理学校外实践教学指导讲师。与此同时,我们也为这些机构提供了专业人才的支撑。 (4)优化校内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指导队伍的建设。师资是专业实践教学系统建设的核心关键的因素,它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统领和指导学生各个教学环节的专业实践活动。 当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体现,这将会激发了我们建设与完善专业实践体系。当然,这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和不断创新的建设过程。我们任需努力。但强调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忽视和否定其掌握心理学基础理论的意义和价值。任何实践技能的培养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只有通过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相互配合,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技能,打造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应用型心理学高级人才。实践能力,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贯穿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的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唯有如此,人才培养的质量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发展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关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反思 【摘要】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应重点突出的“应用”与“实践”素质,但就目前各个院校该专业毕生的总体情况来看,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普遍不强,追根究底是因为其实践能力薄弱。从学校来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以及师资力量与实验设施的不足等。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能力;课程设置;教学方式 一、概述 无论对于何种专业,坚实的实践能力是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来说,顾名思义,要求重点是应用型人才,因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突出。但就目前我国很多相关院校培养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培养就业的情况来看,学生们出去实践能力总体上并不理想,专业理论的掌握和实践情况都有所欠缺,很多学生反映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用人单位对应用心理学的本科毕业学生并不十分满意。这类情况的出现让很多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处于尴尬的境地,不但影响了该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而且也成为制约着该专业发展。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薄弱这一问题亟待解决,下面将剖析这一现象的成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的措施与方案。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成因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不合理 调研发现,我国各院校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不少高校偏重基础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应用技能,背离了应用心理学“应用”为关键的这一基本前提。心理学系历届毕业生普遍认为,该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就是心理治疗技能和心理咨询技能,这正当前一些高校最欠缺。相关用人单位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最重要的要求是相关的实践能力。 课程安排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合时宜,当课程设置将理论学习放在重点时,必然导致老师的教学内容也转移到理论的讲解,形成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无益于学生的发展。尽管应用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仍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方法;以致很多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多,而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带来极大困难。 (二)师资力量不足 基于我国国情,应用心理学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应用心理学在科研和实践各领域都相对不足;因此可以发现一些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养都有待提升。不少高校该专业的教师并没有受到应用心理学系统综合严格的培训,甚至有部分教师并非出身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因而他们对于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如:咨询心理与治疗、心理统计学、如实验心理学、SPSS基础与应用、心理测量学等课程的难以驾驭。而还有一些教师是刚经过培训或自学之后立马上任授课,导致学生的很多问题教师无法正确解答或出现敷衍的情况,更不很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使很多应用课程出现走形式的现象,形同虚设的应用课程并没有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业。所谓“名师出高徒”,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良是一大问题。 (三)实验设施不足 目前,虽然我国大部分院校都购置并配备了相关心理学实验仪器,但是由于这些实验仪器的价值及相关经费的限制,不少高校的实验课在多数情况下只能采取教师在台上讲解、演示,而学生则分成多人小组共享一台实验仪器,资源的稀缺造成很多学生“打酱油”,影响教学质量;若每个人都进行实验操作,则需消耗大量的时间,理论与实践很难同步,同样教学质量也大大折扣。另一方面,我国总体的心理学实验教学仪器的品质与性能偏低,从设计到生产都不够规范科学,因而这些器材所测出值往往与真实值有相当的偏差,在精确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远远低于实验教学要求。严格来说,心理学实验仪器一般只能用于演示教学,而不能用于量化的实验教学,从而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 三、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一)改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 根据当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教学规律制定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培养方案。明确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具体要求和目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领域主要可以划分为五大方面,即课程实践、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创新和毕业实践等。因此,专业培养方案中应以该专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目的与培养方式,增强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比重,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除了改进课程设置外,教学模式的转变也是提高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实验心理学是该专业的基础和核心,实验教学需打破原来传统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而增设更多综合应用性实验,提升实验课程的开放性,改变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应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互动学习为主;在教学中引入新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情境演示等以提高学生相应实践能力。 (二)提升师资力量 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应用心理学的实验教学必须由一支专业素养很高的教师队伍从事,他们负责研究实验教学规律,致力于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各院校同时需要定期对实验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到更加权威的机构与学术中进修学习,提高其技能与学术层次,使其更加专业化,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另外,也可以聘请其它机构影响力较大的专家学者,造一批具高质量、专业技能强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参社会实践与服务,开展研讨学术与教学实践交流,丰富其实践经验。 四、结语 本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现成分析了其成因,并探讨了提高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两个的重要方面。可以看出,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点在于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树立适应社会需求人才培养观念,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打造出一批社会适应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人才,真正服务于社会。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改革探讨 【摘要】本文将介绍目前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毕生的就业不理想的情况,并分析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然后基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参考多方专业学术意见,提出针对该专业的大体的改革思路与具体措施的建议与想法。 【关键词】应用性理学;就业情况;改革思路;能力培养 一、引言 事实表明,心理学的应用涉及到当今生活中的诸多领域,如:政治、商业、体育等;可见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重大,有利用促社会文化的提升。应用心理学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适应社会需求的潮流,但我国各院校该专业实践成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大多呈现专业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难以胜任相关职业。鉴于上述情况,本文将针对能力培养问题提出对该专业改革的相关建议与意见。 二、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相对而言,我国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较高;对于刚经历过高考的本科生来说难以真正落实相应的要求。另外,近几年来心理学的硕士博士生的明显增加,本科生就业相对困难。而且在培养模式上“应用心理学”与“心理学”专业的区别不大且交叉混乱,使得毕业生对岗位的寻求感到迷茫,而导致应用心理学与其它心理共同竞争同职位,而影响其就业率。 (二)课程内容脱离实际 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理论性学习,突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却无法体现出应用心理学“应用”的特性。该专业的课程内容知识点全面但不深入,针对性不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浮于表面,对基础心理学知识与实践的掌握不够牢固。以实践与技能培训为主的课程量占比小,缺乏专业训练的学生一旦进入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另外,很多时候课程内容陈旧死板,没有及时更新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学生的视野与学术积累无法得真正的提升。 (三)培养方式不合理 我国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方向课就是专业基础课中的某一点上的强调与细化而不是深入,而且同样以理论为主,授课的内容与方式也大体类似。笼统而单调专业课划分,各院校雷同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并不能在其专业上细致深入地研究学习,无法体现应用心理学的特色与专业性;甚至还会影响到学校与专业的学科建设。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改革路线与措施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改革思路 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能力培养是有差别的,我们可将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分为三大块: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其中,基础能力包括外语学习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专业能力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心理教育能力、心理统计与测量方法、心理实验设计与操作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等。综合能力则主要包括:综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数据统计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科学研究素养和精神以及学术交流的能力。顺应时代与社会的需要,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鉴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四个主要去向,即: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报考心理学研究生;目前该领域普遍认同的整体改革的思路是: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定位就业方向、侧重实践能力与应用技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因而,要以对此的正确认识为基本前提安排理论与应用型课程的比重。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理论而轻视实验,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术”轻于“学”这种不平衡的课程设置直接引起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的薄弱。因而现在急需改进的是优化应用心理学的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研究规律与职业要求明确培养的重点,并以此为重心与基础划分出不同的培养模块与层次,突显各类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同时加强不同课程教师之间的沟通以防内容重复。 能力培养的提高必须依靠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单调。学生的学习状态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呈动态发展趋势,而同时相关的学术成果也在不断的更新。作为教师,不但需要根据学生课上的反映对授课方式加以调整,实现师生如朋友,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局面,而且还需要时常关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发展,及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关注度,形成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最终要投身于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所谓的“能力”,是指胜任工作的能力;而这些工作中必备的能力都是实践中一步一步积累形成的,尤其是专业能力。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校的实践能力培养是社会要求接轨的重中之重,在校的实验课和相关活动的机会多少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高低。据此,本文建议各院校根据年级和学生掌握情况设计并开展相关锻炼学习实践能力的活动,如:模拟心理咨询等。另外,可以适当增加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以项目的形成将学生划分小组进行学科调研、到校外进行访谈和问卷等专业实践。到高年级时,应让学生深入学习SPSS软件应用、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等课程,并在期间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下参与其中,实现知行合一。学校应为学生创造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可与校外相关机构或当地中小学协作成立更多更广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获得更多接触社会以丰富专业综合素质、积累工作经验。 四、总结 从目前我国应用心理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各院校必须对这一现象足够注视,并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当然,一门学科专业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性的工程,不但需要以正确科学的路线支撑,还需要各院校长期坚持对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的优化改良,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提高学术与实践能力的机会,才能真正让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提高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变态心理学教学质量的探讨 [摘 要]变态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课程教学存在理解困难、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根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对变态心理学教学方式、考评体系、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和探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变态心理学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变态心理学 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 变态心理学教学存在内容抽象、空洞,缺乏特征性等问题,缺乏临床实践的在校生难以掌握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学生普遍反映本门课程学习难度大,各种概念及相关疾病临床表现难以理解,部分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症状类似而难以区分。多数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招收文科生或文理兼招,其专业培养方案缺乏系统的诊断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医学科目的教学,学生相关医学的基础较差,虽然通过系统的变态心理学理论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相应精神心理疾病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理论知识,但学生难以将理论联系实际,对于部分精神心理疾病难以理解,甚至部分该专业毕业生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识别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使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存在表面化倾向。提高变态心理学教学质量,对于培养优秀的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从事变态心理学的教学经验,探讨适用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变态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以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应用PBL教学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PBL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以小组进行,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激发学生创新性、主动性等优点,目前在各学科教育中已广泛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变态心理学教学章节的特点,选取部分较难掌握的疾病或重点内容,如精神分裂症、癔症、广泛性焦虑等,在授课之前布置相应的病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如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发病原因、与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相关干预方案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以书面作业或在课堂中回答这些问题,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关资料的查阅,问题讨论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其良好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授课教师针对病例予以适当讲解,以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PBL教学法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将之前部分科目的相关知识进行很好的链接。如掌握情感性精神障碍内容需复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中关于心境的含义,完成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相关问题需了解发展心理学的部分内容,理解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社会康复需结合健康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二、加强课堂案例讨论,强化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 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部分精神心理疾病过于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如人格障碍与普通人相似使学生很难区分,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因学生缺乏临床实践难以掌握其妄想、幻觉、情感淡漠等临床特点。只有将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典型症状与具体案例相结合,避免单纯的理论讲述,才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该病特点。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在临床案例教学时,增加案例讨论学时数;根据案例分析其临床症状并完成课后相关作业,以增强学生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三、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变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对于部分不易掌握的章节可以通过运用学生感兴趣、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如电影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避免填鸭式或纯理论教学影响学习效果。如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在本门课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学生缺乏临床实践,较难理解该病幻觉、妄想、智力等方面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观看电影《美丽的心灵》的部分内容,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纳什的特点,结合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该病的幻觉、妄想的临床表现。同时,影片中纳什在服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思维活动缓慢、情感表达异常、性欲下降等特点,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抗精神病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了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的意义。在孤独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缺乏孤独症临床经验的实际,可以通过选取观看电影《雨人》的部分内容,结合雷蒙的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kanner三联征(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及动作行为刻板)”的临床表现。对于部分较为空洞的教学内容,如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某些历史、文学著作中的人物;讲授偏执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讲授冲动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水浒传》中的李逵;讲授强迫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历史中的诸葛亮。通过介绍这些人物的相关事迹帮助学生掌握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部分心理疾病,如神经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要求学生分组模拟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通过亲身参与感受,了解相关心理疾病的特点及问诊注意事项,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理解。 四、改革考核模式,提高知识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题目主要由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这种考核方式存在死记硬背、内容偏多、不重视实践操作技能掌握及学生易作弊等诸多弊端。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质的学科,其考核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赣南医学院自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以来,变态心理学考试试题全部由案例组成,要求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解决相关问题,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将变态心理学科目成绩分多次考核,将在PBL教学过程中的发言情况、平时案例分析及讨论情况、课程论文、病例情景模拟等内容作为成绩的一部分,考核学生平时对各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认真思考、总结,达到教学目的。 五、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传统的变态心理学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课间见习,使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对于某些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神经症、抑郁症,或综合医院常见的心理问题,如躯体形式障碍、肿瘤科患者身心问题等,应尽可能安排精神科或综合医院心理卫生门诊的课间见习教学。学生通过查阅病历、观摩问诊、案例讨论、询问病史等临床活动,结合心理测验及相关心理治疗等工作,了解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分类、诊断标准,提高问诊、询问病史、精神检查、辅助诊断、常用心理测验量表使用等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目的。 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视人文精神培养 目前,我国重性精神病发病率有下降的趋势,而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应急相关障碍等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关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因此,变态心理学教学需要适应时代要求,将课程重点内容向神经症等倾斜。同时,由于历史和社会文化原因,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容易受到社会歧视,在就医过程中更需要心理治疗工作人员的支持、鼓励和理解。因此,在具体的变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如增加变态心理学发展史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在历史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了解人文精神在变态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变态心理学、精神病学等学科逐步建立在人类发展史上的意义。通过相关的介绍,提升学生人格的整体境界。 综上所述,通过对变态心理学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丰富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心理测试与评估、发展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等相关科目的掌握和理解,能够初步识别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优秀的临床心理工作人才打下基础。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四川省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术会议召开 日前,由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办的“四川省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在蓉召开。会议主题旨在研讨四川省各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来自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华大学、四川文理学院、成都大学、乐山师范学院、宜宾学院、西昌学院等省内具有心理学本科专业的20余所高校的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及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大会首先由教育部心理学科类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宁维卫传达了新一届教育部心理学教指委会议精神。未来,心理学本科专业将在如下方面重点开展:(1)深入研究和调查,开展广泛的讨论和交流,进行心理学本科专业调研;(2)积极宣传讲解,扩大教委会影响和指导力;(3)提高工作实效性,切实解决问题;(4)搭建与心理学结构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就业平台;(5)加强教材建设和师资培训;(6)拟建立心理学学科的国家标准,建立学科认证机制;(7)推动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和心理学教学研究活动。宁维卫还详细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情况,和与会代表分享了有关人才培养、科研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有益经验。 各高校专业负责人及教师积极发言,共同研讨并形成共识:(1)必须加强学校特色和本土化专业特色研究,走一条心理学特色建设之路;(2)加强心理学教材、课程建设研究;(3)加强各高校学术合作和研究;(4)形成省内专业学术联盟。 通过本次专业研讨会,参会人员不仅更全面了解了省内各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情况,加强了交流与合作,同时更明确了未来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发展方向。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 要】现在我国本科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安排有明显的不合理性、内容单一,没有根据实际问题出发,牵制培养专业人心理学素质。面对这种情况,要加强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助于培养健康身心、丰富知识顺应社会发展人才作为目标,社会根据时展,人们对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发生了变化,本科高职院校面临教育心理学的新问题。这篇文章是对高校应用心理学如何培养专业人才进行研究,提出对课程合理设置、教育形式、课外拓展等进行建议。 【关键词】高校;心理学;培养;研究 一、前言 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都表明人们需求越来越高,对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强,加大应用心理学专业和高等院校心理学是社会人群的期望。从现在来看,高等专校心理学教育和社会期望是有一定距离,主要原因有,心理学在我国没有形成发展潮流,与中国文化具备差异性,在期间提出心理学论遭到批判,扼杀了培养专业心理学人士;还因为,学校在培养心理学人员期间,心理专业课程和其他专业存在差异,课程出现一致性问题,表现出心理学专业内容安排不合理性,而且课程内容比较陈旧,体现不出心理学的科学性质,与社会没有明显关联,研究培养人才模式合理安排课程,培养出专业心理人才。保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各高校要具备自身教学特色,个性发展专业知识把课程内容相结合起来,要保证知识内容的实用性、科学性,研究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士培养时,可以根据国外案例进行研究,借鉴国外教学方法设置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满足当前国情发展的心理课程体系。 二、增强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必须性 2.1大学犯罪案件上升 从小学到大学期间,学生对事情认知能力越来越强,犯罪案件不断上升。2010年 12月11日,犯罪人小阳在楚雄市紫溪中学401宿舍持刀对宿舍睡觉同学小宇进行刺杀。5-8中南大学杀人案件,2011年5月8日,中南大学南校区华生公寓15栋、16栋宿舍下发生一起命案,一男子持刀将在校一女子杀害随后自杀。郭力维校内杀人事件,2009年11月14日凌晨,吉林某学校发生血案,该校信息技术学院大四生郭力维将其室友赵妍杀害在宿舍当中,次日被省内媒体放在头版头条。随后,知名网站连续转载,网民称郭力维为吉林马加爵。以上案件杀人凶手与被害人都是学校的在校生,根据统计,大学生犯罪案件在近年持续上升,案件的发生引起社会对学校教育产生质疑。 2.2大学生犯罪原因 犯罪的发生加大教育工作者的压力,致使学校对犯罪案件的发生进行了分析。①法律意识的淡薄。②沾染社会不良的影响。③心理素质薄弱。④精神人格的心理缺陷。在我国高等专校越来越多,教师资源缺乏,经济体制的发展造成贫富差距,教育上也存在贫富差距,学生得到教育差距也就拉大,学生泡酒吧、网吧等形成这一社会不良风气是事实。其中最主要是学生心理素质不强,如果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犯罪行为就会相对减少,大学期间就是要加大应用心理学教育,完善学生心理,减少犯罪心理。进过调查表明,有94.3%的同学意识到自己是有心理缺陷,但在自尊心驱使下不能勇敢面对心理缺失,造成更加严重心理缺陷,本科专校要重视心理缺陷带来的危害性,所以要重视心理学教育[1]。 三、如何进行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培养 3.1 积极互动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育当中,学生是主体老师主导学生进行学习,两者之间要相互沟通、了解进行互动,在教育学生上老师不应把自己教师身份抬高,不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老师的教育基础是同等对待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老师具备主导作用,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往往不能得到社会保障。通过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为学生创造交流平台,在交流当中从被动转变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积极去探索研究,带领学生去发现、探索、以及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带领学生时间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比如从老师与学生参与研究探索、启发教学模式、师生合作进行解决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手能力。 3.2联系实际,应用于实际 理解所学到的知识是必要的,理解之后要运用到实际当中去。所以教学的结果往往不是一张张成绩单,而是如何运用到实际当中,心理学教育是要学生对知识掌握和了解,更加注重能力方面的培养和知识的运用。学习的内容和实际是相关联,这样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应用心理上,每个人都有心理活动,心理学知识和人们息息相关,心理是探讨人类内心深处想法的一门学科,在同学心中具有神秘感,抓住学生对心理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把问题带到生活中应用到生活中来。应用心理学培养专业人才时要注意科学和应用性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完善心理学教学的体现。不断完善教学改革,要重视心理学的细微知识,掌握进行运用,除帮学生解决问题还要带领学生组织相关活动,进行活动加强学生心理学知识。 3.3如何带动学生积极性趣味性 中国传统式教学是说教模式,只在意把知识灌输到学生脑袋中,学生是否可以运用心理知识只要完成讲课任务,从而产生学生逃课、旷课现象等,造成学校培养心理专业人才流失。二十一世纪是多媒体时代,老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可以运用录像、影片、以及国内外案例进行分析,也可以带领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带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心理教育课上要表现学生积极性与趣味性,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素质问题。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提起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去了解知识;如果学生对心理学不感兴趣,觉得学习心理学成为负担,教师要让学生把知识当成一种享受,享受知识乐趣,不应把学习当成死学习模式[3]。所有的传统式教学都是从一本书开始,教师讲课不应该局限在一本书上;这种方法在现代社会是很难生存下去,信息时展下的学生想法奇特,旧的教育模式不能应用在现代化发展上,老师要从教育目标出发大量研究先进教学方案,搜集资料给同学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讲,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关注更加明显,由于社会犯罪率不断增加,为适应社会发展减低学生犯罪率,加大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通过师生交流与对社会了解认知心理学对人们的重要性,我们要高度重视心理学在社会上的发展,保障社会心理健康素质,培育出良好教育结构中心,为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完善学生综合素质,高等院校在讨论中研究方案,要积累自身教学经验,运用丰富的经验知识完善培养心理学专业人士,这样才能完善人才监看发展,社会才可以和谐发展。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摘 要 应用心理学是应用性、实践性要求突出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素质就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是实践应用,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本文简要分析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策略,以期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心理学人才。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 专业人才 实践能力 培养策略 1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 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国家教育部关于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描述是:“培养具备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等管理部门从事教学、还礼、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上述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能力的培养室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的教学实践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咨询服务能力、专业的信息获取能力等等,这些实践技能的培养能够让应用心理学的教育不仅停留在林论知识上,还能让这些应用心理学的专业人才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就业和深度学习都有着一定的好处。 1.2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专业的实践检验是检验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质量的试金石。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些类产业的革新,这种经济的发展,也给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的教育行业不仅要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要求,还要注重知识的更新换代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只有提高了实践能力应用心理学的专业才能够得到体现,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前景也就更加宽广。现在各个部门都在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只有加强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才能让这些学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立足之地。 2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很多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都开始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提出了很多实践能力培养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坚持这些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够真正做到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2.1构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应该按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规律和学科特点,制定出适合应用心理学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应用心理学的使劲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课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和毕业实践等几个方面,要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就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心理学的实践能力培养还要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不能一概而论。在教学时间的过程中,可以实施教师负责的体制,将实践培养的任务进行分解,不同的教师负责不同的实践项目,确保能够全方面的锻炼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过程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能够快速的落实到教师的身上,并且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 2.2建立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非常注重教学实验的学科,因此要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人才,就应该建立起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在建立心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应用心理学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还应该设定一些研究型课题,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讨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应用心理学的实验教学应该减少炎症性和单学科的实验,应该注重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举一反三的能力。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就是为了锻炼应用心理学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成长为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人才。 2.3优化教学方法 应用心理学教学方法应该做到能够让学生学会学习,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教学方法应该进行优化。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引导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进行案例教学和问题教学相结合进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教学方法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模式的发展,进过改进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做到更好的自我评价,掌握更多的应用心理学知识,并且完成相应的实习任务,保证应用心理学人才的专业性和可信赖性。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学方法的革新,只有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更加专业。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图书馆利用情况调查分析 摘 要:目的:为了解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图书馆利用情况。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我校12级、13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共8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多数该专业学生表示医学院校图书馆存在重视医学专业而忽视非医学专业的现象,心理学专业相关资源欠缺,现有资源过于陈旧且更新较慢。结论:学校应根据专业建设的需求加大对心理学书刊、杂志的投入,同时需要开展相应图书馆使用的宣传教育工作。 关键词: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图书馆 随着教育部本科专业审批权的下放及大学扩招,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设非医学专业,如公共事业管理、医药营销、英语、运动人体科学等,而应用心理学专业(临床心理方向)正是医学院校在这一条件下产生的主要新办专业。自2001年9所医学院校开始招收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以来,至今已有50多所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1]。目前,各医学院校已招收该专业本科生预计达到万余名,这对中国未来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2]。 但是,因为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特点,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因资源有限,主要的资源主要投向医学专业,在实验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对应用心理学专业投入相对有限,造成该专业先天不足。而图书资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但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应用心理学专业相关的专业书刊、杂志等资料方面配置上存在一定缺陷。为了解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图书资料利用情况及存在的意见,笔者对我校11级、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为未来高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提供参考资料。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我校11级、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83名,其中11级43名,12级40名;男生27名,女生56名。所有调查对象均完成心理学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对心理学专业知识及科学研究有一定了解。 2.研究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根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学习特点和个别访谈的结果,并参考相关研究[3]编制调查问卷,包含11个题目。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会或课间时由教师发放问卷,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部分感兴趣的同学进行个别访谈,所有回收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3.统计方法。描述性统计。 二、调查结果 在图书馆使用情况方面,31.3%(26名)的学生基本不去图书馆,47%(39名)的学生每月偶尔去图书馆(约1~3次)查阅资料,仅21.7%(18名)的学生每月使用图书馆次数在5次以上,甚至36.1%(30名)的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及相关规则完全不了解;在希望借阅书刊类型选择方面,49.4%(41名)的学生表示自己希望借阅文学、历史、人物传记等课外读物,39.8%(33名)的学生表示自己希望借阅心理学专业书籍、期刊杂志或参考资料,剩余同学希望借阅研究生、公务员、英语四六级等考试辅导资料或医学类等其他专业书籍;在对图书馆服务满意度方面,38.6%(32名)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满意,主要原因在于工作人员态度(33.7%)、缺乏心理学专业书刊、杂志(27.7%),74.7%(62名)的学生认为图书馆存在重视医学专业而忽视非医学专业的现象,非医学专业相关资料极少,仅2.4%(两名)学生对我校图书馆服务及图书资料表示满意;在应用心理学专业书刊、杂志配置方面,全部学生表示心理学专业相关资料太少、配置的书刊、杂志过于陈旧且更新速度太慢,甚至47%(39名)学生表示学校图书馆严重缺乏心理学专业资料,完全没有为学校的其他非医学专业学生考虑,另有32.5%(27名)的学生认为,除医学相关书刊外,其他书刊、杂志总藏量过少;在改进方面,83.1%(69名)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为非医学专业考虑,购进更多的相关专业参考资料并扩大电子阅览室。 三、讨论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图书馆使用情况不仅影响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人才的储备。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图书资源利用率较低,其原因除图书馆工作人员态度外,还存在学校对非医学专业投入过少,相关图书资源配置不足,在个别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图书馆中除医学书刊外,几乎没有其他专业资料,而心理学相关书刊、杂志偏重于科普类,使用图书馆也只能借阅小说等非专业书籍。因此,在改善方面,除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个人素质、完善规章制度外,还需要医学院校加大对应用心理学等非医学专业的资金投入,增加心理学相关资源的馆藏量,才能有效提高该专业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此外,本次调查有部分学生表示不了解图书馆的相关规则,提示在未来的新生教育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入馆教育,并提供读者反馈平台。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增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效果的思考 [摘要]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为突破口。具体而言,从分析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出发,指出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 实验教学 教学效果 应用心理学专业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特点,许多高校都在近十年设置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然而,目前新开设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项目和评价方式上基本沿袭了以往名牌综合高校或师范类高校基础心理学专业的模式,以精英型教育为特点,在教学上偏重理论和研究,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为心理学专业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因此,就出现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中实验教学安排不合理,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如何适应高等教育新时展特点,体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应用特点,实验教学在整改教学改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验教学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虽然也有不少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教育工作者提出,应将实验教学定位于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但是教育观念和现实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还是习惯于将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将其置于次要地位,起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 (二)实验教学条件匮乏 除了极少数名牌高校外,大部分设置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校受办学经费的制约,心理学实验教学条件匮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实验设备少且实验条件简陋,学生上实验课时需要轮流分组实验,实验时难免互相干扰;二是多数学校的心理学实验室种类、功能单一,心理学实验室几乎完全等同于基础心理学实验室,主要为完成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服务。 (三)实验教学体系不完善 受心理学学科特点影响,长期以来,心理学专业没有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主要依附于实验心理学课程中,虽然有部分学校在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课程中设置了少量实验项目,但是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状并无根本改变,而且无论在哪门课程中、实验项目中,基本都是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项目极少。 (四)实验教学师资不足 大多数高校中,应用心理学专业没有设置专门上心理实验课的实验员,心理实验教学主要由理论课教师完成,一个老师同时指导一个班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感觉力不从心。 (五)实验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在以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心理学实验教学中,许多时候都是教师先按实验指导书讲一遍实验操作过程及方法,然后学生在实验指导书的帮助下对实验项目进行被动模仿和机械重复。 (六)实验评价方法滞后 因为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而存在,所以对学生做实验的结果也不单独设置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学生来说,实验进行完毕后,主要以实验结果是否验证了理论学习的内容作为实验成败的标志。对老师来说,主要以学生实验报告完成的质量来评价实验的结果。对实验本身的评价和反思几乎没有,这也使得很多同学即使做了很多实验,写了很多实验报告,却无法自己设计并实施实验。 以上诸多因素综合一起,使得心理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实验教学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实验教学效果较差。以上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许多高校中普遍存在,如何真正做到加强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处于同等地位,还是应从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入手。 二、增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对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重新定位 心理学自成立以来就是一门以实验为特点的学科,心理学专业各分支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因此,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来说,学生在复演心理学家们的经典研究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实际工作生活中更好地灵活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心理实验的学习形成的求知态度、探索未知的方法以及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技能,也会迁移到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因此,应用心理专业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切不可厚此薄彼。 (二)适当完善相应实验教学条件 实验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条件,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校中,“高精尖”的实验仪器不能配备齐全也无可厚非,但基础实验条件应该齐备,尤其要利用心理学实验计算机化的特点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例如:配备适量的心理实验台和实验教学软件,满足基础心理学类课程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要大力提升与自己专业方向一致的实验教学条件,如心理测评工具、团体心理辅导工具、沙盘治疗用具、生物反馈仪、音乐治疗仪、人力资源实训软件等,以期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科学设计实验教学体系 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很多课程中是有重叠的,心理实验也如此,在设置实验项目时,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从整体上协调各课程之间的实验项目,科学设置实验项目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一大关键要素。此外,应用心理学专业还应根据自己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协调设置实验项目,突出基本实验,增加综合实验和应用类实验的比例。 (四)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验教学不能像理论教学那样集中实施,所以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显得更迫切,尤其是心理学专业各课程实验方法又各具特色,万能实验员显得几乎是不可能。因此,理论课教师全部掌握实验技能就很有必要。尤其对于缺乏实践操作经验的理论课教师,要采取外出培训等多种方法提升教师实验指导的能力。 (五)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多数经典心理学实验都带有基础实验的性质,实验材料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单调重复的实验操作过程,部分同学在经历了最初对心理实验的好奇之后,很快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在心理实验教学中可以一方面创新实验材料,调整实验参数,使之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实践,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增加非实验室实验项目。这样一是可以避免学生只能在实验室照搬实验步骤,从而激发其学习心理实验的兴趣;二是也有助于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参与设计和评价实验过程,使学生在学习实验的过程中由被动变主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实验中揭示的心理学原理。 (六)改革实验评价方法 在对实验教学进行评价时,首先,要明确实验在每一门课程中所占的成绩权重;其次,要注意全面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效果,特别重视记录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能力;再次,提高对实验本身评价的重视程度,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及存在的问题要给予充分重视;最后,要及时、规范、认真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巩固实验教学效果。 三、结语 实验教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显得十分重要。通过以上多方面重新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进行设计和规划,对显著增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效果将很有帮助。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测量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摘要:从心理测量学的课程性质和特点出发,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面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并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提升心理测量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心理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心理测量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自从1905年比奈和西蒙发表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智力量表以来,心理测量学的发展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相关领域,显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实用价值。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心理测量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系统地进行心理测验问卷的编制和使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为将来从事相关的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事测评以及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传统的心理测量教学模式较为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心理测量的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有所欠缺[1]。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技术革命和学科研究的不断进步[2],心理测量学的教学改革也应该从该学科的课程特点和当今社会需求出发,以现代学习理论作为指导,辅助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最终实现“教”与“学”的进步和超越。 一、教学内容方面的探索 1.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并伴随着积极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与成材的动机源和催化剂。心理测量学课程中包含了很多的统计学原理、公式以及大量抽象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因此,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对于心理测量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抵触和恐惧心理,成为心理测量学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可从生活中的心理测量实例入手,增加趣味性较强的案例分析,以生动的形象思维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到抽象的概念学习中,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并最终将理论知识再回归到日常生活中,促使学生进行深度的专业思考。例如,在教学实践的探索过程中,尝试在导言部分首先引入学生所热衷的趣味测验,例如“神奇的Q测验”、“从唱卡拉ok的姿势看个性特征”等,然后组织学生对心理测量的概念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教师总结概括,从而引入心理测量的专业概念学习;在导言结束的部分,给学生布置访谈作业,分别采访身边的老人、父母、同龄人、小朋友四个不同的年龄群体,了解他们对心理测量的看法和认识,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度。 2.弱化统计计算过程,加强统计软件的实操训练。心理测量学的理论框架部分,包括经典测验理论、信度和效度、项目分析、常模等,这些内容是心理测量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但这些章节中会出现大量的统计学原理和计算公式,使得部分统计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讲授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方法的重视,通过丰富生动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对于其中所涉及到的统计学公式及数学运算过程,可以适当放宽对学生的要求。例如,在信效度的评估、项目区分度,以及常模分数的导出等教学内容中,加强学生数据统计思路和统计软件操作能力的训练,在熟练使用统计软件的基础上能够选择正确的统计方法(如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因素分析等)进行相关的评估和计算。鼓励学生使用SPSS软件来完成相关章节的课后习题,并在课堂上演示其具体操作过程,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在不断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心理测量学作为一门应用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性课程[3],在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强调对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理论框架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体会心理测验学习的乐趣,领悟心理测验的基本流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涉及“心理测验的编制与实施”内容时,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恋爱幸福感”或“婚姻幸福感”的问卷编制任务,并选取小样本被试进行施测,运用之前所学知识对自编问卷的信度、效度进行分析评估,制定出测验常模。通过这一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得学生对测验的编制和实施有了感性的认识,并将前面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合到整个实训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测验信度、效度、常模等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编制问卷的能力。对于各类经典心理测验,例如韦氏智力测验、16PF、MMPI、EPQ等,在教师讲解清楚基本施测要点和计分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要亲自寻找被试者,对其进行施测,并提供完整的测验结果和分析报告,在课堂上汇报和讨论。通过该实践环节的教学,帮助学生熟悉常见心理测验的内容、施测过程和解释方法,锻炼学生独立使用测验的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将来的科研和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4.参考国外教材,补充前沿进展,扩展学生视野。专业课程的学习,离不开高质量的教材和参考书目。因此,教师需要在心理测量学领域进行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并充分了解掌握所教学生的能力水平,选择出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目。在国内,戴海崎等人编著的《心理与教育测量》一书作为心理测量学的经典教材和考研必看书目,享有较高的专业声誉,保证了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经典教材,如美国Ronald Jay Cohen Mark E.Swerdlik编著的《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Assessment》、Anastasi Urbina编著的《Psychological Testing》、Lewis R. Aiken Gary Groth-Marnat著的《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Assessment》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所选教材的内容框架,适当补充国外教材中的有趣案例,适量介绍最新的心理测量学理论和研究进展,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心理测量的应用问题,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心理测量学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二、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问题情境的学习是将学习“抛锚”于具体问题之中的一种情境化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主张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小组合作和教师的指导或促进在学习活动的作用[4]。重视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情感需求,鼓励师生进行积极的问题探究、讨论和交流,提出富有思考价值和有深度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质疑,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心理测量来源于现实生活,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教师可以巧设一些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到心理测量的研究问题上来,有助于学生新知识的生成。心理测量学课程是面向大三上学期的学生开设,很多大学生会在这个时期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教师可以从这一现实情境出发,组织学生来讨论“你认为怎样才算是成功的大学生?”“大学生生成功的评判标准是什么?”“高考状元们的未来是否一定是成功的?”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中,教师可以引导出关于测量中的“实证效度”、“效标”等相关概念及其特点,让学生从生活实际或是亲身经历中加深对这些抽象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感受到心理测量的应用价值,从而更加投入地进行专业学习。 2.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传统的心理测量教学方法容易给学生带来抽象、难懂、枯燥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的发展。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积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出学生对心理测量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将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例如,关于“心理测量学的建立与发展”章节中,会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学思想起源和实践探索。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收者,教学效果非常有限。根据问题创设的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教师事先准备教材中所提及的七巧板、九连环等智力玩具(还可以补充魔方、橡皮泥等),将其带至课堂分发给学生,先让学生自由玩这些玩具,然后在快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思考“刚才玩玩具的过程中,你可以看到哪些和心理测量相关的东西?”“从一个人玩玩具的过程中,你可以观察到他的哪些行为和心理特点?”在总结学生们的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心理测量的应用,心理测量和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此时,学生的探索不再是被动的,学生是中心,教师是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师的提问设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变得趣味无穷,课堂变成了学生求知的乐园。 3.创设协作探究的问题情境。“协作探究”的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所教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开展研究型学习,合作探索、共同讨论、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心理测量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知识点,创设协作探究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在各章节结束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该章节知识相关的最新研究文献,在小组内部进行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总结,撰写初步的研究综述并提炼制作成PPT,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与分享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在协作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要对教材中呈现的知识充分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从文献搜索、组织讨论、撰写综述、制作PPT到最后的课堂汇报,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增强情感体验,深化对心理测量学知识的学习,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三、考核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探索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和组成部分,是督导学校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测和评价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以及取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方法性、技巧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心理测量学课程来说,传统的单一考试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出学生心理测量学的学习水平和运用能力。根据学习原理和教学评价的主导思想,对心理测量学的考核应采取多角度考核的考评体系。首先,传统的期末考试应予以保留,试卷采用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其次,还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出勤率、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独立作业和小组作业的完成情况、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考察。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根据平时考核和试卷考核的不同权重予以确定。多元化的考核评价能够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有利于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综上所述,心理测量学的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环节进行了多元化的尝试和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为心理测量学课程及其他心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积累了直接的借鉴经验。 作者简介:周甦(1981-),女,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心理测量学和实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机电人才培养篇1 校企双元主体是推动校企结合教学稳定发展、加快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教学指导手段。在现代教育活动中,其借由“职业学校+合作企业”的全新育人机制来完成综合育人任务,保障现代教育活动的高效性、专业性。但综合校企双元主体的研究现状来看,校企双元主体的建设依旧面临着诸多问题:教学建设力度不足、学校企业脱轨、教学效率偏低等问题依旧存在。以校企双元主体为特征的教学模式亟待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 1校企双元主体在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1.1学校与企业的融合问题 校企双元主体创新了职业教育模式,在响应传统的“校企合作”理念的同时,进一步赋予了企业单位更多的教育功能,允许企业行使出与学校相等的教育职能,这样的教育模式保障了教学活动的理论化、专业化,加快了职业教育工作的推进。从教学定位上来看,校企双元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否顺利实施,教师必须要优先解决学校与企业融合的首要问题。但从现有的教学经验来看,学校不能与企业及时融合、教学效率难以提升,这是教学中的最大短板[1]。第一,学校与企业的出发点不同,学校与培育人才为目标,企业则重视生产利益,部分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活动中,学校所给出的实训方案与企业的生产计划相悖,导致二者之间难以实现有机联动,企业不愿意提供合理的培训计划。第二,企业以职业生产标准实施机电一体化人才培训工作,忽视了学校要求、教学大纲在教学工作中的综合应用,导致企业与高职学校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校企双元主体无法实施。要加快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速度,必须解决企业与高职院校融合的重要问题。 1.2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共享问题 校企双元主体重新调整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保障全面育人的大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素质进行综合训练,重视学生技能的开发与培养。基于此,学校与企业必须保持有机联动,在共同完成育人任务的同时做好资源的分配、共享工作,保障教学指导质量。但资源的分享与利用、教学活动的调整与实施都面临着新的问题:高职院校给出的教学指导方案以育人为目标,重视学生技能的开发、训练;实训企业给出的育人方案则以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质量为目标,重视技能水平。学校与企业的出发点不同,导致校企双元主体的实施面临着更大的管理压力。在校企双元主体背景下,企业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拥有了更多的主导权,当其所给出的资源、设备和实习机会发生了变化,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1.3学生的适应问题 学习者必须要对校企双元主体的教学模式作出回应,在理论、实践之间自由过渡,才能保障教学活动的育人价值。综合教学要求来看,学生必须要适应企业+学校的全新育人机制,保障现代教学指导活动的高质量。但部分学校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仅考虑了学校的教育功能,对于企业提供的实训机会,其并没有考虑到实训要求、技能训练等问题,导致学生无法适应企业的实训环境,教学的实效性难以得到保障。一些高职院校虽然会在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从业要求、岗位要求,但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加之企业无法发挥管理强制力,学习者很难适应教学指导工作。 2校企双元主体的实施优势 2.1增强企业的教学功能,全面育人 校企双元主体可以视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进化版”,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其通过学校、企业之间的相互配合来完成教学指导任务,重视理论授课与岗位实践之间的有机联动。配合校企双元主体实施教学工作,可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新机会。校企双元主体赋予了企业全新的育人职能,在指导学生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企业以“第二学校”的身份完成育人任务:在教育活动中,结合岗位人才培养要求、职业教育要求执行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关键技能、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训练,站在企业的角度上引导学生学习,促使高职学生尽快接受职业育人活动的有关教学要求。在校企双元主体下,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环境。 2.2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创新育人 高职院校所发起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理想化特点,其将学生限制在一个由理论知识构成的环境当中,虽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开发、训练,但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复杂多变的实操环境,导致学生难以正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有关教学要求[2]。校企双元主体允许学生站在专业的角度上设计教学指导方案,从而对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在实施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实训企业也能够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充分带动学生进步。这样的职业教育以全面、科学、高效为特点,能够逐步加快学生的成长速度。 3校企双元主体下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创新管理机制,加快人才进步 校企双元主体下,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当前的教学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集机、电、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教学新模式,根据职业要求与学生素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一切教学活动指向当地的经济发展、企业技术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重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优化。但校企双元主体的实施面临着职业教育活动与企业管理制度冲突的尴尬问题,企业的管理力度不足,执行效率低,校企双元主体下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要加快校企双元主体下教学模式的更新、进步,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指导方案,根据企业的职业要求,高职院校的育人要求创新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院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动[3]。校企双元主体下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以“过渡”为目标,强调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自由转换,学校提供理论、企业提供实训岗位的育人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育人要求。故此,必须要创新校企联动制度,加快企业、学校之间的有机互动。机电一体化专业要基于校企双元主体创新管理要求,加强人才管理、重视人才培养。一方面,院系主任与企业培训经理要共同负责校企双元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发、运行与管理工作,立足职业院校的教育要求设计教学指导方案,配合校企双元主体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制度的开发与应用。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以双向互动为目标,重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有机联动。另一方面,分派管理职责,学校与企业双方同步在育人活动中发挥管理效能,从管理制度的制定到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建立“从课堂到岗位”的育人模式,学校表达人才培养需求,企业提供专业设备与教学岗位,各司其职的同时积极联动,加快学生进步,创新校企双元主体下的人才培养制度。 3.2明确教育要求,加快人才对接 要借由校企双元主体来实现全面育人、全面教育的教学指导目标,必须要积极发挥学校与企业的教育优势,在强调双方所行使的教育职责的同时,要求双方达成有机联动,以明确掌握教学指导任务、全面优化教育教学活动为目标,加快人才的成长速度。合作共赢,努力实现“双赢教学”,加快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成长。在校企双元主体的支撑下,要明确全面育人的教学指导要求,加快人才对接速度,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连接。学校实施理论教学工作,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角度保障基本的教学需求,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要做好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保障教学效率。企业则根据教学需求提供新的技术、设备等资源,延伸职业院校的教学范围。在教学指导工作中,可为学校提供变频器、PLC控制器等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设备。相较于高职院校,机电产业单位在硬件设备配置、软件开发等活动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校企双元主体的带动下,要积极展现自身的教育工作:结合自身多年来的行业经验与产业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创新教育指导模式。在实训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将学生的实训表现、需求与能力记录下来,实现校企双元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根据实际的生产流程帮助学校解决人才培养难题、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当前的育人活动来说,新时期下的校企双元主体育人以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为目标,不能只强调学生某一素质的提升。综合调整教育模式,才能加快职业教育活动的发展。 3.3确定教育目标,加快学生进步 部分高职院校已经确定了以校企双元主体为核心框架的全新育人指导方案,但在教学指导工作中,校企双元主体的建设流于表面:高职院校依然对相关教学活动持有绝对的管理权与指导权,实训企业仅仅负责提供实训岗位,并不重视学生实训技能、劳动能力的培养。部分实训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意见甚至会被高职院校无视。在实施职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必须确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在加快学生成长的同时针对岗位设计要求、专业需求、职能要求深入分析教学指导方案,以此来确定校企合作的全新育人机制。高职院校和实训企业要尝试设计不同的育人管理目标,加快学生的成长。在高职学校内,教师与院系主任负责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育要求、教学指导方案给出对应的教学指导计划,在理论教学、学习能力等角度开发学生的专业素养,保障学生全面适应机电一体化的有关教学活动,为后续的实训做好准备。在职业实训过程中,企业单位根据学校的教育要求继续完善教育指导方案,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施情况确定校企双元主体的实施策略。除考虑高职院校所设计的育人方案之外,还可尝试结合岗位要求对高职院校所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补充,完善教学计划。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活动中,一些高职院校以掌握机电技能、掌握设备的操作技巧为出发点,并不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实操教学中的相关要求。配合校企双元主体模式,要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教育价值,在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活动中参考企业给出的教育意见,设计从认知到实践的教学目标,创新教育教学指导模式。 3.4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岗位联动 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活动中,教师根据有关专业的教学要求建设了对应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综合训练。从教学过程上来看,其所建设的课程体系机制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有关教学只能在学校内发挥作用。面对“教育指向职业发展”的全新教学要求,相关教学活动表现出了鞭长莫及的无力感。在创设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开发、培养为目标,要求学生适应从课堂到岗位的教学模式。基于此,教师应该在设计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搭建指向工作岗位的教学新模式。在教学指导环节,学校必须加快合作企业与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综合建设,以工作岗位的有关要求为标准,寻找推动校企合作的最佳方法,解决企业与教学内容对接的尴尬问题。校企双元主体背景下,企业与学校必须积极联动。一方面,学校在设计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参考企业给出的专业人才培养意见,构建模块化的教学指导方案,将自动化控制、电焊、液压气动等板块引入到育人活动当中,构建多元化育人机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实训单位在组织实训活动的过程中要以学校的教学要求为切入点,以教育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真实环境下推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保障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职业性、系统性,实现专业技能训练与岗位从业之间的无缝对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还可尝试帮助高职院校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将职业发展要求引入到教学指导工作当中,为高职院校实现全面育人提供有利条件。 3.5加快资源共享,保障教学效率 校企双元主体下的教学必须重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有机联动,加快资源的共享速度,保障教学的高质量。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将资源的分享、应用工作提上日程,根据学校与企业的不同定位完成育人指导工作:企业负责给出教学指导意见,对高职院校所发起的教学工作进行管理;学校则负责对企业提出学习目标,保障企业教学活动与学校的教育工作稳定对接。保障资源的及时共享,可以快速处理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企业与学校要构建校企双元主体的教学模式,营造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新方式,加快人才的成长速度[4]。有关教学活动可从认知、实操、技能开发等角度入手。以数控机床控制柜的教学为例,可设计带有阶段性特点的教学方案:高职学校与教师负责绘图、教学模块编排等工作,对数控机床电气原理图进行绘制,锻炼学生的相关技能,保障教学效率。在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实训企业根据教学要求绘画图纸,并将其转化为教学任务,要求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进行应用。实训企业要积极对教学活动、教学流程进行综合化评价,配合校企双元主体的有关要求发挥自身的教学管理功能,对学生的绘图能力、识图能力、线路设计能力发起综合训练。校企双元主体背景下,学校与企业可同时参与教学指导工作,但不能过度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环节,依旧要坚持“合理分工,积极互动”的基本原则,保障教学的实效性。 4结语 校企双元主体背景下,学校与企业面临着全新的教学挑战,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技能的开发与培养,围绕着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企业的实训功能设计教学板块。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动,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达成共识,针对学生的理论学习过程、实操过程、未来从业需求合理设计教学模块,充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作者:章建胜王昕金姣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人才培养篇2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岗课赛证”相互融合,把住“1+X”证书制度质量关,高职机电类专业点多面广,是国内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向智能制造强国关键支撑,是高职院校的重点建设领域,将高职机电类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岗课赛证融通”策略,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的职业教育做得较好的有德国“双元制”、美国“CBE”、英国“BTEC”和澳大利亚“TAFE”。对比国内职业教育,德、美、英、澳将职业教育立足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市场需求出发,与校企深度融合,围绕产业行业企业办专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助力经济飞速发展,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主要路径,对我国职业教育探索“岗课证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具有借鉴意义。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岗课赛证融通”探索与实践,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课证融通”、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赛教融合”和山东职业学院的“赛证课相通”三种模式具有较大影响力。但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和山东职业学院的部分专业进行“岗课赛证”部分融合取得的巨大反响上看,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大多是采用物理组合的“加法”,容易出现两张或多张皮现象,实现“岗课赛证融通”是热点也是难点。 二、当前职业教育存在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教育教学要适应类型教育特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职业院校的专业和当地产业不匹配,高职学校所开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较低,占比不足52.5%。二是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后稳定率偏低,学生毕业一年内就业稳定率在80%以上的,仅占23.88%。企业认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稳定率的主要因素是专业对口、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三是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开设的效果整体上反映较好,选择“很好”和“较好”的人数达74.21%。四是“1+X”证书制度的深入实施还需要一定时间。对“1+X”证书制度“非常认同”“比较认同”“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占比分别为13.09%、27.16%、46.34%和13.41%。五是高职学生对各类竞赛活动的积极性较低。对学校开展竞赛等活动的看法,教师和高职学生选择“有必要经常开展的”人数比例分别占72.53%和53.56%。因此需要根据行业企业的岗位标准、生产流程、确定职业院校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探索“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策略,突出就业导向、职业资格证书导向、专业技能导向,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扎实开展实习实训和企业实践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为核心”的类型教育特征。 三、高职机电类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面向区域产业链对接岗位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教育教学要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一是“岗课赛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二是“岗课赛证”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的方法指南。“岗课赛证”模式,涵盖了当前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技能竞赛成果转化等热点问题,就目前现状而言,各职业院校需要具体方法层面的指导,聚拢不同职教手段的合力,避免“多张皮”现象。三是“岗课赛证”各元素自身也需要不断完善。工作岗位与课程的对接需要继续深化,特别是在岗位能力分析层面需要夯实基础;当前正在推行的“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如何课证融通,在落实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在具体实施中与“以赛促教”的初衷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职业院校在落实中需要不断地纠偏。因此,厘清“岗课赛证”内在契合关系、找到“岗课赛证”理念融到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着力点是当前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装备制造业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飞速运转的“大动脉”,机电类专业是支撑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发动机”。一是通过开展机电类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研究有利于机电类专业更好对接地方产业,让机电类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二是通过相关有利于深化校企双元育人机制,理清产业链岗位链的新要求,实现岗位、课程的动态融合;三是通过“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技能大赛成果的落地,“1+X”证书制度进一步落实激发高职类型教育的活力,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 四、“岗课赛证融通”的策略 按照“123456”理念设计“岗课赛证融通”策略。一条主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人才必须在生产过程中以培养为主线;校企双元:校企协同开展生产性学习;三个课堂:课前、课中和课后;四个融合:“岗课赛证”融合;五业联动: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六个环节:线上线下“感”素养、师生互动“知”素养、踏入车间“看”素养、实训实习“练”素养、操作生产“验”素养、进入企业“亮”素养。 (一)基于内在契合关系,“岗课赛证”耦合共进结构 “岗课赛证”是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载体。工作岗位、课程体系、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提供新的路径。首先“岗”既是来源又是目标。“岗”既是“课赛证”的内容来源,又是“课赛证”实施的目标所在,通过“课赛证”的实施,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其次“课”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岗赛证”必须要融进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最终要落实到课程并经课堂教学实现。再次“赛”是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试金石”,是职教改革的“指挥棒”。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能全面考核学生面对典型工作岗位展示出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改革方案中提出竞赛规程要依据专业教学标准、企业实际岗位和“1+X”证书。最后“证”是行业的引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现了行业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熟标准。 (1)岗位标准对接课程体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通课程体系。从三者外在表征可以看出,三者具有相互融通的基础,如下表所示。 (2)技能竞赛融入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中心环节在于课程体系,技能竞赛和课程体系融合具有共鸣点。高职机电专业技能大赛特色鲜明,竞赛项目普遍具有综合性实训课题性质,可以较好地进行项目化、教学化处理,实现技能大赛竞赛项目体系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一一映射。如下图所示。单元,“岗课赛证”耦合共进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找准岗位链衔接岗位需求,根据产业行业企业需求、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要求内容及时融入专业教学,动态优化课程内容,形成动态多样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建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改革动态映射,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二)基于岗位技能标准,重构课程体系 产业行业技术标准、岗位标准、用人需求,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岗位链直接映射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链。只有校企深度合作,培养的人才才能精准对接产业行业企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因此,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要基于企业的岗位技能标准,使人才培养深度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于岗位重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设置和实践教学设计要紧扣岗位技能标准。 (三)借鉴技能竞赛理念,“证课融通”对接 行业标准,创新“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从“产业—竞赛—教育”三层面,设计“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教学标准体系,课程内容涵盖行业企业证书要求,融合技能竞赛内容。做好需求融合、标准融合、过程融合与评价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载体。校企双元针对专业岗位群设计课程体系,动态调整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对接岗位标准、大赛标准、技能等级标准,将课程学习与工作岗位、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的提高。一是要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要求,对接行业企业证书评价标准,持续更新并推进社会服务产业领域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的建设和实施。二是要以赛促学、促教、促评,赛项设备转化为教学设备、赛项任务转化设计为教学项目,将技能竞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赛项标准转化完善为教学标准、赛项评价转化为教学评价等,带动相关专业建设。三是结合产业行业企业标准,校企双元开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标准,动态调整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者技能等级证书,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相融合,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 (四)在教学层面,以“岗课赛证”作为引领 “三教”改革的抓手以“三教”改革为抓手,一是校企双元开发对接主流生产技术,融合岗位技能、通用技术等内容新教材;二是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推动“课堂革命”,适应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特点;三是教师团队“四有”好老师标准,积极钻研新教材、新教法,提高教学能力。 五、结语 高职机电类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岗位群素养、知识、技能要求,涵盖技能大赛关键要素,融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要点,序化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标准,调整课程内容,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作者:孙常华 李志敏 尹四倍 郝涛 孙向群 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及自动化系 中国广电山东网络有限公司 日照莒县阎庄街道中心小学 机电人才培养篇3 一、研究现状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改造提升制造业,要求调整人才结构,大力提升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岗位能力、管理素养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1~2]。当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学习包括机、电、液、控等几个学科的知识,内容繁多,对应的主干课程之间的内容联系不够紧密,导致以往职业教育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单一技能而轻全面能力培养的问题,再加上学生往往对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专业整体性技术认知的不足,导致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不同步,已无法适应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要求[3~4]。机电产品的生产过程,包括机械结构、电气控制、液压或气压控制等设计与制造,需要机、电、液、控等几个学科的知识,设计与行业企业同步的机电产品生产过程教学项目,贯穿机电一体化专业主干课程,构建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体系,培养具有项目开发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6]。 二、基于生产过程的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构建基于生产过程的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系统思维 通过分析职业岗位(群)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对从业者的任职要求,依据机电行动领域构建机械沟通基础、机械子系统制作、电气控制设计装调、气液电控制与实现、机电控制系统装调、工业机器人应用、智能生产线应用、机电设备维修、客户交流与销售等9个机电学习领域,设置学习领域课程群,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使得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更新同步、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变化适应。以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基于机电产品的生产过程,修订相关主干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学习的内容,通过三年探索与实践,形成可借鉴和可操作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将机电产品的生产过程大致分解为机械结构、电气控制、气液传动控制、程序控制等设计与制造,融入对应的机电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机械沟通基础(机械制图)》《机电产品设计(机械设计)》《机械测绘实训》《金属加工实训》《机电控制技术》《气液传动控制》《可编程控制技术》等,组织与修订它们的教学内容。在相关核心主干课程学习中,课程的项目逐步融入机电产品的内容,课程子项目内容选取与学生所作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内容基本一致。各课程子项目的内容按照机电产品生产过程依次完成,直至毕业,学生也就完成了整个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内容。 (二)基于生产过程的实训室改造与建设,学习场景更贴近生产实际 企业对学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受重视,相对应的课程的实训课比例在增大,需要更多的实训室来满足课程的要求,而学校的场地和资源是有限的,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建设能够融合多门课程的综合实训室就显得十分重要。机电一体化专业包含了机械、电子、控制等多门核心课程,课程难度相对较大,国家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现有的实训室大部分是相对独立的实训室,基本上是针对一到两门课程设立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课程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界限也没有那么清楚了,现代职业教育广泛采用项目制,设计的教学项目不仅仅是针对单门课程来进行,基于生产过程的机电专业教学体系,要求在实施时需要有综合的实训室来进行。根据上述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室应满足的条件进行了综合实训室的改造设计。整个实训室分为6个区域,分别为授课区域、工作区域、公用设备及材料放置区域、工具存放区域、私人物品存放区域、清洁工具存放区域。在授课区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讨论,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很方便进行头脑风暴、探究式学习;课桌不是固定不变的,可根据教学需求调整。在工作区域,每个小组有一个工位,在工位上学生可以完成电子焊接、电气接线、机械装配、气动系统搭建、PLC接线、单片机设计等内容的学习,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械装配、电气安装和控制都可以在上面进行。公用设备及材料放置区域放置了一些常用的比如台钻、虎钳、小台钻等设备,方便进行一些常用的机械再加工,材料放置区放置了一些常用的电子电气的耗材。工具存放区域分小组存放了常用的机械和电气工具,如万用表、游标卡尺等。私人物品存放区域和清洁工具存放区域存放学生和老师的个人物品以及清洁工具。整个实训室是机电专业多门课程都可以使用的,也可以作为专业群共享。学生要完成一个综合的项目,从工具、材料、机械装配、电气装配等都可以在此完成。此布局还方便学生课后进行拓展和创新性的学习和研究。 (三)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使课堂“动”起来 以多元化教学资源为基础,以网络空间为平台,教师改变传统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构建“六步”教学法,开展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质量。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均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设计实施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的六步教学法。在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上台展示和分享,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三、结语为了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按照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的生产实际过程,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将机电产品的生产过程融入机电主干专业课程中,使机电课程体系主干专业课程衔接更加紧凑。将机电产品的机械结构设计与加工、电气控制与调试、液压或气压控制与调试、程序控制与调试等生产过程,逐步融入对应的机电专业三年学习的主干课程,将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串联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刘剑锋,陈琳.“校企行”协同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60~64 [2]姚佳,黄有全,曾义聪.机电类专业贯穿式项目制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2:223~225 [3]翟志华.影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因素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8,1:9~13,75 [4]吕健安.现代教学质量观视角下的应用型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J].教育与职业,2019,6:45~47 [5]孙磊厚,刘光新,朱江,等.高职机电类技能竞赛学生选拔与训练的方法和策略[J].职业技术,2019,3:97~100 [6]王新琴.“双元融合,双全保证”高职机电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8:163~166 作者:曾义聪 姚佳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环境财务管理论文 一、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方面的变化 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指的是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活动中的时间与空间。财务环境中包含了经济、文化、法律等宏观环境与企业体制、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等微观环境两个方面。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相同,财务管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微观环境方面。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方法、内容等。电子商务化给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带来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广泛性逐渐转变为个性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由注重规模生产转变为商品多样化与个性化,不断推出一些具有个性的产品。第二,从以产品为核心逐渐转变为以顾客为核心。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更加关注个性化服务水平的提供,注重顾客忠诚度的保持,依据客户需求实现产品的改进。第三,从物力角逐逐渐转变为信息角逐。知识经济时代中,企业需要通过信息来促进竞争力的提高,企业信息化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企业财务管理研究对象的变化 在传统的企业运营中,商品的价值形态随着商品的运动而不断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资金运动,因此,资金运动是传统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之间的交易都转移到了互联网中,交易中产生的业务与财务信息会在网络中进行记录,企业财务方面的信息都会在网络中进行清除与实现。这就扩大了财务管理研究对象的范围,从资金运动扩展到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管理。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管理研究对象除了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资金运动之外,还增加了信息资源。这里所指的信息资源指的是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电子商务活动中产生的信息。因此,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必须实现财务管理的改变,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强化管理。 三、企业财务管理内容方面的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发展受到知识资本、专有技术、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增大。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侧重与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这在无形中促进了企业资本机构发生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也逐渐向着无形资产方面转移。无形资产在财务管理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无形资产开辟了企业筹集资金的渠道;其次,是企业对外投资活动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最后,增加了企业利润分配的资本要素。此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的活动范围得到了扩张,企业财务管理环境也得到了扩展,企业的经营竞争与风险都增大,这对财务管理造成了更多的威胁与风险。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中必须增加风险管理。企业要重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通过相关的风险管理措施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完善。 四、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结构方面的变化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较为松散的特点,财务人员的权利较大,各个分支机构可以依据自身的需求对财务管理岗位进行设置,总公司很少对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进行干涉。这种财务管理组织结构对财务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与变化能力造成了严重的抑制作用,不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发展需求。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只有更为高效、快捷的财务管理才能够满足需求。因此,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必须对财务管理组织结构进行适当调整。电子商务背景下,互联网运营模式使企业商务运营时间与空间方面的限制被消除,商务活动中的所有参与方都能够通过通讯软件、邮件等形式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数据也通过网络服务器在所有参与方之间实现实时共享。企业需要建立大型的主站服务器对财务数据进行处理,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将财务信息数据进行收集与汇总,通过主站服务器进行财务分析、报表、预算编制、远程审计等。不同单位的管理人员有着不同的财务系统访问、编辑权限。通过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实现企业人力、财力的节约,促进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 五、企业财务管理业务流程方面的变化 传统的财务管理业务流程为日常业务记录--原始凭证装订成册--生成记账凭证--账簿登入--财务报表--参数计算,依旧这些参数对企业未来的管理进行指导与改进。财务管理按照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环节顺序进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管理业务流程出现了新的变化,需要实现财务管理与业务流程之间的相互配合。主要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环节之间的衔接,例如网上的采购、销售、预算控制等;(二)企业与供应链之间的协同,例如网上催账、询价等;(三)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协同,例如网上订单、支付等;(四)企业与社会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例如网上银行、年检、报税等。 六、总结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中,商务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实现了自身的电子化与数字化。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活动并不是将商务活动从线下搬到线上来运作这么简单,电子商务的出现导致了交易双方在利益分配、交易效率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商务活动必须更新经营理念与业务形态,这就导致了财务管理的变化。财务管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主要的变化内容包括环境、对象、内容、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针对财务管理在电子商务化环境下出现的新特征,财务管理在内容、功能、理念等方面必须实现创新。 作者:宫贺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电力物资管理论文 1实现了电力物资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中国在改造电网工程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电力物资,对这些物资进行整体是一个较为繁杂的工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通过一个具有高度信息化的系统来替代手工对这些物资进行整理和记录,能够大大提高效率,减少人力消耗。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正是满足了这个需求。具体体现为:第一,电力物资采购的程序要实现程序化和规范化;第二,在整个采购的过程中,电力企业的很多部门要系统进行工作,而且还要痛供应商沟通联系。因此,这里的每一项工作就都要其他部门协调才能确保后期工作。这就要求物资管理系统可以在多环境和多业务中满足需求;第三,管理电力物资的过程当中要一个开放的平台,企业可借助这个平台了解供应物资的供应商,基于对其的了解来进行分析。而且通过平台将自己所需的物资加以公布,这样才能更好地便于供应商选择配给;第四,在管理中,要对数据进行整理或分析,以为决策提供依据。总之,电子商务平台对于电力物资管理实现信息化的这些需求都可以满足,不仅促使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最大程度的节约管理的资金。 2实现了阳光采购 电子商务促使物资管理的采购方式得到创新[3]。在对采购的物资要求进行集中后根据相关的规定以招标的方式来进行招标采购。由省级公司公布相关的信息以让省公司更好的了解各个物资状态和流程。通过透明操作可以从制度上确保电力企业物资管理采购成本更加的合理,从物资管理的源头为电力企业获取更大的利润。 3“三公”招标确保诚实竞争 基于电力物资管理中惯例,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把招标流程加以限定,一旦出现违法操作现象,系统可以自动对这些信息进行拦截,这样就可保障招标的公平性。此外,提倡诚实招标,避免不规范竞争,使得各方可遵守规定,可减少在监管上的人力投入。实现上级对下级公司需求分析的电子化,提高物资采需求得分效率。采用电子商务系统,可以根据已经设定的方式实现单位和个人间物资信息的共享,为各个物资采购部门提供决策。 4实现物质主体间的协调 很多招标单位都可以利用商务平台实现共享,而招标单位和投标单位可拥有招投标的自主权。在招投标中,只能由招标和投标单位根据一定的规程进行,是不受其他人干涉的[4]。最后,因为企业间使用电子商务主要是在于共享丰富的材料,电力企业可将自己的材料放到平台,这样才利于其对选择的物资加以分析吗,使得物资的真实性得以提高。不同的电力企业之间组成一个产业链,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也更好的实现了。 5结论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在信息化的市场中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电子商务模式的逐渐成熟也促使着一些传统的企业开始应用电子商务进行管理。诸如电力企业、农副企业等等。从当前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现状来看,电力企业应该在电子商务应用基础上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物资采购部门也应当发挥自己的潜力,使得物资部门更好的发挥作用。电子商务系统在电力物资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而且在很多的电力平台中也已经被应用。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不仅减少了员工的工作量,而且还利于其工作效率的提高,企业在各个方面的开支也得以减少。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中,能够利于其优势来促进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是值得各类重视的。 作者:张建峰 单位:四川省电力公司宜宾供电公司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信息化物流管理论文 物流行业,在近几年之中发展的越加迅速,且发展势头良好,对于全球化利益的争取具有推动作用。新时期,各个行业逐渐开始了信息化发展之路,物流行业也同样如此,而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需要不断加以探索。当前在我国的物流管理信息化过程之中,物流同电子商务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直接影响到物流工作的有效开展局面,因此相关的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来对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加以标本兼治,同时结合自身发展的情况,从硬件以及软件等多方面来对物流配送体系加以优化,使得建立起来的物流信息体系能够真正地实现互通和开放,下面就基于此对相关工作展开分析。 1当前我国物流管理的特点 物流原来指的是军事之中的后勤学,在二战之后,物流这个词更多的被用到经济领域之中,当前所说的物流主要指的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在起点至终点对相关的原材料以及产品制定出流动的计划,并且对流动过程加以控制的这样一个过程。在上述对于物流的定义之中,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生产物流,一个是流通物流。电子商务的含义是从电子数据交换中产生的,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急剧增多,使得电子商务也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电子商务为物流提供了一个虚拟的操作空间,使得物流不同的功能可以利用创造的虚拟空间更好地加以表现。在这种虚拟的过程之中,可以采取不同的组合形式来最大限度地使得物流工作更加的合理化,实现最高效率、最短距离、最小费用的最终目的。此外,还可以对物流过程进行实时的网络监控,这是由于信息不但会对物流的方向产生重要的影响,还对物流的运作形式起到了某种程度的决定作用。在实际的物流运作中,利用网络技术来对相关的信息进行传递,可以对物流进行合理的控制,提升整个物流过程的合理化程度。电子商务在对物流进行管理时,要求进行相对比较系统的管理,对物流的过程加以组织,这就需要企业将自身的管理工作纳入到考虑的范围之内,并且还要对整体的社会系统进行考虑。当前我国的物流管理工作已经逐渐地呈现出了信息化以及社会化的特点,由此可见,物流管理的一个十分显著的基本特征就是信息化,可以说,要想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备、效率较高的物流管理系统,信息化是必须要考虑的前提。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当前物流行业发展的核心,也是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当前我国在物流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对于整体的规划能力不高 当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在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首先就表现在物流企业整体的规划能力不高,企业内部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在理解方面还不是很深入。我国在物流管理信息化方面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备和科学的管理体系,工作的标准化不高。此外我国的物流企业对未来的发展缺乏必要的长期规划,没有能够覆盖整个企业发展的系统。造成当前我国物流企业整体规划能力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观念还比较落后,相关的配套管理体制也不健全,虽然我国个别的大型物流企业已经建立起了物流的网络,但是只能够对物流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来进行网络控制,难以对物流过程中的计划和咨询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2整合能力不强 当前我国物流行业在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整合能力也不强,首先就是物流信息平台在建设方面还比较滞后,相关的物流信息也必较分散,难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这就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信息孤岛。我国要想提升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大对信息平台的建设力度,从而建立起比较健全的网上支付系统和物流管理系统,从而更好地促进信息共享的实现。此外对于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也应该有所加强,随着经济发展,很多的物流企业逐渐地开拓国际市场,这也就使得我国的物流行业更多地出现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物流公司对全球的物流信息和物流动态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将自身的资源充分的加以利用,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物流服务。 2.3对于信息化的应用程度不高 除了上述的问题之外,我国物流企业对于信息化的应用程度也不高,尤其是一个小型的物流企业,他们对于现今的信息技术在利用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应用的范围方面也必较有限。此外很多的物流企业网站主要的内容仍然停留在宣传的方面,企业形象的树立方面,没有将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3提升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3.1加强对于信息的收集 当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在对信息的收集时还停留在手工的录入阶段,因此效率也不高,还十分容易出现差错,信息更新得也不及时,这就会对后期物流的传输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物流企业要加强对于信息的收集,真正地解决采集信息的问题,然后才能够更还地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3.2建立起信息交换的平台 人们普遍都把信息交换的平台理解成为了一个机构,认为这个机构是有形的,或者是集中对信息进行处理的一个数据库,但是实际上,上述的这种理解还是不够全面和系统的,这种平台更多的是进行信息的交互和共享,更多的是一种信息交换的环境和机制。 3.3创新物流的模式 对物流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可以采用第三方的物流模式,所谓的第三方物流模式指的是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提供物流服务的一种业务形式,这个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供货方和消费者之外的一个企业,这是一种全新的专业化物流模式。这种物流的模式可以使得物流企业充分的对自身拥有的资源加以利用,将产品和原材料的供应和运输等都交给物流企业来承担,最大限度地确保效益。在这种新的电子商务的环境之下,物流企业还应该研发电子信息技术,对物流的流程进行优化,提高对于集成管理的重视程度,实现物流的再造,从而为消费者和供货方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促进物流品质的提升。 3.4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力度 物流行业还要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力度,利用一体化的模式来对专业的物流人才进行培养,从而更多地培养出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物流实务的高素质物流人才,提升复合型人才的数量。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当下电子商务以及物流管理工作进行了相对深入的探讨,得出几个观点:当前我国的物流行业要对自身所面临的新环境和新背景进行充分的认识,对自身在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充分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灵活的措施来建立起集成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我国的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 作者:虞翔 单位: 保山学院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支付安全管理论文 l关于电子商务支付的相关介绍 1.1电子商务安全支付的主要特征 我们谈到的电子商务支付的主要特征是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较,通过归纳总结,我们可以轻易的得出以下四点:首先,电子支付是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通过数字的流转来完成的信息传输,简单说来,它的各种支付方式都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这与传统支付方式中利用现金的流转、票据的转让或者银行的汇总等通过实体货币来进行款项支付的方式又明显不同。其次,在现阶段说来,电子商务支付的发生环境在于因特网,或者说在于一个开放的系统平台,但传统支付方式却是在相对封闭的系统下进行。再次,在通信手段和支付设施上,电子商务支付与传统商务支付无疑有较大的区别。一般说来,电子商务支付总是采用最先进的例如Intemet或Extranet等等通信手段,对于软、硬件设施的要求也更高,开展电子支付必须要求联网的微机、相关的软件以及配套设施。但传统支付只是使用传统通信媒介,发生支付的条件限制也并不多。最后,虽然电子支付相对于传统支付要求更高,但却也令消费者享受到了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服务。设想一下,当用户拥有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在炎炎夏日足不出户的完成支付,购买等活动,而传统支付却还要顶着烈日出行,由此看来,电子商务支付更加人性化。同时,使用电子商务支付,相比于传统支付,所产生的支付费用仅为后者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这又体现了电子商务支付的经济化。 1.2电子商务安全支付的几大方式 以下,我们主要从信用卡支付、电子现金支付、电子支票支付以及微支付四个方面介绍,但需要注意的是,电子商务支付的方式并不局限于这几种。通过信用卡支付的类型可分为四种,分别是无安全措施的信用卡支付、通过第三方人的支付、简单加密信用卡的支付以及阿安全电子交易SET信用卡的支付。卖方在卖方发生购买之后,如果信用卡信息通过电话、传真等非网上传送方式进行传送,活着通过无任何安全措施的互联网传送,且卖方与银行之间均是利用各自现有的银行商家专用网络授权来检查信用卡的真伪则为地中信用卡支付类型。第二种支付类型在卖方和买方之间启用了第三方,如此一来卖方并不能得到买方信用卡信息,从而有效避免信用卡信息由于在网上的多次传输而导致的信息被窃取现象。第三种则足在买方向浏览器窗口或其他电子商务设备输入信用卡信息时,系统将自动对信用卡信息实施简单加密工作,由此,信用卡信息可以在加密情况下向卖方传输。第四种支付类型涉及到两大信用卡组织Visa和MasterCard,为了解决用户、商家以及银行三方使用信用卡支付交易,他们联合推出了SET协议。该协议在不仅有对客户信用卡的认证,还加入了对于商家身份的认证,由此可以令支付信息更加机密、支付过程愈加完整。电子现金支付方式通过一种表示现金的加密序列数实现,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币值被数字化形式代替,电子现金支付方式也无需与银行连接。由此具有灵活多用、匿名快捷的特点,在提高效率和方便用户的使用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但电子现金支付手段在运用时偶尔要涉及到一中新款硬件——智能卡,当然,我们也可以使用数字方式的现金,或者现金转卡及采用Mondex卡转卡的方式。但不得不提到的是我们在使用时要充分注意它的合法性。电子支票支付方式出现较晚,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使用。它是用写在屏幕上的支票进行的支付活动,但与纸质支票几乎具有相等的功能。电子支票由账户的开户人于网络上生成,其中包含内容与纸质支票相同,使用方式亦与纸质支票相同,在双方签名和认证之后可由金融机构进行账户存储。微支付,顾名思义,处理小量金钱。微支付在使用时,一方面要求实现商品的发送与支付的同时发生,另一方面,商品销售与处理或运输为了保持成本的低廉又设置了障碍,因此,这一支付方式在保证交易的发送速度与低成本上的应用十分重要,亦有很多商家致力于发展别的协议来支持微支付,因这一支付方式不为SET何SSL所支持。 2发展电子商务安全支付的必要性 2.1电子商务是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CNNIC调查数据显示,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已达1.62亿,中国网站已达131万个,年增长率为66.4%,虽然网民数量较美国还有落后,但我们那时已经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13亿人口在互联网时代必然能做出巨大贡献,而今,这一预测也确实化作了现实,如今的互联网,对于中国百姓而言已越来越普遍。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导致了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的出现——电子商务。近两年来,单从网上购物的角度,就出现了淘宝、天猫、当当、京东、易迅等网站,且有马云的淘宝在前,这些网站正做的风生水起,淘宝每年的双十一大丰收更是我们十分关注的话题。电子商务在我国虽然起步晚,但作为现代物流业的主要内容之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却不可谓不快,尤其是在近些年的发展中,由此我们虽然不能认定电子商务将会取代传统商务,但却可以做出推断,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贸易方式,在未来的几年中,将会有更加突破性的发展。 2.2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的要素 电子商务是基于Internet的商务活动,这一模式下的商务活动具有随时随地、方便易用的特点。但同时我们不禁开始思考,这一网上商务活动在涉及到支付手段时,该如何处理,诚然,我们不可能过多依赖于货到付款或者别的方式,因此,若问电子商务因何能够得到突然的飞速发展,网上支付的兴起便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与客户都需要一个在保证高效快捷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安全保障,但传统支付结算方式在当时虽然相对安全,但却无法克制方便、跨时空的障碍,这曾一度成为了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所在。由此,为了满足企业与客户的需要,网上支付油然而生,它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以商业电子化工具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信息为传递形式。但在目前,虽然电子商务支付手段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却避免不了它的一系列问题的存在。 3电子商务安全支付方式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信用和安全问题 网络银行要想获得长远稳定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信用机制,但遗憾的是我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试想一个信用机制不够牢固的电子支付平台又如何能让客户放心使用呢,尤其是在买卖双方互不见面的Internet商务模式中。虽然市场经济一直强调其发展的两大支柱在于社会保障体系与社会信用体系,但无疑的是,我国还未在企业与个人中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由此导致现金交易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无论在哪个国家的哪种电子交易方式下,网络安全问题总是令消费者十分担心和在意。而令人不甚满意的是,这一问题在世界各国均存在,我国自然也不例外,浙江就曾经发生过“银行卡”案件。如果消费者在每次使用银行卡后,对方都能通过电脑得到你的全部财务记录,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事实上,这一现象也令很多消费者对使用银行卡进行网络购物望而却步,因为消费者不知道这些进去你账户的人会是怎样的电脑专家或金融高手,但他们却知道自己对金融与电子商务的掌握程度有多深。 3.2电子支付与认证统一上的问题 在前文中,我们曾简单提及到SET与SSL两种安全协议,前者是一一套在线交易的安全标准,由VISA和MASTER和多加科技机构共同制定。后者是一种安全通信协议,由网景公司推出,主要在于对信用卡和个人信息的保护,针对计算机之间整个会话过程的加密。国际上并未确定该由这两种协议中的哪一方作为未来发展方向,而这一现象的产生也是由于这两种协议自身的优缺点导致。SET协议比SSL协议复杂,但在理论上,也占据着更高的安全性,因为它不仅加密两个端点之间的单人对话,也加密认定三方面的信息,但SSL却只是加密第一项。但是SET却由于过于复杂而对消费者、商户和银行方面的要求过高,由此在推行中难免遇到一些阻力,但SSL却并不受此项因素干扰,它相对便捷,同时又能满足人们现实中的安全需求。 3.3相关法律不够完善 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因此导致了电子商务立法的滞后,这给网上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在相关法规的完善问题上,目前还有下列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关于电子支付的定义和特征。由于其是借助网络发生的一种行为,与传统支付相异,因此,在资金转移方面必须要有相关法律坐镇。其次是关于电子支付权利上的问题。电子支付的当事人•58•涉及到多方,包括付款方、收款方以及银行,某些时候还会涉及到中介机构。因此需要有相关法律来确定各当事人在支付活动中享受的权利和需履行的责任。再者是关于电子支付的伪造、更该及涂销问题。在进行电子商务支付的活动中,我们不得不提防网络黑客对于数据的破坏、伪造、更改以及涂销问题,因为这一现象给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十分突出。在电子支付活动中,所拥有的证据都为电子证据,即通过网络运作确定的各方权利义务或实施合同款项的支付、结算、货物交接或追踪的信息。为此,国内已有学者认为可将电子证据纳入民诉法中第63条规定的“视听资料”一类,同时在立法与司法中对于电子证据可作为被采纳证据做出明确规定。 3.4银行业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技术存在差异 在我国,虽然有“手机银行”与“网络银行”这两种支付手段,但归根结底,它们都不过是利用电子终端设备的金融工具,通过利用高技术手段的工具并不能再金融服务的功能上做出一些实质性的突破,况且还面临着安全方面的缺陷,因此,为了在电子商务及电子商务支付的道路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们有必要加强加快新型金融工具的开发。 4电子商务安全支付方式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4.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系统建设 在政府政策方面,我国需要继续对“三金”工程和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建设,通过对金融网络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我们可以成立专业的金融数据网络公司来实现对于管理数据通信网的管理,进而实现金融系统在通信服务上安全化、快捷化、高效化以及经济化,实现我国的金融电子化,实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供。在银行方面,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角度进行。在硬件上,银行要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先进电子设备的购买,包括柜员机和大型计算机、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等深入到银行内部各个领域的电子设备,以提高电子化网点和营业网点的电子覆盖率。在软件上,银行方面要加大开发力度,对全国性和全行性的网络系统做系列应用系统软件的研发。 4.2加强对社会整体信用制度和在线支付安全问题的管理 要想实现在线支付的进一步发展,首先要有广大客户来源。因此,我们需要解决客户对于在线支付的安全问题,提升他们对于该系统的信任程度。首先,我们需要提升网络安全技术,最好普及CA认证。我们知道,客户在支付时如果出现信息的丢失或者出错,且不论这给他们带来的损失是否是第三方可以承担的,单从客户信任度这一角度来看,电子支付就会失去它的使用群体。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传输技术、身份鉴别技术、病毒防治技术等安全技术来提高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令顾客在使用这一平台时无后顾之忧,进而产生对这一支付方式的青睐。其次,电子商务支付机构需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来进行反馈信息的及时收集,我们只有在了解“客户的声音”之后才能对他们的抱怨和建议做出及时的解决,同时也能加强我们本身对于市场份额的保持力,进而争取更多客户。最后,支付系统如果可以实现与第三方的密切合作,则对于客户建立网络信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这一结论亦是根据相应调查数据得到,据调查,支付系统如果在主页上标明其与某知名第三方安全认证机构有合作关系则更容易获得客户信任。这一方式也可以运用在其与银行或信用度相对较高的网站的合作中,这代表了支付渠道的安全性。 4.3加强在线支付主体方——银行自身制度的创新 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商业银行占据着在线支付经营的主体方。为了发展电子商务支付,商业银行应该对其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实现自身制度的创新。在其自身制度的创新上,我们不得不首先提出关于其经营方式的转轨问题。纵观现今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态势,我们不难得出在线支付业务的需求十分巨大,这为传统银行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因此,银行如果可以将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营销渠道进行有机结合,必然可以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需要提到的是对金融业务体系的重构,由于电子商务的自身特性,它要求在线支付主体进行一定的整合与协同,因此,参与在线支付的各银行应加强合作,以建立金融门户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由此,网络将被作为银行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企业合作的平台。通过“一体化”的全方位服务来推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4.4加快相应法律和支付系统的完善进度 一个完善严格的法律环境是进行电子商务支付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我国需要加快这一方面的步伐,建立出相应法律法规体系。但仍需注意的是在线支付往往设计国际交际,因此,各国政府与金融业需要进行必要的合作和谈判,共同制定和完善相应法规。例如国际商会指定的《电子贸易和结算规则》即可作为我国在线支付立法的借•64•鉴。此外,在对电子商务活动进行监管的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做及时的查处,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以此保证一个健康、有序的电子商务与在线支付的发展。 5总结 在信息化的21世纪,电子商务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传统商务活动的模式和格局,它在创造丰厚利润的同时渗入到了每个参与者的商务理念与生活方式之中。做好电子商务支付方式的相关研究对于保障电子商务平稳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基石作用,可以更好的推动电子商务的新发展。 作者:杨磊 单位: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财务管理论文 一、动态财务管理模式特点 1.信息获取灵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的是资源与消息的共享与快速,同样,在互联网的条件下,公司企业有了共享信息的平台。通过在互联网平台做到相应的把控,就可以分享企业会计相关信息。公网或者互联网使用者,可以进行相应的信息采集操作。企业内网人员,可以通过相应的权限获取对应信息。当得到信息以后,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来进行信息的筛选,并处理相应信息结果集。企业通过这样的信息处理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来了解企业,做出适合生存发展的策略。 2.信息处理及时 互联网的崛起,同时也推动了信息传递介质的发展,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的发展,使得企业核算从传统的人工核算,不仅投入大量人员反复工作而且容易造成偏差,逐渐过度到动态核算,明显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以及准确性。动态信息处理过程中,当企业相关业务产生变化以后,通过服务器处理,便会快速及时的自动进入会计系统,只要定期的进行人工维护即可,减少了人为干预的失误。从而,渐渐的形成了自动化、实时化、准确化的信息处理流程,可以通过信息的统计进行业绩分析,还可以进行风险评估以及调整企业发展,不仅可以减少工作耦合度提高工总效率还可以提供准确信息汇总。 3.企业资源调动方便 通过电子商务的促进影响,企业动态财务管理模式对信息处理,都形成了完整电子数据结构。同时,电子信息也得到了足够拓展。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更有效的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快速管理并处理企业有关的信息,将信息资源集中动态管理。企业业务需要与财务进行协同,同时,企业内部与财务也应该建立协同关系,通过财务动态管理模式,建立统一的资源与信息的动态性,统一信息的管理,对企业进一步提升效率与竞争力有很大帮助。 4.企业财务计算方便 通过上述特点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经营依靠电子化势在必行,而且是财务管理发展必然趋势。依靠电子方式的信息管理,加强信息共享与管理的映射关系,通过企业管理流程的不断发展,逐步将管理发展成为科学有效的计算工具,提高工作效率。会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着企业经营的重要工具,数字信息的动态管理需要更加准确、数量级更加庞大,具有更快的数字应变能力,通过财务管理模式动态化,加强会计的经营预测,对企业领导者做出有效决策提供帮助。 二、动态财务管理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的模式发展 动态财务管理是一种对结果进行评估与测算的有效财务管理模式,通过动态的分析评估,指导财务管理手段与方式的转换,适当的使用风险评估、科学测算与动态修改来完成对财务管理的改造。经过财务提前的评估与测算,考虑风险的规避情况,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有效的因素控制,为企业实施决策做依据基础。有时候要利用专业技术人员与资金投入,加强动态获取信息能力,并处理所收集信息。将财务信息内部共享给各个业务层,进行集中化信息共享,使得动态数据展示能够顺利实现。进一步实现企业业务与财务的信息交互,减少工作耦合度,为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做基础保障,给企业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同时,加快财务动态管理流程的改造是一个重要工作内容。提到财务的流程,需要了解ERP的管理流程,只有了解ERP的管理流程,才能充分的对财务流程进行相应的改造。首先,要了解什么是ERP。ERP是一款集成了管理体系、业务发展流程、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等于一体的资源管理软件。通过系统的贯彻统一业务流程逻辑,分析并合成企业管理报表以及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有效的实现统一技术平台的信息共享。ERP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大型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工具,其通过建立集中式信息处理能力的基础上,为企业决策做相应的参考。同时,ERP也集成了对物资管理计划的功能,提供了完善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可以看出,ERP系统是信息集成处理与统一管理的先进平台技术,反映了动态财务管理的优势,是在电子商务的带领下,动态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成果。 三、结束语 总之,电子商务时代动态财务管理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企业要想在新形势下有良好的经营状态,必须要建立动态的财务管理模式,并且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发展,才能适应电子商务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作者:陈卫艳 单位:河北省滦平县农牧局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论文 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创新的必要性 1.目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案例内容资源与案例教学环境无法满足案例教学需要。 由于资金、设备、内容资源以及高等学校的发展计划等多方面原因,无法成立专门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室进行案例教学。而且在现有的案例教学过程中,非常缺乏专门的、有针对性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因此,学生无法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分析的学习过程里体会理论教学中所学到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细节。 2.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中综合性案例少且难以有效开展。 因为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涉及物流管理活动的全流程、多功能要素,所以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分析理应涉及到非常广阔的知识面和充足的教学时间的安排。一方面教师在准备这类综合性案例时,很难突出重点地将全部知识点融入案例。同时由于目前案例教学的形式全部要在指定教室、限定时间内完成某一案例的教学活动。事实上这就导致了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较好地完成综合性案例的教学内容是很难的,即使是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要全面解释清楚也有很大的难度。因此,综合案例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中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3.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学时安排普遍不合理。 目前高等学校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从属于理论课,在理论课内安排部分案例分析,没有一个最低标准。有些高等院校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中甚至没有案例分析这一教学环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分析往往不能在一个单独的教学学时中完成,在较短的案例教学学时内,学生很少有时间能充分表达自己对案例的理解与见解,只能对教师所述案例有所了解,听教师分析的案例的观点,这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是极为不利的。 4.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形式设计呆板。 目前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设计基本上还是教师收集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经过整理后发给学生,学生在课下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分组讨论、发言。应该说这样做能起到了一定交流与促进作用。但限定的案例分析主题也限制了学生自主分析发挥的自由,难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如果学生在课下没有收集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在课堂的案例分析过程中就难以进行有效的观点表述。实际上,学生还应该学会在教师给定题目的前题下,自己提出一些案例分析的主题,教师可以从中引导,其他同学也可以参与,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性。 5.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分析中缺乏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技能示范。 现在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分析,还仅仅停留在课堂的案例教学阶段,没有走出去,没有与案例中的企业合作,学生的分析往往是空洞的,不能让课中的分析成果转化为现实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案例分析的本意是让学生能理解真正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运行规律。然而,就课程而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核心应该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知识与分析能力并重,没有主次之分。无论哪方面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知识与技能,都应该以企业实践为基础,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因此,高等学校在产学研一体化的背景下,更应该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中主动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相关企业合作,用能解决实际企业的案例进行教学。 二、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创新的总体思路 1.案例应以表现电子商务物流全程供应链为出发点。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是一个全程供应链管理的过程,是针对电子商务物品中的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物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用户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并为之计划、执行与控制以满足社会与顾客需求的活动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的结合。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对全程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总结,才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和应用方法的理解,使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理论能够及时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实践。 2.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要以有效吸引学生参与为目标。 优化案例教学效果,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的一项本质目标。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型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只有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有所收获。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传统的以教师主导的知识传授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物流管理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应成为核心的主动学习主体。只有全身心地参与到案例分析的全过程中,才有可能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积累转变为智力潜能,形成以智力为核心的实践思维能力。 3.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要突破现有案例教学的所有形式。 灵活运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学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切入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要借助于恰当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推导。比如,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可以主导课堂,由学生来组织案例分析的全过程,教师只要说明过程的几个关键步骤就可以交由学生进行组织分析。要通过合适的形式促使学生学会收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的分析,不断深化思维,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一定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学生也可以被设计于身处在特定的案例情境中,在不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锻炼学生自我综合运用各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创新的基本要求。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中应该告诉学生“方案不止一个”,而且所有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的参考分析是发展的、开放式的。在组织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反复研读、主动思考,通过群体合作或个体独立的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断,找出多种方案。 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法创新模式探析 1.建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仿真案例室。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仿真案例室的建立为案例教学营造一个与案例主题及内容高度一致的仿真环境,可以事先由学生根据案例加以布置,借助于声光电等三维立体手段再现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的场景。不但可以使教师轻松地对案例加以陈述,而且学生的思维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会得到激发。 2.选择一些存在实际问题且能够深入接触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 创新的电子商务物流教学案例,最好是当地是现实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问题的缩影,它必须描述的是现有条件下的完全真实的业务状况或具体业务运作流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要把部分真实企业经营管理引入课堂,它可使课堂讨论围绕真实物流问题中才存在的难题来进行。同时它所描述的物流业务事件是某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案例中所出现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还应当是蕴涵一定的疑难性问题,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空间,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 3.通过转换角色学生深度融入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分析过程中。 根据案例情景,将全部同学分组,在组内按角色分配任务,提前将案例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从角色的角度收集资料,在充分阅读案例的基础上以角色的身份发表观点,以书面的形式归纳出组内各角色的意见,并撰写成案例分析报告。接下来,案例的组间分析由各小组将准备好的案例分析过程和结果展现给教师和同学,并相互讨论,教师归纳,使案例教学进一步升华。 4.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分析的考核由学生自主考核与学习互评为主。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分析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为主导的,创新必然要求学生在考核过程中也发挥主导作用。成绩考核可以主要从学生自评、互相评与教师测评三个维度的评价中综合得出。其中互评是根据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组织效果,采用轮流由其他小组成员组成的评判团评分,同时权衡组员对报告的贡献程度,给与一定的加分。但针对不同的案例难易程度应有所调整,主要由教师根据报告的质量给出小组成绩,并依据分工所表现的报告质量为小组成员打分。 四、结语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案例教学法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分析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实验问题能力的提高,但我们也必须知道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中的成熟经验,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当然不是简单地以一种新方法完全替代传统另一种教法,而应是多种案例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而且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在案例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既精通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识又具备深入分析能力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 作者:刘建功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视野下经济贸易管理论文 一、电子商务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优势 当前,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中一种新兴的交易方式。特别是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传统的国际贸易交易方式已经在全球实体金融危机中呈现出了萎缩和消退的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存在着被电子商务逐步取代的境遇。可以说,在当前形势下的国际经济贸易中,电子商务已经呈现出了许多比传统的贸易更为明显的优势。 1.有助于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与传统的企业国际贸易的方式相比,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企业交易活动对于贸易中介的需求并不是硬性的。企业之间的信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实时地传递到商业伙伴中,并有效地减少了重要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丢失和失真,使企业的信息通信成本大为降低。同时,电子商务可以降低企业在获取商业资讯方面的投入成本。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基础靠的就是互联网的不断进步,而互联网在发展的过程中又能为企业提供更便利的信息沟通手段,并且使企业能够付出较低的成本实现广告宣传,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此外,由于电子支付手段的飞速发展,给企业的交易方式也出现了深刻变化,不仅使交易的条件变得更加容易,也使交易时间大大缩小。 2.使企业的经营效率大为提高在信息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员工可以借助互联网和电子化的企业管理系统,搜索并获取所需要的各类资源,从而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在公司的市场分析或财务分析等工作之中,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的计算能力和信息共享能力,从而企业的管理者便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信息查看和管理,进而作出更加科学的决策。此外,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的各项业务报表、单据凭证等都以电子化的形式存在和传播,从而使企业于企业之间能够在网上对各种单据进行实时传递和处理,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 3.促进企业活动更加人性化发展电子商务的一个最为特别的特点便是其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在电子商务中,企业的各项活动更加具有有人性化的特点,并且与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并不强制地要求员工按时到达公司,每天在固定场所开展工作。相反,企业员工即可以24小时在家开展工作,也可以在户外各种活动和场所中开展业务,而这些都是传统的实体经济所无法实现的。所以说,电子商务促进了企业活动走向了人性化,对于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都是一种全新的碰撞。 二、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遇到的一些问题 1.信息安全机制有待完善经营方式的虚拟化是电子商务的一大特色,这就意味着企业之间在进行经营活动和交易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彼此违约的可能性。同时,这种可能性在电子商务环境中要比实体经济领域大得多,由于电子商务的虚拟性,使得交易双方对于彼此的信用情况难以全面掌握,由此一些企业甚至捏造虚假商业信息,或者产品信息,从而造成了商业诈骗等现象的出现,这种由于信息安全机制不健全所导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此外,由于信息安全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企业的重要财务信息存在着被窃取和丢失的潜在危险:一是面临着互联网中黑客的网络攻击,由此企业给企业的保密工作和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二是交易的双方在运用网络银行开展商务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风险和人为操作风险,使交易过程容易遭遇信息丢失和帐号被盗等危险。 2.企业的管理制度相对落后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有外贸业务的企业大约有80%以上都是以初加工为主,在企业的经营方式上也较为单一,往往采取粗狂式的经营模式。因此,这就必然造程了当前许多企业尽管走出了国门,但却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而接连发展受挫,对于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取得一席之地就更加困难了。此外,由于企业的管理理念缺乏创新性,管理程序和步骤也缺乏科学性,由此导致了许多企业在运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时,各项业务往往举步维艰,更不用说借助完善的、严格的制度来实现对人和物品的管理了。 3.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相比,我国在电子商务方面的立法步伐显得十分缓慢,有些领域或者环节中甚至还是一片空白的状态。而一个市场经济能否健康正常地运行,其关键就在于要依靠法律、法规对经济行为的制约和监督。由此可知,我国应当加快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立法,不断完善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各行业的企业和消费者创建一个安定有序的商务环境。 4.电子商务专业型人才较为匮乏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给相应的人才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然而,尽管最近几年各个行业对于高素质的人才需求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与这一现实相不匹配的确实,目前我国高校基于当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却很难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许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大学生,在其自身专业知识方面仅仅是掌握了一些皮毛的理论知识,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对专业知识的应用也往往是一知半解,难以熟练运用,特别是动手能力方面则更加地差。在电子商务领域,则恰恰需要的是动手能力较强的人才,不需要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理论,还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在当前实际中,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却有很大的需求缺口,对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 三、运用电子商务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策略 当前,作为经济全球化与计算机等科技发展的产物,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现代经济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其中发挥出了越来越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电子商务与传统的贸易活动进行并驾齐驱地发展,即是大势所趋,也是事物发展之必然规律。然而,正如本文所提到的,我国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给企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要针对针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努力探索运用电子商务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对策,切实帮助我国企业实现更好地发展,使我国的经济更上一个台阶。 1.营造电子商务环境,统筹规划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政府应该在日常生活的每个地方都起到表率作用,因此政府应该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为企业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提供模板。除此之外,我国相关部门也要针对电子商务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宏观政策,从而以有效地形式鼓励和保障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符合胡主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也符合温总理提倡的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式,因此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大力提倡电子商务是我国政府应该要做的事情。 2.大力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型人才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证明,任何事物的诞生和发展都是需要依靠人作为根本的力量源泉是实现的。当今,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这些归根结底都是要落到了人才的竞争之上。作为新兴领域的电子商务,在促进我国企业实现国际化发展、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要实现电子商务的重要作用,必然是需要坚实的人才去作为支撑的,但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缺乏却已成为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因此,我国的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从现实形势出发,改变目前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提倡高校培养动手能力强、国际贸易理论扎实的复合型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合作协议,由企业为学校培养学生方面献言献策。 3.充分认识电子商务的重要性,改革企业管理我国企业虽然在改革开放初期就积极地参与到了国际贸易之中,但是绝大部分企业仅仅是跨国集团的加工厂,完全没有话语权和定价权,企业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底端,在经营理念方面对电子商务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企业必须学会掌握最新的经营理念,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社会对企业带来的冲击,将电子商务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中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活力。 4.完善相关立法,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的健康开展根本上取决于法律制度的约束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因此,要不断加强电子商务领域的立法,并将电子商务的特点考虑进来,要清晰的认识到电子商务领域的立法有其独特的适用环境,同时还要考虑到电子商务涉及的面十分广泛这一特点,组织多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一起探讨和交流后,并进行群众意见征集后,最终制定出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法律手段为我国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开展国际经济贸易活动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企业自身还应当不断加大在基础设施当面的投入,自觉地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引入先进的管理机制和信息化管理设备,还应当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只有在企业内部管理与工作过程中按照信息化的要求进行改革,才能在参与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竞争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取得胜利。 作者:耿思尧单位:渤海大学经法学院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物流管理论文 1、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我国物流从业人员从物流人才需求定位方面,可将其分为高、中、初三个层次。目前我国物流市场不健全,企业及个人对物流理解不准确,想要达到物流人才的供需平衡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育中,较多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为主,老师进行填鸭式灌输,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企业渴求高级物流人才,而供给市场即学校,大多数提供数量众多的初级物流人员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物流新手,因此产生了物流人才供需严重不对称的现象。 1.2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脱节 在高职“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中,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老师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只重视知识的学习,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性。这种被动学习,使学生很容易单从技术层面理解和学习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把它当作技术课程来学,而忽视了自身物流岗位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文/何雁2.3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脱节目前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都来自电子商务专业,或者是物流管理专业甚至是财经专业,基于认识上的偏差,不少人简单的认为,电子商务物流就是“物流+电子商务”,他们对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现代物流运作理解不透,在“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的教学中,或偏重于物流管理,或偏重于电子商务,没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因此产生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脱节。 2、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根据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称连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就业性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组成电子商务物流团队,通过现场交流、问卷调查、参观访问、三种方式对连云港市的几十家物流企业进行了调查,依据专业发展目标和调研结果,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了物流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了解了物流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此来设计符合地方性应用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 2.1课程体系设计依据 2.1.1罗伯特·M·戴尔蒙德提出的课程体系创建模型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最终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根据罗伯特·M·戴尔蒙德提出的课程体系创建模型中所指明的设计顺序:首先从学生、学科和社会三个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出发,分析课程体系的编制需求且说明培养目标和时间安排。然后对课程体系进行编制、实施和评价。最后通过反馈信息,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实现教学目标。2.1.2按照培养目标设置岗位素质知识体系复合型人才指具有两个以上(含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基本能力的人才。现代市场环境下,中小型物流企业虽需要物流管理专业方面高、精、尖专门人才,但他们更加欢迎既懂得经营管理、商务操作,又懂得运用网络为现代物流服务的复合型人才。电子商务物流是个交叉性课程,涉及面广,加之教材内容复杂,章节间系统、关联性较不明显,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而高职学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培养的目标是能满足社会需要的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从事现代物流活动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教师应教什么和学生应学什么。针对现代物流企业电子商务的岗位素质需求确定连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理解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知识;掌握主要电子商务物流技术;掌握商品出货和包装的要求;掌握快递收件、运输、派件的相关知识;掌握逆向物流知识;掌握商品采购、入库、保管、盘点、库存控制的要求和方法;掌握对外销售物流和货运物流的知识;理解供应链构建原则、影响因素;了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和物流服务管理,掌握降低物流成本的主要方法。(2)能力目标:熟悉物流的基本流程,熟悉现代物流技术;能够选用合适的材料包装快递商品;能够对快递公司进行比较选择,熟悉快递公司的业务;能够完成退换货操作;能够完成仓储相关作业的操作;能够给客户提供良好的物流方面的客户服务;能够采取适当的方法降低物流成本。(3)素质目标: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形成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2.2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编制、实施和评价 综上所述,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连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是依据完成电子商务物流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见表2)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项目设计以一般电子商务物流过程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采取理实一体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3应用与创新环境平台的建设 根据素质培养目标要求,为确保培养目标和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顺利实施,必须要建设好应用与创新环境平台,形成“营造创新氛围、强化专业技能、提升岗位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环境,它包括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与实践基地建设两方面内容。创新文化氛围建设是基于岗位需求“以任务为导向”的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将“第二课堂”、“社团课程”(各种集体活动与竞赛、艺术体操、宿舍文化活动)等素质教育内容纳入到电子商务物流课程建设中,注重学生终身学习、沟通等能力的培养。电子商务物流教师团队,通过与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公司等的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学生深入企业参观,邀请企业资深员工作为学生的企业导师,每个部门均由专业教师、企业资深员工、学生组成,提供相应的实训条件作为校内外实践基地顺利运行的环境支撑(见表3)。在此基础上,我校电子商务物流教师团队与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建立一套能主导我校电子商务物流专业“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的“全真”实训项目和教材,贯穿我校整个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过程,既可让学生在全真电子商务运作环境下锻炼,使他们在“做中学”,又可以使企业在项目中获益,而且学生还可以提早进入“员工”角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突破高职院校办学的瓶颈。 作者:何雁单位: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环境下复合型物流管理论文 1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 加快培养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首先必须分析和明确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意味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所具备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依据目前国内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态势以及对物流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需求,本文认为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以下核心专业能力: 1.1具备全面而扎实的物流管理能力电子商务物流系统与其它物流系统一样,需要物流管理人才具备全面而扎实的物流管理能力。要求物流管理人才在掌握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基础上,具备物流业务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运用物流专业技术、管理方法和手段等对采购、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主要物流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能够进行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分析、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运营模拟与决策分析,物流系统的控制与评价;同时,还应具备特定物流项目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1.2具备物流信息系统与技术应用能力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在为顾客提供便利、快捷、个性化的物流服务中日益扮演重要的角色,这就促使每一个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必须拥有完善、便捷的物流信息系统。这就要求新时期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具备物流信息组织、开发利用、传播、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能力,能够运用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和技术对电子商务物流流程进行管控、优化和改造,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物流信息系统集成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处理和利用,从而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物流服务。 1.3具备熟悉物流运作尤其是快递业务的能力当前物流管理毕业生普遍缺乏对物流业务操作层面的认识和体验,更是对快递行业操作规范、运作流程以及运作模式缺乏深入了解,这也是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普遍的短板。这就要求在电子商务尤其是“网购”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物流管理人才能够深入学习快递业务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快递业务流程和运作管理模式,具备从事快递企业、邮政企业和其他电子商务物流企业业务管理的能力。 2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措施 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传统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无论在办学定位、培养模式,还是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材规划、教学科研、实践实验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适应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借鉴国内外高等院校的培养经验,改革传统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增加电子商务的商务、管理、信息等特色内容,突出理论和实践的良性结合,为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具体而言,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双轨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学校“填鸭式”的理论学习模式,整合校内外物流教育资源,将理论学习和认证教学、企业实战和创新学习有机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学校和企业、学生和教师以及书本和课堂之间的无缝衔接,不断创新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电子商务物流具有操作性强、环节多、链条长、订单多且规模小、客户群体规模大且地域分散等特点,高等院校在培养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时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应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可采用聘请快递企业的专业人士进课堂教学,同时与快递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或平台建立校外参观、实习基地,支持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快递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鼓励学生在学校、小区等场所建立片区快递服务网点进行创业或兼职;逐步开展“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参加物流及电子商务职业技能培训及考证。通过以上多种措施,构建一种产、学、研相结合,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相衔接,社会、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互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 2.2面向电子商务需求,优化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知识体系根据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要求以及相关岗位的发展需要对现有物流管理的课程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突破单纯以学科为核心来设置课程体系的传统本科教育课程结构,结合岗位及岗位发展需要,实行“平台+模块”的课程架构,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两个平台,以及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三个模块[4],同时增加电子商务概论、邮政与快递服务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电子商务法、电子商务系统建设运营与管理、网络数据挖掘、快递法律法规等专业方向课程,将更多电子商务物流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2.3改革物流教学模式,由“推式”物流教学模式向“拉式”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物流教学主要以单向的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我们称为“推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学任务为中心,基于教师现有的资源和知识,采用灌输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导致响应人才需求变化速度慢,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实践需求。而与“推式”教学模式相反的“拉式”教学模式则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和电子商务物流能力培养为牵引,通过团队形式开展案例讨论、互动交流、实践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执行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更好地符合社会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 2.4改革传统评价方式,形成全面、综合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标准的欠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方式,构建体现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养特质的综合评价机制,建立以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着重考察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改变传统的期末考试定成绩为过程考试为主,期末考试为辅的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动态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专业基础课程考核将平时成绩、能力成绩和综合笔试成绩有机结合考核;专业课程考核则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思维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校外实习课程考核则全部交由企业按企业考核标准考核,同时避免校外实习考核流于形式。 3结束语 培养具有商务运作、运营管理、业务操作、信息技术等多种思维和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是新形势下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也是我国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新的方向。我国高等院校只有面向社会需求,找准定位,逐渐转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新举措,才能使培养出的物流管理人才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新需求。 作者:田帅辉常兰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学院 商务管理毕业论文:电子商务经济贸易管理论文 1电子商务在经济贸易中的影响 1.1有利于外贸的良性发展电子商务对我国外贸有着关键作用。电子商务为交易两方供应了方便快捷的交流途径,削减了制造方与购买方间的距离,使当下的市场效益数据能够被度量、操作、整合,削弱了对实体的要求,节省了买卖双方的各个能源的开支。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起来,多国之间的商业项目也逐渐增多,多国之间的贸易项目也得到了催化。同时电子商务有利于外贸数据交流准时高效,能够彻底合理地对比各个国家企业的强项,在世界市场效益中搜寻最适合的商品,加入各国的任务分配之中,使任务分配的效率逐渐提升。在此基础上,有利于企业不停整改深化,在提升制造效率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强化自身能力水平,推进各个国家贸易的开展进程。 1.2促进经济贸易的结构调整在当下的市场效益中,人们越来越欣赏每个产品的特色,特别是电子商务为人们供应了实现各种要求的途径,商品的特色催化了诸多崭新商业,这类崭新的商业也加入到联盟分配任务之中,不停竞争,推进社会的物竞天择,完善了市场效益体系。与此同时,也强化了能源利用效能、制造效能,削减了开支,完善了各种能源的分配。在效益体系整改的进程中,大规模的公司可以借助电子商务来分析社会的特色强项,不停地强化技能,增添工作室,提升工作水平,进而获得更多的利益;虽然电子商务可以让各类企业实现网络销售,但是中小型公司只能依照经济趋势,灵活地开展制造,将重点放置于社会对于商品特色的要求上,及时高效地实现社会愿望。大规模地公司和中小规模的公司都运用了电子商务,都是为了在社会中开展竞争,但是营销策划却大相径庭,这为当下市场效益的体系整改提供了关键的借鉴作用。 1.3扩展人民消费方式通过分析雅虎2012年的年度报表,可以发现阿里巴巴2012年总销量达到了一万亿元。众人皆知,阿里巴巴网络交易都是用以实现人民的生活需求,通过分析消费总额可以看出当前外贸交易途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以往依靠于实际商品和店铺的购买途径,转变为当下依靠互联网进行交易的途径,并且电子商务扩大了人们对于商品的选择范围,科学地运用互联网能源对商品的价位和效率展开比较,削减了购买方与供应方的间隔,科学地运用了供应方的各种信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运用电子商务购买自己所需或者心仪的商品,通过简易的步骤,就能够浏览诸多产品,商品的各个属性(比如外形、材质、功能等)显而易见,并且不停完善的售后服务保证了人们消费的权益,因此电子商务不只提供了全新的交易手段,同时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标准。人们交易手段的变革、生活标准的提升都标志着市场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也牵动了中国构建小康时代的进程。 2在经济贸易中发展电子商务的策略探索 2.1建立、完善电子商务法律和制度美国、欧盟等电子商务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建设,我国也不例外。虽然中国已经相继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办法》《、电子签名法》等法律规范,但仍然不能满足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需要,我国应该尽快推出操作性强的电子商务税收等法律和相关市场规范,对不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法规要尽快进行修改,为推动电子商务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与指导。 2.2提高贸易的信息化水平公司的数字化能力要求公司不停优化电子商务的认知,培养更多的电子商务有关的技术人员并且加大有关技术的应用,保障与全国电子商务之间的交流,加强公司数字化的变革。市场效益中体系的科学配置通常会使效益总体获得巨大利润,完善市场效益体系,各国依照能力和范围来分配任务,整改效益实体中电子商务和实际商务的比重,推进市场效益体系的完善深化。 2.3完善贸易信用体系的建设诚信模式的构建与销售方、供应方的效益紧密相关,不断深化诚信模式可以为销售方、供应方构建和谐、公正的贸易环境。所以,在贸易进程中,销售方、供应方都必须重视自身信用,依法办事;有关机构和部门必须重视领导诚信模式的构建,并开展统计配置;与贸易相关的其他方必须先评估销售方、供应方的诚信。 2.4完善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和谐的法律氛围可以保障电子商务的安全,此方式不仅为销售方、供应方提供了安全保障,还使销售方、供应方可以遵照法律办事。营造一个优良的法律氛围,要求有关部门不停地观测、分析社会趋势,构建有关的法律制度,保障销售方、供应方的权益;在市场效益中的每一方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使得电子商务的法律制度越来越健全。 3结语 到目前为止,中国市场效益中的电子商务的某些功能还有待开发,中国电子商务于2012年一年的效益额就达到了8万亿元。将电子商务应用于我们平常生活的消费层面,网络店铺的营业额也已经超越了诸多实际门面的营业额。诸多资金投入者在高层开展电子商务,不仅在投入构建方面,而且在把握社会趋势方面,都可以掌握第一手信息,高效地处理信息。就中国当下的状况而言,更应该探究电子商务对市场效益的作用,对其进步方式展开深层次的分析,完善中国电子商务进步体系,重视整改事务体系,为电子商务进步构建有利的环境,以获得更多的市场经济利益。 作者:杨志单位:辽宁理工职业学院
工业建筑论文:工业建筑结构特点初探 摘要: 在建筑研究领域,尤其是对国内偏远地区的建筑结构研究并不普遍和深入。中国东北地区的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处所,在这里的建筑有着与其他地区明显的不同,不仅仅表现在气候方面,还表现在文化交融与传播的方式上,从而构建出区别于其它地区的建筑形制特点与建筑结构特征。 关键词: 东北地区;建筑结构;建筑形制 一、东北地区地域特点及建筑表现 1、地理特点 从地理区位划分来看,东北地区主要是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区域,抵触亚欧大陆的东半部分,其地域辽阔。东北地区的位置所表现的是一个跨省的综合统一体,区域主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以及辽宁省。西北部分由额尔古纳河,背面区域从黑龙江一直延续到东半部分的乌苏里江、绥芬河、兴凯湖、珲春东半部分并且与俄罗斯交界;而在东南部分则主要是通过图们江以及鸭绿江,从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国土相互接壤;南面则与黄海以及渤海相接;西邻域内蒙古地区相互接壤,西南部分相接壤的为河北地区;北面与大兴安岭相接,东部为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西部为松嫩平原,南面则为渤海湾地区。 2、历史背景 从十九世纪一直到二十世纪的上半叶,,由于受到了工业革命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建筑收到了很大的影响。资本主义带来了更为全新的科学金属,是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为社会带来了一段时间的繁荣。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也与落后的社会关系以及先进的生产力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进而是的社会再次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危机。经济的萧条、政治的危机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得后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收到了沉痛的打击。同时,新型的资本主义开始对世界的资源和市场进行强烈的掠夺,从而使得国内矛盾更加的严重,这一系列矛盾的产生,不得不让人们开始进行反思,于是产生了一系列对西方文化进行影响的思想流派和观念,从而使得人们的心理、文明产生了变化,进而对东北地区的建筑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3、建筑的形制概况 建筑的形制主要指的是建筑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物质性的表现形式,属于在物质层面上进行理解的一个特殊的概念。从狭义上来说,建筑所表现的形制特点主要是表现在建筑的外部特点,样式或者说是表现形式、制式特点等,而这种狭义上的形制特点主要表现的比较片面,不能够充分体现其全部的内涵特征;从广义上来说,建筑的形制特点还主要包括对建筑地址的选用、建筑布局特点以及空间所表现出来的组织形式、里面特征、结构方式、建筑的装饰色彩等等。 二、东北地区建筑结构及外墙保温工艺特点 1、建筑空间结构布局相对松散 由于东北地区气温相对比较寒冷,因此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结构布局相对比较松散,从而减少建筑之间由于过于紧密造成的相互遮挡的局面,这样的布局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建筑的光照面积,达到一定的光照强度的满足。除此之外,东北地区通常以平原居多,而坐落于相对平缓区域的一些建筑,构建形式所保留的道路主要是呈东西走向向外延伸,建筑排列以南北方向进行布置,而且建筑与建筑之间间隙较大。对于群体建筑来说,东北建筑大多是采用列式的方式进行建筑的布局,为的也是能够让建筑朝向的方位能够得到更好的光照效果,而且形成良好的通风条件。 2、外墙保温结构技术的运用 1)保温的效能 对于保温效能来说,其主要是衡量建筑墙外保温技术是否符合条件的重要标注所在,对于材料的运用也一定要符合热功能所要求的蚕食,并在精确测定的情况之下,对材料的厚度进行选用。 2)持久性以及稳定性 是否能够保持长期的保温效果,则是衡量保温程度是否达标的基本指标,外墙的保温构建必须和基层墙体进行紧密的链接,这样才能够承受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保持建筑的稳定性及持久性,正常墙面保温结构的使用年限。 3)防火性以及湿热性能 对于保温外墙面材料的使用应当具有一定的防火性,并且要增强其水密程度,从而避免保温材料和墙体之间产生一定的瑕疵,这样会增强墙面良好的耐候性特点。 3、建筑外墙面保温工艺 1)EPS板抹灰保温工艺 在墙面外层面对密度为18kg/m³-22kg/m³的保温层进行使用,期导热的系数小于等于0.041w/m.k,利用难燃型的B1级别的EPS板材进行设置,系统吸水性小于等于500kg/㎡,粘结剂以及基层墙面现场所表现出来的拉伸粘结强队应当小于0.3MPa,而且粘结界面的脱开面积应当小于一半以上,在所构建的建筑高度在20米以上的收,受到风力影响的建筑局部则可以采用锚栓进行相应的巩固,以增加建筑的固定性。 2)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保温工艺 此种保温工艺主要运用EPS颗粒保温浆料营造一层保温层,并融合抗裂砂浆、饰面层等进行同时使用,运用胶粉EPS颗粒的保温浆料与其他原料进行搅拌之后,喷洒在建筑的基层之上,从而形成一定的保温层。EPS颗粒保温浆料所产生的干密度应当保持在180kg/m³—250kg/m³,导热的系数应当为0.06W/MK,设计的厚度应当在100mm以内,必要的时候应当采取抗裂分隔缝。 3)EPS钢丝网架板+混凝土保温工艺 这种保温工艺则主要采用现浇混凝土作为保温基层,将EPS钢丝网架升值在外墙模板的内侧位置,并且安装6钢筋作为墙面之间的固定物件,对混凝土进行浇灌之后,EPS单面钢丝网架板头钢丝和钢筋以及混凝土混合在一起进行固定,单面钢丝网的外表面掺杂水泥砂浆进行涂抹于外表面。 三、结论 中国东北地区的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处所,由于地域的特殊性以及经济文化的不同,从而构建出特殊的建筑结构特点,本文首先通过对其当地地理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建筑形制进行分析,进而更为深入的探析东北地区建筑空间结构以及最为重要的外墙面保温结构特点,从而凸显东北地区建筑的不同之处,为以后相关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垫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作者:莫畏 李天冶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工业建筑论文:工业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浅论 摘要: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兴起,建筑行业也随之繁荣起来。建筑行业的繁荣就代表着施工数量的增多,建筑数量的增多那么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就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国的建筑行业水平在世界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其速度之快也是举世皆知的但是建筑质量问题却一直是我国的一大短板。房屋的质量好坏直接与建筑施工的质量有直接关联。因此如果想要我国的建筑行业真正立于世界之巅那就必然要加强对建筑施工质量的控制。 关键词: 工业建筑;民用建筑;施工质量;控制 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房地产行业是离不开建筑行业支撑的,当前的建筑行业十分兴盛繁荣其利润也是相当丰厚。放眼望去遍地的高楼大厦都离不开建筑行业的努力,但是我国的工程施工质量却又是不尽人意的,其中一方面是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速度太快用了不到三十年时间就发展到了几近世界首位,另一方面则是我国施工单位对于施工质量的控制并不严格,许多建筑公司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为忽略了长期的建筑质量问题。因此,笔者将通过多年从事建筑行业的经验来谈一谈如何加强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的施工质量控制。 1我国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的施工质量现状 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对于国外的现金机械设备和技术的引入也是十分积极,国内对于建筑设备的研发也非常努力。并且还应用了许多新的概念性建筑技术来进行营销,例如前几年的“远大高楼营销”用十九天的时间建造出了五十七层的高楼这样的事情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建筑行业多元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反应了我国建筑行业的侧重点出现了问题。由于我国的建筑任务很多,很多建筑公司的时间甚至安排不过来,这导致建筑公司最关注的是工程的进展速度而不是工程质量。这种思想是十分危险的,虽然商人逐利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但是其建筑的质量也是不容忽视的,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件件因为房屋质量而引起的重大事件数不胜数,这不得不说是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之痛。不仅如此,我国建筑的使用寿命也是一个大问题,在欧美国家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至少在百年以上而我国的建筑平均使用寿命却只有三十年左右,这不仅仅会为了日后的修缮浪费大量的建筑资源,更主要的是人民的生命财产也受到了侵害很威胁。因此,可以说虽然我国的建筑行业在近些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却并不乐观其中凸显的各种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期间发生的问题。 2影响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的因素 2.1工程起始阶段的设计因素 在工程施工的前期需要先设计好建设方案,现如今我国出现了许多奇怪的建筑思想,例如建造一些造型特殊的建筑来吸人眼球。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许多设计却没有考虑到这样的设计对于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许多异状的建筑物的力学和建筑学方面的问题有很多想要依法建成,一来是成本会提升许多二来是对建筑物最终的质量不能有一个很好的评估。 2.2建筑材料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建筑施工离不开建筑材料的支持无论是钢筋水泥还是电线水管这些建筑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施工高质量,尤其是在工业建筑里面有很多建筑需要特殊的要求例如对于高热的抵抗性和震动的抵抗性都需要特殊的建筑材料来辅助。如今的建筑市场相对混乱由于高利润的诱惑许多建筑材料商家出售的建筑材料质量并不过关并且以次充好这直接影响了建筑施工质量。 2.3材料存放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建筑施工期间建筑材料的存放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同的材料需要不同的储存坏境有些需要在阴干处,有些则需要保持干燥,现在许多建筑公司对于建筑材料的保存比较随意很可能造成建筑材料发生改变而使用者却没有发现问题最终导致整个施工质量受到影响。 2.4施工人员素质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施工人员的素质高度直接影响到了施工质量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有着各种不同的环节,需要用到不同的工种,每个工种的技术高低对整个工程的质量都会造成影响。无论是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高低还是施工进行时测量人员的测量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房屋的架构是否正确及角度是否精准,一旦测量发生问题很可能直接导致建筑物不协调甚至本身的抗震性、承载性都出现问题。 3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对策 3.1事前质量控制措施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开工前,各项技术准备工作应均已完成,各项质量控制措施应已得到落实。科学合理的施工设计是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质量达标的前提,设计人员应根据工程项目的自身特点、施工地点的地质情况、周围环境及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对需要特殊处理的地层,如软土地基等应进行专项地基处理技术设计。预测和评估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及严重程度,采取有针对性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或质量事故防范措施,对施工质量问题进行有效预防。对可能发生的突发质量事故及后果进行预想,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处理措施或解决办法,以期妥善应对突发事件,保证建筑的施工质量。 3.2事中质量控制措施 工业与民用建筑事中质量控制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各个步骤的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对照施工合同、施工设计方案、施工图纸的要求及相关施工技术规范、标准要求等对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施工设备、施工材料、施工工艺技术进行检查。检查施工人员是否安排合理,是否具备与工作任务相符的技术能力;检查施工设备是否正常运转,有无安全隐患;检查施工材料的质量和各项性能指标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检查施工工艺是否选取恰当,施工工序是否科学合理;检查质量、安全等保障措施是否落实。 3.3事后质量控制措施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过程结束后,应立即开展多步骤、多主体的施工质量验收工作,在事后控制好建筑的施工质量控制。整体施工完成后应先由施工方的施工质量检验部门进行自检自查,检查合格后整理相关检验报告、材料,交由工程项目的监理单位。工程项目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的初验结果认可后,组织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等各参与方进行工程项目正式的竣工验收。进行施工质量验收时应重点检查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或质量问题多发部位,需要时可反复、多次检验,以保证关键部位的施工质量符合设计、使用要求。实施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金管理制度,对施工方进行有效约束,使其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对建筑的施工质量提供保证,并进行必要的维护、保养,以实现工业与民用建筑完工后的施工质量控制。 结束语 对于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的施工质量控制是一个关乎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应当引起政府和建筑公司本身最大的重视。绝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尸位素餐应当在可能的情况下精益求精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武勇 单位: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工程质量监督站 工业建筑论文:旧工业建筑艺术园区研究 摘要: 21世纪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在此背景下,艺术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显露出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德国关税同盟炼焦厂的案例分析,从而了解旧建筑改造为艺术园区的方法,并增强人们对旧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意识。 关键词: 德国;工业区;改造;更新 1概况 德国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位于德国埃森市,埃森是鲁尔工业区的重要部分。工业区始建于1847年,关闭于1986年,是一座极富历史性的建筑群。德国关税同盟的成立使埃森这座小城瞬间变成当时最负盛名的煤炭工业区,促进了地经济带得发展。设计师在建筑形式上采用了包豪斯风格,并在建筑群体中寻求不同角度的透视效果,以在整体空间关系上达到和谐统一的视觉感受。其中,最独特的标志要属Ⅻ号矿井井架,其巨大的四轮井架以其特殊的尺度与形式凌驾于建筑群之上,被誉为“鲁尔区的埃菲尔铁塔”。然而,随着欧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新技术与新能源的运用以及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使煤矿燃料渐渐被取代,也因其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失去了原有的原料优势。于是,数百家矿场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一夕之间失去了工作。埃森煤矿倒闭后,北威政府买下了这片矿区力求保护和重新利用这片土地,并希望建成以生活、生态、展示与体验为主的旅游景观空间,从而全力发展工业文化,为旧工业区注入新鲜气息,也让城市生命得以延续。整个工业厂区通过改造与功能置换,将当年的冲压车间改造为鲁尔区富有特色的餐厅;昔日的厂房改造为可供表演与观赏的大型剧场;炼焦厂设备用房改造为小型餐厅;冷却塔改造为具有观赏性的景观雕塑;原车间厂房改造为现代艺术展厅;原锅炉房改造为红点设计博物馆,并在建筑中新增加了斜向封闭式通道。此外,馆内保留了完整的具有历史意味的生产设备和厂区内20世纪的建筑风格,都无疑是值得当代人们品味与追求的杰出艺术品,它们都是过去百年中煤矿产业兴衰与成败的见证者。1998年,鲁尔区规划了一条贯穿整个厂区的旅游线路,共连接了十五座工业城市、二十五个重要的工业景点,还有十四个能鸟瞰全景的观景制高点和十三处经典工人村,从此这条工业遗产之路诞生了。2001年,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认定为世界遗产。 2厂区改造利用的方式与模式 2.1工业区改造的基本方式 工业建筑景观与园区自然环境的整合,就是将园区场地整体性的整合与生态绿色环境相结合,其次,在细分到园区的具体景观节点来进行提炼与塑造。第一,园区的整体性整合是将工业建筑、生产设备与道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再将工业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通过设计对环境加以改造与功能置换从而打造全新的环境来感受工业文化的发展。横向线路:入口广场与周边的建筑通过协调有序的整合,形成了厂区重要的人群集散地,园区的辅路与次路通过线性结构与功能有机的连接在一起。纵向线路:厂区内竖向建筑成为连接各功能区的节点,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感。入口广场的地面铺装是由硬质地砖和绿地组成,除了采用混凝土,还有一些红砖与碎石,俯瞰整片广区,灰色、褐色与绿色相交错,令人有心旷神怡之感。除了绿地的规划,设计师还对土壤与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性的改造,保留了原有的生态植被,新旧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生态平衡与自然环境的氛围。第二,园区的具体景观节点的提炼与塑造。在设计中利用园区中的建筑、设施及厂房结构形成细部节点,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呈现出前工业时代的历史文化,使工业文化得以延续。如上述所提到的,对各种厂房、车间的改造与功能重置,对交通通道的整合与重建,对原有建筑物赋予其观赏性价值的体现。 2.2工业区改造的基本模式 第一,展览馆模式。改造中,最常见的博物馆模式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利用建筑内部空间和机械设备,来展示过去的工业生产过程、产品、文化、生活与环境等。二是建筑或设施本身的外观作为向旅客展示并传递工业文化信息的展品。例如,在Ⅻ号矿井主入口的右边的锅炉房基础上改造为红点设计博物馆,建筑主体呈现为U字形,由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主持改造。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师保留了原建筑的红砖外墙,外部围墙加入了新元素,道路两侧也进行了绿化设计。并采用封闭式自动扶梯直接将参观者送达二层大厅,新引入的交通要素采用了金属与玻璃材质与原建筑材质形成对比。馆内的大空间通过对结构的改造在水平方向上分隔为四层,用做展览空间,各层通过加设楼梯和电梯进行连通。整栋建筑的改造呈现出新与旧、外与内的结合,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简洁。第二,工作与休闲模式。工业建筑一般有宏大的室内空间和较高的结构承载力,可以通过对结构的改造搭建夹层空间、构建办公空间。例如,Ⅻ号煤矿的车间厂房被改造成创意设计公司的办公用房,并配有餐饮空间、旅游信息咨询中心、零售店等配套设施,如Ⅻ号矿井的原涡轮压缩机房更新为CASINO餐厅,炼焦厂中的装备厂房更新利用为小餐厅。第三,景观模式。该模式常用于具有独特形象的工业设施。例如,Ⅻ号矿井中的冷却塔外围表皮被剥离后保留了其原有的钢结构,既展现了新的构成形态,又隐含了设施本身的原本特性,成为富有生趣的雕塑艺术品。 3结语 德国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的改造,呈现了工业区的整体形象和历史延续,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历史文化与工业技术的记忆。Ⅻ号矿井及炼焦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模式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同。2001年,继矿业城镇格斯拉尔和弗尔克林根炼铁厂分别在1992年和1994年被收录进世界遗产名录之后,该厂区成为德国第三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中。通过对埃森关税同盟工业区的分析与研究,尤其从改造与再利用的手法上,让我们从生态、景观、文明等角度和层级赏析了建筑新风貌,也让我们对当时的工业文化与发展有了深刻的见解。此外,工业废弃地上遗留的各种工业设施作为近现代工业文化的实物见证,悄然无声地向后人陈说着瞬息而真实的历史,它们的工业文化价值不容小觑。我们应避免让那些工业遗产被城市的开发建设所淹没,应提升全社会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识,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归入城市发展建设的整体框架之中。 作者:杨倩雯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工业建筑论文:工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石化应用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事业的各项发展,现代社会各类建筑物构造越来越复杂,这意味着各类建筑物也必须适应社会需求而增强其自身的防火能力,对于石化工业来说,情况尤其如此。近些年,我国为了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对建筑防火的重视,多次修订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期用法律本身的规范手段来引起社会各界落实好建筑防火工作的各个方面。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应当成为各类建筑防火的标准和规范,对于石化工业建筑来说同样如此。本文主要讨论《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石化工业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几个方面,希望对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石化工业建筑;设计;应用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以下简称《建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建筑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提供了一定的规范并提出了一些要求,这对于保证建筑物防火设计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石化工业建筑的设计中,防火工作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为了减少石化工业建筑发生火灾的几率,在这类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全面满足建筑物防火安全的需求。 1.石化工业建筑相关设计规范理论问题研究 1.1厂房、民用混合布置无相关条文 GB50016-2006中首先对建筑物进行划分,分为民用建筑和厂房,在两大类中按照类型进行相应的规定设置。但在石化工业当中,很多建筑物都是集合了厂房和民用建筑的。比如说某个项目的实验室、办公楼和控制室共同构成了一个混合体,某一个中控室包含了形成办公用房,某个项目在一层设计了实验室而二楼又是办公区,包括当下很多天然气加气站都是加气站与仓储营运中心的结合体,规范中并没有对这种结合体的防火有专门的设计要求。 1.2实验室生产类别规范不明确 实际工作当中,设计人员会为了实验室到底是属于厂房还是属于民用建筑而感到迷茫,原因就是实验室它一定不属于民用建筑住宅和公共范畴,但是归属为厂房也确实是缺乏理论依据,所以,这也是建设设计防火规范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希望能够随着实践对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进行补充修订,使其更满足实际设计需求。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厂房防爆中的应用 在石化企业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最常见的就是氢气压缩机、丙烯晴装置空压制冷、石油气压缩机、液化石油气泵、氨压缩机等甲类、乙类、甲A类厂房的设置,在新《建规》执行了之后,规范和行业标准之间出现了一些冲突,部分对新《建规》不熟的设计师难以面对。本次以氢气压缩机厂房作为案例。如果按照《石油化工生产建筑设计规范》,也就是行规规定的生产特点,可以将它确定为甲类厂房,耐火等级大于等于二级,对防爆有要求。氢气压缩机厂房以氢为介质,氢气比空气轻,为可燃性气体,爆炸极限范围从4.1%至75%,当生产环境要求必须采用封闭式建筑的情况下,压缩机厂房必须设定足够的泄压面积,减轻爆炸破坏强度,避免主体结构或者是对相关人员造成重大伤害。原《建规》中规定,厂房防爆,泄压面积/厂房体积的值应介于0.05-0.22之间,并且随着爆炸介质威力以及爆炸压力上升速度的上升,该比值应尽可能增大,但是最大比值并没有明确规定。按照《石油化工生产建筑设计规范》可燃气体压缩机厂房必须要采用封闭式的建筑,泄压面积和厂房的体积比值必须大于0.15,厂房内要采取机械通风,设备采取封闭式,面积密度不能够超过60kg/平方米,普通玻璃是不可以作为泄压面积的。新规当中明确规定存在爆炸危险的厂房应独立设置,采用敞开或者是半敞开式的结构,承重结构要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架和钢框等结构,并且必须要设定泄压设施。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厂房疏散中的应用 3.1保证基本条件 《建规》中明确指出,石化工业建筑设计及施工过程中,限制使用对疏散有严重影响的建筑材料,保证疏散的安全通道是畅通的,要合理布置安全疏散的路线。 3.2出口设置原则 新《建规》中指出,厂房安全出口要进行分散设置,对整个厂房进行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数量不可以少于两个,每个防火分区中相邻两个安全出口最近边缘的距离不可以小于5米。只有符合了《建规》中列出的5条特定的条件时才可以设置一个安全出口。厂房当中任意一点距离安全出口的距离必须要符合规定的标准,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新规和行规之间存在的差异致使设计人员无从下手,这种情况下,应该在满足了新规之后,达到行规的标准,新规不适用于炸药、花炮厂房的建筑防火设计,而石油天然气工程、人民防空工程、火力发电厂、石油化工企业以及变电站等。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工业厂房钢结构防火保护中的应用 石化行业当中,甲类生产厂房、乙类具有防爆要求厂房以及液化石油气灌装站等,建筑钢结构耐火等级都是一级,甲、乙、丙类液体以及可燃气体的火焰可能影响到的部分,应该外包敷防火隔热材料或者是不燃材料,二级耐火等级为丁烷、戊烷类的厂房的梁和柱可以采取无防火保护类的金属结构。钢结构的防火保护通常需要执行《石油化工钢结构防火保护技术规范》标准,一级耐火等级建筑物的梁和柱则是要以新规的耐火等级为标准,按照新规,耐火等级越高,保护做的要越强。设计人员必须熟练应用规范。例如说,在氢气压缩机厂房设计过程中,耐火等级为二级,耐火极限是2.5小时,新规中关于其耐火等级可按标准降低半个小时,这样甲类厂房防火要求在《行规》和《建规》中就都是一致的,并且不相矛盾。 5.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石化行业也在迅猛发展中,各类新型的建筑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石化行业的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行规》以及《建规》的相关要求,在积累经验的同时勇于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石化工业建筑设计当中更为有效的应用。 作者:刘冰 单位:浙江美阳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工业建筑论文:工业建筑防腐蚀施工技术浅论 【摘要】 就工业建筑来说,建筑腐蚀的问题成了建筑人员最大的难题。目前研究解决腐蚀问题的方法很多,但针对不同腐蚀环境,防腐蚀的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根据工程概况分析项目的腐蚀环境,结合腐蚀理论设计防腐蚀方案和要求,要求我们对防腐进行方案性的解决。为了设计适应工况的防腐蚀方案,本文结合工程实践研究了在强酸性腐蚀环境下防腐蚀方案设计,以便去解决工业建筑腐蚀的问题。 【关键词】 工业防腐;施工技术;防腐蚀 腐蚀问题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造成许多的事故,消耗了宝贵的资源和能源,污染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所以,工业建筑防腐的问题更应该加大我们的重视,因此,我们研究制定更为合理的方案去解决工业建筑防腐蚀的问题。 1工业腐蚀 随着我国工业逐渐的发展,现在工厂操作者的不规范,周围环境的影响,已经导致工业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腐蚀,往往使建筑达不到应该使用的年限。比如说,盐酸、硫酸等介质,致使钢筋混泥土的构件受到了很大的侵蚀破坏,经常会出现钢筋锈腐、混凝土开裂炭化的现象,因此,有必要从选材和防护措施等方面,来保证建筑物和构筑物应有的抗腐蚀性。 1.1腐蚀的形成 腐蚀是指材料在周围介质侵蚀作用下产生的破坏。腐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机械的等等。材料的腐蚀类似于物质的风化,只是速度快得多。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把金属材料的腐蚀理解为金属冶炼的逆过程[1]。 1.2工业建筑的腐蚀特性 在最原始的时候,只有金属会发生腐蚀的现象,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非金属材料不断的去应用,所以,逐渐的出现工业建筑腐蚀性。建筑构件是由于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组成,它的腐蚀性比较复杂。建筑腐蚀表现的就是建筑材料的破坏。建筑结构的种类也很多,主要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和砖混结构,但目前而言,世界上最常使用的就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的腐蚀是影响建筑耐久性的主要因素。 1.3腐蚀保护措施 想要解决好防腐蚀的问题,首先就要遵守政治法规,还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业建筑的防腐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一个完整的防腐蚀体系至少应该有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国家政策方面的政令和法规,要“以人为本”为核心;第二个就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在腐蚀保护方面的工程设计规范、施工技术规范、还有一些新材料的研究与利用,这两个方面都是很重要的,我们都要去周密的去处理。 1.4建筑腐蚀破坏的问题 建筑的腐蚀问题,有时候不光光是外界环境造成的,有时候可能是建筑本身造成的建筑腐蚀。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基础垫的选择,想要让建筑在一段时间之后,不发生腐蚀的问题,选择一个好的地基往往是很必要的。有时候,防腐工程的失败就是因为基层处理的不够好,如果基层出现了问题,就不像面层那样比较容易处理,一旦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往往是无法补救的,所以只有一个好的地基才会发挥更加好的作用。然后就是墙体材料的选择,墙体材料的选择应该考虑耐腐蚀介质的要求。在工业建筑的工程中,应该去选用合理的墙体材料,它的正确选取,可以保证建筑物的功能、安全。还有施工方面的问题。还有就是混凝土材料的选择,钢筋混凝土对大家来说,它的结构具有耐久性。混凝土腐蚀的内因是混凝土本身的多孔性和脆性,一般还存在混凝土的徐变、干缩裂纹;而腐蚀的外因是介质的侵入,改变了钢筋的环境[2]。 2工业建筑的防腐蚀的工程设计 工业的防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防腐蚀工程首先是防止自身不受腐蚀,同时还要防止流失腐蚀介质要腐蚀的其他建筑物。防腐蚀的工程就要以实际为依据,工作人员应该充分的去了解生产工艺及材料,还要设计好防腐蚀的设计方案,这样才能防止腐蚀中出现的损失。 2.1防腐蚀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防腐蚀工程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往往是很多的,比如说,整体性、防渗性、耐腐性,否则在防腐蚀的工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任何的防腐蚀工程,在建筑结构本身设置分开的变形缝,常常会有设备等穿过楼地面,槽罐本体上也时常会出现设置管道出入口。这些部位的节点和缝隙,都需要作妥善的防渗方案处理。 2.2耐腐蚀材料的正确选取 如果想要解决好防腐蚀工程的设计,一定要选好耐腐蚀的材料。所以,每一位设计人员都要准确的去了解每一种防腐材料的特点。因为每一种防腐蚀的材料都有它的好与坏,只有熟练掌握其性能,才能够保证防腐蚀的工程质量。如果在设计的时候,防腐蚀的材料运用的不合理,就会有各种因工程质量而发生的事故,所以,设计人员应该格外的去重视这个问题[3]。 2.3建筑腐蚀的修复 建筑物的腐蚀事业个客观性的规律,就算在各方面的工业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也不能完全的组织腐蚀的产生和发生,所以,已腐蚀的建筑物修复问题也成为了建筑防腐蚀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一定的研究之后,得到无论基础、楼地面、墙面、天棚等,当旧混凝土面层已软化、风化、变质严重破坏的时候,必须要去清理它表面的腐蚀物的结果,在彻底清除腐蚀物之后在对建筑给予加固或落架维修。 3工业建筑防腐蚀的施工技术 由于我国的工业建筑不断的发展,国内大部分的工业建筑都受到了腐蚀。所以,我国开始重视工业防腐蚀的问题。我国从70年代开始,就开始组建防腐蚀工程的队伍,但是经过很多的问题,最终都没有被保留下来。因为,防腐蚀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才会发展的更好。因此,组建一些专业性的施工队伍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3.1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 在施工的技术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在每一次的施工中积累一定的经验,这样才会提高施工技术的水平。从国内跟国外的施工技术中,我们总是会发现,国外很重视施工的机具的选择,拥有先进的机具,往往会提高整个施工的水平,所以,我们想要提高施工的技术和质量,就要采用一点国外的施工技术,不仅要这样,还要建立一个严密的施工制度,并且在质量检验的方面,也要做到严谨,不可以有任何的疏忽,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意外[4]。 3.2提高施工技术的水平 目前来说,我国的工业建筑腐蚀性问题解决的还不是很好,组建的队伍还没有达到很成熟。所以,组建好这个的专业性的施工队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这些年的施工队伍还不是很完善,所以,施工人员最重要的就是在施工中积累一定的施工经验,建立一个专业性的防腐蚀公司,发挥了积极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国家的防腐蚀建筑要向一个全新的方面去发展。 3.3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的规范 在工业防腐蚀工程的建设中,不仅需要工作人员在设计的时候认真负责。还需要的就是在设计的时候进行的合理规范。比如说,各工业部门的设计单位都需要去有本系统的防腐蚀设计资料和标准的图集,一起承担不同规模的防腐蚀工程设计任务,在几年后的发展,我们国家在1983年,出版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这本书内容全面,在工业防腐蚀设计中起了很重要的主导地位。但在最近的这几年里,新的防腐蚀材料和防腐蚀技术的不断出现,为满足工程质量,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对这本设计规范进行修编工作. 4结束语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研究,想要解决好工业建筑防腐蚀的问题,就要先解决好工业防腐蚀设计的问题。工业建筑的防腐蚀不仅与技术、施工有着关系,还与科研、使用方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只有做好每一个方面,才会保证工业建筑防腐蚀起到一定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总结实际工程的经验,寻找新的研究成果,采用新的材料,这样才会达到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以及安全性。 作者:崔敬业 单位:平煤神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工业建筑论文:工业建筑循环再生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德国汉堡易北河爱乐厅(Elbphilharmonie),从建筑环境、历史背景、改建及新建策略等方面对此建筑循环再生方法进行阐述,旨在为我国工业建筑再利用提供借鉴蓝本。 关键词: 德国;爱乐厅;工业建筑;再生 城市的更新与社会经济产业调整是相互牵制协同作用的,产业化升级带来老旧城区的改建,区域地块闲置或开发也影响和促进城市经济产业的转型。以德国汉堡港口区为例,随着港口工业产业升级,老旧工业仓库使用率降低,曾经的工业码头已逐步更新为基础设施齐备的亲水宜居型海港城。在此地块上110个规划建设项目中,作为地标式建筑出现的易北河爱乐厅最具循环再生代表性。易北河爱乐厅位于海港城西端,于2007年4月开始施工建造。总建筑高度110米,由汉堡易北河爱乐厅建筑合资有限公司(Elbphilhar-monieHamburgBauGmbH&Co.KG)作为业主进行开发,由瑞士巴塞尔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完成建筑方案设计,由豪赫蒂夫(Hochtief)公司施工建造,建成后将成为汉堡地标式建筑。在经历了大量资金投入和长期延工后,此建筑成为舆论焦点,2013年官方公布最终总造价为七亿八千九百万欧元。据2012年公布的工程进度计划,此建筑新老交接的室外广场部分将于2016年11月对公众开放,音乐厅部分将于2017年1月11日对外开放。 1建筑历史背景 易北河爱乐厅坐落在既有建筑(Kaiserspeicher)之上,其老旧部分的历史可追溯至1875年。作为当时汉堡港口最大的码头仓库,其拥有仓储面积达19000平方米。该建筑平面围合而成梯形,三面临水,其内院可进入轨道货车,其外可借助提升设备直接与海船对接装送货物;建筑西立面带有尖顶钟楼,主体采用砖砌体结构建造而成。在二战中该建筑被严重炸毁,1963年钟塔部分被拆除。1966年由建筑师沃纳•卡尔摩根进行改建设计,建筑用1111根桩基础进行加固,每根桩截面尺寸为500毫米,重达160吨。平面基底保留梯形外轮廓,长边方向为108米,立面采用红砖砌筑并结合大面积玻璃幕墙,建筑高度为30米,在当时成为港口现代建筑之代表,被称为KaiserspeicherA。此后仓库以储存巧克力、烟草和茶叶为主,随着70年代大型集装箱运输的广泛应用,此仓库的使用率也在逐渐降低,直到上世纪90年代。 2建筑循环利用方案 2.1方案的产生 易北河爱乐厅的方案概念最初形成于2001年3月,由建筑师及开发商于一身的AlexanderGérard和他的妻子艺术史学家JanaMarko提出前瞻性的使用功能方案,即在汉堡海港城西端原有历史性建筑Kai-serspeicherA之上新建音乐厅、酒店、住宅及停车场。2001年10月,汉堡参议院通过此议案。2003年6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凭借特有的艺术风格和不凡的立面轮廓效果,最终赢得了方案的建筑设计,他们的方案是将既有老旧仓库建筑KaispeichersA作为基底,在此之上利用玻璃材质围合出顶部波浪摆动的形态效果,这一方案使最初的概念变成为承载工业背景和艺术氛围的实体建筑。2004年11月此项目由汉堡政府接管,作为地标式建筑进行开发。 2.2新建筑的外部形态 新的建筑方案去除了原有建筑仓库内部空间,将钢筋混凝土柱增加至1700个,仅保留作为文物保护级别的既有外墙立面和基础底座;在此体块之上,新建部分波浪形态的玻璃体由1096块双层玻璃单元拼装而成。立面幕墙每块玻璃尺寸在4-5米宽,超过3米高,位于新建主入口门厅的区域,其单块玻璃尺寸甚至达到5米高,其中又加入大量不同的凸凹弧形窗洞口变化。出于建筑热辐射节能考虑,该玻璃幕墙体创新性地采用小的玄武岩和反射点组成遮光格栅附着在玻璃层上,玻璃上反射点的排列经过了软件计算,选择在最优化合理的位置上,从而有效避免建筑吸收过多热量;此外,在600摄氏度高温下以毫米为单位精准地弯曲弧面制成慕墙体,使得日光照射时,室内不会升温,同时形成特别的镜面效果。玻璃曲面的方向根据建筑相应区域使用功能而定,因此在酒店和前厅处都应用了鱼鳃形状的窗和马蹄形状的窗洞口;位于西侧尖顶的住宅露台部分又使人联想到巨大的音叉。为抵抗极端恶劣的飓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玻璃幕墙经过阵风时速150公里的风压力测试,确定每个玻璃单元重约1.2吨。整体立面面积约为1.6万每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面积。此幕墙立面已于2014年完工。厚重的历史性砌体基座与上层波浪形态的现代玻璃体相互对比,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形成海港城新的地标。 2.3新建筑的内部空间 原老旧部分的内部核心区域改建为停车场,约500个车位。外围由会议室、酒店的后台空间、可容纳170人的音乐工作室、餐厅及最重要的入口扶梯隧道围合而成。入口第一部分扶梯隧道82米长,全程人工照明,直至可眺望港口的全景窗形成空间光影抑扬对比;第二部分扶梯升入新旧建筑体块交接的层高为37米的全景公共广场,从这里游人可免费一览海港城,人流也可前往新建建筑部分。新建玻璃体块内部由位于50米高度的2150座核心音乐厅、两个附属小音乐厅、拥有244个房间的威斯丁酒店以及西侧带有45个住房的公寓等组合而成。 3既有建筑再生使用策略 3.1新旧建筑交接的空间改造 新旧建筑在相互拼接时,常采用相融合、相对比或非加即减等方式,而易北河爱乐厅则是净空处理,即在新旧建筑之间形成一个空置区域免费为游人使用。这一缓冲区域在形式上使得新旧建筑得以联系,在功能上也使外来游客和本地市民得以融汇交流。此外,这一空置广场区域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位于37米的高度,为使用者提供了独特的360°港口眺望平台,增加了建筑的景观性,进而在看与被看的过程中,也提高了汉堡城市码头的可读性与标识性。 3.2大空间的结构处理 在既有建筑更新再利用中,大空间重组及功能改造是常见问题。易北河爱乐厅在保留既有保护性建筑立面的前提下,底层内部空间增加钢筋混凝土柱网,上层新建建筑核心区为7000平方米的大型音乐厅,屋顶是由八个凹弯曲球面连接而成帐篷形状,由重达1000吨的钢网架支撑,以此钢结构来保障大音乐厅内无柱空间的成立。音乐厅室内顶棚技术层及内墙壁由建筑声学大师丰田泰久设计的“白色皮肤”所覆盖,整体屋顶的总重量为8000吨。 4结语 工业建筑作为人类工业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时间轴线上的产业变迁和城市进步,将既有闲置工业建筑进行循环再利用,既是对城市工业历史属性的尊重,也是建筑设计需秉承的社会责任。 作者:常悦 严凡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建筑系 工业建筑论文:工业建筑结构设计错误探究 摘要: 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原本单一功能的厂房现在逐渐成为了多功能厂房,工业建筑结构也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另外,结构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这样的情况导致设计人员在设计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所以要求设计人员需要不断地检查和审视。本文主要通过工业建筑结构选型的原则、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中常犯的错误以及对错误的分析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 工业建筑;结构设计;分析;错误 1引言 在工业生产中,为了顺应工业生产以及建筑工艺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厂房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种综合性的工业厂房对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工业建筑结构设计就显得比较重要。工业建筑也因为其结构的复杂性,构件以及预埋件较多等,设计人员在设计时极易出现各种错误,不仅给施工带来不便,也给业主带来麻烦,甚至会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工业建筑结构选型的要点 在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①要确保建筑能够灵活地应对各种生产内容以及设备的改变。②建筑物以及设备要确保经久耐用,并且保证设计不超过工业建筑的预算价格。所以,只有合理的选择建筑结构的类型,才能做好工业建筑的结构设计工作,结构选型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点:(1)预应力混凝土装配式钢结构应该作为首选目标,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也可选用现浇混凝土结构。(2)以下情况应该采用砖混结构:建筑结构跨度不大于15m,柱距不大于4m的单层厂房,且柱顶的高度不大于6.5m无吊车的厂房;吊车起重量小于等于3t的轻级、中级工作制厂房。 3关于结构设计在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①结构的设计人员没有与其他设计人员(比如工艺设计人员)沟通协调好,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工艺设备和基础的距离相对较近,从而增加了施工的困难也导致设备基础在运行的时候会给主体基础带来影响。②结构设计人员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工业厂房防火防爆的特殊要求,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厂房应该设计成敞开式或者半敞开式。结构设计中在这一方面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忽视了防爆厂房的泄压面积。若是泄压面积达不到规范规定的要求,将会给以后的结构设计工作造成很大的麻烦。③预埋件布置的问题,许许多多的工业厂房经常在梁上面预埋吊环,但是对于这一方面的工作,设计规范根本达不到要求,所以这也是结构设计在施工中常常遇到的问题。 4关于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的常犯错误分析 4.1梁扭矩折减系数取值错误 现代化的工业厂房,尤其是化工厂房,因为吊装设备非常多,而且楼面的开洞较多,很多设计工作人员为了避免麻烦,经常用PKPM软件中的SATWE模块进行配筋计算,但是,梁扭矩折减系数不应该选用PKPM软件中的默认值,应该按照楼面开洞的大小程度进行选取,范围一般在0.4~1.0之间进行选取。 4.2活载组合值系数取值错误 PKPM软件中SATWE模块活载组合值系数的默认值是0.7。按规范要求许多建筑的活载组合值系数应该选用0.7,但是有些建筑的活载组合值系数不是0.7,比如,仪器的生产车间、棉纺织造车间等选取0.8,仓库的库房、电梯机房等选取0.9,金工车间、半导体器件车间以及粮食加工车间等选取1.0,设计人员应该按照厂房的实际情况对活载组合值系数进行选择。 4.3结构设计在施工方面的常犯问题分析 (1)工艺设计者和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没有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工艺设备的布置距离基础非常近,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两基础之间发生冲突。因为设备基础若是和建筑结构基础的距离太近,就会导致施工的困难程度加大,而且会对建筑结构基础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那些振幅过大或者重量过大的设备不要离建筑结构基础太近,从而防止造成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 (2)没有合理选择预埋件的位置。预埋件的位置通常是在梁上方埋置一半,然后在楼板下埋置一半。工业厂房是一个综合性的建筑,里面需要安装各种各样的设备,因此需要布置很多的预埋件。在布置预埋件的时候,应该结合有关的设计图纸合理安排预埋件的位置。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该对结构有关的图纸进行全面仔细的审查,一旦发现预埋件的布置有不合理的地方,就要及时的与施工人员进行协商调整。另外,结构设计人员应该在图纸中给出预埋件的尺寸以及规格。楼梯预埋件是施工时常常被忽略的地方,所以结构设计人员一定要在设计图纸中明确指出,如果造成忽略现象,施工时需要补埋,浪费时间浪费力气。在进行技术交底工作时,应该向施工单位明确指出预埋件的应该达到的要求。最后一点,预埋件要具备一定的承压能力,而且对于预埋件的安装工作不能敷衍了事,否则会导致日后的结构设计工作难以进行。 (3)结构设计中有四个支脚的设备,错误地把总设备荷载四等分,把每一等分当作每个支脚的应该承受的荷载。因为施工的缘故,支脚的支撑面应该不在同一个高程上,所以设备的支脚可能不是四个支撑面,而是三个支撑面或者两个支撑面,因此计算每个支脚的设备荷载时,正确的做法是将总的设备荷载三等分或二等分。 (4)没有对工业厂房防火防爆的要求进行充分的考虑。结构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工作之前应该对厂房的功能进行了解,若是厂房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爆炸的可能,那么厂房就应该设计成成敞开式或者是半敞开式的厂房。对于存在特殊用途的部分厂房,应该设计成全封闭的,这种情况下一般会忽略防爆厂房的泄压面积问题。如果泄压面积达不到规范规定的要求,就会给后期工作带来麻烦,而且这些问题处理起来也非常困难。所以,在设计全封闭式厂房时,应该充分考虑有没有充足的泄压面积,并且要多安装一些窗户。如果是地下建筑中的地下锅炉这一类的的防爆厂房,要特别留意泄压面积的充足性。除此之外,就是防爆厂房泄压设施的选择,一定要选择可以脱落的、轻巧的窗、门及其屋盖,泄压设施应该选择在爆炸源的周边,一定要远离人集中的地方和不占用通道的地方,并且要均匀分布。所以,在结构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厂房的防爆设计,在防爆厂房的设计方面一定不能出现错误,一旦出现错误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因此在设计防爆厂房泄压面积时,要做到充分考虑。 (5)在进行结构设计的过程中,结构设计人员的缺乏一定的经验,没有考虑和排水设计人员协调工作,常常忽略要留出一定的孔洞,这样的情况下往往会给以后的安装工作带来困难,严重时还会对建筑物的使用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室内排水的情况。所以,如果要使排水管道可以顺利的穿过基础,通常会采取下面两种措施:一种是适当降低基础梁顶高程来达到室内排水的要求,另一种是基础梁中应该预埋相应套管。 (6)没有考虑电缆沟的防水工作。变配电所里面的每个房间都具备复杂性极强的电缆沟。针对室内的电缆沟,若是埋置深度不是很深,地下水位也没有那么高,地面也没有明显的沉降,我们就可以利用混凝土地沟,分别在混凝土沟的沟壁沟底做好防水处理工作。相反如果地面的沉降明显,并且很可能发生不均匀的沉降,地下水位太高,这时候我们应该选用钢筋混凝土地沟。 5总结 工业结构设计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应该采取措施进行补救,防止结构出现质量问题。为了确保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合理的结构设计是目前的主要任务。工业结构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保证合理的选择结构的类型,然后是要根据结构设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计算系数,与此同时,也要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结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全面考虑,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严格遵守相关的设计要求,研究和分析可能存在的设计问题,以及预先做好出现问题时应该采取的措施,只有这样,在以后的结构设计中才不容易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才会使施工的质量得到保障,才会使施工得以顺利地进行,缩短工期。本文对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的常犯错误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和探讨,希望可以给相关设计人员带来一些启发。 作者:黄建华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设计院 工业建筑论文:旧工业建筑到创意产业园改造策略 摘要 围绕某市老钢厂改造项目案例,采用调查研究,归纳分析等方法,研究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后存在的潜在危机,并提出3个相应的应对策略:二次改造、强化服务理念、优化运营管理机制。旨在为今后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创意产业园的安全运营与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旧工业建筑;创意产业园;安全运营与管理 0引言 近年来,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的数量与日俱增。其中创意产业园改造模式约占所有改造项目数量的49.3%[1]。创意产业园作为一种新型的、特殊的写字楼,是旧工业建筑生命延续的新方向。将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创意产业园,既给艺术家提供适宜的工作空间,又给新生产业创造发展基地。但是,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创意产业园运营管理模式,且缺少类似园区的安全运营与管理经验,因此,在运营阶段创意产业园暴露出许多棘手问题。本文围绕某老钢厂改造为设计创意产业园项目案例,研究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后存在的潜在危机,并根据危机分布情况,提出应对策略。 1旧工业建筑改造后的潜在危机 将老钢厂内生产钢丝的全部厂房进行改造,升级转变为某市唯一的设计创意产业园。它占地面积约3.34hm2,改造后总建筑面积约4hm2,项目总投资1.2亿元。园区以设计创意产业链为核心,整体规划为四大功能板块:“文化艺术交流区”、“LOFT创意办公区”、“配套商业休闲区”、“园林景观体验区”。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由11栋单层旧工业建筑与1栋新建建筑组成。此改造项目的一期工程已通过竣工验收,进入运营阶段;二期工程正处于施工阶段,旧工业建筑改造后的潜在危机主要如下。 1.1排烟危机 因旧工业建筑改造项目业态的不确定性、未充分重视烟道设计问题、施工过程中赶工期、降成本等,导致在后期使用过程出现排烟危机。以小型城市综合体思想为指导,对老钢厂创意产业园进行规划。将设计创意产业园中5#,7#和8#厂房的一层规划改造为餐饮、超市等服务场所,二层及阁楼层规划改造为办公场所。设计方提供的设计方案为一户一烟道,烟道选用安装成品混凝土烟道,屋面安装无动力风机,以增加空气对流,加快热量散失。但在施工过程中,为节约成本,将烟道合并为三户一烟道。对烟道与墙体交界处的间隙进行灌浆处理,间隙一般为2~3cm,灌浆较困难或无法直接灌浆。由于烟道数量过少,转角多,密封性差等原因,使得现有烟道不能满足餐饮业排油烟的需求。因此,一层餐饮部的油烟弥漫满整栋厂房空间,严重影响二层的公司正常办公;5#厂房改造时为降低成本,将拐角处早餐供应点的烟道口留在厕所里,导致厕所里充满油烟味,严重影响厕所的正常使用。 1.2火灾危机 由于接通天然气管道施工周期长、成本高,因此大多数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没有与市政天然气管道接通。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采用BOT承包模式,投资人只有20a使用权。为减少项目投资额,以尽快收回投资实现盈利,投资人选择不接通天然气管道的方案,由此造成的困难业主自行解决。但是园区内餐饮类企业约占入驻企业总数量的10%。据实地调查发现,餐饮类企业选用电供热或甲醇燃料,满足日常营业的需求。甲醇属易燃易爆类危险品,操作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操作及安全培训;业主独自储存甲醇,缺乏统一管理意识。这种现象造成极大的火灾危机。 1.3采光危机 一般情况下,工业建筑均存在自然采光危机。10#厂房总长度为134m,原有宽度为34m,其自然采光性及通风性差。改造过程中,沿其南侧外围,砌1.8m花墙,为每户圈建起自身独立的小庭院;沿其北侧采用钢结构加建,以增加建筑面积。原有厂房进深较大,再加上新加建部分,严重影响室内自然采光。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分隔室内空间后,部分空间没有采光窗户,室内光线极差。7#,8#厂房同样存在采光危机,其总长度109m,加建后总宽度达36.8m。将厂房东侧设计为异型加建,加建部分最宽处达8.7m,严重影响原厂房空间的光线。将厂房西侧部分沿南北走向分隔,房间内均无采光窗户。 1.4漏雨危机 在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运营过程中,5#,7#,8#厂房的屋面均出现过漏雨现象。屋面漏雨是房建工程的通病,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施工质量引起的。针对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的施工特点,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①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大多数并没有获得建筑工人的心理认同感,他们仍将其视为简单的翻修工程,因此导致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懒散、怠慢现象;②单层工业厂房屋面面积较大,屋面防水工序或铺装瓦片工序耗时长,难免出现疏忽、遗漏现象;③旧工业建筑改造往往通过增设屋面天窗的方式来保证室内采光,厂房屋面天窗数量较多(如7#,8#厂房屋面设34个天窗),因此,天窗与屋面胶接处出现漏雨现象的概率较大;④在厂房屋面处设置了多个通风机口,因此,其与屋面连接处加大出现漏雨现象的概率[2]。 1.5通讯危机 由于钢材自重轻,易于加工各种造型,安装方便,能满足改造工程项目的特殊要求。因此,许多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选用钢构件来完成项目的分隔、改建、加建等。如老钢厂改造时选用钢柱、钢梁及压型钢板等材料进行厂房的局部加层、加建工序。以7#,8#厂房为例,耗钢量高达209.84t。但由于厂房内部空间钢构件过于密集,形成了良好的屏蔽系统,严重影响手机信号的接收,造成通讯危机。这对园区入驻企业的日常生活、办公造成很大困扰。 2旧工业建筑改造后潜在危机的应对策略 2.1二次改造 设计方案的优劣关系到前期工作的成败,并继而影响到整个开发项目的发展[3]。根据已投入使用建筑暴露出的问题,审查未竣工或未动工厂房的施工图纸,将相关问题反馈给设计院。但对于已经形成的安全隐患,只能通过二次改造进行完善。通过二次改造消除漏雨危机及排烟危机。漏雨危机可通过更换瓦片、打胶补缝等办法及时进行维修,以避免对其他构件造成破坏。排烟危机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烟道进行整改:①密封性差的烟道进行灌浆维修;②对烟道进行改造,并增加烟道的数量;③在屋面增加电机、风管等,电机功率满足使用需求,风机必须配套减震器,以减轻长期震动对屋面造成的损坏,风管采用1.0mm厚热镀铁皮,加工口径为800mm×800mm对接安装,接缝严密,禁止漏烟。通过对“图纸的二次改造”消除未竣工的厂房的采光危机。针对老钢厂改造项目10#厂房采光问题,将10#厂房中跨屋面全部拆除,改建为通长天窗,以提高厂房内部空间的通透性。为消除7#厂房内隔间无采光窗的弊端,采用增大门窗及幕墙面积的方式。以6-1轴至6-2轴交6-A轴至1-B轴为例,三面均开设洞口,尺寸分别为3.5m×4.7m(内含地弹门),4.0m×2.4m,5.6m×2.4m。7#厂房西面选用全玻璃地弹门,以增大采光面积。除此之外,12#厂房开间、进深较大,综合考虑园区内功能划分,将12#厂房设计为展厅,东侧采用钢结构加建,并以幕墙结构作为外围护结构,以增强厂房空间的光线。由此看来,增大玻璃幕墙面积是解决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采光性差的有效措施。 2.2强化服务理念 通过强化园区服务理念,逐渐消除老钢厂创意产业园暴露出的服务危机。建设与维护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服务平台,提供优质的服务。在创意产业园内安装信号放大器,以增强园区内通讯信号,减小通讯危机;运营执行部设专人负责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维护、运营等,以提高服务品质[4]。小规模的餐饮店、大规模的设计院、低端的快餐店、高端的英泰行,林林总总的入驻企业共同组成创意产业园,同时他们形成一个小型城市综合体。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对服务内容、服务水平等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创意产业园的运营管理者必须具备先进的服务理念,才能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进而营造有意境、有竞争力、有前景的园区。 2.3优化运营管理机制 运营管理者应优化创意产业园的运营管理机制,逐渐完善安全运营管理理论。比如安全管理模式、设施的市场化、园区服务理念、激励和保障机制等[5-6],提高创意产业园的整体水平,打造创意产业园的知名度,树立创意产业园示范品牌。首先,管理部门应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园区商户的日常运营行为。比如商户乱停放电动车、自行车行为,乱倒垃圾行为等。其次,管理部门应建设专业化的运营队伍。运营队伍包含运营执行部、安保部、物业部及资产部等,并定期对各部门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一定将各部门的职责划分清楚,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避免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最后,建立园区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创意产业园入驻商户涉及各行各业,管理难度大,应建立动态信息管理系统,以辅助日常运营管理。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应包含租赁面积、租赁价格、装修信息、转租信息、租赁用途、租赁期间厂房损坏及维修情况、租赁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等。除此之外,运营管理机制还应并入定期鉴定检测旧工业建筑、建设绿色生态园区及火灾地震应急预案等安全运营方面的内容。 3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老钢厂改造后的潜在危机,将应对策略归纳为二次改造、强化服务理念及优化运营管理机制。在创意产业园的运营阶段,维护、保养改造后的工业建筑物,延长旧工业建筑的使用寿命;完善运营管理理念,统一运营管理模式,打造示范园区品牌,谋划创意产业园的长远发展。许多城市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工程的建设期已基本结束,如何正确运营管理创意产业园,妥善处理潜在危机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武乾 宗一帆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工业建筑论文:工业建筑结构设计探讨 摘要: 在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力推动下,工业建设得到了高效的发展。为了满足现代工业建筑越来越高的要求,工业建筑的结构和各种因素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达到优化工业建筑的设计结构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保障工业建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功能性。工业建筑的设计风格各不相同,主要是根据功能性的不同,设计者也会相对应的设计出不同形式的建筑主体。我国目前的工业建筑大多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来构筑的。 关键词: 工业建筑;优化设计;钢筋;结构 现代工业建筑结构的设计风格多种多样,不同建筑的功能性也大不相同,依据设计角度的不同,工业建筑的结构优化设计需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制定的。工业建筑的建设是十分复杂的,对于建筑的荷载也是比较大的,为了解决在工业运作上高分贝的噪音和污染物等情况需要对于工业建筑的建筑工艺结构进行更高层次的优化设计。 1工业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探讨 1.1工业建筑优化设计的目的 在现代工业建筑的优化设计中,根据不同建筑优化需求的目标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传统概念上的建筑结构的设计和优化,其中包含了对于结构成本结构设计优化、设计质量的提升以及能够保障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完全满足现代社会低碳环保的要求。第二种是通过建筑结构的设计的优化目的来达到企业工业的生产目标的要求,实现对于建筑整体结构的布局和设备的放置以及施工流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以提高工业生产的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工业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队伍建设 受到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对设计优化人员的要求具备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影响,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需要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优化设计队伍为中心开展工业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工作。工业建筑结构优化的团队应该包括专业的建筑工程师来对于建筑结构的主体结构进行分析和设计,还有要具备工艺技术人员来完成对于工艺布局和工艺流程的数据分析理解[1],对于建筑结构的要求进行解读,分析所设计的建筑结构的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基础团队中还需要配备相应的工程机械设备工程,来完成对于设备的安置和使用和结构布局等进行分析处理,最终确保设备能够安全合理的运行。工业建筑的结构优化需要做到以基础团队为核心开展工作,才能确保在工业建筑的结构设计优化工作的科学发展。 1.3工业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经验研讨和共享中,多数设计团队和建筑工程师都对工业建筑结构的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首先建筑物内部钢结构的应用对空间美学的设计会造成产生巨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项目中,会因为部分设计人员因为经验不足缺乏对整体建筑结构布局的认知,从而导致对建筑工艺的使用和了解不足,造成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成果不突出,进而会出现许多企业对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工作不支持、不认可等问题。在上述工业建筑结构优化中,工业建筑物内部对钢结构的设计是所有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最重要的方向。工业建筑施工建设的项目中占据总成本七成以上的是材料的费用,其中钢材料的价格就达到几千元一吨。在保障建筑物整体工程质量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减少建筑物中钢材料的使用比例可以有效的降低工程造价。因此对工业建筑结构的优化中要合理优化和使用钢材料,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增长。我国工业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中,由于部分工业建筑在概念性的优化设计在整体设计方向上缺乏量化标准,所以建筑结构的设计优化中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严重影响了建筑物整体的设计和施工,针对这一特殊情况的产生,工业建筑结构在优化设计上应该更加灵活的应用和制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具体方案,以具体的建筑数据作为参考依据来对建筑结构的整体设计进行优化处理,以提高优化效果。工业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中,由于工业结构的特殊性,所以会对建筑物内部的管理工作需求以及数字化办公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工业建筑使用之后仍然会有各岗位的人员不断出入来操纵内部各设备和软件,因此在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上需要充分考虑结构布局的影响。综合考虑各建筑内部的设备使用和工作管理的需求,对工业建筑的结构设计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降低企业对成本的投入,提高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2工业建筑结构优化的方法 2.1结构优化模型和设计方案 工业建筑优化设计可以在基础结构方案、围护结构设计方案和屋盖系统方案这三个方向上对建筑结构模型进行优化分析。可以在型号的选择、受力分析时和资金等方面投入等实施的过程中围绕结构优化的总体目标进行优化,以便最终能达到经济适用、安全可靠、高效环保、以人为本的要求。通过参数的选择和确定的方式来建筑工程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在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多个变量和约束条件的来对非线性结构设计进行优化处理。在方案结束后,通过编制来进行运算就可以实现对于建筑结构优化的最终确立。[3] 2.2建筑结构优化的注意事项 现阶段的建筑结构优化过程中,我国大部分建筑师都不会参与到前期方案的制定和设计上,对于结构合理性和可行性的问题充分的认知,在后期的工程建设和方案的设计中增加了困难,这就需要加大对于工程的投入和使用。在工程结构设计前期就引入结构优化的设计理念,这样不仅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工程优化设计的需求和作用,还能降低企业资金的投入,在工程的前期就进行有效的控制。根据不同的建筑工程所处的地理环境、周边位置以及选择合适的地基基础结构来制定工业建筑的设计优化方案。把握对于工业建筑内部的细部结构设计,例如在钢筋的选择上,要符合对于扭转力和抗拉力的要求。[4]工业建筑的结构优化能够通过对于优化活动的开展情况,来降低在管理过程中对人力、物力和移动距离的投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对于工业的建筑结构的成本投入。现工业建筑内部的钢结构的应用日益增多。对于工业建筑的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缺乏对于钢结构工艺的深入了解和探讨,十分容易造成优化设计的效果不突出,达不到预期的工业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标准。 2.3建立完善的工业建筑结构优化体系 目前国内的工业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中,由于对各工业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缺乏一个统一的指导和管理,就会出现建筑内结构优化不合理的问题。因此在对工业建筑结构进行优化之前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通过管理体系和工业建筑结构优化中出现地问题进行相互验证,来及时掌握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并对管理体系进行完善,相关岗位的工业人员也要针对管理体系的建立来采取更加合理的管理方式,不断完善工作内容,以此实现对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质量管理的目标,提高工业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的质量和后期的使用效率。 3结束语 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在不断的提高,工业领军企业的规模也在逐步的扩大,新的工业园区对于园区内的工业建筑的相关要求也更加的严格。针对工业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相关企业应该重视对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关注度。充分利用工业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案来优化技巧、降低对于工业建筑的整体投入,节约成本,降低工程总资本的投入。同时要满足工业建筑结构中设计优化过程中对工业职能的需求。随着市场竞争逐步朝向白热化的发展趋势,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在未来发展重要因素。 作者:吴琦 单位:大地工程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工业建筑论文: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分析 摘要: 建筑工程的用途比较广泛,可以在不同的用途内进行使用,不同的用途就有不一样的使用功能,除了在主体强度等建筑因素当中体现,电气设计的不同还可以体现。所以,为了实现不同工业建筑工程的功能性质,还要对电气系统进行差异化设计。这是针对工业建筑而言的,来使工程的电气系统能够正常的使用,体现出它的功能用途。 关键词: 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 引言: 电气工程是工业建筑项目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将工业建筑的电气设计与其他的电气设计区别开来的,我们要明白工业建筑电气设计的要求,明白在工业建筑当中的地位。下面就通过实际操作的工业建筑电气工程,分别可以从电气设计的过程、特点和工业建筑电气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来进行阐述。 一、电气设计在工业建筑工程的流程的特点 电气设计一般的步骤:方案的设计、初步设计、深度设计、施工图设计,以上的流程是相对于普通的建筑工程而言的。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与普通的建筑设计流程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需要注意在工业投产的需求。 1、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的设计方案 在方案的设计上必须要符合工业工艺生产的要求,必须在这个前提下确定设计的方向。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首先要对工业建筑要求的电气设计方向进行确定,然后提出计划新建的工业工程所需要的电气系统的类别,在对计划新建的电气系统当中需要匹配的变压系统和配电系统、照明等级等系统。这就是与其他普通建筑的电气设计区别于开来的特点,在其他方面,我们要更多的考虑到工业建筑工程所需要的电源电压、照明等级等,其次需要对工业设备的负荷进行选择载体回路方式和选择匹配的导体。 2、工业建筑工程电气的初步设计 我们要对工业建筑工程进行大概的设计,就是我们所说的初步设计的大概含义。在初步设计阶段,要对工业建筑的电气进行专业化的设计,在设计当中必须包括工业建筑电气项目的进行设计的说明书、设计的图纸、主要电气设备明细和建筑电气计划书。这就好与普通的电气设计进行区分开来,设计的说明书当中还要明确的标注工业设备的用电分配,在设计的图纸中要进行明确的标注,因为设备的使用是工业建筑特点之一,所以还要针对设备要做好电气计划书 3、工业建筑工程电气的施工图设计 在电气工程中需要对施工进行设计,要对在电气施工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无法预计的问题,需要在工程中及时的进行修改,需要保障完工之后的成果与设计图上保持一致,避免维修时找不到问题的所在,因此我们还要对单独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进行考虑,将施工方式结合起来,对设计图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在施工中能满足施工的要求,方便以后对施工进行维修和维护 二、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在我们的电气设计当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设备和器件都没有安装的要求和明确的尺寸和数据参考。例如,在工业建筑电气设计中对配电箱的选择,需要设计人员在工业当中使用的配电箱与住宅的配电箱区别开来,避免造成配电箱功率的浪费。 1、设计的深度不够 设计深度对电气的设计尤其重要,设计的深度不够的话,会影响到电气的使用。如果工作人员在对电气设计时,没有进行仔细的进行设计的化,尤其是一些小的细节方面没有标注清楚,会造成工作人员在安装的时候不能按照图纸里面的设计进行安装,从而导致与设计图纸不符合,会对项目在电气工程当中的建设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项目不能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比如,按照规定在电力设计当中要对电气设备的型号、名称、规格参数及数量都要在设计中明确的标注出来,但是设计人员只有时忽略了在设计图中没有将规格、数量标注出来。在采购的时候,往往容易造成设备采购错误,在安装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 2、相关专业的设计工作衔接不利 每个项目工程当中都设计到很多的专业,每个部门中都有相关专业的人员参与到工程项目当中,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负责。在每一项工程当中专业的人员相较于就显的比较的多,而且在工作上进行相关联的工作就容易出现问题,不能进行密切的配合。例如,在建筑的设计当中,将避雷针等装置以钢筋作为载体作为建筑的一部分,所以在电气设计当中,都要在设计图纸上进行标注清楚。在设计当中要明确,将避雷针的设计属于电气设计的范围内,要在设计图纸上面标注清楚,在施工当中,施工的人员要按照图纸来进行施工,如果没有将避雷针与建筑的钢筋进行连接,而导致项目的返工。 3、将工业建筑设计与普通电气系统的区别 工业建筑设计与普通的电气系统是由很大的区别的。例如,在工业建筑当中一般采用的是低层的建筑,建筑的高度与其他的相比都比较的高,建筑面积较大,电力的负荷也比较大。在工业建筑当中会大规模的接触到动力设备配电线路、明敷设线路等问题,所以我们要将工业建筑的工程规模、消防等级和工艺流程的特点认识清楚,方便在设计中提供相应的依据。因此在工业建筑电气设计当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的。 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对工业建筑工程的电气设计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电气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作者:张贵军 单位: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工业建筑论文:油田企业工业建筑防爆设计浅论 摘要: 以螺杆泵产能扩建项目定子后序厂房设计为例,阐述油田企业工业建筑的防爆设计,重点介绍严寒地区建筑防爆在通风、隔热、防止积雪等方面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 严寒地区;工业建筑;防爆设计 由于油田企业生产工艺要求,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成品的易燃易爆物料特性要求,多数工业建筑都需要进行防爆设计。大庆油田位于我国气候分区的严寒地区,其特别的地理气候因素又对建筑的防爆设计提出了特殊要求。现以大庆油田螺杆泵产能扩建项目的定子后序厂房设计为例,阐述严寒地区油田企业工业建筑的防爆设计要点,希望能对类似工程起到借鉴作用。 1.建筑防爆的常规设计 建筑防爆设计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首先是阻止爆炸的形成,然后是减轻爆炸的危害。本工程中甲类厂房阻止爆炸形成的措施包括:①确定总平面布局,该厂房位于生产区的一端,主导风向的上风向,远离锅炉房、食堂等有明火的地方。②选用防爆型工艺设备、电气设备、灯具、开关等,控制电火源的产生。③设置导除静电接地装置和采取建筑防雷措施,避免静电、雷击等意外火源的形成。④采用NFJ抗爆地面,该地面抗压、耐磨损、不发火,可排除与地面发生摩擦、撞击产生火花而形成的爆炸。⑤调整工艺布置,将喷胶工艺设备摆放至靠外墙外窗部位保障良好的通风,避免丁酮挥发气体达到爆炸极限。该厂房减轻爆炸危害的措施包括:①合理布置建筑位置。该厂房与周边建筑的距离满足相关规范、标准的安全要求,爆炸不会波及其他建筑。②准确确定建筑形式。该厂房采用单层建筑形式,万一发生爆炸,建筑倒塌破坏的影响范围小;同时便于设置较多的安全出口,利于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③选用恰当结构选型。该厂房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型式,保证爆炸发生时主体结构不倒,不造成二次坍塌危害。④配置泄压措施。该厂房的屋盖为纤维增强水泥屋盖,该屋盖保证泄压效能的同时,还能破碎成小块,不产生尖锐碎片,避免二次伤害。该厂房还配有泄压门窗,配合屋盖增强泄压能力,减低爆炸破坏程度。⑤设置保温型纤维水泥复合钢板抗爆墙,把甲类车间与其他工艺车间划分不同区域,缩小爆炸范围,减少爆炸损失。 2.严寒地区建筑防爆设计的特殊处理 2.1通风处理 一般防爆建筑都采用开敞式或半开敞式建筑,这样的厂房形式自然通风最好,不容易形成爆炸混合物,即使爆炸不可避免的发生时,开敞式或半开敞式建筑泄压面积大,很快释放大量气体和热量,使厂房破坏损失大大减轻。但是,这种建筑形式不适用于处在严寒地区的大庆油田。大庆油田最冷月平均气温-18.5℃,极端最低气温-39.2℃,必须采用完全密闭保温的建筑才能实现冬季正常生产运营。因此,该厂房首先保证使用功能,采用围合密闭的建筑形式,其次也考虑建筑的通风要求,采用调整建筑摆放方位的方式来解决。该厂房的平面纵轴垂直于大庆全年主导风向,利用窗户的穿堂风,实现建筑良好的自然通风,降低爆炸发生的概率。 2.2隔热处理 防爆建筑要求采取隔热降温措施,防止生产或储存的物质在受热升温时引起爆炸。本工程中该厂房为适应严寒气候,设有屋面保温系统,维护墙体采用290mm页岩陶粒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冬季实现保温外,夏季可以有效地阻隔太阳辐射和传导热,减轻室内形成温室效应,杜绝高温引起爆炸的可能。建筑西面外墙外窗选用磨砂玻璃,经过磨砂加工的平板玻璃能起扩散阳光的作用,以避免强烈西晒的阳光聚焦引发爆炸。 2.3积雪处理 防爆建筑的泄压措施方式,首选是设置泄压屋盖。本工程厂房的泄压屋盖由于建设地点在严寒地区,为避免冰雪积聚增加屋盖的荷载,需要处理屋盖的积雪问题。严寒地区厂房处理积雪的通常做法有屋面板底增置供热管线和在屋面上喷洒盐或者融雪剂两种方式,前者用于爆炸环境会增加热源,添加爆炸隐患,后者也存在增加屋面荷载的可能,不能保证泄爆效果,两者都不适用于本工程厂房。本工程厂房采用增加屋面坡度的方式处理积雪。依据积雪自重实现脱落,安全可靠。这种处理方式既方便施工,也没有新增安全隐患,是比较合理的方式。工业建筑设计没有复杂的功能组合,也没有较高的形象要求,它受制于工艺流程,可是易燃易爆的物料特性令建筑设计人员必须作出周密的安排,而且要选择适合本地本企业的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保障建筑防爆的最佳效果。 作者:孙立业 单位:大庆油田天宇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工业建筑论文:文化教育工业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 作为城市空间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建筑再生一直以来备受各界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工业建筑再生的理论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但关于以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工业建筑再生设计手法的归纳少之又少。本文从工业建筑改造背景、文化教育导向改造案例和再生手法并通过厦华电子旧厂的改造实践来摸索和总结基于文化教育的厂房改造设计的新途径。 关键词: 文化教育;工业建筑;再生设计;设计手法 1工业建筑改造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成为很多国家城市创意空间塑造的重要手段。据统计,欧洲和美国在城市复兴中分别为80%和70%的空间更新项目与此有关,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他们形成系统的工业建筑改造理论和手法都能为中国工业建筑更新和再生提供丰富的经验。旧工业建筑在改造在我国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发展的过程整体基本分为三个时期[1]。初期工业建筑的改造主要是强烈的功能需求进行改建或扩建,这个阶段对国外的案例和理论了解少,改造设计的手法和思路比较局限,缺少系统改造理论指导。中期的探索围绕上世纪90年代展开,由于改造成效显著、成本较低,此时工业建筑改造开始在全国各地兴起。各地方政府、企业机构和个人都参与到工业建筑更新的改造中,例如:北京的双安商场;末期,从90年代后期至今,期间工业建筑再生和更新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同期受到国外设计思潮和优秀案例的影响,这时的工业建筑改造案例呈井喷效应,改造对象从厂区、仓库到船坞,改造内容涵盖商业、艺术和展示等,例如:北京798、上海红坊等等。随着改造理论的成熟,改造手法的多元化,改造的内容也不断地在增加,如一些院校和私立教育机构将工业建筑改造为文化教育空间。 2文化教育为导向改造案例 作为城市空间更新的重要空间载体,工业建筑改造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热门的改造对象。随着工业建筑的改造和转型,其内容的多样性也在不断增强,其空间跨度大、层高多样化是文化教育建筑青睐的转型载体。1980温特图尔的锅炉厂旧工厂被改造成为温特图尔苏黎世建筑学院,改造完之后立面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形式,建筑内部分为两层空间,直穿式的过道成为很好的展示和评图场地,大跨度的空间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绘图教室和交流空间,建筑内部建筑结构裸露给人粗狂的空间质感,改造完之后感觉空间功能和教育内容和谐一体。国内一些厂房经过改造成为文化教育空间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内的工程坊、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等等,都是由校内工厂转型再利用成为文化教育建筑与校园环境融为一体。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作为校办工厂在经过改造后进行华丽转型,建筑内部空间根据教学需求进行改造设计,利用大跨度直跑楼梯串联垂直交通并丰富空间的视线层次。在空间的节点上形成高低不一的半围合空间,这些空间即可以用来做展示和评图,也可以来做班级和团体活动具有灵活多变性。建筑局部空间保留着原有厂房的设备和结构无不唤起使用者对工业文化的记忆和空间穿越感,该空间的改造取得较大成效,也作为国内教育建筑改造的一个经典案例。 3文化教育建筑改造再生手法 通过对比和总结以往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的一些优秀理念和手法,并根据文教教育建筑的特点,形成以下改造再生手法; 3.1引入绿化 工业建筑改造成文化教育类建筑,首先要改变的是空间氛围[2]。引入绿化的方式有多种;首先是可以在建筑之间的广场引入地被、灌木和乔木,丰富空间的层次。工业建筑内长期的重金属致使土壤严重受污染,植被起到生态修复和美化作用。其次可以通过立体绿化的方式,在建筑立面和空中种植绿化来改善建筑立面视觉效果。最后可以采用建筑内部绿化方式,在建筑内部挑高空间、天井、中庭处种植植物来绿化空间内容。 3.2塑造形体 3.2.1立面造型: 工业建筑改造使其进行功能置换既要保留工业建筑的特点,也要突出替代功能的属性。因此改造过程中,对建筑立面造型的调整和更新是必然的。采取对窗体和柱网内的墙体进行重新分割和组合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附加表皮的形式,如在表皮添加穿孔彩钢板、穿孔铝板、防腐木、有机玻璃、钢化玻璃等材料进行立面形体塑造。 3.2.2增加链接: 对于建筑群体来说不仅仅是对单体建筑立面进行设计和改造,更重要的是加强独立建筑形体之间的联系。设计中可以采用连廊的形式对建筑形体进行串联,既能保证交通的流畅性,也能让建筑之间产生空间围合关系和形体材质对比。针对二层以上空间可以采取玻璃框架空中连廊的形式,大大增强区域内的空间层次感。大面积的玻璃框架有时也会用来连接两个或多个建筑形体,如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会用玻璃框架将多个建筑连接一起形成入口、中庭或其他交流空间。 3.2.3增减形体: 改造中为增加形体功能或展示建筑形态内质,会采用增加或减少建筑形体方式。增加形体称为为扩建,根据增加功能的类型进行设计,如增加大型多功能厅就会附加独立形体用连廊接连或者穿插到建筑内部,形成材质的对比和反差。立面增加主要表现在将窗体和平台向外出挑,形成对外的观景平台等。减少形体常规采取方式是全部或局部拆除墙体和楼板保留柱网框架,形成公共场所和交流休闲平台,裸露的柱网与主体建筑形成虚实对比并塑造强烈的工业文化氛围。 3.3组合空间 工业建筑改造不仅要对建筑外形进行设计,更重要是室内空间的改造,根据不同层高和跨度会形成以下两种方式; 3.3.1水平组合 工业建筑改造内部功能置换最为重要,因此就涉及内内部空间的分割和布置,建筑跨度较大的空间根据文化教育功能需求进行水平分割,如学生教室和阅览室面积较大,教师办公、交流空间、厕所等其他功能面积较小,根据功能分区和柱网跨度大小对水平功能重新组合。水平组合采用固定式和移动式墙体,与固定式空间不一样的是很多文化教育空间偏好移动式墙体,主要是可以灵活多变,根据教学需求组合大小不一的空间功能,如深圳华侨城的有方文化教育空间,作为一个展示空间在安排教育讲座的时候将展墙全部推移到墙边就可以形成一个大型交流场地。 3.3.2垂直组合 垂直组合就是增加或减少垂直面的层次,对于层高超过4.8m的空间可以采用增加夹层来丰富垂直空间界面和功能面积,对于层高4m以下的建筑门厅、大厅或者内部公共活动空间可以采用打通垂直楼层界面,形成两层挑空的敞开空间。另外可以利用层高对形体进行错落退台式的处理来丰富垂直界面;如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展览空间设计打破垂直分层和水平分层的界线,以一种垂直递进的方式逐渐抬高和递减[3]。 3.4梳理交通 交通的梳理与空间的组合不能分离,同时交通也作为一个独立重要的元素影响着空间的层次变化; 3.4.1水平交通: 水平交通有直线贯穿式、环绕式、发散式等,工业建筑柱网以框架结构为主,开间多,水平交通要注意消防疏散,特别是尽端空间要注意开设次入口和垂直疏散出口,梳理内外流线使功能分区明确交通便捷[4]。可以用抬高、降低和材质变化进行功能分割丰富水平交通的形式。 3.4.2垂直交通: 文化教育建筑的交通消防疏散要求严格,工业建筑置入文化教育功能必须要严格按照消防要求进行改造和设计。垂直交通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其串联各楼层之间的交通关系,特别是需要增加电梯和拓展垂直交通的形式成为改造重点。如华清学院,在入口的设计上可以采用大跨楼梯直通二层形成冲击力强烈的垂直交通形式,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则采用直跑楼梯直通三层,成为空间改造中突出的设计亮点。 3.5丰富细节 3.5.1墙体: 墙体的设计主要包含立面开窗细节,如针对青少年空间开窗,可适当降低高度,改变窗户的材质,丰富开窗造型,改变工业建筑开窗的单一造型。墙体的材质可以进行丰富和细化如采用磨砂玻璃、穿孔板材、红砖、彩钢板等进行材质的对比。 3.5.2小品: 在允许条件下适当保留厂房原有的工业设备,如锅炉房设备、厂房机器组件等可以成为空间中重要的展示元素,作为改造的重要方式记忆的延续也给空间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建筑的内涵。 3.5.3水平界面: 常规工业建筑地面都采用耐用水泥材质,而作为文化教育类建筑空间,需要丰富地面铺装造型,如利用原有形式形成跑道、铺设软质材料、增加地面导视内容丰富地面材质的形式。工业建筑楼层较高,局部空间如儿童交流空间,需要增加吊顶来塑造亲和的空间氛围,同时可以利用统一不规则吊顶造型来丰富空间主题。 4厦华电子旧厂改造设计 4.1基地现状 厦华电子旧厂房位于湖里工业园区,南临湖里大道与特区纪念馆,西至象屿保税区,距港口码头、机场与火车站仅5km路程,与厦门岛外三大区紧密连接,交通便捷,周边配套成熟。厂区作为闽台文化产业试验园的一部分,在第四批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的申报中脱颖而出,这些以老工业厂房为主的区域正等待着转型的时机。基地由南北两栋建筑组成内部停车系统紊乱,功能流线不清晰,除基地内三棵大榕树,没有其他绿化。厂房建筑是混凝土框架结构,楼层高,跨度大,适合用来做展览、教育等公共功能空间。通过调研发现湖里区在教育文化空间方面发展较为薄弱,特别是以湖里大道为交通轴的空间,缺少文化教育类型的活动空间,这不利于区域内青少年的休闲娱乐的多元化。因此在改造中将区域的功能定位为以服务青少年学习、休闲的文化教育活动空间,主要功能以文化教育为主,辅以展览、办公等功能,通过功能的置入来丰富和提升区域内的文化氛围和活动类型。 4.2设计内容 4.2.1建筑改造设计: 厦华电子厂主要有两栋分别高五层和六层的厂房组成,建筑造型是典型的方盒子玻璃幕墙厂房式建筑造型。在改造设计中首先从加强两栋建筑的连续性入手,利用梯田的退台形式,层层递减形成连续的立体绿化界面,在更有利于视野通透的位置加层,积极营造水平无阻、上下通透的开放视野[5]。每层退台都是两栋建筑的联系室外交流空间和立体空中绿化,为建筑空间植入绿意。这些退台用来不同种类的植物,儿童和家长们都可以加入其中进行互动种植。临街的建筑表皮采用彩钢板并在上面进行激光穿孔形成竹子的剪影效果,阳光穿过钢板投射到墙体上会形成竹影的斑驳感。同时利用不同功能空间的形体穿插向外出挑,形成室外的观景平台,丰富立面的形体层次和空间机理。 4.2.2广场改造设计: 对于文化教育的建筑来说,室外活动空间尤为重要,在改造设计中有效的借用空中绿化平台同时,最大限度开发广场空间。基地现有三棵大榕树分布在不同的空间节点,首先利用高低起伏的连廊形式将三棵榕树的空间进行串联,再利用形体切割的方式对硬质空间软化处理,形成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绿化形体。为避免绿化形式的单一化和塑造空间的活跃感,对绿化体块较大的节点进行曲面立体绿化处理,增强竖向空间的层次变化。空间中主要利用木材质、绿化植物、水景、长廊和硬质铺装同时点缀一些雕塑小品,形成喷泉跌水、表演舞台、观景平台、起伏长廊、休息空间等丰富的立面轮廓,力求以简单的形体设计塑造多样的活动类型。 4.2.3室内改造设计: 两栋建筑分别为教育馆和科技馆;教育馆主要包含文化手工制作、艺术培训、武术培训、亲子教学、展览区等功能。改造中植入大型的旋转楼梯,从底层通道顶层强化垂直交通的形式,丰富交通空间形态。设计中融入自然的叶片元素,对其进行变异处理,形成不同的空间层次和形式肌理。曲线和圆形的是空间分割形态的主旋律,在遵循活动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空间流线的设计。科技馆主要包含科技活动、室内探险、科普知识区、科学体验区、办公等功能。室内改造设计疏通多处楼层直通屋顶,形成空中连廊和室内中庭,基于较好采光和空间互交性将中庭用来做休息交流空间。部分功能利用形体向外出挑的形式对单一立面进行突破,在大空间中融入小盒子元素,使室内体验维度增加。 5结语 我国文教类旧工业建筑改造不完善,作为以文化教育为向导的工业建筑改造设计,不仅仅关注工业建筑形体本身,更要侧重育人精神的塑造。特别是作为教育的空间场所,要始终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从人机工程学出发,以实用、舒适为前提,来塑造一个人性化的教育服务场所。每一个案例的尝试都是建筑师对改造这一命题的态度和积极探索,反观现在很多厂房改造过度艺术化的处理,我们更需要考虑人为使用的可行性、实际性和探究其延伸的人文关怀。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作者:叶茂乐 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工业建筑论文:绿色工业建筑发展方向研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环境严重污染”、“资源过度开发”都是不争的事实,建筑行业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若能够将绿色节能理念应用到工业建筑施工技术中,多采取绿色节能材料和绿色节能施工技术,那么应用效果无疑较佳。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绿色工业建筑发展的必要性,其次,深入分析了我国绿色工业建筑的发展方向及趋势,最后,还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绿色工业建筑应用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建筑;施工技术;节能理念;应用 1.前言 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与能源的使用密切相关,建筑行业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若能够将绿色节能理念应用到建筑施工技术中,多采取绿色节能材料和绿色节能施工技术,既可对生态环境予以保护,又可节约能源,应用价值极大。发展我国绿色工业建筑是贯彻执行大气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等政策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就建筑施工技术中节能理念的应用进行探讨。 2.我国绿色工业建筑发展的必要性 (1)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从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环境严重污染”、“资源过度开发”都是不争的事实,党中央、国务院都高度重视“节能减排”事宜。若工业建筑施工技术中不合理应用节能理念,那么必然会导致出现较为严重的能源消耗。由此可见,发展绿色工业建筑就显得尤为重要。 (2)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因素。工业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都会消耗掉大量的能源,若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节能技术,积极推广绿色工业建筑,那么必然能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3)改善生活环境的必然因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建筑“舒适度”的要求日益提高,这必然就会增加建筑中的设备设施。而大力绿色工业建筑,既不会影响到工业建筑的使用性能,又能够适应节能环保的要求。 3.我国绿色工业建筑的发展方向及趋势 3.1清洁能源的利用 在工业建筑中若要真正贯彻节能理念,那么就需要应用多种新能源和节能设备设施。例如,若该地区地热能资源、水能资源、风能资源丰富,那么可安装相应的发电装置或热水器来对这些资源予以充分利用;若该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那么可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或太阳灶,而清洁能源中发展潜力最大的就是太阳能。利用太阳能的优势较为明显:第一,太阳能热水器或太阳灶通常都安放在建筑顶层,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建筑空间,将太阳能转化为可供用户使用的热能和电能,以此来满足建筑物的暖气供应、热水供应与照明供应等的需要;未用完的热能和电能还可储存到太阳能电池中,以供日后利用。这样一来,既能够有效降低建筑电力能源的消耗,又能够起到较佳的环保、节能的效果。第二,目前已经基本建立健全太阳能采集与转化系统,并且还不断优化其主要设备,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也利于贯彻节能理念。 3.2整体和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 3.2.1合理选址 工业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之前,就应该深入分析、调研当地的具体情况,在确保生态平衡的基础之上合理选址,为日后的节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3.2.2外部环境的科学设计 务必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及地理位置,来合理设计工业建筑物的外部结构体形、太阳直射方向、位置朝向等,以便能够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若工业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场所在北方,那么工业建筑设计的关键在于提高工业建筑物的热源效率,并且让采暖能耗尽量减少;若工业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场所在南方,那么工业建筑设计的关键在于遮阳和通风,尤其是气候闷热、潮湿的沿海区域,更要注意合理应用自然通风技术,并且还要注意有效利用工业建筑物周边水系来平衡环境湿度。 3.3提高施工技术,避免建材的浪费 工业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务必要选择最适宜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以此来有效节省建筑施工能源,缩短施工时间,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例如,传统工业建筑施工需要通过人工搭接的方式来连接钢筋,但这种方式不能充分利用钢筋的性能,会大量浪费资源;而现代工业建筑施工则采用螺纹连接法,能够大幅度提高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由此可见,工业建筑节能也应从施工中工艺改进着手,避免建材浪费现象的发生。 3.4建筑绿化 屋顶绿化是最为主要的建筑绿化方式,屋顶绿化具有较多优点:第一,屋顶绿化能够降低屋顶的室外综合温度,能够提高屋面的隔热保温性能;第二,可降低屋面温度,据统计,绿化过的屋顶温度通常要比未绿化过的屋顶温度低2.8℃~7.7℃;与无隔热层的刚性防水屋顶相比,绿化过的屋顶温度振幅只为其25%。从目前来看,屋顶绿化通常有2种方式,第一种是无土栽培方式,第二种是覆土栽培方式,其中无土栽培是目前研发的新方向,日本鹿岛建设公司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植物能够生长在其表面的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这种新型混凝土的重量减少了30%,强度不变,价格仅高10%,且内有植物纤维,只需要在屋顶敷设2-4个月之后就能够生长出许多的水草和杂草,尤其适用于屋顶绿化、建筑墙壁绿化中。 4.绿色工业建筑应用中的问题 4.1节能制度及节能设计标准都处于落后状态 从目前来看,工业建筑施工技术中节能理念的应用还在处于探索阶段,还相当不成熟,还存在着较多的弊端和问题,尤其是节能制度及节能设计标准都处于落后状态,不能较好地规范和指导绿色工业建筑施工,也很难将节能技术真正地落到实处,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4.2节能技术应用不到位 节能理念在工业建筑施工技术应用,需要以先进的节能技术作为应用基础,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予以监督。但是从目前来看,问题较多,弊端较大,有相当一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仅仅只将节能理念作为营销的卖点,但没有具体落实到建筑施工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由于节能技术的成本较高,而放弃应用。 4.3建筑施工节能在设计方面存在不足 设计是建筑工程施工的第一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例如我国与气候相近的国家相比,我国在采暖地区维护结构的热功能相差甚远。施工节能设计的不足,使设计无法指导施工的有效实施。 5.结束语 总之,节能环保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只有全方位地在工业建筑施工技术中应用绿色节能理念,才能够确保整个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福庆 单位:河南中原黄金建筑安装工程公司 工业建筑论文:工业建筑仓体结构加固补强 摘要 以某矿业公司仓体结构加固补强工程为实例,介绍如何对磨损严重工业漏斗及筒仓容器的补救、在不影响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如何消除构筑物局部构件的安全隐患、延长构筑物的使用寿命,进而降低生产建设费用,提高系统的使用综合利用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加固补强;使用寿命;经济效益 一、前言 随着历史的推移,矿业公司生产系统的建(构)筑物经历风吹雨打、各种仓体及漏斗被源源不断自井下提升上来的原煤或矸石冲击以及各种矿石持续冲击、磨损而部分丧失或全部丧失齐应有的安全和使用功能。为了满足正常的安全生产、延长构筑物的使用寿命、提高建筑物和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同时响应国家节支降耗的号召,我们对上述存在安全隐患和影响正常生产需要的部位采用高强灌浆料与钢板、型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加固补强,以提高其使用性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是企业持续发展和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下面以其中某矿业公司的其中几个矸石仓的修复加固为例进行阐述。 二、工程概况 该矿业公司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建成投产,最初年设计能力150万吨,历经多次技术改造目前产量为240万吨/年。其中的洗选仓和白矸石仓投入使用年限已超过30年、其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仓体结构、在仓体竖壁的下部及斜漏斗内壁安装30Kg/m的钢轨作为内衬来减少矸石对钢筋混凝土漏斗的直接冲击和摩擦。其中:白矸石仓为5个连体结构、用于临时存放井下提升上来的煤矸石的方形仓体结构,其漏斗口距地高度22m、直径8m、仓壁和漏斗壁均为300mm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因常年被矸石等块料撞击和水分、微生物的侵蚀,仓体竖壁和漏斗斜壁均出现:(1)仓壁和漏斗外侧因局部结构钢筋被腐蚀而造成表层混凝土剥落、结构钢筋外露;(2)仓壁内侧钢轨内衬被严重磨损、矸石直接冲击原有混凝土仓体结构,并造成内层混凝土脱落、部分受力钢筋折断;(3)漏斗口由于固定卸料箕斗的预埋螺栓因遭遇水分和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侵蚀而脱落、箕斗纯在脱落的危险;(4)部分仓壁和漏斗混凝土结构壁被砸透,造成仓内矸石外露,存在坠落伤人和伤物等极大安全隐患。矿方既要完成上级对其下达生产指标任务和安全任务、同时由于市场因素和国际大气候的影响也无法筹集资金新建替代建筑物,为此要求施工企业在不能影响其日常生产还要保证施工安全。为此我单位积极组织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对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后,采用头脑风暴法对处理方法进行反复论证。(1)先恢复原有作为内衬的钢轨、修复或补强原混凝土结构破损部位的钢筋,剔除破损部位周边松散的混凝土、支设模板用高强度灌浆料或细石混凝土修补破损的漏斗或仓体混凝土壁;(2)考虑到工期较为紧张、可用于修复和加固的时间及混凝土养护时间非常短、混凝土浇筑时结构截面尺寸极不规则不易支设模板、而且修复部位是整个仓体结构中受到冲击力最大的地方,为延长其使用时间、经多次论证,须在此部位内衬钢轨上再焊接20mm厚的耐磨钢板以增强漏斗的耐磨性和使用期限;(3)为了防止在矸石等不断冲击衬板时因衬板背面存在空隙而发生颤动、造成衬板与内衬钢轨之间的焊缝因疲劳破坏而开裂脱落、最终丧失其应有的功能,将衬板与钢轨之间用流动较好、强度高的混凝土壁填实从而减轻焊缝的疲劳破坏。(4)φ32水钻在混凝土壁上用开孔,用气割在衬板上开φ35的孔,通过φ25对拉螺栓将内衬钢板和仓壁外侧上附加的10钢板(作为底模用)进行固定,螺栓一端与内衬钢板塞焊、磨平,混凝土外侧的钢板用螺栓母拧紧,并将螺栓母与螺栓杆点焊,防止螺母脱落。同时将仓壁上的φ32mm水钻眼与φ25mm螺栓杆之间的缝隙灌注结构胶(防止螺杆松动和矸石内的水分从水转孔内流出,造成漏斗口处的电气设备短路等缺陷)。内衬钢板的大小覆盖现有被砸坏的内衬钢轨的范围、内衬板与钢轨之间的四周的空隙根据现场实际用钢板进行密封以保证后续灌浆时不溢流。(5)完成上工作后在上述两钢板之间用高强度灌浆料进行填充后,约72h即可投入正常生产。为了保证灌注质量,在每两个内衬钢轨间上部留置φ40mm的孔洞作为灌注口和排气口,以保证灌注质量,并视情况进行振捣。 三、主要施工过程 1、用钢筋网片封堵即将进行加固施工的仓上口原有的四个下料口,防止坠物伤人; 2、在仓的内部和外壁搭设施工脚手架。仓漏斗外脚手搭设三排脚手架;漏斗内脚手搭设采用方形(类似仓体内腔形式)满堂脚手架,自漏斗内下口开始搭设。 3、拆除已被损坏的钢轨内衬和松散的混凝土:用气割拆除漏斗内壁砸变形的钢轨,用电镐剔除钢轨道间破损处浮散砼。 4、按照原结构的配筋更换和补全钢筋:钢筋采用φ20双向钢筋@150mm,用电焊焊接好,单面搭接焊不小于10d,焊接钢筋用的焊条为E422焊条。 5、恢复并加固漏斗内壁I30内衬钢轨:将原有的单已经严重变形或磨损的钢轨切割拆除后按照原有间距进行焊接恢复。 6、安装对拉螺栓:用φ32水钻在原仓体结构上按照纵横方向400mm成孔,成孔完毕后用吹风机和毛刷将孔内的粉尘灰渣清理干净穿入M25对拉螺栓、并用专用结构胶将灌实对拉螺栓与水钻孔之间的空隙(即将对拉螺栓植于混凝土壁上)。 7、安装耐磨钢板:漏斗内侧将内衬钢轨补全、焊牢后,漏斗的内衬钢轨的轨顶面焊接20mm厚耐磨钢板。耐磨钢板与钢轨之间和耐磨板之间采用焊接,并将其与(6)埋植的M25对拉螺栓塞焊焊接。 8、用10mm钢板、水不漏、海绵条、胶泥及胶带纸等材料封堵耐磨钢板与原仓体混凝土之间的空隙,同时在每两根钢轨之间上部的封堵钢板上开孔φ40mm作为灌注口和排气口,以保证混凝土的灌注质量。 9、漏斗外侧附加10mm钢板借助钢板垫用螺母将其与M25对拉螺栓加固(作为高强灌浆料时的底模)。 10、浇筑灌浆料 10.1、仔细检查钢板周边是否存在空隙,必要时重新进行封堵; 10.2、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和现场的灌注用量加水搅拌灌浆料,直到将灌浆料搅拌均匀为止。 10.3、从仓内漏斗上口预留的孔洞灌注灌浆料。灌注到300mm高左右,为将缝隙灌注严密,用手锤敲打斜面的钢板。注意浇筑时,要安排好看护人员,如有漏浆部位要及时封堵。 10.4、对施工部位进行养护,防止过早受到冲击,影响灌浆料的强度。 11、施工应注意的事项: 11.1、必须对仓体上部的下(进)料口进行封堵,确保在仓内施工时无任何杂物吊入,造成人员和设备的伤害; 11.2、施工脚手架的搭设必须与原有结构之间进行可靠连接、确保架体的稳定; 11.3、仓内照明必须使用安全电压、同时做好通风管理,确保施工人员的职业健康; 11.4、必须与矿方协调生产抢修时间,施工期间禁止一切与之相关的设施移动。 11.5、必须严格点火票制度,施焊前做好现场安全确认,确保安全后才可进行施焊作业,并加强通风、防止烟尘伤害和粉尘爆炸等危险。 11.6、仓体内施工受空间限制,必须提前做好统筹安排,制定合理地施工顺序和材料的运输方案确保运输安全。 四、效果检查 在施工过程中不仅没有影响矿方的正常生产、无任何安全事,而且通过对上述仓体结构的加强和修复,其功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为矿方的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提供了保障,通节约了大量资金,经过一年的跟踪检查和与矿方反馈,被修补的仓体和漏斗结构均能正常使用且完好无损。目前这种危旧仓体和破损漏斗修复得到了集团煤业公司下属的各矿业业公司的认可、提供了借鉴效果,目前相关矿业公司参照此法对破旧仓体和漏斗进行了修复和加强加固、节约大量资金和土地。我单位对类似的处理方案做了不断优化和提高,对此类施工方法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并编制了作业指导书,在当前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下,工矿企业规模不断压缩、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新建矿井建设大幅萎缩,作为以矿山建设为主的施工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在施工工程中,不断优化和提升此类工程的施工方案和水平,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史贵生 单位:唐山开滦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工业建筑论文:污水厂工业建筑艺术语言浅论 摘要: 在工业建筑中,结合应用艺术语言,不仅可以提升工业建筑的设计实用性,同时也可提高工业建筑质量。特别是对于污水厂建设中,应用艺术语言,明确污水厂工业建筑的艺术取向,理性构思艺术语言下的工艺建筑设计,既能改善工艺建筑外观设计水平,又能完善工业建筑内环境设计舒适性。以下本篇以南京马鞍山市东部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为例,浅述工业建筑中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 工业建筑;污水厂;艺术语言 引言 对于工业建筑设计中,要优化工业建筑形象与建筑个性,在污水厂设计中,应用艺术语言进行设计,不仅要保证工业建筑的使用功能,还可以利用优化设计建筑外表,丰富污水处理厂建筑形式。以下本篇对此做具体介绍。 1、污水厂建筑项目 对于南京马鞍山市东部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进行研究,改工程位于马鞍山市东部新区湖南东路以南,东环路以东,霍里山大道以西,(近期)设计规模为5.5×104m3/d,远期规模为11×104m3/d。一期工程部分处理构筑物(包括粗格栅及进水泵房、细格栅及旋流沉砂池、污泥处理系统、鼓风机房及尾水排放系统)土建规模按照远期规模为11×104m3/d设计,设备按照近期规模5.5×104m3/d安装,同时预留远期规模设备位置,其他污水处理构筑物按5.5×104m3/d设计。本工程厂区总占地面积约10.59公顷,其中占地一期面积约4.87工程一期建构筑物总占地面积29616.65㎡,绿化面积49121㎡。污水处理厂年平均单位水处理总成本0.89元/m3,年平均单位水处理运营成本0.54元/m3,绿地率达53.4%。整个厂区力图将环境景观设计、人文设计等移植到了工业建筑的设计之中。 2、工业建筑中应用艺术语言的优势 2.1优化建筑设计 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可以在追求建筑特有性格的同时,提升工业建筑内部属性特征。工业建筑与艺术语言的融合,如波折中酝酿的花朵,坚强有力的存在与工业生命中。对于污水厂建筑设计中,应用艺术语言,可以提升建筑设计的合理性。污水厂建筑设计中,对建筑内生产进行认真分析与研究,采取适当外观予以表达,进行恰当修饰调整与美化,优化建筑外表纹理与色彩,提升建筑的艺术美感。例如,对于污水厂建筑中,考虑多重设计因素,在不易脏的建筑区域,采用洁白边框设计,这样就可以避免被生产中的黑烟染黑,以至于建筑线条纤巧活泼,给污水厂工业建筑带来生命活力。 2.2优化建筑空间设计 对于工业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在满足工艺流程的前提下,挖掘工业建筑功能空间价值与美学价值【2】,创造清新优雅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使原本严谨、呆板的工业建筑,被赋予人类情感,有助于提高工业建筑内部空间布置的灵活性,并将两者有序、有力、有节的相互协调,会使得现代工业厂区更增人文氛围,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打造个性化舒适、健康的工作空间。 3、污水厂建筑中艺术语言的应用策略 3.1处理好建筑与环境关系 在污水厂工业建筑设计中,处理好建筑与环境间的关系,针对建筑周边环境,建筑内部工人活动空间等,在设计中应用艺术语言,优化建筑设计。在污水处理厂建筑中,需要考虑防微震、空气净化、屏蔽、排风等建筑设计要求,设计中,就必须将这些因素考虑其中。因此,可以在工业建筑设计中,改善工业建筑的内外环境,设计适合工人活动的环境,为其创建优美舒适的空间,可以利用个体的不同尽情发挥,从而形成整体的建筑风格,充分满足工艺流程、设备要求,提升工业建筑设计水平。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使建筑与环境融合,优化工业建筑设计整体的同时,拉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提升建筑人文化。对于污水厂工业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使设计具有审美感,要结合污水厂工业建筑特点,构建其建筑装饰艺术,如在污水厂工业建筑外墙中,就应用大量装饰艺术,应用多彩的色彩设计理念,并结合大量的装饰材料,能够采取有实用性的设计方案,提升建筑美感的同时,提升建筑的耐水性、耐沾污,提升污水厂工业建筑外墙的整体美感。 3.2提升建筑中艺术语言的功用 对于污水厂工业建筑中,使艺术融合技术,采取含技术功用又有美学效果的艺术语言,进行工业建筑设计。例如,在污水厂设计中,针对建筑中的外凸结构设计中,就可以融入艺术语言,在构图时可以处理好建筑内设备与邻近建筑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于容易被忽视建筑构件,应根据建筑外观进行设计安排。并且在建筑设计中,强化运用力学原理,构建艺术美学图案。污水厂工业建筑设计中,以原色演绎力的传递,空间、功能的标注,并在局部运用自身设计观念,提升污水厂工业建筑的色彩装饰作用,提升污水厂工业建筑色彩给人的主观美感。污水厂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优化建筑整体线条,使建筑更加威严气息、散发出庄重感。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考虑污水厂综合楼建筑与人的关系密切,因此在设计中可以打破层的概念,应用顶面开孔的设计形式,贯穿几层的柱子支撑轻薄顶面,并结合采取色彩鲜艳的弧形墙面,设计出污水厂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3.3扩展污水厂建筑空间 在污水厂建筑中,应用艺术语言进行设计,在基于污水厂矩形空问不能随意变动的基础上,可以在建筑内部空间外表中做文章;具体的就是可以运用艺术中解构主义手法,分解外表面,针对污水厂工业建筑的顶面、正面、侧面部门,进行重新的组合、区分,强化“面”视觉艺术冲突。对于顶面与正、侧面,能够通过窗户连接,均可以不直接相连,使得薄薄的顶面仿佛浮在空中一般,增添建筑空透度;对于正、侧面之间用玻璃幕墙连接,使面与面之间分而不断,有分有合,成为一个整体。工业建筑中,对于建筑设计中,采取色彩搭配合理的方式,为建筑增添色彩,如在工业区建筑中,采取清新绿色的绘画色彩设计,使建筑不显沉闷,能够带给人好的心情。同时,在污水厂建筑中,采用平面构成方法设计正、侧面及窗户、玻璃幕墙,对每一面构图、设计元素以及颜色等,均可以根据与其他面关系,注重建筑细部设计,形成整个污水厂统一的建筑风格。 4、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污水厂建筑设计中,采取艺术语言,结合污水厂工业建筑造型设计需求,在满足建筑空间前提下,还可以节省污水厂建筑成本,设计出合理实用、美观的污水厂建筑;对于工业建筑设计中,运行艺术语言,不仅可以使工业建筑与艺术语言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提升污水厂建筑的艺术属性,又能够提升污水厂工业建筑的设计质量。 作者:葛梅利 单位: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体育经济论文:体育经济商业化探讨 现代体育是西方社会的产物,随着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原本属于游戏的体育与追求高额经济利益的商业主义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利益集团不仅拥有体育用品生产业,而且几乎垄断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利用体育使其利润最大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体育商业化奠定了基础。由于体育商业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高度重视物质回报的职业体育的出现,致使体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下面,我们就对体育经济商业化的若干问题进行相关探讨。 一、体育经济商业化必要性分析 1、体育经济商业化有利于体育事业的繁荣 1976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经历了80年辉煌而艰辛的历程之后,陷人了从所未有的困境,只有美国洛杉矶市一家提出了申办申请。一个使国际奥委会极为窘迫的舆论压力是:承办奥运会是一桩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买卖。专家们列举了以下的事实:1972年,德国慕尼黑市因承办第20届奥运会而陷人巨大的财务困境。1976年,第21届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9.97亿美元,所欠债务10多年后才得以还清。1980年,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前苏联共耗资90多亿美元。洛杉矶市议会在奥委会作出决定之后召开会议,就是否由市政府承办奥运会问题进行了专家讨论。不幸的是,与会专家作出了拒绝使用财政收人承办奥运会的决定。全球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着夭折的危机。出面打破这一僵局的是美国著名企业家尤伯罗斯。他以私人企业筹资承办的方式扭转了奥运会命运乾坤,并使23届洛杉矶奥运会成为了全球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典范。1984年的奥运会不仅没有亏损,还盈利了2. 2亿美元。此后的奥林匹克运动呈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1988年汉城奥运会赛国160个(比蒙特利尔奥运会多72个),运动员8143人,开支30亿美元,却赢利4. 97亿美元。有140个国家和地区的226个电视台对汉城奥运会进行了转播,总收视人数为40亿。1981年只有汉城和名古屋两个城市竞办1988年夏季奥运会,1986年有6个城市竞办1992年奥运会,争办1996年和2000年奥运会的城市都有6个。而竞办 2004年奥运会的城市已多达11个!各城市对争办夏季、冬季奥运会趋之若鹜。这些都足以表明体育运动商业化给体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2、体育经济商业化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所致 在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今天,跨国商品、服务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强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世界各国经济更加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整个世界经济趋于整合。在这种条件下,任何企业、商家都毫无选择地必须面对这一趋势,而企业要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产品成为国际品牌,就应该充分利用全世界对运动的关注与带来的商机。比如利用奥林匹克形象——对其知识产权的有偿使用,即采用赞助与特许专利等商业模式,借助奥运会巨大的传播力使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实现最可观的全球性影响,奥运会便成为一个最有价值的选项。所以,体育经济商业化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所致。 二、体育经济商业化负面效应 1、直接促进了体育丑闻事件的频频发生 体育经济商业化,一方面可以让人类有更充分的理由向自己极限挑战,比赛场面也更加激烈和扣人心弦。但另一方面,运动员为了取得优异成绩,赛场上出现了兴奋剂,竞赛不公平、暴力、受贿丑闻,这一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此外,尽管金钱无法凌驾于奥林匹克精神之上,但谁也无法忽视奥林匹克运动蕴藏的对经济发展巨大的推动力。奥运和经济彼此联系,相互促进,是现代经济的崭新形式。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导致申办国家逐年增多,竞争激烈。申办城市受贿,奥委会委员索贿丑闻不断。盐湖城丑闻就是例证。 2、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竞技体育人才的流失 加强竞技体育人才交流与合作是当今世界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在竞技体育商业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这种以交流与合作为手段、以互补与提高为目的的商业性活动正逐步趋于国际化、频繁化和规范化。然而,日益浓厚的商业化运作在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弱势项目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竞技体育队伍的稳定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很有发展潜力的年轻选手或相关人员( 优势项目) 在国外优厚物质生活待遇和训练环境的诱惑下,远走他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实力,妨碍了我国竞技体育事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3、运动员的伤残问题 “重在参与”是奥运会的口号,但商业化的奥运会已经远离其意义。商业化的竞技奥运已经使运动员为获得奥运入场券明争暗斗,为能在奥运会获奖而不顾一切,为能获金牌同胞而反目成仇。他们视对手是敌人,视比赛是商场,缺乏和平和友爱,更多的是冷漠和仇恨。另外取得参赛资格运动员的训练更是残酷,其训练的量和强度已经远远超过一个人所能承受的程度。如今的竞技体育训练比过去虽然更科学化、系统化,但难以承受的训练强度仍然知使很多运动员身体伤残,或者过早退役。疯狂的大运动量大强度的训练与其说是在提高竞技水平,倒不如说是在训练运动员对痛苦的忍耐程度。再加之经常或过量服用兴奋剂,使许多运动员的一生几乎是在痛苦中活着。奥运健儿本是世界的骄傲,为什么会走到这种地步?他们可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但更可能是为了自己的短期功利。商业化下的奥运会使奥林匹克精神功利化了,使运动员的价值趋向用金钱来衡量一切,金钱取代一切付出的价值,也许这就是金牌文化的意义。 三、体育经济商业化对策分析 1、开发多种形式的商业化表演和比赛,提高竞技技巧表演的可观赏性,扩大集体项目的比例和发展力度 “观赏型”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大观众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奠定了竞赛表演市场的基础,同时,我国竞赛体制的改革、主客观赛制和俱乐部制的实行,推动了竞赛表演市场的发展。目前己形成了相当规模、相当稳定的观众。由于技巧运动是一项极富观赏性的竞技体育项目,是集多门艺术形式相融合的综合体,同时技巧运动还具备艺术、美学、动感等相关特点。结合当今沉重的社会生活压力、环境压抑以及情绪紧张导致的精神空虚等社会现状。惊险、刺激、冒险的体育运动己愈来愈被大多数人所追求,相对提高竞技技巧的难度、掠险度、刺激感已成为竞技技巧生存、发展以及市场化必不可少的发展方向之一。根据市场的改变提高自我发展,技巧运动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技巧运动作为一种运动其本身的生命力才会得以体现。因此,在体育商业化的大潮中,要把开展多种形式的商业性表演和比赛作为现阶段竞技技巧商业化的突破口。 2、完善职业体育的市场结构,建立健全各项法规与制度 我国的职业化改革由于时间较短,各俱乐部对于市场化运作规律还不是很熟悉,因而经营绩效不佳。同时,运动项目的市场化运作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目前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职业体育的发展。运动赛场的丑陋现象频频发生,运动员伤残问题越来越严重都和我国职业体育制度的不完善有直接关系。然而,我国也具有发展职业体育的有利条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有了长足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改善,有些地区已经到了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就为职业体育的开展提供了相应的条件。从美国职业体育的发展经验来看,俱乐部完全通过市场方式进行单纯的竞争并不一定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这是由体育竞赛产品的特性所决定的。而我国的职业俱乐部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层出不穷,单项运动协会的宏观管理能力不足,在处理矛盾与纠纷时缺乏权威性,甚至掺杂着行政行为,使我国的职业化改革受到了阻碍。因此,我们应借鉴美国职业体育的运作经验,在改组单项运动协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垄断竞争市场,由单项运动协会对运动赛事进行整体经营,提高谈判能力,从而保证成员俱乐部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职业俱乐部在协会章程及相关法规的制约下,自主进行市场开发,从而形成“共赢”格局。职业体育是通过市场机制运作体育项目的管理体制,如果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必然导致交易成本上升。因此,必须出台各类法律、法规,从制度上保证职业体育的运行,而且人们的制度意识要得到相应的提高,才能形成遵守市场规则的习惯,使职业体育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这样,对消灭运动赛场的丑陋现象,解决运动员伤残问题在制度上有了突破口。 3、注意环保,提倡绿色体育 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也是经济发展中最值得重视的课题,体育运动与环境的冲突,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1972年,美国的丹伟市迫于当地生态组织的压力,不得不拱手让出举办第12届奥运会的权利。1974年,加拿大的温哥华为了不破坏植被损害自然景观不得不撤回举办第13届冬奥运的申请。有人提出,体育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举办奥运会,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得不偿失。有些国家或地区为了经济效益,大量修建高尔夫球场,破坏了大面积绿地,用于高尔夫球场草坪的消虫剂大量流入河道,造成环境被破坏,还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对此类问题有所注重,但却使用了掠夺的手段,它们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大量修建高尔夫球场,获取经济利益,这应引起发展中国家的注意。体育商业化不能仅放在眼前利益上,而应特别关注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着力建立有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和再生产机制。 现在,商业比赛之所以热潮不断,以及体育发展之所以越来越商业化,纠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体育有着肥沃的商业土壤这种现实决定的,所谓体育商业化不过是顺应这种发展的现实和潮流罢了。所以,也可以这样说:商业比赛至少在中国还有更多可供开发的空间,而体育的进一步商业化无疑也是体育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我们应该让体育进一步商业化。 体育经济论文:谈我国现代体育经济的趋势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强身健体愿望的提高和观赏体育比赛热情的高涨,体育运动逐步渗透到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之中,并在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一、现代体育经济的内涵 体育与经济的联姻作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是指体育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与经济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互动关系。体育的社会化、科学化、职业化与国际化既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潮流,也主宰着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向。 二、现代体育经济发展的作用 1 、现代体育经济发展的市场效应 现代体育经济的繁荣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举办大型的体育比赛特别是国际体育赛事,成为了发展本国、本地区经济的良好时机。如 2004 年雅典奥运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根据希腊国家经济计划和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大规模的奥运建设,为希腊带来了较高的 gdp 年增长率( 4.0% ),远远高于欧洲地区过去三年平均 0.2% 的水平,并最后给希腊带来 20 余亿欧元的收入。从我国的情况看,体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如全民健身运动促进了体育器具、器材等用品的销售和体育用品市场发展的成熟;体育竞技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了体育消费大幅度的增长;我国体育市场的职业化,促使体育运动遵循市场经济机制运作,体育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象。 2 、现代体育经济发展的就业效应 现代体育经济作为第三产业,可以容纳较多的劳动力。体育经济这个范围广泛的行业在人口就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筹备大型的体育赛事如奥运会等,一般需要 6 — 7 年的时间,要兴建各种体育、交通、通信、服务等设施,需要投人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大型体育赛事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举办国特别是举办城市失业人口的压力。 3 、现代体育经济发展的联动产业效应 首先,体育在经济增长中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在国际上,尤其是在工业化国家中,体育产业被称为是“朝阳产业”,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相比,体育产业具有持久发展的潜力,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超过一般人的想象。其次,体育经济对其它产业起到联动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如体育能有效地促进旅游业的兴旺,以致体育旅游成为了一个新的行业;体育与商业的关系十分密切,大型的国际体育赛事能有效地启动消费品市场,促进当地销售额直线上升;体育和广告业相互联姻,往往成为广告业最有价值的顾客;体育与制造业也密切相关,体育记录被刷新、新型体育项目的出现,与相关工业技术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而厂商也凭借体育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如赛车这一风靡全球的体育项目就有力地促进了汽车工业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汽车市场的扩大。体育对服务业、通讯业、信息业、金融业等行业发展的联动效应也是十分明显的。 三、我国现代体育经济发展的开发策略 1 、构建体育经济开发体系。本着立足国内,面向海外,体育经济开发体系要网络化运营、规范化管理、商业化运作,设立发展规划部、教练部、旅游部、竞赛部、广告部、服饰器具部等,全国按照统一规范和标准进行运作,使体育经济逐步走向职业化、市场化。 2 、项目的选择。体育经济开发要取得成功,首先对体育项目要进行精心选择,项目的传统性、趣味性、民族性、保健性和可推广性等是体育经济成功的基础。建立项目评估专家组和评估指标体系,用科学方法选择体育项目。我国有丰富的可供开发的优秀体育项目,被称之为国粹的太极拳就是一项极具开发价值的体育项目。 3 、宣传推广。体育经济活动离不开有效的营销。如太极拳运动的营销工作相对而言比较有丰富的素材,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广为宣传走进学校、社区,也可以通过表演赛和在公开场合演练太极拳,以及到医院和康复中心进行言传和咨询等。 4 、体育竞赛。体育竞赛不仅能够提高体育消费者的学习和锻炼兴趣,还能扩大知名度,影响更多的人投身体育锻炼,促进体育经济健康发展。同时,体育竞赛还促进了体育服饰和器具的生产销售,并给其他产品和服务等提供了很好的广告机会。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每投入 1 亿美元,品牌知名度提高 1% ;而赞助奥运,每投入 1 亿美元,知名度可提高 3% 。但是如果缺乏通盘考虑、设计和执行的赞助,无法得到理想的回报。想要最大化地利用这个机会,就需要把公共关系、广告和赞助等营销行为整合起来,围绕着自己的战略和定位,制定出系统的、持续的、创造性的策划。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体育精神融入企业品牌文化当中。 5 、体育旅游。旅游对经济的作用与日俱增,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越来越受到千家万户的欢迎。许多体育爱好者对具有体育资源优势的地区和比赛有强烈的参观游览兴趣。 6 、系统化操作。商业化运作需要建立良好的品牌、稳定的经济来源、严格合理的管理,这些都要求科学的决策规划、系统化的操作。 总之,体育与经济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两个方面,体育渗透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体育的发展。因而,在我国要大力开发体育经济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体育经济论文:体育经济政策对体育产业的影响 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证明,经济是体育的基础,体育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也是一项全民的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事业,对物质生活和国民收入的增长起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 一、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投入构成与体育管理体制及体育经济政策 1. 体育管理体制。当谈及国家体育经费的来源时,我们首先要关注一下不同的体育管理体制。世界上大体存在三种类型体育管理体制。第一种为“国家管理型”,前苏联、东欧国家及我国,都是采用这种由国家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体制;第二种为“社会管理型”,美国及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过去均采用这种主要依靠社会组织实施体育管理的体制;第三种为国家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结合型管理体制”,即采用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体育运动,政府负责制定体育方针、政策,做出体育经费预算,规划体育场馆的建设,鼓励公民参加体育运动等,而体育组织(一般为体育联合会)则负责具体组织训练、准备比赛、选拔代表队及解决有关场地和器材,聘请教练员、辅导员和筹集活动经费等日常事务。 2.随着体育运动的不断普及与发展,体育已成为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国家地位、促进经济发展的庞大事业。为加快本国体育事业发展,使体育管理体制形态上存在着一种由两极向中间集中的趋势,一些过去采用“社会管理型体制”的国家,如加拿大、韩国及大多数西方国家政府则逐渐介入体育事务,并设立专门的国家体育管理机构,如韩国成立体育部(后并入文化部改组为文化体育部),加拿大将健康与业余竞技运动部升格为准部级单位,这些国家对体育的宏观控制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推行宏观控制的社会管理方式。 3. 体育经费的来源结构及利弊。 各国体育经费的来源结构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与 lquo;国家管理型体制”相对立的“拨款型”结构,即体育经费主要依靠国家经济计划中的体育拨款和各系统规定的体育开支,以行政手段定量下达。第二种,是与“社会型管理体制”相对应的“筹款型”结构,即政府不承担体育组织的活动经费,一切开支均由体育部门自行筹集,只是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政府才给予临时补助。 4. 体育经济政策是政府管理、调节和发展体育事业的准则手段。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的发展历史对体育产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表现得尤为突出,体育经济政策是政府管理、调节和发展体育事业的准则手段。许多国家都加强了政府体育事业的管理力度,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增强体育事业的发展活力。这些为我国研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律,调整和改革我国体育经济政策,引导我国体育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首先,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劳动者,比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劳动生产率平均高出0.6-10.0%。体育运动可保护和增强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次,体育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行业。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长,健身体育、闲暇体育在许多国家蓬勃兴起,为人们提供体育劳务产品、体育物质产品、体育信息产品及其它相关产品的“体育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 二、“结合型管理体制” 随着采用政府部门与体育组织相结合的“结合型管理体制”的国家日趋增多,与其相应的第三种体育经费来源结构——“结合型”结构也日见成熟。采用这种结构的国家,政府对体育组织给予必要拨款,保证其基本开支,其余活动经费由体育组织自行筹集,必要时,政府从政策法令上予以协助。 1.“结合型”经费来源结构的优点较多,主要体现在:政府给予必要拨款,可以确保体育组织的基本工作条件和国家体育计划的实施。能够引导体育组织强化自身的经济功能,调动其利用体育办体育的积极性。有助于体育组织与社会各界密切联系,增加企业团体的社会责任感,并对体育工作质量实行自发的监督。由于体育部门吸收居民的资金,增多了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和权力,有利于大众体育的开展。 2.相比较而言,采取“结合型”的国家为数最多,欧共体的绝大多数国家,均采用这种“结合型”的结构,近年来,过去采用“筹款型”和“拨款型”结构的国家,也出现了向“结合型”结构靠拢的趋势。一贯采用“筹款型”的美国,在慕尼黑奥运会总分落后苏联,特别是在蒙特利尔奥运会又落后于民主德国之后,政府颇为不安。总统提出咨询,要求财政给予拨款援助。美国颁布新体育法,决定资助美国奥运会3600万美元作为运动员强化费,突破了政府不对体育拨款的惯例。美国国会第95届会议通过决议,规定商务部长有权拨款给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以资助美国业余体育运动的发展。一向依靠国家拨款的苏联,如全苏第七届运动会期间,通过向全国发行名为“短跑”的体育彩票,获纯利润1亿多卢布,基本保证了奥运会选手的集训费用。罗马尼亚体育经费中政府拨款只占46%,其余开支均由自己多方筹集获得。保加利亚的体育经费中,国家筹算拨款占24.1%,发行体育彩票的收入占37.5%,广告,赞助、有偿服务等收入占38.4%。英国政府在体育运动资金的筹集中,实施1:1:1政策,即政府出资三分之一,地方出资三分之一,企业赞助三分之一。由此可见,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把国家拨款与社会资助结合起来,灵结地采取“结合型”的体育经费的集资方式,是世界多数国家确定体育经费来源结构的发展趋势。 三、借鉴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和调整我国体育经济政策 1体育列为第三产业的第三层次。我国在体育管理上过去长期以来采取的是“国家管理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去体育事业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把体育列为第三产业的第三层次,提出:“以产业化为方向建立充满活力的第三产业自我发展机制。”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在实践中还存在产权关系不明,资产管理不顺和主体投入不足,市场发育不全,经济人才不多,管理不善的诸多问题。我国体育产业创造增加值仅占我国gdp的0.57%,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该指标5%水平相比较,我国体育的产业化水平十分落后,与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极不相称。 体育运动,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相对物质生产而言,属于社会的福利消费。其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体育经费的提供条件。世界体育强国绝大多数都是经济发达国家的事实证明了这一论点,一些经济尚不发达的体育强国,增加体育开支,扩大投资比例,也是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2. 体育资金的来源。体育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渠道:国家投资、地方投资、居民个人投资、公司企业投资、媒体收入。近年来,随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体育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体育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国家除不断增加国家体育投资和地方体育投资之外,还借助于体育的经济功能,广开财源,大力吸收社会资金,使居民个人体育投资、公司企业体育投资和媒体收入在国家体育经费来源结构中比重不断增大。据报道,欧洲发达国家,私人体育投资(居民个人投资、公司企业投资、媒体收入)一般都高于公共体育投资(国家体育投资和地方体育投资),有的甚至数倍于后者,如瑞士的私人投资为公共体育投资的16.7倍,西班牙为6.2倍,英国为5.3倍,意大利、德国和瑞典等也都在3倍以上,瑞士私人体育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达到3.27%,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次之,为1-1.5%之间,德、法、意、芬、比、瑞典诸国均在0.6-1%之间,匈牙利和丹麦较少,分别为0.32%和0.34%。 四、发展体育产业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加大资金的投入 人们对体育参与程度的普遍提高,正在影响着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的发展,体育已成为几乎所有国家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体育领域资金的投入量甚为可观,例如,西欧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的体育经费及与体育相关的资金,都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以上。我国发展体育产业的当务之急,可有以下几个途径: 1、仍需加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由于我国经济市场运作处于一个起始阶段,市场经济还不发达,加上我国体育管理的政府集权,因此要短期在社会上筹集发展体育产业的巨额资金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还需要在财政预算中加大资金的投入。 2、为了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建议国家可以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优惠,引导民间资本向体育产业的汇入。比如美国为了扩大体育经费来源,在其税收政策上一直向体育产业倾斜。关于体育部门的收入如何缴纳税款的问题,各国的解决办法不尽相同。但大多数西方国家以及东欧国家,在税收政策方面,均向体育部门提供一定的优惠。在英国,组织体育比赛的部门如果得到慈善委员会的批准,被确认为属于慈善机构的话,其收入免于纳税。法国也实行同样的政策,具有慈善机构地位的体育比赛主办单位,享受免税待遇。 3、扶持体育民间组织(如协会、学会、俱乐部),确定他们的法律地位,提高他们的经济能力,引导规范运作,发挥他们在吸纳社会资金,传播体育技术,提高全民运动水平的作用。 4、发行彩票、吸收捐助、出售电视传播权等途径获得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为鼓励用发行体育彩票筹集社会资金,许多国家给予发行部门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如瑞典1991年发行足球彩票的总收入为60亿克朗,政府征收了50%的税收,使得最后用于体育的收入仅有5000万克朗,大大影响了体育部门的积极性。为此,政府开始大幅度降低征税标准。为支持体育俱乐部增强创收能力,瑞典政府还提出,允许体育俱乐部发行自己的彩票,并且享受减免税的待遇。欧共体国家及其他许多国家,为了扩大体育彩票的发行,已准备将体育彩票的发行由垄断经营改为开放经营,允许各大公司参与竞争。 5、法律保障体育产业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政府部门除了制订对体育产业的宏观经济政策还应保障体育产业规范化经营,促进体育产业与国际接轨,我国目前体育市场的管理不够规范,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并存,部门分割和地方保护问题较严重,缺乏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 体育经济论文:试论我国体育虚拟经济的发展 日本学者佐聪夫认为“体育产业是一个以体育运动自身生产财富和提供服务的产业,是一个以生产、提供和运动直接相关的财富和服务为工作内容的产业”。中国体育产业的增长,预计到2010年体育产业的产值至少可达到281.2亿元,占dgp的比重可望从1998的0.29%增至0.3%,但体育资本市场对于体育产业推动发展作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发展需要借助金融资本市场力量来发展,尤其是需要体育金融资本市场的支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要“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由此可见,虚拟经济成为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的新方向,wto的加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加快了体育产业的产业化、信息化、国际化趋势,而我国体育事业高速发展带来的体育资金投入不足,逐渐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产业的“制肘”,本文试图从虚拟经济角度出发,发展体育虚拟经济理论,惟有金融资本支持体系创新,才能突破体育产业“瓶颈”,才能有效引入各项体育资本投资。 一、体育虚拟经济界定 虚拟经济,是指在信用制度下,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金融工具、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为主要依托,进行循环运动而产生的(经济交易)活动。因此,虚拟经济是用于描述以虚拟资本方式持有权益并交易权益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比如金融、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 所谓体育虚拟经济,是指以体育及其相关体育产业活动为主导内容,以金融系统为主要济工具,所进行的体育及其相关的体育金融、证券、期货、期权等的各项交易活动。 二、体育虚拟经济市场 1、体育股票市场 目前,全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约在4000多亿美元,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在体育发达的北美、西欧和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都排在国内十大产业之内。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资金的速度和规模是原始积累和私人投资无法比拟的,目前欧洲的足球俱乐部股票上市共38家,其中,英国已进入一级、二级市场的俱乐部达25家,其次丹麦6家,意大利3家,葡萄牙2家,德国和荷兰各l家。2000年10月,多特蒙德的股票上市,立刻给其带来了1 .37亿欧元的进帐;2001年12月,尤文图斯进入米兰交易所,也使得拉涅利家族增加了1 .64亿欧元的资金。 但是,与国外体育产业相比,资金“捉襟见肘”一直困扰我国体育产业主要问题,体育股票市场,是体育上市公司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体育公司企业通过发行体育股票所进行的资金筹集场所。1998年上市的中体产业,其是我国证券市场唯一一家真正意义 上的体育产业经营公司,迄今为止,是我国体育产业中最大的综合性股份制企业,仅中体业公司上市后即募集资金2.6亿元,但是,从我国体育股票市场发展水平来看,无论是结构、组织方面,还是运作、管理方面,均处于初级开发阶段。随着我国体育产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股票市场的介入,为体育产业融资方式引入了创新模式,实现我国体育产业资产的可流动性和可转让性,这不仅为体育产业提供了一次机会,也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投资的新方向,并扩充了我国体育产业融资渠道,如体育俱乐部、体育信息科技、体育媒体等都可以通过体育证券市场这一途径获得资金支持,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资本后盾,提高了我国体育产业的资金运行效率。 2、体育债券市场 以2008年奥运会为例,据有关部门估算,相关投资总计将达3000亿元,而这笔巨资的筹措是奥运会筹办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所占比例相当大,仅仅依靠政府、国际奥委会拨款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对于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来说,利用金融市场、商业化运作等方式,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合理、高效地筹集资金,是当务之急。 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筹集资金的作用,在“八五”期间,如:三峡工程、上海浦东新区、京九铁路、北京地铁、北京西客站等我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都是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建设的。北京市政府也可以借鉴经验,通过体育证券市场,发行证券为奥运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以奥运体育场馆的出售和出租收入为资本基础,发行奥运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债券,把体育债券市场作为对奥运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投资的新型融资渠道模式。 3、体育基金市场 体育基金是伴随体育产业发展起来的一种投资方式,利润不是很高,投资收益稳定,投资风险低。其就是将投资者的资金集中,通过基金单位及相关人员管理和运用资金,以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基金运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体育产业的发展。 法国青体部规定,发行足球彩票,票面值的25%归入体育基金;英国“援助竞技体育基金”的主要来源也是依靠发行体育彩票,由“英国体育援助公司”负责印制和发行,由遍布全国的“德士古超级商场”销售。 与此相比,我国只在少数省、市地区设立了体育基金会或体育基金管理中心。我国“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是于1994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并在民政部注册成立的,主要吸收境内外各项捐款、活动收入及基金会增值,其宗旨是促进社会群众体育的开展,为我国竞技体育举国训练体制提供保障服务,广泛筹集基金,严格管理基金,科学使用基金。完善我国体育基金市场,通过募集社会资金、部分闲置的资产向社会公开拍卖与收购、资产重组和资本营运等方式,优势互补开辟新的市场,以体育基金会为纽带,与文化、高新、会展、旅游、新闻、医疗保健、饮食娱乐等产业结合,从而带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 三、体育虚拟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根源 1、不确定性 复杂性、高风险性是体育虚拟经济中最为显著的两大特征,体育虚拟经济无法脱离体育实体经济,二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实体经济运作过程中,受内部、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虚拟经济在资金、信息上的支持,实体经济一旦发生变动,虚拟经济也势必会受到波及,而且不确定性很强。 2、投机性 体育虚拟经济市场中的风险,主要在于投机,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利用经济杠杆,合理转移预期风险,从交易、转换中谋取利益差以获得较高收益,也存在过度的投机,利用资源集中优势,获得更大收益报酬,但是投机有可能使得体育虚拟经济演变成“经济泡沫”,会造成实体经济、虚拟经济陷入瘫痪状态。 3、信息不对称效应 信息是现代市场最主要的决策因素,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互为作用的,那么影响体育虚拟经济活动的信息可分为两种:一是体育实体经济的信息;二是体育虚拟经济自身的信息。信息的真实性与虚假性,会导致整体体育虚拟经济市场的正确运作。 信息在体育各种市场中的不对称传递,有可能呈扩大的趋势,决策失去科学性、预见性,参与者的操作缺乏可控制性,导致体育虚拟经济的风险加大。 4、制度内生风险 体育虚拟市场的整个运作是需要遵循一定制度与规则的,以保证产权交易的顺利进行,达到“低风险—高收益”的准则。体育虚拟市场活动通常涉及多种形式的业务,加上周围环境不确定性,促使体育虚拟经济市场对其制度进行改进,其风险回避主要是以信用手段的创新为主。 四、我国体育虚拟经济的实际运作存在问题 从实际运作上讲,我国体育股票、证券市场虽然也有所发展,但整体水平较为缓慢,体育虚拟经济是依附于体育实体经济的,体育实体经济主要包括指体育物质产品生产、销售,以及相关体育产品所提供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而体育虚拟经济包括金融、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不仅为体育实体经济提供了一定经济基础,反过来,体育实体经济中过剩、盈余的货币资本,又以长期资本、短期资本或者其他的资本方式,即通过体育虚拟经济,以融资、投资的身份重新投放到体育实体经济之中。 但体育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其可能对体育实体经济有促进作用,也可能对体育实体经济有消极作用,体育虚拟经济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有可能超出体育实体经济的实力,其高流动、高风险、高收益等特点很容易引发金融危机:投机过度,虚拟经济膨胀过度,脱离实际承受力,对体育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虚拟经济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产物,信用制度与虚拟经济并行,在发展体育虚拟经济的同时,必须与体育实物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才能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实物经济的促进作用。 五、发展我国体育虚拟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1、发展体育虚拟经济,为体育实体经济的提供坚实基础 要努力完善、发展体育虚拟经济,不断进行体育虚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完善现代市场制度,促进公司企业对经济体系的了解,加强公司企业的经济管理结构,化解金融风险,最大限度地防止不良贷款,增大体育虚拟经济收益,为体育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2、加强诚信建设,为体育虚拟经济发展奠定信用基础 信用是体育虚拟经济的典型本质属性,诚信原则是体育虚拟经济运行的基本准则,特别是在体育股票市场、体育债券市场等,制造虚假会计报表等现象的发生,严重制约体育虚拟经济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应注意建立有效的信用监督体系与奖惩制度 。 3、调整体育产业结构,与体育虚拟经济发展相协调 体育虚拟经济的兴起势必会引起体育产业内部结构的大调整,体育虚拟经济是以金融市场为先导,由于虚拟经济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体育产业结构调整要相对合理 。 4、发展信息技术,支持体育虚拟经济 信息技术为体育虚拟经济提供良好的软件支持,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全球加速虚流动,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信息技术。 5、加强对体育虚拟经济市场的管理 我国的虚拟经济系统至今尚未成熟,所以体育虚拟经济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一定要注意,规范证券市场管理,尤其要注意在网络经济的时代,防范金融风险,做好网上加密安全措施设置,同时加强政府和体育部门的宏观监控 体育经济论文:试论体育在城市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体育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越来越密切,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速居世界前列,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了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39% ,在未来的 20 年内将有 3 亿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化问题日渐明显。因此,研究体育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规律和作用,对于城市化建设十分重要。 一、体育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现状 从研究体育与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关系来看,首先要清楚“体育”的基本概念。国际公认的体育概念,其内涵可分为“大众体育”和“运动竞技”两大部分。我国的竞技体育自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为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城镇居民“大众体育”的发展却不容乐观,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 1.城镇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淡薄,兴趣和热情欠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休闲和娱乐的时间相应的增加,人们的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目前居民的健身意识却令人堪忧。虽然受到某些客观因素的限制,但多数人的锻炼热情不高。据调查资料反映,对体育无兴趣的居民接近不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一半,这也充分反映出对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的宣传力度不够,城镇居民的锻炼身体的意识有待加强。 2.城市中体育基础设施存在明显差异。 大城市主要是省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是高校、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集中之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水平较为发达,基于城市建设发的需要,在资金的投入以及体育场馆的修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中、小城市,特别是乡镇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社区、居委会、乡镇的体育健身中心和健身点,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限制,发达城市和较发达城市及不发达的地区之间的体育设施差距十分明显。一些省市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的生活质量和人体健康状况,对公共体育基础设施条件正在不断的加强和改善。 3.城镇居民健身活动场地严重不足。 从全国的体育场馆开放和经营情况来看,体育场馆数量和利用率水平还很低。有数据表明,我国目前体育场馆远没有达到国家相应的建设要求水平,在城市的体育场馆中,只有 44.1% 对社会全部开放, 21.3% 部分开放, 34.6% 的体育场馆尚未开放。从居民活动点看,目前平均每个街道、乡镇只有 2.77 个体育活动点,体育活动人数一般为 31-100 人,而且是锻炼者自发组成,缺少体育社会辅导员的帮助,这些均无法满足城镇居民对体育健身的要求。 4.居民的健身、休闲、娱乐消费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我们来看一种新的消费指标“体育消费”,在我国还处于相当低的状况,人均体育消费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国仅为 0.5 元,而我国的邻国日本达到了 20 元人民币的水平,虽然我国居民娱乐、教育文化费用的支出,从 1985 年至 1997 年的 12 年间,占工资支出的比例提高了 2.6% ,但是增长的幅度缓慢,并且地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从全国的形势来看,大部分中部或西部的中型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居民的体育文化水平还远远低于全国消费水平的平均值。分析我国城市体育这种状况的原因:1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旧思维模式认为,体育是一种公益性事业,是国家的投资行为,这种惯性思维阻碍体育在城市经济中的正常发展; 2 )政府机关人员对体育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认识不够充分、深刻; 3 )体育的资金投入有限,公共基础设施缺乏,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较低,许多居民的体育健身因场地设施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实现; 4 )人们普遍参加简单的运动,所以在体育文化消费支出方面比较低。 二、体育对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1. 体育运动的普及与大力发展,对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在国家经济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体育事业将促进综合国力的发展和增加国民的收入,与其它需要大量投资的经济部门相比,体育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优势。 体育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体育事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首先,由于体育的功能具有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等特点,它能够推进和带动城市旅游、商业、交通、电信、新闻、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体育运动,通过消费,城市取得可观的经济收入。其次,体育最明显的经济作用就是促进体育产品的消费,而主要的消费人群集中在城市。最后,体育能够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身体素质,提高人的基本劳动技能,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以达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目的。 2.发展体育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型的体育赛事是塑造城市形象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不仅能打造城市文化、体现城市活力、优化城市经济结构,更能够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步伐。东北地区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步伐与内地各大城市比较相对滞后,但是我们的自然环境及体育冰、雪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一些大型的国内、国际赛事,可以促进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大提高我们城市的知名度,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3.体育的发展能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通过国内、国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赛事的实践已经证明,其都能够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比如,体育场馆、道路交通、城市绿化、宾馆、饭店等等,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品味,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的软环境,引起了很多外商的兴趣,既加大了资金的投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经济增添了诸多的活力,又为各个行业的发展充满了生机。 4.体育事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休闲、娱乐的时间也在增多,因此对体育需求也就越来越高,体育产品的需求量也就会不断加大,为了满足全社会所有参与体育活动的人们对体育产品的需求,就必须增加体育产品,如体育服装、鞋类、运动器材等生产数量,因此需要增加劳动力从事体育产品的加工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增加了城市就业人员的数量,带动了相关行业人员的就业机会,无疑为缓解日益突出的城市就业压力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条件。 5.体育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htss 〗我们都知道体育运动是国内,外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过程,是城市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 "纽带" ,同时可以吸引外来资金,设备,技术,管理经验等,提高地方特色产品知名度,通过媒体及信息交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 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城市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作用,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动力,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和注意到它的负面影响。首先,是竞技比赛大型体育场、馆,专业性很强,承担赛事以后,有可能处于闲置状态。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它们的公益性及后续效应。其次,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型赛事人流聚集,空气污染、噪音、废物垃圾等问题不容忽视,故此要充分宣传“绿色体育”理念,最后,每次赛事要有适度的商业运作。如国际上的奥运会,第 21 届蒙特利尔就负债 20 多亿美元,不仅没有带动经济发展,反而给城市经济带来了沉重的压力。第 23 届洛杉矶奥运会,民间主办的奥运会,在金融界人士彼得•尤伯罗斯的领导下,一改亏损局面,获得了 2.5 亿美元的盈利。但过分的商业运作还会伤及赛会和运动员偏离奥林匹克宗旨,因此商业运作要适度。 三、体育开发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1.体育应与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一道共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2. 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环境等自然人文因素,必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每个城市的历史渊源不同,所形成的文化传统也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气质。因此体育开发要符合当地人们的心理特征和人文特征,以便普及、推广和提高。另外,不同城市可以利用其地貌特征和气候特点发展不同的体育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不同城市体育文化。 体育开发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不同的城市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差异,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区域体育政策,对于体育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具有深远的意义。以沿海地区和中部省会为中心的周边经济发达地区,资金雄厚,信息快捷,全民健身运动及体育基础设施相对普及,形成体育与经济同步双赢格局。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人口众多,资金匮乏,体育产业以国内大众需求的体育用品为主进行生产,在各自管理的辖区内,给群众提供一些必要的体育健身场地与设施。经济不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少数中部及边远山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他们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体育用品业的生产则应以生产少数民族体育用品为主,人们以开展少数民族传统项目为主要内容。 四、体育开发与城市经济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1、项目的开发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 城市开发体育项目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预测市场需求,调研摸清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公益的社会效益,注意超前发展战略研究和制定正确可行的长远发展计划,切不可盲目的进行开发,影响城市的整体经济规划。 2、发展应与相关部门大力配合。 发展体育需要其它相关部门与行业的支持与配合。为了使人们更好地从事体育锻炼、休闲、观赏,就需要取得道路交通、服务接待、社会治安、餐饮、检疫等部门的有机配合,形成以体育为中心的服务网络,让人们在锻炼与消费过程中,心情舒畅,身心健康发展。 3、产业是服务性行业,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体育事业的兴衰,体育机构人员,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感,做好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工作,提高服务意识,强化业务素质和道德品质,推行体育服务领域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工作,为消费者创造安全、舒适、方便的消费环境,为体育事业和城市经济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体育经济论文:从体育的经济效益谈体育产业的发展 体育产业是适应体育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需要,以体育市场为导向的体育经济运行形态,是一种体育经济管理体制。其本质是通过体育市场机制作为配置体育资源起基础性作用的体育经济运行方式,是体育社会化、市场化、产权化发展的产物。在体育产业经济中,体育货币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已成为体育产业经济赖以存在、发展的体育资源。体育产业的开发对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体育的经济效益体现 体育的经济效益是指开展体育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促进作用和体育经营者的经济收益。体育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体现着自身的价值,它正在直接和间接地创造着显著的经济效益。在体育与经济的关系中,经济对体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体育运动的发展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体育依赖经济,经济借重体育,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互动关系”。 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型的产业,在履行其特定职能的同时,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特殊的作用和贡献,它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体育对市场的拉动效应、创汇效应、就业效应及体育的产业优势。目前,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高达4000多亿美元,并且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中国1997年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为156.37亿元, 1998年为183.56亿元。按这一趋势,到2010年体育产业的产值至少可达到281.2亿元,占gdp的比重可望从1998的0.2%增至0.3%。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达到1%至3%间。 诸如美国篮球运动早就成为一个产业部门(nba),400多名职业球员支撑着每年数十亿美元的产业,在他们身后,成千上万的各类人才投入到篮球运动的管理、服务、开发领域,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篮球产业集团。世界上有数以亿计的球迷是nba的忠实消费者,他们共同构筑了篮球运动的巨大市场。美国篮球运动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它吸引了众多行业部门的参与,已成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交通通讯、电视广告、场馆建设、安全保卫、运动服装、饮料、器械等的开发研制。篮球运动亦成为美国经济的一个亮点。2005年9月1日,姚明与nba休斯顿火箭队签署了一份为期五年,价值7600万美元的合同。按照合同规定,姚明2010年的nba收入将为1500万美元左右。而姚明正是nba的摇钱树,nba对姚明这颗摇钱树浇水施肥,无非是让摇钱树更加茂盛,从摇钱树背后的十几亿中国人手中挣到十几亿美元。 二、体育产业发展的条件 1、完备的体育市场体系。体育市场是指体育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包括体育专门人才、体育技术、体育出版、体育教育、体育信息以及体育物质租赁与交流等市场。体育产业体系是由体育的各类专业市场组成,如体育彩票(即体育资本市场的具体方式)、球类联赛市场等,均有其特殊功能,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体育经济活动过程。在体育产业体系中任何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的脱节,都可能引起整个体育经济活动的阻滞或混乱,使体育市场呈现无序态。体育产业体系通过体育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具体表现为各体育专业市场通过竞争、价格供求等要素相互作用,带动整个体育经济的运行。我国的体育市场,是一个新兴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市场,其机制作用的发挥还带有相当的局限性。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通过体育市场来实现,要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体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体育各类专业市场的完整配套;二是体育各类专业市场内部要完整统一。随着我国体育事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各类体育市场将逐步开放和发展起来,形成比较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 2、良好的体育市场秩序。体育市场秩序是指体育市场自身以及体育行政部门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来维护体育市场运行而形成的买卖双方的正常关系。如同在足球中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干预“足球黑哨’,问题,其目的就在于建立良好的体育市场秩序。 良好的体育市场秩序的基本内容在于:一是体育市场进出秩序。即体育市场主体和客体进入或退出体育市场的行为应符合有关制度、章程、法规等的规定;二是体育市场的竞争秩序。即各种体育市场主体之间平等地进行体育商品、体育劳务的交换,平等地参与各种体育市场的竞争,依法制止和惩治破坏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三是体育市场交易秩序。即主体进行体育市场经营活动中要遵循有关的规定,在交易方式上要公开、互惠互利,反对“黑箱’作业,牟取非法暴利;在交易价格上要求合理定价,不可满天要价等。 3、有效的体育市场机制。 体育市场机制是体育产业活动过程中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体育市场机制能刺激各类主体,努力提高体育运动技术、管理水平,降低成本,自发地调节各部门彼此之间的比例关系,造成一种开放的体育市场环境,主体素质得以提高,从而推动体育事业更快地发展,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应当强调的是,为有效地发挥体育市场机制作用,在发挥体育市场机制对体育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体育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4、完善的体育价格信号体系。体育产业活动中,体育价格信号体系是指能够及时淮确、明晰地反映体育市场供求总量、结构状况、变化趋势、利益关系、实际效益等体育信息质量,它影响着体育资源配置的方向。 3、完善的体育市场交易规则。体育市场交易规则,是指在体育产业活动过程中,有平等竞争机制、良好服务系统、可操作规则、协调利益的管理机构,是体育活动主体的行为准则,是完善调控中介—体育市场发育所必须的。 三、体育产业发展的要素 1、体育产业活动主体有强大的内在动力。在体育产业体系运行中,体育产业活动主体为了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参与体育市场的交换,其目的是为了获得自身价值和增加价值,而对价值的追求实质上是无限的,这就构成了体育经济活动主体参与体育产业运行的巨大内在动力。 2、体育产业活动主体有外在的竞争压力。在体育产业体系运行中,体育产业活动主体活动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和增加价值。但是,体育商品、体育技术、体育劳务等,存在着体育市场的购买者是否接受、喜爱的问题,而且还时时有成本、价格、质量、水平等在所属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中有的可能不被消费者接受淘汰出局。在这种竞争的外在压力下,只有提高技术水平、使用价值和服务质量,才能在体育市场竞争中获胜。 3、体育产业活动主体面对不同范围的体育资源配置。在体育产业活动中,有广阔的体育资源配置空间:市、省级、全国性、甚至是国际范围的体育资源配置市场。所以从现实情况看,体育资源可以实现大范围的资源有效配置,使体育产业成为效率经济,从而充分发挥体育资源的最佳和最大的价值作用,实现了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目的。 四、体育产业体系发展的趋势 1、建立和健全体育产业的法律保障体系,提供完善的法治环境。体育法制建设是体育产业和对外开放的内部要求和重要条件,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搞好体育法制建设,体育产业界定、规范、系统的正常运行、主体之间的平等竞争以及对各种违规、违法、犯罪的惩治才能有所保障。加强体育产业的法制建设,包括体育的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四个方面内容。 我国体育产业有关法律体系应包括如下几个内容:一是体育宏观调控。保障体育资源总量供需的平衡;二是体育市场竞争秩序。保证体育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和自由竞争;三是体育产业主体方面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合同的有效性;四是体育产业主体的社会、涉外的法律、法规,以保证体育产业体系的正常运行。 2、继续扩大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资源。 体育产业是开放经济,为此,在充分利用国内体育资源和开发国内体育市场的同时,要善于利用国外所能利用的体育资源和体育市场,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加速我国体育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体育事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改革开放中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取得了巨大成就,2008年奥运申办成功,冬奥会零的突破,刘翔的历史跨越就是这些成果的写照。然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开放是个大趋势,一定要扩大我国体育产业开放程度,从而取得更大的效益。 3、加强我国体育产业改造,增强竞争、生存、发展能力。首先要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吸取国外体育职业化发展模式,建立体育现代产业制度,把我国体育产业改革成产权关系清晰、政企分开、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符合体育市场内部管理制度的市场竞争的主体;其次,加强体育产业现代化、科学化的进程,提高现代科学管理水平;再次是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实行强强联合,增强体育产业的竞争、抗风险的能力。 总之,体育产业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大力开发体育产业乃是体育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促进经济发展是我国体育产业的又一新的目标。另外,随着现代科技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体育运动,促进了体育运动的飞速发展,而随着体育运动的市场被不断开发,又对现代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体育经济论文:浅析知识经济形势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研究 [摘 要]本文尝试着从知识经济的宏观大背景出发,结合中学体育教学实际,就如何培养造就符合知识经济时展要求的现代体育人才进行探讨和思索。 [关键词]知识经济;中学体育;教学研究 1 知识经济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1.1 对知识经济内涵的理解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将知识作为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基础的新型经济形态。从微观角度理解,知识经济形态主要存在于科技研究开发、教育教学培训、信息设备服务和通信等产业领域,从宏观角度理解,知识经济则是涵盖了社会经济的各个子行业,是对以知识经济为动力的新型经济的总体称谓。作为新型的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形态相比较,知识主要具备高附加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三方面特点。高附加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智力型人员比重明显增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点。高效性,知识经济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征,资本边际报酬相比其他经济形态较高,具有报酬递增的特点。可持续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突出强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对各类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高效利用,并突出了通过无形资产的投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知识经济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以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这必然引发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促进教学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反映到体育教学上,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对体育教学创新、体育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三个方面。体育教学创新方面,就是要求体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具有超前意识和前瞻性思维,能够围绕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将体育教学工作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体育教学效率提升方面,从目前的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来看,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仍存有较为广泛的影响,体现在教学上,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教学效率低效化,这与知识经济的高效性特点不相适应,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强化课堂效能效率意识,高效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方面,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具有综合性特点,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中,要求以知识经济的视野来观察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积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一是将以往的以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技术为主转变到提高学生体育学习主观能动性上面来;二是将以往的以单一的体育技术训练为主的教学实践转变到以综合性体育素养训练上来;三是彻底改变被动的应试教学,使学生成为体育学习的主体。 2 对于创新中学体育教学的研究 2.1 转变教学观念,突出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人的智力的综合反映,集中了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人观察、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围绕着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创新人才的需求,以体育教学为手段,加强对学生认识事物、实践操作能力的教育培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体育的能力。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中的运动技术是活跃并且不断发展的,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应顺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勇于探索、善于总结,进而不断进行创新,形成新的体育动作技能。例如,在长跑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感受,从人体身体体能、耐力、心理以及呼吸等方面,来思考如何提高长跑技术,进而促进学生生成创新能力。 2.2 丰富教学手段,强化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一方面,应创新体育教学载体。随着知识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知识信息相关技术将渗透于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就中学体育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将越来越广泛地在体育教学中应用。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摆脱传统的单纯依靠场地和器材进行体育教学的方式,加大对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依托现代知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搭建新的体育教学载体。另一方面,丰富体育教学方法。针对中学生个性特点和体育课程具体情况,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尽可能地丰富教学方法。通过开展集体教学、电化教学、分组教学、理论教学、影视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前一段的亚运会期间,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亚运比赛的方式来学习篮球、排球等体育课程。 2.3 推进自主教学,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着眼于现代体育人才培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并发挥学生教学主体地位,通过大力推进自主教学,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综合素质的提升。一方面,努力营造民主开放的体育课堂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客观条件。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等,确定一定的课程学习范围,采用选学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爱好兴趣进行自主选择性学习,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而全面发展学生体能和运动技术。另一方面,要理论和实践两手抓,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一手抓好体育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体育运动规律,授之以渔,辅导学生体验掌握体能和体育运动的辩证关系,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一手抓好体育实践教学,全面发展学生个性,指导学生处理好体育知识和体育运动的关系,侧重于体育运动的学习,辅导学生积极通过体育实践掌握体育运动技巧,锻炼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体育经济论文:市场经济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师体育消费现状研究与分析 摘要: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育消费能力是我们评价教师体育消费能力的重要内容,笔者以云南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研究,力求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对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育消费状况和消费因素进行了解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云南省高校教师体育教师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在家庭消费或者在娱乐消费中的重要性是我们看消费能力的重要表现内容之一,从我们最基本的体育消费的重要性上来看,大约五分之一的体育教师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体育消费在自己日常生活消费中是非常重要的,而超过三分之一的体育教师认为这很重要,所以从现有的调查显示,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消费不重要的和不是很重要的大约占到五分之一左右,从比例上来看,在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心里,体育消费的目的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体育教师的体育消费心态会影响到教师在同事和学生教学中的体育消费观念,对于地区体育消费和经济发展已经消费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 调查发现,对于大多数体育教师而言,其年均体育消费占日常生活消费的比例占到十分之一左右,从消费的内容和消费的形式来看,主要是实物消费,从具体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服装、娱乐消费,而在个人消费上,他们大多数主要集中在体育信息消费和娱乐消费。从消费的额度上来看,大多数教师显示,年均消费占到收入的十五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在体育消费方面,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消费的问题持积极的态度。 体育实物消费主要是指用于购买体育服装、体育健身器材、体育娱乐设施等实物方面的消费。这类消费一般具有较大的可持续性和长久性,大多数情况下都非一次性消费,所以往往这类投资属于长时间的或者一段时间的投资。从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所有的实物消费上来看,运动服装的消费占到被调查消费内容三分之一左右,运动饮料的年均消费占到全面体育消费的五分之一左右,一般器材的消费占到全面消费的百分之二左右。我们调查还发现,还有一些体育教师选择购买体育纪念币,他们购买纪念币的主要原因在于纪念币可以保值。 从云南高校体育教师的消费金额来看,家庭体育消费在伍佰元以上的占到被调查对象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调查者认为自己家庭年体育消费的金额不足伍佰元,在这个群体当中,消费超过两千元的占到四分之一左右,超过五仟元的占到五分之一左右,从整个消费层面上来看,很多体育教师认为自己的体育消费额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年增加,但是消费的内容发生变化的并不多,主要在于物价的上涨和商品质量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消费中需要考虑购买力,但是即便年消费伍仟元以上的消费教师群体,其购买的主要还是体育服装。对于信息和器材方面的投入还是很少,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群体在日常生活消费中能够在健身和娱乐方面对体育的投入超过一千元,其余的群体都不能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这部分消费,所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的收入和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体育劳务消费是指用于参与体育运动的一些相关消费。体育教师用于体育活动门票消费在体育劳务消费方面算是投入比较多的,调查显示,大约占到被调查人数的百分之十,还有六分之一左右的调查教师表明在自己日常的劳务消费里面,体育旅游消费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在于体育旅游可以观光还可以对身体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很少的一部分教师说参与体育赛事也是自己的消费内容之一,这主要发生在一些比较年轻的体育教师当中,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去和自己的同事或者朋友去参与活动。还有五分之一左右的体育教师把自己的健身交际作为体育劳务消费的重要内容,主要通过体育的形式促进大家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成为他们比较推崇的消费内容之一。 运动健身器材的购买和使用是家庭体育消费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分部花销,而健身器材的投入往往属于长久性投入,调查发现,家庭购买体育健身器材的占到被调查的体育教师人数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在这个器材价格方面超过伍佰元的只有百分之五左右,而低于一百元的占到拥有家庭器材人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这说明,在家庭器材方面,家庭购买器材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器材数目的多少关系着家庭使用人数和家庭使用频数,对于相对比较昂贵的一些体育器材,我们发现,大多数家庭认为费用比较贵,使用不太可能,所以投入如此多不划算,所以他们往往选择在其他方面上进行选择,比如借用或者租用或者直接去健身场所,这样投入的相对较少,比较符合他们的消费需求和经济能力。 体育经济论文:试论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摘要: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奥运会不仅使世界了解了中国,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中国文化、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后奥运 体育经济 发展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同时也为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促进作用。但是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一)中国体育经济体制存在不足 在我国进行体育经济产业化,无可回避体制的问题,相对于一些偏激的认为完全由体制原因造成我们体育经济发展滞后的观点来说,我认为其具有利弊两面性。我国体育赛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才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虽然市场经济成分很重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主权。 (二)政府缺乏政策有效扶植 在西方体育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为扶植本国体育经济的发展,都相应地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对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和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企业出资赞助体育比赛,可以记入企业生产成本或做广告支出;修建体育场馆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和低息贷款。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扶植力度远远不够,同教育、文化等事业相比、体育产业在政策优惠方面缺乏扶植力度,随着奥运会在中国的举行,这种政策的扶植肯定会有所改变,本身奥运会的体育经济开发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三)体育市场规范化程度不够,相关服务不完善 以前由于有关部门的责权界定不明确和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缺乏必要的政策措施引导和监管,使得目前体育市场的管理较为混乱,影响了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另外,我国绝大部分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一味地强调体育产品的生产、销售,却不注重体育产品的消费咨询、培训和指导,没有及时地为消费者提供体育指导员,体育中介公司亦严重匮乏,这些因素都延滞了体育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措施 针对现状,面对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用发展的手段去认真加以解决。 (一)借鉴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和调整我国体育经济政策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在实践中还存在产权关系不明,资产管理不顺和主体投入不足,市场发育不全,经纪人才不多,管理不善的诸多问题。我国体育产业创造增加值仅占我国gdp的o.57%,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该指标5%水平相比较,我国体育的产业化水平十分落后,与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极不相称。一些经济尚不发达的体育强国,增加体育开支,扩大投资比例,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可以对此进行借鉴。关于体育经济的资金筹措问题一直困扰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大问题。近年来,随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体育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体育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国家除不断增加国家体育投资和地方体育投资之外,还借助于体育的经济功能,广开财源,大力吸收社会资金,使居民个人体育投资、公司企业体育投资和媒体收入在国家体育经费来源结构中比重不断增大。国外先进经验都可以为我们所用的。当然,借鉴不是照搬。必须和我们国家的国情相结合。在鉴别中学习,在学习中结合,在结合中发展。 (二)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化经营 首先要发展体育品牌经营。体育用品品牌经营,就是将体育用品即相关产品的服饰、饮料等实行品牌经营,中国体育用品有李宁、青岛等名品,但敌不住耐克、彪马等国外名品的强大攻势。国内市场难以把守,在进攻国际市场时往往实力又远远不够。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及全国上下正在兴起的“全民健身运动”为体育界提供了无限商机,但又充满挑战。面对竞争激烈的体育用品市场,各商家应认清市场形势,主动进行企业的产品、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主动调整去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问和发展空间。在体育用品的材料、功能上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国内市场的同时,闯出去占领国际市场,体育赛事品牌经营。在中国体育日益步入社会化、产业化发展轨道的大背景下,把一个体育赛事经营成一个名牌赛和把一个体育产品经营成名牌产品一样,同样可以获得名牌效应,走出一条全新的体育产业化道路。 (三)加强体育市场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体育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但也应看到,当前体育市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严重问题。一些单位和个人以赢利为目的,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搞集资、拉赞助,举办一些粗制滥造的体育表演活动;一些非专业人员未经批准,私招学员,开办各种武术、气功讲座、培训,开设武馆,招摇撞骗,甚至搞封建迷信、宗教活动。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和管理,体育市场在某些地区、某些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严重影响体育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有的不顾条件滥办各种武术班、气功培训班,一些骗子乘机发了横财,有的甚至致人死命。有的假冒体育康复之名,行色情之实,败坏体育的声誉。有的以赢利为目的体育表演竞赛,也常常是名不副实,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这些人员组成复杂,偷税漏税,欺骗消费者,甚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社会影响很坏。这些非法经营活动,腐蚀了体育运动队伍中的一些人,扰乱了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体育经济论文:试论体育健身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体育健身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探索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期为我国构建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育健身 休闲服务 经济发展 互动关系 发展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业的重大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闲暇时间逐渐增多,但文化生活却相对贫乏,生活质量没有明显改善,尤其是人民体质还有待提高。与此同时 ,广大人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十分强烈,“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已经成为共识。进一步发展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业,通过强化政府对公共体育的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逐步改变各地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为我国体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夯实基础,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当体育健身活动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人们体育健身活动,可得到生活中健康的满足;同时通过体育活动,可扩大个人生活的空间。通过体育拥有完美的人性和生活,这对提高和改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生活质量提高最好的体现。目前,关心健康、热衷健身、积极投身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健康时尚追求。因此,研究和探讨休闲体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项重要和有意义的任务。 同时,只有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对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业消费的需求有了实际的支付能力时,体育健身的发展才有了可能。而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健身作为精神文明的范畴与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相关。因此,尽快发展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业,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而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更可以繁荣先进文化,提升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和人民的基本文明素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实现“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推动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体育健身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民健身的氛围在全国的蔓延,城市体育设施逐步完善,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体育经济发展依然低迷,一些地区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活动的开展还是停留在较低水平。 (一)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落后 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县城除了休闲广场、民族广场和秦良玉广场等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外,各乡镇几乎没有专门的文化娱乐设施,最多只能在学校和政府部门里面建设有篮球场等简单的体育设施,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村的体育文化需要。而现阶段依然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成为主要原因,要素的不平等流动使得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落后,农村居民获得的福利性体育服务远落后于城市。 (二)体育文化活动开展难度较大 现阶段,我国政府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体育文化事业的组织与传播,各地方政府多因忙于发展实体经济,加之财政拮据,对于投资体育文化事业显得力不从心,导致了难以开展体育文化事业。另一方面,一部分群众对体育文化认识不够,他们与其参加体育活动不如休闲的时候在家看电视,认可此方式更可缓解精神压力。此外,专业体育文化队伍素质较差。 结论 现阶段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也更加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人们意识中的应有之为;人们喜欢在休闲时间,到体育俱乐部或到社区健身场所甚至在大自然中间,参加各种健身锻炼和各种文化娱乐体育的活动。在城市社区广场,健身爱好者丰富多彩的锻炼活动,俨如一道别致的城市风景线,将休闲与体育健身结合已成为重要选择。美国有学者指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生变化。这就预示着发达国家必将优先进入“休闲时代”,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也将紧随其后。据预测,体育与休闲、健身娱乐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迅速,但体育健身对经济有一定的依赖性,而体育对经济的积极反作用也是有目共睹。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业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可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样一来不仅刺激了消费,也扩大了内需,充分实现了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目的。 体育健身活动由于它的广泛性、多样性、趣味性等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投身其中,已经或正在悄然占据着人民群众日常的闲暇时间,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民俗民间体育项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运动设施、经费和活动的组织都要求不高,能够激起群众广泛参与的热情,不仅有利于增强人民的体魄、陶冶情操,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体育经济论文:中西方体育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体育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是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体育经济的产生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确立而兴起和发展的。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体育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以此来更好的理解我国现阶段体育经济产业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中西体育 体育经济 发展模式 西方体育经济产业的起源 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和活动,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育作为一项产业活动,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确立而相继萌芽和演进的。西方学者一般认为,体育作为一项产业起源于英国。现在体育产业经营的绝大部分运动项目,基本上都源于英国的“户外运动”,如足球、高尔夫球、保龄球以及部分水上和冰上运动项目。伴随着英国殖民者的对外扩张,又把这些项目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在客观上为体育经济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体育经济产业发展需要有完整的组织形式,而早期最为著名的组织形式就是“俱乐部制”。世界上最早的俱乐部就产生于英国的纽玛克特,1750年这里的贵族资助成立了著名的赛马俱乐部——“乔治俱乐部”。该俱乐部最先实行了现代体育俱乐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并且这种组织模式很快就被英国的其他运动项目如板球、拳击等纷纷仿效,并进一步在欧美的许多国家流行。所以说,英国可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有理由成为体育产业的发源国。 西方体育经济产业的发展 随着体育经济产业最先在英国产生,这一产业迅速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在英国“俱乐部制”的基础上美国创立了更为成功也是对后来影响更为深远的“联盟体制”。所谓联盟体制实际上是指职业队的业主们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把经营权委托给一些专家,让他们代表自己的利益来对联盟进行经营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它的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建立的一种“经济上的合资企业,法律上的合作”,它的实质是通过垄断经营来获取最大利益。 1828年美国纽约的一个赛马俱乐部的会员考德沃德•科尔顿,为解决俱乐部资金困难向俱乐部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在俱乐部内部出售1万美元的股份;二是向观众出售门票。尽管俱乐部经过讨论否决了他的第一条建议,但是同意他在1829年的赛季按商业方式运作俱乐部的整个赛事。由此,开创了体育商业化的先河。现在许多国家为促使体育组织提高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各国在政府拨款政策上,采取了根据各类体育组织的具体情况及国家发展体育运动的需要给予“相应的经费补贴”的方针,体育拨款政策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国家给予体育组织一定的补贴,其余部分则由组织自己筹划。 近年来,随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体育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体育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国家除不断增加国家体育投资和地方投资之外,还借助于体育的经济功能,广开财源,大力吸收社会资金,使居民个人体育投资、公司企业体育投资和媒体收人在国家体育经费来源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国外大多数国家主要通过发展体育博彩业、出售体育比赛的电视转播权、吸收各类赞助商以及以建立体育运动的方式吸纳社会资金,这是新时期西方主要国家发展体育经济产业的方式。 进入21世纪,美国率先在职业体育领域建立和完善了联盟体制。体育之所以能从一种单纯的教育和文化现象演变为能够创造几千亿美元产值的巨大产业,英国人创造的俱乐部体制和美国人创造的联盟体制同样功不可没。欧洲国家在二次大战之后的经济重建中重新崛起时,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才真正实现了平民化、普遍化、生活化,大众体育(sport for all)才有了产业地位。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后起的体育健身娱乐业已在产业规模和产值上超过了先发的竞赛表演业而成为全球体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 我国体育经济产业的发展 (一)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历程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体育事业一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和发展。这个时期政府运用行政手段集中计划,动员和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较好的宏观效益,奠定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体育工作队伍,并改造和兴建了一大批体育场馆。 与此同时通过行政手段推广和普及学校体育教育和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但是中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经验,缺乏市场经济对体育资源的基础配置,完全是一种社会福利形式的事业,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缺乏体育经济工作的经验,不能明确地划分政府关于体育工作的具体职能,不能合理地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那脱离体育经济规律的传统机制的弊端愈益显现出来,影响着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与提高。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所有制方面,主要是单一的国家独资,是每年都有巨大的资金投入,却很少考虑产出的全民所有制。体育经济的决策一律为政府决策,缺乏相应的调控机制,一律是政策性指令计划,使体育资源利用率低下,下级缺乏应有的活力和主动性,体育的进步直接取决于个人的思想觉悟。在用人、选才、分工和分配等制度上,实行“铁饭碗”、“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方式,使体育事业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热情和效率,束缚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体育经济组织中,个人对体育捐助所产生的经济利益有一些不知去向;另一方面,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似乎未给体育事业带来现实的经济利益,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体育经济市场,这必将造成体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和体育经济成本的提高,阻碍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体育经济产业战略调整阶段 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有三次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们分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奥林匹克战略的制定与实施;80年代中期体育社会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90年代初体育市场化改革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这三次战略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体育经济产业的发展。 第一阶段:自上世纪70年代末到199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号召,体育体制改革也提上了日程。体育系统对体育场馆进行了试点改革,提出了“以体为主,多种经营”,实际承包责任制。到80年代后期进而提出了体育场馆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 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1996年为突破发展阶段。1992年随着小平同志南方视察讲话的发表对社会主义市场理论和改革目标的确立,体育体制受到很大冲击。1993年6月,全国首次体育产业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就体育事业发展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取得共识。1993年召开的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制定了《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提出体育事业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基本思路。1995年原国家体委下发了《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特别是1995年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体育要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这进一步促进了体育市场的兴起与发展。社会各界尤其是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家看好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使体育产业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这一时期加大了体育系统国有资产管理力度,加强了体育立法工作。 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动纲领,体育经济产业更是蓬勃向上的发展。 总之,综上所述,体育产业的起源,从地缘上看,是源自于英国,继发于欧洲大陆和北美,美国是当今执世界体育产业之牛耳的国度。从根源上看,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形成了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求。从制度保障上看,是俱乐部体制和联盟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事业从体育部门走向了市场,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这一时期迎来了体育消费的快速增长,特别在社会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下滑的情况下,仍保持了增长势头,其对扩大内需的作用得到了各个方面的重视。这一时期中国体育产业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体育产业社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 体育经济论文:休闲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 【摘要】休闲是一种具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超越精神的对生活质量、生命价值、生存意义的追求。它既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加快发展休闲体育,不仅有益于民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益于国民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休闲体育经济社会发展构思 休闲和休闲体育 休闲体育是追求人类全面发展的一种过程。社会学家把“休闲”看成一种社会建制以及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发展人个性的方式。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学家对休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体育运动方式来进行休闲,是一种由内部动机引发的自觉行为,使人能在知觉上感到自由,在活动中体会快乐,在交友中形成信任,对工作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它能使人暂时逃离现实世界、寻找自己的生活空间。 休闲体育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当前,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步子正在加快,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同时,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家庭及家庭成员不断减少,这会使以前由子女照顾老人的责任在很大程度上转移给社会,而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采取加强身体锻炼,增强国民体质,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矛盾的积极对策。① 休闲体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都想选择一种让身心愉悦快乐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健康才是人最大的财富”,“有健康才有未来”。由此看来,体育消费需求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有效组织体育生产活动、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条件,可以带动体育市场的发展,刺激消费、鼓励消费,开拓新的消费热点来扩大内需,以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决策。② 休闲体育增强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力质量。体育运动有利于改善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劳动者比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平均高出0.6%~10%。劳动者作为生产力的首要要素,其身体素质和智力素质的提高,进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开展经常性的休闲体育活动来实现。 休闲体育可以拉动体育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休闲体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并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们不但对体育用品需求量有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对产品的质量也有很高的要求,同时能够体现人性化、个性化、时尚化的体育用品将是消费者的首选。同时,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被大多数接受,体育培训、咨询将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使得体育消费逐渐兴旺,体育产业潜力巨大。 休闲体育推动体育服务业的开发。休闲服务与其它服务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其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城市化和以物质商品生产为主要基础的经济模式,并依靠自身实现企业化和掌握信息的能力。由盲目针对全体大众的经营理念逐渐瞄准固定对象的经营理念开始突现,根据消费者的口味来设置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和改善活动环境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越来越多,新的服务理念常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经营效果,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体育休闲会馆越来越多。 制约休闲体育发展的因素 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增长趋缓且不稳定,总体消费水平普遍较低。根据消费的一般规律,居民消费支出按照梯次推进的顺序,依次用于购买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体育消费属于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范围,需要的收入弹性较大,因此,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对体育消费的需求不会有较快的提高。另外,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已全面推开,教育、医疗、养老和就业体质的改革正在陆续出台。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原来由政府和单位提供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及子女上学等社会保障,将全部由居民自己承担,影响居民未来生活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居民预期支出加大。同时面对下岗待业、收入增长趋缓且不稳定的情况,人们从紧消费。普遍存在的这种心理和行为,使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尤其是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难以形成排浪式、成规模的需求。 经济发展不平衡并带有城乡和地域差异。目前,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与我国社会的二元结构有直接关系,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的差异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由于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会导致人们不同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质量,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消费结构差异。从地区看,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沿江的大中城市,体育休闲娱乐产业已经成为本地区社会投资的热点,人们对体育休闲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空前高涨,体育休闲娱乐市场空前繁荣,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些都制约着体育经费投入水平、体育消费水平和人们需求等方面的发展。 闲暇时间不足和生活方式制约了居民体育消费。体育消费要大众化除了提高城市化水平之外,还需要有时间上的保障。从经济学上讲,人的自由支配时间有两层含义:一是时间可以自主安排;二是必须有钱充填这个时间。在闲暇和收入之间,人们一般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选择。只有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人们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收入,而更多地选择闲暇,这时体育消费才会有更多的时间保证。③ 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影响休闲体育的发展。居民体育活动离不开必要的体育场所,而居民体育发展中面对的现实问题是人口众多,场地奇缺。中国的体育场地还有一个特点,即大多数不属于社会,不属于社区,而多属于部门和系统。中国城市中很少能找到社区体育场馆,农村更谈不上体育场馆。对象和场所不足必然会制约人们参与休闲体育活动。 发展我国休闲体育的策略 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参与体育活动意识的新观念。体育活动意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对体育活动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体育活动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正确的体育活动意识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21世纪,人们的文化素质显著提高,选择科学、文明、健康的休闲体育已在情理之中,“花钱买休闲”的观念己深入人心。对小康社会的人们而言,新价值观正在取代旧价值观,这一时代的人正处在一个典型的世界观转化过程之中,也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创造一个扎实的基础。 利用多元化投资,大力开发场地设施,提高现有场所、场地的利用。体育场地设施是大众体育的基础条件之一,体育设施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制约休闲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加快体育设施建设除了需要国家加大投入之外,各地区的体育行政部门也要做好引导工作,运用国家、集体、个人多元投资模式,鼓励非国有投资人与社区联合兴建多功能体育场馆、设施,并以优质的服务和合理的价位为居民提供健身场所,带动居民参加体育锻炼。④ 充分发挥职能与媒体的宣传功能。在居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的了解情况调查中发现,只有少部分居民了解全民健身计划,大部分居民对此并不了解。没有意识到自身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针对这些情况,也可以采用一些集体活动,最重要的是对此进行大力宣传,开展一些宣传性活动来扩大社会效应,促进体育本身的发展。广泛运用各种宣传媒介,开展持久的宣传,使体育活动深入人心,同时,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感召,进而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体育锻炼。政府的行政职能和媒体的宣传功能会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两方面的积极配合,能够充分动员社会力量,为居民体育健身营造一个良好的健身氛围。 结语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满足人类追求、体验文化需求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在表现固有精神价值、推动体育发展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由此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和主动参与意识。“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锻炼。”不运动可能会使人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疾病越来越多;而运动既可以缓解脑力上的疲劳,获得生理上的平衡,又可以赢得精神上的自由,营造心灵上的快感。因此,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新型健康观的形成,休闲体育将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追求生命意义,探索生命价值,将成为这段时期人类反思的主题,而人们追求的轻松愉快、健身强体、修身养性、缓解压力与恢复体力的生活方式,将为休闲体育的繁荣架起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同时,这种生活方式还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大大提高国民的整体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幸福生活,进而达成实现现代化生活的共同意愿。 体育经济论文:我国体育旅游经济效应分析 [摘要]体育旅游是新兴的旅游产品,衍生许多新的消费需求;世界体育产业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不断探求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而产生的市场需求空间,寻求经济增长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和体育产业是同时开发的,但因为行业从属不同,相互交融与渗透不多,造成体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利用。面对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需求,体育产业决策者及从业人员应主动出击,充分利用体育资源,依靠旅游业众多的分支机构,力争将体育旅游市场做大。 [关键词]中国;体育旅游;经济效应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产方式的变化,悄然兴起了一种户外休闲活动——体育旅游。体育旅游既是参与感受体育活动与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旅游形式,也是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交叉渗透而产生的一个新领域。我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活动,已经成为吸引体育旅游游客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新的经济效应。 一、体育旅游的内涵 1.体育旅游的概念。广义上讲,体育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体交流活动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狭义上讲,体育旅游可以理解为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并充分发挥其各种功能,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的一种活动。 2.体育旅游特征。具有娱乐性、健身性、挑战性和多样性等的体育活动与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构成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体育旅游。体育旅游活动不仅可能愉悦身心,还可以促进参与者身心健康、缓解和消除身心疲劳、增强体质,防范“文明病”等功能。体育旅游有很强的专门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专项旅游,游客对体育旅游的选择个性化倾向明显。体育旅游之所以区别于日常体育活动,就在于其异地性。因此,体育旅游的客体虽以体育活动为主,但也叠加了异地与体育活动相关的旅游景观与活动,从而使旅游资源具有复合性。体育活动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体育旅游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同。与常规旅游不同的体育旅游无论在心态上还是行动上都具有主动性、参与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更能符合与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同时,新鲜、新奇的体育旅游将传统旅游的被动和受约束降至最低点,提供更多的个性服务,更加符合旅游消费个性化的需求。 二、我国体育旅游的现状 1.我国具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涵盖了多种地质地貌而且名山大川众多,河流湖泊、海滨胜地各具特色,且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地域特点和文化魅力。如在东北各省有天然滑雪场旅游;在大连、秦皇岛、青岛、厦门、三亚等有可以游泳、潜水、日光浴等体育旅游场所;在内陆众多的江河、湖泊和水库有可开展漂流、划船等体育娱乐活动;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也有可以登山、攀岩等活动的有利条件。如西藏就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内的5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70余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等,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登山产业的山峰资源。而新疆、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荆州端午龙舟节,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新疆少数民族的赛马、摔跤等,都是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体育旅游奠定了基础。 2.我国的体育旅游项目具有丰富的特色。近年来我国在体育旅游方面,除登山、滑雪、海滨游泳等传统的项目外,还增设了一些新的具有体育特色的项目,如漂流、攀崖、滑草、温泉浴及驾车旅游等项目。上海的一级方程式赛车赛道,甘肃省的丝绸之路汽车拉力赛刺激本省和西北地区旅游的升温;无锡市在太湖旅游风景区兴建山地自行车赛场,增加新旅游项目并形成特色以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武汉市正在开发畅游长江的体育旅游活动,并准备将这一传统项目打造成为品牌等。北京的十渡、雁栖湖;广州白云山极限运动中心、深圳的欢乐谷、水上世界等,这些主题公园拥有大量的体育娱乐设施。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形成的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是我国最宝贵的人文资源之一,是民族文化与体育旅游相结合,在体育旅游中注入中国特色民族文化的因素,是我国体育旅游走向世界的重要保障。我国体育旅游项目有些还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据有关资料,我国以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有25项,占总数64项的1/3强。 3.我国发展体育旅游的优势。我国经济每年以9%以上增长速度飞速发展,在沿海地区,gdp已经超过人均3000美元。随着现在社会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崇尚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生活方式,各种健身休闲日益风靡。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国内旅游客源多,规模大,接待能力也强。我国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拥有丰富的民间体育文化积淀和众多的与体育有关的历史名胜遗迹,有56个民族,其中有许多具有少数民族独特魅力的民俗体育活动。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来中国旅游的国际游人也越来越多。据估计到2011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地,而国外则具有比国内较高比例的体育旅游者。 三、我国体育旅游的经济效应 1.可以增添大众旅游资源。大众旅游业多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以度假、会议、生态等旅游为辅。这些旅游产品共同的缺陷是参与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不强,对旅游者缺乏深层次的吸引力,难以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新求异、挑战自我、超越极限、追求快感等更高层次的心理追求。体育旅游是大众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众旅游业内容的充实和缺陷的弥补。具有新奇刺激、富有参与性、挑战性和娱乐性,这正符合当代旅游者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因此说,体育旅游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大众旅游产品的不足之处,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身活动的要求趋向多元化。体育旅游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健身体闲方式,因其兼有娱乐、刺激等独特的魅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欢迎。欣慰的是,滑雪、漂流、攀岩、登山、沙漠探险、徒步游、自行车游、自驾车游、高尔夫旅游、武术健身游、海滨健身游等体育旅游项目在我国逐渐兴起。据有关统计,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营业性漂流场所已达150多家。 2.可以刺激住宿、餐饮等消费。民族体育旅游业除了提供民族体育旅游服务外,与大众旅游服务一样,离不开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民族体育旅游业的开发和兴旺,不仅可以刺激直接为民族体育旅游服务的旅行社、交通通讯、旅馆餐饮业的超常发展,还可间接拉动为民族体育旅游服务的商品销售和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兴旺发达。从1979年至1992年,在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下,大量星级宾馆、饭店的兴建,使许多海外健身配套设施进入大陆。体育旅游服务市场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规划和组织体育旅游活动,为旅游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提供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其中,旅游饭店是旅游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旅游饭店的规模大小、数量多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和接待能力的重要标志。目前,全国已有直接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几万家,直接从业人数超过300万,间接从业人数上千万。仅2005年国庆期间,在全国接待的1.01亿人次旅游者中,过夜旅游者(仅限于住在宾馆饭店和旅馆招待所)为2655万人次,一日游游客为7431万人次。国庆期间,31个城市监测的138家商业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352亿元;监测的131家餐饮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2.01亿元。 3.可以为传媒介带来商机。体育旅游产品大多是无形的、不可转移的,是不可陈列、展览的,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的宣传,间接地进行介绍和描绘来吸引人们参与。因此,体育旅游的宣传对其产品的推介销售尤为重要。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有关资料显示,加拿大旅行社的广告宣传费用占总预算的79%之多;泰国旅游局把总预算的60%用作宣传促销;据说美国每花1美元的宣传费用,即可吸引1名游客;墨西哥花1美元的宣传费用,可换n40美元的收益。另据香港旅游协会统计,每花1港元宣传费,可获123美元的直接或间接旅游收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对旅游景点近几年宣传、广告和大型促销活动费用高达数千万元(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县”、永顺县的“猛洞河漂流”和“吉首市德夯苗族风情园”等旅游景点的各种宣传和广告费用)。多年的苦心经营和全方位宣传,终于迎来了湘西旅游的春天,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据当地报纸报道,2004年《疯狂的五一黄金周》期间“28列旅游专列、6万多辆旅游专车进入湘西,游客近50万人,旅游收入达4780余万元”。西部地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很大,但知名度很低,许多极其丰富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尚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未能被世人所了解,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吸引作用。只有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全方位宣传,才能使体育旅游广为人知,才能激发国内外客人旅游的热情。体育旅游的开发和繁荣,必将为国内外广告业和新闻媒介带来新的商机。 四、对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展望 1.挖掘体育旅游资源市场。体育旅游是新兴的旅游产品,衍生许多新的消费需求,世界体育产业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断探求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而产生的市场需求空间,寻求经济增长点。如我国香港康体局和旅游协会为开拓体育产业及体育旅游市场,联手通过驻外旅游办事处,有针对性地积极推销体育产品。他们向日本人集中推销高尔夫球,向东南亚国家推销赛马,向欧美和澳大利亚推销网球、板球和羽毛球,从而吸引了一大批体育爱好者前往香港进行体育旅游,既盘活了体育产业市场,也提高了旅游收入。就国际市场而言,我国的武术、乒乓球及羽毛球对体育爱好者就具有一定吸引力,组织修学团会有一定的市场。而在国内市场,像异地观战近年有了一定的开展,但发展空间还很大,体育产业的经营者应重视重要赛事的营销,最大限度地挖掘体育比赛资源,丰富体育产业内涵,达到体育与旅游双赢的目的。 2.加强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合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和体育产业是同时开发的,但因为行业从属不同,相互交融与渗透不多,造成体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利用。面对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需求,体育产业决策者及从业人员应主动出击,充分利用体育资源,依靠旅游业众多的分支机构,力争将体育旅游市场做大。比如,近几届的奥运会及世界杯足球赛的主办国均保证一定数量的门票给外国的旅游者,委托旅游机构为国外观众的票务,这为异地观战者提供了充分保证。这样既为主办国保证了运动会的票房收入,也提高了旅游收入。又比如日本著名的“日本旅行社”,从1993年开始内设专门负责海外体育观战旅游的营业部,该旅行社组织的团队频繁出现在世界体育热点赛事当中,体育观战旅游收入的份额逐年上升。我国虽然也建立了体育旅游总公司,但由于分支机构不多,其业务量及影响力均不尽人意,而普通的旅行社的从业人员意识到体育旅游市场潜在商机,但苦于缺乏“体育”背景,对体育认知有限、运作方面又欠经验积累,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无论是体育产业还是旅游业的从业者,应协同配合,共同建立和完善体育旅游中介,为实现产业经济的相互驱动创造条件。比如,制订规划一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将体育旅游纳入城市整个旅游计划之中,建立统一的旅游市场体系;二要打破管理部门的条块分割,加速其相互交融与渗透,共同发展体育旅游业。面对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当务之急是体育、旅游两个部门携手起来,体育旅游产业决策者及从业人员,应摒弃门户之见,主动出击,依靠旅游部门遍布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将体育旅游做强、做大。另外,旅游部门也应主动配合,成立专门的旅行社,通过这些专业旅行社来收集和各种体育活动信息,负责组织和开展各项体育活动,联系旅游交通和饭店事宜,向体育旅游者提供完备周到的服务。最终形成体育业和旅游业的双赢局面。 3.加大体育旅游宣传力度。目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由于一些潜在的旅游者对各种体育旅游产品还不甚了解,对于参与旅游采取的是观望的态度。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运用各种市场策略进行宣传,使体育旅游路人皆知。首先,体育旅游经营者和政府有关部门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强人们对体育健身的意识,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让体育健身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从而使体育旅游深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其次,利用大众媒介和广告等方式宣传这种新兴的旅游形式,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体育旅游的特点,并加快相关产业的发展。如2000年,乔伊斯国际饭店借助火爆的体育旅游成功地开发了美国旅游住宿市场。乔伊斯国际饭店通过创建体育旅游网使体育赛事与旅游更好地结合起来,体育旅游网不仅提供了各大赛事的详细资料,而且方便人们查询赛事地的餐馆、住宿、交通、附近的旅游景点等旅游的相关信息。体育旅游网开通一年间,乔伊斯集团的纯收入达500万美元。我国可以创建专门的体育旅游网站,加大体育旅游产业信息化,对食、宿、行、娱、购、健进行组合服务、包装,形成全球化、立体化的体育旅游服务网络;可以组织旅游宣传促销团到其他国家、地区举办各种形式的旅游说明会和推介会;可以邀请国内外旅行商和新闻媒体到我国来考察、采访旅游线路,提高我国体育旅游线路的知名度,全面发挥体育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作用。 4.建立完善的体育旅游安全体系。体育旅游具有一些带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挑战性的项目,旅游者通过挑战和超越自我而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心情,这就是体育旅游的魅力。但是,有些项目,如攀岩、蹦极、探险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组织体育旅游活动时,安全方面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组织者必须在确保旅游者人身与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发展体育旅游。对于一些风险大的项目,有关主管部门一定要进行行政干预方式监督安全问题。此外,通过订立保险合同的方式,将旅游组织及旅游者面临的体育财产风险、体育人身风险和体育责任风险等交由社会保险机构负责。这样,既可以保障旅游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又可以大力发展体育保险业务。 体育经济论文:体育经济企业发展的建议 随着我国广大民众物质生活愈来愈富裕,更多人开始努力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消费观念与消费水平的提升为我国体育市场规模的扩大建立起良好的基础,足、篮、拳击等具有趣味性与刺激性的运动项目正在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与喜爱,而且这一市场还在持续扩大。同时,随着现代人生活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在休息之余选择进行健身运动,鉴于我国群众健身消费的不断增加,提升社会各界投资设立体育健身场所的主动性,从而使群众性体育消费与需求持续扩张,这就为进一步推动体育经济企业的发展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经济全球化时代下体育经济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经济企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一旦存在法律法规体系的欠缺,肯定会造成有人会钻空子,同时也会造成体育经济市场的秩序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护,无序化的市场自然难以确保经济能够实现正常的运转。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法律法规对于管理之中的每环节以及各运动项目的规定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与可执行性,具体到体育市场的管理之中,一些项目依然存在权限交叉或者越位等状况。体育产业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的欠缺,还会导致体育经济市场难以发挥出市场机制所具有的良好作用,因而难以得到足够的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支持。这些都有待于下一步建立完善法律制度,从而对体育市场作出规范。 (二)国家对体育经济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提高体育消费在第三产业的范畴之内,我国当前尚未明确地对体育消费加以引导的政策,也缺乏足够的政策性手段来鼓励全社会办好体育产业,并且积极引导体育消费。体育彩票尽管是政府部门进行政策扶持的体育产业之一,然而在体育彩票发行与销售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难以尽如人意的情况,从而影响到了体育彩票事业的良好发展。 (三)体育经济企业产业结构尚需平衡虽然我国当前的体育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完善,市场机制也不够完善,缺乏足够多的支柱性产品与产业的积极支持,由此而造成了体育产业的结构发展不够协调,比如,经营体育用品、举行体育赛事、建设体育运动健身设施上均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而总体上缺乏足够大的规模效益,导致利用率相当低下,再加上政府部门对于体育事业的帮扶力度不够大,不但不利于体育经济事业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体育经济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四)体育经济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亟待培养当前我国体育市场的人才资源严重滞后,到目前为止尚未一所高校有培养体育产业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主要缺乏的是经营管理人才,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是高层次通才,主要是指知识结构较为合理,能力素质也较为全面的体育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二是学有专长,有专业技术的专才,比如,对某一个项目的市场化与商业化运作具有实践营销经验及技能的销售管理人才等。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不足将严重影响体育经济市场化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时代下促进体育经济企业发展的思路 (一)形成体育经济企业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体育经济企业和市场经济一样,同为法治经济的组成部分。所有的体育市场主体活动都需要有法律根据,这样能到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所以,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对于中国体育经济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强化体育经济法制建设,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抓:一是在立法上应当立足实际,及时反映出法律权威;二是在执法上要严格,对于违法行为应当进行严肃的处理;三是在守法上讲诚,全行业应当自觉形成遵守法律与法规的良好习惯;四是在法律监督上应当做到及时和到位,并且注重于长效,以确保体育经济企业取得良性化发展。 (二)全力支持体育经济企业得到良性发展体育经济企业具备了较为显著的准公共物品性质,可以说是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一种混合。所以,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考虑到体育产业所具有的盈利性,而且还应当考虑到福利性与公益性,这样才能要求政府承担起公共物品供给以及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当前,我国体育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是要积极培育与健全各类体育市场。其一,体育商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人才市场是发展体育产业活动所需要的各项基本要素,这是体育市场体系之中的支柱性产业。一旦离开以上三大市场,体育市场活动就难以存在下去。其二,体育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无形资产交易市场以及器材市场则是以上三大体育市场服务的重要保证,同时也应当进行合理的配套。要合理地开发各类体育市场,这样十分有利于刺激消费与扩大内需,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就业上的压力。在体育管理形式与运作方式上,应当积极面向社会,投资主体应当实现多样化,并且提供更加系统化的监督体系。其三,政府部门还应当支持与引导体育经济企业发展的政策完善化,加快我国体育产品与服务的标准化,并且管理与处置体育产业之中的国有资产并积极指导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评价与使用等。 (三)积极改善我国体育经济企业产业结构体育经济企业效益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改进产业结构,同时也是推进体育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健全完善与体育发展有关的各类政策和法律、法规,从而规范目前的体育产业之中的税制、征收年限等等,从而让体育发展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要深入开发富有实际价值的体育资源,更好地运用有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所具有的强大动力以拓展内需,并且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促进产业的升级。三是应当依据市场的需求,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要积极扶持重点企业、生产名牌产品企业等举措,在提高产品品位的基础上提升体育产品所具有的市场竞争能力。四是要积极运用优惠政策以鼓励与扶持相关企业得到新的发展。所以说,运用体育产业结构的改进与优化,不但能够促进体育经济企业取得新的发展,而且还能为我国体育事业的继续发展拓宽空间。 (四)加大体育经济企业规范化管理力度鉴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持续改善,体育事业也有了新的发展。然而,也应当看到目前的体育市场在其形成与发展中同时也具有一些严重的问题。一部分单位与个人以赢利为目的来搞集资与拉赞助以举办一些低层次的体育表演类活动。同时,因为缺乏足够的配套设施,体育市场在一部分地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局面,从而严重影响到体育经济企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必须对体育市场实施更加规范化的管理,出台相应措施,切实维护消费者群体的合理利益。在此基础上,应当持续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档次,从而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在体育上的需求,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 (五)打造高层次体育经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目前,我国体育经济企业相关人才十分短缺,必须造就一大批不仅懂得理论,而且又懂得技术的管理型体育经济企业管理人才。一是可以引进高水平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可以对目前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实施强化培训;三是要更加广泛地实施国际体育交流和合作,从而借鉴西方国家的体育经济管理经验,为我所用。 结束语 近年来,中国经济正在从成熟阶段往高额消费的阶段加以转变,其中,体育经济企业正在体现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中国体育经济企业取得更好的发展,应当充分吸收成功主办北京奥运会的有益经验,凝聚社会各界对于体育经济企业的大力支持,又要充分发挥出各个行业实施市场运作的优势,从而促进我国体育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作者:潘荣辉武恩钧单位:天津工业大学体育工作部 体育经济论文:体育经济前景思索 体育经济是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体育商业化就是指以竟技体育为主体的各类体育运动,采取商业化的运作方式,以获取最大经济利润作为推动和发展体育运动的杆杆。在我国,体育有着几百年历史,而体育商业化却刚刚兴起。处于初始阶段的中国体育产业化经营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借鉴,而目前经济学界对体育产业化发展规律的理论研究和国内外经验教训总结明显不够,1997年的上海八运会是成功引进市场机制、把体育当作产业来经营的成功之例,但经济学界对其成功经验却未予以及时认真地分析研究和总结,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中国体育商业化的发展,不仅使国家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方面难以充分考虑体育经济增长因素,也导致企业在体育方面的投入、管理及运作缺乏理性思维。 1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 我国目前可堪称世界体育大国,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与体育事业的蒸蒸日上极不相称。笔者对其加以具体分析后,认为影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同教育、文化等事业相比、体育产业在政策优惠方面受到冷遇 在美、英等体育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为扶植本国体育经济的发展,都相应地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对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和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企业出资赞助体育比赛,可以记入企业生产成本或作广告支出;修建体育场馆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和低息贷款。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扶植力度远远不够。 1.2传统体制的制约,无法提高企业投资体育的积极性 我国体育赛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才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相当浓重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主权。另外,在赢利后,企业得到的往往占少数,许多赛事的投入越来越多,而效益好的却寥寥无几。长此以往,企业对于投资体育事业的积极性逐渐打消了。 1.3市场竞争意识缺乏,对体育经济产生影响开发 市场的机遇转瞬即逝,成功只属于抓住机遇的捷足先登者。一位日本商人曾向他的中国同行感慨地说:你们中国乒乓球称霸世界乒坛30年,为什么中国商界不借乒乓强国之光,搞借光经营呢?中国是世界体育强国,可借光之处很多,但如何借光经营,只有企业家唱独角戏不行,还需要舆论界的宣传和呼吁,需要经济学界在具体运作方面的讨论争鸣。运用经济学界锐利的目光,抓住机遇,提高意识。遗憾的是,近年来经济学界在这些方面务虚的甚多,务实的少。 1.4市场定位不准,惯性思维跟不上形势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不开阔,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二者严重脱节。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消费上,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进一步解放思想,人们虽逐步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但在摸索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常常不能完全脱离十几年的惯性思维,以开阔的眼界迈开步子大胆干。 2体育经济促进体育商业化发展的途径 2.1发展体育品牌战略,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 当中国市场逐渐告别短缺经济转向买方市场时,名牌战略的重要性一下子凸现出来,并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所认同。中国体育用品有李宁、青岛双星等名品。但挡不住耐克、彪马等国外品牌的强大攻势。国内市场难以守住,在进攻国际市场时实力又远远不及。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举国上下正在兴起的“全民健身运动”,为体育界提供了无限商机,但又不乏挑战。面对硝烟弥漫的体育用品市场,各商家应认清市场形势,主动进行企业的产品、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主动调整,去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在体育用品的材料、功能上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着力发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国内市场的同时,闯出去占领国际市场。近年来谈论品牌战略的文章颇多,而不能将体育品牌纳入其中的品牌战略,只能是跛足的品牌战略。 2.2利用体育的公益性,获取体育产业的最大经济效益 在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中,应该把追求商业利润,提高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在这里,体育的经济效益就是微观经济效益,即体育单个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同企业一样,应该把经济效益当作自己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利润视为企业的生命。这不是由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运作的必然结果。有人认为,体育劳务产品和其他产品不一样,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即使是进入市场的部分也是坚持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相结合,以社会效益为主。不错,体育劳务产品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体育作为产品进行开发,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商业化道路,这说明推向市场的体育产品是商品。广泛的社会性、权利性、公益性,才使得体育劳务产品具备了交换的价值。因此,各体育经营单位必然想方设法,在尽可能降低劳动占有和劳动消耗的条件下,争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此同时,经营者还必须考虑到要服务对路,增添花色,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满足人们丰富多彩的体育需要,唯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更长远的经济效益。 2.3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力度,保障体育商业化的正常运行 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力度。一是要狠抓市场体系建设,以引导和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证券市场、广告市场等,要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为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规范财务运作,确保体育投资者的利益,如允许企业对体育的赞助费记入成本;三是要赋予著名运动员、教练员广告权;四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五是要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实行土地置换、盘活存量,集中建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我们鼓励搞活,追求经济效益、赚取更多的利润,这并非坏事。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办法从经营者手中提取丰厚的利润,再把它投资到体育的福利性方面去,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又可以加速体育商业化进程,使体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化学与社会论文:低碳时代绿色化学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绿色化学作为学科前沿方向的逐步形成,用更高层次的环境友好化学过程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变得可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低碳时代绿色化学研究内容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化学;精细化工;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许多国家通过推出一系列“绿色新政”催生新技术和新产业,以期带动整个经济进入新的繁荣。绿色化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策略方针早已引起各方瞩目,随着低碳经济潮流兴起,正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和业界的努力方向,由政府直接参与以及产学研密切合作成为低碳时代绿色化学研究和开发的显著特点。 一、低碳时代化学工业与化学品面临大考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核心在于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社会转型;其本质在于要求低碳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制度的创新,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效、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提高碳生产率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由于全球性环境污染影响因子的80%是化学性污染,低碳时代的到来使得化学工业不得不面对更严格的环境控制和不断飚升的成本费用,亟须进一步增强环境忧患意识和做好环保工作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 发达国家对于化工产品“绿色化”的要求,以及发展中国家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使得化工产品设计的绿色化成为必然趋势。在绿色化工产品设计时,要遵循全生命周期设计、再循环和再使用设计、降低原料和能量消耗设计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绿色化工产品的设计等原则。 低碳时代化学工业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实现高选择性、高效的化学反应,极少的副产物,实现“零排放”,继而达到高“原子经济性”的绿色化学。从环保、经济和社会的要求看,化学工业不能再承担使用和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费用,需要大力研究与开发具有社会责任感、可信赖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随着中国污染防治战略逐步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应认真吸取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在环境容量允许的条件下发展,主动调整和控制自身的行为,从简单的企业治理向调整产业结构、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在现今科技手段和条件下寻求建立能降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负面影响的各个方面和各种类型的化学过程,包括许多化学领域,如合成、催化、工艺、分离和分析监测等。 二、绿色化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绿色化学自1991 年首次提出绿色化学概念以来,迄今已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特别是近几年来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环境友好技术和洁净技术成为化学学科最引人瞩目的焦点。在化学合成或生产工艺中去研究新的技术和方法,探索新的反应条件,尽量减少和消除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共识。有关绿色化学主题的学术会议和研究论文不断增多,反映了科学界以及公众对绿色化学日益增进的关注度,也说明绿色化学合成和设计从理论研究进入了实际应用。 绿色化学与技术主要解决与化学供应链相关的创造、合成、优化、分析、设计、控制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多元复杂问题,以建立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化工过程或以产品生产为最终目标。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不仅涉及原料、工艺和终端产品的绿色化,而且还涉及到成本、能耗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经济性反应和零排放、原料的绿色化、绿色溶剂、绿色催化、助剂的绿色化、新的合成路线的选择、绿色化学工艺、绿色过程系统集成等,而且其内涵仍在不断完善发展中。 绿色化学一出现就带有强烈的应用技术与工程性,成为综合运用环境与资源、材料、能源、生化工程与计算信息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物质转化过程绿色化的综合性科学与工程。绿色化工过程系统集成涉及的化学供应链问题,涵盖了从分子聚集体颗粒界面单元过程工厂工业园的全过程,并将环境、健康和安全对过程或产品的影响作为约束条件或目标函数嵌入模型中,以多目标、多变量、非线性为重要特征,以全系统的经济、环境和资源的协调最优为最终目标。 尽管绿色化学已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认同,但如何使其走向工业化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绿色过程系统合成和设计要求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经济、环境、安全、健康等),这些因素使工业过程的绿色化设计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大规模、多目标的高度非线性问题,其求解有待更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近年绿色化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最小化环境影响负荷,采用低毒性原料,或节约能源,随着整个社会对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有关绿色化学的研究已开始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如何解决现行用于绿色化的工艺、技术及产品中存在的不绿或绿色程度不够等因素将是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中国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加上低廉的生产成本与未来二十年中新型基础设施和研发领域的庞大资金的流入,为低碳时代绿色化学和技术的大量采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由于化学工业存在的环境、安全等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国化学工业必须尽力设计研究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材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对环境没有或尽可能小的负作用的化学工艺,推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全过程的资源利用率,从战略上谋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中国化学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化学工业的绿色化提升为多学科综合交叉和工程学的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同,向低碳转型的起点和条件不同,追求的目标也有所差异。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探索化学工业的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中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发展绿色化学、走低碳发展道路需要相当的额外成本和大规模采用低碳相关技术,这将有可能延缓化学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化学工业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必须以多种政策来引导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低碳经济的内涵既包含了低碳生产,也包含了低碳消费。化学工业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体,需要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需求,开展化学工业发展的碳排放强度评价,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绿色化学和清洁生产技术体系。 绿色化学和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所倡导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中国化学工业和化学品环境管理政策和制度框架应建立高度关注的优先化学品的筛选标准,切实把推行绿色化学提升到实现低碳经济模式中长期发展战略层面上加以思考,认真并、转一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并积极引导这部分企业向服务业、低耗能、低排放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转移。 低碳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其技术转让、设备制造、产品生产和相关服务业都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超前发展的意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节能、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融合市场现有的节能、低碳技术,并迅速加以推广和应用。 四、结语 低碳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科学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这是环境战略重点的一次创新性转移,是一种新技术对传统技术的挑战,也是人们对环境问题由被动反应转化为主动行为的一次认识飞跃。 化学与社会论文:初中新课程“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之我见 摘要:从综合性、学科性、活动性、渐进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等六个方面,进行“化学与社会发展”的主题教学,充分发挥该主题应有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化学;社会发展;教学 “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突出体现了初中化学“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以能源、资源、材料、健康和环境为线索,涉及的内容既有燃料燃烧、金属冶炼、化肥鉴别、合成材料、微量元素等知识方面的,又有燃烧条件探究和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及危害情况调查等活动方面的。该主题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拓展他们的学习视野,而且能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许多老师由于受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影响,对该主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研究不力,以致于白白浪费或错失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大好时机,致使该主题的教学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地发挥。笔者在分析和研究“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特点的基础上,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该主题的教学,供大家参考。 1重视综合性 “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首先,“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强调的是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密切联系,重点体现的是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因此该主题与其它主题之间必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学生认识和学习物质构成、性质和变化的知识,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其次,“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在内容上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实施“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时,既要重视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又要重视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如在《化石燃料的利用》一节的教学中,有关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我国使用化石燃料的悠久历史、化石燃料在我国的主要分布状况、不同化石燃料的热值大小,分别涉及到生物、历史、地理、物理等多学科知识,而化石燃料的燃烧与污染物的产生、煤的干馏、石油的分馏以及化石燃料的精加工等则涉及了化学学科中不同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用综合的观点学习“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不仅能加深拓展他们对化学知识的认识,而且能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突出学科性 “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中的能源、资源、材料、健康和环境等问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不仅是化学学科研究的热点,也是其它许多学科关注的焦点。教学中应充分发掘该主题中与化学有关的内容,突出化学知识和方法、化学观念和思想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的重要作用,以展示化学学科的魅力,凸显化学学科的价值。仍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一节的教学为例,在分析化石燃料与环境问题时,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燃料的组成与燃烧产物的关系、燃烧条件对燃烧过程和产物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方法和措施。 3 加强活动性 活动性是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和探究,亲身体验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因此,在“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中,开展多样化活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水平,比单纯的听讲、阅读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从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目标要求看,有关“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目标要求有许多是体验性学习目标。而没有活动,就谈不上体验,没有体验,就无法达成学习目标。再从《化学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看,一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从不同侧面对初中化学课程总目标的解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可能单独成立;而另一方面,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具体界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可以看作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知识,习得了技能,经历了过程,学会了方法,才能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有意义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经过不断地体验、内化而逐步形成的。所以,在“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中,开展多样化活动,既是为了遵循《化学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需要,也是为了体现该主题作为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主题特色的需要。也正是因为如此,《化学课程标准》为该主题列出了多达21条的“活动与探究建议”,约占《化学课程标准》所有“活动与探究建议”的三分之一。有关活动包括调查、参观、辩论、实验设计、资料收集等,这些活动本身不仅是初中化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化学教学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基础。在实施“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时,只有扎实有效地开展有关活动,才能保证该主题学习目标的全面落实。 4 注重渐进性 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有关环境方面的内容为例,第1章涉及环境问题时,只是简单陈述了一些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简单物质和典型事例,并不涉及原理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化学能够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第2章涉及与空气、水有关的环境问题,要求学生了解空气、水污染的主要因素,认识保护空气和水资源的重要性,但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对污染因素的分析也比较笼统,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第4章在对化石燃料燃烧与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时,则要求学生从化石燃料的组成、性质以及燃烧的条件与产物的关系等方面,对化石燃料燃烧为什么会带来环境问题以及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在全书的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再次涉及环境问题时,不仅内容全面,而且系统性强,其中既有大气、水污染的问题,又有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问题;既有对危害环境的主要污染物、污染源的研究,又有对防治污染的方法和措施的研究;既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物质的性质、物质变化的规律从化学的视角认识和分析有关环境问题,又要求学生应具有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观。这时对有关环境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对学生在初中阶段掌握化学知识程度的一次检阅,而且也是对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考验。如本节在讨论酸雨问题时,不论是雨水pH的测定、酸雨形成原因的探究,还是消除形成酸雨污染源措施的研究,都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应用有关酸、碱、盐的知识。因此,在处理不同章节中与“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有关的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做到循序渐进。切忌忽视学习的阶段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搞一步到位。否则,不仅会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降低教学内容应有的功能,导致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5 强调开放性 在“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教学中,应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性。一是要敢于跳出书本的束缚,多从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实际、社会热点中取材,多从学生感兴趣的化学最新科研成果以及对化学高科技的展望等方面取材,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二是要大胆地走出封闭的教室,既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生活社区,走进厂矿企业,走进广大农村,进行参观调研和开展实践活动,如调查所在社区居民家用燃料的状况、生活垃圾的种类及回收情况;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查阅资料和信息,直接向专家、科技人员、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咨询和请教,以拓宽学习渠道,拓展学习空间。强调“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的开放性,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涉足更广泛的学习领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就是要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个性,发挥特长。 6 体现时代性 新课程强调化学课程内容必须适应科学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事实证明,现代社会的四大支柱――材料、生命、环境和能源,无一不是以化学为直接基础的,化学已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而随着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迅猛发展,化学学科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显著。能够使学生对化学学科的价值有真切的体会和深刻的感悟,也正是“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在实施“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教学时,必须关注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关注社会的发展,充分体现时代性。如在进行《化学与材料》一节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开发和利用材料的历史和意义,又要让学生了解目前人类研制开发的各种新材料及其在生产、生活科研中的应用;不仅要通过具体材料和典型实例说明化学与人类开发和应用材料的关系,使学生感受并赞赏化学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向学生介绍有关材料的最新研发成果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前景,并力求针对学生实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说明化学在新材料的研制和利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坚定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念。“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应体现时代性,还在于化学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环境、能源、资源等方面的问题时,所显示出的特有的重要性和能动性。如燃料电池在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同时,不仅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有利于解决能源危机的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化石燃料燃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可降解塑料的研发和应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减少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而且妥善解决了塑料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难题。 突出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密切联系是本次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的研究,努力实践,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该主题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化学与社会论文:浅谈有关“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复习教学 摘 要:课改之后的中考比以前突出考查的部分主要是科学探究和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两部分。本文就“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复习教学,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化学与社会发展 复习教学 科学素养 能力 “化学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中考中的热门考题。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不能轻视,要认真对待,仔细研究。 一、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地位及作用 加强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教学,对于增强化学教育的实践性,体现STS的理念,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公民的化学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内容综合性强,与生物、物理、地理、医学等都有联系。学习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内容,能帮助学生加深、拓展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能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既看到它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看到处理、使用不当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危害,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科学、应用科学,为人类社会驱害谋利的意识,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前景,认识化学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上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积极性。 二、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主要内容及考查特点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各地中考中,有关化学与社会主题的题目正在逐年增多。化学与社会主题的考查内容主要有: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 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题目从过去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转向于从化学的角度全面分析理解科学的发展,新技术的运用,新科技成果,新材料的开发,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重大问题,科研和环保检测,更多地关注化学与人体的健康和安全,用标新立异的试题考查取代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试题考查。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涉及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科技成果、环保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明显增多,它能够有效地引导考生关爱生活、关注社会,体现时代性,在解答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一种社会责任感、伦理观念、情感体验、学习的价值在影响着学生。 2.将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放在生动化的社会生活情景中,以图文并茂的试题形式来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相关背景材料为载体设计试题,注意考查学生化学信息的迁移能力,注意开发“化学与社会发展”的探究性、开放性,突出材料的评价功能。 三、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复习策略与方法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 1.重视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基础知识的积累 让学生认识化学是一门与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学科,平时就要养成勤于观察、关注学科最新发展动向的好习惯,并且要善于积累化学与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以基础知识作为一种载体,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化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2.落实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知识应用目标 关注自然和社会,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和能源,使自己获得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研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3.落实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复习的情景设计和活动设计 使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实验、收集的资料、报刊、电影电视的有关内容进行有效的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试题的开放性具有考查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作用,这种结论的不确定性、过程的探究性、创设情景的模拟性,主要考查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是否注意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要求培养学生坚实的基本功,同时还必须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广阔的知识面,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多观察、多联系实际进行思考问题。 四、化学与社会发展型试题的解题要领 化学与社会发展型试题的一些背景素材取材于课外,而且要求有比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解答所需要的知识仍然是中学化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因此,要解答这类试题的要领主要有: 1.明确试题特点,克服畏惧,树立解题信心。 2.研究试题呈现的新情境,准确获取与解题有关的化学信息,并将信息与已有的化学知识相整合,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并迁移到问题解答之中。 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化学,化学的发展使世界更加绚丽多彩,让学生把化学的学习融入个人的生活、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使学生体会到处处有化学,时时关注社会发展中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充分体验化学与社会发展的亲密关系,激发学生把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化为学习化学的强大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会学”,在化学与社会发展的教学中形成创新精神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 山东省德州市经济开发区赵虎中学 化学与社会论文:独立学院开设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的教学初探 【摘要】本论文从化学科学发展和应用的社会形势阐述独立学院开设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的必要性,并针对三类本科学生的特点,探讨了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强调应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教学 为了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实施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21世纪教育的必然趋势。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应用人才的培养。《化学与社会》课程是高校面向非化学化工类学生开设的一门自然科学选修课,应该担负起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予了高等教育更多的机会。教育改革在经历了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之后,如今的素质教育成为最主要的内容,其核心在于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今年作者所在的长安大学兴华学院开设了多门公共选修课,其中包括《化学与社会》。本论文通过分析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形势,阐明现代社会独立学院开设《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必要性;同时结合本人讲授《化学与社会》过程中的体会,探讨了如何在独立学院提高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的教学效果,并呼吁应加强三本学生自然科学素质的培养。 一、独立学院开设《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必要性 公共选修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益选择。我国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多偏重对学生本专业的学习要求,而对学生在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掌握以及素质修养则鞭长莫及。公共选修课在帮助学生完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提高素质修养方面大有可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复合型。公共选修课是高校实现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且必须的课程结构模块,是独立学院因时制宜地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环节[1]。且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各个方面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使学生可以不拘于专业和年级的限制,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主讲教师,这一方面为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素养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授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2]。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化学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科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渗透到了环境保护、新材料、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离开化学科学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相对于化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化学知识的普及远远的落后了[3]。相反,由于各种传播媒体无意或有意的宣传,在大众的心中,化学却越来越多的与一些负面影响相联系,例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等。固然,化学作为一门传统科学,必须正视这些已经存在并不断发展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科学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道,只有通过科学的发展我们才能消除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开设这样一门课程,向大学生普及化学知识,使其全面客观的认识化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化学科学的进步来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随着我国独立学院数量的增加,独立学院亦如此。通过《化学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大大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情趣,充分认识化学与人人有关,衣食住用样样离不开化学,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时时为化学提供实用的机会。同时本课程的学习对提高人的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增强人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大有帮助。本课程的特征是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新颖性的统一。 二、《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主要内容 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开设对象是全校性不分专业不分年级的三类本科大学生,考虑到三类本科学生的特点,内容的安排要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不求理论的系统性。课程内容不宜涉及到过于专业的化学知识,而应结合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和选课学生的专业特点拟订合适的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笔者力求与社会发展同步,不断补充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重点讲述有关化学发展和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而不再遵循以往教科书按章节进行教学,笔者按照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课程分为5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化学与能源、环境、日常生活、材料、计算机科学的关系。课程所涉及对象从全球变暖、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大的方面,到空气、食品、能源等日常生活中赖以生存的用品,以具体而有趣的实例讨论化学在社会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在扩大了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还增加了许多日常生活经验常识,尤为重要的是为非化学专业的同学打开了一扇了解化学世界的窗口[4]。 三、如何针对学生特点提高《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1.设置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新颖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课程内容 为三本学生讲化学,重要的是要引起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并让他们真正学到有关的化学实际应用的知识,同时要注意到其在中学时的化学基础。所以讲授的基点不是放在大量的化学分子式、化学反应式、化学原理上,而是从化学角度来讨论一些社会问题,更多的是大量素材的归纳和实际应用知识,让学生“认识”化学,理解化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国家经济建设、保护环境、增强人民体质的关系等。所以,设置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新颖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课程内容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途径。例如:(1)我们在讲化学能源部分,首先从最近的油价上涨开始,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尤其是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开采利用的历史;然后介绍了世界当前能源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化学在缓解这一危机中所做的努力,其中不但讲解了电池的发明和应用,还包括了最新的生物柴油技术和扩展的燃料电池技术,以及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最新的科研成果;最后对未来的能源开发进行了展望,其中更详细探究了核能与矿物能之间的比较,并引入了2008年北京奥运的氢能源汽车。(2)在讲化学材料时,我们讲到了“神七”太空漫步时穿的太空服的特殊化学合成耐高温材料芳纶1313。(3)在讲化学与日常生活时,在讲述“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介绍元素在生物体中的含量、微量元素的主要功能;然后讨论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着重介绍微量元素与某些地方病如克山病、甲状腺肿、氟中毒营养饮食与键康的关系,并结合有关当前学生营养、体质状况的调查材料以及饮食与某些地方病的关系,引导学生要正确树立平衡营养观念;就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介绍了皮肤的结构、护肤品中常用原料的化学成分、护肤品中有毒成分以及防晒的基本知识;结合日常生活讲解了日用洗涤剂的种类、去污原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洗涤剂与环境、人类健康的关系;同时还讲了“三鹿奶粉”事件中添加的三聚氰胺的化学检测法,西安市场出现的硫磺生姜事件中硫磺生姜的危害与辨别以及硫磺熏制食品时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等。 2.利用不同课程教学形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其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对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有更清楚的了解,化学与社会选修课在教学形式上要体现灵活性: 第一,以专题讲座为主,采用多媒体系统进行教学,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再好也不及多媒体对信息传递的直观和有效。对于《化学与社会》这种公共选修课程来说,多媒体的合理使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笔者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大量的图片和图表使得学生理解更为便捷。此外,笔者还根据课程的安排精选了多部科教影片,在课程讲解完成后播放,学生看完后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从而增加知识的容量; 第二,摆脱传统习题模式,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化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作用与价值,培养学生分析与判断能力; 第三,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制作成PPT(PowerPoint)演示文稿,在班上作口头交流,这种方式特别受到学生欢迎,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 3.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科学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对于化学来说这一点尤为明显。不可否认近现代的化工工业的飞速发展对于环境的伤害是巨大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大学生在毕业后将成为社会生产建设的主力军,增加他们在环保方面的知识素养,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不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此,课程中专门安排了“化学与环境”一节,从环境污染的源头、现状、后果以及目前的应对办法进行全面而细致的介绍;除此之外,在其它内容的授课中,也需要不断渗透环保方面的知识。 四、结论与建议 化学科学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核心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较全面的介绍化学科学的发展现状与应用情况,内容丰富且浅显易懂,适合全校性文理科学生扩大知识面,对学生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因此独立学院应该努力提高各类人员对《化学与社会》的认识,建议有条件的独立学院尽可能开设《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 化学与社会论文:浅谈高校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高校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程是必然趋势,既能体现化学素质教育的培养宗旨,也能不断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高校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实际情况,对其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校;化学与社会;选修课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化学作为社会科技发展的关键学科,只有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才能构建大学生的系统性知识结构体系,对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一、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必要性 在高校教育中,选修课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利于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高校倾向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通过设置选修课,则成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表现形式。选修课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对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等发挥重要作用。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科学素质。选修课的形式灵活多样,使学生不再拘束于课堂限制,可自主选择喜欢的学科,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结构,也利于调动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尤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与新材料、环境保护等全新领域相结合。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经离不开化学知识的支持。因此,通过在高校教育中开设《化学与社会》的选修课程,在大学生中普及化学知识,既能帮助他们更加客观、更加全面地了解化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等,同时也能利用化学手段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总之,高校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程具有一定必然性,可有效激发学生的生活情趣、开拓化学知识视野,认识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时时刻刻都有应用化学的机会。同时该课程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二、《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教学策略 (一)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技术涌现出来,更贯穿于社会发展的若干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扫清障碍。例如,有关环境污染问题,可以通过化学手段提供解决措施;利用全新合成技术或制造方法,控制污染来源,减少排放污染物的可能性;对于一些污染物的排放行为可能难以控制,就可以利用化学手段进行污染处理,而积极应用“绿色化学”工艺,则可顺利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污染”、“零排放”。 再如,面对能源枯竭的现状,可通过化学手段采取相应措施。首先,应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等实现能源节约目标;其次,积极探索新能源,如氢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这些凭借化学手段而取得的进步,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格局与社会变化。在化学学科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加快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将《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相一致,以此吸引更多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二)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对于选修课来说,教学形式多元化,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教学形式: (1)专题讲座。由于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教材内容明显滞后。因此,为了维护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可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介绍更多化学发展的前沿知识、边缘技术等,激发学生化学兴趣。 (2)实验研究。化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开展实验研究非常重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探究实验原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期间,到社区、企业等进行实地调查,可调查大气、水污染状况、吸烟与健康等专题,要求提交调查报告,开展广泛交流,切实提升学生的化学应用水平。 (4)企业考察。加强与工厂、企业的联系,争取“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查,如电镀厂、热电厂、化工厂等,了解工厂生产的规模、流程、工艺等,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相结合。 (5)举办竞赛。鉴于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相关联,同时涉及到环境、科技、能源、医药等若干方面。根据这一广泛性特征,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竞赛,如抢答赛、辩论赛等,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并认知《化学与社会》学科的重要性。 (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让学生意识到科技的大力发展在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同时,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现代工业发展造成很多环境问题已难以逆转,如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问题等。大学生作为全新的社会力量,应不断提高环境意识,发挥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通过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程,不断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并以此带动社会氛围。例如,在教学中设置了“化学与环境”的知识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的种类、引起各种污染的污染源、造成的严重后果等,并结合实例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在其他教学内容中,也有意识地渗透环保知识,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面临全新要求,同时也应为学生能力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与社会发展相符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具有一定必然性,结合社会科技的发展形式,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实现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化学与社会论文: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前言 社会体育专业肩负着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重任。它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体育专业在怀化学院属于一个新兴专业,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尚处在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加强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现状与分析,不仅是对专业目录的进一步完善,而且为推动我国的群众体育开展提供了人才资源,使全民健身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加科学有序的进行,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 2.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对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现状分析 3.1.1对培养目标现状分析 依据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培养目标,怀化学院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社会体育服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会体育指导能力,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育活动指导咨询、组织管理、教学研究以及经营开发等工作的应用性较强的高级专门人才。但目前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3.1.2对业务要求现状分析 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要求为:掌握教育学、心理科学、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较强能力和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动态;专项运动技术达到二级水平,裁判能力达到二级,外语达到准四级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高校一级水平。但是社会上设置的相关岗位有限,社会体育专业的特色没有充分的展现出来,限制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 3.1.3社会体育专业与其他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我国现阶段的高等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以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等为主。 长期以来,怀化学院体育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以体育师资为主。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体育运动训练专业是培养具有竞技体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从事专项运动训练的基本能力,从事运动训练教学、训练等方面的高级人才。 3.2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的现状 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课四大类。必修课覆盖了多个领域,涉及面较为广泛,再加上限选和任选课程,社会体育专业已经成为集众多专业于一身的综合性专业。 3.2.1公共基础课的比例分析 国外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占总课时的30%~34%,国内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占总学时的平均比例为25%~26%,通过统计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看出目前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比例偏高,在学校对体育学院规定的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公共基础课程所占的比例越大,专业课的课时必定相应减少,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专业水平的提高。 3.2.2学科和术科的比例分析 由调查得知,学科(即理论课程)与术科(即技术课程)的比例为1.6:1,但是目前国内高校社会体育的术科专业课程设置比例正在日益缩小,基本比例约为2:1,对此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应适当减少术科学分或学时,尽量不减少课程数量,合理安排学科与术科的比例。 3.2.3选修课与必修课设置的比例分析 当前,国内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必修、限选和任修课程的课时比例为7:2:1,并向6:2:3的方向发展,但怀化学院选修课在比例上大于国内其他高等体育院校,任意选修课程数量较少,各自间的联系不明显,而对学生的引导性又较少,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不能达到预期的课程设置效果。 3.2.4实践环节的分析 在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实践环节就更显示其培养合格人才的独特作用与功能。根据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特殊性,采用短期实习与长期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暑期实践时间共六周。随着学生实习目的性的增强,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给予的指导较为不足,没有对口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岗位,这就使得学生毕业后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缺乏相关的经验。 4.结论 社会体育专业在数量上发展非常快,人们对这一新兴专业报有极大的希望,因此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在考虑未来社会对社会体育专门人才质量的需求,应该合理设置必修课,压缩必修课程,选修课宜多,理论课适当减少,技术训练、实践教学相应地增加,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化学与社会论文:网络化学习与社会课堂的实践教育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现代教学技术在不断提升,网络学习资源和网络教学管理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采用大班授课制,网络信息时代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施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使得“个性化”教育理念得到实现。 关键词: 网路化学习 社会课堂 思想政治教育 数字化学习正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网络化学习平台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课下的第二课堂和社会课堂。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如华中师范大学的“华大桂声”网站、和中央文明办的“中央文明网”等,日渐成为学生经常驻足的地方,更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外主阵地。 一、借助网络平台,增强网络内容可信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技术是否成熟、解决方案及技术服务是否正常运作。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依赖现代化手段,展现给学生的是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容易产生共鸣,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性。积极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学习和建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便捷的资源,交流、共享科技文明的成果,能够使大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到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无法触及到的知识,优先得到优秀的学习资源,知识体系得到进一步延伸和强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网络化学习日渐成为社会信息化主流和终身化学习的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已经打破传统的书本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载体、主要依赖课堂学习的教育格局。各种信息化学习手段,如微博的广泛应用、手机报的普及,正推动信息时代大学生业余时间学习方式的全面更新。学生通过计算机媒介,以情境对话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专题研究,结合自身兴趣,自主掌握知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开展社会课堂研究性学习,还可以以分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师事先将相关资料、素材制成网页发在网络上,学生则以查阅相关资料为主,对材料进行加工分析,提炼思想。 网络环境下开展以社会课堂为主题的实践教育和研究性、互动性、启发性的学习活动,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角度,寓教于境,寓教于情,为学生创造互动交流环境,积极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感官协调参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此来增强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笔者曾经在课下给学生布置网络作业,要求学生课下观看大型专题片《大国崛起》第十二集《大道行思》。学生普遍的感触是对于任何一个大国而言,思想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渗透力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能。网络化学习不仅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自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命题后,网络教育现已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主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2011年,我国手机网民过亿,网络教育将成为未来社会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成为职业高等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良好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这是高教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美国是网络教育最完善的国家,几乎全部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都建立了网络化学习平台,并且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宽领域的网络教育。所以,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让网络学习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例,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网络学习平台和深受学生欢迎的动态网站,注重教学的实效性,丰富网络信息和内容,使教师和学生即使身处东西半球,都仿佛置身于一个空间,学生可以网罗大量有效信息,进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二、借助网络平台,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寓教于乐。 为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先进德育文化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适应高校学生的弹性需求,引导他们走健康成功之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网络世界这个虚拟空间里,人与机的交流没有了空间障碍,族群之间的纽带较为松懈,真实的感情流露越来越少,人际关系愈来愈淡化。随着网络文化的出现,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与过去说教式的、单向度的灌输教育道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愉悦的气氛中寓教于乐,实现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要主动到网上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校园网络文化品质,代表一个学校德育教育的层次和水平。要构筑网上文化精品信息库,通过网络点击进行名著点阅、佳片点映、名曲欣赏等,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建立网上课堂,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品位和影响,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一致,同样需要道德约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增强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重要载体。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设计不够合理,致使点击率不高,原因在于网站的内容与现实严重脱节而不能引起强烈共鸣,或缺乏对网络这一新媒体的特有优势以及宣传艺术的研究。网络之所以胜于传统媒体,其最大优势是在于及时、快捷的传播方式。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向网络扩展和延伸,把思想政治理论引向立体化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进而增强教育活动的时效性。 三、借助网络平台,构建“三维一体”模式,形成合力。 开展网络化教育,建立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网页上鲜活的主题是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关键所在。网络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使学生受教育的时间变得灵活起来。有限的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以形成教育目标一致的教育网络,共同营造弘扬时代主题和民族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比如以“天人和谐”为价值理想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和谐思想,同时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体”自主实践教育模式,促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的密切配合。以往尽管有类似的想法和强烈的需求,但难以实现。如今,网络的普及,为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结合提供了便利。网络全方位的信息传输使大学生可以广泛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有助于他们利用好社会课堂,当代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状况也可以适时地通过网络及时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网络问卷调查的普及,使家长可以随时与学校联系,了解自己子女的近况,便于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通过网络,大家共同参与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为集中的合力,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如网络上的办公自动化的运用,已经彻底地扭转了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不佳的状况。在管理层面,高校辅导员的许多关于学生工作的信息,如奖学金、就业信息、考试成绩单等都可以借助网络来传递,现今已发展为公务员考试、大型统考等均由网络报名,系统自动产生报名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对高校德育教育也提供了宽广的国际视野,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渗透。我们必须冷静地思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定位,并逐步提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及相应的网络建设,在更加科学的意义上、更为科学的形态上,去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化学与社会论文:化学课堂教学与和谐社会发展 化学课堂教学与生活关系密切,关系到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方方面面。新教材内容的呈现在很大程度上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使化学更贴近生活,而对来源于生活的化学知识,学生更希望得到解释和结论。新课标提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和谐社会发展的整体关怀。 一、与工业生产的联系 《化学1》中氯碱工业、工业制漂白粉、玻璃水泥工业,《化学2》中合成氨工业、工业制硝酸、接触法制硫酸,《化学反应原理》中有关电解、电镀铜,都涉及工业生产。化学与制药、石油、橡胶、造纸、建材、钢铁、食品、纺织、皮革等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产业衰荣与共。据统计,大约有50%的工业化学家活跃在这些行业中。 二、与环境保护的联系 1. 实验装置的绿色化 如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的反应,一直是中学化学必做的演示实验。 教材中的实验步骤:试管中加入铜片,再加入少量稀硝酸,立即用带导管的胶塞塞住试管口,并将导管通入另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观察现象。片刻后将胶塞取下,让空气进入,再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装置存在的弊端: ①在实验开始前试管中就有大量空气,所以反应所产生的NO会马上被氧化成NO2,对观察无色的NO气体产生严重的干扰。 ②另外,实验完毕后,无法使反应立即停止,一旦铜片和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过多,会使其向空气中逸散,污染空气。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对实验进行改良,改良后不仅装置简单,而且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具体步骤和实验的原理是: ①取一只分液漏斗置于铁圈上。 ②向分液漏斗中加稀硝酸,至液面离漏斗口1厘米左右(目的是避免胶塞塞入时酸液外溢,并防止空气残留)。 ③塞上带长颈漏斗的胶塞(事先捆上细铜丝),这时锥形瓶里反应缓慢发生,产生的气体压强加大,使液体被缓慢地压到长颈漏斗中直至铜丝与稀硝酸脱离接触,反应即自行停止。 ④打开分液漏斗的下口活塞,液体逐渐流入烧杯中,长颈漏斗中的液体也一起流下,使分液漏斗中的气体压强减小,空气被快速吸入分液漏斗中,使NO被氧化为NO2。 此实验装置有效地解决了铜与稀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难做的一些问题,在同一实验装置中实现了制备 NO和验证NO的实验,实际演示效果也很明显。 2.实验内容的绿色化 如O2的制取,课本上用MnO2催化使KClO3分解,反应剩余物是KCl、MnO2,反应后需处理产物,而且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有毒气体Cl2。绿色化学法:可改为用分解H2O2的方法制取O2,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水,不构成环境污染,更符合绿色化学要求。 3.实验试剂的绿色化 实验试剂的绿色化包括试剂的减量和替代。 如H2O2的分解实验,课本上用MnO2做催化剂,MnO2是一种强氧化剂,是一种不溶于水的黑色物质或无定形粉末,它的不当处理会造成污染。若以H2O2酶(切一小块生马铃薯即可)代替二氧化锰,催化效果高且无污染。 三、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 1.新能源 目前人类所消耗能源的70%来自矿物(化石燃料)的燃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它对周围环境也将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且化石燃料终有枯竭之日。解决能源问题,一是要提高民众的节能意识,使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如发展城市煤气、实行城市集中供热和联片供热、推广高效节能的工用和民用燃具、推广沼气和太阳灶、开发机动车节能和尾气控制技术等。二是要积极开发再生清洁新能源(绿色能源),这是解决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关键。 2.新材料 新材料品种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人们可以按照它们的性质不同,初步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三大类,也可按照材料粒度的大小分为常规材料和纳米材料。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新材料更成为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信息高速公路是通过卫星通讯和光纤通讯来实现的,这就需要各种航天材料和光纤材料。各种半导体、陶瓷材料使得电子技术、高温技术得以发展,各种高分子材料丰富着人们的生活,等等。 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与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将一个飞速膨胀的知识系统呈现在我们眼前,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眼界的开阔,学生思维越发活跃,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探究的乐趣,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感受化学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时所作出的贡献,体会化学在和谐社会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更能激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浓厚兴趣。 化学与社会论文:浅谈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摘 要:化学这门学科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启迪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会用化学知识来解读日常生活,并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化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化学 社会生活 联系 我国目前正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求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是学生们正式开始学习化学知识的起点,初中阶段化学知识的学习对其以后化学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是以后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授初中化学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将化学知识传授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这样一方面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提升初中化学的教学效率。 一、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与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化学现象随处可见,化学知识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都有可能会出现。因此,教师在教授初中生化学时,要培养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例如,在厨房中,我们可以发现切过酸性物品的菜刀特别容易生锈,放在潮湿处的锄头比放在干燥处的锄头容易生锈,这是为什么呢?刚烧出来的石灰放在水中为什么会冒泡?做豆腐时为什么要使用石膏,石膏是什么成分呢?如何证明?有什么方法可以防止铁生锈呢?我们身边的环境污染有哪些等等。初中教师应该把课堂的范围扩大,摆脱教室空间的局限,将学生带出课堂,去自然中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初中生亲身接触自然,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些在日常生活经常出现的、比较直观而具体的化学现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兴趣,使其养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化学现象的习惯,从而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化学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中的抽象知识如元素、原子和化学反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我在教授学生在实验室中如何制作氢气之前,都会交给学生一个实验前准备作业,即让学生从家中搜集废旧电池,然后取出里面的锌片,在实验前给学生介绍废旧电池中有哪些污染成分,以此提高初中生的环保意识。在讲如何制作CO2这一课时,我会让学生从周围环境中找到石灰石,并给学生布置家庭小试验,即将鸡蛋壳与醋酸放在一起,使其发生化学反应,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一现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收集实验材料和做小实验,能够形象直观地了解到蛋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并进一步了解碳酸盐的化学性质。 二、用化学知识解读日常生活 新课程改革提出,初中化学课教学必须要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但是学生的生活更多的在学校内,这是很有限的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加之有中考的压力,初中生往往只关注初中化学课本知识的学习。诚然通过初中化学课本,学生能够学到前人对化学知识的总结,但是化学课本上的知识是理论性的,与实际生活及应用相距甚远,并且课本知识更新的速度是非常慢的。因此初中化学教师不能只重视化学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信息搜集和知识获得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来解读日常生活现象就显得特别重要。 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用化学知识来解读现实生活,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笔者利用人们经常使用的“维多C”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维多C”与其所释放的气体能够增加人体抵抗力,帮助人们消化食品。把“维多C”置于水中时,它会立即释放出很多气体,直到药片溶解完。“维多C”置于水中释放出的气体来自何处呢?然后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讨论完后教师告诉同学们答案:“维多C” 置于水中释放的气体为CO2,而这些CO2的产生是因为“维多C”的主要成分为柠檬酸和碳酸氢盐,二者在水中产生反应从而形成CO2。与其他酸相同,柠檬酸在固态的时是无法释放氢离子的,因此无法和碳酸氢盐发生化学反应。当我们把“维多C”置于水中时,柠檬酸就溶解成液态,从而释放出氢离子与碳酸氢盐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CO2这一气体。透过这一案例,初中生不仅能学习到有价值的化学反应知识,同时同学们也对经常使用的“维多C”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化学知识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如课堂讨论、分组设计及探究实验等。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向探究式、从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从而将课本中死的知识转变成生活中真实的活的知识。采用组织探究、讨论教学策略,能够为学生设置一种真实问题情境,例如,“如何检测家中花园土壤的酸碱性,如果酸碱度不适宜,应该如何改良呢?”这能够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小组讨论,通过相互交流而得出初步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新的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学会提问。 加强实验设计是化学知识回归生活的基本教学策略。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即以实验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化学素材,设计出应用性的化学实验。例如,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中溶液的酸碱性”“XX 河水的污染状况测定”“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等实验。通过实验来促进学生解释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存在诸多的联系,教师一定要重视这种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进行联系,提高化学知识对初中生的吸引力,进而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真正发挥化学知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我对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进行了粗浅了探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进一步改进初中化学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化学与社会论文: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相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融合起来的重要意义,掌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社会生活;化学学习;融合;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一、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发达国家非常强调理科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比如日本强调其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他们的课程改革加强了理科课程同社会的联系,更加重视理科课程生活化。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但在实践中,我们的教学和课程还存在缺陷,如化学教材还缺乏和社会生活的有效联系。 在教学中,设法把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融合起来,把学生的学习引入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化学科学来实践生活,从生活中学化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就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不竭源泉;此外,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可大大增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把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相融合的教学策略 1、利用化学的实用性,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 化学的实用性表现在它渗透到了我们工作、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与人们的吃、穿、住、行等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这一点,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如学到碳酸氢钠时,要让学生知道常见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小苏打,它也曾用于治疗人体胃酸过多;吃腌菜太酸,可加小苏打降低酸性;油炸食物时,在挂浆淀粉里加点小苏打,炸出的食物更加酥脆可口。介绍这些,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巩固深化了课内基础知识。 2、利用化学知识的广泛性,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化学已渗透到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宇宙科学等前沿科学中,化学将成为一门中心学科。教师要利用身边的一切机会去启发、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结合其它学科知识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如学校在铺水泥路面时,问学生工人为何要在刚铺好的水泥路面上洒水?某报曾报道这样一条消息“熏白了馒头,熏倒了自己”,说的是一个卖馒头的人,在做馒头时,常用硫磺熏白馒头,结果使自己也中毒,由此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化学道理。生活中有的问题可能很复杂,但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分析,促进学生学科学、正确地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是很重要的。 3、利用化学知识的开放性,介绍科学发展的新信息、新成就 因多种原因,化学教材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是,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具有时代气息,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也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如讲到氯气作自来水消毒剂时,告诉学生现已从氯消毒的自来水中鉴定出微量的多种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物质,现在世界环保联盟将全面禁止在自来水中加氯,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更理想的广谱、安全、高效的杀菌消毒剂ClO2;讲到糖类时,告诉学生过多地食用蔗糖会给人体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介绍国外正流行无糖食品等。通过这些新信息,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4、利用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提高学生生活、生产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重要手段。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生动、直观的现象使学生感知充分的、可信的事实材料,达到掌握基础化学知识的目的;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方法,通过实验中的每个步骤,甚至一些细微的操作,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提高学生生活、生产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学生要正确使用天平、量筒、容量瓶等仪器,还要掌握正确的观察和读数;用玻璃棒引流;加蒸馏水至靠近刻度线2CM—3CM要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定溶时要“三点一线”等等,这些无不蕴涵着严谨的科学方法。由此,还可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来做生活中的事,如准确的观察钟表、仪器并读数,巧妙的往小口瓶中倒液体,恰当的选择量器等。 三、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1、努力把生活实践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课堂上努力联系生活实践来教学,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而且是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的重要途径。如讲到浓硫酸的脱水性,联系讲竹器上写字;讲到焰色反应,联系讲焰火的制作等。在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时,我设计了以下题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曾经把氯气制成毒气弹,若你身处战场,当这种毒气弹迎风爆炸时,你应该: A、站在地势较高处 B、站在低凹的地方 C、站在河沟或水塘边 此时,学生的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此后,学生普遍感到自己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了。如有一次他们做铜与浓硫酸的实验时,有同学不小心泄露了SO2,教室里有刺鼻的SO2气味,同学们不仅及时打开了窗户,而且都站起来以减轻危害。 2、结合课内学习内容,布置课外学习题目 学生对刚学到的新知识往往兴趣很浓,结合课内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适时布置课外学习题目,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如学完漂白粉后,布置课外学习题目:了解市售漂白粉的包装、规格、成分、用途等;学完乙烯与苯酚的内容后,可以布置这样的题目:了解聚乙烯塑料、聚氯乙烯塑料、酚醛塑料在生活中的应用,怎样鉴别它们? 3、结合现时社会热点,布置课外学习题目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甚至干活、聊天都有机会学习到化学知识,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利用,都能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如什么是温室效应?什么是臭氧空洞?什么是光化学烟雾?什么是二恶英?对人类有何危害?瘦肉精的化学名称是什么,人吃了含瘦肉精的猪肉有何症状?由此引出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问题要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法主动去寻找答案,这样就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4、引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小制作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结合实验探索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用醋酸去除热水瓶瓶胆的水垢,用纯碱、牙膏、草木灰等去除茶杯上的茶渍等;指导学生进行废物利用,如从干电池中提取二氧化锰、氯化锌,从废定影液中提取银等;指导学生进行小制作,如自制塑料胶粘剂、化学消毒剂,自制分子模型、化学教具等;指导学生用生活中常用的物质做化学实验,如用熟石灰和纯碱制氢氧化钠,用铝制易拉罐和氢氧化钠制氢气,并填充氢气球。例子很多,枚不胜举。通过实践,学以致用,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这几年的高考改革中我们已经明显地感觉到应用性和能力型的题目增加了,命题已从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把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融合起来,既顺应了高考改革,又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促进我们教师转变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光电子论文:纳米光电子器件研究论文 1纳米导线激光器 200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在只及人的头发丝千分之一的纳米光导线上制造出世界最小的激光器-纳米激光器。这种激光器不仅能发射紫外激光,经过调整后还能发射从蓝色到深紫外的激光。研究人员使用一种称为取向附生的标准技术,用纯氧化锌晶体制造了这种激光器。他们先是"培养"纳米导线,即在金层上形成直径为20nm~150nm,长度为10000nm的纯氧化锌导线。然后,当研究人员在温室下用另一种激光将纳米导线中的纯氧化锌晶体激活时,纯氧化锌晶体会发射波长只有17nm的激光。这种纳米激光器最终有可能被用于鉴别化学物质,提高计算机磁盘和光子计算机的信息存储量。 2紫外纳米激光器 继微型激光器、微碟激光器、微环激光器、量子雪崩激光器问世后,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的化学家杨佩东及其同事制成了室温纳米激光器。这种氧化锌纳米激光器在光激励下能发射线宽小于0.3nm、波长为385nm的激光,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小的激光器,也是采用纳米技术制造的首批实际器件之一。在开发的初始阶段,研究人员就预言这种ZnO纳米激光器容易制作、亮度高、体积小,性能等同甚至优于GaN蓝光激光器。由于能制作高密度纳米线阵列,所以,ZnO纳米激光器可以进入许多今天的GaAs器件不可能涉及的应用领域。为了生长这种激光器,ZnO纳米线要用催化外延晶体生长的气相输运法合成。首先,在蓝宝石衬底上涂敷一层1nm~3.5nm厚的金膜,然后把它放到一个氧化铝舟上,将材料和衬底在氨气流中加热到880℃~905℃,产生Zn蒸汽,再将Zn蒸汽输运到衬底上,在2min~10min的生长过程内生成截面积为六边形的2μm~10μm的纳米线。研究人员发现,ZnO纳米线形成天然的激光腔,其直径为20nm~150nm,其大部分(95%)直径在70nm~100nm。为了研究纳米线的受激发射,研究人员用Nd:YAG激光器(266nm波长,3ns脉宽)的四次谐波输出在温室下对样品进行光泵浦。在发射光谱演变期间,光随泵浦功率的增大而激射,当激射超过ZnO纳米线的阈值(约为40kW/cm)时,发射光谱中会出现最高点,这些最高点的线宽小于0.3nm,比阈值以下自发射顶点的线宽小1/50以上。这些窄的线宽及发射强度的迅速提高使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受激发射的确发生在这些纳米线中。因此,这种纳米线阵列可以作为天然的谐振腔,进而成为理想的微型激光光源。研究人员相信,这种短波长纳米激光器可应用在光计算、信息存储和纳米分析仪等领域中。 3量子阱激光器 2010年前后,蚀刻在半导体片上的线路宽度将达到100nm以下,在电路中移动的将只有少数几个电子,一个电子的增加和减少都会给电路的运行造成很大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量子阱激光器就诞生了。在量子力学中,把能够对电子的运动产生约束并使其量子化的势场称之成为量子阱。而利用这种量子约束在半导体激光器的有源层中形成量子能级,使能级之间的电子跃迁支配激光器的受激辐射,这就是量子阱激光器。目前,量子阱激光器有两种类型:量子线激光器和量子点激光器。 3.1量子线激光器 近日,科学家研制出功率比传统激光器大1000倍的量子线激光器,从而向创造速度更快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迈进了一大步。这种激光器可以提高音频、视频、因特网及其他采用光纤网络的通信方式的速度,它是由来自耶鲁大学、位于新泽西洲的朗讯科技公司贝尔实验室及德国德累斯顿马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共同研制的。这些较高功率的激光器会减少对昂贵的中继器的要求,因为这些中继器在通信线路中每隔80km(50mile)安装一个,再次产生激光脉冲,脉冲在光纤中传播时强度会减弱(中继器)。 3.2量子点激光器 由直径小于20nm的一堆物质构成或者相当于60个硅原子排成一串的长度的量子点,可以控制非常小的电子群的运动而不与量子效应冲突。科学家们希望用量子点代替量子线获得更大的收获,但是,研究人员已制成的量子点激光器却不尽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制造一些大小几乎完全相同的电子群有困难。大多数量子装置要在极低的温度条件下工作,甚至微小的热量也会使电子变得难以控制,并且陷入量子效应的困境。但是,通过改变材料使量子点能够更牢地约束电子,日本电子技术实验室的松本和斯坦福大学的詹姆斯和哈里斯等少数几位工程师最近已制成可在室温下工作的单电子晶体管。但很多问题仍有待解决,开关速度不高,偶然的电能容易使单个电子脱离预定的路线。因此,大多数科学家正在努力研制全新的方法,而不是仿照目前的计算机设计量子装置。 4微腔激光器 微腔激光器是当代半导体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它采用了现代超精细加工技术和超薄材料加工技术,具有高集成度、低噪声的特点,其功耗低的特点尤为显著,100万个激光器同时工作,功耗只有5W。 该激光器主要的类型就是微碟激光器,即一种形如碟型的微腔激光器,最早由贝尔实验室开发成功。其内部为采用先进的蚀刻工艺蚀刻出的直径只有几微米、厚度只有100nm的极薄的微型园碟,园碟的周围是空气,下面靠一个微小的底座支撑。由于半导体和空气的折射率相差很大,微碟内产生的光在此结构内发射,直到所产生的光波积累足够多的能量后沿着它的边缘折射,这种激光器的工作效率很高、能量阈值很低,工作时只需大约100μA的电流。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半导体研究所从经典量子电动力学理论出发研究了微碟激光器的工作原理,采用光刻、反应离子刻蚀和选择化学腐蚀等微细加工技术制备出直径为9.5μm、低温光抽运InGaAs/InGaAsP多量子阱碟状微腔激光器。它在光通讯、光互联和光信息处理等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可用作信息高速公路中最理想的光源。 微腔光子技术,如微腔探测器、微腔谐振器、微腔光晶体管、微腔放大器及其集成技术研究的突破,可使超大规模集成光子回路成为现实。因此,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发达国家都在微腔激光器的研究方面投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长春光机与物理所的科技人员打破常规,用光刻方法实现了碟型微腔激光器件的图形转移,用湿法及干法刻蚀技术制作出碟型微腔结构,在国内首次研制出直径分别为8μm、4.5μm和2μm的光泵浦InGaAs/InGaAsP微碟激光器。其中,2μm直径的微碟激光器在77K温度下的激射阔值功率为5μW,是目前国际上报道中的最好水平。此外,他们还在国内首次研制出激射波长为1.55μm,激射阈值电流为2.3mA,在77K下激射直径为10μm的电泵浦InGaAs/InGaAsP微碟激光器以及国际上首个带有引出电极结构的电泵浦微柱激光器。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微碟激光器具有高集成度、低阈值、低功耗、低噪声、极高的响应、可动态模式工作等优点,在光通信、光互连、光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可用于大规模光子器件集成光路,并可与光纤通信网络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匹配,组成光电子信息集成网络,是当代信息高速公路技术中最理想的光源;同时,可以和其他光电子元件实现单元集成,用于逻辑运算、光网络中的光互连等。 5新型纳米激光器 据报道,世界上最早的纳米激光器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于2001年制造的,当时使用的是氧化锌纳米线,可发射紫外光,经过调整后还能发射从蓝色到深紫外的激光。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只有用另一束激光将纳米线中的氧化锌晶体激活,其才会发射出激光。而新型纳米激光器具备了电子自动开关的性能,无需借助外力激活,这无疑会使其实用性大为增强。 论文关键词:纳米导线激光器;紫外纳米激光器;量子阱激光器;微腔激光器;新型纳米激光器 论文摘要:纳米光电子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而随着该技术产生的纳米光电子器件更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介绍了纳米光电子器件的发展现状。 光电子论文:光电子器件研究论文 一、薄膜制备技术 薄膜制备方法多种多样,总的说来可以分为两种——物理的和化学的。物理方法指在薄膜的制备过程中,原材料只发生物理的变化,而化学方法中,则要利用到一些化学反应才能得到薄膜。 1.化学气相淀积法(CVD) 目前光电子器件的制备中常用的化学方法主要有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PECVD)和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淀积(MOCVD)。 化学气相淀积是制备各种薄膜的常用方法,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在各种基片上制备多种元素及化合物薄膜。传统的化学气相淀积一般需要在高温下进行,高温常常会使基片受到损坏,而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PECVD)则能解决这一问题。等离子体的基本作用是促进化学反应,等离子体中的电子的平均能量足以使大多数气体电离或分解。用电子动能代替热能,这就大大降低了薄膜制备环境的温度,采用PECVD技术,一般在1000℃以下。利用PECVD技术可以制备SiO2、Si3N4、非晶Si:H、多晶Si、SiC等介电和半导体膜,能够满足光电子器件的研发和制备对新型和优质材料的大量需求。 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淀积(MOCVD)是利用有机金属热分解进行气相外延生长的先进技术,目前主要用于化合物半导体的薄膜气相生长,因此在以化合物半导体为主的光电子器件的制备中,它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利用MOCVD技术可以合成组分按任意比例组成的人工合成材料,薄膜厚度可以精确控制到原子级,从而可以很方便的得到各种薄膜结构型材料,如量子阱、超晶格等。这种技术使得量子阱结构在激光器和LED等器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件性能。2.物理气相淀积(PVD) 化学反应一般需要在高温下进行,基片所处的环境温度一般较高,这样也就同时限制了基片材料的选取。相对于化学气相淀积的这些局限性,物理气相淀积(PVD)则显示出其独有的优越性,它对淀积材料和基片材料均没有限制。制备光电子器件的薄膜常用的PVD技术有蒸发冷凝法、溅射法和分子束外延。 蒸发冷凝法是薄膜制备中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技术,它是在真空环境下,给待蒸发物提供足够的热量以获得蒸发所必需的蒸汽压,在适当的温度下,蒸发粒子在基片上凝结,实现薄膜沉积。蒸发冷凝法按加热源的不同有可分为电阻加热法、等离子体加热法、高频感应法、激光加热法和电子束加热法,后两种在光电子器件的制备中比较常用。 电子束加热法是将高速电子束打到待蒸发材料上,电子的动能迅速转换成热能,是材料蒸发。它的优点是可以避免待蒸发材料与坩埚发生反应,从而得到高纯的薄膜材料。近年来人们又研制出具有磁聚焦和磁弯曲的电子束蒸发装置,使用这样的装置,电子束可以被聚焦到位于基片之间的一个或多个支架中的待蒸发物上。 激光蒸发法是一种在高真空下制备薄膜的技术,激光作为热源使待蒸镀材料蒸发。激光源放置在真空室外部,激光光束通过真空室窗口打到待蒸镀材料上使之蒸发,最后沉积在基片上。激光蒸发法具有超清洁、蒸发速度快、容易实现顺序多元蒸发等优点。后来人们使用脉冲激光,可使原材料在很高温度下迅速加热和冷却,瞬间蒸发在靶的某一小区域得以实现。由于脉冲激光可产生高功率脉冲,完全可以创造瞬间蒸发的条件,因此脉冲激光蒸发法对于化合物材料的组元蒸发具有很大优势。使用激光蒸发法可以得到光学性质较好的薄膜材料,包括ZnO和Ge膜等。 溅射是指具有足够高能量的粒子轰击固体表面(靶)使其中的原子或分子发射出来。这些被溅射出来的粒子带有一定的动能,并具有方向性。将溅射出来的物质沉积到基片上形成薄膜的方法成为溅射法,它也是物理气相淀积法的一种。溅射法又分直流溅射、离子溅射、射频溅射和磁控溅射,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是后两种。在溅射靶上加有射频电压的溅射称为射频溅射,它是适用于各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一种溅射淀积方法。磁控溅射的原理是,溅射产生的二次电子在阴极位降区内被加速称为高能电子,但它们并不直接飞向阴极,而是在电场和磁场的联合作用下进行近似摆线的运动。在运动中高能电子不断地与气体分子发生碰撞,并向后者转移能量,使之电离而本身成为低能电子。这些低能电子沿磁力线漂移到阴极附近的辅助阳极而被吸收,从而避免了高能电子对基片的强烈轰击,同时,电子要经过大约上百米的飞行才能到达阳极,碰撞频率大约为107/s,因此磁控溅射的电离效率高。磁控溅射不仅可以得到很高的溅射速率,而且在溅射金属时还可以避免二次电子轰击而使基板保持接近冷态。 分子束外延(MBE)技术是一种可在原子尺度上精确控制外延厚度、掺杂和界面平整度的超薄层薄膜制备技术。所谓“外延”就是在一定的单晶材料衬底上,沿着衬底的某个指数晶面向外延伸生长一层单晶薄膜。分子束外延是在超高真空条件下,精确控制原材料的分子束强度,把分子束射入被加热的底片上而进行外延生长的。由于其蒸发源、监控系统和分析系统的高性能和真空环境的改善,能够得到极高质量的薄膜单晶体,可以说它是一种以真空蒸镀为基础的一种全新的薄膜生长方法。 三、结语 薄膜技术是研制新材料、新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用薄膜技术制作的薄膜材料不仅具有优良的光电性能、钝化性能、强的阻挡杂质粒子扩散以及抗水汽渗透能力,在光电子器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用来充当绝缘层、钝化保护层以及各种敏感膜层等,而且还具有很高的硬度和强的化学稳定性,从而在材料改性技术领域中也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摘要】本文介绍了在光电子器件制造中常用的几种薄膜技术的原理以及各自的特点。 光电子论文:光电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世界光电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光电子技术和产业 论文摘要:光电子器件和部件广泛应用于长距离大容量光纤通信、光存储、光显示、光互联、光信息处理、激光加工、激光医疗和军事武器装备,预期还会在未来的光计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介绍国内外光电子技术及光电子产业的发展。 如果说微电子技术推动了以计算机、因特网、光纤通信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那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的建设,光电子技术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商务部指出:“90年代,全世界的光子产业以比微电子产业高得多的速度发展,谁在光电子产业方面取得主动权,谁就将在21世纪的尖端科技较量中夺魁”。日本《呼声》月刊也有类似的评论:“21世纪具有代表意义的主导产业,第一是光电子产业,第二是信息通信产业,第三是健康和福利产业……”,可以断言,光电子技术将继微电子技术之后再次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革命。 1世界光电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当初人们的预料,光纤已经成为通信网的重要传输媒介,现在世界上大约有60%的通信业务经光纤传输,到20世纪末将达到85%,但从目前光纤通信的整体水平来看,仍处于初级阶段,光纤通信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目前,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在同一根光纤内传输多路不同波长的光信号,以提高单根光纤的传输能力)、掺铒光纤放大器技术(EDFA,可将光信号直接放大,具有输出功率高、噪声小,增益带宽等优点)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得到广泛的应用。现在DWDM系统和光传输设备中,光电技术的比例将从过去比重不到10%达到90%。一种全新的、无需进行任何光电变换的光波通信——“全光通信”,由于波分复用技术和掺铒光纤放大器技术的进展,也日趋成熟,将在横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通信系统上首次使用,给全球的通信业带来蓬勃生机。为此提供支撑的就是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和部件。光电子器件和技术已形成一个快速增长的、巨大的光电子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美国光电子产业振兴协会估计,到2003年,光电子产业的总产值将达2000亿美元。 Internet应用的飞速增长对电信骨干网带宽提出越来越高的需求,为满足需求的增长,人们可以铺设更多的光纤,或靠提高单路光的信息运载量(现在主干网可以分别工作在2.5Gbps和10Gbps,并已有40Gbps的演示性设备)。但更主要的方法却是靠发展波分复用技术,增加光纤内通光的路数(光波分复用的实验记录已经达到2.64Tbps)。波分复用技术的普遍运用为光电子器件和部件提供了广阔的、快速增长的市场。无限战略公司的报告指出:“信号传输用1.31μm和1.55μm激光器市场1999年达到13亿美元,比去年增加23%;1.48μm信号放大用激光器1999年市场份额达到1.6亿美元,比去年增加33%;980nm信号放大用激光器销售额达2.9亿美元,比去年增长121%。整个激光器市场的份额1999年达18亿美元,预期2003年将达到30亿美元”。美国通信工业研究公司(CIR)的研究预测,北美市场光电子部件的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28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61亿美元,约每年增长18.5%。密集波分复用设备销售额也将从1998年的22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94亿美元。报告称虽然10年内全光通信还不会全面商业化,但是全光交换将在几年内成为市场主流,报告也指出尽管光学部件市场被大公司所占据,但仍有创新性公司进入的可能。 2我国的光电子技术和产业 近10年来我国光电子技术研究在国家“863”计划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在很多领域同国外先进国家只有两三年的距离,个别领域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内光电子有关产业基地在光电子器件、部件和子系统(如激光器、探测器、光收发模块、EDFA、无源光器件)等已经占领了国内较大的市场份额,初步具备同国外大公司竞争的能力,在毫无市场保护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力量争得了一席之地,市场营销逐年有较大的增长,个别产品还取得国际市场相关产品中的销量最大的成绩。我国相应研究发展基地和本领域高技术公司的许多产品填补了国内相关产品的空白,打破国外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同时争取进入国际市场。 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是高速大容量光纤通信系统必需的关键部件,国内企业产品占国内市场40%的份额。我国也是目前国际上少数几个有能力研制PIC和OEIC的国家。808nm大功率激光器及其泵浦的固体绿光激光器,670nm红光激光器已产品化和商品化并批量占领国际市场。国内移动通信的光纤直放站所用的光电器件,90%使用国产器件,国产1.55μmDFB激光器战胜了国外器件,占领了100%的国内市场。 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在我国光电子技术发展中,光电子器件、部件虽是光通信、光显示、光存储等高技术产业的关键部分,但在整个系统和设备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其产值较低,目前科研开发主要处于跟踪和小批量生产阶段,光电子产业所需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技术目前还未有实质突破;国内研究生产的光电器件和部件有相当部分还未能满足整机和系统的要求,导致国外器件占据国内市场相当多的份额;在机制上仍未摆脱科研、生产、市场相互脱离的状况。 我国在光电子技术方面是与国际水平差距相对较小的一个领域,与世界发达国家几乎同时起步。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制造技术的落后和材料水平有限,而国际上光电子产业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三到五年,如果我们不在目前产业化的技术发展阶段进入,就会失去大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到产业化后期时将要花数倍的力量才能弥补,也许会彻底失去时机,受制于人。 如果一个国家在一代元件上没有足够的投资以发展自主能力,就会给外国竞争者提供进入并占领下几代技术市场的机会。因而在关键器件、部件等方面,要通过引进社会资金和风险投资,知识产权入股、开发人员持股等方式加快我国光电子成果的产业化步伐,鼓励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只要贯彻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狠抓创新和高技术成果转化,打破行业界限,按市场机制联合国内相关研究和开发单位,共同作好光电子产业化的工作,就一定能发展我国的光电子事业,有望在研究上取得突破,在产业上形成规模经济,取得我国在该领域应有的市场份额。 光电子论文:光电子产业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世界光电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光电子技术和产业 论文摘要:光电子器件和部件广泛应用于长距离大容量光纤通信、光存储、光显示、光互联、光信息处理、激光加工、激光医疗和军事武器装备,预期还会在未来的光计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介绍国内外光电子技术及光电子产业的发展。 如果说微电子技术推动了以计算机、因特网、光纤通信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那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的建设,光电子技术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商务部指出:“90年代,全世界的光子产业以比微电子产业高得多的速度发展,谁在光电子产业方面取得主动权,谁就将在21世纪的尖端科技较量中夺魁”。日本《呼声》月刊也有类似的评论:“21世纪具有代表意义的主导产业,第一是光电子产业,第二是信息通信产业,第三是健康和福利产业……”,可以断言,光电子技术将继微电子技术之后再次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革命。 1世界光电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当初人们的预料,光纤已经成为通信网的重要传输媒介,现在世界上大约有60%的通信业务经光纤传输,到20世纪末将达到85%,但从目前光纤通信的整体水平来看,仍处于初级阶段,光纤通信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目前,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在同一根光纤内传输多路不同波长的光信号,以提高单根光纤的传输能力)、掺铒光纤放大器技术(EDFA,可将光信号直接放大,具有输出功率高、噪声小,增益带宽等优点)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得到广泛的应用。现在DWDM系统和光传输设备中,光电技术的比例将从过去比重不到10%达到90%。一种全新的、无需进行任何光电变换的光波通信——“全光通信”,由于波分复用技术和掺铒光纤放大器技术的进展,也日趋成熟,将在横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通信系统上首次使用,给全球的通信业带来蓬勃生机。为此提供支撑的就是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和部件。光电子器件和技术已形成一个快速增长的、巨大的光电子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美国光电子产业振兴协会估计,到2003年,光电子产业的总产值将达2000亿美元。 Internet应用的飞速增长对电信骨干网带宽提出越来越高的需求,为满足需求的增长,人们可以铺设更多的光纤,或靠提高单路光的信息运载量(现在主干网可以分别工作在2.5Gbps和10Gbps,并已有40Gbps的演示性设备)。但更主要的方法却是靠发展波分复用技术,增加光纤内通光的路数(光波分复用的实验记录已经达到2.64Tbps)。波分复用技术的普遍运用为光电子器件和部件提供了广阔的、快速增长的市场。无限战略公司的报告指出:“信号传输用1.31μm和1.55μm激光器市场1999年达到13亿美元,比去年增加23%;1.48μm信号放大用激光器1999年市场份额达到1.6亿美元,比去年增加33%;980nm信号放大用激光器销售额达2.9亿美元,比去年增长121%。整个激光器市场的份额1999年达18亿美元,预期2003年将达到30亿美元”。美国通信工业研究公司(CIR)的研究预测,北美市场光电子部件的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28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61亿美元,约每年增长18.5%。密集波分复用设备销售额也将从1998年的22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94亿美元。报告称虽然10年内全光通信还不会全面商业化,但是全光交换将在几年内成为市场主流,报告也指出尽管光学部件市场被大公司所占据,但仍有创新性公司进入的可能。 2我国的光电子技术和产业 近10年来我国光电子技术研究在国家“863”计划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在很多领域同国外先进国家只有两三年的距离,个别领域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内光电子有关产业基地在光电子器件、部件和子系统(如激光器、探测器、光收发模块、EDFA、无源光器件)等已经占领了国内较大的市场份额,初步具备同国外大公司竞争的能力,在毫无市场保护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力量争得了一席之地,市场营销逐年有较大的增长,个别产品还取得国际市场相关产品中的销量最大的成绩。我国相应研究发展基地和本领域高技术公司的许多产品填补了国内相关产品的空白,打破国外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同时争取进入国际市场。 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是高速大容量光纤通信系统必需的关键部件,国内企业产品占国内市场40%的份额。我国也是目前国际上少数几个有能力研制PIC和OEIC的国家。808nm大功率激光器及其泵浦的固体绿光激光器,670nm红光激光器已产品化和商品化并批量占领国际市场。国内移动通信的光纤直放站所用的光电器件,90%使用国产器件,国产1.55μmDFB激光器战胜了国外器件,占领了100%的国内市场。 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在我国光电子技术发展中,光电子器件、部件虽是光通信、光显示、光存储等高技术产业的关键部分,但在整个系统和设备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其产值较低,目前科研开发主要处于跟踪和小批量生产阶段,光电子产业所需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技术目前还未有实质突破;国内研究生产的光电器件和部件有相当部分还未能满足整机和系统的要求,导致国外器件占据国内市场相当多的份额;在机制上仍未摆脱科研、生产、市场相互脱离的状况。 我国在光电子技术方面是与国际水平差距相对较小的一个领域,与世界发达国家几乎同时起步。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制造技术的落后和材料水平有限,而国际上光电子产业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三到五年,如果我们不在目前产业化的技术发展阶段进入,就会失去大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到产业化后期时将要花数倍的力量才能弥补,也许会彻底失去时机,受制于人。 如果一个国家在一代元件上没有足够的投资以发展自主能力,就会给外国竞争者提供进入并占领下几代技术市场的机会。因而在关键器件、部件等方面,要通过引进社会资金和风险投资,知识产权入股、开发人员持股等方式加快我国光电子成果的产业化步伐,鼓励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只要贯彻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狠抓创新和高技术成果转化,打破行业界限,按市场机制联合国内相关研究和开发单位,共同作好光电子产业化的工作,就一定能发展我国的光电子事业,有望在研究上取得突破,在产业上形成规模经济,取得我国在该领域应有的市场份额。 光电子论文:纳米光电子器件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纳米导线激光器;紫外纳米激光器;量子阱激光器;微腔激光器;新型纳米激光器 论文摘要:纳米光电子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而随着该技术产生的纳米光电子器件更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介绍了纳米光电子器件的发展现状。 1纳米导线激光器 200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在只及人的头发丝千分之一的纳米光导线上制造出世界最小的激光器-纳米激光器。这种激光器不仅能发射紫外激光,经过调整后还能发射从蓝色到深紫外的激光。研究人员使用一种称为取向附生的标准技术,用纯氧化锌晶体制造了这种激光器。他们先是"培养"纳米导线,即在金层上形成直径为20nm~150nm,长度为10000nm的纯氧化锌导线。然后,当研究人员在温室下用另一种激光将纳米导线中的纯氧化锌晶体激活时,纯氧化锌晶体会发射波长只有17nm的激光。这种纳米激光器最终有可能被用于鉴别化学物质,提高计算机磁盘和光子计算机的信息存储量。 2紫外纳米激光器 继微型激光器、微碟激光器、微环激光器、量子雪崩激光器问世后,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的化学家杨佩东及其同事制成了室温纳米激光器。这种氧化锌纳米激光器在光激励下能发射线宽小于0.3nm、波长为385nm的激光,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小的激光器,也是采用纳米技术制造的首批实际器件之一。在开发的初始阶段,研究人员就预言这种ZnO纳米激光器容易制作、亮度高、体积小,性能等同甚至优于GaN蓝光激光器。由于能制作高密度纳米线阵列,所以,ZnO纳米激光器可以进入许多今天的GaAs器件不可能涉及的应用领域。为了生长这种激光器,ZnO纳米线要用催化外延晶体生长的气相输运法合成。首先,在蓝宝石衬底上涂敷一层1nm~3.5nm厚的金膜,然后把它放到一个氧化铝舟上,将材料和衬底在氨气流中加热到880℃~905℃,产生Zn蒸汽,再将Zn蒸汽输运到衬底上,在2min~10min的生长过程内生成截面积为六边形的2μm~10μm的纳米线。研究人员发现,ZnO纳米线形成天然的激光腔,其直径为20nm~150nm,其大部分(95%)直径在70nm~100nm。为了研究纳米线的受激发射,研究人员用Nd:YAG激光器(266nm波长,3ns脉宽)的四次谐波输出在温室下对样品进行光泵浦。在发射光谱演变期间,光随泵浦功率的增大而激射,当激射超过ZnO纳米线的阈值(约为40kW/cm)时,发射光谱中会出现最高点,这些最高点的线宽小于0.3nm,比阈值以下自发射顶点的线宽小1/50以上。这些窄的线宽及发射强度的迅速提高使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受激发射的确发生在这些纳米线中。因此,这种纳米线阵列可以作为天然的谐振腔,进而成为理想的微型激光光源。研究人员相信,这种短波长纳米激光器可应用在光计算、信息存储和纳米分析仪等领域中。 3量子阱激光器 2010年前后,蚀刻在半导体片上的线路宽度将达到100nm以下,在电路中移动的将只有少数几个电子,一个电子的增加和减少都会给电路的运行造成很大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量子阱激光器就诞生了。在量子力学中,把能够对电子的运动产生约束并使其量子化的势场称之成为量子阱。而利用这种量子约束在半导体激光器的有源层中形成量子能级,使能级之间的电子跃迁支配激光器的受激辐射,这就是量子阱激光器。目前,量子阱激光器有两种类型:量子线激光器和量子点激光器。 3.1量子线激光器 近日,科学家研制出功率比传统激光器大1000倍的量子线激光器,从而向创造速度更快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迈进了一大步。这种激光器可以提高音频、视频、因特网及其他采用光纤网络的通信方式的速度,它是由来自耶鲁大学、位于新泽西洲的朗讯科技公司贝尔实验室及德国德累斯顿马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共同研制的。这些较高功率的激光器会减少对昂贵的中继器的要求,因为这些中继器在通信线路中每隔80km(50mile)安装一个,再次产生激光脉冲,脉冲在光纤中传播时强度会减弱(中继器)。 3.2量子点激光器 由直径小于20nm的一堆物质构成或者相当于60个硅原子排成一串的长度的量子点,可以控制非常小的电子群的运动而不与量子效应冲突。科学家们希望用量子点代替量子线获得更大的收获,但是,研究人员已制成的量子点激光器却不尽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制造一些大小几乎完全相同的电子群有困难。大多数量子装置要在极低的温度条件下工作,甚至微小的热量也会使电子变得难以控制,并且陷入量子效应的困境。但是,通过改变材料使量子点能够更牢地约束电子,日本电子技术实验室的松本和斯坦福大学的詹姆斯和哈里斯等少数几位工程师最近已制成可在室温下工作的单电子晶体管。但很多问题仍有待解决,开关速度不高,偶然的电能容易使单个电子脱离预定的路线。因此,大多数科学家正在努力研制全新的方法,而不是仿照目前的计算机设计量子装置。 4微腔激光器 微腔激光器是当代半导体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它采用了现代超精细加工技术和超薄材料加工技术,具有高集成度、低噪声的特点,其功耗低的特点尤为显著,100万个激光器同时工作,功耗只有5W。该激光器主要的类型就是微碟激光器,即一种形如碟型的微腔激光器,最早由贝尔实验室开发成功。其内部为采用先进的蚀刻工艺蚀刻出的直径只有几微米、厚度只有100nm的极薄的微型园碟,园碟的周围是空气,下面靠一个微小的底座支撑。由于半导体和空气的折射率相差很大,微碟内产生的光在此结构内发射,直到所产生的光波积累足够多的能量后沿着它的边缘折射,这种激光器的工作效率很高、能量阈值很低,工作时只需大约100μA的电流。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半导体研究所从经典量子电动力学理论出发研究了微碟激光器的工作原理,采用光刻、反应离子刻蚀和选择化学腐蚀等微细加工技术制备出直径为9.5μm、低温光抽运InGaAs/InGaAsP多量子阱碟状微腔激光器。它在光通讯、光互联和光信息处理等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可用作信息高速公路中最理想的光源。 微腔光子技术,如微腔探测器、微腔谐振器、微腔光晶体管、微腔放大器及其集成技术研究的突破,可使超大规模集成光子回路成为现实。因此,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发达国家都在微腔激光器的研究方面投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长春光机与物理所的科技人员打破常规,用光刻方法实现了碟型微腔激光器件的图形转移,用湿法及干法刻蚀技术制作出碟型微腔结构,在国内首次研制出直径分别为8μm、4.5μm和2μm的光泵浦InGaAs/InGaAsP微碟激光器。其中,2μm直径的微碟激光器在77K温度下的激射阔值功率为5μW,是目前国际上报道中的最好水平。此外,他们还在国内首次研制出激射波长为1.55μm,激射阈值电流为2.3mA,在77K下激射直径为10μm的电泵浦InGaAs/InGaAsP微碟激光器以及国际上首个带有引出电极结构的电泵浦微柱激光器。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微碟激光器具有高集成度、低阈值、低功耗、低噪声、极高的响应、可动态模式工作等优点,在光通信、光互连、光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可用于大规模光子器件集成光路,并可与光纤通信网络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匹配,组成光电子信息集成网络,是当代信息高速公路技术中最理想的光源;同时,可以和其他光电子元件实现单元集成,用于逻辑运算、光网络中的光互连等。 5新型纳米激光器 据报道,世界上最早的纳米激光器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于2001年制造的,当时使用的是氧化锌纳米线,可发射紫外光,经过调整后还能发射从蓝色到深紫外的激光。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只有用另一束激光将纳米线中的氧化锌晶体激活,其才会发射出激光。而新型纳米激光器具备了电子自动开关的性能,无需借助外力激活,这无疑会使其实用性大为增强。 光电子论文:光电子技术产业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世界光电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光电子技术和产业 论文摘要:光电子器件和部件广泛应用于长距离大容量光纤通信、光存储、光显示、光互联、光信息处理、激光加工、激光医疗和军事武器装备,预期还会在未来的光计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介绍国内外光电子技术及光电子产业的发展。 如果说微电子技术推动了以计算机、因特网、光纤通信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那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的建设,光电子技术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商务部指出:“90年代,全世界的光子产业以比微电子产业高得多的速度发展,谁在光电子产业方面取得主动权,谁就将在21世纪的尖端科技较量中夺魁”。日本《呼声》月刊也有类似的评论:“21世纪具有代表意义的主导产业,第一是光电子产业,第二是信息通信产业,第三是健康和福利产业……”,可以断言,光电子技术将继微电子技术之后再次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革命。 1世界光电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当初人们的预料,光纤已经成为通信网的重要传输媒介,现在世界上大约有60%的通信业务经光纤传输,到20世纪末将达到85%,但从目前光纤通信的整体水平来看,仍处于初级阶段,光纤通信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目前,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在同一根光纤内传输多路不同波长的光信号,以提高单根光纤的传输能力)、掺铒光纤放大器技术(EDFA,可将光信号直接放大,具有输出功率高、噪声小,增益带宽等优点)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得到广泛的应用。现在DWDM系统和光传输设备中,光电技术的比例将从过去比重不到10%达到90%。一种全新的、无需进行任何光电变换的光波通信——“全光通信”,由于波分复用技术和掺铒光纤放大器技术的进展,也日趋成熟,将在横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通信系统上首次使用,给全球的通信业带来蓬勃生机。为此提供支撑的就是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和部件。光电子器件和技术已形成一个快速增长的、巨大的光电子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美国光电子产业振兴协会估计,到2003年,光电子产业的总产值将达2000亿美元。 Internet应用的飞速增长对电信骨干网带宽提出越来越高的需求,为满足需求的增长,人们可以铺设更多的光纤,或靠提高单路光的信息运载量(现在主干网可以分别工作在2.5Gbps和10Gbps,并已有40Gbps的演示性设备)。但更主要的方法却是靠发展波分复用技术,增加光纤内通光的路数(光波分复用的实验记录已经达到2.64Tbps)。波分复用技术的普遍运用为光电子器件和部件提供了广阔的、快速增长的市场。无限战略公司的报告指出:“信号传输用1.31μm和1.55μm激光器市场1999年达到13亿美元,比去年增加23%;1.48μm信号放大用激光器1999年市场份额达到1.6亿美元,比去年增加33%;980nm信号放大用激光器销售额达2.9亿美元,比去年增长121%。整个激光器市场的份额1999年达18亿美元,预期2003年将达到30亿美元”。美国通信工业研究公司(CIR)的研究预测,北美市场光电子部件的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28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61亿美元,约每年增长18.5%。密集波分复用设备销售额也将从1998年的22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94亿美元。报告称虽然10年内全光通信还不会全面商业化,但是全光交换将在几年内成为市场主流,报告也指出尽管光学部件市场被大公司所占据,但仍有创新性公司进入的可能。 2我国的光电子技术和产业 近10年来我国光电子技术研究在国家“863”计划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在很多领域同国外先进国家只有两三年的距离,个别领域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国内光电子有关产业基地在光电子器件、部件和子系统(如激光器、探测器、光收发模块、EDFA、无源光器件)等已经占领了国内较大的市场份额,初步具备同国外大公司竞争的能力,在毫无市场保护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力量争得了一席之地,市场营销逐年有较大的增长,个别产品还取得国际市场相关产品中的销量最大的成绩。我国相应研究发展基地和本领域高技术公司的许多产品填补了国内相关产品的空白,打破国外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同时争取进入国际市场。 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是高速大容量光纤通信系统必需的关键部件,国内企业产品占国内市场40%的份额。我国也是目前国际上少数几个有能力研制PIC和OEIC的国家。808nm大功率激光器及其泵浦的固体绿光激光器,670nm红光激光器已产品化和商品化并批量占领国际市场。国内移动通信的光纤直放站所用的光电器件,90%使用国产器件,国产1.55μmDFB激光器战胜了国外器件,占领了100%的国内市场。 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在我国光电子技术发展中,光电子器件、部件虽是光通信、光显示、光存储等高技术产业的关键部分,但在整个系统和设备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其产值较低,目前科研开发主要处于跟踪和小批量生产阶段,光电子产业所需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技术目前还未有实质突破;国内研究生产的光电器件和部件有相当部分还未能满足整机和系统的要求,导致国外器件占据国内市场相当多的份额;在机制上仍未摆脱科研、生产、市场相互脱离的状况。 我国在光电子技术方面是与国际水平差距相对较小的一个领域,与世界发达国家几乎同时起步。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制造技术的落后和材料水平有限,而国际上光电子产业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三到五年,如果我们不在目前产业化的技术发展阶段进入,就会失去大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到产业化后期时将要花数倍的力量才能弥补,也许会彻底失去时机,受制于人。 如果一个国家在一代元件上没有足够的投资以发展自主能力,就会给外国竞争者提供进入并占领下几代技术市场的机会。因而在关键器件、部件等方面,要通过引进社会资金和风险投资,知识产权入股、开发人员持股等方式加快我国光电子成果的产业化步伐,鼓励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只要贯彻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狠抓创新和高技术成果转化,打破行业界限,按市场机制联合国内相关研究和开发单位,共同作好光电子产业化的工作,就一定能发展我国的光电子事业,有望在研究上取得突破,在产业上形成规模经济,取得我国在该领域应有的市场份额。 光电子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光电子专业培养方案创新研究 摘 要:笔者从“专业对接产业”的角出发,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光电子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钩,培养方案缺乏特色的现状,走访了浙江省的光电子行业,提出了以产业链下游的光电子器件和系统集成领域为专业的对接点,确定专业培养的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进行光电子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创新策略,即在课程体系、实践课程、教学管理与考核、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践场所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光电子;培养方案 光电子技术是世纪之交继微电子技术之后迅速兴起的一个高科技领域。光电子产业涵盖了与光电子技术有关的光电材料与元器件、光通信、激光、光电显示、光存储、红外等细分行业,作为典型的高附加值产业,受到众多国家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当今信息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到目前为止,浙江省已建成10个各具特色、不同层次的光电子产业特色园区。宁波及周边地区的光电子产业代表着浙江省的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宁波及周边地区的光电子产业代表着浙江省的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目前全市光电子技术企业有2000多家,但大多数企业规模不大,主要生产比较简单的光电子产品,普遍缺乏科研攻关能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这些企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提高企业的技术核心竞争力。2013年宁波人才紧缺指数显示,宁波光电子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口很大,例如,近两年电工电器领域的光学工程师的紧缺程度一直处于橙色预警状态。 为了满足光电子产业快速增长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国内许多大学近几年纷纷开办了与光电子相关的专业。然而,由于光电子产业具有涵盖范围广,产业细分度高的特点,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找准专业培养方向的定位,达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方案,是提高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逐步解决光电子产业升级所面临的人才紧缺问题的关键。另外,为了解决中国就业结构型矛盾问题,教育部日前明确了部分高等院校向技术技能型教育转变的改革方向。同时,新一轮的高考制度改革也开始启动,这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如何在专业对接产业的视角下,适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改革培养方案,培育特色鲜明的优势、品牌专业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1-3]。 一、光电子专业培养方案现状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高校专业方向与就业的相关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生、家长、用人部门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并且不断被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强化。目前高校的专业方向设置和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并不完全契合,这是宁波乃至全国高校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据统计,宁波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和电气信息类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与其所学专业的相关度分别为67%和71%,这一数据说明,即使在专业与工作相关度要求较高的工科类学科领域,专业适切性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宁波工程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定位于培养优秀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下,专业方向的调整和培养方案的改革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宁波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技术专业2004年开始本科招生,2009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目前专业设有电子系统设计和光电子技术两个专业方向。其中,电子系统设计是传统的电子类专业方向,在全国高等院校的电子类专业中几乎均有开设。宁波工程学院的电子系统设计方向发展较早,教学条件相对较好,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时比较青睐。然而,该方向的突出问题是技术普遍,缺乏特色。相对而言,光电子技术还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方向,它是在近年来随着光电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而设立的。目前宁波市仅有包括宁波工程学院在内的两所高校开设了这一专业方向。经过几年的专业建设,该方向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不断提升,然而,学生的培养质量却没有明显改善,学生就业相关度相对较差。根据麦克思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电科专业2011届和2012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5%和51%。其中,光电子方向的这一问题相对而言更为突出。 根据笔者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体会和调研走访的发现,宁波工程学院电科专业光电子方向的突出问题是定位不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不适应,培养方案缺乏特色。这也是众多高等院校光电子类专业面临的普遍问题[4-8]。面对发展速度快、涵盖内容广的光电子技术这一新兴高科技产业,作为一所普通院校的专业不可能涉及每一个领域。如何能找准专业定位,实现专业与产业的紧密对接,精确地把握人才培养的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制定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是提高宁波工程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这还将有助于提升宁波工程学院的专业特色,有利于品牌专业的建设。 二、光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策略 (一)确定与光电子产业的对接点,准确定位核心知识与能力 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根据本地区产业发展需要,培养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宁波工程学院的光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浙江省、宁波市及周边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现状和学校办学特点。统计表明,浙江省的光电子产业近年来以年均30%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全省从事光电子产品生产的企业已有500多家,占全省信息产业总值的5%,目前已成为我国光电子产业大省。我省在光通信/光通信/光材料及光伏器件等方面已经形成了系列产品。特别是在光学仪器与光学加工领域,具有国内领先的规模。因此,我省在光电子器件制造和加工领域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因此,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改革过程中,如何在地方现有的产业基础上把握专业培养目标的对接点是十分关键的。我们从光电子产业链的组成和浙江省光电子行业现状出发,通过前期的大量企业走访和调研分析,深入分析了人才需求,初步确定了以产业链中、下游的光电子器件和系统集成领域作为专业的对接点,如图1的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示意图所示,在这一产业领域,光电器件作为系统的功能核心,电子系统作为控制核心,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另外,宁波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已有光电子技术和电子系统设计两个方向。其中,专业在电子系统设计方向具有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在学生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成果。并且,近几年来,专业在光电子技术方向引入了较好的师资力量,投入大量资金购买仪器设备,建设光电子实验室。选择光电子器件和系统集成作为对接点,可以充分整合、利用本专业在光电子技术和系统设计方面的现有资源,有利于发展“光”“电”融合的专业特色。在确定了本专业与光电子行业的对接点后,我们将紧紧围绕该对接点,以“光”“电”融合为特色,精确提炼专业培养的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并围绕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开展课程体系整合与实践环节改革,形成特色鲜明、行业衔接度高的专业培养方案。 图1 光电子专业方向培养方案示意图 (二)以双核培养为中心,建设光电子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改革 1.围绕光电子专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构建课程体 系。首先,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优化整合现有课程,进行实践环节改革,建立与光电子产业对接的课程体系。新建课程体系将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以及实践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职业基础能力和人文素养,主要包括英语、思想政治教育、身体素质培养、文献检索与写作、职业规划以及人文艺术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知识,主要包括物理电子、应用光学和系统设计类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主要围绕光电子产业领域的新应用和新发展,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光伏电子技术”、“半导体器件工艺”、“信号处理”等课程。 2.实践课程模块是本次改革的重中之重,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实践能力。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将大幅提升,加大实习实训的比重。在课程设置上,以典型职业活动为线索确定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按照企业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以工作任务来整合实践课程内容。我们将新开“应用光学设计”和“半导体照明应用技术”两门课程,并以这两门课作为实践改革试点,对接企业环境建设实践实训场所。根据职业岗位特点,在校内开设“校中厂”,由企业设计师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并带领学生承接项目、练就技能,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专业对接产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保障 “专业对接产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需要各类保障机制的同步改革,主要包括适应“专业对接产业”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适应“专业对接产业”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实践实训场所的建设,以期逐渐建立适应“专业对接产业”的光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各类保障机制[9-10]。 1.引入光电子企业及行业协会相关人员,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优化,专业教学管理和教学考核方案的审定。特别对于实践类课程,明确对核心能力的考核目标,结合企业项目管理和考核方式,加大过程考核比重。对实践环节制定细化的考核制度,用量化的标准衡量和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建立适应“专业对接产业”目的考核和管理的新途径。 2.调整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制订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引进、培养、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教授作为专业带头人,聘任一批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派遣专任教师到企业中实践、国内外进修培训等途径,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组建具有教学、研发和社会能力的双师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建立“校企互聘互管”的机制,鼓励专人教师下企业锻炼如承担企业科研项目或社会服务项目,并将其作为晋升职称或评先评优的条件之一。建立一支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充实教师队伍的力量,最终形成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和“双师”素质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多个层次的科学合理的教师团队。目前,学校已经在“双师”型师资培养方面走出了第一步,提出了百名博士进企业的目标,光电子专业每年将有1―2名博士到企业一线参与设计和生产。 3.与课程体系配套的实验实践场所建设是保障“专业对接产业”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由于光电类实践类课程所需设备“多”而“杂”,并且仪器一般比较精密贵重,因此实验室的建设更需要贵精而不在多,目前,宁波工程学院的电子实验实训中心已建有光电信号检测、光纤通信、激光原理、光电子技术、发光二极管(LED)设计与检测等5个实验室,但是,实验设备普遍面临功能单一、组合型差、自主开发功能缺乏等缺点,因而导致实践训练的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我将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指导并参与实践场所和实验室的建设,所购置设备尽量满足模块化、易组合、可替换的特点,并且兼顾自主设计和开发的功能,使其既能满足教学需要,也尽可能贴近实际生产,使学生在校内就能了解企业的真实环境,缩短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教学的距离。提高实践实验室的开放性,实现实验室的实践教学、学生竞赛、企业项目开发等多功能性。 四、结语 基于专业与产业的精确对接点,找准专业培养方向的定位,提炼光电子专业的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优化以及保障机制的建设,才能实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有的放矢。这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不仅有助于提升宁波工程学院的专业特色及品牌专业建设,还能培养出适应本地区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光电子论文:现代雷达中的光电子技术 [摘 要]光电子技术的应用与研究不断发展,其中在微波领域内的应用主要是光纤通信,但是随着雷达技术的应用发展,将光电子技术与雷达技术结合有利于实现雷达信号的收集、传输和信息处理等,光电子技术在雷达中的使用效果显著,在微波器件的使用控制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现代雷达中的光电子技术内容和使用要点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探讨其发展前景以及能够产生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雷达;光电子技术;要点;前景;方法;分析 光电子技术与其他的电子信息技术合成能够形成信息产业新的核心技术,并广泛应用于光存储、光显示和激光等领域。光电子技术在雷达中的应用改变传统雷达应用模式,充分发挥了光电子技术信息化、科技化和先进化的优势。关于现代雷达中的光电子技术应用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号传输 光电子技术在雷达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光纤链路的组成,完成光纤、二极管等要素的调制,在进行信号传输时可以在光波调制中将微波信号传输上,完成这些工作以后需要使用光纤模拟传输微波信号。光纤链路在雷达信号传输中的应用对现代雷达技术应用和信号光纤传输具有重要意义,这项技术在国外发展相对成熟,显示意义明显。雷达传输中使用光纤,传输消耗和传输频率相较于电缆传输较低,并且在这种频段下,光w产生的调制信号和传输消耗具有一致性,从而进一步促进雷达信号传输,达到对雷达系统远程控制的目的。[1] 由于使用的雷达天线还含有一个辐射源,在受到反辐射的影响时,控制中心和天线之间的距离应该设置好。通常情况下,使用同轴电缆传输信号消耗较大,传输指令与天线之间的距离也要控制好,而关于电缆铜量的消耗,会随着频率平方根的增大而增大。同轴电缆传输微波信号的前期,需要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完成转变,将信号电平在线路放大器内进行放大,指令中心传输的信号则不需要进行变频,线路放大器不使用也能使信号电平提高,光滤波器和光纤的使用效率也能够提高。要进一步保证其基本的使用性能,增强雷达的抗电磁能力可以通过光缆改变电缆,保证雷达天线远程传输的功能。这种应用方法在军事上具有重要使用作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军事价值。此外,光纤重量轻、体积小,灵活度高,在一些限定空间或场合使用方便,保证雷达信号的传输有效。[2] (二)信号处理 雷达信号处理一般是利用光纤延迟线,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调制器和激光器等,属于新型的信号处理器件,在微波射频领域应用较多,光纤延迟线的使用能够促使多种不同信号处理器件的生成。例如在横向匹配滤波器和编码发生器以及相关处理器中可以通过雷达系统的处理充分发挥带宽极宽系统的作用,声波器表面频率较高,功能优越性明显,在雷达信号处理中要控制其频率需要同步使用信号处理器,提升雷达信号处理效果。处理宽带雷达信号时由于雷达信号接收机的分辨率较高,电子情报信号处理时,可以选用大时间的带宽积器件,使用成本相对较低,体声滤器件和同轴电缆也可以用于雷达信号的处理。光纤延迟线不同于其他延迟线,性能更先进,并且同时具有工作频率高和任何延时的特点,其中延迟的介质是单模石英光纤,成本低、性能高,使用价值较高,并且具有综合性优势。因而在雷达信号处理过程中使用光纤延迟线能够充分发挥其在不同处理器件中的构件作用,雷达系统中使用光纤延迟线实现价值最大化,不仅能够在海洋卫星雷达和随机程序发生器中应用,同时还能够在雷达信号处理系统和相控阵天线系统中应用。因而雷达信号处理中使用光纤、光电子技术能够充分发挥信号处理器件和通信系统的实际价值,使用过程中的经济效用显著,总体应用前景较好。[3] (三)达波束光控制 相控阵雷达系统在控制雷达的达波束光时要使用有源单位,继而形成一种具有跟踪效用的尖锐波束,这种波束对电子调控方法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并且能够将辐射单位予以改变,保证相对相位的实现。由于单个单元的控制器件属于电子移相器,这种类型的器件在传统意义上的使用通常可以分为铁氧体移相器和二极管。二极管的工作频率相对比较低,而铁氧移相器的工作频率则较高。铁氧移相器和二极管的体积较大,因而产生的损耗量也比较大,但是在相位连续控制上和在线性度上仍旧存在较大的差异。分配射频功率可以使用光学方法来进一步完成相移,这种优势比较明显。[4] 例如在实现微波相移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线性连续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还能够将相位的体积予以减少,保证及能耗度降低,促进波束的灵活控制。在一般的大型相控阵天线使用中需要多个MMIC收发模块来完成雷达达波束光控制,在一定的自由空间内能够与振荡器形成不同模块的主振荡器锁定,关于参考信号的改动则需要使用同轴电缆的光纤链路,这种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体积和降低重量。光电技术在雷达达波束光控制中具有重要的使用意义,并且能够促进雷达电子器件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完善,总体应用前景广阔,在此过程中使用光电子技术促进了新时期下雷达技术变革、发展和使用的经济效益提升。[5] 结语: 从目前情况分析来看,光电子技术应用在微波领域主要以光纤通信为主,且这种应用技术已经相对普及,但是在雷达中的应用尚且不如通信光纤应用普及程度高,随着我国光电子技术研究、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将进一步在现代雷达中实现充分使用,总体应用前景乐观。其中光电集成电路和光纤等在雷达数据处理、雷达信号处理、多基地雷达和相控阵天线中使用具有高互联性等多重优点。光电子技术在现代雷达中的应用包括雷达信号传输、雷达信号处理和雷达达波束光控制等几个重要的方面,体现了现代雷达应用光电子技术的先进性和必要性。 光电子论文:探讨光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摘要]光电子技术诞生在20世纪的中期,其应用至今,已经发展经历过了半个多世纪,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态势和应用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的科学技术应用不断呈现多样化,光电子技术也呈现了多样化、多领域的发展态势,光电子技术也越来越发展成熟,对世界和时代的进步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影响力不断提升。光电子技术,主要由光子技术和电子技术两者结合组成,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说,光电子技术很可能⒊晌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力之一,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内容。文章主要对光电子技术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分析和研究其在众多相关领域当中的应用。 [关键词]光电子技术;电能;光能 光电子技术主要由光子技术和电子技术两者结合组成,同时,技术中包含的技术理论十分广阔。光电子技术主要涉及光学、电子学、计算机学、光电子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理论,是一种典型的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现代技术,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光电子技术的研究核心是众多学科中的光子学,支撑技术主要是电子学,这电子学是一种近年来兴起的新型研究学科。因此来说,光电子技术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其中的电子技术相对于微电子技术来说,有着更多的发展空间,优势更加明显,能够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得以应用。 1光电子技术相关概述 所谓光电子技术,其全称是光电子信息技术,该技术的核心内容是进行电能和光能的转换,是科学技术中的一种全新的技术,其涵盖了材料科学、精细加工、半导体材料以及固体物理等,是多个领域的综合体。光电子技术的诞生是在20世纪60年代,并在当时开始光电子技术相关设备的生产,从一开始的单一的领域应用,迅速发展至今,已经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比如在军事武器的制造业、医疗行业、电子信息行业以及其他高新制造业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而最初的光电子技术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无线激光器设备的出现,为光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光频波段支持,随着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光电子技术逐渐实现了信息的处理、存储、传输等功能。光电子技术能够通过对光子以及电子的利用,来促使产生一种全新的光子物理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由光电子技术原理构造成的相关硬件设备,组成信息技术中重要的应用成分,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可以通过光电子技术将全球所有范围内的电子计算机进行联机,这是通过光电子技术能够简单实现的。当然,也可以利用光电子技术实现卫星和地球的联系,从而组成宇宙性质的联系网络,通过光电子技术,这在未来也是有希望得以实现的。当前,光电子技术可以说是互联网当中最重要的支撑性技术,主要应用在高新技术领域。而在我国来说,光电子技术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是极快的,已经在我国国内诸多领域得以应用和推广。在光电子技术的应用中,体现出诸多方面的应用优势,具有极高的速度和极大的容量,对于日益增长的信息量处理要求和信息化发展时代要求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技术,这也是传统的电子学以及微电子学难以实现的。光电子技术能够实现对信息的高速度和高频率处理,能够将信息从探测到最终处理整个流程融为一体,一气呵成,从而在信息技术领域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2光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 21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的光电子技术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最先发展光电子技术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已经达到接近水平。光电子技术在国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主要受益于我国政府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大力投入。在电子领域的各个方面,我国皆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许多方面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比如在光收发模块、探测器等一些光电子器件上,水准很高,技术水平相当先进,市场份额占比不论是国内还是世界范围内,都有极大的竞争力。在我国,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光电子技术的先进发展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几个发达地区,比如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渤海湾地区,这主要是由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决定的。另外,在这些发达的地区,高等院校较多,研究所也多,给光电子技术的研发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技术力量保障。 22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的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参差不齐,最为先进的是美国、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特别看重光电子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和应用,并将光电子技术列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战略性技术之一,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投入。日本在光电子技术方面,近些年来发展十分迅猛,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欧洲地区的光电子技术发展和应用,以德国最为先进和典型,德国对光电子技术的投入研究较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因此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技术基础十分强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地球村”理念逐步形成,使全球范围内的人类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信息通信十分便捷和快速,并对未来的信息产业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光电子技术在信息产业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对于全球信息交流的促进有着关键的作用。另外,当今世界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俨然已经成为互联网的时代。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环境下,对信息传输的需求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效率上,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个巨大的要求,发展光电子技术无疑是最佳选择。 3光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 31信息领域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信息传输和处理流量正呈现质的增长,传统的电子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巨大的信息传输和处理。而光子技术的应用,与电子技术进行完美的融合,并产生全新的光电子技术,能够极大扩大信息容量和信息传输速率,比起传统的电子技术优势巨大,能够有效促进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前在信息领域已经开始大范围开展光电子技术的应用,并取得了极好的影响效果,为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和广阔空间,提升了信息领域的发展潜力。 32能源领域 能源是地球上赖以生存的重要发展来源。在过去的许多年发展中,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巨大,依靠传统能源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但是与此同时,世界发展在能源方面也逐渐显现出诸多发展瓶颈,主要是传统能源的枯竭,以及世界对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大。因此,当前的主要办法就是进行清洁能源的生产和利用。如何研发出既清洁环保,又能够高效利用的新能源,成为当今世界能源研究的主要议题。而光电子技术,能够将光能转化成热能的这一伟大功能,使得其在新能源领域备受关注,具有极大的新能源产业潜力,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利用光电子技术获取新能源的方式已经得到应用,在我国也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应用。 33汽车领域 汽车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在汽车领域,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汽车的整体功率、能耗、舒适度以及外观等因素,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加先进的汽车生产技术。光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使得汽车的功率转化大大提升,并且通过光电子技术,能够对汽车生产材料进行高精度的加工,极大提升了汽车的整体质量和舒适度,减少汽车在使用中的损耗。 34环境领域 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步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工业生产已经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水平,与此同时,工业的生产和发展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耗,比如逐渐出现的全球变暖问题和厄尔尼诺现象等,给地球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当前,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亟须研发出能够遏制环境逐渐恶化的先进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光电子技术给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带来了全新的希望,其通过高精度传感器的制造,能够对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进行准确的测量,并进行有效的治理与防护。 35军事领域 一个国家的军事基础,是一个国家安全力量的巨大保障。光电子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能够极大加强国防军事力量,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光电子技术,能够制造先进的激光制导武器,目前,这方面许多发达国家正在加大力度进行研发和应用。另外,光电子技术能够形成更加有效的图像传感器,使得单兵作战更加强化,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 36医疗领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开始注重医疗健康。光电子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激光来治疗一些以传统治疗手段难以解决的疾病,比如通过激光进行角膜的切除手术和治疗,能够帮助人类矫正视力。随着光电子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以相关设备进行手术,能够使手术更加精准,治疗效果更好,提升手术的成功率和稳定程度。 4发展趋势 光电子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在未来,光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会从集成化、扩大化、强适应性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发展。 光电子技术的发展还需要诸多辅助材料的发展来促进,比如半导体激光以及相关电气元件,这些辅助材料和技术的发展,才能够推动光电子技术更加迅速和完善发展。在导体激光以及半导体激光的迅速发展之下,通过各种辅助材料和技术与光电子技术的融合,在未来,光电子技术将会呈现集成化发展状态,并不断研发出新的设备以及材料。这些新设备和新材料与光电子技术的融合应用,将会推动光电子技术的应用效果,并且在光电子技术的应用经济性以及简便性方面得到较大提升与优化。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光电子技术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之一,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光电子技术已经在众多重要领域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在未来,光电子技术的用前景相对广阔,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 光电子论文:从光电子方向谈弱势学科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 摘要:针对矿业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这一弱势学科的发展,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光电子方向相关课程设置为典型,讨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并给出了相应的做法,包括教学原则、课程结构、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 关键词:教学改革;弱势学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一、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背景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呼唤适应“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观和学习观[1],而工科专业直接面向工矿企业的研发生产,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背景,尤其是包括光电子在内的电子科学与技术这类支撑现代社会信息科技的前沿学科,具有专业知识更新快、理论基础要求高、实践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对社会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而培养涵盖光电子专业基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也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2,3]。 近年来许多高校先后开设了与光电子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但受客观办学条件和主观重视程度的影响,各个院校的光电子专业(方向)发展参差不R,专业课程设置各有差异。中国矿业大学作为以矿业为特色的高等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起步较晚且基础薄弱。本文以矿业院校背景下本学科从无到有至目前近500在校生规模的发展为例,以光电子方向相关课程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更好地设置和发展弱势学科的本科专业课程,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推动学科发展,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偏应用”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 二、合理规划“光电子”专业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要兼顾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所涵盖学科范围极广,是以信息处理为目的,以电子、光电、光子器件为核心,包含物理理论、材料工艺、器件系统等研究内容的完整学科体系。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以“微电子”和“光电子”作为主要专业方向,相对于微电子方向的课程内容比较固定单一、本科阶段无需配套硬件实验等情况,光电子方向所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困难得多,其研究领域“广”、相关课程“杂”、所需硬件仪器“多”,因而合理规划“光电子”专业课程设置,既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又可推动弱势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二者密不可分,人才培养是最终目标,而学科发展是必要途径,合理地设置和建设专业课程,是学科发展的主要内容,学科发展好了,才有实力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利用人才优势和影响,又可更好推动学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课程设置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偏应用”为指导 针对光电子方向“广、杂、多”的特点,将其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弱势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从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两方面考虑,制定了“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偏应用”的教学原则,同时也作为光电子技术相关课程设置的指导思路。这一指导思路,既是遵循国家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指导方针并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更是适应包括光电子技术在内的电子信息科学发展迅速与交叉融合的特点,同时考虑本学科方向实力较薄弱的现状和发展解决面临困难的实际需要。 光电子方向专业课程设置需要满足“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原则。所谓的“光电子”专业方向,广义上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之下除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之外的多个二级学科(方向),甚至还包括与其他学科交叉衍生出的学科方向,既要与微电子一起承担本学科“厚基础”的教育任务,更要肩负更多的“宽口径”任务,同时也是着眼于学科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光电子方向专业课程设置还应遵循“重能力、偏应用”的教学原则。这尤其适于弱势学科的实力现状和发展要求。以我校为例,学科专业体系的基本格局是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优势学科集中在煤炭能源相关的矿建、安全、测绘等领域,在59个本科专业中,2002年首次招生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典型的弱势学科,在所属的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4个一级学科中,发展落后于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其他3个学科。在本专业设置初期,部分专业课程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承担甚至直接采用其他专业的课程,而随着师资力量的增强和专业课程的调整,目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微电子和光电子专业课程体系,但就现阶段来看,本专业学生就业后直接从事光电子技术研发的人数很少,绝大多数还是作为光电子技术直接或潜在的使用者。可以说,“重能力”是促进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而“偏应用”是学科基础薄弱与实力有限的务实之选。 (三)课程体系宜采用多层次三位一体结构且内容环环相扣 针对本专业光电子方向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兼顾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偏应用”的原则,并广泛借鉴国内外高校课程设置经验,采用了核心课程、专业选修/限选课程、其他相关课程的多层次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包括激光原理与技术(48学时)、半导体物理基础(40学时)和光电子技术(40学时),专业选修/限选课程包括光电检测技术(40学时)、半导体光电子器件(32学时)、微波技术(48学时)等,其他相关课程包括电子信息学科概论、学科讲座和专业综合实践II(微波与光电子)。 本专业学生在第一、二学年已系统学习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大类课程,打下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厚基础、宽口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且在第一学年开设了《电子信息学科概论》,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了方向指引。第三学年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由专业类转入具体专业学习,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激光原理与技术》、《半导体物理基础》继续夯实“厚基础”,而《光电子技术》侧重“宽口径”。第四学年则加入与光电子相关的《光电检测技术》、《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微波技术》、《学科讲座》,这些课程全部或部分承接了《光电子技术》,进一步加深和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从学科实力和学生就业两方面进行考量,教学原则围绕“重能力、偏应用”;同时依托优势学科加强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设置2周时间的《专业综合实践II(微波与光电子)》,采用师生双向选择和分组形式,自主选题并完成较综合的设计,所需设备依托利用国家修购专项等经费而建立的光电子、微电子、微波等实验室。 三、结论 综合以上我校专业在光电子方向本科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做法和成果,主要有以下心得和建议:(1)在弱势学科发展中要兼顾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偏应用”的教学原则和思路为指导;(2)课程体系设置,宜采用核心课程、专业选修/限选课程、其他相关课程的多层次三位一体的结构;(3)课程内容设置,符合教学原则,做到环环相扣,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相辅相成。 光电子论文:硅基光电子学与光电子器件应用 摘 要:本文介绍了光子晶体的概念,回顾了硅基光子学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光电子器件以光子代替电子传递信息,因为光子的输运特性便具有热损小、功率损失低、占用体积小、传递信息速率高的特点,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要实现“全光子化”传递信息需要实现集成光回路。本文分析了用硅基光子器件集成光回路的可能性以及目前存在技术难点最后本文对展望了硅基光子学和光电子器件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光子晶体;硅基光电子学;集成光回路 1 光子晶体 光子在传播时,遇到周期排布的介电常数材料,将会产生布拉格散射,因而会产生光子能带与带隙,使光子晶体具有光半导体的性质[1-2]。目前来说,我们主要靠对于缺陷的引入来实现对光子的局域化控制。缺陷有两种基本形式:线缺陷和点缺陷。当引入线缺陷时,对于处在光子晶体禁带能量的光子,它不能逃逸进入周围的光子晶体当中,因而只能沿着线缺陷的确定路径传播。光子晶体波导对于光的传输性能强过传统的波导物质,例如光纤。光纤依靠全反射作用来实现光的传输,但在较大转弯角处由于不再满足全反射条件而会有光子逃逸。在微纳尺度上使用光子晶体波导的传输效率更高。光子晶体凭借它的特点,被广泛研究。例如一些应用于各个不同的光频段,有的看重更低的损耗、小限制的传播窗口,还有一些则具有特殊用途(减缓光速)。 自从光子晶体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它就和它的蕴含的巨大应用价值联系在一起。[3]它那特有光子带隙能够抑制物质的自发辐射,而这可以用于制作全反射镜。另外,我们在其中引入缺陷,可以制成缺陷模,而缺陷模可以用制作微腔、波导、光开关、甚至人们熟知的激光器和探测器等等。总之,集成光电子学是光子晶体主要的活跃范围,但是同时光子晶体在其他各个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可以提高现今不断走进我们日常生活的发光二极管的工作效率。 2 硅基光电子学 由于硅基半导体集成电路在生产规模和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所以现阶段人们尝试用硅作为制作纳米级电子器件的主要材料,来缩减在Ⅲ-Ⅴ族元素中寻找材料制作具有相同目的的微纳光电子器件的成本,现阶段人们凭借已知的硅在1.3~1.5μm通信波段具有的低功耗的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已经成功生产出大量的硅基微纳光电子器件,就比如说此类的耦合器、光波导器件等。虽然说现阶段硅基微纳光电子器件已经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但为了它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保证够达到预期的应用效果,我们需要对其部分性能进行有效的优化。只要硅基微纳光电子器件在性能方面能够不断地优化、我们的技术能够不断完善,它的应用空间就会得到扩展。 在对硅光晶体的研究中,我们已经看到:在硅基材料中引入光子晶体可以明显的提高它的发光效率。凭借这我们可以预见:随着新型硅基高效发光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型制备技术如电注入泵浦方法的突破和光子晶体物理性质研究的深入,以及对于高效硅基材料的发光特性使用光子晶体的局域光效应加以控制,就很有可能提高硅基材料的l光增益,以此实现拥有低阈值的硅基激光器制备,进而可以在微电子芯片中利用光子替代电子作为载体来实现光耦合互联,消除电子传播发热的劣势,这样就可以突破电子瓶颈效应。[4] 3 集成光回路 和普通的信息处理相似,信息处理“全光子化”,就是指利用光来进行信息传递。它的概念包涵了光信号的发出、它的调节、对光信号的接收、对于信号的处理、信号的返回的整个过程。作为光信号的来源的有源发光器以光子晶体为基础,光信号又受到光子晶体制成的光开关调节和制约。光子晶体波导还能实现对于信号的传输与分流的作用,根据第二节提到线缺陷波导的传输优势,能够实现高效率低损耗,每个分路又要经波分复用器件下载,各个分路中的光信号在各自受到新的调制后,重新汇聚到干路, 回到接收装置。因为每一部分的各个部件在所用材料与大小上近乎一致,我们知道,传统光学器件的大小在厘米尺寸,微小的加工误差都会导致其工作频率的较大改变,因而产生光模式不匹配的问题,都会有较大的功率损耗,微型化的光子器件能避免这一问题。同时相同材质大小统一也方便光路一体化的实现。再加之与日益成熟的制备技术相适应,将会为全光路信息传递集成化铺就道路。 4 问题分析与展望 二十多年过去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光子晶体理论已经不断发展完善,我们也已经在其原理、设计取得了不断进步。二维光子晶体的制备相对容易,已有诸如反应离子刻蚀和深紫外曝光等成熟技术。相对来说,对于集成光路更重要的三维光子晶体制备技术目前还不成熟,已有一些方法但还不能大规模集成化应用,因此是关键发展方向。但是现有制备技术还是不完美,仍然有许多难题、核心关键有待克服。例如,二维晶体中的误差控制,由于我们使用的光子频率都在纳米量级,晶体中几何上的微小误差都会导致对调制频率的影响,进而影响发射接收以及模式匹配。而我们需要将制备技术的精度提升到亚纳米量级,才可以制备出高Q值的微腔,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可行的、简便的方法。随着光子晶体各种特殊现象、性质在被不断发现,一些新的研究方向随之提出,或许一些新的性质会随着人们对于光子晶体的不断发掘而被发现。 在硅基有源器件方面:我们仍对于满足电泵浦、通信波段、产品化的硅基光源探寻不深,其中就包括拥有低阈值特性的III-V键合光源,十分稳定的、使用低电压驱动的锗激光器,还有以Er离子为基础的电泵硅激光器;我们仍需在调制器上努力以满足需求。锗探测器的暗电流制约其发展,为能够大规模量产,需新技术降低暗电流。 在硅基无源器件方面:问题之一就是硅基波导材料实现低损耗需要特殊工艺处理,因而无法实现大规模电路集成;其二为实现光栅的高耦合效率需要增加反射层,使得工艺更为复杂;这些器件的加工工艺急需简化,使其能用标准的CMOS工艺制备。在硅基光电集成方面:怎样将光纤和波导高效耦合是一个难题;因为硅基光电子器件的多样性,所以需要化为统一标准。另外加工平台成本较高。此外,硅的高热光系数使得其光学性能受温度影响,这一点是器件设计上的难题。封装也不容忽视。因此,为了硅基光电子集成投入量产,我们需要在材料、工艺、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 展望未来它将帮助我们实现高速、低能耗的探测器设计;拥有低损耗的硅基激光器;十分高效的硅基光电子集成;高计算速率的光电接口;大能够投入量产的大规模集成设备。 5 结语 在科学研究兴盛的当下,人们对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往往能带动一种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没有人们需求的推动新的学说只是空想。新兴生产技术的完善与发展也是需要科研工作者们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尝试。光子晶体独特的性质备受关注,全世界的科研人员都对它抱有浓厚兴趣,最初的概念现今已经拿出了实体成果,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它的研究人们走过的路程。在光子晶体的实用方面,我们以降低制作难度,减小制作成本,降低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为目标,这也是为实现光学集成所必须做出的虽然这里仍有许多难题等待突破,但是我们仍在为之奋斗。
在网络信息传播中,要抓好主流信息的方向和定位,引导用户进行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提高新媒体环境网络信息的传播效果。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成为了媒体传播的主体和客体,网络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博客、公众号、朋友圈等,占领了大量空间,充斥着大量的媒体信息,逐渐取代了传统媒体介质,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生活方式[1]。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主席强调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把网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在进行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及其发展方式的探索中,需要充分认识网络新媒体对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避免网络媒体的无序化发展对网络信息的传播带来影响和冲击,提高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的传播效果和质量[2]。新媒体环境下,要积极引导用户进行网络媒体下的信息资源辨别,进行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效果评估和分析,建立积极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并对网络信息的传播效果进行评估,提高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的传播效果,带动网络信息的传递[3]。 一、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体系和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网络新媒体作为一个开放的空间和平台,在信息传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多姿多彩,为用户提供了大量的实用题材与资料,为人们学习、生活以及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是网络媒体的无序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网络信息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在网络新媒体时代,我们要分析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特点,为网络信息传播效果的提升提供基础[4]。 (一)新媒体背景下网络信息传播具有渗透性的特点 网络新媒体背景下,网络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网络、PC终端获得网络信息和知识等内容,可以在各种社交平台和自媒体平台发表言论和获取信息知识。网络新媒体环境中,大量的信息构成了真实的网络空间,网络用户在获取网络信息和传播信息的同时,对自身的思想、品德、情操及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很强的渗透作用。网络新媒体背景下,网络信息的传播对用户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培养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形成了一个虚拟而真实的网络媒体空间,产生了一种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5]。 (二)新媒体背景下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的特征,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广泛性体现在网络信息来源的广泛性,网络信息来源可能为自媒体、官方或者网络大V等。网络新媒体下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性还体现在传播手段和方法的广泛性,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网络的广泛性拓展了网络信息传播的时空范围,对有效传播网络信息内容提供了信息载体[6-8]。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需要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媒体空间,进行积极的思想道德情操的引导,弘扬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新媒体背景下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价值引导性的特点 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价值引导性的特点,网络用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与网络媒体信息具有极大的关联。由于现在网络用户中,年轻人占比越来越大,他们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因此在接收网络信息时,不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此时,网络新媒体中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网络新媒体具有信息的高度开放性,网络用户获取网络信息更加便捷,通过网络媒体上的人和事,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用户的行为和做事方法,从而引导年轻用户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9-10]。网络新媒体丰富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丰富了信息量,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需要对网络新媒体进行有效的利用,争取做到积极的价值引领,发挥网络新媒体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正面作用。 二、新媒体背景下网络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 随着手机网络4G时代的到来,网络新媒体下网络信息的传播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了开放性和广泛性的特征,网络新媒体对网络信息的传播既有积极健康方面的引导作用,又有因无序化发展而产生负面影响的作用[11]。因此,网络新媒体发展对信息的传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利用机遇,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成为当今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新媒体的无序化发展使网络信息传播增大了难度 在网络自媒体时代,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具有复合性,大量的网络平台和网络新闻覆盖整个网络空间,网络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序化发展的态势。在网络新媒体无序化发展的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的难度大大增加。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对网络信息的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网络媒体的无序化发展,使得网络信息传播的人为控制性较强,网络用户特别是年轻用户的价值观容易受到网络中一些负面消息的左右,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甚至会使其产生偏差[12]。网络新媒体中的负面信息,容易导致网络信息传播的失衡,影响用户的行为模式。在网络新媒体时代,网络用户的价值情操和德育培养受到网络新媒体无序化发展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给网络信息的传播带来了难度和挑战。 (二)新媒体的开放性背景对网络信息的传播提出新要求 网络新媒体背景下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开放性、自媒体性和传输快速性的特点。在新媒体时代下,大量的形形色色的信息存在于网络环境中,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对网络用户的辨媒介识素养提出新的要求。在网络信息传播中,新媒体工作者和网络用户应当提高对网络媒体信息的辨识能力,避免负面的、消极的、不健康的网络媒体信息引导人们的思维与情操。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需要建立严格的信息传播导向,加强德育建设,提升网络用户对媒体价值的辨识能力[13]。 (三)新媒体背景下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使传统信息传播模式受到冲击 网络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快速性和便捷性的特征,这就要求网络用户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发挥网络新媒体的正面积极引导作用,引领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建立和谐的网络环境。在传播中,需要一套严格的规范进行网络新媒体的正面引领,详细分析网络新媒体的特点,避免网络新媒体给传统信息传播模式带来冲击。 三、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效果提升策略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信息传播正以其独有的便捷性为大众带来有效的信息传播效果。网络信息的传播呈现出一种网状的分布模式,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传播、一对多的传播和多对多的传播,传播模式多样化。网络信息传播无处不在,但是同时由于网络的不确定性,使信息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14]。在此背景下,需要发挥网络媒体的正面优势,加强网络用户的信息甄辨能力,克服网络新媒体中不良内容的影响。 (一)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信息便捷优势,整合网络信息传播平台 网络信息传输具有开放性和便捷性的特点,在此条件下,要有针对性地对网络中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网络用户提供健康的网络环境,提供积极正面的信息资源,提升网络用户对网络媒介的认知能力,避免网络媒体的无序化发展对用户道德观念产生的冲击。要构建网络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信息整合平台,并及时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效果进行评估,端正用户对网络各类信息的认知能力和辨识能力,引导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进行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建设,拓宽传播渠道[15]。 (二)加强网络用户的媒介素养培养,提升网络信息甄别能力 网络新媒体时代,信息资源的传播更加便捷,用户的思维更加活跃,为网络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信息传媒基础,这就要求网络用户要加强对媒介素养的培养,提升网络信息甄别能力,避免不良信息对自身产生的影响。要牢牢把握时代的潮流,网络信息的传播要以用户需求为主,结合道德建设,提高网络媒体下网络信息的传播效果。 (三)净化网络空间,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 为了引导健康的网络环境,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下,需要净化网络空间,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在网络媒体中,需要及时掌握信息状态,有效过滤信息内容,在借助网络新媒体掌握信息资源的同时,弘扬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情操,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要利用好网络这一传播载体,提升网络信息传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天.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健康栏目传播的创新模式———以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为例[J].传媒,2017(2):11-14. [2]夏康健.“头条革命”能否成功———门户网站与今日头条的传播模式和发展前景比较分析[J].传媒,2018(10):49-51. [3]纪希.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研究———以荆楚文化网络传播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7(3):153-155. [4]李美萍.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制播模式的创新策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97-101. [5]贺义荣.新媒体环境下公益传播的策略分析———以微信朋友圈“小朋友画廊”传播为例[J].传媒,2017(23):80-82. [6]丛珩.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广告行业期刊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7(1):59-62. [7]韦路,方振武.“控制辩证模式”:信息传播新模式的发展与转向[J].国际新闻界,2017(8):82-102. [8]林凌,高雅雯.新媒体环境下普法信息传播优化策略[J].编辑学刊,2017(3):49-53. [9]刘乐怡.新媒体运营与舆情应对的全新探索———评《新媒体策划运营与舆情应对》[J].传媒,2018(12):101. [10]王蕾.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文化的传播[J].青年记者,2017(8):72-73. [11]赵新利,黄升民,张安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舆论形成机制比较[J].青年记者,2017(22):43-44. [12]许艺凡,马冠生.新媒体在健康传播中的作用及评估[J].中国健康教育,2018(1):62-66. [13]李菲,柯平,高海涛,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移动舆情传播模式及监管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17(9):97-102. [14]钱辉,陆舒扬,张大亮.网络医疗信息传递特征及其传播风险探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7(11):837-841. [15]徐宝达,赵树宽,张健.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研究[J].情报杂志,2017(1):120-126. 作者:吴启祥 贺琳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