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论文:汉语言文学类人才培育方式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基础性文科专业之一。缺乏鲜明的特色和实用的技能,往往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众化过渡,以新机制与新模式运作的独立学院迅速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独立学院的设立和发展,对传统汉语言专业在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功能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什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在独立学院如何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人才?这些问题的思考,关系到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改变传统专业窘迫的困境,实现现代转型和发展的命运。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应用性辨析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专业中底蕴最丰赡的一个学科,也是现代大学体系中最稳定的一个专业,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有着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第一,它承载文化熏陶以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注重学生精神成人是大学的一个重要功能。一代代的中文学子,吸取古今中外人类精神成果,净化灵魂,完善人格,并把它内化为自身的现代人文精神传播实施到社会中去。第二,重视基础,夯实基本功,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固然不如新兴专业重实用技能,但重理论性、基础性、综合性,这为学生打下功底、挖掘潜力、发挥后发优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中文专业学生比之于新闻专业,凭借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后发优势往往强于新闻专业学生。第三,适应面广,融贯形上形下,为学生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中文专业的学习为今后的工作搭建一平台。藉此平台和能力,可迅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并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从事教师、新闻工作者、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等多种行业,社会认可度较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体现 谈起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问题,有的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基础学科,肩负着传承中国文化和汉语言文学、文字的重任,着重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的熏陶,是一种“情商”的教育,不应该过分强调他的功利性、实用性。有的认为中文系培养的人才及其科研成果,都难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难以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在传统专业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加以辨析。 1.处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基本定位目前社会提出了多规格多类型的中文学科人才需求,且更多的是以中文为基础,兼具其他能力的人才。这种能力的具备,需要从所学的专业基础中提炼出需要的文字功夫和基本的文学素养,内化为自身对世界、对人的理解和观察能力,并最终转化为工作能力。因此,在中文人才的培养中,如果撇开专业特色,过分强调应用性,如秘书技能、新闻学,就可能因为基本功不扎实而“画虎不成反类犬”。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间环节,肩负着吸收学术成果,拓展能力,指导具体实践,形成职业技能的任务。概言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既要有理论的修养做功底,又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应用性的基本定位。 2.拓展专业方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实现应用性的基本方式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加大,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所培养的单一模式的人才规格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因此,在原来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方向,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实现应用性的基本方式,更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的途径。在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保证基本的课程学习,应积极拓展专业方向,如语文教育、新闻传播、文秘等等。这样,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3.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基本体现在公共服务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体现在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深厚的人文基础和发展动力,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为地方经济直接服务,产生经济效益,例如中文系开设的大学语文、公共关系学以及传统文化与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案例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和应用,实现文理渗透,甚至提高企事业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对独立学院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新要求 独立学院是在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以新机制和新模式办学的新型办学实体。办学历史虽短,却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独立学院虽然明确定位为普通本科院校,由于其培养对象与一般高校迥异,其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必然有别于普通高校。2003年,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这一规定,从政策上要求独立学院应以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服务地方经济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同时,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己任也有着现实的依据。受传统“学而优则仕”和重学术轻价值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自觉不自觉地以造就学术型人才为己任,忽视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高职培养模式陈旧,办学层次较低,师资水平有限等现实令高职难以担当培养优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独立学院有办学自主权,能够灵活地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方向。这些优势都为独立学院培养优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大学的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对社会的功能自然有所差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不同大学也自然有不同的定位,实现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建设发展的方向是应用型的,培养的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一定位,决定了独立学院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既不能一味地模仿或照搬普通高校或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要有别于高职院校的“高级技术人才”的较低层次的人才培养要求。综合分析,我们认为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定位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学修养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汉语人才。”这是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对独立学院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三、嘉庚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的定位应该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成才需要的契合点上,建立在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与本校其他专业的差异点上。任何专业的应用性都在专业基础上增强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贴近社会的人才需求。如何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独立学院的实践中去,本人结合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抛砖引玉。 (一)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汉语人才,即以中文专业为基础,兼具其他能力的工作者。就业渠道的多元化,所谓“一岗定终身”的现象趋于消失,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应该摒弃传统的“专才型”,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成立,就明确提出“培养具有较好的文学修养、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汉语和英语运用能力,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能胜任与语言文学相关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抓两头、重内涵,即一方面强化人文基础课程,坚守“人文教育”的阵地,强调文学修养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注重应用型基本技能的培养,如汉语和英语的运用能力,计算机的使用熟练程度。这种培养目标的确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07年的招生计划中,打破了传统高校中文系只招文科生的惯例,招收部分理工科的学生,通过文科和理科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强化文理兼容的教学特色,使学生具备交叉型的学科智能结构和综合素质,具有能在更宽广领域拓展的可持续发展潜质。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也是适应交叉学科的兴起的需要。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与计算机、信息处理专业交叉衍生,融合渗透,也为培养新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拓展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 传统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沿袭了苏联式文理大分家后适用计划经济体制需要、目标模式相对单一的办学模式。近20年来,虽然这种专业模式不时地有所调整,但受习惯思维和僵化的办学机制的影响,传统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仍带有“计划教育”和“专才教育”浓厚的痕迹。独立学院灵活的办学机制,面向市场的办学原则,赋予独立学院改革传统高校汉语言文学狭窄的专业设置、僵硬的专业课程体系的使命,使其摒弃传统之弊端,拓展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实现新生和发展。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遵循这一原则,实现了新的突破。例如在保留传统中文培养风格的基础上,依托母体学校的优势,形成了中国文学、高级文秘、汉语教育以及中文信息处理四个专业方向的发展特色。同时,注重应用性课程的开设,优化课程体系。实行“模块+特色”的新型的课程体系,即4大教育模块:技能模块、通识模块、学科教育模块和专业教育模块。通识模块、学科教育模块重专业和基础,瞄准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基础课、专业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并注重文理渗透。技能模块和专业教育模块,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学生因材施教,多方位拓展专业方向,坚持人才培养方案的个性化、多样化,坚持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某个领域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力求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另一方面,以能力为本位,设置相关的职业课程,例如公共语言学、秘书学、公共关系学,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提高解决生产、服务和管理方面问题的实际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新型课程的设置,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的需要,适应学生个人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形成了“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注重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层次、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应该是:课内外紧联系、校内外相结合,从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入手,本科教学专业实践的环节总时数需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一定比例,并且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加强实习带队教师的遴选、培养,真正发挥带队教师的指导作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在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教学与突出技能的培养,加大应用与实践的比例。有别于其他高校只设置毕业实习的教学环节,该系还增加“中期实习”,即在学生第二学年结束后,利用三周的时间进行实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到社会中去锻炼,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明确今后两年学习的方向,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增强社会竞争力。2006年暑期,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与石狮市委党校合作,组织实习小分队到石狮进行“文化强市”的课题调查,并汇编成“文化强市求索”的调研文集出版,开创了独立学院学生出书的先河,得到了石狮当地政府和学院的高度评价。同时,这次实习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力,是探索适合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的有效尝试。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一直致力于开辟多样化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实习基地,从建系至今,已经与各类不同性质的单位建立实习合作关系,如漳州二中、厦门市思明区政府、福建省电视台、福州晚报社等等。这些实习基地的建立,是学校联系社会的窗口,满足学生不同的专业研究、就业方向的选择,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得以真正实施的最重要保证。 (四)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当前社会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快速适应岗位需要,是用人单位在接受毕业生时优先考虑的因素。因此,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是提升职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杠杆。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接轨,鼓励学生在完成模块教学后参加社会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考试、测试,取得社会公认的职业技能资格考试证书,这不失为一条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他们在教学中积极推行职业资格的培训,如普通话等级、“两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培训,满足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要求;开展秘书证、人力资源师资格培训,让更多的学生获取高级秘书、人力资源师等从业资格。通过这些职业资格的培训,培养学生从业规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其在毕业后能够达到劳动准入制要求的相关的技能等级,为自己顺利就业“添砖加瓦”。 (五)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不仅要充分挖掘校内有效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更要发挥独立学院学生活动能力强,参与意识重的特点,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意识。学生组织是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重要平台,具有联系广、凝聚力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对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发挥重要作用。重视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学生工作的一以贯之的思想。中文系成立之后,各类代表学科特色的课外活动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如深受欢迎的“南太武文学社”、“一方话剧团”,开展得如火如荼的读书沙龙、小说连载活动以及影视协会、羽毛球协会、华文协会等社团组织,充分体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原则,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收获颇丰。 四、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正在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有利于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没有止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承载着人类对完美精神的孜孜追求,又服务于社会科技能力的获取的古老学科,在独立学院的土壤上,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和挖掘自身的优势资源,注意发挥专业特色,以学校的定位和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找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成才需要的契合点,才能更好地使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实现新生和发展。 文学类论文:汉语言文学类在就业市场寻求新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中设置历史悠久,多年来专业发展比较成熟,师资力量雄厚,课程建设颇具特色,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培养的毕业生在各行各业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领域中担负着重要角色。但在看到辉煌过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正视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现实中面临的尴尬局面。面对从“香饽饽”到“鸡肋”的尴尬处境,地方高校究竟该如何作为呢?紧跟学生就业市场变化,主动寻求应用型专业发展之路才是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上策。 一、制定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包含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实践实习等要素。培养目标是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高校对这个专业的认识与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常常被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显然,这种培养目标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淡化了对学生将来实际工作能力的养成训练,培养的是学术型、科研型人才或是“万金油”式人才,没有特色,没能准确地反映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时新之求。根据学生就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构建一个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目标,而非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培养目标。我校将其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运用汉语言文学知识处理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语文教学工作以及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管理、新闻宣传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该目标强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专业方面应该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非掌握该专业的系统知识;该目标把原来的一个培养方向分成了中学语文教学、文秘管理、新闻采编三个方向,着重培养毕业生的语文教学能力、文秘管理能力和新闻采编能力。这种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目标各高校表述不一,但应包含两个关键要素:应用型、高素质。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是在掌握基本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的语文教学能力、新闻采编能力、谈判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等。 培养要求是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在培养要求方面,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的培养方案明确提出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和能力:1.掌握文学艺术、语言学、中国文化基础知识,具备运用文史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掌握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学基础知识,具备运用汉语言知识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3.掌握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及文学批评基础知识,具备解读和分析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能力;4.掌握汉语言文学和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具备在中等学校从事语文教学的能力;5.掌握文秘、新闻等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管理、新闻采编、广告策划的能力。应用型课程设置是实现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具体保障措施。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式多为专业必修课加专业选修课。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典型地体现了学术型、科研型的培养目标。专业必修课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外语言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等。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各高校可谓五花八门,但设置的原则是“以教师为中心”,关键看教师的研究方向,我校原来共开设了49门选修课,诸如鲁迅研究、三国演义研究、圣经研究等等。那么这些专业选修课对学生未来岗位工作能力的形成有何作用?效果如何呢?跟踪调研时几位毕业生表达了基本相同的观点:选修课无论对语文教学还是做秘书没有什么直接作用。既然对学生未来岗位工作能力的形成没有什么作用,那就必须“下课”。在设置应用型课程体系时我们充分考虑了这一点。首先在设置模式上改变了专业必修课加专业选修课的模式,实行“平台加模块”的模式。其中平台包含了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又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由于原来的专业必修课对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和学生应用能力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我们把原有的专业必修课保留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中,同时,还保证这些课程有足够的学时。部分学校削减或整合这些课程,笔者觉得这种涸泽而渔的做法不足取。但这些专业必修课不能再沿袭原来的教学方法,语言类课程不能过分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和语言理论的构建,而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具体语言现象的应用能力,文学类课程不能只注重文学史的传授,而要重点培养学生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能力。在设置模块课程时,我们根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设置了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在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中设置语文教师、文秘管理、新闻采编三个方向,分别开设了相关课程。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考虑与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衔接,在这些模块中我们开设了自然科学、语文师资、企业文员三个方向的课程。原有的49门专业选修课被整合为现在的4门课程。改革课程体系时,我们在保证“文味”的基础之上,重点思考如何设置“应用性”的“模块”课程。 二、加强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各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原有的培养方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批发式”讲授,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只有理论体系,缺乏实践能力的构成。目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大致如下:国防教育、劳动课、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实习(师范性质)、教学见习等。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只有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实习是实实在在的,国防教育、劳动课、教学见习等基本形同虚设,既无具体的实习内容,又无有效的组织形式。这种实习安排对于毕业生形成语文教学能力不无帮助,但对于其他岗位工作能力的形成就没有多少作用了。根据学生目前的就职领域,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我们加强了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教学。其一,增加实践课,注重实效,改革实践课考评办法,改变理论教学为主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实践课的开设旨在提高学生将来的从业能力,围绕前文述及的三个模块,我们在教育实习、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增设了应用文写作实训、文秘实习、新闻采编实习。在实践课组织形式方面,过去多采取学生自找实习单位,自主实习的形式,学院满足于发一纸文件,收一份实结,不检查也不好检查,学生到哪里实习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这样的实习只能流于形式。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我们对实习方式做出了明确说明,实习时间、实习地点、实习内容、指导老师及管理办法都落实到位,这样就保证了实习效果,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考评办法方面,要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常熟理工学院丁晓原教授在《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一文中介绍了该校人文系对学生能力的测评方法值得借鉴。对于教师指导实践课程应该给予理论教学同等待遇。其二,加强仿真性和真性实习基地建设。仿真性即岗位模拟,真性即岗位介入。岗位模拟和岗位介入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岗位模拟需要建立相关的实验室。当前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文科综合实验室。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良好。在实验室中可以开展电子政务、网络编辑、应用文写作、秘书实务等课程教学。岗位介入则必须建立相关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往往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囿于工作性质、工作场所的限制,许多单位不愿接受毕业生的实习;另一方面学校本身受限于教学统一安排,学生众多等因素,也很难集中安排实习。但各校可以结合实践教师的聘用,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教育、政府、企业、新闻媒体等社会资源,与地方上述单位建立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而建立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其三,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当前,我国许多职业领域都实行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必须适应社会的这种需求,结合实践教学,大力开展和推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小学语文教师模块可以开展教师资格证的考核认定,新闻传播模块可以开展网络编辑和记者编辑资格证的考核认定,企业文员模块可以开展秘书资格、驾驶员资格证的考核认定。在学生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各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职业资格认定工作,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有力保障。其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应用型专业需求的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实践课的实施还得依赖教师。当前,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大多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但他们缺乏与所授应用型课程相应的实践经历,对社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知之不详。这种实践经历的缺失,就导致部分教师不能胜任实践性课程教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采取了“送出去”和“请进来”两种做法。“送出去”,即把现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师资进行整合,分为“基础文科教师”和“应用文科教师”两类,把“应用文科教师”送到“基层”即著名中学、新闻机构,企事业单位进行岗位体验,使他们熟悉上述岗位的能力需求,提高他们从事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能力。“请进来”,即聘请新闻媒体的资深记者编辑、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坛新星、政府部门办公室主任、企业高级文员到高校做兼职教师,他们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一定会给教学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这样既可以解决实训师资紧缺的问题,又可以密切校方与实习单位的关系,为学生岗位实习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之路应紧密关注学生的就业领域,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衡量自身的办学条件,在保持“文味”的基础上,在小模块上突出应用性,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建设。 文学类论文:汉语言文学类网络教学方式 近年来,高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在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几乎各个高校的各个专业都在强调实践教学。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论著论文也比较多见,但我校作为民族类高等本科院校,有其自身的特征,即“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其他高校的经验对我校不一定适用。因此,我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结合自己的校情生情进行实践教学。为此,笔者于2011年6月对北方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一项有关实践教学的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当前学生的能力现状、当前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看法,分析其特点,以便进一步探讨、改革、创新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力求建立体系化的实践教学,从而突出能力培养,突破制约学生顺利就业的瓶颈。 一、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抽取了2007级和2009级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2007级是作为毕业生的调查样本,对2007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学生毕业前夕(2011年6月3日)进行的。2009级是作为在校生的调查样本,对2009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二学期末(2011年6月29日)进行的。2007级共有学生93人,抽取了55个样本,有效样本55个,抽取人数占59%。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共148人,抽取了110个样本,有效样本109个,抽查人数占73.6%。根据调查的需要,对两个年级分别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其中有些问题是相同的,目的在于比较。我们对2007级的学生设计的调查表,从10个方面调查了今年毕业生的情况,了解学生面对就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他们感到自己需要加强的知识能力。对2009级的学生调查,主要了解在校生对于实践的需求以及对学院、系里组织过的实践的评介。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毕业,学生选择工作还是继续读研究生的情况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选择工作还是读研?笔者对2007级学生和2009级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93人,其中考上研究生继续读硕士的只有13人,占13.9%。抽样调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109人中,打算考研的有49人,占44.9%。笔者进一步调查了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49人中,选择“喜欢读书研究”的有12人,占24.5%,选择“避免就业的竞争”的有2人,占4.1%,选择“硕士比学士就业好些”的有35人,站71.4%。从调查数据不难看出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其根本的目的是处于就业的考虑。也可以预计,在打算考研的49人中,能有多少人能够考上研究生呢?恐怕至多一半。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人的去向是进入职场。 (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状况我们调查了文史学院2007级和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2009级的学生,在回答“你对自己现有的口语表达能力(说和讲的能力)满意吗?”这个问题时,选择“满意”的有20人,占18.3%,选择“不满意”的有89人,占81.7%。在回答“你对自己现有的文字表达能力(写各种文体文章的能力)满意吗?”这个问题时,选择“满意”的有14人,占12.8%,选择“不满意”的有95人,占87.2%。综合两个问题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80%以上的的学生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不满,(这里指汉语表达)也就是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亟待提高。调查结果明显表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口不能言、写不达意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的说写能力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学生又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最需要的能力。同样,我们通过调查数据可见。2007级学生回答“你在毕业找工作中,感觉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可以多选)”,选择a项专业知识的有22人,选择b项口语表达能力的有38人,选择c项文字表达能力的有24人,选择d项人际交往能力的有45人。他们在回答“你在毕业找工作中,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能力是什么?(可以多选)”选择a项专业知识的有20人,选择b项口语表达能力的有33人,选择c项文字表达能力的有32人,选择d项人际交往能力的有31人。可见学生在寻找工作的实际中,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重要性要高于专业知识,并且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是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加强说和写的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情况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是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情况,笔者对2007级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撰写的毕业论文的内容”的调查,学生的选择是:选a项“2/3抄网上或书上的”有1人,1.8%,选b项“1/2抄网上或书上的”有5人,占9.1%,选c项“1/3抄网上或书上的”有18人,占32.7%,选d项“参阅资料,自己写作”的有31人,占56.4%。a、b两项合起来共有6人,占总数的10.9%,c、d两项合起来共有49人,占总数的89.1%。由此,我们可以说89.1%的学生的毕业论文是符合学术规范的,不是抄袭剽窃的,学生在尝试自己完成。对“你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最大困惑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是:“不知道写什么”的有8人,占14.5%,“面对很多的材料不知道怎么用”的有30人,占54.5%,“没有自己的思想”的有17人,占30%。数据表明54.5%的学生阅读归纳、驾驭材料能力不足。30%的学生“缺少创新思想。 (四)学生对于实践的需求对“你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形式是什么?(可以多选)”的问题调查结果是,2007级的学生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形式的人数依次是:实习、技能训练、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参观调查、毕业论文。2007级学生已经经历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在这两种学校集中组织实施的实践里,学生优选实习。同样的问题,我们对2009级中109名学生也做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是:2009级的学生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形式的人数依次是:实习、技能训练、参观调查、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2009级是大二第二学期末,他们没有经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但对于这两种实践的心理期待竟然与2007级学生的选择如此相同,可见学生很看重、很需要实习这种实践形式。而且实习和技能训练这两种实践形式竟然都是排在前面的,而且次序也完全一致,可见两个年级的学生都认为这两中实践是他们最需要的。对于上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是进入职场。(2)由于我校学生50%以上是少数民族的学生,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所以,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弱。(3)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不很严重,但存在驾驭材料能力不足,缺少创新思想。(4)实习是学生的首选的实践形式。 三、实践教学改革之策略 结合客观调查的资料以及情况分析,我们了解了客观存在的学生生态,阅听了学生的接受与需求,然后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进之策略。 (一)以“学以致用”为目标,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从学生的实际需求,社会的价值趋向来看,我校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计需要考虑毕业后就进入职场的绝大部分学生,使学生通过某些课程的选修能够增加职场竞争力,“学以致用”应该不只是一种口号,应该成为普世的教学价值。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围绕“一主线”,就是以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培养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尤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普通话培训等,以便学生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固本与实用联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固本”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课程继续保持,而且对于经典学科的教学和演练需要加强,比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说、古今汉语等,这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加强基于务实固本。“实用”是指固本的基础上,课程设计兼顾实用化、创意化、现代化。我校的类型属于“教学型为主的普通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有条件的可适当担负研究生培养任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1],不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岗位型、技能型人才。所以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进实践教学的规划和落实上,必须考虑学校的这一根本定位,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不能把我们的学生训练成技术工人。所以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发展观念。在具体实施中是以课程为依托,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始终贯穿“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开发。为什么采取这样的举措呢?这是基于专业属性、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采取的办法。中文系的许多课程是人文内容,人文素养是能力形成的潜在因素。人文的高度与格局是一个人后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张高评认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毕业进入职场,的确凭借专业能力[2];之后五年、十年,谁脱颖而出?谁能领袖群伦?谁能独挡一面?谁可平步青云?就不再是专业能力挂帅,而是人文素养决定了态度和高度。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人文素养的集散地,是创意思维的大本营,是养成美好态度,提高崇高格局的加油站。所以,我们在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注重理论与能力并重,避免一味强调实践而忽视了有些课程的人文功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读、说、写、用”。对学生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贯穿并落实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比如我们的尝试,各门课程都给出相关的阅读书目,定期检查,以训练学生“读”的能力;配合要求阅读的内容安排课堂讨论,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布置完成课业小论文,训练学生“写”的能力;“读、说、写”综合起来,训练学生“用”的能力。“读、说、写、用”的训练要求在每门课程中教学中都有所体现,这一点我们学院已经对每位教师明确提出要求。同时在典型的课程中强化训练,做到由面到点,由分散到集中的不断强化训练。比如以写作课为代表集中训练“写”的能力,以“演讲与口才”课、“普通话培训”课集中训练“说”的能力,同时对语言类课程设计整体规划,注重“学以致用”。 (三)实践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实践的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对某一事物若没有兴趣,便不会主动关注它,所以一般来说效果不会好的。比如,学生不愿意实践,不愿“读、说、写、用”,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此不感兴趣。由于不感兴趣,即使学生从道理上明白实践的重要性,即使学校通过测评来检查学生的实践情况,学生也只会停留在应付测评,至于一些具体问题的关注、思考和研究那是不可能的。可见兴趣对人学习的重要性。怎样培养学生“读、说、写、用”的兴趣呢?基于上面的调查,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从改进实践形式入手,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吸引学生参与。 1.教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使学生社团的组建和活动的开展,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进行。如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开展读书征文竞赛、写作比赛、语言艺术表演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2.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为主,校外实践补充。校内有针对的活动是普遍形式,但仅限于校内学生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参与的热情会逐渐降温,尤其是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他们对大学的新鲜感随着大学生活的熟悉,逐渐褪去,对于校园的一些活动开始无所谓或者冷漠。怎样让他们继续保持实践的热情,我们的有效办法是把他们带出校园,到社会去实践。这种做法我们已经初步见效。对于2008级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到永宁纳家户进行语言文化调查。对于2009级学生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宁夏西海固文学采风”。此行学生们了解了西海固的风土人情,在宁夏师范学院听取了关于西海固文学的讲座。对此次实践,学生的看法如何?笔者跟踪调查了其中的109名学生,设计的问题是“对这次西海固文学采风的实践形式,你的看法是什么?”调查结果是:选择“好,有助于学习”的有46人,占42.2%,选择“好,有助于了解宁夏”的有46人,占42.2%,选择“好玩,对学习意义不大”的有11人,占10.1%,选择“不好,对学习意义不大”的有6人,占5.5%。合并前两项的数据,很明显地表明80%以上的学生对此次实践的看法是肯定的,只有15.6的学生是否定的。由此,我们可以说,这种实践可行。可行但是否有效呢?这又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追问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在学生的实践成果里找到了答案。这次实践,学生的任务是,在实践结束后每名学生撰写两篇于文章,内容与实践内容相关,文体不限。最后学生的文章,分组交给相关的教师评阅,评阅教师的普遍认为,绝大部分学生的文章有内容,有感情。我们能看到实践给学生提供的创作素材,提供了认识社会的机会。这印证了古人的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的实践成果,很能体现其效果,而且这个效果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计目标。 3.分散实践与集中实践相结合。分散模式形式多样,自由灵活,可以是学生利用假期分散进行社会实践,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向进行相关的实践,分散实习的关键在于务实,不能流于形式。集中模式是指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有组织地进行,如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形式。 本文通过调查,了解了学生的能力现状、对实践的需求等各种情况,结合我校民族类普通高等学校的特点,提出了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一是以“学以致用”为目标,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二是固本与实用联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三是是实践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实践的兴趣。 文学类论文:汉语言文学类多媒体教学方式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学活动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就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把学习与学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分开,强调的是外部的刺激,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群体。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的过程就是以教师为主,剥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计算机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已经没有办法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所以,要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焕发新的活力,本文主要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当中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分析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做好学习中的指导工作,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同时还不能够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的加工者。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内容,多媒体也不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和学生交流的工具。所以,在这种教学模式当中,教学、学生、教材以及多媒体都有不同的作用,而且这种关系很清晰,所以是一种很稳定的结构形式。教学的课程不同,教学的对象不同,所以教学的目标就会有所不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水平在各个院校当中的水平参差不齐,所以要根据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学生来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总体文化素质。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应用网络手段 信息资源是在学生学习当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的种类以及所有这些资源在学生学习当中起到的作用。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来对学生给予必要的帮助。提供网络的学习资源,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阅读的背景和阅读的欣赏等。教师要确定主题在学生的学习当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所以,教师就是在线的查询顾问,首先教师本身要掌握好多媒体技术,要学会在网上如何查询相关的信息,而且能够开发自己的教学课件,并且把这些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教学当中还可以建立一个专题的网页,比如在学习鲁迅的作品时候,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把各种教学资源组合,通过视频或者是图片的形式给学生做讲解,制作成网页,供学生来使用,在这些网页当中,可以增加超级链接的栏目,方便学生的学习。 三、创设情境教学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创设情境要能够创设和主题相关的,而且要比较真实的情境。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的课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学科内容有严谨结构的情况,这时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另一种是学科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情况,这时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应能仿真实际情境或还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我们在《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教学中,将作家写作的环境、年代等,利用网络手段,使学生充分“走进”作品所发生的年代、氛围,感受、体会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还可以在网上成立学习小组,利用学校教学平台,打破年级、班级界限,以课程或专题来组合,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网上的讨论空间来讨论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家和作品,通过这种方式来协作学习。学生还可以在讨论区里面发表自己的各种体会,还可以提一些问题,学生互相之间也可以进行解答和讨论;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来提问,并且参与到讨论当中,纠正学生在讨论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生还可以分组来进行讨论,以小组的形式来提问题,解答问题等。 计算机以及网络都在快速发展,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来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是无论如何,网上的学习都是我们教学的工具,所以,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时候,一定要避免由于网络的技术而忽视教师的存在,教师要起到主导的作用,根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需要,来通过各种方式达到学生的需要,提高总体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 文学类论文:汉语言文学类教改途径 晚清“京师大学堂”的“文学科”,以及复旦公学的“国文部”可以视为我国大学“中文系”的前身。真正现代意义的中文专业应当是1910年3月21日京师大学堂分设“中国文门”本科教育。因此,我国大学中文专业设置已经有一百零二年的历史了。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中文系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建立起来的中文系往往属于所在大学的“强势”学科,特别是1952年虽经全国院系调整而未撤销的中文系均具有很强的办学底蕴。这些中文系主要集中在老牌的综合性大学和老牌的师范大学。1977年恢复高考后,这些大学的中文系经历了一段顺畅发展时期。第二类大致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立,到目前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具有比较好的办学基础,办学特色也在逐渐显现。第三类大致上建成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为了满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需要,原先非综合性大学的理、工、农、医、财经、政法类院校在原来大学语文教研室或写作教研室基础上建立起中文系。相对于前两类中文系,这类中文系的办学特色大多尚在探索中,与所在大学其他院系相比,实力明显不足。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中国高等教育成为吃力的跟跑者。高等教育体系中那些后办的中文系在这次跟跑中颇觉吃力,普遍存在落伍的焦虑;同时,那些老牌中文系也面临着毕业生如何适应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问题。面对新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中文系如何调整自己的办学策略,适应社会需求,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呢?中国大学中文系的应对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更加强调专业基础,向专门化、高端化发展。一种是走学科交叉与融合之路,提高本科生的应变能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走的是一条强化专业化的“精英”教学之路。中文系下设中国文学、汉语语言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中文信处理)四个专业。他们的教学理念,据北大招生网宣称:在本科层次坚持“精英教育”、“优才优育”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学术型、研究型、文化创新型中文人才打基础。以向上一教育层次输送中文及其他门类研究生为主业,同时兼顾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汉语言文学和文化实用人才。北大的这个表述体现了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坚持精英教育之路的办学理念,着重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北大中文系按照精英教育层次设定本科培养目标是有道理的。首先北大有丰厚的中文底蕴,教学力量排在全国第一位。到2007年中文系有教师105人,其中教授就有47人,大多是国家中文方面著名学者,因此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强大的优势。其次,北京大学录取的本科生质量优异,每一个年级都有数名省市级高考的文科“状元”,这个优势,没有第二个学校可以与之争美。再次,北京大学中文系是中国大学中文系的“老大”,百年办学历史形成崇高的声誉,社会认可度极高,这是其他学校难以比肩的。从实际效果看,北大中文系的这个办学理念符合社会对她的期待,北大本科生就业尚未成为“问题”,北大宣称:9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都可获得免试推荐本校(包括本系和外系)以及清华、复旦、南京大学等名校研究生的资格,出国深造也是重要选择之一,众多同学去了哈佛、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康奈尔、芝加哥等世界著名大学,他们的知识功底和刻苦精神在欧美等地的世界名校中享有良好声誉,许多国外大学都乐于接受北大中文系学生。愿意就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良好,近年就业率在100%到98%之间,高于全校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一些应用型热门专业。但是北大中文系的这一种做法不可复制。尤其是非综合类大学中文系,由于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不雄厚,尚未形成深厚的学术传统,不具备走北大模式的条件。然而我们有理由怀疑北大中文系有意低调处理了他们对中文系办学思路的调整。北大中文系并没有躺在传统优势上吃老本,他们兴办的第四个专业叫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这个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文理科兼收,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联合培养,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专业本科学生应比较系统地掌握汉语言文字学的基础知识,比较系统地掌握与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和外语水平,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从事高新科学研究和实践的能力,成为具备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自然科学素养、在文理交叉方面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显然,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前面三个专业的相差很大。我们可以从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的专业选修课中更清楚地看出来: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语言课程,包括汉语方言学、汉语音韵学、理论语言学、汉语发展史、文字学、现代汉语词汇专题、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音学等39门课程,这一类课程依托的是汉语语言学专业优势,显示出北大中文系在汉语基础研究上的强大实力。第二类有逻辑导论、数理逻辑导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几何与代数引论、微积分等六门课程,强调基础数学知识,目的是为计算机信息处理打基础。第三类有数据结构、数据库概论、计算语言学导论、自然语言处理基础、机器翻译导论、计算机辅助语言研究、汉字数字化研究、VB编程与古籍整理、计算机操作系统等14门课程,属于技术类课程。从以上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看,该专业方向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突出应用性;第二是强调学科交叉,其课程跨文学、理学和工学三大门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北大中文系设置这个专业,就是为了适应语言文学数字化要求,是应对目前正在爆发的全球信息数字化挑战的一个战略选择。我们由此判断,北大中文系已经走在全国中文系改革的前沿。与前面三个专业的实践相比,北大中文系应用语言学本科专业的做法具有示范意义。社会对于汉字数字化处理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需求层次也不相同,需求行业从数字出版到政府机构分布广泛,将来的多媒体阅读将替代现有的纸质载体阅读。 其他重点大学中文专业也做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复旦大学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在中文系之下开设了秘书学和文化事业管理两个专科专业,但一直没有在本科层次开设这个专业。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只有两个专业:中国文学与汉语语言学,将应用语言学专业开设在研究生硕士和博士教育层次。非综合类大学中文系的改革与创新,中央财经大学的做法值得关注。中央财经大学设有中文系,招收本科生,专业方向为财经文秘,培养目标为: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理论素养,适应经济领域及传播媒介业发展的需要,能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媒体特别是财经类行业、中外企业从事文秘、管理、公共关系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专业课程分公共基础类、专业类和财经类三个类别。专业类主要有语言学概论、应用写作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秘书学、文书档案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大众传媒概论、应用语言学、公关写作;公共基础类主要有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学、公关策划、社交礼仪、社会调查、广告学、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战略与政策;财经类课程主要有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经济法概论。中央财经大学中文系走的是一条与经济、管理类学科相融合之路,以汉语言文学主干课程为主,适当插入经济学、管理学的部分课程。类似于中央财经大学做法的还有西南财经大学通识教育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浙江财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等。与经济管理类院校相似,一些以理、工、农科为主的院校中文系也在积极探索汉语言文学与所在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之路。如安徽农业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与园林学结合,华东政法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法学、商学的融合、西安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对外汉语教学的融合等。这些大学中文系基本上是依托本校优势学科,创具有特色化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些尝试是值得肯定的,效果也值得期待。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看到,这种专业融合或者专业交叉式做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多学科融合不是相关课程放到一起就能起化学反应。从表面上看,融合也有融合的深浅问题;从最终结果看,通才不通、特色不特依然是普遍现象。主要原因有:一些学校在注重专业融合的同时弱化了汉语言文学主干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同时,中文系的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于期待融合的学科了解甚少,监管难以到位;而优势学科对于辅助中文系创特色不一定有积极性,因而教学与管理效果自然不好。 中文系本科教学的变革要求主要来自于科技发展带来信息传播手段的变革。中文系本科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优秀的语言文字工作者,一百年前,语言文字的传播手段主要是笔墨纸张与口说,今天除了口说之外,更多依靠的是多媒体,同时,多学科融合让写作和文字处理越来越远离笔墨书写,因而中文系本科教学必须进行课程调整和改革。在阅读形式上,已经从纸质载体文献一统天下局面变为多种物质载体文献并存的态势。从发展趋势看,纸质文献载体必然逐渐退出,数字多媒体载体必将成为主流。文献阅读的变化必然带来书写的变化。目前书写工具已经完成从笔墨到电脑键盘的转变;现在仅仅会敲键盘已经难以适应当代书写要求:必须会使用多种软件,会制作博客、开通“微博”,挑选“模块”,插入各种“效果”:声音的、图像的……一句话,你的作品必须首先吸引住眼球,然后才会被点击。点击率高低成为作品影响力的唯一标识;不然,即使你的作品文字内容优秀,写作技巧高超,均会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而默默无闻。国内大部分中文系的培养体系依然停留在铅与火的时代,我们绝大部分核心课程的设置都是以纸质文献载体的存在为前提的;但这个前提正在消失。这是我国所有中文系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让我们回到问题的源头。中文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社会需要能说能写、具有相当涵养的“文化人”;因此能说能写是中文系毕业生作为工具人性的首要标志。中文的写作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用文写作;一类是文学写作。前者属于工具职能;后者属于自由天性。前者需要努力,后者需要天分。当然天分不可以制造,但可以开发。前者培养文秘人员,后者培养作家。那么,我们有理由将中文系人才培养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培养实用写作人员;一类是培养自由写作人才。全国中文系毕业生不可能都当作家,因此前者是中文系发展的主要方向,后者才是“精英教育”。 实用写作人才的培养之路,北大中文系中文信息处理专业已经走在前列,各类非综合性大学也做了探索。由于社会需求是多方面的,非综合性大学的各自优势又是明显的,只要把握好学科融合的力度,培养出具有在局部领域“通才”的文秘人员是可能的。根据这方面社会需求的变化,我认为我们应当着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要加强引入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力度,第二是培养类似于兼通文学与管理学、文学与经济学等方面的师资队伍,我们有必要改革管理思路,根据各大学的专业优势,将优势专业的相关课程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第三,要跟踪当代多媒体制作技术的发展,适时调整相关课程,让学生掌握现代办公系统操作技法。 文学类论文:汉语言文学类应用文教学问题与策略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技术的突破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规模迅速扩大,科学家的队伍急剧膨胀,一方面新知识、新技术、新发展、新创造日新月异地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从发明到应用的周期日益缩短,造成知识陈旧的周期愈来愈短。这种趋势与传统的教育思想、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和教育管理制度产生尖锐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接受知识的能力与蓬勃增长的浩瀚的知识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二是提出人的有限学习年限与知识迅速老化之间的矛盾。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应该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就成了首要问题。教育的目的已不能仅限定在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数量的知识上,而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和开发他们的智能,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教育部于1997年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人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于2000年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人文教学大纲(试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生和中职生写作能力总目标。遗憾的是,当高中生进入大学后,却缺乏相应写作教学的延续和深化。这一教学现状,使大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徘徊在高中阶段,而长期搁笔的不良现状,使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每况愈下,甚至低于高中时期。这种现象在普通师范院校汉语言专业也存在。虽然汉语言专业学生文学素养本身较强,但是师范院校普遍重基础,轻应用,这也使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汉语言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培养。这导致一部分汉语言专业学生在写作时出现内容空泛、形式呆板、层次不清、结构紊乱、中心旁落、语句不通等不良现象,不但无法自如应对学校毕业论文和科研论文对写作的要求,而且无法应对毕业后社会众多的写作需求。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汉语言专业大学生写作能力进行尽可能真实、细致的分析与考辨,并探讨相关写作教学对策。这类观照,不但使汉语言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切实得到提高,使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面对社会众多的写作要求,有一定的适应性,而且对加强写作教学,探寻汉语言专业写作教学新模式,改革汉语言专业写作课程的设置,提高教学质量,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们以应用文教学为例进行探讨。 一、应用文教学现状 应用文写作能力本是汉语言专业的基本功之一,而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首先,是学校不太重视应用文教学。在专业课、政治课、体育课和大学英语等官方或校方课程的挤压下,写作教学,尤其是应用文课程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在“学好专业课,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学校和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应用文的学习。而有些师范院校汉语言专业根本就不开设应用文课程。直到撰写毕业论文和面对用人单位的写作要求时,学生才如梦初醒,但是悔之晚矣。其次,是教师厌教。应用文被很多人认为是“雕虫小计”、“不登大雅之举”、“小儿科”,部分教师也错误地认为:“只要有了字词句基本功,应用文就没问题”“,应用文不过是形式,没什么好讲的”。于是,讲形象思维的作品便可以讲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讲应用文的文体大都枯燥乏味,导致大学生毕业后,文字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甚远,分配工作以后不会写调查报告,不会写总结的人比比皆是,这对于汉语言专业大学毕业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对师范院校教师来说,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渎职。因此,教师决不能在教学上凭兴趣爱好挑肥拣瘦。须知教师厌教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学生厌学。再次,是学生厌学。汉语言专业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系统学过应用文写作,他们到了大学接触到应用文教材,随手翻阅,首先感到枯燥乏味,通俗易懂。我曾就此做过调查,大多数同学认为应用文“可有可无”、“没啥好学”、“无足轻重”,有的同学虽也知道这门学科实用性很强,但又认为可以不花力气就能轻而易举掌握。凡此种种想法,都影响了学生学好应用文写作的积极性。最后,是急功近利。有的人片面地认为只要学会了应用文语体格式,就能撰写出各种实用文体,而忽视了应用文写作乃是字、词、句、篇章、语法、修辞、文字知识的综合运用。把应用文看成易学易写,那是简单地用一般代替特殊,忽视了应用文教学的个性特征,而“急功近利”者把应用文教学孤立起来,用特殊代替一般,忽视了人文教学的共性特征,就应用文而教应用文是很难教好的。事实证明,任何应用文,都离不开人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即使是标点符号的运用,也能反映出一个人人文功底的深浅,倘若运用不当,则会产生无穷后患。 二、加强应用文教学 应用文教学的这种不良现状,应该引起相关学校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应用文教学的一些看法:首先,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应用文写作的态度,自觉学好应用文。应用文用途很广,在所有文体中,它是与人们实际生活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最广泛的一种,特别是毕业后在机关工作的,更是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和一门必修课。应用文种类繁多,除国家规定的12类13种公文和众多的机关事务文书以及日常应用文外,还有财经、司法、外事、科技、外贸等各方面的专用应用文体,其种类之多,也是其他文体所不能相比的。应用文源远流长,长期以来成为人们进行社会交际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发展到今天,更是成了人们贯彻政策,处理事务,沟通关系,交流信息,推动工作的有效工具。这些特点,有力地说明了应用文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从而帮助学生认清学习、掌握应用文的必要。学习态度有所端正,对应用文写作也逐步重视,进而变化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了。其次,要教会学生掌握应用文是有别于文艺文的,是有其独特个性的一类文章。应用文不同于作家写的小说、诗歌、话剧、电影,它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其一,应用文的读者对象较文艺文明确。 公文、书信等自不待言,即使是调查报告,总结,规章制度等,也都有一定的阅读对象。其二,它的时限性更强,大多数应用文都是有时限的,及时针对问题而写,在一定时间内办理(或起作用),这完全不同于文艺文。其三,它注重写实,它不象文艺文可以虚构、夸张,可以联想、想象,写应用文最忌讳的就是文过饰非,玩文字游戏,有违客观现实。其四,它要求言简意赅,要求用尽可能少的字句表达丰富的内容,即“意则期多,字则唯少”。其五,它有特殊的格式和习惯用语,这是“约定俗成”的,人们就总是那么用(比如称谓语、开头用语、祝颂语、结尾语等),有些不但只能在应用文中运用,而且各不同的应用文种,又还有较严格的规范用语。再次,要引导学生明白,应用文写作还应切实把握住应用文中各个文种独自的个性。应用文与文艺文相比较,它的用法有其个性,不同应用文种用语在“个性”之中还有个性。比如,同是公文,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的用语就有不同的特征和规范。再细一点,同是一个行文方向的不同文种,其用语也有区别。如果在这些问题上含混不清,势必影响行文效果。比如,有不少人在报告的结尾滥用“以上报告当否,请批复”“、特此报告,请批准”等语。其错误根源就是把“报告”与“请示”两种上行文混为一体,违反了“报告”等用语的规范。第四,要联系自己在写作实践中的切身体会和具体事例进行教学,增强说服力、吸引力。我曾在行政办公室兼职工作近十年,平时除教学外还从事应用文写作,撰写了许多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总结、调查报告等各类应用文。这里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其中不乏“引以为鉴”的例子。因此,不论在讲应用文的基础知识,或者是常用应用文体的写法时,我都尽可能地联系自己的经历或所见所闻的正反两方面的材料,这样既避免了照本宣科地讲理论知识,而使人觉得枯燥、乏味的毛病,又使同学们听来觉得亲切、自然、可信,有一定的吸引力,从而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讲到写好总结必须积累好材料的准备工作时,我就联系到自己平时养成了积累材料,并注意把材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好的习惯以及必须掌握的及时、系统、全面、优选、求新、持久等积累原则来讲解,说明这样做,一旦需要时,就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从而节省大量搜集材料的时间和精力,并不至于遗漏比较重要的材料。写简报、情况报告、通报这类应用文时,不需细节描写,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手法,写调查报告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就象有架望远镜、显微镜一样,既可远瞩,又可明察秋毫,从而正确地洞察、分析所调查的事物,并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这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课堂上,我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讲授,学生反映听了感到亲切,有一定的说服力,并从中悟出了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的道理。我还联系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些典型材料,如一份合同,双方可有两种理解;一项规定因用词模棱两可,使人无所适从;随便简化一些专用词语或节缩鲜为人知的发文单位名称闹了笑话以及造成损失的例子;结合讲解行文要周密、严谨,选用文种必须“对号入座”;用词要准确、恰当,不要产生歧义;语言要凝炼、明晰,不要因省去几个字而使意思模糊不清等道理。同学们感到这样讲解容易理解,有些例子十分可笑,大家在笑声中既受到了教育,又学到了写作知识。第五,要结合讲授写作学的普遍规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应用文写作知识的理解。如前所述,应用文是一种独立的文体,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教学要求,但它又象基础写作,文艺创作那样,同是写作学的一个分支,它们在很多方面“血脉相通”,有共同之处。因此,我在讲课时,除突出重点讲清应用文独特的写作要求外,尽可能地联系写作学中的普遍规律,旁征博引,分析比较。例如,应用文特别是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是用笔要“惜墨如金”,因为它是用来办事和解决问题的,为了节省阅读者和撰写者的时间,就要写得凝练,用最少的词句表达较丰富的内容,千万不要画蛇添足,穿靴戴帽。为了讲清这个道理,我就引用了古人所说的“文约而事丰”、“文以辩结为能,不以繁缛为巧”、“意则期多,字则唯少”、“文以红实,浮文所在必删;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等至理名言,说明简练文章是历来所强调的,只有凝练而又庄重的应用文,写起来才顺手,看起来才顺眼,读起来才顺口,听起来才顺耳。又如,在讲调查报告、总结等机关事务文书如何处理好掌握材料与选择材料的关系时,我用“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古代作家的写作体会来说明,即掌握材料要越多越好,而选择材料要越精越好,起到“一以当十”的作用,如果把调查了解到的材料不分主次,一古脑儿写到文章中,那势必会造成材料堆砌,重点不突出,从而使精当的材料淹没在一般材料的大海中。这样联系写作学的普遍规律进行讲解,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又使同学们加深了对应用文写作知识的理解。第六,要加强写和练的实践环节,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学习应用文写作理论知识,掌握了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领,就会少走弯路,减少盲目性,但写作是一种实践活动,写作方法和技艺的掌握,最主要的途径,还是靠自己的实践,即多写多练。 对于这一点,有些同学有些误解,以为通过老师讲解,学习了写作知识,就能立竿见影地写出高质量的应用文。为纠正这一片面的看法,我在讲理论知识的同时反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以鲁迅先生名言为证,他说:“做医生的有秘方,做厨师的有秘法,开点心铺的有秘传……但是,作文却好象偏偏并无秘诀,假使有,每个作家一定是传给子孙的人,然而祖传的作家很少见”(鲁迅《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进而说明老师讲课,充其量也只能起到引路的作用———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徒弟,更重要的是要同学自己努力,勤学苦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否则,就象学游泳,不下水,学不会。因此,我在教授应用文课程时,曾一直坚持两点:其一,要求学生练习撰写各类文章。按教学计划,安排多次撰写各类文体和多种诸如确定文种,修改评句等单项练习,并尽可能地详细阅改,对存在的问题,或结合教学进行分析,或个别进行辅导,有些练习,如起草一份简练又明确的电报,撰写一件平时使用频率较高的通知,修改一些罗嗦或带有歧义的词句,看起来比较简单,但要写好或改得准确、得体,却也不那么容易。对这些练习,同学们都很感兴趣,也乐于修改。其二,开展课堂讨论,共同分析研究,因为教学是相长的过程,结合讲课,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应用文,让同学一起分析讨论,集思广益,共同修改,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古人云:“一滴水可以见大海。”应用文虽然只是写作学的一个极小分枝,但是能反映出大学生写作素养和人文积淀的薄厚,而一个缺乏人文熏陶的大学生,是无法适应未来社会以“人的整体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要求的。因此,汉语言专业院系应该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前提,不断加强应用文写作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这既能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能,也是时代赋予师范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学类论文:汉语言文学类教学资源建设标准 电大开放教育主要是依托网络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实现师生的准永久性分离,实现同学彼此间的网上互动,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互动、体现专业特色的网上学习环境,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网上教学资源建设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专业特色,规范网上教学资源 1.构建文学主页。文学类课程主要是为了传播文化,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鉴赏力,通过构建文学主页对不同阶段的文学形式、文学作品和作家进行梳理,使学员对文学发展的脉络更清晰;通过诗文诵读、视频播放、名家名作讲评等形式,从情趣、审美等方面创设情境,调动学员进行网上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 2.开设专题论坛。为了更好的体现网上资源建设交互性的特点,我们开设专题论坛,如把文学课程按类别划分不同的专题,针对不同学员的兴趣点开展讨论,论坛主持教师对讨论的方向进行引导,及时回答学员提问。 3.建立图书资料索引。图书资料索引是由专业教师搜集的本专业相关教学资料数据库和导航,如各类相关的电子杂志、电子报纸、学术性文章、影像资料、音频资料等,所有资料全部对学员开放,既扩大了学员的知识面,开拓了视野,也为综合实践环节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二、组织网上教学活动,开展网上动态交流 1.明确教学主题。成人在职学习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精心设计教学主题,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例如“关于《红楼梦》的语言特色”,书上说是“富有表现力”,但什么是“富有表现力”,很泛泛,很难使学生参与进来,但如果我们把问题分解,让同学们找出小说中“口语”、“方言”、“俗语”等例句,熟悉小说的同学可能随口就来,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 2.关注学生需求。网上教学活动中之所以出现师生间“教”与“学”的孤独,原因之一就在于无人关注,尤其是作为求学者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因此,要求教师要仔细了解并认真分析学生的需求,既关注共性的问题,又注意个性需求,激发学生上网学习的热情。 3.拓宽学生视野。通过对学习者学习目的的调查,我们知道有一半以上的学员是为了提升个人素质,因此教学过程中单纯的作业讲评、期末辅导就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此开设“专题讨论”,课前把与主题相关的材料放在相关教学栏目,供其自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引导,帮助学员了解相关问题的进展情况,关注学科的发展与前沿,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引导设计,优化网上教学资源 1.精心设计资源内容。网上教学资源是构成网上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来了解教学内容,我们要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对电大及其他高校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梳理出适应本地学生需求的优质教学资源。 2.注重加强情感交流。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正常的信息沟通过程中,情感状况将影响信息沟通效果。网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面对的都是冰冷的、毫无情感可言的计算机,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或教学资源内容时要注重导语的设计,注重网络语言的交互性、风趣性。 3.合理引导学生参与。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固然强调的是学习者的能动性、自主性,但也不能忽视师傅的“领”,如果师傅不“领”,那么就无法进门,也就谈不上“修行”,远程教育过程中师傅的“领”也同样重要,就是我们怎样引导学生进入我们的教学平台。 四、规范平台形式,简化平台登录途径 1.发挥系统优势,优化教学平台。建立三级教学平台是由于全国电大学员数量庞大,如同时登录一个平台学习可能会相互影响,因此省市校也分别建起了自己的平台以减少中央电大平台的流量。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大应充分发挥系统办学优势,让学员登录或注册一个平台就能浏览个人所有信息,查阅相关教学资源,更便于学员自学。 2.确定统一标准,分解教学模块。中央电大可以把网上教学平台中不同的功能模块分发给不同的省级电大技术部门来完成,如在线学习系统的部分功能模块和网上教学管理系统的部分功能模块都可以委托一些省、市级电大来开发。 3.注重交流互动,实现平台交互功能。实现平台交互功能就是要求学员在利用网上教学平台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交流和协作。这就要求在平台的设计上体现一定的交互性,通过生生交互和师生交互,使学生在使用网上教学平台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得到进步。 总之,开放教育为我们提供了终身学习的平台,作为电大教育者,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最大限度的解决学员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建设一个高效、实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网上教学园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实用的教学信息,真正实现开放教育师生的准永久性分离。 文学类论文:汉语言文学类辅导教学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属于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校内研究项目,2007年12月向新疆广播电视大学申请立项,2008年3月获得由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正式立项。本课题对阿勒泰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究。面授辅导仍然是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各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课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自主学习观念不强、到课率较低、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低,有些学生不主动利用教学媒体、网上资源或者利用有限等问题。为了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的现状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完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的评价机制,我们在做了前期理论学习和在阿勒泰地区范围内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课,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一些见解,以期能对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课的教学做一些探索。 (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如何深化改革的需要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这种教学形式应置于何种位置,教师、学生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怎样,以及面授辅导教学的效果如何等情况,目前处在一种不完整的认识状态。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教育,它不仅有别于传统教育,也有别于传统的远程教育,它强调并依赖学生的个别化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成绩的取得并不惟一地因教育资源的丰富而自动实现,最终学生知识的取得、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完善往往依赖于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动机、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调控能力。平时教学环节是否带来实际效果,关键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能力,是否能主动掌握而不是滞留于传统课堂的惯性。因此,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如何构建一种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就成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的面授辅导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利用网络手段、学习网上教育资源和文本教材的基础上,安排教师就学生自主学习中所产生的疑问进行一定量辅导的教学活动。面授辅导教学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之一,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辅导中的师生互动性,突出辅导内容的针对性,是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必要补充。同时,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生源广泛,基础参差不齐,年龄跨度大,他们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仍然较深,对教师的依赖程度相当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很不够,这些都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设计带来了许多困难,也为教学质量的保证带来许多问题。从这一层面上看,如何构建一种既突出远程教育特色,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又切合远程教育学生实际,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成为必需。而这中间,既能讲授重难点、开展面对面交流,又能进行一定学法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面授辅导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如何适应现状的需要 在现实的远程教育教学实践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往往只强调面授辅导课的“量”,而忽视“质”的提高,致使大部分面授辅导课起不到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画龙点睛”、为学员的自主学习助一臂之力的作用,教学形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低下。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良现象:一是面面俱到式。具体表现为面授辅导教师持着“知识无巨细,惟恐讲不全”的观点,面授辅导无重点,对该讲的疑难问题解释不清,学生听课乏味;二是一讲到底式。具体表现为面授辅导课上一讲到底,课堂上缺少师生互动,学生听课没有积极性;三是脱离实际式。具体表现为辅导教师照本宣科,没有变通性,没有新意。另外,在组织形式上一般只单纯地采用集中面授讲解,教师怕麻烦,就以牺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代价,拒绝采用现代远程教育其他教学形式。要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中的以上不良现象,不仅需要面授辅导教师认清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性质、明确电大发展目标、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学习观念,而且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科学的质量主体机制。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面授辅导应该侧重学习指导、解答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提供助学服务等教学活动,其中辅导教师还要通过适当的媒体组合,来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弥补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面授辅导应是学习者与媒体或教材之间联系的桥梁,是教与学之间信息反馈的窗口,也是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实现互动学习、展现学生鲜活个性的必要教学组织形式。 (三)提高电大教育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从阿勒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培养直接服务于本地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电大的主要任务。这其中不仅需要电大通过不断建设网络资源来满足大家的广泛需要,而且适当安排既能弥补网络学习缺陷,又能提高学习针对性和时效性的面授辅导也将是客观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实施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查找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就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边进行实践探索,边进行科学研究。 (二)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7.12—2008.5)在2007年12月申报课题之前,课题组成员就已经酝酿进行现代远程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情况的研究。12月份课题组成员在认真研读有关远程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征询有关专家意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并进行分工,最后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2008.6———2008.12)课题组成员在设计出了问卷调查的初稿,并对阿勒泰电大开放教育部分教师、学生就面授辅导教学情况进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设计了课题研究方案。对问卷进行了修改之后,课题组成员又经过讨论研究,对问卷内容进行了二次修改并定稿。通过随机抽样,在阿勒泰电大共发放问卷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28份。随后又进行了个别访谈,对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同时,课题组成员设计了面授辅导教学新模式,选择相应课程进行实践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探索。 3、成果形成阶段(2009.1———2009.12)课题组成员在调查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学习中外远程教育理论和教育评价理论,积极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面授辅导教学评价体系。研究过程中,写成了论文、调查报告和课题研究报告,完成了预期研究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观点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面授导学环节,重点是将面授导学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提高面授导学的质量。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面授导学的内容、形式、地位、作用及效果要开展专题研究,根据学导结合教学模式的要求,在实践中探索多种面授导学形式,推进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应根据专业及课程特点,对面授导学提出指导性意见。面授导学的设计与组织,应突出导学和助学的作用,重在指导和帮助学生利用多种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要注重多种媒体在面授教学中的合理而有效的应用,将面授导学与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网上教学、实践教学、形成性考核等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并在网上教学中探索远程面授导学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面授导学的组织和管理,配备足够数量和较高水平的任课教师,并通过听课、检查、查阅面授记录、学生调查等方式,保证面授导学环节的落实和效果。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面授辅导是在学生接受各种媒体资源刺激产生反应后,通过安排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刺激和更准确的反应,它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必要辅导,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实现由部分到整体的渐进。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面授辅导是帮助学生组织认知结构的有效方法,在面授辅导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帮助学生把握所学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另一方面教师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动机的激励,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面授辅导要充分重视人的自我实现,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教学支持和服务,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基础上又要及时通过网络、电话和面授辅导为学生答疑解惑,并在辅导过程中营造良好气氛,注重师生互动。因此,我们认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面授辅导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而开展,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再学习,“导”为“学”服务,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学生需要和学科实际安排适当的面授辅导非常必要。同时,面授辅导教学模式必须是开放的、互动的,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多种媒体助学为手段,否则就会陷入一般面授辅导的行列而抹杀远程开放教育的特质。 四、课题研究的数据分析和结论 (一)开展调查分析,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现状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现状如何,这是课题组首先要了解的问题。因此,课题组利用大量时间设计问卷,并对阿勒泰地区范围内的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经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下面一些情况。 1.学生基本情况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后,我们认为,本次参与调查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专科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是居住在距离学校10公里以内的城镇学生,但也有部分学生是居住在20公里以上的农村,县级电大的学生比校本部的学生多。在学习上,大部分学生是本着提高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来参加学习的,不反对参加面授辅导,但更愿意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资源等多媒体进行学习。部分学生可以经常参加面授辅导,但还有部分学生不能保证按时来上课,只要有时间,大家还是希望能参加辅导课,辅导课最好安排两周一次。大部分学生认为参加面授辅导对自己有帮助,对辅导课的效果还是很满意的。 2.学生对面授辅导教师的看法根据问卷调查我们认为,本次参与调查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认为辅导教师对上课内容还是精心准备了的,内容丰富,安排合理,比较注重学生的反映。辅导教师不仅面授辅导答疑,还能运用多种媒体资源进行与学生的沟通、互动,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学生对上课效果比较满意。 3.学生对面授辅导课程的看法本次参与调查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认为对于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应该多安排一些课时,而像现代汉语和中国现代文学等课程可以相应减少一些课时。教师在辅导时多增加师生的互动,遵照教学大纲,突出课程重点和难点,提供周到细致的教学支持服务。总之,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感觉也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提高的部分,如:(1)学生普遍对面授辅导表示欢迎,但一些学生上课时间不能保证;(2)面授辅导教学形式较单一,缺少小组讨论和协作学习;(3)辅导没有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师生互动的辅导氛围没有真正形成,也没有真正体现面授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有地位;(4)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没有能充分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5)一些辅导教师辅导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对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把握不太准;(6)学校对面授辅导教学情况缺少有效评价机制等。 (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开展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 1.备课过程的开放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不仅是对“学”的革命,同时也是对“教”的创新。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辅导教师,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和专业的性质要求教师备课准备的过程必须要开放。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文史类专业,很多专业知识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电大网上教学资源。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面授辅导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掌握所授课程网上教学资源的种类和学习网上辅导的内容,同时对中央电大、省级电大的公开辅导课的内容也要有所了解。这样,不仅能提高自身专业知识,而且在面授辅导时也能够做到有所结合,有所取舍。其次,备课时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进程。比如说,如果是专升本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中有多少是非本专业的学生,这样,在面授辅导教学中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同时,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很多课程一学期中安排2-4次面授,这样就要求辅导教师在面授课之前就要建议学生的学习进度,以便在面授辅导教学时能够按部就班实施。再次,备课时还要多和上级电大的课程责任教师加强交流和沟通。由于面授辅导课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因此学生会提出许多在日常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能作出权威的解释,就要及时和上级电大的课程责任教师加强交流和沟通,请他们作出相应的解释。 2.辅导形式要多样合理的辅导形式才能使辅导过程最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它专业一样,很明显地体现出了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教学灵活性、开放性较大,对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的利用更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这些特点同样可以体现在面授辅导过程中。根据我们的实践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效面授辅导教学形式相对于传统面授教学形式有所区别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讨论式:课前出示讨论题目,学生自学自学基础上分组讨论全班交流、代表发言教师小结。(2)辩论式:确定辩题,自学教材分组讨论、准备展开辩论辩后师生小结。(3)集中式:课前确定自学范围学生质疑全班交流教师补充解释、小结。这几种面授辅导课形式相对于传统面授教学形式而言,教学方式更为灵活,也能较为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适合汉语言文学专业一些文学课的面授辅导。但同时,这几种面授辅导课形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和充分准备,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对面授辅导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3.辅导内容要精炼面授辅导课应讲解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与终结性考核相联系。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平时靠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的时间很有限,所以教师上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教学中要抓住每一章节的学科重点,进行系统讲解,对一般的知识只作适当的提示后让学生自己去看,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一条清晰的脉络。但电大学生存在的具体困难是我们的学生年龄偏大,工学矛盾突出。“解惑’,对任何一种层次的电大的教学都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方法,特别是对电大的成人学生尤其显得重要,这是由他们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决定的。学科重点和考试重点不一定是难点,教师讲课不一定都要详细展开,有些易懂的内容只要稍加提示,学生自己会去掌握,所以电大教师上面授辅导课还应考虑什么是难点,如何讲透难点。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通过课程的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仍然是他们最重要的学习目标。因此,面授辅导课应尽可能讲解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与终结性考核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这样,学生才会进一步感受到面授辅导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积极参与,提高实效。 4.情感交流要加强作为地区级电大的课程面授辅导教师,最大的优势就是与学生可以直接的实时的交流。电大的学生多为成人,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因素经常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所以,辅导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利用一些网络手段,如建立一个本课程的QQ群,开展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对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提高面授辅导课的效果。 (三)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的管理,科学的安排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课程 1.采取措施加强对面授辅导过程的检测,强化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体现了对学习过程的重视,是电大开放教育的特色之一。电大教学管理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很难对学员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容易将自主式学习软化为放任的自由式学习。为了能使学员在电大教学整体过程中不处于一种失控状态,集中面授辅导课必须要加强随机检测,以强化形成性考核。面授辅导必须加强辅导过程中的检测,使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切实达到以“考”促学,以学保“考”。面授辅导课是师生、生生互动的很好的场合和机会,学生参加面授辅导课的情况是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较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优劣。同时,将参加面授辅导课的情况列入形成性考核范围也使学生更加重视,有助于学生克服困难尽可能地来参加面授辅导,并能为上好面授辅导课做一些相应的准备工作,提高互动效果。此举增强了面授辅导教师在学生形成性考核中的作用,无疑也赋予了辅导教师更大的责任和教学自主权,有利于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形成个性化的教与学。 2.根据课程特点,科学安排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课程根据本次调查,学生普遍认为应该加大对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理论等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的面授辅导教学课时数。有50%的学生认为应该一周安排一次面授辅导课,有45%左右的学生认为应该两周安排一次面授辅导课。但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电大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面授辅导一般安排一学期两次面授辅导时间,开学一次,期末一次。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强调和重视学生上网学习,对面授辅导教学有所忽略和轻视,倡导多数学生有效的利用网络学习。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专题和文学理论类的课程,应当适当增加面授辅导课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科学的安排面授辅导课程,适当增加课时,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网上学习,而且对电大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也大有裨益。 3.面授辅导与课程实践环节结合,拓展面授辅导课的空间课程实践环节是电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手段,汉语言文学专业很多课程都设有课程实践环节。我们认为可以在有些课程中将面授辅导与课程实践环节结合,拓展面授辅导课的空间。从调查研究和现实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远程开放教育中不能少了面授辅导,反而要重新审视其作用和地位。但需要强调的是,它的重要性不应该体现在面授辅导课的“量”上,而应该在“质”上下功夫,这个“质”的关键就在转变面授辅导教师的观念。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又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要从“教师”转变为“导师”,从“教”学习者转变为“导”学习者,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参加远程开放教育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部分汉语言课程的面授辅导教学实践与探索成果 针对问卷调查反映出来的情况,课题组经过研究讨论,我们选择了部分课程进行教学实践,以期获得理想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1.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及中国当代文学面授辅导教学实践(1)在实施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时,按地域或学习层次划分学习小组。每组选出一位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和知识功底较厚的学生为组长;每个学习小组均制订小组活动计划,做好活动记录;要求每个学生要制订出本学期的个人学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完成学习进度。(2)面授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答疑和讨论相结合,实现师生互动和分层教学。按照一体化设计方案,上好面授辅导课。面授辅导课应尽可能紧密联系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使学生能真正参与到面授辅导课中,提高面授辅导课的效率。(3)正考前进行期末考前辅导,为学生提供历届考题,要求学生自我测试,辅导教师进行讲评,并公布标准答案。这为学生参加期末考试,做好考前集中辅导及考前冲刺,为迎接期末考试做好了充分准备。(4)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面授辅导教学评价机制。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即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也就是“教”与“学”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加以评定。对教师分别从课程一体化设计方案的挂网时间、面授辅导课学生到课率、网上期中测试挂网时间、期中试卷的批改情况、成绩分析和考试总结、布置及批改形成性考核册的情况、考前辅导学生到课率、组织学习小组学习情况以及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支助服务是否及时到位等方面着手考评。对于学生则是参加几次面授辅导课,网上期中测试完成情况、成绩如何,形成性考核册完成情况,发贴、上网、电话问询次数及参与小组活动次数,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教学活动参与率,学习质量、学习主动性与参与度和学习个性的发挥等方面着手考评。根据实践情况,课题组得出结论:要提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质量,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师队伍,必须打造出适合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模式,必须构建科学而完善的现代远程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必须探索科学有效的面授辅导教学评价体系。 2.探索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面授辅导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是开放教育的显著特点和必然要求,因此提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面授辅导教学模式建构的思路:一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发生;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动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本着此思路,探索并尝试建立“导学为主,助学结合,多向互动”的面授辅导教学模式,即以良好的网路环境为支撑,导学、助学相结合,以多向互动为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摆正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和教师导学的位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并有效开展开放式、交互式的教学活动,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的良好育人环境。(1)导学。导学环节的设计思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入手,以课程实施方案为指导,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课程导学包括一体化导学和章节导学为主要内容,以实现多向互动为手段开展导学。如兴趣导学、系统导学、章节导学。对学生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课程教学时,先兴趣导学,再系统导学,最后章节导学。(2)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面授辅导的助学教学。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在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基础上使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学习助学服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具体表现如下:A.集中面授辅导。集中面授辅导是对重点难点讲解,包括课程设计、大纲辅导、重难点讲解,作业辅导等,对以上重点难点的讲解按照“要求-方法-运用”这样的顺序组织安排,使之脉络清晰。B.个别化自主学习辅导。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来看,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分离,但师生关系依然存在。集中面授辅导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但由于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各异,所以,由教师进行“助学”既要注意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照顾个体差异,体现个性化助学服务。C.指导学习小组学习活动。在对学生进行基本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区域、学习基础、自愿相结合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D.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助学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在线和离线两种。通过《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课程助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加深对中国现代经典作家作品的理解,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拓宽专业知识面,也能学到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3.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出发,针对本科阶段的语言学概论课程,选择多种授课方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业余学习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学生的专业基础层次不一,主要在于学生生源广泛;其次,学生的自身硬件条件不一,主要表现为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不一;最后,本专业学生主要是在职工作人员,工学矛盾突出等等。为保证教学效果,我们根据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在面授辅导时选择不同的授课方法。(1)理论教学方面,要因材施教。面授辅导一般不铺陈课程的内容,而是侧重于学习指导。具体讲,就是对重点、难点的讲解,解疑答难。就教材而言,有的章节可以细讲,有点章节可以略讲或不讲,由学生自学。(2)归纳比较,找出差异,找出共性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将教学内容中相类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定义、方法、原理等归纳起来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其同中之异,分类归纳,以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实质。(3)合作教学法。所谓合作教学法,就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容易错或容易忽视的问题,提出来供学生讨论。讨论的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综合性,否则就要耗费较多时间,影响辅导课的顺利开展。(4)突出学习方法的讲解即导学法。其一,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归纳分析等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其二,让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和对比;其三,加强自学,加强实践练习。加强实践对于语言学课程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言学概论课程许多抽象难以理解的理论,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练习来悟透。 五、远程驾驭模式下面授辅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精心做好辅导教学设计,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作为辅导教师应精心做好辅导教学设计,其主要含课程导学面授设计、具体章节面授辅导教学设计、期末复习面授设计,也即课前要认真研定“教”与“学”活动的一体化设计方案。根据教学设计有意识地对学生自主学习做好组织、引导,如课程介绍、教学进度安排、作业处理、小组活动设计安排等。同时,辅导教师要尽可能结合课程教学,介绍、示范如分析法、综合法等基本学习方法的应用,突出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能真正自主学习,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二)辅导教师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学们思想上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不喜欢某些课程;第二,认为有些课程枯燥难学。要解决学生的这两个思想问题,必须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动机,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启发其思考。因此,辅导教师要引导学生课程学习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促其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三)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促成互帮互助学习氛围的形成 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员,主要来自中小学、幼儿园、企业、机关等单位,学生的专业基础不一。有些学员在专科阶段没有学习过现代汉语等课程,缺乏一定的汉语基础知识。为便于相互学习和帮助,教师应将他们结成对子,成立学习小组,学习程度好的帮助学习程度差的,促成学生互帮互助学习氛围的形成。基层电大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实践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要想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能切实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大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还尚需结合本地学员实际情况,进一步在实践中反复探索、研究。 文学类论文:文学类课文教学设计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类课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就拿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来说,仅小学 一、二年级四册教材中就有77篇,占65%以上。语文教材之所以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选作课文,是因为这些作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语言优美,内涵丰富,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便于学生密切联系自己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提升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阅读教学要让儿童文学类课文的应有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在深入研究作为课文出现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潜心抓好教学设计。 一、凸显特点,设计教学目标 儿童文学类课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上,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借此教会学生文章的结构方法、中心的表达方式,而要凸显儿童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趣味性、感染性、启发性等特点,把学生引领上热爱读书的人生旅程,为他们指迷津、解奥秘,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具的美学特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儿童文学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应是儿童文学类课文教学的总体目标。 就一篇课文而言,其教学目标应根据这个总目标,针对课文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课文,教学目标应各不相同。 如:一年级下册第5课《看电视》是一首儿童诗,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感人场面,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因此,其教学目标除学习字词外,还应突出两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2)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再如:一年级下册第34课《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全文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要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教学目标可设计为:(1)学习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3)提高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二、关注文体,设计教学重点 选作课文的儿童文学作品有童话、寓言、诗歌、小说、科幻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课文的文体形式不同,教学重点应各有侧重。教学时,应立足上述总目标,从课文的文体特点出发打开思路,突出重点,使教学向艺术化、个性化方面发展。 一般而言,童话的教学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幻想的乐趣、体会故事的奇妙、体验人物性格特点上。寓言的教学则要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解读寓意,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诗歌的教学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感受节奏美、音韵美,体会丰富的情感、独特的意象、深刻的内涵。故事类作品的教学则要引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是非美丑,向往美好情境。 如:二年级上册第5课《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全诗情感丰富,意境优美。因此,教学时应重点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在读中体会师生深情,在读中陶冶自身情感,在读中感悟诗歌语言的优美、意蕴的丰富,从而实现情感和声音的和谐统一。 三、观照需要,设计教学策略 学生的阅读是有其自身需要的。他们喜欢以自己的阅读需要去选择作品的突破口,从自己的精神需要去判断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从自己的情感需要去寻找作品的情感共鸣点。所以,教学儿童文学类课文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实现教学预想,达成教学目标。 1.意文兼得,确保文学本位 儿童文学类课文的教学既要引领学生从文本语言中获取思想、情感、道德、文化信息,又要指导学生认识和学习课文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并从中内化语言,积累语言,掌握表达技巧,提高语文能力。 2.平等对话,突出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提问,通过提问、答问,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实现文本意义的自我建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与别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成果。 3.体验感悟,促进自我内化 注意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联想,鼓励学生大胆假定、猜测和想象,通过引人入胜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促进学生丰富阅读感悟,增强阅读体验,实现阅读内化。 4.探究实践,形成个性见解 一方面采取措施保持阅读过程中的新鲜感和完整性,让学生在新鲜、完整的阅读活动中品味课文语言的精妙所在,形成遣词造句、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独特感受;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让阅读过程成为学生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并在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中完善和提升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 5.开源引流,增强教学活力 结合所学课文的内容特点,引导学生以课文为基点,将阅读活动向课外延伸,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使阅读儿童文学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着眼能力,设计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儿童文学类课文的教学必须围绕这个重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根据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诵读法 引导学生通过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阅读活动,体味诗文的声调、节奏、气韵,领会作品的内涵、意蕴、情感,进而提高体验、感受、理解能力。这种方法适合于诗歌、散文等文体的教学。 2.品味法 引导学生通过设疑思考、减词比较、添词比较、换词比较等方式,揣摩品味课文的重点词句,领悟其意蕴和表达技巧。这种方法适用于含义深刻、意蕴丰富的课文或重点句、段的学习。 3.创境法 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情境,或借用录音、图片、课件等多媒体,将课文的语言还原成具体、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领悟文本的内涵、情感及表达技巧。 4.表演法 借助师生表演或分角色朗读,展示课文语言内涵,促进学生情感内化,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把握。 5.体验法 对于课文中学生有生活体验的内容,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自我体验,在体验中增强感受,深化感悟。 6.练习法 根据课文特点设计练习,引导学生以完成练习为切入点来理解文本内容,积累文本语言,学习表达方法,增强实践能力。 五、提升品质,设计教学过程 总的看,儿童文学类课文的教学都要经历从“披文得意”到“缘意学文”的过程,但是面对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课文,教学过程理应各有不同。如:诗歌、散文类的课文可设计“朗读式”的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初读感知——深读品味——阅读拓展);叙述性故事类的课文可设计“探究式”的教学过程(初读课文——提出问题——思考探究——成果交流);对内容易懂、写法独特的课文,可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角度出发,设计“读写结合式”的教学过程(明确目标——阅读课文——领悟写法——迁移写作)。 下面是以《看电视》为例设计的“朗读式”的教学过程,供参考。 《看电视》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儿童诗,全诗情、趣共生,教学可围绕“情趣”展开。 (一)猜谜揭题,引发“情趣” 1.猜谜语: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 2.谈话:你喜欢看电视吗?你最喜欢看什么节目?你知道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吗? 3.出示课文插图,提问:这是谁的家?他家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你知道他们在看什么节目吗? 4.过渡谈话:这家人看电视多有情趣!想知道吗?快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情趣”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碰到生字多读读。 2.想一想:这家人是怎么看电视的? 3.以回答上面问题为主,引导学生交流初读所得。(爸爸爱看足球却换成了京剧,奶奶爱看京剧却换成了足球,我们一起为妈妈换了音乐、舞蹈。) 4.在自主、合作识字的基础上,分组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三)深读课文,感悟“情趣” 1.两两互读,把诗读流利、读好。 2.分段读,读出诗中的“情”。 (1)读全诗,思考:这一家人晚上看电视,怎么老是把频道换来换去的? (2)分段读,思考:看节目时,每个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3)读最后一节,思考:心中的“秘密”是什么? 3.重点品读,读出诗中的“趣”。 (1)读第二节1、2、6行,体会爸爸行为的“趣”。(“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却把一场精彩的球赛关掉。”“我和爸爸都在打盹睡觉。”) (2)读第三节5、6行,体会奶奶行为的“趣”。(“奶奶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 (3)读第四节,体会爸爸、奶奶和“我”行为的“趣”。 (4)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在读中感受诗的音乐性、节奏感,体会诗歌音韵的“趣”。(语言朴实却韵律感强,词句通俗却感人肺腑。越读越有情,越读越有趣。)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5.齐读全文,在读中深化体验,提升情感,全面感受诗歌的美。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趣” 1.谦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一定听过,在我们的身边发生过这样的事吗?谁能讲一讲? 2.课后读一读课外书,选一个让你感动的讲述谦让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六、促进发展,设计教学拓展 一方面,结合所学内容,设计拓展运用训练,引导学生迁移运用,促进学生发展语文综合能力。如:教学《笋芽儿》后,可以设计如下拓展训练: 下面是老师为大家写的一节诗,请你认真阅读后,也模仿着写一写。 春雨淅沥沥,淅沥沥, 小草呀,快钻出来!快钻出来! 春风笑盈盈,笑盈盈, 小鸟说:“我要给您唱歌!我要给您跳舞!” 另一方面,根据所学课文,设计拓展性阅读活动,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阅读视角,丰富学生阅读积累。 文学类论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思考 一、江苏高考探究题的题型分析 每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题为探究题,探究文本某一方面的问题。从赋分上来看,这些探究题赋分都为6分,表明了高考对考生的探究能力的关注。侧重于探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四道探究题强调多角度地深刻地个性化地理解,但不是无限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它都或明示或暗示要“结合全文探究”。考生必须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再针对题目的探究要求,进行个性思考,发挥创造。 二、探究题的高考准备 (一)审明探究任务 从江苏的探究题来看,出题大致种形式是先引出某个主题,再提出探究的任务。如江苏卷必考之文学类文本阅读《侯银匠》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题目首先就提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侯银匠”,接着说“但写侯菊的文字多”,前后两句看似矛盾,出题者就此提出“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结合全文看,作者这样安排显然是不矛盾的,而是巧妙地使用表现手法之后达到的效果。至此,学生明确了此题的探究任务,就可以从小说人物形象的突现,小说情节的巧妙安排,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审美情趣等方面入手,探究小说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探究题中给出的思考,不是出题者有意为难学生,而是提示疑点,使得学生就疑遂生思,因思而深究。能先找到探究的问题,是进行探究的第一步。 (二)联系知识储备探究 从高考探究题探究的任务来看,主要集中在探究作品的形象,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作品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等几个方面。答题时应迅速地搜索相关的知识,为进一步的探究提供知识方面的支持和依据。因此,在备考时要充分地储备知识,并进行梳理,如复习文章的谋篇布局,鉴赏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实用类文本选材的特色,作品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文学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学生还要熟知常见的表现手法方面的知识,如修辞方法(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表现方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化用典故、联想想象、比兴象征、等)。这样,在考场碰到实际的探究问题,才能自如地调动平时的积累,进行探究。如2011年的《“这是你的战争”》第14题探究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有:1、表现自然环境景物的特征,渲染某种气氛;2、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3、烘托人物形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心理,暗示人物命运;4、为后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学生可以结合文本,从以上角度提出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因此,这道题可以这样答:深刻寓意:1、雪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2、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质。表现人物:1、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2、肖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纷,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3、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因此,学生面对探究任务,需要调动平时积累的知识资源,自主运用知识,对问题进行理解领悟,分析概括,才能进行较深、较广的探究。 (三)依托文本探究 探究能力最主要的表现是发现和创新。因此,学生在答探究题时,应尽量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和挖掘答题点。但是,任何阅读都要有文本意识,不能够跳离文本。学生面对的探究题是针对文本中的某一个问题,某一个方面提出探究任务,那么在探究时不能完全个性化解读,也不能脱离文本架空分析。学生探究得来的观点来源文本,用于支撑观点的论据同样来自文本。如2009年《上善若水》第14题,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学生答题前先要抓住文本写了以下内容:都江堰防洪灌溉、滋养了天府之国的子民;李冰和李冰的后任修建、疏浚、修缮都江堰,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后人有情,瞻仰这些官员。进而从三个层面得出答案:1、(都江堰)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2、(修建维护者)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3、(后人)我们要向前人学习,要做上善之人,要做上善之事。探究既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因此,无论是形成观点见解还是运用知识分析,都要紧扣文本内容,理清写了哪些人、事、景、物,进行合情合理地探究阅读。 (四)多角度探究 探究文学作品的意蕴要透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将其虚化到所有人类的高度,挖掘作品人文、历史、哲学的内涵。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通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命运的追求、维护和关切,对优秀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探究时需要关照个体价值的实现,关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能“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探究作者的情感,首先要理清文章写了哪些人物、事情、景色、物品,他们哪些体现了真善美,哪些属于假丑恶,对于真善美的内容予以赞美、歌颂、崇敬、怀念,对于假丑恶的现象表达厌恶、愤慨、讽刺,对走向假丑恶的现象表达担忧,对弱小者同情怜悯。如2010年《溜索》第14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在领队的带领下,驮队熟练地渡过峡谷,原本畏惧害怕的“我”和牛也度过了渡过了峡谷。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可以回答: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从人与人的关系考虑,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领队与驮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的人际关系;另一个就是。“我”与领队的关系: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可以写表达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就要适应社会,但不能只知适应社会,被社会所同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发展演进的永恒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前进的不变法则。不能适应社会的人,注定被社会淘汰。而只知适应社会,则可能被社会同化,如果每个人都被同化了,那么社会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人性和水性有极大的相通之处,做人也应当像水一样,既能屈也能伸,既要尽力适应环境的需要,也要努力通过一点一滴的长期奋斗而改变环境。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前进,才能为人类创造和谐的环境。对于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象,要能正确评价它对人类发展是有益还是有害,人物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反应是正确还是错误。顺应社会发展是与时俱进;抵触社会进步就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对社会不良现象漠视、纵容甚至参与是价值观扭曲;与社会不良现象作斗争是勇敢、正义;坚持传统文化美好的部分是坚守;固执地守着老一套,不思进步是固步自封;关注真正在消逝的善美是有忧患意识;看到假丑恶现象终会消失是乐观、有信心。 四年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对人与社会的关系还没有直接涉及,这一点需要引起师生的重视。总之,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探究题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发现矛盾,质疑解难。因此,在高考复习中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夯实基础,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明确探究任务,联系已有知识,依托文本,分析关系,条分缕析,深刻思考,这样,学生才能在考场上取胜。 文学类论文:高考文学类解答方法 根据新课标《考试大纲》以及近几年高考命题情况来看,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有以下特点:体裁多元化,小说、散文受到青睐;国内外文学作品兼顾;体裁由小变大,具有人文性;题型更加开放,个性化阅读理念彰显。由于现代文阅读题赋分高、要求高、难度大,除了注重训练外,如能在平常做题指导时教会学生一些简单易行的技巧,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整体观照,宏观把握,初步弄清文章主旨。 阅读时,首先要着眼全篇,认真通读课文,从宏观上驾驭文本,并从整体出发,抓住文中人、事、景、物、情这些基本要素,认清文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明确作品所包含的人物、事件、景物和所抒发的感情以及作者借以表达对生活的见解和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从而正确的把握文本的主旨。另外,文后题目的内容亦可帮助考生揣摩文章的主旨,预先浏览一下,在通读全篇时,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具体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必需关照: 1.看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透露出文章的诸多信息。 2.看作者。如是熟悉的作者,有可能推知写作风格。 3.看文章开头、结尾及明显的过渡段。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明显的过渡段,往往是作者思路的缘起、主旨的表达、思路的转换之处,可帮我们推知文章的主旨,梳理作者的思路,辨析文章的结构。 4.看写作时间。如有写作时间,可帮我们了解写作的背景。 5.看文后题目。要特别关注题目中的关键词、关键句以及设问方式(一般来说,问题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种方式),有利于阅读、作答时有的放矢。 二.理清脉络,细读题干,划定答题区间。 把握了全篇的主旨后,还须进一步理清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行文思路,这样可以提高答题的效率。注意分析文章结构方式(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总分总式等)和结构方法(铺垫、伏笔、衔接、照应、抑扬、顿挫、突转、悬念、误会等),根据题目设问,划定答题区间。有些题目需要阅读全文,有些题目需要阅读重点片段,而有些题目只需阅读某个句子,要做到心中有数。切勿不分主次,不管范围。 三.搜索信息,提炼整合,学会分点答题。 阅读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答案大都能在选文里找到。答题时,在确认题目所涉及的语句、段落或区间后,揣摩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语句。当然,有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句子太长,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求考生对所选出的语言信息根据题意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进行表述。如是问“是什么”就顺着“什么是什么”的思路答题;如是问“为什么”的题目就顺着“因为什么,所以什么”的思路答题;如是“怎么样”的题目,就顺着“运用什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方式等),表现(表达、表述、反映等)什么,起到什么效果”的思路答题。不管答哪一个题目,都要遵从“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阅读原则,切不可断章取意,更不能另设炉灶,随意作答。四.规范答题,扣紧文本,做到认真书写。现代文设题的角度,一般来说是从语言表达(词语句子的含义、句式特点、语言特点)、思想内容(归纳要点、概括主旨、观点态度、文段选材作用)、篇章结构(构思布局、段落作用、标题作用、文眼作用、线索作用、顺序作用、技法作用)、艺术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人称运用)等方面入手的,有时还有鉴赏人物形象(主人公、陪衬人物形象等)的题型。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专业术语,有利于学生规范答题。在学生全面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会用专业术语答题,答案就会显得准确而又典雅。另外,有些阅读题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作答,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类题目对考生语言表述的能力要求较高,题目难度也较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题干要求,把握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作答,同时要注意尽量运用文章里的关键词句,即扣紧文本作答。要相信,不管是哪类题目,运用文章的关键字词越多,说明答题与文本扣得越紧,准确率也就越高。 现代文阅读题目的作答,与其它主观题目一样,语句的流畅、书写的规范、标点的准确都是得分的关键,答题者务必意在笔前,切勿随意改动,更不能涂抹,力求答出的卷面整洁、美观、大方,给阅卷老师以赏心悦目之感。 文学类论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研讨 一、江苏高考探究题的题型分析 每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题为探究题,探究文本某一方面的问题。从赋分上来看,这些探究题赋分都为6分,表明了高考对考生的探究能力的关注。侧重于探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四道探究题强调多角度地深刻地个性化地理解,但不是无限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它都或明示或暗示要“结合全文探究”。考生必须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再针对题目的探究要求,进行个性思考,发挥创造。 二、探究题的高考准备 (一)审明探究任务 从江苏的探究题来看,出题大致种形式是先引出某个主题,再提出探究的任务。如江苏卷必考之文学类文本阅读《侯银匠》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题目首先就提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侯银匠”,接着说“但写侯菊的文字多”,前后两句看似矛盾,出题者就此提出“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结合全文看,作者这样安排显然是不矛盾的,而是巧妙地使用表现手法之后达到的效果。至此,学生明确了此题的探究任务,就可以从小说人物形象的突现,小说情节的巧妙安排,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审美情趣等方面入手,探究小说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探究题中给出的思考,不是出题者有意为难学生,而是提示疑点,使得学生就疑遂生思,因思而深究。能先找到探究的问题,是进行探究的第一步。 (二)联系知识储备探究 从高考探究题探究的任务来看,主要集中在探究作品的形象,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作品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等几个方面。答题时应迅速地搜索相关的知识,为进一步的探究提供知识方面的支持和依据。因此,在备考时要充分地储备知识,并进行梳理,如复习文章的谋篇布局,鉴赏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实用类文本选材的特色,作品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文学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学生还要熟知常见的表现手法方面的知识,如修辞方法(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表现方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化用典故、联想想象、比兴象征、等)。这样,在考场碰到实际的探究问题,才能自如地调动平时的积累,进行探究。如2011年的《“这是你的战争”》第14题探究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有:1、表现自然环境景物的特征,渲染某种气氛;2、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3、烘托人物形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心理,暗示人物命运;4、为后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学生可以结合文本,从以上角度提出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因此,这道题可以这样答:深刻寓意:1、雪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2、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质。表现人物:1、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2、肖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纷,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3、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因此,学生面对探究任务,需要调动平时积累的知识资源,自主运用知识,对问题进行理解领悟,分析概括,才能进行较深、较广的探究。 (三)依托文本探究 探究能力最主要的表现是发现和创新。因此,学生在答探究题时,应尽量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和挖掘答题点。但是,任何阅读都要有文本意识,不能够跳离文本。学生面对的探究题是针对文本中的某一个问题,某一个方面提出探究任务,那么在探究时不能完全个性化解读,也不能脱离文本架空分析。学生探究得来的观点来源文本,用于支撑观点的论据同样来自文本。如2009年《上善若水》第14题,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学生答题前先要抓住文本写了以下内容:都江堰防洪灌溉、滋养了天府之国的子民;李冰和李冰的后任修建、疏浚、修缮都江堰,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后人有情,瞻仰这些官员。进而从三个层面得出答案:1、(都江堰)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2、(修建维护者)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3、(后人)我们要向前人学习,要做上善之人,要做上善之事。探究既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因此,无论是形成观点见解还是运用知识分析,都要紧扣文本内容,理清写了哪些人、事、景、物,进行合情合理地探究阅读。 (四)多角度探究 探究文学作品的意蕴要透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将其虚化到所有人类的高度,挖掘作品人文、历史、哲学的内涵。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通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命运的追求、维护和关切,对优秀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探究时需要关照个体价值的实现,关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能“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探究作者的情感,首先要理清文章写了哪些人物、事情、景色、物品,他们哪些体现了真善美,哪些属于假丑恶,对于真善美的内容予以赞美、歌颂、崇敬、怀念,对于假丑恶的现象表达厌恶、愤慨、讽刺,对走向假丑恶的现象表达担忧,对弱小者同情怜悯。如2010年《溜索》第14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在领队的带领下,驮队熟练地渡过峡谷,原本畏惧害怕的“我”和牛也度过了渡过了峡谷。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可以回答: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从人与人的关系考虑,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领队与驮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的人际关系;另一个就是。“我”与领队的关系: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可以写表达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就要适应社会,但不能只知适应社会,被社会所同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发展演进的永恒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前进的不变法则。不能适应社会的人,注定被社会淘汰。而只知适应社会,则可能被社会同化,如果每个人都被同化了,那么社会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人性和水性有极大的相通之处,做人也应当像水一样,既能屈也能伸,既要尽力适应环境的需要,也要努力通过一点一滴的长期奋斗而改变环境。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前进,才能为人类创造和谐的环境。对于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象,要能正确评价它对人类发展是有益还是有害,人物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反应是正确还是错误。顺应社会发展是与时俱进;抵触社会进步就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对社会不良现象漠视、纵容甚至参与是价值观扭曲;与社会不良现象作斗争是勇敢、正义;坚持传统文化美好的部分是坚守;固执地守着老一套,不思进步是固步自封;关注真正在消逝的善美是有忧患意识;看到假丑恶现象终会消失是乐观、有信心。 四年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对人与社会的关系还没有直接涉及,这一点需要引起师生的重视。总之,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探究题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发现矛盾,质疑解难。因此,在高考复习中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夯实基础,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明确探究任务,联系已有知识,依托文本,分析关系,条分缕析,深刻思考,这样,学生才能在考场上取胜。 文学类论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研讨 探究题虽然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名词。但实际上在以往的一些试卷中,命题人已经悄悄地将与之相关的观念和要求设置在试题里了,只不过没有明确地提出名称而已。比如就文中的关键词语、主要语句、某一手法或亮点进行由表及里、由实到虚的评价、赏析,其实就是探究题。本文就从考点、试题特点、命题原则及特点和应答策略等方面对探究性试题进行阐述。 考点阐释: 1.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试题特点:“探究”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的意思。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主要不是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解读和质疑。探究侧重于作品人文性的一面,只有注重了探究,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才算真正得到落实。“探究”有关题型有“探究性扩展试题”“、鉴赏文本技巧”、“评述思想感情”、“点评类试题”、“理论性赏析短文”、“扩写改写缩写”等题型。其特点如下:第一,一般现代文阅读题,往往答案就在文中,或根据文本内容分析解说,关键在于发现、筛选、整合、吸收。探究题的答案,既要根据文本,又要借助于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要懂得哲学,才能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探究;要懂得审美理论,才能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探究;要了解时代和社会,才能联系背景进行探究……否则,就文解文,断然不能把文章摆到恰当的位置,不能洞察文章的深邃内涵,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艺术风格。第二,从理论上来说,探究与创新是紧密相联的,可以有新见,有不同的探究结果,因此,答案不可能也不应该求同,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只要能根据文本和有关原理,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性试题命题原则及特点: 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适合高中生作答。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 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探讨研究,而不是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风”。 探究性试题的解题应对策略:依据上述特点,探究性试题一般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应对: 1.按规定的角度进行探究2011江苏卷第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试题解读:解答此题,应该依据题干规定的角度思考,结合文章的情节,以情节为依托,寻求景物与情节的相似性,从“相似性”上去寻找景物的寓意。这道题,追求答全即可。参考答案:“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三是象征应征入伍作翻译的消息;四是象征师生之间的亲疏关系。“雪”与“腊梅林”: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爱国情。“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喻示人物关系的和缓,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 2.依据文本内容进行探究2009年辽宁卷第十一题第(3)题: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试题解读:解答这一题,需要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对“遗璞”这个意象指什么进行解答。当然,对于“遗璞”的象征可以指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也可以指传统宝物。如是前一种理解,可以联系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分析年轻人炸掉遗璞的象征意义;如是后一种理解,可以从合理开发、生活情理的角度分析。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涵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轻易地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念。 3.对题干中的关键词、疑问点进行探究2009年宁夏卷第十一题(4)题: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试题解读:抓“十分努力地描画”关键词探究:“十分努力”是说“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和尊重。抓疑问点:为什么不识字的孕妇描写石碑上的字呢?她的做法有什么深刻含义?假如是你,你会这样做吗?有没有别的办法呢?根据疑问点,整理答案。参考答案: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文化知识的不足。观点二:这样写有些做作。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 4.要对文本深层含义进行探究2009年江苏卷第十四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解读试题:这是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探究。要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在文中“上善若水”中的“上善”指什么?是什么事?什么人?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李冰等人是上善之人。参考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人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总之,做探究题一定要立足于文本,然后结合自己的感悟、体验进行表述。紧扣问题要求,在文本内寻找依据提取有效信息,通过联想和思考,在所提供的信息、试题要求和自己的人生体验、感悟及已有知识间搭起一座桥梁,才能为成功解答铺平道路。
管理费用论文:浅析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措施 摘要: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企业的改革与创新,我国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推动着我国企业加强对内部管理的控制。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核心在于成本管理,其成本管理的重点在于加强对管理费用的控制,因此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改革与创新,必须提高对管理费用的控制能力。管理费用不是一个单一的费用科目,而是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同环节的费用的总称,其体系庞杂,内容广泛,难以管理,必须制定明确的管理方案与管理措施。本文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分析了企业管理费用的定义以及控制以及,根据我国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现状提出了加强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管理费用 定义 意义 现状 控制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企业在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往的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产品价格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企业为了获得生存的空间,必须从自身的内部出发,加强内部管理,通过对内部环境的管理与控制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 企业进行内部管理,主要是成本管理,成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成本管理又分为生产成本费用管理和期间费用管理,生产成本费用由于受原材料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实现大幅的降低,因此要大力降低期间费用。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财务和管理费用这三个方面,其中,管理费用是期间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进行期间费用的管理时,应着重从管理费用方面入手。 一、管理费用的定义 企业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管理组织经营活动时,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所发生的所有费用,包括公司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排污费、绿化费、税金、土地使用费、土地损失补偿费、技术转让费、董事会费、咨询费、审计费、诉讼费、工会经费、技术开发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无形资产摊销、开办费摊销、业务招待费,坏账损失,存货盘亏、毁损和报废(减盘盈)损失等,以及其他管理费用。 企业管理费用的范围十分广,不仅仅包括企业的行政部门、管理部门所需要的费用,还包括企业工作人员、职工的费用,企业生产产品所耗费的直接费用、进行市场调查的间接费用等,管理费用灵活多样,且不同费用之间相互渗透,进行管理有一定的难度。 二、提高对管理费用控制的意义 (一)降低企业成本 由上文可知,管理费用是期间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基础,对管理费用进行控制,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 企业管理费用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由于管理费用涉及的范围广,难以控制,部分工作人员利用企业内部报销制度,将企业的公费转为个人私有财产而不易发觉,影响了企业的内部管理,造成了企业内部的腐败等现象。 因此,必须加强对管理费用的控制,确保企业的每一笔支出都有明确的流向,提高内部财务管理能力,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 (三)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改善企业市场形象 企业管理费用得到有效地控制不仅意味着企业的生产成本的降低,更意味着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在同样的成本面前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使得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增强,更好地立足于市场经济中。 此外,当前我国企业大力推行透明制度,即企业内部财务透明,对外信息披露,对内企业部门之间相互了解,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对外企业管理费用清晰明了,使得客户更好地了解企业,有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市场形象。 三、我国企业管理费用控制的现状 我国绝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加强了对管理费用的控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实现了企业的顺利生产经营,推动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一)控制效果得到有效的改善 随着市场对企业要求的提高,企业对自身管理费用的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指标。长期以来,管理费用的控制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在控制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个人主观性强。而随着对管理费用的控制方法的改善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的出台,企业在进行管理费用的控制过程中,采取了较为先进的控制技术,使得控制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二)管理费用增长比重低于企业扩大经营规模 根据调查得知,虽然管理费用每年呈上升的趋势,但与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趋势相比,其比重较低。这说明了企业对于管理费用的控制能力不断加强,管理的效率不断提高,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实现扩盈增利的目标。 四、加强企业管理费用控制的措施 (一)制定管理费用的控制制度,明确控制指标 进行管理费用的控制,不是对个别项目分别进行,而是综合企业发展的全局,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从宏观的角度对企业的管理费用进行控制。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规定不同部门、不同环节的费用的支出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管理费用的控制制度时,必须了解不同部门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性质,才能正确地制定出控制措施。 在制定控制制度的同时,必须明确控制指标。对于不同的部门,甚至不同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有明确的指标加以规定,确保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都能严格按照管理费用的控制制度要求自己。 (二)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督与审计 企业仅有一套系统的管理费用控制体系是不够的,不同的管理费用涉及到不同部门,即使有健全的制度,也难以保证所有工作人员都按照制度规定的要求执行。尤其是在与私人利益相关的问题上,如许多企业的报销制度并不完善,财务工作人员并没有严格核对报销发票与实际购买物资是否一一对应,导致了部分工作人员以权谋私。 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出现,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的监督与审计制度。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会计制度,对于会计应严格要求,并实行个人行为责任制,要求会计对自己的工作严谨认真。此外,企业应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监督,提高对企业一般工作人员与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监督,防止出现监守自盗的现象,确保管理费用的控制措施得到有效的执行。 (三)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执行能力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预算管理,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支出都必须严格按照预算管理来进行。然而,企业的管理费用与一般支出相比,具有不定性的特点,并且会随着企业业务的扩张而增加,若不对管理费用进行预算制定,则难以将其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扩大的比例相比较,无法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因此,企业必须对管理费用制定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并提高预算执行能力,加强对预算管理执行的绩效考核,在每年的年终总结时,对不同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汇总和总结,根据预算执行效果对不同的部门进行奖励与惩罚。 (四)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绩效监督制度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进行管理费用控制的主要环境,为了确保企业的管理费用控制制度有效地执行,企业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通过加强内部控制,严格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提高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企业上下一心的工作氛围。 此外,对于企业的工作人员,必须实施严格的绩效监督制度。将工作人员的奖金、补贴等与其具体工作相联系,对于严格执行管理费用控制制度的员工,予以奖励以及鼓励,而对于消极怠工的工作人员,则处以扣除奖金等惩戒措施。通过权责明确的绩效监督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与工作效率,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与企业认同感,确保管理费用的控制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 五、结束语 企业实现管理费用的控制,不仅是企业进行基本的生产经营的需要,更是企业进一步扩大经营,实现企业改革的必经之路。提高企业对管理费用的控制,首先需要制定健全的控制制度,还需要企业所有工作人员上下一心,认真执行,加强监督,确保企业的每一笔支出都有明确的流向与作用,最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决胜于市场经济。 管理费用论文:浅析施工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 【摘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费用的控制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这种管理从无到有,从粗放到精细,从传统模式到现代管理方式,对费用的科学控制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重点分析总结了目前施工企业管理费用控制的方法及完善管理的设想。 【关键词】施工企业;管理费用;控制 一、管理费用控制的重要性 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调整,放缓基建速度,减少基建投资,使得铁路施工企业收入出现明显下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值和利润出现了大幅下滑,现金净流量连续几年为负增长,资金周转困难,企业发展面临很大困境。在施工企业中,管理费用在成本费用中所占比重较高,金额达到几千万元,为此,对非经营性成本即管理费用的控制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管理费用的控制,能够缩减企业不必要的费用支出,能够重新整合企业资源,能够增加企业利润,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做到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管理费用的控制对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管理费用的控制措施及具体项目控制 目前,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管理费用控制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管理费用的控制工作,但控制的效果各不相同,现以某施工企业为例,对管理费用中几项大额支出做深入全面分析,并就现有的控制方法做如下探讨: 1.严格执行用款申请制度,做好费用管理的事前控制。各部门根据公司下达的费用定额标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全年费用支出。千元以下的小额支出可由部门经理根据需要批准后先行现金支付,取得发票后经相关领导签字报销;千元以上的费用实行用款申请制度。先由经办人员填写用款申请表,经相关部门及领导签字确认,最后由总会计师对该项支出的必要性、合理性及重要程度等因素确定该笔事项是否需要支出及支出的金额;两万元以上大额支出实行集体决策审批制度,避免因个人喜好造成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严禁先付款后申请,确保在活动初期控制费用的不合理及超额支出。 2.加强费用执行过程的管理,做好费用管理的事中控制。各部门和财务部门都有预算卡片,每发生一笔费用支出都要做记录,把本年度累计发生额与计划相比,督促部门做到有计划使用,把费用支出控制在限额以内。对于确实需要调增的费用要提出调整申请,注明需要增加费用的原因及金额,经相关机构审批后方可进行办理。在费用执行过程中企业预算制定部门可根据生产经营实际情况,调整公司期初下达的费用控制额度。对于即将达到费用限额的部门,财务部会及时提醒,共同做好费用执行过程中的控制。 3.注重对费用执行结果的分析,做好事后控制。主要是建立费用控制的评价制度,对执行结果超支做出奖惩,以此激励各部门按计划使用资金。同时,分析本年度费用发生的合理性,作为下年度费用控制的依据。有些项目如表格印刷费等每年支出额度相差很大,难以控制,不好评价。因为企业习惯于对表格等印刷品一次印刷,多年使用。所以建议相关部门以一年用量为准,每年印刷,这样能更好地进行管理,避免印刷过多使用不完造成浪费。 4.加强发票管理,保证发生费用及时合法入账。发票是载明经济业务发生的依据,涉及到的部门多,人员广,数量大,金额高,所以对发票的管理至关重要。一切不合格发票都不可以列账也不能税前抵扣,不能税前抵扣的费用金额企业就只能增加到应纳税所得额中进行纳税调整,多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接收假发票行为还会受到税务部门的相应处罚,所以,企业要取得真实合法的发票。另外,不合格发票需要重新索取,浪费办事人员的时间,也延长了费用报销时间,加大了财务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 发票各要素需填写齐全。发票上要有国税、地税或财政部门的发票监制章,发票各项目要填写齐全,如开票日期、机器编码、收款单位、付款单位、经营项目等,字迹应清淅可辨,并加盖收款单位发票专用章。付款单位名称要开具单位全称,不能简化,更不能开具个人名字。发票应为本年度开具,并及时报销,过期发票不能作为报销依据。 发票内容要真实合法,符合企业报销规定。检查发票开具的内容是否在其经营范围内,除此之外,费用报销内容也应符合相关法律及本企业报销规定,比如茶水费、洗浴中心费用等不能按规定报销,发生费用应自行承担。电话费中开具预存话费视为没有在本期发生,是要在以后时期发生的费用,企业不预报销。 取得发票能够在税务网站验证通过。我们取得发票可到相关税务网站查询真假。假发票包括查询到的发票代码、号码、金额、开票日期不符,查询到的购票单位和发票上加盖的发票专用章不符等等。餐饮业发票以金额不符较多,停车类发票以购票单位与发票专用章不符较多。假发票不能作为报销依据,开具方存在偷漏税行为,会造成国家税款大大流失,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举报。 5.加强数额较大费用项目的控制。管理费用可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固定费用一般不随收入的增减而变化,可控空间很小,本文暂不讨论,例如职工薪酬、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取暖费、保安保洁费等。所以我们能控制的只有变动费用,发生金额较大的变动费用主要包括汽车使用费、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办公费用、交通差旅费等。对几项大额变动费用的控制如下: (1)汽车使用费的控制:对于大型施工企业来说,因施工地点分散在总部以外不同的场地,公司总部和施工项目部间的业务联系会需要更多的交通工具,因此,施工企业拥有车辆较多,每年几百万元的汽车使用费在管理费用中占有很大比例,每辆机动车每年平均费用在4万元以上,所以车辆使用费一直是公司管理费用中的重要内容。车辆使用费主要包括折旧费、修理费、汽油费、保险费、停车过路费等,对后几项变动费用控制如下: 修理费:驾驶员要爱护车辆,做好日常维护,做到定期保养,减少车辆大修次数。由专业人员按照汽车性能、行驶里程、行驶道路及使用年限等因素,为不同车辆规定每年的修理费用额度,节约的给予奖励,超支的视情况而定,如果是因业务需要增加了车辆的磨损,则据实报销增加的修理费用;如果是人为因素造成车辆修理费用的增加,则扣减下一年度的费用额度。另外选择信誉度高、质量过硬的定点维修店进行车辆维修保养,可降低修车成本,延长付款期限,达到减少费用的目的。 汽油费:各部门要合理安排外出事项,减少不必要的车辆使用。杜绝公车私用,不允许把公车作为个人上下班交通工具。去往外地办事人员尽可能选乘火车出行,乘坐火车一般费用较低,还可减少随从司机发生的所有费用。做好出车记录,查看每月行驶里程,计算消耗定额,找出实际耗油与定额不符原因,杜绝不合理费用。出行车辆尽量避开拥堵路段,使车辆用油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保险费:购买汽车保险要选择合适的险种,分析近几年车辆出险情况,经常出险的险种一定要购买,几年不出险又不重要的险种可放弃。采用集团公司集中交纳保险方式,争取一定折扣,降低保险费用。严禁驾驶员酒后驾车,酒后驾车出现交通事故自行承担赔偿责任。 停车过路费:对于停车费,本市在2011年4月上调机动车停车收费标准,一类地区白天停车收费标准调整为2.5元/15分钟,重点区域和首小时后收费标准会更高,这样使停车成本大幅提高。所以,外出办事人员人合理安排路线及出行时间,减少停车时间,从而减少停车费用。对于高速公路费用,尽量减少驾车外出,多选用乘坐火车方式,从而减少过路过桥费用。另外,车辆可安装ETC车载器(即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在京津冀大部分地区使用,ETC车辆通行费用为标准费用的九五折,从而降低高速公路费用。 (2)业务招待费用的控制。新所得税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也就是说不论招待费发生多少都要不允许全额税前扣除,都需要缴纳一定的企业所得税。这就要求我们着力缩减招待费用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宴请,历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严格按照企业规定的接待标准进行公务接待,严禁以借招待为名公款吃喝。财务部每年给各位主管领导发放一定金额的餐卷,报销招待费时需附上相同金额的餐卷,当年餐卷使用完毕则不能再报销招待费用,以此达到控制的目的。 (3)会议费用的控制。减少会议次数,减少会议天数,减少参会人员,精减会议内容,减少场地租用费。禁止在风景明胜地召开会议,不组织与会议无关的参观及游览,不发放纪念品。如果是单位内部召开的会议,则安排在单位内部会议室举办,在内部食堂就餐。 (4)办公费的控制:办公费用主要有办公用品和电话费两部分。办公用品的控制:实地考察每个部门正常业务量下所使用办公用品的数量,各部门超额领用需先提出申请,经办公室审核后方可领取。手机话费:建议员工选择适合自己的套餐资费,可降低话费使用。话费在限额内据实报销,超过部分自行承担。 (5)交通差旅费用控制:施工企业的项目部经常在外地施工,因此公司本部与施工项目间会发生经常性的人员往来,发生的交通差旅费用也会较多。对于差旅费,要有合适的参考标准。 三、加强企业管理费用内部控制的建议 1.做好预算管理工作,为费用控制提供可靠依据。各部门虽然每年末上报下一年度部门经费的预算,但大多只是参照上年度发生额稍加调整,没有实地深入考察每项业务发生的必要性以及真正需要的费用,以此作为费用控制的依据会有偏差。因此,我们要加强预算管理工作,从费用控制的源头抓起,财务人员可同各部门人员一起,共同确定本部门开展业务必需的支出事项,共同测算每一事项实际需要的费用,做出符合工作实际的预算,把每项费用预算做细做实,使费用控制依据更加合理。 2.建立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制定执行结果考核制度。我们目前还处于内部控制管理的初级阶段,各部门成本意识还比较淡薄,对费用的执行结果不太在意。因为没有明确的考核制度,节约了无奖励,超支了也没有实际的处罚,导致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主,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则很少关注。所以企业要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对费用控制的执行结果做出客观、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奖惩。 3.加大财务知识及相关内容的宣传力度。宣传企业假发票入账的损失及如何鉴别发票真伪。让员工熟悉汽车使用费、业务招待费、会议费、交通差旅费、电话费等各项日常费用的报销标准、注意事项及报销流程,需要找哪些部门及领导签字,使全体员工理解并支持财务工作,积极为企业减支增效做出贡献。 4.发挥财务部门的主导作用。目前,企业涉及费用管理调整的重要决策多由企业高层提出,财务部门对费用的管理多是被动执行。今后,财会部门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加大对管理费用重点明细项目的分析研究力度,力争为企业提出更加科学合理、适合本企业具体实情的建议,为费用控制起到重要作用。 5.建立良好的沟通制度。我们周围的经济环境在不断变化,我们原有的制度和规定也会随之改变。变更后的制度和规定往往不能及时传达到每一位员工,有些员工还是按照原有规定操作,等到财务部门报销时才发现不符合新要求,只能重新办理,造成了重复劳动,降低了财务工作质量。有些事项因为发生时间较早,等到发现错误时再弥补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每出台一项新规定或修改原规定,都要保证传达给相关人员并作好解释及培训工作,使各部门更好地配合我们的工作。 四、总结 我们的管理还很肤浅,对费用的控制还停留在表面,所以,我们要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费用控制制度和方法,完善企业控制措施,加大执行力度,实行全员参与管理,真正达到费用控制的目的,确保我们的生产经营计划及利润目标顺利实现。 管理费用论文:库存管理费用中的方程思想 摘要:企业为了保证生产和供应的连续性和均衡性,需要在不同生产和供应环节设立仓库,储备一定数量的物资,但物资的存储需要存储费用,另外,订购物资也需要订货费,因此库存总费用包括订货费和保管费两种费用。库存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寻求库存总费用的最小值,在求最小值的过程中,把复杂的经济问题求解过程用简单易懂的数学方程来解答,能使读者从根本上理解库存费用问题,并能融会贯通。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此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库存管理 订货费 保管费 库存总费用中的订货费是指当安排某项订货时,每一次都要承担的费用。订货费用是从向采购机构发出采购订单开始的,最后就是采购机构向供应方付款及结账的费用。订购费用构成,包括采购人员工资、办公费、差旅费、手续费、发传真采购单、电子邮件、检验费等。直接与计划期内的采购次数或订货合同的数量有关。 一年的订货费=一年的订购次数x每一次的订货费。 库存总费用中的保管费主要是企业自己拥有存货或保管存货所要承担的费用。它是与库存物资有关的费用,包括仓库建筑物和设备折旧、保险费、管理费、搬运费、维修费、保管期间物资流失变质的损失费等,这些均属纯保管费。此外,还有投入库存物资方面的资金利息等。保管费直接与库存量的大小有关,与库存物资的平均库存量成比例。 保管费=平均库存量x单位物资保管费;或 保管费=平均库存量x库存物资单价x保管费率。 因物资进入仓库后,从开始的订货数量逐渐消耗,一直到等于零,所以在算保管费时,必须用平均库存量,它是批量大小的一半。得出这两种费用以后,库存总费用=订货费+保管费。经济订货量(EOQ,又称经济批量)是使总的存货费用达到最低的为某个台套或为某个存货单元确定的最佳的订货批量。即,经济订货量是这样一种订货量,它使全年(或另外一个时间区间)的保管和订货总费用达到最小值。在这个模型中,假定年需求量(使用量)是确定的和已知的。在数学的极值问题中,我们知道函数导数等于0的点可能出现极值,于是,把库存总费用的表达式求导数,等数等于0的点,就是使得库存总费用最小的点。下面举个简单例子。 设有某个印刷厂,下一年度需用印刷纸2000卷,经会计部门核算预测:该种纸的进厂价为200元一卷,采购该种纸的订货费用为每次500元,该种纸的年保管费用率为平均存货额的25%,试求该种纸的最佳订货量。 可以看出,通过数学解释我们很容易的解出了使库存总费用最小的解,这样做可以加深我们对库存管理费用问题的理解,使我们更加融会贯通的将此方法应用于实践。并能够选择更为合适的实际问题去应用此方法。 管理费用论文:水利工程基本建设项目建设管理费用财务管理方法探讨 摘要:本文在水利工程基本建设项目建设管理费用财务管理方法的使用范围、预算管理、费用支出日常管理以及财务报销管理等四个方面,分析并且提出有效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 管理费用 财务管理方法 我国投资在水利工程方面的资金越来越多,这样令管理水利工程资金的时候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大。当中包括了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新建的、改建旷建的、加固跟修复工程等相对应配套的工程,这些工程都是属于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是这些工程的统称。这里面,水利工程的服务对象可以分为,防洪工程、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田水利工程,创建航运条件的航道跟港口工程等等。通过对水利工程分析,探究水利工程中基本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费用的财务管理方法。 一、使用的范围 建设管理费用的使用范围只要是指,从工程筹建开始到工程竣工那天为止,在这个期间包括的一切管理费用的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人员工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费、交通费用、劳动保护费等,还包括员工的工具使用费用、印花税、查阅或购买技术图书资料费、期间的业务招待费用和最终的项目完结竣工验收费用。 二、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建设单位管理费用所实行的管理方法。预算编制要遵守力求真实、合理合法、科学全面、透明重点等基本原则,保证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行管理。再者预算的编制要严格按照时间进行,并以此作为建设单位管理费用批复的依据。预算编制一般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步骤,在整个项目的管理费用预算确定后,各建设单位必须进行管理费用预算的分解,并经最高负责人审批执行。另外对于委建制和代建制的费用预算执行制度要由法人单位分别进行审批确认。 三、日常费用支出的管理 (一)日常费用管理制度 日常费用支出管理的原则是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即一支笔审批。这样便于对整个项目进行统筹兼顾。日常费用管理的一般程序是经办人填写公司统一报销单,并附原始单据,过程中要有证明人进行签字,以及各级负责人审批,最终由总负责人签批报销。对于各环节的审批内容,要确保费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 (二)人工成本管理 在大部分工程项目中,由于项目性质原因,项目员工有大部分是借调于国家的公务人员以及各事业单位人员。该部分人工成本包括基本工资、医疗费用和福利费用等一般都有原来单位发放,对于原有单位不能支付该部分费用的则需要事前同借调单位签订借用协议,明确相关费用的定时、按期结算;对于社会招聘的技术人员,要根据当地劳动社保部门的规定签订用工协议,在建设单位的管理费用中可以直接列出人员费用等支出。 (三)交通费管理 交通费用一般分为公交费用、差旅费、自有车辆费用和租车费用。由于建设单位所在地与职工家庭所在地相距离比较远,职工需要乘坐公共交通,一个月可以报销一次费用,这属于公交费用(对于公司派专车的除外);差旅费是指由于员工工作需要,需至外地所产生的费用。该项费用包括乘坐交通的费用、住宿费用和出差补助。相应标准应该在预算中给予规定。自有车辆费用主要为油料费用和维修费用,一般情况该项费用由综合部门统一管理,在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定额,对于维修费用要同维修厂及时核对维修记录及用料清单,并核定有没有重复维修的,方便更加容易找出原因这就是燃料费用;要大修理车辆时,需要经过综合部门提出申请,计算大维修费用的预算,经过建设单位负责人审批之后实施,以上费用都需要列单据表明支出。租车费用的管理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配合预算编制,签订正式的租赁合同或者是协议,要确保租赁时间同开工时间的匹配性。 (四)公关费用管理 因为工作来人需要接待,根据接待的对象不同,有不同的相应标准,严格控制了接待开支。在建设单位的负责人同意后,是总预算的范围或者年度的预算时候在里面列出支出。 (五)会议费管理 会议费的报销需要以下的条件。第一个是会议通知,这是指会议内容、开会的时间跟地点等在在文件中明确的标出。会议通知如果缺少行文,会议通知的形式需要在报销凭证上面注明。第二,会议签到薄,每个参与的人员在到达后都需要在会议签到薄签到,以作为会议费用实际使用凭证。另外,会议召开必须由综合部门和财务部门对会议支出预算进行审核批准。确保在预算内控制使用好。每次会议都要取得合法的发票,财务部门根据相关的审批手续列出支出,这就是报销凭证。这些手续都需要由会议组织部门提供。还有驻工地人员补贴以及工程验收费用,这两大类里都包含着不少细分了的补贴费用种类。 四、各项费用核销管理 财务部门要严格审核各项费用的核销凭证,首先要向公司员工普及财务知识,使其明确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和发票的真实性。另外,对于不能取得比较少金额现金支出的原始票据可以自制的原始凭证。对于不合法不真实的原始凭证是不能作为有效证明的,在原始凭证不被接受的时候,需要拘留,并且向领导报告,查明原因,追究责任。 五、结束语 水利工程牵涉的资金比较大,管理比较繁琐,需要认真仔细,明确管理的目标才能把这个工作做好,更能管理好这个项目。 管理费用论文:民营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问题研究 摘要:现有经济制度下,民营企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民营企业的特殊性及其本身仍处于发展不成熟阶段,造成费用管理不够系统化、规范化,费用管理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加强对民营企业费用管理的控制研究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命题之一。论文阐述了苏宁电器集团这类大型连锁民营企业在取得飞速进展的同时,注重总结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走;并时刻保持警惕性,注重信息搜集对企业费用控制的重要意义,在控制费用方面取得了足以骄傲的成绩。总之,本文将理论和实际结合,指出民营企业控制管理费用的重要性及其主要策略。 关键词:民营企业;管理费用;控制研究;苏宁电器集团 一、民营企业管理费用相关理论 (一)民营企业的内涵 目前,对民营企业的内涵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民营企业是指民间私人投资经营的诸如私企、个企等一类企业的统称,研究者一般把它视作民营企业的狭义概念;而另一种广义的民营企业,指的是除国有独资之外的企业经营形式,这不仅涵盖了狭义上的民营企业,还将国家所有、民间经营管理的一类企业纳入其中。这警示我们民营企业和私有企业需区别开来,且与国有企业不能划等号。 如所周知,不论何种形式,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引领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前进,都可以为我国所用。自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至今已三十多载,我国市场经济获得惊人发展,民营企业也随之壮大并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企业形式。主要表现在: (二)管理费用的定义 顾名思义,管理费用是一段时间内为了维护企业正常运转而必须支出的资金,一般情况下包括企业原材料和设备购买基金,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工资、福利的支付,企业厂房等基础设施的建造费用、维护费用等等,总之,企业运转不可缺少的一切费用大致――主要有产品、人力成本和其他费用――都可归到管理费用的范畴。需注意的是,管理费用和成本之间不是完全一致的,前者更侧重于时间的阶段性,并且包含在企业利润之中。 (三)管理费用的特点 管理费用有着自身的特点。 首先,从控制角度而言,管理费用须遵循节约优先、全面发展、权责分明和灵活管理的原则。节约是实现费用管理最佳化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企业效益的必备要素。但节约不意味着盲目吝啬地减少必要支出,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预算,将资金费用进行整合分配,发挥其最大效应。全面发展是指整个费用管理过程从产品投资到产品生产、产品创新都能做到兼顾不偏,准确控制费用的使用。此外,费用的管理还要遵循权责分明的原则,将每一个项目费用的管理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并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规章制度进行管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要灵活,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企业面临的管理费用情况量大而繁杂,管理者须灵活处理。 其次,从目标角度而言,管理费用具有遵法守规、精确可靠、盈利最大化等特点。中国已经进入法治社会,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步法治化。企业管理费用在操作过程中须严守法律法规的要求,维护法律的尊严。管理费用的经办者须将管理程序化,使之尽可能精准、可靠。当然,企业最根本的目标在于扩大企业的收益,管理费用要以实现企业效益为发展指向。 二、民营企业控制管理费用的原因 管理费用是企业正常运作的前提条件,没有了费用作支撑,企业产品制作、产品加工、人才引进乃至设备更新、产品销售等都不可能顺利进行。除了管理费用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之外,民营企业对它的控制还在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改善民营企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的必要条件 相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管理方面的经验还不足,要实现民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切实改善管理。控制管理费用是改善管理的切入点之一,能对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准确的评估和预测,为下一步运作提供良好的依据。一般而言,管理成效可以通过管理费用与企业收益之间的比率表现出来,比率越高,说明管理成效越不理想,反之,则越理想。借助管理费用相关数据,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情况及时调整管理费用在各个部门或者企业运作各阶段的比例。比如,流通领域里供不应求,就可以相应增加生产领域的费用投入,增加产品的产出,从而使费用得到最大利用。相反,如果销售阶段供过于求,就可以适当增加产品宣传、销售的费用额度,或者引进先进科技,促进产品创新,加快销售速度。 (二)追逐企业利润,成就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此外,管理费用的合理使用还能使企业资金效益最优化。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应该从整体着眼控制费用的支出,包括人力、物力、产品、销售等,只有统筹规划,企业才能协调各部门的有效运转。当下,人才与科技是企业发展十分重要的两大因素,费用的划拨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该往这两个方面倾斜。民营企业控制好了费用,实际等于给整个企业规划好了短期内的发展蓝图。可以假想,如果民营企业不重视管理费用的科学控制,只是人为随意支配,那么,企业的实际效益无疑会大大降低,甚至时间久了还可能导致企业倒闭。此外,管理费用的控制受企业文化、发展目标、市场规律等的影响,企业要紧紧依据这些条件作出准确的判断,促使企业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三、民营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存在问题 (一)预算科学性不强 管理费用的预算辐射面较广,操作过程纷繁复杂,且自身有一整套严格的要求,因此操作不当很容易出现问题。目前,民营企业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预算的科学性较弱,违反规定的预算项目层出不穷。比如,民营企业的有些管理者在预算时马虎了事,不认真依据财务的实际情况进行预算。也有些财务人员不知变通,一味按照老一套办事,没有结合情况的变化而灵活、科学的进行项目预算。更令人忧虑的是,民营企业的费用管理者还有相当一部分不具备扎实的财务理论基础,滥竽充数者大有人在,这也是预算不科学的原因之一。 (二)控制过程执行力度不够 问题之二是管理费用的控制过程与执行力度远不到让人满意的地步。管理费用的实际控制容易陷入不透明的钱钱交易,造成不为人知但却影响恶劣的污垢事件。有些预算好的项目在配备资金时以资金不足为由打折扣,致使企业无法按照预定轨道运作。又如,民营企业一些财务管理者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借管理费用购买私人用品、报销私人花费等,使公司的财产无形中落入私家之手,造成企业费用出现漏洞。总之,民营企业在控制相关费用上经常出现以公济私的现象,管理者必须重视诸如此类的违规情况,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这样,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三)监管机制透明度不高 民营企业具有很高自由度,不受政府直接管理,因此,费用管理缺乏相关审计部门和企业内部的监督,导致透明度不高。一方面,政府不直接接管民营企业,工作人员的业绩与企业的发展好坏没有直接联系。因此,从出发点而言,公务员缺乏监管民营企业费用的积极性。而要实现政府对民营企业费用的有效监管,势必要进行相关政府机构的改革,增加成本。另一方面,由民营企业本身的性质所决定,政府不宜过多介入其管理,才能保持民营企业自身的灵活性,促进社会经济的活跃。总言之,在目前条件下,实现政府参与民营企业的费用管理时机还不合适;倘若执意为之,可能因违背市场规律而适得其反。 其次,民营企业费用监管机制还缺乏社会监管。换言之,民营企业不在社会审计监管之下。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关于民营企业费用的审核还没有一部比较全面清晰的法律,况且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也不够齐整,一时难以将社会审计有效实施其中。 四、民营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策略 (一)费用预算合理化 要控制好民营企业的管理费用,必须追根溯源,从源头上加以控制――那就是进行合理化的管理预算。这也是企业控制费用惯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按照以往的做法,企业每一年年底都会做本年度的费用结算以及下一年度的费用预算。预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管理者借助合理的预算报表能够了解公司未来走向,有条不紊地安排企业计划。通过预算数据,管理者能大致掌握企业发展的重点、企业文化走向等更情况,合理清晰的预算是企业配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重要凭据之一,堪称资源配备的晴雨表。 (2)预算还能整合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关联,成为一个互不分离的和谐统一整体。这样,也有助于建构企业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而融洽的关系对于提升效益是有效的助推器。预算促使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交流目标明确化,沟通也就显得更有意义。 (3)当企业目标偏离或出现问题时,管理者也可以依据费用预算对计划进行修正、调整。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并非一成不变,管理者要灵活处理现实情况与预算之间的对立关系,适当改变,使之统一在企业目标之下。 总之,预算使企业年度目标更为详实可见,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量化各阶段目标,凸显出企业发展的短期蓝图。以预算为导向,企业管理引领一般的员工朝着预定目标前进,换言之,费用的准确预算有益于构建企业费用的评估,实现民营企业的效益目标。 (二)费用控制程序化 费用控制程序化的实现,可以规避很多暗箱操作的成分,真正实现费用管理公开化,分配效益最优化。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以员工为本,加强宣传,培养员工责任感和节约费用的意识。眼前来说,民营企业大部分员工对企业都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抱着“无所谓”态度的员工比比皆是。这主要由于企业于他们而言不过是做临时工的场所,这家倒闭就奔向下家,于他并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民营企业一定要注重以员工为本,将员工的根本利益纳入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当员工认可企业之后,企业的发展也就真正开始了。 (2) 完善预算规章建设,走标准化之路。制度建设是一切集团获得长期发展的一项不能缺少的保障。“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整个企业成员需要一致遵守的标准,也是企业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具有基础性建设意义的一种意志的集中表现。首先,它是企业高层实施的管理是否有效的直接凭证。任何一个组织,只有达成一致的约定协议,才能获得员工的支持,从而协调组织成员的活动步调,提高管理效率。其次,构建科学适用的规章制度,也是企业预算现代化之路的重要条件。规章制度一方面具有规范、约束人们行为的功能,同时,它也是员工朝着目标前行时的助力器。 (三)费用监管的制度化、公开化 除了费用管理需要制度的支撑,费用监督机制的建构也需要制度为保障。由于费用管理本身的繁杂不一,民营企业要从长期着眼,全面考察费用监管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制定监督机制。 (1) 划定监督人员权利范围以及相应的义务。民营企业费用监督疏忽之一在于对监管人员职责的定位不明确,导致他们多数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费用的使用越来越陷入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境地。面对这样的情形,企业要做的是精细分明地指明每一监管人员的职责――明确分工,出了纰漏监管人员负有直接责任。这样,必将无意中迫使监督者肩负责任、努力作为。但是,需引起注意,企业在实行相关责罚时不能与法律背道相驰,不然,也是无效的。 (2) 员工人人参与,形成企业全民监督体制。企业可以将员工福利与公司收益直接挂钩,并鼓励员工对管理费用进行监督,举报违规使用。在条件允许时,企业高层还可以承诺举报有奖(不能恶意举报),对举报者进行保密和保护。这样,费用使用不当或不明就与员工的利益相关,激发员工的热情,让监督无处不在,不良行为自然而然会走向下坡的趋势。 五、案例分析:民营企业管理费用控制的意义 苏宁电器集团自二零零四年上市至今已有近十个年头,逐步成为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参照2012年的中国民营企业五百强排行榜,苏宁电器集团荣登第三位,仅次于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和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营业总收益达到19473388万元。苏宁电器集团之所以能用十年的光景迅速壮大,原因之一在于该企业有一整套良好的控制费用的方法。 首先,在苏宁电器网站上,对所招聘的费用管理员工的职责、专业知识储备、专业经验都有明确的要求――“负责财务部资金管理、费用预决算、资产检查等相关财务管理工作。……会计、财务管理专业优先,1年以上大中型企业会计、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经验,持有会计资格从业证书,OFFICE使用熟练。”这就为费用管理工作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人员基础。苏宁电器集团属于规模比较大的连锁企业,它十分重视人才的后续培养与接力,不至于出现企业人才断层的局面。 其次,苏宁电器集团既有短期内季度、年度费用计划,更把管理费用与企业几年乃至上十年的目标相结合。比如,苏宁电器集团在控制采购费用上格外注重降低采购成本,实行规模采购和注重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所谓规模采购,即集中大规模的资金单次购买大宗物品,这样,价格因规模庞大而获得巨大优势。同时,苏宁电器集团还注重结合地区市场的不同特点,生产具有地域适用性的产品。我们知道,合作关系的常态化、稳固化是一个企业节省成本的着眼点之一,苏宁电器集团很重视合作伙伴的友好构建,以合作共赢为导向吸引更多的合作者蜂拥而至。一言以蔽之,大宗的采购模式和灵活的营销策略促使企业目标容易实现,从而,短期内的管理费用的预算达标率非常精确。此外,许多企业只会做短期内的费用预算,而苏宁电器集团这种颇具前瞻性的将费用预算融入长期愿景的做法,实为不多,堪称明智之举。“科技转型、智慧再造”是苏宁电器集团未来第一个十年内发展的指导方向,预借助网络将业务从国内推向国际。计划在二零二零年,苏宁电器集团在全国各地的实体店面要突破三千五百家,销售金额有望超过三千五百个亿;并预期在二零一六年打入欧美市场,逐步完成国外销售一百个亿、构建三百家旗舰店和五十家购物商场等的目标。 最后,苏宁电器集团作为一家大型连锁企业,以信息化作支撑,大大提升了财务预算的准确度。众所周知,苏宁电器集团分公司遍布全国各地,总公司与分公司信息整合就成为苏宁电器集团必须关注的一大问题。以往,总公司在收集分公司财务信息时,总会出现信息滞后或者存在出入的情况,这给企业费用的预算与结算带来众多麻烦。对此,苏宁电器集团反复研究,决定采用SAP/ERP这一崭新的信息系统。相关人员分析,采用这一系统后,单就日常办公中不用纸张这一项决定,大概每年就能为苏宁电器集团节省约一个亿的费用。同时,采用信息化 管理费用的方案后,苏宁电器集团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联系更为紧密,有利于两者间信息的及时反馈并作出相应的策略或调整。 总之,控制费用堪称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一切企业不容小觑的重要点之一。民营企业要想赢取更大利润、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克服预算不科学、费用执行中漏洞百出以及监管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扎实从预算、监管、实践等过程落实本该有的程序,逐步促成企业向节约型、盈利型、可持续型的目标发展。当然,民营企业在摸索自身的发展实践之路时,要勇于借鉴诸如苏宁电器集团这类大型民营企业在费用管理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依照自身实际情形,因地制宜地吸收别人的长处。苏宁电器集团这类大型连锁民营企业在取得飞速进展的同时,必须注重总结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走;时刻保持警惕性,注重信息搜集对企业费用控制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中众多企业之林中持久立于不败之地。言而总之,民营企业深入认识费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意义非凡,尽管任重道远,只要民营企业管理者坚持不懈地运用科学的指引,踏实地走好企业战略的每一步,一定可以取得一番惊人的成绩。(作者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管理费用论文:新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费用与应对策略性思考 【摘要】医院财务成本管理一直是医院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在新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成本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本文对此展开具体分析探讨,并提出一些应对解决建议,旨在抛砖引玉,相互交流,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有效推进相关工作的更好开展。 【关键词】成本管理 新会计制度 费用 策略 2012年,新会计制度在全国公立医院得到广泛推广,这也对医院成本管理核心环节的成本管理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医疗保险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医院经营活动也面临着更大竞争压力,这些都给医院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挑战。在新会计制度得以真正贯彻实施以前,很多医院在成本管理上依然采用粗放方式的管理方式,成本核算的整体效能并未能得以实现,很难为医院高层管理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信息。新制度实施以后,医院财务成本管理中的问题不足也进一步凸显,对此开展积极探讨,提出完善改进建议,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医院成本管理现状 新会计制度的施行,为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提供有力保障,并对成本核算的账务管理进行了重点规定。医院各项事业计划和任务活动的开展,都与财务费用息息相关,如果计划不好成本,也会导致医院经营困难,从而面对更为严峻的发展形势。加强成本管理也可以间接提升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因此,要在经济适用的基础上,科学计划好医院科室成本,诊疗成本和床位成本[1],并定期的将这类成本费用进行分析,填补分析发现的漏洞,不断改善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截至目前,大多医院依然会比较重视直接成本消费,对于间接产生的成本消费不够重视,偏重于对医疗业务科室的财务成本管理,而忽略对职能管理部门的财务成本管理,这管理上的缺失也会为医院的成本费用计划带来一定阻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二、医院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医院成本管理系统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医院的成本管理系统不完善,医院领导者和医护人员的管理意识比较薄弱,没有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在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对成本管理也缺乏稽查和监督,对整个财务工作未能做好有效监督与审查。对于一些非专业稽查人员,由于专业知识的缺失,也会导致在审查医院财务工作存在风险,致使医院在财务工作方面存在漏洞,这就增加了医院管理和监督方面工作的困难。医院不能从根本上全面的对财务施以监督和管理[2],更未能对由于成本管理引发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所提解决方案也缺乏一定的可实施性。针对现有工作的开展,也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与监督,对现行成本管理工作的控制力度不足,也进一步放大企业财务管理经营风险。因此,在现行背景下,亟须建立健全医院财务成本管理体系,强化管理工作规范,提升改善管理水平,保障医院财务安全。 (二)内部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不高 在医院内部开展成本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对医院的成本核算和服务进行准确的认知,实现医院管理理念的全面转变。许多工作人员认为这些是医院领导成员的事情,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于意外发现的财务成本管理漏洞和问题,也未能及时加以制止[3],未能及时提醒财务管理人员或者医院领导,导致医院财产资源的浪费,甚至会导致医院经营风险的增加。所以,要积极培养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减少不必要浪费的发生,在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得到保证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医院市场竞争力。医院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不仅要与经营意识和环境变化相适应,而且还需在此之前的程度上得到一定的提升,做到“兵车未动、粮草先行”,有效保障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医院成本管理制度不严格,作用单一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更多医院管理的负面消息逐渐被曝光,很多医院常常在事件发生后才思考解决方法,工作开展非常被动。但可能性较大的事件发生之前,却未能建立有效的监察制度,管理制度上的不健全也导致很难做到防患于未然,未能将医院损失降到最低。管理制度各条规定的规范指引不足,未能形成很好的联动效应,相互之间的衔接配合不足,使得成本管理的预防性和引导性作用无法得以充分发挥。对于常见的事后反馈行为,不仅解决处理方案相对滞后,也无法形成合理的成本分析。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成本数据的定期分析,调整科室的运营行为,避免运作和管理过程中一些弊端和问题。 三、新会计制度下成本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结合上述问题分析,对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医院成本管理提出如下几点发展建议: (一)完善医院成本管理制度体系 针对医院成本管理体系的不健全,着力制定《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等医院财务管理法律法规[4],希望借此能够积极促进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医院成本管理控制制度体系的完善,两者的建立为医院财务管理的加强提供了有效的管理依据。医院成本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能够很好的约束财务管理工作,也能够时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医院只有具备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和全面的管理制度,才能很好发挥管理部门的职能,也能尽可能减少财务上的错误或者尽快的查漏补缺。医院可以通过对制度体系的完善,保障医院财务制度和规范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行为,使其更快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和完成成本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范措施,使医院财务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促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化。 (二)改善提升内部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针对医院内部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薄弱问题,院方要先对这些医护人员进行理论指导,强调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树立起全民良好的成本意识,全面转变医院经济管理观念,开展成本管理工作,保证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达到一定的收益。许多医院内部人员认为经营意识是领导人的工作,他们不需理解成本管理工作,这种想法会在成本管理工作开展时造成一定的阻碍。关键是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让大家认识医院财务工作开展的好坏,不仅影响医院的经营发展,更会影响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培养每位员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团队服务理念,将自身工作开展与医院财务管理紧密结合。在开展积极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还可以在医院内部施以一定的奖励措施,对那些为医院财务成本提出积极有效改进意见的员工分发一定金额的物质奖励,进一步提升大家的参与热情。 (三)提升相关制度的衔接配合 针对财务成本管理中的漏洞不足,医院应首先加强对成本关键环节的管理,提升相关制度之间的衔接效能,通过丰富管理手段和规范财务工作流程,提高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化水平。而对于一些事后反馈的现象,财务工作人员在得到专业的培训之后,他们可以对潜在风险提前做好应急方案,有效改善医院的混乱管理现象,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医院的成本管理制度的信心。在医院财务成本管理中,还需不断改进完善现有的监督检查制度和内部评审体系,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方式来强化管理层对突发事件的事前、事中控制能力,提升组织的反应效率,改善医院成本管理水平。 四、结语 在新会计制度改革推行的背景下,医院财务成本工作开展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其经营发展,也切实关系到广大员工的自身利益和广大民众的幸福指数。本文针对新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问题展开了进一步探讨,在分析问题不足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改进发展建议,希望借此促进相关工作的更好开展。 管理费用论文: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对企业未来业绩有影响吗? 摘要:本文以2007年到201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销售与管理费用对企业的未来业绩表现产生了正向的影响,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发生将会有利于未来业绩的提升。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不仅是资源耗费,同时也是资源投入。 关键词: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未来业绩 一、引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费用的定义是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还规定了费用只有符合相关的条件时才能确认,并且费用作为当期损益。亨德里克森认为,费用是企业在获取收入过程中所使用或消耗的物品和服务(葛家澍、林志军,2006)。费用在确认过程中必须坚持性质上的因果性与时间上的一致性两项原则。但如葛家澍等(2006)提出,由于某些项目的不确定性,要保持收入与费用的绝对匹配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可能是做不到的。我国对费用的处理有许多项目从根本上说并没有与收入保持时间上的绝对一致。如企业为促销而发生的广告费用,按照准则的规定是直接计入销售费用在当期扣除,但不难理解企业当期的广告费会使企业产品知名度提高,而知名度的提高又会有利于后期产品的销售,所以说此类费用将会对未来收益产生影响。又如为了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转和使用,企业会对固定资产进行修理和维护,而这些支出如果不符合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是分不同情况计入当期的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诸如此类情况,费用不仅会对当期收益产生影响,预计也会对未来收益产生影响。所以本文试图探讨销售和管理费用对未来业绩是否有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Kovacs(2004)研究发现,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对未来收益产生了有益的影响。Huang等(2011)检验了当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项目包括无形资产投资部分时市场是否正确而完全估计了报告的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价值,发现对于所研究的样本(主要是IT公司)而言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对未来一期的经营业绩产生了重要影响。原因是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中实际上隐含了一部分无形资产投资。Anderson等(2007)研究发现,在销售收入下降期间SGA费用比率变化与下期盈余变化具有显著地正相关性。Baumgarten(2010)研究发现,费用控制良好的公司SGA费用比率的上升会对公司未来盈余变化产生显著地正面影响。相反,Lev等(1993)发现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上升对公司下期盈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Abarbanell等(1997)研究发现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比率的变化与下期盈余变化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关系。 (二)国内文献 万寿义等(2011)通过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分析发现,当本期营业收入增加时,销管费用比率的增加对公司下期盈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而当本期营业收入下降时,销管费用比率的增加对公司下期盈余变化有显著地正面影响。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梁莱歆等(2005)研究发现,R D投入的产出效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企业R D投入的见效一般需要两年以上,同时发现R D投入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作用。程宏伟等(2006)考察了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发现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但研发投入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逐年减弱。周亚虹、许玲丽(2007)考察了民营企业R 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发现R D投入在其投入后一年之内对企业业绩具有积极的影响。 从已有研究文献看,国外的直接相关研究有很多,可能由于样本选取和模型构建方面的不同,导致结论不一致,甚至出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国内直接相关文献较少,而且文献的研究也是借鉴国外已有的模型,用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除以营业收入来消除公司规模的影响,与此不同,本文采用的是另外一个思路与模型,不仅在主体分析的变量设计过程中用总资产平均余额来消除规模的影响,在稳健性检验中还引入销售收入来消除规模经济的影响。与国外已有的研究文献相比,本文试图扩大研究结论的适应性,将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纳入以探讨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对公司未来的业绩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分析,本文认为销售与管理费用将会对未来的业绩产生有益影响,而且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产生的影响应该是多期的。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1:销售与管理费用与未来第一期业绩正相关 假设2:销售与管理费用与未来第二期业绩正相关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在2006年颁布,准则前后会计处理会有差异。所以本文选取的是2007年到2010年四年的财务报表数据。故相应的第t期分别为2009年和2008年。在选取数据过程中,考虑到ST公司财务数据的特殊性及金融保险业行业的特殊性,本文剔除了这两类上市公司的数据。另外由于缺失值的存在不便于分析,故将存在缺失值的公司样本剔除;异常值将会对本文的分析产生重要的影响,可能导致结论的严重失效,本文在分析时用SPSS分析工具找出异常值,并将其剔除。最后,得到以t=2008年为基年的数据共1353个数据,以t=2009年为基年共获得数据1410个,则总共获得2763个数据。 (三)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Ball and Watts(1972)研究发现年度盈余符合随机游走的时间序列特征,同时Albrecht(1977)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这说明了企业未来期间的业绩表现可以用当前期间和以前期间的业绩预测。本文参照Huang等(2011)的做法,在随机游走模型的基础上加入销售与管理费用因素以探讨其对企业未来第一期和未来第二期业绩表现的影响。由于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主要是对营业利润产生影响,所以本文在设计相关的财务指标时用到的是营业利润数据。模型如下:模型1:OOAt+1=β0+β1OOAt+β2OOAt-1+β3SGAt+ξt;模型2:OOAt+1=β0+β1OOAt+β2OOAt-1+β3SGAt-1+ξt 变量解释如下:t表示期数,在本文中表示年份;OOAt第t期的业绩表现,表示的是营业利润与总资产平均余额的比值。即:OOAt=第t期营业利润/[第t期资产合计期末余额+第t期资产合计期初余额) / 2 ];SGAt表示的企业在是销售与管理费用上的付出。为了消除规模差异的影响,采用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之和与总资产平均余额的比值。即:SGAt=(第t期销售费用+第t期管理费用) / [第t期资产合计期末余额+第t期资产合计期初余额) / 2 ]。ξt为随机扰动项。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变量的标准差都小于0.1,且中位数与均值差异不大,说明在剔除一些缺失值与异常值后整体数据具有代表性。另外可以看出SGA的值变化比较平稳,意味着每年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上的支出相对来说都比较均衡,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现象,说明企业在费用的投入上都体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相关性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各变量OOAt+1、OOAt、OOAt-1、SGAt、SGAt-1之间存在显著地线性相关关系,自变量之间可能有多重共线性存在,但通过方差膨胀因子的多重共线性检验(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将会给出相关结果)发现不会影响回归结果。SGAt与OOAt+1显著地正相关,证明了假设1,而SGAt-1与OOAt+1显著地正相关性则证明了假设2.从这个角度说明了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确实会对未来的业绩表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分析发现SGAt-1与OOAt-1也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了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付出给投资者带来了增量收益,这种投入是值得肯定的。 (三)多元回归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OOAt+1与OOAt、OOAt-1显著正相关,说明了上市公司盈利的增减变化比较稳定,后一年的公司业绩可以用前两年的业绩解释,这与Ball and Watts(1972)的结论一致;同时SGAt与OOAt+1显著地正相关,与Huang等(2011)的观点一致,部分地与万寿义等(2011)的观点一致,证明了假设1,。说明上年每1单位的销售与管理费用对下一年业绩的贡献为0.109。且从方差膨胀因子在1到1.5之间可以看出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回归效果是有效的。从表(4)可以看出,SGAt-1与OOAt+1的呈现出显著地正相关关系,说明了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作用至少具有两年的滞后性,可能是因为其中包括一些像研发费用这样的内容导致的。就研发来讲,周期一般较长,其真正发挥作用的时间会有一些迟滞。而且从方差膨胀因子的值可以看出,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这验证了假设2。结合表(3),SGAt-1与SGAt的系数分别:0.076,0.109,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销售与管理费用对未来业绩的贡献在逐渐减小,但相关性同样显著,这与程宏伟等(2006)的关于研发费用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相似。这同现实是比较相符的,因为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当初研发新产品在对利润贡献方面不可能永远平稳地持续下去,会有变弱趋势。 (四)稳健性检验 在稳健性检验中,笔者分别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单独Ball and Watts(1972)的模型中,得到的结论是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都与企业未来的业绩表现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且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结论支持上文中的分析结果,如果将样本量缩小,单独考察t=2009(即以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三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和t=2008(即以2007年、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三年作为样本)时的情况发现并不影响分析结论。另外,在变量设计上笔者原来是由销售与管理费用之和除以平均总资产以消除规模的影响,在做稳健性检验时,笔者尝试销售与管理费用之和除以销售收入来消除公司规模的影响,同样是获得了相似的结论。这些检验都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本文分析结论的可靠性。 五、结论 为什么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会对企业未来业绩产生影响呢?有学者认为本期销售费用增加对下期盈余变化产生正面影响主要是通过减少下期销售与管理费用实现的,而且本期销售与管理费用的支出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生产经营效率,对未来业绩产生影响,还有观点认为管理当局通过操纵本期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从而达到增加下期盈余的目的。笔者认为销售与管理费用的增加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这一种观点是可取的,而操纵盈余观点不可取,因为这只是个别公司的情况,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公司,而且随着财政部对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视,我国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遏制,利用这两项费用进行盈余操作的空间是比较小的。还应该从会计准则要求的本质特征出发,基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从分析准则的处理要求出发,探讨其原因。主要可以从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两个科目的设置角度考察:(1)销售费用角度。根据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销售费用核算企业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如保险费用、包装费、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等经营费用。其中的有些费用,如广告费,付出越多,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的知名度,而知名度的提高会产生声誉效应,其影响的应该不仅仅是企业当期的业绩表现,一般都会影响多期,这实际上相当于Huang等(2011)所提出的,这种投入中包括了某种无形资产成分。而准则的处理却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另外,如销售产品的保修服务,若是公司承诺的是几年的,则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般是直接在当期确认所有的销售费用,毫无疑问这样的处理结果导致销售费用与销售收入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时间配比。所以收入与费用的不配比应该是导致这一原因出现的根本原因。(2)管理费用角度。根据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管理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其中最典型的是研发支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研究阶段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如果不符合资本化条件也计入当期损益。由于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区分的困难,资本化或费用化就存在着争议。而且如果研发成功,前面费用的支出也不会再予资本化,那么这一部分费用化的支出就与当期的收入不配比,这一部分支出对业绩的贡献应该是多期的。另外如开办费,企业如果成功开办成功则会带来的业绩表现毫无疑问是多期的,所以将其直接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就不是很合理。正如Huang等(2011)提到的销售与管理费用包括的一部分支出具有资本投资的本质,他们或许会产生重要的无形资产的力量,这些无形资产将会服务于企业的长期业绩表现。这些费用的作用有多大,上述实证分析的结果给了答案。本文采用并发展了Huang等(2011)观点,对上市公司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与企业未来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对企业未来的业绩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这体现了费用支出的“资源投入”观。这给投资者做了启示,投资者在考察公司的业绩时,不能仅仅盯着营业利润或者是净利润,而应该做出更为详细的分析,理解企业本期的支出是否会对未来的业绩产生影响。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是我国会计准则一贯坚持的原则,但我国会计准则在这方面还有改进空间。 管理费用论文:航运企业广义管理费用预算管理探析 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2009年开始的欧债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巨大负面冲击,全球贸易额增长大幅度放缓,而航运业是受冲击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2012年航运形势更加严峻,国内一些航运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树立“过紧日子”的经营理念,加强预算管理,非常重要。本文根据笔者单位的经验,探讨如何进行广义管理费用预算管理,期望对同行企业有所借鉴。 广义管理费用是指将成本费用的明细项目按照管理费用的费用要素进行归集,并分类统计的成本费用总和。广义管理费用不仅包含传统意义的管理费用的所有项目,还包括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等成本费用项目中可归集到管理费用要素的项目。广义管理费用明细项目根据不同的性质分为可控广义管理费用、不可控广义管理费用和人工成本三大类。 一、预算制订应遵循的原则 1、投入产出的效益原则 管理费用预算管理是为控制费用,但对费用的控制应是相对的,即相对于收入。我们支出费用最终是为了带来收入,为了避免费用控制减弱创收激励,必须对创收多的单位(下属公司或部门)制订更高的费用标准。即允许各单位在净收入增长的情况下,相应增加可支用的广义管理费用(除人工成本外)的预算额度,反之亦然。这里的“净收入”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不含已列入广义管理费用的部分),包含以税务管理等形式已体现在公司账上的收入和延伸服务净收入。 2、人均费用的效率原则 各单位全年人均支用的广义管理费用应与行业内平均值进行比较,确保前者与后者大体一致。这里的“人均”是指广义管理费用除以全年平均职工人数(含劳务工)。 3、实事求是的认定原则 按上述两项原则对广义管理费用各项目的预算指标初步核定后,针对个别费用项目的特点,分别据实认定。例如会议费、协会费、广告费、法律事务费、宣传费、咨询费等预算需按明细清单进行个别认定。另外,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个别确需发生的预算外费用项目采取“一事一批”的方式。 4、分级管理的落实原则 将上级公司下达的合并广义管理费用预算分解到各下属单位进行管理,以此类推,实现预算编制、上报、核定、下达、执行、监控、考核等全过程的分级管理。 二、预算指标确定方法 根据第一部分提出的原则,对三类广义管理费用进行细化,并确定具体预算指标。 1、可控广义管理费用 可控广义管理费用明细项目包括会议费、广告费、协会会费、展览费、宣传费、出国人员经费、差旅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煤气费、市内交通费、邮电通讯费、业务招待费、咨询费、法律事务费等。 (1)会议费预算。会议费预算需提供会议计划、会议规模、人数预测、人均费用清单。会议费预算需提供网点的明细清单,依据实事求是的认定原则对会议费预算进行审核调整,审核调整后的会议费用只包括公司一些重要会议(比如年中工作会、董事会、客户招待会等),其他形式的会议预算原则上不批;系统内的会议原则上开视频会;对于上级公司要求和特殊业务需要召开的会议,以一会一报的方式上报审批,对于批准的会议考核予以剔除。 (2)广告费预算。广告费预算需提供广告名称、广告媒介、费用清单;协会费预算需提供协会名称、费用清单;展览费预算需提供展览的名称、地点、费用清单;宣传费预算需提供宣传项目名称、费用清单。将根据提供的清单,依据实事求是的认定原则对预算进行审核调整,对于无法提供清单的费用预算,上级公司将不予批准。 (3)出国人员经费预算。出国人员经费预算需提供出国地点、时间、人员、经费标准等,对于无法提供清单的费用预算,将不予批准。业务出差人员数量应严格控制,能由1人完成的尽可能不派2人;出差天数应严格控制,原则上一个国家不超过5天,单次出差不超过10天。 (4)修理费用预算。修理费用预算需提供修理的项目、时间、费用等,对于无法提供清单的费用预算,上级公司将不予批准。 (5)办公费预算。办公费预算需提供各年度办公费用的人均标准,对于人均标准偏离系统均值的,上级公司将予以调整。但可以考虑物价因素,由使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在年中预算调整时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6)水电煤气费预算。水电煤气费预算可根据实际单价调整和办公场所变动情况提出个别调整的要求,集团将根据相关文档,依据实事求是、个别认定的原则对预算进行审核和调整。 2、不可控广义管理费用 不可控广义管理费用明细项目包括: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税费支出、保险费等。 (1)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预算。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预算需提供资产原值、残值、折旧(摊销)年限、折旧率、折旧(摊销)额等清单。资产原值发生变动的,应提供增减变动清单。折旧(摊销)方法原则上不予变更,如确需变更并征得审计师同意后,应申请相应调整原预算方法和数据,并提供依据和说明材料。上级公司将根据相关文档,依据实事求是、个别认定的原则对预算进行确认或调整。 (2)税费支出预算。税费支出预算包括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等。税费支出应根据税种、税率、计税基础逐项预测汇总。房产税需根据房产余值(房产租金)及适用税率计算;车船使用税根据汽车数量、排量及税额汇总计算;印花税根据各项合同涉及的计税金额和税率分别计算汇总;土地使用税应提供土地使用面积和当地征税标准计算;其他地方性税费支出也应根据不同税种的计税基础和税率分别计算汇总。在预算说明时,如有必要还需提供当地机关对该税费的征收管理办法。上级公司将根据相关文档,依据实事求是、个别认定的原则对预算进行确认或调整。 (3)财产保险费、租赁费预算。财产保险费、租赁费预算包括房屋建筑物保险费、车辆保险费、计算机系统保险费、生产设备保险费、办公设备保险费。保险费需提供明细项目和相关的保险合同。已有的财产租赁和车辆租赁需提供明细项目和相关的租赁合同,新增的财产租赁(房屋租赁)和车辆租赁参照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管理,需逐项报批上级公司批准后方可列入预算。 (4)其他管理费用预算。原则上不允许出现其他项;对确实有零星管理费用预算的,应单独罗列并说明,上级公司根据相关文档,依据实事求是、个别认定的原则对预算进行确认或调整。 3、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包括工资总额内的各类人工成本、企业年金等,劳动保险及各项规费,各项职工福利及其他。这些指标的确定可以参考近几年的实际水平确定。 各单位依据当地规定列支的特殊补贴和福利项目可以个别认定,但须提供副省级市及以上政府或部门的文件规定。 三、预算管理流程 财务机构负责人为广义管理费用预算管理总责任人。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负责广义管理费用预算的总体编制、核定、执行、监控和考核。费用项目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归口费用预算的编制、执行和控制。 1、预算编制 (1)费用项目归口管理部门编制预算。费用项目归口管理部门结合本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和业务预算,编制本部门归口管理的费用预算。预算编制时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即根据公司的工作需要以及历史数据,合理确定年度各项费用预算额。编制费用预算时应出具相应的预算报告,对预算进行具体说明。预算报告包括业务量、标准、人员编制等预算假设,历史数据以及费用测算过程。 (2)各公司财务部汇总费用预算并报预算委员会审批。公司财务部根据各归口部门上报的费用预算以及预算报告,结合历史资料和年度损益总预算,对各归口部门的预算额进行分析,并与各费用项目预算归口部门进行沟通并充分交换意见,确定各费用项目的预算数据,汇总费用预算。公司费用预算管理归口部门编制的预算费用经财务部整理汇总提交各公司预算委员会审批。公司预算委员会对年度费用按照费用预算管理的原则,“自上而下”最终确定费用预算额。 (3)上级公司核定费用预算。各公司预算委员会批准的费用预算上报上级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后者结合上级公司整体的经营任务和费用预算目标对各公司、本部各归口部门上报的预算进行核定。 2、预算下达 上级公司通过经营管理业绩责任书,将本部各部门和各公司的费用预算指标和费用明细项目预算下达至第一合并层级各公司。其他合并层级各公司,按分级管理原则,也应通过经营管理业绩责任书将下属各公司的预算指标和费用明细项目预算下达至下一合并层级各公司,直至最基层单一公司。 各归口部门和下属各公司收到预算后,应按不同的损益表项目(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对费用年度预算额进行分拆,并将年度预算指标分项目分解到月。 3、预算的监督和反馈 各级公司财务部是广义管理费用预算的监督和管理部门,其根据批准的预算,按月对各部门的费用实际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并按月向相关归口部门反馈费用实际发生情况。 每月初,各归口部门费用实际发生额由财务部提交各部门,提交时应尽量详细,以便各部门分析使用。本部各归口部门和各公司应就实际产生的费用以及实际费用与预算额之间的差额进行差异分析,出具详细的月度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报集团财务部。 财务部应按月对公司整体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并向公司预算委员会提交广义管理费用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财务部跟踪预算执行情况,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公示。对于实际发生数与预算进度偏离较大且无法提供原因说明,以及预算管理执行情况较差的公司,将采取约谈、实地检查、通报等方式进行管理。 4、预算考核 财务部是广义管理费用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部门。每年末,财务部负责对各部门和各下属公司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广义管理费用预算考核是企业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与预算执行单位负责人的奖惩挂钩。 目前,全球经济处于调整期,贸易萎缩,航运业受到严重冲击。航运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尤其是各类费用控制,非常重要。通过预算管理控制广义管理费用是有效措施。首先,预算管理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其次,具体预算指标的确定既要科学合理,也要考虑到企业的具体情况,还要分类细化;最后,预算管理流程要严格,确保预算管理的效果。 管理费用论文:浅谈企业成本费用构成中的管理费用的核算与管理问题 【摘 要】管理费用是企业成本费用构成的主要内容之一,管理费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当期的利润水平,如何进行管理费用核算和管理费用的控制和管理,对达到节约费用支出和提高企业未来经济效益的目的很有意义。 【关键词】企业成本费用;管理费用;核算与管理 管理费用是企业成本费用构成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企业的费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费用呈上升趋势。如何进行管理费用核算和管理意义重大,下面就管理费用的核算与管理探讨如下: 一、管理费用的核算 1.企业管理部门及职工方面的费用。(1)公司经费:指直接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2)工会经费:指按职工工资总额(扣除按规定标准发放的住房补贴,下同)的2%计提并拨交给工会使用的经费。(3)职工教育经费:指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计提,用于职工培训、学习的费用。(4)劳动保险费:指企业支付离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包括按规定交纳地方统筹退休金)、价格补贴、医药费(包括支付离退体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费用)、异地安家费、职工退职金、6个月以上病假人员工资、职工死亡丧葬补助费、抚恤费、按规定支付给离休人员的其他费用。(5)待业保险费:指企业按规定交纳的待业保险基金。 2.用于企业直接管理之外的费用。(1)董事会费:指企业董事会或最高权力机构及其成员为执行职权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成员津贴、差旅费、会议费等。(2)咨询费:指企业向有关咨询机构进行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咨询所支付的费用或支付企业经济顾问、法律顾问、技术顾问的费用。(3)聘请中介机构费:指企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查账、验资、资产评估、清账等发生的费用。(4)诉讼费:指企业向法院起诉或应诉而支付的费用。(5)税金:指企业按规定交纳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 3.提供生产技术条件的费用。(1)排污费:指企业根据环保部门的规定交纳的排污费用。(2)绿化费:指企业区域内零星绿化费用。(3)技术转让费:指企业使用非专利技术而支付的费用。(4)研究与开发费:指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所发生的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资、设备调试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验认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试验费、研究人员的工资、研究设备的折旧、与新产品、新技术研究有关的其他经费、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的科研试制的费用以及试制失败损失等。(5)无形资产摊销:指企业分期摊销的无形资产价值。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和商誉等的摊销。(6)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指企业对分摊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项费用在费用项目的受益期限内分期平均摊销,包括按大修理间隔期平均摊销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在租赁期限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就短的期限内平均摊销的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以及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的其他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 4.经营业务的应酬费。主要指业务招待费,即企业为业务经营的合理需要而支付的费用,这些费用应据实列入管理费用。 5.损失。存货盘亏和盘盈:指企业存货盘点的盈亏、盘盈净额,但不包括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存货损失。 6.其他费用其他管理费用。这里指不包括在以上各项之内又应列入管理费用的费用。 二、管理费用的控制和管理 1.统一核算内容是进行费用控制和管理的前提。在具体进行费用核算时,首先要明确各个费用项目核算的内容和范围,要以公司财务制度的形式进行明确,尽可能划分界线,列示清楚,杜绝或减少“其他”项目核算的内容,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即便发现了某种程度的不合适,只要不是根本性的错误,原则上也不要变动,以保持其一致性,一致性或统一核算内容对于开展费用控制和管理至关重要。统一核算内容也包括对费用核算对象的划分,划分的标准尽可能依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以适应实际责任费用考核的要求,只有划分清了责任,费用控制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 2.树立正确的费用控制观念是保证效益最大化的根本。 (1)树立成本效益观念。所谓进行管理费用控制,不单单是控制、压缩管理费用支出的绝对额,而更重要的是要立足成本效益最大化原则,追求相对节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成本费用管理要为这个目的服务,必然要讲求成本效益,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在成本效益观念下,成本绝对数并非越低越好,关键看一项成本的发生产生的效益(收入或引起的企业总成本的节省)是否大于该项成本支出。而传统成本管理则强调成本绝对数的节约与节省,而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实际情况可能是一项成本绝对数的节省却引起了收入更大的降低或企业总成本更大的上升。(2)费用控制必须在其合理性前提下进行。公司要运营,就耍开支费用,但费用 的开支应该有其合理性。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去想办法控制。而脱离合理性去节约开支,将会产生负面效果,限制业务开拓。(3)变动费用大小不能完全说明控制费用工作的好坏。其一:对费用合理性每个人认识不一,节约的办法也就不一样,效果当然也不同。其二:各公司面临着不同问题,其解决问题所产生的费用不能按一样的标准衡量,当然费用结果也就不一样。因此不能完全认为变动费用大的公司就没有想办法节约费用,变动费用大小是否就说明了控制费用的差别,我看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为节省费用而节省费用。此观念要不得,这种观念一旦形成,非理性的压缩费用开支对公司的正常运营、对业务开拓杀伤力极大,其结果可能导致想要干的工作不敢去干、花正常的钱能解决的问题最后得花更多的钱才能解决。(4)费用控制要有理有节、有章有法。有理,就是上述的合理性;有节,就是要有合适的度,不能过也不能扣门;有章、就是要有制度,在制度之下,没有灵活性,人人一致,总经理要带头执行。有法,就是制度制定要有依据,要能说服人。不服是制定不了制度的,更谈不上主动执行了。(5)费用制度要适时调整,不能影响业务开展。制度有其严肃性、刚性强,但条件发生变化了,就要调整,否则影响业务开展,失大得小。 3.在日常搞好费用控制是达到控制费用目的的保证。(1)建立弹性、滚动费用预算控制体系。企业要建立年度费用预算制度,明确年度费用控制目标,在制订费用预算时,要与公司业务量结合起来,建立弹性预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定期编制滚动预算,围绕完成年度费用预算控制目标,重点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2)做好费用动态控制。所谓动态控制就是要把费用控制工作放在日常进行,日常工作中关注例外事项。控制费用的重点是对业务的把握,费用的发生是以经济业务为前提的,是经济业务决定了费用的发生与否以及数额大小,所以控制费用其本质就是要对业务进行管理,这就要求,公司开展各项业务事前各相关部分要进行沟通,否则,事后的费用分析、责任考核没有实际意义。(3)落实责任考核。首先要把责任落实到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身上,明确首长负责制,在开好费用分析会的基础上,评价工作业绩。责任考核制度要注意两点原则:一是责任明确、相关;二是奖罚力度适当。 综上,管理费用不仅其支出水平对构成了对企业利润的抵减,更重要是控制好、管理好费用的使用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而这一切均与统一核算内容、树立正确的费用控制观念以及科学的控制措施有关,所以,搞好管理费用的核算、控制、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值得包括我们会计人员在内所有员工共同努力、探索。 管理费用论文:低影响开发(LID)雨洪管理费用效益分析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环境危机日益显现。洪涝灾害、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生态环境恶化等已成为现代城市的顽疾。本文以项目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引入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雨洪管理理念,并对其在国外城市建设、运营与经济、环境、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LID技术优势进行了研究,企望在我国城市开发建设过程,加快LID技术推广应用,缓解城市水环境危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LID;雨洪管理;成本-效益分析 0 引言 随着气候的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不断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有些城市甚至出现了人员伤亡[1]。事实上,在遭受水涝困扰的同时,许多城市还面临严重的径流污染、供水水源短缺、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雨水”作为雨洪管理的主要对象,在城市建设中主要通过排水设施当做“废水”简单的排放。由于城市地下空间紧张,没有足够的管位铺设更大口径的排水管道,加之排水设施投资巨大,道路大面积开挖还会对交通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传统雨洪管理理念已经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以排为主的合流制雨污管渠、泵站、排水沟等基础设施,已经难以应对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错综复杂的水困境。 低影响开发是发达国家新兴的城市规划概念,其基本理念是通过有效的水文设计,综合用入渗、过滤、蒸发和滞洪蓄水等方式减少径流排水量,使城市开发区域的水文功能尽量接近开发之前的状况,最终减少环境负面影响,同时间接实现其他效益。例如缓解污水管道负荷效益、保护下游受纳水体效益、地下水补给效益、景观效益、地产增值效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效益、减缓城市热岛效应以及减少城市噪光污染等。 美国环保署(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研究表明,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策略有利于降低城市开发成本,增加城市建设收益。完善的低影响开发设计,既可减少场地硬化面积,也可减少路肩、排水沟的工程量,同时,减少雨水排水管道、结构性设施的投入量[2]。 1 低影响开发应用潜力 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普遍存在着雨水径流污染和城市洪涝灾害问题,然而,由于城市雨洪管理技术落后和制度缺陷,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LID作为新兴雨洪管理策略,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将其列为城市水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我国也引入这一先进模式,在北京、深圳等城市试点并取得了积极效果,迈出了我国低影响开发模式由探索到实践的第一步。 1.1 LID微观尺度潜力 低影响开发利用先进的设计手法,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少场地扰动优化现有项目,而不是依靠大规模的人工工程改变城市水文条件。从本质上讲,LID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的维持和恢复开发区原有的水文特征,同时将其作为改进型措施,降低开发项目的径流流量,在源头有效去除雨水中营养物质、病原体、重金属等径流污染物,最大程度的降低开发项目对受纳水体、土地开发、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3]。 从社会角度讲,LID将居民和开发商作为行动的主体,通过经济政策激励,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项目开发,减轻其负担。尽管其最初聚焦的领域是城市雨洪管理,但随着理论的应用与深化,外延不断拓展,已上升为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城市开发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采取各种手段减轻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和破坏,保持和恢复自然生态。 1.2 LID宏观环境潜力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水资源缺乏、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对LID的迫切需求。 另外,越来越严峻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为 LID 的应用提供了最佳时机和条件。从2000年开始,北京市围绕开源、节流、保护和合理利用等四个方面制定了26项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工作的措施。其中雨水利用有三项,包括建设雨水利用工程、城市雨水利用政策、利用砂石坑蓄集雨水回灌工程[4]。上海市也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资100亿元新建改造28个排水系统,并研究试点“低影响开发模式”,即在不增加现有排水硬件设施的条件下,通过建设屋顶绿化、雨水利用设施、调蓄池的方式使得降雨不必全部经由排水管道和泵站排出,以此提高城市防洪标准。 近几年,城市洪涝问题凸显,人们逐渐认识了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国外已经有一些国家进入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产业化初级阶段,如德国、荷兰、美国、法国、日本等。专门为城市雨洪综合利用工程设计生产的过滤器、流量控制阀、雨水口、检查井、储水罐、雨水回用控制单元等设备在国外的市场上已经比较常见,雨洪综合利用工程产业化已初露端倪。 我国只是在近几年某些展览会上才能偶尔见到国外的雨水利用产品。因此,必须积极探索低影响开发模式并加快其推广应用力度,建立我国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产业,缓解城市发展面临的水问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LID费用效益分析 在城市雨洪管理体系中,存在着开发机构、设计机构、建设机构、使用机构等多方面利益主体,他们追求的主要目的不完全相同。城市雨洪管理的目的是缓解城市洪涝灾害、保持城市水生态平衡、节能减排等。政府作为雨洪管理的主体,在保障雨洪管理设施功能性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使其全寿命周期费用最低。另外,政府还需要整合各方主体的经济利益,形成“合力”,最有效的实现雨洪管理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 研究表明,LID雨洪管理模式在城市雨洪管理效果上远优于传统雨洪管理模式,令人可喜的是其全寿命周期费用和社会成本也低于传统雨洪管理模式。同时,还能带来更多的环境、社会效益。 2.1 LID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 2.1.1 LID的成本费用 LID雨水综合利用工程并不是独立于小区雨水利用建设的,一般而言,都结合小区排水工程进行,不管建设工程位于老城区、新建区、还是待建区,雨洪管理工程投资都是在小区排水工程上所增加的投资,包括各种类型的雨水利用设施及其相关的电气设备和庭院屋面排水系统,但不包括用于装饰或介绍工程特点而花费的费用。 2007年,美国环境保护署对17个部分或全部采用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技术的项目进行了初步效益-费用评估。这17个项目中有大学校园、公寓、城市街道和其他一般性建筑,美国环境保护署应用其中 12个所提供的准确经济数据进行了简单的成本比较,应用另外5个的信息进行了定性的指标趋势分析。 结果显示,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技术的采用减少甚至消除了大雨池塘的建设、减少了雨污排水管、雨水处理设备和其他相关的雨水基础设施投入,减少了场地、道路硬化面积。根据美国环保署测算的数据显示,与传统雨洪管理技术相比,LID技术的应用节约了15%-80%的成本[5]。 2.1.2 运营费用 最近,有不少学者对LID成本进行研究,其中多数局限在建安成本方面。因为在开发人员开来,传统雨洪管理与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比较时,建安成本是所考虑重要因素之一。事实上LID就安装成本与传统雨洪管理模式相比有很大不同,其成本效益主要体现在项目使用和维护阶段,在项目使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过分强调建安成本就会忽视其他因素,例如运营、维护成本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优等势[6]。 在维护费用方面,美国环境保护署1999年的报告显示,传统设施中滞留区和人工湿地的维护费约为建造成本的3%-6%,洼地雨洪管理的低影响开发的维护费约为建造成本的5%-7%。但是,生物滞留区和洼地的大部分维护可以融入到日常景观维护工作中,不需要特别设备;而湿地和水池的维护则需要大型笨重的设备,以移除沉积物、油类、废物以及前池和开放式池塘中生长的植被。 2.2 LID效益分析 2.2.1 经济效益 ①渗透补充地下水的效益。由于低影响雨水综合利用的实施,通过增加透水面积、绿化植草面积、渗透管沟、洼地、渗水井等设施,增加了雨水入渗量,有效回补地下水。 ②节水增加的国家财政收入。据了解,全国600多个城市日平均缺水1000多万立方米,国家年财政收入因此减少200亿元,相当于每缺水1m3,要损失5.48元。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节约1m3水,就可以为国家创造5.48元的效益。 ③因消除污染而减少的社会损失。美国环保署研究结果表明,每投入1元环保费用,可减少3元的环境资源损失,即投入产出比为1:3。LID资金投入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环保费,但其减少的环境资源损失也会接近3元。 ④城市洪涝减缓而减少的损失。城市内涝必然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LID把以往人们对降雨防备或敌视的态度转变为“区别对待”、“化敌为友”的策略,转变被动地防御雨水为主动迎接雨洪、控制和利用雨水。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多留住雨水。 其基本思路如下:1)控制雨洪径流,使初期雨水就地分散处理;2)增加下垫面透水面积,增加降雨下渗量,使雨水就地流入土壤,降低地区径流峰值;3)设置滞蓄存储设施,滞留雨水径流,控制降雨下泻[7]。最终实现延迟洪涝时点、降低城市洪涝峰值、缓解城市雨水危机,减少城市洪涝造成的损失。 ⑤土地增值。传统设计将地上建筑与其他设施分开设计,LID所应用的生物滞留等技术则可以融入景观设计,实现建筑主体与附属设施的综合设计。它将道路两旁的超车道、停车场和用来修筑水池或湿地的土地都纳入统一设计,把节省下来的土地用以修建住房,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 2.2.2 环境效益 LID的雨洪管理技术由于采用了生态化、低能化、可持续运行的设施,不仅能保护开发区域水环境、改善建筑设施外部生态环境、提高建筑物内部的环境质量,还可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8]。 2.2.3 社会效益 LID通过城市污水再生回用和雨水资源开发利用,可节约优质水资源,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为城市提供大量环境景观用水,重建水生态环境,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改善水体环境。 另外,LID通过引导建设项目开展城区雨洪利用工作,可降低洪峰流量,维护自然水文循环,增加地下水补给,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通过规划实施,引导拟建项目采用低影响开发模式,实现雨水综合管理与控制,实现开发建设后径流系数不增加的目标。 3 结语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尤其是近年来城市水困境日益严峻,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雨洪利用的重要性和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低影响开发理念作为新兴的雨洪管理理论,不仅能够有效的雨水利用效率、从径流源头上控制雨水污染,缓解城市洪涝灾害,从项目生命周期角度看,其费用—效益比更佳,其推广和发展大幅度节约城市给水排水系统投资,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建设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推动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 管理费用论文:探析土建工程预算管理费用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摘要:强化建筑工程的预算管理,合理控制工程造价,保证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是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预算管理中的首要任务。预算管理是保证建筑工程获得最大效益的前提。近年来,我国施工企业的工程预算管理工作取得较大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针对全面预算管理在土建工程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预算管理 费用问题 措施 一、目前工程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意识不强,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在土建工程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还没有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还有许多单位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出现了错误,他们将财务预算算作财务管理部门的事情,将自己同财务预算的关系完全割裂开来,这就导致在年初编制财务预算时只有财务人员参加,其他部门人员的参加积极性很低,即使参加了也完全是摆设。然而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对财务预算编制客体的情况不是很了解,这就往往导致编制出来的财务预算同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因此,预算的真实性、合理性就大打折扣,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预算编制结果不切实际 我们知道预算一般都是按年编制,目前一些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习惯按照传统的“基数预算”方法,具体操作是以过去一年的实际支出为依据,来推算下年度的财务收支的各种因素来确定新年度的预算。“基数预算”方法编制的结果,一方面,忽略了上一期的各种可能存在的不合理支出;另一方面,预算编制中,往往不以部门或单位的具体人员状况、实际业务发展为基础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使预算和实际支出数发生很大差异,预算失去了严肃性和有效性,达不到原有的目的,严重制约着单位预算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预算管理缺乏内部监督控制机制,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预算管理必须又有强有力的监督才能得到保障。而目前的现状不如人意,对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按照现行的财政规定,单位预算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添加或减少,在对预算层层分解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往往实际执行结果同预算相差很大,但是,目前很多单位预算管理执行力不强,预算指标没有约束力,起不到刚性和权威的作用。这使得财务预算形同虚设,我们知道对预算执行结果的控制和监督是完善财务预算的重要途径,也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而如此重要的东西只是流于形式。 (四)人员配备不足,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预算工作允许的时间有限,严重制约着预算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另外,预算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直接导致预算在编制、执行及绩效考核中,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事实上大部分企事业单位没有预算方面专业人员,人员业务素质满足不了工作需求,很难保证预算管理的准确性。工程预算的确定方法大多采用静态、滞后的方法,定额单价通常是以几年前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的统计为基础,造价管理体制上没有根本变革,新增补的定额往往又没有代表性,造成工程量计算取费的差错,也无法满足变化的市场经济需求。 二、改善工程预算管理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工程预算的统筹管理对于同一建筑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等不同参与企业,对工程预算的定义和运用是有区别共至是矛盾的。在实际工程预算管理过程中,片面地强调某个单位的利益,是不利于土建工程预算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因此,建设单位应发挥其核心统领作用,具备统筹的意识和观念,改变不同参与单位的孤立性。加强各方面的统筹管理。将限额设计和投资控制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注重预算的执行和反馈力度。工程预算编制完成以后,预算的分配和执行是预算管理的主要工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企业要调动所有相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肃认真地监督和执行预算,注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预算的刚性的坚持,不得随意变更预算,使预算工作沿着正常的道路运行。土建工程预算管理是提高土建工程行业投资效益的重要保障,做好预算管理能提高企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尽管预算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对其有足够的重视,提高预算人员素质,加强统筹管理,严格监督执行和校审.这些问题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提高人员素质。当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满足不了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时,就不能果断处理好复杂的工程技术和经济问题,也就不能很好的预控投资,更不能组织和协调工程项目主体间的关系,从而造成严重后果。所以需要对土建工程预算人员进行严格资质审核,对于自己没有能力进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监督的建设单位,可以委托有能力的部门,或者成立一个工程造价控制专业监理组织,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组成,对工程预算的准确性进行监督。 工程预算资料一个高素质的预算团队,是非常重视工程预算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的。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工程预算中—个很重要的环节,它都将为以后的丁程预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于每次投标中出现的新材料的市场价格都要进行认真分类记录,新的施工工艺更要对人、材、机的消耗量及综合单价进行详细地记录和分析,力求形成自己的企业预算,为后期工程提供必要的参考,也有助于编制工程预算或标底的速度。 (四)加强施工中对图纸变更和签证的管理建筑工程它不同于工厂里的产品加工,而是一个工程与另—个工程存在着不一样,并且受着多重因素的影响,因而图纸变更和现场签证是难免的,作为施工企业必须做好这方面的资料完善工程,为后续结算时的工程索赔做好必要的准备。进行成本预控。在土建工程进行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先造价控制是预算人员必修的工作技能。进行成本预控,首先要对即将或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施工工艺进行了解,之后对施工单位报送的施工方案进行审核,根据施工方案对预算进行审核。对不合理的施工工艺提出自己的意见供工程师参考,从而达到最优施工方案的目的。针对合同比例对变更方案进行审核,使之达到最低金额。对于可能的变更,提出自己的意见,根据成本变化程度提出合理建议。领导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成本增加与工期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工期变化对销售的影响。 管理费用论文:煤炭企业管理费用增高的成因分析 【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的能源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煤炭作为主要的能源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煤炭企业管理费用逐渐增加,给自身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前煤炭企业需要做出适当的改革,尽量降低企业管理费用,保障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是对煤炭企业管理费用增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就如何降低本费用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煤炭企业;管理费用;增高;成因;措施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管理费用的增长一方面导致了企业成本的明显扩大,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企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当前的实际情况在于:煤炭资源有着不可再生的特性,如何可靠地控制煤炭资源的应用,已成为煤炭企业各方工作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据相关统计资料数据显示:现阶段煤炭企业所涉及到的管理费用占据着全部销售收入近15%的比例,巨额的管理费用支出严重制约着煤炭企业的持续发展。针对现阶段煤炭企业管理费用居高不下的实际情况,配合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我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建议。 一、当前煤炭企业管理费用增高的成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与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作用之下,煤炭企业经济运行受到严峻考验。近年来煤炭企业的竞争逐渐增加,导致煤炭企业的发展遇到一定的困难。我觉得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其管理方式比较落后,使得管理费用逐渐增加,这样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更加影响了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具体而言,造成当前煤炭企业管理费用增高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煤炭企业的管理部门冗杂 管理部门及相关机构过多,一直以来多是导致煤炭企业管理费用持续增加的最关键因素。在过多的管理部门与机构设置背景下,工作人员权责划分不够明确,进而导致管理费用无从得到有效控制。当前很多煤炭企业的管理部门十分复杂,而且很多部门的工作有所重复,无形地加大了管理费用。其次,煤炭企业的管理层次比较多,造成机构重叠,人员比较多,再加上人员的职责不明确或者是很多人员工作重复导致工作效率比较低,导致工作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再者,常有工作人员互相推诿而影响了工作的进度或者是工作的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损失,增加了企业的管理费用。 (二)煤炭企业的管理方式落后 过于陈旧的管理方式势必会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这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同样如此。部分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当中存在明显的延时问题,进而导致煤炭企业管理成本有所显著提升。存在于煤炭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在于:落后的管理方式导致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始终较低,在较低的工作水平与较高的薪酬待遇共同作用之下,煤炭企业管理费用显著增加。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当中,计算机管理模式的持续推进使得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挑战,对于无法实现现代化管理模式的煤炭企业而言,办公效率的提升同样导致了管理费用的显著增加。 (三)煤炭企业的财务核算缺少监督 煤炭企业的财务信息需要进行相关的监督才能保障它的真实性。当前由于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导致财务信息核算不真实的现象时有出现,影响了企业的管理。另外由于一些企业的各种管理费用(如业务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等)支出缺少有效的监督,导致一些人员占用企业的公共资金,从而导致了腐败现象的出现,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如何降低煤炭企业的管理费用 煤炭企业管理费用的持续提升导致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明显阻碍,由此也势必会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发展水平较低。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企业应当更进一步加快改革进程,通过合理控制管理成本的方式,实现对经济效益的提升。具体而言,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内容。 (一)对煤炭企业的管理机构进行改革 当前煤炭企业的管理机构比较冗杂,管理人员比较多,需要对煤炭企业进行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对煤炭企业的管理机构进行相应的改革,将各个机构的职责进行合理地规划,避免出现职责交叉的现象,同时需要建立相关的责任制,确保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水平。责任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地提高各部门的责任意识,从而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煤炭企业管理机构的精简将会减少相应的管理费用,节省企业的成本,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对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 煤炭企业的发展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其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应该做出适当地调整。由于煤炭企业对财务管理缺少相应的监督导致一些人员占用企业资金的现象逐渐增加。当前煤炭企业为了减少企业的管理费用需要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尽量避免腐败现象的产生。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企业财务核算的监督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对企业的资金使用进行监督。企业会通过财务报表及时反映本身的运行状况,但是很多企业经常会出现财务信息不真实的现象,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全面地核算监督,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对于企业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地监督,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审批制度和程序,确保资金能够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改善煤炭企业的管理方式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煤炭企业的管理方式也需要做出适当地调整。当前煤炭企业需要改善原有的管理方式实现现代化的办公。尤其是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可以运用网络办公,这不仅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会提高财务工作的准确性和透明度,为企业更好地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 除此之外,煤炭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预算机制,对企业发生的管理费用进行合理的预算,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监督管理费用的使用情况,又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减少管理费用乱花乱支现象。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挑战,一些新能源的开发对煤炭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前煤炭企业的管理费用逐渐增加,经济效益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当前,煤炭企业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监管煤炭企业的管理费用,更好地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煤炭企业的管理费用增加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对企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进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好坚石基础。 管理费用论文:医院管理费用过高的原因分析 摘要:目前各大医院都存在着管理费用过高的问题,管理费用过高不仅会影响到医院的效益,而且也会使得高出的成本最终转嫁到患者身上,造成病人看病负担的加重,因此医院应该从医疗体制和自身找原因,不断降低医院的管理费用,促进医院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管理费用 体制 会计核算 医院管理费用又称“全院费用”,指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和后勤部门为组织、管理医院业务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管理费用的核算有两个过程,即归集费用过程和分配费用过程,其中的分配费用指在期末将归集的管理费用按一定标准分摊到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中。会计费用分配是根据受益原则,把费用分配到不同的受益对象或受益期间,合理反映受益对象或会计期间的费用水平,与相应收入进行配比,得出经营成果。医院对管理费用的分配也是考虑到收支配比原则,因为在医院,行政管理部门没有直接收入,只有费用支出,把管理费用分配给医疗收入和药品支出后,与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配比,为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等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医院支出弥补情况、制定卫生经济政策提供信息。 医院的管理费用的发生是为了维持医院正常运行而客观存在的费用,由于旧制度中会计报表中没有管理费用项目,因为管理费用项目已经分摊到了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里,因此医院的管理费用的大小并没有引起医院以及相关上级管理部门的重视,而医院也没有控制管理费用的措施,从而导致了医院管理费用偏高。根据调查,我国医院管理费用占医院总支出的比例一般都在20%左右,而欧美国家比例一般都在7%左右,这就说明在我国管理费用在医院还是比较高的,造成管理费用偏高的原因除了体制上的原因还有医院自身的原因。 首先,从医院的管理体制上看,我国现在的医疗管理体制是中央设卫生部、省设卫生厅、市县设卫生局,医院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医院作为独立的法人单位在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医院之间缺乏资源互补,医院机构设置重叠,造成资源浪费,这样就会在无形中增加管理费用;其次,医院作为事业单位,基本上只是重视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没有相应的成本管理体制。仅有的成本核算体系也只是为了核算医院的奖金,由于没有成本控制,造成医院行政后勤科室职能重叠,很多科室的人整天无所事事,部分科室有大量的临时工,一些科室不管有没有人工作,电脑和空调等耗电比较大的设备都一直开着,这样就造成医院电费的增加,从而增加医院的管理费用;最后,医院的管理费用过高也与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核算方法有关。现行会计制度把临床医技科室发生的成本费用归集为直接费用,也就是医疗业务成本,而把为临床医技提供辅助服务的科室全部归集为管理费用,像总务科、财务科、院办室等发生的各项费用都被归集为管理费用。同时,实际上是为整个医院正常运行而发生的一些成本费用比如物业管理费、水电费、保安费和保险费等都被核算到了管理费用中,这样既不符合会计规则中的“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也会造成收入与支出不匹配的情况,这是由于会计核算的原因引起的医院管理费用偏高。 要想改变医院管理费用偏高的情况,首先要从体制上改变目前这种上下级管理的模式,要整合现在的人力资源和专业技术资源,应该以卫生局为中心,以各大医院和专科医院以及社区医院为一体的综合医疗服务机构,精简不必要的部门和人员,促进医院之间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得医疗卫生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分布,这样不仅能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还能有效的控制医院管理费用的增加;其次医院要建立成本考核和控制制度,医院各科室要制定用款计划,纳入到年初的财务预算中,合理范围的开支医院应该支持,而对于超出预算的支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看看此项支出是否符合效益原则,将成本控制与科室奖金直接挂钩,最大限度的调动科室人员节约成本的积极性,对于管理费用中占比例比较高的业务招待费,医院要严格控制,业务招待费的审批要有主管领导和财务、审计以及纪检科室的签字,严格控制招待费规模,能不花的钱不花,必须花的钱要少花,要学习其他医院节约成本的好的经验,不断向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支出,在全院树立节约意识,防止浪费;最后,要在会计核算中把管理费用的范围进行严格控制,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对于科室直接发生的成本要直接计入科室支出,而作为全院发生的管理费用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摊,归集到各受益科室,医院可以按照科室人员数或者科室面积等确定分摊标准,准确客观的反映医院成本的真实情况,有效的控制医院管理费用过高的情况。 总之,医院的管理费用过高有体制的原因也有医院自身的原因,医院只有充分认识这些原因并加以区别,按照不同的方法来降低医院的管理费用,才能控制医院的成本支出,更好的促进医院效益的提高。 管理费用论文:论土建工程预算管理费用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摘要: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不深,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针对全面预算管理在土建工程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预算管理 费用问题措施 一、目前工程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意识不强,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在土建工程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还没有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还有许多单位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出现了错误,他们将财务预算算作财务管理部门的事情,将自己同财务预算的关系完全割裂开来,这就导致在年初编制财务预算时只有财务人员参加,其他部门人员的参加积极性很低,即使参加了也完全是摆设。然而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对财务预算编制客体的情况不是很了解,这就往往导致编制出来的财务预算同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因此,预算的真实性、合理性就大打折扣,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预算编制结果不切实际 我们知道预算一般都是按年编制,目前一些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习惯按照传统的“基数预算”方法,具体操作是以过去一年的实际支出为依据,来推算下年度的财务收支的各种因素来确定新年度的预算。“基数预算”方法编制的结果,一方面,忽略了上一期的各种可能存在的不合理支出;另一方面,预算编制中,往往不以部门或单位的具体人员状况、实际业务发展为基础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使预算和实际支出数发生很大差异,预算失去了严肃性和有效性,达不到原有的目的,严重制约着单位预算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预算管理缺乏内部监督控制机制,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预算管理必须又有强有力的监督才能得到保障。而目前的现状不如人意,对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按照现行的财政规定,单位预算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添加或减少,在对预算层层分解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往往实际执行结果同预算相差很大,但是,目前很多单位预算管理执行力不强,预算指标没有约束力,起不到刚性和权威的作用。这使得财务预算形同虚设,我们知道对预算执行结果的控制和监督是完善财务预算的重要途径,也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而如此重要的东西只是流于形式。 (四)人员配备不足,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预算工作允许的时间有限,严重制约着预算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另外,预算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直接导致预算在编制、执行及绩效考核中,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事实上大部分企事业单位没有预算方面专业人员,人员业务素质满足不了工作需求,很难保证预算管理的准确性。工程预算的确定方法大多采用静态、滞后的方法,定额单价通常是以几年前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的统计为基础,造价管理体制上没有根本变革,新增补的定额往往又没有代表性,造成工程量计算取费的差错,也无法满足变化的市场经济需求。 二、改善工程预算管理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工程预算的统筹管理对于同一建筑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等不同参与企业,对工程预算的定义和运用是有区别共至是矛盾的。在实际工程预算管理过程中,片面地强调某个单位的利益,是不利于土建工程预算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因此,建设单位应发挥其核心统领作用,具备统筹的意识和观念,改变不同参与单位的孤立性。加强各方面的统筹管理。将限额设计和投资控制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注重预算的执行和反馈力度 工程预算编制完成以后,预算的分配和执行是预算管理的主要工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企业要调动所有相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肃认真地监督和执行预算,注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预算的刚性的坚持,不得随意变更预算,使预算工作沿着正常的道路运行。土建工程预算管理是提高土建工程行业投资效益的重要保障,做好预算管理能提高企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尽管预算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对其有足够的重视,提高预算人员素质,加强统筹管理,严格监督执行和校审.这些问题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提高人员素质。当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满足不了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时,就不能果断处理好复杂的工程技术和经济问题,也就不能很好的预控投资,更不能组织和协调工程项目主体间的关系,从而造成严重后果。所以需要对土建工程预算人员进行严格资质审核,对于自己没有能力进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监督的建设单位,可以委托有能力的部门,或者成立一个工程造价控制专业监理组织,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组成,对工程预算的准确性进行监督。 工程预算资料一个高素质的预算团队,是非常重视工程预算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的。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工程预算中—个很重要的环节,它都将为以后的丁程预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于每次投标中出现的新材料的市场价格都要进行认真分类记录,新的施工工艺更要对人、材、机的消耗量及综合单价进行详细地记录和分析,力求形成自己的企业预算,为后期工程提供必要的参考,也有助于编制工程预算或标底的速度。 (四)加强施工中对图纸变更和签证的管理建筑工程它不同于工厂里的产品加工,而是一个工程与另—个工程存在着不一样,并且受着多重因素的影响,因而图纸变更和现场签证是难免的,作为施工企业必须做好这方面的资料完善工程,为后续结算时的工程索赔做好必要的准备。进行成本预控。在土建工程进行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先造价控制是预算人员必修的工作技能。进行成本预控,首先要对即将或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施工工艺进行了解,之后对施工单位报送的施工方案进行审核,根据施工方案对预算进行审核。对不合理的施工工艺提出自己的意见供工程师参考,从而达到最优施工方案的目的。针对合同比例对变更方案进行审核,使之达到最低金额。对于可能的变更,提出自己的意见,根据成本变化程度提出合理建议。领导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成本增加与工期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工期变化对销售的影响。
科技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在顺势发生变革,国有企业的思想建设也应当积极的转变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与职工的思想及所需进行接轨,正视思想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变工作思路,运用各种多媒体加强思想建设的国有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国有企业的思想建设对于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以及职工的思想素质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这也决定了国企的思想建设工作对于企业文化的完善的关键性。因此,只有强化国企的思想建设才能应对当前的世界经济竞争,促进企业良好及稳定的发展。以下针对国企思想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强化措施进行了探讨,阐述新形势下国企思想建设工作的运行和发展。 1国有企业思想建设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的企业性质决定了其在运营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建设;强化国有企业的思想建设是保障国有企业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的重要法宝。国有企业的思想建设的目的在于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发展方向上指明发展的方向,积极的认识与适应国家的工作大局。加强国企的思想建设,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提升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力;加强国企的思想建设,将其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优越感以及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营造企业内部健康、和谐、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保障企业的顺利平稳的运营。 2国有企业思想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思想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很多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既费时又耗力,对日常工作的指导作用不大,甚至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在较大程度上没有重视思想建设,以致忽略了企业内部思想建设对企业运营的促进作用。在对思想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的基础上,人员配备不合理,影响了思想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此外,存在部分部门在开展思想建设工作时,注重思想建设的形式,不看重其知识基础,思想建设工作的开展不具有吸引力,甚至存在错误和偏差,对企业凝聚力起消极作用。 2.2员工在思想建设工作中的参与度不够 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一味照搬照抄,没有将思想建设的精髓之处进行阐述,与当前先进科技脱轨,与职工思想政治需求脱轨,达不到应该达到的建设目标。思想建设工作的效率不高,员工在思想建设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高,员工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最终会对思想建设工作的推进产生消极的影响。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尤其在职工走留以及工资收入等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思想建设过程中对于与国企职工的对接点不到位,理论学习缺少针对性,很难引起广大职工的共鸣,甚至会引起职工对思想建设工作的厌烦情绪。 2.3建设工作效果的考核工作不到位 虽然在思想建设工作中有政治工作考核办法等条例文件,但是思想建设工作效果考核力度存在提升的空间。其中,对于思想建设工作的考核比较随意,大部分部门存在走过场的现象。考核工作要求较松,间接导致思想建设工作的推进者对思想建设工作的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在思想建设工作中创新的动力;考核工作要求较低,企业职工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态,在生产实际以及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效果较差。其次,思想建设对企业发展没有可视化的效用,使得职工认识不到思想建设对企业发展造成的影响,造成职工对于企业的发展改革存在较大的疑惑。由于思想建设工作的成绩不易量化,而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越来越轻视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各部门封闭生产,不顾全大局,思想不到位,部门之间互通较少,企业发展受到较大地限制。 3国有企业思想建设的强化措施 3.1加强思想认知,确保正确方向 面对新形势、新常态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一定要保持团结一致、领导与职工同心、安全合理的运行,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先进,否则将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安然长存,甚至是稳步前进。企业的发展在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形成在于企业思想建设,要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以及职工对于企业思想建设的认知度,只有加强国企领导以及职工对思想建设工作的认知、支持、推进,才能形成不惧风险的企业文化,进而促进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企业整体的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稳步、快速的发展。 3.2强化民主与创新 面对企业竞争新形势,企业的管理者要能够及时的认清现实,采取对应有效的解决措施,才不至于对国企的思想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乃至阻碍其推进。就目前国企思想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国企需要在思想建设工作的工作方法、内容以及方式进行调整,秉承“理论指导实践”的思想路线,在方式方法以及内容上创新管理,加强国企思想建设过程中的民主与创新。当前,大部分企业都存在表面上工作有序进行,但实际大多流于形式,阻碍了国企职工的创新意识发展。国企必须从民主与创新两方面出发,首先在思想建设工作中,强调民主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以职工的需求为企业思想建设的创新源泉,提高国企职工的活力和积极性,充分合理的调动广大职工的活力、创造力和积极性,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为国企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增强民主意识的基础上,加强思想建设工作的创新,思想建设如果没有创新,就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无法形成新型企业思想体系和企业文化。在现在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保持企业文化和思想建设的先进性,才能保证职工的凝聚力,使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时时刻刻注入新的蓬勃生机以及精神力量。 3.3增强内部职工的沟通 随着网络和信息的迅速发展,新时期的国企职工已经在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就要加强内部职工的交流与联系。例如针对国企的思想建设,可以建立企业内部的微信群等形式,让大家对思想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可以畅所欲言,通过网页、手机等多种方式强化企业内部职工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并利用这些渠道,传播企业的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工作,推动大家共同推进思想建设。强化优秀员工的模范带头作用,利用优秀职工的身体力行,带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职工互帮互助。企业领导还可以通过微信群等多种沟通渠道了解职工的思想状况,并及时的给予正确的引导,让每位职工都能建立与企业发展一体的荣辱观,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通过加强国企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及职工与领导之间的联系,使企业领导运用更灵活的方式进行思想建设教育,增强国企内部职工的存在感,提高企业的创新力。 3.4健全思想建设的保障措施 要想促进职工之间的沟通,提高职工在企业思想建设过程中的民主意识,就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建设工作充满活力。新媒体技术已经在广大民众中起到了非同凡响的影响力,国企领导也要积极的意识到运用多种多媒体开展和推进思想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借助多媒体的影响力,,健全思想建设的保障。比如: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建立QQ群、微信等多种形式的传播平台,综合运用声、色、光、影等手段,用员工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传播思想建设的正能量;此外,可以通过举办技能竞赛的形式,实现企业职工技能以及知识的大比拼,提高职工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为企业的思想建设出谋划策;对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压力较大的员工,设立疏导机制,减轻职工心理压力,保障职工的身心健康。 4结论 科技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在顺势发生变革,国有企业的思想建设也应当积极的转变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与职工的思想及所需进行接轨,正视思想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变工作思路,运用各种多媒体加强思想建设的效率,完善国企的企业文化,提高国企职工的思想文化素养,强有力的推动国企平稳迅速的发展。
本文着眼于茶道思想与影像文化传播的相互作用,探讨了影像文化对于茶道思想的传播路径与艺术展示,指出茶道思想可以提升影像作品的文化性与艺术性,提高传媒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而传媒产业则可以丰富茶文化的传播方式与宣传力度,突破地域的限制,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热爱茶文化,实现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与发展。 茶文化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人们自西周时期便有饮茶的习惯,到唐朝,饮茶已经蔚然成风,社会步入全民饮茶的时代,茶在人们日常起居与待人接物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茶道作为一门美学艺术也日渐成型。茶道的系统化发展起始于隋唐,以陆羽所著《茶经》为正式开端,内涵丰富而深刻,具有高度的人文性与艺术性,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水平与科技水平的日益提升,大众媒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海量信息传递迎来了自己的春天,特别是电视、电影、网络等影像文化平台凭借其特有的观感体验优势,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路径,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茶道依托其跨民族、跨文化、跨时代的特点以及高度的审美性和艺术性成为了我国文化国际化传播的先行者,在传播过程中,影像文化平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步入新世纪以来,为了全面推广茶文化,展示茶道思想的独特魅力,我国相关文化部门推出了《茶旅天下》《茶叶之路》《茶缘天下》《海峡茶道》《中国茶》等电视纪录片,在电视、网络上全面推广,为人们了解与学习茶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促进了我国茶道思想以及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弘扬,也推动了我国相关文化产业与经济产业的进步。 1茶道思想在影像文化传播中的体现 中华文化发展之路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瑰丽壮美,为影像文化传播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素材,也为茶道纪录片的开发与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茶道思想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大众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理应成为大众传媒成长与成才的肥沃土壤,出现在影像文化作品之中,为人们带去一丝清冽甘甜。以《茶旅天下》是为例,它我国第一部与茶相关的文化纪录片,集中展现了我国各个茶区的地域特色与风土人情,将茶文化的深厚哲思闪烁于荧屏之上,开创了茶道思想与影像文化有机结合的先河,促进了茶文化的广泛传播,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也促进了茶叶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茶旅天下》的拍摄场景横贯我国三十多个产茶地区,在讲述各地不同茶道思想的同时,还展示了各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茶叶产业的发展情况,人们既能够在观赏美丽茶园、茶山风光的过程中获得视听审美的愉悦,又能够在学习茶道思想、茶艺技巧的过程中获得内心境界的陶冶,让人们感受到茶文化的自然美学性与文化厚重感,对茶拥有更加全面的认知。《茶旅天下》所呈现的茶文化内涵是多种多样的,对茶的生长环境与分布情况、茶的保健效果与药用价值、茶的思想内涵与审美艺术等各个方面均有细致的讲解,还非常难得地提到了与茶相关的人士与典故,可谓茶文化在影像领域的“百科全书”。以《茶旅天下》为代表的影像文化作品不仅追根溯源,展示了茶文化的前世今生,还放眼未来,探寻了茶文化的现实影响和时代意义。就文化艺术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地域色彩越浓烈,对丰富世界文化百花园的作用也就越显著。中国茶文化是对佛家思想、道家哲学以及儒家礼教的全面融合,蕴含了中华民族对天人合一、万物和谐、中庸之道的永恒追求,为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是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影像文化来弘扬我国的茶道思想,可以扩大茶文化的传播范围与宣传力度,让各地人民对茶文化拥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促进茶文化的持续发展。 2影像文化对茶道思想的艺术展示 茶道思想是一种非常完善的文化体系,涉及的文化艺术类型多种多样,包括茶学典籍、茶艺表演、茶具制作、茶景欣赏等,茶景更是多姿多彩,茶园、茶山、茶树、茶叶、茶人都是构成茶景的基本要素,当然,还有古色古香的茶马古道。众所周知,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国,也是茶叶生产与出口大国,欧洲与美洲就是因为茶叶贸易才有了对茶的初印象。古代,我国茶叶贸易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海路运输,另一种则是通过茶马古道进行陆地运输。尽管茶马古道当时只是运输茶叶的路径,但由于路成长、地域广、民族多,在不断的沟通与交往过程中,茶文化在各个地点生根发芽,形成了更多的分支。所以说,茶马古道既是茶文化的载体,又是茶文化的内容,还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形式。在茶文化相关的影像作品中,茶马古道基本上都是一个无法跳开的课题,人们在影像中展示茶马古道的蜿蜒曲折、绵绵不尽,让观众感受到茶文化的悠远深厚,通过影音来描绘途径各个地区的文化艺术风貌,让观众体会到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例如,人们以茶待客的场景能够体现出茶文化所崇尚的礼仪与和谐,人们采茶、制茶的欢乐场景则烘托出茶文化所追求的自然之乐,人们煎茶、品茶的精湛技巧则彰显出茶文化所强调的自律与适度。因此,影像文化对茶道思想的展示在直观与直白的同时又不失其哲学性与艺术性,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茶文化。当然,茶文化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文化,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的改变以及人文环境的更迭而不断萌发出崭新的内涵,以适应民族与时代的发展。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茶叶产区从宏观来说有江北茶区、江南茶区、华南茶区和西南茶区四大茶区,从微观来说则不计其数,有杭州产区、云南产区、安吉产区、黄山产区、武夷产区、云南产区等,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理面貌和人文风情,茶与人们生活的融合方式各不相同,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地区性茶文化。影像作品相比较书籍而言,其最大优势在于对信息的整合能力与集成能力极高,对内容的还原程度和呈现力度都极强,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尽可能多的内容展现在观众面前,并且这种呈现是极富艺术色彩与情感张力的,观众会被自然而然地带入到那些场景之中,感受茶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共生共存的关系,体会茶道思想在多民族文化背景下或细微或显著的差异,惊叹茶文化内容之丰富。同时,中华民族同根,民族文化同源,各地区茶文化在基本思想上趋于一致,观众在影像作品中可以看到各地人民对于茶的喜爱以及对于茶道思想的推崇,看到他们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看到茶文化在育人与育德方面的实际意义,体会到民族文化对中华儿女的强大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3茶道思想在影像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茶道思想以影像文化为平台进行传播,可以丰富影像文化的内涵,为影像文化营造宛若山水画一般清新淡雅的意境之美,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关注影像作品,推动实现大众传媒的价值,促进传媒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共赢发展。茶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所创造和总结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对生活的态度,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宝贵财富。饮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享受,还是一种精神熏陶,茶道思想讲究静与净,认为人们在饮茶时应摒弃杂念、放下浮躁,保持内心的清净与平静,细细品味茶的滋味,参悟人生的道理。茶道思想所要营造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境界,当一个人积淀了一定的学识、养成了较好的德行,便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所以,饮茶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修养、一种境界提升,通过影像作品来展示真正好茶者的饮茶过程,记录其生活故事与心态转变,可以为人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发。当然,影响作品在传播茶道思想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其意境美的展示,包括现场环境的营造、解说词与背景音乐的配合、茶具的选择与运用、画面的视角等,用较为直观的形式来彰显茶文化的美学色彩,吸引观众的关注与喜爱,加强观众与影像文化的粘合度,促进茶文化与影像产业的综合发展。影像产业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传媒产业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与大众的需求紧密相关的,只有当传媒产业的内容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契合人们的审美,达成信息传递的效果,才能够真正实现其社会价值。把茶文化与影像产业相结合,让传媒作品立足于真实的茶事、茶学、茶艺之上,为作品赋予强烈的真实感与现实性,让作品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解读世界的一面明镜,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扇窗户,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文化视角,呈现不同文化的内涵与底蕴,从而极大地提高影像产业的影响力与生命力,巩固和提升其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地位。运用影像作品来传播茶道思想,也可以扩大茶文化的传播路径,让文化传播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在现代生活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通过这些平台上的影像内容来了解实时、学习文化或者休闲娱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信息传播也开始走向了国际化,它通过互联网渠道与世界各地联通,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时事新闻或历史文化迅速传递到另一个地区或另一个国家,开启了信息传递无国界的新篇章。我国的茶道思想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单纯的文字传播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特别是对于那些对传统文化尚未有深入了解的青少年和外国人,他们通过文字无法领略茶文化的深刻内涵,而影像产业的融入恰恰可以打破这个僵局。通过影像产业,茶文化可以快速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人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中国茶文化的意蕴与美感,了解到茶文化的物质属性、文化属性、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促进中国茶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形态的交流与融合,让茶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更好地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总而言之,茶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瑰丽景观,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并进的今天,应当积极运用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以影像文化作品为平台,积极地向世界呈现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同时,影像产业应以传统文化为坚强后盾,充分发挥自身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作用,全面实现影像产业的社会价值,保证我国大众传媒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今天,我国北方城市对集中供热的需求越来越高。集中供热是保障我国北方城市居民进行正常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也是保证城市能够正常运转的要求之一,因此,集中供热在我国属于基础性产业,并且由于其对北方城市的重要性,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前瞻性作用,同时与社会工作的日常生活形成密切联系。 1热泵系统概念及发展现状 热泵系统属于新能源技术,主要从自然界的水、空气、土壤以及地下热能中获取低位热能,之后利用电能进行做功,从而为用户提供高位热能的热能转换装置。热泵系统的发展历程与能源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世界第一台用于城市发展的热泵系统诞生于1938年,主要利用苏黎世河水为城市运转提供热能。从全球的热泵系统发展历史来看,热泵系统的发展进程始终与能源发展相结合,从近年来热泵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热泵市场呈现出迅速增持的状态,并且随着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短缺问题越来越严峻,热泵系统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并且随着世界内能源结构的改变,热泵产业的发展有效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对于热泵系统的研究以及应用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对热泵系统进行研究,60年代正式完成热泵产品的上市。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的热泵研究人员针对直燃机组、吸收式制冷、太阳能热泵等技术进行了全面研究,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因此我国的热泵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与当地气候环境相结合。 2热泵系统工作原理 热泵系统由热交换机、压缩机、保温水箱、轴流风扇、过滤器、水泵、储液罐以及电子控制器和电子膨胀阀构成,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从自然界获取低位热能,进而通过电能做功,将低位热能转换成为高位热能,以此为热能用户提供足够的热能供给。热泵系统在接通电源之后,轴流风扇进行运转,室内空气何以通过蒸发器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同时通过排风系统将降温后的空气排除。与此同时,蒸发器内的工质通过吸热之后进入压缩机,从而将低压气体转换成为高压气体,进而将转换之后的高压气体输入冷凝器,水泵系统循环中的液体则可以通过冷凝器完成加热工作,之后送到用户方以供其利用,在此过程中,热泵中的工质可以冷却成为液体,进而通过降温后送入蒸发器进行循环利用。 3热泵系统在城市集中供热中的实际应用 3.1利用热泵系统实现冷热联供 当前我国城市的主要供热方式单一,并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能源短缺问题、供热缺口增大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热力行业和城市集中供热工作中所共同关注的重点。随着热泵系统及其应用技术的不断完善,热泵系统基于其制冷、制热功能兼具的优点,在城市集中供热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并且利用热泵系统可以实现冷热联供,从而将多余热量进行有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热泵系统中冷热联供的工作原理是逆卡诺循环,在冷热联供的过程中,制冷设备的工作原理也是逆卡诺循环,但是制冷设备的工作目的是降低工作对象的温度,而热泵的工作目的则是提高工作对象的温度,因此热泵系统与制冷设备的工作范围是不同的。众所周知,在高温区和低温区之间的热量传递是非自动的,因此通过热泵系统的运转可以有效实现从低温区到高温区的热量传递。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能量在自然界之中是恒定不变的,因此在这一热量传递的过程中,高温能量等于热泵利用能量和低温能量的总和。以城市中的酒店供热为例,其冬季供暖所需热量和运营所需用水主要由换热站提供,而夏季制冷设备的运行主要由制冷站控制,换热站和制冷站之间的设备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意味着制冷系统在运行的时候必须将多余的热量排到系统外部,从而形成了能源浪费。通过热泵系统可以将夏季制冷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热量进行回收利用,主要方案有以下两种:1)利用热泵系统将夏季制冷过程中所产生的多余热量进行回收利用,进而满足酒店内的热水供给;2)在夏季直接利用热泵技术满足酒店自身的制冷和生活热水需求。通过数据分析后可以得出,方案一更具优势。 3.2利用污水源热泵实现集中供热 在我国的城市生活中,污水排放往往夹杂着大量的热量,而从当前的供热技术来看,我国大多数中小城市在城市给排水以及集中供热的设计中并不能对生活污水中的余热进行有效利用。本文以北京市的污水源热泵系统在集中供热中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在北京的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中,其污水余热成为余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热泵系统可以对污水余热进行二次利用,从而有效发挥污水源热泵系统应有的作用,实现集中供热。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将城市供热网络与污水余热处理系统相结合,从而将污水中的余热能源用于热网回水的加热工作,以此对污水余热能源进行有效利用,同时可以优化集中供热的能源结构。此外,利用污水源热泵系统实现集中供热还可以提高供热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减少集中供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在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中,供热管网可以有效满足热能需求,北京市的热力企业提供了建筑供暖以及生产生活供暖所需的热量,此外,结合城市供热网络可以提高污水源热泵系统的工作效率,进而扩大污水源热泵在城市集中供热中的应用,形成规模效应,提升污水源热泵系统的余热再利用效率。在当前的污水源热泵系统中主要有直接回收利用和间接回收利用两种方式,但是直接回收利用投资较高、运行效率低且维护成本较高,因此在城市污水源热泵系统的建设中,大多采取间接回收利用,以此降低投资成本、运行成本、维护成本。 3.3地岩热泵在集中供热中的应用 除了冷热联供和污水源热泵应用之外,在地热能丰富的地区可以利用地岩热泵系统有效提高供热能力,从而解决供热中的能源短缺问题。不同于污水源余热能源的是,地热能属于新型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化石能源,以此为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能源支撑。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化石能源,但是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导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能源短缺问题,这一点也深刻体现在城市集中供热中,因此采取地岩热泵系统提高集中供热效率,可以有效缓解能源短缺问题,促进节能环保建设。此外,地热能具有供热稳定、可再生、清洁无污染等优势,因此通过地岩热泵利用地热能实现集中供热在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已经开展。在地岩热泵技术的应用中,施工队伍通过岩层打孔,之后在孔中安装换热设备,从而将地下的地热能输送到地面,进而利用热泵系统向城市供热系统进行供热,在当前的地热能开发中,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无干扰地热利用技术,能够有效避免地面因素的影响,同时避免对地下水资源造成破坏,并且能够持续、高效、稳定地开发地热能。 4结语 本文通过对集中供热过程中的热泵系统应用进行探讨,得出通过热泵系统的有效应用可以提高集中供热的效率,并且通过冷热联供、污水源热泵系统、地岩热泵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集中供热造成的环境污染,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效促进节能环保建设,提高城市发展的效率。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企业中会计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职能有所不同。财务会计主要是对企业进行各项经济活动时所产生的的费用依据相关会计制度与准则进行核算;而管理会计更加侧重于对企业运营中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规划和管理。现代企业发展中,会计系统的高效运转既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也离不开精准的核算,因此,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二者进行融合成为提升会计系统运作效率的主要方式。本文将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入手,分析其融合的必要性,进而探讨二者融合的路径。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1、服务主体相同 财务会计所负责的是对服务主体在已经完成某项经济活动后,对活动中各个环节产生的收支情况及目前的财务状况进行客观全面的总结,形成报告的形式供服务主体审阅。管理会计则是在服务主体即将从事某项活动之前,对该项活动的各个环节及未来的发展态势进行预估和判断,为服务主体提供较科学的规划设计,供服务主体参考。二者发挥作用的时间可能不同,但是其服务的主体是相同的,都是一个固定的服务主体。 2、信息来源相同 企业的领导决策层在做出每一项决策时其依靠的信息大部分来自于会计系统。会计系统与企业内部运营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其提供的信息也最具准确性和可操作性。财务会计依据决策实施后企业整体的运行状况,能够做出实时的财务汇报。管理会计同样依据当前企业运行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虽然二者提供的信息有所差别,但其信息来源均是企业具体的生产运行状况,通过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进行信息的整合,最终形成对企业有利的信息资源。 3、基本职能相同 财务会计除了对企业的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资金收支情况进行精准核算外,还具有监督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成本和费用是否与前期规划是否吻合的职能,若差别较大,则需要对其中的相关环节进行审查,找到主要原因,并及时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企业运营成本的控制。管理会计则是对企业即将展开的经济活动进行活动成本的预算和成本的预估,形成最初的经济活动规划,使投入成本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并对预期收益做出评估,因此,也具有监督的职能。如此看来,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都具有监督、管控企业相关各种资源的职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 1、工作重点不同 财务会计的工作重点是企业过去所进行过的各项经济活动中反映的财务状况和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汇报与总结,主要是对前一阶段企业具体运行状况的真实反映。而管理会计则是企业中除管理层以外的一项管理企业运行与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是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相关信息的主要方式。其工作重点是对企业的经济运行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2、人员素质要求不同 财务会计对财务人员的要求时要全面、熟练地掌握财会专业知识,并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正确的使用各类新型财务软件,高效、准确地完成账务核算工作,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相比之下,管理会计对人员的要求会更高。管理会计人员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财会专业知识、统计学知识、运筹学知识和熟练地计算机操作技能,还要求其具备较强和综合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以及较敏锐的职业判断嗅觉,凭借财务数据做出准确的判断。 3、限制条件不同 财务会计要做出准确无误并且符合规范的财务报表,既要及时的掌握来自企业生产运行一线的数据,还要认真落实有关财会法规和规定以及企业内部规定的财务章程,对相关数据信息的要求规范性、准确性较强。管理会计则是依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通过对过去一段时间内企业运行的信息经过多样化的操作方式进行处理与分析,进而形成对企业未来发展有利的信息资源,其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手段较为多样,灵活性较强。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必要性 (一)会计系统发展的必然要求 前文提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具有三方面的一致性。首先,二者的服务对象具有一致性,都是服务于所在的企业,对企业中不同的发展阶段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最终目的是推动企业发展。其次,二者的信息来源具有一致性。无论是进行核算的财务会计,还是为企业制定未来规划的管理会计,二者进行工作的信息来源均是来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对于核算和规划可以提供科学的依据。最后,二者的基本职能具有一致性。财务会计可在一项经济活动完成后,对活动中的经济成本进行核算,并与预期成本进行比对,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把控企业经营成本的作用。管理会计在一项经济活动开始前会做出具体的规划和成本预估,成本预估的目的就在于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同样具有管控企业经营成本的作用。 (二)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其制定发展规划、促进生产经营都是为了实现更大的经济利益。然而企业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企业的财务状况会对战略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这时就需要管理会计的管理规划来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将财务状况对战略实施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形成具体规划,并与财务状况形成照应,为企业实现更大的经济利益提供有力保障。因此,现代企业发展必须促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路径 (一)建立健全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的会计行业管理法规为企业制定相关的会计制度提供了基础,任何企业在制定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制度时都需要以会计行业管理法规为根本。经过长期的发展,要促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首先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制定新的会计管理制度,要保留原有制度中操作性较强的部分,同时要兼顾二者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融合。工作制度方面,在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基础上,适当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制度制定后,进行融合的二者必须能够良性循环,从制定到完善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并且在制度正式实施初期,要定期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不断完善、健全,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设置融合型组织机构 现在的大多数企业中,都设立了财务部,其中囊括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职能部门,虽然二者在工作上有诸多共通性,但很难发挥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不利于其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企业在推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时,要对现有的组织部门进行优化,设立融合型组织机构,使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结束语 纵观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都为企业发展服务,也因其之间存在诸多共通性,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为此,企业要重视二者融合的路径,重视会计人员发展,提高会计人员的质量,另外,还需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实现二者的数据信息共享,提高运作效率,这不仅促进会计系统的完善,而且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当今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要使高校毕业生在求职竞争中获胜,高校必须加强对他们进行就业、创业指导,“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教育成为各高校的普遍选择。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在“双创”的导向下,提升创业教育水平应该成为高校进行课程教育、实训教育的重要改革目标。目前,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中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大优势,一是电子商务行业与多个领域及行业相结合,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二是电子商务行业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形成新的商业模式,改变人们的活动方式;三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呈现出开放性特征,互联网创业的成本逐步下降,尤其是以淘宝为平台的电子商务创业型企业增多,学院创建了大学生实践场地并提供优越的政策支持,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创业成本,这给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由于这些特点,电子商务专业是我院最适合开办创新创业的实用性专业。 1、现阶段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是“2+1”或“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多时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顶岗实践。很多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等形式能够在企业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然而,很多校企合作单位反映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直接上岗工作的学生很少,基本都需要再培训,才能放心上岗,说明学生在校的2年学习中,专业技能并没有得到提升,或者掌握的知识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1.1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通过互联网进行创业,尤其是淘宝为平台的网上贸易。但由于电子商务创业很难在短期内收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学生经验不足,所以更需要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目前很多高校电子商务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的相关经验或者缺少运营淘宝店铺的经验,故往往只能是纸上谈兵,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往往过多的重视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而忽视了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1.2传统课程教学无法满足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思路 建设以创新创业为中心的教学课程体系思路,让每个同学或者每个小组运营网上店铺具有可操作性,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具有一定难度,目前很多高校采用了理论和实训的教学模式,虽然学生在理论课程上能够学到关于淘宝创业的相关知识,但由于缺乏实践环境,很多知识停留在理论阶段。在实训环节中,很多淘宝店铺运营技能只能通过仿真沙盘软件进行模拟操作,比如直通车的“开车”技巧,根本无法深入到具体的淘宝运营的细节操作中。很多高校尝试聘用一些经验丰富的电子商务专家担任外聘教师的方式,为学生传授相关创业经验以及淘宝运营经验,但一般采取还是讲座的形式,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故也没有取得出色的教学成果。 1.3缺乏配套的创业支持体系 创业是具有一定风险的,一是创业资金问题,虽然电子商务创业前期投入成本并不是很大,并且很多高校都出台了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例如在创业初期的相关资金支持,但后期推广的费用具有不确定性;二是高校的学生管理大多采用学分制进行考核,并没有完善的通过项目运营考核指标来评定学生能力的政策,同时由于创业周期过长,电子商务行业竞争激烈,学生在创业过程的持续力也需要考究;三是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更需要的是技术支持和经验指导,大多数高校虽然也能提供些许帮助,但难以持续发挥实质性作用。 1.4学生的创业观念不强 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在大一开始就鼓励每个同学尝试开设网店,尝试网络创业,并且在《淘宝运营与实务》课程中普及了淘宝店铺开设的所有知识,让同学们了解开设店铺的每个流程,但由于实际技能的欠缺,往往店铺在运营很短的时间里,就变成了“僵尸店”,缺少创业意识,也许更多的学生只是将开设店铺要求当做一次作业,仅此而已,并没有将此视为获取技能的途径。据调查,一部分人反映,开店的产品无法寻找;也有一部分人反映,店铺开起后没有流量,卖不出商品,隔一段时间,起初的积极性就被消磨光了。 2、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由于大学生自身创新和创业潜力较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入电子商务创业创新大军。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就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助力学生成为实践型、应用型、职业型人才。 2.1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从事电子商务活动应具备的能力,它主要是专业课所要完成的任务,但这种能力更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来巩固。按照电子商务企业岗位需求,电子商务专业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客户服务能力;美工能力;网络营销能力。 2.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企业的成功要依靠各个成员的努力,更需要团队的力量。通过实践项目,按照职业岗位需求,使每个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并承担相应的任务,并根据不同的项目进行角色转换,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3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在当今时代下,创新创业成为了新的职业选择,以增强就业竞争力为落脚点,重点突出创新创业素质和技能的有机结合与同步发展。 3、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具体措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成败取决于很多因素,主要包括:第一,要有具备创新创业的理念的人和团队;第二,建立创新创业的体系和平台;第三,具有引导创新创业成功的政策和基金;第四,要有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师资力量等。我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尝试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上实施项目化教学,结合校内实训课程,加强项目化教学的实践能力培养,并在项目目标管理的引导下,以班级为单位,将以寝室为小组,与周边电商企业进行结对,按照岗位分配小组成员的工作任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如有效的进行创新与改善,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有的放矢,过程流畅。 3.1开发基于“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企业需要的是拥有实践技能的人才,能够在企业中“到岗用得上”的人才。然而通过课堂教学的传统方式进行授课培养的人才,根本满足不了企业用人需求,基本上出现“到岗用不上”的现象。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经过多年的积累,已有许多优秀的电子商务企业与本专业开展多方面的合作:校企共同研究设置专业课程、校企共同组建教师队伍、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教材等深度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电子商务高素质人才。其中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将合作企业中成功的淘宝店铺运营项目作为项目导入主体,结合行业需求,制定了电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整个方案由合作企业选派人员担任校外专家,校内优秀骨干教师为校内导师,基于淘宝网店的典型业务,按岗位实现既定的课程内容,完成教学环节,构建了“项目导入、校外专家、专业老师、班级团队”的教学体系,设置了《网店运营与实务》、《网店美工》、《网店推广》、《网店客服》、《跨境电子商务》等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学生在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不仅能够充分的掌握各岗位的技术要点,同时能够接触到企业实战项目中,做好所学即所用,将所学技能灵活应用。 3.2创建“创中学,学中创”的职业化班级 为了确保淘宝方向的专业课程能够以项目化、全真模拟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实施,仅仅通过课程教学进行理论指导和实训课程的实操练习远远不够,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开设网店进行项目实操,才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去,所以“创中学、学中创”的职业化班级就此诞生。电子商务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网上贸易。在信息社会如此发达的年代,每个人都可以进行网络交易,这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学生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维。笔者将每个班级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关于淘宝运营的相关知识培训,要求每个寝室从大一开始开设淘宝店铺,可以与学院旁边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里的淘宝店铺结对,按照淘宝店铺要求,对寝室的每个成员进行按岗设置工作要求,帮助结对企业经营淘宝C店或微店,当掌握一定技能后,也可以自行寻找货源经营淘宝店铺或者运营企业的天猫店铺,实现阶段式的技能提升。学院将与企业结对的整个实践过程写到教学计划中,制定符合校内实习的作息时间,这样给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职业化班级的创建极大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和集体荣誉感。 3.3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创建导师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学院的政策支持下,专业教师应该积极到企业生产中进行学习,获得行业前沿的知识和技术。我院每年都会选派专业教师进入电商企业进行学习,了解电子商务的运作流程等实际操作技能。由于学生自身差异性,在创业创新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兼顾到每个学生,可以通过搭建导师工作室,将真实项目带入工作室中,选拔优秀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安排岗位进行工作分配,这样可以“以实际项目促进教学”,将一部分优秀学生专业技能先行提升,再带动班级其他同学的学习能动性,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进一步发掘和探讨专业工作室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可能性,总结出一套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3.4开发校内外实训基地,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为了确保专业“创新创业”课程能够以项目化、全真模拟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实施,我院加大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训基地的力度,用于开展电子商务基本技能的教学实训。校外实训基地提供工学结合的企业顶岗实习,针对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组织学生灵活参与实习活动,鼓励学生到一线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校外实践基地对自身成长的帮助。 4、总结 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胆尝试,是一种开放的组织形式。大学生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在创业过程中,按照岗位需求,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有助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有助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更好的适应未来工作环境提供了前期保障。
建筑规模的庞大和各种改变都影响着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想要提升建筑行业在未来的发展,必须认真对待工程管理中的每一个项目。岩土工程的施工管理是建筑企业比较重视的问题,岩土工程中施工的有效管理,对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岩土工程中施工管理的方法进行相关探讨,便于给建筑企业提供参考意见。 1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方面的飞速发展,使得城市化进程的脚步越来越快。一定程度上,人们对周围各项事物的需求都发生了改变。在岩土工程中的施工管理方法上,人们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建筑行业在这方面不得不严加审查,不断完善。根据有关调查统计,建筑行业在我国的市场上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而且施工增加了难度,使一些技术和流程变得复杂。那么,想要加快建筑企业的经济成长,必须要结合时代的脚步,对岩土工程中的施工管理方法进行更加专业化的研究。 2我国岩土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分析 对于岩土工程施工管理来说,施工材料占据的成本比较大,施工材料的管理是岩土工程在施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市场上的现状而言,环境变化导致的全球材料价格都有所波动,这些材料价格的波动严重地影响着企业自身的利益。根据研究表明,现在的很多建筑企业内部的一些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不够健全,对这方面的管理和研究不够深入,并没有明确掌握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存在一些虽然从事岩土工程施工管理的人员,他们自身其实并没有特别丰富的经验以及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有些施工管理人员对待工作不够认真负责,经常玩忽职守,想要调动他们对待工作的积极性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这种现象对岩土工作管理的进行有着严重的阻碍。再者,建筑企业中的领导者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对这个行业的认识度不够深刻,他们的目光不够长远,对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并没有严格的看管和完善,对岩土工程施工管理的方法不及时更新,一系列问题引起岩土工程质量管理的质量逐渐低下,加大了企业的成本支出。就这种现状发展而言,如果不及时地制止,将会给我国岩土工程方面带来严重的损失,从而会使相关的经济利益流失。因此,相关人士应当对此及时反馈,对以上这些问题严加管理,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行改善。 3优化岩土工程中施工管理方法的途径 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对我国整体的经济效益有着很大的影响,想要成为发达国家,必须要严格及时地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这样才能够逐渐地推动国家的发展和成长,从而给我国的经济效益带来提升。优化岩土工程施工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3.1加强施工技术的科学化管理 科学化的管理方式一直处于变动中,想要提高岩土工程中施工管理的方式,施工企业就应当紧跟时展的步伐,积极地对新型的工艺技术和各类新的材料进行研究和探索,借助这些新时代的产物来不断地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同时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合理地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些新型的技术来提高组织管理能力。 3.1.1新工艺的大力推广 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工艺的发展,新型的工艺是在旧工艺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延伸和改变,更是旧工艺的完善与更新。新型工艺自然去掉了旧工艺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对施工技术的加强有更大的帮助。而且新工艺的诞生会增加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应当对新工艺进行大力推广,积极研究新型工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更新,这样就能够达到与时俱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3.1.2新技术的不断钻研 在目前的发展中,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安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这其中包含了各类技术的总和。市场竞争的剧烈,使得这其中的每一项技术都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从而达到市场上的需求标准,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应当对新技术不断钻研,提高企业自身的能力,才可以稳固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这样一来,企业的利润提升也就指日可待。 3.1.3新材料的广泛应用 建筑市场上对材料的需求非常的紧张,而且新型材料的研发在建筑企业中的市场是非常的广泛,再者材料成本在工程成本中占据的比例非常高,因此,建筑工程方面对于材料的要求也就非比寻常。既要价格实惠,也要材料的性能要比较好,能够满足建筑工程的使用。新型的材料一般都能够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以一顶三,企业加大对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必定能够给岩土工程管理降低一定的成本。 3.2实现现代化的施工现场管理方式 施工现场管理的方式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着变革,现代化的施工现场管理方式,将更能够对岩土工程考虑全面。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既然如此,企业应当跟随现代化脚步的进程,不断地采取各种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来给企业降低成本,从而加快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可以采用外企总承包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总承包方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与指挥,同时对各个部门和单位依照项目总体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效的协调,便于满足生产发展的各种要求。外企总承包的模式能够增强战斗力,并且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还可以把岩土工程的整体进行分割,统一按安排好各个部分进行组织协调来对这些进行施工处理。必须要加强交流和沟通,对在整个岩土工程施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解决,避免在施工的过程和施工完成之后出现隐患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3.2.1国内大型施工现场管理方法 大型施工现场的管理中,国内的管理方式一般是把这种大型的现场分为几个部分,根据相关专业的公司再进行分配管理施工。这种方式使企业没有办法实行统一的管理和解决,一旦出现问题就非常的麻烦,必须要针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解决,比较浪费企业有关人员的精力和给企业加大成本。有些时候由于出现的问题比较重大,还有可能请领导出面解决。这种管理方式不利于工作的有效展开,相关企业对自己的施工项目不够重视,就会出现反复进行返修的情况,这种重复投入建设的方式会加大企业的各项成本,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时候还会给企业的声誉带来一定的影响。 3.2.2国外大型施工现场管理方法 和国内的施工现场管理方式不同的是,国外一般对这种大型施工现场管理方式都是全权交给一家公司全部承包整体的工程建设。这种施工管理方式在管理的时候可以实行统一管理,由一家施工企业对自己手下所分布的各个模块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施工建设的工作效率,从而也就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增长。我国的一些岩土工程在施工管理时也可以效仿国外对这种大型施工现场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 3.3提高岩土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人性化 3.3.1管理人性化的意义 岩土工程生产工艺的提高,使企业对施工管理过程中操作工人以及施工人员的相关要求也逐渐提升。对于岩土工程在国内的发展而言,很多现场施工人员大都是农村,他们自身并没有过多地学过相关的专业知识,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不高,而且这些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成本损失。在施工的过程中,对比较专业化的流程和施工项目也无法提供可靠的保障。因此,企业在对这些施工人员的管理过程中,应当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这些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他们自身的专业技能,培养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稳定施工团队,这样才能够使企业的发展趋于稳定状态。 3.3.2人性化管理实现的途径分析 想要实现人性化管理,需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工作人员,明确工作人员自身在岩土工程施工中的位置,使用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们。岩土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应当在和施工人员们相处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遇到问题和矛盾时不要争吵,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管理人员要创造一个温馨和谐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大家在这种工作氛围中有更好的工作效率。在工作开始时,施工管理人员应当使用合理的方式调动起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并带领他们认真对待施工项目中的每一项工作任务,这样才有利于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岩土工程的施工管理的一系列方法进行相关的研究之后,发现岩土工程在施工管理这方面的内容还是有些复杂,它所包含的部分比较多,而且在实际情况中也会出现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问题。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想要稳固自身在社会上的地位,就必须要对岩土工程施工管理方法进行不断地研究和创新,合理地把握好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效益的发展。
引言 水利作为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样需要经过深入的改革向社会资本敞开大门。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日益提高,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利工程整体的管理水平还是略差一筹,且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若没有进行妥善的处理,会影响到施工的进度,并给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创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十分有必要。 1水利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①维护与养护工作。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若出现操作或技术类的问题,都会给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针对已存在的一些问题,施工人员只能通过在后期对其进行养护与维护,尽量降低其对工程质量与建筑使用功能正常发挥的影响。开展维护与养护工作,是确保整个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防止其出现损坏,确保工程的完整性。维护与养护工作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甚至消除其经过长时间运行存在的问题,防止水利工程运行中出现安全隐患,提高工程的安全性,为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②检查工作。加大日常检查水利工程工作的力度,在实际检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若发现问题,要及时与技术部门沟通,并共同分析与探讨引发其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制定与实施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高工程的安全性。③防汛抢险。在开展日常维护工作的过程中,尤其要对大中型的病险工程进行全面维修与保护,避免危情再次发生。同时,在施工前,还要制定一套完整的防汛抢险方案,尽量减少在施工中或工程竣工后出现洪灾,提高水利工程的安全[2]。 2水利工程管理现状问题 2.1管理资金不足 纵观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大部分水利工程在建设中,80%以上的建设资金是由政府提供的,而且每个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数量均不相同,这是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经济基础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获得的工程建设资金数量最少。资金数量不充足,不能达到工程建设的标准要求,进而增加工程管理的难度。同时,在水利工程建设活动中,没有资金的支持,其活动中产生的很多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排除,同时也影响后续扩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最终导致水利工程的功能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2.2缺乏管理人才 在实际开展工程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很多工程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不对口,且部分还是兼职人员,这些工程管理工作人员因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有限,对工程管理技术与内容了解仅存在片面,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工程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因工程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技能与专业知识有限,故在开展管理工作中,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进而导致管理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国内有非常多的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忽视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导致管理人员不能及时、准确了解当前最先进的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故一直采用传统的管理措施,这也是导致水利工程管理效果不能满足时展要求的重要原因。 3创新对策研究 3.1转变相关工作人员的观念 ①加强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基础社会上建设之间的联系,改变公益之上的观念,在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贯穿以服务国民经济与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为终于的建设观念;②将由有偿替代无偿供水观念,并完善有偿供水体系,使更多的人了解供水不是交易、水利工程的性质与实际建设的价值,以实现水资源最大化利用为开展各项建设工作的基础条件,使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③跳出“农”的束缚,不断引入新的经营观念,提高水利工程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扩大资金的招募范围,尝试引入并应用新的施工工艺与施工设备,推动工程的建设进程,进而使工程的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④转变讲义不言利与安于贫困的观念,向从事水利行业的工作人员积极宣传脱贫致富与义利并重的观念。 3.2增加水利工程管理技术水平 在高科技密集的背景下,不断涌现新的施工技术,对于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具有积极性的作用。因此,在工程管理工作中,应当与时俱进,引入科学管理方式,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管理,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技术水平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①针对已完成所有施工内容的水利工程,应当及时通知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由工程管理部门对其工程的质量进行最终判断。在水利工程中,管理部门要用足管理权力,工程管理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挥工程管理管理在水利工程中的作用,为造福于民与促进国家稳定发展,排除后顾之忧;②完善的水利工程基本配套设施,是确保水利工程质量的基础条件;③在开展水利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工程管理的有效性,需结合工程所处区域的具体情况,采用科学的手段,严格把控水利工程的各项施工环节,实现水利工程为民所用的目标;④引入科学的检测方法,提高工程管理的有效性。不断引入新的检测技术,完善检测的设备与仪器。硬件功能越来越全面,才能确保分析与处理工程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为水利工程的管理提供重要的保障。 3.3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培养 ①定期对工程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新工程管理理念、技术的培训,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②加强各工程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③在培训工程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中,要选择有过相关管理经验且专业知识水平较高的培训师,确保其培训的质量,唯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3]。④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工程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避免按部就班,对遇到的每一个新的问题,都要详细分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为解决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考,不断注入新的管理思想。⑤对管理人员采取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对于在公众中表现比较突出的,要给予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奖励,使他们的工作热情更加饱满,这也是对其他员工的一种鼓励。而针对以下工作表现较差的员工,要基于其工作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惩罚,使其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失误,有效规避在日后的工作中再出现相同的错误。 3.4改革工程资金管理措施 建立一套完整的水利工程投资制度,扩大资金募集的范围,放宽募集资金的标准,并通过向社会展示工程回报收益的方式,吸引个人与社会企业也可以参与到募集资金活动中,进而为优化与更新水利工程的管理设备及基础设施,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也为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的水利工程收费制度,根据现阶段国家制定的水资源使用标准,并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且科学的水费收取措施与方案。同时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方式,使更多的水资源用户可以充分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当前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并明确了解自身利益与水利工程资金收取情况的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水资源用户缴纳水费的主动性,为后续顺利开展资金管理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了确保募集的全部资金可以得到充分的有效运用,还要建立出严格的资金管理监督制度,规范资金的使用范围,防止在运用工程建设资金时出现乱支乱用与贪污腐败的问题。同时,在向各级地方政府申请拨款的过程中,要给予政府负责各种款项的支配权利,以获得政府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财政支持。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作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民生工程,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水利工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对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与实施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可以引入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工程管理的有效性,为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在于为高校财务报账优化流程、提升信息化程度做出贡献,推动高校财务报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近年来,在国家不断倡导教育事业发展及科技创新的背景下,国家对高校教育事业及科研事业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同时经费来源广泛、财务规章制度不断更新,从而业务量加大,财务工作变得琐碎而繁重。财务人员还要必须坚守原则、严谨审核每张发票,不合格的发票不给予报销。高校老师精力都用在教学科研事业上,他们对财务规章制度根本不了解,报账时经常遇到财务人员不给予报销的情况,他们认为财务人员在难为他们,心生抱怨。财务人员认为老师们不认真学习财务经费管理办法,所以财务报账问题一直困扰着财务人员和报账人员。如何提高报账效率,解决报账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是高校管理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财务报账流程现状 财务报账流程指报账人在经济活动中取得真实合法的发票,按照财务规定合理粘贴好发票,每张发票需经领导人审批签字,经办人、验收人也需签字,然后将票据送到财务部门会计岗进行审核制单,制单后记账凭证需要复核,复核后出纳岗办理支付手续。票据审核是财务报账流程中最为关键且繁琐的一个环节,因为会计人员不仅在审核发票时要做到细致谨慎,还要与教职工和学生耐心沟通。管理好教育科研经费支出的第一道防线就是财务报账,优化报账流程对财务报账和财务管理至关重要。 二、高校财务报账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报账人找领导审批签字难 通常而言,高校经费分为科研经费和事业经费,事业经费包含教学经费、学科经费、基金及其他事业费,经费种类繁多。高校实行一支笔签字制度。以H高校为例,报销发票都需学院、部处负责人签字,超过1万元需财务处长签字,超过3万需职能部门签字,超过5万需分管校领导签字,超过10万还需主管财务的校领导签字。国家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加大,根据学院需要,学院经常购买一台大型仪器设备需花费几十万,发票需要找至少4个领导签字,然而找领导签字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些领导身兼数职,他们也要出差调研、参加会议,报账人经常找领导签字就要跑好几趟,这成为老师们觉得报账难的原因之一。久而久之,形成了对于财务报销报账等工作的逃避心理,总认为这一工作较为繁琐、耗费时间长。 (二)报账人对财务规章制度不熟悉,报账信息不对称 国家财务政策不断改变,高校财务制度也跟着不断更新,但是老师们对财务政策信息了解不及时,导致报账信息不对称。例如从2018年1月1日起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普通发票,“货物或应税劳务、服务名称”栏次要有“简称”,有的公司没按要求开发票,老师们对发票新政策又不了解,对方给开什么发票就收什么发票,结果拿发票到财务来报账,发票不符合规定,财务人员不给报销。老师们的处理办法只有换发票或者不报销这张发票了,由于不了解财务政策,给自己带来了麻烦。有的老师们觉得财务人员不给报销是在为难他们,心生抱怨,其实是老师们对国家政策不了解,财务信息滞后,这样造成报账难的现象。 (三)财务信息传达不及时 报账难现象的产生的原因不仅由于老师们对财务政策的变更了解不及时,还因为高校财务人员传达财务信息得变更不及时。高校财务部门没有设置专门人员对各学院、部处老师进行财务规章制度宣传,只有等老师们亲自到财务部门来报账时才能慢慢了解财务信息的变更。信息不对称导致财务信息传达不够及时,高校教师和行政人员通常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科研和行政上,对于财务信息了解较少,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也相对薄弱。同时报账人也常常随着学生毕业或者行政岗位变动有所变更。 (四)高校财务人员稀缺,报账等待时间长 随着国家对科研事业支持力度加大,投入科研经费剧增,财务报销工作繁重,然而财务人员缺少,以H高校为例,会计人员一共7人,2017年科研经费来款2亿多元人民币,每天到财务处报账的人很多,尤其期末封账前,来报账的人特别多,整个财务大厅都挤满了人,大家排长队等待报销,会计人员对每张发票都需要认真审核,审核签字、发票是否符合规定、核算差旅费补助等,审核程序复杂、通常需要耗时间较长。赶上年底封账前或者项目结项前,报账人多的时候要等1个多小时,老师们经常抱怨科研教学任务繁重,报账等待时间长,影响到他们的教学科研工作效率,导致对于高校财务报账工作满意度降低。 三、解决财务报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一)使用OA系统办公软件,提高签字审批效率 办公软件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报账人可以通过办公软件向领导请示审批签字,领导审批签字可以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领导们都是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科研任务也很重,经常出差不在办公室,在传统报账过程中,报账人员通常找领导签字就要跑好几趟,这个过程消耗了老师们很多宝贵的时间。如果通过办公软件申请审批签字,会节省老师们宝贵的时间,提高报账工作效率。同时,系统化的保障也有助于提升报账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防止发生人工报账出现的核查不清等问题,在日后进行财务审核和项目审核工作中,也可以直接调取网上预约和处理的相关数据,实现效率质量的提升。 (二)实行网上预约报账系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许多高校也逐渐实行了网上预约报账系统。网上预约报账首先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网上报账可以不分时间地点,在家,在单位,节假日都可以在网上报账,这样大大节约了老师的宝贵时间,避免了集中报账、来财务处排队的现象。其次,避免报账人和财务人员产生正面矛盾,老师对财务报账工作经常产生不满情绪,容易与财务人员发生口角,如果开通网上报账,所有报销程序都在互联网上进行,可以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最后,报账系统处理信息准确,快捷,能及时了解每位报账人的报账进度。报账人根据原始单据录入报账的基础信息,然后报账人将原始凭证交到财务部门,经财务部门制单人员初审后,通常报销人员即可拿回执单离开,然后复核岗位的财务人员复核后交银行出纳人员进行转账付款。网上预约报账提高报账工作效率,为学校节省了人力物力。 (三)定期宣传财务制度 国家、各省市不定期的出台新财务规章制度,高校财务管理办法也要及时更新。老师们不能及时了解掌握新的财务政策,财务处最好每周定期走访各院对老师们进行培训,及时宣传财务制度,让老师们对财务管理办法及时了解掌握。这样可以避免老师们因为不明白财务政策而开错发票、重复跑财务处报销等问题,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老师们认为报账难的问题。对于更细的财务制度相关信息,积极采取网上通知、开会通知、微信通知等多种形式,更好地实现财务制度明确宣传和通知,保障规章制度落实的有效性。 (四)提高财务人员服务质量 为师生做好服务是机关行政人员的服务宗旨,做好财务报账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服务质量。第一,按照财务规定,报账人来财务处报销应自行粘贴好发票,有的报账人不会粘贴发票或粘贴发票不符合财务规定,财务人员应该给予耐心指导,教报账人如何粘贴发票;报账人经常遇到发票不符合规定或者报销手续不全,财务人员不给予报销的情况,这时财务人员要向报账人耐心解释,告诉报账人缺哪些材料,不要让报账人产生不满情绪。师生前来报账时,财务人员应笑脸相迎,做到服务周到,做到让师生满意而归。第二、财务人员应和各学院老师和领导主动沟通,询问各院领导和老师对财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完善报账工作。第三、各学院和各课题组应设置专门报账人员,财务人员对他们进行报账业务培训及最新的财经法规宣传,帮助各部门报账人员尽快熟悉最新的财经政策及报账业务流程。通过上文的探讨不难发现,财务报账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点,做好财务报账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高校财务报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签字难、信息不对称、财务规章制度不熟悉、信息传达不及时、财务人才稀缺、等待时间长等,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应改变传统财务报账不合理的程序,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引进先进的会计电算化核算软件,从而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互联网+带来了时代的变革,在科学技术的引领下,各行各业都在围绕互联网(或者说技术)进行创新转型。当然从技术革新趋势,以及当前国家政策(如营改增)来看,企业在新常态下要生存发展,管理必须要升级,而管理中的核心之一,财务管理更需要转型。正确地认识互联网+时代的财务管理新变化,合理地实施财务转型的措施和策略关乎到企业在网络经济时代的生死存亡。 一、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的新变化 (一)互联网+的特征 1.信息爆炸。互联网时代信息呈现出几何级的增长,结构复杂、形式多样的信息通过各种终端向人们生活各个角度渗透。随之而来的信息平台更加多样化,加之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高效,数据的存储变得更加便利。从利用海量云信息快速识别出有效信息,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高效率的关键。 2.资源共享,全方位融合。互联网时代各行业原有的壁垒由于网上链接被打破,资源共享的范围空前扩大,不同的生态与生态之间得以链接在一起。这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摒弃封闭保守的思维定式,具备更为领先的跨界融合理念。 (二)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发展趋势 1.创新成为企业财务管理重中之重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经济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原有的单纯依靠廉价资源的粗放型生产企业已逐步濒临淘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更加要求企业在创新上下足功夫,这样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相应地服务于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工作,在“互联网+”时代浪潮中,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要求更高,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创新转型节奏。企业的财务管理要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更好的运用网络技术,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紧跟企业制造转型节奏。 2.财务管理模式更加灵活 首先,财务管理的主体虚拟化。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促进了电子商务的繁荣,企业管理朝着虚拟化的方向发展,其日常运营业务在网上进行分包,经营和生产等具体业务在公司品牌的系统中进行集成,任务完成后解体重建,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的虚拟化。其次,财务结构扁平化,更加柔性。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传统的财务管理的金字塔结构,打破线性垂直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模式趋向于信息化和知识化。所有的财务管理组织结构围绕着数据收集、平台服务以及高层决策展开,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高效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二、互联网+财务管理创新转型相关措施 面对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工作的新变化,企业革新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在管理思维上具备互联网模式,在管理方式和内容上适应时展的规律,优化工作流程,积极推进财务管理转型。 (一)互联网思维 在互联网+财务管理创新转型方面,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怎么用互联网来做生意。从互联网的特征出发,对用户、产品、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并由此对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重新思考。互联网思维,应该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改变和创造,对已有事物进行重新定义,低门槛的发声渠道、低成本的技术手段,以及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受众。这些资源只有有效整合利用起来,才是互联网思维真正的价值所在。现代企业都在按照互联网思维改造以及调整企业的战略决策,升级管理模式、营销模式,改进组织架构和产品研发模式等等,比如快速消费品行业企业,互联网+最简单的升级就是开展一系列的数字营销,抛开其中的各种繁复表象,内里核心的东西是数据——体量巨大的数据。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说,实际上财务工作,打交道最多的也是数据,传统的财务管理,这些数据的价值并没有真正体现,只是简单的核算企业的成本,收益,然后束之高阁。这个是理念问题,为此就需要互联网思维来武装企业,进而转变财务管理的模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 (二)具体财务转型措施 互联网+时代,技术的革新给财务管理创新带来技术支撑。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获取企业运营的海量信息来支持企业管理决策。如何利用互联网做好企业整体财务信息的共享,并加以匹配专业素养的财务管理人员以及重点把握资本管理创新是整个财务转型的关键所在。 1.做好财务共享。财务共享有利于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使企业基础财务工作,向战略财务工作转移。而财务共享,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解放财务会计,实现财务共享,至少有60%的会计人员可以从传统的钱、账、税中解放出来,并转投入管理会计的工作中来。企业财务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传统的财务管理就是简单的将其从企业管理中人为的割裂出来。实际就是所谓的数据孤岛。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说得最多的是云物大智移。技术的进步,使财务共享成为可能,也必将共享。共享是解决企业钱、账、税甚至是包括控在内的重复性基础财务工作的最佳方案。而要实现共享,必不可少的是财务共享平台,原有的财务软件系统不能说过时,而是要融入到这个财务共享平台中,把基础财务工作整合,只需要很少的会计人员进行核算,然后上传到平台,基本就实现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共享。 2.做好财务人员转型。要针对解放出来的财务会计,提升能力,实现从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这里边包括思维(互联网思维、颠覆式创新思维等)、财务管理定位(财务人的角色、业务和财务关系等)以及最重要的能力(其中也别要突出财务预测、计划能力)。企业财务管理转型人才是必须的,而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财务管理需要的是管理会计,而不是核算会计。企业的财务人员首先要思考企业的未来价值,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利用财务知识来表现历史成本加现值以及未来价值。其次,做管理会计,不是光做财务报表,而是要在列数据时,找到其中的规律,并最终形成决策建议。核心的东西不是报表,报表只需要让企业领导看得懂就行,关键是建议。再次,要学会利用大数据技术,擅长使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并且在扎实的财务知识技能的支撑下,做财务预测和计划。这就是上文提及的报表中的建议。最后,要提升综合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提高财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沟通能力、数据敏感性等能力。 3.做好资本管理创新。财务管理转型,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财务工作中的数据为企业战略决策服务,特别是要发挥财务工作在资本运作当中的效用。互联网+时代,更强调钱的合理分配,要考虑企业融资、筹资,资本怎么用,怎么保证企业流动资金的正常流动,并且要考虑兼并、重组、分立、上市等等。这些都指向战略财务管理。 三、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创新转型策略 (一)实施财务战略 所谓财务战略是指企业立足于未来发展,将当下的财务工作进行合理地规范和延伸,从而做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整体财务决策。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获取更加便利,商品的生产成本更加透明,因此产品价格空间急剧下降。通过财务战略的实施,利用资金的均衡流动提升市场竞争力,深入分析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因素针对性地进行资本管控,保障战略成功实施,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架构网络信息管理平台 财务共享的有效运营有赖于信息平台的搭建。企业要创新财务管理工具,例如SQLserver等网络财务软件囊括了存货核算、产品销售等多个功能,有效地运用这类财务软件可以加速构建网络信息平台。网络信息管理平台打破了财务与业务部门的平行低效运行结构,克服了业务与财务部门的目标不统一,实现了具体业务与财务信息的一体化,从而大大优化了管理层级,管理结构更加扁平化。节点管理更加高效有序,实现了企业运营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有机结合。 (三)重视人才培养,打造复合型人才 企业经营的好坏归根结底在于人才。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成功转型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会计核算、监督以及资本运营管理的能力,甚至包括法律、税务等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具备先进的互联网思维,熟练运用网络技术。这就需要企业加大在网络经济时代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吸纳相关人才,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 四、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带来冲击的同时,为企业财务管理转型提供了支撑。企业在现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下,财务管理工作转型的大潮势不可挡,如何平稳高效地实现企业财务转型,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强调财务管理应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引,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走战略财务管理思路。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但希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的重要软实力,也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精神内核。在当前形势下,为适应医疗卫生改革的要求,深化医院文化内涵建设,促进医院文化传承和创新,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是当前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笔者探究了医院文化内涵建设对提升医院软实力的影响,为医院管理文化建设的实施提供一些方法与思路。 1医院文化的内涵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理念、价值理念、管理方式和行为准则,发挥着导向、凝聚、激励、约束、教化的作用[1]。医院文化是根植于医院发展悠久历史、贯穿医院管理与服务全过程、面向医院临床医护、管理保障等全人群,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管理文化全方位的医院社会价值文化载体,医院文化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管理之魂”[2]。 2医院文化内涵建设 2.1重视党建引领制定医院文化建设战略 2.1.1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对医院文化的政治引领作用,着重从党建思想指导、制度落实、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医院文化平台的建设、以人为本的文化激励等角度出发,把握医院文化建设的方向。培养医务人员弘扬和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塑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严谨的行业风范[2]。建立完善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实行医德“一票否决”制,将医德表现与医务人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评优评先和年度考核等直接挂钩。2.1.2干部队伍的建设。在全院组织员工学习与讨论“党的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开展中心组学习,努力夯实基层党建各项工作,医院主要领导积极动员,围绕“‘两学一做’凝心聚力,共同推进医院发展”主题,为全体中层干部、支部书记、委员及新发展党员上专题党课。开展“支部书记学党章”心得交流、举办党务知识讲座、组织党员参加“走基地、看变化、聚力量”活动,全面启动基层党建项目。2.1.3医院文化的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开展道德大讲堂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其内容涵盖礼仪的规范、护理质量的提升、职业道德和家风的弘扬等多个主题,广泛宣传身边好人事迹。组织开展“争创文明示范窗口、文明示范病区”、“争创医德医风标兵、文明职工”等项活动,通过推荐评比,培养职工争先创优意识。组织推荐苏州市劳动模范、苏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百名医德之星”等先进典型,制作“劳模”风采、党员示范岗展板,报道宣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 2.2健全规范的制度体系 2.2.1完善规章制度,推动法治型医院建设。任何一个组织要想运作有序,都离不开规章制度的约束,文化建设也不例外[3]。近年来,医院通过修订和完善医院规章制度,使得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在绩效管理方面,医院坚持公益导向,优化激励机制,以效率效益、医疗质量、科室管理、技术难度、病人满意度为基础,制定考核细则及考核指标以及完善绩效考核方案。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方面,坚持从严治党,严格监督机制,落实“两个责任”,聚焦重点部门、重点项目,以公开透明、权力分散、群众共同参与为原则,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医院文化氛围。2.2.2完善服务流程,保障医疗质量。在完善服务流程和保障医疗质量上,采取如下措施:第一,认真抓好质量安全流程制度的建设。修订《急诊配血流程》、《夜间急诊用药流程》、《信息故障门急诊、住院诊疗应急流程》、《临时急救、会诊、应急任务门诊服务应急流程》、《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等制度,并组织全员培训和学习。第二,严格落实医疗护理核心制度。每月组织开展医疗护理核心制度自查、互查,对运行和归档病历进行质控评价,组织病历质量检查、反馈、整改,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做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第三,不断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办法。重点做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严格落实《重点管理药品集体点评制度》制度,每月抽取药品销售总金额排序靠前的重点监控药品进行集体点评,切实加强对非治疗辅助性药物、抗菌药物等用药干预管理。 2.3高效优质服务的特色 2.3.1医疗服务行动方案的落实与推行。推出完善预约诊疗、建立远程医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等8项重点服务制度;创新门诊服务升级、多学科联合诊疗、学科医联体推广、护理及药学衍生服务等12类医疗服务模式;创建医院服务品牌2项,分别是肺科的“你我同行,共击‘痨病’”和传科的“你我守护,精准治疗”。2.3.2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所有病房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优质护理病房覆盖率达100%;开展“亲情服务,温馨如家”主题活动,推行“护理服务十项承诺”举措和“9+1”温馨服务,全面改善患者住院体验;持续推进护理延伸服务,全年共开展“关爱老人,我们在行动”延伸服务。2.3.3特色医疗服务惠及百姓的开展开设多学。科联合门诊,开展乙肝、梅毒、HIV感染产妇母-婴阻断,拓展感染外科服务人群,做好学校结核病疫情处置,推出职业健康检查上门服务等,努力满足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积极承担公共卫生任务,认真履行卫生职责。按照苏州市健康城市“531”行动计划的统一部署,医院积极参与全市慢性肝病筛查与健康管理工作。 2.4人才培养的人本文化建设 2.4.1梯队建设与人才培养。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的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全面实施“人才强院、人才兴院”战略,不断提高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及管理的综合水平,为医院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保障。2.4.2发挥职工特长开展兴趣活动。工会、团委积。极组织与动员,发挥职工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组建书法班、绘画班、舞蹈队、乒乓团、读书会等兴趣小组活动;组织职工在休息日开展登山、踏青、秋游、逛园林、赏梅花等主题活动,舒缓职工的工作压力,培养职工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2.4.3实施医护关爱项目保障职工身心健康组织开展医务人员关爱活动,包括开展一线医务人员短期休疗、职业暴露关怀、医务人员心理测评及疏导。另外,医院通过重点打造“我们的节日”这一文化品牌,围绕传统文化节日,培育文化自信与自觉,组织开展“迎新春联欢文艺汇演活动”“职工运动会”“闹元宵”“重阳敬老”等文化活动,以提高退休职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3医院软实力的发展与提升 通过医院软实力的发展与提升,获得效果如下:(1)教育学术科研成果卓著。积极推动科研申报和学术交流工作,2018年至今共承办国家级、省、市级继续教育26次,比2017年增加8次。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并首次获得“江苏省青年自然基金项目”,获省卫计委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1项,并分获苏州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2)职工凝聚力提升明显。通过医院文化内涵建设的深入,有效提高了医院全体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进一步激发了全员职工的工作热情,促使大家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不断提升医院的整体凝聚力。(3)专科影响力整体提高成功承办中国首次举办的洲际结核病前瞻性生物样本库(RePORT)第四届国际会议和第四届国际结核病论坛暨中国结核病临床试验合作中心国际研讨会。与苏州地区9家医院联合成立市结核病医联体。目前,医院共有3个省级重点专科、3个市级重点学科、6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和1个临床医学中心。2018年结核病学科再次挺进全国三级医院科技量值排名百强、位列第51名。医院文化是医院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医院管理及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建设优秀的医院文化是医院实现长期发展的重要支撑点[4]。医院通过加强医院文化的内涵建设,完善了医院管理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职工凝聚力,提升学术影响力。医院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均得到持续提升,保证了医院可持续发展,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曹荣桂.医院管理学:医院文化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57-159. [2]张明文,杨鸣.公立医院文化的影响因素与建设策略探讨[J].江苏省卫生事业管理,2019,3:363-366. [3]陈芬.医院文化建设的难点与对策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17,34(2):23-24. [4]陈起坤,颜楚荣,陈卓琦.新医改形势下我国医院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1:17-20. 作者:汤国红 单位: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本文第一部分对学前语言教育中儿歌教学对幼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对借助儿歌教学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对儿歌在学前语言教育中需注意的问题阐述,期望能为相关教育研究提供积极参考。儿歌具有轻松、欢快的特点,将儿歌运用到学前语言教学中,能够让幼儿在接受音乐熏陶的过程中,快速掌握相关语言知识,并为幼儿营造极为活跃的课堂氛围。儿歌教学方法符合学前教育的性质,能够有效优化学前语言教育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新时期的学前教育者,必须要加强对儿歌在学前语言教学中应用的全面研究,这样才能将之潜在价值发挥出来,达成预设的幼儿语言教学目标。 1学前语言教育中儿歌教学对幼儿的影响 1.1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正处于3-6岁之间,此时期他们的思维需要依靠具体形象的事物,呈现出思维的间断性和记忆的简短性,此思维特征的存在,需要老师在开展语言教学内容之时,运用非常精简的句子来教学。儿歌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之一,其主要对象就是幼儿,并且具有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等基本特点。通过对儿歌内容的调查发现,一般具有以下几类:介绍事物特征的,如“秋风吹,树叶摇,红叶荒野往下掉”;引导幼儿正确生活习惯的,如“小牙刷,手中拿我呀张开小嘴巴刷左边,刷右边”;描述儿童活动的,如“漫山遍野白茫茫,小朋友们快快来,一起玩雪多愉快”。所以,儿歌与幼儿的语言和思维发展特征相一致,幼儿在欢乐的儿歌中,能感受语言的美,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并为语言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1.2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的年龄较小,情绪波动一般较大,在语言教学中很难集中注意力。而将儿歌运用到学前语言教学之中,则能借助儿歌的生动、动听来吸引幼儿,增强他们学习语言的热情。比如课堂初期,老师就可以为幼儿唱一首儿歌,即“上学最开心”,歌词为唱唱儿歌,跳跳舞,动动蜡笔,画画图,举起小手数一数......同时老师需要在辅以跳舞、画画、数数等动作,这时幼儿自然会逐渐集中注意力,并且乐于跟着老师一起唱儿歌做动作,相信通过老师这样有趣的语言教学之后,幼儿不仅能够学习到语言知识,而且还能在课堂中始终保持学习注意力。 1.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前阶段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需要让幼儿自己扣衣服扣子,自己洗碗等,如果仅靠老师的指令与语言告诉幼儿,那么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会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此时如果能运用儿歌进行教学,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老师可以借助《我是好孩子》儿歌来教学,其歌词就是围绕搬椅子、拿杯子、扣扣子等来展开的,幼儿能边唱又能边做,相信通过老师这样长期以往的引导,幼儿会在借助儿歌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4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阶段正是儿童学习语言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幼儿学习的词汇、语言的使用办法、使用语言的方式会对终生的语言习惯产生影响,并会对儿童思维的发展产生影响。而将儿歌教学运用到语言训练之中,则能够在激发幼儿语言表达欲望的同时,让幼儿逐渐学习到正确的语言发音,掌握连贯的语言表达技巧。在利用儿歌教学进行语言训练之时,老师可以利用儿歌游戏来开展教学活动,如让幼儿学习数字的表达之时,就可以在网络中找一些与数字相关的儿歌,并设计一些幼儿能接受的动作手势,播放歌曲的同时,让幼儿们根据歌词中的数字来做动手手势。之后当幼儿们对儿歌熟悉了之后,可以开展相关比赛,哪位幼儿能快速背出歌词并准确做好数字动作,就可以获胜。针对获胜的幼儿们,老师要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以便于保持他们参与学习及比赛的热情。所以,儿歌教学方法能使原本枯燥无趣的语言训练不再单调,游戏加上比赛的形式,能使幼儿轻松理解儿歌中想要表达的内容,并学会一些语言表达技巧,能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5启迪幼儿的心智 对于幼儿而言,他们年龄较小,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的事情,心智还未被开发,对于较多道理都不能有效理解,所以,幼儿老师需要明确启迪幼儿心智的必要性。老师不妨借助儿歌来启迪幼儿的心智,儿歌创作的基础其实就是幼儿熟悉的各种生活场景,儿童通过听儿歌能够认识到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体会到大自然中的美丽。并且儿歌中描绘的场景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想象力,在歌曲中开发心智。具体实践之时,老师在选择启迪儿童心智的音乐时,必须要选择积极、欢快的歌曲,让幼儿感知各种生活常识。又或者可以选择一些颠倒性的歌曲,让幼儿在歌曲语言中分辨事实,体会儿歌的乐趣。 2借助儿歌开展教学活动的具体策略 2.1选择适合幼儿语言教育的儿歌 学前语言教育过程中,老师借助儿歌开展语言教学活动之时,需要先对儿歌进行整体的了解,并对幼儿的实际语言水平及能力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够针对幼儿选择出最为合理的儿歌,提高学前语言教育的质量。比如:针对小中班的幼儿而言,他们的年龄更小,需要选那些极为生动、形象的儿歌来教学,如《小白兔》、《小花猫》等,不仅能够激发幼儿语言学习的兴趣,还能够主动参与到学唱与模仿过程中,对语言进行有效的感知,逐渐对语言学习产生兴趣。针对大班的幼儿而言,他们的年龄相对较大一些,为其选择的儿歌,不仅要生动、形象,还需要确保其内容极为丰富,如《过家家》、《我爱我的小动物》等儿歌。总而言之,老师所选择的儿歌,必须要与幼儿熟悉的生活相关,这样才能够让幼儿语言学习之中,产生共鸣,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提高幼儿的实际语言学习效果。 2.2以儿歌游戏来保持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 学前教育过程中,老师在利用儿歌进行语言教学之时,不妨利用儿歌游戏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满足幼儿的爱玩好动性格特点。但老师需要注意一点,儿歌游戏中的动作并不是随意做的,必须要具有能够帮助幼儿理解与记忆知识的作用,使语言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以《拇指歌》为例子,其中的歌词为“胖胖的奶奶,笑眯眯;瘦瘦的爷爷,爱生气”,每一个人物对应一个手指,幼儿易学易记。通过这样的儿歌学习之后,幼儿不仅能够掌握描述人的技巧,又能够掌握语言思维和表达的技巧。儿歌之中包含着十分丰富有趣的内容,能够有效感染幼儿的精神世界,获取更多新信息,并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由此可见,在学前语言教学中充分运用儿歌来设计游戏,能在保持幼儿语言学习兴趣的同时,将语言学习过程当作是一个快乐的旅程,能留下极为美好的回忆,而不再单单是枯燥乏味的学习经历。 2.3利用儿歌开展单词、句型、对话教学 第一,单词教学。对于幼儿而言,儿歌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单词教学方法,幼儿通过对喜欢的儿歌的朗读与反复唱之后,会有效的学习及记忆单词。一般来说,儿歌虽然篇幅短,但是其中的词量还是较为丰富的,能使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丰富的单词。此外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幼儿通过在儿歌中学习,会不断感受成功学习带来的乐趣,能有效增强幼儿的学习自信。第二,句型教学。语言学习过程中,必然需要幼儿对句型有所了解与学习,所以这就需要老师选择有效的方法,将枯燥的句型加以改造,使之得以生动、活泼的展示,激发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而儿歌就是最有效的句型教学形式。儿歌最大的特征之一便是重复性较强,所以句型教学中,老师可以先引导幼儿对儿歌进行多次朗读,对其进行有效理解,对其句型结构的构成进行了解,之后引导幼儿唱和演,开展循序渐进的句型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有趣的儿歌学习中,轻松掌握句型结构,为语言能力的提升奠基。第三,对话教学。借助儿歌开展完单词和句型教学之后,老师就要利用儿歌开展对话教学。利用儿歌进行对话教学,和前面的单词、句型教学不同,对语调、语速、用词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儿童日常行为规范的儿歌,如洗澡歌、礼貌歌等,以此来开展交际练习,既能有效培养幼儿的品质,还能取得良好的对话教学效果。具体的操作过程为,将儿歌对话内容编排成为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问答式儿歌,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以反复的练习加深记忆力与语感,达到最终的张口即来的效果。这样的整个对话教学过程中,语言学习会越来越轻松,能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后续更好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3总结 儿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开展学前语言教学活动的重要教学手段。实际学前语言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在明确儿歌教学对幼儿积极作用的同时,从合理选择歌曲、开展儿歌游戏及进行单词、句型及对话教学等角度着手,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提高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及能力,为幼儿今后更好的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赵明霞.浅析儿歌在幼儿语文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及发展[J].语文建设,2016(3):91-92. [2]刘玉石.浅析儿歌在幼儿语文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及发展[J].汉字文化,2018,No.200(6):93+105. 作者:程颖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一、市级警犬技术实战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一)满足市级公安机关警务实战现实需要 在实际警务工作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市辖各县区警犬技术力量发展并不平衡,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在发案后,县区级警犬技术力量能够及时到达现场进行处置,但由于警犬数量与人员能力不足,解决不了所面临的复杂现场情况。在上报上级警犬技术部门等待技术支援后,往往会耽误警犬最佳使用时机,造成警犬实战效能无法有效发挥。组建市级警犬实战团队,在发案后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协调各科目专业人才迅速到达现场,集中全市警犬技术优势力量,快速处置现场警情,对提高警犬使用成功率,增强警犬技术在基层的实战认可度,形成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促进市级警犬技术专业人才队伍良性发展 由于当前基层公安机关工作任务繁重,警力资源缺乏呈常态化,所以各地普遍存在抽调警犬技术部门人员充实其他部门以及基层所队的情况。警犬技术部门留存人员不多,导致出现有些科目无人带犬作业、战斗力不足以及警犬闲置现象。有些地方警犬数量与留存人员比例较大,仅留喂犬管护人员,使得警犬训练难以保证,易导致警犬丧失工作能力,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使警犬技术发展进入死胡同。建立市一级警犬技术团队,整合各县区警犬技术优秀人才与留存人员,选调热爱警犬事业的高科技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利用现有资源迅速发展壮大全市警犬技术力量,有利于改善警犬技术队伍人员现状。 (三)提高警犬使用效率和战斗力 近年来,各省级公安机关警犬技术部门为充分发挥警犬技术实战效能,优化警犬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利用警力,相继成立省级警犬技术实战团队,选拔集中全省优秀警犬技术人员骨干,形成合力,以应对各类大型安保以及省内大型应急处突维稳事件处置。工作实践表明,省一级公安机关组建警犬技术实战团队,集中优势力量对省内大案要案攻坚克难,快速反应快速处置,大大提高了警犬使用效率,避免了人力物力浪费。通过借鉴省级警犬技术团队建设经验,建立市一级警犬技术实战团队,可使市级警犬技术实战团队建设少走弯路,迅速形成战斗力,对市级警犬技术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二、实战团队的应用领域分析 (一)侦查破案 警犬技术最主要的实战作用便是侦查破案。组建市一级警犬技术实战团队,可以对全市范围内发生的各类案件做到全覆盖出警。首先,依托实战团队内专业人才的多样性,可以在调查走访、案件现场勘查、足迹追踪、物证搜寻、鉴别确认、无人机搜索勘查、后勤保障等多个方面协同开展作业,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避免县区警犬技术力量单组作业面临的人手装备不足、科目门类不全、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其次,警犬技术实战团队本就是由市公安局警犬基地以及各县区警犬技术人员组成,所以无论在市里任意县区发案,都会有当地警犬技术人员根据地缘优势,依托对于当地情况的了解,快速熟悉案情,制订符合实际的用犬方案,能够高效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尤其在山地搜捕犯罪嫌疑人、搜索物证、搜寻走失人员等多种类型案件中可发挥积极作用。 (二)搜爆安检、警卫安保 大型活动的搜爆安检及重要目标的警卫安保工作已成为当前公安工作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在重大活动搜爆安检勤务中组建使用警犬技术实战团队,已有大量成功使用案例以及丰富的使用经验。通过学习吸收成熟的使用模式,由市一级建立的警犬技术实战团队承担搜爆安检及警卫任务,发挥警犬技术在搜爆安检勤务中的独特优势,协同特警、警卫、技侦等多部门警种联合作战,加强对于重点区域和人工仪器检查死角的搜索,确保在市内举办的大型会议活动、重要领导人来市视察的警卫安保工作万无一失,凸现警犬技术的不可替代性。 (三)应急处突 市一级应急处突拉动演练活动中,由于隶属单位不同,各县区警犬技术单位往往都是被编入县区一级特巡警大队作战单元,由于人数及战术限制,并不能充分体现警犬技术在应急处突方面的独特优势。而市级警犬技术实战团队可以充分发挥专业覆盖面广的特点,通过单独设置警情,突出警犬技术特长进行处置,可以有效提升警犬技术部门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置能力,凸现出警犬技术的巨大震慑力,以及在突发性事件处置中的独特作用。 (四)新领域、新战法的应用研究、推广 利用市级警犬技术团队的资源优势,针对辖区警务活动实际情况,开展实战攻关,针对辖区新领域、新战法进行课题研究。通过开展新领域、新战法的应用研究、推广,将警犬工作进一步做到实处,促进市级警犬技术结合本市治安特点良性发展。近年来,使用警犬技术打击新型犯罪领域的创新工作方法和侦查破案模式已经卓有成效,特别是使用警犬技术实战团队在快递物流领域查缉“电诈”工具方面,通过抽调来自各地的警犬技术实战团队,集中优势警力,在边境快递物流中转点使用警犬查缉涉电信诈骗工具,查获大批涉诈工具,有力打击了电信诈骗犯罪的嚣张势头。在市一级组建警犬技术实战团队,可以迅速推广总结此类新领域、新战法成熟的经验做法,通过联合禁毒、治安、森林公安等多部门对市一级多家物流中转站展开常态化查缉,针对毒品、爆炸物、涉“电诈”工具、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等多项违禁物品展开专项行动,从而进一步扩大警犬使用战果,提升警犬使用效能。 三、实战团队工作模式的探讨 (一)队伍建设 建立市级警犬技术实战团队,应由市级警犬基地牵头建设,由基地负责人向市局机关及省公安厅业务部门做可行性汇报,经公安局党委开会研究同意后,出台具体文件及保障制度。团队人员应根据现实表现、工作能力、思想品行、奖惩情况进行选拔。将热爱警犬事业,在警犬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参加过国家级或省级警犬技术比赛并取得名次者应优先考虑,也可吸纳其他技术专业人才加入,充实实战团队技术力量。人员确定后以文件形式下发各县公安分局,保证实战团队警犬技术专业力量的稳定性和专业性。 (二)出警机制 警犬技术实战团队出警机制要多样灵活,平时在驻地、战时再集中,在接受指挥中心统一派警及满足其他警务部门的需求外,进一步拓宽出警渠道,提高警犬使用率。建立适合本地市级警犬技术实战团队的迅速反应机制,做到出警时能够迅速集结团队成员,后勤保障充分,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辖区警情点,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赶赴现场,为警犬使用创造有利条件。 (三)日常训练 市一级警犬技术实战团队训练可与每年全市警犬技术复训班以及区域红蓝对抗专项行动等活动相结合,在战中训,以训促战。市公安局警犬基地应通过举办年度警犬复训班,邀请省级优秀警犬技术实战团队教官以及其他刑事技术专业骨干现场授课,提升团队成员现场勘查能力,传授团队工作经验,解决实战与训练时所出现的问题。通过设置模拟警情,复刻真实案件现场情况等贴近实战的方式,锻炼实战团队人员及警犬出警速度,固化现场应对流程,做到在真正有警情时能够有条不紊迅速处置。 (四)同步上案 建立市级警犬技术实战团队同步上案机制,有利于警犬技术人员及时充分了解案情,制订科学用犬方案,根据现场有限条件最大限度发挥警犬技术独特作用,即使不能达到直破案件的圆满效果,也能够为侦查破案提供证据指明方向。近年来,各省级公安机关相继出台了警犬同步上案机制的要求,旨在解决传统出现场错过最佳用犬时机和条件时才决定使用警犬技术“碰运气”,最终导致贻误战机的问题。要根据辖区实际地域面积,实战团队人员及各科目警犬数量分布情况,科学合理地制订警犬技术团队同步上案机制,确保实战团队拉得出、打得赢。 四、宣传与激励措施 (一)做好警犬技术宣传推广工作 在警犬技术实战团队发挥作用取得战果后,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应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内容,在公安内网以及新媒体平台,通过简报、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做好警犬技术宣传工作,讲好警犬技术故事,树立先进典型,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警犬工作。通过在社会舆论中取得良好反响,进一步获得人民群众认可,进一步增强警犬技术的震慑力,提升警犬技术人员的职业荣誉感。 (二)建立市级警犬技术实战团队激励机制 良好的激励制度可以有效调动实战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提高警犬训导员的工作积极性。由于在县区一级的警犬工作队伍中,事业编及工勤辅警所占比例较高,受身份限制及没有健全的晋升通道,极大阻碍了市级警犬技术实战团队队伍建设。现在各省都相继对辅警改革出台立法措施,规定辅警层级,提供完善上升空间。要探索建立市级警犬技术实战团队奖励机制,对在重大警务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志进行表彰奖励,并作为带犬民辅警年终评优评先、职级晋升、推优入党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些激励措施对促进市级警犬技术团队的发展,促进警犬技术进一步服务警务实战需要,具有重大的意义。 综上,市级警犬技术实战团队建设,对于进一步深化“四个服务”,优化警犬技术专业人才技术队伍,推广警犬技术新战法、新成果,促进警犬技术更多地参与公安警务工作,进一步提升警犬技术服务警务实战的效能,推动警犬技术发展迈上新台阶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张彦鹏 成兴盛 罗宇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公安局特警支队警犬基地 甘肃省公安厅机场公安局特巡警支队警犬大队 甘肃省白银市公安局特警支队警犬基地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各种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使肾小球滤过率出现下降,造成机体排泄废物、调节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等方面出现紊乱的医学临床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在患者病情较严重的情况下会危及生命[1]。因此,临床上必须要及时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实施科学治疗,并通过强化健康教育等,增进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提高其治疗配合度[2]。有报道显示,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治疗期间,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加强对疾病知识的宣教,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3-4]。基于此,本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8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实施研究,分别通过常规护理和引导式健康教育对患者实施护理,对比其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8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实施研究,将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1例设为对照组,2018年7月至12月收治的41例设为试验组。对照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均在44~80岁,平均年龄(62.80±5.50)岁;病程均在2~10年,平均病程为(5.80±1.20)年。试验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均在45~81岁,平均年龄(63.20±6.50)岁;病程均在2~11年,平均病程为(6.00±1.50)年。两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在一般资料对比上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常规进行口头疾病知识宣教、用药指导及其他对症处理等。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引导式健康教育,具体做法如下。第一,环境引导。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环境护理及引导,按照医院相关管理要求对疾病知识宣传栏进行科学设置,在患者入院时给予热情接待,主动向其介绍住院整体住院环境及周围环境状况等,重点介绍疾病知识宣传栏相关内容及知识,引导患者尽早认识和熟悉相关医务人员,并叮嘱其积极配合相关医护工作,促进患者治疗和护理配合度的提高。第二,饮食引导。护理人员应进一步强化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饮食引导,提前制作一些慢性肾功能不全健康保健宣传手册,确保手册中包含患者饮食注意事项等内容,将手册及时发放到患者及其家属手中,引导其正确进行阅读,不定时询问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及饮食知识的了解情况,对于回答正确率较高的患者应高度肯定和表扬,对回答表现不佳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纠正和补充,引导其转变思想和思路。另外,告知患者清淡饮食、均衡营养饮食有利于促进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病情康复,叮嘱患者切勿食用生冷食物、油腻食物以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病情。引导患者养成规律饮食的好习惯,从多样化饮食中摄取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纤维素以及蛋白质等有益物质,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改善患者体质,帮助患者更好地对抗疾病。第三,心理引导。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对于存在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的患者进行积极引导和疏导,力求消除或缓解其负面情绪。具体实施中,护理人员可通过语言和行动等方式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使其感受到来自医院的人文关怀,避免其过分胡思乱想。对于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较浓厚者,护理人员可重点讲述一些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成功治疗案例,或可邀请一些经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的患者到病房与之进行交流,分享疾病治疗中的心得体会,或者组织召开病友会,方便患者进行交流,互相鼓励,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提高患者治疗和护理配合度。第四,节律性意向及教育。护理人员应针对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开展节律性意向及教育,经拍手或者伸展肢体等动作和游戏,对患者机体进行放松,缓解其肌肉紧张的状况。同时,针对健康教育内容和自我护理技巧的教育可拆分为多个步骤和环节,同时对不同环节以及步骤进行科学编排,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和连贯的程序,例如可通过唱歌或者画画等方式实现对患者节律性语言的有效调节,引导患者科学完成自我动作[5]。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对比其健康知识掌握率;对比患者接受护理后的饮食、用药、运动依从率;对比患者护理满意率[6-7]。1.4数据处理经SPSS17.0数据软件包实施数据统计学处理,通过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研究中计数资料,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的健康知识掌握率对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健康知识掌握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1%,χ2=6.248,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后的饮食、用药、运动依从率 试验组接受引导式健康教育后,其饮食、用药和运动依从率依次为(40例)97.56%、(41例)100.00%和(39例)95.12%,均高于对照组的(30例)73.17%、(35例)85.37%和(32例)78.05%。两组数据进行比较,χ2值分别为16.490、26.064、18.750,P<0.05。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对比 试验组接受引导式健康教育后取得的总护理满意率为97.56%,均高于对照组的78.05%,χ2=7.289,P<0.05。见表2。 3讨论 慢性肾功能不全在临床中比较常见,该病的发生可由诸多因素引起,是一种肾实质损害性疾病,发病后患者的肾脏呈现渐进式萎缩情况,对机体基本功能逐渐无法维持,临床中逐渐出现代谢产物潴留,全身各系统受累及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现象[8]。由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病程比较长,且在治疗过程中疾病极易反复发作,不但造成患者治疗费用的增加,同时也给患者心理上带来极大的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9]。所以,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要采取有效的及时尽早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病率较高,病情通常较严重,除了要及时对其进行科学治疗外,还应配合良好的护理干预,尤其是要强化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促进相关临床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10-11]。患者对自身的健康行为管理情况会直接影响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在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能够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12]。有研究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因复杂,常见的除了有个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外,社会因素以及饮食因素等也属于常见影响因素[13-14]。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除了要确保治疗措施的及时性和科学性之外,还应合理配合相应的临床护理方法,确保治疗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要想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高,强化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和重要[15]。引导式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科学的健康教育模式,其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值得深究[16-17]。引导式健康教育通过对患者进行引导、诱发以及教育,运用综合康复方法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实施护理,能够促进患者自主运动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并可对患者节律性意向进行激发,提高患者参与各种娱乐活动的意识等,有利于减轻患者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增强患者信心,提高其治疗和护理依从性[18-19]。本研究中,护理后试验组健康知识掌握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1%(P<0.05),胡赛峰等[18]在其研究中显示,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健康教育的应用,向患者详细介绍了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的原因、症状表现及治疗方法等,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从护理效果来看,观察组应用综合护理后疾病知识掌握率达到97.24%,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4.28%,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实施引导式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试验组接受引导式健康教育后,其饮食、用药和运动依从率分别为97.56%、100.00%、95.12%,均高于对照组的73.17%、85.37%、78.05%,P<0.05,由此可见,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实施引导式健康教育,患者对饮食、用药及运动的重要性能够更有效的了解,在日常生活、治疗过程中也能严格按照医嘱要求自己,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试验组总护理满意率为97.56%,均高于对照组的78.05%,P<0.05,陈松等[19]研究显示,对慢性肾功能不全在护理过程中实施引导式健康教育,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8.26%,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将引导式健康教育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护理中,对护理服务质量有显著提升作用。总之,引导式健康教育能够促进慢性功能不全患者了解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的提高,可提高患者饮食、用药及运动依从性,并可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王苑,张仲华,马俊.束臂操联合互联网+健康教育模式在促进动静脉内瘘成熟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1,28(1):134-136. [2]朱敏敏.探讨分析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护理中实施饮食健康教育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0):152-154. [3]赵琳琳.综合护理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4):609-611. [4]周艳,林艳.无缝隙护理在重症冠心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28):173-175. [5]黄建英,岳雯,向海燕.临床护理路径在CKD-5期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行动静脉内瘘成型术中的应用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33(5):789-790. [6]顾叶秋.医护一体化护理在慢性肾功能不全并发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术期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1):80-82. [7]韦艳飞,韦拔,韦义军,等.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早产儿行改良式腹膜透析持续引流术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21,56(1):116-119. [8]覃金芳.低蛋白饮食干预个性化细节荷载法在慢性肾功能不全高磷血症者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3):518-520. [9]张曦,张群,刘晓燕.精准护理模式在主动脉夹层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1,28(5):44-47. [10]龙小莲,吴静,杨文霞.护理风险管理对血液透析患者肾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0,42(5):798-800. [11]王云卿.社区高血压患者护理中实施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9):1185-1187. [12]姜江芬,孙雅逊,杨丽黎,等.法布里病伴心肌肥厚及肾功能不全1例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21,20(3):49-51. [13]卢凤萍,李转婕.自我管理能力训练在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2):47-49. [14]赵琳琳.综合护理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4):609-611. [15]董秀娟.引导式健康教育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智慧健康,2019,5(32):195-196. [16]李冉冉,陈有维,方华伟.基于互联网平台延续性健康教育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22,29(4):607-610. [17]夏彩霞,杨敬源,杨星,等.基于不同评价方法的布依族地区农村老年人肾功能状况比较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2,23(1):20-26. [18]胡赛峰,胡安定,钱挺照,等.KIM-1表达水平对高尿酸肾结石患者CR、UREA、GFR、Cys-C的影响[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2,20(2):116-118,126. [19]陈松,邹志宇,昌盛,等.每日单次的免疫抑制方案在肾移植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21,42(7):392-397. 作者:孙月 单位: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农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这就使得其对金融环境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近年来,尽管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迅速,但在农村领域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基于此,笔者将就如何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通过绿色金融来助力实现乡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行研究。 1绿色金融的含义及发展现状 1.1含义 自1974年全球首家“生态银行”成立,绿色金融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绿色金融本身是指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以及绿色建筑等领域提供优惠金融服务,以帮助这些公司进行项目投融资以及风险管理等,通过经济活动推动市场经济中环保企业的发展,推崇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从市场的角度来帮助改善环境。在20世纪末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很多企业的发展都是以环境为代价[1],致使当前环境以及气候受损严重,如何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值经济转型期,绿色金融对于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2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始于2005年,随后在“碳中和”目标提出后,逐步加大了对绿色经济发展的研究和支持。我国绿色金融虽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完善,目前在全球绿色金融发展进程中处于引领地位,自2018年以来,我国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且在2022年第1季度达到了18.07万亿元。绿色金融是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各项绿色信贷评估准则以及环境信息准则等,各金融主体也不断推出与绿色债券相关的具体细则,绿色金融服务整体模式已形成并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绿色金融的提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金融行业后续发展的必然趋势[2]。 2绿色金融助力乡村农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2.1助力乡村产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我国农业发展体系逐步走向生态化、产业化,乡村产业若是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大量资金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而绿色金融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能保障农业的绿色发展。首先,绿色金融推动乡村产业绿色创新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很多农村难以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3],绿色金融可以有效引导农民,引导经济发展绿色化;其次,绿色金融为乡村中小企业提供喘息的机会,很多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较为困难且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绿色金融可以帮助其完善信贷,助力乡村中小企业进行产业融合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4]。 2.2助力乡村宜居环境建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农民的生活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农耕生活,他们对于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是关注乡村经济发展,还包括乡村环境的构建,在满足农民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也要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新农村改造就是从农村的整体环境入手,改善农村整体环境,保障农民的衣食住行并整体营造更好的农村居住环境。实践证明,绿色金融可以在新农村改造过程中提供资金保障以及政策指引[5]。在传统的农村环境治理中存在很多污染治理方式,不利于乡村环境的维护,也是对乡村生态的一种损害,而重新构建环境治理模式也需要大笔资金,绿色金融不仅可以为乡村生态治理提供资金支持,还会对乡村整体形成一定政策指引,引导乡村资金流入环境保护产业,构建更为宜居的乡村环境[6]。 2.3助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新时代乡村的发展不能仅依靠第一产业,若想实现乡村经济的长效稳定发展,则必须革新传统乡村产业模式,协同发展一二三产业。在乡村产业化的不断推进过程中,要摆脱乡村对城市的过度依赖,拒绝将高污染产业引入农村,推进一二三产业绿色化、长久化发展。而在农村产业转型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就是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可以帮助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真正解决农村中小企业当前的融资难问题,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瓶颈;以农民为主要参与对象,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农村生态园等,在帮助农户实现资金良性周转的同时,助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做到脱贫不返贫[7]。 3绿色金融助力乡村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3.1绿色金融资源供给不足 在绿色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资金是关键,如果没有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乡村绿色金融就难以展开。乡村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将乡村农业与乡村文化、乡村景色等融合发展,构建完善的生态产业链。而对于现在的农村而言,若要实现农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则要先从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进行完善,阻碍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农村绿色金融机构还较为稀缺。当前绿色金融虽发展较为迅速,但大多集中在城市,乡村绿色金融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乡村经济发展所需[8]。 3.2统筹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虽然人们已经逐步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是我国对环境经济的相关政策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对于农村而言,地方的政策普及度以及执行力还存在滞后现象,这就使得农业企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对于具体的环境指标不明晰等情况。同时,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配套发展意识还并没有普及,二者没有形成完善的推进体系,这就使得在绿色金融融入乡村农业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难以推出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加上农业企业大多对金融以及专业环保知识了解不够,很多时候只能依靠政府进行绿色金融服务的办理,这极大地阻碍了绿色金融在乡村的发展进程,不利于乡村农业的发展壮大。 3.3绿色产品创新力不够 乡村农业不同于城市其他生产型企业,本身有着很多特殊性,传统的金融产品并不能直接套用在乡村农业上,传统的金融产品大多针对于高收益或者高科技技术企业,并不完全适用于当前的乡村农业。同时,乡村中不同的农户又有所不同,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产品并不具有针对性,并没有渗透到农村的各个领域内,且农业企业的生产规模大多较小,中小型企业甚至是家庭作坊模式相对较多,而当前的绿色金融产品大多针对大型企业。可以这样说,当前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程度不够,导致绿色金融产品种类不够丰富、绿色金融服务质量不高,极大地阻碍了绿色金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9]。 4绿色金融助力乡村农业发展路径 4.1树立农村绿色金融发展理念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关键时期,若想实现绿色金融在乡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就要从多方面树立农村绿色金融发展理念,一方面要让金融机构意识到绿色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角色,提高金融机构的重视度,树立乡村绿色经济发展的意识,全方位推进乡村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对于乡村而言,要从乡村当地政府以及乡村农户二者入手,培养绿色发展理念以及金融意识,提高相关知识储备,政府要大力引进农村绿色金融相关人才,帮助金融机构完成各项指标评定,助推农村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10]。 4.2丰富农村绿色金融种类 当前,我国农村绿色金融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金融产品还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领域,总体来看,农村绿色保险市场以及农村绿色证券市场等还相对较少,绿色金融产品单一,绿色金融服务欠缺,这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少有着直接关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乡村农业经济发展不断加快,传统的家庭作业规模也逐步扩大,经济规模的扩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经营风险,这使得传统的农业信贷以及保险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企业经营所需。应加快拓展农村绿色信贷以及保险产品的供给,从而提高农业企业的运营能力以及风险抵抗能力,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鼓励政府与绿色金融机构加快探索新型资金融通业务以及生态农业灾害保险等农业绿色保险,由政府支持提升农村绿色保险保障能力,丰富完善农村绿色金融体系,为乡村振兴贡献绿色金融力量[10]。 4.3加大绿色技术创新资金投入 对于农业经济而言,发展的短板就在于技术的滞后,若要实现新农村的构建就要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整体发展实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加大绿色创新资金的投入。一方面,可以激发更多技术型人才回到农村,建设完善更具竞争力的农业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方式构建农业绿色金融项目交易平台,实现绿色金融产品信息共享,降低农业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助力农业进一步发展。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政府、企业、高校共同搭建农村绿色产业园,加强协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推进绿色农业创新发展,促进绿色生态农业健康发展[11-13]。 4.4完善绿色金融相关配套政策 当前,我国并没有明确给出农村绿色金融业务的相关标准界定,对于农村的经营活动而言,缺乏绿色金融服务认定标准,没有明确的信息披露体系就使得农村很多企业没办法直观地明确自身是否具备申请绿色金融服务资质。而农村绿色金融机构一旦要开展农村绿色金融业务,就需要动用自身力量去对该企业进行识别核实,成本消耗巨大的同时又难以保障环保评级准确且难以进行合适的风险评估,阻碍了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各金融机构,共同搭建绿色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健全统一的绿色金融认证标准和评估体系,帮助营造良好的农村绿色金融发展氛围,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绿色金融信贷政策的落实落地。此外,还要进行农村绿色金融业务业绩考核,加快农村金融工作的落实,督促社会各界以及农业主体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14-16]。 5小结 综上所述,绿色金融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还可以提供风险保障以及战略指引等。根据当前情况,政府更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构建更为完善的金融体系,为绿色金融以及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欧阳红兵,吴欣珂.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效应研究[J].征信,2022,40(5):86-92. [2]吴浩,陈征雨,李明玉.绿色金融服务黑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J].农场经济管理,2022(3):30-32. [3]吴平,祝瑗穗.乡村振兴背景下绿色金融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22(3):53-62 [4]李雪和,玉素甫·阿布来提.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以新疆为例[J].北方金融,2022(8):46-49. [5]张怀英,苟凯歌,周忠丽.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的多元机制研究:以武陵山为例[J].南方农机,2022,53(20):90-92. [6]刘云飞.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路径探析[J].山西农经,2022(15):183-185. [7]李广文.乡村振兴战略下绿色金融发展探析[J].青海金融,2022(9):30-34. [8]赵奕洁.基于绿色金融的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4):192-195. [9]劳海燕.以乡村振兴为引领推动金融工作提质增效[J].中国农村金融,2022(13):34-36. [10]李亚洁.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机制路径策略研究[J].营销界,2022(13):113-115. [11]张蓓.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发展的路径研究[J].南方农机,2022,53(12):122-124. [12]贺义敏.大同市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探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11):69-70. [13]唐波岐,赵临龙.欠发达地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安康市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6):144-147+151. [14]吴丰.绿色金融助力甘肃省乡村振兴的探讨[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2,34(5):63-66. [15]李怡璇,任叶笛,蒋文雪.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金融支持和财政政策的关系[J].商业文化,2022(12):18-20. [16]罗美静.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J].河南农业,2022(35):7-9. 作者:陈玉涵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有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妇科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可造成女性特征缺失,加之后期漫长的治疗经历,使得较多患者难以短时间内接受现状。患者应对重大危机事件体验到的自我积极应对及改变[1],即创伤后成长,有利于患者正性心理的改变与成长,促进身心恢复[2]。多项研究表明,提高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及化疗期间创伤后成长水平,有利于提升患者心理健康水平[3-4]。出院准备度是通过评估表明患者具备康复和出院的1项指标[5]。研究证实,出院准备度较好的患者,出院后病情控制好,应对疾病能力强,可以减轻经济和家庭照料负担[6],提高应对创伤后成长的能力,对后续治疗起到积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出院准备度的关系,为促进其身心康复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首次住院择期手术;③手术方式为宫颈癌根治术、卵巢肿瘤细胞减灭术、子宫内膜癌分期术、外阴癌根治术;④无严重听力、视力障碍及精神疾病;⑤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愿意配合完成。排除标准:①既往有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史;②认知障碍。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号:2019-KY-076-01)。患者出院当日向其讲解调查目的,征得同意后通过手机问卷星App答题,对于存在视力、阅读或手机操作困难者,由调查者协助填写。操作手机问卷98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回收率为97.96%,最终纳入这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2调查工具 1.2.1资料收集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学历、肿瘤类型、婚姻状况、工作情况、月均收入、支付方式、居住地和照顾者。 1.2.2创伤后成长量表(post-traumaticgrowthinventory,PTGI) 该量表为汪际[7]修订的简体中文版,包括人生感悟、自我转变、个人力量、新的可能性、与他人关系5个维度,共20个条目。每条目采用0~5级评分法,总分0~100分,总分越高表明创伤后成长水平越高,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42。本研究通过T指数将所有数据标准化,将总分≥50分定为高水平,反之视为低水平。1.2.3出院准备度量表(readinessforhospitaldischargescale,RHDS)该量表由LIN等[8]翻译的中文版,包括个人状态(3条)、适应能力(5条)及预期性支持(4条),采用0~10级评分法,总分0~120分,总分越高说明患者出院准备情况越好。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48。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出院准备度评分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不同资料的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 PTGI和RHDS总分比较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PTGI和RHDS总分均与患者的年龄、学历、工作情况、肿瘤类型、支付方式、月均收入、婚姻状况、居住地和照顾者无关(P>0.05)。见表1。 2.2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 PTGI和RHDS维度得分情况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PTGI中人生感悟维度均分最高,自我转变维度均分最低;RHDS中预期性支持维度均分最高,适应能力维度均分最低。见表2。 2.3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 PTGI和RHDS得分最高和最低的3个条目得分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PTGI各条目中,人生感悟维度的3个条目得分最高;自我转变维度的2个条目和新的可能性维度的1个条目的得分最低。RHDS各条目中,出院身体状况、照顾事项和情绪支持条目得分最高,适应能力维度的2个条目和个人状态维度的1个条目的得分最低。见表3。 2.4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 PTGI和RHDS总分的相关性分析PTGI总分及其各维度与RHDS总分及其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0.01)。见表4。 2.5不同创伤后成长水平患者的出院准备度比较 96例患者中创伤后成长高水平者59例(61.5%),低水平者37例(38.5%),创伤后成长高水平患者的出院准备度高于创伤后成长低水平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5。 3讨论 3.1患者创伤后成长状况 本研究的患者年龄大,经济、婚姻、照顾者相对稳定,就医有保障,有多次患病诊治和分娩经历,具有承受生理疾患的能力,能坦然面对疾病,对后期康复及治疗没有较大心理负担,PTGI得分高。随着当前现代化信息的便捷,医疗水平和护理措施的不断提升,健康教育的逐渐完善,医护人员和家人的情绪支持,尤其是配偶的照料,增加了患者康复的信心[9],提升了创伤后成长水平。人生感悟维度均分最高考虑可能与癌症创伤、疫情经历等使其更加珍惜当前生活,珍爱自己、爱惜生命、关爱他人,从生活感悟中获得创伤后成长,对生命的认识与理解更加深刻有关。毋琳等[10]的调查发现,51.8%~61.82%的民众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进展与家人、朋友等人际联系增加。自我转变维度均分最低可能与在突临重大疾病时,患者更关心自身康复以及后期延续治疗,对其他事务的关注度降低有关[11]。葛传惠等[12]调查疫情期间大众心态发现,90.67%的受访者认为家里最安全。说明患者在疾病初期还不能更好地进行自我调整,加之疫情的不确定性,会使心理和行为受到影响和改变。上述研究提示,在特殊的社会状态中不能只专注医护人员的本职工作,更要注重生理-心理-社会服务模式的实践,加强与患者交流,及时指导其疏解情绪,增加对生活的乐趣和关注度,促使患者尽快从创伤后恢复。 3.2患者出院准备度 本研究患者的RHDS条目均分为(8.78±1.58)分,与刘丽[13]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患者出院时生理功能和自理能力恢复较好,能够掌握医护人员给予的出院健康指导,做好了充足的出院准备,出院后可获得较高水平的情绪支持。术后康复期患者在家需要执行如定期检查、口服药物等医疗行为,还有可能面临放化疗以及药物治疗引发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不适,致使患者对自身的照顾能力和应对能力不够自信,适应能力得分较低。董利英等[14]认为,医护人员需加强对患者个人状态的评估和干预,以获得更佳的出院准备度,促进患者顺利从医院专业照护到家庭照护的过渡。因此,建议医务人员利用RHDS的优势进行评估,将健康教育前延并贯穿整个住院过程。出院指导中增加携带管路者和放化疗者辅助用药等安全管理教育,增加其出院的信心和对应问题的能力,安全度过康复期,以保证如期进行后续治疗。 3.3不同创伤后成长水平对出院准备度的影响 创伤后成长可能与不同程度的创伤有关[11]。低水平创伤后成长的患者个人状态不佳、适应能力差,预期性支持不足,容易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高水平创伤后成长的患者心理负面影响小[15],患者通过个人力量、与他人关系等方式进行自我转变,积极应对术后康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对治疗和愈后的信念,以及自护的能力和对出院的期待,使得出院准备度良好[16]。医护人员应尽早使用PTGI评估患者创伤程度,采取预防与干预措施促使患者获得更多支持。多项研究表明,出院指导质量和出院准备度呈正相关[17-19]。术前医生使用女性生殖系统模具为患者和家属详细讲解身体基本构造、疾病存在的问题、手术目的及范围;术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讲解后期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护士做好入院介绍;采用健康处方、指导手册等资料,通过一对一方式进行手术相关事项宣教;出院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和随访等指导,以提升出院指导质量。对于低水平创伤后成长患者可以通过语言、图文、模具、视频、公众号等多种适宜患者的形式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并用反问式方法评价患者获取知识的效果。对教育效果不佳者实施PDCA循环给予持续教育支持,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缓解心理压力,及时调整自身状态,增加适应能力,提高出院准备度。 3.4患者出院准备度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与创伤后成长呈正相关,出院准备度越高创伤后成长水平越高。由于女性心理的特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疾病治疗的特殊性,易影响生育、性生活及夫妻感情,不利于患者术后情绪稳定和身体康复。出院准备度是评估患者是否具备出院以及康复的能力;是评估患者在出院前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状态,以及对回归社会、家庭康复等方面的能力。因此,PTGI得分越高的患者具备和应对康复的能力越高,更能促进身体康复[20],尤其在康复过程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可以减轻创伤经历造成的负性情绪,进而促进更高水平的创伤后成长和正性心理变化[21-22]。希望临床医护人员在关注患者术后恢复状态以及疾病转归结局的同时,更加关注患者院外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可获得的支持,以提高其积极应对困难的能力和治疗的依从性。综上所述,临床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程度以及具备出院的能力,多由医护人员主观判断和客观指标评定。因此,患者身心受到重创后给予的具体措施不能明确;判断出院的标准不够准确。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发现,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和出院准备度的研究多为横断面研究,主要为影响因素分析和相关性研究等,纵向研究和干预研究甚少,这也是本研究的缺陷。患者一般资料与PTGI和RHDS总分之间无关,考虑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原因在收集病例方面存在局限性,样本量有限。后续将进行大样本、更深入的纵向调查研究,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敬,马丽雅.叙事护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康复期患者的影响[J].天津护理,2022,30(1):74-77. [2]ROMEOA,DITELLAM,GHIGGIAA,etal.Posttraumaticgrowthinbreastcancersurvivors:Aredepressivesymptomsreallynegativepredictors?[J].PsycholTrauma,2020,12(3):244-250. [3]彭青,周燕燕,李雪,等.宫颈癌术后化疗期患者心理痛苦和创伤后成长体验的质性研究[J].现代临床护理,2019,18(1):27-32. [4]洪莉华,汪冰倩,王菁,等.子宫内膜癌患者全子宫切除术后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2):104-107. [5]肖方,朱瑞云,袁秀红,等.我国出院准备度护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循证护理,2021,7(1):135-138. [6]WEISSME,YAKUSHEVAO,BOBAYKL,etal.Effectofimplementingdischargereadinessassessmentinadultmedicalsurgicalunitson30-dayreturntohospital:TheREADIrandomizedclinicaltrial[J].JAMANetwOpen,2019,2(1):187387. [7]汪际.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及其意外创伤者常模的研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 [8]LINYH,KAOCC,HUANGAM,etal.PsychometrictestingoftheChineseversionoftheReadinessforHospitalDischargeScale[J].HuLiZaZhi,2014,61(4):56-65. [9]ZHANGL,LUY,QINY,etal.Post-traumaticgrowthandrelatedfactorsamong1221Chinesecancersurvivors[J].Psychooncology,2020,29(2):413-422. [10]毋琳,史康,方鹏,等.“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民众心态特点及变化规律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20,38(10):182-188. [11]ZHANGXT,SHISS,QINRY,etal.ThetraumaticexperienceofclinicalnursesduringtheCOVID-19pandemic:whichfactorsarerelatedtopost-traumaticgrowth?[J].RiskManagHealthcPolicy,2021,14:2145-2151. [12]葛传惠,赵婷婷,马猛弟,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众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2):159-162. [13]刘丽.加速康复模式下妇科护患双方对出院准备度评估的现况分析[J].中国临床护理,2021,13(30):168-171. [14]董利英,苗秀欣,迟俊涛,等.上尿路结石术后留置输尿管内支架患者出院准备度的现状调查[J].中国医刊,2019,54(6):688-691. [15]LIL,HOUY,LIL,etal.Themediatingandmoderatingrolesofresilienceintherelationshipbetweenanxiety,depression,andpost-traumaticgrowthamongbreastcancerpatientsbasedon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Anobservationalstudy[J].Medicine,2020,99(50):e23273. [16]燕菲,徐思蕊,刘心.意外创伤骨折病人出院准备度和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20,34(1):45-49. [17]周建蕊,王爱敏,仇夏,等.炎症性肠病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5):4-7. [18]韩琳,张艳,王江东.中青年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介入病人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全科护理,2022,20(9):1258-1262. [19]胡延华,陈丽君,高桃,等.肝硬化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护理,2022,14(10):41-45. [20]YANGJ,HEY,JIANGL,etal.Colorectalpatients’readinessforhospitaldischargefollowingmanagementof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pathway:Across-sectionalstudyfromChina[J].Medicine,2020,99(8):e19219. [21]BROOKSM,GRAHAM-KEVANN,ROBINSONS,etal.Traumacharacteristicsandposttraumaticgrowth:Themediatingroleofavoidancecoping,intrusivethoughts,andsocialsupport[J].PsycholTrauma,2019,11(2):232-238. [22]KAYOH,HIROKIF,KANAKOT,etal.Posttraumaticgrowthinbereavedfamilymembersofpatientswithcancer:aqualitativeanalysis[J].SupportCareCancer,2019,27(4):1417-1424. 作者:孙雪松 王蕾 彭亚男 陈吉佳 李欣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北京妇幼保健院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2节的内容。教材中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来探究影响酶活性两个最主要的外界因素———温度和pH。但是,没有将温度和pH影响酶活性的本质与细胞代谢过程结合在一起分析与讨论。在学习完本节课后,学生较容易将酶促反应当成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来理解。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那么简单,而是外界温度影响了生物整个生命周期变化。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生物适应环境,会从酶的数量和活性上调整细胞的代谢强度。生物体内的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蛋白质对外界环境的敏感,也影响细胞代谢的强度。因此,笔者尝试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实证性探究学习[1]。通过比较不同的实验材料和相关资料,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后做出新的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结合实验实施的结果,得出更深入的分析和结论,从而实现以实验情境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2]。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材知识有效地结合,来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也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好地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一举多得。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结合上节课学习酶的概念和特性,教师提出:动物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那么植物组织中会有吗?请说明作出相关推测的理由。进一步提问:如果同种酶可存在于不同的生物组织中,其活性在不同组织中相同吗?如何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生物组织中同种酶的活性?在课堂教学时可以直接将教师设计的实验步骤展示在课件上(表1),并通过演示实验引发学生的思考,结合实验现象进行结果分析。设计意图:本实验是用学生熟悉的生物材料进行比较,就能直观地看出:不同生物组织内可以含有同种酶,酶的分布具有普遍性;同种酶在不同组织中其活性有差异,同种酶在不同生物组织中催化反应的速率也有所不同。以直观的实验证据为基础进行生命现象的探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2分析问题 组织学生结合上述实验的现象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分析,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土豆块茎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过氧化氢酶。可将动物肝脏和土豆中的过氧化氢酶分别提取出来,通过观察实验过程中气泡的产生量或是产生速率,来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生物组织中的活性大小。加入肝脏研磨液的试管1产生的气泡数量较多、气泡体积大;而加入等量土豆研磨液的试管2产生的气泡数量也很多,但气泡小而细密,而且黏性较强。用带火星的卫生香进行复燃实验,在试管1中可看到明显的复燃现象但试管2就无法复燃,这说明什么?如何从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角度进行分析?当学生不能快速找到原因时,教师可适当地进行引导:如动物的肝脏是解毒器官,机体产生的许多代谢废物,需要在肝脏中进行分解,那在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浓度或是活性相比其他生物组织就要高。从而能够更快地分解代谢废物,以避免对组织细胞造成伤害。设计意图:教师不要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而是要用学生学过的生理学知识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去感悟,并学会应用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来解释实验现象,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种酶在不同生物组织中活性差异的目的。 3发现新问题 通过实验与分析,已明确同种酶在不同生物组织中的活性差异,是与其功能直接相关。那同一生物组织中含有多种酶,这些酶活性是否有差异呢?如何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前面的演示实验已知土豆块茎中确实含有大量的过氧化氢酶,而大家更熟悉的是土豆中的淀粉含量很高,那么土豆块茎中淀粉酶的活性如何?想了解土豆块茎中淀粉酶的活性,就需要先提取适量的土豆块茎中的淀粉酶,那如何提取生物组织中的酶呢?教师引导:关于酶的初步提取,可借鉴教材中从肝脏研磨液中获取过氧化氢酶的方法。有了酶溶液,才能进一步对酶活性进行测定。教师提出的新问题能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活性测定时,反应体系中是否存在干扰实验结果的物质,如何排除这些干扰物质而保证检测结果科学、准确?设计意图:该实验是学生初步尝试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教师可给予适当的辅助和引导,一定程度上降低设计的难度,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顺利完成初步的设计。由于高中生物学实验条件的限制,只能完成对酶的初步提取,无法做到提取纯净的酶。所以,需要提醒学生在活性检测时,要注意对干扰因素的排除,才能保证设计方案的科学性。 4尝试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利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并尝试写出实验原理和基本步骤。教师可提醒学生按照教材的范例来设计,但需要注意实验设计过程中变量的控制方法。5分钟后请1—2个小组派代表来介绍设计方案。在进行方案交流时,重点要求说明以下几个问题:①实验的反应原理和检测原理各是什么;②本实验如何设置对照组(空白对照和阳性对照)和实验组。这个环节学生需要多一些思考与组织语言书写方案的时间,教师可在这个时间段走下讲台来观察不同小组学生的设计过程,也可与小组学生交流设计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设计意图:小组代表在课堂上通过电脑屏幕展示自己小组的设计,这样的环节设计对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利用网络互动平台实现线上和线下交互学习和评价,是一种快速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及时发现和改进不足之处。也实现了课堂的快速反馈和互动,有利于教学效能的进一步提升。 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从表2的实验结果来看,学生预想中土豆块茎中的淀粉酶活性并不高,完全无法催化淀粉分解。为进一步增强这个实验的说服力,教师提前为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一组发芽的绿豆提取液进行相同的实验。其实验现象是:发芽的绿豆提取液中淀粉酶活性较高,可催化淀粉分解产生相应的现象。两种生物材料的现象如此不同,该如何解释?土豆的块茎处于休眠状态,淀粉分解代谢缓慢,淀粉酶活性极低。而发芽的绿豆淀粉酶,需要催化淀粉快速分解,以提供种子发芽和生长的能量需求。因此,其淀粉酶活性较高。实验现象可说明:生物体内酶活性的高低不仅受到温度和pH这些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生物体新陈代谢状态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说,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植物和动物的代谢速率,使不同的生物通过调整自身的基因表达过程,如通过调整合成酶的数量和酶的活性来调节代谢,从而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这其实也是生物经历长期进化与适应的结果。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淀粉分解实验,土豆块茎提取液淀粉酶的活性很低,而发芽绿豆提取液的淀粉酶活性较高。不同植物材料的同一代谢反应现象为什么有差异,差异产生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本实验结果可让学生从结构和功能观及适应和进化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提升学生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识,是一个极好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案例。 主要参考文献 [1]魏亚静.围绕实证的“被动运输”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21,46(8):3436. [2]桂侠夏,喻娟.真实情境下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以“铁盐和亚铁盐”实验教学为例[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2(7):2022. 作者:黄芯婷 单位: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
1高速公路中机电工程造价中的问题 1.1机电工程涉及范围广,结构不合理 机电工程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涉及方面十分广泛。机电工程涉及到了电气、收费、照明、监控、通信等一系列工程。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中,结构复杂,覆盖面广泛。如果内部又缺乏良好的配合,各部门职能混乱或者造价控制人员出现失误等都会使机电工程出现造价问题。而且机电工程和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土建工程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在施工过程中两种工程沟通不力,造价控制单位很难统筹好两方面的造价控制,难以在机电工程方面做好工作;而且我国的机电工程和土建工程等其他工程相比,出现时间较晚,相关技术和经验仍旧存在不足,造价人员因为专业和工作的特殊原因,对机电工程领域涉猎不足,了解不够深入,都导致了机电工程的造价问题。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机电工程相关教育较片面,在教育中重视理论,轻视实践;专业老师资历不足,学生只学会了专业知识,缺乏工程造价的知识,也缺少实践知识和能力,最终导致机电工程方面人才匮乏。而且加上机电工程的控制造价结构复杂,管理难度相比其他工程较高,因此机电工程造价难以控制。 1.2机电工程设备价格不合理,影响报价数据 机电工程中设备的成本在工程建设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由于机电工程行业广泛,对设备的要求不同,因此机电工程的设备数量多、型号多,在设备的选择上有很多的不同,不同品牌之间的价格差也很大,所以在设备的采购成本上有很大的弹性;同时机电工程设备科技含量高,供应厂商数量少,存在着市场垄断的情况,所以设备价格相对较高。而且不同厂家的设备标价和实际的真正售价相差较大,导致造价控制困难。还由于科技的发展,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价格变动幅度大。一个项目的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周期较长,设备价格已经发生了变动,有些设备的前后差价可能很高;或者有了性价比更高的替代设备,也就导致了在工程建设中设备价格对造价的巨大影响;还有缺乏对机电工程采购设备的专门管理人员和造价控制人员,在购买设备时对市场行情了解不够深入,无法掌握设备的实际购买价格,也就导致了设备购买的成本过高,影响工程造价[2]。 1.3造价预测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 造价控制人员往往针对工程的特点,结合过去的经验对工程造价进行预测,然而工程在实际建设中,常常会因为突发问题而导致工程变动,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这些问题是在预测中难以真正控制和预料到的,因此造价的计划和预测与实际成本有很大出入。而且在建设中,如果工程设计不合理,会导致工程在建设阶段的浪费,导致成本的提高;在施工材料的使用方面,施工材料质量不达标,施工人员的技术不到位,都会导致工程的最终造价有变动,这些变动是工程计划中难以准确预料到的,因此有很大的误差,会影响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增加预测难度。 2高速公路机电工程造价问题诱因 2.1公路建设中对机电工程的忽视 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中,由于机电工程起步晚,同时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土建工程为主,机电工程在建设中占比小,占公路工程总投资的比例小,所以机电工程在公路建设中地位低,公路建设者对机电工程的工程造价重视程度低。因此机电工程的工程造价结构和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未能与时俱进,仍旧处于落后水平。在对机电工程的管理上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无法积累到丰富的经验,在教育中也难以做到相应的改革,仍然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没有过硬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导致人才产出较少,工程造价人才匮乏[3]。 2.2机电工程结构复杂,对工程造价的管控难度高 机电工程涉及领域很多,从监控到收费和通信,还包括了隧道的通电和照明系统等。这些领域都隶属于通信、电力等不同专业,因此机电工程范围广泛,结构复杂。各领域之间虽然有相通的部分,然而在涉及到专业领域时只有本专业的人才更了解。这也就导致了难有对所有领域都掌握的全面的造价控制人才。有些人才只精通其中部分领域,自然无法对机电工程的全工程造价有合理的控制。机电工程独特的复杂结构使工程造价的管控更加困难。 2.3机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易发生变化 设备投资在整个机电工程中占比较高,设备的购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造价。工程的建设和运维属于两个不同的主体。在施工过程中,设备的突发情况是难以预料的。设备的日常维护对造价的预测影响很大,而且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在操作设备时可能会发生问题。同时在建设完毕后,由于设备的使用寿命有限,或者在建设时期为了节省成本而选择相对廉价、质量较差的设备,在设备的运营中就会产生问题,所以在工程建设中可能会出现因为设备的原因而导致运营成本高,对工程造价产生巨大影响。 3高速公路机电工程造价控制对策 3.1加大对机电工程的重视,提高管控能力 目前,部分项目的机电工程造价管控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因此应加快机电工程结构的调整,提高工程造价的管控能力。机电工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政策,应加快针对机电工程的政策编写,将机电工程的特点转化为优势并发挥出来。同时加大对机电工程的重视程度。机电工程由于得不到重视,发展非常缓慢。所以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养。提高专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首先需要对教育进行改革,转变传统的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观念,增加机电工程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要对教师进行相应的管理,设立激励措施和奖惩措施,提高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对造价控制人员也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检查,不断提高造价控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4]。 3.2提高对设备的掌握能力,降低设备成本 设备因为市场复杂,不同的设备和不同的设备型号价格有着很大区别,设备的利润很高,所以要增加市场监测人员[5]。在购买设备前,专业人员要对设备的市场有充分的了解,重视设备的更新换代和价格的变动,及时收集设备市场的信息,对设备的功能和价格有深入的把握,在采购设备时尽量控制成本,降低工程建设中设备成本占比。同时调整设备的购买程序和结构,减少工程计划和建设的时间间隔,也要选择性价比高、质量好的设备。我国目前的科技发展速度很快,有些设备已经完全能够达到建设要求,购买人员要避免出现只专注于进口设备、忽视国产设备的错误思想,避免为了节省材料成本而选择质量较差的设备;在后期运营阶段造成运营成本高,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阻碍和影响。 3.3细化机电工程结构,降低造价控制难度 机电工程内部结构复杂,行业多样。因此很难出现对机电工程的工程造价全面把控的优秀人才,所以可以细化机电工程的内部结构,将机电工程按照不同行业和不同要求拆分成不同的系统,实施对不同系统的分别把控。这样的细化能够增加人才对机电工程的掌握,最后通过汇总将机电工程的总工程造价相加,并针对不同系统提出更加细致的改进措施,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也实现了降低工程成本的目标,以更加有效地对工程造价进行掌控。 4结语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是公路工程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对机电工程的造价进行掌控非常关键。所以要加快对机电工程的改革,提高对机电工程的重视程度,改进目前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加快交通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门岚.客观因素对机电安装工程清单计价影响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17. [2]徐超.高速公路机电工程联网收费系统网络安全研究[J].交通世界,2018(33):164-165,173. [3]贾佳.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维护方式研究[J].交通世界,2018(30):152-153. [4]孙华月.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建设管理要点[J].交通世界,2018(28):158-159. [5]韩源禄,谢敏,王晓娟.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探讨[J].南方农机,2017(18):140,181. 作者:邬美刚 单位:中交二公局萌兴工程有限公司
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已经进入高速时代,工程造价的影响和地位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已经成为了建筑工程项目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点,只有重视工程造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力。目前,建筑工程行业的造价动态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措施对于建筑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有着较大的影响,然而这两个工作的开展也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应当对如何开展动态控制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以动态控制为主导的造价全过程控制。 1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和竣工,需要工程造价工作的有效执行,工程造价的控制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绝对不能忽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具有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三个特点,而动态管理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条件,所以在开展的时候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相关的造价人员应当在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有效地开展动态管理控制工作。所谓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控制工作,指的是在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活动都应当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让其与实际情况相联系,从而协调概念和实际情况,让工程变得受控,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与成本目标。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会受到各方的影响,而工程造价也与前期的地勘以及后期的施工息息相关,因此工程造价的波动性比较大,动态管理控制就是为了在建设过程中稳定造价,降低造价的变化对工程的影响。因此,相比较于传统的造价管理,动态控制能够更好地控制实际项目的动态变化,有效地控制项目过程中发生的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加快施工的速度,使的工程质量与工程成本造价更加协调。 2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控制环节 在工程建设中,一些隐蔽工程的建设和设计变更都会对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动态管理应当贯穿整个施工过程。 2.1可行性研究阶段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对项目的整体造价进行评估,而且根据整体的造价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制定最佳的投资方案,同时对可能影响造价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当前,我国很多建筑项目只追求规模而不追求效益,所以由于缺乏前期的评估,导致工程的效益直线下降。对于工程来说,一般都要求靠近施工原材料的产地,这样能够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最次也要交通便利,这对于建筑施工的经济节约和进度保障有着巨大的优势。 2.2设计阶段 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阶段对于工程造价来讲是决定性的,在这个阶段,全部的设计人员都需要为设计的方案负责,而且设计人员也应当将工程造价和工程设计两个方面的因素进行结合,对方案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并不断优化,最终制定出最优化的方案,并对工程造价进行正确的设计概算。接下来需要对工程进行技术设计,结合相关的规范与标准以及技术文件,优化建筑结构以及配筋率等等,这部分内容也需要进行反复优化,根据统计,技术设计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能够达到总造价的70%左右。施工图出具以后,施工单位需要根据施工图进行施工图预算和投标报价的计算,并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为签订施工合同做准备。施工图设计也是竣工结算的重要依据,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图纸分析的时候,应当结合现场施工的条件,对可能影响工程进行的每一个因素和环节都进行妥善考虑,尽量考虑到所有的风险,避免工程的漏项,对可能造成设计变更的环节都进行考虑,并计算可能的成本。 2.3施工阶段 首先施工单位要进行投标工作,这个工作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说明合同中的各个暂定金额的使用说明,清单编制要有效全面,保证工程量的合理性。施工单位应当根据施工合同所规定的时间节点安排编制进度计划,进度计划对于工程的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设计变更的情况,因此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前进行经济评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情况出现。 3提高工程造价动态管理质量的措施 3.1多方重视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控制 由于一直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都采用粗放式的管理,因此在管理中存在的一定的不足,当前很多施工企业都需要改善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的领导层缺乏对动态管理和控制工作的认可,对动态管理的概念一知半解,所以推动动态管理在当前的建筑行业环境中存在较大的阻碍。因此想要推动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需要政府、工程行业的相关人员制定一定的措施和方案来推行造价的动态管理工作,建筑行业的领军人物需要意识到,动态管理和控制工作是推进市场发展前进的重要手段。 3.2创建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制度与实施 想要提高建筑市场的竞争力,贯彻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概念,建筑工程企业应当把动态管理的理论当做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推行,不断优化动态管理的制度。造价动态管理不但能够提高企业的施工控制水平,还能够对个人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造成积极的影响,动态管理能够监督到个人的工作质量,并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从而推动建筑工程的质量,降低施工的成本,提高社会影响力。 3.3多角度分析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控制 分析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工作时应当从多个角度入手,只有进行综合化的考虑才能够分析出潜在的因素,将社会效益和工程联系到一起,降低建筑工程的出错率。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施工企业人员也应当对工程造价影响的潜在因素和一些动态的威胁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针对不同的问题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企业也应当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根据方案积极进行造价调整,对投资进行控制,进一步缩短施工工期,以达到控制的最佳效果。 4结语 当前在我国推行造价的动态化管理控制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情况,实现造价的过程中管理,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的效果。但是由于当前很多企业对于动态化控制的认识不足,推行还有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制度,推行动态化造价控制,并落实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强每一个阶段和环节的动态造价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雪东.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探析[J].居舍,2017(32). [2]宋丽红.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09). [3]潘颖欣.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J].绿色环保建材,2017(12) [4]张永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动态管理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8(03). [5]左莹波.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分析[J].山西建筑,2018(25). [6]梁思敏.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简析[J].山西建筑,2017(29). 作者:石双霞 单位:山西陆成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随着家庭教育投资意识和投资能力的不断增强,家庭教育投资负担过重、盲目跟风、投资结构失衡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文章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几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提高家庭教育投资的效益,使教育资源物尽其用。 一、家庭教育投资误区 (一)家庭教育投资负担过重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望子成龙”等传统观念早已在中国家长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为使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家长总是竭尽全力地为其争取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使孩子进入“重点学校”学习,家长不惜重金购买高价学区房,导致家庭负担过重。以哈尔滨市为例,2018年薪资水平报告显示人均月工资为3834元,“重点学区”房价已高达20000元/平左右,工资收入与学区房价格的差距十分悬殊。表一是2017—2018年哈尔滨市部分小学招生情况调查表。可以看出,校际之间招生情况相差悬殊。哈西继红、师范附小、中山小学等“重点校”的“择校热”空前高涨,这些学区房的价格已经高达20000/平左右,并且价格仍在“飙升”。而一些“普通校”出现了生源严重不足被迫隔年招生或停招的情况。为使孩子进入“重点校”,有的家庭把“家底掏空”,有的人甚至把几代人的积蓄都投入其中,有的家庭甚至还要背上巨额债务……导致家庭教育投资负担过重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昂贵的、持续性的补课费用。为使“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起,家长就开始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补课班和特长班,每课时少则六七十元,多则一千多元,使众多家长变成了“开资三天乐”。可见,家庭的教育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过大,以致于家庭消费结构失衡,使家庭生活质量降低。 (二)家庭教育投资从众现象普遍 很多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时缺少“因人而异”的教育理性,“别人补什么,我们也补什么”“别人找名师,我们也找名师”……众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处于过度焦虑、盲目跟风状态中,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理性地分析和规划。其实,由于遗传基因、家庭教育方式、成长环境等的不同,孩子们在心智水平、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要知道,“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家长盲目地关注“别人家的孩子”,往往还会使自己的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教育投资适得其反。研究也表明,参加大量的辅导班和特长班,也会消耗子女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此外,家长对培训机构的资质与水平也缺乏必要的考察。校外培训机构良莠不齐,有的校外培训机构采取各种市场营销手段,甚至打着虚假广告来吸引家长。现如今,学生参加校外培训已是普遍现象,然而,家长高额教育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三)家庭教育投资结构失衡 教育投资按投入要素可分为物质性投入和精神性投入。近年来,随着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但更倾向于物质性投入而忽视家庭的文化和精神投入。有些家长甚至把孩子的学习与发展完全寄托给老师,很少去关心孩子的生活和个性发展状况以及很少抽时间与孩子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2018年春晚小品《真假老师》反应了当下普遍的社会问题,父母为了挣钱,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导致孩子教育缺失。要知道,“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与孩子的生活交往中,父母要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要教会他什么是真善美。往往,孩子的习惯就是父母的习惯,孩子的人生态度就是父母的人生态度,孩子的境界格局就是父母的境界格局……因此,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二、家庭教育投资误区的对策探析 (一)家长方面 首先,要量入为出。家长省吃俭用,竭尽全力地为孩子投资教育,这无可厚非。但家长也应妥善安排家庭日常消费比例,树立理性的家庭教育投资观念,并坚持家庭教育投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次,要结合实际。上“重点学校”不一定能带来家长所期望的投资效果,可能还会因为孩子不适应过重的压力等原因导致与家长教育投资初衷相悖。“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家长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善于观察孩子多方面的表现,把握孩子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地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进行投资,从而真正发挥孩子的潜力,避免盲目的跟风。再次,要两手同抓。物质性的教育投入很重要,但是补课班教给孩子的往往只是一些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都必须建立在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基础之上,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优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往往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感恩、尊重等,其实这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因此,家长要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多与孩子互动和交流,并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其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二)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应坚守素质教育理念。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专业性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专门机构,是落实素质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然而,学校里“唯分是论”的现象仍旧普遍存在。按考试分数排座位、排考场等做法,极大的刺激了家长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众多家长给孩子报班提前学的目的就是想赢在“没有起跑时”。别人家孩子提前一个学期学,那么我家孩子就要提前学一年,他家孩子更是要提前学两年……家长的投资需求促使校外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发展起来,校外培训机构聘请学校教师讲课,促使又一个利益链产生———学校教师“课上不讲课下讲”……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是,肥了校外培训机构和讲课老师,苦了家长和孩子。素质教育改革阻力重重,任重道远,但学校作为中坚力量,无论如何,不能随波逐流,务必把教育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其次,学校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根本,学校应创造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开发科学合理的课程,提升育人能力。学校也要做好课后服务,不断满足家庭对选择性教育和拓展性教育的需求。“择名师、选良师”也是家长择校的重要因素,“普通学校”要确保教师待遇,尊重教师,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职业发展的条件,来吸引优秀师资,从而有效抑制家长的择校行为。 (三)政府方面 首先,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不同的教育体制产生不同的教育消费观念,合理教育消费观念的形成要以科学合理的教育体制为基础。因此,政府应加快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加快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进程,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其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政府要依法保证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拓宽筹资渠道,保证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供给,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其次,规范教育市场。政府要通过严令限制补课机构遍地开花、限制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等措施来规范教育市场中的种种乱象。2018年8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了校外培训机构的设置标准、校外办学准入门槛,以及规范校外培训市场秩序和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等一系列措施,《意见》旨在从根本上解决近年来由“培训热”带来的一系列校外培训机构的相关问题,能有效降低家庭教育投资的风险。 (四)社会方面 我们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中,社会舆论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舆论来引导家长摆脱传统的人才观念、人才标准的束缚,尽快转变应试教育观念,使家长形成理性消费观念。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创办《家庭教育投资指南》之类的理论刊物来普及和提高家长的教育投资理论知识。其内容可涉及教育投资策略、投资分析、投资经验总结等,有利于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投资观念并指导实践,协助家庭对教育投资资金进行合理规划和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家庭投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晟.现代家庭教育投资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4):62-64. [2]邬平川.学前教育投入的财政法保障研究[D].安徽大学,2014. [3]潘燕.论家庭子女教育投资中的非理性行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6):45-49. [4]赵媛.家庭教育投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探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9(03). 作者:闫雪 李丽丽 单位:黑龙江大学
0引言 代建制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以及工程建设领域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而产生的一种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长期以来,政府部门项目建设一直采取单位自建模式,“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容易造成责权不分、监管失控等问题[1]。而代建制作为一种将政府建设职能与管理职能分离的公私合作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公共投资项目运作效率[2],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3]。2004年7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明确提出“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为代建制在国内推广提供了政策指导。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18号),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理建设制度”。此后,各省市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条例。2020年,山东省出台了《山东省政府投资管理办法》(鲁政字〔2020〕232号),2022年济南市出台了《济南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济政发〔2022〕5号)。目前,针对代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鲜有学者对代建制的发展历程进行整体梳理,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对2002—202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我国代建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代建制理论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1.1数据来源 基于CNKI数据库,以“代建制”为关键词,选择“SCI”“EI”“北大核心”“CSSCI”“CSS-CD”核心期刊论文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到404篇文献。第一篇文献发表于2002年,最新文献发表于2021年,故本研究时间范围为2002—2021年。 1.2研究方法 基于文献检索结果,首先,分析2002—2021年文献发表数量,研究代建制发文趋势;其次,分析关键发文作者和机构以及作者间、机构间的合作关系,总结代建制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最后,绘制时间线图预测代建制未来研究趋势。 2代建制研究可视化分析 2.1发文数量分析 通过梳理代建制研究文献可知,代建制研究发文数量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回落阶段,(1)2002—2003年为起步阶段。2002年,代建制概念首次被提出,但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文献年发表量少于10篇,发展较为缓慢。(2)2004—2012年为发展阶段。由于2004年《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代建制有了政策性的指导,从此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众多专家学者开始接触并深入研究代建制,相关文献发表数量快速上升,2007年发文量达到59篇。(3)2012年至今为回落阶段。这是由于经过近10年的研究,代建制基本理论体系已趋于完善,该阶段侧重于对代建制项目的实践研究、对理论知识的补充以及与其他领域的融合研究。 2.2发文作者和高被引文献分析 在CiteSpace软件图谱中,作者节点的字号越大,说明其发文数量越多。选取节点类型作者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代建制领域的核心作者有严玲、尹贻林、周国栋、乌云娜等。代建制领域核心作者(前10名)见表1。其中,发文最多的是严玲,共21篇;其次是尹贻林,共13篇。核心作者与其他学者之间有较多连线,说明学术合作较为紧密。2.3研究机构分析对代建制发文机构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探究各机构的参与情况以及机构间的合作关系。选取节点类型为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研究机构之间没有产生跨机构合作,也没有形成合作网络。代建制领域核心发文机构(前10名)见表2。其中,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河海大学商学院、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发文较多。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高校,企业、研究院等机构较少,未能很好地实现“产学研”联合研究。因此,应加强高校与企业和研究院的合作,促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代建制项目。 3研究热点分析 3.1关键词分析 通过对所选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研究当前研究热点。图谱中关键词字号越大,出现频率越高,说明该词是近期研究热点。选取节点类型为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如图4所示。代建制领域核心关键词(前10名)见表3。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为代建制,达246次;其次为代建单位。说明随着代建制的推广和应用,学者们关心的不仅是制度本身,作为核心参与者的代建单位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包括代建单位的选择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履约能力评价、管理费定价机制等,代建人的适合度也成为代建制项目成功的标准之一[4]。表3所列关键词中,项目管理、代建项目、项目治理均与代建制项目有关,说明代建制在项目实践方面同样受到关注。 3.2聚类分析 通过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总结该领域研究热点,聚类结果如图5所示。经计算可知,聚类模块指数Q=0.8266>0.3,聚类轮廓指数S=0.9647>0.7,说明聚类结果具有可信度[5]。聚类是由分析视角相同的关键词聚合而成,聚类数字大小代表该聚类的关键词数量[6]。频次最高的10个聚类见表4。具体分析如下。3.2.1代建制实践应用(#2代建项目、#3项目管理、#7高速公路)随着代建制理论不断应用于实践,在管理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如社会环境不配套、项目管理不规范等。王洪强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7]。周国栋在总结北京、上海等地代建制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代建制改革措施[8]。代建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是我国公路建设管理体制与国际接轨的体现[9]。赵仙茹等通过分析传统管理模式下公路建设项目的不足,阐述公路建设项目推行代建制管理模式的必要性[10]。曾晓文等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代建制管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11]。3.2.2代建制核心利益相关方(#4政府投资、#8代建人、#9业主单位)满足项目利益相关方需求,重视项目利益相关方管理具有重要意义[12];恰当地处理各主要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激励、监督与风险分配等问题,是代建制改革的关键[13];利益相关方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对市场化代建模式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14]。3.2.3代建制管理模式创新(#5委托代理、#6管理模式、#11沟通管理)为解决委托方和代理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邓曦等在代建制的委托-代理模型中引入监理方,以降低道德风险[15];谢颖等将严格监管、有效激励与合谋防范纳入政府代建项目管理框架[16];为了代建制项目多目标的实现,加强各项目主体之间的沟通,王玉芳等提出必须重视沟通管理和合同管理机制,从而充分发挥代建制的优势[17]。 4研究趋势 通过使用CiteSpace中的TimelineView功能,绘制代建制研究关键词时间线图,如图6所示。具体分析如下:(1)国内对于代建制的研究始于对代建制模式的研究,2002—2009年是代建制理论的完善期。在此期间,代建制相关研究发文数量较多,研究主题繁杂,主要集中于代建制度、管理模式等。(2)对代建制基本理论有了整体了解后,研究方向开始细化。2010—2016年,主要探讨代建制实际操作与应用,发文主题集中于代建制在农田水利、高校基建、高速公路等项目中的应用,代建制项目的评价标准、法律制度,代建制项目成本、绩效、风险的影响因素等。(3)2016年至今为拓展研究期。学者们开始重视代建制的完善和创新,隐性风险、冲突机制、矛盾解决将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张蕾通过对参与中小学校代建制项目建设的有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总结出代建制隐性风险包括信息缺失风险、代建单位不尽责风险以及监督权的行使度[18];吴梦强等在代建制的冲突管理题提供了新思路[19]。 5结语 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2002—2021年404篇代建制领域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时间分布上,近几年代建制相关文章发表数量较少,发展动力不足。依据国家最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资项目相关政策,对代建制进行创新和优化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2)在空间分布上,代建制研究机构以高校居多,各机构之间的沟通较少,未形成密切的合作网络。今后,应加强高校、研究院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产学研联合,使代建制理论更好地投入实践应用。(3)在研究内容上,代建制的实践应用、核心利益相关方、管理模式创新是目前代建制的研究热点。今后,隐性风险、冲突机制、矛盾解决将成为代建制研究趋势。 作者:桑培东 张宇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急性心力衰竭(AHF)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急性加重后常出现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约占所有CKD患者的45%,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CKD急性加重合并AHF,有效控制AHF病情可以显著改善CKD患者预后,有效提高生存质量。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作为体外循环血液净化治疗手段,能在患者基础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清除体内代谢产物、炎症介质及多余水分,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对患者心脏等脏器功能具有一定支持作用[2-3],广泛应用于CKD急性加重患者的临床治疗,但CKD急性加重合并AHF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单纯予以CRRT纠正低氧效果并不显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AHF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证实,但其联合CRRT在CKD急性加重合并AHF的应用价值仍缺乏足够循证医学依据[4]。本研究对此类患者采用CRRT联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探讨该治疗方案对患者心肾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综合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CKD急性加重合并AHF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质量指南的CKD分期标准(排除4、5期患者),且符合急性肾脏损伤网络分期标准[5];(2)AHF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的诊断标准[6],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Ⅲ~Ⅳ级;(3)年龄≤75岁;(4)排除意识不清、依从性差,呼吸衰竭等病情严重需行有创通气,或合并其他重要器官疾病者。研究对象中男39例,女23例;年龄44~75岁,平均(60.4±4.9)岁;原发疾病:肾病综合征31例,慢性肾炎15例,高血压肾病11例,尿酸性肾病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n=31)、CRRT组(n=3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伦理学要求,患者或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同意。 1.2方法 CRRT组患者按照《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给予心力衰竭常规药物对症治疗。采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置入双腔血液透析管建立临时血管通路。选择FresniusAV600S血液滤过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模式,前稀释法,置换液流量2000~4000mL/h,起始血流速度80mL/min,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加至150~200mL/min。超滤量50~200mL/h。单次治疗时间12~24h,视患者病情而定。联合组在CRRT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采用瑞思迈VPAPⅢST无创呼吸机,口鼻面罩正压通气,S/T模式,呼吸频率为12~15次/分,呼气压力4~6cmH2O,吸气压力10~15cmH2O,氧流量6~10L。通气时间每次3~6h,1~3次/天,并根据患者耐受性、病情变化调整参数,当氧合指数>300且维持24h时停止治疗,一旦出现血氧饱和度(SpO2)持续降低且2h无法恢复,伴有意识不清、气道分泌物无法排出等症状,则改行有创机械通气。 1.3观察指标 (1)动脉血气分析:采用GEMPrem-ier3000型血气分析仪测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48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SpO2水平变化。(2)心肾功能指标检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48h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4mL,3000r/min高速离心10min,留取上层血清备检。采用日立71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心肾功能指标,包括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B型钠尿肽(BNP)、肌钙蛋白I(cTnI)水平。试剂盒购自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按照说明书要求操作。(3)预后:记录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率、28d病死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不同时间点的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PaCO2、PaO2、SpO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4h联合组各血气指标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24、48h各血气指标均显著优于CRR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治疗前后心肾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前心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两组心肾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且联合组BNP、cTnI水平明显低于CRRT组,治疗后48h,联合组BUN、Scr、BNP、cTnI水平均明显低于CRR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3两组预后比较与CRRT组比较,联合组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气管插管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8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CKD急性加重常并发AHF,其主要机制是不同诱因促使患者原有肾功能损害迅速加剧,含氮代谢产物、炎症介质、水钠潴留导致心肌损害,促进AHF的发生。AHF病情进展可反过来加剧肾脏血液灌注不足,从而进一步加重肾功能损伤,加大临床治疗难度[7]。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吸氧、利尿、降压及扩血管等方式治疗AHF,但可能导致神经内分泌激活、水钠潴留、利尿剂抵抗、电解质紊乱等问题[8],不能有效治疗CKD急性加重患者合并的心力衰竭,因此,对于CKD急性加重合并AHF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极为重要,也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CRRT是应用体外循环血液净化技术,连续并缓慢清除体内代谢产物、炎性物质,解决患者液体超载的有效治疗方式。研究表明CRRT在减轻体重、滤除过多液体、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方面占有优势,对于AHF患者有助于减轻心脏前负荷,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已被证实为CKD、AHF等疾病行之有效的救治措施[9],但仍难以满足CKD急性加重合并AHF患者的治疗需求。无创正压通气是一种将不同压力施加于自主呼吸的吸气相、呼气相的通气方式,而在吸气相时,可通过增加肺泡通气量降低吸气功耗,加强二氧化碳排出,并通过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氧合[10]。无创正压通气适用于清醒状态能够自主咳痰、呼吸且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可依据病情随时使用及撤出,具有应用迅速、操作方便、并发症少等优点。本研究采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合CRRT治疗,干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节通气参数,保证了患者自主通气功能,具有感染风险低、依从性高等优势,对于患者的病情稳定和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从理论上讲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更适合于CKD急性加重合并AHF患者,但目前尚缺乏有力的临床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4h联合组各血气指标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24、48h各血气指标均显著优于CRR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氧合,与程娟等[11]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后24h两组心肾功能指标水平均显著改善,但联合组治疗后的BNP、cTnI明显低于CRRT组,且治疗后48h联合组各心肾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CRR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无创机械通气联合CRRT在改善患者心功能方面更有优势,随着通气时间的延长,其改善作用愈发明显。分析其原因在于无创机械通气通过调节肺泡内压,促进气体交换、降低吸气功耗,改善呼吸肌功能,减轻心脏前后负荷,而CRRT可连续、有效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毒素等,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二者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改善患者机体内环境、降低心脏负荷,进而改善心力衰竭症状。除此之外,联合作用还可有效降低血液中炎性反应介质,发挥调节体内炎性反应水平的作用。预后方面,与CRRT组比较,联合组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气管插管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8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陈世金等[12]研究发现,对AHF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实施无创正压通气联合连续血液净化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及血浆Na+、K+、BNP水平,降低再次住院风险,预后较好。综上所述,无创机械通气联合CRRT是治疗CKD急性加重合并AHF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利于快速改善氧合和心肾功能指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尹成伟 张涛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急诊科
[摘要] 为助力船舶行业企业的智能制造,船舶档案数字化转型是船舶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目前船舶企业在船舶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阐述了船舶企业进行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应用的途径,探讨了加快提升船舶企业档案智能化管理进程,深植数字基因,加速船舶档案“数字蝶变”的策略和方法。 一、概述 船舶企业在开发、设计、生产、交工、保修整个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图纸资料、合同文件和质量文件、安全管理文件等,同时还需要在各环节中随时查阅核对相关档案数据和信息;另外在新船型开发过程中,现有的母型船的档案信息也是至关重要的,由此迫切需要实现船舶档案数字化管理,推动船舶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精准化,并实现船舶档案的高效率应用,助力船舶企业提升竞争力。船舶档案数量大、内容多、分类多,在船舶建造、营运、保修及船型开发过程中的合同条款、设备资料信息、船型设计信息等由于分别处在不同部门不同的管理方式之下,查找效率低、手续繁琐,给利用者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也对档案管理造成很大的人力和财力的压力。当前船舶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归档、查询、保管、保密等环节的工作都受到很大限制,这种现状不能适应船舶企业快速发展和智能设计、制造的步伐,急需建立船舶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为船舶企业档案发展提供良好的途径。 二、船舶档案管理的特点 船舶档案数量庞大且内容繁杂,通常包括合同档案、设计档案、质量档案、生产档案、科技档案等几个大类,每个大类又分若干小类。例如设计档案又分为合同前开发设计文件、设备材料订货文件、详细设计文件、设计评审报告、生产设计文件、变更文件、完工文件、产品音像资料、外来文件以及其它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等小类;在这些小类中又分若干项目,例如详细设计文件又包括签字版合同文件、设计方针书、风险分析、持证清单、图纸目录等。 三、船舶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船舶档案数量大,管理部门多 船舶档案从船舶船型开发开始就在各部门形成大量的档案文件材料,例如设计院所的合同、技术协议、变更清单、设备资料、详细设计、生产设计、完工图等若干项目的档案文件材料;营销部门的会议纪要、营销策划、营销技术文件、营销合同、船级社入级申请及报验合同等;物资部门的厂商表、订货记录、确认设备记录、采购合同、物流仓储信息等;质量部门的报验记录、交验文件、证书、质量管理等文件材料;生产部门的各种生产计划、进度节点、安全生产等信息材料都需要归档。一艘标准的民用船舶的完工档案分总体、舾装、结构、电气等15个专业,形成完工档案目录15份,近4280多份完工档案。 (二)船舶档案的内容繁杂,查找所需的档案资料比较困难 船舶档案内容涉及营销、设计、生产、安全、质量等各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括各自的子项。以一份标准VLCC船为例,生产设计图纸约15000多份,每份图纸一般几页、几十页,有的甚至多达几百页、几千页。如果查找某个管件的制作图纸,需要首先找到设计院的库房,再查找到生产设计的存档地址,找到该管件所在的目录,再找到安装图,依据安装图找到件号,最终查找到制作图才能找到所需的图纸。 (三)船舶档案归档管理困难 船舶档案文件材料的归档需要各部门人员共同完成,不同的部门依据其分工的不同特点和条件,其归档时间、方法、地点等均有所不同,往往不能保证准确、及时和统一归档。目前船舶档案归档工作借助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虽然有所进步,但是在数字化归档方式、查询系统以及档案查询方式等方面都不尽相同,要实现完整化、及时化、规范化还有一定的差距,造成完工船舶档案的更新管理混乱。 (四)船舶档案保存困难 档案库房需要有规范化的档案装具、档案柜架,需要有满足库房“八防”管理要求的设备设施。各单位的巨量的船舶档案需要有充足的库房容量来存放。 (五)船舶档案查阅不方便 船舶档案分布在船厂各部门,而各部门之间档案查询的需求是交叉的。例如生产部门需要查询某设备的一个接口尺寸,就需要先到设计院的资料室,找到相关的管理人员,再对照目录查找相关档案资料,然后再进行复印、抄写等工作。而现在的船舶企业规模都比较大,一般分多个厂区,船厂的不同部门可能在不同的厂区中,这就给档案查阅利用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四、船舶企业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的探究 (一)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的技术架构和功能框架 数字化船舶档案建设是船舶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发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实现船舶企业数字化档案馆的功能。该平台可应用B/S架构,基于J2EE规范和XML技术,分为客户层、WEB层、接口服务层、逻辑层、数据存储层的技术架构,具备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和展示层的功能框架。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的建立能够使船舶企业的所有档案形成体系,实行统一规范管理,使船舶档案归档工作流程化、规范化,实现利用者快速准确查询所需档案;同时可以减少档案库房的容量、精简人员、降低管理成本。 (二)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的权限管理 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能够满足船舶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员工利用档案的需求,而且还能够结合各部门的业务特点,允许各部门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进行二次开发。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覆盖船企所有部门,依据详尽细致的档案分类属性对其进行分类。例如一级档案分类对全员开放;二级档案分类对部门长开放;三级档案分别对不同部门不同人员进行权限区分;根据各部门不同职位及不同岗位职能赋予不同的上传或查询权限,使各部门人员能够在正常的权限范围内进行存档、调取等工作,同时也能够防止出现档案信息泄漏等问题。 (三)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与船舶企业现有管理系统互通互联 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可以与船舶企业的集团内网、图文档系统、专利信息系统等相关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互相联动,实现数据的主动上传和系统自动抓取的双线模式。根据信息系统之间的不同特点与关系采用相关接口技术完成对不同开发语言、不同数据库,异构环境下的信息系统之间的系统集成,通过企业服务总线模式,统一采用WebService接口技术实现数据的交互和共享,形成标准的数据接口。 (四)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的功能 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应具备相应的功能,如权限管理与角色分配、档案门户、档案录入与审核、档案分类管理、档案地图、档案检索、项目管理、档案社区、档案空间等。另外在平台中应有档案相关知识、档案管理平台维护、档案流程管理等模块,以便利用者和管理者随时查阅参考,帮助其顺利完成操作,有利于实现档案规范化管理。 (五)网络安全保障 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的应用需要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尽量在集团局域网范围内加以应用,同时对常规产品和保密产品分开进行管理。平台在设计上要遵循CIA原则,即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将其作为管理平台软件的核心安全属性。在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的日常维护和使用中,要有专人进行保密、安全检查,运用安全系数高的杀毒软件对管理平台进行维护。还应定期进行档案数据的异地备份,以保证在平台发生故障和其它紧急情况下数据信息不丢失。 五、结语 目前船舶企业船舶档案管理工作仍处于人工管理阶段或者半数字化状态,全数字化应用程度相对较低。船舶企业数字档案馆的建立将逐步推进船舶档案实现数字化管理,从根本上提高船舶企业船舶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使船舶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敏.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路[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181 [2]常晓燕.浅析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J].现代国企研究,2017(12):107 [3]赵莹.高职院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初探[J].劳动保障世界,2017(5) 作者:李秀灵 单位:吉林大学经济管理专业
1引言 文脉一词最早是体现在语言学中表示上下文的连贯,引入城市文脉理念是由于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过多重视单体建筑空间而忽视城市整体脉络的传承问题。在城市化进展过程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创新成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如何有效整合历史资源,在现代化城市建设浪潮中做到文脉延续基础上的融合与发展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文脉主义的引进是在后现代主义的盛行中推行的一种新思潮,文脉主义与城市的结合就构成了城市文脉。城市文脉是一个广博的概念,城市文脉是指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及特定条件下,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一种动态的、内在的本质联系的总和。[1]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所组成的庞大单体,更应该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温度的城市,历史漫长的演进留给我们绵延的文化脉络,历史街区的留存恰巧是这种文脉传承的表现,面对全球化背景下信息传输爆炸式增长引发的毁真建假、千城一面、脉络割裂等问题,我们不得不基于文脉主义重新审视历史街区的民间特色、传统标识、地方文化等城市设计问题。 2历史街区城市设计文脉传承的内涵 历史街区根植于文化并以物化的形式彰显脉络传承,建立在以“街、巷、院”为组织的空间模式的历史街区鲜活的反应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怀,反应了一个城市强劲生命力的延续。基于文脉视角的历史街区城市设计应是一种多维度的思考与发现,从其内涵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内涵空间引领场所精神迈进 传统风貌的更新与保护是对城市历史街区场所精神的传承。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往往忽视了人们归属感的价值,形单影只的穿梭在千篇一律的都市街头仿佛只是个过客,而历史街区却往往能够带给人们温暖的感情世界,从历史街区城市设计的文脉视角来看,联动建筑单体、景观营造、街巷组织,从街区肌理空间、文化底蕴、人文价值、习俗风情入手正确考究历史街区新旧结合、继承创新的方法与原则能够增进街区精神内涵,从而提升城市文化魅力。 2.2传统文化优化城市空间秩序 大拆大建的营造方式造成历史街区大面积遭到破坏已然成为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历史街区的存在是城市肌理脉络的延续,从文脉视角的城市设计理念来看,历史街区的再生长更多是从历史空间的创新演进为切入点,结合空间环境品质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配套、业态构成创新等方式营造文脉传承基础上的风貌特色,在多方利益主体有效协作、精细化管理、共同参与的基础上构建适应于现代生活要求背景下历史街区传承的新空间,在不割断文化脉络的前提下创新空间构建,以优秀的传统文化联动卓越的建设与管理模式从而带来城市空间秩序的优化式发展。 2.3历史传承延续人文魅力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城市营造崭新面貌的同时也让历史街区的生存越来越紧张,从文脉主义视角入手重新思考历史街区的留存与发展问题是彰显城市底蕴,弘扬城市文化魅力的关键。历史街区通过有机更新,以街区空间与社会活动的互动强调建筑形式、空间尺度、色彩风格等内容,严格控制拆真建假、弃旧造新、肆乱搭建等行为,做到新旧结合、尺度统一、风貌协调。一些历史街区由于长时间废弃而失去原本的生活样貌,通过文脉统一的城市设计能够有效协调空间秩序与人文情怀,从原则上延续历史肌理,从而突出人文魅力。 3历史街区发展过程中的文脉危机 全球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信息交流的便捷化与快速化,发达国家的生活观念及价值标准正在影响着发展中国家,城市特色危机越来越严重。过多重视物质空间忽视文化传承导致城市失去温度感,一座具有人文底蕴的城市才能在历史不断演进的浪潮中不失真我。纵观历史街区发展脉络中的传承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盲目割弃历史文脉导致“千城一面” 悠久的历史沉淀酝酿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可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正在逐步失去它原本的韵味。趋同化的城市建设模式充斥着整个街头,一片片积淀文化特色的传统街区被无情摧毁,受经济利益与政绩工程的驱动影响,过度开发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和肆乱的房地产建设侵占已然割裂了传统的历史文脉,千城一面的现象使得人们没有了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就在于缺少对文脉本质的理解、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文化价值的忽视。 3.2定位不准肆乱开发致使文脉割裂 历史街区的开发常常以旅游业作为契机,而定位不准的商业开发不但不利于历史街区的保护而且助长了不合理生长的风气。作为景区打造的历史街区充斥着林林总总的宾馆、饭店、商店等现代商业经营模式,忽略了原本的环境承载力而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提升。表面上叙说着历史保护界限、天际线控制、历史风貌控制等规划措施,实际上是拆掉真建筑仿造假建筑,修缮单体建筑而忽视了整体环境空间的传承与融合,割裂了文脉传统致使历史街区失去民族特色、民俗风情、文化底蕴。 3.3非理性规划造成建设性破坏 历史街区传统肌理是长久的社会生活与风俗民情岁月的累计,追求指标化的城市生活在空间的刚性需求中忽视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穿街走巷的步伐追赶不上汽车飞驰的速度,低矮的古建筑不能满足众多人口居住的使用要求,传统的生活习惯不符合时代潮流需要更新换代。功能至上的追求打开了历史街区的缺口,现代建筑材料与城市规划模式迎合着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非理性规划模式下摒弃传统历史记忆贪大慕洋尘封岁月痕迹,留给后人的只是一座座失去精神文化的空心城市。 4文脉视角下历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 文化价值是一个城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久不衰的底气,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丢失传统文化相当于失去了民族的根本之魂。历史街区传承着城市的人文情怀和综合价值,通过合理的城市设计手法延续历史街区传统空间,慎重考虑历史街区的存在与发展创新,在修缮个别建筑的同时整体考虑街巷空间、环境整治、业态构成等问题从而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城市设计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城市空间研究方法,又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系统思考的城市空间方案,更是提供了可供多方共同探讨方案的平台。[2]就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策略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探寻文脉延续,激发历史街区新活力 历史街区独特的肌理图底凸显出时代的记忆,众多的优秀单体建筑也难以掩盖历史街区的空间营造特色,从历史街区的文脉探寻入手,通过肌理图底、色彩风貌、空间尺度、景观环境特色等城市设计研究手段,充分历史城市营造特色与文化底蕴价值,综合整理城市碎片空间。面对日渐破败的街区环境,激发自身造血活力以旧创新,依据本地特色资源激发街区活力,通过规划指导、公众参与和社会决策的手法综合开发历史街区,因地制宜地针对社会生活需求与经济发展需要开展根植于文脉传统上的经济建设活动,力求改变街区破败形象走符合时代要求的继承与发展之路。 4.2控制历史街区建造要素,维持文脉和谐 历史街区通过城市设计对文脉的传承方法多样,针对历史地段严格控制区,从建筑色彩、材质、尺度、体量、布局等角度多方面修缮历史建筑与传统空间,结合历史传承性与时代标准型进行准确修缮整治,注重保护范围的适当性与修缮活动的准确性,综合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彰显文脉价值。针对传统生活区或工业园区为构成业态的历史街区,可以适当加入时代元素,充分考察街区建筑风貌新旧结合、街巷空间交通组织、业态构成良性植入等文脉语言,尊重传统生活与生产要素背景,协调传统文脉精神与新元素之间的比例与尺度问题,在创造性的构建过程中保持界面和空间尺度的完整性与延续性,适当修补历史街区残缺空间从而营造文脉传承基础上的新时展需要。 4.3营造历史街区品牌环境特色,延续文脉风格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酿造了各色各样的地域特色,通过传统建筑与街巷空间彰显出历史韵味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标签,通过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探寻点线面的城市设计营造手法已然成为了历史街区改造的重要手段,然而历史街区整体空间开发离不开传统风貌环境的营造,多角度审视景观艺术空间设计手法,多维度推敲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手段,多视点考察物质空间与文脉精神结合的创新做法,在最大程度尊重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塑造自身的环境品牌特色,从而在趋同化的浪潮中独树一帜凸显历史街区文化魅力。 4.4综合协调历史街区社会、经济、文化效益 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城市设计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在追求物质生活满足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培养。基于历史文脉价值的城市设计应该综合考虑历史街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效益,实地考察并深入研究历史街区的生活方式,多层次挖掘地方特色有效促进生活与经济的融合,如利用当地独特的建筑风格开展文化旅游宣传,利用特色美食营造品牌商业,文化产品植入旅游产业等构建历史街区游憩功能的同时孵化培育多功能产业模式,与街区“起承转合”空间设计有效融洽,带动周边地区联合发展,增添从而为历史街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5结语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不可忽视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守住历史街区文脉的根基并使之不断适应新时代标准要求,有效整合城市历史碎片化空间,延续文脉特色,综合考虑传统空间的物质、社会、环境、人文、心理等多重属性,并对价值主体的取向做深入了解。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应涵盖传承、创新、协调等方面,积极争取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更高水平的历史街区城市设计,在传统空间中通过空间秩序、文脉延续、社会环境、产业创新等方式激发历史街区新活力,成为城市中富有活力与人文内涵的一极。 参考文献: [1]孙俊桥.走向新文脉主义[D].重庆大学,2010. [2]王林,莫超宇.城市更新和风貌保护的城市设计与城市治理实践[J].规划师,2017,33(10):135-141. 作者:舒薇 李铌 李向阳 单位:中南大学;湖南城市学院
农村经济的发展虽然极大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经济条件,但随之而来的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给农村生活饮水供水留下了很多安全隐患,饮水工程的管理工作也因此而受到了影响,这对农村居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都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对于农村生活饮水安全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1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源水质问题。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水质问题已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直接的影响,从目前来看,我国虽然对生活饮用水的水质设定了明确的标准,但由于针对农村生活饮用水的水质监测仍处于空白状态,无论是组织体系还是技术设备栋存在着很多不完善之处,因而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生活饮水供水仍然无法达到规定的水质安全指标,这对于农村饮水安全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1]。另外,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差,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饮水安全尚未形成足够的防范意识,且仍然存在着喝生水等生活习惯,一旦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2)水污染问题。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我国的水污染问题一直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而对于农村生活饮水供水来说,水污染问题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首先,近年来工业污染排放虽然受到了一定的控制,从整体上来看,每年排放到河流、湖泊中的污染物仍然存在,在很多工厂较为密集的农村地区,水资源已经受到了严重污染,这不仅使供水厂的污水处理成本大大提高,同时也对农村生活饮水的水质造成了直接影响。其次,在一些工业不发达的地区,农业、养殖业污染以及生活污染对水资源的影响同样十分严重,在一些交通、经济情况较好的农村地区,由于人口相对较多,农业、养殖业比较发达,大量的化肥、农药、生活垃圾、污水以及牲畜粪都会进入到地表水以及地下水中,并对当地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面对这些污染源,相关部门往往缺乏集中处理的能力,最终给农村生活饮水供水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2我国农村供水工程管理面临的问题 (1)基础设施普遍老化。农村的自然环境相对复杂,人口也相对稀少,所以很多饮水工程的相关基础设施都位于荒野,且各设施间的距离往往也比较远,这不仅给基础设施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使得基础设施很容易受到自然气候因素的直接影响,如雨水冲刷、日光暴晒等都会使基础设施的老化速度加快。当前我国农村水利工程与饮水安全工程的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老化严重的问题,不仅给农民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也容易出现饮水安全问题[2]。(2)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且分布相对稀疏,为满足区域内农村居民的生活饮水需求,必须在保证农村饮水工程规模的同时,增加饮水工程数量,这样一来,农村饮水工程管理的资金投入也会比较大。当前我国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管理资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在地方政府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很多地区的资金投入都严重不足,无法维持饮水工程的日常运维需求,而饮水工程的管理工作也很难进行下去。(3)管理主体不够明确。在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工作中,很多地区都存在着管理主体模糊、管理机构不作为的问题,不仅在建设期间很难实现有效的监管与进度控制,在工程运行阶段也缺少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具体工作进行负责,一旦出现问题常常互相推诿、推卸责任,工作效率比较低,管理效果也不理想。受此影响,很多农村饮水工程实际上都处于疏于管理的状态,而这同样会对农村饮水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4)农民缺乏保护意识。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饮水工程的分布零散,很多饮水工程通常都会建立在农田或是村落周围。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水平较低、相关宣传工作又缺乏实效的情况下,很多农民并未意识到水利工程与饮水安全工程的重要性,也缺乏基本的保护意识,常常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无意间对这些基础设施造成人为破坏,这又给饮水工程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例如当饮水安全工程中的给水管道经过农田周围时,很多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都不会注意对管道的保护,管道破裂等问题时有发生。 3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及供水工程问题的有效措施 (1)坚持水资源统筹规划原则。当前,农村饮水工程之所以会经常受到人为破坏,除了有农民饮水工程保护意识不足外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还是农村饮水工程与农民生活以及农业生产之间存在冲突。因此,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阶段,应当对当地农民的意见进行咨询与征集,在尊重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对饮水工程进行选址、规划、设计,保证饮水工程方案能够让农民满意,这样一来,不仅人为破坏饮水工程的情况会减少,农民自身也会加入到对饮水工程的管理监督中来。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饮水工程的建设上,也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农村的特点,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统筹规划,充分结合当地的特点来建设饮水工程。(2)组建专业供水管理组织。为解决农村饮水工程管理的资金问题,地方政府可以从饮水工程管理主体入手,对供水管理组织进行创新。在地方政府资金短缺的背景下,近些年农村饮水工程大多是由国补资金、群众自筹及社会资金等,而地方政府部门正可以充分利用饮水工程的这一特点,在保证饮水工程产权明确的情况下,根据各方投资比例确定股份,之后按照股份制来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供水管理站或公司,由供水站负责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管理,从而达到自负盈亏。这样一来,饮水工程管理的资金投入就可以由中央、地方以及当地收益村民共同负担,从而确保饮水工程所需资金的足额、及时到位。而对于以国家投资为主的饮水工程,则可以由县、乡等各级主管部门接受,组建供水管理站,实行企业化管理;或是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将短期内的工程经营权出让给经营者,由经营者按核定的水价征收水费,负责工程的运行维护,从而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3]。(3)明确饮水工程管理责任。在农村饮水工程的管理上,各级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要坚持“谁受益、谁负责,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对饮水工程的产权与管理主体进行明确,同时坚持权责统一,对日常的维护管理工作、运行管理责任以及主管部门监管责任进行层层细分,保证饮水工程的运行维护能够具有实效性。同时,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对工程运行管理、水价核定、计量收费、养护维修、水源保护、水质监测等各项工作的制度执行以及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管,从而为饮水工程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4)加快饮水工程防护建设。农村饮水工程很容易在农业生产或是农户日常生活中遭到破坏,为解决这一问题,管理人员需要为供水建筑物、管道、水池、泵房等饮水工程基础设施划定明确的保护范围,并明确告知给周围农户,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禁止他人在保护范围内修建影响供水的其它建筑物和进行各种破坏性的活动。同时,还要定期对机井、供水构筑物、管道等设施进行养护及更新改造,对机电设备经常保养,做到每季度一小修,每年一大修,确保设备完好,运行正常。(5)重视水源保护管理。水源是区域内居民生活饮水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饮水工程供水的关键所在,因此,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供水工程管理人员必须要将水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重视起来,对水源地展开全面监测,以尽早发现各种潜在的饮水安全隐患。由于不同地区的水文条件不同,工程水源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水源监测上,也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4]。例如,北京市村镇地区的大部分饮用水水源均为地下水,因此,在水源保护工作中,应掌握区域内水文地质情况及附近地区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取水情况、取水量及地下水的补给情况,划定水源保护范围,并在保护范围内禁止开采地下水、开矿采矿等行为,以免对水源造成污染。而对于以河湖水为水源的饮水工程,则需要以取水口附近的水文情况、水源附近的气象资料以及河流含沙量变化为监测内容。而且,也要建立社会化的水质监测服务体系,对供水水质进行监测、提供水质检测服务,完善供水水质保障体系,对适度规模的水厂则要设立专门的化验室,做好水质的常规检测,保证水质能够符合国家相关要求。(6)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近几年来,我国虽然一直大力宣传节能减排、珍惜水资源等理念,但在实际上,水污染治理工作仍然步履维艰,治理效果也不理想,因此,要想解决农村生活饮水供水安全问题,就必须要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进一步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并将其落实到饮水工程规划、选址、建设、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中来,保证水污染能够真正得到缓解。具体来看,地方政府首先要实行严格的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制度,对工业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并对企业的清洁生产转型给予鼓励和资金技术支持。其次,需要大力开展对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向当地居民宣传水污染的危害以及饮水安全的重要性,鼓励其自觉改正乱扔垃圾、乱倒生活污水、随意堆放生活粪便等行为。此外,还要从农业生产入手,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与补助,鼓励其使用生物农药等污染较小的农药、化肥,从而降低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农村的水污染与水源水质问题已经对农民生活饮水安全造成了影响,各种饮水工程管理问题也严重威胁着农民的健康。因此,我们必须要对这些问题提起高度重视,并尽快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改善农村水资源现状,为农民生活饮水安全以及身体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娄露.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工程存在的问题和管理措施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18(10):58-59. [2]龙捷.景洪市农村人畜饮水供水安全与人畜饮水工程管理问题探讨[J].科技资讯,2014,12(24):141-142. [3]束林.浅析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17(05):384. [4]林国忠,林国华.浅论农村人畜饮水供水安全与饮水工程管理[J].科技信息,2017(02):186+208. 作者:彭玉玲 单位:北京市怀柔区水务局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一系列战略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来说,应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综合改革的重大课题,作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机遇,作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自觉行动,加以全面推进[1]。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从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视角探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 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契合 学生应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勤奋努力、艰苦奋斗、领导组织才能、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等[2],体育课程及组织方法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宽阔的场地,不必过于拘谨,活动过程中的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和尴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活动情景;篮排足球项目中培养的快速沟通、协作及团结能力;田径项目中速度、耐力跑培养的顽强意志品质;韵律操中形成的张扬个性的风格;素质拓展项目中寻求的自我突破;攀岩等项目敢于挑战自我、勇攀高峰的坚忍不拔精神……简单的队伍集合,队形的调整、徒手操的领做等对学生的领导组织才能均有促进作用,不同的项目对培养学生养成个性化、生活化、终生化的思维观念,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均有积极推动作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形成拥有良好契合。 2.创新创业能力实现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学模式改革 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学校体育是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体育活动。在大学阶段,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活动模式,因此当今高校几乎都采用选课制度,即学生自主选择时间、选择教师、选择项目的“三自主”模式,学校教务部处统一将每位体育教师的资料、授课时间、授课项目放到教务选课系统,学生从大一即可自主选择。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兼顾兴趣和特长,熟练掌握1-2项体育技能,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3]。相互熟悉的学生大多有相似的兴趣爱好,更易进行沟通和交流,对某些事物的认知更趋于一致,容易产生共鸣,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目标培养时更容易实现。 2.2课程内容改革 2.2.1区分不同类别的课程,进行针对性能力培养。完全的三自主选择,会出现休闲、新兴体育项目受欢迎,田径、足球课程少被问津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需在选择时间和项目上需要进行约束,比如针对大一上学期的学生开设田径类课程,设定必修课,其他学期由学生自主选择。做出此要求的原因为:近年来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明显;田径类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对人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有良好塑造作用。篮排足三大球类项目主要以团体练习的形式展开,在掌握基本的技能后,注重配合协助,团队合作的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应学掌握的基本能力。为避免专项式训练比赛教学模式,应以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为主,适当降低比赛氛围,多加强学生们的语言沟通,自主协调的能力培养。2.2.2增设有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体育项目。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往往充满好奇,可以开设一些新兴体育项目,如:定向运动、攀岩,花样跳绳等,这些项目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随机应变和敢于挑战的能力;对于一些具有高强度、危险性和挑战性的拓展培训,可以和相应的拓展基地进行合作,或加强师资方面的进修与培训,拓展教师视野和业务能力以胜任新增教学工作。2.2.3素质拓展活动融入体育课。体育课在进入基本部分前一般会安排准备活动,可以预热肌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以避免肌肉拉伤,现有准备活动大多是慢跑、徒手操等,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以增加素质拓展内容。教师需提前准备好准备活动的相关游戏内容,对该游戏进行拓展讲解,有针对性的进行某一能力培养。相关素质拓展方面游戏的引入根据能力培养目标进行设置,团结协作方面可以选择坐地起身、同舟共济、珠行千里等内容;组织能力培养选择两人三足、履带战车和盲人方阵等;创新意识能力培养可以选择传球、穿越电网、齐眉棍和荆棘取水等活动。 2.3挖掘体育课程的创业 健康是现代人的时尚,也是创业的热点。体育课程的形式、内容与方法,每一环节都可以在课堂之外衍生成创业项目或产品,例如:观念推广、器材研发、游戏设计、共享平台、健身场地、会员制度等等,鼓励学生思考、试验、组队并申请孵化,由体育老师提供体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结合跨领域、校内外的辅导资源,师生都可以经由体育课程而激发创业的灵感与热情,甚至真正进行实际的创业。 2.4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体育教育者完成体育教学既定教学目标的方式,运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样一个授课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能收获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和积极引导作用,教师决定着练习内容和如何练习,运用得当方能事半功倍。例如,花样跳绳教学的多人8字跳练习时,规定每组至少一名异性进行自由组合、选出一名队长,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练习过程中可能出现队友失误、不同见解导致矛盾出现,这就需要队长学会协调同伴间关系,找出解决方法,必要时教师要站出来,加以正确引导。对于艰苦奋斗敢于挑战意志品质培养方面,可以在教学中讲述名人故事、优秀运动员往事,提倡学生发扬艰苦奋斗、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运动中故事的引入讲解,不仅让枯燥的跳高课变得更加生动,还能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对他们的精神也是一次锤炼。体育课中学生的团队练习项目,为避免团队大锅饭现象,除了进行团队综合考评,还要进行团队内部成员的评价,可让队长根据团队成员对本队的贡献进行分数评定,具体团队项目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又能体现公平性。 2.5考核内容改革 考试是对学生对体育课内容掌握程度的检验,成绩高低将影响着学生的评优评先,甚至能否顺利毕业,因此学生对此非常重视。考核内容将影响着学生平时练习积极性,在我们往常的排球考试往往是自垫、自传的方式,导致学生间的感情交流少、互动少、协作意识淡薄,因此建议采用两人对垫、对传的考核方式,对传对垫可以让两人学会配合和协作,培养她们的相互协作精神。对垫和对传技术要高于自垫和自传,学生练习的量和强度势必会提高,这也符合教育部提出的适当给大学生增负的要求;健美操教学中,个人动作完成相对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积极练习后可以完成,之后的练习积极性会变弱,可以将考核内容规定为个人展示和创意团队展示,为了团队的整齐度,学生们会多次排练,既锻炼了身体,又熔炼了团队;创意团队展示需要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出谋划策发挥集体所长,这个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能在体育课上得到锻炼和提高;评分采用录制视频后评分的方式,可以作为评分依据,使得评分更具公平性。 3.结语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担负着服务地方经济和区域发展的历史使命。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的重要责任,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和考核方法等的改革,让学生不仅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能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 参考文献: [1]樊丽明.人民日报大家手笔: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108/c1003-29750041.html/2018-01-08. [2]梁法泽.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7.39(02):116-119. [3]张建宇.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模式的实践研究—以天河学院为例[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05):50-55. [4]林辉,段廷进.福建省在榕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三自主”教学选课模式调查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6,(02):134-135. 作者:聂瑞莲 梁法泽 单位:阳光学院基础教研部
教学技能是教师职业的一项基本职业技能,而高校英语教学对于我国现代高效的英语教育工作来说,也是一项基础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高校英语教学时,应当着重培养自身的教学技能,通过合理的方式对教育内容进行知识迁移,从而达到英语教育的目的。本文将对现代高校英语教学的各项教学技能进行探讨,为高校英语教师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教学技能并不是由自然形成的行为方式组合而成的动作或技能,也并非教师在进行常规教学时不经意或自然表现出的行为举止。事实上,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育时,进行有效教育活动的一种措施和规范。 1提问技能 提问技能主要包括问题的数量、质量、问题涵盖的内容、提问措辞的使用等。就目前来说,现代高校英语教学通常采用提问的方式,加强课堂的师生互动。这也是保证师生交流的一项重要基础,通常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展开,但少数时候也可由学生向教师进行提问。为了提高教学提问的质量,教师应当明确课堂提问的数量,现代高效的课堂单位时间较基础教学来说更为充裕,所以教师应当在课堂单位时间内做好问题的设置,主要包括教师所提问题的总数和预估、学生可能提出问题的数量等,以此为基础做好提问设计。 2学生强化与控制技能 强化技能主要包括正面强化和反面强化,强化控制技是指运用鼓励、沉默与暗示的方式,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控制。其中,正面强化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后,学生达到了期望的教学目标,教师应给予相应的赞扬和奖励;而反面强化则是指教师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批评或惩罚。在进行现代高效英语教学时,教师应当以正面强化为主,多用积极和鼓励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反面强化,虽然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但适量的运用能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及时予以改正。除此之外,暗示法也是一种间接且隐秘的强化方式,这种方式较为隐晦,仅能受到强化对象的理解。所以在进行高校英语教学时,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某种课堂行为进行适度的暗示,从而增强师生默契,提高课堂运转的效率。 3举例技能 举例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列举相关例证,运用类比和比喻的方式,将一项抽象化的理念进行具象化的展示。尤其对于英语这门语言学科来说,高校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需要进行较为深层次的英语讲解,而涉及到语法这类较为抽象的问题时,教师需要通过举例的方式将抽象的语法具象化,从而使学生能更轻松地了解英语中复杂的语法。例如在进行语法教学时,如果学生对语法知识感到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将让学生进行句子翻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出现语法应用错误或句子陈述不清的情况,但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的语法内容,具有良好的课堂应用价值。只是在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掌握方法和分寸,避免学生出现理解模糊的情况。 4运用教学手段技能 大多现代高校已经配置了相应的多媒体软件和电子黑板,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这类教学手段,通过播放相关英语短片或电影的方式进行英语教学。在播放英语短片时,可以屏蔽字幕,练习学生的听力,并逐句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英语的实际用法进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听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能应用随手教具和自制教具以做好相应的教具配置,例如英语无字幕电影或英语口语音频等。以上措施能有效应用于教学工作中,但具体应用方式需要根据高校英语要求进行变化,教师也不可盲目按照教材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实际交流能力。除此之外,微信和QQ等现代化通讯软件也在逐年发展中,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或QQ群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统一教学。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对学生进行及时解答,在布置作业时也可以快速帮助学生进行问题处理,告知学生需要注意的语法或单词内容,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5课堂结构技能 课堂结构是一种现代教学提出的新型理念,在传统的课堂结构中,通常以教师作为课堂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进行被动吸收。这种教学方案在我国近年来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这种课堂结构较不完善,属于应试教学模式,而在现代高校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英语后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英语语言组织能力。所以应当对教学结构进行改善,来提高教学效果,满足高校英语的教学目标。在进行高校英语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课堂结构的转变,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展开英语教学。首先,教师在教学前,应当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通过合理的导入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当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和资料收集的形式,使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研究,做好讨论后的报道工作。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报道内容,对知识点进行划分,如果多数学生对某一知识点存在疑惑,则需要教师进行重点讲解。这样不仅能改善课堂氛围,还能使教师明确学生知识方面的缺陷,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6组织合作学习技能 组织合作技能不仅包括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指导,还包括学生在完成小组学习后,对其进行相应的观测和评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组织性和知识理解程度。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这对于英语教学工作来说十分重要。教师在进行学生分组时,应当配置语言能力水平接近的学生为一组,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共同提高,避免出现因学习水平差异过大,导致分组效果受到影响的情况。 7结语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教学时进行的提问和课堂结构处理都属于教学技能。高校英语教学的难度较高,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育时,应当提高自身教学技能,才能满足高校英语教学的要求,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范琳,杨杰瑛.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探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J].外语教学,2015,36(3):44-49. [2]韩晓蕙.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思考——以高校英语教师为考察维度[J].外语学刊,2014(3):106-110. [3]胡萍萍,陈坚林.高校英语教师学术阅读的质性调查研究:阅读观念、策略与困难[J].外语界,2014(1):71-78. [4]刘芳,董元兴,李慷.高校英语教师批判性思维技能研究——基于部分教师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3(6):66-70+80. [5]顾佩娅,许悦婷,古海波.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叙事问卷的设计与初步应用[J].中国外语,2013,10(6):88-95. [6]束定芳.英语专业综合课目标与教师素质——第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授课比赛述评[J].外语界,2013(2):43-49. 作者:赵娴 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摘要: 针对目前高校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教学培养存在的师资配置不合理、教学目的不明确和实践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对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教学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提出了一种全新的“2+1”国际化培养模式,即两年国内教学培养和一年国外交流深造,以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专业过硬的高素质测绘工程专业硕士。要保证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还需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进、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为主线,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改革使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关键词: 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教育是立国之本。当前,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就业领域广泛,涉及国家基础测绘建设、陆海空导航与管理、城市建设与管理等工作[1]。提高测绘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是当前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客观需要。我国已逐渐进入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阶段,测绘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国内开展测绘工程专业和招收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院校日益增多,但大多都延续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实践不足、教学内容单一、国外学术交流匮乏等特点[3]。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了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教学和培养改革方法。在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教学培养中,必须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以满足国际化测绘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旨在为未来高校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发展模式。 1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现存问题分析 目前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教学培养仍以理论教学为主。从江苏海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来看,教学理念方面仍以教授测绘专业的理论和方法为最主要的目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往往会遇到理论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反映了较差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学生毕业后具备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具有明显差异[4]。具体来看,在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 1)师资配置不合理。随着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不断发展,招生人数逐渐攀升,但教师数量并未出现较大增长,这样就会导致教学资源紧缺,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同时,教师结构不均衡、师资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凸显,使得教学过程缺乏保障。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教师呈现年轻化态势,大部分博士刚毕业就进入高校教学。这些年轻教师对于理论教学和基础知识把握牢靠,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对于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来说,实践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因为毕业后都要进入社会历练,测绘技能最终是要服务于基础工程、城市建设等行业[5],所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其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2)教学目的不明确。专业教学存在盲目性、随意性,专业课程没有依附于社会需求,且课程体系落后。从教学目的来看,只是单纯的把书本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没有考虑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需求。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基础建设和重大工程都需要测绘专业的支持而目前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技术性较差、实践性不足,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无法保证高效工作。教学目的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使得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6]。 3)实践教学模式落后。因办学历史和占有办学资源不同,导致不同学校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面临的问题不同[7]。通过研究目前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模式发现,其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内容较陈旧、形式较单一,教学模式设计缺乏层次性,对实践重视程度不够,知行分离。在实验和实习课程中,教师仍是根据书本内容制定时间方案,再讲解给学生听,教学缺乏创新性,学生处于一知半解、被动接受的状态,使得课程效果大打折扣,也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2+1”国际化培养模式简介 为了解决目前高校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暴露的问题,本文提出了“2+1”国际化培养模式,即两年国内教学培养与一年国外交流深造相结合。其优点是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学习到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结合笔者留学、教学经验以及对测绘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状况的理解,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图1)可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实施。国内教学培养可从引进国际高品质课程、加强国际英语教育和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育、学习国外高校精品测绘课程和引进国外优质教师进行合作交流等方面开展;国外教学培养可从拓宽国外交流渠道、选取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到国外进行学习与实践、与国外高校开展联合教学培养和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如何真正实现国际化测绘工程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应采取3条途径:①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在重大国际项目中促进双方信息交流,在相互学习中敦促学生发现自身短板,加强改进;②学校应根据自身需要,积极聘请享誉国际的专家学者前来授课或承担测绘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测绘工程专业的资源共享,也可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和专业国际化程度,扩大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受益面;③提供一年国外留学经历,促进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相信通过上述3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定能培养出通晓国际语言、具备国际视野、可进行跨文化交流、专业过硬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 3具体改进措施 针对目前高校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教学培养存在的问题,为保证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还需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进、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改进。 3.1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应针对目前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教学培养存在的师资配置不合理问题进行优化,主要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建立具有国际化教学水准的教师团队。首先,公开招聘优秀教师人才,范围扩展到全球,特别是海外留学、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其次,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理配比,优化教学资源,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重视,在刚毕业的博士正式授课前进行两个月的培训学习,并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出国交流学习,增强业务能力,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最后,寻求国外高校教学合作,聘请国外高校测绘工程相关领域专家为客座教授,不定期进行教学工作,不仅可以学习国外高校的教学经验,而且通过联合授课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国内教师和西班牙测绘工程领域专家进行教学资源交流的现场如图2所示,通过交流合作不仅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创新思维。 3.2课程体系改进 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应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目前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单一、课程体系较呆板,无法实现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想使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顺利实施,必须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进。首先,课程教学目标应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同时能推动测绘工程学科的发展,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突出测绘工程学科特点,还需满足国际化发展要求;其次,课程设置应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增加实习和实验课程课时,国内教学培养应重视英语教学,为国外交流培养做准备;最后,课程体系需面向国际化,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及时对接国际学术发展,把握前沿学术研究,及时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形成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课程体系。 3.3学生能力培养 对于测绘工程专业硕士能力的培养,应特别注重软件操作能力和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熟练掌握Arc⁃GIS、ENVI、CAD等软件,重点学习相关软件,提升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和绘图能力。由于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大力发展,因此掌握计算机语言对于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特别关键。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应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能熟练运用Matlab、Python等编程语言。为培养国际化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应加强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于国际化的发展需求。要想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国际化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应充分利用国外高校学习平台,重视实践环节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化测绘技能竞赛,在国外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拓宽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图3)。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要想保证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还需建立相应的管理和保障体系,完善教育与教学的管理机制。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改革,以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为主线,旨在使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4结语 通过分析目前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教学培养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2+1”国际化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培养方式的缺陷。通过国际交流合作,让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到教育教学和测绘实践中,有效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真正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使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实操技能和创新能力均得到了大幅提升。通过实施“2+1”国际化培养模式,顺利把学生推上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从过去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导者,通过国内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兴趣以及国际交流能力。该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而且从侧面改变了原有的师资队伍和教学结构,有利于提高测绘专业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还能实现国内外高校的资源共享,共同促进我国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邱志伟 牛原 郭玄烨 吴振宇 焦明连 孙佳龙 单位:江苏海洋大学 海洋技术与测绘学院
本文围绕互联网企业管理中的“90后”员工激励的实施价值、存在问题及强化措施展开探究,供大家借鉴参考。在互联网企业管理中,管理者普遍认为“90后”的员工则较为特立独行、自由自在。激励管理作为提升“90后”员工的一项优化策略,在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和个人价值优化上,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互联网企业管理中对“90后”员工实施激励的价值 从根本上说,激励理论属于管理学范畴之内,它起源于人的内心,通过探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出了以满足员工需求为主题的激励模式。激励被运用企业管理之中,能够凭借着不同的定制目标,让员工的心理、愿景、兴趣、情感达到充分的激发,以此开发员工潜力,激发他们的行为,有效启迪员工的内心,充分满足员工的参与欲望、占有欲望、权力欲望、能力欲望等等,让员工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日常工作之中。互联网企业作为人才集中化、高智能、高效率的一类高新技术性产业企业,对于“90后”员工的吸纳存在较大的空间。据统计,互联网企业中“90后”员工已占到了45%以上。这一特点要求互联网企业加强对“90后”员工的管理,尤其是在激励方式上,要有所突破和改善。 二、互联网企业管理中“90后”员工的优劣势 1.优势 首先,“90后”员工成长于网络时代之中,对于新生事物拥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工作中,对于一些复杂的技术操作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受“90后”员工年龄、阅历和社会经验的影响,他们在思想上不被束缚,更加强调自主权,因此有着很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其次,“90后”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专业学识较高,能够尽快适应和调节自己,因此在自身能力上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再次,“90后”员工善于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他们更加注重对于利益和价值的合理分配,同时工作中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研发能力、沟通能力表现突出,具备了互联网企业发展中迫切需要的职业素养。 2.劣势 从社会和家庭环境上看,首先,“90后”员工大多成长与独生子女家庭,因为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因此更加注重自身的利益,对于团队合作意识和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忽视。“90后”员工普遍缺乏牺牲精神,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自我为主”的思维模式中。其次,“90后”员工的抗压、抗挫折能力较低。人员的流动性较为密集。在出现工作失误的时候,“90后”员工通常会选择逃避或推卸责任,缺乏担当意识,同时也缺乏独立性。这对于企业团队工作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三、互联网企业管理中“90后”员工激励方略 当前,很多互联网企业都处于创业型企业,在工作方式和基数领域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高成长性和高风险性。这对于正面临成家立业的“90后”员工来说,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工作风险,因此企业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 1.精神激励,营造和谐工作环境 根据中华英才网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90后”在择业的过程中,43%的人更看重薪资待、14%的员工选择工作距离近、14%的员工选择没有压力和压力较小,20%的员工选择公司的办公环境及简单的人际关系、9%更看重企业的性质。根据这组数据,在实施精神激励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应该结合员工的精神需求,在企业内部创设和谐、融洽、积极、进步的企业文化。结合互联网企业的日常数据发展脉络,启动“大数据”式激励办法,是使企业能够对员工的工作能、家庭状况、思维想法、心理状态保持了解,这样便于企业在了解员工需求的同时,树立与企业品牌特性相符的企业文化,使互联网企业始终在人才管理工作中保持先进的发展水平。当“90后”员工对于企业的文化保持认同时,那么才能够促使员工提高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强化自身幸福指数,确保员工在工作中具有充足的话语权,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例如,阿里巴巴在人才管理中,根据业绩和价值观,将员工分为了四种类型,有业绩没价值观团队合作精神的(野狗)、没有业绩但是价值观很好的(小白兔)、有业绩也有价值观团队精神的(猎犬)、业绩和直观都有的(牛)。阿里巴巴将根据这一标准实施不同程度的激励,通过实施表演、晋升、政策倾斜等不同的精神激励手段,更好地了解员工近期的情感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逐步降低其心理压力,清除和淘汰“野狗”“小白兔”,最终留下企业所需的“猎犬”。 2.物质激励,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对于崇尚现实的“90后”员工来说,企业要想为员工保障一定的归属感,单凭单一的精神激励所起到的效果是有限的,互联网企业管理者还要需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通过不同的激励措施,强化员工的自身能力,其中,物质激励作为一项突出的激励方法,不仅仅能够保障员工的工作权利,使他们获得物质上的满足,改善员工生活条件,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而且还能够通过科学的调薪,加强企业内部运营,使“90后”员工能够在工作者中具备信心,使企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为此,互联网企业应该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进一步完善福利待遇,从节日福利、保险、餐补、交通补贴、餐旅费用管理等方面,为员工设置良好的成长空间。例如,腾讯公司作为中国十大互联网公司之一,在激励制度上相对完善和全面。围绕“90后”员工这一公司人力资源主力,企业管理者结合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特点,将员工价值观念、工作业绩都融入绩效考核工作中,力求建立一个完善、全面的绩效工资考核体系。腾讯公司都十分重视对员工的绩效激励,利用现代化电子信息,开辟了多种电子绩效考核模块,专门为员工建立了一本价值观手册,为确保绩效激励的正确性,企业管理者在电子绩效管理模块上,设置有自评、它评为主体的跟踪管理平台。通过这一绩效激励模式,为企业管理者实时反馈员工的心理动态,由企业主管书写相应的绩效分值和测评意见。对于表现优异、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企业管理者通过绩效工资、奖金分红等不同的方法,对员工的实际行为表示嘉奖。让“90后”员工明白努力的价值和意义,使员工始终处于愉悦、积极的工作状态之中。帮助互联网公司实现价值观念的真正落地。 3.职业发展激励,满足员工个人成长需求 对于“90后”员工,企业管理者单纯依靠严格的管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如果管理者单纯利用职权来压制员工,那么会使员工产生对抗的情绪,增加管理工作的难度。互联网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的代表,需要具备良好的管理方法。要根据“90后”员工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实现更多的价值,通过设计一套能够让员工自主选择的价值体系,帮助“90后”员工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推进职业发展激励,不但能够提高“90后”员工的成长意识,还能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管理者要紧跟员工的心理变化,对人力资源分配及塑造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使员工生产价值获得最大化。企业还应该具备长远激励目光,以此满足员工个人成长需求。通过聘请专业讲师在企业中进行讲解工作,让员工自身制定一项合理的规划书,让“90后”员工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加强他们的心理适应度。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管理部门,定期对“90后”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在推进职业发展激励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要针对“90后”员工的日常表现,对员工的职级晋升、角色转换、职业拓展等方面给予激励和支持,鼓励员工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从低一级向高一层级的岗位晋升。在对“90后”的激励方法上,企业管理者要转变思维认知,在角色的转换上,实现从“管理者”到“治理者”“引导者”的角色上进行转变。例如,安排员工任董事、监事或子公司治理人员,通过加速“90后”员工的职业拓展,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留住更多积极、全面、多样的高新技术人才。 总结 综上所述,互联网企业管理中的“90后”员工激励方法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激励措施的推进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要尝试进行更加立体的激励方式,除了精神激励、物质激励、职业发展激励等方式,还可以通过股权激励、精神文化激励等方式,提高“90后”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企业对员工的精神需求、物质需求、思想状态保持良好的发展认知,还要对“90后”员工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与他们建立和谐的关系,给“90后”员工以充分的授权,使“90后”员工中出现更多的业务骨干、岗位精英,鼓励他们更好地完成互联网企业中的各项任务。 参考文献: [1]张令,唐玉凤.“90”后员工激励因素的比较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 [2]高政建.知识型员工激励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2(06):32-42. [3]李亦亮,孙金涛.关于企业“90后”员工管理问题的思考[J].嘉应学院学报,2018,36(7):38-41. [4]冯丽雯.“90后”员工的特点及其管理措施[J].管理观察,2018(20):41-42. 作者:李莉 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1.引言 在现代技术背景下,地质探矿工程形成了人工+机械化的施工模式,即通过人工对机械设备的操作,借助机械设备功能与性能来得到更高质量的工作结果,这种工作模式在现代十分普及,说明其应用价值较高。但根据相关工程普遍表现来看,在这种施工模式条件下,结语人工、机械设备的因素,经常导致工作质量问题,同时在一些环节因素条件下,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所以应当对此类问题保持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来避免问题爆发。 2.地质探矿工程中常见的问题 2.1施工失误 与常规建筑工程一样,地质探矿工程的施工各步骤同样具有指定标准,即在施工之前需要围绕实际环境来进行设计,严格执行《地质岩心钻探规程》,依照设计要求来开展相应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因为地质探矿工程具有较高的人工参与度,所以人工必然存在的误差性、不稳定性会导致施工失误,此时如果没有技术发现此类问题,则工程整体质量受到影响,间接导致一些不良事故发生,例如在某实例地质探矿工程当中,因为施工人员在钻探过程当中的施工失误,导致钻探深度过大,引起地质环境力学结构被破坏,相应出现局部塌陷问题,当场造成3人受伤,由此说明施工失误对于地质探矿工程而言具有安全威胁,需要得到重视[1]。 2.2机械故障 机械设备作为地质探矿工程当中必然存在的施工设施,其运行是否正常、参数是否满足标准,都会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但地质探矿工程是一项高负荷、周期长的工作,所以部分机械设备在长期高负荷状态下,难免会出现故障问题,此类问题不但对地质探矿工程的质量有巨大影响,其引发安全事故的概率更大。例如在某实例工程当中,其升降设备突然出现断裂,导致设备上的工作人员当场跌落地面而死亡,由此可见机械故障的影响对于地质探矿工程的安全性具有巨大影响,因此应当得到处理。 2.3地下水影响 地质探矿工程的作业面主要在于地下,在此前提下,如果地下环境中存在水体,而施工钻探又在不知情的条件下贸然开展,就容易引发涌水现象,此现象的安全威胁性相对较小,但严重时也会危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涌水导致孔内压力失衡,孔壁坍塌,导致施工无法继续开展,例如在某地质探矿工程当中,因为之前地质勘查对于地下水条件没有充分检查,导致后续钻探工作挖通了地下水渠道,相应引发了涌水问题,使得施工钻孔坍塌,出现埋钻现象,导致钻孔报废,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2.4选址问题 地质探矿工程旨在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那么在理论上为了能够准确找到深埋于地下的矿藏,需要结合专业知识以及实际条件来进行判断,但介于地貌环境的复杂性,现代常用的找矿方法无法保障找矿成功率,经常出现错误判断结果,此时地质探矿工程的工作周期相对延长,不利于施工成本控制,因此如何提高找矿选址工作的准确率,是此项工程迫切需要处理的问题。 3.地质探矿工程常见问题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分析得到的地质探矿工程常见问题,下文将针对各项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旨在确保工程顺利开展、排除其中安全隐患,且提高找矿成功率。 3.1建立完善的施工监管体系 针对施工失误问题,在现代技术背景下地质探矿工程还不能摆脱人工,所以人工误差性、不稳定性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那么在应对措施角度上,既然无法消除此类影响,就要尽可能地降低影响爆发的概率,在此前提下,本文认为现代地质探矿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施工监管体系,依照相应标准来避免人工在施工过程当中出现的施工失误。具体来说,首先需要成立施工现场监管小组,该小组在工作期间需要围绕施工计划以及设计要求,对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行为进行观察,如果发现某施工人员出现了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相应对该部位周边进行深度分析,确认问题是否扩散,之后要求相关人员尽快处理。其次需要设立施工现场监管设备,即无论监管小组的监管效果如何,其都不可能做到时刻监管的目的,对此就需要通过监管设备来进行实时监管,在此类设备的应用下,可以将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行为表现记录,以供随时查询。最终应当建立监管制度,即依靠外物来降低施工失误现象始终是饮鸩止渴,无法起到根治的效果,所以为了深入改善这一问题,在监管制度条件下,通过施工规范要求以及处罚机制,可以激发施工人员的自检意识,由此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工误差性、不稳定性的影响[2]。 3.2机械设备维护 针对机械设备故障问题,在地质探矿工程当中此类问题的发生也具有必然性,所以在应对策略上与人工应对策略一样,需要将故障概率降至最低,对此本文将从机械设备维护层面上,提出三个降低机械故障概率的应对策略。在机械设备的日常应用当中,需要在应用之前对设备进行检查,确认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作,如果存在故障应当进行更换;在机械设备日常存放当中,应当保障存放环境中没有影响机械设备的因素,例如不能出现大量水体,以免设备生锈等;有必要定期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排除机械设备当中潜藏的故障表现。综上,通过三个机械设备维护应对措施可以大幅度降低机械故障的概率。 3.3做好地质勘查工作 结合上述地下水影响分析中的案例表现来看,其之所以会出现涌水现象,是因为地质勘查工作没有给予施工单位准确的信息反馈,所以要避免此类问题,必须做好地质勘查工作。在理论上,地质勘查工作首先需要确认勘查项,即在此次勘查工作当中,需要勘查的目标,此部分必须保障目标完整,否则会对后续工作造成误导,其次针对目标特征,需要选择正确的勘查技术,例如在地下勘查工作当中,要重点围绕地质条件以及地表水文条件来初步判断地下水的走向,再通过钻探等技术来了解地下水具体情况,相应给予地质探矿工程施工准确信息,最终为了确保地质勘查工作结果可靠,在勘查工作中有必要对每个勘查项进行反复勘查,如果反复勘查结果一致,则说明勘查结果准确,如果存在较大误差,则需要进一步确认。 3.4先进选址技术应用 传统地质探矿工程找矿选址技术的准确性存在缺陷,所以在现代技术水平下,应当采用先进选址技术来弥补这一缺陷。目前常见的找矿选址技术为物探技术,此项技术可以根据地质条件上的物性差异、岩性变化等因素来判断矿物所在地,在实际应用当中,根据相关案例证实其准确率较高,同时还具有应用范围广的性能优势,即其在各类不同找矿工作当中都有良好表现,所以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此外,关于物探技术的应用条件,必须保障探测目标具有放射性,否则此类方法无法应用[3]。 4.结语 本文主要对地质探矿工程施工中的问题与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到了结论:当前地质探矿工程施工过程当中,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对施工质量有巨大影响,还威胁到施工现场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有处理必要;针对分析得到的问题,本文结合相关理论与案例,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通过此部分分析可以将不可消除的因素爆发概率降至最低,消除可消除的因素影响,且提高了找矿准确率。 参考文献: [1]杨振宇.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科技风,2018(01):107. [2]茹曼,郑燕,常勤慧.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6,23(03):148. [3]范斌.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1X):227. [4]买买提·依布拉音.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分析[J/OL].世界有色金属,2019(06):153+155. [5]计鹏飞.小议地质探矿工程问题和防范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19(03):129-130. [6]李国才.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9(02):116+118. [7]袁方.地质探矿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19(02):258+260. 作者:汪程林 单位: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6地质队
1运行故障的主要因素 电网作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其安全运行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还对人们的生产造成影响,因此,电力系统需要不断强化自身性能。输配电线路而言,出现运行故障最多的原因是雷击[1-4]。我国每年都会有由于雷击而导致停电的问题,在影响输配电线路的同时,还会影响到地区的经济,造成经济损失。因此,电力行业需要加强输配电线路的防雷措施,使得电网的安全运行得到保证。 2输配电线路遭受雷击的形式和危害 2.1雷击的形式 (1)雷电感应,即感应雷。雷电感应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巨大的雷电流会在其附近的空间内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而形成的磁场可以在周围的导体上产生非常高的电压,会使得人们和设备出现二次放电的情况,进而使得电气设备出现损坏。(2)球形雷。在这几种雷击形式中,球形雷出现的次数比较少还不规则,关于球形雷的相关资料也不够齐全,研究人员对其出现的原理观点还不一致;除此之外,球形雷还可以通过烟囱、门或窗等进入室内,会导致人们的生活安全受到重要威胁。(3)直击雷。出现直击雷的情况,会产生非常大的雷电电流,这些电流会侵入地表,导致和雷击地方产生接触的金属会出现很大的对地电压,从而导致触电事故出现。与此同时,直接的雷击会导致大量电流的出现,由于雷击产生的冲击电压会导致发电机和电力变压器出现烧毁情况,进而使得电线被烧毁,严重的会出现断裂情况,从而出现断电情况,导致火灾的发生,由此可见,直击雷具有非常大的毁灭性,也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安全。 2.2雷击的危害 输配电线路会在雷击的作用下,产生很大的危害,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如果线路遭受到雷击情况,导线和地线上的电压都比较高,会导致杆塔的间隙或者是交叉跨越的间隙出现被击穿的情况。(2)如果出现架空地线档中落雷情况,放电通道连接的底线上,会出现强度降低的情况,严重的会出现断股、灼烧的问题,进而导致底线中断。(3)在雷击作用下,会导致绝缘闪络,使得相间或者是单相接地出现短路情况,从而使得导线、接地引下线出现烧伤乃是烧断问题。(4)在雷击作用下,会导致绝缘子闪络,电源开关出现跳闸情况,如果较为严重,还会导致绝缘子串脱开甚至炸裂情况,从而导致线路出现接地故障,且这种故障无法修复。 3输配电线路的防雷措施 建筑物的正常运行和建筑物的输配电线路息息相关,在建筑物中,很多输配电线路和系统设备都会容易受到雷击的作用。因此,需要根据雷电的特点以及雷电造成的损害,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从而确保建筑物输配电线路的正常运行。 3.1整体防雷系统 由于输配电线路属于一个整体,一个地方出现问题,都会对其他地方造成影响,这就需要做好相应的防雷措施,从全局出发,对防雷措施进行规划,确保防雷措施可以全面覆盖到整个输配电线路。就整体情况来说,在输配电线路外部可以采取安装避雷针和接闪器等措施,防止输配电线路和其他的线缆配电箱等设施被雷电直接击中,从而引发火灾或者其他安全事故。除此之外,在建筑物内部需要做好浪涌吸收保护器、共用接地系统和电磁屏蔽等子输配电系统,借助这些子系统,可以将建筑物中的浪涌电流和浪涌电压放于大地,还可以控制钳位控制在相应的范围之内,从而保护电气设备。需要从全局上做好防雷规划,做好内外覆盖,从而使得防雷措施更加可靠、科学。 3.2多级保护措施 整个建筑物得以正常运行离不开建筑物的输配电系统,而在建筑物中,最容易出现受到雷击的地方就是输配电线路;这就需要做好输配电线路的防雷工作,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目前,大多数建筑物都安装了避雷针和避雷带等设备,但实验显示,这种防雷措施或者仅仅安全防雷器件,不能使输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得到保障。如果出现雷击下降的情况,建筑的自控设备,如电源机盘会在电击作用下而出现损坏。因此,在针对输配电线路采取防雷措施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多级防护措施。(1)需要在变压器二次侧进行各种防雷装置的安装工作,可以确保外线产生的电压得到释放。(2)应在各个控制站安装专用隔离变压器,专用隔离变压器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外线残压、其他用电设备的操作过电压、配电线路上感应出的过电压进行释放。与此同时,在设置隔离变压器时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加大对其他电磁干扰的处理,进而降低雷电波导致的雷击现象产生。(3)在对专用电源模板进行安装之前,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使得先前的残压在最短时间内得到释放,并从总配电柜到自动系统的电源线,进行单独布排。需要注意,在布置防雷器时,需要将其安装的靠近保护设备,防止出现雷电侵入波的全部反射情况。 3.3降低接地电阻 (1)合理接地。进行科学合理的接地设计是确保建筑输配电线路进行防雷的重要保障。在输配电线路中,接地方式主要有计算机自控系统接地、配电系统和强电设备接地和构筑物接地,这就需要对这三种接地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确保三者之间可以相互配合,从而可以降低雷击对接地网络的毁坏。就计算机自动系统而言,大多数都是采用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和系统工作接地,在进行防雷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组合好接地方式,将接地电阻值降低到最低,确保效果最好。(2)敷设水下接地装置,如果杆塔周围存在水源,可以借助水源,在水底或者是岸边进行接地极的布置工作,从而使得接地低阻降低,从而提高泄洪能力。(3)填充电阻率比较低的降阻剂。如果周围存在低电阻物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好好利用。(4)深埋式接地极,如果地下土壤电阻率比较低,可以采用深埋式或者深井式的方式接地极。(5)水平外延接地,由于水平放射施工的费用比较低,可以使得工频接地电阻降低的同时,还可以使得冲击接地电阻得到降低。 3.4架设耦合地线 在接地电阻较高的线路上,主要应用架设耦合地线,从而使得线路的反击耐雷水平提高的同时,还可以使得反击跳闸概率降低。根据相应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雷击性能改善结果相同的情况下,使用耦合地线的费用是增加绝缘的4.5倍左右;因此,相比其他方法,使用耦合地线的费用比较高,这种方法的性价比比较低,可以使用其他方法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其他方法。 3.5耦合地埋线 在线路中进行耦合地埋线,相应的结果表明,在20基杆塔中容易受击的位置埋设耦合地埋线,在十年中,只出现过一次雷击故障。由此可见,这种方法可以使得跳闸率大大下降,并可以提高线路的防雷效果。 4结语 对输配电线路进行防雷工作是一项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任务[5],仅仅采取上述措施不一定能全部解决雷击问题,需要不断创新防雷技术,应用新的防雷方法,从而切实提高输配电线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家宏,赵淳,谷山强,向念文,王宇,雷梦飞.我国电网雷电监测与防护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高电压技术,2016,42(11):3361-3375. [2]邢鲁华,郭奇军,张鹏,蒋哲,李文博,张丹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雷击故障仿真与故障选极方案[J].电瓷避雷器,2019(02):96-102. [3]王锐,彭向阳,梁永纯.一起因雷击造成的220kV架空地线断线故障分析[J].广东电力,2019,32(04):106-111. [4]谢允,杨足明,向力,徐星.自动气象站雷击故障诊断与防雷措施探讨[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9,36(01):102-105. [5]胡毅.输电线路运行故障的分析与防治[J].高电压技术,2007(03):1-8. 作者:周峰 单位:陕西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目的:探究BOPPPS教学模式在精神科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我院精神科护生68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4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试验组采用BOPPPS教学模式,对比两组带教满意度和在院实习成绩。结果:试验组护生理论成绩、护生实操技能成绩以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强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BOPPPS教学模式可提高护生的理论及操作水平,且满意度较高,同时可提升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 关键词: BOPPPS;教学模式;精神科护生;教学效果;精神病学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压力也随之加快,精神疾病患者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国家也加大了对精神健康方面的重视,从2011年起将护士资格的考试首次把精神科护理学纳入考试范围,随后几年新增的精神科护理方面的内容出题比例不断提高,护理专业的护生全面掌握精神科护理相关专业知识及相关技术成为大势所趋[1]。而精神护理学是实践与理论结合比较密切的学科之一,其不仅是患者临床表现复杂、教学内容抽象,理解难度大、护理对象特殊,而且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心理学,加重了在临床实习期间的护生的学习难度[2]。很多临床护生抱怨带教老师以讲授式的传统方式,内容不易理解,不能很好地掌握。因此,有关精神科护生带教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由于教学改革的大力推进,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呈现多种化,原先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正在向以学生为主的新模式转变[3]。而在实践过程中,一些教学方法在精神科的临床教学中有良好的成效。虽然众多的教学方法均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符合新的教学理念,且教学效果均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只是说明了参与式学习的魅力。而BOP⁃PPS教学模式囊括了互动参与式教学,并包括学习目标、课程导入、课前摸底、课后测试及课后总结等,有易于操作和实践的特点,补充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此教学模式在临床上的实践研究甚少,且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实践中应用较少。本文着重探讨BOPPPS教学模式在精神科护生临床带教中应用和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12月在精神科实习的护生68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4名。对照组中男2名,女32名,年龄23~30岁,平均年龄(25.36±2.38)岁;试验组中男3名,女31名,年龄22~30岁,平均年龄(25.12±1.21)岁。两组实习护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无心理异常或精神障碍者;(2)大专以上学历;(3)在精神科至少连续实习4周者。排除标准:(1)中专以下学历者;(2)在精神科实习期间无故中断者。伦理原则:(1)对于选定的参与研究的护生的所有信息遵循保密原则;(2)对参与研究的护生遵循无伤害原则。 1.2方法 对照组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行一对一带教方式,平时带教老师日常授课的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主,理论基础知识部分统一有带教老师集中授课。护生在实习结束前1周自主主持此次的护理例行查房。试验组使用BOPPPS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中含有课程导入、学习目标、课前摸底、课后测试及课后总结的方式。具体如下:入科第1周:教学组长对刚入科的护生进行入科宣教,利用案例或播放相关的视频来介绍精神科日常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以及风险,提前做好心理预防和激发护生的积极性;护生领取实习清单,其上明确记录本月的学习目的及任务,还有本月实习的重难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摸底护生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等情况;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式,带教老师通过观察和提问,初步了解护生对教学的需求、临床实践能力等。第1周的重点教学是让护生了解并掌握精神科的工作流程,明确实习目标及重难点,让护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引导护生自主学习。入科第2周,仍然用一对一带教,按清单内容,对需要实践的内容由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进行实践操作和学习,每完成一项,带教老师立即进行检验,查看护生掌握情况并当场总结优缺点。理论集中授课时,仍由固定授课老师进行授课,授课老师结合第1周对护生的摸底情况,选择合适的参与式学习方式进行授课,授课结束后立即进行随堂小测,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学习效果小结,并在下次授课中进行整改。入科第3周:带教方法同第2周,在此基础上,教学组长根据前2周情况及第2周教学的测验结果进行命题护理查房,查房仍由护生自主主持,查房结束后由教学组长对查房进行打分,护生先自行对本次查房进行总结,教学组长进行补充。入科第4周:带教方式同上,完成实习清单上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组长组织进行出科理论及操作考核,考核结束后,由教学组长进行现场点评,以入科时的教学目标为标准检验护生整体掌握情况,并对本月临床实践实习进行总结,分析优缺点,并完成护生的满意度调查问卷。 1.3观察指标 (1)使用我院护理部门统一制定调查问卷,分为理论知识、实操技能两部分,采取100分制,成绩与分值成正比。(2)带教满意度评估,使用问卷调查法评估带教授课、带教安排、对带教老师、内容安排等情况,采用百分制,分为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70~89分)、不满意(69分以下)。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3)护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估,使用张蓉蓉等[4]研制的关于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工具。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完全符合为5分,基本符合为4分,一般为3分,基本不符合为2分,完全不符合为1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所得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生考试成绩 试验组护生理论成绩、实操技能成绩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带教满意度 试验组护生对带教的满意度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0,P=0.024<0.05)。见表2。 2.3护生自主学习能力 试验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强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在以带教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护生学习期间被动学习相关知识,因提不起护生学习兴趣,所以教学效果不显著。精神病发病病因涉及遗传性、代谢中毒、感染性、血管性及肿瘤性等复杂因素,不仅难懂、抽象,还需要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来补充和完善精神学科的不足,如生理学、病理学及心理学等[5]。刚入科的护生往往积极性差,被动刻板地去接收带教老师传授的相关精神疾病的知识,过程中存在恐惧心理。而BOPPPS模式作为一种以护生为中心的全新教学模式,护生是完成教学任务为主体,带教老师起引导辅助作用,师生间身份发生改变,大大增加了护生参与度[6]。新模式的融入,护生可以预先明了该学的知识点,明确学习目标,并在传授中积极主动接受,把难懂、抽象、片段化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建立属于自己临床思维。而带教老师带教的重难点是护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参与度越高,护生越能融入学习的氛围中,相互间的讲解、信息反馈及讨论等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但该教学模式也有不足,固定化环节设计教学会有僵化的可能[7]。机械化划分教学环节,不能变通,使整个教学中出现节奏快、教授时间不足及安排紧张等问题,因此要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安排,对不同章节、不同授课对象知识水平进行适当调整,灵活应对。BOPPPS模式的重点不在6个环节的前后顺序颠倒或内容齐全[8],其核心是将BOPPPS教学法运用于精神科临床护理实习教学中,促进护生对精神科专科疾病和护理相关知识的掌握,培养护生“主人翁”意识,将一味接受知识的思维转变为独立思考。本文中,试验组护生理论成绩、护生实操技能成绩均比对照组高,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强于对照组,表明运用BOPPPS教学模式后护生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水平明显提高,且能为精神科护理临床实践提供完整的教学模式体系,使其形成实践性及可操作性强的完整框架,并为其在精神科临床带教中的可行性提供科学的实践依据。综上所述,采用BOPPPS教学模式可提高护生的理论及操作水平,且满意度较高,同时可提升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 作者:顾静 李双 唐梅 陶莉 单位: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
1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的异同 “听”能提高说和写的熟练程度。常说、常读能提高表达能力同时快速的思维方式,也有利于对于写作英语的提升,无论是学术英语还是基本的大学英语,对于这四个项目的学习都会落实和贯通。 1.1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的相似性 学术英语和大学英语都属于英语这一大类,大学英语和学术英语中的语法结构、词汇学习过程差不多,都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由少量到大量,有词组到单句,再到复合句,这些基础知识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学子都需要掌握的,英语在相对较为开放的大学里仍是必修闭卷科目,地位和专业知识等同。除了在学习过程上具有一些相似性,在学习项目上仍大同小异,二者都会接触到书面英语、口头英语、听力英语、创作英语和英语发音,即现代人说的英语四大要素———听说读写.在这四个项目上,可以选择一到两项作为专长发展,但是四个项目要基本习得和运用是贯通的。 1.2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的差异性 如果形象点来表示两者的不同.学术英语的像是一个有凸起的圆,而大学英语更像是一个小圆,学术英语对于教育人才虽然四个方面都会普及,但由于学术英语未来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会更注重书面英语的翻译和写作,而大学英语作为对当代学生一个基本素质提升的手段,目的在于让学生习得有关英语的基础技能,因此,在专业性、专攻性上没有学术英语那么强。大学英语的学习生涯里,对全国大学生都有一个硬性要求,必须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三、四级,虽然分数线仅为425分,可以看出大学英语的教育在于基础性,能提高我国青年的综合素质,而学术英语在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等级普通考试,还要通过专业水平考试,通过率偏低。同时,学术英语是以培养专业英语方面的人才为主,以现代社会需求为引导教学,学生会有一部分从事相关行业,而接受大学英语教育的人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综合实力和素质,只需学习基本技能,不用过多和敏感考虑社会需求。 2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在实践、教学中的不足性 文化全球化已经来势汹涌,外国文学作品、研究、报告等一切交流的文字都需要专业人士来翻译才能学习交流。虽然英语在中国很久以前就开始被使用和学习,但现在英语还是兴潮并为过时,这一方面的人才十分需要,这是积极的一面。 2.1学术英语和大学英语在当代面对的局势 由于学生惰性、教学体系老套、内容有难度并且乏味,这些理由是造成大学生在当今英语课堂上都习惯于被动与填鸭式的灌输的原因,英语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低下,这都是当代英语教育的现状反馈。人才的高质量需求和人才的短缺是这个行业内十分紧张的局势。国际化已经来势汹汹,英语和汉语的掌握也成了十分占优势的加分项,英语的发展空间上尚好。 2.2学术英语在教学中的不足 学术英语充满说教氛围,十分严肃。这是由学术英语自己本身的特征决定的,严谨的框架和大量的词汇掌握及句型的熟悉,这些都是要被深深记忆在脑海当中的,外国知名杂志Nature上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仔细修改。首先,一个适合语境的词汇还要考量它是否会带来歧义,在长期的学习中必定是会产生一定的疲倦感;其次,在学术英语撰写里,行文严谨是基本要求,那情感流露便是精华,数据是学术英语文章严谨性的表现,情感是学术英语便是增加说服力的制高点。例如如何在文章中适当使用长短句,只是作为成分来研究。比如,长句可以承载较多的信息资料,短句可以清理前面的堆积,如果能让长短句形成一根波动的线,牵引着读者的大脑思考,这样的文章如行云流水,严谨的论文也应当如此,但不要波荡起伏波澜不惊,现代学术文章里正是缺少了这种“行云流水之感”,原因不仅在框架的构建上,也在于句型搭配、比喻手法中。 2.3大学英语在教学中的不足 大学英语的教育虽然是作为必修闭卷考试科目,但据研究表明,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里英语水平下降,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学生兴趣不在于此,而在专业问题上英语只是作为增加他们实力的加分项,而不是构成他们实力的基础分,不会有十分多的精力来学习;第二,学习氛围的缺少,从小国语教育为主,对接纳新型语言会产生一定阻力;课堂氛围里,部分老师也是采取死记硬背的形式,让学生展开学习,模式很多也是固定模式,老师上课,学生配合,而不是师生共同探讨;第三,英语学习内容很多没有创新,教材很多还和十年前一样,教学没有跟上时代步伐,因此,教学还是传统集中在读写听,词汇发音练习,课文翻译,背诵经典语录。现代众多新型知识理论已经构建,如,句型中的比喻手法巧妙运用,这些并没有及时刷新融入课堂教学。 3大学英语融入隐喻基本理论的学习策略 学术英语中更加注重写作和阅读,但是,写作的创新和深入的阅读是薄弱环节。写作的模式框架都是有模板可套,对一些深度英语研究文章也是存在片面性。 3.1融入隐喻基本理论的学术英语 隐喻是一种比喻手法,也是对事物认知的思维方式,它可以结合语境对内容浅入深出,奥巴马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讲中,作为第一位黑人总统,面向的群众可能比以往更多曾处于底层地位的黑人群体,考虑到这个群体的知识层面,就大量使用了隐喻手法,把国家政府等难以理解的概念隐喻到人的生活中的事物,鼓舞了人们士气,拢聚民心,更何况在比演讲更慢速的阅读中,正确认识文章中的隐喻手法,能更好把握文章内涵。写作中很多人也采用直白式句子,有数据摆数据,有结论摆结论,隐喻理论的合理使用能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挖掘深层次的概念体系,提高我们在写作时的创新思维。 3.2融入隐喻基本理论的大学英语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曾经大量的背诵只是根据发音,意思来记忆。此外还发明了一种叫中式英语的方法,将英语的发音和中文的读音联系起来,如武林外传中那集,英文单词“wonderful”在中文会被中文发音法“旺德福”刻印在刀上,但这种记忆是片面的,不但不能深入理解词汇意义,形成中式英语,而且这种遗忘率高,隐喻手法的词汇记忆,将与此词汇有联系的同意义词汇连接在一起,不仅能深入了解词汇的含义,同时还可以记住与此词汇有联系的其他词汇,分组记忆,一箭双雕。同时,隐喻手法的娴熟掌握,也更好地体会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隐喻不仅存在于英语中,更存在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中,将熟悉的领域映射到不熟悉的领域里能更好地认知其他事物,比如狗在中国一般是不好的比喻,狼心狗肺,狗仗人势都是含有贬义意义,而在英国狗是受尽国人喜爱,身居高位被译为“tobothedog”,因此,在学习中更加全面了解国家文化习俗,加深对不同地区的隐喻差异性探究,更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流。 3.3融入隐喻基本理论的学术英语、大学英语的差异性 由于两者本身具有差异性,学术英语侧重更专业的书面写作与阅读,大学英语侧重对大学生基础的、较为全面的培养,听说读写四个项目都会涉及,因此隐喻理论的融入方式和影响都会随之不同。学术英语对隐喻手法的运用大多数应用在写作里,学术英语的主旨是在于服务高等教育。如,撰写和翻译国外优秀论文,研究成果,而不仅仅停留在需要学习,隐喻手法的引入目的也在于更高效和深入的学习工作,因此隐喻手法的掌握和运用都要十分娴熟,成了隐性的硬性指标。大学英语的隐喻理论引入,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英语有所了解和学习,并非硬性要求,只是学生可以主动的学习方式,隐喻手法是多放在阅读理解的文章里和基础的词汇记忆中,是被动地等待学生挖掘了解。 4结论 由此可见,英语已是全球性大势,如何更好地加强英语的各个领域的人才培养是教育方关心的头等问题,隐喻理论在学术英语、大学英语的引入已经初见成效,相关理论翻译和大学生学习英语热情都有了显著提高。隐喻手法的旁敲侧击从侧面有限推动了英语在我国教育里的发展,但也仅是一小步,未来的路还很长。
文学研究论文:古代戏曲文学研究 研究述评 戏曲文学在国际国内都因戏曲艺术的独特表演形式而备受关注,也不断得到学术界的阐释,形成了相对厚实的学术积淀,成为我们提出“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研究”的学理基础,并对我们开展这一问题的讨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西方,戏曲文学起源早,影响深,并且对西方哲学、文学、绘画以及当代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受到西方社会的普遍认可,特别是随着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加速,使得文化全球化及其应对成为西方学术界关注的一个话题,像斯坦利霍夫曼的《全球化的冲突》、约翰汤姆林森的《全球化与文化》等论著,让我们联想到从本土文化艺术研究可以获得应对外来文化入侵的应对策略。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邓启耀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鸠山弘一教授和柳生次郎教授、韩国李夏成博士等更是在较早些时期便对云南戏曲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先后到昆明、大理、楚雄等地进行考察,对云南戏曲走向世界起了重要作用。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月》、马丁艾斯林的《戏剧剖析》、莱辛的《汉堡剧评》、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乌格里诺维奇的《艺术与宗教》等对我们关注和讨论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相关问题提供了全球化的这一全新的视角和间接材料。 在我国,戏曲与诗歌、散文、小说一起并列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学样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东方化的审美取向和综合众多艺术样式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自20世纪初期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开启了古代戏曲文学的研究以来,经过一个多世纪几代学人的努力,《中国戏剧史》《元曲家考略》《南戏拾遗》《古剧说汇》等著作,无论是在剧目整理、作家考辨、戏曲史等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在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文化学、艺术发生学等深层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戏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戏曲志云南卷》对云南的戏曲历史以历史性观点作了梳理,列举了云南戏曲史上的重要事件,流行剧种等,是一部较为翔实的对戏曲艺术进行整理的著作;《云南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系列丛书按剧种、剧目、音乐、艺人等系统,分别对云南地方戏曲中24个剧种的形成和发展史况以及音乐特色等作了详略得当的介绍;李安志、徐志强等主编的《西南文化史》把云南戏曲史作为其文化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着重介绍了元代昆明水浒戏、明代关索戏、少数民族杂剧作家作品,但该书并未以云南戏曲为主要研究对象;王胜华的《云南民族戏剧论》,从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保护与发展方面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此外,尚有对某些具体的剧种,如白剧、傣剧等戏曲作品、流派群体的研究著作、论文等,这些研究成果构成了我们深入研究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显然我们从以上对国际国内研究现状的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更为关注的是作为一种表演艺术的戏曲,从其剧种、剧本、表演及传承等方面有所研究,但忽视了从文学样式的角度探讨其文本文化、文本创作、文本发展历程及其与地方、民族的关联。 讨论分析 从目前来看,在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研究中,研究范围狭窄和文献资料不足这两大问题严重困扰云南戏曲文学研究的深入。尽管我们在整个戏曲研究层面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云南地处边陲,相对于发达的中原文化而言,云南的文化则显得封闭和落后,广大研究者在云南戏曲文学研究中很难找到切实可靠的研究资料,缺乏可以示范的研究方法和案例,导致文学研究与民族文化研究处于一种脱节的状态。故而关于云南戏曲文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亟待提高。所以从长远看,选取云南戏曲文学的地域及民族文化特征为视点,有利于从内涵方面和外延两方面促进云南戏曲文学在云南经济文化建设中趋向能力发展的均衡、公平,促进云南戏曲文学在云南文化建设及教学科研中的实效性。开展“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研究”应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重在对云南古代戏曲孕育、形成、发展的系列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文化和比较的方法,针对云南戏曲文学研究中的缺漏与不足以及云南地处边陲、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等现实,结合西部大开发及桥头堡建设战略的实施,选取文学研究中地域与民族文化特征为切入点,通过对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的系统研究,解剖各个时期、不同民族的作品,分析云南古代戏曲文学发生的一般现象、基本条件、规律与特点,着重阐释云南戏曲文学的地域及民族文化特征,探索云南戏曲文学发展与经济文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反映云南本土文化的发掘与构建、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普遍需求、困境与出路,为云南戏曲文学的研究与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为地方文化教材开发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具体来说应主要关注以下内容: 一是关注云南古代戏曲作家与作品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传统的重建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这是非常细致的事情,短时间内不容易见成效。”[2]111在云南古代戏曲文学发展中,从公元前3世纪楚人庄蹻率兵入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开始,直到魏晋南北朝,云南的戏曲艺术活动见诸典籍多是“征巫鬼,好祖盟”的巫术礼仪活动。公元738年,唐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唐赐南诏胡部、龟兹音声各一部,794年南诏遣使到长安演奏《夷中歌曲》和《南诏奉圣乐》以及1116年大理国随使艺人到宋朝表演“五花爨弄”,是云南与中原进行戏曲表演艺术活动交流及云南早期戏曲活动的痕迹。此后,在中原戏曲发展的繁盛时期,历史文献中却没有关于云南戏曲活动的记载,只有一些诗句中提到了傩舞和梁王府蓄养的优伶,即便在后期云南戏曲逐渐繁盛并奠定了“滇剧”的地位,但作为文献研究的云南古代戏曲仍然显得十分单薄。因而,作为戏曲文学研究的根本性内容的云南古代戏曲作家与作品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只有通过对云南古代戏曲作家与作品的梳理,我们才能进一步厘清戏曲文学发展线索,重建云南古代戏曲文学体系。具体来说要重视对云南戏曲文学的历史沿革及发展变化分析,重视对云南古代戏曲作家梳理与分析,重视云南古代戏曲作品与同时期中原文化的渊源及比对,重视对云南古代戏曲不同剧种作品的归纳与整理及其深入分析。 二是关注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的地域文 化特征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只有以本民族的、本土的、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的东西才能吸引世界注意并且推向全球。”[3]33在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到1382年明朝平定云南后,军队及大量移民进入云南,加之在云南大规模开矿后带来的经济繁荣,各种戏曲声腔也纷纷传入。清初,一方面省外各种声腔、戏班继续进入云南;另一方面,云南的戏班和艺人刘二官等也出外演出,出现了著名的祥泰班,雷家班等,他们熔合石牌、楚腔、秦腔等声腔表演艺术并使之地方化,形成了滇剧三大声腔中襄阳、二簧两种,至此之后云南戏曲文学得到逐步丰富,为“滇剧”的形成繁荣奠定基础。可以说,每一种文化艺术都是植根于一定的地域环境中,都具有地方性特征。云南古代戏曲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对外来戏曲艺术的接受也有对地方文化传统的继承。因而,研究云南古代戏曲文学就不能忽视对其植根的地域文化特征的研究。具体来说要关注对云南古代戏曲文学地域分类的调查与分析、关注对云南古代戏曲文学地域性特征分析、关注云南古代戏曲剧种的空间分布、关注外来文化对本地文化影响的地区、时间差异、关注对云南古代戏曲文学地域性特征的现代启示的研究。三是关注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的民族文化特征研究。云南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这也是云南这一区域范围内最为传统、最为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在云南古代戏曲文学发展历程中,正如民间的社火观灯活动渐趋与云南民族民间原有的“祭土主”“祭本主”风俗融合而成为祭祀性的花灯歌舞活动并演出《瞎子观灯》《包二回门》等剧目一样,地方原生性的民族民间传统祭祀仪式、节日礼仪、民族歌舞等在一定程度上与云南古代戏曲走向了融合。特别是在康熙道光年间,出现了一批“民家曲以民家语为之”、“静夜华灯演苗戏”的白剧、苗剧等少数民族戏曲表演样式;以“哎咿呀”腔流传的壮剧;把《封神演义》译成傣语演出的傣剧;从语言到音乐等都彝族化的彝剧花灯《打花鼓》等,标志着白剧、苗戏等少数民族戏曲的出现。到咸丰同治年间,更有张铭斋等在杜文秀帅府演出了《二进宫》《绝缨会》《取高平》,这三部剧在滇剧中分属“胡琴”“襄阳”“丝弦”三个声腔的剧目,这既说明滇剧声腔的成熟,也说明云南民族文化与戏曲文学发展的结盟。我们始终坚信“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的反映,深受民族文化的浸染,作为一种符号它表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因此,要了解每个民族的艺术,首先就要了解它的文化。”[4]13故而,探索云南戏曲文学发展与云南民族文化建设、旅游文化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普遍需求、困境与出路,必须深入挖掘置身民族文化海洋的云南戏曲文学的民族文化特征,特别是要加强对云南古代少数民族戏曲文学作品的分类与梳理、少数民族戏曲文学对主流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戏曲文学作家的身份认同及创作研究、对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的民族性特征分析、对云南古代戏曲文学民族性特征现代启示的讨论。 四是关注少数民族特色剧种剧目的研究。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有汉、彝、白、拉祜、哈尼、壮、傣、纳西、傈僳、佤、回、瑶、苗、藏等26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滇剧、傣剧、白剧、彝剧等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剧种,它们和川剧、评剧、京剧等外来剧种共同构成了云南的戏曲系统。但各民族剧种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造成这种不均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除了地域、文化、民族特性外,长期以来我们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学术界重视和研究程度不够。另外,从现有剧目资料来看,不管是彝剧、云南壮剧,还是白剧、傣剧等都和中原戏曲剧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我们缺少细致的分析和整理,对其继承和发展关系的讨论不甚了了。再次,我们在讨论戏曲文学民族性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不够,导致在翻译中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舛误。尤其是古代用少数民族文字创作的作品的翻译整理工作,几乎没有突破和进展。 结语 云南是一个民族文化聚集的地方,与其他地方的民族文化和外界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不仅和汉文化、藏文化,甚至和整个东南亚、南亚文化都有关系。“文化特色不是照搬照抄,而是从文化自我植根的土壤去挖掘资源,获得活力,形成文化的地方特色以赢得发展机遇。”[5]86云南戏曲文学作为云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了云贵高原足量的文化特征和鲜明的边疆色彩,探讨云南戏曲文学的创作状况、发展历程,可以使其艺术、文化价值得到新的阐释,从而揭示云南戏曲文学在民族文化大省形象和弘扬民族文化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学景象与时代价值,通过对云南戏曲文学在民族认同、冲突、融合、互补中的现象梳理与分析,可以在社会文化层面上启迪民族和谐意识,促进云南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全球化背景下戏曲文学的发展寻找可资借鉴的理论材料与创作经验。这对于云南增强竞争软实力乃至其可持续发展以及“两强一堡”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作者:吕维洪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文学研究论文:关爱和的近代文学研究 关爱和先生是已故的近代文学研究学者任访秋先生的开门弟子,也是我国最早的近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之一。他是我国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在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至今20年左右的学术生涯中,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总体来看,他研究的领域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全面奠基层面,二是文学思潮论层面,三是文学流派论层面。当然,这三个层面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贯穿这三个层面的是作家及其创作研究,这里的创作研究不仅包括文学作品,而且包括政治思想、文学理论等内容。第一个层面作为基础,多表现为显在的作家创作论,而第二、第三个层面则作为一种底蕴,更多地表现为内在的精神把握。其实,这种内在的精神把握在第一个层面中不管是文学史论文学思潮论、文学流派论还是作家作品论都已经表现出来了,有的篇章表现得更加明显,如《剑气箫心龚诗魂》对龚自珍诗作精神的领会,《论老残》对刘鹗笔下的人物老残内心的把握,都明显地表现出关先生深邃的穿透力。 奠基层面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即近代文学史及史论、文学思潮论、文学流派论和作家及其创作论。关先生在近代文学史的建设方面可谓功不可没,他第一个建议编写一部中国近代文学史教材,任访秋先生极力赞同,并着手编写。关先生任上编的主编,并在全书中撰写了《桐城派的中兴与复归》、《清末常州词派》和《近代戏曲》三章,这三个领域关先生都有独到的研究和深切的体会。由他主笔的《〈近代文学史〉绪论》(三人合作)是一篇提纲挈领的史论,既宏阔又精辟,既晓畅又深刻,充分体现出论者敏锐的洞察力。教材问世以后,反响强烈,被国家教委评选为优秀教材,并被推荐为全国高校近代文学课程通用教材。作家及其创作论的成果主要有《龚自珍文学思想散论》、《蒋湘南文学略论》、《嘉道时期的桐城派—姚门弟子思想与创作述略》、《陈衍的诗论及诗作》、《谭嗣同文学略论》、《柳亚子简论》、《辛亥革命烈士宁调元诗文简论》、《苏曼殊译作述评》(均见《从古典走向现代》一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剑气箫心龚诗魂》(《文学遗产》1993年第5期)、《论老残》(《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这些论文做得很规范又很扎实,从作家的年谱、思想发展过程、文学思想以及创作的内容与特点等诸多方面作了充分的考察和论证,资料详实,论述精当,这些被关先生谦称为早年“习作”的论文给人以成熟之感,这是关先生受任先生巨大影响和严于律己、刻苦钻研的结果。关先生在文中曾说任访秋“先生十分注重研究生的基本学术训练。入学之初,先生曾提议我从近代作家的年谱与诗文系年做起,我试着做了龚自珍等一两位作家,……所写的论文《蒋湘南文学略论》受到先生的好评。”后来的《剑气箫心龚诗魂》和《论老残》两文可谓炉火纯青,前者用“剑气箫心”四个字概括了龚自珍诗歌的灵魂之所在,关先生精辟地论述道:“在气象万千的‘剑气箫心’中,包蕴着处在封建社会濒于崩溃之历史时期,渴望变革风雷而又黯然神伤与秋气暮霭,怀抱幽怀孤愤而又充满奇情逸气诗人的人格期待,人生态度和诗美追求。”后者用四个形象不同的老残把老残解剖得淋淋尽致,在老残身上“集中地体现着作者试图赋予作品的思想意义,老残的性格、情趣、见识、议论,无不在作品中代表着作者的声音。老残不仅是一个手摇串铃、流浪江湖的行医者,还是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纷乱与艰难时局的亲历者、先觉者及预言者。走方郎中之老残与哭泣扶危之老残、形体流浪之老残与灵魂惊惶之老残叠印重合,浑然一体。新旧裂变的时代与忧思深广的刘鹗创造了老残,老残记录着时代的裂变与作者的忧愤。”这样精练的理论概括,没有深邃的思想穿透力是难以达到的。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论与文学流派论为此后这两方面的专着作了坚实而有力的铺垫。 第二个层面的成果主要有专着《悲壮的沉落》和论文《近代文学观念的变革》(载1986年)、《后期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未定稿》1986年)。《梁启超与近代文学启蒙》(《史学月刊》1999年第2期)等。 在《悲壮的沉落》一书中,关先生从晚明人文主义的昙花一现到清末古典主义的逐渐式微,从嘉道之际言关天下与自做主宰的文学精神到惊秋救敝与忧民自怜的文学主题,从鸦片战争时期民族灾难与诗海潮汐到诗潮的情感流向、意象群与客体形象系列,从宋诗派自立不俗与学问至上的双重期待到桐城派立诚求真与道统文统的两难选择,从太平天国与曾国藩集团对峙的观念冲突与文化论战到功利实用的文学价值趋向与战争背景下的情感世界,从侠邪小说的忠义观念与英雄驯化现象到情爱旨趣与狭邪心理等等都作了十分充实的论述。关先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注意避免机械化倾向,运用辩证的眼光审视研究对象,在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认真揣摩体悟,不作空疏的议论,不下大而无当的断语。他的论断自然贴切,符合理论与创作实际,而且鞭辟有力,入木三分。以太平天国和曾国藩集团两个文学空间来说,虽然双方的观念相互对峙,相互冲突,但是文学的价值取向仍然是一致的,都持实用功利的价值观。以19世纪的小说创作,特别是侠妓题材的小说来说,关先生避免对其作片面的价值判断,而是置之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从当时的文化变动与小说主旨的表达,到侠妓题材形成的原因与其主题模式的建构,论证了侠妓小说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这样得出的结论便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也必定令人信服。 第三个层面的主要成果有专着《古典主义的终结—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以及论文《桐城派的中兴、改造与复归—试论曾国藩的文学活动与作用))(《文学遗产》l 984年第5期)、《嘉道时期的桐城派—姚门弟子思想与创作述略》、《桐城派的立诚求真与道统文统情结》、《姚鼐的古文艺术理论及其对桐城派形成的贡献》、《守望艺术的壁垒—论桐城派对古文文体的价值定位》(《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清末常州词派概说》,而宋诗派、常州词派和选派等流派有待完成。 《古典主义的终结》一书从桐城派的历史承续、发展轨迹、古文理论、古文创作、后期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之关系以及五四先驱眼中的桐城派等六个方面展开全面而详细的论述。论者开篇就从唐代古文谈起,勾勒了古文一派的发展脉络,直追桐城派,继而描绘了桐城派兴衰嬗变的轨迹,并将其分为四个时期。在初创期,桐城三祖—方、刘、姚分别创立义法说、神气说、刚阳阴柔与神气律声说;在守成期,姚鼐晚年讲学江南,广传弟子,守望门户;在中兴期,曾国藩私淑姚鼐,雅好古文,融义理、考据、辞章和经济于一体,以坚车行远为目标,别创湘乡派;在复归期,吴汝纶重提方、姚传统,抑闳肆而张醇厚,黜出雄奇而求雅洁,倡导恢复以气清、体洁、语雅为特色的桐城派文。对桐城派古文理论的研究,论者抓住了其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与限制性因素,桐城派既追求理论创新,又有道统、文统情结;既讲究义理与考据,又注重辞章; 既重视实用价值,又要求审美功能,这些矛盾使桐城派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异常复杂和艰难。同时对桐城派古文理论的艺术范畴及其构成作了十分简洁的概括,即义与法、雅与洁、神气与音节、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阳刚与阴柔。桐城派的古文创作,关先生用由狂悖不驯而至清真雅正,因时 立言与立诚求真,扩姚氏而大之与并功德言于一途分别概括了初创期、守成期与中兴期的古文创作。后期桐城派像一根脆弱的联结母子的脐带,无力地粘连着古典文化和文学与五四新文化和文学。关先生对桐城派的研究可谓得桐城派之精髓,从桐城派诸家的理论实质、创作精神、流派的发展以及论者的行文都具有一种桐城派古色古香的气息,而且深深窥见桐城派理论与创作的精髓和实质,达到这种境界,非智者不能为也,也非一日之功所蹴就,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习得缺一不可。 关爱和的近代文学研究,从形态上来说,有作家及其创作论、文学史论、文学思潮论、文学流派论;从文体上来看,有小说研究、诗歌研究、散文研究以及戏曲研究;从时间来看,从晚明到清末再到现代,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他的《悲壮的沉落》和《古典主义的终结》两部着作可以说是近代文学研究的两座高峰,前者是对文学思潮的研究,后者是对文学流派的研究;前者对不同时期的文学潮流、文学思想和文学精神做了系统的梳理、辨析与整合,后者对桐城派古文作了全面的客观而公正的审视与剖析。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些研究成果,就会损害其学术价值,只有放到文学史的大背景中去,这些成果就会熠熠生辉。我们知道,五四文化先驱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肩负着特定的文化和政治任务,他们彻底地摧毁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近代文化,主张全盘西化,横向移植西方的现代文化,把桐城派和选学派批判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在当时以至于现在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正因为他们为近代文学做了不切实际的定性论断,再加上后来中国复杂的历史进程,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化和文化学者思想意识与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使得学术界对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具有了十分偏颇的认识。他们认为五四新文化时期是中国文化的断层时期,在此之前,中国文化已经断层,几千年的古典文化发展到近代便断然终结,五四新文化只是西方现代文化的横向移植,这就全盘否定了中国近代文学应有的历史地位。如何评价近代文学与文化,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就摆在中国学者的面前。关爱和先生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古典与现代这一天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毅然断言中国近代文学是古典向现代的过渡与转型,虽然这一断言并非为他一人所提出。特别是他的《古典主义的终结—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这一着作从侧面说明了五四文化先驱批桐城派为“桐城谬种”的偏激与偏颇,五四文化断裂论断的虚妄,从正面论证了桐城派肩负了中国文化与文学承上启下的历史重任。没有什么比观念的改变更迅速的,如五四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对西方现代文化的认同;也没什么比观念的改变更缓慢的,如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学术界对近代文化与文学在观念上的改变不知是属于前一种状况还是后一种状况,不过关先生以其研究试图扭转学术界对近代文学的误解与盲视,极力恢复近代文学的历史面目,这是前所未有的工作,也是关先生作出的杰出贡献。 文学研究论文:对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辨析 一、文学研究·文化研究 (1)文学 文学研究 文学究竟是什么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众所周知,现在我们所指的“文学”一词对应的是西方的literature,意指在某一特定的研究领域内所出版的书籍和文章。也可翻译为“着述”,即“二十五个世纪以来人们撰写的着作。而literature的现代含义:文学,才不过二百年。1800年之前,literature这个词和它在其他欧洲语言中相似的词指的是‘着作’,或者‘书本知识’”。[1]此处的文学指普遍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文学,而尤指我们当今所说的经典文学作品。顾名思义,文学研究指的便是关于经典文学作品的研究。 (2)文化 文化研究 关于文化的定义却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西方学者的解释中,尤以泰罗尔的“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智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其他的一切的能力与习惯”[2]为代表。 乔纳森·卡勒更加认为因为文化研究是“理论”的实践,由于理论本身的难以界定性,这显然也不是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乔纳森·卡勒进一步解释,文学研究是包罗万象的:莎士比亚和打击乐、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关于过去的文化和关于当今的文化这都是属于文化的范围,有学者指出:“文化研究是一种跨越学科界限的研究趋势,而不是一门学科本身”,所以它“拒绝界定,坚持差异,维持传统的系别资格”。[3]同时,在人文学科的多种理论中,如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后殖民理论以及酷儿等理论中,也分布有文化研究的身影。 由上得知:首先,文化研究拒绝成为一门确定的学科,没有明显的学科界限;其次,文化研究关注的是边缘性问题,具体到文学研究中,文化研究关注的就是在文本自身以外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最后,文化研究把打击乐、低俗文化等非经典文化提高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所以说文学研究尤其是经典文学研究,只是文化研究的一个方面,被文化研究所涵盖。 二、文化研究何以在文学研究中出现 就文化研究本身来说,它的发展源自于传统的英国文学,二十世纪初,英国的文学研究界被“利维斯主义”统领,这一学派主张文化指的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文学和艺术。至五十年代,由于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和雷蒙·威廉斯(R.Williams)对工人阶级生活的关注,提出了:“‘文化研究’作为新的研究方向,有着直接的反学科动机:一方面要与过去以细读文学文本为衷心地旧文学学科决裂,另一方面还要与坚持经济化约论的庸俗马克思主义学说决裂。”[4]文化研究在九十年代迅速进入学术前沿,引领文学研究的风潮,随着大众文化地位的日益提升,原有的学科界线被打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界线也愈见模糊。 英国的“伯明翰学派”被公认为当代文化研究的起点,同时我们也需注意到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理论起点就在于它的文学研究,另外,伯明翰学派的着名学者在进行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没有排斥文学研究,反而有利于扩大文学研究的范围,所以,从另一个方面上“文化研究的一些理论是方法完全可以引进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从传统的诗学研究走向开放的文化研究也是可行的,其前景应该是广阔的。”[5]由此可知,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相互依顿,相互促进。 三、文化研究会导致经典文学的毁灭? 由于文化研究是随着当代的各种新兴的大众文化而兴起的,面向的研究对象也多是精英文化、经典文学范围之外的边缘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伴随着人们成长的已经不仅是书本读物,更为广泛的是电视、电影、网络。我们不禁扼腕,难道时代必然要使文化研究将经典文学逐出研究范围么? 首先,文化研究脱胎于经典文学研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文化研究便伴随着利维斯主义的产生而出现,作为一个跨越多种学科、文化、艺术门类的研究领域,“文化研究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开列一个经典作家及其作品的名单,试图以经典文学来向读者大众进行启蒙,以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6]由此得知,文化研究兴起的初衷是为了普及经典文化,促进经典文化在大众中的发展进程。 其次,文学研究(包括经典文学研究)只是现在文化研究的一个方面,关于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关系,卡勒说“文化研究包括并涵盖了文学研究,它把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实践去考察。”[7]在关于是何种类型的包括中,卡勒又进行了分析,我们这里暂且不论。由以上两点我们得知,文化研究脱胎于文学研究,从文学研究中生成,后来又由于文化研究自身疆界的不断扩大从而使文学研究只是属于自身的一个方面,所以二者之间不存在完全的对立,反而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对于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造成的冲击极具毁灭性这一点来说是不成立的。 再次,文化研究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范围,为文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文化是理论的实践,又由于文化研究本身不是一个可以界定的学科,所以,当今中国的文化研究大致包含有“后现代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大众文化研究、消费文化研究等等。”[8]正因为文化研究涵盖了众多的学术领域,有着多种理论的支持,当应用到文学研究中时,便可以有多样的视角和维度。 在研究方法上,文化研究可以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方法,称作“文学的文化研究”,而且,这只是文学研究方法的一种。朱寿桐指出“作为方法论的文化研究其实不过是文学研究所不可缺少的一路,或许是文学研究历史中固有的一环,甚至可能是最为基本的一环。”对于文学研究来说,文化研究是研究文学现象和内涵的一种基本方法。我们可以用文化研究的方法来研究经典文学作品,有新的研究方法的介入,必然会给文学研究带来新的研究领域,从来能够促进文学研究的多方面、全方位发展。文化研究的这一点又带动了文学研究的发展,更有利于经典文学的发展。 文学研究论文:古代文学史料与古代文学研究 论文关键词:古代文学史料 古代文学研究 论文摘要:古代文学史料作为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具有着其自身重要的作用。文学史料与历史实际相比较而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不可将文学研究与文学史料相等同。本案主要阐述了古代文学史料是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因素以及新史料的发现对古代文学研究所产生的意义,旨在为广大研究者提供参考借鉴。 一、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文学史料 研究中国的古代文学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其自身的整体性,就结构方面而言,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层次: (一) 史料的确认 史料的确认仅仅只限于史料本身,其主要内容是对史料的有无进行全面查询,以确认文学史料的作者、时代与真伪等。此外,对古代文学史料的确认实际上应归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之内。对于研究方法来说,古代文学研究在这一阶段,与自然科学的研究相比,是具有相同特点的,其尊重客观事实,摒弃主观思维意识,在确认上采取的是形式逻辑的方法。 (二) 体悟分析层次 所谓的体悟分析层次是在对史料确认的基础上,通过人们个人思想中所蕴含的感情体验,对史料的一种丰富、完善的过程。人都是具有思想的,所以在史料确认方面,不会仅仅满足于文学现象呈现出的那种史实,他们将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体悟分析层次,进而产生一种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悟主要表现为对史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总结史料的一些规律变化、探析史料出现的原因等。因为人们的看法观点不相同,所以分析理解的体悟也寻在不同。体悟分析层次作为古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过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 文学史料价值评判 对文学史料进行价值评判的基础建立在体悟分析层次之上,在此基础上对文学史料进行科学的价值评判。之所以产生价值评判这一阶段,是因为文学研究者对自身的定位高于体悟分析层次,他们一般按照某些组织、社会、集团以及个人等需求,制定合理的文学史料评判标准,进而对自身所掌握的文学史料的意义、地位以及作用等方面进行减值评判。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文学现象会形成不同的评价,也正是在这种价值评判的过程中文学史料的意义得以实现。由此可以得知,文学史料一旦失去了人们的评判便会丧失其存在的意义。 (四)表述 古典文学研究经过对史料的确认、体悟分析、史料价值评判三个阶段之后,最终是以表述的形式对其进行传播与体现的。因为缺少了表述这一阶段,单靠以上三个阶段是不能将其完整的传达给大众的。其中关于表述的形式主要是凭借文字进行表述的。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以上所说的四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在现实实践之中,对其进行划分是具有侧重点的,很难将它们明显割裂开来。 二、新史料的发现对古代文学研究所产生的意义 通过对从古至今的文学研究历史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新史料的发现,尤其是有关地下埋藏的文物史料的出土,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对研究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丰富了研究古典文学的史料 就已出土的古典文学史料来说,有诸多能够让现代研究者清晰察看到古代文学所产生的背景以及文学现象。在出土的大量文献中,有大量先秦时期的文献,在马王堆、信阳长台关、荆门郭店等出土的帛书中,较为明确的显示出了诸多经书与子书原始风貌,这些都与当代社会看到的一些转本存在不同。尤其是一些墓碑的发现,为研究者们提供了珍贵的专辑资料。另外,新史料大大丰富了研究古典文学作品的史料。以《诗经》作为例子来说,新世纪以来,在上海博物馆展出了1200多枚战国时期的竹简,在这么多的竹简之中有31枚是讲述孔子向弟子们讲解《诗经》的记载。这为当代社会的人们阐明了孔子论诗的内容并为包含今本《诗经》的小序中所涉及的“美”与“刺”等内容。另外还表明了《诗经》的篇数远要超出300篇,孔子当年删诗的说法并不一定准确。 (二)新史料对先前研究结论的修改补充作用,且提出了新观点 主要表现在先秦诸子、《诗经》、辞赋以及俗文学等方面,其中在安徽阜阳出土的有关《诗经》的竹简是汉代的,韩自强与胡平生对其进行了专门研究,说明了《诗经》在汉代广为流传的状况,并不像文献所记载的一样。而有些出土的史料岁与文献中的不足也进行了有效的弥补,例如,汤炳正以安徽阜阳所出土的汉简《涉江》、《离骚》残局,否定了《离骚》是淮南王刘安所作。 (三)影响了古典文学研究方法与学术理念 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李学勤提出了“走出疑古的时代”的理念,对我国古代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自明代以来,就有不少学者开始对古书产生怀疑,至清末,康有为也开始对古书质疑。后,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学派已经形成。疑古学派有贡献的方面,但也有不足之处,他们思想易走极端,对现当代学者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形成了妨碍。总之,新史料的发现对于研究古典文学方面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文学研究论文: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创新 内容摘要:谢天振的《译介学导论》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为研究本体,以文化意象传递、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翻译文学史与文学翻译史为研究客体,标志着一门新型学科译介学的诞生。译介学以不对文本作价值判断为理论恪守,极大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学术视野,增加了翻译研究的对象,丰富了翻译研究的方法,成为学术创新与学科开拓的典范。 关键词:译介学 新型学科 谢天振 作者简介:贺爱军,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苏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翻译学研究。方汉文,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化研究。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英美海洋文学与人类核心价值观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9YJC751076]成果。 1993年,苏珊·巴斯内特又提出了“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这一论断。她认为,“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气数已尽,女性研究、后殖民理论和文化研究已经从整体上改变了文学研究的面貌。从现在起,我们应当把翻译学视为一门主导学科,比较文学只不过是它下面的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而已”(Bassnett 161)。他们最早倡导“翻译学的文化转向”和“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然而怎么转,转向后这一学科与传统的翻译研究区别何在?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研究的客体、研究方法是什么? 《译介学导论》是北京大学推出的“21世纪比较文学系列教材”中的一部,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译介学的本体研究方面,作者是从译介学的定义以及译介学与传统翻译理论的区别性特征切入的。自从英国比较文学家苏珊·巴斯内特提出比较文学应该成为翻译学下面的一个子学科以后,在比较文学界和翻译界中引起了学科概念之间的混淆,造成了学术理路的混乱。基于此种考虑,作者论述了译介学与翻译研究之间的区别,以及译介学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新视野和新领域。“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的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其实质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不参与评论其翻译质量的优劣,它关心的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展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谢天振10)。它与传统的翻译研究在研究角度、研究重点、研究目的方面不尽相同。它是一门以创造性叛逆为理论基础,以文化意象和翻译文学为其研究对象,吸收了解释学、结构主义、多元系统论等文化理论的比较文学研究。 “创造性叛逆”构成了译介学本体研究的第二个维度。埃斯皮卡指出:“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137)。创造性叛逆是译介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本体,“翻译文学不同于外国文学”“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译作具有独立价值”等命题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该书作者认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性质“使一件作品在一个新的语言、民族、社会、历史环境里获得了新的生命”。而“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在多数情况下就是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谢天振72)。 在译介学的客体研究方面,作者首先探究了“文化意象的传递与文学翻译中的误译”。“文化意象的传递,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同民族文化在翻译中如何碰撞、转换、交流、接受的问题”(谢天振96)。“误译可以分为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两种”(谢天振111),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尤其是误译,“因为在有意误译里译语文化与原语文化表现出一种更为紧张的对峙,而译者则把他的翻译活动推向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为了迎合本民族的文化心态,大幅度地改变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学形象、文学意境等等;要么为了强行引入异族文化模式,置本民族的审美趣味的接受可能性于不顾,从而故意用不等值的语言手段进行翻译”(谢天振117)。 译介学客体研究的第二个维度是翻译文学史。长期以来,学界对翻译文学的性质和归属聚讼不已,争论不下。有些学者认为翻译文学属于外国文学,对相反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难道英国的戏剧、法国的小说、希腊的拟曲、日本的俳句,一经中国人(或外国人)之手译成汉文,就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了‘中国文学’”(王树荣12)?“没有一部文学史会把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说成是本国文学作品”(施志元28)。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与原作相比,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存在形式的译作,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它可以介绍、传播和普及原作;它可以帮助作者认识原作的价值;也可以帮助源语国的读者重新发现被忽略作品的价值。翻译文学不能等同于外国文学,其原因在于:第一,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决定了原文与译文之间必然存在差距,从而决定了译作不可能等同于原作。翻译文学是民族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翻译家和作家一样,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深入认识作品中所要表现的时代、环境和文化背景,也要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然后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把这一切表现出来。第二,从写作的语言和作品的接受者来看,译者使用语言翻译与民族文学家使用的语言创作面临大致相同的问题,译作和原作一样,都要面临读者的检验。第三,翻译文学不仅与民族文学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和影响,有时候它的作用和影响甚至还大大超过了民族文学的作品。对翻译文学性质和归属的厘清,意义重大,它为翻译文学这个“弃儿”找到了家园,也为文学翻译研究开拓了一片巨大而又相对独立的研究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国别文学史的书写。 该书是作者在大量调研,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的智慧结晶。全书纲目清晰、新意迭出、语言畅达淋漓、论述通透可见。学科学认为凡是一种系统的知识所研究的对象与其它知识系统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任务并能据此产生与完成任务相适应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这样的知识体系就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译介学以“文化意象”、“文学翻译史”、和“翻译文学史”为研究对象,以探究不同文化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为研究任务,并且以“创造性叛逆”为理论基础,对译本不作价值判断为理论恪守,具备了独立学科初步形态。全书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丰富的实例,把翻译文学作为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对象进行分析和评述,从而揭开了从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角度研究翻译的一个窗口,开拓了国内翻译研究的新领域,也为探究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该书把翻译文学定位于民族文学的范畴,这种合理定位刷新了民族文学史的书写,为民族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文学研究论文:论古代文学史料与古代文学研究 一、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文学史料 研究中国的古代文学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其自身的整体性,就结构方面而言,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层次: (一) 史料的确认 史料的确认仅仅只限于史料本身,其主要内容是对史料的有无进行全面查询,以确认文学史料的作者、时代与真伪等。此外,对古代文学史料的确认实际上应归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之内。对于研究方法来说,古代文学研究在这一阶段,与自然科学的研究相比,是具有相同特点的,其尊重客观事实,摒弃主观思维意识,在确认上采取的是形式逻辑的方法。 (二) 体悟分析层次 所谓的体悟分析层次是在对史料确认的基础上,通过人们个人思想中所蕴含的感情体验,对史料的一种丰富、完善的过程。人都是具有思想的,所以在史料确认方面,不会仅仅满足于文学现象呈现出的那种史实,他们将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体悟分析层次,进而产生一种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悟主要表现为对史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总结史料的一些规律变化、探析史料出现的原因等。因为人们的看法观点不相同,所以分析理解的体悟也寻在不同。体悟分析层次作为古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过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 文学史料价值评判 对文学史料进行价值评判的基础建立在体悟分析层次之上,在此基础上对文学史料进行科学的价值评判。之所以产生价值评判这一阶段,是因为文学研究者对自身的定位高于体悟分析层次,他们一般按照某些组织、社会、集团以及个人等需求,制定合理的文学史料评判标准,进而对自身所掌握的文学史料的意义、地位以及作用等方面进行减值评判。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文学现象会形成不同的评价,也正是在这种价值评判的过程中文学史料的意义得以实现。由此可以得知,文学史料一旦失去了人们的评判便会丧失其存在的意义。 (四)表述 古典文学研究经过对史料的确认、体悟分析、史料价值评判三个阶段之后,最终是以表述的形式对其进行传播与体现的。因为缺少了表述这一阶段,单靠以上三个阶段是不能将其完整的传达给大众的。其中关于表述的形式主要是凭借文字进行表述的。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以上所说的四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在现实实践之中,对其进行划分是具有侧重点的,很难将它们明显割裂开来。 二、新史料的发现对古代文学研究所产生的意义 通过对从古至今的文学研究历史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新史料的发现,尤其是有关地下埋藏的文物史料的出土,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对研究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丰富了研究古典文学的史料 就已出土的古典文学史料来说,有诸多能够让现代研究者清晰察看到古代文学所产生的背景以及文学现象。在出土的大量文献中,有大量先秦时期的文献,在马王堆、信阳长台关、荆门郭店等出土的帛书中,较为明确的显示出了诸多经书与子书原始风貌,这些都与当代社会看到的一些转本存在不同。尤其是一些墓碑的发现,为研究者们提供了珍贵的专辑资料。另外,新史料大大丰富了研究古典文学作品的史料。以《诗经》作为例子来说,新世纪以来,在上海博物馆展出了1200多枚战国时期的竹简,在这么多的竹简之中有31枚是讲述孔子向弟子们讲解《诗经》的记载。这为当代社会的人们阐明了孔子论诗的内容并为包含今本《诗经》的小序中所涉及的“美”与“刺”等内容。另外还表明了《诗经》的篇数远要超出300篇,孔子当年删诗的说法并不一定准确。 (二)新史料对先前研究结论的修改补充作用,且提出了新观点 主要表现在先秦诸子、《诗经》、辞赋以及俗文学等方面,其中在安徽阜阳出土的有关《诗经》的竹简是汉代的,韩自强与胡平生对其进行了专门研究,说明了《诗经》在汉代广为流传的状况,并不像文献所记载的一样。而有些出土的史料岁与文献中的不足也进行了有效的弥补,例如,汤炳正以安徽阜阳所出土的汉简《涉江》、《离骚》残局,否定了《离骚》是淮南王刘安所作。 (三)影响了古典文学研究方法与学术理念 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李学勤提出了“走出疑古的时代”的理念,对我国古代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自明代以来,就有不少学者开始对古书产生怀疑,至清末,康有为也开始对古书质疑。后,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学派已经形成。疑古学派有贡献的方面,但也有不足之处,他们思想易走极端,对现当代学者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形成了妨碍。总之,新史料的发现对于研究古典文学方面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文学研究论文:国内古英语文学研究30年述评 一、引言 相比于文艺复兴之后和中世纪后期的英国文学研究,古英语文学研究在国内的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算是冷门。但是,国人对于古英语文学的兴趣却可以追溯到新文学时期。周作人在其1918年出版的《欧洲文学史》中分析了古英语诗歌《贝奥武甫》(Beowulf)中“委心任命(wyrd)”的异教思想。另外根据冯象的介绍,周作人在《知堂随想录》中提及他在日本时曾试图翻译《贝奥武甫》,后因兴趣转向古希腊悲剧,未能坚持。自周作人以来,国人对于古英语文学的兴趣有增无减,这一点仅从古英语诗歌《贝奥武甫》(Beowulf)的中译本就可见一斑。据笔者现有的资料,目前国内《贝奥武甫》的翻译和编译版本有四个:《裴欧沃夫》(1959年,陈国桦译),《贝奥武甫:古英语史诗》(1992年,冯象译),《贝奥武甫:英格兰史诗》(1999年,陈才宇译),嘲《贝奥武甫降妖记》(2003年,史雄存编译)。除此之外,梁实秋,李赋宁坯节译了《贝奥武甫》。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学者的翻译和研究还没有得到国外同行的关注和重视,依据是国际上最重要的两个古英语文献检索工具“盎格鲁·撒克逊研究目录”(Anglo-SaxonEngland Bibliography)和“古英语研究通讯目录”(0ldEnglish Newsletter Bibliography),均未收录国内学者的文章。但国内学者在古英语文学研究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工作,这应该是国际古英语文学研究的一部分。本文拟从文学史中的古英语文学评介、古英语诗歌与散文研究、古英语文学译介三个方面对国内学者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引起国际同行对国内学者研究的关注和重视。国内最早的古英语文学评介现于国内学者编写的文学史着作,这种评介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针对具体古英语文学作品的评论,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是《贝奥武甫》,对于其它古英语诗歌和散文则关注较少;相比于前两个方面,国内的古英语文学译介是最活跃的,几乎所有的古英语诗歌和主要的古英语散文都有中译本。 二、文学史中的古英语文学评介 国内学者对于古英语文学的介绍和论述最早现于国内学者编写的文学史着作之中。国内的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有编写文学史的传统。谈及古英语文学的文学史分为三类:一是欧洲或西洋文学史;二是英国文学史;三是欧洲中世纪文学史和中世纪英国文学史。在古英语文本翻译为中文之前,国内读者主要是通过这些文学史认识和了解古英语文学的,因而文学史在国内的古英语文学研究中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欧洲或西洋文学史中对古英语文学的论述一般比较少,一般只提到《贝奥武甫》,把它作为欧洲中世纪早期文学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来加以论述。如周作人把《贝奥武甫》放到“异教诗歌”一章下论述;杨周翰等人编写的《欧洲文学史》则把《贝奥武甫》归入“英雄史诗”一类,与《罗兰之歌》等放在一起加以论述;李赋宁主编的《欧洲文学史》第一卷也把《贝奥武甫》归入“中世纪英雄史诗”的范畴。在欧洲文学或西洋文学这样大的图景之下,古英语文学的发展自然未能得到完全地介绍与论述。 古英语文学的发展缩略为《贝奥武甫》的情况到了国内学者编写的英国文学史发生了变化。1947年,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了国外学者莫逖(William Vaughan Moody)、勒樊脱(Robert Morss Lovett)编写的《英国文学史》一书,该书由柳无忌、曹鸿昭翻译,且被指定为部定教学用书,由于该书是国外学者编写,所以对古英语文学介绍比较详细,除了重点介绍《贝奥武甫》之外,该书还论述了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基督教化进程、宗教诗歌、哀歌等。1949年以后,大陆和台湾出版的英国文学史着作中都有对古英语文学的论述,但其中只有陈嘉编写的四卷本《英国文学史》(1982)的第一卷,梁实秋编写的三卷本《英国文学史》(1985)的第一卷,李赋宁、何其莘主编的五卷本英国文学史第一卷《英国中古时期文学史》(2005)对古英语文学有较多的评论和介绍。虽然陈嘉和梁实秋的《英国文学史》都出版在上世纪80年代,但陈嘉侧重于介绍古英语的世俗性文本,对于宗教文本则较少着墨;而梁实秋的文学史则较为详细,除了《贝奥武甫》之外,其它主要的古英语诗歌、古英语散文都有涉及。由于文学史的主要功能是在于普及,所以陈与梁的文学史主要篇幅还是集中在对古英语文学作品的介绍上。相比于梁和陈的文学史,李赋宁等主编的《英国中古时期文学史》则更多带有研究的性质,该书用了三章的篇幅论述盎格鲁一撒克逊时期的英国文学,内容涉及古英语的发展、古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各类体裁的古英语文学作品。虽然只有三章,但=三章的篇幅大概占了全书的一半,这也说明古英语文学在英国中古时期英国文学中的分量。现在保存下来的古英语文本的创作时间及作者都存在很大的争议,所以该书作者从古英语体裁分类角度,分别介绍了古英语宗教诗歌、古英语非宗教诗歌以及古英语散文,此外还重点介绍了《贝奥武甫》(Beowulf)和《马尔登之役》(The Battle ofMaldon)、《布鲁南堡之役》(The Battle of Brunanburh)和《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The Anglo-Saxon Chronicle)。1949年后出版的其它单卷本英国文学史,如吴伟仁编写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王佐良编写的《英国文学史》,刘炳善编写的《英国文学简史》,高继海编写的《简明英国文学史》,对于古英语文学的介绍都比较简单,把将近500年的古英语文学的发展历史简化为古英语诗歌《贝奥武甫》,忽略了古英语文学发展的内在张力和变化。 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学者研究的深入,国内还出现了专门的欧洲中世纪文学史和中世纪英国文学史。从性质上来说,前者是外国文学断代史,后者是国别文学史中的断代史,二者对于古英语文学的剖析各有利弊。前者的优势在于把古英语文学的发展放在欧洲中世纪文学的大背景之中,有利于横向对比和阐释古英语文学的发展,这符合国际上把古英语文学的发展作为中世纪研究一部分的趋势,也突出了古英语文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质,但不足之处在于无法系统论述古英语文学的发展。比如说杨慧林和黄晋凯共同编写的《欧洲中世纪文学史》就把古英语文学纳入到中世纪文学发展的语言形成时期,从早期英雄史诗和早期基督教文学两个方面论述古英语文学的发展。后者的优势是可以系统地介绍和分析古英语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体裁分类等,但不足之处在于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如陈才宇从史诗、战歌、决术歌、箴言诗、哀歌、谜语诗、宗教诗、寓言诗、散文叙述古英语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肖明翰则从宗教诗篇、英雄传说与史诗、抒情诗歌三个方面专门叙述古英语文学的发展史。国内的外国文学研究有修史的传统,而文学史在向国内读者介绍古英语文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文学史中的古英语文学评介在国内古英语文学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三、《贝奥武甫》及其它古英语诗歌散文评介 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是《贝奥武甫》,对于其它古英语诗歌和散文及关注较少。根据中国期刊网提供的检索结果,1949年到2011年,期刊网上共有95条关于古英语及古英语文学研究的文章,从数量上来说,这不到国内英国文学研究文献总量的1%。在这95篇期刊文献中,发表于1949年到1979年间的共3篇。分别介绍和研究盎格鲁一撒克逊时期国王赏赐土地的问题、多伦多大学正在编写的《古英语词典》和英语发展的历史。整个20世纪80年代(1980年到1989年)发表的古英语文学研究文章也不多,总共只有6篇,其中江泽玖发表的“英雄史诗Beowulf中的妇女形象”一文可以算是国内学者写的第一篇关于古英语文学研究的文章。 这一情况到了20世纪90年生了巨大的变化,从1990年到2011年间,期刊网上共有87篇关于古英语文学研究的文章,其中发表于1990年到1999年间20篇,2000年以来57篇。除此之外,国内还出版了第一部古英语文学研究专着。在此期间 ,国内一些主要的古英语文学研究学者都开始崭露头角,如在冯象翻译《贝奥武甫》后的第二年,《外国文学评论》重刊了他在海外发表的“‘他选择了上帝的光明’—评罗宾逊《贝奥武甫与同位文体》”一文,该文详细介绍国外《贝奥武甫》学的历史与研究现状;王继辉开始发表他的系列《贝奥武甫》研究文章,’并于1996年出版了他的专着《论盎格鲁撤克逊文学和古代中国文学中的王权理念:与的比较研究》(The Coneept of Kingship in Anglo-Saxonand Medieval Chinese Literature-A Comparative Studyof Beowulf and Xuanhe Yishi);陈才宇也开始对他发表他古英语文学体裁研究的系列文章。 《贝奥武甫》研究在国内的古英语文学研究中占据了首要的位置。中国期刊网上的95篇文章中,有42篇是关于《贝奥武甫》研究的。1982年江泽玖的文章“英雄史诗Beowulf中的妇女形象”揭开了国内《贝奥武甫》研究的序幕,该文分析了诗中威尔弗欧(Weahheow)、海德(nysd)、恶魔格伦特尔的母亲(Grendel’s Mother)等女性形象,认为“《贝尔沃甫》中的妇女虽然不占非常显要地位,但他们的穿插,使这首英雄诗刚中有柔,粗中有细,更有人情味,更富于诗意”。江泽玖之后,国内学者的《贝奥武甫》研究涉及到该诗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贝奥武甫》文本涉及的各类主题,如王权理念、魔怪传统、英雄与怪物的对立、《贝奥武甫》的思想与艺术(陈才宇1992)。其次,对于国际《贝奥武甫》研究界经常讨论的日耳曼传统与基督教传统问题,国内学者也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如王继辉(2002b)认为《贝奥武甫》的成书时间、传播方式等因素造就了该诗非基督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共存于一体的“民间史诗风格”,因而该诗既不是“纯粹的日耳曼英雄轶事”,也不是“简单的基督教故事”,而是一部“充满基督教精神的独特的英雄史诗”。肖明翰则认为,《贝奥武甫》是在基督教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语境中,“日耳曼异教术语基督教化”的一个成功范例。再者,对于国际《贝奥武甫》研究界关心的诗歌结构问题,国内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刘乃银(2002)考察了《贝奥武甫》结构元素的重复与变化,认为这样的重复与变化“有力地丰富了诗歌的主题。巧妙地帮助构成一种粗犷雄浑的风格”。 国际《贝奥武甫》研究另外一个重点是比较研究。《贝奥武甫》的比较研究分为两种,一种是纵向比较,即《贝奥武甫》的来源问题(source study),这种研究探讨作者在创作诗歌时都借用了哪些先前已经存在的素材。或者说那些先前已经存在的作品对《贝奥武甫》产生了影响。可能是由于来源问题的研究需要懂得多种中世纪的语言的缘故,国内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这样的研究。另外一种是横向比较,即平行研究,这是国内学者对《贝奥武甫》研究做出贡献的地方,也是国内《贝奥武甫》研究的最新动向。王继辉在1996出版英文专着《论盎格鲁撒克逊文学和古代中国文学中的王权理念:与的比较研究》,开了国内对《贝奥武甫》进行比较研究的先河。此后,陆续有比较研究的文章出现,如《贝奥武甫》与苗族史歌《张秀眉》的比较研究(王家和2007),贝奥武甫与羿的比较研究(王法昌2007)和《贝奥武甫》与壮族史诗《布洛陀》的比较研究(陆莲枝2010)。除此之外。国内学者还对贝奥武甫的葬礼、贝奥武甫的身份、《贝奥武甫》的译本、《贝奥武甫》电影改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除了对《贝奥武甫》的研究与评述,国内学者对于其它古英语诗歌的研究不多。目前进入国内研究者视野的文本还包括古英语《创世记》,《创世纪B》,《妻子哀歌》。这里要特别提及的是陈才宇的研究,他从1989年便开始研究不同体裁的古英语诗歌,如诀术歌、箴言诗、宗教诗等,而他2007年出版的《古英语和中古英语文学通论》一书则是他这一系列研究的汇总。至于古英语散文,国内学者除了翻译部分散文作品之外,并没有从文学批评角度做进一步的研究。 四、古英语文学作品的译介 虽然说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古英语文学研究始于90年代,但国内对于古英语文学作品的译介却起步较早,最早的《贝奥武甫》。国内对于古英语文本的翻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门的翻译;另一种是文选选读中的翻译。翻译的文本也比较多,除了《贝奥武甫》,主要的古英语诗歌,如“凯德蒙的诗篇”(Caedmon’s Hymn)、“关于十字架的梦”(The Dream 0f the Rood)、“漂泊者”(The Wanderer)等和一些主要的古英语散文文本《英吉利教会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 0f the English Peoole)和《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都有中文译本。根据笔者目前所收集的材料,国内至少有三个完整的《贝奥武甫》译本。最早的一个译本是由南京师范大学的陈国桦根据大卫·乌莱特(David Wright)1957年的现代英语散文译本翻译成中文,最初的中文译名是《裴欧沃夫》,该中译本1959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第二个译本是冯象先生翻译,译名为《贝奥武甫:古英语史诗》,该中译本1992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第三个译本《贝奥武甫:英格兰史诗》由陈才宇翻译,1999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除了上面三个完整的译本,梁实秋用诗体节译了《贝奥武甫》三分之二的内容,李赋宁在《中古时期英国文学史》中把《贝奥武甫》精彩部分翻译成散文。另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还编译出版了《贝奥武甫降妖记》,作为儿童读物。 其它主要的古英语诗歌也都有中译。如梁实秋在他的《英国文学选》中翻译了“戴欧”(Deor)和“闺怨”(AWife’s Lament)两首古英语诗歌。李赋宁先生在《英国中古时期英国文学史》翻译“凯德蒙的诗篇”(Caedmon’sHymn)、“关于十字架的梦”(The Dream of the Rood)、“漂泊者”(The Wanderer)等古英语诗歌。嘲陈才宇还在2007翻译出版了《英国早期文学经典文本》,该书算是国内最齐全的汉译版古英语诗歌集。在古英语散文方面,国内学者翻译了《英吉利教会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English People)和《盎格鲁一撒克逊编年史》(Anglo-SaxonChronicle),这两个译本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为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着丛书”中的一种。 国内学术界除了翻译古英语文献,还引进原版的古英语语言及文学研究论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引进出版了《古英语入门》(A Guide to Old English)一书,作为“西方语言学原版影印系列丛书”中的一种。该书对国内学习和研究古英语语言和文学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该书选了很多古英语文本,国内读者可以利用该书提供的词汇表直接阅读古英语文本。此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还于2007年影印出版了《牛津英国史》(The OxfordHistory of Britain),于2008年出版了双语版《盎格鲁一撒克逊简史》(The Anglo-Saxon Age A Very shortIntroduction),中文由肖明翰翻译。 由于古英语与现代英语相去甚远的缘故,国内的古英语文学译本大多译自现代英文。如陈国桦的《裴欧沃夫》译自大卫·乌莱特(David Wright)19 57年的现代英语散文译本,《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由《英国历史文献》(EnglishHistorical Documents)第一卷的现代英文译出。直接由古英语翻译而来的只有冯象的《贝奥武甫:古英语史诗》译本。针对这个问题,梁实秋在翻译《贝奥武甫》时,也表现出了无奈:“字辞多重复,对现代人说,古英语无异于外国文,非专家难以读懂”。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贝奥武甫》的中文注释读本,而一般的英国文学选读中也没有选入古英语文学作品。 至于台湾地区的古英语文学研究。笔者没有获得一手的资料。但根据台湾学者苏其康(Francis So k.H.)的介绍,台湾的中世纪研究以历史研究为主导,文学居于其次,而文学研究又主要是以中世纪后期为主,古英语文学只是在文学史中略有提及。 五、结束语 如果从江泽玖1982年发表第一篇古英语文学研究文章算起,国内的古英语文学研究也已经走过了将近30年的历程。其间,国内学者在编写古英语文学史,翻译古英语文本,评论和解读古英语文本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近些年来,国内学者还不断走出去,与英美国家的学者直接进行交流。根据沈弘在《古英语入门》导读中的介绍,1981年在李赋宁到康奈尔大学访学期间,遇到了《古英语入门》一书的作者布鲁斯·米切尔博士(Bruce Mitchell)。在李赋宁的推荐之下,沈弘还于1988年以访问研究生的身份去了牛津大学,学习古英语。之后,沈弘于1996年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中世纪研究中心(Center for MedievalStudies)做博士后研究。王继辉是在美国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古英语,他的博士论文《论盎格鲁撒克逊文学和古代中国文学中的王权理念:与的比较研究》后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刘乃银于2003到牛津大学英语系访学,进行中世纪英国文学的课题研究,后来还邀请了牛津大学的戈登(Malcolm R,Godden)教授来华东师范大学讲学。然而这些与国内学者的交流并没有推动国内古英语文学研究朝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国内迄今为止,也没有专门的古英语文学或中世纪英国文学学术团体,或者召开专门的学术会议讨论中世纪的英国文学。 国内的这一情况与日本和韩国的古英语文学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根据国内学者石小军的考证,日本的古英语文学研究始于1906,这一年牛津大学学者约翰·劳伦斯(John Lawrence)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任教,此后便带动了日本的古英语文学研究;日本于1954年就成立了“早期英文学会研究会”的学术组织,后来发展为“日本中世英语英文学会”(The Japan Society for MedievalEnglish Studies);此外日本还有专门的古英语文学研究学术期刊《中世英语语言文学研究》(Studies in Medieval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IMELL)。韩国也于1991年成立“韩国中世纪和早期现代英文学会”(TheMedieval and Eadv Modem English Studies Associationof Korea),并出版专业学术期刊《中世纪英语研究》(Medieval English Studies),后更名为《中世纪和早期现代英文研究》(Medieval and Early Modem EnglishStudies)。日本和韩国的学者还积极参与国际上的古英语文学学术研究活动。如日本学者承担了多伦多大学《古英语词典》词条的编写工作(石小军2008);韩国学者从1999年开始每年都参加在西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Western Michigan)举行的国际中世纪研究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edieval Studies)和在英国利兹大学举行的国际中世纪研究大会(IntemationalMedieval Congress)。而国内学者无论是在组建学术研究团体,创办学术期刊,还是参与国际学术界的讨论方面,与日韩的学者相比,还是稍逊一筹。 或许日本和韩国学者的古英语文学研究已经给国内学者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方式和努力方向。笔者衷心希望通过总结和回顾国内古英语文学研究走过的历程,让国内的研究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同时也期待有一天国内的古英语文学研究者能有自己的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 文学研究论文: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技巧 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相遇并存。多元共生、相互对话、相互交融的文化多元主义时代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语文教学需要一个更为广阔与充满活力的、跨文化的“世界文学”视野。同时,许多语文教材不同程度所体现出的比较文学的思维框架和思维特质存在着某种内在的需求,有着较大的比较空间。再者,就是教学对象的自发需求。通过培养比较文学意识,引导学生用比较思维去观照世界,用更宏大的人文情怀去创造和感悟生活。尽管现有体制下的语文课程一定程度融会了比较思维,如有的版本教材在单元的组合上已经显示出学科整合的倾向,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提升和更大范畴的比较文学视野。鉴于此,将语文教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有机结合,在语文课程中开拓比较文学视野,对于改进语文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及其主要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是一门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独立学科,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文明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以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一)影响研究法 影响研究法是比较文学研究传统的研究方法之一,由法国学派所提倡。其目的在于考察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之间互相接触、渗透和影响的“实际联系”。注重材料,讲求考据,实证法是其核心操作手段。它综合运用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方法,从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影响研究的具体对象包括题材、主题、文类、形象、风格、技巧等文学因素。影响的类型分为正影响、负影响、反影响、回返影响、虚假影响、超越影响。 (二)平行研究法 由美国学派提出的平行研究法是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的比较研究,主要包括对作家、文体、主题、题材、情节、人物、风格、艺术手法、思潮流派的类比或对比研究。求同变异,经由对于精神契合的探寻和对于异质元素的离析,总结出文学发展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为沟通寻找平台,达到互证、互识。 (三)跨学科研究法 跨学科研究法又称“科际整合”(interdisciplinary)或“超文学学科研究”(extraliterary study),是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相互关系的研究,旨在揭示在人类文化体系中不同知识形态的共通性,彰显文学之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它包括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文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及其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主要研究方法是:(1)移植理论,即运用其他学科理论或艺术理论来阐释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2)平行比较,即研究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作品在结构因素、创作规律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异同;(3)追溯影响,考证事实,探讨文学与科学、文学与艺术间的孕育、融合、影响等关系。 (四)跨文明研究法 跨文明研究法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运用生成于一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另一文明中的文学作品;也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文明之间。其核心是跨越文明界限的文学理解,包括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等。主要表现为两个向度:(1)运用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阐发;(2)运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对西方作品进行阐发、解读。事实上以西释中常多于以中释西。 二、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价值 (一)拓展思维,培养自觉的比较意识和批判鉴别能力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法“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跨国或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1]这种“比较”并非表面的类比和比附,而是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联系起来做跨文化的比较,是开放、开阔、开拓的比较,避免了传统语文教学仅限于同类文体、相同主题、相似情节等的狭隘、封闭、保守的比较。 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借鉴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法,抓住一些典型的篇目或单元适当开展比较式教学,改变对作家、作品封闭、孤立的一元解析,认识文学异中之同,辨别其同中之异,以把握文学创作的共同规律和不同民族作家的创作个性,引导学生思维走向科学性,提供给他们新的视角和开放的意识,培养自觉比较的思维能力和世界文学眼光,从而更深刻地去认识作品的特点与价值。 在讲解初中语文的《威尼斯商人》和高中语文的《守财奴》两篇课文时,可将中西文学史上的五大“吝啬鬼”形象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一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某些规律性和一定普遍性的文学形象——“被金钱扭曲的奴隶”。但同时,又因时代、民族和作家创作个性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夏洛克的凶狠,葛朗台的狡黠,阿巴贡的多疑,泼留希金的迂腐,严监生的薄情,构成了他们各自最显着的气质与性格。相似的人物形象体现着作家们各自不同的匠心,各吝啬鬼身上体现的不同时代特色又折射出作家对所处时代的敏锐把握。这种打破民族、地域的界限,重新组合起来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起一个横向比较的知识平台。同时,将外国文学中类似人物置于跨文化的语境下去进行对比阐释和理解,也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社会学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既发现人物的普遍共性,又看到他们的个性差异。 比较文学研究不只局限于文学文本比较,还强调通过比较,从文化层面来理解和阐释文学现象,探讨文学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譬如,将《愚公移山》与《老人与海》进行比较,《愚公移山》讲“挖山”,是关于山的文学;《老人与海》讲“闯海”,是关于海的文学。两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作品体现了各自鲜明的文化特性。中国古代文化属于内陆文化,思维相对保守,精神乐观,讲求安稳,崇尚力量;而西方文化属于典型的海洋文化,思想开放,追求冒险,充满激进,崇尚智慧。不 同的地理生存环境导致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这些差异也不可避免地在作品中得到体现。比较学习让学生学会思索,将自己融入到多样性的文化当中,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充分体验文学的乐趣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准确把握作品所蕴涵的深意。这种跨文化的研究无疑会极大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们从更广阔的比较视域来看待中外文学、文化现象。通过文学比较学文化,这既加深了他们对外国文化特质的认识,又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了解。 平行研究法打破了时间、空间、质量、强度方面的限制。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同地位和影响的作家和作品都可以在可比性的前提下进行比较研究。透过现象,深入辨析同异。这样的比较学习既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的思辨方法和鉴别能力,还丰富和充实了知识系统。当然,对任何文学实体、文学现象的科学对比与分析都必须是从相互联系的观点出发,切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顾中西文学特质的迥异的为比较而比较的硬性比附。譬如,李白因有几首写饮酒之乐的诗,而“常常被称为浪漫诗人”,杜甫可能由于博学,而“总是被贴上古典诗人的标签”。[2] (二)置换视角,打开文本多重解读的审美空间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除其人文特性外兼有工具作用。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其他学科知识呈现的载体及进行学科性思维的必备工具,这就使语文的跨学科教学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在语文教学的跨学科研究中要特别注意文学系统的开放性,关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纵向的融合与沟通,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基础性表达工具的作用,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强化思维训练,通过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鼓励学生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作品,不断尝试换一种角度去解读作品,建立起文学审美的多元视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新的方向是语文课改所倡导的。譬如,最为传统的课文《项链》一文的教学往往是从阶级论等出发的冷峻的道德评判:所谓尖锐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这种对主题理解的偏颇及过于简单化难以让学生对作品产生认同,无法与文本产生心灵的共鸣。但若转换视角,采用比较文学跨学科和跨文明研究法,从接受美学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人格结构理论角度出发,关于《项链》的许多新见解得以生成:玛蒂尔德的幻想不乏自身的审美诉求;尽管她无法超越她的阶级,但她超越了自己,实现了一种生命价值的嬗变,成为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玛蒂尔德的这一形象塑造,体现了作者的广博而深厚的人文情怀,为爱慕虚荣的妇女指明了一条拯救自身的道路;作者在小说中借玛蒂尔德的经历不仅展现了人性欲望发展的不同阶段,人格三重结构在现实环境中的矛盾冲突,同时也证实了“道德在拯救人性危机时的力量”。在跨学科研究的范围内,以别的学科理论对文学做出阐发,从非文学的角度解读作品,让作品获得多元化的诠释,展现另一种形式的生命价值,更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如,沪教版以“爱情如歌”命名单元的选文有: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普希金的《致凯恩》、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节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舒婷的《致橡树》、公刘的《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以及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这种既跨学科又跨文化,以主题为主、突破文体的限制来结构的单元,要求教学设计要综合考虑爱情与心理学、爱情与教育学、爱情与青春期教育、爱情与人生观教育、爱情与生命教育等。跨越文学内外之分的障碍,构建穿越文学内外的桥梁,使学生沉浸在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等多门类艺术之中,以达成对文学的整体把握。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既还原了阅读的真正本质,又注重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由于受到僵化思维模式的禁锢,语文教学常常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文学作品的讲解缺乏对其文学特性的真正把握,往往是强调作品的现实批判价值及其阶级和时代局限。这种功利性讲解,无法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作品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更无助于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譬如,着名汉学家奚密就曾专门针对何其芳《秋天》中的隐喻在现代诗歌中的某些独特表现展开过论述,“这首诗表达了对主题的意象性模仿。就像F.奥康纳,她说她的故事的意义就是故事本身,在何其芳那里,诗的意义就是诗本身。”[3]国内大多学者却认为,“这首勾勒秋天景象的诗,把农、牧、渔都描绘得诗意盎然,显然是美化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中国农村”。[4]同样的《秋天》,中西学者不同的解读反映出二者在评价取向上的差异,前者更符合作品本身的艺术特色。西方学者在讨论文学作品时,角度多而新颖,有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展开的,有的甚至将作品视为研究社会历史的一部分。但总体来看,他们更关注作品的艺术性。 跨学科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决策的思维方式,它从另一角度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打破原有的学科教学习惯和教学思维方式,在多学科的融合交叉教学中,建立各学科知识、能力之问的横向联系与整合,培养起学生的学科共通能力,从而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整体发展。同时,也鼓励学生站在世界文学高度,以多维视角去进一步挖掘作品内涵,感受作品的情感美,而不应以实用性、功利性的眼光来审视作品内容。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体会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才会获得一种高屋建瓴、融会贯通的全新感觉。 (三)扩展和延伸文化视野,认识中外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及其意义 文学的传承和交流是保证其生命力的前提。比较文学在本质上就是其跨越性,主要体现在跨文化、跨语言。它强调联系、关系、交叉与汇通,寻求世界文学构成的基本规则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任何文学实体、文学现象要做到科学的分析,都必须从相互联系的观点出发。不同国家及民族的文学虽无直接联系,但也可能包含着某种“一般通行的原理原则”,世界文学正是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中共同向前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法。在讲解作品时,穿插介绍对该作家产生一定影响的外国作家及作品,使学生的认识从单一走向多维,在“求同辨异”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众所周知,“五四”以来的中国许多着名作家,如鲁迅、巴金、郁达夫、沈从文等,都是沐浴着“西风欧雨”成长起来的。可以说,“西方文学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一种‘形成性影响’”。[5]鲁迅的小说创作就是最好的影响研究的范例。他曾公开承认,“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6]他的《拿来主义》蕴含着比较文学的精神,他的《狂人日记》有着俄国小说家果戈理和德国诗人与哲学家尼采的影子。他的短篇小说《药》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外国文学的例证。受西方小说的叙述手法的影响,《药》采用了第三人称的限知叙事视角;小说的思想内容、主题意义、行文安排则主要是受俄国作家安特莱夫及其作品《谩》《默》《齿痛》的影响;小说的结尾,也分明留着“安特莱夫似的阴冷”。[7]当然,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往往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国文学既可能播入他国而产生影响,又可能受他国文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追溯这些文学间的因缘关系,自然要采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法。中国文学和文化自古以来就播入了邻国,其影响既久且深,近数百年也影响到了西方国家,如莱布尼茨、伏尔泰、威廉·琼斯爵士 (Sir William Jones)、歌德、艾兹拉·庞德、艾米·洛厄尔、布莱希特等。美国诗人庞德的意象派诗歌《在地铁站》就有着日本俳句的痕迹,其间更多的是对中国古典画作的借鉴,庞德成功地将中国古典画作的美学思想融进其诗歌创作技巧、审美理论和主题中。中国古典画作讲究意境及对意境的渲染,以典型的意象和巧妙的构图为背景来烘托主体。诗的两行相互依存,诗人将在车站上看到的过往人群的一张张脸与湿润黑色枝条上的花瓣并置,前者逐渐变成一片片彩色印花色底,后者成为前者要烘托的意象。花瓣随意四散,悠然落于地铁车站,花瓣传递了美的信息。这一信息由于有深色而又带湿气的树枝的反衬而变得突出鲜明。模糊重叠的意境之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较文学不仅要研究各民族文学的相互融通,也要研究异质文化碰撞所产生的变异。文学作品与作家之意义与价值,往往就体现在这种“变”与“异”里。例如,“最初读到二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还好像一见如故”[8]的卞之琳就有所选择并创造性地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与民族审美传统进行了有机融合。他的《断章》摈弃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晦涩的特征及其“出世”的超验色彩,表现的对主客体相对关系的探究有着中国道家哲学的思考。他将审美的触角伸入现实生活的情趣中,从最常见的行为和关系发掘复杂精微的意义,呈现“人世”的风貌和含蓄的审美特质。“他在选择和营造智性诗美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象征主义等西方现代诗学的创造性转化”,[9]为中国新诗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通过阅读比较,让学生明白文学创作中传统继承与借鉴他山之石的辩证关系,以及各国文学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道理,以使学生逐渐养成从世界文学的高度来阅读、审视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从多元文化角度分析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现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人类文明发展的无数事实已经表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互补与互渗会使各民族的文化更加丰富和完善 文学研究论文: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一 残叶的时代 《三国志演义》现存的刊本以嘉靖壬午本(注:“嘉靖壬午本”即学术界习称的“嘉靖本”。严格地说,“嘉靖本”的简称是不准确的。因为刊行于嘉靖年间的《三国志演义》刊本不只一种。例如,叶逢春刊本即刊行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因此,改称其为“嘉靖壬午本”,比较合适。该本卷首有修髯子嘉靖壬午《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一般认为该本即刊行于此年。壬午是嘉靖元年(1522)。)为最早。在它之前,有没有更早的刊本?——这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 《三国志演义》残叶的发现,有助于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 所谓“残叶”,指的是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某个明刊本《三国志演义》的残叶。 此残叶保存于《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之中。《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八卷,共两册,其前后衬叶恰恰是《三国志演义》某个版本的残叶。 怎样判断此残叶的刊行年代呢? 首先,可以确定,残叶所附存的《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刊行于明代嘉靖八年(1529)。 这就有了三种可能性。 可能性一:现存《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的装订并非原来的面貌,它经过了后人的重新装订。这里所说的“后人”,是指嘉靖之后(例如,万历年间)的人。换句话说,残叶不是刊刻于嘉靖年间,而是刊刻于万历年间、明末;甚或是刊刻于清代,也说不定。 可能性二:现存《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的装订并非原来的面貌,它经过了后人的重新装订。但,这里所说的“后人”,是指嘉靖八年至四十五年(1529~1566)之间的人。因此,残叶有可能出于嘉靖八年至四十五年之间刊行的某个《三国志演义》刊本。可能性二实际上派生于可能性一。 可能性三:《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的装订保持着原先的面貌。换句话说,残叶是在嘉靖八年被当作衬叶使用的。因此,残叶必然出于嘉靖元年至八年之间的某个《三国志演义》刊本,甚或是嘉靖元年之前的某个刊本。 我认为,第一种可能性极小,甚至几乎没有;第二种可能性也很小;只有第三种可能性方能成立。 这是因为:第一,上海图书馆收藏的那个《陶渊明集》,看不出有改装的痕迹。它无疑是原装原貌。第二,从纸张、字体、版式看,残叶断非嘉靖之后的产物。 最早发现残叶的沈津认为,残叶为成化、弘治年间刻本[1]。魏安的看法和沈津略有不同。她一方面指出,残叶“虽然仅存五百余字,但从版式及字体来看,好像出于一个很早的刊本,其刊行年代很有可能是早于任何现存版本(包括嘉靖本)”[2](P5);另一方面,她又说,“《三国演义》到嘉靖元年才有刊本问世,残叶大概是出于一个嘉靖间的刊本,可能就是嘉靖元年修髯子引原本或其直接子孙本”[2](P12)。 关于残叶的刊行年代,我基本上同意沈津的判断。 魏安还说,残叶“或许就是刘若愚所记录的经厂本”[2](P12),“我认为上海残叶可能就是司礼监刊本的残叶”[2](P92)。张宗伟也说,“我同意魏安的推测:上海残叶所出的版本可能就是刘若愚记录的经厂本。”(注:张宗伟:《〈三国演义〉版本研究》(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第17页。) 关于残叶是否经厂本或司礼监刊本的问题,我将在另一篇论文中加以探讨(注:请参阅拙文《明人书目著录〈三国志演义〉刊本五种考略》。)。 本文拟着重探讨:残叶与几个现存刊本的关系,残叶与几个已佚刊本的关系,残叶的出现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二 残叶全文 兹移录残叶全文于下: “……复兴故父之基,即当重修庙宇,四时祭祀。”祝毕,出庙上马,回顾众将曰:“吾欲过岭去看刘繇寨栅。”众将皆当不住,遂同上岭,南望村林。 伏路小军飞报刘繇云:“孙策自领十数骑,径过岭来看寨栅。”繇曰:“此必是孙策诱敌之计,不可追之。”太史慈踊于前曰:“此时不捉,更待何时?”刘繇阻当不住,披挂上马,绰枪出营,大叫曰:“有胆气者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拍马赶去,众将皆笑。 却说孙策看了半晌,程普向前曰:“可以早回。”正行过岭来,只听得岭上叫:“孙策休走!”策回头视之,见两匹马飞下岭来。策将十三骑一齐摆开,策横枪立马于岭下待之。太史慈高叫曰:“那个是孙策?”策曰:“你是何人?”答曰:“我便是东莱太史慈也,特来捉孙策。”策笑曰:“我便是,你两个齐来bìng@①我,吾不俱你!我若怕你,非英雄也!”慈曰:“你便使众人都来,我亦不怕你也!”纵马横抢,直取孙策,策挺枪来迎。两马相交,战五十合,不分胜败。程普等暗暗称奇:“好个太史慈!” 慈见孙策枪法无半点儿渗漏,佯输败走,引入深山,急回马走。孙策赶来,太史慈暗喜,不入旧路上岭,却转过山背后。策赶到,慈喝策曰:“你若是大丈夫,和你bìng@①个你死我活!”策叱之曰:“走的不算男子汉!”两个又斗三十合。 慈心中自忖:“这厮有十二从人,我只一个,便活捉了他,也吃众人夺去。再引一程,教这厮每没寻处。”又诈败走,而大叫曰:“休来赶我!”策喝曰:“你却休走!”一直赶到平川之地。慈兜回马再战,又到五十合。策一枪搠来,慈闪过,挟住枪,慈也一枪搠去,策亦闪过,挟住枪。两个用力只一拖,都滚下马来。…… 三 残叶与嘉靖壬午本 在嘉靖壬午本中,和残叶相对应的文字,处于卷三第九节。 残叶和嘉靖壬午本的行款不同。残叶为每半叶十二行,每行二十二字。而嘉靖壬午本为每半叶九行,每行十七字。 这个差异是相当明显的。 残叶有句读,嘉靖壬午本也有句读。但是,二者的句读不同。 例如,残叶(在下面的引文中,句号以“。”表示,读号以“,”表示): 太史慈暗喜。不入旧路,上岭,却转。过山背后。 一共五个句读号。“上岭”二字之后是个读号,位于“岭”字和“却”字的中间。其他四个是句号,都在该字的右下侧。而嘉靖壬午本只有三个句号,没有读号: 太史慈暗喜。不入旧路上岭。却转过山背后。 比残叶少了“路”、“转”二字右下侧的那两个句号。 其他的例子还有: 例二,残叶:“众将皆当不住。遂同上岭。南望村林。”(三个句号)。——嘉靖壬午本:“众将皆当不住。遂同上岭南望村林。”(两个句号。) 例三,残叶:“大叫曰。有胆气者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五个句号,一个读号。)——嘉靖壬午本:“大叫曰。有胆气者,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五个句号,两个读号。) 例四,残叶:“却说,孙策看了半晌。程普向前曰。可以早回。正行过岭来。只听得,岭上叫孙策休走。”(五个句号,两个读号。)——嘉靖壬午本:“却说,孙策看了半晌。程普向前,曰。可以早回。正行过岭来。只听得岭上叫,孙策休走。”(五个句号,三个读号。) 二者句读的不同,表明残叶既不是嘉靖壬午本的母本,也不是嘉靖壬午本的子本。 当然,不能排除一种例外的情况:子本在抄录、翻刻母本的时候,文字没有改动,句读却作了调整。但是,这种情况毕竟是极少数。一般来说,书商、工匠们是不愿意在这些方面多花时间、心思和精力的。 残叶和嘉靖壬午本,不但行款不同,句读不同,文字也有不同。 试举五例如下: 例一,残叶“众将皆笑”,嘉靖壬午本作“众皆大笑”。字词的搭配起了变化。 例二,残叶“你两个齐来bìng@①我”,嘉靖壬午本作“你两个一齐来bìng@①我”,比残叶多了一个“一”字。 例三,残叶“也吃众人夺去”,嘉靖壬午本作“也叫众人夺去”。“吃”和“叫”意义相同,只不过“吃”字更接近于宋元俗语。 例四,残叶“策一枪搠来”,嘉靖壬午本作“策一枪搠去来”,多了一个“去”字。 例五,残叶“都滚下马来”,嘉靖壬午本作“都滚下马”,没有最后那个“来”字。 文字的不同,同样表明,残叶既不是嘉靖壬午本的母本,也不是嘉靖壬午本的子本。 但,需要指出的是,残叶和嘉靖壬午本这种文字的不同,毕竟只限于个别字词的歧异,无妨大局。不妨说,它们倒有可能列身于同一个版本系统之内,因为在《三国志演义》不同的版本系统之间,从内容到形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四 残叶与周曰校刊本 以上说的是残叶和嘉靖壬午本的比较。 周曰校刊本和嘉靖壬午本同属于一个版本系统。周曰校刊本和残叶之间有没有母本或子本的关系呢? 周曰校刊本现存三种:甲本、乙本和丙本(注:请参阅拙文《〈三国志演义〉周曰校刊本四种试论》,《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甲本是个残本,没有残叶那一节;丙本文字基本上和乙本相同,——姑且不论。仅以周曰校刊本乙本(以下简称为“周曰校刊本”)与残叶作比较如下: 在周曰校刊本中,和残叶相对应的文字处于卷二第九节。 残叶和周曰校刊本的行款不同。残叶为每半叶十二行,每行二十二字。而周曰校刊本甲本为每半叶十三行,每行二十四字,乙本、丙本为每半叶十三行,每行二十六字。 若将周曰校刊本和残叶、嘉靖壬午本文字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可以举出三类例句。 第一类,周曰校刊本异于残叶,而同于嘉靖壬午本。 例如,残叶“众将皆笑”。周曰校刊本作“众皆大笑”。“众”下加“将”,缩小了范围,表示不包括士卒;“笑”上加“大”,强化了笑的力度。嘉靖壬午本同于周曰校刊本。 第二类,周曰校刊本异于残叶、嘉靖壬午本。 例如,残叶:“孙策赶来”。嘉靖壬午本同于残叶。周曰校刊本则作“策赶来”,只有名,而没有姓。 第三类,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异于嘉靖壬午本。 例一,残叶:“这厮有十二从人”。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嘉靖壬午本作“这所有十三从人”。(关于这个例子,在下文第七节还要细说。) 例二,残叶:“也吃众人夺去”。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嘉靖壬午本作“也叫众人夺去”,“吃”变成了“叫”。 例三,残叶:“策一枪搠来”。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嘉靖壬午本作“策一枪搠去来”,多了一个“去”字。 例四,“都滚下马来”。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嘉靖壬午本作“都滚下马”,没有那个“来”字。 文字虽有出入,毕竟是细微的。这不妨碍残叶和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属于同一个版本系统。 五 残叶与叶逢春刊本 试再比勘残叶和叶逢春刊本的文字。 (在比勘中,凡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之处,都一一注明;余象斗刊本独异之处,则在下文第六节加以论述。) 叶逢春刊本和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不同。它们不属于同一个版本系统。 因此,残叶和叶逢春刊本文字歧异的程度,要远远地大于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 在叶逢春刊本中,和残叶相对应的文字处于卷二第五节。 不难发现,残叶异于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而同于叶逢春刊本的,仅有一例。即上文第三节、第四节所说的“众将皆笑”四字,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作“众皆大笑”。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则同于残叶。 此外,叶逢春刊本异于残叶、嘉靖壬午本或周曰校刊本的例子,比比皆是。 试举三十六例于下: 例一,残叶:“复兴故父之基”。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兴复故父之基”,“复”、“兴”二字颠倒。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二,残叶:“吾欲过岭去看刘繇寨栅”。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吾欲过岭行看刘繇寨”,“去”变成了“行”,似乎欠通;另外,又没有那个“栅”字。余象斗刊本全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三,残叶:“遂同上岭”。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遂同下岭”。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上岭”和“下岭”,其中必有一误。 按:上文叙述:刘繇在“神亭岭南下营”,孙策则在“岭北下营”;孙策不听张昭的劝阻,欲去光武庙烧香,于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等人“出寨跟策上岭,到庙烧香”。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结论一:光武庙位于岭上。结论二:孙策此时已在岭上。 如果孙策要“过岭去看刘繇寨栅”,那么,他下一步的行程必然是“下岭”,而不会是“上岭”。因此,从叙事的角度说,当以“下岭”(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为是,而以“上岭”(残叶、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为非。 例四,残叶:“南望村林。伏路小军飞报刘繇”。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南望村林中,伏路小军飞报刘繇”(或可标点为:“南望,村林中伏路小军飞报刘繇”),多出一个“中”字。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五,残叶:“孙策自领十数骑,径过岭来看寨栅”。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孙策亲引十数骑,直过岭来观寨”,没有那个“栅”字;“亲引”和“自领”,“直过”和“径过”,“观”和“看”,意义基本上一样。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六,残叶:“繇曰”。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刘繇曰”,把姓添上了。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七,残叶:“太史慈踊于前曰:‘此时不捉,更待何时?’”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太史慈踊跃于前曰:‘此时不擒,何待?’”“踊”下补了一个“跃”字;“擒”和“捉”是一回事;从语气上看,“何待”不如“更待何时”铿锵有力。余象斗刊本全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八,残叶:“刘繇阻当不住,披挂上马,绰枪出营”。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无此三句。余象斗刊亦无此三句。 例九,残本:“诸将不动”。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诸将皆不劝”。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十,残叶;“太史慈真猛将也”。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史慈真猛将也”,“太史”本是复姓,却变成了单姓“史”。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十一,残叶:“拍马赶去”。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拍马跟去”。“跟”与“赶”有出入。“跟”表示太史慈刚刚出营,紧随于其后即可。“赶”却意味着太史慈的出营在时间上已有了一定的距离(哪怕是极小的距离),所以要追赶。“赶”字再配上“拍马”二字,无疑是加强了紧迫感。 例十二,残叶:“程普向前曰:‘可以早回。’”。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程普曰:‘可早回。’”既没有“向前”二字,也没有那个“以”字。余象斗刊本全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十三,残叶:“正行过岭来”。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正行过岭北山坡下”,一个“来”字变成了“北山坡下”四个字。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十四,残叶:“只听得岭上叫:‘孙策休走!’”。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只听得岭上有人大叫:‘孙策休走!’”。只要是叫出了“孙策休走”,那就必定是有人在叫,而不是有别的动物在叫。加不加“有人大”三个字,其实是无所谓的。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十五,残叶:“策将十三骑一齐摆开”。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策将后十三骑一字摆开”。“一字”是形容摆开的队形,“一齐”则不过是形容摆开的动作而已。余象斗刊本全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十六,残叶:“战五十合,不分胜败”。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约斗五十余合,胜负不分。”“五十”是举成数而言,“五十余”则肯定说是比“五十”多,而不是比“五十”少,“斗”就是“战”;“不分胜败”和“胜负不分”,正好倒了一个过儿。 例十七,残叶:“好个太史慈!”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则无此句。 例十八,残叶:“慈见孙策枪法无半点儿渗漏”。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太史慈见孙策枪法无半点儿渗漏”,补出了太史慈的姓。余象斗刊本也作“太史慈”。 例十九,残叶:“佯输败走,引入深山”。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慈诈败,引入深山捉他”。其实上一句已有主语“慈”或“太史慈”,此处句首再度出现“慈”字,显得累赘。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二十,残叶:“急回马走”。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慈回马”,“慈”字仍然是多余的。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二十一,残叶:“孙策赶来,太史慈暗喜”。嘉靖壬午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策赶来,慈暗喜”,二人都不带姓。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二十二,残叶:“慈喝策曰”。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慈回头喝策曰”,“回头”二字比较形象、生动。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二十三,残叶:“你若是大丈夫,和你bìng@①个你死我活”。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叶逢春刊本则把“你”字换成了“我”字。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二十四,残叶:“两个又斗三十合”。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两个再斗三十合”,“再”和“又”,半斤八两。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二十五,残叶:“慈心中自忖”。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慈心中暗忖”,“暗忖”和“自忖”,区别不大。 例二十六,残叶:“这厮有十二从人”。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这厮有十二个从人”,多了一个量词。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关于这两个例子,下文第七节还要细说) 例二十七,残叶:“我只一个”。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无此句。余象斗刊本亦无此句。 例二十八,残叶:“便活捉了他,也吃众人夺去”。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便活捉得他,也夺了去”,谁“夺了去”,说得不明确。 例二十九,残叶:“教这厮每没寻处”。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交这厮每无处寻”。“交”等于“教”;“没寻处”比“无处寻”更合乎口语。 例三十,残叶:“而大叫曰:‘休来赶我!’”。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慈口中在叫:‘休来赶!’”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三十一,残叶:“策喝曰:‘你却休走!’”。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策叫曰:‘你却又走!’”“叫”换“喝”,无甚大碍;“又”换“休”,却伤了文意。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三十二,残叶:“一直赶到平川之地”。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又赶,一直到一平川之地”,“又赶”二字夹在当中,比较牵强,两个“一”字也未免离得太近。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三十三,残叶:“慈兜回马再战,又到五十合”。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慈慌忙兜马回,两个再战到五十余合”。太史慈的本意就是诈败,引孙策来追,何有“慌忙”之可言?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三十四,残叶:“慈闪过,挟住枪,慈也一枪搠去”。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慈闪过,挟住,慈一枪去”。余象斗刊本“过”、“挟”二字模糊不清。 第三十五,残叶:“策亦闪过,挟住枪”。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策也挟住”。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三十六,残叶:“两个用力只一拖,都滚下马来”。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两个只一夹,都滚下马来”,“拖”变成了“夹”。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以上一共列举了三十七个例子。叶逢春刊本同于残叶的只有一个例子。相反的,它异于残叶的却有三十六个例子。36:1,这表明,第一,残叶既不可能是叶逢春刊本的母本,也不可能是叶逢春刊本的子本;第二,残叶和叶逢春刊本的关系比较疏远,它们根本不属于同一个版本系统。 残叶和叶逢春刊本的疏远,反证了残叶和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的亲近。 六 残叶与余象斗刊本 余象斗刊本(注:余象斗刊本有甲本与乙本之分。甲本(有的学者称之为“余象斗刊本”)封面题“按鉴批点演义全像三国评林”,“桂云馆余文台新绣”,并有余象斗识语;卷首题“音释补遗按鉴演义全像批评三国志传”、“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版心题“三国”、“三国志传”。书末有木记:“万历壬辰仲夏月,书林余氏双峰堂”(壬辰即万历20年,1592)。乙本(有的学者称之为“评林本”)卷首题“新刊京本校正演义全像三国志传评林”、“京本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传”。版心题“全像三国评林”。本文所说的“余象斗刊本”系指甲本。)和叶逢春刊本都属于闽刊本的行列。 余象斗刊本的修订和出版都在叶逢春刊本之后。因此,它和残叶的关系比叶逢春刊本更为疏远。 这从下列五个独异的例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例一,残叶:“此必是孙策诱敌之计”。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叶逢春刊本同于残叶,而余象斗刊本作“此必是诱敌之计”,没有“孙策”人名。 例二,残叶:“战五十合”。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余象斗刊本作“约战五十余合”。叶逢春刊本则作“约斗五十余合”。 例三,残叶:“慈见孙策枪法无半点儿渗漏”。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叶逢春刊本都有其中的“儿”字,惟独余象斗刊本无此字。 例四,残叶:“慈心中自忖”。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余象斗刊本作“慈心暗忖”。叶逢春刊本则“心”下有“中”字。 例五,残叶:“教这厮每没寻处”。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叶逢春刊本作“交这厮每无处寻”。而余象斗刊本却作“交这厮没无处寻。” 例五值得注意。关键在于残叶的那个“每”字。“每”即“们”,这出于宋元俗语,在小说中常见。余象斗刊本的整理者或出版者显然不了解此字的含义,大笔一挥,妄改为“没”字。这足以证明,在余象斗刊本的底本上,此字应是“每”,而不是“没”。因此,存在着下述两种可能性—— 可能性一:余象斗刊本的底本是叶逢春刊本(或其母本)。它沿袭了底本的“交”字和“无处寻”三字,而把“每”臆改为“没”。 可能性二:余象斗刊本的底本是残叶(或其母本)。“无处寻”三字和叶逢春刊本相同,只是偶合。它重新组合了残叶的“没寻处”三字,又在其间添上了一个“无”字。 但从总体来看,第二种可能性极小。 七 “十二”与“十三”之谜 这里有个小插曲。 在对残叶和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的文字作比勘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残叶“这厮有十二个从人”,嘉靖壬午本作“这厮有十三从人”,叶逢春刊本作“这厮有十二个从人”,余象斗刊本亦作“适(这)厮有十二从人”,周曰校刊本则同于残叶。在它们之中,有“十二”(残叶、周曰校刊本、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和“十三”(嘉靖壬午本)的异文。 为什么会在此处产生数字的歧异呢? 原来原书上文有云: 策问土人曰:“近山有汉光武庙否?”土人曰:“有,庙已倾颓,无人祭祀。”策曰:“吾夜梦光武邀我相见,当以祈之。”长史张昭曰:“不可。今岭南是刘繇寨,倘有伏兵,奈何?”策曰:“神人佑我,吾何惧之。”遂全妆惯带,绰枪上马,回顾众将,引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共十三骑出寨,跟策上岭,到庙烧香。 以上引文出自嘉靖壬午本。其中“共十三骑”四字,周曰校刊本、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均同。 “十三骑”究竟包括哪十三个人?那个“共”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它仅仅涵盖孙策所“引”的部从,还是也笼罩着孙策本人?——这些,原文的叙述比较含糊,模棱两可。 因此,遂有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它指的是,孙策的部将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五人,再加上士卒七人以及孙策本人,一共十三人。即:1(孙策)+5(部将)+7(士卒)=13;或曰:1(孙策)+12(从人)=13。 第二种理解:它指的是,孙策的部将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五人,再加上士卒八人,一共十三人,并不包括孙策在内。即:5(部将)+8(士卒)=13(从人)。 两种不同的理解的区别在于—— 1)孙策本人是在“十三骑”之内,还是在“十三骑”之外? 2)士卒是七人,还是八人? 第二个区别是从第一个区别派生出来的;因此,第一个区别是主要的区别。 然而无论是残叶的“二”字,还是嘉靖壬午本的“三”字,在字体上,看上去都很蹊跷。 残叶“十二从人”的“二”字,其位置为第八行第八字。正巧同一叶中第七行第十八字也是一个“三”字(“两个又斗‘三’十合”)。这两个“三”字的结构迥然不同。第十八行的“三”字是正常的,和其他的字保持着一致。而第八行的那个“三”字,却呈现异常的状态;如果把整个字位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则此字仅仅占据中部和下部,上部空缺。显而易见,它原作“三”字,有人把“三”字最上面的一横挖去,使它变成了“二”字。这一点和残叶同一叶中的其他任何字比较便可了然于胸。 同样,嘉靖壬午本“十三从人”的“三”字也呈现异常的状态。其位置为卷三第七十八叶上半叶第二行第四字。同一叶中,也有两个“三”字和一个“二”字可资比较。一个“三”字位于第一行第九字(“两个又斗‘三’十合”),另一个“三”字位于第九行第八字(“慈年‘三’十岁”);“二”字则位于第九行第十三字(“策年‘二’十一岁”)。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十三从人”的“三”字和“三十合”的“三”字、“三十岁”的“三”字一比,立刻显露出后改的痕迹:原作“二”,当中一横是后加的。如果去掉了当中的一横,正和“二十一岁”的“二”字在字体结构上一模一样,分毫不差。 残叶的“二”和嘉靖壬午本的“三”,有同有异。相同的是,它们的改动都是在木版上进行的。相异的是,残叶把“三”改成了“二”,嘉靖壬午本则把“二”改成了“三”,正好相反。 不难看出,残叶原文持第二种理解(十三从人),改文持第一种理解(十二从人);嘉靖壬午本原文持第一种理解,改文持第二种理解。 若问:“十二”正确,还是“十三”正确?“十二”和“十三”,哪一个符合书中叙述的实际?这就要从上下文的叙述来判断了。 我找出了三个证据,一个在上文,两个在下文。兹列举于下: 证据一:“策将十三骑一齐摆开”。 证据二:“策正慌,程普领十二骑到”。 证据三:“策取枪上马冲杀,一千余军和十二骑混战”。 证据二是最主要的证据。它明白无误地指出,孙策不在“十二骑”之内。换句话说,“从人”的数目正好是十二,而不是十三。 证据二和证据三属于次要的证据。它们的叙述都和证据一并不矛盾。证据二告诉我们,两军对阵之时,“一齐摆开”的“十三骑”,当然包括孙策自己在内。证据三表明,孙策“上马冲杀”的对象是太史慈,孙策手下的“十二骑”则和太史慈手下的“一千余军”展开了混战。 因此,“十二从人”是正确的,“十三从人”是错误的。也就是说,第一种理解是正确的,而第二种理解则是错误的。或者说,嘉靖壬午本的原文和残叶的改文是正确的,而残叶的原文和嘉靖壬午本的改文则是错误的。 这从侧面说明,残叶刊本和嘉靖壬午本,在刊刻之时,并没有以对方为底本,甚至可能并没有以对方为参考本。 为什么说“可能并没有”,而不直接说“并没有”呢?那是因为,现在只能证明:它们各自在刊刻这一句、这一节甚或这一卷时没有参考过对方;而不能排除例外的情况:他们各自在刊刻其他句、其他节甚或其他卷时也许曾参考过对方。 八 残叶的启示 残叶的出现,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残叶被用作《陶渊明集》的前后衬叶,这个事实反映了,在当时某些人(主要是一些文人学士和个别的书商)的心目中,和正统的诗文集比较起来,《三国志演义》之类的通俗小说并不受到真正的重视,它们显然被认为是所谓的闲书,只有阅读的价值,而没有保存的价值。 这个事实还反映了,在当时,《三国志演义》是一种易得的印刷物。它被大量地印制,适应着市场的需求。用今天的话来说,它是一种所谓的畅销书。和它相比,《陶渊明集》之类的书籍的需求量要小得多,印数要少得多。 更重要的是,这个事实更打破了明初以来一百五十年间通俗小说创作和出版的“空白”,祛除了《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两部伟大作品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于明代中叶的疑惑。 《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的作者罗贯中、施耐庵都是元末明初人。但是,他们的作品,在他们生前却没有出版的机会。直到很晚的时候,他们的作品方才得以公开出版。以往学术界公认的《三国志演义》的最早刊本是嘉靖壬午本;《水浒传》最早的刊本,个别的学者认为是嘉靖本,大多数的学者认为是万历本。为什么作者生活于明初,他们的作品却迟至明中叶方有刊本问世?为什么作者生活的年代和作品出版的年代相隔得这么的遥远?其间,只有手抄本流传,还是印刷业普遍不发达?明代,在嘉靖元年之前,到底有没有《三国志演义》、《水浒传》或其他的通俗小说作品创作和出版?这,一度成为困扰在当代学者们心头的谜团。 一部分学者对此一直持怀疑、否定的态度。他们举出的书中的个别的证据(在我看来,那不过是孤立的证据,或者似是而非的证据),用以证明《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是明代中叶作品,直接地或间接地否认它们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和施耐庵。这不妨称之为“明中叶说”。 也有很多学者维护传统的见解,坚持认为《三国志演义》、《水浒传》分别出于元末明初伟大作家罗贯中、施耐庵的笔下。这可以叫做“元末明初说”。但是这些学者又苦于一时举不出具体的、坚硬的证据。 于是,从洪武元年(1368)到嘉靖元年(1522),一百五十余年之间,究竟是不是“空白”的状态,争执不休,饶费口舌。 而残叶的存在,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实物的证据,而且还不是孤立的证据。 因为残叶有两个。除了《三国志演义》残叶之外,还存在着《水浒传》残叶。后者也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它有可能刊行于正德(1506-1521)年间(注:请参阅拙文《论〈京本忠义传〉的时代、性质和地位》,《小说戏曲研究》第四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3年,台北)。)。而这个《三国志演义》残叶则有可能刊行于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年间。 两个残叶的存在无疑成为“明中叶说”不得不面对的反证。 文学研究论文:古代文学史料与古代文学研究浅析 摘要:在我国的古代文学研究中,通过对文学史料的发掘与探究,可以极大的丰富和拓展文学研究的素材,它能够对片面或模糊的历史记载进行修正以及补充,有时甚至可以推翻以往的研究结论,所以说古代文学史料对古代文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文学史料又不能等同于文学研究,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古代文学包括古代文学史料,古代文学史料是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本文阐述了发掘古代文学史料对研究古代文学的意义,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希望为古代文学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古代文学史料文学研究分析 研究古代文学史,必须以文学史料为基础。否则,就会陷入到意图哲学和相对主义的误区之中。可是,被发掘出来的文学史料相对于全部的历史真相而言,又是局部的、片断的,虽然具有强大的参考价值,但是却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学史研究。所以,在研究文学史的过程中,不排除某些结论中含有研究者的个人情感、经验积累、专业学识等主观因素,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承认并重视研究者主观作用。但是,通过对史料不断的体悟与分析,又会出现新的观点、新的理论,来推翻之前的观点和结论。所以说,文学史料与文学研究具有同构性和统一性,文学史料是文学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 1文学史料是文学研究的基础 对一份文学史料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史料的确认、体悟分析、价值评判、表述四个阶段。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阶段的划分只是相对而言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它们之间的衔接紧密,属于一种层层推进的关系,很难明显的割裂开来。 1.1确认 文学史料的确认阶段主要是针对史料的真实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真伪性、著作者、朝代背景等方面。文学史料的确认过程与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是建立在尊重科学、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判断与甄别,摒弃主观因素的干扰。所以说,也可以将文学史料确认环节归属到实证研究的范畴。 1.2体悟分析 所谓的体悟与分析,是在对史料进行过确认完毕之后,通过研究者个人的思想感受及情感体验,对史料进行丰富与完善的过程。在对史料进行发掘与研究时,研究者们不仅仅满足于史料表象所呈现出来的那些史实,除此之外,他们还会产生出一种审美感悟。这种审美感悟主要表现在分析理解史料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探析史料的一些历史变化规律、探究史料形成的原因等等。因为每一位研究者的看法与观点不尽相同,所以体悟分析也的结论也有所不同。体悟分析作为古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史具有重要的作用。 1.3价值评判 对文学史料进行价值评判是建立在体悟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之所以会出现价值评判这一环节,是按照某些文学研究社团组织以及文学研究爱好者的个人需求,先由他们制定合理的文学史料评判标准,然后从文学史料的意义、作用以及地位等几方面对其进行价值评判。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文学史料会给出不同的评价,这种差异性也正是价值评判这一过程的直正意义所在。也可这样说,一份文学史料如果没有人愿意对它做出价值评判,那么它也就不具备存在的意义了。 1.4表述 当一份古典文学史料经过确认、体悟分析、价值评判三个阶段之后,最终将以文字表述的形式对其进行体现与传播。所以说,如果文学史料缺少了表述这一环节,是不能将其完整的传递给大众的,自然也就无法发挥它在文学研究中的参考价值。 2新的文学史料对古代文学研究的意义 从以往的文学研究发展史来看,新史料的发现,尤其是那些地下埋藏的文物史料的出土,很多都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对古代文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丰富了研究古典文学的史料 从已经发现的那些古典文学史料来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能够帮助古代文学研究者们清晰地推断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由它形成的文学现象,尤其是那些埋藏于地下的文学史料,它们发现为研究者们提供了更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在马王堆、信阳长台关、荆门郭店等地出土的帛书中,较为清晰地展示出了经书与子书原始风貌,与后期大家看到的转本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另外,随着新史料的不断发现,使研究古典文学的史料宝库变得越来越丰厚,对于当代的研究者们来说更具有参考价值。 2.2新史料对于先前研究结论的影响 通过新史料的发现,能够对当代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们的观点进行修正及补充,甚至还可以改变以往的研究结论,进而提出了新的观点。著名古典文学研究者胡平生和韩自强曾在《阜阳汉简诗经研究》中指出:从总体上看,阜阳汉简《诗经》并不属于鲁、齐、韩、毛四家中的任何一家,极有可能是未被《汉书•艺文志》著录,而后又流传于在民间的另一家,说明了《诗经》在汉代的流传的真实情况未必像文学史料中记载的那样,而真相究竟如何,还有待于对其它文史资料的进一步考察与研究。 2.3文学史料对文学研究方法与学术理念的影响 通过对我国古代文学史料进行分析便可看出,自明代以来,就有不少学者开始对古书产生了怀疑,直至清末,康有为也开始对古书产生质疑。之后,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学派便已经形成。然而,疑古学派对于文学研究有其积极贡献的一面,但也有不足之处,这种不足表现在他们的思想较为极端,以至于对现当代学者研究古典文学形成了一种妨碍。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精神文明的渴求越来越强烈,渴望通过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及审美的情趣。然而,当前大家可以阅读得到文学论著全部是以客观、真实的古代文学史料作为写作基础的,只有这样,才有阅读的价值,达到博古通今的目的。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文学研究和文学史料的价值不相上下,缺一不可。古代文学研究者们应当把文学史料帮为重要参考,与实际相结合,再介入个人偏爱和侧重,形成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的局面,打破文学壁垒,为人们提供源源不尽的精神食粮。 作者:高媛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研究论文:现代传媒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主要受到西方影响、社会变革以及媒体三个因素的约束,这三种因素相互作用、关联促成了现代文学的诞生、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现代文学的文学特质。中国现代文学是在社会革命的环境推动下所诞生的一种不同于古典文学的新的文学形式,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并不是文学发展的现代化必然进程,而是社会发展变迁对文学的需求。 一、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的相互关系 “现代”是一个对于时间的定义,当前学术界对于“现代”的分类多样化,本文的论述则是以“传统分类”的角度,将“现代”的时间定义为1917-1949年。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环境巨变,促使了文学变革。中国现代文学几乎是与现代媒体同时出现的,甚至在最初的社会环境中,新文学等同于新媒体,但真正要深入去探讨的问题在于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传媒是文学的载体 文学的表现形式是文字,文字往往又依托于具象的载体进行表现,在中国古代,文字的载体经过一系列的演变,从石头、竹简到纸张,这些具象的物体都可以被称为文学的载体。现代传媒是文学的重要载体,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现代传媒并不是客观接受现代文学的载体,它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发展应该是相互的,甚至现代传媒是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的。现代传媒的主要形式为报刊、杂志,作为有形的物体,在有限的承载能力下,现代传媒对于现代文学就具备一定的筛选能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现代传媒的表达是极具社会目的性的,所选择的文学作品必然是能够反映现实、抨击现实的。这时媒体承载着作家的社会理想、文化追求、个人情感,或者说,作家的人生诉求、社会使命、情感世界,以物质化的方式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中,作家的写作不再是个人化的写作,作家的隐秘世界也随着载体的社会化而不再是个人的秘密。 (二)传媒是联络文学与受众的传递者 现代传媒的“传播”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文章一旦在报刊和杂志上发表,就必然会被大量读者阅读、评鉴。现代传媒加速了现代文学的流通和传播,但同时也加强了读者对现代文学的选择性。现代文学能够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社会现实也必然给予文学的发展一定的反作用力。现代报刊的销售情况、读者反映情况、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都会成为作家创作时将要考虑的因素,而现代媒体,为了加强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往往会更倾向于邀请知名度高的作家,从而造成现代传媒对作家的多样性选择。现代媒体的“中介性”也是其传播功能下的一个隐形的表现,报刊媒体的中介性成为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的主要动因,由于中国社会缺少沙龙文化,知识分子缺少参与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因而几乎现代文学的每一家社团、每一个文学流派,无不与报刊密切联系在一起,即使如京派文人常常有下午茶一类的沙龙聚会,但他们真正发生文人间的联系,仍然需要报刊这个媒介。 (三)传媒构造了现代文学的语境 传媒能够将文学转换为一种影响力,它的本质是文化产物,是一种对文学的实物表现,但现代传媒实物的自身发展,又构建出了一种特有的文化语境,甚至报刊、杂志这些具象的物体也成为了一种文学的素材,而被放到许多现代文学作品的叙事语境中。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的语境关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媒被社会大众广泛接纳,促使了一种基于报刊、杂志的新的文体形式出现,从而形成了新的语境。报刊、杂志均有一定的出版周期,均受到一定的篇幅限制,在有限的表达范围内,作家想要准确表达自身的思想与观念,就必须要在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进一步调整作品的叙事结构。二是现代传媒所形成的时代风尚,引导了市民社会的生活、艺术的观念变化,影响到整个社会审美意识的变异,这种文化氛围形成为文学的传媒语境。 二、现代传媒事业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特质 (一)现代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中国古典文学是一个系统的文学体系,无论是在文学的文化精神方面还是文体表现方面都十分成熟,其文学创作机制也是十分完善的,其本身并没有出现需要改革的地方。现代文学并不是在古典文学的基础上改革而形成的,它是根据现代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现代人们文化及精神需求转变而诞生的。但中国古典文学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只能说,中国古典文学在艺术技巧、审美经验上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影响,而中国现代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超越却是根本性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对当下的社会环境的多元化表现,它改变了传统中国古典文学“自赏”“自怜”“自享”的创作心态,通过报刊、杂志放下“文学”高贵的身段,将其深入民间,传播至各个阶层。这种现代性是现代传媒视野中现代文学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是完全超越古典文学的。 (二)文学性 古典文学的文学性体现在其创作机制、文体表现形式以及思想表现上,古典文学对于精神层面的体现是专一的,它仅仅将高雅的称为文学、艺术,而对于“俗”的作品是不接纳的。但现代文学则是处于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状态,更具有包容性。与此同时,在现代传媒视野中的现代文学还出现了较为显著的“雅俗转换”现象,形成一个关于“雅”和“俗”的综合辩证体系,形成一个综合整体。当现代传媒主要面向市民为主体的读者大众时,所有的文学都表现为面向市民的“通俗”文学。文学最终的受众产生了变化,这也是现代文学特质发生改变的重要原因。中国古典文学是服务于“贵族”的,它追求的是文化底蕴的体现,更重视艺术表现手法,将雅俗划分出了明显的界限,而现代文学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更多的读者是“平民”,这也就使得现代文学必然朝向通俗的方向发展,模糊了雅俗界限,既沿袭了对文化底蕴的追求,同时也追求更加平实的描述手法。 (三)理性 周作人在阐述“五四”新文学时说:“古代的文学纯以感性为主,现代却加上了多少理性的调剂。”与古代物质文化条件下的理性相比,现代传播媒体支持下的理性是以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为主的现代科学理性。新的传播媒体和传播方式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从封闭保守的狭小圈子中走出来,获得了与“世界”进行直接对话的可能性。中国现代文学所表现出来的“理性”,让人们逐渐形成了以科学去认知世界的思维习惯,借助于现代媒体,他们能够接收到社会的各种信息,延展人的精神空间,丰富人们的思想。 三、结语 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种基于社会环境变革而产生的新文学形式。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是共生的,现代传媒促进了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科学性以及文学性的系统化发展,而现代文学让现代传媒的影响力不断增加,从而有力促进文化运动的开展,使更多的知识分子加入到思想启蒙的运动中,向民众传播更多的先进知识和文化,让读者了解社会、国家的大事。 作者:刘科均 单位:成都七中高新校区 文学研究论文:综合演化教育学与文学研究 【摘要】 本文简述了生物学现代综合演化论,探讨了社会综合演化论的基本观点。从社会综合演化论视角出发,分析了教育学与文学的研究主体和理论流变,论证了其演化特性。 【关键词】 演化;现代综合演化论;社会综合演化论;教育学;文学 1生物综合演化论简述 现代综合演化论(也称现代综合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是:(1)种群(而非个体)是生物演化的基本单位。(2)基因突变为生物演化提供材料。(3)自然选择主导着演化的方向。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但在自然选择过程中,不适应环境的基因类型不断地被淘汰掉,这就使得种群的基因频率向适应环境的方向演化。(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此外我们认为物种所处环境多是渐变的,短期稳定,长期多为周期性变化。环境的稳定性需要稳定的基因遗传,突变所带来的变异往往不适应环境,多为有害性。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和自然选择造就了物种螺旋式演化。 2社会综合演化论概述 拉兹洛认为,广义进化是一个“有序而连续的过程”[1]。达尔文进化论影响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是不断进步的,遵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法则。受现代综合演化论的启发,我们主张社会综合演化论(简称社会演化论),其主要内容是:(1)社群(而非个人)是社会演化的基本单位。(2)社群中的变异和突变为社会演化提供原材料。(3)社会环境的选择性主导着社会演化的方向。(4)对某一特性的固着,是形成社会思潮流派的基本条件。(5)社会思潮往往是多种思潮并存,螺旋式周期性演变。 3综合演化论在教育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教育活动体现着综合演化论的规律。从综合演化论视角看,学科教学是以学科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教学环境为条件,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掌握教学内容,而这“只是教学的表层价值和工具价值,过好的教学生活才是其深层价值和本体价值”[2]。教育者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理论创新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素材,社会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科技的进步)则促使课程和教学向适应社会变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演变特性要求我们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研究教育活动。例如,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研究教学艺术,“同时,教学艺术本身也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3]。教育学的理论研究也契合综合演化论的特征。如关于学习过程,巴甫洛夫、斯金纳、班杜拉等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获得新的经验,这最终符合演化论“适者生存”的规律。苛勒、桑代克、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等认知派认为,学习是通过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种过程跟基因组合形成新的基因链相似,都是主动构建新结构的过程。罗杰斯等人本主义者强调“学习者中心”,提倡学生的自由学习和意义学习。他们强调学习者学会学习和适应变化,体现了“有机体要适应环境”这一规律。建构主义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在互动中学习)和情境性(在情境活动中学习),重视内部要素和系统环境的影响,这些都跟基因与环境的关系类似。作为学习理论的变式,这四大理论在竞争中共存。另外,“每一种学习方式都具有自身特定的功能价值和适用范围”[4],教学方式也是这样。例如,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5],这也符合“有机体要积极适应环境”的演化规律。教育学的理论发展也多是螺旋式演变的。例如,关于人的发展,遗传决定论的支持者有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赛尔、霍尔等,环境决定论的主张者则有荀子、洛克、华生等。古往今来,同一时期内总有学者过分强调遗传或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而在不同时期,跟以往理论相似的理论不断地被提了出来,这符合综合演化论中的“多种变异共存、周期性演变”的规律。我们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人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类似于综合演化论中的“主体的自身变异和环境的选择作用相结合”的理论主张。 4综合演化论在文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综合演化论的规律也体现在文学活动中。文学文本体现着作者的思想,作者思想和写作技巧的变化为其文学风格的演变提供了可能,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作家创作的方向。这都符合综合演化论的基本模式。文学流派的发展具有演变性。文学文本为文学流派演化提供材料,而社会环境主导着文学思潮演化的方向,同时期内多种思潮并存,长期多表现为螺旋式演化,社会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使得文学思潮具有这种周期性特征。下面我们以中国现代诗歌为例,来谈谈文学领域里的演化现象。如同物种演化那样,诗歌的演变有其偶然性。“语言的使用本质上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6]。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其发展具有偶然性。敬文东教授认为“诗歌直面事境,……只是偶然的产物”[7]。事实上,中国新诗走过了一条螺旋式演变的道路,展现出综合演化论的特征。中国新诗具有现代性,但也遗传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因。王泽龙教授曾从自然的意象、感物兴会的意象、意境化的意象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古代诗歌对现代诗歌的影响[8]。历时角度看,从奠基时期郭沫若的自由诗到拓展时期新月派的格律诗,再到戴望舒等人的自由诗,中国新诗在扬弃中逐步发展。共时角度看,中国新诗多呈现出浪漫派、写实派、现代派诗歌多种共存、一种居于主流的局面。何种流派居于主流,这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的选择。例如,关于诗歌杨四平教授曾指出“黑暗的时代可能产生光彩的讽刺”[9]。 5结论 生物学中的现代综合演化论强调了突变、选择和隔离在演化中的作用,据此提出的社会综合演化论,注重了对社群变异、社会环境的选择性、社会思潮的竞争合作共存性、社会螺旋式演变的研究。在此视角下本文简要分析了教育学与文学的研究主体和理论流变,发现了其符合综合演化论的演变特性。 作者:武文刚 单位: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级中学 文学研究论文:时间意识与古代文学研究 摘要: 时间是与人类共生的哲学存在,时间意识也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重要观念。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由于主体与时间意识之间构建的紧张对立,从而表现出动人的情感力量。这种抒情模式,在怀才不遇、送别、思念及追忆等几种文学母题中已经形成传统。这些母题下的很多古代文学经典,其艺术魅力皆得力于其对时间意识的运用和强调。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的深层意蕴。 关键词: 时间意识;文学经典;母题 时间意识和古代文学经典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颇有意味的课题。时间,是人类在漫长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意识。它的存在帮助人们界定了一切具有不停止的持续性和不可逆性的物质状态的各种变化过程。对于时间的感受和意识是人类共有的行动内驱力。它督促人们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去创造人生价值,所以,时间又是悬在每个人头上的一把利剑。文学是人类艺术加工过的、并用于审美欣赏的精神产品。那什么样的作品能成为经典呢?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并在人们的记忆中历久长存的作品,往往是最能给人以深刻印象并形成情感共鸣的东西,这样的作品也很容易在流传的过程中成为经典。童庆炳先生曾在论说文学经典的问题时谈到,构建文学经典的文本内部要素是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作品艺术价值上面,还必须考虑到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属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1]。纵观中国文学史,古代大量经典作品意义的生成,都与时间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时间意识正是上述童先生所说的一种“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2]693陆机在《文赋》中也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3]1两位大文艺思想家的理论总结都谈到了时间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具体到文学作品艺术效果的达成,更是在人与时间的矛盾模式构建中实现的。总体来看,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至少有怀才不遇、送别、思念及追忆等几种母题都与时间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我们分别加以分析。 一、怀才不遇 人作为主体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之中,只有在对世界的作用中才能体认自身的存在价值。就像谢林所说:“时间原本是内在智能的直观形式”,“它只是存在于我们之内”[4]173,而不是像实体的同时并存性(即空间)那样能在我们之外加以直观。是的,时间的有限性带来的压力是人自身给予的。同时,人又希望超越这种有限性从而以外在的事功实现自身价值的无限。由此,千百年来的有志之士皆为能够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而努力奋斗。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许多文人在现实的世界中只能遭遇残酷的冰冷,而怀才不遇自然成了他们热衷的主题。这类母题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无数经典。先来看一下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短短22字的古诗之所以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名篇,其艺术魅力正来自时空与人形成的紧张关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所凸显的不仅仅是作者被权贵排挤后的失落感,更重要的是身处盛唐,满怀雄心壮志的知识分子在时间催促之下的内心恐慌。中国古代自《左传》就有“立德、立功、立言”的所谓三不朽的理念,而这种意识在陈子昂内心激起了情感波澜。时光易逝的忧虑,让置身于无限辽远的时间概念中的作者变得无比渺小。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老实说,人是什么?试将地球置于无限黑暗的太空中,相形之下,它只不过是空中的一颗小沙,在它与另一小沙之间存在着一英里以上的空无。……在这万万年的时间之中,人的生命、其时间的延伸又算什么呢?只不过是秒针的一个小小的移动。”[5]3—4可见,人类是渺小的,而这种渺小感反过来又刺激作者,他必须努力在当世的短暂时间内建功立业以实现自己的不朽。如此,主观的有限性与客观无限性之间的对立造就了这首诗歌的主题。然而,这首诗歌表达的不是置身历史时空某一具体方位的个体的困境,而是千代、百代之下,一直到无限的未来的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难题。由此,这首诗歌就必然会变成经典。因为每当人们在仔细体味它时,虽然看到的是作品中的陈子昂,但联系到的是现实中的“我”,“我”的情感体验不自觉地已经参与了对作品的理解,这就产生了共鸣。陈子昂的这种由时间意识激发的对个体存在的思考,变成了整个中国古代文人志向的集中表达。我们可以就此话题在中国文学史上追溯一番,早在《庄子•盗跖》就曰: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6]1000这里只不过是庄子借盗跖之口对儒家立德以求不朽的思想进行嘲讽,表现出深沉的悲观。诚然,人类在将自身生命的有限性与外在时间引发的宇宙无限性的对比中,内心产生了深深的自卑,这足以将自身的灵魂抛向绝望的深渊。然而,人的伟大之处在于,面对绝望时,不是被动地接受现实而是努力实现精神上的超越。而这,正是中国古代立德立言以成名后世的传统之由来。面对这种与生俱来的“悲惨”命运,中国的文人一次次用文学发出了感天动地的呼号。这种情感,我们至少从屈原的《离骚》就能看到: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7]24屈原含冤被贬,他所焦虑的,正是因为自己远离朝政,功业难就。楚国君王受到奸邪蒙蔽,人民身陷重重危局。他敏锐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之速,抒发了自己的满腔忠愤,产生了感人的艺术魅力。屈原这种由时间意识而产生的宇宙无穷感,使得个体的存在过于渺小。正是在这种大与小的对比中,人类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恐惧和失落之中。其后,在《古诗十九首》等大量作品中都有这种时序意识的表达。而到建安文学时期,这种时间意识在诗歌中的体现基本定型和成熟。建安文学以其慷慨悲凉的风格表现了一批身处历史风云际会中的文人所共有的英雄情怀。他们希望在历史的中乘风破浪,建立不世之功。这样,时间自然就成为了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曹操在其《短歌行》中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8]20这样一种情绪不仅在曹操周围的曹丕、曹植诗歌中,即使在当时的建安七子诗歌中都成为一个永恒的母题。降及魏晋南北朝,诗人们在经历中国最动荡也是最混乱的一段历史的同时,皆在不断传唱这一主题,而时间意识也成为文人在慨叹自己功业难就时势必会提到的一个最大的敌人。在唐诗中,更有大量的诗歌经典是借助于时间意识的描写从而达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慨叹,便是对人类在时间问题上所面临的普遍困惑的又一次重申。类似母题的的文学经典不胜枚举。萧驰先生曾言:“时间忧患本身正是社会现实忧患富于哲理意味的表达,是现实忧患向人生和宇宙意识的升华。”[9]241诚然,怀才不遇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普遍苦闷,而加剧和凸显这种苦闷的,正是光阴有限的时间意识。对时间的敏感和思考,不仅玉成了这类文学作品的情感表现力,而且增强了其思维的深刻性。 二、送别 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深层根源,由此决定的是中国人普遍的安土重迁观念。正如古人所言,“多情自古伤离别”,自然地,送别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重要母题。每当亲朋由于种种原因要与我们分别的时候,总会有强烈的情感被激发,因此就产生了大量的抒情性作品。这些作品中,时间意识对抒情效果的达成,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江淹在《别赋》中言:“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10]238这两句看似写景的话,其实正好提示了时间。临近离别,无论是送人者还是远行者都会在主观的情绪上产生一种紧张。而日月这种极具时间意义的意象的出现,凸显了时间的存在,送者和行者的情感正因时间意识的驱使而被逼迫出来。说到送别,柳永的《雨霖铃》不可不提,它也典型地反映了时间意识对送别情感表达的巨大影响。其词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1]88柳永这首描写离别的词作,历来为人称赏。作家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真挚的情感抒发都让人为之动容。整个作品意境的达成,皆有赖于对时间意识的强调。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突出了离别时主人公的恋恋不舍。正因心怀留恋,所以送别的酒实难下咽,因此才有下文的“都门帐饮无绪”。但是“帐饮”本身所体现的也是一种时间意识。这种中国人离别时经常会有的宴饮活动,本是用来表达对远行者的深情,但在这首词作中却成了提示时间的重要表征。“帐饮”提醒了离别的临近,加剧了时间在主人公内心所造成的紧张情绪。然而,这一切还远没有结束,接下来的“兰舟催发”无疑是在这种人与时间的紧张对立之上加上的又一重魔咒。就是说,如果“帐饮”还只是抒情主人公对时间的一种敏感意识的话,那“兰舟催发”就变成了外在因素对这种紧张感的确认和追加。由此,整个作品的紧张情绪达到了极致。这时,作者再写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诗句就非常自然而且易于打动人心。柳永的《雨霖铃》对时间意识的强调成就了送别文学的经典,它的写作模式和技法也被此后深受其影响的《西厢记》故事所继承。在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里,同样最精彩也是最感人的是张生与莺莺离别的一段描写。在这一说唱文学经典中,对崔、张长亭送别的表现,几乎就是对《雨霖铃》送别意境的再次演绎。作者在描写崔张依依不舍、难解难分的同时,不断强调“仆人”的存在。而这位仆人每一次出现,皆是为了打破两人缠绵的意境,提示时间的存在。很明显,董解元在故意制造时间与主人公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整个作品中,外在环境(太阳的西落等)对时间进行了足够的暗示,仆人的出现又一次次加剧了这种紧张的情绪,最后又专门安排老夫人来促成了离别。所有这些,都是在努力建构主人公与时间之间的紧张关系。而在这种紧张关系的一步步强调中,人物的情感也随之一步步加深,即离别在即,由离别的宴席到莺莺的嘱咐,再到最后狠心的红娘将莺莺扶上车。可以说,不如此,不足以体现崔张的情感之深,不足以也不能够真正地打动读者。其后王实甫的《西厢记》,同样沿用了这一经典的抒情模式。郑传寅先生在论及古代戏曲的时空观时,曾认为中国传统时间意识存在明显的对未来指向的忽略。他说:“以我为中心来把握时空的我国古人对未来似乎缺乏兴趣,这与西方人的时间意识是不太一样的。”[12]然而我们认为,在离人的眼中,时间的存在是最大的威胁。这一客观存在不会因为人的愁怨而有些许停留。所以,中国古代文学在处理送别母题时,经常就要凸显时间存在的紧张感。而这种紧张感,正是由时间的未来指向所引发的忧虑。所以在作品中或者会以太阳的西落作为提示,在戏剧或小说中则会安排旁观的第三者强调时间的存在,这样又构成了旁观者的漠然与主人公的深情之间的一重对比,从而达到了非常强烈的情绪感染力。相似的抒情模式,我们尚可在《古诗十九首》等文学经典中找到大量例证。这一经典抒情方式也成为了中国古代送别文学的一大传统。 三、相思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由于种种原因,相爱的人却要相隔异地。由此,相思之情就必然成为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的重要母题。相思之作所以能打动读者,从而构筑整个作品流传千百年而不衰的感召力,时间意识的存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看,相思母题集中体现在中国古代描写游子思妇的一类作品中。或者说,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的闺怨诗抒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时间意识来完成的。先来看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闺怨》,诗曰: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3]1446这首历来脍炙人口的闺怨诗正是利用了时间意识在女主人公内心的变化来巧妙抒情的。诗歌先明言少妇“不知愁”,由此才会在初春时节精心打扮一番登楼赏春。然后,杨柳之色的变化并没有让她得到欣赏美景的精神愉悦,反而受到年华易逝的内心刺激。“杨柳色”所激荡起的正是女主人公的时间意识。它提示随着时间的迁逝,再美的景色都会凋残,这种时间的不可逆性和流逝之速令人不安。正是诗歌这种巧妙的构思使它成为历代称赏的名篇。同理,中国古代小说名著《红楼梦》中为人熟知、也是最能打动人的《葬花吟》,其感人效果的实现,主要也是得益于对时间意识的敏感把握。无论是黛玉“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的感叹,还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14]323—324的神伤,无不来自于时间意识在主人公内心造成的恐惧。以上两例都是因感受到时间之“快”而让人不安,从而使作品表现出动人的情感。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艺术绝不限于此,其他同类作品还有更加深刻而细腻的描写。人的情感是复杂的,而思念中的人对时间的体验更是敏感而纠结。通过这一角度的分析和阐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抒情主体复杂精微的情感波澜。这方面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古诗十九首》。在这组诗歌中,我们经常看到抒情主人公对时间的感受出现了既“快”又“慢”的现象,这可以说是时间意识与相思母题结合模式的升级版。其《行行重行行》言: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无复道,努力加餐饭。[15]105思念是一种痛苦的煎熬,游子身处远方,给家中的思妇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时间的流逝造成的紧张时序感,是主人公不能忍受的。首先,思念本是一种很痛苦的事情,所以我们在古诗词中经常看到主人公说日月难熬。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主体所感受到的时间应该是“慢”的。所以她说“思君令人老”。然而,与此同时,奇怪的情感也出现了。在“岁月忽已晚”一句中,分明又发现有一种心中一惊的感觉,所以他说“忽”。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时间于她而言似乎又过得太快了。那主人公到底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呢?还是难以忍受的慢慢煎熬呢?其实,无论快慢,时间的存在,于她而言,都是一种痛苦。说时间过得慢,当然是因为苦苦期盼远人回归而不得的一种真切感受;而说时间过得快,则是因为担心时间的流逝带走了青春的容颜。在漫长的等待中,女主人公的容颜渐失光华,她实在难以抵挡时间的侵袭,难以为远人留住她最好最美的容颜。而这,恐怕又增添了她的愁绪,也更足以见她对远人的深情。前者在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一种心理时间,突出的是抒情主人公对时间的感受;后者则更加侧重于实际的物理时间。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是共存于女主人公的内心的。在这样的一首作品中,女主人公思念的情感正是依靠内心想法与时间之间构成的这种看似矛盾的交互模式,使得简单朴实的语言之中饱含深情。作品深层意蕴的最终达成,正是借助于对时间意识的集中描写。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古诗十九首》何以会被评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16]45了。无独有偶,相似的例证,我们可以在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描写送别后莺莺思念张生的一节中看到。其描写莺莺内心曰:“年年的光景如梭,急煎煎的心绪如火。”[17]67此处,“年年的光景如梭”分明是莺莺意识到了时光易逝,岁月如梭。但是,“急煎煎的心绪如火”,正说明思念本是一种对人情感上巨大的煎熬。所以莺莺又觉得时间过得是很慢的。这样,莺莺同样是在这种对时间感受的快与慢的紧张对立中煎熬。而这,正是秉承了自《行行重行行》以来中国古典文学借时间意识而抒发相思之情的情感建构模式,从而使得作品达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然而要是这种事物在我们看来不是永久的,而是要毁灭的,那么我们就会产生这个念头:时间,这是无穷的奔流,这是吞噬一切的无底洞———这正是时间方面消极崇高的形式。”[18]53时间意识的存在让美好事物的存在总是过于短暂。而在这些抒情主人公那里,这种意识主要还在于对明天的明确意识,同时因这种意识而产生了对未来的恐惧和焦虑。作家们通过作品将这种焦虑传达给读者,从而引发在文学接受层面的再次焦虑。读者在焦虑和恐惧过后,所产生的就是一种崇高的审美享受。正是这样一个原理,许多作品通过时间意识的强调和重现获得了感染千古的共鸣,也使相思变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母题。 四、追忆 人与动物的重要差别在于,人是一种有情感、有记忆能力的动物。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19]然而,对于有情人来说,记忆的存在是残酷的,因为它如悬在抒情主体头上的一把利剑,随时可能掉下来斫伤其灵魂。更有甚者,这种伤害不是一刀毙命的斩首,而是千刀万剐的凌迟。回忆与现实构建的对照关系,会将主体置于难以自拔的痛苦场中,让其灵魂经受长久的煎熬和挣扎。于是,这就产生了中国古典文学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母题———追忆,亦即“回忆”。于此,我们可先就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略作分析。诗曰: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又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20]2060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唐人诗歌,但是其诗意到底何在呢?我们发现,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江南逢李龟年”,这不难理解。作者为何在仅有四句的诗歌中,却有两句谈了自己曾经与李龟年的交往呢?他似乎只是一再强调,我和你(李龟年)曾经在岐王府上见过面,也在崔九那里见过你几次。但一首描写他乡遇故知的诗歌何以会成为文学经典呢?看来,要在这首看似平淡无奇的作品中读出味道,首先要搞清楚李龟年到底是个什么人。据《明皇杂录》载:天宝中,上命宫中女子数百人为梨园弟子,皆居宜春院北,上素晓音律,时有马仙期、李龟年、贺怀智,皆洞知律度。安禄山亦献白玉箫管数百事,皆陈于梨园。自是音响殆不类人间,而龟年特承恩遇。其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常为人歌数阕,座上闻之,莫不掩泣罢酒。[21]27原来,李龟年是盛唐时非常著名的艺人,是最受唐玄宗宠信的乐工。而现在,在这个落花时节的江南,当他再一次见到李龟年的时候,时过境迁,李已经是风烛残年,流落在江南,靠在宴会上给人演唱为生。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作者实际上在这里回忆的并不只是李龟年其人,而是从李龟年的身上看到了当年唐王朝的繁华。更有,从李龟年的身上还看到了杜甫自己在安史之乱前后颠沛流离的改变。所以才会有最后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感叹。如此来看,整个诗歌意境的达成和情感的表达,主要依靠的正是由追忆而造成的今昔对比。可以说,对过去时间的强调,很好地完成了整个诗歌情感的表达。对此,宇文所安先生曾有过非常精到的分析:这四行诗的诗意究竟在哪里?在说出的东西同这两个人正在感受和思考的东西之间是存在距离的,诗意不单在于唤起昔日的繁华,引起伤感,而且在于这种距离。让我把这一点阐述得更清楚一些:诗意不在于记忆的场景,不在于记忆它们的事实,甚至也不在于昔日同今日的对比。诗意在于这样一条途径,通过这条途径,语词把想象力的运动引导向前,也是在这条途径上,语词由于无力跟随想象力完成它们的运动,因而败退下来。这些特定的语词使失落的痛苦凝聚成形,可是又作出想要遮盖它们的模样。这些词句犹如一层轻纱而徒有遮盖的形式,实际上,它们反而更增强了在它们掩盖之下的东西的诱惑力。[22]5—6这首追忆式的诗歌,本身也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搜寻诗歌的建构材料。杜甫此处的回忆,亦即时光回放即是借李龟年这一特定人物开启的,而这种记忆的存在,让整首诗歌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蕴得以展开,而不仅是一首干巴巴的久别重逢之作。对往昔的怀念与今日的痛苦之间架构起时间的通道,由于两种时空场景的叠加,使得抒情主人公在对比中更强化了悲剧意识,以此来实现诗歌强烈情感的表达。这里所蕴含的深层意蕴,正好体现出中国人在时间意识方面的“非线性”结构。也就是说,古人的时间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空间认知的,正如赵奎英先生的研究所说:“中国古代时间观的总体倾向,由于它在四个空间方位上铺展开来,而不是在一条直线上永恒地延伸下去,也就不可能成为一去不复返的“时间之箭”,而是不断地返回原点的、具有可逆性的、追求对称和稳定的封闭圆环。”[23]我们部分同意赵先生的观点,然而,正是这种对时间周而复始的认识,才让中国人在文学中表现出自身命运与历史经验之间的相似性,从而将历史的阴影笼罩于当下的处境,从而形成对比。这便使得诗歌中的抒情脱离了一时一地的个人抒情,从而染上了历史的沧桑。诗歌也进而更具有感人力量,进而穿越时空隧道,打动不同时代的读者。这种范例,在我们的古代文学经典中很常见。如大量的咏史怀古及弃妇诗的描写。当然,这一方面的时间意识显得就有些宽泛了。然而,究其根本,这种与历史经验的有意识对比,还是来源于对自身命运的焦虑。而这种焦虑,却来源于对时间的“线性”结构的认知和意识。 五、余论 时间是人类在世界上生存无法逃避的监视者,它无情、无欲,不会因为任何人的主观意愿而变快、变慢,正如海德格尔所言:“随着其世界的实际展开状态,自然也一道对此在揭示开来。在被抛境况中,此在委身于日夜交替。日以其光明给予可能的视;夜剥夺这视。此在寻视操劳着期备视的可能性,此在从其白日的工作领会自己;如此期备着领会着,此在借‘而后天将明之时’给予自己时间。什么在最迫近的周围世界中与天明有着因缘联系呢?———日出;操劳所及的‘而后’就从这日出来定期。而后日出之时,便到作……之时了。”[5]466从古到今,时间在人类心灵上留下的痕迹是相同的,人类的感情和情志也在时间的磨砺中不断成长。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共同的对于时间的感悟,才导致了我们在读古人的文学经典时能够切身体会其中包含的时间意识,而在这种阅读的情感参与中,才真正成就了这些文学经典的永恒价值。我们此处所说的经典,不仅有阅读古人优秀作品并对其精神价值的把握,从而推崇和传承其文化精神,同时也包括当下及将来的阅读者对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和阐释。正是由于具有了相似的对时间的感悟,才有了这些古代文学经典的备受推崇和不朽价值。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的文学经典中,以上所举的几类作品往往并不是单一情感的流露,很可能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母题和情感的结合体。也就是说,如一首诗,诗人们往往是借怀古而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上引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即是这样。然而,明显的是,这些情感的凸显都和时间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因为有了主体对时间的自觉意识及由此而来的情绪紧张,才构成了作品独特的情感魅力,唤起读者内心的共鸣,最终达到了感人的效果。 总之,时间意识的存在,参与了中国古代大量的经典作品抒情的达成。这种意识,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对时间线性认知的强调,同时又表现出对时间“非线性”认知的感受。时间意识的问题,当然也不是成就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唯一因素,但它却应该能够成为现代人解读古典文学作品的一个视角。 作者:李晓敏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学研究论文:文学研究的涵义 一、“民国性”是民国文学研究的应有内涵 严格意义上讲,“民国热”是一种大众文化潮流,不是学术研究。但客观上,这种大众文化潮流催生了“民国文学”研究的理性回归。“民国热”的出现,让人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这段历史以前的标签是“旧中国”、“军阀统治”、“落后与愚昧的代名词”,这些关键词是我们多年形成的“历史体验”性认识。但是随着我们阅读了唐德刚的《袁氏当国》、余世存的《非常道》、张鸣的《历史的坏脾气》等历史文化著作后,发现了一些历史鲜活的细节和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民国”这个离我们最近的历史时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激发起了解、阅读、研究的趣味。一些具有“民国见证人”味道的作品的出现,也让人们走近了“民国”这个“敏感”的历史“禁区”。如陶菊隐的《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大上海的孤岛岁月》、《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傅国涌的《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杨天石的《找寻真实的:日记解读》、《蒋氏秘档与真相》,智效民的《胡适和他的朋友们》、《八位大学校长》,邵建的《瞧,这人》(新版改为《胡适的前半生》)等,这些作品撕开了民国历史的面纱,“制造”了许多鲜活的“民国话题”,让我们似乎触及到了“真实”的历史脉搏。何兆武、李辉、孙郁等学者的民国历史文化散文、随笔等,更让人们以一种反思性的姿态面对这一历史阶段。在反思中比照今天的某种不足,激起知识分子的某种追问和思考。关于民国历史文化的这些研究、书写,看上去似乎触摸到了历史真实,实际上还是大众文化的流俗,还是“民国掌故”的演绎,“民国百态”的展露。面对这些民国文化的研究与书写,我们的“民国文学”研究又该如何?我们的研究不能流于“猎奇”与“热闹”,而是应该进入民国的细部,回到民国的历史文化语境当中,反观我们的“民国文学”。这就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即如何回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倡导回到民国历史文化语境之中,但关键是如何回的问题,我们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一个关键词“民国性”。“民国性”是民国历史文化语境的一个基本特性,我们一切的研究都离不开这个特性。 譬如,今天研究鲁迅,很多时候都基于一个基本的习惯性认识,认为当时社会是黑暗的,是没有人权的,是充满暴力的,是封建的。事实果真如此吗?仔细研读民国社会历史,发现民国并不是像我们认识的那样,鲁迅对民国的宪政理想还是抱有希望的,所以才有先生的那种“坦荡”的行为。此例说明,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民国真实的历史文化,才能在民国文学的研究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我们的研究才有价值和意义。关于宪政理想与民国文学,《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发表了一组笔谈《宪政与法制视野中的民国文学》。编者按中说:“民国时期的政治专制与社会动乱同它的文学成就相比较,形成鲜明的反差,这里存在一种宪政理想与政治现实的矛盾。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近代以来已经深入人心的现代政治理念,宪政对知识分子的精神鼓舞和对统治者的某种抗拒都不容忽视。正是这样一种文化为现代文学艰难地开辟了生存空间,其中的启迪值得我们深思。”民国时代的矛盾、困苦和艰难是不争的事实,但“也是在禁锢挤压的生存现实中,鲁迅、胡适、茅盾、巴金、曹禺、胡风等一大批现代知识分子不屈抗争,以‘魔罗诗力’的意志、普鲁米修斯的勇气,以对现代政治与法律文化‘空隙’的敏锐把握,努力撑开了一片崭新的写作天地。”“民国性”是民国文学研究的应有品格。这既是我们坚持学理依据的“守正创新”,也是对民国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语境变迁重新审视的结果。我们研究民国文学,必须借鉴现代文学研究的得失。现代文学研究强调文学研究的“现代性”,而忽略了文学的历史性生成。我们应该反思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价值思维方式和具体的学术研究理念,通过对“现代性”的反思来激活民国文学研究。 二、“民国性”是民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视域 民国文学的研究虽然在近年来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但如果要从学理性上来讲,还得有一个理论视域,这样的研究才能得到合法性认同。民国文学概念的合法性及其历史依据,民国文学史概念的合法性及其历史依据都需要理论的支撑。缺乏理论视域的民国文学研究很难得到深化和推进。当前的民国文学研究如何与“民国气氛”、“民国语境”、“民国范儿”有效地结合起来,需要有一种理论维度来拓广。这个理论的基础和关键词就是“民国性”,我们的研究只有建立在“民国性”这个最为根本的基础之上,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民国文学的研究。应当承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视野比以前宽广多了,学术空间也比以前大了,在这种多元化的学术研究过程中,民国文学的研究视角应运而生。一批有着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章和著作涌现出来,令人欣慰。但总体来说,这些研究往往还停留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式和思维模式之中,真正关注民国文学“民国性”品格的意识不强,导致了只是把中国现代文学换成了“民国文学”这个说法而已。因此,必须指出,民国文学的研究旨趣并不在概念、范畴的转换,它的研究落脚点应该是“民国性”品格的确证。民国文学研究的另一个理论场域应该是民国文学史。近年来有关民国文学史的研究著作和文章也比较多,代表性的著作有魏朝勇的《民国时期文学的政治想象》,汤溢泽、廖广莉合著的《民国文学史研究》,张堂会的《民国时期的自然灾害与现代文学书写》,李怡、布小继的《民国经济与现代文学》,以及李怡主编的在大陆和台湾出版的两套丛书;代表性的文章有李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范式》,张桃洲的《意义与限度———作为文学史视野的“民国文学”》,王学东的《“民国文学”的理论维度及其文学史编写》,刘勇、张弛的《文学史的时间意义———兼论“民国文学史”概念的若干问题》,秦弓的《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与民国史视角》、《三论现代文学与民国史视角》等。这些著作和文章从史的角度对民国文学进行了展开和阐释,是对民国文学生态的还原。这种“‘民国生态’的还原,从根上触动现代文学真正的民国政治意识形态内涵,因此就可剥开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多重纠缠的问题。”这对于我们理解和解读延安红色文学、解放区文学,乃至左翼文学都有很大的帮助。甚至被中国现代文学遮蔽了的一些文学现象、文学期刊、文学作品、文学流派、区域文学等都可以在民国概念中得以重生,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 这种中国现代文学的“民国生态”还原,既是文学本身的回归,也是文学史的回归,同时具有明显的“民国性”印迹,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为了能够从理论上支撑民国文学的研究,李怡先生提出了“民国机制”这一重要的范式。他认为:“民国机制就是从清王朝覆灭开始,在新的社会体制下,逐步形成的,推动社会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诸种社会力量的综合,这里有社会政治的结构性因素,有民国经济方式的保证与限制,也有民国社会的文化环境的围合,甚至还包括民国社会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导向,它们共同作用,彼此配合,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特征,包括它的优长,也牵连着它的局限和问题。”李怡还说:“对于民国时期文学值得挖掘和剖析的‘民国性’,我称之为‘文学的民国机制’”。李先生注意到了文学的“民国性”问题,提出了“文学的民国机制”。这就给民国文学研究赋予了理论品格,让民国文学研究获得了自己的研究范式。此外,张中良先生提出了民国文学研究的“民国史视角”。这种“民国史视角”有着中国现代文学无法逾越的优势,它可以直抵文学本身,还文学史以本来面貌。“以‘民国’来命名文学史,是一个更能深入‘真相’的文学思考。”张先生试图在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研究民国文学的发生发展、作家的生存状态、作品的内涵,以及多元化的文化格局,解蔽正面战场文学、民族主义文学思潮,让这些文学存在得到真实的反映和准确的评价。张先生的“民国史视角”实际上也是基于“民国性”而提出的一种理论视域。 三、“民国性”能激活历史与文学的关联性,形成学术研究的正能量 历史与文学从来就是分不开的。研究文学离不开历史,离不开文学发生的历史环境。当然,研究民国文学,也离不开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环境。我们只有深入到了民国历史文化的细部,才能真正理解民国时期的文学,也才能有效地解读和阐释民国文学。民国历史的底色就是“民国性”,我们只有对民国历史的“民国性”加以准确把握,才能激活民国文化语境中的民国文学。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也就是如何激活民国历史与民国文学的关联性。首先,我们必须返回到民国社会历史的具体场景之中。这种返回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回到历史中去,而是回到历史现场、回到历史细节,最大限度地贴近历史真实。正如陈国恩先生所言:“这不是说研究民国文学应该按照三民主义的思想来进行,相反,我们应该超越三民主义,站在更高的历史点上来对民国时期的文学作出评判。”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民国文学框架下研究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可能得出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结论。正如秦弓先生所言:“乍看起来,民国史与现代史或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大致重合,似乎没有给予特别关注的必要。然而,当我们仅仅以现代史或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视角来考察鲁迅时,一些在民国史视角看来成为问题的问题就无法获得清晰的认识,甚至完全被遮蔽掉”。还有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因为它赋予民国文学起点的意义,所以可能评价更高。其实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强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就是为了给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发生寻找更为合理可靠的理由。这就说明,我们要激活民国历史与民国文学的关联性,“民国性”问题的把握就显得至关重要。“民国立场”、“民国姿态”这种带有“民国性”符码的研究趋向,是开掘民国文学研究的有效性策略。其次,我们要充分返回作家的精神世界,发掘其创作的机能,将“文学的内部”和“文学的外部”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以前读鲁迅的小说《药》,认为小说表达了作者对辛亥革命换汤不换药的失望。但事实上,鲁迅先生对“五四”启蒙先驱是充满希望的。他说:“中山先生逝世后无论几周年,本用不着什么纪念文章。只要这先前未曾有的中华民国存在,就是他的丰碑,就是他的纪念。凡是自承为民国的国民,谁有不记得创造民国的战士,而且是第一人的?”可见,鲁迅对民国是满怀希望的,只是对那些有意破坏民国者们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日日偷挖中华民国的柱石的奴才们,现在正不知有多少!”这种历史与文学关联性的建构,既有利于我们对文学文本的准确理解和判断,又凸显了这一历史阶段的根本特性“民国性”。我们要研究抗日根据地内孙犁的小说创作,就必须了解白洋淀的经济、文化状况,了解那个时期白洋淀的家庭、婚姻与乡土秩序。只有深入了解了白洋淀的“民国性”,我们才能破解“与孙犁的矛盾”。回到民国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充分尊重民国历史的丰富性、复杂性,“现代文学研究或许能够获得一次新的生机”。 我们的现代文学研究习惯于“现代性”话语系统,而缺乏主体意识,缺乏回到历史细部,缺乏学科的自我研究体系、概念、范式的建构。我们如果能够跳出“阶级斗争”的历史观,回到民国历史的现场,就会发现很多被遮蔽了的历史事实,诸如民国时期的文学与经济的关系、文学与法制的关系等,这对我们理解像茅盾的《子夜》这样的作品很有帮助。再比如1920年代,鲁迅起诉教育部事件。鲁迅为什么敢起诉教育部?这背后有何历史因由?还有1930年代,胡适、罗隆基等人的《新月》杂志抗争事件,这个事件背后的民国历史生态究竟是怎样的?值得深思。发掘历史细节,在新的历史架构中展现文学发展自己的逻辑,将中国现代文学中被遮蔽的内容敞开,一些新的、鲜活的研究命题将会不断涌现,这有利于反思、反观今天的学术研究,推动自我批判和自我认识。把民国的历史细节和文学自身关联起来,我们将会有一系列的新的洞见,形成学术研究的正能量。总之,“民国性”是民国历史文化与民国文学得以展开的一个根本和基础。研究民国文学离不开民国历史文化,民国文学是在民国历史文化的场域中显现的。我们只有把握住了民国文学的“民国性”特质,才能真正叩启民国文学研究的大门,才能解蔽民国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民国作家的生存状态、作品内涵,以及民族主义文学思潮。 作者:韩伟 单位:甘肃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学研究论文: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 一、现代文学作家、社群与思潮 (一)战后以至1950、1960年代的作家与文艺社群 1945年以后,大陆学者文人随国民政府来台者众,当时进入台大任教的几位师长,带来了“五四”文学的精神,也开启往后的现代文学之路。最具代表性的,在中文系有台静农,他是鲁迅的学生,来台后虽然转向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但他的小说集《建塔者》、《地之子》,后来也出版了,使读者一窥“五四”遗风。在外文系则以夏济安为代表,他创办《文学杂志》,带动写作风气,影响了当时仍是学生的白先勇等人,也缔造了学院派文学杂志的成果。当时的青年学生辈,有来自大陆的学生,也有台湾本地出生的青年,他们因为进入台大就读,受到这些老师前辈的启发,以及同侪间的鼓舞,纷纷崭露创作的才华,终于成为台湾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这些学生包括中文系的林文月、叶庆炳、张健、吴宏一、柯庆明,外文系的余光中、白先勇、陈若曦、王文兴、欧阳子、王祯和、杜国清、叶维廉等,各自在诗、散文、小说创作方面留下可贵的成果。林文月、叶庆炳以散文著名,余光中参与蓝星诗社的创立,张健亦为蓝星主要成员,杜国清、叶维廉则是笠诗社、创世纪诗社的重要成员。而以白先勇为主的《现代文学》杂志在1960年代创办,陈若曦、王文兴、欧阳子、王祯和等人,都是创始社员,共同推动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 (二)文学杂志对现代思潮的译介 由夏济安主导的《文学杂志》创办于1956年9月,而在1960年8月结束。但这份刊物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代表台湾战后初期的文学潮流中,一群学院里的师生对于文学的喜好和坚持,并开辟另一个有别于“战斗文艺”的园地。他们刊登的文稿,除一般创作,文学理论的译介、中西文学的相关论述也相当多,这个现象可以说开创了一种风气,也就是将现代文学的创作和文学理论、西方文艺思潮连结,提供给创作者和读者新颖的观念。以白先勇为主导的《现代文学》深受其师长辈创办的《文学杂志》之启发,该刊在1960年3月到1973年9月共发行51期,由白先勇负责筹措资金,而外文系的几位同学一同写稿、译稿和拉稿。比起《文学杂志》,《现代文学》更强调创新的精神,他们努力介绍各种西方的思潮、创作观念,以便所写的作品可以表达属于现代人的艺术情感;对于西方文学与理论的介绍,《现代文学》更以“专号”的形式推出,除作品翻译外,往往也包括作者生平介绍,并附带加以评论。除创刊号推出“卡夫卡专号”,也曾刊出多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专号,对于艾略特的诗作与诗学,更前后刊出多期。《现代文学》编辑群对文学充满热情与执着,而这些译介,为创作者与读者带来不同的视野,开拓更多元的文学品味。 二、比较文学的学科成立与研究扎根 如上所述,《文学杂志》、《现代文学》以译介外国文学与理论为宗旨,进而启发作家的创作以及解读作品的角度,其实已略具比较文学的雏形。进入1970年代,台大文学院更以三轨并进的方式———成立比较文学博士班、成立比较文学会以及结合《中外文学》,促进了比较文学在台大扎根与茁壮。1970年,台大外文系成立比较文学博士班,推动者是当时文学院院长朱立民与外文系主任颜元叔。但这个博士班不打算走英美文学博士班的路线,反而希望结合外文系与中文系的学术资源,使学生可以同时接触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进而可以建立具有中国/外国文学双重视野的比较文学研究。纪秋郎、单德兴、李有成、高大鹏、陈昭瑛、古佳艳等,都获得此博士学位,成为外文、中文学界的优秀学者。近年台大外文系虽已将比较文学博士班并入一般博士班,但比较文学仍是其修业与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1973年7月,朱立民等八位外文系学者与叶庆炳等四位中文系学者发起成立“中华民国比较文学会”,并藉此在《中外文学》开始介绍比较文学的观念和发展;譬如《中外文学》创刊号(1972年6月)即刊登李达三著、周树华与张汉良译的《比较的思维习惯》,仿佛已经有所预告,2卷9期则有Al-dridge,A.O.著、胡耀恒译的《比较文学的目的与远景》(1974年2月);其后则陆续有袁鹤翔《中西比较文学定义的探讨》,李达三著、许文宏与冯明惠译的《东西比较文学史的检讨》等文章,一路推进,颜元叔、胡耀恒、朱炎、叶维廉、张汉良、陈慧桦、古添洪等,都是比较文学的旗手。古添洪与陈慧桦编著的《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6年)、李达三的《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78年)二书,可说是最早结集的相关著作。而叶维廉、古添洪与陈慧桦在东大图书公司主编的“比较文学”丛书,更可说是具体的成果。此外,结合外文、中文两系教授的“中华民国比较文学会”,自1974年8月起对外扩大征求会员,凡大专院校教师和研究生有志于比较文学者,皆可申请入会。而学会也每年度主办国际或全国比较文学会议,开放对外征稿,相关的征稿主题、研究论文也都以专号的形式收录在当期的《中外文学》或另一英文的比较文学刊物《淡江评论》(淡江大学外语学院出版);譬如第4届国际比较文学会议主题为“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1983年8月),第5届主题为“现代主义与中西比较文学”(1987年5月);第25届全国比较文学会议主题为“灾难、创伤与记忆”(2001年9月)、第30届主题为“认同的变向:全球化时代的主体生成与转化”(2006年5月);无论其主题是企图与中国文学对话,或是呼应世界文学脉动,或是跨领域研究、文化研究,都在带动台湾学界的研究潮流,累积丰富的学术资源。外文系主导的比较文学博士班、比较文学会,再加上《中外文学》,形成了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的铁三角。我们也可以发现,就在《现代文学》即将衰退之际,1972年6月,外文系与中文系多位教授共同发起创办一份新的刊物《中外文学》。这些学者包括外文系朱立民、侯健、齐邦媛、颜元叔、胡耀恒与中文系郑骞、叶庆炳等人;而该刊自创刊以来,迄今一直稳定出刊,在台湾学术界已占有关键性的位置。《中外文学》创刊初期,系以颜元叔为主导人物,他引进新批评,在第一期至第四期,藉由《细读洛夫的两首诗》,掀起一串现代诗论战;而后又连续登载王文兴小说《家变》,并举行座谈会,引起各方注目、论辩,具体呈现学界与读者大众对这篇小说褒与贬的两极化情形,也为现代主义小说的读者反应留下珍贵的纪录。《中外文学》也曾连载林文月翻译的日本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枕草子》等书,引起很大的回响。该刊既命名为“中外”文学,除了对外国文学以及理论的译介,当然也兼纳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论文。除现代文学研究外,也有对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属于中国文学本身的研究模式,例如作家传记考述、作品流派、文学史研究,另外更为突出的则是以西方文学理论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例如张汉良的《“杨林”故事系列的原型结构》(1975年4月),系以荣格的神话原型理论研究古典小说“杨林”、“枕中记”系列故事,这种研究视角深深地影响了此后台湾学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具体实践。综览《中外文学》的文章,可知其编辑和登稿的方向,和“比较文学”在台大外文系的扎根与开展着实有密切的关联。《中外文学》在1980年代以后,逐渐聚焦在对当代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介绍,例如精神分析、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后殖民等理论,透过专题邀知名学者撰稿,无论是就理论观念加以译介,或是以文学作品为例实际操作,都成为后来者追摹的范例,也大大助长了现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风气。 三、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作家的培育,本不限于任何科系,但因为小说家白先勇、王文兴等人的光环,“作家都是出自外文系”的说法也流传一时。然而随着中文系现代文学课程的增加与写作风气渐盛,出身中文系的作家,以及投入现代文学研究的中文系学者,也日渐增多,“现代文学”遂形成中文系学术传统的脉络之一;这方面,曾任系主任的叶庆炳教授实有开创性的贡献。而当代年轻一辈的作家譬如散文家陈幸蕙、简,小说家郝誉翔、黄锦树,诗人陈大为等,都是台大中文系毕业。在外文系方面,虽以外国文学课程为主,但中文、外文两系常有合作开课的例子,如外文系王文兴所授的现代小说、王建元所授的文学批评、齐邦媛所授的高级英文(讲授英美小说与诗)等,系为中文系而开;中文系也长期为外文系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因此除了在文学杂志上的通力合作,在课程、师资的援引上,中文与外文两系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担负文学教育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8月,台大成立台湾文学研究所(简称台文所),因为课程设计与发展方向的关系,进入台文所的学生,不乏已经有现代文学作品集出版,或是已在文学界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加上各教授的专业取向,台文所加入了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研究的阵容。按,台湾文学的发展,于史可考者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除1930、1960年代是现代主义兴盛时期外,台湾文学的多元性,以及与日本文学、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关联,都可以从中发掘比较文学的议题。是故,台大教授对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除了前文所介绍外,近年可以看到的是,中文系何寄澎的现代散文研究、陈翠英的现代小说研究、外文系廖炳惠的后现代研究、廖咸浩的文艺/社会思潮研究、张小虹的性别/同志文学研究、流行文化研究,刘亮雅的台湾后殖民小说研究、朱伟诚的同志文学研究等,都是很好的例子。而台文所教授对于现代文学研究可说更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柯庆明的现代主义文学研究,郭玉雯的张爱玲小说研究,王文兴小说研究,梅家玲的现代小说研究、眷村小说研究,以及洪淑苓的现代诗、女性文学研究,都已出版相关的学术论著。另外,黄美娥的日治时期台湾通俗文学研究、张文薰的日治时期台湾新文学研究以及苏硕斌的台湾都市文化与文学研究,也都为现代文学研究扩充了领域与视角。 四、结语 展望历年来的台大师生藉由现代文学创作、译介与发行文学刊物的成果,和台湾文坛产生密切的互动,在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上更有开创性、主导性与关键性的位置。现今,为了促进现代文学研究,总图书馆也积极展开作家手稿资料的典藏工作;目前已有王祯和、王文兴、林文月与叶维廉等作家的手稿典藏。而比较文学的观念和方法,也已成为学术研究的常模,相信台大教授与研究生将秉此深厚的人文传统,在新世纪共同勾勒出台大、现代文学、比较文学以及文学史的复杂网络。 作者:洪淑苓 单位:台湾大学 文学研究论文:现代文学研究性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推广研究性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意义 虽然社会对大学生培养提出了创新性的要求,但在校大学生的基本现状,却令人堪忧,其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迫切要求大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两种普遍的情况特别应引起重视:一种是涣散型,具体表现为无所事事、不看书、不学习、考试前突击复习甚至违反考试纪律。根源在于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中学时被迫于题海战术、应试学习的学生,内心已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大学时如果没有老师严格督管,很容易无所适从,缺乏独立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如果大学的教学、考核体制僵化死板、只是背书———做题的模式,更会让他们失去兴趣,不能领悟到学习的真谛;一种是很认真、很用功,但是只会背笔记、背教材,虽然答卷和笔记、教材几乎一字不差,但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试想,无所事事地度过大学时代,毕业时腹内空空,又有什么知识和能力去胜任工作呢?如果大学里照本宣科、只会背教材、背笔记,工作之后照旧这样教孩子们,又培养出一批“学习、考试机器”,这样陈陈相因,只能形成教育培养的恶性循环,压抑了创造性,也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是承载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改革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地方高校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有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基于在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性教学势在必行。 二、如何推行研究性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引导者的地位,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改变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中已形成了的一定的被动学习习惯,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单调的教学方式,不能一味地以教师为中心,一上课,教师便沿着自己的思路和准备的教学内容开讲,学生只是聆听和埋头记笔记,一味跟着教师的思路,然后课后背诵,这样只能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现代教育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所以,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去阅读、思考、探究,能提出问题、形成研讨,并逐渐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转变了课堂的中心角色意识后,要明确引导的作用和怎样引导。实际上,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发挥引导的作用,看起来讲得似乎少了,却要付出更多的心血。教师要琢磨每次课引领学生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怎样驾驭课堂、怎样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又怎样总结升华,这需要既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又需要提升自己的学养积累和科研能力,不断开拓自己的创新精神,才能引导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二)自主性、研讨式的教学方法 现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现代文学教学也应把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改变“教学局限于教书,教书局限于课程,课程局限于课堂,课堂局限于讲授,讲授局限于教材”的传统教学方法,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文本研究与分析的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走进作家的心灵深处,用鲜活灵动的审美感受来细读文本,和作家作品产生灵魂的交流与碰撞,才能真正走进文学所营造的艺术世界中去。很多学生毕业时连基本的名家名作都没有阅读过,这是中文专业学生的很大遗憾和知识欠缺,所以,主动阅读、带着兴趣阅读、带着思考阅读,是教师引领学生学习的第一步。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当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终日埋首于清华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认真阅读,一边读一边做摘录,写下感受和启发,积累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为他后来成为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家奠定了深厚的学养基础。教师若能指引学生钟爱读书,甚至把读书作为保持终身的爱好和习惯,无疑会使学生受益一生,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学生对读书产生了浓厚兴趣之后,教师还要引领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正如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对文学作品有了初步的文学感受只是理解作品的前提和基础,要对作品有更深入的思考,还需要理论的支撑和提升。中文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对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理论的掌握是必备的学养基础,一定要与文本细读结合起来,才能做出独到、深入的阐释。在课下引领学生做充足的文本阅读与理论学习的前提下,在课堂上的引导也很关键。教师可采用组织学生发言、研讨、辩论、归纳总结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可在课前预习中设几个小专题,预先由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既加强了学生间的团队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又练习了口头表达、语言组织、独立思考能力;还可组织课堂讨论,甚至针对不同的观点展开辩论,学生会被激发起强烈的问题意识,积极思考、踊跃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思想碰撞的火花中,大家集思广益、互相促进提高。比如,在讨论中,同学们通过对周朴园性格的分析及对他和侍萍之间情感的探讨,加深了对这一人物在人性方面的理解;通过对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的细读与阐释,走进这位颇富才情的女作家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萧红《小城三月》中翠姨悲剧命运和矛盾性格的所思所感,更深入地理解萧红创作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生命体验……当然,灵活多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绝不意味着教师的担子轻了,相反,教师要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并能不偏离课堂教学目标,使课堂气氛既活跃又不松散,并能及时总结,把自己的学术研究积累和学术界相关的前沿成果梳理归纳后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在学界大师的研究中捕捉到最新的学术信息。在积极高效的课堂教学之后,还要再做好课下学习的延展。做好课程网站是将课程学习进一步丰富并可和学生在课下继续交流、互动的很好方式。在课程网站中,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学生分享,学生可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文学创作在网站上展示,师生交流评析;还可设置在线答疑,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鼓励促进学生在课后继续主动学习,拓宽知识面、拓深知识层次。另外,可以布置学生写小论文,让学生在写作中提高研究意识;还可结合中文专业的特色,引领学生由阅读文学作品到创作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散文、诗歌、小说的写作中进一步领悟文学创作的规律、方法、内涵;至于一些生动有趣的文学活动,如配乐诗朗诵、话剧舞台表演等等,更能增加学生对文学的爱好,也可增强审美、表达等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注重能力培养、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往往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出一些固定的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题型,学生按背熟的答案答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能真正考察出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研究性教学改革推行以考查学生实际能力为目标的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在考试环节方面,采取平时课堂发言、课程小论文、文学创作各占一定的百分比,期末试卷以论述、写作题为主的方式,让学生摒弃背诵固定的答案的复习模式。文学是人学,对作品和人物的理解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比如说老舍的名作《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形象,当我们用一般的女性文化视角来观照这一形象时,可发现虎妞这一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现了老舍对妇女地位的思考,也透视了老舍在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交织渗透下的女性观。但老舍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首先要遵循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必须忠于生活,严格地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这又使老舍对虎妞这一人物的描写在较大程度上冲破了他那种过分传统的女性观,而能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写出一个有着奇特的身世背景和生活经历,原本也不属于那种有教养的上流社会,并且最终也沦落到生活底层的女人的悲惨的一生。这就使虎妞这一形象的表层意义与其深层意义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从而赋予这一人物以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如果仅仅把虎妞看成是一个老、丑、泼辣、厉害的“坏女人”,那就根本未曾理解到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性格的复杂构成,实际上只停留在对这个人物极为表层的理解之上。已经有多位学者指出:过去学术界对虎妞形象的认识长期以来止于其言语和行为的直率与粗俗之上,而未能触及其人生的深层与整体。正因为这样,我们有必要对虎妞这一形象作出更符合文本实际的新的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有一名流行的名言:“说不尽的阿Q!”这说明一部伟大的、经典的作品,其思想内涵是丰富多元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并且具有不断地被人们作出新的阐释的意义空间。所以对文学的理解应是多角度、深层次、多向度的,如果对作品的创作特色、形象分析千人一面,那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就成为枯燥乏味且单调无趣的照本宣科,这样即使答卷是满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而言也没有多少意义。如果考核侧重于思考和研究,学生可写下自己对作家作品独立、深入的理解,那么复习就不再是机械的记忆和沉重的负担,而成为了快乐的、主动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可考察出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和平时的学养积累。 可以说,无论课前的主动阅读预习、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思考、课下的第二课堂的开拓、还有考核形式的改革,都贯穿着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提高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理念,都凝聚着教师的悉心指导、用心引领,主旨都是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有用之才。 作者:傅晓燕 单位:山东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文学研究论文:关于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检讨 一、学术范式与主要成果 古代文学世家研究是以家族为视角探讨“文学的家族”与“家族的文学”的历史发展、家族个性、家学本质和社会地位的文学研究。其学术范式或者以文化为本位,或者以文学为本位。前者立足于家族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文学世家是家族文化研究有机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后者立足于文学世家的特定性研究,家族文化作为文学世家的重要背景而受到重视和研究。两种学术范式各有侧重,各有特点,但都强调“家学”独特性的择微,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并没有优劣之分。不过就文学学科的属性来说,采用以文学为本位的学术范式更为切合古代文学研究自身的特征和要求。文学世家研究是基于古代文学研究的理论“西化”反思和学术创新需求的结果,体现了古代文学研究的本土话语回归和学术范式创新。古代文学世家研究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从以个案研究为主走向以朝代为主、区域为主和专题为主的多样化研究。以汉族文学世家研究为主体,也有少数民族文学世家的研究。 1.个案性研究成果 文学世家的个案研究成果最多,主要集中在六朝、宋代和明清三个时段上。六朝的个案研究,主要聚焦于陈郡谢氏,琅琊王氏,兰陵萧氏,琅琊颜氏,东海徐氏等。其中陈郡谢氏文学世家研究最突出,有程章灿《陈郡阳夏谢氏:六朝文学士族之个案研究》、丁福林《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周昌梅博士论文《六朝陈郡谢氏家族文学研究》等论著。宋代的个案研究主要涉及到昭德晁氏,东莱吕氏,临川王氏,鄱阳洪氏,墨庄刘氏,眉山苏氏,浙东高氏,四明史氏等。其中昭德晁氏文学世家研究最显著,有刘焕阳《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张剑《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何新所《昭德晁氏家族研究》、李朝军博士论文《宋代晁氏家族文学研究》、滕春红博士论文《北宋晁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等论著。明清的个案研究主要涉及到吴江沈氏、叶氏,常熟翁氏、冯氏,海宁查氏,三山叶氏,滨州杜氏,临朐冯氏等。其中吴江沈氏和叶氏文学世家研究最突出,前者有李真瑜《明清吴江沈氏文学世家论考》、郝丽霞《吴江沈氏文学世家研究》等著作,后者有蔡静平《明清之际汾湖叶氏文学世家研究》、朱萸《明清文学群落:吴江叶氏午梦堂》等著作。个案研究以张剑《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较有代表性,该著未停留在家族血脉关系、家族文化和作家作品的简单梳理上,而是注重从家法意识、家族成员主观性和后天因素不确定性等方面来探讨世家文学发展的继承性与变异性,同时又重视家族成员文学创作的分析来探讨世家文学的典型性及与时代的联动性,对“个体—家族—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研究有着较为自觉的意识。 2.断代性研究成果 此指对某个朝代的文学世家作整体的断代研究,以六朝和宋代的研究较突出。前者有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吴正岚《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周淑舫《南朝家族文化探微》论著,后者有《宋代文学家庭》、张剑等《宋代家族与文学研究》、张兴武《两宋望族与文学》、刘学《词人家庭与宋词传承》等论著。其中,对宋代的研究较突出,王著对宋代二代至十代以上的文学世家都作了梳理,有较强的资料性;两部张氏著作都注重从宋代的时代变迁、地域文化、政治党争、科举制度和家学意识等方面来探讨,基本上揭示了宋代文学世家发展的时代特征;刘著则重典型文体与典型家庭关系研究,令人耳目一新。 3.区域性研究成果 此指以某个地域为主的文学世家研究,其中江南地区是最突出的区域,时间跨越六朝至清代。主要成果有朱丽霞《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凌郁之《苏州文化世家与清代文学》、邢蕊杰博士论文《清代阳羡文化家族文学活动研究》、顾世宝博士论文《元代江南文学家族研究》等论著。由梅新林、陈玉兰主编的《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丛书》已于2010年陆续出版,计划出书50种,其中有不少是江南文学世家研究的成果。此外,中原、关中、河东、山东、江西、广西等地文学世家也受到一定关注,有相关文章发表。区域性研究普遍存在对文学世家的地域性特征揭示不够的缺憾,往往是某一区域内文学世家个案的“组合体”。 4.专题性研究成果 此指围绕某个专题内容对文学世家进行研究,包括政治、经济、科举、出版等专题,都有相关文章发表。其中,女性专题研究最突出,一些论著往往会涉及到,如蔡静平《明清之际汾湖叶氏文学世家研究》、郝丽霞《吴江沈氏文学世家研究》都设有专章来论述世家女性的文学意识和文学创作。此外,还有一些单篇论文,如陈水云、王茁《文学女性从闺内到闺外———以山阴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群体为例》等。徐雁平编著的《清代文学世家姻亲谱系》广涉资料,对清代文学世家姻亲情况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是专题研究中学术价值较高的著作。以上主要是汉族文学世家的研究情况,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少数民族的文学世家研究也开始涉及。如刘达科《金元耶律氏文学世家探论》、杨镰《元代江浙双语文学家族研究》、陈友康《古代少数民族的家族文学现象》、李小凤《回族文学家族述略》、王德明《清代壮族文人文学家族的特点及其意义》等。 二、学术检讨与未来前瞻 经过三十余年的学术研究,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无论是涉及的家族数量,还是家族时空分布的广泛性,古代文学世家研究都取得极为突出的成就,呈繁荣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检讨和反思的地方。 一是重个案研究轻系统考察。个案研究取得了可喜成就,并且有些家族还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典型者如六朝陈郡谢氏、琅琊王氏和颜氏,宋代昭德晁氏和东莱吕氏,明清吴江沈氏和叶氏等都有多部研究论著或博士论文。但对特定区域、特定时代或通代文学世家的系统研究则较少。个案研究固然是基础,但只重个案而轻整体,往往会挂一漏万,见木不见林,且易造成研究模式化和雷同化。张剑等《宋代家族与文学研究》、张兴武《两宋望族与文学》和梅新林《文学世家的历史还原》等在系统考察上具有开拓性意义,前两部论著重横切面的系统研究,紧密联系时代社会、地域文化来研究文学世家;后一篇长文重纵向性的系统研究,对中国文学世家的“经学—文学世家”、“门阀—文学世家”、“科宦—文学世家”前后相承的三重形态进行了提纲挈领的历史还原,气势宏阔而又鞭辟入里。 二是重南方家族轻北方家族。古代文学世家研究所涉及的家族绝大部分是以江南为中心的南方地区,特别是两晋南北朝和明清时期的文学世家研究更是如此。这与古代江南经济发达、人文荟萃和家族兴盛有着密切关系,因而易为研究者所关注。但北方同样也不缺文化望族,而且历史更为悠久,缺少北方家族的参与,对于完整的古代文学世家研究来说是一个残缺,也不符合古代文学世家的实际情况。 三是重汉族家族轻少数民族家族。古代文学世家研究基本上集中在汉族文学世家当中,少数民族文学世家研究只有廖廖几篇论文。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汉族大量的文学家族诗书传家外,也有许多少数民族文学世家留名青史。只有把少数民族的文学世家也纳入到研究视野内才能真正完整地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世家,并且激发杨义所说的“边缘活力”的少数文学世家研究。 四是重作家梳理轻作品辨析。由于作家是文学世家的主体和核心,古代文学世家研究当中,一般首先关注的是对家族中具有文学特性的成员进行梳理,由此构建起具有血缘关系的文学世家网络,而作品附属于作家分布在网络各个节点上。这一方面有利于快速建立起文学世家网络图,但另一方面也舍弃了作品的文献考辨、文本阅读和文意理解的文学本位研究。这种文学世家研究既偏离了回归文学本位的学术反思和要求,也不利于对家族作家及其文学的深入研究。因此,文学世家研究应该加强作品的考辨和分析,并坚守文学为本位的多元化研究。 五是重现象探讨轻理论归纳。由于只重作家梳理而缺乏作品考析,因此文学世家研究只能对以作家活动为中心的文学现象进行探讨,简单地勾勒出文学世家成员血缘关系的网络图及其文学世家的表面性比较,而难以对文学世家传承的深层规律与外部影响、传承共性与个体变异、成员特性与家族共性等一系列文学现象作出理性描绘和区分,并作理论上的阐释和研究,从而影响文学世家的深层研究。同时又由于指导文学世家研究实践的理论研究也相对滞后,学界虽然有所关注,但总体上还很欠缺,这也必然也影响到文学世家的深化研究。所以,无论是内在理论归纳还是外在理论指导,文学世家研究都显得缺乏而又迫切需要。 六是重家族封闭考察轻家族开放关注。古代文学世家研究总体上来说是局限于家族内部考察,包括家族内部成员关系的梳理、家族作品的排列和文学世家现象的描绘等内容,而很少以开放态度和视角来考察家族与家族、家族与社会、家族与地域之间的关系。这种封闭性的文学世家研究势必影响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很难看出研究对象在特定局域或整体文学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也势必影响到研究成果的学术作用和社会效果。 鉴于以上的学术检讨,未来的文学世家研究在强调个案研究的同时也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拓新和深化。其一,加强贯通性研究。贯通性研究包括时代贯通、地域贯通和民族贯通,时代贯通是对特定时代或通代的文学世家作贯通性研究,地域贯通是对特定区域或整个中国的文学世家作贯通性研究,民族贯通是对特定少数民族或所有少民族的文学世家作贯通性研究。其二,加强文学性研究。文学性研究包括文学世家作品的文献考辨、文本理解和文化分析。文学性研究的强化既可以深化作家主体意识、家族独特个性和文学传承基因等文学世家深层次内容的研究,也符合文学本位的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需求。其三,加强理论性研究。理论来源于学术实践又指导学术实践,文学世家的理论研究对于文学世家的学术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指导作用和意义。文学世家的理论研究一方面要对个体、局域和整体的文学世家发展的内在规律、特定内质和发展动态作理性归纳和升华,以突显“文学的家族”和“家族的文学”的独特个性和整体共性;另一方面则要从哲学层面探讨文学世家的概念、内涵、范畴和研究方法等抽象的理论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文学世家研究实践。其四,加强开放性研究。开放性研究就是要跳出封闭的家族内部,放眼于家族与家族、家族与社会、家族与地域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同时在文学本位的基础上重视文学世家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哲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作者:曾礼军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文学研究论文:论文学研究人类学转向趋势 作者:苏永前 单位:漳州师范学院 20世纪后期,受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冲击,西方思想界出现“人类学转向”的潮流,其影响在人文、社会科学诸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从中国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史学、文学等研究领域也出现人类学转向趋势。不过,相比较史学而言,文学领域的转向目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拟以近年来的几种个案为中心,就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作一考察。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谓“人类学转向”并非当下文学研究的惟一趋势;在人类学转向之外,并不排除其他转向的存在。此外,文中论及的仅仅是上述转向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个案,因篇幅所限,对其他与人类学转向有关的研究无法逐一论述。① 一、文学人类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重释 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艺学界,文学人类学是一支非常显著的力量,其麾下聚集了叶舒宪、萧兵等一批学者,他们立足于中国本土传统,以跨文化、跨学科的广阔视野对中国文学进行重新审视,在学界引发了广泛影响。中国文学人类学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作为西学的人类学,如何与中国本土的学术传统相对接,从而实现中国古典学术资源的现代性转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文学研究主要有两种范式,一种是诗文、小说评点,一种是训诂考据。20世纪初,受西学东渐的冲击,上述两种范式均面临挑战。就前者而言,由于主要建立在文学接受者的主观感悟之上,缺少系统性与理论自觉,因而在西学的冲击下难免式微。相对而言,在清代乾嘉时期臻于极盛的考据学则由于秉持“求实征信”的原则,因而体现出一定的科学性品格;在20世纪初,当以实证主义为主调的西方学术范式传播到中国时,便有了向现代性转化的可能。不过,传统考据学自身的局限也是非常突出的,正如有论者所言:“清代中后期不少治诸子的学者擅长文献考辨和文字训诂,但他们除了盯着文字文献之外,对民俗民风基本不屑一顾,对口头传说也不加采信,他们只满足于‘四部之学’而轻视‘四野之学’,这束缚了他们的胸襟,限制了他们的视野。”②此外,由于科举制的废除,旧式的读经教育被新兴的西式教育所取代,现代人的知识结构与传统的考据学也因此发生了断裂。当然,相对于乾嘉诸老而言,现代学者也自有其优势:“尽管从总体上看,乾嘉学者式的渊博和小学功力已经不可再得了,但是新时代的学人自有超越前贤的优越之处,那就是新材料、新视野和新方法。”③针对传统考据学的局限与今、古人知识结构上的断裂,叶舒宪、萧兵等学者一方面在古典文学的重释中增加了文化的维度,从宏观的文化背景中对种种文学现象作出解读;另一方面,又不断拓展证据的疆域,在20世纪初王国维所提出的以地下出土甲金文为主的“二重证据”之外,又增加了“第三重”和“第四重”证据,前者指广义的民族学资料,后者指考古出土的实物、图像,从而真正形成了一种跨文化的“人类学”视野。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些聚讼不已的难题,借助于“四重证据法”所提供的全新视角,便有了重新“破译”的可能。 二、文化诗学:回归文学的文化维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兴起了文化诗学,主要倡导者有童庆炳、李青春、顾祖钊、刘庆璋等学者。在文化诗学的发祥地北京师范大学,目前已推出“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渊源”、“文化与诗学”等系列丛书,此外还主编有《文化与诗学》辑刊。这种现象标志着中国文学研究在经历了短暂的“审美转向”之后,开始向文化维度自觉回归。关于文化诗学提出的原因,据童庆炳先生的表述,首先是出于中国当下的现实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与消费时代的到来,人文理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和消解。这种情况下,有必要从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审美批评,转向对文学所由发生的历史文化语境的把握和分析。①笔者以为,除上述原因外,中国文化诗学的崛起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来自于人类学领域的影响。对世纪之交的中国文艺学界而言,如何在摆脱意识形态干预的同时,又能打破“内部研究”的褊狭,无疑是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人类学的核心命题“文化”,正是走出这一困境的有效参照。因为“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概念,可以容纳比意识形态与审美判断更为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从而还原文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尽管国内文化诗学研究呈现出不同特色,不过,这一研究取向与文化人类学之间的种种契合仍然有迹可循。 第一,对于“文化”的理解。国内致力于文化诗学研究的学者也对“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在《文化诗学是可能的》一文中,童庆炳将“文化”的定义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泰勒、马林诺夫斯基等所持的“广义的文化概念”;第二种是《现代汉语词典》等所界定的“狭义的文化概念”;第三种是卡西尔从符号学角度界定的文化概念。尽管作者认为“以符号义的文化概念来审视文学是最为可取的”,却又对第三种概念进行了扩充:“按符号义的文化概念,文化的样式主要有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六类。我想还可以包括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民俗等。”②其实,这种经过泛化后的文化概念,与其说是卡西尔式的,不如说更接近于人类学。 第二,寻求文学现象背后的文化解释。李青春曾经谈到:“我们借用‘文化诗学’这个概念是为了倡导一种阐释方法。这种方法简单说来就是将阐释对象置于更大的文化学术系统之中进行考察。就古代文论(或古代诗学)而言,就是要将文论话语视为某种整体性文化观念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因此在考察其发生发展及基本特征时能够时时注意到整体性文化观念所起到的巨大作用。”③对于文化诗学的这种认识与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而所谓文化诗学,正是试图对这些文学现象作出“深描”,以实现对特定历史、文化情境中作家、作品的深度理解。④ 第三,文学观念的起源研究。文化诗学不仅重视中国正统的儒家文化等精英传统对文学的形塑作用,而且深入到史前文化,对中国文学观念的生成作纵深考察。这种取向比较典型的是顾祖钊的研究。在《华夏原始文化与三元文学观念》一书中,作者深入到中国文学观念所由产生的华夏原始文化背景中,对中国文学理论中的一些基本范畴作了文化探源。比如对于“诗言志”的产生,作者先从古代巫术文化演变的角度,论证了《尚书•尧典》的真实性,进而联系当时的巫文化语境,确定“诗言志”的“志”并非“人的意志”,而是“天的意志”,从而对这一古老的诗学命题提供了新的解释。再如,作者通过跨文化比较,认为《易经》的爻辞之中有许多原始诗歌,可以说是《诗经》作品的源头。这种研究思路其实正是早期文化人类者的典型风格:“初期的民族学⑤研究,都是以‘原始’、‘简单’、‘无文字’的‘初民社会’为研究对象。那个时候,直至20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前,民族学热衷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宗教的起源、法律的起源、婚姻的起源等。”①在具体的个案解析中,作者也援引了许多考古学与民族志资料并运用图腾、巫术等理论进行参证,体现出明显的人类学取向。#p#分页标题#e# 三、人类学理论、方法的借用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由汉民族文学研究的一枝独秀到少数族裔文学研究的广泛开展,本身便是对当下文学批评人类学转向的一种折射。作为汉民族“他者”的众多少数民族,其创作往往并非单纯的审美对象,而是作为族群历史记忆的载体代代相承,其中积淀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因而不断有研究者采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解读,“神话思维”、“文化功能”、“仪式”、“图腾”、“结构”成为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中频频出现的术语。 (一)人类学理论的引入 1.仪式理论 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来看,诸如民歌、神话和史诗等文类本身往往并非纯粹的文学文本,许多都是作为仪式活动的伴生物而出现,因而很有必要从仪式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比如,徐斌《格萨尔史诗说唱仪式的文化背景分析》一文,便是从史诗演唱前艺人举行的仪式入手,对史诗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了分析。②需要指出的是,仪式不仅仅呈现为当下性的展演行为,还会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在一个族群的文学传统中不断再现,从而衍化为一种“仪式原型”。当下许多研究者正是通过对文本中情节元素的分析,来构拟文本背后的仪式原型。这种研究取向已经成为一种“范式”,被不同的研究者反复采用。蒙古族学者乌日古木勒的专著《蒙古突厥史诗人生仪礼原型》可作为这种范式的代表。作者通过对蒙古—突厥史诗中求子、英雄特异诞生、英雄接受考验和英雄再生四组母题的研究,阐明了史诗背后潜在的共同模式。这一模式的原型,正是人类历史早期或当代土著部族中仍在盛行的成年礼仪。 2.族群理论 人类学中的族群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先后形成了“根基论”与“工具论”两种主要的理论范式。作为人类基本的存在属性,族群身份总会经由某些符号系统表达出来,文学便是人类表达自己族群归属感的主要载体之一。中国各少数民族作家一方面从属于特定的族群,许多作家甚至有自己的母语;另一方面,他们又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多数人也在从事汉语写作。这种矛盾处境决定了少数民族作家处于汉/非汉两种文化的边缘地带。正是由于少数民族作家族群身份的这种特殊性,族群认同问题成为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的热点。在刘华《谁是少数民族作家?———对作家“民族身份”的文学人类学考察》一文中,作者将中国作家的“民族身份”问题放置在现阶段的中国语境以及多学科的背景之下,通过对作家的个体书写与整体性各层面之间的矛盾、多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文学,以及少数民族文学与作家之间的表述与被表述关系的考察,分析其“身份”问题的历史性、可变性和情境性。③周翔在《当代台湾原住民作家的身份认同》一文中,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的仔细分析,就台湾原住民作家的族群认同问题进行了考察。④由于台湾族群关系的复杂,每一位原住民作家都处于多层次认同场景之中,因而对台湾作家族群意识的分析,也便具有了重要的人类学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说,阅读台湾原住民作家的文学作品也是一次田野体验过程,这与王明珂等学者所提出的“在文献中作田野”自然有着某种暗合。⑤ 3.图腾理论 20世纪初,一些学者将图腾理论运用到中国的神话研究中。正如有学者指出:“世界各民族神话中,无不充斥着神异动物和半人半兽形象、人兽婚和人兽变形之类的母题等令科学理性尴尬的内容,由于图腾学说提供了一个沟通人和动物之间的理论桥梁,因此,从其产生之日,就成为神话学家手中的利器。”⑦在当下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中,有不少学者也采用图腾理论,对其中许多今人难以索解的文化现象进行解释。比如,始见于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的“九隆神话”,是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最著名的神话之一,讲述古哀牢国一妇人“于水中触一沉木,遂感而有娠”的故事。对于这一神话的研究,除从历史的维度对其演变的微观过程进行梳理外,另一主要视角,便是援引图腾理论对其中的神异诞生母题进行解读,石钟健、萧兵、李炳海等学者都做过这种尝试。①类似的研究如王雅荣《“猴玃抢妇”故事渊源新探》、刀承华《傣族古代文学中的动物图腾崇拜》等。前者在对汉语古典文献中所载“猴玃抢妇”故事进行追溯的基础上,认为该故事反映了汉晋时期生活在蜀南及西南地区羌族的猿猴图腾崇拜及抢婚等社会习俗;后者则通过对傣族古代神话、传说等多种文本的分析,揭示出这些叙事后面所隐含的图腾崇拜观念。 (二)田野方法的借用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间,由于至今传承着大量“活态文学”,因而人类学意义上的“参与观察”自然成为研究者的主要方法之一。与20世纪50年代全国性的民族文学调查相比,当下的少数民族文学采录更加注重田野方法的规范。乌日古木勒就曾以田野方法为主要标志,将国内蒙古史诗的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这个阶段基本从文学的视角搜集、整理和研究蒙古史诗;第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内蒙古史诗的调查研究中借鉴和引进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和口头程式理论以及表演理论。②近年来,中国史诗研究界涌现出一批有分量的田野报告性质的著作,比如黄中祥《传承方式与演唱传统:哈萨克族民间演唱艺人调查研究》、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哈拜《哈萨克阿肯》、朝戈金《千年绝唱英雄歌———卫拉特蒙古史诗传统田野散记》、杨恩洪《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者还对民族文学调查与整理中的缺失作了深入反思。彝族学者巴莫曲布嫫的长文《“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正是这种反思的代表。作者认为,国内外学者对彝族史诗的研究长期存在两种偏向:一种是将史诗作为研究彝族历史、社会等的旁证材料,一种是单纯作为文学作品来看待。这些整理过程忽视了史诗本来所属的彝族传统的内部规定性及演述场景。作者所要表达的学术诉求,正是回归史诗的田野现场:“通过田野研究,从民间鲜活的口头史诗演述活动去复归文本背后的史诗传统,并建立一种‘以表演为中心的’史诗文本观和文本阐释。”③突厥语民族文学专家郎樱在《田野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十年史诗田野工作回顾与思索》一文中则以自己多年的田野经历为个案,对少数民族文学调查采录中的田野规范与困境进行了思考。不难看出,文中所提出的“亲身体验”、“参与观察”、“点面结合”、“追踪调查”以及进入田野前的“学术准备”、“理论预设”等具体要求,与人类学经典民族志的生成过程无疑有着种种契合。④上述反思表明在人类学影响日益显著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的田野工作也在自觉向人类学规范靠拢。这种“田野自觉”,也正是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人类学转向的一个重要表征。#p#分页标题#e# 文学研究论文:杜威社会历史文学研究 本文作者:毛崇杰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917年杜威在《必须矫正哲学》中提出,知识的增长是通过对旧概念的重构而实现的。杜威对旧哲学的改造分为对象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他认为首先必须打破学院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改变哲学的保守性。他说:“科学和政治在过去一百年内所取得的智力进展以相似的方式被浓缩和固定在教材之中,拒绝做进一步的改造。”[1](P.62)旧哲学以世界的真实存在(实在reality)为对象,这种僵硬的“终极实在”是束缚进一步开拓思想的东西。在杜威看来,哲学是现实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时代精神的产物。这种哲学的改造旨在把哲学从哲学家的头脑转向现实的生活,从传统的学院式封闭教条转向开放的未来,主张哲学面对自然、人生,干预政治、文化、道德、审美和教育,最终落于社会的变革、发展和进步。杜威指出,对于当代社会,哲学改造的最为紧迫的使命是协调现代自然科学作为价值中立的体系与道德的和政治的制度作为价值体系的关系问题。杜威关于文艺的思想是与他的哲学的改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以人文的精神关怀着政治的改革与社会的进步。他一方面与启蒙时代的科学和理性精神有承接性关系;另一方面在反学院式精英式的形而上学以及平民主义精神上对后现代主义又有着开启作用。在杜威看来,艺术是现实的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他的艺术观念在对科学技术带来负面影响(如战争)的危机并对人性的悲观和非难中,“理解并陈述产生于由新科学完成的革命的对于人的未来的积极意义”。[2](P.18) 一 文学的本质———“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詹姆士•卡因洛指出,杜威的科学观和自然观是建立在“设定关于自然之本质的一系列新假定”基础之上的,“它在杜威的形而上学中得到了系统化”。[3](P.121)在文学观念上,杜威与后来的罗蒂相反坚持文学的本质论,他从文学艺术的不同“类别”出发展开文学的本质论,指出,每一个文学类别“成其为自身”,是因为存在“某种不变的准则将每一类划分出来”之“固有本质”。[4](P.226)由此引出他的再现与表现统一的观点。他认为,艺术无论是再现还是表现的,都与对象本质有关,“所有的真正(艺术的)表现,都走向‘本质’”。在这里,本质所指的是“对一种本来是分散的,被伴随的多种多样的经验的事件弄得多少有些模糊的意义的组织。本质的不可缺少的东西也都与一个目的有关……一件艺术作品也许确实传达了众多经验的本质,并且有时会以密集而惊人的方式来传达……小说从偶然中抽取本质的东西”。[4](P.294)由此可见,杜威把关于文学再现与表现的问题看作文学的真正本质。 自古以来,文学理论在其发展历史中贯穿着表现与再现的争论。众所周知,再现论的哲学认识论基础是反映论,被古典作家们普遍概括为“文学艺术是反映生活的一面镜子”。而相反的观点强调文学艺术作为艺术家自我的表现。这两方面各执一端,在激烈的争论中难免有相互妖魔化的问题,致使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近代甚至现代并未休止。在后现代的艺术与非艺术界限的消解中,艺术被认为既不再现什么也不表现什么,这场古老的笔墨官司不再热烈,但是,这个问题被转移并散发到其他方面,如艺术生产(复制)与消费,艺术生产中的“类像”问题,还有后现代文化阐释的“深度模式消解”、“意义链断裂”,以及在艺术哲学层面上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等。一般说来,艺术的“表现说”注重于艺术家作为一个个体主观的情感;“再现说”注重艺术家所生活的对象世界的实在。实际上,如果各执一端,只承认表现否定再现,或相反,都存在着各自的片面性。这种争论在意识形态上的情绪化使各自的片面性更走向极端。在这个问题上,晚近的一场重大的笔墨官司发生在普列汉诺夫与列夫•托尔斯泰之间,众所周知,前者对后者的唯情论进行了批判。如果说,再现说承袭着古希腊关于摹仿的理论,以艺术作为社会现实生活的再现作为一条现实主义红线的话,到了晚期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则把自我内心世界的情感表现作用推向了一个新的极端。 与创作实践相应,在美学上出现了意志论、生命哲学、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等等,以及非理性主义哲学流派有关的“直觉表现”“使情成体”“欲望升华”等,表现论占压倒优势,而在创作实践中,再现并没有因为理论的倾斜而废止。再现与表现,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之所以应该而且能够统一在于:任何再现都是主体对客体的再现,总是脱不开主体性的问题,同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在作为“镜子”的不同创作个体那里得到的反映———再现都不是同样的。而忽视个性的机械反映指导下的创作有公式化雷同化之绌。对于表现来说,任何进入艺术表现的个体自我都不是孤立于社会客体的“单子”,而是其中的一员,存在主体间性,因此任何个性化的自我表现总离不开那个时代所规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某些特征。杜威在这个问题上有他独特的看法。他从人与环境在相互作用中的经验的整体性出发,试图纠正表现论和再现论各自的偏颇,将两者统一起来。在他看来,表现是在主体自我与对象/环境相互作用关系中的审美情感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有艺术对于“表现的对象”的再现,所以,“再现必定具有几分表现性”。他批评了再现理论的片面性,指出其“致命的缺陷”在于,它只是将“艺术的质料等同于客观对象”。它忽视了“客观材料只有在它被转化,进入到具有其所有的性格特征、特殊的视觉方式与独特的经验的个人的‘做’与‘受’之关系时,才形成艺术质料的事实”,那就是创作从生糙的生活“原型”,经过筛选提炼的上升到艺术“题材”。 他认为,一般地说艺术品是不是再现的,没有什么意思,不过他并没有一概否定“再现”,他指出,再现这个词具有许多意义,“对再现性质的肯定也许会在一个意义上是假的,而在另一个意义上讲,则是真的”。他反对艺术对现实的翻版(再造reproduction),指出:“如果字面意义上的‘再造’被说成是‘再现的’,那么,这并不是艺术作品的本性。”他认为:“再现也可能意味着艺术作品将某些东西说给出这样一些人听,这些人对它的兴趣是他们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经验的本性;这些作品把世界在他们所经历的一个新经验中呈现出来。”[5](PP.83-84)由此可见,杜威对创作个性重视的程度,这种个体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在艺术作品中出现的是一种不完全等同于世界的“新经验”。这样就避免了再现说通常易于陷入机械论。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杜威把表现与再现统一起来的意图,这与他在人与自然环境之主客体关系上有机统一的主张是分不开的。正是从这种统一的辩证关系出发,他在否定忽视主体创新的再现说之同时,也批判了托尔斯泰片面的表现说。老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通达的共同感情的基础之上的。而人的最本质的感情是道德情感,所以在他看来,对事物的正确的道德态度与情感是决定一个“真正艺术作品”的首要条件。他的这种被视为“唯情论”的艺术观念的世界观基础是俄国农民式的人道主义,即以自我道德完善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它在政治上指向理想化的农业村社,在日常生活层面上流于泛爱。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表现这样一种基于爱的崇高的人道主义感情。#p#分页标题#e# 杜威批评这种“唯情论”认为:“托尔斯泰关于直接的道德感染性来检验艺术的实质的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他所说的只有那种材料才能被传达也是狭窄的。”不过,杜威对托尔斯泰的表现说并没有全盘否定。在他看来,事件所承载的道德感情不可能立即直接得到艺术表现,作为总体的艺术的情感表现却是不容否定的,“如果时间跨度被延长的话,确实,除了人被所听的东西感动时,没有人会被感动。正如托尔斯泰所说,那些被感动的人会觉得,作品所表现的东西仿佛正是某人自己渴望去表现的”。杜威强调实际生活中的道德情感与艺术所表现的道德情感要拉开适当的距离。而托尔斯泰艺术上的伟大成就不单单在于他的作品直接表现了他所执著的信念产生的情感,也在于由这种情感所再现的俄国现实状况的历史画卷。 二 艺术表现与审美情感问题 在再现与表现之统一中,杜威突出了艺术的交流作用,他说:“艺术家是在创造他所与之交流的一个观众。最终,在一个充满着鸿沟和围墙,限制经验的共享的世界中,艺术作品成为仅有的、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完全无障碍交流的媒介。”[5](P.105)这种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交流,也就是他所说的再现意味着艺术作品将“艺术家自身关于这个世界的经验的性质”告诉那些欣赏它的人;“它提供给这个世界它们所经历的一个新经验”。艺术来自主体关于这个世界的经验并再现生活,也就是源于生活,由于这种再现是通过艺术家自己人生的经验,也包含着个人的情感和想象(按:杜威对经验的扩张式的界定),那就应有表现主体自我情感的问题。在杜威看来,艺术中的表现媒介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这是之所以一种新的经验,在于其中主观与客观密切合作,“两者自身都不再成为独立存在”。 由此可见,杜威用来突破再现说之机械性的东西正是突破他“艺术作为经验”之经验限制的主体情感的东西,也正是主体情感成为能够沟通再现说与表现说的东西。艺术总离不开创造者自我的情感,因此艺术作为“情感的表现”是一种普遍的说法,在这里杜威纠正了情感的封闭式内向性的偏颇,进一步把主体的内在世界与外部的对象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指出,所有关于表现的错误观点都源于这样一个观念:“一个情感是在其内部完成的,只有在其吐露出来以后,才会对外在的材料施加影响。……实际上,一个情感总是朝向、来自或关于某种客观的、以事实或者思想形式出现的事物。”这样,就把表现与再现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性上联结起来了。表现总在某种程度上是再现的,再现总是通过某种无法避免的表现得以完成的。杜威正如他把审美经验归于自然,他以对情感的客观来源纠正了唯情论的偏颇。情感表现说的本质是“自我情感表现”或“自我表现”,其核心是“自我”,由此引发的一个关联问题是艺术家创作的“个性(个体主体性)”与“个性化”,正如杜威指出,那种表现是“在自身之中完成的情感的直接喷发”,从逻辑上导致个性化是“表面而外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念,“害怕就是害怕,兴奋就是兴奋,爱就是爱”,而在杜威看来,任何具体情感都与激起这种特定情感的对象联系在一起的,并不存在着脱离对象情境的孤立的“害怕、仇恨、爱这样的情感的东西”。艺术家“建立起一个具体的情境,并由它来激起情感反应”。[5](P.67)在这里杜威否定了对情感问题的主观唯心主义看法,唯物主义地揭示了主观情感的客观根源。这也就是说,任何情感不是这种情感的自身原因,也就是世界上不存在抽象的情感,只有在主客体交互关系中产生的具体情感。杜威既反对心理学把感觉、知觉、需要、欲望、冲动和情感与对象世界隔离开来,同时也反对并把这些心理要素相互分离开来加以考察研究。他认为,美学上的“无利害”“超然”“心理距离”,这些说法都适用于“生糙的原始欲望与冲动”,而与“艺术地组织起来的经验无关”。杜威也把参与到审美经验之中的激情与“朴素的情感”加以区分:“没有情感,也许会有工艺,但没有艺术;如果情感直接显示,尽管很强烈,其结果也不是艺术。” 他把情感分为“天然情感”或“生糙的情感”,或“最初的情感”,以区别于审美经验的情感或艺术中的情感。他指出,因为“艺术不是自然,而是进入其中带有一种新的情感反应的新关系中改造了的自然”,所以我们要想成为艺术家,绝大多数人所缺的“不是最初的情感”,也不仅仅是处理的技巧。而是“将一种模糊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改造,使之符合某种确定媒介的条件的能力”。因此,他认为正确的定义是:“情感当附着在一个由表现性动作构成的对象之上”,而“一个表现性动作”被定义为“对媒介的创造的活体改造时,它就是审美的”。杜威指出:“表现是混杂情感的清晰化;我们的意欲在通过艺术之镜中反映出来时认识到自身,正如它们在被变形时认识到自身。这时,独特的审美情感就产生了……它由变形了的自然所构成”,“审美情感是通过对客观材料的发展和完成而变化了的天然情感”。[5](P.77、79)杜威的时代在艺术史上正是现实主义与后期浪漫主义转向现代主义之时期,唯情论、非理性主义等形式主义唯美主义在西方美学中占统治地位,杜威的美学没有追随这股风气。他既重视经验、情感,也没有忽视思想、理性;他重创作个性,情感表现,同时也没有摒弃“艺术之镜”。 特别是他的“艺术即经验”命题并没有否定思考对创作的重要作用,他指出,那种认为艺术家的思考不如科学研究者那样专心致志而敏锐透彻的想法是荒谬的,“一位画家必须有意识地感受他画的每一笔效果,否则的话,他就不会明白他在做什么,他的作品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此外,他必须联系到他所想要产生的总体来看‘做’与‘受’之间的每一个特殊的关系。要理解这样的关系就要去思考,而且是最严格的思考”。“任何在艺术作品的生产中忽视理智的不可或缺作用的想法,都是以思维与使用某种特殊材料,如语言符号和词语等同为基础的……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的生产可能会比绝大多数傲慢地自称为‘知识分子’的人进行的所谓的思考要求更多的智力。”[5](PP.48-49)由此可见,杜威的艺术观不仅超越了经验主义,突破了唯情论,更驳斥了无意识等非理性主义。#p#分页标题#e# 三 艺术的社会性与文明的关系———艺术的统一与解放的作用 在《哲学的改造》中杜威就认为,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能力的解放”与“社会的创造力量”起作用时,艺术不是“一种奢侈的,与日常生计毫不相干的东西”。而社会的人的“谋生”的经济与“谋求有价值的生活”的艺术相“一致”。[2](P.120)这个思想在《艺术即经验》中展开为反对艺术在博物馆中的封闭,以及反对少数人垄断之“为艺术而艺术”。由于杜威强调审美经验不是自然而源于自然,艺术与自然的这种区分与整一性关系,使他对“自然”一词的意义加以美学的调整。“自然”包含了“事物的整体组织的意思———其中具有想象性与情感性的‘宇宙’一词的力量”。正如经验向非经验的“上层结构”超越那样,自然在其超越的博大性中便与人的社会生活打成一片,这个意义的“自然”就不是“外在的”,它“在我们之中,我们在它之中”。面是源于自然超越自然的艺术便成为联接自然与社会的中介,“艺术作品是手段,借助于它们所唤起的想象与情感,我们进入到我们自身以外的其他关系和参与形式之中”。在这种艺术观中,自然主义与经验主义在人本主义上得以统一,并进而上升为社会的和历史的观念。“属人的审美经验的质料是社会的,人在同自然的联系中成为其一个部分。”[5](P.326、333) 艺术在历史中的变化与“人类历史的大节奏联系在一起”。艺术一方面作为自然经验与自然界的进化同步,同时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和交流的社会经验之共进。因此,在杜威看来,“文化从一种文明到另一种文明,以及在该文化之中传递的连续性,是由艺术而不是由其他事物所决定的”。在其中发生着民族文化的群体性和人类在审美文化上的共性。对某种文化有外来艺术对本土文化的独特的经济意义的问题。杜威认为,人类不同的文明,无论其差异如何巨大,然而共同的审美经验把它们凝结在一起,并通过艺术的审美形式方保存下来。他指出,历史上推动进步的伟大政治事件对文明“被组织成意义,形成心灵”,而“艺术是实现这种结合的伟大力量。思考的个人一位一位地离去,承担他们思考意义的作品客观地留存着”。[5](P.327)关于艺术与文明关系问题,在杜威“艺术作为经验”这个定义中,展开为个体自我与民族群体性的关系,在被他扩张了的经验范畴之下,艺术作品作为个体自我相互作用的东西,把不同民族文化的“集体个性”,在各自情况通过“有秩序的经验内容运动达到一种满足”,熔铸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状态”。这就是民族审美文化,不同民族的审美文化既有自身独特的群体性,又有相互之间的共通性。杜威认为,任何一种古老的文化并非文明与艺术的唯一源头,“埃及文明与艺术并不只是为希腊人作出准备”,而希腊思想与艺术也不仅仅是其所借用的其他文明的“改编本”。 在这里杜威表现出一种多源而非单线的文明和艺术发生和发展的观点,这是因为社会生活和经验本身就是多源的。他指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群体性),也具有一种将其他各部分结合在一起的图式。从根本上讲,这种审美性质“对希腊人、中国人和美国人来说是相同的”。[5](P.331)作为一种文明特征的艺术是“同情地进入到最遥远而陌生的经验中最深层的成分的手段”。这说明了所有真正与其他民族所创造的艺术接触时所产生的效果。“当我们进入到黑人和玻利尼西亚人的艺术精神中时障碍被清除了,限制性的偏见消解了。这种感觉不到的消融比推理所产生的变化要有效得多,因为它直接进入到态度之中。”[5](P.334)这里透露着今天被称为“全球主义”或“大同主义”的东西。由于把艺术作为与社会生活共存共在的经验,使杜威对艺术史发展中的创作方法、风格与流派的问题,表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宽容和开放。他纠正当时种种与艺术自身发展不合的艺术批评的偏颇为现代艺术辩护,尽管《艺术即经验》一书中引用的大量艺术作品例子多为已经得到艺术史确认的传世经典,但他反对以艺术史上某些大师或某种传统为永恒不变的典范和规则所谓“司法式批评”。他指出,甚至最好的司法式批评失败的根源在于,“不能应付新的生活模式的出现———要求新的表现模式的经验的出现”;在任何艺术中,一个重要的新运动的意义本身,在于它表现了“人的经验中的某种新东西,某种新的活的创造物与他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来的先前受钳制或迟滞的力量的解放”。[5](PP.301-304) 在这种历史和社会的观点中,杜威表现出了阶级的观点,他说:“文明是不文明的,因为人类被划分为不相沟通的派别、种族、民族、阶级和集团。”[5](P.337)这个话很像本杰明说过的“任何文明史无不同时是一部野蛮史”。杜威没有全面展开关于艺术阶级性问题的探讨,但他谈到艺术家带着某种真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创作素材时,说托尔斯泰以普通人、工厂的工人、特别是农民的生活为文学主题时,无论这样的艺术素材的范围看来是如何狭窄,由于包含着“艺术家的真诚”,使其描绘的人生图画中也展现出“足够的真理”。在论及关于无产阶级的艺术题材时,杜威指出,无产阶级题材的创作兴趣标志着“一个新的注意方向”,是对“过去没有意识到的界限的突破”,确实调起动起人们“前所未有的审美积极性”。[5](P.210)虽然他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并没有表现出那种意识形态的自觉性,而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就好像托尔斯泰从一种贵族知识分子的良心出发,带着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的对于人间苦难的同情心来描写农奴那样。这一思想看似简单但在实用主义的艺术理论体系中是进步的顶点。 杜威把人类审美经验性质的改变和修正不是看成孤立于主体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劳动和雇用这样一些社会问题也不仅仅通过工薪、工时和卫生条件的改变得以解决,除了“社会的彻底改造”,没有持久的解决办法。这个改造涉及“工人在生产中的参与程度与类型以及他生产品的社会分配”。他认为,那种认为仅通过增加休闲时间就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想法是荒唐的,这种想法只是停留在“古老的劳动与休闲的二元论区分上面”。虽然,在这里杜威没有直接涉及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这一根本问题,但是他不无深刻地指出,处于生产过程之外的“寡头”控制,“是阻止工人从他所从事和所制造的东西之中获得最终利益的主要的力量”,而这种利益是“产生审美满足的基本前提条件”。[5](P.343)他指出,一种“为私人占有(财富)对他人的劳动进行控制的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是为对伴随着生产过程的经验中的审美性质进行压抑与限制的力量;如果人们不能从“使用性生产过程行为中摆脱出来”,不具备有“充分欣赏集体劳动果实”的能力,艺术本身就没有可靠保证。这样一些重要思想显然是来自马克思对于私有制度的解体与人的解放及全面发展在美学上的关系的有关论述,如劳动从谋生的手段转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等等。杜威还指出,艺术的材料应从来自所有的源泉,艺术的产品应为所有人所接受,与所有人的需要相比,“艺术家个人的政治意图也就微不足道了”;艺术对社会改造的作用在于,人类“最初的不满的骚动和最初的对更好的未来的暗示总是出现在艺术作品中”。[5](PP.334-346)在杜威看来,显然审美与艺术对于人的解放既有手段意义又有目的意义,这双重意义是在艺术与文明的整个发展关系中展开的。#p#分页标题#e# 舒斯特曼将杜威的社会和历史的艺术观与分析美学提出的概念进行比较,如阿瑟•丹托的“艺术界”以及迪基的“制度(institution或释为‘习俗’),认为后者对艺术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分析与杜威的理论相比,就显得“非常狭隘、主观和稀薄”。他指出,对杜威来说,“艺术界”不是一个抽象的、独立的美学概念,而是在真实世界“被物质所缠绕”,是“被它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在意义上结构起来的东西”。[6](P.22)杜威是从一种改良主义进步主义的历史观和社会观来看待艺术的功能和作用的,由此产生出艺术对人生的道德评价作用。艺术以道德评价对人生的指导作用不是通常所理解的“教育”,而是通过想象、情感和欲望,通过以“未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状况”参照对现状起批评和改造作用。艺术中的道德不是一种赤裸裸的道德,是被审美经验包裹起来的道德,因此,在杜威看来,艺术甚至“比道德更具有道德性”,并且道德被理解为“等同于在经验中所共享的每一个方面的价值”。 舒斯特曼还对杜威的黑格尔主义总体论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使他的思想与欧陆美学中的“马克思传统结成了联盟”。这使杜威批判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压迫、社会的瓦解以及劳动的异化,使艺术变成“文明的漂亮客厅”,成为“以华丽的审美外表来掩饰其令人憎恶的丑陋和兽行的东西”。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来自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主题。这也使阿多诺把杜威抬举为“一个真正解放的思想家”。舒斯特曼甚至认为,在阿多诺“坚持艺术与生活分离,以维持对于罪恶社会的神圣的独立性”这一点上,他与杜威的实用主义“以其雄心勃勃的实证思想似乎更接近马克思”保持完全的一致性,他写道:“艺术的作用(像哲学一样),不仅是批评现实,而是改变现实;如果艺术保持一个封闭的领域,就几乎不会实现什么改变。”[6](P.20) 关于艺术改造社会的作用,杜威不无深刻地指出:“在一个不完美的社会(没有社会是完美的)之中”,美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从“生活的主要活动中逃脱”,或成为对它们的“外在装饰”;另一方面,艺术在一个比我们现今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更好地组织起来的社会之中,一个比起现在来要大得不可比拟的幸福将会参与到所有的生产方式里”。艺术就不是逃脱而是参与,从博物馆出来,到广泛社群中去,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在杜威看来,就艺术起作用的程度而言,“它是朝着更高的秩序和更大的整一性的方向去再造社群经验”;艺术的“解放与统一的力量”就是从这样一种艺术与道德关系之中开始的。[5](PP.81-349)总之,杜威的这些美学,思想在冷战时期长期被淹没,既在本土默默无闻,在外域更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如果实用主义以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亲和而一度遭到冷遇的话,我们更没有理由拒之于人类美学思想遗产之外。 文学研究论文:中西方现代文学研究调查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文学是由“西方”催生的,创作实践和批评理论都离不开“西方”这个意旨丰富的概念。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时,西方理论甚至一度成为唯一切实有效的分析工具。随着东亚系在西方学院中的日益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投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海外汉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而国内学界在重视西方理论译介的同时,也着手进行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翻译。作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王德威教授在《“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总序》(1)中详尽耙梳了西方学界自1950年代以来,由旅美的夏志清和捷克的普实克两位教授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这些研究涵盖了从晚清到199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各个历史阶段,涉及晚清小说、鸳鸯蝴蝶派、左翼文学等诸多文学群体和文学流派,对鲁迅、茅盾、丁玲、老舍、莫言、余华、王小波等重要作家做了详尽的个案研究,并且将文学研究的领域拓展至电影、流行歌曲、美术作品、大众文化等多个领域。这些研究一方面呈现出中国现代文学的繁复多姿,另一方面则是经由文学与文化研究讨论现代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国内的现代文学研究在经历了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和“西学热”后着力倡导“重写文学史”,这一工作迄今尚在继续。无论是批判以社会主义文学标准评价现代文学的“左”的倾向,还是建构以鲁迅为代表、以五四启蒙为主导的评判模式,甚至于自由主义与新左派在文学领域的争论都可以看做是在“重写文学史”的背景中,各种文学史观的对立冲突抑或协商共存。文学史观的变化体现在对作家作品的重读中,也体现在对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重新审视上,比如“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和“重返八十年代”(2)一度成为研究热点;同时还体现在当代学者的理论建构中,比如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潜在写作”、“民间意识”等试图创新文学史论述的概念的提出。另外包括对作协制度、出版发行、评奖机制等文学制度和文学生产过程的研究,也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疆域。当然,这些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叩问的也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随着海外与国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日益成为一个“学术共同体”(3),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追寻和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也日益显现出对话和交流的巨大空间。当然,从宏观上对中西学者的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和把握有着诸多困难,因此,本文拟选择双方研究所涉及的性别、历史建构和中国经验三个话题展开论述,力图呈现研究中的差异和互补,促进学术交流。 一自Feminism在西方理论界兴起以来,“性别”成为一个始终受学者重视的理论视角被广泛应用。在海外中国现代文学中,“性别”常常成为考察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中介或者切入点。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周蕾的《妇女与中国现代性》颇具代表性。她借助女性主义理论边缘性、否定性和反异化的立场来质疑或曰挑战“西方”的阅读成规和中国文学界某种根深蒂固的诠释方式。在周蕾的研究中,性别是呈现“权力关系”的主要方式,因此“‘女性’作为形式分析的方式,不只是处理性别,也处理涉及文化解读的富含权力意味的阶层化与边缘化过程。尤其就后者而言,‘女性’能够显现出现代中国文学史中根深蒂固的问题”(4)。她借助“性别”讨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内容涉及电影(《末代皇帝》)、通俗小说(鸳鸯蝴蝶派)和诸多新文学作品(当然并不局限于女性写作),从女性/阴性的性别经验、性别规范和性别特质中找到了其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连接点。比如在西方导演的摄影机中,《末代皇帝》如何被生产成一部描写中国的阴性影像;鸳蝴派如何通过“女性”传达出都市化、商业化和某种保守主义信息;新文学作品中那些注重感官的琐碎细节和受虐/幻想结构中女性自我牺牲的力量是如何呈现非西方受西方影响的现代性。这些讨论并没有局限于女性主义,也没有局限于女性文本,甚至也并不只讨论性别本身。 事实上,当“性别”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焦点之一时,它所包含的意义就不再局限于性别本身,而是某种功利性的理论借用。刘剑梅在《革命与情爱》(5)中就融合了朱迪•巴特(JudithBulter)将性别视为具体的权力关系的集合体和埃莱娜•西苏(HeleneCixous)对女性欲望和自然属性的肯定这两种相悖的理论资源,这样的融合为她讨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政治与性别的关联提供了方便。作为考察20世纪“革命”与“情爱”互动关系的切入点,“女性身体”因此同时具备了社会和自然两种属性,具有了对政治话语包容与非包容两种特质。这样一来,论者便可以游刃有余地使用这一工具讨论左翼文学如何赋予女性身体以性感形象和革命意识;女作家如何通过女性身体在革命与情爱之间确立性别认同、寻找性别真相;海派作家如何通过女性身体的话语实践来摹写“革命+恋爱”的文学公式;社会主义革命如何借助女性身体的流动性来传递对政治的多种表达等问题。由于论者赋予了女性身体的双重属性恰好契合“革命+恋爱”这一文学公式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不断变动的特征,女性主义理论因而成为分析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有力工具。 王斑在讨论现代中国政治与美学体验之间的关系时,性别同样也成为一个有效的介入点(6)。借助性别特征,两个美学概念:崇高/阳刚与优美/阴柔得到了最为清晰具体的表达。作者在为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追根溯源的同时,也呈现两者在中国现代政治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种表达,并以此讨论革命影片如何呈现被政治激情包装着的欢愉;1980年代后期的文化生产如何借助“阴柔”来表达反“崇高”的文化意旨等话题。在论述过程中,作者没有讨论性别本身,甚至也没有借用女性主义理论,“性别”在此只是一个进入问题、帮助呈现问题的角度。在国内的现代文学研究中,“性别”也曾是一柄攻城略地的利器。一部部鲜活的女性文学史从线性的主流文学史中剥离出来;一个个尘封已久的女作家,如陈衡哲、苏雪林、沉樱等重新走入读者的视野;几位文学史上已有定见的女作家,如冰心、丁玲、萧红等则被重新赋予了女性主义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收获证明了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有效性。#p#分页标题#e#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研究者对女性主义理论的借助有明显的窄化倾向,这或许是由于研究者对理论本身缺乏持久的关注,而是将其作为批评实践的操作工具,只要能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为我所用,便不愿花费精力再去探源;也可能是由于舶来品需要长途的理论旅行,而且要借助翻译的中介,国内的研究者不大可能全面系统地了解这一庞杂的理论体系的全貌,只能就已经了解的理论成果应用于研究。这样的窄化,优点在于可以专注于文本中女性意识的分析和建构,但局限性也非常明显。首先,容易忽视女性文本产生的社会语境,而将其视为女性主义理论操练的孤立存在,从而削弱了文本自身的复杂性。例如有学者在分析五四时期女作家描写同性情谊的文本时,只强调女同性恋这种女性结盟方式表达了反抗传统主流文化,反抗礼教制约下的性压抑的书写策略(7),却忽略了女校是五四之女必经的成长阶段特征。出于交往的需要,这些女生往往会在同学中找到情趣相投的朋友,结成相互体恤的精神共同体,这不仅是她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是她们寻找自我认同的必然途径。其次,在文学史研究中,预设的性别立场容易给研究者带来判断上的偏差。比如有学者在论及张爱玲、苏青以及延安时期的丁玲在1980年代编写的文学史中的缺席时,认为是由于她们以女性为本位的“独立”话语不符合文学主流(8),这样的判断显然放大了“性别”的作用。相对而言,黄心村的《乱世书写》(9)虽然讨论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沦陷区的女性写作,但视野要开阔得多。她将张爱玲们放入战争的具体语境,讨论女性如何在一个行将倾覆的大都市中找到自己的存在契机,并创造出一份独特的市民文化,从而延续了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对现代都市文化的反思。这样的研究立足于性别,但不局限于性别,其开放的研究空间可以为战争叙事、通俗文学以及日常生活的书写等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另外,对女作家只做女性主义的解读,会遮蔽作家本身的复杂性。比如张洁《沉重的翅膀》、张辛欣《在同一地平线上》、戴厚英《人,啊人》、王安忆《小鲍庄》等等,这些文本虽然得到女性主义的解读,但它们在当时引起的关注基本与女性问题无关。同时许多女作家,比如张洁,不愿意被冠以性别的标志,在她们看来,有了性别的标志便意味着失去了广阔的社会视野,放弃了公民的社会责任和知识分子的神圣使命。由此可见,国内文学研究中“性别”研究的式微之势既是女性主义理论之于中国语境的局限,也是中国研究者理论视角的局限。 事实上,在中国文学研究中,对于任何一种西方理论,即便是西方研究者,在“借用和批判之间做出平衡并且自圆其说”也绝非易事。正如有学者在论及《妇女与中国现代性》时指出,周蕾“虽然尖锐地批评了西方汉学,但她对西方理论的过度倚重和对史料的忽略,使得她的批评有共谋之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面临的矛盾”(10)。 二“重写文学史”是1980年代末以来中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共同努力的方向,时至今日,这个“学术共同体”的研究成果已经呈现出互补的态势。“20世纪中国文学”命题的意义已经无需赘言,但如何切入“20世纪”不仅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史,也是对文学现代性起源的认识,这直接影响到“重写文学史”的历史逻辑。王德威与陈平原皆以晚清小说作为文学史研究的切入点,他们的研究不仅呈现了“华丽的世纪末”的文学景观,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创见。 在《被压抑的现代性》中,王德威重新界定了“现代”的含义。在他看来,晚清得称“现代”是由于“在19世纪西方扩张主义后所形成的知识、技术及权利交流的网络中”,在不平等的对话情境下,文人体现出的“求新求变意识”和“贵今薄古的创造策略”。因而,其文学的现代性不应被理解为西方的迟到的翻版,也不应被局限于西方视域中的东方奇观,而应该将对它的研究落实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正视现代性出现的迂回道路,正视现代性的多重表达。(11)在这样的理论思路中,王德威重新清理了晚清文学的谱系,重新检视了晚清、“五四”以及1930年代种种不为主流认可的文学实验,并且在晚清小说与当代小说之间建立起一种对话关系,重现另一套被以“五四”为基准的现代性话语所悬置却影响深远的现代性文学谱系,这是一条经由鸳鸯蝴蝶派、新感觉派、张爱玲等一路发展下来,并且在1990年代得以再度浮现的文学谱系。事实上,国内学界对鸳鸯蝴蝶派、新感觉派、海派、京派、通俗文学(包括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种种“被压抑”的文学现象的研究,自新时期便已开始,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都只局限于对具体文本的审美分析或者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史料耙梳,而没有将其置于现代性的视野和语境中。王德威的研究虽着力在晚清,但是由晚清而勾勒出一条另类的现代性谱系,从而不仅呈现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复杂性,也为研究者于宏观处把握文学现象的关联,于微观处解读文学现象本身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如果说王德威对晚清小说现代性的研究是基于小说的思想层面,那么陈平原则是从小说的形式转变进入这一“现代化”论题。他借助的虽然是西方叙事学理论,却没有生搬硬套,而是结合中国小说的具体特点和发展路向,博采众家又融合自我设计,对西方理论做了创造性的转化。在这种“博取杂用,守旧出新”的理论视野中,他选取“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三个层面以呈出1898年-1927年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过程和转变规律。但陈平原的讨论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将形式研究“历史化”,使形式变成一种“形式化了的内容”。由此“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就不单是文学传统嬗变的明证,而且是社会变迁(包括生活形态与意识形态)在文学领域的曲折表现”(12),因此对小说形式的研究也成为探讨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的一个角度。陈平原在具体的形式研究中引入历史和文化因素,讨论艺术形式的同时也关注影响艺术形式发生变化的文化氛围,因而赋予形式研究以意识形态性,也因此接通了形式研究与现代性论题的连接点。这一研究方法上的创见若要落实在整个20世纪小说史的研究中仍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正,但它毕竟生发出了一条新的进入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的路径。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与“启蒙”、“救亡”、“民族”、“阶级”等意识形态语码紧密缠绕。笼统地为中西方学者划定研究疆界难免偏颇,但相对而言,学术兴趣的差异还是存在的。以1940年代为例,在这个中国大陆被划分为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三个地缘政治空间的特殊历史时期,中西方学者的研究着力点有所不同,从而为我们绘制出一幅彼时相对完整的文学地形图。大致而言,国内学者在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学研究方面有相当的基础,成果也比较丰厚。#p#分页标题#e# 钱理群在对1940年代文学的研究中力图呈现出小说多元化的格局:既有以唤醒和振奋民族精神为目的,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小说(解放区和抗战初期的国统区),也有力图展示无情节、无波澜、无结构的平凡人生的散文化/诗化小说(国统区,以废名、沈从文等为代表),还有以“参差的对照”来书写不彻底的软弱的凡人的小说(沦陷区的张爱玲)。(13)不过,就钱著选择的研究对象来看,研究者显然偏重国统区。李书磊对1940年代的研究与钱著形成了一种互补(14),《1942:走向民间》一方面讨论了国统区的创作,比如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和《虎符》所表达的意识形态意义;另一方面,则着重论述延安的文化生活和文人文事。李著最鲜明的特点是他将思想文化史和文化制度史纳入了研究视野,加重了文人生活的部分,呈现出文学生产中复杂的精神和生态,从而使延安文学更全面更清晰地得以呈现。这种研究方法在关于延安的其他研究成果中也有体现,如朱鸿召和吴敏对延安文人生活、文人心态的研究;王培元围绕延安鲁艺展开的对延安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分析;李洁非对延安时期文学、知识分子和文化的研究等等。(15)李书磊曾憾于没能论及沦陷区(特别是北平和上海)的文学,2006年翻译出版的《被冷落的缪斯》对此有所弥补。著者在前言中已经明确表示要将鲜有论及的沦陷区文学纳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主流中去(16)。这项研究成果虽然早于1980年面世,但著者讨论的沦陷区的古装戏、随笔性散文以及对文载道、纪果庵、吴兴华、杨绛的分析今天读来仍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黄心村的《乱世书写》,则更为详尽地讨论了沦陷时期上海的文学景观。 一直以来,海外学者对1949年之后的“当代文学”研究相对薄弱,认为当代文学有待“经典化”也影响了海外学者对其作出学术反应(17),因此,国内学者对1950-1970年代文学的研究更显突出和重要。尤其是近些年来,当代文学的研究开始摆脱对西方概念和理论的依赖,形成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文学史论述。陈思和提出“战争文化心理”、“潜在写作”、“民间隐形结构”等概念,力图呈现出时代“共名”下的文学的多个层面。(18)在这种文学史观的观照下,1950-1970年代那些能够表达出民间讯息、彰显出新的社会矛盾、体现出时代多层面性以及能够被纳入“潜在写作”和“地下文学”的文本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洪子诚则重视对1950-1970年代文学规范和文学环境的描述,对文艺界矛盾和冲突的呈现,对作家群更迭、题材转变的分析,这成为进入历史的另一种角度。(19)李扬选取1950-1970年代被确认为经典的文本,如《青春之歌》《创业史》《红旗谱》等进行再解读,他通过具体文本进入历史,讨论文本如何“生产”历史和意识形态,从而对文学史写作中的相关问题,比如左翼文学的现代性意义、文学发展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等提出另一种解答的可能性,同时也质疑以“一体化”、“文学生产”这样的范畴来描述或阐释1950-1970年代文学的有效性。(20)或许是受文化研究的影响,国内学者也注意到了与文学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在1950-1970年代文学/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歌剧和芭蕾舞剧的《白毛女》、革命样板戏(21)《红灯记》、电影《青春之歌》等都曾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海外学者在这方面走得更远。比如钟雪萍通过追述“青年”、“青春”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话语谱系,分析1950年代开始主流话语将“青年”置换成“青春”的意识形态诉求,并以电影《女篮五号》为例,解读出文本在宣传“青春万岁”,追求无私、律己、拼搏、向上、男女平等的时代主题的同时所泄露出的个人欲望和幻想,而电影镜头对精致考究的物质细节不经意的描述冲淡了电影承载的政治信息,成为电影最大的“反讽”(irony)(22)。TinaMaiChen将电影放置在1950-1970年代现代化、民族建构和个人改造的语境中,讨论如何建构起反映现代化、解放、国家统一、男女平等这些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实践,这其中除了对电影创作、电影评论的直接介入外,还包括通过纸媒(如《大众电影》这样的电影杂志)来解析电影,以塑造理想的观众/国民;通过组织起农村放映队(“白天是社员,晚上是放映员”),将宣传意识形态的影片带到广袤农村的角角落落等众多宣传电影的方式。(23)除了电影之外,海外学者也关注美术领域,比如JamesFlath将建国初年的年画和月份牌作为研究对象,讨论民国时期颇具家庭性的年画和商业性的月份牌如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改造成传达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宣传画,而在这场从形式到内容,乃至身份的脱胎换骨中,旧有的年画和月份牌如何借助自身传统和审美经验有限度地中和因政治话语的介入而带来的紧张关系。(24)海外学者在其他艺术领域的批评实践不仅拓宽了文学研究的领域,也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个时代的文学。(25) 三在王德威教授看来,“重写文学史”至少面临两个挑战,一是追问中国现代的开端,二是讨论“什么是文学”。前者是如何切入20世纪中国文学的问题,而后者既需要参照西方的文学定义又需要面对和正视中国的文学传统。20世纪的中国文学虽然基本延续了西方定义的文学,但也同时在直接或间接地回应自己的文学传统,那是“一种符号、一种气质、一种图像、一种文明”(26)。换言之,后者所涉及的是如何处理受西方影响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中国经验”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和学理基础是它与中国现代化历史、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现代性带给中国社会或者中国现代文学的不仅仅是问题,还包括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对自身生存形式的认知,它深植于我们的经验和体验中。因此,对中国文学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不能只关注知识话语的建构,还应立足于切实的中国经验。1985年中国小说界出现的寻找自己民族文化之“根”的思潮和模仿西方现代派表现手法进行的先锋创作实验便是两种殊途同归的回应方式。 然而精心装扮过的民族性容易成为西方视域中的“东方奇观”,这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满足了西方的阅读期待,而无法建构出民族认同;刻意学习并模仿出来的现代感在令国人感到陌生的同时也未见得到西方的认可。因此周蕾在其中国文学研究中赋予自己“同时批判西方理论思想的霸权地位,以及中国文学领域中根深蒂固的诠释方式”的双重任务,并借用三好将夫讨论日本文学的观点来阐明自己对中国文学的看法,即:中国文学与其他任何国族或地域的产物一样,只有与具体的时间空间相联系才能够被定义,即便它特别显著地被当做是“中国的”,也并不具有形而上的绝对意义(27)。周蕾的理论预设的确开创了一种重新阅读现代中国书写的方式,是希望将她的研究对象(西化了的中国主体性)放置在具体的时空中,借助“中国”与“西方”之间辩证的摇摆的不稳定性来呈现。不过周蕾本人的成长和学术背景决定了她不大可能采取这种中西之间的辩证立场来阅读中国文本,她在津津乐道于众多的西方理论并将其层层叠叠地覆盖在冰心、丁玲、巴金、茅盾、萧红等人的文本上,显现出中国经验的匮乏和误读。虽然有学者指出,在民族国家这个“想象的共同体”中,所谓“中国性”、“中国问题”乃至“中国方法”都是“假问题”,而对“民族主义”的声张则往往让我们以反西方的方式不断落入西方主义的陷阱,因此,“在文学研究中,无论怎样刻意规定,中国的文学史家和文学批判家都已经不可能依靠纯粹的‘中国方法’研究‘中国问题’了”(28)。这样的观点有其理论背景和论述语境。但是只要我们承认存在承载这个“想象的共同体”的物质外壳,存在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之外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存在属于我们的历史片段和集体记忆,那么这个与西方存在差异的“中国”问题就会显现。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文学研究者不满于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实践的简单嫁接,希望找到研究中国文学的新方法。事实上,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考量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这便要求我们回到历史/史料中去,重新追问中国文学为何“现代”,又怎样“现代”,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做历史化的处理。如果我们不否认在西方现代性之外还有其他现代性表现形式存在的可能,那么就完全可以抛开既定的中/西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进入历史,在饱满而非单薄的历史语境中呈现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复杂状况,或者正如王德威所言:“文学和历史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应该是建构和解构文学(后)现代性的最佳起点。”(29)#p#分页标题#e# 此外,就具体的创作实践而言,中国现代小说虽然在“西方”的影响下催生,但其对传统叙事资源的择取却从未中断,鲁迅之于神话,沈从文之于唐传奇,废名之于六朝散文和唐人绝句,汪曾祺之于明代小品,阿城之于笔记小说都是很好的例子。特别是近十年来,许多作家都经历了对中国传统再确认的过程,格非的《人面桃花》、莫言的《生死疲劳》和王安忆的《天香》等都是这种实践的典范文本。文学创作是“中国经验”的呈现,相应地,文学理论也可以尝试从解读“中国经验”的古代文论中汲取养分,以弥补单纯依赖西方理论所造成的“水土不服”。所以,中国古代文论的创造性转换,既面对西方,又从传统出发,呈现丰富复杂的“中国经验”,并揭示这种经验在“世界文学”中的特性,依然是一个艰巨的问题。
汽车保养论文:论汽车保养与维修的关系 摘 要:着重探讨汽车保养与维修的区别与联系。因此第一部分将分别论述汽车保养与维修的概念及其在汽车维护中所承担的任务;第二部分论述汽车保养与维修的关系;第三部分论述车主在保养与维修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关键词:汽车保养;汽车维修;关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日提高,较之改革开放之前,可以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对汽车保养与维修的关系做出探讨,应该有助于增加我们的安全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1 汽车保养与维修的概念及其在汽车维护中所承担的任务 1.1 汽车保养的概念 不懂的汽车保养知识的人,可能会认为汽车保养就像漂亮的女子为了保养皮肤进行皮肤护理一样,这种皮肤护理在某种程度上是奢侈品。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应该是对汽车保养的一种误解,汽车保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持和恢复汽车的技术性能,为了保证汽车保持其良好的使用性能和可靠性。汽车保养可以使汽车的寿命延长,可以使汽车的安全系数增加,可以避免过多的修车麻烦。这个层面的汽车保养内涵是汽车保养的最终旨归,也就是说汽车保养是有内容的,或者说有内涵的,它不是一种奢侈消费,而是一种必须消费。当然汽车保养还有形式方面的内涵即:可以保持自身的亮洁保新,因此我们经常听说的汽车美容、汽车清洗、汽车装饰、汽车改装等就是指这一方面的保养。汽车“形式”上的保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奢侈消费,当然也不完全如此,有时候形式即代表着内容,凸显着内容。 1.2 汽车维修的概念 汽车维修顾名思义就是汽车发生故障时要对之进行修理和维护。在修理和维护的过程中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采取相应的措施,查找故障,排除故障发生区域,锁定发生故障区域,找出故障原因,进行修理。汽车维修分为汽车大修和汽车小修,汽车大修是指使用修理方法对汽车的任何零件进行更换,借以恢复汽车的原有的生命状态,或最大接近原有的生命状态。汽车小修是指更换或修理个别的零件,借以恢复汽车的工作性能。 1.3 汽车保养与维修在汽车维护中所承担的任务 (1)笔者认为汽车保养的任务有两个即:保持汽车良好的技术状态和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上帝在造物的时候,就造就了谁都无法克服的规律。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的生命会逐渐老化,为此很多养生专家提出了很多养生的方法来遏制生命的衰老,汽车也是如此,汽车一旦诞生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其衰老的过程,那么如何更好的保持汽车各个气管的良好性能,如何使汽车的衰老过程延长,就是汽车保养的重要任务。 (2)笔者认为汽车维修的重要任务就是查找故障,排除故障,寻找故障原因,采取措施修理故障。就像人生病了需要去医院治病一样,汽车生病了也需要去治病。借此来恢复汽车原有的性能,避免汽车事故的发生。 2 汽车保养与维修的关系 2.1 汽车保养与维修的联系 汽车保养与汽车维修在汽车维护中是相辅相成的,保养是保持,维修是修理,其根本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维护汽车,使汽车能够更好的发挥他的行驶性能,避免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发生车祸,维护广大有车一族的生命安全,也维护广大行人的生命安全。上文已经论述过,汽车的生命犹如人的生命,我们为了让我们的生命活的更有质量,也要让汽车的生命活的更有质量,而让汽车生命活的更有质量的根本保证就是汽车的保养与维修。 2.2 汽车保养与维修的区别 汽车保养是在汽车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进行保养,保养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也就是说汽车虽然是健康的,但还是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维护它,对它进行保养就是防止汽车出现不健康的问题。汽车的维修是在汽车已经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必须及时的进行修理,也就是所谓的“亡羊补牢”。因此汽车的保养通常是计划预防,而汽车维修是强制进行的作业。 总之,汽车保养与维修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关系是辩证,在汽车的日常维护中必须做到修理中有保养,保养中有修理,方可防患于未然,保持汽车性能的稳定,从而保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3 车主在汽车保养与维修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 (1)车主在汽车保养过程中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汽车保养犹如人的养生,包含着很大的学问。所以车主在实施汽车保养的过程中要制定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年计划、季计划。每日、每周、每月、每年、每季的保养内容应伴随着时令的不同而不同。如冬季天气寒冷,夏季天气炎热,不同的天气条件当然需要制定不同的保养措施。 (2)车主应该认识到保养与维修的辩证关系,不能以修代养。有些车主在保养与维修方面存在误区,或者说是对保养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只有车出了问题才可以去修理,平时不必过多关注。 (3)学习一些小常识,克服保养的误区。如烈日下洗车,容易伤车漆;像洗澡一样去洗车,对空调有害;蓄电池不充电,容易使其寿命缩短等等。 (4)在汽车维修方面,车主必须懂得一些维修知识,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为在汽车修理行业中,存在着配件以次充好,滥竽充数;或者把小毛病夸大,要求汽车大修这样的情况。由于车主不懂行,往往吃了亏却难以拿到证据。所以车主懂得一点维修的知识是必要的。 汽车保养论文:改变现有汽车保养方式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实际就是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竞争,企业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水平的服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传统以修为主的保养方式已满足不了现代汽车的需求,改变现有的保养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以养代修是发展的趋势 作为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汽车既是高速交通工具,又是流动污染源。为了保护环境,我国1993年3月10日颁布了新的汽车排放标准,于2000年1月1日开始实施,比过去相应的国家标准提高了80%;汽车属于高价值的耐用消费品,汽车消费代表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的消费水平。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不仅作为运输和代步工具,同时,在闲暇时驾车旅游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这在客观上要求车辆在各种情况下始终保持良好性能,要做到这一点,唯有定期进行以养代修的免拆保养。否刚就会耽误工作,贻误商机。 二、引进免拆养护项目的必要性 在国内,已有许多修理厂意识到免拆保养的重要性,他们都先后引进了免拆保养项目而且发展良好。其引进免拆养护项目有如下特点:(1)高劳动生产率,如洗喷油嘴,拆下来用超声波清洗需3小时左右,而用免拆清洗只需40分钟左右。同时免拆可解决通过超声波只能清洗喷嘴而不清洗燃烧室、活塞顶部及气门的缺陷;(2)通过快速免拆保养可使行业效率提高,满足人们对车辆使用性能的要求,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提高自己在修理行业的知名度,并最终在竞争激烈的维修行业稳脚跟,同时免拆项目的引进也提高了单车产值;高效率、高频率地使用了举升车位,不会影响维修行业的效益;(3)通过免拆养护,可解决靠高科技仪器不能发现的疑难杂症;(4)免拆养护与传统保养的区别。现代汽车是在恒温、定压、无尘的环境下,按照严格的工艺要求进行装配的。因此,经传统的三级保养后,它们的配合和装配精度根本无法保证。另外,随着电子控制和传感技术在汽车中的广泛应用,在解体时极易损坏敏感元件,进而影响汽车的使用性能,而运用现代的免拆养护技术便可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三、免拆养护的作业范围 汽车的保养关键在于发动机保养。如保持润滑系统内部清洁,改善润滑油的抗磨、抗高温及抗酸、抗氧性;清除和控制燃油系统内部积炭等沉积物,使发动机在极低的磨损、正常的空燃比下运行平稳顺畅,保持强劲动力,减少运动的噪声等。当然,对于汽车的其他部件如差速器、分动器、制动装置和蓄电池也能进行相应的保护。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交通征费稽查局哈尔滨二处) 汽车保养论文:汽车保养一般见解 摘 要:汽车由数千个零部件组成,在使用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老化与磨损,其中有些零部件的的寿命与行驶里程有关,而有些零部件的寿命与时间有关。所以,按里程或运行时间定期保养与维护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汽车老化;磨损;保养;维护 1 选题理由 最近这十年,汽车逐渐走进个人的家庭。从南方到北方,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汽车正在慢慢变成我们的主要代步工具,私家车的数量迅速增长。现代社会早已经离不开汽车,能够拥有安全系数高没有毛病的汽车是所有爱车一族的根本。 汽车是由数千个零部件组成,在使用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老化与磨损,其中有些零部件的的寿命与行驶里程有关,而有些零部件的寿命与时间有关。所以,按里程或运行时间定期保养与维护是十分必要的。 汽车定期保养与维护不是简单的换油,换油≠保养!换油只是汽车保养内容中的一个单独工项而已,决不可用换油来代替保养与维护。形象地说:定期保养与维护,就像人们平日体检及锻炼身体。 2 汽车保养与维护中重点 各液位、液质,必要时添加;各管线有无干涉、磨损和泄漏,必要时调整或更换;发动机/变速器有无渗、漏油状况,必要时维修;制动系统检查,必要时更换刹车片、刹车油;底盘系统检查,各螺栓力矩、各悬臂胶套、密封套状况、各轴承状况,必要时紧固、调整和更换;轮胎检查胎压、轮胎异常磨损、轮胎老化程度、有无损伤,必要时对轮胎换位、更换、作四轮定位;全车电器检查,灯光、电器、防盗、音响等功能齐全有效,必要时维修。 3 汽车保养项目分类 汽车保养项目主要分一级保养、二级保养、三级保养和收车后的检查。 4 根据平时工作经验,积累了四条经验供参考 (1)根据车辆所配备的参数说明书,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保养。不要图小店便宜而吃大亏。4S店一般都是专业技术较高的技术人员。如需更换配件尽量避免使用小厂的配件,尽可能用原厂出的。看是花小钱了,实质是汽车本质降低了,零件间配合远不如原厂的,从而使用寿命不能得到保障。 (2)充分利用免费检测。现在的汽车厂家越来越重视售后服务,由此为车主带来的好处就是可经常享受免费的检测活动。这些免费检测活动很多看似简单,在车主看来似乎没有实质性内容,其实这些免费检测活动是非常有好处的。车主可以利用这些免费检测活动对爱车全面体检,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故障,并将这些故障隐患消除,省去了将来的高额维修保养费用。 (3)确定各类保养作业的间隔里程,一般汽车技术状况良好的新车,在良好的运用条件下使用,可适当延长保养周期;而汽车技术状况较差,或运用条件恶劣,则应适当缩短保养周期。 (4)车辆用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燃油,二是润滑油。燃料选用不当,很容易造成燃油滤清器堵塞等故障,使发动机出现怠速不稳、加速不良和油耗上升等现象,还会加速气缸的磨损,影响发动机寿命。润滑油,做到既能满足润滑要求,又要保质保量。包括4S店也有可能在更换机油的时候偷工减料。他可以在你的面前将一整壶让你看到,结果只是放掉少量的废油,然后将空机壶拿给你看。 5 结论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各类汽车维修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汽车结构不断更新,家用轿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在转变人们观念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汽车的保养做好做足就是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 汽车保养论文:浅析汽车保养理念更新的必要性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已成了普通消费品进入了寻常百姓人家。目前我国的汽车数量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汽车维修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虽然我国的汽车维修在使用设备和仪器等方面都与国际相接轨,但是我们的汽车维修行业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管理问题,就当前状况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汽车保养理念更新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希望同行们能给予指导。 关键词:汽车维修;保养;项目 目前我国的汽车数量在逐年递增,汽车维修业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并逐渐由注重维修设备转向了对维修人员服务技术和质量的培养,但是我们的汽车维修保养离真正的4S级保养还有很大的距离,如何在整体上提高汽车保养的质量就成为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一、中国汽车维修业的现状 1.汽车维修企业的规模普遍很小,服务质量有很大差别。主要的汽车维修企业相对集中在大中型城市。而在市级以下城市所属汽车维修企业规模相对小,维修项目单一,这样就形成了好的汽车维修企业只在大城市,而小城市的维修等级就相对低下。甚至很多汽车维修部门根本没有相应的维修资质。这样就形成了垄断的局面。而另一方面小的汽车维修企业没有规范的就业流程,在维修方面只是简单的口头协议,一旦出现维修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 2.缺乏对汽车维修行业的监管力度,汽车维修行业需要很强的技术支持,所以必须加强技术管理和进行强制性规范。汽车维修部门要和相关行业监管部门进行责任划分,对不符合汽车维修经营机构要严厉查处,并且对合格的汽车维修企业进行定期审核。 3.汽车制造厂家与汽车维修厂家缺少沟通,所以导致汽车维修厂家的技术能力十分有限,并对新的汽车技术不了解,再加上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很多汽车维修厂家经常在配件方面以次充好,这样直接破坏了汽车维修企业的信誉度,造成了很多小型汽车维修企业不被信任,降低了其发展空间。 4.缺少熟练的汽车维修工人。在我国,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很多人都是凭借经验学习到维修保养技术,而汽车技术发展很快,很多高科技都容纳在汽车维修技术中,所以,没经过系统的汽车维修学习过程是很难对其进行掌握的,这就形成了对高级汽车维修技术的人才断档。 二、汽车维修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为了保证我国汽车行业的稳定发展,提高汽车维修保养行业的等级质量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所以我们要切合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制定如下的管理模式。 1.重视汽车维修企业人才。要想整体提高我国汽车维修业的整体水平,就要将引进人才、提高和培养管理技术作为首要工作。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逐步提高,汽车市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所以为了满足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必须将汽车维修的水平进行提高,注重人才是关键。优秀的管理人才可以通过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将汽车维修公司的整体水平进行提高,同时增强了行业的生产力、技术力、竞争力。 2.改善汽车维修企业的经营环境。汽车维修管理部门要强化管理职能,加大管理力度。严厉打击、惩治无证与超范围经营,并且对汽车维修企业要监督指导,提升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同时也要保护消费者,在汽车修理企业和消费者间架起一道桥梁,及时处理因汽车维修所造成的一系列纠纷问题。 3.加强汽车维修企业内部管理,树立新的经营理念。譬如汽车维修企业建立用户维修档案。通过用户维修档案的建立,对所服务的车辆的基本情况、运行、维修、事故处理以及技术应用作全面跟踪,可以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维修效率。树立服务理念,全方位做好汽车改装、美容、汽车检测修理和汽车援助等服务工作。只有这样,汽车维修企业才能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管理体系,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4.汽车维修企业与制造商、销售商三方合作。汽车维修企业只有与制造商、销售商合作,通过制造商建立完善的用户信息管理、网点考核管理、产品信息等系统;从制造商那里获得必要的技术和资料、备件供应、培训等,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例如,可采用整车销售、配件供应、维修服务、信息反馈四位一体的“4S”模式或者特约服务站形式。 汽车维修作为汽车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就要对汽车维修行业进行发展,这对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与世界先进汽车维修技术的差距不在维修设备而在于服务等级和服务技术上,如果想要缩短我国汽车维修业和国际汽车维修业之间的差距,就要加强及改善汽车维修业的管理模式。使其在本质上提高汽车维修业的水平。 (作者单位 浙江交通技师学院) 汽车保养论文:汽车保养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汽车保养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汽车维修工作的基础,也是将来从事工作后的一项基本工作内容,因此汽车保养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打牢上岗基础的关键实践课程。本文结合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实践,从发汽车保养实训的重要意义、实训安全、7S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几个方面出发,进行了探索,希望以此来强化职业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引导职业院校汽车类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汽车维修技术人才。 [关键词]汽车保养 7S 教学探索 一、引言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2011年汽车的销量达到了1850万辆,保有量过亿,对于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愈加的旺盛。为了进一步满足汽车产业对汽车专业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应面向社会需求,着力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基础,又有扎实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通过汽车保养实训,既巩固和加深了对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今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职业院校的职责在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面向的对象是广大的生产一线,因此,作为职业院校汽车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基础课,汽车保养实训应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岗位基本技能入手,并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和关键能力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真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汽车维护的技能,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汽车保养实训的重要意义 汽车保养是汽车维护保养的简称,是为维持汽车技术状况或工作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汽车行驶一定里程后,要按照要求对汽车的各总成及附属设备进行清洁。检查、调整等作业,以消除各种隐患,保持和恢复汽车良好的技术性能。将可能出现的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现在汽车维修行业业务类型是“三分修七分养”。通过汽车保养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和关键能力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真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汽车维护的技能,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以及环保节能和安全意识。进一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实训安全意识 汽车保养实训具有一定得危险性,因此实训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为避免事故的发生,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在实训教学中应始终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要着重做好以下安全教育。 1.汽车保养实训开始之前的安全生产教育。重点强调在整个实训环节中的安全隐患点,以一些典型的安全事故为例,引起学生共鸣,以此强化安全意识。 2.在每天的汽车保养实训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必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要正确地使用拆装工具和仪器设备。 3.发挥团队的作用,强化责任意识。汽车保养实训过程中组员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提醒,通力合作,始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 四、7s管理理念营造舒适的实训环境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为了规范实训环境、培养学生的良好工作习惯和提高学生素养,我校实训室参考汽车维修企业标准推行“7s”制度制度,“7s”活动起源于日本,现在在企业中得到广泛推行,“7s”活动的对象是现场的“环境”,它对生产现场环境全局进行综合考虑,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从而达到规范化管理的目的。“7s”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和节约(save)这7个词的缩写,实训中推行7S管理制度能够提高实训教学效率,使实训室更加规范、有序,逐步提高操作者的职业素质,主要内容包括:整理,将要与不要的工具物品区分清楚,并将不常用或不用的物品及时撤除;整顿,做好物品的定量、定位工作,规定物品的放置数量及位置;清扫,将实训设备及实训环境彻底打扫干净。清洁,对“整理、整顿、清扫”之后的工作成果做到及时巩固、随时维护;素养,使“整理、整顿、清扫” 的长期坚持形成习惯,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形成主动积极的精神;节约,保证实训设备的利用效率,并做好节水、节电工作;安全,保证实训设施在安全状态运行,做好定期维护保养工作,落实实训室用电用水安全责任制度。[1]通过实施7s制度,理念营造舒适的实训环境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实训教学中,通过真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汽车维护的技能,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1.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 汽车售后服务企业、汽车机电维修技师及服务顾问岗位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尽快掌握不同里程下的汽车保养技能,同时兼顾保养相关理论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真实保养任务驱动,工学一致。 学生通过在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学习汽车维修技师及服务顾问岗位上的具体知识和技能,使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非常接近,同时了解汽车维修企业工作环境,感受企业氛围。 3.学生为中心,教、学、做一体。 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过程的重心从教师移向学生,着眼于学生如何“学得到,学得透”。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状态转变为主动探求的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企业完整的保养工作过程,教师的主要工作仅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引导和对重要的和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点拨指导,而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堂课的主人,强化其自主学习的意识。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 北京) 汽车保养论文:汽车保养中发动机、底盘传动与起制动探讨 摘要:汽车保养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因此,汽车保养对于一个汽车拥有者等都需要掌握必要的保养技术与其保养意识。本文根据相关经验分析,从三个角度“发动机、底盘传动与起制动”的汽车保养进行全方面的解析。 关键字:汽车保养;发动机;底盘传动;起制动 1汽车保养中发动机分析 1.1定期更换润滑油 在保养过程中要使用适当质量等级的润滑油,对汽油发动机而言应根据进排气系统的附加装置和使用条件选用SD―SF级汽油机油;而柴油发动机则要根据机械负荷选用CB―CD级柴油机油,选用标准以不低于生产厂家规定要求为准。定期更换机油及机油滤清器或滤芯也是保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项目,任何质量等级的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油质都会发生变化,因机油从滤清器的细孔通过时把油中的固体颗粒、粘稠物和发动机机件磨损的铁沫积存在滤清器中。 1.2定期检查火花塞 火花塞工作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对发动机的起动性、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能以及发动机运转的平顺性能都会产生影响。逐一检查火花塞,如火花塞绝缘体端部为灰白色到淡黄色以及电极上有少许易刮的粉状物质,则说明火花塞工作正常。若发现火花塞绝缘体顶端起疤、破裂或电极熔化、烧蚀等都表明火花塞已烧坏,须给予更换。 1.3定期清洗燃油系统 定期清洗燃油系统中的各元件,如喷油器和燃油泵滤网,燃油滤清器也得视里程或长期使用燃油品质等情况给予更换。因燃油在通过油路供往燃烧室燃烧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形成胶质和积碳,在油道、化油器和喷油嘴中沉积下来,干扰燃油流动,使燃油雾化不良,引起燃油供给压力不足,破坏正确的空燃比,造成发动机喘抖、爆震、怠速不稳、加速不良等性能问题。 1.4V型皮带和齿型皮带的检查 V型皮带对发动机也是至关重要的,皮带状态不好,发动机也是无法正常工作的,因蓄电池电能的补充、空调系统等很多附件都需要由皮带来带动工作,若皮带工作状态不好(如过松或失效),则会引起充电不足、温度升高得过快;而齿型皮带用于曲轴和凸轮轴之间的传动工作,所以必须保证其传动的精确性。检查这两根皮带有无损伤、硬化、龟裂、剥落、磨损和纤维松散等,若有则须给予更换。 1.5定期清洗水箱 定期清洗水箱也是发动机保养项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发动机水箱生锈、结垢是最常见的问题。锈迹和水垢会限制冷却液在冷却系统中的流动,降低散热作用,导致发动机过热,而造成发动机机件的损坏,严重会造成活塞烧顶和气缸壁与活塞环因过热摩擦而烧蚀剥落。所以必须除去其中的锈迹和水垢,使得发动机冷却得以正常,在高速运转过程中不会出现过热而造成对发动机的损害。 2汽车保养中底盘传动分析 2.1传动系的维护与保养 2.1.1离合器的检查 离合器在使用中必须保证其能够做到分离彻底和接合柔和。检查离合器的自由行程,若其自由行程变大,则膜片弹簧不能充分压缩,这样就会造成分离不彻底,挂档难,严重的会造成发动机起动困难甚至会熄火。 若变速器和主减速器有油液泄漏的应视情况给予修理和维护。当汽车一起步时若有“咔咔”的异响传出,那么就应检查传动轴万向节的间隙和主减速器的间隙。为安全起见,能调整的给予调整,不能调整的就给予更换。 2.1.2行驶系统的保养 四轮定位时不可忽视的项目:底盘的维护与保养中四轮定位是必不可少的项目,若四轮定位的六个参数(前轮:主销后倾、主销内倾、前轮外倾、前轮前束;后轮:后轮外倾、后轮前束)有变化则会影响到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如行车时跑偏以及制动时出现跑偏现象)和加速汽车机件的磨损(如半轴轴承的过早磨损和轮胎的异常磨损)。在做四轮定位时千万别忘了还有左右轴距、车身高度(也即汽车重心)和轮胎气压的测量,若两边轴距不等也是引起行车跑偏和制动跑偏的一大因数,若车身高度两边不等(即重心倾向一边)也会引起行车跑偏,犹其最为明显表现的是制动跑偏。 2.1.3悬挂系统的维护与保养 悬挂系统中的减震器失效或损坏,将会直接影响到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同时也会影响汽车其它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和车身高度。因此,减震器的检查与保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当汽车在不平路面上行驶10―15公里后,用手摸摸减震器外壳,若不发热则表明减震器可能由于缺油或主要零件损坏,已失去减震作用,应拆下检修或更换新件。如果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出现不正常的连续震动或根本不震动,应仔细检查减震器是否漏油,若是漏油应给予排除。 2.1.4转向系统的维护与保养 车辆每行驶40000km-45000km清洗保养一次动力转向系统,或遇转向困难系统渗漏,更换动力转向机配件后,须清洗保养一次。清除系统中有害的油泥、漆膜,清除低温时的转向困难,制止并预防动力转向液的渗漏,清除转向噪音,彻底更换旧的制动转向液。在做这些时不忘检查转向限位销是否有变型或磨损过度,若有限位销帽磨损则更换销帽,若连销也磨损的则整套给予更换。还有就是当转向轮被打直时,方向盘是否回到正确位置,若没也须给予调整。 2.1.5制动系统的维护与保养 经常检查制动液面高度,不足就给予补偿,若变质就得更换;检查制动总泵和制动分泵有没漏油,若有的则须给予更换。当车辆每行驶50000km时须给制动系统油路清洗保养一次,或遇ABS反应过早过慢时都应清洗保养一次。清除系统中有害的油泥漆膜和胶质,清除超高温或超低温时的工作失灵,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制动液变质过期,彻底更换旧的制动液。当制动时出现有偏刹(即制动时车辆跑偏)。 3制动系统的保养及其分析 3.1定期检查制动液高度 若制动液液量不足会使空气进入,制动会变得不灵敏。因此,最好每月定期检查制动液液面高度,注意制动液液面是否出现明显下降,品质是否变差,如果是就应及时添加或更换。制动液应达到收纳罐的基准线,若制动液比前一次检查大量减少时,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很大,有可能发生漏液。同时,手动挡车装有离合器,这也需要注意其液量,如果液量减少而进入空气,就不能有效制动。 3.2制动系统需保持干燥 传递制动力的制动液有极强的吸水性,如果有水进入制动液,在制动过程中摩擦产生高温会使水汽化,气体在制动液中被压缩,这就会造成制动减效甚至失效。在制动器潮湿时,车主最好是到维修点进行吹干处理,一方面恢复制动系统制动功能,另一方面也将由雨水带入的泥沙吹走,减少它们对制动系统的破坏。制动液一般是每行驶50000公里就应更换一次,若长期在潮湿地区行驶,换油周期要适当缩短。 3.3异常情况仔细查 在车辆托底时很有可能会碰到制动液管;制动时汽车明显向左或向右跑偏;将制动踏板踩到底,但制动效果不明显,并且连续踩制动踏板效果也无改善。车辆托底后踩几脚制动,下车检查一下油管有没有变形或者漏油;汽车跑偏是前轮制动不同步所致,极易因制动抢左(右)而发生事故,特别是在高速行驶时,必须马上到修理厂进行制动调校;制动效果很弱有可能是因制动系统内混有了气体,需要到专业的维修站修理;如出现踏板过软、行程过长等问题,也要注意到维修点进行检查。 3.4缓速器的经常性养护 除车辆每行驶2个月或2万km时缓速器要进行一次专业维护外,驾驶员还要进行日常的清洁和维护。 车辆每行驶5000km应清洗一次电涡流缓速器,如车辆在粉尘或泥浆多的地区的道路上行驶,则应注意及时清除转子和定子上的污物,以保证电涡流缓速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得到有效的散发。 汽车保养论文:谈下雪天的汽车保养 车辆在严寒的冬季行驶时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尤其是在恶劣天气中行驶时更需要注意操作方法,这样才能避免危险。因此在冬季要提早对车进行养护。 车窗结冰勿用开水浇 冬季停在户外的车辆上经常会结一层冰霜,常见的结冰部位有车门、天窗、制动器、轮胎、手制动等处,这给车辆行驶带来麻烦,有些心急的车主就会直接拿开水浇。 若要除冰,可以先启动发动机,打开车中的暖风,用汽车玻璃专用冰雪铲,自冰缝间慢慢铲除冰块。若没有冰雪铲,可用大一点的硬质塑料瓶盖扣在玻璃上慢慢刮。 需要注意的是,在有冰冻或者冰冻尚未完全除尽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开启天窗,因为强行开启,容易使天窗电机及橡胶密封圈损坏。一定要等车内温度上升至天窗玻璃与密封胶框解冻后,方可打开。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最好将车辆停放在室内。若只能停在户外,也应选择朝阳、避风、平坦、干燥的地点停放。同时,将空调置于内循环位置,以防风挡被冻结。 制动不灵及时检查 冬季气温低,制动液会变得比较黏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制动系统的正常使用,从而降低制动的灵活性。另外,湿滑的地面使摩擦系数变小从而也会造成制动不灵。 保持制动系统的良好状态,平时要注意检查制动液多少,使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调整好手制动的松紧度,停车时一定要拉上手制动。另外,经过夏季的长期使用,应调整离合器的自由行程量,使离合更精确。同时,要及时检查轮胎,胎压要达到汽车厂家的规定范围。胎纹太浅应及时更换新胎。 雾气蒙窗请开冷风 在冬季,因为驾驶室内外温差较大,遇上空气湿度较大的天气,经常会有雾气附着在玻璃上,从而影响驾驶者的视线。 用冷气对着前挡风玻璃吹,以此缩小玻璃内外的温差,达到除雾的效果;或者使用车内的除雾加热装置达到后车窗除雾。 不要急加速、急刹车 冬季雨雪天气较多,路面湿滑,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系数降低,驾驶员对车辆的控制变得困难,如果操作不当,还可能使车辆发生侧滑。 起步或行驶过程中千万不要猛抬离合器和急加速,也不要猛转方向盘,匀速行驶,并控制车速,不要太快。 在车辆需减速时,可采用换低挡的方法,充分使用发动机制动。尽量少用紧急制动,或者采用点制动的方式。行驶过程中,适当加大前后车辆的间距,以防突然制动,同时也要注意和左右车辆的距离。 保证行车时视线不受影响 大雪过后,在启动汽车之前必须清除汽车挡风玻璃、大灯、反光镜上的积雪,保证行车时视线不受影响。最好在手边预备一块棉布,可在行驶途中停车时擦拭车窗内侧雾汽和反光镜,保持良好的视线。如果有条件,可以在车内玻璃上涂抹专门的用品以减少结雾。 大雪覆盖的公路会使启动汽车变得困难,为了能够顺利进入车道,最好稍微前后移动一下车,或者用雪铲清除车前的积雪。点火后轻踩油门,不要使车轮空转,否则车轮会越陷越深。 在行驶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着周围的车辆和行人,和前车保持足够的距离,要时刻准备着提前刹车,当发现和前车的距离在缩短,不管什么原因马上收油减速并将脚放在刹车踏板上准备刹车。 别摘档踩刹车或空档滑行 除了要停车的时候,不论有没有ABS,都千万别摘挡踩刹车或是空挡滑行。挂低挡刹车可以借助发动机的减速作用更快地降低车速。对于没有ABS的车,摘挡刹车很容易导致轮胎抱死,如果前轮抱死则对行进方向失去控制能力,车会向惯性方向移动,使操纵方向盘失去作用;如果后轮抱死,车则会横向甩尾,方向更没法控制。当然即便是挂着挡刹车,在没遇到突发情况时也不要一下将刹车踏板踩死,应逐渐加力。如果速度较高或需要尽快刹车,可以直接减挡并刹车。 另外,雪天行驶时要经常注意油表,长时间低速行车和起步停车耗油量大,要及时加油,以免车辆抛锚,造成交通堵塞。 在雪天停放汽车要更加注意 如果地上有积雪,泊车时最好别泊在雪地上,以免对轮胎产生伤害。汽车雪天如果长时间停在室外的话,玻璃和门边的胶皮因为寒冷会被冻住,上车之后不要马上使用门的升降器,要等到车内温度升高后再使用,避免玻璃脱出、电机烧损等不必要的麻烦。为对付玻璃上的结冰,可准备一个硬质塑料刮片。当玻璃上有雪和冰时,使用塑料刮片除去。除冰雪时要防止把玻璃刮伤,塑料刮片不能来回刮,应该向同一方向推。 当然,使用专用的玻璃冰霜铲就更加方便、快捷了,而且不冻手。车窗和车体上的积雪,则可以用柔软的小扫帚清除。比如家用扫床扫帚,最好是软塑料毛刷的,不伤车漆,也不怕潮湿。 汽车保养论文:长假出行前后的汽车保养 自驾游车主通常在驾车出游前对车辆所做的检查包括:启动时,车辆有无异响;各个车灯能否正常工作;制动系统是否正常;油路是否正常;机油、汽油有无漏油;输油管路是否老化;雨刷器能否正常工作;汽车轮胎有无裂纹或裂道;胎压是否合适;轮胎有无松动现象;备用轮胎是否可以正常工作,此外,还要到专业的汽车维修保养机构做长假前的例行保养和检查。最后,在以上这些基本检查做完以后,还有几项至关重要的检查也不容忽视。发动机 在长假旅行前一定要提前对发动机进行保养清洗,并检查发动机的机油和防冻液的使用情况,不足的要及时添加,过期的要及时更换。发动机的保养清洗主要在润滑系统、燃油系统、冷却系统等方面。一般情况下,车辆每行驶5000~10000千米时就需清洗保养一次,此外,在发动机噪音过大、加速无力、水温过高时也需清洗保养。Wynn's61610发动机润滑系统安全高效清洗剂能安全溶解和去除油泥与漆膜,提高发动机缸压并降低油耗,减少新机油的污染。Wynn's64328发动机润滑系统超强保护剂,能防止发动机过度磨损,阻止机油渗漏,防止油泥和漆膜的沉积。 变速器 在长途出行之前,变速器的保养也是很重要的。Wynn's高效自动变速器清洗剂64401能有效清除有害的油泥和漆膜沉积物。清洗剂后,加入一瓶Wynn's高效自动变速器保护剂64506到变速器内,能恢复密封垫和O形圈的弹性,阻止和预防密封泄漏,使变速器换挡平顺,提高动力输出。 转向系统 动力转向系统控制着汽车的方向,能保证车辆的转向安全。动力转向液经常处于持续极压和高温的工作环境下,所以一段时间后会被污染劣化,失去润滑性能,导致漆膜等沉积物生成,使汽车出现转向困难、方向盘发抖等故障。Wynn's动力转向系统清洗剂62409能有效清除漆膜和沉积物,防止转向困难和元器件过早磨损。一般汽车每行驶40000-45000千米,其转向系统就需要清洗保养一次,或出现转向困难、系统渗漏等问题,更换动力转向机配件后,也须清洗保养一次。Wynn's动力转向系统保护剂64805能阻止和预防油封泄漏,延长动力转向液使用寿命恢复油封和O型圈弹性,消除转向噪音。 除了在长途旅行前对爱车进行发动机、变速器、转向系统方面的保养之外,还要对爱车的蓄电池进行检测、保养或更换,以免在旅行中出现因蓄电池没电造成的发动机不能点火的问题。 经过连续数天的长途运行,在长假后也需要对于车进行彻底检查,包括对车身外观及漆面、轮胎、全车油液和水液的检查等。在这些检查结束之后,还要清洗发动机油路。目前各省市地区提供的油的质量存在一定差别,甚至有些油品质量不合格,若加了这样的油品对发动机和油路的损伤极大。如果使用了低标号汽油或者劣质汽油,一方面发动机会产生爆震、噪音;另—方面容易使排气管触媒(即三元催化净化器)失效,这时发动机常会表现无力,油耗增加,严重的甚至会损坏发动机内部零部件。 发动机舱内部件的检查也是至关重要的。长假期间空气滤清器在这段时间就有可能吸附过多的灰尘,形成阻塞,严重的还会造成发动机进气不畅,动力下降。因此,对空气滤清器进行检查也是十分必要的。 制动系统对于汽车的安全行驶至关重要,因此制动系统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透过轮胎铝合金钢圈目测到的制动碟表面应该光滑。如果有明显凹槽,可能是车辆行驶在砂石路面上时,一些细小的砂石卡在制动碟与挡泥板之间,不断磨擦制动碟的表面形成的。发生这种情况时,车辆在行走时可能会发出“当啷、当啷”的声音,在有些情况下车主在拖刹时还会听到尖叫声。 最后应该检查内饰地毡和底盘是否“受伤”。 汽车保养论文:浅议汽车保养课程的教学方法 摘要:当今社会,汽车走进了我们寻常百姓家,成为了我们身边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与汽车保养有关的职业已经成为了我们当今社会现阶段公认的热门职业,很多中职学校都开设了与汽车保养有关的专业,但是作为学校要培养高技能型汽修人才,如何高效地让学生掌握这种保养技术,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将简要谈谈汽车保养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汽车保养;教学方法 汽车保养是指根据车辆各部位不同材料所需的保养条件,采用不同性质的专用护理材料和产品,对汽车进行全新的保养护理的工艺过程。 汽车保养在汽车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据统计,汽车维修100%=日常保养70%+维修换件20%+的故障诊断10%,由公式可以简单的看出,汽车维护与保养是在汽车维修的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汽车的维护与保养是我们每天在工作中做的最多的,也是最脏最累的。现代的汽车保养主要包含了对发动机系统(引擎)、变速箱系统、空调系统、冷却系统、燃油系统、动力转向系统等的保养范围。 当前,我国十分注重汽车保养专业人才的教育工作,将汽车保养专业建设为全国重点扶持的专业,也充分说明了汽车保养的重要性,我校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专门开设了汽车保养的专业,为一些汽车维修保养企业定向培养和输送人才。 汽车保养项目有哪些?汽车是个很复杂的大机械,在运行中各机械部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磨损,加上外界人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汽车的损耗。根据汽车的行驶状况,厂家都会制定相应的汽车保养项目,常见的保养项目有哪些呢? 项目一、小保养 小保养的内容:小保养一般是指汽车行驶一定距离后,为保障车辆性能而在厂商规定的时间或里程做的常规保养项目。主要包括更换机油和机油滤芯。 小保养的间隔:小保养的时间取决于所用机油和机油滤芯的有效时间或里程。不同品牌级别的矿物质机油、半合成机油、全合成机油有效期也不尽相同,请以厂商推荐为准。机油滤芯一般分常规及长效两种,常规机油滤芯随机油一起更换,长效机油滤芯使用时间更长。 小保养中的用品:1、机油就是发动机运转的润滑油。能对发动机起到润滑、清洁、冷却、密封、减磨等作用。对于降低发动机零件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意义。2、机油滤芯机是过滤机油的部件。机油中都含有一定量的胶质、杂质、水分和添加剂;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各部件摩擦产生的金属屑、吸入空气中的杂质、机油氧化物等,都是机油滤芯过滤的对象。若机油不作过滤,直接进入油路循环,将会对发动机的性能和寿命产生不利的影响。 项目二、大保养 大保养的内容:大保养是指在厂商规定的时间或里程,进行的内容为更换机油和机油滤芯、空气滤芯、汽油滤芯的常规保养。 大保养的间隔:大保养是基于小保养的存在,一般这两种保养交替进行。间隔因汽车品牌差异各有不同,具体还请以厂商推荐为准。 大保养中的用品:除了更换机油和机油滤清器之外,汽车大保养中还有以下两个项目:1、空气滤清器。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吸进大量的空气,如果空气不经过滤,其中的尘埃会加速活塞组及气缸的磨损。较大的颗粒进入活塞与气缸之间,还会造成严重的“拉缸”现象。空气滤芯的作用就是滤除空气中的灰尘、颗粒,保证气缸中进入足量、清洁的空气。2、汽油滤清器。汽油滤芯的作用是为发动机提供清洁的燃油,过滤掉汽油的水分及杂质。从而使发动机性能达到最优化,同时也为发动机提供了最佳保护。 通常,在进行汽车保养时,作业人员会根据车子的具体情况做其他检查,还会增加其他保养项目,比如发动机相关系统的检查清洗养护、轮胎的定位检查、各紧固部件的检查等等。 了解了汽车保养的有关知识后现在来谈一下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在现在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对学生的培养需求了。现在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我通过不断摸索研究和尝试,在汽车保养教学方面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 我这里列举出一些方法。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讲授教学法;2.对话教学法;3.启发式教学法;4.故事教学法;5.纲要信号教学法;6.案例教学法;7.交际教学法;8.六步教学法;9.“三主”“四式”导读法;10.讨论教学法;11.读书指导法教学法。二、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2.问题教学法;13.尝试教学法;14.创造教学法;15.指导自主教学法;16.自学辅导教学法;17.发展性教学法;18.发现法;19.探究式教学法;20.支架式教学法;21.抛锚式教学法;三、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22.演示教学法;23.参观教学法;24.直观教学法;25.角色扮演教学法;26.示例演练教学法;27.全身反应的教学。四、实际训练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28.练习教学法;29.实习作业法;30.实验教学法;31.反馈教学法;32.范例教学法;33.变序式教学法;34.程序教学法;35.迁移教学法;36.目标掌握教学法;37.结构教学法;38.五段教学法;39.试误教学法。五、情境陶冶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40.情境教学法;41.游戏教学法;42.快乐教学法;43.活动教学法;4.和谐教学法;5.“非指导性”教学法;46.暗示教学法;47.认知冲突教学法;48.“任务驱动”教学法;49.合作教学法;50.体验式教学法;51.参与式教学法。目前我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最多的就是小组讨论法与项目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法比较容易使用而且效果又最好。不过不论哪种教学方法,都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并给学生设置工单任务,完成任务后让学生们进行自我评价、组内互评与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我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汽车保养方面的教学的,目前来看这种方式的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汽车保养论文:浅谈夏季汽车保养 [摘 要]:汽车,这个现代物质文明象征的词语,如今早已进入我们的视野,已经在工作当中,还是生活之余,它都能触手可及,然而,对于汽车的保养,许多人都知之甚少,尤其是夏季的汽车保养,更是学问多多,至关重要。 [关键词]:夏季 汽车 保养 汽车是现代交通运输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汽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利用率的提高。从保养管理的效能和环保的观点出发,目的是延长使用寿命。 1 汽车存放现状 就分局而言,着公路养护里程不断的增加,生产、工作与生活用的汽车拥有量也随着增多,造成存放车位紧缺,这是当前急须解决的困难。 爱护公物,是每个管理人员心灵、行为的体现,而决策机关优先考虑的问题。例如:儋州市公路分局在二二年,汽车只有五台,停车位设有七间,现在目前的汽车已达到了十多辆,比原来 多了好几倍,停车位不能满足汽车的存放,有些只能露天存放,夜间露天停放,也会给汽车外壳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 夏季汽车保养 多变的夏日,特别地处海南,时而酷署,时而乌云密布,酷暑使到汽车外皮烫人,路面尘飞烟滚,或是路面泥宁,这对汽车损容不少,特别是汽车半路抛锚会比高温酷暑更折磨人,提前做好保养至关重要。 2.1发动机运用护理 高温情况下,发动机经常带动空调制冷,要比平常多消耗20%至25%的动力和15%的汽油,要及时补充。此外要防止发动机过热,注意风扇皮带不能沾机油,以防打滑,皮带要尽量保持松紧适度。途中休息时尽量选择阴凉处,并打开发动机罩通风散热,另外还要注意高温天气油箱加油不能过满。晚上工作完毕还要做好发动机的清洁、检查和必要的防腐工作 2.2车胎保养 充气轮胎内的气体也会热胀冷缩,要仔细观察,轮胎是否鼓包,还要经常测量胎压,保轮胎气压在规定的指标范围内; 停车应选平地,避免将车辆停放在有尖税凸起或锋利石子的路面上,不要接触石油产品、酸类物质或其他会使橡胶变质的物料。不要在停车后转动方向盘。轮胎过热应停车散热。严禁泼水降温。 2.3防油、水过度蒸发 高温时,冷却水、蓄电池电解液、机油蒸发较快,应注意盖严油箱,防止油管渗油,经常检查冷却箱水位(风泠发动机没有冷却水箱)、下曲轴箱机油油面高度、制动液液面高度、蓄电池内电解液密度和液面高度及蓄电池外壳的完好状况。 2.4防汽车自燃、自爆 高温可能使汽车的一些部件膨胀变形,轻者加速部件磨损,重者烧坏机件。长时间使用车载空调也会导致汽车电路系统过热,甚至导致汽车自燃。 汽车自燃多出现在电短路,必须经常检查蓄电池接线柱接头的紧固、发热状况和束缘的状况,恃别是布设经过发热区束的缘状况。 在行驶过程轮胎自爆也很危险,行驶过程轮胎自爆会导致方向失灵造成翻车,也会引起自燃。 为防止发生自燃时束手无策,必须经常检查灭火器。 2.5防润滑油氧化变质 润滑油易受热变稀,抗氧化性变差,易变质,甚至造成烧瓦轴等故障。因此,应将下曲轴箱和齿轮箱里的机油及变速器主降速器的齿轮油换上夏用润滑油,经常查润滑油数量,油质情况,并及时加以更换。 2.6防冻液不可少 防冻液中含有某些结冰点较低的化学成分,不但耐低温,也耐高温,在接近200摄氏度时才会“烧开”,能使发动机保持合适的工作温度。因此夏季在水箱里灌装防冻液,就不易遭遇汽车水箱“开锅”了。 夏季气温较高,防冻液容易蒸发损耗,必须经常检查防冻液箱里防冻液量,不足时必须及时补充。 2.7防止进水 汽车空滤芯多为纸材合成,受潮时进气阻力会增大,造成车辆加速无力,甚至锈蚀发动机内部机件。因此雨天行车时一定要小心,路过水坑时要降低车速且匀速。还要防止砂尘落入车头内影响各部件正常工作和发现各部件奇异现象,应立既排除隐患才行使。 2.8防雷击 暴风雨时不要急于行车,可以找个安全的地方停车等待,停车时切记将天线收起,不要停在树下,以防止雷击。 2.9防制动失灵 高温时各种液体都更易蒸发,应适当缩短制动液更换周期。此外在制动过程中,部分能量会转化成热量被制动系统吸收,长时间制动会使制动磨擦片或制动蹄片温度过高,以致出现制动失灵。在频繁制动情况下,应多使用低档位制动功能。 3、管理 实行专人专车保养,加强培训,提高机械化操作技能。抓好汽车司机的管理工作,确保分局养护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分局与汽车司机应签订岗位责任书。 分局每月或季度应对车辆进行检查,主要是对执行制度、交通规则、车辆保养、节约用油等方面进行评议,对管理较好的给予奖励,对管理不好的给予惩罚。充分利用资金进一步完善设施建设,做到一车一库,使汽车保养得更好,减少经济损失。 4、结束语 随着现代科学不断发展,新款式、新工艺、新材料的汽车层出不穷目不暇接,关注和吸收新的汽车知识,作为一个从事汽车管理工作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并掌握好新的科学技术,才能及时诊断和分折每一个问题,作出科学的判断,防患于未然。 汽车保养论文:浅析汽车保养的误区与对策 摘 要:随着家庭购车数量增多,对私家车进行正确保养与使用逐渐成为使用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只有养成正确的用车习惯,才能保障汽车安全运行。结合我国汽车保养,从用油与汽车使用误区,对改进对策进行了简要的探讨与阐述。 关键词:汽车保养;机油使用;汽油使用 随着私家车数量增多,私家车车主越来越重视对汽车进行简单的保养与经济使用。车主们都希望让爱车保持良好的车况,在降低用车成本的同时,降低维护费用。要做到这一点,车主必须掌握汽车保养基本知识,纠正汽车保养误区。 一、汽车用油误区与对策 1.机油使用误区与对策 (1)误区一,是多加机油,认为这可以减小内部机件磨损 如果发动机内部机油不足,就会让发动机运动机件出现润滑不良的现象,进而加剧磨损,出现轴瓦与曲轴事故。但是,如果加入太多机油,发动机在工作时连杆大端、柄销就会对机油产生大量搅动,在曲柄结构阻力增大的同时,输出功率减小,出现烧机油现象。因此,机油不是越多越好,正确的机油注量是机油液面位于油尺刻线间。 (2)误区二,认为机油越黏稠越好 实际上,每辆车机油黏度要求不一样。因此,在机油选购时,必须根据黏度等级,选择适合车主驾驶习惯以及环境温度的黏度。如:在高温季节出行的车辆或者车主经常转换转速的情况,长时间的高速运动会让发动机始终处于较高的温度状态,此时如果使用性能不足的机油,就很难让内部摩擦形成油膜,造成机件磨损。因此,最好使用黏度较高、耐热的机油,如:SAE15W-50、SAE10W等,不断提高润滑效果。 对于冬季,则应该考虑发动机性能与低温环境下机油本身黏度,如果使用黏度较高的机油就会增加蓄电池、起动机损耗,还会由于内阻过大而降低输出功率,增加油耗。因此,一般使用较稀的机油,如:SAEOW-40、SAE5W-30等。 2.汽油使用误区与对策 (1)误区一,汽油标号越高越好 事实上,汽油标号是抗暴能力的参数,和油品质量、纯净度。燃油经济性没有太大联系。如果低压缩比的发动机盲目使用高标号汽油,不仅会浪费金钱,还会影响发动机燃烧,在气缸内积炭不断增加的同时,动力不能正常发挥,长此以往,就会对发动机造成严重的损害。为了控制这种现象,必须根据发动机缩比选用对应的汽油标号。一般7.5~8.0的压缩比应该使用90号的车用汽油;8.0~8.5的压缩比应该使用90~93号的车用汽油;9.5~10的压缩比应该使用95~97号的车用汽油。对车主来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根据油箱盖或者说明书使用燃油标号选用汽油。 (2)误区二,只加半箱汽油,当燃油量警告灯亮起时也不及时加油 这种做法会让燃油泵得不到冷却,最终在发热中烧损。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电喷汽油发动机使用的是内装式燃油泵,也就是让燃油泵安装在燃油内部,根据燃油情况冷却。针对这种现象,必须禁止燃油少或者无油的情况下,进行燃油泵运转,以避免将其烧毁。 二、汽车使用存在误区与对策 1.车辆行驶误区与对策 (1)误区一,认为较低的转速能让行驶更加省油 从发动机曲线速度来看,不管是柴油机还是汽油机在低转速的过程中,有效的燃油效率都会让其处于较高水平。同时,长时间的低速度工作,会让油耗上升、在燃烧不充分的同时,增加积碳,让汽车动力下降。 (2)误区二,车辆空档滑行 部分车主在下长坡时,不喜欢挂空档滑行,而是以刹车控制速度,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自动变速器的车辆一般不允许空挡滑行,特别是高速行驶应该严格杜绝空挡滑行。它的主要原因是,车辆在高速运动时,内部齿轮机的转速很大,需要比低速时更多的变速器进行冷却和润滑。如果此时是空挡档滑行,很可能出现发动机速度降低到怠速状态,在自动变速器只能供应怠速油量的情况下,就不能满足快速运转的齿轮机结构。另外,如果汽车下坡,汽车制动系统容易失灵时,就很容易出现事故。正确的做法是,使用刹车减速,再挂上L或者S等低速挡位,在充分运用发动机制动的同时,进行断续性刹车,这样不仅安全,还能保障制动系统的使用寿命。 2.蓄电池使用误区与对策 (1)误区一,从来不给蓄电池充电 这样很容易造成蓄电池过早损坏,原因是汽车上的蓄电池使用的是定压充电方式,不可能让蓄电池完全充电。因此,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电池就会造成蓄电池硫化,进而让容量降低,严重时还会让蓄电池报废。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应该2~3个月充一次电。 (2)误区二,不间断地使用起动机,让蓄电池由于过度放电而损坏 由于冬季使用冷起动相对困难,很多车主就使用起动机,长此以往就会影响蓄电池放电,进而损坏电池。正确的方法是,起动时间控制在12秒,两次起动间隔时间必须在1分钟以上。 综上所述,汽车保养误区与错误的用车方式都会损害汽车寿命、性能,进而影响驾驶安全。因此,在汽车使用中,车主应该多掌握汽车使用与保养方法,养成正确的用车习惯,才能保障汽车安全运行。 汽车保养论文:汽车保养常见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 要:汽车的生命力,对于每一个车主而言,定义自然不尽相同,驾驶是其中“健康”的重要因素,而保养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懂得如何驾驶好爱车,更要懂得如何养护,只有细心保养,汽车才能像美女一样,容光焕发。一些车主在对汽车做保养时,为了节约资金不去专业的保养机构,而是亲自动手进行基本保养。因为这部分车主可能并不具备汽车保养的专业知识,在汽车保养中常常想当然,以致走进误区不能自拔,反而弄巧成拙,导致机件损坏,或酿成机械事故。笔者就一些汽车保养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汽车;保养;对策 1 汽车保养 所谓汽车保养是指保持和恢复汽车的技术性能,保证汽车具有良好的使用性和可靠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⑴车体保养。车体保养又习惯称汽车美容。主要目的是清除车体外和车体内的各种氧化和腐蚀,然后加以保护,尽量突出车的“美”。它主要包括:车漆保养,坐垫地毯保养,保险杠、车裙保养,仪表台保养,电镀加工保养,皮革塑料保养,轮胎、轮毂保修,挡风玻璃保养,底盘保养,发动机外表保养等。 ⑵车内保养。车体保养是为了使车永葆青春,车内保养的目的则是让汽车行驶几十万公里无大修,保证汽车处在最佳的技术状态。它主要包括:润滑系、燃油系、冷却系、制动系、化油器(喷油嘴)的保养等。 ⑶车体翻新。如深划痕的诊断、治理,多材料保险杠修复,轮毂(盖)的硬伤修复,皮革、化纤的材料翻新,发动机的颜色翻新等。汽车保养分为定期保养和非定期保养两大类,定期保养有:日常保养、一级保养、二级保养;非定期保养有:磨合期保养和季节性保养。汽车保养的主要工作不外乎清洁、检查、紧定、调整和润滑等内容。但随着科学技术和汽车工业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各种先进技术在汽车上广泛应用,使未来汽车逐渐走向智能化,因而汽车保养的内容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汽车保养是一项技术性比较高的复杂工作,单靠司机本人难以完成,需要到汽维修企业去进行。而现在在我国还有一部分汽车维修企业死抱着传统的保养观念不放,保养设备和工具陈旧落后,保养方法手段还是老一套,跟本不适应现展的需要。此外,还有个别维修企业的服务质量堪忧,为谋取暴利“黑箱作业”,保养中以旧充新、以劣充好,保养费、换件费漫天要价。 2 个人保养常见问题与对策分析 ⑴螺栓越紧越好。汽车上用螺栓、螺母联接的紧固件很多,应保证其有足够的预紧力,但也不能拧得过紧。若拧得过紧,一方面将使联接件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另一方面将使螺栓产生拉伸永久变形,预紧力反而下降,甚至造成滑扣或折断现象。 对策:可以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在一些汽修论坛咨询,该款车某部位螺栓的规定拧紧力矩。 ⑵传动皮带越紧越好。汽车发动机的水泵、发电机都用三角皮带传动。如果把传动带调整过紧,易拉伸变形,同时,皮带轮及轴承容易造成弯曲和损坏。 对策:传动带紧度一般应调整到按压皮带中部时,其下沉量为两端带轮的中心距的3%至5%为佳。 ⑶机油越多越好。如果机油太多,发动机在工作时曲轴柄和连杆会产生剧烈搅动,不仅增加发动机内部功率损失,而且还会因激溅到缸壁上的机油增多,而产生烧排机油故障。 对策:机油量应控制在机油尺的上、下刻线之间为好。 ⑷车下滴漏出一滩莫名其妙的液体。一般而言,造成滴漏的原因是连接冷却液箱和发动机间的橡皮管有裂缝。 对策:变质的冷却液防锈品质下降,不但容易导致散热器、管路、软管等部件的损坏,而且因冷却液的主要成分是乙二醇,滴漏到地上也会造成环境和空气污染。但我们很难通过目测判断冷却液是否变质,所以要定期更换冷却液,切莫等到出现故障再去修理。一般建议车辆每行驶4万公里或两年须更换新的冷却液,另外每两年须更换冷却风扇皮带。 ⑸发动机点不着火。启动系统出现故障很可能是电瓶生锈或者电瓶滴漏造成的。因为发动机的启动是靠电瓶的电流推动火花塞点火完成的。 对策:每一两个月要查看电瓶内的电瓶液是否充足。如果不足,可添加蒸馏水至适当的高度。目前轿车大都采用免维护电瓶,则不可擅自加水。此外,每年都要检查一下电瓶的正负端接点有无生锈或污浊的现象。如果有,要及时到4S店清除干净,以保持电路的畅通。电瓶修复后,可延缓电瓶的报废时间,减少资源浪费和废弃电瓶对环境的污染。 ⑹发动机排气的噪音大废气排放量多。发动机的废气经高温发生氧化作用,很可能导致排气系统泄漏。 对策:检查排气系统的管路、接口处是否被废气腐蚀,接口垫有没有被冲坏。若发现排气系统泄漏应及时修理或更换泄漏的部件。每年检查一次不仅可以保证排气系统正常运转,更重要的是减少尾气中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⑺汽车油耗增加。油耗增加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见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是对轮胎气压的检查。轮胎胎压不足不仅会导致行驶阻力增加,造成油耗上升,还会影响轮胎的使用寿命。 对策:自备胎压测量器,经常检查轮胎气压。切记不要忘记备胎的检查,以免急需更换轮胎时,才发现备胎已经没气了。气温高时胎压会比平时高一些,因此在冷天或阴凉处测量胎压比较准确。时常轮胎每行驶1万公里要互换位置,避免前后磨损程度相差太大。如果需要更换磨损严重的轮胎,最好两个或4个一起换,纹路相同的轮胎可以前后交叉更换。另外,折线花纹的轮胎有助于节省燃油。 汽车保养论文:汽车保养维修及管理工作探讨 【摘要】汽车保养是一项预防性的技术活动,主要用于机械零件、电子控制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磨损与失效进行维修养护。尤其是在油田生产中,车辆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油田企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车辆能否安全有效地运行,关系到油田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以及油田工作的效率,甚至关系到油田生产的安全性。本文主要阐述车辆的维护维修及如何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 【关键词】汽探讨车保养;维修;管理 对于油田用汽车技术性能随着工作时间、工作前度及行驶里程的增加和各种工作环境因素影响的转变,导致其可靠性、动力性、工作性等方面逐渐变差。因此,在汽车的使用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保养,可以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防止发生故障和事故,且有效延长了使用寿命。 1.车辆维护周期的确定 车辆保养周期是在出车前、行车中和收车后。要确定汽车保养周期,应取汽车里程为基本依据,对于不使用里程考核、统计的汽车,可用时间间隔确定养护周期。定期的维护间隔里程应根据车辆行驶里程数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汽车不同的使用条件,由省级交通管理部门确定;通过使用时间间隔确定车辆的维护周期,可以根据汽车的使用强度和条件不同,参照车辆维护里程周期决定。汽车保养周期方法测定如下: 1.1汽车制造商提供的车辆使用手册规范在每辆新汽车的附件材料中,都附带车辆使用说明书。它不仅介绍了汽车的使用、操作方法,而且对此车型的维修周期和维修级别的工作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应按照规范的要求严格执行,特别是车辆在初次行驶的过程中应该到工厂指定维修服务站进行维修。 1.2汽车的使用条件与维修周期汽车的使用条件包括:汽车运行区域的地理环境、气候、风沙环境、汽车运行品质,如强度、燃料、润滑。应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和汽车使用手册的规定,调整一、二级保养与维修周期。 1.3汽车新旧程度与维护周期汽车的新旧条件不同,其技术状态的变化速度和故障时的频率、规律也不同。应该根据不同新旧条件的汽车,结合汽车使用手册的规定,调整保养周期。 (1)按照车辆配备的参数手册,严格施行养护工作。厂家售后通常都有比较专业的技术人员,如果需要更换零件,尽可能的避免使用小工厂配件,尽量使用原厂配件。贪图便宜花了小钱,实质是降低了汽车本质,且零件之间的配合率远远低于原工厂产品,因此不能保证汽车的使用寿命。 (2)确定保养工作范围的各种维护操作,技术条件良好的新车,在规范的运行环境下,可适当延长保养周期;若汽车技术条件不好,或适用的环境恶劣,则应适当的缩短保养周期。 (3)车辆用油包含两种:燃油和润滑油。燃料的使用不当,很容易导致燃料过滤器堵塞等现象,促使发动机出现加速不良、怠速不稳、油耗增加等问题,也会使气缸加速磨损,影响了引擎的使用寿命。 2.汽车的保养与修理 汽车保养与修理是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很多,首先需要有良好的驾驶习惯,这是实施安全保证的前提。这就需要培养自身在发车前和行驶下坡前试踩刹车制动踏板的好习惯,并检查车辆制动效果的良好性。避免让汽车在存在隐患的状态下长时间的工作,发现问题应及时检查和排除故障。汽车修理是为了消除故障或发现隐患,使失去工作性能的车辆、装配和组件恢复技术性能,以确保继续使用车辆而采取的恢复性修理工作的总称。 汽车修理是为了消除故障或发现隐患,使失去工作性能的车辆、装配和组件恢复技术性能,以确保继续使用车辆而采取的恢复性修理工作的总称。汽车维修在车辆管理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技术的概念,有其特定的内容和来源。修理和维护,虽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二者是不可互换的。针对汽车而言,做好汽车维修工作,可以大幅度减少汽车修理的数量,甚至可以免于维修。汽车维修、汽车保养、汽车护理、汽车养护四种概念的提出,在现代汽车技术、汽车维修技术水平及其发展趋势中,汽车保养过程更科学、更准确、更符合目前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实际情况。 汽车保养与汽车维修相对比,其主要优势可分为两个基本点:第一,能够更好地保持汽车零部件的原有状态。零件在正常的工作状态下,一旦拆除后在重新组装,将会破坏原有的配合状态。拆除和组装的次数越多,零件的配合状态就越低;拆除装配零件的数量越多,对汽车的正常使用也会有更大的影响,这是汽车修理无法避免、也不能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第二,汽车保养与维修有效简化了维修、拆装的过程。 3.车辆的安全管理 3.1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车辆进行安全巡回检查,对车辆出车前、行驶中和回队后进行安全检查。出车前检查由车辆驾驶员来进行,及时排除将要投入运行的车辆的安全情况,一旦发现隐患要及时排除,保证车辆在出车前处于正常状态;车辆在井下行驶30―60公里时要进行停车巡回安检,及时发现并排除车辆存在的问题及隐患,保证车辆的安全运行;车辆在回场后,车队要组织人员进行到场巡回安检,及时发现并排除车辆使用后的隐患及问题,为下次出车做好准备。另外,车队还应进行定时巡回安检,对于特殊问题要进行定时专项检查。 3.2完善日常维护保养制度。为保证车辆安全运行,保证生产,就要定期进行维护保养,车辆使用人员要按照保养维护指南和相关规定在时间间隔内对车辆进行认真的维护保养,对台上部分尤其要重视,要时刻保证车辆各项指标都在合格状态,车辆才不至于在工作过程中突然“趴窝”。维护时要对车辆各部件进行调整、紧固、清洁、润滑,要由车辆驾驶员进行一级维护,车队及设备管理部门要进行二级强制维护,按时进行大修,切不可为了保证短期生产效益而拼设备。 3.3安全例会要形成制度。要组织每周和月份的安全例会。定时对车辆驾驶员进行交通安全知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培训,每周进行总结评比,驾驶员之间要经常进行经验交流,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对于以前发生过的事故,要经常进行反思教育,按月份组织驾驶员进行安全规程培训,注重驾驶员的操作技术和安全素质的提高,才能保证安全生产。 4.结语 由于油田作业区都处于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地区,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而存在许多不可控的未知因素。车辆受条件限制,很难时刻保持最佳的状态,气候、天气、地形地貌、地质环境都会对特种车辆的作业产生限制和影响。常在野外作业,道路状况对车辆正常运行是严峻的挑战,路面凹凸不平,承重能力不均匀,宽窄不一,都会对车辆的运行构成威胁。而车辆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生产运行的安全和效率。由此可见,对车辆进行良好的维修维护及安全管理,是油田企业钻井施工可以安全进行的重要保障。 汽车保养论文:冬夏季汽车保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摘 要:现在汽车越来越普及,它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要车主经常进行保养。汽车保养对提高汽车使用性能,延长寿命,保证行车安全具有显著的作用。本文从车主日常保养角度出发,主要分析了冬、夏两季汽车保养应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希望引起广大车主注意。 关键词:汽车保养 轮胎 温度 空调 车辆维护讲究“七分养,三分修”,由此可见汽车保养的重要性。进行适时正确的保养,对提高汽车使用性能,延长寿命具有显著的作用。一部车由上万种零件所组成,因此汽车保养包括的内容很多,同时驾驶员的驾驶习惯、气候条件、道路情况等也都影响着车辆的使用寿命。对车主来说,掌握一定的汽车保养常识是车主用车的基本技能,本文从车主日常保养角度出发,主要分析了冬、夏两季汽车保养应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1 冬季汽车保养 冬季气温低,霜多、雾多、雨雪多,道路容易结冰,车辆面临着冰冷的考验。进行正确的保养,不仅是对车辆的保护,对行车安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车主日常驾车重点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冷却液、润滑油及风窗玻璃清洗液 冷却液的循环流动保证了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温度在一定范围之内,若冷却液冻结了,发动机自然就得不到有效的降温。发动机冷却液防冻性的选择原则是其冰点要比车辆运行地区的最低气温低10 ℃左右。尤其对于某些夏季曾用水代替冷却液的车主,水易结冰,会造成发动机的严重损坏,冬季一定要把水换回冷却液。 润滑油的循环流动除了辅助发动机降温之外,也对零部件起到了很好的润滑清洗作用,随气温的下降,润滑油的粘度增大,导致机件运动时摩擦阻力增大,冷启动困难,甚至烧瓦抱轴。因此,在冬季来临时,应及时将润滑油换成冬季用油或使用多级油。 与防冻液的使用相同,有些车主习惯在夏季用清水代替风窗玻璃清洗液,但在冬季,尤其是寒冷的北方地区,应使用抗冻的玻璃清洗液,这样在冲洗玻璃时才不会上冻,否则会损坏雨刮器,也影响驾驶员的视线。 1.2 轮胎 冬季尤其在北方,经常会出现路面结冰的情况,轮胎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行车安全,因此,在冬季要特别注意轮胎的检查和保养。首先车主要经常检查轮胎的充气压力,考虑到热胀冷缩,冬季轮胎压力可以适当增加,以减少轮胎磨损,但也要注意不可过高,尤其在冰雪天,气压过高会减少轮胎和路面的接触面积以致附着力减少,驱动力无法发挥,影响行车安全。 其次清洁轮胎时,如果有冰雪夹杂进轮胎花纹,可以用温水冲洗,不能用热开水直接冲洗。由于冬季轮胎较硬且脆,行车开始时应以较低的速度行驶一段时间,才能按普通速度行驶。 1.3 雪天保养 雪后车身积雪应及时清扫,停车时最好也不要停在雪地上。雪中含有大量的腐蚀性物质,会侵蚀车漆,使车身失去光泽。同时要注意雪后洗车不能用冷水直接冲洗。当车辆挡风玻璃积雪较厚时,不要直接打开雨刮器,最好用汽车专用的除雪铲将雪铲除。 1.4 暖风系统 轿车暖风系统是利用发动机冷却液的热量进行取暖,通过鼓风机把加热器的热量吹入到驾驶室的。在冬季来临前,应注意检查出风情况、鼓风机运转情况及风管是否通畅等。这里还要强调,冬季虽然不需要制冷,但也应每半个月启动空调制冷系统1次,每次5~10 min,使制冷剂和冷冻油在制冷系统中循环流动,对压缩机及空调系统各部件都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1.5 冬季洗车 很多洗车店洗车后只是大致把车辆表面的水擦去,冬季洗车后若有水残留在门缝、门锁、拉手等部位,很容易造成冻结,因此车主要特别注意。首先冬季清洗车辆应用温水,不能用冷水直接冲洗。其次冲洗后应及时打开车门擦干水迹,防止冻结,洗车最好选择具有烘干功能的洗车房进行。 2 夏季汽车保养 夏季气温高,雨水多,车辆面临着酷暑的考验。夏季汽车保养的很多方面可以与冬季保养相对应进行总结,比如关于冷却液、润滑油及风窗玻璃清洗液的要求与冬季相反,这里不再讨论,只分析夏季最突出的几个问题。 2.1 轮胎 夏季路面温度高,汽车轮胎的使用环境恶劣,很容易出现爆胎的危险,伤及车主的安全,因此,定期检查轮胎气压极为重要。其次,轮胎的工作温度对其使用寿命也有很大的影响,胎温升高,橡胶老化加速,胎体帘布易脱层,尤其对于经常高速行驶的车辆,应注意增加停歇的次数。同时要注意轮胎升温后,不能用泼冷水的方法降温,这会大大降低轮胎的使用寿命,应把汽车停放在阴凉处慢慢降温。 2.2 雨天保养 夏季雨水多,很多车主误认为雨水是帮助车身进行了清洗,事实上雨水虽然使车体表面看似干净了,但雨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会对车漆造成酸性腐蚀,而且雨后车身上的泥水遇到阳光的照射会提高车身表面温度,因此雨天也要勤洗车。雨前通过打蜡保养漆面能产生一层保护膜,起到密封作用,防止雨水对车漆的腐蚀。 2.3 汽车空调 夏季空调的使用频率很高,车内的空间有限,空调系统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车内人员的身体健康,因此空调系统的保养是夏季汽车保养的重点。首先在夏季来临前应进行空调滤清器的清洗或更换,这是进气的第一道屏障,若发生严重堵塞会大大降低空调的制冷效果。还要检查冷凝器表面是否堵塞,因为冷凝器也直接影响空调的制冷效果。其次空调制冷时产生的水蒸气与空气中的灰尘一起附着在蒸发器表面,易滋生霉菌,产生异味,损害车内人员健康,因此,也要注意对蒸发器进行清洗护理。 2.4 漆面保养 夏季气温升高,汽车漆面经常受到曝晒,应经常洗车和打腊。同时贴膜能够有效减少太阳曝晒,降低车内温度。停车时也应尽量将车停在阴凉处,避开阳光直接照射。 3 结语 重视汽车保养可以使车辆保持良好的使用状况,延长使用寿命,同时也是对驾驶员和车内其他成员的保护。尤其在冬夏两季,天气恶劣,若不注意对车辆进行正确的维护保养,对汽车的伤害很大,更危及行车安全,广大车主应该引起注意。 汽车保养论文:液压技术在汽车保养修理中的应用 摘 要:液压机具是汽车保养修理工具中常用的一种,中职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液压技术对汽车进行保养和修理,这是汽车维修专业的学习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 关键词:液压技术 汽车 保养 修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我国汽车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汽车保养与修理行业也将会迅速发展。液压机具是汽车保养修理工具中常用的一种,中职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液压技术对汽车进行保养和修理。 一、液压技术的使用原理与特点 液压技术是将液体的压力转化为机械能的一种技术,主要由动力元件、执行元件、控制元件、辅助元件构成液压系统。将这项技术运用在汽车保养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优点:体积小,重量轻。在汽车保养维修时适合移动使用;它的传送效率高且匀速,传送速率可调整(调速范围可达2000:1),可满足多种保养维修的需求;液压元件惯性小,可实施高频转向,它的灵活性可实现精密的保养维修;它的元件寿命长,使用液压技术可减少保养维修的成本;液压元件已标准化,可突破地域汽车品牌限制进行保养和维修;能实现机械化,现在部分液压设备已将电液结合,能实现遥控式的保养和修理。 将液压技术运用到汽车保养中的好处是多种多样的,但同时,由于它也有效率较低且传送比率不够稳定、易受油温的影响、对元件的要求高、使用时对环境的要求严格等缺点。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这项技术的原理和特点,针对这项技术的优势与缺陷,做出有针对性的应用。 二、液压技术在汽车保养修理中的应用 1.在汽车保养和修理中精准定位的应用 使用液压技术能使提供汽源中压力和所负的截荷变化,得到0.1毫米左右的精确定位,同时液压设备的刚性好、活塞不回转,在实际保养和维修时能确保精确度。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针对液压技术的特点开发适合的设备,在汽源的保养和修理中能事半功倍。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向学生进行演示,在对缸体、缸盖的平面磨削中使用M7120A平面磨床液压系统时,能使磨削更精准。学生通过触类旁通的思考,就能把液压技术应用在汽源的保养和修理中,并达到精准定位、精准控制的效果。 2.在汽车保养和修理中自动控制的应用 为了让液压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市场上有很多与液压设备相关的配件出售,这些配件能与液压设备灵活组合。比如设备A与液压设备结合,能实现A效果;与设备B结合,又能实现B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怎样的应用方法中液压技术配合其他的设备能轻松完成上、下料的工作。 学生经过思考与尝试,不难发现,在气缸研磨机中应用GY-25×50操纵箱技术,就能使磨头的上下往复运动更精确更灵活,同时液压技术的自动控制与调速特点也能使磨头的使用变得更灵活。此时,教师继续启发学生,如何将液压技术与机械手结合,经过组合尝试,学生会发现机械手可通过液压技术传送的动力摆动气缸与夹头的组件,夹头部位可根据需要拆换。学生理解了将液压技术与其他机械设备结合的优势后,就能将这项技术运用到汽车的保养修理当中,达到灵活、省时、省力的效果。 3.在汽车保养和修理中物理驱动的应用 由于一些大型事故的发生,在汽车的保养与维修中,学生偶尔会碰到需要将汽车搬运、翻转,做重量级物理运动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液压技术与传感技术、与其他物理原理相结合,让液压技术拥有物理驱动的功能。以液压千斤顶为例,千斤顶是汽车等运输机械常备的维修工具。如果从液压千斤顶的剖面图上看,利用液压的功能,只要给小活塞施加一个很小的作用力,使小活塞下降距离为h1就能让大活塞上升h2,液压千斤顶把汽车顶起来,便于维修人员维修汽车及更换轮胎。 4.在汽车保养和修理中环保节能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逐渐加大,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升,希望汽车的保养与维修能尽量绿色合理化,在环保的同时达到使用寿命的提升。而液压技术的使用,正好能对这一点进行有效地满足。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在环保意识逐渐普及的今天,气动元件已经渐渐走向无油润滑。将液压技术与精密过滤器结合的技术已经有不少国家采用,过滤精度达0.1~0.8μm,过滤效率达99.9999%。通过绿色环保材料与液压技术相结合,国外甚至开发出以液压技术为驱动原理过滤空气中水分的出膜式干燥器。学生意识到液压技术的运用与当今人们需求的符合,他们就能积极运用这项技术,达到优化汽车保养维修的效果。 三、总结 液压技术的产生是由于人们观察到液压的物理现象能够解决身边的生活问题,它本身来源于生活,它的蓬勃发展也正因为生活的需要。中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专业、更实用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使他们的专业知识满足人们的需求。让学生理解液压技术在汽车保养和修理中的应用,就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能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加强实践能力。中职教师需要以此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